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建构主义下校园合作幼儿教师实践 【摘要】 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都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厚基础的职前幼儿教师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践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坚持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阐述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成效,力求培养出新就业形势下的职前幼儿教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师教育为本。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都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而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在增加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职前幼儿教师,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践探究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新就业形势下的职前幼儿教师。 一、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 1.建构主义的内涵。建构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众多理论观点的统称,是关于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提出认知发展是主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是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儿童通过自身探索、发现获得的。儿童以己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吸收,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表征。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知识不会自动生成,儿童不是以一种刻板的形式去接收加工外界的信息,相反他们对信息是主动寻求和加工的。因此,建构主义课堂的重点从教师转到了学生,教师不再是向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等着被注满的空容器。教师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其活动核心在于组织情境以激发、尤其是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达到主动建构自我知识图景的行为倾向。 2.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形成自身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建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断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并符合专业标准和专业地位的过程。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2011年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核心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突出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化要求,强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儿童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主动建构,这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自主构建和提升,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我国的幼教事业。 二、校园合作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1.校园合作的内涵。“校”“园”合作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和幼教机构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依托幼教机构的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幼教实践有机结合,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运行机制。我校的校园合作包括学前专业老师与在职幼儿教师的合作,职前幼儿教师与在职幼儿教师的合作;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2.校园合作的途径。(1)学前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前专业的能力目标制定不同年级的见习实习手册,教师和学生每周到幼儿园跟班见习一天,学生认真完成见习实习手册内容,带队教师和课程教师根据见习实习手册内容考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见习实习中的问题。(2)学前专业教师与学生代表一起参加合作幼儿园的每周教研活动、参与他们的观摩课程和教改课堂,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动态和方向,掌握幼儿园的具体教学情况,从而能及时跟进课程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3)与幼儿园进行教师教学岗位对换。在职幼儿教师到我校上活动设计课程,我校学前专业教师轮流到幼儿园带班工作一学期,在职幼儿教师与我校职前幼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4)组织名师讲堂活动,邀请优秀学前专家、学者、幼儿园特级教师、名师到校讲学,开展优秀毕业生汇报等活动,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理论体系,提升实践效果;学前专业教师培训合作幼儿园在职幼儿教师,实行手拉手共进步活动,帮助在职幼儿教师开拓视野、提升思想、提高反思和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成效 1.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三条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通过“校”“园”合作,学前专业教师和职前幼儿教师都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更清晰幼儿园的工作需求和能力目标,从而能制定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职前幼儿教师在学前专业老师和在职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到岗位中去体验和学习,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学前理论知识,并能有根据和方向地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整合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拓宽了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深浅多少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校”“园”合作的模式下,学前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活动,掌握前沿动态,将教学内容整合归类,通过项目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和时间内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素养。 3.综合了学前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七条提到: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前专业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通过每周一次到幼儿园见习、与幼儿教师换岗教学、培训在职幼儿教师等活动,学前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学前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也解决了学前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密切了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提高了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 4.促进了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以幼儿园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三年制大专班的职前幼儿教师通过第一至第四学期的每周一次的见习、第五学期的一个月的实习、第六学期的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职前幼儿教师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探究,从最初的观摩感知到模拟实训再到尝试实践与顶岗实践,从最初的单项实训到最后的综合实践,体验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完整工作过程,大大提高其专业水平。 5.提高了在职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在职幼儿教师虽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却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了解幼儿教育的新动态。通过学前专业教师不同主题的培训、教研课堂的指导,在职幼儿教师自身在见习实训和见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对职前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课堂讲学等形式,在职幼儿教师也在不断努力把个人的经验与学科理论结合起来,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其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式,寻找到了一条更符合幼儿园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性人才的新途径。“校园”合作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了幼儿园。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前专业教师、职前幼儿教师、在职幼儿教师三者都通过自身的积极主动构建来探究、学习,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刘彬 黄滨 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调查分析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河北省各类幼儿园中35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结束后三个阶段的不同维度,对样本幼儿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河北省幼儿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得分较低,且不同教龄、学历和专业的幼儿教师在不同的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今后,在严格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规范幼儿教师职称评聘、稳定幼儿教师工作队伍、形成正确的教学意识并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能力方面,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 幼儿教师;教学能力;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幼儿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和关键。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历程,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幼儿教育事业的持续蓬勃发展,无不依赖于高水平、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以“能力为重”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对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做出了具体规定。2012年,教育部又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要求将其融入到幼儿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这既为幼儿教师的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距离文件的颁发已过去几年时间,河北省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是否达到了国家的要求?为此,本研究根据国家有关幼教文件中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初步构建了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标准体系,并以此研制了切实可行的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研方案,对河北省若干幼儿园的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实证性调查研究,以此了解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今后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河北省各类幼儿园幼儿教师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06份,有效回收率是87.43%。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根据课题阶段性成果中构建的幼儿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标准体系,编制了《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问卷》作为测评工具,分别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结束后三个阶段对教师不同维度的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收集的数据由SPSS23.0统计,并结合个别访谈及实地考察,对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悬殊 在被调查的306位教师中,男性幼儿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96%。可见,河北省女性幼儿教师在幼师队伍中占据绝对优势,这可能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男性对幼教职业认同感低,再加上幼儿教师工资微薄、地位不高、工作内容繁杂众多,使他们在心理上极大地动摇了对幼儿教师的职业信念。 2.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被调查的幼儿教师中,21—30岁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3.33%,31—40岁年龄段的教师占52.29%,而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教师总和不过整个教师队伍的14.38%。可见,当前河北省的幼儿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相对合理。 3.从教时间较短 从被调查幼儿教师的从教时间来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5年以下的比重最大,占总人数的38.57%,说明入职时间不长的教师较多。幼儿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一方面使其在教学能力方面发展的空间和需要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河北省幼儿教师的社会流动性大。这不仅不利于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其教学能力水平的持续发展。 4.职称制度不规范 职称评定对幼儿教师个人及教育质量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从调查数据来看,尽管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5.36%,但34.64%无职称的教师数量仍不可小觑,他们需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方面得到更快的提升。 5.少数教师学历未达标 学历层次代表着教师的文化程度,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因素。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幼儿教师学历方面相对比较乐观,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占了81.04%,这说明河北省幼儿教师的学历基本符合国家要求,但少数学历不达标,特别是初中以下学历且未受过专业学前教育的教师,其教学能力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 6.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 在专业方面,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将近占了被调查教师人数的一半,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依托的幼儿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二)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总体状况 通过运用spss23.0对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均值及标准差的总体状况。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各维度总分是29.205,平均分M=1.624,本问卷采用4级计分法,临界值为2.5,而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总体平均分低于临界值,与最高总分72分相比,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河北省幼儿教师整体教学能力水平较低。 1.教学准备阶段 由调查结果可知,幼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能力方面平均得分最低(M=1.438),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M=1.539)和教学认知能力(M=1.595)。可见,河北省幼儿教师对教学前准备缺乏一定的重视和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在教学认知能力方面,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完全了解的教师只占总数的38.6%,这不仅说明部分幼儿园对国家幼教文件宣传的力度不够,也表明多数幼儿教师对政策的要求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对教材体系和幼儿学习需要完全了解的分别占41.8%和52.9%,比较了解的分别占52.3%和43.8%。尽管整体来说,教师大致具有一定的教学认知能力,但选择教学内容时,多局限于教科书的要求而非根据幼儿实际认知经验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开发能力方面,关于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环境创设得分相对较高,但完全能够自行开发和制作玩教具和学习材料的教师只占44.4%,可见这一方面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教学活动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组织和操作能力(M=1.657)、教学调控能力(M=1.706)平均得分稍高于教学准备阶段的各项能力得分,但与“能够积极发挥环境和游戏的作用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提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能够及时预见并科学有效处理突发事件来调控教学进程”几方面完全符合的教师比例较低,分别占总体教师的33,3%、39.9%、32%。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教育性教学的能力和基本教学技能尚可,但对幼儿的观察、沟通、指导能力较薄弱。 3.教学活动结束阶段 虽然幼儿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在各项教学能力中得分最高(M=1.811),但具体而言,在评价能力方面,评价内容上相对笼统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过程形式化。在反思能力方面,反思形式多采用自我反思、撰写反思笔记的形式,忽略了与教师交流、与幼儿沟通等其他的教学反思形式,反思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缺少从教育科研角度进行反思。反思角度上,多数幼儿教师缺少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反思。① (三)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 本研究关于幼儿教师教学能力在年龄方面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检验,但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各项教学能力方面都未有显著性差异。经过访谈得知,并非年龄较大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时间就比较长,一些年龄大的教师多数是从其他工作转岗过来的人员,特别是从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转岗这一现象更为普遍。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年龄并非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二是幼儿园教师队伍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大,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 为了深入了解各个教龄段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本研究以教龄为自变量,以幼儿教师各维度教学能力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教学认知和教学设计能力方面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教学认知能力:F=5.706,p=0.001;教学设计能力:F=8564,p=0.000),在这两方面,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教学能力平均分较高。在教学组织与操作能力维度,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教学能力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F=3.826,p=0.011)。此外,在其他维度,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得分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初入职场,有着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实现理想的强大动机,善于将已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也愿意在教学方面多花费时间和心思,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在这种积极寻求发展的内驱力带动下,教学能力容易得到较快的提升。①而工作时间较长的教师,一方面更愿意按照经验和自己固有的模式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长时期从事幼教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主观上不愿致力于教学革新的尝试。 3.不同职称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教师的职称分为以下4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教学认知能力(F=5.849,p=0.001)、教学设计能力(F=6.697,p=0.000)两个维度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教学评价反思能力(F=3.02,5p=0.032)维度上差异性显著,且无职称和职称较低的教师得分较高,这一结果与最初职称高则教学能力高的预想出入较大,由此可以推测出职称评定标准可能和教学能力没有必然或直接的联系。后经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并不重视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定的标准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根据教师工作时间长短,有的根据承担工作任务繁重与否,有的根据和园长关系的新疏远近,这样的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也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主动提高其自身教学能力动机的形成。 4.不同专业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分为6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不同专业幼儿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F=3.180,P=0.009)、教学设计(F=4.781,P=0.000)和教学组织操作能力(F=3.720,P=0.003)三个维度上,教学能力差异性显著。音乐、美术、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能力不同维度上得分较高,说明幼儿园教学活动对幼儿教师的弹、唱、画、跳等技能要求较高,艺术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容易将所学专业与幼儿的特点结合起来,因而能更好地适应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表现出较高的教学能力。 四、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河北省幼儿教师教学能力整体较低,距国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从导致其种种问题的原因入手,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严格幼儿教师准入制度 目前,河北省幼儿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专业不对口,年龄较大、教龄较长的教师未体现出应有的教学能力,这些问题均说明在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方面还不够严格和规范,很多不符合幼儿教育要求的教师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使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今后的幼儿教师准入方面,幼儿园应严格按照国家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在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工作经历等方面,选择符合幼教要求和适合从事幼教工作的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为后期的培训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规范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职称并未与其教学能力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随着河北省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保育员与教师的工作职责逐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在幼儿园中,除了一日生活,幼儿的认知、情感的发展,更多的是通过社会、科学、语言等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幼儿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也应该是以其教学能力为主,而非个人的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把专业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教学方面,从而主动寻求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河北省幼儿教师的流动性较大,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由其他工作单位或学校转岗而来,他们在教学能力方面不但没有体现出相应的优势,而且还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要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必须稳定幼儿教师队伍,减少专业幼儿教师的流失,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持续不断地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形成正确的教学意识,有针对性地提高各项教学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学认知、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等能力是教学能力中得分最低的方面。因此,今后的幼儿教师培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幼儿教师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意识,即教学是由准备、实施和评价反思三个紧密相连的环节构成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准备阶段虽然是在课下完成的隐性工作,但却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施的顺利与否,因此,应该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准备阶段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幼儿教师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准备,从而为提高整体的教学能力奠定基础。第二,以幼儿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专业为依据,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强化其教学能力。既然不同教龄、职称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是有差异的,那么,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就应根据幼儿教师个人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差异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构建一套符合河北省幼儿教师需要的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使幼儿教师无论是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的实施、监控能力还是将教学评价反思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方面,都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者:胡国华 朱勇军 杨春艳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 廊坊市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农村幼儿教师学前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 从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角度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前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着眼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培养,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必须要明确农村幼儿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课程改革以实践性、农村性、地方性和现代性为主要特点,以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彰显课程乡土特色,培训教师现代乡村意识等为主要路径来开展。 关键词: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农村幼儿教师 近年来,随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升受到了高度重视。地方高校作为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主要机构,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性。因而,从农村幼儿教师培养的角度来探索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改革的着眼点 要使课程设置能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必须摸清农村幼儿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 从专业理念来看,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保教观较好,教师观其次,儿童观较差[1]。于爱江、冯夏婷、李雪晗等人指出,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存在科学性薄弱、民主性不足等缺点。理念是动态发展的。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探讨和交流,逐步形成了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学反思,调整改进教学行为,不断反思调整,也是累积发展自身教育理念的过程。农村幼儿园工作环境较差、发展机会较少,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也进一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信念,导致很多教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不足[2],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缺乏理想追求,不会主动挖掘自身专业发展潜能,进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从专业培养知识来看,地方高校实行“平台+模块”的“2+1+1”课程模式,前2年主要学习综合素质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第3年以学习专业课程为主,第4年主要学习教育实践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基本形成“素质+专业+职业”的知识体系,以期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素养。但尽管如此,由于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对于农村幼教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上岗后,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接触对象的不同,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有偏差,一时难以适应工作;再加上农村幼儿园培训机会不多,园内学习氛围不浓,所需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改进和提高,致使教师素质总体偏低。因此,高校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以缩短毕业生的入职适应期[3]。 (三)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有多方面的专业能力。受社会评价的影响,农村幼儿教师更关注显性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因而,弹、唱、跳、画等技能的提升是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教师环境创设能力较为薄弱,这与幼儿园现有条件有关。农村幼儿园以民办园为主,规模小,投入少,能用于环境布置的材料少,限制了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的发展[1]。对于教学反思能力,由于工作繁杂,教师难以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有的只是在脑子里一“想”而过,而并没有通过“写”来整理思维、内化知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4],但这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学习过程。另外,在农村,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大多数家长送孩子进幼儿园的主要目的,家长每天最关心的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多少数。这样的功利教育需求,如果教师迎合,则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而如若教师不迎合,则会影响幼儿园的生源甚至生存问题。因而,有必要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能力,宣传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二、课程改革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强,着眼于培养农村幼儿教师,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突出实践性、农村性、地方性和现代性等特点。 (一)实践性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是其在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因此,地方高校在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时,需要立足于当下学前教育的实际,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依据,关注现实教育情境中存在的困难,突出实践性。实践强调“做”,但又不只是简单地“做”,还需勤于反思,以知识、智慧为支持,培养反思性实践家型幼儿教师。为此,地方高校构建“理论+实践”的“2+2”培养模式,即前2年以校内培养为主,后2年校地合作实行校外导师制,每个学生结对一个校外导师,开展实践性知识指导与训练。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是动态发展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发展,幼师生历经“学中做”“做中思”“思中改”,有效获取实践知识,累积实践智慧,发展实践能力。 (二)农村性 以往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再加上授课教师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了解不多,缺乏来自农村幼儿园的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很少能带给学生关于农村幼儿园所需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技能。教学难以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致使幼师生缺乏乡村教育情怀[5]。待他们毕业上岗后,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需要之间脱节明显,不利于入职适应和之后的专业发展,这些都促使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加紧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关注农村教育环境,依托其特有的人文自然资源,立足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以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切入点,突出“农村”特色,提高幼师生入职后对于农村教育教学的适应性。 (三)地方性 地方高校的发展要立足地方,同样其课程改革也应立足“地方”。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将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引进校园、融入课程,或是在相关课程中作渗透,或是开设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方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开课的形式相对灵活,可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呈现。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寻找当地文化的印迹,畅谈地方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走进乡土,实地考察当地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情况,了解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民俗文化,感受地方文化、人文思想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将民间工艺美术、地方戏曲、民间舞蹈等地方文化艺术融入课程时,应注重与当地的农村生态、农耕文化相结合。 (四)现代性 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因而,课程改革要引向何处?一是要体现现代视野,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规划和发展[6],且要符合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师既要汲取历史上的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又要适当反映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成果”[7]的原则,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根据学科发展变化而不断修订调整,并且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发展,以培养出现代型的优秀的幼教人才。三是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是改变农村学前教育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中的“短板”之现状的有效手段,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区域传媒平台的优势,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大力推进电子白板、教育云共享平台等的广泛使用。 三、课程改革的路径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落脚点。围绕农村幼儿园发展的需求开展相关改革,既可促成高校与农村幼儿园的有效对接,也能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性。 (一)调整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应用性 课程内容的调整,应与农村幼儿园的需求相衔接,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要强调实践性。专业课程除了讲述系统的学科知识外,应突出与幼儿园紧密相关的知识。如,卫生学方面应多讲些幼儿园常见的手足口病、感冒等疾病的预防措施;美术课程,鉴于农村幼儿园除绘本、大型玩具外,一般都由教师自制教玩具、布置主题墙等,因而,要增加手工制作的课时量,增加创意美术的内容,重视线条画等。二是要作农村化设计处理。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农村化的设计,增设“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电子白板使用”等课程。三是要与入职相关培训衔接,如,乡镇幼儿园保健教师和营养师一般由同一教师兼任。为此,在相关课程中要增设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保健教师和营养师的相关职责,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自主意识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儿童观、教育观的问题,反思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应关注幼儿“怎样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教师要以关怀、接纳的态度认真倾听。”[7]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重视教师的自主意识,提高自主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然而,在农村幼儿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较少,“就这样了”,是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路上较常见的心态。为此,必须在职前强化幼师生专业发展意识,正所谓“没有被温柔待过,何来温柔待人?”教师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放权”意识,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主导课堂[8],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开发课程资源,彰显课程乡土特色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7]。教师应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善于利用和开发幼儿园环境、设施设备、活动材料等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以支持幼儿的学习活动[7]。乡村教育离不开与乡村生活、乡村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9]要看到乡村中所蕴含的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必须重视对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扩大学校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7]。为此,邀请具有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经验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担任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外聘教师,以期更好地将四季的变化、农作物的生长、当地特产、传统的民俗文化等融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此外,鼓励幼师生参与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在亲近自然中感受自然和人文之美,培育乡土情怀,同时也锻炼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当然,也可构建农村幼儿园实践基地,让幼师生在实习锻炼中进一步增强其情怀和能力,为入职后的课程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四)注重教师培训,增强现代乡村意识 现代农村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特质主要有二:一是要具有现代性,二是要具有农村性,也即要兼具现代教师的共性和农村教师的特性。要使学生有这两方面的特质,教师必须要先具有,为此教师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体验式的培训,深入农村幼儿园,真切感知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真实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村幼儿的生活,增强培养好农村幼儿教师的信念,并善于根据幼儿园及当地的特点,充分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农村幼儿园需求的契合度。培训还要紧跟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沿,结合农村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突出农村的“儿童观”。如,注重区域活动,突出自主活动的同时,也需要保留部分集体性教学活动,一些活动铃声的设置还需要教师作适时的提醒。另外,重视对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农村幼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师资。 作者:徐莉莉 单位: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研究 摘要: 农村幼儿教师对于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村幼儿教师展开培训,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培训农村幼儿教师的过程里,要重视更新自身培训理念,提高专业素质,使农村幼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关键词: 农村;幼儿教师;教师培训策略 一、引言 从现在来看,社会上对于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度大大提高,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培训计划,在这一背景下培训的力度越来越大,培训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二、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 对于农村幼儿教师来说,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最终要反映在教育实践情景里,所以要重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这一基础上要重视教师教育实践智慧。教师教育实践智慧就是要在教学过程里快速处理一些突发状况,除此之外还要通过规范化的程序开展教学,使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在培训的过程里,要重视提升教师教育实践智慧,满足教师的实践能力增长需求。由于现在农村对幼儿教师得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进一步规范幼儿教师得保教行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开展培训的过程里,要重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作用,重视幼儿教师的应知和应会技能。在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时,不仅要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重视更新农村幼儿教师得观念,在工作里可以实现自我成长,在脱离培训氛围以后,依然可以主动学习,实现自我发展。在培训课程里,要教授农村幼儿教师如何查阅相关资料的知识,教授其怎样开展教研活动,等等。 三、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创新策略 第一,按照前期的培训经验,设置模块化的课程,通过政策的引导提高教师的保教能力。在课程模块里,要通过观念的引导提升理论境界,提高教学技能,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其一,要科学设置专业普修模块。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幼儿教师认为培训主要是教授如何备课、如何开展互动、进行课后评价等,主要是一些实用技术的培养;其二,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特殊性,要开展对其音体美等多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其三,农村幼儿教师在培训时要学习婴幼儿心理和教师心理健康等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里更好地展开教学;其四,在培训时要按照专题进行呈现,按照培训的次数科学设置专题,把专题内的知识进行细化,按照教师的实际素质状况,进一步调整课程模块的深度,优化教学的呈现模式;其五,要加设实践课程的板块,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幼儿园作为开展实践的基地,进一步选择一些高素质的、学科技能较好的教师进行指导,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一起备课和讨论,观察记录好相关知识,在指导教师的作用下,提高教学质量,将学习到的理论和实践课堂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性;其六,要设置合理的选修课程,按照教师的个性需求实现教学技能和教师素质的有机结合。在选修课的作用下,教师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进一步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第二,在进行培训过程中,要按照师资队伍的素质进行区分,各个地区的检验员和有关专家是第一梯队,为参加培训的幼儿教师解读相关政策,引领其学习专业知识。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是第二梯队,通过理念和实际状况相结合,落实好教育教学实践模式。通过将上述两个梯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的幼儿教师比较信赖的是幼儿园的一线教师,认为他们的经验丰富,授课模式比较实用,可以复制到实际教学过程里,所以他们偏向于把专家团队定义在第二梯队,更加重视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论是哪种设置方式,只要通过有层次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第三,在实际培训过程里,要通过培训对象的力量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培训人员组成小组进行反思性学习,发挥学员的实践智慧。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第一,要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学主题的研讨,按照培训目的的差异设置科学的研讨主题,之后要汇总研讨结果,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总结汇报。第二,在小组内部形成一对一的互帮互助群体,通过结对学习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在结对时,要把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经验不足得教师进行配对,把高层次的教师和低层次的教师进行配对,把专业技能较好的教师和专业技能较差的教师进行配对,进一步发挥教师主动学习得能力,进行个人反思,有利于提高培训得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孩子的知识水平,为农村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各个级别的培训机构来说,要通过有效率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锻炼农村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实现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真正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农村骨干幼儿教师队伍,为中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创新的策略,为相关的农村幼儿教师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李剑威 陈红梅 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反思型幼儿教师发展实践 摘要: 幼儿教师在反思型实践中逐渐获得个人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型实践有三种方法:行动研究、记录日志和撰写学习故事。通过反思型实践,幼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能够最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 反思型实践;行动研究;记录日志;叙事性评价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全面二孩儿”政策的放开,幼儿园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必定会在今后的几年内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性也必将成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硬性条件。《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执行教育计划的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由此可见,《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再只是消极地执行教育文件中颁发的课程大纲,而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幼儿园的课程开发,用多种组织形式为每一位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活动。幼儿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定位应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不是任意一个“会带孩子的人”都能取代其位置的工作,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应仅限于“哄孩子”或者做一名“保育员”,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应是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如果不追求自身知识、能力、态度的专业化发展,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为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专业标准》,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家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专业标准》反映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该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不断汲取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时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此外,幼儿教育承载着社会大众对孩子、对家庭乃至对国家未来的期望,由于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这些期望又皆转嫁到教师身上。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随着他们对教育期望的提高而提高。近年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也增加了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自然又转嫁到幼儿教师的身上,这些都直接反映为对幼儿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发展自己专业的意识和要求,并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期望。 二、反思型实践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反思型实践的内涵 所谓反思型实践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中所采取的行动,它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观、对教育问题的假设以及教学与学习理论。因此,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反思型实践可以定义为“思考你怎样教学,并根据这些思考精炼你的教学实践”[2],它具体包括两种含义。1.作为一个循环的反思型实践反思型实践是一个不断循环、首尾相接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及结果的有效监视、控制和反思。它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2)深入分析、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3)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观念、态度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问题;(4)确定需要调整或改变的内容,并尽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变;(5)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这些改变会对幼儿和成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3](P381)2.作为一种技能的反思型实践首先,反思在过程上是持续性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变化都会使接下来的过程成为一个全新的过程。如此,反思者对于整个反思过程的把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实践过程中的变化,需要知道何时该“停下来思考”,然后再对下一过程进行改变。其次,反思型实践在能力上要求反思者在进行反思时能够兼有主客观态度。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工作,还能以他人视角来观察工作,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进行反思以及开展下一步的实践。再次,反思型实践考虑的不只是自己要实施的教学实践,实践活动内在的价值观以及实施的假设和前提都需要考虑在内。最后,进行反思的意图在于指导实践、改变实践,只反思而不把反思的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是毫无意义的。 (二)反思型实践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教师来说,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4]。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没有反思的经验也不会帮助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5]。教师的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观念以及教育过程的认知、监控和调节[6]。反思可以增强幼儿教师的理性自主,促使幼儿教师对教育实践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和自我意识,使幼儿教师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与专业发展当中。在教师专业知识的构成中,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都可以通过密集式的培训达到,唯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的成果,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积累而成的经验性知识,有了充分的经验性知识就表示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有了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反思是透过教育现象看到教育本质的通道,也是实践升华为理论的必由之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中,需要实践性知识不断积累,需要反思能力不断提高,需要在幼儿的复杂性中寻求幼儿教育的普遍性规律,经过此过程,幼儿教师才可能逐渐成长为能反思、常反思的专家型教师。由此看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型实践是幼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循环的角度上来说,反思型实践使得教学实践不断趋于适合本园、本班幼儿的学习,从而开发出切合幼儿园实际的园本课程;从技能的角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其获得极大的专业进步,也使其逐步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甚至能够使其成为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三、反思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于教师应当如何实施反思型教育实践,研究者们提供了大量的实施途径,归纳起来,这些途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外部环境对教师反思过程的引导和控制;另一类则强调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即把反思和日常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一)通过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型实践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实际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7]。行动研究模式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8]。在此模式下,“计划”是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当通过实地观察或查阅资料,以大量事实和客观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在反思并总结自己或他人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看前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看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假设,并据此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行动”即实施第一环节的计划。实施计划时必须要灵活,不能一味地完全按照计划执行,应当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处理并分析各种信息的反馈,根据行动中出现的计划外的变化及时对已制定的计划做出调整,以使其更加符合研究的实际需要。在整个的过程中,先前制定的计划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变动之中。“观察”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工具、方法对整个行动中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细节、事件的背景以及事件中相关人物的特点进行实时实地的考察及记录。由于教学实践中存在多种事先无法确定或者预测的影响因素,教师也无法全部控制这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使自己的观察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如拍照、录像、观察笔记等。没有观察这一环节,反思、调整计划以及确定下一步该如何进行都无从谈起。“反思”即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做出总结和评价,它兼有两项作用———既是首个周期的结束,也是开启下一周期的必经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描述客观事实、分析评价解释、撰写研究报告。按照以上四个步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行动研究法模式。教师一旦熟练掌握了这种模式,其教学实践也就成为了反思型教学。 (二)通过记录日志进行反思型实践 反思日志是教育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回顾、总结与分析,应该覆盖整个教育活动的所有主要方面,它应当包含活动过程中的人、时、地、事,可以有自己当时的切身感受,也可以深入分析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找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甚至可以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探讨,这些是反思者每次记录反思日志时都要涉及的方面。[3](P381)教师要养成撰写反思日志的良好习惯,并将这一习惯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这不单可以帮助教师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提炼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指导,从而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反思型教师,而且,这一习惯也能培养教师敏锐的反思意识。此外,记录反思日志能促使教师不断地探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学习,寻求改善教学实践的方法。为解决问题,教师会自觉与同事交流探讨或者主动从书籍文献中查找相关理论或案例来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这会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日志中提出的问题也会引导教师去挖掘和思考教学行为中隐藏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学习这些理念;由于反思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实践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改善和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三)通过学习故事进行反思型实践 学习故事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在2004年提出的,也叫叙事性评价。学习故事目前对新西兰、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在中小学的教育评价中也被广泛运用。学习故事在实际应用中既可以用来评价儿童,也可以将它作为研究者的一种研究方法。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事件,在客观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学习故事能够持续地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画面,这样就方便了研究者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学习故事特别强调情景、地点以及相关人员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关注的是儿童能“做什么”以及儿童能发展到什么水平。教师或研究者在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中或者在阅读别人写的学习故事时能够明确知晓幼儿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的长处和兴趣[9]。教师或者研究者在利用学习故事观察和评价儿童时,对象通常都是一个儿童而非多个儿童。严格来说,学习故事要涉及四个方面的过程,分别是描述、记录、讨论、决定。但目前,我们在撰写学习故事时通常采用的格式是:第一,观察(发生了什么):主要对儿童自发的游戏、学习活动和探究过程进行观察与记录。记录要尽量客观,不带有个人感情因素,要对其行为、语言、细节和互动进行详细记录。第二,评价(学习了什么):分析和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如分析儿童此时的发展水平,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与同伴或与教师间的互动情况,学习兴趣,等等。第三,下一步(下一步该怎么做):根据上一步对幼儿的评价,做出对幼儿下一步的指导计划。如教师如何发展幼儿的能力、兴趣,以及如何通过家园合作来促进幼儿的发展等等。在学习故事中,“评价”和“下一步”这两部分中无不体现着教师在评价儿童过程中的反思行为,教师必须要回顾幼儿的整个游戏或学习过程,并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或者通过查阅一定的书籍资料才能准确判定儿童的发展水平或知道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到的概念知识等;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准备和教育经验,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才能正确指导儿童的下一步发展。在学前教育中运用学习故事来评价儿童,无疑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准确地对幼儿进行评价,还要了解儿童的实际情况,发现每一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此最近发展区设计下一步该怎样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善于并勤于观察儿童,在日常活动中能够抓住每一次与幼儿相处的机会敏锐地捕捉到幼儿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那些幼儿正在学习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镜头,并迅速在头脑中反应出儿童的这种学习能够达到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某些指标,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给儿童发展提供适宜的帮助。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反思型实践更适合幼儿教师操作,因为这种实践正是源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本身,一切都源自于教师与幼儿相处的一日生活之中,所以,更能够获得幼儿教师的关注,运用起来他们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同时,教师在反思时必然会自觉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和解释自己的实践,遇到自己解释不了的问题,必然会通过交流或者主动学习去寻求解决办法,在反思中增加了思考,提升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在改善教育实践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使自己向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逐渐转变。 四、结语 反思型教师是当前国际上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向,教师要完成从新手到专家能手的成长与蜕变必然要在成长中不断地反思及改进。当前,我国教师的终身化发展呼吁反思型教师的快速成长,《专业标准》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各项标准及基本要求。政府为教师教育安排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各地幼儿园也在开展教研活动和各种实践研究,并将反思理念融于开展的研究当中,希望幼儿教师在参与培训的同时,能够主动探究、自我反思,逐步成长为反思型教师,从而使幼儿园教育能够更加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作者:张丽媛 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微探 摘要 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成为研究问题与成为问题取向的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另一种是成为分析视角与理论视角的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论”。前者本质是质量管理效能的研究,后者视“质量管理”为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本质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的质量。基于成熟度评价视角实施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既可以尊重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助于高校内部发展与外部质量监控间形成合理张力,使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在自主自觉中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幼儿教师教育;质量;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 质量管理是新时期幼儿教师教育院校面临的必然挑战。从学理上对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路径进行分析,不外乎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质量管理”成为研究问题与成为问题取向的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研究;另一种是“质量管理论”成为分析视角与理论视角,对幼儿教师教育系统各质量组成要素进行研究。前者是基于当前幼儿教师教育质量下降及其质量管理效能趋于低下的现状,倾向于从“问题解决”视角探求一种更为系统、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以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其本质是质量管理本身的质量—质量管理效能的研究。后者视“质量管理”为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点或分析视角,观察、判断、衡量、评估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系统中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组织等,其本质就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研究。 一、问题取向视角下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障碍,并频频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如幼儿教师教育多层次大规模办学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问题,专业发展存在依靠外界评估来彰显自身质量而非从内部树立卓越质量理念的问题,学科建设存在企图依靠增加教育资源而非通过加强质量管理以提高质量的问题……幼儿教师教育要走出质量之困,就必须找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三方责任主体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貌合神离”且各自的功能、角色不清 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其实质是政府、社会、院校三大责任主体以幼儿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共同参与质量管理的过程。然而,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政府的功能是什么,他们以怎样的角色履行对各级类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问责,他们权力的边界何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职能处室之间各自如何责任分工,彼此应采取怎样的一种机制来实现外部质量管理和高校内部质量管理的互动与对接,这些问题都十分模糊,直接影响着质量管理的有效性。社会对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的监督主要通过中介组织来完成,他们通常以咨询服务、评估指导、教育评估等形式介入高等院校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然而各类中介组织来源的合法性以及资质如何,其组织成员是怎样被选择和训练的,是否有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管理者、国际同行等确保其公信力,他们的权威是来自他们积累的知识、业界的认可、学术界的指派、专业声望,还是来自教育质量保障机构本身的权力,这些都值得深究和明确。此外,中介组织受政府直接领导,在质量管理过程中无疑会因受到政府意志的强有力控制,难以按照自身特定的章程以及严格的教育评估方法,对幼儿教师教育质量进行客观的诊断、评价和指导。质量管理的主要责任应归属于院校自身,因为他们更能根据自身实际,在其学科(专业)办学水平、课程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基本知能、毕业生质量等方面展开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任何外部质量管理都只是基于院校自我质量监控基础之上的干预。一直以来,各级类幼儿教师教育院校都拥有一套自己的机制,以确保其质量,然而在质量管理实践中,他们缺乏长效的质量管理流程、质量管理标准以及稳定的质量管理组织,他们的重点是努力使自身办学结果往外部评价指标靠拢,而不是思考如何提高与改进自身教育质量。并且,对待政府组织的种种质量评估,表现被动并配之以系列应激反应,如为迎评而设置临时的质量管理组织,以使评估工作小组确信他们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过程。 (二)质量管理内容各有侧重,质量标准却有“一刀切”嫌疑 由于专业积淀和人才培养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不同层次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在质量管理内容上也各有侧重,难以统一。如,有把教育条件(如高校师资结构与稳定性、学生入学水平与生源状况、学校物质设备、学校财政状况、高校质量文化、高校对外联系等)作为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关注点的;有把教育过程(如课程计划、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评估方法、课程评估机制、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师生关系等)关涉的内容作为质量管理聚焦重点的;也有把教育输出质量,如社会输出质量(学术资格、课程及各级统考通过率、毕业率、就业率、毕业后职业与专业相关性、社会满意度、若干年内失业程度)或学生学习质量(认知质量、能力质量、态度质量)等教育结果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的。相关研究随意地以某一管理内容为中心范畴,对整个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进行论述,各自的逻辑起点不一致,间接导致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缺少深入而精细的研究。“质量标准是衡量与规范高等教育办学活动的准则和制度工具。”[1]虽然长期以来,不同院校都有一套自定的标准来保障幼儿教师教育质量,但“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院校内部控制质量的机制运转是否正常,还需要外界提供保证”[2],尤其是幼儿教师教育质量在人们主观感受里的下降使得外部力量介入高等教育成为必然,各级各类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评定通常是以外部评价指标为准,但外部评价标准并未顾及不同学校在履行幼儿教师教育职能时各自的侧重点和独特定位,不尊重教育的多样性和办学的差异性,以统一的质量标准(即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培养规格)来衡量、评价整个幼儿教师教育系统中的所有院校,严重阻碍了高等院校办学的自主性、多样性、多元化。此外,教育质量本身是复杂的,质量标准以数字信息的形式衡量质量的优劣高低,这种化繁为简的评价模式,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对质量管理乃至质量改进的贡献是值得商榷的。 (三)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第一,缺乏明确的指挥系统管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这使得幼儿教师教育质量改进的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相关职能部门的调度配合存在困难。第二,信息收集反馈系统不健全,对质量信息的收集抓不住重点或质量信息不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质量管理的科学决策。同时,信息反馈的准确性、畅通性又影响质量的改进和提高。第三,质量管理诊断系统缺乏,即对收集到的质量信息缺乏专门诊断,尤其是缺乏专家系统对其进行分析、甄别、归因、评价等处理。第四,质量管理审计系统缺乏,即缺乏对高校质量管理机制在达成既定质量目标方面有效性的审核。第五,质量保障辅助系统缺乏,即未能充分利用一些“隐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如由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及各社团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坚守和发扬高等教育质量意识、质量责任感、质量文化。 二、“质量管理论”视域下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存在问题,所以才有“质量管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的学术争鸣。保证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的传统方法是“发现优秀人才并使他们保持优秀”[3]。在师范教育完成转型且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幼儿教师教育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如入学人数增加、新生素质降低、教育资源减少等。当下的幼儿教师教育除了要使优秀的人保持优秀,还要使普通的学生尤其是专业技能“零基础”的学生,甚至是糟糕的学生变得优秀。面对这些新问题,“质量管理论”实际上是秉持一种全新的质量观去理解或“对话”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 (一)对“质量”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是习惯将“质量”与“问题”联系起来,将质量看作需要耗费特别多资源才能达到的目标,因而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需求只有底限没有上限。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质量”也就逐渐成了“问题”的代名词,并且通常将“质量问题”归因于财政问题或资源问题。当社会斥责当前幼师培养质量下降时,高校通常的做法是设法追加投资来拯救质量危机,而低效的结果又导致不断增加投入,这样的恶性循环间接地佐证了“质量是昂贵的,质量就是问题”这一认知。事实上,“质量问题”并非质量本身的属性,如果能充分关注学生当前所接受的教育能否适应下一阶段的教育需要或社会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专业优势等方面,幼儿教师教育就不会总处于治标不治本的状态中。二是把符合标准视为高质量,缺乏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在探索自身质量管理水平的改进提升,而是把符合标准视为优秀,尤其在迎接教育评估或各类检查时,所有工作的努力方向都是符合标准,一旦达标则万事大吉。 (二)对“质量管理”的轻视和敌意 幼儿教师教育质量出现问题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对质量管理的轻视和敌意。这种轻视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高等教育已经建立起以自治和自由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他们长期遵循各学科发展的历史传统自行其是,在对待教育质量问题时习惯于沿用自定标准来界定质量,并且“通常是运用多年来成功地从事非质量管理工作所形成的习惯做法来推行教育质量管理工作”[4],当外界试图用外部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并促使其保持优秀时,高等教育就逐渐把“质量”看成是应付临时检查的词汇,只有外界的评估团需要对其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时才去关注,对质量监控、质量评估、质量管理等外来干预行为天然排斥。另一方面,大学一贯的精英主义情结认为,教育质量就像学校的声誉,是无形的、弥散的、自然演化的,而不是管理出来的。因此,长期以来没有将质量管理自觉化、显性化,更没有在学校中树立质量意识、营造质量文化,使质量理念融入质量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学校成为一个对质量敏感的组织。 三、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突围:基于成熟度评价视角 (一)转变质量理念:从质量问题到质量财富,从静态的质量到动态的质量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5]打破将质量与问题相连的思维定式,客观中立地看待质量,对质量理念始终保持开放性,势必有助于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的深入研究。如果幼儿教师教育有严格的质量意识,让质量成为一种行事态度和工作习惯,并深入工作的所有环节,那么质量将不是昂贵的,而是免费的,甚至是可以创造财富的。此外,“现代质量管理认为质量已不仅仅是符合性与适用性质量,更多是实现组织持续改进的一种动态特征”[6]。幼儿教师教育应该在符合标准的基础上树立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将突破和超越本分的不懈进取精神作为一种质量文化和具体行事准则建构于学校的管理系统中。 (二)建构质量标准:基于成熟度评价的幼儿教师教育质量标准 标准之所以为标准,其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某一向面或维度下的评判是兼具普适性和统一约束力的。幼儿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的设计和使用必须考虑和尊重不同层次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差异性,因此应打破用单一、静态的符合性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不同院校的惯习,但同时必须实现用标准的统一性适应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多样性。对此,可以考虑从成熟度的视角寻找突破口,即基于内部质量管理的成熟程度设立过程性评价标准。因为质量管理活动无疑会按照“辨识问题—探索方案—严格实施—效能反馈—优化改进—(再)辨识问题”的循环回路螺旋式纵向演进,因此,不同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均可以遵循这一共通的判断标准,以评估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程度。同时,这样的评价标准也能够在尊重院校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幼儿教师教育院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探索管理之道: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的成熟度评价 幼儿教师教育院校质量管理之道,应该是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担负的人才培养层次,科学地设定质量目标,并建构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活动机制,不断审视当前“存在的质量”,并施以维持现状和改进现状的方法,用系统化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实践中随时识别、搜集质量信息,及时总结、修正和调整优化质量监控督导方案,持续改进教育质量,以实现自身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质量目标的达成。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的外部责任主体(政府和社会)则可以考虑从成熟度评价视角评价幼儿教师教育院校的质量管理过程,以解质量管理之困。“成熟度评价并不深入课程与教学、学位授予、科学研究等具体领域,其关注的是作为管理活动的过程质量……是考查高校如何采取有效质量管理措施来实现办学目标。”[7]另外,在责任主体权力平衡的问题上,政府作为外部重要的质量管理者,应以辅助者的角色,保障和促进幼儿教师教育质量,尤其在自上而下行使公共行政管理权力时,不应干预高校的办学行为、规定其具体的质量标准,而应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评价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措施、手段或制度能否实现其预设的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上。同时,作为政府补充力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在实施质量监控时,应充分考虑幼儿教师教育院校自身的质量使命,以此为基础和前提,对其办学质量管理行为的成熟度进行督导评价。唯有如此,内部发展与外部监控才能形成合理张力,使幼儿教师教育院校在自由的空间内,自主地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作者:唐桂英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摘要: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为了对此问题有充分的认识,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好。因此,通过本研究,让广大幼儿教师了解自身的真实情况,并为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展开研究,能够丰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为幼儿教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概括,使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更完善。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解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2.实践意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幼儿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之一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找到缓解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幼儿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人际交往和谐,以及幼儿教师幸福指数的提高。另外,还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自身而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于即将成为幼儿教师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与幼儿教师的访谈:访谈幼儿教师,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及是否有职业压力。 2.问卷法。由所选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填写,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当前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关问题。如是否觉得受到社会尊重、是否实现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提出,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 3.文献检索法。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和杂志,获取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的调查、采访,研究者做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对问卷设计中的13个问题,回答“是”的占比情况如下:1.是否觉得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重大,占65.69%;2.是否感到没有受到社会的尊重,占72.55%;3.是否感到社会、幼儿家长、幼儿园的要求过多,占60.78%;4.是否感到付出太多,所得报偿太少,占87.25%;5.是否感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找到自信,占50.98%;6.是否觉得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占6.86%;7.是否感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占50%;8.工作最大愿望是否是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占70.44%;9.是否感到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56.86%;10.是否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曾经后悔或一直后悔,50.9%;11.是否希望得到进修机会,98.04%;12.是否感到进修机会很少或总是轮不到自己,90.20%;13.平均日工作时间是否在八小时以上,占80.39%。 (二)结果分析 第一项结果显示,65.69%的幼儿教师认为这一职业社会意义重大,而与此同时感到没有受到社会尊重的竟有72.55%,两项比例都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认为从事的职业社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却得不到社会给予的足够肯定,这一落差造成幼儿教师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从而产生不自信感。在第6项“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一点上仅有6.86%的人同意,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比第一项,这表明绝大本部分幼儿教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渴望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至于造成第9项有56.86%的教师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对比第11、12项希望得到进修机会和认为平时进修机会很少轮不到自己的比例竟如此之高,都高达90%以上。这“两高”的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识到了职后进修的重要性,也渴望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而第7项50%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正是因为职后教育的严重缺乏。 三、思考与对策 (一)造成原因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工作落差大、工作压力大、工作太过琐碎、幼儿园内男女比例不当,等等。种种原因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乏力,继而成为心理压力。 (二)研究对策 对此现状,研究者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三条参考意见: 1.转变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散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自己应怀揣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出发来教育孩子。幼儿园在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给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可采用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提出,使教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烦琐的工作。 2.分享好办法,高效完成工作。在幼儿园中,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工作量却相差不大。这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除去自身的能力以外,好方法也十分重要。幼儿园可经常组织老师们交流、分享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小技巧等,共同提升工作效率。 3.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多为教师们增强多方面的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教师们的自信得以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机会,给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 作者:蔡书娴 单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锦华幼儿园仁宝分园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管理流动研究 摘要: 随着我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当代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学习场所,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都具有很大作用。因此对于幼儿教师也提出很有要求,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准则、价值观取向、职业技能等等方面。尽管我国在大力倡导学前教育是的培养体系,但是幼儿教师仍存在不足现状,而且教师的流动性也在增强。本文主要就幼儿教师流动与幼儿园教师管理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幼儿教师;流动;教师管理;研究 前言: 学前教育是深受国家重视的教育阶段,尽管国家在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等方面,还是出现了幼儿教师流动性较大的现象发生。因此国家要极力完善当代学前高校专业的普及,为当代学习教育机构提供丰富的幼儿教育人才,减少人员的流失,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1当前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管理工作 学前教育的无端发展也对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提出相关要求,教育机构只有对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浓度有效的进行。首先在进行幼儿教师管理工作时,要以科学的理念为主,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百科面前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增加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等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倡导教师利用多元化的灵活教育教学方式,例如利用蒙台梭利进行教学,增加课堂小律动和手指操环节等等。其次在进行教师管理活动时,也要经历完善的评判机制,利于教师对自己教学做出及时评判,该生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增加教学、效果最大化。幼儿学习也要建立适当的奖惩体系,对与表现好的教师增加其职称评选机会和外住学习给水,增加其教学积极性,间接的降低教师流动性[1]。 2当前幼儿教育活动中管理和流动关系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学习和教育的启蒙场所,深受国家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的教师团队不断壮大,幼儿教育机构的师资和管理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在当前的发展情境下,仍存在教师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幼儿园教师管理工作时,要注意协调教师的总体体系,建立完善的奖罚和评判体制,为表现好的幼儿教师提供相应的资金奖励,增加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其次幼儿园机构要不断丰富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师教学活动,以增加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也应该为教师争取职称的获取机会,丰富幼儿教师的教学经历。良好的对幼儿教师进行管理,为教师建立公正的教育评判机制,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和提供丰富的职称评选机会,以增加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信心。有神文可见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与教师流动性具有间接的关系,因此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 3我国幼儿教师流动的成因 幼儿教师的流动是我国学前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它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营销幼儿身心发展的健康性。其中影响幼儿园教师的流动因此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和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因为教育的发展经费支出直接影响,幼儿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完善,也影响着教师的待遇和薪资,导致幼儿教师向一些设施完善和待遇好的大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转移,这也是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其次学前教育的改革的片面性,导致一些幼儿机构的经费收支不平衡,教师的编制无法完成等等,致使幼儿教师不断流动[3]。 4我国幼儿教师流动的有效措施 面对幼儿教师流动性过大带来的弊端,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应置于不断完善这一弊端,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首先国家要确立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方向。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需要相关国家部门明确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也要明确幼儿园的办医体制南加大幼儿教育的经费支出,构建公正的城乡幼教体系,优化教师的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备落后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增加教师的工作待遇。其次在优化教师的编制配置体系,优化城市和农村的编制体系,增加教学教学的积极性,倡导教育乡村化,把城市中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鼓励其去农村教学。完善师资管理体系,扩大教师培养的高效,增加教师招聘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体制。相关部门也要不断倡导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对教育职能的理解,增加幼教的职业感,以此降低幼教的流动率。 结论: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幼教事业也出现一些教育管理弊端和教师流动性大的现象产生。尤其是教师流动性较大这一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幼儿教育机构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体制,利于教师及时发展自身的不足,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增加教师的职称频次机会吗,也可以间接减少教师流动性。其次国家应该完善教育管理体系,增加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邸晓妍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参与结构游戏方法 摘要: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结构游戏已然成为幼儿玩的最多的游戏之一。本文主要论述教师如何参与及指导结构游戏,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材料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师;结构游戏;指导 通过对幼儿园结构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发现部分教师在参与指导结构游戏过程中盲目且无目的的开展活动。因此教师在参与结构游戏指导过程中,把握主体的方向去启发、培养幼儿的品质与能力;在参与指导的环节,幼儿是结构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为幼儿的结构游戏活动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自由、自主的开展自己的游戏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低度控制的,但教师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1低度控制游戏活动过程,以幼儿为中心 有些人认为幼儿的结构游戏活动就只是简简单单的拼拼搭搭,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及教师的指导。张雪门的幼儿游戏思想认为“教师在幼儿园游戏中起着主导作用”,他认为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幼儿自己选择、自我发表及自我订正的机会,但在游戏中这种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在结构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必过多的干预幼儿的行为,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搭建物体,并通过自己的想象随时随地变换自己搭建的物体,幼儿的发展在结构游戏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我在幼儿园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位教师在开展中班结构游戏时,对整个过程的指导是这样的,教师给的结构材料是一些塑料棒,教师把材料放到每一张桌子上之后,就要求每一个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按照黑板上图纸的样子搭建房子,遇到不会构建的小朋友,教师的做法是自己给小朋友搭一个成型的,然后拆开让小朋友还原,在整个结构游戏的活动过程中,满满的都是教师的计划,一步一步按照教师的方法步骤在进行着结构游戏活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打着开展以幼儿为中心的结构游戏活动比比皆是。在高度控制的结构游戏活动中,教师虽然达到目的教会幼儿构建物体,但失去了结构游戏活动的本质意义,阻碍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得不偿失的结果是值得教师深思的。教师低度控制结构游戏活动过程,不表示教师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就是完全属于“透明人”的状态,个别幼儿在结构游戏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这时的幼儿是需要教师的引导的,教师应该参与到幼儿的结构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这个问题该怎么样解决,当幼儿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启发幼儿用多种方式去进行建构,然后把剩下的游戏过程还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做主接下来的游戏行为和方式。如果教师把自己置身于游戏活动过程之外,毫不在意、毫不关心幼儿的需求,同样也是形式主义的结构游戏活动。在结构游戏活动过程中,要做到真正以幼儿为中心,就要给幼儿更多的选择,包括材料的选择,建构对象的选择,时间的选择等,让幼儿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玩自己想玩的材料;本身来说,结构游戏就是游戏的一种,是幼儿玩儿的一种游戏类型,因此教师要给幼儿结构游戏过程中足够的话语权,在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幼儿可以大胆的去创造、去发挥想象。 2观察幼儿结构游戏过程中的情绪情感 幼儿在结构游戏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过程中,这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能力。幼儿的情绪情感间接的反应了幼儿在结构游戏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情绪情感也影响着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活动。当一名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玩着玩着就不想玩了,教师在观察到这位幼儿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的介入到这名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因为幼儿可能是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也可能是教师投放的材料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或者其他方面的客观原因。教师此时要询问幼儿原因,如果是遇到建构困难,教师要给与相应的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使幼儿重新回归结构游戏的活动中去。情绪是幼儿内心的感受,在进行游戏过程中,幼儿喜欢这个游戏,并对这个游戏过程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促使幼儿去进行建构,拼搭等,教师在观察到这类幼儿,不能轻易去打断幼儿的游戏过程,也不能轻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对于产生不愉快情绪的幼儿,首先教师要询问其原因,根据幼儿的原因,给与一定的引导,我们知道幼儿的情绪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幼儿与幼儿在游戏之间的矛盾也会使幼儿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这种矛盾幼儿之间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同时给与幼儿鼓励与支持,让幼儿感受到在结构游戏中教师对他们的爱以及信任,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3利用分组、团队等形式开展结构游戏过程 教师开展结构游戏并不是跟过去一样各自玩各自的,利用小组、团队等形式开展结构游戏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方法,我们知道多个幼儿在一起玩游戏,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语言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我认为在教师分组开展结构游戏时,幼儿可以自主去选择自己的伙伴,而不是由老师分配,有的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就是利用小组形式,把全班幼儿分成几个组进行游戏活动是可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什么游戏活动都是由先前定好的分组进行的,这样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每一次开展结构游戏时是可以变化幼儿的分组,从而进行游戏活动的。分组之后的幼儿会合作进行整个结构游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指导还可以在游戏活动结束时,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问幼儿在合作中碰到的困难以及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幼儿在建构游戏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等。结构游戏在当前幼儿园普遍受到重视。首先,教师在参与幼儿的结构游戏过程时,要把握参与及指导的大体方向,其次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参与指导活动。幼儿园开展的结构游戏活动会成为幼儿园特色之一,成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合作意识等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者:梁珊珊 单位: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混合式培训探讨 摘要: 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对现有的培训形式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变革时代,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固有的模式,才能满足现代人对培训需求。本文立足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分析我国目前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国家、幼儿园、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提高混合式培训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混合式培训;有效措施;探讨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行业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家长开始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教育实践中来,并与教师肩并肩投入到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上,展示出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培养体系,创新培训模式,等一系列具体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髙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是补充和完善自身知识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时代,由于培训资源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导致现有面授形式的培训并不能满足我国幼儿教师培训的需求。因此,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培训新形式,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需求,而且能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速度。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就是把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机的组合,以便在灵活安排外部条件的同时,达到提升学习质量的目的。[1]对于信息时代下的学习来讲,面授的学习形式和在线的网络学习形式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结合这两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混合式培训 混合式培训指的是在一个教育技术培训项目中,在混合学习原理和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将传统的培训方式与数字化的培训方式相融合。[2]在现阶段的培训中,大体采用以面授的方式为主的培训模式,由于时间、地域、资源等问题,导致培训后的培训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合理的利用面授和网络学习的混合形式进行培训,不仅能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而且,更有利促进幼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去参加培训学习。 二、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有的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级别从离到低依次为: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地市级培训、县级培训、园级培训,而培训的主要形式是面授。然而,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要求的不断提高,培训规模也逐渐增大,参加培训的人数也增多,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经费、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培训机会不平等 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由于培训名额有限,加上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培训名额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幼儿园中各教师所获得的培训机会不平等,导致在幼儿园中产生了一种现象:有些教师培训了多次,而有的教师则没有得到培训的机会;城市公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机会多,而乡镇民办幼儿园得不到培训机会。另外,由于幼儿园岗位的设置,导致幼儿园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接触不到发达地区的先进教学理念,使教师的发展受到限制。 2、培训时间安排矛盾 幼儿园教师最适合的培训一般是寒暑假,但是由于培训机构的性质、培训时间长短、培训模式的不同等因素,导致培训一般都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和周末,加上培训地域性等问题,一些原本就人手不足的幼儿园很难再派出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另外,根据幼儿园日常的教学安排,以及教师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情况,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达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的效果。 3、培训形式单一 虽然每项培训的总体设计具有针对性,但是由于参加培训的幼儿园教师来自不同园所,具有的知识层次不一样,导致培训的对象知识结构多样,培训者很难满足每个被培训者的需求。另外,从时间、经费、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来说,当前以面授为主的培训形式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幼儿教师培训的多方面需求。 4、培训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幼儿教师参与培训的考核方式大都通过考勤、作业、写心得体会、上公开课等方式,而一般参加培训的教师基本都会通过,获得培训相关证书,参加培训的教师无需为考核结果担心,。 5、培训针对性不强 由于培训的对象都来自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因此,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不一样。而目前培训形式、课程要求大都采取统一的方式方法,较少考虑到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 三、幼儿教师混合式培训的有效措施 现阶段,我国幼儿教师培训主要是以面授为主,并且面授培训的机制已经非常完善,如何在面授培训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培训,形成完整的混合式培训,可以从国家、幼儿园、教师个人三个方面出发,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扩大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1、国家政策方面 1)建设专门的幼儿教师培训网站。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网络资源成为幼儿教师学习最直接、最快捷的学习来源。在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国家提供的一系列面授培训,只能满足幼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满足面授结束后对知识进一步的渴求。因此,政府可根据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建设专门针对幼儿教师培训的专题网站,设置多样化的在线课程,录制有针对性的视频,例如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微课程等,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的学习相关的知识。 2)完善网络培训激励机制。网络培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如何让教师主动参加网络学习,完成相应的课程。可参考现有的多种网络学习方式,以学分制的形式,通过课程的学习进度、作业的完成情况、回答或提问情况来统计每一课程的学习情况,最后根据总的学习情况,发放培训或学习证书。 3)建立相应的网络评价机制。如何检测幼儿教师在网上培训情况,比如,在视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视频播放的时间随时跳转出问题界面,只有回答正确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另外,可通过在线视频考试的方式检测教师学习和考试的真实性,达到不能作假的学习过程。 4)成立一支专门的线上和线下师资培训队伍。培训的效果如何,除了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强有力的软件配备,也就是师资培训队伍。在专门的培训网站上可根据时间开设一定的在线直播课程和专家答问环节,使培训者和培训专家能够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问题。 2、幼儿园方面 1)定期举办网络学习培训专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幼儿园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如何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网络资源,参加网络培训的问题。幼儿园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到幼儿园面对面的教授幼儿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通过相应的培训机构,设置相关的课程,提升本园教师学会在工作之余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专业发展。 2)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进入幼儿园后,对日常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幼儿园要鼓励幼儿教师利用简单的教育技术,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信息素养的发展。同时让教师的信息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引领幼儿教育的新变化。 3)认可教师网络学习的相关学分及证书幼儿园对教师除了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外,还可对教师在网络上学习所获得的证书给予认可。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对新知识的获取心,而且能够引领教师的终身学习,提高幼儿园自身的办学质量。 3、教师个人方面 1)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如今是传统培训模式和信息化培训模式相交融的时代,“学会学习”成为当今人必备的一项技能,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时代变革敏感度。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专业性质、工作环境如何,都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专业知识,而不是“啃老族”、“一招吃遍天下”的停滞者。 2)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相关知识教育技术在如今课堂中的渗透度已经大大超过十年前课堂:交互式的APP、网络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翻转课堂等,把这个无形的网络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作为当代的教师,基本的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不仅为教学打下基础,而且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学习。 3)合理利用工作外的时间参加培训有些教师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不够,存在着职前学习知识终身受用的消极思想,对于参加职后培训缺乏积极性,没有认识到职后培训的重要性。另外,有些教师接受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升职、加薪、评职称等打基础,存在教育功利化的消极思想。 总之,幼儿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学前教育机制,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信息化时代,面授与网络的混合式培训形式,不仅能提高培训过程中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教师的培训后培训,同时能辐射所在地域的学前教育发展。 作者:向燕 周琨武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技能策略 摘要: 当前幼儿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强化教学效果,成为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立足于幼儿音乐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技能教学现状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技能教学;现状;提升策略 幼儿的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所以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学在幼儿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幼儿在音乐的环境中可以增强其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促进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所以对幼儿教师进行音乐技能培训迫在眉睫,本文就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技能现状与提升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技能教学现状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关注。目前我国高职学前教学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而幼儿教师如何提高音乐的教学效率是幼儿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教学目标的限制,使得幼儿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的模式无法彻底落实,幼儿音乐学习无法学到应掌握的知识,致使幼儿音乐教学收效甚微,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无法高效发挥,抑制了幼儿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教学技能的策略 1.在音乐基础上培养幼儿兴趣 提升幼儿教师教学的策略在于为教师提供音乐教学的实践机会,而在幼儿课堂上运用音乐教学可以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只有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才能乐学、好学。例如,教师在教幼儿学习《白龙马》这首歌时,可以首先为幼儿播放《西游记》相关的视频,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对《西游记》情节都熟悉的环境下,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白龙马》儿歌的学唱,增强幼儿对节奏的敏感程度,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此外,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悬念,增强幼儿参加音乐教学的能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导幼儿学唱《葫芦娃》这首歌曲时,可以在幼儿了解动画的基础上,为幼儿弹奏有关《葫芦娃》的旋律,激起幼儿的哼唱兴趣与记忆,幼儿在记忆的基础上,会跟着教师唱起《葫芦娃》这首歌曲,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勾起幼儿的记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这样会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促进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此外,在学唱的过程中,歌词具有激励作用,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歌曲主人公自身良好的品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涵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注重欣赏能力的培养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很薄弱,自身缺乏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所以,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唱《粉刷匠》这一歌曲时,可以首先为幼儿演奏一遍歌曲的旋律,让幼儿体会《粉刷匠》旋律的欢快,激起幼儿学唱的激情,然后再由教师和着旋律为幼儿唱一遍,让幼儿更深刻地体会这首歌曲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幼儿一句一句学唱,幼儿在渴望得到知识的前提下会集中精力学习《粉刷匠》,提高幼儿教师音乐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在为幼儿演奏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可以为幼儿演奏课外音乐,培养学生欣赏歌曲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为学生演奏《晚安喵》的旋律,让幼儿感受优美的旋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为幼儿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有效平台,促进幼儿欣赏能力的提高,提升幼儿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 3.注意幼儿心理变化,提高教学技能 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音乐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应注意幼儿的心理变化,提供积极乐观的音乐教育,促使幼儿全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幼儿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为幼儿提供欢乐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演奏《猴哥》,因为猴子在幼儿心目中树立了伟大的形象,具有坚强的品格,高超的技能,所以,《猴哥》歌曲的演奏可以让幼儿很快进入学习歌曲的状态,营造一个欢乐的教学氛围。另外,教师可以进行不同形式音乐的转化教学,让幼儿可以适时放松神经,轻松学习。例如,《采蘑菇的小姑娘》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所以幼儿在学习《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曲子时,教师可以将歌曲分开教唱,待幼儿掌握了一部分后,再教幼儿学唱一些舒缓的歌曲,如《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节奏比较舒缓。这样交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幼儿进行放松式学习,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技巧性。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在教唱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提供适合的歌曲学唱激起幼儿的学唱兴趣。另外,儿歌中都是积极向上的词句,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唱过程中要注意对歌词的讲解,培养幼儿优秀的品格,建立健全的人格。教师在选歌曲时,注意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 作者:乐丽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幼儿园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移动学习思考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幼儿教师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问卷调查法和SWOT分析法对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和讨论。调查发现:移动学习具有为幼儿教师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参差不齐、技术条件不够完善等劣势;大数据在线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积极接受的态度为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然而,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仍然面临着其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缺乏外部支持等内外部挑战。 关键词: 幼儿教师;移动学习;问卷调查;SWOT分析 一、引言 幼儿教师学习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内在需求,有效的学习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正在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学习和生活。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2]。它具有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设备便携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的幼儿教师学习存在的不足,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关于教师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的策略、应用模式、态度与需求等方面,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而对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缺乏相应的关照。那么,移动学习对幼儿教师有哪些影响?幼儿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现状怎样?需求有哪些?如何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以更好的为其专业发展服务等问题都需要深入调研与分析。借鉴学者们的经验,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幼儿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态度、现状和需求等方面的数据,然后结合调查结果,采用SWOT分析法对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幼儿教师移动培训资源与平台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二、问卷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修订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问卷主要从SWOT的四个因素出发进行编制,内容包括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情况,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倾向,移动学习的具体行为,对移动学习资源的态度与需求四个方面,共25个单项、多项和量表题。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验证,即对同一内容在问卷的不同位置从不同方面进行再检测;效度检验主要是请专家同行审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对表述不正确、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形成正式问卷。为避免出现研究对象对“移动学习”的曲解现象,笔者在问卷中给出了“移动学习”的定义,以确保问卷调查的顺利开展。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利用问卷星平台完成问卷的终端输出,并通过QQ群、邮箱、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向泉州市区7所公办幼儿园的273名教师发放问卷链接,回收26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53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2.7%,问卷回收后采用问卷星平台上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参与调查的幼儿教师教龄分布情况如表1。由表1可知,参与调查的幼儿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与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和考编政策有关,也体现了幼儿园教师的年轻化特色。 三、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SWOT分析 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已经具备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所有被调查者都持有移动学习设备,其中54.9%的幼儿教师同时拥有两种及以上的移动学习设备,包括智能手机、ipad等;69.9%的幼儿教师表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25.2%选择“偶尔”,4.9%表示从未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可见,幼儿教师群体中,使用智能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SWOT分析是对研究对象内部存在的优劣势因素和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结论,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笔者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SWOT分析的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具有哪些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并通过SWOT分析矩阵例举出。 (一)优势分析 1.及时的学习支持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应用,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接纳,而它的优势也日益凸显。70.4%的幼儿教师表示移动学习能够帮助他们随时随地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65.2%的幼儿教师认为移动学习能够及时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由于当前的智能移动设备具有小巧灵活、方便携带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很容易地获得教育教学知识,他们把这些设备当作支持性的学习工具来使用。 2.学习的碎片化 移动学习以其独有的学习碎片性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71.5%的幼儿教师认为移动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闲时间。移动学习通过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时间进行分割,学习者得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在分割学习内容后,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可控,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 3.需求的个性化满足 移动学习的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为其推送相应的资源信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65.2%)的幼儿教师认为移动学习能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 (二)劣势分析 1.学习资源参差不齐 移动学习资源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60.9%的幼儿教师认为“当前的移动学习资源比较多,但娱乐资源过多”,62.8%的幼儿教师认为目前影响移动学习普及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资源的限制”,对学习资源现状满意度均值是3.35,明显低于5所对应的“满意”值。可见,移动学习资源虽然数量多,范围广,但质量参差不齐,幼儿教师对目前移动学习资源的满意度不高。那么,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资源有哪些需求呢?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对课程教学类资源的需求量最大,占54.5%,其次是行业动态,占42.3%,生活百科类资源占30%,说明幼儿教师还是比较希望学习和关注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专业培训类资源的需求只占24.1%,这与目前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其对专业培训的低预期态度有关;另外,从笔者对幼儿教师的个别访谈得知:目前泉州地区的培训机构还没能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的移动培训平台,移动培训平台资源的建设很不成熟。 2.技术服务有待健全完善 技术服务在驱动移动学习发展的同时也困扰着移动学习的推广和普及。已有的文献分析表明,设备屏幕的大小、键盘操作的难易、上网速度的快慢和移动学习的费用等是影响用户移动学习的主要技术因素[3]。为了了解幼儿教师对目前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问卷采用里克特六级量表的方法来编制此题,六个选项分别赋值6、5、4、3、2、1,幼儿教师对设备屏幕大小和上网速度的满意度不高,对移动学习的费用和设备易操作性两个选项的均值较高,接近比较满意。需要提到的是,虽然本次调查的7所公办幼儿园全部提供免费无线WIFI服务,但幼儿教师对上网速度的满意度均值只有3.61,满意度不高。可见,尽管当前的3G/4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但移动技术在幼儿教师学习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效果,需不断完善技术服务。 (三)机遇分析 1.“大数据”和在线教育 近年来,“大数据”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线教育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大数据分析将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学习平台实现;大数据分析结果将为在线学习教学设计提供证据支持;大数据分析将促进在线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水平提升[4]。通过对在线教育的大数据分析,教育资源得以进行数据整合和优化配置,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共享和分配到各个领域,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教育资源,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先进的移动技术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将推动移动学习进一步发展。目前,在线教育的大数据分析研究正在推动移动学习向更多领域拓展,如企业领域的移动培训,教育领域的移动教育联盟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2.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态度 关于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倾向的题目在问卷中同样采用六点量表进行编制,包含“非常同意”“比较同意”“有点同意”“有点不同意”“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六个选项,对每个回答给出相应的分数,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给6、5、4、3、2、1分。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态度选项中,成就价值的均值是4.53分、绩效期望的均值是4.42分、社会影响的均值是4.84分、使用经验的均值是4.92分,以上四项的平均得分都比较高,接近“比较同意(5分)”的值,表明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还是普遍接受的,这不仅与移动学习本身的优势和大环境的推动有关,同时与前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群体年轻化的特点也有一定关系,年轻教师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容易接纳新事物。 (四)挑战分析 1.学习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师培养体制的改革,原本属于精英教育范畴的幼儿教师培养体制全面解体,各幼儿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远不如前[5]74;从幼儿教师的学历分布来看(见表6),参与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第一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只有11.5%的幼儿教师第一学历是本科,尽管79.4%的幼儿教师通过自考获取本科学历,但整体来看,该行业的准入学历偏低;同时,由于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要扮演多重社会角色,生活、工作压力大,其工作场所又相对封闭等。诸多因素导致幼儿教师在工作之余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其学习能力不容乐观[5]75。 2.外部支持 外部支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幼儿园)对“互联网+”时代移动教育的重视、相应资金的投入、激励制度的建设和持续的服务等。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并没有对移动学习进行相关的政策鼓励,也未能提供移动学习的支持服务,教师的移动学习多处于自发和个人行为阶段,在回答“如果学校有提供相应的政策激励,移动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会大大提高”问题时,34.8%的幼儿教师选择“非常同意”,52.6%选择“比较同意”,12.6%选择“有点同意”,“有点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所占比例均为0%。可见,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学校“自上而下”的关注对其移动学习会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及SOWT分析得知:移动学习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及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态度是积极和接受的。然而,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资源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移动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技术方面的服务有待改善;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面临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缺乏外部支持等挑战,相关政策的激励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整合现有网络学习资源 调查显示,尽管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持积极和接受的态度,但目前针对幼儿教师在职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仍然比较缺乏。因此开发系列有针对性、满足幼儿教师学习需求和专业发展的移动学习资源和专业免费APP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为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与社会上专业的网络公司合作,在现有丰富的网络幼教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相关技术将网络学习资源整合成支持移动学习设备远程访问、浏览、检索、下载的,内容少而精、交互方式灵活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多提供课程教学类、行业动态等幼儿教师需求的资源,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6]。从表5的数据得知,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愉悦性”认可度较低(均值为3.32),所以,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必须要考虑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APP平台的易用性设计,还要重视设计适合碎片式学习的学习策略,如整合学习和娱乐的策略,让学习者在学习中得到激励和乐趣,弥补移动学习易受干扰的不足,促使学习者学得更快,更有效率。 (二)开展移动学习专题活动 考虑到目前幼儿教师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的问题,除了开发满足幼儿教师学习需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外,开展相关移动学习活动也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习资源地有效利用,提高移动学习的质量。幼儿园可以将移动学习与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整合,通过移动学习平台来辅助幼儿教师的园本培训,并实行量化评估;也可以开展以“移动学习”为专题的园本教研,定期开展移动学习教研活动,撰写移动学习心得,评选移动学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形成“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校园文化;还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参与省市级、国家级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等,让幼儿教师在丰富的移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三)提供积极的外部支持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外部支持这一方面有较高的期待值。虽说幼儿教师可以自发地进行移动学习,其态度和动机也比较积极,但若要保证移动学习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等支持必不可少。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都需要学校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时间保障、考核制度、学习支持服务等都需要幼儿园制定相关政策。外部支持不但能为幼儿教师营造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能激发幼儿教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关于技术服务问题,虽然幼儿教师对目前移动智能设备的屏幕大小和上网速度的满意度较低,但随着移动技术的继续发展,这一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学习使幼儿教师的在职学习变得更加自由,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的发展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幼儿教师要尝试合理、有效地运用移动学习,使移动学习成为自身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吴碧莲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探究 摘要: 近些年,随着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从终身教育视野下探讨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终身教育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终身教育;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被誉为“教育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可与哥白尼式的革命相媲美,它孕育着真正的教育事业”。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全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被各国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引发了一场最深刻的教育改革实践。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人士所重视,与此同时,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大幅度提高,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为我国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终身教育的思想内涵 终身教育最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5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绝对划分为教育和工作两个部分,学校教育只是人们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全部。“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应当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终身教育的主要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及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又包括横向的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2)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人们养成学习习惯和持续学习需要的各种能力。终身教育只是一种手段,终身学习才是目的。(3)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出终身教育模式。终身教育思想是全方面和多层次的,只有在理解其本质内涵以基础下才能有力开展相应教育工作。 二、终身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重视教育的起始阶段,重视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和奠基阶段,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战略目标之后,人们纷纷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各级部门努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纲要》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得到社会重视,全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首先,幼儿教师自身学习愿望日益增强。幼儿教师需要整天和年幼儿童打交道,工作繁杂琐碎,一些教师会感到“忙、盲、茫”。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理念的提出,幼儿教师对学习的需求日益强烈,专业化意识日趋增强。但是,由于平日工作的繁忙和自身学历程度不高,自学对大多数幼儿教师来说比较困难,多数希望通过职后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其次,幼儿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他们具备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在幼儿教师成长过程中,专业化程度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幼儿教师的成长并非依靠师范教育阶段就能完成,是一个多阶段的连续过程,特别职后继续教育对幼儿教师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另外,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号召,各级各类幼儿园不断扩大自己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很多非学前专业的幼儿教师,更需要通过入职和职后教育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特点和教育方法,从而逐渐促进专业化成长。 三、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虽然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但是整个教育培训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规划有待完善。 虽然全国上下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但是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少偏远的市、县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性,未将幼儿教师纳入教师继续教育队伍。其次,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公办园和市直属幼儿园占有优先权利,私立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再次,对于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政府和园所往往只重视培训是否顺利开展,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关注程度不够,学习和考核的整体规划有待提高。 (二)忽视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和主动参与。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现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多以培训形式展开,政府和学校部门按上级要求让一定比例的幼儿教师接受培训,教学内容大多是由教育专家及现有教学条件确定,容易忽视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幼儿教师大多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而现行幼儿教师培训重视理论知识及相应教学技能传授。其次,教育方式上,容易忽视教师主动参与。现行教育方式一般以集中学习、理论讲授为主,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很多老师盲目接受、应付差事,无法发挥调动教师学习主动性。 (三)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不平衡,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出现较大城乡差异。另外,幼儿园教师接受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过程中,农村幼儿园占有教育资源较少,相关培训和教育工作开展得极少,造成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四、终身教育思想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理想。终身教育理论的提出对全世界各个阶段教育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构建一体化的幼儿教师终身教育体系。 1.强化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贯穿人一生及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所以要将幼儿教师的成长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使幼儿教师一生都能受到一致的、连贯的教育。继续教育工作中,逐步将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学习、不断成长。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做好幼儿教师的入职准备工作,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还要转变思想,不能把继续教育作为幼儿教师学历的补偿,要注重通过继续教育使幼儿教师在思想和学习能力上有所提升。 2.完善园本培训,实现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虽然国家和各个地方都在大力开展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可是落实到一个幼儿园,教师参与数量还是有限的。为了满足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园本培训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园本培训一般参与的教师比较多,而且可以在幼儿园经常地实地开展,园本培训可以幼儿园和教师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方式实现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总之,幼儿园应该完善园本培训制度,让教师在工作中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二)公平公正,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监督和评估。 终身教育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有重要作用,社会应对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在终身教育思想下,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必须是公平公正的。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过程的监督,尤其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不仅要公平分配教育资源,还要确保培训名额落实到位,培训经费专款专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绩效评估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指标,对教师、学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三)更新观念,构建系统化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 1.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首先,由于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承担继续教育工作的部门应当建立一个符合多层次幼儿教师学习发展的分层教育模式,提高幼儿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比如,将新手幼儿教师、骨干幼儿教师及农村幼儿教师分层次进行继续教育,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培训目标,为不同层次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其次,培训内容要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发展性,要深入实践发现幼儿教师需求,力求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最后,终身教育思想倡导的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续学习需要的各种能力,所以培训中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自学反思能力。 2.突出教师参与的主体性。在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的主体参与性。多提供机会让幼儿教师与专家或不同地区幼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在培训方式上尽量拓展培训形式,充分开展参与式培训,如示范观摩、说课评课、集体研讨等方式。就像终身教育强调的那样,教育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再是从外部强迫灌输,而是自由地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进行。 (四)重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发展不仅包括职业技能的发展,还包括个体发展。幼儿教师如果单纯拥有超高教学技能和丰富知识水平,却无法在自己的职业中寻求到快乐和满足,这也是不幸的。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求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像终身教育理念提出的一样,教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教师更好地“照亮”别人,实现其工具价值,而且帮助教师个人发展,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深入教师情意方面,包括教师的情感、期望、价值观等,注重教师自身成长,只有自身得到成长和满足,才会对该职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产生幸福感。走向幸福,才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宿。“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儿教师作为每一位幼儿启蒙阶段的指明灯,其作用是巨大且深远的。因此,必须在终身教育思想下彻底落实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赵静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幼儿教师毕业论文:幼儿教师家园共同教育研究 摘要: 《指南》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而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树立沟通观念掌握沟通技巧,对家长进行区分沟通,用真诚感动家长,发掘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老师与家长形成合力,实现家园共育。 关键词: 方法区分,沟通真诚,肯定家园,共同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3-6岁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与学习目标和想对应个阶段儿童的教育规划,然而做好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帮助幼儿发展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控制、养成良好习惯、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为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基础,是对幼儿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面指出:家庭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合伙人。应该本着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原则,能够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家长的主动参与,来帮助提高幼儿的教育能力与成长。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里走向学校的一个过渡期,在此过度期间的教育除了老师的悉心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只有实现了家园共育才能使得幼教工作事半功倍。要得到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每一位老师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本人通过在日常幼教工作中的观察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沟通的观念和技巧作为一名老师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并注重沟通技巧。 (一)首先人无完人,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会有亮点和缺点,要经常观察、学习对于在事情的处理问题上,多多想别的做的好的老师是怎样教育孩子,照顾孩子的,多主动学习,达到优秀的幼儿教育的目的。 (二)其次要学会找到优势方法,抓住问题关键 1.每一个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老师发关心与细心照顾,只有你能够付出,就肯定能够得到孩子家长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得到家长的认可。 2.孩子都会喜欢年轻像天使的老师,这是孩子天真的心性,喜欢你之后也会回家跟父母说家长也会对你刮目相看,认为您有能力教育好他的孩子。 3.对孩子亲切,对孩子公平,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样可以让孩子的父母对你有良好的印象,在以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好好沟通很多。 (三)最后要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建立与家长情感 1.密切注意孩子在学校里的日常动作,让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细心照顾。提高你在家长心中的印象。 2.关注家长对你在工作中的情绪变化,是否满意您的工作,与家长随时保持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3.一定要做好家长平时给你交代的小事并努力的做到最好,避免家长产生负面的情绪,尽最大可能的跟家长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家长支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在与家长发生矛盾是,想办法化解 1.我们需要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事件的过程,并且积极的想家长反映事情的情况,得到家长认可。 2.我们也要反思下自己,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家长的不满,及时的了解情况,避免以后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引起就家长的反感。 3.可以把事件的过程与同事一起分享下,听取别人的经验是自己进步,同时可以倾诉自己的心声,缓解自己的情绪,达到双赢。 二、对家长区分沟通 对应不同的层次的家长,我们在说话的方式方法一定要有区别。老师要采用区分沟通,遇到什么样的家长说什么样的话,一定要区分对待。对于那些年轻的80后家长我们要让其多多关心孩子的教育、鼓励孩子,要与我们把孩子的教育工作优化到最大,对于50年代爷爷奶奶,老师要把他们视为自己的长辈一样,见到他们一定要尊称,这样可以让家长看到你的职业素养,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基础。大多数家长对老师的认可度还是挺高的,但是遇到一些无理取闹的家长,这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对于那些情绪激动的家长,首先我们需要让家长保持冷静,让其稳定情绪,在了解事情的原因,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家长的认可。例如,我班幼儿在做游戏时,孩子间相互打闹,老师如果没有注意这些事情的情况,而孩子回家说什么人欺负他而引起家长的不满,家长就打电话来质问老师,引起不知情况的家长情绪非常大,老师一边解释当时情况,并让家长及时到幼儿园做处理,并且多次的主动打电话进行道歉,得到妈妈的体谅,让其态度有所转变。虽然父母与老师的身份不同,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关心教育好孩子。 三、用真诚去感动家长 在孩子的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其次就是我们要把他们的孩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与家长能够和谐相处。让家长信任你,在以后的交谈中也会给你说孩子回家的情况。早晨当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时,看见笑容可掬的老师们,听到老师与孩子的问候语,也许家长的好心情就从这里开始。他们会感到孩子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他们更加安心。下午,当工作了一天的家长来接孩子时老师微笑对他说:“您的孩子真棒,今天学会了自己吃饭。”也许他的劳累立刻减轻了。当家长有事耽误了接孩子时,面对心急如焚、满脸歉意的家长,老师依旧微笑着说:“没关系的,您别急。” 四、肯定孩子的优点,赏识每一个孩子,使家长获得心理的愉悦 这种肯定孩子优点的交流,能让家长保持一种自信、轻松、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并且会主动说起孩子在家里面的情况。其中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这样建立起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家长会喜欢、主动和老师交流,有利于做好家长工作。 总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与老师要一条心,都需要相互合作,让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工作面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蹇洪 单位:重庆市大足区双桥实验幼儿园
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改进初探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益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存在诸多弊端。为此,应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法规制度建设,改进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实行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监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按固定资产管理、核算。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趋增加,对它们的管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改进核算办法,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分工不明确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比如对经费的开支权限、开支标准,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小车油料维修,集体福利等方面的规定较多而且较为具体和明确)。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不是没有固定资产金额账,就是没有实物账,不能从价值、实物形态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反映,不能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存量、结构和存在状态,不能把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 2.管理意识淡薄,核算办法不规范 目前,部分单位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重钱轻物,存在很大片面性。观念上的偏差导致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得力,造成了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与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由于固定资产的盘点不及时,出售、报废、转让固定资产不按规定办理,致使单位领导对部分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一无所知,或假装不知道,使其长期挂账。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 、出售、转让或报废时不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或虽已报废,也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有账无物,在财产清查时形成财产损失。 3.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以下级单位的名义购买的固定资产记入下级单位固定资产账目,对于接受捐赠的和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送的固定资产,由于没有发生资金往来,没有做增加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对收缴的或没收的固定资产和以收取固定资产实物的形式收取的赞助费,不按有关规定上缴财政,直接留用或被有关人员据为己有,形成账外资产;对于以收取固定资产的形式抵消往来款的,往往也不入账,出现两头挂账的现象。正因如此,导致大量固定资产闲置浪费,造成了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压力。 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这种现状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集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而资产一经形成就为单位或部门占有、使用。因此,有些单位领导只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不重视管理;还有的单位领导对财产变动的决策缺乏民主化,不经集体讨论就自行决断处理;也有一些单位领导以权谋私,将闲置的资产据为己有,导致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弱化。 2.体制不顺,机制不全 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缺乏系统的有效管理机制。资产形成与配置上,财政预算软约束,资产配备无标准可依;资产使用上,缺乏客观公正的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资产的使用效率无法进行有效评估;资产处置上,缺乏规范的资产处置程序,导致处置过程随意,资产浪费及流失严重。 3.法规规章滞后 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无法实施有效的资产管理实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法律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实践。同时,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及会计准则方面也有待改进。 三、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建议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及时、系统、全面地对固定资产的数量金额进行核算,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存在状态以及增减变化。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明确责任分工。对于单位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等应专人负责,及时维修,确保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制定严格的固定资产购建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2.定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 比照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每年度终了前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清产核资规定的程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处理后,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与此同时,要分析固定资产结构和管理情况,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对贵重物品和重点部门要进行重点清查;对工作岗位变换或离职人员,要对其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离任核查,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3.改革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着重反映体现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对于财政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和投资权益得不到反映,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为此,可分别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行政单位可采取虚拟折旧的形式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即:(1)不改变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方式,增加累计折旧科目。(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固定资产原价和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方法,在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对应科目的差额中反映折旧额。如:固定资产为2 000万元,固定基金为1 800万元,则累计折旧为200万元,随着累计折旧额的增加,固定基金相应减少。(3)编制固定资产使用及折旧情况明细表,在报表后附加说明。(4)年终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起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评估,以较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有价值。 从事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可直接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这样,既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也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另外,还可建立预算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节支增效的巨大潜力。 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略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摘要: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主要的资产组成,也是事业单位开展各种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固定资产的数量不断攀升,然而就目前来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了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发生。本文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核算方法及管理建议,以充分发挥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在介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之前,笔者首先对固定资产的相关界定、固定资产的作用及特点、固定资产的来源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界定 在我国,固定资产有极其严格的界定。对于事业单位,按《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有关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资产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期在一年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物质形态不变,且价值在规定价值以上的资产。按照固定资产的功能和形态具体可以分为机器、房屋、专用设备、文物和其他固定资产。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作用及特点 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总体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其开展各项业务的基础,是事业单位正常运作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固定资产不同于一般的资产,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表现如下:(1)固定资产购进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支出,而不再计提折旧;(2)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经济利益;(3)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实物形态不变,且使用期较长。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来源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出于自身业务和日常的需要,事业单位动用自身的大额资金购进或自己制造;(2)当事业单位资金不是很充裕时,通过融资租赁这一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3)接受社会团体、个人等的捐赠。 二、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面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2007年财政部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产核资,虽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但是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情况并未完全改变。主要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规章知识的学习,造成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思想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职工认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已无关,而是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的事情,加之领导往往忙于繁重的行政事务,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因此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是导致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流失、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不健全,日常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目前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有些单位因内控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在日常的管理中,有的部门采购身兼多职,既管采购又管验收、报销,有的不对实物进行验收,而只凭购货发票进行登记,造成固定资产混乱及监管不力。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对会计核算中存在的漏、错现象没有及时更正: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直接由各部门使用,未将其纳入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之中;因人员调动或部门调整等原因而引起固定资产的转移未及时进行跟踪管理和信息反馈等,是造成账实不符的重要原因。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重复购置,闲置较多。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或财政补贴,有些部门从各自利益出发,不管是否需要,盲目争规模、要投资,从而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等形成人为浪费现象。 2.核算方面 (1)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及时,账簿设置不齐全。由于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会计核算的基础,有的固定资产早已购进并投入使用,单位却一直未能入账;由于专门使用和保管特定固定资产的人员更换或调离,未及时办理资产报废手续,使账面资产长期存在,账物不符。部分事业单位对购入或新建的固定资产不设置固定资产卡片,人账价值不完整、不及时,使许多早巳完工的固定资产不能入账;事业单位一般只按固定资产的类别设置明细账,无法反映每一项固定资产的详细资料,使财务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和监督。 (2)账务处理不合理 ①固定资产购置时的账务处理。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按照固定资产价值,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虚增了当期的成本。 ⑦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虽然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每月都在发生损耗,但由于现行的会计核算中不计提折旧、减值准备,从而降低了相应的支出,同时,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净资产的虚增,体现不出其真正的生产能力。 ④修购基金的提取和使用缺乏合理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要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以弥补不计提折旧可能造成的固定资产维修和更新能力不足问题。但由于收入的多少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存在比例关系,使得修购基金的提取数量不稳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 (1)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要加强教育和引导,真正提高单位领导和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确立管理出质量、出效率的意识,确立管理是维护国家资产不流失的意识,确立管理是杜绝浪费损失的意识。只有明确固定资产的内涵,思想上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遵守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自觉维护国家和单位的利益。 (2)改革现行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购置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长期以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是由各单位管理和使用的,政府难以监控,无形之中就变成了实质上的单位所有。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完善政府采购相关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使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真正作到“物尽其用”。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管理制度。各单位应在严格执行财会法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严格固定资产购置、使用、调拨、报废等审批权限和手续,杜绝在资产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及相应的监督检查和奖惩制度,将资产管理纳入单位二级目标考核中,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明确单位财务、资产管理与使用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强化责任意 识,规范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4)建立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财会人员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感,做到正确核算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各项会计业务,认真记好固定资产总账。财会部门在购置、验收、清查盘点、清理报废等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记好固定资产明细账,做到账物相符。各单位固定资产的盘点一般采用年终定期盘点的形式,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清查盘点。建议单位领导人上任时必须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让主要领导人对单位的固定资产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同时,在调离时,也必须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这样可以将单位领导在任职期限内的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时掌握,为领导干部考核提供一个参考数据。 2.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对策 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固定资产价值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账簿的设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价值评估制度,保证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及时完整,从而保证资产处置过程中不会出现资产价值流失。事业单位应由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账目负责,对新获得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设立卡片,登记明细资料;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凡有固定资产内部转移等情况,应及时在卡片中登记;当对固定资产处置结束时,应及时注销固定资产卡片,做到账实相符。 (2)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①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原则,引入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会计做法,在其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才可以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并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 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固定资产的管理规模、特点,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对使用过程中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通过设置“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及净资产的盈余情况。 四、结束语 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经营业务逐渐增加,使得事业单位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既要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又要履行受托责任重视经济效果。固定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算与管理仍需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革和完善,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谈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应该有所加强和改进,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要相应重视,因为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保证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从而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服务。 一、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存在的问题 在事业单位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只重视资金管理,对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日常的监管,导致从固定资产的购入到报废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和固定资产无形流失现象。笔者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解,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固定资产信息是保证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不能对固定资产的具体数量有全面的了解。造成固定资产信息失真的原因一般有两点:一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缺陷,因为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磨损,但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并没有计提折旧这一部分,很多固定资产往往是按照购入的价值登记的,这样就造成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虚增现象。二是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入和利润计算存在问题。一般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购入的时候往往将支出记在当期的支出当中,没有分期分摊成本,导致当期的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当期的利润,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年度利润。 2、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清查和盘点。事业单位会计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往往重视对现金等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没有形成定期核算的习惯。一般在固定资产购入的时候对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在日后的使用中并没有定期进行清查和盘点工作,不能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的时候往往按照固定资产登记簿上的情况进行清查,没有按照固定资产的实务进行,因为一些固定资产的登记记录往往存在各种问题,所以这种盘点和清查方式就会存在遗漏,降低了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的作用,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3、固定资产报废处置不合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一段时期之后往往就会存在报废和调拨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会计人员就应该及时根据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进行严格的核算工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等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一方面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随意性过大,往往没有经过任何手续就进行转让和报废处理,不仅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带来困难,而且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一些调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从账目中去除,另外一些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审查就做报废处理,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4、固定资产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会计工作不到位现象比较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以及处理等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定进行管理,在一些事业单位会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往往是停留在账面上,对实物的管理比较薄弱。 二、如何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 1、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依据加强对固定资产各个方面的管理。一是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层层落实,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对事业单位领导、会计人员的管理权限进行划分,保证他们能各司其职,这样当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任何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找到相关的负责人。二是建立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从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维修以及报废等方面进行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强化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序性。 2、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账目一致,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的盘点,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一年进行两次全面的盘点,没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对事业单位现存的固定资产清点,各部门要配合会计部门的工作,通过定期盘点不仅能准确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状况,而且能对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对一些不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行为找出原因,并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安全,确保各项资产要做到卡、账、物一致。 3、做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工作。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应的磨损,降低固定资产的价值,所以会计部门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要做好计提折旧工作。在会计科目中也应该设置计提折旧科目,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磨损程度等进行详细的确定,然后在固定资产总价值中将磨损削减的价值去除,从而确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4、利用网络技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工作。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越来越复杂,为了保证会计管理和核算的高效性有必要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使用网络技术。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然后将各部门的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结合起来,会计部门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在会计报表中进行系统的体现,而事业单位各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了解固定资产的情况。 5、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人员素质。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人员素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新观念,提高他们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会计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中要掌握相应的会计知识,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准确估量,而且要学会使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工作。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一些事业单位也开始从事经营性业务,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方面增多了,而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事业单位会计要加强自己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在新会计制度下对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保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能真正为事业单位发挥其职能服务。 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思考 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会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分析为题展开相关论述,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定期清查盘点不及时、报废处置不合理、制度保障不健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阐述了采取何种方法优化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固定资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项改革措施也取得了相应进展,并且成绩卓著,因而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事业单位会计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问题进行新认识,并通过新方法,使其得到明确化、清晰化,经过统计分析与应用,使其发挥出更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分析与讨论,从而推进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问题的管理与核算,使其更加科学化。 一、概述 在事业单位中的正常运行中,其基础建立在其固定资产的应用方面,它也是构成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伴随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应该认识到,对其进行管理与核算分析,有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加强,也有助于整体的预算编制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发挥十分有赖于整个固定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因而,为了保证其资产完整性,真正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就应该努力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到真实有效的管理,并使其在核算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失真 为了使固定资产得到明确的核算,从而增加其管理的有效性,对于固定资产的信息就应该明确化,使其清晰准确的得到统计与分析。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会计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具体数据的记录不全面,而且失真现象的存在比较严重,因而总起来看,缺乏一种全面的综观与有效的准确记录,对于在整个的财务管理方面控制达不到较好的效果。所以,应该对其信息失真的原因加以分析,从现在看,主要集中于两大方面,一是由于在核算方式上,本身存有缺陷,这也是由于固定资产在实际的应用中随时间推移会出现磨损,而且折旧价格又不断因市场行情而随时会发生变化,在登记过程中,购价是基本记录,而随之而来的是固定资产的虚增现象发生;另一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购入与利润计算间的问题,由于支出以当期购买为主,所以分期核算时,分摊成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正确结算,因而当期成本就显著增加,利润相应的降低,所以最终的年度总利润与实际的利润之间的差异出现。 2.盘点与清查力度不足 以事业单位中会计的日常工作看,对于现金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占到主要部分,而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核算中未形成对于它的定期核算习惯。从盘点与清查的角度看,在整个的固定资产的购进中,是得到了较好的记录,但是随着使用期的增加,对于它的定期清查、盘点力度不足,而且往往由于数量与市场价格间的变化而不能够精准的使数据得到统计与体现,所以,在管理方面也进一步产生了漏洞。还有,在具体的清查与盘点中,其方法采用对固定资产登记簿的情况进行核对,其结果是实务的事实上的磨损并未进行评估,所以其遗漏现象,评估不当现象等都存在着账目与实际资产的不相符。 3.报废处置不当 因固定资产的使用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尤其是会进行报废或者调拔,所以,应该及时对其进行记录,并对其实际上的损耗进行核算,然而,事实上,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实际情况是,事业单位在该方面处置的随意性较大,手续不全,报废处理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未经账目登记或移除的过程,造成了流失;其二是在审查方面的缺乏与监督的不完善,给其管理工作带来了麻烦,造成了混乱。 4.制度保障不足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切入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实质上的管理情况表现是,会计工作不到位,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归咎于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因为,从目前的大多章程与规范分析,其中,对于固定资产的规定较少,而且在购入、使用、处理等方面的工作,管理是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操作手续不全,规定的具体内容也非常缺乏,所以,明确度不高,管理中的针对性不强,因而大多只是一些表面账目上的数字,从来未进行实际的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会计部门也未能因此问题,与其他各部门间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协调,结果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未能落到实处,因此,应该从制度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进与完善,应该细化,具体化,提高其针对性。 三、解决措施 完善管理制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一个良好、完善的管理制度,其作用是多么强大,因而,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是从管理制度方面着手,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及核算工作进行强化。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即是说,将其纳入到管理之中,进行具体的细致化条文规定制定,从责任部门、职责、经办手续、处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考虑。其次,在具体的完善过程中,应该注重责任管理制,分层落实,明确相关的负责人,应该对领导、会计各方面的权力进行划分,凸显其各自的职责与职能范畴,如此有助于问题暴露时的责任承担风险降低到最小,第三,应该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进行环节化处理,比如,在购入、使用、维护、报废或调拨方面制定出详细规定,使各环节得到明确的处置,因而增强其中的管理秩序,最终增加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与核算的具体化。 四、定期盘点、分时清查 在会计的工作中,应该使账目与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对应起来,从而增加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准确、合理、科学使用,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定期盘点与清查工作制度。另一方面,在清查与盘点中应该注意方法的使用,比如对于时间的确定,可以分年、半年甚至一些具体的固定资产还需要按月进行盘点与清查。第三,应该在事业单位间形成合作的局面,通力合作,各部门与会计部门之间,应该协调好关系,积极配合调查工作,一个是达到对于固定资产的整个状况的摸底,一个是使管理与核算得到具体体现,将其中的问题明确化,从而对其加以分析,将其中的原因找出,并且找到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此有助于固定资产得到安全可靠的保障。尤其是对于一些价格较高或价值较大的资产更应该做到卡、账、物三者间的一致,使其得到正确处理,杜绝流失、贪污现象发生。 五、以市场为基础,做好折旧工作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必然的磨损与贬值,因而,折旧工作就变得尤其必要,所以应该将这一项作为折旧科目进行设置,具体可以对其使用年限、磨损程度进行细致规定,在核算过程中,根据时限与具体的处理结果进行一定的折旧计算,应该注意当时的市场价值与价格情况,做到不偏不倚的核算,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进行实质性的实际价值的核算,从而也有利于管理中的具体化与有效性。 六、利用新技术增强工作 时代精神应该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因而在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中,也应该采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络技术,利用各种办公软件以及相关的APP软件进行核算与管理工作,如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使整个公司中的各部门通过一个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问题探讨,并使其固定资产得到及时的通报,一是可以提升监督,一是可以利用这样工具平台实现固定资产的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从而达到实时核算,有效管理的目的,其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减少了会计工作人员与各部门间的劳动量,提高了管理效率。 七、对会计人员素质进行提升 无论何种工作,只要有人为的参与,参与的人员就应该具备相应的技能与素质,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及核算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与促进,一是对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进行理念的更新,使其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的全面性及重要性,以及固定资产的实际作用;二是应该使会计人员在本职工作中加强对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个人进行专业提升,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相应的会计培训,使其整体能力得到提升,并使其形成强而有力的团队,朝向一个目标,使用同一种向心力,去努力完成好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 八、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问题,是其成本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预算编制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应该在原有的管理与核算基础上进行优化,并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因而应该完善其管理制度、增加定期盘点与分期清查,还应该对折旧工作予以慎重处理,对其折旧价格进行市场评估;另一方面还应该因时制宜,即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工作;同时,还需要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使其整体素质与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研究能够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神话的幼儿教育价值探析 神话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切文化的渊源。神话是原始混沌思维的产物,它是人类创造的,以想象和幻想为根本特征,反映人类对生殖、万物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等的认识和探索,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流传与演变的文学样式。刘晓东说:“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小儿童的教材,应当主要以原型和母题为主要内容和永恒不变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童话、传奇、民间故事等原始文学题材中。”[1]我国神话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特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价值。 一、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神话是原始人想象和幻想的产物,是原始人的思维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产物,既是他们的文学,也是他们的科学。神话中极度的夸张、明快的想象和奇特的幻想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想象是神话思维的灵魂。“或许在任何方面也不能像神话故事的特定事件上那样很好地研究想象的过程。”[2]神话迎合了幼儿好想象、幻想和好奇的心理,本质上是迎合了幼儿游戏精神的需要。因此,神话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3]在中国神话中就有充分的体现:盘古四肢化四极,五体化五岳;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后羿射九日而灭猛兽,除害救民;精卫口衔木石以东海,不屈不挠;夸父逐日,顽强不屈,道渴而死,弃杖成林,造福人类。这些神话简洁明快的想象,情节生动有趣,场面大气,充满奇幻的色彩,留给儿童许多想象的空间。再如婉约一点的神话,《搜神记》中记载的一则“马头娘”的故事,讲的是蚕神的故事,是从蚕的形象引出的对养蚕业的起源的想象,把蚕想象成是马与人的结合体,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些神话符合儿童的想象需求和审美需求。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神话具有极大的审美功能。因为神话具有文学的特性。文学的美,体现在多方面,有语言的美、想象的美、怪诞的美、力量的美、精神的美、人物的美。文学给予幼儿的美是幼儿从作品中获得的一种美的体验,任何给予幼儿以共鸣或感触的细节都可能形成美感。学者王曾永说“神话作为原始思维的产物,具有可闻可见和绘声绘色的美学形象,具有叙事感,神奇感和形象感的形式结构……神话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是无可质疑的。”[4] 茅盾把神话分为解释的神话和唯美的神话。解释的神话就是原始人对万事万物、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神话,多属于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是解释天地的起源神话的典型代表,从中可以读到人物精神的美和力量的美。此外少数民族当中,广为留传着更为丰富的创世神话,如:维吾尔族的“女天神创世”神话,情节完整,极富想象力。女天神在天地间呼吸,睁眼为昼,闭眼为夜,于瞬息间从其呼出的尘土中产生日月星,你可以想象她的巨大无比和神力无穷,真是充满神奇的色彩,如魔幻般吸引人。唯美的神话讲述史诗般的英雄故事,体现出丰富的想象的美、力量的美和人物精神的美,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典型代表,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都是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神话。还有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神话,都是能引发儿童美好的想象和向往的唯美的神话。这些神话都能给人以心理的愉悦感觉,其中的怪诞美,产生的“审美距离”,给儿童的想象留下了许多“空白”,给儿童许多表达美的感受和创造美的空间。 三、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神话当然应该当神话来读,不宜用科学的解剖刀去解读神话。儿童文学是允许想象和幻想,允许虚构的。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让动物如人一样说话,可以让蚂蚁和人一样高,和人同桌吃饭。这就是儿童文学创作,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幼儿的想象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其实,神话当中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思考,这些哲学问题也是儿童这个天生的哲学家常常思考的问题。如:“第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有什么东西?”“天外面是什么?”“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等等。这不也是儿童对自然、对宇宙、对自身的原始的探索吗?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成为了科学知识,有更多的问题仍然是谜。对于那些已经成为科学知识的问题,我们自然应该在让儿童了解古人的想法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去思考、探索,寻找到科学的解答。神话应该发挥它启发和激励儿童思考的作用。 四、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 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神话中也多有体现,如:尊敬祖先长辈、诚实、为民、服务、爱国、造福人类……因此,神话还具有对儿童进行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我国神话,尤其是后期的神话中,历史的痕迹很明显,其中不乏爱国主义的教育题材。如:鲧禹治水的感人事迹:鲧死而精气化为禹,禹继承父志,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反映了部族首领们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牺牲精神。为君之后,依然身先士卒、谦恭下人,虚心纳谏、爱民如子、崇尚节俭,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在与洪水的斗争中,以禹为首,但也有东夷的伯益、皋陶参加。反映了在大灾大难中,中华各部族患难与共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历来是个团结爱国的民族。 五、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 天人合一观念是原始人神话思维中产生的一种重要观念。体现为万物与我同为一体,万物皆有灵性。这自然只是原始人神话思维下产生的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但是对于现代,我们对自然的索取过多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规律,自然给我们的报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循着自然的规律人才能真正发展自己。因此,神话中蕴含的自然观无疑对于儿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在原始人的观念里,生命是平等的,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许多便利,应该受到尊重。在原始人的宗教观念中有许多对动物的崇拜、祭祀仪式。在祖源神话中,有许多先民把动物或某种昆虫奉为自己的祖先,这些动物或昆虫是有神性的,能给他们带来福祉,就如中国的龙神话一样。此外,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中,保存着许多动物或昆虫造福人类的神话。如:佤族史诗《司冈里》说,小米雀把司冈啄开,人才从里面出来(人的诞生);火是蚂蚱从雷神那里偷学来,然后教给人类;谷种是蛇用尾巴从水里卷起来的。可见,原始人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其他动物平等相处的,他们互相帮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自然观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六、进行文化品格教育 中国神话中,体现中华文化品格的神话尤其多,如体现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勇于探索的无畏的精神,为民造福不畏牺牲,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等,都给后人以很多的鼓舞。有许多的神话,其中的寓意与幼儿教育目标不谋而合。这不仅说明神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其优秀的文化至今仍煜煜生辉。如:盘古开天辟地化万物这一则创世神话体现出了开创伟业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女娲造人、炼石补天也可看出原始时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和人类对自然的抗争,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奋斗精神;后羿射日反映了向自然灾害作斗争,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的不懈精神等等。 综上所述,中国神话故事都是幼儿所喜闻乐见的,符合幼儿审美的需求,满足其好奇心和对力量的一种向往,对幼儿文化品格的形成也有熏陶渐染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值得进一步去挖掘中国神话的教育价值。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幼儿教育面临的问题 摘 要:幼儿教育是人类最早接受教育的阶段,对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本文阐述了我国幼儿教育四个较突出的问题:幼儿教育市场化、小学化、女性化和公平化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市场化;小学化;女性化;公平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教育部在2001年7月就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再次把幼儿教育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纲要》指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由此可见,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是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然而,当代中国幼儿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关注和有效解决,将会使幼儿教育的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本文对幼儿园教育现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使幼儿的发展得到重视,使祖国的花朵尽情地绽放。 一、幼儿教育市场化问题 幼儿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市场化,这与教育的本质极不相称。若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对于家庭而言,大多数家长都有一种心理,若不让孩子去优质幼儿园的话则会使孩子落后于其他同龄人,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若送孩子去优质幼儿园,高端的消费又使普通特别是贫苦家庭透不过气。据上海市有关部门公布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报告·教育篇》中显示:非义务教育阶段偏高的收费受到公众关注。市民集中反映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收费偏高。目前,上海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27.5%,年收费高于8000元,超过大学学费。在北京,许多名牌幼儿园一次性收取的赞助费高达四五万元,远超过国内任何大学的入学费用。再者,对于市场上以营利为目的的幼儿园来说,新颖超凡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家长的眼球也就吸引了家长的钱包,而所谓的超凡教育理念往往是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可能对幼儿的能力发展起不了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如果把幼儿教育政府化,选择单一、统一化的教育对幼儿是好是坏也很难说。在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不足和社会对幼儿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幼儿教育市场化已被动成为当前幼教改革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政府要承担的是最基本的责任,政府应对幼儿教育发展和资源分配进行及时的引导、部署,政府不可能办最好的幼儿园,因此政府要掌好舵而不是去划船。目前,市场上幼儿教育高端收费的现象正是由于缺乏政府监督调节的结果。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近几年,许多幼儿园都提前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习科目。幼儿园的孩子早早背起了书包,学前教育正变成学校教育。部分幼儿园以“幼小衔接”为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小学化教育,受到大多数家长的追捧。在幼儿园走访中发现,不少幼儿园开设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是为了不甘落后于其他幼儿园,要保证生源就得比其他幼儿园要教得“更多”。有记者对某地的320所幼儿园进行调查,320所幼儿园共有569个班,其中,教育部门办园78所,集体办园13所,民办园227所,接受幼儿教育的孩子共有36253名。该记者调查发现,除部分幼儿园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授课外,大多数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开设了一些小学课程。 三、幼儿教育女性化问题 近几年,幼儿教育女性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基本都是清一色女教师,幼儿园的校舍设计风格、环境布置的格调以及幼儿游戏、表演活动等都体现了女性特有的柔和、甜美与纤巧。有人认为,在这样的女性化的教育环境下,幼儿的性别化过程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在幼儿时期,幼儿有了初步的性别角色意识,并以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人为模仿榜样,使自己的行为相似于父亲或母亲,符合社会认同的性别角色。 四、幼儿教育公平化问题 在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首先,我国幼儿教育入学机会存在差异。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再加上我国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教育政策的影响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其次,我国幼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幼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差别大、城乡差别悬殊;二是国家对不同幼儿园的投入和管理不同。 最后,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公平。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用同一个教育模式来对待所有儿童,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及能力差异;二是教师的态度容易受到家长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往往会对社会地位高或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幼儿特殊照顾。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相对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当今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的幼儿教育相对国际上尚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否则,将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发展及意义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近20多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本文思考了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理论的区别,讨论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探究了这一理论对中国幼儿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幼儿教育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自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逐渐成为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对智能观念的改变,素质教育的深入,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也从国外流传进来,为越来越多的幼教人士所接受。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涵义及内容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这八个范畴的内容如下①: (一)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逻辑数学智能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 (三)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是指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四)肢体运作智能 肢体运作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种智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音乐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六)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体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七)内省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 (八)自然观察智能 指个体辨别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对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多元智能理论在充满发展希冀的同时,其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上的实践有着强烈的丰富性、复杂性、长期性与艰苦性。 (一)接纳求同阶段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经引进中国,便在中国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公众特别是幼儿教育界对这一理论欣然接受。幼儿教育在课程体系、教育评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摸索,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广泛应用。 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界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迎合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气候。80年代初期,中国幼儿教育界已认识到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开始全面深刻地反思幼儿教育所面临的危机,并力图寻求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正值此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为帮助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进一步充分认识和发挥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幼儿教育界不满于传统智力和成绩测验,力求平等与卓越的多元化教育正在兴起,“以人为本”的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逐步壮大。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多元智能理论一经引进,便被中国教育界广泛接纳。 (二)反思质疑阶段 中国的幼教界,在接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同时,也走过不少弯路。90年代末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论不断涌现,很多教育工作者盲目地将其与多元智能理论套合,肤浅地将其混为一谈,并未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同时,在引进与实践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关注的仅仅是理论本身,而忽视了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没有对其加以改革和创新,而是机械地照搬照用,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架空,不利于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深入地、客观地、正确地把握。就当时的状况和有关幼儿教学课例来看,很多幼教工作者没有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大部分幼儿园为了体现出教学的改革成功,将教育形式设计得过分花哨,课程内容繁多,课堂一派热闹,有的教师认为,实行多元智能教学就必须在每个项目里把每项智能都体现出来,因而表面看来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质上这背离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初衷。教师们很累,孩子们也很累,效果却并不明显。 其实,多元智能不是一种潮流,也不是一个什么理论都能融合的概念。“当我们认识这种理论的先进性,欣喜它为我们带来的观念转变和实践上的可能性的同时,如果不断用现有教育理论去套合这种理论,实际上就等于在抹杀这种理论的光辉,甚至会有所扭曲,尽管有时这些理论可以结合考虑。” ②而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背景往往规约着理论的内容和作用,如果在对一种理论进行探讨时,忽略了理论提出的背景就绝不会真正地理解这种理论。 在幼儿多元智能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尽管幼儿多元智能教学要创造使孩子感到有趣的环境和氛围,但“有趣”决不是课堂的目的,比“有趣”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的目标和价值。课堂依旧是教学和展示进步的场所,而不是娱乐的场所。在幼儿多元课堂教学中,要避免“为多元而追求多元”的功利和肤浅心理。也就是说,并不需要每项内容都涉及孩子的七种或八种智能,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做到。多元智能理论目的是使幼教工作者真正认识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知道如何操作这些闪光点,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理念。但是,多元智能从来都不是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在幼儿教学中并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智能而教学,而是把智能作为促进孩子成长的工具与手段。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如果把目光仅仅盯在什么是多元智能或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强项和弱项智能上,那时毫无意义的。只有在清楚了孩子智能强项与弱项分布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发展其智能强项,努力提升其智能弱项,让每个孩子都主动发展自己,都体验到成功,这才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实践目的所在。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先锋-陈鹤琴 陈鹤琴是一位经历过私塾教育洗礼、对传统教育思想深有感受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经受过西方教育熏陶、对现代教育思潮深有感悟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推进中国幼儿教育科学化的事业,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吸纳现代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和幼儿教育实践,不断向着科学化的道路迈进。陈鹤琴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成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纵观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基本理路。研究教育从研究儿童开始,研究儿童是如何发展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什么,儿童的行为特点是怎样的,这是陈鹤琴幼儿教育研究的起步性研究内容。正是这些研究,加上西方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形成了陈鹤琴基本的儿童观。陈鹤琴儿童观的本质内容是要科学认识儿童,顺应儿童的天性,给予儿童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儿童适宜的指导和帮助,并且要热爱儿童。他认为儿童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他指出:“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当然越多。所以我们要使小孩子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1924)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他指出“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多给幼儿感性的知识,创造各种环境和条件,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1979)陈鹤琴明确提出游戏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名义上虽说是游戏,但所学确是很好的学问,很好的东西。”(1927)他也主张关注儿童的个性,关注儿童之间的发展差异。他指出:“儿童的个性不同,我们不能强之以同”。(1924)他主张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要与儿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幼稚园教师应当作儿童的朋友,同游同乐地去玩去教的”。(1927)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陈鹤琴对无视儿童的旧教育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尤其揭示了旧教育损害儿童天性、剥夺儿童权利和让儿童陷入呆板机械学习状态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陈鹤琴开展了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幼儿教育研究。他采用行动研究法,利用教育现场展开研究。1923年,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这也是我国第一个由高等院校(当年的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的幼儿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开创了我国高等院校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验研究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先河。陈鹤琴认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必须经过试验,才能确定是否可行,是否有效。他提出幼儿教育“必须经过比较普遍的、比较长久的试验”。(1927)我们认为,这正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同旧教育的分水岭。正是通过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指导下的实践,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幼儿教育才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科学轨道。陈鹤琴将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环境和设备,幼儿故事、音乐、图画、玩具、习惯等内容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并逐一加以研究,形成科学的认识。陈鹤琴对幼儿教育领域中诸多内容的研究是细致深入的,也是充满感情的,他的每一项研究都让人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识、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敬佩。 陈鹤琴之所以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是因为他的研究是立足国情的,不是照搬西方的。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作为留美学者,他反对简单移植“美国式”教育,他认为应该借鉴西方优秀的教育思想和内容,但不能一味模仿。陈鹤琴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西方主要幼儿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既分析他们的优势,也指出他们的不足,言之成理,以理服人,教导人们不要盲从。陈鹤琴1926年就提出的告诫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一知半解者甚多,盲从者无数。陈鹤琴认为,研究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关注国情,只有结合国情,才能产生科学而有效的教育。陈鹤琴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1979) 陈鹤琴晚年一直呼吁要开展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他提出:不但要研究观念,还要研究内容和方法;不但要研究幼儿园的教育,还要研究家庭的教育;不但要研究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研究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甚至提出“为切实开展教育科学之研究,特建议设立儿童教育玩具、教具、设备的研究室和研究工厂”。(1980)“教育实验”是他晚年撰写文章时经常出现的词汇,这是对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呼唤,是对幼儿教育质量的呼唤,也是对童年幸福的呼唤!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国外幼儿教育模式与中国幼儿教育的比较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而提高.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体现在对幼儿的教育方面家长与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限于学习方面. 并且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有良好的成效,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均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再者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大力提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参与了改革的队伍中. 本文就这种趋势查阅了有关美国幼儿园教育的一些理论模式,想就此与中国现代幼儿园教育进行比较,以对我国现代幼儿园教育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分析。 一、 蒙特梭利课程模式(Montessori) 1.理论基础 (1) 儿童发展的论点:强调儿童与大人是不同的,儿童在不停地成长与变化,不应以大人的价值观与行事规则来约束幼儿,不应忽视儿童内在生命力的步调、节奏、需要与价值意识。认为儿童成长的过程有既定的“自然程序表”,在发展过程中,身体与心智两个层面必须平衡互动发展,否则会有偏差行为出现。 (2) 儿童学习的论点:认为人的学习欲望是由其内心的“自然朝外发展的内在潜在力量”或称为“生命的行动”产生的。教育就是顺着儿童的特性,自然法则去协助儿童心智的成长。蒙氏针对儿童学习上的特性去设计教具,希望在不违反自然法则之下,帮助儿童在有秩序地的环境下,在敏感期时透过感官的反应操弄,去撷取具体事物的抽象概念。 3)自由观:强调儿童应有权利选择自己要做什么和决定自己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的权利,但是要在儿童先有了知识和纪律之后才能拥有。除非儿童已经知道如何使用某教具,否则就不应自己选择该教具。 2.教育目标:协助儿童开始内在的潜能,为进入世界作准备,培养完美的人格。 3.教育内容: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算术教育,语文教育,文化课程(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音乐等)。 4.教师的角色:准备环境、观察、监督、示范提示。 二、 河滨街模式(Bank Street Approach) 1.理论基础 (1) 心理动力学理论:受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等人的影响,强调情绪动机以及自主性自我的发展。 (2) 发展心理学理论:受皮亚杰和温拿等人影响,对当时教育目标强调内容仅限于认知发展有所批评。 (3) 教育理论:以杜威的进步主义为基石,认为发展不是量的变化,而是质的转变,发展阶段是关键。个人的发展不是固定在发展线上的某一点,而是在一个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变化,上一个阶段的成长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石。发展过程中包括了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教育人员的责任就在发现协助幼儿强化新的理解,以及提供能促进幼儿成长的挑战间的平衡点。幼儿随着生理的成长,其与外界环境互动的动机也越强烈,形式也越多。幼儿的自我概念来自于他与别人或别的事物互动后的经验。成长过程中充满冲突,这是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解决冲突的方法深受文化和他身边重要人物的影响。 2.教育目标:提升能力,客观性的知识技能,主观性的内涵,如自尊、自信等。独立个体的认同,强调对自己独特性的了解,对自己不同角色的知觉与分野,以及符合实际的期望与抱负。社会化,自我控制和自我扩展,以便进入教室里的社会性秩序。创造力,强调结果,过程。统一性,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思想与情感的整合。 3.教师的角色:在认知发展方面,评量幼儿的思考,然后再控制下引导幼儿概念精熟程度或加广内容的范围,对幼儿的反应、困惑或建议,予以口语上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培养幼儿直觉和连结性的思考,提出问题以提升幼儿归纳性的思考。在社会情绪发展方面,需要教师鼓励与支持以提升幼儿自发性的自我,强调发展儿童的信任感,教师角色相当具有权威性。 三、 高瞻远瞩课程模式(High/Scope) 1.理论基础 (1) 人类发展的观点:人类发展是依一个可预测的顺序展现的,当个体成熟时,新的能力就会出现,也会展现出个人独特的特质。在生活史中,会有某一特定的时期特别有利于某种事物的学习;某些教学方法会特别适合发展中的某一阶段。 (2) 学习的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发展上的转变,儿童与外界互动,进而建构对真实概念的精进化过程。 2.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上小学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 3.教育内容:创造性的心向,语言和文学,社会关系,运动,计划工作回顾时间,小团体时间,打团体时间,户外时间,转接时间,点心、午餐与休息时间。音乐,分类,序列,数,空间,时间。 我国幼儿教育史上没有一个自创的幼儿系统理论,主要依靠积累的经验和引进一些西方的理论模式,比如上述的蒙特梭利课程模式、高瞻远瞩课程模式、河滨间课程模式、直接教学模式等。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幼儿教育也以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为教育目标,并且强调要优先考虑情感强度,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重视孩子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在借鉴了国外幼儿教育模式教育目标的情况下,结合了了我国的文化传统,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民教育观念的变化,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较之国外的理论模式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教育目标的眼光更加长远。例如在健康教育领域,要注重用幼儿感兴趣和喜欢的活动,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兴趣、健康生活的态度和习惯;在科学教育领域,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教育领域,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发展其合作与关心他人的态度;在艺术教育领域,要注重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知和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我国的幼儿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健康作为新颖的内容被包括在幼儿教育内容当中,这是国外幼儿教育理论模式的教育内容所没有的或者没有明确指出的。 让儿童保持身体健康并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而且还能让孩子知道必要的安全保障常识,学会保护自己。它体现了我国的幼儿教育更加注重结合幼儿的生理发展情况,让幼儿从小了解健康安全知识,培养自我保护的观念。虽然在之前,我国幼儿教育也会涉及到音乐等属于艺术范围内的课程,但是内容和形式都是很单一化的。而现在由于我国提倡素质教育, 在幼儿艺术教育方面有比较齐全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比较高,再加上相当部分的家长的观念也不再只是关注儿童的学习方面,对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也开始抱以关注的目光。因此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多样化。它不仅包括音体美方面,还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教育内容。在音体美方面包括音乐欣赏、唱歌、舞蹈、诗歌朗诵、绘画、体育、表演等。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借助了语言、图片、肢体动作等来表达艺术教育的内容,引发了幼儿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热情,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总的看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内容较国外幼儿教育模式在内容的涵盖面上更广泛、全面,不再只是倾向于注重培养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幼儿教育模式的内容在某些方面没有国外模式划分得细致、具体。例如与直接教育模式中的模式相比较,就可以发现模式在属于科学这个范围的内容包括形状、大小、顺序、位置等。 通过相关资料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我国的幼儿教师角色主要是幼儿情感的信赖者,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观察者,家园合作的联络者。我国对幼儿老师角色的定位比起国外模式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父母在幼儿成长阶段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即老师与儿童父母之间保持沟通的重要性。我国幼儿教育模式中幼儿教师角色的定位比国外模式更加突出幼儿老师在情感方面的作用,指出幼儿教师的角色作用不再是仅仅教授功课,还要跟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而且比较国外幼儿教育模式与中国幼儿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可以了解到,二者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方面要求都很高,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全面的素质才能胜任这个角色。但是,在我国幼儿教育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幼儿教师素养低的问题,是限制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很大制约。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 [摘要]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走着一条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道路。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基本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主要原则和方法有“蒙以养正”“早喻教”“严慈相济,教爱相辅”“顺其性情,激发兴趣”“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保教并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是在19世纪中叶后逐步从西方引进的。西方幼儿教育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英国工业革命、德国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而发展的。 中国引进西方幼儿教育,实质上是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条件下形成的幼儿教育。中国之所以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幼儿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外国歹U强的侵入,包括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引进对中国而言是被动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幼儿教育比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更先进、更科学,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幼儿教育可以纠正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弊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引进对中国而言是主动的,反映了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觉醒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胸怀和愿望。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不断引进和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闭关自守必然落后。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成果,必然要立足于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努力实现本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而又极富民族特色的新文明成果,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客观规律。 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走着一条不断寻求和探索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幼儿教育先进的科学的成果逐步融合的道路。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现这种融合,除了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和吸收世界各国及各民族幼儿教育的先进成果之外,必须更深入、更准确地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历史遗产。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传统社会有三大支柱。经济上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社会的农业是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不发达,科学技术含量较低。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等级分明,血缘纽带紧密,以家族、家庭为社会基本细胞。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强调伦理本位,以德治国,忠孝为本。中国传统社会的三大支柱,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背景,决定着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和实施原则。 (一)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 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二大支柱决定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和“国”是合二为一的,“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固定逻辑。家庭的兴衰与国家的命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家庭的兴衰主要靠子子孙孙代代相继,家庭教育好坏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着这个家庭的兴衰。因此,家庭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幼儿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母亲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母亲教子成才的故事,相夫教子也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如:孟母教子,“子不学,断机杼”和“孟母三迁”;欧阳修少时家贫,不能上学读书,其母便亲自教他识字,无钱买纸笔,便用木棍在沙地上写、画。 中国古代不少教育家论述了家庭对幼儿所具有的特殊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认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付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幼儿自出生就在父母身边成长,与父母长时间相处,有很深厚的感情,父母对幼年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孩子天然地愿意听从亲人的教诲,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可以发挥比教师和任何圣贤更有效的作用。当然,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认为父子之间,亲情深厚,子女有过,父母呵责,易伤害亲情,易造成关系疏远,教育效果反而不佳。同时,父母与子女感情深厚,沉于溺爱,不易发现子女的过失,贻误教育最佳时机。所以,有人主张“易子而教”,“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古经解钩沉》),提倡“君子之教,不私其子”,追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 (二)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伦理道德规范和生活常规的基础训练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安身立命、子传父业、光宗耀祖。传统幼儿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初步训练、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洒扫应对等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为主,辅以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为人学作准备,为长大成人打基础。 《礼记・内则》记载了―――种比较完整的幼儿教育内容安排。“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这是一种宫廷内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对民间有广泛的影响。 明代医师万全在《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中,按幼儿发育阶段提供一个保教结合的育婴计划。“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食,则教以恭敬,如亵慢之习,勿作也。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宗族乡党之人,则教以亲疏、尊卑、长幼之分,勿使谍熳也。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也。宾客,教以拜揖、迎送,勿使推避而也。衣服器用、五谷六畜之类,遇物则教之,使其知之也。或教以数目,或教以方隅,或教以岁月、时月之类。如此,则不但无疾,而知识亦早也。” 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 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点。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到:“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必当疾走面前,不可舒缓。”至长辈面前,“立必正方,不倾听”(不能侧着身、歪着头)。长辈有所教诲,必须低头听受,不可妄发议论。回答长辈问话时,要站立,语言要详缓,不可打断长辈的话,声音不过大或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笑不肃,更不得顶嘴抗辩。 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倍受重视。东汉学者王充曾说:“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南宋吕祖谦在《少仪外传》中说:“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所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 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特别强调培养诚实、礼让的美德。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出对儿童“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东汉孔融四岁让梨;南北朝时傅亮四岁时能解衣与人;徐湛幼时与弟弟共坐牛车,车坏倾倒,徐湛让先救弟弟脱离危险。这些故事都成为历代幼儿教育的生动教材。 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却“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并进一步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清代的《朱柏庐先生冶家格言》(俗称《朱子冶家格言》)流传甚广,不少嘉言名句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手,通过正反对比,教育子女勤劳节俭、正直、谨慎,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士大夫)治家教子的典范。 不可否定,中国传统幼儿教育内容中也充斥着许多消极、颓废、没落的东西,如:宣言“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教人“愚忠愚孝”等封建意识。 (三)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许多幼儿成长和教育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 1.蒙以养正 《易经》称:“蒙以养正,乃圣功也。”意思是要以正当、正确、正面的内容和方法教育蒙童,尽量减少以至杜绝后天或外界的不良影响,保证幼儿健康成长。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成为古代幼儿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明朝丘溶在《大学衍义补》中指出:“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及其子在孩提之日,尤谨其所示。禀之于初者,纯全而无伪;养之于幼者,端正而无邪。所见必正事,所闻必正声,所视必正色,所言必正理。非但男有教,而女亦有教。非但养其心,而又养其身。古之人家,其豫于教育如此。是以他日出而就教于学校,服役于官府,执事于朝廷,无所往而不可。”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步解释。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因为幼儿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入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坏的影响。清代陆世仪在《思辩录》中也称:“教子须好似一身率先。每见人家子弟,父母未尝着意督率,而规模动定,性情好尚,辄酷肖其父,皆身教为之也。”坚持正面教育,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实现“蒙以养正”。 2.早喻教 提倡幼儿早期教育的思想渊源出自儒家“正本”“臣始”的哲学观。《大戴礼记・保傅》中引《易经》称:“正其本,万物理。失主亳厘,差之千里。”朱熹也认为,“子之初生,不可不慎:”《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上》指出:“人之初生,童孺之时,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斫,情窦未开。当此时而开导之,则顺而易;过此日、十而防闲之,则逆而难。”流传极早的俗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讲述的同样是这个道理。朱熹强调,“幼稚之时,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必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之推也曾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幼慧”“少成”的典型,被人们称之为“神童”,为人所羡慕,也导致长期存在着盲目追求幼儿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的偏向。这样做不仅未必使幼儿成才,反而摧残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是值得后人警惕的。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夙惠》载一古谚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成人,与常入无异,“泯然众人矣”。由此可见,提倡早期教育还应持科学的态度。 3严慈相济,教爱相辅 慈爱幼儿是人之天性。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作了分析:“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有微物亦然。”出于“养儿防老”的期望,更有“望子成龙”的企盼,自然对子女慈爱有加,导致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反而对幼儿成长极为不利。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他主张:“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古有谚语“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袁采也说“慈父固多败子”,在《韩非子・儿说》中有段话颇有哲理:“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师。有恶病,使之事医。不随师则陷于刑,不事医则归于死。”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严慈相济,教爱相辅,会有很大帮助。 4.顺其性情,激发兴趣 在中国传统幼儿教育中,有不少教育家深刻认识到,必须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顺其性情,反对束缚、压制幼儿个性。王阳明指出:“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待若拘囚。”采用违天性、逆性情的做法,“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结果是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偷薄庸劣,日趋下流”。他认为,幼儿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诱之以诗歌”。“凡诱之诗歌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以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文读书者,非但开其智觉而已”。他强调幼儿教育必须使幼儿“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诗歌、故事、舞蹈、游戏、旅行是幼儿教育的最好形式。明朝吕德胜编《小儿语》“使童子乐闻而易晓”,清朝陆世仪强调“因其歌舞而之以礼乐”,是“因其势而利导之”。林之望在《养蒙全鉴序》中说:“以童子之典教童子”,不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易记”,而且“易生其感发之心”,以产生共鸣,兴趣盎然。王筠还提出,为了维护幼儿学习兴趣,应有劳有逸,注意调节。“小儿无常精神,必须使有空闲。”崔学古在《幼训》中也主张要使幼儿“优而游之,使自得也”。 5.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 幼儿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特点,同时必须遵循学习内容自身的客观规律。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正是这一客观规律的体现。孔子讲“欲速则不达”,孟子早就批评过“揠苗助长”的愚蠢做法。朱熹指出:“教小儿,只说个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作段子,亦可。”唐彪在《教女遗规》中指出:“子弟幼时,当教之以礼。礼不在精微,止在粗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指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拔蹬法,八九岁不晚。”崔学古在《幼训》中专写“量资循序”一节,指出:“为师父者,不量子弟之资禀,不顾学向之生熟,而惟欲速以求成。不知功夫有序,何可一旦助长?故昔谓教子弟不必躐等,当知循序;不必性急于一时,而在操功于悠久。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毫不放空,亦不逼迫。优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开,生机日活。”王阳明对此更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侵坏他了。”“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是值得重视的。 6.保教并重 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心智固然重要,而身体健康尤为重要。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积累了许多婴幼儿保健的经验。 ①戒饱暖。父母往往担心子女饿着、冻着,这本是人之常情,但做得过分了,反而有碍孩子健康。元代张从政在《儒门事亲》中批评一些人养育幼子,盛夏之时,还用棉袄兜肚,天稍转冷,即将幼子封闭于密室,生起炉子烧热炕,惟恐寒气袭人;饮食则不管孩子肠胃,一听啼哭即喂乳,使之肠满肚圆。他认为“此二者乃百病之源也。”古人历来强调“抚育子女,切戒饱暖”,“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唐彪在《教女遗规》中说:“乳饮须有节,日不过三次,夜惟鸡将鸣,饮一次。衣用稀布,宁薄勿厚。”另外,过饱过暖还容易使儿童从小滋长奢侈之心,不利成长。 ②节嗜食。幼儿常有偏食、嗜食的习惯,这对孩子健康发育极为不利。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婴幼论》中指出:“大抵爱子之偏,无出于母所嗜之食任其饱,足以致所伤。”元代朱震享在《格致余论・慈幼论》中主张幼儿饮食以清淡为宜。他认为,儿童“血气俱盛,食物易消,故食无时。然肠胃尚脆而窄,若稠粘干硬,酸咸甜辣,一切鱼肉、木果、湿面、烧炙、煨炒,但是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只与干柿、熟菜、白粥,非惟无病,且不纵口,可以养德。此外,生栗味咸,干柿性凉,可以为养阴之助。然栗大补、柿大涩,俱为难化,亦宜少与”。这些有关控制饮食的主张,不只是出于幼儿健康的考虑,而是试图借此来培养孩子清心寡欲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涵养道德的目的。不过,应当提出,这里所说限制儿童食用和鼓励儿童食用的食品,未必科学,必须用现代幼儿营养学加以验证。 ③任啼哭。啼哭是婴幼儿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张从政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夫小儿初生,别无伎俩,惟善号泣为强。”父母疼爱子女,一见孩子啼哭不止,便大为不忍,百般抚慰,以致无不满足其要求,久而久之,啼哭就成为孩子要挟、制服父母的有效手段。古人强调不要因幼儿啼哭而满足其无理要求,这成为一条重要教育原则。古人认为啼哭不仅对儿童无害,而且还有利于健康。啼哭可以清火泄热,是中医的传统观点。张从政说:“号哭者,乃小儿所以泄气之热也。”唐彪在《教女遗训》中指出:“小儿初生,勿勤抱持,裹而置之,任其啼哭可也。”当然也应注意,婴幼儿啼哭不止,可能是身体不适,父母宜细细观察。 ④绝惊扰。避免用外界异物、怪声惊吓儿童。万全《育婴家秘》中说:“小儿神气衰弱,忽见非常之物,忽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间牛马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叫呼,雷霆、锐爆之声,未有不惊动者,皆成客忤惊痫之病。”万全认为,“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婴幼论》中强调,不要猛然将小儿高举或放倒,这时小儿表面虽在强笑,内心则受到惊骇,会造成今后不良性格,乃至酿成疾患。这些多为经验之谈,有无科学根据,也当认真验证。 ⑤避险物。幼儿生性好动,富有好奇心,不知识别和躲避险物、险情。因此,在幼儿生活环境中要尽可能消除危险因素,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至关重要。《小儿语》中强调幼儿忌讳接近“水火剪刀,高下跌磕”。万全在《育婴家秘》中也指出,“小儿玩弄嬉戏,常在目前之物,不可去之。但勿使之弄刀剑、衔铜钱、近水火、见鬼神耳。”这些经验和善意提醒确有价值。 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经验和遗产中也充满消极的、陈腐的、不科学的内容。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衰落,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也日益显露,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的弊端也更加突出。我们极有必要认真加以清理,精心地进行研究分析,以现代幼儿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为出发点,继承和弘扬传统幼儿教育的优秀遗产,清除和防止腐朽的历史糟粕泛滥,使中国现代幼儿教育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更健康、更有生气地向前发展。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国外儿童文学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育热潮的日渐兴起,教育这一话题也日渐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幼儿在其心理方面以及年龄方面都十分的特殊,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将其同普通的教育加以区别。面临当前的新形势,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搞好幼儿教育的工作已经成为了摆在每一个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国外儿童文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教育的现实进行分析,论述了国外儿童文学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外儿童文学;幼儿教育;影响分析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希望,因此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都备受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幼儿教材也是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对于家长来说如何为幼儿选择有意义的教材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外儿童文学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发掘出来,此外,国外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趣味性也备受家长们的喜爱。 一、当前中国幼儿教育中对于国外儿童文学的应用 所谓的国外儿童文学包括了《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并且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因此这些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启发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由此可见,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将这些国外儿童文学同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相结合,可以促进幼儿教育效率的提升,促进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在阅读国外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展开一场对神秘世界的探索,通常的情况下,国外的儿童文学具有生动的形象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幼儿在阅读以及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享受。从而真正地体现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思维,使得幼儿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外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幼儿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国外儿童文学对中国幼儿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一)对幼儿进行启蒙 对于幼儿来说,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以及未知的世界,与此同时,在幼儿阶段中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随着幼儿身体以及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将探索未知的世界当成了爱好以及生活的趣味。然而在国外的儿童文学中,有着生动的内容,有趣多彩的呈现形式,可以极大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并且适当的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另外,国外的儿童文学不管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题材等方面都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因此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来认知这个世界。这些文学作品还可以极大的刺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好的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丰富幼儿的词汇 幼儿处于一个对新知识进行快速学习和快速积累的阶段和时期,由于在这个阶段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他们对于那些陌生的词汇会不自觉的进行学习,这在早期的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在国外儿童文学中,存在着很多幼儿语言学习的核心和精华。语句简单并且充满了韵律美,适合幼儿的学习,此外在文学作品中还同时存在着大量的词汇,这也有利于对儿童词汇的丰富,更好的帮助幼儿来进行认知。文字是想象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将文字同想象进行良好的结合,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想象的思维,促进他们认知的全面发展。 (三)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幼儿的成长从本质上说,就是幼儿的思想以及其行为进行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幼儿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对社会认知中需要的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学习。但是对于幼儿来说,道德素养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在这个阶段对幼儿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那些道德高尚,品质高尚的人物给予了证明的评价以及积极的赞扬,不管是忠实的阿里巴巴还是聪明美丽的美娜拉。例如:《什么叫好,什么叫坏》这本书中,将涉及到的全部幼儿道德内容都进行了分析,从而帮助幼儿分清生活中的善恶和是非。这种强化的行为可以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仿佛言传身教一般。 (四)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审美 审美属于一种情感上的体验,审美的产生同人的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处于一个审美的可塑期,所以可以在幼儿阶段加强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国外儿童文学中,可以给幼儿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主要是通过知识这种形式来呈现的。国外儿童文学的作者根据幼儿美学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创作,所以在幼儿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不但可以提升对于文学作品和分析以及欣赏的能力,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帮助幼儿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例如:“白雪公主”的外在美以及“七个小矮人”的内在美等,都可以使得幼儿在想象时形成审美的品味,并且认识到在社会中对美的理解和定义。 (五)帮助儿童塑造坚强的品格 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作者自身情绪和感情的抒发,在幼儿阶段接触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能不会对深刻的内涵加以很好的理解,但是儿童文学中所营造出的欢乐气氛可以对幼儿形成感染,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快乐,并且还可以使得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塑造坚强的品格,对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国外儿童文字作品中拥有了很多对中国幼儿教育的积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的幼儿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按照自身的理解以及幼儿的心理、智力发展阶段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来进行学习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幼儿教育的形式,还可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解读英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儿童户外活动的减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幼儿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人们对“过度正规化”早期教育模式产生了忧虑。森林幼儿园作为一种目前在发达国家广为传播的一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户外活动不足的这一缺陷。文本介绍了英国森林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目标及内容,理念及特征,并通过对英国森林幼儿园的解读,得出了一些对我国目前幼教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森林幼儿园 近些年,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这一现象。研究者们认为这一现象与其他一系列因素有着联系,如游戏空间的减少,户外危险因素的增加,以电视及电子游戏为代表的“家庭中心”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Clements, 2004),以及儿童肥胖症的增加(Ebbeling et al., 2002)。鲁夫在他的书《森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采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描绘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联系的事实。他认为自然环境中的居所的减少是幼儿肥胖,注意力紊乱,抑郁的重要原因。社会大众对于目前实施的“过度正规化”的早期教育模式产生了深深地忧虑,于是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采用一种与户外环境积极互动,以儿童经验为基础,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森林幼儿园”便是这样一种支持儿童户外活动的教学方式。 一、英国森林幼儿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森林幼儿园指的是通过提供给儿童在森林环境中的亲身体验与实践的机会,以获得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Murray and O’Brien, 2005, p. 11),目前在英国实行的森林学校教育模式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20世纪五十年代,瑞典的一位退休老兵在森林中的废弃火车厢中通过歌曲和游戏的方式教授儿童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这是最早的森林学校教育模式。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教育观念被丹麦的学前教育系统所采用,并命名为“自然托儿所(nature nurseries)”。在“自然托儿所”中,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毗邻其园所建筑的森林或树林中度过,无论季节或天气。这一教育理念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丹麦的每个县都有至少1到2所自然托儿所。 1993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学院的教师萨默赛特将该模式引入英国。他的访问团在访问丹麦时受到学校为儿童创设的户外环境的启发,回到英国后,他们创建了自己的森林学校。从那时开始,森林学校在英国逐步得到推广,截止2005年,英国约有50个森林学校教育项目得到开展(Maynard,2007)。这一教育模式近些年在英国和美国都得到了推广,这种变化和改革主要是为了减少幼儿看电视和电脑的时间,而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二、英国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儿童自尊、自信以及独立的能力,与此同时,让儿童学会尊重与关注自然环境,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Maynard,2007)。 森林幼儿园活动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游戏(如捉迷藏),小单元可实现的任务(如建造庇护所、收集树枝生火、做饭、发现植物群和动物群等),作为考验和增强自信、提高自尊方法的基本林地生活技能,适当的工具和天然材料的学习使用,实践与智力技能的发展等。教师们鼓励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游戏――爬树;踩泥水坑;玩“1、2、3,你在哪里?”(捉迷藏游戏的一种);从镜子中看不同的世界;收集不同长度的树枝搭建一个巨型的鸟巢或鸡窝;分享故事以及表演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孩子们已经懂得基本的安全规则之后,会引入一些成人正常使用的大小的工具,如锯子以及修剪树枝用的剪刀等。当然,安全因素也会被考虑进来,一般只有在很高的师幼比(一般是1:4)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活动。 森林幼儿园没有围墙,幼儿可以尽情跑跳,而森林里的道路也不像一般的道路那么平坦, 所以幼儿能够从活动中学习更精准的运动控制。除此之外,幼儿在森林中也不乏练习小肌肉的机会,比如采集树叶、拾干果、用树枝编鸟巢等。通过户外大量的活动,森林幼儿园的幼儿每天都在接受体能教育。虽然森林幼儿园的幼儿不能像其他幼儿园的幼儿一样有桌子、椅子让他们坐下来绘画, 但他们也以其他方式进行着幼儿艺术教育。森林里的大树、枝叶、花瓣等让幼儿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各种造型及颜色。幼儿常使用在森林里找到的材料做拼画,编织花圈或各式各样的玩具,或者使用树枝拼搭成一个可容他们躲避的“屋子”。教师也随时备有少许颜料及纸张, 提供给想用颜料创作的幼儿。因为森林里找到的素材是最原始的,所以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能无限伸展, 创造力也因此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森林幼儿园也提供幼儿很多的机会接受感官教育:森林里到处都是实物,幼儿通过直接触摸、闻嗅、品尝等方式认识这些实物的形状、味道及颜色,这和一般幼儿园幼儿从书本上或从影片中认识物品所留下的印象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在活动中有许多机会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例如他们必须以民主的方式表决当天要往哪个方向前进、讨论发现到的“宝物”,他们或许会争论,可能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森林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随孩子的想象变成象征游戏里的道具,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健康及安全教育也是森林幼儿园的重要教育内容。森林里道路分叉很多,在幼儿还未完全认识整座森林前,教师要常提醒幼儿不可脱离队伍太远以及如何在迷失时求助;幼儿在上学的第一天便被告知,吃东西前绝对要洗手,不可在老师不在场时吃下森林中的任何浆果。森林幼儿园的老师以实际危险教导幼儿注意健康及清洁,要比以抽象图片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来得容易。总之,对认同森林幼儿园的教师及家长而言,森林是一个理想的幼儿教育场所。 三、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与特征 (一)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 1、“人本教育”理念 “人本教育” 强调自由、人性化、尊重个人价值,森林幼儿园显示了它是“人本教育” 的实践, 它让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有权利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学习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他们的任务不是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尊重个体差异,森林幼儿园的教师尊重每个孩子年龄及性格的差异性,每个孩子可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有兴趣的东西,并以自己的速度学习;强调情感教育,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彼此间的摩擦不像在教室中那么常见,但是良性互动却很频繁,他们乐于与别人分享他们的发现,彼此交换对大自然的认识。 2、自然观教育 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学习环境像户外教室那么宽广、那么有变化、那么吸引人。他指出,户外教室的墙可以随幼儿的兴趣及意愿无限拓展,而且户外教室的天空也是随着时间及季节改变。森林幼儿园使用的便是大自然的教室,其实这种以大自然和周围生活物品作为幼儿学习对象的理念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由来已久。例如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四季的变化及生活周围的事与物是中国古代幼儿必须具备的常识,这些都可以从数量众多的启蒙教材内容看出来。蒙台梭利认为,人尤其在儿童时期仍属于自然界的一分子,他们必须在自然中取得身体与心灵成长所需的各种原动力。她所谓的“自然” 可以是自然原野,包括动植物的生态、四季的变化等,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幼儿园之父” 福禄贝尔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应当与自然互动,他理想的幼儿教育场所应像一座花园,让幼儿一方面像幼苗一样自然地茁壮,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与成长。森林幼儿园彻底实践自然教育的理念,幼儿们不是间接通过书本学习,而是通过与大自然实物的直接接触而学习,他们的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他们的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 3、“开放教育” 理念 “开放教育” 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英国,强调户外教学及就地取材,并鼓励幼儿实地观察、探索及操作。“开放教育”的特色可概括为:以幼儿为中心,幼儿自己选择有兴趣的活动及主题,幼儿的学习经验是统整的,偏重于混龄教学。森林幼儿园是“开放教育” 的一种体现,它包含了“开放教育”的特点,如沟通的开放、教室组织的开放、时间的开放及空间的开放等。森林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完全以幼儿为中心,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森林幼儿园采用混龄教学方式,幼儿个别差异受到重视,课程内容也是开放的,每位幼儿都可以探讨自己最有兴趣的主题,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学习时间有弹性,幼儿可依照自己的能力、速度学习。森林幼儿园的空间是开放的,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观察,自己决定自己的活动。 (二)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特征 Liz O.Brien Richard Munrray等(2007)在对FEI森林学校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关键特征,主要有: 1、林地环境的利用。严格设定的安全路线及确定的范围使儿童灵活、自由地主动学习。林地环境对于来自城市的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城区很少有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 2、学习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基础阶段目标相连。允许这些目标设定在不同的环境里,不仅仅集中在自然环境中。鼓励儿童激发内在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这对于那些在课堂环境中理解知识有困难的儿童尤为重要。 3、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自由探究。这对于鼓励创造性、多样性、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十分重要。关注整个儿童以及他们如何根据自身的进度养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业能力。 4、一段重要时期内让儿童定期参与。一年内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都要参与。定期可以是一学期内每周或隔周的一天早上、下午或者一整天。一般是在2月份至12月份之间。 5、成人与学生的高比率。每个课时一个小组约有12名儿童。实践者能够了解每个儿童的学习风格、能力、个性特征等。 四、英国森林幼儿园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具有丰富刺激的活动空间,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天性好动,幼儿园理应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但是,由于土地成本偏高等原因,一般幼儿园的室内、户外活动场地较小,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少数幼儿园还有“超收” 现象。如能增加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或增加户外教学,都能增加幼儿锻炼体能的机会。建议我国幼儿园应多利用自然资源,多开展户外教学,这样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将被激发,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而言,办园条件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改观,可以就地取材,让幼儿园以宽阔的外景作为活动场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尽情地拥抱自然,培养孩子的探索兴趣和能力。 (二)利用自然材质做教材,增强幼儿的环境教育意识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可以分为高结构和低结构的两种。高结构的材质往往是很多幼儿园教师的首选,因为这样的材质可以直接从市场购买。以高结构的材质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每位幼儿的材料都一样,做出的成品也很难有特色,幼儿没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整个活动流程是按照教师事先制定的进行,教师作为组织者可以控制整个活动走向。使用低结构的材质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教师的控制也是比较间接和隐蔽的。森林里有取之不尽的自然材质供幼儿制作自己的玩具和作品,它们都是低结构的材质,幼儿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即使我国幼儿无法像欧洲森林幼儿园的幼儿那样天天在户外活动,但是老师可以替幼儿收集自然材质或利用户外教学时和幼儿一起收集,供以后美劳活动或环境创设之用。 (三)提供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 森林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及情境锻炼自己,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并通过开放式问答训练幼儿的思考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所缺乏的。要改变幼儿的学习,首先得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当如何真正从传统的教师角色走出来,并接纳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幼教界认真反思的。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想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发扬就必须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作为幼儿教师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营造传统文化环境 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让他们对某事物感兴趣就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首先必须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能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其次依据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创设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农家院”“戏曲服饰表演”“传统小吃坊”,使幼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专门性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是教师按计划专门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活动,它的种类丰富,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教学来说,它的教育价值也是不同的。 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通过音乐《闹龙宫》,了解京剧是中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泥工《捏面人真好玩》等活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经验,同时还能丰富各类游戏活动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自主、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四幼儿园)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关于中国幼儿教育的前景和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着眼于中国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通过对一些国外的先进的幼教理念、经验、方法的介绍,针对当前中国幼儿教育领域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并结合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在理论上对中国幼教的潜力进行深度发掘,找出中国幼教领域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前景 发展 中国的幼儿教育相比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都有着较大的差距,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凡事都有两个方面,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当前的中国幼教局面,不能一味的否定,只要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社会、政府多方面努力,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中国的幼儿教育必定能迈出前进的一大步。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1、市场广阔 利润率高 中国的适龄儿童数量巨大,有着对于幼儿教育这个行业来说有着广阔的市场,目前在中国,幼儿教育这个行业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游戏规则与品牌垄断,是最后的少有的高利润行业,预计今后十年内,婴幼儿教育的收入将有7%-8%的增长,在中国的很多3、4线城市以及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还有很多的适教儿童无法得到正规的幼儿教育,对于这些地区来说需要大量的正规的幼儿教育场所来满足庞大的幼儿教育市场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的幼儿教育市场是十分广阔的,对于广大的幼教从业者来说也是大有作为的。 2、潜力巨大 国内的幼儿教育目前还处在一个爬山的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摸索,还并未成熟,未来的五到十年时间,将是国内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的幼儿教育市场还远没有饱和,无论是从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上还是从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经济背景成熟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生存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资本越充足,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就越有利,中国自从9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到了迅猛长足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翻番,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对于幼儿教育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行业来说,中国政府必然会给予强大的支持,在强大的资本实力支持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市场一定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4、中西融合 办学理念成熟 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的变得密切起来,很多国外的优秀企业以及经营理念纷纷涌入中国,幼儿教育这一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在国内来说,幼儿教育尚且属于新兴行业的范畴,然而在国外,幼儿教育行业已经发展很多年了,国外的很多著名的幼儿教育理念也应运传入了中国,例如著名的“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BE直接教学模式”、“DI直接教学模式”、蒙台梭利课程模式”都对国内的幼儿教育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都可以为中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借鉴,国内的幼儿教育机构应该将本土的实际情况与国外的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必定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去的更大的发展。 5、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开拓新思路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尤其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所以说,21世纪是高技术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水平的竞争。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为适应未来停息化社会的需要,从小培养幼儿对电脑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电脑几乎和电视机一样进入了大多数人的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同时成为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好帮手”,电脑与现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有人曾说:“幼儿掌握了电脑,就如同有了一把进入21世纪的钥匙!” 众所周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作为信息时代有一个显著特征,即通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资源日新月异,这一特点极大的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技术。信息技术的一些教育媒体,如: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在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和形成健康行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手段运用与目标培养达到和谐、高效。 6、音乐艺术优势 音乐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美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童年期的美育是孩子美育的启蒙期。孩子们喜欢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成人行为并真实地表现喜、怒、哀、乐。所以用孩子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厌恶,分清好坏,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期美育的重要途径。 7、建立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给少年儿童构建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她品味高雅,格调清新,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风韵。办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幼儿阅览室、活动室、玩具室、展览室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亲切感。吸引着孩子们走进一个柔和、文雅、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有关资料表明,聪慧儿童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早期开始阅读识字的孩子,智力发展较为迅速,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较快,知识面比较丰富。但幼儿持久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完全要依赖于后天环境的熏陶与培养。图书馆的亲子阅览室应在幼儿阅读环境的布置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以保证能够长久吸引幼儿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特别考虑书桌椅、墙壁、书架等的色彩搭配。 8、结语 任何的事物都要经历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国的幼儿教育也如此,此时的中国幼教行业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虽然目前还停留在地面,但是只要假以时日,结合多方面的支持,我相信,中国的幼教行业终有一天会一飞冲天,翱翔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片广阔的天空中。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浅谈中国象棋在幼儿教育中的魅力 摘 要:象棋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有极大的帮助,通过不同的棋局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等,对身心健康和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中国象棋;品德;思维;心理;情操 象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它只是一种游戏,进而成为一种艺术,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科学验证表明:学习象棋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和注意力,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想像力等,在下棋过程中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以棋养德 “棋道小道,品德最尊。”象棋活动是一项诚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仅要积极动脑来应对局面,还要懂得“摸子动子、落子无悔”等,这不仅是幼儿对弈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更体现了一种棋品。老一辈革命家曾做过“棋品即人品”的论断,诠释了下棋对人品塑造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幼儿获得象棋知识,感受象棋的趣味性,更注重幼儿棋品的形成。如,在开展象棋活动的过程中,对小班的幼儿我们会通过一些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摸子动子,落子无悔”的含义。 针对中、大班的幼儿,我们则鼓励孩子们互相提醒和督促,在落子前要考虑周到,三思而后行,落子后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反悔,融入了诚信守则的棋德教育。通过不断地引导、提醒,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下棋习惯,并将这种良好的习惯延伸到了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游戏中,孩子们都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生活中,孩子们每天都能够按顺序排队饮水,做到不推不挤……象棋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幼儿从小树立了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还培养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品德行为。 二、以棋增智 列宁称:“象棋是智慧的体操!”歌德说:“象棋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由此可见,象棋活动对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积极意义的。 1.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常常半途而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注意力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句下棋格言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要赢一盘棋,需要从头到尾都认真对待。因此,孩子们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棋怎么走,还要时刻看清对方的棋怎样走?孩子们在这种无形阵中目不转睛地观察、探索,极大地培养了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 2.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小的棋子在棋盘上瞬息万变,每走一步棋都要求孩子们去观察和思考,幼儿的大脑在无形中受到了主动刺激,脑细胞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思维更加活跃了。如象棋活动中,孩子们要不断思考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走,走这步棋的目的是什么。又如,孩子们在理解了“吃子解将”“拆子解将”“垫将”及“避将”的含义后,我们则会通过各种“将军”的棋盘演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思考,这盘棋该如何来“应将”,该使用哪一种方法最合适?这样,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明显提高。 三、以棋调心 人的健康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健康,更包括了心理健康,下棋能够增强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稳定的情绪表达。因象棋活动是以输赢定胜负,胜败乃兵家常事,棋局中无常胜将军。因此,通过象棋活动,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现实,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失败就失去了自信心,要学会相信自己,再去试试,没有争得第一,但自己尽了力也是好样的。如,我班的点点是个能干的小女孩,表现一直很优秀,因此,鼓励和赞扬一直伴随着她成长,可是有一次在象棋对弈中,她输给了同伴,立刻伤心地哭了起来,不能承受小小打击的她,不愿意下棋了。后来,笔者多次鼓励她,安排她和另外几个孩子下象棋并教育她:“这次输了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想想输在哪儿,一定可以赢的。”慢慢地,她能正确地面对失败了。其实无论幼儿成功与失败,我们都要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并在一次次的比赛竞争中,引导幼儿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不断的输输赢赢中磨练出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以棋促情 象棋对弈,情趣高雅,是一种休闲和智力锻炼的结合物,也是人们生活中一种有趣的、快乐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活动。 1.同伴对弈,促友情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特别创设了棋类活动区,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同伴,两两对弈,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使用礼貌语言,如:“我们一起来下棋吧!”“我们再来下一盘吧!”帮助幼儿建立融洽的交往氛围。通过区域活动,拓展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感受、体验交往的乐趣,增进同伴之间的友情。 2.亲子对弈,促亲情 为了增进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家校共育,我们邀请家长在家中成为孩子的第二任老师,指导孩子,并成为孩子“对弈的战友”,增强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其实,孩子与家长下棋的过程,就是孩子与家长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不仅使孩子的棋艺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亲子关系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每天一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拖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下象棋,通过此形式,有很多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慢慢地也进步了,他们对象棋又重新有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象棋对培养和锻炼孩子,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综合概括起来为四句话、十六字,即“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人才”。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企业对外投资的财务风险与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市场情况越来越复杂,很多企业为了增加收益,纷纷进行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一定自带风险,尤其财务风险最易出现,如果企业没有完善的应对风险体系,很可能不仅不能创收,反而造成巨大亏损。本文就企业对外投资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因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投资;财务风险;措施 一、投资易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1.企业决策失误导致财务风险 很多企业因为自身的管理存在问题,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财务信息失真,导致无法给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地信息,使得一些投资决策不准确,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一些企业因为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分析,并且没有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甚至对被投资单位的情况没有深入了解,导致项目风险过大,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压力。 2.企业过度举债投资导致财务风险 很多企业为了高回报,采用举债投资的方式。这种方式企业可以使用,但一定要谨慎小心。一些企业没有完善的项目评估系统,只看到了项目的收益,没有重视项目带来的风险,更没有衡量风险与收益,所以,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带给企业毁灭性的打击。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某些高回报的项目,借款数量超过了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偿还能力,一旦项目出现一些问题,企业的资金很难进行周转,带给企业的压力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举债投资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信誉,如果某次投资项目完成后,没有及时还款,就会影响企业今后的再借款能力。 3.市场风险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在市场活动中,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重大损失。通常,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有(1)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是影响企业财务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数量紧缺,就会让企业的投资项目迟迟不能投产,使得企业原本占优势的新技术就可能变为旧技术,不能抢占市场的先机。(2)市场竞争激烈。随着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资源的有限,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对投资项目如果犹豫不果断,很可能就被别人抢走。 4.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如果没有对被投资单位进行充分了解,那投资行为就是盲目的。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直接关系到投资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内用管理质量过硬,那么投资企业就会取得较高的收益。如果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不理想,甚至资金链都存在问题,就会带给投资单位很大的压力,甚至直接影响到投资单位的财务,带来财务风险。如果被投资单位在受投资阶段突然解散或破产,那么投资单位就不能获得投资收益,只能参与被投资单位的剩余财产分配。 5.利率变动带来财务风险 利率变动是企业无法改变的,它会带给企业潜在的利润及现金流量影响,尤其是对外投资的企业,受利率的影响更大。通常,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即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带给企业的风险越大。例如企业投资债券,虽然到期时企业可以收获本金和利息,但是如果在到期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票面利率时,对企业来说不仅没有增加收益,反而浪费了资金的时间成本。 二、企业对外投资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可行性分析系统 企业对外的投资项目应当是经过详细的评估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决定的。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企业上下部门的集体配合,财务部门要提供真实有效地财务信息,销售部门要提供市场状况等。对对外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师企业弱化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投资效益,降低决策失误。 2.企业必须要强化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 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因此,不管风险来自何处,企业都要做好财务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仅只是做好风险的事后分析与总结,还要加强事前预测能力和事中控制能力。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求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避免过度举债投资,以免带给企业的信誉和信用带来风险。 3.企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当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决策,不能将眼光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投资的风险程度和企业的长久效益。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状况,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来减轻风险或者直接规避风险。根据目前的外部环境来看,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企业可以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合在企业文化中,从而提高风险防范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4.对外投资要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 企业的对外投资不能是盲目的,项目选择也不能只看利益不看自身实力。所以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切记不能将企业的所有精力只放在一个项目上,否则,一旦项目失败,带给企业的损失就无法弥补。所以,企业应当根据不同投资项目收益之间的关系,将多种投资方式组合在一起,在不降低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将风险分散,降到最低。这样,即使某个项目出现问题,其损失也不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这种多元的投资,虽然使得企业的资金分散到各个项目,但是在市场潜在风险过多的今天,是一种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法,如果企业将资金集中于一个项目,那么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如果财务管理不善,还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所以企业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投资组合,增加企业效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三、结语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企业的对外投资一定会伴随着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在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前,一定要将可预见的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否则投资不仅不会带来收益,严重的还会使得企业破产。对外投资风险防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企业只有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作者:田琳琳 单位: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营业部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房地场业不断发展,带来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繁荣,然而面对复杂变幻的市场环境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当今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问题。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确保企业最大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今建筑施工企业正在深入探索的问题之一。本文单从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防范与管理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投资风险 财务风险 防范与管理 任何一项经济经营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建筑施工行业也不例外,面对持续火爆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建筑施工企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壮大的绝好时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变得失去了理智,盲目地投标、投资、开工建设,殊不知这一过程中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危机。现阶段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内部人员流动大,再加上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经营中面临着极大的财务风险。明确这些风险的类型以及控制的关键点,并采取科学的防范与管理措施,对于控制和规避经济风险和财务风险,提高其收益以及确保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来源与表现 投资风险通常是指因为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的投资回报率不能够达到预期收益造成的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投标风险。现阶段,建筑施工项目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总(分)包人。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中标而采取不理智的竞标方式,这其中就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例如:低盈利地盲目压低标价,导致企业预期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的危险;也有一些企业夸大自身的施工能力,对于业主的技术要求无法达标的情况下仍然盲目投标,即使投标成功,等到后期具体施工中感到力不从心,造成工程建设拖延,甚至出现施工变更现象,增加了企业的施工成本,形成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投标中还有可能遇到一些外界风险,例如:业主支付风险、不可抗力破坏等等。 第二,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投资结构不合理。科学的投资结构体系是相对复杂的,从当前来看很多施工企业都不能创造出一个具有合理方向的投资决策方案,缺乏一套科学有效又简单的投资结构分析方法,无法制定科学的投资方向,各个施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结构划分不科学等都会造成企业流动资金链断裂,有效资金供应不足等问题,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例如:施工企业由于无法对各施工项目做出科学而又详实的预算,导致某一重点项目,例如:在人力、资金、物资等各种资源的管理与分配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施工中的技术工艺无法达标,出现了工程施工变更或者最后建设的建筑价值折损等等,都会增加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财务负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 第三,项目投资后企业内控管理不严格。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完成后,就将全部的精力与注意力转移到所投建的工程项目上,从而轻视或忽视了企业内部经营的成本控制,事实上一个积极、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对于规避企业投资风险,转移投资债务压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支持作用,忽视了内控管理,就等于加重了企业投资风险的对企业的损害程度。 二、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策略 1、完善投标报价管理,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论证 建筑施工企业在尚未进行投标前要进行细致、周全的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要对工程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详细调查;另一方面要对招投标文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要熟知其中的具体条款内容,通过需要参照自身的条件,对自身能否承担这个工程项目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全面顾及以上方面的调查研究之后,再来决定能否参与投标,避免盲目压低价格投标的不理智行为。 报价过程中也要做好预测分析工作,技术无法规划出最标准的标价,也要尽可能将更多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例如:图纸设计变更、施工原料价格的上涨、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等等,要为报价抵抗风险留有余地,避免以无限制降低报价来换取中标的现象发生,以此来防范项目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2、积极提高与改进对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析方法 一个科学的投资风险分析法在规避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对投资是否安全做出评价。全面预测投资项目可能会出现的变化,并做好最大变化限度的准备,明确投资项目风险抵抗能力,可以用期望利润去表示预期的盈利能力,利润方差来评判风险大小,再将项目风险纳入决策范围内,参照风险程度来选取折算率以及贴现率以此来衡量净产值。其次,根据年度入账现金数额、投资回报率等标准来决定投资项目。如果是多期投资项目则要通过实物期权法来科学评价投资项目,以此来正确把握投资时机。同时还对企业自己的实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风险值模型来对风险加以评估,大力控制损失点。 3、加强内控制度,抵抗财务风险 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在确立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对自身已有的业务流程从整体上加以梳理,梳理当前的经营施工中都有哪些具体任务,在执行这些任务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风险,这些风险是否会给企业的经济收益带来影响以及多大影响,每一类风险的类型以及对应的有效规避措施,已有的制度规范能否有效控制这些工作落实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后再来积极调整当前的内控制度,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确保被调整与完善后的内控制度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控制系统,覆盖全面、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并能够被有效执行运转。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研究 摘要:在现在发展急速的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平稳甚至超前发展,不仅仅要在投资决策上要有正确的选择,而且,企业的决策者要知道,衡量定夺一个企业的发转状况,一般都是对企业的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企业所投资的项目的前景,二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状况。这两者之前又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企业的名望与经济的发展方面,要着重分析投资决策的项目的市场前景、运营模式,以及要分析潜在的财务风险。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判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某外贸公司的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状况的数据对比与分析,总结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动态关系,期以能在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上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投资企业 投资决策 财务风险 动态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投资项目运行的风险状况直接由财务风险来体现,而财务风险又直接关系着公司的破产经营状况。由此看来,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是共同依存、密不可分的,两者共同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况。所以在投资决策时,企业的投资者必须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投资项目的综合情况,如,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以及运营方案,制定科学性、合理性的投资计划。有效投资这不仅仅体现了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的发展;而且,投资决策者的正确投资方案策略,他对市场的敏感度以及准确的预见性,可以表现以及渗入企业员工的思维之中,有利于企业保留现有的优秀人才,吸纳社会上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关系,本文以某外贸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公司近期投资的项目方案,以及公司的利润状况、资金支出状况进行数据登记,并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关系比较,做出动态分析,总结投资过程中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蓝图,以此分析外贸公司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以此贸易公司为社会企业的典型代表,综合现在社会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 二、调查研究结构 通过对外贸公司最近投资项目的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研究调查,总结分析如下动态关系:①财务风险约对投资支出的影响:财务风险约束着企业的投资支出,其中对低成长企业不定约束,对高成长企业更强约束;②投资支出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投资支出对企业财务风险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低成长企业呈现抑制减弱,对高成长企业来说有着更强的抑制作用。 根据以上对外贸企业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分析,我们发现,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的低成长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有不定的约束作用,而对相应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投资支出对低成长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上文动态作用关系的具体分析,我们对该外贸企业的研究做出如下总结: 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 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研究结论分析 结合对外贸公司的调研分析资料,以及在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的研究结论中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对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两个方面各建立相关的方程式,如下: 投资支出I=a1+η1Rt-1+η2C+η3Qt-1+η4Szzl+η5Pt-1+η6VarLr+η7Size+Tdum+ξ1it 财务风险R=a2+r1It-1+r2L+r3Beta+r4APD+r5VarLr+r6Size+η7Size+Tdum+ξ2it 其中,投资支出的变量计算是[(本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固定净资产值+在投资项目+长期投资项目)]/上期末总资产值,而财务风险是期末Z分值的相反数,Z=1.2X1+1.4X2+3.3X3+0.6X4+0.99X5。其中: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 投资风险除了与财务风险R相关意外,还与C、Q、Szzl、P、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C表示现金流量,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上期末总资产;Q表示TobinQ值,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流通股股数*每股股价+非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账面价值)/资产总额;Szzl表示销售增长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P表示利润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利润总额/期末总资产;VarLr表示销售增长率,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Size表示公司规模,其标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T表示时间模拟变量。 财务风险与投资支出I相关,还与L、Beta、APD、VarLr、Size以及T这几项因素相关。其中,L表示期末负债率,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Beta表示Beta系数,其变量计算方法是公司本年Beta系数,若1年内个股有效的交易观测值个数小于125,则不计算该指标;APD是指平均利润折旧,其变量计算方法是“(本期净利润+本期折旧)/本期末总资产”过去3年平均值。 由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方程式上,我们还可以看出,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不仅互相有联系,互相影响,其中,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投资支出与财务风险均产生影响。从公司规模公司规模Size、销售增长率VarLr以及时间模拟变量T对两个方程式的影响来看,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联系更加紧密。 结合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变量方程式,以及影响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我们理解一下变量方程式的意义,可以发现,投资支出在财务的很多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企业的现金流量、企业的销售额、企业的利润率,甚至还与企业的规模相关。 结合变量方程式和投资支出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解释,从投资支出方面,2010年财务风险Rt-1的回归系数为-0.1571,这个数据的意义是,财务风险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企业投资支出会降低0.1571个单位。由此见证了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而通过图1与表1,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的当收入大于投入支出时,财务风险也相应降低,从而见证了“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正确性。 四、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互相影响因素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一个项目的投资,必定会加大负债率,这就是为什么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的本质所在。企业项目的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企业决策者在对投资决策制定方案时,必定会引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如同铁链锁在一起的船只。如果脱离企业投资的项目单独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是确实是可以独立的。但是,企业家在现实的经营中可以发现,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两个环节将面临瘫痪、不能运作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一定要知道,企业内部虽然是明确分为各个部门,但要明白,制度的制定目标只是为了方便对员工的管理。在公司的正常运营方面,投资支出/负债率/企业的破产风险在管理上是互相牵制的。投资支出金额大,企业的负债率必定相应增加,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更明显,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有对企业决策者心里上,增加了期望的破产成本,企业的缴税方面就会出现相应的违法“节约”的现象。反之,若企业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控制相应的投资支出,降低了企业因新投入项目产生的负债率,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也会越低,企业也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发展越来越好。 其次,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支持者——股东,股东是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出资并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他们的利益关系在投资项目中会起到治理作用。为什么说是“治理作用”呢?小编在此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要了解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败,股东作为企业的关键人物,他们的损失其实只有一点点,股东在此投资情形下,有权利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是也有承担公司面临风险的义务,但是,投资失败的大部分责任在企业的决策者身上。此时,企业的债权人在投资决策的失败上,不得不面临员工、股东、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压力,企业控制权在此结果中将面临转移的危险。但是,若企业的决策者投资成功,受益最大的不是企业决策者也不是企业的员工,而是企业的股东。企业投资决策在这种成反比的规律中,提醒企业的决策者在度量投资项目的过程中,要谨慎考虑投资行为。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按照简单的逻辑思维,企业的投资越大,企业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多,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相应的降低。这种逻辑的思维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企业的投资项目是有成效的投资项目并且在投资运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运营成功。而在运营模式上促成这一优势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企业有效的项目投资,能有效的控制企业现金流的波动,促进企业资金周转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因投资新项目而带来的负债,因此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与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影响相同的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也有治理作用。形成这一作用的条件因素也在企业股东身上。企业股东在企业中的角色仅仅是持有企业股份而已,很多情况下,企业股东并不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一点点股票比例生存,所以企业股东对于市场项目的投资上,表现出的态度并不积极。若企业过度进行新项目的投资,企业股东在这种突发的投资中会深度缺乏安全感,进而会转移自己身上所属的财产。股东若在人力与财力上不支持决策者的投资决策,那么投资决策将很难进行。这就是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治理作用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即上文结论1: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抑制作用,结论2:投资支出通过收入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结语 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知道,财务风险关系一个企业的负载、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5]。而从上文中对企业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我们又可以看出,企业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也不仅仅只是资金供求单方面的关系。因此,企业决策者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一定要综合分析企业负债、资金运转的情况,以及投资项目的效益、税收以及运转状况。考量各个方面的牵扯的动态关系,以确保投资项目和财务管理的共同发展。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中,对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以及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对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中,分析了投资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以及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进行了梳理;另外,提出具体降低企业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为同业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投资企业;投资决策;财务风险;动态关系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财务风险将客观地决定企业项目投资后的总体风险状况,因而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重要作用。公司投资行为与财务风险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是投资效率的一种刻画,也是投资科学性的一种度量。因此,通过对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企业投资决策的效率水平,并且可以深入地揭示企业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期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相应指导,同时对促进投资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1.企业财务风险对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 基于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探讨,最早源于MM理论①下的企业界人士对投融资关系的探讨。最初,人们认为在一个机制完善的市场下,企业的投融资决策是可以相互独立的[1],此时,人们并不以为财务风险为核心下的融资变量会与投资决策产生多少关联。但是,随着现代企业以及各种理论研究的推陈出新,人们越发意识到所谓的“相互独立”的论点,似乎没有考虑到其诸多不完善的因素,特别是对企业破产因素的考量。因为,企业投资的行为会加大企业负债率的增加,而企业负债率的增大,随之会出现递增的破产风险,进而产生和增加期望的破产成本,最后对负债提供的税收节约产生相应的抵减效应[2]。此种作用机制下,财务风险会逐渐减少企业的期望价值,另外,这种作用机制下还会导致企业的资金成本曲线呈上升趋势,由此而对企业的投资项目价值以及投资资金成本产生一定的负向作用关系。基于这个角度下的综合因素考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会产生相应的抑制作用。 2.存量财务风险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治理效应 通常,企业进行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是否进行投资,更多取决于财务风险对投资收益的权衡。这里的权衡更多是基于谓权衡理论②下,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最佳的资本结构[3]。 通常,企业的股东对存量的财务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即便后期投资失败,股东也只会产生较少的损失,因其投资失败的大部分的成本都由债权人承担,反之若决策的项目投资成功,股东则可以从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一些企业出现股东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而相对于低成长的企业,存量财务风险则会对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效应,因为,此时企业存量财务风险越高,企业的控制权转移的压力就会越大,此种作用下公司的投资行为就会相对更加谨慎,起到对财务风险的约束,从而形成一定的“治理效应”。 但是,现代企业的“理论③”则认为,在以典型杠杆经营的众多投资企业里,投资决策往往并不能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特征[4]。主要表现在:以杠杆经营的企业里,进行任意项目投资都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此时,如果企业投资后财务风险得到下降,股东此时则会认为原有债权人在投资过程中无偿的瓜分了他们的一部分收益,因此,这就是很多投资企业为什么会面临投资不足现象,且存量破产风险越高的投资项目,股东认为财富收益被原债权人瓜分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企业投资不足现象越来越典型。反之,企业投资后的财务风险上升,股东则会以为原债权人在没有索取企业额外利息费用的情形下为企业分担了超额的投资风险成本,企业股东此时往往会产生过度投资的问题。 二、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影响 1.企业现金流分布状况对企业破产概率产生的影响 当前,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投资的同时,企业投资行为也会对财务风险产生重要的作用[5]。基于财务风险本身而言,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的投资行为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这个观点下,企业的投资支出越多则企业的经营收入就会越高,而此时的企业则具有更低的财务风险。然而,基于现代企业的资本预算决策研究则对该观点进行了启迪性得思考。在该定义中,破产被认为是企业现金流无法履行债务责任情况下而出现的状况[6],该观点下认为企业破产概率的高低最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现金流分布状况。基于此,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行为对其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资金波动状况相机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加大企业的投资则会影响和降低其财务亏空的风险。企业进行颇有成效的投资,也将有助于控制好企业的现金流波动,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强化企业的负债能力。 2.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对企业有效投资动力产生的影响 在以杠杆经营条件下的众多投资企业,一旦企业内部出现股东财富转移问题,势必就会减少企业有效的投资动力。总之,在企业低成长情形下,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下也会对企业投资行为产生相应的治理作用,而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占到主导地位,此时,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不会降低其财务风险,反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存在的动态作用关系 综上,财务风险与投资决策以及企业投资对财务风险相互作用机制的分析和阐述下,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会存在一定的动态作用关系。第一,企业的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投资支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基于高成长的现资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会导致股东投资不足现象,反之财务风险的增大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而在低成长企业中,由于出现过度投资问题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则会相对减弱,而由相机治理效应的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又会增强;第三,企业投资支出会通过收益效应降低其财务风险。 1.过度投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减弱 企业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的存在,将会对投资债权人以及企业股东收益造成损失。同时,企业投资决策对股东收益和企业债务价值产生不同影响时,就会发生利益冲突,最直接可以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加剧财务风险,由于企业在遭遇财务困境时,即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负,企业股东仍可能从企业的高风险投资中进行获利,即存在“过度投资问题”[7];因而要规避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企业投资支出的作用就会提升。而权衡理论有助于我们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会有所增强;财务风险成本的存在也能有助于控制企业投资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杠杆水平的差异。 2.相机治理效应影响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增强 权衡理论的核心是使得企业获取最佳的资本结构。而最佳资本结构则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债务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水平的控制,而企业债务的成本收益则会驱使低负债企业提高杠杆比例、高负债企业降低杠杆比例;因此,企业对其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相机治理效应,进一步使其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强。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运行的高效管理目标就是控制好企业的财务杠杆比例。在权衡理论中,企业的负债比例变化是对举债利弊进行权衡的结果[8],因此,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下,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杠杆比例,同时该类型企业的财务风险抑制投资支出的作用力也越明显。 3.投资支出可以通过收入效应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投资支出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从而给企业带来收益。对众多以杠杆经营的投资企业来说,只要企业通过投资决策进行投资支出就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给企业带来收入,因此,企业通过投资决策带来的投资支出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通过不断的收入效应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应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要做好企业财务风险和收益相统一。因为,财务风险和投资收益是呈正比的,企业的投资决策要权衡好收益和风险的依存关系。 其次,作为杠杆类投资企业其自身的负债要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相适应。只有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下,才能使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具灵活性。再次,投资企业应做好负债与资产结构以及债权人的相配合。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负债情况、比例,以及要不断对其自身资本结构以及债权人抵偿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 总之企业进行投资支出要结合企业实际决策,唯此才能更好地运用财务杠杆,保障企业良好的投资收益。 四、企业投资行为中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1.对企业现金流量及波动状况进行管理降低财务亏空的风险 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不断加大对其现金流的均值以及方差带来后续的影响,从而改变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力。企业富有成效的投资决策下,对投资项目的选择与优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期望的经营收入,并能控制好企业现金流量波动的幅度,从而改变企业未来的破产概率以及降低企业可能带来的财务亏空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 2.对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促进控制公司整体收入产生波动的作用 多元化投资能够起到控制公司整体收入波动的作用,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分散财务风险。现代金融理论普遍认为[9],投资的两项以上的资产收益之间只要呈现出不为1的相关系数,其多元投资或者投资组合的风险就会降低。实行多元化的投资除了避免投资单一项目造成全面亏损的风险;另外,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投资企业可以寻找共同投资的合作单位,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投资风险的分散,避免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五、总结 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关系不仅是一种资金供求关系,而且是基于负债、税收、利益净值以及风险协调与适应的关系[10]。因此,在认识投资型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财务风险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应当超脱于当前,金融学、资金流学说的理论束缚,从金融市场大格局下:基于不完善因素角度,如税收利益与破产成本,进行深入挖掘这些因素的关联作用和关系,从而确保丰富的相关理论为现资企业的投资决策和财务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谢任涛(1970-),男,湖南人,会计师。 企业投资决策与财务风险论述:试论我国企业投资风险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摘要:文章论述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并从财务风险视角对如何发现和化解财务风险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给出了具体的措施。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发现、化解和处理财务风险,微观上有利于所在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国家经济总体上的转型,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投资风险;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低廉的资源和环境成本等发展优势,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已经逐渐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传统上依靠人口红利、低廉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作为经济引擎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再推行下去。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面临着重大而艰难的转型。对于众多处于产业转型与升级阶段的夕阳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行业等企业而言,企业面临着项目投资、多元化投资等课题;对于高科技等新兴的朝阳产业的企业而言,企业决策者面临着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的课题。以高能耗、高污染等为代价的粗放型的企业,在今后十年内,必须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挖掘潜力;而以低廉劳动力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改革传统上一些低效率、低效益的投资项目。我国企业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唯有加此才能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表面上看,不同的企业会面临具体不同的困难,但无论是传统行业的转型与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展,它们所面临的共同的、最大的困难是企业投资风险。 2 投资与风险概念及特征 投资是指某一经济行为主体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从投资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双重含义:其一是为了获取额外的预期收益或规避风险投入而将资金投入到某一特定的经济活动中,这是广义上的概念;其二是简单的资金投入,即经济主体为保证某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或项目的顺利投产而进行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价值的总和。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一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二为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投资所得回报应该能补偿:投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为获得不确定投资风险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它也是一种经营风险,通常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有在风险和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投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将投资风险定义为在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收益落空或本金损失。投资风险主要来自投资、技术、财务、利息、政治、汇率等诸多因素。本文主要分析财务风险。 3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般而言,企业财务活动主要分为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就不同的企业而言,可能千差万别,但就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企业财务风险普遍存在着如下四方面表现:(1)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率高、贷款较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加大了企业财务的负担,减低了偿付能力,提高了财务风险。(2)投资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决策层或管理团队对投资风险认识不够,或对投资项目的认识不够全面,这样往往导致投资无法取得预期的回报,甚至无法收回本金,从而为投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3)资金回收策略不当,主要表现在企业为了快速扩张或建立较完整的销售体系,采用赊账方式销售,或者为了眼前利益而追回欠款不力,或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两个领域管理脱节导致货物积压严重,这些应收货款和库存比例过高将严重影响所在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4)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企业决策管理层或董事会对于公司股利的分配政策将会影响企业自己来源,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增加财务风险。 如何防范财务风险的形成,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能够从机制上尽早化解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合理控制,这应该是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投资风险中应该承担的工作重点。 3.1 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基础 现代企业的管理必须摆脱早期的人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制度实行制度化管理,从而建立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作为越来越复杂的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必须实现组织化运作、体制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内部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科学、独立、有效地运行。我国企业应该参照西方现代化企业设置相应的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公司内部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集团公司要明确财务风险分析与管理机构与传统的财务处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与职责,使得他们能够职责分明、各司其职。该机构对公司内外部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和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化解财务风险。 3.2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能力是关键 财务管理的关键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绝大多数企业中财务人员安于记账等日常活动,而缺少财务风险意识和能力,即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其中,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指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 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主要通过某些财务指标现状及变化趋势来识别财务风险,并能够定量评价财务风险状况。主要指标有: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资产净利率比、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产安全率、现金流量等,此外,还可以采用财务预警模型,如阿尔曼模型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这些常用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度量方法,并把它们应用于工作实际中才可以尽早发现财务风险并能够准确地度量其风险程度。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机械设计论文 一、矿山机电专业的特点 矿山机电专业是培养能从事矿山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及维修、检修、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要求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2.熟知并掌握机电设备零件图、装配图、电气原理图和安装图的阅读和绘制相关知识。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构造、原理和故障原因及分析的相关知识,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熟知矿山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故障检修、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的能力。4.初步掌握室矿山机电设备选型、选参数及相关的设计方法。5.了解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管理知识等。 二、矿山机电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安排 从该专业的特点来看,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主要是识图、读图、绘图、选型计算及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要求比较多,掌握矿山机电及系统的设计,学会运用手册、标准、规范等资料。因此,在理论授课时要突出这方面的特点。1.理论环节本校该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为50学时,实验为10学时,根据这个学时来安排,理论知识突出与矿山机电专业相吻合的知识点。理论授课主要讲以下内容: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在这部分主要包括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以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及运动的确定;②凸轮机构。主要包括从动件的凸轮的几种形式及运动规律;③轴毂连接,主要包括键连接、花键连接和销连接的几种形式以及运用的环境;④带连接和链传动是重点,因为涉及井下运输。这部分包括带的分类、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普通V带的设计计算及V带传动的张紧、正确安装与维护;链传动主要有几种形式及应用场合;⑤齿轮传动。主要讲减速器设计;齿轮失效的形成、形式及措施等。⑥蜗杆传动,主要是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⑦齿轮轮系。主要是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⑧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主要是分类和应用场合。2.实验环节针对专业的特点以及理论课授课的分配,在实验环节主要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①金工工厂参观实习。让实习工厂的老师讲解设备的种类以及每种设备可以加工的零件类型,典型零件的示范加工。让学生对工厂内的设备大概了解,清楚有什么样的设备及该设备可以加工什么零件。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加深理解。②机构认识实验。该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陈列室展示各种常用机构的模型,通过对模型动态展示,并以四连杆机构的变化情况,提出液压支架中四连杆的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常用机结构及类型与相应的设备建立起关联。③齿轮范成原理实验。该实验是了解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齿廓渐开线部分及过渡曲线部分的形成过程,使其了解渐开线齿轮在制造过程中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以及避免根切现象的方法,并会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部分尺寸的异同点。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参观。另外在进行完该实验后,还应进行减速器的拆装。④带传动的滑动率和效率的测定。该实验主要是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并了解外载荷对传动效率的影响,让学生结合矿井运输了解皮带运输的原理和结构。 三、结语 针对矿山机电专业的特点及专业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并对该课程的实验进行了研究,充分体现出该专业的特点以及课程的重点。 作者:孙建平 刘志毅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 通过到煤矿企业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统计、分析、提炼矿山机电技术员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调研;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0 引言 推行“政校企联动、产学研结合”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 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两个文件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高专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拥有突出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以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进一步设计构建了特色更加鲜明的矿山机电专业“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2.1 专业分析 就业面向定位主要确定学生就业面向领域,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确定专业目标的基础与依据。职业分析主要确定岗位划分、岗位任务、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等问题,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2.1.1 企业(社会)调研情况 调研目的:为矿山机电专业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等。 调研内容:煤矿机电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作职责、职业标准、工作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和区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知识能力素质表现情况,矿山机电专业的服务面向,矿山机电专业应如何定位才能更好的为煤矿生产一线服务,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课程设置等。 调研范围:对国内煤炭行业和云南省内煤炭企业,重点对云南省东源集团所属的煤矿企业的岗位人才能力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调研方式: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与企业基层领导和技术骨干座谈为主要方式,同时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2.1.2 人才需求分析 从目前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看,仍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要求更为急迫。煤炭行业目前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数量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据调查,目前,全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约660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64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46万人,乡镇煤矿约250万人。在国有重点煤矿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46%,初中占52%,工程技术人员只占3%,工程技术人员奇缺。劳动者素质与目前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很不适应。 人才断层和断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障碍。尤其是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更为匮乏,大部分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技术类人才,70%以上的中小煤矿技术人员奇缺。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与当前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云南省及曲靖周边地区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匮乏具有共性。曲靖是工业城市,工矿企业较为集中,这些企业机电领域各种生产设备的安装、使用、S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都迫切需要大批素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机电知识结合紧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且随着机电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与普及,这种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 结论: ①矿山机电专业是煤炭系统的紧缺人才专业,96%以上的煤炭企业缺少矿山机电技术人才。 ②煤炭企业职工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③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且稳定。 2.2 专业就业面向定位 矿山机电专业的职业面向是:立足煤炭行业,面向云南省和曲靖及周边地区,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2.3 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工作中主要的行动任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构建提供依据。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以下业务工作: ①煤矿企业机电设备选型、管理、质量控制; ②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运行管理; ③煤矿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④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⑤引进与建议开发适合本企业的智能性矿山机电一体化产品; ⑥从事煤矿基层机电技术管理工作。 2.4 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力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能进行矿山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故障诊断处理、检修维护,具有技术创新、改造、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爱岗敬业,献身煤炭生产、建设与发展的精神。 2.5 课程体系开构建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在调研、统计、分析、提炼矿山机电技术员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凝练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转换,再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在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力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2所示。 通过调研,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群50项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矿山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电气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机电设备控制”、“矿山机电设备选型”等4个能力模块,形成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能力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如图2所示。 3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按照“立足煤炭行业和曲靖地区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设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抓教学,应对企业需求育人才,为煤炭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学院“校政企联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构建并实施特色鲜明的“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实施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突出不同课程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合。 4 结束语 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构建了“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融合了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实行“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岗位群轮换顶岗实习”的运作方式,对同类高职院校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整体提升矿山机电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使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质量上不断提高,有效缓解煤炭机电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本文以永城职业学院为实际案例,从矿山机电专业行动领域的分析与专业定位出发,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形式下的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引言 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顺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形势,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现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搭建起新的就业平台,拓展新的就业渠道;通过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企业需要的对口人才,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目前产学合作的情况看,校企合作层次还停留在表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等工作中,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合作的水平还比较低。这反映出我们的校企合作工作仍然停留在表层。 二、我院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永城职业学院2008年设置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2008年建立了中央财政支持的煤矿安全培训基地,2012年学院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在校企合作办学条件下,如何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特别背靠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的诸多煤矿企业,如何培养出符合煤矿生产一线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矿山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源动力。 1.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主要就业单位:煤炭企业生产厂矿。 主要就业部门:机电队、运输队、安装队、供电队等。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区队技术员等。 2.矿山机电专业典型工作任务 矿山机电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如下所示: 机械零件测绘;计算机绘图;电子元器件选择与检修;电子产品;电机检修工具与仪表的选择及使用;电机故障检测;电气识图与绘图; 电气元件的选择与质检;电缆敷设;交直流电机的运行与维护;整流装置的故障检修;检测部件的故障检修;调节器的参数整定;继电器电气系统的运行维护;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检修;煤矿通风机、压风机、排水系统、提升机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煤矿采掘运机械的维护;矿用隔爆开关的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矿用隔爆开关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液压控制元件的使用和检修;提升机电气系统原理图、接线图、元件布置图阅读;提升机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通风机、压风机、排水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高、低压配电柜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整定、运行、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防范。 三、我院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矿山机电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四共、四融、四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下所示: 1.1校矿合作,实现“四共”:培养计划校矿共定;教学过程校矿共监;教育资源校矿共享;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校矿共管。 1.2学岗融通,实现“四融”: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通;学习场所与岗位工作环境融通;技能训练与岗位操作融通;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融通。 1.3实施“四段”递进的教学模式: 第Ⅰ学段:第1、2学期,在校学习职业基础素质课和部分职业技能基础课,在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同时到订单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实习,了解企业现状,感受企业文化,熟悉工作岗位,培养职业基础能力。 第Ⅱ学段:第3、4学期和第5学期前半段,在校学习岗位操作技能课程、岗位核心技能课程、职业发展能力课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重点进行岗位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岗位单项能力。 第Ⅲ学段:第5学期后半段,在订单企业井下一线进行现场教师指导下的生产实习,初步适应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在校内模拟采掘工作面进行强化技能实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达到在模拟环境下的真实训练要求。同时根据订单岗位要求进行相关职业资格鉴定,训练编写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等,培养岗位综合能力。 第Ⅳ学段:第6学期,到订单企业一线以准员工身份顶岗实习,进行预就业岗位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达到能独立操作,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校矿双方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进行综合能力考评,培养岗位提升能力。 教学组织过程要适应订单企业的需要,满足岗位能力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达到特色培养的目标。 2.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是:根据矿山机电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岗位标准,在专业建设委员会、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的共同合作下,对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变配电工、设备安装工和区队技术员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职业能力分析表。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生硬到熟练再到自如的递增的规律。构建了矿山机电专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教学体系(含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能力课程体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环节)组成。 四、结束语 矿山机电专业学生参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给企业一个全面了解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机会。学生对企业的生产及管理情况相对了解和熟悉,学生适应新环境时间的明显缩短;对企业来说,能用上相对了解和可靠的员工,减少培训和考察时间,对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相当有利;同时,也能提高员工的稳定率,促进学生就业率和稳定率的提高。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校企合作下的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在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历程中,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将企业作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力,有效培养对工程有用的机电专业学生,现已取得明显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校企合作下的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矿山机电;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特征就是培养适合现在企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根据企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标准来培养学生、考核学生,主要采取以学生为本,校企合作的方式,根据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特别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一、改善教学课程以及教学体制 实行素质教育就是进行课程以及教学的搞个,同样也是培养矿山机电专业学生的重要内容。因为存在的历史及客观原因,传统的课程教学体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过分的看中学科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重点是强调学科的严谨、整体性,每门课程也具有独立性。在教学体制上,理论教学体制和实践教学体制已经脱节,造成理论不能指导实践的情况发生,实践也不能有效的反应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改革课程以及教学体制,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新的课程以及教学方式,组建一种适合培养企业型人才的教学体制,在进行理论教学中,要将思维方式以及实践能力融合为一体,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有效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综合性实验 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工程应用的本身就是借助人类改造自然,成为一种人类服务的创造活动。工程活动的目的就是在原有的东西上不断进行创造,创新出更多更美好的东西,只有不但完善和创新,才能更有效的体现工程价值,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在高校实验室教学中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实验内容,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新新的实验项目,提出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组建讨论小组讨论学习,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不断鼓励学生自己自主创新实验,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以就业为指导,教学与需求结合,组建核心课程 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就是以就业为指导,培养适合行业发展和“工学结合”的有用人才,在有效的培养方式中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以及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针对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依照现有的教学内容,有效的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结合在一起。 在第一个学年教学中,让给学生讲述公共课程以及基本的机电能力训练和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基础的操作能力;第二学年,主要是针对矿山机电专业的重要单项技能进行培养训练,针对一些必须的机械设计、机电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学会专业知识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应用;第三学年,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及就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经过学生在企业中的毕业实习,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 伴随着矿山机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在上课期间在学校创建一定生产规模的学校实验场地。例如现在高校创建的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室、矿山机械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以及液压传动实训室等这些实验场所,为矿山机电学生的就业提供平台,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在毕业实习的时候,学校特意为学生练习一些矿山机电相关的单位让学生在校外进行实习,针对一些集团学校与之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此外,在学生学完某个模块的知识之后,学校就安排学生到这些长期合作的公司进行学习,让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身为企业中的一员,就以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将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学习企业文化,以企业发展来发展自己。在企业实习中,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校为企业提供必需的场地以及设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产、技术、师资以及资金支持,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为学生创建更好的实习基地,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五、依照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建立考核体制 在教学中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建立一种与之相符合的教学体系,改变原有的考核方式,考核的方式以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将操作技能和口试作为考核重点,主要针对学生在岗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进行评定。与此同时,还要增强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和考试点的创建,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为企业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总之,在培养矿山机电专业人才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考核标准来培养学生,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重点,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合理的选择矿山机电设备,有效的对这些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有效的应用到企业工作中。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 文章结合高职教学实际情况,对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从学生就业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据,介绍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矿山机电专业 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建设 技能训练 1 引言 矿山机电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改变,整个社会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对矿山机电专业来说更是如此。为了顺应这中趋势,在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据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是根据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就业范围和主要岗位 调查显示,矿山机电专业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煤矿企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和维护;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安装、调试、管理;煤矿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机电技术的革新和改造。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包括: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机电技术人员等等。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高职学校将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煤炭行业、厂矿企业机电技术岗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具备矿山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技能,满足生产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2.3 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十几项能力模块和一百多单项职业技能。在所有这些职业技能中,矿山机械设备、煤矿供电系统、矿山机械设备的安装、检修、维护、管理是核心专业能力。学生只有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与此同时,还将教学与行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重视相关证书的获得,学生在毕业之前可以取得制图员、机修工、矿井维修电工、钳工等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对他们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3 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矿山机电专业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对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最基本的操作能力训练,这些技能是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机械基本技能、电气基本技能、基础课程实验、机械制图测试、电子电工实训等等。对于学生这方面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内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己完成操作。教师需要做好实践教学的设计,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操作方法。 第二、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例如,矿山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训练,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训练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专业技能训练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证书,比如维修技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等等,这些证书对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这种技能的训练不再局限于校内,大多数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即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是学生就业前的实战训练,为工作做好准备。通过综合技能的训练,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技能,并根据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3.2 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高职校企一体化、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内容。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避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校需要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环节,加强与厂矿企业的合作,与厂矿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和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共同组织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共同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鉴定工作。当学生的顶岗实习完成并经考核合格之后,颁发相应的工作经历证书。 3.3 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面向就业岗位,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一对应,相互融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它们共同形成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入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中职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现阶段煤矿行业对矿山机电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现在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矿山机电专业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就矿山机电专业采用“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有效地建立起了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级技师 矿山机电 课程体系 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通过调研与分析发现,中职教学中现存有以下问题:(1)目前职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较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创新意识较弱,这与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有着直接的联系。(2)对于中职层次的人才,更需要具备一线操作技能与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由于太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而削弱了其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3)对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来说,获取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在就业领域和实际的工作岗位,从业者最关心的是“怎么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因此,对于中职矿山机电专业的教学模式,我们试图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明确如何进行课程内容定向、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内容传授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重组职教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模式方案。 二 “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通过对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的下属厂矿和矿山机电专业组织教学较好的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制定的基于“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行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拟定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学科体系三段式教学的课程体系,把实际工作任务引进到教学中来,进行整合,以矿山机电专业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归纳成若干个典型的、项目式的工作任务,形成项目课程,使项目课程的实施能覆盖各个实际的工作任务,以高级技师负责组织实践教学为具体形式的教学模式,重新制定课程体系,建立更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依托煤炭行业建立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发配套的适用教材,最终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 三 “高级技师负责制”项目教学模式在矿山机电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重组课程结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煤矿电工课程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以井下电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淡化理论难度和深度,把各个能力体系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在各个教学项目中将知识点与能力目标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能力本位。我们改革的具体做法是: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有电气设备实物的电工实验实训室完成,每个项目按照班级人数的不同分为若干组,每组5人,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写实训项目手册,把整个课程根据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分成了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包含了煤矿电工必须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这样,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电气设备的原理、结构与作用,完成了该项目控制线路的设计,还能学会如何排除故障,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发现问题,激发兴趣 在每完成一个项目后就进行一次学生作品展示,在展示中由教师组织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作品,同时指出作品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评出的优秀作品的学生在评价中给予相应奖励,以此来激励、鼓舞和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一些新的“项目”,这些项目不是使学生感受本课程的难度,而是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理解、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理论教师及高级技师的指导下从事的学习活动,可以逐步地将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逐渐地独立从事矿山机电相关问题。 3.联系实际,“教、学、做”相统一 在有实物的条件下,可由高级技师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原理,理论老师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电路的工作原理。其次,让学生实验来证明,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同时锻炼他们把原理图变成实物的能力;再根据生产实践的需求设置一些项目,让学生设计相应的电路来完成。最后,模拟生产实际设置故障,让学生来分析排除。 四 不足之处 1.设备需要不断更新 现在教学实验实训室大部分的设备陈旧,即使刚买的设备也因为项目教学中随着学生接线次数的增加而损坏严重,教学成本高。 2.项目教学法对教材的要求高 现行的教材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编写,实施项目教学法,不能够完全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要求教师能紧密结合教材,自行设计教学。因此,教材应体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理念,在开发的项目中把相关知识体系讲清楚,对学生的项目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五 结束语 不破不立,要建设一个新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打破陈旧的学科课程体系,才能推陈出新。围绕“高级技师负责制”课程体系这个核心,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教材的编写、教法的选择等都必须紧紧跟上。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煤炭企业需求能在采、掘生产一线从事主要生产设备安装调试、使用操作、维护检修、故障处理、技术创新等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有义务不断为社会输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合格人才。为此针对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有关的课程体系改革、实验体系创新、工程实习实训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其目的就是寻求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培养社会满意的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实验体系 工程实习实训 师资队伍建设 矿山机电专业是培养具备矿山机电设备基础知识,能从事与其相关的研究、设计、制造及创新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在应用方面突出体现为培养学生掌握煤矿采、掘生产一线主要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操作、维护检修、故障处理等应用性技术的能力。随着新疆煤炭产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职)校作为教育人才的地方,对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日益迫在眉睫。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在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专门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以后,可以为所在单位而效力。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和了解当前新疆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明确用人单位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高(职)校人才培养策略的不足进行及时准确地调整。矿山机电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改革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人才用人单位需求,切实解决高(职)校教学过程中的课程体系改革、实验体系创新、工程实践训练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过去几年,一些高(职)校对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探索,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1)专业课程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2)实验教学环节缺乏创新及设计性实验;(3)工程实训环节相对薄弱;(4)担任实习实训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2 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高(职)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方法,课程体系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由于矿山机电专业是一个运用现代装备技术进行煤炭开采的学科,主要研究采、掘、运、提及供电设备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高(职)校培养的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来说职业能力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应注重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应整合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制定适合的培养计划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注重行业特色的矿山机电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是工科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是为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是为提升相关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课则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实际动手和技术革新能力,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和个人发展所需。即在广泛调查煤炭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用人单位对矿山机电类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应多增加一些行业特色鲜明、岗位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使专业教学特色鲜明,学生学业目标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具备、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机制。 3 实验教学体系创新 实验教学是高(职)校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体系思路是“以学生为本,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基础、注重创新、贴近工程、提高能力”为基本原则,以“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并进,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为主要措施,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应将原来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模式,改为基本性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三种实验模式。基本性实验就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手段和技能。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练好实验基本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实的基本功。设计性实验是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开设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的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独立设计能力,在给定实验要求条件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来完成他的任务,更加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和理论。综合性实验主要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项目小组,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根据实验要求设计方案,提出自已的观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4 加强工程实习实训 工程实践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具备使学生拥有掌握设备构造及原理的能力、熟悉设备检修及维护的能力、具备设备操作与运行的能力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工程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有:(1)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锻炼扎实的职业技能、塑造坚定的职业人格。(2)使学生了解矿山机电设备的基本组成、基本结构及相关结构及零部件的工作原理。(3)让学生掌握规范化、标准化的设备操作程序。(4)培养学生对矿山机电设备质量控制的意识,锻炼操作设备的控制能力,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辅助工具。(5)锻炼学生故障分析的能力,结合理论学习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加以排除。(6)培养学生安全操作意识。 为了培养和加强矿山机电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1)根据地方煤炭行业特色,可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产学研项目、教改项目、科研课题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或项目到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做到有的放矢;(2)建立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校内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如模拟矿井、矿山设备拆装及检修实训室等,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3)因地制宜的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自联实习相结合方式进行工程实训,并制定相关管理政策予以配合及保障。总之,实训内容要体现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典型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过程,掌握操作、拆装、维修等技能后,具备触类旁通的应变能力,以胜任相同或相近的岗位工作。递进性就是在组织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时,要遵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把教学过程编排的合理有序。完整性就是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采掘机械设备实训、液压支护设备实训、井下运输设备实训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包含从任务布置、制订方案、安排工作、检查反馈、成绩评定等要素,所有实训项目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该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基础技能和关键技能以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可以肯定的说,通过各种形式的工程实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就业能力不仅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5 师资队伍建设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是应用于生产实际的课程,如采煤技术、通风安全、采掘机械、液压支护、运输提升、排水通风、供电控制等,不仅要求教师理论知识扎实,还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及实际应用融人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岗位技能不相脱节。但目前担任各专业课程的教师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即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都缺乏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即使各别有过在企业工作或经过相关培训经历的教师,由于各课程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他们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影响了各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矿山机电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要两手抓,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本校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校模拟矿井、矿山机电实训室和煤矿企业的功能,让在职教师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对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科研能力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应增加有在企业工作过的教师的比例,还应聘请行业内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实训教师,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树立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煤炭行业的教学理念,在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展同企业的合作培养,让企业成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构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取得的显著的效果。 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院校,本着树立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煤炭行业的教学理念,在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发展同企业的合作培养,让企业成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构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方案 1.以就业为导向,教学与需求相结合,构建主干课程体系 为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根据调研构建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第一学年,完成公共课和进行机电基本技能训练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第二学年,完成矿山机电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其必需的机械设计、机电技术、专业设备的理论知识,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选择专业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毕业实践,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敬业、勤奋、吃苦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及创业精神等。 3.密切联系实际,创建符合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 随着煤矿机电设备的发展,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设能为教学实验服务又能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校内外实验实训环境。目前拥有电工电子实验实训室、矿山机械实训室、机加工车间、液压传动实训室等,为我院矿山机电方向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同时我们还与阳煤集团、西山煤电、汾西煤业集团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特别是与阳煤下属的华鑫变压器有限公司的各个生产厂建立了稳定的长期校外合作关系,2010年7月开始,我院矿山机电专业每年有30名学生到该厂实习,从今年开始煤矿机电的学生到各个煤矿企业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使教学与生产得以“零距离”实现,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实习,自觉以“企业人”身分要求自己,把自己融入企业,受到了企业精神教育和就业教育。 我们还与华鑫变压器有限公司合作,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生产产品、管理、技术、师资和资金支持,与企业共同构建具有生产加工、教学实训、培训鉴定功能的校内产学一体实训基地。 4.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质量标准,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一考试方式,考核成绩实行理论与实践、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以操作和口试为主,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吃苦精神、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定。同时,加强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点与考试点的基地建设,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联系学校实际,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努力保证改革的过程质量 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既没有统一的教科书和标准,也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部分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果,并在校内外同专业范围内进行了交流。如教师们制作的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计划的修订、矿山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等。 三、采取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对我国“工学结合”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深入实习企业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具体采用问卷、走访、座谈会、专家咨询、现场蹲点等方式。 2.个案分析 选取矿山机电专业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全程跟踪“工”的实习过程,找出“工学结合”教育过程和普通教育的不同点和共性的东西以及存在的问题。 3.对比分析 实施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学生和未实施的学生在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吻合度以及就业回报率等方面作对比分析。 四、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显成效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之路,推出了一种全新的“2+1”教育模式,即在保证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在三年制的专科教育中,让学生在学校先学习两年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获得一定基本技能,而最后一年由学校的指导教师统一安排学生顶岗实训(或综合实训),由实训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实训结束时学生要提交经过实训单位指导人员考核的实训鉴定。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实践,“2+1”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取得了初步的成效。09级“2+1”教改专业的学生实习单位的落实率为96%,推荐率为88.58%,学生满意度高,广大校外实习学生反响良好。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探究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是现代工业的需求,但是在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阻碍了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本文通过对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对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展望,希望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在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促进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学生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矿山机电特色专业 建设 实践教学 在大多数高校里,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由于本专业和学校场所的限制,其教学实践性是比较差的,矿山机电专业的学生对于机电的运行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则完全没有经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必然不能达到国家培养人才的标准要求,自然也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在理论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齐全的管理平台,从中获得经验。 1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缓慢的原因 1.1 学生创造性思维比较匮乏 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差,而这直接导致了创造性思维比较匮乏的现象。因为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方式,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高职学生创造思维差,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日后的从业水平和日常生活,因为在院校中开设的一些专业,比如煤矿开采、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在进入真正的行业后,学生需要较高的修养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思想,那么创造性思维的匮乏将会导致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只懂基础技术却不懂思想,进而在进行工作时,缺乏创造的能力以及冲破固有模式的胆识。 1.2 办学理念的偏差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学生等主体在办学理念上是有所偏差的。对于高等院校而言,都本着“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学理念,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专业技能、以及学好专业技能之后能够获得的名利等等。在高校专业教师看来,教会学生技能是首要的,但是因为技能的考验方式是考试,这就难免走入教学误区,以获得高成绩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平常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文教育等。对于学生而言,迫于学校的教学考核压力以及将来的就业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问题就会频频出现,学生自己不仅忽视人文精神的建设,更甚者连专业技能都不认真学习,只想着赚钱的问题。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以及高校学生对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以及学习理念上的误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发展。 1.3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不广泛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是相当差的,仅仅依靠学生在现实企业里的实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不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角色演练。而虚拟实践教学就没有这么多的限制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通过在电脑上安装仿真的实践教学系统,让学生登陆教学系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而且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这还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法 2.1 进行多种校企合作 院校要进行多种校企合作,结合企业实践资源和高校智力、人力资源,产学结合,实现校企双赢。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实训做铺垫,而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用工要求与学校进行沟通,在基本教学基础上,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两者共同进步。 2.2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虚拟企业的建设方面。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可以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实习逐步认识机电的各个管理过程,直观了解信息流通,将理论知识贯穿到现实的矿山机电特色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实际操作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大多数高校采用的课堂授课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制作出精美的PPT,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知识解释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有基本的了解,再通过对虚拟企业的实践操作,从中获得经验,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3 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建设展望 良好的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践平台。在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必然会得到大发展,良好的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4 结语 在我国的机电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缓慢,运作效率低,竞争力不强,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方法。没有优秀的建设方法,就很难进行良好的推广和管理,因此,培养和建立优秀的建设方法是国家对各大高校的要求。这些方法也必将运用到矿山机电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去,更好的促进矿山机电特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的发展。 矿山机电专业论文: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与培养方式探讨 摘要:为满足云南及西南地区煤炭行业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矿山机电人才的需求,结合云南及西南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开展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点定位和培养方式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云南及西南地区煤炭行业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按照矿井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引进,淘汰技术落后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机电设备,加快了矿山机电装备更新速度。因此,地方职业院校适时开展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及培养方式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该要求为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及培养方式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调研区域煤炭开采方式、机电设备配置、就业岗位和岗位任职要求的基础上,我院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进行了定位,确定了“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方式,并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与煤矿生产实践融会贯通。通过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确保了核心技能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针对性,为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企业调研 调研指导思想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煤矿开采方式和机电设备配置为基础,以矿山机电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重点,准确定位核心技能。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为核心技能培养方式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调研方法 选择年产量5~15万吨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煤矿企业,依靠煤矿机电科和人力资源科,组织煤矿机电工程师、机电管理人员、一线机电技术工人和毕业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交谈、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开展企业调研。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包括:云南及西南煤炭贮藏条件及开采方式、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专业群现状、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各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煤矿主要机电设备的配置、使用、维修情况。 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1)云南省煤炭贮藏条件。云南省煤炭资源丰富,保有资源储量267.89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73.57亿吨,保有资源量194.32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比较齐全,煤层埋藏较深,分布广。煤炭储量的70%贮藏于海拔1800~2000米,距地表50~200米,煤层厚度0.4~1.5米,煤层倾角10~20度。(2)煤炭开采方式。云南省煤炭资源分布广,煤层赋存条件、倾角、煤层厚度差别较大。开采方式主要有壁式和柱式两种。采煤方法有传统炮采约占50%、机械化采煤约占20%、综合机械化采煤占10%,其他落后采煤方法主要集中在地方小型煤矿,约占20%。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国家工信委要求各煤炭企事业尽快转变煤炭开采方式,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努力实现机械化开采,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3)矿山机电专业就业岗位。通过调研得出,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就业岗位如表1所示,主要岗位类型如表2所示,主要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如表3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主要岗位群 (1)矿山固定机械岗位群。包括矿井提升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的选型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2)采掘运机械岗位群。包括采煤机、凿岩机、支架、刮板运输机、胶带运输机的选型计算、运行、维修及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3)矿山电气岗位群。包括矿井供电设备和矿山电气控制设备的选型计算、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电工。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西南地区各类煤矿中,大中专以上程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高级技能型人才只占一线工人的5%,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2011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兼并重组,使全省煤矿企业特别是富煤地区煤矿企业的数量明显减少,力争将全省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300户以内,煤矿企业规模不得低于9万吨/年,2013年不得低于30万吨/年,2015年不得低于60万吨/年。同时,将在全省打造千万吨以上煤矿企业3户以上。随着煤矿企业年生产能力的提升,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急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矿山机电专业技术人才。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及核心技能定位 培养目标 为矿山机电技术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矿山机电技术专业基础,具备矿山通风、压气、排水、提升、采掘运、矿山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技能定位 专业核心技能就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是其他专业不能替代或不具备的、必须通过系统地专业知识学习、训练后获得的技能。面对矿山艰苦、高危的行业背景,结合区域煤炭生产、管理对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定位,是培养“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矿山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关键。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由思想政治及艰苦行业核心素质、煤矿固定机械核心技能、采掘运输机械核心技能、矿山电气设备核心技能四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一)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政治思想素质、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四大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创新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构建特色鲜明的“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矿山机电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二)核心技能培养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体系由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理论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其中实践教学模块由三个平台构成,通过校内实训车间教学平台完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训练;利用校内模拟矿井教学平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基于就业的岗位能力培养。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校内模拟矿井实训平台 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基础。构建基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并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模拟矿井实训平台以典型煤矿为参照,在校园足球场下建设高仿真矿井,构建用于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矿井供电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瓦斯监控系统和采掘工作等六大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矿山机电专业实训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了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 课程体系详见下页表4。 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在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和核心技能模块确定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影响核心技能培养质量的因素涉及学校的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改进。其核心是教学工作。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 在明确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技能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示范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和方法编制课程标准,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建设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是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不论是课程开发还是教学实施都需有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关键。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特色的重要指标,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针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矿井为平台,建设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基地,为核心专业课程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煤矿井下开展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是提高岗位技能的重要条件。
校外教育论文: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意见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基层关工委在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中的创造。自1986年以来,我市各级关工委在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作用,各种公益性的书画班、科技活动小阵地、少年农科院、小巧手制作班、未来工程师俱乐部、假日学校、三点半学校、古诗文诵读班等校外教育辅导站应运而生。至去年年底,在全市1193个街道(镇)、社区(村)中,已成立773个校外教育辅导站。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江苏省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划 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促进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通过主题教育、学习辅导、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文体活动、助学帮困、社会实践等形式,使校外教育辅导站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基层关工委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 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把建设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至2010年,要实现每个区县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每个街道(镇)都要有一所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每个社区(村)都要有一所校外教育辅导站。同时,要鼓励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教师、老干部成立家庭教育辅导站;鼓励民营企业家出资联办校外教育辅导站。经过努力,尽快形成以市级校外教育基地、区县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街道(镇)校外教育中心辅导站、社区(村)校外教育辅导站、家庭教育辅导站、联办教育辅导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外教育网络。 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的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不断完善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功能,具体要做到“七有”: 一有组织。由街道(镇)或社区(村)领导、关工委负责人、老校长、老教师、妇联、共青团负责人等组成校外教育辅导站领导小组,并明确辅导站站长由党政领导兼任,副站长由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担任。 二有活动阵地。街道(镇)中心辅导站应具有图书阅览室、教学辅导室、电脑教育室等活动阵地,有条件的还应配备必要的电教设施,以满足讲座辅导、文化活动等基本需求。社区(村)辅导站要能基本满足未成年人学习辅导、图书阅览、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需求。室内活动场所(可一地多用、资源共享)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 三有辅导员队伍。动员有专长、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五老”人员,特别是老教师、老校长、老干部担任校外教育辅导员。 四有规章制度和活动计划。规章制度要简单、明瞭、管用;活动计划要年度和月度相结合,有的放矢,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不断增强吸引力。 五有活动台帐。有参加活动的“五老”和中小学生名册、会议记录簿、活动记载簿和有关文件资料汇集等。 六有协调制度。街道(镇)、社区(村)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解决校外教育辅导站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七有考核制度。要把校外教育辅导站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进行考核,并组织各辅导站负责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创办校外教育辅导站,完全是一种公益事业,各级财政应当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建设校外教育辅导站,各地可因地制宜,依托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等,配套建设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场所。该场所可一场多用,办成集教育、文化、科技、娱乐、体育“五位一体”的活动中心,校外教育辅导站就设在其中。校外教育辅导站要根据各街道(镇)、社区(村)的实际情况,就地就近、小型多样,不强求统一。现有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少年宫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经常为青少年举办有本场所自身特色的主题活动。要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经营性游戏机室和网吧的管理,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不断加强校外教育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坚持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关键是要有一支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有较强辅导能力、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辅导员队伍。要坚持以“五老”为主体,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动员和组织退下来的老教师、老干部,参加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做到校外教育后继有人。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学习新知识,探索校外教育的新经验、新规律,不断提高辅导水平。 校外教育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同在职教师密切结合,同有一技之长的“五老”密切结合,同大学生志愿者密切结合,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多元化。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五老”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逐步建立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市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每年将举办一期校外教育辅导站负责人培训班,每三年对校外教育辅导站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全面提高校外教育辅导员水平。 四、进一步丰富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活动内容 校外教育辅导站的活动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切实做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活动的方式,要校内与校外结合,以校外为主;学习辅导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为主;大活动与小活动相结合,以小活动为主。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分为七个方面:一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和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进行文化辅导,提高青少年文化知识水平,特别是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三是开展科技活动,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科技兴趣、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四是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才能;五是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六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七是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 校外教育辅导站应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采取综合性与单一性相兼容,知识性、实践性和娱乐性、趣味性相融合,长年活动与寒暑假、节假日活动相结合,满足广大青少年求知求乐的需要。 校外教育辅导站要关心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辍学生、失业青年等特殊群体,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辅导。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要歧视他们,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专人结对帮教,释法说理,疏导劝戒,转化其思想,使他们找准人生方向。 五、切实加强和规范对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必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作出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规划和部署。区县文明办要把全面推进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作为本区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列入文明区县、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区县关工委要发挥“五老”作用,具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区县教育部门要组织发动老教师积极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对参与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的在职教师,其工作情况要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评体系。 校外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要加强同文化、科技、民政、财政、体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为校外教育辅导站开展活动提供条件。街道(镇)、社区(村)关工委组织要发挥好主体作用,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和部门配合。同时,要把加强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纳入创建“六好社区”关工委的考核内容。总之,各部门要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各区县要及时总结推广本区县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闻舆论部门要及时宣传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五老”在校外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精神。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关心支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各级校外教育辅导站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持之以恒,与时俱进,为提高未成年人整体素质作出积极的贡献。 校外教育论文:青少年宫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策略研究 摘 要:青少年宫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校外实践活动是关键的环节,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文章从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两方面对青少年宫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策略 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是我国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青少年宫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自然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现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就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些要点进行探讨。 一、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校外的教育机构中、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外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宫是校外教育的专门活动场所,是校外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青少年宫校外教育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成为教育环节中的关键部分。 1. 促进思想教育的途径 思想教育对于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校也能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设了相关的科目进行学习。但在实际情况下,学校的安排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即便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来进行教育,仍然会因为学生不感兴趣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丰富的校外教育活动就成为了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宫的教育内容丰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并融入活动当中。青少年本身也处在好动的年龄段,精力充沛,对于这种实践活动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在课堂内的学习,实际的教学效率也会有充足的保障。不难看出青少年宫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是促进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2. 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但是在学校的教育中,仍然摆脱不了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的束缚。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开展素质教育的成效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青少年宫则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活动当中,在实践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青少年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3.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时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身上的学习负担相对较轻,迫切需要接受良好的学校和社会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而学校能够进行的教育更偏向于求知教育,即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人际交往、生存训练等教育方面的内容却有所欠缺。青少年宫的各项实践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4. 促进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青少年宫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学校内的活动基本都是固定的,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本身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性格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爱好,在青少年宫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参与各类活动,扩大知识领域,将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开展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 1. 以培养兴趣爱好作为最终目标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有更重要的作用。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的本能过程,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日常开展的校外教育活动当中,也应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针对一些喜欢看书、写作的学生,可以创办一些文艺类型的兴趣班,在节假日或是自习课的时候进行相关的活动安排;对于喜欢探索的学生,可以利用夏令营的方式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对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一些比赛中获得重要的比赛经验。不难看出这些安排都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展开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创造学习条件,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并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他们能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并得到能力的提升。 2. 要体现时代特色 在现阶段,乃至今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都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有全新的模式,所以除了校内教育,校外教育也同样非常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而校外教育活动同样要将青少年作为教学主体,并将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提升自我的平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例如,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进入教学工作中。在校外教育的内容中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互联网的操作学习,包括如何搜索新闻,如何收发邮件等,这些都是未来人才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且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内容很有可能会有更大的变化。所以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安排应符合现代特色,应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主要目的。 3. 充分了解校外教育的本质属性 校外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培养人才,而不是单纯看重利益因素。校外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其最终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最适合广大青少年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具备成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素质。从日常的工作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而作为青少年宫,也需要将服务对象扩大至所有的未成年人,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活动场所,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活动安排上,必须根据场所自身的类型和规模,充分拓展其各项教育服务功能。青少年宫应主动与学校做好联系和衔接工作,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在管理体系上实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当然,针对一些基本的设施消耗和维护,可以在政府部门的管控下酌情收取一些成本费用,以保障校外教育机构能够可持续、长期稳定地发展。 4. 要具有社会性的战略眼光 校外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必须以社会为依托,紧紧依靠社会。开展校外教育,是基于社会现状和社会的未来人才需求实际。这也给青少年宫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借b和参考,即必须具有社会性的战略眼光。校外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校外教育问题也是社会性的问题。针对现阶段校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号召社会的力量进行解决。比如有些青少年宫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或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此时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职能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为青少年宫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时代性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青少年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对他们的教育中需要采取更有效和更科学的教育方法。校外教育作为辅助学校教育的有效模式,责任非常重大。青少年宫要认清形势,不断完善自身,从制度上和体系上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校外教育论文: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拓宽学校育人途径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对于现阶段教师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各种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拓展教学平台,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而充分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探究了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途径,希望可以为今后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拓展;育人途径 在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要想不断深化教学内涵,学校就要加强与社会、家庭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深化学生周边人群的价值观念,进而为学生的素质能力形成与成长提供优质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知识拓展以及自身责任感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整合自然社会资源,全面践行创新平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社会资源,不要过于拘泥传统课堂模式,把教育与教学转移到自然社会中,全面有效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假日以及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与教育,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通过各种社会调查,不断增强自身对社会的了解,再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相关实践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综合自身学校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状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小组,进而明确相关课题,使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时事热点等;这种活动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优化自身的脑力与体力能力,进而为自身的成长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民的一年”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加活动,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春天,带领学生观察农民伯伯的工作,通过摄影、照片以及日记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夏天,让学生观察农民伯伯如何在炎炎夏日之下除草、施肥;秋天,带领学生参与收获,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这种具有一定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无意识地增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使学生逐渐养成节约粮食、感恩等内在品质,进而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起到推动作用。 二、领略行业风采,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可以适当地拓展教师的范围,通过对各种社会名人、企业家以及励志人物的邀请,通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与他们直接接触,进而通过他们的故事与自身的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榜样,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邀请专业教育专家开展讲座 学校可以邀请国内优秀教育专家来校与家长、学生交流,通过专业的指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进而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求知之旅铺平道路,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推波助澜。 2.邀请当地优秀人才开展校园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本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来校,让学生了解其能力与素养,使学生感受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会取得成功。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环卫工人,让他讲述自己的工作,使学生感受到环卫工人工作的艰辛,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小小环卫工”的活动,进而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德;学校可以邀请农民伯伯讲述现代化的农业工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种植相关农产品,让学生在农民的讲述与自己的体验中,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学校也可以邀请人民警察,让学生了解警察工作的危险,普及各种法律知识;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派出所,对其工作的场合以及具体状况进行了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国家的政策,诚信为本的可贵品质等;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工业园区、经营企业等,在活动的开展中增强学生自身的体验感,进而为学生的品质形成与能力塑造提供有效的平台。总之,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感受到自己o法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后续活动。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自身效能 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进而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在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之下,不断成长,不断优化自身。在教学实践中,要想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就要整合各种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拓宽学校育人途径;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活动开展,不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总之,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能为学生的长足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校外教育论文:重视校外教育,把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 校外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在这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一些庸俗低级的东西也在社会上滋生蔓延起来,其中,语言和行为的低俗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农村的中青年当中,一直流行着一些低俗的语言。有些人总是喜欢把一些脏话挂在嘴边,他们不分场合,也不管周围都有什么样的人,污言秽语成了家常便饭,仿佛只要说出一些脏话来就能成为社会上的老大一样。受社会丑恶行为的影响,一些学生便把社会上的脏话搬到校园里,于是一些低级下流的语言在校园里蔓延开来,文明礼貌被抛到一边。而导致学生不文明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而且担负着持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多数农村学生的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甚至不去教育孩子,对孩子说出的脏话竟然报以阵阵的笑声。这样,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们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致使学校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的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涌现出了一代代的教育家,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再到现代的陶行知,他们都总结出了深刻的教育理论和良好的教学经验。历代教育工作者也都竭心尽力、恪尽职守地工作着。然而,中国的国民素质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一些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前阶段一直是个好学生,而到了小学后阶段或者上初中以后品行就开始变坏。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学生变化这么大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除了在学校和教师接触的时间外,其它的时间几乎都是和家庭在一起,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语言低俗,行为不检点,这些语言和行为直接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于是孩子便学起家长来。家长们看到孩子们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之后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家长竟然回以一阵笑声。家长们的这些回应无疑是煽风助火,于是,孩子们也就得寸进尺,一天天学会了更多的低俗语言和行为,而这些低俗的语言和行为又会慢慢地在学生中间传播,影响着其他学生的品行。 社会影响也是促使学生品行不端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学生回到家里以后,很容易接触社会,很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品行不良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语言低俗,行为粗劣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语言和行为。有些学生会以为这些语言很时髦,很好玩,很能抬高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地位,于是便学着大人们说起脏话来。 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民众素质,只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将来毕竟要走向社会,接触社会,因此就很容易沾染社会上那些丑陋的东西,这样一代一代的恶性循环,便是造成民众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民众的素质就要从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入手实施教育,双管齐下,使每个公民在离开学校以后还能继续学习,继续接受教育,特别是学习怎样教育下一代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素质,而且对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安定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而家长学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其实,家长学校我们已经开办许多年了,问题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虽然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年年检查,但是各校都是编造材料应付检查,各地方的家长学校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各级有关部门对此项工作重视还不够,二是家长对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他们总觉得自己不需要接受什么继续教育了,他们每天想的只是怎么挣钱、怎么娱乐,至于孩子的学习好坏、孩子的品行好坏那都是学校的事,与他们做家长的无关。孩子好了就说学校教育得好,孩子不好了就说学校教育得不好。他们根本没有想过在同一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为什么你的孩子学习和品行不如人家的孩子呢?难道这不是家庭教育的原因吗?不是父母教育方法的原因吗? 家长学校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有着深远意义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来抓。目前,家长学校工作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要想真正把家长学校办好,就一定要使家长学校走上正规化,还要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 2. 没有校舍。现在的家长学校都是靠挂着学校的,有的学校给家长学校誊出一间教室,挂了一块牌子,有些家长学校根本连教室都没有,但不管是有教室的还是没有教室的,也都是个形式而已。 3. 没有专业教师。由于各地的家长学校都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也就都没有专职教师,一般都是在学校的教师中随便指定几名教师做兼职。 4. 没有统一教材。多年来,家长学校一直没有统一实用的教材,各地学校都是随意捏造几节课以应付上级检查。 5. 家长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本来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可是他们宁可打麻将看电视,也不愿意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和培训。他们不仅不重视自己素质的提高,也不重视孩子素质的培养,对参加家长学校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6. 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分布广泛难以集中。 针对以上难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 1. 资金来源可以由政府适当投入,也可以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 2. 配备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做到上课正规化。 3. 编写国家统一教材或地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颁发结业证和毕业证。 4.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法律约束家长的学习。 2.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要由当地政府组织,定期接受当地家长学校的培训。 总之,家长学校工作重在落到实处,只有切实抓好家长学校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校外教育舞蹈专业课程设置 (甘肃省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关键词:课程设置;校外教育;实施 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是国家2001年首批扶持建设的县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之一,2004年建成运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7年春季开设专业已增至33个,班级达到112个,学员人数突破3000人次,成为陇南市乃至全省规模较大的校外教育场所。舞蹈专业是中心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与校史同龄,伴随着中心的发展与壮大,有着13年的教学实践历史。该专业现有学员900余人,教师22人,专业教室5个。 作为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品牌专业,十三年来,共培训舞蹈学员20000余人次,其中10000余人通过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考试。中心被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小学艺术教育委员会授予中国舞蹈教育传统校,20余名舞蹈教师取得舞蹈教师资格证书,一人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舞蹈作品《成州颂》获全国第三届“华艺风采青少年艺术人才评选活动”暨2015年全国青少年新春电视文艺晚会金奖。舞蹈作品《三字经》《兵娃娃》在甘肃省第四、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艺术表演类作品小学乙组一等奖。舞蹈作品《茉莉花》受邀赴兰州参加甘肃省音乐教师技能大赛暨“繁荣艺术教育,共圆中国梦想”庆七一大型颁奖晚会演出。舞蹈作品《家乡核桃是个宝》参加甘肃电视台《百姓大拜年》录制。学员16人取得中国歌剧舞剧院十级证书,38人取得九级证书,32人取得八级证书,48人取得七级证书,1800余人取得一级以上考级证书。 这些奖项和证书,客观地证明我们的舞蹈教学成绩。纵观舞蹈专业的发展过程,学生规模、学生水平都经过了一个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逐渐递进的漫长过程。取得这些成绩,管理、硬件、演出活动、教学质量、家长认可等等因素都是成因。我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试想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谈谈中心舞蹈专业发展壮大的内在成因,从理性的层面对舞蹈教学实践做一些分析和总结,能够让中心舞蹈教学更加规范、理性、高效,促使舞蹈专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局面,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导指点。 一、指导思想 (一)坚持普及性原则。 (二)坚持学以致用,实践体验原则。 (三)坚持科学规范教学原则,夯实舞蹈基础。 (四)坚持艺术创新,创编舞蹈特色作品。 二、师资培训 (一)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教师培训,经考核取得一至十级教师资格证。 (二)每年组织参加文化、教育权威部门组织的舞蹈教师培训,学习前沿理念和最新教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三)利用陇南师专高校资源,邀请专业教师来中心现场指导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陇南师专舞蹈基训课及民族民间舞蹈课观摩。 (四)定期组织校内培训,根据校本教材进行舞蹈示范课、公开课教研交流。 三、教材选编 (一)教材编写本着实用性、趣味性、规范性、实践性、创新性原则,以本中心舞蹈专业师资力量为基础,聘请国家、省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做指导,借鉴权威机构教材内容,根据中心多年办学实践经验和特色,结合学员年龄、水平特点,注重教学和表演,编写校本教材。 (二)特色 1.规范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水平,分班分层次教学。 2.考级考试。通过权威部门和中心组织的学员考级考试,对教学水平进行检查考核。 3.研讨课。通过公开课和示范课展示,让教师更加娴熟、灵活地运用教材,掌握教学技巧和方法。 4.创新课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立足教材,拓展补充,大胆创新教学。鼓励学员根据音乐节奏大胆进行创编活动。 5.课题研究。要求教师积极撰写专业教学论文,申报课题,形成教学成果集。 6.实践表演。通过各种大型演出和汇报活动,充分为学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实践平台,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表演水平。 四、课时安排 中心每年教学培训活动分四期,具体时间在春秋季双休日及寒暑假,每期培训40至60课时,每课时时长50分钟。 五、课程实施 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采用自学、集中学习、专家辅导、走出去等相结合的方法。 (一)备好课。课前向教务处提交教学计划和教案,教学管理人员随机听课,进行测评。 (二)写好反思。课后写好教学反思并上交教务处。 (三)课程研讨。教研组定期进行校本教学研讨,及时反馈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四)规范课堂。了解学情,围绕教材,注重环节,做好示范,提高课堂效果。 (五)检查考核。采取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方式,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及时予以反馈通报。 (六)专业考核。每期培训结束后进行教师技能大赛,对教师进行专业素质考核。 六、课程评价 (一)对教学的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 2.领导、专家、教师听课后的评价。 3.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 4.社会的评价。 5.学生学习人数的增减。 (二)对学生的评价 1.学生学时总量。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坚持上课、是否有兴趣有积极性、是否课后练习等。 3.学习效果。是否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和方法、是否敢于大胆自信表演、是否对舞蹈审美有基本的认识等。 校外教育任重而道远,随着成县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把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扩大重建纳入国民发展整体规划,校园新建正在实施之中。成h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坚持公益性和公平性,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服务于全县青少年儿童,逐步形成以兴趣特长培训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以实践体验活动为特征的办学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扩大培训规模,深入实现教育公平,努力使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舞蹈培训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校外教育论文:农村“校外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校外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目标意识,主人翁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创新能力,使青少年能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学生;校外教育;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下一代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首先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农村素质提升。一方面,社会发展表明一个人仅仅通过学校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一方面,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农村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喜欢独处,缺少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校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 其次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校外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明确,富有计划性,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处在特别重要的位Z上。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再次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教育主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三部分组成。目前农村学生有大量时间生活在校外,如何在学校以外的其他环境中,借助社会力量培养教育子女已成为家长强烈的教育需求。校外教育本身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集中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实现,从而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前校外教育的基本现状和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界和社会上普遍对校外教育认识上的片面、投入上的不足、工作上的缺失,农村校外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 首先认识定位上存在偏差。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将校外教育单纯定义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或是补充。这使得一些教育机构把校外教育学校化,热衷于针对应试教育开办数学、英语等课业辅导班,让学生“望而生畏”;另一些教育机构则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琴棋书画,把目光瞄准低层次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培训内容,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拓展,陷入了职业教育的迷途。 其次场地经费制约突出。由于投入上的不足,普遍存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少、规模小、设施老化等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而条件相对较好的校外活动场所被出租、挪用、挤占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多数校外教育机构资金状况较为紧张,有的连基本工资开销都不够,更谈不上添Z设备设施,有的迫于“生计”将部分场地出租弥补资金缺口,有的则片面追求开办高回报的培训课程。 再次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当前,校外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偏大、专业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多数都是聘请在职老师兼职,还有的校外教育机构招收非师范毕业生进行教学,基本上只需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即可从事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加强校外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农村校外教育工作已成为农村健康成长、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农村及家长的欢迎和认可。然而,在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在物质支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和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提高校外教育的对性。校外教育工作者在活动中对农村的心理特征,即兴趣、爱好、能力等应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有针对地举办广大农村所向往、喜爱的艺术、科技、体育、娱乐等活动。如在社区校外教育活动中,可以在项目设计上以参与类活动、体验类游戏和实践类操作为主,并在游戏和活动设计中蕴涵教育内涵;同时,兼顾各个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农村的不同需要,如针对低龄少年儿童,可以体验类游戏为主,针对在校农村以实践类动手活动为主。 其次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校外教育应改革掉一些陈旧的课程与制度,建立新的专业和课程,通过积极开展适合农村发展的活动,拓宽农村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实践能力,使其适应时展的需求。如开设与互联网、动漫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可增设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与此同时,根据现代农村的心理特点,摒弃传统教学中单方面交流的弊端,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加强与校内教育的衔接。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农村健康成长的主要责任,而校外教育则为学生的特长培养、潜能开发、终身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确保校外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是确立服务学生的宗旨,把农村健康成长作为校外教育永恒的主题,特别是让那些有特长、有潜能的农村在这里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其次是在开设的专业或科目上,尽量与学校的课程设Z保持一致。第三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拔高和拓展,确保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四加大对校外教育的投入。基于农村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活动场所建设、师资力量培训等应纳入政府的农村工作项目,并在政府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寻求多元化、长效化的物质支撑。建议在教育经费中设立农村校外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活动阵地等的建设和农村校外教育。同时,积极争取有关企业、社会农村组织、慈善机构甚至个人的资金投入,多途径地筹措建设经费,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因此,校外教育不仅要为农村娱乐、休闲提供场所,更要让农村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加强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青少年宫在校外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摘 要 青少年宫是对青少年开展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宫 校外教育 作用 近年来,青少年宫以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了校外教育的主阵地。 1开展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 1.1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儿童特点的校外培训活动 青少年宫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形式多样、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培训活动,先后开设民族民间舞、拉丁舞、街舞、肚皮舞、艺术体操、形体训练、声乐、视唱练耳、钢琴、萨克斯、二胡、长笛、小提琴、吉他、古筝、葫芦丝、国画、水彩画、水分画、简笔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新概念英语、剑桥英语、奥数、跆拳道、武术、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科目。只要青少年儿童需求,我们就想方设法开设,更好地补充了学校教育没有涉足或涉足不深的科目。 1.2根据社会需求实时调整 青少年儿童每个时期的需求不同,社会的要求也不同。20世纪90年代,社会比较认可民族民间舞、声乐、美术、电子琴等科目。90年代末期对作文、奥数、英语等科目需求较大。进入2000年又对体育舞蹈、街舞、简笔画等需求增长较快。我们适时调整科目设置,紧跟时代步伐,服务青少年儿童。 1.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我们向社会招聘教师,开办有自身特色的培训项目。同社会上有一定培训能力的教师合作开办项目。寻找品牌知名度高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办项目。对自身的教师也采取多种分配方式,调动教师开发特色科目的积极性。只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我们都积极尝试。为解决教室空置和更好的为青年服务,我们还在空余时间开设分时段的青年拉丁舞训练,较好地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好,服务广大青少年儿童。 1.4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办好长效服务 我们根据学员的水平和学员的需求,将学制分成长期班和阶段班,成立宜昌市青少年宫鸽子花少儿艺术团。对有需求的学员开设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把艺术素质较高的学员招收到艺术团。鸽子花少儿艺术团已成立15年,每年定期组织专场晚会,组织对外交流,已成为我市少儿艺术交流的一张名片。 2开展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 我们在教学上采取有别于学校的教学方法,经常组织学员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演出。美术类学期结束或适时组织户外写生活动。舞蹈声乐类学员组织宫内汇报课、公开课、参加各种演出,文化类学员组织节日汇报。通过各种比赛和活动,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家长的好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以鸽子花少儿艺术团为主体的专场晚会已举办十余场,成为我市生命力最旺盛、活动最活跃的少儿艺术团体。参加与泰国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参加国家、省、市大型比赛并获得好成绩,为我市青少年儿童提高艺术水准、培养艺术人才、活跃表演舞台、促进对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3提供面向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服务 我们根据青少年儿童的需求开展对青少年儿童的服务。依托青少年宫服务平台,开展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咨询,开辟场地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矫正、心理疏导,为青少年儿童成长服务;开展青少年儿童法律普及和法律咨询,使青少年儿童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开展升学信息咨询,提供相关学校信息,为青少年儿童进一步学习知识服务。成立青少年儿童兴趣小组,为青少年儿童兴趣交流提供平台,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培养青少年儿童动手动脑能力。组织各种青少年儿童比赛,为青少年儿童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平台。 4向各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推荐和输送艺术人才 青少年宫成立十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十万青少年儿童,使他们成为自己身边的明星和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中小W学员在学校都成为艺术骨干,成为省市活动的主力军。累计向艺术院校、艺术团体推荐和培养百余名优秀学员。向中国传媒大学、武汉音乐学院丶湖北省艺术学校等输送人才。有些已学有所成,进入专业艺术团体;有些到国外继续深造;有些成为各大专院校的学生会负责人或艺术骨干。 总之,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大有可为,我们肩负的使命任重道远。我们将全面为青少年儿童素质提高和道德水准提升而努力奋斗。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的创新实践 作为一个朝阳行业,校外教育在培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消费升级、需求多元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更加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尤其是当社会竞争加剧,复合型人才成为“香饽饽”后,以素质教育、特长教育为重点的校外教育,更加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因此,校外教育行业、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业务和校外教育师资等,都需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家长期望、尤其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这将对校外教育机构提出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作为创新型校外教育管理机构的童心飞扬教育集团,整合多方资源,融汇各科实力,开设各种有助于孩子们德、智、体、美、情等方面发展的课程,最终形成集语言、科技、舞蹈、音乐、美术、智体六大学科于一体的“一站式”教学平台,让孩子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和活动。 校外教育蓬勃发展 在“2016 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亚太区比赛”上,来自亚洲10多个国家的200多支机器人战队参加了激烈的角逐。中国深圳市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代表队10个战队37名队员参加了此次比赛,成为最大的参赛机构和这个国际赛事的亮点。 面对强大的对手,童心飞扬代表队的孩子们依然全力保持镇静,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积极应对,沉着应战,与现场来自亚洲各个国家的代表队,通过论文答辩和现场操作两大环节进行了PK、切磋,并在比赛中以优异成绩喜获最佳论文答辩表现奖和小学组总决赛第三名(季军)。 据了解,童心飞扬教育集团是一家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对接国际的知名校外教育管理机构,而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友健曾是一位在公立学校任教的老师,2002年毅然下海后,创建了童心飞扬教育集团的前身――木子琴行,一时间名声鹊起,2005年开始与深圳市少年宫合作办学,2010年后陆续创办民营青少年宫。 校外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陶冶思想情操,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专家曾指出,校内教育因受教学大纲、教材、考试等方面的限制,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不能全面地顾及到学生的兴趣培养和个性潜能,丰富多样的校外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党和政府重视下,我国校外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校外教育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教育部门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在建设场所、开展活动、培养队伍、完善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努力实现校内外教育协同育人。 2014年,教育部专门就校外教育制定了《蒲公英行动计划》,对校外教育场所建设、治理体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重大问题进行整体谋划。 各地教育部门和校外活动场所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渗透“趣味性”、体现“服务性”、确保“安全性”,为广大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上文中提到的童心飞扬,就是校外教育行业的典型代表。除了承接管理深圳6个市区两级的青少年宫以及若干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中心之外,还创办并管理了深沪等地的9家民营青少年宫(取名为童心飞扬青少年宫)。 这些青少年宫根据公益和市场需求的不同,实行多层次多元化办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同时还开设有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课程内容多种多样,有语言表演、创意机器人、舞蹈、音乐、美术、英语、体育、传统文化,以及丰富多彩、极具挑战的课外实践,例如国韧庋莩鼋涣骰疃、军校成长夏令营等。 教学质量是生命线 校外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市场快速发展,尤其是当国内外风险资本大量角逐这一领域时,该行业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如何在迅速壮大的校外教育行业中,既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呢?归根到底要依靠教学质量。 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以及高质量教师的吸纳,是完善校外教育最重要的法宝。研究表明,如果校长(教育机构负责人)不具备应有的个性,就会缺乏战略高度,将难于合理、有效地配置机构内部的资源要素,以及灵活、主动地应对外部的各种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势必导致机构(学校)缺乏柔性,显得单调、古板。所以,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具备专业素养与创新精神,是优化校外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例如,童心飞扬创始人李友健从音乐教师到创办吉他班,再到全面进入校外教育行业;从与政府青少年宫合作,到创建民营青少年宫,再到正在进行的童心飞扬青少年宫全国连锁复制经营。已是中国人民大学DBA博士、全国青联委员的他一直在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童心飞扬十多年不断发展壮大,与李友健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创新有很大关系。 对于教学质量,除了教育机构负责人,辅导机构的教师素质也至关重要。眼下,家长对于辅导机构教师的认可度普遍偏低,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资料显示:有近三成家长对社会辅导机构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持质疑态度,同时,家长对于各类小规模和“散兵游勇”式辅导机构教师流动性大也表示了普遍的担忧。 在这方面,以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为代表的创新型校外教育管理机构,坚持长期有效的师资规划,通过和某些院校进行对接,如湖南女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使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获得新鲜血液的补充。而名师和老教师在继续授课的同时,侧重于培训各院校新输送来的老师,以及编撰教材。这样一个以老带新的模式赋予校外教育行业薪火相传的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整个教师队伍里有很多“90”后,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在教学研发方面有很多奇思妙想。 全国城区少年宫研究会会长兼秘书长王振民指出,要加强校外教育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校外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李友健也表示,在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正规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教育机构,连自己的教材和教研都没有,显然是不能与我国校外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因此不仅要有专职老师,还要有自己的教材,形成体系。 以童心飞扬为例,目前,该机构自主编写了珠心算初中高培训教材6本,《小提琴启蒙》教材1-2级,《现代吉他演奏、弹唱系统教程》4集、武术初中高级教材6本、语言启蒙、初中高级系统教材21本,科技机器人启蒙、初中高级教材28本,每个学科均研发了教学指导书,从而保证了教育教学在目标、方法、价值、课程上都达到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广大少年儿童学习的需要。 校外教育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会教育,既然是社会教育就要以社会为依托,广泛整合社会各界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把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来利用,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 李友健认为,办校外教育要有“大教育观”、“大资源观”,要紧密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妇联等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广大青少年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童心飞扬常年请一些知名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机构的发展中来,以借助外力的影响,为孩子们提供丰富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 以校外撬动素质教育 现在,我国的未成年教育在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出现了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协调的尴尬局面,往往重智轻德,忽视孩子们思想品德塑造,结果导致孩子读死书死读书,一味地为考试而学习,出现了有智商但没有情商,有智力但没有能力(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等不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专家指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在决定其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并长久起作用的是全体成员素质水平的高低。 李友健表示,校外教育应该重点放在与学校教育互补的素质教育、特色教育等方面,但是目前校外教育很多都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延伸,甚至大部分停留在学校学科补习,或针对中考高考的提升,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替身和强化,失去了校外教育的宗旨与意义。国家应该对此有理性引导,有严格的行业规范,出台相关的政策甚至法律。 但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社会竞争激烈,经济效益被空前重视,加之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式存在局限,致使应试教育成为中小学的主导。家长和学生都把考取大学作为获得理想工作和改变命运的契机。高考的指挥棒既影响了学校教育,也深深影响着校外教育。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外教育参与率在逐渐提高,可是,校外素质教育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仅以2013~2014学年为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贾男和刘国顺的调研显示:26.74%的初中生参加了校外学习班,其中10.01%的初中生同时参加了校外补习班和校外兴趣班,有13.11%的初中生只参加了校外补习班(主要是数学、语文、英语),仅有3.35%的初中生参加兴趣班。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曾指出,校外培训机构确有存在的必要,但要加以整顿,培训机构应推进素质教育,不应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所作为,出台一些政策,抑制校外教育行业存在的不良发展方向和无序竞争。 错误的校外教育绑架了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提前进行学校教育课程,学校教育被迫按照校外教育的进度实施课程教学,学校依据校外教育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班,家长因担心孩子被分到普通班而必须让孩子上补习班。错误的校外教育绑架了学生家长――尽管父母大多也不认同课外培训,却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依然趋之若鹜,相互裹挟着越来越多地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尴尬境地。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当下教育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保留一些,在校外再教一些。如果把这种教师这样的后路和设想堵死,或者说令其很难“延伸”,那么不仅能节省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额外支出,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培养。 在这方面,童心飞扬管理者头脑是清醒的。为找准校外教育的定位,童心飞扬坚持开办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又别具特色的教育项目,做到虽然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但又不重复学校教育,炒学校教育的“冷饭”,真正承担起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任务,为青少年健康迅速成长提供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使孩子们在学校教育之外较早启蒙,开阔眼界,在不同年龄段得到动手实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多方面的锻炼。 李友健表示,目前许多社会培训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是商业化过于浓烈,几乎是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而童心飞扬自始至终坚持既教书更育人的理念,并贯穿于教育教学与机构管理全过程。通过培训、活动、团队三位一体,特别是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在教学过程得到全面提升。 据介绍,童心飞扬教育集团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儿童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专注于国内外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早在2009年,童心飞扬就已开始进行青少年儿童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并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其唯一协力开展国内外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截至目前,童心飞扬已组织30余万人次青少年儿童,参加市级大小赛事1万余场,省级赛事3000余场,国家级及国际赛事100余场,足迹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获得金奖700余项,银奖1000多项)。同时与央视、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深圳卫视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其常年进行活动宣传或携手录制少儿特别节目。 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 随着我国校外教育日益加快发展,市场细分化趋势明显,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然而,综合类培训机构却屈指可数,许多培训中心均以单项培训分布的状况,无法满足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的综合性或复合型需求。 尤为不容忽视的是,校外教育培训市场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市场准入和监管混乱,由于准入门槛低,行业利润巨大以及竞争激烈,许多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过于分散,造成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且因身份属性模糊,监管多头,类似乱象已成为行业顽疾,屡禁不止。 因此需要一个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管理平台为青少年儿童的校外学习提供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像童心飞扬这样的综合性校外教育管理机构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成才”的服务理念,坚持公益+市场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整合国内外青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品牌和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遍布各大城市和社区的“学习超市”、“现代信息化学习平台”,提供“一站式”青少年儿童素质教育学习服务,以方便细致的校外教育产品,使孩子们都能蛞谰葑约旱男巳ぐ好,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项目,并随时、随地、快乐地学习,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童心飞扬还引入并聚集了很多国内外知名的教育品牌,与其共同发展。“我们这个平台容纳的空间比较大,你有你的特点,而我都可以‘包罗万象’地把你‘包’进来,可能之前是竞争对手,但之后则变成合作者了,如此,竞争就一下子化解了,向着良性方向发展。”李友健说。 据了解,目前,童心飞扬已与英孚教育、狮王教育、美国本土品牌凯斯教育等39家国内外知名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合作,为青少年朋友提供综合素质培训等“一站式”校外教育服务。 李友健表示,“一站式”教学平台也避免了青少年儿童孩子在求学路上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也免去了家长为接送孩子求学而在各个机构间的奔波之苦,从而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目前校外教育仍存在的市场乱象,李友健提出,主要突出问题就是违规问题,比如重点体现在:小型培训机构的教学混乱现象,尤其是教师个人的“家教”等方面,和部分机构的越线违规行为……这些都应该在严格整顿的同时,引导其向合规的机构去流动与整合,并对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机构给予更多的支持与政策倾斜。 现在,在校外教育这个产业中,90%的企业仍处在“红海”中,生存困难,而10%的企业已经走过了这90%的企业正在走的路,实现了转型,帮助别人成功,譬如加盟模式。 童心飞扬目前处在那“90%”向这“10%”过渡的阶段。据了解,在负责童心飞扬青少年宫体系的建设、连锁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同时,童心飞扬早已广泛开展受理全国范围内童心飞扬青少年宫的加盟申请和审批管理。 “但是,搞加盟也是比较容易被复制并赶超的,比如教材和服务跟不上,其他机构和企业就学会了,并且自己单独做。不过,搞加盟的企业又能够锻炼出来咨询指导的能力。”李友健说,相信童心飞扬很快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并且帮助别人获得成功,在行业内通过合作与引领,达到共赢。 “下一步,我们在校外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要做很多事情,但目前首先专注做一件事,那就是进行创新型的童心飞扬青少年宫全国连锁复制经营。你不攻城,别人就会登陆,守是守不住的。我们要扩大战线、全面出击!”李友健提出了奋斗目标。 校外教育论文: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担负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对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阵地,校外教育阵地对青少年的教育同样重要。现阶段我国校外教育阵地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和策略,以期为我国的校外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少年校外教育;发展现状;策略 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发挥作用,校外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同样重要。在某些方面,校外教育甚至具有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条件,因此,为了青少年教育的全面发展,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发展校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的校外教育阵地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校外教育的内容相对单一,在市场化背景下趋向营利的转变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校外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一、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现状 1.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 我国的校外教育虽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建立了各种校外教育的活动场所,诸如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但是从社会重视程度来看,校外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人们对校外教育的观念还存在偏差,认为校外教育不过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青少年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校外教育日益边缘化。 2.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在建立之初,多是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校外教育的各种基础设施变得陈旧,出现老化的现象,基本面临淘汰。然而,校外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无法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更别说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了。基础设施缺失的校外教育阵地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要求。很多对青少年校外教育有显著作用的校外教育场所因为资金的制约而被迫关停,这对于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是十分不利的。 3.校外教育的教育内容单一化 校外教育由于受到资金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只能维持耗资相对较少的单一教育内容,使得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的现象严重。另外,校外教育的理念发展相对落后,对数值教育的理解存在严重的偏差,以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各种艺术特长。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校外教育的内容大多是书法、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对于那些能够拓宽青少年视野,健全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则严重缺失。 4.校外教育营利化现象普遍 校外教育受到资金制约较为严重,各种校外教育场所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逐渐由公益性转变为营利性。各种校外教育场所迎合市场的需求,开办各种谋求利益的学习班,培训班。针对应试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大量的数学辅导班、英语辅导班等。更有甚者,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将教学场地进行招商出租,收取商业活动租金。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校外教育的社会形象和实际教育效果。 二、推动校外教育阵地发展的策略 1.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推动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校外教育的观念,增强校外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各有所长,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校外教育具有很多学校教育所没有的优势,校外教育能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因此要提高对校外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力发展校外教育。利用校外教育的资源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加大校外教育的投资,提供政策的支持 地方政府要在转变对校外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向校外教育调拨更多的活动经费,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并提供政策上的优厚条件,支持校外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现状,拓宽校外教育资金的来源,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财政向校外教育拨款,另一方面,要开辟多种渠道为校外教育筹集经费。通过加大对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对校外教育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开展新型的校外教育项目,M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的要求。 3.把握校外教育的本质,提供公益性服务 现阶段校外教育营利化的现象普遍,这偏离了校外教育的本质,不利于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把握校外教育的教育本质,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的教育服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要立足于公益性的原则,杜绝营利化的各种经营活动,回归校外教育的本质,增强为青少年进行教育服务的能力,促进校外教育的发展。 4.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对于校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校外教育内容单一化过于明显,无法满足青少年对校外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动校外教育的发展,要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淘汰以往的培训班教育模式,采取各种形式新颖的教育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拓青少年的视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推动我国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校外教育论文:论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 【摘要】校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的管理尚未形成清晰、一致的价值取向。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校外教育管理应基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同时,坚持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采用一种整体关照生命成长的视角,支持并促进每个孩子的生命多元发展,让每个生命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校外教育;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科学管理 青少年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统一。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场所,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包括教育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且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来。校外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类别,在整体上影响着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价值。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校外教育机构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时间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校外教育机构之间难以实现Y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在服务对象、项目设置上都有重合,不利于横向联合,发挥服务合力。第二,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学校因为教学时间、安全顾虑等因素限制或不支持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少校外教育机构的空间及师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校外教育机构与当地社区难以实现有效互动,大多数活动局限于教学场所的围墙或大楼以内。社区中的未成年人缺少就近的活动场所,而公益性活动场所也难以向社区输送教育资源。第四,难以形成完善、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校外教育机构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从根本上讲,校外教育管理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价值取向,使得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遵循校外教育机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是实现校外教育机构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义价值观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很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极力推崇人本主义。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挑战和替代。总之,行为主义者多注重学生要干什么(行为),而认知主义者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相比之下,人本主义教育多注重学生的感受(情感)。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观念,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了人本主义目标、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目标,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者采取整体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意味着在进行备课和授课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认知和精神等)。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人类潜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亚瑟・詹士德、亚瑟・库姆斯和唐纳德・斯尼基。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从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中借用过来的。罗杰斯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咨询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无条件积极注意(认同学生而不进行判断和评价)、真诚(诚心诚意)和移情(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教师所采取的是一种更为间接的教学方法。 建立在人本主义观念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应该是这样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同情心;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目的机会,来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发现那些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自我意识,提供多种渠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做出批评和指责,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认同学生的个性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学生相处,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喜欢或关心的事情,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天赋。 人本主义观认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像进行进步主义教学的教师一样采用一种“整体”内在的学习方法。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课程目标综合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目标。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是学生的顾问,他们相信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包括合作学习,强调集体的力量。学习目标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 对于校外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意识到,校外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青少年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是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要做好青少年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爱孩子,喜欢跟孩子相处,与孩子打交道。首先,各青少年宫有一批跟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为孩子付出毕生精力的同志。要向他们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青少年宫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带着对青少年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把对青少年的爱作为青少年工作的职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青少年工作。其次,要提高专业化水平。青少年工作是社会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当前,青少年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教育内容更加复杂,社会教育方式需要创新,这对青少年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努力提高从事社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校外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习关于青少年工作的政策法规,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还要学习青少年宫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此外,还要研究青少年新的需求和特点,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规律,成为了解青少年、善于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行家里手。因此,校外教育管理工作要围绕“人本主义价值观”展开,要从青少年共性的特点、普遍性的需求出发,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看参与的人、看受益的面和深度,把目光投向广大普通青少年,把普遍性够不够、广大青少年认可不认可,作为评判、管理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二、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构筑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高度个性化的今天,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不只意味着传授和学习知识,而是使人们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代表了一种从知识中心主义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革。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转变了教育的主体观,实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 冯健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唯才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符合知识论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划一性的制度对生命独特性的阉割”,这些因素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出现。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中,认为“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当代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异化: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呼唤着生命教育的产生。不同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表达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消解与异化。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生命的忽视或无视。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生命。生命不仅仅指人的自然生命,还包括价值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性的,是自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是个体“种”生命与社会“类”生命的统一,是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和协调,是能动性和受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四个面对与和谐的统一,即面对自身、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和了解自我、协调他人、融入社会、认识环境的和谐统一。既然生命是完整的,那么生命教育同样是对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的完整教育。所谓个体性是指把他人当作个体生命看待,当作一个现实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仅仅看作抽象的人。张文质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的、永难言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真正、实在、活生生、独特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完整性就是要求把彼此分割、割裂开来的各部分加以统整,看作一个整体,否则会有被异化的可能,如人的身心二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划分等。过程性是指人的存在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正视,而我们的教育要么忌讳、避而不谈,要么只关注学校教育阶段,而忽视整个成长历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教育,是对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对生命异化和遮蔽、对教育盲目和迷失的拯救;素质教育要求回归生命原点,找回散失的“本心”。 生命或教育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完整性和过程性,抓住这个核心,凡是能够凸显中小学生生命中的灵动、关注中小学生生命的完整、张扬中小学生生命的个性的一切管理方法、手段都可以采用。在微观操作上,可以借用各种管理原则,如幸福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题间性、生活化、体验性等原则;在时间上,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的个体生命,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完成学业后的生命成长,给予“全人生指导”,这也符合当今“终生教育”的思潮;在空间上,不仅要在学校采取各种活动与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而且也要关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体因素,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协调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生命教育氛围与外在环境,以求内外相合,贯穿一体;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可利用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综合。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爱好培养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更应重视青少年的共性,用同样的内容、方式和目标进行教育,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青少年教育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不应只看重分数,不追求升学率,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得以在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很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科技教育,无论是兴趣小组还是群众性活动,都要以青少年的自愿参加和自由选择为基础,强调基于兴趣、发掘潜能、因材施教,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活动,使青少年的兴趣得以满足、爱好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形成。因此,校外教育的管理更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和影响源,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当前,现代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在深刻引导改变着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在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上,要研究不同传媒对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影响,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此外,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管理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有条件的教育机构,要办好内部电视台、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等,通过开发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歌曲、卡通片、动漫、儿童剧、手机视频短片等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利用网络游戏、流行读物、电子书、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等时代性强的教育载体,渗透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管理内容,使得青少年社会教育更具娱乐性、趣味性、时尚性。 三、校外教育管理的手段:科学管理,凸显教育性 目前,社会对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在增大。受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子女希望值增高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改善的影响,城镇居民在青少年教育上的投入,特别是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上的投入在增长。然而,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校外教育造成了较大冲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了一些文化课补习、考级培训等项目,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正确判断。目前,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和参与素质教育,如何维护自身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公信,需要深入思考。此外,校外教育机构多头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资源比较分散。在青少年社会教育实施主体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渠道的新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总体要求,该怎样创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载体和路径来保持自身特色,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青少年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 首先,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内容或活动的管理。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具有综合性,以区别于学校的知识教育。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一是指校外教育机构应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场所,应开展多方面活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二是指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活动,内容是综合的。而很多社会教育机构内容是单一的,比如科技馆以科技产品为主,文化馆以文化作品为主,博物馆主要是文物展览等。其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方式的管理。校外教育的教育方式应更具互动性,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应以开展互动式活动为主,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某种教育活动,自主选择教育活动类型,多方面地参与,在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最后,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自身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管理。政府公共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作为公共性社会教育单位,是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发挥差异化优势,为青少年提供适合的社会教育产品,满足青少年在校外接受社会教育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作为教育的本体价值,在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教育价值,进行价值选择时,最终要用一种规范的表述彰显教育价值,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方向与导引,这就需要明确教育目的。如果确定了价值体系,然后制定出教育目的并正确选择各教学科目,则教育的各种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人为起点和终点。这一过程正如一个环形操场,“人”始终站在操场的中心,而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始终是指向这个中心的。 (作者系童心飞扬教育集团董事长) 校外教育论文:关于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活动的认识和思考 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机构一般是指专门从事青少年校外教育成建制的单位。在校外教育机构广泛开展的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基本职能任务的体现,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科技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本文就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谈谈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以期校外教育机构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大后备军的需要。2016年5月30日上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同年12月24日,在给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学生回信中表示:“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是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我们耍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养强大后备军和栋梁之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二是达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20年国家目标的需要。在2016年6月22日召开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收官阶段,到2020年公民具备10%科学素质的目标,青少年是重中之重。根据中国科协组织的第8、第9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有研究表明,公民科学素质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对应关系。因此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10%的目标才能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才能实现创新驱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五大重点人群中重点就是青少年。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通过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教育和在校外、课外开展的科技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青少年科学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升。 三是实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2016年9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六大素养有关阐述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要求培养学生能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辨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使素质教育更具有指导性、操作性。青少年科技活动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校外活动场所有效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实现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举措。 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一是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的基本要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1995年6月发文;2014年8月修订;7部委联合下发)是指导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工作的法规性文件,是规范校外教育机构行为准t的行业标准。《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把“普及科学技术”,培养少年儿童“爱科学”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把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活动的基本内容。规程中关于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的要求,是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本依据、基本遵循和基本要求。 二是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中小学校科学课程教育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实践教育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学校科学课程教育注重和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一般性、完整性的科学教育。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注重和强调参与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实践性。它以实践性为基础和灵魂;以自主选择、自主参与为核心特征;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满足、发展青少年个体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世界科技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新理念强调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被动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的、探索性的学习,强调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灌输、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小学校内外科技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 三是满足青少年科技兴趣和爱好的必然要求。校外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少年儿童乃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以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为例,这种特殊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满足一部分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的需要。对于急需发展科技兴趣爱好而且又具备相应发展潜质的青少年来说,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满足其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的各类科技、科普活动,在其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需参与的。因为只有这类以参与、体验、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才能使热爱科技的青少年发展特长,培养兴趣,满足偏好,实现个性化需求,进而使他们的科学技术潜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发掘和发挥发展。 对校外教育机构进一步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几点建议 目前,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从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和基层实践等方面看,均有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有活动缺特色,有场地缺O施,有教师缺培训,有经费缺口大,有实践缺品牌,有发展缺研究等。建议校外教育机构学习借鉴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如科技馆)开展科技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在与各类科技竞赛结合的基础上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活动;组织开展与科技活动相关的业务交流与科技辅导员培训;建立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活动的评价标准;开展校外教育机构科技活动课程体系研究和探索等,以利于推动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发展,满足热爱科技的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校外教育论文: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探究 在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关系到造福亿万青少年、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再次把校外教育的作用提到了新的高度。那么,如何进一步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校外教育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的教育添上新的独特亮点呢?多年的校外教育工作,形成了点滴不成熟的看法: 一、明确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关系 “校外教育是由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在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范围之外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的教育”。可见,校外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学校教育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行周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在较为统一而稳定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的约束下,完成最基本的教育任务。因此,学校难以“随时”供给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孩子所需要的养分,社会和个人需要的W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特征,使校外教育与社会联系更为密切,教育内容能与社会发展同步调整,及时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新需求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这较强的应变机制,使得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发展校外教育来加强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 二、明确新时期校外教育的发展目标 明确目标是办好校外教育的行动指南,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着力于自主创新、完善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观念、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对校外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我认为,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发展目标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1.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以扩展知识面为目标,帮助孩子不断获取“校内”以外的知识,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信息及时告诉他们,让他们感受求知之乐。 2.培养兴趣,引导志向 校外教育的任务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个体的成长差异,助长个体特长,保护和培育天资,发展个性特色,力求每一个少年都能自有所好、各尽所能,成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一片“树叶”,这样“因材施教”有利于孩子学得有兴趣、心中快乐,从而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孩子开始关注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生命价值观,从而立下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志向。 3.提高能力,健全人格 建设一个新的时代,仅仅有理想、有志向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力、有健全的人格。校外教育应利用“小社会化”环境的优势,培养和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探究、实践、自律、合作、守则、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校外教育机构应当力求建设成为少年儿童兴趣发展中心、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少先队校外活动组织中心、家庭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校外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 三、确保校外教育活动平台建设 校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强校外教育平台建设,保证校外活动阵地、师资、管理等建设适应新时期校外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当务之急是抓好三大基础性建设: 1.加大阵地建设 没有阵地,何以从教!目前,我区才有一个两千多平方米的校外活动场所,远远不能满足上万名小学生参加活动的需求,难以承担校外教育多样化的活动。所以,校外教育阵地建设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当务之急。应抓住当前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大校外教育投入,加快阵地建设。 2.培养师资队伍 没有教员,何以施教!校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待遇、职称难以落实,况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家长对特长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名望的名师很难请进来施教,影响了校外教育的发展。所以,选拔、培养懂教育教学且有特长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发展校外教育的关键。 3.创新管理机制 没有管理,何以兴教!管理是产生效益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约了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如优秀的校外教育人才受管理体制的约束不能及时引进;当地财政还不能保证校外教育开展活动所需要的经费;校外教育还要进行合法的创收活动等。所以,要构建与校外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新模式,必须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积极面向社会,面向教育市场,主动承担社会职责和服务孩子个性成长需求;由单一化管理转向系列化管理,要着眼于孩子成长的连续性和周期性,建立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管理体系;要由相对封闭化转向开放化管理,要在开放环境下服务好社会需要,要推进决策的社会化,要使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校外教育论文:有效实施校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加强校外教育重要意义及作用,并结合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校外教育的有效实践,对当前校外教育的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推进校外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校外教育 必要性 现状分析 对策建议 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正规教育之外,由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教育团体,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以外的广阔时空里,有目的、有计划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情趣,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它具有活动参与的自主性、内容形式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体验性等特点。加快发展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更是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 一、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校外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早在2006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就明确指出,校外活动场所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在培养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服务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校外教育能有效整合各类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组织开展经常化、大众化、实践性与互动性较强的各类教育活动;能结合学校课程改革,广泛开展怡情益智的文体、科技、劳技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个性特长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校外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哈佛大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博士加德拉,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每个人拥有语言、数学―逻辑智能、音乐、体育运动、视觉空间、自然观察、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生命存在、整合、伦理道德等十多种智能,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都是因智能的组合不同。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注重语文、数学两种智能,还有九种之多智能被束之高阁。如何开发这些智能,让孩子们发挥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扬长补短,螺旋上升,全面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校外教育所具有的多样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让学生在多彩的培训与活动中,有效激发各种潜能,多种才智得到充分发掘、发挥和发展。 3.校外教育是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需要。新课程与原课程体系相比,有两方面的特点比较明显:一是新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在高中阶段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从目前中小学校现状看,由于受场地、师资、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都无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这就对校外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一方面,要求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加强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场所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开发、落实一批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校外教育培训场所。另一方面,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和场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想尽一切办法,开辟、建设一批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通过校内外教育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4.校外教育是丰富学生闲暇生活、构建快乐学习体系的需要。我国自1996年实行每周双休日制度后,一年之中,双休日和各类节假日有115天,加上暑假45天,寒假28天,学生的休假日达188天。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这些闲暇时间,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素养、开发潜能,成为校外教育机构一项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校外教育机构应在学生闲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与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体验收获快乐中增长知识与才干,还给他们一个多彩的童年生活。 二、校外教育的现状分析 1.校外教育活动场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各地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校外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1年至2006年,国家投资40亿元,计划新建各类青少年宫1094个,各地自建769个,覆盖了90%的中部县城和80%的西部县城,惠及了国家贫困县354个。从绍兴实际看,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在城东新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从原来占地仅5亩的老少年宫,一下子发展到占地105亩、省内面积最大、设施一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投资三百多万元,新建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劳技实践基地、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馆,以及划船、钓鱼、烧烤等休闲娱乐活动设施,为绍兴市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2009年,市委市政府又出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活动中心二期工程建设。 但从各地发展情况看,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一是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场所大多分布在城镇,在人口众多的农村甚至少数县城还是空白。二是像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校外教育相对发展较快,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校外教育刚刚起步,国家虽然帮助他们建起了青少年宫,但不少场所因缺乏运作资金及管理经验,闲置在那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对校外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也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文明城市创建达标要求,市级青少年宫的占地应不少于4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县级青少年宫占地应不少于20亩、建筑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从我市实际看,虽然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但也只有市本级与上虞市达到了规定标准,其他县市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诸暨、嵊州青少年宫建筑面积仅3000平方米左右,新昌县的青少年宫仅为租用的一幢学校教学楼,而绍兴县由于县城搬迁、新城区常居人口相对较少等因素,至今还没有青少年宫。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校外教育的教育实施。 2.校外教育的功能逐步完善,但与中央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目前,根据中央的要求,各地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都已积极行动起来,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整合各种资源,开辟了一些具有校外教育特质、实践体验式的活动项目。如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利用场地优势,把“做中学、玩中学”作为学生开展校外教育的理念,建起较为完善的劳技实践基地和素质拓展基地,开发了一大批富有实践性、创造性、体验性的劳技项目,在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的支持下,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课程加以实施。由学校统一组织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到实践基地参加为期一天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并运用各种工具,采用不同的材料,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制作出一件件工艺品、玩具和生活用品,可以从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喜悦、创造的乐趣……此活动从2003年推出到现在,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家长的称赞,也得到了、浙江省委、省委宣传等领导的高度肯定。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还专门设立了“公益活动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怡情益智、寓教于乐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从不少校外教育基地的现状看,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偏重于只是在重复学校的教育功能,一些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活动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无法较好满足学生、家长对劳动实践活动的需求。 3.校外教育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课程比较单调。大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上以文化补习类培训为主,科技创新与实践体验类的活动项目极少,即使有,培训的学生也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数家长只以考分论英雄,把孩子的文化补习放在第一位,大多数校外教育机构为抓收入而迎合需求,加之科技、劳技活动类辅导老师缺乏,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补习类的培训上。二是公益性主题教育活动内容还欠丰富,由于不少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校外教育机构为了解决生计和生存问题,没有更多的精力、财力去组织开展公益性教育活动,一些校外教育工作者还认为搞实践活动既要花钱、花精力,又要承担安全风险,不值得,制约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校外教育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不少校外教育的培训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尤其是文化类的培训,几乎与学校教育雷同,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讲、练,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三、加强校外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管理工作的实旋意见》([中发2006]4号)文件精神,把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整合青少年宫、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活动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等各种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逐步形成市、县、区、镇(乡)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体系。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要切实增加对校外教育的经费投入,帮助改善校外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保证校外教育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构建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内容。校外教育机构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文化补习性质的与学校教学内容重复的培训课程,巩固并发展音乐、舞蹈、书法、美术、表演等艺术类和体育类培训课程,重点开发劳动技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类型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增设新的学科和项目,及时增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新内容,使学生从小就有机会接触人类最新创造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形式上,要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从校外教育场所延伸到社会。要综合运用设计、交流、探讨、游戏、表演、实验、比赛、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体验。要多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现实的真实感受,通过内心体验和感受,让认知转化为行动、内化为人格。如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组织学生设计制作玩具、模型、饰品、点心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团队拓展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与可贵。 3.精心设计开展公益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校外教育平台。校外教育机构要根据不同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公益性主题教育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科技创新、科普考察、社会实践、动手制作、爱心手拉手、模仿秀、读书交流、团队合作、游戏、生活体验、家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感受体验中,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多种智能得到充分开发,社会生存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校外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校外教育的多样性、活动性、实践性、体验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教育的老师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组织活动与协调能力,更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但从现状看,校外教育的师资有90%以上由学校老师兼任,由于学校课务繁重,他们无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校外教育中,能从事科技创新、动手制作、活动策划的教师更是稀缺,使不少校外教育机构无法开设这类课程。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专业特长的、有一定组织管理和活动能力的校外教育基地师资队伍迫在眉睫。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加大现有师资培养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专职师资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建立起一支由高校与职业院校专职教师、高级技工、设计制作人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民间艺人等组成的兼职师资队伍,为校外教育基地高质量开展各类劳技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校外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加强对校外教育功能作用的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类主要媒体,宣传报道校外教育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要让学生、家长、社会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青少年成长需要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也需要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在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形成、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大力宣传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引导学校、社会、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教育观和素质培养观,要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有多种技能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如果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忽视孩子的个性特长需求,忽视对孩子的动手实践、创新意识及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有可能会培养出一批“书呆子”,就会增加被社会淘汰的概率,只有重视从小对孩子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良好行动习惯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重视、参与校外教育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校外教育的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 校外教育论文:浅谈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整合 校内外教育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两者在总的教育目标上是有一致性的,校内外教育的结合面是育人,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是未成年人的发展。校外教育是在学校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是面向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校外教育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针对校内教育而言提出的,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存在以下两个特征: 1、校外教育开放性。现代校外教育办学模式的开放性使校外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校外教育吸引了众多的教育投资者和有志践行其教育理想的热心人士,使得校外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并打破了传统公办教育垄断教育行业的状况,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争相发展的可喜局面。校外教育具有开放的知识系统,更有利于少年儿童获得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新的生活常识和新的生活理念。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教材的改革周期相对比较持久,如何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和社会动态,校外教育在实现这方面目标时比校内教育更有优势,如校外教育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增设新的学习内容等。 2、校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性。相对校内教育以学科课程为主而言,校外教育更侧重活动课程,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校外教育相对校内教育而言,更容易实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一、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学生不用必须接受,从而为其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第二、校外教育没有统一的教育教学大纲,不需要参加统一考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可充分发展其兴趣爱好,为其选择提供了现实性。 二、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的整合策略 现代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具有双重互补性,两者之间是一种教育资源的互补,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笔者对校内外教育的有效整合有如下粗浅认识。 1、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校内外教育理念要趋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同等重要,在青少年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为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角度,带着思考主动走进学校,通过学习、观摩、听课、座谈、探讨、交流等有效形式亲身体验,更直接深入地认知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程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和重点,吸收校内教育营养成分,补充校外教育的不足,然后结合校外教育的理念,最终达成校内外教育理念的一致。在学习同时,更要发现校内教育的不足和教育盲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校外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点才能不断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 2、发挥优势,凸显互动 首先,发挥培训优势。校外教育集聚了各个门类大量的教育资源,积累了培训、活动、研究、指导等的丰富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一方面培训指导本区域学校的老师,提高校内老师的活动素养,提高学校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衔接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发挥校外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研究优势,培养校内教师自主开发教育活动的能力。 其次,发挥场所优势。校外教育应发挥场所、地域、实施器材和人才优势,吸引学校或青少年来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教育活动,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成才需求。为了让青少年接受全面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内外教育结合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校内外教育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找到结合点,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多地安排在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业余时间到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一是可以有效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诸如网络游戏、异教等的诱惑,进一步巩固了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才意义重大。 3、发挥网络优势。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它带给人类便捷,开阔人们的视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网络既消耗了青少年的很多精力,又会让不良的网络信息毒害青少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利用青少年喜欢网络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结合,开展“网上少年宫”“空中少年宫”、“网上学校”、“天天网络工作室”等网络教育活动,用我们丰富、生动、有益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占据青少年的网络阵地,吸引青少年参与网络学习、互动,培养青少年文明上网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延长校外教育手臂。 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胜任,校外教育要适应形势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学校教育,主动创设教育活动品牌,如开设心理辅导、边缘青少年教育辅导、生存教育、团队意识等新兴教育活动,做精品项目,起教育示范的目的,并总结、提炼、推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分析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正确理解上述概念有利于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就这三个概念在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概念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之外的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的,在概念的内涵、实施的主体和对象、内容等方面各有特点,但是人们常常感到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甚明晰,因而造成了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不知划归何处。本文尝试对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概念制定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概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一、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在我国的起源 校外教育的概念最早起始于我国解放初期。1949年,解放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借鉴其校外教育模式,我国建立了第一家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辽宁省大连市儿童文化馆,这一事件被公认为是我国校外教育的开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集中体现在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学校教育内容以及学校个性化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几个方面。基于上述认识,校外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对于社会教育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首先兴起了社区教育,1986年上海市普陀区“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成立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社区教育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目标在于社区支教,社区补充学生课堂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德育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为主导。该阶段的社区教育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是原有教育体制的发展。1993年以后,社区教育在教育观、职能承担、内容等方面有了新发展,其实质是借助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来营造学习化社区,在服务社区的同时促进社区及成员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教育一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社会教育概念的使用,从官方来看,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社会教育始于1912年。当时的临时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正式使用“社会教育”一词。也有学者认为近代社会教育一词,并非从1912年才开始使用,“社会教育”一词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近代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和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教育思潮。自民国始,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社会教育一事,从此,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教育设施,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涵义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 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 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 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 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 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 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 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 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三)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 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四、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 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五、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的分析对比,发现目前这几个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 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 目前,社会教育的概念众说不一,其内涵、外延不是很明确。要具体地对社会教育的起源、概念、作用、目的、功能、内容、原则、途径和方式等进行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建构起社会教育概念的范畴。研究社会教育的行政和法规,参考和借鉴国外社会教育制度建设的经验,结合国情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教育行政制度及方针政策,使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基本的制度保证和政策依据。建议尽早颁布社会教育法,把社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确立起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改变现有的社会教育边缘化的状况。 综上所述,应该统整考虑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建立运行机制进行各种教育体系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现“社会的教育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真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校外教育论文:论校外教育活动中培养儿童自主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促进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校外教育活动中,由于儿童缺失自由表达的权利、家庭教育价值观扭曲、缺乏儿童自主成长的文化生态,导致儿童自主性的失落和消失。唤醒儿童的自主性,需要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营造自主的儿童文化生态,从而促进儿童生动、自主、全面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儿童 校外教育活动 自主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才强国战略的多次强调,如何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校外教育作为校内教育的补充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校外活动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实现形式,承载着全面提高青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使命。然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儿童在校外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自主性缺失的问题不容回避,这大大影响了其教育效应的发挥,关系到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为此,对如何培养儿童校外活动自主性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义重大。 一、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的重要性 校外活动儿童的自主性表现为儿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根据活动的预期目标独立、自由、自决地对活动对象进行支配和调节,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了自主性,人就不可能获得发展。”童年时期是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和建立的黄金时期,儿童向少年时期的发展阶段是成长过程的精神断乳期,儿童正艰难地寻找和建立自我。解决好儿童自主性的缺失问题,对儿童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的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唤回教育活动中儿童的自主性,强化儿童的地位和作用,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校外教育所开展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一度被遮挡住了,儿童的自主性消失了。 二、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的失落 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儿童在活动中处于弱势。虽然多年来一直倡导活动的开展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活动开展中很难普遍实施,学生多数情况仍然处于惟命是从的被动地位,“自主性”仅仅是一种口号。二是儿童的独立性差。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之下的儿童往往独立性较差,很多小孩从小到大,小到生活小事,大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是由父母决定,已经习惯了接受家长的安排,习惯跟着走,照着做。于是,这类小孩抉择能力差,意志相对薄弱,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依赖性特别强。因此,在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中,也是习惯跟着走、照着做。三是儿童的个性不够明显。儿童对大人的依附,使得儿童的思想和文化趋同于成人。今天的儿童,正遭受着可怕的成人文化的入侵,儿童精神日趋边缘化。许多儿童都是主动融于他人,总是在探求着别人的思想。当他在寻求共同点的时候,自觉地放弃了独特的个性,盲目地屈从于大众,思想缺少独特性与深刻性,久而久之,自主性也跟着没了。 三、校外活动中儿童自主性失落的原因 校外活动儿童自主性的失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只有探究儿童自主性缺失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重新拾掇起儿童的自主性,培养儿童在校外活动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儿童缺失自由表达的权利。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儿童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儿童的多向思维和多元声音得不到肯定,教师没能俯下身子虚心倾听学生的声音。有的教师依然用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标准来要求和评判儿童的反映和表现,而没有给儿童预留足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空间,校外教育活动依然游走在儿童的世界之外。二是家庭教育价值观扭曲。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许多家长对儿童的成长进行控制,甚至包办。面对孩子,家长往往有一种输不起的心理,孩子成了弥补家长为实现未完成理想的工具。因此,儿童只能无奈地、被动地走着由家长设计好的成长之路,渐渐地失去了自我。三是缺乏儿童自主成长的文化生态。现在的儿童大多数少了原来的纯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少了儿童自己的文化,儿童文化在许多教育者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在教育领域中,许多校外教育者没有意识到儿童是儿童文化生态的构建者、拥有者和实践者。儿童对自己的生态文化没有自我构建的权利,相反,是忍耐,是适应,是妥协。儿童的自主性被剥削,失去了个性和自主。正因为如此,找回儿童丢失的自主性,在校外教育中探索如何发展儿童的自主性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四、校外教育活动中唤醒儿童自主性的对策 一是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是引导孩子自主发展的前提,培养和发展儿童自主意识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自主意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寻求独立自由与成长的支点。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首先,要让儿童真正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地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只有真正地了解自我,才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意识。其次,儿童要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不管是学校、家庭、抑或是校外机构,都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自在的生长环境,让孩子无所畏惧地表达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 二是要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是指促进儿童在不受他人专断意志强制的状态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计划行事,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儿童自我发展的意愿。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的意愿,需要家长、老师在校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真切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让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其次,要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次,要帮助儿童理智地运用自主能力。自主发展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而要考虑到孩子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够完全地自由发挥,任其肆无忌惮地乱闯乱撞,以至于误入歧途,走向歪路。理智地运用自主能力,需要家长和老师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孩子进行大方向的指导,引导其自主健康地成长。 三是要营造自主的儿童文化生态。营造自主的儿童文化生态,首先,需要学校和家长建立起“儿童文化”的概念。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儿童文化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教育者和家长要意识到儿童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认识到儿童在其文化构建中的关键作用。只有儿童自己积极构建自己的文化,才会是他们最需要的文化,这种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引领儿童健康、快乐发展。校外教育活动中,要还原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宰,在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中体现自主性,做儿童文化的真正主人。 在校外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培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主,在校外教育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加强自主意识,倡导自主管理,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强化自主体验,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营造民主、开放的儿童文化生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自主、全面而可持续地发展。 校外教育论文:办孩子们需要的校外教育 我们的工作对象到底是谁,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外教育,今天的校外教育应当做什么,从这三个方面,对办什么样的校外教育,才适合孩子的发展,才利于孩子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 校外教育孩子办班视野据调查,目前全国有15000余家校外教育单位,遍布全国各地,以个体经营居多,各校外教育机构资金的投入和规模大不相同,发展状况层次不齐。我国的校外教育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4]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发[2006]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两项意见颁发之后,确实已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我们的工作对象到底是谁 其实,答案谁都清楚,但关键是校外教育机构的选择权不在我们的工作对象身上,而在家长的手里,家长要的是什么?是高分!那些个不良校外机构就是紧紧抓住家长的心理打出了“提高升学率”的王牌!可是社会的发展要的是什么?要的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我们在确定培训项目及培训方式时,要首先考虑的是: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否有帮助。为了扭转家长的想法,我中心创办了“家长学堂”,每周以讲座、沙龙等形式与家长交流,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们明白:高分数与优秀无关,高学历与能力无关。 二、孩子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外教育呢 为了了解孩子们最真实的校外需求,首次开班前,我们到周边学校进行“民意调查”,让孩子们用打“√”的形式选出自己最喜爱的校外活动,统计结果表明,需动手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创意的项目排首位,如机器人、三模、手工、彩陶等,约占46%左右,舞蹈、器乐等音乐艺术类的项目次之,约占39%左右,与语、数、英等相关的学科拓展类项目选择人数最少,仅15%左右,这说明孩子们急需活动内容多样化、办班视野国际化的校外教育来开阔视野、提升素养。 三、今天的校外教育人究竟应当做什么 1.要打开国际化的办班视野。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要以国际视野引领各项工作:建构国际化的校外课程体系、引进国际化的校外教育品牌、举办国际化的活动赛事等等。同时还要加强与国际青少年校外教育团队的联系与沟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性校外赛事和展示活动,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风采。 2.要寻找多元化的办班资源。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要始终坚持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提供青少年校外社团冠名权、与其它部门联合举办各种校外活动、将各类公益活动推广至社区、特殊学校等方式,获取良好的校外教育成果,真正实现多赢化的局面。 3.要创建多样化的运作模式。新时期的校外教育运作模式将全面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既要坚持打造自主品牌,又要不断拓展市场,采用外包、加盟等多种形式增设项目,并加强对这些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努力寻找平衡点,促使多种运作形式有机渗透、和谐发展。 4.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方式。新时期的校外教育始终坚持继承与发扬优秀的校外教育服务传统,努力创新服务内容、建设服务载体、拓展服务人群,如向家长提供“候课服务”,为乡村(城市)学校少年宫“一校一品”创建工作提供优秀师资,启动“流动少年宫”为乡镇和边远农村地区提供校外教育服务,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校外教育。 四、在坚持“四要”的基础上,充分落实“五项工程” (一)项目结构优化工程 1.突破提升优势项目。对现有项目逐一审视和梳理,在保持强势的基础上优化发展,从而形成一批品牌教师和领先项目,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拓展与时俱进的新项目。 2.重点扶植传统项目。民族传统项目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使民族传统项目得以继承与发扬是每个校外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校外培训项目开设过程中对地方戏剧、武术、京剧等民族文化、国粹项目应当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并逐渐推广与强化。 3.创新研发特色项目。科技、艺术等培训要继续保持优势,继承与发展并举,要大力鼓励、倡导教师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开发新的资源和项目,通过多项目、多学科的整合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项目。 4.多方论证合作项目。。对一些合作(加盟或外包)项目要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形成可行性报告,签定合作意向书,明确相关责任,同时还需不断根据市场规律审时度势,实行最佳方案。 (二)三支团队建设工程 1.打造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是核心,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将影响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总体方向,因此将实行内部竞聘上岗,在竞争、优化中不断适应、推动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 2.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是建立校外教育名师工作室。二是培育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骨干教师。 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正常运营离不开后勤服务部门的基础保障,要强化专业工程师等后勤专门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三)活动品牌突显工程 各项活动的展开要紧紧围绕校外教育核心的办学理念,开发系列化、品牌化活动,突显“四新”: 主题“新”――活动主题要结合本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紧扣时展的主题。 支撑“新”――每次活动开展要主动争取多元资源的支持,如通过当地媒体的支持扩大活动知晓率,通过企业的投入解决经费问题,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提高活动层次,通过学校、社区的参与扩大活动影响力,等等。 模式“新”――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多维度、全方位的活动模式。“点”主要指短期的重点活动,“线”指具有连贯性、承前启后的各类活动,“面”指覆盖面较广的活动。 成果“新”――加强国际交流,拓宽青少年校外活动的渠道,使每次的活动成果能够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共进。 (四)特色项目扶持工程 1.创新格局。努力探索形成“普及项目――特色项目――高品项目”阶梯式发展的格局,让各项目呈现出比例合适、互相衔接、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普及项目数占70%,特色项目数占20%,高品项目数占10%。 2.重点打造。相对于普及项目及高品项目来说,特色项目易出成果、易推广,应全力培育,生点打造,使之成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外交流的名片。 3.科学管理。首先要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全面实施项目考核评估办法,每年举办1~2次的公开展示活动,尽量让参培人员“人人有特长,个个能上台”,展示率达100%。 (五)受益人群扩大工程 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对象,努力提高本区域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覆盖率,充分体现校外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 1.请进来。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现有的活动场地,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性未成年人培训、讲座、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参与率。 2.走出去。通过“流动少年宫”、夏令营、“送课下乡”等形式切实增大校外教育的辐射力,扩大受益面。 3.两头扩。增设面向初中生的校外培训项目和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早教项目,将校外教育服务对象努力向两头延展。 总之,新时期的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民生所需、时代所需。 校外教育论文:校外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摘 要:文章以一个教师的视角,结合当下社会人文环境和校外教育的特点,从教师的师德、专业水平、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以及个人魅力四个方面全面、细致地阐述了校外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士的品德,有守的情怀。从专业的角度做有利于学生的事情;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时时站在本专业的风口浪尖,把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了解家长带孩子前来学习的初衷,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建议或意见;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等诸多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校外;教师;素质 我是一名专职声乐教师,在校外(儿童少年活动中心)任职近十年,对校外教育颇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有感最深的还是教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今天我就来谈谈校外教育中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首先说明一下“校外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常规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校外教育更能全面体现学习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的要求,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不受教材、场地的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提高少年儿童全面素质方面具备了更多的教育优势,第一,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第二,校外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第三,校外教育选择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为广大少年儿童兴趣发展、充实闲暇生活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根据校外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对从事校外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有着特别的要求。在这根据十年专职校外教师的从教经验,谈一下我所总结的校外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校外教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要具备教师应有的一切基本素质。 “有学者,可教人;有德者,可育人。学高无德者,可为师,然从之者,恐多为有学无德之辈。有德者,可育人,然恐不为教之优。故非二者合之,方可为师之典范。”所以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可用一句话概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是我的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训。我想学高和身正是一名教师应具备的两个基本素质。由于校外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工作特殊性,对校外教育教师又有着更多的、有别于学校教育的素质要求。 一、师德 教师师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在当今,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校外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更是如此。有的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海”了,有的是身在朝廷心在汉,根本没有把教学当回事儿,只是计较得失;这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变成了买卖,教师成为兜售知识技能小商贩,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教学的内容质量、用心程度、工作态度都与经济效益挂钩。我觉得这种行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导致的后果不亚于一个检察官在办案时以金钱为指挥棒导致的结果。校外教育更是先天就带有这样的问题,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相对缺乏强制性和必需性。它没有法律规定必须学习,也没有必须学的必要,可选择性很强。这个选择的权利在家长手里,给校外教育带来了很浓的市场意味。这就促使这样一种现象产生,一名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校外教师反而不如那些会忽悠家长的老师受欢迎。跟家长沟通很重要,但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如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销售教育上,为了迎合“门外”的家长而制定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必然走向教育的歧途。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选择了清苦。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士的品德,有守的情怀,从专业的角度做有利于学生的事情。教师平时也要有意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2.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炼。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炼,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3.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4.加强内省和慎独,这是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教师以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二、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校外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因此校外教师应对学校教育内容有所掌握了解。在学校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教学内容。校外教育教师相对中小学各门类课程教师在专业上更要精专深。相对于学校的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要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我会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告诉我的学生和家长,即使你没有当歌唱家的打算,我依然会给你最专业的声乐训练,因为我不知道来到我这里的你们中有哪一个会成为歌唱家。我想这就是校外教育教师的职责之一。再者,由于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不受教材延迟限制,有较大的灵活性、适时性和丰富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时时站在本专业的风口浪尖,把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从我一个声乐老师的角度谈谈自我提高的经验,与大家交流。1)虽然是声乐教师,但不要远离舞台。声乐是表演艺术,需要舞台的实践,需要与观众的互动,舞台的实践经验对表演至关重要,绝对不能在琴房里闭门造车。只有多在舞台上检验、实践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把最有效的,最经得起推敲的表演演唱技巧和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2)多学习,多交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念,站在专业的前沿,保证跟得上家长和学生在音乐方面紧跟流行的步伐。 三、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了解家长带孩子前来学习的初衷,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建议或意见。对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尊重家长。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要起到主导的作用,校外教师不要为了留住学生而趋势于家长,但是家长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2)以正面引导为主。教师要多称赞和肯定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肯定学生的优点要比指出他的缺点更重要,如果只是指出错误,而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是毫无意义的。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这样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如果再这样或那样一点就更好了。这样讲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3)给家长支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我了解到一名学员家长整天担心孩子的学习,每天跟在孩子后面不停地批评指正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并没达到家长的期许,反而适得其反,极大地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委婉地提醒他父母应该给自己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多肯定,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家长按照我的建议去做果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我更加信任。4)及时了解、解答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和家长,特别是初次接触歌唱表演艺术的,大都是音乐的门外汉,我们搞专业的,很多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却是高深莫测的,有的时候还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询问,我们要凭经验或凭借老师的职业敏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解答,良好的沟通能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心结困惑,才能使其更好地配合老师接下来的授课。 四、个人魅力 学生很可能因为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也可能因为一个老师对一门课失去兴趣。校外教育的生源流动性强,作为一名校外声乐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让学生能够追随你学习的必要条件。其实,做到了上述的三点:高尚的师德;优秀的专业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就已经具备了很好的人格魅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细节。如,服饰的干净整洁,作为声乐教师还要穿着的有艺术家的气质和品位。外在的气质形象是教师内在的外延,教师对衣着的品味是其内在修养的体现,特别是小孩子大部分是“以貌取人”,喜欢外形漂亮的老师,家长也会在初选老师的时候凭借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自己的外在形象。要有亲和力,既要有为师的高雅庄重,又要时刻保持微笑,给人以和蔼可亲的阳光形象。要与学生交朋友,在人格和思想上平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师生之间的谈话才会深入人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有幽默的语言,那更是锦上添花了。德国著名学者海因-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教师幽默睿智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缓解学习的疲劳,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成为自己的铁杆粉丝。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作为一名校外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与大家共勉。我想从我做起,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不做教书匠人,要做真正的“师”,燃烧自己,发光发热,辛勤耕耘,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点滴的努力和贡献。 校外教育论文:美术活动回归生活在校外教育机构的有效实践 摘 要: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是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有效形式。目的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进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能自觉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让美术活动回归生活。 关键词: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美术教育;生活;回归 美术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类生活多角度的剪影,校外实践基地的美术课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地开展活动。青少年学生只有参与实践,才能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创造灵感,才能用画笔去描绘生活、诠释生活。上杭县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从2011年正式开营以来,其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活动的实效性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根据校外教育的特点及本人的教育实践,就“美术教育与生活”这个话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多渠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到美的熏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一、校外美术教育要走近大自然 综合性学习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相合作能力等。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朋友。针对现在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少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对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更是知其名不知其形的特点,我们基地设置了“走近自然――寻找识别中草药”这一课程。在实践活动中,首先,通过视频、图片、文字介绍等手段让学生观察、了解几种当地常用、常见的中草药(如鱼腥草、夏菇草、薄荷、麝香、百合、金银花……)的形状与功效;其次,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这些中草药的特点与功效;再次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勾勒出中草药的形状(注意外形、脉络、颜色、质感)并在纸上注明功效;最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拿着自己描绘的白描作品,深入大自然,到实践基地的后山(专门种植的中草药基地)去寻找、认识这些中草药。通过本项活动,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之中,并用口头及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情感,即兴汇报查找的结果。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中,拓宽了美术学习的内容、形式、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美术活动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二、校外美术教育要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 美术新课标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实践基地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地域特色,安排诸如陶艺、漆艺、泥塑、木刻这样的实践性课程,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从中得到灵感,有意识地进行设计创造。 实践基地附近有不少古建筑:围屋、古祠堂、凉亭、庙宇,针对这些建筑内部结构及外部形式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一特点,基地开发了“谁不说俺家乡美”这一美术教育实践课程,并在中学生中成功地实施。在具体活动中,首先,让学生感觉教师课前准备的图片影像资料;其次,提出问题,明确体验任务,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组织实地参观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学生用绘画、文字、语言、摄影摄像设备记录美的元素;再次,将收集的素材转化为创作表现活动;最后总结与鼓励评价。活动流程是: 在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收集学校或家庭周围的古老建筑中的纹饰、窗花、雕刻等美术元素,并用各种方法把它记录下来(如拓印、描绘、摄影等),其深厚凝重的民族图案、瑰丽多姿的纹样色彩、原始古朴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与伟大,并鼓励将美的元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让美术回归生活。 三、校外美术教育要把握流行与时尚元素 在流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媒体信息传播迅速,每天都有数之不尽的流行文化在产生,身处于当今社会,流行文化以无所不在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微电影就是其中之一。在教育中融入流行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设置了“我们的基地实践生活”这一活动,要求用微电影的形式将在基地实践的过程记录下来。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多是城区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家里一般都有摄影摄像等多媒体设备,而且现在智能手机非常普及,部分学生不乏是电脑、软件高手,要完成微电影的制作并不困难。我们在学生进驻基地之前的通知中,要求每班准备一两部照相机、摄像机;进驻实践基地后,以班级为单位,明确任务,一周内完成一部本班《我们的基地生活》微电影,将在基地训练、生活的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时间不超过10分钟。然后按“分组―探讨主题―找寻素材―记录―感悟―展示”流程开展微电影制作实践活动,星期五返校前每班进行汇报展示、评比。内部分组按成员的兴趣特长进行分工、合作、整合。老师在资源整合、拍摄、剪辑等技术层面给予指导。通过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用相机、手机等设备记录生活,收集了军训、大脚板、帮厨、陶艺、攀岩、针线活、农耕等各种活动素材,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学习了制作微电影的知识。 对流行文化的体验实质上是对生活中美的发现,通过实地考察、作品鉴赏以及制作过程,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在创作过程中,结合开放的资源,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校外美术教育要关注身边生活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以新的要求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单是教师的灌输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校外美术教育活动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现实生活中去,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和课堂模式开展活动,关注学生参与过程、现实体验及感受。主要活动形式,如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亲密接触身边的田野、河边、草地、花丛。在游玩中渗透美术活动。这样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作品也富有真情实感。在工艺手工制作中,让学生活用各种素材,开拓表现手法。如运用溪边的卵石、农家的各种秸秆、家禽羽毛、各种树叶、泥土进行工艺制作。利用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进行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变成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这类的环保工艺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说更具有优越性。在身边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材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利用身边生活材料在学生的手中变成一幅幅漂亮的画或一个个有用的东西。 作为校外教育基地的一名美术老师,要根据上杭实践基地地处农村校外、课程灵活、实践时间短的特点,要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利用当地、身边的教育资源开“源”建“库”。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生活的快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创造生活。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让美术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英语课堂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摘要:从多种教学方法的大融合讲解英语知识———让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设疑问难、渐入佳境———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动手动脑学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方面对英语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进行探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师范学校;英语;素质教育;方法 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好坏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而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英语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那么,英语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呢?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大融合讲解英语知识———让素质教育融入课堂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词汇、语法和句子的学习与掌握,但是一部分学生正是由于这些学不好或者学不会最终导致英语兴趣的消失。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实行多种教学方法的大融合,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教学工具来演示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遭到破坏对气候的影响,把一些专业的词汇和现象直接结合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和感受现代虚拟技术,引起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并深切地理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影响。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爱护自然、保护地球的强烈愿望。再如,教授新的语法知识的时候可以使用编口诀或者顺口溜的形式。如放在名词前的形容词的位置,有一些规则,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个口诀“县(限定词)官(外观大小等)行(形状)令(年龄)色(颜色)国(国籍)材(材质)”,或者让学生记住这个顺口溜“美小圆旧黄,法木阅览室(abeautifulsmalloldyellowFrenchwoodenreadingroom)”,并举出几个相关例句让学生进行翻译,学生很快就能够掌握并使用了。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二、设疑问难、渐入佳境———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 所谓设疑问难、渐入佳境就是将某节课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积极思考来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问题抛砖引玉,让学生思考回答,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也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加以解决,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课文“Fes-tivals”时,设置几个问题:(1)What’syourfavouriteseason?(2)Whatfestivalshappenduringyourfavouriteseason?(3)Whichtyp-icalactivityorfoodpeoplewilldoineachfestival?(4)Doyouthinktoomuchmoneyisspendatfestivaltimes?Whyorwhynot? 三、动手动脑学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部分学生感觉英语难学的主要原因是“语法知识太多太碎,记不住语法”。细细探究一下,我们认为不是语法难学,而是学生从小就接受了一种依赖老师的学习模式,老师在课堂上教一点、学一点,喂一点、吃一点,从不进行思考和总结,离开了老师这个“保姆”,他们就不知所措,一无所获。在英语课堂教学上,我尝试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例如,讲到“ThePassiveVoice”这一个语法知识点,动手整理出课文“Festivals”中的几个重点句子:(1)…theMid-AutumnFestivaliscelebratedbyChinesepeopleallovertheworld.(2)Traditionalmooncakesareusuallymadewithbeanpast(.3)…lanternswerelittocelebratethepoweroflightoverdarkness.(4)Intheolddays,dragonboatraceswereorganisedonlybyChinesepeople.接着,我让学生动脑思考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用法:如果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而是该动作的承受者,即表示“被……”的意思;被动语态的结构:(1)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为:be+动词的过去分词;(2)被动语态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上面句子包含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时态);(3)如果需要说明动作的发出者是需要用“by+动作执行者”引出,如果不需要说明,则可以省去。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对学科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作为教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教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他们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 作者:袁满 单位:河南省潢川幼儿师范学校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在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1)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幼师基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各种美术活动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1](2)美术教育的特点:①培养目标: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而是通过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益智活动,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灌输一些基础的价值观,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认知。[2]②判断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看孩子是否画得逼真,而是通过幼儿的画,来窥探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③成长环境: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幼师可以通过美术了解幼儿的内心,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成长携手共创优良环境。④牵引性:美术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锻炼其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计算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等,它可以将自信、快乐、健康灌输到孩子的综合能力当中,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二、美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其成为开启孩子思想、情感、能力宝库的钥匙,所以要基于孩子自觉、自愿、自发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先决条件。第一,幼师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觉和思考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绘画方法、色彩搭配来激发其作画兴趣;第二,就是要“寓教于玩”,从脑生理功能开发来看,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右半球是视觉、知觉、身体协调、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幼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积累,充分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水平。(2)模仿只是方式,创新才是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依据“泛灵论”的儿童心理特点,幼师组织美术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少设框架、模式或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无拘无束、相对自由的氛围下作画,要让幼儿的画作完全是其自由想象,主观情绪的反应结果,多鼓励、少要求,开发幼儿敢想、敢画的创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险精神和求异精神,让幼儿个性和身心发展顺应自然天性。(3)让美术教育完善幼儿的道德品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创造者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认同。因此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为幼师引领幼儿人格发展和价值判断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幼师在组织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画作体现孩子的心理及心理感受,还应该注意传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尤其是城市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父母所有的期望,还有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会直接影响一代人的综合能力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幼儿园教学时期,加强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机制对幼师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作者:吴旭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西城幼儿园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析幼师素质及素质教育 一、重视幼儿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 (1)应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幼儿教育事业上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对待幼儿要像对待花朵一样去用心的呵护他们,让孩子感觉到教师的温暖,让孩子在一个到处充满阳光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是人类步入知识殿堂的初级阶段,因此作为幼师一定要抓好幼儿教育工作,不断地探究幼儿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特征,认真地针对每一个幼儿进行实时性教育,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去接受新鲜事物,认知新鲜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对新鲜事物的认知的求知欲。同时在幼儿的生活方面,作为幼儿教师要想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去对待他们,让幼儿处处都能感觉到像父母一般的照顾,如果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分析其产生悲观心态的原因,给予正确的心灵方面的指导。(2)幼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幼儿的表率。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做好言语、行为方面的表率作用,让幼儿在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就能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的本领,利于幼儿的成长。(3)正确处理幼师之间的关系,共同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模式不是一个幼儿教师教育一个幼儿,而是集体化教育、集体化管理,即许多个幼儿教师同时教育管理多名幼儿。因此,在集体教育的环境下,幼儿教师不仅要处理好和幼儿之间的融洽关系,更应该注意和其它幼儿教师的协作关系、紧密配合、互相尊重,共同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注重幼儿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不断地更新理念、改变思想,紧跟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1)知识的掌握应包罗万象基于幼儿天生有极强好奇心的特点,作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使自己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能型幼儿教师,以满足幼儿不同问题答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日常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去汲取更多领域的知识,及时地搜集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比如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地了解社会教育发展的动态,对社会教育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思想上、行动上跟的上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2)应将专业性知识吃准、吃透对于幼儿教育所要运用到的专业性知识,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吃准、吃透,准确地把握专业知识的精髓,使专业性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活动相结合,同时幼儿教师在掌握专业性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升华,总结出较为先进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利于幼儿对知识的汲取。 三、注重幼儿教师能力方面的培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下述进行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1)善于洞察幼儿内心世界的能力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身心状态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为了能使每一个幼儿的身心状态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行为特征,洞察其内心世界,因材施教,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2)加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应具备组织幼儿一天各项活动的能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只有将幼儿一整天所有参与的活动给组织好,才能利于自己教育活动的开展。幼儿天生具备好玩、好动、好问的特点,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要完成对幼儿教育的使命,更为重要的是要组织好幼儿的各项活动,让幼儿能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美好的一天。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对整个幼儿活动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那么整个幼儿集体将是一盘散沙,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基于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和谐、活泼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必须要善于对教育工作进行合理周密的计划,充分地利用教学活动现场的一切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结合幼儿的喜好,将幼儿融入到整个活动现场中,开发他们的心智,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在一个热情高涨的小天地内健康地成长。 本文作者:李婉琪工作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民族音乐与幼师学生素质教育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蓬勃开展,广大音乐教师在学课标,搞试点、评优质课等活动中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推动我省音乐教育发展,我刊特开辟了“音乐教育课改专栏”,由贵州省音乐教育研究会协办拟分批分期约请第一线专家撰稿,以便大家交流学习,本期推荐幼师音乐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方面两篇文章,提供广大音乐教师教学参考。 多年以来,幼师的音乐课程一直以声乐、乐理、视唱、钢琴等技能科目为基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固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民族意识淡化。在学校里,我们不断的在呼唤我们的“伟大民族”、“文明历史”、“悠久文化”,但是不少学生却将本土民间文化视为落后、老土,而将“舶来品”看做是先进、创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演唱本民族民歌时往往还会遭到他人的冷嘲热讽。不少学生关心的是“红楼选秀”、“超女的PK”。试问,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多少呢?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民族意识淡化的结果。 2、音乐知识缺陷。首先,幼师的音乐教育通常以强调技能、技巧为主,学生对民族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知之甚少,知识面很窄,到工作时甚感知识不够用,很难适应教学工作。须知,音乐是一种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音乐,从不同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不同的民族气息和文化内涵,正如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无法理解蒙古草原的长调,因此民族音乐课程为我们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文化,从文化中看待音乐。 事实证明,民族音乐课程对幼师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功能。 通过欣赏民族音乐精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美。例如在学生不接受来自最质朴、最纯正的原生态声音时,可以采取给学生先听一些具有流行元素的民族音乐的做法,如:《阿里郎》、《小河淌水》,进而再给他们听一些来自田间地头的原生态的声音,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去认同和接受民族音乐,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到了民族音乐带给他们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民族音乐课程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还融会了相关社会学科知识,使其创造力得到增强。例如在一次以少数民族儿歌为主题的排练中,我从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的历史沿革、曲调特点以及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讲解和分析,并且还邀请一位会苗语的同学现场演唱了一首苗族飞歌,我发现,学生的反映和平时都不同了,课堂变得安静的了、目光也深沉了,最后他们还以苗族的锦鸡舞为元素、配以飞歌旋律,创编了一个舞蹈。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践,不仅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的能力。对民族音乐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 透过民族音乐课程,我们不仅可以实现音乐的功能教育作用,还可以以民族音乐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山歌的传情达意、劳动号子的铿锵有力、小调的委婉含蓄、宗教音乐的严肃庄重,去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直面不同的文化与情感体验,更深层次的剖析自己,从而使他们能够明智地去选择音乐、寻找到已经失落的声音,并把这些天籁之音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幼师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要完善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的、内容、教材、学时做出明确规定,并且还应该制定详尽、可行的教学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二是要结合地区资源精心选择教材。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长期以来,兄弟民族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的古夜郎文化,也留下了特色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我们选择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本土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并了解本地区丰富的音乐遗产,领略贵州高原独特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是要变换形式、引起兴趣。可以采取多渠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如欣赏“苗族、侗族音乐”时,可以结合舞蹈创编苗族或侗族的歌舞:欣赏《二泉映月》时。可以结合美术课的知识技能,亲手用水墨画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这样,不仅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在广大的青少年心中播下民族意识种子,幼师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是工作在幼教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仅承担着教育幼儿的责任,也肩负着培养和影响下一代走出人生第一步的重任,更重要的是幼儿民族文化的教育重担也在他们身上,因此,民族音乐课程不仅是对幼师生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和纽带。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当代幼师对于加强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摘 要:美术教育就是要系统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美学知识和绘画技巧,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塑造孩子行为习惯和认知方法的关键时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美术可以直观塑造可视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幼师通过美术形式组织教学,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所以幼儿美术教学是当代幼儿园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一。随着社会对启蒙教育的重视,在幼师美术教学中灌输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关系 素质教育既包括生理元素的健康程度,也包括思维元素的健全程度,它是人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文明的重视,也体现了现今社会对幼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标准要求。本文将以美术教学中灌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当代幼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1)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幼师基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各种美术活动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1] (2)美术教育的特点:①培养目标: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而是通过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益智活动,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灌输一些基础的价值观,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认知。[2]②判断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看孩子是否画得逼真,而是通过幼儿的画,来窥探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③成长环境: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幼师可以通过美术了解幼儿的内心,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成长携手共创优良环境。④牵引性:美术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锻炼其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计算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等,它可以将自信、快乐、健康灌输到孩子的综合能力当中,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二、美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其成为开启孩子思想、情感、能力宝库的钥匙,所以要基于孩子自觉、自愿、自发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先决条件。第一,幼师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觉和思考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绘画方法、色彩搭配来激发其作画兴趣;第二,就是要“寓教于玩”,从脑生理功能开发来看,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右半球是视觉、知觉、身体协调、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幼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积累,充分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水平。 (2)模仿只是方式,创新才是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依据“泛灵论”的儿童心理特点,幼师组织美术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少设框架、模式或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无拘无束、相对自由的氛围下作画,要让幼儿的画作完全是其自由想象,主观情绪的反应结果,多鼓励、少要求,开发幼儿敢想、敢画的创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险精神和求异精神,让幼儿个性和身心发展顺应自然天性。 (3)让美术教育完善幼儿的道德品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创造者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认同。因此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为幼师引领幼儿人格发展和价值判断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幼师在组织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画作体现孩子的心理及心理感受,还应该注意传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尤其是城市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父母所有的期望,还有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会直接影响一代人的综合能力水平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幼儿园教学时期,加强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机制对幼师教学提出的新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西城幼儿园)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英语素质教育探析 摘 要:根据学校、学生和专业特点, 围绕素质教育实施这一核心问题,从学生现状、专业特点、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几方面对幼师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幼师;英语;专业特点;素质教育;评价方式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职业信念。 为人师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个性等,使其在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幼师英语教育也必须顺应社会和时展,实施素质教育。 一、幼师学生现状 部分选择幼师学校的学生,英语知识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没有毅力和动力,如他们的读音不准,词汇量小,对语法掌握得不准确。由于缺乏英语知识的积累和铺垫,听说读写各项英语技能都很低下,所以英语教学一直处于费时、低效的尴尬境地。 二、 专业特点 任何一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学生自身有更好的发展,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有更好的发展。幼师教育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市场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虽然英语知识欠缺,英语口语能力不强,但他们接受的教育内容较多,开设的课程多种多样,如声乐、钢琴、美术、舞蹈、幼儿文学等。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多才多艺、活泼好动。 三、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对中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本着学科教学与专业契合,为专业服务的目的,学校英语组在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 完善课程设置 在学校总体专业规划“培养对幼儿园有用的教师,教对幼儿园有用的课程,学对幼儿园有用的知识”的统领下,在培养语言素养和语言积淀的基础上,从零级开始,除开设综合英语课程外,增开《洪恩幼儿英语》《幼儿教师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学活动设计》。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与专业紧密结合,与市场高度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重视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1)发挥英语儿歌的作用。《洪恩幼儿英语》中有大量的幼儿英语歌曲,韵律优美,节奏轻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学起来容易。幼师学生本来就活泼好动,能歌善舞,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听几遍就会了,而且效果非常好。这些悦耳动听、节奏欢快的幼儿英语歌曲不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改进了学生的语音语调。 (2)改编一些汉语版儿歌。鼓励学生将自己耳熟能详的汉语版儿歌改编成英文版,并将此作为作业布置下去。经过老师批改后,挑选出翻译最好的同学为词作者,再选出唱得最好、最地道的一位同学作为领唱。每周一首,期末汇编成自创歌曲集,每一首歌曲都附有 Written by某某同学、Composed by某某同学这样的信息,这种做法让同学们非常有成就感,也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还可跨班、跨年级举行幼儿英语歌曲演唱比赛。 (3)重视口语教学。从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专业需要出发,重视口语教学,在口语教学中纠正发音,优化语音语调。我们选用的《幼儿教师实用英语口语》(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书,其中包括入园接待、 教学活动、创设游戏等十个单元,每一单元又包括教学目标、重点句型、主题对话等板块。此书结构完整,编排合理,思路清晰,与幼儿园和幼儿生活场景高度结合,简单实用,便于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表演,有很强的可行性。 (4)搭建平台,提供锻炼机会。以上种种努力和尝试都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种能力:胜任幼儿英语教学。我们选用的《幼儿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一书,有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有内容、有方法,有目标、有步骤。以话题、探寻、自我评量为主线,每一话题从案例开始,引导学生去思考、质疑、归纳、总结。实际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五人或六人小组,在阅读、讨论书中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幼儿英语活动设计的原则、方法,总结优缺点,并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积极提出宝贵意见,最终形成一个或多个较为完善的教学案例,代表本班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优胜者再进行比拼。课堂学得再多,讲得再好,也毕竟是虚拟的、假设的。因为,首先它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其次它没有真实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多方努力,取得学校的支持,争取让学生走进幼儿园,接近幼儿,了解幼儿和幼儿生活,登上幼儿园的讲台,进行真真正正的实践操作。带着问题去,带着收获回来,再反思,再改进,再实践,如此反复打磨,不断提升。 3.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采取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教师评价、周评、月评、期评等多种动态多样的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总结自己,进而提升自己,是学习策略中调控策略的具体体现。 四、结束语 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幼师学生现状和专业特点,只有运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英语教学,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胜任幼儿教育的合格人才。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担负着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传播文化的任务。英语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实践能力,以素质教育为理念,开辟新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幼师观念培养与素质教育方面问题的分析 【摘 要】幼师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完美意识、教育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完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观念、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师素质;幼儿教育;观念培养 幼师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智慧潜能、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幼师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在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这是目前人们对幼师素质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据此,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实质概括成几个方面。 1强调幼师教育的全面性,保证素质提高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幼师素质,因此,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在构建教育生态系统时要重视创立幼儿园文化,因为幼儿园文化是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幼儿园的品牌形象。幼儿园文化是由幼儿园的全体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和习惯传统等凝聚而成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文化在幼儿园内部对全体员工和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能增强凝聚力,提高教育效果;在幼儿园外部能对幼儿家长及所在社区以及整体社会产生感染作用。 2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保障所有应该得到受教育机会者的权利 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一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全体幼师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幼师。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持续发展逐渐提高的过程。当今世界关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和保健、教育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异常丰富,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不需要从头做起。然而,学习和借鉴是为了提高,这就必须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从幼教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有关理论来解决实践问题,促进改革向前发展。今天,我国幼教领域出现了异常丰富的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就是明证。 3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的良好素质。难以想象,习惯于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学习素质,只看重一日两节课的幼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素质。 4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园教师不得不为自身的社会地位担忧,但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期待,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园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形象。另外,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培养幼儿做人的素质,但原则和规范本身不是素质,而是达成素质的条件,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成人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常常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她们的举止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她们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将会在思想品德素质方面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5更新教育观念 正如前面所述,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来说,要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然后再来考虑幼儿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幼儿园教师应有以下素质教育观念:了解幼儿,注重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不应对孩子过早下结论,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发展教育为前提。信任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关心幼儿,让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鼓励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6扩充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得以表现的形式,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提高,尤其应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的加强、写作与电教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7促进身心健康 幼儿园教师的身心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构成影响。难以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一个久病不愈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另外,教师对待健康的态度、教师的生活方式等等都会对幼儿发生作用。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 素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高的,但素质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因此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具有高素质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理想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研究和追求。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如何提高幼师生的艺术素质教育 摘要:幼儿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我们这个新时代来说,已经成为必须去积极面对的事实,本文就如何提高幼师生的艺术素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幼师生; 艺术素质 ;提高 引言:对于在校幼师生来说,要能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艺术素质最终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上。这也正是当前教师培训过程中所强调的教师艺术素质水平提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艺术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素质教育,实施艺术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艺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当前,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艺术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没有经过艺术素质教育的学生不可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幼师生的道德素质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因为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对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学生的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素质教育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有启迪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有助于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变得更加完美和高尚,从而在幼师生全面成才的关键时期内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基础。 (三)艺术素质教育可提高学幼师生的专业素质 艺术修养并非是艺术工作者拥有的“特权”,它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一项由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与美国国家教育部提供资金,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项“艺术素质教育合作组织报告”中,肯定了接触戏剧、视觉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的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数学等方面会比那些一心扑在课业上的学生做得更出色,艺术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妨碍专业学习,而且能有所促进。 (四)艺术素质教育有利于幼师生的心理健康 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素质教育以其独特的力量,对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艺术的一种形式——音乐为例,我们习惯心情低落时听听音乐,融入其中,一切的烦恼就会消失。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不同,对人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镇静和降压等作用。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素质教育对人的情感困扰、心里失落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艺术是心灵的情操”它可以使不健康的心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以矫正,增加幼师生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利于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 高职院校幼师生艺术素质的现状 过于强调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与学习,把技能训练作为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艺术文化底蕴及审美、创造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过于单一和落后。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讲解和示范的方法,而学生多机械地模仿,而不是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创造。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的思维空间。 教学内容不够实用,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艺术教学过分强调教学内容,而且脱离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畴,不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以致他们产生逃避、排斥的情绪。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一般都使用艺术欣赏类教材或一般的师范院校艺术用书。单单学习这些教科书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远远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针对性不强,没有有效地针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特点进行教学,幼儿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前小朋友,艺术教学是以玩、学相结合,以感受、体验相结合,以培养小朋友兴趣为主的教育。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只关注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人为地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分割开来,没有有效的相整合课程资源。 三.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一)加强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 虽然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院校的不同,但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要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规范、科学的艺术教育体系;其次,应组织专家组编写、审查、评选出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学生学习;再次,改革课堂艺术教育形式,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情趣、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二)艺术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 艺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有效途径。可以将学生艺术团的表演带进课堂,或者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艺术表演中,将艺术的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学生所具备的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目的,如何更好提高,这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但值得重点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 (三)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校园的艺术文化构建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让学前教育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四.结语: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以上问题出发,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幼教事业,就应当从幼师艺术素质的发展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我们的幼教事业,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基层幼师的能力从而达到整体的发展。培训与合理的制度也从侧面确保了幼师个人艺术素质的发展。总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要勤于学习,严于律己,让自己的个人艺术素质进一步得到成长。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幼师学生培养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摘要:目前的幼教工作中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原因是幼师在培养过程中就存在重技轻理,科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很低,且无系统性,造成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合理解释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幼儿教师也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所以在幼师学生的培养阶段应注重科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幼师教育;物理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性;创造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培养21世纪科学人才的基础工程.作为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今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我认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是提高幼儿园科学素质教育的一条好途径.作为一名幼师学校的物理教师,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科学素质来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平时教学中,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在口头强调这门课多么重要,学习的目的怎样,学生都有腻烦心理,你说的越多,学生越是不以为然.只能将目的性教育渗透在点滴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都知道以后的职业是干什么的,但学习的被动性很强,尤其是幼师课程比较多,并没有像中学课程有主次之分,很多学科只学一年,学生感觉是忙得像陀螺,晕头转向找不到北.如果她们不明确各种学科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的话,在学习时就会有一种懒惰思想,目标将放在只要通过考试上.我在进行幼师物理教学时,经常将所教的知识与幼儿园的案例相结合,让她们自己体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经常与同学进行交流,如何处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让她们自然而然明白在这一阶段物理学习的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 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如果我们在幼师的培养过程中就让她们参与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快速进入角色,还能使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焕发新的风采.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阵地,将课堂扩展到了教室或实验室之外,增加实践性教学.例如,在“平均速度”教学中,我们在操场测各位同学跑步与竞走的平均速度,让她们寻找平均速度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动量与冲量”教学中,同学们进行比赛,让一只生鸡蛋从同一高度落下,同学们可以借助不同器材,从鸡蛋的完好程度来判断谁获得优胜,从实践中获取动量与冲量的知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时,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布置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双拳难敌四手”与“四两拨千斤”的现象,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如不成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先请两位大力士并排站好,让一位小个子同时与两位大个子拔河,体会“双拳难敌四手”,再让两位大力士拔河,一位小个子在中间呈丁字状向后拉,先让学生猜测小个子能否拉动两位大个子,再让学生来演示,从而让学生体验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自己去找理论来分析所出现的现象,从而解释“四两拨千斤”的问题.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将非常抽象的合力与分力问题具体化后,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增加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这些实践性教学,我体会到在幼师培养阶段开展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科学活动是实施幼师科学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 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往往非常广阔,小朋友们没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可以适当培养小朋友的创造意识并激发创造动机.俗话说:“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缸水”.一位富有创造意识的教师肯定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意识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创造意识的培养重在鼓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多提问题,不怕困难,大胆想象,激起幼儿创造欲望和勇气,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我们在幼师培养阶段就注重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的培养的话,我们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幼师,为幼儿阶段就能启迪科学思维培养基础性的人才. 因此,在幼师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发挥创意,让教学成为有趣又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能力.例如,我在“电阻定律”教学中,利用电阻的热效应,发现测电条变色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考虑能否设计变色更明显的变色条.在“电与磁”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教室与宿舍里安装风格不同的电磁继电器来装扮.在光学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光学实验:有的同学设计了彩虹实验;有的同学设计的是漂亮的肥皂泡;有的是自制万花筒……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通常比较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当然创造出创意的能力也需要在教学中培养,作为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所感兴趣的问题,还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方能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内容和形式,才具有独创性.因此创造意识是在知识厚重的积累和沉淀下,充分发酵后瞬间博发的现象.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加入激发学生的创造元素后,能使教与学达到双赢.让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重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名有创造能力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幼教工作者.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寓素质教育于中职幼师舞蹈教学之中 摘 要: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提高中职幼师学生素质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论述在中职幼师舞蹈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重点论述在中职幼师舞蹈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通过榜样、合作、实践等手段,提高幼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幼师学生 舞蹈教学 素质教育 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素质不佳的人将望而止步,而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技能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将日益受到重视。幼师学生素质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中职教师的使命。 舞蹈大师美晓邦先生说:“舞蹈教学属于一种美育。舞蹈艺术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体、智、德、美身心并发的一种美育活动。”舞蹈是情感艺术,不仅能陶冶性情和品格,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于是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为学生提供巨大的想象和表现空间,把素质教育融入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在“舞蹈”中强身健体,在“舞蹈”中塑造品质,在“舞蹈”中培养创新素质。 一、塑造学生良好的体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中职幼师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接触过舞蹈。体型的美固然有先天性遗传的影响,但不是决定的因素。舞蹈基本功的训练能弥补人体的先天不足。幼师学生是未来的老师,良好体态是必备的条件。幼师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此时正是矫正体型的不良因素与培养优良体态的最好时机。在舞蹈教学的形体训练中,我尽量避免身体某一部分的训练,不仅有头、手、足、胸、腰、背、臂、腿的动作训练,而且有蹲、旋转、跳跃的训练,还注重让每节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富于变化。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首先我强调形成正确的直立感(抬头、挺胸、收腹的正确体感)。其次,我加强腰及开臂训练,它能促进学生胸部的健美,还能改变抠胸、驼背的不良体态。最后通过压、踢腿控制,跳跃及腰背力量训练,消耗学生不合理的脂肪,保持背脊正常的生理曲线,改善学生身体不良因素,从而矫形健美。另外,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眼部训练,这要求学生做到手到眼到、眉目传情,使学生不仅解除眼疲劳,而且眼睛炯炯有神。还要注意学生呼吸训练,舞蹈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自然呼吸,它的频率是不平均的、是自由的,它时长、时短、时稳、时急,而且有韵律、有节奏、富于弹性,因此它能使学生心、肺得到按摩与保健,从而增强体质。舞蹈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注重提高学生修养和气质。在幼师舞蹈教学中,我不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而且鼓励学生想象,这样能使舞蹈动作熠熠闪光。如在训练学生“兰花手”时,引导她们想象“兰花叶子修长,嫩绿优美”,“射雁”要想象“技弦拔”前的劲儿,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做到动作准确,合乎规范,而且体现出优雅、舒展的人体美和动作美。 经常让学生欣赏好的舞蹈作品(如CCTV舞蹈大赛作品),使学生从舞蹈音乐中感到旋律的美,从舞蹈动作的队形感受到变化的美,以及舞蹈服饰服装和道具的美,丰富了学生协调美、造型美及空间美的知识。每次分组创编让学生互相点评舞蹈表现情况,大胆谈谈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该如何追求美。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和美的欣赏能力,而且使学生内心世界更加充实,气质和修养得到较好的提高。 二、创造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1.树立榜样,用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1)人的素质是在活动中获得的,并最终形成内在稳定的品质,素质教育的劳动成果凝聚在学生的心灵上,是由教师的教育观点、态度、品格、行为等决定的,学生随时随地都会用自己敏感的眼睛观察教师的一言一行。 (2)教师以自己的行动向学生展示由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客观过程,就是学生自然接受思想教育形成优良品质的过程,于是我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尽量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的榜样,用热情感染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用言语激励学生。 (3)对于学生点滴进步,我会在教学中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于学生的不足给予宽容并加以积极耐心的引导。树立榜样,不是树立“跳得好”的榜样,而是树立“有进步”、“认真刻苦”的榜样,从不冷嘲热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神、语调、微笑、亲切的言语得到鼓励和爱,从老师身上感到一种期待力量,把它转化为学习动力。这样,学生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得到增强,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也萌发了。 (4)在舞蹈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与和谐关系,这种平等与和谐表现在师生、生生的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和帮助的融洽关系,不再是那种“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教学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立、自主地学习。 (5)课堂教学以正面鼓励为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是性格成熟的标志,拥有充分自信的学生往往比较好强,奋发向上,比一般学生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语,尽量使自己的言语、教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消除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以及学生因自身条件不足而引起的恐惧自卑心理,班上林清虾同学,柔韧性十分差,多次向老师表示像想放弃学习,我告诉她说,你一定行的。于是每节课我都有意表扬她,她练功更认真,慢慢地,她的柔韧性明显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2.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以强带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有几个人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合作能力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舞蹈教学是一种集体性教育。首先在舞蹈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我通常以强带弱,友伴学习(两人一组)进行基本功训练(如腹部训练,采用两人拉大锯,按摩师的形式)。一方面避免了基本功训练的苦役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快乐学习。还有通过两人一组学跳交谊舞,让学生掌握基本舞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而且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同学们更加活泼开朗了。 其次,在学习完一种民族舞蹈的韵律动作后,我都会让学生分组自选音乐并进行队形及动作创编。在小组合作中,初次合作有的小组也会产生矛盾,如意见不同,性格不合,等等。其实我每次都会默默地观察每组同学的表现情况。对于学生出现的矛盾,不足,我会耐心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确引导,从不训斥。让学生懂得如何与人协商合作,这样学生能在合作中显示出友爱,能在合作中相互激励,在合作中互相学习,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也逐渐形成了。 三、开展学生的立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 幼师学生将来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只有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而教师创新意识及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与塑造,所以必须把每个学生身上巨大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培养创新人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原有的知识、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一个学生无论怎样拼命学习,也不可能学完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面对这样现实,最有效的对策,就是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舞蹈动作只是舞蹈的物质材料,材料需靠人来掌握,缺乏创造素质的学生只能墨守成规,充其量是复制人的成品,但无论你复制多好,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个性特色,则你永远只是一部复印机。我们重视开发创造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是衡量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舞蹈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教师必须为培养开拓、创新的人才竭尽全力。 1.自主创编舞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亲自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其理解力和创造力。教学是教与学,学是主,教是为了学。教师只能提供条件,只是帮助促进,而不能灌输,更不能替代。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时,我改变以往舞蹈的教学方法,不让学生成为“复制机”,而是首先让学生观看舞蹈录像,了解舞蹈的风格、特点、韵律及所表现的意境,等等,其次再学习汉族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及基本动作,接着学习在基本动作演变之后的舞蹈动作,最后提供音乐,让学生分组编排学习合上音乐,并把舞蹈表现出来,为今后舞蹈创编排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商讨确定动作及队形。 2.即兴舞训练 通过即兴舞的训练,让他们辨别音乐的性质、特点,并加以启发、引导,尽量使音乐与舞蹈动作统一,避免“两张皮”现象。让他们在即兴舞中自我发挥、自我发现、自我检验,在检验中调整自我,从而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创作主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发展了。 3.舞蹈节奏训练 节奏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而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在舞蹈课上,我有意识地在日常基本功训练时,改变以往采用的基本训练的音乐(因节奏不够鲜明,难辨其性质),因为学生的节奏感不强,不能随音乐节奏合拍训练,于是我选择节奏鲜明、生动活泼的儿童歌曲作为基础功训练的伴奏音乐,使学生感受2/4、3/4、4/4拍子的强弱不同,使学生从能感知强拍达到能听辨乐曲的拍子,并随音乐节奏律动。教授新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听音乐,听出音乐的节拍,能辨别是几拍子的,从而抓住音乐的节奏和律动,最后学会按教师要求合上音乐。在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运用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在教学中,有意识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空间。如“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样?”让学生寻找答案。自己找规律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学会举一反三,思维自然变灵活、敏捷了。在舞蹈动作训练中,要求学生根据舞蹈音乐的特点,依据情感表达需要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让学生看到身体运动的本来面目,认识到动作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规则系统,促使学生发挥创造性。另外,为学生的舞蹈选择伴奏音乐或根据一段音乐进行编舞创作时,注重为舞蹈选择恰当的音乐或依据音乐的节奏特点、风格流派、民族背景等编配出适当的舞蹈动作,这也需要学生运用音乐知识,发挥音乐感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舞蹈训练当中的音乐不仅成为伴奏和单纯的背景,而且能提高学生舞蹈技巧和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舞蹈能量和创作的灵感。 舞蹈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神奇功能,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培养一代新人的重托,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社会有用人才。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如何建构适应幼师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幼师生不再害怕数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本文主要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幼师培养 数学学习 教学设计 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幼师专业的理由是认为幼儿园教师在能力上只要达到能歌善舞、能说会画的要求就可以,对于理科知识的运用,幼儿教学中根本用不到,尤其是数学。实际上,当今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说到底是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不断改革的形势,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而要对幼儿施以科学的数学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更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数学素养。 一、幼师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分析 1.当前幼师生的学习特点。 (1)幼师生的情况概述。目前,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幼师学生几乎都是女生,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从而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其次,幼师学校招收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普遍低于高中学校招收的学生,学生的数学基础可想而知。此外,受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幼师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使幼师学生摆脱“数学难,怕数学”的心理是摆在每一位幼师学校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2)幼师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由于生理、智力、非智力、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师女生囿于自己的思维方式,适应不了数学学习提出的越来越多的要求,在数学学习中困难较多。其逻辑思维易受习惯性思维(以固定和习惯的模式为主的思维方式)的束缚,因而离自然科学领域所需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差距;在解决自然科学问题时,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对具体场合的依赖性较强;在思考问题时,喜欢用个别表示一般,依赖直观形象的材料进行思维;习惯于用现成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不善于分析事物并揭示其规律,因此显现出思维具有表面性;在分析性的归纳、概括等方面的能力较弱,难以在需要高度智慧的自然科学领域里有所突破。这些智力及学习上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幼师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2.当前幼师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1)幼师生数学课堂的听课质量不高。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幼师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在上课后5分钟至下课前10分钟。在学习由逻辑推理、演译、计算等构成的数学内容时,注意力经常发生转移。 在数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积极参与型。该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学习主动性高,把课堂看作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很足;第二类,依赖型。该类型学生在学习上按部就班,对教师的讲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原因是其思维的持久性较差,他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不够坚定;第三类,流离型。该类学生在上课时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原因可能是曾多次遭受学习挫折,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自信心较弱,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甚至歧视或厌恶数学。 (2)幼师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强。 第一,学习方法有误:幼师女生受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薄弱,对问题的反应也较缓慢。在学习方法方面,受能力的局限性影响,女生比较注重基础,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却忽视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第二,数学能力薄弱:幼师生数学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幼师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较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较差。因此,要注意发挥学生的长处。 二、幼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教学时采用统一进度,势必会造成大多数学生的“负积累”。笔者通过对幼师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学”与“如何教”。根据数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课堂教学: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和相处中,教师不能固守成规、摆架子,而应该放下身份,走近他们,并与他们平等相处。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可以带着良好的心情去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也因为喜欢上了生活中的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上课产生兴趣。 2.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制定出了一套方法: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之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易于掌握和为将来打好基础的目的;另一方面,针对在每一个班中都存在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较少和较弱的现象,笔者采用了分层评价的方法,给他们以肯定,使之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减轻学习的困惑,从而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以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调动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期望效应”。 3.丰富教学手段,提升知识的趣味性。结合学生的特点,可在新课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或联系生活实际,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另外,还可结合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变教师抽象的讲述为直观演播,可以真实地再现或模拟事实情景,以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结合幼师学校的特点,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追求高难度。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笔者认为学生“上课能听懂,作业能独立完成”就可以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兴趣不高,且受到了“数学无用论”的影响,往往轻视数学学习,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技能课的学习上。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剖析,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就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学生通过独立解决问题,还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只有在正确的、先进的师生理念指引下,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充分考虑诸多教学要素,才能提高幼师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幼师素质教育论文:浅论幼师地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等等。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地理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因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思想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地理知识中去,把思想素质教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思想素质教育在幼师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理作为幼儿师范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思想教育价值,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说,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想素质教育可达到以下目的。 1.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的责任。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在加强国情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农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地协调的发展意识。 幼儿师范地理教材内容是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通过地理教学,学生能明白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认识到不能用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取得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支撑,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地理教学更要使学生明确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只能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当今世界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与外力、板块的张裂与碰撞、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资源开发与限制、人口增长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保护等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再如流星的坠落、四季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产生日食月食、雷鸣闪电、山崩海啸海市蜃楼、彗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社会上流行的所谓“2012人类大灭亡”、“闰月之年有大灾”、“彗星的出现预示国家有难”、“十字连星警示世界末日来临”等谣言,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臆造。在地理教学中可结合这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识别事物、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破除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树立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任何国家要求得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提供的机遇。诸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南极大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世界和平的实现等都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单靠一个国家和地区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国家间的协调。中国实现现代化也同样要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引进国际现代化的科技和管理方法,广泛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打破闭关锁国的思想。立足国际、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国内两种政治观、资源观、环境观,为日后参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打好思想基础。 二、思想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思想素质教育的前提。 思想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需要人来实现,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地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地理教师首先应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要融会贯通地理解教材、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当前地理信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充实地理内容;其次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最后,不仅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还要有较高的理念修养及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完成的,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深挖思想素质教育素材。例如我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我国人口有13亿多,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年轻人升学、就业也困难。学生们了解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了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看到长期的人口政策给我国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又如讲“我国的疆域”一节时,重点介绍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通过介绍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国土及丰富的资源等,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则重点强调台湾、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把现代化的一些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使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智能的条件。在教案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的教学内容,还要选择有利于思想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直观生动、形象地把一些思想素质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3)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搞一些有关环境、资源、人口、旅游等社会调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地理素质。 3.改革考试方法,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任何一次考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考试的级别越高,学生的这种感受就会越深刻。应当意识到,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考查,还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极好机会。应该通过试题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次教育。假若试题能在知识、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人生观、环境道德观及国情等方面的深刻教育,那么这样的试题,不但体现着教育者的睿智及其所付出的心血,而且试题将发挥多方面功能。通过考试如能使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振动,它的意义将是一般知识、能力考查所无法比拟的。 三、思想素质的教育的形式 由于地理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思想素质的教育又具有现实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体现地理教学活动的特色,可采用多种形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形式当然不只是老师讲授,还可以师生讨论,做试验,看录像等。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恰当地渗透资源、环境、国情内容。 2.社会实践。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观察或调查。如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要素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当地一些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为加深感受,还可要求学生写出观察记录、调查报告、保护环境建议书或小论文等。 3.专题报告。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有计划地请环保、城建、计生、环卫、乡镇企业的有关人士,以及工人、农民或学生自己,就当地或某一单位某一方面地理问题作专题报告。 4.学生活动。 班委会或团支部组织的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师可以协助班委会或团支部向学生活动渗透地理思想素质教育内容。例如,开展“世界环境日”、“地球人口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活动,“美化校园及美化家乡环境”活动,组织学生办板报,举办与相关的演讲会,成立“环保监督岗”,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当然,还可采用一些形式,如开展“我于地球”“我们的祖国”内容方面的辩论会,组织学生举办环境知识竞赛,开展“我与环境”征文活动,等等。 总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地理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学科,应主动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融思想素质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创造新的教育优势,不断强化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软件项目论文:浅析软件项目管理中人员流动风险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 风险管理 策略 监控 论文摘要:在软件项目管理中,频繁的人员流动是软件项目的一个风险,为了缓解这种风险,项目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套策略来降低人员流动,同时,还需要监控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提供风险是否正在变高或变低的指示,通过这种监控管理,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最终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 一、引言 在软件公司中,技术人员的流动性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因此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在短期内恐怕难以做到。但这个问题又一直困扰着公司的项目管理者,特别是与软件项目组人员组织相关的频繁的人员流动给软件项目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那么,认识到这种风险后,怎样来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采取主动行动,创造条件,尽量扩大风险事件的有利后果,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最终实现项目的总体目标,这是本文笔者要讨论的问题。 软件风险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及软件产品本身可能造成的伤害或损失。风险关注项目未来的发展,这意味着风险涉及选择及选择本身包含的不确定性,在软件开发过程及软件产品都要面临各种决策的选择。风险是介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状态,是处于无知和完整知识之间的状态。同时,风险将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地点等因素的改变。 一般来说,在软件项目中,存在以下一般性风险:(1)产品规模风险—与要建造或要修改的软件的总体规模相关的风险;(2)商业影响风险—与管理或市场所加诸的约束相关的风险;(3)客户相关风险—与客户的素质以及开发者和客户定期通信的能力相关的风险;(4)过程风险—与软件过程被定义的程度以及它们被开发组织所遵守的程度相关的风险;(5)技术风险—突破技术的极限极具挑战性和令人兴奋,但这也是有风险的;(6)开发环境风险—与用以建造产品的工具的可用性及质量相关的风险;(7)与人员及经验相关的风险—与参与工作的软件工程师的人数、稳定性、总体技术水平及项目经验相关的风险。 二、降低风险可采取的策略 如果软件项目组对于风险采取主动的策略,则“避免”永远是最好的目标。这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风险缓解计划来达到。在软件项目中,频繁的人员流动被标注为一个项目风险,基于以往的历史和管理经验,人员流动的概率为70 %,被预测为对于项目成本及进度有严重的影响。而软件项目中,人员的频繁流动又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为了缓解这个风险,项目管理者必须建立一个策略来降低人员流动。可采取的策略如下: 1.找出人员流动的原因。可以与项目现有人员一起探讨人员流动的原因,比如是否公司提供的工作条件不如人意、报酬偏低、竞争激烈等。找出原因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可能的范围内改善工作条件,至于报酬,不可能无限地增加,可以把工作业绩和报酬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适当控制竞争的程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2.在项目开始之前,分清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原因,采取行动以缓解那些在管理控制之下的原因,“预防”总比“救治”更主动。 3.一旦项目启动,假设会发生人员流动并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以保证当人员离开时的工作连续性。 4.对项目进行良好组织,使得每一个开发活动的信息能被广泛传播和交流,定期召开项目组工作协调会议,随时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 5.定义文档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以确保文档能被及时建立。 6.对所有工作进行详细复审,使得不止一个人熟悉该项工作。 7.对于每一个关键的技术人员都指定一个后备人员。 三、降低风险的监控因素 1.随着项目的进展,风险监控活动开始进行。项目管理者监控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提供风险是否正在变高或变低的指示。在项目组的人员管理中,应该监控下列因素:(1)项目组成员对项目压力的一般态度;(2)项目组的凝聚力;(3)项目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4)与报酬和利益相关的潜在问题;(5)在公司内及公司外工作的可能性。 2.除了监控上述因素之外,项目管理者还应该监控风险缓解步骤的效力。例如:上述风险缓解步骤要求定义“文档的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以确保文档能被及时建立”。如果有关键的人物离开了项目组,项目管理者应该仔细地监控这些文档,以保证文档内容正确,当新员工加人该项目时,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这是保证工作连续性的条件。 3.风险管理及意外事件计划假设缓解工作已经失败,风险变成了现实。继续前面的例子,假定项目正在进行中,有一些人宣布将要离开。如果按照缓解策略行事,则有后备人员可用,因为信息已经文档化,有关知识已经在项目组中广泛进行了交流。此外,项目管理者还可以暂时重新将资源调整到那些需要人的地方去,并调整项目进度,从而使新加人的成员能够赶上进度。同时,要求那些要离开的人员停止工作,进人“知识交接模式”。 总之.当对软件项目期望值很高时,一般都会进行风险分析。不过,即使进行这项工作,大多数软件管理者都是非正式地和表面地完成它。用在标识、分析、管理风险上的时间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回报:更加平稳的项目进展过程;较高的跟踪和控制项目的能力;因为周密计划而产生的信心。 四、总结 风险管理意味着危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对它进行处理,这就提高了项目成功的机会和减少了不可避免风险所产生的后果。实践经验证明,最成功的项目就是采取积极的步骤对要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风险进行管理。对任何一个软件项目,可以有最佳的期望值,但更应该要有最坏的准备,“最坏的准备”在项目管理中就是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 软件项目论文:浅谈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 软件可靠性 决策支持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在解释软件项目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分析出软件项目管理的局限性,进而说明应用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最后从软件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以及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具有多级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各个领域需要用软件系统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业务。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业,研制出了不同的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主要完成的项目管理活动分为管理活动和工程活动两类。例如:项目立项评审:评估项目立项条件是否具备,如相关部门移交资料是否齐全,客户信息是否完整,团队成员是否恰当等等;项目计划评审:评估项目计划合理性,是否与公司其他项目资源和运营目标冲突(回款):SCM(项目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系统管理和项目有关的各类文档和软件版本,确保项目的惟一性资料信息被留存,可随时追溯项目各阶段关键文档记录(例如备忘录)。工程活动包括项目要获得实质性进展必须要做的工作,例如写计划,做需求调研,写解决方案,变更项目范围,项目启动大会,项目例会,项目里程碑会议,项目紧急事件处理会议,项目备忘录,项目验证,项目培训,项目小范围试运行,项目验收报告等等都是工程活动。 软件项目管理能完成若干事情,但是,由于软件开发过程以及应用过程中,诸多因素会造成软件的不可靠性,例如:1.需求分析定义错误。如用户提出的需求不完整,用户需求的变更未及时消化,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的理解不同等等。2.设计错误。如处理的结构和算法错误,缺乏对特殊情况和错误处理的考虑等。3.编码错误。如语法错误,变量初始化错误等。4.测试错误。如数据准备错误,测试用例错误等。5、文档错误。如文档不齐全,文档相关内容不一致,文档版本不一致,缺乏完整性等。另外程序代码错误,也可以造成软件的不可靠性。程序代码一个最直观的特性是长度,另外还有算法和语句结构等,程序代码越长,结构越复杂,其可靠性越难保证。所以提高可靠性从原理上看就是要减少错误。而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 DSS)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很好的将那些微结构或无结构、不确定和零散的关联因素有机的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和定量化,给决策者以支持,减少了决策的主观性。可见,研究并开发一个软件工程项目质量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System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ject Quality,简称SEPQDSS)对于软件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是指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决策信息以及许多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减轻了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使得他们专注于最需要决策智慧和经验的工作,因此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决策的进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发现问题并形成决策目标、用概率定量地描述每个方案所产生的各种结局的可能性、决策人员对各种结局进行定量评价,一般用效用值来定量表示、综合分析各方面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准上层管理人员经常面临的结构化程度不高、说明不够充分的问题:把模型或分析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存取技术及检索技术结合起来;易于为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以交互会话的方式使用;强调对环境及用户决策方法改变的灵活性及适应性;支持但不是代替高层决策者制定决策。 决策支持系统的灵魂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一个成功的DSS应用,应该融合了优秀的管理思想,能给应用者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论。DSS中所包含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则是将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具体表现出来,从而让DSS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贯彻这种管理思想、实践这种方法论。组织整体的管理绩效因此而得到提高。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应用者必须首先整合自己的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意识,明确通过DSS将实现的管理目标,才能开始DSS的实施。 从软件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讲,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是使软件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并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预计的资金下,开发出一个高效率,质量和可靠性能够满足要求的软件。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软件功能完备(软件的需求完备),资金控制在计划之内,时间控制在计划之内,软件的效率和可靠性符合要求,人员之间能够合理协调达到最好的效率。 软件项目管理的决策具有多级性。因此,决策制定程序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决策路线层,反映了由决策任务的提出、多级决策、批准实施的全过程;第二层,决策工作层,由决策对象进入某一个部门开始,到送出这个部门截止的部门内部处理;第三层,决策分析层,指一个部门内单个决策者或决策小组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确定目标,并提出方案(设计)、评价分析及解决方案抉择和实施反馈的具体步骤。 由此可见,决策支持系统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而且有其重要价值的。 软件项目论文:浅谈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阶段收尾管理 论文关健词:软件项目管理 收尾管理阶段管理 论文摘要:在实际软件项目管理中,阶段性的收尾管理工作往往不被大家重视,其实阶段管理收尾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阶段评审,文档记录等方面来阐述软件项目管理中阶段收尾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软件产品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庞大,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软件人员的增加软件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增大,各个软件企业都意识到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软件开发活动中开始对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又所谓“IT项目管理”或“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就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的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随着软件开发规模及开发队伍的逐渐增大软件开发活动不再是像过去的几个开发人员就可解决的事情,它需要使用开发规范或开发流程控制来约束每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工作.以保证每个项目组成员按开发计划及进度准时、保质完成自己的任务。软件项目管理的各个过程主要包括二需求管理范围管理任务分解规模估算成本管理进度计划质量计划配置管理计划,风险计划文档管理团队建设,跟踪控制收尾管理项目结束。项目收尾管理作为项目结束前的最后管理工作也显得及其重要一般包括合同收尾和管理收尾两部分。合同收尾就是项目管理人员与客户对照合同一项项的核对审核是否完成了合同所要求的内容是否达到合同所提出的指标或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客户验收管理收尾就是对于项目组内部把做好的项目文档、代码、与客户交流的文件等归档保存对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有效的创新技术进行及时地总结,对外宣称项目结束转入维护期把相关的产品说明及技术文档转到维护组。 一、阶段收尾管理 软件项目结束的状态: 1.正常结束。2提前结束3延期结束4暂停。5取消(因变更或不可完成)。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面临失败。而如何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得出有益的教训.这对一个公司来说则是今后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以前会听说过这样的项目:客户验收后项目活动就随之收场,项目资料没有认真归纳总结不是束之高阁就是缺失不全但是当新项目启动时.面对新的项目问题项目组成员才发现:其实这类问题以前也遇到过,但是却无法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资料只好再投入人力、时间甚至金钱来重新经历一遍为什么相同的问题会重复出现,究其根源是因为缺少项目总结也就是说没有做好项目收尾工作。那么是不是我们只能等到项目结束或收尾时才能开始进行项目总结文档保存的工作呢:当然不是在软件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做收尾管理工作,也就是阶段收尾管理工作。 二、阶段收尾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软件项目管理中.阶段性的收尾管理过程和工作往往不被大家重视其实阶段性的收尾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收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进度管理中的里程碑每个项目都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链组成的软件项目也是如此。只有在任何一条任务链都已经优化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优化因此保证每条任务链的效率是整个项目进度完成的前提和基础.只要能保证里程碑事件的按时完成,整个项目的进度也就有了保障。那么我们在里程碑点都来做些什么呢: 在计划好的阶段管理工作中.收集项目的最新信息和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项目计划进行比较,来判定项目的阶段效率,进度是提前了还是落后了,成本是在控制中还是超支了?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客户对阶段工作结果满意么,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同时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以便近早采取纠正措施这就是阶段管理工作中的收尾管理,所以说阶段收尾管理是进度中的里程碑是整个项目进度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2沟通管理中的契机沟通是保持项目顺利进行的润滑剂。与传统项目相比软件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大的风险。参与软件项目建设的用户并不都是软件开发专家.他们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但是很少能了解软件开发的技术.随着项目工作进程的深入就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与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更显得尤为重要。软件项目是客户和用户共同面对的项目只有双方的积极参与才能促进项目的成功,而只有进行有效的项目沟通管理才能确保用户的积极参与。一个阶段的项目工作完成后与客户一起就前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客户对项目工作的满意程度及时统计、分析客户对项目的意见.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有些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签署的文件,也尽快找客户给予签字确认。当双方出现纠纷时,只有双方签字的文字记录才是最有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3收尾管理的基础。一个项目阶段的工作刚完成时项目组成员都保留着最新的阶段记录如阶段文档或最新的代码版本这个时候收集起米是非常容易的时间随着人员的变动或者项目的需求变更有些项目成员可能离开了项目组那时再去收集他们保存的文档资料就非常困难了,甚至有些记录永远也找不到了。好多大的软件开发项目跨几年的时间项目经理可能已经换了几任客户的项目主管也换了几位最后项目收尾管理时的文档收集、总结的工作,就是在阶段收尾管理的基础上来确保每个阶段的文档、资料都能按时完整地保存、归档。只有阶段管理收尾提供的数据信息越真实、越准确.才能保证在项目最终收尾时客观评定项目的绩效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文档资料才有真正借鉴的价值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好的项目经理,一定要重视进度中的里程碑事件抓住与客户沟通的契机做好项目阶段工作的总结收尾工作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呢。也就是要做好项目阶段管理收尾工作。阶段收尾管理工作是保证项目成功的重要管理手段它和项目的其他工作一样应该纳入项目计划并按计划落实。 软件项目论文:浅论系统动力学的软件项目进度管理 论文摘要:软件项目管理中存在复杂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性,特别在进度管理当中。文章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两阶段软件项目的实施过程,该模型可以对项目的完成时间进行有效的预测,同时还讨论了人员的分配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进度管理;系统动力学;预测;人员分配 为解决“软件危机”,学术界和业界将项目管理理论借鉴到软件开发中,诞生了软件项目管理。众所周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为软件项目管理主要内容。在进度管理中,一般都采用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如甘特图、关键路径法和计划评审技术,它们都建立在项目可以分解为独立的工序上,而在实际软件项目管理中,各个阶段(工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前一阶段未发现的错误会影响到后一阶段的实施,同时当后一阶段发现前一阶段有错误时需要前一阶段返工,等等如此现象很多,这种相互影响往往是非线性的,这在传统的网络图中难以表达,也超出了管理者头脑能达到的理解范围。 20世纪5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创立的系统动力学为解决动态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观点、方法与工具。 1系统动力学概述 20世纪50年代Forrester教授将计算机科学和反馈控制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等系统的研究。 20世纪纪70年代,系统动力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了解和认识人类动态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2O多年来王其藩教授等学者参与了系统动力学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工作,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动力学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应用比较少见,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讨论了时间和成本估算,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项目目标进度的设定对项目表现的影响。讨论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项目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特别是在管理项目风险动态复杂性方向的特色和优势。 系统动力学强调以闭环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这也决定了它采用反馈环路式的建模方法,即通过分析行为模式背后的反馈环路结构,改变结构中相关变量的值,了解不同策略下的不同行为模式,来完成策略的优化。 系统动力学强调反馈环路的结构关系、时间延迟、信息放大对系统行为的影响,其中结构关系表示系统各组成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时间延迟表示决策行动落后于信息的获得,信息放大表示随着流程与时间的推移,某些信息会被放大,它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会随之被放大。 2模型的建立 软件项目管理往往包括多个阶段,这些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彼此构成网络。但是两阶段间的关系是问题的基础,故以2阶段软件项目开发为例。模型基于如下假设:①每个阶段开发都存在一定的错误,这些错误一部分在本阶段被改正,一部分需要到下一阶段才能发现。②在每个阶段发现错误的机率与从事调试的人员多少有关。③上一阶段遗留的错误影响下一阶段的开发以及调试。④每个阶段的人员是固定的,开发人数多必然导致调试人数少。⑤项目的进度为第一阶段开发,调试,第二阶段开发,第一阶段返工、第二阶段调试。其中第一阶段返工与第二阶段调试是并行的。 2.1状态变量以及之间的衔接 模型中的状态变量共有5个,“毛开发量1”,“已更改项目1”,“返工项目”,“毛开发量2”,已“更改项目2”分别表示第一阶段的开发、调试、返工,第二阶段的开发,调试,其关系如图1。 只有上述5个工序都完成,该项目才算完成,图2用辅助变量“整个项目进度”表示了研究关心的项目进度情况。 2.2速率变量的设定 模型中共有5个速率变量,其设置分别为:实际开发速率1=剩余工作量影响1×开发速率1×开发人效率×开发人数1。 调试1一调试人数1×调试效率×剩余错误影响1×时间衔接1。 实际开发速率2一开发人效率×开发2×剩余工作量影响2×时间衔接2。 调试2一调试人数2×调试效率×剩余错误影响2×上阶段错误×时间衔接3返工=调试人数1×调试效率×剩余遗留错误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剩余工作量影响”、“剩余错误影响”、“剩余遗留错误影响”。这三个影响主要采用了如图3的参考模式。 其中“剩余工作量(错误)影响”说明当工作开始时工作速率比较低,当工作解决尾声时速率也比较低,中间速率最快;“剩余遗留错误影响”表示当第一阶段遗留的错误越多,第二阶段的速率越慢;这符合实际情况。 其它辅助变量的设置不再赘述,该模型的整体流图如图4所示。 3项目进度的估算 建立好模型后,通过设置常量和决策变量可以对系统进行模拟。这里令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人员都为20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预计工作量都为1000,错误率为0.2,第一阶段开发人员为10,调试人员为10,第二阶段开发人员为7,调试人员为13,模拟得到的项目进度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在整个工程160(天)完成,并且在第35(天)第一阶段初次完成开发,在70天完成调试,在125天完成第二阶段初次开发,在160天完成第一阶段的返工和第二阶段的调试。 4人员分配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从模型流图(图4)可看出,问题的决策变量是每个阶段人员的分配以及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自然会加快进度,这不需要讨论,这里主要研究人员分配,特别是第一阶段的人员分配对整个项目进度的影响。 模型假设第一阶段遗留给第二阶段的错误的多少取决于第一阶段从事调试人数,即:阶段1遗留错误一错误一(错误×调试人数1作用)。 其中“调试人数1作用”采用了“S型曲线”参考模式,表示调试人数很少时发现错误的概率小,随着人数增加发现错误概率迅速提升,到人数趋于饱和时概率趋于稳定。 在第一阶段遗留错误对第二阶段的影响上,以对第二阶段的调试工序的影响为例来说明,模型假设第二阶段的调试中能逐步发现第一阶段的遗留错误,故而交给第一阶段返工,同时第二阶段的调试继续进行,并且调试的速度受到第一阶段剩余遗留错误的影响,即:调试2一调试人数2×调试效率×剩余错误影响2×上阶段错误×时间衔接3。 图6分别模拟了总人员为20人的前提下第一阶段开发人员为5、10、15、18共四种情况对应的整个项目的进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发人员为15时进度最快,开发人员过多(18人)和过少(5人)都会导致项目进度的增加,这符合现实情况。导致这样的原理在于:当开发人员过少,则延长了开发过程;当开发人员过多,必然导致调试人员过少,虽然第一阶段的开发过程时间缩短了,但是势必增加调试过程的时间,以及增加遗留错误进而影响下一阶段的进度。故而有一个适中的人员分配方案。 5结束语 软件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有助于分析系统的变化行为,文中的模型主要分析了在总人员不变的情况下人员分配在两阶段项目管理当中的影响。由于实际当中人员可能是变动的,如除了正常的人员流动外,管理者可能通过观察项目的进度人为的调整人数。还有在实际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如人员更替、工作效率、经济资源等,同时这些因素是互相藕合的,如何更细致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准确的模拟进度管理需要深入研究。 软件项目论文:浅谈软件项目实训中的人员选择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 软件高职 项目实训 人员选择 人员管理 论文摘要 项目实训是软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结合软件高职项目实训中人员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给出实训人员选择与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总结其中的一些基本经验。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逐渐兴起,软件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一线人才,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带动整个IT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项目实训作为软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拓展还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福建省的软件高职项目实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论在项目设置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都存在不足。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管理经验,对软件高职实训中的人员管理方式和方法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 人员的选择 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但是实训工作毕竟带有一种企业模拟性质,学校注重教育公平,而企业更关注开发效率和项目成本,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此消彼长的对立面。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员选择和配置,找到既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团队开发效率的平衡点,是实训项目管理人员所急需解决的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并采用的2种较为合理的人员选择与配置方案。 1.1 T R式自由组合法这里的T指的是Test,即测试,包括技术笔试和专业面试。在两项测试之后应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量化指标,该指标应着重突出候选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团队意识,公布所有候选人员的各项量化指标。为保护学生的隐私,在公布时可以用编号取代学生的真实姓名。这里的R指的是rate,即比例。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预先设定好小组成员结构的技术等级比例,参照学生的综合得分情况,按照1:2:1的高中低3个层次分布比例较合理。这种做法既可以避免单纯比例式自由组合给学生带来的盲目性,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科学地、客观地组建起较为高效的团队,从而能够在后续阶段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效率,也为管理工作带来方便。 1.2 T R交互式人员确定法首先寻找若干名班委组成评审组,项目管理人员或教师负责领导该评审组;接着参照T R方法得出候选人员的各项评估指标和综合指标,以及小组结构比例;然后由评审小组成员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每个成员实际情况确定各小组的组成人员。将初步形成的分组名单公布告知各候选人员,征求每位成员意见,由评审小组跟持反对意见的候选成员进行当面的会议式的沟通,进行合理的调整,经此步骤之后形成最终分组名单并公布。这样做实现候选成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交互,能够把纯粹的硬性考核成绩指标转化为“考核成绩指标+交互式分析”。这样较为客观且人性化的评判方式,既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又能够吸纳学生合理的意见或看法,从而利于更科学的人员选择。 2 人员的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管理中他建议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激发他们。 在学校实训的项目组中,成员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基本能够得以满足,因此,保证成员的社会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对管理者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满足组员的社会需求就是为组员提供相互交往的时间和场所。实训项目的交流不应仅局限在小组的范畴,应鼓励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交流,条件具备的话可以组织学校跟学校间类似项目组间的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电子邮件、组建QQ群、网络会议、座谈会和技术讲座等互动方式。2)为了满足组员受尊重的需求,应该让他们感到在项目小组中受到人格上的尊重,技术长处被认可。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来说,对他们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就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方式,如针对某个技术环节开展一次技能比赛,或者开展评审会定期对项目阶段成果进行评估,对优秀团队及其成员进行表彰等。3)为满足组员自我实现的需求,应该在项目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分配给组员具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任务,这些任务不能超过学生能力的范围,同时给他们提供课外的辅导以提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附加评审内容纳入学生最终的实训综合成绩中去,给学生超越自我的动力。 3 团队的管理 3.1 增强小组凝聚力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小组是最高效的小组,小组中的成员在思想上能够形成共同的准则,在工作中能够紧密配合和协调,组员跟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学习、相互关照,从而消除隔阂,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许多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小组凝聚力的方式有许多,如给小组起个性化的名字、开展游戏或者室内或户外运动等方式增进组员间的沟通。另外,提高小组组员的责任感、诚信度以及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提供发展的空间等,都是增强小组凝聚力的有效方法。 3.2 增强小组沟通沟通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开发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适当的小组规模。在编制小组成员时应考虑到人数对沟通的影响,成员太少,沟通容易但不利于开发效率;反之,成员过多会使得沟通变得十分困难,从而使效率严重下降,因此,合理的人员安排才是关键。根据经验,一个实训小组以4~8个为宜,其中6人组最为合适。2)合理的性别比例。如果小组中的组员性别均相同,可能会导致冲突,使得沟通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在确定小组结构时应注意男女比例的控制。对于软件开发类实训项目而言,小组中的男女比例应控制在3:1左右,其中女性组员可以作为小组的协调员。3)适当的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除了领导小组工作外,还负责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受尊重的小组负责人可以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无论对自身的进步还是对整个团队的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软件项目论文:关于工作流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工作流技术而研制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文章首先描述了传统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用工作流的方法来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然后介绍了一些理论基础。文中重点阐述了系统的设计结构和所采用的一些技术,并给出了部分的具体实现方法。 论文关键词:工作流,JMS,项目管理,SPP,建模,工作流网 1前言 2O世纪7O年代以来,为了解决软机危机,改进软件过程能力,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将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应的使用软件工程方法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由于开发流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项目变化等因素,这些系统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传统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一般是由图形用户接口(GUI),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组成,用户通过GUI向应用程序发出请求,应用程序处理这些用户请求,并且访问数据库,返回用户所要求的结果。这种模型在流程稳定的时候是可以满足需要的,它的缺点在于: 1)建模过程是之前设定好的,无法改变; 2)缺乏柔性,系统开始运行之后,预先定义好的条件就无法改变了; 3)可扩展性较差,如果想要增加或者修改相应的功能,整个系统必须重新开发。 目前,对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管理系统都采用工作流技术来克服上述问题。工作流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概念。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 WFMC给出的工作流定义是: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以实现整体的业务目标。而这正适合于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基于上述的理由,我们结合江苏省十.五攻关“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项目,研究并开发了基于工作流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CMMFlow,目前已应用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管理,其效果相当良好。 2理论基础 2.1 CMMI3级精简并行过程(SPP)模型 利用工作流技术可以设计和建立一个工作流环境,在此系统中,我们使用CMMI3级精简并行过程(SPP)模型来支持软件过程实施。 SPP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概念、产品定义、产品开发、产品测试、用户验收和产品维护等6个阶段,包含项目管理、项目研发和机构支撑等3类过程、19个过程域。其中项目管理过程包含立项管理、结项管理、项目规划、项目监控、风险管理和需求管理等六个过程域;项目研发过程包含需求开发、技术预研、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系统测试、Beta测试、客户验收和项目技术评审等8个过程域;机构支撑过程包含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培训管理、外包与采购管理以及服务与维护等5个过程域。 我们把每一个过程域都看成是一个流程,其中过程域之间的关系是线性为主,并行、迭代为辅。每个过程域包含若干原子活动。通过建立活动与角色以及角色与具体用户的关联,即可建立一个可执行的业务过程模型。 2.2基于petri网的可视化建模工具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的建模工具是使用工作流网和XP—DL共用的策略,采用的是扩展的Petri网,对最终用户来说,足可视化的图形建模工具。为符合WfMC规范,工作流机装入的模型用XPDL存储,可使用XPDL和Petri网两种表示形式,验证是使用Petri网形式。 在Petri网的基础上,Aalst提出了工作流网(WF-net)的概念,其定义如下: 一个Petri网PN=(P,T,F)被称为工作流网,当且仅当它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PN有两个特殊的库所:i和0。库所i是一个起始库所,即·i= ;库所O是一个终止库所,即O·= 。 2)如果在PN中加入一个新的变迁t,使t连接库所。与i,即·t·={0),t·={i),这时所得到的PN是强连接的。 下面我们给出一个用工作流网定义工作流的简单例子,例子描述的是软件立项管理的工作流过程。 根据工作流网的基本定义,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基本组件和触发机制,对立项管理进行建模,得到如图1所示的工作流网模型。 基本流程如下:立项建议小组进行立项调查,然后进行项目构思和可行性分析,在完成之后进行立项申请,然后立项审查小组对此立项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立项。如果否决,则必须重新进行立项建议,如果同意立项,进入项目筹备阶段,流程结束。 3系统设计 3.1设计思路 整个系统构架采用B/S模式,参照J2EE框架,主要分为四层: 1)展现层:主要包含客户浏览器端和Web服务器端的applet,jsp和servlet,负责和用户交互,接收数据,显示结果等。 2)商业逻辑:用于处理展现层从用户端接受到的数据,包含了控制应用处理的所有规则,同工作流执行服务通讯,并且将展现层和数据服务层连接起来。 3)工作流执行服务:是流程运行和管理的核心组件,包括工作流机和任务表管理器。 4)数据服务:负责提供对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服务。 此外,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还采用了以下的技术: 1)J2EE框架 J2EE体系包括javaserverpages(JSP),javaSERVLET,enterprisebean,WEBsevrice等技术,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用于开发和部署多层体系结构的应用。它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使得部署在J2EE平台上的多层应用可以实现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J2EE中多数标准定义了接口,例如JNDI,JDBC等,这使得遵循这些标准的不同开发者之间的模块可以无缝地互连。 2)JMS JAVA消息服务(JMS)定义了Java中访问消息中间件的接口。JMS只是接口,并没有给予实现,实现JMS接口的消息中间件称为JMSProvider。 在JMS中,每个客户机连接到一个为发送和接收消息提供框架的消息传递程序。客户机需知晓消息格式和消息目的地。根据JMSAPI,消息传递分为两种模式,点对点和/订阅模式。 点到点消息传递方法使用下列工具,如消息队列、发送方(或消息制作者)和接收方(或消息消费者)。客户机将发向特定接收方的消息发送到唯一的队列。当接收客户机从特定队列抽取消息时,它发出确认消息,表明消息已处理。队列将保留所有消息,直至接收方收到消息或消息到期。/预订消息传递方法使用者、订户和主题的概念。客户机将消息发送到主题或内容层次结构。为了接收到消息,消息消费者必须预订此主题。因此,对于这种方法,可以将消息制作者作为者,而消息消费者则是订户。JMS供应商将多个者发来的消息分发到主题和此主题的多个订户。 点对点模式适用于使用集中式工作流机的系统,对于大规模的分布式应用,/订阅模式则相当有效,但是,在保证各个分布式工作流机的一致性问题上则稍有难度。 3.2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CMM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它主要由过程建模工具,工作流机,任务表管理器,web服务,客户端和数据库接口等组成,该系统的各功能特点是: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使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通过Http请求与Webserver交互,Websevrer再将收到的请求加以处理,判断哪些是应当丢弃的,哪些应该交由工作流执行服务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发送给工作流执行服务器。工作流机收到Webserver传送过来的数据后,会根据消息的具体内容继续执行流程或者将流程挂起或是结束流程的运行,并且更新任务表管理器的内容,在需要的时候调用相应的应用程序来完成任务的需要。在过程建模工具中建立,修改,删除的模型将通过存储过程来修改数据库中已存储的模型。 websevrer和工作流执行服务也都要通过存储过程来访问数据库。各部分的功能特点描述如图2。 1)建模工具:使用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来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过程定义,将经营过程转化为工作流引擎可以执行的形式。同时还提供对过程模型进行分析,测试的工具。 2)工作流机: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平台的核心,它是业务流程的任务调度器,从某种程度上看,工作流机也是业务资源管理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实例化及执行过程模型、为过程和活动的执行进行导航、与外部过程交互完成各项活动、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等。 3)任务表管理器:过程模型中的每个活动都被看作是一个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的任务或由用户手动执行的任务,任务表管理器负责对这些任务的监视和维护。 4)Web服务:包含了用于处理用户请求和显示结果的jsp和sevrlet,其主要工作是将客户端与工作流执行服务连接起来。 5)客户端客户端是基于浏览器方式的瘦客户端,方便管理员管理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和一般用户管理和执行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6)数据库接口:实现了底层的数据存储,包括过程定义,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相关数据,企业组织模型等工作流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的信息。 4系统的一些实现技术 4.1任务的自动分配和触发机制 可以根据模型定义自动地分配任务,当一个过程实例运行的时候,活动可以根据模型定义自动分配到指定接收者,并且,有关完成此活动所需要的数据也会传递给相应的接收者,从而提高业务过程执行效率。模型中使用角色机制,不指定具体人员,这样,人员变更不至于引起模型的变动。系统支持迟后绑定,即可以在活动运行的时刻才确定此活动由谁来完成。 流程从使能到运行的控制,采用触发机制,分为人工触发、自动触发、消息触发和时间触发。人工触发一般是用户从任务表中选取其中一项任务来完成,自动触发是一些通过程序自动执行的过程,一旦使能就被触发,消息触发是指系统外部的消息到达触发,如Email,时间触发是由定时器来触发。 4.2活动信息的统计 系统可以通过对活动信息统计,并将活动的运行状况和统计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内。通过提供有关工作量的信息,可以在建模的时候预测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在活动结束时计算任务完成情况,与初始模型进行对比,生成相应的图表以判断工作效率,辅助决策经营。除系统提供的几个基本统计模型之外,用户也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工具,自行扩展新的模型来完成工作量信息统计和生成对比图表。 结论根据软件过程管理的需求,以工作流技术为核心,J2EE技术为支撑,结合SPP模型,文章给出了一个软件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其中的一些技术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软件过程控制和度量,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软件过程模型的建立就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需要深人了解整个软件过程,并根据不同的需要修改模型来完成资源的动态配置和管理。另外,关于分布式工作流机之间的通讯和一致性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需要拟定合适的策略来实现资源优化调度。 软件项目论文:项目管理理论中关于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软件外包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目前的形势,提出基于“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在项目管理理论、CMM和ISO9000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内容。旨在通过对软件外包项目采购的选择购买、跟踪与控制、评估验收和项目后处理等过程的研究,来提高软件外包采购的项目管理水平,满足承包方对分承制方产品在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和对外包过程的有效控制,为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基本概念和背景 项目管理理论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共有九大知识领域,包括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是指需要从执行组织以外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通常把货物和服务称为产品,把买方称为业主或对应分承制方的总承包商,而卖方称为承包商、厂商或供应商。项目采购管理一般包括以下主要过程:采购计划编制,询价计划编制,询价,承包商选择,合同管理,合同收尾[ 1 ].对于软件产品,一般采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已经在市场流通的软件产品进行采购。例如,某企业想做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到数据库,那么它就可以在目前市面流行通用的几种厂家和种类的数据库中选择。例如Oracle公司的Oracle数据库,Microsoft公司的SQL Sever,IBM公司的DB2数据库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询价、签合同、安装培训等过程来购买此类产品。这种采购过程基本已经形成几套通用的解决方案,比较简单,中国企业在处理这类产品的采购时,大部分都处理的较好。个别的企业由于需求分析不清晰,培训工作不到位等原因,也会产生购买的产品不适用,或不会用的情况。另外一类软件产品采购的形式是外包采购。它是指在市场上没有出现现成的产品或者没有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产品的情况下,需要以定制的方式把项目(功能模块)承包给其他企业。例如某企业需要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项目(ERP),虽然可以购买BAAN软件,但是基于本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软件必须定制,对于各个原有孤立岛的集成软件,无法购买现成的产品,必须自己开发或外包给别的公司。 二、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意义 许多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业主、总承包商、分承制商、供应商和开发制造商等共同合作来完成。因此在任何甲方和乙方之间必不可少的涉及到部分子项目(功能模块)的采购活动。目前社会中,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谁先进行信息化改造,谁就早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获得巨额利润。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庞大的软件产品市场,促进了软件业的发展。许多项目庞大复杂、高风险并且涉及高科技信息领域,在客观上使企业需要采购和外包许多产品,包括软件产品。主观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式下,这种外包采购作为采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更为复杂的形式,在企业中更为普遍存在。企业为了在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专门从事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业务,在某个业务领域内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把一些非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的子项目和功能模块外包给有实力和优势的公司,才有利于加快项目的完工进度,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制,保证项目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高的价值。 以电信行业为例,爱立信公司2000年底宣布把手机生产的绝大部分业务外包给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专注于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业务。原因是爱立信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的销售占爱立信公司销售额的54%,利润达90%以上,占有全球的移动通信市场分额高达30%,而手机生产的投资回报率很底,甚至出现亏损情况。对于爱立信而言,手机生产“外包”是在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调整,希望通过外包生产,调整投资结构,使手机降低成本并且尽快盈利,集中精力稳定和拓展电信业的新市场。出于同样目的,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也表示将外包部分地区的手机生产业务。作为手机市场份额最大的诺基亚,在专注于手机生产业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周边产业。希望以手机业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三大公司的投资趋势,可以看出,“外包”作为一种先进的国际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正被一些大公司越来越多的采用。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限制或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将采取业务“外包”的生产方式。 就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市场来说,2000年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第一年,国内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开始运作。行业信息化改造重点将由原来的电信、金融、海关等行业转向交通、制造、医疗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由于自身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业务发展重点的原因,将会把大量的软件项目外包给软件公司。根据CCID的统计(软件可以分成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中应用软件的销售额为147亿元,占软件总市场份额的63.9%.预计到2005年,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市场销售额增长到1750亿元。届时我国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潜力可想而知。 三、软件外包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传统行业,许多工程项目的采购活动,例如机械工程项目或建筑工程项目等等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但是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工作并不象其他行业那样顺利。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引起广泛注意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发现70%的项目是因为管理不善而引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软件开发仍然很难预测,大约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商用软件通常只有9%(中小型软件公司有16%)的软件项目能够及时交付且费用并不超支。 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形式,具有高度不可测量性和高度柔性;软件企业开发能力还不太成熟,软件开发大多数还处于手工作坊方式,软件研发企业有其自身的运做方式,人为因素比重大,不好量化管理。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许多软件开发企业对于自己的项目都难以精确控制进度、质量、资源和成本,那么对于业主来说,想对外部企业(例如分承制商)保持良好控制力的难度就更大了。再加上具有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商一般集中在几个科技发达的大城市,与业主的距离远,相互的交流不方便,因此许多软件采购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都差强人意:不适用,进度超期,性能达不到标准,成本太高等等情况时有发生。 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影响到当前软件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作进度,而且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项目的整体结构、性能以及进度,意义重大。特别是当软件项目作为整体项目计划关键路径的一个环节,软件项目采购的进度直接影响整体项目的进度,并且总成本将成指数级增加。由于软件采购的情况特别复杂,涉及的学科领域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还有商业上的和观念上的,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软件项目采购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理论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目前软件外包采购管理情况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2,3]和国际标准ISO9000-3[4]中虽然对外包采购管理的流程有过论述,但是他们指出的只是外包采购管理的一般原则;虽然人们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实施标准,具有一定灵活性,但是事物的另一对立面就是操作过程不具体。这给软件产品的外包采购管理者带来具体操作上的困惑。另外PMBOK体系原则上是应用在各个行业的,缺乏针对软件领域的特点做专门的论述。ISO 9000-3系列和CMM虽然是针对软件领域的标准,但是ISO 9000-3的最大的特点是只告诉你要按规定做,不强调效果和后续改善,不强调经验积累和后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讲ISO9000注重水平的评估,不太强调提高企业成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意义不大;CMM虽然旨在强调企业的过程能力的持续改进,但是它重点强调软件的开发过程管理和产品管理,缺乏软件的分发、转交和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标准,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基于“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 本文作者在集成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 CMM,SA-CMM)和ISO9000-3中关于外包采购的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 “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旨在利用双方业务能力互补,通过共同合作完成软件外包项目,达到“双赢”的目的,促进双方业务总体能力的提高。这种“双赢”策略要求双方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关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有效结果;只能成功,不能指望依靠惩罚手段来收回采购成本,软件外包采购项目的失败对整个项目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在合作过程中,建立对分承制商关系的管理体系,作为以后合作的基础;重视开发过程的风险评估和采购项目后评估,使得双方业务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传统的外包采购中,采购方只关心分承制商产品的进度和质量,以为只要分承制商按期、按质交货,就可以圆满结束此次采购活动。有些项目尽管前期进度和质量满足合同要求,但是许多是以高投入、高负荷、高消耗等手段来保证的,这给后期带来极高的风险。在阶段评审中,如果采购方对分承制商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投入、人员负荷、资源消耗、组织结构变化等漠不关心,因此就不能及早预见风险、控制风险。很难想象,后期在费用透支、人员疲惫或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分承制商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进度。这种情况下,采购方只能要么加大投入,要么终止合同,并要求赔偿,要么延期验收等等。其副作用可想而知。而分承制商为了减少损失,根据博弈论中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原理,必然采取降低质量要求,减少投入的策略,来加快进度。结果最终还是采购方遭受损失。 六、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过程 为了保证软件外包采购项目的顺利进行,本文作者在上诉理论体系和“双赢”采购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内容,旨在为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可操作过程。 对于本采购过程,如果业主方由于行业、人员等原因,没有健全的监控部门,可以聘请具有软件监理职责的公司,或者总承包给具有一定软件工程监控能力的公司。这时的总承包公司角色相当于本文提到的采购部。 软件项目的整个外包采购过程可以分为十个工作阶段,包括总体项目需求分析和设计、子项目的需求分析、厂商选择、分承制商开发、业主阶段评估、交验测试、安装、培训、维护,后评价。 在开始外包采购之前,首先业主要完成项目的总体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承包项目的需求说明书。一般承包项目的需求分用户需求和分配需求。对于分承包商来说,业主对软件项目所提出的需求通称“用户需求”。对于业主来说,系统总体分配给软件的系统需求通称“分配需求”。如何作好子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管理,请参阅《软件需求》,详见参考文献5.然后业主把需求说明书交给采购组组织采购。采购部门收到需求说明书后,再补充质询调查表、报价指南、综合条款及条件等文件,组成采购质询技术文件发往厂商进行质询。采购部门在厂商质询的基础上,准备了厂商选择和投标估价等技术文件后,向业主送审,提请业主批准和确认所选厂商。在厂商选择和投标估价这两个文件中,采购部根据拟采购的软件对被质询的至少三家以上的供应厂商,就技术开发成熟能力、资源(包括以有的产品、硬件、软件、信息和已经过的培训)、资格和信誉、过去的合作关系、价格、提供的售后服务(包括培训和维护)、分承制方组织配置结构、与质询要求的差异等方面,经过经济技术和商业战略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其他各部门(例如系统工程组、软件工程组、质保组、财务组)审核后,列出供应厂商的优劣次序,择其优者为该项目的供应厂商。采购部一般以月为单位向业主通报软件采购情况。一般以招投标方式或内部评审的方式来确定分承制商。 分承制商在接到采购部的定货以后,就可以进行工作说明书、用户需求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开发详细计划和成本概预算、测试计划、质量控制方法、风险控制、拟采用的软件工程标准和软件生命周期等文档的制作。然后分承制商把有关的技术资料文件通过业主的采购部送给业主进行校核和批准,然后才能开始开发。 业主在接到分承制商的上述材料后,组织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质保部、财务部、采购部、法律部就上述材料中的开发项目视图和需求范围、使用或需要购买的软硬件、进度计划和成本、测试计划与案例、使用的技术和工程标准、人员配置等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文件和风险评估、控制建议书。并由采购部制定采购项目监督评估计划书。合格后,由采购部、质保部及法律人员与分承制商签署详细的软件采购子合同。如需要对软件项目投保,以此来降低风险,需要和分承制商协商后,纳入合同文件。 分承制商在签署合同后可以进行设计和开发。业主应该委派采购部监督分承制商的工作。采购部应该有计划的组织质保部、软件工程部的项目计划管理人员和配置管理人员,定期对分承制商的开发活动进度、质量、成本等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建议书。送审业主方的系统工程部、项目管理人员、分承制商的此项目的负责人。分承制方的项目负责人要对评估建议书的建议进行书面回复,并确保实施。 分承制方对所有需要采购的资源(软件、硬件、人力资源等)负责进行检验;采购部有权在任何时候对分承制商所采购的资源进行验证,使之符合所采用的规格说明书、规范、标准和其他技术文件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分承制商专款专用,建立开发环境。在这个阶段之前,采购部门和分承制商首先要确定由分承制商提供的验证建议书,并作好准备工作,提交检验用的技术文件,包括厂商说明书、设备性能数据表、配制清单、试验程序、检验技术要求。在检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均已准备妥善后,分承包商就可以向采购部并通过采购部向业主提出书面检验申请。一般分承包商可以提前三周通知采购部,由采购部提前两周以书面形式向业主提出检验申请,由业主召集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质保部组成验证组,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检验。通过检验后,分承包商进入项目开发阶段;业主进入监控和评估阶段。对于重大关键项目,业主可以派遣项目监督员短期或长期进驻分承包商单位。 由于作为外部单位,业主不便时刻监督项目的开发过程。虽然理论上需要把分承制商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项目部门来对待,纳入自己的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客观上由于分承制商与业主距离较远,人员不熟悉,各自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业主难以实时监督分承制商的开发进程和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分承制商的软件项目的各个里程碑处和分承制商一起进行检查和评估。软件项目一般可以划分成若干个里程碑(3-5个为益),分承制商需要提前一周通知采购部组织相关人员来评估。软件项目的里程碑一般指产品设计趋于稳定,中间产品定义趋于明晰,项目开发组真正了解项目实际的关键技术难度和可行的进度计划,开发活动停止,产品进入除错和稳定、随时可以的阶段,或当产品设计被删减、资源增加、进度延误的时候。在评估软件质量、进度和功能的同时,还要评估分承制商的人员工作负荷程度、风险、费用和资源消耗情况,并形成文档。由采购部送审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项目管理部和分承制商的此项目负责人。 当产品进入交验测试的时候,分承制商需要提前三周通知采购部,采购部于前两周通知业主作好交验的组织评估准备工作。这时业主组织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测试部、质保部和采购部,根据分承制商和业主在分承制商开发阶段预先共同定义、评审并批准的测试计划和验收方案进行验收测试,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各项逐个详细的测试。最后以书面的形式给出对整个软件项目的测试评估报告。并对未通过验收测试的软件产品指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和计划。分承制商交付给业主方的软件产品应当包括:源代码、软件开发计划、仿真环境、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验收测试计划、软件使用手册、软件安装手册、软件维护手册。必要的话,还包括相关培训计划。 软件采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交货,也是目前经常忽略的阶段。当所采购的软件产品以及硬件运行环境在规定的时间到达采购部时候,采购部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业主交货。业主对所交的整个软件产品清单进行验收,并事先通知采购部拆箱日期,要采购部和分承包商的代表按时到场。业主要在接到采购部交货通知后一个月内,对所检查验收的整个软件产品(包括相关的软件、硬件及其附属产品、文档、技术资料等子合同中规定的产品)出具一份交货证明,如果这些提交的软件产品没有受到损坏并与装箱清单相一致,并在业主方环境运行良好;否则出具一份书面通知,说明在某个方面此产品损坏或与装箱单不符,或在业主方提供的环境运行不良。此通知或证明应由采购部和分承制商代表签署。如果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规定分承制商负责安装和调试,则相应的过程省略。 最后业主方由采购部把所有的文档归类封存,以备后续类似项目采购的参考查询。同时采购部在两个月之内以书面形式,对分承制商的技术开发成熟能力、资源(包括以有的产品、硬件、软件、人力资源和已经过的培训)、信誉、分承制方组织配置结构,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提交后评价报告,作为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依据。对于此次采购的经验和教训,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客户关系控制、流程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采购部以文档的形式在组内讨论并保存。 七、结束语: 作为大型工程项目中的软件子项目或者部分功能模块的采购(外包),由于软件开发的固有特性(风险大,柔性强,人为因素突出,结果不宜测量等),使软件项目的外包采购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如何控制分承制商的开发进度和质量等关键因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针对具体公司和项目对采购过程有所裁剪。 软件项目论文:Project 软件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摘 要:本文介绍了Project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基本使用方法,分析了当前水利工程建 设中 Project 软件的应用情况,阐明了 Project 软件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计划;资源分配 1 Project 软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Project 是一个项目管理网络计划软件,它是基于关键路径法(CPM)和项目评审技术(PERT)两种技术,主要用于大中型项目的计划制定、评审、优化、资源合理调配和现场动态跟踪的通用的肯定型网络计划软件包。Project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项目描述和计算的方法及模型,通过这个软件生成图、表或文件。 1.1 快速地建立项目计划 建立项目计划,需要完成一份正确的网络计划图,这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设计、参数计算、核对、成图。如果需要在原方案上做些修改,就不得不重新算一遍。耗费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无法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形势。Project则能把这些工作都承担起来,能轻松愉快地完成项目计划的制定工作。如果需要修改、增删、优化,只需要把修改的地方输入给 Project,它会按新的意图重新计算,在几秒内就给出结果。而且 Project 会自动计算出关键路径,计算每个任务的时差和整个项目的开工、完工日期,告诉能否如期竣工,资源分配是否合理。 1.2 按工期管好项目中的任务 Project 把一个任务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管理,即:比较基准计划(原始计划)、当前计划、实际计划和待执行计划(剩余计划或未完成计划)。它为每个阶段的计划都设置了数据域,用户随时都可以查看。比较基准计划$原始计划’里的计划数据记录了最初制定项目计划时项目的状态情况。这个计划数据在项目调整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无论何时需要原始计划数据时都可以从这个计划数据域中得到。 当前计划是根据实际已经发生的计划和任务间的制约关系面计算出来的,它作为整个计划的重点向用户提供了极为详细的数据。例如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工期、总时差、自由时差、工作量、费用等。 实际计划是指已经开始实施,但未完成或已经全部完成的任务计划。Project 设置“实际计划”数据域,可使用户把已经完成的工作和未完成的工作区分开来。而且一旦一个任务的实际计划生效,Project 会按实际计划自动修正当前计划。并且据此计算和预测整个项目计划。 待执行计划是需要完成的剩余工作量,Project 会根据完 成情况自动计算剩余工作量。 总之,用户把采集到的项目任务完成和变动情况输入到Project 后,系统就按项目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整个项目计划的计算,确定新的关键路径,预测整个项目前景,使得项目动态跟踪就变得非常容易。 1.3 对人员设备和资金资源进行分配 Project 把在完成项目任务活动中投入的人员、机械台班设备和材料、资金等抽象化为“资源”,建立起资源库。Project根据每个任务的资源使用情况计算整个项目的资源需求曲线,自动指出“超负荷分配”发生在那些任务上,能够帮助用户自动进行资源平衡,并能自动排出每个资源承担的任务上的日程、工作量和成本表。 1.4 提供丰富图表 Project 提供了与国际上接轨的单代号网络图,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在 Project 配套的软件 “中文伴侣”中开发了双号网络图处理系统。 Project 把横道图和表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以图形方式形象地查看任务信息,又能看到具体的数据,便于理解项目。横道图上不仅可以显示出工序的关系线,而且工序信息也可直接显示在横道条的四周。 资源图是以反映资源使用状况为重点的信息,Project 为资源分析和跟踪提供了8种图形,即:资源需求曲线图、资源工作量图、资源累计工作量图、超分配工作量图、资源已经分配的百分数图、资源当前可用工作量、成本图、累计费用图。 总之,Project 提供项目各个方面信息,使项目的管理更高效有序。无论用于项目投标、项目计划的组织施工,还是对工程项目实行监理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软件。 2 Project 与山西水利建设 近年来,我省的水利事业发展良好,按国家规定逐步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使工程项目管理日趋规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已成为必然。然而,在我省大多项目管理仍延用传统的方式,依赖自己的老经验,总认为不使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工程也照样能进行下去。尽管绝大多数项目部都购买了计算机,但大多数单位使用它打字、制表,由人工画道改成“计算机画道”,计算机没能发挥出其强大优势。项目施工单位用手工编制项目计划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而且经常是工程已经开工,计划还没有做好,使计划管理总处于被动局面。然而,计算机在优化进度计划方面及时、快速、准确、便捷等特点是人工无法比拟的。针对传统管理的弊端,Project中文版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众多有实用价值的功能,以及简单且方便的解决方法,使生产计划人员能高效地处理这些变化。 在我国许多建筑单位选择了Project,在应用过程中普遍反映这个软件操作简单,更改、调整非常方便,确实体会到该系统在建筑项目计划的制定管理与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强大功 能,尝到了先进管理方式的甜头,认识到工程项目施工中开展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建筑施工行业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允许任何企业偏安于一隅,任何一个拥有关键技术的小企业,都可以在很短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区域性的大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日益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根本,而一些大的水利工程已率先引用了先进管理软件,如我省的引黄工程,利用P3作管理软件。水利水电监理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软件进行监理控制等。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应在掌握原有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进行高效管理,这应该是山西水利发展方向。当然,把计算机用于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每项目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Project作为微软的最新项目管理产品,国外项目管理的首选软件,在应用过程中,针对工程中的不同特点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但计算机用于工程项目施管理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必须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我省水利项目管理的需要,也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6 Project在工程建设中的前景展望 目前我国采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建筑施工单位还不太多,这主要是由于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些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没有建立和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应计算机管理特点的管理体制,同时也说明把计算机用于工程施工管理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项目管理科学化是大势所趋。Project软件凭借其在项目管理方面所起的显著作用,以及其操作简单,跟踪调整方便等特点,已在中国建筑市场占了一席之地,尤其是Project2000版的推出,使操作更为简单、快捷,人机界面更趋完善,功能更为强大,这必将推进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一场高科技的改革,使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个软件,国家也十分重视科技的推广,尤其是水利部,专门组织培训班,对全国水利单位人员进行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培训,这将极大地推动软件在水利行业的推广应用。据说水利部将把是否利用Project软件进行项目管理,是否有专职人员进行过Project软件培训,作为监理资质评审的条件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该软件的重视,这也将有利Project软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该软件在国内推广将展现光明光景 软件项目论文:关于软件项目管理流程分析与设计 论文摘要:针对软件项目和项目开发中的复杂性、易变性和不可预见性,研究了软件项目管理流程方法设计了软件项目运作过程的总体流程,分析了各阶段流程的进入条件、主要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 论文关键词:软件过程;软件项目管理;流程管理 1引言 长期以来,软件项目高失败率的状况一直困扰着人们,研究表明,软件项目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应用项目的复杂性;二是缺乏合格的软件项目管理人才。实践证明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是导致软件项目失控的直接原因。软件开发的风险之所以大,是由于软件过程能力低,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软件开发组织不能很好地管理其软件过程,从而使一些好的开发方法和技术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流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思想和有效工具,随着市场环境与组织模式的变化,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信息化背景下越发显示出其威力和效用。流程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更体现了现代管理的思想。流程管理的重点是:理清和管理好所有主、支流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互协调发挥应有的作用。流程管理增加了部门的透明度,管理的对象不是“部门”和“部门员工”的概念,而是以工序流程为管理对象,注重流程中每一个过程和效率以及和上下游工序的关系,管理重点在于整体流程的完整性和顺畅性。目前,流程管理技术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重视。 运用流程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软件项日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变软件过程管理混乱的局面首先埘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规范化的定义;其次,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有的活动过程均按照流程所规定的活动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来执行,这样可以使得所有的活动有序和可控;第三,通过明确运作流程,使项目组人员迅速融入项目和开发过程中;第四,关注每个过程的“结果”,使软件项目的所有工作产品均能得到有效的保存,保证了软件产品完整性。 2流程的概念及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流程是由活动组成的。基本活动是由个人或团体来完成的,它不需要进行其他的基本活动的转化。流程的各个活动之间有着特定的流向,它包含着明确的起始活动与终止活动,因此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结构上来看,流程有四个基本的构成因素:活动、活动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和活动的承担者。流程与“一系列的活动或事件”,“结果”等概念密切相关。流程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技术,更体现了现代管理的思想,原有的以控制、塔式组织为基础的职能行政管理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于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管理的发展沿着分工理论运行了上百年后,现在又重新回归到整合与系统。 软件项目生命周期的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是各种各样的流程活动:软件项目的计划编制、系统分析、慨要设计、详细设计、程序编码、测试与维护等活动过程都是一种流程活动:制定软件项目管理流程,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制定的流程能引导项目逐步走向成功; 2)制定的流程能适用软件开发过程; 3)制定的流程能指导项目开发活动.有利于对项日开发活动的管理; 4)制定的流程能以苴观的流程图表示.能使项目组成员清楚的知道软件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和相互之间关系; 5)流程中的起始活动条件、终止活动条件明确、规范便于控制: 6)流程中的工作产品定义明确、可度趟,评价标准和方法具体、可操作 3软件项目管理总体流程设计 在软件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不仪要努力实现项目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等目际,还必须协调整个项目过程,以满足项目参与者及其他利益柑关者的需要和期望;随着软件规模和所涉及的领域不断地扩大,软件项目的管理越来越困难,纵观所有失败的软件项目.基本原因是不能管理其软件过程,在无纪律的、混乱的项目状态下,组织不可能从较好的方法和工具中获益。严谨的软件过程控制管理不仅可以在每个阶段回顾和纠正项目的偏差.别软件项目的风险甚至果断中止项目。且可以将人才流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要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必须明确软件项目管理流程。 软件项目管理总体流程设计为项目搜寻、立项、售前合同生成和合同执行等5个主要阶段,分别以Pl、P2、P3、P4、P5表示;同时设计了立项完成、合同签定、功能定义、软件开发、项目验收等5个里程碑,分别以TM1、TM2、TM3、TM4、TM5表示,如图l所示。在这些流程中,合同执行流程是软件项目管理的核心,其主要过程有:产品定义、软件开发、测试执行、内部验收、项目实施与验收、项目维护. 4软件项目管理总体流程分析 4.1项目搜寻 项目搜寻是项目立项的基础,项目搜寻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市场信息收集,用户需求跟踪,对潜存的项目进行分析和筛选。 4.2项目立项 立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认立项的理由,提出立项建议,提供合适的资金和资源,使立项建议成为正式项目。 4.3项目售前 售前阶段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合同的签定结束,主要工作有:制定与客户的交流计划,详细了解客户的背景资料,了解客户启动项目的缘由、目的和期望,编制项目方案建议书,准备合同蓝本。 4.4合同生成 合同生成阶段的主要工作有:项目方案的评估与确定技术合同、商务合同的商定、评估与签署。 4.5合同执行 合同执行是软件项目管理流程的重点,可分为软件开发、测试执行;内部验收、项目验收、系统维护等五个基本工作过程。 4.5.1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阶段分为:需求调研、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单元测试等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管理: 1)制定项目计划。软件项目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他计划,以指导项目执行和控制的可操作文件。它体现了对客户需求的理解,是开展项日活动的基础,也是软件项目跟踪与监控的依据。 2)确定开发过程。根据软件项目和项目组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个稳定、可控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并按照该过程来进行软件开发 3)加强过程控制一过程控制主要包括过程管理、变更控制和配置管理,、 4.5.2测试与执行 项目测试的目的是俭查系统是否符合项目合同与任务书规定的要求、项目测试分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主要进行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一效率测试、用户界面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可靠性测试、安装/反安装测试等测试过程在模拟运行环境中进行。 4.5.3内部验收 项目完成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后进行项目内部验收.主要有三个步骤:①文档准备。项目经删提交内部验收计划、项目开发总结报告、产品清单:财务主管提交项目财务预算报告。②内部验收测试。内部验收测试的测试内容与方法虽然与系统测试基本相同.但应站在用户验收的角度进行,因为它是试运行的基础。通过这一步。为用户验收作充分的准备。③内部评审。对提交的所有文档及测试结果进行内部评审,完成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4,5,4项目试运行与验收 试运行与用户验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所有的工作产品得到用户的确认。主要工作有:①验收前的准备。项目经理负责检查产品的完整性。包括文卡当、介质和中间产品等,以确保现场实施的成功;负责应用软件的现场安装调试,完成安装调试总结报告;负责制定用户验收计划,并得到客户的确认。②用户进行验收测试和系统试运行,进行文档和系统的移交。③用户确认。项目经理负责与客户协测,协助用户进行项目验收,形成用户验收报告。 4 5.5项目维护 软件系统的维护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纠错性维护,由于前期的测试不可能暴露软件系统中所有潜在的和隐含的错误,诊断和改正这些错误的过程为纠错性维护。另一类是完善性维护,在软件正常使用过程中,用户还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为了满足用户新的需求而增加软件功能的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如果需求变更很大,那完善性维护将转变为软件新版本的开发。系统维护的宗旨就是提高客户对软件产品的满意度。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是系统维护的根本目的。 4.6软件项目管理的里程碑 项目的考核与评审是软件项目管理流程控制的基础,我们在整个流程中设定五个基线,即确定五个里程碑,它们分别是TM1:立项完成;TM2:合同签订;TM3:产品功能定义完成;TM4:软件开发完成;TM5:验收通过。 如图1所示。各阶段的主要的进入条件和相应的工作结果是里程碑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志。 5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软件项目管理总体流程及相关技术已成功运用在软件项目的研发和管理中。通过将流程管理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中,以设定软件项目总体流程为主线,确定每个阶段的主要流程和里程碑,并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一系列的模板和表格进行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使软件项目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实践证明,针对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软件项目运作流程,定义软件工作产品,明确各阶段的进入条件和退出条件,进行有效的流程控制与管理,大大的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项目的成功率。 软件项目论文:关于工作流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工作流技术而研制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文章首先描述了传统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用工作流的方法来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然后介绍了一些理论基础。文中重点阐述了系统的设计结构和所采用的一些技术,并给出了部分的具体实现方法。 论文关键词:工作流,JMS,项目管理,SPP,建模,工作流网 1前言 2O世纪7O年代以来,为了解决软机危机,改进软件过程能力,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将系统化的、规范化的、可度量的方法用于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应的使用软件工程方法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由于开发流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项目变化等因素,这些系统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传统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一般是由图形用户接口(GUI),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组成,用户通过GUI向应用程序发出请求,应用程序处理这些用户请求,并且访问数据库,返回用户所要求的结果。这种模型在流程稳定的时候是可以满足需要的,它的缺点在于: 1)建模过程是之前设定好的,无法改变; 2)缺乏柔性,系统开始运行之后,预先定义好的条件就无法改变了; 3)可扩展性较差,如果想要增加或者修改相应的功能,整个系统必须重新开发。 目前,对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很多管理系统都采用工作流技术来克服上述问题。工作流起源于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它是针对日常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而提出的概念。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 WFMC给出的工作流定义是: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以实现整体的业务目标。而这正适合于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基于上述的理由,我们结合江苏省十.五攻关“工作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项目,研究并开发了基于工作流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CMMFlow,目前已应用于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管理,其效果相当良好。 2理论基础 2.1 CMMI3级精简并行过程(SPP)模型 利用工作流技术可以设计和建立一个工作流环境,在此系统中,我们使用CMMI3级精简并行过程(SPP)模型来支持软件过程实施。 SPP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产品概念、产品定义、产品开发、产品测试、用户验收和产品维护等6个阶段,包含项目管理、项目研发和机构支撑等3类过程、19个过程域。其中项目管理过程包含立项管理、结项管理、项目规划、项目监控、风险管理和需求管理等六个过程域;项目研发过程包含需求开发、技术预研、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系统测试、Beta测试、客户验收和项目技术评审等8个过程域;机构支撑过程包含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培训管理、外包与采购管理以及服务与维护等5个过程域。 我们把每一个过程域都看成是一个流程,其中过程域之间的关系是线性为主,并行、迭代为辅。每个过程域包含若干原子活动。通过建立活动与角色以及角色与具体用户的关联,即可建立一个可执行的业务过程模型。 2.2基于petri网的可视化建模工具 在这个系统中,我们的建模工具是使用工作流网和XP—DL共用的策略,采用的是扩展的Petri网,对最终用户来说,足可视化的图形建模工具。为符合WfMC规范,工作流机装入的模型用XPDL存储,可使用XPDL和Petri网两种表示形式,验证是使用Petri网形式。 在Petri网的基础上,Aalst提出了工作流网(WF-net)的概念,其定义如下: 一个Petri网PN=(P,T,F)被称为工作流网,当且仅当它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1)PN有两个特殊的库所:i和0。库所i是一个起始库所,即·i= ;库所O是一个终止库所,即O·= 。 2)如果在PN中加入一个新的变迁t,使t连接库所。与i,即·t·={0),t·={i),这时所得到的PN是强连接的。 下面我们给出一个用工作流网定义工作流的简单例子,例子描述的是软件立项管理的工作流过程。 根据工作流网的基本定义,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基本组件和触发机制,对立项管理进行建模,得到如图1所示的工作流网模型。 基本流程如下:立项建议小组进行立项调查,然后进行项目构思和可行性分析,在完成之后进行立项申请,然后立项审查小组对此立项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同意立项。如果否决,则必须重新进行立项建议,如果同意立项,进入项目筹备阶段,流程结束。 3系统设计 3.1设计思路 整个系统构架采用B/S模式,参照J2EE框架,主要分为四层: 1)展现层:主要包含客户浏览器端和Web服务器端的applet,jsp和servlet,负责和用户交互,接收数据,显示结果等。 2)商业逻辑:用于处理展现层从用户端接受到的数据,包含了控制应用处理的所有规则,同工作流执行服务通讯,并且将展现层和数据服务层连接起来。 3)工作流执行服务:是流程运行和管理的核心组件,包括工作流机和任务表管理器。 4)数据服务:负责提供对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服务。 此外,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还采用了以下的技术: 1)J2EE框架 J2EE体系包括javaserverpages(JSP),javaSERVLET,enterprisebean,WEBsevrice等技术,提供了一个企业级的计算模型和运行环境用于开发和部署多层体系结构的应用。它通过提供企业计算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使得部署在J2EE平台上的多层应用可以实现高可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J2EE中多数标准定义了接口,例如JNDI,JDBC等,这使得遵循这些标准的不同开发者之间的模块可以无缝地互连。 2)JMS JAVA消息服务(JMS)定义了Java中访问消息中间件的接口。JMS只是接口,并没有给予实现,实现JMS接口的消息中间件称为JMSProvider。 在JMS中,每个客户机连接到一个为发送和接收消息提供框架的消息传递程序。客户机需知晓消息格式和消息目的地。根据JMSAPI,消息传递分为两种模式,点对点和/订阅模式。 点到点消息传递方法使用下列工具,如消息队列、发送方(或消息制作者)和接收方(或消息消费者)。客户机将发向特定接收方的消息发送到唯一的队列。当接收客户机从特定队列抽取消息时,它发出确认消息,表明消息已处理。队列将保留所有消息,直至接收方收到消息或消息到期。/预订消息传递方法使用者、订户和主题的概念。客户机将消息发送到主题或内容层次结构。为了接收到消息,消息消费者必须预订此主题。因此,对于这种方法,可以将消息制作者作为者,而消息消费者则是订户。JMS供应商将多个者发来的消息分发到主题和此主题的多个订户。 点对点模式适用于使用集中式工作流机的系统,对于大规模的分布式应用,/订阅模式则相当有效,但是,在保证各个分布式工作流机的一致性问题上则稍有难度。 3.2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CMM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它主要由过程建模工具,工作流机,任务表管理器,web服务,客户端和数据库接口等组成,该系统的各功能特点是: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使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通过Http请求与Webserver交互,Websevrer再将收到的请求加以处理,判断哪些是应当丢弃的,哪些应该交由工作流执行服务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发送给工作流执行服务器。工作流机收到Webserver传送过来的数据后,会根据消息的具体内容继续执行流程或者将流程挂起或是结束流程的运行,并且更新任务表管理器的内容,在需要的时候调用相应的应用程序来完成任务的需要。在过程建模工具中建立,修改,删除的模型将通过存储过程来修改数据库中已存储的模型。 websevrer和工作流执行服务也都要通过存储过程来访问数据库。各部分的功能特点描述如图2。 1)建模工具:使用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来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过程定义,将经营过程转化为工作流引擎可以执行的形式。同时还提供对过程模型进行分析,测试的工具。 2)工作流机:工作流引擎是工作流平台的核心,它是业务流程的任务调度器,从某种程度上看,工作流机也是业务资源管理器。它的主要作用是实例化及执行过程模型、为过程和活动的执行进行导航、与外部过程交互完成各项活动、维护工作流控制数据和工作流相关数据等。 3)任务表管理器:过程模型中的每个活动都被看作是一个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的任务或由用户手动执行的任务,任务表管理器负责对这些任务的监视和维护。 4)Web服务:包含了用于处理用户请求和显示结果的jsp和sevrlet,其主要工作是将客户端与工作流执行服务连接起来。 5)客户端客户端是基于浏览器方式的瘦客户端,方便管理员管理整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和一般用户管理和执行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6)数据库接口:实现了底层的数据存储,包括过程定义,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相关数据,企业组织模型等工作流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的信息。 4系统的一些实现技术 4.1任务的自动分配和触发机制 可以根据模型定义自动地分配任务,当一个过程实例运行的时候,活动可以根据模型定义自动分配到指定接收者,并且,有关完成此活动所需要的数据也会传递给相应的接收者,从而提高业务过程执行效率。模型中使用角色机制,不指定具体人员,这样,人员变更不至于引起模型的变动。系统支持迟后绑定,即可以在活动运行的时刻才确定此活动由谁来完成。 流程从使能到运行的控制,采用触发机制,分为人工触发、自动触发、消息触发和时间触发。人工触发一般是用户从任务表中选取其中一项任务来完成,自动触发是一些通过程序自动执行的过程,一旦使能就被触发,消息触发是指系统外部的消息到达触发,如Email,时间触发是由定时器来触发。 4.2活动信息的统计 系统可以通过对活动信息统计,并将活动的运行状况和统计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内。通过提供有关工作量的信息,可以在建模的时候预测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在活动结束时计算任务完成情况,与初始模型进行对比,生成相应的图表以判断工作效率,辅助决策经营。除系统提供的几个基本统计模型之外,用户也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工具,自行扩展新的模型来完成工作量信息统计和生成对比图表。 结论根据软件过程管理的需求,以工作流技术为核心,J2EE技术为支撑,结合SPP模型,文章给出了一个软件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其中的一些技术实现。但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软件过程控制和度量,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软件过程模型的建立就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需要深人了解整个软件过程,并根据不同的需要修改模型来完成资源的动态配置和管理。另外,关于分布式工作流机之间的通讯和一致性问题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需要拟定合适的策略来实现资源优化调度。 软件项目论文:应用P3软件为建设项目管理服务 摘要:三峡工程是一举世嘱目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管理的任务其中包括进度控制的任务极其艰巨。业主单位确定应用P3软件作为进度控制的辅助工具已近五年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笔者有幸从93~96年,涉及此方面的工作,对合理地应...... 关键词:P3 建设项目 管理 服务 三峡工程是一举世嘱目的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管理的任务其中包括进度控制的任务极其艰巨。业主单位确定应用P3软件作为进度控制的辅助工具已近五年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笔者有幸从93~96年,涉及此方面的工作,对合理地应用P3强大的功能为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进度控制服务,提一点自己的看法。现分述如下,作为抛砖引玉供有关部门参考。 1 统一规定网络进度计划的表达形式 三峡工程因其规模宏大,需要采用分项直接承发包制,业主将与多个独立的承包商建立合同关系,如果承包商们在进度计划表达形式上不统一,各自采用他们习惯的表达形式,对单个合同可能是可行的,但对整个三峡工程的进度控制而言,将产生混乱的而导致无法进行。 网络计划的类型有肯定型、非肯定型,随机型、循环型等。在土建行业大多采用称作关键线路法的肯定型计划网络。而该类型计划网络以其表达形式来分有:双代号、单代号、与单代号搭接网络等表达形式。从业主与监理方使用的网络计划大多是控制性进度网络,以及考虑到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程度与P3软件所能支持网络计划的类型而言,以采用单代号搭接网络最合适。由于它表达相同的计划对象时,可以具有网络的规模最小,表达最为简洁的好处。因为它可免除用其肯定型计划网络时,为了表达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而需要增加虚活动和要把完整的须加细分的敝端。关于规定统一用搭接网络的建议,必须取得建设各方的共识,并共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把进度管理,纳入统一的、可操作的进度控制模型之内。 2 分析管理环境,合理确定进度计划网络整体结构 进度计划网络的整体结构是指进度网络系统中整个局部网络之间联系方式不同划分结构类型。 在选择进度计划网络的整体结构形式的时候,必须根据建设项目特点与管理模式出发予以考虑。从三峡工程业已招标发包的合同看,有的一个合同包含了若干个单项工程(如右岸一期工程合同);有的则一个扩大单位工程包含了若干项合同,如永久船闸工程。因此,业主项目与监理单位均处在多个合同管理环境下工作。这大大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与工程协调工作量。我们在确定网络计划整体结构时,都要与上述多项目管理环境相适应,并充分利用P3软件所能提供的功能为前提。 关于进度计划网络的整体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级网络,如以三级网络为例,其示意图见图1。 图1 多级网络示意图 个工作(或称活动)。因此,分解的详细程度会直接影响网络计划中活动数目。过于详细,则增大网络图的图幅,不利于阅读与管理;分解得过粗,则对进度控制缺乏必要的指导作用。WBS分解的详细程度应考虑如下因素: (1)WBS分解的详细程度要与计划进度的功用相协调,业主方的计划进度主要用于进度控制,宜粗些。通常分解到分部工程(最多到分项工程)的层次即可;对承包商实施性的进度计划所需的CWBS,可由承包商对其合同范围工程,在业主方WBS框架基础上根据需要,再自行细分; (2)WBS的框架结构,要兼顾工程分标的具体要求。如永久五级船闸输水工程,宜将其再分成上游输水工程与下游输水工程,以避免出现一个分解单元跨两个合同的情况; (3)分解的详细程度,对整个工程各部份要做到基本一致,以便能正确确定网络计划中各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4)WBS分解的详细程度应使之对应的活动,在施工现场较易识别,有利于进度检查与进度控制工作。 总之,WBS分解结构应有利于建设项目进度控制与其他项目管理的需要。 3.2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分解结构(OBS) 为使项目管理机构管辖范围清晰、职责分明,常用组织分解结构描述业主方管理机构的设置。并把它与WBS终层次的分解单元对应起来,即把WBS垂直树与OBS水平树按项目管理组织的管辖范围,得出对应的交叉点,以明确其责任主体。OBS的详细程度可分至具体责任人。 3.3 建立为项目管理服务和方便P3应用的代码体系 设计出一好的代码体系与代码方案对于项目管理及相关软件高效应用至关重要,它可使诸如统计、分类、校对、查询、计划的整合、计划的拆分、数据组织、过滤等工作变得简单方便。由于限于文章篇幅仅列项说明如下: (1)为拟订好WBS框架,建立统一的工程分解结构代码符与词典。并在最高层主网上输入,以便为各层主、子网所共亨。 (2)为拟定好OBS框架,建立统一的组织分解结构代码符与词典,并在最高层主网上输入,以便为各层主、子网所共亨。 (3)依照三峡工程分标设计,统一规定合同代号,并建立词典。 (4)约定各标合同项目活动代码,在单代号搭接网络模型下,活动代码为网络中节点代码,从活动代码易于做到唯一性的易于阅读网络图,建议活动代码的前两位为字母型(与合同代号一致),后4位为数字型混合码为宜。后4位阿拉伯数字均以0、5数字结尾,以便为以后网络中增加活动留地。 (5)约定活动分类码 活动分类码实质上是把某些特性用活动分类码的形式加以识别。P3可为活动提供20个分类码,这些活动分类码可以识别诸如:活动属何种工程;活动所在的工程部位、高程;活动的承包单位;活动的监理单位;活动的业主管理单位;施工活动还是管理性质活动;以及想要识别的其它特性。业主方统一建立活动分类码(包括代码结构、码值与词典)供参与工程建设的有关单位所共亨。 (6)制定统一资源类别代码 制定统一资源类别代码的结构、码值与词典,资源包括:资金、劳力、各种材料、各种专用施工设备等。制定统一资源类别代码,使各承包商以统一的代码把资金、劳力、各种材料、各种专用施工设备的需要量载入网络之中,不仅为承包商编制施工资源、配置计划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业主方通过主~子网络结构汇总各种资源的总量及其在时间上的分配提供方便。为业主的材料、设备的采购与供应,资金筹措,施工现场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持。为了减少这方面的工作量,可仅对业主关心的资源进行,对承包商关心的资源可在其子网络上自行定义。 4 制定运行规则,避免混乱发生 业主与多个承包商建立工程施工合同关系,共同为项目进度目标的实现各自承担其相应的义务情况下,按照一定的准则,规定各方运行规则,是避免发生混乱所必须的,尤其是应用P3采用多层二阶主~子网络非直接传递结构模型时,尤为必要。其运行规则的内容概述如下: (1)有关各方均应采用为业主方制定的代码结构、码值(符)、词典。最好在最高层主网上输入,以便为各层主、子网所共亨。 (2)为使在主~子网结构内运算协调,在运行进度计划调整、更新时,必须确定相同的更新日期。所有的子网应使用相同的数据日期,以避免冲突与混乱;如果相同的数据日期不可能,应在主网更新、调整,使其数据日期在主~子网上同步; (3)进度计划调整、更新的数据日期,可统一规定在月支付后的某一天为宜; (4)承包商在其子网上调整、更新进度计划(增、删活动、调整活动时间、改变活动逻辑关系等),必须在其子网络拷贝版上进行,然后交监理审批,经批准后才能作为正式的子网络,并将原子网络备份(存档)以便恢复或查询; (5)经(4)所述步骤后,统一建立从合同到整个建设项目各层次的目标进度网络,为事后的进度评价建立基准; (6)各承包商对各自的进度进行评价时,均以经监理、业主审核确定的实际完成的工程质量为基础进行,使进度评价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7)当在主网上增加不属于子网络的活动或里程碑日期时,应为主网络定义一个前两个字符的可与子网络活动相区别的活动代码符; (8)业主、监理方为维护进度计划系统的安全,还应建立如下规定: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主网络与子网络的权限,及子网对主网络存取、访问的权限;用于所有子网络工作日历;用于调度/平衡计算如何选项的规定;资源、费用计算单位和小数点位数等。 5 扩大软件使用范围,发挥更大的作用 把P3软件作为项目进度控制的辅助工具,可发挥如下作用: (1)编制与优化项目总进度计划与标段工程进度计划,按需对进度计划作出适时调整与更新;输出各种图表; (2)计算时间参数,找出关键线路与关键活动; (3)对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作对比,得出偏差,评价实际进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际进度对计划进度的跟踪; (4)汇总包括资金、材料、劳力、专用施工设备需用量计划及其在时间上的分布,为项目资源供应提供信息支持; (5)在上述基础上,为制定中、短期进度计划提供方便和依据。 笔者认为,还可以在以下方面扩大使用范围,以充分发挥其P3功能: (1)在合同管理方面,用于分析承包商提出的工期索赔要求与确定其索赔期限; (2)为业主、监理在处理不同标段合同之间在进度上发生冲突时,提供最优调度的分析工具。即当不同标段间平行作业的活动会损害工程施工质量或危及安全时,可依据对项目目标实现最佳的原则,确定活动作业顺序,而主~子网络结构模型是最合适的分析模型; (3)建立费用帐目把工程概算价格、合同价格、实际支出价格等载入网络计划之中,结合本国国情运用赢得值分析技术,还可在项目投资控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6 结束语 笔者所要阐明的是把P3软件作为项目进度控制的辅助工具,决不是仅涉及软件操作等纯技术性的问题。从业主方角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从组织性质工作入手,做好上面所述及的工作。在统一组织、指挥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软件功能,为项目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犹如交响乐团在高水平乐队指挥下才奏出美妙动听的乐章一样。笔者曾对大型建设项目使用P3软件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查,凡使用情况不理想的其症结所在大多在于此。这是要引以为戒的。也是笔者写此文的用意之所在。 软件项目论文:项目管理理论中关于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探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软件外包采购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目前的形势,提出基于“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在项目管理理论、CMM和ISO9000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内容。旨在通过对软件外包项目采购的选择购买、跟踪与控制、评估验收和项目后处理等过程的研究,来提高软件外包采购的项目管理水平,满足承包方对分承制方产品在质量、进度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和对外包过程的有效控制,为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基本概念和背景 项目管理理论是一门综合多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共有九大知识领域,包括项目集成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项目采购管理是指需要从执行组织以外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过程。通常把货物和服务称为产品,把买方称为业主或对应分承制方的总承包商,而卖方称为承包商、厂商或供应商。项目采购管理一般包括以下主要过程:采购计划编制,询价计划编制,询价,承包商选择,合同管理,合同收尾[ 1 ].对于软件产品,一般采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已经在市场流通的软件产品进行采购。例如,某企业想做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到数据库,那么它就可以在目前市面流行通用的几种厂家和种类的数据库中选择。例如Oracle公司的Oracle数据库,Microsoft公司的SQL Sever,IBM公司的DB2数据库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询价、签合同、安装培训等过程来购买此类产品。这种采购过程基本已经形成几套通用的解决方案,比较简单,中国企业在处理这类产品的采购时,大部分都处理的较好。个别的企业由于需求分析不清晰,培训工作不到位等原因,也会产生购买的产品不适用,或不会用的情况。另外一类软件产品采购的形式是外包采购。它是指在市场上没有出现现成的产品或者没有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产品的情况下,需要以定制的方式把项目(功能模块)承包给其他企业。例如某企业需要实施企业资源计划项目(ERP),虽然可以购买BAAN软件,但是基于本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软件必须定制,对于各个原有孤立岛的集成软件,无法购买现成的产品,必须自己开发或外包给别的公司。 二、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的意义 许多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业主、总承包商、分承制商、供应商和开发制造商等共同合作来完成。因此在任何甲方和乙方之间必不可少的涉及到部分子项目(功能模块)的采购活动。目前社会中,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谁先进行信息化改造,谁就早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获得巨额利润。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庞大的软件产品市场,促进了软件业的发展。许多项目庞大复杂、高风险并且涉及高科技信息领域,在客观上使企业需要采购和外包许多产品,包括软件产品。主观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式下,这种外包采购作为采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更为复杂的形式,在企业中更为普遍存在。企业为了在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专门从事某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业务,在某个业务领域内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把企业内部的智能和资源集中在那些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活动上;把一些非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的子项目和功能模块外包给有实力和优势的公司,才有利于加快项目的完工进度,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制,保证项目质量,降低成本,创造更高的价值。 以电信行业为例,爱立信公司2000年底宣布把手机生产的绝大部分业务外包给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专注于移动通信网络设备业务。原因是爱立信的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的销售占爱立信公司销售额的54%,利润达90%以上,占有全球的移动通信市场分额高达30%,而手机生产的投资回报率很底,甚至出现亏损情况。对于爱立信而言,手机生产“外包”是在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调整,希望通过外包生产,调整投资结构,使手机降低成本并且尽快盈利,集中精力稳定和拓展电信业的新市场。出于同样目的,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也表示将外包部分地区的手机生产业务。作为手机市场份额最大的诺基亚,在专注于手机生产业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周边产业。希望以手机业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三大公司的投资趋势,可以看出,“外包”作为一种先进的国际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正被一些大公司越来越多的采用。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限制或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将采取业务“外包”的生产方式。 就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市场来说,2000年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第一年,国内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开始运作。行业信息化改造重点将由原来的电信、金融、海关等行业转向交通、制造、医疗等传统行业。这些行业由于自身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业务发展重点的原因,将会把大量的软件项目外包给软件公司。根据CCID的统计(软件可以分成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中应用软件的销售额为147亿元,占软件总市场份额的63.9%.预计到2005年,计算机信息服务和软件市场销售额增长到1750亿元。届时我国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潜力可想而知。 三、软件外包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传统行业,许多工程项目的采购活动,例如机械工程项目或建筑工程项目等等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和标准。但是软件项目的外包管理工作并不象其他行业那样顺利。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引起广泛注意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发现70%的项目是因为管理不善而引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软件开发仍然很难预测,大约只有10%的项目能够在预定的费用和进度下交付。商用软件通常只有9%(中小型软件公司有16%)的软件项目能够及时交付且费用并不超支。 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产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形式,具有高度不可测量性和高度柔性;软件企业开发能力还不太成熟,软件开发大多数还处于手工作坊方式,软件研发企业有其自身的运做方式,人为因素比重大,不好量化管理。由于不确定因素太多,许多软件开发企业对于自己的项目都难以精确控制进度、质量、资源和成本,那么对于业主来说,想对外部企业(例如分承制商)保持良好控制力的难度就更大了。再加上具有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商一般集中在几个科技发达的大城市,与业主的距离远,相互的交流不方便,因此许多软件采购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都差强人意:不适用,进度超期,性能达不到标准,成本太高等等情况时有发生。 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影响到当前软件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作进度,而且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项目的整体结构、性能以及进度,意义重大。特别是当软件项目作为整体项目计划关键路径的一个环节,软件项目采购的进度直接影响整体项目的进度,并且总成本将成指数级增加。由于软件采购的情况特别复杂,涉及的学科领域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还有商业上的和观念上的,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软件项目采购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理论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目前软件外包采购管理情况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1]、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2,3]和国际标准ISO9000-3[4]中虽然对外包采购管理的流程有过论述,但是他们指出的只是外包采购管理的一般原则;虽然人们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实施标准,具有一定灵活性,但是事物的另一对立面就是操作过程不具体。这给软件产品的外包采购管理者带来具体操作上的困惑。另外PMBOK体系原则上是应用在各个行业的,缺乏针对软件领域的特点做专门的论述。ISO 9000-3系列和CMM虽然是针对软件领域的标准,但是ISO 9000-3的最大的特点是只告诉你要按规定做,不强调效果和后续改善,不强调经验积累和后评估。从这个意义上讲ISO9000注重水平的评估,不太强调提高企业成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意义不大;CMM虽然旨在强调企业的过程能力的持续改进,但是它重点强调软件的开发过程管理和产品管理,缺乏软件的分发、转交和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标准,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五、基于“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 本文作者在集成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 CMM,SA-CMM)和ISO9000-3中关于外包采购的宗旨的基础上提出“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 “双赢”策略的软件外包采购思想旨在利用双方业务能力互补,通过共同合作完成软件外包项目,达到“双赢”的目的,促进双方业务总体能力的提高。这种“双赢”策略要求双方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关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有效结果;只能成功,不能指望依靠惩罚手段来收回采购成本,软件外包采购项目的失败对整个项目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在合作过程中,建立对分承制商关系的管理体系,作为以后合作的基础;重视开发过程的风险评估和采购项目后评估,使得双方业务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传统的外包采购中,采购方只关心分承制商产品的进度和质量,以为只要分承制商按期、按质交货,就可以圆满结束此次采购活动。有些项目尽管前期进度和质量满足合同要求,但是许多是以高投入、高负荷、高消耗等手段来保证的,这给后期带来极高的风险。在阶段评审中,如果采购方对分承制商开发过程中的费用投入、人员负荷、资源消耗、组织结构变化等漠不关心,因此就不能及早预见风险、控制风险。很难想象,后期在费用透支、人员疲惫或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分承制商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进度。这种情况下,采购方只能要么加大投入,要么终止合同,并要求赔偿,要么延期验收等等。其副作用可想而知。而分承制商为了减少损失,根据博弈论中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原理,必然采取降低质量要求,减少投入的策略,来加快进度。结果最终还是采购方遭受损失。 六、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过程 为了保证软件外包采购项目的顺利进行,本文作者在上诉理论体系和“双赢”采购策略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操作内容,旨在为软件项目外包采购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可操作过程。 对于本采购过程,如果业主方由于行业、人员等原因,没有健全的监控部门,可以聘请具有软件监理职责的公司,或者总承包给具有一定软件工程监控能力的公司。这时的总承包公司角色相当于本文提到的采购部。 软件项目的整个外包采购过程可以分为十个工作阶段,包括总体项目需求分析和设计、子项目的需求分析、厂商选择、分承制商开发、业主阶段评估、交验测试、安装、培训、维护,后评价。 在开始外包采购之前,首先业主要完成项目的总体需求规格说明书和承包项目的需求说明书。一般承包项目的需求分用户需求和分配需求。对于分承包商来说,业主对软件项目所提出的需求通称“用户需求”。对于业主来说,系统总体分配给软件的系统需求通称“分配需求”。如何作好子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管理,请参阅《软件需求》,详见参考文献5.然后业主把需求说明书交给采购组组织采购。采购部门收到需求说明书后,再补充质询调查表、报价指南、综合条款及条件等文件,组成采购质询技术文件发往厂商进行质询。采购部门在厂商质询的基础上,准备了厂商选择和投标估价等技术文件后,向业主送审,提请业主批准和确认所选厂商。在厂商选择和投标估价这两个文件中,采购部根据拟采购的软件对被质询的至少三家以上的供应厂商,就技术开发成熟能力、资源(包括以有的产品、硬件、软件、信息和已经过的培训)、资格和信誉、过去的合作关系、价格、提供的售后服务(包括培训和维护)、分承制方组织配置结构、与质询要求的差异等方面,经过经济技术和商业战略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评估,经过其他各部门(例如系统工程组、软件工程组、质保组、财务组)审核后,列出供应厂商的优劣次序,择其优者为该项目的供应厂商。采购部一般以月为单位向业主通报软件采购情况。一般以招投标方式或内部评审的方式来确定分承制商。 分承制商在接到采购部的定货以后,就可以进行工作说明书、用户需求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开发详细计划和成本概预算、测试计划、质量控制方法、风险控制、拟采用的软件工程标准和软件生命周期等文档的制作。然后分承制商把有关的技术资料文件通过业主的采购部送给业主进行校核和批准,然后才能开始开发。 业主在接到分承制商的上述材料后,组织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质保部、财务部、采购部、法律部就上述材料中的开发项目视图和需求范围、使用或需要购买的软硬件、进度计划和成本、测试计划与案例、使用的技术和工程标准、人员配置等进行评审,并出具评审文件和风险评估、控制建议书。并由采购部制定采购项目监督评估计划书。合格后,由采购部、质保部及法律人员与分承制商签署详细的软件采购子合同。如需要对软件项目投保,以此来降低风险,需要和分承制商协商后,纳入合同文件。 分承制商在签署合同后可以进行设计和开发。业主应该委派采购部监督分承制商的工作。采购部应该有计划的组织质保部、软件工程部的项目计划管理人员和配置管理人员,定期对分承制商的开发活动进度、质量、成本等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建议书。送审业主方的系统工程部、项目管理人员、分承制商的此项目的负责人。分承制方的项目负责人要对评估建议书的建议进行书面回复,并确保实施。 分承制方对所有需要采购的资源(软件、硬件、人力资源等)负责进行检验;采购部有权在任何时候对分承制商所采购的资源进行验证,使之符合所采用的规格说明书、规范、标准和其他技术文件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分承制商专款专用,建立开发环境。在这个阶段之前,采购部门和分承制商首先要确定由分承制商提供的验证建议书,并作好准备工作,提交检验用的技术文件,包括厂商说明书、设备性能数据表、配制清单、试验程序、检验技术要求。在检验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均已准备妥善后,分承包商就可以向采购部并通过采购部向业主提出书面检验申请。一般分承包商可以提前三周通知采购部,由采购部提前两周以书面形式向业主提出检验申请,由业主召集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质保部组成验证组,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检验。通过检验后,分承包商进入项目开发阶段;业主进入监控和评估阶段。对于重大关键项目,业主可以派遣项目监督员短期或长期进驻分承包商单位。 由于作为外部单位,业主不便时刻监督项目的开发过程。虽然理论上需要把分承制商看作是自己的一个项目部门来对待,纳入自己的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但是客观上由于分承制商与业主距离较远,人员不熟悉,各自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业主难以实时监督分承制商的开发进程和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分承制商的软件项目的各个里程碑处和分承制商一起进行检查和评估。软件项目一般可以划分成若干个里程碑(3-5个为益),分承制商需要提前一周通知采购部组织相关人员来评估。软件项目的里程碑一般指产品设计趋于稳定,中间产品定义趋于明晰,项目开发组真正了解项目实际的关键技术难度和可行的进度计划,开发活动停止,产品进入除错和稳定、随时可以的阶段,或当产品设计被删减、资源增加、进度延误的时候。在评估软件质量、进度和功能的同时,还要评估分承制商的人员工作负荷程度、风险、费用和资源消耗情况,并形成文档。由采购部送审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项目管理部和分承制商的此项目负责人。 当产品进入交验测试的时候,分承制商需要提前三周通知采购部,采购部于前两周通知业主作好交验的组织评估准备工作。这时业主组织系统工程部、软件工程部、测试部、质保部和采购部,根据分承制商和业主在分承制商开发阶段预先共同定义、评审并批准的测试计划和验收方案进行验收测试,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各项逐个详细的测试。最后以书面的形式给出对整个软件项目的测试评估报告。并对未通过验收测试的软件产品指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和计划。分承制商交付给业主方的软件产品应当包括:源代码、软件开发计划、仿真环境、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文档、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验收测试计划、软件使用手册、软件安装手册、软件维护手册。必要的话,还包括相关培训计划。 软件采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交货,也是目前经常忽略的阶段。当所采购的软件产品以及硬件运行环境在规定的时间到达采购部时候,采购部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业主交货。业主对所交的整个软件产品清单进行验收,并事先通知采购部拆箱日期,要采购部和分承包商的代表按时到场。业主要在接到采购部交货通知后一个月内,对所检查验收的整个软件产品(包括相关的软件、硬件及其附属产品、文档、技术资料等子合同中规定的产品)出具一份交货证明,如果这些提交的软件产品没有受到损坏并与装箱清单相一致,并在业主方环境运行良好;否则出具一份书面通知,说明在某个方面此产品损坏或与装箱单不符,或在业主方提供的环境运行不良。此通知或证明应由采购部和分承制商代表签署。如果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规定分承制商负责安装和调试,则相应的过程省略。 最后业主方由采购部把所有的文档归类封存,以备后续类似项目采购的参考查询。同时采购部在两个月之内以书面形式,对分承制商的技术开发成熟能力、资源(包括以有的产品、硬件、软件、人力资源和已经过的培训)、信誉、分承制方组织配置结构,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提交后评价报告,作为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依据。对于此次采购的经验和教训,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客户关系控制、流程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采购部以文档的形式在组内讨论并保存。 七、结束语: 作为大型工程项目中的软件子项目或者部分功能模块的采购(外包),由于软件开发的固有特性(风险大,柔性强,人为因素突出,结果不宜测量等),使软件项目的外包采购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如何控制分承制商的开发进度和质量等关键因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针对具体公司和项目对采购过程有所裁剪。 软件项目论文:关于软件项目管理的控制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软件开发中的进度延期、费用超标、质量低下等问题,探讨了如何利用项目管理中的相关控制方法进行软件开发过程控制。、论文在阐述软件项目管理内容的基础上,针对软件项目的三要素分别进行了探讨: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和质量控制,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软件项目管理控制方法。这些研究对于加强我国软件项目管理控制过程,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开发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 进度控制 费用控制 质量控制 软件开发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经济革命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信息化正在日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计算机及其软件产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软件项目的管理成为项目管理领域一个令人兴奋的课题。本文将结合项目管理中的控制方法分析软件项目管理控制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软件项目的开发效率。 1、关于软件项目管理 1.1项目与项目管理 项目是一个旨在完成一个或一些独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它有着一系列被详细描述的属性。由于项目的独特性和一次性特征,引伸出它的其他特点.如目标的确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发性等。基于项flI的这些特点.项目运作更加注重项目决策前的计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控制,以减少项目运作的风险。项目管理是2O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它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解决大型组织的效率低下和小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加问题以组织的机动灵活.面向客户和资源利用率高而被广泛应用。在工程设计.施工软件项目的开发、实麓中经常会遇到进度拖延.费用超支、质量不达要求等问题除去极少数是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绝大部分是源于僵化的管理和不当的管理方式。 1.2软件项目管理 各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将软件项目管理引入开发活动中.对开发实行有效的管理。从概念上讲.软件项目管理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同时,随着软件开发规模及开发队伍的逐渐增大,软件开发不再是向过去那样一二个开发人员即可解决的事情。迫切需要一种开发规范来规范每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与支持人员的工作每个项目组成员按约定的规则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采用规范化管理.专业分工也可以降低对开发人员的要求,从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2、软件项目控制 2.1软件项目控制 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包括对照已文档化的估计、约定和计划评审和跟踪软件完成情况和结果。基于实际的完成情况和结果调整这些计划。软件项目的已文档化的计划(即软件开发计划,正如在软件项目计划关键过程区域中所描述的)用作跟踪软件活动传送状态和修订计划的基础管理者监控软件活动.主要通过在所选出的软件工作产品完成时和在所选择的里程碑处,将实际的软件规模工作量成本和时间表与计划相比较,来确定进展情况。当确定未实现软件项目计划时,采取纠正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修订软件开发计划以反映实际的完成情况和重新计划遗留的工作或者采取改进性能的措施。 2.2软件项目控制的内容 软件项目控制的目的是为软件项目的过程提供足够的能见度,从而可以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能够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软件项目控制包括:a。追踪软件项目的进展于表现从而与所作的估计、承诺和计划做出对比:b。追踪软件项目的风险;C。在发生对计划的严重偏离时采取适当的更正行为。 2.3软件项目控制步骤 由于软件开发是处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开发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不断修改项目计划,以适应新的变化。此外项目经理及其组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解决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均属项目控制的范畴项目的预算和进度计划只能为项目经理提供决策的依据.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不住.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和预算要求下实现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因此软件项目控制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步骤:a、预测什么会发生——要做出开发计划并建立工作标准b、查明什么正在发生——用建立的工作标准检查当前的工作;c、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实事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d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满足项目目标,预算和进度的要求。 3、软件项目控制具体操作 3.1软件项目进度控制 为了确保软件开发中的各项工作能按照计划预定的日程顺利完成.对项目的进度要进行控制。进度控制的过程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际进度值与计划值的比较、发现偏差、检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3.1.1进度控制流程 (1)进度控制的输入 进度计划。项目进度基准是项目测量和报告的基础和标准。 实施报告。实施报告提供了有关项目进度发展实情。报告未来可能发生的进度问题。 变更要求。项目变更要有严格的申请和审批手续。 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2)进度管理的技术和工具 进度控制变更系统。为有效实现进度管理与控制.进度控制系统应设立实现重新计划的全部功能。包括:文件设立.跟踪即实施报告.变更评估等。 实施情况测量。项目进度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对迟发生的进度偏差是否采取纠偏措施。而实施情况报告提供了决策的主要信息。如变更分析.趋势分析.已实现价值分析等。 纠偏计划。很少有项目能完全按计划进度进行为实现项目进度或总进度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或增加新的工作内容。为此.需要不断对实施的项目进行活动时间预测。修改活动过程.替代进度方案分析。 项目管理软件。它的作用是跟踪项目按计划日期展开实际工作的情况.对照进度计划分析进度现状,找出进度的偏差.分析进度偏差对项目的影响.预测未来走势 (3)项目进度控制的输出 进度更新。包括对项目管理中任何进度信息的修改。进度调整是其中的一种.师队员进度计划中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的改变。纠偏行动。通过改变资源投入将实际进度拉回到计划的行动过程。 从中获得的教训。有关进度偏差产生的原因。纠偏方案的评估与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的感受和教训都应纪录在案成为日后有用的历史资料。 3.1.2进度控制方法 一般项目进度控制采用因果分析.分析用四步完成: (1)明确问题。实际完成情况与项目里程碑相对照.确定是否超期.超期的部分是在哪里。 (2)查找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位从系统角度充分认识各方原因.应组织具有代表性任务人员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项目主管要通过他领导的办公室或小组,以及在各职能部门的人共同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3)确定个原因对问题产生的影响程度。对影响程度的评估可以采用专家小组打分的方法,事先确定权数.而后打分得出分析结果。 (4)画出带箭头的鱼刺图。分析出原因后各部门各就其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 3.1.3软件项目进度控制具体措施 在实施进度计划过程中,会有种种故障: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工作量估算不准,造成进度不平衡或是有人不遵从开发规范.导致产品出现缺陷;或是技术环节出现故障,这些问题往往是在进度计划外出现的.一旦出现这些问题,项目进度不得不进行调整。开发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类似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辅助措施,控制进度按计划执行: (1)政策性措施。对于不遵从开发规范,人员不按时履行职责的.给予经济或是职务上的处罚.这种措施应是建立在分配任务之前; (2)人员安排。在各子项目接口处适当安排机动人员与机动时间。这一措施有赖于项目组织的机构设置能动性好。此处比较难解决的是人员业绩评估.奖励问题。 (3)技术措施,要想很好地执行进度计划,需要事先有统一的规范例如开发语言的统一,文档的归类。这样便于下一阶段人员理解上一阶段人员意图,交流更加容易。 (4)信息流措施。该措施要求建立一个信息流系统.准时汇报项目进度.便于主控人员调整进度,并且保证信息流通顺畅。避免开发期压到最后造成严重拖工。 (5)资金措施。财务部门可以定期检查各部门财务情况.控制资金流出时间.进而控制项目进度。这与后面要讲到的三者权衡有密切关系。 3.2软件项目费用控制 费用控制就是要保证各项工作要在他们各自的预算范围内进行。其基础是实现就对项目进行费用预算。整个项目费用应包括项目范围规划阶段。软件需求分析阶段.原型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和项目投入使用后的使用阶段所消耗费用的总和。软件开发项目承担公司为了完成项目目标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就要控制成本.在控制过程中,首先要拟定一个标准.即计划值.然后进行实际至于计划值的比较,确定实际值与计划标准的偏差大小.以便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偏差.常用的分析工具是偏差分析。 偏差是指实际成本对相应计划的偏离,成本偏差的数学公式为: CV=BCWP-ACWP(负数CV表明出现超支;反之,则节资)(3—1) 其中:CV为成本偏差,BCWP为计划工作预算,ACWP为完成工作实际成本。 在进行成本偏离计划程度分析时,常用计划偏差率反应时给予计划的偏离程度。 CVP=CV/BCWP(3-2) 其中CVP为成本偏差率。 偏差值是控制分析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因而应向各级组织汇报。对于不同的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阶段或不同管理层次,对偏差的控制程度不一样,制定偏差允许值的方法也不同。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减少了,因而偏差允许也可降低。 3.3软件项目质量控制 对于软件产品的项目质量控制应是事前有预控,过程有监控的主动控制闭环系统。(1)事前预控:根据影响质量因素多等特点.软件项目质量必须事前预控,及根据软件的类型和特点,以及以往类似项目的常发病和预防措施,对软件项目质量提出事前预控措施,包括制定控制的计划和程序,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前提。(2)过程监控:根据易产生质量波动和易产生系统因素变异等特点,软件项目质量必须过程监控.即按照预控的计划和程序,对工序、分项、单元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监控.包括监测、检查、控制和评定.这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4、结语 软件开发项目在进度、费用和质量三方面均需要进行控制,因此还存在三因素的权衡问题。实践中.需要在三方面均进行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确保项目完成情况与计划最大限度的接近。本文提供了一些方法借鉴.对软件开发项目控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软件项目论文:浅谈软件项目实训中的人员选择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 软件高职 项目实训 人员选择 人员管理 论文摘要 项目实训是软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结合软件高职项目实训中人员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给出实训人员选择与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总结其中的一些基本经验。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逐渐兴起,软件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一线人才,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带动整个IT行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项目实训作为软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拓展还是动手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福建省的软件高职项目实训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无论在项目设置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都存在不足。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和管理经验,对软件高职实训中的人员管理方式和方法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1 人员的选择 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力。但是实训工作毕竟带有一种企业模拟性质,学校注重教育公平,而企业更关注开发效率和项目成本,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此消彼长的对立面。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人员选择和配置,找到既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团队开发效率的平衡点,是实训项目管理人员所急需解决的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并采用的2种较为合理的人员选择与配置方案。 1.1 T R式自由组合法这里的T指的是Test,即测试,包括技术笔试和专业面试。在两项测试之后应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量化指标,该指标应着重突出候选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团队意识,公布所有候选人员的各项量化指标。为保护学生的隐私,在公布时可以用编号取代学生的真实姓名。这里的R指的是rate,即比例。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预先设定好小组成员结构的技术等级比例,参照学生的综合得分情况,按照1:2:1的高中低3个层次分布比例较合理。这种做法既可以避免单纯比例式自由组合给学生带来的盲目性,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可以科学地、客观地组建起较为高效的团队,从而能够在后续阶段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效率,也为管理工作带来方便。 1.2 T R交互式人员确定法首先寻找若干名班委组成评审组,项目管理人员或教师负责领导该评审组;接着参照T R方法得出候选人员的各项评估指标和综合指标,以及小组结构比例;然后由评审小组成员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每个成员实际情况确定各小组的组成人员。将初步形成的分组名单公布告知各候选人员,征求每位成员意见,由评审小组跟持反对意见的候选成员进行当面的会议式的沟通,进行合理的调整,经此步骤之后形成最终分组名单并公布。这样做实现候选成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交互,能够把纯粹的硬性考核成绩指标转化为“考核成绩指标+交互式分析”。这样较为客观且人性化的评判方式,既能够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又能够吸纳学生合理的意见或看法,从而利于更科学的人员选择。 2 人员的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管理中他建议通过满足人的需求来激发他们。 在学校实训的项目组中,成员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基本能够得以满足,因此,保证成员的社会需求、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对管理者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满足组员的社会需求就是为组员提供相互交往的时间和场所。实训项目的交流不应仅局限在小组的范畴,应鼓励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交流,条件具备的话可以组织学校跟学校间类似项目组间的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电子邮件、组建QQ群、网络会议、座谈会和技术讲座等互动方式。2)为了满足组员受尊重的需求,应该让他们感到在项目小组中受到人格上的尊重,技术长处被认可。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来说,对他们做出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就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方式,如针对某个技术环节开展一次技能比赛,或者开展评审会定期对项目阶段成果进行评估,对优秀团队及其成员进行表彰等。3)为满足组员自我实现的需求,应该在项目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分配给组员具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任务,这些任务不能超过学生能力的范围,同时给他们提供课外的辅导以提高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作为附加评审内容纳入学生最终的实训综合成绩中去,给学生超越自我的动力。 3 团队的管理 3.1 增强小组凝聚力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小组是最高效的小组,小组中的成员在思想上能够形成共同的准则,在工作中能够紧密配合和协调,组员跟组员之间能够互相学习、相互关照,从而消除隔阂,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许多工作中的问题。增强小组凝聚力的方式有许多,如给小组起个性化的名字、开展游戏或者室内或户外运动等方式增进组员间的沟通。另外,提高小组组员的责任感、诚信度以及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提供发展的空间等,都是增强小组凝聚力的有效方法。 3.2 增强小组沟通沟通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开发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的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适当的小组规模。在编制小组成员时应考虑到人数对沟通的影响,成员太少,沟通容易但不利于开发效率;反之,成员过多会使得沟通变得十分困难,从而使效率严重下降,因此,合理的人员安排才是关键。根据经验,一个实训小组以4~8个为宜,其中6人组最为合适。2)合理的性别比例。如果小组中的组员性别均相同,可能会导致冲突,使得沟通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在确定小组结构时应注意男女比例的控制。对于软件开发类实训项目而言,小组中的男女比例应控制在3:1左右,其中女性组员可以作为小组的协调员。3)适当的小组负责人。小组负责人除了领导小组工作外,还负责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受尊重的小组负责人可以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无论对自身的进步还是对整个团队的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电气科技论文:科技馆展项电气设备维修的不足 摘要:在当今时代电气工作设备的日常维修对科技馆这类公共建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运行状况被电气工作设备的维修效果所影响,为了避免电气工作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故障,普遍采用状态维修的方式,就是利用高超的监测技术对电气工作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对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故障进行预测,在它可能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对电气工作设备进行维修。首先介绍了科技馆展项电气工作设备维修的必要性,然后概述了其维修工作现状,最后讨论了一下电气设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为电气工作设备维修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备维修;文献调查法;电气设备 引言 笔者在查阅了数十篇会议记录,学术期刊,运用文献检索法,发现了科技馆中展项电气设备维修中的不足之处,比如针对电气设备的状态预测技术研究仍不成熟,没有突出状态维修中各项技术要求,检修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旨在增加电气设工作备使用寿命的同时,也希望可以降低科技馆置办电气设备的成本。因为电气工作设备不同的产品类型与不同的生产厂家,电气设备质量也不大相同,而且,有一部分电气工作设备长期处于露天环境中,基于此,在对电气工作设备进行维修时,一定要多方面考虑各种因素,避免故障的再一次出现。 1科技馆电气设备维修的现状 科技馆内的电气工作设备维修受到非常多的条件约束,对它的技术要求相对来说严格了点,但设备自身条件的影响也影响了技术的应用,例如中国国家制造的电气工作设备与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电气工作设备所执行的技术标准就不同,就算都是中国国家制造的电气工作设备或者全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电气工作设备,由于科技馆的不同的技术水平与不同的管理水平,电气工作设备的使用状况自然也会不同,有时候甚至是从一个工厂制造出来的电气工作设备,各个部件之间的制造水平不一样,也会影响电气工作设备的使用质量,所以说,工厂生产的电气工作设备会因为制造的批次不同、时期的不同出现质量不相同的现象,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个电气设备最开始运行时,它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1[。除此之外,科技馆的电气工作设备的运行状况与它当时所位于的运行环境紧密相关,优良的运行环境自然更有利于电气设备的运行,一般情况下,电气工作设备的运行环境有两种,一种是位于自然环境中,电气工作设备中的供配电设备占比很大,因为这些电气工作设备几乎都在科技馆的室外进行作业,所以它的运行状态和室外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危险的天气状况,比如雷雨天,台风天,直接关系到科技馆外部的电气工作设备运行是否仍在安全范围,自然环境包括的因素很多,比如空气湿度,日照,温差等,基于此我们在进行电气工作设备维修时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另一种情况则是设备所位于的空间大环境,不同的电气工作设备因为自身不同功能,所以空间位置不同,有时候科技馆内部出于管理方便的需求,将设备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但恰恰是这些电气工作设备位置的不同,它们所承受的电压级别以及电流级别不一样,尤其是当电气工作设备出现故障时,每个电气工作设备的短路容量差异相当大。科技馆内的电气工作设备维修面临的现状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实际维修时,务必要思考到这两种情况,才能将设备维修工作落到实处,真正的体现出设备维修的价值]2[。最后,需要特别提出来的一点就是,一部分科技馆由于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之后的展项安排以及场馆扩建,只是在一片空地上修建起了场馆的外形,内部却有着大量的空置面积或者拥挤的堆放展项,空间利用率极不合理,也导致了电气设备接线安置的困难,以及日常检修的困难,相比于上文中所提出的电气设备本身的问题,科技馆内部管理人员对馆内空间规划以及未来规划的能力问题更令人担心。 2科技馆电气设备维修的必要性 这里所说的电气设备是指防雷与接地设备,供配电设备,照明设备,电力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等。电气设备维修分为多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最广泛使用的维修方法是状态维修。状态维修,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电气设备当时所位于的运行状态而展开的维修方法,主要是采用高端的监测技术对电气工作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它为获取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提供了方便,如果设备出现了故障,就会马上发出示警信息,通知值班人员,状态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预测故障信息,在故障处于萌芽中,对设备进行维修。状态维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电气工作设备的状态监测;第二方面,电气工作设备的状态诊断;第三方面,辅助维修决策,它们互相联系,监测为维修提供了电气工作设备的运行信息;也正是根据监测结果才可以对电气工作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下一步的判断,从这可以看出,电气工作设备的状态维修主要是识别设备运行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是从总体上来看的]3[。电气工作设备维修对科技馆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科技馆能否正常运行工作与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密切相关,我们如此重视电气工作设备维修工作,主要是为了保证科技馆的正常运作,而这也是节约成本的关键。因为对电气工作设备进行正确的维修,可以减少设备的损耗,提高它的使用寿命,降低科技馆置办电气工作设备的成本,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提高了科技馆的经济效益。 3科技馆电气设备状态维修工作策略存在的问题 3.1针对电气设备的状态预测技术研究不成熟 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值客观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很强的随机性也是其特点,设备在未来某一时间点的参数值常与预测期的气象因素,过去的参数值、当前的运行状况等紧密相关。不仅仅是科技馆内的电气工作设备具有这一问题,所有的电气工作设备都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一昧相信数据,以为有了状态预测技术就高枕无忧,需知技术在进步的同时,问题也会增多,也会升级]4[。 3.2没有突出状态维修中各项技术要求 现在仅以状态监测技术作为例子,在现今我们无法实现或不必要对所有的电气设备状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的情况下,电气工作设备状态监测间隔周期的选取对它的状态维修具有极大的意义。间隔期太短的话会引起资源浪费的问题,增加科技馆的维修成本;间隔期太长的话,则会出现漏检的情况,加剧引起预防性维修的失败]5[。 3.3检修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据相关部门统计分析,设备绝缘缺陷是引起电力系统中65%以上的停电事故的原因,绝缘缺陷也是引起其他电气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了解并且掌握电气设备的绝缘状态对科技馆电气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极其重要。有些科技馆内的电气设备维护的实际工作者对电气检测的理解仅限于绝缘检测,通过对科技馆内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绝缘检测了解它的劣化状态,确定应该进行维护和更换或者继续运行。但是对科技馆内电气设备故障诊断工作来说,故障诊断和绝缘检测应该是两个相似而又不同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绝缘检测是故障诊断方法的一个方面,但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绝缘检测,就是绝缘材料性能的检测,绝缘材料的腐蚀,破损,老化等导致设备在相同的受电条件下绝缘性能下降,而导致发生闪络,接地等故障,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隶属于电气设备检测,诊断的范围。但除绝缘之外还有属于非性能劣化的内容,比如转子断条,控制柜电缆线各种连接的过热烧熔,电机转子磁中心偏移,被外界损伤的动力电缆的故障点确定等。这些并不能靠定期的老化绝缘检测发现,只能靠我们从设备故障诊断的观点出发,把各种故障信号采集并加以分析,诊断。在本段中我之所以强调故障检测和诊断,并非是排斥绝缘检测。只是想使更多科技馆内的电气设备维护人员在谈及电气设备检测时,不仅能想到绝缘检测还能探索出绝缘检测之外的其他方法,不被这一项所禁锢,而是不断丰富电气设备故障监测与诊断的内容。也希望维修人员可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各个方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4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科技馆展项电气设备维修的必要性,因为准确及时的维修可以极大避免电气设备使用寿命缩水,也是在为科技馆节约资金,便于科技馆自身的运行维护。其次文章中概述了科技馆展项的电气设备维修工作现状,不仅仅与电气设备自身的工作性能与使用环境有关,也与科技馆内相关管理人员对馆内的建设布局有关,希望相关人员可以更加深入思考科技馆内电气设备的安置运行,而不是白白消耗设备寿命。最后本文还探讨了科技馆电气设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状态预测技术尚未成熟,不能完全相信数据,除此之外也没有突出状态维修中各项技术的特殊要求,最后也指出了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对维修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作者:赖培立 单位:广东科学中心 电气科技论文:小议电气试验实训在电力科技人才培育中运用 电气试验在电力系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力系统运行着众多的电力设备,而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保证安全可靠发供电的前提。电气试验人员在保证电力设备安全运行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电力企业对电气试验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电气试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依靠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导致学生入职后不能尽快进入角色,因此,有必要在电力技术人才培养中实施电气试验实训。电气试验实训是立足于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按照电力企业电气试验的标准化作业流程来组织教学的,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条件,且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难题。 一、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建设 1.电气试验实训室的基建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8年7月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共批准了6个示范建设专业和48个实验实训室(区)建设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建设项目正是其中之一,将以高压实验室为基础进行扩建。 学院原有的高压实验室是为满足“高电压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而设立的,教学仪器设备少,仅能开展几个常规的高压试验项目和气体放电的验证性实验,因场地和课时有限,基本上都由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动手机会少且与生产实际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建设好电气试验实训室,秉承学院“服务川电、面向全国、走向市场、科学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植根电力,与光明同行”的办学理念,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思路,加强与行业内电力企业的合作,组织教师进行调研,与来自四川省电力公司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 考虑到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和一次设备以及投资费用、教学安全等因素,实训室的基建以试验仪器设备购置为主,能基本实现电力设备预防性项目试验方法、原理和结果分析判断等实训功能,满足“实践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资格认证、生产技术服务及承办技能比武”的要求,确保每一位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操作次数,达到真正掌握各项试验技能的目的,并体现出建设的先进性、生产性、综合性、开放性和示范性。 项目建设方案获得批准后,学院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设备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到货验收、配套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2.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 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开发是实训室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项目的建设成效。 实训项目的开发既要满足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良好条件,践行“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服务于企业、社会的培训功能需求,可以对电力企业生产岗位人员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培养电力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和供电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了55个实训项目。在设备采购合同签订后,编写了《电气试验实训指导书》。这本指导书是参照企业电气试验工作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在按照教学规律提炼加工后,以教学模块形式展现,共有55个具体试验项目的实训指导书。考核标准采用的是《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岗位技能考核标准》,实现学院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这些教学资料的准备一方面能满足“电机设备运行与检修”、“电气设备检修”、“高电压技术”和“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以及电气试验实训环节的教学需求,培养在学校生具有电气试验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事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和电气试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服务社会,承担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服务于四川省电力公司电气试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兼顾变电检修工的岗位资格培训、在岗学习、技能调考、职业技能鉴定、优秀技能人才选拔等需要以及四川省电力公司新进人员和电力类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 二、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特点 1.实训教学场地机动灵活 为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及适应电气试验实训项目增多的变化,电气试验实训突破了原有实验室的场地限制和被试设备的依赖,将变电检修实训场地及其电力设备一并作为教学设施开展电气试验实训教学。电气试验实训教学没有固定场所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随电力设备流动,只要具备试验条件就可以开展实训教学。 2.实训教学以点带面 实训项目的开展依赖于电力设备的配置。鉴于教学场地和投资有限等因素,作为被试设备的电力设备不可能包含生产性企业所有种类、规格的设备,但设备配置尽量兼顾了代表性和前瞻性。因此,电气试验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开展要立足现有电力设备进行以点带面的教学,辅以教方法、教思路,注重能力培训,让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仍然不落伍。 3.实训教学情境现场化 首先是电力设备模仿变电站间隔进行布置,其次是配备了与企业班组水平一致的工器具,最后是相关的安全设施一样不少,电气试验完全可以现场化。一个合格的电气试验人员首先要具备全面的安全技术知识、良好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在学校学生来说,安全也是第一重要的。在学校学生没有从业经验,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4.实训动员 为强调电气试验工作的严肃性和安全的重要性,要在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动员,将电气试验工作与医生的诊病工作进行对比,医生给人看病需要责任心、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医疗检测仪器与手段,电气试验人员也同样需要责任心、知识、技能、经验及不断改进的试验仪器与技术。要让学生认识到,电气试验人员的工作失误可能既危及电网及电力设备的安全又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这就是悬在所有电气试验人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教学中必须要贯彻始终。 三、电气试验实训的教学组织 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体现了工学结合,是参照四川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的要求进行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实训教学过程分为试验准备、试验、试验总结和考核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按照实训指导书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必须的工作任务,教师完成对学生操作技能、工作态度等的考核。 1.试验准备 (1)准备工作安排。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要现场勘察,掌握现场实际情况;二要做好技术准备,相关技术资料准备齐全,制订试验方案并获得批准。 (2)作业人员要求。学生(现场作业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良好;具备必要的电气知识,基本掌握本专业作业技能及《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电气试验实训指导资格。 (3)仪器仪表和工具点检。学生按照指导书的要求逐项核查试验用仪器仪表和工具的名称、规格和数量。 (4)危险点分析。教师向学生详细交代试验中可能危及安全的事项:作业场地的特点,如带电、交叉作业、高空等可能带来的危险因素;工作中使用的仪器仪表、设备、工具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操作程序颠倒、接线错误、操作方法的失误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学生身体状况不适、思想波动、不安全行为、技术水平能力不足等可能带来的危害或设备异常;其他可能带来危害或造成设备异常的不安全因素。 (5)做好安全措施。教师向学生交代安全措施:接拆试验电源应采取的措施;使用各类工器具的措施,如梯子、电动工具等;特殊工作措施,如高空作业等;专业交叉作业措施,如检修、保护传动等;设备加压应采取的措施,被试设备设围栏、加压前注意监护并大声呼唱等;试验过程中仪器仪表移位、消除故障的措施;试验结束后,接地放电、拆除试验线和短路线的措施;对危险点、相邻带电部位所采取的措施;工作票中规定的安全措施。 (6)试验分工。教师明确每个学生所承担的试验项目,明确每一项试验项目的接线人和仪器操作人。 2.试验 (1)开工。办理工作票,在现场教师以工作许可人身份向学生交代工作票及安全措施,教师又作为工作负责人和学生共同负责检查安全措施;教师交代工作票内容及危险点;学生在工作地点设安全围栏,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至少每5m一个标示牌。 (2)试验项目和操作标准。教师交代试验项目、方法、接线、安全措施注意事项、试验结果判据和责任人。试验器具应靠近被试电力设备,所有带电部分应互相隔开,面向试验人员并处于视线之内。操作者的活动范围及与带电部分的最小允许距离应满足规定要求。因试验需要断开电气设备接头时,拆前应做好标记,恢复连接后应进行检查。试验接线应清晰明了、正确无误,操作顺序应有条不紊。 (3)竣工。学生关闭试验电源、拆除试验线;清点工具、回收材料、清理工作现场,不留任何物品;教师检查现场恢复情况后,学生撤出试验现场,填写试验记录,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 3.试验总结和考核 (1)学生应根据试验记录,对试验项目、测量数据、被试设备名称和编号、仪器仪表名称、气象条件及试验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作为分析和判断设备状态的依据,对被试电力设备做出整体评价;记录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 (2)教师对学生执行指导书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安全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试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学生只要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较为熟练的试验技能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就可以评定为“合格”等级。 四、电气试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电气试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生试验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试验方法,正确地使用试验仪器,能对被试电力设备进行正确的试验,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试验中的环境条件、被试电力设备外部状况、试验中各种干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排除;对电力设备除了掌握其原理外,还要对其内部结构、绝缘材料、导电材料、主要部件及其在运行中的工作状况进行了解,关注容易出问题的部件及故障原因,这些故障与哪些试验参数相关,会引起哪些参数发生变化,可以通过哪些试验手段、项目检测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电气试验实训办好,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训室必须设备设施齐备,教师要按照电力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判断被试电力设备状况的能力,并在实训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学生入职后能尽快进入角色。 电气科技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分析 【摘要】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针对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几方面做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核心。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场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收到外界校园学习与锻炼的环境制约,如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学校对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关注程度和政策倾斜等。因此结合社会需求,明确大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特性,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因素,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对于他们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几方面途径,如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注重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的设置;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相关的如大学生电子竞赛类的活动等。本文即对如何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做了分析与阐述。 2.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 以培养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特点, 制订了学科交叉、凸显应用性特质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的学时比例保证在3:1左右,保证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在课内的实验实践课程上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基础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学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因素的作用下,他们表现出主动性、实践性、协作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要关注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对他们综合知识、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加强学习深度、拓宽学习的宽度,扩充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敢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培养敏捷的思维理性的判断力、楚初的毅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使其具备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与实验类课程及实训实习类教学环节 以工程应用为主线, 按知识模块构建课程群体系, 强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与素质拓展教育。理论课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及实习实训,如电气工艺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边学边做。开设大型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电气类实验教学中心,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具有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各电气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训练项目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对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同时促进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自信心。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活动,鼓励积极参加课题设计与研究,把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使学生接触本学科的科研前沿。引导学生进行科技作品设计、撰写学术论文、数学建模,选择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创新设计与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5.重视指导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对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性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在活动中个人表现出的新意识、个性与特质,指导教师要给与及时关注,并予以肯定与鼓励,正确引导其发展,对其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创新技能的提升起直接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能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指导教师应加强具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应鼓励学生有批判质疑精神;在活动中与学生经常互动,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使学生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型的解决新问题。 6.总结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对其自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含科学研究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电气信息类学生,从人才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建设,各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要不断探索电气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的普遍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电气科技论文:施耐德电气Galaxy VX 自带多项“黑科技” 日前,施耐德电气IT业务部举办了“遇见璀璨V星”厦门工厂客户体验日暨Galaxy VX新品会。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中国用户分享Galaxy VM落地厦门工厂后的本地化成果,同时在用户的见证下Galaxy VX。 Galaxy V系列是施耐德电气2014年推出的一个高端UPS品牌,包含有多科技创新成果。此番推出的Galaxy VX是该系列的第二款产品,是一款主要面向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大功率UPS。 Galaxy VX是一款超高能效、高可靠、可扩展的三相不间断电源,系统扩展采用250kW功率的柜体扩容系统,在初始安装完成后可通过添加机柜来实现负载增容或提高冗余度,适用于Colo托管型数据中心,工业、半导体、金融及工业制造以及医疗行业的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用户。 这款被视为新一代UPS代表的Galaxy VX具有超高能源效率、模块化、可扩展等特点,可为执行关键任务的业务系统提供有效可靠的三相电源保护,以避免核心业务系统发生故障停机和数据丢失。 而Galaxy VX之所以具有这么多的优势,原因在于其集中了众多UPS的前沿技术,比如,施耐德电气创新的四电平逆变专利技术、自如切换的三种运行模式(双变换、ECO模式和E变换)、冗余模块化设计以及兼容锂电池在内的多样化储能选择。 在这些创新技术中以四电平技术和E变换运行模式尤为优秀,其中的四电平是施耐德电气的专利技术,而E变换模式则是施耐德电气迄今为止专门为UPS申请注册的三个商标之一。 电气科技论文: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 摘要:为适应激烈竞争、富有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基于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质特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条件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对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科技创新;大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经被电气信息类技术所渗透,因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电气信息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高度重视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本文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行业对科技创新能力的特殊要求,结合河南城建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探索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对教学体系进行整体优化,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含义及本质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须具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上,以及在将来所从事的科研或设计等工作上,都和科学信息技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即大学生在面临艰巨问题时,能够有恒心、有毅力,在面对具体科研和设计问题时,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思维力和洞察力,并且要培养大学生的志向和兴趣。因此,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大学生在科学思想和技术思维指导下,能够运用科学信息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在创造性发明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其本质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并且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素质及基本特征。 二、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改革和优化当前教学模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实现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由“教师主宰”向“学生主导”、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营造创新型课堂。对于教学手段,实现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并且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设计课程和教学。对于教学管理,注重发展个性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为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二)建立相关创新型课程体系 以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为主线,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大学生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学习中具备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虽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体系中,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力度,将相关理论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对实践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进行课程改革,诸如:FPGA和CAD等课程,可以进行相应改革,变传统授课为师生交流性探讨和实用性、应用性授课,变理论说教为实践应用,发挥学生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开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为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举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潜能,并为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供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并能使所学的知识视野进一步开阔,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最终提升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例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竞赛、GE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亚龙牌”智能建筑设计竞赛、“互联网+”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与这些竞赛,学生能认知本专业相关知识,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实验室 创新来源于实践,而科技创新实验室搭建了一个大学生走向实践的平台。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兼顾各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本科日常教学外,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即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服务平台。 河南城建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设有实训创新实验室、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实验室、电路制版实验室、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实验室、与美国通用公司GE联合建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实验室等,以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相关制度,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并且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实践兴趣,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实验室为低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一定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为高年级或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创新设计性实验,积极发挥实验室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五)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院系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多个大学生实践基地,与多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引领区域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与保障 (一)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设立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学生处、共青团以及各院系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资金的投入,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推广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并对各院系提交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学术指导小组由学校各方面的专家、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其职能包括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审核评定、对受资助的创新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对校级科技创新竞赛进行评审及技术指导。 参照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院系也设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小组,并充分发挥院系学生会的自我管理,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我培养教育等功能,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学校下发相关文件,对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挂钩,如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全国电子大学生设计大赛等,可根据竞赛获奖级别取得一定的学分。再者建立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制度,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 (三)加强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指导教师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须有科技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才能站在新的高度去构思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取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加大“双师型”人才建设力度,鼓励并督促教师深入一线学习,丰富其工程实践素养,更好的服务学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培养更多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电气信息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科教兴国。 电气科技论文:家园电气公司科技创新潜力巨大 摘要:家园电气公司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这一数学模型,分别计算了先后两个时期的科技进步率,准确测定了科技进步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增长速度方程,科技进步率,产出弹性。 一、科技进步在家园电气公司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家园电气公司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年是探索阶段,90年代是粗放型发展,2000年总产值达到4000万元,比1990年320万元增长11.5倍,平均每年递增28.73%;进入21世纪,努力实行科技创新,逐步实现集约型发展,到2011年总产值达到20.88亿元,比2000年增长51。2倍,平均每年递增43。27%,这11年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技创新。 应用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创立的增长速度方程,分别计算上述两个时期的科技进步率,即科技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就可充分论证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索洛创立的增长速度方程为:y=a+ ak+bl 式中:y 为产出增长率; a 为科技进步率; k 为资金增长率; l 为劳力增长率; a为资金的产出弹性; b为劳力的产出弹性; ak为资金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 l为劳力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 增长速度方程中的增长率,均系平均增长速度。科技进步率,是产出增长率扣除生产要素(资金、劳力)增长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量。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可对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移项,得到科技进步率方程,即:a= y- ak-b l 家园电气公司总产值、资金、劳力资料见表1 总产值增加绝对值:2000年比1990年增加绝对值=4000 320=3680万元; 2011年比2000年增加绝对值=208800 4000=204800万元。表1中年均递增率是几何平均数。 以上分析表明,家园电气公司进入21世纪以来,总产值高速增长,有资金和劳力投入增长的贡献,但主要是科技进步的贡献,1991年至2000年总产值年均递增28.73%,其中,科技进步率为10.76%,占产出增长率的37.45%;2001年至2011年总产值年均递增43.27%,其中,科技进步率为22.67%,占产出增长率的52.39 %,仅此增加总产值超过10亿元。 二、家园电气公司的科技创新 家园电气公司的科技创新是广泛的、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创新技术,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厂房、设备、工艺、技术力争全国一流,为客户服务追求卓越。因此,市场不断扩大,从湖北到北京,从北京到天津、上海、重庆,然后扩展到许多个省。 2、不断开发新产品,适应各类用户需要。上世纪末主要生产二十多种高低压配电设备,随着市场扩大,用户增多,技术的进步,新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现在已达到五十多个品种。 3、体制创新。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级、各部门,以及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 4、企业文化创新。公司创造了帮就业、帮创业、帮立业,温暖和谐,昂扬向上,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企业文化,使公司具有凝聚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 科技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家园电气公司的广大员工,正满怀信心地在集约型发展道路上飞奔,继续提高科技进步率,努力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电气科技论文:地方高校电气电子信息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近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其宗旨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和创新能力。根据地方高校电气电子信息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特点,通过科技竞赛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途径与方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条件与保障3个方面进行研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对地方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大学生;指导教师;能力培养 一、导语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7%,但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新能力不强。为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就业能力,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育纲要第七章提出高等教育(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创造力是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标志,正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所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主要区别”。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科技创新能力与个性有密切关系,追踪调查发现:有科技创新能力与无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差异主要不在于能力,而在于个性特点的不同(如是否勤奋、刻苦、有恒心、有毅力等)。他们认为,组成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应包括这样两部分: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智能因素主要指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能因素主要指志向、兴趣、意志等。我们认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除应该具备一般人才的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1] 本研究主要从佳木斯大学信息学院电气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及通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入手,总结几年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经验。 二、大学生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1.培养大学生勤奋、刻苦、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 勤奋、刻苦、有恒心、有毅力是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成功人士的的基本素质,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如何培养大学生勤奋、刻苦、有恒心、有毅力精神是大学教师面临的艰巨问题,宏观的道理基本差不多,但是微观上大学生各个个体不同、各个学校的条件情况不同,方法和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2.培养大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是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特征,观察力是洞察事物的规律,非凡的记忆力可以记录大量信息,对于后续关键的信息梳理和取舍至关重要,想象力、思维力是科技创新和创造力的源泉。 3.培养大学生志向、兴趣、意志 做任何事情必须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成功可能,所谓目标和方向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志向,大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当今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条件比较好,往往以自我为主,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往往是敷衍了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和意志。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 为了确立大学生的志向和目标,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学校从2008年开始开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在此之前只有电气自动化开放实验室、电子协会、ACM小组等,电气自动化开放实验室由电气工程系主办,电子协会由电子信息系主办,ACM小组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负责,只是完成一些基本的培训。2008年开始学院把以上科技创新组织统一为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基地,由相关院长书记亲自抓这项工作,明确各自工作,具体落实场地、仪器、器件、经费等。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布置科技作品展区和展版,展出获奖作品和获奖证书(彩色复印件),展示科技创新优秀学生事迹。每年学校召开科技创新活动表彰奖励大会,表彰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非常踊跃,仅以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学院2008年3个队参加,2009年6个队参加,2010年12个队参加,2011年16个队参加,2012年18个队参加,2013年21个队参加,获奖队数也逐年增加。 2.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不同科技创新培养方向 学院目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6个本科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以程序设计为主要方向,参加ACM国际大学生和“蓝桥杯”程序设计竞赛,其他5个专业以电气电子电路和自动控制设计为主要方向,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中生物医学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在通信和信号电子电路方面进一步加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在运动自动控制设计方面进一步加强。 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的勤奋、刻苦、恒心、毅力,把优秀毕业生请回来作报告,讲述他们的成功经历。让大学生参加老师的科技项目,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能力。 3.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科技创新培养方式 参加科技创新的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培养方式,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初学者进行元器件的认识和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初级培训,同时进行兴趣培养;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单元电路设计中级培训,同时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的设计等培训和训练;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主要进行竞赛高级培训。竞赛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意义重大,竞赛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是全面展示学生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是向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是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 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与保障 1.设立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 学校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担任组长,学校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团委、学生处、研究生处、科技处、教务处、学生就业指导处、财务处及各学院(系)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或审定主要制度,通过年度工作要点,决定重要事项及年度预决算,监督资金使用,并对学院(系)提交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成立由主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评定审核及技术监督的最高机构,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评定审核,对受资助的项目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召开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评审会议,指导制定相关政策,负责校级科技竞赛的评审及技术指导工作。[2] 2.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下发《佳大校发[2010]8号》文件至各个单位,经学校选拔参加省赛区竞赛获一、二、三等奖者,分别奖励1500元、1000元、500元;参加全国决赛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学生3000元、2500元、2000元;指导教师按照学生的奖励办法同等金额奖励。校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500元、300元、200元及证书;指导教师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00元、200元、100元及证书。学院科技创新活动90%以上是以作品形式完成的,也就是实物,这就要求必须有经费支持才能完成。按照学校文件可以申请项目资助经费:一般项目在500元至1000元,重点项目在1000元至5000元。学院领导从校长基金、教务处、团委、科技处等多方筹集经费,大力支持学院科技创新活动。[3] 3.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师生享有优惠政策 针对教育部的《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佳大下发校发[2012]21号文件,教职员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增加教学学分,可以申请学生科技创新采用活动项目,按学校教科研项目对待,指导学生获奖者,同等情况下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获奖的可以减免相应的学分,获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作品可以作为毕业设计,以优秀成绩记入,同等情况下在评优、竞聘学生干部、入党等方面给予优先。 4.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技创新离不开指导教师和学生,指导教师至关重要,指导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觉悟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指导教师平时付出很多时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学校给予的一点点补助和付出的劳动相差甚远,心里极度不平衡,这就要求必须有高尚的思想觉悟;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要求指导教师真才实学,才能胜任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可以聘请科技创新校外辅导教师,把责任心强、有一技之长、愿意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做贡献的校外人员吸收为校外辅导教师,学院颁发科技创新校外辅导教师聘书。[4] 五、结语 我国经过10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尤其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高等学校建设已经初具规模[5],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工程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育部专门下发多个文件,可见其重视程度。经过实践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4],为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国既不是国家重点投资又不是经济发达和省会以下城市的地方高校有200多所,也肩负培养国家人才责任,但是师资、生源、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面临许多困难,我们做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希望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电气科技论文:公司评级:置信电气、丹邦科技、怡亚通 置信电气:发展空间拓宽 宏源证券预测数据 与重庆市巴南区政府签订协议。5月16日,公司与重庆市巴南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公司将为巴南区企业提供耗能数据采集、用能监测(控制)、节能评估、节能项目改造等服务。该项目是公司新发展的节能业务的首单,推断此次签订的框架协议后续将陆续进入具体项目签约阶段。 从制造厂商向节能领域拓展。5月14日公司已将经营范围增加了节能业务,包括了节能工程的咨询、设计、承包、实施和维护;节能工程的合同能源管理及金融支持服务;节能环保成套设备及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同时成立了节能事业部。由此,公司发展的天花板就由变压器等设备的市场容量扩容至广阔的节能行业,成为公司新的战略定位。 或成国网电科院节能业务平台。节能产品及服务业务在国网电科院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培育,由于公司此前主营非晶合金变压器属于节能产品的一种,此次业务领域的拓宽合乎发展逻辑。公司或将成为国网电科院乃至国网的节能业务的平台,并有望获得大股东在人才、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将该业务迅速做大,提供未来重要的增长点。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过较长时间的底部调整后,向上猛攻,上涨非常强势。 丹邦科技:积极向膜材料进军 平安证券预测数据 国内软板行业龙头企业。公司是全球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布局的厂商,技术积累深厚,毛利率常年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其主要产品FPC、COF等涉及电子产业链各主要环节,下游应用范围广泛。 募投产能即将释放。公司在东莞松山湖已投资4.97亿元建设柔性封装基板及COF产品项目。公司募投项目需要环评认证,由于审批进度的原因迟迟不能落地,影响了公司产能的释放。公司过往业绩的低增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是公司真实竞争力的体现。公司年报中预计6月份松山湖项目将投产,未来随着募投项目的达产实施,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拐点。 FPC行业将受益于智能终端高增长。由于新一代智能终端讲求轻薄、印刷电路板设计讲究空间效率,同时又加入触控、镜头等多种功能,因此单机软板的需求不断提升,FPC为PCB产业中移动智能终端的最大受益者。 单机软板使用量及产值都将大幅提升。软板的特性就是轻薄、可挠曲,可根据空间大小及形状进行立体配线,而这些特性是符合科技产业发展大趋势的。根据IEK的数据,12年全球软板行业产值达到68亿美元,同比增长5.9%,预计13、14年将保持6个点以上的行业增速。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走势强劲,后市经过调整有望再次上涨。 怡亚通:多头均线上攻 兴业证券预测数据 公司实现扁平化管理。公司对外投资设立13家省级公司,投资总额1.9亿元。由于380平台业务量不断增长,垂直化管理对运营效率的提升弊大于利,省级公司的设立目的是搭建深度供应链管理的省级平台,具备投融资管理及平台管理职能,兼具业务运作管理职能,实现深度公司对下级子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为开展企业咨询服务提供便利和寻找到更多的投资机会。 当地经销商加入公司体系。除设立13家省级公司外,重庆、四川、广西省级公司还投资设立三家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与当地经营多年、渠道成熟的经销商合资能快速实现业务增长,而后者能够借助深度公司的资金、系统管理及人才优势,对经销品牌和渠道进行整合,增加对上下游话语权,并拓宽现有品牌品类,规范操作,降低经销成本,提高收益水平,达到互利共赢。 深度供应链逐渐规模化。380平台设立省级公司意味着业务已成规模,未来随着各省级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380平台的盈利增长值得期待。而扩张过程中与原有成熟经销商深度合作的模式,保证了公司成长的动力强劲,预计此类模式未来将逐步铺开,公司成长的可持续性得到一定保证。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呈多头均线排列的形态,投资者可积极关注。 正泰电器:前进中进行蜕变 东方证券预测数据 公司收入基本持平。一季度公司收入20.7亿元,基本持平,主要是因为经济弱复苏,下游需求启动较慢。其次,公司去年底适当调低价格,对收入增长也有影响,第三,年底厂房的搬迁对公司一季度的生产也造成一定影响。 一季度综合毛利率提升1.5%。一季度,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29.18%,同比提升1.5%,环比下降4.08%。公司2012年的综合毛利率为29.94%。公司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主要来自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工艺的优化调整。第二个是因为去年四季度毛利率过高。 销售和管理费用率基本维持稳定。一季度公司销售费用1.11亿元,同比增长3%,销售费用率为5.37%,同比持平。管理费用1.68亿元,同比下降2%,管理费用率为8.12%,同比基本持平。财务费用为-1137万元,而去年同期为-2614万元,由于去年的几个并购,今年公司剩余资金有所减少,财务利息收入将有所减少。 研发投入上国内外并举。公司和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合资成立了电科电器有限公司,投入研发资金3.9亿元。另外,公司加强对试制中心和模拟中心的投资,并在北美设立了三个研究室。这有助于公司提升研发水平和产品质量,占领高端市场,向国际一流竞争对手靠拢。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过一段时间的横盘震荡后,开始缓步上攻,投资者可择机介入。 数码视讯:新型业务有望突破 中信证券预测数据 立足广电领域,布局五大业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数字电视软件及系统提供商,产品已进入全国34个省级网络,200多个地市级网络。高科技是公司支柱板块,目前包括:硬件业务群(EMR/IPQAM/VOD/云转码),软件业务群(CA/中间件/OTT/智能终端),宽带网改业务群(CC/EPON/超光网),金融业务群(第3方支付/移动支付/电视支付)。同时公司近期开始涉足影视剧作产业。公司立足于广电领域,基本形成五大业务群的业务结构。 海外有望带来新增市场空间。公司的传统业务CA卡,跟随着国家模拟转数字的进程稳步的增长。在公司收入的占比多年维持50%左右,今明两年CA的市场主要来源于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的改造。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今年在印度市场有望获得新的突破。公司的另一项传统业务前端设备在国内市场份额在30%左右,处于领先位置。 新业务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当前公司超光网利用行业先发优势地位,面对新的巨大市场空间,产品率先推出,在开局阶段占据了绝对的市场领导地位。目前公司已经和多个省份签订了合作协议,预计今年超光网能对公司贡献的收入约在千万级别。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自筑底反弹以来,保持良好的上涨态势,成交量显著放大。 新安股份:步入调整期 申银万国预测数据 草甘膦价格上涨,有机硅销量提升。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为61.11亿元,同比增长25.9%,公司两大主导产品的营业收入同比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农药产品收入为28.32亿元,同比增长32.2%;有机硅产品收入为26.65亿元,同比增长15.1%。 盈利增量主要由草甘膦贡献。2012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3.52个百分点至13. 4%,其中农药产品毛利率上升9.53个百分点至12.0%,主要是因为草甘膦价格同比大幅上升。公司有机硅业务因行业景气低迷,毛利率略有下滑,因此虽然收入有所增长,但对于盈利增长贡献不多。由于公司2012年期间费用率总体稳定,因此其盈利增量主要来自于草甘膦。尤其是去年4季度以来,伴随草甘膦价格的大幅上涨,公司经营情况进一步向好,4季度综合毛利率攀升至19.3%,为近年来较好水平。 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受益于海外需求旺盛,以及国内农药市场因环保力度加大导致供应端收紧,公司草甘膦业务有望保持较高景气;有机硅行业处于低位整固阶段,但上游原料的低价有利于下游制品对于其他材料的替代,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较为广阔,公司的全产业链优势有望得到发挥。 操作策略:二级市场上,该股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开始冲高回落,但仍具有波段操作机会。 电气科技论文:应用科技大学信息电气类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探讨 摘要:以应用科技大学中信息电气类专业的本科生为例,从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鼓励教师下企业和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等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本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共有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余所高校参与该项目研究。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其中的试点单位,将在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范围深入探索和改革。其中,在学生培养方面,如何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通过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提升,使之成长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就至关重要。目前在欧美大专院校实施的CDIO培养模式,以及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等等,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这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带动知识的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对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我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金赛(Mc.Kinsey)全球研究所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其中有确切数据提到,在2005年,大约60万毕业学生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工程技术人员才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原因是:中国的教育偏于理论,学生几乎没有工程项目的实际训练,而欧美的学生则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 对于山东交通学院来说,学校主要培养在交通行业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来说,其培养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持续提升的关键。 目前我校在本科教育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课程讲授为主,配合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然后参加期末考试,这样经过几年的知识积累,在临毕业前到相关企业实习,或者有的学生就在校内实习,然后通过毕业设计来锻炼提升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分阶段分割开来,其弊端就在于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最终目标,在实习时有针对性对一些实践所需的必要知识进行恶补,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脱节,不能起到良好的能力培养效果。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适应期过长,实际动手实践能力偏弱。 二、CDIO及卓越工程师介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 三、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改革探讨 通过将CDIO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成功和有效地经验吸取进来,结合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探索和借鉴,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学院信息电气类专业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以大赛为引,以项目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实践项目 CDIO培养模式以及卓越工程师都是依托于项目以起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学生科技项目和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具有时间短、复杂度低、易组织和见效快等特点。通过以大赛为引,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类学生科技立项和大赛中,易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在学生层面上,对参赛的学生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优秀毕业设计推荐,优先奖励推荐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教师层面上,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奖励等方面设置考核点,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对于信电类专业,本科生由于基础薄弱,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在以往很少能实际参与到教师的实际工程实践项目中去。通过参加大赛,使得本科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进一步更深入参与到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中去,同时,科研项目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可以继续参加相关竞赛,这样,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和上升动力。同时,学院对于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与相关政策倾斜和支持,也在一方面调动教师吸引本科生参与自己项目的积极性。 2.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论是CDIO培养模式还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参与的程度越深,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越接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仅靠校内资源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的参与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必须要做的。从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到课程设计、实习实践环节,在各个环节都通过到企业中进行需求调研、实践、再调研,实现企业深入参与学校的人才改革方案。例如,从课程内容来说,由于工程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教学大纲从制定开始就应该引入企业进行评估,要求课程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保障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大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真正应用到企业中去。企业的参与是被动的,这就要求高校方面要主动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摸清企业需求的规模、方向和基础,然后实践应用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去,再请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评估,进行调整、再调研、再调整,通过往复循环,不断完善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3.鼓励教师下企业,企业引进来 CDIO培养模式或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很多项目都是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所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了解企业的需求,而这种了解仅凭短期的调研是不能深入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长期到企业中去。在这方面,学院鼓励年轻教师采用直接到企业挂职、参加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赴企业进行锻炼。结合教师的挂职意向、学术专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学校出面与企业接洽,通过企业与教师的对接双向选择最终确定。同时,学院还为教师下企业实践出台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例如,在挂职期间,生活方面给予额外补助,教学工作量酌情减免,在职称评定、晋职方面优先考虑。[1]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是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企业引进来是对企业需求了解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引进来包括引进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项目的引进,通过教师下企业,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引入企业相关项目到学校中来,利用学校科研相关资源实现横向项目合作,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其次,引入企业中具有很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到高校中来,通过讲座、授课、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更有利于教师对企业需求的了解。 4.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考评机制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需要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如何有效搭配和设置各类奖励,实现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学分置换、毕业设计,优先推荐奖励等组合激励措施,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怎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和实训项目的积极性,保障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内容。 通过制定有效的制度,给予科技大赛各方面支持,例如,可由教师引导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规划、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向专业学科竞赛方面倾斜,建立参与大赛与学分和奖学金挂钩制度,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总结,并且要注重调研、实践、再调研的环状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如何提高学生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真正培养出既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电气科技论文: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与美国著名大学电气专业教育培养特点比较简析 【摘 要】当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必须能够适应这一需要,达到一流水平。本文简述了国外电气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介绍了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使命、教育目标及结果, 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该学科专业的发展特点。 【关键词】教育目标;美国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电气工程 1 国外电气工程类专业发展概述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就目前国际水平而言,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科技工作者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因此, 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在发达国家高校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外该学科(系)在科研、教学及学术组织形式上与国内电气工程学科有较大不同。了解国外学科状态及教学、科研方向,对调整我们的学科方向、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分析美国著名大学电气专业教育培养特点,并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我校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建议。 2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的使命、教育目标及结果 2.1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使命 使学生具备本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与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宽厚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本科生培养目标 1.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 2.掌握强电与弱电、电力电子、硬件与软件、多学科的基础理论。 3.掌握电力电子设备与系统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设计、开发、调试、应用电气系统的基本能能力。 4. 了解电气系统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该领域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与国际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嵌入式控制系统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1.实验:电机与电拖自动控制实验、电机的微机控制技术实验。 2.上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上机。 3.课程设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设计、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机拖动与PLC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供配电课程设计、二维精密伺服系统设计课程设计。 4.实习实训:基础工程训练、电工电气技术实训、电装实习、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2.2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chool of Engineering,MIT) 使命: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的首要使命在于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技术、思维及实践并培养能够处理世界复杂问题的创新型领导。 本科生教育目标 1.提高学生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必要的数学工具、基础科学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2.发展学生对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专业理解以便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3.发展学生对社会、工商业、技术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的理解,以便产品设计的程序符合实际需要。 本科生学习结果 1.基础:了解科学与工程的基础, 并能够加以应用。 2.广度:熟悉包括电气工程(EE)和计算机科学(CS)基本要素在内的多种重要的技术领域。 3.深度:运用电气工程领域的V1- 1课程计划、计算机科学领域的V1- 3课程计划、以及这两个领域的V1- 2课程计划的一种或多种专业方向全面的知识。 4领导能力:在EE 和CS 设计和发展所面临的更大的挑战背景下的鉴别能力。 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BSEE) 课程计划的教育目标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确保学生在电路、数字系统、电子设备、电磁以及线性系统等专业领域获得一个宽广的知识基础。 BSEE课程计划的目标 BSEE 课程计划使学生在毕业后为取得以下职业和专业成就做好准备: 1.通过设计、产品开发、研究、生产、咨询测试、销售以及管理等技术性作业来练习电气工程。 2.熟练使用现代化的设计工具。 3.参与和提供由多种专业和文化背景的个体组成的团队的领导。 4.掌握有效的书面和口头沟通技能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 2.3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School of Engineering,Stanford University) 使命 本科课程计划的毕业生被要求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知识和至少一门专业领域的知识。毕业生被要求具有基本的实验、设计和沟通能力以便为研究生阶段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 或者为要求掌握电气工程、科学与技术的一门基础知识的初级岗位做好准备。 教育目标 1.技术知识: 提供电电气工程原理的基础知识、必要的计算支撑知识、工程基础、数学和科学。培养计划必须至少包括一个有深度的专门领域, 当前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控制、电子、场与波、通信与信号处理。 2.实验室与设计技能: 培养进行和设计实验方案需要的基本技能,培养简述问题与描述方案的能力, 培养采用先进技术知识和技巧, 规划求解方案的过程的能力。 3.交流技能: 培养组织编撰报告的能力, 用英文进行写作和演讲的能力。 4.为深造打基础: 为后续研究生、或终身成功学习准备足够宽深的知识。 5.为就业作储备: 培养适应很多不同职业岗位的技能和品质, 包括经济头脑、道德规范、领导能力、专业组织能力、安全意识、服务态度、协作精神等。 电气工程本科课程改革趋势 本科新课程主要变化: 在2- 3 年级采用一组由6 门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 为学生在7 个EE 分支学科从事高级学习提供一个基础。通过将必要的链条扁平化, 作为高年级学生, 学生能够从一个更广泛的高级课程中进行选择。 3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专业教育基本特点比较及分析 从以上学校介绍及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来说,国外的电气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 (2)在所分析的几所美国大学里, 在同一学院, 不同学科的低年级学生在同一基础平台上接受相同的教育, 淡化专业方向,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并使其就业途径更加多样化。 (3)各校该学科专业的使命和教育计划都强调厚基础, 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有效沟通和交际的能力以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年, 重视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国外大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强调抽象方法的应用,这对于学生理解分析方法和建立实际器件和电路的概念都会有帮助。我国的教学内容遵循比较完整的经典理论体系,近年来在更新知识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在反映新技术新方法、紧密联系快速发展的电子技术方面仍显得不足。 国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运行机制与国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国外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自律性更强,国外高校的学分制体系和学生的高淘汰率,保证了较高标准的教学水平。 故我校可以参考以下建议进行改进 1.关于课程教学方法 实现从单一传授知识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实现从重教轻学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使课程网站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好课件的使用交流。 2.关于课程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各个学校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加强工程实践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关于教材建设 在广泛吸取国外教材成功经验以及总结我国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各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实际需要,编写一些更具特色的教材。 由此,只要我们深入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并学习国内外名牌高校的优势所在,加强师资建设、对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时间,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电气科技论文:华映科技、森源电气岁末尾盘急拉超5%疑为华商、泰达宏利为做净值影响股价 每逢岁末,基金为争夺排名而采取“小动作”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2013年同样如此。记者注意到,在201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最后几分钟,一些股票出现明显的异动,分析人士认为,这不排除部分基金为了争夺年度排名而刻意拉升股价。其中,可能涉及操纵股价的行为。 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华映科技(000536)。集合竞收盘价,成交190.8万股,成交额达5150万元,这一金额占全天成交总金额的70%。 记者注意到,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该股前10大流通股东中,包括华商基金三只公募产品,合计持股超过2000万股。显然,华商基金是华映科技尾盘股价大幅拉升的最大受益者。有分析人士表示,华映科技是华商基金旗下多只产品的重仓股,而该股流通股本较小,成交量稀疏,比较容易控制,不排除是华商基金为做净值刻意为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华映科技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还包括甘肃省信托有限公司及旗下一只阳光私募产品,而甘肃省信托有限公司与华商基金大股东华龙证券均为甘肃省国资委参股的金融机构。 类似岁末尾盘股价拉升的现象还出现在森源电气(002358)中,同样是最后的收盘集合竞价突然拉升超过5%。而该股最大受益主体则是泰达宏利基金,其下三只产品合计持股超过2400万股。其中,泰达效率优选持仓数量最高,超过1600万股。 对于记者的质疑,泰达宏利基金一位工作人员反问记者,“泰达宏利效率优选基金在90只同类产品中排名20,操纵一个股票,对排名能有多大帮助?” 记者按照2013年三季度泰达效率优选基金持有森源电气近10%的仓位测算,上涨5%对基金净值的影响大约为0.5个百分点。而泰达效率优选基金12月31日的净值上涨0.35%,在该公司三只混合型基金中当日涨幅最高。如果扣除森源电气异动的影响,该基金当日净值很有可能是下跌的。 “我们真正操盘的人都看得出来,这种股价异动显然就是基金为了做净值的行为。”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证实此类尾盘拉升股价行为确系基金所为,则有操纵股价的嫌疑。当然,基金为了避嫌,未必是通过持仓较重的公募产品直接拉升,不排除通过专户资金甚至一些隐秘的关联账户进行操作,这也给监管部门的认定带来难度。 电气科技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的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国家对电类科技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分析了高校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等多种措施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电气技术 实践平台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国家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需求。同时,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努力的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电类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电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的具体措施。 1 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 学生由于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解不是很透彻,又由于很少在社会上实践,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之甚少,所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侧重于课本上的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1.2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活动安排,有没有创新活动的场所,国家、省里有哪些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仅仅让少数人参与国家或省里的一些竞赛活动,或以创新小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有限,也无法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缺乏对学生和老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激励机制的缺失就不能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精力投入不够。 1.3 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体制都是以班为单位,实践教学也全是配合着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验证实验教学占据着实验总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关闭。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意义不大。有很多高校目前都没有为科技创新的学生配置专业的实验基地、场所和教师。学生及使有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如果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同时还要实时的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电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电信学院电类专业一共有四个,即通信、电子、自动化、建筑电气。每个专业都有若干个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目前,每个实验室在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平时都向学生开放,在业余时间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做过的实验或有新的想法和思路都可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并调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对提高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也大有好处。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避免了浪费。 2.2 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通过现有实验室的开放还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亲自设计科技作品,而现有的教学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学生制作各种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除了提供场地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比如:计算机、电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万用表、操作台等各种相关设备。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 学生本身由于接触专业的实间不长,对专业的认知不是很深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电类的学生,专业要求素质较高,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尽快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设立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以教师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比如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负责科研项目的老师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4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基金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评价体系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通过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上来。通过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设立创新基金。 2.5 让学生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电类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检验本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电子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6 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制作科技作品,还要与平时都教学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创新理念传输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都方方面面。 3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实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应努力的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电类人才,就需要建设电气技术实践平台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本文通过描述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电类学生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电气科技论文:克拉玛依市西南科技园区保障性住房工程电气控制性详细规划 摘要:根据周边电力和通讯现状,结合本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提出电力和通讯工程外配套系统构成框架。 关键词:变电站;用电需求预测;电压等级;10kV电网;开闭所;环网供电;电缆排管及通信管道建设;报警系统联网;通信配线光缆线路;小区监控系统。 一、概况 克拉玛依市西南科技园保障性住房工程位于西南科技园区内,经三路南北穿过建设用地。根据《新疆油田公司“十二五”发、供电专项规划》和《克拉玛依市城市供电专项规划(2011-2020) 克白城镇组群》,该项目所在区域用电属于文体中心110kV变电站供电范围,配电电压等级须采用10kV。文体中心110kV变电所站计划2014年投运,容量为2×50MVA,两路110kV电源均引自克拉玛依220kV变电站。变电站站址选在纬四路与经三路交叉口东北侧,距纬四路约30m,距经三路约30m,位于本次项目南北2大地块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经三路东侧拟建有电缆排管。 二、 用地规划布局 克拉玛依新居住区二期用地由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构成。 三、 电力工程外配套系统说明 3.1、 用电需求预测 用电需求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及需要系数法进行预测。 根据本次规划所提供的用地功能及相关控制指标,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指标参考《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考虑克拉玛依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取值取中间值。根据规划中各地块的用地功能、建筑面积、用电指标,该区域计算负荷为4.028MW。 3.2、电压等级 本区域内为三类建筑,用电负荷等级为二级和三级。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区域内实际情况,规划电压等级为10/0.4kV两级供电网。 3.3、 供电电源 文体中心110kV变电站建成后,由变电站引2条10kV电缆线路为西南科技园保障性住房区域提供10kV供电电源。10kV电缆采用(ZRB-YJV22-8.7/15kV 3×240)型,载流量为349A,单条电缆供电能力约5.7MW。在建设用地用电负荷中心设2座开闭所(1#、2#)作为南、北2个地块10kV电源引接点,开闭所采用2进8出结构。其中1#、2#开闭所及其有关线路由供电部门提供,不在本工程建设范围之内。 3.4、 10kV配电网构成 根据该负荷分布情况,设置10kV开闭所4座。单个开闭所最大供电负荷为4000~10000kW,服务范围半径宜控制在250-500米。 开闭所采用手拉手式环网接线方式。环网供电闭环设计,开环运行。开环点根据实际负荷确定。一个电源故障时,开环闭合,由另一路电源供电,每环可带负荷约3000-5000kW。 本区10kV配电线路全部采用电缆穿管敷设,电缆穿管拐弯、分支及直线段每隔80m设电缆井一处。主干电缆采用ZRB-YJV22-8.7/15kV 3x240型,分支干线电缆采用ZRB-YJV22-8.7/15kV 3x120型。 3.5、低压配电电网构成 按地块建设10/0.4kV箱式变电站,变压器容量不大于630kVA,负荷率不大于85%,变电站供电半径不超过250m~300m。小区内路灯采用专设箱变三相供电,微电脑自动控制,节约电能,光源以节能光源为主。低压接地系统采用TN-S系统。低压电缆均采用直埋敷设方式敷设。 地下车库、大型公建等应预留10kV变配电设施用房,并满足有关技术指标要求。需独立占地的10kV变配电设施应结合周边环境统一设计,在保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做到美观协调。 3.6、变压器设置 地块B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630kVA*2;拟设置商业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400kVA*2。 地块F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630kVA*2(含商业)。 地块G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630kVA*1。 地块H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630kVA*2。 地块I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2座,变压器容量为630kVA*2。 地块J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500kVA*2;拟设置商业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500kVA*1。 地块K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630kVA*1,拟设置商业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400kVA*1。 地块L内拟设置住宅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630kVA*2;拟设置商业用箱变1座,变压器容量为500kVA*1。 3.7、节能与环境保护 箱式变电站10/0.4kV变压器采用S11型变压器,较之目前的S9系列变压器的空载损耗还要降低30%,更适合于负荷波动大、平均负荷率低的地区。 采用高效节能光源免维护照明灯具和微电脑自动控制设备,推广绿色照明工程,可降低照明负荷及用电量。 小区内配电变压器及配电开关采用无油化、低噪声、材料可回收的设备,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采用电缆埋地敷设,避免了树线交叉,减少了电磁干扰和污染,增加了绿地面积,协调并美化了环境。 3.8、供电设施保护 埋地电缆深度为0.8-1.0m,其线路两侧各0.75m所形成的两条平行线内的区域为保护范围。 3.9、 主要工程量及设备 1)10kV开闭所:4座; 2)箱式变电站:13座; 3)10kV电缆线路:6.5km; 4)0.4kV电缆线路:35km。 3.10、问题与建议 本项目所在区域目前为枢纽110kV变电站6kV出线供电。根据《新疆油田公司“十二五”发、供电专项规划》和《克拉玛依市城市供电专项规划(2011-2020) 克白城镇组群》规划原则,本项目所在区域用电属于文体中心110kV变电站供电范围,配电电压须采用10kV等级。目前文体中心110kV变电站处于初步设计阶段还未批复,本次项目须和文体中心110kV变电站同步实施,才能满足本项目所在区域供电需求,故建议加快文体中心110kV变电站的建设进程。 四通信部分外配套系统说明 4.1范围 外配套通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火灾报警系统联网设计、通信配线光缆线路设计、小区监控系统设计、电梯应急电话系统联网设计以及居住区内的通信管道建设等。 4.2设计原则 根据居住区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出发,本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利用已建成的通信系统现状,综合考虑其语音及今后各类弱电系统需求,提出科学合理、可实施的通信系统方案,满足居住区内各单体建筑的语音和数据业务的需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网络结构,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价格比。 表10通信管道需求表 4.3通信系统内容 (1)语音通信系统部分 建议在居住区居中位置新建一座约240m2的通信机房,机房配线架设备配置按居住区内总用户量考虑,其余通信设备由各家运营商自行负责实施。 (2)有线电视部分 因居住区用户量大,建议考虑有线电视局站1座,从新建电视局站引主干光缆至各小区光接点箱。 (3)小区视频监控系统 在小区的主要道路口设置室外一体化摄像机,视频监控主机均安装在各区门卫室内,由门卫保安负责监控系统的管理。 (4)火灾报警系统 高层住宅建筑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火灾报警系统线缆均由就近门卫室火灾报警系统主机引来。各小区均由门卫保安负责其火灾报警系统的管理。 (5)电梯应急电话系统部分 火灾报警系统内含有消防应急电话总机,消防应急电话可满足电梯内应急电话的要求,故将消防应急电话与电梯应急电话两套系统合建共用。 (6)通信管道部分 在小区主干道上建设6孔主干塑料通信管道,并与小区外已建通信管道连通;在分支道路下新建2~4孔分支塑料通信管道,为各通信运行商以及物业公司的光电缆的敷设及维护提供便利。 (7)光电缆敷设方式 室外光电缆均穿新建通信管道敷设,无管道处穿钢管埋地敷设。 结束语 大型住宅小区一般按二级负荷供电,用电负荷中心设中压开闭所,采用环网接线形式,环网平时开环运行,每环可带负荷约3000-5000kW。小区适当位置设置箱式变电站,不占建筑面积。箱变内中压侧采用单母分段接线,变压器采用2台,容量不超过630kVA,满足二级负荷供电要求。中压电缆采用排管敷设方式,至建筑单体和小区道路照明低压电缆采用直埋地敷设方式。 电气科技论文:电气系统自动化科技的研究及革新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现实经验,针对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变换器电路、交流调速控制、通用变频器、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几方面论述了电气自动化在电力体系中的运用。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科技;设计思想;将来发展 1 前言 文章经过论述电气综合自动化体系的性能,讲述了当下电气自动化掌控体系的规划理念(以发电厂为例子),展望了将来电气自动化掌控体系的发展态势。设备智能化水准的提升促使对现场设备情况的精确掌控变为可能,通讯科技的发展则为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提供了平台。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控制系统以其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正在被更多的采纳。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 2.1集中监控方式 这种监控办法优势是运营维护比较便捷,掌控站的防护准求不高,系统规划比较简单。但是因为集中式的主要特征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处理,处理器的任务相当繁重,处理速度受到影响。由于电气设备全部进入监控,伴随着监控对象的大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主机冗余的下降、电缆数量增加,投资加大,长距离电缆引入的干扰也可能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同时,?隔离刀闸的操作闭锁和断路器的联锁采用硬接线,由于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不到位,造成设备无法操作。这种接线的二次接线复杂,查线不方便,大大增加了维护量,还存在由于查线或传动过程中由于接线复杂而造成误操作的可能性。 2.2远程监控方式 远程监控方式具有节约大量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等优点。由于各种现场总线(如Lonworks总线,CAN总线等)的通讯速度不是很高,而电厂电气部分通讯量相对又比较大,所有这种方式适合于小系统监控,而不适应于全厂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构建。 2.3现场总线监控方式 目前,对于以太网(Ethernet)、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科技已经普遍应用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智能化电气设备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都为网络控制系统应用于发电厂电气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场总线监控方式使系统设计更加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间隔可以有不同的功能,这样可以根据间隔的情况进行设计。采用这种监控方式除了具有远程监控方式的全部优点外,还可以减少大量的隔离设备、端子柜、I/0卡件、模拟量变送器等,而且智能设备就地安装,与监控系统通过通信线连接,可以节省大量控制电缆,节约很多投资和安装维护工作量,从而降低成本。另外,各装置的功能相对独立,装置之间仅通过网络连接,网络组态灵活,使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任一装置故障仅影响相应的元件,不会导致系统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方式是今后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3 探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OPC(OIJEforProcessControl)科技 OPC(OIJEforProcessControl)科技的出现,IEC61131的颁布,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未来的电气科技的结合,计算机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IEC61131已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正被各大控制系统厂商广泛采纳。Pc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以太网和Internet科技引发了电气自动化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正是市场的需求驱动着自动化和IT平台的融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将加速着这一过程。Internet/Intranet科技和多媒体科技在自动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的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以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在第一时间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虚拟现实科技和视频处理科技的应用,将对未来的自动化产品,如人机界面和设备维护系统的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对应的软件结构、通讯能力及易于使用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变得重要了。软件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种趋势正从单一的设备转向集成的系统。 3.2 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船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进入第二代后,更多是采用PWM 变换器了。采用PWM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冈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M 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 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1986 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Divan 教授提出谐振式直流环逆变器。传统的逆变器是挂在稳定的直流母线上,电力电子器件是在高电压下进行转换的‘硬开关’,其开关损耗较大,限制了开关在频率上的提高。而谐夺式直流环逆变器是把逆变器挂在高频振荡 过零的谐振路上,使电力电子器件在零电压或零电流下转换,即工作在所谓的‘软开关’状态下,从而使开关损耗降低到零。这样,可以使逆器尺寸减少,降低成本,还可能在较高功率上使逆变器集成化。因此,谐振式直流逆变器电路极有发展前途。 3.3 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1971年,德国学者F.Blaschke阐明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即矢量控制的原理,为交流传动高性能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耦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耦,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1985 年德国鲁尔大学的 Depenbrock 教授首次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的理论,接着 1987年又把它推 广到弱磁调速范围。大致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用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计算与控制电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Band 一 Band 控制)产生 PWM 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它省掉了复杂的矢量变换与电动数学模型的简化处理,大大减少了矢量控制中控制性能参数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问题,没有通常的 PWM 信号发生器,其控制思想新颖,控制结构简单,控制手段直接,信号处物理概念明确,转矩响应迅速,限制在一拍之内,且无超调,是一种具有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结束语 电气系统自动化科技的研究对于水利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的革新电气系统才能够更好的为水利建设服务。
诚信论文:诚信准则下契约精神传统文化论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诚信缺失探源 1.中国传统文化诚信的实质是伦理式诚信。 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特别注重诚信,《韩非子》里就记载有“曾子杀彘”的故事。而作为传统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更是把诚信作为立国之本、作人的基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土壤上的,是为维护封建伦理统治服务的。诚信主要是在家族与朋友之间展开,仅仅局限在乡土社会狭小范围和熟人之间,具有有限性和人身依附性,缺少开放性和广泛性。《论语》中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孟子》也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对朋友要讲诚信,那么对朋友之外的人那就不一定了。中国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就对孩子说:“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吃,陌生人说的话不可信!”正是这种伦理思想,使传统中国构成了一个亲族社会和熟人社会。所有的道义,首先在亲族那里发挥作用,然后扩展到熟人圈子。拉关系、走后门、拉帮结派等社会现象,就是这种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熟人社会的表现,只要是关系内的亲属或者熟人,所谓的规则都可以变通。费孝通先生曾把这种社会结构精辟地概括为“差序格局”。伦理式诚信靠伦理关系去维系,由关系的亲疏去看诚信的程度,这是一种狭隘的诚信。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只对自己圈子内的亲朋好友讲诚信,对所谓圈子外的陌生人则要有所保留。人们为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熟人圈子的人伦关系,提出圈子内诚信的道德观,有时代的局限性。一旦破坏规则,伦理式诚信态度是要看你的后台硬不硬,与处罚你的人熟不熟,处理的结果是与你的强势地位、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 2.“义高于信”价值观及其对诚信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义高于信”是儒家文化的主要价值观,《论语》和《孟子》里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义高于信”的思想。孔子曾经这样讲:“君子贞而不谅”;“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有一次别人告诉孔子说老家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去告发了父亲,孔子不认为儿子是正直诚信,而是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而孟子则直截了当地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符合儒家的仁义,讲不讲诚信并不重要。所以信陵君可以“窃符救赵”。这就给人们不讲诚信,刻意变通提供了理论支持,只要是打上道义旗号就可以不讲诚信。为了国家、为了他人就可以不讲诚信,为了自己慢慢也可以不讲诚信了。这样的“义”是“虚义”“伪义”。比如,在近些年的国际比赛中,在“为国争光”旗帜下,就能随意改变运动员的年龄;打着为百姓谋福利的旗号,就可以谎报瞒报。久而久之演化成为了所谓的大义,可以为所欲为:为了改善民生可以强行拆毁民房,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可以不顾学生健康,为了给父母看病就可以抢劫别人,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就可以坑蒙拐骗。 3.“成王败寇”价值观及其对诚信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成功者是不应当受到指责的,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成功了的称帝称王,并且拥有了公共宣传、历史编撰的自由,无人敢责难;失败了的被称为寇贼,失去了合法地位,没有发言权,有口难辩,即使被贬损,也没有申辩的机会。孙中山后来把它称为“历史习惯”。他说:“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甚至有人认为:“自古以来成功的大英雄,也必是大流氓,他们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一切手段,他们从不信守什么仁义道德。我们分析了刘邦、曹操、朱元璋等历代的大人物,几乎很少有例外。”“成者王侯败者寇”是伴随着儒家信义文化同时存在的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是指和主流文化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的、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文化。其特点是不见于官方与主流社会的明文倡导与正面认同,但事实上却为人们所熟悉,并且心照不宣地彼此默认。在这些人眼里,成功是唯一的目标与原则,只要获得成功就将诚信抛在一边,甚至屡屡尝试用计谋和背叛来获得成功。为了成功他们不承担道德责任,在他们眼里成功就是至真、至善、至美。成王败寇价值观作为敌我双方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需要本无可厚非,但久而久之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实生活的潜规则:只要获得成功,可以突破道德底线。考试作弊、科研造假、论文抄袭、假唱假摔、短信诈骗等这些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诚信底线。“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价值观根本无视诚信的存在,甚至无视道德的存在,把诚信当作成功的附庸,不问过程只看结果。民间流传的“英雄不问出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谋大事者不拘小节”等都是它的翻版。它的存在与蔓延不仅破坏了人们交往中的诚信,而且直接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带坏了社会风气,造成社会上行贿受贿、贪赃枉法、买官卖官、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 二、市场经济需要契约诚信 “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原义为交易,是双方或多方协议认可并承诺遵守的行为规则。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未能履行义务时的惩罚措施。在契约关系中,大家都必须信守承诺,如果一方违约,对方就会取消他的利益实现的保证权利,并要受到惩罚。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加上契约的外在约束机制,就会促使社会成员之间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诺言。契约信守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精神,人们订立契约源自彼此的不信任,当契约上升为契约精神以后,人们订立契约就成为彼此的信任。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他们的诚信准则,同中国人的伦理式诚信大不一样。他们的诚信,建立在契约基础上。早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贵族、领主附庸通过分封采邑就确立了权利与义务关系。附庸必须履行兵役和劳役义务,否则领主就有权收回采邑;同样,领主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附庸,附庸就可以另找其他领主。这种制度下,贵族一方面需要忠于国王,另一方面又可以反抗违背契约的国王。由此,形成了欧洲式的契约传统。当然欧洲式的诚信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不是以熟人圈子为前提,而是以双方缔结的权利义务的契约为基础。契约的达成构成了诚信的界限,一方的诚信,必须有赖于另一方履行义务方能实现。随着近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契约精神成为一种契约文明,不仅在商品领域人们要遵守契约原则,也体现在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中,契约原则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契约文明的产生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历史发展表明,人性的自由、权利的平等、政治的民主、体制的宽松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正义取向,既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客观的保障体系,可以说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在当代,进一步强调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从契约理论发展史来看,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市民社会就是契约社会。市民社会正是依靠各种形式的契约,来规范交往主体行为,从而实现经济交往的公平。从国际贸易交流与合作到市民生活方方面面,契约精神被公认为最具有公平、自由、效率的时代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成熟,契约已经广泛地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础。 三、伦理式诚信与契约式诚信的根本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道德自律基础上的诚信,相信人可以通过教化、修身而达到诚信,诚信主要靠道德约束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又是建立在不平等精神基础上的诚信,本质是为强势服务的,有利于强者,不利于弱者;有利于熟人,不利于“生人”。对强者而言,是权利大于义务;对弱者而言,是义务大于权利。而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契约诚信的出发点是,人是靠不住的,只有通过“契约”的形式迫使其诚信。西方的契约诚信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规则诚信,任何人在规则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人都不能破坏规则,否则必受惩罚。诚信的对象包括整个社会上所有互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不仅仅是熟人。四、传统诚信、契约诚信对当代社会重建诚信的启示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一方面需要承接中国诚信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还要实现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不管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伦理诚信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契约诚信,都是人们诚信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但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对待。 1.产生传统文化当中的伦理诚信的经济基础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造成人们依靠伦理诚信的社会土壤还没有消除干净。 虽然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有待完善,还需要不断推进。比如社会福利制度,目前我们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刚刚起步,人们之间,特别是亲人与朋友还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候主要的支柱。要改变中国这种现状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改变人们之间的依附关系。 2.现代化的浪潮虽然摧毁了滋生伦理式诚信的社会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诚信文化在我们重建诚信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另外,我们在继承传统伦理诚信的同时要善于科学分析,结合时代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在此问题上,既要反对那种认为传统的东西已经过时,一味地追求和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做法;也要反对打着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把中国诚信重建的希望寄托在照搬古人的做法上。 3.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趋利性必然产生非诚信行为,契约诚信无疑是实现诚信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形式。 借鉴西方社会的契约诚信重建我们的现代诚信是现实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首先是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优化法制环境,构筑诚信的法律基础与制度保障,为诚信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让不守信的人受到应有惩罚。其次是要加强诚信意识为重点的道德建设,实行全方位的诚信与契约精神教育,使之成为我们的国民精神与民族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以讲诚信为荣的社会风尚。又次是要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包括政府的政务公开与失信惩戒,完善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等。 作者:崔艾举 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诚信论文:高校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教者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 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育人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践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担负着教会学生如何诚信做人的重任。一个对待教学严肃认真,对待学术严谨诚实的教师,必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去影响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看得到、听得见,且比起书本式的教育更显真实,更具说服力。为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高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培养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学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信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据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职前培训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贯穿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培训工作。对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而产生的不良学术影响制定相关惩处制度,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三是要激发教师提高诚信度,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明确诚信道德培养目标,并将诚信道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实践中,提高诚信道德践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良好道德形象影响、感染、取信学生,培养学生诚信良好品质。 (二)以契约精神为导向,使受教者重视并践行诚信道德自律教育 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约才能使现代社会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机制。契约的本质,在形式上体现了主体的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契约主体行为是一个“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如果达成了协议,则是他律和自律统一的结果,从过程到结果都具有道德性。为此,高校在对受教者实施诚信教育时,首先要在学生入学教育时宣传契约精神,通过课程教学、校园网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发展历史、内涵、作用等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其次要让学生重视契约精神在诚信教育,特别是诚信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契约主体行为中“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律教育作用。将诚信道德教育自觉纳入到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过程中去,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品质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日常学习、朋友交往等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诚信道德能力。 (三)重视诚信操作教育,建立集约束、监督、奖惩、评价为一体的诚信操作教育机制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的诚信失范行为中来,就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很容易使其他人产生效仿或侥幸的心理,逐渐导致整体诚信环境的缺失。诚信教育不光是一种信念道德品质的常识性教育,更是集合了约束、监督、奖惩、评价为一体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育。为此,首先要建立诚信制度作为对诚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让所有的学生生活在一种信任和被信任的环境里。其次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让学生参与对诚信行为的奖励和对失信行为惩罚制度的制定,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并使学生明白诚信行为是一种荣誉,不诚信行为受到惩罚是对荣誉的一种玷污,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诚信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诚信制度,这样既能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要建立诚信评价制度,形成个人诚信档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自身以及对周围学生的诚信评价,且评价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日常考试、作业、论文等方面,评价范围可以扩展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并将这种评价结果作为个人今后信用的评价的参考标准。 作者:欧阳琰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诚信论文:高等艺术院校诚信教育论文 一、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 1.恶意拖欠学费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在校贫困生的支持和鼓励,不仅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奖补力度上也是大有增加。针对家庭贫困学生,有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解决了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另外,部分艺术院校还提供家教指导和有偿社会实践等活动,使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参加实践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家庭创收,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问题。然而,正是由于艺术院校学生思路广、参与性强的特点,部分学生将学费用到创办公司、投资炒股等方面,故意拖欠学校学费。有些学生甚至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正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体现。 2.不能及时偿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以来,为贫困家庭带来了福音,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调查,艺术高校贫困学生贷款率达到91.5%以上,按时偿还率却远远低于基本水平。导致很多家银行不再与学校合作助学贷款,也使近几年的新生贫困生无法正常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利于民生的工程,得到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和好评,却由于大学生缺乏对信用度的了解及对偿还贷款抱有侥幸心理而受到不良影响,这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后果。 二、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自主能力强、自制力差的特点,他们常常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意无限,但总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激动时的行为。加之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不少人是在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长大的,多以自我为中心,临时毁约、不信守承诺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并非错误,这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一般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诚实守信属于道德范畴,学校不能以纪律的形式约束失信行为、奖惩不同步导致了学生心理上的放松,也助推了失信行为在高校的发生。 三、建立高等艺术院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1.诚信教育是基础 培养德艺双馨的高等艺术人才是高等艺术院校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而艺术高校的学生往往只注重自身专业的学习却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诚信教育是基础,艺术院校的教师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艺术高校也应加强诚信教育的课程开设。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如开展主题班会、名家讲座等,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创建诚信校园,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加强诚信校园建设 诚实守信应从校园抓起,培养诚信精神,建设诚信校园。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基础道德建设。在当今大学校园里,诚信教育是以思想政治课的形式存在,使得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但是随着近年来学生贷款进高校、招聘单位进高校等形式的普及,使得诚信教育更加具体化,也对高校的诚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化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责任感、事业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3.构建大学生个人诚信体系 在大学生中建立个人诚信体系有积极的引导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构建大学生个人诚信体系刻不容缓。大学生在今后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时时与诚信打交道,如住房贷款、购车贷款、创业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等,如不守信用将寸步难行。艺术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自己的信用,树立正确的信用消费观念。要将诚信等级与学生的自身利益挂钩,使学生从自身利益出发,形成诚实守信的忠实守护者和捍卫者。 作者:刘宁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诚信论文:动物科学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1动物科学类人才的诚信教育将直接影响畜牧业行业的发展 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件,一度引起社会极大关注,畜产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畜禽安全生产,特别是特色畜牧业安全养殖、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加强诚信教育,务必引导学生构筑道德底线,提高畜牧业行业自律意识,做到诚信生产,为畜产品安全提供最基础最有力的保障。动物科学学院应努力营造诚信育人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特别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将科学道德教育纳入学生阶段的必修课,帮助学生领悟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从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科研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将科研诚信、学术诚信付诸于平时的学习及课题研究中,保证实验态度端正,实验数据真实,学术论文正当引用。更重要的是,动物科学类学生将来直接参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学生的德育素养,特别是科研、学术诚信尤为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进而涉及到动物健康养殖、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 2加强动物科学类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2.1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重视新生入学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新生手册中增加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等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实行为做出详细的处罚规定。注重加强新生入学诚信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宣讲活动、畜牧业企业精英专题讲座、观看诚信教育纪录片等多种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扬诚信教育。南开大学在2013级研究生入学时,新生会领到一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材料,新生阅读后,要签署一份学术诚信承诺书,针对不作假、不抄袭、遵守学术道德等多项道德规定做出承诺,这份承诺书将直接由学校永久保留。在新生入学时提出警示,学术诚信是严肃认真的事情,对学生将来参与企业发展、科学研究时起到鞭策作用。因此将诚信教育作为动物科学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强调了学术道德方面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告诫学生要诚信生产,诚信做人。从入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引起学生对诚信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学生不讲诚信的行为,或是诚信楷模行为记录在档案里,进行相应的教育惩罚或表彰,鞭策并激励学生坚守诚信。同时,学生诚信档案直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学生诚信档案也能激励他们将诚信的优良品质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及生活中,让学生因诚信而受益终身。 2.2思想政治、专业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开展诚信教育 抓住现行大学生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开展适合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明确科学道德的定义、范畴,向学生普及畜牧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提醒学生在学习、科研中如何做到坚守科研道德,并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属于触犯科学诚信的行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诚信思想教育,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企业安全生产,联系学生对诚信的现实想法和生活实际,结合诚信履行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力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道理讲透,使学生理解。除此之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的渗透作用和启发效果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使学术诚信教育与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相互交融,同时将诚信法制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的选修科目,帮助学生建立诚信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两课”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内容。既要使教育内容不失我国传统诚信的优秀元素,还要代表时代特征,使诚信更加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在讲授过程中,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以召开讲座、座谈会的形式,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等多种方式,结合诚信理论教学向学生系统灌输诚信道德知识。重视学生诚信的引导,加大诚信宣传,发挥舆论导向,通过校内媒体如校内电台广播、饭堂电视视频宣传、校园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多维度渲染诚信的教育气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2.3将诚信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标准 评奖评优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它与学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紧密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家长、社会提供评价学生在校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现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对学生的诚信考核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可操作化的评价指标,评价往往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但也有部分高校尝试制定专门的学生诚信考核评价制度,不过具体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评奖评优要对学生德育进行评分,进一步完善学院评奖评优的细则,取消把学术论文作为最重要的硬性指标,避免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动物科学学院2014年制定了《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审暂行办法》,针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其中评选基本条件的第三条:诚实守信,品学兼优;并规定若经查实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隐瞒事实或有虚假内容的不予以申请。但是文件没有针对诚实守信列出详细的考核指标。是否将助学贷款信用记录、学费缴纳、奖惩情况、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科研态度等方面直接纳入诚信考核指标,再设计具体的评分细则。评奖评优将科研论文的发表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优秀得奖等级最重要的是看论文点数。在评奖评优等优秀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有关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力度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详细的诚信奖惩机制,及时公开表扬、奖励遵守诚信规范等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通过取消申请助学贷款的资格、撤销干部职务、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方式,公开公正批评、处罚违反诚信的学生,绝不姑息恶劣行为,督促学生坚守诚信。 2.4充分发扬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用 目前来看,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群体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个人修养不成熟放松自身要求,一定程度上表现自我,个性化强,思想活跃。某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尊重科学,肆意妄为。部分学生在实验实习过程中,随意改动实验或调查数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有差别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重做实验或分析数据错误原因,并反复做实验。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费时费力进行重复实验或多次调查,会选择满足实验预期结果要求的数据,私自舍弃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更有个别学生不愿费时费力搞调查,做实验,为了能顺利毕业,又限于毕业时间、经费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只好选择篡改或编造数据。动物科学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要发挥育人功能,在学生指导过程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道德教育。加强对导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建立学生问责制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负连带责任。在导师遴选环节中,加入严格的学术诚信考核标准,要求导师必须思想道德、科研学术诚信素质优良。对于口碑不好,存在诚信问题的人,经费再多也不能评聘为导师。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承担育人的主体,导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因此,建立学生导师问责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作为学生践行诚信的榜样。同时明确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可以通过建立导师诚信育人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行认真诚实的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展多项实践活动,将德育特别是诚信教育得到具体的塑造。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了优良教风和学风建设。除此之外,导师帮助学生养成诚实的科学研究素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就业心理状态。有利于帮助研究生端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分析个人现实和职业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和择业的区别,才能坦然的面对就业困难。 3结语 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学生的诚信教育可以把理念教育与学生自觉行动结合起来。通过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诚信立足于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亲身体验社会和企业的服务活动、提供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树立起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作者:付晓兰 孙宝丽 魏蒨 谢青梅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诚信论文:医患关系视域下医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1医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1.1学校缺乏明确政策指导 如何把诚信教育作为重点,既没有教材指导,又没有可行性的参考评价体系,各医学院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尽相同,实际效果也相差较大,大部分院校在此问题上大多持谨慎、观望、探索态度。在医学生教育课程中,越来越多地追求“精品课程”,忽略了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片面强调政治上的意义,忽视了诚信待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 1.2教师缺乏诚信激励作用 目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配备和建设落后于学生增长的速度,辅导员无论是知识面,还是工作经验,都难以承受在新形势下繁重多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医学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工作者忽视了对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办法不多,实效性不强,偏离了诚信教育的根本作用,导致总体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习惯用分数来衡量一切,而忽视了诚信教育。另外,有的教师给学生起到的某些负面示范作用,也势必会潜移默化给学生造成不诚信的影响。 1.3医学生行为存在诚信不足 目前,医学生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医学生的诚信危机日益突显。学业上弄虚作假:受奖学金、就业等因素诱使,再加上医学内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有些学生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经济上骗取助贷:有的学生出具假贫困证明来骗取助学金和贷款,有的甚至毕业后仍然不还贷款,恶意拖欠学费现象也时有发生;工作中不讲信用:在临床实习中不诚信,采集病史不仔细地去询问,体检不认真去实施,书写病历瞎编乱造。在求职中不诚信,制造假获奖证书,伪造学习成绩,与已签订合同的单位毁约,无个人诚信。 2医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主要是构建和落实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四个机制”,即学校领导机制、育人管理机制、学生自律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 2.1构建学校领导机制 医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主动担负起加强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责任。 2.1.1建立由校长主要负责的领导机制。 为统筹诚信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党委组织宣传、教务、学工、团委等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医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有专人来负责。校长如果亲自抓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就为学校顺利实施诚信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2.1.2建立由各院系院长(主任)亲自负责的教育机制。 医学生诚信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院系领导的重视程度。院系医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2.1.3建立由思想政治课部和学工部直接负责的有效机制。 思想政治课部直接负责医学生诚信教育的课堂教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对医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医学生诚信教育掌好舵、把好关。学工部门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加强对医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只有高校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与努力,并形成有效的合力,医学生诚信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2.2构建育人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医学生的健康成长,诚信教育创新的着力点在于注重人文关怀,突出管理育人。 2.2.1营造管理环境。 医学生诚信缺失现象,说明其诚信意识薄弱,诚信心理不健康。因此,要注意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诚信教育带进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学校里形成一个领导、干部、教师共同参与的诚信教育环境。 2.2.2建立联动队伍。 为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校、系、班三级联动,做到工作层次清晰,信息畅通,运转有效,保证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建一支好榜样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渊博学识、科研能力、职业道德及诚信素养,在学生眼中都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医学教师往往具有教师和医生双重身份。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教师应言传身教,不搞“双重道德标准”,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2.3实施教育措施。 提高医学生诚信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包括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两个方面。而高校诚信教育的质量又取决于教育措施。学校要及时制定各项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教务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解决课堂教育中的主要教育方法、手段与教材。学工管理部门应采取哪些方式开展课外诚信教育活动,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学生诚信素质,如要求辅导员老师每月至少与学生谈一次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每学期至少联系一次(发一封邮件或打一个电话),将学生在校情况告知家长,提升诚信教育工作的影响力。这些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2.2.4形成奖惩制度,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参照发达国家经验,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约束医学生的行为,构造诚实守信的外部环境。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订《诚信教育管理办法》,从诚信教育的原则、组织实施机构、信息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范。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医学生诚信评估及惩罚机制。对医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记录,在大学校园里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2.2.5健全档案制度。 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开展以诚信评价为基础的诚信档案建设,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就业,应全过程建立医学生诚信档案。基本原则:(1)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诚信表现情况,对学生诚信状况评价等。(2)辅导员和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对学生平时消费进行摸底调查的情况。(3)毕业后将学生诚信档案转给用人单位,督促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因此,诚信档案建设也应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 2.3建立学生自律机制着力构建学生自律机制,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2.3.1诚信理论学习。 学校建立学生诚信教育专题校园网页(站),各系建立网络教育专栏和飞信网,各班级建立QQ群和班务公开栏,以准确传达政策信息,全面提供各种资讯。以诚信为主题,构建现代化教育平台,鼓励在校生成为各种诚信宣传教育的主力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科学发展观相关理论、医学伦理学、与医患关系和医疗卫生法学相关知识。学国传统医德和外国医德思想中精华部分,如大医精诚、希波克拉底誓言等。 2.3.2诚信活动教育。 营造校园文化体系,并充分利用高科技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诚信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是在新生中开展入学诚信教育。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诚信教育第一课,确立自我诚信教育起点。将诚实守信的理念及时转化成学生的行为,帮助同学们提高诚信意识,树立诚信理念,并在开学典礼上组织新生进行入学诚信宣誓。二是举办诚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引导他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要有回报社会的爱心,真正达到育人、树人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明辨诚信道德的善恶,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体会诚信对社会、事业、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告诫他们:“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信任,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三是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把诚信教育列入毕业教育课程之中。 2.3.3诚信实践体验。 引导医学生参加诚信实践基地,如校内外青年志愿者诚信实践服务基地、学生党团员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同辈咨询热线、医学生爱心天使服务社、点点爱心社等活动。鼓励每名学生每月至少参加一次义工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需求和意愿,通过班级志愿组合或牵线搭桥的形式结成“一对一,一帮一”的互助模式,也可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和校、系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以引导他们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自我价值。 2.3.4学生自我教育。 学生干部及其组织应自觉认识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学生党员及其组织应以身作则,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动;学生应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和相应的考评体系,如引导医学生每学期至少找老师谈一次话或写一篇心得,主动报告自己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情况,力争老师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实际困难。 2.3.5学生品质养成。 要增强诚信观念,规范诚信行为,扭转诚信缺失,其根本解决途径要让全体医学生主动寻求诚信心理辅导,了解什么是诚信,为什么要讲诚信。广泛参与诚信建设,树立讲诚信的主人翁责任感。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大力倡导实事求是、诚实可靠、讲求信用的良好风气。这样才能消除“失信”意识,根除“失信”行为。 2.4构建效果评价机制 诚信教育是医学生就业后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使医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必要性,认识到失信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诚信度。 2.4.1构建诚信测评体系。 从生活诚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诚信(学习刻苦,态度端正,不迟到早退)、经济诚信(按时缴费,不恶意欠款,不弄虚作假)、网络诚信(遵守网络管理制度,文明上网)等指标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可以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同时,学生诚信得分如实记录到本人档案中,并在校园适当范围内予以公布。形式有:一是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诚信教育内容形式的看法;二是对诚信教育理论成绩加以分析;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诚信度评价;四是对同班组学生进行诚信互评;五是了解实习带教老师、患者及其家属对见习、实习生的评价。 2.4.2完善评价奖惩措施。 对学生诚信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对有严重不良记录的学生实施预警制度,避免诚信状况进一步恶化。对诚信行为较好的学生,可通过表扬或奖励等方式宣传。建立毕业生诚信追踪调查制度,诚信记录存入学生档案,延至今后的工作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 3讨论 诚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人们行为的一种范式及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基本要求,对人们的职业关系和广泛的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为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约、诚信缺失现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教育引导学生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当前,医学生的诚信观有弱化趋势,将会影响其以后的行医生涯。面对这种现象,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最终面对的是患者。医患关系的评论一直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其原因也有少数由于医生道德低下引起的。因此,对医学生应加强诚信教育,纠正其道德诚信的扭曲,这既是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医学生教育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对于实现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国珍 吕文亮 向阳 龚健 毛会芬 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 诚信论文:道德视域中高校诚信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 1.学业上的诚信缺失。 有的大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一到考试就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请人代考。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日渐泛滥,甚至日趋常态化,不少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严厉打击仍难收成效。 2.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不少大学生缺乏契约意识,恶意拖欠,甚至不还助学贷款等。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但是,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拖欠贷款,甚至隐瞒工作单位,不透露联系方式,以逃避归还贷款。更有甚者,恶意拖欠学费,夸大家庭贫困程度,以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有些大学生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条件,在简历上编造工作经历、涂改学习成绩、伪造获奖证书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等。还有少数大学生缺少诚信观念和契约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心猿意马,个个签约,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毁约,全然不顾学校和个人信誉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 3.日常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有些大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日常交往中心口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功利思想严重,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不纯,虚荣心强;虚报班级出勤情况。在网络交往中,有些大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互相传播虚假信息,制造病毒,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走上网络犯罪的歧途。有鉴于此,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如何加强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德育,确是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公民诚信教育问题。2001年,中共中央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列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其中,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高校诚信教育的效率低下也难辞其咎。伦理学是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任何德育理论都必须建基于对道德的正确理解之上。高校的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提高效果必须正本清源,以对道德的正确、全面的理解为基础和前提。由于传统的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将德性和规范作二元对立式理解的局限性,建基其上的德育理论也相应地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这是高校诚信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在当代伦理学的视域中,德性和规范作为道德的二维,不可或缺。高校诚信教育也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既重视个人诚信品德的培养,也注重以制度规范、惩戒个人的失信行为。 二、道德的二维视域:德性和规范 伦理学史上存在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两种基本形态(规范伦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本文中的规范伦理都是指狭义的规范伦理)。德性伦理又称美德伦理,曾在古代伦理学史上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它以行为者为中心,探讨“人是什么?”和“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其基本观点是,人的道德行为出于德性,有德之人的行为自然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以其为指导的德育实践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受教育者健全、高尚的德性为目的。德性伦理的优点在于以人为中心,落实到德育实践中也就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可以充分体现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但是,在当代社会,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1.德性伦理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高尚的德性,但哪些德性是高尚的德性 或者,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德性呢?换言之,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这既是德性伦理探讨的主题,也是以其为指导的道德教育必须明确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群体对这类问题往往不可能有一致的回答。 2.德性伦理指导下的高校诚信教育往往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德性伦理一般认为,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健全德性。而任何德性总是以具体人格为其载体,凝结在不同文化传统的理想人格典范之中,诚信品德也不例外。相应于此,高校诚信教育往往采取榜样示范的办法,试图通过榜样的道德力量产生以德服人的效果,从而达到感化学生,使学生努力效仿的目的。在这种德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又一个践行诚信之德的榜样和模范,如古代的曾子、商鞅,当代的诸多诚信楷模等。此外,我们树立的诚信榜样往往产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道德情境有相当的距离。当代大学生们即使受他们的感化,但在面临具体道德情境,需要作出选择时,他们仍会感到无所适从。规范伦理一般认为行为的正当与否与德性无关,只要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它就是道德的行为。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上,规范伦理一般保持沉默,它们认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人、包括社会都没有权利干涉个人的这一权利;与此相应,伦理学也就没有必要去关注和研究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更不应当为所有的人提供某种共同的、普遍的道德品质的模式。”相对于德性伦理,规范伦理的道德观和自身定位显然更适应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存的现状,因此,近代以来,规范伦理逐渐取代德性伦理成为占据主流的伦理学形态,功利主义和义务论都属于规范伦理学。 3.规范伦理学指导下的高校诚信教育往往表现出智育化的弊端。 规范伦理以行为为中心的道德观落实到高校诚信教育实践中必然导致对教育主体———人的忽视,并进而导致诚信教育智育化问题。因为,如果“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是私人问题,社会和他人无权干涉,那么诚信教育自然也不应该涉及此类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容将仅局限于教会大学生知道、理解当今社会的诚信规范,诚信教育也就蜕化为规范教育或规则教育了。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规范或规则又总是以既定的“知识形态”出现,教师和学生都难免将对规范的理解、记忆与其他课程的知性内容相混同,诚信教育的智育化也就不可避免。智育化的高校诚信教育只能考察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真正考察这些诚信原则的内化程度怎么样。概括言之,这种诚信教育是重知而轻行的。因此,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考试中对诚信的意义、内涵等讲得头头是道,但这些课堂上接受的知识对日常生活却基本没有影响。德性和规范作为道德不可或缺的二维,并不是彼此排斥的,也非彼此悬隔,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要克服德性论和规范论的缺陷,仅仅对二者作调和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的方法和道路在于将道德作二维理解,而不是二元理解,即将‘德性’和‘规范’均理解为道德本身蕴涵的维度,而且这两个维度不是分离互竞的关系,而是互生互成的辩证关系,是道德的一体两面。”德性和规范之间互生互成的关系表现在:一方面,离开规范来谈德性,这样的德性只能是无内容的、空洞的。传统德性伦理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上从未达成一致,其原因就在于离开规范来谈德性,使这一问题成为一个完全抽象的、空洞的问题,对它的回答也必然是形而上的和独断论的。此外,德性虽然是内在于人的,但又必须表现为外在的德行,正如杨国荣先生所言:“如果德性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总是既凝于内,又显于外。”德性之外化为德行便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规范。另一方面,规范若不能内化为德性,规范就是外在于人的,非道德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现代社会的两种主要规范形式,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法律规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是外在于人的;而道德规范则不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要求人的自觉遵守。只有以内在德性为保障,个人的行为才能自觉地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其对道德规范的了解和熟知,更进一步要求个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德性。道德规范如果不能内化为德性,那它就和法律规范没有区别了,其本身就是非道德的了,不能称之为道德规范。 三、道德二维视域中的高校诚信教育路径 伦理学史上出现的这两种形态的伦理学理论对道德的理解各有偏蔽,这是建基其上的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的深层次原因。有鉴于此,不少研究者指出,指导当代高校诚信教育的应该是一种突破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各自局限的一种新型伦理学。如肖群忠就认为:“单方面地依靠‘自我限制伦理学’的‘规范伦理’或‘自我实现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均是不行的。”还有研究者指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这种明显的不同并不表明二者互不相容,事实上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融通二者,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在道德二维的视域中,诚信既是一具体的德目,是个人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表现为一系列遵守诚信规范的行为。因此,诚信教育的展开应该是一个“化德性为规范”和“化规范为德性”相结合的双向过程。“化德性为规范”意味着受教育者必须将其内在的诚信之德外化为符合现代社会诚信规范的行为;“化规范为德性”则意味着诚信教育必须以培养受教育的诚信之德为目标。只有通过这一双向的过程,个人的诚信行为才能获得稳定的担保,个人也才能得到提升和完善。 (一)“高校诚信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为目标 无论从个体还是社会的角度看,诚信教育如果只是使社会成员停留在熟知、遵守规范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的维持需要社会成员对规范的自觉遵守,但个人对规范的遵守既有可能出于内在的德性,也有可能是出于某些外部的功利的原因。在后一种情况下,规范仅仅以外在于人的形式存在,其现实的作用本身往往缺乏内在的担保,是不稳定的,社会也难以达到完善的道德秩序。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对他们应该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成为诚信的楷模和典型,为社会其他群体树立榜样,为推动社会诚信之风的建设做出贡献。从这一意义上讲,高校诚信教育也不能停留在使大学生熟知相关和遵守诚信规范的层面。只有当他们将外在的诚信规范内化为德性,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它才能“作为存在的一种规定”而存在。因此,高校诚信教育必须以“化规范为德性”为目标,只有这样,个人的诚信行为才能获得稳定的担保,个人也才能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和完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高校诚信教育应该充分借鉴、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单纯智育化的教育和考核方式,既重言传更重身教,让诚信教育真正进入大学生的灵魂深处。身教的关键在于大学教师能否切实践行诚信之德,以自身体现的道德光辉来感染学生。教师的示范一方面使得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并具有比理论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和大学生生活于同一时空中,对学生而言是一真实、鲜活的存在,比较那些不同时代树立的“高、大、全”的偶像来说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诚信教育不仅仅是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事情,也是学校管理层和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事实上,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达到对诚信的认同,却因为其他课程教师的一句话而前功尽弃。甚至,某些教师受当前恶劣、浮躁的学术氛围的影响,本身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就存在很多的不诚信行为。如某些教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甚至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强行据为己有。这些行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社会层面,也是任何正面教育都难以消除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遵守诚信规范,做诚信的榜样,创造大学校园的诚信文化氛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感化、引导学生。 (二)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体系,规范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道德教育是实践性的学科,培养德性正如锻炼身体,必须德行合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大学生也只有行诚信之事才能成为诚信之人。诚信之德的养成不可能是纸上谈兵式的,而必须通过个体真切的诚信实践。诚信之德并非天生,而是在后天习得。当大学生的诚信之德还没有完全养成之时,通过各种规范、制度对其行为进行范导是必需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才能养成习惯,最终达到习惯性境界。目前,大学生对于哪些行为是诚信的行为,哪些是失信的行为在认知上是能够明辨清楚的,问题是知而不行。其外在原因在于,我国高等学校关于大学生诚信方面的监督制度并不健全,对大学生违反诚信的行为,学校与社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学校的不良记录无法影响其长远利益,所以大学生就容易铤而走险。而一旦获利没有受到惩罚,又会强化这种意识,致使周围诚信意识比较强的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就成为诚信缺失的俘虏。因此,建立与完善大学生诚信体系已经刻不容缓,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失信惩罚制度。 惩罚是保证一个制度能够具有刚性约束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要根据其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如记过、警告,乃至开除学籍等,对于触犯法律的失信行为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绝不能护短、隐瞒。通过这些惩戒措施,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从而既可以实现对违约者的惩罚,又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促进大学生信用观念的提高。 2.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收集、管理制度。 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诚信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对大学生个人诚信资料的建档、记录和保管,保证大学生个人诚信资料的准确、完整,而且要能够实现资料的及时收集进而方便汇总与查询。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起到长期的警戒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档案对有过失信行为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对于某些程度不是特别严重的失信行为,在惩戒之后,如果学生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可以通过社区服务等方式而将其记录予以取消。 3.大学生信用评估制度。 各高校应成立专业部门对学生诚信档案中的记录、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对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终获得对有关个人的总体信用评价。这个总体信用评价将作为大学生将来就业时用人单位判断该生是否值得聘用的重要依据。 4.大学生诚信体系和社会个人诚信体系的兼容和信息共享。 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7年就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工作,部分省市对信用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和贸易的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动。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大学生诚信体系应该和这些地方、行业的诚信体系实现兼容、信息共享,使大学生的诚信记录在走出校门后同样有效,以产生更大的震慑效果。 作者:方建斌 王海成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诚信论文:学校自强不息诚信教育论文 一、诚信 为何首倡诚信二字?当今市场经济进程中,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往往见利忘义,虚假、失信时有发生,大则扰乱社会秩序,小则破坏团体、亲朋好友关系,信任危机阻碍和影响社会组织关系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倡导诚信,就是要从我做起,在集体中营造一种言语真实、真心诚意、互相值得信赖的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让传统的道德力量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团结 圆形为团,解不开为结,故用力量将绳索打结成圆形即为团结。此为名词,但在实际使用中,团结则为名词动用,引申为使之聚合。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即目标、力量、结合三者具,方为团结。学校为了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需要用一种力量将培养者与被培养者结合起来。在学校这一团体中,有老师无学生,有学生无老师,都不成其为学校;更进一步,有领导无群众,有群众无领导,亦不成其为学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故只有团结起来,将这种力量凝聚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共同完成和实现我们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社会协调发展,发扬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出和谐、团结向上的人文环境。广大师生员工需要通力合作,集思广益,紧紧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职业分工的明细化,个人也越来越走向专业而缺乏综合性,因此,必须加强协作。只有依靠团队,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实现集体的理想。 三、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为阳为天为刚,故曰:天行健。自强不息即为自己努力向上,不懈怠。人生于世,必努力,必向上,方为君子。君子者,德行高尚之人之称谓也。荀子以为,人有智,能仁义法智,可以为善,可以为君子。故其《劝学》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亦为自强不息之另一解。国学大师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就在于有自强不息之精神,是故,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无论古人、今人,皆倡导“自强不息”,强调人生于社会,不论环境如何,必须时时努力,不可松懈,即强调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我校每年举行“诚信板报宣传”,使我校师生以“自强不息”作为精神支柱,奋发图强。 四、结语 综上,在中职学校内,要倡导一种校园文化精神,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真心诚意、值得信赖的和谐生态环境,树立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能顽强奋斗,努力向上,并在任何环境中,都勇往直前,永不停息。 作者:鞠爱莲 单位:江苏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诚信论文:公立医院诚信危机管理论文 一、公立医院诚信体系的重要作用 (一)公立医院诚信体系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立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是社会最为基础且必不可少的民生需求之一,具有牵涉面广、点面结合紧密、传导效应较强等鲜明特点;而公立医院本身被社会赋予了显著的公益性,其诚信体系并非单独存在,它已经涉及到了政府诚信、行业诚信和个人诚信等多个方面———民众往往会从日常感受接触最多的公立医院诚信体系的角度来认知、透视、总结、宣传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状况,因此它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认知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窗口。 (二)公立医院诚信体系是化解医疗纠纷的利器 导致目前医患纠纷高频、高危、高劣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对公立医院的不信任;而公立医院也鲜有好的措施来处理诚信危机,结果导致了恶性循环。实际上,公立医院良好的诚信体系是化解医患纠纷的最好武器,它可以将医患纠纷化解于无形之中———因为一旦患者信任、认可公立医院所采取的一切诊疗行为,那么所有的怀疑、对抗等言行自然就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也会因为公立医院的及时处理而变得短暂存在,不会堆积和爆发。 (三)公立医院诚信体系是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核 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长远发展、经久不衰的灵魂和内核。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诚信体系建设则是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公立医院发展的基础,才能以患者为服务核心、充分保障患者的就医权益,才能确保实现国家医疗建设的最终目的。 (四)公立医院诚信体系是公立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 诚信之于公立医院而言,就是严格遵守职业操守,调动一切可用资源,采用最佳诊治方案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或去除患者病痛,恢复患者机体和精神健康;在治疗的过程中坦诚对待患者,不隐瞒,不造假,不乱处方和乱收费,不加重患者负担,不私自省俭必要的诊治环节而严格遵守临床诊治路径等。这些均是诚信行医的组成要件。诚信医疗诊治行为必将成为公立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管理,才能坚实可靠,才能为民众认可和接纳。 二、公立医院处理诚信危机的原则 (一)坦诚与及时 一旦发生医患双方的诚信危机,院方应当主动、及时地与患方沟通,坦诚地交换意见和建议,争取患方的理解、接受和配合,将各种报复、暴力、威胁、非理智抗争等行为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样才利于医患双方维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实现患方就医的目的。 (二)平等与真相 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往往被视为弱势的一方,所以一旦发生诚信危机,院方需要俯下身去,以一种平等的身份与其对话交流,切不可犯大忌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否则将会进一步激化、加重矛盾;同时,院方需要将患者就医过程中的真实资料提供给患方研判,不能作出隐瞒、销毁、伪造病历资料等愚蠢行为,这样就能取得患方信任,容易为双方的分歧找到共鸣点,也容易为争论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三)人性化基础上的依法依规处理 院方对患方以诚相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人性化关怀,这是职业道德使然。但也不能因此任由患方我行我素,对于暴力对抗者,仍需要依法依规处理;而对暴力行为要实行“零容忍”,院方应配合公安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那些暴力破坏公立医院秩序和暴力伤医的恶劣行为。 (四)分散处理 为避免形成群体性事件,院方需要抓住时机主动出击,分散化解诚信危机下所隐藏的暴力对抗意识,最好采取与患方重要的某几个较为理智的人商谈,忌讳与对方的团体对话,这样可以带来几点好处:一是与少量重要人谈话,容易达成协议;而与多人商谈则可能使对方难以统一意见,争论加剧、矛盾加深。二是在多人的场合下,容易形成“首羊和群狼”效应,不容易控制场面,易出现群体性煽情和攻击事件。三是分散情形下,患方将会更加冷静和理智,也便于选择妥协方式,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三、强化公立医院诚信危机管理的有效路径 公立医院的危机包括诚信危机、技术危机、财务支付危机、运行危机等多种;其中诚信危机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公立医院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因此强化诚信危机管理则是公立医院危机管理中的首要任务。 (一)制定并实施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完善的公立医院质量体系,严格规定了有机体各组成部分的标准化职能及其操作规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与监督。该体系能够保证从业者综合素质满足执业要求,服务质量高标准,职业过程标准化,问题能够被记录,存在的隐患能够被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该体系具有严格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其运转过程中,医务从业者不能发生差错、不敢发生差错、不愿发生差错,可督导、规约他们全心全意为患者分忧解难,按照标准化规程操作;这样的标准化作业,患者自然会放心接受,即使发生了意外,也能够拿出充分而客观的原始证据还原诊治过程及其现场,从而公正地甄别原因所在,准确地划分责任。向公众大张旗鼓地宣传公立医院本身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接受社会监督,并且定期向社会公示执行的情况,尤其要突出对违规违纪人员不带袒护性的严厉处罚措施、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反思及补救措施,及时、全面地回应社会所关切的相关事项,这样才能显示出公立医院严格制度管理、公平公正处理相关事务的决心,为诚信危机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独立权威的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制 为了让社会大众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公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便消除大众的种种疑虑并纠正错误的认知,管理当局应当出资建立一种独立权威的第三方监督和评价机构。该监督和评价机构属性独立,具有公益性,与公立医院及其管理机构之间不存在利益、从属管辖等利害关系。首先,该机构需要配置数量相当且具有监督和评价能力的工作团队,一般从具有公立医院管理、临床管理、医事法律、药学、审计、护理等从业经历的人员中进行遴选,挑选那些从业经验丰富、工作作风正派公正、坚持原则、全面掌握本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偏重使用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热爱该项事业的人员参加。其次,需要建立科学严密的工作制度,屏蔽一切干扰因素,保证结论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建立异地交叉监督评价或者全省、全国随机抽取专家监督评价制度,监督评价可以采取现场验证、患者回访、投诉信息收集等多种方式。最后,要确保将监督检查的结论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的目的,一是及时回应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关切,将疑惑事件的真相原原本本地公之于众,消除怀疑,避免负能量累积叠加后更具危害性的冲突和爆发;二是揭示公立医院所存在的问题,指明改进的方向,利于公立医院在改进中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在目前诚信严重缺失、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需要尽快建立这样的机制,通过这样的机制开辟畅通的医患双方沟通渠道,通过独立权威的第三方进行沟通更具说服力且更易被患方接受,因此该机构除定期进行评价外,还需要随时接受患者投诉并根据情况采取随机临检的方式,限时回复处理患者诉求。 (三)培育良好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技巧在处理诚信危机的过程中具有事半功倍的功效,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构成要件:一是需要认真倾听,让患方达到语言和情感发泄。二是采用大数据优势分析掌握患者或者患方特点,采取换位思考思维,肯定其合理成分,及时释疑,并尽可能快速地满足其合理诉求。三是现场不能答复的,需要限时办结反馈,不能采取拖延战术;在办理的过程中,还需随时与患方保持联络和沟通,采取冰融方式逐渐化解患方的心结,逐步取得患方的理解,甚至是谅解。四是适当使用妥协战术。妥协战术是给对方台阶下,在处置医患诚信危机的过程中,院方需要采取适当的妥协战术,以便化解对方的对立情绪,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妥协战术可能是几句话、缓冲接待、承诺、友善送离、友情慰问、给予一定帮助等多种形式。五是适当运用法律惩戒的威慑力。院方应当通过多种媒介大量宣传运用法律手段大力打击医闹、伤医方面的典型案例,对大众实施普法教育,对有暴力倾向的人员产生一定的威慑力;同时,需要与警方保持良好的联络,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的暴力事件;院方也需要加强对自身的安保队伍进行普法教育和反暴训练,使之能够运用“文武结合”的方式来维护正常的就医秩序。 (四)院方应当行使有效告知权 根据调查,现在患方对公立医院的告知、签字认可等程序怀有极大的不满情绪,认为这是院方为了推脱责任的非诚信表现。其原因,在于患方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全面领悟其中的真正含义;而院方由于处于事实上的强势地位,又极易给人造成院方倚强凌弱的态势(或明或暗,或强硬或软拖拉)强迫患者签下排除其一切责任的不平等协议的错觉。笔者认为患方的质疑是合理的,院方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行使有效告知权,提前向患方用非医学专业术语耐心地讲解清楚协议的真正含义、患者的真实病情和发展趋势等,并给予患方一定的思考、咨询和选择时间(危急情形除外),即让患方在完全理解的情形下从容而自愿地签下认可的字据;否则就会演变成强力告知,而威逼恫吓式诱导患方签字,其结果只会加深医患双方的诚信危机。 (五)建立医疗责任事故赔偿分担机制 引发医患双方走向深度矛盾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患方的赔偿诉求无法得到较为快捷的满足,每一次矛盾的深化就加重一次诚信危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诚信危机将会以成倍的数量级在大众中蔓延传播,结果将激发更多人对院方不信任,加入与院方对抗之列,这将给医院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针对这种现状,院方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予以解决;其中较好的办法,就是构建医疗责任事故赔偿分担机制,将本应由院方承担的赔偿责任进行分解,这样就可以达到患方“赔偿快捷、赔偿有效”的核心诉求,从而快捷地处理好医患纠纷。医疗责任事故赔偿分担机制有以下几种方式供院方单一或综合使用:一是公立医院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费用,建立专项赔偿基金,专门用于对医疗责任事故的赔偿;二是由从业医师、护士和公立医院各自按照一定比例出资,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医疗责任保险,如果出现需要赔偿的医疗责任事故时,交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由此减轻公立医院和从业人员的压力;三是由多家公立医院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形成医疗责任事故赔偿基金,一旦出资公立医院出现了需要赔偿的医疗事故时,经过一定的程序鉴定、审批,较为快捷地向患方赔付,这样可以减轻从业人员的压力。 (六)患者如实告知涉医的相关元素 由于患方隐瞒病情及其相关事项,往往会给患者自身和医师带来伤害(比如紧急情况下实施的手术,由于院方来不及全面医检,仅根据患方的陈述作出判断,其中就有可能出现因患方隐瞒重要病情而意外死亡的情况;再比如,患方隐瞒感染艾滋病病情,而院方在紧急情形下所实施的救治,就有可能使医师等人感染上艾滋病毒等),这是患方缺乏诚信的表现,会导致院方对患方的不信任,加剧诚信危机。患方在就医时,应当如实向院方陈述病情及其既往病史及医师所询问的相关事项(涉及个人隐私需要保密的,可以向院方提出保密要求),积极配合医师及时交清医疗费用(对于无法按时结费的困难家庭,也应当讲清原因,说明解决办法),不造谣、不诽谤、不无理取闹、有礼有节地与院方沟通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总之,患方也应当诚实守信,尽一切可能避免诚信危机的产生和加剧,尽一切可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的诚信危机可控,但不是瞬时处理所能奏效的,需要长期坚持诚信文化的沉淀积累才能形成,故公立医院管理者需要透过危机表象抓住内在实质予以管控,持之以恒地灌注于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环节之中,最终形成一种骨子里的诚信文化,诚信危机便会迎刃而解。 作者:黄显官 彭博文 邹小萍 单位:泸州医学院 诚信论文:大学生社会信用诚信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诚信调查的主要结论 (一)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现状持乐观态度 当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被问到“你认为你们学校学生的总体诚信状况如何”时,认为“很好,不需要过多担忧的”的占27.59%;一半以上认为“一般,只是个别行为”;仅1.15%的人认为“很差,值得思考”。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现状持乐观态度。由此可见,目前我省学生的诚信水平总体上较高,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仍有部分学生的诚信水平需要改进和提高。 (二)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学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 通过调查,相关数据表明,大多数学校会定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但提到参与活动,41.38%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觉得没意思”;只有40.8%的人“会积极参加”。既然各高校都有开展关于诚信教育的活动,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参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之外,学校是否应该反思下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形式以及其开展的真正意义呢? (三)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多样 调查题目中所涉及的考试作弊、贫困生身份造假、论文剽窃、求职失信、上课帮点到、撒谎请假等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现在的大学生均有不同程度涉及。其中有高达81.61%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现象频繁;还有76.44%的同学认为“上课帮其他同学点到”很常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形式日益多样化,这已向我们昭示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完善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四)大学生的学业诚信状况令人担忧 调查时,当被问及“据你了解,周围同学考试作弊是否会被发现”时,七成以上同学表示“偶尔会被发现”;仅有3.45%的人认为“一定会被发现”。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总体是好的,态度也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大学生不诚信现象却屡屡发生,面对这些问题,加强其诚信教育,完善其道德人格,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系统化工程。 二、提高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 首先,加强高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技能传授,轻道德素质教育”的局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在学生中树立诚信意识,这是促进师生身心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效途径。其次,要把诚信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校广播台、校报、校内网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同学恪守道德要求。而加大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宣传力度也是重要举措之一。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对于那些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应予以曝光和严惩,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二)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诚信信息反馈与沟通机制 构建学校与家庭积极互动的诚信网络。首先,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的教育内容之中应努力给学生营造诚信的家庭氛围。其次,应通过信息交流等方式,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监护与引导,共同营造诚信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所以说,学校诚信教育是重点和主导,家庭诚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制度:从老师、同学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对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作出定期书面化评价。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针对大学生诚信状况,形成书面化、系统化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并基于诚信档案进一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信用考评体系。 3.建立和完善惩戒机制:针对大学生不诚信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督与惩戒机制,让诚信之人一路畅通,让失信之人寸步难行。 (四)重视社会诚信教育的导向作用 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3.加大社会诚信宣传力度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同推进机制的实施路径研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作者:王丽旦 薛烨南 李旋 单位:江苏大学 诚信论文: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学业中的诚信缺失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甚至剽窃论文这一系列行为时有发生。一方面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成果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过去考试作弊被发现后,学生还会感到很羞愧,现在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不得不承认,这无疑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滑坡。 2.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在回答调查问卷中“如果要申请国家助学金时,您对您的家境会怎样描述?”一题时,约65%的学生表示会从实回答,而约35%的学生认为可以言过其实。可见,有近1/3的学生为达到目的,会弃诚信而不顾,会把诚信抛之脑后,不能遵守诚信原则。在回答调查问卷中“如果您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时,你将会怎样?”一题时,表示会准时还款的同学占87%,剩下13%的学生则存在侥幸心理,回答到时再说,能拖就拖。困难补助是国家或学校为了帮助那些家境贫寒、难以负担或无法维持正常学业的学生设立的,但有些学生为了获取助学金或奖学金,伪造家庭情况,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使真正需要补助的学生无法享受正常的国家待遇。 3.就业中的诚信缺失 当代大学生思想意志不坚定,政治立场迷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生活中,很多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至于实现目的的方法手段是不是被社会道德所接受,他们都漠然置之。当周围人提出质疑时,他们也还是一意孤行,这是诚信观念日益淡薄的结果。近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少大学生为了竞争好的工作岗位,伪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及社会实践经验等。在诚信就业方面,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适当地修饰简历是可以接受且可行的;另有学生认为,在签约后,如果有更适合的单位,那么违约是可以理解的。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对择业的问题上,在诚信和自身的实际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学生会选择重利轻信。 4.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 钱钟书曾说过:“看一个人如何,看他的道德修养高不高,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人讲不讲信用。今天跟你这么说,明天他就不认账,这种人没什么道德可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诚信缺失可表现在为人不真诚,言而无信;在恋爱交往的过程中,怀揣不良心态,进行感情欺骗等。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大杀师案”或多或少是由于感情纠结而酿成的惨剧。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在回答“当前影响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因素”一题时,70%的学生认为社会主要承担影响大学生诚信意识的责任,但50%的学生认为家庭是其形成诚信意识的主要方面。 1.缺乏社会安全感 人的行为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界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缺失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国的法律制度对不守诚信的人的制约还相当薄弱,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也相对淡薄,这使不诚信行为肆意妄为,导致当今社会陷入诚信危机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更是让当代大学生惶恐和迷茫,甚至很多大学生为了应付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去学习与不诚信相关的“处世哲学”。另外,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些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技能,很少过问学生的人品,这就为大学生不诚实的行为创造了条件。 2.缺乏学校安全感 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但接下来的现实可能会让绝大多数人失望,这里也有不公平、不公正、不诚实,比如有些学生凭关系而非能力当上学生干部,获得奖学金、助学贷款、补助金,入党等等,其他的学生在无法改变这种现象的同时,逐渐认同了这样的做法,并且也开始弄虚作假,而后便成为了一种不良的校园风气。缺乏校园安全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3.缺乏家庭安全感 当今社会的开放给予了人们极大的自由,但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很多大学生拿感情当游戏,这都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家庭的破裂和不幸福让孩子们缺乏安全感,为了自我保护,寻求安全感,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信任他人,也对人不真诚。 三、开展诚信教育的策略 诚信教育奏效的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为此必须明确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的责任。 1.明确社会的责任 “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当今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不讲诚信提供了机会。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纵容了不诚信行为,漠视了诚信行为。诚信得不到褒扬,不诚信得不到处罚。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由此可见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认为诚信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由于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和制约性,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诚信必须建立在法律制度约束的基础上。制度建设既包括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也包括诚信法律制度的建设。 2.明确学校的责任 高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德里克强调,大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者本身的不诚信行为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如果学校能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可靠,诚实可信的校园环境,那么不诚信就没有市场。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坚持自身的提高,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人。除了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外,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力度,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把相关的法律制度引入到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要正确开展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批评,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水平,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促进大学生的诚信。 3.明确家庭的责任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行为及道德的典范,对孩子的诚信教育责无旁贷,但很多家长对诚信认识的偏差导致他们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当着孩子们的面做有违诚信的事,认为这是“智慧”的表现。因此,家长必须坚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诚信言行教育影响带动孩子。另外,家长为孩子提供稳定和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完善孩子的人格,尤其是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四、结语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总之,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把相关法律制度引进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构建诚信监督和制约机制,建设有利于诚信行为的社会、校园、家庭环境,使之更具说服力,才能真正从源头上解决诚信缺失的问题,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作者:杜文娟 曲超 王丹丹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 诚信论文:班级管理与诚信教育论文 一、讲述美德事例进行感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传统美德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沉积了数不胜数讲诚信的人和事迹。这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的学生培养诚信品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立木为信”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变法改革得以推广,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六国,人们把商鞅奉为信守承诺的典范。又如秦朝的季布,非常讲究诚信,信守诺言,他的美德赢得了许多朋友。当时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当他被汉高祖刘邦悬赏捉拿时,他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季布得以免遭灾祸,“一诺千金”被传为千古佳话。前些天看了一篇报道:四川女孩黄冬梅的父亲为偿还赌债卷走公司4万多元票款,下落不明。母亲一气之下离开了家。当时只有15岁的黄冬梅,来到公司向领导承诺:爸爸欠的钱,我长大后一定替他还。为了信守承诺,她放弃了学业,去广东打工,做过钟点工、清洁工、饭店服务员,甚至捡垃圾挣钱。辛苦打工四年,她终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通过这些信守承诺的美德故事让学生明白,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创立事业中,都应该时刻把握住做人的底线。必须信守诺言,要一诺千金,惟有诚信才有发展。 二、列举社会失信的人和事进行教育 学生之所以在校园里出现失信的现象,源于这些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种种不良信息的感染,学生偶尔会对自己在不讲诚信中得到的小利益沾沾自喜。这种暂时利益的满足和诱惑往往促使他们抛弃诚信的品质。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诚信缺失只能获得暂时的小利益,比如,人民的功臣沦为蛀虫,本应彪炳史册却走向断头台,这些例子有许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甚至是生命的终结。企业由于失信而倒闭关门也有许多,让人痛心,如温州的制鞋业有段时间无人敢问,假货泛滥成灾;奶粉行业的巨头三鹿被媒体披露“毒奶粉事件”,导致企业倒闭。20多家奶制品企业牵涉其中,造成了国产奶粉行业的信任危机。这一铁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失去信誉,纵然一时得利,日后必吞苦果,要生存和发展就要珍爱信誉。 三、创造班级环境进行净化教育 环境育人一直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分形象地表达了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净化学生的信誉心灵,营造诚信氛围,我想应从三方面入手:1.利用板报、学生园地等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张贴诚信主题的名言、宣传画等。2.开展诚信主题班团会、辩论赛、演讲比赛。探讨自我信用状况,讨论诚信危机、诚信价值等问题。提高信用水准。培养学生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不对老师和家长撒谎等小事做起,将诚信精神贯穿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3.教师树立良好信用形象。做到言传身教,教师爱信用如眼珠,学生才会视信用如生命。 四、严明制度强化诚信道德教育 要想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制度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教育学生使诚信化为一种思想理念,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建立诚信公约。在班级管理制度中强调诚信公约的重要性,建立奖惩制度,逐步形成诚实守信的班风,引导学生学会自觉把握自己的行为。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诚信状况,褒奖诚信典范;坚持对诚信度较差的同学耐心教育帮助;对屡教不改严重违反道德标准的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学生的诚信教育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在校学生的诚信度存在着严重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我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处在可塑时期,他们的信誉人生一定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作者:张晓辉 单位: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 诚信论文:诚信度实验下诚信教育论文 1案例调查 某高校调研人员做了一项为期4周的“诚信度”调查实验。调研人员在教学大楼入口处设置一个无人售货的“诚信小卖部”,柜台所有商品均贴上价签,旁边放置自动投币箱,所售商品均为学生日用文具、矿泉水和小零食等,并在收货柜台处张贴无人售货制度。第一周,诚信小卖部的商品消耗量很大,每天补充短缺的商品。周末结账时,调研人员将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实收账款与应收账款差额较大,回款率不太理想。调研人员决定在下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诚信度,看能否改变销售状况。第二周,在柜台旁安设一个未开启的摄像头,并贴提示:诚信第一,请拿货后主动投币。结果发现回款率有一定提高。第三周,调研人员举办诚信承诺签名活动、开展有关诚信诗词鉴赏活动,如:对“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等古诗词欣赏解析比赛,并对积极参加的同学发放小礼品。第四周,晚上免费放映电影《阿甘正传》、《美丽的故事》、《雷锋》等;实验结束后。通过“诚信度”调查实验表明,一是各周的回款率均占在60%以上,表明多数人具有一定的诚信度,自觉买单。二是随着介入诚信教育的深入,商品销售的回款率不断增加,回款率由最初的61.1%上升到实验结束时已经达到92.8%,也表明学生的自觉性、诚信度在不断的增加,诚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大学生出现“诚信问题”原因剖析 诚信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道、为政之要,是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从小到大,诚信教育伴随始终,小时候听过的美国总统华盛顿砍树的小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小学时,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不能欺骗老师同学;中学期间学校也教育我们要诚信考试不作弊。但在高校中,却仍可见不诚信的例子,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和就业求职过程三个方面,如编造请假理由逃课,考试作弊,学术造假,伪造求职简历等,这些值得我们深思诚信缺失的原因何在?通过诚信实验、社会调查分析,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1应试教育机制中诚信教育的缺失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很重视,主要体现在学业成果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教育引导不积极和监督制度不到位三个方面。首先,大学“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严重,过分看重学生的个人成绩,如考试成绩、竞赛名次和比赛得奖等,而对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够重视。这些能在某些学术上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会受到表扬和奖励,造成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了取得最终结果的事情上,甚至为得到奖学金而在考试中作弊。其次,大学开设有关诚信教育的课程或讲座较少,对出现诚信问题的学生处理不严厉,如学生考试作弊,一般只给口头警告,或轻度处分,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到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再者,大多数高校平时对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多在事后给予批评教育,导致学生从诚信思想上放松,对投机取巧、舞弊的思想未能及时纠正。 2.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空前发展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于形势发展,而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及时的跟上社会制度变化的步伐,从而导致了正确引导的缺位,给西方资本主义和各种思潮的渗透发展提供了可乘之机,人民群众的诚信观念和价值观念处于混乱迷茫的状态。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为数不少通过弄虚作假而获利的现象,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还有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师,不以身作则,参与学术腐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金钱或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身处“失信”的文化氛围,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还不成熟,面对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迅速转换、信念的矛盾冲突、物质金钱的巨大诱惑,导致部分学生容易迷失方向,面对利益的诱惑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2.3中小学教育阶段对诚信教育程度不够 目前中小学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迫于升学的压力,教育现状仍然是重成绩而轻品德。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育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大部分学生埋头学习理论文化知识,无暇顾及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甚至某些教师有纵容学生为取得好成绩在考试中投机取巧,导致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了一些不正之风。 2.4学生自身素养和家庭氛围 学生自身的诚信品质修养不足、诚信价值观和自身道德观的背离也是诱发诚信问题的重要原因。自身的素质与家庭、朋友、社会关系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家长的教育理念、名利观以及诚信认知和对待诚信的态度决定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轻品德而重成绩,轻身教而重言教,轻过程而重结果,轻道义而重利益”的误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过程。某些学生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采取欺骗、作弊等来掩盖其真实学习状况,长此以往养成了欺下瞒上的坏习惯,在校欺骗老师同学,在家欺骗父母;有的父母因工作、事业的繁忙,在孩子出现困惑迷惘时未能及时指导,且还有的经常在孩子面前谈一些商场的尔虞我诈,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素质也各异,导致学校教育难以从同一个层次进行,留下一些的诚信教育死角。 3加强和改进诚信教育措施 针对大学校园出现的诚信问题,通过对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并结合诚信度实验得出,要改变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度,综合考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完善诚信教育体制,将诚信教育贯穿始终 目前诚信教育管理制度尚未在各大高校形成系统而完善的体系,但一些高校已对某些方面的诚信制度进行了构建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为我们建构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如在诚信档案制度方面,中国海洋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将大学生的在校的诚信表现情况记录在《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7]。高校应该从各方面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考试等方面建立完善的诚信教育与考评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学和有章可用,在全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做好诚信化建设。 3.2优化诚信教育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改变自己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应为学生树立“诚信标兵”,让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学习。学校可以定期播放关于伟大人物和道德模范的电影,鼓励学生学习伟人英雄的精神和美德;经常举行关于诚信教育的讲座,吸引学生参与评价和指导,从中体会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在校教师和领导也要作诚信的楷模,给学生做好诚信的榜样,营造诚信文化环境。老师不得欺骗学生,要说到做到,在日常的教学与指导中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以德服人,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尊敬,并感染学生去模仿;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平时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学风,最终得到学生的认可。 3.3加强诚信美德宣传,引导学生诚信待人 学校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宣传诚信美德,通过学生的参与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彻底根除不诚信的思想。也可以组织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引导签名的学生要遵守自己的承诺,在考试中不作弊,同时带动其他的同学也参加到诚信考试的队伍中来。 3.4完善诚信监督机制,辅助实施诚信教育 构建诚信社会,需要把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制定相应的监督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于有失诚信的现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惩罚,让学生认识到不诚实的后果严重,这样在学生毕业之后走入社会,才不会因为诚信问题犯下大错。比如:在考试考场中安视频装监控设备,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学生的考试纪律情况,对违规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制定奖惩制度,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现象进行表扬的加分等奖励;由学生组成的团体监督校园中的弄虚作假的现象,一旦发现及时进行教育指正等。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进行的调研和深度剖析,得出几点结论:一是虽然当前学生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在校园中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但如果学校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展诚信教育,正确的引导学生日常行为,学生的诚信度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二是造成诚信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影响因素有教育机制、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所以诚信教育要从根本原因入手;三是诚信教育要讲究教育方法,可以从制度、环境、榜样和奖惩几方面同时进行,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自觉提高诚信度。诚信无小事,生活中的点滴不自觉行为都会导致日后形成不诚信的习惯,诚信教育是一个防微杜渐,日积月累的过程,在社会发展、人们的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示、引导。 作者:杨巧梅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诚信论文: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文 1大学生就业诚信危机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1.1就业材料准备阶段的虚假 自荐书、学习成绩单、荣誉证书等就业求职材料是毕业生呈献给用人单位的展现自我的基本媒介,也是用人单位考查毕业生基本条件的重要依据,就业材料中内容的优秀与否关系到毕业生是否能够被用人单位接纳参加笔试、面试等环节。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篡改学习成绩,虚构学生干部身份,没有入党填党员;不是优秀改优秀“;四级”没过表上过等现象较多。此类弄虚作假,自食苦果的例子很多,用人单位一旦来查证便可真相大白,即使侥幸混入单位,无法逃脱实践的检验。 1.2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不诚实 用人单位为了能够招录到专业知识优秀,有技能、有才干的大学生,大都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双向选择环节。在双向选择就业笔试环节,部分大学生为了能够考出好成绩,往往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在就业考试中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在面试环节,为了博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吹嘘个人成绩与能力,夸大其词、不懂装懂,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了整个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象。 1.3签约后违约的虚假行为 当前,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被许多毕业生接受,但部分毕业生曲解了这一观念。许多毕业生“以不变应万变”,凡是符合条件的招聘都要参加,盲目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是过后又见异思迁、随意毁约;也有的毕业生只顾自身利益,抱着好高骛远的态度频繁跳槽,缺乏长期、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些缺乏诚信的违约行为,不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影响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社会形象,也不利于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 1.4报到后的职业角色转换与改派行为 有些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在入职报到后的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对待工作懒散怠慢,怕吃苦,不虚心请教,自以为是,对待上级和同事不讲诚信,遇事推脱,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有些毕业生在这个企业工作却时刻想着跳槽,编造各种理由要求办理改派手续。 2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2.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做好入学时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新生入学时是开展就业诚信教育的初级阶段,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上不断创新,理论结合实际, 提升就业诚信教育质量,授课教师以自身的学识、品格、阅历影响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就业诚信意识。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所有普通高校均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并明确规定将诚信作为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列入教学内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求职应聘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认识根源上解决毕业生不诚信就业行为的发生。把诚信就业观念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在“两课”教学中,结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充分认识到诚信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真正懂得诚信光荣,弄虚作假可耻,在择业过程中践行“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做好择业前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择业前的就业诚信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从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诚信的心理和行为,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辅导、就业心理咨询和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教育为主,具体就是设立就业诚信辅导工作室,对学生在择业前出现的各种不诚信心理和行为建立预警机制,在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就业诚信主题班会,就业诚信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树立就业诚信榜样、诚信典型等活动将诚信教育推向深处。 2.3以诚信评价体系为主线,做好双向选择中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双向选择过程中的就业诚信教育是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核心阶段。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纪录、诚信承诺、诚信评价、诚信档案等,是对大学生个人信用的一种评价和评估制度。由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并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信用依据。同时,做好就业管理,尽量减少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就业失信行为。学校应该为学生和单位提供全面可靠的就业信息,制订严格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对大学生整个就业过程起到监管作用,减少违约的可能性。道德教育不同与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填鸭式”地只讲理论,应该突显价值主体的需要和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应该在实践的层面上,激发受教育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怎样建立诚信,怎样使社会尽量多一些诚信,而不是一味地宣讲诚信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去实践诚信,才能使诚信教育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2.4以离校教育活动安排为依托,做好离校前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毕业生离校前开展就业诚信教育是构建大学生诚信就业体系的保障。在毕业生离校前,学校要对其诚信就业教育活动进行周密谋划和精心组织,引导毕业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坚定理想信念,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确保每一名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接受至少一次诚信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新的学习和工作岗位,及早完成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对即将离开学校奔赴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开展就业诚信教育,要认识到大学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诚信原则是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合为一体的原则,不诚信的行为除受到道义的谴责外,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在就业过程中也不例外。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受到法律的保护,要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毕业生离校前就业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引导毕业生做到勇于说诚信话、行诚信事、做诚信人,养成诚信美德。 2.5以跟踪调查和回访为切口,做好离校后的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离校后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补充环节。告别校园,踏上新的工作岗位,意味着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转换,意味着一个正式社会成员的产生,意味着大学生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学校生活与职场环境有很大差别,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压力显著增加,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正是这些差别使得学生难以进入职业人状态,虽然就业诚信教育在这个阶段主要由用人单位开展,但学校应该建立大学生就业诚信跟踪调查反馈机制。构建人才培养中的就业诚信教育反馈机制,通过跟踪调查毕业生和回访录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入职后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工作能力情况,及时汇总分析数据,对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起了促进作用,根据调查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内容和模式。党的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诚信自古至今都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道德准则,诚与信互相贯通,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就业诚信关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当前,各高校正在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国梦”教育活动要与就业诚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从入学到入职全过程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大学时期正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就业道德品格,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积极践行诚实守信的新内涵。 作者:胡建军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诚信论文: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1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困境 第一,需要接受诚信教育的人群数量大,层次多。高校是一个集约化集合,而这个集合又由不同家庭影响,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年级的群体组成,这就使得高校诚信教育面临着数量大、层次多的困难。 第二,诚信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甚至是缺失。虽说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是人社会生活的基本修养,但是在社会不良风气日益向高校渗透的今天,大学生诚信缺失是社会影响的间接结果,但却又是高校诚信教育迷茫的具体表现。 第三,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在高校的渗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大学生信念动摇,立场不坚定。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集群化影响。 2高校诚信教育困境的解决办法 第一,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同步发展,简言之就是既要使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在思想上认识诚信教育,了解诚信的本质意义,又要让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切实做到诚信。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同时诚信,不偏废。思想诚信和行为诚信共同发展,相互影响,达到互补目的。最终使得诚信能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良性基因。 第二,鉴于当前诚信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在社会道德约束的层面上,集中在喊口号的阶段,针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模式不成熟,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的局面,为了充分发挥诚信教育的社会功能,使诚信成为大学生日后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应该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提高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施力度。切实使高校诚信教育在横向和纵向功能上都有延续。 第三,积极关注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诚信向校园的渗透,最大限度的扩大校园诚信对外环境的积极影响。扩充高校环境对诚信教育的内涵解释维度。 第四,扩充诚信教育的范围,优化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确立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明确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使学业诚信、资助诚信、就业诚信等诚信教育活动成为诚信教育的支撑手段。不断夯实、扩大诚信教育成果,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第五,分类引导、层次化教育、个别针对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工作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点、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存在的差异,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可以接受或应当接受的诚信教育内容。继续深入优化诚信教育的积极作用,扩大诚信教育的接受范围。 第六,坚持对不诚信行为的零容忍。把诚信教育扩展到上课、作业、实验、实践等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做好高校诚信教育的引导工作,坚持适宜的高校诚信教育原则:不容忍不诚信,鼓励诚信。努力使诚信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价值取向,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诚信教育的前沿阵地。 3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做学问相辅相成,诚信对于正逐步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诚信教育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能把自己尽快地融入到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去,有助于他们准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 作者:钟奎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诚信论文:中职学生诚信教育论文 一、缺乏诚信给中职学生带来的影响 诚信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每个个体,而人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不讲信用,害人害己。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失信于人,就会产生信任危机,难以在各种情况下立足。人际交往中的诚信缺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疏远。缺乏诚信会使中职学生在所在单位不被信任,从而使中职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种种困难。缺乏诚信,就会有损个人或集体的形象,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原因 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 (1)受到社会上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现象的影响,使中职学生有了背弃诚信的思想。 (2)家庭中家长们溺爱孩子,对孩子做错的事情不管不问。在中职学生家庭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学生在家多待一天,谎报孩子生病,替孩子向教师请假,使得中职学生养成撒谎和不诚信的习惯。 (3)学校诚信教育不足也是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学校重视文化知识,而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重视,使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4)中职学生自己的道德修养不高,没有良好的道德基础,也是中职学生缺乏诚信的主要原因。 三、应对诚信教育不足的方法 1.教师应当起诚信的典范作用 要充分发挥教师诚信典范的作用。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应当下大气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去培养学生的诚信素养,教师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学生,而且要特别注意言与行、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要引导学生将诚信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2.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 学校是诚信教育的关键阵地。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能够使中职v生在讲道德诚信的学校氛围中成长,从而使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要把诚信教育贯穿到各个学科之中,而不能靠德育课一枝独秀。重视日常诚信品质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各种手段,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诚信的内涵及做人要诚信的必要性。 3.家庭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家长应该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这样就能使家长给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有了诚信的基础,在无形中自觉做到诚信。 4.形成一个体系 学校应当与社会、家庭齐抓共管,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环境的影响。诚信是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课程,是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家庭、社会、学校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诚信品质是中职学生一生所要学的必要课程,是中职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筹码。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使中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诚信道德培育环境。 5.在学校中建立诚信奖罚制度 诚信奖罚是个人行为社会意义的一种硬性评价和公开褒贬。奖罚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让中职学生明白诚信缺失的后果,明白诚信做人的重要性。 6.让中职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诚信的品质 生活即是教育,学校中的生活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观察和寻找学校中的诚信与不诚信现象,在观察和寻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诚信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诚信的可贵,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自觉践行诚信。 作者:于金声 单位:山西省寿阳县第一职业中学校
通信专业论文:谈中职学校通信专业的分层模块教学 论文关键词:分层教学 理论模块 操作模块 论文摘要: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是目前拉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尸,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教与学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旨在借助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的理论,结合笔者所从事的通信专业课的教学,对中等职业教育中通信专业的课程分层和模块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分层模块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后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大班级)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它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中国考试模式下的失败者,对学习没有积极性,甚至失去信心,对于中职教学,必需首当其冲的是点燃他们学习的希望。所以分层教学的原则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燃起学习的希望,培养起学习的兴趣。而不同的教学目标不能是各种简单的考试,因为中职教育的任务是向用人单位输送会学习、会创新、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笔者所在学校的通信专业学生而言,就业渠道主要是通信工程单位,而通信工程单位急需的是会干活的技术工人。这样促使中职学校通信专业加大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这些训练可通过通信教学模块来实现。这促使通信专业必须设置相应的模块,来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二、通信专业分层模块教学的具体措施 1.分层种类 由于通信专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通信专业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应该采用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采用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给予 应有的肯定。借助以上理论和结合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的实际情况,通信专业学生可分三层。如表1所示。 2.模块种类 对于通信而言,通信的目的是传递和交换信息。完成这一任务的设备从功能上可分为三部分:通信终端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对应的主要课程有“通信线路”、“数字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等。通信专业模块的种类将围绕这三部分展开,分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两大类,如表2、表3所示。 3.实施方案 (1)分层原则:1)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通信专业及相应的层。在这一环节学生要考虑自己的毕业大致去向及自己学习的能力。2)通信专业课在第二学年开设,教务部门根据学生的成绩及结合学生意愿进行具体分层。并在学校公布。3)这种分层是动态的,根据学习效果情况及后续学习的成绩,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可向上一层,也可降一层。 (2)模块选择方案:每个学生的层确定以后,将学习相应的模块,具体方案如表4所示。 三、需要克服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必须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在实施分层模块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情分析、研究教材、模块划分设定教学目标、动态管理、全程评价等方面的探索,达到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说分层模块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水平。那么怎样来提高专业教师的从业水平呢?1)教学相长。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两个生命的交融与渗透,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来完成的。2)与具体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从业水平。3)必须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升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也就是说必须有明确的实训课教学大纲和实训目的。当然教师也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 2.各模块的设备的更新和购置 对于通信专业而言,实验设备比较贵,加上通信技术更新比较快,要求设备更新也比较快,所以在教学中要投人比较多的资金。可以说,即使模块设置再好、专业教师再优秀,没有设备,一切都是空谈。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3.学生对口就业、就业渠道通畅 学生学得再好,但就业不好,或者不对口,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求学校就业部门要抓好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让学生能就业,而且尽量要专业对口。笔者认为,如果克服和解决了以上几个关键问题,通信专业分层模块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比较妖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从业激情。 四、结束语 分层教学和模块教学是这几年提得较多的课题,如何实践这个课题,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要多研究市场,多研究目前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多研究教学对象,运用分层模块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杰出的技术型人术 通信专业论文:试析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国防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中的改革措施。通过成立国防教育学院、设立通信工程国防生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选拔优秀国防生担任承训军官等一系列措施,国防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军政素质能够得到同步提高、统筹协调,第一任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听党指挥、军政兼修、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论文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军政素质;课程体系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国防生培养制度正式建立。这一要求抓住了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实际措施,对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科技强军、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是培养部队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不断推进,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已成为军队生长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与普通高校紧密合作,携手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国防生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题。 然而,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少制约国防生培养工作的问题纷纷涌现出来。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重点解决国防生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西安邮电大学2004年与兰州军区签署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成为兰州军区的国防生培养单位之一,几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生人才培养任务。为了更好地支持国防生培养,学校于2011年7月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致力于协助驻校选培办及各院系进行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我校已经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开展国防生教育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400多名,分布在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等部队紧缺和适合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尤其以通信工程专业的国防生人数最多。多年来学校在国防生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成立了国防生学院,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使国防生培养工作得到了兰州军区的认可。 一、国防生培养突出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国防生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国防生培养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1.国防生无就业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 国防生是与部队签订就业协议的定向生,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的学位后将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国防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到军队任职,基本不需要为未来工作担心,导致国防生没有求职的压力。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 2.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存在矛盾 根据新型国防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要有别于过去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和直接从地方大学招收入伍的毕业生,应该是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国防生具有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在完成普通大学生应修课程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军政训练,这必然会占用国防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专业学习。由于缺乏对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大部分国防生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容易出现“瘸子现象”。 3.军事素质仍显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 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和普通大学生教育最显著的区别。虽然各地方高校在积极探索国防生教育方面都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按照现代军事指挥人才生长标准要求衡量,当前国防生军政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仍然稍显薄弱,不能满足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扎实的军事技能是国防生在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从不少毕业国防生到部队工作后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与当前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国防生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西安邮电大学积极与兰州军区沟通,在驻校选培办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立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 根据我校国防生较集中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将过去国防生分散在各班的做法改为集中在一个班,形成单独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这样便于为国防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便于将国防生的军政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便于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国防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军政训练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 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学科交叉融合多、适应面广的专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与满足军事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相统一,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等规定,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培养目标:依据“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军政并重、一专多能”的原则,使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基本具备合格军人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于军队通信专业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军人。 3.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同时又是后备军官,因此国防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军政素质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把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国防生培养方案,作为国防生的必修课程。 针对国防生军政素质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的问题,我们对国防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实行了“3.5+0.5”的培养方式。国防生在校四年的八个学期中,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完成必修学业,最后一个学期到作战部队淬火锻炼,帮助国防生提高带兵能力。“3.5+0.5”培养方式对于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特别是带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从培养机制上帮助国防生思想上补课、经历上补缺、素质上补短,有利于帮助国防生尽快适应并融入部队。 前七个学期的军政教育分为理论授课、日常训练和暑期集中训练三部分。其中军政理论授课由本校相关老师和外聘军校教员完成;日常训练包括“队列日常训练”、“军事基本技能日常训练”两部分,由驻校选培办和学院共同组织,主要安排在早操、双休日进行;暑期集中训练主要进行“队列训练”和“军事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集中训练,安排在一年级、三年级暑期内实施,到部队训练机构集中训练。其中军政理论课程包括:军事理论、政治素质、军事法律、兵种知识、军事技能等五类课程;另外,设计“队列训练”、“军事基本技能训练”、“当兵锻炼”、“兵种见习和综合训练”等课程在暑期和第八学期在部队完成。通过这些军政训练课程的实施逐步增强国防生的军人意识和军事素质。 4.设置军事特色鲜明的课程,专业知识与军队特色融为一体 国防人才必须在军事思想和专业知识与技术上都满足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国防生尽早接触到与军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在对国防生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满足通信工程专业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军事特色和军事应用技术含量,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信息安全”、“通信对抗”、“雷达对抗”等诸多适合军事领域的专业课程,并让学生深入部队一线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和技术。 三、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进行带兵能力实战 与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不同,国防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缺乏部队的氛围和带兵实习的机会,所学军政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效果事倍功半,很难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的要求。从2010年起,在兰州军区驻校选培办的大力配合下,我校国防生开始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表现出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知识丰富等优势,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驻校选培办利用暑假组织国防生进行集训,组织岗前培训,考核选拔承训教官,系统学习教学法,使他们做到“真学、真会、真懂、真教”。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亲身实践当“指挥官”,练胆魄、长才干、强素质,正好能够弥补国防生缺少部队实践的不足,为国防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国防生实践锻炼搭建了新的舞台。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国防生综合能力,为国防生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国防生的在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牵引效果;同时也搭建了驻校选培办与学校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 四、结语 作为西北地区较早开展国防生教育的高校和兰州军区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基地,西安邮电大学多年来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国防生教育管理办法。对于招生量最大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采用单独编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3.5+0.5”的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军事特色、担任军训军官进行带兵能力训练等措施,致力于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根基,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强化军事训练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部队的认可。我校毕业的国防生有18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国防生标兵,有189人被陕西省军区政治部表彰为优秀国防生。 通信专业论文: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加强电路、电子系统与信号系统的基础知识,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等课程,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等教学手段 重视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来。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由以讲授为主向以自学为主转变,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安排自学,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完成作业,在习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验实践教学——影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专业实验让学生理解、验证理论知识,了解其应用。例如对“射频电路”的教学,不能仅谈理论,必须搭配相对应的实验来验证基础理论,同时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观通信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发展趋势,存在三大矛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传统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践教学对国家、对学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理论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而实习环节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 (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变革传统实验教学简单模式,构建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昂贵、投资巨大、实验室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三大矛盾,可以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虚拟实验室制作方案,以某些重点课程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2、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 为了解决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式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入网上自助教学的概念,逐步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自助”即学生学习的自助,它不再依赖于非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而是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索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地到网络上寻找实例进行比较并寻求解决,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地,“自助”也是教师的教学自助。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每位任课老师建立个人网站,对自身任教的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页,最终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互动式教学。 四、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 1、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培养具有宽广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各种创造力的最大合力,产生最佳效能。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4、发展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必备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教育。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分析,在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下,笔者认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细,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拓宽专业口径,就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调整,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并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决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办法有二:一是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对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机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科研,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 3、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与考试中心”的局面,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真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展示教材内容的非凡魅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探求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强烈愿望。 4、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讨班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形式。 五、结论 总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重视课程内容改革,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改革中突出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通信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通信专业论文:浅谈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创新能力 社会需求 培养方案 论文摘要: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文分析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结合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际需求,介绍了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研究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等内容,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20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21世纪初,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堪称“最容易找到好工作”的专业。由于通信产业在全球的高速及持续发展,该专业在国外也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这些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基础实践技能训练,加强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没有建立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也未参加国际通行的工程师认证体系。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取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上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工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培养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角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以期做好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我校其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一、研究与实践内容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科培养标准。通信工程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通信工程相关企业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新技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了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期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性强、与社会联系密切的特点,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北京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研究行业对于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素质及能力要求,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重视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安排及落实,并注重实效。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加以实施。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做好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学生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实习和学习,了解工程实际需要,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职业素养、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和构建通信工程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培养适合国家、社会和市场需求,在工作单位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着的工程设计人才。 2.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形成专业特色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中有适当的交叉,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内涵由点对点信息传输扩展为网络信息传输,人才培养方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新的专业知识的特点,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适应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业务领域的能力。本专业有较强大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科研能力强,教学和科研成果多。拥有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两方面的师资,形成了学科交叉和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学习,以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构成课程体系。在选修课中,设置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课程补充加强计算机技术知识,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针对性。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精练教学内容,整合原专业课程,不出现知识膨胀现象。在专业课程调整中,将程控交换扩展成现代交换技术,增加了现代网域交换技术。在典型通信网技术的基础上,扩展了通信网理论基础和有关协议的内容。为了将通信传输系统与通信网结合起来,开设了接入网技术课程,它是通信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通信传输的信息以语音和图像为主,因此开设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信息安全课程,向学生提供多媒体通信相关知识。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通信工程及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吸引通信工程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面。建立学位课程制,确保专业的基础理论。增大选修课程,压缩课时总体数量。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传统内容加以整合,设置综合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设计来训练学生知识综合能力。设立“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指导的科研课题,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基础课程以考核知识为主,专业课程主要采取大作业、项目成果、综述、报告、在企业实习的综合表现、口试和答辩等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 4.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卓越”绝不是少数、精英,而是指高素质、高质量。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有一支能胜任教学、实践环节要求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从研究所、企业聘请工程师或选派教师到研究所、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手段,打造一支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实验实习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赴研究所、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优先聘请有研究所、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研究所、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从研究所、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加强与研究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培养基地。在研究所、企业的深度参与下,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 5.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结合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室软硬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包括综合性、设计性、认知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课程体系,有力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大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大学生科研与创新项目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科研是使知识深化和更新,产业是将知识的价值体现出来。如何做好三者的衔接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本专业与研究所、企业密切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培养的本科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研究所、企业学习,学习研究所、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研究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也为研究所、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与实践的特色 理顺产学研关系,推动研究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结合市场、岗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按照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学校和研究所、企业的密切合作,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以“实践”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和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在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工程能力的同时,加强交流、组织、协作及自主学习能力等优秀工程师胜任力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和建设,研究并开发了一套能适合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受益学生是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效果显著,将可以与市内其他相关院校交流,并进一步推向国内相关高校。 通信专业论文:关于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程硕士教学质量的教学体会 【论文摘要】本文以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开设的《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为背景,分析工程硕士学员的特点,并结合课程的特点,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将工程实例融入教学内容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工程硕士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论文关键词】工程硕士;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教学质量 为适应国民经济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于1997年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是相对于工学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它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类型,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满足军队人才培养的需要,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招收项目管理专业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程硕士,笔者们有幸连续五年承担了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初的教学我们还是秉承了已有工学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矛盾集中体现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很多的公式推导和证明,同时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某些课程紧密相关,前来学习的工程硕士学员大多工作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远离了课本很长时间。感受到学员们面对成串公式的难耐之情,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原有的工学硕士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于工程硕士的教学特点,只有结合工程硕士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课程的特点,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回忆中获取新的知识 工程硕士研究生均来自各单位的一线岗位,大都具有5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一般都具有较多的独立工作经验,是本单位有一定发展前途的技术骨干。这些学员的最大优点就是参加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然而,从学校毕业时间长也是他们的缺陷所在,他们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部分如果本职工作中几乎不用的话,在他们最初攻读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的时候已经是所剩无几,甚至有些知识已经陈旧,亟须更新。即使是由于有机会经常使用,对某些知识还比较熟练,但这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因此,旧知识的遗忘和现有知识的不系统性成为了工程硕士学员们要通过的第一难关。 笔者所在学院为工程硕士开设的课程统一都是32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其有最大的收获是每一位教员应当用心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刚开课的时候先拿出4学时对本科阶段的有关专业知识进行复习,唤起学员们的记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复习不是面面俱到的复习,而是有针对性的复习,即只复习与后续课程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卷积、傅立叶变换、滤波器设计和系统的变换域等内容;《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概率、随机过程和随机信号与线性系统等内容。复习的过程也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复现,而是启发式的回忆,即教员先提出一些关键信息。启发学员进行回忆,通过对学员零碎的知识片断进行有序整合,最终在学员的脑海中搭建出本课程的体系结构。 正如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的回忆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有助于学员状态的调整,使其从一个习惯于工作的忙碌的骨干转变为一个勤奋学习的学生;有助于学员对新知识的掌握,我们相信从一个高的起点出发,总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员的要求,任课教员必须非常熟悉本课程的内容,清晰地理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 二、有失必有得 经过4学时的回忆之后学员们逐渐有了一些信心,但当他们打开厚厚的课本时,还是会感到一丝厌烦。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工程硕士课程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工学硕士的教材是相同的,这些教材无论从体系结构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过于强调基础理论,强调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然而对于工程硕士而言,他们更加渴望的是教材内容的宽广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在尚未寻找到专门为工程硕士编写的教材的条件下,我们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新技术新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和重新的组织,使其既能够保证足够高的学术水平,又能适应工程硕士的实际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例如,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同态滤波、K—L变换、DHT变换等应用范围比较小的内容作为自学内容,供学员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而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平稳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上,着重研究各种经典谱估计方法和现代谱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方法的估计性能比较、改善措施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等,同时,根据当前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适当地加入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知识。 对教学内容合理的取舍有助于带领学员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钻研,而面面俱到的教学,表面上学了很多知识,事实上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 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 无论我们翻开到《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教材的哪一页,通常映入眼帘的都会是密密麻麻的公式,这是一种科学的语言,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物理现实,是对物理现象高度的抽象,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找寻和建立一些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公式的得来源于现实,而公式的终极目标又是要服务于现实的,即需要利用公式去解决现实中更多的问题。 对于实际工程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不够系统的工程硕士而言,直接铺天盖地的推导公式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甚至会使其失去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只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才能使得学员更好地理解、接受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针对这两门课程“公式繁多”但“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设计。 (一)从熟知的现象中引入新的知识 尽量从学员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新的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员对新知识的亲近感和熟悉感,更有信心学习掌握新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新的知识。未必是一个新的事物,而是与各种已有的旧知识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说,这种新的知识很可能仅仅是诸多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新知识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推翻旧的知识而是为了优化旧知识而已。 帮助学员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这样更有助于让学员认清知识的本质。因此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尽量注意先分析原有方法的性能、优缺点、局限性,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为学员描述新知识的“来龙”。而后,从找到的根本原因出发,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而转入对新知识的讨论。最后,对新知识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学员指明该方法的“去脉”。在对每个重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非常熟知的情况下,在工程中究竟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即使是忘记了公式的具体符号,也可以很快地在资料中找到。 (二)注重物理意义的解释,简化繁琐的公式推导 繁琐的公式推导是会让大多数人厌烦的,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需要我们对已有公式进行推导,而是正确应用。影响了公式正确应用的不是能否推导出该公式,而是是否理解了该公式,是否了解公式中的每一个参数与实际物理世界中的对应关系。所以,在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一般只选取最重要的公式进行最简单的推导,很快得出结论,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结论性公式的解释上。 (三)使用多种仿真软件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手段的提高。近些年来在信息与信号系统学科领域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可以用于辅助教学,辅助系统开发的软件,例如,Systemview、Matlab、Lab Win—dows/CVI等。将这些仿真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枯燥的公式变成形象的波形和频谱,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另外,学员在课后也可以使用这些仿真软件,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处理显示功能和某些软件的图形编成语言使得学员仿佛置身在“示波器”“频谱仪”“矢量分析仪”等仪器旁边,每当自己有一些新想法的时候,不再需要闷头推导公式去论证自己的想法,而是在仿真环境中依据自己的想法,轻松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系统,运行之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之后的效果,如果对自己的想法并不满意,则可以继续进行调整。经过这样的磨炼,他们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四、以工程实例为牵引 对工程技术型工程硕士的学位要求是“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包括开发研究、工程分析和设计工作的能力。”可见,对于工程技术型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培养是齐头并进的,更加侧重于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事物,而是紧密联系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工程技术则是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想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水平,教员应当先具备足够的工程经验,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员顺利地从理论过渡到实践。 笔者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比较有限,但是还是尝试着将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适当的简化,作为案例进行使用,以工程实例作为课程的牵引。根据课程的进程,在一定的阶段以某些工程实例为背景介绍该项目的基本技术指标要求,根据任务的要求在学员问展开讨论,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总结成不同的实现方案,再利用各种仿真软件对方案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仿真分析,对其所能够达到的指标进行论证,回溯到原始的技术指标进行比对,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教员给出已完成的工程实例的技术方案,并解释每一项关键技术的选择、论证的过程,以及该项目所获得的收益。 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引入的“记录分系统”项目为例,当该课程的进程过半,学员已经熟悉了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等知识,教员介绍“记录分系统”项目的指标要求,对中心频率70MHz、带宽23MHz的中频信号进行采集并存储于介质中,要求因“记录”操作所造成的信号损失不超过ldB。接受项目后学员很快将项目分解为“采集”“传输”和“存储”三个主要环节。 学员们在第一个环节上就遇到了困难,按照常理,教材上介绍最多的是“低通采样定理”,定理要求只有在采样的过程中使用高于原始信号最高频率2倍以上的采样速率进行采样才能保证能够从采样后的信号中无失真地恢复原始信号,但是此项目中被采集信号最高频率为81.5MHz,工程上一般采用5倍最高频率作为采样频率,粗略估算采样频率应为400MHz左右,如此高速率的ADC器件造价很高,性能也不是很稳定,而且由此产生的采样值经过量化编码后形成的数据量更是大的惊人,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一种采集方案。 通过课后资料的查阅,又有学员提出采用目前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经常采用的“正交下变频”的方法,在完成采样的同时降低了数据的速率。这种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在许多“数字化接收机”和“综合基带设备”上,显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对项目进行分析,数字接收机之所以采用“正交下变频”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满足零中频采样的目的,采样后信号由原始的一路信号变为了速率较低的同相和正交两路信号,而后再进行后续的解调等处理。回顾“记录分系统”的设计目的,采集后的信号并没有进行更多的处理,仅仅是存储起来,如果采用“正交下变频”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应该还有更优的方案。 经过对各种采样方法的归纳总结,学员们发现根据“记录分系统”不对数据进行更多处理的特点,可以选择与“低通采样定理”相对应的“带通采样”方式,那么带通采样中的采样频率该如何选取呢?随着问题不断涌现,学员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课本中的知识不断地被尝试于实践中,即便是没有被选中的方案,反复的论证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从课本到学员能力的内化过程,学员的收获也是非常大的,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效果明显。 通信专业论文:试析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国防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中的改革措施。通过成立国防教育学院、设立通信工程国防生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选拔优秀国防生担任承训军官等一系列措施,国防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军政素质能够得到同步提高、统筹协调,第一任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听党指挥、军政兼修、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论文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军政素质;课程体系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了《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军国防生培养制度正式建立。这一要求抓住了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实际措施,对于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科技强军、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加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决策是培养部队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事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大计。随着我军人才战略工程的不断推进,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已成为军队生长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如何与普通高校紧密合作,携手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国防生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题。 然而,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工程,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不少制约国防生培养工作的问题纷纷涌现出来。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重点解决国防生培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西安邮电大学2004年与兰州军区签署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协议,成为兰州军区的国防生培养单位之一,几年来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生人才培养任务。为了更好地支持国防生培养,学校于2011年7月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致力于协助驻校选培办及各院系进行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我校已经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开展国防生教育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在校人数已经达到400多名,分布在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等部队紧缺和适合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尤其以通信工程专业的国防生人数最多。多年来学校在国防生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成立了国防生学院,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使国防生培养工作得到了兰州军区的认可。 一、国防生培养突出问题分析 通过对我校国防生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目前国防生培养面临三个突出问题。 1.国防生无就业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 国防生是与部队签订就业协议的定向生,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的学位后将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国防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到军队任职,基本不需要为未来工作担心,导致国防生没有求职的压力。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 2.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存在矛盾 根据新型国防人才的培养目标,依托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要有别于过去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和直接从地方大学招收入伍的毕业生,应该是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军事素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国防生具有大学生和后备军官双重身份,在完成普通大学生应修课程任务的同时,还要参加军政训练,这必然会占用国防生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专业学习。由于缺乏对军政训练和专业学习的统筹协调,大部分国防生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容易出现“瘸子现象”。 3.军事素质仍显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 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和普通大学生教育最显著的区别。虽然各地方高校在积极探索国防生教育方面都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按照现代军事指挥人才生长标准要求衡量,当前国防生军政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仍然稍显薄弱,不能满足部队第一任职的需要。扎实的军事技能是国防生在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从不少毕业国防生到部队工作后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国防生的军事素质与当前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国防生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西安邮电大学积极与兰州军区沟通,在驻校选培办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设立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 根据我校国防生较集中于通信工程专业的现状,将过去国防生分散在各班的做法改为集中在一个班,形成单独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班。这样便于为国防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便于将国防生的军政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便于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国防必修和选修课程,将军政训练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 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是面向通信与信息行业,口径宽、学科交叉融合多、适应面广的专业。学校在培养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与满足军事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相统一,积极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防生教育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等规定,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培养目标:依据“重视基础、加强实践、军政并重、一专多能”的原则,使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基本具备合格军人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掌握坚实的通信工程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服务于军队通信专业的高级工程应用型军人。 3.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国防生既是大学生,同时又是后备军官,因此国防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军政素质的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把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国防生培养方案,作为国防生的必修课程。 针对国防生军政素质薄弱、难以满足部队第一任职需要的问题,我们对国防生的培养计划进行了优化调整,实行了“3.5+0.5”的培养方式。国防生在校四年的八个学期中,前七个学期在校学习,完成必修学业,最后一个学期到作战部队淬火锻炼,帮助国防生提高带兵能力。“3.5+0.5”培养方式对于提高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特别是带兵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从培养机制上帮助国防生思想上补课、经历上补缺、素质上补短,有利于帮助国防生尽快适应并融入部队。 前七个学期的军政教育分为理论授课、日常训练和暑期集中训练三部分。其中军政理论授课由本校相关老师和外聘军校教员完成;日常训练包括“队列日常训练”、“军事基本技能日常训练”两部分,由驻校选培办和学院共同组织,主要安排在早操、双休日进行;暑期集中训练主要进行“队列训练”和“军事基本技能训练”课程的集中训练,安排在一年级、三年级暑期内实施,到部队训练机构集中训练。其中军政理论课程包括:军事理论、政治素质、军事法律、兵种知识、军事技能等五类课程;另外,设计“队列训练”、“军事基本技能训练”、“当兵锻炼”、“兵种见习和综合训练”等课程在暑期和第八学期在部队完成。通过这些军政训练课程的实施逐步增强国防生的军人意识和军事素质。 4.设置军事特色鲜明的课程,专业知识与军队特色融为一体 国防人才必须在军事思想和专业知识与技术上都满足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国防生尽早接触到与军事有关的专业知识和科研项目,在对国防生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满足通信工程专业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军事特色和军事应用技术含量,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信息安全”、“通信对抗”、“雷达对抗”等诸多适合军事领域的专业课程,并让学生深入部队一线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和技术。 三、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进行带兵能力实战 与军队院校培养的学员不同,国防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缺乏部队的氛围和带兵实习的机会,所学军政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应用于实践,效果事倍功半,很难达到《普通高等教育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的要求。从2010年起,在兰州军区驻校选培办的大力配合下,我校国防生开始担任新生军训教官,表现出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知识丰富等优势,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驻校选培办利用暑假组织国防生进行集训,组织岗前培训,考核选拔承训教官,系统学习教学法,使他们做到“真学、真会、真懂、真教”。国防生担任军训教官,亲身实践当“指挥官”,练胆魄、长才干、强素质,正好能够弥补国防生缺少部队实践的不足,为国防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国防生实践锻炼搭建了新的舞台。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国防生综合能力,为国防生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国防生的在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牵引效果;同时也搭建了驻校选培办与学校全方位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 四、结语 作为西北地区较早开展国防生教育的高校和兰州军区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基地,西安邮电大学多年来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全面提高,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学校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密切协作,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国防生教育管理办法。对于招生量最大的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采用单独编班、科学定位培养目标、“3.5+0.5”的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军事特色、担任军训军官进行带兵能力训练等措施,致力于加强国防生思想政治根基,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强化军事训练素质,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部队的认可。我校毕业的国防生有18人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国防生标兵,有189人被陕西省军区政治部表彰为优秀国防生。 通信专业论文: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引起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通信工程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感觉到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为培养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跨世纪人才,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和方案设计,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与科研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通信技术类课程,构建适应通信科学发展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突出现代通信的五大技术:传输技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 加强电路、电子系统与信号系统的基础知识,增设电子电路EDA技术等课程,突出当前电子技术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保证必需的专业理论,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在终身学习过程中造就新一代劳动者。 (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等教学手段 重视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Electronics Workbench软件、SPICE(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模拟电路仿真软件、MATLAB通信系统的分析和仿真软件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辅助作用。把嵌入式系统的教学引入到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来。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由以讲授为主向以自学为主转变,改革填鸭式的单向灌输以及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给定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安排自学,要求学生写自学笔记、完成作业,在习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专题讲座、答疑辅导、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核心,自学能力是创造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三、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一)实验实践教学——影响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通信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通信专业学生,除了要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大量的专业实验让学生理解、验证理论知识,了解其应用。例如对“射频电路”的教学,不能仅谈理论,必须搭配相对应的实验来验证基础理论,同时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综观通信专业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发展趋势,存在三大矛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电子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与传统实践教学落后的矛盾;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实践教学对国家、对学生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理论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而实习环节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 (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大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把工程化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变革传统实验教学简单模式,构建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通信专业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备采购昂贵、投资巨大、实验室设备操作复杂等问题,制约了通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环节教学的三大矛盾,可以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的虚拟实验室制作方案,以某些重点课程为突破口,逐步构建通信专业的虚拟网络仿真实验系统。 2、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 为了解决教学多元化要求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个性化发展和激发式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入网上自助教学的概念,逐步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自助”即学生学习的自助,它不再依赖于非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而是激发学生本身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的探索和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地到网络上寻找实例进行比较并寻求解决,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地,“自助”也是教师的教学自助。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每位任课老师建立个人网站,对自身任教的每门课程建立课程网页,最终建立网上自助教学系统,通过网络的资源和优势进行互动式教学。 四、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 1、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培养具有宽广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又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个性品质中体现协作就能获得各种创造力的最大合力,产生最佳效能。这是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在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团结协作,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 4、发展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教育在关注学生必备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更应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进行前瞻性教育。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的创造潜质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大学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分析,在遵从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导原则下,笔者认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及教材体系 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过细,是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拓宽专业口径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拓宽专业口径,就要对相关专业进行合并调整,按学科大类设置专业,并建立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河南理工大学与其他普通高校一样,中青年教师较多,他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解决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办法有二:一是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对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二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有机会外出进修,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有机会做访问学者,参加科研,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 3、实现教育观念转变,改进教学方法,诱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突破“教师中心与考试中心”的局面,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认真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展示教材内容的非凡魅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探求通信工程专业知识的强烈愿望。 4、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研讨班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根据所研讨的课题,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应成为一种良好的值得探讨的教学形式。 五、结论 总之,确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建立各类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重视课程内容改革,更要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改革中突出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结合,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通信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通信专业论文: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每年培养的通信类人才数量明显攀升和许多非通信专业人才涌入通信行业,使通信类毕业生出现“就业难”。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就业面临市场供过于求、研究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研究生就业行为发生变化以及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就业区域明显失衡、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意向比较突出的特点进行通信类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从结合专业特点、巩固、拓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加强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共同做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后续稳定工作等方面入手,尝试探讨促进通信类专业研究生顺利就业的对策,以期为推进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高质量就业做贡献。 【关键词】毕业研究生 就业 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市场需求给毕业研究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他们的就业状况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当前就业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下,研究分析研究生就业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不仅是当今社会时展的必然,也是当代研究生顺利就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的内在要求。通信类专业研究生以其专业的特殊性,就业形势变化的灵敏性,使其就业的现状更具有时代气息和研究价值。 一 研究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 1.研究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 研究生扩招直接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一方面,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国家机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和国企、高新技术企业等研究生传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增幅远远低于就业人数的增幅。研究生的就业岗位从“金字塔”的顶部向下移动,就业中出现职位层次下降、工资水平下降、求职时间延长等现象。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别有:“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供过于求”,约占89%;“大学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约占43%;“大量工作不需要高学历”,约占32.9%;“研究生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约占28.9%;“学生择业不切实际”,约占20.4%。 2.研究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毕业研究生的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并存、由价值理性转向工具理性。区域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也严重影响研究生的价值取向。高学历与好岗位并不划等号,研究生群体中“就业难”的心理已基本形成。2010 年,《北京人才报》一项调查显示,自卑、焦虑、从众,成为部分研究生就业的“心理门槛”。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曹高举在其《研究生的不良择业心理及其调适》的报告中提出,不少学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客观分析和评价自己,一遇到挫折就信心尽失,变成“鸵鸟”消极逃避。 3.研究生的就业行为发生变化 就业制度与用人制度的改革和职业市场的逐步开放,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自由择业和职业流动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使毕业生通过人才市场就业,但部分研究生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求职时茫然、盲从。而且,有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反差较大,存在择业期望值偏高、目标短期化和趋向功利化现象,把读研的目的狭隘地理解为高薪高职,把研究生文凭当作找个好工作的跳板,误解了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初衷。 二 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计算机、通信等与产业相关的热门专业,研究生就业市场长期红火,就业质量较高。从近年的统计情况看,通信类研究生的就业流向中体现了行业自身的一些特点。 1.通信类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特点 通信类毕业研究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或电子计算机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与通信相关的行业内,学科专业十分对口。以某高校为例,近4 年来2 千来名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85%以上到国内大型通信运营企业(如移动、联通、电信等)、电子制造企业(如中兴通讯、华为、大唐电信等)和高等院校就业;通信类毕业研究生就业区域总体表现为:华东、华南等沿海发达省市就业人数较多,老少边穷地区较少。还以该高校为例,该校通信类专业80.1%的毕业研究生在江苏、上海就业。其余的毕业研究生也主要选择到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而到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条件比较艰苦的边远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研究生数量明显偏少,到其他西部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仅有0.81%,“孔雀东南飞”的倾向依然严重;院校所在区域在研究生就业地区选择中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以南京高校为例,虽然南京在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才吸引政策等方面与京、沪、深等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每年在南京就业的该校研究生为48.88%,远远超过到京、沪、深等大城市就业的比例。 2.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就业率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从2005~2009 年该高校通信类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的统计数据来看,5 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8%,远远高于全国研究生的平均一次性就业率。这说明通信类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普遍较高。但从主要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通信行业的用人需求呈现总体增加趋势减缓的格局。通信类专业毕业研究生今天令人羡慕的就业形势已受到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从供需比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有所下降。虽然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较高、就业形势良好,但是这几年平均供需比却逐年下降。以该所高校为例,通信专业研究生平均供需比从2005 年的1∶13.3 下降到2007 年的1∶7.7,再降至2009 年的1∶3.4。由此可见,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从就业流向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地区流向很不平衡。随着经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面开展,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可是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却没有适应这一需求,就业地区一直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地域不均衡的问题十分严重。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失衡使得研究生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难度也比其他地区更大。 从就业观念上看,通信专业研究生更加保守。受到近年来通信专业研究生相对火爆就业形势的影响,他们就业的期望值非常高。根据调查,在选择工作单位时,该校毕业研究生首先考虑的是行业发展的前景、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生活条件、经济收人和福利待遇等。85.7%的研究生期望月薪在4000 元以上;62.32%的研究生把沪宁作为首选地区,37.77%的研究生选择深圳沿海开放城市;54.57%的研究生选择国企和高新技术企业,29.26%和19.68%的研究生分别选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79.47%的研究生择业时比较重视专业对口程度;78%的研究生表示他们在求职中遇到困难时一般也不会轻易降低择业标准。研究生保守的就业心理,日趋功利的就业观念,加剧了就业流向的失衡,造成了宝贵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成果的贬值。 三 新时期做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如何根据现阶段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特点,针对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难点,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工作模式,是当前摆在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家庭和研究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1.结合专业特点巩固拓宽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渠道在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时,拓宽就业渠道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1)运用市场营销策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主动向社会和其他行业的用人单位宣传毕业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和人才特点。长期保持与通信信息、电子等行业内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巩固毕业研究生基本人才消化渠道。利用科研合作机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大力开展委培、定向培养,促进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领域合作,使通信专业研究生就业的行业涵盖通信信息、电子、机械制造、教育系统等领域。此外,积极发挥校友会和研究生导师的个人作用,直接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优秀毕业生。 (2)加强就业需求预测。进行深入的就业市场调研,主动、经常、广泛地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准确把握通信专业就业热点的转移。定期公布预测分析结果,结合人才培养的周期,及时引导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的调整,重视和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3)给予西部及边远地区就业政策支持。国家可建立专项基金,对到西部及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通信专业研究生在工资、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优待,尽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别,真正实现待遇留人。同时给予这些地区发展地区经济和开展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培养当地的“造血”功能,创造良好的事业环境,吸引有志青年创业。 2.加强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与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和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仅仅体现在研究生毕业前的短时间之内,而应始终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加强创业教育,通过成功校友或知名人士的成长报告、创业报告和成功报告等活动,帮助研究生树立创业的信心;通过创业设计大赛等课外活动,培养研究生创业的能力;利用假期组织研究生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真正走进社会,接受社会的锻炼,提前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定期组织优秀毕业研究生创业事迹报告团在各高校做巡回报告,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发挥导师对研究生的引导作用。由于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交流的领域广泛、机会频繁,从思想到学术,从道德情操到治学态度,从为人处事到生活习惯,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且师生接触方式多样且随和,既有准备充分的谈话,也有毫无顾忌的闲聊,既有某些深思熟的决策,也有一时的应急处置,较少虚情假意,没有遮遮掩掩,所以在广泛交往过程中,研究生思想中深层的问题会有意或无意地暴露在导师面前,这就使导师能真正抓住研究生思想问题的核心,采取有效方式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导师可根据每个研究生的特点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成效。 (3)主动加强与“三高”用人单位、国家经济科教及国防建设等重点单位的联络和沟通,获得尽可能翔实的介绍资料;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加大这些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中宣传的力度,优先安排他们来校招聘毕业研究生,给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以期找到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尽量解决好国家需要与毕业研究生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并做好“三高”用人单位和国家重点企业所接收的毕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工作,采编优秀毕业研究生创业档案,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和交流做好毕业研究生“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经验和措施。 通信专业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 摘要: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思想,结合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给出了课程开发的流程及应用实例,分析了课程开发的关键之处,并对改革前后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对比,说明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移动通信;课程开发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扩大规模”向“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我国3g网络商用的全面铺开,我国的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对移动通信人才的需求将迅速增加。在探索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为此,应根据移动通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高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引入 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阶段。在此阶段,高职院校引进国外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和dacum课程开发方法,经过大量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使教师转变了观念,很多专业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基本明确了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但由于没有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工作系统化,使提炼的工作任务模块又不自觉地回归到原学科化的体系之中,没能构建出职业化的课程。因此,虽然在课程中注入了与职业岗位贴近的教学内容,针对性比原课程增强,初步保证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符合生产实际要求,缩短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期,但仍与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有一段距离。 德国“双元制”教学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提出了解决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结构的重构思路和方法,解决了dacum课程开发中的不足,使职业教育更贴近生产实际。但是德国和中国的体制不同、国情不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借鉴国外课程方案开发方法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高职教育实际,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可实施的课程开发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阶段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调研的内容包括行业的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应具备的职业资格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化方向、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该阶段的难点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对需要基本相同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业(岗位)进行合并,进而形成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载体,即专业,然后再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必须经行业技术专家充分论证,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情况;就业情况;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应设置的专业化方向;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现行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确定培养模式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因此,移动通信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离开了企业就没有改革之源。同时,学校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服务优势,建立互惠的市场机制,激活企业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兴奋点,使校企合作做到双赢。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框架,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方案(明确合作方式、各自责任和操作形式)。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必须将专业教育融入产业及产业链,明确培养对象面向的岗位(群)职责和任务,结合生产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开发是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是落实就业导向的实质性改革阶段。要解决课程设置的原则、课程载体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实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我校移动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以及通信企业的用人需求,对移动通信专业基站维护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如图2所示。 开发过程中的“三个转换”是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关键之处。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按照从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逆向归纳形成由复杂到简单三个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的典型工作任务到高端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顺向分析对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构成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 总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通信专业论文:浅谈电子信息与通信专业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 教学 改革策略 【论文摘要】专业英语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本文全面分析了当前电子信息和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策略,旨在促进各高校专业英语的教学。 1 引言 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当今国内外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最为活跃的工程领域之一。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化竞争,高校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专业英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就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专业英语的教学,既不能像基础英语那样过分强调语法,也不能像专业课程那样深入讲解专业知识。?[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专业词汇量,熟悉专业术语,掌握专业英语翻译技巧。?[3]因此如何更好地去引导学生,提升教学质量,是本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针对目前高校中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自身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供同行们参考探讨。 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电子通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若干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2.1 课程安排欠妥当。 部分高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选择在大四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学习后,一定程度上已经产生了遗忘现象,同时主观上对专业英语课程也产生了懈怠或轻视的态度;而系科给予教师本课程的授课课时一般也仅能满足最低教学需要,甚至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2.2 教学目标较模糊。 专业英语课程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很多高校未能明确此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体系中的位置,无法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学校间也存在着分歧,有的着重章节的翻译,有的则把重点放在专业词汇和基础知识上。 2.3 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枯燥的专业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在学术外文中出现频率高、数目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部分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等问题,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4 教材内容不达标。 国内大部分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还无法反映出当前技术发展动态和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教材中鲜有实践互动内容。部分教材仅仅从国外刊物上随意摘录章节,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3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专业英语课程的授课关键在于使学生熟练掌握科技交流中的英语书面语和口语表达,熟悉本专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表达句式和叙述方法,培养学生接收最新专业技术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一些电子信息和通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和着眼点。 3.1 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高等院校在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时候,事先必须制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定位于让学生了解一些专业知识,还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文章的翻译技巧,再或者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撰写简单的英文小论文。由于笔者所在系科的专业特色尚无法适用于最高级别的定位,因为主要定位于中高等层次的目标,即让学生能流利阅读外文文献并能熟练翻译成自身母语,这也适用于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现状。当此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式的选用就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3.2 教学内容。 根据先前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使得教学内容上能大体上覆盖电子通信类课程的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校的排课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尚未在先修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然会加大授课难度和影响教学质量。具体实践中可以在选取实用性教材的基础上,从网络、期刊中选择相对浅显易懂同时又能反映通信领域发展变化的英文资料。笔者在教学中选用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英语教程》,该教材覆盖面较广,课文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还提供了选读性内容。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课程先修情况选取了部分章节进行讲解,同时在课堂上还引入了ieee数据库中几篇综述类文献。因为综述类文献没有过多的复杂数学公式和原理推导,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此类文章又能够使学生迅速地了解最新技术介绍及其发展趋势。例如在讲解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章节后,紧接着引入了一篇关于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的综述文献,让学生了解了这两个领域的联系和区别,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有其他教改文章提出可引入专利文献、设备说明书、工程投标书等阅读材料,让学生熟悉文体和表达方式,?[4]-[6]这一初衷是好的,但是经笔者实践下来效果并非理想,这类文章通常较长而且较为死板,学生很难有持续性的阅读兴趣。因为笔者觉得对于此类内容应该在结合实验课程的基础上来讲述,如在利用示波器进行信号测量时,可让学生事先查阅英文版的仪器说明书,在动手过程中去掌握这部分内容,当然这一前提是学院系科需要科学统筹专业英语和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 3.3 教学形式。 由于定位于中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考查形式应部分弱化书面试题的考核,同时加强平时的实践运用考查。教学中可采用提问式、启发式、分组答辩等多种形式。例如笔者在讲授the mobile telephone system章节时,除了介绍书中的gsm系统,还给学生引入了一本关于mimo和ofdm的外文著作,然后将学生分组并布置不同的章节内容,让其课后进行自行讨论学习。数周后根据各自心得做一次课堂答辩,其他组别同学可向答辩者进行提问,然后由本人根据答辩情况做最后总结。这种分组答辩的教学形式能活跃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其对新技术的理解更为深刻。然则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开设此类活动和怎样控制活动流程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去认真把握。 3.4 教学课件。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由于信息量大,因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为授课服务已经成为了众多教师的共识。但是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是把教材内容直接搬移到了投影屏幕上,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笔者在备课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授课经验,充分挖掘各个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精心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从形式上给予学生较为直观性的体验。同时为了吸引其课堂注意力,笔者还特意进入了一些相关的科普性视频,如讲述移动通信内容时,就引入了如ted演讲录和谷歌2011开发者大会等视频作为教辅类材料。 实践证明,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和引入的教辅类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多媒体课堂信息,了解到国际最前沿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动态,从而更好地活跃了教学氛围,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 3.5 教师培训。 由于专业英语对授课教师在专业技术和英语水平这两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等院校应当对授课教师进行更多的岗前培训,同时可以开展定期的教研讨论会,为年轻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方便其与老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改革措施,从而总体上更新教学理念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与通信类专业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科学地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提高高校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专业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授课建议和方向,目的是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的队伍中来。 通信专业论文: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方法 摘 要:随着移动通信快速发展,通信企业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较大。本文论证了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通信专业论文:试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论文摘要:通信工程专业是涵盖了电信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以及各种通信it的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介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进行了比较。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其办学目标为“做塔里木文章,创区域性优势,建综合性大学”,并着力培养具有兵团精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开拓型人才。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育人,以资源与条件利用最大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为学院发展方向,正在把学院建成南疆地区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虽然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建立时间还很短,但塔里木大学势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浅析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 [摘 要] 本文浅析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简述不同学科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对比,重点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定量研究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此时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逐渐凸显,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3个层次。本文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的3个层次展开简要分析。 1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不同视角 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侧重于制度设计。当前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如劳动经济学;借助经济学方法和工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拉泽尔教授等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主要关注于报酬与激励等相关研究,其中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说,如职业生涯激励理论、锦标赛理论等。 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主要就是从组织、群体和个人等不同的层次和角度研究如何科学地选拔、激励和培训员工,使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实现组织化。心理学中的层次需求理论、ERG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环境造人假设、场理论等, 成为后人进一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在人的方面的研究,其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贯穿于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的始终。鉴于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如何有效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开始逐渐关注如何有效培养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关研究。 人口学主要研究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和地域分布,这对企业的招聘选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社会学则是主要指导企业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2 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在规范研究方面,很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这些研究虽然对于完善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多是从单一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整体全面的宏观把握。此外,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研究多是定性描述,并没有提供精确的数量依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 在实证研究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研究首先源自心理学界的实证观点。比如, 在选拔领域,心理学者对评价中心技术( AC) 非常重视,但并不是从国外引进之后就直接用于企业( 组织) 的人员选拔,而是先做实证的研究;还有我们熟悉的MBO、KPI和BSC等绩效管理技术都是源自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领域,如培训与开发、薪酬与激励领域,心理学者们都在逐步开展实证性研究,这势必可以不断弥补原有的局限于管理学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先天不足,促进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 3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3.1 个量研究与总量研究相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很好地结合了个量研究与总量研究。其中涉及个量分析方法即微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供给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等;而总量分析方法即宏观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总需求分析方法、总供给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分析方法等。 3.2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互补充 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当前国内许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综述研究多采用定性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管理科学化要求的提高,定量研究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学者的青睐。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数理分析、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方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描述统计、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使用最为广泛,并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把握员工构成的合理程度、管理水平和管理力度 ,以及研究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状况、劳动生产率和薪酬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对劳动安全、劳动争议仲裁、员工社会保障、安全生产情况、女工劳动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定量分析与管理也在逐渐增加。 3.3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案例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 魏光兴 等(2008)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已经形成了案例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实验研究法3种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是指从实地观察其他企业总结一般原理,并使用该原理指导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调查统计法是指通过问卷或访谈方式获得数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归纳出其中的原理,再用于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调查统计法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得到的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理论说服力,调查统计方法是当前学者使用较为广泛的研究方法。 当前有学者强调实验研究法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实验研究具有可重复性,因此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指导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学科须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验证、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研究方法,而实验方法正是这样一种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基础性研究方法。但是当前我国几乎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验研究,魏光兴 等(2008)提出我国可以通过学习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实验方法,加强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工具的创新等手段来丰富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该是多学科化的, 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我们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综合组织内外的多种错综复杂因素,采纳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融会贯通,然后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之中。只有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具体的人文、经济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才能得到切实能够指导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理论和操作技术。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十大观察 2013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年中,这个领域里究竟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处于怎样的状态?并预示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在“2013(第六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联盟学术委员会联彭剑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三中全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词是改革。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最深层次、最根本的改革一定是人的观念、人的态度与能力的改革。这要求企业家深刻思考在我们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下,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方式。我的理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企业要改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机制、制度的创新激发人力资源活力,使人才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要素。要把追求员工的幸福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终极目标,让员工有成就感、有尊严,幸福和快乐地工作。建立全方位的员工关怀体系,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关注精英,也要关注基层员工。 第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员工全面认可的激励体系。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将是中国企业未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就是说,员工为企业所做的一切贡献,都应该通过若干个评价、激励体系给予认可。 第三,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立创新型导向的人才发展体系。使技术工作与高端人才获得同等待遇,不仅有畅通的发展通道,也要有体面的社会地位。 第四,重视人力资本市场化,关注人力资本市场配置的效率与公平,提高人力资源效能。三中全会强调要用市场化的机制、要素去进行结构调整,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就是要真正重视人力资本市场化。而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追求效率和公平,要在实现市场化配置的过程中,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人力资源效能。 第五,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源面临着如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造就国际化企业,去赢得国际化市场的问题。中国企业需要提高人才跨国经营能力、跨文化的人力资本管理能力。 第六,继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意识、服务能力。 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就业难与用工荒同在 2013年中国整个人力资源市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结构失衡,就业难与用工荒同现。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渐渐消失,这种红利的消失倒逼中国企业必须产业升级,进行结构调整。 今年(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699万,被媒体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用人需求在下降,尤其是第三产业,如服务产业、餐饮业用人需求下降了12%,建筑业下降了9.3%;另一方面很多产业用人需求在下降,大学生供给达到历史的最高点,导致今年毕业生签约率是最低。 今年又赶上最大海龟潮。中国海龟发展报告2003年蓝皮书的数据显示,近十年留学人口达到90多万,其中近五年人口达到80万,约前30年的3倍。海龟的增加加大了求职中的竞争。 企业的用工荒已经常态化,过去说珠江三角洲出现用工荒,现在主要是中西部了,这表明,劳动力供给进入负增的拐点。16至6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2012、2013年每年都在下降,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对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绝对下降。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劳动力人口会出现短缺。 中国的用工荒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主要是人口需求的结构性失衡。现在一方面高端人才短缺,还有一方面是高级技工人才也出现短缺。真正充足的是大学毕业生和普通白领。要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整个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经济的转型,教育体制的转型,和企业的自主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心:提高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现在劳动力成本一路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才争夺两难。我们去年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效能改革时期,当时很多学术界人士对此并不认同。如今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进入效能时代已经获得共识。很多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转向如何提高人力资本的贡献率,这是由劳动力成本加速,人才竞争的激烈造成的。 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不断上调,2013年应该调整幅度在24个地区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年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上海,1620元/月;小时工最高的是北京、新疆,15.2元/小时。这意味着劳动力资本在加速上升。 中国出现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毕业生的起薪不断提高,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可能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现在很多大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没有关系,和我们这一代人不一样,我们那时候工资再低、再差都要干,因为不干就没饭吃,现在就不一样了。 劳动力成本对于我国各个行业影响都很大。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核心人才争夺更加激烈。比如有企业百万包薪。这些就是我们所讲的高校顶尖人才的争夺,象华为和中信通信都是双双抢人。 这么一个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出路就是提高人才效能。我认为经营的贡献唯一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面临这样一个转型期,提高人才效率,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与人力资本增加值。 延迟退休,理性和感性的博弈 养老的问题在2013年面临争议比较多。家担心老无所依,因为现在出现养老金缺口和延迟退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方面要有新思路,新突破。 当然关于延迟退休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支持一方认为,延迟退休是全球趋势,一方面60岁是人们经验最强,这个时候退休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再者现在人均寿命越来越长,60岁还是中壮年,这时候还把年龄卡在55至60岁就不合适。况且60岁开始拿养老金,中国养老金缺口又很大。反对一方认为,本来就业很困难,60岁了还占据着位置,年轻人没有上升空间。从人力资源的激活的角度来看必须退休。 延迟退休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反对延迟退休的比率非常高。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8月份做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25万人当中,有94.5%受访人明确表示反对延迟退休,仅有3.2%人表示支持。 这就是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博弈,从理性的角度应该是延迟退休,因为养老金的缺口,近7成人反对延迟退休。 从政府官员的观点是理性的,延迟退休可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中国的老龄化,让60岁以后的人继续劳动。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现实是,中国存在养老金缺口问题,整个养老金缺口相当于GDP的60%,如果按照60岁领取养老金,中国养老金根本支撑不下去,养老金如果不改革,基本养老金将在2037年出现枯竭破产。 推进就业公平考验企业的道德底线 现在存在就业公平问题。这个问题过去不太关注,如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西方的教科书前面一章就是就业歧视问题,而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没有这一章。十八大提倡整个社会要追求公平、正义,业歧视问题已不容回避。 中国的就业歧视是全方位的歧视,如家庭背景的歧视,身体的歧视,年龄的歧视,性别的歧视等。这个问题这几年一直存在,制止就业歧视从中央到地方都下了很多的文件,但是企业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制度落实的乏力考验企业的道德底线。 匪夷所思的是就业歧视在中国可以堂而皇之的登在广告上,可以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说出来。如我曾看到过一个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明文写上,不能喝白酒不招,没谈过恋爱不招……这都是很奇怪的现象。 这里涉及到就业的公平问题。十八大提出公平正义,以增加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讲,如何真正使企业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使我们的企业在招聘录用过程中具有道德底线? 高校毕业生招聘虽然涉及年龄户籍限制,劳动合同法也一再强调要同工同酬,按劳分配,但是我们现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国企和普通企业相比大概30倍,英国是6~20倍,中国的收入差距全球最高。 新劳动法和实际情况有所背离 今年进行了劳动合同法的修订,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劳务派遣相关条例的修订。劳务派遣受冲击最大的是国有企业的多种用工制度。我认为我国的劳动合同法稍微有一点超前,这导致背离我们国有企业历史的用工制度的状况。 国有企业如果按照新的劳动合同法来做,其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管理复杂程度都将超过以往。但是法律制订下来总得执行,于是操作层面见招拆招。这是中国制度建设面临的问题,制度建设很完美,但是和实际背离,最后导致大家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新劳动合同法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用工制度。但在目前来说,中国的劳务派遣是解决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历史遗留问题不得以的一种举措,现在劳务派遣主要集中在销售类的岗位,不同的区域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这些临时的岗位,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工作是碎片化了,很多时间也都碎片化了,全部转换正式工,我是认为不太适应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很多人在家里上班,就是临时工。现在英国出现很多技能型工人,技能型的专业工人,就在家里利用互联网上班。我不忠诚于任何一家企业,我只忠诚于我的专业,我不希望变成你的员工,因为我可以同时为多家企业服务,这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可以做得到。在淘宝网上创业完全借助网络系统就可以建立一个企业,一天的销售收入达到一个亿。新的劳动法不太理解新技术的变化,这就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对付新的劳动法,有很多的招数。 家族企业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3年胡润的富豪榜显示,149名富豪中除了马化腾、李彦宏少部分年龄低于50岁外,大部分富豪年龄超过了50岁。50后、60后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富二代开始接棒登台。中国科学院调查发现,未来三百万名企业面临如何传承的问题。就目前来说,全国工商联调查的接班人问题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意愿问题,孩子不想接班。调查中发现,富二代中有19.33%明确表示不想接班,觉得父辈们太辛苦了。我在研究德国的家族企业的时候,我发现德国的家族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后代在接家族的遗产的时候,有一种荣誉感,把家族企业经营得好,是为家族的荣誉而战。中国的富二代缺少这种意愿,在为荣誉而战的时候有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富二代在接班后缺少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有可能把企业做死,这是最深层次的问题。 第二,能力问题,孩子的能力跟不上。有62%的企业家对孩子自身的能力不足赶到忧虑。我们的企业家缺乏对子女接班从小就开始的教育机制。如李嘉诚从小就让孩子参加董事会,到西方去打工等,和老子观点相一致的就培养,不一样的就给一笔钱去创业,一开始就考虑企业传承的问题。 第三,两代人的经营理念不同。现在接班大多都是80后、90后,观念差异是很大的。把企业交给孩子管理,就得吸收他的观点。不能说富二代接班完全按照老的经营理念,两者必须融合,否则下一代就会胡搞。 员工敬业度缺失,就业出现短期化 盖洛浦的员工敬业度调查显示,中国的员工敬业度只有6%,全球最低。敬业度主要体现在职业成就感和工作的投入。中国的员工所从事的职业只有50%及认为是理想的职业。真正的敬业度首先是乐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企业。现在一谈起自己的老板开始愤怒,开始背后骂,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在岗位上混日子。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员工的敬业度至少50%的挖掘空间,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空间很大,57%在亚泰地区处于最低水平。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越高敬业度越高,中国则是反过来,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越低,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敬业度只有22%,高层的敬业度只有18%,这很恐怖。51%的员工敬业度不够。 此外,高智商、高学历、高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出现工作短期化,这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一个趋势。现在80后90后有更强的流动意愿,50%的人在1.5年中有换工作,这就说明在企业工作的平均时间只有1.5年,离职率下降居高位。 微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微时代 狭义的微时代以微博作为媒介的代表,但实际上微时代来说已经覆盖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微管理、微工作、微时间、微团队、微培训、微认可、微招聘等,这是互联网时代带来对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模式和劳动模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微工作,大的工作分解若干小的工作,而且在弹性时间、碎片时间来完成法定的工作。 微学习与微培训。微信课件,利用闲暇时间读一本书读一篇文章,移动学习,在线交流,都在运动过程中来完成。现在叫做碎片化时间管理,整块的工作都被微信微博打碎,现在员工大部分时间在看微信微博,整体工作被微信微博全给打碎了。大量的工作时间被互联网切碎了。另外碎片时间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好处完成整个工作,员工们在工作中进行协同,可以不必在一个办公室,在全球通过互联网就能进行。 微认可,让员工能随时通过网络的感觉到被微认可,只要为企业做出任何一个有效的行为就可以给予评价和认可。 在互联网上小微企业作用越来越大,对就业人口的吸纳,对于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将会超过国有企业。因为有大量的人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业,淘宝双11交易额一天是沃尔玛半年的销售额。 人力资源管理无边界 2013年是一个数据大元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模式,人力资源的评价体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企业人力效能从点效率线效率进入到网效率时代,这个时代意味着人力资源进入新的思路,平台化、流程化、价值化。关于流程化还是网络化,我认为最终形成网络。人力资源的价值开始不再是上下左右还是上下左右,它为企业在战略、经营方面全方位的创造人力资源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无界限,人力资源价值无界限,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前途无界限。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浅谈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而临着诸多的挑战。本文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五个大趋势,包括战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化、人力资木投资增大、人才流动速度加快等,这些发展趋势警示了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变更的新思维和新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 发展 趋势 现在的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没有完成又而临着信息化的挑战,因而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即具有工业文明时代的深刻烙印,又要反映着新经济时代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其发展呈现如下的趋势: 一、由战术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 从时间周期看,与其他任何资源的获得相比人力资源都要用更长的时间,如花旗银行只需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对其金融服务作重要的变革,但是要花多年的时间开发、检验它的以团队为基础的奖励制度并取得成效。正如中国的谚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贡献,而是全体员工及全体管理者的贡献。过去是人事部的贡献,现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承担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贡献,关注人力资源的各种政策。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业职能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二是高、中、基层领导者如何承担履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三是员工如何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推动和帮助企业的各层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去承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责任。 尽管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局限于战术而非战略水平上。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规模更小,权利更大,核心任务就是战略。在执行层面上,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将和总经理及他的团队紧密合作,根据战略价值和预期得到的价值,评估、诊断和发展组织联盟。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家不仅要对商业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擅长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干预方法,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以推动变革的顺利开展。很多企业都请人力资源专家实质性地参与战略研究和制定全过程,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正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不断的变化,更趋于强调战略问题,强调如何使人力资源管理为实现组织目标作更大的贡献。 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化趋势日益明显 为了能够适应组织内部投资结构和工作量的经常变化,使组织能够维持较为明快有效的系统和程序,于是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现象。外包就是将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公司承担,主要原因是组织内部投资结构和工作量的经常变化。一部分基础性工作向社会化的企业管理服务网络转移,企业的档案管理、社会保险、职称评定、招聘和培训等庞杂的事务性工作、知识含量不太高的工作从人力资源部门转移出去,而组织设计、工作分析等具有开创性的职能则交给管理咨询公司。、 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将不断获得增加。家庭和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将继续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投资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将增加。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海克曼指出,中国教育的真实回报率高达300%-400%,因此提高人力资本和受过教育的劳动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每年教育投资的绝对数,人约在3000亿元人民币,但人均不到30美元,而美国人均是2000美元。 教育消费具有收益递增性。人多数非教育消费品,其消费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教育作为特殊的消费品具有报酬递增性,其关键原因是通过教育消费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存量增加,人力资木的收益递增性使得教育消费产生收益递增性。教育投资的增长,按经济规律,应该先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快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经济建设才可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我国教育投资不但低,而且低于5.7%这个世界平均水平。 培训是企业获得高质量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资源,而员工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从社会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科技进入几何级跳跃式发展阶段,人类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将成为一个人毕生的需要。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工作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为提高自身价值而进行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完成工作的质量,更看重从工作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实现自身人力资源增值。经过培训,企业由于员工技能提高而得到长足发展,员工则从企业发展和自身努力中获得收益。 三、人才流动速度加快 人力资源的角色互动。主管与员工的角色互换会加速,“能者上,平者下,庸者走”的能力定义日益流行,员工炒老板,老板炒员工都将司空见惯。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正在不断加剧。这种越来越快的人才流动性趋势,使得人才终生服务于一家公司的现象正在不复存在。在我国,这一趋势也在愈演愈烈。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市场和就业机构以及猎头公司等,正在一步一步地推动着人才流动的步伐。那种把工作当成“铁饭碗”的观念或终身服务的思想正在成为历史。人才流动的重心在于真正有真才实学和实用技能的人们。他们最有资本和能力从一个职位向另一个职位频繁地跳来跳去,或追求高额收入,或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例如,在当今美国,企业平均在人约5年内有一半以上的员工跳槽。又如,一个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其32岁以前平均将会更换9次工作。这种人才快速流动的现象已经给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人才的流动会增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费用,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力,更有甚者,有可能导致优质客户的外流和商业机密的外泄,使企业遭受不可估量的重人损失。 面对人才快速流动的挑战,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通过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和员工关系,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巩固员工队伍,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工作方式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作以项目为核心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员工居住地方越来越分散,居家办公也将进一步普及。现在,从事信息密集型行业的人数将逐渐超过从事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人数,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电子邮件、网络会议的使用将成为人们工作联系的主要方式。2000年美国劳工部调查表明,采用在家工作方式的人数已经达到1300-1900万之间,占其劳动力总数的10%以上。与此相应,在家工作正在成为现代劳动市场中正规部门就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关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道德问题研究及对策 摘要:道德风险在中国企业中已经是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了,研究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道德问题的地位、历程、根源及对策,对当今社会中多数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德风险 人力资源 道德缺失 人力资源中的道德问题在现代企业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从安然事件到2008金融海啸,再到三鹿奶粉事件,都是企业进一步的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风险,即“道德风险”。人力资源道德风险问题包括所有自利行为,轻微的如有人会将公司汽油私用,可能会用公司电话打长途,严重的如我国发生的银广夏事件和湛江海关走私案,国外的“安然事件”和巴林银行破产案等,几乎都涉及到道德风险的问题。人力资源道德风险行为对公司利润肯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有时还会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由此引起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人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人力资源道德风险问题给企业乃至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危害性。 一、国内外对道德风险问题研究的一个简要回顾 对于道德风险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借助数学模型开展了对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定量研究。这类研究在国外大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其内容在国外经济学者的信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等专著中都有相应的阐述,而且近几年来的国外经济学类学术期刊中也有一些探讨道德风险问题的论文出现。 近年来,特别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中也出现了大量将道德风险与经济结合、或应用于具体经济环节进行研究的论题论文,其中大部分以国外经济学领域中的道德风险理论或观点作为研究的基础或启发。张维迎教授可能是我国最早提出道德风险概念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道德风险是信息非对称性的结果。此后,我国学者就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有意义的研究与探讨。 二、中国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德缺失 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管理活动必须顺乎人性,合乎人道。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冲突的环境中,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在利益追求的冲击下正趋于瓦解,新的市场体系下的道德观念和精神尚在孕育之中,法律法规远没有西方国家的健全,经济利益最大化仍然是大多数企业追求的目标和信奉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产生人力资源管理道德缺失的问题。 1.公正缺失问题 (1) 利益分配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在企业中,在利益分配方面如果不遵从公平合理原则,也会使员工和企业受到影响。 (2) 用人不公,在我国企业中,人事管理者在所有的雇佣、绩效考评、惩罚和解聘过程中都存在不公平问题。 2.诚信缺失问题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用经济。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必须讲求信用,才能赢得市场。但在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以利润为核心理念,而不是为了做企业,导致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 (1) 管理者的诚信缺失,在签订劳动契约时,双方必须平等自由,诚信无欺。而我国有些企业利用知识、信息优势欺骗员工,合同中只强调员工对企业的义务,却极力推托对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 (2) 员工的诚信缺失,除了管理者以外,员工也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不诚信因素。比如,一些员工在求职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制造和使用假证书、假简历和假证件,抬高自己而贬损他人。在履约过程中,偷窃、泄密、蓄意破坏、损人利己、拉帮结派、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提高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道德水平的对策 1.吸收优秀人事管理道德的资源 (1)对中国古代传统用人思想精华的吸收:传统用人思想源远流长,广博深遽,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国历代名家用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继承和借鉴其理论精华,对于提高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西方发达国家人才管理精髓的借鉴: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开始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形色色的管理方法应运而生,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百花齐放,经过几百年理论探讨,形成了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增强道德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作用的途径 (1)增强道德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构中的指导作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观念上,要确立人道理念,要具体地、历史地从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人性,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完善道德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建构。 (2)建立体现道德观念的规章制度,一个国家及其组织,能够有序的发展,不外乎有两种调解手段在发挥着作用,一个是刚性的制度,一个是柔性的道德。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德缺陷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实行道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道德监督机制;完善工薪福利和考核评估制度,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公平与平等的道德原则;健全保障制度,以人的需求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因素,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怀。 (3)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伦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合乎道德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道德培训,使社会道德、企业道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得以传播,提高管理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觉悟,使管理者和员工由被动地遵守企业管理制度转变为出自于自身向善而主动遵守,这是解决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道德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四、结论 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核心,但是,人才仅仅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力得不到道德的规范和引导,能力可能就会偏离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对人才的理解偏向是很容易发生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人才的道德素并不是孤立的素质,更不是与其它素质如科技文化知识素质相对立的,而是与人才的其它素质相辅相成的。因此,提高人才的道德素质与提高人才的其它各种素质,也应是相辅相成的。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浅议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但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实现良好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 转型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逐渐成为企业众多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开发以及人才储备日益重要。因此,如何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成为重要课题。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六个部分。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高效运转使其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诉求,因此新的三大管理模块被提出:1.人本资源与企业文化;2.组织系统与法人治理;3.多元化与长短效激励。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发展是顺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虽然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做的还不够,他们不愿花很多的钱进行投资,“中国制造”这个词满天飞,但中国品牌能够被世界提及的却寥寥无几,也就是说“中国制造”是在出卖加工能力,是一种劳动力外包,外国企业更多的是挖掘和利用中国的受过很好教育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企业多数员工职业化素质低下,尤其是作为中层管理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1)工作不扎实、不细致;(2)私心杂念过重、效率低;(3)刚愎自用,不懂团队合作;(4)不开放;(5)山头主义、官本位;(6)个人主义、控制欲过强等等。基于以上各种现象,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改变企业现状,就应该提高员工的职业化,主要包括专业化的工作技能、专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化的工作道德。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职业,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尤其是国际化的竞争,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需要在技术方法上提升自己,更需要使自己全面的升级。从事该行业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条件:职业化的行为,专业化的技能,国际化的视野,本土化的智慧。 中国有句俗语:“吃着碗里瞧着锅里。”HR涉足工作领域,除了弄清目前HR主要的工作范围,也要对将来HR的发展有充分的预期。在HR实务上,目前企业主要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模块,在各版块内相关职能并未明确细分,而且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大,具体需求不一。总体而言,招聘、培训在各企业的HR实务中最为普遍,绩效与薪酬专业人才稀缺。随着HR实践的深入、劳动法律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变化,HR实务必定增加新的内容,传统HR实务面临新的挑战与变革,在深度上,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要把握资源与机遇,做好SWOT分析,即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 通过我们的学习,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未来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将员工视为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在管理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关心、尊重、理解、信任员工,由传统的监督与控制向激励与授权转变,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更加讲求人性化管理及柔性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新性,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提高员工对于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及归属感,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只有真正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认识,才能真正地实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与民族化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未来企业的竞争更加注重的是国际的,而不是国内的竞争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革新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使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体现中国文化和社会特殊性的前提下尽快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在薪酬体制上,使中国现实与走向人才国际化得到平衡,缓和中国特色和国际化接轨的冲撞,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人力资源配置的系统整合 高中低端人才的系统配置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组织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自然离不开高层次人才,但普通人才同样是保证一个组织和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们向全球招募所谓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普通人的关注,而应该加大对普通人才的开发和提升力度。为此,如何协调和平衡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是组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对于我国来讲,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日益受到强烈关注。因此,新形势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作以分析和探究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影响,重点在于结合中国实际,要有系统思维,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良好发展。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五常”思想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践行 摘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五常”思想中的“仁”是基本原则,“义”是价值观念,“礼”是制度规范,“智”是素质要求,“信”是道德自律,由此构成了一个覆盖全面的管理系统和一种具备内在统一性的管理文化。 关键词:五常 仁 义 礼 智 信 以仁、义、礼、智、信等范畴为内容和体系的五常思想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一个不断阐释、界说、丰富其内涵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逐渐系统、完善、形成其体系的过程。没有这两点,五常思想是不可能胜任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使命的。由此我们得到的启发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践行五常思想,一方面在五常的内涵与理解上,要与时俱进,古为今用,这样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才既有中国根,又有时代魂;另一方面是在五常的角色分工与相互关系上,既要强调分,又要注意合,这样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才是一种有生命、有灵魂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的有机体,而不是若干管理职能、管理技术的简单叠加。 一、以仁作为统率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基本原则 仁的基本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所谓“仁者爱人”(《孟子・离下》),而且是“泛爱众”(《论语・学而》),即今人所说的博爱。与忠、信、诚、义等一样,仁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朴素道德观念。孔子的贡献在于,不仅从多个角度对仁进行阐释、引申,从而大大丰富了仁的内涵,而且界定了仁与其它道德规范的关系,从而大大突出了仁的地位。是孔子将仁奉为道德观念的核心,并围绕“仁”建立起了后来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体系的。 仁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而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对人的管理,是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因此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一是仁心,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坚持仁爱为本,始终把人和对人的关爱放在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企业是经济组织,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当然的使命,但即使是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可见物不见人,要懂得人是财富的最终源泉。其二是仁怀,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拥有宽仁大度的胸怀。爱员工的根本是尊重员工,面对员工要有容忍之心,容人之量。人与物不同,不可能标准化、统一化,即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作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必须明白,这是人的特点,也是人的优点。因此要能够接受与自己不同观念、不同类型的人,学会欣赏和使用不完美、有缺点的人,善于与自己不同地位的人,特别是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平等相处,不能求全责备,居高临下,更不能党同伐异,顺昌逆亡。其三是仁政,即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与实践要体恤、怀柔,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不要一说到管理,特别是严格管理,就是如何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设计出一些精致的整人之方、卡人之术。 上述仁爱、仁怀、仁政等的统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如此说来,以人为本不仅是西方舶来的先进管理理念,也是我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不仅是言简意赅的标语口号,更具有丰富具体的充实内涵。 二、以义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价值观的核心 义的基本含义是公理、正义,所谓“义者,宜也”(《中庸・第二十章》),即做当做之事。义在五常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所谓价值就是对人的意义,对人有意义就是有价值,对人的意义越是重大,价值也就越高。然而人生本已苦短,诱惑偏又太多,更何况有价值的东西之间还有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冲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有所取舍,以求得有限人生中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于是人们就会按照价值的有无、轻重、大小排成序列,并按照这个排序决定自己行为的取舍、先后、轻重、缓急,这就是价值观。价值观类似一组同心圆,无价值者排斥在外,价值较轻者置于边缘,价值最大者位居圆心,后者也就是所谓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禁欲主义,并不否定人有逐利的本能。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孟子也说过,“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孟子・公孙丑下》)。但逐利的前提是要分清这个利是大家的公利,还是一己的私利。如果是公利,那就是义,不但可以追求,而且应当追求,必须追求,直至“舍生取义”。如果是私利,那就是不义,不可以利害义。这就是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从这个角度看“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指导意义,至少应注意两点:其一在企业内部,个人的利是私利,企业的利才是公义。例如,体现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上,用对企业有利之人,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就是义;用对自己有利之人,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就是不义。其二在企业外部,企业的利是私利,社会的利才是公义。例如,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上,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就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明白企业对员工成长所应负的责任,对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就是义;如果只知向社会索取成熟的人力资源,不愿对员工承担帮助其成长的责任,不愿对社会履行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义务,就是不义。 当今是改革的时代,也是社会既有秩序革故鼎新的时代,价值观念的混乱就是这种变革的代价之一。在风云变幻之中,企业能不能方向明、风气正、人心齐,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并为绝大多数员工所接纳的价值观。 三、以礼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制度规范 礼的基本含义是礼节、礼仪,所谓“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释名》),即待人接物要适当、得体。讲礼的目的在于要求人们做人做事都合乎规范,有所依据。儒家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是因为没有了礼或不守礼,即所谓“礼崩乐坏”。如果人人都守礼,即遵守符合各自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社会就可以达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序的理想状态了。那么怎么能做到守礼呢?一方面是每个人要用礼来约束自己,即所谓“克己复礼”;另一方面是统治者要善于用礼来管理,所谓“礼者,君之大柄也”(《礼记・礼运》),甚至可以“以礼入法”。 “礼者,人之规范”(《河南程氏粹言》)。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所谓礼,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相处的制度、规则、规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要“有礼”,即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使员工在工作中一切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在有礼的基础上还要“知礼”,即充分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知晓规章制度的要求,懂得遵章守制的意义。最后的关键是要“行礼”,即真正将规章制度落实为管理的实践,履行制度,遵守规范。以职位分析工作为例,科学的职位分析应能清晰、全面、准确地规范出特定职位的职责,工作的要求、场所、时间和条件,以及对从事该职位者的资格要求。有了职位分析,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招聘录用工作、培训开发工作、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工作等所有其他职能才有所凭据,才能真正摆脱长官意志、主观随意性、盲目性等等的干扰,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说“义”是观念形态,“礼”就是观念形态的外化与固化。 四、以智作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素质要求 智的基本含义是知识、智慧。儒家思想中对智的理解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智是明是非,别善恶,是关于世事人生的大智慧,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如孟子就明确说过,“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告子上》)其二,智不仅是明于事,更是明于人,特别是明于己。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假智)也”(《论语・为政》),这不仅是强调了真正的智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而且也指出了真正的智是冷静清醒的自知精神。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将“智”理解为广义上的素质与能力。其一,人力并不就是企业资源,其必须具备企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对企业有益,成为企业的资源。其所具备的这种素质和能力越多越强,其对企业而言就越是优质资源。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不仅能够吸引和发现就自我而言的“有志之士”,更要善于吸引和发现对企业而言的“有智之士”。其二,企业经营是群体行为,所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仅有业务、专业方面的技术性要求,还包括知人、知己、善与人处的社会性要求,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其三,企业对智的要求,首先是员工获得新知的态度、能力和方法,然后是员工既有专业知识的数量、质量和门类,最后才是标志员工知识考核水平的文凭,三者均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是人的素质,而对于考量人的素质而言,标志具备何种“知”的文凭当然很重要,但善于获得知、利用知的“智”更重要。 五、以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自律 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所谓“人言为信”。对于信,儒家思想首先是非常重视,赋予其非常高的地位。如在人格评价上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在管理政策上讲“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等。其次,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当然是相互的,但儒家思想非常强调“信”的自律自省作用。在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占据一席之地的。(《论语・学而》)。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问题,“信”包括知人和律己两个方面。就知人而言,人力资源管理讲的是用人之道,即所谓知人善任,然而“任”的前提是“信”,所谓“信任”,是先有“信”,而后才能“任”。也就是说,诚信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考察人才的必选项和首选项。就律己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有契约意识,管理者要求员工守信的同时,自己更要守信。市场经济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欺骗和掠夺。如果任由欺骗和掠夺横行,市场经济就必然坠入骗子经济、强盗经济而万劫不复。如果说,在发展市场经济之初,我们更多地强调了对计划经济的“破”,目的是使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的今天,我们就该更多地强调对契约意识的“立”,目的是使市场经济从建立到健康。 如果说“礼”对人是由外而内的硬约束,“信”则是对人由内而外的软约束,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根据赛迪顾问的统计,2002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服务市场总额达3.3亿元。其中,低端的通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份额达到0.71亿元人民币。而高端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份额达到0.56亿元人民币,而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相关的咨询服务市场超过2亿元人民币。 一、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现状 HRM软件市场成为2003年管理软件市场的热点之一。尽管受到“非典”等不利因素的影响。2003年上半年的HRM软件市场仍达0.8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4.6%,如表1所示。 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的独特性越来越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技能,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全球一体化的力量,如:信息网络化的力量、知识与创新的力量、顾客的力量、投资者的力量、组织的速度与变革的力量等各种力量的挑战和冲击。 在1997年左右,中国市场首次出现人力资源概念,发展至今,形成了为数众多的人力资源战略培训、管理方法培训,以及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供商,据统计中国工商在册的专业公司上千家,相应的软件公司也超过了百家。包括用友、金蝶、太平洋软件、PeopleSoft、万古、铂金在内的诸多公司都极为看好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 赛迪顾问从功能上把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分为四类:薪资和福利计算程序、培训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程序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从功能、价格、产品通用化等多种因素来考虑,赛迪顾问认为,国内流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可分为低端的、通用的,以薪资福利计算程序和考勤管理程序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相对高端的,包括基本人事数据管理、绩效管理和决策支持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二、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业周期分析 赛迪顾问认为,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极具潜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需求逐渐旺盛。而且相对其它各种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通用特性表现突出,行业特色相对较弱。 根据赛迪顾问对产业生命周期的判断,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未来前景看好。赛迪顾问产业生命周期主要特征列表如表2、图1所示。 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表现在竞争者众多,品牌集中度较低,还没有一个或几个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市场上占据较为明显的优势;市场需求逐渐旺盛,市场总量快速增长。国外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在零星应用,但由于价格、功能等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三、用户端分析 2003年6月间赛迪顾问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中国中小企业业务管理中的主要症结所在,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和生产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业务的顺利开展。 从各行业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则是通信、高科技、制造、石化、医疗和制药行业业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更强的竞争和更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与世界接轨、向市场经济转型和股份制的压力。在大量企业内部,人才开始成为公司最主要调度资源后,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地位开始显现出来。在某些服务类企业,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在一些大规模单一OEM制造企业,销售的管理并不复杂,他们可能不需要ERP软件中的生产制造模块,或者销售管理模块,但是他们不可能没有人员管理工具,几乎超过100人的企业就有人员管理问题,达到1000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非常复杂。 以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停留在人事管理上,现在则逐步发展为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软件管理软件市场在渡过导入期之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逐渐为各行各业所接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需求逐渐旺盛。而且,相对ERP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更易于产品化。据此,赛迪顾问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有可能将逐步从ERP系统中分离出来,形成企业新的信息化投资热点。 四、未来市场预测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市场发展将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在低端市场,以薪资福利计算程序和考勤管理程序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将形成通用化的产品,渠道体系和足够的市场运作资金将是厂商获胜的决定因素。 在高端市场,面对国有大型企业,包括基本人事数据管理、绩效管理和决策支持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将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这个市场竞争将依赖于良好的资源获取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 市场将呈现出高端和低端共同发展的“哑铃型”。在2、3年内,高端市场具有非常好的投资回报,国内厂商将面临国外厂商的严峻挑战,但凭借良好资源和对用户需求的把握能力,国内厂商有望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低端市场将在3、5内走向成熟。在此期间,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相关的咨询服务市场也将呈现很好的成长性,如表3、图2所示。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在中国现阶段,人力资源总监们正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19世纪中期的加利福尼亚被人称为“金山”,今天经济繁荣的中国则被称作新的“金山”。由于中国存在着严重的领导人才问题,西方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正在蜂拥进入中国市场,企图在这个富矿中分一杯羹。 中国对人力资源咨询服务需求的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大公司都报告说很难在中国发现、留住和培养领导人才。光辉国际最近对亚洲领导力的调查显示,几乎有一半接受调查的全球高管都对中国本土的人才能够在5至10年的时间达到世界水平感到怀疑。 人力资源高管人员的缺乏 不仅是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着领导人才方面的巨大挑战,而且人力资源高管人员本身也成为了最受追捧的专业人才之一。 作为猎头公司美国光辉国际(Korn/Ferry International)上海公司的资深合伙人,海伦・唐陶(Helen Tantau)指出:“人力资源总监和采购专员是目前中国人才市场上最热门的职位。总体来说,拥有良好工作表现的本土领导者们可以期待10%―20%的工资涨幅。但有能力的人力资源经理们的工资涨幅可能会达到20%30%。” 海伦・唐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缺少具有良好商业意识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另一个原因是许多跨国公司正在将它们的亚洲区总部迁到中国,因此需要招聘许多区域人力资源高管人员。她说:“即使只是负责中国区的业务,跨国公司也无法找到足够多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由于在找到并留住有能力的人力资源高管人员方面存在困难,所以跨国公司中国区人力资源部门处理与领导人才相关工作的难度也加大了。美国商会上海分会去年对274家美资企业的调查显示,它们在中国面临的最大商业挑战就是:人力资源的匮乏,包括吸引并留住经理人员和员工。调查中有43%的受访公司表示,与招聘到有能力的中国本土经理人员相关的问题对它们在中国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低人才流动性 提供搬迁服务的美国Sirva公司亚太和中东区董事总经理Avrom Goldberg指出:“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着高质量领导人才市场的紧缺局面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专业人才并不是非常愿意为了接受新的职务而搬到其他城市工作。有限的人才流动意味着人力资源经理们必须提出更有创意的人才招聘和储备战略。” Goldberg认为的人力资源部门面对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应对使用外籍高管人员过程中的变化。他表示,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外籍高管派往北京、上海和广州以外的城市,这类地位并不突出、生活福利设施相对较不完善的城市包括成都和大连,这类外籍高管人员需要更多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帮助。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将会在这些外籍高管们的工作、生活中占据最高的地位。 繁忙的人力资源高管们 由于上面的原因,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力资源高管们的工作可能会异常疲惫。Alex Chiang就是一个例子。 Chiang是银泰中心的人力资源总监,银泰中心是位于北京的一个新的集写字楼和柏悦酒店于一体的商业地产项目。由于该项目的豪华酒店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业,Chiang正忙着为酒店招聘1500名员工,其中包括20名资深酒店经理。对于他和其他酒店部门的负责人来说,准备酒店开业意味着长时间的工作。Chiang每周的工作时间常常达到100小时甚至更多,他的工作日程表已经排到了几个月以后。 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部门对于公司的价值无疑就会增加。但是,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西方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大部分投资都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统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无论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人才招聘,还是在培养能够致力于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人才方面都做得很不够。 美世(Mercer)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了中国人力资源部门的不成熟性。这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对11家在中国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行为进行了调研后发现尽管所有的公司都会进行某种形式的公司人力资源评估,但11家公司中仅有6家制定了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负责美世香港区人力资源业务的Brenda Wilson指出:“许多在中国经营的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业务往往是从提供零星的人才和领导力培养课程开始,而不是制定公司全面的人力资源战略。许多人力资源组织也受到中国领导人才缺乏的现状误导,采用揠苗助长的方式提拔经理人员,并给他们。虚设的头衔’。头衔虚设会在整个公司内部层层蔓延下去,从而在公司内部造成员工职能和职责之间的混乱,以及内部公平问题和工资膨胀。” 人才涌现 但是,人力资源行业的观察家们认为,还是有一些中国的公司和个人在人力资源管理成熟度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海沃氏(Haworth)家具设计公司亚太、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力资源总监Ken Hui说:“许多‘非常棒’的人力资源经理正在中国涌现。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能力在过去十年内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他认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能够取得进步的原因之一就是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它们带来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他的公司为每一个希望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员工都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机会。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中国担任人力资源经理职位的困难度,因为他们要在招聘和留住人才等工作实践方面接受各种考验。 一些源于中国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正在世界各地得到使用。摩托罗拉公司的领导力培养项目就是一个例证,该项目最早是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为中国有潜质的希望之才设计的。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Angel Yu正在公司多个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柏悦酒店的人力资源总监Alex Chiang去年多次拒绝了其他公司递过来的橄榄枝。 这位服务柏悦酒店长达十年的“老兵”表示,他愿意继续留在公司的部分原因在于他非常看重上级对他的信任。他说“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以及他们展现给我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促使我选择留在公司。” Chiang对待职业发展的成熟态度表明,至少还有一些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才正在努力使中国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 东方文明崇尚集体主义,西方文明信奉个人主义。中国人注重人际和谐,偏好稳定,西方人专注于事,喜爱冒险。中国人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西方人却无时无刻不在彰显个性。美国的管理模式在美国企业中既方便又有效,中国企业学过来却未必如此。所以西方管理模式不宜照搬到中国,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应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中国员工的文化心理。 荣格说,在人类意识的最底层有我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叫做集体无意识。我们每个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腌制在某一种文化之中。文化传承着祖先的经验,在每个人的精神中凝结成原型,集体无意识便由这些原型组成。 人类最古老的先民遗传给我们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然而,自从人类从非洲草原上迁出,移居到世界各处,不同民族就在不断地向最初的集体无意识中加入新的内容,人类在不同的地域分化出不同的文明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着不同的集体无意识。于是,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理智、注重结果、偏好安全和稳定、喜欢储蓄以备风险的民族性格;渔猎文化塑造了西方人富于幻想、注重过程、寻求刺激、讨厌一成不变、不擅于储藏的民族性格。它们深深地种植在各自的集体无意识中,构成每个人心理结构的基础,并在人们毫无察觉之中,支配着我们的精神。 所以,即便将西方企业管理模式武装到了牙齿,你也不能指望中国员工会因为习惯了这样的管理方式而逐渐适应。相反,管理当以本土文化为本,只有顺应了员工心中的文化原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差异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已被许多社会学家的研究证明。例如:荷兰国际商学院经过长达7年的研究证明,文化差异存在于不同地区的管理人员之间。又如: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调查结果表明,在IBM蓝领工人的巨大群体中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同一家贯彻了西方管理理念和价值观的跨国企业里,文化差异依然显示其威力,这一事实提示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运用西方管理理念时必须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因人设岗与因岗设人 在西方企业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划分好岗位,规定了每个岗位的职责,编制了名额再严格按照工作说明书的要求配备人员。然而,在中国企业中因人设岗的怪现象却是屡见不鲜,工作说明书难以完备,或者成为虚设,员工们各显其能权责不明。 其实,在中国企业中,因人设岗的现象之所以难以避免,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 首先,与西方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不同,中国人更关注人际和谐。一些关于组织公民行为(OCB)的研究证明,西方员工不会将“人际和谐”加入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中,而对台湾员工和中国大陆员工的研究结论则均强调“人际和谐”是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之一。可见,西方人相对来说更强调个人,张扬独立和看重竞争,而带有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中国人十分看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希望别人接受自己并希望获得别人的奖赏和称赞,为了避免人际冲突宁可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所以,中国的员工会为了维持和谐的组织氛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承担自己权责以外的工作。 其次,西方员工的流动性较高,他们靠熟练掌握一门技术为生,而在西方企业中工作分析做得十分完善,工作的权责都是以标杆企业为标准规定的,员工可以顺利地在不同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相反,中国员工的流动性较低,这是因为中国人往往会将自我更加深刻地嵌入到其所在群体之中。 这一点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中个体的自我概念差异中看到。如图1所示,东方文化中的人会具有相互依赖的自我观点,他们在与家人、同事和朋友分开后会失去那些用来定义自己的社会联系,他们将自我镶嵌于社会关系中,其生活目标更多地不是增强个体自我而是协调并支持他所在的群体。 这样的自我观点使中国员工将自己与同事的关系纳入到对自我概念的觉知之中,从而更加依赖于组织,阻碍了他们在不同组织间的流动。于是,中国员工会更加以推动组织的发展为己任,而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企业因为成员较为稳定,也可以不必局限于岗位的划分,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最大化的开发员工的才能。 第三,渔猎文化练就了西方人将知识分门别类的本领,他们会专注于某一项技能,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而中国人却注重事物间的联系,他们更容易成为通才。因此,用岗位的划分局限住工作内容的做法,与中国人的知识结构不太相符。 因人设岗的用员方式的确有其弊端,但另一方面也有其优势。在当今几乎所有大公司都施行团队运作方式,据统计称,财富500强中80%的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68%的美国小型制造公司在生产领域运用团队。团队可以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绩效,而一般认为在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组织中,引入团队的工作形式较为容易。也就是说,中国的员工是天生的团队选手。 在团队里,员工的成功将以团队的绩效来定义,于是员工的“组织内个人职权”,即员工做出的在其工作职责之外,却能够促进整个组织有效运作的行为,如帮助团队内其他同事、承担额外工作任务、避免不必要的冲突等,就变得十分重要。于是,团队的工作形式实际上就是模糊了岗位之间的界限,企业吸纳一个成员,主要是看他能在团队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而不必局限于他是否适合某一个具体岗位。所以因人设岗的用人方式与团队的工作形式更加匹配。中国企业不如顺应文化导向,扬长避短,发挥因人设岗的优势。 2.群体绩效考核和激励 如前面所述,在工作团队形式普遍存在的现代企业中,考核员工的方式已不再是个人绩效,而是以团队为单位。在高度个人主义和重视个人成就的西方组织中,这样的考核办法会给管理者带来很大的挑战,但在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中国组织中,则不会有太大障碍。 组织心理学家P•克里斯多弗•厄雷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中国和美国的管理人士在三种不同的假设情形下担任一些管理任务,如表1。实际上,在所有情形下他们都是独自工作的。实验的结果是,中国人认为自己在与群体内的人合作时业绩最好,而美国人认为自己独立工作时业绩最好,不管是在群体内还是在群体外。但其实他们的业绩并没有差别。由此可知,在中国式团队中,成员会有更强的组内偏爱效应,他们认为与自己群体内的成员合作会产生更高的绩效,于是,他们就会将自己的高绩效归功于其所在的组织,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接受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和奖励的方式。 3.360度考核 这是一种令许多中国员工感到反感的考核方式,它令中国员工感到自己与同事间的良好关系受到了破坏。中国员工通常不会给别人不好的评价,致使考核结果的趋同。而如果使用交替排序法、强制分布法等方式来避免评价结果的趋同,又会出现另外的缺陷。比如,中国人会看重被评价者与自己关系的亲疏,甚于其人的工作业绩。另一方面,这种评价又会给员工带来心理负担,使员工对它产生抵触情绪。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心理差异的影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体现,本文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可能并不全面,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更多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必将会对充分利用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提升员工满意度,提高组织绩效和推动企业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库克曲线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 库克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在增长期过后出现下降并且低水平徘徊不前的现象作了描述,指出人员创造力的下降会造成人员流动和流失,这对企业的影响十分不利。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强化职业锚理论、压力管理、情感管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 库克曲线;员工创造力;人力资源 一、对库克创造力曲线的描述 美国学者库克从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论证了人力资源流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条曲线,称为库克创造力曲线,简称库克曲线。库克曲线是根据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的统计所绘出的曲线(见图1),该曲线说明员工的创造力在增长期后会有4年的黄金期,然后进入衰减稳定期。 在图1中,OA表示员工在3年~4年的学习期间创造力增长情况;AB表示员工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初期受命上任工作期,承担任务具有的挑战性、新鲜感,以及新环境的激励,促其创造力快速增长;BC为员工的创造力发挥峰值区,约1年左右,是员工出成果的黄金时期;随后进入CD,即初衰期,创造力将继续下降,持续时间约为0.5年~1.5年;最后进入衰减稳定期即DE期,员工的创造力将继续下降并稳定在一个固定值,如不改变环境和工作内容,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这种原先优秀的很有创造力的员工从事物发展的动态变为一种停滞的状态,这在管理实践上并不罕见,不是激励机制出问题的,而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和企业的管理机制出了问题。 二、对库克创造力曲线现象的分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汉布瑞克和福克托马提出了企业家生命周期理论的五阶段模型②,对企业家任职期间领导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提出了企业家生命周期五阶段说,这一模型认为企业家的管理生命大约有如下5季节:(1)受命上任,(2)探索改革,(3)形成风格,(4)全面强化,(5)僵化阻碍。这种导致企业家绩效始于上升继而持平,而终于下降的抛物线现象也适用于对库克对研究生毕业后3年~4年的工作期间创造力增长分析。 在研究生毕业后受命上任工作阶段,由于其信息未经过滤,来源广,任职的兴趣高,而对职务知识知之甚少,所以第一次承担的任务具有挑战性,新鲜感以及新环境的激励,对工作是一种中强的认知模式,所以员工的创造力是快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为图1的AB段;在探索改革和形成风格阶段,员工的任职兴趣由很高开始下降,到形成风格阶段的中、高任职兴趣,而对职务知识开始大体熟悉进而到非常熟悉,这一阶段是员工创造力发挥的峰值区,大约为1年左右,这是出成果的黄金阶段,与之相对应的为图1的BC段;在全面强化阶段,由于员工依赖少数的信息源,信息高度过滤,其任职兴趣开始下降,而对职务知识非常熟悉,其认知模式刚性强且上升,在以往的工作经验中形成了大量的经验,此阶段员工往往会表现出对自己认知模式的迷信和固执,越来越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思想方法的正确性,相对应的为图1的CD段;最后进入衰减阶段,即DE期,员工创造力将继续下降并稳定于一个固定值,这就是僵化阻碍阶段,此时其对职务知识非常低,任职兴趣低,如果此时不改变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员工的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库克指出,为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研究课题即进行人力资源流动。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流的人才正因为流动频繁而思路开阔,有创造性,也说明人才只有在流动过程中才容易找到最适应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和环境。但对于一个企业、对于离职员工的公司来讲,则充满了痛苦和煎熬,关键员工的离职或许意味着“人财”两空,这对一个企业长期发展来说,会对其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三、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探讨 目前,很多国内公司管理人员头脑中还存在着“只要高薪待遇就能留住人才”的观念,实际上,工资的多少并不是真正让他们继续留下来的关键。员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企业不能简单待之,应当从关注人转到合理的选才、用才、育才、留才等方面,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一定的压力管理,练好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内功,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竞争战略的一致。 1. 帮助员工确定职业锚。职业锚理论是由美国麻绳理工大学施恩博士提出的,职业锚是指个人经过搜索所确定的长期职位,笔者也把它视为一种职业选择理论,其由三部分组成:(1)认识自己的才干和能力,这种才干和能力以各种作业环境中的实际成功为基础;(2)认识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态度和价值观以实际情境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以及他人的反馈为基础;(3)认识自我动机和需要,这种自我的动机和需要以自我与组织和工作环境的价值观之间的实际状况为基础。职业锚是通过个人的职业经验逐步稳定、内化下来,当个人面临许多职业选择时,职业锚是员工最不能放弃的自我职业意向。透过职业锚,组织获得了员工个人的正确的信息反馈,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发展设置可行、有效、通畅的职业通道;个人则因为组织有效的职业通道,自身的职业需要得到满足,必然会深化其对组织的感情认同;于是组织与个人双方相互深入了解,达到深度稳固的接纳,从而可以留住人才,又可以达到直接提高工作效率和显著效益的目的。 2. 适当的压力管理。“台塑大王”王永庆的“推拉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这里的“推”就是压力管理。适当的压力不但可以使一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而且能造就出优秀杰出的人才。如果员工太安逸就会养成懒散的习惯,放松自己,导致其积极性不高和创造力下降与停滞;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潜能。所以如何让一个企业主体本身具有压迫感,让其员工不能满足现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让员工甚至主管人员都有危机意识,这是压力管理所必须的。 组织和员工必须共同面对职场上的工作压力,对工作压力的共同管理也有助于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创造力激发与保持的整合。适当的压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在低压力的情况下,工作对于员工来说没有挑战性,员工的最好水平不能得到发挥;当压力达到某一点时,就能改善员工绩效水平。对任何工作任务来说,均存在一个最优秀的压力水平点,这个点就是适当的工作压力,过这个点后工作绩效就开始下降。所以要保持员工的创造力就要使员工认识到这个点,给员工最适当的工作压力。 3. 情感管理。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前进的主旋律,要激发员工创造力,留住人才,就是要运用“重视人、尊重人和理解人”的管理思维模式。管理不仅是对物质生产力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管理。这就需要寻求效率逻辑与感情逻辑之间的动态平衡:(1)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对此有所重视。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影响。所以只有个人、集体、企业三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协调好组织内部各利益群体关系,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实现自我才能的发挥并获得成功是更强烈的需要了。因此要注重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给他们压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技能和特长;同时,组织要为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创造动力,为其提供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轮换、晋升以及加薪和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重新设计,帮助他们指定适宜的退休和安排,提供相关的咨询项目,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保持员工持续不断的创造力。 4. 优秀的企业文化留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催化剂,对员工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进企业员工间的团结和友爱,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减少教育和培训经费,降低管理成本,并最终使企业获得利润。所以企业应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形成员工认同的、与社会共振的价值观,营造精诚团结、敬业敬岗、无私奉献、不断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形成适合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5.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要同企业竞争战略保持一致。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人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如何发掘人才、留住人才并发展人才,从而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的课题,要保证企业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必须对组织现今和未来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保证组织在需要的时候和需要的岗位上,能及时地得到各种所需要的人才,否则,企业组织的战略目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难以实现。(1)企业一定程度的人员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流动率可以形成企业良好的人员“新陈代谢”机制,通过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思维的同质化。但企业组织对于优秀员工、骨干人才的流失,应该分析认真其离职的原因,及时采取妥善的措施,将其流动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减少企业的损失,以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文化与制度、关键技术、客户群的延续和持续发展。(2)引进和挖掘人才,注意人才的优质性和引进的灵活性、针对性。要综合考虑人才的年龄、职称、专业、性别等方面,并与本单位内的人才形成互补而又有层次性;在企业组织内部要不断拓宽培训、教育途径,注意内部人才的挖掘,健全选拔制度,使优秀拔尖人才得以重用。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浅析 [摘 要]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作一种成本,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越来越被重视。激励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资源,是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推动力。在对国际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中,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鲜明地代表了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分析,使我们对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所了解和借鉴,建立起适应中国文化及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希望能够给予中国企业构建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所借鉴。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日本管理模式 借鉴和创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企业的竞争逐步转移到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和基础,日本经济实力的强盛与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式经营从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至今都是很多国家学习的典范,其原因除了日本经济在70年代初期的高速发展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企业中出现了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精髓是其人本主义。 三、在聘用上采取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 美国学者阿贝格伦(J.C. Abegglen)在1958年对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和工厂进行了实地调查后,指出日本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终生关系”(life-time commitment)。所谓终身雇用制是指公司从大学毕业生或其他年轻人中雇用基本核心员工,规划员工的持续培训和发展计划,在公司集团内部的员工永远供职到55岁或60岁。除非发生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不解雇员工。但这种稳定就业由于日本经济的衰退而受到了挑战。 年功序列制就是员工的工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同一个企业里连续工作时间的延长而逐年增加。同时,连续工龄还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年功序列制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第一,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第二,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去掉许多评估中不客观的因素。但这种方式也有缺点:第一,因为企业按照工龄升职发薪,容易使员工安于现状;第二,使年轻有为人士没有破格晋升的机会,打消工作的积极性。 四、在配置上主要依靠内部培训和内部提拔 日本企业具有用人制度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技能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而不太看重个人具体技能。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在培训的基础上,在现有人才的范围内,进行内部提拔为主,因为内部人员对于企业的现状最为了解,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培训和避免人才流失,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强就业稳定性,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五、在考核上注重精神激励的薪酬制度 日本企业重视长期的增长,不是以短期利润为主,加上日本文化传统中平均主义的历史背景以及日本民族中地少人多的现状,日本企业工资政策中很重视公平和合理的原则,而不是强调人与人的差异。因此,日本企业工资政策不把奖励个人放在首位,认为过分奖励高层经理会给企业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带来麻烦。他们认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是长期地、稳定地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和效益。短期评估员工成绩,只能影响到员工在公司长久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人员评估上,日本表现出很强的平均主义,多以集体为单位进行考核,重视公司的或集体的业绩,否定或低估特定个人成绩,并且把态度列为考核的重要的内容。 六、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从上诉一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的一些不足之处,但同时,日本企业的很多做法还是值得中国企业去借鉴和学习的。 (一) 在聘用上采取长期雇佣制度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有一系列优点,但是这种就业政策也有缺陷,因为这种就业政策会使员工失去失业的危机感,这样一来会降低劳动的积极性,影响劳动生产率,进而使企业利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们不应该采取终身雇佣制,但也不能像美国一样,采取短期雇佣制度,而是主张融合日本和美国的成功经验。短期雇佣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所以采取长期雇佣制度,既可以使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又可以减少人才流动。 (二) 在配置上应当以内部提拔为主,外部引进为辅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还不健全,要想在短时间内引进充足的适用人才,以全面改变企业员工的素质还有困难,因此从外部引入人才应作为企业配置的辅助措施。从长期看,应该学习日本,主要立足于内部培养,以内部人才的提拔为主,因为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具体情况了解,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培训。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不够,投资严重不足。所以,企业首先应该培养一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管理人才,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机制的建立健全。 (三)在考核上应是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激励原则,即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关键是拿捏好分寸。我国企业要建立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经营方式,把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提高员工收入、改善劳动条件、增加福利要求的措施具体化,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前途命运。企业还应学习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员工全方位、多渠道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制度,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情感,正确处理和维护员工利益与发展生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精神上的共同体。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综合作用,使员工和企业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很好的发展壮大。 七、小结及研究展望 当前,中国企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企业决策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借鉴到创新,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逐步构建自己的模式,概括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总结出中国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于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方法,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员工素质。注重公司文化的建立,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员工的培养,这样才能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人才战略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加入WTO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变化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相关的研究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这期间,全球的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不需要到某一固定办公室来统一办公的"远程职工(在英文中称为Telestaff)",相互不见面而只靠电脑和互联网联系的虚拟组织(VirtualOrganization)。我们的社会正在结束所谓的后工业社会而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正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地变革,组织的各种管理职能必须应潮流,不断改变自身以应对正在改变着的世界。在这种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将怎样发展呢?"后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什么样的一种面目呢? 一、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1.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类似国籍、文化背景、语言都不相同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理制度与工作价值观迥然不异的组织如何沟通等问题。 2.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应用。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组织必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于是,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应运而生。例如,质量小组(QC)、全面质量管理(TQM)、经营过程重构(BPR)等。其中,经营过程重构是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的一部分,它意味着对经营过程、组织结构等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就好象它们是过去匆忙之中建立起来的一样,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构和再造。与本世纪初科学管理和30年代行为科学的诞生相似,90年代新的管理概念与方法的出现,必然会给组织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可能趋势 作为上述变化的回应,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可能发展趋势。 可能的趋势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及向直线管理部门的第二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剧烈竞争。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规模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已不再占有昔日的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却很高的小型企业,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小型企业里,管理部门,尤其是职能管理部门的浓缩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在这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有时甚至还有财务会计部门都可能合并为一个部门,统一为企业提供综合职能支持。另一方面,巨型跨国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其巨大规模不再是优势,出于激烈竞争的压力,也在集团内部实行所谓的的"内部企业家"式的管理方式,把全球几十万人的大公司整编成数百个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成本--利润中心。这些成本--利润中心享有巨大的自主权,在财务、人事、生产、销售等企业管理方面享有独立的管理权。这样的成本--利润中心与上面提到的单个的中小公司十分相似,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同样不可避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可能的趋势之二:人力资源职能的分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如果说这四大类职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话,那么,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专项咨询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将再次分化,一部分向社会化的企业管理服务网络转移。企业的管理职能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手段,企业可能根据其业务需要对这些手段进行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类职能活动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独立的,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分化组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可能的趋势之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趋势,看起来似乎与上述两方面的内容相互矛盾,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上述两方面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弱化和分化,涉及到的都只不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职能,而非全部职能。实际上,在某些职能不断弱化与分化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些职能却在逐步加强。根据组织宏观管理理论,具有凝聚力和长期高成长能力的组织,都具有一个被组织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共同理想与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理想与使命。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趋于强调战略问题,强调如何使人力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作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主要关注:组织对风险共担者的需求是否敏感,开发人力资源迎接未来挑战,确保员工精力集中到增加组织投入的附加价值上等。 可能的趋势之四:政府部门与私营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渐趋一致。一般来说,政府部门的管理方法与私营机构大相径庭,因为政府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其主要目标是公正、公平;而私营机构则多是赢利单位,效率、效益是它的典型特征。然而,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由于国内经济状况差强人意,再加上长期以来实施的福利国家制度,公共开支居高不下,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颇和微词。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开始率先推行所谓的"新公共管理",政府服务也应以市场观念为主导,强调管理方式向私营机构靠拢,并引入竞争、效率和效益等概念。于是,更为讲求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便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在这些变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改变公务员的终身雇用制度和长俸制度,开始逐步实行有弹性的入职和离职制度,建立以工作表现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同时,通过适当的培训开发制度,不仅提高公务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而且加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种改革,一方面使政府部门形成了类似私营机构的具有竞争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另一方面创造出以公正、效益为本的政府管理新文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着私营机构的经营理念与管理哲学。尽管政府与私营机构的最终目的仍然差异巨大,但两者在管理方式上的逐步接近趋势却越来越明显。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路径的演化、比较与选择 摘要:当前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呈现出“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文章在梳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从理论基础、中国本土情境的契合性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据此对学者们研究路径的选择提供建议,以期推动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路径;演进;比较;选择 一、 引言 近年来,中国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演进路径:第一条是“由外而内”(Outside In)的路径――侧重于将其他情境(主要是西方情境)中发展出的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国情境,第二条是“由内而外”(Inside Out)的路径,即尝试对中国独特的管理现象给予解释(Tsui,2006)。同样,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也显现出学者们分别采用这两种研究路径进行研究的规律。纵观当前有关中国本土人力管理实践研究的文献,研究者大多单独采用某一种路径进行研究,导致两条研究道路的发展基本上是彼此割裂的,缺乏两条路径的相互对话。 本研究认为,尽管两条路径在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两条道路研究对象存在的一致性使得我们无法绝对割裂两条路径之间的联系。当两条路径彼此对话的缺乏研究现状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因而无论是中国本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理论的发展需要,抑或是学者们选择研究路径的需要,都呼唤着学者们结束当前两条研究路径泾渭分明的现状。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两条路径的演进脉络进行梳理,然后从理论基础等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学者研究路径的选择提供建议。 二、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由外而内”的路径 本研究将学者们采用“由外而内”的路径划分为“移植性”阶段和“依情境修正”两大阶段。 1. 初期阶段: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的简单移植。在该阶段,对学者们直接引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理论、量表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中国情境之中,检验其在中国是否能得出相同的结论(Akhtar, Ding Ge,2008)。此类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论证已有理论或模型的外部效度,但尚未结合中国企业的数据对理论进行情境化的修正。例如Bjorkman和Fan援引西方学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量表,在中国六十二家外资企业展开问卷调查,验证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公司的主观绩效的正相关关系(Bjorkman Fan,2002)。 和国外研究相比,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有效性在中国并未获得稳健的解释(周禹、曾湘泉,2008),甚至还有文献发现与国外研究相矛盾的结论,例如,张一弛的研究发现,尽管传统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可以被视为是控制型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承诺型为主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同时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采用控制型模式(张一弛,2004);也有学者发现,“信息分享与工作自主权”是西方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核心内容,但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却并不是迫切需要的(苏中兴, 2010)。 2. 发展阶段:依情境修正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阶段。尽管中西方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可能源于不同研究在抽样、工具方法选择等方面的差异(Kim,Wright Su,2010),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西方高绩效工作系统的兴起是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与管理情境相匹配的(苏中兴,2010)。基于此,有学者对西方的管理实践是否能完全解释中国情境提出质疑(Tsui,2006)。 对西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反思导致研究者已不再满足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的简单移植,近年来采用“由外而内”的路径进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随之进入第二阶段――依情境修正阶段。苏中兴通过对访谈和二手案例资料的分析发现,尽管大部分西方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中国企业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然而诸如团队工作、就业保障、以行为为基础的绩效考核、申诉和争议解决机制等实践在中国企业中鲜少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属于传统的以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实践--员工的竞争流动机制和严格的劳动纪律管理却在访谈内容中频频出现(Su Wright,2012)。 总体而言,与简单移植阶段相比,在该阶段学者们通过在研究中关注来自中国本土企业样本的特之处,对已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或模型进行修正、优化或扩展,使其能够更清楚地描绘与诠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现象。 三、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由内而外”的路径 伴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运动的兴起,另一些学者开始另辟蹊径,相继运用"由内而外"的方式进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该路径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两大阶段: 1. 探索阶段:从对本土独特现象的勾勒到本土理论的建构。在华人组织中,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会依双方关系的远近采取不同的策略行为,这就形成了诸多的关系现象,这种关系现象被证实大量存在于华人社会中(Sue-Chan Dasborough,2006;Yang,2012)。例如,杨国枢认为,对于家人应该讲“责任”,对于熟人应注重“人情”,而对于生人则须辩“利害”(杨国枢,1992)。再如,在黄光国构建的“人情与面子”模型中,他以资源请托事件为例,分析了资源支配者如何依据与资源请托者之间的关系亲疏而采取相应的人际互动策略(黄光国,1988)。 以关系为取向的管理者并非对员工一视同仁,可能会厚此薄彼。那么,在组织的管理中又究竟存在哪些关系现象呢?在对组织的关系现象进行阐述之后,研究者借助于差序格局理论对组织的关系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郑伯埙指出,组织领导会依据“亲”、“忠”、“才”的标准将员工归为圈内人或圈外人。较之圈外成员,圈内人与管理者有更频繁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能够获取更多的工作支持与工作机会(郑伯埙,1995)。现有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极易受到关系的影响(Hsiu-Hua et al.,2007;Zhou Martocchio,2001)。郑伯埙和林家五(1999)的研究显示,台湾大型家族企业高级管理层和决策层通常是由他的家人以及少数和他有亲信关系的“自己人”所组成,中层管理人员则主要由可作为企业所有者心腹的“自己人”构成,而基层的员工来源一般是与企业所有者没有特殊关系的普通员工(即“陌生人”或“外人”),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亦有差别。 因此,认同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倾向于采用“由外而内”的研究路径,他们修正具有普适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探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我国情境适用的边界条件。另一方面,伴随着本土意识的觉醒,当学者们质疑现代化理论的观点时,则是主张采用“由外而内”的研究路径去“探讨特定民族的本土价值观、概念”(Ho,1998)。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求研究者对于中国本土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与制度环境的熟谙,在熟悉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严谨与契合性兼有的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理论。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经历了概念引入、实践探索、系统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而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管理”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逐步引入中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社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不断改革和发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中国开始得到普遍运用。但是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数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而且这些西方经验在中国情境下有时候水土不服,因此在实际人力管理中,中国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现实情况,适当保留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用经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力资源 发展影响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率先开始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这也是当时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然而在当时,中国人还未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一词,企业的人员管理是传统的行政式管理。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仅仅是如人事考核、工资发放、人事档案管理等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到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已开始应用到企业和政府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试图从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等方面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各项职能。企业的激励力度也大大加强,如年薪制、绩效薪酬等措施。90年代末至今,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得到了系统性的深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正在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而随着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此背景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得以确立。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90 年代后期, 国内开始大量引入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 如工作分析法、工作评价法、360度考核等。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表明, 先进的人力资源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常常是流于形式, 实际的管理成效甚微。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 还是一种文化, 有它自身的价值观念、信仰、工具和语言, 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继承性,这种文化是不可完全复制的。 无论是美欧还是日韩,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都是由其科学文化奠定的。同样,与之相对应, 中国传统文化也势必对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在对人的态度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将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 注重群体利益, 强调的是集体、和谐的管理。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 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西方的理性管理难以解决所有问题, 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 必须借鉴东方的伦理哲学和观念。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虽然产生于西方, 但在引进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东方传统文化使之完善, 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中国情境下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 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在: (一)在重视人才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礼贤下士”的做法,所谓“士” 主要指掌握知识技能的群体,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型员工。他们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历代的君王国主都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把人才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立业、管理的首要问题来对待。这种“礼贤下士”的用人理念和做法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当“贤士”感觉到企业的重视、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被企业和主管认可的时候,他们能更投入为组织奉献,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二)在选拔人才方面,我们的传统向来是崇尚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中国改革开放20 年,人本主义逐渐传播开来。但是这种转型条件下的人本主义, 没有经过西方社会宗教意识的熏陶, 没有已经内化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法律意识等价值体系的保证, 造就更多的人格不统一, 或缺乏独立人格的极端利己主义的经济人。正是在这种由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价值观的真空,造就了今天极端利己主义的流行。基于这一现实, 因此我们今天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本身“德”的要求就十分必要。 (三)在激励方面。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和重点, 而且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组织特征和个体特点的部分之一。在不同文化影响之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性会带来激励的个性化。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把家庭伦理推广应用于社会管理, 任何时候都应该先建立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历史上,中国成功的统治者、管理者非常注重情感投入, 以赢得人心。中国员工的忠诚很多时候是忠诚于领导,而非工作或者组织。如果认为领导者、管理者对他好, 他就会忠心耿耿为其效劳, 不会去计较物质利益上的得失。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能力的培养和对人的管理, 而人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环境是文化环境, 因而文化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 要利用文化因素, 实现人与文化的融合, 必须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公司与社会之间的纽带, 做到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 实现企业文化与员工心理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总结: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欧美的先进经验 结合前文所述,我们在借鉴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应该继续保留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德才兼备、以人为本、注重家庭观念等这些文化精髓也值得现代企业学习,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实施这些理念。中西方文化的共同之处都是以人为本,因此中国的企业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实施符合中国企业情境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摘 要:选取6种国内权威期刊作为文献来源,以CNKI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到2007~2012年期间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术论文534篇,对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统计工具、统计方法、研究设计和研究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描述了中国6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文献分析 1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近几年,国内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分析。崔波等(2008)选取了2001~2006年7年共208篇文献,对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成果的数量、研究专题、外国思想的引进和评介以及变量关系情况进行了总结。杨艳等(2009)采用内容分析法收集了十种管理学核心期刊2000~2008年以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献共777篇,就文献的研究数量、研究类型、研究行业、研究主题、研究质量等进行了分析,描述了近9年来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的发展动态。以上学者研究的文献均在2008以前,已不能反映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进一步掌握国内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发展动态,本文拟对2007年以来国内的核心管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进行分析。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文献来源 本研究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指定的重要期刊目录,并且综合考虑CSSCI收录的管理类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选取了6种刊载了较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刊物,它们分别是:《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和《心理科学》。以CNKI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称为检索词,检索2007~2012年发表的文章,依据文章标题、摘要、关键词和内容判断文章是否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共检索到534篇文献。 2.2 研究内容 对检索到的534篇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数据:期刊名称、文献发表时间、文献类型、研究方法、数据类型、研究设计、统计工具、统计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情况。文献类型主要是判断文献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组织行为学领域,文献采用问卷调查、二手数据、实验法、访谈、综述、案例研究还是其他方法研究问题。数据类型分析文献使用的数据时横截面数据还是纵截面数据,文献研究变量的中介作用还是调节作用,或者两者的结合。文章使用哪种或哪几种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用到数据分析中的哪些统计方法,文章研究的是个体、组织、群体还是跨层次研究,若是变量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同源数据还是异源数据。 3 数据分析 3.1 各期刊文献数量统计 根据的期刊统计,各期刊近6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心理学报》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体文献数量相近,《管理科学学报》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差距,《南开管理评论》的文献数量也较少。这六种期刊均是管理类的期刊,文献数量的差异源自期刊性质的可能性较小。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篇幅的限制,《管理科学学报》每期收录的论文只有10篇左右,而其他期刊收录论文每期在20篇左右。其他期刊均为月刊,而《南开管理评论》为双月刊,每年收录的文献较少。剔除掉2012年的数据(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年11月,部分期刊没有刊出,CNKI期刊数据库电子期刊更新有一段时滞期),图2统计了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和所有期刊每年的篇数,《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和《南开管理评论》平均每期2篇,《科研管理》和平均每期1篇,《心理学报》平均每期1.5篇,而《管理科学学报》平均每年才有2篇。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期刊每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的数量比较稳定,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学研究中占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比重,是管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向。因此,以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在考虑论文类型、投稿周期和各期刊论文选择偏好的基础上,可根据各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篇数选择发表机会较大的期刊投稿。 3.2 文献收录类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学术领域研究的两个主体。本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文献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进行归类。统计显示,共有342篇文章属于组织行为学领域,占所有文章的比重为64%,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192篇,见表1。由此可见,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行为学领域。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如积极组织行为学,学者可根据研究兴趣和热门领域选择研究点,以提高研究的价值和连续性。 各期刊的侧重点不同,其收录的文章类型有一定差异,各期刊文献类型对比(见图3)。《心理学报》有104篇属于组织行为学,占组织行为学文章总数的30%,是组织行为学文章的主要来源,这与《心理学报》的期刊性质有关,其主要收录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管理世界》和《管理评论》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论文数量比例相当,两期刊收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占其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6.5%和27.1%,这两种期刊是人力资源管理类文章的主要来源。而《南开管理评论》和《科研管理》两者的文章总数接近,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文章的比例相似,此两种期刊在收录文献的数量和类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但组织行为学文章仍多于人力资源管理文章。 3.3 论证方法分析 从总体上看,使用最多的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占论文总数的63%,其次是文献综述,占论文总数的26%。案例研究使用的次数最少,仅有26篇文献用到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都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做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也是研究的重点。 从不同的期刊来看,这六种期刊使用的论证方法都是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管理世界》的论证方法最为多样化,其中使用二手数据的文章为42篇,是二手数据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虽共有9篇文章使用案例研究,但占案例研究文章总数的35%。《心理学报》收录的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明显的偏好,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综述,这三者占其使用方法的比重高达92%。使用最多的仍然是问卷调查法,是所有期刊中使用问卷调查法最多的期刊。而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有46篇,虽少于问卷调查法,但占期刊文章总数的40%,占使用实验法的文章总数的82%。文献综述共58篇,占所有文献综述文章的42%。《管理评论》收录文献的主要论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综述。同时也是所有期刊中使用访谈法最多的期刊,共有18篇文章使用了访谈法。 从年份上看,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和二手数据的文章篇数每年没有太大变化,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2011年发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章共有30篇使用实验法,占实验文章总数的54%,其他每年的篇数保持在5篇左右。同样,2011年文献综述的文章共有53篇,而其他年份保持在15篇上下。由于2012年部分数据的缺失,无法看出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文章的发展趋势。但根据2012年目前已有的数据,实验法和综述法分别已收录7篇和21篇文章,与2010年以前的最高数据持平,我们不妨假设在2012年未做统计和还未刊出的文章中,仍会有相当数量的实验法和综述法的人力资源管理文章。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猜测:近两年以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正尝试改变以往的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同时,由于近年来国际学术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研究点,国内学者将国外的研究进行整合将这些新的研究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进中国。 3.4 数据来源和类型分析 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来源可分为同源数据和异源数据。在本次研究的534篇文章中,变量数据同源的文章比重为65%,变量数据异源的文章比重为19%。按照自变量和因变量数据收集时间的不同可将数据分为横截面数据和纵截面数据。使用横截面数据的文章共有332篇文章,占总篇数的62%,使用纵截面数据的文章有129篇,占总篇数的19%。说明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收集的数据倾向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较为容易的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这既与研究的主题有关,也与研究者选择研究主题和数据收集的风险规避性有关。 3.5 研究设计和层次分析 在研究设计方面,有21.7%的文章有中介变量,14.4%的文章有调节变量,10.9%的文章研究设计为有中介的调节或有调节的中介,无以上三种情况的比重占了文章总数的52.8%。没有用到中介或调节变量的文章包括只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使用二手数据、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文章等。 在研究层次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群体层次。个体层次研究的文章共有214篇,比重为40%,组织层次研究的文章为126篇,比重为23.6%,而群体层次研究的文章有116篇,比重为21.7%。从以上的数据分析表明,国内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组织和群体研究,缺少跨层次研究。因此,学者以后可以更多的进行跨层次研究,丰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从各期刊来看,《管理世界》收录的文章内容较为全面,其中个体层次和组织层次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71%,群体和跨层次的研究虽比重较小,但篇数与其他期刊相比有较大优势。《南开管理评论》是跨层次研究文章的主要期刊来源,共收录35%的跨层次文章。个体和组织层次的文章比重也较大,但群体层次的研究文章较少。《科研管理》更倾向于选择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研究,这两类文章占其文章总数的84%,相对来说个体和跨层次研究文章较少。《心理学报》选择文章的偏好是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成果,90%的文章属于个体和群体层次的研究,这和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有关。《管理评论》收录的文章有一半属于个体层次的研究,群体层次和组织层次研究文章较少。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可根据各期刊的文章选择偏好投稿,文章投其所好被录用的机会更大。 3.6 统计工具和方法分析 从统计工具方面来看,使用的最多的统计工具是SPSS,其次是LISER和AMOS,其他的统计工具如SAS、EXCEL、STATISTICA和EVIEWS使用频率较低。除《管理科学学报》收录的文章较少,难以对统计工具的使用进行判断,其他期刊收录的文章使用SPSS、LISER和AMOS的频率相近,没有很明显的区分。 在使用的统计方法方面,本研究统计了每篇文章使用的所有统计方法。使用的较多的是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这些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常用方法。均值比较和T检验和方差分析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而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和非参数检验使用的次数较少。统计方法的使用,在期刊之间和年份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2。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管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稳定的比例,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向。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更倾向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对国外先进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统计工具的引进较多,但是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实证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比重较大,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案例分析类的文章较少。数据类型方面,倾向于收集同源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异源数据和纵截面数据的使用那较少。在研究层次上,个体和组织层次的研究较多,而跨层次研究较少。今后的研究中,学者应扩大研究方法、研究层次和数据收集的选择范围,使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更为丰富。 在期刊方面,国内权威的管理学期刊在收录文章的类型、数据类型、论证方法和研究层次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偏好,研究者可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恰当的期刊投稿,以提高文章被录用的比例,缩短因退稿造成的投稿周期和研究成果迟滞期较长的问题。 本研究数据的收集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学识和判断能力,因此研究者的人为误差可能会对研究结果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本研究只选取了6种学术期刊进行检索和研究,没有涵盖收录了人力资源研究主题的所有重要期刊,比如学术水平较高的各大学学报就不在研究范围之内,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建议后续的研究应该扩大文献搜索的范围。
隔代教育论文:试分析提升幼儿园隔代教育质量的措施 摘要:幼儿教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但由于中国国情所需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多为父辈家长教育,这同时也导致幼儿教育存在较大缺漏。因此,重视幼儿隔代教育质量及管理,可以全面提升教育体系,本文针对隔代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及家庭、学校的支持,保证隔代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幼儿园;隔代教育;质量;措施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两种主要形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形态,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可以优化隔代教育的建议,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1.加强各大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对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 要提升幼儿园隔代教育的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社会大众对隔代教育的重视,因此加大正面的宣传力度及宣传范围很有必要。宣传时可采取传统大媒体及新媒体同时进行的方式,这可以保障宣传效果。媒体的宣传可以选用报刊、电视、书籍、微信、微博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传播速度快、民众信任度高的宣传模式,尤其是现在电视上关于幼儿教育的节目。但中国对幼儿隔代教育的重视和指导力度不够,因此要提高家长对其的认知,则需要政府部门引导相关主流思想,然后相关教育学刊、报纸针对隔代教育问题设置专栏,让民众充分认识正确的隔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2.增加对隔代教育支持力度 近几年,为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各类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这也成为目前比较有效的,能够指导家长根性教育观念,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弥补传统观念的不足,掌握正确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养质量。 2.1 提高隔代家长学校的数量。尽管近几年家长教育不断产生,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管理体系,且对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市场上的家长教育学校参差不齐,缺乏主流家长教育理念的学校无法长久稳步发展。因此隔代家长学校的兴办需要加大投入和管理,因而投入管理时,可以采取广开门路、多方资产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家长教育学校,使教育的内容和培训模式更符合传统与现代的教育体系。其次是利用社会资源,政府对兴办的隔代家长教育培训给予一定支持,比如优惠政策、资金投入等,还可通过村委会、居委会办公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2.2 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纵观中国多数隔代教育,大部分父辈并不懂全新的幼儿教育规律,教养时全凭个人经验和传统认知,且现代多数的隔代家长培训学校在教育内容上需要不断斟酌改进,培训人员需要结合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龄段给予适当指导分析。最好按照父辈传统教育的规律进行,了解其教育瓶颈,以此制定相应教学内容,提高父辈学习和教育的积极性。 3.强化幼儿园对隔代教育的影响力度 除了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需要更新提高外,还要注重与学前教育学校之间的配合,让隔代教育能够在家庭和学校、社会的共同作用下有目的、计划、系统和科学的进行下去。 3.1 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作用。学前教育作为奠定幼儿更高阶学习的基础,幼儿教育教师给予隔代教育儿童更多关心,注重培养其独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父辈家长在幼儿的接送及家长会的机会向其传递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幼师主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教育情况,为幼儿建立相关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这些档案能够让父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了解幼儿的成长。在与幼儿家长有效沟通后,教师和父辈家长能够针对幼儿教育问题给予合理指导意见,以此促进孩子更健康快乐成长,提高隔代教育的成效。 3.2 建立良好系统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隔代幼儿教育必须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建立家长--教师的育儿体系,以此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当然,在创建这个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父辈和教师更加重视幼儿的成长。当然,还要父辈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建立有效的家园合作模式。幼儿教师不能因为父辈家L文化层次不高、思想稍微老旧失去耐心,为更好沟通,教师采取书面、电子交流软件等方式并不适合,最好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进行。让父辈家长能够充分融入到幼儿生活中,通常幼儿园教师不足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隔代教育的家长协会,为学校内的父辈家长提供教育的交流平台。收集家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指导,这都可以作为幼儿园与隔代教育家庭开展家园合作的有效途径。 3.3 引导父辈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现代多数家庭的隔代教育,父辈家长多以自身教育经验和认知对幼儿进行教育。而学前教育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正确人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父母教育会对孩子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再忙也不能落下,还要采用多种渠道与教师进行良好沟通,保证参与到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阶段。 提高幼儿隔代教育质量需要从社会支持力度、学校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理念等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幼儿实现良好的教育。 隔代教育论文:谁说隔代教育哪都不好?请看祖冲之他们家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大数学家、思想家。他推算出圆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又提出π的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密率值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世称“祖率”。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什么高等学府培养造就的,他主要是受益于家庭教育,特别是他开明的爷爷祖昌。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他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儿子也像自己一样能钻研学问,精读经书。在祖冲之五六岁的时候,祖朔之就手拿木尺,逼着他背《论语》一类的经书。祖冲之实在读不上口、背不下来,父亲教他读了好几年,也没有背诵出多少行。看到儿子背书时哭丧着脸的样子,祖朔之常常气得用木尺敲打桌子,甚至有时还出手打儿子。 有一天,在祖朔之大骂儿子时,祖冲之的爷爷祖昌走进屋来,他一边替孙子擦眼泪,一边气愤地说:“你这样打他骂他,他就会变聪明吗?” 祖昌那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是主管建筑工程的高级官员。他认为,不能硬赶着鸭子上架。孩子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会很灵巧呢!有次,祖昌特意把孙子带去工地玩。祖冲之第一次看到大山、河流、田野村庄和规模宏大的各种建筑物,感到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大开眼界。 在农村,祖冲之结识了一些孩子。白天他们一起割草、拾柴;晚上他和孩子们一起认天上的星星。那些孩子们告诉他,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哪是北斗星……孩子们还教o他唱月缺月圆的歌谣。 祖冲之很快就背熟了这支歌谣。接着,他向爷爷提出一个个问题:“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呢?为什么每月十五月亮最圆呢?” 孙子提出的问题,祖昌回答得上来的,就耐心讲给他听;不能回答的,就说回家找书给他看。 祖冲之如饥似渴地读着爷爷给他找来的书。他仔细钻研着,天文知识越来越丰富,对天文也越来越有兴趣。 有一天,祖冲之读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一书。《灵宪》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系的见解。他看了好半天,也没有读懂,他就去找爷爷。 祖昌看了好一会儿,对孙子说:“这里正是讲月圆月缺的道理,咱们一起来学习,弄明白。” 祖冲之谈出了自己的看法,爷爷很高兴,称赞他说:“说得对,有道理。你看,你一点也不笨呀!”祖冲之受到爷爷鼓励,更加好学了。 祖昌又带孙子拜访了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何承天。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根据自己四十多年观测天象的经历,告诉祖冲之说:“要弄清天地的秘密,钻研天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一辈子下苦功夫,必须打破死抠书本、因循守旧的框框。” 就这样,在爷爷的循循诱导之下,祖冲之走上了热爱科学的道路。 隔代教育论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产生及改善 摘 要: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教育现象,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主要的主导因素是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形成了家中只有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的组成形式。这种家庭组成模式导致了隔代教育的出现。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是让儿童在心理、学习、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可能产生相应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很容易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为了将这种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文章针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上的产生以及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得出的结论仅供相关人士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教育问题;应对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导致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寻找适当的工作,供家庭生活上的各种开销。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学习的阶段,不能被父母带进城市,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的产生。这些留守儿童在未成年群体组成过程中,属于一个特殊的存在。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目前有留守儿童也有接近六千万的人数,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也致使新的教育模式衍生出来,这种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会从留守儿童的身上体现出来。 1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祖辈们由于受到教育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忙于农事,无暇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大多数的祖辈对孩子的监护主要停留在孩子身体是否健康的表面层次上,而对事关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心理健康、学习情况、安全问题、价值观等方面却不能够予以关注与重视,这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正是由于隔代家庭教育的这种弊端,使得很多农村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厌学情况严重、养成了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安全问题无法保障、价值观发生偏移以及与父母造成亲子隔阂等等,这些都极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2 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是单纯由其祖辈的原因所致,还涉及到其外出打工的父母、学校以及政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三个方面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2.1 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方面之一。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首先,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教育,学校主动担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减少在外务工家长的压力,使他们安心工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其次,学校教育应主动偏离纯文化课教育,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对孩子要“教中有爱,爱中要严”,既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体验到社会对自己的压力,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消除一个极大的隐患。殊不知,内心封闭的人易急躁,喜猜疑,嫉妒心强,好攻击他人,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学校教育不光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新生,还要为社会输送劳动者,尽早地消除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是新时期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算是与时俱进吧。三是学校和社会多举办一些有益于孩子身心的活动,如“给远方打工的父母写封信”等,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2.2 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经常跟他们谈心。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可成立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组织他们进行集体学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传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学校可发动学生成立校外帮助小组,从学习上、家务劳动上帮助留守儿童。 2.3 完善家庭教育功能。想要让家庭功能得到全面的完善,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过程中 父母必须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充分的展现。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与孩子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指引。只有在双方都进行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与此同时,亲子间的互动,也可以让亲子之间拥有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基础,进城务工的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展开沟通。例如,要时常给孩子打电话,或是利用网络信息手段与孩子进行网络视频,留守儿童能够及时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并在沟通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不会因为缺失爱的滋养,最终导致心理上出现问题。 2.4 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 父母在对孩子开展教育过程中,还要积极注意到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因为家长的这种关心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否则,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往往这种心理问题很容易受到家长与教师的忽略,心理疾病c以往正常的身体疾病不同,心理疾病在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会有特别明显的体现,只有孩子遇到情绪上的波动,或是重大变故之后,才会在孩子的行为上体现出来。与此同时,祖辈和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在教育上的能力,并从细节上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在观察过程中,对孩子的价值观以及身心健康进行适时的引导。为了加强教育上的成果,父母要利用打工的间隙,尽量腾出更多的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让孩子感受亲子之间的关爱,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孩子互动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在经济上依然保持正常的收入,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遇到孩子寒假与暑假时,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知道,想要让社会环境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与温暖。尽量在教育过程中消灭留守儿童在特殊环境成长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障碍。如果实在避免不了,需要对儿童的成长,注入隔代教育的环节,此时,应该积极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以及表现,并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孩子成长的状态,尽量弥补由于孩子和父母无法获得更多的亲子时间,造成的情感缺失。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对孩子成长上的引导作用,在生活与学习上,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就可以让自己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教育孩子的机会。 隔代教育论文:从隔代教育谈家园共育 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要有家庭教育参与的才是真正成功的幼儿教育。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爸妈工作繁忙,常常将宝宝交给祖辈抚养。家园互动,往往不能与爸妈互动,而要多多地与祖辈互动。祖辈抚养固然有许多好处,但隔代抚养的不利之处也客观存在。 一、正确看待隔代教育 1.优势 (1)祖辈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祖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孩子们可从中得知许多资讯:家谱、历史、地理、风俗、标准、时间、距离、人生故事等。 (2)正确道德观、处世智慧、丰富的经验。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3)关爱,超时间地和孩子在一起。隔代家L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他们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 2.弊端 (1)溺爱。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个性。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 (2)观念陈旧与冲突。许多老一辈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3)造成亲子感情隔阂。在生活中,孩子已经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和迁就,当父母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对他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孩子便很难接受,以致容易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抵触。 二、家园合力 在幼儿园里,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是希望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幼儿离开家庭走入幼儿园只是幼儿走向社会的开端,为了让幼儿能够适应离开家之后陌生环境的生活和以后学习发展的要求,针对当代家庭抚养方式的一些变化,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共同合作,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以下措施: 1.发挥爷爷奶奶带孩子的优势 (1)老人可以多与孩子聊天,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都可以作为聊天的内容。 (2)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2.摒弃不合理的教养观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转变教养观念。研究证明,放任型、溺爱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使幼儿较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2)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虽然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但是我们仍旧要培养他会分享,会交往的能力。 (4)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不要阻止。 (5)老一辈的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养育孩子。 3.父辈要加强与祖辈的沟通,合力教育幼儿 (1)年轻的父母要端正态度,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 (2)充分尊重祖辈的心理需求和劳动价值,当发现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妥时,应侧面提醒。 4.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1)幼儿园采取每天“园家之间”的公示栏、每周必填的家园联系册、定期园报、定时定期召开家长会、每月举办家长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 (2)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充分利用丰富的家庭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管理与监督。 (3)组织家长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和育儿方法。 (4)进行经常性的双向沟通,教师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园里的生活、学习情况,让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 (5)幼儿园建立网站,开设家长学校、最新消息、家园互动、育儿天地、园况介绍等栏目,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最新动态,进一步作好家园配合工作。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摘要]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共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隔代教育是目前社会上非常普遍的幼儿教育现象,由隔代教育引发的幼儿心理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根据前人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幼儿园的现状,探讨有关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对幼儿(3-6岁)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幼儿教育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隔代教育再度进入现代家庭,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角。其主要原因在于年轻的父母们忙于岗位角色与社会角色,对于家庭角色经验较少,唯有向父母寻求帮助。隔代教育的弊端、亲子教育的必要性,幼儿园教育应当向何种方向发展,一系列有关幼儿教育的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今天就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隔代教育:需要正确引导,适当监督 80后、90后逐渐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构成,社会压力使然,80后、90后的父母们在退休后再度“上岗”,承担了孙辈的教养工作。但隔代教育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发现九成以上的幼儿是由祖辈家长负责接送,五成左右的幼儿由祖辈家长负责衣食住行,过分溺爱幼儿的情况逐渐成为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比如:许多孩子在放学后要求爷爷奶奶必须购买街边的小吃或玩具,否则便哭闹不休。爷爷奶奶为了能够让孙儿重现绽开笑脸,便会答应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更加娇纵,更加有恃无恐。年轻的父母回到家中,由于工作比较繁忙,到家比较劳累,往往只是直接苛责孩子的不懂事,对父母的作为一语带过。 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祖辈宠爱孙辈,是天性使然,但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单方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年轻父母们不妨静下心来,先倾听孩子们购买玩具与食品的真正原因,好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与父母进行协商,根据所购物品的必需性控制孩子们在物质方面的购买频率与数量,时常监督孩子的书包内是否有“可疑物品”出现,这样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是有益处的。 二、亲子教育:父亲要提升参与度,关注幼儿内心情感 在当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比重的不足。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加上父亲这个角色的特点,我发现在幼儿园组织的家长会、儿童汇演等活动中,母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大,父亲出席的比率占比较少。有些孩子表示父亲每天都回家很晚,满脸疲惫,对自己“爱理不理”。父亲的惯用借口多为工作忙,应酬多,要加班。可见,为了事业,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角色正在缺失。 作橐桓黾彝ゾ济的主要来源,各种大事的决策者,父亲在幼儿成长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起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所以我觉得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设立“爸爸的约会时间”,将孩子的睡前故事转换成与父亲分享每天收获的时间。不再是以往单纯地向孩子灌输故事,而是鼓励孩子张开嘴与父亲交流。开展“爸爸的约会时间”之初,可以提前设定好交流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方便与孩子的交流。久而久之,摒弃话题设定,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收获,树立一个“父亲出席”的私人订制时光,关注幼儿的内心情感与成长。 三、幼儿园教育:平衡好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过多干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被其他的小孩欺负,在幼儿园有没有吃饱,幼师有没有忽视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导致幼师不得不分心应付家长们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专心于对全体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一天下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例:有一位幼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一名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时与其他小朋友争抢零食,一生气就不小心抓挠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脸部。两位家长在知道事情后,急匆匆赶到幼儿园对幼师进行指责,表示出现此事是幼师看管不认真的结果,还要求这两个小朋友换位置。在大人们言语激烈、互相争执的时候,两个孩子却已经冰释前嫌,又开心地玩在一起。其实小朋友之间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的情况,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眼观六路,关注好客易发生冲突的小朋友,发生事情的时候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用正确合理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有效合理地交流沟通,这样对小朋友和家长都好。 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园长表示:“我们可以理解家长们对孩子的感情与各种担心。我们会为孩子们建立成长档案,在指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但是,请不要过度质疑幼师们的专业素养与幼儿园的管理与监督。频繁地查岗与过度地沟通会影响到幼师们的课程安排。”所以,出于对幼师的尊重,家长们也应当平衡好幼儿园教育与家长教育的关系。要学会放手,学真正地让孩子去成长,学会体谅幼儿园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总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之星,幼儿的早期教育与成长,是社会、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点。一个美好的童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爱护孩子,但不要溺爱;参与孩子的成长,但不要干预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的尝试。隔代教育、亲子教育、幼儿园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值得探讨、值得不断钻研的课题。本文所列举的问题,是通过一些实际存在的现象观察得出的观点,对于幼儿教育,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管是与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以及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每一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相信只要我们三方共同努力,互相体谅,彼此着想,树立一个关爱孩子成长的信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越来越好,孩子也会发展得更加优秀,更加全面。关爱孩子成长,是幼儿教育者倾注无限情感的地方,是我们一生都该崇尚的伟大使命! 隔代教育论文:农村隔代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探析 摘 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由于祖辈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质量低效。祖辈的“隔代惯”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正确学习方法的形成;隔代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隔阂不利于其学习动力的维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 关键词:隔代教育;学习能力;途径 一、隔代教育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 隔代教育是指孩子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因婚姻不睦等因素而将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由祖辈来承担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它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 在我国,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仍处于加速发展的转型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已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由于祖辈教养人的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质量较低,这一状况在我国内陆的农村尤为严重。同时,祖辈家长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例如,有较多的育儿经验,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也是致使隔代教育产生和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二、隔代教育对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不可否J,隔代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时间优势: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二是经验优势: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三是情感优势: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祖孙两辈身心健康。 然而,由于祖辈家长受历史条件和自身年龄特点的局限,由他们来养育和教育中小学生,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祖辈更加注重养育而不是教育,同时,老人包办代替过多,不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时。祖辈的溺爱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正确学习方法的形成;隔代教育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隔阂不利于其学习动力的维持;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一)祖辈的“隔代惯”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些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的更加娇气。在这种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监护倾向下。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比较差,这样会使孩子的学习意识变得淡薄。 (二)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正确学习方法的形成 相对于年轻父母来说,祖辈往往只重视儿童“吃饱穿暖”这种浅层次需要,忽视其学习等其他方面需要。一方面,他们的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辅导能力不足。祖辈的年龄多在 50-70 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许多祖辈家长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不利于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与父母感情的隔阂不利于学习动力的维持 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或者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短,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少。有的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很少有时间打电话正面地与孩子交谈,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较少,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有陌生感,感情较淡。另一方面,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在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感情交流情况下,对父母的学习要求不会去严格遵守,没有内在学习压力,也就很难激起内在的学习动力,往往导致学习松懈,态度不端正,更难维持原有的学习动力。 三、提升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强调逐步实行普惠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与关爱。如何提升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学习能力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一)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是其他人所无法取代的。隔代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亲的角色,终究只能是一种关系补位。所以,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要明确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要履行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其一,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的形式,充分尊重各方意见,探讨祖辈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有资源进行隔代教育,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愿望,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规划和衡量,共同探讨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老人和孩子的意见,形成家庭成员间畅通的交流机制。其二,父母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在教育形式上,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视频等形式定时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又要适时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经历期、关键阶段做孩子最坚实的依靠。通过多种途径缓解时空阻隔下的亲子疏离感,尽量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其三,父母加强与祖辈间协作,充分发挥祖辈教养人的优势。父母应及时对老人的辛勤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教育孩子尊老、敬老,使祖辈的合理管教能够顺利开展、减少祖辈教养人的顾虑,激发祖辈的主动性和潜能。最后,采取非批判的原则,及时对老人一些陈旧的教育方法、过时的观念进行合理疏导,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可行之策。通过沟通和协作,尽量减少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诠释“隔代亲”,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改善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的教育环境。 (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提供教育服务平台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培养受隔代教育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第一,要建立受隔代教育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档案信息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务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孩子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第二,建立受隔代教育学生的家长定期联系制度。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和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这类学生群体的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学习、心理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第三,教师要多加关注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在这类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沟通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困惑要及时帮助解决。第四,做好同伴群体的帮扶和互助工作。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在享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和归属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的帮助和关爱便成为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支持资源。例如开展学习经验交流班会,形成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机制,让接受隔代教育的中小学生在与同辈群体的良性互动中见贤思齐,感恩意识,培养竞争意识,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隔代教育论文:九年一贯制学校隔代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让我们认识到,教育要想取得成果,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共同教育。有一项资料显示,在所有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比达到60%,学校教育占比例30%,社会教育占比10%。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当前学校教育却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和家庭教育协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中出现了隔代教育。针对这一现象,为了有效地了解当前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现状,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样本是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乐雅学校三、四年级及七、八年级学生,共424名。四个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F状。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本问卷着重调查隔代教育对学生学习与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2.操作。《乐雅学校关于家庭隔代教育问题调查问卷》发放于2016年6月3日。学校政教处组织,班主任负责发放,由学生作答。共计发放问卷424份,收回424份,有效率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知,参与调查学生当中属于家庭隔代教育的学生为2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5.2%;非隔代教育学生为190人,占54.8%。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在家庭教育当中属于隔代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和父母交流的主要途径是电话、网络视频。家庭隔代教育中,学生和父母交流的次数平均每个月不足三次。家庭隔代教育学生的父母和老师联系较少,平均每月不足一次。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父母难以解决,祖辈更难以解决,由此导致家庭隔代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有56%的学生成绩较差,29%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通过调查我们还得知,有24名学生已经有一年以上没有见过父母。 (二)存在的问题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突出。家庭隔代教育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凡是隔代教育家庭学生在班级内都属于老师纪律维护的重点对象。 2.心理问题凸显危机。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因为长期与父母不在一起,和祖辈交流少,导致性格内向、自卑、自闭、厌学,行为出现过激和偏差。 3.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在学习上,隔代家庭教育学生大部分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家庭辅导空白,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令人担忧。 (三)原因剖析 1.父母重经济轻教育思想作祟 出现隔代家庭教育现象的家庭有超过80%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在外打工,他们没有选择离家近收入少的工作,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只能牺牲掉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年轻的父母为了减轻在外务工的经济支出,选择了将孩子留在家乡由祖辈看管。总而言之,这样一种重个人或家庭经济轻孩子教育的思想导致了隔代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不容乐观的现实。 2.祖辈不当的管教方式导致孩子教育存在问题 因为年龄、情感、教育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可以说只有管教,没有教育。祖辈只是管好孩子,让孩子吃饱、穿暖、不挨饿、不受冻。但对孩子的教育却难以同步进行。只有生活上的管束,缺少精神的激励和引导,缺少道德的培养和激发,缺少心理的疏通与教育,缺少和学校老师的积极沟通与交流,孙辈的成长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讨论与建议 (一)做好摸底和调查准备工作 首先,学校要组织相关部门和班级,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初就要对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将家庭隔代教育情况做到心知肚明。其次,要对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掌握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诸如姓名、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体质现状、有无病史等。掌握这些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掌握这些学生的监护人姓名、住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主动与此类学生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取得联系,了解其家庭对子女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最终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准确信息。 (二)构建多层面家庭隔代教育有效机制 第一,教师要担负起隔代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政教处或者德育部门要将隔代家庭教育的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动员所在班级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采用一对一帮扶政策,老师在生活上对他们进行优先照顾,在学习上进行个别辅导,在心理上进行多方疏导。还可以动员班级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加强学生在校时间活动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这些学生在校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帮助与友谊,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第二,加强对祖辈家长的教育指导工作。学校可以开办家长学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向祖辈讲述隔代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采用祖辈老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逐步更新祖辈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要注重不断充实知识,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不姑息和迁就孩子,尽量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家庭教育方法上有改进,最终达到促进孩子学业有所进步。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家庭中隔代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043。 隔代教育论文:由留守儿童谈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主要是隔代寄养,兼有少部分的隔代抚养。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能看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都是由其祖辈来承担和完成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有部分学生属于隔代寄养,通过对这些孩子日常的观察和接触,通过课题组相应的调查来看,祖辈的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儿童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现阶段,因为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村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家赴外地去打工谋生,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便交给了祖辈。农村祖父母辈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经年形成的社会风气又较为淳朴,祖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多数较为落后不能够和时展相接轨。他们普遍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至于吃的有没有营养则很少过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的越来越懒惰,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久而久之,制约和限制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孩子的学习能力欠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当中,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孩子学习能力是成正比的。但因为是留守儿童,孩子的祖父母很少注重对孩子学习习惯就行培养,对孩子的作业很少就行辅导,很大一部分祖父母对孩子学习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基本上是不闻不问。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考试成绩长期不佳的结果大都是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欠缺就能够理解了。 3.孩子个性品质的发展脱离正确的轨道 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担负留守儿童教育重任的祖父母很少以“严”出名,大都是溺爱、骄纵以及对其学习、生活、心理精神成长等的漠视。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办法获取正确的行为范式,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与正常社会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准则很难一致,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个性品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脱轨现象。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留守儿童的教育本身是一个大问题,再加之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更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学校教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 1.主动行动起来,影响祖父母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归根到底,隔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是教育认识的问题、教育方法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区影响孩子的主要抚养者,要利用家访、家长会或单独交流的方法,让祖辈父母改变自己陈旧的教育方法,摒弃不适用的教育理念,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更为有效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其次,教师要经常推荐一些更为先进的教育方式给祖辈父母,让他们以现实当中真实的案例为借鉴,不断加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一步一步改变祖辈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运用更积极和更有效的方式。当然,要想改变一位老师的思想和观念是有难度的,老师一定要有攻坚克难的认识准备,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2.教师要引导学生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有效系,以父母关爱弥补暴露出的问题 除了极个别留守儿童是祖父母抚养之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法定监护人都是自己的父母,不管父母离开家乡跑到多远的地方去打工,在现代通讯极为便利的条件下,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显得都是极为通畅。因此,教师要从孩子的父母身上着手,动员父母多和孩子进行有效联系,要以自己的经常关心和问候化解孩子留在心底深处的芥蒂,让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在学校努力学习,与人交往中能够大方。教师也要动员留守儿童本人主动与父母沟通,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甚至写信或视频聊天,及时将自己的内心需求向父母进行表达。孩子一旦将内心诉求不能够及时纾解,积压时间长了容易滋生心理问题。 3.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已经够值得同情的了,决不能再让孩子缺少了来自同伴的关爱与互助。因此,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和班级同学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的便利,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客观现实,将主动关爱、乐于助人的孩子与留守儿童编为同一组,私下再做一些工作,让这些孩子对留守儿童多一些耐心和诚意,让学习小组成为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的一个主要渠道。在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教师也要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客观情况,通过活动让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当中,让他们收获到来自班级同学的热情。良好同伴关系的确立,有助于留守儿童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好处,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 总之,面对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是能够有一番作为的。相信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够在留守儿童学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地添砖加瓦助力他们健康向上。 隔代教育论文:浅谈隔代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生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到上学、放学、召开家长会期间都能够看到很多爷爷奶奶代替原本应该由父母参加的相关学校教育活动,我们将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其实隔代教育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本不应该小题大做。但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隔代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不容忽视,其中有利有弊,但从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来说,从农村学校、城镇学校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隔代教育的不良反应已经有所显现,我们就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现状一:父母在外打工,完全将孩子交给祖辈管教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地处西北的年轻父母都选择了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不管是地处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很多父母放弃了在家乡附近谋职的选择,而到外地去打工。追求经济自由的代价便是放弃了对孩子的适时教育。进入小学阶段之后,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离开家庭教育的。一直到初中毕业,家庭在孩子的学习过程当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却将这份重任完全交给了祖辈。祖辈完全代替了做父母的责任,完全承担起了管教孙辈的职责。祖辈在管教孙辈的过程中,固然有助于缓解老人的孤独感,能够让祖辈发挥自己的育儿经验,弥补年轻父母照看幼儿经验的不足,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但是祖辈的管教仅仅是着眼于让孩子每天都能按时上学,准时接回家做好饭菜,晚上督促孩子写作业,及时睡觉。至于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养成则很少顾及到。 对策:引导父辈家长回归家庭教育 要让父母回到孩子身边,承担其作为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个宏大的社会问题,要想一时半会得到解决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父母不在身边,并不意味着孩子无法享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在这一方面,学校和父辈家长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从学校层面讲,可以引导父辈家长多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不管工作有多忙、事业有多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一定不能吝惜,要利用电话、网络坚持每天与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每天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叮咛,尽管距离上有些遥远。从父辈家长的角度来说,要主动承担其教育孩子的责任,主动和学校老师积极沟通,相互协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养成等方面要“勤”字挂帅,不怕麻烦,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只有几年,这几年是孩子性格形成、行为习惯养成和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孩子一旦错过将永远无法弥补。相信在父辈家长回归到家庭教育之后,孩子成长过程中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将会更少。 现状二:祖辈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影响孩子学习与成长 祖辈教育在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对孙辈的学习和成长是有负面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祖辈过分溺爱。生活条件好了,祖辈对孙儿的要求往往是有求必应。过多的爱就会产生溺爱,以至于什么事都替孙儿去做,处处迁就、时时照拂,时间长了,缺少父母管教的孩子往往出现自理能力低、依赖性强、刁蛮任性等问题。其二,教育方法落后。因为祖辈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年老之后又不注重接受当今时代相对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表现出重养育、轻教育,重物质、轻精神,重身体、轻心理等问题。其三,扼杀幼儿接受新事物的愿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成长中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祖辈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却对孩子接受新事物的强烈愿望进行阻挠。在祖辈眼中,听话才是好孩子,其他所有的思考和想法都是不允许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孙辈良好个性的形成。 对策:引导祖辈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活到老更须学到老。要负起教育孙辈的责任,祖辈必得学会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溺爱、不宠爱,不放任、不放纵。要跟随时代脚步,学习使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科技产品,为孙辈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促进孩子与社会接轨,与社会相容,最终达到孩子全面、全方位的发展。 现状三:祖辈教育与父辈教育存在冲突 隔代教育存在的现状当中有一小部分是因为祖辈和父辈教育存在冲突所导致的。祖辈不认同父辈的教育方式,主动请缨要去替儿子教育孙子,于是就出现了较为特殊的一种隔代教育的情形。相比较而言,这种隔代教育的现象是有其积极一面的。既然祖辈主动要求做好孙辈的教育工作,那么他们肯定会花心思去付出心血和精力。实践也充分证明,祖辈主动担负起教育责任的隔代教育当中的孩子学习和成长都是较为理想的。 对策:将祖辈经验与父辈知识相结合,两代人在教育思想上达成统一 尽管祖辈与父辈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着一些分歧,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做父母的要主动和祖辈进行沟通,要知道孩子的成长离开了父母的影响是不完整的。只有在充分交流全面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想法,祖辈贡献出自己的育儿经验和生活经历,年轻父母将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教育观与其相结合,最终达到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不可回避的教育现实,我们应当结合现实去客观面对,只有处理好了其中的弊端,相信最终能够实现孩子、父母和祖辈三代人都能得益。 隔代教育论文:浅谈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影响 摘 要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年轻一代的父母工作压力、养老压力、教育压力越来越大,更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将学龄前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隔代教育成为这些学前儿童接受的主流教育,这就导致隔代教育的利弊越来越明显,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本文,从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影响的利弊,寻找解决弊端的可行办法,帮助广大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养成好性格。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学前儿童 性格 1研究背景 所谓隔代教育,就是指由祖辈来承担儿童的学前教育,包括祖辈的一切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甚至日常生活对儿童的影响。所谓三岁看老,这说明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隔代教育对W前儿童性格塑造有利有弊,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在发扬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尽量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我们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2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我们首先来为老人正名,我们的父母半生为事业为家庭奔波,退休本该到了享清福的年龄,却还要为年轻父母带孩子,将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孙辈,父母的爱,对后代的爱,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隔代教育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2.1隔代老人教育儿童责任感强,有利于养成儿童懂事,负责任的性格 双薪家庭是现在社会的主流,越来越多的孩子难以享受到全职妈妈的照顾,相反,工作压力大,早出晚归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隔代老人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挑起了教育儿童的大梁。隔代老人退休在家,没有工作压力和时间限制,会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儿童身上。对于儿童出现的问题,会一遍一遍纠正;儿童的饮食,会精心的挑选制作;儿童的玩具,会及时消毒清洁;还有儿童生活习惯,会一直督促指导。久而久之,儿童会变得懂事,听话,也会不自觉的向老人学习,养成负责任的好习惯。 2.2隔代老人教育儿童有耐心,有利于儿童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每天父母上班的时候,有的儿童还没起床,父母下班回家,还需要自己的时间放松,在有限的时间内,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就会大大减少,对孩子敷衍或者回避孩子的问题,甚至直接把不耐烦的情绪发泄给孩子。老人在耐心这方面,表现的也会比父母强很多,他们会心平气和的给孩子讲解问题,跟孩子沟通,面对孩子无厘头的问题,也不会表现出不耐烦的语气。儿童会从这种相处中,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儿童接收到的是耐心,反馈出来的也是耐心,所以儿童会养成不急不躁,有耐心的性格。 2.3隔代老人比年轻爸妈更有经验,有利于儿童成为能够把握情绪,活泼开朗的人 隔代老人虽然没有像年轻父母一样,看过早教书籍,参加过早教培训,但是老人的经验是从养育孩子的实践中总结探索出来的,比从书本上获取的间接知识更有价值。老人可以根据经验很快的察觉到儿童的情绪变化,帮助儿童排遣消极的情绪,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隔代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影响将会陪伴儿童一生的发展。我们在感谢老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隔代教育中的弊端,因为这些弊端如果不及时避免,也会影响儿童的一生。 3隔代老人对学前儿童性格塑造的消极影响 我们一直就不否定隔代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存在消极影响,隔代亲,就是这种过度的亲,才导致了隔代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3.1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分关爱,导致儿童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双全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都把自己的爱竞赛式的给儿童,也就导致了过分的关爱。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儿孙吃苦,舍不得儿童进行体力劳动,能带代劳的一定亲力亲为,甚至连儿童吃饭都怕累着。对于儿童的要求,更是尽一切能力满足,而且为了哄儿童开心,还常常超常满足儿童的要求。这种过分的关爱,导致儿童从小养成了霸道、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只一次在商场看到,儿童为了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拉着爷爷奶奶的衣角嚎啕大哭,演变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为了买玩具,而是必须要自己的意愿被不打折扣的满足。这样的孩子,性格中从小就有霸道、任性的因子发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愈变愈烈。 3.2隔代老人对儿童过度呵护,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对儿童的呵护一点也不为过,从早上一睁眼,眼里都是儿童的一举一动。儿童蹲下摸摸泥土,老人急于阻止,太脏了,怕儿童弄脏手;儿童饶有兴趣的看看邻居家的狗狗,老人急忙拉着走了,怕狗狗身上有细菌,还怕狗狗伤了儿童。这种过度的呵护,过度的阻拦,会让儿童缺失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他会慢慢形成远离未知的潜意识,就会失去冒险、创新精神,不利于儿童性格的养成。 3.3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埋下儿童性格不健全的隐患,容易胆小、自闭 从小跟老人长大的儿童,跟老人比较亲,心里也渴望亲近父母,但是却不知道怎么亲近,慢慢就会造成亲子间的疏离。儿童性格里会缺少安全感,尤其是看到别的小朋友由妈妈带着,自己只能羡慕的时候。儿童便会觉得是自 (下转第19页)(上接第11页)己不好,所以父母才不想陪着自己,如此下去,儿童就会不自信,甚至会自卑。因为缺乏安全感,会变得不爱说话、害怕说话,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闭。 隔代教育给儿童性格塑造带来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但是仅仅是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年轻父母应当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关注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4解决消极影响的建议性措施 有问题出现,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出现。下面,我们来探讨几条建议性措施,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1)全家人注重交流,教育方式、目标达成一致,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沟通,积极解决。 隔代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老人跟父母之间各有各的教育思想,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这些思想中甚至还会有冲突的部分,会使教育事倍功半。全家应当统一思想,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每个人对儿童的标准都是一样的,而不是各持一理,分散用力。对于儿童教育中,行为出现的偏差,也应当及时交流,共同为儿童性格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年轻父母多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在儿童身上,带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弥补隔代教育导致儿童缺乏冒险、创新精神的不足。 年轻父母爱玩、需要自己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为人父母,有时间还是应该陪陪孩子,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年轻父母,业余时间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仅可以带给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还会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起探索未知的思想,会激发孩子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3)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性格缺陷,有意识的引导儿童。 隔代老人和年轻父母,都要适当学习儿童性格塑造方面的知识,及时发现儿童性格中某一方面的缺失,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儿童塑造这方面的性格。 好性格会影响儿童的一生,虽然隔代教育会给儿童性格的塑造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用爱配合科学的方法加以辅助,就可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帮助儿童塑造受益一生的性格。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探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为此,我们对当今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门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心理健康令人担忧,29.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方面,34.8%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3%的学生明知没有必要的事情,但却有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想法、冲动;30%的学生常会感到不能集中精神,脑子变空。人际关系敏感方面,32.7%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2.8%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有自卑感,心神不安;34%的学生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同情自己;6%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吃东西会感到很不舒服。抑郁心理方面,34.2%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31%的学生常会感到孤独、苦闷;29%的学生有时会无精打采提不起劲来;9%的学生经常责备自己;5%的学生容易哭泣。敌对心理方面,24.6%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5%的学生容易烦恼、激动;22%的学生有想摔坏东西的冲动;18%的学生有时会不能自控而打发脾气。焦虑心理方面,29.5%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7%的学生常会无缘无故地突然感到害怕;31.2%的学生常会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异性交往心理方面,20.3%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2.9%的学生拒绝与异性同学交往;90%的学生认为中学阶段学生之间发展的是友情而不是爱情;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异性交往中需要有关方面的指导。 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而且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这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究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冲击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引起了学生精神和行为上的适应性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激增,生活节奏的加快,无疑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紧张,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除了承受社会生活的压力外,还要面临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刺激,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和心理疾病,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而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在教育上很长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造成学生缺乏此方面的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育。 因此,在培养和提高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心理素质中,学校教育很重要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具体做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这部分学生中利用留守儿童服务站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只看成绩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可以在利用学校的留守儿童服务站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旧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升学填报志愿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同时要注意自身形象,真诚关注学生,增强学生的信任感。例如,有位学生由于期中测试考得不好,连续几个月都苦闷,而无精打采。对此,我们帮助分析考试不好的原因,让其认识到成败乃是常事,提高自我认识,鼓励其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同时,我们指导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多听轻快的音乐、多活动、多与人交往等等,从而使之克服抑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才能发现开拓自身的潜力。 综上所述,隔代家庭教育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隔代教育论文:不可小觑的“隔代教育” 前不久,我的一位退休在家的朋友向我讲了他的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他孙子方方(化名)是四代单传的一根独苗,他和老伴都十分宠爱,经常背着儿子、儿媳给方方塞零用钱,而且交代孙子“不要告诉爸爸妈妈”。久而久之,方方不仅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而且还学会了撒谎。上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方方给家里来了一个电话,说自己是班干部,代全班保管的1000元班费被小偷偷了。方方父亲生怕方方出事,赶快汇去1000元钱。后来了解到,丢失班费的事纯属子虚乌有。我的那位朋友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疼爱过了头反倒是害了他,而且还惹来儿子、儿媳的满腹怨言。” 类似的事情,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说过。现在,不知是人类的天性还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更富裕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隔代的疼爱,似乎远远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笔者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当年对自己的儿女就没有像今天对孙子这样宠爱。我同一些离退休老人们交谈时发现,不少老人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孙辈大量零花钱,孙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老人想方设法满足孙辈的需求;孙辈做了什么错事,老人却千方百计包庇、护短甚至代其受过;孙辈按照其父母的要求做点家务事,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拉练、大扫除等一些较苦较累的活动,老人往往发出非议甚至阻挠;更有甚者,有的小孩犯了错,父母批评几句,祖辈就心痛得很,反倒训斥起自己的子女来。在不少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分歧常成为引发“代际”矛盾和家庭冲突的导火线,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家庭问题。 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对孙辈(包括曾孙辈)的教育。据报载,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有近50%的孩子在或多或少地受着隔代教育的影响。由于幼教失误,存在心理行为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占到总数的30%。另一项调查资料也显示,我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的不当有关。当然,隔代教育的问题有其存在的现实因素。老人们离退休了,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管管孙辈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与孙辈在一起也是一种天伦之乐。年轻人有自己的事业,工作忙,也需要老人帮着照管孩子。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离退休老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 我与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聊天,谈论如何进行隔代教育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一是不做曹雪芹笔下的“贾奶奶”,千万不能对孙辈偏爱和溺爱。如果什么事情不管正确不正确,什么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切都迁就他们,惯着他们,这样就会无形中把他们培育成“小皇帝”、“小公主”,或者“小霸王”,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要学会严格,学会引导,学会拒绝,不要不好意思说“不”字。二是让孙辈们经受点挫折,只有好处。据说,某著名大学每年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学生自杀,原因就是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不可忍受。所以,当孙辈们有了什么错误,我们千万不能护短,严厉批评加循循善诱,才是可取之道。三是给孙辈们一点艰苦环境的“磨砺教育”,很有必要。有个离休干部的孙子在北京读大学,他和儿子、儿媳统一了意见,孙子放假回家和开学返校都不让他坐飞机,只让买硬座票。这种做法值得称道。四是让孩子们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孩子小的时候,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洗脸、刷牙、穿衣穿鞋、洗手帕等,让他们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一些后可以让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五是我们老同志也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新的思想观念去对孙辈们进行教育。 责编/海燕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隔代教育成为了现代化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隔代教育指的是父母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们抚养和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对幼儿个性的养成有着诸多影响。本文就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个性养成 引言 对于年轻的家长来说,年纪较大的长辈在教导孩子方面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年轻的家长为了上外地打工,经常将自己的幼儿交给家里的长辈抚养和教养。这种抚养方式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从客观角度来看,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两面性:第一,其可以更好的抚养幼儿成长;第二,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个性。下面就这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1.隔代教育的正面影响分析 隔代教育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隔代教育对老人带来的意义。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形式也开始出现变化。现代年轻人通常选择在外地进行工作以养家,这就导致我国出现许多留守老人[1]。这些长辈常年肚子一人在家乡,对亲情十分渴望,因此。隔代教育可以弥补老人对亲情的渴望;第二,隔代教育对年轻家长带来的便利。经济的发展、物价和房价的上涨以及对幼儿的抚养均要求年轻的家长需要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工作的同时,年轻家长也会担忧幼儿教育和抚养的问题。隔代教育正好可以解决年轻家长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好处。老人在抚养幼儿这方面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由老人抚养幼儿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2.1 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 隔代教育一般均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对幼儿进行照看。长辈们对于小辈的疼爱虽然能够保证幼儿健康的身体发展,但是在个性养成上却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老人对幼儿的疼爱通常均会带着无限的溺爱之情,这种溺爱的隔代教育方式是老人对幼儿“爱”的表达,但是也是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破坏幼儿良好个性的主要形式。在我国,许多三代家庭子女均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这就导致我国年轻的家长和祖辈家长在对幼儿的关爱方面出现偏差,总希望将幼儿放在中心的位置,任何事情均无条件迁就幼儿。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经常哄幼儿吃饭、写字,而且通常采用的是物质奖励的形式。久而久之,当幼儿发现自己通过“不吃饭”等形式对爷爷奶奶进行要挟时,幼儿的个性成长就已经存在了问题。 2.2隔代教育让幼儿缺乏独立性 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对幼儿的照顾无微不至,这种照顾从幼儿还是婴儿开始,直到幼儿开始上小学[3]。长期的贴身照顾虽然让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但是由于过于依赖爷爷奶奶等人的照顾,幼儿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而这种坏习惯表现在幼儿的个性上就是独立性的缺失和依赖性的强化。换句话说,隔代教育中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将会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气的性别,不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许多老人在进行隔代教育中总认为“必要的”照顾是应该的,例如在幼儿还在上幼稚园期间需要给幼儿穿衣,觉得去幼儿园的路程遥远需要一路抱着走过去等等。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当教育形式使得幼儿难以离开家长,在学习、生活自理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的幼儿。 2.3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 创新能力是现代化素质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培养能力,其不仅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智力发展,还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就业发展等。因此,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幼儿的智商和能力具有必要性[4]。然而,隔代教育中,由于爷爷奶奶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不同,其对幼儿的教育中必然也会渗透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理念等。道德观念是幼儿应该传承的,但是在传统思想理念方面则会束缚幼儿的长远发展。老人家的思想观念通常是保守而单一的,这种传统思想和现代化开放思想的碰撞是当代青年及其家长在诸多问题上经常出现的矛盾来源。而这种传统观念对老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不是老人想改正就能够立刻改正的。因此,隔代教育中老人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思想观和思维的活跃性,导致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例如,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老人们会从小禁止小孩玩泥巴、玩沙堆等。这种做法实质上就限制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 2.4隔代教育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 劳动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老人因为心疼幼儿经常会选择不让幼儿进行劳动。这种教育方式与亲子教育不同[5]。亲子教育中家长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考虑教育形式对幼儿未来个性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老人在这方面思考的较少,更多的是依靠本能的对幼儿进行爱护,最终使得孩子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娇娇女”或者“小王子”,不利于幼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指的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幼儿进行抚养的家庭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一般均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协调老人、年轻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这是隔代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隔代教育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让幼儿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会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因此,在隔代教育中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其优势和弊端,重点发挥其优势,改善其弊端,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隔代教育论文:隔代教育在幼儿个性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 摘 要:近些年,不少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经济等各种原因,频繁去外地或者出国经商、打工等,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就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因此形成了较多的隔代教育的家庭状况。但由于地方特性等原因,在青街隔代教育的比例明显增加。于是必须了解我园隔代教育中幼儿个性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升,从而对其进行“对症下药”。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个性发展;优化提升 一、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发展 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于是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各种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任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青街山区外出打工的家庭比比皆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幼儿托给祖辈教育是青街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我园隔代教育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在我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大班有个幼儿晨晨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来带。中午在园就餐总是不情愿吃,在老师的耐心劝说下才会慢慢地吃起来,可是吃到最后总是会哭闹起来。这样的情绪反映给爷爷奶奶后,才知道暑假在家顿顿都是爷爷奶奶喂的。而后在园进行午餐时爷爷总是带着家里多煮的饭菜来园喂饭,但晨晨不领情,嫌难吃又吃得特别慢。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胡萝卜、芹菜、香菇、排骨都不喜欢,有次爷爷来喂他的时候来得晚了一点,晨晨甚至会指责起来:“你怎么来到现在才来!你知道我等了多久吗?回家以后我要好好惩罚你!”老师和爷爷沟通,但是老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孩子还小,我不对他好还有谁对他好?他妈妈都走了爸爸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他,所以我多爱他一点。”后来虽然经过沟通后晨晨和爷爷都改变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道理老人还是不明白。 案例二:大班有个男孩叫豪豪,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爷爷奶奶住。爷爷非常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爷爷治家非常严格,豪豪平时都不太敢在爷爷面前说话,回到家很自然地写起作业。看电视的时间,玩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爷爷都会规定好。所以,豪豪就成了班里最“听话”的幼儿。明明是很开朗聪明的豪豪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 每次家长会提意见时,豪豪的爷爷都会问:“为什么你们公办幼儿园就不教认字写字,为什么你们不教算数、数数字?”多次和爷爷沟通后,他还是坚持幼儿园就应该教写字认字算数字,他认为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是没什么用的。 两个案例鲜明地表现出,在祖辈家长庇护之下,孩子容易形成极端的个性。 2.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容易造成不利影响 (1)祖辈们墨守成规,教育思想落后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 (2)孩子容易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弱 在这些家庭当中,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祖辈们不是特别关心幼儿学到了什么,祖辈家长更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在幼儿园、家里是否过得好。在家里,他们不让幼儿做任何事情,完全不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3)隔代教育容易不利于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隔代教育家庭,祖辈年龄一般都较大,多少会有点腿脚不方便。平时带幼儿出门参加社会活动的次数较少。无法满足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需求,从而会导致幼儿较难与他人交流,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孤僻不爱说话。 三、优化提升隔代教育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提升祖辈育儿知识水平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那么,通过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改变祖辈育儿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祖辈幼儿观念的转变 祖辈们抚养幼儿经验足,但过往的自身经验往往会局限他们的育儿观念。祖辈们要学会与时俱进,逐步转变育儿观念。 (2)祖辈提升育儿知识水平的途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祖辈家长可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等方式来学习幼儿教育的各种科学方法,与当代社会接轨,与时俱进。 2.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或者班级可以通过开展春游、秋游、开放日等各种亲子活动的方式,以此让祖辈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去,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亲子活动,让祖辈家长和幼儿都能够得到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促进祖辈家长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学会有礼貌待人和处理事务。例如,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分享想法经验;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主动承认并且会说“对不起”;上学和放学时能够和老师、家长打招呼或者说“再见”。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中心幼儿园) 隔代教育论文:试论隔代教育的“优”与“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原因,祖辈们自然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隔代教育既存在优点,又有问题和不足。本文分析了隔代教育的现状、优点和缺点,并对解决隔代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 隔代教育 现状 祖辈 家庭教育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一些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祖辈们自然的承担了抚育和照顾第三代的“隔代父母”。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优势一:祖辈家长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孩子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优势二:不少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他们不仅能照顾孩子的生活,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还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优势三:祖辈已经成功的带大了一代人,所以他们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可谓经验十足。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对孩子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过分溺爱孩子,阻碍孩子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很好的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身上,导致孩子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保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孩子个性发展:许多祖辈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对孩子心理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孩子各种探索活动,给他们提出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们一些捆绑,导致他们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妨碍孩子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造成幼儿缺乏主动性。王志红在《隔代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中给出了一个案例:沫沫是我在学校公园附近遇见的一个五岁性格内向的女孩,我们熟悉后,笔者专门对沫沫进行了一次家庭访谈,和奶奶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沫沫十个月就被送回来了,沫沫在家时很依赖大人,出门谁和她说话都不回答,也不和小朋友说话,占有欲特别强。这就是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祖辈对孙辈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还会影响孩子的发展,长时间不与人接触,幼儿会产生怕生、不敢说话、懦弱的表现。造成幼儿未来社会关系的紧张,以及无法与同龄人很好相处的烦恼。 三、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对隔代儿童自身的教育(充分发挥祖辈教育的优势) 开展“亲情展示活动。建议学校多组织开展孩子给家长打电话情境表演、“爸爸 、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班会、给远方的家长写封信,“迎佳节家校联谊”等活动,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让隔代儿童学会“自理、自立、自护自律、自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父母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当家庭教育的主角。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家庭教育的主力应该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成分,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马克思曾说:“家长的事业是教育子女、孩子的能力发展取决于父母。”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这些充分说明了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所以,改变孩子的前提是改变父母。如果父母的思想观念能够顺利改变,教育就会很好进行。 祖辈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角色。祖辈家长要对孩子爱得适度,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祖辈家长要去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现代方式抚养教育孩子,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要做到让孩子多去和自己的父母接触,多去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和谐温馨的氛围。 祖辈与父辈优势互补,加强合作。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择善施教,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大千世界。 同时两代人可以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幼儿园充分利用师资资源,给祖辈家长提供咨询和讲座 幼儿园可以利用已有的师资资源,给隔代家长提供一定的帮助。主动与隔代家长 联系,合理利用隔代家长接送孩子的契机,加强交流,在节假日可以祖辈家长开展咨询和讲座,多为隔代家长讲授幼儿教育理论。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因此,隔代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是学校、社会的问题。必须将其视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让祖辈定好位,父辈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校、社会也贡献出一定的力量,各自发挥积极科学的教育作用,用更好、更完善的方法加以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代父母,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隔代教育一定能够实现共赢。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3DS MAX”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在总结3ds max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室内设计 3DS MAX 教学研究 3DSMAX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三维建模、动画、渲染软件,是制作建筑效果图和动画制作的专业工具。无论是室内建筑装饰效果图,还是室外建筑设计效果图,3ds max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都是实现创造力的最佳选择。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3ds max软件,特别是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3ds max软件更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3ds max软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很多学生枉有一腔热情,最终只能在门前止步。如何能够针对3ds max软件和室内设计专业的特点开展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特点分析 对于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来说,在3ds max软件学习中存在有几个特点:一是英语基础较薄弱。二是求知欲强。三是思想活跃。 1.英语基础较薄弱。3ds max软件拥有很强的实用功能,但由于其复杂性阻挡了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另外软件的英文版本更是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针对此种情况需要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对学生讲明英文版的好处、特点,并对将会经常应用到的命令,反复讲解,反复训练,使用剥茧抽丝的讲解方式,由浅入深,删繁就简,来打消学生的学习顾虑。 2.求知欲强。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都知道3ds max软件的重要性,并且是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学习热情。怎么样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每堂课中找寻学生的兴趣点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并在每堂课都能制作出相应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想活跃。学艺术的学生一般是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善于创新。学生的这种特点,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因势利导,来提高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层次分析 在内容的学习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学习:一是软件基本功能学习阶段。二是建立场景、模型技巧技法阶段。三是综合运用阶段。四是效果提高阶段。 1.软件基本功能学习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此阶段中,简单来说就是打基础的阶段,扎实的软件使用功底将有助于后面学习的开展。这一阶段重点讲授最基本的使用命令和快捷键。 2.建立场景、模型技巧技法阶段。在此阶段中重点放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与技法的学习中。在使用3ds max软件建立模型时,通常不会只有一种建立方法,而是三种以上的方法,怎样才能灵活的使用这些技法,达到快速、准确建立模型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部分。在这部分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专项练习,比如创建一把椅子,使用多种方式命令进行创建。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前期学习内容知识的巩固,又能在制作出来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 3.综合运用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把所学知识进行汇总,让学生进行场景创建练习,也就是实际的创建工作。在此阶段中是学生最能体会到成就与喜悦的时候,能够制作出逼真的场景效果。 4.效果提高阶段。在综合运用阶段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有很强的满足感,但很多时候,制作出来的场景并不尽善尽美,多会出现导入模块尺寸大小不合适,材质贴图的不讲究,摄影机摆放角度的欠考虑。因此在此阶段中可以进行对比训练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如提供一套户型图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进行班级内学生的对比观看,以及拿出一份范本进行总体对比,查找问题,达到提高的目的。同时我们知道3ds max软件学习是技法上的学习而不是设计思想的学习,因此在此阶段中可以拿出大量优秀制作成品,让学生提高设计思想的修养和认识。 三、教学手段研究 3ds max课程学习中采取好的教学手段,能够达到教学质量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体来看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表达:一是备课内容充实详细。二是课堂氛围轻松活泼。三是课下作业层次分明。四是上机辅导耐心细致。五是教师网上认真答疑。六是设计比赛积极参加。 1.备课内容充实详细。教师教授知识主要依靠的是上课的五十分钟,怎样在课堂中把知识点讲明、重点讲清、难点让学生都能理解。这就需要进行详尽的前期备课准备。对于高职高专艺术类的学生来说,上课内容要深入浅出,用简单的例子来讲出知识点并让学生记牢,所学内容要举一反三,对于一个命令可以制作二至三个小例子加深记忆,每节内容层层递进,讲授内容环环相扣,上节讲的内容本节还能用到。这样一般都会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会一直处在集中的状态下,这就需要通过内容吸引学生。第一、可以进行逐层教学,也就是讲一个知识点,做一两个此知识点的练习,并且知识点必须能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另外讲述内容不易过多过碎,以免引起学生重点不明,思路发散的情况。第二,在每节课下课前留出一定的时间挑选学生上台来进行知识点例子的回顾制作,通常此时学生都会很用心的看演示,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课下作业层次分明。要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的使用出来,课下作业的布置是必不可少的。课下作业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又要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还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能做的出来,以免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在作业的选择上必须深思熟虑。 4.上机辅导耐心细致。作业布置完毕后,上机制作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此过程中,通常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尽自己最大努力,耐心细致来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5.教师网上认真答疑。为了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前课后自学过程中,遇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网上提问,教师网上答疑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设计比赛积极参加。由于3ds max软件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如果仅停留在教授学习的层面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参加各种级别的设计比赛,同时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快速提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室内设计专业是综合性大学必须配置的专业学科,为了符合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案,应当及时并合理的做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室内设计 理论联系实际 探索改革 当今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综合性大学必须配置的专业学科之一,而且也是艺术类与建筑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的首选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舒适的家居与办公环境成为了人民的追求,所以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高校而言,怎样合理的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是值得我们去改进与探究的。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室内设计就逐步的脱离了建筑设计,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体系,但是仍然和建筑设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门涵盖面极广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室内设计的学习,笔者有一些自己的观点,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不可分离的,是对建筑的二次设计,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使空间的区域划分与使用功能更加合理,并在达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加入艺术的处理手法,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在学习该专业的时候,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课程体系的分类。 室内设计专业的总体课程大概分为三大类:设计理论,设计表现与设计思维。 设计理论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史论课和原理知识,这个类型的科目,很重要,对于以后设计层面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课程本身又比较枯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什么兴趣,大多数学生都是本着应付考试的心理去学习,考试前突袭学习,无法长时间的掌握知识,也不能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比如说到装饰风格,学生们都能说出很多类别,但是具体类别的实际内涵,大家又所知甚少,那么怎么能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比如不要一味的讲理论知识,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拍摄比较成熟和严谨的纪录片,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三维的认知,这样更有助于记忆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其次,我们可以调整课程的授课顺序,学生为什么对学习理论课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设计课题,并做设定出一些设计要求,比如特定的装饰风格,特定的空间类型,那么学生在做设计的同时,就会发现自己在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上的欠缺,这个时候再让他们学习理论课,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就会很强,主观能动性会有很大的提高。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再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例举出一些实际的案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理论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设计表现,主要分专业制图,专业表现技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说学生在毕业的初期,他们的设计水平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主要就取决于他们的设计表现力如何,能不能熟练并准确的对设计内容进行表现,这是对学生基本功的考察,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对设计的表现进行强化。专业制图是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知识内容必须严谨,准确;专业技法表现的方法很多,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帮其找出最适合自身特点的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是设计表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很多设计公司的主要设计表达手段,所以在教学中,更要强调其重要性,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时候,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知识掌握不扎实,遗忘的速度非常快,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当成一种谋生的必备工具。然后不断地温故而知新。 设计思维的拓展与创新,这也是室内设计课程中较难完成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要想拓宽眼界,就要多看,多实践。可以从模仿开始,然后逐渐的添加自己的东西,并且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室内设计属于应用美术的范畴,创新是设计的生命力,创造性思维活动是设计教育的过程,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就必须从创造性思维培养入手,使学生能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 第二,作业的布置于评改。 室内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并且室内设计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所以教师要合理的分配讲授知识和作业练习的时间,在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讲究实用性和时效性,作业的布置不能是随意的,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紧密的围绕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赋予题目以生命力,在作业的题目上,教师不要只是单纯的给一个简单的命题,如:住宅空间室内设计,餐饮空间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等,这样学生在完成做的时候会缺少想象力与创作意愿,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情景,让作业变成一种虚拟的案例,例如,三室一厅的室内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假想出客户的自然情况,工作情况,以及所喜欢的装饰风格,并设定所要的图纸数目,再根据上诉情况进行设计,这样就使作业充满了趣味性,学生马上会被这样的作业题目所吸引,进而能完成出质量较高的作业。对于作业的评改一样非常重要,不能只是简单评出作业的等级分数,要进一步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做互动式的探讨,虽然设计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却能体现出合理性,舒适性与美感。毕竟学生没有经历真实的设计工程,所以会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重视使用功能,而使得空间没有艺术氛围,过于呆板;过分强调艺术效果,使空间的实用性降低;色彩设置不符合空间特点,或者没有体现出人文文化等问题。那么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就要给出学生一些启发和整改的建议,要合理的引导,但绝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通过作业的布置和评改,是学生对教学科目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实训教学系统的建立。 室内设计专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学科。各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和互联非常重要,想做好任何一个设计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实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建立实训教学系统就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实践教学系统可以模拟公司的真实运营情况,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工作的状态,有工作的压力和紧迫感,在实训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很好的补充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如:装饰材料和施工工艺。学生在理论课上无法看到材料的实物,就不可能将材料的特点与属性完全弄清楚,那样在材料的选用上就会有局限性;学生没有去过施工现场,就无法透彻的掌握施工的过程以及要点,也就无法绘制正确的施工图纸,无法顺利的设计指导施工。再比如,家居空间的设计,在学校的设计课上,学生只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却接触不到客户,无法与客户达成沟通与协议,那么在实训中就可以完成这一重要的环节。实训教学体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是理论和实践达到很好的融合,可以架起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可以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设计人才。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位不想用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去培养人才,单位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就更大了,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就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就要跟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针对高校室内设计专业而言,我们必须有时代的前瞻性,在应对市场的需求的同时,探索出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近几年城市、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室内设计行业迅猛膨胀,市场对室内设计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引发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使之适应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以AutoCAD课程为例,针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在CAD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高专教改精神,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上机实训及理论的联系,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授课计划,强化操作速度训练等方面对高职AutoCAD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AutoCAD;教学改革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室内设计专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规模和数量的增大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随之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如果还沿用以前的课程教学模式,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技能”为主,将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所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因而,为了满足高职的教学需要,加快中国高素质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高职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制定“订单式”培养目标,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1],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脑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AutoCAD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类计算机软件课程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在CAD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 1.没有处理好AutoCAD“承上启下”的作用,打断了与前、后续课程的联系。AutoCAD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它和其他基本知识的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室内制图与AutoCAD是分离式教学,这是一种简单地把室内制图内容加上AutoCAD内容而成,其主要安排是按照传统的习惯,先进行室内制图讲授,同时要求学生练习时采用手工方式绘图,等室内制图内容全部结束后到下一个学期再介绍AutoCAD 绘图软件。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容易导致学生把室内制图和AutoCAD 绘图看成两门不同理论体系的课程,而忽视了AutoCAD 绘图是和手工绘图一样的一种绘图手段,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并且也是要在具备了扎实的室内制图的理论基础之后才能使用的绘图手段;二是由于相关的室内制图基本理论不能及时地与AutoCAD有效结合,学生在上机练习时,往往不按照制图的基本理论和规定,所做图纸不符合“国标”要求;三是两头内容脱节,学生在上机练习时不能和手绘练习内容相结合,一般是单一命令的练习,对各种命令的用途理解不深,学生没有成就感,学习兴趣不高。其实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把各相关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考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它们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 2.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相脱节[2]。以往的老师教学习惯总是重视理论教学,认为上课的内容分析的清楚、学生听得懂则教学效果肯定会比较理想。目前,CAD制图教学存在着这样的隐患,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一些空泛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很大的出入,缺乏具体命令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的枯燥无味、难以接受,因而对此学习往往提不起兴趣,而实际情况是一个简单内容的绘制可能需要几十、上百个的操作步骤,学生不可能在课堂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完全记住这么多的内容,即使当时记住了一些关键步骤,可是课后不久如果不加以练习也会很快忘记。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以理论为指导的原则,这使得学生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就是由于教师没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致使教学效果不佳。CAD的学习实际上就是怎么样在计算机这个平台上会用、熟练运用它,也就是理论教学应该为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创造好条件、打好铺垫。 3.没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具体的授课计划。近几年高职院校总体来说生源素质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可避免地是多数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在同一个教学计划安排下,有些学生的领悟能力强,一讲就懂,一操作就会,而另外有少部分学生理论知识都没有听懂更不用说上机练习操作了。更有一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入学前连电脑都没有操作过,对键盘与鼠标的操作不熟练,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久而久之,这少部分同学在学习CAD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没有兴趣,导致最后弃学。 (二)学生在AutoCAD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图制图不够规范。大部分学生的制图基本功底差,最终出的施工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制图不规范存在以下原因:(1)现在国家建设部还未有定下一个标准的室内设计制图规范,绝大多数室内设计制图规范是套用建筑制图和家具制图国家标准的。因此最终导致各个装饰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图规范。(2)主要按照传统授课习惯进行安排的,先进行室内装饰制图讲授,等建室内装饰制图全部内容结束后再介绍 AutoCAD 绘图软件。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使室内装饰制图课与 AutoCAD 有效结合,因此学生在上机绘图时,往往不按照室内制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定,所做图纸不符合“国标”要求。 2.CAD操作速度慢。目前大多数学生对AutoCAD的应用仅仅停留在会、但速度慢。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利润,高职类刚毕业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整套方案,只能由绘图员做起,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应用计算机绘图的速度要求高。学生操作速度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造成:(1)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求偏低,不重视训练学生的操作速度。有些教师自身缺乏社会实践,对CAD 软件操作不熟练。(2)学生绘图时以用鼠标在绘图界面上选择工具为主,没养成运用快捷健输入的习惯。 二、高职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改革思路及探研 结合室内设计专业“AutoCAD”教学的现状及学生在CAD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如下改革措施: 1.加强与其他课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为了更好的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协调性,任课老师在课前、课后及时多方面地和其他课程的老师多沟通,了解相关知识情况,发现知识点有脱节和衔接不妥当的地方,及时协商找出解决办法,调整教学计划和安排。任课老师也应该系统的学习和AutoCAD相关的其他课程,对相应知识点有个宏观的把握,做到心里有数。随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并且反应到教学当中去[1]。 2.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改进教学方法[4]。第一,采用教学内容插入式。插入式教学法是讲授CAD制图内容时,适当地将室内设计制图规范插入到各个章节进行详细讲授,采用这种方法一是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辅助绘图和手工绘图只是两种不同的绘图手段而已,不再对计算机辅助绘图抱有神奇而深奥的感觉,因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5];第二,项目案例导入教学法即案例式教学法,也就是将整门课程用一到两个项目导入,然后将每个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穿插在课堂中讲解,做到由易到难,例如:绘制一套室内设计施工图作为一个项目;平面图、顶棚图、立面图作为子项目;门、窗、墙体、家具植物等的绘制作为绘制平面图的任务。这样每堂课都充分利用案例的分析解剖,通过例子的制作来掌握命令的使用,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对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符合专业特点,反映当前的实际,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3.加强实践环节,重视上机实训及理论的联系,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授课计划。在理论课时就明确每个学生当次上机操作学习的任务,要求他们按时按量的完成要求的操作内容,并且做好批改作业的工作。在教学形式上采用老师教授和学生同步操作的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边学边操作的形式,其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或者在理论教学后,上机操作安排在当天晚些时候,最迟也不应该超过2~3天,否则学生上课时撑握的知识点将有部分会忘记。在布置上机操作任务时,注意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点复习,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习步骤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相应技巧。老师还必须及时地将学生在上机批改作业时及时发现学生操作问题并归纳总结,找出根本原因,并在下一次课中抽出时间进行讲评,讲评时不仅要给学生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而且要告诉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头绪,避免重犯[6]。 4.强化操作速度训练。CAD与其他计算机辅助类课程不同,是精确绘制图形的软件,命令切换频繁,运用键盘的频率比PHOTOSHOP 、3DMAX 高得多,与 3DMAX相比,该软件的基本命令容易掌握。因此,评价 CAD 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操作速度是极其重要的标准。老师应该让学生每天安排1~2个小时复习训练的时间,而且要给学生一定的作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单独完成,操作训练时间多了,学生对操作命令熟悉程度也就提高了。对于没有自备电脑的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和学校有关部门协商,给学生创造有利的上机条件。AutoCAD应用不仅要求会用、用好,更应该体现绘图速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快捷键”的使用,在课后期结合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如何自定义“快捷键”,为今后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发现问题并经过对学生学习与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旨在抛砖引玉,使更多的同人认识并重视在本门课程教学中被忽视的问题,相信通过进一步对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对推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和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该专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都参与到本门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使得室内设计专业更好地发展。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探索与思考 [摘 要] 实训教师既是承接对外业务的设计师,又是教书育人的岗位能手,由于自身的“双师”身份,必然会在设计教学以及辅导学生上更加尽心尽力,在对外盈利和对内教学中找准平衡点。 [关键词] 室内设计 项目教学 近年来,由于将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有无继续招生资格的评判指标,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要兼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对专业教学构架进行重新整合搭建,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需求的设计人才。而如何使人文素养和实用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品德健全又适合岗位要求,成了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就业的市场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善知识结构,重新调整职业定位,深入探究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室内设计是一种理性设计,它更具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评定室内设计方案的优劣,不只是看设计方案的画面是否充满美感,更重要的是看功能定位是否准确、有无鲜明艺术个性、材料工艺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科学技术的含量、绿色环保的要求、投资理念的实施等。这些设计要素的体现,若没有大量严谨的应用性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学生是不可能达到实际专业要求的。因此,在室内设计教学中,除了要制订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调整、修改不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必须做到课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项目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缩短“虚拟设计”同“实际设计”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后,能独立完成设计项目,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彻底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是学校良性运转的长远之计。 教学改革至今,项目教学早已被引入课堂,但据了解,绝大部分都是虚拟项目。这些项目虽然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但同真正的实际项目教学有着天壤之别。 项目教学的效果检验者是市场、客户,直接和经济挂钩,而虚拟项目教学的效果检验却是靠理论想象和极少的经验之谈。这样的状况使得笔者不得不思考,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该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更加真实、直观、有效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去引导、教育他们。笔者认为,把学生放到工作现场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对于室内设计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若没有参与体验过,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思考和想象是很自然的。实践性专业课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向市场、走近客户、走上工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的提法已屡见不鲜,然而,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参与实际的工程,没有切实的工作体验,任何的说教形式都无济于事。室内设计教学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必须承接项目,带领学生参与设计,在工作中学习,让市场检验教学效果。教师与其在教室里“喋喋不休”,不如索性接个工程,自己参与其中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也能变被动为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如此一来,何愁不事半功倍。 实践教学中,争取更多的机会同校外装饰设计公司合作固然重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设计机构并尽快投入市场运作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装饰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润,做事讲求的是效率至上,同学校合作,求的也是最大限度的利益。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必然不会像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那样有问必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训课程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如果把这项任务交给装饰公司或者过分依赖他们,就目前市场情况来说是不实际的。 学校有必要掌握教学实训环节的主动权。如果公司是以学校的一个设计机构的形式存在,或者是实行“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那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体现专业教学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促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能力培养找到载体落到实处,缩短毕业生与行业用人单位的距离的关键。 “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这里的设计能力包括绘制施工图、效果图、工程预算以及独立操作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工程项目的能力。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光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是不可能弄明白室内设计中设计的各方面要素和表现手法的,室内设计专业不能纸上谈兵。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应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指导教学,室内设计工作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最大可能。首先是工作室的建设,它需要有一定的场地、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小样等,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室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和老师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其次是工作室的教学管理,管理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室内设计工作室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室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是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各班级穿插上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较多,设备、装饰材料的使用和维护成了室内设计工作室管理的重中之重。再次就是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它是直观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装饰结构小样了解装饰结构,可以通过装饰材料的比较来了解它和使用它,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设计的模型等。这样实训教师既是承接对外业务的设计师,又是教书育人的岗位能手,由于自身的“双师”身份,必然会在设计教学以及辅导学生上更加尽心尽力,在对外盈利和对内教学中找准平衡点。 “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内容、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的综合课程;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改革与理论研究 【摘要】 作为我国现在化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兴行业室内设计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巨大,总结一条适合社会需要的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之路,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工带学,校企联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代替目前的常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室内设计人才。 【关键词】 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理论;实践 1室内设计教学目前现状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行业的强势崛起,室内设计做为一个探索人类生存空间的领域也悄然走俏起来。对于室内设计的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大,所以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室内设计专业。但是过于陈旧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设计对人才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单是一门软件的操作员。企业需要的是具备扎实基本功和熟悉行业规范的资深设计人员,而这往往与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在社会上再锤炼三五年才能够称得上设计师的称呼。如何缩小这段鸿沟,让我们的大学教育体系能够更上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马上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我们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推出,恰恰适应这一需要。 2工作室教学的特色 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艺术设计领域,特别是在室内设计行业。室内设计行业是探索人类生存空间的行业,是一个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在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书本所不会提及的,而在工作室教学中结合项目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会在学习设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客服设计困难,并最终完成设计,学习到很多设计知识以外的知识。使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加理性和成熟。老师也能结合实际项目进行知识点的分析讲解,并在项目中提高能力总结教学经验,使整个的教学体系更加成熟,通过工作室的项目锤炼,培养具有实战能力的“双师型”教学人才。并且,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为学校的扩大知名度,提高社会效益,同时创造更的教学环境。 3 工作室教学的要求 工作室教学由于其特殊的培养模式,也需要特殊的教学条件。首先,如何引进项目,就是最大的问题。项目的引进必然要依托于企业,所以和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就能为工作室的项目引进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平台,而工作室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一个设计室,绘图室,或者预算室,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并以此进行教学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其次工作室教学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纽带,教师队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工作室教学还要求我们的老师具有高水准的实战能力。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工作室教学结合市场,那么设计就要符合市场的游戏规则,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实战能力满足工作室教学的需要,是工作室项目制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自身师资队伍的提高,通过和企业合作鼓励老师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参与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在提高设计经验的同时也增加额外的收入。然后,吸引行业精英加入教师团队,和学校签约,成为外聘教师,客座教授。定期到学校参与学术交流,担任课程任务。同时引进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去。再次是工作室的运作和管理,当有了项目和人才之后,工作室的运作如何可持续的进行,一是硬件上的,工作室应具备一个公司所需要的基本硬件条件,特别是设计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二是在工作室的管理体制必须完善,给工作室教学提供体制保障,并且工作室教学开始会充满困难,政策上也应该对工作室教学有相应的支持。 4 工作室教学的实践探索 重庆工商大学建筑装饰艺术学院从大二年级开始展开工作室教学,结合行业龙头企业重庆港鑫建筑装饰公司设计分公司作为平台,将设计项目引入工作室,并在学院内开设自己的设计分公司,并派驻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担任了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把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学生在课程环节中参与了诸如云阳大剧院室内装饰设计,永川第二人民医院室内设计,市委党校新办公楼设计,中国农业银行云南支行总部设计。等实际大型投标项目。综合性项目则分类别进行课程,比如云阳大剧院项目为例,则可分为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和办公空间三门课程进行分别设计,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考虑项目的连贯性和整体性,避免以前课程中设计思维的单一和脱节。以文化空间为例由于实体具体项目的存在,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实地考察,分析现场情况,收集当地素材及地域文化。并从中提取设计语言。这往往是以前设计中容易被忽视掉的环节。而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同学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市场调查,做出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报告。在接下来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会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要求每个同学上台汇报自己的方案,并指出修改意见。同时下课之后也可以和项目设计师进行交流并且配合建筑表现工作室做出自己的方案效果图。在项目深化的过程中,设计师会组织同学到港鑫公司茶园实训总部参观工厂,同学们能再厂房内看到自己的设计师如何由图纸演变为实体。接下来同学们能够到项目的现场跟着工人学习装饰材料的安装并总结方案设计和现场施工所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由于有自己的设计工厂,同学们可以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思路,大胆发挥创意。而这又是已经成熟的设计师所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断的交流碰撞出来的火花,才可以推动设计理论的不断前进。 5总结 设计是一个需要和社会密切结合的行业,各种时代讯息都能在设计中反映出来。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设计人才,所以闭门造车的培养思路是行不通的。工作室教学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思路中大学的教育思维,从更实际的角度挖掘设计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题。通过和老师不断的交流沟通,通过不同的项目锻炼,通过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设计困难。通过真正的参与和总结最终培养出一个和格,全方位的设计人才。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企业岗位用人与高校培养专业人才零对接的教学探索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室内设计企业岗位用人需求,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思考了培养专业人才“零对接”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室内设计 高校 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春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关于产学结合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本文将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指导思想,探讨室内设计专业实施岗位教学的问题。 一、当前室内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 通过调研某个设计公司使用室内设计专业的岗位要求,在岗位设置上有设计总监、设计总监助理、主笔设计师、设计师(方案设计、方案深化、CAD绘图员)。 设计总监的岗位要求:全面了解室内项目方案的设计、施工、业务洽谈、经费预算、团队管理和协调,熟悉所有施工的材料、行业信息,能熟练运用设计类所有的软件,具有高超的手绘能力和美术功底,具有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设计总监助理:对室内项目方案了解,熟悉方案设计、施工、业务洽谈、经费预算、团队管理和协调,熟悉施工的材料、行业信息,熟悉设计类的相关软件的使用,具有美术知识,具有对外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主笔设计师:有较好的审美能力,熟悉方案的设计、施工,熟悉施工工艺和流程,熟悉材料,有高超的手绘能力和美术功底。 设计师(方案设计意向):服从主笔设计师的安排开展工作,能独立完成方案设计,熟悉施工结构、制作流程、材料特征、人体工程学、室内外行为心理研究、空间设计相关信息等,具有较好的手绘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设计师(深化设计意向):熟悉负责的项目意向图,并且能够把意向深化,绘制成施工图,将设计概念转化成图纸,是连接概念和制作的桥梁。懂施工工艺和流程,熟悉材料,有较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懂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消防、给排水等。 设计师助理(CAD绘图员):熟悉CAD绘图国家标准,能熟练运用CAD软件,了解制作工艺(结构、制作流程、材料特性、人体工程学知识、室内行为心理研究、空间设计相关知识)、施工图绘制与施工现场之间的衔接。 二、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思考培养专业人才“零对接”的可行性方案 1、确定培养目标,找准职业定位。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岗位培养。 我们培养的是专才不是全才,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能够马上成为设计师助理、室内设计师或相关行业的人才,通过一年以上能达到设计师或主笔设计的岗位要求,通过3-4年能达到主笔设计师或设计总监的岗位要求。 2、加强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要从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加强。 3、渗透职业规划理念。要重视职业规划的思想教育,从一年级开始便作好职业规划理念的渗透,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有目标、有计划地设定规划、实施的方案,达成理想目标。 4、培养室内设计的核心技能。 (1)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明确培养目标的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强调应用性,才能体现其职业性。因此,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套用学术型、设计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开设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的课程。 (2)合理安排专业理论课、实操课、技能实训等环节的前后次序与合理比率。专业理论的课程对于从事工作有指导性的作用,是理论的基础,这些课程可以穿插安排在实操课程中间。实际操作课程和技能实训要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安排和设置,通常应该是较为集中的时间。模拟实际工作的会审阶段,要不断在检查学生进度的同时,灌输新的知识和新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师生的互动和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要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以免让学生产生厌学、畏难的情绪。 (3)加强专业核心技能。主要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陶艺、雕塑、摄影、插花、AutoCAD、Photoshop、3D MAX、圆方软件、室内建筑制图、室内表现技法、人体工程学、设计概论、房屋建筑学、装饰工程施工与管理、室内空间设计、室内照明设计、家居与家具设计、装饰工程定额与预算等。 核心理论课程:设计素描、建筑识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室内设计原理。 核心技能课程:快速表现技法、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装饰工程文书与预算、Auto CAD、3D MAX、Photoshop等设计软件。 实践课程:参加仿真项目、到施工现场实践。 设计素描主要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形象塑造能力,使之较熟练地运用素描的艺术语言,概括性地表达对象 建筑识图:学习制图的方法、规范和标准,掌握三视图、装饰施工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局部大样图、轴测图、节点图的绘制方法,能熟练运用手绘或软件绘制平面布置图、天花平面图、立体图、剖面图和施工图。 设计基础(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掌握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原理、规律,提高运用平面、色彩表达空间及结构的能力。 室内设计原理:了解室内设计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研究范围,结合实例学习室内设计的基本方法、人体工程学和陈设等。 加强其他相关的学科:室内采光、照明、色彩、家具、陈设、绿化、室内环境心理学等。 快速表现技法:掌握透视图、手绘效果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能熟练运用水绘工具快速将自己的设计构思和方案准确绘制。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认识并熟悉建筑装饰材料的分类及其实用范围,了解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等,掌握水泥、石材、陶瓷、玻璃、板材、涂料、塑料、金属、灯具、洁具、胶粘剂等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学习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方法。 装饰工程文书与预结算:重点掌握装饰工程施工预算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定额的概念、用途、费用构成规律和依据,能熟练计算工程量、工程总造价,掌握成本控制的方法,学习装饰工程预算方法,了解招投标技巧和实物工作,掌握标书的制作方法。 设计软件类的课程:CAD要结合工程实例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应用和操作技巧,严格按照行业规范绘制平面图、立面图、节点图、大样图、剖面图等,操作准确、快捷。 3D MAX:能快速熟练地运用软件制作各类效果图。 (4)加强职业社会实践。可组织多项模拟社会的技能比赛,选拔专业技能能手,选派参与社会实践,或者培养个别学生参加专业比赛等。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论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 内容摘要:室内设计专业数十年的发展,一直在探索与改革中进行。文章对如何有针对性地去设置专业课程进行探讨,将课程以板块的形式分类,分析各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本身与专业的关系,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关于课程结构的一些初步构想。 关键词:室内设计 课程结构 设计过程 室内设计专业从上世纪70年代末设立以来,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因为学科设置概念的超前性,室内设计专业经历了低沉的初始发展期,与市场认知度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90年代,市场经济地位的提升快速推动了室内设计的专业发展。几十年来,室内设计专业无时无刻不在改革与探索中进行。高校中的设计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在亦步亦趋地转变与探求。 技术与艺术的比重、表现和创意如何平衡、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否矛盾,这些不断在教学中产生的疑问困扰着学生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探究问题的起源,多是与设计的课程设置息息相关。现今,各校之间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教育目的性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差异。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因其传统美术专业的主导和师资基础,必然在课程设置中将绘画技法与基础造型教学置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如四年的本科教学,其中约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是以美术基础与造型训练为主,这意味着学生将要在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课。而在一些新兴的设计学院内,因其专业的单一和新的教学理念,将室内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课程部分压缩到半年以内,虽然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专业课程的时间,但基础的缺失是无法弥补的,并且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凸显出了比较严重的矛盾。如何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比重,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合理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从理解学科本身出发,室内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多交叉学科的综合专业,从绘画到史论、从手绘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其整合了大部分设计相关内容和部分美术训练内容。通过对教学实践过程的总结,笔者将这些内容划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板块: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辅助课程、设计专业课程。 一、设计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包含了能够为专业提供支持的造型和理论基础,主要为基础素描、设计素描、色彩写生、构成训练、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基础制图等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基础的强化规范,还担负着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固定的还原式表达向创造性发散思维进行转换,这种目的性给传统课程赋予了新的任务和意义。比如设计素描课程,通过和教师交流后发现,大家都在尝试着以更接近于设计命题或自由组合的形式去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传统造型的技法内容如何在以创意为主的作品中发挥。又如色彩写生课程不仅是针对色彩认识,更强调色彩本身的语言性和影响力,强化对情绪、环境、周围的侵略性等色彩在设计中的特点。在基础训练过程中的技法练习贯穿在了意识训练中。对于空间意识的培养也是在这部分课程中完成的,特别是空间的概念,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应该建立空间的概念,这是室内设计专业特点决定的。美术史论与设计史论课程,是基础部分与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部分,在教学中突出的矛盾是其不可避免的枯燥性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失去耐心,而史论对实践设计的指导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现实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将史论课程的时间段分隔开,穿插到设计核心课程时段中,让学生自己通过专业课程的反馈感受到史论的重要,自发地去学习。并且在专业课程中的资料收集、分析等阶段有意识地去和设计史论结合,这种互相支持的课程设计对教学结果有很好的影响。 二、设计辅助课程 这部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属于设计的范畴,我们可以理解为与专业密不可分的设计相关课程。主要包含人体工程学、照明设计、家具设计、相关设计软件技法、材料学、表现技法、摄影、设计原理等课程。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间上是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相渗透的,期望能够达到平稳过渡的效果。学生能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达到对设计有自己原创的理解深度,能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设计习惯,为核心的专业设计内容夯实基础。设计习惯并不能够在教学中以理论的形式去灌输,是依靠连贯的设计课程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设计习惯的重要性而自觉地去实现。这部分中的设计软件技法课程是争议较大的内容,如何去界定软件表现课程的归类,各个院校的侧重点不同。比如职业教育类的高校,其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的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软件课程提高到核心主干课程的层面,增加了其学习教学时间,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围绕技术表现技法的课程设置。这种方式在实践中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能探索尽可能地结合项目教学来指导课程的方向,并加强差异化的教育目的,会更完善和为市场服务。但是如果整体课程结构是从培养具有独立性的设计人才的角度去理解,软件课程部分不应突破自己辅助课程的地位,仅仅是表现课程的一部分。 三、设计专业课程 作为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前两部分课程的运用和整合。课程设置中以室内空间的类型为划分依据,包含了居室与别墅、商业空间、餐饮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酒店设计、观演空间、展示设计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核心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的设计方法与设计观念,同时有针对性地强调设计表达的方式方法。对整体设计过程的把握与创造性的思维是课程的中心,所有的教学方法和课题内容都围绕着这两点去进行。设计专业课程的矛盾在于结果与过程的平衡点很不容易把握,对于教育者来讲过程是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去一对一地引导与制定培养计划,才能实现关于创造性的教育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规范引导过程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分解为有承启关系的若干个部分,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到设计中去。 比如,一个项目首先是关于项目原始资料的收集和资料整合,这个过程的重点是将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的观念应用到分析过程中。横向是尽可能地让相关资料丰富完整,而纵向则是发展深入的阶段,是让学生找到自我擅长的兴趣点与个性,并初步提出自己对课题项目的理解和创意原点。然后进入到设计的进展阶段中,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关于功能的合理与恰当,良好的设计并不是设计出的图纸漂亮与否,而是是否能够在具体的限制条件下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地让学生意识到条件的重要和限制的不可突破性,只有在符合限制条件下实现的设计才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这部分包含了关于设计方案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表现设计等内容。如何去选择表现方式,一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二是参考学生擅长的内容。这是从教学的激发和自发原则角度出发,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地与市场相结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解决之道即是设计之道。 对于设计的评判,是教育教学区别于市场的一个特殊内容。如何评判?各个学院和教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而将设计过程量化和完善的讲评制度,是能够激励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设计进展册的推行是将设计过程量化的非常完善的教学模式,尝试推行这种模式的高校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反馈。讲评制度是和项目现实接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设计作品的表述与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和针对项目的设计理念讲解,是在项目投标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将“讲标”的模式推行到设计过程中并参与评判,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点评,能够让设计的教学结果不仅仅针对了个体,而且让整个团体都分享到了设计的收获和快乐。在讲评的推行制度下,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对设计的理解,锻炼良好的设计讲解能力。 在专业设计课程中,根据具体课程融入设计辅助课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居室设计专业课程中,对于设计风格与流派的把握一直是教学的弱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甚明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前期的资料收集阶段,将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设计流派进行整理分析,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消化设计史课程,最终以图文汇报为教学手段进行评定,让各组的分析整理结果全班共享,既能够在专业课程中让学生理解史论内容,又能对专业设计课程有促进作用,从而打破了各门课程的独立性。 综合来看,这三个板块有主次之分,核心课程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和设计辅助课程为主干课提供有效支撑。将课程板块化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并且板块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学期设置和课程先后顺序上有序地交叉,达到各个课程连贯进行,其专业性和结构设置也趋向合理与成熟,能够更有效地为学生、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手绘效果图课程改革的研究 [摘 要] 文章通过阐述室内设计专业的手绘教学,探究如何针对高职教育,改变传统教学,实行“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例,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探讨。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争强教改的步伐,因此提出了一些对新的教学的看法与研究,希望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批评。 [关键词] 高职教学 室内设计 手绘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有所不同的。高职高专的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是全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此次课改我主要从项目教学为切入点,以实体项目作为改革内容,从中贯穿课程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使学生从项目中得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训练的目的。 一、高职室内专业手绘效果图教学的任务与特点 手绘效果图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重点在培养符合设计岗位的人才需求。 在如今计算机效果图迅猛发展的今天,手绘效果图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可以及时有效地供甲方或施工者传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意图。它的优势是比计算机就绘图还要快捷,寥寥几笔就可以表现按一定的空间效果。本课程主要是手绘表现方法,以研究如何绘制效果图为主的一门综合技能型课程。本课程的设定以高职教育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产品规格为标准、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着重培养手绘表现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手绘效果图在如今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高职教育中,手绘效果图教学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1、高职室内手绘效果图教学的任务 手绘效果图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它以绘画形式代替语言进行表达、交流,是图形表达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现代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实用型,而本课程正是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操、实训能力而设置的实操性课程。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以“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案例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各项技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电脑艺术设计强制作的培养核心。 2、高职室内手绘效果图课程的特点 (1) 课程训练的科学性。科学性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方法。无论透视、光影、空间、材料等一些列的表现都是科学的。手绘效果图的绘制不同于一般性绘画避免主观随意性,它不能随设计师的个人爱好、风格、表现内容任意发挥,甚至是让常人难以理解和琢磨的抽象画。效果图要求设计者要达到相当的准确性,从而让观赏者有一个真实的感受。效果图必须真实的反映设计方案建成后的效果,融合了业主的需求和设计师的理念并根据客观现实的空间尺度、比例关系、透视原则而绘制出来,并以施工成为现实。设计表现图必须遵循科学性,对空间的结构力学和图中的每一个元素的存在都要负起责任,要做到真实、可信、切合实际。 (2) 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化。与一些基础美术课程相比,基础美术的课程一般是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到人物写生、从简单的静物色彩到人物色彩,使之训练扎实的基本功。而室内手绘效果图涉及的内容相对固定,主要是室内中常见的陈设设计及表现,内容比较单一化,重复率比较高。 (3) 表现技法的单一化。纯绘画表现技法复杂多变,学生从基础素描到复杂的形体表现、从色彩练习到多种材料的色彩表现,内容相对丰富。 表现的主题和方法也是变化多样而室内手绘的表现手法相对简单。从简单形体透视关系、比例到整体室内的房屋空间的透视,表现方法与内容相对单调。绘画者常以速写形式表现,用色也相对简单,彩铅和马克笔则是手绘效果图表现的主要工具。 (4) 授课对象层次的单一化。高职室内专业的学生一般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一般是从零开始的。与美术院校学生相比,学生层次较低并且单一化。这样便使学生必须从头学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授课难度。学生学习的时间短,内容简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二、高职室内专业手绘效果图教学模式 1、目前高职室内手绘教学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手绘教学依然采用旧模式教学,其主要还是由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谈谈而讲,还是从理论基础到示范讲起、从老套的提问到学生回答问题一系列的程序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累,学生困,导致了逆向循环的教学效果,致使大大降低教师教学。 2、高职室内手绘教学新模式――项目教学法 1968年,美国人罗杰・斯贝瑞提出了他对人类大脑左右半球认知功能的研究报告,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根据斯贝瑞的研究人类关于绘画图形、空间的认知完全依赖于人类的右脑,也就是说绘画是依靠我们右脑技能型操作。从而贝迪・爱德华提出一个新颖的并有创意的一些教学模式,通过借鉴再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手绘教学应以“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重点”的教学理念,安排学生学会考查学习,施工现场考察调研,项目设计实践等教学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实现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特点:目标指向的多样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现在全国高职教育中,项目教学正在全国展开。其主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针对高职室内专业手绘效果图的教学特点,我采用了项目教学模式的尝试。室内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以突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特点,以具备室内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等岗位的职业表现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手绘效果图的表现能力。在此基础上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手绘效果图的绘制技巧,针对教学内容对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将项目、知识、理论、实践为一体化设计。此课程主要采用以“四化教学”为理念: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化、项目教学岗位化、过程管理公司化,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很多,但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体,实践教学、行为导向岗位引领、工学结合、教-学-做、课程整合、课考合一等多元化教学新模式。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大力试用推广。 三、结语 新的项目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使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思考,从而制定更加适合高职教育教学。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探索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 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是非常多的,其中很多高职院校都设有室内设计专业。现今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变化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有部分院校已经建立了室内设计与工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高职高专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与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本文就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与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构建做了系列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构建 工学结合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素质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专业室内设计人员的高职院校而言,应当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都构建起了室内设计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一、目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在教育方面都引入能力本位理念,借鉴外国的一些成功经验,调整课程内容,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然而这些成绩往往只是局布的,在整体上课程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主要表现在: 课程体系的定位不清 当前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只是本科类院校的压缩版,只注重了“高等”院校的共性,忽略了它的“职业”特征。虽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部分实训的环节,但往往只停留在了表面形式上,缺乏足够实训基地及内容,并未体现出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所具有的特点。 2、尚且存在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 对于当今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而言,学科本位这一思想仍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当中还沿用着学科本位课程结构,甚至于从教学的内容至方法也没有转换到能力本位上。 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 很多国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所采取培养模式的核心都是工学相结合。近些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也遵循工学结合原则,健康发展。工学结合原则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或订单式培养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还存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个特色性比较强的专业,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更快、更专业的掌握室内设计的技术,很多学校都坚持学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相结合的方向,使学校与企业互相结合,建立起工学结合的人材培养体系。 学校在采取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一是构建起培养人才的课堂通道,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及掌握。第二是构建起培养人才的企业通道,使得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及管理,培养他们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第三是构建起培养人才的素质通道,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根据室内设计这一专业所具有的特点,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取得比较有效的教学成果。 三、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学相结合的具体方式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以高职院校教育及专业本身的特点为依据,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导师制的工学相结合模式 由于室内设计自身定位和特点,它的教育方式有其自身的规律,也就是对于其中美学及综合知识的传授还必须依赖于专业教师,所以不论是我国的师徒制还是西方的教学模式,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导师可以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将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分解,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指导方式,同时在设计深化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然过渡。此外,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 仿真教学的工学相结合模式 在现代高职教育的领域内,很多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在逐渐开展。一般来说,首先是课程内容安排同工作过程相结合,其次是生产一线企业人员参与论证和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其实课程改革过程也就是工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室内设计专业课程采取仿真教学的方式,即整个的课程设计过程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将课程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方向有很大帮助。 教师全方位的工学相结合模式 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各种专业知识技能也日新月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意识到工学相结合模式当中,“学”的主体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同时对于教师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教师自身工学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高职院校都组织教师参加室内设计比赛,做到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相融合,以教师为纽带实现室内设计和实践的对接。 四、结论 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也有其独特性。建立起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工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育要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立起以企业为载体的人材培养模式。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多项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专业的室内设计人员。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建设新思考 【摘要】2003年,我国教育部门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作为基本导向,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础上全面发展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以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该思路的提出为我国高职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也成为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因而,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问题进行简单探析。 【关键词】高职 就业导向 室内设计 合成建设 核心 不可否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其对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室内设计行业蓬勃兴起,成为拥有广阔发展市场的新兴行业,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一片光明。随着行业发展的需求,室内设计行业对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相较于以往,学历已经不是行业选择人才的首要考量条件,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水平、设计能力及其从业经验。整体来看,尽管行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空前绝后,对人才吸纳的空间也比较广阔,但整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却也相对较高。以下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对室内设计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进行简单介绍,进而对核心课程建设问题进行讨论。 一、室内设计行业的就业门槛 所谓行业就业门槛,主要是指室内设计行业中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及其技能的基本要求。目前,根据从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岗位设计来看,不同职业院在专业设置及就业方向划分方面主要有三类,即平面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与多媒体广告及动漫设计方向。不同的就业方向决定了其未来在行业中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存在差异,因此,岗位工作对其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1.平面设计 从平面设计方面来看,其具体的工作方向主要是图形制作、广告策划、包装的设计和制作、网页设计和制作、商场的展示及布置等。因此,要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相关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意及设计能力、手绘表现能力和较突出的文字组织能力。与此同时,该就业方向的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如Photoshop、Coredraw、Pagemake等相关软件的操作,并具备网页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如此一来,以平面设计为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才能够满足岗位需求。 2.环境艺术设计 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基本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其毕业之后具备的岗位工作主要包含室内装饰的设计和施工、展示空间的设计和制作、户外的设和hi做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设计与销售等。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相关就业方向的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Autocad和3DMax等设计软件的使用与操作,具备较强的手绘效果展现能力和装饰施工图表现力,在全面熟悉并了解市场需求和不同装饰材料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及谈单的能力,以便于毕业之后可以更快地融入相关岗位的工作当中。 3.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 将多媒体广告与动漫设计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其日后从业的具体工作主要包含多媒体广告的设计和制作或者是二维及三维的动画设计和制作。而岗位工作对高职学生知识及技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就业方向的高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Coredraw、Photo,shop、3DMax或Maya以及各种非线性编辑软件;其次,还应对Pagemake等网页制作软件的操作有所了解;第三,应具有较强的创意设计和手绘造型展现的能力;第四,要具备较突出的剧情构想和展现能力;最后,还必须在深入了解并熟悉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培养自身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保证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的客户资源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从业的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由此可见,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不同的就业方向,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对就业导向的考虑,将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我们应如何加强对专业课程改革,探索出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核心课程模式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室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要结合现代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要求,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核心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当以岗位工作为基础,加强模块式课程的设置,并将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基本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重建。 1.建立岗位职能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 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及,室内设计专业不同就业方向,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高职学校需要将岗位职能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依照不同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体系及技能水平的要求进行以及课程的设计,并依照岗位的能力,将一级课程划分出不同的子模块,并在每一个子模块当中安排适当的课程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子模块中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如此以来,通过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结合自身条件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等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课程内容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院校过分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忽略了知识对学生能力和潜在支配意识的导向作用;有些院校则过分重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缺少一定的前瞻性,忽略了学生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乏部分院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过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状况,在将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首相应当以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选择,进而结合工作过程的知识要点及技能需求,进行课程的补充设计,以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以理论为基础的岗位需要加大理论课程的比例,而对于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就业方向,则应加强对动手实践课程的安排。但要保证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将其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注重对其岗位职能之外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如此,在能在以保障就业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条件,使其可以通过岗位实践和个人经验对系统的知识框架进行进一步的填充与完善,进而推动个人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论 总之,在就业的导向作用下,高职院校要做好对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就必须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根据不同就业方向对学生知识、技能及个人素养等多方面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以便于在保证学生可以顺利就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中结合实际项目的“工作室制”教学初探 本论文为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欧洲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工作室”体制及其在中国的改造性移植》的研究子课题。(课题编号为SGH0903058) 在室内设计行业高速发展的这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积累少,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沿袭本科院校的模式,学科体系的痕迹比较浓,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在教学形式上,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与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实训室建设项目简单,教师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弱,很难适应艺术设计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室内设计专业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建立较为完善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体系、体现艺术类专业教学特色、加大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促进产学研结合、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能力培养找到载体落到实处,缩短毕业生与行业用人单位的距离的关键。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1.“工作室制”的涵义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际项目为内容、以完全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高学年的综合课程;是“师徒式”的教学,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 2.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光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是不可能弄明白室内设计中设计的各方面要素和表现手法的,室内设计专业不能纸上谈兵。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这里的设计能力包括绘制施工图、效果图、工程预算以及独立操作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工程项目的能力。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应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指导教学,室内设计工作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最大可能。 首先是工作室的建设,它需要有一定的场地、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各种装饰材料的小样等。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室内设计工作室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和老师长期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 其次是工作室的教学管理,管理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室内设计工作室的管理非常重要,因为室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是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各班级穿插上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较多,设备、装饰材料的使用和维护成了室内设计工作室管理的重中之重。 再次就是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它是直观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装饰结构小样了解装饰结构,可以通过装饰材料的比较来了解它和使用它,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设计的模型等。它还是开放性的、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二、工作室制的良性运行与教学设计 1.工作室制的良性运行 (1)课堂管理 项目工作室制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实行交互式、弹性的教学。小组教学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小组教学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参与意识得到充分训练,并且教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情感由此交融,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学习。此外,小组教学坚持赏识教育,即采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2.教学设计 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按项目的进程进行教学,可分为四大环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整个程序和市场运作基本一致,也称之为“模拟行业市场教学”。 (1)现场勘测阶段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定原始户型圈,学生就开始设计,完全不考虑现场因素和资金预算情况,对现场情况大部分是靠大脑感觉,抽象而陌生。这样会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严重脱节。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在确定了实际的工程项目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勘测,现场观察梁柱的位置,空间结构划分。平立面尺寸测量以及建筑的一切原始结构都有学生亲自测量。 (2)绘制设计图阶段 ①方案设计 设计并不是简单的会几个软件就能做好的,否则就只能停留在绘图员的位置。在现场勘测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设计负责人组织成员开展设计,根据不同的设计风格展开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身特色。 ②施工图设计 传统教学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由于不了解市场、工艺、材料等实际因素。而过于唯美地开展设计,单纯地只顾及图纸的美观程度,而无法将整个方案升华到三维空闻里去表现。工作室制教学体系必须强调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案的认识和解决。明确施工图纸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必要的市场调查,了解设计所用材料的性质和价格,并结合整个市场因素综合考虑,提高设计的可操作性。这一点也正是现在各大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主要需求。 ③现场交底 每组设计负责人现场与项目负责人交代设计思路,施工图以及隐蔽工程的处理等等,通过这‘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并能更深入地考虑图纸的合理性。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④施工监理 在这个环节中,各小组可按不同工种的开工日期进行安排,定期组织去工地现场监督、管理。确保工地质量,解决设计图纸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直观地学习施工工艺的实际操作过程及整个施工流程。 以上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与工程项目同步进行,整个教学体系模拟市场运作摸式。项目结束后,各小组组织作品展出,教师点评知识节点,以学生互评、自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作品发表能力。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从单纯评价智育和知识的掌握,向注重综合素质、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向转变。改变以笔试为主的单一考试方式,向多种形式的评价转变。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学生完成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借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取“学生白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侧重于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学习成果,感受和体验项目工作室制的精髓。上述两方面的评价包含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知识应用的评价等:总结性评价包括项目所涵盖的应知、应会、设计成果的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勇于推销自己和雄辩的能力。 三、结束语 室内设计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针路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在实践中创新,提出新的问题。从某个层面上去理解,这是科学真正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设计师设计方案能否被采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与市场和企业需求接轨,社会需要科学与技术兼备的实用性人才,传统室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呼吁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室制教学体系的建立正是这一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正在这条过渡与转型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培育祖国的建设人才。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模式探析 摘 要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模式进行探折,对工作室的管理模式、教学组织以及所需的相应条件作了一些分析。初步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与“项目负责制”为主的“工作室制”实践新模式以及与该模式相配套的机制。 关键词 室内设计 “工作室制” 探析 室内设计专业是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组成部分,也是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的热门专业之一。室内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与艺术设计其它专业的共性,也有其专业的自身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专业与社会高度联系、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强等方面。 艺术类高职院校将“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注重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功和成才。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是当前每个专业都面临的问题,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压力。如何让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得到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其在就业阶段就一定的优势,且能很快融入到毕业后的工作中去,这是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特别是室内设计专业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解决上述困惑的绝佳途径。其目的就是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需求 1.专业教师来源单一,职业综合能力不强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无论是家装还是工装规模在不断增大,对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激增,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相近专业人才也争抢市场,拓展业务领域,从而极大激活了室内设计人才市场,使得全国艺术类高职院校或其它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类专业发展迅速。室内设计专业成为此类高职院校热门专业之一,这是导致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数量近年增长较多的原因。 与此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此专业新教师的加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众多的原因,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大学室内设计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给本专业带来新的清风,注入了新的活力,虽有比较好的设计基础与理论知识,但从学校到学校,对室内设计行业了解甚少,特别是缺少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对室内设计工作流程与工作规范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 2.大班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操作和创新设计能力欠缺 在早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具有企业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专业带头人相对较少,因而,在教学的方式上以采用较为常见的大班教学方式为主,更多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对与室内专业相适应的专业基础实践重视不够,或是限于条件(校内实训工作室的缺乏及校企合作开展不畅等)而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特别是与专业相适应的且能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性教材较少,缺乏对室内设计行业生产流程与岗位技能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从而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扼制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虽能熟练的应用AutoCAD、3ds Max、SketchUp、VRay、Photoshop等相应软件以及所学到的其它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完美的制作出设计图、施工图、各种工装或家装室内效果图,对报价、材料等也能有所了解,但总的来说,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践特别是实战环节,造成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极为欠缺,职业素质不强,以致于难以很快融入乃至胜任所从事的岗位,导致学院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的不完全一致。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给专业教学带来新的机遇 1.“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搭建平台 “工作室制”的功能首先意味着一种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有别于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为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 进入工作室实践学习的学生结构要根据课程要求改变而改变。基于“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的专业教学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大专业平台”上建立起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平台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专业方向”建立起具体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核心课程;由此形成模块化组合式的专业课程体系。这种教学改革为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非常好地切合了“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的教学改革思路。一年级学生采用“大专业化平台”的教学管理模式,进入工作室进行专业知识基础性学习,指引以后学习的方向;二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室内设计制作工作室,以项目实战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意创新、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提升能力培养,在项目负责人、工作室导师的带领下进入工程投标的设计和工程项目开工后的整个管理过程,或者直接参与企业的“顶岗实践”,使学生熟悉室内设计从招、投标开始至整个室内装饰工程的所有流程。学生在工作室不但能够掌握专业所需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做好支撑 要将“室内设计工作室”建成“教学中心、科研中心、生产中心、创业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人文资源和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能得到多技能、全方位的锻炼,使学生能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这就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师资梯队。 工作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学团队具体负责的相对自主的管理方式。工作室高度的学科化与企业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团队的师资来源于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两个方面,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学院由于多年来一直注重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又具备“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应用实践突出的名教师、名设计师。他们既是教授又是具有资职的设计师且又是室内设计公司的法人。这些“三位一体”的教师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团队奠定了基础。以这些骨干教师为主,以相应专业的年轻教师为辅,加之聘请的校外设计公司的名设计师,往届在设计公司有所建树的校友组成教学师资团队,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由教师团队共同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训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等。教师团队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日常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工作和总体规划管理,教学团队具体负责学习任务的分解实施、项目的引进落实、校企互动联系等工作。在负责人带领下不但要出色完成教学、科研、校企相关的任务,而且要对有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具体指导以及项目的统筹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引入“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不仅要积极引进室内设计工程项目,而且要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负责。项目负责人和全体教师团队成员以及参与工作室中该项目的全体学生组成了一共同体,将项目充分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此时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如同师徒之间的关系一样,营造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使得师生之间能够顺利沟通交流。从商讨制定投标方案到各种设计图、大样图、施工图、效果图的制作,再到整个工程报价的详情测算以及竞标成功后的材料采购、工程施工、质量监理等诸多事宜将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个体融合成一体。学生在“工作室”中对于室内设计工作流程和课程知识体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到了真才实干,增长了知识,积累了设计技术与制作工艺的知识和经验,空间造型能力、设计创意素养等得到了升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强化,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3.艺术设计职教集团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舞台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集中了教学、生产、实训等多重功能,学生的专业课程将在工作室里完成。“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变得不可替代。校外企业既是教学与实践的场所,又是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产业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各类职教集团的成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这种“强强联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更是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首先,艺术设计职教集团中,紧密聚集了一大批省内有名的艺术设计院校、著名的行业企业、设计院、设计公司、设计工作室。校与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企业与学院的紧密结合,为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这些单位中较多的名师、名设计师乃至设计大师,他们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具有精深的艺术设计造诣。这些名师、名设计师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团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作为工作室中教师团队中的第一梯队,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保障。同时使得专业教师团队的质量有了新的提升。 其次,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集团中的一些著名企业更是为“校企合作”大开了绿灯。作为培养技能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室、实训基地,那么,再好的设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工学交替”“顶岗实践”“项目合作”“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等等校企合作的方式,都为室内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多样性的教学实训方式。这些多样性实训模式的开展始终无法离开企业的支持。学院可以利用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企业也可以从实训学生中优先选拔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集团中的企业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架起了桥梁,设计公司接纳和安排学生进入公司实习,使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与行业需求做到了紧密结合。学生在工作室后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熟悉企业工作程序及生产、操作流程,亲自动手参与室内设计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才能得到了发挥,其室内设计、室内外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的各种能力在企业这个大舞台上得到施展,实现了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有效增强协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室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模式,为“校企合作”“教师团队合作”“师生合作”建立了一种新的紧密型关系。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这种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与社会接轨的教学实践环境,企业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增加了话语权,学校更能了解到企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真正需求,职业能力在“工作室制”中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高职教育中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 的发展,室内设计成为一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 密切相关的行业,且快速发展。目前,社会 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 设计功底、熟练的 操作技术、工程技术和 学知识、不断创新精神以及得体的表达与交流等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室内设计 应用型人才 培养 社会在高速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逐日增高,随之,室内设计这个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行业也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一、室内设计师需具备的素质 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工业革命前,艺术的知识技能是设计师才能的主要构成部分,工业革命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知识技能在设计师的才能休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它们就像设计师的左右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时,随着电脑技术的全面渗透,电脑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3Dmax、Photoshop等已成为今天设计师手中最有效的设计工具,贯穿于设计思维与创作的整个过程。 1.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 造型基础技能是通向专业设计技能的必经桥梁,它包括手工造型(设计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制图和材料成型等)、摄影摄像造型和电脑造型技术。其中,设计素描、色彩与速写不同于传统的绘画造型,再现不是它的最终目的。 设计素描:不能仅满足于画结构与搞分析,而可以“由具象到抽象”和“无中生有”,通过观察、分析、联想创造出新的形象。 设计色彩:包括写实色彩和设计色彩,写实色彩有助于自然真实的造像,而设计色彩运用混色法、对比法、调和法等适应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视觉要求。 设计速写:除具有形体和色彩的记录与分析功能外,还可积累大量的图片素材。更重要的是草图式的速写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记录着设计的每一步进展,还是设计从初步构思到完整构思的必要“阶梯”。 构成造型:“三大构成”(平构、色构、立构)是设计造型的基础技能,为设计师提供设计造型手段和造型选择的机会,培养训练设计师在平面、色彩、立体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 制图技能:工程制图与效果图,是室内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工程制图的三视图可将设计充分全面地表现出来,是设计师、工程师与技术人员的通用语言。效果图的绘制可将设计真实地展示给业主,给业主一个更直观、更逼真的感受。 材料成型(模型制作):通过成型操作训练,熟悉各种材料及机器的性能与加工流程,以此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材料美、技术美、功能美等新的感受能力。模型具有三维立体、直观可感的优越性,可供设计辅助、展览、实验等用途。 据用人单位介绍,大凡经过了大学阶段专业基础课训练的设计师,其设计思路更开阔,作品的形式感更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更易接受,且取得了好的业绩。 2.电脑及辅助设备的运用 上世纪后十年,计算机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室内设计行业,通过计算机软件的支持快速地将平立面达到的最终效果,真实地展示给业主。此外,电脑辅助设计技术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一种新的电脑辅助设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又称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可将电脑上的创意设计快速准确的复制成三维固态实物,就像打印机打印图纸一样方便,随着RPM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必定会成为广大设计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计手段,计算机无疑成为设计师手中的“马良神笔”使设计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然,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不是掌握了室内设计的全部,设计者还需要更多的艺术涵养和工程技术知识的支持。 3.必备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 室内设计是一门集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通讯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现代智能系统的综合性学科。正是由于许多相关技术科学的进步,才使室内设计得以完美地实现。一些装饰公司违反施工规范造成的人员伤亡现象,都是因为室内装修中没有遵循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的操作规范。可见,工程技术和材料学知识是室内设计高级应用性人才的必备素质。 4.培养创造性设计思维 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因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思维科学,特别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有一定的领悟和掌握。通过掌握创造思维的形式、特征、表现与训练方法,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从思维方法上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贯彻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以此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构思能力,保持富有活力的艺术个性,走出一味拼凑和模仿的泥潭。 5.得体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设计师的思想和观点与业主多少都是有出入的,这种思维的差距要靠设计师得体的表达和适当的交流来解决。只有当设计师和业主的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时,一份室内设计方案才会完美实现。 在调查中,很多装饰公司都建议高校室内设计专业开设一到两门礼仪或社交类的课程,以增强设计者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沟通能力。 二、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必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思路,不断改革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可以从 与考察、课程试验、训练与竞赛、企业项目实践、设计与报告五个体系来设计教学,构建探析室内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首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进既有系统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其次,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及青年教师,到高层次的学校或相关设计行业进修、学习,以增强其专业能力。另外,还可诚聘、邀请国内外室内设计行业的精英或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力争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 积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由相关企业提供经费和实验场所,让学生和设计师以及工人一起工作,这既解决了实验场所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直接创造效益。学校与企业、厂家相结合进行教学,既解决了学生实习的问题,又为厂家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整合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成本。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逐步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的要求将更加突出。当前,整个世界教育的总趋势是,通过学科调整和建设,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的室内设计高级应用型人才。 室内设计专业毕业论文: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改革初探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国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明确提出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 关键词: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 1.完善课程设置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保证实践课学时达到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我专业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设置结构,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避免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要求全面、系统,不同专业以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一方面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突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实习、实训教学。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习课时比重,教育部规定职教院校的实习课时与总课时之比不少于40%,而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院校还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实习课时比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成功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其实习课和理论课程模式比例是2∶1,澳大利亚职校实习课在整个教学中也占相当的比重。此外,配备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也是达到良好的职教效果尤为重要的条件。目前,我专业主要教材基本符合要求,大都是三年以内出版的优秀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执行,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45%,实践课程的开出率为100%。 2.建立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备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我专业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室,校外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装修施工现场两部分。 校内主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规划实验室、材料与装饰构造实验室、图形处理实验室、空间设计实验室等,这些开放式的实验室是专业训练的基础,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技能意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也就是加强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具体装饰施工现场的联合,并邀请相关企业单位来校指导,努力促进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形成长期固定的实习场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种教育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当然,要形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努力去行,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专业积极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等相关单位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而且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共建和谐社会。 同时,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长期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利于企业有效地从学校教育资源中受益,也会鼓励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与学校的合作。而且,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参与,实现了教学、科研、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培养了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工程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注重“双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其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主动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国际建筑发展的最新动向、材料新工艺、施工新技术,把握设计审美新动态,这就要求把实习教学摆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而实习教学的全面合理的实施是依靠实习指导教师来实现的,因此,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受传统型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普教型教师多,技术型动手操作强的教师少,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是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我专业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1)全系统一思想,树立“双师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挑选能干的青年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养,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如到建筑设计院或装饰公司挂职锻炼,针对专业的发展进行短期进修,本校专职教师的协帮互助、以老带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等。 (2)引进高职称专业型技术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行业内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能工巧匠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可以在企业或学校承担学生实习的带教任务。 (3)积极安排外聘兼职教师,让有专业技能有责任心的专家型人才充实到职教行业中来。优化“双师”结构,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如东南大学等名校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资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教授,设计院和装饰公司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如德国的许多职校,兼职与专职教师之比1∶1,有的是1.15∶1。聘请兼职教师不仅可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的不足,而且有利于解决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既可改善原来的教师的结构,又可提供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信息,使高职院校及时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4.推行“双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双证”制度,成立了室内装饰技能及中高级CAD绘图员培训基地,学生毕业前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5.良好的管理与考评制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实习管理与考评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实习场地分散,实习同学不集中,再加上受企业生产因素的制约,给实习管理和学生成绩的考评带来一定的麻烦。就此问题我专业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强调必须严守工作章程,如:带安全帽进入装修工地,服从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调度;制订明确的实习内容、要求、目的,控制实习进程,保证实习质量。(2)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签订协议,落实岗位师徒制,建立实习日志。学生可以组为单位,由组长记录该组同学实习上岗情况,每周定时向指导老师反映实习状况及工程进展情况,指导老师适时解答学生实习中的疑问,并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学生的实习。(3)多派实习指导老师定点巡查工区,院系领导应常到工地督查和慰问,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又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习教学向前发展。(4)对学生的实习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即依据实习平时成绩(师傅实习鉴定、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的记录情况)和实习答辩及技能考核两部分,比例为1∶1,指导老师把师傅对每个同学的实习及答辩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成绩,录入学生成绩档案。 另外,毕业设计及考评工作也是专业教学和成绩考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专业专门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制定毕业设计大纲、内容和要求,尽可能体现多空间、多方案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拓宽设计思路。同时,安排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拓展。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学生,可采取大题分组解决的灵活方式。如在大型住宅区的建筑设计、娱乐餐饮等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中,可以把一个大课题设成几个小课题,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协调分组。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按时指导,做好学生初期设计的审定稿工作,及时纠正和解答设计中的误区和疑问,使每一个学生都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高质量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或装饰设计工程图纸和施工方案。校外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若和建筑设计或装饰公司达成了聘用协议,在实习时就可完全按其公司的实际工作程序进行设计,也可根据公司的实际工程情况决定设计命题。同时采取双层管理,定期到校反映工作状况及工作中的难题,并得到校指导老师的技术支持。院系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委托公司专家负责管理并指导学生设计,设计结束时返校答辩。答辩阶段,按专业分别建立答辩领导小组,积极策划组织毕业设计展,同时邀请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的负责人来院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分为学生的设计陈述、专家和教师审查图纸提问,最后是毕业设计成绩汇总。毕业答辩观摩期间,便于用人单位发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空间,实现学院的教学与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接轨。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我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技术技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般竞争战略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炽化,一个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高低同其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决定了企业今后是否能够稳健的、长足的发展。而竞争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有效的帮助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优势,抵抗竞争对手,实现自我超越。文章运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阐述了三种一般竞争战略的含义、采用的条件、存在的优势和风险。 关键词:企业 竞争 战略 对于企业而言,其竞争对手必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将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低成本和差异性。并且,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把竞争战略表述为: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产业内部竞争对手、供应方、买方、替代品和潜在竞争者),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为此,不同的公司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目的。虽然,每个具体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有三类竞争战略:①成本领先战略(cost leadership strategy)②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strategy)③集中化战略(focus strategy)。 1 成本领先战略 所谓成本领先战略,指企业充分发现和利用一切资源优势,通过有效途径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使之尽可能在同行业中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作低成本战略。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规模效益和可持续性成本优势。一方面,单位产品成本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和累计产量增加而下降,这就要求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必须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则大量生产势必导致销售阻碍和库存堆积,反而增加了单位成本,那么大规模生产就显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不断挖掘拓宽成本优势的渠道,以防止竞争对手对成本优势的模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始终保持成本领先。 然而,并非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适用成本领先战略。当具备某些条件时,实施此战略方可取得不错的效果。首先,需要顾客群体对产品的价格保持着相对的敏感性。人们越是表现出在乎产品价格的高低,低廉的产品就越具有吸引力,那么成本领先战略才越具有可行性。其次,当顾客的产品品牌意识薄弱,大多数顾客对于类似产品的使用不加以严格区分时,标准化的产品即可满足顾客的需要。再者,由于要实现产品的规模效益,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前期投入相对较多的资本。一般资金充足的企业适合采用此战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获得低成本的优势。最后,当不得以不降低价格来适应购买者较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时,也能获取利润。即保持一定的降价空间,不至于牺牲企业利润。 随着成本领先战略运用的日趋成熟,不难发现这一战略所具备的优势:当竞争对手在竞争中无法正常获利,只能保本的情况下,企业仍就可以获利;当购买商要求降低产品价格而无法回避时,企业虽处于低成本的境地,却不至于被动交易,具有可以防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企业可以掌控更大的灵活性来面对强有力的供应商,以备其抬高企业必需资源的价格;企业已经充分地利用好规模效益和经验效益,使想加入本行业的新进者止步不前,形成了进入的屏障;在同替代产品竞争时,低成本的企业往往比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更有优势。 当然,为了保持成本领先的地位,企业也必须承受着一定的重担。如:不断地为现代化的设备投资,及时淘汰陈旧的资产,始终保持技术进步和防止产品线的无限延伸等等。因此,采用企业领先战略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和新技术的革新,过去投资的设备和所掌握的产品学习经验对于企业而言,逐渐地成为了无效的资源;企业通过降价保持竞争优势,大大缩小了获利的余地。 2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公司为顾客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匠心独运,与众不同,在行业中拥有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关键在于获得某种对顾客有额外价值的独特性。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过程中,企业的着重点不应该是成本,而是要通过不断地投资和研发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来提升其价值。当为使产品差异化而投入的成本低于企业可获得的额外价值时,那么产品的差异化就加大了盈利的空间。想要实现差 化战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外观、功能、营销方式、售后服务和价格等。当然,企业可以同时在几个领域都寻求独特性,这样更有利于保持自身的优势,不易被复制反超。 因为实施差异化战略需要寻求产品或者服务的独创性,所以确保该战略有效性时应适当的使用科学的系统分析。在此,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确保始终了解顾客的偏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二,企业必须客观的剖析自身的财力物力,权衡是否能够生产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想要启动差异化战略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经营策略;能够通过多种方法使得产品或服务具备对顾客存在价值的差异化;确保产品的质量并保持着先进的技术水平;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非标准化的;具有推动员工不断改进和创新产品的激励制度;要求组织内部在行政管理及技术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等。 很多企业对于差异化战略趋之若鹜很大程度上也依托于其拥有的优势。第一,企业能够提供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产品差异化,致使顾客能够对本产品产生较强的偏好和依赖,削弱了他们对产品价格的关注。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这一部分顾客不大可能去购买别的产品作为替代。第二,虽然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通常高于行业一般水平,但因其存在优于其他竞争者的差异化因素,使得精于还价的顾客没有可与之参照的对象来降低价格。第三,产品差异化的实现过程即是自身的增值过程。企业可以不用将产品的低成本作为必要的考量标准,因为产品增值的部分往往大于为追求其差异化而投入的成本,并且可以使企业收获丰厚的利润。 然则,选择并实施差异化战略同样需要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风险。首先,在经济环境的影响下,顾客的购买能力成为了是否能够成功推销出具有差异化产品或服务的制约因素之一。若经济不景气,那么更多的顾客会着眼于基本需求进行选择,而不是寻求产品的差异化。其次,当企业为了突出产品差异化而投入过多的成本,导致其价格高于顾客所能接受的程度时,那么产品差异化对于顾客的吸引力就会相应的削弱。再者,伴随着所在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技术水平的成熟,产品之间的差异化渐渐被缩小。这就要求企业及时的感知到这种危机,并快速的对于自身产品的技术予以革新。一般而言,产品所蕴含的技术水平越高,则被竞争者模仿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最后,如果企业开发的产品差异化没有价值,不满足于顾客的需要,他们便不会为该产品买单,也就无法在市场上有所作为。 3 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也称专一化战略,是企业将目标集中于某个特定的顾客群体、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或产品的某个细分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在这个细化的市场分区中,企业能够针对一点投入尽可能多的物质、技术和人力,以更优质、更有效的方式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区别于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的切入点很小,无需顾忌整个市场。当企业集中于某个特定市场时,也可以兼顾使用其它两种战略,取得小范围内的低成本与差异化的优势。以欧洲的冰激凌市场为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集中战略:一种是差异化形式的集中战略——目标市场是上等的、价格昂贵的冰激凌;另一种是低成本形式的集中战略——目标市场是经济实惠的冰激凌。 实践证实,某些时候,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都无法适用于某些企业。此时,选择实施集中化战略或许可以摆脱困境。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时,企业可以考虑采用集中化战略。第一,市场中存在完全不同的顾客群。第二,企业所着力的市场分区没有被其他的竞争对手过多的关注。第三,受制于初始资源和技能的不足,企业只能针对一点或一个方面做精做细,无法求广求多。第四,行业中各细分部分在成长率、获利能力、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因为运用集中化战略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企业在特定的市场分区中进行着差异化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所以该战略体现出了差异化和成本领先战略有效对抗行业中五种竞争作用力的优势。此外,由于集中化战略将整个企业的资源和技能专注于某个特定的方面,因而可以对行业中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的攻击。对于一些在实力上无法与大公司对抗的中小型企业而言,采用集中化战略可以加强其相对的竞争优势,弥补总体实力的不足。当然,集中化战略还有助于简单明了的评价企业经营绩 效和控制战略管理的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无论采用哪一种集中化战略,都面临着与在整个市场中采用成本领先战略或者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同样的风险。此外,还具有以下风险: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开始关注细分市场,并采取措施进入市场,不断的侵蚀着利润空间;竞争对手另辟蹊径,针对同样的目标采用更为有效的集中化战略,从而削弱了原先实施集中化战略企业的优势;由于集中化战略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差异制定的,所以若细分市场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企业将无法通过集中化战略取得成功;和面向广大市场、采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相比,自身的产品服务成本较高,差异化的优势很可能被成本劣势相抵消。 总之,无论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还是集中化战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优势。但是,企业必须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资源、技能、外部条件等各方面情况,来制定适合于企业现状、有助于自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战略。并且,依据发展中各个方面的不断变化,随时做出合适的战略调整,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长盛不衰。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 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会计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关键环节,由于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使各行各业的公司在运营上就当下战略进行合理调整,因此企业的存亡与其密切相关。与传统会计相比较而言,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业绩评价标准中的战略性指标所起到的作用,传统会计仅仅将视野局限在通过内部核算来衡量该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盈亏状况。现代战略管理会计将二者整合并形成一种战略性的绩效评价。与国外战略管理会计相较,我国战略管理会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管理体系还处于不健全阶段,管理机制也尚不健全,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还不能应用于各个企业之中,由于尚未普及的缘故,企业内部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也缺少热情,由此看来,将战略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中去已势在必行,成为当下管理学界和会计学界的关键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1981年,英国学者simmonds在“有关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首次提出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指的是用于构建于与监督企业战略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此外,在以后的研究中,他强调将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重,特别是企业相对竞争者的成本竞争地位,认为管理会计除了重视企业内部环境之外,要更加注重外在环境的影响,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①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并没有对战略管理会计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由于战略管理会计在国外产生,因此,引入到我国之后,需要根据中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其系统研究,将其基本概念本土化,但我国尚且缺乏这一方面的研究,仅仅对相关概念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无法从根本上在企业战略的角度上实现新突破,缺乏应用价值。目前,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缺乏更深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企业管理层没有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导致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在我国实施的企业屈指可数,不能达到全覆盖的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会对我国企业在国际发展中形成阻碍。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实施战略规划,从而促使企业良性循环并不断发展为目的,分析形势、权衡利弊,对外而言,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的竞争对手和顾客提供外向信息,对内而言,为企业在战略上提供相关内部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而言存在以下三种特征: 1.提供更多战略层面上的信息 自从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之后,有人就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不能在划归到会计之中的说法,这是因为,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像传统会计一样只提供相关的财务报表、季度核算等内部核算信息,而是更多的涉及到非财务信息的领域中,提供企业关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以及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等战略层面上的信息,为企业增强对外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企业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等提供便利。因此,战略管理会计一改传统会计的单一模式,让企业向纵深层次发展。 2.运用战略性绩效评价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方法中更加注重绩效评价的过程,充分发挥竞争指标在其中的作用,形成新的战略性绩效评价方法,即将该企业正在实施的战略目标与评价指标相结合,视不同的战略目标而定相应的评价指标,战略管理会计是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它并不是独立的部分,而是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的过程之中。 3.外向型倾向 传统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之中,属于相对独立的部门,而战略管理会计部满足关注企业内部情况,更加注重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在是独立的会计部门,而是从战略层面的角度对待,战略管理会计更加关注于企业外部竞争对手的战略,从而帮助企业调整战略目标和方向,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三、战略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分析 1.战略市场定位分析 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市场定位分析能够让企业准确定位目标市场,这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将要迎接越来越复杂的环境,既有全球经济的变化和产业变革等大气候的影响,又有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内部高层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等内部影响,战略管理会计的市场定位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应对策略,让企业在白炽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可观效益。 2.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上世纪七十年代,营销学中首次使用了目标市场定位这一概念,在营销学的层面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完全占有某种产品的全部市场份额,更不能让所有顾客都购买某种商品,但是,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目标定位分析,根据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结合市场和顾客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进而挖掘潜在顾客,让企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用于相对重要的环节中去。 3.价值链分析 基本上所有研究者都认识到战略管理跨级应用于企业各个环节之中也就等同于对企业进行价值链分析,但是,并非所有环节都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只有切实地在企业运营方面带动企业整体效益提升的环节才能成为真正的价值链中的战略性环节。价值链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众多不相连的活动所组成。并将价值链分为横向、纵向和内部价值链。价值链的优势是将协助企业减少损失,获取更大竞争优势。② 四、战略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会计超过原有的会计模式,关注点更加广泛和复杂,将企业外部相关信息整合后为我所用,这是传统会计在其发展历程中所不曾达到的境界,同时,战略管理会计将传统会计所重视的绩效结果与分析过程融入到整个管理过程中去。未来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将会向更多的非财务领域延伸,并形成一个全新的发展体系,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企业整体动态,开拓出一条集战略管理会计体系、机制为一体的独创性道路。这既是时展的产物,又是传统会计在企业不断壮大后为谋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衍生品。 五、战略管理会计的建议 目前,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在世界范围内尚处于初期阶段,在我国更是如此。为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 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所以,在我国企业中推广应用战略管理会计,首先要加强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管理需要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然后根据我国实情大力推广其应用,这需要理论和实践共同合作。 2.加强会计从业的培训 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观念。之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会计培训,是因为战略管理会计涉及非财务的诸多领域,这就要求从业培训人员对被培训者在业务操作、理论指导等方面更加专业和严格,从思想上转变传统会计培训理念,培养出更多的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新型会计人员。 3.制定战略管理会计准则 战略管理会计若要实施到企业中,那么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对其制定相关准则。战略管理会计准则的建立能够使企业在经营管理与运营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节省更多资金以便投入到相关项目中获取利润,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结合本土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战略管理会计准则并加以实施,使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真正的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长,但是,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实力崛起的发展态势来看,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已是大势所趋。战略管理会计兼具财务和非财务的双重优势,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传统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已成必然趋势,对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战略审计——企业战略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以及竞争加剧,企业从全局、长远谋划未来发展的战略管理能力与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竞争力始于战略,战略管理在企业运行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战略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与困难的工作,它涉及的范围广、时间跨度大,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与知识,而且一旦战略管理失败将给企业带来根本性的损失,为了评估、监督和控制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战略审计应运而生。 战略审计在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引入战略审计较迟,对战略审计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战略审计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战略审计”为关键词仅检索到85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一些国外的做法,对战略审计的概念、作用、对象、队伍建设等做一些探讨,总体上对战略审计还处于探索阶段,几乎没有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现有理论还不能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战略审计的特点、作用、内容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推进战略审计的策略。 一、战略审计的定义与特点 学者对战略审计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廖洪、陈波(2005)的定义比较符合战略审计的本质,他们认为战略审计是由独立人士对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以及战略管理的全过程所进行的分析、评价与监督。它实际上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检视、分析与评价,以帮助总结企业战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推动提升企业战略方面的科学管理水平。战略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参谋性。战略审计主要是从多专业专家的角度全面衡量企业的战略管理状况,审计的过程是一种评价、监督过程,更是一种咨询过程,审计的结果主要供经营管理者参考,对企业经营者不具备强制约束力。战略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没有对错之分。在战略决策方面,企业的经营理念会对战略导向产生很大影响,而战略导向往往决定决策标准。战略审计代替不了决策与管理,因此它不能代替、指挥企业的战略管理,只能作为决策管理者的参谋。 2.交叉性。战略审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交叉职能,从本质上看它是战略管理职能的重要延伸,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又是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它是战略管理与审计职能的结合体,也可看成是审计职能业务范围的延伸。 3.全面性。战略审计的内容涉及战略管理的所有方面,包括战略内容与战略过程,包括环境的分析、内部条件的评估、战略与环境的匹配性、战略决策的制定、战略的实施与调整、决策与管理机制等。 4.独立性。战略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工作,确保审计工作从多个专业的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战略管理者不参与、不干涉战略审计的工作。 二、战略审计的主要任务 战略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到底解决什么核心问题?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存在一定分歧,形成了两个主要的研究视角,一个是管理视角,一个是治理视角。管理视角认为战略管理是为应对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的一种风险很高的管理活动,由于受管理者知识、能力的限制,需要有外部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分析环境信息,评价战略选择及其执行效果,因此管理视角的战略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管理者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治理视角则认为管理层和股东的目标差异,加之信息的不对称,管理层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治理视角的战略审计的主要目标是监管管理层的战略管理行为,使有利于股东及相关者利益的战略能得到制定和执行。 笔者认为,管理视角研究提出的战略审计的目标才是它的主要任务。当前,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已有的竞争优势可能变得越来越“脆弱”。无论实力多强的企业,如在关键战略上失误或竞争者采取了更有效的战略,都有可能丧失竞争的地位。现在让一个企业失去竞争优势或者淘汰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如何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保持或提升竞争力,建立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略审计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帮助管理者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战略管理审计评价重点是最高管理当局所关心的企业与经营环境的关系和企业竞争力问题(陈良华,2003)。 笔者并不反对治理观建议的一些做法,管理者与所有者及相关者的利益的确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战略审计确实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在战略审计的制度安排中可以考虑这个因素,但将战略审计解决的核心问题放在这一点上是不恰当的。从战略的角度看,管理者、所有者、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各方只有共同应对环境的挑战,让企业长期生存下去,共同把“蛋糕”做大,各自才可能持续分得更多的“蛋糕”。即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存在冲突,单纯强调所有者的利益也是不恰当的,如果管理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最终还是会伤害到所有者的利益,权衡各方的利益才是合适的选择。 三、我国企业推行战略审计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不成熟的环境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让企业经受了磨练,但也提供了许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因为体制原因造就了大量“成功”的企业,这些经验也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受其影响,我国企业总体上战略意识淡薄,投机心理严重,想发“横财”的多,潜心研究战略的少,很多企业仍沉迷于寻求快速做大做强的发展机遇,追求所谓的“跨越式”发展,不太重视修炼基本功和可持续发展。有部分企业虽引入了战略管理,但并没有真正树立起战略管理理念,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性、主观臆断性与“一言堂”现象(刘世云,2011),在企业经营中存在严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也有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苦于缺乏战略管理的能力。 受国际制造业分工影响,我国企业被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人口红利的减少,我国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进入越造越穷的窘境。我国企业都在尝试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延伸,但原有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路径依赖,要实现这种突破阻力很大,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企业层面需要有全局与长远的运筹帷幄与战略管理能力,但这又是我国企业比较缺乏的。 从宏观上看,我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持续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加之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明朗,进一步增加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企业从更广、更高、更深的层面深入研究经济环境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认真研究对企业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迫切需要提高战略管理水平,突破固有思维方式,扎扎实实提高战略管理水平。推行战略审计,从认真回顾、总结、反思现有的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评估、监督与智囊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本身也应成为我国企业改善战略管理的战略选择。 四、我国企业推进战略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推行战略审计的条件 1.实践表明,一项成功的管理模式全面推广要具备以下条件:理论上要成熟、有体系,实践上要有先行试点经验的积累,理念上要普遍认可接受,法规上要有配套。2.从理论上看,我们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在我国,战略审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实践上看,在重大的决策中,许多企业会组织各种论证,听取不同意见,但这些活动没有制度化,因人而异,甚至因情绪而异,充满了不确定性。3.从理念上看,我国多数企业家认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管理是高层管理者的事,是企业家的知识、经验、特定情境与“第六感官”的结合,企业一般愿意事后自己“悄悄”来反思决策的得失,即使错了,中国文化也决定了企业家会“悄悄改错”,但根本不愿“认错”,企业家在理念上很难接受战略审计。4.从法规上看,据笔者了解,我国还没有关于战略审计的法律、法规层面的规定。综合上述实际情况,这四个方面我们还都不具备条件,应加大引导力度,加强理论研究,做好试点工作,出台相关规定。可通过制度设计先行在国有上市企业中试行,再逐步推广。 (二)建立科学的战略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战略管理理论建立起来的许多战略管理的方法体系有助于推动战略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并减小随意性。但企业的很多战略决策往往是由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决定,一个影响企业未来的战略在决策初期往往招致非议,在按部就班的战略审计中也许被认定为不好的战略。很多受到非议的决策事后证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战略家本身就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他需要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能预测环境的变化趋势,并能准确判断环境变化与企业的关联,还要对自己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有正确的认识,战略决策是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这就决定了战略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它虽有一套方法体系,但没有明确的标准、规范与规定,也很少有直接明确的信息,更多需要的是间接的逻辑推断。它是对企业战略决策、战略实施、经营理念、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审视与评价,它更多是一种对经营思路、战略眼光的判断,这就决定了战略审计是建立在主观分析基础上的,它较多依靠的是审计人员的经验、素质与态度,审计的结果也不一定就绝对科学。 可见,战略审计既要用科学的战略管理方法来全面衡量企业的战略管理,又不能过于“干扰”或“扼杀”企业家的战略灵感。因此,战略审计的标准应是框架性、指导性的,判断的指标应是多方面的指标体系,尤其应强调创新、社会贡献、环境适应性、未来发展等定性指标的应用。另外,任何一种管理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审计也不例外,现有的文献与研究几乎“一边倒”强调战略审计的正面作用,几乎没有考虑其对战略管理可能的负面影响,只有时现(2003)考虑到了这个因素,提出战略审计人员只提建议,不要求经营者执行的观点。这也是在科学研究与实际推进中应该注意的。 (三)组建适当的战略审计队伍 战略审计到底属于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论,认为属于内部审计的是主流。战略审计人员应具备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程新生等,2009)。为了提高内审的科学性,建议大量吸纳外部专家进入审计委员会,一方面可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增加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一个企业的内部人员往往具备了“定势思维”,从外部审视一个企业的战略可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客观,更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在中国文化里,一个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很难对企业高层的战略管理提出不同意见,一般都是“赞歌式”的表扬。因此,在内部审计中大量引入外部人员很有必要,甚至有学者建议发展外部战略审计机构,将战略审计定位为外部审计。 但这种思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大阻力。企业的战略管理属于核心机密,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淘汰,一个好的创意可能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就能奠定自己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是不可能愿意把自己的战略,哪怕是关于未来的战略思想、战略意图外泄的,更何况是“解剖式”的战略审计。再从文化上看,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有一种“家长式”的思维,他们已习惯于“教育”下属,从骨子里认为自己“高明”,很难接受下属的建议与批评,导致了企业家很难主动推动战略审计作为内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我国适宜采用以内部人员为主的战略审计队伍结构。经营者必须认识到,企业发展战略不再是某几个高层的事,需要科学的论证,还需要全体员工从内心接受,并受其鼓舞,才有可能激励员工为之奋斗。因此,组建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战略审计班子,全面评估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决策、管理的科学,也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提高战略执行力。同时,应注意吸收适当的外部专家参与,这虽然有让企业战略“外泄”的可能,但相对于吸收“新鲜”思想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靠一两个好点子就能实现的,它需要许多配套系统的支撑,包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企业财务、企业外部网络、社会资本、价值观念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个战略的成功是许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的战略只能学习其经验,不能复制其模式。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简析现今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建议 一、战略管理的定义 战略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指企业根据外在条件和自身状况制定相应的目标,并实现该目标的过程。就我国而言,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战略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也不够深入。而如今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也日益增大,几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破产或倒闭。不可否认,这种现象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缺乏恰当的管理战略的指导存在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战略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一举措将为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长远规划、只注重短期行为 我国诸多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主要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这种管理方式的一大缺陷就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指导,经营者仅仅满足于较低的盈利水平,只注重短期利益。对战略制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企业误将计划当作规划,有的认为指定战略没有意义、这种对变化莫测的外部市场环境缺乏必要的了解、并未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必定导致企业无法有效、从容地应对风险,甚至促使企业走向死亡。 (二)战略脱离企业实际,流于形式 一些中小企业对管理战略的实质缺乏全面、透彻的理解,这就使得他们将管理战略理解为模式化、程序化的常规工作,并在制定战略时只与企业的经营者或相关利益者交流而未考虑到企业关键员工的意见和利益;同时有的企业在指定战略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状况情况缺少认真的调研和规划,导致的在业务选择上不够合理、盲目多元化。这些都最终影响到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甚至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战略实施不力 一些中小企业虽然制定了宏伟、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但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战略实施不力,最终导致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缺乏系统、全面的保障机制,而且企业的战略实施方面不坚定、在实施过程中一旦遇到阻力就动摇信心、开始退缩,又立刻回到过去的管理模式;二、有的企业由于经营者主观的因素的变化,使得企业无能坚定、一如既往地执行既定的战略,这种举动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并严重危害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三、一些企业缺少过程管理,企业的管理战略不能根据外面的环境和自己发展状况的改变及时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过分注重资源的运用,轻视能力的发展 目前许多企业内部仍存在一大诟病即仍然依赖于低成本获取各种关键资源、而不注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希望借助简单模仿找到成功的捷径企业而不愿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得企业长期在低水平、高竞争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这便是企业轻视能力的发展、不拥有创造核心竞争力而不得不面对的残酷局面,而这种局面必定严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改进的建议 (一)实行“专而精”的经营战略,塑造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 古语云:“知自知彼,百战不殆”。中小企业要想在技术渗透、大企业掠夺市场的形势下,得以生存并有所发展的话,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和大型企业各方面的差距。由于中小企业在人员、规模、资金、技术、管理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大企业已牢牢掌握的市场上有所作为是不现实的,所以中小企业必须清楚地了解哪些产品是大企业不能生产或不愿生产的,要活跃在大企业无力或无心涉足的领域,学会在这些领域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有这样才可以绕开与大企业针锋相对的局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二)建立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 在竞争激烈、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每个企业中都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为杜绝“死于安乐”这种现象的发生,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居安思危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忧患意识,做好全方面的危机应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才能防止企业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三)变更企业组织机构,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追随战略”。所以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协调和配合问题。唯有两者配合默契,才能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目前,我们的中小企业主要家族企业,企业的重要职位都是有家庭成员担任,家族外部人员得不到十足的信任、在企业管理上没有实权、很难对企业的管理发挥作用,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们中小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观念、管理意识落后,对人才在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因此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奖励机制不健全,人才严重流失。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分配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留住优秀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四)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成本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成本费用会计处理的原则与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规范成本核算的程序。 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中小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并有所发展,就必须注重企业整体的战略。为此,企业一方面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完善管理战略;同时也需具备明锐的洞察力、发现市场新的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目标市场展开进攻,从而得以发展壮大。总而言之,企业必须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战略并坚定不移的执行,才能保证企业越发强大。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公司创业视角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一、引言 目前各学派都围绕着维持竞争优势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资源基础观认为将资源有效的配置、保护和开发是企业取得最佳绩效和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另外,很多学者认为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环境也是关键要素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似乎没有将资源、环境和能力看成具有内在影响关系的因素。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是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而且无法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环境找到有效的平衡方法。然而,环境与企业的资源、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与促进的。因此,在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可以把能力、资源和环境都看成是内生因素。本文从企业资源、机会识别能力、创业环境及团队支持等要素作为企业战略制定的关键要素进行分析。 二、创业资源的内涵和划分 经济学家把“为了创造财富而投入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均称为资源。在企业战略中所讲的资源既包括有形的固定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资源是组织中各种投入不仅包括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源,还包括专利、知识和信誉等无形资源。在管理学中,资源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再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拥有或者能够支配的能够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以及要素组合。企业的资源是指企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先后投入和利用的企业内外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总和。 按照标准不同,资源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资源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内容,资源可分为人力、物质、财务、社会、技术和组织六大类;按照表现形态划分资源可分为有形与无形资源;按照控制主体资源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按照利用方式可分为直接资源与间接资源。 三、机会识别能力的内含和划分 机会是机会识别的基础,而机会的识别是创业过程的起点,在以往的而研究中,很多学者承认机会是不能通过简单的逻辑判断,也不能通过片面的技术指标和财务数据进行筛选。但是机会是客观存在的,对创业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不确定性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是由环境变化造成的,这种不确定性一般又分为一般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任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一般可分为先验知识和创业警觉性两个维度。企业家针对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利用的警觉性既可以是一种先天的禀赋,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学习积累的一种特质,形成企业家警觉的认知前提是机会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人们对于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注,企业家通过对以往经验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帮助企业家识别他人识别不到的潜在机会。然而,正是由于原有经验对企业家寻求答案产生影响,也因此会对机会的识别造成限制。 四、团队支持的内涵和划分 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创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创业并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创业是基于一个团体的将各种资源与机会进行组合。因此,对团队的研究是讨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一个成功团队大多具有如下的特征:具有开创性,应用创新精神开创新的领域;能力间具有互补性;有责任感与凝聚力;能够紧密协作;具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此外,一个团队的内部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依赖存性,这种依赖性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依存性可以分为目标依存:通过将团队共同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来提高绩效水平;任务依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成果依存:团队的成果与团队成员的成果之间的关联性。团队支持一般可化为两个维度:团队依存性和领导支持。 五、创业导向战略的内含和划分 通过学者们不断的研究,公司的创业战略是公司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公司创业战略的核心就是公司创业导向战略。有学者认为创业导向就是指公司的创业过程、实践和决策行为。通过梳理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公司创新性的衡量不仅包含产品服务上的创新,也包含公司的管理者对新的市场与新的业务领域的创新意愿。创业者之所以与普通的员工不同是因为他们承担了创业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具有创业导向的企业都具有承担风险的特征。以往的学者研究发现承担中等水平的风险可以使公司获得良好的绩效,承担极高或极低水平的风险不能获得满意的绩效。公司领导者的超前行动表现为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很好的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观察企业对环境是被动反映还是通过创新来改变环境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超前行动。因此,公司创业导向战略可分成风险承担、创新性和超前行动三个维度。 六、企业绩效的内涵和划分 在目前的很多研究中,通常把企业的绩效作为衡量某个因素的指标。有学者将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周边绩效又分为两个维度:工作投入维度和人际促进维度。也有学者将绩效分为生存绩效和成功绩效。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企业的绩效,一方面为财务绩效,例如利润率和销售额的增长。另一方面为非财务指标,例如市场份额等。从某些方面讲,用非财务指标衡量创业型企业是否成功更能反映实际,因为很多企业为了战略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能产生良好的绩效。 七、结论 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对公司创业视角下企业战略中的创业资源、机会识别能力、团队支持、创业导向战略、企业绩效等几个创业要素的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维度的划分,以便对创业公司的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更好的理解。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论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文化—结构 【摘要】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指出战略管理时代的来临,并认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企业的战略性管理。在此基础上 ,对战略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总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以战略、文化、结构为顶点的战略管理三角形模型,并且阐述了该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战略管理 模型 战略 文化 结构 1、目的和现实意义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西方,战略管理是续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之后的企业管理高级阶段,其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企业要求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中求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客观要求使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与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同 ,战略管理作为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它是一种整合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了企业中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协调一致和有机结合,从而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决策涉及企业整体和长远的管理问题,以期获得整体最优的管理效果。 中国企业走进了与西方企业管理大致相同的三个阶段,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说战略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和实践,对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看到,由于我国多数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加之实践时间尚短,在推行战略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 (1)重规划,轻实施;战略管理虎头蛇尾; (2)重局部,轻整体,战略管理整合性差; (3)两头重,中间轻,竞争战略陷于中庸状态; (4)重模仿,“走捷径”;展览思维缺少特色; (5)“用旧瓶装新酒”,组织结构与战略不匹配; (6)以不应万变,动态竞争下的战略意识不足。 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战略管理的效果,甚至使战略管理流于形式。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按照相关承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市场开放的步伐必将加快,这虽然使国内企业的竞争空间得以扩大,但更主要的是将国内企业推向一个更大的竞争舞台,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对手。 在此前提下作者以分析探讨的精神构建企业战略模型:战略-文化-结构,以求从全局来系统地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问题,把企业战略管理推上一个更高的高度。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该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他认为,战略管理与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 其间,论述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著作还有劳伦斯与罗斯奇合著的《组织与环境》(1969年),提出公司要有应变计划,以求在变化及不确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1979年)虽是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作,但其分析的问题亦是从长期角度看待企业如何适应环境,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书中许多思想被视为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比如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价值链的分析等。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这一套理论与思想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竞争战略》与后来的《竞争优势》(1985年)以及《国家竞争优势》成为著名的“波特三部曲”,中国的管理学界以及很多实际工作者对此都不陌生。 总的来说,对战略管理的涵义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称之为狭义的战略管理,一种称之为广义的战略管理。狭义的战略管理即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广义的战略管理则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也就是说,狭义的为企业战略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战略”,是围绕企业战略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广义的为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对象是“企业”,是针对整个企业所进行的战略性管理,目前,狭义的战略管理概念是占主流。按照狭义的理解,企业战略管理似乎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制定一个战略规划,然后按照规划进行实施,这就叫战略管理。也就是说,企业不做战略规划,就谈不上是战略管理,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并没有刻意地去制定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样的企业里就不存在战略管理。我们主张按照广义的概念来理解企业战略管理,而不应该把战略管理仅仅看成是一种管理方法。企业战略管理本质上应视为一种管理思路;从战略意义上去管理企业。这一理解并不排斥战略规划,但更强调的是一种战略意识或者说战略性思维的运用。 3、本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之战略—文化—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一部分讲述企业管理主题的演变,并由此引出战略管理的历史形成及地位;第二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质进行讨论;第三部分对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讲述企业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第五部分从整体上把握战略—文化—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构建模型,诠释模型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文章由广义战略管理与狭义战略管理之分论及战略与文化、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主张从整体上系统地把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种延伸。 企业战略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在环境日益多边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管是否要做出书面的战略规划,企业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还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在企业内部取得统一认识。我们之里以一种模型来表述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依据。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浅探 论文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发展过程 战略风险 趋势 论文摘要: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仅是为企业指出正确的方向。而且还包括让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方法和路径,所以它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战略风险的构成,提出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和达到盈利的目的,必须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以及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自身的优势,获得长远发展。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一)传统战略管理理论 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在这期间产生了三种设计学派: 1 设计学派。设计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塞兹尼克的《经营中的领导能力》和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两本书。但以1965年安德鲁斯等的《经营策略:内容和案例》为代表著作。核心内容就是swot模型,即使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相匹配。并将战略划分为4个要素: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2 计划学派。1965年安索夫所著的《公司战略》是计划学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计划学派指出,战略产生于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更加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由计划人员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仅对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应详细具体并细分为目标、预算、程序等实施计划。 3 定位学派。波特以1980年《竞争战略》和1985年《竞争优势》的两部代表作,使定位学派取得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传统战略理论假设外部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但随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化,这一理论就不再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竞争战略理论 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构建了关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框架,提供了相关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工具。论述了企业竞争战略的诸多问题。之后,波特又出版了《竞争优势》一书,书中形成了系统模式——波特模式。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行业吸引力是赢利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的恰当定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竞争战略理论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而只停留在对流动竞争资源上的分析,所以也有其局限性。 (三)基于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空前激烈,所以基于企业核心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现代战略管理理论孕育而生。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关键资源能够带给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并指出了评判标准:第一,有价值,资源必须具有战略价值,即具有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能力;第二,稀缺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稀缺的,需求量很大而供应很少;第三,不可模仿性;第四,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找到替代物。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为:有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的渠道: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1996年,grant认为企业是把专有知识整合成产品的组织。企业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及战略风险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可以分为: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环节。战略分析是对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这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战略分析主要包括内外部环境分析、战略目标和意图设定等几个方面。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战略制定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公司战略、竞争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以及各种战略方案的评估抉择。战略实施是贯彻执行既定战略规划所必需的各项活动的总称,是指为具体落实企业选定的战略方案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战略分析、制定和实施这三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过程。 战略风险是从战略管理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在战略分析、选择和实施中由于每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战略风险。这样就构成了企业战略风险的整体。企业战略风险是由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构成的。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宏观环境风险和产业风险,而内部风险是由企业自身因素所决定的,如破产风险、信息缺失、收益的损失、信用下降、组织缺陷、文化缺陷等。但企业是处于一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其所面临的战略风险并不能只用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来说明,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战略风险的来源和构成可以将战略风险分成:运营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竞争风险和商誉风险四个部分。运营风险是企业在核心运作过程差而产生的风险;资产损失风险主要是指对实施战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价值,比如知识产权或者是资产的自然条件发生退化时产生的风险:竞争风险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战略、法令和公共政府方面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供应商定价和政策上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削弱企业竞争优势,并成为战略风险;商誉风险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的结果。由于上述原因,当整个企业的信誉下降而使企业价值减少时,就产生了商誉风险。战略管理过程与风险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在实施企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战略风险的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行业中立足。 三、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一)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不断扩展 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以获得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 (二)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弹性 当企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或要求企业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时,企业要具备对不确定情况的快速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较高的弹性。 (三)制定企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中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一个结点,企业中的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了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四)形成“企业生态系统” 对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并且在一个系统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争取作为整个群体的领导。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使优势潜能充分发挥,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五)形成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动态统筹,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以形成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 一、相关概念释义 企业战略管理是将制定、实施以及评价企业战略融合在一起,以实现自身目标的一种程序化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对当前事务的控制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能力。这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划能力就是企业的战略管理。 预算管理是企业通过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形成的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监督分配的一种内部管理控制方法。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切实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对于企业制定的一系列目标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二、传统预算管理的缺陷 那么为什么企业的预算管理必须要依靠战略为主导呢?因为以战略为主导的预算管理比传统的预算管理更为全面合理。 传统的预算管理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如果全面预算管理脱离战略管理,只是单纯的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容易造成企业的短视行为,这种鼠目寸光非常不利于长远发展。传统的全面预算过于肤浅片面,仅仅通过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而没有深入贯穿企业内部。几乎各种财务指标都是历史指标,它们反映的企业状况都是历史状况,不能说明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就没有前瞻性,所以传统的全面预算方法陷入了以财务数据为主要描述工具的尴尬境地。 其次,缺少战略管理的预算管理让企业显得很松散,如同一盘散沙。因为,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缺少一个指导企业的完整路线。同时,这种预算方式更多的关注单一部门的运作,没有将整个企业一体化。但若以战略为主导,将各部门间协调统一,做好各方面的预算工作,环环相扣,便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企业战略和全面预算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的制定,是为了明确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好让企业沿着这个方向和目标行进。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将这些目标具体化,制定成各种具体的措施。 战略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所在,在整个企业中占有主控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必须依靠战略。一方面,企业的预算管理必须围绕着企业的战略进行,在战略的主导下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依靠预算。所以,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战略与预算的互动 在实行各种目标的时候,企业的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动,这种互动主要包括: 1、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落实企业的战略目标。 2、明确各种影响战略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因素,建立相应的平衡指标。 3、合理分配资源,做到资源与战略、预算相匹配。 (二)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的导向 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企业都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正确战略目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的战略,其实是一种意图,其实它并不十分明确,也没有关注到各个细节,但是有了这样的总的纲要,企业就像有了前进的灯塔,不会迷失方向。 1、战略目标统领预算管理 如果企业没有统一的目标,那么就注定很松散。但当大家有了统一的战略目标,有了统一的努力方向之后,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协作的业务流程,环环相扣,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 2、预算管理建立在战略的基础上重新思考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预算目标的来源,但预算并不只是按照战略目标进行简单的执行,而是应该是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随环境的变化做出修正,调整预算。 (三)预算管理——战略管理的支撑 预算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支撑,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确保战略行动所需要资源的充足准备。 现实和战略目标之间往往有一些差距,预算的编制就是要缩小这种差距。以前的预算管理都与战略无关,更注重短期经营,却没有认真关注过企业的长期发展。现在,企业的预算管理可以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让企业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为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做好充分准备,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有效地传递和配置资源。 全面预算管理让企业的资源在整个企业内部流传、共享,为资源的传递和价值转移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仅在于资源的多少,还在于能否合理的、有效的利用资源。只有实行资源共享,重组资源,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创造出最大价值。 3、缓和权责分离的矛盾。 全面预算管理可以缓和权责分离之间的矛盾,让成本和效率相适应。由于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是趋于一致的,这将产生问题,导致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但当引入全面预算之后,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并通过绩效考评制度来检查经营者的业绩,从而可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4、有效地监督企业职员。 如果没有预算,那么企业的员工就可凭借一己之私,做出许多对自己有利而对企业不利的事情。但实行了有效的预算管理之后,投资者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这个平台对企业职员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从而维护自身的利益。 5、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增强了管理效果。 如果只是以财务指标来判断经营业绩,显得十分肤浅片面,容易造成企业的短视行为。但是有了长远的目标,就有了一个发展的方向和导航,可以使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使得管理更加的有效。 总之,在竞争激烈的这个市场之中,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健全的战略管理机制,那么它的经营管理就会比较困难,但有了良好的战略管理机制,也同样需要与之相协调的预算管理机制。所以,企业必须构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为企业的战略做好支撑,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国物业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研究 摘 要: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对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介绍了物业管理业的相关理念,分析了我国物业管理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在此提出了对我国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一般方法与建议。 关键词:物业;战略;管理 1 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1.1 产权关系模糊,体制机制不顺 根据有关机构在2006年的统计,我国现有物业管理企业两万多家,在这些行业中大多数是从原房管所(处)转变而来,或开发商自己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物管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关系模糊、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内部管理薄弱混乱等问题,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1.2 法制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的法规、政策,但由于缺乏大法和行政法规,致使物业管理中大量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司法机关对日益增多的物业管理案件也缺乏法律依据难以及时处理。 1.3 开发管理专业分工不明确 由于大多数物业企业尚未从开发商的售后服务中专业化地分离出来,大多数开发单位对物业管理认识不足,缺乏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使得相当多的开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留下较多的问题,建管脱节造成物业管理先天不足。 1.4 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在传统的房屋管理体制下,房管所是管理者,住户总体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物业管理行业产生初期,一度强调业主至上,把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视为主仆关系,没能确立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对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行为也缺乏有效的约束。随着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双向选择的新型契约合同关系。 1.5 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有待明确 在物业管理发展初期,我们一度片面强调一体化管理,全方位服务。这样做不仅加大了人员开支,增添了自身负担,也引发了一些投诉,带人受过,甚至成为被告。 1.6 收费标准有待规范 物业管理是企业的经营行为,它一方面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理应获得合法的利润,因此,必须要收取服务费,关键的问题是质价相符。 2 我国物业企业可实施的战略管理策略 2.1 基本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该战略被称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第一战略。其特点在于能使一个处于低成本状态下的企业获得比其所在产业一般水平更高的收益,其成本优势可以使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得到保护。成本领先战略通常和规模经济密切相关。但是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数量过多,个体规模却很小,另外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不显著的特点,我国现在的物业管理企业缺乏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条件。 (2)差异化战略:企业采用差异化战略,就是要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同其他企业相区别,在行业中树立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业主将不会认可不得要领的抄袭;另一方面,企业名称品牌会越来越重要。这种趋势使得物业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根据自己的定位来生产自己的特色物业管理服务产品。于是,差异化战略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所最普遍采用,因而也就成为最重要的一种战略。 (3)专一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选择,以行业中的一个细分市场或一组细分市场为其主攻目标的战略思想。目前我国很少有物业管理企业实施专一化战略,仅体现在集中管理服务高档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将进一步分化,逐步走上功能细分与经营细分的道路。 2.2 扩张性战略 (1)市场渗透战略:即物业管理企业在现有的市场上尽量保持现有物业管理服务的原有客户,并大力争取新的客户。要达到这一战略目的,有许多途径,主要是:适当降低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通过各种优惠去吸引竞争者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和售后服务等。 (2)产品开发及创新战略: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开发商对旧式商品房进行更新换代,在物业管理服务的系列中增加新的品种,或直接开发新的管理服务流程来实施这个战略。 2.3 多样化战略 (1)中心多样化战略:它指企业利用原有的生产技术条件,生产并经营市场上需要的其他产品的战略。因为这种战略是从同一圆心向外推展业务经营的范围,故称中心多样化战略。 (2)混合多样化战略:指企业不但把业务经营范围扩展到与原有业务相关的行业中,而且还扩展到与其业务无关的行业中去的战略。混合多样化战略一般是由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实施,采用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收购或兼并其他行业企业,或者直接投资于其他行业,把业务扩展到其他行业中。 2.4 合资战略 国外企业要直接参与国内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中,往往会通过兼并收购优秀开发企业,或与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合办物业管理企业等途径。更多的是采用通过物业管理咨询顾问的方式进入,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国内物业管理企业与国外物业管理企业可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内物业管理企业熟知本地市场的优势进行最佳的互补,从而使合资战略取得胜利。目前,有一定势力基础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采用合资战略,在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吸取国际先进经验。 3 对我国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战略实践的思路 (1)伴随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与金融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将是物业管理企业向物业资产管理企业升级的重要机遇;(2)在管理区域应该更着眼于引进优质的服务商家来提高区域物业的人气和商业景气,从而提高区域物业的价值;(3)与大型房地产中介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更有效率的在“二手房屋”租赁市场发挥更多的作用;(4)与保险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规避物业资产管理企业的风险,并分享未来保险企业的份额;(5)与广告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形成直接面对特点消费层次的广告终端提供商;(6)与教育产业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兴办社区学校(针对不同的业主需求实施特色教育服务);(7)与文化娱乐健身饮食服务产业形成战略联盟,丰富社区服务;(8)可以有订单式物业管理服务的概念,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对业主个性特点和物业管理公共区域特点可以进行调和,可以进一步从融入多个单一消费者的资金,转而向房地产设计商提出设计要求,然后直接向建筑商发出整个物业区域建设的订单。这样建成的物业从硬件上就可以解决目前开发商的遗留问题,从环境上规避了业主之间的不和谐行为。 4 对我国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战略实践的建议 物业管理企业成为“常青基业”重在品牌建设,在自己基本业务让客户非常满意的前提下(企业初期,可以牺牲一些经济利益,要注重社会效益,并要和区域的政治环境吻合,去赢得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然后可以控制上游(开发商),控制下游(各种专业企业),成为房地产产业链条上针对使物业保值增值的各种服务链的集成商。可以以实际介入或资本介入的形式影响上下游,打造优质品牌,另外可以发展物业管理管理咨询业务以及物业管理监理业务(对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关系进行调和的专门监理机构),通过这些形式就可以相互促进企业的主业,副业,最终建立一个强大的物业管理品牌,从而进一步通过物业管理企业的努力,实现区域内业主生活品质的提高,并营造和谐环境,更好的服务消费者。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战略分析;战略管理 论文摘要:企业的战略管理包括五项相互联系的管理任务,即企业的愿景、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以及战略的实施。这五项任务形成一个循环体系,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任何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在内的工作作风等。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每个企业都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自己特色的、广大职工认可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职工价值观等等。正是这些有形的硬文化和无形的软文化,指导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目标带动战略,战略驱动文化。企业必须确立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的实施需要信念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表现,也是企业家团队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一定的持续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要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因为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时,应给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只有企业文化与战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如《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为企业的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分析等做出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必须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并重。 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通过其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共同作用,激发员工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 第一、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投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团队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对非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全方位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南方电网公司能在六年的时间内快速融合、发展,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网方略,明确提出了企业的行为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理念和廉洁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支持,成为了激励员工干事的力量源泉。达到了最佳软约束功能。 三、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企业文化与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第一、企业文化理念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企业理念中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直接相关。例如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强调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若企业实施一种人力资源的职能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人才理念和人本精神。 第二、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例如企业若实行差异化战略,则企业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则较为灵活,给员工的空间将较为宽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而一个规章制度制定比较严谨的企业与崇尚自由创新的企业战略是不相符合的。总之,制度和行为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和适应。 第三,企业物质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载体,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调整竞争战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新定位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新的文化理念,获取新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企业品牌标识的创新和切换,道理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长期规划,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于尚未进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规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四、总结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企业文化能使战略计划目标的制定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企业愿景。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将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将企业的发展愿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渗透给员工,从而使企业战略从制定到实施,都能够得到可靠的保障。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初探企业战略管理执行体 关键词:战略管理者,企业战略,管理柔性,smarter,事业部式,战略环境,企业培训,企业竞争战略,企业生存发展,企业内部 企业战略执行的误区与变革方向 随着商业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的加剧以及客户期望值的增加,公司需要制定一套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并成功执行。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并不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缺乏的是如何将这些战略予以执行并取得相应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样面对类似的问题:绩效考核实施难、新的薪酬方案刚施行就怨声载道、要做工作分析了总是得不到直线经理的有效配合……hr经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这里也有不少好的方案,就是找不到人来推行。 许多企业对战略制订工作高度重视,将公司战略管理的绝大部分资源都倾注在各级战略的策划和设计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战略执行方面的资源却往往投入过少。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战略执行缺乏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保证、战略执行工作缺乏起码的计划性、战略执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很低,量化管理手段严重不足、战略管理周期结束时,又缺乏基本的战略执行评估……以上弊端常常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使许多凝结着战略管理者智慧结晶的卓越构想由于得不到有效实施最终被束之高阁或半途而废,甚至还因此给企业的声誉、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是基于企业各级战略目标、指导企业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全过程活动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的方案系统。战略执行体系确定了各级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在战略执行中的职责、权限(包括采取非常措施的职责权限)以及对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的战略执行工作表现进行奖惩的依据。明确的、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以违规处罚条例为依托的战略执行体系使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能够了解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和具体期望,激发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履行战略执行相关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各级战略执行的理想效果。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由组织结构方案、组织文化方案、行动与控制方案、资源配置方案、冲突处理方案、障碍清除方案、战略执行评估方案等七类执行方案构成。 组织结构方案 组织结构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组织形式的方案,是企业战略执行的“硬件方案”,也是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基础。在竞争战略层面,企业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态式与竞争对手展开行业竞争:一种是保守型态式、一种是风险型态式、另一种是分析型态式。保守型态式就是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的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积极改善内部生产条件,通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生产速度和安全度等方式巩固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通过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方式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成本和效率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职能式的组织结构方案,以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刚性、统一的优势。风险型态式就是致力于充分把握宏观社会环境和综观行业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在现有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等方式提升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以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市场和研发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分权式管理柔性、灵活的优势。分析型态式是在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对保守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进行平衡/折中:在自身经营涉足的部分行业中采取巩固既有地位并伺机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策略,在另外一些行业中则采取提升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的策略。这种以成本/效率和市场/研发双中心为特色的战略应当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与分权式管理各自的优势。 组织文化方案 组织文化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推行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行为标准的方案,它需要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彼此充分互动,且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原有的工作态度、激发人巨大的工作潜能,组织文化方案便自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有力支撑。战略执行卓有成效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具备的共同点是:都拥有别具特色、独领风骚的组织文化,如沃尔玛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大力倡导、推行先进的组织文化,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改变全体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极大地增强企业在战略执行中的竞争优势。 行动与控制方案 行动与控制方案是说明企业各级战略执行者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步骤及其直接上级对其进行控制的方式/步骤的方案。任何战略目标的达成都要确定行动与控制方案,它是战略执行具体行动的指南。行动与控制方案必须遵循smarter原则,即方案本身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要求的(time-based)、激动人心的(exciting)和竞争性的(rivalrous)原则,以便为战略执行者及其直接上级的相关活动提供明确导向。优良的行动与控制方案会将战略执行行动和直接上级控制方式/步骤的每一细节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最大限度减少了具体工作中的模糊点,显著降低了战略执行中一事一议、相互扯皮、顾此失彼的概率,从根本上提升各级战略执行的速度和质量。管理者接替方案就是人力资源职能战略中行动与控制方案的一种,它是激励/鞭策企业内部管理团队不断提升的自身素质,消除官僚主义、效率低下和业绩不振的一剂良方。在管理者接替方案中,以下七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接替方案的适用范围、管理者接替的条件、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确定、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培养、管理者接替的实施、管理者接替活动的评估、违规处罚条例。 论文初探企业战略管理执行体系来自免费论文网 资源配置方案 资源配置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有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配置数量、方式和时间的方案。资源配置方案能够确保企业的多种资源按照各级/各类战略目标的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和具体特点进行高效、合理、恰当的配置,使企业在各级/各类战略执行的“主攻方向”上形成相对资源优势,为战略执行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训资源配置方案就阐明了企业的培训资源向核心员工团队(即中高层管理职位及其他关键职位)倾斜的原则,实际上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培训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自身有限的培训资源,实现员工培训成效的最大化。企业培训资源配置方案一般包括培训资源配置方案的适用范围、核心团队的培训目标、核心团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核心团队的培训时间、核心团队的培训师资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设备/场地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评估标准、其他人员的培训资源配置、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冲突处理方案 冲突处理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解决各单位/部门间发生的冲突的方式/步骤的方案。由于企业内部的各单位/部门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有所不同、各级/各类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资源分配上的竞争,战略执行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处理方案有助于对企业战略执行中出现的各类冲突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指导各级战略执行者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冲突。部门争议处理方案能促进各相关部门对战略执行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即时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共同转变工作视角,群策群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法,在第一时间消灭内耗,从而大大提升了战略执行效率并明显改善了团队协作氛围。企业“部门争议处理方案”通常包括部门争议处理方案的适用范围、部门争议调解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调解者的确定、部门争议调解的实施、部门争议仲裁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仲裁者的确定、部门争议仲裁的实施、突发情况处理和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障碍清除方案 障碍清除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清除各类人为障碍的方式和步骤的方案,它属于“非常”战略执行方案的范畴。企业主要通过大力推行组织文化和其他“正常”战略执行方案、运用正向激励手段以及规范化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推进企业的战略执行。但当某些战略执行者或其他人员在理念和行为上拒绝接受组织文化和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要求,采取消极回避、拖延懈怠、拒绝合作甚至公开对抗等方式阻碍企业战略执行的正常推进时,以公司内部惩戒方案和即时解聘方案为代表的障碍清除方案就将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即时解聘方案是最为严厉的障碍清除方案。基于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劳动管理法规的即时解聘方案通常包含即时解聘的适用范围、即时解聘的具体条款和法律依据、即时解聘申请的确认、相关事实的调查核实、即时解聘的实施、突发情况处理、违规处罚条例等方面的内容。 战略执行评估方案 战略执行评估方案是对企业各阶段竞争战略和不同职能战略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案。竞争战略的执行情况一般每3至5年评估一次,职能战略的执行情况一般每年度评估一次。通过对战略执行工作定期、规范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各级战略执行者在战略执行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励/鞭策各级战略执行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战略执行水准;同时为调整、优化各级/各类战略执行方案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提供充分依据,为企业各级/各类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战略执行综合绩效的持续提升提供动力。企业战略执行评估方案一般包含战略执行评估的内涵、战略环境变化分析、战略目标调整分析、战略执行成本/效果对比分析、竞争对手战略执行情况分析、战略执行调整、战略执行者评审和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企业的战略管理包括五项相互联系的管理任务,即企业的愿景、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以及战略的实施。这五项任务形成一个循环体系,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任何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战略;战略分析;战略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在内的工作作风等。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每个企业都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自己特色的、广大职工认可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职工价值观等等。正是这些有形的硬文化和无形的软文化,指导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目标带动战略,战略驱动文化。企业必须确立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的实施需要信念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表现,也是企业家团队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一定的持续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要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因为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时,应给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只有企业文化与战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如《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为企业的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分析等做出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必须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并重。 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通过其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共同作用,激发员工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 第一、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投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团队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对非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全方位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南方电网公司能在六年的时间内快速融合、发展,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网方略,明确提出了企业的行为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理念和廉洁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支持,成为了激励员工干事的力量源泉。达到了最佳软约束功能。 三、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企业文化与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第一、企业文化理念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企业理念中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直接相关。例如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强调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若企业实施一种人力资源的职能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人才理念和人本精神。 第二、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例如企业若实行差异化战略,则企业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则较为灵活,给员工的空间将较为宽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而一个规章制度制定比较严谨的企业与崇尚自由创新的企业战略是不相符合的。总之,制度和行为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和适应。 第三,企业物质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载体,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调整竞争战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新定位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新的文化理念,获取新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企业品牌标识的创新和切换,道理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长期规划,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于尚未进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规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四、总结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企业文化能使战略计划目标的制定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企业愿景。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将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将企业的发展愿景以企业文化的形式渗透给员工,从而使企业战略从制定到实施,都能够得到可靠的保障。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浅谈企业战略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论文摘要: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的,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企业走向兴盛的生命力。 1“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渊源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企业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而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是人们值得探究的学科。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曾在他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就道:“企业是一个物质、生物、个人、和社会几个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国外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广泛使用战略概念是在1965年,是以美国学者安索夫的主要著作《企业战略》的问世为代表的。 “战略”一词早已存在,它源于战争和军事活动,它是战争实践、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就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三国时代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系统分析的典范,并被世界各国运用至今。 同志对战略含义的阐述更为深刻,颇有哲理。他在1963年末所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把战略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引用、运用于政党和政府的某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为实现总体目标所作的力量部署、对策、措施等战略规划,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指导国民经济或某些主要产业的发展都用战略性来部署。人们总认为企业战略是偶然决定的,或者认为它是最高决策者的信念、直觉的产物。在理论中常常以、仅仅用内容相关的“企业家活动”、“企业政策”、“长期计划”等名称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安索夫针对企业规模扩大并转向多种经营的形势,以确定企业目标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理论。1979年他又推出了另一部力作《战略经营》,研究以战略计划推向战略经营,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战略模式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得到了较大发展,经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根据理论和企业界多数人的看法,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战略管理是一个包括战略制订(或规划开成)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在制订和实施战略中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进行一系列活动,它由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初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的,有的学者将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2.1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诞生60年代初期,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安索夫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他们重点论述了如何把商业机会与公司资源有效匹配,并论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规划思想占据着战略的核心地位。 2.270年代:环境适应理论流行70年代是环境适应学源的年代。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即假设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在这一时期,管理不确定性变成了企业核心能力。 2.3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与通用战略研究哈滕和库伯通过对美国酿酒业的研究来探索战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解释经营业绩与战略及环境的关系,并认为业绩是战略与环境的函数。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市场力量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看来,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纷纷被引入战略理论。8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上。 2.49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8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竞争无常规,没有通用战略,也没有万能灵丹,人们无法仅仅通过通用战略与企业特征来解释企业的优异表现,继而转向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80年代比较流行的产业理论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受到了普遍的批判。20世纪末,战略创新的理念,得到了深化,被人们广泛采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创新。即大规模定制、虚拟组织、归核化、竞合等。 3企业战略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从企业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来看,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有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种。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考虑的是企业应该选择进入哪种类型的经营业务。经营战略考虑的则是企业一旦选定某种类型的经营业务,应该如何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或运行。 4企业战略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个完整的战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4.1为企业的经营方向描绘了一幅蓝图,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用于指导企业的业务经营,而不应是业务经营的附属品。 4.2战略作为一种规划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它的目的在于赢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持续优势。而且,战略还应成为一种将企业各事业部门、各职能部门、不同管理人员、不同员工的决策和行动统一为一种覆盖全企业协调一致的决策和行动的策略方法。在战略框架下,企业内跨部门分散的行动将形成一个以统一的目标和策略为中心的整体,个人的努力也将被汇聚成方向一致的团队力量。 4.3对于成功的企业而言,仅仅拥有完美的策略规划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战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确保在战略的指引下,自始至终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同样至关重要。 企业战略的特点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动态性、指导性、风险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战略可作为决策的支持;可作为协调和沟通的载体;可强化企业经营的目标性;可强化塑造自我的主动性;有利于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推动企业领导和员工树立新的经营观念;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战略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走向兴盛的生命力。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会计论文 1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 1.1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性质具有外延性 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性质具有外延性主要是指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将视角投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经济发展决策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只有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为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意见,避免企业发生重大的决策失误,确保企业稳步发展。 1.2战略管理会计重点关注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战略管理会计一般会超越单一会计期间的限制,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关注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所以,构成企业竞争优势地位的因素都是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的内容,而不是仅局限于优良的财务业绩这一财务指标。此外,战略管理会计还要根据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及时地纠正战略执行中的不足,进而确保企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确保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1.3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局限于财务信息 财务管理是战略管理会计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战略管理会计涵盖的工作范围更广,提供的管理信息较多。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的信息不仅有财务信息,还包括很多非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行业背景信息、前瞻性信息、外部环境信息、企业内部环境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等。战略管理会计除了需要为企业提供完善的财务信息之外,还需要提供上述多种非财务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提供需要确保真实和有效,能够清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而为企业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性的依据。 1.4战略管理会计管理内容涉及企业的风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管理的内容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有着很大的联系,也就是说,战略管理会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风险管理。战略管理会计要高瞻远瞩,准确把握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各个潜在机会,回避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企业的稳步发展。此外,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还需要及时的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存在风险,如果存在潜在的风险,应执行相应的应对措施。 2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2.1企业应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机制 为了更好地应用战略管理会计,企业应进一步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机制。战略管理会计发展时间较短,在理论上、机制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进而影响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效果。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机制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确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内容较为复杂,很多时候存在着偏离重点的情况,战略管理会计不仅仅是涉及到财务管理,还应该涉及到风险管理、决策管理、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等等,这样才能够确保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全面性。其次,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做好工作计划,并且将工作计划纳入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中,通过制定科学的计划,使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2.2企业应为战略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做保障。因此,企业应该为战略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首先,企业应营造重视战略管理的管理氛围。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企业长远发展大计,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目标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只有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最高决策层、经营管理层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关注企业战略管理,才能在企业管理中营造重视战略管理的管理氛围,创造良好的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其次,企业明确战略管理会计职责范围。制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职责,一方面使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效果具有考核依据;另一方面可以规范战略管理会计与其他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界限,各行其责,有利于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效果。 2.3企业应重视战略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与传统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尚属新生事物,相关专业战略管理会计人才较紧缺。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企业应重视战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综合素质。首先,企业应把好战略管理会计的选拔和任用关。只有那些具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管理能力强,专业素养高的会计人员才适合担任战略管理会计;其次,企业应重视战略管理会计的业务交流和培训。为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管理能力,企业应支持和鼓励战略管理会计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专业研讨会,并为优秀的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出国交流学习和考察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和战略管理方法,将先进的战略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有助于提高战略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再次,企业应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的考核管理。 2.4培养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思想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氛围。因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战略管理素养和战略管理会计知识培养更为重要。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成功与否,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管理意识息息相关。如果企业高层管理者具有了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他们会自然地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计划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多种手段,提高自身的战略管理会计意识,使其能够充分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工作。 3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战略管理会计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探讨了解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落地,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企业还应该针对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创新战略管理会计的工作机制,以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作者:曹茂柱 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案例教学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1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1.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然结果。 《企业战略管理》特别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实践。这就要求该学科的教学应当面向企业、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把学生的思注意力引向对现实的思考,善于分析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然而,多数教学方法只是强调理论性概念的传授,缺乏理念向实践的迁移,致使理论与实际脱节;在现行的教育条件,不可能让教师每节课都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恰好是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鸿沟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基于现实中的生动案例,将企业的运营、决策等活动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探索各种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然要求。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功能应该从纯粹的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给予,又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权力。通过案例的深刻剖析,教师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的内在驱动力。案例教学法帮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来自不同背景、文化的学生都能在同一个教室就一个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从而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自身认识。在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中,学生会经历到思想碰撞产生火花的奇妙感受,从而对该课程充满兴趣甚至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增长。 2案例教学法在《企业战略管理》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1所选取的案例缺乏针对性。 案例即是教学工具,又是案例教学课堂的核心。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案例,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图书、网络报道、商业杂志中获取素材。然而,教师普遍没有受过案例教学方法的培训,在浩如烟海的素材面前不知如何在知识点、学生兴趣、教学目标和实践意义等指标的把控上做到恰如其分。至于素材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提供较大的讨论空间,是否能获得优秀的学习效果只能在教学结束后才能被证实。因此,教材选编是否合适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为了解决案例筛选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目前已有的几个权威案例库选取案例。这几年,中国已有少数几个高校建立自己的案例中心,比如大连理工大学创立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清华大学成立的“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这些案例库的案例不仅提供案例正文,还配备了案例使用说明,指导教师如何正确、科学地运用该案例进行教学。其次,选择案例既要紧扣教学目的,又要突出教学重难点。再次,案例选择要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其难度不宜过大超出学生目前的接受程度。 2.2教师驾取课堂能力不足和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传统教育模式长久“浸润”下,学生已经习惯“老师讲,我们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严重缺乏“课堂主人翁”意识,思维相对僵化,不善于动脑思考,这些问题常常令课堂讨论气氛沉闷至极。面对冷场情况,教师受到以往教学方法的影响,加之缺乏引导学生思考的技巧,往往是直接把自己的答案“灌输”给了学生。即使出现学生热烈讨论的情况,教师也难以很好地把控课堂秩序。由于案例教学主张开放地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过于发散思维而脱离题目侃侃而谈。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一般采取放任或者打压这两种方式予以应对。然而,放任会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打压又会打击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提高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第一,打破冷场。当出现冷场的时候,教师不宜直接灌输答案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投向信任的眼光。如果沉默片刻之后还是没有学生打破僵局,教师可以点名叫平时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起来,耐心引导该学生思考问题,逐步打破僵局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第二,教师要注重营造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讨论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鼓励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第三,引回正题。教师是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当出现学生严重跑题的现象,教师应该先等待有学生率先出来纠偏。如果纠偏的学生迟迟未出现或者跑题程度越来越严重时,教师可以用一些过渡性的语言把讨论引向正常轨道。第四,平衡发言机会。一个班中,总有些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讨论,而有些学生性格内敛、害羞、怯场,不擅长发言。久而久之,案例讨论被固定几个学生所“垄断”,其他学生则成了听众。为了让所有同学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教师应该平衡讨论过程中发言的机会。通过适当控制发言过多的学生的发言机会,鼓励内向学生大胆发言,真正让每个学生成为讨论的参与者。 3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社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的现状,高校应该加强管理学科的教学改革,突破传统观念桎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要继续改进,才能为现代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作者:徐梦熙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学习型组织理论下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建立在组织的逐渐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之一,其表现特点是具有组织的革新能力、持续的应变能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本质表现为突破传统的创新,学习型组织理论是通过建立上下互助的联系组织结构,使得组织内部各环节突破平等障碍,打破等级制度带来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失衡,确保组织内部友爱平等的沟通与发展,建立起来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表现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组织的持续健康的前进发展。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 1.强调正确的价值观 圣吉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持续正确的价值观,真诚务实的生活意义,学习型组织理论倡导在关注个体的同时,更要关注组织,在关注支出的同时,更要关注投入。在关注未来生态的同时,更要关注现在的行为习惯。圣吉强调的是一种崇高奋斗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倡导生态的文明持续发展。 2.强调学习的本性论 彼得•圣吉强调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爱于学习的,学习型理论强调的是学习的人性论。该理论强调学习是人的本性使然,学习型理论只不过是帮助人们提升自己对学习本性的认识,起到帮助人们唤醒学习意识的作用。 3.强调学习形式的丰富性 学习形式不是单一的,在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我们可以将其学习形式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实践性学习,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中获取知识、检验知识;二是学习不是个人的学习过程,而是合作学习、组织学习的过程;三是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建构知识的框架;四是学习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五是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达到个体的愿景。学习型知识理论丰富了学习的形式与内涵。 4.强调学习的自愿性 学习型理论是特别强调真实性的理论,强调了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要用真诚的态度,强调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注重解决实质性、真实性的问题,强调了学习的目标是为了真实的愿景去学习。 5.强调学习的跨界合作 学习型理论强调的是团队的学习与合作,学习不能够局限在个人的范围内,要将学习的范围建构成真诚学习的平台,在平台上进行组织学习、合作学习、跨界学习。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1.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指的是个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心智模式是通过个体的人生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形成的。对心智模式的改善着重于在个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两个方面。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表现为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实施方式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团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从而将工作模式、思维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培养学生超越自我。意指突破自己的错误或陈腐的观念,将科学先进的知识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实现个体的真实愿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表现为:将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结合,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为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突破自我,勇于突破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3.建立共同愿景 在集体中建立共同的愿景有助于增强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实践中,教改团队应该根据社会、学校的具体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相统一,共同朝向着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4.提倡课程系统性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所提倡的系统,是贯彻在其所有特征与内容中的,系统性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将系统性运用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具体表现为:长远规划的系统性、教学课程组织的系统性。在教改人员对《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时应该努力做到系统的清晰性,包括重点突出、方法得当、思路明确等。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系统性的原则也会帮助学生清晰的梳理知识条理。 5.提高团队意识 组织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全体成员出于自愿性的,有序的形成共同愿景,在学习过程中系统性、开发性的对知识理解与掌握,全体成员建立共同的愿景,合作学习,这给予了《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集体的共同愿景、促进集体的团结协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交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经济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理论知识作用,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在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者:金佳丽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及组配 关键词:引用词 引言 绝大多数著名期刊在科技时,都要求对文献进行标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 文献内容特征,有利于纳入检索系统,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但由于文献标引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律性和方法性,标引词的选择错误或标引组配不当,都会影响论文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根据科技论文标引的一般规则,结合实践经验,简述医学科技论文标引中应把 握的几个方面。 1 主题分析与标引要点 1.1 论文主题分析 文献的主题分析,是标引工作的最初环节。所谓主题分析就是对每篇文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提炼,以及剖析主题结构的过程。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结果。文献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献的检索,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要求,分析选定对用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概念,不但要对分析的范围、深度应与文献内容保持一致, 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分析的全面性、专指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具体方法是:审读文献内容. 要做到选词准确,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外特征,必须对文献进行审读. 审读文献通常依据文献的篇名、文摘、简介、前言、结论、参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标题、斜 体字、黑体字、图表、数据等内容. 切忌只根据文献的篇名或书名片断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文献的篇名或书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献的内容,甚至有比拟、隐讳、反问、双关等方式. 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要抛开篇名或题目,某些专业杂志和专题论文的篇名或 题名是经过认真推敲拟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文献内容加以选定. 1.2 定标引要点 通过认真审读论文的各个部分应确立论文的标引要点,以便为精确选词做准备,其标引要点的内涵应限定在:①论文的论述重点. 要在不同层次上拟定论文的检索者可能检到本篇论文的内容途径;②本篇论文提出什么新论点、新技术和新方法. 所要标引的主题要领是文章中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应以作者推测和设想为准;③从文献的学科和体裁 来判断应使用什么样的主题标引原则和组配原则,是总论的、各论的、基础的、临床的、实 验的,还是人文的、地理的、药物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怎样,是相关的、从属的、影响的,还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献中出现哪些特征和标识能充分反映出这篇论文的检索差 别,从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标引,哪些要做次要标引,哪些不要标引。 2 论文主题概念标引 2.1主要概念的标引 主要概念的标引是针对文章的中心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标引。主题是作 者集中力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论述的东西并非都是主题。如:论文中所提到前人的研究,介绍性的说明,一时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对象。总的说来主要标引是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作者探讨的目的和对象,在医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是:①医学各个学科或专业知识主要论述的课题;②某种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结果;③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创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较多的内容,⑤尽管篇幅不多,但材料新、有创见并为读者所关心,此外还包括词表和标引规则中规定应作为主要标引的概念 . 2.2 次要概念的标引 次要概念的标引经常作为组配标引或副主题标引。一般作为次要标引的概念多为论文的非重点论点及概念、属于边缘性主题概念,主要包括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所提供的载体、条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学诱导、同位素标记、人工造瘘等治疗学 提到的药物剂型、剂量、换药方式等;某些检索所要求的特征词,如:地名、时代、文献类型、语种、人类(性别、年龄)、动物(如大鼠、小鼠、狗、猫)等以及词表中规定应作为次要标引的词。 2.3 非标引概念 作为论文中出现的非标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论文中提到的常规技术,大家熟知但未加讨论的东西;如:一篇关于心脏病诊断的文章,提到了常规的心电描记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提到了常规显微镜应用等问题,其次是一些具有说明语字样的概念,如“抗肿 瘤抗生素放线菌素D”,其“抗肿瘤抗生素”即为说明性概念,主要概念应是“放线菌素D ”再就是文中未加讨论或不够成熟的某种概念,如一篇关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种新的 、未加证实的氨基酸;临床上构成一种变化不定的不明显的症状群,已能被主题或概念组配 概括的无检索价值的概念,及词表里或标引规则中不作标引的概念,都不能作为主题词来标引。 3 主题词的选择与组配 3.1论文主题词选择 当论文标引概念确立以后,接下来便是选择主题词. 选择主题词主要是为正确表达主题概念。一篇论文的情报内容,是否能选用一些恰当的主题词来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保证达到较高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哪些语词是主题词,哪些语词不是主题词,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题词(或哪几个主题词的组配)来表达,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不致造成混乱,使主题词系统保持较高的检索效率。这就要求使用主题词表,主题词表 对主题词做了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讲,标引用词必须是词表中的正式主题词,并且书写形式应与词表中的表达形式完全一致;标引用词必须首先选用词表中最切合文献主题的专指词标 引,一般不得选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标引。当词表中没有专指度相等的主题词时,则选用2个(有时也可能用3个)最直接的上位词或近义词、最相关的主题词标引。当用上位主题词或近义词标引也不合适时,可用一个自然语词附于上位主题词后作限定,或增补新词。 3.2 论文主题词的组配 在采用文献主题词法的文献标引过程中,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需使用组配方法来表达. 组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文献主题,用主题词组 配的方法来表达文献主题,可以控制词汇量,用少量有计划的选定主题词即能表达大量的文献主题概念,但如组配不当,会造成误差,降低论文的使用效率,因此,归纳医学文献最常 用的难度较大的组配标引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当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组配/并发症,B疾病之后组配/病因学,并且致病因素常作为主要标引.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 ,B疾病/病因学. ②当A疾病与B疾病同时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间因果关系时,A、B 两疾病之后都与/并发症组配. 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并发症. 例:眼弓形体病并发沙眼,标引:沙眼/并发症弓形体病,眼/并发症. ③疾病状态下某器官组织及细胞的解剖结构,组配模式:疾病/病理学,器官(组织细胞)/病理学. 这里与/病理 学组配指的是与正常器官结构的不同,只阐明组织的不是疾病的同义语和代名词. ④当实施某种治疗技术而产生的某种疾病时,组配模式:疾病/病因学,技术操作(物理作用剂)/ 副作用,例:剖腹产术引起膀胱阴道瘘,标引:膀胱阴道瘘/病因学;剖腹产/副作用. ⑤ 某种疾病情况下从某器官分离出某种病原体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学,器官/微生物学, 病原体/分离与提纯. ⑥某种疾病情况下,某器官对某药或化学物质的代谢:组配模式:疾 病/代谢,器官/代谢,药物或化学物质/代谢,如甲状腺疾病病人肾的晚碘化作用,标引 :甲状腺疾病/代谢,肾/代谢,碘/代谢,也就是说凡文章篇名中出现的结合、破坏、裂 变 、转变、降解、掺入、组合、调动、释放、储存传输、转化、利用、摄取、水解、氧化、去甲基化、脱羧化、烧化、酯化、羟化等字样均可标/代谢. ⑦某疾病状态下某器官内某种化 学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化学、药物或化学物质/分析. 如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中钠含量的测定,标引:肾性高血压/代谢、肾/化学、钠/分析. 总之,科技论文标引是刊物出版规范化和标准化所要求的,标引词选择的优劣,标引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及论文生命力的强弱,诸如《Science》,《Nat 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检索体系都非常重视标引质量的提高,只有 充分熟悉标引规律、掌握标引技巧,才能提高标引质量. 医学研究论文: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摘要:只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服务和研究对象是病人,治病救人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奋斗目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每个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研究生将成为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呆子。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和往届生。应届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1]。然而,实习中后期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应届学生的复习迎考占用了大量的临床实习时间,导致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高,临床操作技能较差。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多集中在重点医学院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对临床训练不够重视。有些往届生因为工作不理想,就辞职在家专心考研,有些往届生在基层医院工作,条件较差,没有得到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因此,绝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上岗前培训。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进行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能、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医疗法律法规等,使研究生对医院临床工作中的要求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3.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 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假。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理论知识 1.优化课程体系。高等医学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明显落后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等问题。因此,要强化跨学科、开放性的课程设置,体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沿知识的统一[6]。跨学科知识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跨学科知识,研究生的视野就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内容比较陈旧,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审稿、出书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7]。经过如此长的出书周期,教科书的内容明显落后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用这种陈旧的书本知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生。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这些成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1、引言 医科院校临床医学实力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医科院校,引进及培养了大批高精尖的医学人才,增强了我国医科院校的实力。 科研能力是衡量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面对发展,医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评估问题日益引起重视,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医疗行业的要求,以及能否得到专业人士的正确评价,事关这所院校在以后的生存和发展中能否争取到比较有利的条件。可见,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一所医科院校的科研实力,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似类型的指标体系 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前,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了解了国内外科研实力评估的发展与现状及科研实力评估的深刻涵义。借鉴国外评估系统指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作为参考资料。 2.2指标的初步设定 借鉴国内外的临床医学研究能力指标体系,并根据平时的科研工作管理经验,设计出每层指标,指标主要是根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评估目标进行分解。构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实力的因素有很多,但作为科研教学型的医学院校,从管理角度而言,其要素有: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条件、科研产出、人才情况等。再将这些一级指标分解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逐级分解,建立各级要素的目标群。 2.3指标的定性分析 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指标体系在同一层次要互相独立,互相不包含,不重叠;2)指标体系要正确反映目标的要求,指标与指标设计之间没有矛盾;3)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观察而获得结论;4)指标体系的采集要简单可行、层次和数量尽可能少而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为大家所接受。 3、确定指标体系草案 3.1德尔菲法(delphi)法 delphi法,就是采取背靠背的通讯方式征求专家小组的意见,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函询。每次函询后将专家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反馈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提出新的论证。经过几轮函询,使专家的意见趋于集中,得到一个比较实际、可靠的结论。 3.2成立专家函询筹备小组 专家函询筹备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1人。筹备小组的任务:拟定评估目标,编制专家调查表,选择相关专家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3确定专家 由专家函询筹备小组集体评议,选取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医疗、管理专家50名,包括卫生事业管理系统12人,基础研究25人,临床医学研究人员1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 3.4拟订专家调查表 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拟定专家咨询表,进行专家评议和咨询。对第一轮专家意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修改相应指标,制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然后把修改结果反馈给咨询专家后,再对第二轮专家意见进行汇总分析,确定了重点医科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4、综合评价办法 我们采用两次相对比较归一化法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进行评价,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每项三级指标以统计最高分数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该项三级指标分数与最高统计分数相比,其百分比数则作为该校的此项三级指标分值。各项三级指标的分值加权求和即为二级指标分值。 2.二级指标最高分值同三级指标统计一样计为100分,其他各校的相应分值与最高分相比,其百分数作为二级指标分值。各项二级指标值加权求和作为一级指标分值。 3.一级指标加权求和作为各校的最终评估分值。 本研究侧重于医科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该评估对医学院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的资源优化和提高科研效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权重的确定最容易引起不同的意见,但科研能力评价中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都是被评价的核心内容,有些第三方评价单位只采用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权重并不起作用。但实际证明权重的适度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大。五项一级指标反映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共性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项目区别对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重新赋值,例如,我们要评价一个单位的科研总体水平,我们可以将科研投入、科研活动、科研产出的权重提高,如果我们要预测一个学校的未来的科研成就,我们可以将科研条件和环境及科研活动的权重提高,这样可以看出哪些学校在哪个方面强一些。权重赋值的变化对学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发现不足而加以改进。原始数据的比较评估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学校实力是否增强,拿历年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知道进步的大小。对于采用归一化法可能造成单纯追求数字问题,在这个评估方案中,都有评估要素对其约束,因而单纯某项数字高并不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实。实际验证分析表明了用此归一化法基本消除了评价内容和标准界定的难点,其结果基本反映了真实情况。 医学研究论文: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实习期间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灵魂和龙头,对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具有学习任务重、实习周期长、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等特点,与其他一般专业相比,其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难点与困难。针对这些特点和难点,如何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紧密结合,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医术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医务工作者,是高校医学院党务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临床医学学科专业的特点 (一)学制培养上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分段的模式 临床医学学科专业以医师职业为背景,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临床科研能力和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因此,临床医学学科专业在学制上,往往采取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实践分段培养的模式。即,一般在研究生的第一学期(或最多第一学年)集中修学公共课和基础课,第二至第四学期(或第二学年)安排研究生在临床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轮转培训临床能力,第五至第六学期(或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专科训练、临床科研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其中,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往往安排在高校的医学院进行统一学习,临床实践阶段往往分散在各附属医院或相关合作医疗事业单位进行轮转实训。 (二)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轻人文”,“重智育、轻医德”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保障研究生教育内容、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我国临床医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中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比较忽视医学职业态度方面的完善。如大多数高校的医学院均会设置较为丰富、齐全的临床医学方法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等),但很少开设旨在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医疗安全意识、伦理意识、人道主义精神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取向尽管受医学学科本身实践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课程在职业化素质培养方面的缺失,并容易导致医学毕业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职业道德的泯灭。 (三)实践应用上直接为人服务,必须重视服务艺术的训练 临床医学直接为人服务,所以必须充分认识人的特点。目前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生物学上的“人”为对象,即以“病”为对象;但实际上,单纯生物属性的人并不存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应懂得未来的服务对象不是“病”而是患病的人,应注意理解病人的社会属性。[1]同时,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必须重视服务艺术,临床实习期间要站在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位置上,考虑病人、家属等的各种忧虑,认真、慎重、全面地为每一位病人进行完整的服务实践,以高尚的医德、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来增加病人的信任,从而提高病人的信心。 二、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医学研究生实习任务繁重,科研实践与党建工作脱节 医学研究生在实习期间,一方面要巩固基本课程理论的学习,不断从实践中提高从医技能与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又要肩负科研工作的重任,实现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间的转化,不得不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任务和实践工作中去。由于实习过程缺少了党组织的指导和监督,更容易松懈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导致“重业务轻政治”,只注重专业研究学习,淡化政治信仰和医德医性的养成。[2]此外,由于医学研究生导师往往游离于研究生基层党建教育工作之外,较少参与或指导研究生党支部的工作,甚至部分导师片面强调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容易形成研究生教育中的“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局面,致使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脱节。[3] (二)实习周期长,实习地分散,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 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掌握了基本课程理论,对临床诊断治疗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进一步工作更偏重于临床实践,科研成果的形成也绝大多数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因此,实习周期长是医学研究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其研究生阶段甚至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实习实践中度过。同时,由于专业属性和实习实践资源的限制,医学研究生实习地点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医院甚至是不同的省市,学生实习期间几乎都处于离校状态;与在校期间 相比,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无法进行集中、系统和条理化的政治理论学习,难以组织或参与支部的各项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养。 (三)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教育与管理难度大 从党支部设置来看,学校和实习单位缺乏有效的合作共管机制,机构设置不甚合理。就学校而言,研究生党员发展管理是以专业为主线成立学生党支部,实行以高、中、低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时间和次序为阶梯形成层次管理的办法。[4]但当研究生进入实习期后,由于实习基地数量多,地理位置分散,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能分布在不同实习单位,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却可能安排在同一单位,但各自的组织关系却留在原学生党支部,容易导致一个现象:在同一个实习单位的研究生党员总数不少,但某一专业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党员可能只有1至2人,党员支部隶属差异给原学生党支部的实习生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就实习单位而言,多数实习单位认为研究生的党组织关系在学校,管理责任在支部,故对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和学校党组织进行沟通和协商,所以理论学习、支部活动、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活动有时不能及时通知到实习生党员。如此一来,由于原学生党支部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难以实现,实习单位又缺乏专门的组织对研究生党员进行管理,致使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无法进行正常的组织生活,甚至不过组织生活,易出现一段教育“盲区”。 (四)监督考察工作难度大,培养标准和制度难以贯彻落实 在研究生进入实习期后,由于与党组织和介绍人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学习动向往往难以及时掌握,党组织和介绍人就难以全面掌握他们在考察期的表现情况,支部的其他党员也因为不了解情况而难以发表意见,致使考察发展工作很难严密有序地开展。如按照正常的党员发展程序,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考察,但是处在实习期的医学研究生党员由于空间距离缘故,考察往往无法正常进行,不得已要变平时考察为突击考察,导致综合考察无法实现客观全面,且党内外群众座谈和公示环节也难以做到公正、严密,稍有不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员发展的质量。 三、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实习期党建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临床医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针对医学研究生实习期党建工作的问题和难点,可以从提高思想认识、建设管理队伍、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活动载体等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前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知识 医学院的任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合格医疗工作者的要求包括:高尚的医德、优良的医术、科学严谨的态度、终身学习进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5],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有五个都与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对实习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是做好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前提。针对临床研究生学习科研任务重、临床工作压力大、容易“重业务轻政治”、服务意识不足等特点,只有结合研究生生活实际,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德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建设管理队伍为基础,建立健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要做好临床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研究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因此,学院与医院党组织需结合临床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多种方式、途径建立临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做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切实保障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专职队伍建设上,推举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和党龄较长、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研究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积极发挥辅导员、专职教师的作用,统筹协调、把握方向、承担党建主要工作。兼职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调动研究生支委积极参与和配合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党员发展和管理,有效地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将党支部建设凝聚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还需将研究生导师纳入到党建管理队伍中来,积极发挥导师在支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使导师“参与而不干预,指导而不领导,到位而不越位”[6],这样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育人功能,又加强了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三)以组织建设为支撑,创新和完善基层组织机构设置 针对实习期研究生党员分散在不同实习地点的特点,建立学校与实习单位齐抓共管的联合机制。例如,以实习地区或实习医院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实习科室为单位成立党小组,与实习单位党委联合在基层临床实习点创办学生党校、举办各种组织活动等,形成完整的实习党员教育管理体系。[7]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将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及时纳入党组织并方便地接受党课等系统理论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习生党支部和党小组定期开展的思想理论教育专题活动,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及时了解和记录实习生党员的思想状况、实习表现、意见、要求等,及时传达相关文件和对实习生党员进行考察、监督和教育,解决可能存在的矛盾,使党员更好地提高政治素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8] (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建立健全实习期党建工作流程和制度 结合实习期研究生党员的特点,对原有的党员发展考核制度和体系进行 创新和完善,例如创新和落实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制度,建立研究生党员信息库,实现研究生党员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动态管理,理顺党员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奖惩管理体系,对组织生活、思想汇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弹性管理,与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通过临床科室轮换、完成临床科目培训等挂钩。 (五)以完善载体为手段,丰富和完善实习党员的管理和组织生活形式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方便和完善对实习期医学研究生的管理,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给党建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建立“党员之家”等网站和专栏进行各种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工作动态的;建立健全党员信息管理和考核奖惩信息系统,对党员信息进行动态和个性化管理;开辟bbs、微博等方便党员进行专题讨论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党务工作者通过email、msn、qq、校内网等方式与实习生进行实时沟通交流以及组织网络辅导员等方式,为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就业咨询、心理问题等进行答疑解惑。[ 医学研究论文: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及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全面培养研究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统计,研究生中党员人数比例达到了30%以上[1,2],研究生党支部成为高校重要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增强研究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树立典型示范,并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其他研究生的积极影响。 一、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主要存在三种方式:一种是“师生混合党支部”[3],研究生与所在二级学院的教职工党员一起组建党支部,教职工、导师与研究生一起过党组织生活,一起参加各项党组织活动。党支部书记由教职工担任,支委委员均由教职工担任,或者仅安排一名研究生党员作为支委,主要起到召集和协调研究生党员的简单作用。这种设置方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生党支部。另一种是“年级党支部”,各二级学院同一年级的研究生党员组成党支部,党支部由不同专业的党员组成,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委员均由研究生党员担任,通过任命和选举产生。这两种传统方式设置的党支部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党支部活动的开展,无法充分调动研究生党员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第三种是依托学科构建的研究生“专业党支部”[4],由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党员组成,高年级对低年级传、帮、带。 在师生混合党支部模式的管理中,教职工与研究生之间身份存在差异,研究生党员在组织活动中往往处在从属地位,实际无法保证双方在支部内部的平等地位。他们中极少会有人真实地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不敢向作为老师的教职工党员提出不同意见,因此往往造成了由教职工主导支配党支部的不平等格局。由于教职工与研究生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代沟”。比如有些具体问题,教职工不愿意让研究生知道,甚至有意采取回避和不反应的态度;有些问题则不经过支部大会上充分酝酿与讨论,实际脱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之导师对研究生党建作用淡化、重视度不够、组织活动思维陈旧、内容空乏[5,6],严重影响了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对在研究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有效开展党建工作起到了严重的负面作用。 在年级党支部模式管理中,由于专业不同、研究生党员学习生活的时空不一致,加上由于各支部规模大小的不平衡,直接影响党建工作与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进度的协调性,比如低年级的党员人数太少,高年级的党员要找工作,党支部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研究生在校时间一般只有3年左右,党支部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以及支部书记的心得体会和工作经验得不到应有的保留与延续,随着老生毕业和新生入学,高校和二级学院党委需要再一次花费时间和精力重新组织。 二、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对研究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趋动性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识问题、衡量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更大程度地向物质利益方向倾斜,这使得部分研究生党员对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一是传统性的党建活动受到了时展的冲击。知识创造经济和网络虚拟社会的来临,对从事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如果不加强与时代、社会接轨,不了解当前研究生中普遍性、常见性的思想与行为,将会极大地影响到研究生党支部工作的有序开展。党建工作人员在能力和技术上不能够胜任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党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将显得机械、简单,进而造成研究生党员参与性差、主动性缺乏,表现在党组织活动形式单调老套、团队协作精神差,组织生活一直局限于采用传统的读文件、看教育片上,形式过于呆板,停留于形式上完成任务,缺乏吸引力。 二是部分二级学院和教职工对研究生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重文化成绩、重学术水平、轻思想引导的现象较为明显。一方面,党支部设置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健全,组织生活不够规范。高等院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和管理缺乏统一的固定模式,研究生的住宿比较分散,支部成员空间跨度大,无现成经验借鉴,不利于党支部活动的组织。特别是临床研究生学习压力大,很难抽出时间整理“繁琐”的党员材料,许多研究生党员不愿意担任党支部书记,使得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不仅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反而降低了党员在研究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高校往往没有配套落实研究生党建工作者的编制和待遇问题,影响了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部分高等院校只注重研究生专业论文的质量,将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极个别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学好专业知识、搞好学术研究,不需要过问时事、不需要了解政治。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忽略了对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监管与考核,甚至为了方便自己的学生就业,出现了“批量生产”和“突击发展”党员的不正常现象。 三是研究生群体思想构成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研究生的学制一般只有3年左右,学习与科研任务繁重,特别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要求的学术水平高,加上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压力大,迫使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学生个人重视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讨。有许多临床研究生是在拥有临床工作经历后攻读学位或在职攻读学位的,社会背景复杂,与直读生的年龄跨度大,社会经验、价值观和个性差异性显著,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各项工作必然面临严峻考验。直读生思想相对单纯、社会经验欠缺、容忍性差,容易将问题尖锐化;而在职生党员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容易凭经验作出决定,不愿过多参与研究生的党建活动。 三、高校临床医学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探讨 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保证,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1. 建立好专职与兼职队伍 由于临床研究生学习、工作存在特殊性,学习任务重、临床工作压力大,不仅要完成学习与科研任务,还要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好与病人的沟通等问题。要做好临床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研究生中有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探索多种方式、途径,全面提升党支部支委班子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培训,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学校与医学院党委要考虑到临床研究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临床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专兼职工作队伍,做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切实保障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合理设置党支部 考虑到临床研究生党员用于党建工作的精力有限,可创新性地借鉴党总支(党支部)下设党支部(或虚拟党支部)的形式。党支部委员由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正、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研究生导师和党龄较长、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研究生党员担任。这种方式既有“专业年级党支部”的特色,又与“师生混合党支部”相类似。因为具有相同的研究方向或者相近的课题项目平台,研究与实验场地能更大地交叉运用,支部内的党员在时间安排上便于步调一致,便于将思想交流和促进提高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交流过程中。专职教师与导师统筹协调、把握方向、承担党建主要工作,并在业务上、政治上给予研究生指导,研究生支委积极参与和配合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与党员发展和管理,有效地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研究“两张皮”的状况,将党支部建设凝聚工程落到实处。 3. 规范制度管理 要切实落实研究生党支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这一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综合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积累。通过落实党员思想汇报制度、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制度,从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现况,解决研究生党员群体的现实问题。建立研究生党员信息库,实现研究生党员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动态管理,理顺党员管理体系。对组织生活会、思想汇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量化考核,实行学分制弹性管理,与奖学金评比、评优评先等挂钩。 4. 创新教育平台 高校临床研究生党员的管理与党建工作有别于传统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党员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7],及时了解和把握党员与研究生的思想脉搏,同时,为研究生党支部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要做好研究生党员的发展与管理工作,就要利用网络、学术与人文讲座、时事热点大讨论、参观交流等形式多样、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平台,创新工作方式[8-11]。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手机飞信、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其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利用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突破时间与空间隔阂等特点,易于被研究生接受。通过bbs讨论、qq聊天群说说心里话,通过互动思想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不良情绪、事件隐患等趁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强网络建设,开辟党建工作新阵地。突破传统党校教学在时间、空间、人员、经费上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效果。将研究生积极分子培训、党员培训的相关学习内容放在网站上,设置时政新闻、党章党史、党建天地、党员风采等专区,推荐研究生学习实事政治、阅读党建理论文章,了解入党程序与党建知识,学习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促使其积极参与党支部活动,纠正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不良风气。 利用研究生社团与协会组织建设平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将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选拔社团主要负责人和骨干时,重点考虑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党员来担任,通过组织学术报告会、交流沙龙、创办研究生学术刊物、举办研究生科技节等活动,为研究生们搭建起校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倡导高品位校园文化。 只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医学研究论文:新世纪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和医疗需求等均在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不但要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疗风险意识,强化伦理道德,提高临床技能和创新及写作能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逐步过渡到医生,但目前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轻视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象。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及社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严格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使其不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懂得医疗法律法规、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医疗法律法规教育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医疗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医疗技术发展水平本身的局限和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医疗纠纷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医患双方的利益,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医疗法律法规教育,使其懂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医疗法规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等。同时,为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生还必须懂得和严格遵守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等。 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医疗风险意识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对所承担风险的认识程度,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可使研究生明确医疗风险观念,有效防范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及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业务,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同时,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刻意用各种手段进行违法活动,侵犯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多,加大了各种医疗工作的风险。 医学研究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加强研究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非常必要,培养研究生在懂得和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风险意识,正确面对各种医疗问题,理智解决,学会保护自己。 三、科研诚信与伦理道德教育 医院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具有坚定的科研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遵守科研道德,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谨、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尊重前人的工作,不能抄袭或剽窃他人的成果,不把一切成绩据为己有。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医学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治疗患者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这就要求医者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在目前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式下,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要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医疗工作中,摆正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个体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社会利益中体现个人价值。培养研究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救死扶伤”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献身医学,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做到“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信仰和隐私保密的愿望。 四、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目标中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的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普遍不太高,临床知识视野狭窄,体格检查顺序不正确,手法不规范,病历书写不完善,病程记录不详,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病情分析缺乏逻辑性等。医院必须加强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带教经验。 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可由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科室负责人或导师本人主导,制定全面详细的临床能力培养方案,严格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全面的临床操作训练。要求临床研究生定时定点查房,接触患者,从接诊、检查到治疗,从门诊到病房,完全按整个医疗程序培训;要求研究生动手锻炼,规范基本操作;要求研究生珍惜临床实践和操作机会,跟随带教老师值班,掌握诊疗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术前讨论、会诊,以便获得各种临床经验和教训,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疗病历书写质量的培养,最好根据病历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认真检查研究生书写的病历,一对一指导,因人施教,及时纠正错误。 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医院要健全严格的临床考核制度、临床能力评价指标、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方法,定期进行考核,客观、有效、公正、公平、规范地评价。建议分学科系统进行,各有所不同或侧重,如外科系统主要考核手术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评估,内科系统主要考核辅助诊断方法及有关检查。 五、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出医学人才、医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事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临床阶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医院要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提供条件,组织研究生选修科研设计与方法的课程或参与有关的科研讲座,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掌握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同时完善培养的激励机制,对有创新思路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发创新意识,催生创新成果。 指导老师要启发、诱导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思考,鼓励主动寻找方向,主动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途径。老师不干涉研究生对实验设计的想法,鼓励有独立见解,但要关注,放手不放眼,不能由其胡思乱想,要有科学的态度。选题是保证课题质量的基础,要求研究生在查阅本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领域文献资料达一定数量之后,结合文献和临床实际,考虑有无创新性来确定科研选题。注重选题与临床的关系,与过去和将来研究的联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以形成系列研究,既易于出成果,又易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研究生开题后,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要严格监管科研实施的每一个过程,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和指导。 六、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培养 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作为衡量其成熟度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所做工作和进行科研的总结,是多年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语等每一个部分各有要求,论文要有创新性,文字要明白、通畅、精炼,反复修改,达到发表水平。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可组织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情况,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医院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评选优秀研究生可作为先决条件。 七、个人素质培养 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与社会、人文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要求医者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院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研究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具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素养。 1.着装举止 医疗工作中,医生的个人形像非常重要。要培养研究生注重仪容仪表,个人的面部、头发干净利落,不留长指甲,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诚恳,面带微笑,与患者谈话时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适当安慰性接触患者,以证明自己值得信赖,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医患间的沟通及交流障碍是导致患者不满引起医疗诉讼的首要原因。现在的患者应被看成是生物的、社会的、有主观意识的个体,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患者诉讼的主要原因80%以上是由于沟通和交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医院要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可举办有关医患沟通的讲座和实地训练,或者组织研究生观看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医患沟通,要用患者熟悉的词汇简洁明了地解释病情、治疗手段、检查目的等,熟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医患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拉近医患关系,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行为中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得到充分配合,利于诊断和治疗,出现问题时也能协调解决。 3.换位思考 人们的健康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患者对医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日俱增,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治人”,不仅是健康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还是健康教育者。“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指导老师不仅要做好良好医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还要培养其学生成为具有精湛医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仁心医者,学好做人,学好本领,大医博爱。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换位思考,不凭想当然地不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而实施治疗。多替患者考虑一点,双方矛盾随之减少一点,医患关系则会得到缓解。 4.正确处理几大关系 现阶段的研究生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整体协作能力不强,医院要鼓励研究生融入团队活动,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包括与指导老师的关系、与所在科室及轮转科室主任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关系、与同学、同事的关系。培养研究生尊敬长辈和上级,虚心请教、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能在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健康、开心、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5.终身学习习惯 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变,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医院要培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技巧和阅读技巧,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电”,这是成为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一个基本条件。 八、结语 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领域高层次的人才,是国家医学发展的希望,也是医疗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后备力量。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利于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医院要加强导师素质的培养和责任感,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切实从临床、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给予研究生教育和指导。医院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严抓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临床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研究论文:浅议衰老的机理的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研究 衰老是机体固有的、复杂的、不可逆的过程。揭示衰老的机理,探索出高效、安全可靠的抗衰老方法,这是老年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就衰老时的机理和机体体内发生的变化进行综述,为抗衰老的研究提供临床资料。 1、衰老机理的现代医学的研究 (1)遗传基因与衰老。衰老是一连串基因激活和阻抑,及其通过各种自产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表达理论认为衰老是与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三聚化失败、迁移、磷酸化、脱磷酸化失败、热激蛋白转录因子与dna结合下降导致的翻译后修饰失败、hsf mrna成熟和翻译有关[1]。(2)免疫系统与衰老。机体免疫功能和衰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衰老的进程,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等发生了许多变化[2],通过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则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3)脑内神经递质和氨基酸含量变化与衰老。脑内的一些神经递质及氨基酸的含量对机体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在参与身体组织老化及寿命的调节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丘脑各核团的神经元呈现不同程度的丢失,其递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不足,加速机体衰老[3,4]。(4)自由基与衰老。自由基在机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应能力,对生物膜类脂结构破坏性极大,自由基还可直接或间接氧化蛋白质,并且可以使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量下降,尤其是自由基可与dna、rna反应,引起主键断裂、碱基降解、氢键破坏、发生基因突变、细胞老化,导致机体衰老疾病的发生[5]。人体内具有一整套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平衡体系,机体的衰老是由于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以及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不断下降使体内自由基物质过剩的结果[6]。(5)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端粒是真核生物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其长度、结构、功能与机体衰老及癌症的表型等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端粒可影响细胞核内基因的表达。端粒具有保护染色体末端,维持染色体结构的稳定与完整的功能。细胞衰老是由于随着细胞的有丝分裂,端粒长度缩短、端粒酶的活性降低致染色体末端端粒缺失所致[7,8]。(6)线粒体dna与衰老。呼吸链反应是产生自由基的重要来源,线粒体在活细胞内产生90%的自由基,同时也是自由基损伤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线粒体dna裸露,无组蛋白保护,并且修复校正系统功能较差,因此线粒体dna比核内dna 更易产生突变。自由基对线粒体dna造成的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线粒体dna重要功能的丧失[9]。(7) no变化与衰老。no是体内重要的信使分子和神经递质[10]。nos是no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在机体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研究发现衰老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性降低,而通过提高组织中no含量和nos的活性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11]。 2、衰老机理的中医研究 (1)精气神衰老学说中医认为精、气、神三者的状态标志着一个人的健康,如三者虚衰,则是衰老的征象。历代医家对人体的精、气、神非常重视,精充、气足、神旺即是健康的标志,如精亏、气虚、神萎则是衰老的征象,从精、气、神三方面的表现,完全可以反映出人体衰老的程度。(2)阴阳衰老学说中医学认为阴阳之间的变化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同时也是生命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根本原因。机体衰老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盛偏衰或阴阳两虚的结果。(3)肾虚衰老学说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就是肾气逐渐充实、隆盛、衰少乃至衰竭的过程。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肾外荣于发。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4)脾胃虚弱衰老学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也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人体衰老过程是人体内部环境各因素间、人体与外环境各因素间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结果。衰老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衰衰老时机体内更多的变化及其机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去探索和发现。 医学研究论文: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是现今临床医学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经过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临床专科实习、学位科研论文三个阶段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既是合格的临床医生,又能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指导临床医疗工作。如何根据临床研究生专业专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并能保证其能够承担起将来既能“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双重使命”[1],又能开展起临床医疗及临床研究工作,是一种挑战。下面就骨伤科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从临床研究生导师的角度,提几点具体的要求及做法。 1?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现状 从临床导师的角度分析,临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现状是严重不足,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现行的教育体制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尽管当今高校教育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和知识的创新上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高分思想对目前的教育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知识传授课程较多,能力开发和兴趣培养的课程偏少或几乎没有。另外由于现在大学生择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只看重分数高低,不注重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或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科研活动不感兴趣,却对社会兼职十分热衷,由此而影响了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 2?目前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学校对学生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2],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提出临床科研问题的能力缺乏 笔者通过临床上对医学研究生的观察和培养过程中,认为提出临床问题的能力最为重要,有学者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骨科研究生将来要去解决骨伤专科中尤其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常见或疑难问题,意义重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将来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同时又将之转化为科研问题,进行科学设计,辅以必要的实验研究,最终在结果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用药或者疾病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研究生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足表现在:(1)对论文的选题缺乏主动性,对指导老师依赖太多,且选择理论研究方向的较多,对自己的选题缺乏足够的掌控,科学实践方面的选题比较少,很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思维上的归纳及演绎能力不够,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涉及推导论证、分析综合的能力,设计调查问卷及论文提纲常常力不从心[3]。 2.2?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大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虽然理论知识学习课程结束,但是其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知识面太窄。然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进行科研活动的先决条件,而深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宽广的知识面又是科研活动的基础。由于如今临床医学本科生虽然经过考试层层选拔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但是由于具体专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或专业知识理解的不透彻,加之基础不扎实、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少、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研究思路不清晰、科研方法的欠缺,种种限制,因此,要锻炼科研能力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很难。 2.3?科研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缺乏 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完备的概念体系和方法。往往临床研究生为了论文而写论文,只是为了应付而不知对错就照搬照抄,而忽略了对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不够重视,很少高等学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的科研基本概念及方法的培养,专门设立必修课程,往往是由学生的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没有作必修的硬性要求。 2.4?资料收集及信息检索能力 每项科研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资料、检索相关前沿信息,也是对科研选题的确认和检验,确定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好地明确选题的深层意义和潜在价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大步”,选题即是论文写作的开始,选题直接关系到科研方向的正确与否和试验的成败。对资料收集不够重视、对信息检索不够充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毛病。另外还表现在对科研活动如科研讲座不感兴趣等,另外对资料收集和信息检索的方法不多,往往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网络(如百度等),对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相关专业网站的研究前沿不够了解,不能够把握最新的相关研究动态等等。 资料及信息收集能力的不足还体现在如今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欠缺,尤其是对专业论文的阅读量偏少,而且没有对专业论文的筛选和鉴赏能力。从专业论文中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别人的科研思路及科研方法。 2.5?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撰写科研论文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总结记录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许多大学生平常很少撰写科研论文,甚至没有记笔记和日记的习惯,对科研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及写作知识不了解,表现为格式不对、语言口语化、上下文不连贯、论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条理不清楚、缺乏必要的分析归纳等。 3?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思路[4] 3.1?建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负责制 按照研究生专科专业培养的要求,拟定以导师为主要负责人的临床指导小组。由单一的导师制度转变为多名指导老师共同培养的模式,加强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指导和科研能力培养。这样避免单一导师因为业务繁忙而忽略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培养。指导小组负责制科研分工明确,由临床指导老师指导临床诊疗等方面,由科研指导老师带领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这样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也可以有明确的培养和考核过程,有利于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改变现在相对松散的研究生培养管理。 3.2?加强专业前沿知识及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 在临床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专科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必不可少。应按照研究生培养小组的分工,有各位知道老师定期讲解专科专业知识的前沿动态;或者由导师布置相关主题的知识动态的任务,由临床研究生查阅相关知识进行汇报讲解。 高等院校要设立科研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相关课程,设置为研究生必修课程。多举办科研讲座及科研活动,提高学校学生参与的科研的氛围。临床研究生要高度重视科研基本概念及科研方法学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有基本概念反复琢磨,理解透彻。每一篇论文形成和完成都是科研设计的一次实习。另外,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参与到导师的临床科研项目中去,在科研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了解科研工作实际操作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加强临床科研思路的培养 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必修课。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学习前人所做的工作及所获得的经验、成果或结论,并密切观察临床和实验教程中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完成科研工作中的每个过程,认真分析每一细节,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新见解从而进行科研选题、通过严格的科研设计、统计分析处理,要学会揭开面纱看真象,并将真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善于探索善于思考现象与现象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尤其是现象与现有理论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矛盾的创新思辨能力,促使自己在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设计能力、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作为导师更应该要求学生平时注重对临床见解进行科研论证,多进行临床文章地设计和协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能遇到和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识,熟练掌握科研方法,剔除错误和落后的方法[5]。 3.4?加强科研过程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科研过程中,有许多实际操作的能力需要加强,如临床科研文件是设计、科研调查问卷的设计、文字的规范运用、科研论文阅读鉴赏、撰写等等,这些都是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例如,科研文件的设计上就会体现一个学生做事是否细心和严谨。一份规范的科研文件是有标准可循的,或者一篇错字百出的论文是特别会让人反感的。一篇好的科研论文必定是围绕科研问题的提出,对科研问题解决的论证及其过程的设计、方法和结果的清晰阐述。也正因如此,一篇好的科研论文还有它的规范的要求、标准的格式。因此,在资料收集时,根据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来阅读文献往往能够很快获得信息并为我所用,而不用大海捞针一样的在浩瀚文献中苦苦筛选。科研论文的写作同样道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科研写作时就要用严谨的规范来要求自己。 3.5?加强临床科研素质的培养 开展临床医学科研活动,必须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备临床科研的基本素质。临床科研活动是临床医生开展临床医学探索的活动,但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6]。涉及人体的临床研究一定要树立法制意识,知晓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循;符合伦理道德的人体试验应该是出自医学目的的人体试验,是以提高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维护人类健康和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为宗旨,同时有精心设计的符合科学原理的试验程序。并且任何临床科研活动都是在充分尊重患者、有利于患者、公平公正的伦理原则下开展,即尊重患者的权益,包括对临床试验过程有充分了解的知情权、自愿参加和退出研究的自主决定权且任何受试者的决定不会影响其应给予的治疗、未经受试者允许不得将其私人信息泄露或公开的隐私权和保密权、获得及时治疗权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受到损害的补偿权。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公平公正地选择和对待每个受试者,而不能受地位、权利、钱金、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临床科研素质。 医学研究论文:血液系统临床医学研究 1三七对血液系统的药理药效作用之概述 1.1三七的理功效 三七的功效,主要是对于人体的血液系统进行维护,特别在止血、血管的扩张和动脉硬化的抑制方面、降低血脂等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效果。从当前相关的医学院以及相关的临床观察上看,三七对于心脏的工作、心肌的耗氧程度以及冠脉的血循环有着比较突出的影响。而三七相对于其它的中药或者西药而言,在扩张冠脉方面是比较理想的,特别是对于微循环以及侧支的循环方面的作用能够有所加强。而三七在家兔实验上面也表明了,三七对于身体的重量增加减少以及身体内部肠道对影响的吸收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从多次家兔实验中可以看出,三七能够更好地降低动物机体内部的三酸甘油成分的含量,对于机体的顺利运转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三七所具有的三酸甘油,在含量上更是比较丰富的。人参属的植物,其发挥药效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皂苷,而皂苷其组成的化学成分单位种类繁多,共有十多种,这些人参皂苷中,R0对于服用者而言,会造成精神恍惚的状态,而Rb1对于人类的中枢神经的运转能够起到镇静的作用,而Rg1能够产生人机体中枢神经部分需要的蛋白质,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而中药三七的有效皂苷成分较多,并且几乎不包含能够对服用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精神干扰的R0成分,不过却含有能够刺激服用机体的胆固醇以及血脂进行新陈代谢的成分Rb1以及Rg1,并且比例较大,这样服用三七进行血液系统的相关维护,就不会产生过多精神的恍惚之副作用,这在选用三七作为治疗药物上就有一个更为明显的优势。 1.2三七的药效作用 三七在血液系统以及机体相关的造血系统方面主要有以下的药效作用: 1.2.1三七有比较良好的止血作用 特别是针对出血时间以及凝血时间方面进行缩减。三七能够实现止血功效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七素,三七素能够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之内促进机体内的血小板变形并且聚集,进而促使血小板释放出ADP成分、钙离子等,以此来实现止血的效用,因此,运用三七参与到机体各种外伤出血的处理以及内血症的治疗方面等,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2.2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 三七能够更好地促使各种类型的血细胞继续生长和分裂,进而对血细胞的数目继续增加,推动骨髓细胞的增殖以及释放,进而促进骨髓红细胞的活性以及数量,从而促进机体的造血功能。尤其在相关的实验当中,三七能够更好地对失血性的贫血病理模型的血红细胞数量进行显著的提高,进而表明其对于失血性的贫血疾病是有比较好的治疗效用的。 1.2.3活血祛瘀的疗效 三七有着活血祛瘀的疗效,并且相对较为明显,对于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有利于淤血的疏导。 2中药三七对于血液系统的药效作用研究分析 2.1三七的止血作用 三七向来都是血症中的关键药物,中国民间一向来都尊崇三七为“止血的神药”,在止血方面,因为可以活血祛瘀,所以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出血性的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在《本草新编》里面就称三七根为止血的神药,并且针对“外越止血”,无论是身体的哪一个部分,都可以运用,对人补气补血两相宜。而三七在其它的药学典籍,如《玉揪药解》当中就有谈到,“和营止血,通脉行瘀”并且无论是箭伤刀伤还是经期产后出现的瘀血状况,都可以用三七来进行止血的治疗。自古就是活气通血的理血药物的三七,在现代的科学研究中发现,其中包含了马烷型的四环三萜皂苷,这种皂苷具有止血成分较好的Rb1、RB2、RG1等人参皂苷,也有R1、R2、R3等三七皂苷,这些皂苷成分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快速止血的药性,并且三七还具有榭皮素等,此外田七氨酸也可以促进三七在止血上面的效用。根据相关的报道看,三七的注射液,可以让机体内的血小板在出现逐渐聚集之时,产生伪足,最终变形,实现粘性的变形活动,进而能损坏血小板的胞膜,促使血小板出现部分溶解的状态,从而有脱颗粒的反映,因此能够释放钙离子、ADP等止血的活性物质。 2.2三七的活血作用 三七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是能够在嚼烂的情况下,敷在青肿之处,进而“青肿者即消散”。而在其它的药学著作,如《本草从新》里则认为三七能够“散血定痛”,从这些记载中看,古代的药学著作,都阐明了三七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而从近些年以来,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三七是可以抑制淤青部分产生出相关的氧化物,并且对于白细胞的相关粘附状况进行抑制,以及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有效的抑制,进而对血液的当中的血小板相关的cAMP的含量进行降低,避免血栓素的形成,最终能够避免血栓的出现。而此外,很多的学者都经过相关的实验,证实了三七皂苷的其中一种成分R1,能够对血液系统当中产生的氧化物进行清除,并且对于粒细胞的部分粘附的分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另一个临床的实验中,三七的另一个重要的成分,Rg1能够对纤溶的系统相关的活性进行促进,并且对血管内皮当中的一氧化氮成分进行释放,从而对血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从相关的研究中表明,丹参在抑制血栓形成这一方面,相对于三七的治疗功效而言,仍然有一定的距离。 2.3三七的补血作用 三七一向都被认为有补血的作用。人参在补气方面可谓第一,而三七在补血方面则更胜一筹。清代的药学研究者,赵学敏就对三七以及人参相提并论。而从近些年以来的实验室测试,以及临床实践研究的情况来看,三七能够更好地促进骨髓粒细胞的系统逐渐增殖,同时血红蛋白以及各种类型的红细胞也能够在三七的药效下逐渐升高,这些也都表明了三七的补血作用,对于造血功能的促进,有着明显的药效。 医学研究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 1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难点 研究生自身临床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工作1-2年的年轻医生、基层医疗单位和部队卫生所等小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这些生源由于入学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临床规范化的培训。部分来源于小医疗单位的学生,由于医疗条件的局限,缺乏严格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少数应届本科毕业生未获得职业医师执照,入学后难以在临床得到充分的实践。因此,研究生入学前临床能力较弱成为入学后培养方式的难点之一。研究生入学后,为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导师需强化研究生临床培训,严格按规定轮转临床二级学科,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始终贯彻以临床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培养和考核方案重科研轻临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专业学位的培养仍然受到学术型学位教育习惯的影响,导师在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临床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重科研轻临床,科研选题重基础医学轻临床医学,忽视了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仍然是与他们的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理论知识,而临床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无法满足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务主管部门侧重于最后答辩的通过,而对临床培养具体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部分研究生临床轮转未完全达到要求,部分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无明显提高,实际上仍然是科学型学位。导师指导临床实践时间不足和方法单一。由于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个别导师研究生人数达5个或更多,加之临床和科研工作繁忙,研究生和导师见面频率缩减,研究生达到一对一的临床指导和交流时间相应减少。部分导师知识教育方法单一,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进入课题研究后,个别导师存在“连拖带抱”和“撒手不管”的两个极端现象,未能发挥导师的有效指导。研究生初出茅庐,临床和学术相对稚嫩,需要导师的悉心知道,让他们穿越学术迷宫,少走弯路,如果导师没能认识到导师的作用核心,不按照培养方案要求科学指导学生,不能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那么一个不好的结果是,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他们不可能真正掌握临床科学的真谛。 2导师指导的三个核心 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临床知识的前沿主要是指临床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最新进展和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由于随着基础医学、诊断学、影像学、药物学以及医疗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临床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飞跃发展的阶段。如出现新的疾病禽流感、SARS等;新的诊断技术如免疫、遗传基因疾病、病因诊断、诊断技术等;新一代如CT、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均显著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因此,只有大量阅读有关学术期刊和论文,才能掌握学术动态和某个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更新知识,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临床的实际和课题之中,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和领悟临床前沿知识的价值和先进性。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临床诊治水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基”掌握情况,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诊断治疗、临床技能、决策能力等内容,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过程实际上是“三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相结合,经过反复、缜密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将其用于疾病诊治的过程。临床医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临床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导师应该全力增加研究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采取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知识,从事临床操作时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科室轮转期间要指定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带教,要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强化“三基”培训,更新相关学科知识和临床技能知识,以达到独立处理二级学科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培养要求,以使他们的临床诊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提升临床科研水平。临床科研是指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其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和进行疾病病因的宏观研究。临床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首先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再带着问题去查阅文献,分析和评估文献后才会有科研问题的产生。因此,导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未知和难点未解问题提出思考,形成问题。问题形成后,又要进行临床科研方法的指导。随着近年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及循证医学兴起和应用,临床科研正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临床科研不单是以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的方式来总结临床经验,而更多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交叉研究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诊断试验、医学序贯分析等方法来研究临床问题,因此,导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研究生选题、设计和方法等研究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保证临床课题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3导师指导的有效方法 3.1病案讨论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病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并提出正确处理意见,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讨论式教学法。临床病案讨论主要包括典型病例、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病案讨论教学法的好处在于可在短期内较全面地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这教学法有如下的优点:①可把最新的疾病诊治指南运用到病例讨论;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心率加快、两肺广泛湿罗音及哮鸣音、心尖部奔马律等,哪些症状反映了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左心衰竭发生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的原因是什么?最新的认识和治疗措施有哪些?怎样预防这类疾病的发生?针对这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对于多学科参与的全科和全院疑难和危重病例讨论,研究生要积极参与,查阅相关诊断和治疗的文献资料,踊跃发言,锻炼自己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从多学科的角度拓展临床视野和全科临床实践能力。其次,病例教学还能增加导师的知识储备,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准备,扩大知识面,对导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3.2文献检索 医学文献是生命科学重要的信息载体。要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就必须学会查阅医学文献,这是每位生命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很多研究生缺乏这一技能,不会应用文献检索去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选出的临床研究课题也不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当遇到一个不熟悉的疾病,遇见不懂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碰到现有知识不能解释的问题,首先就需要检索文献,通过文献可以知道现有的临床诊治现状,他人的认识、经验、成果,最新的临床诊治指南和今后的研究热点、难点和方向,通过这一工作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尚不能认识和解决的问题,就成为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对于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检索文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临床诊治现状和进展;②搜寻循证医学证据;③查找临床科学研究的立论依据。因此,导师要充分利用研究生在病案讨论、课题开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时加强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通过文献检索,让他们能有效地检索生命科学文献,提高筛选、阅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将使研究生的诊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3.3循证医学 DavidSackett教授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EBM的基本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即无论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和专家确定治疗指南,都应依据现有的最佳证据进行;它强调最佳证据、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研究生临床实践中遵循EBM的原则与方法,不仅可使临床诊治策略和措施达到一流的前沿水平,同时,又能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学思维、观点与方法,造就高质量的医学人才。EBM重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因此,要鼓励研究生跟上国际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求索,不断自我更新知识。其次,对尚未知晓和未解决的问题,可作为临床研究课题,开展新的临床试验,获得新的研究证据。例如,我国侯凡凡教授带领的团队展开了“贝那普利治疗晚期慢性肾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研究结果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安全地降低晚期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风险。该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说明我国临床医生同样可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另外,EBM虽然强调遵循证据的临床实践,但并不否认专家的意见,如果专家意见是基于大量科学的临床活动而非主观臆断,那么就值得推崇。EBM并不能取代临床技能、临床经验和临床资料,证据的获得离不开医生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因此,导师要提倡和鼓励研究生向老专家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EBM除了力求给患者给予最佳治疗外,还要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循证的过程不单是一个纯粹的检索过程,而是一段人文关怀的过程,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综合索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导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临床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既往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多围绕制度和研究生本身因素展开讨论,但对有关导师指导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由于导师对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认识不够、指导方法存在诸多不足,重科研轻临床、重使用轻培养,重知识轻方法等原因造成指导质量下降。只有导师把研究生带到临床知识的前沿,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和提升临床科研水平,注重病案讨论、文献检索和循证医学的指导,并致力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有效保证研究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成长。 医学研究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规范化教学 1调整教学安排精简理论教学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文理科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需要在临床实习和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认识疾病。在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基础型研究生的理论教学时间确实偏长,但并没有达到实际所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反而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松散浮夸的恶习,以至于在后期的临床教学中,对忙碌的病房生活不习惯,甚至恐惧,产生混完一年随便做个课题赶紧毕业的想法。精简压缩理论教学的时间势在必行,新学期即将开始的半年制理论教学应该是积极的,严格学分控制是保证质量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2]。必要时将理论教学时间,安排在临床教学期间,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能更有价值。 2按主治医师的标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教学中,应给临床研究生更多临床实践、动手操作、抢救危急病人的机会。导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关键作用,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实施培养计划,不能安排轮转专业小组后就不管不问,应该协调全科,针对性带教,除了导师外还应该有专职资深上级医师带教,安排他们值班,全面完成各种疾病的处理、各种操作和技能的完成[3]。因此,在每个阶段导师都应进行跟踪式考核,研究生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成果可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能力。除了完成本专业方向临床实践培养时间外,有针对性地扩大轮转的范围,使其对其他相关和常见的临床知识增加认识,全面掌握,对将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开阔思路、视野是相当有帮助的。 3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和科研教学能力 加强对导师研究方向的了解和专业学术科研课题的选择:学术课题的选择过程,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的设计,是研究生培养必须经历的步骤,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不管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培养这样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提前与导师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查阅文献关注学术前沿,多接触专业研究问题;了解国内外新的研究动向,必须阅读至少50篇国内文献和50篇国外文献是必要的,力争要看的更多,综述要尽早完成。自选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的,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高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主观盲目性、加强针对性,使之确实能解决临床诊疗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高的悟性,需要更扎实的功底[4]。如果有导师的指导完成会相对容易些,应该鼓励自选课题,因为这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 科研实验对医学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临床上疑难疾病的课题设计、实验操作都是需要我们亲自完成的,临床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还必须进行总结经验、教训,给初学者和后人留下宝贵的经验财富。医学课题实验必须坚持诚实、科学的态度,实验操作要严谨,课题的实验数据得到之后必须通过资料分析,采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统计学结论,应该强调的是对实验数据结果评价应该客观和科学。论文的写作则要求符合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严谨、细节自始自终贯穿于整个科研阶段中。避免苛求实验结果与文献一致,使学生有造假倾向,应使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更要使学生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促进医学学科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应着重从课程规划和学习方法两方面对研究生医学教育的前景进行预测。医学研究生教育需要医学教育的管理者明确方向,强化职责,勇于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才能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层次的科研和临床人才,为国家的教育、科研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生诚信教育分析 一、当代研究生诚信现状 高等学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尤其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素质的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将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新时期研究生的诚信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相比于本科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选择诚信的同时往往先考虑自身利益。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研究生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意识,个体价值。崇尚个人与社会兼顾,贡献与索取并存。客观地讲,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折射,人的自主、自由、自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少数研究生片面强调个人价值,不与社会价值取向协调,陷人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不少研究生信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认为:“研究生属于高层次,若没有经济作后盾,怎能体现高层次、高品位、高情趣。”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几位研究生为牟取私利,竟在新药申报时合伙作弊,用编造的动物药效试验记录骗取了某省卫生厅的申请临床初审批准。 第二,研究生缺失诚信,科研越轨现象严重。主要表现有:弄虚作假。行为多种多样,包括无中生有制造假数据、修改数据以符合自己设定的研究目的等等。广州某高校的一位导师在论文开题初期检查一位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实验结果时发现,该生取得的一系列数据都较理想,表明实验进展顺利。但是,在进一步检查时却发现,进行这些实验所必须消耗的一种分析试剂,却在实验室内原封不动。在导师的追查下,这位学生承认了数据造假。剿窃。贝弗里奇称之为“科学强盗”,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杨增能等进行的对研究生抄袭和剿窃他人成果的调查结果表明:有26.4%的硕士生被发现有过抄袭情况,有27.1%的硕士生被发现剿窃过他人成果。这两个数据已到了令人非常担优的地步。一稿多投。现行的一稿多投已经变换了多种花样。一份文稿直接投送多个地方已经为作弊者所不常采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内容反复炒作,“换汤不换药”,反复变换几个题目,以欺骗不明真相者,从而达到个人的某些目的。文章大而空也是违反科学道德的一种行为。有些人很善于“写”文章,一点内容便洋洋几千言,下笔气势磅礴,读来空无一物。“请”写作。有些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基础,写不出论文或懒得动手写,于是干脆请人写作。通常部分内容请人写作,或请人写好初稿再由自己改写或自己写出初稿由别人完稿则较多,可谓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这种钱文交易的现象在研究生群体中并非个别,据说广东某重点高校居然出现了不同档次的“”明码标价的广告。 第三,价值判断更加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有调查显示,当代研究生在价值判断标准上正逐渐由过去的抽象理想主义转变为明显的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个人发展机会和工资收益成为其择业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他们能较冷静理智地看待社会实际,在关注现实社会的同时也更多一份自己的打算。在对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上海市H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43%的人选择“有温暖的家庭、适宜的工作”,仅有39%的人选择“事业上获得成功”。调查结果还显示30%的人读研究生的目的是“毕业后找一个好工作”,24%的人是为了“争得更高的社会地位”,14%的人是为了“摆脱原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为社会作更大贡献”者仅占犯%,不可否认,研究生的理想层次降低了。 二、当代研究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诚信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诚信不论在某一个体身上,还是在某一社会之中,其生成、发展、改变都将遵循着一定规律,是某种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最终反映。同时,诚信从根本上也是个体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研究生的上述思想特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又与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第一,受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研究生的道德行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利益杠杆的作用,使得部分研究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可以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第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道德转轨的大环境有关。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享受过有德的礼遇,也都遭遇过缺德的非礼。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信用道德观念没有得到张扬,相反却被严重削弱。诚信缺失的现象在经济、政治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广泛存在:如经济领域中的制假、贩假、商业欺诈、走私贩私等非法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使社会信用体系畸形发展;政治领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数字政绩工程等腐败行为,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人际交往中言而无信、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等现象时有所闻、随处可见。企业信用匾乏,政府信用受到挑战,个人信用几乎为零。社会的这些不正之风使校园这块“净土”也未能幸免于难。 第三,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造成研究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又何来诚信呢?此外,德育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手段、方式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常常与学生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缺乏对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教育者往往只重理论说教,而忽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注重教育内容体系的掌握,而不重视认识研究教育对象,无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这种不分对象、内容、场合的“命令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起了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抵触与反感,严重影响了德育实效。更严重的是,许多教育者本身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悖等现象,更使得诚信教育成了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 第四、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导致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从年龄层次看,目前在校研究生70%以上处于23一30岁之间,这属于青年中期阶段,即自我与社会协调的阶段。因此,社会环境对他们思想发展的影响较大。处在这样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研究生,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激烈交锋,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猛烈碰撞,不可避免地要在他们思想深处引起特别尖锐的矛盾冲突。从研究生的整体素质看,他们对知识的拥有程度在青年人当中显然属于较高层次,“求新、求知、求变”的意识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并且长于抽象思维,因而他们对社会变革更为关注,更为敏锐。从社会地位看,他们在经济上尚不自立,且面临着就业及职业选择问题,故在思想上具有一种不稳定感。特别是当这些“时代宠儿”面l愉着“就业难”“待遇不高”等现实问题时,这种不稳定感无疑更加强烈。 三、当代研究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优化学校环境同优化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育人合力,这是实现研究生诚信教育社会化,提高研究生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 第一,学校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常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的主体性形成,仍是靠“教”来实现。社会环境越复杂,越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因为,大学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天地,而且是走向生活的一个通道。其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的。重要的是要不断强化高校诚信教育系统,优化高校德育环境,使高校德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实效化和科学化的健康轨道。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交流与对话。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必须打破“管”、“灌”,牢牢定位于“引导和帮助”、“交流与对话”。同时,使德育由单靠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向全方位的信息传递转变,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努力实现德育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把显性德育方式与隐性德育方式结合起来。不能只关注研究生的知识、技能等显性发展形式,而且更要关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社会感悟力、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隐性发展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和行政管理为载体,寓德于环境感染之内,施教于无形熏陶之中。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增强授课技巧。在我们的德育观念中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只有在教材基础上充实、挖掘,使教学内容带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且更加开放、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耳目一新,便于接受。如创新精神、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职业道德素质等等。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真正的道德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德育与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使德育渗透在其他各科教学当中,让整个大学教育带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发挥研究生导师的引导和表率作用。据调查,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交往,对研究生影响最大。在学校,与研究生关系最密切的人就是研究生的导师。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治学态度、创新意识、道德修养、社会地位、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等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心理和情绪,制约着研究生的发展前景,间接地影响研究生的思想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代替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研究生的特点进行:(1)学术活动,如组织学术征文,学术研讨会,专题辩论会,组织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组织校际学术交流等,以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树立良好的学风;(2)业余生活中,举办高雅的文艺欣赏活动及健康的体育比赛等,增强研究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并陶冶研究生的思想情操。 第二,强化家庭德育的作用。卢梭曾经说过:“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家庭、亲情是一个人情感的最坚强依靠,一个情感缺失的人,在社会道德方面往往缺乏热情和信心。相反,一个家庭和睦美满、有着良好家教、沐浴着爱与被爱的人,更易于接受道德的正面教育,也更易于加强和深化自己的情操和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还要强烈、深刻。所以,全社会都应充分重视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宣传、崇尚良好的家庭道德,充分挖掘家庭道德和家庭教育在培养和塑造优秀人才方面的巨大潜力。 第三,社会及各种传媒应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营造氛围的作用。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施加影响和作用是德育环境营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净化社会大环境,控制社会舆论和文化市场,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理论宣传、影视广播、文艺、出版、新闻界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引导研究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要配合和巩固校内的德育成果,让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让全社会意识到,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而且是民族的重任,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让研究生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使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内化为其深层次并且稳定的心性品质。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诚信观”教育 第一,诚信体现医生职业精神的时代特征。所谓诚信,是医者相对于患者的诚实、真诚和信诺。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事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三医改革”不断深人;医疗机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革命促进了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需求日益高涨。“以病人为中心”,是新时期医院的服务宗旨,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第二,诚信表现为医生职业精神的本质特性。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早已将诚信作为医生的职业要求。如,“医乃仁术”、“无德不医”、“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逾千金”等等。 第三,从医生的职业精神的内涵特性,医生的诚信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忠诚的职业理念。医生一旦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体现了对医生职业的责任和深刻理解,就意味着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其二,真诚的职业态度。医生良好、文明的言行,不仅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而且会起到心理医疗的治疗效果。目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据有关人员统计,形成医患矛盾的原因,大约有80%是因医生态度和责任心引起的。这足以说明医生将诚信精神,体现在职业风貌上的至关重要。其三,守信的职业作风。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则,对于医生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医生的守信是对于患者的责任和承诺,是建立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医疗规程上。任何虚假、擅自、隐瞒的行为,都是与医生职业精神相悖;医生的守信是高超精湛的医术的体现,医生最好的信用是治病救人,诊治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水平、造福人类健康。医学院校在加强学生“诚信观”教育时应抓住教育客体一一医学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医学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强,绝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临床、科研、医药营销等工作,而这些工作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医疗事故纠纷日趋复杂,医疗体制有待健全的情况下,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诚信观”教育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所以说,“诚信观”教育应配合医学伦理学课程,同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联系起来;同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较为全面地提高专业素质联系起来。在实习期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们拓宽素质,提高诚信质量。医护人员除了具有精湛的技术外,还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学会与人沟通,更方便地关心病人,更体贴地理解病人,更科学地尊重病人。为此,应当进一步地学习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成为知识丰富、心态健康、热爱生活、充满创新意识的服务者。在为病人诊治过程中,为患者多提供人文关怀,真情相融,这样也才能得到病人的配合和理解。特别不能忽略细节服务。比如,病人来院做空腹抽血化验,可以为他们备一份蛋糕和开水。护理人员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要以航空服务的模式,善于观察服务对象的任何细小反应,多询问一下,多关爱一下,既防意外发生,又能给人以温暖。总之,为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中体现良好的“诚信”品质,展现健康的“诚信”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研究生德育的当务之急:标举学术责任,确保学术诚信 以“学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研究生教育,必须为研究生们将来的学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要确立学术的责任。这是学术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研究生德育必须以标举学术责任为目的,针对研究生们的学术生活实际,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指导他们在学术研究中遵守学术规范,防止学术欺诈,确保“学术诚信”。加强研究生道德教育,必须确保“学术诚信”这一底线。首先,确保研究生学术诚信是个人学术生涯的保证。学术诚信是学术道德的核心,是学术人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研究生作为学术事业的接班人,毕业后大都会从事学术研究活动。要想在学术界立足,开创自己的学术生涯,不仅凭自己的学术才能,更重要的还要有学术的品德。如果刚开始涉人学术界,就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违背学术诚信原则,其学术声誉势必遭到严重损害。更为严重的,可能会就此断送自己的学术前程。如某名牌大学一位博士生抄袭论文被揭露后,身败名裂,不得不终止了即将完成的博士生学业而退学,多年来的努力和追求毁于一旦。随着学术界腐败案的曝光,这方面的例子已不胜枚举。科学家克拉默曾说,道德上的疏忽在科学领域里受到的惩罚比在商业界严厉得多。在商业领域的疏忽还可以用经济来补偿,在科学领域的疏忽是无法弥补的,它只能让你以断送自己的学术生命为代价。其次,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是对学术责任的维护。学术责任是学术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学术人要承担学术责任,他的一切学术活动必须是基于诚实的行为。一方面,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任何不轨行为都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另一方面学术人作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人民的福扯所仰。正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诚信意识,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高度责任感,人们才对学术界刮目相看、高度信任。一旦人们发现,在这块圣洁之地,也是假冒伪劣、欺诈盛行之后,深藏于人民心中的那份神圣被彻底粉碎,这将对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何等消极的影响! 再次,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是对“学术腐败”源头的遏制。其主观原因正在于诚信品格的缺乏。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只有回到学术诚信的轨道上来,重树学术诚信之风,把研究生德育的着力点支在具体的学术生活中。另一方面,研究生是准学术人才,是学术界未来的生力军。他们今日的学术品德状况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学术风气。确保他们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明确学术责任、养成良好的学术行为习惯,当他们成为学术中坚时,会以自己良好的学术道德素质进行学术活动,从而将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学术上的半点虚假都会直接牵涉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直接关乎于生命的延续和繁衍,是万万不能姑息的。再者,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固然非常重要,它们是“看得见”的“硬件”品质。但研究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责任感、使命感等“看不见”的“软件”品质的培养,乃同等重要,甚至更为根本。就如同“硬件”的品质要想真正过“硬”,必须要有过硬的“软件”支持一样,研究生道德教育唯有确保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它才能成为支持研究生各项“硬件系统”的真正过硬的“软件系统”。人品本是人才的应有之意,它不应被剥离,被忽略。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强制、引导研究生遵守诚信条例,营造诚信的育人氛围,奠定研究生诚信人生道德的基础,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也使全社会受益。诚信创造生活,诚信创造未来。 医学研究论文:医学研究性教学探讨 1对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实行导师负责制 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实行医学精英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能独立开展I临床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了确保八年制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毕业时达到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水平,有必要针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的确定采取双向选择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的导师;导师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并通过面谈或面试选择学生。导师的职责是一对一地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题目,科学制定学习策略、研究方案和步骤,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有机会较早地接触科研工作,了解本学科前沿及研究热点,强化和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并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较早地形成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为了保证本科生研究工作的顺利展开,导师可以将已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博士生、硕士生作为副导师纳入指导教师行列,协助导师的指导工作。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将本科生纳入课题组,导师负责确定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副导师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导师负责制的实行,不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研究型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激发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查阅文献的能力显著提高,在阅读原版英文教材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并公开发表了综述性论文;动手能力大为增强,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实验仪器,并且掌握了常规的实验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2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微生物学课堂教学 由于微生物个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加上微生物种类繁多,而教材叙述方式相似,客观上造成微生物学知识零散,难于记忆,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鉴于此,运用典型案(病)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建立融知识性、理论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临床微生物学典型案(病)例库,每一案(病)例大多涉及主诉、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病程记录和一系列提问,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特异性诊、防、治原则有机融合,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挥学生智力潜能的病例情景。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之前,教师先引入一个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病)例,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将教学模式由以往的“以菌说病”改变为“以病说菌”,以病例为中心,先巧设疑问,给学生以悬念,然后由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或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抓住学生急于探索结果的心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材料进行剖析,揭示案例中各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医学生架起一座由基础进入临床的桥梁。由于案例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然,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不仅要合乎教学内容,而且要体现时代感与现实感,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医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出发,引出恰当的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案例,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综合、深入地分析问题。同时,教师要善于提炼出相应的关键问题,使学生充分吸收理论精髓。而对于相关的一些经典理论和假设,在教学中也要尽可能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出现,即首先假设理论产生的背景,让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即先讲科学事实再讲结论,这与先讲结论再讲科学事实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是引导,是对思维的启发和兴趣的培养,是对严谨科学素养的训练,而后者是传统的围绕知识点的讲授;虽然讲的都是经典内容,但前人也是从问题开始进行探究。从实践教学效果来看,前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积极开展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教学和课外科研活动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照方抓药,不必太多思考就能得出预期结果,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与21世纪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尖锐矛盾。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有必要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检测手指皮肤、空气、奶茶、口服药、饮料、水中的细菌总数,分离鉴定脓汁、粪便等标本中病原菌。从选题、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材料准备、实验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形成实验方案。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领会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J。通过检测洗手前后手指上细菌数量的变化,学生不但感受到实验的乐趣,还对标准洗手法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综合性实验中,从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均由学生自己完成。由于综合性实验为系列实验,每次实验都是为下次实验做准备,促使学生认真对待,细心观察,及时记录和拍摄实验结果。实验结束要求按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的格式撰写一篇科研小论文。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体验了一次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加强了对实验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亲身体验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达到自主建构其知识体系的目的,并且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实事求是和严谨的作风,为以后的科研或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于兴趣浓厚和学有余力的同学,利用校级课外科研课题立项,开设探索性实验,为发挥学生独创性思维提供一个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诚然,为了保障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应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硬件条件,选择适合本科生的开放实验项目,并融入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之中,让高年级研究生参与指导。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让学生在课题研究、综合性实验和(或)临床微生物学案例分析中有更多的研究、创造、知识运用的机会;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使其从被动的知识受体和吸纳者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客观世界的探究者,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自主建构之目的。研究性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造良性的外部环境,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随着研究性教学的广泛深入开展,必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医学研究论文:临床医学研究生考试探究 1建立完善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管理制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考试模式,是检验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标准的最后一环。因此,考试模式必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体现临床各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优势。完善、合理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制度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3]。 2建立健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考核质量的关键。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领导和组织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专家组,具体负责临床毕业考核。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督导组,负责检查、监督考试的流程,保证各工作环节做到有章可循,确保考试过程的严密性,考核的公平性。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考试质量提供了组织保证。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考试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4],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案》,具体明确了考核应达到的标准、考核具体内容和程序、考核评分标准等。同时,我院充分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优势,引入标准化病人考试,采用客观结构化考试方法,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3.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内容 毕业考试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各项考核指标注重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水平、临床基本技能掌握熟练程度、临床疾病思维分析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3.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方法 为了确保考试结构的合理性、考试形式的全面性、考试方法的先进性,我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采取笔试和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相结合的方式。 3.2.1笔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强调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临床医疗能力全面性、实践性的培养,因此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内轮转。考核以各专业应掌握的内容和要求命题,同时进行相应的医学专业外语的考核。 3.2.2客观结构化考试(OSCE) 我们在建立客观、有效、公平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达到考核效果的科学化、标准化,我们采取了客观结构化考试方式,应用标准化病人(SP)检验实际临床能力。我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多功能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目前,中心可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眼科学、急诊急救医学、影像医学、实验诊断学及各种穿刺技术、无菌术、外科基本操作技术等。此外,还购置了国际先进的高级模拟人、电脑分娩演示模型,并配备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教学模型,有效地满足了学院内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和训练要求。模拟训练中心为高质量地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中,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考核项目包括两部分: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和临床实践能力考站。 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设立了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临床思维能力考站即在临床多站考试中心举行。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考场,利用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疾病考核研究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考核问诊、查体、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理论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与判读,病情变化处理原则及预后判断。考核小组就该病广泛进行提问,由学生回答。着重考核研究生对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临床病例的处理能力以及对相关学科发展动向的了解程度。考试由专家和标准化病人共同进行评分,判断该名研究生是否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实践能力考站即利用训练中心内的各种模拟教具,进行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各种穿刺、心肺复苏等考核,考查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水平。在考核过程中,以学生分组抽签的方式进行,每名考生考核心肺听诊、穿刺等2~3种技术操作。在考场操作时,以穿刺为例,不仅要叙述穿刺的过程,还要回答专家提出的围绕该操作的相关问题,由专家给予评分。经汇总专家评分后,得出总成绩。我院通过利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进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推进了考试方法改革,探索了规范化管理下的研究生考试新模式,强化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有效地把利于临床实践的原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工作的体会 在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应用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等现代化培养手段和客观结构化考试等考核方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继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改革,注重质量培养,进一步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评估体系,为推进医学教育发展,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付出不懈的努力。 医学研究论文:基因芯片医学研究意义 1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概况 基因芯片(genechip),又称DNA芯片,是指将许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标记样品的基因按碱基配对原理进行杂交,再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并配以计算机系统对每一探针上的荧光信号作出比较和检测,从而迅速得出所要的信息[1]。近年来该技术又常被称作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或DNA微阵列芯片,也称为生物芯片(biologicalchiporbiochip),但生物芯片还包括正在研制的蛋白质或肽芯片、组织原位芯片等类型。从广义上讲,一切以芯片为基础的生物分析过程均可称为生物芯片技术,其中以大规模DNA杂交技术为基础的芯片技术尤为人们所瞩目。 1.1基因芯片技术产生的背景过去十余年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得到测定。在GenBank数据库中已含有300万个序列,总数超过22亿个碱基对,其中包括19种不同生物体的完整序列、近9000个已知功能或已推测功能的人类基因序列。目前基因序列数据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然而如何充分利用新序列信息资源,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基因的生物信息及其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成为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课题。已建立的诸如North-ern印迹、RNA酶保护实验、S1核酸酶分析、噬斑杂交以及狭线印迹等方法不能提供足够通量来有效地利用新的基因组学的资源。为此,必须发展高通量(highthroughout)或平行监测基因表达的新方法。基因芯片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早在80年代初期,有人就曾设想利用计算机半导体技术生产基因芯片以对人类基因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检查。但直到1994年Pease等人创造的光导原位合成(light-directedsynthesis)高密、微化的寡核苷酸阵列(ODTA)的制作技术问世之后,才使该设想逐步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光导ODTA化学合成法,为DNA芯片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DNA芯片获得突破之后,又建立了通过高速机器人(high-speedrobotics)将cDNA定位排列到支持物上的cDNA微阵列技术,产生了基因表达芯片,成为大规模研究基因功能的强有力手段。1997年Jones建立了“重述DNA测序法”(iterativeDNAsequencingmethod),通过使用Ⅱs类限制性内切酶和含有Ⅱs类RE识别区域的接合器,突破了DNA芯片只能分析单链DNA的限制,而可同时对多条双链DNA直接进行平行测序。基因芯片的发展与双色荧光探针杂交系统(two-colorfluorescentprobehybridization)的建立有密切关系。将两个不同样品的mRNA在反转录时用不同的荧光底物进行标记。两组样品的cDNA混合后进行杂交。对同一个探针位点,在两组不同的激发光下进行检测,获得该位点上两个不同样品的杂交信号,其比值经阳性对照(外参照)比值和组成型表达基因(内参照)比值的校正后,就是该基因在两个不同样品中差异性表达的比值。这类系统可以很好地克服检测过程中某些不稳定或不确定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差异性表达的研究高效而可靠[2,3]。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各色荧光标记底物也已不断出现。 1.2基因芯片的主要类型基因芯片的类型视分类方法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2.1无机片基和有机合成物片基的基因芯片以基因芯片的片基或支持物(substrateorsupportmatrix)的不同可以分为无机片基和有机合成物片基,前者主要有半导体硅片和玻璃片等,其上的探针主要以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后者主要有特定孔径的硝酸纤维膜和尼龙膜,其上的探针主要是预先合成后通过特殊的微量点样装置或仪器滴加到片基上。另有以聚丙烯膜支持物用传统的亚磷酰胺固相法原位合成高密度探针序列。 1.2.2原位合成和预先合成然后点样的基因芯片以探针阵列的形式分为原位合成(insitusyn-thesis)与预先合成然后点样(off-chipDNAsynthe-sis)两种。芯片制备的原理是利用照相平板印刷技术(photolithography)将探针排列的序列即阵列图“印”到支持物上,在这些阵列点上结合上专一的化学基因。原位合成主要是指光引导合成技术,该技术是照相平板印刷技术与固相合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照相平板印刷中可用光引导形成电子线路(electricalcir-cuits),利用类似的原理可在固相支持物上同时合成出大量不同的化合物。预先合成然后点样法在多聚物的设计方面与前者相似,合成工作用传统的DNA合成仪进行。合成后再用特殊的点样装置或仪器(如美国的CartesionTechnologies公司的PixSysNQ/PA系列产品)将其以较高密度分布于硝酸纤维膜或经过处理的玻片上,点阵密度可达到3×104spots/cm2。 1.2.3基因表达芯片和DNA测序芯片根据芯片的功能可分为基因表达芯片或基因表达微阵列(geneexpressionmicroarry)和DNA测序芯片或重述DNA测序芯片(interativeDNAsequencingchip)两类。前者可以将克隆到的成千上万个基因特异的探针或其cDN段固定在一块DNA芯片上,对来源于不同的个体(正常人与患者)、组织、细胞周期、发育阶段、分化阶段、病变、刺激(包括不同诱导、不同治疗手段)下的细胞内mRNA或反转录后产生的cDNA进行检测,从而对这些基因表达的个体特异性、组织特异性、发育阶段特异性、分化阶段特异性、病变特异性、刺激特异性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迅速将某个或几个基因与疾病联系起来,极大地加快这些基因功能的确定,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基因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关系。DNA测序芯片则是基于杂交测序(sequencingbyhybridization,SBH)发展起来的。SBH的原理是,任何线状的单链DNA或RNA序列均可分解成一系列碱基数固定、错落而重叠的寡核苷酸,又称亚序列(subsequence),如由8个核苷酸组成的8体亚序列。 例如,可以把序列TTAGCTCATATG分解为5个错开一个碱基而重叠7个碱基的8体亚序列(也可分为7体、9体或其他整数n体的亚序列)。假如我们能把原序列所有这些错落重叠的8体亚序列全部检测出来,就可据此重新组建出原序列。对于一个未知DNA序列,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已知序列的所有可能的n体寡核苷酸探针与之杂交(在8体寡核苷酸中,G,C,T,A4者自由组合而成所有可能的序列共有48=65536种)。通过对杂交的检测,检出所有能与靶DNA杂交的寡核苷酸,从而获知靶DNA中的所有8体序列,组合分析后者,即可重构靶DNA的序列。如前所述,重述DNA测序法的建立已克服了SBH只能测定单链和二级结构对SBH的限制。Affymetrix公司的测序芯片,即是将65536个8nt的寡核苷酸通过光刻的方法在芯片表面原位合成,获得一个微阵列矩阵,分辨率为50μm。而Chee等则将1.35×105个长度为15nt的寡核苷酸探针固定在芯片上,对长度为16.6kb的整个人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序列测定,每个检测位点包括一套4个探针。芯片分辨率为35μm,测序精度为99%。另外也可根据所用探针的类型不同分为cDNA微阵列(或cDNA微阵列芯片)和寡核苷酸阵列(或芯片),根据应用领域不同而制备的专用芯片如毒理学芯片(Toxchip)、病毒检测芯片(如肝炎病毒检测芯片)、P53基因检测芯片等。 1.3芯片杂交的检测方法对于以核酸杂交为原理的检测的主要过程为:首先用荧光素标记经扩增(也可用其他放大技术)的序列或样品,然后再与芯片上的探针进行杂交后冲洗。图像的分析用落射荧光显微镜(epifluorescencemicroscope),或电荷偶联装置照相机(charge-coupleddevicecamera)、非共聚焦激光扫描仪(nonconfocallaserscanner)等进行。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美国GeneralScanning公司开发的基因芯片专用检测系统(ScanArray3000),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原理进行荧光信号采集,由计算机处理荧光信号,并对每个点的荧光强度数字化后进行分析。近期又开发出了ScanArray5000。 2在医学研究中的意义 2.1特异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寻找和鉴定疾病相关基因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揭示发病机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利用基因芯片进行新基因克隆时,固定在芯片上的探针是某些cDNA文库内的cDN段。研究这些cDN段对应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就可能选到差异表达相关基因。如Schena等通过双色差示表达系统,研究人T淋巴细胞在热休克条件下和佛波酯作用下1046个未知序列的cDNA基因诱导表达的情况,并对诱导表达的cDNA进行测序,再与已知基因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热休克诱导了已知的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其中包括分子伴侣和分子降解的中间体。同样,佛波酯引起了佛波酯调节基因的信号传导途径特征基因的表达,如激活细胞的磷酸酯酶和细胞因子κB1等。另外,还发现3个低表达的已知基因和4个低表达的新基因可能与该途径有关[4]。 2.2基因功能的研究研究基因功能,确定基因与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因表达芯片最重要的用途之一。Heller等采用基因表达芯片研究了类风湿关节炎、肠炎基因的特征性表达活性。分别用cyanine3(cyt3)和cyt5对类风湿关节炎组织和肠炎粘膜的cDNA进行标记后,与这两种疾病发生过程中目前已知可能起作用的基因阵列进行杂交,发现已知炎症相关基因,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组织中有表达。还发现一些以前未知的与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如人基质金属弹性蛋白酶(humanmatrixmetallo-elastase)和黑素瘤生长刺激因子(melanomagrowthstimulatoryfactor)。同时,与一个来自外周血基因文库的1046个cDNA克隆的阵列作这两种病变状态基因差异表达的比较,发现在类风湿关节炎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铁蛋白轻链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明显升高[5]。通过该研究,确定了许多基因与这两种病变的关系,为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3基因突变的检测肿瘤和遗传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检测基因突变对于阐明肿瘤及遗传病的分子机制、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DNA芯片技术是一项高效、准确的DNA序列分析技术,将DAN芯片用于检测分子突变,不仅可准确地确定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更主要的是它的快速高效是目前所用的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乃至整个基因组的突变。如Chee等[6]用含有1.35×105个长度为25nt的寡核苷酸探针,分析了16.6kb的人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共分析了10个样本,检测出了505个多态性位点,并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疾病患者的mtDNA中检测出3个致病性突变位点。Hacia等[7]在1.28cm×1.28cm的芯片上固定了9.66×104个长度为20nt的寡核苷酸探针,用于检测乳腺癌基因BRCA1的exon11(3.45kb)中所有可能的碱基置换、插入和缺失(1~5bp)突变。针对每一个位点,共有28个独立的探针,14个针对有义链,14个针对反义链。14个探针包括2个野生型,3个碱基置换、4个插入突变、5个碱基缺失。在15例患者样品中,发现有14例有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及缺失等;在20例对照样品中均未检出假阳性结果。Cronin等[8]分别用两种DNA芯片检测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CFTR)的突变,其中一个芯片包含1480个探针,检测了CFTR基因的第10和11外显子的已知突变,包括缺失、插入和单碱基置换,并分析了10个未知样品的CFTR基因,其结果与PCR-RELP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DNA芯片还被用来检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突变,并在β-球蛋白研究上检测出了3个突变位点。 2.4感染病毒的检测Affymetrix公司开发了HIV病毒检测芯片。国内博道公司已研制了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基因芯片,他们选取40个HCV基因作为探针制备微阵列,对13个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12个正常人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准确率达100%。 2.5毒理学研究Nuwaysir等[9]研制了包括涉及细胞凋亡、DNA复制和修复、氧化应激/氧化还原内稳态、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反应、二噁英/多环芳烃反应、雌激素反应、看家基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周期控制、转录因子、激酶、磷酸酶、热休克蛋白、受体、细胞色素P450等共2090个基因的毒理芯片(ToxChipv1.0),该芯片既可用于毒物的检测和遗传多态性的检测,又可用于受检毒物的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最近,Holden等从人和小鼠文库中选择约600个与毒理学相关基因的cDNA克隆,制备了种属特异的毒理基因组学芯片,可研究肝脏毒性、内分泌干扰、致癌作用等毒性终点的作用机制,也可用于确定以基因表达模式为基础的化合物的毒性。 2.6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基因芯片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潜在的强有力工具。如有两项研究分别报道了高密度微阵列芯片在检测药物对模式生物酵母基因表达影响中的应用。Gray等[10]报道通过测定药物使用前后mRNA水平的变化,分析了激酶抑制剂对酵母大规模基因组的影响。而Marton等[11]报道了免疫抑制药物FK506的基因表达模式特征,与此相同的模式在携带FK506靶基因无效突变的酵母细胞中也能观察到,从而确定了一种基因功能通过遗传和药理作用消除后可导致基因表达的类似变化。Clarke等[12]用基因芯片研究了肠癌患者化疗前和治疗期间肿瘤基因表达情况,发现丝裂霉素C和5-氟尿嘧啶治疗均可使糖苷合成酶和尿嘧啶-DNA糖基酶的基因表达增加。该研究提示,这类研究既有助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确定药物作用的靶基因,为新药研究提供线索。 3展望 尽管基因芯片发展时间不长,前几年又着重于芯片技术的发展,迄今在医学研究实际应用中的例子还不多,但由于芯片技术与传统的杂交技术相比,有检测系统微型化,对样品的需要量非常少,效率高,能同时分析数千种作为遗传、基因组研究或诊断用的DNA序列,更好地解释基因之间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的灵敏度高等优点。基因芯片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无疑是非常广阔的,如中西药物的筛选、疾病的诊断、环境污染的检测、基因药物设计、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的探讨等。1999年NatureGenetics杂志出版了增刊,邀请专家对基因芯片正朝着以下几方面发展,一是提高探针阵列的集成度,如有多家公司的芯片阵列的集成度已达1.0×104左右,这样基因数量在1.0×104以下的生物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只用一块芯片即可包括,而人类的基因也可能只需10块左右芯片就可包括。二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如检测系统的优化组合和采用高灵敏度的荧光标志。三是研制新的应用芯片,如1999年美国环保局(EPA)组织专家研讨会,讨论了毒理学芯片的发展策略。四是研制芯片意大利读器(检测系统)和分析软件,以充分利用生物信息。五是方法的标准化和降低成本,这是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就医学研究而言,从目前来看,选择什么基因固化探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这将决定研究成果的重要程度。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信息科学的世纪,作为集两者之大成的基因芯片,不久的将来可能象PCR仪一样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工具,其研究和应用将会带动学科研究的整体进步,大大推动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的发展。
统计学课程论文: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和思路,提出以经管类各专业培养目标为重要方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选用合适的统计软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 1.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1.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是着眼于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统计学教学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与实地调研的能力,满足市场对于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1.2以增强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能力为根本导向。 统计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按照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来进行,学生充分参与,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 1.3以经管类各专业培养目标为重要方向。 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要体现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体现各专业的应用技能的培养,如市场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的提升,财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侧重于财务报表的制作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各专业的教学既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 2.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思路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形成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 2.1.1理论课程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打好数理分析基础,因此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体现应用型的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方向特点,选择不同的案例,以便于统计方法和技能更好地运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 2.1.2实践课程可以根据应用型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首先,获取数据的环节,可以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选题,根据选题做出详细可行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组织社会实践调查,教师在问卷设计环节要有理论指导和检查修改,在完成问卷设计后,各团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网络等各种途径进行调查获取数据,这一过程中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其次,整理数据的环节,各团队成员分工,将收集的数据根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整理,结合理论课程的方法论,完成原始数据向表图的转化,这一环节用EXCEL软件来完成,在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掘软件中以前不常用的工具,将个人的经验与其他同学分享,加强对常用办公软件的认识和掌握。再次,分析数据环节,初级阶段运用基础的EXCEL完成基本数据的处理、计算和分析,如数据集中趋势和变异程度的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方差分析等,在掌握基本的计算和分析技能后,运用SPSS、SAS软件进行综合分析,软件教学中的循序渐进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特点,也能更好体现课程的架构,从简单的软件着手能让学生触类旁通,自学摸索。最后,总结环节,根据前阶段的分析结果,团队通过PPT制作,演讲,提问答疑等环节,在多媒体环境下,可结合教学内容将反映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图表、统计数据呈现出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重视传统板书教学传统教学主要是板书与教材相结合,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统计学课堂上忽视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单纯的多媒体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更大的信息量,但是统计学中重难点部分的教学的推导过程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和理解上的偏差,跟不上节奏而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中注意动静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板书在推导、论证,知识结构的架构上的优势,使学生了解整体的思路和知识结构的总体框架。 2.3软件选用方式的改革。 目前,统计分析软件繁多,如EXCEL、SPSS、SAS、MATLAB等。EXCEL软件适合于统计学中的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也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虽然不如专门统计分析软件既功能强大,但它所提供的电子表格、数据整理、图表绘制、数据分析功能已经足以满足统计学教学的要求及学生工作实践的需要。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应该将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单一考试形式,改为期末考试、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方法。 结论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系列环节的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而这一教学改革效果的好坏,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独立学院的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师,既要精通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还要不断的充实相应的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既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既要具备教学的科学理念,还要不断地追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这一改革的效果才能得以体现和提升。因此教师的积极主动性的提升是改革中的另一关键因素。 作者:邓娟娟 薛红松 单位: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的兴起和手机使用功能的多元化,导致人们的生活行为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而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数据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及消费习惯等,并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与此同时,政府也意识到数据信息的经济开发价值,并在《“十二五”时期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现代统计体系就是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方案设计、任务布置、过程控制和行为监督的统计系统。”2015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也特别强调“数字两会”,让老百姓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对比感受生活的变化。可见,政府、企业乃至老百姓都已经认识到大数据的价值,所以大数据相关人才也成为社会各界争抢的对象。如何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需要的人才?这使得统计课程的教学不得不面临较大的改革。 一、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即大的数据集,它不像我们过去那些数值型数据那么简单,但至今它也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通过参照多方对大数据概念的理解,作者认为大数据的概念是指在对海量数据进行传输、采集、储存、处理、分析和挖掘的基础上,获得凭直觉难以发现的有用信息,从而揭示数据隐藏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所用,它是科技,是讯号,是机会。 二、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工作者而言,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的考验和“本领”就是如何深度开发和利用海量的数据信息,这就要求统计学既从理论上又在方法上必须进行改革。一方面需要统计学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对统计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对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还要求对统计学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注重培养对象的统计思维的养成。因为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具有特色的统计思维,如静态思维、变异思维、动态思维、指数思维、推断思维、相关思维、假设思维等等。而这些统计思维对处理不确定现象、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等都有巨大的影响,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由于数据分析直接针对总体,而且具有复杂性和混杂性,因此,有些统计思维可能用不上,就必须摒弃掉,但也需要统计学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新的统计思维。 三、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理论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在提倡项目化教学,但是教师主要依托教材,对与统计学相关理论和方法逐一进行介绍,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学生听和记,真正理解的内容并不多,应用则更谈不上。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兴趣不高,而且容易对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二)忽略对统计相关软件的教学 统计理论和方法很重要,但要真正用统计作为一个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单凭会动笔计算相关的统计指标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目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统计相关软件从表面上只有WORD和EXCEL,而这两软件往往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介绍的,在统计学课程中几乎不作介绍,导致不少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意识,更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机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这也限制了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身边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许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生基础差和实训条件不够等的限制,教师在讲授的统计知识内容的时候主要围绕描述统计和简单的推断统计,而对于分析社会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在课堂上涉及不多,另外目前高职可用的教材中也缺乏统计软件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实际问题的操作时增加难度。 (三)缺乏校企合作 在我国目前国情环境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很难找到利益共同点,所以实训条件、实训项目等受到限制,使得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在安排该课程教学时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课时所占课时比重偏低,对开展社会调查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本校学生,并没有跨出校门,更不能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市场调研公司、市场咨询公司以及企业建立协作和参与机制,导致学生在学习统计和运用统计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 四、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和政府对统计工作者要求较高,不但要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挖掘,从而为企业、政府的决策使用者提供正确、快速、全面的数据支撑资料。为此,作者结合十多年的统计教学经验,对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中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着重介绍统计方法的应用 统计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加之统计学课程的课时限制,所以应该着重介绍统计方法的在实践中应用。因此,教学中设计并引入好的统计项目,然后从项目中的数据来源入手,着重介绍现成数据如何收集,若项目中没有现成的数据,则如何采用不同的调查组织方式开展数据的搜集活动?怎样组织学生设计调查方案?怎样开展调查活动?怎么做好调研员等知识内容就被引出来,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统计课程学习的兴趣;若采用抽样调查,则会涉及到样本单位数的如何确定?抽样框如何取得?如何才能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如何减少抽样误差等。当然,对高职院校学生除了介绍传统的统计方法外,还是有必要引入国外比较通行的、实践证明有现实应用价值的一些统计方法,比如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以提高统计方法的可学性和运用性,为高职院校学生踏入社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故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根据专业的特殊要求、课时的安排情况进行适当的改革,而且重点体现统计方法的有用性和可行性。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Excel软件的运用能力 目前在实际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认为计算机基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然后让学生在课外自行复习和运用,这样效果就大打折扣。作为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将Excel应用软件作为统计学课程的实训内容,增加实训课时,提高学生的Excel基础应用、Excel函数、Excel图表与图形以及Excel数据透视表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例如在课程教学中以“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同时挖掘学生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团队合作、增强沟通交流,并与就业接轨,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学生素质等,打破了僵化死板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开发思维能力、竞争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思路,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思维。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社会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其表现的各种数据信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学会在实践中去寻找各种异常出现的原因,而且也要求学生能对事物的关联、因果、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同时增强学生创新统计思维。为此,在开展社会与企业实践活动时,建议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再来选择和确定实践课题,当然,研究课题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校园恋爱观的调查,也可以是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如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统计监测研究。因此,在学院“会-站-室”的整体框架下,在学院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在系专业共建委员会的有力支持下,通过加强与当地的统计局、市场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美感,感受统计的在生活中的乐趣。 (四)优化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在“两全多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下,为实现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订标准、共管过程、共评效果。统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多样化,既考核学生对统计理论的理解程度,也考核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考核学生在参与统计实践中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任课老师,还需要学生之间的互评、家长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及第三方对学生的评价等。总之,统计学一门关于一切学问的学问,在大数据时代,应加强统计学基础性原理与真实的教学,凸出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性,让学生建立起大数据统计思维,并在统计思维的引导下,选择合适或最有效的统计方法,或通过创新统计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陈秀芬 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应用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已有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新专业目录实施后,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原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已经基本构建。除规定的政治理论与德育课程、计算机应用、外语以及体育和军事理论等课程外,已有课程体系与教育部管理规定的课程体系相吻合,体现了统计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归属有待调整。目前“高等数学(1)”课程在公共必修平台,“高等数学(2)”则在学科必修平台,“概率论”在学科必修平台,而“应用数理统计”在专业必修平台。设置的主要原因是学科必修平台的课程和学分较多,因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分所进行的调整。但课程归属不清,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 第二,必修课中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仅包含中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两门经济学类课程。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需要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数理统计理论,授予理学学位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应该夯实数理基础,培养“厚基础”的统计人才。现阶段无论从学科必修、还是从专业必修课程来看,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造成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重定量而不重定性的偏见,不利于凸显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应适当增加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的设置,诸如增设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为从事实际工作、展开数据分析拓宽思路,体现具体“应用”的特色。 第三,选修课应修学分比例较少,但课程面面俱到,过于宽泛,专业必修课程比例较高,专业选修课程比例较少。从已有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含“高等数学(1)”)的学分为71个学分,占专业课程设置比例的73.6%,选修应修学分为25.5学分,比例为26.4%。选修比例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选修模块主要包括保险精算和计量经济学两个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非方向模块课程共计24门课程,部分课程比较近似,不能体现我校、学院的专业特色。 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优化。从统计学原理这门专业必修课来看,如果授课内容仍以全校通选课程进行的话,其授课内容就会和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如抽样、回归等内容,因此该门课程的授课重点应调整为指标体系等内容,而不应面面俱到。再如专业必修课“抽样调查”和专业选修课“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两门课程分别基于抽样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层面来介绍,授课内容会有大量的交叉,探究将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仅开设“抽样调查理论与实务”一门课程,融合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无疑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 2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应用人才”。该目标与新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是专业特点和特色并不突出。而事实上,应用统计学专业注重与我校优势学科诸如经济学、金融等的融合,注重培养经济管理、金融保险分析的应用统计人才。因而应注意提炼人才培养目标,显示专业特色,从而围绕专业特点和特色设置课程体系。 第二,反映专业特色,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就统计学学科而言,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不同,因而数理统计基础课程和经济统计基础课程也相对较多。由于受到学时和学分的限制,应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构建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 第三,理顺课程关系,避免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课程设置中重视理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不同课程的先后衔接工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各门课程的衔接和有机结合,使学生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既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动手能力。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对涉及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协调和适当分工,避免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 第四,重视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设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程设置中要重视对实践、实训课程的安排。通过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达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充分运用统计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建议 为有效解决目前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第一,调整课程归属。作为理学学位设置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数学基础类课程与其他专业的公共经济数学课程的性质不同,在课程归属理顺的基础上,给予学院相应的自主权,在总学时学分的规定下,不要作各个模块相应学分的规定。 第二,着手专业课程论证,精简统计学专业必修课程,增设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在调研其他财经类院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精简统计学专业课程。学院应组织讨论研究并初步确定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凝练专业特色,提出专业应用方向,增设与应用方向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对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精简,与时俱进地设置统计发展潮流的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邀请有丰富经验的统计学专家和学者参与论证,确定课程体系。 第三,集体论证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现行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内容一般是由授课教师独自确定,缺乏必要的论证。建议通过集体论证的方式,规范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协调可能出现的交叉和重复部分,做到授课教师心中有数。 第四,聘请社会导师,探索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由于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实务能力比较缺乏,造成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实际的联系不密切。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导师,将有实践经验的统计专家、高管和政府官员请进课堂,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指导。同时鼓励专职专业教师积极与社会导师交流、学习,鼓励专业导师走出书本,将教学、科研与实际紧密联系,为社会服务。当然在实际调整过程中将会遇到不小的难度,特别是在精简统计学专业课程中,部分课程从有到无,容易引起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学校、学院、系部以及每个教师的配合。 作者:胡玉琴 单位:浙江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小议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心得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统计学课程论文: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1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效 1.1可有效解决学生数学水平对本课程的影响 已有研究揭示,高中阶段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其统计成绩均好于基础较差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学生数学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功底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厌学、抵触情绪,对学好这门课程失去信心;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也会因统计学计算多、容易出错等问题而感到这门课难度大。高中数学基础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作为民族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数学基础不仅薄弱,而且层次差距很大,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改变高中数学基础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所造成的困难。将SPSS软件纳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计算、公式等困扰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1.2有利于突出心理统计学的教学重点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计算问题,借助SPSS统计软件,有效解决了困扰学生的计算、公式问题,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揭示心理问题简明、便捷与高效。当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再为概念计算、公式推导所困扰时,教学内容就容易突出概念的应用、各类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等内容上来,增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关注计算向关注原理与思想转变。 1.3扩大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与软件结合的教学,不仅没有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扩大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思想为基础。当学生不再被计算与繁琐的公式所困扰,统计理论的应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通过对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具体操作,学生逐渐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设计,不同的试验设计都有彼此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借助统计软件,数据描述能够用多种图表的形式自由展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数据分布的特点与意义;对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条件与要求,提高了他们对统计原理的实践能力。 1.4增强统计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 统计图表、假设检验计算结果等是数据处理最终需要呈现、报告的内容,对结果的解释也是需要采用规范、准确的表述。借助SPSS软件的输出报告,转换成为WORD文档,图表规范,数据不会发生再次抄写错误,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统计报告、正确描述统计结果的好习惯。 2具体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结合心理统计学的逻辑构架和SPSS软件的特点,着重构建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在基本概念部分,纳入了SPSS的基本操作与数据录入,要求学生能够将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熟练转换为SPSS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描述统计部分,利用SPSS软件描述统计输出结果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分布获得感性认识。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等概念放在数据分布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正态分布的意义与作用,数据分布特征的感性认识对假设检验中方差齐性检验的理解也非常有帮助。同时,SPSS输出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符号的识记。假设检验部分基本理论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对不同实验设计选取正确的统计方法,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个心理现象可以采用不同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原理,开拓了学生对T检验、F分析与事后检验的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期SPSS操作的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完成。在课程后期选取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刊物上采用高级心理统计方法的研究成果,解读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演示用SPSS软件如何实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3能力拓展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数据描述、常用假设检验的基本统计方法,感受到的是心理统计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高效、简介与便利的特点。在教学后半期,增加每周提交两篇阅读心理学期刊中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这一要求。一学期的心理统计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对高级心理统计学的认识得到提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了SPSS软件使用方法,使学生摆脱了具体运算的困扰,再加上对心理学期刊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高级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并不是遥不可及,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有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高级心理统计的SPSS操作方法,并将其展现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 3.2统计方法的使用与创新 掌握了心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SPSS软件完成课堂教学的操作内容,对心理学学术期刊成果的大量阅读,可使得学生对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与挖掘来揭示心理规律这一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认识到对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已有的测量选取不同的被试群体开展研究等都是心理学研究中发现规律的有效手段,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及时补充与更新,而这些经验对他们毕业论文选题会产生直接影响。 3.3应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加强 统计软件是数据处理的工具,带来的是对数据处理的便捷与高效。统计软件除了SPSS,还有SAS,LISERL,AMOS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需要和数据处理。有了这个软件的使用经验,学生会形成用数据处理软件来处理与挖掘数据的意识,这有助于提高他们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使用不同软件处理数据,必然为其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坚实、高效的基础。综上所述,将SPSS统计软件纳入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概念中解放出来,注重原理讲解、大量的实践操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张军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统计学课程论文: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结合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分析了采用案例教学于统计学原理的作用,最后举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国内是1990年以后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先分组讨论,再集中讨论的方式,此时的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员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 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 随着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统计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作为统计学专业和财经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原理》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概括、提炼,是各部门统计学(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等)和综合性统计学(如农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等)的共同基础。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统计学原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预测决策的内容。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听讲之外,应按照要求阅读一定的课外资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又能够培养运用统计的基本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服务。 三、采用案例教学于统计学原理的作用 结合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案例教学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同时促使了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而且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也锻炼了任课教师的各种能力,有助于教师的培养。在整个案例教学中涉及案例搜集、案例讨论以及总结提升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其中案例搜集阶段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得案例的选择是精当的。而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有掌握课堂的能力,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讨论方向,还要注意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最后总结提升阶段更要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思维延伸。 四、如何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对于统计学原理课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些内容可能采用讲授法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内容可能需要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有些内容仅使用案例法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课程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涵义,了解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理解统计学对象和特点,采用讲授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只是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例子的使用来形象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而对于第二章统计数据的搜集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讨论与设计简单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便于学生理解统计调查的各种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主要组织形式、特点以及适用场合,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对于第五章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度量就比较适合采用讲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的方式,这个时候的案例选择仅仅是让学生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的相应指标结果中去分析问题,对于问题的处理还处于描述统计的范畴。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类的内容使用案例结合相关软件的方式来处理会特别适合。比如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需要学生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掌握相关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对回归方程拟合精度的测定和评价的方法。对于相关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案例,让他们来分析解决问题。特别的,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的课时有限,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操作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1.基础知识掌握。课前知识传递部分,教师需要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和教案、微视频教程、相关的专题学习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微视频的制作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要将相关知识录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在此环节需要设置提问答疑功能,便于学生能及时的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2.分小组讨论案例。把班上学生分成小组,以此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教师给学生提供案例,学生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怎么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对于数据的处理自由选择自身熟悉的统计软件来分析。 3.课堂案例分析分享。课堂上教师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分享给大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并且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寻找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点评。 4.总结提升,撰写分析报告。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每个小组同学回去整理自己的分析结果,形成研究报告。这个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完整处理问题的习惯,并系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案例分析具体到第六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根据类似案例进行:一家保险公司十分关心其总公司营业部加班的程度,决定认真调查一下现状。经过10周时间,收集了每周加班工作时间的数据和签发的新保单数目。那么案例分析就可以从画相关图,计算相关系数做起,经过相关系数检验,分析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是否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如果相关系数显著,然后可以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以及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检验通过后可以做回归预测。在教师点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中不同意见的分析,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和理解是否明确。进而还可以把问题扩展,如果加班工作时间与签发的新保单数目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不显著,又应该如何处理? 综上,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而也可以看出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既有有益的一面,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共同研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统计学原理课程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直观易学;对于整个教学效果来说,案例教学法能够集思广益,通过共同探讨问题调动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问题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一是案例的获取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二是要顺利的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以及学生具有查找资料、总结分析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杨林;孟晓然 单位:许昌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内容应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的设置是以市场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专业特色突出,学生入学后职业目标明确,往往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各种职业技术职称的考试,认为公共基础课与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关系不大,对其重视度不够。为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案例等方面体现专业特色。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讲解统计调查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市场行情选择某产品进行满意度调查、市场占有率调查等;讲解时间序列分析时,可以选取某知名企业近10年产品销售额数据进行长期趋势变动分析、季节变动分析等。再如,物流管理专业,讲解数据整理时,可以结合某物流公司的日常业务数据,将不同的产品进行分类汇总,演示数据透视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通过这种“分专业”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统计软件的介绍和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研究对象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类型数据,无论从事哪一工作岗位,几乎都与会与数据打交道。统计软件的出现成为人们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际工作的必备工具,统计数据收集、统计图标绘制,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关联性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都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强大支持。然而,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较差,甚至不能熟练地使用EX-CEL中的统计函数和统计图表功能,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因此,应把统计软件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课时安排上至少有1/3用于实验教学,由老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机房完成,每个学生操作一台计算机,这样不仅使统计学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趣味盎然,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软件、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SPSS、SAS、SYSTAT等。笔者认为,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用EXCEL软件即可。该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那么强大,但它的优势在于软件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而且EXCEL中的统计函数与统计宏软件包已基本覆盖了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完全能够满足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考虑,精心甄选符合教学内容的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托,一本好的教材无论是对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无疑都是一件便利的交通工具。目前,独立学院在统计学教材选取上带有功利性、机械性,往往是直接从一些大型出版社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选择。教材内容是否及时更新、知识难易程度是否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相吻合,教学案例是否反映国家时事与社会热点问题都是教材选择的参考标准。基于以上考虑,独立学院统计学教材选取时内容上应避开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到或者已经是常识的内容,如多元统计分析、指标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等内容。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微观企业方面的工作,国民经济核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且这部分内容在西方经济学中已有涉及;重点介绍描述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方法和推断统计的基本思想。另外,现有统计学教材中普遍缺乏统计案例,即使有案例也太过于正式化、习题化、与社会热点问题脱节,具有片面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因此,在教材选择时要严格审阅教材内容,包括知识结构、重难点讲解、统计案例分析、课后习题等,严把教材质量关,或者根据教学目标自行编写教材。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利用率 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堂利用率不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旷课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靠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要从教学方法与手段着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效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需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教学环境条件,介于此,笔者在统计学教学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脑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思考。独立学院教师教学水平层次化、教师年龄结构差异化特点突出,尤其是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许多青年教师都是刚一毕业后就直接走上了讲台,教学经验不足,传统的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为主导,重理论、轻实践,会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其弊端是学生思维麻木,缺乏学习动力,不利于学生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个性的培养。启发式案例教学,可以在统计学课程讲解时以当前热门时事或趣味故事为案例。例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怎样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在学习统计数据特征测度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否达到富裕的程度,可以让学生查找我国人均GDP数据,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数据作比较,找出差距。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总量多,人口基数大的特点,即使人均GDP很高,又能否说明我国已实现“共同”富裕,不存在两极分化呢?这一点可以通过数据的离散程度来解释。又如,在介绍平均数易受极端值影响时,可以引入一个小故事:某村庄被称为富裕村,一共有9户居民,号称平均每户居民年收入达10万元。走进该村庄详细调查后得知,其中一户特别富有,年收入90万元,其他几户都是穷光蛋。相信通过这则小故事,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各种比赛中计算参赛选手得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原因。启发式案例教学,将枯燥的统计学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案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参与分析讨论方式充分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这不仅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形象化、生动化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力。随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流行,已不再是独立学院新颖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的强大的图、文、音展示功能备受大家青睐,成为教学手段的主导。但这并不代表多媒体教学是万能的,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教学节奏快,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在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同时,沿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假设检验时,通过多媒体将导入案例或例题分析展示给学生后,再通过板书理清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领会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制度,把好教学质量关 考试是对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直接起到导向作用。目前,独立学院比较适用和普遍流行的统计学考试成绩由三项构成: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课堂参与互动、积极思考问题,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期中成绩采用随堂开卷作答,课后教师评分的方式;期末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从结构上完整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动态,但从内容上还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对考试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平时成绩中加大实践考核的比例,课后作业布置时可增加调查报告撰写、针对某个主题学生自行查找统计资料或统计案例,学生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软件操作环节;期中考试应灵活把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运用统计知识分析某一案例,现场打分;也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如两个星期)做准备、搞调查、撰写报告,调查报告可在学生之间传阅、互判,最后由教师评阅打分;期末考试可以反映学生对统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统计数据的科学方法,并应用于实际,而不是理论研究。因此,试题应以考查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知识运用能力为主,避开复杂繁琐的公式推导,或在试卷中直接给出可能用到的公式,以便学生从中应用。在题型上以主观、开放式题型为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上机操作的话,也可考虑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总之,各种考试内容的安排都是以考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 作者:邵立杰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论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革新 一、现有统计学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1.平时成绩考核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由于平时成绩在已往的考核中只占大约40%的比重,比重过低,学生只要在期末闭卷考试中达到50分左右即可。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认为迟到、早退、缺课即使考勤部分全扣,只要自己期末成绩考及格,都可以通过考试,作业抄袭情况严重等问题,都是由于平时成绩比重过低造成的,平时成绩没有发挥其作为平时考核的应有功能。 2.闭卷考试比重过高 闭卷考试的成绩大约占总成绩的60%左右,学生对期末闭卷考试比较重视,因此在课程结束后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准备,挑灯夜读,废寝忘食,这种突击复习方式往往能够在闭卷考试中奏效,有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也能达到相当满意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但是过分的强调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其他方面的锻炼,如实践应用能力等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3.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 不论是期末闭卷考试还是平时的作业,都注重统计知识的理论方面,很少有涉及诸如上机实习、社会调查、课外活动等实践方面的内容,往往导致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创新,大大削弱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闭卷考试的内容,不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均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再现,即使考试成绩通过,也很难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就大大削弱了统计学这门学科的价值。 二、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 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考核仍然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模块,作为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我们不能摒弃,它对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知识,掌握具体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改革后的考核成绩比重做了明显的调整,改革前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改革后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具体来说,在平时考核中,传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占平时考核成绩的40%,除此之外,增加了上机实习、统计调研报告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并把该部分的成绩比重提高到了平时考核成绩的60%,着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考核体系丰富了平时考核的内容,调整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增加了实践环节,更好地体现了应用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 1.增加上机实习环节,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上机实习主要通过EXCEL软件工具进行操作,当然有条件的也可以额外接触SPSS的实习。在上机实习的设计上,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较系统的掌握EXCEL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但应避免枯燥的操作介绍,而是要有针对性的要求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和有关案例数据,运用EXCEL完成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及其结果的指标解释。通过上机实习,使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软件,培养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对从课堂上学到的较抽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进一步认识,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为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增加统计调研报告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调研报告的撰写是指学生通过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的课题,进行问卷设计和实地调查,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最后撰写出一份完整的统计调研报告。统计调研报告的撰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进入社会进行一些问卷调查或市场调查以及参加省级的学科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学生的作品《以学生满意度为导向的大学生课题研究和学科竞赛成效调查分析》、《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关于杭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对杭州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等,充分反映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达到了很好的统计实践效果。 3.增加课外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参加各类统计类学科竞赛,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的。校内的有“EXCEL经营决策大赛”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校外的主要有省级的“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大学生的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内的选拔赛,再到省级的初赛、复赛和决赛,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锻炼。因此,在平时成绩中加入此部分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4.改革原有的闭卷考试,充分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改革后的期末考试题型更加丰富,主要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综合分析题,分别占卷面总分的10%、20%、20%、40%、10%。客观题部分着重考查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计算题考查学生统计学的基本运算能力,综合分析题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考核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考试内容应结合实际,强调应用,题目新颖,避免繁杂的计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改革后,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取得高分,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思考、多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总之,通过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学生不再一昧的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多的融入社会,进行一些实践锻炼和学习,开阔了视野,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教条式讲解,而是更多地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统计学知识应用的分析,同时指导学生开展调研、撰写报告、数据分析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吴燕华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 “生物统计学”不同于生物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概念术语,并且这些概念术语常成对出现[1]。例如,总体和样本、变量与常数、参数与统计数、效应与互作、准确性与精确性、频率与概率、标准差与标准误、因素与水平、相关与回归、双尾检验与单尾检验、弃真错误与纳伪错误、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等。如果不理解这些概念术语的含义,生搬硬套,在应用时就会出错,得出错误的结果。“生物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释生命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数量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符合科学实际的推断。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用到大量的计算公式[1,2]。如反映变异性的指标有标准差和标准误,二者的含义不同,计算公式也不同。在正态分布中,为了计算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的取值概率,通常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在学习了变量标准化公式之后,接下来在应用时还需要用到平均数的标准化、平均数差数的标准化、频率的标准化、频率差数的标准化、成对数据差数平均数的标准化等公式。在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中,需要掌握相关系数、回归系数、回归截距等计算公式。尽管目前有很多统计软件可以直接对一些统计量进行计算,但学生们必须掌握和理解相关统计量计算的原理和具体内涵才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统计软件。“生物统计学”的课程内容是承上启下、前后连贯的[1,2]。例如,概率分布是学习统计推断的基础,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是相互联系的,单因素数据资料方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是对多因素数据资料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1]。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很可能导致后面的许多内容听不懂、难理解,陷入越听越听不懂的恶性循环。 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近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本科教学计划调整后,“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周学时为2,共36学时。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植物学”、“动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与本学期同时学习的还有“生物化学”。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对生物学人才的培养,我们按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应用、通俗易懂”的原则合理设计安排教学内容[1]。在课堂讲授时,我们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原理与生命科学的前沿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例进行结合,并引导学生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对统计分析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统计学与生命科学的各专业都是紧密联系的,另一方面学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试验设计原则也可以指导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我们在课堂授课时一般不过多讨论数学原理,而主要偏重于统计原理的介绍和具体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内,对涉及到的数理统计知识多是“拿来主义”,对于一些公式,通常只进行概念上的介绍和公式上的简单推导,对有些较复杂的统计公式则只给出公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推算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在章节内容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删减,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比如讲授方差分析一章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为例,重点介绍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分析步骤,对于二因素数据资料的分析则启发学生根据其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进行推理,多因素数据资料的方差分析则只介绍基本原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重,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相融。问题导入法。在课堂讲授时,我们注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4],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方差分析一章讲述时,以单因素数据资料为例[1],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多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有的学生会提出,可以采用之前学习过的两个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分析方法对多组数据进行两两的比较,而这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时,我们引导启发学生将所有的数据资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将数据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来源剖分成处理引发的变异(组间变异)和试验误差引发的变异(组内变异),并利用反映变异特性的方差这一统计量来表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大小,进而采用检验对其二者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由此和学生共同推导出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步骤。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方差分析的原理和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成对出现的,其相应的公式也有着许多形式上的共同点,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法讲解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标准差与标准误、直线回归系数与直线相关系数、样本平均数假设检验的检验及检验等[1]。对比法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公式,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和具体应用,做到举一反三。演绎法。“生物统计学”中有很多公式是前后联系的,存在公式的变形,运用演绎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式的来源和内涵。例如变量的标准化公式,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变量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u=x-μxσx)是核心,在理解这个公式含义的基础上,对于各统计数(平均数、平均数差数、频率、频率差数、成对数据差数等)进行标准化转换的公式自然也就推导出来了,从而避免了对这些公式的死记硬背。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多体媒体课件集文字、公式编辑、图形、色彩、动画于一体,既可以插入图片和例证,也可以实现公式推导的逐步展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省去了板书所占的时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4]。同时,传统的板书不能完全放弃,在讲授过程中,适时穿插板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联系已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注重将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了18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学会常用统计学软件的使用。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在生命科学学院信息学实验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教师在主控机上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察到具体的执行过程,之后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然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实验课作业。通过实验课教学,一方面使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课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统计分析知识,而且利用计算机来分析数据也为相关专业课实验数据的分析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学生们也深刻意识到,尽管统计学软件功能强大,但必须对相关的统计学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些软件,由此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 4.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课程资源的立体化建设。以教材为中心,我们编写了与科学出版社《生物统计学》(第四版)配套的《生物统计学学习指导》,对每一章的内容都配套了目的要求、内容提要、难点评析、例题解析、习题解答和自我测验[5],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和知识的扩充。同时,“生物统计学”是河南师范大学校级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进行课程内容学习。在网络课程中,每章均示出了重点、难点,便于学生自学或复习掌握;同时,网络课程中丰富生动的图表资料及实例分析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5.考核采用笔试和实验相结合。“生物统计学”的考核成绩由期终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和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两部分组成。其中,闭卷考试内容偏重实用性、基础性,避开需死记硬背、理论性强而无实际用途的题目和偏题怪题,并且尽量减少需要进行计算的工作量,目的是考核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实验课则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摆脱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单纯应试模式,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统计学观念,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设计试验,正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统计学推理思维能力,并能用专业知识对推断结果加以阐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本文作者:姜丽娜、张黛静、邵云、李春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基于SPSS的统计学课程改革 作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传统统计学课程一般沿袭保守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统计教学模式。计算过程繁琐,手工绘制统计图表也不够精确和美观,这些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采用SPSS软件作为教学平台,不仅极大改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SPSS作为新出现的教学要素,给统计学课程的理念、目标、框架带来了不同视角。 一、基于SPSS的统计学课程框架 传统统计学课程框架是典型的学科中心课程,其特征是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的逻辑结构关系组织在一起,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信息获得和记忆,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难以达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目的。SPSS在教学上的应用,给我们改革统计学课程提供了契机。新课程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统计软件SPSS作为教学平台,以数据收集+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思路+数据处理软件为核心。课程理念凝炼为“略去证明、讲清原理、依托软件、突出实用”十六字方针。具体表现在:(1)理论讲授着重“讲清基本原理,略去繁难的证明”,可分为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描述统计、统计指数、相关与回归等模块。统计学理论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2)上机实践环节强调“依托SPSS,突出实用”,要求学生熟悉SPSS的操作基本流程:打开数据文件、确定统计程序、指定统计变量、解释统计结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计算机软件为主要教学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应用性。课程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数据分析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掌握统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性;以统计软件为依托,以专业典型数据分析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性。课程框架的特点不是介绍理论统计学的数学原理,而是侧重阐述统计方法的思路与思想,并辅以大量经济与管理的实例,通过SPSS统计软件实现具体统计步骤。SPSS软件是教学平台,整合各方面因素以有利于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统计学课程载体的选择和实现 有人认为课程载体是:“只要它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能承载你的教学内容,具体的存在物,载体是一个可望又可及的目标,在它被完成后,学生往往会有强烈的成就感。”选择课程载体有六个原则:承载课程教育目标;涵盖完整工作过程;涵盖后续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涵盖技术文档制作;涵盖成本核算;涵盖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我们认为统计学课程载体就是承载一定职业能力的任务或项目,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或项目,养成数据分析能力。课程载体的选择必须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中寻觅。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基本理论可以一样,但其课程载体必须体现不同的专业性。以会计专业统计课程为例,学习描述性统计分析时,以上市银行一些重要财务指标的会计信息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为载体。 第一步,搜集数据。学生分小组搜集20~30家上市的金融银行类股票一定时刻的股票价格、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比率、固定资产比率等财务指标。 第二步,数据录入。打开SPSS软件,进入“变量视图”,定义好变量。切换到“数据视图”中输入变量的具体取值。 第三步,确定统计程序。点击“分析”、“描述统计”、“描述”,打开“描述性”对话框。第四步,指定统计变量。将“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比率”等选入“变量”列表。单击选项按钮进入“描述:选项”对话框,如图1所示。第五步,结果解释。结合统计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可从平均股价、净利润等统计指标看我国银行业经营状况。会计专业学生通过SPSS完成上述任务,加深对描述统计理论知识的认识,也与未来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相结合,体现了统计学课程的技能性、应用性。区别于传统模式,改革后的统计学课程由不同的任务或项目组成,用SPSS加以实现。 三、SPSS对统计学课堂学习的影响 1.产生了新的教学要素 应用SPSS软件以前,学生需要直接面对各种数据,至多借助计算器完成计算。SPSS为统计学课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在人和数据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界面”。SPSS的作用不仅仅是工具意义,它其实作为一个新的教学要素参与教学。SPSS引起了教学方式和教学价值观的深层变革。SPSS与统计学课程的整合营造出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此环境里,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何克抗教授曾强调,“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SPSS极大改善了统计学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采用SPSS平台学习统计学,可有效简化统计过程。数据输入、整理、选择统计功能、结果解释、预测、图形输出等对学生都不是难事。而且,计算机特有的模拟和动态演示功能,使统计学的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从而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坚持“做中学”的学习观,其实可区分为两种类型:“学中做”的自主学习和“做中学”的自主学习。在统计学课程学习初期为“学中做”,教师“教”的比重要大一些,课程载体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广度;学习后期为“做中学”,学生“学”的比重要大一些,课程载体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 3.出现了新的问题 首先,提高统计学课程的师资水平。授课教师应该熟悉所教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适合统计课程的合适载体,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统计知识内容范围。受课程标准的限制,当前讲授的统计知识内容主要围绕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一些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在课堂上很少涉及。 其次,需要安排上机实验课。在一些数学家看来,SPSS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改变统计学的性质,“统计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最后,SPSS多为英文版本,对话框、输出结果都是英文,给学生带来不小的阻碍。学生在上课前需要预习课本中出现的专用统计学术语的英文词汇,自己汇总一些与统计有关的专业词汇。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实现双语教学,至少可以在一些主要概念上中英文互译。SPSS已深深融入统计学课程各个方面。总结SPSS对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影响,对提高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统计学课程论文:高职统计学课程教学革新 1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统计实务教学中,应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涉及的统计知识进行归纳: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传统的教学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职业教育课程还要引用大量案例,进行实例功能的扩充。让学生在许多新的任务中,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储备量。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需要老师不仅要精通统计的技术与理论方法,同时要掌握社会经济的相关知识,否则没有办法讲解透彻关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统计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来正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因此教师的相关知识贮备量要足够多。教师讲课时首先要立足于岗位所需的相关统计技能要求,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给我们的优势与便利,收集大量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课堂内容。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在使用的统计教材内容往往具有相对滞后性和一定的抽象性,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把规定时空的教学扩展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通过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加统计软件教学的内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因此统计学教学要增加统计软件使用的内容。学生通过上机进行数据的输入及分析处理,从而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能丰富书本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本内容的改革。由于受传统统计调查方式的影响,目前《统计学》的教材里,对目前运用越来越多的抽样调查的设计内容介绍并不多,尽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也往往强调对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获得资料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年鉴、资料汇编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图书馆、资料室和电脑网络上可以方便地查阅,而收集原始资料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应该把二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理论突现出来。 (3)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内容。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统计方面的实习,通过一次完整的统计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提高学生对《统计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新晨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在教会学生如何搜集、整理数据技术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分析数字背后的含意,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 (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同时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双方都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在“教”中求学,学生在“学”中挖潜增智,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3)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从上个学期班级学生的成绩入手,让学生学会统计分析成绩分布情况,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指标去反映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既能学到相关的统计知识,更能锻炼统计实践技能,并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统计学课程论文: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体会 摘要:根据21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重点突出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统计学课程论文: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该文在阐释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两种新模式,即“参与式”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形式下高校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1引言及文献综述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自此“三创”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应用统计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计量经济学、质量管理、计量管理、财务管理、系统科学等课程的前导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应用统计学不断地渗透到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并成为这些领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校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育的新模式,对于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并不多见。余达锦和杨淑玲(2013年)研究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传统高等数学课程创新教育问题,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新模式——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王红雨闫和广芬(2014年)研究了师生认知视野下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认为综合性目标与阶梯性目标的共存、应用性技能与发展性能力的连接、复合型课堂与联盟型平台的联合应成为改进当前高校创业课程目标、完善创业课程内容、优化创业课程形态的基本策略。卢淑静(2015年)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许小花和张鸽(2012年)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教育(王为民,2013年)。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开创性个体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强调的是对人的具体价值的体现,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形成创业基本能力与实践技能的教育。(余达锦和杨淑玲,2013年)。 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用统计学教材重理论轻应用,重技能轻创新,忽视统计工具的使用与统计案例的解析。(2)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由于非统计学专业讲授《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师大都不是学统计专业出身的,这些教师在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之前,都需要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进修和提高。同时,应用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者主要是非统计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而且大部分的学生是文科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畏难心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学实施。(3)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手段比较落后,统计案例少,统计软件运用不够,难以体现应用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特点。部分应用统计学老师对SPSS、MATLAB、EVIEWES、R等统计软件与统计工具掌握不够,运用不够。同时,集统计理论、统计案例分析和统计软件为一体的教科书也不多见。(4)应用统计学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单一。大多数高校的考核还停留在期末考试中的“笔试”上,没有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决统计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对学生统计素养的考查。 4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参与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设计在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 4.1“参与式”教学改革设计 “参与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而言的,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当前中外现代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参与得到普遍重视。应用统计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的设计,主要包括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理念、第一课堂设计上的全程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第三课堂学生的补充参与4个方面的内容。 4.1.1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理念 教学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组合,它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关联与互动机制。学生主动参与而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从逻辑顺序来看,主体参与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主动参与的前提。传统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使得学生参与热情比较低,融入教学的程度、深度不够。因此,要树立学生的主动参与理念,通过对应用统计学课程历史的介绍、对应用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应用统计案例解析来提高学生对应用统计学课程的认知。 4.1.2第一课堂设计上的全程参与 课堂设计上的学生参与体现的是互动参与式教学法的要求。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促使学生在心理上与行动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从而将学生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向学习过程的主体转变,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应用统计学课程课堂设计上的参与过程,主要是指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与互动。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课内讨论等。一般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课堂作业练习、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等形式体现。 4.1.3第二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 第二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主要是指互动实践教学过程,通过实践课程设计以及与统计学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来实现。如统计软件实践操作大赛、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统计案例设计大赛、创新性实验大赛等,在比赛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选题、设计方案与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利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在比赛每一个环节设计上要求学生自发主动地去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并且加入自己的创新元素,以此提升学生多种途径地采集数据、多方法分析数据、多途径评价数据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使用统计学软件的能力。 4.1.4第三课堂学生的补充参与 第三课堂补充参与主要包括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以及其他途径的自我学习与释疑。教师可以在Blackboard平台搭建“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平台,开发视频材料、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游戏、案例分析、习题课和试卷库等多个学习模块。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开展网上自主学习、寻求网上答疑。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课程掌握程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有利于学生自发组成团队,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研讨与攻关。此外,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开展讨论,而不受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4.2“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设计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典型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实践为导向,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与中心地位,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实施安排,倡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把学生的知识构建、素质形成、能力发展融为一体(徐钊,2012年)。应用统计学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设计一般要遵循以项目的可操作性为前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控制与考评等相关原则,实施流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项目实施、评价考核3个环节。 4.2.1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置、项目设计与背景讲解等。根据学生及其专业的特点,选择与设计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是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基础。一般而言,所选项目既要保证涵盖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首先,项目要有可行性,项目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学生要熟悉、易理解、感兴趣。其次,项目大小和难易要适当。过难、过大、过于综合的项目,将容易挫伤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而过易、过小的项目,也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攻坚克难、勤于探索的精神的目的,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此外,项目还要有阶段性目标和适度的综合性。这样一方面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控制与评估;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进行检查与反思。总之,教学准备环节中的项目设计,要注重把学生待掌握的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知识结构得到拓展,能力与素质得到提升。 4.2.2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环节中,在第一堂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相互关联而有独立的子项目。同时,随着项目的进行,要及时对现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重组,甚至还要对参考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重新编排。教学中每一个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明确该阶段子项目的最终成果形式,也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演练,还要有学生项目成果的展示以及对成果的最后修正环节。 4.2.3评价考核 评价考核环节的主要内容包括汇报成果、学生研讨、总结点评、目标考核等。要保证应用统计学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必须做好评价考核这一环节。项目成果的评价更重要是学生通过对子项目成果的展示,开展自评与互评,一方面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项目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学生之间相互去寻找各自项目的优缺点。而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和帮助他们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评价与考核不仅在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阶段进行,还应该贯穿于每个子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环节,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掌握新知识、锻炼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作者:肖攀 苏静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统计学课程论文:移动互联网下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将移动互联网融入统计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案例、实践部分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率,为广大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统计学;教学效率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结论的科学。在政府部门、学术领域、日常生活、公司或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都会用到统计[1],它是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数学、经济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应用四个方面有机结合,需要数学作为统计分析理论的基础,经济学作为背景,统计方法作为手段,利用计算机软件应用实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基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复杂难懂。复杂难懂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理论较为难懂,听不明白;二是听得明白,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三是听得懂,题也会做,但实际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在学生手中已经随处可见,移动终端已经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硬件要求,移动互联网进入课堂成为一种趋势[2]。本文将谈谈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提高统计学教学的效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想法。 一、基础理论部分教学,让学生听得懂 统计学课程的理论部分会涉及很多数学公式和复杂的运算,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课程要求,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扎实,他们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这一部分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概念性的文字,图形,例子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充分利用色彩、图形,声音等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而对于公式的推导及运算则用投影幕布旁边的黑板加板书进行说明。板书可以让学生紧跟老师的思维推导数学公式及步骤计算,在板书的同时,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掌握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3]。这样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的优点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后,关于教学内容的复习,教师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补充分享知识,解答疑难,针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5至15分钟微课视频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在线浏览、下载。这样“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查找学习,节省时间,同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实时远程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答疑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学生也可以将有疑惑的问题及时拍下图片,发送给老师及时解答,提高复习效率。 二、案例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有用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科学,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是统计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学习的理论部分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4],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部分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手段,用PPT呈现案例,以及具体演示统计软件如何实现分析数据的过程。教师所选的案例要紧密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做到经典例题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知识点和相关问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经典例题可以让学生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实际的案例应用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学的用处,让学生对统计学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从而学习起来更主动。针对一些特别的或者热点的案例,还可以制作出5至15分钟的“专题实例讲解”视频,通过移动客户端与学生分享交流,感受到统计学的“无所不在”。如一段关于“统计学在汽车销售中的应用”,讲解销售人员如何根据以往销售得到的用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定位不同年龄、性别、收入的客户人群不同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汽车的销售量和对不同客户的服务质量。 三、实践部分教学,让学生知道怎么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统计学应解决的实际问题之后,若不着手实践活动,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不知如何解决。只有多开展一些统计学的科研活动,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5]。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就大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市场调查,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得出结论,然后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实践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渠道获取有效数据是应用的难点之一。现如今的手机客户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如果将信息推送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就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如“基于网红营销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购买力影响分析———以桂林高校为例”这一类型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则可以以大学生所在地区为例,展开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进行抽样后,网络问卷可以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进行推送。相比较于单纯地发放纸质问卷,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要更节省人力、物力,得到的数据同样具有合理性。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教学具有巨大的优势,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合理地将移动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率。在未来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更多地改革和创新。本文提出了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想法,以后要更进一步地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更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刘艳萍 戢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统计学课程论文:独立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大数据时代,面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统计分析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统计思想教育,加强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融合。结合课题组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针对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诸多弊端,通过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从模块化教学、突出统计思想教育、多样化教学手段、协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统计思想和统计实践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统计思想;统计实践;全过程教学模式 “哲学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一般性原则,即世界观,统计学则为人们提供从数量方面认识世界的具体方法。”[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计学作为方法论的学科,其应用领域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金融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很多新兴交叉学科。1992年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经将其单列为一级学科[2],1998年教育部将统计学定为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各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3],因此,统计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面向应用型的经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1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统计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平台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分析能力的重任。面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不足。对广东省16所独立学院的调查显示,部分独立学院只设置理论课程,没有统计实践环节;部分独立学院虽然包含实践环节,但理论和实践只是名义上的融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相互剥离,即先讲完理论,后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到实践时,理论部分已不甚清晰,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统计思想的教育缺乏。教学内容上,注重统计方法的学习,缺乏统计思想的传授,导致学生只会照搬公式,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应用场景;此外,相对于教学内容,课内学时较少,课外时间利用不足,实践部分演变成讲习题,不能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大班制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足,教学效果较差。教学仍以“满堂灌”式的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时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缺乏具有专业特色又贴近社会经济生活实际的案例[4];教学手段上,多数是“多媒体PPT+板书”的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不利于课外时间的充分利用;教学组织上,“大班制”教学,理论学习、实践指导、成绩考评过程中,很难完全照顾到所有同学,使得部分学生“打酱油”,效果不佳。针对以上现状,本课题组对统计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统计分析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模块化和结构化为基本思想,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和立体化教学手段为主体,以统计竞赛、统计证书、资源建设为补充,三课堂结合的全过程教学模式。 2教与学的设计 课题组负责全校经管6个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任务,课题组成员主要由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老师组成,本身注重方法的应用性。2012年以前,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由统计学理论和统计软件实践组成,为更进一步深化统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于2012年将其合并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时调整为96学时,贯穿整个学期。 2.1教学内容模块化,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 根据统计分析能力培养矩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数据获取基础模块、描述统计基础模块、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统计分析高级模块、专题模块等五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再划分成若干小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实践分为统计软件操作实践和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两大部分。在每个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即开展软件操作实践,即学即用,前三大模块学习完成后开展统计调查分析实践,促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 2.2教学方法丰富化,突出统计思想教育 理论讲授主要以启发式讲授法、案例驱动教学法为主,重点突出统计思想教育,而非公式推演;实践教学以案例驱动法、同步协作法、体验学习教学法为主。案例驱动教学法:每一个模块由一个典型案例导入,贯穿整个模块的教学;学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判断和评价,充分掌握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层次。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案例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案例的编制均是课题组老师主持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统计调查基础模块由民生调查、学校后勤管理问题调查两个案例引入,描述统计基础模块由学校师资状况调查、专利申请态势分析两个案例引入,推断统计基础模块由产品质量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两个案例引入,统计分析高级模块由保险赔付预测、生态指数设计两个案例引入。启发式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地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启发式讲授法更强调统计学概念、方法讲授时结合生活实例,结合不同专业领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启发,更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方法。统计学基础知识、推断统计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步协作法:首先,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其次,同步协作完成实践任务,若一人未能学会则全部组员不能通过,促进互帮互助和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教学法:第一,在统计调查理论学习完成后,要求各组完成一个真实命题的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包括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让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人的理解;第二,在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完成后,各组完成一个真实问题的统计分析,并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给出解决方案,这种亲自体验的学习,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课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全程机房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锁屏、远程控制、文件传输等功能,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材料的、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模块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擂台比试,以此缓解课堂疲劳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外,制作统计理论微课,供学生课外进行重难点理论知识补给,夯实统计理论基础知识;制作软件操作视频,供学生课外进行软件操作实践,扎实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开展统计分析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6],全面训练统计调查与分析能力;在课程学习之后,即可推荐参加统计分析师证书考试,考试成绩亦可替代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此外,对于内容比较有条理且简短的统计图、统计表模块的教学,则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承担一个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学习和软件操作,课堂上则让学生进行讲解和探讨。从学生的统计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统计图、统计表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掌握得更加全面扎实。 2.4评价体系过程化,促进学习协同性 课程考核分为理论测试、统计软件操作测试、统计分析报告三个阶段。理论部分讲授完后,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统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统计软件操作实践讲授完后,以一对一上机实操测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统计软件应用的能力;课程最后,以学生分组完成统计调查分析报告方式考核学生的统计问题解决能力和报告写作能力。此外,从课程开始,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同步小组,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形成小组成员共进退的机制,每一模块学习完成后的测试中,若小组中有一同学不通过,则全组均不能进入下一模块的测试,直到全部通过为止。这样有利于激发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同步小组逐步成为一个自学习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共同进步,也能避免“打酱油”“混学分”情况出现。 3结语 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作为经管专业综合类课程,研究并探索出了三课堂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过程,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设计、案例驱动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微课、反转课堂等新方式的应用,实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步协作组机制、过程化考核机制,既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又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学赛结合和学证结合,充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者:王二威 廖爱红 董平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浅析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特点,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本文从校企合作意义出发,对移动通信技g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通信 技术 校企合作 一、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中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通信技术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操作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到实际操作,使学生动手能力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屡屡碰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已从宏观发展到了微观,而校企合作办学就是其中一种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手段,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产学研三合一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使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结合,在实际应用当中,加强学生锻炼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如今通信行业飞速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都大大增加,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扩大企业招聘渠道,提高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学校而言,通过与企业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中各行业的发展状态和人才需求,拓宽办学视野,明确教学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构筑科学、适时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就业前景,解决通信技术行业人才短缺的情况,提升就业率,实现双赢局面。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校企合作实验室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专业优势、工业环境、人才需求、发展战略等因素的研究,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合作教学模式,依托现金的通讯技术和工程能力,模拟真实的局域性运行环境,实现专业型的工程教育,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实践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融合,提升自身能力,初步锻炼工作能力,改进校方教学体系,获得设备上的优惠政策和教育资源,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合作的课程体系。随着通信行业迅速发展,职业教育更加需要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建立合作的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借鉴企业的实际培养方式,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各自的优点和特色,以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通信行业中数据、传输、通信等关键点,建设实际应用的教学体系。积极鼓励师生从课本转向实践,为职业性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3、建立校外实验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有效保证校企合作的实行,改善教学硬件条件,提高办学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工作流程模式。通过校外实验基地的建立,企业每年给教师及学生提供至少一个月的上岗实习机会,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制度,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锻炼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提高办学能力,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基础。 4、建立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通信行业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对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通信教育行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和锻炼实践能力才能紧跟时展,提高教学能力。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聘用技术能手到学校教学、校方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岗位实践等方式,打造具有高水平、高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使之成为通信技术行业的教学骨干,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5、提供学生上岗实习的机会。通过为学生提供上岗实习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正式岗位实践,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强度,感受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可以有效的为学生的能力和经验积累做好平台。企业可以在上岗实习的过程中挑选企业需求的合适人才,提前给学生提供毕业后上岗资格,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人才吸纳提供参考。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教育深化改革,教育者们对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研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其专业性、实践性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校方在合作中深化了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脱离旧有的传统理论性教学模式,培养了更多高素质人才,企业也大大减少了人才短缺的情况,第一时间为企业本身提供了有上岗能力的人才。合作中应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通信行业动手能力强、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以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中“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为例,提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将信息化技术贯穿整个教学实施环节。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通信技术专业 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强化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当前,在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已经或多或少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但是更多的是把“黑板+粉笔”嫁接到“PPT+投影仪”上,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教学内涵没有深入到教师的内心。此外为了提高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建立真实的实训场地,但是真实教学情境中的活动进行也被时间、空间、资源所局限。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这个局限,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教学设计依据 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本任务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及学生特点,提前预设适合的课堂教学流程。好的教学设计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多种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以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学习情境二任务1“TD-LTE单站基站建设”为例展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本次教学设计的授课对象为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现代通信系统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程控交换技术等,能够为本门课程提供学习基础,适应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方式。但是,他们对于基站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意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强,更乐意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为了便于课程开展,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成立了校企专家为核心的建设团队,详细分析工作岗位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依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明确教学难点。如图1所示。 本课例中,TD-LTE基站是4G移动通信网中用于连接用户和核心网的重要网元,其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移动用户的业务体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站点勘察和设备安装步骤多,过程复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数据配置过程抽象,难以理解,不易掌握,容易导致配置过程出错,所以上述内容是本例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学重点为站点勘察,教学难点为设备安装与数据配置。 二、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TD-LTE单站基站建设”技术,本课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实施过程由七个教学环节组成,依次为:课程引入―任务分析―站点勘察―设备安装―数据配置―运行测试―考核评价。教学设计同时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u估”六步法,教学体系完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在课前教学阶段,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平台课前学习任务单,即收集4G技术提供的业务,从而提高学生对LTE单站基站建设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单的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备课和开展课堂教学,并按照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传帮带分组”,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上因困惑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课中导学 在本课例中,为了完成“LTE单站”的基站建设,按照其典型工作过程将任务分解为:课程引入、任务分析、站点勘察等七个教学环节,如表2所示。 我们从多角度考核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1.根据各教学环节知识点的评价标准,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习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我检测,完成知识目标考核。 2.小组代表展示LTE单站基站建设成果,简述步骤及问题;教师点评各组的汇报作品,指出存在的问题;完成技能目标的考核。 3.引入企业评价方式,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按照企业6S生产规范对学生完成素养目标的考核。上述考核结果最终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个人素质综合评价表以及评价量规雷达图,系统根据结果给出寄语,并指出学习提高的方向。 此外,教师也可以统计分析全班的学习状况,及时作出教学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后助学 在课后的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开展多元学习方式,巩固和加强学习成果。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巩固本次课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拓展教学模块”完成课后拓展任务的学习。另外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专家还可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及时解决问题。 三、教学效果反思 “启发与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本课例中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课堂教学,将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校园之外,学会预习、复习,做好课堂笔记,做好学结,教师也设计了相应的检查方式。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予了教育教学新的活力,极大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摆脱了传统式的“一支笔、一张板”的方式。在本课例中,将“虚拟技术、Flash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了“LTE单站基站建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摘 要: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提前做好市场分析,做好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与学习,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对口教育,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在走向社会岗位以后,更快的融入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 一、当下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是教学方法传统而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于现代化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的课堂上,老师仍旧占据着主体地位,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学生始终在专业化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完全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生机与活力,而且,学生们对这些枯燥而乏味的通信技术也不能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备受煎熬,再加上老师也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练习,这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取得高分的好成绩,但却不能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不能达到企业需要的标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是教学方向不明确。我国当前的高职通信技术教学却不尽人意,老师的教学方向依旧是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不去顾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职业性,方向不明确,是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并没有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和模式。 三是缺乏师资力量。要想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就必须要配备专业化的老师,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因为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师资力量建O不够,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只能按照书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不能与企业发需要、社会发展及市场竞争相结合,也不能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经济的变化,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与职业岗位脱轨,根本达不到教学的实效性。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通信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技术,是当今生产、生活中离不了的一项高新技术,因此,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但就当前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来看,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学生听的却是昏昏欲睡,整个课堂教学在“一言堂”中结束,学生学不到实用性的东西,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根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失去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本质。 二、校企合作方案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 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出发,根据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产业链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从职业分析的角度入手,以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建立通信技术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评价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以通信行业产业链的数据网络、程控交换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网络岗位群为核心,构建“校企深度融合,课证相互融通”的通信技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行,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校外顶岗合作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每年至少一个半月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同时为专业教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机会,以了解岗位发展的状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和要求。高职院校定期与通信企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集生产、销售、维护于一体的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为学生提供有真正意义的产品研发岗位、销售岗位、维修岗位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教师的科研立项提供实验环境,更为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便利。要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重点的位置,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实践创设环境和机会,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体验岗位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要以企业正式员工来看待,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岗位能力要求,这对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十分有利。学校可对学生进行短期的岗位初步培训后,按照岗位要求安排学生参加顶岗实训,企业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实习补贴和福利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岗位实习的补贴标准可参考企业的试用期和非试用期标准来给予。在合作企业批准的情况下,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各种岗位的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参考。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数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有机融合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分析学情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影响高等数学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融合的因素,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探索解决的对策,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通信技术;高等数学;有意义学习理论 1 引言 高通信技术专业是门复合型专业,包括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相关内容,旨在培养掌握通信技术基本理论,具有通信系统运维、通信设备安装调试基本技能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知识点大多依赖数学理论作为支撑。以“服务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开设高职数学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广大数学教师、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共识[1]。 本文从学情及课程设置方面分析影响高等数学为通信技术专业服务的原因,并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探索解决的对策。 2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学情分析 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一般都开设了电路基础、信号与线性系统等与高数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在实际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倍感压力,原因在于本应助力于专业学习的高等数学课程却成为专业学习进程中的拦路虎。为此,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研究对策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事情。 基本情况调研 以笔者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通信技术专业开设的系列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涉及的高数知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大部分重要知识点都以数学为基础,数学作为上位知识,专业课作为下位知识。倘若学生不能分辨这种具有上下位关系的新旧概念和命题的异同,则新的有意义的学习就不能出现[2]。 为了获得数学与专业融合程度的第一手资料,笔者对学院2011、2012级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142人以及2014级通信技术专业在校生56人共计198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别如表2、表3所示,表3调查结果见图1。 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本专业约90%的毕业生从事与通信专业相关的工作,大部分毕业生认为数学与通信专业关系很密切,同时也认为专业课难学难懂,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课里涉及的数学知识多、深、难。在校生则觉得数学和专业知识关系不大,并且日后工作不一定能用得上,因此,学习数学课时积极性不高。经过笔者近3年的探索与调研,总结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几个原因。 1)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习惯问题。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或者学习成绩不佳才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他们智商正常,欠缺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据调研发现,很多高职生的家庭教育就是不太让人满意的,因此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同时,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不少学生渐渐随波逐流,不再追求积极上进。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足10%的学生会在上课时做笔记,约50%的学生能听懂一半的课堂讲授知识,只有约17%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复习,能在草稿纸上进行反复演算、作图、推导的是极少数。通信技术专业本身就是有一定学习难度的专业,所涉及的大部分专业知识都与电路、计算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数学又是其根本,若不花时间来预习、复习、演算,上课时能真正理解的知识就会十分的有限。因此,如何从学习习惯的改善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高数课程设置情况与专业课学习问题。近年来,在理论够用原则的驱使下,各大高职院校对数学等基础课进行了系列改革,提高了对数学的要求,同时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这就加剧了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使得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对一些重点内容和应当精讲细讲的内容一笔带过,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3]。 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从第一学期开设的电路基础到第五学期开设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首要的先修课程就是高等数学。据统计结果显示,学院通信技术专业14级在校学生的高数成绩优秀率仅为2.1%,合格率为60%。专业课教师反映,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有点儿吃力,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专业的计算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会根据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此时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到了专业课学习阶段,由于课程内容的难度有所上升,并且所需数学知识也越来越艰深,专业课教师无法给学生讲授难度较大的数学知识。这就导致专业课的学习进入举步维艰的状况,很多学生到了这一阶段学习热情骤减,学习质量急剧下滑。 3 高等数学与通信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高数课如何与专业课融合的问题存在已久,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就高等数学而言,教学改革从压缩内容发展到模块教学;就通信技术专业课而言,教学改革引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但二者的课改都是分别独立进行,相互没有很好地融会贯通,因此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学生来说改善不大。成功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成熟教育理论的指导,在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就高数与通信技术专业的融合进行了一系列课改探究实践。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教育心理学家。他在吸取其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方传统的学习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学习特点的共同缺陷,提出以确认人的学习特点为前提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并将其学习理论与教学论有机结合[4]。 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其实质在于在以符号(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和实质性的联系[5]。这种联系强调的有两点,一是“非人为性”,二是“实质性”,在专业学习领域中可以认为是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正在学习中的新专业知识之间建立起来的因果、主次、递进、并列等逻辑上的联系,并且能够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述。 如在学习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奇异信号的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的导数、积分等数学知识与单位冲激信号的形成与特点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当这种逻辑联系建立并稳固之后,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单位冲激响应与系统函数之间的傅里叶正反变换的关系,这样的学习就算是“有意义”的。 高数与通信技术专业课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无论是高数课还是通信技术的专业课,教师设计课改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为什么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好呢?很多教师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课改原因归咎于学生,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自控力不强等原因造成。作为教学一线人员,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课改的问题。因为作为教改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任何改革都必须从学生的关切点、焦虑点和争议点出发[6]。 1)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增强学习动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各自独立的想法,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个体。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学习,首先,学生得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关联起来的心理准备状态[2]。虽然情感因素不会直接影响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提升,但是情感因素当中的学习动机、坚持态度的强弱都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关注情感因素,增强学习动机,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新的学是建立在原先的学习基础之上,人们总是利用原先的学习来促进后续的学习,而后续的学习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原先的学习[2]。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即学生学过了哪些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 据调查发现,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安排的36学时的高数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后续知识学习要求的,经过高数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反复研究后决定,在36学时的高数教学中,讲授函数、一元微积分、常微分方程这些基础理论,称之为“基础模块”;另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的通信数学36学时,讲授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积分变换等与通信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专业数学,称之为“专业模块”。同时,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引入数学实验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良教学方法,从多个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专业问题。 3)利用信息化技g,促进高数与专业的融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后,接下来思考如何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数学的思想。传统的板书加PPT教学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高数与专业的融合,可利用MATLAB、Simulink等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推出的科技应用软件,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和符号计算[7]。如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在讲解工程上用得较多的“调制”的概念时,首先利用软件观察原信号的频谱F(w)的波形,接着观察已调信号的频谱波形,从仿真结果来看,已调信号的频谱是原信号频谱的线性平移,即将原信号的频谱图左右各平移到中心的位置上,图形由一项变成两项。这样学生先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调制的本质就是频谱的搬移,为接下来的理论讲解奠定基础。最后从数学公式上分析调制的实现方法,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将数学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工程实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4)系列课改实践效果。笔者在学院从学生情感因素、高数与专业课课程设置、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进行高数与通信专业融合的系列课改探索,从学生的高数成绩以及部分专业课成绩的统计情况来看,课改达到预期目标,如表4、表5所示。 4 结束语 笔者结合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在通信技术专业进行了近3年的高数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从高数课程的设置到专业课程的调整,做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专业课成绩逐年见长,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课改成效明显。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关键。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推动了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依据【教职成10号】文件精神,“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主要立足省会经济建设,以学院发展为依托,以通信技术专业为研究重点,对多年校企合作的经验进行探讨。 一、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经友好协商,通信技术专业先后与河北通信建设有限公司网络分公司、珠海经纬天地通讯有限公司、石家庄华政恒通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河北分公司等通信企业达成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协议。在合作意向中,校企双方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义务,本着“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培养与需求”等平衡共融问题,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定;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的优化。 从省工经联近期举行的重点行业信息会上获悉,2015年前三季度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态势,省会骨干通信企业仍是创收创利大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做职业教育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因地制宜。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提供指导意见,并针对课程的设置进行详细分析,去掉理论性强的课程,融入技能性强、入职职员应具备素质培养的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以增大学生求职的竞争优势。 针对老师们多是直接从院校毕业、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特点,我们通过两种方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一、请进来。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聘请到课堂,将真实的工作项目融入到课程中,教师随班“跟读”。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外聘教师和教师们一起探讨课程内容的设置,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通信专业基础》、《通信工程概预算》、《基站工程》等,指导制作校级精品课《移动通信应用技术》、《通信工程监理》、《基站工程》,为进一步完善通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实内容。二、走出去。选派年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职顶岗实习。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学团队,通信技术教研室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全职实习。截止目前,通信技术专业全部教师都已实现累计2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做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积极参加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监督并指导学生实习。一段时期以来,不仅在授课上,学生反映效果良好,而且在参与国家级比赛时也有不俗表现。2015年和2016年参加“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荣获高职组的优异成绩。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而企业在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平台加以辅助。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是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现有的实训条件是有限的,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已有的优势资源――硬件设备进行学生的实训,既可以节约办学成本,又保证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发展与晋升的起点更高。在“大唐杯”的比赛中,模拟软件和实操涉及的硬件设备是由合作企业免费提供的,并且企业选派指导教师与我们的教师一起全程参与指导练习和比赛。 三、与河北通信建设公司、珠海经纬分别成立“通建班”、“珠海经纬班”等定向冠名培养班。学生在校期间,除基础n外,其他专业课均有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和实践指导。授课时多采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并带学生到项目现场实际调研,指导学生实操。 在大三阶段,学生们在通过企业对员工的资格培训及考试后,能参与到公司所承担的项目中的基站督导、通信客服、传输工程师、网络优化等岗位,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岗位专用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在校期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230人;输送合格毕业生88名。 在通建公司的走访过程中,企业和我们强调了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良好的职业素质伴随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中。在学生时期,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中应当需要灌输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学生才能在象牙塔的安逸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从而在实习和就业时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学生素质不合乎企业用人标准,人才培养就会脱节,校企合作的主体失去了培养意义,更谈不上长期合作了。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人本”的基础上,经济价值也体现在高素质的员工身上。无论哪个企业都希望拥有技能过硬、品质优良的高素质员工,热爱企业、奉献企业,首先就要了解企业。2015级学生军训期间,珠海经纬天地通讯有限公司安排工作人员,慰问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专业以后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客观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我们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人事管理者入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参与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参与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校企合作实现了社会资源与教学资源紧密结合,由企业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场所,使教学能够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采用校内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企业对教学改革和学生“四种能力”培养的作用。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本文从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思路,进而提出了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和优化的方案,并提出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0引言 通信技术专业是我院电子信息系的一个主打专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确立高职课程结构体系是关键。如何构建一个体现高职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 1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1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思路,科学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基本原则 1.2.1 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课程结构体系时,一定要开展社会调查及对就业岗位作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2.2 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3 以能力为本,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设置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并把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要保证实践教学有足够的时数,实践教学时数占教学总学时数一半以上。 1.2.4 体现“工学结合”思想,按岗位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岗位的针对性,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并结合考取岗位证书设课。还应积极推行“多证书”制度。 1.2.5 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时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成立由院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使产学结合切实得以落实。 1.2.6 倡导创新,办出特色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提倡“独立思考,成功实践”,根据本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2.1 合理课程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本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我国电信及信息技术发展需要、能从事通信技术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的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检测、维修、营销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选修课分为人文类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文化基础课的开设主要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专业主干课和实践课是课程结构的核心,主要使学生具备扎实够用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类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类选修课主要是延伸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拓宽就业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结构图见附表。 2.1.1 公共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其中主要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政治理论等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 2.1.2 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数字通信”、 “光纤通信”等核心课程是按照通信行业基本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的;同时设置了“通信工程概预算”等通信线路工程方向的课程,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思想;设置“电子工程制图”和“电路分析”以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需求;设置“计算机通信网”和“通信常用软件”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宽度;设置“专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获取本专业外文知识的能力;“电信企业市场营销”课程是针对“电信客户代表”岗位设置的,可以适应本专业女同学就业此岗位的特殊需求。 2.1.3 专业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方向化、模块化思想,强调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强化专业新技术教育,照顾学生跨专业就业需求,关心学生在专业及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铁路专用通信”、“铁道概论”、“轨道信号控制”课程可以增加学生对“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知识的了解,为部分学生就业于铁路企业相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电信新技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应用前沿与趋势,提高学生知识广度;“科技信息检索”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工具获取本专业知识的能力;“电子商务”课程增加了学生新型商业事务处理能力。 2.1.4 公共选修课程该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但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及社交及求职礼仪具有重要作用,该类课程有 “美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1.5 实践课程本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时数的50%,这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环节,并增加特色实训课程的措施强化了专业训练、主干课程、素质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能真正动手,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训、毕业实习、、校内实习、毕业设计等。 2.2 强调职业素质核心,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制定教学计划时,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三方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发挥政治课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组织好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在毕业前一学期我们还专门增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及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德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实践。充分发挥学院党校、共青团和学生会的积极作用,开展健康、丰富、活泼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支撑课程体系实施的基本前提,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深造,不断完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提倡教师考证,尽快取得通信设备调试工证书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准。笔者认为,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也应进行开放式建设,如让专业课教师一边实践工作、一边理论教学,通过实践完善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和促进实践。 3.2 加强精品课程、优化教材建设按照学院课程改革及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本专业精品课建设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以本专业副教授为负责人,邀请电信企业专家参与建设的院级精品课“光纤通信”获得学院立项,目前该项目正按计划有序进行中。本着“选优用优”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重点教材、精品课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在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教材。力争70%以上的专业课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本院还鼓励老师与通信企业家合作编写教材,与计算机网络公司专家合作开发项目,并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 3.3 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高职教育突出的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构建一个良性的通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就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亦应有的放矢,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和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实行分层教学。 利用本专业拥有较多、较好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的优势,把以往只在课堂中讲授的教学内容搬到实验实训室或企业生产现场中进行。让学生一边听理论讲解,一边观看并学习操作演示,一边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练习。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内容由抽象难懂变得形象具体,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落实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光纤通信” 、“数字通信”等课程逐步开展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探索,扭转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和强行灌输的不良倾向。同时大力提倡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教学课件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研发网络课程;改革和完善考核方法和内容,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3.4 加强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是落实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一要积极建设“校内研究型”、“校外实习型”、“产学研紧密结合型”等多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二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几年来学院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数字传输、程控交换等多个实验实训室;并与企业联合建设了“西安联通校内移动通信基站”和“西安铁通校内电话机房”两个运营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本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完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又与中国铁通陕西渭南分公司、中铁电化局西安通信信号工程处两家企业合作,建立了两个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拓宽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 3.5 改革课程要求,推行“多证书”制度为了贯彻“工学结合”思想,学院推行“多证书”制度。本专业新教学计划将通信行业“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们结合考取“光纤通信设备调试工”、“程控交换机整机检验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三个岗位证书,设立了“光纤通信”、“交换技术”、“移动通信”三门专业核心课,并对这些课程规定考证要求,可以确保职业技能鉴定的顺利开展。本专业还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通信网”三门课程,对学生获取“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做出了考证要求,初步构建起了本专业的认证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对通信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首先是发现重点应放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由此形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和谐一致的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次就是诸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构建课程结构体系的保障措施上,只有真正落实各项措施,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优化构建,才能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目标及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通信专业技术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是培养高技能通信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必要性,讨论了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置换,基于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0 引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通信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为主导的通信产业链不断扩大,伴随3G网络的全面铺开,“三网融合”的不断提速,我国通信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战略产业。 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各企业在通信运营、终端软硬件产品生产开发、销售、维修及通信服务部门的相关岗位对高技能人才有很大需求,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理应在企业大有用武之地。但是由于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远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许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因难以招到合适的人而虚位以待,形成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局面。 究其原因,是由于学校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已经跟不上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仅是表面原因,而在高职教育中采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才是深层次的原因。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它不像本科教育那样重视学科性和学术需要,而是在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导向,来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市场不断分化组合的今天,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必须和企业技术发展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工学结合模式正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的一种培养模式。 西安邮电学院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学校,行业特色鲜明,行业优势明显。近年来,围绕通信技术专业,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为主线的课程改革,千方百计缩短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置换、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以项目任务驱动进行教学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我校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欢迎。 1 校企深度联合,进行课程置换 目前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普遍存在教材陈旧、知识结构滞后、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与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完全是背道而驰的。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和企业合作,在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长,与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课程整合,选择适用的课程内容,采用课程置换的形式将专业课程全部或部分置换为“职业教育课程”。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知识结构紧跟最新技术发展,采用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边学习边做项目,通过做项目掌握相关的知识及项目的开发过程,让学生及时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衔接,体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随着电信业从话音通信时代走向信息、多媒体通信时代,网络的体系架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全IP的业务融合网络成为业界一致的认识,IP技术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宽带移动通信、IPTV等新兴网络的核心技术,因此,各通信类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但传统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注重于TCP/IP协议族中各层协议的理解与编程实现,对实验环境要求较低,而通信技术专业则强调通信大系统的概念,强调在现代通信网络系统架构下,计算机通信网以及TCP/IP技术所处的地位,各种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在通信网中所起的作用。利用我校2007年与中兴通信学院合作成立的NC联合教育中心,并参考思科、中兴数据网络认证考试CCNA、ZCNE、CCNP、ZCSE等内容,开发了适合通信技术专业的数据网络课程,置换原来的计算机通信网课程。充分利用我校与中兴通讯的联合实验室和西北授权培训中心,由获得中兴通讯数据网络产品授权培训的讲师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适当地缩小了对TCP/IP各层协议的分析,而增加对各种数据网络产品的介绍。在强调数据网络产品工作原理的同时,增加对思科、华为、中兴等业界主流厂家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的性能、原理、配置等的介绍。这样使学生能尽快地熟悉各种数据网络产品,并且能够进行配置、操作,缩短了企业用人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 随着3G移动网络在我国的全面铺开,3G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但由于实验设备条件等的限制,学校的移动通信课程仍然以2G系统为主,3G较少涉及,这样造成了学校教育远远落后与企业需求,学生毕业后还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对已开设多年但主要由教师课堂讲授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了改革。通过与邮电通信技术公司合作,校企联合开发了3G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维护课程,并和原有的移动通信课程进行置换,课程内容包括GSM/GPRS模块、3G技术基础知识、WCDMA、CDMA2000、TD-SCDMA三大标准,共五大模块,具体的课程内容则是基于工作过程选择确定的。 2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的步骤为: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岗位需求归纳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制订学习任务。基于工作过程以下以3G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维护课程为例介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分析高职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介绍了通信类专业英语现存的问题并作了简单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有: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材内容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主要有:改变学生的观念,编写实用性更强的教材,增加职业场所工作情景的专业英语应用的模拟实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水平。 【关键词】专业英语 通信工程 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懂文化知识又有职业技能,可从事各行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 另随着国内外商业、技术交流日益增多,接触外籍客户或外文资料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职业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具备进一步学习、理解国外先进技术、把握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及趋势,以便胜任企业的各种工作岗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而适用于正式工作场合的专业英语,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强调在现代工作环境的综合语言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学生还应结合专业英语学习,认知400个专业英语词汇。”因此,高职院校在完成基础英语教育的前提下,应当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基本具备在中国环境下处理各种可能遇到的涉外交际能力。 二、通信技术专业英语现状及对策 1.课程定位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是国内发达地区的通信类企业。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企业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设备、 新产品的引进,或者是我国自主研发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出口及推广等方面,这都需要既精通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因此,学好专业英语对高职工科类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2]。 2. 课程现状 但是在高职高专的专业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不合理 现有教材很少涉及专业英语本身的基础知识,仅仅是专业文章甚至是简单的科普文章的拼凑,课外参考资料少,教材内容片面陈旧,教学重点大多停留在解释专业术语、难句和语法上,忽略了学生毕业后对专业英语的实际需求,也不能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缺乏听说环节,没有工作现场的模拟实训,脱离了专业英语课程的本质,忽视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应用环节,学生学起来很费力,效果差。 (2)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老套单一,忽略了语言教学的特点。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缺乏互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活动完全遵照教材设计和执行,只注重专业词汇的记忆和文章的翻译,没有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让学生参与实践练习,缺乏实用性和趣味性。 (3)专业英语教师的水平 困扰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工科专业英语是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广博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过硬的英语基础,而且要掌握针对高职工科类学生讲授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两全不能齐美,要么教师英语基础好但专业知识不过硬;要么专业知识深厚但英语发音不标准。此外,缺乏实际的实训项目和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改进方法 1.转变学生的观念 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教师在上第一次课的时候可结合教材的目录,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的作用、地位、特点等,再结合专业技术领域的现状,让学生明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其次,从学生密切关注的就业前景来分析专业英语在企业招聘过程中的重要性。再次,让学生明白在撰写毕业论文、参加企业培训或者实习报告上,专业英语也是极其有用的工具。再次,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一些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人才市场去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英语的重要性。 2.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 由于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专业英语教材应从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既要概括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力求与主流技术、最新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英语环境下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师可将现在热门的专业技术作为专题讲解,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也可将学生工作中用到的产品、设备的英文说明书,英文界面的软件及帮助文档等作为教学素材。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差,自控能力弱,自学能力弱,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授课内容上,不一定必须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教师可以自拟其它的与专业技术有关的主题,尤其是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技术的介绍。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记忆专业单词时,教师可以制作像幼儿识图卡片那样带有图形、中文、英文的幻灯片,采用图形和单词并茂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单词的感官印象和记忆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4.教师能力的培养 专业英语对任课教师自身素质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基础英语水平,全面的通信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因此专业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要经常通过互联网检索学习最新的前沿技术,积极关注本学科专业技术、科研成果的国际发展动态。经常去研发型企业参与需求分析设计或者到制造类企业了解生产实践中的管理、设备的使用维护,参阅最新的产品手册,从而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了解行业现状及用人单位对英语的需求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到课本和实际不脱节,教授的知识更加贴合工程实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有所用。在教学经验方面,专业英语教师要经常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观摩授课过程,吸取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课程的组织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四、总结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得到大力推进,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得到了教育机构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尤其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很快,要求通信专业英语也要跟得上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要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时时关注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另外,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低。这些现实对我们专业英语教师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必须多分析,多思考,多努力,既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有就业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中通信技术课程设计与改革 摘 要 通信技术课程是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针对课程理实结合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单一、职业技能与岗位脱节等问题,基于四阶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并且以职业技能竞赛岗位为向导,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铁道通信;实训实习基地;技能竞赛;课岗对接;通信技术课程 1 引言 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一分为二,其中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面向铁路运营维护及铁路施工、城市轨道交通等企业,掌握铁道通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铁路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施工、技术改造等工作的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专业的核心是课程,通信技术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导论性[1]。目前,铁道类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通信课程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的内容很难追踪最新发展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存在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结合不紧密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2];虽然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开展,但基于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尚处于探索之中。由此,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索理实一体化方法势在必行。 2 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岗位的课程目标分析 铁路院校通信技术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运营类(铁路局及城市轨道等)和施工建设类(中铁及中铁建等)企业岗位,工种为通信工程;运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通信线路、传输、接入、数据通信、调度通信、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电源及机房环境监控等)日常维护、检修,施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另外,在专业培养中还需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图1) 总体设计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制度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的单独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基本录取完毕,录取至入学这5个月时间就成为学生从高中转向大学学习的关键期。由此,如图1所示: 第一段,利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段,利用认识实习期间走进企业,感知铁路通信专业的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教师引导确认兴趣切入点; 第三段,利用专业实习,深入企业,熟悉通信工岗位工作(包括施工与运营); 第四段,利用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竞赛进行现场锻炼,使学生深刻了解岗位规范,熟练岗位技能。 用这四个阶段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工学结合的实现。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行业特色,采用“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四阶一体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过程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以此作为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与体验中,锻炼和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评价核心。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维化,充分体现课堂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教师和自我考核相配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融合。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参加二课活动,参加国家、省内、院内的各种竞赛活动来计分,计分原则参照学生手册。 3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改革 技能竞赛导向 由于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既切合生产实际,又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其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大赛都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3]。对应铁道院校通信技术课程的技能大赛有全国铁道通信专业竞赛“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以及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赛项等。 赛项分析 “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主办单位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该赛项的设置参考了2015年铁路总公司“数据通信”竞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及竞赛环境,此竞赛环境模拟了整个铁路数据通信网的实体环境。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覆盖了企业交换路由的所有内容,并且兼顾了云计算及综合布线技术。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项目紧密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及铁路移动通信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通过竞赛充分考查选手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进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同时吸引厂商积极参与。 竞赛作用 首先,竞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通信技术(尤其是铁路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而且加强了铁路院校通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 其次,使得铁路通信技术课程确立了能力目标和具有铁路特色的技能方向; 最后,通过企业的参与加强了校企间的融合,同时加强了铁路类院校通信专业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为形成高标准化的铁路通信教学方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 职业行动能力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课岗对接是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行动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指标[4]。专业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方法能力重点在于岗位实践,社会能力重点在于职业体验,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皆可在课岗对接中得到有效提升。对于铁路特殊工种,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与运维单位和施工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保障通信技术课程正常教学的进行。选定与路局培训基地,在建的施工项目作为课程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其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制定相应政策和签订相应协议,包括实训基地能够接纳的实训项目、内容、时间、接纳学生数,双方的责任、义务、期限等。其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建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应按照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进行要求,由带队教师负责统一管理,所在单位现场兼职教师负责教授分派学生相关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实训结束后,应由考核小组对实习实训学生及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最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工程师、技师及以上资格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加大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明确专业教学要求,熟练运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4 小结 文中从铁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通信技术的教学改革方案开展深入思考,提出基于四阶一体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和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到”“用得到”,毕业之后真正成为企业通信岗位“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技能人才。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高职―本科“3+2”衔接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建立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实施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则是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核心,必需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构建“专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本文基于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了“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从学生就业出发,构建了“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使两个阶段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以达到培养“本科素养+职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衔接 一、通信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项目背景 2015年,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吉发〔2014〕22号),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在“专升本”和“对口升学”政策框架内研究探索适合职教体系建设的人才选拔方式,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吉林省教育厅决定2015年继续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属本科院校之间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制定《2015年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实施方案》。依据《方案》, 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联合申办高职-本科“3+2”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二、“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 (一)明确衔接的逻辑起点。高职学生入学起点较低,文化基础较本科学生差,但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因此当前现状是就业率较高,但就业层次低,岗位迁移能力差。而“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科的系统理论教育,本科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岗位面向选择性大,就业层次高,岗位迁移能力强,但专业技能弱,实际操作能力弱”。 (二)明确衔接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作为合作的高职院校,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工程公司、通信设备工厂、厂矿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通信设备生产、安装、调试、维修养护、工程施工与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生产一线技术与工艺管理人员以及技术能手。而本科院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培养面向通信企业,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综合布线及数据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能,具备研究开发通信系统的初步能力,能从事生产工艺操作控制及管理、技改、研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胜任数据通信工程师、现代交换工程师、通信网络现场工程师、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工程师、通信勘察设计师、通信软件工程师等岗位工作的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属“同类”而“不同层”。 对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和分层,3年高职学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2年本科学段着眼于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人才有更宽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明确课程衔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各省开展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的试点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已认识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能简单地将课程衔接理解为知识上的准备和技能的延伸,将本科和高职学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简单的叠加;不能把高职学段学习作为本科学段的“预科”阶段,使高职教育出现回归学术化状态的趋势。总结当前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文化基础课程脱节。本科课程的设置多数是在学科体系下完成的,与高职相比,更注重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高职学段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训教学、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0%以上,基础课程设置相对较少,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在本科的学习感到吃力。(2)专业课程重复或雷同。高职学段和本科学段的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课程名称都一样。这样会造成教学内容上的重复,严重浪费教学资源及教学时间。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持续学习。(3)培养目标的不同影响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以就业岗位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的。作为本项目的高职学校是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主要的就业面向岗位是铁路信号的通信。且根据合作的方案,专科阶段有就业可能,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必然开设一些针对铁路通信的课程及教学内容。而本科阶段的就业面向与铁路完全不相关,因此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矛盾。 三、通信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不是简单的“3+2”的学历嫁接,既要体现“分段培养”,又要整体设计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使之平稳衔接,即对接院校要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整体设计重要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有序衔接,便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因此,要有效实施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整合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施策略和衔接机制高职阶段及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都从“综合素质+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设置。 (一)高职阶段。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二)本科阶段 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职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四、衔接课程体系与以往课程体系的比较及特色 “高职本科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原有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有序调整。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构建“专本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按照五年一贯的思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按照本科的理论知识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学中做、做中学”的特色,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整体设计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高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本科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内容衔接。共同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高职和本科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高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阶段进行中级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科阶段进行高级(技师或工程师)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体系既有序衔接又相对独立。在本课程体系中,高职阶段的课程设置包含铁路通信必需的核心专业课程,但作为限选内容,削减部分教学内容和学时,以铁路就业岗位够用为标准,同时设置另一限选内容与本科阶段有序衔接。在教学计划中将此部分集中内容安排在第五学期。具体执行过程中,根据专科阶段当年的就业形式灵活选择。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内涵建设。从通信技术行业主要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完成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过全程岗位实习,实现学生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一、通信企业岗位需求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提速,4G网络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工程建设人员、网络优化人员、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量会逐步提高。业内专家估算,4G正式启动之后,每年直接增加的移动通信行业就业机会在100万人以上,吉林省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通信行业优质人才尤其匮乏。工信部出台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意见,将培养移动通信人才作为紧缺人才,列入“十二五”信息产业人才规划[1][2]。 二、构建“双元四段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显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主要职业类别为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信业务人员。通过对吉林省地区同类行业和企业的调研发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工程建设、网络维护、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四个方面。依据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以及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应的工作任务,形成“专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为主线的“双元四段式”工学交替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主要开设常识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并注重通过培养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建立行业视野,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每学期前10周要求学生熟悉专业必备理论、掌握基站勘察设计、开通、运行及调测等基本技能,后8周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开展阶段岗位实习。第三阶段为专业技能培养阶段,教学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前10周在校内通过仿真的形式针对网络优化、数据通信进行专项技能的培养,后8周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岗位实战。第四阶段开展综合技能培养,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岗位实践,以准员工的形式参与岗位生产,并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熟悉行业及岗位标准,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国家教学资源库 专业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共同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分析,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程建设、网络优化、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三个岗位(群),包括以三个岗位群为中心的通信工程勘察设计、通信工程督导、通信工程监理、移动网络测试、移动网线优化、移动应用开发等岗位。确定三个岗位(群)的核心课程:“基站建设与维护技术”“通信工程制图”“通信工程监理”“网络规划与优化”“网络组建与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专业与企业密切合作,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制定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标准,并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开发通信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完成的资源库可满足学生开放式实训、中高职衔接课程模块化定制、社会在岗与岗前人员培训,同时为开展专业毕业生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四、课程的运行与实施 (一)“1+3+3”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 “1”是“一个规划”,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通信人才为目标,根据行业发展制定专业未来发展规划;“3”是面向“三大领域”,即以运营商、设备商、第三方通信公司等三大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促进专业与企业的双向交流,提升专业就业率及专业对口率;“3”是针对“三个岗位(群)”,工程建设、网络优化、移动商务和移动增值服务软件开发三个岗位(群)展开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二)“深度校企融合,全程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深度校企融合的基础上,在整个3年6个学期的培养过程中,第1学期作为专业认知阶段,以企业文化与岗位认知为核心,开展专业教育和专业认识实习,进行职业规划,拓宽专业视野,提升专业兴趣。第2~5学期作为技能培养阶段,以岗位素质为核心,将课程分为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岗位实习两个阶段,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出发,通过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逐步达到通信行业对岗位的需求标准,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真实岗位的实习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从事某岗位的优势,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实现工学交替。第6学期作为综合技能培养阶段,以岗位综合技能为核心,在企业岗位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由学生到准员工的转换,培养学生合格的岗位从业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1.以企业真实项目为依托,建设仿真教学情境 在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引进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和岗位训练项目,教学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认知规律,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素养的提高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逐层递进。 2.以企业实训环境为平台,开展岗前实训教学 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办学环境,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基地。软件建设上,引进通信岗位标准,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改革;硬件建设上,校内以校企共建的准通信实训环境、校外以合作企业的实训环境为平台,建设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 3.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主体,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依托“教学能力、工程能力”的“双师型”队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教、学、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精心筛选教学项目、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 4.坚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开放实训室对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 开放式实训室不仅能够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课内教学[3],而且能够补充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的不足,教师仅负责创设任务情境、布置和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再配合相关的教学活动。总体上,开放实训室能够模拟企业通信工程项目、满足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需求、考取认证需求以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需求[4]。 五、实施二级教学管理,强化教学质量保障 第一,发挥网络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每学期学生都可以在学院统一组织安排下对本学期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教务处根据评价数据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作为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依据。教师也可以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客户端了解评价结果,以便改进教学。 第二,坚持学院、分院两级督学评价。学校教务处专门为每个分院配备督导、分院外聘督导、专职督导,全面系统的对分院每位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与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座谈研讨,传授教学经验。 第三,提倡同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施分院同行教师听评课制度,由分院教学院长牵头,教务科组织实施,专业教师互相听评课,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作为年度评优及下学期派课的依据。让辅导员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管理,这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秩序都有很大帮助。 第四,跟踪课堂教学状态。分院学生会及学习部定期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学习风气、教学条件、教学设备运行情况反馈给分院教务科,使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教学运行状态,实施有效的管控[5] 。 总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岗位技能提升明显。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出来,围绕三个岗位(群)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岗位实习方式结合实现学生与准员工的无缝对接,学生学到的技能即是职业岗位上用到的技能。“深度校企融合,全程岗位实习”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二至五学期都开展一次岗位实习,可以实现多个岗位的企业实践,解决了技能培养和环境的限制问题。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基于CDIO理念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就业市场对移动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掌握主流工程化移动通信专业技术无疑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国内外的很多大学展开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CDIO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采用CDIO教学方法,不仪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本文主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化设计。 一、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在讲授时,实训环节往往就是让学生上机实现书上的示例,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及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联系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内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囚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很快融人现代IT企业的运作。 囚此,国内高职院校需要从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训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国内一些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积极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是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eeive)、设计(Design)、实现(hn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纠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从2011年开始,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以CDIO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课程 课程设计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据CDIO教学理念十二条标准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真实项目开发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系统构建能力为宗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项目学习”课程。 2.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 课程及相关课程体系都以真实项目来驱动知识的学习。通过小型真实项目(二级项目),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项目(一级项目),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之间有机衔接,二级项目是一级项目的一部分。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NET开发模块课程链路以“计算机技术系网站”作为该方向的一体化项目,为完成该一体化项目,依据网站开发的流程,知识逐渐递进的关系划分为以下5个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网站前台设计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基于C语言的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 动态网站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服务器部署项目。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 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面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整体水平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促进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系统的元素设计。 4.以行动为导向,优化教学 课程学习以学生学习小组形式进行,一般3~5人,学生入学第二学期自由结合,一直到毕业该组同学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一起进行课程考核,一起完成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等等。通过小组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团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专业技术等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以此为基础,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摘 要 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办专业对于解决在校学生的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以及就业时的学有所归起到积极作用。其中校企双主体管理是合办专业成功的关键,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合办专业成功的基石,专业课程实时改革、教学方法实时更新和企业配置一线资深工程师任教是合办专业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双主体管理;双主线教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通信行业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蓬勃发展,时至今日通信行业的现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1G到4G的传输速率的提升,技术升级速度越来越快,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功能越来越多。然而,与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老化、滞后,导致通信行业亟需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而企业也为获取技能型人才付出了大量培训时间和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与中兴通讯开始了合作办学,探索“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 (一)合作办学管理机制建设 2010年6月,学校与中兴通讯确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依托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坚持“三融合一分享”,共建企业冠名学院“中兴通讯NC学院”,实行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三融合一分享是指设备融合、师资融合、教学融合和中兴通讯全国就业资源的分享。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企业主导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实习就业等方面充分保障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树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 在专业上,NC学院坚持服务型专业建设。服务型专业建设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核心目标,明确了办学的核心目标是为行业企业提供主动、有针对性的全面服务,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人力资源帮助,从而实现行业对合作办学专业的高度认可,有效提升本专业校内地位及区域行业影响力。服务型专业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服务型专业是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改造,解决企业订单班无法支撑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宽口径要求;二是服务型专业是以企业群支撑合作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了面向行业的按需培养;三是服务型专业的核心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岗位能力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和职业素养需求。 2.制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引下,在学校“校企合作实质化”和中兴通讯“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至大学”的办学理念共同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托中兴通讯这一强大的企业资源平台,利用中兴通讯学院企业大学完备的专业课程培训体系,致力于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到大学,即把中兴通讯企业培训课程引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体系中,与现有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直接、高效地获得中兴通讯学院的企业培训,利用实训基地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缩短职业成长过程,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在专业技能方面,课程设置充分考虑移动通信技术行业热点及对应人才需求,分析和构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岗位群,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代之以新的内容。在职业素质方面,企业全程负责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由专职的职业导师负责实施相应的教学活动。职业素质课程包括了准职业人导向训练、职业定位与发展、求职能力训练三大部分。通过职业素质课程的实施,将全面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场礼仪风范。 (三)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课程改革 1.新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选用优秀新版的高职高专教材,保证了教育部对文化课程教学的要求。专业技术课教材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体现了工学结合,并根据行业的技术发展每年对专业课教材进行优化和修订。目前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教材为9本,分别是《GSM移动通信技术》《IP网络技术》《SDH光传输技术与应用》《EPON宽带接入技术与应用》《WCDMA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基站工程》《LTE 移动通信技术》。这些教材的结构为模块化形式,通常分为基础篇、任务篇、工程篇和发展篇。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推行的是“MIMPS教学法”(内置项目教学法)和工程师自主教学法。“MIMPS教学法”共分为五个环节:M代表的是模块化,I代表的是分层-交织,M代表的是任务驱动,P代表的是研究型实训,S代表的是自我评价。模块化是依据通信行业的岗位职责,以任务模块的方式组织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分层-交织即实训的能力要求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知识模块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交织于实训中;任务驱动是推动学生快乐地学习,以任务形成学习小组,完成实训操作,总结交流学习成果;研究型实训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计划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达到提高技能的同时完善个性,形成良好职业素质的目的;自我评价是全方位多层次评价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工程师自主教学法是所有课程中均要求工程师采用自主项目教学,利用工程师在行业内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个人授课的特长,在完成现行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利用其中20%~40%的课时进行相关经验和知识的传授。工程师教学内容均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追溯、可控制。工程师自主教学内容通过电信行业能力竞技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为工程师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与中兴通讯总计投资2000多万元共同建设9个技术方向的四个多媒体实训室,其中包括120余台计算机组成的三个多媒体教学平台、1300多万元的通信实训设备和仿真教学软件。实训设备包括光传输方向、无线方向、数据方向、宽带接入方向、电信工程实施方向;仿真教学软件包括GSM、WCDMA、TD_SCDMA、CDMA2000、LTE及4G全网建设等方向。几乎涵盖现代通信全部主流和热点技术,完全模拟真实的现行网络运行环境。目前包括光传输实验室、数据通信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和电信工程实训室,实验实训项目开放率100%,实训基地设备完好率98%以上,设备运转正常,满足专业校内实践教学需要。同时,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经常跟企业联系,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的指导教师,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教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和解决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五)师资队伍建设 移动通信专业的师资为“双师型”混编师资队伍,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教师承担,专业课由来自行业一线工作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企业的技术人员均为通信行业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他们长驻学校,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行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每年的寒暑假这些负责专业课的讲师要回到公司进行新技术学习和新设备的调试培训,使得他们所讲授的专业知识内容与行业的需求紧密对接。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已建成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3名,其中移动通信专业校方带头人具有教授职称、博士研究生学历,有30年的高校教学工作经历,现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教学与研究;移动通信专业企业带头人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有26年的通信企业工作经历,5年高校教龄,曾获中兴通讯“年度优秀督导”、中兴通讯学院“优秀培训师”等称号。 (六)招生、实习、就业管理 打造高质量就业保障体系是实习、就业管理的核心,而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是检验就业保障体系优劣的硬指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共同招生,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入学就按职业人培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岗位认知和职场定位,而在顶岗实习开始时,所提供的就业企业资源充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结合就业指导教师的建议,挑选自己满意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 二、“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立五年多时间,教学和实践成果显著。截至2015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总计招生700余人,目前在校学生260人。学生就业完全由企业负责,采取的是企业安置就业方式,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对于在工作过程中有岗位变动需求的学生,企业给予二次就业安置服务。学生毕业时月薪80%超过4000元,工作2~3年的学生月薪达到7000至10000万元。 毕业生主要从事通信行业网络优化、网络调测、系统联调、工程管理、网络工程、售前工程师等岗位。目前绝大部分毕业生均在国内各地区通信行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部分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企业工程管理人员和骨干技术人员,受到通信行业企业的认可。 三、“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双主体管理机制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培养的人为企业所用,让企业满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最为了解,最有发言权,所以在创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中,学校在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就业等主要环节上均保障了企业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这样才能使“校企一体化”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高职院校应大胆放手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二)企业教学团队入驻学校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的前提 企业组织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组成教学团队入驻学校当“老师”,与学校教学团队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全过程。这样既能使企业教学团队增强“以企业为主导”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还能充分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教学资源优势。他们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可以随时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素质等,有利于师生能力的共同提升。 (三)实训基地办在校内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基础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通信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机房、基站的设备、设施均承载着各种实时业务,不允许出现中断。因此将课堂搬进机房和基站不现实,这样就需要将机房和基站搬进课堂,给学生提供能够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学习平台。通信系统的设备十分昂贵,只有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承担起设备的投入,所以寻找合作企业时要考察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程度,也要考察企业的整体实力。 (四)实习、就业管理是“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成功的保障 实习、就业作为高职教学环节的出口是考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否做到了学以致用和学有所归的重要参数,社会、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是其直接反映。实习、就业的管理质量高也会直接影响到招生工作,对于刚出校门走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采用专业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是有效的措施。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ICT技术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 摘要:结合通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当前高职宽带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及前景进行了分析,指明高职院校应该依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符合ICT职业岗位的宽带通信技术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 一、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发展背景 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ICT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应用产业。从产业技术角度来说,ICT产业是IT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跨界竞争引发的技术创新和相互融合;从产业构成角度来说,ICT产业是应用导向的信息服务业;而从更广义的经济模型角度考虑,ICT产业则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新应用模式、新商务模式为核心竞争,以社会化和行业化服务为价值目标的新型产业,由于ICT产业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又被称为“第四产业”。[1]总体来说,ICT产业是一个技术不断融合、应用不断衍生的新型产业。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括了信息通信技术高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创新2.0的互动与演进。互联网+通信,将成为通信新未来,是通信改革的机遇。虚拟运营商、宽带运营商和铁塔公司,让电信化渗透各行业实现移动信息化和移动互联网,为全国手机用户提供智能生活的入口。[2] 二、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随着通信产业结构的调整,融合已成为电信业发展的新趋势。通信网、互联网与广电网的三网融合,加速了IT与CT技术融合,运营维护成本的缩减又促使电信运营商维护中心上移至省会。因此,通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代维取代了传统专业网维护。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的通信网中数据通信网、传输网、移动网等专业岗位定为思想,深层次校企合作,整合企业资源,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现代通信综合代维岗位的技能培养为重点,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通过调研通信相关企业,结合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代维企业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报告,回访毕业生并对其就业岗位进行归纳和分析,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定位在: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与设计三大职业岗位,另外还服务于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及调测,电信业务营销等职业岗位。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通信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吃苦耐劳、诚信求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具备通信设备的安装维护、测试调试与工程施工能力,面向移动通信领域,能够胜任通信设备生产、安装和调测,基站运行维护,移动网络测试与优化,基站勘测设计以及电信业务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宽带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措施 探索ICT产业变革形势和新技术发展趋势,依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符合ICT职业岗位的宽带通信技术专业。根据产业调整完成专业设置改革,形成与产业技术进步对接的课程体系,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 1.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面向市场调整改造供过于求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重新构建反映ICT技术发展的宽带通信专业。高职院校应本着贴近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类别、质量和数量的具体要求,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入手,结合地方的资源特点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建设有发展前景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 2.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传统计算机网络专业已不能满足ICT发展技术需求,网络技术必须与通信技术整合,将相关的IT课程整合嵌入到CT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3.通过真实应用驱动实施教学改革。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从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某个工作过程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在实施教改课程过程当中,注重课程教学设计要素的普适性,为了确保教改课程实施的成功率,对教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设计了教改课程实施的过程资料,使教改课程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以工作过程和项目化教学作为教改的主线,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教学方式趋于“教学做”一体,教学考核更注重过程考核,教学组织上让学生分组学习等,多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 4.建立专业教师新技术知识更新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双师队伍建设是跟踪行业前沿技术的保证,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或通过参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训管理工作熟悉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并通过参加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工程实施能力。另外,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不断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5.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培养创新。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构建“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做”合一。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内涵建设,整合企业资源,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为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的支撑。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衔接,完善与技术理论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选择合作企业,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6.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从学生开学到学生毕业全程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学习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再通过职场体验熟悉实际工作岗位具体要求和基本素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接着再进行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再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培训结果和前期学习结果,选择职业岗位,最后顶岗实习,实现零距离就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和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核心。[3]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贴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增强专业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目的。 通信技术专业论文: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通信技术专业具有技术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个工程往往需要多方面知识,针对这个难题,本文对现有实训教学环节进行研究,对通信技术专业的实践环境的搭建、改造和完善,结合我校现存的实际教学问题,针对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特点,提出一套全程全网、系统化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研究;实践 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当前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及工程实训、实践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实际发展,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当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积极意义。 一、通信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采用源于一线的教学环境来开展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被提出;部分高职院校相继投入很大的资金去引进新型实训教学设备,以满足高职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像2009年我校先后投资了750万元建成了一个集“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与综合技能训练”多功能一体化的通信综合实训中心,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可以开展WCDMA无线网络、WCDMA核心网络、光传输、程控交换等技术的系统原理与设备配置的培训与教学任务。通信综合实训中心是按照一个小型通信局(站)的规模建设,由光传输、程控交换、宽带综合接入、3G WCDMA移动通信、电源等部分组成,设备包括接入层、汇聚层、核心交换层的各种通信设备,技术包含了程控交换、光传输、xDSL、数据通信、3GWCDMA移动通信等主流通信技术,架构理念是以通信网络主流技术为核心,整合接入网、汇聚网、骨干网“全程全网”的通信综合实训架构,以3G WCDMA为主要架构,构建程控交换平台、光传输平台和3G WCDMA移动通信网络平台三个互通的平台,主要提供电话网、3G移动通信网、光传输以及接入网等业务的教学和培训。这种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用人单位提供了适应实际需求的各项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训项目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在实训操作间内进行软件数据配置的操作,基本上没有给学生对通信硬件设备动手操作的练习。 (2)在进行每个实训项目的时候,需要提前给出相应的数据脚本,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灵活处理能力的培养。 (3)在上一门课程的实训项目时,只是对该门课程对应的设备进行操作,而没有把多个设备在联网的条件下开展实训项目。 (4)在目前实训条件下开展的实训项目缺乏网络运营概念,对各设备间的联接和联调没有开展训练,没有将设备的效能和利用发挥到最大。 我们将针对以上教学环节的不足之处进行改革,提出“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概念,就是希望能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相关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形成一套综合性的实训教学方案,提升实训教学的效果。 现有的实验、实训环境下,难以提高学生的通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我校现有与通信运营商应用的主流设备一致的通信设备实训实验室及各主干的专业实验室,承担相关课程的实训实验任务。在现有独立的实验、实训环境下,学生可将学到的部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但与通信企业要求毕业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跟现代通信网的全程全网或互联互通的精髓相离较远。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后,可以掌握相关技术的实践技能,但还不能贯穿通信网的各个环节,对通信网的整体认识还不足,离达到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学目的还有差距。 二、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的搭建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了相关一线教学人员到相关企业及学校参与调研、行业培训等专家研讨会,了解国内该课题研究情况和实际情况;参加国内外组织的相关专业培训,了解该课题的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组织相关人员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及相应调整;同时邀请企业的技术专家对本项目进行指导。 在广泛的调研分析结果基础上,我们为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组网方案,将现有独立的交换、传输、无线、电源等设备,通过光纤传输把相关设备连接起来,搭建出一个与实际电信网络一致的本地网,构建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的综合实训平台(硬件环境),见图1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在该平台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设置综合性的实训内容,建立从课内实践、单项实训以及综合实训到企业项岗实习的实训体系,从“单一”项目的实验向“综合”实训转变,以适应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图1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 通过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平台,我们设计了为期两周时间的实训课程,具体开设的实训项目如下: (1)项目一:认知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核心网HLR9820系统介绍;核心网MSOFTX3000系统介绍;核心网UMG8900系统介绍;综合通信实训室网络介绍。 在这些实训项目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要对全程全网综合实训涉及到的设备进行比较好的认识;还要每位学生准确地用绘图软件描绘出设备之间连线,包括中间的配线架DDF、ODF以及以太网交换机的端口;并且要动手操作插拔、更换设备上的一些单板。 (2)项目二:验证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核心网HLR基本数据上机实训;核心网HLR本局数据上机实训;核心网HLR与核心网对接C/D/Gr接口;核心网HLR移动/用户数据实训上机;核心网MSOFTX3000基本数据配置实训;核心网MOFTX3000 本局数据配置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 UMG8900对接Mc接口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和HLR信令数据对接上机实训;核心网MSOFTX3000 MGW和RNC对接IU_CS接口上机实训;核心网UMG8900基本数据配置上机实训;核心网UMG8900对接RNC数据上机实训。 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让学生比较好地了解单个设备的数据配置及调试。 (3)项目三:综合对接调试实训,包括的子项目有:UMG8900、MSOFTX3000数据配置;C C08程控交换数据配置;移动接入网、移动核心网的光传输点对点数据配置;移动核心网光传输环型组网数据配置。 通过这些实训项目,我们让学生比较好地了解全程全网设备的数据配置及调试。 三、通信技术专业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意义 我们通过利用我校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现有的设备,把C C08设备通过光传输设备的点对点或环型组网形式与移动通信设备搭建一个全程全网的网络,并要求学生完成固话用户与移动用户之间的话音通信,实训项目要求是按照难度而进行递进的,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 在“通信技术全程全网综合实训”的平台上,我们为12电子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班级设计了为期两周时间的实训课程,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开展,学生把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认识和把握“全程全网”的精髓,提高了通信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如下: (1)改变了学生对设备硬件动手不够的问题; (2)改变了学生全程全网认识不够及利用不同的传输设备灵活组网的问题; (3)提高了学生对全程全网设备整体数据配置规划及整体软件数据调试的能力。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 本文阐述了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协调性、安全性、地方特色性特点,研究了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和园路铺装设计等技术问题。 关键词: 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1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1.1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单元性。1.2中小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中小城镇的道路景观更具有地方特色。只有结合地形、节约用地、考虑气候条件、注重环境生态,中小城镇的道路尺度才更适合人们的生活。1.3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安全性。城镇道路的安全性要求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到车辆行驶的心理感受、行人的视觉感受和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对于驾驶员来讲,道路的安全性是首要的,而乘客观赏的道路两侧风光,会反映出城市的整体风貌和社会气息。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弯道、上下坡或前进方向的加减速等都产生与静止完全不同的动感。节奏单调的视觉环境会使人感到疲倦,甚至引起困倦等不必要的危险;反之,急剧的节奏变化也会使人惊慌失措。所以,城镇道路景观的设计必须保持基本的张弛度,以恰当的节奏变化和景观片段的重复,形成舒适的道路景观。城市中不同道路,园林景观设计是不同的,疾驰的车辆和漫步的行人对道路两侧的感受差异巨大。行走的人们能够体验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要素,封闭的空间使人感觉私密,开敞的空间则使人感觉舒畅,色彩斑斓的道路景观环境会使人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在行人体验为主的道路景观中,需要考虑各种植物和构筑物的色彩、质感和肌理的搭配和组合,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产生视觉上的景观享受。同时,可在道路景观中放置一些体现当地城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或个性化的铺装等,形成丰富的道路景观,并展现出地方特色,突出城镇道路景观的个性。有很多城镇以道路景观作为标志性的门户景观,如迎宾大道,以植物为主题的特色街道等,都能够有效加强城镇的识别性。1.4中小城镇道路园林景观设计的地方特色性。在许多城镇的中心区都设有步行街,以商业、展示为主要功能,承载着较大的人流,也是展现小城镇地方特色的主要区域。步行街造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古典与时尚的交汇,步行街区文韵悠悠,商味浓浓,力日益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打造了一方生活休闲、观光游乐的新福地,其美丽和繁华尽展了现代城市的文明和发展。 2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 中小城市园路规划布局设计方法如下:a.对收集来的设计资料及其他图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初步确定园路布局风格。b.对公园或绿地规划中的景点、景区进行认真分析研究。c.对公园或绿地周边的交通景观等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与有关单位联合分析。d.研究设计区内的植物种植设计情况。e.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确定主千道的位置布局和宽窄规格。f.以主干道为骨架,用次干道进行景区的划分,并通达各区主景点。g.以次干道为基点,结合各区景观特点,具体设计游步道。h.形成布局设计图。 3小城镇园路铺装设计 3.1砖铺路面 目前,我国机制标准砖的大小为240mm×115mmX53mm,有青砖和红砖之分。园林铺地多用青砖,风格朴素淡雅,施工简便,可以拼凑成各种图案,以席纹和同心圆弧放射式排列为多。砖铺地常用于庭院和古建筑物附近。因其耐磨性差,容易吸水,适用于冰冻不严重和排水良好之处;坡度较大和阴湿地段因易生青苔行走不便故不宜采用。目前,已有采用彩色水泥仿砖铺地,效果较好。日本、欧美等国尤喜用红砖或仿缸砖铺地,色彩明快艳丽。大青方砖规格为500mm×500mm×100mm,其平整、庄重、犬方,多用于古典庭园。 3.2冰纹路面 冰纹路面是用边缘挺括的石板模仿冰裂纹样铺砌的地面,石板间接缝呈不规则折线,用水泥砂浆勾缝。接缝多为平缝和凹缝,以凹缝为佳。也可不勾缝,便于草皮长出成冰裂纹嵌草路面。还可做成水泥仿冰纹路,即在现浇混凝土路面初凝时,模印冰裂纹图案,表面拉毛,效果也较好。冰纹路适用于池畔、山谷、草地、林中的游步道。 3.3碎料路面 碎料路面是指用碎石、卵石、瓦片、碎瓷等碎料拼成的路面,这种路面图案精美丰富,色彩素艳和谐,风格或圆润细腻或朴素粗犷,做工精细,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和较高的观赏性,有助于强化园林意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情调,多见于古典园林中。 作者:刘春丽 单位:七台河市园林管理局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彩色植物的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从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彩色植物的分类,以及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概况,论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分析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存在问题,最后阐述了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彩色植物;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对植物颜色种类要求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积极合理科学地进行彩色植物的应用,从而符合园林景观的色彩,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度,为城市增添一份新的色彩。 1彩色植物的概况分析 1.1彩色植物的概况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设计中,彩色植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促使园林景观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元素,同时也能对建设生态园林提供更多的帮助。其含义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来分析,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时候能够生长的彩色的植物,而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在生长的季节里,一直能够以非绿色植物的形式稳定展现的植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因为季节、环境的变化影响发生变化,但是要保障某些元素的稳定性,这样可以称之为彩色植物。 1.2彩色植物的分类 在对彩色植物进行分类时,以两种方式进行分类,首先是要依照其色素的分布来实施,具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的:第一种是单色叶类彩色植物,主要是指植物的叶片呈现出一种颜色;第二种是双色叶类植物,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上下颜色不一样;第三种是花叶类,主要是指植物叶片的颜色是彩色的,但是这种彩色是以条纹的形式呈现的;第四种是彩脉类,主要指在植物的叶脉上呈现彩色;第五种是镶边类,这种植物的叶片边缘的颜色是彩色的。其次是依照叶片色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是橙色类彩色植物,其主要包含三种颜色的彩色植物,分别是橙色、橙黄色以及橙红色;第二是金色类的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棕色、黄色以及金色;第三是蓝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分别是蓝绿、蓝灰以及蓝白;第四是紫色类彩色植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棕红、红、紫以及紫红色等;第五是多色类,只要是植物叶片的颜色超过两种的都属于多色类。 1.3福建省园林景观对彩色植物的应用分析 以福建省的一些城市为例,相关资料显示,福建省的彩色植物约有29科共26种,其中种植较多的是苏木科和蔷薇科植物,多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要色调,以自然方式来进行植物的配置,从而表现出自然风貌。 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分析 2.1种植方式的分析 首先是丛植,也是彩色植物的常用种植方式,利用一定的数量通过不同的分布方式来提升园林的动态美,将常绿植物和彩叶植物进行混合种植,将彩色植物作为整体景观的分界线,或者利用彩色植物来构建不同的图案,用常绿植物来作为景观的背景,利用彩色植物来进行点缀,从而提升园林景观的美。其次是孤植,彩色植物具有高度的观赏性,容易吸引人们去观赏,因此常常通过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在绿色植物中利用孤植的方式来种植彩色植物,将彩色植物放在园林的路边或者草坪的中央,作为景观中点的方式来丰富园林景观,能够起到点缀的作用,通过色彩与数量的差距,来体现视觉效果,从而展现出园林的个性美和整体性的美。 2.2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应用中的问题 以福建为例:第一,在进行彩色植物的种植时,种类的发展比较乱,均匀性较差,尤其是在乔木以及藤本的彩色植物上的占比比较少;在彩色植物种类上比较单一,斑叶类占比重较大,一些双色类和单色类的彩色植物较少,造成园林景观整体的植物种类比较单调。第二,在彩色植物的色彩上比较单调,一般都是以黄色类和红色类为主,其他类的颜色使用的较少,第三,福建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彩色植物种类一般都能够适应,但是有的地区使用北方的植物则难以适应长势较差。 3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具体有:第一,要有效地对资源进行发掘,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和土壤条件来进行彩色植物的选种和培育,有效地进行引种实验,测试植物的生长能力和表现情况。第二,积极地引用外来的彩色植物,从而丰富当地的植物种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福建省当前引进的彩色植物有很多,例如日本的紫藤、美国的红枫以及北美的茶条槭等。第三,在设计上要有效地开发新的造景手段,以当地人文特色为基础,将彩色植物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不同的园林景观造景方式。 4结束语 科学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非常重要,要充分合理地应用彩色植物,提升彩色植物的存活率,加强城市环境的美化。 作者:蒋雨芊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摘要: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本文主要研究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优先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均衡布局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园林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水系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内容。 关键词: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内容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紧密结合本地的规划,综合考虑,正确地处理好土地、环境的现状与园林景观建设的关系。把园林景观广泛地渗透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发挥潜在力量。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分期规划目标,分批分层次地设计完成。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几项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按各地的现实条件、绿化基础、地质特点、规划范围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绿地、布置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从实际需要和规范出发,创造出适合城市自身的景观,切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地单纯追求形式。 1.2协调发展原则 用地紧张是我国现有土地的情况,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乃当务之急。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园林景观用地,使得园林景观有限的用地能更好地发挥改善和美化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其次在满足植物生长的条件下,利用不适宜建设和耕种的破碎地区,避免耕地被占用。园林景观用地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切实把园林景观分布到城市之中,融合在城市的景观环境之间。 1.3均衡布局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周围服务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均衡分布在城市之中,必须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这种均衡的布局更方便公众的使用与参与,比较适合城市的建设。在建筑密度较为低的区域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的要求增加数量较少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大面积城镇绿地等,这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城市园林景观的分期建设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城市不同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内容,使城市的景观能够高效地完成,并保证景观体系的完整性。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 关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首先主要从总体上研究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着重针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专题进行详细论证,从城市的街道和广场、水系以及住区等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希望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索。2.1园林景观。世界园林一般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大的体系。东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主要包括古希腊园林及古罗马园林。东方园林以自然式为主,西方园林以规则式为主。2.2街道与广场景观。街道与广场景观主要分为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以及当代城市街道和广场景观的设计几个部分。其中,传统城镇聚落的街道和广场具有多义性的空间功能、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丰富多变的景观序列、结合自然环境进行空间变化等特点;历史文化街区和节点的文化景观保护。2.3水系景观。纵览中西古典园林,几乎每种庭园都有水景的存在。尽管水景在大小、形式、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但人们对它们的喜爱却是相同的。东、西方园林景观中水体景观设计往往成为景观艺术设计的难点,但也为点睛之笔。水体形态多样,或平淡或跌宕,或喧闹或静谧,按水体景观的存在形式可将其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静态水景赋予环境娴静淡泊之美,动态水景则赋予环境活泼灵动之美。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首先要采取适当措施保持水体的清洁,尤其是一些观赏性的水生花卉需要比较清澈的水资源才能健康生长。对于一些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可放宽管理,保持水生植物的自然性,例如,一些湿地景观的自发生长可以实现优胜劣汰,自发选择适宜环境生长的植物品种,最终形成符合自然规律的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的冬季管理维护是至关重要的,水生植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冬季结冰后会产生植物的冻伤、冻害。因此,在冬季来临时,要将一些放置在水中的植物钵移至室内。2.4居住区景观。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居住区道路的景观设计、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景观设计及居住区宅旁绿地的景观设计。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主要以行车安全及美化环境,考虑道路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植物选择上以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居住区公共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级、组群级或院落缀公共绿地,布置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及混合式。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空间及活动空间。宅旁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起居息息相关。观赏性、生态性的兼顾是宅旁绿地设计的原则。景观建设是美化城镇面貌、增加城镇的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镇景观的有效措施,加强城镇与大自然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优美的环境景观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有积极作用,可以消除在工作和学习中产生的紧张和疲乏,使体力、脑力得到恢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会使得城市的风景更加优美、更能吸引旅游者,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又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优美的环境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发展,吸引更多人来此工作生活,促使城市整体经济向前发展。 作者:曹伟 单位:牡丹江市人民公园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浅议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住宅小区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施工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设计阶段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住宅小区景观是以创建宜人景观为中心,在一定经济投入下实现的,是综合了生态性、社会性、艺术性的一个整体,这三大属性总体上应达到相互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1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原则。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居住小区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场所,其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工为主的复合系统。整个小区的生态环境并非自给自足的系统,作为开放系统的小区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需要外来干预不断投入、交换方能实现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原则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最优关系,在保证小区生态稳定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外来投入,利用自然系统的自我设计和更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化。绿化种植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使用需适当、有节制,应禁止盲目大跨度调苗。小区户外不同空间和环境对植物配置方式需求不同,应丰富配置手法才能满足场地与人的需求,乔灌草组成的复合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好、自身结构最稳定、生态效益最大,提倡广泛应用于小区园林景观。园建、水电设计生态原则,应注重节能节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应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江头某小区小区外围沿街铺地与市政人行道为花岗岩铺地,近期厦门市政人行道海绵改造时,小区业委会向街道提出申请,将花岗岩铺地更换为透水地坪。在雨水丰沛区域,使用渗透性铺地,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还能有效克服地面积水问题,便利行人。(2)社会性原则。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设计,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给生活带来便利,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应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对园林景观需求差异,丰富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还应注意经济性,既要考虑一次性建设投入费用,也要兼顾后续养护维保费用。(3)艺术性原则。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满足人与自然在生态上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园林景观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人们由视觉观察到得出景观评价是一个心理感知过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景升格为意、境,达到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富含当地人文特色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2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随着房地产迅猛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绿化向生态园林发展的过程,在功能布置、景观效果、设计手法诸方面均获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绿化代生态、忽视自然追求人工、大树移植破坏山林、过分追求档次用材污染、水景应用过于盲目等等问题。小区园林景观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核心还在于设计阶段应解决好营销、业主、物业三者的需求。营销:代表了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开发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建设方,其专业化程度对小区园林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营销部门从销售推广快速去化的角度,希望园林景观能有力助攻,由于销售阶段往往实景尚未施工,只能凭方案、模型进行推广,所以富于表现力的硬景、水景、“大洋怪”常常大行其道。业主:由不同文化、年龄层次组成,个体需求存在差异,在园林景观设计阶段其述求无法表达给设计者,但作为小区园林景观实际消费者,是设计时最应全方位考虑的“人”的因素。物业:物业移交验收于项目完工后进行,其基于后期物业运营提出的改进意见,经常因项目已完工,需在成品上调整,增加成本又影响效果。营销、物业、业主代表了小区园林景观建设、管养、使用三个层面,其述求有一致也有冲突,如何协调好三者述求,是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工作。现阶段小区规划多由建筑设计单位完成,根据建筑布局会完成配套的消防通道设计,后期园林景观设计开展时,由于方案的需要,道路系统常与消防通道设计产生冲突,消防登高面、施救面乔木栽植矛盾最为突出。综合管网特别是燃气管线与乔木栽植的矛盾也是需要设计阶段进行充分考量的。有些地区要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将有效解决景观方案与各类强规相冲突问题。 3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随着房地产行业发展,出现了旅游地产、长租公寓、养老地产、教育地产、体育地产等细分市场,针对此类特色地产应开展相应研究。例如旅游地产,早期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后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的多元化需求不断被激活,旅游地产开发也随之从功能相对单一模式转向复合化。旅游地产发展离不开两个翅膀助力,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科技,文化解决的是旅游地产的内容问题,科技解决的则是旅游地产的表现问题。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依赖文化来支撑,需要借助文化来突出个性、特色以及提升内涵与品味,和文化深度融合是旅游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方向;旅游地产成功的核心秘密在于抓人眼球、创造人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则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性设计既是都市人的情感需要,也是实际生活便利的需要。小区园林景观在满足各类业主生活、休憩、邻里交流等使用功能外,应结合现阶段业主需求变化,丰富小区园林景观功能,提高业主参与度。近年来部分小区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鼓励业主对绿化苗木进行认养;有条件小区择地建设蔬果园;小区园路按跑步道进行建设等均取得不错的效果。泉州东湖某小区在景观中设计了“烧金炉”,满足了当地风俗习惯要求,又解决了初一、十五楼道烟雾扰民的问题。园艺疗法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获得身心的疗愈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鼓励结合园艺疗法进行设计,园艺疗法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感受出发,通过景观设计激发使用者在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等感官方面的疗效;另一部分则是通过课程设计让使用者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疗效,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无障碍环境和易于使用的园艺操作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抬升的花床或容器、刺激感官的环境,选择有芳香、质感、色彩的植物等,方便使用者参与园艺活动。我国园艺疗法的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以使更多的人获得福祉。 4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中园林景观已经属于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因此,在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应更好体现生态设计原则,以人为本,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营造宜人的居住空间。 作者:黄廷华 单位:厦门宏旭达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 从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对造园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实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营造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包括儒家比德之说对园林植物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对园林意境的影响。最终希望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在设计手法上应当回归本土、结合自然,在设计理念及文化层次上能对中国古典园林思想继承并深入拓展。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地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思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社会文明日益发展,当代园林景观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涵义,不仅仅有流觞曲水、亭台楼阁,还有音乐喷泉、欧式广场、罗马拱券等物象,这种景观缺乏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成就了一种大杂烩文化和观光文化。面对此困境,设计者应当在引进现代设计理念的同时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精髓,从视觉上增强景观的灵性和美感,从感官上拓展景观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境。 1东西文化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东西方的传统文化是着巨大的差异,在东方,中国传统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融洽共存,并相信人和自然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生存与健康之道是大自然的恩赐,所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展现的则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认为人具有天赐的统治一切的权利,他们不是去寻求同大自然的结合,而是想要去征服自然。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而大自然则是人类活动的淡薄的背景。东西方的思想文化差异使得其造园思想有着天壤之别。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便遵循老庄哲学思想,庄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即从阐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主张人类应顺应大自然之伦理,吸收大自然之精华。老庄的哲学思想为中国园林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的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从“象天”到“法地”,从对自然颜色、自然形状、自然元素的学习模仿进而发展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师法自然”之美妙,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境界。而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站在统治世界征服自然的角度来强调人的绝对神圣。在西方,这种主客二分的自然观,使其成为自然的主宰者,从意识形态上与自然疏远和对立。因此西方古典园林中的一切形态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植物配景经由人工修建整齐划一,广场规划呈中心对称,高高在上。 2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渊源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使得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儒道释是三大主流思想,即儒、道、禅,这三大思想对中国造园艺术有着非常长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对于自然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治世,犹如流水一样无穷无尽,仁义博爱的人造福天下苍生就像山一样宏伟而容纳万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崇尚自然的山水,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也体现了仁者和智者的治世之道。以儒家的比德思想融入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使得园林景观既寓情于景,又情景交融。道家思想通过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精简的阐明了天地人神的和谐。后汉仲长在《乐志论》中讲“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描绘了闲适惬意的园宅,良田美景、溪水环流,既是汉代人所追求的诗意生活,同时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乡村田园风光。禅宗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本心或佛法幻化而生,认为一切生命是灵魂不断转世的过程。人生在世,应追求内心最纯洁的声音:初心即是佛。因此对待园林的态度亦是注重真善美,真就是要遵从自然本身土生土长的规律,既物镜;善就是善待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色,既情镜;美就是吸取自然之灵气,引起观赏者内心情感的释放或是对生命的感悟,既意境。 3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儒、道、禅这三大思想文化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征影响着园林景观,同时这三种文化又相互贯通融合,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其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儒家“比德之说” 植物是造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儒家文化中的比德思想将园林植物赋以深厚的象征内涵,使得园林植物在怡景之际更怡情。所以中国园林的花草树木不仅能对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还能够表达园主本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如梅花象征坚贞不屈,兰花象征幽静典雅,竹子象征高风亮节,莲花象征洁净无瑕,牡丹象征雍容华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等。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善于用植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造园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自然中的植物映入眼帘成为人眼中美丽的风景,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在造园观景的同时也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草木竹石、月树风花都可以用来婉转的传情达意,这与西方传统园林直白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适度的隐喻,含蓄而不露骨;恰当的比拟,委婉而不张扬,这种蕴藏于内而不显与外的精神使得中国山水园林犹如一幅水墨画一样耐人寻味。 3.2对园林理水的影响———道家“上善若水” 理水是造园中的另一重要因素。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无水不活。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水滋润世间万物,包容一切却不求回报,它“通达而广济天下”,滋养着一座座山川,哺育了一片片土地,却从不挑剔,从不推辞。事实上,人类的善行如若能达到最高境界,那便如水的品性一样,细水长流而润物无声,临泽万物而不争夺名利。中国园林是最注重天人合一的,因此,中国园林中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园林,凿池引水都是必不可少的。水景设计的“上善若水”,正是品德的反射与意境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对于理水又有“上善若水任方圆”之说,这里的“水”刚柔相济、润泽万物、可曲可直、可静可动,自由的流淌于天地之间。宁静的水如一面镜子倒映着满园春色,不仅有扑朔迷离之美,也给人营造了一种静谧、舒适的环境,使人的内心得到安宁。流动的水奔腾不息,让园林更加优美灵动,给人带来一种欢快,生机勃勃的感觉,同时也能使人感受到万物的生生不息。然而无论是一池宁静清澈的碧波、一条缓缓流动的溪流,还是蜿蜒曲折的跌水,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则更能为园林景观生色增辉。 3.3对园林意境的影响———释家“禅风濡染” “意境”的营造是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得以传达的关键所在。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借物,情景交融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触动,既产生意境。早在中唐时期,佛教文化的“禅风濡染”就对中国造园的意境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禅宗思想上讲“返璞归真,追寻本心”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两者浑然融为一体的,通过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和个体的直觉体验,在物境的基础上感知情景,最终上升到的意境的超脱与自由。古典园林也有“情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之说,意境赋予景观灵魂,化景物为情思,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画外之境”的特殊魅力。游者在游园赏景之际,能够从园林景观中引人入胜、心领神会,这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中的审美要素,也是禅宗思想中建立在内心境界上的“心物感应”。 4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发展,公共性、开放性、人文性,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基本特征。但随着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越来越追求内心的宁静安逸和精神世界的升华,也更加向往田园风光。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营造现代园林景观时,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及造园思想,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种伟大的文明要想不至于枯萎与消亡,就必须做到尊重传统而不屈服于传统,还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推陈出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去挖掘、去创新,从而研究出新的文化价值形式。而中国园林这棵大树,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之下,将会更加枝繁叶茂。 作者:曹雪菲 李兰馨 叶武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文化创新应用 摘要: 中华文明经过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孕育之初,到不断积淀形成并传承发扬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一颗璀璨明珠。这颗明珠化作无数颗繁星散落在大江南北,古往今来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所体现。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创新的方式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既是对于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能使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本文将阐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传统;现代;文化元素;园林景观;创新应用 景观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环境、生态、美学到科学涉及面相当之广。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愈加发达,全球化越来越深入,西方文明入侵加上许多设计师对于西方文化和当前流行元素的盲目追捧,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受到了束缚,放弃利用地域优势展现出自身的色彩和特点,各地的工业化气息和同质化十分严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包含着中国广大人民的智慧,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人类及自然认识和思考,它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可谓是设计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目前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路较为单一追求潮流的现状之下,从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髓和内涵,从中凝练出新思路,以现代人的新观念,利用当代社会的新技术创新应用在景观设计之中,在表达出设计者设计的理念同时,呈现出富有自身特色、感染力和生命力,充满文化内涵的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让我国现代园林景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概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明是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被中断的文明。沿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由人类所创造的被我国人民所认可的包含有人类思想、文化符号、形象、风俗艺术多种事物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的,是现今中国元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实践而形成的,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都有鲜明的体现,通过人类的世代相传沿袭至今。可以说传统文化元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题材广泛,在形式上表现形式极其丰富多样,比如中国书法、武术、中国四大发明、甲骨文等。而现代社会逐步出现的新的文化元素如功夫熊猫、中国印、嫦娥一号等也将在未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我国独树一帜的文化,见证了我国的发展历史,象征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旅游也是人们物质生活逐步提高后一种追求。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这二者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人类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对某个区域进行设计并打造出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结合的空间,为人熟知的就是住宅小区、广场、景区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融合文化、美学、艺术、建筑学等诸多因素在现有景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布局或者重建等一系列措施,最后展现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园林景观既要方便人类生活,又要为现代城市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联系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不可能凭空捏造,必须建立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当代人不应单纯舍近求远去模仿西方的流行元素,应当立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利于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文明的碰撞创造出新的思想火花。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实则一直是园林景观设计关注的焦点,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并设计出引领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背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与社会的作品是设计师和规划师不断探讨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百上千,繁杂无比,可以单纯的从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上进行创新借鉴;而另一方面不计其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其中蕴含的思想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线,融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意境”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可以无限制加以利用的创作源泉。所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形式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汲取创作灵感,展现出现代城市独特的魅力。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能在不断地应用中被传承发扬。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无数的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其加以利用并创造出新的产物。当代是一个科技发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迸发的新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的进步中不断产生的新的科技和园林景观设计所需材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创新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首先是要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元素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思想,在立足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创新融入先进思想观念以及西方文化元素,将文化意义抽象化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之中。其次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产出的新材料本质上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新兴科技和新型材料结合并应用。再次在现代园林之中也可以将古代建筑现代化或者将现代建筑之中融入传统元素以谋求创新。 结语 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需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结合当代文化和现代科技,以创新手段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作者:黄学军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作用 随着现今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渐推进。为了给予人们更好的生活享受,城市绿化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也频繁出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是其中的一大重要元素,且会对最终的设计效果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文章主要是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作用及科学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指导人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重视地域文化,将其完美融入于其中,为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及实用性兼顾提供助力。 一、前言 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状况存在差异,各城市均具有极为独特化的地域文化。在当地的园林设计工作中,科学融入地域文化,可帮助在增强园林景观美观性的同时,增强其人文艺术性。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予以分析研究,其意义极为重大。 二、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源泉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其应用方式及对象均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可帮助提供丰富素材,以此帮助增强景观设计中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对地域文化予以充分探究,在其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吸收潜在的地域文化,才可帮助充分表现出当地的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了解到当地地域文化发展及产生的全程,科学探究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机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景观设计工作,才可帮助在设计中充分展现出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只有借助了地域文化的帮助,才可为独特化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丰富素材及灵感。 2.引发共鸣,注入景观设计生命力 现今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逐渐推进化,相关的城市规划工作也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中,但是真正可充分体现出地域特点的城市越发减少。大部分的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形象进行设计时,其理念趋于一致化,致使园林景观失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而在景观设计中,科学融入地域文化,可为城市地域特色建筑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助力。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的融入可帮助充分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精髓特点,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历史与现代文化融于一体,最终使得传统的历史文化可在融合活动中得到良好的继承及发展,增强且其生命活力。如此一来,极具丰富内容及历史文化情感的园林景观设计出来后才可帮助引发人们共鸣。 三、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科学应用 1.适当保留地域传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注意适当留存地域传统文化,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展现出设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地域文化保留设计方式较为简捷化,其协调和谐性较强,而且对于景观环境所造成的损坏较小,可在历史文化价值极高且保留完整化的传统园林景观中体现出极高的利用价值,进而帮助减少景观设计对于具有丰富历史沉淀建筑的损坏,科学保留景观中的地域文化元素。 2.充分考量到地域季节性因素 不同的地域其不同的季节温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处于不同季节时期,不同的植物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注意充分考量到在不同地域,其季节的变化性及时间长短,把握住植物选取的重点。如在春季及夏季的景观设计中,需分别将暖色系及绿色作为重点;而在秋冬两季时,则需将观赏性景观及冷色性植物作为设计重点。如此一来,才可帮助充分展现出在不同季节时,不同地域园林景观的特点及艺术性。 3.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符号的科学运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展现可借助小品、雕塑等多种形式。如在都江堰的水文化广场漩涡设计中,以“天府之源”作为重点,就是充分体现出了天府之国的地域文化内涵。另外,在一些走出许多古代名人的地方,在其园林雕塑设计中也多选用了名人形象,进而帮助增强当地人民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度,也可为向外宣传当地历史文化提供助力,充分展现出园林设计的主旋律,力求获取最佳的视觉美观效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4.充分融合地域特点及现代设计手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机融合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建筑形态、布局等特点及现代设计理念,进而帮助实现景观传统文化及现代元素的结合。如在库尔华坎历史公园设计中,便对殖民期所留下的石头水渠进行了改造处理,重建了一个全新的水池注水水口。在此景观中,将墨西哥旧日城市的拆迁所留下的石头予以了充分应用,其无论是色彩还是材料均与古典化建筑完全协调,从而使得公园景观的简洁古朴风格与丰富的民族底蕴完美融合,合二为一。 5.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需注意充分加强对于生态自然资源、人文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及科学利用。始终保持一个全局化的态度,对当地区域资源予以整体全面化探究,确保园林景观设计可帮助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在园林设计中,需注意科学利用改造历史遗迹,确保历史文化可得到可持续发展。而在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中,需注意对生态能源及物质予以科学规划,确保所具备的生态资源可得到持续化的科学利用。 结语 地域文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地域位置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地域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无论社会如何迅速发展,只有地域之间差异存在,相关文化也就无法完全消除。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考量到本土文化元素,将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才可帮助增强其丰富内涵及生活活力,全面增强景观设计的美观性及实用性。 作者:李卓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林场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愈加完善,而园林景观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的林场园林景观设计更加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注重生态化。现今的林场园林所呈现的不仅是景物的搭配,更加呈现出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精神内涵,为了体现出园林本身的意义,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 关键词: 现代林场园林;设计要点;分析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也愈加成熟。设计得当的园林景观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丽风景,而且可以彰显出城市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底蕴。林场园林景观设计在不断完善中,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元素,而将美学元素的运用亦愈加熟练,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1林场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注重物质的享受,也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而园林景观也从以前作为游乐、休憩的场所转变成放松心灵的场所。随着人们对园林认知的加深,园林自身的设计承载着诸多作用。比如,设计得当的林场园林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控制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噪音、创建良好的放松环境。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林场园林可以让人们有更加放松的环境调节心情,并且园林的设计可以让人们感知精神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我国园林设计中,其核心的设计理念是要注重我国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扬,将自然融入人的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而在日渐发展的城市进程中,园林是让人与自然平衡的关键因素,所以,园林的设计要以此为主要脉络[1]。 2现代林场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 设计现代林场园林景观时,首先要注重设计环境周围对设计空间的有效塑造。林场园林设计往往是固定的空间,而对空间进行塑造是彰显总体设计理念的有效载体。在设计林场园林时要首先了解其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考虑项目整体所在的自然环境,了解当地的人文特色等综合因素进而进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者在塑造空间之前就要明确了解所处的环境,在原本的环境中发现其独特的美学特性,将自然景物顺其自然地融入园林设计中,正如“最好的设计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园林景观的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往往在设计中会受多方面影响,最后呈现的效果往往有所不足,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注重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整体性的参与。园林建设包括的学科知识众多,而往往一个学科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角度有所不同,正如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具有建筑专业的设计师在设计时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设计,而园林设计师更为注重的是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中。所以,设计林场园林景观时,各个学科要有相互的专业渗透,并且园林设计师要贯彻参与园林制作的整体工程,将园林的设计发挥到最完美[2]。在设计林场园林景观中要贯彻生态景观的理念,林场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质就是对有限的生态环境进行设计,可见,设计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所涉及的生态系统。设计林场的生态环境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则:(1)针对林场园林的特殊性,应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调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遵循林场园林的生态生存特点,避免过于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严禁盲目对林场环境进行深层次的改造。(3)林场园林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设计时要注重保护林场园林中生物的栖息地,注重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4)园林设计都要努力创造新技术、新材料,充分利用废物循环再造技术,尽量降低能源损耗,秉持可再生发展的理念。林场园林设计要注重地域性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为人们提供娱乐性、观赏性的场所,又能展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所以,园林设计要注重其自身的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而将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融入林场园林景观,主要是在设计中融入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文化传承脉络、人为活动方式等,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是地形地貌都是主要的设计点。林场园林设计中采用何种设计风格,应取决于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尽量设计出既可以体现自然景观,又可以彰显其地域民族特点的园林。 3林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要点 3.1平面景观设计的要点 在现代林场园林景观平面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法则。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园林平面设计中。采用的是抽象画处理的方式,其核心是将简单、明了的图形,构建成单一的线性组合,并在固定的秩序内进行创作与构思。传统的园林设计过于注重单纯地围合墙体,无明显的画面感,现代的园林设计采用抽象画的形式进行园林设计,更多的是根据几何风格自由进行设计。首先,这种设计风格促使园林设计更加饱满,更具层次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其次,在园林平面设计中形成动态的构成。传统的园林平面设计更注重展现静态的景观,这样的园林难免有些呆板,现代的园林设计,其形成动态的构成是让园林景观别具一格的有效方式。动态的园林设计不仅使园林景观更为生动活泼,促进人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而且园林设计师在创作时有了更多的方位设计以及设计更加自由。不仅是动态设计的形成,设计师在设计中采用更具动感的线条,使景观设计更加空明、跳脱,这些都是现代园林设计的进步。 3.2立体景观设计的要点 林场园林景观的立体设计,首先要把握设计总体的节奏与韵律。人们往往对视觉的冲击具有深刻的印象,而将视觉艺术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会使园林景观整体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韵味。园林景观的空间有限,在有限的空间进行园林设计,需要合理运用空间对比以及各个景点的组合、排序等,进而体现出林场园林设计的节奏与韵律。如果园林在整体的空间上,具有多重而且不繁杂的变化效果,就需要有效调整园林空间的对比和组合。科学排布、组合不同的空间景观,可以在整体的园林景观中呈现出相互映衬、相互配合的和谐状态,其总体发挥出的节奏以及韵律,极具画龙点睛的效果[3]。林场园林景观的立体设计,尤其要注意其层次以及虚实的设计。林场园林的层次结构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远景、中景、近景,中景是园林的主要层次,大多承载的是园林的主要景观,而近景和远景这2个部分主要是为了陪衬主景,烘托园林景观的总体氛围,使整个园林景观更为和谐。将园林按照层次进行划分,不仅使园林景观更加秩序化,而且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内容,最为主要的是,实现了园林景观在空间上延伸的效果,更加贴合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其次,园林景观立体设计中采用虚实的设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园林景观融入虚实结合的状态中,把虚景加以处理让其变得模糊,衬托出实景更加明亮、生动。虚实结合的园林设计方式,不仅使园林的设计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且避免了园林景观的单调无味。 4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人美的审美需求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化的林场园林设计不仅要贴合现代审美要求,而且更要保留其本质的特点,设计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完善现代林场园林设计。 作者:梁涛 单位: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风景林场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传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一、传统景观空间的应用 古典园林设计常用障景与分景、仿景与缩景、框景与漏景等造景手法来营造园林景观空间,如今,设计师们将这些传统景观空间的营造手法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空间的设计中,加入了现代人的设计思路,古为今用,达到了一种“小景大空间”的艺术设计效果,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成了景观层次分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景观③。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此园融合了徽派和晋派的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此得到了升华。它的设计中,没有照搬传统文化元素,而是结合了现代手法,设计出的景观环境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居住理念④。同时,该园的设计中内向型的风格、曲径通幽的走向,正是传统文化中借景与收景的设计手法:高墙、冷巷、庭院……无处不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月下的小径花影丛丛,夕阳下的湖面微风轻拂,非常雅致和精妙,既体现了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传统色彩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既是人们日常生活情趣的体现,也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如中国红、黄、青花等,这些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体现着中国人喜庆、典雅、内敛的情绪氛围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反映了该园林景观的精神面貌和地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美感。如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常常对景观建筑中的亭、楼、殿、阁采用中国红和黄色,用以体现景观建筑的高贵、祥和;在地面铺装、墙面装潢上,设计师多采用石材灰和玉脂白,使环境变得沉稳和雅致。 三、传统符号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符号有着不同的寓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貔貅、仙鹤等是中国人心中的灵兽,代表着吉祥如意;金、木、水、火、土是周易五行理论的代表;祥云、中国结等代表了民族特色;传统的梅、兰、竹、菊则是人们对君子的代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们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简化或抽象表现出来,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⑥。 四、传统文化寓意的植物配置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死”的景观元素不同,植物的生长为园林景观带来了生机,是园林中不断成长的“活”景观。乔木、灌木、花卉、竹类等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植物种类,人们可根据植物本身的生长特性,进行适当的修剪加工,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形成独特的美景⑦。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设计师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传统植物造景形式,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注入了清新雅致的传统古典韵味,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元素相融合,建造出既富含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景观⑧。具体来说,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的带有传统文化寓意的植物配置手法,主要是通过植物选择、植物组合和植物造型来实现的。(1)植物选择。在植物的选择上,一般选用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植物作为景观进行栽培。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典型。(2)植物组合。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多数设计者采用自然植被与盆景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中国风、传统韵味的景观。(3)植物造型。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中,除使用盆栽植物外,多采用整形植被,以欣赏自然为主。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则是采用整形植被与自然植被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对树木、植被等进行艺术性的修剪,使其具有相应的传统文化寓意,最终获得植被的造型美感。 五、传统景观建筑的应用 首先,亭是古典园林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风格多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办法,与时俱进地对亭进行设计,简化亭的造型,在不影响其使用功能和尺度比例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小巧、精制的亭,甚至可以大胆突破常规亭子的形状等,来表达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这不仅不会使景观显得紧凑、突兀,反而能营造出更好的空间感受,也能体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南京仁恒翠竹园项目中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亭,该亭的顶部钢结构设计成冰裂纹图案,覆上玻璃顶层,内部铺设木格栅,这种以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突破常规亭子设计出的新颖景观亭,既蕴含中国传统元素,又极具现代感。其次,廊是古典园林景观中采用率很高的建筑形式,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有些项目为了体现其地域性的历史文化,适当修建了传统样式的廊,效果非常显著。如在杭州杨工堤景区内,一座美轮美奂的传统长廊,使游客深刻地领略了江南风景的飘逸。如今,我们多采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设计手法,设计出现代风格的廊。在苏州芝绘园林中,设计者在建设一座廊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冰裂造型作为廊的顶部设计,但采用的却是钢结构,辅以透明玻璃,用以遮雨和采光,并在局部区域内镶嵌花纹玻璃。这条长廊采用了传统的设计形式,同时结合使用现代材料,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再次,轩是古典园林中较大型的建筑物,在现如今历史文化浓厚的地区,多采用轩的设计。如在杭州风荷园林景观中,有座“荷香轩”,该轩没有完全照搬古代建筑样式,而是进行了适当的简化,顶部不见瓦片,下部采用全木结构,这样就与周围的绿化景观相互交融,给人带来了清新雅致的感觉。现如今,轩的主要功能开始向服务方面倾斜,因此,轩的设计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建筑材料,辅以传统的木格栅等元素,这样制作简单快速,空间丰富,采光和通风性好,符合大众的需求。如在成都万林花园中,建有一座现代的轩,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场所。它采用钢框架作为支撑体系,玻璃作为防雨透光屋顶,木格栅构成墙体,传统设计手法和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在形式上更加简洁,能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不耽误游客继续欣赏周边美景,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六、传统园林水体景观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水随山转”,山与水的刚柔结合是古典园林设计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人坚韧性格的体现。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人寄情于山水,园林景观设计更是离不开水景的应用,水元素和其他设计元素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景观环境的追求。水景与其他景观不同,可以在流动中展现色彩、形体和声音的变化,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现代水景设计可以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其中人工水景是主要的表现手法。设计师利用传统塑造方式,为了对水景进行修饰,多采用组石或块石来点缀,同时在水中用石块堆砌假山,铺设水栈,依据水的周边环境,配备山石、小桥、雕塑等,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现代水景。此外,古桥是水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风格迥异的石桥魅力各异,对水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小桥流水人家”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为追求的意境: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体现了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现代水景设计中雕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雕塑的修饰就包括传统文化的图案纹样。流水和这些雕塑、石桥相互融合,就形成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水景。中国园林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互促互利: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园林景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设计手法;现代园林景观则很好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传统文化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与时俱进,不断演变发展的。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更多的要求加入地域性的文化元素,既要表现现代设计理念又要体现传统文化,这种园林景观的发展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在园林设计中突破陈旧形式,开发创新思维,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传统文化表现出来,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现代园林景观得到更高的精神升华。 作者:陈永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以人为本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探究 1、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关心,成为了重点,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到关心每一件与设计相关的人和事,关心不同使用者的基本要求,关照普通人的空间体验,设计出的东西给人舒服,亲切,轻松,愉快,安全感觉。 2、以人为本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具体运用 2.1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 2.1.1设计前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 规划方案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生成的,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前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当地人的习惯喜好,要表现地方特色。 2.1.2设计过程中 在设计过程中,总体规划设计是园林设计过程中的前期工作,对一个园林设计首先要有一个总体规划,这种规划是从时间、空间方面对园林绿地进行安排,使之符合生态、社会和经济的要求,同时又能保证园林规划设计各要素之间取得有机联系,以满足园林艺术要求,经过总体规划后,才可进行各个地段,各种内容的详细规划。因此在总体规划中,以人为本,为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设置游览、娱乐、休息设施,要全面地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爱好、习惯等不同要求,尽可能使游人各得其所。在功能分区上,要合理地组织游人开展各项活动,避免相互干扰,并便于管理,把各种性质相似的活动内容组织到一起,形成具有一定使用功能和特色的区域: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老年人活动区、体育活动区、园务管理区等。 2.2园林构成要素 园林作为人游憩休息居住的场所,并且是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那必然少不了一些它的构成元素:铺地景观、台阶、建筑小品、水景、石景、植物配置、景观照明。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对园林的构成要素上着手考虑以人为本。 2.2.1铺地景观、道路、台阶 铺地景观影响着环境空间的景观效果,是园景的重要一部分,在有些街旁绿地中,硬质景观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需要设计者更多的关注人的需要,体现人本主义设计理念,铺装材料的人性化。铺装材料的颜色、构成和表面质感处理要合理,除了具有美化功能外,也要有划分场地、警示、诱导和指示功能。户外一般不要大量使用表面过于光滑的地面,例如阿城庆客隆广场由于铺装表面光滑,冬天行人走的上面,由于上王玲丽哈尔滨市阿城区大自然园林景观设计室哈尔滨150000面寒霜,极易滑到,给行人带来不便。道路人性设计既要考虑无障碍设计也要考虑道路系统可达性,可达性系指充分考虑行人的行走习惯,使行人能最快、最便捷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地。无障碍主要是对残疾人的关怀上,道路宽度、纵向坡度满足要求,必要的地方采用坡道形式,方便轮椅进出。需要设置台阶的地方,要细致的考虑到踢面高度与踏面宽度的关系,满足安全问题,同时提高台阶的舒适度。 2.2.2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功能简明、造型新颖别致、带有意境和特色。建筑小品的人性化设计要为人们创造优美、舒适的休憩环境,建筑景观的设置要根据用地周边建筑的形式、风格,使用人群的文化层次与爱好而设置。材料的选择上也要体现人性化上,根据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人民俗习惯等,选用合适的材料。(1)大门与入口。确定出入口的位置应考虑到游人是否能方便地进出,主、次入口的设置根据城市交通干道、游人主要来源方向等因素来确定,另外也要根据人的需求在出入口处设置相应的建筑物,如:大门、停车场,内外集散广场、售票处、小卖部、厕所等。大门的宽度及内外集散广场的面积根据人群的多少来设置,避免面积过少从而带来拥挤,给游人带来不便。停车场的设置也要选择合适的地方,尽量使游人停靠车后,能尽快到达景区。(2)休息设施及建身器材。在园林中,休息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坐凳、座椅、休息亭廊以及台阶、花台边缘等这些都是能够要游人停下来休息的设施。设计这些休息设施要尽量符合人体尺度,让人坐下来舒适。同时对于材料的选择要认真,选择的材料要具有足够强度,保证安全性。也要注意座椅的朝向与位置,座椅的位置上尽量设置在半凹空间处,部最好有一定的遮挡和围合,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半私密空间,避免休息人群与行人之间相互干扰,又增强人的安全感。另外阳光也是影响行人选择座椅的一个因素,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在座椅处种植落叶树木,这样可以做到冬天有阳光,夏天遮光。在提倡全民运动的今天,健康成为当下人追求的理想,对锻炼的渴望呼之欲出,因此可以在活动的场所上或园路两侧多设置一些健身器材,供人活动,锻炼身体之用。健身器材的设置要保证质量,器具足够牢固,根据不同人,如老年人,儿童,成年人,青少年设置相应的健身器材。 2.2.3雕塑。雕塑小品现 在越来越多的用于设计中,通常除有画龙点睛观赏之效外,还有寓教于意的作用,在做雕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地理特征,当时历史文化,以及人面对于雕塑时能引起的共鸣,触情生情。 2.2.3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上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场所,以及服务的人群来选择植被,如林荫道尽量选择高大的落叶乔木;植物园,当地本土的,外地引进都要有,尽量选择树种丰富的植物,这样可以使人认识更多的植物,达到科普作用;儿童活动区,尽量选择颜色鲜艳的不带刺、毒的植被,这样既对儿童造成不了伤害又能吸引孩子对色彩的兴趣。 2.2.4景观照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中灯光从最开始用于夜间照明上开始,逐渐越来越多的用于街道、绿化、雕塑、水景、小品等饰景中,在做景观照明设计中首先应确保行人安全步行,识别彼此,能正确确定方向和防止、抑制犯罪活动等不安全因素。做到既满足安全性要求,同时景观装饰效果。 3、结语 园林设计者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至始至终都应该贯彻以人文本原则,做出一个有人情味的、景观优美、深受大家喜爱的人居环境、服务人类。 作者:王玲丽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大自然园林景观设计室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浅述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因而对城市园林工程施工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未将城市园林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的中心,只是将其作为点缀城市的植物,因而总是为了城市的美观问题而不停更换植物的品种。在这种状况下,将影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并致使城市的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其次,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例如,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运用,而忽视了我国文化传播,因而由于设计方法不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使园林设计缺乏一定的民族特色,并无法凸显出城市的发展特点。除此之外,部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错误理解了秉承传统文化的理念,因而出现对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抄袭的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得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便更好完善园林设计的方法。 2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有效措施 2.1整体协调性 在对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方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将整体协调性作为城市园林设计的目标,并且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对城市园林设计之前要深入到城市的生活了解当地的风土文化和城市自身的历史人文等,进而在确保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的整体协调性的同时,促使城市园林的设计能凸显出地方的特色;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充分了解到城市居民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要求,进而在满足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实现对园林景观的有效设计;再次,在保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协调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在设计中对中式的象征表现手法的应用,进而有效结合表现手法区别开地方城市与其他地域所具备的特点,并且促使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凸显出国外景观所不具备的文化风情。 2.2尊重自然 在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当中还应注意在设计中尊重自然规律,进而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氛围。同时,由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到了城市的环境,因而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部分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仍未提高对尊重自然的意识,因而致使城市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对于此,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中应更为注重设计理念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目的,进而实现最佳的景观设计的效果。 2.3尊重地域文化 城市园林设计师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之前,要求其必须先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区文化特色,进而在对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能充分将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在设计当中。同时若城市园林设计师能将城市人文环境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那么设计的理念能更好地凸显当地特色的同时,也可在与其他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理念的比较中更好地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其次,在园林的设计中尊重地域文化的设计方式,可以促使人们对园林设计的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可致使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并促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能实现有效的发展。 2.4利用可持续技术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太阳能等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以便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能降低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的可能,同时通过对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也可促使城市环境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促使在可持续技术的应用中城市园林景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变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中来。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重整体协调性和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以便城市园林景观可持续设计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并同时有效解决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缺乏文化风情等问题,进而有效推动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袁纪富 单位:广州市广昊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小区与其它建筑相比,更加安静、和谐,因此,在城市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科学确定建筑空间,这可增强小区内部的归属感,小区应具备合理的规模,以此来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并营造出一种和谐、自然的意境。另外,在住宅区的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增添自然成分,营造一种简单、温暖的家居形象,充分展现住宅区的和谐与自然,并将自然之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综合来说,住宅区的景象应给人轻松的感觉,并能愉悦身心,对于小区内的色彩应遵循亮丽温暖的原则,景观外形和局部应突出,构建一个极具生活情趣且且个性突出的城市小区。 (二)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属性 1.自然属性 城市小区具备色彩、外形等可以感知的因素,拥有特定的空间形态,相对独立且便于区分; 2.社会属性 城市小区可供观赏、使用,还能改善环境,它具备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透过内涵,可引发心理活动和思维联想等,这是景观效应的具体体现。 (三)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突显地方本土特征 因当地地理条件、温度气候的不同,其生态系统各不相同。例如,对于植物而言,在北方地区,松柏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北方地区气温较低,应选择具有一定抵御风寒和抗旱性的植物,而在南方地区,热带植物较为常见。各个地区的园林均具有独特个性。但部分开发商为吸引眼球,不遵循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追求异域风情,否定地方文化。作为一名出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尊重地方文化,并注重挖掘,明确人们的精神需求,凭借创新理念,构建突显本土文化的城市小区。 2.紧密结合现实情况 大部分城市小区的设计图纸均堪称完美,然而却缺少对现实情况的体会和感受。在炎炎的夏日下,因太阳火辣,人们匆匆地穿梭在广场中,根本没有心情欣赏精心设计和修整的花草树木。跨越度较大的平面布置,拉大了景观设计和人们之间的距离,它们真真正正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因此,景观设计师应深入到景观现场中,并全面掌握现实情况,在设计景观图纸的过程中,应紧密现实情况,以空间角度为切入点,同时,还能从观光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3.设计与施工应保持一致 只有设计与施工的紧密配合,才能向人们呈现完美的景观作品。例如,配置树种时,为获取理想的效果,设计师应亲身参与到选苗、施工等环节,并严格指导。在自然山水放样以及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师的严格把关也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在地形复杂区域的施工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设计师若能走入施工现场,则更能准确把握小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出色的景观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城市小区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一)园林景观设计类型 1.衬托型园林景观 在紧密分布的高楼之间,在墙角位置或者小区主要出口处设置植物。 2.观赏型园林景观 此类景观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便是景观绿地均采用封闭模式,给人以距离感,让人无法靠近。 3.绿化型园林景观 绿地草坪在整个园林景观中占据着较大的面积,假山、花坛等景观较少,此种景观设计简单、普通,缺少新颖和亮点,单纯保证了绿化率。 (二)植物配置原则 1.坚持适地适植物的原则 全面掌握地形条件、植物生长习性、土壤特性、光照轻度、湿度情况、植物开花期等,坚持适地适植物的原则; 2.坚持高度搭配合理的原则 位于上层的乔木、灌木植物类型较少且分桂点较高时,可选择高度相对较高的地被植物充当下层。若绿化种植面积较小,应选择高度较低的植物,并在花坛周边种植高度更低一截的蔓生植物,以此来映射花朵的秀丽。另外,应保持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在具体的搭配过程中,应注意各个色彩之间的协调性和对比。在植物配置时,应全面考虑光、影、四季变化等因素。光与影的利用,可以赋予园林植物鲜明的层次和深度,植物如若和光与面搭配,将会形成不可言喻的唯美画面。同时,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运用色彩,这是美化园林植物景观和提升景观艺术气息的有效策略。色彩能够使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借助绚丽的色彩还能烘托空间氛围,营造一种温馨、安静、和谐或者壮观、亮丽的感觉,这有效丰富了意境空间。在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中,花朵、果实和叶子随着时间地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花朵绽放、果实熟稔以及叶子变色时,此时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季节是展现园林景观的关键性因素,在植物配置环节,应合理利用植物季相特征。春景可搭配迎春、牡丹等;夏景可搭配荷花;秋景可搭配枫树、银杏;冬景可搭配梅花和松树。 3.坚持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 对于配备水景的小区,应借助水岸线的自然轮廓,利用自然山石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对于位于山体上方的建筑物,可借助曲折的小路、蜿蜒的山坡等与植物合理搭配,保证建筑物与园林景观的协调、一致。一方面应合理搭配各种植物,全面考虑植物种类、光、色、影和季相等因素,另一方面,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应借助珍贵树木抢占风头,而应关注园林内部植物、山水、小路和建筑物等的协调、一致,实现景观的观赏性、实用性。结语:城市小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紧密相连,那种片面地从物的角度出发的规划设计是没有灵魂的,缺少对居住者心理和生理的考虑。只有散发着温暖的家的情怀的空间,才会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享受。因此,在人们生活品味逐渐提升和愈发重视精神追求的今天,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坚持“以生态为主,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保持人工园林绿地与自然地貌的一致性,因地制宜。在植物配置环节,应全面考虑物种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科学选择植物类型,避免出现间接竞争,保证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们打造高品质、舒适的城市小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中祥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徒手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徒手设计表现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快速记录灵感,积累设计素材 设计强调的是创作灵感,而这种灵感往往是瞬间出现的,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只有通过手绘的方式才能够将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可能手绘图略显粗糙,但是不能否认它在设计表现方面的快速性和有效性。纵观国际上著名的设计师,无不是将手绘作为自己的主要设计表现手段。通过对学生徒手设计表现能力的训练,学生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将自己头脑中对于设计任务的想法和构思进行勾勒,并用简洁生动的形式体现出自己的创意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徒手设计表现形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所看所想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断的为自己积累设计素材,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只有将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空间,在头脑中对项目进行充分的构思和空间构成,才能创作出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对学生进行徒手设计表现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的认知能力、场景构建能力以及形体表现能力。同时徒手设计表现也是手、脑、眼共同配合的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是对美术功底的全面提升,可以说这种训练对学生来说无论是在设计方案的构思还是设计图的表现能力上都有很多好处,有利于学生职业的发展。 3、是电脑绘图的必要补充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也为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否认电脑效果图比手绘图的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更具真实性,但是电脑效果图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缺少了一些人性化和生动性,如果需要进行调整也会大动干戈,甚至要重新出图。而手绘图的特点是消耗时间少、出图速度快,生动自然,更便于修改,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尤其是在方案未落实的阶段,大量的电脑出图将会增加人力和资金的投入,相对而言手绘图更为经济。 4、徒手设计表现探讨设计方案的最有效手段 很多学生在接触到电脑制图后,被电脑绘图软件的强大功能所吸引,认为只要掌握电脑制图能力就足够了,不需要再进行徒手设计表现的训练,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可以说徒手设计表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语言,通过线条、色彩的配合将自己的构思理念形象化、具体化,是对设计方案最直接最快速的表达,是与他人交流想法、探讨方案的最有效手段。尤其在今后工作中,在与客户探讨设计方案时,通过手绘可以快速将客户的要求和意图快速表现出来,明确设计方向,减少因为理解不当而出现的设计失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提高学生徒手设计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对徒手设计表现教学的重视 徒手设计表现对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徒手设计表现课程的重视。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比较特殊的专业,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美术基础的,是需要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系统的学习。比如从基本的素描学习透视关系,从静物描写中学习色彩构成,并逐渐安排写生练习,到能够对头脑中的设计思想用手绘的形式加以表达,通过不断的练习中积累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让学生的徒手表现能力得以循序渐进的提高。 2、强化学生基础训练,提升专业素质 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以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基础,而掌握一定的徒手设计表现能力是对设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徒手设计表现的基础性训练,而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透视原理、几何构成、色彩运用、光影组合等等,同时还要求掌握园林制图的规范和相关的行业标准,使用图例要准确。通过对学生强化基础训练以及绘图流程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徒手设计表现手法,强化学生对形体的把握,加强空间尺度感,使徒手设计表现能力能够更好的为表达设计理念服务。 3、加强课程实践训练,提高徒手设计表现能力 课程实践训练是提高徒手设计表现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而临摹优秀的手绘作品是其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对于绘图功底较差的同学来说,临摹是快速入门的最佳方式。学生在手绘模拟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徒手设计表现能力,还可以学习其中的设计思想,加强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要多与教师和其它同学交流,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徒手设计表现课程实践中快速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和绘图手法。另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理论知识融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4、与电脑绘图教学相结合 实际上,徒手设计表现能力与电脑制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徒手设计表现是电脑绘图的重要补充,电脑绘图同样需要设计者具有美术基础,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色彩关系以及审美标准,从而制作出优秀的效果图。所以说我们在强调重视徒手设计表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电脑绘图能力的培养,毕竟这是当前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和必备技能。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才是科学的方法。比如在设计方案的初期,主要是整体创意和概念方案,这时以徒手设计表现为主,而当方案确定后,以手绘图为基础,再用电脑绘图进行方案深化和细节表现。 三、结束语 总之,徒手设计表现是每一个优秀设计师必备的能力,是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今后在工作中与客户进行设计方案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提升徒手设计表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谷晓龙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实验教学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没有专门教学资料的指导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发展重点不尽相同,各专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有快有慢,导致刚刚从冷门专业热化的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专业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进行备课上课。以前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侧重于传统畜农牧也,因此教材的编排也是以这一侧重点展开的,但是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侧重于建筑环境方面,家居方面,如果将以前的资料勉强拿到现在课堂进行教学,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还会导致这些专业出来的学生发现自身多学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有关教育部门一定要深入调查市场发展趋势,编纂一本适合园林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 2.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传统学习虽然挂着课程改革的牌子,但是没有做课程改革的事,他们还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法,完全进行理论课教学,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学校教师没能意识到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种种原因使得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能达到要求。 3.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没有很好的对接 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理论没有学好,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容易犯迷糊,同样的,如果理论课学好了,但是实验课有不安排相应的课程进行巩固学习,理论知识就显得宽泛,没有意义。现在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没有做到很好的对接,有些理论还没有学习,就开始做实验,增加了实验难度;还有些理论学习很长时间以后,才进行实验,起不到及时巩固的作用。这都会导致实验课效果差,自制力差的学生往往通过到网上找资料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等手段来应付实验报告,而不是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直接导致实验课毫无收获。 二、《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1.将多媒体教学带入课堂 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植物识别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描述各种植物的特征来使学生识别和记住各种植物,这种方法的识记效率较低,而且一段时间以后就容易忘记。有些老师会拿植物本体过来给学生看,但是老师手中的植株毕竟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植物认识的需求。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植株,并且了解此植物的各种知识,包括产地,习性,栽培方法,栽培时间,栽培技巧等。另外,教师通过各种植物的比较,也可以更加直观的,有对比的展示相似植物,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抢答,自由提问等方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做出教室,融入自然 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不出去看看真正的园林景观,怎么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呢。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到课外进行实际探索。场所可以是公园,植物园,城市花园等地,根据这些地方景观设计特点进行实际教学,为学生分析设计思路,并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公园的美,在下次课进行总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在外面,学生可以触碰到活生生的植物,这是比在电脑等媒体上看到的更真实的,也会更加的记忆深刻。在植物园,老师可以从任何植物入手进行教学,例如,看到草坪,教师可以从草坪的品种,到品质辨别,到生长习性,到季节变化,到观赏特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并根据其与周边景物的搭配情况,讲解景物搭配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可谓处处皆学问,处处皆课堂。这种开放式学习将为学生今后的园林景观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设软件培训课程,夯实专业技能 园林设计专业不仅需要掌握书本知识,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还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作图能力,以满足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试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开始软件应用的实践课程,比如Photoshop,CAD,3DMax等软件的应用,适时的布置设计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增强其专业素质。 三、结语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试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另外,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各种设计项目,合理开设实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时间,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有作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王韧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与环境相适应 从空间方面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与施工完成之后将具有独立特性,但是城市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随着这些需求的提升以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其价值则体现在对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体现为对现代城市环境所发挥的优化作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现代城市环境所具有的关联决定着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城市空间中的整体环境做出判断与考虑,从而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整体环境中的完美融入。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协调关系也影响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对景观功能性的判定,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布局设计也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城市整体环境所具有的适应性进行强调。 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实现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目的在于通过优化现代城市环境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审美需求是城市居民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所提出的重要需求之一,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工作者需要对景观构成要素做出组织与利用来体现出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在这样的要求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做具有的观赏性,并利用艺术思维来突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艺术性。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则通过“景象”的形式进行展现,通过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做出感性的认知,能够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些相对固定的审美思维,而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需要对这些固定的审美思维做出调研与总结,并在综合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具有的形式与功能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一个艺术性、科学性和生活型的综合体,二者决定着无论是艺术性还是观赏性,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做出重点考虑,并认识到二者所具有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强调生态型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提高人们居住环境质量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其中环境问题就是这些压力中的重要表现,并且环境问题已经真实的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在精神文明生活需求方面的日益旺盛,城市发展中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本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也成为了行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而要实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就要求设计者在开展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对景观设计元素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作出认知,并在遵循生态型原则的基础上来合理把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布局、选材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一下几点问题:一是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此方面,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不仅要重视雨水等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同时可以使用中水来进行景观植物的浇灌。另外,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也是实现水资源节约的有效途径,因此乡土植物以及耐旱植物应当作为主要的选取目标。同时节水灌溉方式的推行也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进行水泥铺装,从而为绿色的蔓延提供更多空间。初次之外园林景观中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运用等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应当做出重点考虑。 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重视突出人文性特征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人文性特征的关注能够让社会大众从生理、心理等不同层次体会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对受众的关爱。为了让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体现出人文性的特征,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对受众需求做出考虑。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者不仅需要对受众生理需求做出考虑,同时有必要对受众的精神需求做出考虑。在此方面,设计者需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满足城市居民向往自然质朴的精神追求;二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有必要引导群众参与。设计者对受众需求的了解是有限的,而为了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受众需求,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必要引导社会大众进行参与。在此方面,可以邀请社会大众直接参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可以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公示来获取社会大众意见,从而强化社会大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人翁意识,并强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品的亲和力;三是要确保城市园林景观的安全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呈现出了日益紧张的问题,这也导致建筑物密度的加大以及人口的过度集中,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城市所具有的灾害防御能力不断下降。而包括广场、道路等在内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则可以在城市中发挥出救援、避乱、疏散、隔离等作用。然而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许多设计者对景观所具有的防灾功能欠缺考虑,这导致了城市园林景观作用的确实,因此安全性也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五、重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每个城市都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也具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而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体现出对城市文化底蕴的尊重,并通过作出良好的设计来提升城市文化的厚重感。在此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也可以凭借城市文化而具备变迁感以及沧桑感等特征。在对城市文化作出继承的基础上,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对城市文化的展现。在此方面,园林景观可以融入城市中的民俗风情,在展现城市文化风貌的基础上来打造独特的风格,并使自身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另外,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重视体现出城市的时代特征。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发挥“述古”功能,同时要发挥出“言今”功能,即要求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重视通过园林景观展现出城市所获得的发展以及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当前城市中的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反应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园林景观更具魅力,同时也能够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作者:梁换艳 杨树军 单位:包头市上林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路径 摘要:结合“西安•绿地城•理想家”小区进行分析,对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居”、“精神家园”,不仅要拥有田园、惬意和文化底蕴,还有具备现代、时尚和精致的特色,更应该是一个和谐发展、可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要求下,为了保护自然、回归自然,各地房地厂商也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花园式小区、生态小区和绿地小区相继出现,“生态”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1当前我国生态化住宅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生态化设计”这一概念提出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我国的生态住宅小区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很多先进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发展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理论研究的更新与注入,阻碍了住宅小区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对生态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 目前,相关专家和政府部门对“生态住宅小区”这一概念没有明确的解释,导致各建筑开发商对住宅小区生态化建设的认识比较模糊。虽然很多房地产公司相继推出生态住宅小区、绿色小区等房产项目,但由于市民对这些绿化的概念认识比较笼统,这就使房地产商对小区的宣传带给人们一种炒作的印象,降低了对生态小区的信任感。 1.2将生态化简单的归为绿化率 大部分开发商对生态小区的认识非常局限,认为提高住宅小区的绿化率就是对小区进行生态化建设,因此,开发商在小区的绿地建设中大做文章,甚至为了较快达到预期效果,不惜从国外移植大树、名树,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路径研究 2.1全面理解“生态”的概念,景观设计要符合生态化的设计理念 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就是要遵循自然,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这是新时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趋势和发展目标,既要结合当地的民族风情、传统文化,又要凸显现代生活的时尚和智慧,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出生态建设的科学内涵。与此同时,住宅园林的景观设计要尽量采用环保型和新型材料,在确保用户拥有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西安•绿地城项目,是2014年绿地集团西北事业部重点打造的首个中式风格产品,景观跟随整体建筑风格定位,结合绿地理想•家社区景观人居标准体系,展开了一系列设计,在景观风格、功能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研究。既融合了中式的传统理念,处处表达了“道法自然”的境界,又与大自然紧密接触,是一个春赏花、秋赏月、天人合一的风水居住宝地。此外,绿地城小区的儿童活动场所采用的是柔软的全塑胶作为地面材料,环保、降低污染的同时,又能保障儿童的安全,提供适合各阶段儿童的活动玩具,与老人活动场相结合,方便实时看护儿童。 2.2确保设计工作的实用性 住宅园林景观的生态化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是因为人是住宅园林的观赏主体,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业主的需求,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修建一些常用的休闲娱乐场地;第二,利用景观小品提高住宅园林景观的实用性,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烘托氛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的效果,还可以供人们观赏和休息。 2.3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园林植被 住宅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要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尽量避免对现场地形进行改动。比如,在小区挖湖时剩下的土堆,不要盲目地将其运走,既浪费时间,又增加成本。将土堆设计成为一座小型的假山,不仅满足了业主休闲娱乐的要求,还符合艺术美的特征。同时,园林植物的选择也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考虑不同植物品种间的生态特征,合理搭配组合,从而突出景观特色。西安•绿地城项目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了不同植物品种的生态位特征,采用西安当地常见的树种,如国槐、女贞、石榴、紫荆、木槿、梅花等,并依据植物属性配置植物群落,形成种群稳定、季相变化丰富的复层群落结构,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化植物景观 3结论 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建筑开发商要充分理解“生态”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化住宅园林景观。 作者:潘晓萼 单位:上海墨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摘要: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每个地区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都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凸现地域文化的特色,还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内涵,增强其文化底蕴,展现其独特魅力。 关键词:园林景观;地域文化;设计;植入 园林景观是在我国传统园林理论和园林艺术的基础上,融合美学、建筑、动植物、文学等多种知识而产生的建筑艺术,它是自然、文化、地理、人文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还应该将地域文化渗透于其中,不同城市都有其不同的魅力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关系 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的素材;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也可以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1.1地域文化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素材 园林景观本身就是自然和人文的统一,其设计素材主要来源于当地生活和当地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因为地域的不同,设计的方法和对象也不相同。地域文化是基于该地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逐渐形成的,是地域内人们思想的高度统一。每个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符合当地的文化。地域文化所包涵的生活习俗、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等,都可以增加园林景观创作素材。另外,对于园林景观设计师来说,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都可以为其创作提供灵感,这也是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的又一种表示。比如,在崇明绿岛四季景观设计方案中,“绿野仙踪”景观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崇明岛葱郁的树林和曲径通幽的独特美感;“寿舞夕阳”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沉稳质朴的沙岩景墙和高大茂盛的银杏木。 1.2地域文化需要通过园林景观体现出来 园林景观本身就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文化氛围来源于地域文化并且反映出地域文化。园林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直接的感受,人们在欣赏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受到园林景观所蕴含的文化气息的熏陶。建筑是一种艺术,每个城市的建筑都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土质情况、水源情况等相契合。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建筑,从其构造来说,也反映出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设理念相融合呈现给大众。 2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2.1地域文化运用的原则和条件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植入地域文化,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第一,在自然条件上。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动植物、水利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到地域内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所以,园林景观中运用地域文化,要综合考虑该地域的自然条件。第二,在人文历史上。人文历史是城市千百年来形成的印记,象征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环境。园林景观设计要突出其文化内涵,尊重地域文化,尊重地域历史,将地域文化用现代建筑艺术表现出来,增加园林景观的魅力。 2.2地域文化的运用手法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入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手法。首先,抽取地域文化中优秀的因素进行设计。地域文化有好坏之分,优良的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落后的文化也会对园林景观设计造成不好的影响。其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切不可在建设中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促进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另外,在建设过程中不能浪费资源。最后,科学合理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和手法融合在一起。地域文化的运用不是单纯地运用,而是依靠现代建筑手法,从而形成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风格。 3总结 总之,地域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密切,二者不可分离。园林景观的设计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的运用,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园林景观建设和地域文化建设的综合发展。 作者:杜宝凤 单位:上海纽斯凯威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并且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作者:桂楠 单位:镇江三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及施工要点 摘要: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加强园林景观施工的高质量管理,为居民生活提供安全合理、健康整洁的园林式建筑。本文围绕当前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阐述了建筑施工设计的重点管理方向。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 1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居住区的主体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关项目工程施工方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前,应尊重和了解小区内居民的基本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居民小区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出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设计、施工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和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切实照顾到小区内绝大多数居民的基本要求,以及部分居民的特殊要求。 1.2整体美观性的设计原则 园林景观不仅是居民区内的一种观赏景观,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园林景观也会因为居民区的规模以及建筑等相关设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其设计的主要内容还是保持整体的美感,尽量做到园林景观与居民区之间相互协调、互相衬托。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管理的重点 2.1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与建筑工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与小区内居民建筑主要出口协调统一,使地下停车库的采光井以及车辆的出入口满足园林景观整体美观要求,还应注意到存在严重噪音污染的区域内设计是否合理,生活垃圾的设置点也要科学合理。 2.2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与市政工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花园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和市政道路工程协调统一。在园林景观道路的设置上,不仅要考虑到其美观效果,还要综合考虑到道路的使用功能,以及工程道路的标高是否符合居民区的环境,其基础的绿化设施设置是否合理,要保证后期的管理工作没有设计上的障碍。 2.3园林景观设计工程与综合管线工程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到一些基础设施的处理工作,像独立开闭所、燃气调压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安装位置是否合理;同时,综合管线的走向、标高和居民区园林景观是否存在矛盾等;园林景区内的各种工程管道尽量避开道路、出入口等。另外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在小区内幼儿园或者儿童游戏场所内,必须禁止使用带刺、带尖、有毒性的植物,因为儿童的免疫力比较差,皮肤也容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引起过敏乃至中毒的现象。 3居住区园林景观基本功能需求及设计 3.1功能要求 居民区园林景观设计最根本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所以,居民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也要重点突出人本思想的基本功能。花园居民小区应该设置功能分区,其功能区可包括居民公共区、配套公建专属景观区、私家花园区等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功能还要满足居民区景观绿化的作用,尽可能满足小区内植树植被绿化覆土率的要求。同时,在对园林景观整体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着重从视觉环境、嗅觉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各个功能分区的具体要求。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居民户外活动广场,在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时,施工负责单位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应综合分析和考虑其整体方向布局,尽量使其朝向位置减少或者避免眩光带来的危险。 3.2设计内容 3.2.1水景。 设计时应树立管理和养护服务的指导思想,设计的具体内容要符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突出水景的天然生态气氛,切勿过分表现出园林工程项目的人工成分。 3.2.2假山、假石。 生活小区中的景观设计主要包含居民建筑、园林景观等。假山、假石是园林景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假山、假石的设计方面,应注重和坚持与人文艺术相融合,从而达到提升居民小区整体人文气息的目标。 3.2.3园林景观建筑。 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面,首要目标是满足小区内居民的使用功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园林景观建筑的美观程度,以及与居民区相互融合的协调程度。最大化地实现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3.2.4小区内园林景观的灌溉。 生活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程项目,也是属于城市园林绿化的一种,像景观中的花草树木都需要水资源,所以设计时应使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并加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就是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园林景观也是一个小区、一个城市绿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以上总结出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设计要求、设计内容,重点指出在现代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以供参考。 作者:穆林 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园林管理所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园林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现代化的园林艺术和技术手段,对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不断地进行人工创造,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环境和美学享受。通过景观设计,使园林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程度及价值取向,体现了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园林环境达到适用、美观、经济的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园林景观已成为当代城市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的过程中,构建生态型的园林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绿色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追求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色彩,合理地应用色彩可以展现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觉盛宴。 2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应用的原则 2.1协调性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环境建设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来创造人工环境,注重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们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符合人们的审美观,而色彩是颜色的统称,不同的颜色搭配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只有满足人们视觉上对色彩的需求,才能给人们温馨、优美的感受。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选择要协调,要强调色彩的平衡和层次性渐变,通过合理地搭配色彩来提高景观设计效果,避免冲突。 2.2因地制宜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形,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形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不断挖掘自然美景为园林景观设计所用。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景观设计中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3统一性 园林景观作为我国现代建筑的一部分,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对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统一性就是必须确保构成园林景观的各要素在形式、色彩等方面相统一,通过合理应用色彩,保障园林的整体统一性,进而满足人们对美的要求。 3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园林景观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许多美学特征,其中色彩更具影响力。色彩作为设计的核心要素,通过色彩人们可以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感情。园林景观中,色彩不仅可以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艺术表现力,而且能创造特定的园林景观意境,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3.1无彩色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无彩色系作为彩色的一部分,主要是指白色、黑色和灰色。在无彩色系中,黑与白作为颜料,可以调节物体的反射率,进而调节物体的明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无彩色系,可以更好地表现景观的视觉效果。利用黑色可以给人们一种深沉、庄重的感觉,利用白色可以提高景观的亮度,利用灰色可以提高景观的朦胧性。例如,我国江南的青瓦灰墙,这种青瓦灰墙的建筑与水景交相呼应,更具诗情画意。 3.2有彩色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有彩色系就是除黑、白、灰以外的彩色系列,不同的色彩对园林景观的衬托作用是不同的。在有彩色系中,又可分为冷色系和暖色系。冷色系主要包括蓝、青、蓝绿、蓝紫和黄绿。冷色系的波长较短,可见度低,在园林景观中利用冷色系可以增加空间的深远度,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如南京中山陵,这里的建筑屋面都是以蓝色为主,石阶是以灰色铺成的,蓝色带来了一种庄重感,而灰色的石阶使得整体景观更加厚重。暖色系包括黄、红、橙、黄橙和红橙。暖色系的色彩中,波长较长,可见度高,色彩感觉比较跳跃,是一般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色彩。暖色系给人温暖、明亮的感觉,在园林景观中利用暖色系可以渲染氛围,给人活泼、愉快、兴奋的感受。 4结语 园林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其进行科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人们对色彩的需求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色彩的应用。色彩作为自然界最敏感的元素,其合理搭配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盛宴,符合建设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色彩,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定的遐想空间,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使园林更具观赏性,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竞争文化需求。 作者: 崔凤娟 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管理处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关于商务英语函电的清楚原则 摘要: 撰写高水平的商务英语函电通常要遵守七个原则, 其中清楚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但国内以清楚原则为依据进行的应用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针对清楚原则的运用, 分别从词语与句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 商务英语函电应尽量使用简单词语, 并注意代词的指代; 句子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而且要有一定的连贯性。 商务英语函电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沟通工具。撰写高水平的商务英语函电通常要遵守七个原则, 其中, 清楚原则是七个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现有的商务英语函电研究成果中, 以清楚原则为依据进行的应用研究较少看到。为此, 笔者拟探讨清楚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中的运用, 以帮助国际商务人士提高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水平。 一、商务英语函电的清楚原则 清楚原则包含三方面: ( 1) 一个句子包含一个意思; ( 2) 句子之间应有逻辑关系; ( 3) 以简单、直接的方法表达。[1]清楚的表达, 能避免误会, 甚至贸易纠纷。比如说, “Fluctuation in theexchange rate after the date of contract signing will be for the buyer’saccount.”[1] “fluctuation in the exchange rate”包括了汇率的上涨和跌落两种情况。如果不表达清楚, 买卖双方就会对汇率的涨落产生纠纷。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商务英语函电撰写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清楚的原则。上述例子若想表达“合同生效后汇率的波动由买方承担”, 原句子可改为“Any increase ordecrease in the exchange rate after the date of contract signing willbe for the buyer’s account.” 二、清楚原则的运用 ( 1) 词语的运用 1)词语的准确无误 当你明确了要表达的想法时, 要注意选用清晰、简单的词语, 准确无误地表达你要传达的信息。避免用一些复杂、深奥的词汇。有些写信人认为复杂、深奥的词汇会让信件看起来更有水平, 更重要些。然而, 复杂的词汇会增加对方读信的难度,甚至引起理解上的误会。通常, 商务英语函电的撰写适合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 2) 代词的指代 注意代词指代的对象和关系代词前后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 代词和关系代词用以修饰离它们最近的名词, 并且与所指代的名词保持人称上和数量上的一致。但代词的不恰当运用, 会引起表达上的歧义。试看以下的句子: They informed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 that they would receive an answerin a fewdays.[1]在这个句子中, 第二个“they”指代谁呢? 是整个句子的主语“They”还是“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呢? 这里就产生了歧义。如何清楚地表达? 比如原意想表达“Smith和Richardson两位先生将在近期内得到答复”, 原句子可改为:“They informed Messrs . Smith and Richardson that the latterwould receive an answer in a fewdays.”这样的话, “the latter”指代“Messrs. Smith and Richardson”, 指代清楚, 句子意思明确。 3) 修饰词的位置 同一修饰词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句子意思和侧重点将完全不同。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①We can supply 100 tons of theitemonly. ②We can supply only 100 tons of the item.在第一个句子中, “only”修饰“the item”, 意思是只提供这种项目, 没有其它的项目。而在第二个句子中, “only”是修饰“100 tons”, 意思是只提供100吨, 没有更多了。故修饰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所修饰的词就不同, 意思也将有所不同, 书写商务英语函电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此外, 修饰词的位置应该是紧跟着或者靠近它所修饰的词语。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①They bought a bicycle in a smallshop in Beijing which costs $ 25.00. ②They bought a bicycle for$25.00 in a small shop in Beijing. “$25.00”是修饰“bicycle”, 说明这一辆自行车的价格, 应该靠近它所修饰的词语“bicycle”。第一个句子“which costs $ 25.00”应移到“bicycle”后面。第二个句子不用定语从句, 直接用介词“for” 带出自行车的价格“$25.00”, 修饰词位置正确, 整个句子简洁、清楚易懂。 ( 2) 句子的逻辑结构 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要保持一致。[4]试分析以下句子: “Being an expertin international trade, I’m sure you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在这个句子中,句子的主语是“I”, 而分词的逻辑主语是“you”。为保持分词的逻辑主语与句子主语一致, 原句子可改为: “Being an expert ininternational trade, you certainly 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kind of problem.” 或者“As you are an expert in internationaltrade, I’m sure you have experience of solving this kind of problem.”。 其次, 注意句子间意思的连贯性。例如: They wrote a letter.It was addressed to Mr. Woods. He is the sales manager.这三个短句缺乏意思上的连贯性, 每个句子都有它独立的意思,读信人很难区分哪个句子是最重要的信息。上述句子可改为: “They wrote a letter to Mr. Woods, the sales manager.”改写后的句子意思清楚明确: “他们给销售部经理Woods先生写了一封信 。” 此外, 清楚的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读信人不会遗漏重要的信息。我们书写商务英语函电时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 突出要强调的部分。比如: “We sent you 5 samples yesterday of thegoods which 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by air.”该句子包括了很多信息, 有①we sent you, ②5 samples, ③yesterday, ④the goods which 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⑤by air。一个句子包含多种信息, 读信人很容易忽略其中某些信息。对此, 重要的信息应放在句子的前面, 通过句子结构加以强调。上述句子重要的信息有①we sent you, ②5 samples, ⑤by air。原句子可改写为: “We sent you, by air, 5 samples of goods which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May 25 yesterday.”经过改写的句子重点突出, 句子意思更清晰明确。 最后, 句子中简洁的情节有利于清楚的表达。如“We haveyour check of October 17 in the amount of $500, and wish at thistime to thank you for it.”原句子是表达“我方收到贵方10月17日开具的500美元支票一张, 特此感谢。”“特此感谢”原句子用“wish at this time to thank you for it”, 用词繁琐, 使得整个句子意思不明确。如果这一个情节简化为“thank you”, 原句子改为“Thank you for your check of October 17 for $500.”修改后的句子意思更清楚易懂。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清楚原则在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中的运用, 分别从词语与句子进行了论述,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尽量使用简单词语, 并注意代词的指代; (2) 句子表达要求重点突出, 而且要有一定的连贯性。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系统的建构 我国《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制定的商务英语人才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合理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能在国际环境中用英语从事商贸、经贸、管理、金融、外事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语言知识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学习的课程除了英语课程之外,还涉及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物流、国际商法等专业领域。他们需要加强英语基本技能在工作中的运用,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解决专业英语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上升为实际应用能力。他们应当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技能、实用商务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才能充分就业。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格局应当确立“以英语为核心支柱、依托商务背景、以实践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有复合型商务知识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鉴于我国高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商务英语教学中重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格局,将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几个要素。它首先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与“情境”——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学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意义;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无法同化新知识,则对原来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产生“顺应”过程。这样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建构新的知识。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缩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转换为商务人员角色的时间,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高校应当突出专业的实用性,在校内设置促使学生开口讲英语和商务实践能力强的实训课程,在校外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全面的第二课堂活动。 1“.情境”学习与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是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改造,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之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第一,增设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实践课”。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在一、二年级增设学生在业余时间自选的英语语言“综合素质实践课”。可以包括英语辩论、英语戏剧、英文报纸杂志编辑、英语电视短剧、英文广播节目制作、电影评论与配音、多媒体网页制作等项目,按20%记入每学期的综合英语成绩。安排每人每学期只需选一项,不能与过去参加过的活动重复。这一课程既要求学生将课上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二,增设商务实训课程。商务英语的实训课程可以开设商务现场口译、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实用翻译、进出口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等课程,在学校实验室通过软件进行模拟训练和实践操作,作为学生出校前的练习。第三,增设商务知识“综合素质实践课”。这是一门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必修模拟实践课,旨在安排学生初步体验商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涉及商务谈判、合同虚拟商谈和合同履行等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集中安排学生在四周的时间内从事对外贸易实践模拟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限定的商务调查、模拟操作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证券投资范围内选择一个专题,进行信息检索,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写出专题报告。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对外贸易的实际过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对外贸易领域的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应用于实际贸易操作中。 2.“协作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协作学习”,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其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学习者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交流、讨论、协商。在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整个学习者群体可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与校内的实训课程相呼应,组织学生在校外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学校与 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体而言,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成立以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校内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商务活动的实践机会。该环节可以起到协调学生从课堂学习商务英语知识到参与实际商务活动之间的衔接、过渡作用,帮助学生尽快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其主旨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走向社会,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以致用。第一,在周末及假期安排学生到外企、涉外宾馆、机场、旅行社、翻译公司等地进行商务英语的语言实践。学生与外国商人面对面地沟通,可以锻炼他们的英语口语、商务意识和职业技能。这种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交际能力、集体协调能力等,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这种学习模式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使学生获得实际锻炼机会,充分运用所长提高创新意识。第二,四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参加工作前锻炼实际业务能力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所学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商业活动提高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高校可出面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联系,有组织地安排、帮助学生到企业实习,保证他们能在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他们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交流”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交流”意味着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商讨怎样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建构意义的目的。第一,采用多种教学法。(1)情景交际法。在外语教学法中,情景交际法和作为第二外语的英语通常被认为相互关系密切而被普遍运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并且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学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的各种练习,锻炼其应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达到交际目的。(2)问答法。在课堂上,不仅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在听课过程中打断老师,向老师发问。这种相互提问的学习方式会进一步促进老师和同学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可谓教学相长,得到有益的启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语言的运用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得到锻炼提高。第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灵活性较强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探求不同答案,以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创新思维模式。这类思考题应当促使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可以调动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的能力,也可以训练他们从同一个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一旦学生对基于真实商务素材的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三,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问题教学法创设具体商业场景,吸引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如指导学生熟悉并掌握商务接待中的常用用语和句型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不同的商业角色,使他们轮流扮演企业职员和来访客户后再练习所学句型和用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商业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熟悉商业环节,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第四,培养其创新自信心。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更加自由开放,以利于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各抒己见。 教育本身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如果教师能够将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统一起来,善于进行“情境”“协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断探索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就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其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本文作者:杨建玫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课程项目化的实施 在高职英语的课程设置中,商务英语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和经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与社会、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取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要“会做”。学生毕业后大多要到企业从事一线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分析,在课程体系上选择以实践为中心的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以项目课程来改造现有的课程,这样才能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通过项目化强调商务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英语学科中的专业课,商务英语课程有着明显的专业特色,因此对这门课程进行项目课程的设置,具有先天的优势以及可行性。 1.优化高职院校管理理念 观念主导了高校管理者的决策方向和管理行为,也决定了他们倾向于硬环境资源投入还是软环境资源投入。软环境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校园文化和管理制度等,是高校精神和育人氛围的体现。良好的软环境有利于高校形成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氛围,在办学思想、教育体制、管理思想等方面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可以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软环境建设。增加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投入;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重新制定引进人才的标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明确教师开展课程建设的岗位职责,加大对课程建设有功人员的奖励力度;对课程项目化的开发实行招标,实施专项管理;采取倾斜扶持政策,积极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相关“精品课”建设等。 2.商务英语课程内容优化 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优化的关键步骤,是对所选择知识内容实施序化,也就是重内容结构。课程内容的序化就是要把按学科逻辑顺序编排教学内容转到以工作过程知识编排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把按照学科体系安排的相同和相近的内容进行某种形式的删减,正确区分必备知识和拓展知识。利用简化的方法把课程内容划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内容体系,选择真实的案例或者完整的项目来达到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学科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弹性教学计划是实行课程项目化的前提。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就必须考虑到重大会议会展等旅游旺季的实际情况,当重大会展接待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相冲突时,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来进行重要商务教学实训。这样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其目的都是培养毕业生在专业岗位上应用英语的能力。对于基础阶段课程,全国性的应用英语能力等级考试和学校自行命题的测试都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专业阶段涉及专业方向所开设的岗位英语课程,缺乏设置依据和有效的评估标准,因此课程的优化主要解决这类问题。因此具体要做到有机结合商务背景知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商务背景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很宽泛,包括国际贸易、会融、营销、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它取决于学生所修的专业化程度及未来求职的性质。商务背景的内容决定着该情景中需要运用的语言以及交际技能。语言技能是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表现在电话接听、业务洽谈、单证制作,信函、报告、备忘录等书写方面。有效的交际除受语言技能影响外,还涉及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策略、社会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关系等。 3.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重构 (1)引进项目教学法,构建“协同运作”。“项目式”教学法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围绕着一个相对大型的、完整的工作任务,在情景的刺激下和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验成果、评估总结来展开教学的方法。从受教育者的项目训练效果来看,课程项目设计需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要确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有众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企业专家参与其中,协同运作。通过多方面合作协同运作,体现教学方式的机动灵活性、教学效果的保障有效性和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性。 例如,对商务英语视听说课进行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并排演一台完整的英语戏剧小品,最终形成DVD视频展示。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实现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音乐鉴赏力、肢体语言表现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大多数学生都愿意把课程学习、尤其是专业课学习作为一种因为兴趣而积极参与的过程来体验。 (2)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思考或实践中能运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发现、提出问题,获得尝试解决问题的欲望,发展批判性思维,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为了能让学生在将来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做出有见地的决定,就必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很扎实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只有投身于社会过程、积极参与活动,才能建构有意义的理解。教师应该致力于在课堂中创设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以此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在情境中运用先前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改进自己的认知领域。通过在社会过程中学习,学生才能将学习与校外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勇于以各种方式表达自我。 4.教师队伍的重构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当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并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才能为课程实施锦上添花。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特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实践经验。在项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增强主动意识,参与课程改革,由理论教学者向职业实践者转变。高职教师越来越明确的是,课程改革作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无论个体是否愿意都不可能改变发展的方向。关注的要点不再是选择到底要不要课改,而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改革并且取得教学效果的提升。在项目课程改革中高职教师获得了其专业创造力发挥的空间,作为任何一个上进的教师都希望努力寻求与新型课程理念的契合,与此同时,教师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积极参与到项目课程改革与开发的每个环节,包括企业调研、专业定位、课标制定、教材编写,教学实施等整个过程,教师对于整个过程的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解项目课程的理念认知,培养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增强实施的有效性,增强教师对课程的适应性。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之一,一般说来,真实语料的使用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的共同点,且高职商务英语又具有职业性,其教学任务应该来自职业工作任务,也就是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商务英语课程建设目标,定期安排商务英语教师以岗位培训,下公司锻炼,挂职顶岗,跟班实训等方式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获取一些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真实语料,同时,与企业紧密联合,进行开发、服务,实行产学研结合,使教师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人才转变。(本文作者:李冬颖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暨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商务英语、文化差异、不对等、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着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再者,tiger一词收在1993年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增补本第二卷》(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Ⅱ)中的释义:A nickname for any one of the more successful smaller economies of East Asia, esp. those of Hong Kong,Singapore,Taiwan,and South Korea.(任何一个在经济上较为成功的东亚小国或地区,尤其指香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 再如,我国着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入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 ①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 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②原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例如,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③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①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关于这点,可参阅前文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的例子。 ②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不过,我们不妨可以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③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翅,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东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所以,文化差异就必然存在。此外,差异的原因还在于东西方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论商务英语函电在外贸活动中的问题 商务英语函电的主要特点 (1)以英语为外贸交流媒介。商务英语函电是以英语为交流媒介进行外贸信息传递一种商务信函。在外贸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语言表达既正式又言简意赅,既专业又得体。 (2)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商务英语函电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等紧密相联,而且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询盘、报盘、还盘、下单、签订合同、货物运输等被广泛地运用。所以一个合格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应该系统扎实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函电在外贸活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活动日渐频繁和复杂,外经贸人才实现有效业务沟通的实际能力已成为许多外贸企业考查职员和招聘新人的标准之一。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外贸实践活动对外贸业务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作了如下归纳: (1)外贸业务工作中常存在的问题 1)预算与实际相差较大。做贸易前一定要计算好一切费用,选好贸易术语,最后再签定合同。但如果是刚接触外贸行业,很容易在还没有调查进口商所在地市场的情况下,就先去工厂进货了。如果工厂角色也没有做好预算,草草就签订了合同,那么可能出口商和工厂都会亏损。2)填单信息错误。对于外贸业务新手,刚开始由于没有接触过各种单据,所以在填单据的时候会感觉很麻烦。再加上好多单据也有相同的部分,如果没有掌握各种单据的填写方法,容易在制单中出现疏漏。等得到订单之后,才发现生产单与客户感兴趣的产品订单有出入,达不到客户的要求,量小的话,客户会直接扣款。量大的话,客户会全部将货物退回来。最终由于制单引起的问题,所有的一切费用和损失都将由卖方自己承担。3)产品的验货与出货问题。在大货快要完成的时候,有些客户需要验货。有的是验尾期,有的是中期和尾期都要验。验货人员都会很仔细、很专业,任何一个小问题都会挑出来,很多都是大货的时候外贸业务员说的问题他们都还会再犯,以致验货不通过,然后拿回去返工,再申请验货,直到验货通过为止才能出货,但是这期间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出货的时间,所以说有些时候碰到很多在验货时发现的生产问题,验货一直不通过的话也会很棘手,因为到时出货都是问题,出不了货的话,就要被扣款。 (2)解决方法 1)专业知识要过硬。商务英语函电的专业知识是外贸业务人员从事外贸工作的必备基础,再加上外贸工作的高风险,这就迫切要求外贸工作者必须熟练地掌握好商务英语函电专业知识。在打好外贸业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强化实践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养成细心严谨的外贸业务工作风格。在外贸制单的过程中,业务员的细心严谨是一项基本的素质要求。只有细心谨慎地处理外贸单据中的每一个小细节,才能很好地确保单据被制作出来后无误。与之相反,如果做事浮躁、粗心大意,那在制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导致单据错误率高。结语商务英语函电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它会随着外贸活动的开展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作为外贸业务人员,只有通过对外贸函电知识系统地学习、不断地操练、模仿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有效地提高运用英语函电的能力。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分析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的培训模式构建 摘 要 根据商务英语特点和时代要求,在分析了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的体系。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商务英语 培训模式 1 商务英语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世界范围的大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国际商务活动的范畴不断扩大,商务英语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大和升级。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商务英语包含两大方面:语言媒介和学科构成。语言媒介自然是国际通用外语—英语;学科构成则是以国际商务为核心的国际商务学科。“商务”英语就其语言本质而言,就是在商务领域内经常使用的反映这一领域专业活动内容的语词汇、句型、文体等的有机总和,它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商务英语的全称应是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EBE)。要弄清楚商务英语的概念,就要对ESP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ESP的最初命名者之一Tom Hutchinson认为:ESP不是英语的一种特殊形式; ESP的学习内容虽可与普通英语有所不同,但其学习过程应与普通英语一致; ESP只是语言教学的一种视角,其内容与方法取决于学习者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对“商务英语”的概念有一个清楚地了解。 “商务英语”顾名思义,包含着语言(“英语”)与业务(“商务”)两个方面。“商务”指使用英语的商务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商务活动和商务环节的总称,是传播的内容;“英语”是传播的媒介;“商务”与“英语”不应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应是有机融合。当然,商务英语的语言基础是建立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之上,从整体上来说,商务英语的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和跨文化知识以及商务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合作和一个可交易手段,即以In?鄄ternet为支持的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商务英语的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技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应包括英、汉互译技能。 2 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被视为是商务英语的两大主要内容,而在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方面还没有科学地处理两者关系的切实可行的培训体系。现有的商务英语培训确切地说不能是科学的商务英语培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培训内容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部分的这种培训内容只是满足短期出国考察、学习、职称晋升等的需要,不能满足商务活动的需求。没有适用的培训教材,培训不是为了商务英语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没有与商务知识相衔接的知识,导致参加培训后,效果也不尽人意。 (2)培训时间常与学员的工作时间相冲突,保证不了有效的学习商务英语相关的各项能力。短时间的培训根本得不到系统的商务英语知识方面的学习和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更不会牢固地掌握所学英语语言知识,也就谈不上在商务活动中自如地运用英语了。参加培训的学员因为要兼顾工作,因此而不得不放弃参加培训是常有的事。致使本来时间就紧张的商务英语培训变得时有时无,很难保证足够的时间学习,更谈不上系统而有效地学习。 (3)培训方式陈旧。各种打着商务英语培训牌子的英语培训主要采取的方式还是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员听,更多的是训练听力,没有商务英语必须用到的口头上的交流。而商务英语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精讲多练。那样的培训下来,学员即使能学到些什么,所学到的最多也只是英语语言方面的知识,没有商务英语培训所要达到的商务与英语的整体提高。因而培训过后,学员不能在听说能力的“说”的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4)商务英语培训市场不规范。民族地区目前还有很多方面的培训不是很规范,有的部门把培训当作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在做,不管是否具备商务英语培训的能力和条件,也不管效果如何,违规办班,参加培训往往是耗时、耗力、费钱,而又不能真正地提高商务英语的技能。真正具备商务英语培训能力和条件的施教机构又无事可干。不利于提高民族地区从事商务活动人员的英语水平。 3 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体系 加入WTO后,我国各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融合得更加紧密。经济交往的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要把自己的产品打出去,占领国际市场,这就需要外语人才。随着大批外国企业的不断涌人,他们把国际经济规则和运行惯例带入了各行各业,这就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 民族地区培养大批精通外语的外向型经济人才创造了条件。三资企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开放、旅游业的开放、招商引资等一系列经济领域的发展都向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层次、宽范围、高水平地提高民族地区的商务英语水平,是关系到提高民族地区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事。因此,商务英语培训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现实性。鉴于上述提到的民族地区商务人员英语水平的现状和商务英语培训的紧迫性,以及就商务人员参加商务英语培训的内容、时间、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构建适合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培训的体系,以提高民族地区从事商务的工作人员用英语语言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 3.1 学校教育 民族地区高、中等学校数量有限,切实高效地利用高、中等学校的专业教师资源,使之更好地为商务英语培训服务。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它既包含普通英语的内容,又包含商务知识的特定内容。与普通英语相同的是,掌握商务英语,必须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而高中等学校的英语教师都具备这些基本能力。不同的是,商务英 语还涉及相当广泛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如贸易知识、金融知识、财务知识、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可以通过联合高中等学校进行继续教育的方式,选择、编写实用的教材,强化商务英语的培训。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摒弃了英语培训与商务截然分开的模式,选择和编写的教材具备真实性和实用性,把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有机地结台在一起,并把培养高层次的商务人才由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扩展到各个年龄阶段的在职商务人员,变一次性的学历教育为终身教育,使广大的商务人员的知识在培训中能够适时地得到更新和补充,不断提高英语语言技能水平和商务活动的能力,使许多商务人员既懂英语又会从事商务活动的复台型人才脱颖而出,有效地缓解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眼前和长远发展的人才供求矛盾。这样的继续教育是民族地区培养商务人才、提高商务人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把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联系的,如贸易、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管理等所涉及的英语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扩大词汇量,建立语法系统,增强语感。提高阅读速度及口语表达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商务人员英语水平为目的,为民族地区顺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中介机构教育 教育中介机构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产生的,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条件下,中介机构在商务英语培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将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对外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利用教育中介机构进行商务英语培训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通过中介机构教育培训可以确保商务英语培训规范有序和有效地进行。它既有制约规范商务英语培训工作的一面,亦有服务企业的一面。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寻找自己的合作和商务英语培训。这一方面方便了学校,又利用了中介机构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发挥中介机构的教育培训功能,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问题,满足中小企业的特殊需求。 3.3 网络远程教育 随着Internet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方式,网络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进行商务英语培训可以给学员以全新的体验,参加培训的商务人员可以在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任何时间,从任何一个章节,学习巩固商务英语知识。有了多媒体网络, 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观看外贸函电的信件、单证、票据、模拟商务洽谈、涉外谈判等,这样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培训,能激发学员对商务英语的兴趣,因而学员容易进入交际角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效率。这样的培训方式可以一改过去的培训是件苦差事,现在变成一件有吸引力且快乐的事情。既可以避免前面分析的商务英语培训时间常与学员的工作时间相冲突的矛盾,又可以改变总是老师讲,学员听的培训模式。促使学员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教师、学员、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3.4 资格证书考试教育 作为专用英语的一种,商务英语越来越受到瞩目。在中国,学习商务英语的人数有增无减。目前在中国对商务英语的资格考试认定,采用的是从1993年开始引进的剑桥商务英语考试(BEE)。 作为测试考生商务英语熟练程度的权威工具及衡量标准,它是一项语言水平考试,根据公务或商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对考生在一般工作环境下和商务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对成绩及格者提供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颁发的标准统一的成绩证书。该证书由于其颁发机构的权威性,在英国、英联邦各国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商业企业部门获得认可,是在所有举办该项考试的国家和地区求职的“通行证”。从剑桥商务英语的考试内容看来,商务英语试题无论词汇、文章类型的选择以及情景的设置与“工作环境”即“职业”这一大背景相关。这也反映了商务英语考试的目的。商务英语考试也就成为了在工作环境中评价学习英语者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因其语言背景的特殊性及商业语汇、词汇的复杂性、特定性,学好商务英语,并通过相应的等级测试对于那些身处民族地区从事商务活动的学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迎接它、战胜它将对学员的学习深造、求职应聘、职场作为大有裨益。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谈商务英语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商务英语 行业先导 工学结合 [论文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社会对具有商务英语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本文从行业先导和工学结合这两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集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涉外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适应开放的外向型企业开展商务活动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对语言基础课、语言技能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通过商务知识、商务技能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能听懂外商一般的商务洽谈,能使用英语和外商进行一般的业务洽谈和交流,能读懂外商的信函业务单证和文件等,能用英文书写一般的商务文书。具体来说定位于国际贸易业务员、外销员、跟单员等具备从事国际商务业务工作上岗资格和能力的专业人员。 二、行业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纷纷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协作完成教学计划,校企共创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在做着尝试,有了初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基础。在教改和实践创新基础上,我们滨州职业学院进行了大胆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采用了“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构成的商务英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本培养模式以高职高专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为导向,以高职高专教改和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探讨和实践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这种行业先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行业先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路,在商务英语专业传统的“语言能力+商务管理知识+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上行业知识技能和特色,创建以“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崭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以就业为主导、以行业知识技能为特色的商务英语专业行业人才培养新路。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工学结合平台,有力地促进人才的培养,形成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 1.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可以在实训室安装国际贸易实务实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逼真的商务活动模拟训练。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家自己创办的模拟公司,独立在网上虚拟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交易。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逐步养成敏锐的市场意识、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理性分析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模拟实习中主要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有目的地不断创设仿真商务场景,促进学生对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深度运用。 其次,还可以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多接触外贸企业中真实的应用文献如一些单证、说明书、手册、专利、合同、广告等。对于一些常见应用文体如通知、商业函件、个人简历、合同等,要求学生能做到填得出,写得好。 最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加强专业教学和管理,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界的管理人员、专家和行业协会的代表担任委员,成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举行会议和考察,商讨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协调管理学生实训,指导学生就业。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首先,校外实训可以是到实习基地参观、请基地人员现场教学等。校外实训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岗位认知实习,如有能力还可担任兼职业务员,指定 老师加强指导,组织优秀学生参与实践,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其次,注重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与产业的结合,与社会的融合,保证其科学先进性,使学生和受训者参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实际运作,通过实践使受训者更深刻地了解并准确把握岗位技能、要求、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运作管理模式等。校外实践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充分挖掘资源,与企业加强联系,只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结束语 对于商务英语这个较新的专业,要紧紧围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采用行业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实践性和实用性的专业特色,坚持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知识、商务操作技能并重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将商务英语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出有特色、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商务英语中文化和翻译 商务英语指的是在商务交际中所使用的英语,但是商务交际不可能仅仅通过商务上的专有词汇或者是术语就能完成,而是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跨文化知识在商务英语交际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除了必须了解商务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做好翻译。 一、对动物的认识与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对比关系离不开其内涵比较,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动物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有的相同或相近,但有时则大相径庭。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但“金鸡”牌闹钟,“金鸡”牌鞋油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Shoeshine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再如,“龙”的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广为人知,所以“望子成龙”宜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切不可将“望您子成龙,女成凤”译为:Wish your son a dragon, your daughter a phoenix。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势必会使西方人误解,因此,有人主张把中国的“龙”译成long而不是dragon的建议不无道理。 二、对颜色的认识与翻译 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汇非常丰富,这在商务翻译中需要译者特别注意。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a red battle(血战 )、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着邪恶、反动,西方文化中black是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如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在颜色方面,商务译者应首先明晰其在源语及译入语中是否具有特殊语用含义,之后才能确定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传达。又因商务策划,广告及语言宣传应具有企业形象代表性和形象持续性,因此在颜色应用及表述方面一着不慎将导致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三、对数字的认识与翻译 在商务翻译中,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字。由于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 等这些数字被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国家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要把three、six、thirteen用作商品的商标或者定为约会的日期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宁、博茨瓦纳等地视为不吉数。再如尽管汉语与英语中4都是不好的象征,但汉语中是因其与“死” 谐音,而英语中 “four” 则代表粗俗,廉价。例如: Four-letter words 指的是粗俗的下流话。由此而衍生出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的下流话的人)。由four组合的另一习语是:Four-sale(廉价的啤酒;每品脱原来只卖四便士的啤酒)。一个很好的商务案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一家美国公司为表示出口到日本的高尔夫球价廉物美,而将其包装定为四球一套。岂不知,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华文明,二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数字“四”同样代表“死亡”,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这家美国公司的高尔夫球在日本的销售情况大家便可想而知了。 四、结束语 商务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文化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涉及动物、颜色、数字翻译时我们有必要研究两种语言中的相关文化因素,特别是其在译入国家的文化暗含。从事商务翻译时要注意以上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的传达正确商务信息,有力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浅析应用型商务英语教改 [摘 要] 商务英语教学教学模式陈旧,具备商务背景和英语语言功底师资力量的问题。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应用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构筑应用型教改的措施。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改 现状 应用型 加入WTO之后,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日渐频繁,社会对外语高级人才的需求。近20年来,商务英语的教学与在我国高职院校和外经贸系统掀起热潮。商务英语是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涉及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是英语的社会功能变体。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备商务运作的专业知识,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才。商务运作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理论和案例知识的讲授。商务英语教师需要从立体的角度学生去体会和实践理论知识。本文旨在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应用实践性教改的措施。 一、商务英语教学现存问题 商务英语属于用途英语。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商务技术、熟悉国际经贸法律与惯例、为全国经济开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是一门型语言,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在英语环境下较强的商务运作,交际和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运用性人才。商务英语起步至今已有40余年,但真正的发展最近20来年,其发展尚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 1.商务英语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大多数的商务英语课堂沿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也和基础英语课程差别,传统教法有其弊端。它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 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精力在于讲授教材,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消极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速度太快,大学都盲目跟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来培养学生,学生在毕业后在内胜任工作,受到用人的质疑。单调的教学模式只传授商务理论知识和语言技巧,不注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使教学活力和动力。 2.具备商务背景和英语语言功底的教师队伍 商务英语教学要求教师精通商务理论知识,又要实践操作技能,对教师各个的综合教学能力都有的要求。而当前大多教师毕业于外语师范或文学专业,对商务知识知之甚少。然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迫切需要开设商务的课程和实用的商务知识的,而大的教师商务背景,缺少在公司实践中应用外语的经验,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对此引起的,设法在教学中弥补缺陷。而以应用为重心的教学改革,从案例和情景实践性教学和培养实战型的教师队伍两个入手,商务英语教改的进步。 1.重构以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往往得。,要设置能单独的并完全在实训室里的实训课,如商务英语视听说综合能力强化训练。学课程建设政策,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建设的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商务类课程模板的实训内容则包括外贸函电模拟实训,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国际支付与结算实训,沟通商务谈判实训。 在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互动式情景教学,将各样的情况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理论。模仿贸易场景,应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的贸易流程。,“走出去”的模式,和,长久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寒暑假分批到外贸公司去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每人写一份实习报告,教师实习报告和反馈意见问题总结,查缺补漏,有性地传授的商务知识。 2.建设商务英语“实战型”师资队伍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缺口,为人才培养。应该强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教师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地安排教师参加适合教学需要的公司实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并鼓励教师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总而言之,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变成应用型的技能。商务英语实践性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促成学生商务应用技能与英语能力的全方位,需要在实践中探讨。 优秀商务英语论文: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创新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至少两大缺陷:没有从系统性的角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也没有形成人才模式的创新机制。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上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各院校积极实施:“订单式”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模式、“顶岗实训、双证融通”模式等等。在这些模式中,有的取得了显着成效,有的也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可以说,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主流示范性标准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教育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高端技能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获取深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内容,培养丰富的商务活动实践操作能力和培育优秀商务人文和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式的总和。高端技能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根据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成果,高端技能型商务英语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六大要素,即: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和评价体系。这六大核心要素相互依托和促进,支撑起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整体系,其中,哪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会产生人才培养效果的“木桶效应”。 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参与者分析 鉴于高职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和我国目前的高职发展现状,要构建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靠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 1.政府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导者。“准公共产品”属性及正外部性决定政府必须主导高职教育发展;政府可以依靠高职教育的成果来履行政府的职责,实现政府的目标。从我国高职发展的实践来看,政府实际上承担了主导者的作用。从本世纪初以来,各级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实施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等重大举措,这些政策和措施在根本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2.高职院校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直接主体。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理应承担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责任。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限于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物”的基础和“人”的素质在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上存在较大差距。 3.行业(企业)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性主体。行业(企业)的需求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要素的直接来源。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哪些岗位及岗位群(专业建设);知识、技能结构和素质要求(课程设置);什么样的人可以承担培训任务(师资队伍);在什么情境下培训(实训基地);培训效果如何(评价体系)。可以说行业(企业)具备所有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和要素。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取得惊人成就的原因。遗憾的是,在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极差。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大多形同虚设,校企合作成为空谈。所以,要构建系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没有企业的深度参与。 商务英语人才系统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对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发展实践的分析,要构建和运行高端技能型商务英语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必须创建“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为双主体”的系统人才培养工作运行机制。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机制。政府促成国家立法规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过程,搭建校企紧密合作平台,协调院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并对积极响应政府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实施税收、荣誉等奖励。政府规定和把握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商务英语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商务人才。地方政府要切实细化和落实国家的职业教育纲领性指导意见,承担和强化主导作用,把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的特色结合起来,保障和促进地区国际性商务业务的发展。在政府的指导下,院校与企业组建人才培养工作专家团队,定期深入调研,准确把握本地区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制定和修缮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创新机制。专业是行业(企业)中岗位需求的反映,课程是岗位知识与技能的载体,两者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的短板。政府组建和指导地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专家团队,通过调研、分析本地区商务活动的特征,把握地区商务业务的发展趋势,制定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体系,引导学校对接国际性商务业务发展,支持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的创新。校企深入合作,以本地区商务活动为依据,丰富商务英语专业内涵,以行业(企业)为主体,按照高职教育规律的要求,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材,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到鲜活的知识与技能。 3.“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政府要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政策和措施。创建独立的高职教师职称评聘体系,丰富和提升现有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体系,从政策层面落实“双师型教师”的物质和精神待遇。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根据政府的要求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与措施、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4.实践教学情境(实训基地)构建机制。实践教学情境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支撑环境,技能型人才必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根据学者查建中的环境学习理论:植根于建构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环境教学理论认为,只有当新的知识在学生已拥有的参考系中具有意义时,他们才能主动有效地学习;大脑会自然地在学习者所处环境中搜索知识的意义,寻找知识的意义与应用的关系。商务英语仿真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职业性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帮助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资助高职院校建立必需的校内英语和商务技能仿真实训基地;引导涉外商务企业成为商务人才训练基地;政府组建区域共享的大型实训基地。政府牵线搭 桥,引导涉外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5.建立和实施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我们评价、反思和改善系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政府牵头组建有广泛代表性的常设性评价机构,制定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的评价标准,按规定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评价与矫正;高职院校应成立校内商务英语专业系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构,负责研究、实施和评价校内人才培养过程。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评价机制,搜集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评价;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收集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感受,尤其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吻合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创新机制的建立,每个要素都离不开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参与,只有政府牵头,组建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主体参与的机制,才能保障系统培养模式的深刻而持续创新。(本文作者:王惠琼 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计算机培训论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培训策略 摘 要: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与人才需求脱节的实际,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与建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高职;计算机专业;培训 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日益严重,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再以等级考试证书为检验学生工作能力的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使用技能的考核,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转变培训策略,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培训策略。 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职业教育虽然起步早,但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瓶颈,发展不平衡,投入不多,办学条件差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也不断更新,新技术新内容层出不穷,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普遍存在所学知识滞后,与实践有较大程度脱节等问题。随着高职学制的缩短,一些学校又盲目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减时不减课,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适应周期较长,难以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学术应用型教育,高职教育要重点突出人才的实用性,因此高职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笔者多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工作谈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问题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之快,更新之频繁,让人感叹不已。计算机知识更新频繁造成计算机教学内容也要不断更新,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是要依据当前的教学大纲或者教学计划来制定的,而教学大纲或者教学计划制定好以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相对的滞后。 2.教学模式问题 传统教学“教”与“学”分离,传统“填鸭式”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只顾“传道、授业”,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记,对内容理解少,提不出问题,不能积极的融入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去,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3.现代教学手段的误区 现教师认为多媒体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计算机上,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大量信息的在,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基本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一大进步。然而,不少堆积,不作技术处理,不分重、难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再者,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而实践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欠缺,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改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合理建议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而精地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授课行为。 2.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继续学习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彻底改变只重视理论学习、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计算机课程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无论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任务驱动、行为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明确学习、操作、实训的目的、任务、内容与要求等保证上机操作与理论教学有合适的比例,从而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高职毕业学生就业将不再是“订单式”办学模式下的“被动就业”方式,更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就业”的能力,这对高职院校的师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能把握企业和社会运行规律的双师型教师即新的专业化教师是当前各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根据社会需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向职业人过渡,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目标。 计算机培训论文:提高农村成人计算机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信息技术已是劳动者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为了适应新形势,农村成人教育学校担负起了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计算机培训的重要工作。 据此,文章从分析成人教育中学员的差异性及复杂性,探讨了如何以人为本,注重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成人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员复杂 以人为本 培训实效 自学能力 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竞争,农村成人教育学校担负起了农民工及外来务工人员计算机培训的重要工作。由于这些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来参加学习的目的各异、年龄相差较大、学习时间零碎而又短、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等现状决定了这一教育的特殊性,教学难度之大。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教学中提高农村成人计算机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1 充分了解成教学员的差异性及复杂性 由于学校担负的乡镇计算机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无计算机基础的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的是短期计算机培训。参加成人教育的学员因生活、学习经历及职业背景不同,个体差异很大,教育对象群体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的学员平时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学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学员动手能力强,对知识和技能接受掌握得较快,但对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了解得比较浅,往往是一些片面和表面的理解。②有一些年龄偏大的学员,家里有并接触过计算机,但对计算机不感兴趣,课堂反应慢,接受能力差且易健忘。③还有一部分学员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一般无计算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点相关知识也没有,甚至一部分老学员竟然不认识键盘上的字母。学员的巨大差异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既然他们选择了培训,学校、教师必须对他们负责,从教法和技巧上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教师应发挥自身的特长,因材施教,努力教好每一位学员,确保计算机培训取得实效。 2 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以人为本,服务于学员 学员往往因为自身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差、自身年龄较大等因素对学习无兴趣,有恐惧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以人为本,树立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让短期培训真正服务于学员。 2.1 消除学员的恐惧情绪,提高其自信心 每学期开班的动员工作非常重要。针对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的学员,可以举例给他们听,特别是以往学员成功的案例,让他们树立信心。在具体的教学中,降低操作实践的要求,从最简单的操作实践开始。例如,有一部分老学员根本不认识26个字母,我就从认识键盘上的基本字母、单词教起。降低教学难度,延缓上课进度,让学员认识到是可以学好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上课辅导时,对学员提出的问题,甚至是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耐心认真地回答,从而消除他们的学习恐惧心理,提高学员的自信心。 2.2 注重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针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教学中更应注重学员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培训的内容要有充分地认识,精心设计安排,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以能力形成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让学员易于接受,便于应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2.3 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次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由于学员个体差异性很大,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及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基础扎实、学得快的学员,如果强制他们按统一的标准来学习,他们会觉得浪费时间,教学中要给他们多一些操作的机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操作能力。而那些基础比较差和年龄较大的学员,接受新鲜东西比较慢,这就要求教师手把手地耐心教学,把“边教、边学、边操作”的三边教学活动过程融为一体,做好学员的基础学习。 2.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在信息技术教室进行教学,教师边讲边操作,这样学员很容易理解教师讲的内容,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学员置身于这样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也会提高。 3 关注学员自学能力的深入提高,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迎来了网络化时代,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成人要生存、适应变革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成人计算机培训是以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培训为主、时间短暂的教学培训,所以对学员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能教会学员自学,那么提高学习计算机实效将变成一句空话。所以,关注学员自学能力的深入提高,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学员以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作用。 3.1 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实效 由于学员要边工作边学习,课后与教师见面的机会很少,那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经常与学员进行交流、及时答疑解难,有利于学员更好地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可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讲稿、学习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等放在网上。另外,还可以通过E-mail来交作业,利用网络互相答疑、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便利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自主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3.2 及时更新自学材料,便于学员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学员在具有接受新生事物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及时地学习新的相关内容。因此,在课后,教师经常将一些材料以及操作流程通过网络发给学员,为学员的自学提供课后指导,力求扫清每一位学员自学时可能出现的障碍,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密切关注前沿知识,关注学员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教师如果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给学员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密切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员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他们将受益终生。针对学员的特点,在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探索,选择最有效的教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指导今后的学习工作。唯有这样,学员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员的素质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农村成人教育虽然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但只要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完成培养目标实现应用性时打破普通教育中所遵循的传统教学体系,以操作能力形成为主线组织教学,注重学员技能的培训和可持续发展,就能有效地提高成教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泊里镇成人教育中心,山东 青岛 266409) 计算机培训论文: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培训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各种专业培训中广泛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在分析本校当前计算机社会培训情况的基础之上,通过案例教学法授课,达到了提高学员心智技能的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培训教学 面向社会的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社会培训工作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泛重视,现今各种培训纷繁复杂,大规模的培训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推广,适合基础教学。小班化培训往往需要采用“私人订制”式的培训方式,受师资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同时,现代化教学理念要求,学校培训要与企业岗位培训相接轨,要遵照人力资源管理学要求:首先在企业进行需求分析,然后根据学员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最后制订培训计划并开展教学工作。笔者在多年培训教学工作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提高培训学员的心智水平,达到预期培训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源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是指对真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叙述或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法是一种实用的培训方法,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深入分析案例和角色,最终提高学生分析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学习都置身于复杂的现实环境中,缩短教学与实际的差距,帮助学习者提高分析能力,体现学习者的职业行为能力。让学习者练习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并希望增长学习者依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采取相应行为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计算机操作类社会培训着眼于学员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倡导探究性、实践性学习。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 计算机社会培训面向企业员工,操作能力较好的学员的可参加高级培训,学习深层次电子表格操作和排版操作。传统教学的演示加讲解的方式不能满足学员的需求。若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就要改变培训形式,使课程与培训相接轨。直接引用学员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培训的教学案例。在完成案例的后,学员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的力能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案例教学法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案例的引入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学生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类似问题,首先对于案例、感受、趣闻轶事加以介绍。如电子表格中工资表案例中,财务人员的初始表格为全部员工的工资情况(图1),而现实工作中,每名员工只能收到自己的那一条工资情况(图2)。“如何制作每人一条的员工工资表?”这一问题被提了出来,针对培训学员的情况,可选择性展示出工资条完成以后的效果图,作为案例的引入。部分学员会有一些工作中的问题请培训教师来帮助解决,这就是第二类案例,把员工口述的工作情况作为案例的引入,启发培训学员共同思考解决办法。 2、案例的讨论与实践 典型案例的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哪些信息至关重要?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怎么制订实施计划? 针对“员工工资条”案例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员工人数少的情况下可手动复制来完成。而员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显然手动操作是无法实现的,需要用函数或其它智能方法来完成。实施策略分为两步,前一步是突破技术点:即对函数本身的应用的突破,包括函数参数的选择与添加。后一步操作是实现工资条的编排。采用函数VLOOKUP实现本案中工资条的制作,首先要了解函数的各参数:搜索表区域首列中满足条件,返回指定行的内容。采用使用函数的一般步骤:选定存放结果单元格,单击FX,选择对应的函数名,填入对应的函数参数后确定。来突破函数的用法。掌握函数的用法加强了学员对函数功能的记忆。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员心智技能的途径,是培训教学工作之重点所在。掌握了函数的用法后,再根据内容特点构造函数参数如下:B3=VLOOKUP($A3,制作工资条!$A$3:$N$9,COLUMN(),0)(从制作工资条表中A列至N列查找A3单元格内容,返回当前列对应值,要求精确查找),在确定序号后根据序号依次读取员工工资表格内容。最后进行数据填充,完成所有员工工资条的制作。操作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录成视频后发送学生端,以备学员复习所用。 3、概括总结 概括总结从面向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出发,展开多元性评价。面向过程的评价由学员完成,总结出以下问题: 学员在完成案例以后有“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内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若不及时巩固,那么无论案例教学过程多少精彩,都无法实现培训目标。确定以上三个问题目的在于复习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回忆案例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重现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学员心智技能。同时教师总结突出整体完成情况和普遍性问题,由于现阶段操作系统智能化越来越高,操作方法趋于人性化,个性化操作并不适合所有人,针对种种特例,培训教学中总结普遍性问题更加重要。同时学员也需要了解别人操作情况,以便于课后交流。 三、案例教学法效果 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必将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案例,学员分析讨论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序习。解决案例的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这些传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都在案例的一步步操作中实现。一切都在自然而然的发生。学员在培训效果反馈中对案例教学法表示欢迎。在培训测试中,考级通过率得到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培训后随访中,学员对所培训的技能能够应用于工作实际当中,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培训论文: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计算机培训的几点思考 摘 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工作,是推动新农村城镇建设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的一项迫切的工作,对提升全民素质,提升城镇竞争力,打造经济社会、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计算机 培训 思考 近几年来,江南历史和文化名镇、全国学习型示范乡镇――木渎,加快了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以往靠出卖劳动力谋求一份职业的粗放型产业逐步开始淡出市场。同时,由于受到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好多银行收缩放贷资金,导致了市场经济萧条,让许多心存侥幸,不思进取的中小企业纷纷倒下,也最终让缺少技艺的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无“工”可寻。 木渎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年都会涌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前来寻金,至2010年初,外来务工人员达到了20万。这批人员是市场的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如何引导这批人从以往的体力劳动转移到脑力劳动,将他们培养成各类技工,学成后再流向社会,从而让“技能经济”取代“打工经济”,提高他们的收入,发展他们的“软实力”,给工矿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作为木渎成人教育中心校一名计算机专职教师,同时也是作为一名社区教育工作者,我很早就参与了政府、学校、社区等部门组织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下面,请允许我结合近年来参与实践的“关爱工程”、“新木渎人工程”、“爱心工程”、“外来务工人员再就业培训”、“木渎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等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计算机培训的授课实践中的感悟谈几点思考。 1 教材从何而来――精编讲义,因材施教 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当务之急是教材问题。当前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教材少之又少,计算机辅导教材更是凤毛麟角,文化市场仅有的几套教材的难度大大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根本不能使用怎么办?我对全镇各用工单位进行了走访调研,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中相关知识的组织方式,精心编排了几套讲义内容,做到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人为本、流程科学、讲究实效。 (1)符合实际,特点鲜明。我充分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说教,喜欢实际操作这一特点,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注意做到每一个内容密切结合实际培训需求,力求教案有鲜明的特点,让学员易记、易学、易懂。做到了让所有的培训者都能在短期授课内掌握一种操作技能,达到上岗要求,从而实现就业。 (2)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笔者在编写时注意做到每一节内容都没有专业性的语言叙述,而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做到图文并茂,这样就使得他们容易学习和掌握。教案以实际技能操作和技能培养为主线,用语言叙述和图片解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解工作中容易遇到的实例,一步步、分门别类地介绍各项操作技能,使得全体学员便于学习、理解和对照操作。 (3)技能为主,基础为辅。学员学习时最关心的是能否学到操作技能,所以对基础知识并不是特别在意,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编写教材时基本以技能操作为主,以基础知识为辅,重点讲的是工作中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有用和实用,力争将最有效的技能传授给受训者,力求学员学完后即可上岗作业。 每次上课前,笔者要熟悉全部所要教学的内容,采用任务中心模式,因材施教,同时按照实践性的要求,以便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工作中这些知识的组织结构。另外,笔者还组织小组讨论,将讲义要点打印成文,让学员通过复习,温故知新。使得培训有质量,输出有保障,培训真正实现让外来务工人员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 2 授课如何灵活――激发兴趣,因人施教 从参加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程度统计情况来看,木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知识面狭窄,接受能力差,如何吸引他们上课?笔者进行了思考,力争做到灵活授课,形式多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课时,笔者尊重每一位学员,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结合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实例向笔者提出问题。每一个问题,笔者都能做到重点讲解,既生动实用,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学员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好多学习内容迎刃而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采用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为课堂教学创造更富有表现力、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基于这一原因,笔者精心制作演示动画,利用有声、影视等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员的兴趣,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了学员学习积极性,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收到了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笔者在上“Internet的基本应用”这课时,把发送邮件的步骤方法展示在大屏幕上。首先出现的是一棵高大的苹果树下,一只小白兔慢悠悠地从右边向左边推出步骤一:申请邮箱;其次走来一只小灰兔,推出步骤二:登陆已申请好的邮箱;接着走来兔妈妈,推出步骤三:填写邮件内容以及邮箱地址;最后兔妈妈和孩子商量,推出步骤四:发送邮件。学员们兴趣盎然地看着大屏幕,立刻跟着教师操作的步骤实践起来,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3)因人分层施教。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所以课堂教学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这就使笔者们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分层教学。”通过一阶段培训后,笔者将学员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操作;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占了大多数人群,对他们进行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要求不高的技能操作培训;对于少数文化水平偏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则有的放矢,进行一些难度不是很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的培训。这样就做到了第一层次“多吃”,第二层次“吃好”,第三层次“吃饱”,确保了所有学员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业。 如制作网页,笔者分别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员制定了教学目标。对层次较高的要求会超链接;中间层次的则要求会制作模板,简单链接;对低层次的要求会制作简单网页。如制作“PPT”,笔者对高层次的要求能做到链接,每张图片和每段文字都要求做出效果;中间层次的则要求他们插入声音和视频,制作效果;对低层次的则要求会插入文字和图片,做出简单的效果。 3 技能如何培养――强化训练,因岗提升 外来务工人员内心希望的任何培训,都是“短、平、快”模式,最好学以致用,学完马上能到用工单位参与实践。这就需要计算机辅导教师在摸清培训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在上课时强化技能的培训,因他们的岗位强化培训内容。 (1)单人单机,加强交流,提高效率。通过走访调研,笔者了解到很多工矿企业急需熟练的Windows操作、中文与英文录入、文字处理操作、电子表格操作、演示文稿制作等人才。所以,笔者在授课中,加大了对学员这些内容的操作训练。笔者合理排课,做到单人单机。同时,笔者充分考虑到学员之间的能力差异,将优秀的学员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安排在一起,便于他们的交流、商讨及处理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上机级操作训练的效率。针对如Word排版,演示文稿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等出现的问题,笔者及时反馈,大大提高了学员的操作效率。 (2)演示引路,拓展训练,提高能力。有时在讲课过程中,笔者以解决学员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先以某个实例进行演示教学,然后给学员布置难度相当或者难度更高的习题由学员独立完成。通过巡视辅导,和学员进行交流、探讨,培养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了学员的计算机综合性操作技能。如在Word2003教学中,笔者先制作一个水果的广告宣传页,然后由学员完成,在此基础上再布置水果包装盒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以上强化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时间分配上保证重点与难点的内容讲透,做到重点突出,始终本着突出实践技能的操作,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牢牢遵循“技能培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一宗旨,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工作过程,并开展实践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人仅仅以计算机培训为例,谈了几点对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几点浅显的思考。总之,加强对外来民工的业务培训,是城镇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学有所长的外来务工人员,能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能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能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对他们的培训,不仅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切实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这是一项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民心工程。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成人教育中心校,江苏 苏州 215128) 计算机培训论文:关于社区人员计算机培训的探讨 【摘要】社区人员计算机培训是社会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学员自身的特点使得计算机培训工作也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成人学员计算机自学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社区学员教学方式可持续发展 社区人员计算机培训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类型,它主要针对在岗职工、失业职工、外来民工以及无计算机基础的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的短期计算机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它既不同于以理论知识为主、以升学为目的的中等教育,也不同于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研究创造型的高等教育,它是以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培训为主、时间短暂的教育培训。这类培训对象确实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上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的情况,但既然他们选择了培训,学校就必须对他们负责,从教学方法和技巧上调动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特长,努力使这些学员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从而实现其个人价值,确保计算机短期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一、充分认识社区学员的教学特点 1、社区学员个体差异性较大。他们都是成人学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他们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及思维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基础较扎实,对知识和技能接受和掌握得较快;而有的课堂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差并且容易健忘。 2、参加培训的价值取向不同。来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有自己的目的和要求。比如在岗职工,他们主要是想通过培训汲取新知识,提高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实力。这些学员学习目的性明确,学习上往往善于思考,好提问,喜欢结合实际进行交流和学习,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但是,也有部分学员参加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本证书,以应付单位的要求,像这类学员,学习较为消极被动。 3、个人的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大多数成人学员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一般无自备电脑,无法进行课余练习。 二、努力提高社区学员的学习自信 社区学员往往因为自身年龄较大、基础薄弱以及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等因素造成自卑心理,对学习产生恐惧,有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教师在课堂设计以及具体教学中,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1、降低操作实践的要求,消除学习的畏惧感。针对没有任何基础的学员,应从最简单的操作实践开始,使他们认识计算机这门现代科学是可以学会的。在教学过程中,消除学员的学习顾虑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比如,在降低操作难度、延缓上课进度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在课堂中互相讨论、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2、注重基本技能的培训,增强学员的成就感。成人学员应以实用技能培养为主,注重社会实效,注重学员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培训的每块内容都应精心设计安排,注意学员的实际情况,更应贴近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针对中老年学员拼音能力的欠缺,教师可以教学员使用“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只要学员能理清笔画顺序,就能顺利输入汉字,一学就会。这样,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以往学员在学习汉字输入过程中的难点,从而进一步让学员产生一种成就感。 3、耐心解答,注重和学员之间的交流。成人学员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内容或许是老师多次强调过的,但学员还是无法掌握,这时,教师应该正确估量学员的学习能力,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千万不能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应该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与学员一起解决问题,正确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或条件不够等可控制因素,使学员确信失败是暂时的、偶然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着力培养成人学员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讲得再好,学员要是不能学会自学,也仍然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 所以,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员以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答疑解难以扫清学习障碍。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员都能看懂,我们要充分根据教材的特点,力求扫清学员自学时可能出现的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贯通点拨的作用,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员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例如在《电子邮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讲解电子邮箱的功能以及申请办法,而无需把申请过程以及收发邮件等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员听,让学员自己根据网页的相关提示完成各项要求。而类似的博客、QQ、网银等内容,学员也会很快地自主完成。 2、印发流程以便于自主练习。教材内容有时细节详尽,对于初学者来说反倒不是好事,往往容易混肴操作顺序。因此,在课前,老师最好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操作流程印发给学员,为学员的自学提供书面指导,同时又为那些因听课精力不集中的学员又一次地提供帮助,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在《WORD2003》的教学过程中,将字体、段落、页面设置以及页眉页脚的设置过程都一一罗列出来,为学员理清了思路,方便了自主学习。 3、预留作业以提供自学训练。技术在不断更新,在要求学员具有接受新生事物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及时地学习新技术的相关内容。学员要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根据老师所留题目,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这样既开发了思路,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们在讲完《电子邮件》这堂课后,要求学员写一篇心得体会,以邮件附件的方式发送至老师邮箱。如此一来,教师既能检查学员的学习效果,又能与学员开展不定期交流。 4、检测评估以促使查漏补缺。培训过程中教师应该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从中发现学员学习过程中的漏洞,这样可以防止培训“走过场”的状况产生。在课堂上,对于学员完成的内容,可及时用多媒体方式向学员展示,开展自评与互评,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同时可让学员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实际运用中需要拓展的知识,进一步检查落实、巩固提高,以达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目标。 计算机培训论文:紧抓农民计算机培训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摘要:依托计算机培训可培养出了一大批思想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民扩产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提升了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对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培训可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观念,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作物的管理水平、提升农业市场流通效率、带动农民就业等多方面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关键词:计算机培训,农民增收 1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观念 1.1 改变农民对市场的理解 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比较单一,一般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和原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进行。受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限制,无法掌握较新、较全面的种植、养殖和销售信息,缺乏市场信息观念。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精明的种养殖户陆续学会了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活动,利用电子营销平台进行订单化生产,解决了生产盲目和无路可销等问题。计算机培训提高了农民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农村信息化程度,使农民不再盲目的进行农业生产,开始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养成了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甄别信息的习惯,开始形成了围绕市场规律进行种植、养殖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传统观念的转变,极大的减少了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风险,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2 加大农民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力度 农民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民中的传播和推广变得更加便捷。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实现农业增产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民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学习生产中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了生产中由技术瓶颈带来的损失,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计算机培训,带动了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农业信息化又加快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 1.3 网络备耕成为时尚 农户通过对互联网供需信息的整理,学习集约化生产技术,调整种植结构,逐渐由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殖走向集约化生产。据报道,北京密云县李各庄村农民王德利去年春季从网上购买500公斤核桃种,为他的100亩果园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如今,网上备耕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时尚。 2 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1 促进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 农民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带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通过网络提供的信息化通道,形成对农产品规模化的需求和供给,节约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和农资交易费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的运转效率。信息匮乏是影响生产主体规模、生产区域分散程度、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在现代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在农业产业中的优化配置,可以在农村快速建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规模经营和区域合作的良性生产经营机制,可以极大的节约交易费用和提高生产效率。 2.2 形成企业和农民合作生产模式 企业和农民通过共享计算机带来的合作信息,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供需利益体,企业将市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反馈给农户,农户快速的转变种植方案,形成企业农户双赢的局面,而且可以带动我国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带动农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 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水平 在农民计算机应用水平普遍落后的时期,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理念,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障碍。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不同农作物如何进行有效的栽培管理、当农作物出现病虫害时应该怎样有效的进行防治、畜禽该如何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都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农民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可以对这些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风险和投入成本。 借助计算机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可以通过智能工具改造和装备农业部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可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解决管理效率低、调控不及时等问题,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从而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加大农民的增收幅度。 4 提升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农民对计算机的运用,促进了农业市场中农副产品的流通,从而增加了农民的平均收入。网络超越了国界,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农民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化的市场交易。借助计算机技术,普通农民也能够利用全球各地的网络信息选购和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减少了销售的中间环节,增加了农产品的利润。贵州省贞丰县兴北镇的农民朋友通过在本地农村综合经济网花椒销售信息,仅一个月就一次性成交4吨。计算机培训为农民打开了信息之窗,借助网络,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农民进行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农民加入到信息化的社会中,跟上现代化的步伐,避免信息闭塞带来的损失,共享改革开放的硕果,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现代化加速进行,从而提升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我国农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作者简介:方兆妍,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吉林市分校,农民计算机培训。 计算机培训论文:农村计算机培训模式探讨 摘 要:农村计算机培训是农业信息化人力资本培养的重要途径。探讨出适合我国农村发展情况的农村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和创新模式,可为我国农村计算机培训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反馈创新模式 1 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 1.1 政府主导式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完整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计算机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部门和教育系统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其中包括乡级以上的科技推广机构建立的和国家各种培训项目推动的培训体系,还有农业类职业中学和专科学校、农业类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等提供的计算机培训等。尽管我国在政府主导的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但陈旧的行政管理模式,很难直接的行政干预,发挥计算机培训的灵活性。上级部门下达培训指标,下级部门被动完成,激励和监管制度不健全,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注重培训次数和参加培训的人员规模而忽视农村计算机培训质量和特色[1]。 1.2 政企联合式 以政府统筹,农业行业牵头,农业企业配合,农民参与的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相对来说,这种模式有更强的灵活性和较佳的可操作性。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镇建立一个相互连接、上下贯通的农民计算机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政府还可以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农民计算机培训领域,科学规划、组织和协调教育培训机构与地方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以利用它们的实训场所、技术、人员和设备协助教学,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提高计算机培训效果。 1.3 市场主导式 在市场主导式的计算机培训组织模式中,政府不是直接组织实施农民培训的具体活动的主体,也不直接管理农村计算机培训机构,而是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取代行政手段,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政府职能应从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的管理向农民计算机培训市场的方向转变,着眼培育、引导农民计算机培训市场发展,创建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抓好农民培训规划和培训扶持政策的制定执行,建立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机制,建立对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和奖惩规则,加强计算机培训市场秩序的监管和对财政支持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引导农民计算机培训机构进行农民计算机培训场地建设[2]。 2 计算机培训教学模式 2.1 发现式教学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计算机新技术、新知识,将农民计算机技能学习全部寄托在对其进行计算机培训上是远远不够的。对一些流行应用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通过给学员提供学习的环境、学习的目标,而不需要逐步讲解操作的步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提供便于解决问题的信息即可,而由学员去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力、激励计算机学习的内在动机,在获得了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同时,获取了计算机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做到真正的授之以渔。 2.2 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课堂相对来说更直观生动快捷。在软件使用培训、系统操作培训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但是在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讲解,如算法的概念、程序的概念、数据结构设计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却起不到与传统课堂式面对面教学相媲美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计算机培训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3]。 2.3 其他媒体传播模式 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卫星电视、报纸、杂志等)和个人媒体(如光盘)等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都可以对农民朋友进行不同领域的知识传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培训方面的资料数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通过订阅、分发学习资料,也可使农民朋友掌握大量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 3 培训创新模式 3.1 定点培训和流动培训相结合 培训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各地农村的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统筹安排。一般来讲,实用和高效率的培训模式更受农民朋友的喜爱。定点培训更容易引导农民学员进入学习状态。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已经建设成农村的计算机培训教育中心。而开展文化下乡和农业科技下乡等电脑知识流动培训,可以弥补定点培训容易受到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限制的弊端。 3.2 远程教育和实地教育互补 农民计算机培训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村远程计算机教育模式发展,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实现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和配合使用,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计算机教育培训模式,为农民计算机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3.3 计算机培训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 可以将广大农民急需的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媒体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光盘等传播渠道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的数字化,进而唤起农民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又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快速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因此,必须保持新型农民计算机培训模式的动态性,扩大模式的适应性,提高模式的发展性,发挥模式的示范性,创新出更好的新型农民计算机培训模式。 计算机培训论文:教师计算机培训进修策略探讨 【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成了教学的必备技能,计算机能力也成了评价教师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作为如今的科技,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教育教学事业有很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计算机培训进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计算机;培训进修;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更是十分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着力培养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时俱进,不断自身的专业教学素质。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理论的层面上,忽视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实践教学起步较晚,很多教师不能及时认识到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也没有及时学习,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的教学技能不能及时提高,这就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1 进行计算机培训的重要性 从今天的信息化角度来看,在学校教师的作用发生了一些转变,如今身为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1.1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很多教师只是着眼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很多教师不能接受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由于自身计算机使用能力的限制,只能对计算机敬而远之。有的教师认为计算机教学只是单纯的将书本的文字输入到电脑上,多此一举,这就造成教师错过了先进教学技能的学习。很多教师都对计算机技术存在偏见或者缺乏正确的认识,计算机教育技术不能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造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的进修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教师打破传统观念,正确认识计算机在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教师拓宽教学途径 如今,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和时代对知识的要求。网络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庞大的知识系统网络。如今,网络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运用网络上的财富,就会造成教师技能的倒退,甚至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造成脱节,造成了教师教育的尴尬。所以教师应努力学习计算机教学技术,让计算机成为促进教学的载体。同时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进修,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教师计算机培训进修的方法 2.1 从计算机基础做起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技能 由于很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较长,很多基本不懂计算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计算机培训单位要从计算机的基础开始培训。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从计算机结构名称最基本的入手,教师应及时做好笔记,培训之余要积极练习,尤其是不熟悉计算机的教师,直至了解和掌握各个计算机部位的功能和用途。一味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受训教师掌握培训内容,所以培训单位要完善培训程序,加强计算机教师和学员的交流,课后组织计算机上机实践,及时跟踪检查,巩固课上讲的知识。 2.2 积极参与计算机培训课堂 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不能仅仅被动的接受计算机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身为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参与到培训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作出假设,提出解决方法。在培训课堂上,应利用丰富的网络多媒体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主动的带着兴趣的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提高积极性,在兴趣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及时学习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教学的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进步。提高计算机教学技能是一个长久的阶段,身为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从每一点一滴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技能。 2.3 注重计算机实践,勤加练习 学习计算机如果仅仅依靠课上老师的讲解和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机技术实践性较强,所以在进行教师计算机培训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后组织受训教师上机练习,及时了解教学内容,并及时指导受训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及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培训人员在培训过程中,要简化复杂的理论知识,更加注重于实践,注重教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逐步增强。制定合适的培训目标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并要求受训人员按照制定目标进行学习,从而让自己的计算机学习更有目的性和实用性,按照培训计划,按照计算机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实践,同时要注重和其他学员的交流合作,在讨论中学习合作,有利于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从而更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 结束语 学校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进修,对教师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意义和巨大的实际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培训学校的教学计划,利用培训学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积极学习,促进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培训和实践中,不断学习计算机的教学方法和使用技巧,不断促进教学实践中的课程提高。在接受培训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计算机技能,勤于动手,积极认识到教学课件中的不足,做好记录,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多次操作,在实践教学中避免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计算机培训论文: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初探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现在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发展更新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人专科计算机教育呈现出与以前不甚相同的特点。如何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成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成人教育的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认识成人计算机培训的特点 成人计算机培训学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学习接受能力差异大,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操作应用能力的差异也很大,不少成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理解能力较强,记忆力较差,即记得快忘得也快。由于学员的学习目的、知识背景、个体环境等诸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成人计算机培训既有成人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成人计算机教育既具有需求上的宽广度和操作上的难度,又具有培训上的时间短、分散,培训的内容实、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新颖、注重引导,教学手段多样、注重实效等特点。 二、增强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的方法 1.找准起点,选对教材。 成人计算机培训面向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水平与计算机基础知识都存在差异,因此,为培训课程选取合适的起点尤为重要。成人计算机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没有固定教材,也不能采用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在教学中,为提高计算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技能性,教师为学员选取的教材要根据培训目标选用可操作性强,能和日常工作生活结合,带有实践操作项目的计算机实用教材,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上好首课,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学第一课讲得过深过难,学员听不懂,往往会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在备课、讲课之前,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培训班学员的年龄、工作情况和文化程度,这些能反映学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学员接触、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这些能反映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如何,应用能力如何。在具体授课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避免一开始就把学员引入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第一堂课首先要尽可能展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其次要精心挑选一两个操作简单的辅助教学软件,教给他们操作方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机并不神秘,在自己的手指下也能乖乖听话。 3.演练结合,授人以渔。 计算机教学既要借鉴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发挥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学员的特点、结合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情况,从大多数学员的实际水平出发,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员,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又要尽量满足部分学员对理论和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深造提高的要求,从而整体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讲解时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而是要培养学员的理解能力,让学员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员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4.注重实践,因人施教。 成人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特点是要求短训班形式,力争“短、频、快”,希望在短时间内很快学完并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要求全面系统地进行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笔者认为,对初学电脑的人应该从个别到一般,由实际到理论,提倡学以致用,急用先学。就像学习驾驶汽车一样,学电脑同样可以不管电脑的原理如何,结构怎样,只要勤练、多学,照样能轻松自如地使用电脑。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员今后的自我提高,所以我们在重视实践教学时,还要兼顾理论教学,使学员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教学中,由于成人学员大多阅历丰富,学习目标明确,会对指导老师的授课提出各种要求,打断老师的上课思路;成人学员大多事业有成,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在学习中比较要强,遇到问题不好意思问,结果旧的问题没解决,新的知识就学不进去,以至于干脆放弃。成人学员一般身具多种角色,他们精力有限、学习时间有限,因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易集中,易于分心,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下降,刚讲完的问题,一转眼就忘了。这些因素在成人培训中都是存在的,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无论学员的地位、学历、职业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尊重他们,讲课要极有耐心,这一点在成人教育中尤为重要。教师对难点问题要反复演练,同时鼓励学员积极提问,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疑问,及时发现学员的进步,给予表扬鼓励,帮助学员树立信心,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分析学员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将更灵活多样,社会人士对成校计算机的培训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的成人计算机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还会有更多问题等待我们探讨和学习。“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为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的成效,我们在培训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计算机培训论文:教师计算机培训方法与策略之我见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世界各个行业都从传统的模式开始向新的、科学的模式过渡,而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繁荣复兴的基础,更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关键词:教师计算机;培训;策略 教育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繁荣昌盛的根本,随着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人们所要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此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人们不能忽视的重点。在目前来说,利用计算机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办法,但是很多中老年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就算是年轻的教师之前所学习的计算机技术也可能已经过时。另一方面,几年前计算机还属于奢侈品,许多学校无能力大量购置,教师的实践机会得不到很好的实现,这也是导致教师不能扎实地掌握好计算机技术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计算机培训已经是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的必要性 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的现在,教师的作用也开始有了微妙的转变,不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达或教授知识,而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能够自己获取知识,使之终身受益。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也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 1.计算机培训能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 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在当今社会,互联网跟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紧密,甚至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人们通过互联网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展开,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是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育者,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应该走在潮流的前沿,但是现实中教师群里面有很大的一部分对于计算机技术有着恐惧心理,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不客气地说,有些只是坐井观天,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简单打字,而对更深层次的技术却毫不理睬。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技术没有足够的热情。这样就很难担任培养学生计算机热情和能力的责任,更加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会学习的新型人才。所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正确认识,是计算机培训的主要任务。 2.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开拓了有效途径 网络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四周,书本、教师的传授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上有信息量更加庞大的知识库可以让学生吸收,如果教师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那么在某些方面反而会落后于学生,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这需要教师有自我不断学习的良好观念,而计算机能够成为促进教师学习的载体,因为在这个领域里,会给人一种感觉,如果不学习就会有随时被抛弃和落后于人的危机感。网络上有许多教师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和资料,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能获得这些信息。而计算机培训能够让教学掌握文字处理、课堂教学、网络资源利用等基础技能,从而减少日常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计算机技术培训方法 计算机技术对于教师的作用已经是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能够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让教师顺利掌握计算机技术,却是重点。 1.确定计算机培训的内容 对于教师的计算机培训,不应该仅仅定位在计算机专业领域里面,而是要多线拓宽,尽力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例如: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常用的软件运用,等等。以培养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服务教学质量的意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能够主动探索真正符合信息社会的教学新模式。 2.计算机培训群体的差异性 除了对教师培训目的的确立之外,培训的内容还应该以不同的群体为划分的标准。一般来说,划分的群里应该归纳为三类层次:(1)针对领导层次的培训,主要让他们能够用计算机来收集学校内外的各种信息、了解学校的业务水平状况、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2)计算机学科教师的培训,这些教师从事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培训更应该注重质量。可以分为入职前培训和入职后培训,让他们能够理解教材的内容、理解教学目的,这样才能获得上岗的资格。(3)针对非计算机教学的老师,这一类人员是最经常使用计算机的,他们的日常工作甚至关系到领导者能否顺利进行战略管理,因此对于他们的培训应该集中在信息意识和实际操作这两个方面。 计算机培训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不仅能够帮教师更新观念,让教师具备基础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在备课、作业时候能够主动使用计算机,形成一种崭新的管理形式。最后,在计算机技术掌握之后,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更能够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在学校良好展开。 计算机技术的教师培训,应采取一切的手段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益,这不仅为了让教师具备熟练的操作、维护计算机的技能,也是为了能有一个科学的头脑,以能够随时获取现代教育信息。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教师进修学校) 计算机培训论文:手机移动学习在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移动学习是新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体育院校的学生经常需要在户外训练或者比赛,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十分适合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有助于课外促进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移动学习;彩信;微博 体育院校的学生有不同于其他高校学生的特点,因其专业性极强,学生常常需要在户外长时间高负荷进行运动训练与比赛。大量的体力消耗后没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部分公共课程的学习之中。移动学习能够将部分学习化整为零,利用间隙、途中等零碎时间进行短平快的有效学习,尽量降低训练与文化课程的冲突。手机作为普及率最高的移动设备,小巧便携,是开展移动学习首选的设备,因此基于手机的学习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一、手机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是一种利用无线技术与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移动学习比较以往其他学习有更强的情境性、时效性、便捷性和时空模糊性。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专门行业、特定人群的培训与知识建设,如在农业、医疗、商业、教育、野外作业等行业对农民、见习医生、销售员、外语学生、文盲、新生儿父母、游客进行知识介绍与技能培训,大部分培训取得了学生的认可并实现了比较好的效果。 移动学习所使用的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1] 。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手机移动学习可实现手机之间或者手机与网络之间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例如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实现此功能常见的服务就是彩信和页面浏览。 二、体育院校学生计算机学习 与移动学习状况 为能够更客观地了解体育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学习与移动学习状况,以上海体育学院大一有计算机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规范的问卷调查,调查人数125人,基于数据分析了学生的特点与移动学习需求。 1.计算机学习情况 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90%以上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多媒体类课程的知识,80%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58%的学生认为一周一次的课程安排不够,91%的学生愿意接受课外的辅导。80%的学生表示放在公共课计算机课程的课外学习精力很少,原因主要集中在专业训练强度太大、精力不够和没人指导不知道怎么使用所学知识两个方面。另外参加各项专业比赛或者是作为志愿者、服务者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导致学生缺勤学习的情况比较常见,学生常会出现少则1次、多则2月有余的缺勤情况。 2.移动学习需求 对于移动学习的概念,65%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但是具体的类似移动学习行为有80%的学生表示有过经历。99%的学生持有一部或者以上的手机,90%以上为智能手机。持有手机的学生中95%以上的学生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在上网常使用的功能一项中,供选择的项目有看电影等视频;听音乐等mp3;看电子书;摄像照相;手机上网(搜索资料、看新闻等);录音;聊qq 或者飞信;电子邮件;备忘录/日程管理;参与论坛;写博客(微博);互访朋友网络空间,其中90%以上学生会使用半数以上的功能,60%学生会互访朋友空间。91%的学生和83%的学生分别表示愿意接受教师课外的手机信息辅导或者是上网自行浏览教师提供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源。对于移动学习资源的形式:彩信、视频和网页浏览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分别占到需求的30%;对于移动学习的内容需求主要集中于命令设置与操作和扩展知识与技巧两个类别,分别占到73%和66%。 由上数据分析,手机对于学生来说是他们相互交流、了解的常用工具,再加之体育学院学生的特点十分需要能随时随地随身的短平快的学习,同时学生也有热情参与到这种高效广泛交互共享和个性化学习之中,因此经过设计的移动学习模式与资源能够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 三、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与资源设计 (一)从教学设计视角具体分析 1.学习需要 移动学习能有效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能给予应用的指导; 2.学习内容 参与计算机移动学习研究的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二》内容包括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三个部分。学生希望学习内容以计算机的操作命令和操作技巧为主; 3.学生特点 在思想上学生对移动学习比较有热情,愿意参与其中;在技术支持上,学生的手机普及率极高,手机携带时间比较长,基本上是随身的;在学习时间上,学生每天会被要求出晨操,白天会有较多的体能运动;时常会有外出参加活动或者比赛; 4.学习环境分析 学生处于操场等户外的时间比较多,这类场所比较嘈杂,学生已受到干扰;零散的休整时间较多,能接触到计算机的时间相对集中在晚上; 5.教学资源设计 手机支持下的课程资源是完成移动学习的基础,是移动学习中最主要的内容。移动学习资源与普通的学习资源具有不同的要求,由于呈现方式、带宽限制、即时性等差异,移动学习资源需要在表现技术、内容结构、递送机制等方面具体考虑设计原则。(1)内容:内容微型化,表述清晰、难易度适当、层次丰富、上下关联性不强可保证学生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学习内容需要花费的时间控制在30秒到5分钟之内[2]。(2)界面设计:可用性好。手机的特点是屏幕相对较小,适合用简洁文字、简单图形、动画或者音视频描述的内容,有简洁高效的导航。(3)大小:尽量控制网络传输成本,资源的形式以够用为主,减少美化和修饰的冗余部分;太长时间的学习对学生和学习环境的要求过高。(4)推送原则:推送过多会干扰学生的正常生活与训练,导致抵触情绪,因此应当选择最关键的节点推送,宁缺毋滥。 (二)移动学习模式。 1.彩信推送的移动学习 安排每次课程结束之后发送一条“课程要点”的彩信和一条“促学思考”的彩信。鉴于93%的学生是中国移动的客户,彩信使用中国移动公司的飞信软件进行发送。 课程要点的信息是为了提醒学生回顾课程上的内容在休息或者翻阅手机休闲时随时浏览以便巩固已学知识。彩信具体内容为一张图片说明命令的位置;一段文本(或音频)说明操作注意要点;促学思考的彩信会提供一些范例(例如一幅ps的图片或者一个短小的动画)供学生分析如何操作能实现范例的最终效果。彩信具体内容为一张图片(动画)和一段文本,说明实现效果的操作要点。课程要点和促学思考彩信每周发送一次各一条,每次时间固定格式统一。 2.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 调查数据中显示60%以上的学生会常常使用手机互访朋友的网络空间,因此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也成为建构课程移动学习的一个主要部分,同时微博相对普通网络页面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信息共享和建立广泛的交际圈的有效性[3]上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能构建相对平等的环境,这样更能吸引学生主动访问,同时微博也能有效支持信息的双向传递,易于移动学习中教师及时反馈和了解学生的需求。鉴于75%以上的学生经常使用手机qq,课程选择使用腾讯的微博作为教师开辟的移动学习资源空间。 每次课程开始和结束后教师会更新微博。开课之前会课程的通告,并用图片或者视频有吸引力的范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结束之后会有本次课程的资源信息,视频或概念图[4]的方式播放重点操作过程以及多张范例和思考题目供学生讨论与留言作答。教师还会不定时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活动告知或生活热点问题,加大师生互动的范围。同时教师会有选择地开通关注对象,帮助学生关注一些优秀教师的计算机教学微博,增加学习视角和资源链接[5]。 四、实施效果浅析 在课程结束之后,对接受过前期移动学习情况调查的学生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如下: 有77%学生表示移动学习的形式能提高学习积极性;70%的学生表示会在闲暇时翻阅课程彩信;65%的学生表示会时常浏览教师的微博查看讯息或者留言;43%的学生会与同学讨论教师的微博留言并讨论课程作业的范例操作;69%的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对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帮助;同时部分有外出活动或者比赛的学生表示移动学习能帮助他们了解耽误的课程信息,33%的学生表示单纯观看操作演示不能满足学习需求。60%的学生表示彩信在复习阶段有助于他们随时浏览帮助记忆关键操作。 从问卷的结果来看,移动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大部分学生会使用手机浏览彩信或者空间,在有问题的时候会想到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向同伴或者教师寻求帮助,同时移动学习增加了学生课后讨论计算机操作话题的氛围,在课堂之上也更积极自信地与教师发生互动。 问卷也同时反映出移动学习的一些不足之处。微博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微博和彩信资源制作时间较长,更新不便。同时目前的移动学习模式设计缺少评测手段,缺乏长效激励的机制。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有线连接带来的束缚,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个别化学习形式,可以有效补充课堂教学中一对一教学的不足。 计算机培训论文:基于局域网的计算机培训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介绍了一种以B/S结构模式为主, C/S结构模式为辅,基于内部局域网,建立知识库和题库,实现办公自动化应用中个人自主培训和考试的系统,阐述了这一考试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及相应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局域网;网上培训考试;B/S模式;C/S模式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上报名、网上考试、网上评卷,网络远程办公,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从网上学习知识、无纸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考试取代传统的工作、学习、考试方式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可大大提高办公效率,方便员工的学习、工作,实现管理的高效化、灵活化、自动化,使工作评价趋于客观、合理和公平。 2 总体构想 本系统用户划分为员工、公司管理人员与计算机系统管理员三类,系统采用基于局域网的C/S(client/Server)模式和基于Web技术的B/S(Browse/Server)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B/S模式为主,C/S模式为辅,基于内部局域网建立知识库和题库,实现员工的自主学习和考试。计算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建立相关工作知识的培训和测试题库,协助公司管理人员对员工进行网上培训和考试,对员工能力做出客观测评;员工可利用该系统进行个人自主学习和自我测试,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传统的C/S模式是客户机/服务器(C/S)两层结构(见图1),其特点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数据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能够处理大量的、实时的数据流。C/S模式需要在所有用到此系统的员工计算机机上进行软件安装和维护,工作量大,不利于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软件使用操作专业性较强,不利于公司管理人员管理题库。员工必须使用安装了特定软件的计算机在公司内部局域网内访问系统,使用不够灵活、方便。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C/S两层结构模式正逐渐被浏览器/服务器(B/S)三层结构(见图2)的访问模式所取代。B/S结构以访问Web数据库为中心,HTTP为传输协议,客户机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和与其相连的后台数据库。 B/S模式可以把系统所有软件的安装、维护都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而客户机几乎不需要做任何维护,浏览和考试统一通过Web服务完成,员工与公司管理人员使用操作简便易行,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集中维护,维护方便。但B/S模式对网络性能要求较高,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对较弱。浏览器脚本语言数据处理能力有限,较为复杂的功能不易实现。 培训考试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功能模块中员工访问培训题库自测学习、进行在线考试和公司管理人员进行题库管理采用B/S结构,公司管理人员进行试卷评阅、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采用C/S结构。数据库服务器和试卷评阅系统置于公司内部核心机房,而Web服务器可以放置于各楼层配线间,通过公司内部网络与公司核心机房相连。题库管理系统、试卷评阅系统可置于公司内部核心机房,每次考评完后所有员工的数据汇总在一起,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统一管理、长期保存和数据的安全。 本系统可用于各个业务部门同时在线考试,培训题库和考试题库里放置相关业务部门的多种培训资料,设置了多种题型,如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材料题、写作题等等,员工可选择自己业务相应的题目进行阅读和自我测试。为适应多次考试,使每次考试的试题有差别,但难度上保证在同一个层次,设置随机函数random对试题库中的试题进行随机抽取。 系统有用户自测和公司考试两种模式。员工自我学习测评时可以选择自测模式,不计时间,可以随时中断考试,完成工作再继续学习、答题,系统通过断点记录和断点读取来保存考试进度,答题完毕可以自行对照答案。公司统一测评考试时,可以选择考试模式,此时连续计时,不能中断考试,剩余5 分钟时系统会提醒员工,当达到规定时问,系统自动锁定时间,一般不可超时,提前答完的,可点击“交卷”按钮结束考试。 3.具体设计 此计算机培训考试系统采用兼容C/S和B/S模式所需TCP/IP协议和Net—beui协议的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Microsoft Visual 2003作为网络平台及开发工具,使用C#和相结合作为系统开发语言。 系统利用SQL Server 2003建立共享、高效的后台数据库作为题库,使用技术连接访问SQL Server 2003的题库,数据库驱动程序在本系统中采用Delphi 6.0开发工具设计。本系统选用ASP/ADO方式作为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接口连接方式。数据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SQL Server 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丰富的编程接口,图形化的用户界面,支持数据到Web页面,扩展性好,具有数据仓库和数据快照功能,是真正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SQL Server还具有数据备份功能,可定期对后台数据库进行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本系统体系结构是基于公司内部局域网、C/S模式与B/S模式相结合、远程题库维护与集中管理相结合的计算机培训考试系统,培训、考试采用B/S模式,系统管理采用C/S模式。 系统访问结构模式如图4所示: B/S模式的学习、考试和题库更新维护,用户使用客户端Web浏览器,通过HTTP协议向Web Server提出考试请求信息,Web Server响应请求,通过Web应用访问数据库服务器,生成试卷HTML页面,再发送给请求的浏览器,员工答题后回传HTML页面,由Web应用进行判卷等处理操作。 C/S模式的管理系统在公司内部局域网内进行,保证传输和数据的安全性。 4.结语 本培训考试系统结合了B/S模式和C/S模式各自的优点,满足了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远程学习和管理的需要,采用分布式结构,操作使用方便,扩展性强,易维护,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办公自动化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培训论文: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初探 摘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入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何针对各个层次社会人士的培训需求,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效果,已成为摆在计算机培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成人计算机培训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了成人计算机培训的特点,阐述了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到各行各业,面向社会人士开展的成人计算机培训更是学无常态、教无定法,笔者多年来从事成人计算机培训工作,深切体会到成人计算机教学已从“扫盲式”教育向“提高式”教育转变,培训中找准起点、上好首课、演练结合、注重实践是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认识成人计算机培训的特点 成人计算机培训学员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学习接受能力差异大,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和操作应用能力的差异也很大,不少成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理解能力较强,记忆力较差,即记得快忘得也快。由于学员的学习目的、知识背景、个体环境等诸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成人计算机培训既有成人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成人计算机教育具有需求上的宽广度和操作上的难度,又具有培训的时间要短、要分散,培训的内容要实、要有针对性,教学方法要新颖、注重引导,教学手段要多样、注重实效等特点。 二、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教学效果的方法 1、找准起点,选对教材 成人计算机培训面向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水平与计算机基础知识都参差不齐,因此,为培训课程选取合适的起点尤为重要。成人计算机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没有固定教材,也不能采用大专院校的计算机教材,在教学中,为提高计算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技能性, 教师为学员选取的教材要根据培训目标选用可操作性强,能和日常工作生活结合,带有实践操作项目的计算机实用教材,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上好首课,激发兴趣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篇第一课讲得过深过难,学员听不懂,往往会产生畏惧、厌学的心理,失去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教师在备课、讲课之前,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培训班学员的年龄、工作情况和文化程度,这些能反映学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学员接触、使用计算机的情况,这些能反映学员的计算机基础如何,应用能力如何。在具体授课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避免一开始就把学员引人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第一堂课尽可能展示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其次要精心挑选一两个操作简单的辅助教学软件,教给他们操作方法,让他们看到计算机并不神秘,在自己的手指下也能乖乖听话。 3、演练结合,授人以渔 计算机教学既要借鉴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发挥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学员自身特点、结合计算机硬件配置的情况,从大多数学员的实际水平出发,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学员,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又尽量满足部分学员对理论和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深造提高的要求,从而整体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讲解时不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而是要培养学员的理解能力,让学员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学员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掌握学习计算机的方法。 4、注重实践,因人施教 成人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特点是要求短训班形式,力争“短、频、快”,希望在短时间内很快学完并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要求全面系统地进行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笔者认为,对初学电脑的人应该从个别到一般,由实际到理论。应当提倡学以致用,急用先学。就像学习驾驶汽车一样,学电脑同样可以不管电脑的原理如何,结构怎样,只要勤练、多学,照样能轻松自如地使用电脑。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员今后的自我提高,所以我们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亦要兼顾理论教学,使学员了解此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教学中,由于成人学员大多阅历丰富,学习目标明确,他们会对指导老师的授课提出各种要求,打断老师的上课思路;成人学员大多事业有成,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在学习中比较要强,遇到问题不好意思问,结果旧的问题没解决,新的问题就学不进去或跟不上,以至于干脆放弃。成人学员一般身具多种角色,他们精力有限、学习时间有限,因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易集中,易于分心,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下降,刚讲完的问题,一转眼就忘了。这些因素在成人培训中都是存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员的地位、学历、职业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尊重他们,讲课要极有耐心,这一点在成人教育中尤为重要。教师对难点问题要反复演练,同时鼓励学员积极提问,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疑问,及时发现学员的进步,给予表扬鼓励,帮助学员树立信心,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学员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社会人士对成校计算机培训要求越来越高,新形势下的成人计算机培训工作任重道远,还会有更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讨和学习。“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为提高成人计算机培训的成效,我们在培训教学中尚需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计算机培训论文:计算机培训市场的需求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脑在人们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在职人员,还包括了广大的农民,本文主要分析以上三类人群对于计算机培训的需求,以及作为培训机构如何更好适应在校大学生、在职人员、农民的需求,提供他们满意的培训服务。 关键词:计算机;培训市场;需求 一、我国计算机培训市场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92年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由政府决定,计算机培训市场很小。第二阶段,1992年到1998年以市场调节为主、指令计划为辅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培训内容是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来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1996年开始实施,社会力量开始进入到培训市场,计算机培训市场开始兴起。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是完全市场化阶段。培训主办方完全按照社会需求提供培训。从市场细分来看,外语培训、管理培训和IT培训是教育培训市场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在IT培训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的中小培训机构如何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培训项目,提供培训服务。 二、计算机培训市场的需求分析及建议 党的十七大在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的同时,明确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培训市场未来的发展是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在计算机培训市场中,从参加计算机培训的目标人群来分,可以把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人群分为三类:在校大学生、农民和在职人员。下面分别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分析作为中小企业的培训机构如何开拓市场。 (一)在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培训的需求一方面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了证明计算机水平而进行的培训,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出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比如有大型培训机构提供的软件开发培训等。中小型的培训机构一般从事一些简单、培训难度较低的培训项目,其中,全国计算机等级培训就占了很大的比例。根据调查,在计算机培训市场上,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为例,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计算机二级培训费用进行分析,发现上海的国家计算机二级的培训费用最高,主要是因为培训机构为连锁机构,对于考试的通过率有一定的保证。而福建省福州市的计算机二级的培训费用最低,保证教学质量,但对于通过率没有给予明确的承诺。除了上海以外,国家计算机二级培训市场的培训价格在300元-450元之间,在同一城市由于师资、培训机构知名度、通过率保证等原因,培训费用也有所不同。陕西省西安市的国家计算机二级的培训费用平均为340元,辽宁省沈阳市的国家计算机二级培训费用为410元。由于学校和企业一般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作为衡量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一个标准,因此参加培训的大学生人数也能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这一类培训组织起来比较容易,主要是如何招到培训学员,一般常见的是通过低价招揽学员,或者是通过承诺保过来招揽学员,基本上属于计算机培训中的红海。中小培训机构在这类市场上主要是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通过邀请一些个性鲜明的讲师来吸引学员。在计算机专业学员的培训市场上,中小机构如果想有所作为就需要与大型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场地和组织学员报名来获取一定的收益。 (二)农民的计算机培训需求 我们将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分为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且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可以相互转换。现实需求是指农民工外在表现出来的对某技能的需求,主动愿意花钱和时间去学习;潜在需求是指农民工把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埋藏在心底,由于某些因素的阻碍没有被激发出来,需要外界的刺激与鼓励。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短期需求富有弹性,以至于无穷大,对价格反映非常灵敏;部分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最高市场价格是一致的。 对于农民的计算机培训需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定点培训和流动培训的点面结合模式。培训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各地农村的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统筹安排。农民喜欢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因而应以面对面直接授课和现场实习为主;在培训时间方面,以短、平、快为主;在教育设施方面,部分乡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及场所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计算机培训机构应利用农村已有的各类教育场所和设施,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已有的教育基地和网点,开展计算机培训。2.计算机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的绑定模式。我国实施了“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农村计算机教育培训可以搭上这些教育项目的快车,达到“办一个培训班、兴一项产业、会一项电脑技能”的效果,在进行计算机培训时提供一些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 (三)在职人员的计算机培训需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2004年8月以来,已经了12批共122个新职业的信息,相关的职业培训需求越来越受关注。同时,面临就业竞争压力,更多的人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技能水平,也选择了职业培训。智联招聘做过的一项关于职业培训与就业力的调查显示:47.9%参与过培训的就业者表示自己所参加的职业培训直接促成了自己的就业。近八成的参与职业培训的就业者表示职业培训对就业后的晋升发展有帮助。中小培训机构在为在职人员提供计算机培训时,可以根据各个不同行业人员对于计算机培训的不同需求,推出针对不同行业的计算机培训项目,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系列的配套培训方案,而不是单一的培训项目。这样,既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培训需求,也提升了培训机构的品牌形象。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园乒乓启蒙教育的策略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园依据《纲要》精神,将乒乓教育引进幼儿园大课程,以培养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和尝试、探索、活动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鼓励幼儿勇于尝试,并了解身边的乒乓知识和技能。以乒乓运动为切入口,围绕幼儿园乒乓运动特性,培养幼儿身体素质,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幼儿 乒乓教育 策略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乒乓领域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我园非常注重幼儿乒乓知识和技术素养的培养,对于如何提高幼儿的乒乓素养进行了专题的研究,来寻找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生成乒乓活动 生活中乒乓球虽很常见,然而孩子们没有探索的兴趣和激情,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为幼儿所熟悉的而又能引起幼儿注意的那些乒乓教育内容才是真正能为幼儿理解的。从找到幼儿的兴趣点到一个教学活动的产生,需要以下三步走:发现:老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经常有着困惑、疑问和探究欲望。每每这时,他们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到老师这里来寻求帮助,渴望得到解答。这时候,老师能做的不光是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而作为乒乓启蒙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教育成分可以挖掘。思考:在孩子们提出的各式各样的疑问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思考,看看哪些具有挖掘的意义,哪些内容值得让所有的孩子都来了解一下,或者哪些具体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因素,可以让幼儿在练习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认真思考和精心筛选,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就产生了。生成:有了课题,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设计教学的方案了。生成的活动并非完全是临时的、随机的,也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在这样的乒乓活动中,教师既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免给幼儿错误的引导,还要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充分操作的机会。通过教师有目的生成的乒乓教育活动,能丰富幼儿的理论知识,在简单的技术方面,幼儿也有所收获。 二、合理整合各种教学,形成主题活动 在乒乓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将活动设计成主题活动,一个主题,若干个活动,既有体育活动,也有语言活动、科学活动,以及绘画美劳活动。这样,既能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也能促进幼儿对该内容的掌握。接着,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一个有关乒乓球的手工作品带到幼儿园供幼儿观赏,激发幼儿对乒乓球的浓厚兴趣。教师就要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设计出层层递进的乒乓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器械材料,给幼儿探索练习的空间,让幼儿在尝试错误、改正错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理论知识,提高幼儿的乒乓素养。 三、合理渗透一日活动,乒乓融入生活 幼儿乒乓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并启发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乒乓活动中再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乒乓启蒙教育提供了契机,我们将乒乓教育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首先,在活动室环境中体现乒乓的氛围。在活动室中,我们特别开辟了一个“乒乓操作区”,激发幼儿把玩的兴趣,在把玩的过程中产生问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我们开辟了一个“小问号信箱”的活动,让家长将幼儿在平时生活中提出的对于乒乓方面的疑问及时记录下来,我们组织幼儿利用晨间集体谈话时间进行讨论,有价值的还可以生成集体教学活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也经常会有感而发,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引导他们思考;难以解答的问题,我们就一起查资料、找答案;有条件的,我们还给孩子提供材料,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孩子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实践,形成了较好的探究态度。 四、激发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家园合力 完善的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结合,我们开展的乒乓课题也同样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样,课题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证明,当父母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时,孩子在幼儿园中会表现出更好的成就和更强的自尊。因此,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课题中来,让他们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分子,增强他们的参与感。首先,我们要让家长了解开展本课题的意义所在,让他们知道通过课题的开展,能够促进幼儿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体能的锻炼,得到家长的认同,为接下来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就要让家长了解我们开展课题的一些主要途径和方法,以及需要家长配合的各个方面。在乒乓活动中,幼儿知识的建构不是传授,而是在动手实践中习得。所以,在活动中的前知识准备是大量的、繁琐的,光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家长群体成了收集材料的生力军,在理解的前提下,大多数家长能够根据老师的要求,收集到各种相关的资料,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基础。另外“,小问号信箱”的活动也需要家长做一个有心人,将幼儿平时问的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投入班级的信箱中。在家中,家长也很注意这方面的引导,经常带孩子出去参观,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同时也激发幼儿更强烈的兴趣。幼儿生来就好动,技术和操练对他们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只要教师们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游戏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启蒙活动,就能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习得经验、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作者:徐溧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五星街道中心幼儿园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二胡的启蒙教育 【摘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升温。二胡这一民族乐器便以其音质优美、容易入门而深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启蒙教育也从小学提前到了幼儿园,又由于幼儿年龄偏小,身心的认知能力都还处于发展时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幼儿;二胡;启蒙教学;激发兴趣;乐理知识;音准;自信心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主力军,得到了广泛地传承和弘扬。无锡,则被称“二胡之乡”,远有闻名世界的音乐家刘天华、民间艺术家阿炳;近有二胡演奏家闵惠芬、邓建栋。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地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升温。二胡这一民族乐器便以其音质优美、容易入门而深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早有科学结论:孩子从小学习音乐,练习演奏,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继承民族乐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更因为指尖的频繁触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对于开发智力、启迪心灵无疑都非常有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启蒙教育也从小学提前到了幼儿园。但是幼儿年龄偏小,身心的认知能力都还处于发展时期,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基层教学实践,谈谈幼儿二胡启蒙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掌握幼儿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大都在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意识控制行为的能力较差,且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尚未完全起步,具有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而且他们还处在学前期,尚未接触到学校的相关规范,二胡学习又相对枯燥,初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任课教师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灵活掌握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音乐教育。 (一)活。 针对幼儿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笔者的办法是:打破循规蹈矩死板的教课方法,突出一个“活”字,激发他们对学琴的兴趣。如,在课前讲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小故事,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听课,练习。在课间中途休息时,安排他们听一段录音,或者看一段所教曲目的VCD,然后跟着一起哼唱乐曲,一边拍着节奏。这样,既放松了情绪,解除了疲劳,又学会并唱熟了乐曲。同时,他们也不会因为觉得上课时间长而感觉枯燥无味,反而对二胡课程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补。 笔者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孩子手的协调能力很强,但音准听力差;有的孩子乐感很好,唱起谱子来有板有眼,手却不灵巧这也许是由于遗传基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分别设定练习基本功的方案,对症下药,有重点的进行“补”教。如:音准差的孩子需要多听多唱——最好能够在钢琴的伴奏下视唱练耳;手感差的孩子不仅应该强化指法与弓法的练习,还应多布置一些有关手的灵活度的训练;心理节奏过慢或过快的孩子(这与个体的性格气质有关),需要给予心理暗示等指导,还应让他们多听、多看、多与同学们一块练习,逐步跟上稳健的节奏 二、手法、指法和姿势是基础,放松是关键 二胡的一切手法、指法、姿势都是为了能够让演奏者最便捷地奏出最悦耳的声音,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诠释音乐作品,表达演奏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准确的手法、指法和姿势是二胡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即从幼儿初学起步就加以规范,养成科学的演奏习惯,练好“童子功”,为日后演奏高难度的曲子打好坚实的基础。现在市面上出版了许多关于二胡教学的教材,对二胡练习的手法、指法、姿势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们在演奏与教学时的心得体会,他们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是其中也会有着各自的特点。本人通过二十五年来的二胡学习、演奏及教学的经验,体会是:必须用最自然最松弛的状态演奏二胡,无论是左手还是右手,都必须做到放松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动作,提高演奏水平。要知道,幼儿园小朋友的手都很小,臂力也很小,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相对弱一些。初学时,有人一味地强调“手型”,而孩子一时还不能准确地体验“手型”的要领;倘若再硬生生地摆“手型”,反而会导致孩子的情绪紧张、手臂僵硬,产生逆反心理,给日后演奏埋下隐患。因此这个阶段如果在细节方面太苛刻,往往会弄巧成拙。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了,而使大的框架扭曲了,导致动作僵滞、笨拙,影响演奏的效果与水平。如:在小朋友刚刚接触二胡的时候,首先要学的是持弓的方法。右手的各个手指各就各位之后,笔者灌输给小朋友运弓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三个字:“长、平、前”,要练好基本功,必须严格做到: 1.“长”,即拉满弓。就是指弓子要从头拉到尾,尽量把弓子拉满,这样手臂自然会打开,身体会舒展,声音就会响亮、有力度。 2“.平”就是弓子要贴着琴筒拉平,不要上下颠翘、左右摇晃。运弓平稳,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准、统一。 3.“前”就是指运弓的方向要朝前拉,保证弓毛贴住琴弦,声音结实,防止怪音地发生。 三、乐理知识与学琴要同步进行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学习和演奏二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学中,笔者全身心地关注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每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都大加赞赏,循循善诱。可我们也看到,现在有些家长让小朋友练琴是为了考级而,功利性极强,恨不能学两三年就考个十级。事实上,有些孩子虽然把十级证书考到手了,但是若拿一个五级的练习曲,他可能连谱子都看不懂,更别说演奏了。笔者以为,要想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从学琴的第一天,就要同步进行乐理知识的培训——这也是必修的基本功之一。因此笔者在教授二胡课的初期,就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加上了简谱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让他们先认识音符、认识一些简单的节奏,还让他们学以致用,把这些音符和节奏结合起来,可以先看着谱子唱一些简单的旋律,把这些旋律唱熟以后,再用二胡表现出来。同时,在演奏的过程中还要强调内心演唱的好习惯,并对比演奏出来的音乐是否与心中唱的一致,这样帮助小朋友养成练琴时不走神的好习惯,从而确保正确有效的练琴。在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的同时,为今后演奏高难度的二胡曲目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的方法是:每学一首新曲子,先不操琴,而是先教曲谱。比如《赛马》,首先,笔者先用孩子们的语言介绍这支曲子,让他们静静地聆听,并同步讲解每段乐曲的内容、情绪,接着带领孩子们反复读唱乐谱。再进行实际的把位与弓法的教学,让孩子们心中先有了音乐的旋律和感觉,同时又认识了简谱,再学习演奏,这样效果很好。今年笔者有4个幼儿园学生考四级《赛马》,他们的乐感、音准与节奏都表现的非常出色,主考老师对他们的演奏非常赞赏。其中两人获得优秀,两人获得良好。 四、音准是拉弦乐器的大难题 在没有琴键、没有品的两根弦上,要准确地找到各个音符的位置,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已是一个大难题。那么,对于幼儿园小朋友就更是难题中的难题了。但是要使一首乐曲听起来悦耳、动听,音准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小培养小朋友的音准概念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学琴的基本功。音准主要靠两方面来培养: (一)准确的指距。 运用准确的指距是音准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全音半音左手指距的变化,只有把指距变化的规律掌握好了,才有可能把音拉准。因此,笔者在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学生必须要完成一定指标的指法练习,尤其是一些难以掌握的指法变化部分,更要强化训练,直到熟练掌握。 (二)敏锐的听觉。 音准不准主要取决于演奏者的听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小朋友的听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多听多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做示范,让学生边听乐曲边模仿指法动作。多次训练之后,使他们会逐渐地学会分辨音准,并且有意识地调整手指来达到准确的位置。笔者给学生们示范时,他们会静静地听音乐,仔细地观察动作,自觉地弹动并纠正指法。同时,笔者还建议家长带好录音或录像设备,把老师的示范录下来,以便学生回家练习时参照,这样也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专业艺术考级和文艺演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心理状态,更是能练好二胡的必备条件。自信心,对于幼儿园学琴的孩子们来说也是尤为重要,没有自信心的孩子是不可能学好练好二胡的。当然,这种自信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自信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上的自信。也就是俗话说的:“手上有活儿”。这种自信是可以靠平时练习过程中积累出来的,练得越多,把握性越大;手上负担越小,自信心就越强。还有一种是来自心理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在第一种自信的基础上依靠外界给予的肯定与认可培养出来的。那么当下热行的艺术考级和文艺演出就是学琴的孩子们得到外界肯定的最佳途径。 1.通过这些方法,既可对前一段学习进行总结,又能有效推动以后的学习。小朋友本身有着良好的练琴状态的同时,在通过参加考级、演出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肯定与赞赏中找到了自信。这对学琴的孩子们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推动作用。 2.每一次的演出和考级的经历,不仅能让小朋友逐渐自然而然地消除考试和演出前的紧张感——不怵上舞台(考场);同时,在他们多次的演出(考级)的锻炼过程中,再也不会因为心里紧张而影响演奏水平。 3.演出(临考)前的紧张和兴奋感与演出后的激动和满足感会让他们喜欢表演、热爱表演,并且更自信满满,更成熟老练。因此,在幼儿学琴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艺术考级和文艺演出来增加小朋友的舞台表演和临场发挥经验,同时增强小朋友的自信心与上进心,使小朋友的习琴过程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积极状态,在学习和锻炼中成长起来,是十分有益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幼儿学琴进行科学的培训与教育,不仅能让他们学到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提高他们音乐素质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拓展与开发。让孩子们在文化艺术教育的学习和锻炼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为创建和谐社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高能 单位:群文滨湖区文化馆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思考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好问,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兴趣。同时,幼儿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智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最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特别想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在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让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培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动手体验;重在抓住教育的契机,引领幼儿的随机探索;实施家园的配合,支持幼儿的延伸活动。幼儿是好动、好奇、好问的,他们对周围变化万千的世界充满兴趣,同时,幼儿期又是人的一生中智能发展最显著的阶段,也是一生中提问最多的阶段,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提倡“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科学教学任务,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精神。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 二、创设科学环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园天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只要为他们创设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才能保证探索科学活动顺利的进行。 (一)自然角 在班上自然角,为幼儿提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动手栽种多种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 (二)科学壁画 为幼儿提供图片,与幼儿一起布置壁画,如表现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的春天》,《夏天的公园》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 (三)科学小实验 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在认识溶解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水、盐、糖,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溶解,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一)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二)在学习活动中 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 (三)在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发现科技新信息、新动向,随时捕捉各种现象,抓住、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迪。 四、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 在节假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大自然郊游,观察四季的更替,知道各季节的特征。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既发现了自然中事物的奥秘,又有满足幼儿的求智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经验。总之,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作者:鲁慧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第二幼儿园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环境创设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背景下,教育行业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对于教育开始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幼儿园教育阶段”,也是“启蒙时代”。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对外界出于好奇心理,善于学习和模仿,而在幼儿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和传递的知识类型也会影响他们自身对外界的感知和后期的成长。 一、幼儿园时期教育的特点 1.知识面广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对外界探知的天性,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而在幼儿教育的学习安排下,氛围也十分活泼轻松。一般以做游戏形式或者故事之类的情景模式传授知识。但是相对来说,灌输的知识也较多,例如,简单识字、唱歌、跳舞、常识相关的问题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感兴趣的或者好奇的事物也会成为教学知识,所以,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在教学中应不断创新,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启蒙阶段的教育是教育阶段的基础。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精细化了,幼儿教育阶段作为教育的第一阶段,更应该引起重视。在幼儿教育阶段我们分为三个阶段:小班教育阶段、中班教育阶段、大班教育阶段。而在每个阶段学生的整体特征也会有差异。比如,小班一般是2.5~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对外界处于萌芽状态,对外界很好奇,也是最好培养和开发大脑思维的最好阶段,在此阶段可以采用声像等进行教育,也可以根据孩子实际的状态进行动态学习培养。对于中班和大班教学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是开始对外界有观点和看法的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开始形成的时期。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一般以相关事件故事的形成引发他们的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综合来说,在幼儿教育阶段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幼儿阶段开启了孩子进入学习的大门,是开发大脑的最佳时期。 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环境的引入探索 1.中华文化在启蒙时期的引入 幼儿教育的整个阶段是对世界认知和自我意识价值逐渐形成的阶段,被称为“启蒙时代”,此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行为意识和优秀文化知识注入的时期。中国优秀的文化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一些文化思想精神和物质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引入,则会启蒙并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以在课堂中以故事的方式向他们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如岳飞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发他们去思考和学习。根据幼儿教育阶段的教学灵活性的特征,可以更好地向他们传授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美化他们的心灵。 2.中华文化启蒙教育的环境探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行业的发展不仅向着精细化和人性化发展,更多的是靠优越的环境对孩子的二次开发!探索幼儿教育阶段的中华文化环境,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本地区域文化特色加以引入根据教育所在地区文化加以引入,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提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探索精神。对于物质文化,一般用于孩子的互动,以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例如剪纸、彩绘之类的。当然,各地的文化背景之类都有所差异,所以也显示了教育的大体性和独特性! (2)结合孩子的实际教育环境进行引入虽然幼儿教育阶段是教育的第一道大门,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对此教育阶段有着重大影响!当然知识对于所有孩子都是公平的传播,在对幼儿园教育时期,应结合主观和客观环境灵活教学,所引入的地域文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应结合地域特点分享与之相关的典故,包括神话故事等,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陕西渭南的可结合“华山”,即“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加强孩子对正义和孝义的追求。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不仅加强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也加强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是兴国安邦之本,这句话从古至今一直都未落后。幼儿启蒙教育阶段的各种改革和创新,为孩子后期的教育做好了铺垫。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各个阶段对教育的创新都是对有生命的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引入培养了孩子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幼儿园时期中华文化教育环境的探索也体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作者:吴洁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幼儿园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探析 一、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儿童的几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幼儿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认真对待幼儿的每一个问题和发现,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了教师的支持、鼓励甚至参与,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幼儿可以充分地观察、大胆地提问、热烈地讨论。无疑,这是保护孩子好奇心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很轻易就能做到的。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动手体验 (一)自然角的设置 在班上随季节种植一些植物,引导幼儿浇水、施肥,并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用简单的测量和画图方法记录下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而让幼儿懂得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并通过记录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及其变化。春天,班上还饲养几只小蝌蚪。把给小蝌蚪换水的工作交给幼儿,把观察并记录蝌蚪长出后退———前腿———尾巴慢慢消失———变成小青蛙的这一过程也交给幼儿。这样的种植、养殖,观察、记录,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因为是他们亲自参与,所以他们很认真,每天的观察、记录从不落下。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还有很多关于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问题要问,教师要事先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准备,便于随时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二)开展科学小实验 每周,我会在班上开展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有时来自孩子们的意外发现,有时来自于我的活动设计。如一次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涂色时发现在涂了红色的颜色上面再涂蓝色,这时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了,而是变成了紫色。在他们惊讶、迷茫的时候,我会及时带领孩子们做一个“颜色变变变”的小实验,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颜色的调配实验,并做好记录。通过这些小实验的开展,幼儿通过亲手操作,既满足了他们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同时在实验中丰富了孩子们的科学知识。 (三)小型、多个区角活动的应用 在班上,设置多个科学领域的小型区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角活动,这些小型的区角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更换、补充。如在墙面上设置一个“粘粘乐”的区域,用不同颜色的无纺布做成不同形状、大小的图形,幼儿可以根据图形、颜色、大小或者按自己喜欢的排列规律进行粘贴活动。一批幼儿粘贴完了,下一批幼儿又可重新粘贴。这些小型区角的开展,既符合我园的实际,也让幼儿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在玩玩耍耍中发展了幼儿的感觉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丰富了幼儿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 三、抓住教育的契机,引领幼儿的随机探索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会出现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中就蕴含着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随机教育、随机探索的契机很多。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有效的教育时机,及时引领幼儿实施随机探索。“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教师常常会错过日常活动中这些大好的教育时机,忽视偶然事件的随机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和利用那些稍纵即逝的科学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那么对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培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实施家园的配合,支持幼儿的延伸活动 目前,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活动还是有限的,要让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父母必须加强引导、积极参与和补充幼儿园对孩子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比如在幼儿园种植角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教师每天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但是,这样的观察肯定还有不足之处。那么,可以请有条件的家长每周末带孩子到固定的地方,观察并用相机记录下该植物的生长直到收获的整个周期。我们再根据家长每周带孩子拍到的相片,有选择性地打印植物生长过程中每个周期的图片,展示在班级墙上。同时请该幼儿或其家长针对图片给班上孩子进行讲解。这样,唤起家长培养孩子科学启蒙的教育,同时也对我们班级开展的科学启蒙教育进行了补充。幼儿想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想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甚至更广、更深地体验科学领域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带领。只有这样,我们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才会取得成功。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哪怕是一片叶子、一次偶然的发现、一个不起眼的现象,对幼儿来说都是有趣、值得探索的。我们能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在玩耍中对孩子进行了科学启蒙教育。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就是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如果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能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相信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幼儿必将担当得起“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责任。 作者:杨轲雯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第四幼儿园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书画教学中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幼儿书画教育有助于发展形象思维 事实证明,对孩子进行书画教育,能加强孩子的右脑潜能开发,发展儿童的发散性形象思维。通过书画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广泛的书画文化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洞察力,启发孩子的艺术创造力,丰富孩子的精神情感。我们知道,幼儿启蒙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幼儿在他所处的年龄段,因为对世界缺少认识,所以他们对很多事物的想法与我们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对每个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我们的启蒙教育所要发掘的东西。现在我们都在提倡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书法和美术则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书画艺术可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在书画的无限天地间,孩子们可以任由自己的想象去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他们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表达他们的想法。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我们总会觉得他们没有想法,在很多事情上忽视他们,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对的,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小世界,对很多问题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会给我们成年人以很多的反思。 二、幼儿书画启蒙教育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 书画艺术是中国绵延五千年的国粹艺术。我们要从小培养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比如说戏剧、书法、国画、民乐等。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后天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天的培养。书画是孩子成长中最初的表达方式。书画的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学习中国书画,对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幼儿其自身的特点,使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式进行再三的考虑。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属于启蒙教育,一旦启蒙教育出现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则是一辈子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幼儿的书画启蒙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想象力,那么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创新教育和审美教学的落实。中国书画是最具有人文内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讲究诗情画意,可间接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使儿童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又可潜移默化影响儿童人格健全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认识到孩子在启蒙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今后的个人气质形成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书画教育的启蒙,让孩子知道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从小树立孩子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培养孩子的文化品性与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天性中的冥顽、懒惰、愚昧。在书画学习中,让孩子们自觉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三、幼儿书画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书画的审美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物质时代,我们都知道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然,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部分人已经缺少了进行创新的能力,而在我们进行反思的时候,不能不说其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没有任何的关系,相反,教育甚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注重对于这个问题的把握。在幼儿的书画教育中,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的空间。不要去给孩子们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最好的引导方式就是为他们设置一个自由轻松的创作环境,给他们足够的场所和空间,给他们足够多的颜色去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这些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的,在这些所有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他们慢慢的会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不一样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正是他们最纯真的思想的表达。良好的品德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画启蒙教育有利于自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书画的启蒙教育对幼儿兴趣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孩子学习硬笔书法、毛笔书法,在日常不断的练习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的基本笔划中,在练习素描、国画的线条中,在笔墨的浓淡中,在宣纸的浸润中,接受艺术的美育与德育,对以后孩子终身性学习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四、结束语 书德与美德,书品与人品,是相辅相成、相依相生的。让孩子从小在笔墨书画的海洋中徜徉,可以起到修身养性、自我省察、健全人格的作用。通过书画学习,可以增强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洞悉能力、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书画教育的启蒙,可以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从小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培养孩子深厚的文化修养与艺术情操。 作者:周涛平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文化艺术馆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国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论文 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现在的幼儿均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平日里对其关爱有加,而爷爷奶奶更是对其溺爱,以至于舞蹈启蒙教育教师不敢采用严格的态度对待幼儿,这种有意迎合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导致舞蹈启蒙教育效果不佳。另外,有些舞蹈启蒙教育教师过分配合家长的要求来开展舞蹈教学,为了能让幼儿展现一段完整的舞蹈,不顾幼儿的舞蹈兴趣、年龄特征和认知行为,一味将舞蹈动作强加于幼儿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与眼前利益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内外不良思想理念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人们逐渐重视眼前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加上许多不懂得舞蹈教育的家长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想,以至于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机构也纷纷将经济效益与眼前利益放在了教育核心地位,只注重培养幼儿的舞蹈专业技能,而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全置之不理,例如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让幼儿参加相关的舞蹈比赛,进而专门训练相关的舞蹈,为了比赛一味机械地模仿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动作,也偏离了《指南》的轨道。 (三)缺乏一支高素质舞蹈启蒙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的舞蹈启蒙教育教师大多数比较年轻,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并且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理念缺乏一定的认识,以至于其开展舞蹈教育活动的时候,只是依据自身喜好来选择舞蹈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不利于其舞蹈技能水平的提高。另外,任教于幼儿园以及一些艺术培训机构的舞蹈教师,平时舞蹈教学中缺少教学研讨,且很少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缺少正确的导向,以至于舞蹈启蒙教育走向不良发展道路。 二、开展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相关措施以及建议 (一)加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当前幼儿舞蹈教育教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实质目的,并且了解《指南》的精神要领,既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舞蹈专业技能,又要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使其将来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人才标准需求。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应用长远的目光启发幼儿的智力、人格、技能等,从而促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升,使其将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有用人才。 (二)明确教材选择核心 在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的时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具体情况,幼儿园的教师要多选用充满艺术性和兴趣感的舞蹈,充分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的骨骼相对娇弱但具有可塑的柔韧性特质,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应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教材选择的核心思想。 (三)音乐启迪作为源泉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之前,可以反复播放音乐,让幼儿感知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幼儿园教学的音乐选择一定要适合幼儿年龄特征,这样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幼儿随着音乐旋律学习小兔子、小鸟翩翩起舞,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舞蹈教学中。这些都为幼儿塑造音乐感知能力和舞蹈能力奠定启蒙基础,也与《指南》相得益彰。综上所述,笔者简单地对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实质目的以及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当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同时,本文最后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及建议,但是推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广大幼儿教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潘小余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道德启蒙教育论文 一、优化网络资源,提高幼儿德育启蒙教育成效 1.整合网络资源,优化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环境 互联网信息资源具有良莠不齐、丰富多样的特征,其中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信息。作为幼儿德育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整合资源。首先,要关注网络资源的适宜性。教师在筛选网络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资源对幼儿是否适宜,是否与德育教育理念相符,基于适宜性原则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筛选,才能促使网络资源能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其次,要关注网络资源的整合性。教师不能盲目筛选搜集到的资源,而是要按照主次原则,对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有针对性地使用网络资源。例如,大班幼儿教师在讲授《首都北京》相关内容的时候,需要适当筛选网上与北京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向幼儿展示,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2.开发德育学习网页,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师在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确定德育教育主题,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内容的可操作性,同时制作与幼儿德育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网页,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网页多元化、综合性等特点,引导幼儿大胆学习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对此,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浏览网页信息资源的方法,帮助他们通过网络图片、书籍等资料,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给幼儿展示大量形象直观的图片,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我的家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将有关家乡的图片放到网页中,让幼儿通过网页欣赏家乡的美景,引导他们展开联想。 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幼儿德育启蒙教育方式 1.运用设备记录幼儿的日常行为,增强幼儿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在开展“好朋友”社会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日常拍摄,将幼儿一起玩耍、互相关心的画面制作成视频,并在德育课堂上播放给幼儿观看,借助影像培养幼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品质。 2.借助校园电视台,展示德育教育成果 校园电视台具备音频、视频、文本等多文本传输功能,幼儿园德育教师可以将其当做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通过校园电视台展示出来,还可以将之应用于幼儿园德育成果的宣传活动中。例如,幼儿园在开展德育诗歌诵读比赛的时候,可以借助校园电视台进行直播,让幼儿园全体成员都能够观看到比赛现场的情况,对幼儿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构建学习互动平台,拓展家园共育空间 幼儿家庭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幼儿德育启蒙教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展开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帮助他们增强教育儿童的能力。对此,幼儿德育教师要努力构建起家园互动合作交流空间,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沟通平台,构建德育专栏,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德育教学现状。具体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其一,开通德育博客,将德育经验通过博客展示出来,还可以就某个德育话题展开互动交流。其二,建立QQ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将幼儿的成长拍摄下来,制作小片段,借助QQ群的传送或共享功能,让家长通过视频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其三,建立“留言板”,与家长展开即时互动。家长可以将自己对幼儿德育教育相关经验或者遇到的困难,写在留言板上,然后由教师及时地给予信息反馈,给家长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作为幼儿德育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积极引入课堂,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启蒙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张茹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机关幼儿园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探究 一、幼儿音乐启蒙当中音乐节奏感培养方式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在谈及有关音乐能力培养方面都强调应将节奏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奥尔夫教育系统当中对此进行了归纳,并形成了一种通过培养节奏感为基础的教学系统。节奏朗读教学方法以及器乐表演教学方法等,共同构成了完成的音乐练习系统教学内容。这其中节奏朗读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对音乐产生兴趣,并让幼儿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律动,进一步在美的音乐当中唤醒其潜在的艺术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 二、针对不同年龄范围内幼儿的节奏启蒙 针对3~7岁年龄范围的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应当十分谨慎与科学,为了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形成,应当对幼儿阶段孩子进行年龄区间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大、中、小班教学。 1.小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小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的幼儿年龄范围应当在3~4岁年龄范围,这个年龄区间中,教育主体从婴儿时期进入到幼儿阶段,教育主体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直觉行为方式。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都比较弱,主要通过无意注意的方式观察世界、认知世界,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主体稳定性相对较差,小班阶段的幼儿不能够脱离实际的环境与事物。因此,小班音乐节奏感的教育应当通过简单模仿开始,在具体教育活动开展中应当设置简单明快的音乐节奏。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系统中的节奏朗读教学法,让幼儿跟随教师朗读不同节奏感的歌词,令幼儿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节奏感的独特性。不同节奏的儿歌也应当让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好奇。 2.中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这个阶段的幼儿年龄范围在4~5岁左右,属于音乐节奏学习当中承上启下的年龄范围,并且思维活动也正在从原本的直觉行动模式中不断蜕变。中班年龄范围的幼儿具有夸张思维现象的特征,在音乐教学开展中教师应当充分认知这个特征,不仅要设计夸张的游戏内容,还应当引导中班阶段的幼儿进行具有创造性意识的互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系统方法中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说“什么动物出来玩啦”“火车开啦”等的歌儿,让幼儿在编唱歌词的构成中直接参与行为。中班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还应当融合体态动作,通过这种配合能够快速提升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 3.大班音乐节奏启蒙教育 这个阶段的幼儿年龄范围一般在6~7岁之间,大班阶段,幼儿在注意力以及观察能力方面都有所增强,更能够主动地具有目的性地去体验周围的事物与相关活动,甚至产生自己的想象能力。柯达伊音乐培养教学系统当中的节奏唱名教学法以及奥尔夫系统当中的创作教学法可以被应用在这个年龄范围的幼儿节奏感教学当中。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能够掌握教音乐的乐趣。幼儿甚至在这个阶段能够进行自我创作,并通过创编的方式增强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掌握能力、感知能力,形成健全的审美艺术与自我探究能力。根据不同的年龄范围进行具体的分析发现,在进行音乐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幼儿音乐节奏培养需要经历多个环节与过程。从最初的探索与发现,到操作与尝试,最终实现感受与直接体验,甚至是即兴创作。这个完成的过程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潜能以及对音乐节奏感的掌握与理解。在整个教学中,幼儿的节奏感、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以及音乐创造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也从中得到节奏的训练,可培养幼儿兴趣,提高幼儿音乐素质,所以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意义,是关系到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幼儿的成长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与音乐素养对于促进幼儿成长至关重要,更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音乐与节奏感的培养,幼儿能够最终形成良好的基础音乐素养。 作者:奇吉雅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民族幼儿园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陶行知思想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研究 一、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寻找科学探索乐趣 卢梭认为,幼儿的教育应顺应自然的法则,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解放幼儿的空间是具有科学性的教育观。在科学教育中教育内容的选择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而应着眼于园内外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物质,让幼儿去观察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案例:幼儿园组织幼儿参加“走进农场,亲近大自然”活动,孩子们走在田野的小路上,兴奋不已。豆豆突然大声叫道:“好大的瓜!快看!”老师说“:它就是我们经常吃的丝瓜啊!”孩子们惊讶不已。除了不停地问这问那,有些幼儿已经跃跃欲试去折花生的茎叶、拔蒲公英、摘番茄。教师不仅没有阻止幼儿的活动,而且还鼓励和引导幼儿将新的发现及时告诉老师。分析:解放幼儿的空间,让幼儿到自然、大社会中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片段二中充分体现了对幼儿空间的解放。陶行知主张把学校教育与社会、自然结合起来,周围的环境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最好课堂;他认为:“解放了空间,幼儿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在大自然中幼儿尽情去感知、发现一切自然现象,在轻松自然的玩耍中便获得了科学的奥秘,因为,真正的科学就孕育在大自然的万物之中。 二、解放幼儿的时间等待幼儿在实践经验中获得科学道理 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有观察和探索,更重要的是还要给幼儿提供讨论的时间。陶行知认为:为幼儿安排紧凑的时间是不符合幼儿的天性的,应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进行交流。而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幼儿各种事情。案例:一盆家长带来的太阳花在班里的植物角安家落户了,每天幼儿都会给太阳花浇很多水,孩子们看着水一点点渗到土里才肯放心离去;老师看在眼里,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可是想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于是没有阻止;又过几天他们发现花瓣蔫了、叶子也泛黄了,经过商量他们认为太阳花生病了需要“营养”于是又多浇了一些水。第二天孩子们来到自然角惊呆了!太阳花死了!他们连忙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师。老师给孩子们读了一篇关于太阳花的小百科,幼儿终于知道太阳花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分析:以上的片段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照顾植物的过程中,解放了幼儿的时间。当教师发现问题时并没有选择简单说教,而是让幼儿逐步观察体验发现的过程。幼儿用实际行动和亲身体验获得的经验必将是深刻的。陶行知认为应给幼儿更多时间去探索,解放幼儿的大脑,让幼儿去思考,学会思考。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整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不能过早给幼儿结论,教师经常没有耐心去等待幼儿发现而迫不及待地宣布答案对幼儿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三、结语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科学教育思想深入浅出,易于一线教师掌握和运用。随着幼儿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思索将赋予“六大解放”新的内涵,找到与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契合点,提高科学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论文 一、关注操作中的记录 科学要有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幼儿的科学活动也同样如此。教师应注重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和记录,引导幼儿随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同时还可以向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或就某些问题展开交流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感知科学的严谨性,也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比如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重点让幼儿探索让纸张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和通过操作实验初步感受了解纸的承载力。教师首先请幼儿操作,一张夹在木块之间的纸能承受多重的东西,幼儿操作并记录。接着,激发幼儿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起一只橘子的重量?请幼儿先写设想再实验。幼儿开始了各种探索、操作、体验和发现,激发出了思维的火花。通过记录,幼儿还发现有的方法甚至能承受一本书的重量,于是又引发了对各种方法的探索和讨论。“记录”让科学活动不再单一、枯燥,更多地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发现问题并且做出总结,从而加深幼儿的理解和认识,突破活动的重点,也拓宽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激发更深的科学思考。 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体验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一观点清晰地阐述了科学活动中探索的重要性。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强调了科学启蒙教育应生活化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生活在这斑斓的世界里,随处都有让他们好奇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抓住身边丰富的科学契机。比如,到了冬天,孩子总会有这样的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生成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实验的科学活动。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探究的欲望会更浓。同时,教师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一次科学活动,应放眼于日常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从探索中思考。 三、结语 总之,科学启蒙教育要以探讨幼儿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为科学教学的起点,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科学启蒙教育,幼儿不仅能获得最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去探索、去尝试,注重动手操作,鼓励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培养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为幼儿的终生学习,为今后适应时代的需求,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较规范、严谨的科学理论而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钟斌贝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舞蹈教学启蒙教育论文 一、立足幼儿特点,巧用方法,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偏向技能目标,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为了让幼儿掌握规范的舞蹈动作,教师开展强制性、重复式的枯燥训练,致使学生学得辛苦、无趣。其实,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目标并非单纯地训练幼儿的舞蹈技能,而是促使其体会到舞蹈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与提高幼儿对舞蹈的浓厚兴趣。在创编舞蹈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特点,利用幼儿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通过幼儿视角感受各种形象与角色,将故事情节或小品巧妙地融入舞蹈中,使舞蹈教学游戏化,并运用肢体动作灵活展示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使之更具故事性、灵活性与趣味性,提高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舞动起来,感受到舞蹈的乐趣,避免了单纯灌输与操练带来的厌烦情绪。如在教学“吸腿跳”的舞蹈动作时,笔者让幼儿把一条腿当成“树”,另一条腿当成“小猴子”,玩“猴子爬树”的游戏,比一比哪位幼儿的“猴子”爬得又快又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表现欲。 二、遵循幼儿规律,科学训练,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 幼儿的肌肉、骨骼都十分稚嫩,所以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身心特点,立足启蒙教育视角,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展开科学的训练,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和学习趣味,培养幼儿的舞蹈感知力,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技能,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首先,由形象入手。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身体协调性,幼儿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启蒙教育,从身体认知与形象入手,增强幼儿身体感知能力与感性认识。如教师可以借助儿歌的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头、腰、肩、腕等身体部位;其次,由日常生活入手。如在教学舞蹈“小鸭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一想鸭子的嘴是什么形状的,鸭子是怎么走路、吃东西的,然后让幼儿试着模仿鸭子的动作,比一比谁的动作更标准,以提高幼儿观察与辨别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还可以逐步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更准确、更熟练、更优美。 三、尊重幼儿差异,鼓励创造,发挥幼儿的舞蹈个性 舞蹈不单只是动作模仿,还是创造性的艺术,需要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现,进行想象升华。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有的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差异性,采取统一标准,缺乏创造意识与个性,所以导致部分幼儿因动作难度大、性格内向等原因,不敢表现,失去学习兴趣。在启蒙教育视角下,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搭建宽松自由、自主表演的舞台,给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解放幼儿的头脑与手脚,让幼儿能主动参与舞蹈活动,最大限度地释放幼儿的创新思维与个性潜能,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舞蹈材料或道具,营造和谐的环境,激发幼儿的舞蹈激情,然后要求幼儿伴着音乐节奏即兴舞蹈,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一来,幼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舞动起来,感受舞蹈的快乐,提高学习舞蹈的信心。如女生可以用“披风”绑头,表演新疆舞;男生可以选择“手环”当“手鼓”,配合女生做“转圈”“踮步”等动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时,教师要立足启蒙教育视角,尊重幼儿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训练方式,使舞蹈学习游戏化、趣味化,让幼儿爱上舞蹈,更好地发展身心,培养协调活动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个性。 作者:黄芳 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幼儿园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钢琴启蒙教育论文 一、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关于幼儿钢琴学习的兴趣培养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和家长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中,老师和家长是非常重要的两个角色。在培养孩子钢琴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相对自由的空间,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使孩子觉得钢琴学习枯燥无味,有的甚至产生恐惧心理,使钢琴学习成为孩子的压力。有的家长看到比自己孩子后学的孩子都已赶在前面,非常着急,不时训斥自己的孩子,甚至打骂和强制他们练琴。有些教师也往往缺乏耐心,动辄对孩子严加训斥,甚至在学生出错的时候,拍打孩子的手背。久而久之许多孩子不仅产生了逆反心理,厌恶学琴,更有甚者一听要上钢琴课,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样的心理状态怎么能学好钢琴呢?在日常练习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孩子学习时的心情,及时鼓励孩子,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对孩子实行鼓励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教学手法,是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一种爱的传递,能够有效的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的动力。对孩子只有耐心地启发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轻轻松松地上好每一堂课,并能轻轻松松地完成布置的练习任务,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个好的老师,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学琴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好老师,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而培养幼儿的学琴兴趣,教师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幼儿接触陌生人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里,最关键的一点是使幼儿和教师建立感情。孩子一旦感觉老师像妈妈一样亲切,就会适应这种学习环境,钢琴学习也就变得有吸引力了。对于钢琴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持续的知识更新,并且不断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备钢琴教学的必备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思想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角色,由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尽量使用亲切的语气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幼儿学琴的兴趣。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绩的时候,要及时的予以赞美和夸奖,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学琴的自信心。学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才能有兴趣一直学下去。由于每个幼儿在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要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从学生的个体情况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多教授一些学习内容,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要放慢教学进度,并且有耐心的进行教学。人有一种基本的行为倾向: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激励和惩罚都能够在一定程度起到约束和控制儿童行为的作用,受奖励的愉快体验会激发他们的获奖行为。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安排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可以给孩子布置难度适中的钢琴作业,让孩子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及时的检查作业。当学生完成的好时要给予肯定和赞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之间要及时的进行情感交流,注意孩子的情感需求。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 (二)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 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有意注意还处在一个萌芽的阶段,占主导的为无意注意,自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在对孩子进行钢琴启蒙教育时,要充分的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注意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性和持久性都很差,对于枯燥而没有变化的注意对象更是如此。所以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孩子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并且尽量设计生动有趣的注意对象,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培养他们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在进行钢琴学习之前,最好不要安排孩子很感兴趣,但是却与钢琴学习没有任何关联的活动,这样幼儿在学习时,就很难将注意力转移到钢琴上,极其容易分心,这样就不利于孩子学习钢琴。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因为生理发展和知识认识的局限性,所以注意的广度相对较小,不要让孩子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同时注意较多知识点,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吃力,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在幼儿钢琴的启蒙教育中,理论知识是个重难点,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幼儿的特点,挑选有插图的教材,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曲目的选择方面,应该适当选择幼儿熟悉的又朗朗上口的小儿歌作为练习的曲目,这样可以让孩子边唱边弹奏,训练乐感的同时又避免了练琴时的枯燥。乐理知识的学习也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定要难度适中,如果过于困难就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孩子认五线谱的时候,可以编创一些生动活泼的小歌谣,帮助孩子记忆。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为学生编写适合的教材。 (三)合理的安排游戏时间 幼儿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合理的安排游戏和户外活动,是一件让孩子非常快乐的事情。如果长时间让他们呆在室内,一直进行较为安静的活动,他们就会暴躁不安,并且会很快感到疲惫。要注意适当的进行动静活动的交替。幼儿的注意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所以学习钢琴和练习的时间都不宜过长,否则孩子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并且产生厌倦的情绪。每天都重复一样的学习模式,是孩子缺乏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和老师要在孩子的学习之外适当地增加一些新鲜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对学习充满新鲜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游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儿童特别喜欢。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对于游戏的巨大兴趣,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也让孩子对钢琴学习保持了兴趣。 (四)幼儿的思维具体、直接 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在5-6岁才开始萌芽,所以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象来理解事物。思维过程需要具体的事物做支撑,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幼儿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来理解成人的语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正面教育。因为孩子的认识有限,所以教师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注意使用符合幼儿知识水平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抽象的语言。在教授新的钢琴作品和理论知识时,可以用孩子熟悉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比喻,尽量使用形象的解释,来帮助幼儿理解新的知识内容。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因为逻辑思维还没有开始发展,大脑的思维又很活跃,学习钢琴作品主要是靠模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要规范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的方法和语言要贴近幼儿的心理和语言特点,只有运用简单易懂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的一大特点。什么事情都想弄个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出现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耐心的解答孩子的疑问。同时也要抓住孩子好奇和喜欢尝试的心理,给孩子增加有新鲜感的学习内容,适时扩大孩子的视野,这也是有效地激起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 二、结语 学习钢琴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在钢琴启蒙阶段使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对于钢琴的浓厚兴趣,才能让他们在钢琴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作者:刘笑笑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舞蹈教育启蒙教育论文 一、3至6岁幼儿舞蹈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着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从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上看,这些问题分别是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 幼儿舞蹈教育过分迎合家长意愿,是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之一。在当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很多幼儿家长的主观意愿误导着幼儿舞蹈教师的教学,与此同时,追求经济利润,教育观功利化严重,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难以有序进行。如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口味,不注重幼儿自身舞蹈素质的培养,而是一味迎合家长意愿,这种常规性的舞蹈教育活动模式,有违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值得提倡。 (二)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结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开展。就目前而言,我国幼儿舞蹈教师的供给存在着严重不足,现有的幼儿教育机构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舞蹈教学方法并不系统和正规,缺乏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师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教育机构过多追求专业化技能技巧训练,不尊重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客观规律,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与此同时,轻视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与心态以及舞蹈情趣等,不顾及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现状不太乐观,严重影响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教学质量。 (三)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 幼儿舞蹈教学教材内容鱼龙混杂,也使得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面临困境。目前,幼儿舞蹈教学的教材内容没有得到统一,幼儿舞蹈教学机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不符,各类教材的出版者和编写者观点不一,有的教材把基本功的训练方法讲得很细,但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较好地引导幼儿启蒙教育。而有的幼儿舞蹈教学教材是空讲理论,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社会上各类教材鱼目混杂,非常不利于幼儿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探索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二、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教学水平,促进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在了解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内涵,以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身体的感知,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舞蹈时孩子们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学习中的作用,使身体灵活和协调,有助于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从幼儿的成长发育上看,幼儿的脊椎在3岁时刚定型,在开展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必须尊重3至6岁幼儿身体生长的规律,让幼儿首先认识身体的每个部位,感知身体的头、胸、腰、脚等各个部位,在了解自己身体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身体语言。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着音乐的节奏,适时加入舞蹈动作,让幼儿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幼儿意识到身体各部分的作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动起来,继而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主观参与到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来。在具体做法上,应让幼儿在感知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建立“直”的意识,即身体直、手臂直和腿直。幼儿由于身体刚定型,因此对各部位的敏感度不高,为帮助幼儿在舞蹈训练初期即建立起身体直立意识,教师应善于利用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形象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和模仿,如大树的直立、冰棍的直立、衣架的直立、楼梯的直立等,通过引导幼儿的模仿能力,依靠身体的肢体运动来表现生活,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 (二)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 身体的表达,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特点,有的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未知的好奇,有的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等,加上幼儿身体柔软,可塑性强,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就能在对幼儿进行舞蹈启蒙教育时,尽量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为参照,指引幼儿以身体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情绪变化时的喜怒哀乐、遇到阻碍或困难时的一种渴望,抑或是孩子自身的顽皮等天性,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出来,让幼儿学会思行合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编排肢体动作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审美引导,教会幼儿分辨美与丑、好与坏,让幼儿从身体的自然表达逐渐过渡到对美的自觉追求。一是动态。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3至6岁幼儿喜欢玩游戏,喜欢模仿小动物们的爬、飞等。这些动态的物象具有外在和可视的特点,总是能够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因此说,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应是动态的,激发幼儿用身体表达他们的好奇心的欲望。二是情趣。幼儿的生活是极富天真的童趣的。选择适合以舞蹈形式来表现的素材,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如在洗手的过程中,不断地用双手拍水,并往同伴身上洒水;在雨中用双脚不停地踩水;洗澡时接水往外洒等。在幼儿舞蹈教育中,教师可设置情景小剧场,让幼儿在有情景的舞蹈环境中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情感。舞蹈具有感情和灵魂,而幼儿的内心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只是往往幼儿内心的情感不会那么直观地显现出来,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还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和揣摩才能发现。在教育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来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将其用舞蹈形式表达出来。幼儿舞蹈形式简单优美,动作形象有趣,如表达“我爱你”“不上你的当”“我爱妈妈”等幼儿身上通常都会有的强烈情感。四是空间。舞蹈需要在一定空间的变化中完成,特别是即兴舞蹈,舞者要能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随心所欲地转换移动,所以在幼儿舞蹈启蒙教育中,幼儿需要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比如能准确判断出上下左右、前后各方位,在实践中体会站、蹲、跳等空间转换。 (三)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 身体的创造,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是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3至6岁的幼儿通常充满好奇和幻想,在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创造的自由,从幼儿身体的创造入手,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身上潜存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创造力,对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而言,即兴舞蹈是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最好的形式之一,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技能水平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舞蹈创作的自信心,推动幼儿勇于尝试和努力。具体说来,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即兴舞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音乐即兴,二是命题即兴。其中,音乐即兴即随音乐有感而动,教师要为幼儿设计创造的环境,由教师提供一段乐曲,让幼儿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即兴演绎一段舞蹈,让幼儿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创新。二是命题即兴,即教师指定一个形象、情景或事件,然后借助音乐,要求幼儿瞬间释放身体的动作,以表现特定的形象和内容。对于命题即兴,幼儿舞蹈启蒙教师应认真备课,考虑好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即兴创作,使幼儿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进而积极投入到舞蹈学习创作中来,以此提升身体表达的艺术性。 三、结语 总之,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3至6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开展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遵从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针对3至6岁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通过唤醒幼儿身体的能动性,引导幼儿主动模仿动作,激励幼儿合理展开想象,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而促进3至6岁幼儿舞蹈启蒙教育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李韵葳 幼儿启蒙教育论文:幼儿读物启蒙教育论文 一、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是否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幼儿启蒙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幼儿教师是否同样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的问题却达不成统一意见。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幼儿启蒙教育工作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坚持“榜样效应”,选择读物往往以是否具有榜样教育意义为中心,经常忽视情节是否生动有趣、孩子是否有兴趣等问题。现如今,虽然幼儿教师对幼儿启蒙读物的看法和选择已经基本突破了以前传统幼儿教育的局限,但还有不少幼儿教师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的幼儿到底最需要什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停留在“教育就是给幼儿一个道理”的层面上。 二、对于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1)根据幼儿的年龄、阅读水平、学习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分类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认知水平方面不尽相同,选择启蒙幼儿读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幼儿阅读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读物。这样选择出来的读物更能发挥读物的启蒙作用[2]。 (2)幼儿读物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 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当明白,幼儿的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幼儿读物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幼儿目前的认知水平,但只要孩子不排斥,就可以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这对幼儿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幼儿教师和幼儿都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 幼儿教师是连接幼儿和幼儿启蒙读物的桥梁,幼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中心,幼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把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好,使幼儿文学读物真正促进幼儿的智力和思考水平,成为幼儿的精神食粮,使幼儿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 (4)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该图文并茂 幼儿由于年纪尚小,阅读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所以对文字的敏感性不够,但他们却对颜色鲜艳靓丽的图画充满兴趣,图片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被儿童接受,因此,真正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图文并茂,在图片的选择上努力做到抓住孩子的眼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传递给幼儿有关的内涵和道理。 三、总结 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人群,理应受到更多更有效的关注和帮助。幼儿的智力水平、阅读水平、认知和判断能力都相对较低,受外界事物、人物的影响很多,优秀的适合幼儿的读物可以帮助幼儿增强阅读水平、提高认知判断和学习能力,不适合的读物将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幼儿时的启蒙教育将会对孩子以后很长时间有极大影响。把握好幼儿启蒙读物的选择,将会更加事半功倍。 作者:彭成芳 单位:庆市城口县示范幼儿园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园林设计论文 1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良好的画龙点睛和点缀效果,衬托出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丰富了园林景观的景色。通过广泛的应用景观建筑,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艺术的美感。 作者:李睿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论文 1人类与景观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5结论 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这意味着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物种多样性;要顺应自然,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建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他生物的需求,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以有助干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景观设计中综合的进行环境和生态分析,努力把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改造成美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的作用是把那些不美的环境,遭到破坏的和存在缺陷环境,运用设计的各种手法,把它们改造成既生态又美丽、更能、适合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观建筑论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 1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 1.1地域民族文化传统 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的特色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并且是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种族族群,地域特点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我国,个民族都有属于代表本民族的“图腾”、传说、文化节日、不同的民族服饰等。这些就是能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并对本民族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还可以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陕北地区的窑洞等,都体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1.2历史文化积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地域特点、生活状态、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例如,处于夏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的艺术品多以神话传说为主,突出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初步形成,并以木质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比较单一,风格、形式也没有太多的变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强盛的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并与世界上很多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反映在艺术上的成果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体现出了荣华富贵、流畅华美的特点;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则吸收了外来民族的文化特点,形势趋向多样化,建筑物的风格庄严雄伟。再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使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新式的“洋房”或者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不断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3不同的信仰追求 信仰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寄托,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起着团结这个民族力量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追求,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也不相同。拿东西方的宗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作比较,东方的建筑景观追求的是心灵的和平与安宁,多以庙宇、道观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方的建筑景观则注重物质层面和外部的感官,多以庄严肃穆的教堂为主要表现形式。 2如何在建筑景观中体现人文精神 2.1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注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景观的设计者更要吸收汲取优秀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从中揣摩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要赋予建筑物的灵魂内涵;运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合超前的审美理念,将材料选取与美学设计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体现时代特性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体现设计者自身的素质和建筑物人文内涵的把握的一个考验,因此,建筑景观的设计者不仅仅要“修炼”自己的技术,更要学会把握建筑物的内涵,从而赋予建筑景观以灵魂。 2.2充分利用地域和民族特色 前面提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建筑景观也有体现不同民族特色的不同形式。就像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北京四合院,融合了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等风水学说设计的,是对封建的礼仪秩序,门第观念的体现;而陕北地区的窑洞则是结合当地厚实的黄土层、干燥的气候特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建造出来的,适合当地人民居住的建筑物,是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比如充满客家风情的福建土楼,则是对客家文化的真实缩影。 2.3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尤其以西方的建筑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就宣扬通过艺术创作来体现人文精神,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大都融入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因此,他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人们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学会感受人文精神的真正含义,并结合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设计出代表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作品。 2.4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人文精神 要想使人文景观不断发展,除了要遵循本民族自身的民族特点之外,还要不断交流融合新的思想观念,对其进行创新。但这里所讲的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成果,也不是达到某种目的,在技术和外观上对别人的盲目“模仿”,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民族特色,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能体现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建筑设计。 3结语 每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的建筑景观,而这些建筑景观体现的则是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建筑景观的设计当中,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培强 刘立丰 单位: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1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语汇 1.1形状 可以说,最直观的的东西就是形状了。它可以体现建筑外表的特点,这是人们很容易就发现的。当建筑物的外表特征进入到人们的视线时,人们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会跟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水平而产生不同的反映,这也是建筑物给人的基本形感。 1.2色彩 在建筑美学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合理的表达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是一名专业的设计师不可或缺的技巧之一。在现代景观建筑形态的要素中,色彩可以对所有的基本元素进行调和。所以说,要很好地表达建筑形态,就要合理的运用色彩这一因素。 1.3肌理 因为物体的表面光滑度、纹理等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也可以说肌理就是质感,所以一般可以将肌理认识为物质的材质。在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要素中,肌理有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这是对于其他的因素来说没有的功能。由于丰富多样设计材料,是人们会对不同的材料质感产生不同的感触。一般是依据对景色与自然物质的模仿来充分表现现代景观建筑的形态效果。 1.4光影 现阶段景观建筑的环境汇集了各种空间功能,光影变幻在建筑景观的空间功能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现今景观建筑设计中,运用光影变幻进行建筑设计构思创新的情况很多,其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弱、明暗或者光影变幻将建筑中的光进行适当的补充及调节,假如建筑物光源太强,就对其进行适当的弱化,假如其不足,就对其光进行补足。 1.5形态场 在很多时候,人会对某个场合产生特别的感觉,这些特别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场合中有某种物体存在,我们通常将这些感觉称之为形态场(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设计要根据某个实物才能将建筑形态的设计构思表达出来,此实物即是实用性现代景观建筑的一种,其包含着诸多的建筑基本元素,比如点、线、面、体等元素。 2色彩与建筑的关系 2.1色彩与建筑造型效果 人的视觉艺术活动的两大主要方面是色彩与造型,运用色彩结构原理进行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要综合分析建筑的基本情况,比如其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体积大小、建筑功能、区域文化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依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全面的规划,用色彩的特点有效的传递建筑意义。可以说色彩和造型相互依托,假如将造型看做躯壳,那么色彩就是外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物体完整的意义才能完全表现出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经过实物的造型体现出来,将视觉符号适当组合起来,并以此表现出真正的视觉价值。 2.2色彩与建筑功能 在建筑单体中,如果建筑功能不一样,可以用颜色进行有效的划分。与此同时,运用合理的色彩进行区分,不仅可以区分建筑功能,还能很好的区分四周建筑与该建筑,将建筑物的识别度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功能区分,能有效引导人流迅速找到其想去的功能区,进而将建筑功能明确,提高运行效率。 2.3色彩与建筑的象征意义 因为区域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不同,各个国家对色彩的认知与理解也完全不同,所以,色彩不仅仅是传达一种视觉效果,在不同的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色彩,人们则会根据其外表色彩猜测其象征意义。例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黄色被当做帝王专属颜色,只有皇族服装或者建筑装饰才能使用该颜色。 3色彩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人对于建筑的审美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建筑审美的观念也更新了很多,其对建筑评价偏重于建筑造型以及建筑色彩两个方面,如果这两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认为其设计是成功的设计。确实如此,因为色彩在很多时候传递给人们的是建筑物的隐藏信息,而且色彩运用成功,会为建筑加分不少。人对色彩常常有一种特别的视觉以及心理感受,这就是色彩功能的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可以使人居住的色彩环境有所改观,进而达到人的视觉和心理与四周色彩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 3.1装饰美化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没有色彩的建筑设计是非常少的,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色彩起的的作用就是装饰作用。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不同的色彩其表现的特点也是不同的,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没有颜色的建筑设计的理念在当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色彩不仅能放大建筑物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带来美感,对建筑物在视觉上有很大的增加。 3.2标识区分 色彩能为建筑赋予一些独特的个性,在分辨许多信息都能传达出来,比如,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还有对建筑的识别。目前的建筑设计的形体都是单纯化了的建筑,而色彩在其表现方式是也是非常经济和直接的,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使得在城市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建筑能很直接的被识别出来。在小区中,不同的色彩对于不一样的部分能很好的区分出来,例如,楼层以及出入口等,利用不一样的色彩在识别表现上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当然,对于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们来说,其居住的认知感也能明显的加强。为了使居住的环境感到宁静以及温暖,在建筑住宅中对于暖色应用很多,并且不宜使明度显得过高;在办公型的建筑中,为了能将工作效率提高,应尽量使用冷色,将明度提高;在大众化色彩的商业型建筑中,利用对比色以及纯色,可以对商业的气氛加强,能吸引大量的人群。 3.3表现建筑物氛围 对于色彩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建筑物本身的氛围以及基本的格调。利用色彩来体现建筑物的性格,在对色彩的运用中,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为了美观。通常来说,冷色系主要表现建筑物的肃穆以及庄严;温暖以及欢乐依靠的就是暖色系的色彩来表现。比如想要表现出健康和清洁的感觉就要利用白色来表现,尽管目前有很多科学家的研究说明,黄以及红色比较鲜艳的一些颜色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能引起其好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感,在卧室装饰成蓝色格调,还能对于头疼以及发热、失眠等有助于减轻,因为这种色调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宁静和幽雅。因此,在对室内进行装修时,一定要将色彩的运用合理的进行,对于阳光的利用进行适当的考虑,光线足的地方,多使用一些冷色系的色彩,而在光线不足的地方,尽量多使用一些暖色系的色调,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亲切感,通常医院的主色调就是白色,在幼儿园等主要使用的是黄色以及红色灯比较鲜艳的色彩。 3.4烘托情感 色彩能对于地域性的信息传达以及在空间上的差异能表现出来,因此,处于不同地域的人其在审美方面以及心理的结构框架方面都是比较独特的。相对于北方人来说,性格比较豪放,对于一些温暖和对比性强烈以及大气的色彩比较常用,而对于细腻的南方人来说,在建筑色彩方面,则比较喜欢清淡且有些低调的建筑色彩,其在情感的表达上通常也是比较含蓄的。讲到情感的表达上对于色彩的选择的影响,我们就能想到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这栋建筑就是为了表现总统的悲剧性死亡,利用大面积的白黑色调的对比性,来缅怀以及体现总统的结局。同样,其玻璃幕墙也是用超大型的黑色构成,给人一种纯净感。这也体现出了肯尼迪图书馆和其他总统的图书馆的不同,构成一种沉思以及宁静的庄严气氛。 4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色彩在人们还没有意识使用色彩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由于人们特有的视觉感官,导致我们可以体验和其他生物不同的色彩,所以色彩与人们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直接联系。自然景观中各类植物、天然石块、河流与土地等事物都可以表现出它最真实的颜色。色彩具有其物质性,可以表现出事物的属性。并且色彩的组合方式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事物形态,致使很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的色彩认知。事物的个性能够通过物质的独有的纹理与色彩来体现,比如:树木特有的形态特征可以根据树木枝干的纹理、质感及其色彩表达,正是色彩的不同,可以带给事物不同的形态特征,也记录着历史的存在。自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到目前,自然界经历了种种历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事物及其组合都表现的非常和谐,这些都充分的表现着人们对自然界属性的认可。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建设过程中,渐渐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来进行砌筑,与真实的自然的环境越来越远,人们对自然界的不成熟认知,导致人们对建筑物的不合理设计,造成了人们对建筑物的不愉悦感受。日本东海大学吉田真导师对色彩怎样正确使用进行了分析,他提出“色彩本身并不存在魅力或丑陋”,怎样正确的使用色彩是主要的研究问题,首先先对当地地区具有创意的色彩进行调查,着色师再根据调查结果寻找当地所需要的色彩,同时恰当的结合建筑的形状与材料,来创造对人们更加舒适的良好环境。 当人们对颜料的准确使用掌握了以后,采用物质的色彩传递着颜料的非物质性特征。在景观建筑中都一一表现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从古至今,人们不断的去摸索着采用什么样的色彩来美化我们的家园,色彩从本质自然到苦心创造的过程,都表现着色彩的不同运用。由于技术的不发达,在古代人们都是采用土、木、石的原色作为建筑材料,当时色彩的非物质性还处于萌芽阶段。到夏商时期色彩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修建宫殿与台榭。色彩在多种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色彩在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传统因素及政治色彩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效果,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色彩传统含义对人们的潜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导致人们在进行设计时,启发了人们的设计灵感,使色彩在景观建筑中充分的发挥了作用,同时也让人们有了愉悦的感受。因此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利用色彩,不能忽略色彩的非物质性,为了使色彩更好的体现设计主题,设计师们要很好的认识非物质性,要切身的融入到现场环境中。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所使用的原材料,有原始的自然材料,保留了色彩的的本质,同时在原有的一些材料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已适应当前的发展,由于材料的与色彩的关系,导致原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并且也体现出了自然的特色及其自身的物质性,对材料的纹理、质感及色彩的个性进行了充分的展示。所以对色彩的和谐运用,可以从色彩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进行研究,寻求其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从而加以应用。 5我国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城市景观设计主要研究的就是对城市色彩的完整性,就像德国哲学家谢林说过的,世间并不存在个别的美,只有整体才是美的。所以,在进行城市景观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对城市色彩完整性进行充分考虑。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积极反应了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与整体底蕴。在这其中如果色彩没有设计好,就算有很多种建筑形式,规划设计也很合理,但是也很难体现出城市魅力。总而言之,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城市景观色彩规划进行统一,所以在城市风貌上很难进行色彩控制,展现不了城市景观的整体美。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城市景观设计出现了无序化发展趋势,对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再加上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景观色彩的设计并不是很重视,所以不能按照整体景观对色彩进行研究与应用。 6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运用策略 6.1建筑色彩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的色调协和存在 整个建筑物的色彩运用能够完全表现设计人员的思想和理念,把建筑物表现的具有更独特性,但是建筑物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彩绘图,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完全的融入其中。因此,对于建筑色彩的选用必须把其算在城市原始文化、城市特点,必须把周围的景观色彩要全方位的考虑进去,而且还有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同时与建筑物所在位置周围的其他建筑的基础色彩,且与周围环境的主要主题相协调,不可以把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区域的总体协调性破坏掉,选用能把建筑物和其所在地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建筑色彩。对于周围的环境要重视其考察,把建筑色彩和周围的环境基本色彩相互协和,就不会导致给人带来突兀感觉,充分表现美感。 6.2建筑色彩运用根据建筑本身应具备其功能性 建筑造型艺术是建筑表现形式的其中之一,建筑其特征轮廓线不单单是在建筑造型上的体现,还体现在建筑技术、建筑色彩等方面。对于不一样的色彩表达不一样的建筑性能,且依照建筑物的需要就要选用不同种类的色彩。建筑的多种性能,选用色彩就会大不一样,如此才足够表现其建筑物的美感,达到或者体现其功能的优越性。 7结束语 色彩在景观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在当今社会,如何有效的规划城市色彩,改善被色彩污染的城市景观。本文先对景观建筑设计进行充分认识,再对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从景观建筑设计中色彩的表达方面来改善城市环境中色彩使用的方法。 作者:刘存发 单位:天津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管窥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世界中,大多数人类都是自私的,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人的弱点,而是由于他们常常带有某种职业性短视,他们习惯对人类问题漠不关心,如果每个人都多一些博爱精神,目光长远一些,为自己也为后代仁慈一点,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更持久,寿命更长些。地毯设计师大卫•奥奇说的一段话:“在对我启发最大的几本书中,有一本《我们在热带雨林中学到了什么》中提到,在热带雨林这个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中,是没有垃圾这个概念的,每一个物种所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被另外的物种加以利用。这种封闭的循环系统体系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人类对地球、对资源,更准确的说是对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态度以及对待其的方式。从16世纪,最初的探险者带来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和自然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到1个世纪后最早的殖民时期的出现,君权神授的国王对其领地和受其支配的自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君权至上使得一切自然与人臣服于他脚下,花园用墙围起来,与自然分开,所有的事物被改造成几何形式,那时“人们不知道自己是和野生世界紧密联系着”。到18世纪第三阶段,英格兰开始出现现代的观点,人们相信,人和自然的某种结合是可能的,自然本身产生了美,人们放弃了文艺复兴时期简单的几何图形(这并不是图形简单而是头脑简单的表现,而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则把美建立在内在的不对称平衡的基础上,由此可见,东方人显然比西方人更智慧,思想进化的更早)。 最后一个阶段包括19世纪和20世纪。这时的观点极大程度上代表了旧时代征服自然的态度,但是,这时采用了威力越来越大的工具来征服自然,引起了对社会公平忧虑的不断增加。每个世纪都能看到一种影响力的转变,但是人类的劣行一直从未停止,而这正是西方古老观点的传承,导致至今仍有一大部分人在继续他们无知的行为。不管以前人们是有多么无知或资源有多么“丰饶”,但现在已没有时间和可消耗的资源让人类继续无知下去了。 我有时在想,这个世界还会不会再出现和文艺复兴时期一样伟大的时代,会在何时出现。这个世界何时才会有新的突破,是否出现在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时代,还是当今的时代只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总之,我们期待着一个好的质的飞跃。像达芬奇那样的人,在他的年代,虽有对很多问题的困惑,但整个地球的资源是很丰裕的,相对原始的,可以说,当时的人,当时的大师们,在作这些艺术和创作的时候,是没有后顾之忧的,没有对资源匮乏的危机感的,所以他们潜心钻研,所潜心钻研的,是他们的艺术,纯粹的让人感动的艺术。 但是今天,在资源逐渐贫乏的当今,我们是否也应该潜心钻研一些对我们的世界有价值的东西,对现在以及未来世界都有益的东西。王受之曾说:“设计就是为了要清理这个世界的混乱。”我们这些所谓社会的一部分管理员,理应着手做点什么。无知的时代已过去,希望无知的人们快点醒来。看着日本设计师精益求精的态度,想起曾经在一本西方学者写的书中看到的一些字句,让我有一些感触,有这样一段对日本的描写,是这样的:“当你找到一个民族,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存与健康取决于对自然及其进化过程的理解,那么他们的社会将和我们有很大区别,他们的城镇和景观也会与我们大不相同。有文化、有经验的善良的农民,当地的城市建设者们都展示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在传统的日本社会中显示出这种观点得到了充分的结合……在日本文化中,曾一度维持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富有高生产力和美好的农业,表现出对自然具有惊人敏锐的眼光。这种洞察力在其富于描写能力的语言中得到反映,日语中自然演进过程的细微差别,例如对土壤的耕作、风的干燥程度、发芽的种子等均有确切的描述……建筑的,村庄和城镇的构筑物直接应用自然材料,极其动人并富有感染力,而且这个国家的造园艺术才是无可比拟的。”日本的造园艺术精湛,全世界公认,经常被西方学术界当作东方艺术界经典范例。在飞速发展的当今,还是有很多问题是需要我们去直面的。 当说到城市建设时,我脑海当中突然跳出来一段话:“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可能不是表现一个伟大民主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显然,这是城市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崇高的象征,这是首先必须加以保护和加强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中国,我想套用它的格式说:中轴对称的皇家建筑不是表现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家最合适的形式,但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必须得以保护。 “这是一种方法:寻找城市特性的基础———从自然的特性和人造城市的特性中,选择有表现力和有价值的、对新发展起限制和提供机会的诸要素。这确实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但比市场评价机制更先进———它揭示出城市形式的基础。”所以说,城市发展的过程很重要,这过程包括: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各个方面。但新一次城市建设与改造都是建立在旧的,也就是那些“过程”的基础上的,而这些“新”的,也将成为未来建设的基础,所以每一步都需要慎重考虑。我们需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使我们在建设我们自己生活的家园的时候,从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中解脱出来,要求人类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尊重自然,因为人就是这自然界的一部分,就像简•雅克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只是修剪树枝、晒晒太阳或者发发感慨,以求通过自然改变一下心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要远远超过这些,是一种深深浸润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中国当今所存在的很多有关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问题则更是需要我们广泛关注的,希望中国的设计师能够真正理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合格的创造者与管理者,使我们的家园和周围环境得以持续的发展。实际上真正促成变革的是人的力量,人的想法。地球上的资源越来越少,已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危机以后,我们需要用很长时间,甚至自己的一生来改变一些事情。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作为一个设计师,让设计改变生活,改变世界。 可持续的发展与设计,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作者:周雅馨 单位:江南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探求居住区景观与建筑结合的设计 一、景观建筑设计布局 1.区域环境的功能布局 一是对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满足居住区、商业区和娱乐区等不同需求,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其所在城市的生活特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需求;五是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注意居民区的采光和通风环境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一些景观植物来减少闹市区的噪声。 2.整体功能布局 根据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周边地理环境,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结合周边环境的发展情况,将人行道设置在居民区的南侧。在居民区的西面设计直通图书馆的商业街区,再通过居民区内部的一些绿化景观建筑将南面的绿化带连接起来。在为居民提供一个绿化庭院休憩区的同时,又方便居民休闲娱乐,有效的将该地段的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增强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结合该高密度居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建筑环境,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尺度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景观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体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南面有绿化带区域和高层建筑。在视觉上,大面积的绿化带能够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在立体感上,高层建筑的立体形态、线条结构等彰显了现代化城市的特点。在该高密度居民区的西侧有图书馆和裙房,在视觉上,裙房的建筑外观颜色与建筑金属材料的有机结合,增添了色彩的多样性;在立体感上,裙房的建筑结构和外观线条相互交错,增添了建筑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韵律美感。在进行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布局的角度,结合周边环境建筑群的特点,增强景观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 三、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 进行高密度居民区庭院与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居民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要。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室内空间,另一部分是室外空间。其中,庭院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室外空间建筑。在整个高密度居民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庭院空间是对居民区室内空间的补充和扩展,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和自然空间的一个过渡空间。有效的将室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衔接,减少了空间的跨越变化,给人一种舒适、自然之感。在高密度居民区庭院的设计项目中,应该注重庭院空间的性质和作用,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该市的中心地段设计并建造舒适、自然和多功能的景观场所,为居民提供多功能的使用空间,充分发挥景观场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活的魅力主要表现在生活、工作、休闲娱乐都在某一个区域内,这个区域中有居民区、商业区和娱乐区,其在封闭性和开放性方面没有明确的界限。在娱乐区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在景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区域特点。即将封闭性与开放性有效的结合,这一直都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难点问题。 2.采用“锲入”法进行景观庭院建筑设计 根据该地段的建筑群的特点,在进行景观建筑的设计时,可以采用“锲入”法在北面的高密度居民区设计一处休息庭院。其具体的设计方案是在建筑上架设一个平台,并由周围的建筑物围成庭院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为居民的休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避免了地面庭院在人流高峰时对居民休息产生影响,将景观区域的封闭性和开放性进行有效的整合。“锲入”法进行景观建筑设计,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条件下,将高密度居民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娱乐场所形成一个舒适、自然的空间效果,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 五、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既是一种物质表现,又是一种精神需求。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时,需要将居民区周围的建筑环境予以考虑,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建筑设计。同时也需要结合所在城市的文化、地域特点等,设计并建造符合城市居民生活习惯的景观建筑。 本文以某市的某城市花园为例,分析其高密度居民区景观与建筑有机结合的设计。主要从景观建筑设计布局、建筑空间构成元素的可识别性、景观庭院与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锲入”景观建筑设计方法在高密度居民区中的应用。 作者:吕平 单位:泰安市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探析美国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 1.萨凡纳 萨凡纳是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美国南方重要的陆路和海路枢纽,始建于1733年,是当时佐治亚州的第一个首府。曾经的种植园经济使萨凡纳享有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经济。1885年前,棉花占到了萨凡纳港出口贸易的90%。而如今的萨凡纳已是美国南部的著名度假胜地,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萨凡纳独有的城市风貌和行之有效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运营保护办法。 2.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 1864年的圣诞节,美国内战时北方联军总司令谢尔曼在占领萨凡纳后给林肯总统写下了一段让这个城市声名远播的文字:“Ibegtopresenttoyou,asaChristmasgift,thecityofSavannah。”得益于不可比拟的城市环境,萨凡纳免除了同期被攻占的大多数南方城市所遭受的焚城的命运。 2.1城市街心广场 萨凡纳著名的城市街心广场在城市建立初期仅有4个,到1855年增加到24个,而今留存下来的有22个。每一个街心广场都有一个独有的名称,纪念在这座城市发展中所历经的特殊的事件和相关的人[1]。这些场地的历史背景资料被一一标注在了广场旁的标示牌上,向人们讲述着细碎而迷人的小城故事(图1、2,图略)。22个街心广场均呈矩形,中央一般安置有雕像、喷泉或纪念碑。市民和游人在其间散步、野餐,享受着惬意的户外空间。其中面积最大的Forsyth广场于1855年建成至今,多次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影片的拍摄地和畅销书中的场景原型。如今的这个街心广场依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天气好的时候,喷泉旁时常能见到拍照的新人或是一个正在演出的小型乐队。对于世世代代在萨凡纳居住的家族,几乎每代人都会有一张站在Forsyth广场喷泉前的合影,这些默默在萨凡纳伫立了上百年的景观和建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演化成了这个城市精神内涵的载体(图3、4,图略,图略)。 在萨凡纳城最初的建造时期,这样的街心广场被定成其所在的一片行政区的中心。广场的区域确定后,西侧和东侧的2片土地都会被保留作为建造公共建筑的场地,诸如教堂、医院或者学校等。南北两侧的土地则被留作住宅区,环绕着广场的居民可以均衡的享受着广场绿地的视觉景观。街道被规划为从建筑区间里直接穿过。这些古老的街道组成了萨凡纳历史保护街区的主要路网。汽车、行人、马车在今天依旧和平的分享着这些并不算宽敞的道路。 2.2新生的历史建筑 萨凡纳的历史保护街区有着上千座意义非凡的精美老建筑。这个规模在全美都是少见的。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从维多利亚风格、殖民地风格、法国第二王朝风格、古典希腊风格到意大利风格均错落伫立。在萨凡纳200多年的历史间,城市景观建筑的修建和修复工作一直循环交替。人们保存了许多从数次战争、大火、毁城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建筑和景观,将其修复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定位再予以改造。它们中的很多现今已成为了博物馆、餐厅、酒店,甚至医院;在棉花交易鼎盛期建造的巨型棉仓在棉花经济衰落后仍然没有被废弃,曾经的码头区棉仓如今已成为市民和游人都非常喜爱的沿河街的商铺区;那些供黑奴搬运棉包的大铁梯、红砖墙面上巨型“X”铁质防震固件都还依旧被保留着。当年为了方便拖拽沉重的货物而铺设的大石块路,今天依然承载着河岸街道的交通。人们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块漫步在河边,享受美食、逛街购物,两旁的汽车摇晃着缓慢地行进(图5,图略)。萨凡纳今天的现代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记录着城市一路走过的痕迹。普通的市民住宅在萨凡纳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计划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围绕着22个街心广场,道路两侧的住宅随手指上一栋或许就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建造于不同的时期,质感风格迥异,却又都有着“传统”的特质。于是今日的萨凡纳历史保护区里依旧住着为数众多的普通居民。这些被特殊定位历史保护街区只不过是他们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罢了(图6,图略)。 2.3历史事件的场地重现 这类场地的景观重建是对那些不容忘怀的记忆的追述,是对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遭受创伤后顽强重建城市的伟大人民的礼赞。优秀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保护会将关注的焦点巧妙的从事件本身让位给更为重要的社会与环境[3],所以,如今人们看到的萨凡纳很多的纪念性景观场地,更多的是事件自然真实的记录,证明当初发生的意义。殖民公园公墓是萨凡纳最古老最完整的市民公墓,占地26000m2,目前保留着超过9000个墓葬,沉睡着萨凡纳最早一批的定居者。这个充满历史纪念意义的公墓区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负盛名的休闲公园之一。这片墓区在1750—1853年间一直是整个萨凡纳最主要的公共墓地和基督教堂墓地区。直到1853年才停止了它继续作为城市公墓的职责。1896年,萨凡纳成立了公园管理委员会并着手开始修缮和美化该区域。在1967年,公园管理委员会开始了一项旨在为城市的将来保护殖民公墓区的修缮计划。研究人员搜集到了这个区域近250年的历史发展资料,更新了现状的地图和照片,备份整理了各个区位的标注、殡葬的记录,城市议会的备忘录,报纸文章,个人的遗嘱资料,区域早期地图,不同时期的的修复记录,区域景观的变迁,所有权变更和早期的修复工作所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果(图7,图略)。建造城市纪念公园的设计方式在萨凡纳也被用于对战争的缅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萨凡纳的革命战地遗址公园。1779年10月9日,革命战争期间,3批共计超过8000人的部队在此发生了激战。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就是为了纪念这场为自由而战的战斗而建造的。2003年,萨凡纳政府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块地。在海岸遗址社团考古人员的努力下,于2005年8月确认了当年的战斗防御阵地的确切位置和残存的遗址。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私人的捐助下,革命战地遗址公园得以建成。场地间阵列镶嵌着800块佐治亚本地的花岗岩,上面刻着那些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800余名士兵的名字,人们可以在这里永久的缅怀他们(图8,图略)。 3.萨凡纳城市历史景观建筑的延续 3.1联手经济持久发展 初次来到萨凡纳人们绝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被刻意打造的城市。一直被小心呵护的城市历史景观建筑是以空气的形态弥散的,绝不是绚烂的装点。她成为了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就像万物的生长一样自然。萨凡纳让城市和居民都认可了这样一种古朴沉淀的生活方式,因此,慕名的四方来客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敬佩的是,萨凡纳对于这种敬仰淡然处之,不加速,也不减速,依旧不急不躁的日复一日。城市年龄的胡子比满街橡树上垂下了的大束大束的藤蔓还要长。这些在萨凡纳随处可见的藤蔓叫做Spanishmoss,中文译做铁兰,是一种寄生藤。它对空气的质量极为敏感,只能在干净温润的空气中生存。哪怕是轻微的工业污染都会让这种植物无法生存。缠绕在橡树上的铁兰的温软绵长的模样映衬着萨凡纳醇厚的性格。它们的关系是家人,和睦且相互依存,直至如今成了萨凡纳最为著名的视觉景观标志之一(图9,图略)。与这些温文尔雅的景观建筑截然相反的是,萨凡纳也被称作“建立在死者身上的城市”。萨凡纳因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场瘟疫、多次热带风暴和火灾的袭击导致的城市居民的巨大伤亡。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被这样一个称谓和不计其数的恐怖传奇裹挟着的城市,反而从这些惊悚的故事和离奇的传说中找到了立足点。如今的萨凡纳有着专为胆大的游人量身定做的“鬼城之旅”,坐在周身漆黑,形似棺材般的黑色的改装大号敞篷车里,仅仅露出脑袋,专门在夜间逐一探访那些曾经盛传鬼故事的地方。抛开那些无法复制的城市积淀为其带来的吸引力不谈。萨凡纳全年还有着大小不等的各式庆典。夏冬两季假期的旅游旺季,每月甚至有多达五六天的纪念日或者是体育比赛日。这些终年不断的欢庆活动和原有历史保护街区的深沉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这样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组成设计使这些遍布全城的历史保护街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对于这个城市的经济价值。#p#分页标题#e# 3.2政府与研究机构的协同保护 萨凡纳目前保护和经营良好的历史景观建筑区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将何去何从?随着政府对于像萨凡纳此类历史积淀深厚的地区提出的保护和发展规划构架的逐步完善,佐治亚州政府协同邻近的北卡罗来纳州等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制定了对该区域的调研、保护、管理运营等一系列长期的研究计划。由大学内专门从事历史景观保护研究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佐治亚州境内开展详细的历史景观建筑现状考察。研究人员所关注的不仅限于一些重要的场地和建筑,更多的仅是如实反应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形的民居和场地也得到了慎重的对待。其中就包括了一些黑奴家庭留下的房屋残骸,庄园主们荒废了的残败的庭院,种植园经济繁荣时期的马车道片段,佐治亚州的出海口地区的原住民住宅遗址,对当地原住民家族的私人资料的探访记录,官方文献的调查整理等。这些数据和资料在经过整理后形成详实的分析报告向政府和民众提交,由此参与制定对相关历史景观建筑区域的保护、修复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提案。这种调研和规划乃至最终的区域重整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考察计划进行了数年,所取得的调研数据也仅覆盖了佐治亚州的10多个县。但这些详尽的数据资料将会对被调研区域的未来历史景观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4.对我国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中国的城镇发展史,建成300年不到的萨凡纳着实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相较于国内众多千年历史名城,萨凡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观感和触动却更为沧桑厚重。这绝不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历史保护运动所能形成的感受,它是一种源于城市最深处的气质。目前国内很多城市在对历史景观建筑进行规划改造的时候往往更多地倾向于解决形象上的问题,而多少忽略了人们对了解真实历史过往的渴望[2]。被围合的游览景点并不能从根本上延续这个城市的历史印记,它只是一种强迫性的区域时空转换。城市景观建筑的历史性应该是面面俱到的,囊括了多方面的城市文明、情感归属。如同萨凡纳,城市和城市居民之间由衷的弥散着一种信任、自豪和归属感。 4.1由点至面的保护 萨凡纳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是以面的形式展开的。保护区内,22个街心广场、殖民公墓公园、战争遗址公园、沿河街和数十座不同年代的老教堂穿插构成了最核心的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带。但是,今天萨凡纳的老城面貌绝不仅仅是靠这些类似我们称作名胜古迹的地方塑造起来的。城区中每条街边的连绵的住宅、餐馆、酒店、学校、教堂甚至医院,同样协同那些轰动性历史事件一路默默走来的众多配角,它们才是一个完备的历史老城真正让人们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日常生活状态(图10、11,图略)。这样的城市表象在我国却是鲜见的。老城景观和建筑的保存往往被限制在“点”的层面上。一所名人宅院希望协同它周边的住宅得到一致的保护待遇,在当前大拆大建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往往都是很难实现的。如何将现代化的城市借传统“壳”生存,乃是中国当前历史景观建筑保护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国内所谓的历史名城也仅能做到景点密布,新旧交错而已。现在的老北京城就是中国式历史景观建筑保护现状的一个缩影:绵延的城墙被切割成城楼,星星点点;四合院宅院被大片推倒,留下些许大宅修葺一新收费开放;王府大宅倒是还在原地,只可惜周围高楼林立,将王气团团压住;紫禁城外16车道的马路让今天人们对于古城的尺度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我们当然没有理由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拒绝现代化的生活,但是摧毁了原本承载着城市历史精神的景观和建筑却再也无法给所谓的历史名城带来真正的历史影像。这些被断了代的记忆就只能存在于图片和文字间,默默向世人讲述着过往的荣耀。很多美国人数次来萨凡纳却不是停留在老城历史街区。而是径自去享受萨凡纳河岸小岛上的度假酒店和风景秀丽的高尔夫球场,或者是全年无间的各种庆典和体育比赛。成熟的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绝不是让城市丧失活力甚至腐朽。规划良好的新老结合的城市肌体饱含着丰富的本质,将是整体、和谐充满着全新激情和能量的明星城市,又怎会让历史压得老态龙钟? 4.2由平面至立体的保护 在我们国人早已经习惯了被收费的时候,萨凡纳的诸多免费却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提醒。所谓历史景观建筑的保护应是无意去塑造一个以供顶礼膜拜的围合,就是静静的开辟一方土地,容人停驻,追忆,回望历史。那些供萨凡纳居民世代使用的街心广场游人们也一样免费共享;政府的或者私人的大小博物馆,展出的各类有关萨凡纳的东西,也是免费的居多。沿河街棉仓改造的店铺酒吧还是面对着当年棉花运输口岸的老路,有轨电车的轨道还深深地嵌在大块油亮的河石和细碎的贝壳之间(图12,图略)。游人行走在萨凡纳,对这个城市的感受是细腻的、随时随地的。现代和过往之间显得那么交融,让很多来过这里的人们由衷的觉得,成为萨凡纳的居民,该是一个多么惬意的选择。诚然,历史保护不是时尚标签,虽然我们还免不了习惯地去塑造老城的景观平面、建筑平面。但真正行之有效的老城历史景观建筑保护应该是一个依旧在不断演变发展着的空间和时间,它所传承的意义应该是远远超出曾在这个区域发生过的最惊天动地的事情。 4.3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超越历史 萨凡纳有一所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学,这所学校在这样一座特殊的城市里也是以一种不同于常态的形式存在着。校园没有明显的边界,散落不同街区的教学楼完全融在了其所在区域的周边建筑和环境,某些教学楼和校舍本身就是历史保护建筑的本体。建筑的边缘随意的散布着现代感十足的店铺,出售的商品多是师生们的设计作品。这些充斥着城市各个角落琐碎的细节,一年年的蔓延着成就了萨凡纳细腻的历史景观建筑风貌(图13,图略)。建筑和景观在萨凡纳已然超越了建筑和景观。它们在如今的城市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甚至改变了城市的性质,改变了区域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识。有效的历史保护提供了足够的交流和思考空间,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这一切不间断的努力改变了人们审视萨凡纳的方式,继而也成就了萨凡纳对于世人的一个承诺,独一无二。正如昆德拉所言:“无限的时间,终将使重大的历史事件走入历史,变得比鸿毛还轻。”那些随着城市一路走来的景观和建筑或者拆、或者留,无论如何,它们见证过的历史不会改变,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也不会改变。让景观和建筑的保护在那些老城里变成自然而言的一种存在方式吧,让它们成为我们平淡的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老城也就是中国的老城了。#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何疏悦 疏梅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艺术设计的有益探索 作者:艾宏波 郝玲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中央商务区(简称CBD)已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CBD往往位于城市的高新开发区,主要为商务人士的办公、居住和文化休闲提供便利条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理想办公场所。因此,如何运用建筑语汇艺术地表达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筑的时代感和个性化特征,为城市景观增添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师们面临的严峻课题。以此为目标,在西安旗远研发基地的规划设计项目中,从总平面规划组织、空间景观设计和整体立面造型等三方面对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项目概况 旗远研发基地地处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与高档社区、办公区及社会停车场比邻。基地南侧紧临城市主干道,东西两侧紧临区域干道。周边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方便快捷的外部交通环境都为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开发潜质。同时,基地本身地势平坦,用地呈长方形且东西长,这样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南向阳光,有利于规划,提升用地价值。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区域范围内在建和建成的商务办公地产项目较多,潜在同质化竞争激烈。如何满足开发商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化、现代化水准的高档商务中心区,充分发挥用地价值,在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是规划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2总平面规划设计 经过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发现投资者购买的写字楼产品主要集中在总价100~500万元,户型以中小面积为主。近几年随着创业型企业的日益涌现,小型化办公的需求日益增多,与之相适应的小面积产权式办公楼正成为市场的新宠。鉴于此,将旗远研发基地定位以小面积办公单元为主,专为中小企业或创意产业量身定做,适合私营中小企业、创业公司、SOHO一族、外地企业、驻地机构的办公场所。在总平面设计上追求经济、紧凑而有效。500m2的独栋建筑,每层150m2的独立办公空间,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可变性和适应性,符合网络时代对办公空间的要求,符合个性化办公的SOHO理念,符合自由、无处不在的办公方式,并以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在建筑群体规划中,以景观绿化的中心院落空间为组织核心,主办公楼、独立小办公楼、职工餐厅、商务会所及便利店环绕周围(图1)。同时,将整个办公区整体上抬1.5m,再下挖1.5m,形成半地下停车层,从而减短了坡道长度,减少了地下工程土方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为解决高差问题,充分利用坡道及踏步,使得街道平面与办公院落平面连接方便。在交通流线组织中,安排车行环绕整个基地,并于东西两侧设半地下车库进出口。人行主入口设于东南及西北角,每个独立办公楼设有独立出入口,使每户业主尽享自由与便利。 3空间景观设计 对于CBD中的核心区域,建筑群体的空间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情景办公和商务休闲的需要,更是对城市面貌的展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应使整个建筑组群体量适宜、相得益彰,具有良好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图2)。将主办公楼设在基地北侧居中位置,这样既可使主楼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又对基地上其他建筑物起到了统领的作用,并在最小程度上影响北邻建筑的日照采光。主办公楼入口位于大楼南侧靠东,便于与主要人行入口连接,并在入口前区设置构筑物以强调和导引人流。同时,所有建筑均为南北向,以适应北方地区的日照采光特点。特别注意弱化每座楼的特性,强调群体建筑的共性,在体量上高低错落有致极富韵律感,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风格和品质,从而使区域客户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其次,建筑外围广场空间的景观设计应在突出地块特征的基础上,具有观赏性和美化办公氛围的作用。具体来说,在车库中心部位设置了通往地面1层的天井,用两部自动扶梯连接地下地上空间,既方便快捷实用,又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和人群的交流性,形成了趣味性的共享空间体验。此外,同城市的景观交流设计,通过铺地、绿化、灯光和雕塑小品等共同营造出对外的展示空间。 4立面造型设计 为了区别于常规办公楼呆板、千人一面的传统形式,反映出现代化产业园区办公建筑高效、富于创意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本案建筑群的立面造型设计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艺术源于生活,敏锐地从日常生活环境和工业产品中截取了曲线灵动的建筑语汇(图3)。用自然流动的线条,简洁流畅的几何形体,独特的造型方式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内涵。使该园区在规模和高度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显示出卓而不群的精神气质。 在设计中(图4),将主体建筑侧墙的“实”感同正面大片玻璃幕墙的“虚”感相互对应,形成“虚实”对比的强烈视觉效果。在玻璃幕墙的细部构造中,利用不同的反光度、透光度和不同的色彩,使得原本常规的玻璃幕墙更富朝气和“层次感”。立面上凸起的体块与凹下的孔洞相映成趣,为整体的建筑形态带来更多的趣味性与标识性。当然,这里的凸与凹还同时具有理性的功能需要,是建筑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这些独具匠心的整体创意和细节勾画,都使得建筑群于干净大气中透出精致,现代简约中透出奢华,完成了CBD景观建筑群在城市中的完美艺术表达。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CBD景观建筑群的艺术设计实践,深刻认识到,建筑、景观的艺术性,对于整个方案设计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艺术与功能、技术等因素充分、紧密地结合并加以完美表达,才能达到建筑景观设计的理想境界,也才能为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添砖加瓦。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特点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为了给旅客带来更为直接深切的文化感受,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逐渐在我国各个城市文化地区兴起。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增强了游客对古代文化历史的感受体验和精神享受。本文从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现状入手,对该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希望能在该项目的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主要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修缮重建的方式,还原历史风俗样貌,再现历史场景的一种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在当今旅游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整体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相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加强对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程度,不断提高项目的管理质量和建设水平。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特点 仿古旅游景观建筑即是通过对古代建筑(例如古城墙、古镇、古塔、古寺等)的模仿重建,还原古代建筑独特的历史风格特征,进一步实现对古代建筑及当时历史风貌的重现,从而达到让旅客切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的目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修缮建设,对于保护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历史、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普通旅游景点相比,仿古旅游景点建筑受历史文化传统、地区风俗习俗以及宗教习惯等方面影响较大,因而在其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天然的具有一些较为独特的特性。1.1受传统文化因素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本身的属性,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模式设计过程中,理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保证该项目工程的风格统一,周到细致。例如,针对明清风格的景点建筑改造,在施工的过程中,出了对于当时历史风貌及文化特点的充分考究外,还应保证其对于明清灰墙黛瓦、柳槐荷花等鲜明建筑特色的保留,并同时注意减少现代文化特点的出现。1.2受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部门制约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因其地域性的特点,受相关政府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关注和干预较多,对该项目的实行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所涉及到的各类管理因素及资源配置(例如土地资源、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等方面)受政府有关部门管制较多,所以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性意见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模式制定的同时,理应适当的将政府相关部门及民间其它有关组织的指导性意见纳入管理的范畴,不断加强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及程序化。1.3行业标准体系复杂由于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发展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值得借鉴的管理经验少之又少,相关行业体系标准及管理标准错综复杂,专业性管理人才短缺,从而导致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标准长时间得不到统一,与此同时,其项目在未来的长期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尽快的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严禁完善、切实可行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法,对该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全面监管和控制,具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全方位还原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一方面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注重对项目工程的建筑设计,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对其工程项目的管理效应,从而达到促进该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目标。然而,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管理模式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加强。 2.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项目管理模式设计方面整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例如自然风格的设计模式、规则性风格的设计模式、多层次风格的设计模式以及综合性风格的设计模式等等。不同的设计模式很好的体现出了不同地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体现出了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形象。通过这些特点鲜明的设计模式,不仅可以使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在建设完工后能够招揽到更多的旅客参观,同时还可以创造出更好的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管理环境,提高项目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具体如下: (1)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对施工质量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但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都不甚完善,对该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合作,才能保证该项目管理和运行的顺利进行。但就目前的普遍现象来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各管理部门之间长期缺乏沟通协调意识,严重制约了该项目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包括项目工程施工分包责任范围模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严重降低了项目管理章程的实施效率。 3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为了适应当代形式下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需要,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理应围绕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对其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研究力度,从而进一步对实现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的合理化控制。仿古旅游景观建筑的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策略:第一,加强对项目内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缓解部门矛盾,健全项目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切实落实项目管理中的各项方案措施,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第二,政府相关部门须加强对仿古旅游建筑项目的监管职能,健全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法规体系,保证项目建设的施工质量;第三,在保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的同时,加强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提升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例如吸收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增强仿古建筑的历史风韵等;第四,培养和吸收大量资质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仿古景观建筑项目的研究水平及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施工技术方面,加强对于专业仿古建筑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不断提升仿古景观建筑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合理的将现代通风、消防、环保、视频监控等公共设施与建筑环境融为一体,保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时展的需要,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理应大力加强对其自身管理模式的优化水平,完善其相关行业的发展规划,协调部门管理,加强政府管控职能,提高项目本身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其施工质量及经济文化效益,不断引导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走上一条规范合理、科学高效的发展道路,并为仿古旅游景观建筑项目的管理模式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 作者:黄元水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要:该文分析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学习兴趣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速写的功能和个性的发展几个方面阐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手绘设计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建筑速写;教学方法 景观建筑速写源于钢笔画。由于方便携带和易于表现,钢笔速写广泛运用于插画创作和设计表现中。当前,高校的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建筑学等专业普遍设置了景观建筑速写课程。由于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再加上受到课时的限制,以及计算机在设计中的运用和普及,当前部分学生的手绘设计能力较弱,以往艺术类院校学生突出的手绘技能优势逐渐丧失。通常情况下,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主要是课堂临摹结合户外写生。这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逻辑性和针对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足,导致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与其他设计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针对当前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该门课程多年的教学思考,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景观建筑速写教学: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课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景观建筑速写。通常景观建筑速写课程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对着教材或者范本临摹,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临摹和写生相结合的方法,由课堂临摹过渡到户外写生,写生与临摹交替进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不同的空间环境,在不同的空间中感受建筑的形态、肌理、光影,观察植物的生长特征和规律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和提升学生的建筑速写水平。教师也可举办小型作业展和经验分享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收获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各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发表速写创作体会和感想。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景观建筑速写。 二、夯实基础 速写是造型艺术,主要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对象,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提炼和概括物象,准确表现物象的特征。这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观察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表现物象的特征。因此,运用线条的造型能力尤为重要。学生要想运用线条准确地表达物象,就需要在平时的课程训练中认真观察、反复练习,做到手眼协调。可以从简单的事物入手,从单体练习过渡到组合练习,由简入繁。如,学生一开始可以进行简单的长方体、立方体、圆、圆柱、日常生活用品等单体和组合练习,再逐步过渡到建筑、植物、景观小品、人物等单体和组合练习,最后进行各种类型的空间练习。基础造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速写记录和设计表现的习惯。 三、注重功能 景观建筑速写是风景园林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景观建筑速写的定义、特征、分类和流派,认识景观建筑速写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作画的方法、过程和手段,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景观建筑速写方法,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景观建筑速写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速写表现方法,注重景观建筑速写的功能,包括建筑速写的记录、分析和设计创作及表现的功能。建筑速写能够使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加深对空间的理解,激发设计灵感。画面上交织的线条也是设计师思想的呈现方式。在景观建筑速写的练习中,学生应当联系与专业设计相关的素材记录、草图构思、分析演绎以及设计表现的功能,这些功能对学生今后从事设计创作和表现具有一定的帮助,也是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建筑速写教学的重点。 四、个性发展 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景观建筑速写教学不提倡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因其容易导致学生的画面“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特质。教师应当合理安排景观建筑速写欣赏课,为学生提供各类优秀的景观建筑速写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优秀的速写案例作为学习范本。景观建筑速写不应拘泥于某种单一的表现风格和形式,任何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的表现形式和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师法自然,尊重客观事物和审美规律,在掌握作画方法的基础上,多观察,勤练习,就能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景观建筑速写作品。 结语 景观建筑速写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手绘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强调速写在设计中的功能性,多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避免模式化、教条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景观建筑速写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黄一鸿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园林景观建筑工程面临着向更高层次和更先进技术升级完善的时代要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要打造成融合多学科的科学艺术创作工程,方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园林景观建设步伐。本文从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要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案四个方面,探讨园林景工程施工技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明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和要点,提出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希望我国园林景观工程施工领域能够站在世界先进水平,为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技术重点技术要点技术难点质量控制方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中重要目标来实现。因此,经济建设围绕着“绿色”主题,是我们今后全中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宗旨。绿色城市和生态建设对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时期的更高规格的要求。如何做好园林景观建筑工程,提升园林景观建筑质量,在园林景观施工技术上探索升级,是影响景观质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1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重点 首先是项目部建设,这是整个工程的总控制系统。管理者同时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在工程进展中,如果项目部掌控得当、管理到位,工程的圆满完成就有了保证;其次是图纸会审。这是整个工程的软实力。也是在工程进行之前的总体设计。会审要结合现场,通过测绘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保证现场与设计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最高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万无一失;第三是工程管理。管理人员的技术人员相互配合,从行政和技术层面严把质量关,严格遵守图纸测绘的数据,严格执行设计方案要求的标准。绝对不能拍脑门自作主张;第四是群策群力。在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根据实际情况来对策划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这时候,绝不能单凭经验不经过团体的论证就随意更改,而是要第一时间对设计图纸和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和论证,经过管理、技术、施工人员的一致认可,方能进行改动;第五是质量控制。在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在质量的控制上必须有完善的控制组织框架,做到事前有准备、事中有监管、事后有养护。 2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要点 2.1骨架结构建造技术 在建造骨架结构时,防水工作是关键的一步。如果骨架结构防水处理没有做好,那么后期的施工就受到影响导致延期。为了防患于未然,不论是砖骨架还是钢骨架抑或是混合型骨架,都要注意在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技术。 2.2表土回填技术 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让土壤保持最佳状态,即保留土壤的养分以利于后期植物的生长。必要时还要将土壤的质量加以改善,深度以80-100厘米为宜。遵循原则有几点:(1)雨后不施工,在干燥的状态下用铲车倒退来掘土;(2)不能破坏团粒结构,可以改良下层非优质土壤后对表层土施工,防止出现滞水层;(3)注意表层土壤深度和排水坡度要自然、高低起伏适当,路沿土壤高度低于路沿石3-5厘米。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决定了园林景观施工的成败,这句话并不言过其实。事先的布局对于最后的视觉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固定物如建筑类可以为定点提供更加准确的精确坐标。严格对照图纸,可采用图纸参照点、方格网法等方法来定点放线植物。如果还是不够精确的话,就请设计师亲自到场来督导定点放线,这样如果需要临时变更,就可以及时有效准确地解决问题。再就是注意放线时植物的品种、规格、流畅性、美观性,整齐又不能过于规矩。如果出现植物放线与图纸设计需要变更时,必须经过客户、管理、设计人员同意方可执行。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随意施工。 2.4植物栽植技术 种植挖穴是在定点放线之后,穴位的大小参照苗木土球大小,深度比土球的高度深10-30厘米,大小比土球直径多20-50厘米即可。穴位多为圆形或者是U型。同时要将穴位中的垃圾或者石块清理干净。种植前要根据植物种类修剪一下,要去除疏枝、病枝、枯枝、密枝等。栽植顺序应按照植物种类有先有后,注意栽植的技术、土壤的干湿、病根据植物的种类不同加以不同地养护手法,最后还要参照图纸,让植物既栽植得当,也要体现景观的美观度。植物栽植技术需要有技术有经验的熟练施工人员来完成。因为其技术难度和经验水平都能让施工来的更快更完善。 2.5养护技术 俗话说,栽植容易养护难。要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后期的养护只管重要。在养护过程中,科学的养护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以及清洁工作。都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例如植物载重之后,是先浇水还是先施肥,修剪枝叶如何才能得当,枝叶密度是否合理,病虫害的防治是否到位,都是个技术活。如果确保植物不因水分多少而死亡,就要密切关注植物的和土壤的情况,还要对植物的枝叶及时加以修剪。时刻关注病虫害等问题,保证植物在栽种后能得到细心的照料以增加成活率[2]。 3园林景观施工技术难点 第一,在园林景观施工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人员综合素质、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决定着施工质量的成败。细节决定成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技术不到位、思想意识不到位、设计不完善以及管理和技术团队执行力不够,都可能会造成施工的进度收到影响,上述施工重点和要点中提到每个环节,如果没有严格遵照施工要点和标准来执行,都会导致施工建设最终难以达到合格;第二,园林种植的定线、挖穴、修剪、栽植、养护这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标准,不按标准执行,就会造成土壤的质量、植物的生长出现问题。导致前功尽弃,工程失败[3]。 4园林景观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方案 4.1园林景观施工工程在设计会审上要做足工作 图纸完成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交接时要尽可能地详细讲解,确保施工人员了解设计理念、思路,既要保证施工到位也要保证景观美观。 4.2确保施工队伍拥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水平和对图纸的高度执行力 园林景观施工也是一项再创作工作,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素养以及文化修养,是无法很好地胜任这个工作的。因为在选择施工方的事后就要多方考察其专业度、业绩以及队伍培训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4]。 4.3施工完成后,专业详细的验收工作室重中之重 验收监理人员要从始到终地监理工程,监督工作进程、检查施工工序、查验施工材料、督导施工质量,发现不足及时沟通各方会审出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高效、高品质。 5结语 国家确定了绿色发展的大方向,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园林景观工程必然要跟随时代的脚步,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要求,探索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技术方法,寻求改进措施,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有全方位的学科素养,还要经的住艺术品味的考量。因为,现代园林景观施工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提升,这需要所有从业者共同努力。新的要求给园林景观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园林景观工程领域需要做的是,在已有的优势和成就基础上,致力实践、勇敢创新、追求精品,达到视觉艺术、技术含量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趋近完美的境界。 作者:赖建山 单位: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景观建筑论文:现代景观园林建筑特点分析 摘要:介绍了园林建筑的特点、分类以及作用,从立体造型、融合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并提出了园林建筑的发展趋势,指出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园林建筑,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1园林建筑与景观园林 园林建筑是利用有限的空间以及自然资源,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模拟出来。它需要人为的加工、提炼以及创造,源于自然而胜于自然,全面综合了人工美与自然美,并使之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绚丽夺目的环境空间[1]。各种规模的园林在内容上繁简不同,相同的是均包含了水体、土地、建筑和植物这四种要素。园林建筑是造园要素的组成部分,在建筑形式上独具一格,具体说来,它是出现在城市绿化地段和园林范围内供人们休息和观赏的一类建筑物。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并将园林的各种环境友好结合,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园林建筑出现了“城市景观”和“文化产业”这两个概念性名词。园林建筑被看作是景观园林的构成要素,它不但要具备各种实用功能,而且要体现它的景观功能。它在景观园林中具有主体性的功能,但是要充分结合其他元素才能呈现出整个景观园林的优美风貌,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被指定为园林构图的核心[2],在全园景观的展现中起着统领作用。园林建筑跟其他建筑不同,因为园林中包含了精细巧妙的园林建筑,更凸显其特色,只有具备完备的功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游玩。如今的景观园林风格各异,有的豪华壮丽,有的幽静淡雅。园林建筑是景观园林的“心脏”,它本身的风格支撑着园林的整体风格,倘若园林建筑豪华、优雅,那么园林会相应的豪华、优雅。同时,园林建筑并不能脱离风景和园林而单独存在,假如缺少园林和风景,那么就根本没有园林建筑这一概念。此外,其他建筑也许能够以单独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园林建筑却不可以,它一定要每时每刻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展示其功效,这也是园林建筑与其他建筑最本质的区别。景观园林历经数千载的发展与变化之后,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更深层次的扩展,它既包含了“古典”部分,也蔓延到了生活领域。前者主要有私家园林、风景名胜园林、皇家园林以及寺庙园林等;后者有街头绿地、综合性公园、动物园、城市广场以及植物园等。 2园林建筑的特点 1)为游人服务,兼具观赏和被观赏的功能。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各种使用需求,而且要遵循园林景物布局的相关原则,此外,还要能从感官上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所以,园林建筑具有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的双重性质,这就意味着园林建筑需要提供给游人动态和静态的景观,并且景色要不断变更,实现移步换景的功效。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国内的园林建筑实施景观构图时,会将自然山水当作主题背景,设置建筑的主要目的在于点缀与欣赏风景。园林建筑包含着自然因素的对立因素——人工因素,可是假如正确处理,也能够给自然环境注入生气,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建筑的设置,根据所处的地貌、地形,实现依形就势的整体布局[3]。 3)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独特造型。当前的园林建筑可以作为空间复合和空间划分的手段,所以在布局时要巧于因借,通过轴线的曲折变换、参差不一,形成鲜明的空间对比,富有层次感。从造型方面来看,园林建筑具有的独特美感主要体现在形式活泼、通透有度、体量轻盈、美观大方以及简洁明快等。它的体态和体量跟环境构成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了文化特色和园林特色。 3园林建筑的分类 从功能上来划分,园林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用于服务的建筑物:使行走中的人们获得相关服务的建筑,像茶楼、餐饮店、小型宾馆、食品铺以及公共卫生间等。 2)游玩和歇息性建筑:具有游玩、歇息的功能,并且建筑造型优美,像廊、榭、园桥、亭、花架、舫等。 3)进行娱乐活动的场所:像游船码头、演出厅、展览厅、俱乐部、露天剧场等。 4)标志性的建筑物:包括标识物、雕塑和假山等。 5)园林中的各种小品:主要对园林起到装饰的作用,特别注重形状上的艺术感,具备相应的使用功能,有展览牌、园灯、景墙、园椅、栏杆等。 6)用于办公与管理方面的设施:有实验室、栽培温室、公园大门、动物园、动物兽室、办公室等[4]。 4园林建筑的作用 园林建筑是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不但要能够投入使用,而且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中的各项需求。因此,可以将其功能分为实用功能与景观功能。 4.1实用功能 园林建筑有很多的观景场所与视点,能够满足游客欣赏各个景点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游玩与休息的空间,还能提供基本的使用功能,像售票、小卖、摄像等。 4.2景观功能 该功能分为四大块:点景、赏景、引导和空间分割。 1)点景功能:点景应融入到自然中去,园林建筑大多数时候位于构图布局的中心位置,控制着整个布局形式。所以,在园林景观的全景构图中,园林建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赏景功能:赏景是能够观赏整个园林的景物,一栋建筑是画面的焦点,然而一组由游廊连通着的建筑物却是一道观赏线。所以还需在建筑设施的方向以及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符合赏景的要求。 3)引导功能:园林建筑有很强的起承转合作用,当人们被某一美丽的园林建筑吸引时,就会不自觉的延伸欣赏路线,建筑往往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4)空间分割功能:园林设计的关键在于空间的组合与布局,通过巧妙安排不同的空间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感官,可以借助花墙、门、庭院、圆洞以及游廊等进行恰当的空间划分或组合。 5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弊端及发展趋势 园林建筑经过不断发展,几乎能够得心应手的把握美感与功能了,但在环境处理和融合两者等方面还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5.1注重平面美感,忽略立体造型 当前由几何图形堆砌而成的园林建筑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在于设计师在对园林建筑进行布局时,采用的是二维的几何图形。通过简单的抽象造型绘制的图案从图纸上看,能够产生好的空间感和形式感,但是没有立体造型,造成不合理的三维空间,根本就不具实用性,哪怕建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实现理想的效果。 5.2注重形式主义,忽略人和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园林建筑重形式美感,而轻使用功能,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时,没有建立在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只注重形式美,以至于修成以后根本不能使用。无论建筑在形式上怎么改变,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服务于人们的,假如不具备这项功能,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此外,不考虑环境因素的限制成分,违背了自然规律,让建筑变化引领环境空间,颠倒秩序,最后导致美感和功能双失效。我国有关园林建筑的理论不断完善,园林建筑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园林建筑行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园林建筑通常被用作空间复合或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因此,以后园林建筑的发展肯定会更多的考虑空间因素。其所涉及到的层次有: 1)从环境空间出发来进行园林设计的整体布局; 2)从自身空间出发来呈现各种使用功能与艺术美。 6结语 园林建筑不但要符合建筑的使用需求,还要符合园林景观在造景方面的需求,通过密切结合园林的各种环境,使其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由于时代不断发展着,从而使园林艺术充满了活力,所以园林艺术必将打破传统的范畴,实现新的发展。对于从事园林工作的人员来说,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深刻挖掘园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作为创作的着手点,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进取,促进我国园林建筑的发展。 作者:牛世鑫 单位:太原市碑林公园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生态建筑学论文 1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在科学技术引领下,现代建筑设计师日臻自觉地注重于自然环境的审美关照,他们开始追求自然界所固有的和谐美,并顺理成章通过一系列手段有节制地对其加以修饰,将风景景观用于建筑空间的组织规划中。景观建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正视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回应自然,将自然用于适用它自身的发展之上。在基地选择方面,首先要求详细测量有关地形,勘察当地的自然环境景观构成因素,之后绘制分析基地自然因素:明确哪些是最佳景色,哪些是不良景色:应保留哪些树林,移走哪些树林;洪水水位是多少;基地中建筑用地合理进出口;强风与微风;基地以外讨厌物的评价和处理。总的来说,景观建筑学更为注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环境固有的景观美进行开发和利用,但其主要着眼于自然景色的保护,并不是从整个自然环境系统上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生态学应运而生。所谓建筑生态学主要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以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为目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从而对自然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使其符合自然生态平衡原则,从而创造出能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方法。建筑生态学在三方面与风水理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第一,建筑生态学提倡合理地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之美,衬托建之美,通过建筑,将人、社会、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风水倡导人地协和,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在山水上做文章。第二,生态建筑学具有一定环境保护思想,风水不仅教导人们如何进行建造,还引导人们如何种植,如采掘,如何保护形势、保护山水、保护生态和自然。第三,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和规划设计建立在将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上,其研究对象是人、建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目标是寻求、创造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风水要求建筑、园林、目的的规划布局与地形、风、水的运作相联系,这其中蕴藏了非常深奥的精神感应,生态筑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有机观。 2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回归 风水不仅体现在建筑、道路、乡村、坟墓等的选址、装饰、空间组织和布局中,还体现在中国人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向和文化取向上,而且风水学中的很多论述正被现代相关学科论述。在思想上如何看待自然,在实践上如何通过利用自然为人类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获取最佳生态效益,这是风水的生态内涵。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建领域中出现了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思想,这就促使建筑设计师改变物质、有形、硬件的建筑眼光,开始探求从建筑上继承无形文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风水中关于建筑与人、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就发挥了绝妙作用。然而历代甚至现代民间应用的风水与风水本身的自然科学本意和价值相违背,人对风水的认识也由此陷入了迷信的窠臼,而风水与建筑规划设计、布局等工作本是不可分割的,但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由于目的、需求不同,风水和建筑规划设计被割裂成两个对立面,很多人总在试图绕过风水,深怕沾染封建迷信,导致的结果就是规划设计、风水各执一词,制造形体诡秘、靓丽却有扭曲、变异,这样的建筑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所以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实现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风水理论的真正回归。风水的基本取向是关注人、建筑、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从风水理论来看,选择宅居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筑是否处于一个“阴阳枢纽”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而选择阴阳枢纽,需考察生气,辩证方位,这种选择方法和过程从本质上兼容了与现代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相符合的内涵,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分析和选择环境的主旨不谋而合。另外,依据风水理论,对于建筑的经营,不论是坐向方位,还是规模大小,亦或是内外空间的界合和沟通,应与大自然景观、环境相称,通过对“生气”的细腻处理,使自然参与到建筑规划中,最终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协调运作。我们应通过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和客观评测寻找生态建筑学与风水、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交集,同时,剥除风水理论中不严谨、不科学内容,用科学的眼光从传统风水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和规划设计依据。基于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我们必须合理认知地域的地形,寻找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的共同点,并找出气候环境上风水与生态建筑学的共通,从建筑整体朝向、建筑设备上的设施、建筑内部功能格局、细部设计等方面考虑,实现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融合和补充。 3结语 总之,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背景下,研宄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打破思想误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风水自然、和谐、平衡的原则,以该原则考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建筑结构以及建筑周围环境本身的自然条件,结合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风水学理论,对不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改善,建立起人工生态系统,以其健康的、和谐的、物质的交流,力争达到最优关系。 景观建筑论文:景观建筑设计建筑学论文 一、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现状的思考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也在不断进步着,其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景观建筑设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多的借鉴与照搬,缺乏创新性 中国目前的景观建筑设计很多的是为了设计而做设计,经常由于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短期内出效果,往往使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使得景观建筑设计既没有很好的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又没有从实质上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反而是照搬模式,盲目的借鉴国内外做的较好的景观设计,使得我国的景观建筑设计缺乏特色。 2.注重平面布局的形式,忽视对场地的研究与利用 对于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景观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使用者的感受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都习惯在图纸上研究关系,注重其平面布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场地的深入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适宜。为了制造出美观的效果,不惜浪费自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比如大面积使用硬质铺装,随处堆砌景观小品等现象在我国随处可见,还比如有些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平面圆形元素过多,道路上的分割太多,影响行车。形式美观但是交通流线上不够合理。 3.缺乏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一般情况下,景观建筑设计师往往认为景观建筑设计是创造景观,缺乏对景观本身的利用和保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是人工景观。这种不考虑生态性的景观往往造成了荒漠化的侵蚀,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了的破坏。事实上,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景观设计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造成的破坏是非常大的。 4.景观建筑设计中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挖掘与利用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大国中,是有很多文化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的。虽然景观建筑学源自西方,很多设计理念是科学、合理并且前卫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应该具有包容性和普适性。保护生态原貌的意义其实就是最尽可能的还原地理文化风貌,然而现在这正是中国景观建筑设计中较缺乏的,很多城市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只是看到别人好的就抄,丝毫不考虑其与本地的联系。 二、岐江公园对中国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启示 1.有效的利用与保护原有资源 粤中造船厂与中国很多的传统国企都有着相似的境遇,它们为国家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它们更是中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可是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中,为了美化城市环境,它们遭受了无情的拆除和销毁,只有年长的人才有着关于它们的记忆。不过,粤中造船厂在这场浩劫中保留了下来,通过俞孔坚教授及其团队的改造设计下,它重新赋有了生命,它不仅给中山人民带来了对历史的回忆,还为中山市带来了一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 2.强调人在景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景观建筑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岐江公园的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研究了人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让人们更好地融入于环境中,也让普通大众在参与互动中了解设计师的情感,使人们在冰冷的城市中体验到一丝温暖。 3.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 在岐江公园的景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对场所中的原有建筑和材料进行了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保留了原来场所的时代精神;在植物配植中,设计师也没有应用城市公园里常见的观赏花木,而是大量使用乡土野生植物,比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既维持了植物生境,又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重视中国文化在景观中的作用 岐江公园的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充分的进行了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园环境,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的景观语言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与表达,这种传承与创新对于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 三、结论 虽然中国的景观建筑学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在生态性与可持续性技术手段的发展上还需提高,对要把人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的认识还有些不足,但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以及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造园史,具有独特的园林文化,这些都为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本文通过对中山岐江公园案例的分析,给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如果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效的利用与保护资源;能够重视社会文化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能够注重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景观建筑学将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景观环境。 作者:王伟唐莉英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景观建筑论文:园林设计中景观建筑的影响思索 本文作者:周妩怡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有园林景观的地方就少不了河流,因为河流起到调节气候,湿润空气的作用,要想让人们靠近河流,呼吸其中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氤氲,最佳的方法就是要在河流上设计一座桥梁,一方面提供了观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桥梁作为建筑景观的渲染美景的艺术效果,达到交通与艺术欣赏的融合,在规模比较小的园林中,经常把桥设计成划分水面的景观,以此来扩充景观的面积,增加景观的层次性,有桥的水体通常能够增加水面空间的层次感与空间感,突出水面的幽深与悠远,小园林的桥可以设计成质朴、精巧的拱桥,并与河流的水面十分接近,让游人在观赏园林的景观中,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效果。 如果是大型园林,桥则要作为整个园林景观的一个标志,桥要被设计成与整个的园林景观想呼应的人文景观艺术,桥体的设计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遥相呼应,为了丰富景观的效果,可以把桥的形状设计成为具有丰富形状的人文景观。这样的桥体可以设置在悬崖上方,腾空而起、衬托出山的陡峭与幽深,水的广阔无边。 例如:在杭州西湖上有一座中外闻名的断桥,这座桥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关注的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古代的关于白蛇传的传说,但是更多的则是他的外形与位置的设置,断桥设置在西湖上,在西湖的美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优雅,有人站在桥上可以尽情地欣赏湖上的美景,达到自然之美与人文欣赏的有机融合,这就发挥了人文建筑的景观作用,与使用作用,达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廊是一个狭窄的通道,他起着链接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作用,廊不仅能够为游人提供休闲的功能,也发挥着交通的重要作用,廊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使园林景观更具有空间性与层次性,游人走在游廊上,悠闲地看着眼前的景观,一步一景,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游人在不同的季节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观,延长了顾客的观赏时间。 同时游廊由于具有遮雨、遮阳的作用,能够达到对游人的保护,岭南地区的四大名园之一的“浣红跨绿”桥廊就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游廊景观,这个桥廊的前面与后面各有五级台阶,在桥的下面有一个石拱卷,在桥的前面与后面的两端分别有游廊相联系,当游人置身其中欣赏景色时,可以依靠着栏杆,稍微休息一下,以此来体会到游廊为人们带来的温馨。 园林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他涉及到宏观上的把握与微观的设计,在园林中设置建筑景观,以此提高园林的可观赏性,建筑是静态景观,然而自然风景是动态景观,在这样的动静结合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景色的层次之美,空间之美,在建筑中观景,将感情融入于景观的观赏。 景观建筑论文:韩国建筑的自然观思考 本文作者:莫娜、刘勇、张伶伶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风水理论的应用体现着韩国先民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使其为建筑及景观提供庇佑。以韩国景福宫为例,景福宫作为群体建筑极为讲求风水理论。景福宫重要的宫门,宫殿分别对应相应的方位代表着不同的风水意义(见图1-3)。建春门、迎秋门、光化门、神武门分别对应建筑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勤政殿则位于中央代表着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见表1-1)。从表1-1中显示,建筑不仅被赋予风水的意义、季节意义,还被赋予了人格意义。这无疑受到了中国儒家信仰的影响。建筑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信条相对应。这在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譬如中国侗族村寨鼓楼被赋予的仁、义、礼、智、信等意义。 自然对建筑与景观的庇护作用对于韩国传统村落的形成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韩国传统村落的形式一般较为有机,相较于中国的传统居住建筑则没有突出强调的院落轴线。村落中的居住建筑更近似于自由散落式的布局形制,而且建筑的平面比较简洁(多为“一”字型或“口”字型)。居住建筑本身取材于自然,其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天然的干草、木材以及石头等,使得建筑形象浑然质朴。如图1-4所示的京畿道口字型民居。其屋顶采用的建筑材料即为干草,建筑布局形式近似“口”字型。建筑与朝鲜农妇用于头部负重的草垫极为相似(见图1-5)。这种草屋是古代朝鲜最为普遍的民居样式,选用稻草作为材料的茅草屋在中南部一带以及济州岛等区域比较常见,皆为就地取材的缘故。 建筑与景观对自然的装饰 随着高丽中后期真山真水式造园思想的逐渐出现与流行,孕育于朝鲜半岛内部的韩国传统景观营造则呈现出以自然山水为主导、少加或不加人工干预的特征,即一种“无技巧的技巧”。[1]165这种“低技的技巧”即其建筑与景观取法于谦逊的融于自然的生存姿态,遵循着装饰自然而非改造自然的原则。譬如在寺庙景观中,寺庙建筑群藏于山麓点缀于自然环境之中;而深入寺庙景观其中,一亭、一榭掩映其间与池水小潭成趣,对自然的装饰是有度的。韩国著名的寺院公州甲寺、海印寺、顺天松光寺等大都坐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对于自然山水地的选址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景观的经营亦追求装饰自然的效果。而士大夫文人园中亦深得此法之妙。譬如作为朝鲜时代最著名的梁山甫之潇洒园,其规模较大是自然山水式园林的代表之作(见图2-1)。景观中建筑、天然石块、溪流、树木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人工园林要素不多[1]172。 作为规模较大的离宫别院的营造仍然能够体现装饰自然的精神。“除了作为正宫的景福宫外,朝鲜王室在汉城内还建有很多离宫别苑,规模较大者如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庆德宫、仁寿宫等。这些离宫别苑受礼制的约束不再那么强烈,因此高丽中后期以来发展出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这些别院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昌德宫的后苑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1]168”虽为宫苑然其建筑与景观在自然中仍不失谦和,不乏小巧而质朴的建筑点缀其间装点着自然环境,平添了传统景观的人文情趣。以昌德宫为例,其中具有多处精心设计的亭、台、轩、榭或立于池畔或置于林边,如爱莲亭、清漪亭(见图2-2)、观览亭等。其中清漪亭的设计风格也显示着浓浓的韩国民族气息,无论是其尺度还是装饰风格都设法融于自然,装点自然。 建筑材料自然形态的保存 在建筑材料方面韩国传统建筑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歪材正用”。不加修饰的建筑材料被直接地运用到建筑之上,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的朴拙之美。较为普遍的做法体现在柱身、柱础、梁架以及台阶等处。韩国传统建筑对于柱子的用材较中国传统建筑要“随意”。木材多是一些不加修饰的,保留木材原本样态的做法。如图3-1所示的寺庙建筑的外廊柱子采用的就是一些能够清晰看出树木的生长印记的木材。这样的柱子质朴而尽显着禅意,因此在韩国的寺庙建筑中较为常见。这样的用材存在木材的使用受限的原因,但是不乏用材的智慧。韩国传统建筑的梁材也较为自然,不刻意取直(见图3-2)。这样的实例在同为木构架体系的中国与日本也能见到。譬如日本京都的桂利宫的梁架也是采用的较为自然的木材,没有经过人工的雕凿处理,保留了木材原有的质地与样态。在中国陕西韩城的文庙建筑中的梁虽然经过粉饰,但是其形态仍旧是木材的原有形态(见图3-4)。可见这样的做法在木构架体系中还是较为普遍的,但是在不同区域对木材原有形态的保有程度不尽相同。在韩国木构架体系中此种对木材“歪材正用”的做法更得天然之趣。 对于石材的运用,韩国建筑则显得更为随性洒脱。一般将处于自然形态的石材直接用于柱础以及台阶等(见图3-5)。形态各异的石材用于柱础使传统建筑增添了生趣。此种实例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亦能找到,例如苏州园林景观中的留园中就存在用自然形态的石材做台阶的实例(见图3-6)。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追求自然写意的风格不无关系。在中国的官式建筑中这样的例子比较少见,而在韩国传统建筑中这种运用石材的做法则较为普适。在寺庙建筑、景观建筑、民居建筑乃至官式建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无论是对木材的“歪材正用”,还是对天然石材不加雕饰的运用无不体现着韩国传统建筑对材料特性的敏感体察,以及偏好材料天然质感与肌理的建筑审美倾向。 结语 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讲求与自然的融合,重视风水向自然寻求庇护;建筑做法更为“随意”,保留着材料的朴拙美感;建筑内部空间灵活自由。韩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木构架体系。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的营造皆奉行朴素的自然观,其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趋向自然的建筑装饰取向,皆不逊于中国传统建筑。 景观建筑论文:义乌市建筑景观特色探析 本文作者:吴赛男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形成是靠各个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式来完成的,对于城市传统建筑来说,在建筑间起联结作用的空间景观特征要素在形成整体景观特色中起着纽带作用。但是,整体性也并不是意味着完全相同或雷同,景观生态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同样是景观特质的重要方面。这些特征要素由于各类街区的场所、功能不同,常常会显示出风格各异的景观结构形态,但在多样、混杂的背后,又同时蕴藏着共同的、一致的景观构成元素,成为有机联系的纽带;并以某种空间排列的隐性次序(如韵律方式),形成相互融合的均衡整体。此外,城市建筑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缓慢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都会在它的建筑细部特征与街区空间特征上留下烙印,产生多样的建筑景观形态和风格,显示其历史的积累与变迁。因此,建筑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应该是多样性和协调性的统一,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应不光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保护,而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城市的环境背景之下,才能确保我们的保护活动产生与原有建筑景观相协调的作品[1]。 义乌历史悠久、文脉流长,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从干阑式建筑到砖瓦院落式建筑,从砖木构建筑装饰文化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景观,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向人们讲述着义乌的沧海桑田,这正是需要保护的建筑精髓。 义乌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多以天井院落式为主,三面房屋一面墙或是四面房屋把建筑群体闭合成一个规整的矩形,中央留出一个天井,形成半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天井不仅满足了通风、采光、气流交换的作用,也是人们主要的活动空间。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不论是豪门大户的宅中花园,还是小户人家的庭院,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建筑整体构成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廊道在义乌传统建筑中也非常多见,人们一般会在各厢房之间重重设廊,且纵横贯通,有利于组织穿堂风。对于二层的居住层常常会设置半开放的“望廊”,“望廊”又多与一层的堂屋连接为一体,于是堂屋也成为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此外,在公共建筑当中“廊桥”“亭台”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为人们遮挡风雨,而且为人们在开放性空间中营造了半私密性的区域,便于人们的交流。由于厢房内宅是家庭居住生活的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廊道、天井、亭台形成的半开放空间可以很好的完成从私密性空间到开放性空间的过渡,同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者对室外空间的向往、依赖与营造。这些半开放性空间的设计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识,一种对自然的执着追求,一种对和谐的渴求,它不只是一种建筑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义乌传统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具有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特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建筑外墙山面的马头墙有五花式的、三花式的,或是观音兜式,不仅起到了防火的消防作用,又增加了建筑物立面景观美感,并使得整个建筑群落显得错落有致。义乌传统建筑整体色彩以黑白为基色,青砖、粉墙、黛瓦,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具有质朴典雅之美。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也极具当地特色,多以砖、木、石为建筑材料,且无论是普通名宅,还是富商豪宅,或是官宦府第,均采用青布瓦,而不用琉璃瓦。屋面形式采用硬山顶双面坡,清水脊,形成风格统一的屋面构造,与马头墙一起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与义乌的盆地丘陵自然景观相呼应,景观的整体可识别性非常强。这种主张平淡自然的建筑美学观,更与义乌传统商人勤劳纯朴的价值观相呼应。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越高,拜金主义思潮越浓厚,建筑设计中“欧陆风”盛行,建筑色彩鲜艳明亮,与传统建筑文化景观格格不入,这一点是急需扭转的。 义乌传统建筑的装饰工艺性极高,装修特色主要体现在东阳木雕的“清水白木雕”,同时又融合了砖雕、石雕和绘画等工艺形式,重点在厅堂梁架、门面、门窗隔扇以及外檐廊等部位进行装饰,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气候、生活、生产和重要资源条件的装饰模式。建筑的隔扇、梁架等部位通常饰以东阳木雕,不管雕得多精细,一般都不以五彩勾画,木构件用清漆稍作油饰,保持木构件的本色,具有素净典雅的风格,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有黄山八面厅这种“满堂雕”的唯美型建筑装饰形式。在建筑的门面、照壁、女儿墙等处常常以砖雕、石雕工艺作装饰,内容题材广泛,有反映戏曲神话题材的人物雕刻,也有表现吉祥寓意的花草虫鱼,更有将反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劳动场景搬上了画面。“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这是对义乌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最好描述,这些装饰、雕刻把设计者的文化理念融入建筑中,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在记载历史、传承文化上,建筑比文字更加生动形象,义乌的这些建筑景观特色元素正是义乌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和见证,而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特质。如果历史文化可以不用写在纸上,而是通过秉承当地文脉特色的建筑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文化就能在人们鲜活的生活间延续下去。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特征元素广泛地融入到新建筑中去,使整个传统景观成为一个和谐的、连续的整体,将城市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变化永远的流传下去。 城市传统建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应着眼于单体古建筑的保护,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整体风貌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其他的建筑物之间保持有机联系,才能使城市的整体特色得以完善,使得传统文化景观在新建筑、新城市中得到传承。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面对日趋失去特色的义乌市,如何在城市新建的同时保持与原有建筑、原有景观间的有机联系,如何保证兼具建筑文化景观多样性和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每个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预防与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商务谈判中因为双方都希望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常常面临利益的冲突。本文认为,了解各国商人谈判的特点、做好充分的谈判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这些冲突的激化,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当冲突出现时,要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借助客观标准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关键词】商务谈判 利益冲突 预防 解决 国际间的商务交往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和平时期国际交往的主旋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商战的序幕,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经济中。 所谓谈判,其一般含义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满足各自需要和维护各自利益,双方妥善地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协商。曾有人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系列无休止的谈判”,这也是不无道理的。而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协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她不仅包括一切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各企业和单位所面临的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多。谈判是一种进行往返沟通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就不同的要求或想法而达成某项联合协议。谈判又是一系列情势的集合体,它包括沟通、销售、市场、心理学、社会学、自信心以及冲突的解决。商务谈判的最终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使交易成功。如何有效避免谈判中僵局的出现而使谈判获取成功?当冲突和矛盾出现时又如何化解呢?本文将对此做出探讨。 一、了解各国商人的特点是国际商务谈判必备的常识 国际商务谈判要面对的谈判对象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各民族间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客商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风格也各不相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的谈判风格,就可能闹出笑话,产生误解,既失礼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许多谈判成功的契机。如欲在商务谈判中不辱使命,稳操胜券,就必须熟悉世界各国商人不同的谈判风格,采取灵活的谈判方式。下面我们仅就几种国际商务谈判中常见的客商情况加以说明。 1.美国人 美国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是我们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常见对手,他们性格开朗、自信果断,办事干脆利落,重实际,重功利,事事处处以成败来评判每个人,所以在谈判中他们干脆直爽,直接了当,重视效率,追求实利。美国人习惯于按照合同条款逐项进行讨论,解决一项,推进一项,尽量缩短谈判时间。他们十分精于讨价还价,并以智慧和谋略取胜,他们会讲得有理有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走势甚至最终用户的心态等各个方面劝说对方接收其价格要求。(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美国人在谈判某一项目时,除探讨所谈项目的品质规格、价格、包装、数量、交货期及付款方式等条款外,还包括该项目从设计到开发、生产工艺、销售、售后服务以及为双方能更好地合作各自所能做的事情等,从而达成一揽子交易。同美国人谈判,就要避免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是与非必须保持清楚,如有疑问,要毫不客气地问清楚,否则极易引发双方的利益冲突,甚至使谈判陷入僵局。 2.日本人 日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道德意识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内心的深处,并在行为方式上处处体现出来。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机感。这就使日本人养成了进取心强,工作认真,事事考虑长远影响的性格。他们慎重、礼貌、耐心自信地活跃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舞台上。他们讲究礼节,彬彬有礼地讨价还价,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商品的质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时,在客人抵达时到机场接机,在谈判后与客人共进晚餐、交朋友,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出现。 3.韩国人 近十年我国与韩国的贸易往来增长迅速。韩国以“贸易立国”,韩国商人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在不利于己的贸易谈判中占上风,被西方国家称为“谈判的强手”。(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在谈判前他们总是要进行充分的咨询准备工作,谈判中他们注重礼仪,创造良好的谈判气氛,并善于巧妙地运用谈判技巧。与韩国人打交道,一定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谈判高手,做好充分准备,并能灵活应变,才能保证谈判的成功。 4.华侨商人 华侨分布在世界许多国家,他们乡土观念很强,勤奋耐劳,重视信义,珍惜友情。由于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谈判习惯既与当地人有别,也与我们大陆人有所不同。他们作风果断,雷厉风行,善于讨价还价,而且多数都是由老板亲自出面谈判,即使在谈判之初由人或雇员出面,最后也要由老板拍板才能成交。所以了解老板的个人情况,以真情打动他就至关重要。 以上介绍的只是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或地区的主要谈判风格,重要的是我们应从中悟其真谛。当然,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通讯的高速发展以及各国商人之间频繁的往来接触,他们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些商人的国别风格已不是十分明显了。因此,我们既应了解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商人之间谈判风格的差异,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更应根据临时出现的情况而随机应变,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谈判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商务谈判的成功。 二、做好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冲突激化的有效手段 谈判桌上风云变幻,谈判者要在复杂的局势中左右谈判的发展,则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谈判中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从而避免谈判中利益冲突的激化。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面广,因而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一般包括谈判者自身的分析和谈判对手的分析、谈判班子的组成、精心拟定谈判目标与策略,必要时还要进行事先模拟谈判等。 1.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在谈判准备过程中, 谈判者要在对自身情况作全面分析的同时,设法全面了解谈判对手的情况。自身分析主要是指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对对手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对手的实力(如资信情况),对手所在国(地区)的政策、法规、商务习俗、风土人情以及谈判对手的谈判人员状况等等。目前中外合资项目中出现了许多合作误区与投资漏洞,乃至少数外商的欺诈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中方人员对谈判对手了解不够所导致的。关于这一点前文我们已详细说明,此处不再多叙。 2.选择高素质的谈判人员 国际商务谈判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方谈判人员的实力较量。谈判的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谈判人员的知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素质。(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由于国际商务谈判所涉及的因素广泛而又复杂,因此,通晓相关知识十分重要。通常,除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这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谈判者还应涉猎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知识、外语、有关国家的商务习俗与风土人情以及与谈判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构筑谈判者的自信与成功的背景。 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商务谈判者,还应具备一种充满自信心、具有果断力、富于冒险精神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风险面前不回头,才能正视挫折与失败,拥抱成功与胜利。 因为国际商务谈判又常常是一场群体间的交锋,单凭谈判者个人的丰富知识和熟练技能,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圆满的结局,所以要选择合适的人选组成谈判班子与对手谈判。谈判班子成员各自的知识结构要具有互补性,从而在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时能驾轻就熟,并有助于提高谈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主谈人员的压力。 3.拟订谈判目标,明确谈判最终目的 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设定你让步的限度。商务谈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这一般也是谈判利益冲突的焦点问题。(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如果你是一个出口商,你要确定最低价,如果你是一个进口商,你要确定最高价。在谈判前,双方都要确定一个底线,超越这个底线,谈判将无法进行。这个底线的确定必须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如果出口商把目标确定的过高或进口商把价格确定的过低,都会使谈判中出现激烈冲突,最终导致谈判失败。 作为一个出口商,你的开价应在你能接受的最低价和你认为对方能接受的最高价之间,重要的是你的开的价要符合实际,是可信的,合情合理的,促使对方作出响应。一个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开价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它可能向对方传递了消极的信息,使他对你难以信任,而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 当你确定开价时,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市场条件和商业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在开价后迅速做些让步,但很多时候这种作风回显得对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不够认真。所以开价必须慎重,而且留有一个足够的选择余地。 4.制定谈判策略 每一次谈判都有其特点,要求有特定的策略和相应战术。在某些情况下首先让步的谈判者可能被认为处于软弱地位,致使对方施加压力以得到更多的让步;然而另一种环境下,同样的举动可能被看作是一种要求汇报的合作信号。在国际贸易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可以使双方在交易中建立融洽的商业关系,使谈判成功,各方都能受益。(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但一个纯粹的合作关系也是不切实际的。当对方寻求最大利益时,会采取某些竞争策略。因此,在谈判中采取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策略会促使谈判顺利结束。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前制定多种策略方案,以便随机应变。 你需要事先计划好,如果必要是可以做出那些让步。核算成本,并确定怎样让步和何时让步。重要的是在谈判之前要考虑几种可供选择的竞争策略,万一对方认为你的合作愿望是软弱的表示时,或者对方不合情理,咄咄逼人,这时改变谈判的策略,可以取得额外的让步。 三、谈判策略的恰当运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 谈判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各方面都卖艺的协议或合同。我们把与我们谈判的人称为谈判对手,双方确有为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对抗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合作关系,是为了合作才有的暂时对抗。所以在谈判中,要恰当使用一些谈判技巧,尽力避免强烈冲突的出现,谈判陷入僵局对谈判双方来说都是失败。 1. 刚柔相济 在谈判程中,谈判者的态度既不过分强硬,也不可过于软弱,前者容易刺伤对方,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后者则容易受制于人,而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比较奏效。谈判中有人充当“红脸”角色,持强硬立场,有人扮演“白脸”角色,取温和态度。“红脸”是狮子大开口,大刀阔斧地直捅对方敏感部位,不留情面,争得面红耳赤也不让步。“白脸”则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处处留有余地,一旦出现僵局,便于从中斡旋挽回。 2. 拖延回旋 在贸易谈判中,有时会遇到一种态度强硬、咄咄逼人的对手,他们以各种方式表现其居高临下。对于这类谈判者,采取拖延交战、虚与周旋的策略往往十分有效,即通过许多回合的拉锯战, 使趾高气扬的谈判者感到疲劳生厌,逐渐丧失锐气,同时使自己的谈判地位从被动中扭转过来,等对手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反守为攻。 3. 留有余地 在谈判中,如果对方向你提出某项要求,即使你能全部满足,也不必马上和盘托出你的答复,而是先答应其大部分要求,留有余地,以备讨价还价之用。 4.以退为进 让对方先开口说话,表明所有的要求,我方耐心听完后,抓住其破绽,再发起进攻,迫其就范。有时在局部问题上可首先做出让步,以换取对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让步。 5.利而诱之 根据谈判对手的情况,投其所好,施以小恩小惠,促其让步或最终达成协议。请客吃饭、观光旅游、馈赠礼品等虽然是社会生活中的家常便饭,但实际上是在向对方传递友好讯号,是一种微妙的润滑剂。 6.相互体谅 谈判中最忌索取无度,漫天要价或胡乱杀价,使谈判充满火药味和敌对态势,谈判双方应将心比心,互相体谅,可使谈判顺利进行并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四、国际商务谈判中利益冲突的解决 由于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尽管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谈判陷入僵局而至最终破裂,但有时利益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每逢此时,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谈判顺利完成,取得成功。 1.处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则——将人的问题与实质利益相区分 谈判的利益冲突往往不在于客观事实,而在于人们的想法不同。在商务谈判中,当双方各执己见时,往往双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考虑问题,这是谈判往往出现僵局。 在谈判中,如果双方出现意见不一致,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处理问题的方法:⑴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⑵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推论对方的意图。⑶相互讨论彼此的见解和看法。⑷找寻对方吃惊的一些化解冲突的行动机会。⑸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参与了谈判达成协议的整个过程,协议是双方想法的反映。⑹在协议达成是,一定要给对方留面子,尊重对方人格。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恐怕是利益冲突发生后谈判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人们往往用既定的观点来看待事实,对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往往加以排斥。彼此交流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的让一方遵循对方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2.处理谈判双方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创造双赢的解决方案 很多人在小时侯都做过这样一道智力测验题:有一块饼干,让你和妹妹分,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呢?答案就是自己先把它分成两部分,分的标准是自己觉得得到其中哪部分都不吃亏,然后让妹妹来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态势。(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就象这道智力题的解答一样,解决利益冲突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双赢的方案。 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你赢我输”或“你输我赢”,谈判双方首先要树立双赢的概念。一场谈判的结局应该使谈判的双方都要有“赢”的感觉。采取什么样的谈判手段、谈判方法和谈判原则来达到谈判的结局对谈判各方都有利,这是商务谈判的实质追求。因此,面对谈判双方的利益冲突,谈判者应重视并设法找出双方实质利益之所在,在此基础上应用一些双方都认可的方法来寻求最大利益的实现。 双赢在绝大多数的谈判中都应该是存在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双方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求谈判双方应该能够识别共同的利益所在。每个谈判者都应该牢记:每个谈判都有潜在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就意味着商业机会;强调共同利益可以使谈判更顺利。另外谈判者还应注意谈判双方兼容利益的存在。 为了有效地寻找双赢的方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⑴将方案的创造与对方案的判断行为分开。谈判者应该先创造方案,然后再决策,不要过早地对解决方案下结论。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的小组讨论,即谈判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激发理想,创造出各种想法和注意,而不是考虑这些主意是好还是坏,是否能够实现。然后再逐步对创造的想法和主意进行评估,最终决定谈判的具体方案。在谈判双方是长期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双方也可以共同进行这种小组讨论。 ⑵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方案的选择范围。在上述小组讨论中,参加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觉得大家在寻找最佳的方案。而实际上,在激发想象阶段并不是寻找最佳方案的时候,要做的就是尽量扩大谈判的可选择余地。此阶段,谈判者应从不同就角度来分析同一个问题。甚至可以就某些问题和合同条款达成不同的协议。如不能达成永久协议,可以达成临时协议;不能达成无条件的协议,可以达成有条件的等等。 ⑶替对方着想,让对方容易做出决策。如果你能让对方觉得解决方案既合法又正当,对双方都公平,那么对方就很容易做出决策,你的方案也就获得了成功。 3.借助客观标准,最终解决谈判利益冲突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了解了彼此的利益所在后,绞尽脑汁为双方寻求各种互利的解决方案,也非常重视与对方发展关系。(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但是棘手的利益冲突问题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某一个利益问题争执不下,互不让步,即使强调“双赢”也无济于事。此时客观标准的使用在商务谈判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谈判中经常遇到的价格问题,当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时,可以参照一些客观标准,如市场价值、替代成本、折旧是帐面价值等等。此种方式在实际谈判中非常有效,可以不伤和气地快速取得谈判成果。在价格问题上的利益冲突可以这样解决,其他问题同样也可以运用客观标准来解决。但是,在谈判中有一点一定要把握,就是基本原则应该是公平有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先例原则。 在谈判中,谈判者运用客观标准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建立公平的标准。商务谈判中,一般应遵循的客观标准有:市场价值、科学的计算、行业标准、成本、有效性、对等原则、相互原则等,客观标准的选取要独立于双方的意愿,公平合法,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均是可行的。 ⑵建立公平的利益分割方法。如大宗商品贸易由期货市场定价进行基差交易;在两位股东持股相等的投资企业中,委派总经理采取任期轮换法等。 ⑶将谈判利益的分割问题局限于寻找客观依据。在谈判中,多问对方:您提出这个方案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的这个价格?您是如何算出这个价格的? ⑷善于阐述自己的理由,也接受对方合理正当的客观依据。一定要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说服对手。对方认为公平的标准必须对你也公平。运用你所同意的对方标准来限制对方漫天要价,甚至于两个不同的标准也可以谋求折中。 ⑸不要屈从于对方的压力。来自谈判对手的严厉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贿赂、最后通牒、以信任为借口让你屈从、抛出不可让步的固定价格等。但无论那种情况,都要让对方陈述理由,讲明所遵从的客观标准。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论国际商务谈判策略在展会的运用 摘要:我国企业正越来越频繁地参加各种国际型展会。然而,由于展会期间出口商高度聚集,同行竞争激烈,使得我们与外商的谈判难度加大。阐述了展会各阶段可采用的国际商务谈判策略,并给出多个成功的谈判实例,以期能为相关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策略;展会 参展是企业开拓海外客户最有效的方式。展览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宣传自身形象、展示新产品成果必不可少的平台。参加展览可以接触新客户、维护与老客户的关系、展示新产品、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树立企业形象。 然而,经常参加国际会展的外贸人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个展览的会馆内,同行企业高度集中,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由于买家可以轻而易举地与众多供货商洽谈,选择余地大,对于急切盼望订单的供货商来讲,谈判力大大减弱,谈判难度大幅度增加。 我们可以看出,会展谈判最大的特点就是供应商即参展商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参展商应采取灵活的谈判策略,多争取谈判利益。 1准备阶段的策略运用 企业在参展前必须做好如下工作:前期策划、资料准备、参展产品的选择等。如果这个工作没到位,谈判就失去根基。准备阶段可用的策略如下。 1.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2009年参加法兰克福圣诞礼品展(christmas world)前,我司邀请了一位名叫贝吉特的德国朋友帮忙布展,她就职于德国一家大型跨国企业,为人热情,工作一丝不苟。贝吉特带来很多布展用的道具,如装饰板、台布、线、剪刀等。她环视了我司样品挂得密密麻麻的展位,然后果断地爬上爬下,按照德国人的审美标准将样品重新摆放或悬挂,并在恰当的位置摆放缎带、花篮等装饰物。经她这一整理,展位焕然一新,明显比周围其他展位吸引眼球。 1.2造势夺声术 很多年前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渔业博览会,许多国外出口商参展,每个展位都展示各种从海里捕捞或养殖的鱼类和虾类产品。其中有一个展位门口站着一位高大帅气的澳大利亚小伙子,手上拿着样品,正大声地介绍他们公司捕捞的三种野生对虾。令人觉得意外的是小伙子讲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不厌其烦。虽然满头大汗,但他热情不减。他制造的声势引来众多中国进口商驻足。 2报价阶段的策略运用 在展会上,一般程序是客户看中某个样品后向我方询价。因此在这类谈判中通常由我方先报价。先报价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买方了解卖方的报价后,可以对他们原有的想法做出调整。由于己方先报价,对方对己方的交易起点有所了解,他们可以修改原先准备的报价,获得本来得不到的好处。另一方面,先报价后,对方还会试图在磋商过程中迫使己方按照他们的路子谈下去。在会展上我们要充分重视报价。具体可采用的策略如下: 2.1针对产品特点报价 展会上展出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产品有着迥异的特色,定价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粮油食品、土畜产品、五矿产品一般外观简单,单笔成交量大,价格透明度高。对于这样的产品报价时要以国际市场价格为依据。医疗产品、服装、轻工工艺品等型号、款式、花色品种多,价格变化快,因此报价要考虑许多因素。对于技术含量高或新研发出来的产品应该抓住机会报个高价。如果发现自己公司新开发出来的产品其他展位上没有,即使报价高,一旦被客户看中,肯定能成交。 2.2针对不同客户报不同的价格 在交易会上,来与你洽谈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商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对商人的谈判模式和谈判风格有重大影响。因此要想取得报价的成功,我们要事先了解各国人们对起始报价的态度和讨价还价的特点。 在某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和瑞典、英国,讨价还价并不是常见的内容,这就是说他们的起始出价和他们的最终定价十分接近,因此我们对这几个国家的客户就要报实在的价格了。然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埃及、和阿拉伯国家,最初的要价和最后的定价之间经常相差甚远。看到这些国家的客户,我们一定要报个高价并准备与之讨价还价。因为在埃及讨价还价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阿拉伯人认为如果谈判中没有激烈的讨价还价就不是认真严肃的谈判。 对老客户报价比较容易,可在以往的交易基础上定价。尽可能推出一些新产品给老客户,通过这种方法能得到老客户的意见反馈,比如是否会畅销、是否需要改进等。这个交流的过程也是进一步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状况的过程; 3磋商阶段的策略运用 3.1兵不厌诈 此种策略是指谈判人员利用信息的非对称,利用人造的符合逻辑的假象,制造谈判优势,迷惑或迫使对手放弃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谈判目标。当然,这种策略不是指用违法的手段欺骗客户。 在2007年的法兰克福圣诞礼品展上,有一个美国客户来到我们展位选购调酒棒,我方报价为0.98美金/盒fob shanghai,客户对此种产品非常感兴趣,还价0.85美金/盒。我方不同意,并说明我们的调酒棒都是才开发出的新款式,质量也特别好,艺术含量高,工厂的生产成本高。客户坚持认为我方报价太高。我方的李经理查了一下账目单,说:“考虑到你们是老客户,成交量也大,我们就做些让步,但最低价就是0.95美金了”。美国客户接着还价,说他们要货量大,价格应该降为0.93美金。李经理拿出计算器,装模作样按了一会儿,作思考状,脸上流露出非常痛苦的表情,还不停地咂嘴叹气。然后又按了会儿计算器,眉头紧锁,很无奈地摇了摇头。客户见状说:“那就0.95美金吧。”等客户走后,李经理告诉我们,其实0.85美金我们就可以成交了。 3.2以攻对攻 在谈判中,有时只靠防守无法有效的阻止对方的进攻,这时可以采取以攻对攻的策略。当对方就某一问题逼迫己方让步时,己方可以将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在其他问题上要求对方让步。一次展位上来了一位澳大利亚女客户,看中了我们的几款圣诞彩球,我知道澳大利亚的订单一般量不大,因此报价相应地提高。客户要求降价,我就要求客户增加订单数量。要么双方都让步,要么双方都不让步。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客户的订单不大,但我方赚的钱不少。 3.3示弱以求怜悯 人们总是同情弱者,不愿落井下石,将其置于死地。在谈判中,示弱者在对方就某一问题提请让步,而其又无法以适当理由拒绝时,就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进行乞求。这种策略取决于对方谈判人员的个性以及对示弱者的相信程度,因此具有较大的冒险性。 国外客户有时也会用这一策略。一次我的展位上来了巴基斯坦的女客户,非常擅长压价,到了一定的价位后,我不同意再降了。这位客户说,如果按照你的价格成交,我挣不到钱,那我就要哭了。说着她拿起头巾的一角认真地抹眼泪。我见此情景不好意思坚持了,又让了0.2美金给她。 3.4攻心取胜术 有一次,我们展位来了两位奥地利客户,业务员小刘看了客户递来的名片后说:“奥地利是个风景如画的国家,我去年到奥地利旅游过。”客户听后既惊讶又感兴趣,问道:“你去过那些地方?”小刘用英语流利地答道:“音乐之都维也纳,莫扎特的故乡萨尔斯堡,格拉茨古城”。客户听了频频点头,与小刘交流了一些对古城的看法,谈得很投机,还约好了下次到中国与小刘一起吃饭。谈判是在友好欢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奥地利客户给小刘下了很大的订单。 4结论 会展谈判是面对面的谈判,也是战斗在经济贸易活动一线的业务人员、经理们十分关注的论题。人们讲谈判是一门艺术,那么谈判策略就使这门艺术增加了色彩。我们在商务活动中要不断研究它,力求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它,使己方获得更多利益。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策略 [摘 要]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的迅速发展,我国在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中必然与国外的企业进行谈判,从而不可避免地商务谈判中遇到文化差异。本文以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的英语文化交的研究背景为切入点,以重点结合中美国际贸易商务谈判文化差异案例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差异的应对策略:重视礼仪,尊重对方;语言得体,言之有方;营造氛围,占据主动;组建团队,专业谈判;掌握技巧,赢得胜券;积累英语文化,做到心中有数。以帮助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减少文化冲突,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的交际水平,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关键词] 商务谈判 国际贸易 谈判策略 语言有很多职能,其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无疑是充当交际工具。同时,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以及民族的象征。国际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必然要求国际范围内信息的快捷沟通。但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工具,英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却严重妨碍人类的交际。众所周知,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交际中语言的沟通分为语言类交际和非语言类交际,因此英语文化在商务谈判的整个环节中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本文结合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策略的研究背景和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的策略。 一、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策略的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浪潮已经到来,世界各国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普遍采取各种方式,超越空间和社会的限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加强合作与协调,充分顺应并全面融入这一大浪潮、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社会诸多领域的合作交流,使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理念、方式和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商务谈判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各国各企业紧密联系、合作共赢的手段。所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发程度的加深,商务谈判成为各国企业国际贸易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合作的同时,各国各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这场带有国际性的博弈中,为了保持竞争优势,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文化,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进入世贸之后,中国在国际交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例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这些机会使我们参与国际交际的机会越多越多,同时向各国来宾提供外语服务也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由于中国经济腾飞,全世界开始把目光聚焦中国。这使得我国诸多企业迈开了向全世界进军的步伐,与国外企业合作、谈判、交流。此外,一些国外人士也走进中国,例如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中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还是国外企业来中国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的沟通交流,可见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的应用已经上升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地位。 二、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英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人们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历史背景等不同原因的存在,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文化突出个体、彰显个性的行为,推崇个人主义,而中方文化则注重整体性,突出团体行为,强调群体价值,提倡和谐统一;二是利益观念不同。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价值,以物质财富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标准,而中方文化则提倡淡化物欲,无私奉献;三是感情表达方式不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而中方人思想相对保守。这种差异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项: 1.礼仪性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统称。它是人们在社会工作、交际中约定俗成、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门艺术,是一种相互友好沟通的技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展现一个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综合表现。所以,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过程中,必须知道在交际中遇何场合讲何礼仪,方不会事与愿违,贻笑大方。例如,西方人见面用拥抱和亲吻表示热情和善意,而中国人比较含蓄,习惯于握手和微笑等简单的方式来欢迎客人。 2.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差异 西方人十分讲究时间。无论被邀往何处,他们总是希望准时到达,所以在与交际过程中,无论是平时的沟通交流,还是商务谈判都要告诉他们确切的时间。同时,如果受到美国人的邀请或与他人有约,他们会明确定出时间,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早于该时间也,也不应迟于约定的时间。如无法准时到达,我们应打电话告知对方,一到达就该道歉,并说明迟到的原因。因为,在国外,迟到或早到都是十分无礼的行为,也是对别人很不尊重的表现。在空间上西方人认为“以右为上”、“前排为上”、“面门为上”,而在中国“以左为上”“右为下”不同。因此,在商务谈判或日常交际中,我们也要注意西方与我方这种英语文化上的差异,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以便更好的交流。 3.体态语语言文化差异 体态语包含目光交流、动作等,它主要借助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与话语相联系的动作和姿态来传递自我表达的信息。例如,微笑、点头、皱眉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体态语也有所差别。 首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面部最能传递信息的器官,在跨文化交际中目光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化中,目光的注视表示对人的尊重和信任,例如,如果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对对方的目光飘忽不定,就会让对方感到不真诚,不够尊重。不同的文化在目光接触方面有不同的习惯,我们应该视情 况随机应变,对此类非言语交际行为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动作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应该引起重视。例如,“摇头不算点头算”几乎是各种文化的人都能接受的常规动作,但是在保加利亚和印度的某些地方摇头恰恰表示肯定。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下流的动作。翘大拇指的手势,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三种含义:(1)搭车手势;(2)侮辱人的信号。这时大拇指急剧上翘;(3)表示5。可见,一个细节的体态语在不同的国家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真正的了解对方的思想,必须掌握对方体态语文化。 此外,体态语的语言文化还表现在交流的空间上。例如,德国人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的大街上、公交车上肩碰肩的事情极为常见,西方国家对这种事情却不能接受。德国人习惯于封闭的空间工作,而中国人则喜欢把门敞开,如果门被关上了,则表示 某个重要的、紧急的会议或者特殊的谈话正在进行。 三、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策略 2002年中国华立公司收购飞利浦的cdma芯片设计部门时,而飞利浦的cdma芯片设计部门的工程师极力反对,这是因为这些工程师不认同中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华立公司的高层领导施展外交手段,在商务谈判时,对谈判的各种环境都进行的周密的准备和安排,在谈判过程中极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来感染对方,同时强调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中采用的是中西管理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文化,这一点的提出赢得了和谐融洽的谈判气氛。如果华立公司不采取相应的谈判策略,很可能面对的是将飞利浦的cdma芯片设计部门收购后,全体工程师辞职,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我方要了解英语文化,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1.重视礼仪,尊重对方 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统称。它是人们在社会工作、交际中约定俗成、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的一门艺术,是一种相互友好沟通的技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展现一个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综合表现。所以,在谈判过程中,必须知道在交际中遇何场合讲何礼仪,方不会事与愿违,贻笑大方。例如,在言谈礼节的称呼用语上,一般称男子为先生,称结婚的女子为夫人,未结婚的女子为小姐;对一般为部长以上的地位较高的官方人士,按所在国情况称为“阁下”,职衔或先生。此外,美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也不大一样,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词缀等。在商务谈判中,若不能正确掌握对方姓名的读法,不但会闹出笑话,甚至 会使对方认为不尊重而使对方不快,从而不利于相互交往。 2.语言得体,言之有方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尤其是说话,要把握好这个度,就要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许多成功的谈判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说话时把握好了分寸,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话好得恰到好处。比如说,建国初期,敬爱的,多次在国际上的外交场合,树立了中国人的光辉形式。尤其在印尼的万隆会议上,以他那高雅潇洒的气质、和蔼可亲的魅力、不卑不亢的风度、语言分寸的掌握、击中“要害”的技巧,粉碎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污蔑,广交了国际朋友,增加了友谊,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建立了新中国的外交格局。谈判的语言要务实,直接,谈判的衣着要节约得体,达到尊重对方,友善的目的。同时,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住说话的时机。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木。”此外,在谈判过程中,要注意“keep the ball rolling ”,也就是使交谈不要冷场或中断。有时要策略性的打断对方,有时要澄清一点事实,有时要控制谈话不要跑题,有时要争取交谈的控制权。在这些情况下,语言的运用是相当讲究技巧的。 有时谈判过程中无法进行下去出现冷场,有时对方跑题,有时双方话不投机,有时想争取谈判的主动权。这时改变话题可能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除了有意识地谈自己的话题外,美国人的接受的大众话题很多,其中有工作、住所、个人爱好、旅游度假、电影、天气、地方或全国大事等。改换话题必然要影响到对方,因此要特别注意语言策略。善于转换话题,可以在谈判中更加“灵活自如”。 3.营造氛围,占据主动 把握谈判的主动权,有两层意义,一层意思是交流的态度要积极、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另一层的含义是交流的方式要主动。为了占据交流的主动权,营造和谐氛围。例如,在谈判的准备阶段,中方谈判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尊重美方的谈判习俗,营造和谐、平等、融洽的氛围。在谈判过程中,根据美方采用具体条款谈判的策略,我方也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适当的调整我方谈判策略,一方面体现我方尊重对方,另一方面也使我方在谈判过程中应对自如,占据谈判的主动权。 4.掌握技巧,赢得胜券 任何谈判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没有任何技巧,很难在谈判过程中,站稳自己的脚。在中美双方谈判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一是要在谈判前搜集与谈判相关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在谈判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对方的信息,这样才能明辨对方的优势与弱势。其次,准备多种方案,做到有备无患。尤其是在谈价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情况,甚至会遇到僵局,那么我方可以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5.组建团队,专业谈判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谈判。面对美方谈判的强势,谈判的团队有着专业化的谈判技术和谈判风格,中方也应该加强对谈判队伍的专业化要求,谈判的成员要具备翻译、法律、产品技术等各方的素质,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知识化的谈判队伍是当前中方在谈判过程中制胜的法宝。 6.积累英语文化,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行为逻辑,对我们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不要以为掌握了一些词汇、语法、句型,就算会英语了,还要知道何时使用这些语言材料才合适,还要有英语国家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英语文化的阅读,积累非语言文化知识。例如: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浏览英语新闻网站、英语报、英美原版电影等来及时的了解西方社会、政治、文化等。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更透彻地理解别人,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更好的把握住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总结: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西国家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作为中西国家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商务谈判可以说在推动全球经济合作,贸易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中西国家实现双赢,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增长;它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搭建良好的中中西友谊桥梁。但是,在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由于存在着英语文化差异对中西国家商务谈判产生了影响。英语文化的差异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产生文化冲突,破坏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的和谐友善的关系,造成沟通中断。因此,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的英语文化的应用是我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国际贸易商务谈判中英语文化应用策略的研究背景,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商务谈判文化差异分析形成的原因及内容,同时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了对国际贸易商务谈判英语文化应用的策略:重视礼仪,尊重对方;语言得体,言之有方;营造氛围,占据主动;组建团队,专业谈判;掌握技巧,赢得胜券;积累英语文化,做到心中有数。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如何规避商务谈判中意识形态的障碍 [摘 要]国际商务谈判是在具有不同意识形态的谈判者之间进行的。有时候,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对谈判的进程和贸易的本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分析了意识形态的不同本质及其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规避意识形态的差异对商务谈判构成的障碍,成功地进行商务谈判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商务谈判 意识形态差异 规避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带着他们各自的政治信仰来到谈判桌前。你甚至可以从一个对政治漠不关心的经理身上发现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信念,它规定了整个社会应该如何运转和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意识形态可能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或者是穆斯林。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它都是一个严肃的事物。它提供了一些基础问题的权威性答案。比如:整个社会中的个体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怎样使这种关系具有稳定性和可实施性;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制造业和服务业运作;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原则管理公民的日常生活;一个国家的人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另外一个国家的人民?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上述问题有其不同的答案;对于对错,每一种意识形态有其自己的解释。毋庸置疑,这些问题的答案形成了任何商业谈判的重要背景。 二、意识形态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国际商务谈判有着双重的影响。它不仅影响谈判的进程,也影响贸易的本质。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许多方面使谈判进程变的错综复杂。 首先,意识形态有矛盾的本质。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好和坏,朋友和敌人,正确和错误有其独自的认识。因此,意识形态的差异会损害共同认识,并且使双方对对方的意图,诚实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双方的注意力就从关注商业谈判转向了对对方意识形态的防范上了。 第二,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导致谈判者很难交换意见。 运用术语“意识形态”是很自然和客观的,但是,有时候当一方向另一方使用时会显得有挑恤性。对于一个美国的经理人来说,考虑个人的所有权,自由企业系统和可观的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阿根廷或中国的谈判者来说,他们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东西。 第三, 意识形态的冲突会导致谈判者采取强硬的手段。意识形态的对立,可能会阻止谈判双方对于有利于双方的领域进行探索,也可能会阻止双方提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并且可能会成功进行交易的创造性的方案。在发展中国家,当谈判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企业的时候,由于民族主义的影响,当地政府会要求企业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出于这些动机,他们可能会坚持占有51%的股份,但是,他们的合作者可能会拒绝,这将会导致谈判僵持不下。事实上,当地政府这种控制企业的要求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实现。比如,当地政府可以建议采取一种他们占有少量股份但却有更大的决定权的特殊的股份分配方式。 三、如何规避意识形态的障碍 回避意识形态的冲突的基本原则就是避免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一个聪明的谈判者不会使自己陷入意识形态的争论中去。为了避免意识形态的冲突,谈判者应该遵守以下几点建议: (一)了解自己的意识形态 很少有大公司的经理承认他们有意识形态。他们认为那些在谈判桌前把精力放在争论意识形态上的人是冥顽不灵的。 这样考虑事物是在自欺欺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每个意识形态都在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且这些答案构成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因此,为了避免意识形态的争论,每一个谈判者应该清楚自己的意识形态是什么。 (二)抑制自己的意识形态 为什么不坐在谈判桌前讨论商业事项而非要同其他人争论你的意识形态呢?鼓吹自己的意识形态会导致对方敌意的反应。在社会主义国家,有意的歌颂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体系会被认为是对这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批判。尽量不要把商业谈判转化成意识形态的争论。尽管当今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明显的经济优势,但是,谈判者如果不争取获取利益反而把精力放在对资本主义的自诩上,那么这将很可能导致其失去这宗贸易。 (三)了解对手的意识形态并认真对待 了解对手的意识形态对于更好的了解对手大有裨益。要掌握与此方面有关的知识,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努力钻研一本与那个国家当前政策相关的历史书籍。阅读当地的报刊与杂志对于此方面的了解也大有助益。咨询本国家驻外国的大使或与你的顾问交谈也是很有帮助的。你的对手很可能不但在与你单独谈话中流露出他们的观点,而且也会提供给你与你的交易国家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四)尽力绕开意识形态障碍而达成交易 任何具体的意识形态信条可能危及一宗交易。然而,具有创新能力的谈判员可以在不违反另一方意识形态信条的情况下做成交易。一些国家,如朝鲜,不愿付服务费用,尤其是依照国际标准来付费。受平均主义的严重影响,他们认为付较高的费用来设计,管理及服务是不合理的。为了避开这些障碍,投资者可以将交易的本质从提供服务转换为出卖商品。例如,管理费作为一项条款,可以包括在销售合同中,而不是包含在一个单独的附加费里。 四、结论 对于谈判者来说,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差异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商务谈判者往往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了解意识形态的差异就尤为重要。掌握灵活的谈判策略和相关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知识,一定能带来双赢的谈判结果。所以,谈判者了解如何规避由意识形态差异为商务谈判带来的障碍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论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摘 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谈判能否顺利进行。从文化的定义入手,剖析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阐述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应对谈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 商务谈判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必然涉及不同地域、民族、社会文化的交往与接触,从而产生跨文化谈判。在跨文化谈判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差异必将影响到谈判者的谈判风格,从而影响到整个谈判的进程。因此,从事跨文化的商务活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在作谈判准备时,更要明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只有积极地面对这种影响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复杂的名词。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每天都在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习文化。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包含信仰、知识、艺术、习俗、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文化差异广泛地说,是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即指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造成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差异 人们会因为经济水平的高低而关注不同问题。例如,发达国家的人们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人们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安全的欲望普遍较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吃饭问题。 2.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而造成的差异,人们因在不同地域而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而这些必将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中国的古谚中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说明地理上的差异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巨大影响。 3.民族差异 由于历史、饮食等种种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维吾尔族和汉族来说,维吾尔族男女老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汉族人性格温和,情感不外露。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与汉族的显著差异。 4.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戒条,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活动的当事人,为满足各自需要,通过信息交流与磋商争取达到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它具有跨文化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在谈判实践中,很多谈判者往往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结果的影响问题。对于外国谈判方的文化,即使有些谈判者已经注意到谈判对方是“不同的”,但却认为并不重要。同样,有些谈判者去异国他乡谈判时,为与对方保持融洽的关系,他们会注意到双方文化上的相似之处,而忽视其不同之处。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文化对谈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同的文化将人们相互疏远并形成沟通中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谈判者要尊重、接纳彼此的文化,而且要透过文化的差异,了解对方行为的真正意图,并使自己被对方所接受,最终达成一致的协议。总的来说,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沟通技巧的运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谈判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是任何国家、地区、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差异是最直观明了的。虽然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如雇佣一个翻译或者用共同的第三语言交谈就行了。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那么就很容易误解对方所传播的信息,从而影响谈判目标的实现。 (二)非语言——肢体语言的使用 文化差异对谈判过程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还表现在非语言沟通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人员在形体语言、动作语言的运用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谈判人员以非语言的、更含蓄的方式发出或接受大量的、比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的信息,而且所有这类信号或示意总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因此,当谈判人员发出不同的非语言信号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极易误解这些信号,而且还意识不到所发生的错误。这种不知不觉中所产生的个人摩擦如果得不到纠正,就会影响商业关系的正常展开。例如与美国人交往,如果你不看着他的眼睛,或者让人觉得眼神游移不定,那么他就会担心你是否不够诚实,或生意中有诈;而跟日本人交往,如果你盯着他,他可能认为你不尊重他。 (三)谈判风格 谈判风格是谈判者在谈判活动中所表现的主要气度和作风,谈判风格体现在谈判者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谈判者的谈判风格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文化不仅决定着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且影响着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行为,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形成风格迥异的谈判风格。 三、应对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计划工作 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及谈判对手的情况,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国家和文化情况,即所谓的知己知彼。为了做到知己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什么阻碍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列出谈判双方可能有的各种选择,考虑哪些方案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或是能被对方接受的等。业务谈判是双方或多方的,要想取得洽谈成功,知彼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谈判中,不仅要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手对协议的期望,更要了解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等信息。 (二)克服沟通障碍 在谈判时要明确目标,善于变通,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双方是否有沟通障碍,是否有下列情况发生:存在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某些词语和肢体语言上的误解;虽然知道,却没有准确地理解对方所提供信息内容;虽然理解,却不愿意接受这种理解。要注意克服沟通障碍。谈判的截止日期、分心、情绪压力、责任、文化认知背景都会让谈判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更多依赖自己的文化惯性思维。对于这些诱因的理解能够帮助谈判者对待跨国谈判的文化因素。 (三)掌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谈判技巧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形成不同的谈判风格。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实施控制谈判进程的方法、手段上。在东西方商务谈判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态、风俗习惯等,往往被很多人忽略,而常常正是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商务谈判活动的成败。在进行谈判时,各个民族都是平等的。无论对手所处的文化环境看起来有多么不可思议或无法理解甚至荒谬,谈判时都应该彼此尊重。在正确谈判意识指导下,涉外谈判者必须掌握谈判对手的谈判风格,灵活应变,对症下药,使国际商务谈判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浅谈国际商务谈判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细节问题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商务谈判 风险 论文摘要:由于国际贸易的环节和程序繁多,操作复杂,在每一个环节和操作过程中都潜在着很大的风险,签约前的国际商务谈判将直接影响到合同履行的顺利与否。本文针对国际商务谈判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探讨谈判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对企业顺利地开展国际商贸业务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随着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各国对外商贸活动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早已成为这贸易旋涡中不可缺少的主角。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的环节和程序繁多,操作复杂,在每一个环节和操作过程中都潜在着很大的风险。在与众多能力相当甚至比我们实力雄厚企业的贸易大战中,中国企业如何旗开得胜,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稳步前进,又能合理地规避潜在的各种风险?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重视国际贸易主要环节方面问题十分重要,众多的国际贸易案例提醒我们不得不谨记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些细节尤其不可忽视。下面是国际商务谈判中需关注的几个细节问题。 1.不能忽视自认为不太重要的细节问题 有些谈判人员在对外贸易交易磋商过程中往往仅就交易的几个重要内容反复磋商,而忽视了对次要环节的讨论,而这些所谓的次要环节往往有可能就是引起后面纠纷的祸根。 一般地,国际贸易主要磋商应包括以下十方面内容:品质、数量、包装、价格、交货(装运)、保险、交付、商品检验、索赔与仲裁、不可抗力。但在实际交易磋商中,有不少业务员很看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七个交易条件。而对其他的三个交易条件却觉得无足轻重,或根本不谈,或敷衍了事,正因如此,在交易合同的履行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纠纷时常出现。 例如,我国某外贸公司在与外商进行的某种工业品出口的交易磋商中,双方未就商品检验问题进行磋商,合同中也未明确规定。结果买方收到我方货物并进行检验后,认为我方所交货物不符合同规定,并提出索赔。尽管我方在货物运出之前,请国内某商品检验局进行品质检验,取得的检验报告也证明上述商品品质与合同相符,但买方断然拒绝我方检验结果,坚持索赔,双方因此产生纠纷,虽然事情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这次教训却很值得我们吸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本案例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交易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严防每一个可能出现潜在纠纷的细节,才能防范于未然。 2不能忽视合同中某些条款文字表述的具体明确 谈判是一个紧张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新业务员来说更是如此,这种紧张的情绪,加上经验不足,很容易影响到对某些关键性语言或词句的阐述表达,从而将某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带人合同,在交易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定的麻烦。 例如,在规定信用证开给卖方的最后期限时,写成“买方应该于2009年明6日之前将信用证开给卖方。”很明显这一描述有三个漏洞:①时间的确立不明确,不知是北京时间还是其他时间;②“于2009年9月6日”之前是否包括“6日”这一天;③“开给卖方”是以开到为准,还是以投邮为准。为此,上面的描述可以修正为“买方应于北京时间2009年明6日之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 因此,对国际商贸谈判中怎样把握好细节性、关键性的环节很重要,需要谈判人员提高不断自身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只有做到临危不乱,才能于冷静中占得主动,避免风险,把握成功。 3不能忽视对谈判对方心理状态的揣摩研究和谈判时机的把握 国际商务谈判也有技巧,要善于对谈判对方的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对谈判对方,理状态揣摩不够,有可能会影响到商机。 曾有一个日本商人与我国某外贸公司洽谈进口某产品,日商面对这外贸公司给出的优惠条件却久拖不决。转眼过去了两个多月,原来一直兴旺的该类产品国际市场货满为患,价格暴跌,这时日商再以很低价格收购,使我方吃了大亏。日本商人经常采取拖延战术稳住谈判对手,谈判中一定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商务谈判人员更应重视谈判原则,否则会造成谈判失败。某国一公司曾派代表前往日本谈判。日方在接待时得知其在两个星期后返回。日方没急着开始谈判,而是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陪他到处游玩,晚上安排宴会。谈判终于在第12天开始,但每天都很早结束,为的是安排其去打高尔夫球。直到最后一天,日方才谈到重点。但这时外贸公司人员已无时间和对方周旋,只好答应对方条件,签订了协议。这手段不仅仅拖延时间,更重要的是这能软化人的心理,如果接受了其邀请,这已实现了日方的第一纸另外,也会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要求,毕竟“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其实该代表已违背了商务谈判原则,公事绝不能成为私利的牺牲品,这关系到一个谈判者的根本素质。 4不能忽视对谈判对手特点的充分了解 各国历史文化背景、商务惯例等差异导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障碍。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充分了解对手情况,尤其是其信誉、文化习俗和贸易习惯特点、实力,乃至其谈判特点及其质用手法和以往实际。 如日本人谈判很有忍耐力,擅长拖延战术,在拖延中想方设法了解谈判对手的真实意图,对方若急于求成,其就乘机抬价或压价,把对方弄得筋疲力尽、焦躁不安。另外,日本人的情报意识非常强,谈判之前广泛地收集情报,并以情报为依据作出决策。所以与日本人谈判,要注意做好商业保密工作。并根据日本商人的特点,与其谈判时,必须搞清楚对手有多大的权力、能作出什么决定。谈判时,语言应尽量婉转,如果不得不否定某个建议,也要以明确、委婉而非威胁的态度来陈述理由。注意谈判策略,不要公开批评对方,不要直截了当地拒绝,而说你还得进一步考虑。 日本商人在谈判中有很强的团队意识,与日方谈判不能只重视对方谈判班子中某个人,而要争取说服每个人。如果暂时未能全面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要应急于催促,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让日商了解我国厂家的国产化实力,在实际工作中,这招很灵,往往会给其一定压力,让其觉得他们没啥特别了不得,自动降低要求,降低价格。要不动声色,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因为急躁和没有耐心在日本人看来是软弱的表现。在等待的时间里,也同时做调查,从别处尽量地多了解日方情况。 各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商务惯例、宗教信仰等不同,国际商务谈判中,应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地顺应和调适文化等差异,充分重视容易产生潜在风险的各个环节。国际商贸谈判人员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合同的重要条款的周旋上,忽视促成交易的某些外在细节,如忽视谈判气氛的营造、对对方心理的揣摩、对对方的了解等。在对外贸易的谈判环节中需要我们注意的细节还有很多,只有把存在着风险的各细节都严谨对待,才能有效规避风险,百战不殆。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中国——关于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商务交往日益频繁,商务谈判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活动而不可忽视。东盟各国文化上的差异为商务谈判带来了一些障碍。本文通过分析东盟各国文化差异的成因及其对商务谈判的重要性和影响,和东盟各国的谈判风格的基础上,对解决文化差异为与东盟国家进行商务谈判带来的难题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东盟;商务谈判;文化差异 一、东盟各成员国的文化差异成因 (一)文化的概念 其实,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或民族的显著特征。 (二)东盟各国文化差异成因 1、经济差异 经济差异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而这些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东盟各国在经济上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上的不平衡对文化的作用使得各国的文化显出千差万别。 2、政治差异 政治差异是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及政策法规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从而使得各国人民在政治观念的方面存在着差异。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体系,有别于其他东盟国家,而其他东盟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也各有不同。 3、地域差异 域差异指不同地理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等的差异,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爱好。由于东盟各国温度不一致,就会导致穿着传统有巨大的差异,比如柬埔寨处于热带气候区,全年炎热潮湿,年平均气温在27℃左右,这样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特色衣着:纱笼。 4、民族差异 民族差异是指不同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风俗和爱好、习惯。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仪等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点。东盟各国民族种类繁多,每个国家因民族的多样化都有各自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如泰国泼水节、柬埔寨的送水节、老挝的拴线仪式等等。 5、宗教差异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世界上有3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影响到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东盟各国受伊斯兰教和佛教影响比较大。其中有些国家还存在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情况。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文化差异对谈判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同群类的人文化各异,这种差异有使不同文化的群体相互疏远的倾向;另一方面,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不人们沟通与交往中的障碍。因此,要求谈判者承认文化的多元性,进一步理解其他文化。在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谈判之前,要清楚地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还要掌握其他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和态度,从而得知对方是怎样看待自己、将在何种程度上接纳自己,然后才有可能考虑缩小彼此间的有效途径。总的来说,文化对谈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沟通过程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谈判沟通过程的影响最显著的是体现在语言上。语言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民族,以及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国际商务谈判首先要过的关便是语言这一关虽然翻译或者谈判双方共同认可的第三语言可以解决语言沟通的问题,但是其差异还是无法避免的。 (二)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谈判风格是人员在谈判过程中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建立在其文化积淀基础上的与对方谈判人员明显不同的关于谈判的思想、策略和行为方式等的特点。文化上的差异会导致平等观念、时间观念、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利益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关系意识等方面的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谈判风格。 (三)对伦理与法制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所有的商务活动都要在法律关系下进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伦理观念和法制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大多数东盟国家和中国一样,注重的是亲缘关系和个人关系,人与人之间并不主要以利益交换为基础,而是注重非经济性的人情交换。一旦发生分歧与争端,他们都比较倾向于用人情解决,诉诸于法律则是次之的选择。 三、东盟各国的谈判风格 马来西亚是一个复杂的、多种文化交融的多种族国家。在马来西亚,在正式的商务谈判开始之前,最好谈论一些比如观光,旅行,饮食等等一般的话题,切忌谈论当地的风俗政治,或宗教信仰。最好让对方来决定正式的商务谈判开始的时间。如果外方谈判人员希望能够按时进行谈判,可能当地的谈判代表并不会按时达到,最好有等待的耐心。由于马来西亚等级观念比较明显,所以要对对方谈判人员中的年长者或职位较高的组织者保持相应的尊敬态度和礼节。在谈判中,马来西亚谈判者比较喜欢会采用委婉言语,且在说话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断,谈话声音过于喧哗的话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几个人同时说话也会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在谈判场合,除了礼貌的握手之外最好不要别的身体接触。在谈判过程中,马来西亚人都喜欢讨价还价。为了避免不希望的损失,在开价或是提出报价单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一些有经验的谈判者都会为了达到最终交易的目的而在价格上作出一些小小的让步。如果出现争端,马来西亚人不喜欢通过传真或者电子邮件来解决而习惯以面谈的方式来解决。在解决商业争端的时候他们更看重关系而不是条款或法律条文。在谈判的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让你的律师在幕后指导而不是直接出现在谈判桌边。因为律师的存在马来西亚人眼里是缺乏相互信任的表现。 印度尼西亚的商业文化也是复杂多样的。在印尼当地的文化中,关系非常重要,注重等级制度,时间观念不强。和东南亚其他邻国一样,印尼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等级观念在印尼也是比较受重视的,因此在谈判过程要注意年长者,或职位较高的组织者,尤其是男性的意见。在任何商业会谈的时候,都会有茶水供应。但是无论你有多么渴都不能在主人饮用之前就擅自喝,这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或是不礼貌的行为。由于印尼人习惯委婉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谈判过程中最好不要用过于直白或坦率的语言,否则会激怒对方。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也不要打断,否则他们会很容易生气。印尼人信仰伊斯兰教,因在谈判桌上传递物品的时候不要用左手传递,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如果你是个左撇子的话,可以用左手签署文件,但是递给对方的时候一定要用右手。印尼人喜欢讨价还价。为了避免不希望的损失,在开价或是提出报价单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明智的谈判者会事先预料到这些,并留有足够的讨价还价的空间。由于印尼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所以他们关系比将要签署的合同重要的多。面对商务争端,比起寻求律师或诉诸于条文法律,印尼人更愿意面对面地商谈解决。当然,为了避免日后的争议,需要把每一点落实都到书面上,如果对方提出日后就合同上的某些条款进行再次谈判的时候,你要表示同意。 在南亚国家中,菲律宾的商业文化很独特。菲律宾人的确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具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和信仰。菲律宾人比较注重私人关系和等级关系,时间观念比较淡薄。在谈判活动中外方较年轻的谈判者应当听从高级菲律宾人士或年长人士,尤其是男性的安排,当后者是买方或潜在的客户时尤其应该如此。在谈判时,菲律宾人语气很柔和,且很少打断别人的讲话。大声讲话会被认为是一种冒犯。称呼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姓氏前加职称,菲律宾人非常注重这点。菲律宾人对讨价还价乐此不疲,所以,在开价或是提出报价单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与菲律宾商人进行谈判,耐心是最重要的条件。 泰国的风俗习惯、传统惯例以及商业行为等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与上述几个国家一样,泰国人较注重等级关系,在这个国家,年长的人或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男性。因此如果对方谈判人员中有男性政府官员或年长者,应注意给予相应的尊重。在于谈过商人进行谈判的时候,一定要买避免谈判时间时间过长,如果谈判过程时间太长,可用在中间参插一些休闲活动。因为泰国人不喜欢一直工作而没有休息,所以适当小活动可以使谈判顺利完成。在谈判桌张,泰国人同样热衷于谈价还加,所以准备好完善的价格策略和耐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多数泰国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们看来,脚是最不洁的。因此谈判人员在就坐的时候切忌露出脚底或是鞋底,用脚或者鞋去指、碰到物体是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在泰国,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可以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缅甸在古中国文化和古印度文化之间形成了一座文化桥梁,缅甸人在价值观、态度、信念和行为与中国人和印度人存在很大的相似度。但是由于缅甸已经独立发展了很长的时间,所以在那里进行商务谈判也会遇到特殊的挑战。缅甸人的种族自豪感使得他们很瞧不起外国人,因此与缅甸商人进行谈判时,最好是按照对方的方式安排活动。在谈判中,缅甸人一般习惯采用间接、委婉,以及含糊的说话方式。他们说“yes”的时候只是表示“我明白了”而并非“我同意”。在缅甸,公司或者组织中的人员是按年龄和等级来划分界限的,由于他们特别注重等级关系,所以对于对方谈判人员中的年长者或职位较高者给予特别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和泰国一样,缅甸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传递物品或文件的时候一定要用右手。与缅甸商人谈判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耐心是必须的。 就像在其他亚洲国家一样,人际关系在越南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谈判开始之前和对方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在时间上,虽然越南人自身观念并不很强,可是他们却希望对方守时,所以迟到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尊敬。等级关系在越南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对方的谈判人员当中有年长者或高级政府官员,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越南人很重视“面子”,所以如果在谈判时对方出现了错误,千万不能当面指出来,要给对方保留面子,纠错可以在休息时或私底下进行。越南商人在讨价还价的时候并不会明确地表明态度,但是却希望他们的对手对价格和条件做出重大的让步。所以在制定最初价格的时候留一些讨价还价的筹码在最后时使用是很必要的。通常还会出现越南商人在合同签订仪式结束的几周以后要求重新谈判合同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越南商人认为双方关系密切,所以形式变化的时候,对方会在任何时候同意对合同进行修改。 新加坡在世界市场上是独特的。新加坡的文化与亚洲多数国家一样,注重家庭,面子和权威,但是同时新加坡的商业文化快速地朝着国际化风格发展。虽然和其他的东南亚人相比,新加坡人习惯于更加直接地讲话,但是新加坡人还是尽量避免回答提问或者要求时,直接说“不”。在谈判桌上,大新加坡人倾向于用轻柔的语调进行对话,大声说话或者打断别人的说话都是被视为没有礼貌或缺乏教养的行为。新加坡人喜欢用微笑来掩饰焦虑、尴尬,所以看到他们一直微笑并不一定是他们一直很高兴。入座,双腿交叉时,不要让你的鞋底指着某个人。不要用脚接触东西或者移动东西。在新加坡,谈判的进程比具有更加以生意为导向商业文化的国家要慢一些。熟悉新加坡商务风格的人都会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坚持不懈的谈判者,因此与他们进行谈判一定要具备耐心和毅力。 文莱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文莱人把伊斯兰教规视为生活准则。和其他国家的伊斯兰教徒一样,在用餐以及很多场合都是用右手,因为左手是被视为是不洁的。文莱人由每天礼拜五次的习惯。这五次礼拜分别是“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而且每星期五必须回到教堂参加聚礼和祈祷。因此如果是和文莱的伊斯兰教徒进行谈判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宗教习惯。文莱与人交流的时候说话都是比较和气的,大声喧哗或者争吵都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与文莱商人进行商务谈判,除了要注意对方的宗教习惯外,还要注意态度要谦虚,温和。 柬埔寨由主体民族高棉族(占80%)等20多个民族构成,高棉语为通用语言,与英语、法语同为官方语言。柬埔寨人质朴、友善,很注重礼节礼仪方式。最普遍的礼节是合十礼,商务场合也可以用握手表示问候,但是异性之间仍行合十礼为宜。在柬埔寨的文化中,白色象征着死亡,所以和对方进行谈判时应注意不要穿着白色的衣服。由于多数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们看来,脚是最不洁的。因此谈判人员在就坐的时候切忌露出脚底或是鞋底,用脚或者鞋去指、碰到物体是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此外,在商务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去随意触摸别人的头部,这是是对他们的极大不敬。 老挝位于中南半岛北部,有60多个民族,通用老挝语。老挝人普遍信奉佛教,注重佛门禁忌,见面用合十礼问候。由于多数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们看来,脚是最不洁的。因此谈判人员在就坐的时候切忌露出脚底或是鞋底,用脚或者鞋去指、碰到物体或从坐卧之人身上跨过去,均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在今天老挝的商务场合,也流行握手礼,尤其是同外国客人交往多行握手礼。在谈判桌上,老挝人态度都比较温和谦逊,话语柔和,切记不要打断他们的讲话,不要在谈判时用过高的声调与之讨论。 四、应对东盟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 (一)做好谈判的准备工作 谈判之前,收集信息、提供资料、参与拟订谈判计划和设计谈判方案。在谈判前尽可能充分了解己方尤其是对方的实力,目标意图和双方退让的幅度,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独自或陪同上司坐在谈判桌前,与对方就共同感兴趣的事情讨价还价。收集谈判双方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对方的真实情况,譬如,对方的法人资格、资信状况、法定地址、本人身份和经营范围以及企业现状,对这些基本情况事先应予审核或取得旁证。还有谈判对方负责人的个人情况,如年龄、学历、资历、个性、爱好、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通过这些了解和分析,对双方在谈判中所处的地位,各自最大的需求和让步的范围、幅度、谈判的时限等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在谈判中就能做到审时度势、进退自如。其次是确定参加谈判的人员。选择适当的成员组成谈判班子,是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下一步则是确定谈判的时间。谈判于何时举行、何时结束,很有讲究,有时候甚至会影响谈判的过程和结果。谈判必须等候合适时机,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除此之外,要避免在上司或其他重要谈判成员身体不适、过度疲劳、精神心情不佳时安排谈判。另外还要尊重对方,在征求对方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双方都认可的时间举行谈判。此外,明确谈判的地点也是准备的必要工作之一。一般来说,选择谈判地点,以自己越熟悉的环境越好,因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领域感,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能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睿智与口才,而且容易说服对方。同时还应确定谈判的目标,最后则是制定谈判方案。设计方案时,要对对方可能提出的方案作预测,并提出自己应对的方案。只有这样,对手提出方案时,才能应付自如。谈判方案应尽量切实可行,并且留有现场发挥和见机行事或者必要调整的空间。所有成员都应谙熟谈判方案,争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还要绝对保守谈判方案的秘密,否则将会造成谈判的失败。 (二)克服沟通障碍 商务谈判中的沟通障碍一般是由语言,时间观念,心理,以及礼仪这四个因素引起的。要克服这些因素引起的沟通障碍,一是要收集和整理多方信息,即收集有关谈判对手的信息资料。除了客商的合法资格、公司性质和资金状况、公司营运状况和财务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外,还要还应该全面动态地了解对手的期望、对方的民族习性、谈判手段和语言文化以及对方的实际决策者、实际决策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他们的职权范围以及了解谈判对手的文化所特有的谈判技巧。此外,收集如科技信息、有关政策法规、金融方面的信息、有关货单、样品的信息等相关的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目的是再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再进行分类、存档,同时结合谈判项目的具体内容,分析各种因素与谈判项目的关系,并根据它们的对谈判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排队,通过分析制定出具体的谈判方案与对策。 (三)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识,消除偏见 要与来自东盟各国的商人在商务谈判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建立跨文化交流意识,消除文化偏见。这就要求谈判人员认识到不同文化类型背景的谈判对手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学会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在正确的谈判意识的指导下,谈判人员应灵活多变,是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不同的商务文化类型。此外,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习惯根据自身的个性和价值观念去解释或判断其他一切群体的行为,这样就很容易对异己文化产生偏见,导致文化冲突。因此,要使国际商务谈判顺利进行的话就必须消除文化偏见。 商务谈判案例论文:探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英语技巧 [摘 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谈判的命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英语技巧。 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磋商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概念的外延也在扩大,它不仅包括一切有形的劳动产品,还包括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因此,商务谈判是指一切商品形态的交易洽谈,如商品供求谈判、技术引进与转让谈判、投资谈判等。跨文化商务谈判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为了实现交易目标而进行的相互磋商活动。由于英语是欧美国家的官方语言,所以商务谈判大多数是借助英语进行的。这就涉及谈判的英语技巧问题,认真研究谈判的特点和原则,恰当地运用英语技巧,是谈判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善于倾听,做到少说多听。 商务谈判实际上是一种对话,在这个对话中,双方说明自己的情况,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提案、发盘、并做反提案,还盘、互相让步,最后达成协议。成功的谈判者在谈判时把50%以上的时间用来听。他们边听、边想、边分析,并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以确保自己完全正确的理解对方。具体就是,要尽量鼓励对方多说,向对方说:“please? go on”,“yes”,并提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如果对对方的观点表示了解,可以说:i see what you mean. (我明白您的意思) ;如果表示赞成,可以说: that' s a good idea. (是个好主意),或者说:iagree with you. (我赞成);如果是有条件地接受,可以用on thecondition that这个句型,例如: we accept your proposal, on thecondition that you order 30000units. 第二,灵活应变,做到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谈判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要求谈判者具有灵活的语言应变能力,与应急手段相联系,巧妙地摆脱困境。有些时候不能给对方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又不能一口否定,那么要使谈判有回旋的余地就得回避明确地答复。当遇到对手逼你立即做出选择时,你若是说:“让我想一想”之类的语言,会被对方认为缺乏主见,从而在心理上处于劣势。此时你可以有礼貌地告诉对方: i'm afraid i can't give you a definite reply now. (恐怕我现在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或i just need some time to think itover. (我需要时间考虑考虑)。灵活性和原则性是涉及语言效果和传达原意的两个方面。缺乏灵活性会影响表达效果,而不会灵活则往往会使得谈判陷入僵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谈判对手和不同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例如,在与欧美国家的商人谈判时,如果有不同意见,最好坦白地提出来而不要拐弯抹角。表示无法赞同对方的意见时,可以说:i don’t think that’s a good idea. (我不认为那是个好主意), 或者frankly, we can’t agree with your proposal. (坦白地讲,我无法同意您的提案);如果是拒绝,可以说:we’re not prepared toaccept your proposal at this time. (我们这一次不准备接受你们的建议);有时,还要讲明拒绝的理由,如 to be quite honest, wedon’t believe this product will sell very well in china. (说老实话,我们不相信这种产品在中国会卖得好)。 第三,语义清楚,做到形式委婉、内容明确。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如:“to tellyou the truth”,“i’ll be honest with you?”,“i will do my best.”“it’s none of my business but?”这些词语带有不信任色彩,会使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如果谈判者的言辞能清楚地表达出所想的和所要讲的,就减少了许多容易导致误解的地方。 商务谈判,中心还是经济利益。在双方的谈判中,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婉转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如果自己已经胸中有数,在谈判中,语句上面不能有丝毫含糊。 最后,为确保沟通顺利的另一个方法是在谈判结束前做一个小结,把到现在为止达成的协议重述一遍并要求对方予以认可。小结一定要实事求是,措辞一定要得当,否则对方会起疑心,对小结不予认可,已谈好的问题又得重谈一遍。 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英语技巧,对于谈判者十分重要,它不但直接关系着谈判的成败,还可以使谈判者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掌握上述的技巧,在谈判中掌握主动、获得满意的结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的加快,我们偏远的农牧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农村怎样开辟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路子来,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 纵观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然成为其突出特征,这也是当代被称之为信息时代的原因之一。信息因其重要性而成为各行各业的焦点。从战略角度看,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往往关乎成败得失。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驾驭信息社会的能力,随着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加快,社会各界信息教育技术越来越重视,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我们偏远的农牧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农村怎样开辟一条信息技术教育的路子来,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他那不发达和不先进的年代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现代一日千里高速发展的技术为这具前瞻性的世界性命题创造了条件。就现代人而言,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否,关系到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继而关乎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如若不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换言之,公民的个人能力,影响着其与外界沟通的流畅程度,只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与世界接轨,也才能较好地融入快速发展的世界,才能进行创造和发展。概言之,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提升我国公民人文素养、素质结构前提,是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法。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特别快,在几年前我们还生活在DOS时代,连“因特网”这个名词都没听说过,而现在连一个几岁的小孩都知道Windows,office,Internet。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内容,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以致用。从微观方面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其对于学生处理信息、接受信息能力的培养极为突出,也对其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培养,总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看来,该课程是一门集基础性、素质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并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的课程。从课程教育实践看,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演练的保守教育方式日见其弊端。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教学主体和客体混淆,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被动无奈地接受,久而久之学生操作方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很难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总之,需注意到中小学课程中信息技术板块的改革迫在眉睫,要一改以往的传统模式,建设一支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校本培训,还要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每天都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软硬两手抓两手都不能缺。 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中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而农村教育更是国家的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因而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中心的资源和优势,促使资源共享。从目前现状来看,许多学校尤其是民族地方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步伐远远不够,还不能上网的学校也不在少数,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学校方面,尽量利用教学软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以此来改善设备缺乏的窘状。 四、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整合信息技术及其他课程,一方面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或者辅助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运用信息技术创造与以往不同的新式的教学环境。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与此同时,要重视课程之间的差异,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合当中,一定要遵循“学教”并重,并结合学科特点创制具有有效性和便利性的融学。在教学改革时,特别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从思想上有所觉,也要从行动上有所动,如此才能有所为而不是只动皮毛不动筋骨。 五、加强与对口支援对象的沟通与技术引进 “天津对口支援甘南工作”在帮扶物质资源硬件的同时,还派出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从“软件”方面指导和帮扶教育信息贫乏地区。笔者认为,面临此历史机遇,甘南全州教育系统要把握机会,尽快从输血转型为自我造血,熟悉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的软硬件,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过硬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功。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特征。缺乏或者拒绝信息,无疑是故步自封。假若将课程改革比喻成待开发的沃土,信息技术教育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耕耘力量。然而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改变不了大的环境就从改变小环境开始,从改善课堂开始。从我们自身找找原因。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教学,一要尊重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所在地的教学条件,根据其教育现状,选择性地进行改变。从教学层面看,要科学规划、合理改革;从学生层面看,要运用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其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希望广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前沿努力探索新路,愿农牧村地区教育事业出现一个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作者:张志文 单位:临潭县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与发展走向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各种信息设备也已经成为了21世纪内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尚不是重点教学内容,文中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教学困境;改善策略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并且这种渗透人才不断的加深。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目前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一、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足 首先,从学校教学安排层面来看,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关教学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将来发展、就业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下,很多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比较少,甚至存在很多占课的现象,往往难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匹配。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内容相对浅显,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很多中小学为了完成和应对教学检查等工作,所开展的信息技术教学过于形式化。教师的教学大多围绕理论,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操作的时间很少,而且限制较大,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而不同学生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往往要花费角较多的时间完成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但是受制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经济条件,很多学校并没有引进足够的教学设备。或者一些学校虽然引进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但是在教学安排上欠缺考虑,造成了教学设备的浪费。从教师的层面来说。受到学校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重视,因此在教学上往往不够认真,严重限制了教学质量。并且,很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水平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一方面,中小学校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的薪资较低,难以激起教学热情。甚至很多教师会主动将课时让给其他科目的老师,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这种现象十分常见,甚至有时一学期上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寥寥无几。另外,由于专业水平的不足,很多教师在展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并不严肃,导致在课堂中的威慑力不足,经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秩序,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未来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首先,各中小学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加深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力为教学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集合科学性和实践性于一身,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融入趣味性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引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设备引进时,需要避免盲目性,考虑学校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偏好,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学校需要招聘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人才,构建一直高水平的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同时也应该注意加强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培训等工作,信息技术发展才迅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为学生教授最新的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基础信息知识的教学,更应该适当的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中小学一般都是教学生如何打字、做基础性表格这些内容,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是十分熟悉、熟练的。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教学生运用一些软件,比如如何利用word做图标,如何利用ppt制作动画等,使学生发现更多的乐趣。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之外,教师需要适当安排课外知识拓展,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资料收集,组成团队共同制作图片、图表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信息技术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适当的简化教学步骤,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生进行知识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观察,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加强指导,从而形成计算机教学课堂“教学-讨论-实践-自主创造”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想法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气氛,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程度不一的不足,需要相关教育人员共同努力,改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使中小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 作者:石祖辉 单位:贵州省长顺县第三小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困难及对策 摘要:互联网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带领现代社会进入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各地教育教学中均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保障,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教学内容需要紧随社会需求而变化。就现代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情况而言,多地区已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且取得良好成效,但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普及程度尚显不足,为此本文对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情况进行阐述,并对此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逐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情况较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情况不乐观,呈现出诸多问题。下文中将着重以现代国内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难 1.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国家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各级部门不断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能够覆盖到国内各中小学,虽然多数地区中小学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是部分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明显不足。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设备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技术,获取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也仅限于理论方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由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遭到了阻碍。 2.教育观念滞后,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教育观念是学校发展的直接导向,教育观念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固守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之道。通过对现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滞后,对最新教学思想的接收时间与程度均有所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普及。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计算机教师数量缺乏且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其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以及之前的经验积累,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师仅凭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也延缓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 二、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学设备的协调管理 相关教育部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缓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足提供了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问题仍然存在。为确保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要联合区级教育主管单位协调管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维修与更新工作,对校内各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起到监督与推动作用。 2.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级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订相关推广与宣传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先进教学思想的吸收,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信息技术教学较为先进的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协调,全面调节教学安排,扩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方案。 3.建设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角色,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外派教师交流学习,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第二,区级教育部门统一建立培训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专业程度。此外,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教师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水平。本文对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面对提出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从区级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方面提升设备管理问题,组建培训提升师资力量,全面提升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 作者:顾永兴 单位: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网络教学研究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当今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学科又在各级各类学校成为必需的设置。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时效性,作为实践教育的一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网络技术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更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一、网络教学有利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系统的一些人士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教材的“零起点”。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坯”来教,反复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使用,以及Office的几个组件”。我们认为,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很重要。可采取灵活的网络课程设计,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Word、PowerPoint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必须掌握了所有的琐碎的基本知识,如拼写检查、背景设计、模版设计等才能做出作品的。长篇大论地介绍界面、菜单、模版、版式等基本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讲授这样的课程时,可以打乱教材顺序,抽取精髓。可以问学生既然大家学过Word了,为什么班级里的报纸还是手抄的呢?为什么不利用Word去制作电子报刊呢?当学生把自己的第一份报刊用E-mail上交后,教师发现他们大部分都熟悉Word的基本功能和技巧,但不会综合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奖的电子报刊作品。学生看后,立刻感到耳目一新,原来Word还能做这么漂亮的作品!学生开阔了视野,兴趣高涨。通过这个任务的设置,不但提高了学生应用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是为了学习使用软件才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Word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设置是相同的,教师进而向学生提出,Word可以制作电子报刊,那么PowerPoint是否也可以呢?通过一个任务,使学生可以把相关的软件综合起来运用,有效地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增进了软件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合作和分层次教学的开展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个体的差异除了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和受教育经历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试。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学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提高的练习,并让他们给其他同学作演示,展示其成果。以生生互助交流的方式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很有作用。 三、网络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好,发掘潜能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也参差不齐,两极差距悬殊。为了避免课堂的内容过于死板,不利于个性化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来使各类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通过在网络上将所授知识逐一细致讲解,学生获得知识水平明显提高。显而易见,利用网络教育可以使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从而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与爱好不同,通过网络进行特长教育(即自己选课,单独辅导)。在教育的同时,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既锻炼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又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同时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多次的竞赛使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紧跟国家的研究方向,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加快教育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摆在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以适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的要求。 作者:贾娜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创客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论述了创客教育的理念,阐述了创客教育理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运用,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过程与评价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要素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创客”,其实除了那些在物理、程序开发、机械电子、智能机器人以及3D打印领域的精英外,更多的是指所具有锐意求知、创新向上,把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创客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是追求新知、百折不挠、崇尚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总理强调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客教育即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使他们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解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经过不断的实验形成创造性的制品的能力。 一、创客教育对教学要素造成的变化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备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要素变化以及教学环节和过程的优化转变,都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的掌握。而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不同,也必须导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与表现发生变化。 (一)学习内容的变化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使用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客教育要求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要能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知识结构中,把研究问题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相结合,重视问题的现实意义。更不能让学生仅满足于浏览互联网上的知识碎片,进行一些热烈而无用的讨论,要选择利于引领学生思维的扩展,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协作处理问题的综合性项目主题。比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活动课中机器人教学的设计,我们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资讯以及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2016年3月9日谷歌AlphaGo智能机器人在韩国首尔与前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进行比赛获胜的消息。苹果iOS系统安全神话被打破,WireLurkerer病毒已经感染400款Mac软件等。设计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教材以及网络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应用前景,还可以推荐他们观看电影《终结者》,让他们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去共同学习探索各种机器人的组装、程序的下载和执行,掌握各种感应器的作用,并让学生自己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程序的编写,在不断的成功中进行思维的升华,调动学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创意和作品,对学生的作品和构想不过早地评论和指导,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实践,如在教学灭火机器人的学习中,我们通常要学生解决机器人的前进规则、行车速度以及灭火的能力。学生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尝试不同的方案,有的学生会用较大的车轮,有的学生会用大功率电机,还有的学生重新组装改用较大的主动轮带动较小的车轮,教师放手让学生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 (二)学生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独立,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及时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进程,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制于学科知识的束缚,无法在小组协作中由智慧的碰撞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而在创客教育中,教师设计学习主题,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执行教师的设计主题,他们同样是学习活动的制定者,他们才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解构人,他们在小组的协作学习中,自主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相互的角色配合中完成主题的学习任务。 (三)教师的变化 因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基于既有的评价方式,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学生的思想、能力、情感和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把学生只看作是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把个性评价成不合格的另类,进行标签化处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创客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陪伴学生一起,引导学生选定学习主题,指导学生对学习主题进行设计和优化。在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负责材料的投放,信息的指导,教师不再是知识神坛的权威,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来源。教师是他们的伙伴,是他们的教练和队友,是他们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二、创客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创客教育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模式,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对创客学习环境、资源建设与教育评价机制上进行研究实践。 (一)合理选择学习主题 创客教育提倡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优化学习过程,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在尝试中保持求知的兴趣,实现多元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创新素质化。面对朝气蓬勃的学生,我们不能把创客教育当作是一种万能的学习形式。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种万能的形式。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主题,使学习主题有适度的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使学习主题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保持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比如学生在学习《智能家居》这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和《家园安全卫士》进行融合学习,两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将原有的材料和资源进行重组,使自己有了更为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有的学生还从网上购了智能插座和智能红外摄像机,通过手机APP实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光电控制和画面监控,创造出一个更有新意的《未来生活城》。 (二)合理评价创客教育成效 创客教育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创客学习往往是通过一个学习主题完成一个创意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经过小组协作完成的。基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无法对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这个学习主题中的成绩,也无法去衡量和评价指导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成效。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法,探索基于结果和学习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多元化、过程化,还评价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学习相互评价,积极搭建网络学习评价平台。在《未来生活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决策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过程中进行记录,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的记录,客观地反映和评价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成长过程。 (三)适度整合教育资源 在创客教育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消除学习中的障碍和畏难情绪,激发和调动他们的求知和创新欲望。要充分策划,为学生搭建学习空间,投放学习必要的软硬件材料,提供必要的网络实验空间以及图书室等实体空间,还要提供服务支撑的虚拟空间。在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中,并不是说要为学生包办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适度的策略支持,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构问题,形成解决策略,最后完成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创客教育的成败所在。当然,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创客教育,用辩证的观点看,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足,没有任何一种学习形式会适合所有人,创客教育也不例外。创客教育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不能将其与原有的教学形式对立起来,而是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形式的有效融合方式,取长补短,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分类,实现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系统性地解决问题,积极探索课程融合之道。 作者:侯军 单位: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及发展走向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新形势之下我国对人才培育的全新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过程之中却出现了形式化、盲目化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现状,本文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发展走向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只有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才能在激烈的现代化竞争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研究该教育板块的发展走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倾向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和普遍,尽管很多学校以及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很多学校投入巨资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实际教学计划安排时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时以及内容的设计,很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往往简单地进行打字和最基础的操作,并未深入了解相应的技术性软件。因此,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往往只是起到装点学校门面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盲目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另外,社会各界以及媒体都十分关注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发展与现状。因此,许多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提高综合实力,往往忽略自身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风于一些已经配备先进教学仪器及电脑设备的学校,大量采购一些价格昂贵的教学仪器。对于一些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这种盲目跟风行为不仅加大了学校的经济压力,还使得这些耗资巨大的先进教学仪器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3.纯工具化倾向 纯工具化倾向是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之中,将教育重心放在相应技术以及技能的培训和提升上,片面地强调学生对基础信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养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这一点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难以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直接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梳理该课程的重难点,并采取背诵抽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一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创伤,此外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 4.德育淡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素质、完善的人格则能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却将这两者割裂,对学生德育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难以进行有效地自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 1.普及化 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公平化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之中的原则和工作重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普及指的是教育的公平化,从目前来看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也体现在教育上,城市之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通过财政拨款来完善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仪器及设施设备。纵向则指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拓展到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教育理念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并鼓励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2.校本化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水平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学校自身需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通过对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校本化,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全息化 全息化指的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安排。另外,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树立信息技术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以及多媒体设备革新教学模式,这一点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实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着我国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举措。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经验的缺乏以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深刻而导致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倾向、盲目化倾向以及纯工具化倾向和德育淡化倾向,因此针对此现象,革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深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化、校本化及全息化意义重大。 作者:王丹丹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人贯彻始终的教育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强化中小学生教育开始,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即优化主要科目的同时,还要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等副科。但目前诸多中小学校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效果不佳。对此,本文将以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为切入点,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信息传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将持续改变人们的生活。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来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时期就积极、正确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当前一些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或传统思想固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效果不佳。所以,分析研究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加以整改很有必要。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经济水平不同,各个地区教育发展现状也千差万别,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有资金的支持,加之人才、信息、资源等优势的存在,使得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局面,即实现多媒体教室与网络教育的形成,因此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教育任务超额完成。但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模式选用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发展。而一些地区经济匮乏,难以为学生提供健全的、配套的多媒体、计算机等先进的基础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如此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之课程安排随意、教学模式单调、教学内容单一、师资力量的匮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水平跟不上。 二、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的有效对策 基于以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确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不佳与教育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课程设施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息息相关。因此,强化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应提出有效解决对策,解决以上问题。 (一)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硬件设备的支持,即加大计算机、多媒体等设施的投入。所以,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了解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合理拨款,使学校可以有资金来引进教学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向上级申请资金或向企业、社会人士筹集资金,投入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为学生配备教学多媒体,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 (二)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了避免因教师问题而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佳情况的出现,中小学校应当注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的做法是:其一,加强教师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活动,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开展软件设计、软件制作等方面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其二,聘用优秀人才。从师范类学校或社会中,聘用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热爱且关心学生的优秀人才,使其负责本校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当前一些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将信息技术设置为副科。为了真正意义上改变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应当深入了解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从时展的角度来客观评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从而改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引领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实施,教授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所以,为了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小学校革新教育理念是正确的选择。面对我国各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参差不齐的局面,我国教育部应当通过下达政策或指示等,大力支持和扶持各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此同时,各地区中小学校应革新教育观念、强化师资力量等,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总之,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不佳的今天,通过调整教育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教师队伍等举措的实施,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杜常青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点战略的实施,在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和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更加紧迫和重要。信息化建设对于农村教育改革和观念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动力,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教学的改革,更好地让农村学生接受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本文针对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设备投入、思想观念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校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 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 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学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在课程设置上远远达不到实际的课时要求,由于课时安排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教学内容时,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如果按照严格的教学要求安排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就不能完成。如果不按照规定设计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将无从下手,以至于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提高。 2.考核机制不健全,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信息技术在中高考中所占的分数并不多,因此不能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当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相关的考核制度并不健全,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制定了考核标准,但是成绩的评定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太大关系,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了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会考的时候,考试纪律和高考纪律也不能相比,学生的成绩也会掺杂水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并不专业,他们不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仅靠一支粉笔传授单调、枯燥的知识。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带领学生上机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上机教学实际上还是实施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这和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教学要求不相符。在传统式上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充当着教学的施教者和主宰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信息。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没有创造性,这有悖现代教育的理念。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对策 1.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把生活中的事例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和分析信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密切关系,懂得掌握信息技术是适合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问题搜索信息,然后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剔除“假”信息。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学会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技巧。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针对一个软件进行讲解,而是使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技术,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 2.制定一套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体系 虽然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但是在评价信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依旧习惯把传统学科的评价方法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上。这些评价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信息技术内容,有很多重要的因素无法得到合理评价。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制定一套适合的评价体系。积极的评价体系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否则就会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对学生的作品作出具体的评价指导和奖励,促使学生认识自我,突破自我。 3.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有着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更具实践性与应用性。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不断改革教学方式,逐步加强教学研究,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模式。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的教材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积极构建学习的对象。教学媒体需要不只发挥工具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包括任务驱动、研究探索、分组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但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发挥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素质。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新时期兴起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必须要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作者:董晓丽 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高级中学校合江分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点论文 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必然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简要地对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根本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在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挑战的时刻,提升人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政府也作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架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和目标,形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一、素质教育——中国21世纪教育使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1999年6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并且强调:“国运系于教育、振兴教育人人有责”。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且明确地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正在积极地探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途径和模式。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素质教育强调全体性,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素质教育是我国迈向21世纪的教育的新理念。 二、信息素养——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1、信息素养是人的必备素质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丧失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显现蓬勃生机。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有机联系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人对信息的有效把握,培养人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扩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2、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造了包括六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受到普遍欢迎。 信息素养已经从其传统的信息检索、存储的基本含义上升华,其涉及各种基本的技能和理念,下图就可以简要地说明信息素养涉及的基本技能与理念。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 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国政府正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的学科,必然需要探索其发展轨迹开创面向素质教育的模式。本人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当前的各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考虑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差距与不平衡性,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学生的已有信息技术技能的差距。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 2、面向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提升人的各种潜能。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而是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课程,将是一门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3、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按照素质教育的观点,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更加侧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一是要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未来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学生将面临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发展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强调能力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面向学生发展之外,还应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性发展等方面。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四、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构想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都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1、课程目标的架构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具备同样的课程目标取向,其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根据我对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理解,特提出我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架构的设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分领域和分层次的动态的目标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信息能力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 2、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将练结合,忽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课程内容的革新,也是学习方法的革新,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而应该是探索新型的模式,有关学者提出了新型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统整。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革新必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3、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的革新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价,比较强调结果评价,不强调或者不能实现过程评价,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成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提交的作业或作品,如小论文、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等等。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注意观察、指导学习结果形成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评价的内容一般说来涉及学习目标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技能、情感等。不同的学习单元,评价的重点也应不同。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者反思,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评价中心和主体,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为评价目的。 4、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要求构筑良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从基本构成上来说包括教师培训、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他们共同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资源支持。 信息基础设施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物质平台。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基础,信息技术强调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资源支持。教师作为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导性因素,其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最主要部分,教师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和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有效构筑,将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在良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环境中实施。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全面革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革新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虽然现在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当前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传统的升学制度仍然是以主科的成绩为主,其他科目(如信息技术)成绩只是作为参考,或者有时候连作参考都轮不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教育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难道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真的是如此的卑微吗?回答是否定的。 早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就已经作出了“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而素质教育也正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互动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供条件。 我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的灌输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的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育允许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多提新问题、多独立钻研、主动探索、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操作过程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要解决反抽象的东西转变成形象的东西,必须通过对问题的归纳、分析从而研究出一般性的规律。 三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其学习过程是一个培养坚韧意志、深刻思考、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上机要通过手、眼、心、脑并用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上机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正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领导感到信息技术课难指导、难评价、难控制、难以捉摸,因此采取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而外界则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有趣而受宠的。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出现了“围城现象”。那么信息技术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作为一名刚刚从教的新教师,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升学制度所带来的。传统的升学制度仍然以主科、副科、其他作为分水岭,主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领导潮流,副科(如地理、生物、历史、体育)稍逊风骚,其他(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劳技等)声色暗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当然也就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地位。 其次是欠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传统评价系统中虽然也有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因素难以包括进去,这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占有较重的比例。 那么如何来使信息技术教育回来其应有的位置上来呢? 首先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归位或者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可以寄托于取得“应试资格”,希望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考,甚至是高考。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的评论都不赞成这种改革,其原因主要是怕原来尚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此夭折。但我认为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中高考这种改革是值得期待的,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显示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又能得到学生和学校领导的重视,让其教学质量可以有一个较快的提升。 其次就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其具体教学训练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中既含有一定的文化性,更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由于软件自身具有较强的自述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角色地位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构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2)构造层次丰富的任务,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使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公务员之家 还有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化。信息技术中许多东西不是讲明白、听懂就能解决问题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也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建立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随时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 最后我觉得还可以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系统。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重要因素是不能用传统的评价系统来评价的。要研究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系统,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深层意义。只有积极的评价系统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形成过程同诸多较成熟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为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及其实施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只有尽快让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归位,它才能根据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发展中的教育事业倍添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什么是计算机科学,分析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把信息技术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三个阶段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一些质疑,以供读者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定位;计算机教育;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该如何定位,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计算机科学的含义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赵伟教授(美国科学基金会计算机与网络部主任)在中国计算机50年大会演讲时问过在场的计算机科学家,什么是计算机科学。然而,没有人能够信心十足地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人可以明白无误地回答出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给计算机科学下了定义,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不管当初这个定义是否正确,至少我们现在应该研究清楚计算机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它绝不像物理学、化学、气象学等科学,因为计算机和照相机、菜刀一样是个产品,计算机科学不应该是计算机的科学,就像不会有照相机科学、电视机科学、微波炉科学、菜刀科学一样。 对于信息技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只有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学生都明白了计算机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信息技术是什么,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 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的观点,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今天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 1.计算机教育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后期) 这一时期,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和程序设计、算法语言、文件处理等,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上,课程内容主要设定在程序设计上,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是BASIC语言、LOGO语言,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兴趣小组。 按照尹尔肖夫的倡导,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有计算机素养,核心是程序设计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想的结果应当是学生可以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学会利用算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机素养时代(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随着图形化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MacOS等)的成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心转向学习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的使用,直接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列表计算,数据库、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通讯等应用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不断增多,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可能,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计算机的定位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明显的变化是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则相应转向了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学习。 按照课程目标的规定,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已经涉及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计算机素养,其核心是计算机应用能力。 3.信息素养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两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公务员之家 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备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也就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现在我们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概念过于宽泛,难于把握,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而且许多专家、学者强调信息技术要整合到其他学科中进行教学,还提出不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但笔者看来“整合”这个概念就有点不伦不类,如果其他学科中用点信息技术就是整合,那么物理课、化学课中用到数学,是不是就叫数学与物理整合,或数学与化学整合呢?我们现在很重视教育信息化,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已经将多媒体配置到班级,欠发达的地区也开始重视“农远工程”。但教学包含两个方面:教和学,我们现在的信息化主要是为“教”信息化,为教师信息化,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却没有多少,学生还没有课余时间使用计算机,又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呢? 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我们走过了20多年,一开始我们过于强调计算机技术本身;而现在我们又过分淡化计算机学科本位,强调一线教师难于把握的信息素养。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到底该如何走,值得我们深思。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 1.1课程设置分析笔者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美国高中排名”,在其中的100所中学里调研了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ChapinSchool、TheHillSchool、WesttownSchool、TheMastersSchool、CushingAcademy、TheBrearleySchool等中学,对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概括研究。 1)课程设置层次灵活、方式多样。美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层次。像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HillSchool只是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课;TheChapinSchool、ThemastersSchool在初中和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WesttownSchool、TheBrearleySchool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开设。比如TheChapinSchool,低年级不专门开设相关课程。 2)课程内容难易得当,选修、必修结合。笔者把以上调研的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课程内容进行分类:计算机基础类、应用软件类、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主要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设,主要包括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图形制作等。应用软件类课程主要包括PowerPoint、Excel、Photoshop、电子邮件服务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主要包括Java、VisualBasic、C++和C#等。这类课程多数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如WesttownSchool和TheChapinSchool;部分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如TheBrearleySchool。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课程主要在高中阶段开设,包括Flash和Dreamweaver、安装软件、解决硬件组装问题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水平、思维层次不同,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 3)课程名称不同,教学目标一致。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地方分权制定的,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TheHillSchool、ThemastersSchool课程名称是计算机科学;GrotonSchool、WesttownSchool课程名称是技术课程;TheChapinSchool开设的课程称为教育技术课;TheRoxburyLatinSchool设置了信息技术系。这与我国略有不同,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虽然各个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目标:把电脑作为一种工具,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2教学方式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十分重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所调研的8所中学里,所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或者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以GrotonSchool为例,该学校各学科均不同程度的运用信息技术:几何课中学生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几何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如何创建和处理数字图像等。美国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念是: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信息技术就要学以致用。 2)笔记本计划。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笔记本电脑计划,目的是让在校的学生人人手中有电脑,学会利用电脑进行项目学习。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一些中小学出现“移动计算机车”,将32台左右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一个专门设计的多层手推车上,哪个班需要,就推至该班教室使用。学生可以将事先充电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各自的书桌上,借助安装于各教室或教学楼某部位的解调器,方便接入互联网[1]。 1.3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分析 1)企业参与、多方赞助。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企业的捐助[1]。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免费的软件,并充许全美的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像TheHillSchool就是与微软公司合作培训学生,提供微软网络工程认证方面的课程。 美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企业的赞助。此外,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薄弱学区予以更多的补助。 2)统一规划、地区分权。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但州内的各学校均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决定权。各地区的学校设有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对不能胜任的教师,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有权研究是否留用,给教师的压力很大,这也促进了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2给我国的启示 2.1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按国家制定统一的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课程设置方式,选修和必修结合。一般性的操作技能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此外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状况、学生特点等灵活地设置课程。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贫困,这样至少要在学校开设基础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不能使保证人人有电脑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技能。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2.2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门工具性课程,作为交流、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各科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技术去获取知识。 2.3加强地方资助和企业参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在逐步发展阶段,需要大批计算机硬件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大批教师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资助。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吸引企业参与其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谋发展。比如,我国的联想、宏基等国产电脑企业可以对中小学进行捐赠或优惠,这样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扩展了用户群体,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3结语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国内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 论文关键词 广告学 广告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理论 实践观 论文摘 要 广告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艺术设计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告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 现代广告的设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广告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告创意内涵 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创意”有必要对意念、 意象、 表象、 意境做一下解释。“ 意念” 指念头和想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意念即广告主题,它是指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某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 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二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活动,就是创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形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传递客观事物信息的符号。 二、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 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 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 ,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广告虚假。一些广告过分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结果给人一种明显的虚假印象。尤其是一些化妆品和医疗保健用 品广告,生怕效果说得不充分,神奇性说得不完满,于是不惜置产品实际于不顾,竭力夸大。 三是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商品意识与广告意识在人们心中日益强化,广告数量自然也急剧增加。而我们的传播媒体与广告数量急剧增加的现实形势相比,显然还不够多。在此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告的过分密集现象,使广大消费者被动地处于长期广告大战的包围之中,感觉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了广告躲避现象。 四、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其思考方法 1.广告创意过程 (1)准备期。指专为某一广告活动而搜集的有关资料。 (2)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 (3)启示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 (4)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之更臻完美。 (5)形成期。以文字或图形将创意具体化。 2.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广告创意思考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垂直思考法。即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线进行的, 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式思考,是头脑的自我扩大方法。其一向被评价为最理想的思考法。第二,水平思考法。又称横向思考法,在思考问题时向着多方位方向发展。此方法有益于产生新的创意却无法取代垂直思考法,只能弥补后者不足。第三,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 五、广告定位策略对广告创意策略最具划时代的意义 (1)定位的心理基础和特征。定位是一种攻心战略, 定位观念使得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从商品转向了消费者, 要求更细致的消费心理研究。 (2)定位的竞争特征。定位要“ 相对于竞争对手”,表明定位广告是一种竞争性广告 , 因为定位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竞争,定位承认并利用竞争品牌的位置和优势。 广告设计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指导广告教学,采用多学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和全方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1997年香港同归、1999年澳门同归以及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2004年“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另外,也要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发展与品牌的关联。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某产品的名称、辞句、符号、设计或其合并使用,是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一种体验。其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其目的是以此区别于其他商品,不与其他商品发生混淆。产品是冰冷的,品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产品会过时,会落伍,会被竞争者模仿,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是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差无几,惟有品牌给人以心理暗示,满足消费者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从消费者来说,利用品牌帮助选购物品,不必每次都检验商品的质量。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信誉的象征。而广告设计要突出品牌,受众通过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中的品牌认识产品,品牌形象最终也要通过广告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广告服务于品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熟悉感;二是提醒作用。 体现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应该向公众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并且激起公众的购买欲望,并参与到产品(服务)购买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广告设计要服务于品牌。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检验作品好坏的根本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能够更高的销售,检验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市场来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与品牌理念一致,漂亮的设计不是独立的,而是充分体现设计是否符合周围的环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观测和强化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如果背离了市场的需求,设计的作品只能是华而不实,而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表面的需求,不分地域和特色地开设专业和研究方向。对于设计教育的地域性而言,地域特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如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促进了设计观念的变更和进步,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地区,设计理念则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哲理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域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优长,科学定位,建立顺应学科发展、时展潮流的学科布局以及多学科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好广告设计教育与市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结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几方面重视起来。 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第一,体验客户(业主)、生产者(工艺的执行者)以及接受者三种角色。广告设计是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产物,从各自不同角度的限定和需求,三者问应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对立,而处理这些对立和矛盾,显然是在广告设计教育当中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体验广告设计中受引导产生虚拟化部分及上述三种角色使用设计成果时的当时行为和后续行为。而这一切只能在不断的市场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 三、广告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设计手段、新的设计观念和新的媒体设计的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挑战。 基本技能、设计观念与实践活动是广告设计的艺术性的三个层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对设计工具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以及观念和活动的变化,基本技能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另外,设计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它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广告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广告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在几百所院校开设有广告设计专业,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国度里,像广告设计这种独具人文和艺术色彩的学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广告设计教育亦背离了最初的精神,对这种功利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抑制作用,反而纵容、迁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展开创意、表现创意的过程,而创意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要依靠调查研究信息资料的浓缩;二是靠艺术表现的技巧,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广告设计者的创意;三是靠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四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深层含义和文化基础的标志设计不会走得很远;五是要正确认识广告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广告设计和品牌设计传播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将提升文化底蕴、重视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培养艺术思维并且将它们应用在广告设计之中作为我们创新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从国内外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看,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艺术效果是人情化。前者要求有强烈的刺激的信息性,后者要求给人悦目和美的享受。广告设计表现在方寸之间,是设计理念和视觉审美的结晶。提高广告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每个设计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广告设计的定位策略 摘要: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营销中取胜,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其中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产品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定位策略 一、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定位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步入精神生产领域,企业营销中广告设计文化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现代生活中广告设计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各种广告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产品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中取胜呢?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而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商品定位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广告设计的旗帜和方向。 广告定位是针对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界。广告定位是指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探寻具有竞争力和差别性的产品特点,结合适宜的广告传播手段,使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性。作为赢得目标消费群的重要手段,广告定位战略把营销从广告推销时代上升为以产品形象为中心的品牌推销时代。美国著名广告学者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定位就是用广告为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位置,并指出:“唯有正确的定位,才是有效销售的最重要步骤。”(1)在奥格威总结的28种创造销售力的广告方法中,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广告定位”。“广告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原点和核心,对广告设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定位始于产品,终于消费者,即广告定位是根据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让产品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合适而准确的位置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因此“广告定位”不是创造什么哗众取宠的事物,而是重新结合并开发已存在的商家与客户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公司需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制定产品定位策略,它需要向顾客说明本公司与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区别。定位是勾画公司形象和所提供价值的行为,以此使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象征。”因此明确适当的“广告定位”在现代营销市场中至关重要。 二、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 广告定位的第一个要求是推广品牌效应,凸显与众不同。有了恰当的广告定位,企业就可能在经济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使广告设计艺术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便是根据所选择的和竞争者相差异的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掘并抢先占有优势战略以获得竞争先机,广告的首要目的便是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定位、创意和艺术表现等手段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在表达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时能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指链:例如“百事可乐=性感=好玩=受欢迎。” 广告定位的第二个要求是确立品牌战略。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效应已成为企业进入商品市场的“敲门砖”。林恩·阿普认为品牌是“我们经济中的原子核”, 他以为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品牌还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因此, “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极高的知名度; 二是崇高的声誉; 三是市场领先; 四是持续利润增长。”成功的定位能够使企业建立品牌声誉, 培育品牌竞争力,赢得品牌市场。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在我国,彩电行业的长虹、康佳、tcl;制冷行业的海尔、科龙等企业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品牌效应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力量 。 广告定位的第三个要求是企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针对世界各地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开发了8大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亚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品种丰富且针对性强的生产营销理念使大众汽车集团2004年在全球销售汽车达514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以其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继续领跑世界汽车市场。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运用 1、文化定位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来导航。人在文化社会之中生活,进一步讲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对消费文化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因此,广告设计以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理念进行广告定位营销,必将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2、功能定位策略。功能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可直接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设计艺术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对设计物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 (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找出自己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相异之处,然后在广告定位中强化自己产品的独特功能,使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区别,从而给消费者留下鲜明清晰印象,以增加目标消费群的产品的选择性。典型的功能定位虽然在广告定位设计中只有简洁的几句话,却可以四两拨千斤,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 3、强势定位策略。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在广告宣传中强调产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定位应强调产品的具体品质,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优势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飞亚达手表凭借精密的技术和高贵的品质,把品牌定位与身份联系起来,倡导“一旦拥有,别无选择”的强势定位策略,让人感觉戴上飞亚达手表后,能拥有更多的非凡的气质和唯我独尊的尊贵风范。 4、价格定位策略。如果商品的技术、功能、造型等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近,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可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货比三家不上当”价廉物美的产品对消费者仍然极具诱惑力。如伴随世界油价的上扬,人们需要汽车更节能节源,许多汽车企业都开辟研发省油、实用、美观、价廉的小汽车,广告突出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定位原则,巧妙地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迅速占领汽车消费市场。 5、市场定位策略。这是市场细分策略在广告大战中的具体运用,将商品定位在最有利的市场领先位置。在一定时期内,一项目标会控制着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公司的资源应优先满足这项目标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取得商战先机。ibm公司的微机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防止公司的主机生意受到侧面的攻击,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微机开发,使ibm公司的家用电脑始终走在市场前列而备受追捧。 6、形象定位策略。 作为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媒介的宠儿,广告设计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独树一帜的广告形象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话题。现代广告高度重视一切极富创意的人类精神产品和文学艺术所提供的创意资源。在“形象”备受关注的读图时代,广告必须以别具一格的广告形象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麻木的感知力,因此艺术创新以最快的速度被运用于广告的创意之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定位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广告效果。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 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 1994 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 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 原则。 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 1/10 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 baby、beauty、beast 的缩写,“3b 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民事法律论文:论合伙的民事法律地位 [内容摘要]现代意义的合伙不仅具有契约性特征,同时还具有团体性的特征,是一种经济实体;将合伙确定为第三民事主体并不是人为地提高合伙的地位,而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合伙确定为第三民事主体的标准在于其是否具有团体性。 [关键词]:合伙 民事主体 团体性 合伙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联合经营方式,在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担当了极其重要地角色。即使在公司制度十分发达的今天,合伙仍以独特地方式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小企业通过合伙的方式来扩大经营规模,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挑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合伙的民事法律地位至今仍不明确,这已成为制约合伙制度发展、甚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合伙制度,明确合伙的民事法律地位的任务十分必要。 一、合伙的本质 合伙作为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始终是作为一种联合经营方式出现的。但给合伙下一个确切地、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因为,合伙是始终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合伙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早期的合伙是指,二人以上互约出资、经营共同事业,共同分配损益的契约。[1]其本质特点体现为:合伙财产不具有独立性,属于合伙人按份共有,合伙人可以依自己意志处分合伙财产;合伙之间体现为一种契约关系,合伙只能对合伙人有约束力,第三人没有约束力;合伙事务执行人为全体合伙人的人,适用民法上之规定;合伙对外不承担责任,由各合伙人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些特点使“合伙成为与合伙人不能分离的‘人的组合’,成为一种单纯的契约关系。在民法中合伙往往作为契约的一种形式规定在债编中”。[2] 在近代和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伙的形式、内容都出现了新特点,有的甚至发生了本质变化。首先,由契约性共同体发展成为注重团体性质的共同体。这一转变主要是通过合伙财产的性质由松散型向集中型转变来完成的。近现代,合伙的财产越来越脱离自然人而成为相对独立的财产,主要表现为:合伙存续期间,合伙人不得请求对人合伙财产进行分割,不得擅自转让自己的财产份额,合伙债务不能与合伙债权相抵销等等。因此,“合伙虽为一种契约,但民法上对于已成立之合伙,赋予团体性。”[3]但合伙由单纯的注重契约性向注重团体性转变,并不是偶然地,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是合伙者在当时条件下为最方便地完成持久的商业活动所为的明智选择。”[4]其次,合伙的规模由弱小趋向庞大。主要表现为合伙的绝对数量不断增长,合伙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合伙的形式和成员结构出现多样化,合伙的个体规模不断膨胀。例如,卡特尔就是若干企业法人,通过契约的形式,结合而成的合伙同盟。再次,合伙的法律地位不断改变。当前,有些国家已承认合伙具有民事主体的地位,即使不承认合伙为独立民事主体的国家,大都不同程度地赋予合伙一定的权利。如可以起字号、可以在银行设立账户、可以成为独立的纳税单位,部分国家的法律还允许其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 这种发展变化后的合伙,与自然人具有明显地区别,同时,也不是自然人或法人之间的简单的结合,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合伙人个人,成为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利义务的具有团体性的实体组织。合伙也不是法人,它是以共有财产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社会组织,各个合伙人必须以自己的个人财产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实际上,合伙一方面同时具有自然人和法人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又有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合伙是自然人独立经营与法人经营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经营方式。但是,合伙并非仅是过渡性的联合,它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稳定的经营方式,形成自己特点,这些都是法人和自然人所无法比拟的。[5]依据合伙在近、现代的变化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近、现代的合伙可作如下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事主体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经济实体。[6]这种合伙与契约性合伙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是其所具有的本质特点在于,这种合伙不仅具有契约性特征,同时还具有团体性的特征,是一种经济实体。合伙协议与依其成立的经济实体(合伙组织)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合伙协议是合伙组织的前提和基础,合伙组织是合伙协议的结果和实施保障;合伙协议形成合伙之间内部的权利义务关系,合伙组织则以全体合伙人作为相对独立的团体同第三人形成外部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种以注重团体性为特征的合伙,虽然在近现代社会大量出现,但其并未有也不可能完全将早期的契约型合伙排斥于社会经济生活之外。相反,早期的、契约型的合伙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比比皆是,并仍发挥着其独特功能。但以注重团体性为特征的合伙,其体现出的不同于契约型合伙的特点,对作为其外在反映的法律提出了挑战。法律面对其社会基础的变化是否应做出相应变化,应如何做出变化,成为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 二、关于合伙是否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观点 关于合伙的是不是民事主体,是一个历来有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观点: (一)、合伙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对合伙的性质存在多种态度,包括“非法人团体说”、“准法人说”、“法人说”以及“第三民事主体说”等。将以上观点的理由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支持部分合伙是独立的民事主体的理由):1、合伙的财产共同共有,相对独立。因为合伙人在合伙关系存续期间,对于全部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平等地享有所有权,实际上失去了自由支配、处分个人出资财产的权利,只有在合伙散时,才能对合伙财产主张相应的权利。个人合伙财产的这种相对独立性,足以使其成为民事主体。因为财产自主权是作为民事主体的必具条件。个人合伙,它既然能够作为商品交换关系的一方来处分商品所有权,就说明享有财产权,即使这种财产权不是独立的所有权、经营权而是由合伙的应有份额所合成的共有权也并不影响其民事主体资格的成立。[7] 2、合伙具有相对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合伙作为一个组织实体,是以自己相对独立的合伙财产为基础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并以这些财产承担债务和责任,只有在合伙财产不足以补偿合伙债务和亏损时,才由合伙人以自己其它的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合伙组织承担的是直接责任,合伙人承担的是补充责任,因此,合伙组织具有相对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8] 3、国外民事立法先例表明,部分国家确认了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并没有规定合伙为法人,由于合伙几乎适用有关法人的一切规定,后来,法国不得于1978年重新修订《法国民法典》,通过新的立法澄清旧法含混的规定,明确宣布合伙为法人;美国《统一合伙法》赋予了合伙独立法律实体地位。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民事立法先例。[9] 4、赋予合伙独立民事主体地位是合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为适应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式确立了法人制度,并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从而打破了自然人作为唯一主体的格局。法人被法律确定为民事主体归要结底是由法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当前,由于合伙本身的特点和经济形势,决定了合伙在社会生活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赋予这类组织民事主体资格,不仅有利于维护合伙组织及债权人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国家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与监督,从而确保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10] 5、合伙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对于任何法律制度来说,无论它在立法中是否承认,也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法律都将赋予一定的人、团体、机构和组织以法律人格,否则,他们无法在社会中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现代法律只赋予了自然人和法人以人格。但从逻辑上讲,并非不可能将法律人格赋予其他团体,如合伙。法律人格的构成要素来看,合伙完全符合相关要求,因此,合伙也应成为民事主体。[11] (二)、合伙是不具备民事主体资格。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合伙本身不是民事权利主体,不具有法律直接授予或实际承认的独立的民事权利能力;合伙本身不具有独立的财产;合伙不能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12] (三)、评析:综合以上理由,无论是肯定性理由还是否定性理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从总体上来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者没有注意到合伙的不同类型,在论证对象上存在偏差。合伙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具有历史性。法学界之所以到近现代才讨论合伙是否应当成为民事主体,根本原因在于合伙在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出现了新的类型,即体现为团体性的合伙。法律对这种新的类型的合伙是否应当做出相应规定,是否应将其“翻译成新的法律形式”,是法学界出现争论的根本原因。而其争论的着眼点,当然在于这种新出现的、表现出新的特点的合伙。只有将这种合伙作为研究对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在法律上有所创新。但新类型的合伙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类型的合伙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新旧类型的合伙在同一社会是能够共同存在的。因此,我们所研究的重点应是体现为团体性特点的合伙,而不是旧的体现为契约性特点的合伙。但部分学者在此处出现了偏颇,没有能够正确区别合伙的不同类型,而是把将所有的合伙都囊括入其研究的对象,导致重点不清,方向不明,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2、大多数学者都是以是否具有法律所规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作为能否成为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13]因为,民事权利能力是由法律规定的,因此,这一标准可以说是以法律规定为标准。以法定规定作为判断民事主体的标准,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没有从根本上分析问题。因为法律只是反映立法者思想的一个工具,其本身没有解释将权利能力赋予某一主体的原由,其反映的是“民事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只是国家向民事主体提供的取得民事权利的一般前提。”[14]公民、法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单纯地由法律所规定的,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只有看到作为工具性质的法律条文的背后所隐含的根本原因,即立法者的界定民事主体的实质、内在标准,才能真正认清民事主体的实质。这样才可以跳开原有的误区,不再局限于就标准论标准等简单的思维模式,而是从实质来把握问题。因此,以是否具有法律所规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作为能否成为民事主体的判断标准具有不足之处。 3、持肯定态度的学者同时还提出国外已有相关的立法,我国因此也应作相应规定,同样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为法律制度的移植绝非简单的抄袭,而应当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最终做出综合的判断,不能因为外国法有规定,因此我国法也应做出相应规定。 4、有些学者提出赋予合伙独立民事主体地位是合伙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合伙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这两种观点,无疑更注重从本质上分析问题,似乎已经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但遗憾的是,学者们并没有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是从其中的一个方面来分析和观察问题,没有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在认识上不够深入,没有能够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尤其是关于合伙具有法律人格的论述,在观点颇为正确的情况下,其论据又陷入了民事权利能力范畴内,十分可惜。 三、判定合伙能否成为民事主体的标准 法人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已成为不争之事实,而同样作为联合经营方式和社会组织之一、并且与法人有众多相似之处的合伙,能否同样成为民事主体,可以从法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找到答案。 (一)、法人制度的形成和实质。古罗马时期,尚无完整的法人制度,也没有“法人”一词。至共和国时期,开始承认某些特种团体享有独立的人格。帝国时期进一步认为国家、市政府也具有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因此,当时罗马的法人实质上就是一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特殊团体”。至帝国后期,这种团体已大量存在。罗马法时期法人制度的萌芽,其理论基础是罗马法中人格观念的产生和演进。[15]同时,罗马法时期的学者对其做出了精辟论述。五大法学家之一乌尔比安提出,“团体独立的性质,虽然由于它的组织成员全部改换,也不影响其独立存在;因为团体的债务并不是其各个成员的债务,团体的权利也不是其各个成员的权利”[16]但在罗马法时期,具有团体人格性质的社会组织只是由法学家们以理论的形式指出的社会客观情况,罗马法时期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法人概念和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制度并没有形成。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资产阶级通过联合的方式来扩大自身规模,增强竞争力,同时又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十八世纪最大发明”-股份公司应孕而生。这类组织在凝集资本快速性、巨大性,获取利润的最大性,及降低商业风险的程度性等方面,体现出的前所未有的魔力,使十八、十九世纪高度膨胀的个人本位主义受到了严重冲击。“随着个人本位主义诉求的不断理性化,在产权领域,个人所有权开始由支配向利用方向发展。当投资者(股东)凭藉股权获得预期回报时,遂改变了当初的”所有权偏好“。公司法人所有权── 一种以团体的名义受领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机制或方式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个人本位主义最终在团体(社会)本位主义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依归和理性参照,并使个人价值取向的”个体功效性“同整体价值取向的”社会功效性“互为条件,相得益彰。现代公司制度进入黄金发展时代。”[17] 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及时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式确立了法人制度,并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从而打破了自然人作为唯一民民事主体的格局。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社团法人乃是随着社会(团体)本位思想的兴起和西方各国在相应立法中明确规定法人制度之后才得以出现。 祁克认为,这种以团体本位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法人组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组织体,具有实在性,其拥有独立的意志,进行独立的活动。同时,团体并不是还原为或拟制为个人,而是本身就是一个单一体,构成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独立单位,它具有法律的人格,成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因此,在个人人格之外,还有团体自身的人格。[18]从这理论出发,并结合法人制度产生的历史,完全可以得出,法人之所能够成为民事主体,在于其具有了团体人格,或者说,团体人格是决定法人能够成为民事主体的根本因素。这种团体人格是从组织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淡化组织成员的个人人格,提高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协调程度,使组织成为成员与第三人产生法律关系的、具有独立性特点的中介。其具体体现为:第一,意志的单一性。在具有团体人格的组织中,个人意志大大弱化,其收敛的个人主义转向在共同意志中寻找价值目标,并努力促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效地结合。个人意志更多地被上升为共同意志,共同意志又被抽象为“单一意志”。第二,组织的整体性。在对外关系中,组织是以独立的民事主体出现。必须以自己的商号进行民事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第三,行为的统一性。为保证统一的意志不受第三人以及内部组织人员的非法影响,必须设置一定的机构来统一执行组织意志,将组织其它任何成员的意志都排除在执行主体之外。以公司为例,股东出资后,将失去对其出资财产的支配权,其得到的只是间接控制公司的股权。(当然,股东同时也会获得只是以其出资承担有限义务的权利。)并且股权也是其得以控制公司的唯一的合法方式,不得以其它任何行为来干涉公司行为的统一性。第四,财产的独立性。组织不仅能够聚敛巨资,兴办个人难以企及的事业,更为重要的是实现财产增值。要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确保组织的管理机构对财产的能够有效地、自主地管理利用为前提。正是由于组织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使组织成员的个人意志、个人行为、个人财产被彻底地由团体意志、团体行为、团体财产所代替,从而形成了团体人格,使组织成为成员与第三人产生法律关系的中介,进而使具有团体人格的组织被法律确定为民事主体。同时,这种业已形成的集团人格也会反作用于成员,对其有关的民事活动做出限制。例如,竞业禁止、限制成员与组织间交易等。这些限制同样是集团人格的重要体现。 (二)现代意义上的合伙属于独立的民事主体。 如前文所述,在现代社会,合伙这种联合经营方式并没有因法人等高级联合经营方式的出现而走向衰落,相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出了蓬勃发展之势。而合伙之所以如此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其典型代表即是注重团体性的合伙的出现。这种新的类型的合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备了意志单一性,组织整体性,行为统一性,财产独立性等特点,已完全符合团体性人格的标准,因而应属于民事主体。但这种民事主体既不同于自然人,也不同于法人,而是一种独立的民事主体,它的出现必将会打破原有的民事主体二元制结构的体系。第一,合伙已形成了单一的意志。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个人合伙的经营活动,由合伙人共同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合伙的对外决策已不再是合伙人的个人意志,而是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志。(即使由单一的合伙代表人所做出的决策,同样也是反映了了全体合伙的共同意志,因为其代表权是由全体合伙共同决定的,是以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志为基础的,其个人的行为只不过是共同意志的反映形式。)同时,在一定情况下,这种共同意志又被抽象为单一意志。当然,并非所有合伙的共同意志都会被抽象成为单一的意志,其共同意志未有被抽象成单一意志的合伙并不具有团体人格。第二,合伙具有整体性特点。如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可以在银行或信用社开设账户,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申请注册商标,可以成为独立的纳税单位,并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所有这些合伙都是以整体性质的组织出现的。第三,合伙行为具有统一性。如各合伙人可以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并且,依法已经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其他合伙人不再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于不参加执行事务的合伙人,只是享有监督检查权。第四,合伙的财产相对独立。合伙可投入的财产,由合伙人统一管理和使用,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但这种共有,并非合伙人财产所有权的简单合并,而是在合伙存续期间,合伙人对于全部财产不分份额地、平等地享有占有、使用、管理权。合伙人实际上已失去自由支配、处分其个人出资的权利。只有在合伙解散时,才能对合伙财产主张相应的权利。[19]同样,作为具有团体人格的合伙,其所形成的团体人格会对合伙人的权利做出了一定限制。如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合伙人不得人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等。总之,合伙已具备组织团体人格的所有特征。由于具有团体性特点的合伙既不同于自然人,又不同于法人,因而应确定为第三民事主体。 (三)、能成为民事主体的合伙的范围界定。如前文所述,由于现代社会合伙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并非所有的合伙都具有团体人格,只有具有团体性的合伙才是民事主体。判定是否具有团体性的主要标准在理论上体现为:意志的单一性、组织的整体性、行为的统一性、财产的独立性。如果将这些理论具体为法律规定,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定程序成立,并经当地主管部门登记核发营执照;2、有自己的名称或字号,并以其对外进行民事活动;3、可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4、有自己的负责人,并由负责人进行相关的诉讼行为,其行为对全体合伙具有法定效力。5、合伙目的的营利性。当然,团体性质的合伙同时还应具有一般合伙所具有的特征,如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组成人员多数性等基本特征。依此标准,商事合伙,[20]包括两合公司、无限公司、合伙企业等都应属于具有团体性特点的合伙,应当第三民事主体。其它的以营利性为目的、并且符合上述条件的合伙也属于第三民事主体。隐名性合伙、临时性合伙、非营利性合伙等不具有团体性特征,应排除在第三民事主体之外。 当然,合伙要成为民事主体,最终还需要法律的确认。但法律只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只要社会存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其需要制度认定的情况下,法律就必须适应其需要,而不应人为的设置阻碍。“法律原本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每一项法律制度都应该积极发现和承认合理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人为设线控制之。” 民事法律论文: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方法论地位 尹飞:今天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与德恒律师事务所共同主办的“民商法前沿论坛”本学年的第二场讲座,上一讲是我们请基地主任王利明老师作的演讲,报告的内容是法学方法论的问题,当然王老师主要讲的是把请求权基础规范检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报告。今天我们请到杨立新老师主要给我们讲法律关系的问题,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杨老师为我们作讲座。 杨立新:在讲座开始之前我先打一个广告,我准备和张新宝老师我们两个联合搞一场讲座。大家可能知道,我们两个都是研究侵权行为法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大概要唱一个对台戏,我们两个讲一下不同的观点,对启发同学的思路和引导大家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好处。我今天作这个讲座题目是民法方法论的问题,王利明老师开学以后就强调民法要好好研究一下民法方法论问题。我作为基地的常务副主任,坚决响应主任的号召,我今天也就民法方法论的问题作一个演讲。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方法论的地位,这个题目也是讲民法方法论的问题,我讲的民法方法论是比较宏观的方法论,从法哲学的角度来考虑民法的方法问题。大概和王老师说的不是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和王老师说的又一样,王老师讲的是一个请求权基础规范检索的问题,其实涉及到的还是法律关系的问题,我觉得凡是研究民法的问题,如果没有法律关系的观念恐怕都不行。在讲座开始之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为我这个题目做一个引子。 今天我们在政法大学讨论了一个案件,这个案件就涉及到军产在转到地产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案件。原来江总书记提出要把军队的企业转交给地方政府,军队不再经商办企业。这个时候,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它有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就叫实业公司,实际它也是一个军队的企业,它就在军医大学和其它的人合资建了一个大厦,叫交易广场。然后,就和他签订了一份协议,租他的地,租他的房,租到2003年的9月为止,到90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开始军产转地产,在这个期间,就这个实业公司也要转交给地方了。在军产交出来,地方还没有接的时候,这个实业公司就和一个叫多彩的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把他原来租军医大学的房子和地又都转租给了多彩公司了,他又和多彩公司又订了一份合同,也是租到2003年的9月,但是他们两个又增加了新的续期,提前了四年就开始续期,一直续到2009年的几月几号,房子的租金比原来的还低,然后把所有的预付款都汇给了对方。这个时候军队就把公司彻底交给地方,地方还是委托军医大学做具体的交接问题。这样这个企业的所有权又归了军医大学,军医大学又和现在案件争议的原告叫丹尼尔公司签订了一份托管的协议,所有的问题交给丹尼尔公司来处理。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他们签订的租赁合同已经订到2009年了,丹尼尔接的这个东西不是正好和他们这个合同相冲突吗?这样他们就发生争议,丹尼尔公司就认为,多彩公司和实业公司他们之间是恶意串通,使国有资产流失,使他的权利没有办法实现,这样丹尼尔公司就主张他们之间的合同无效,是侵害我的权利,后来这个案件法院倒是支持了他的诉讼请求。 我们在听了这个案情之后,在研究这个案件怎么样来处理,怎么样适用法律,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考虑问题呢?凡是学习民法的或者是在法院做过民事法官的,大概第一句话就是说肯定要看法律关系。这个案件究竟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原告在起诉的时候说,多彩公司和实业公司是恶意串通的行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看他们之间的合同是不是一个恶意串通的行为。是一个恶意串通的行为,还是一个有效的租赁合同,大家可能会说,租赁合同一般说来,在前面的租期差不多快满的时候或者已经满的时候,然后才续期。一般不会说提前四年就开始续签,在讨论的时候大家就说,法律也没有规定提前四年就不能续签合同,也不一定,按照交易的习惯大概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提前四年也不能说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从合同的效率来说,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现在就要看它究竟是一个有效的租赁合同关系,还是一个恶意串通的行为。后来,大家说了这么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这是军队转产期间,涉及到被转军产一定要有一个所有重大的事项要报告,不报告就不行,这个时候是不是有能力的限制。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看实业公司和多彩公司他们之间有没有恶意串通,就是说接受的这一方他是一个善意的第三人,还是一个恶意串通的第三人。那么,第一,他自己承认我知道这个一个军产;第二,也知道这个合同2003年9月以后他没有权利,第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采用违反交易常规的一些做法,一般说不动产的租赁要续期的话,他的价格是要看涨的。这样的情况下综合的来判断,多彩公司是不是有一个恶意的行为在里面,其实说这些事情他们两者之间都知道,实际上在一个恶意串通。这样第一步,就要确定他们之间是一个恶意的串通,还是一个有效的租赁合同,就应该确定他是一个恶意串通,恶意串通他的合同就无效了。 第二个理由,在《民法通则》的第61条的第二款和《合同法》第59条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要返还所得的财产。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这个合同关系第三人受到了恶意串通合同的影响,他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构不构成侵权行为。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觉得大家一直解决的不是很好的一个问题,很多法院都认为这样的案件不一定是侵权的问题。所以第三人要起诉的话,很多法院都不受理,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来起诉一个合同关系,你怎么有当事人资格呢?受到损害的第三人他提起诉讼,他的基础是什么?他要有一个合理的法律关系。后来,我们的意见就认为这个一个侵权的法律关系,他依据侵权来起诉完全有道理,他有当事人的资格。 第三个理由,就是说他同样是一个财产,实业公司的这些房子,前面作了一手交易,后面又作了一手交易,是不是类似于双重买卖的问题,是不是一个“一女二嫁”的问题?假如两个行为都是有效的,这就是“一女二嫁”,如果一个合同有效,一个合同无效,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里面也涉及到类似于双重买卖的问题。 第四个理由,受让的丹尼尔公司他的诉权是从哪里来的,他权利的源泉是从哪里来的?因为军医大学才是权利的主体,他接受了委托就把权利转移过去了,是不是这样的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就是说,这个侵权行为是持续状态的,他的权利实际上也受到损害,他自己本来也是受害者。 这个案件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在研究这个案件的时候,第一步就应该把它的民事法律关系一项一项的理清楚,然后再考虑怎么样的来适用法律,这样就很好的理解一个案件的真实面目。合同无效按照合同无效的规定来办,侵权行为就按照侵权行为的法律来处理,这样一分析法律关系清楚了以后,这个案件立刻就清楚了。从这个案件来看,其实任何一个案件来观察和研究它的时候,都是采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所以,我坚持一个看法就是说,在法院法官在办理一个案件的时候,或者我们律师在一个案件的时候,或者我们作为法学专家来研究一个案件的时候,面对一个民事案件,第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定性的问题,就是这个案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把它确定下来,什么性质?就是法律关系的性质。这样就可以把问题引申一步,为什么我们在研究一个案件的时候要先研究它的定性问题呢?为什么要先研究它的法律关系问题呢?我想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个民法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说民法看世界、看社会、看这些案件,它的基本就应该是从法律关系入手。所以,我讲的这个题目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方法论的第一位,我们在对民法的现象和对一个民事案件,只有把它的关系确定下来,然后才能够真正的把这个问题看清楚,看到它的本质上去,才能真正的把它办对。所以,我就觉得在民法的领域当中,在这个市民社会当中,认识这个社会,规范这个社会,研究这个社会,就是用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法来研究它、来看待它,来观察它。离开了这个问题,民法社会你看不清楚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在民法方法论的理论研究上,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研究民法的法律关系问题。我今天主要讲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市民社会的法律地位及其它的基本要素 在民法学者的眼睛当中看我们眼前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是罗马法上所讲的,它就是一个“市民社会”。民法就在这个“市民社会”当中,它是整个市民社会的规则,用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就是说,民事其实就是“市民社会”的市民法则。它就在这样的社会中存在,在这个社会当中发挥它的全部的功能。在这个“市民社会”当中它有两个主要的要素存在,一个是主体,一个是物,以及物所构成的利益关系。围绕主体和物以及利益之间怎么样把它结构起来构成这个社会呢?就是权利和义务。这样就把整个的民法社会当中,一部分是主体,是主宰;一部分是客体,是物所包含的利益以及其它方面的利益,这样把主体和客体交叉在一起,把人个人之间的关系链接成社会,就是一个权利义务的关系,链接在一起就构成了整个的“市民社会”。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市民社会”的话,看待我们民法世界的话,这个社会当中就是一个要素是人,另一个要素是物,然后加上一些权利义务关系链接到一起,就构成了整个社会。 最近我看到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提出来要给动物以“人格权”的观点。在暑假的时候,我和一些教授在海南开了一个座谈会,我们也讨论了这个观点,他说这种观点主要是更好的保护动物,让动物有更好的生存空间,而且这个世界也不仅仅是人,有生命的还包括动物,那么人和动物应该共同拥有这个世界,就应该赋予对动物的权利,什么权利呢?就是人格权。后来我就开玩笑说,要给个“狗格权”还不错,人格权可能还不行。动物一旦有了人格权以后,要有生命权,要有健康权,要有生存权,除了享有具体的人格权以外,还要有一般人格权;一般人格权是什么呢?就是人格尊严、人格自由和人格平等,把我们人格权的一般内容都写进去了,人享有的权利,狗也应该享有。我说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看到了社会当中动物的重要性,在这个地球上也就是人和动物有口气,你有气就可以支配,为什么它不能支配呢?就要给它最好的保护和最好的待遇。但是是不是可以把人的一些权利地位拿出一部分给动物,我觉得有问题,我有一篇随笔的文章就写到,如果说把动物也给它相同的人格权,总有一天它们要造反,把你当成物了怎么办?说它来主宰这个世界,把你变成物,到物的领域当中去,你会怎么样?当然这种可能性不会发生,既然它也是生灵,它也可以掌握这个世界,为什么它们不能掌握你呢?这样我就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市民社会”两种基本物质构成形式,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你把动物放到人的里面,还是放到物的里面,我说最起码它叫动物,就应该放到物里面,我们现在要给它人的权利放到人格里面去,你说怎么办?我的一个最基本的看法就是,你给这个物动物化,但它还是物的性质不要改变,可以给它特殊的保护。所以我就想,将来我们在写民法教材的时候,讲物的时候,要设置一个特殊物,货币都能够设出一个特殊的物,为什么动物就不能设置一个特殊的物呢?对于特殊的动物这种物,在处分它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的特别的要求,转让它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特殊的要求,这样来保护,我觉得还是民法的思路,是一个法律的思路,给动物人格权,我觉得太复杂了。 我这个问题主要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这个“市民社会”当中就是两种物质存在的形态。在物质形态当中总是人是主体,人是最高的支配者,再高级的动物毕竟还是物。你给它“狗格权”、“猫格权”、给它“猩猩格权”,行不行?我觉得不行。在“市民社会”当中它和一般社会的关系,我们这个“市民社会”它是站在民法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比如今天我从民法的角度来看这个社会,怎么看这个社会都是民法,我就看不着别的了,就把这个社会其它的因素、其它的内容统统都给它抽象掉,我只是从民法的角度来看,看到的是人,看到的是物,看到的是权利义务关系。这样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第一,是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这个平等不是我们现实社会当中所说的平等,我有的时候就和同学说,现实社会平等吗?现实社会当中为什么领导要你办什么事,你屁颠屁颠的去呀?你稍微不去,你挨不挨骂,再不去,我免了你的职务。同学们可能会说,杨老师你原来不是也当厅长吗?也是挺大的官,我是可以指使别人,但是别人还能管我,我还得听他的。你说,这平等吗?不平等。但是到“市民社会”里面都是平等的,在“市民社会”当中都从民事主体的角度来看,才是平等的,谁也没有高,谁也没有低。“市民社会”当中这种平等最典型的事例,我觉得就是溥仪和文秀两人离婚,那是皇帝和一个人第一次站到法庭接受审判,我觉得这才是平等的,尽管他是一个下台的皇帝。在民法当中你要离婚,你们两个人就站到法官面前,法官来给你裁决,这才实现了“市民社会”当中主体的平等性,其它社会形态当中的平等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民法上的平等才是实质上的平等,在“市民社会”当中人与人是绝对平等的。“市民社会”当中还通行一个观念就是公平,为什么它要把公平作为最基本的概念?我就想在“市民社会”当中人高高在上他是主体,然后下面都是客体,都是物质形式,它们体现了很多利益,怎么来分配这些利益,怎么来分配这些物资,这个时候就要用权利的形式来分配,你享有这个权利,他享有这个权利,然后把权利公平的分配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依据自己的权利来支配这个社会中所有的利益。大家想一想在分配这些物资的时候,最基本的理念是不是公平啊?如果他享有五个权利,他享有三个权利,你享有一个权利,这样行吗?这不行,一定在权利上分割社会利益的时候,一定要有公平的观念,所以,最基本的就是公平。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市民呢?就是权利和义务,有时候我说我们这个“市民社会”它是一个非常精致的社会、非常精巧的社会,精巧的社会和精致的社会怎么来体现,我们搞民法的祖师爷非常的聪明,他能想出权利这个概念来,说每个人用权利这种观念把社会利益分给每一个人了,然后你享有这个权利,完了再给他编织成他对你享有义务,然后就把整个社会结合到一起,所以它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形式是一个权利义务关系。所以说,“市民社会”当中就是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是一个权利义务关系,把它结合在一起,然后公平的来处分,就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市民社会”。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市民社会”大概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形式。 “市民社会”和其它的社会形态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高度的把民法上的东西抽象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市民社会”,把我们的眼睛再放宽一些,不光看民法的问题,社会不还是这样一个社会吗?这个社会有它的政治形态,有它的经济形态,有它的文化形态,作为一个“市民社会”,作为一个民法是世界,它和这个社会始终是存在一起的,相互链接在一起的。你想看到一个“市民社会”仅仅是一种抽象,你看具体的还是整个社会在一起。首先它是和政治社会是密切相联的,这个社会它要给市民社会法学以生命。它和经济社会呢?市民社会是最完整的反映经济形态的,每一个人没有经济会有你的生命吗?所以,商品经济关系、市场经济关系都反映到了民法的社会当中,都是民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前几天我们讨论的时候也讨论了一个问题,我们民法的泰斗佟柔老师,在制订民法通则的时候,他提出来了民法就是商品经济的法律这样一个理念,现在也有些学者提出来说佟老师说的不对,后来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要实事求是的来看待它。在80年代起草民法通则的时候,那时候面临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涉及到民法生死存亡的问题。佟老师和老一辈的民法学家提出来民法就是商品经济的法律,那个时候正好是商品经济唱的调无比高的时候,你要是民法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法律,你就能够把民法切入到政治领域当中去。现在我们反过来看,说民法就是商品经济法这个论点也不是完全正确,它反映了一部分;后来我查了查佟老师说的话,佟老师也没说民法就是商品经济法,他说民法在调整商品经济部分是它的主导内容,这个说法其实是很全面的。我们今天来看,说民法就是商品经济法的,从这样一个结论上来看是有问题,但是民法上面的大部分内容是讲的商品经济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问题,是财产的问题,讲的是动态的财产和静态的财产关系的。其实还有一部分人身关系在里面,民法上人身关系还是占主要的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民法调整的对象。“市民社会”和文化社会也是关系密切的,一部民法典制订的好与不好,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一个社会文化不发达,它可能制订不出来一个很好的法典,即使有好的思想,它也不可能有先进的立法方法。只有社会文化发达了,立法方法也完善了,制订出来的法律才可能是最好的。所以,整个社会都是有机的社会,这些关系都是密切相联的,我们通过民法的方法来看待这个“市民社会”,仅仅是这样而已。大家可以看一下最近《法学家茶座》第三期里面梁治平写的一篇文章,就批评有些民法学者托大,说民法典创造“市民社会”,他批判的这个观点倒是对的,“市民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是反映市民社会规则的一个法律,你说我制订出来一部民法典就能够创造出来一个“市民社会”,这种说法正好和马克思的《认识论》相违背的。这一块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关于“市民社会”的一些看法。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法论地位问题 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它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看到的社会是什么?我们要研究这个社会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它?所以,我就提出来它最基本的应该是民事法律关系。为什么它是一个民事法律关系,而不是别的呢?就是这样一个民事法律关系它能够把“市民社会”当中的两种物质形式和它们的结构方式完整的表现出来,包含进去。一个法律关系讲三个要素,主体、权利义务、客体,这三个要素恰好就是“市民社会”现实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人是主体,物以及物所代表的利益,是它的客体,然后再加上编织这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权利义务,就是它的内容,一个民事法律关系恰好反映的就是这个社会的实际情况。所以在讨论的时候,有的同学提出来民事法律关系为什么是三要素?民事法律关系为什么不是二要素呢?为什么不是四要素呢?后来我就提出我的观点,因为这个“市民社会”所构成的基本物质形态就是两种物质形态,这两种物质形态把它编织起来把它分配公平了,就是权利义务,把这三个东西编织在一起就等于一个完整的社会形式完全的反映出来了。它客观的、如实的展现了“市民社会”的实际情况,然后把它提升倒一个高度的地位。所以在这个“市民社会”当中它存在的形式就是以民事法律关系这种形式存在的,它运动的形态就是用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来实现的。作为整个社会来说,整个市民社会当中它基本的结构形式是民事法律关系加一个结构形式,具体的一个一个的民事法律关系都是在不停的运动,不断产生、变更、发展,就推动市民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我就说“市民社会”它基本的运动规律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运动规律,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运动。后来,我就说是不是又狂妄一点,说马克思讲他的辨证唯物主义,唯物辨证法的核心就是订立统一规律。民法要是讲民法哲学的话,民法的核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那么我就说,民事法律关系它在民法的世界当中、在市民社会当中它是基于这样一个极端重要的地位。 我想,它是不是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第一,民法观察这个社会的基本方法,是民事法律关系。它看这个社会都是法律关系,都是各种各样的抽象的法律关系是一个整体,具体的法律关系每一个、每一个都在运动。比如你说我去买菜,我去订立法律关系去了;别人问你干吗去,你说我去订立法律关系去,别人可能会说你是不是有点傻呀。其实基于买卖关系还不是法律关系吗?我去结婚,你干吗呀,去订法律关系去,这些都是法律关系。 第二,民法规范这个世界,规范社会行为的时候,也是用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法。我们说整个民法讲的就是民事法律关系,我们在民法当中规定很多种情况,都是讲的这种法律关系怎么办,哪种法律关系怎么办。 第三,我们在研究民法的时候,我们在处理纠纷的时候,还是用法律关系这种方法。离开这种方法你研究不了这个社会,也没有办法处理这个争议。只有确定了法律关系的性质,然后你才能够准确是适用法律。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它体现了民事法律关系基本方法论的作用。其实一部民法典整个做的就是民事法律关系问题,比如我们在制订民法典是时候,规定了总则和分则,总则其实在抽象的规定民事法律关系的问题,就是把民事法律关系基本的问题抽象出来,作概括的规定。所以,总则的全部的内容归纳起来讲的都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这三要素就是主体、客体和它的内容。例如《民法通则》规定它的主体讲自然人和法人,民法总则要规定物,规定的就是民事客体的物,然后民法总则要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也可以说它是客体的内容,也可以说它是设立民法法律关系的基础。和民事法律关系最没有法律关系的好像诉讼时效没有法律关系,其实诉讼时效更有关系了,它讲的是起来存在的时间、期限,讲的还是起来义务关系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民法总则整个讲的就是抽象的法律关系。民法分则就是把民事法律关系具体化、类型化。我在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我说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分则当中的体现是它一步一步的类型化,最终到了民事法律关系具体化。实现了民事法律关系具体化就决定了法律适用问题,到具体化的时候才能够对行为,对这样的法律关系怎么样来规范它、限制它,在发生争议的时候怎么样来适用它。我想把民事法律关系的类型化和具体化是不是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最高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类型,人身法律关系和财产法律关系,我们经常说民法两大支柱,就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二个层次,就是基本类型,基本类型在人身关系当中分成人格关系和财产关系,还涉及到继承的这种关系,继承这种关系它既是一个财产关系,又是一个身份关系,是依据身份关系来解决财产的关系。一个人死亡以后他遗产的分配问题,它是一个财产法,也是一个身份法,它是以身份为基础来确定财产归属的法律。财产关系这部分也有三个基本类型,就是物权关系、债权关系和知识产权的关系。知识产权关系和继承关系非常相似,知识产权关系和继承关系它们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它们之间即有身份的内容又有财产的内容。然后到第三个类型,有些情况还可以分成中间的类型,比如说在人格关系当中,可以分成物资性的人格权和精神性的人格权。在财产关系当中,比如说他物权里面可以分成担保物权和用益物权,这是一个中间的类型。在这个中间类型上面还可以再分,分到第四个类型的时候,才是具体的法律关系。到了具体的法律关系来看,那就是最基础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就是民事法律关系到了具体化的程度,不到具体化做不到最终的适用法律。所以说,在制订民法典的时候,要规范到最基础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办理民事案件的时候,分析它的民事法律关系性质也要把它确定到最基础的民事法律关系里面,这个时候才能够确定它适用什么样的法律。 民法的分则,其实就是在展现法律关系类型化的问题。分成人格权法、物权法、财产法、继承法等等,还要制订一个知识产权的总则,这样不都是在展开法律关系吗?就是把法律关系类型化一步一步的在现实的法律当中来展现它。所以,我认为在民法典当中其实说到底就是在规范民事法律关系。总则讲的是抽象的民事法律关系,分则是把民事法律关系具体化、类型化,类型化的问题是要概括这一类民事法律关系的共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化才是最终对它进行规范、限制、适用。所以, 我也想民法方法论大概会有很多种,比如说案例分析方法、案例检索方法这些都是它的一些方法论。但是我想民法是不是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那就是看这个社会的方法,看民法世界的方法。所以,我想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个民法哲学的问题,有刑法哲学,我们民法是不是应该有个哲学方法。我也看到很多人写了民法哲学这样的著作,看来看去我觉得好像没有抓住民法世界本质性的问题。民法哲学最终应该是一个市民,借鉴马克思哲学的话,我觉得民法哲学还是世界观的问题,还是民法方法论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民法的立场上怎么样来看待这个社会,它的基本运动规律是什么,说到底还是这样一些问题。有人说,法哲学既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哲学问题。我觉得它还是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还是一个法哲学的问题。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问题 我觉得对民事法律关系有一个纵横划分的问题,它是编织民法典的一个方法。对民事法律关系有纵的划分和横的划分,比如说一个横向的划分,它是民事法律关系的类型,在民法分则当中,民事法律关系就分为人身法律关系、财产法律关系、人格和身份的划分,横的划分基本的划分是民法分则编织编的问题,涉及到每一编怎么划分。然后再有一些编关于这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这一类型的民事法律关系再分成各种各样的类型,按照横向来作划分,来作规定。物权法就是采用这样的划分方法,物权法是财产法律关系的一种,在规定物权的时候分成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一个物权法很复杂,说到底不过是四个方面的问题。另一种就是纵向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债法,债法规定了债的发生、债的效力、债的内容、债的清偿、违反债的责任。物权法采用的方法是横切的,债权法是采用纵向切的。所以,我觉得对法律关系横向、纵向的划分,它对编织民法典、理解民法典的分则是很有意义的。 民事法律关系它有三个基本的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主体、客体和内容刚才我已经作了简单的说明,在市民社会当中它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人的物质形态,一种是财产物的这种形态,把它们结合起来权利义务关系就构成了民法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我还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民事法律关系当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什么?我就用了一个过去经常提到的民法上的概念,就是民事流转。民事流转在界定上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民事流转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不断的产生、变更、消灭的一个过程。另一种说法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有时候只要有一个法律事实,有时候需要几个法律事实,法学上把引起某一个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几个法律事实的总和称为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构成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就构成了民事流转。其实这两种民事流转界定方法都提到了它是一个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情况,在观察民事法律关系运动的时候,是不是用它第一层的界定方法,把民事流转和事实构成这两个概念把它分开,自己管自己的事情。民事流转就是讲一个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把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民事流转,恰好民事法律关系运动的基本形式其实就是民事流转。这样就可以把民事法律关系运动的形式用一句简明的概念把它概括出来,就是民事流转。用这样的方法把民事流转不再说它有别的意思,就把它确定为讲民事法律关系运动的形式,用这样的概念来概括它使它分成简明的表现了这种情况。 民事流转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法律事实的产生,比如说出生的事实产生了身份关系。有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行为而产生的,比如说订立合同,取得了债权。在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问题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注意,就在出生的事实当中,出生的事实它产生民事法律关系在人身关系当中是两种情况,一种是人格关系,一种是身份关系,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它们两个都是基于出生而产生的,它们之间是不是有不同,我们在界定人格权和身份权的时候,采用这样一种方法,说人格权是一种固有的权利,一出生就享有这种权利,类似于天赋人权这种事项;说身份关系的时候它是一个取得的权利,基于出生的事实取得了一个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和其他亲属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基于出生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当中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还是有不同的。出生的问题上还要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在婴儿还没有出生之前,他不是一个民事主体,他没有权利能力,他不享有权利,但是人的出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作为一个胚胎他在母体当中逐渐发育,到出生的时候他享有权利,他作为胎儿的阶段当中,虽然他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是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民法在规范他的时候,在讲他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时候,有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继承问题,胎儿在母体当中就发生了继承的事实,这个时候他还不是一个民事主体,他没有办法来继承这个财产,胎儿是一个实体,应该怎么办?就给他保留一个份额,等到出生以后再来继承这个财产。另一个问题就是,胎儿在母体当中受到了损害,出生以后发现受到了损害,什么时候受到了损害?在他还不是主体的时候受到了损害,他不是主体怎么来处理他呢?这个问题在国外是解决的比较好的,胎儿受到损害出生以后赋予他赔偿的请求权,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别典型的案例说明这个问题。在去年的时候成都发生一个案件,有一位孕妇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发生了交通事故受到了伤害,在住院期间吃了很多的药,后来她就怀疑自己吃了那么多的药是不是对胎儿影响不好,后来孩子生下来以后她就怀疑婴儿有问题,后来她向法院起诉,说我的损害要求赔偿,对婴儿的损害也要求赔偿,后来法院也组织鉴定,请了一些专家医生进行检查,说没有办法确定她吃了那么多的药对婴儿有明显的影响,后来法院对她的请求没有支持。后来我写文章对这个案件作了点评,这个案件虽然她没有得到支持,但是她提出这个思路是对的,胎儿在母体当中受到损害以后,他有权请求赔偿。但是他不能在母体中行使这个权利,只有在出生以后才享有这个权利。他的诉讼时效怎么办呢?一定要发现损害、确定损害以后才能开始诉讼时效。不能说一出生就开始算诉讼时效,二十岁以后才发现这个损害,说你早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二十年都过去了,不能这样来判断。因为他这种损害很难确定,只有确定了以后,才开始计算诉讼时效。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就是在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期间内它的内容,它的主体,它的客体发生了变更,这个时候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了变更。比如说我们说合同的变更,在民事法律关系变更它基本的形式就是旧的法律关系消灭,新的法律关系产生。就是现成的法律关系你把它的内容作了变化,这个时候就认为旧的法律关系消灭又产生新的法律关系,用新的法律关系约束双方的行为,这是一般的规则。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以新抵旧,现在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以新抵旧就是我向银行贷款100万,到期了以后我还不上,我再贷100万,把原来的贷款还上,等于我又欠了一个新债,旧债已经没有了,又到期了以后我又还不上,我再贷100万,把旧的还上,就这样以新抵旧。以新抵旧没有明令禁止说它是一个违法的, 在民法理论当中认为这是一个合同更新的问题,它和一般的合同变更规则有差别就在于以新抵旧它采用一种特别的规则,它新建立的法律关系有效,但原来的法律关系在一般的国家当中规定它也不消灭。例如,这是旧的法律关系,这是新的法律关系,这个钱贷出来以后,清偿了旧的法律关系,按道理旧的法律关系应该消灭了,但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新的法律关系生效,但旧的法律关系还让它存在不让它消灭,它的意图就是新的法律关系一旦有些以外的内容,比如不可抗力,他不能够清偿这个债务的时候,这个时候在让它生效,这样就使得债权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 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它也是民事流转的一种形态。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都是要消灭的,某一个大公司经营了几百年,这个大公司也有倒闭的时候。人出生以后产生了民事法律关系,结果到最后去世的时候他也消灭了。从个体上来讲,每一个民事法律关系都要经过产生、变更、消灭的阶段。但是作为整体上来说,抽象的民事法律关系在市民社会当中永远是运动的。在民事法律关系消灭的问题上,比如说主体消灭了,民事法律关系消灭了;民事法律关系内容完成了,民事法律关系也消灭了,这样一些都是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理由。在主体消灭的问题上有一个特别的情况,就是在人去世以后,他的主体已经不存在了,那么他的权利还继续保存,还要保护一个时期,也就是死者的权利保护问题。比如说著作权,财产的著作权保护五十年,人格方面的著作权永远的保护。另一种情况,对人格利益保护一段期间,比如说名誉的利益、肖像的利益、姓名的利益、隐私的利益、荣誉的利益,这样的利益在去世以后还要保护一段时间。比如去年我们讨论很热烈的鲁迅的肖像权的问题,鲁迅姓名权的问题,都是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再一种情况,就是人去世以后尸体的问题,人去世以后他的身体变成了遗体,遗体还要保护一段时间,不能让他和其它物质一样,对尸体的尊重其实就是对人类尊严的尊重。人虽然死了法律关系消灭了,但是对他的人格利益还要保护一段时间,保护多长时间呢?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就是保护到他的近亲属还在的时候,近亲属不在那是另外一回事,除非是特别有必要国家可以保护,一般的就不在保护。这些问题进一步引申死者的人格利益有没有商业开放的问题,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在《判解研究》上发表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觉得有一个开发利用的问题,这些都是民事法律关系运动的基本方式,也就是一个民事流转的问题。 民事流转它有个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没有人的意志支配的行为,行为是有人意志支配的、有意识去实施的行为。当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发展需要有几个法律事实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发生后果的时候,那就是事实构成。比如说一个人实施了违法的行为,这个行为构不构成侵权,要有违法行为,要有损害事实,要有因果关系,要有主观过错,这样一些主观要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构成法律关系。有这个民事法律事实它才能够推动民事流转,有民事流转才能够推动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在今天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我就想说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市民社会当中,在我们的民法世界当中,它基本的存在方式,我们基本的观察方法,民法基本的规范方法以及我们处理纠纷最基本的方式就是一个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我们就抓住了民法世界的关键。 民事法律论文:关于民事法律关系价值论 论文关键词:民法 民事法律关系 构成要素 工具理性 论文摘要: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把握民事法律关系理论,就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对于指导民事立法、司法及民法教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也是由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它是民法的核心和灵魂。国家制定各种民事法律规范的目的是要求人们以其为根据设立各种民事法律关系,使人们的行为纳入民法调整的法律轨道。民法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民事法律关系。民法学研究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发生根据的各种民事法律规范,研究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各种原因,研究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与消灭的规则。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民法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研究民事立法和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线。把握这个基础和主线,对正确理解和适用民事法律有指导意义[1]。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 通说认为,法律关系的本质在于,因法律的规定而在当事人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鼻祖萨维尼在论及法律关系的本质时明确指出,法律关系的本质,就是划定个人的意思所能独立支配的范围,此谓“权利”,构成了法律关系的事实要素。因此,法律关系的本质就是权利,法律关系的形式就是权利的形式[2]。 然而,近代以来,有不少德国学者认为法律关系的本质是关系或连带,并对权利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批评。他们主张,在法律关系中并不只是纯粹的权利,法律关系概念也给权利人的义务留下了空间,即权利者也负担义务。应从关系的角度,看待法律关系的内容及当事人的地位。所以在民法上,要以关系化了的法律关系为核心概念,而不是以权利为核心的概念。例如,拉伦次教授认为,法律关系,一般来说,从一个人看是他的“权利”,从另一个人看就是一种义务,或者说是一种法律上的约束。就其结构说,所有的法律关系同我们称为“法律上的基础关系”的相互尊重关系一样,包含法律关系的主要要素,即权利和与之相应的义务[3]。 毋庸置疑,在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这对矛盾中,民事权利显然居于主导地位。民事权利的主导地位表现在:民事义务的设置是为实现民事权利服务的,不是为义务而权利,而是为权利而义务。因此,只有在一方主体享有权利的前提条件下,他方主体承担义务才是必要的;权利的主体可以通过抛弃权利的方式来免除义务主体的义务,而义务主体则绝对不可能通过免除自己的义务来消灭权利主体的权利。这说明,在权利与义务这个统一体内,是权利决定义务,而不是义务决定权利[4]。义务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是为权利而被动存在的,其目的是为权利的,其执行由权利发动。由此也就决定了民法必须以权利为本位,将规范的重心放在权利的取得、权利的行使、权利的保护等问题上,这也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之所在。 二、民事法律关系诸要素及其辩证关系 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学界存在三种观点。一是三要素说,即民事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二是四要素说,即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内容和责任。三是五要素说,即民事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内容、变动及变动的原因构成。通说认为,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构成。如前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是权利。但在一项民事法律关系中,不仅包含权利,而且还有义务。权利义务是归属于人的,即法律关系的主体;而权利和义务则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都要指向具体的对象,即法律关系的客体。主体之间凭借客体这一逻辑纽带而彼此之间建立了联系,联系的内容即为权利义务。至于此种联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的理由及其效果则是权利义务之变动以及变动的原因问题,它们并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构成要素。民事法律关系都是不断变动的,考察任何一种民事法律关系都应当了解变动的原因及其变动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必须查找一定的法律事实,但法律事实毕竟是外在于法律关系的,它是将抽象的法律规范与具体的法律关系加以连接的中间点,是使客观的权利变为主观的权利的媒介,但它本身并不是法律关系的要素。只有考察法律事实之后才能明确其引发了何种法律关系,而在明确了该种法律关系之后已经无须再考察法律事实了。就民事责任而言,它在性质上是违反民事义务的法律后果,申言之,责任是民事法律关系遭到破坏、违反而产生的新的法律关系,是原有的法律关系的变异形态[5]176-177。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及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形成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民事权利的享有者及民事义务或民事责任的承担者;没有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无法产生和形成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事法律关系也就失去其灵魂。民事权利义务是联结民事法律关系双方主体的纽带和媒介,它是法律关系的实质内容;如果没有民事权利义务,民事主体彼此之间孤立存在,也就无法形成民事法律关系。正是因为有了权利与义务,民事法律关系才显得充实且多姿多彩,人类社会才能在永恒中发展、前进。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义务产生的正当性前提,它与民事权利义务密切联系,共同体现民事主体的物质利益或人身利益;如果没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义务就无所依托,也无法落到实处。民事主体因一定的客体而发生联系,产生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而非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决定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民事法律关系之认识论及方法论价值 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在整个民法体系中具有工具理性的价值,它看重的不是动机,而是效果;它关心的是为了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最有效率的。于是,为了实现目的,人们可以在不违背现行规制的前提下,选择效率最高的结果。工具理性的关键在于:“它把问题的合理性变成了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手段的合理性,把一件事在内容上是否正确的判断变成了对一种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判断。”[6]申言之,民事法律关系之主体、权利义务及客体三要素恰好就是市民社会所反映出来的东西。众所周知,市民社会的基本物质构成形态就是权利与义务,把民事法律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编织在一起就等于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完全地反映出来了。它客观地、真实地展现了市民社会的实际情况,然后把它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地位。进言之,市民社会的存在的形式就是以民事法律关系方式存在的,它运动的形态就是用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来实现的。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考察,整个市民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民事法律关系加一个结构形式,具体的一个一个的民事法律关系都是在不停地运动,不断产生、变更、发展,从而推动市民社会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所以说,市民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运动规律,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运动。民法要是讲民法哲学的话,民法的核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的世界当中、在市民社会当中处于一个极端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在:首先,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观察这个社会的基本方法。它将整个社会都视为法律关系,各种各样的抽象的法律关系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具体的法律关系都在运动。比如买菜、买衣服、坐公交车、结婚等等,这些都是在缔结法律关系。其次,民法规范这个世界,规范社会行为的时候,也是用民事法律关系的方法。我们说整个民法讲的就是民事法律关系,我们在民法当中规定很多种情况,都是讲的这种法律关系怎么办,哪种法律关系怎么办[7]。最后,民法学作为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从整体着眼将民法体系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法律关系正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它将民事主体、客体、行为、各种民事权利等诸要素整合为一体,形成清晰的脉络。民法学作为具有自身特点与体系的独立学科,其研究体系与论述方式的展开也是建立在民事法律关系各要素的基础上的。总之,民事法律千万条,民法学著作千万卷,归根到底都是规定或者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的。可以说,民法就是民事法律关系之法,民法学就是民事法律关系之学。 从方法论上看,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导立法与司法实践工作的基本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一方面,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以民事法律关系构建民法体系的方法是由注释法学派提出的。潘德克顿学派将整个法律关系的理论运用到法典里面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民法典的体系结构。具体来说,在总则中根据法律关系的要素确立了主体、行为、客体制度,然后在分则中确立法律关系的内容,该内容主要是民事权利,具体包括债权、物权、亲属权、继承权。当总则中确立的主体、行为、客体与分则中的权利相结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关系[8]。由此可见,民法典实际上就是在规范民事法律关系。总则讲的是抽象的民事法律关系,分则是把民事法律关系具体化、类型化,类型化的问题是要概括这一类民事法律关系的共性,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化才是最终对它进行规范、适用及限制。另一方面,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导司法实务工作者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司法审判人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都需要将当事人置放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分析该具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把握权利的产生、变更、消灭,这样才能公正裁判,正确地解决各种民事纠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关系分析法,即通过理顺不同的法律关系,确定其要素及变动情况,从而全面地把握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三段论的适用以准确适用法律,作出正确的判决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具体来说,它的适用可分为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考察案件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具体又可以包括四个步骤,首先是明确争议点及与其相关的法律关系,即明确争议的核心法律关系,围绕该核心关系还有那些“有关联的法律关系”,二者关系如何。其次是确定是否产生了法律关系。再次是要分析法律关系的性质。最后是分析考察法律关系的各要素及变动,即考察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以及法律关系是否发生了变更、消灭的后果,及变更、消灭的原因何在。第二步是考察法律适用。在第一步确定的案件事实(小前提)的基础上,查找适用核心关系与有关联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大前提),这一过程就是逻辑三段论运用的过程。在这里,不是先寻找大前提,而是先确定小前提,即对事实予以认定,然后寻找大前提[5]162-163。 综上,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研究民事立法和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主线,解析民事案件的过程就是解析民事法律关系的过程。通过确认民事法律关系,可以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正确的认定。即通过确认民事法律关系,可以明确谁与谁之间通过什么法律事实产生了什么样的民事法律关系,以及在此民事法律中,谁享有什么权利及承担什么义务。同时,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进言之,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指因与诉讼标的有利害关系而参与民事诉讼并受法院裁判拘束的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者。当事人适格的问题不单纯属于民事诉讼法的范畴,其基础和前提必须依靠确认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来解决。一般而言,当事人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纠纷,引起讼争,涉讼当事人与该诉讼标的中的权利义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理所当然成为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故明确民事法律关系是确认当事人适格与否的基础,确认民事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确定民事诉讼主体的关键和中心线索。在审判实务中,由于不少法官没有认清民事法律关系与确定民事诉讼主体的关系或对二者的认识仅停留在理论上,未结合审判实践运用,以至对于一些问题惑然莫解。 四、结语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建立在法理学价值论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民法理论,它在法学家对市民社会的抽象思辨中产生,在逻辑的演绎推理中得到实际的运用。作为民法的核心和灵魂,民事法律关系不仅承载了民法的精神和价值,而且也蕴涵了民法的逻辑和方法,对于指导我们的民事立法、司法实践及民法学的理论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可以说,民法的哲学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哲学。它是我们理解和研究市民社会的一把钥匙。同时,民事法律关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发展的范畴,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种经济关系变得丰富多彩且纷繁复杂,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会不断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民事法律关系理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服务。 民事法律论文:论商业诽谤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制裁 摘 要:商业诽谤行为是一种公开对特定商事主体及其财产或财产的品质等进行诋毁,造成其经济利益损害的行为。对于商业诽谤行为,我国仅仅通过《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其进行禁止,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只有立足于《民法通则》,对商业诽谤行为予以民事法律制裁,才能够全面完善对商事主体的保护,维护正常的商业交易秩序。 关键词:商业诽谤;虚假事实;公布;实际恶意;法律制裁 一、商业诽谤行为的概念和法律待征 诽谤的本意是“言非其实”。一般所称诽谤,仅指一般诽谤行为,即针对自然人和一般法人的名誉进行诋毁的行为。而从广义上理解诽谤,则应当包括这种一般的诽谤行为和商业诽谤行为,后者则为本文所专门研究的对商事主体进行诽谤的行为。对于商业诽谤行为究竟应当怎样界定,有不同的主张。一是认为:商业诽谤行为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或虚假信息等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进行恶意的诋毁和诽谤,以贬低其法律人格,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自己谋取竞争的优势地位及其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1].二是认为,诽谤他人的不动产、动产、无形财产或者服务,造成他人经济损失的,就是商业诽谤行为[2].三是将商业诽谤行为分为两种,一种为经营者公开贬低他人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影响他人的交易致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一种为诽谤他人的动产、不动产或者无形财产,致使其受到财产利益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3]. 我们认为,上述对商业诽谤概念的三种界定,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不完善性之处。第一种主张将商业诽谤行为视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仅将商业诽谤的行为主体限定为经营者,不够全面。第二种主张过于抽象,不容易指导实践操作。第三种主张仅仅对商业诽谤行为的种类进行了界定,对商业诽谤行为的本质和特征都没有作出论述。 我们认为,商业诽谤行为是指通过捏造、公开虚伪事实或虚假信息,对特定商事主体的商誉、商品或服务进行贬低和诋毁,造成其商业利益损失的侵权行为。 作为商业侵权行为之一的商业诽谤行为主要具有下列法律特征: 第一,商业诽谤行为的主体为一般主体。有人认为,实施商业诽谤行为的主体一定是经营者,即商事主体,不从事经营的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对经营者的商业信誉、服务信誉和商品声誉进行诋毁和指控的,即使构成了对经营者的诋毁,也不能依商业诽谤行为论处,只能构成一般的民事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理由是经营者以外的组织或个人不具有商业竞争的特性。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事实上,实施商业诽谤的侵权行为人是一般主体,不仅仅限定于与被侵权人存在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其他主体如社会组织、消费者以及媒体等,也都可以构成商业诽谤。其理由是: 第一,一般实施商业诽谤行为的行为人,应当具有商事主体的身份,但这只是认定诋毁商誉侵权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4].非商事主体,如社会组织、个别的消费者或者媒体,诋毁商事主体的商誉,诋毁他人商品或者服务,尽管行为人与受害的商事主体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其最终结果也还是损害了商事主体的商誉、商品或者服务的信誉,同样也会构成商业诽谤。类似这种情况的案件,法院已经作出过生效的判决,比较典型的是恒升公司诉王洪商誉侵权案,该案件被称为网上商业诽谤第一案。该案的行为人并非商事主体,而仅仅是一个个人[5].其次,在实务中经常会出现媒体、行会或消费者协会,为打击某商事主体,针对其商誉、商品或者服务而虚假的报道、虚假的产品排序,对其进行诋毁等。这些行为尽管不是由商事主体实施,但其行为损害了商事主体的商业利益,应当认定构成商业诽谤。瑞典、比利时和瑞士在界定商业诽谤行为时,均认为若主体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也可能构成商业诽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示范规定》也作了相同的规定。因此,将非商事主体纳入商业诽谤行为人的范畴,符合实践的需要,并与世界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发展趋势相合,可以参照。 第二,商业诽谤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多重性。商业诽谤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就是商业利益,具体分析,则表现为不同的利益。关于商业诽谤行为的客体,各国立法大都采取具体列举式,其代表立法例为《联邦德国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和《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前者将商业诽谤的客体界定为:他人的营业、其营业者个人或经理、货物或劳务;后者为他人的财产(动产、不动产或无形财产)、或财产(动产、不动产或无形财产)的品质。因此,商业诽谤行为的侵害客体尽管是商业利益这种客体,但表现为多重的,既包括对于商誉、财产的诽谤,也包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诽谤。 将商业诽谤的具体客体进行区分,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侵害的客体不同,商业诽谤行为的类型就不同。如根据英美判例,如果行为人主张某公司的产品有缺陷、不合格或有害[6],或者声明某公司已经歇业[7],那么该种侵权行为就被称为致害诋毁(injurious falsehood)[8];如果行为人只是对于产品进行诋毁,那么该种侵权行为可被称为商业诽谤;如果行为人针对财产的所有权而非产品的质量进行诋毁,该种侵权行为可被称为财产所有权的诽谤(slan deroftitle)[9].当以客体作为标准对于商业诽谤行为作区分后,对于确定适用何种法律进行救济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侵害的客体不同,商业诽谤的行为及其责任的构成就不同。对商业诽谤的客体作出区分后,对认定不同的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诽谤行为及其责任具有重要意义。对商誉进行商业诽谤,一般是与商誉主体形成竞争关系的经营者才可以作为行为主体,非经营者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够作为侵害商誉的诽谤行为的主体,除非非经营者具有明确的故意;但对于商品和服务的诽谤,行为主体却没有限制,可以为经营者,也可以为非经营者。 第三,商业诽谤的受害人必须是商事主体。商业诽谤的受害人必须是商事主体,若受害人不是商事主体,就不可能构成商业诽谤。商事主体可以分为商自然人、商法人和商事合伙三种[10],其中商自然人包括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自然人商人,商法人主要是指公司,而商事合伙则介于商自然人和商法人之间。 根据诽谤受害人的不同,可以明确区分商业诽谤行为与一般诽谤行为。商业诽谤行为与一般诽谤行为主要有三点不同。一为受侵害对象不同。商业诽谤行为是商业侵权行为的一种,发生在商业领域,其侵害对象为商事主体,而一般诽谤行为主要是针对自然人或者一般法人进行的诽谤。二为受侵害的客体不同。商业诽谤行为侵害的客体是商业利益,而一般诽谤行为侵害的客体仅指名誉权。三为提起侵权的诉因不同。提起商业诽谤侵权的诉因在于该侵权行为造成了商业主体商业利益上的损害,如果不产生商业利益上的损害,该诉讼不能提起,而提起一般诽谤侵权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名誉。 第四,商业诽谤必须具有特定的指向,即受诽谤人应特定。受诽谤人特定是指,商业诽谤所涉及的对象能够被受诽谤人或公众辨识、指认,如果缺乏这种特定性就不构成商业诽谤。受诽谤主体特定有两种方式:一种为直接特定,即行为人明确指出受诽谤主体的身份;另一种为间接特定,即行为人没有明确指明受诽谤人的身份,而是以含沙射影的方式,通过提及其荣誉称号、绰号或通过特定环境的描述,影射受诽谤主体,此时受诽谤主体必须证明自己是诽谤言辞中伤的对象。通常,对于商誉的诽谤不存在受诽谤人不特定的可能,而对于商品或服务的诋毁,则可能存在受诽谤人不明的情况。若经营者、公众或新闻媒体只是对于某类商品、服务或某技术进行贬损,其并没有暗示上述评论对象与某特定经营者有关,这种情况不构成商业诽谤,因为受诽谤人不特定。 二、商业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免责事由 (一)商业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 1.虚假事实 虚假事实是构成商业诽谤最主要的要件。没有这个要件,就不存在“言非其实”的基础。虚假事实有两个要素:一是,诽谤言辞必须是事实(fact),仅仅是评论不构成商业诽谤。事实就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评论就是告诉人们自己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言辞失实可以构成诽谤,但评论不公正只能够构成一般的侵权。在具体的案件中,如何判断某一言辞是事实还是评论,法官应当将自己处在一个普通人的地位,参考该言辞产生的环境,推测该言辞可能带来的损害后果来决定是事实还是评论[11].二是,诽谤言辞是虚假的(fault),并含有毁损性(derogato ry)。言辞的虚假性是指言辞与事实的事实情况不相符;言辞的毁损性是指行为人所使用的言辞会使商事主体及其商品或者服务的社会评价降低,或令其他人对该商事主体敬而远之,导致客户不与其进行交易,消费者不购买其商品或服务等。 在商业诽谤的诉讼中,言辞的虚假性和毁损性必须得到证明。由原告证明言辞的毁损性是没有争议的,而对于言辞虚假性的证明,则存在不同的规定。大陆法系国家和美国都认为应当由原告证明言辞的虚假性,这意味着原告必须说明言辞的真实情况,而对于被告来讲,对于言辞真实性的证明只是抗辩的一种事由。《荷兰民法典》第195条规定:作为原告应当对有关包含于信息中的事实或者其所暗示的信息中的事实的准确性或完整性……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第651条也规定,原告应当对于陈述的虚伪不实承担举证责任。而在诽谤法起源地的英国则认为,言辞的真实性应由被告证明,如果被告不能够证明,那么诽谤行为就构成。 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或原告承担举证责任,何者比较合理呢?从原理上说,关于举证责任的分担,罗马法确立了两条规则:原告有举证的义务;主张的人有证明的义务,而否定的人没有举证的义务[12].对于商业诽谤的侵权行为,原告就是主张的人,因此应承担举证责任;被告是否定的人,因此不承担举证责任。但是,罗马法中“为主张的人”和“为否定的人”的位置并不确定,是随着对证明对象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发生变换的,因此谁是举证责任的承担者是模棱两可的[13].因此,罗马法的举证责任原则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日本法学家石田骧则认为,举证责任的分担应根据“证据距离”确定,距离证据较“近”(取证较易)的一方就是举证责任的承担者[14].依据该学说,在商业诽谤诉讼中,距“虚假事实”这一要件较近的一方是原告,原告对自己的情况最为了解,因此,由其提出所涉言辞不真实的证据就相对容易。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虚假事实”的举证责任应由原告承担。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等也规定“虚假事实”是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主张商业诽谤的存在,就必须证明“言辞的失实”。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及北京市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此都有相关的规定。 2 虚假事实的公布 商业诽谤行为是一种通过捏造、公布虚假事实,对商事主体的商业信誉、商品或者服务进行诋毁的违法行为。但是,捏造虚假事实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并不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只有公布虚假事实,才是商业诽谤的构成要件。 由于捏造虚假事实是构成商业诽谤的前提,因此也必须研究。捏造虚假事实,是指行为人故意编造对某经营者不利的,与其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的事情,这里的捏造可以是全部捏造,可以是部分捏造,也可以是对事实真相的歪曲。 公布虚假事实,是指行为人以各种形式将诽谤性言辞传播给原告以外的其他人,使他人知悉该虚假事实的行为。虚假事实只有公布,才有可能造成诽谤的后果,因此,虚假事实只有公布,才能够构成商业诽谤。 公布行为对于商业诽谤的构成十分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诽谤言辞一经产生,就构成公布。在美国,公布是个法律术语,意为不论采用何种形式,诽谤性传播已为被诽谤者之外的他人所领悟,即构成诽谤。由此可判定美国法院对于公布要件的认定相当宽松,只要第三者看到或听到诽谤的言论就视为已经公布。我国侵权行为法认定商业诽谤的公布要件,也应当采用这样的标准,至于受害人的商业利益的损害是不是严重,则是后果判断问题,不是公布要件判断问题。 公布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第一,行为人是由于故意或过失将诽谤言论传播给受诽谤人以外的第三人,没有过错不应当构成公布行为;第二,对于诽谤言论有消停义务的人,故意不作为或怠于作为,导致该诽谤言论的持续公布,此时该人的行为也构成公布[15];第三,对于诽谤言论,第三人应当知道并了解,因此仅仅将诽谤性言论传递给不了解该言论的第三人是不构成公布行为的。尽管原告应当对于诽谤性言辞的公布承担举证责任,但是公布行为的构成一般并不需要原告证明诽谤性言辞已被他人知晓。一般情况下,只要能够合理地推断出将诽谤性言辞传递出去,并且确实被人知道就足够了,所以,诽谤言辞一经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传送就可以合理地推定公布行为的构成[16]. 公布行为分为单一公布行为和多重公布行为,单一公布行为为常见行为,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传递信息的行为;诽谤言辞同时被二人或二人以上的人知晓等都属于单一公布行为。对于单一公布行为造成的损害要求救济,只能提起一个诉讼,并且就该赔偿诉讼的实体判决,不论是否有利于原告,同一当事人在同一辖区内的其他赔偿诉讼必须终止[17].多重公布行为则不在此限。 3 商业利益的损害事实 商业诽谤的损害后果必须导致实际商业利益损害的发生,也就是说,在认定商业诽谤行为时,原告必须举证证明自己因为遭受诽谤而导致商业利益方面的损失。如果仅仅有虚假事实的公布,而没有商业利益的实际损失,那么可能构成侵权,受到法律的一般谴责,但并不构成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对此,侵权行为法的要求是明确的。例如,《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第561条规定,如果法人、合伙及非法人组织体是以营利为目的,行为人所公开传播的虚假事项其营业受到了侵害,阻碍了客户与其做交易;如果法人、合伙及非法人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依靠社会上财政的援助,行为人借公开传播的虚假事项使社会大众对其评估降低而干预了其活动,此时行为人应当承担责任。美国判例也规定,因消费者批评产品而引起的诽谤案,厂方必须要证明消费者的批评不实给自己造成了实际损失。 我国法律也有类似的规定。《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四十条就将对自然人进行诽谤和经营者进行诽谤导致损害的认定方面作了区分,前者是“造成一定影响”,即诽谤言辞被公开就足以表明已经发生影响,而后者要求对经营者造成具体损害事实,该损害应当是可算的。因此,如果行为人实施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尚未造成损害后果的,或者存在着造成损害后果的可能性,都不能视为已构成商业诽谤行为,最起码不能认定构成商业诽谤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之所以认为构成商业诽谤的要求更加严格,是因为商事主体从事经营活动,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公众有权力对商事主体进行监督和批评。另外,商事主体相对于个人来讲,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能力,一般的诽谤语言不能够对其造成损害。 关于商事主体损失的范围,《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第633条作了规定,可以作为参照:实施商业诽谤行为人承担的金钱损失仅限于,因第三人的行为效力所导致直接的、立即发生的金钱损失;为消减诽谤言辞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包括提起诉讼的费用。由此可见,商事主体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包括:因诽谤行为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如退货、商品积压滞销损失;为消除影响和调查、制止侵权行为而支出的费用,如调查费、合理的律师费等。间接损失包括:因诽谤行为造成客户解除或者终止履行合同而丧失可得利益的损失;因诽谤行为造成停产滞销期间设备折旧费及贷款利息等。 4.行为主体存在过错 行为主体对商事主体的商誉、商品和服务进行侵害的主观要件可以为故意,亦可为过失。商业诽谤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或不行为会造成商事主体商誉、产品或者服务的贬损,将危害其商业利益,而仍然加以实施或听任损害发生的心理状态。商业诽谤的过失,则表现为行为人的对诽谤后果采取了不注意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商事主体的商誉、产品或者服务受到了毁损。 在涉及商业诽谤行为主体的过错时,应视主体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标准。 当行为人为经营者时,此时商业诽谤行为的实质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畴。按照《联邦德国反对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如果从民事责任的角度探讨商业诽谤行为的要件时,受害人无需证明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有虚假陈述,造成损害,就构成商业诽谤;如果从刑事责任的角度探讨该要件时,必须证明行为人为恶意(故意)[18].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平交易法》遵循德国学者的解释,采取相同的观点[19].《意大利民法典》第2600条第2款规定,“凡认定是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就推定为有过错”,那么,由经营者实施的商业诽谤行为就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的特殊形式,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无需原告证明被告的过错[20],而由行为人反证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们认为,经营者作为商业诽谤的行为人,都是明知商业规则和商业习惯的人,具有识别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因此,在我国认定商业诽谤侵权责任,认定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诽谤,过错要件采用推定过错责任,是有道理的。因此,如果行为人是经营者,则原告不必举证证明行为人的过错,否认过错的举证责任由行为人自己承担。这样的过错,实际上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并不需要明确认定其过错的类型。 当行为人为非经营者时,则应当适用美国的“沙利文原则”,即经营者要想在诉讼中获胜,必须证明对方行为人存在实际恶意,该实际恶意是指行为人明明知道消息与事实不符,若公布会给对方带来损害,还是不顾一切的将消息公开。“沙利文原则”来源于1964年的沙利文案件,该案件对于新闻诽谤确立了新的原则:原告要想胜诉,不仅要证明普通法要求的有关内容已经发表,给自己造成了损害,而且要证明被告具有“实际上的恶意”,即需证明媒体在进行有关原告的报道时,清楚地知道自己使用的材料或信息是“虚假不实的”,或对其使用的材料和信息的真伪予以“毫不顾及”[21].1983年,“沙利文原则”被推广到消费者批评产品质量而引起的“商业诽谤”诉讼中。英国的规定与美国的规定不同,从与英国的规定相仿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附属法例第82号命令第三条可窥见一斑。该条例规定:凡在永久形式诽谤(书面诽谤)或短暂形式诽谤(口头诽谤)的诉讼中,原告人指控被告人是恶意地公开遭投诉的言词或事件,则原告人不必在其申诉陈述书中提供他所依据以支持该恶意指控的事实的详情,但如果被告人以任何该等言词或事件是就涉及公众利益而作出的公正评论,或以任何该等言词是在享有特权的情况下作诉,而原告人又探诉被告人是由明显的恶意所驱动,则原告人必须送达答复书,提供可从中推论出有该恶意的事实的详情。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在英国及香港地区,原告在起诉时没有必要证明行为人是恶意,除非行为人以所陈述为公共利益或享有特许权作为免责抗辩,此时原告才应证明对方存在主观恶意。将美国的规定和我国香地区的规定作一对比,可以看出美国法律认为商事主体证明消费者存在恶意是企业诉消费者商业诽谤的构成要件,而我国香港地区则将证明恶意的责任作为一种答辩。我们认为,在我国,认定商事主体起诉非经营者承担商业诽谤责任时,应对非经营者的主观要件作出严格的限制,即必须证明行为人的故意。因此,美国的做法更为可取。不过,应对消费者扩大为非经营者。商业诽谤中的恶意就是行为人动机不良的故意,该不良动机就是为了损害经营者的利益。 (二)对于商业诽谤的抗辩事由 如果经营者提出商业诽谤的诉讼,则行为人可主张下列抗辩事由。 1.陈述真实 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其所陈述为真实,就可免责。行为人证明言辞的真实性具有不同的效力。按照英国判例,言辞的真实性应由行为人证明,如果行为人不能够证明,那么诽谤行为就构成,行为人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而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行为人证明言辞的真实性是一种抗辩事由,并不采纳英国法的做法。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的陈述是真实的,并非虚假,即可免责。 2.公正评论 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的言论属于公正的评论,亦可免责。可以参考香港《诽谤条例》的规定。该条例认为,“公正评论”应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评论的事项必须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有可靠的事实来源(包括报章的报道);立场应当公正(但不一定客观);没有恶意。在具备上述条件下,即使该评论是片面的、偏激的、具有一定的诋毁性的,也不应追究行为人法律上的责任。我们认为,确立“公正评论”的原则是为了保护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即在评论与评论对象的人格权出现冲突时,应对评论予以优先的保护。因此,只要能够证明自己的评论是公正的,当然可以免责。 3.豁免权 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享有某种豁免权,也能够免责。同样可以参考香港《诽谤条例》的相关规定。豁免权有两种,一种为绝对豁免权,一种为相对豁免权。绝对豁免权是指为了特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需要,散布具有诽谤性的言论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绝对豁免权的情形包括: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的发言享有绝对豁免权;诉讼参与人在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中所做的陈述;政府等官方往来的文件等。相对豁免权的情形包括新闻媒体依照法律文件或公共集会所做的报道,或执法人员对媒体或大众揭露公务活动的内容等。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每6条规定: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4.自由陈述空间 所谓自由陈述空间,是指在家庭内或少数极新近的朋友之间,在这些范围内所为的诽谤陈述不构成诉因[22].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对于某商事主体的诋毁只是在亲人之间传播,也可以此作为抗辩。在德国法和《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中,都有这样的规定。在我国,也应采纳这样的规则,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对于第三人的诽谤仅在夫妻之间传播,可以此作为绝对的免责抗辩;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对于第三人的诽谤在亲朋好友间传播,可以此作为相对的免责抗辩。 5.及时更正和道歉 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在虚假消息后,及时进行了更正或答辩,消除或减少了虚假消息给受害人带来的损害,这也可作为抗辩的事由。当虚假事实传播后,受到虚假事实侵害的商事主体通常首先会与行为人联系,若后者主动更正,受害人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提起诉讼。若受害人仍旧提起诉讼,那么行为人及时作出的更正和道歉仍具有一定的效力。我国香港《诽谤条例》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在报刊诽谤诉讼中,及时的道歉既可以作为免责抗辩的理由,也可以作为要求减免赔偿的证据。我国的相关法律应当借鉴《诽谤条例》的上述规定,在对于更正方式、时限及效力作出规定的同时,还要规定行为人及时作出的更正和答辩可以使自己减轻或免除责任。 三、商业诽谤的行为方式 关于商业诽谤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讲,可以表现为经营者实施商业诽谤行为和非经营者实施商业诽谤行为两种。多数情况下,实施商业诽谤的行为人为经营者自己,但有时经营者不亲自实施商业诽谤行为,而是唆使、收买和利用其他人向有关管理部门和媒体反映,或直接与相关管理部门和媒体恶意串通,对竞争对手作虚假投诉、报道和处罚。二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商业诽谤行为可以表现为书面诽谤和口头诽谤两种方式。书面诽谤具有持久性而口头诽谤多具有短暂性,口头诽谤的危害性一般要比书面诽谤轻。三是从表露程度的角度讲,商业诽谤表现为直接商业诽谤和间接商业诽谤。前者是指那些明确、直接的诽谤性传播,后者是指那些间接的,通过分析和联系才能确定受诽谤对象的诽谤性传播。四是从商业诽谤次数的角度讲,商业诽谤行为还表现为原始诽谤行为和重复诽谤行为。就一般情况而言,重复诽谤行为的损害程度较原始诽谤行为为重。 除上述表现形式外,最重要的就是从客体的角度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商业诽谤的客体具有多重性,但发生率较高的,就是对商誉、商品和服务进行的商业诽谤,我们在此逐一进行分析。 (一)商誉诽谤 商誉是经营者因其个体特色、技术水平、可信度、经营位置或附随经营的其他条件,从而吸引顾客或保有固定客户而获得的声望[23].商誉不具备独立的存在形态,只能依附于企业整体而存在,是企业拥有的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24].商誉与企业的经营具有紧密的联系,各国都通过法律对其进行保护。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主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对商誉进行保护[25],而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通过仿冒诉讼对商誉进行救济[26].无论适用何种法律或诉因对商誉进行救济,不可否认,商誉只用商事主体才能享有;同时,绝大多数的商誉诽谤行为是经营者对于竞争对手的商誉进行诋毁。在我国法律中,《民法通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商誉,但是可以解释在法人的名誉权中包含了商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则规定了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可以认为商业信誉既包括了信用的含义,也包括了商誉的含义。因此,我国法律保护商事主体的商誉,应当制裁商誉诽谤行为。 经营者对于竞争对手的商誉进行诽谤的方式主要为下列几种:在交易过程中,经营者利用商业信息会、商品交易会等,有预谋地散布诽谤言辞;通过单独的商务洽谈、电话交谈方式来诽谤竞争对手;通过将捏造的虚假事实通过信函投寄至业务客户的方式进行诽谤;通过借助自印的产品说明书、传单和小册子向大众扩散虚假的信息。这些行为,都是商誉诽谤行为。 值得研究的是,对商事主体的法定代表人的诽谤,究竟是对个人的诽谤,还是对商事主体的诽谤。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2004年初,某公司副总经理王某在工作期间借职务之便,私自与他人重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形成“一女二嫁”,给公司造成损失,公司将其免职。王某对此怀恨,将原来掌握的公司有关商业秘密的材料私自拿出,对这些材料进行变造和篡改,编造、歪曲事实,虚构了该公司董事长金某与政府有关部门及其领导相互勾结,欺骗公众,谋求公司上市的虚假事实,并使用恶毒的语言,声称该公司董事长金某是商业欺诈、造假骗人的元凶,进行恶意诽谤,损害金某及其公司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声誉。金某主张自己的名誉权受到损害,请求法院判决王某承担侵害其个人名誉权的侵权责任。 毫无疑问,王某的行为肯定构成了侵权责任,但是究竟构成何种侵权责任,却值得研究。焦点在于,这种行为究竟是侵害董事长个人名誉权的诽谤行为,还是侵害商事主体商誉的商誉诽谤行为呢? 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个人的声誉、名声进行无中生有的攻击,侵害的肯定是个人的名誉权,应当构成对个人的诽谤,而不构成商业诽谤。可是,当受诽谤对象是商事主体的法定代表人的时候,如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明确地指向法定代表人,是故意地对法定代表人进行诽谤的时候,这个行为就是对商事主体的诽谤,构成商誉诽谤行为,而不是对个人名誉权侵害的普通诽谤行为。 对商事主体商誉的诽谤包括对商事主体本身的诽谤,例如对公司的诽谤,也包括对商事主体的代表者即法定代表人的诽谤。之所以对商事主体的代表人即法定代表人的诽谤认定为对商事主体的诽谤,就是因为商事主体的法定代表人即董事长等所代表的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而不是法定代表人本人的行为。对具有法定代表人身份的人进行诽谤,诽谤的内容是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所实施的行为,以及造成损害的对象是商事主体的商业利益,那么,对法定代表人的诽谤就是对商事主体的诽谤,而不是对个人的诽谤,就构成商业诽谤的侵权行为。 对法定代表人进行的诽谤构成商业诽谤,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从侵权行为的角度观察,行为所针对的是法定代表人代表法人实施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对自然人的诽谤转化成对商事主体的诽谤。因此,对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诽谤,必须直接针对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否则,即使是构成诽谤,也不是对商事主体的诽谤,而是对自然人的诽谤,即对法定代表人的诽谤。 2.从侵权行为的具体内容观察,侵害法定代表人的不实言词,涉及的是其所代表的商事主体,受到攻击的是法定代表人所代表的商事主体的行为。例如对法定代表人代表的商事主体所实施的行为受到歪曲,对法定代表人代表商事主体所进行的行为的底毁,编造事实对法定代表人所代表商事主体的信誉进行毁损,或者就是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本身进行诽谤,都是对商事主体进行的诽谤。 3.从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个角度观察,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是法定代表人所代表的商事主体的名誉、商誉的损害。在我国,自然人和法人分别都享有名誉权,其名誉权都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侵害名誉权的后果都造成受害人名誉权的损害,但是自然人的名誉权受到损害和法人包括商事主体的名誉权受到损害表现不同。商事主体的名誉权所保护的,主要是商誉和信誉,而自然人的名誉权所保护的,是对其的客观综合评价。如果侵权行为针对的是法定代表人的代表身份,那么造成损害的应当是其所代表的商事主体,而不是本人,这样就构成对商事主体的诽谤,即商业诽谤。否则就是对个人的诽谤。 (二)商品诽谤 在商业诽谤中,商品诽谤是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类型。对商品进行诽谤,主要是对于商品声誉的诽谤。对商品的质量、效果、性能和价格等方面进行诋毁,都构成商品诽谤。如甲公司正在与一新客户洽谈一笔大生意,双方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正准备合同签字时,该客户突然收到来自乙公司的传真,声称甲公司的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该客户立即要求甲公司作出书面解释,并暂缓签订供货协议。事实上,甲公司和乙公司是竞争对手,生产同一类产品,但甲公司使用的关键技术与乙公司完全不同。乙公司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商品诽谤行为。 商品诽谤的侵害客体,就是商品声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规定的“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就是制裁商品诽谤行为的法律根据。确认商品诽谤行为责任,所依据的就是这一规定。 在美国侵权行为法中就存在“商品诽谤诉讼”,该种诉讼不要求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只要被告恶意地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有预谋地诋毁商事主体的商品,并产生了实际损害的后果,就构成商品诽谤的诉因。若公司主张自己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诋毁,他必须证明该诋毁已经对于自己的营业造成损害,但这一点相当难证明,因为影响公司营业的因素实在太多[26].美国侵权行为法的这一规定,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在对商品进行商业诽谤的手段中,刊登比较性广告是常用的一种方式。比较性广告,是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指称某个或某些竞争对手或某个或某些竞争对手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广告”[27].德国著名竞争法学家科勒尔(Kohler)认为,根据良好的商业习俗,任何一个经营者都有权制止其他竞争对手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因此批评性比较广告不应当认为是合法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比较性广告都是不合法的,只要这类广告符合一定的条件①,应当得到许可。因此,如果行为人对于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同其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比较具有充分的和合法的理由,即行为人进行比较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该比较性宣传是必要的、真实的和客观的,那么,这种比较广告应当认为是合法的。 经营者借助批评性比较广告可以针对某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进行比较,也可以针对某类竞争对手经营的商品进行比较。我们认为,若经营在广告中针对某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作批评性对比,进行消极的评价或贬损,如果该对比内容虚假,就构成商品诽谤,如果该对比客观真实,则可能构成违反公序良俗,事实上也造成了商事主体商品声誉的损害,亦构成商品诽谤,不过,这样的认定须要充分的证据,否则不应认为构成侵权。如果经营者在广告中并不明确针对某种商品,而是一般地对某类商品进行对比,只要该比较广告内容真实,不片面突出自己商品的优点,不片面强调其他同类商品的缺点,那么该比较广告就应认定为合法的。反之,如果比较广告片面强调其他同类商品的缺点,属于不当行为,但是尚不能够构成商业诽谤,因为受诽谤对象太抽象,不能确定,而受诽谤对象的确定为商业诽谤的构成要件之一。 (三)服务诽谤 即然商业诽谤是一种对商事主体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作虚假性陈述,其目的是为了给商事主体的经营带来实际损害的行为[28],那么,除了对商事主体的商誉或者商品进行诽谤外,对商事主体的服务进行诋毁,也主要是对于商事主体服务的质量、效果和价格等方面进行诋毁。 服务诽谤,在美国法称之为对交易的诽谤[29],但是与这里所称的服务诽谤并不完全一致。美国兰哈姆法第43条规定:对他人商品、服务或者商业活动进行虚假宣传的人,应当承担责任,其中就包括服务诽谤。在以提供商品制造或者销售的商事主体,对商品的诽谤可以构成商业诽谤行为,那么,在以提供服务为商业宗旨的商事主体,对其服务进行诋毁,当然就构成服务诽谤。服务也是一种交易,因此,对交易的诽谤,实际上就是对服务的诽谤。 对服务的诽谤是否可以概括在商誉诽谤当中?从原则上说,服务的声誉也可以概括在商誉当中,对服务的诽谤也就是对商誉的诽谤。不过,相对于提供商品可以确认商品诽谤为独立的侵权行为,那么,对提供服务的商事主体提供的服务进行诽谤,当然也就可以作为单独的侵权行为认定。其界限为,商誉诽谤主要是对商事主体的整体商誉进行毁损,针对的是商事主体;而服务诽谤,则是针对商事主体的服务进行毁谤,针对的是其服务本身。 构成服务诽谤,应当存在对服务的质量、效果和价格等方面进行诋毁。明知商事主体的服务并不存在问题,而故意采用虚伪不实的言词、文字等,进行诋毁,造成受害人的经营的损害,构成这种侵权行为。 四、对商业诽谤行为的民事法律制裁 (一)各国对商业诽谤予以制裁的立法比较 商业诽谤行为历来是各国法律严厉禁止和重点打击的行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67年斯德哥尔摩文本第10条之二规定:在商业经营中,成员国有义务对于损害竞争对手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的行为予以禁止,由于商业诽谤行为损害的是特定商事主体的经济利益,因此民事救济首当其冲,只有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案件,才可以给予刑事制裁。 1.德国 德国主要通过《德国民法典》和《联邦德国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诽谤行为进行制裁。《德国民法典》第824条规定:违背真相主张或传播适于妨害他人的信用或对他人的生计或前途造成其他不利益的事实的人,即使其虽不明知、但应知不真实,仍应向他人赔偿由此而发生的损害。该规定并没有直接对于商业诽谤行为进行制裁,而是通过对商誉或信用②的保护来间接制裁商业诽谤行为。除德国外,西班牙也采用上述方式,将《个人名誉保护法》扩展到对商业信用的保护,间接调整商业诽谤行为。而俄罗斯则是通过对商誉的保护来实现对于商业诽谤行为的制裁。《1994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8章规定:法人的商业信誉不受侵害,受害人有权通过法院要求对损害其商业信誉的信息进行辟谣,并有权要求赔偿由于这种信息的传播而受到的损失。 《联邦德国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则对刑事责任作了规定。该法第15条规定:确实了解情况和了解关于他人的营业、其营业者个人或经理、关于他人货物或劳务,但制造或散布能伤害其营业或营业者信誉的非属真实消息的人,处以一年以下徒刑或罚金。第1项所指行为如系由某商店职员或受托人造谣或散布且营业主已知其行为时,其营业主将与该职员或受托人同时受处罚。我国台湾地区《公平交易法》也针对商业诽谤行为规定了刑事责任:事业不得为竞争之目的而陈述或散布足以损害他人营业信誉之不实情事。违反该规定者,处行为人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并科新台币50万元以下罚金。 2.法国 在法国,商业诽谤行为包括两种情况:通过散布贬低的或者恶意的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或者经济状况;贬低经营者的产品,只有在被诽谤的个人、公司或者产品能够容易的识别出来,才可以起诉该诋毁行为。除反不正当竞争法外,法国可以通过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对商业诽谤行为进行制裁。《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和第1383条就是侵权行为的一般条款,前条规定:“任何行为使他人受损害时,因自己的过错而致使损害发生之人,对该他人负赔偿的责任。”后条规定:“任何人不仅对因其行为所引起的损失,而且对因其过失或疏忽所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但是该一般条款也只是对于商业诽谤行为进行间接调整。 3.意大利 在民法典中对于商业诽谤行为进行直接制裁的是《意大利民法典》,该法典第五编第十章第2598条对此作了规定。依有关特殊标记和专利权保护规定的效力,无论何人都不得有下列不正当竞争行为:使用同他人合法使用的名称或特殊标记容易发生混淆的名称和特殊标记,或者模仿竞争者的产品,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进行容易引起与竞争者产品或相混淆的行为;散布对竞争者的产品和活动的信息与评价,足以使之名誉扫地,或者诋毁竞争者产品或企业的优点,直接或者间接使用任何其他不符合职业道德原则并且容易损害他人企业的手段。第二种侵权行为,就是商业诽谤行为。 4 日本 日本主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诽谤行为作出制裁。《日本防止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第1款第6项规定:陈述虚假事实、妨害有竞争关系的他人在营业上的信用,或者散布这种虚假事实的行为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被害人享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请求权。第1条之二是关于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该条规定,由于故意或过失而实施了前条各项行为的人,对于因此而在营业上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应当负损害赔偿的责任。对于实施侵害他人营业信用行为的人,法院可以依据被害人的请求,命令不赔偿损害或在赔偿损害的同时作出恢复营业上信用的必要措施。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很严重,就可以处三年以下惩役或二十万日元以下罚金。因此,该法不仅规定了民事责任,也规定了刑事责任,其中对于商业诽谤行为是通过对信用的保护间接予以制裁的。 5 英国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英国主要通过制定单行法令专门对诽谤行为进行调整,其于1996年制定了《诽谤法令》,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公民个人名誉和公司商誉不受侵害。而与英国法律同一传统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则专门制定了《诽谤条例》,针对诽谤行为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商业诽谤。对于商业诽谤的刑事责任,《诽谤条例》作了详尽的陈述:明知虚假而恶意刊布损害名誉的文字诽谤,最高可判罚入狱两年及另再判处罚金。如果控方无法证明被告明知虚假而刊布。但有证据显示有关刊布主要基于恶意中伤的动机,也可提出检控,最高可判罚一年监禁及另判处罚金。 6 美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兰哈姆法第43条对于商业诽谤行为予以了成文法救济,该条规定:对他人商品、服务或者商业活动进行虚假宣传的人,应当承担责任。除兰哈姆法外,美国的《有限电视和卫星广播法》也通过限制行为主体,来间接调整商业诽谤行为。澳大利亚则通过《贸易惯例法》对商业诽谤进行调整,该法第五部分就为经营者如何防止商业诽谤以及对自己的商誉造成损害的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该法规定:经营者在从事贸易或商业时,不应进行那些具有误导性或欺骗性的行为,或是可能引起误导或欺骗的行为。 (二)我国现行立法制裁商业诽谤行为的局限性 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诽谤行为进行制裁,但是通过这些法律进行制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 通过《刑法》制裁商业诽谤行为的局限性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三条规定,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是正确的。但是,仅仅通过《刑法》对商业诽谤行为进行刑事法律的调整,具有局限性。 第一,《刑法》调整的范围过窄。根据《刑法》的规定,构成商业诽谤罪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需以“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为前提,也就是说捏造和散布二行为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二是,商业诽谤行为只有达到“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程度,才构成犯罪。“重大损失”和“其他严重情节”属于选择性要件,只要具备其中一个即构成商业诽谤罪。如果不同时具备上述两个要件,就不能适用《刑法》来调整商业诽谤行为。“情节严重”应当从实施商业诽谤的行为角度来讲,如诽谤的次数,手段恶劣,传播的范围广等:“重大损失”应从商业诽谤造成的后果的角度讲,如营业额大幅度下降、利润大为降低等。重大损失的认定不应以固定金额为限,因为经营者本身的资产相差很大,可以以正常利润为基数确定一个比率范围,如可将实际损失超过正常利润的10%-15%视为重大损失。 第二,刑法对受害人的救济作用不强。商业诽谤是一种不法侵害企业商誉、商品和服务的行为,其损害后果主要是对受害人的财产造成了损害,而刑事责任主要以剥夺自由和罚金为手段,对于受害人并不能起到直接的救济作用,因此对商业诽谤侵权以承担事实责任为主要救济手段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英美国家关于商业诽谤不区分刑事诽谤和民事诽谤,将刑事诽谤的和民事诽谤视为一体,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诽谤案件几乎都遵循民事诉讼途径解决。尽管这些国家还有关于刑事诽谤的条例,这些刑事诽谤条文主要是针对及其严重的恶意的诽谤。在美国法律中,诽谤大致属于民事诉讼范围,除了群谤及可能破坏治安的少数特定情形外,很少采刑罚制裁[30]. 2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制裁商业诽谤行为的局限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该法的适用也有局限性,只能对于商事主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调整,对非商事主体的行为不适用,因此适用范围较窄 。(三)立足于《民法通则》,对商业诽谤的民事制裁制度予以完善 对商业诽谤行为加强民事法律制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民事法律制裁是制裁性与补偿性的结合。即使依照刑法的规定对商业诽谤行为予以刑罚,也不能代替民事制裁的地位,需要附带地加以民事责任的制裁。因此,只有立足于《民法通则》的规定,对商业诽谤行为的民事法律制裁予以完善,才是正确的,并且最终在民法典中写进商业诽谤制度,才能够全面完善对商事主体的保护,维护正常的商业交易秩序。 一般认为,依据《民法通则》制裁商业诽谤行为的依据是: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根据该规定,商业诽谤行为就是对于法人名誉权的侵害;第一百二十条规定,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要求赔偿损失,这些是商业诽谤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的依据;对商业诽谤行为还可以按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制裁,对行为人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务和非法所得等。但上述通过保护法人名誉权的方法间接对商业诽谤予以制裁的模式具有下列不足: 第一,间接地对商业诽谤予以制裁,对该种侵权行为的制裁力度不大。法律调整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有直接调整和间接调整两种方式,直接调整就是法律直接规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实体规范,间接调整就是法律不直接规定当事人间的实体权利与义务,而是借用该规范指引的另一个法律规范来确定自己的权利义务。因此,间接调整方式打击商业诽谤行为的力度较弱,应当对于商业诽谤行为作出正面规定。 第二,“法人名誉权”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争议。关于法人是否有名誉有三种学说:法人名誉否定说、法人名誉肯定说和法人名誉参照说。《大清民律草案》和我国台湾民法典均采法人名誉否定说,认为名誉权仅归自然人所有。我国《民法通则》则坚持法人名誉肯定说,该说实质是混同了本质截然不同的自然人的名誉和法人的商誉,对法人保护不力。尽管《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对此作了修改,即法人的名誉受到损害不得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待民法典作更加符合法律逻辑的规定[31]. 第三,民事责任方式规定的不足。上述五种民事责任方式并非对于商业诽谤行为人都适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主要是针对侵害他人人格而应承担的民事责任方式,其本质上不以财产给付为内容,因此,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和赔礼道歉对于以财产的损害为要件的商业诽谤行为适用的可能性不大;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作为民事责任的方式则具有较广的适用性。除上述民事责任方式外,还有一种相当有效的责任方式没有涉及。基于商业诽谤的特殊性,行为人应当对于虚假言辞作出更正和答辩,及时作出更正和答辩也应是行为人承担的一种重要责任方式。 第四,《民法通则》只对商业诽谤提供了原则性规定,在确定应承担的责任,特别是确定赔偿数额时只能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当行为人为经营者时,同时适用上述两个法条没有什么问题,但当行为人为非经营者时,同时适用上述两条文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应当对于商业诽谤的赔偿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我们认为,应当立足于《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着眼于民法典的制定,对商业诽谤行为民事制裁制度予以完善。 1 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明确商业诽谤行为的概念 民法通则的第一条款,是侵权行为一般条款。凡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般侵权行为,都适用本条规定。商业诽谤行为也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般侵权行为[32],以该条款作为立法依据,应当是完全正确的。 在侵权行为一般条款的基础上,确立商业诽谤行为的概念,参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规定确定商业诽谤行为的类型,同时,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进行适当补充,就可以完善对商业诽谤行为进行民法制裁的体系。 2 完善对商业诽谤行为民法制裁的方式 在坚持《民法通则》规定的侵权责任方式的基础上,完善民法对商业诽谤行为的民法制裁方式,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已有的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方式的作用。当行为人正在实施商业诽谤行为时,受诽谤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停止侵害。停止诽谤的请求可以直接向行为人或人民法院提出,使其能够及时制止侵害行为,防止损害后果的扩大。停止侵害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与其他民事责任方式共同适用。单独适用的时候,不一定要具备商业利益损失的要件。受诽谤人可以根据情况,请求行为人排除妨害,以恢复自己的权利的行使。 第二,补充更正和答辩的制裁方式。这也是商业诽谤行为人应当承担的重要的民事责任。更正和答辩本是新闻媒体所承担的责任:更正,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对于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33].关于更正与答辩的要求,我国仅在行政规章中作出明确规定③,没有在《民法通则》中规定。我们认为,应当将更正和答辩这种责任方式移植到民法中,将其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对商业诽谤行为(包括其他一般诽谤行为)的一切主体都适用。在适用时应注意,消除因诽谤行为导致的不良影响的方式和范围至少应与诽谤行为时的方式和范围相同,例如,如果行为人通过电视广告的形式实施了商业诽谤行为,那么至少该行为人应通过电视进行公告等消除影响。 第三,强行赔偿损失的制裁。由于商业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就是诽谤行为对于商事主体的商业利益造成的损害,并且表现为财产利益的直接损失或者间接损失,因此赔偿损失成为商业诽谤行为人最主要的承担责任的方式。民法中赔偿的目的,是通过给付受害人一定数额的财产,使其尽可能地恢复到受害前的状况,因此实际赔偿是合理的,除非将来法律有明文规定,否则不实行惩罚性赔偿。 在赔偿损失中,最重要的是明确商业诽谤损害赔偿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给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凡被分割的经营者的损失能够计算的,必须按实际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包括因调查侵权人的商业诽谤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润,并应赔偿因调查侵权人的商业诽谤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民事法律论文:关于中国的民事法律与司法判例 论文关键词: 民法 司法判例 作用 判例制度 论文摘要: 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反映的是某一国家和地区市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民法的需求和变动中的市民社会不断冲破法典的束缚,摈弃过时规范,认可新规范的事实。就中国而言,民事法律的法典化如火如荼,但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司法判例应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判例的作用,有以下四点:判决预测,促进理论发展,促进法律完善,法学教育的辅助手段。因而建议建立中国自己的判例制度 一、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的相对性 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反映的是某一国家和地区市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民法的需求和变动中的市民社会不断冲破法典的束缚,摈弃过时规范认可新规范的事实。法典化和非法典化都是相对的,任何国家任何法系都不能实行绝对的法典化和非法典化。纵观世界各国,大陆法系以法典为第一法源,以判例法补充法典,判例为第二法源;英美法系以判例为第一法源,也辅之以成文的法律供法院援用。 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在1986 年通过了民法通则,在20 世纪80 年代制定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的基础上,通过了统一的合同法,1986 年制定了继承法,1951 年制定婚姻法并几经修改,20 世纪80 年代初制定了商标法、专利法,之后也几经修改,1990 年通过了著作权法,之后也作了修改,中国的物权法也在制定中。依照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制定物权法之后,还将制定侵权责任法和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上述法律制定之后,中国的民法体系即形成,是否在此基础上编撰民法典,十届全国人大没有明确列入规划,学者间争论很大,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各民事法律单独存在,中国没有民法典,但有一个完整的民法体系;二是在各民事法律基础上编撰一个民法典。中国的许多民法学者,由于受大陆法系传统的影响希望编一个民法典,而中国独特的民法立法过程,是依据社会的需要分别制定系列的民事法律,少数人主张这些系列的民事法律简单编在一起就是一个松散的民法典,没有必要再重新制定民法典。因此,在中国,存在一个制定逻辑严密的民法典与松散民法典的争论,如果说民法法典化是指一个民法法典必须体系严谨,逻辑性强,松散的法典就不是民法典化的思想,况且,松散地编到一起与不编到一起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 不编到一起不是也可以吗? 而且修改起来更为方便,这应经过实践检验一下。如果各个民事法律分别存在,但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一个中国完善的民法体系,虽然没有统一的民法典,这可能更类似反法典化的思潮,但作为中国民法体系中的各个法律,又分别为一个小法典,实际是将一个大法典化为若干小法典,这与民法法典化又似乎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因此,我认为民法法典化与反法典化都是相对而言的。 非法典化,不可能完全实行判例制度,不要成文法。美国是判例法的国家,然而就民法而言,判例之外也有律师协会在判例法基础上编撰的《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美国合同法重述》这样一些供各州法院选用的法典,因为判例必定过于浩繁,不便于人们掌握,而有的民事法律又不可能不是制定法,如西方某些国家,包括判例法系国家关于脑死亡、器官移植的法律、安乐死的法律、同性婚姻的法律以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都是制定法。法典化,也不可能完全施行成文法,不要判例。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典之外均有判例,民法的许多规范只有通过判例才能明确适用于不同情况,通过判例弥补成文法典的不足,通过判例的法解释使法典成为有生命的法律,不断进化的法律。中国虽无民法典,但每出台一种民法法律,都以以往的司法案例为基础并通过最高法院的典型案例指导法律的实施。 二、中国的民事司法案例与判例法试点 (一) 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法院就具体案件的请示所作出的批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法长期不完善,按照中国的司法制度,为保证司法统一,下级人民法院在解决案件中遇到疑难问题,可逐级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请示,最高人民法院就具体案件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批复,下级法院依此批复作出判决,但并不直接引用此批复。这种批复下发全国各法院,各级法院必须参照执行,因此,具有法律效力。在改革开放前和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司法解释的主要形式。另一种司法解释则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民事法律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供法院参照执行,但不得在判决中直接引用。1987 年实行公布案例制度之后,加之民法不断完善,这种批复不再像以往那样经常出现,但仍是司法解释的形式之一。如民法通则实施之后,由于民法通则没有对死者名誉权保护作出规定,天津市中级法院受理了“陈××诉魏××、《今晚报》侵害名誉权纠纷案”,陈的女儿吉××(艺名荷花女) 生前从艺情况被魏某写成小说并在《今晚报》连载,小说虚构了荷花女多次恋爱并被帮会头目侮辱的情节,陈某认为损害了女儿的名誉权,提起诉讼。天津市中级法院经天津市高级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荷花女死后其名誉权是否应予以保护,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天津市高级法院,批复“荷花女(艺名) 死亡后,其名誉权应依法受到保护,其母陈××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天津市中级法院依此批复组织调解,当事人达成赔礼道歉,赔偿问题双方自行解决协议[1]。此批复(最高人民法院1988 民字第52 号) 及案例(陈××诉魏××、《今晚报》社侵害名誉权纠纷案)下发或公布后(案例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公布) ,其批复具有法律效力,案例供各级法院参照执行。这种批复,虽非案例,但针对的是具体案例作出的,其就下级法院请示所作批复要点相当于判例的判旨,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 (二)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案例 中国改革开放后,民事法律逐渐完善,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民法通则、继承法、三个合同法、修改后的婚姻法及专利法、商标法均已出台,而经济处于急剧变动中,即使刚刚颁布的法律,某些规定也很快显得与实践不一致,许多原则性规定也需进一步具体化,单纯的请示制度已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最高人民法院于1985 年创办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及时批复、解释,并公布经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通知进一步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公报》,目的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地方高级人民法院也往往编辑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教学、研究单位也编辑出版供教学、研究使用的案例等。 中国的案例与国外的判例,有以下不同: 1. 判例具有法源性,案例不具有法源性。 判例在英美法系国家,是第一法源,成文法是其补充,为第二法源;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则为第二法源,判例是成文法的补充,成文法是第一法源。前者如英、美,后者如法、德、日等国。判例的法源性,主要表现在“判旨”,即判例创造的法的规则,这一判旨或者是对法律漏洞的补充,或者是对适用一般法律规范的具体解释。判例确认的法规则,各级法院必须遵守,但以新判例取而代之者为例外。案例不一定是对法律漏洞的补充,不一定是对具体规范的创造法规则的解释,有的仅仅是直接适用法律的典型案例类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案例只具有参考指导价值,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因此不是法源。 2. 判例是经专门的组织机构认可的,案例无须经专门组织机构认可。 因判例具有法律效力,必须经专门机构认可以保证法律的统一。如,在日本,判例须经最高法院判例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案例,因不具有法律效力,无须专门组织认可,只要是在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即构成案例;即使是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案例虽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也不具有法律效力,仅仅是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的指导性意见;至于某些案例集,更不是司法解释机关通过的,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判例的约束力分为法律上的和事实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由于其正确性及指导作用,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 3. 判例可变更、撤销,案例无须变更、撤销。 判例的变更、撤销,如同法律的修改、废止,导源于社会变动引起的法律规则的不适应性,而案例仅仅是法院审判的个案,是既成事实,不可能像判例那样变更或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虽不是典型的判例,但多具法创造的成分,可以作为判例的素材进行研究。如《武汉市煤气公司诉重庆检测仪表厂煤气表装配线技术转让合同、煤气表散件购销合同纠纷案》,确定了因情事变更终止合同的规则;《王烈凤诉千阳县公路管理段人身损害赔偿案》确定了公路两旁的护路树属公路设施,树枝折断致人伤害适用民法通则第126 条工作物责任的规定,即护路树属该条其它设施的判旨;《王春林与银川铝型材厂有奖储蓄存单纠纷再审案》确认,转让有奖储蓄存单未对获奖财产权利作出特别约定的,该财产权利归存单受让人所有的规则,创立从权利随主权利转移之法理。[2]以上三例,实质上就是判例。有些案例,只是严格适用法律的案件,如教学中对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实例说明,就不是判例的素材,没有什么法创造成分。 (三) 个别地方法院进行判例制度试点 近年来,有的地方法院进行了判例试点,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判例制度的形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的经验是,先例判决仅起参考作用,由各业务庭报研究室,经初审后交审判委员会审定公布。判例可更替、废止。从效果看,判决错案少,质量高,效率也高,维护了司法公正。该院的判例仅限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经验是,就民商审判规定了判例的指导作用,判例由市高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规定判旨,作出评析,判例限于无法律规定的情况,不能援引,同类案件可作不同判决,但必须将结果、理由在一个月内报市高级人民法院,如果原判例与新法律、司法解释冲突则无效。[3]上述事实,表明中国的判例制度正在孕育之中。 三、判例(案例) 的作用 判例的作用有以下四点: (一) 判决预测 判决预测,是指对某种判决结果的事前预测。资本主义的启蒙思想家根据其三权分立的理论,最为强调判决的可预测性。如孟德斯鸠认为,立法与司法不能归于一人,如果司法具有法的创造力,则判决预测是不可能的,必然失去法的安全性。依据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英国的边泌于1827 年在其《证据理论》著作中提出“机械性判决”的主张,较为全面地论证了判决的预测理论。边泌在其著作中,适应19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提倡合理主义的法原理,他的法律观念将“安全”作为唯一目的,主张法解释必须以法的安全为目的,法官应机械性地适用法律规范作出判决。依据法律和机械性判决,判决预测是可能的,判决结果是极其自然的逻辑性归结。[4]20 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自由法思潮,则完全否认概念法学的机械判决论及判决的可预测理论。自由法学主张,法官应从制定法中解放出来进行法创造,要求判决必须是可预测的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理想。自由法学主张的法创造是正确的,但完全否认判决的可预测性则是不完全正确的。法官的法创造,限于法律漏洞及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而对于多数判决,仍然是直接适用法律,无须法官的法创造,判决仍然具有可预测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虽仅具指导意义,不具法律强制性,不是法源,但其中某些具有判例实质的案例,因其处理的正确性,下级法院会依此对相同类型案件作同类判决,人们可以依此预测法院的判决结果。如再有护路树致人伤害、有奖奖券对受奖未作约定赠与他人、发生情事变更须解除合同等,人们就会根据前述相关典型案例作出判决结果的预测。[5] (二) 促进理论发展 判例研究对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判例与学说的相互影响。判例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法官要经过专门培训、司法考试、就职后的继续教育才能取得或晋升法官资格,也就是说,必须进行不断的理论学习,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法官,创造出判例或典型案例;同时,案件审判也以理论为基础,复杂案件,往往需要了解和参照学说。在日本,最高法院设有专门的调查官,负责向法官报告各种学说。[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法院往往召集学者讨论案件如何处理或分别征求学者意见。学者对判例正确性的肯定,有利于判例发挥应有的效力;对判例的批评,可以促进判例的变更。相反,判例也可以促进理论的发展,判例为理论研究提供具体的事例,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推进了法学理论的发展。有时,一个典型案例的出现,会引起学界广泛的讨论。比如《, 法学研究》等刊物设“判解研究”专栏,专门发表研究典型案例或司法解释的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门主办了以书代刊的《判解研究》杂志,其中发表较多的是关于判例评析的论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制建设中,需要借鉴国外的判例、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的立法及理论研究,虽以大陆法系法律为基础,但须广泛借鉴英美法系的经验,对英美法的研究,重要的是对英美判例法的研究,因此,国外判例也有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学理论繁荣的作用。判例研究,也包括判例批评,即对判例的不妥之处提出批评意见,为法院将来的判决提供学说,促进判例的更新和发展,促进正确运用法律。如最高人民法院1982 年1 月23 日关于“李桂英诉孙桂清鸡啄眼赔偿”一案的函复,认为监护人未对小孩严加看护致眼被鸡啄瞎,鸡的所有人不承担责任,法院依此作出判决。此案,原告李桂英领其3 岁男孩在街道旁与邻居闲谈,该男孩独自玩耍,被告孙桂清饲养的白公鸡扑上啄伤男孩右眼,造成“右眼球外伤,角膜感染”而失明。一、二审法院认定被告的公鸡过去啄过人,本应该杀掉,而原告未看管好小孩也有一定责任,故判决被告负担原告之子治眼费用的70 %。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法院以原告疏于看护小孩为由,函复被告不负担医药费。这一案例及司法解释,不符合混合过错条件下应分担责任的法理。有学者批评道,被告明知其饲养的公鸡有伤人危险而不加宰杀又疏于管束,系造成损害的主要原因,原告对其小孩的看护虽未达高度之谨慎,但要求其对小孩被鸡啄伤有充分预见则未免过于苛刻, 故一、二审法院判被告承担70 %的医疗费损失非但未见过分, 而且似嫌不足。[7]这一批评意见是正确的,对于案件审理后出台的民法通则关于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规定有意义。民法通则规定受害人过错是免责事由,但这仅限于受害人过错是唯一损害的原因,如属混合过错,不能免除加害人的责任。这一批评纠正了原司法解释与案例的不当,再出现类似案件,就不应适用原司法解释,其案例也无指导意义。 (三) 促进法律完善 法律一经公布实施,其条文是固定的,法律依据判决维护其活跃的生命力,特别是对法律的模糊规定,往往是通过判例具体化。如前述民法通则第126 条规定的“建筑物及其它设施”致人损害,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担民事责任。其中,“建筑物”好认定“, 其它设施”就很模糊,有的可根据一般经验作出解释,有的则须通过判例加以认定。比如,路灯依一般经验属其它设施,路旁的广告牌也属其它设施,无须判例认定。但护路树是有生物,与我们一般理解的非生物属其它设施不同,那么,树枝折断伤人,算不算“其它设施”,判例从法律意义上加以认定,这就使法条在实施中增加了新的含义,是扩大解释,增强了法律的生命力。因此,审判的运动就是法的运动。另一方面,判例往往又是修改或者制定法律的基础。这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漏洞补充意义的判例,这些判例确定的判旨,就是未来法律条文的雏形。如前述护路树的判例,不仅增强了民法通则第126条的生命力,也是制定民法典相关条文的基础,比如民法典草案就树枝折断责任的条文,就是来自于护路树的判例(当然,条文没有限于护路树,规定过宽,不甚妥当) 。还有武汉市煤气表散件购销合同判例,确认了因情事变更解除合同的判旨,成为合同法起草情事变更条文的依据。但情事变更的后果,不只是解除合同,或者说首先不再是解除合同,而是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的前提是有一方当事人提出再交涉,我们国家就没有出现变更、再交涉的典型案例,因此,在全国人大审议时,就提不出更确切的案例。这样的判例国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可以创设。如果我们创设了各种情事变更的典型案例,在人大会议上一介绍,情事变更的条文就不致于取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界应继续努力的工作。当然,用国外的判例也可以说明。 再如案例《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上诉案》[8],其中案件事实为: 1993 年4 月5日、6 日、7 日,失包人朱晋华在天津市《今晚报》和《天津日报》刊登寻包启事,声称自己于1993 年3 月30 日中午在天津市和平区电影院看电影,散场时将一公文包遗忘在座位上,内有汽车提货单及附加费本,表示对拾得人送还后“重谢”和“必有重谢”。公文包被看同场电影的坐在后几排的李珉发现捡起,并与同去看电影的原同学王家平在现场等候良久,未见失主来寻,便委托王家平保管。朱晋华所遗公文包中的汽车提货单面值80 余万人民币,系其朋友李绍华委托其代办汽车提货手续。4 月12 日,李绍华得知失包后在《今晚报》刊登同样启事,声明:一周内有知情送还者酬谢15000 元。当晚,李珉得知此启事后告知王家平并委托其与李绍华联系。次日,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交接,但在支付酬金上发生争执。李珉遂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朱某、李某支付15000 元。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1993) 和民初字第440 号民事判决,认定李珉应将拾得物归还原主,但李珉未能依提货单及其它物品线索寻找遗失人或财物所属单位,反而在家等待“寻包启事”许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的酬金,对其请求不予支持。李珉不服,上诉至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旨为:一审法院认定朱、李二人“寻包启事”中的付酬承诺意思表示不真实,缺乏充分依据。悬赏广告,系广告人以广告的方法,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付报酬的行为。只要行为人依法完成了所指定的行为,广告人即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因此,经调解,朱、李二人一次性给付李珉人民币8000 元。判旨理由是:朱、李二人的广告为悬赏广告;李某表示“一周内有知情送还者酬谢15000 元,是要约,李珉在1 周内送还公文包是承诺;依民法通则第57 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朱、李负有给付广告中许诺的报酬的义务;李某辩称给付报酬不是真实意思表示,事后反悔,违背民法通则第4 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 上例的法创造就是确定了悬赏广告的定义及广告人应负给付报酬的义务。关于拾得人可否取得一定数额的报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中长期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制定民法通则时就因意见不统一,未予规定,此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案例,确立了在悬赏广告情况下,拾得人返还拾得物可向广告人请求支付报酬这一法律规则。此案,可作为制定民法典悬赏广告及拾得人可取得许诺报酬的依据。 (四) 法学教育的辅助手段 法学教育,应以基本理论教学为主,但应随之以判例教学。在日本,除了民法讲义之外,还设有民法判例演习课,且有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但多不单独设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有案例教材,也有全国统编的案例教材。将来随着判例制度的确立,应设判例研究课程。基本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与法律的一般规定,判例研究课程侧重于实例及司法审判中法的发展,当然,两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法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法学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对法院判决的预见能力,后者必须通过判例教学来完成。台湾学者王泽鉴先生曾说:“学习法律的最佳方法是,先读一本简明的教科书,期能通盘初步了解该法律(如《民法总则》) 的体系结构及基本概念。其后再以实例作为出发点,研读各家教科书、专题研究、论文及判例评析等,作成解题的报告。在图书馆,经常可以看到同学们抱着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反复阅读,口中念念有词,或画红线,或画蓝线,书本上琳琅满目。此种学习法律的效果,甚属有限,因为缺少一个具体的问题,引导着你去分析法律的规定、去整理判例学说、去触发思考、去创造灵感!” [9] 判例来自于实际,它反映的事实真实可靠,不同于教学中的一般举例,尤其不同于那些想象出的例子,后者可能不合逻辑,脱离实际。比如,自学考试起初由各省出题,某省的一个考题是,一辆运送新兵的汽车在山路下坡时方向盘失灵,路的一侧是山涧,另一侧路边靠山坡有两个小学生。由于是拐弯处,如不采取措施,汽车直行,就会掉入山涧,为保护许多新兵的生命,司机猛一打方向盘,汽车撞向山坡,将两个小学生撞死,问司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题的本意是让学生回答这是紧急避险,许多学生也这样回答了。但此案是想象出的,不是实际案例,因为既然方向盘失灵了,怎么打了一下就转向山坡了,怎么又灵了,这就自相矛盾,不合逻辑,不是事实。还有,对生命损害,是否可以像财产那样适用紧急避险,用两个小学生的生命换取一些成年人的生命,是否违反保护儿童利益的原则,恐怕难以说清楚。真要发生这样的事,民法上还是要按损害赔偿处理,不会依紧急避险让受益人赔。所以,表面上符合紧急避险要件,实际上是侵权行为,司机的所在部队应赔偿,适用民法通则关于国家赔偿的规定。这个问题我们不多研究,因为它是假事。判例教学,就不会发生上述困扰。 判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事实认定能力。法律的适用以认定事实为基础,而事实认定既是事实问题,又是法律问题。许多案件纷繁复杂,如何准确认定事实,需要有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判例反映的事实,是经过谨慎分析、提炼概括的,读判例,可以逐渐形成和提高对事实的认定水平。对民事案件,又依举证责任认定事实,有的当事人提出的事实,因不能举证,法院也不能认定。因此,事实认定与事实不一定一致。比如,你借我1000 元钱,完全基于信任,没打借条,也无证人,后来我抵赖,你告到法院,没有证据,我不认,法院不能认定这个事实,法院不是认定没借,而是认定你说的空口无凭,不足采信,你就要承担不能举证的后果。也可能是有书面合同,打了借条,我还你钱的时候对你太信任了,让你自己毁掉借条,你没毁,事后我们关系不好,你拿借条再跟我要1000 ,告到法院,我说还了,但无证据,你有证据,法院就认定我欠1000 ,我还得还,这个认定的事实就与事实不符,但没办法,我就要承担不要回借条的后果。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违反诚信的人会受到良心谴责,失信的人,人们不愿借给他钱,也不愿向他借钱,他难以在社会上生存,但在个案中拿他没办法。现在有测谎机,说谎的人心跳快,但没说谎的人因气愤也可能心跳快,可能测不准,还得靠举证责任解决。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依举证责任认定事实的能力。 四、创立中国的判例制度 中国必须实施判例制度,这一点在理论界认识基本一致,但实施何种判例制度,存在不同意见。一个意见是将判例作为第二法源,实行法、德、日等国的判例制度,另一种意见是否认判例的法源性,认为判例不应有法律的拘束力,实际就是主张实行现在的案例制度[10]。否认判例的法源性,主要有三点理由:一是认为判例法与中国的政治制度不适合。认为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明确规定法是中国当代唯一的法源[11]。二是认为先例拘束力原则在适用中容易造成法律的僵化,判例的拘束性规范狭窄,缺乏伸缩性[12]。三是认为判例法有许多固有的缺点: (1) 判例法是由法官创造的,是不民主的,而制定法可能是比较民主的。(2) 判例法是在适用时创立的,溯及既往,而制定法是适用未来的法律。(3) 判例法以个案为基础,具有片面性,制定法一般是以总的社会条件为基础的,针对的是一般情况。(4) 判例法不像制定法那样以精确的语言来表达。(5) 判例法是由一个或几个法官作出的,而制定法是经集体调研、审慎考虑制定的。(6) 判例法相当复杂,诉讼既费时又费钱。[13]这些意见虽不无道理,但总的看是片面的。中国宪法虽指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判权,但人民法院创制案例属司法解释,我国宪法不仅没有否认法院的司法解释权,而且从广义上说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就包括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当然无权制定基本的法律,但对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作出实施细则的规定,就疑难问题作出解释、批复历来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要工作职责,包括后来通过和公布案例。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许多实行三权分立的国家,法院都创制判例,中国的人民法院,也应有创制判例的权力。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不限于对现有法律的解释,法院不能以法无规定拒绝审判民事案件,而审判此类案件,法院就只能找出新的规则,这样的判决从性质上说就是判例。判例法在国外曾经有过僵化的现象,那是机械法学所致,后来的动态法解释理论提倡纠正过时的判例,创制新判例,僵化的现象就随之消失了,况且在中国,主张实行判例法是作为成文法的补充,是使成文法更具体、详细,也不会存在适用狭窄、缺乏伸缩性的问题。至于判例法的一些缺点,由于处于第二法源的地位,有些就自然被成文法化解了。判例法虽由法官创造,也是经民主程序产生的,诉讼中当事人及律师的辩论、法庭依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判决、判例需报经最高法院专门机构讨论通过,就是民主程序,是不同于最高立法机关立法的民主程序的。 判例的法发现问题不是溯及以往,而是以往的纠纷本该按此法解决,法官只是发现或找到了这一法规则,如同立法记载法规则一样,许多规则在之前早已适用于社会实际中。判例法以个案为基础,并不一定具有片面性,反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判例的法发现也可以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取决于法官的水平。一个判例的创造必须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法官应预想到对社会的影响,应承担起创制判例的责任。判例多了比较复杂,容易出岔子,中国施行作为成文法补充的判例,不会像英美法那样存在大量的判例,中国实行判例制度,实行严格的认定、更改、撤销程序,不会造成当事人诉讼的不便,反而会更加有利于当事人及时诉讼,节省诉讼费用。总之,实行判例制度,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势在必行。 实行民事司法判例制度,以相应的民事法律的存在为前提。若十届全国人大能完成中国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中国的民法体系就达到完善,不管是否编撰民法典,中国的民法典在事实上就已经形成。这大约是2008 年的事情。之后,面对相对稳定的中国民法体系,为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判例法的作用就将突显出来。中国应加快判例试点工作,进行司法体制改革,为最终形成判例制定创造条件。 实行中国的判例制度,不是现在试点中的地方法院的判例,而是指在全国有法律效力的判例和民族自治地区的高级法院就自治法律通过的在本自治区有法律效力的判例。在中国,判例应由地方法院逐级申报或者径向最高法院申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或设立的专门的判例委员会通过。中国的判例主要限于对现行法律适用于具体情况的解释,也包括对法律无规定而适用新规范的解释,总之,要将现行法律具体化或者有新的法发现,不同于现在公布的案例有些不具有法解释的判旨。中国应严格判例的数量,及时更改或撤销原有的判例。包括以新判例更改旧判例,判例的法发现已制定为法律条文时,应撤销原判例,发现判例错误时,应及时更改或撤销,使中国的判例真正具有并维持其第二法源的地位。 民事法律论文: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 关键词: 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意义 内容提要: 在源于西方的现代法学和传统中国的法律之间可以作谨慎、互动的学术冒险,这不止是情势使然,也是基于不同法律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人类本质要求的相同和相近。沿着现代法学的视线,我们透见到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中一些共同的和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相对于西方,表现出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整体与个体、权力与权利、公与私两极主从式的一元化结构。其功能表现为一种社会控制法,价值上表达了传统中国固有的文化理想,于今不乏启发意义。 一 本文要讨论的是唐代的经济民事法律问题。在现代法学范畴内,直面和回答这样的问题让人有些犹豫。正像我们一直所做的那样,撰写中国法制通史或断代的著作,一般不用担心受到质疑,但分门别类地研讨传统中国的刑事、行政,尤其是经济、民事诸法,就会有头痛的中国固有文明与现代科学的对接问题。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法学亦不例外。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样的科学早已是世界文明的主流。尽管西方文明的普适性、价值观,相对人类的多样性必有限制,文化多元也是人类的事实和理想选择,但现在还是无法想象,撇开这一套话语,我们又如何进行科学探索。这使我们面对一个无法回避和克服的难题,这个难题是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是我们研究的前提条件。同样,对探讨传统中国法律问题的学者来说,还有一个既定的前提,即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传统中国的法律和法律学术别具一格,从法律的表现形式、编纂体例到概念术语、精神原则,显而易见异于西方。这意味着借用现代法学的学科体系、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解读中国固有的法律文明是很危险的。但放弃这样的冒险,我们又如何获得所谓的科学认识呢? 这是更大的问题。简单又常见的办法是似是而非的混淆,或对他人的努力过于苛求的批评。这不可取。 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是现代非西方文明研究中的共同难题。张光直教授在考察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性时说了一段很能说明问题的话。他说:……上面把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做了简单说明,是为了把具有这些特征的中国古代社会放在西方社会科学的一般原则中作一番考察,看看两者是否合辙。如果合辙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材料加强了西方社会科学的这些原则;如果两者不符合,我们就要处理其中的矛盾,也就是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的资料来改进这些原则,或甚至试求建立一些新的原则。[1] ?作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的张光直教授是华人的骄傲,他的通识和成就并非人人所能达到,但他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精深见解也为我们克服面临的困难指明了方向。谨此,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在源于西方的现代法学和传统中国的法律之间进行谨慎、互动的冒险。 二 自西方法学在清末经由日本传入中国以来,一些优秀的中国学者和域外专家对此已作过不少可贵的尝试。他们将传统中国法律的研究从一般的通论和单一的刑事法拓展到了断代和分门别类的专题。这些工作已构成近代以来中国法学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移植西方法学并使之中国化的努力。成败得失可以再论,但不能简单说是一种错误的知识体系。[2] 置于历史的境地,我们要看到,这些努力有如前述是情势使然,此外,还有其内在的根据。依我自己的经验,在没有相应的谨慎、互动和说明下,言之凿凿地谈论传统中国的刑法、民法、经济法等,确与现代法学的理念和精神相去甚远,结果有可能误解遮蔽了科学的理解。同时,法律毕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秩序化反映,毕竟是人类对公正理想追求的体现,即使人类的法律千差万别,其功能和本质自有相通之处。德国比较法学家说:“每个社会的法律在实质上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以极不相同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 [3] 这种功能性原则是全部比较法的基础,不承认这一点,人类法律就无法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以传统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法律体系,就取消或无视事实上同样存在着的中国人的多样法律生活。如果我们不拘泥于西方法学的范式和理念,不仅限于法律的形式和固定的概念,注意到法律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直面法律的功能和目标,应该承认,传统中国有它自己的刑事性法律、经济性法律和民事性法律等。这里,我没有直接使用刑法、经济法和民法这类机械对应但易引起误解的现代法学概念,而是在法律之前附加了相关“性”的定语,既表明我并不赞成简单地用现代法学的分类来直接裁剪和解读传统中国的法律,同时又相信,在属性和功能上,传统中国的法律能够与现代法学接通。 三 藉现代法学理论,从宏观上概括唐代的经济民事法律,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值得提出。首先,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制度化程度较高,但没有独立的法典化。这是一个很令人疑惑的特征。法律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法律由习惯而习惯法,由习惯法而成文法,由成文法而法典化,这是法律发展的一般途径。中国是具有成文法和法典化传统的国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这一进程,演进到唐代,法典编纂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唐律疏议》成为人类法典编纂史上的杰作。同样,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制度化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就法律渊源论,经济法律的绝大多数规定和民事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大都集中在唐律和唐令中。律、令是唐代法律体系(律、令、格、式)的主体和代表,国家制度藉此构成。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由于律、令化的成文法原因,除物权和债权有所限制外,各项制度都较完善,特别是经济法律制度和民事中的身份、婚姻、家庭、亲属、继承、诉讼等,制度化程度是中古欧洲所不能比拟的。[4] 但与西方不同的是,欧陆法律进入近代后分门别类地诞生了独立的民法和民法典,20世纪又发展出独立的经济法和经济法典。传统中国的经济民事法律,尽管在唐代已有较高的制度化表现,但迄清末也未能孕育出独立的民法和经济法典。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性质上有点类于“李约瑟难题”。[5] 历来有论者习惯于从中华法系的法典编纂体例“诸法合体”上去索解,也有从社会发展和分工程度上理解的。无疑,这些都是线索。但确乎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对这样的历史文化之谜,任何个别的回答都是盲人摸象,唯有大家参与,才是破案的正途。我浅而又显的认识是,法典的编纂体例是现象而不是原因,“诸法合体”曾是人类法律发展中的普遍现象,西方亦不例外。同样,社会发展和分工水平低自然是“诸法合体”的重要原因,但中国的特殊性是:一方面高度制度化,一方面始终不能独立的法典化。这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地方。因此,要认识中国的特殊性,不妨先从正面来理解它的特殊性,即传统中国何以形成这种独特的法典编纂。这是我们接近认识问题的前提。以我之见,社会结构的相对封闭和等级性,经济构成上的单一性,政治上的大一统,文化上重政治道德轻经济民事和长综合短分析的思维模式,应是传统中国法典编纂的背景和基础。换言之,这些背景和基础是传统中国法典编纂的既定前提和无形框架,法典的结构不外是这个无形框架的有形化。所以,用“诸法合体”这样简单明了的现代法学词汇,确实很难解读浓缩了诸多传统中国特色的法典编纂结构。进而,我们是否可以明白,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制度化始终是社会框架内的,框架不破,制度化程度再高也无法溢出框架独立法典化。 与唐代社会的变迁相适应,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前后之变化。唐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期与后期。[6] 唐代的基本制度大都形成并完备于前期,有关经济民事的国家基本法唐律和唐令初唐即已完成。《唐律疏议》以唐太宗时期的《贞观律》为底本,完善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3年即建唐35年后的永徽四年颁行天下。《唐律疏议》是唐代法制的核心,其《名例》、《户婚》、《擅兴》、《杂律》、《断狱》诸篇,均有专涉经济民事的规定。唐令是国家法中正面规定经济民事活动规则的主要法律,从史料和后人辑录的《唐令拾遗》[7] 来看,与经济民事直接相关的《户令》、《田令》、《封爵令》、《赋役令》、《关市令》、《杂令》、《狱官令》等,内容大都定型于唐前期的《武德令》、《贞观令》和《开元令》。唐代法律体系的“格”和“式”同样完型于前期。有论者统计,唐前期重大立法活动凡16次,律、令、格、式臻于完备。[8] 唐代民事法律渊源与经济法律有所不同,经济法律集中在律、令、格、式成文法中,民事法律除成文法外,还有不成文法的礼和习惯等。唐初沿袭隋礼,经贞观到开元年间,唐廷对礼不断增删修改,随着《开元礼》的颁布,“由是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因之,虽小有损益,不能过也。” [9] 习惯或者说惯例由于不成文的原因,难以流传下来,因此,虽然我们现在难以判断其在唐前后期的具体形情,但从张传玺教授辑录的《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10] 一书中的唐代部分看,有多种契约惯例和惯语出现在唐前期契约文书中,说明这一时期已适用习惯。 “安史之乱”后,唐代国家法全面发展的势头停止下来。据统计,后期比较重大的立法活动只有7次,律、令、式都没有再修订过,唯一的一次修格,主要是编纂格后敕和刑律统类,也即对皇帝敕令的分类整理。[11] 涉及经济、民事行为的敕令数量众多,是唐后期这两个领域的重要法源。敕令一般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属于特别法范畴,但由于敕令源于皇权,效力往往优于具有普通法性质的律、令、格、式。这种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形情与民事法源中习惯和礼的上升一样,都是唐代社会变迁的反映。经“安史之乱”的冲击,唐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割据,均田、赋税、府兵等多项制度崩溃,政令常有不出都门的现象,前期有关经济的均田、赋役、货币等律令成为具文。民事调整也出现很多空缺,制度的瓦解和商品化又加速了人、财、物的流动,经济、民事活动增加,社会迫切需要相应的规范加以调整。于是,灵活制宜的敕令和习惯成为应对社会、填补空缺的重要法源。还有,作为民事法源的礼的重要性在唐后期迅速上升。比较唐前后期经济民事法律的变化,概括地说,前期是经济民事成文法制度的全面确立时期,后期是国家成文法制度建设停滞,特别法、礼和习惯的上升时期。 国家与礼教是贯通和支撑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构架的两根支柱,虽然两者轻重的分布各有不同。这是我在研读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唐代经济法律中各项制度无不体现出国家强有力的干预,不妨这样说,唐前期的均田律令本质上使其经济成为一种国家强制经济。很显然,均田律令竭力确保国家对土地所有权的最后控制;赋役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和利益所在,赋役法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利益服务;官工“食在官府”,商人和商业由严格的城坊法令管制;专卖、货币和对外贸易的法律规定是国家控制经济的典型,表现出国家利益的至上性和国家干预的坚强有力。唐后期,朝廷代表国家通过法律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虽远不能与前期相提并论,但敕令对律、令、格、式的优先,一方面表明国家制度化了的全面强制力的下降,同时也反映出特别干预的加深,尤其是国家意图通过法律控制经济及人的愿望并不因法律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唐代民事法律总体上没有脱出传统中国重刑轻民的特征,官方对民事活动中的契约行为不同于经济法律的强制,而是采取“官有政法,民从私约”的相对放任态度。但唐前期毕竟是制度完备、国家控制有力的时期,有关民事主体的身份、土地所有权、负债强牵财物、婚姻、家庭、继承、诉讼等,都由律令予以明确的规定,违者治罪,同样体现出国家的干预。经济法律大多涉及国家和公共利益,依欧陆法律的分类,可归于公法,国家干预理所当然。民事法律专注私人事务,原则上属于私法,国家干预应尽量减少。但中古的唐代还是一个等级化的礼教社会,理论上天下一家、家国相通,官方自来以“为民作主”自誉,私人自主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其中的国家干预稍逊于同时的经济法律而远重于西方的民法。 唐代国家干预在经济民事法律中所引起的一个不同于西方或现代法制的延伸特点是,调整方法上的刑事化与行政化。依现代法制,经济犯罪可以刑事论处,这与法律的性质一致。民事法律贯彻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原则,绝大多数是任意性授权规范。与此相适应,民事调整方法一般不涉刑罚,即使惩罚也以失权、强令生效、价格制裁、证据规则等形式出现。从契约文书看,唐代民事虽有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实际的救济方法,但所有违犯律令和部分触犯习惯、礼教的民事行为,一律都被视为犯罪。与经济法律的调整方法无异,这些犯罪通用《唐律疏议》中的刑事和行政处罚,基本的方法是笞、杖、徒、流、死五刑和免官、除名等行政处罚。这是私法公法化的结果,符合唐代法律体系中“一断以律”的规定。根源上乃是家国同构的社会中所谓国家利益对私人利益的包容和消解,实际是以王朝为中心的政治国家观念与权力发达在法律上的体现。[12] 礼教是传统中国文明的基本特征。它的精神和内容内化在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制度和行为模式中,形成民族的心理结构。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支柱,国家之外即是礼教。这首先表现在唐代法律体系的礼教化上。唐代各部法典可以说是礼教精神和原则广泛均匀的渗透,直如《唐律疏议》开宗明义所揭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13] 后人称赞唐律“一准乎礼”,可谓一语中的。反映到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上,追本溯源,脱胎于井田制的唐代均田制度,其框架和精神仍不脱西周的礼制。放宽说,有材料表明,初唐政府是简朴和节俭的,它的最高统治者推崇的是理想化了的儒家正统理论,对农民和土地予以特别的关注,以为有道的政府应“重农抑商”,商人和商业受到严格的管制,经济主要表现为饥寒无虞的民生,奢侈性的工艺品和金钱、物欲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和社会的谴责,布、帛、谷、粟是比黄金有价的东西,朝廷的理想是在文治的同时,通过武功而取得天下的信服。因此,经济必须为政治和军事服务,也不能有违道德和良心。这些以礼教为核心的观念构成了唐代前期均田律令、租庸调法、工商贸易以及货币流通诸经济法律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根据。[14] 中唐以后,由于社会的变迁,这些观念和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早期奉为准则的经济法律首当其冲受到时代的挑战。现实主义的做法应是与时俱进、革新旧制,但唐廷宁愿在事实上与初唐相异,表面上仍不放弃原有的理想,以致不合时宜的经济法律制度依然如故。官方试图通过这种“设而不用”的方式表达对理想的坚持。所以如此,礼教发挥了支配作用。很难想象,衰弱的朝廷能够大面积修改虽与社会经济现实相脱节但与社会礼教化趋势相契合的经济法律制度。在信心和权威这两点上,唐廷都不足以做到。所以,它夹在旧制度和新现实之间痛苦不堪,对现实只能采取有限的改革和无奈的默认。这是中国社会的特点,理想、理论、制度与现实各有相当的独立与脱节,超现实的理想、滞后的理论与制度,对变化的现实仍保有历史的惯性和顽强的定力。有唐三百年经济法律中的礼教体现了这一点。 礼教对唐代民事法律的影响极为深广。由律、令、格、式、敕令之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之习惯、礼、法理等构成的民事法律渊源所具有的相通一致之处,凭藉的即是“礼法合一”前提下礼的指导作用。从唐代民事法律有关身份、物权、债权的原则性规定看,礼教与国家同样是支配性的。在民事婚姻、家庭、继承方面,尽管唐前期礼教受到了胡化和功利主义的冲击,[15] 但礼教的支配仍重于国家,后期礼教化更是得到了社会与国家的广泛支持。 礼教在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中所引起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等级性身份法的制度构成。礼源于华夏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原始宗教经验,核心是等差,转化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礼教后,延伸到制度上就是等级性身份法的构成。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中均田制下土地分配上的悬殊,赋税征收上的差别,对工商的歧视,民事主体的阶梯性结构,物权和债权的从属性,婚姻上的“当色为婚”,家庭中父权和夫权的统治,继承方面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限制,在在都显示出礼教下的等差。[16] 从法理上说,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贯彻的是身份而不是契约原则。 四 精神原则上的相通和内容上的交叉奠定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一致之处,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又铸就了各自的特色。唐代经济立法思想是“重农抑商”,各项制度无不以它为指导。从具体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唐代经济法律制度整体上以调整土地关系为基础,以实现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租、庸、调为中心任务,对商人和商业通过身份、重税、专卖、货币变化等多项经济法律措施予以抑制,意图是确保“重农抑商”的实现。中唐后情形有很大变化,但如前所述,官方并没有彻底放弃体现礼教精神的相关制度。 唐代民事法律的自我特色也很显著。在法律渊源上,经济法律是成文法,民事法律由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构成。在成文法方面,经济与民事法律一致,通为律、令、格、式和经整理的敕令。此外,民事法律渊源还有不成文法的习惯、礼和法理。成文法是唐代基本的民事法源,不成文法是补充,两者及其各自内部形成一定的结构,礼为其纽带。这是经济法律所不具有的。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胡化与礼教相互消长,这是唐代民事法律变迁中一个深有时代特色的特点。唐前期中央强大、社会稳定、制度完备,律、令、格、式成文法乃“天下通规”,在法律位阶上优于不成文法。“安史之乱”后,灵活制宜的敕令和不成文法之习惯成为填补空缺、应对社会的重要法源。与此同步的一个变化是,礼教地位的上升。唐前期社会受胡化、功利主义还有佛教的影响,儒家思想和礼教受到抑制。尽管唐律“一准乎礼”,但礼教作为民事法源的重要性不及后期。原因是经历外族祸害的“安史之乱”后,唐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社会趋向保守,儒家思想和礼教在社会上得到更多的尊重,礼教、礼俗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事行为影响增大。这在婚姻、家庭领域有突出的反映。可以说,唐前期是法律的礼教化,后期是礼教的普遍化。 依现代民法观,唐代民事法律上不放任中的放任也颇具特色。基于国家的介入和限制,唐代民事法律性质上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民事主体的民事行为受到国家/法律的积极干预,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不放任的态度。同时,在民事契约领域,唐令又规定:“任依私契,官不为理”。[17] 在出土的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常见有“官有政法,人从私契”的惯语。契约的种类、形式、内容等主要由民间依习惯约定,也即“人从私契”,[18] 表明民法中基于意思自治必然具有的政府放任态度在唐代民事法律中同样存在。但要注意到,唐代的放任不是无限的,要受既定的法律限制,所谓“官有政法”。“政法”即是国家的不放任法。这种不放任中的放任,法理上应理解为公法性私法的表现。 唐代民事法律中另一个有趣的特点是,不发达中的发达。一般说,相对同时代的刑事、行政、经济法律,唐代民事法律不甚发达,尤其在物权、债权领域没有建构起系统、明晰的规则体系。这也是传统中国民事法律的缺陷。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唐代有关民事主体的身份、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则相对发达。这部分内容虽然没有法典化,但详细严格的规定已高度制度化。民事法律的发达与不发达,依现代解释,显而易见与商品经济对财产关系的限定有关。唐代物权、债权法律的不发达客观上根源于简单商品经济所形成的简单财产关系。同样,传统中国重义轻利、官方视民事为“细故”的法律意识,主观上也削弱了对物权、债权的关注。然而,由于人的身份、婚姻、家庭和继承本质上是一种人身关系而非财产关系,不在意思自治的范畴内,其直接受身份影响甚于受财产影响,更何况在礼教等级的唐代,这种情况远非现代民法原理所能化解,因此,调整这部分领域的法律呈现出相对发达的状态。 五 沿着现代法学的视线,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这些特征,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着的问题。有一天,偶然有一条线索打开了我的思索之门。这条线索起于最简单的法律分类。西方从罗马法开始,法学家将法律分为公法与私法两大类。这种曾受中国大陆批评的分类方法其实有很多的启发意义。不论我们依那一类标准,[19] 经济法大体可归于公法,民法原则上是私法。传统中国没有欧陆法律体系,自然也没有这样的分类。因此,简单的对接是有困难的。不过,借助这种分类作一次探险,未尝不可。藉此,我们从西方公法与私法所代表的公与私、国家与社会、整体与个体、官方与民间、权力与权利的二元结构中,透见到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不同于西方的特殊结构。简言之,唐代经济民事法律实际含有公、私两极,但整体上又呈现出主从式的一元化结构。在原则和精神上,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表现出公对私、国家对社会、整体对个体、官方对民间、权力对权利的兼容与支配,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依附与归属。 这种不同于西方的结构深究下去,就要面对中国固有的文化哲学和社会问题。不论传统中国文化多么千姿百态,理念上是一元论的。“道”是中国文化的本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0] 是也。道的基本构成是阴与阳,两者的关系是对极中有包容,包容中有统摄,阳在其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建立在观察和体验之上的这种原初自然哲学推及到社会政治法律领域,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的一段话可为经典。他说: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阳之出也,常县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县于后而守空也。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而不任刑也。是故,……德礼之于刑罚,犹此也。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此为配天。 合是合成,兼是兼有,县是悬。在董仲舒眼里,万物的合成不出阴、阳两种要素,从自然万物到家庭社会到国家政法,莫不如此。阴阳虽相互兼有,但阳是处于前的积极要素,对阴有统摄和支配性。阴是悬于后的消极要素,对阳有依附性。在古代中国人看来,阴阳之道对世界有广泛而彻底的解释力。沿着这种哲学的逻辑,天子与臣民、国家与社会、整体与个体、官方与民间、政治与经济、德礼与刑罚、权力与权利、国与家、义与利、公与私等都是阳与阴的对应与体现。因此,相对于体现阳性的德礼,法律是阴;相对于体现国家、整体利益的公法,私法是阴;相对于公法性的经济法律,私法性的民事法律是阴。结论自然是,代表阳性的国家与礼教对代表阴性的法律在兼容的同时又有统摄和支配性。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中的国家与礼教中心主义,政治道德重于经济利益,国家意志优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经济法律先于民事法律,控制重于放任,民间屈从官方,个体服从整体,私契不违政法,权力大于权利等,诸如此类完全契合“天人合一”的阴阳之道。 西方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和分立是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之上的,体现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与独立,这是西方市民社会法律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化的结构和理念不仅消解了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最后还以国家整体的名义包容和替代了社会个体的存在与独立。在此基础上,必然形成公与私两极主从式的一元化经济民事法律结构。传统中国的文化哲学对此不过是一个恰当的表达和解释。这样的法律自有它特定的理想深蕴其中,这是我们理解历史文化所着立场的一个方面。但同时要看到,这样的法律必然以限制个体的利益、自由和意志来维护国家名义下的礼教、王朝与家族控制,结果是个体和民众的权益被削弱以至牺牲,统治者与精英阶层的特权和利益被放大和强化。因此,尽管唐代经济民事法律中有不少与现代经济法、民法相通的东西,但本质上它还是一种以国家为本位、以礼教为纲目的社会控制法。 六 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内容、原则、精神大都已与时俱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寻求某种历史文化资源,不如说在明理中获得启发更为妥帖。在探讨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三方面给我以启发。首先是法的创制和学科建设上的。如前所述,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有较高的制度化而未独立的法典化,这仅适合过去的时代但有悖于社会进步和法律体系自身的发达。同时,经济民事立法应遵循相应的规律,避免成为某种意识形态和一时政策或长官意志的工具,包括唐代在内的传统中国的经济民事立法于此有深刻的教训。还有,经济民事法律必须有自己的学理体系和法理根基,不能象唐代和传统中国那样,有大量的经济民事法律规范,却没有相应的经济法律学和民法学。这提示我们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学时,尤应注意并克服中国法律传统中重“术”轻“学”,以一般哲理直接担当法理的弊端。 第二个方面的启发是,对国家控制的转换。从唐代经济民事法律这个角度可以透视传统中国的特性。依我的理解,这种特性表现为政治国家的控制性和道德礼教的弥散性。相对于西方,政治在传统中国社会的进程和历史的转折关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在性质上被视为政治的一部分。经济的发展不能有违政治目标和文化理想,也不能有害社会结构和性质。社会由政治和道德维持并由其控制和带动,所以公法文化突出。可以说,这已构成传统中国历史内在性[21] 的一个突出方面。近代以前,中国一直依其固有的特性运行着。近代伊始,中国的路向被强行中断和扭转,原因是主导世界历史进程的西方的介入。如同中国一样,西方有它自己的历史路径。不同于中国的是,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揭示的那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最终为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由经济推动,所以私法文化发达。西方的历史法则随列强扩张逐渐侵入非西方地区,从而不同时速、不同强度地冲击、扭转、中断以至改变了非西方社会固有的历史走向。尽管传统中国在时间、空间、规模和文化传统上都是一个巨人,但时代的落差终使它在西方的冲击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路向,由传统转入西方主导下的近代。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并存、交织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历史动力,一种是传统中国政治道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力,一种是西方社会经济对政治的决定力。前者基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惯性,构成当代中国历史内在性的主要方面;后者源于西方历史方向的现代性,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努力的主要方向。这两种力量将长期并存于中国社会,并将在相互激荡、相互纠缠、相互妥协中磨合向前,直至中国真正成为有它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法制的情形亦不例外。具体说,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内定了国家控制在现代经济民事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无视和否定以中央为代表的国家作用,既不可能也是对传统政治法律资源的浪费。但同时务必认识到,这种作用要转换到以人为本、遵循规律,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与国际潮流相联通的轨道上来。 可能会有争议的另一个启发是,法律中“公”的政治文化理想和道德关怀。唐代经济民事法律的文化结构和精神实质表达的是一种价值追求,它沿着“公”的路线迈向大同世界。事实上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但我们是否还应该看到,作为应对人类承担责任的大国,能否放弃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不放弃这样的理想,就要赋予人类行为中“公”的内涵。毫无疑问,我们的经济民事法律首先要坚持的是现代法制原则,但不必排斥政治文化理想和道德关怀,何况两者之间还有很多的联系。唐代经济民事法律在整体和精神上确是国家政治和礼教道德的工具,而且由于这种政治和道德的滞后,最终导致了法律的落伍和瓦解。但要注意到,历史场景中的这种法律仍是一种具有政治文化理想和道德关怀的法律。表现在经济民事法律上,土地立法中的均田制度和抑制兼并的规定,赋役法中从以人丁为本到以资财为本的立法变迁,工商法律中对商业和商人的过分发展可能瓦解农业和农民的限制,专卖法律中“平准”的理念,民事行为中的放任与不放任,财产继承中“诸子平分”的原则等,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理想和道德关怀,即对一定等级秩序的大同世界和适当均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种追求的性质和极端化要另当别论,但经济民事法律应体现时代的政治文化理想和普遍的道德关怀,防止因过分现实而迁就时俗应是没有疑问的。这也符合人类赋予法律对公平正义价值的基本追求。 民事法律论文:关于信用卡透支后如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几点思考 当今社会,信用卡的使用在人们生活中已越来越普及,它以携带方便,功能多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它具有透支功能,使得人们在急需用钱时可解燃眉之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信用卡透支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会因为透支后在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方面当事人各持一词而产生一些纠纷。本文旨在对信用卡透支后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作一些思考。 一、 持卡人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持卡人透支是指持卡人超过信用卡备用金帐户余额在银行取现或在特约商店进行消费。根据是否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和期限,可以把持卡人的透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二者的法律责任各异,相比而言,善意透支的法律责任简单明了,而恶意透支的情况就较为复杂,下面就分别加以分析。 (一)持卡人善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关于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持卡人在不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内进行透支,所透支金额自然应该由持卡人自行承担,即在合理期限内归还。如果持卡人确实无力承担,那么则由银行从持卡人的保证金额中扣除或者由持卡人的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情况较为明确,不是讨论的重点,讨论的重点是持卡人恶意透支后由于涉及到第三人和不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完全不同,因而有必要加以分析。 (二)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1、持卡人恶意透支但不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由持卡人自己交纳保证金而没有由他人提供担保并且持卡人只在银行超过规定的最高透支限额取现而并非在银行的特约商家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就属于此种情形,因为此时恶意透支的当事人只涉及两方,一方是银行,另一方是持卡人,并没有涉及到双方的第三方,即担保人或特约商家。在这种情形中,恶意透支行为之所以得逞除了持卡人的故意外,银行未及时发出止付令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对信用卡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应当按照信用卡协议和信用卡章程的规定,并按发卡银行与持卡人的过错大小,明确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首先,应由持卡的恶意透支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数额巨大构成犯罪的,不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发卡银行还可以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全部透支额的返还责任,并赔偿损失。其次,根据民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发卡行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防止恶意透支行为发生却由于故意或者过失没有及时发出止付令是造成损失发生乃至扩大的重要原因时,在持卡的恶意透支人未归还前,由于发卡银行自身过错所造成的信用卡透支损失,应由发卡银行自行承担。 2、持卡人恶意透支且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由他人为持卡人担保并且持卡人除在银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取现外,还在银行的特约商店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就属于此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中,由于不仅涉及到银行与持卡人双方而且还涉及到持卡人的担保人和银行特约的商店,因而较前述两种情形复杂,自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由银行和持卡人按过错程度的大小分担责任,如(二)— —1种情形所述,但在持卡人无力承担或持卡人逃逸后往往无法追究其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因而银行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第三人,即持卡人的担保人和特约商店。 对于银行与担保人而言,他们之间是一种担保合同关系,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担保人对持卡人恶意透支承担责任的限额。对于限额,担保合同有最高担保限额约定的按约定办,无约定的就相对复杂,主要表现为:是在银行规定的最高透支限额内(如牡丹卡为5000元)或是满足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最低条件的限额内(如中银卡章程规定,透支3万元以上应发出紧急止付令)还是对全部恶意透支额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就涉及到担保人能否以发卡银行没有及时发出止付令或紧急止付令作为拒绝承担全部恶意透支金额担保责任抗辩理由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能够,因为虽然发卡银行的担保条款大多规定担保人要对持卡人的债务无条件地承担全部清偿责任而发卡行对担保人不承担任何义务,从表面来看,这种规定也似乎符合《担保法》第二十一条关于保证责任范围的规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信用卡担保作为一种民事活动,同样应遵守《民法通则》,该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只能自行承担。”,因而当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监控不力、不及时、止付处理不迅速导致持卡人恶意透支取现或消费时,担保人可以以此作为抗辩理由,对超过允许善意透支限额部分的债务拒绝承担担保责任,这完全符合《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因为在持卡人大量恶意透支的情况下,银行没有及时发出止付令或紧急止付令,造成损失扩大,银行是有过错的,对于扩大部分的损失,银行应自行承担责任。 而对于银行与特约商店而言,他们之间是另一种合同关系,银行在发现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有义务及时通知商店终止结算以避免损失扩大,而商店在接到通知之前的义务只是注意持卡人每次透支的金额是否超过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如牡丹卡为5000元,普通卡为1000元),若超过,则不允许结算,若不超过,自然就无权终止结算。因而只要特约商店尽到了注意义务即不存在任何过错,他对持卡人恶意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就无需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如果发现持卡人透支消费超过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而仍给予结算,则特约商店对在本商店透支消费的这部分金额在持卡人未归还前应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讨论的是持卡人善意或恶意透支时如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下面要探讨的是非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 二、 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当持卡人的信用卡遗失、被盗或信用卡与身份证一起遗失、被盗,而拾得或盗得信用卡的人用信用卡恶意透支取现或到特约商店恶意透支购物消费就属于非持卡人恶意透支。对于其所造成的损失如何合理承担,是一个涉及到如何协调和保护各方当事人(即持卡人、银行、特约商店、担保人)利益的问题。自然,从根本上说,责任应由非持卡人,即恶意透支人来承担,但是,当非持卡人无法找到时,这种损失就只能根据过错的大小程度由上述四方当事人承担。 (一)持卡人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持卡人是否有过错,持卡人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也可分为持卡人有过错时的民事法律责任和持卡人无过错时的民事法律责任。前者指持卡人将信用卡与身份证放在一起,当信用卡遗失或被盗后被拾得者或盗窃者取现;后者指信用卡被盗或遗失后小偷或拾得者用伪造的身份证取现。对于前者,由于持卡人将信用卡与身份证放在一起,客观上加大了信用卡遗失或被盗后的风险,因而持卡人自身有过错,根据民法通则中的过错责任原则,持卡人应对非持卡人的透支金额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后者,虽然持卡人无过错,但光由银行承担损失不尽合理,故持卡人也应对非持卡人的透支金额承担赔偿责任,只不过可在上述基础上减轻持卡人的民事法律责任;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承担责任的限度是在持卡人自己信用卡上的存款加上银行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如牡丹卡5000元,普通卡1000元)两者之和的范围内还是在银行发出紧急止付令所规定的最低金额(如中国银行的中银卡为冒用金额超过5000元)的范围内或是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的全部金额承担赔偿责任。显然,如果银行在接到持卡人的挂失申请后及时向商家或下属分支机构发出紧急止付令,那么,银行的损失就可减少许多,然而银行未尽到这种通知义务,因而银行自身也有过错,故由持卡人来承担全部恶意透额并不合理。而根据银行信用卡章程和协议的规定,持卡人对信用卡遗失或被盗后在挂失前和挂失后24小时内被恶意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应承担全部责任。笔者认为,在挂失前所造成的损失由持卡人承担也许还算公平,而“挂失后24小时内造成的损失由持卡人承担”的规定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显得不尽合理,因为信用卡既然作为银行提供的一种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银行就应对其安全性负责,就象生产商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应该负责一样,况且这种条款属于格式条款,是发卡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强加于持卡人的,因而持卡人有过错时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应是非持卡人恶意透支的全部金额,也不应是银行发出紧急止付的条件所规定的最低限额(如中银卡为冒用金额超过5000元时就应该发出紧急止付令)而应是以持卡人信用卡上的存款加上银行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之和为限。而持卡人无过错时(指不存在身份证与信用卡一起摆放并已经挂了失)承担责任的范围则应是以银行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条件所规定的最低限额为限。 (二)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持卡人是否有过错,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可分为持卡人有过错时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和持卡人无过错时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对于前者,作为银行而言,由于它没有尽到及时发出止付令的义务,因而不仅持卡人有过错,而且银行也有过错故应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范围就是对超过持卡人信用卡上的存款加上银行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之和的部分承担责任。对于后者,作为银行而言,由于银行未尽到仔细核对持卡人与身份证的义务(当然也有人认为在目前全国身份证管理系统没有互联的情况下要银行尽此义务过于苛刻,也不尽合理),则过错更大,故在持卡人无过错,而银行过错大的情况下,银行承担的责任也应在前者基础上加大,责任应主要由银行承担,承担责任的范围就是超过银行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条件所规定最低限额以外的部分。如果恶意透支不仅以取款方式实现而且还以消费方式实现,则又会涉及到另外一个当事人— —特约商家。 (三)特约商家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特约商家在非持卡人刷卡结算时,理应尽到将身份证(无论是伪造的还是偷的)上的照片和恶意透支人的相貌、将信用卡上的笔迹与恶意透支人的笔迹进行核对的义务(当然同样也有人认为在目前全国身份证管理系统没有互联,而且笔迹可以摹仿的情况下要特约商家尽此义务过于苛刻,也不尽合理),而特约商家未履行此项义务致使非持卡人恶意透支得逞,因而有过错,而银行没有及时通知特约商家终止结算也有过错,根据《民法通则》中有关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对于非持卡人在本商店消费的这部分金额,特约商店应该与银行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划分为:低于必须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最低条件所规定的限额以内的部分由特约商家负责,高于此限额的部分则由银行负责。 (四)担保人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如果持卡人申请信用卡时,不是用自己的财产担保,而是请他人向银行保证,那么,对拾得者或盗窃者的恶意透支行为所造成的透支金额,在持卡人无力承担是情况下,担保人该不该承担呢?这得看担保人与银行所订的担保合同。通常,担保人与银行所订的担保合同规定的被担保人只是持卡人本人这一特定主体,因其属于债的一种,而债的主体双方均是特定的、明确的,而不是任意的,因而不可能对持卡人本人(被担保人)以外的任何人发生担保的法律效力,更何况非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要无任何过错的担保人去为违法犯罪者的行为承担责任,于情于理于法都讲不通。此外,担保人之所以为持卡人担保,主要是因为他对持卡人的信用感到放心,所以如果上述情况发生时要担保人为非持卡人的恶意透支担保,有悖于担保人的真实意思,既违反了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民法原则,也不合理。故笔者认为担保人不应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承担责任,这与前面提到的担保人应对持卡人的恶意透支承担责任完全不同,但鉴于信用卡章程的规定:“持卡人对信用卡遗失在挂失前及挂失后24小时内所造成的损失负责”,如果法院判决持卡人对挂失前及挂失后24小时内所造成的损失负责,而持卡人无力支付,则对这一部分损失,担保人应在自己的担保限额内承担责任,概括而言,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要满足两个条件:(1)只针对被担保人(持卡人)本人应负责的部分(主体条件);(2)承担责任的限额在自己的担保合同所约定的担保限额内,而不是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造成的所有损失承担责任(限制条件)。 当然,关于信用卡透支后如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还很复杂,以上所谈的还只是我对此问题所作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望能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民事法律论文:审计的真实性与注册会计师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谈到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就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即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活动,当出现诉讼时,法官根据法律确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双方会由于专业的限制而形成认识的盲点,或者由于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形成分歧,如以注册会计师为代表的会计界和法律界对“真实性”的认识就存在着显著差异。法律界往往因为不理解审计的本质,因而未能对注册会计师的生存规则——独立审计准则给予应有的注意。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充分关注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取得与法律界和公众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真实性——会计界与法律界的不同认识 审计的本质决定了审计上的“真实性”涵义。《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8条规定: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独立审计实务公告——验资》第4条第2款对真实性作了明确的解释:验资报告的真实性,是指验资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范围、验资依据、已实施的主要验资程序和应发表的验资意见。《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9条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应合理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的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但不应被认为是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及其经营效率、效果所做出的承诺。显然,由于审计的固有风险,对于遵守执业准则但仍然未能揭示被审计事项中的错弊,而出具的审计报告是真实的报告而不是虚假的报告,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精神,注册会计师是没有责任的。 然而,在汉语中,真实与虚假是相对的一组概念。法律上的“虚假”概念与汉语中的“虚假”概念具有相同的意思,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18条和第73条可以看出立法者认为“虚假报告”是指“内容不真实的报告”,只要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不符,就是“虚假报告”。显然根据法律的精神,满足了审计准则中的真实性并不能够排斥法律上的虚假性。审计中的真实性是一个过程上的真实,即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应如实地反映整个审计过程,审计报告符合真实性要求的意思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履行了正当的程序。而法律上所要求的“真实”强调的是内容的真实、结果的真实而不仅仅是程序的真实。 考察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过程的真实性与结果的虚假性之间的矛盾是审计活动本质所蕴含的。在审计成本的约束下,审计固有风险是永远存在的,注册会计师的“合理保证责任”无法彻底避免或消除审计结果的“虚假性”,这与注册会计师的主观状态无关。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注册会计师作为审核有关财经信息的中介机构,与股东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高度相关,一个职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它是否发挥了社会赋予它的功能。当注册会计师向社会提供它的职业产品——审计报告时,法律上关注的首要问题是这些产品是否具备预期的质量和功能,而不是制造这些产品的程序是否被遵循,只要不真实的审计结论提供给投资者,造成投资者的损失,注册会计师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过错”是确定法律责任的关键 审计准则中的“真实性”与法律上的“虚假性”不是同一语境中的概念,两者并不互相排斥。但是,会计并不能用自己特有的“真实性”概念来对抗法律上的“虚假性”概念。过程“真实”而结果“虚假”的审计报告只是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民事责任实行过错原则,承担民事责任要有4个条件,其中核心的条件是当事人主观上有过错。根据法律的一般解释,所谓“过失”,是指对损害后果应当预见但却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却轻信可以避免。《民法通则》根据“故意”追究责任的思想也体现在《注册会计师法》中,与《注册会计师法》第20条和第21条第3款的“明知”相似。民法对“过失”的认定与《注册会计师法》第21条第3款的“注册会计师根据执业准则、规则应当知道委托人的不法行为而没有指出的,应当承担责任”中的“根据执业准则、规则应当知道”情形相似。根据法律,如果由于出资人或者其他出证人的联合欺诈,致使注册会计师即使严格按照执业准则也无法发现错弊,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观上没有过失,也就谈不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审计准则中的“真实性”与法律上的“过错(过失)”相对应,满足了审计中的“真实”,就不存在法律上的“过错”。如果根据法律判断“有过错”,则审计报告肯定不存在审计意义上的“真实性”,审计准则的“真实性”在法律上就以是否“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遵循准则并不与法律责任相矛盾,独立准则在法律诉讼中仍然有其权威性。注册会计师出具了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报告,并不一定要承担民事责任,关键要看注册会计师在主观上有没有过错。 三、“过失”与“职业谨慎”相联系 注册会计师在完成一项审计工作时,要遵循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科学程序;更重要的是要有善于执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审计的灵魂在于职业判断。遵循程序容易做到,因为程序在审计准则中规定得十分明确,关键在于职业判断,并且在职业判断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注册会计师只有始终保持“职业谨慎”,以“适当的关注”在每一个环节上做出谨慎的职业判断,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采取了审计准则上规定的每一个步骤,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过失”是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关键,法官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错”或“过失”是要看他是否遵循了必要的程序,更重要的是看他在选择程序或在对相关证据判断时是否保持了其应有的“职业谨慎”与“关注”。在实际的法律诉讼中“欺诈”或“故意”具有客观性,容易判断,而对“过失”的判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任意性,法官的裁量权也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围绕注册会计师的“过失”而产生的诉讼会越来越多。对注册会计师来说除了要面对审计风险外,更重要的是法律风险。一旦审计报告未能揭示财务报表的错弊,如何认定注册会计师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的过错或过失,如何认定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判断时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对错弊给予了“适当的关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会成为会计界和法律界争论的焦点。 一个记录完整的工作底稿就能够证明注册会计师是否遵循了必要的执业程序,没有一个简单的证据能够证明注册会计师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法律诉讼中,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失,需要通过法庭调查或法庭辩论来证明,如律师结合特定案件的背景,质询注册会计师选择某种程序的理由,要求其说明判断证据或者做出结论的理由。 四、面对民事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选择 1.加强注册会计师与公众的沟通,减少与公众认识的对立。由于公众不了解审计活动的特性和会计的特有语言及规则,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产生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差距是注册会计师陷入诉讼的最主要原因,注册会计师有责任也有必要缩小这种差距。会计界应尽量让公众了解其语言及特性,从而引导公众对本行业的期望和判断达到一个合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诉讼。 2.加强会计界与法律界的沟通。会计界要理解法律责任的确定依据,理解法律的目的、任务和法官判案的依据。同时会计界也要通过保持与法律界的充分沟通,让法律界了解审计的本质、明白独立审计准则设计的合理性,使法律界认识到注册会计师只承担“合理的保证责任”,是在特定审计成本下发现或纠正重大错弊,这对股东来说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不是一个对注册会计师提供保护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注意《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在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中的作用。 3.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在审计程序上保证程序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由于“过失”是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关键,注册会计师应在执业过程中严格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报和舞弊行为,避免出现明显的“过失”。 4.保持职业谨慎,是减少诉讼风险的重要保证。注册会计师要在审计活动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必须注意执业纪律、提高业务能力,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业务和财务状况。尤其是对出现财务困境和面临破产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谨慎,以免卷入诉讼。执业纪律是职业谨慎的外在保证和表现,业务能力和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的熟悉程度决定着对谨慎“度”的把握,两者结合从内外两方面保证做到谨慎。只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保持认真谨慎的态度,一般就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过失。 5.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①谨慎选择委托人,选择具有诚实品格的被审计单位,严格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声明书;②组织得力的审计组,委派合格的主审人员,确保审计质量;③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做到每个重大审计项目都与律师沟通,取得律师的理解和信任。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审计的法律风险。? 民事法律论文:信用卡透支后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几点思考 当今社会,信用卡的使用在人们生活中已越来越普及,它以携带方便,功能多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它具有透支功能,使得人们在急需用钱时可解燃眉之急。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信用卡透支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会因为透支后在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方面当事人各持一词而产生一些纠纷。本文旨在对信用卡透支后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作一些思考。 一、 持卡人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持卡人透支是指持卡人超过信用卡备用金帐户余额在银行取现或在特约商店进行消费。根据是否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和期限,可以把持卡人的透支分为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二者的法律责任各异,相比而言,善意透支的法律责任简单明了,而恶意透支的情况就较为复杂,下面就分别加以分析。 (一)持卡人善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关于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持卡人在不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内进行透支,所透支金额自然应该由持卡人自行承担,即在合理期限内归还。如果持卡人确实无力承担,那么则由银行从持卡人的保证金额中扣除或者由持卡人的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情况较为明确,不是讨论的重点,讨论的重点是持卡人恶意透支后由于涉及到第三人和不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完全不同,因而有必要加以分析。 (二)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1、持卡人恶意透支但不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由持卡人自己交纳保证金而没有由他人提供担保并且持卡人只在银行超过规定的最高透支限额取现而并非在银行的特约商家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就属于此种情形,因为此时恶意透支的当事人只涉及两方,一方是银行,另一方是持卡人,并没有涉及到双方的第三方,即担保人或特约商家。在这种情形中,恶意透支行为之所以得逞除了持卡人的故意外,银行未及时发出止付令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对信用卡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应当按照信用卡协议和信用卡章程的规定,并按发卡银行与持卡人的过错大小,明确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首先,应由持卡的恶意透支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数额巨大构成犯罪的,不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发卡银行还可以在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全部透支额的返还责任,并赔偿损失。其次,根据民法的过错责任原则,发卡行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防止恶意透支行为发生却由于故意或者过失没有及时发出止付令是造成损失发生乃至扩大的重要原因时,在持卡的恶意透支人未归还前,由于发卡银行自身过错所造成的信用卡透支损失,应由发卡银行自行承担。 2、持卡人恶意透支且涉及到第三人时的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由他人为持卡人担保并且持卡人除在银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取现外,还在银行的特约商店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就属于此种情形,在这种情形中,由于不仅涉及到银行与持卡人双方而且还涉及到持卡人的担保人和银行特约的商店,因而较前述两种情形复杂,自然,从根本上讲还是要由银行和持卡人按过错程度的大小分担责任,如(二)— —1种情形所述,但在持卡人无力承担或持卡人逃逸后往往无法追究其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因而银行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第三人,即持卡人的担保人和特约商店。 对于银行与担保人而言,他们之间是一种担保合同关系,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担保人对持卡人恶意透支承担责任的限额。对于限额,担保合同有最高担保限额约定的按约定办,无约定的就相对复杂,主要表现为:是在银行规定的最高透支限额内(如牡丹卡为5000元)或是满足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最低条件的限额内(如中银卡章程规定,透支3万元以上应发出紧急止付令)还是对全部恶意透支额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就涉及到担保人能否以发卡银行没有及时发出止付令或紧急止付令作为拒绝承担全部恶意透支金额担保责任抗辩理由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能够,因为虽然发卡银行的担保条款大多规定担保人要对持卡人的债务无条件地承担全部清偿责任而发卡行对担保人不承担任何义务,从表面来看,这种规定也似乎符合《担保法》第二十一条关于保证责任范围的规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信用卡担保作为一种民事活动,同样应遵守《民法通则》,该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因另一方违反合同受到损失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只能自行承担。”,因而当发卡银行对持卡人监控不力、不及时、止付处理不迅速导致持卡人恶意透支取现或消费时,担保人可以以此作为抗辩理由,对超过允许善意透支限额部分的债务拒绝承担担保责任,这完全符合《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因为在持卡人大量恶意透支的情况下,银行没有及时发出止付令或紧急止付令,造成损失扩大,银行是有过错的,对于扩大部分的损失,银行应自行承担责任。 而对于银行与特约商店而言,他们之间是另一种合同关系,银行在发现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有义务及时通知商店终止结算以避免损失扩大,而商店在接到通知之前的义务只是注意持卡人每次透支的金额是否超过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如牡丹卡为5000元,普通卡为1000元),若超过,则不允许结算,若不超过,自然就无权终止结算。因而只要特约商店尽到了注意义务即不存在任何过错,他对持卡人恶意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就无需承担赔偿责任,当然,如果发现持卡人透支消费超过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而仍给予结算,则特约商店对在本商店透支消费的这部分金额在持卡人未归还前应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讨论的是持卡人善意或恶意透支时如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下面要探讨的是非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 二、 持卡人恶意透支后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 当持卡人的信用卡遗失、被盗或信用卡与身份证一起遗失、被盗,而拾得或盗得信用卡的人用信用卡恶意透支取现或到特约商店恶意透支购物消费就属于非持卡人恶意透支。对于其所造成的损失如何合理承担,是一个涉及到如何协调和保护各方当事人(即持卡人、银行、特约商店、担保人)利益的问题。自然,从根本上说,责任应由非持卡人,即恶意透支人来承担,但是,当非持卡人无法找到时,这种损失就只能根据过错的大小程度由上述四方当事人承担。 (一)持卡人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持卡人是否有过错,持卡人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也可分为持卡人有过错时的民事法律责任和持卡人无过错时的民事法律责任。前者指持卡人将信用卡与身份证放在一起,当信用卡遗失或被盗后被拾得者或盗窃者取现;后者指信用卡被盗或遗失后小偷或拾得者用伪造的身份证取现。对于前者,由于持卡人将信用卡与身份证放在一起,客观上加大了信用卡遗失或被盗后的风险,因而持卡人自身有过错,根据民法通则中的过错责任原则,持卡人应对非持卡人的透支金额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后者,虽然持卡人无过错,但光由银行承担损失不尽合理,故持卡人也应对非持卡人的透支金额承担赔偿责任,只不过可在上述基础上减轻持卡人的民事法律责任;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承担责任的限度是在持卡人自己信用卡上的存款加上银行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如牡丹卡5000元,普通卡1000元)两者之和的范围内还是在银行发出紧急止付令所规定的最低金额(如中国银行的中银卡为冒用金额超过5000元)的范围内或是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的全部金额承担赔偿责任。显然,如果银行在接到持卡人的挂失申请后及时向商家或下属分支机构发出紧急止付令,那么,银行的损失就可减少许多,然而银行未尽到这种通知义务,因而银行自身也有过错,故由持卡人来承担全部恶意透额并不合理。而根据银行信用卡章程和协议的规定,持卡人对信用卡遗失或被盗后在挂失前和挂失后24小时内被恶意透支所造成的损失应承担全部责任。笔者认为,在挂失前所造成的损失由持卡人承担也许还算公平,而“挂失后24小时内造成的损失由持卡人承担”的规定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显得不尽合理,因为信用卡既然作为银行提供的一种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银行就应对其安全性负责,就象生产商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应该负责一样,况且这种条款属于格式条款,是发卡行凭借自身的优势强加于持卡人的,因而持卡人有过错时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应是非持卡人恶意透支的全部金额,也不应是银行发出紧急止付的条件所规定的最低限额(如中银卡为冒用金额超过5000元时就应该发出紧急止付令)而应是以持卡人信用卡上的存款加上银行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之和为限。而持卡人无过错时(指不存在身份证与信用卡一起摆放并已经挂了失)承担责任的范围则应是以银行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条件所规定的最低限额为限。 (二)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持卡人是否有过错,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可分为持卡人有过错时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和持卡人无过错时银行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对于前者,作为银行而言,由于它没有尽到及时发出止付令的义务,因而不仅持卡人有过错,而且银行也有过错故应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范围就是对超过持卡人信用卡上的存款加上银行允许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之和的部分承担责任。对于后者,作为银行而言,由于银行未尽到仔细核对持卡人与身份证的义务(当然也有人认为在目前全国身份证管理系统没有互联的情况下要银行尽此义务过于苛刻,也不尽合理),则过错更大,故在持卡人无过错,而银行过错大的情况下,银行承担的责任也应在前者基础上加大,责任应主要由银行承担,承担责任的范围就是超过银行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条件所规定最低限额以外的部分。如果恶意透支不仅以取款方式实现而且还以消费方式实现,则又会涉及到另外一个当事人— —特约商家。 (三)特约商家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特约商家在非持卡人刷卡结算时,理应尽到将身份证(无论是伪造的还是偷的)上的照片和恶意透支人的相貌、将信用卡上的笔迹与恶意透支人的笔迹进行核对的义务(当然同样也有人认为在目前全国身份证管理系统没有互联,而且笔迹可以摹仿的情况下要特约商家尽此义务过于苛刻,也不尽合理),而特约商家未履行此项义务致使非持卡人恶意透支得逞,因而有过错,而银行没有及时通知特约商家终止结算也有过错,根据《民法通则》中有关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对于非持卡人在本商店消费的这部分金额,特约商店应该与银行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划分为:低于必须发出紧急止付令的最低条件所规定的限额以内的部分由特约商家负责,高于此限额的部分则由银行负责。 (四)担保人应负的民事法律责任 如果持卡人申请信用卡时,不是用自己的财产担保,而是请他人向银行保证,那么,对拾得者或盗窃者的恶意透支行为所造成的透支金额,在持卡人无力承担是情况下,担保人该不该承担呢?这得看担保人与银行所订的担保合同。通常,担保人与银行所订的担保合同规定的被担保人只是持卡人本人这一特定主体,因其属于债的一种,而债的主体双方均是特定的、明确的,而不是任意的,因而不可能对持卡人本人(被担保人)以外的任何人发生担保的法律效力,更何况非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要无任何过错的担保人去为违法犯罪者的行为承担责任,于情于理于法都讲不通。此外,担保人之所以为持卡人担保,主要是因为他对持卡人的信用感到放心,所以如果上述情况发生时要担保人为非持卡人的恶意透支担保,有悖于担保人的真实意思,既违反了公平和诚实信用等民法原则,也不合理。故笔者认为担保人不应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行为承担责任,这与前面提到的担保人应对持卡人的恶意透支承担责任完全不同,但鉴于信用卡章程的规定:“持卡人对信用卡遗失在挂失前及挂失后24小时内所造成的损失负责”,如果法院判决持卡人对挂失前及挂失后24小时内所造成的损失负责,而持卡人无力支付,则对这一部分损失,担保人应在自己的担保限额内承担责任,概括而言,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要满足两个条件:(1)只针对被担保人(持卡人)本人应负责的部分(主体条件);(2)承担责任的限额在自己的担保合同所约定的担保限额内,而不是对非持卡人恶意透支造成的所有损失承担责任(限制条件)。 当然,关于信用卡透支后如何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还很复杂,以上所谈的还只是我对此问题所作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望能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民事法律论文: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反思 世界太丰富多彩了,太生动活泼了,以至于使自己陷入惟一真理的牢笼之中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 民事法律关系乃是民法学之纲。只有领会了民事法律关系的精髓,才能把握民法及民法学的精要,起到纲举而目张的效果。不仅如此,早在1985年即有学者指出,制定一部科学的民法典,也离不开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研究的深化与民事法律关系体系的确立。因为,民法的调整对象即是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基础的商品经济关系;民法基本原则是商品经济也是民事法律关系本身性质的表现;民法的任务也必须通过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来实现。1本文即是应对民事法律关系研究深化的要求,对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反思。过去,我国民法学界将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2,现在看来对民事法律关系的这种描述过于简单。其实,法律关系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具有有机性、规范性、时间性等特点。 一、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积极要素 德国著名法学家拉伦茨认为,法律关系是基于一个统一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各种权利、义务和其他拘束的总和。这些权利、义务和拘束具有各不相同的规范属性和规范结构,它们一方面表现为各种的权利(Berechtigung),另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法律上的负担(Belastung)。3这里的Berechtigung一词虽也可译为权利,但这一权利是广义的权利,除了我们通常所指的狭义权利(Recht)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权能(Befugnisse) 权能是权利或法律关系的部分内容,它原则上是其据以产生的权利或法律关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例如,当事人通常都享有对法律关系或权利进行处分的权能,当事人有权将一定法律关系或权利移转于他人、变更其内容、放弃或撤销。一项权利可以包含多个不同的权能。如所有权人有权占有、使用、消费其所有物,改变其形状乃至将其毁灭。所有权人还可以以债权形式或者限制物权(如役权、用益权或担保物权)的形式,将其个别权能在一定时间内交由他人行使,随着这些权利的消灭,这些权能将自动地回归所有权人。债权除了其核心的请求给付权能外,还包括抵销、让与、出质以及诉请履行的权能等,这些权能在个别情况下可能并不存在,但这并不能使债权丧失其特性。4 将权能作为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一定会遭到大家的反对,因为一般认为权能既然是权利的组成部分,不必另行将其作为法律关系的要素而单独列出。笔者最初看到拉伦茨教授的《民法总则》教科书这样写时,也是同样的感受。但笔者认为有一些权能虽未成为独立的权利,但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如上列之处分权(能)、抵销权(能)、出质权(能)、让与权(能)等,应当在法律关系中的构成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做的目的使其在法律关系的构成中凸现出来,不至于淹没在权利之中,以致无法充分地描绘一项法律地位的全部内容。 民法理论上称之为权利的法律地位未必尽为权利,其中有很多仅是权能,只是为了称呼的方便常常被称为权利而已。拉伦茨认为,看一个法律地位是“权利”,还是“权能”,要看它的独立转让性以及或多或少依它的重要性来决定。如,形成权和期待权就是在最近十年来已从单纯的权能或“法律地位”发展成为一种权利。5 对于形成权是权利还是权能,尚有讨论的余地。我国台湾学者林诚二教授即认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本身,虽称之为权利,究其实质并非权利,而是一种权能,即权利产生的作用。只是因学理上方便而称之为权利。6笔者对此表示赞同。因为,我们都知道这四项权利就是按照权利作用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所谓权利的作用,无非就是指权利的效力。所以,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和抗辩权就是权利的四种不同效力,也即权利的四项不同权能而已。支配权乃是物权、人格权和知识产权等绝对权所共同具有的权利人对权利客体直接支配的权能。至于请求权更是一项明显的权能,对于债权而言,我们知道债权具有请求权(能)、受领权(能)、保有权(能)、处分权(能)、执行权(能)、私力救济权(能)等不同权能7,请求权不过是债权的一项核心权能而已;对于物权而言,物权除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外,物上请求权则是物权的一项救济权能。抗辩权由于是对抗债权请求权的权利,因此,抗辩权实质上也是基于其相应的特定债务人的法律地位而享有的一种权能。如,同时履行抗辩权是双务合同债务人基于其对待给付地位而产生的抗辩权能,先诉抗辩权则是一般保证人基于其补充债务人的法律地位而享有的抗辩权能,而时效届满抗辩权则是债务人基于其不完全债权债务关系而产生的抗辩权能。 诸如追认权、选择权、撤销权、解除权、终止权等形成权,笔者认为则是法定权、所有权或某些特殊债权的形成权能而已,权利人是基于权、所有权或特定债权才享有的创设、变更或消灭一定法律关系的形成力。如,父母对限制行为能力的子女所从事的法律行为的追认权,就是其法定权的表现;所有权人对无权处分人处分行为的追认权则是所有权处分权能的表现,债权人行使的选择权、撤销权、解除权或终止权都是基于其债权人地位而产生的特殊权能而已。 通过对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究竟是权利还是权能的讨论,可以看出,权能在法律关系中还真不是可有可无的要素。 2、权限(Zustandigkeit) 韩忠谟先生在其《法学绪论》一书中曾指出,所谓权限者只系为他人而在法律上发生作用,其由此所生之效果,皆归属于该他人。如人有权限(通常称为权),其以本人之名义所为之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发生效力。依同理,法人之机关所具有之权限,当然与权利不同。再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享有盈余分配请求权,此乃法律所赋予个人的权利,至若股东以公司机关????股东大会构成成员的地位,行使所谓“表决权”,则“此表决权”严格言之只系一种权限。要之,在这种情形下的权限,乃基于团体内部机关的地位而持有,为团体之利益而行使,就个人本位而言,尚不得视为权利。8 对于这种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权限,拉伦茨教授也以“受领对方当事人意思表示或给付的权限”(ZustandigkeitzurEntgegennahmevonErklarungenoderLeistungen)为例进行了说明,并指出这种受领给付的权限在债权债务关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权限原则上是属于债权人所有的,但例外时也可以属于其他人。9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为,权限概念指称一种特殊的法律地位,基于此种特殊法律地位享有特定权限的人可以行使本属于他人之权利,而其效果仍归属于授权人。10它同样构成了法律关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却被我们的传统学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3、取得期待(Erwerbsaussichten) 基于一定法律关系当事人享有未来取得一定权利的期望,但这种期望尚不足以达到独立的取得权或期待权意义上那样受到法律保护的取得地位的程度,如所有权人对其所有物的孳息取得的期待等。取得期待并不构成一项独立的权利,其与期待权的区别在于,只有当取得权利的期待受到法律充分地保护,足以对抗他人对其进行的侵害,而且该法律地位具有一种独立的经济意义,权利人可以像对待既得权那样处分时,我们才可以称之为期待权。11 拉伦茨教授认为,以上内容都应是法律关系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统称于广义的权利Berechtigung中。12由此可见,一项法律关系中权利人的法律地位是由权利、权能、权限和取得期望等组成的综合利益地位。为了与狭义的权利(Recht)相区分,我们姑且将所谓的广义权利(Berechtigung)称之为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积极要素。 二、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消极要素 与法律关系中的广义权利相对的,是各种法律上的负担(Belastung),我们可以对应的称之为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消极要素,这种所谓法律关系内容的消极要素除了法律义务(Rechtspflicht)这一常规要素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法律上的拘束(rechtlicheGebundenheit)或屈从(Unterwerfung) 在有些情况下,与一个人的权利相对应的不是法律义务(Rechtspflicht),而是一种法律上的拘束。如形成权相对人在法律上所承受的负担就是一种法律上的拘束。当形成权人行使解除权或终止权之类权利使法律关系或权利发生改变时,形成权相对人就必须允许其发生变化。法律对形成权相对人的“拘束”体现在,当对方当事人基于形成权将对法律关系的变化强加给他时,他所能做的只是必须接受这种法律后果。 法律义务(Rechtspflicht)则是指法律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命令使人承担的特定应为(Sollen),义务可以是针对特定行为的作为(Tun),也可以是不作为(Unterlassen)。而法律上的拘束,德学者也称之为容忍义务(Duldungspflicht),但这种容忍义务不同于法律义务中的不作为。例如,针对所有权人的所有权,所有人以外的其他人都负有不得侵犯其所有权和不得妨碍其所有权的行使的义务,该义务作为一种不作为义务,属于法律关系内容构成之消极要素中的法律义务。但如果所有权人在其所有物上为他人设定一项限制物权,他在这种情况下受到的“拘束”是必须容忍限制物权人的某些行为,而他作为所有权人原来是不需要这样做的。这种容忍义务,它不仅仅是一项不作为义务。所有权人不仅负有不实施某种特定的行为的义务,而且更对此负有义务,即当限制物权人对物进行合法利用时,所有权人不得阻止并让它生效。13此种义务表现为法律对其的拘束,而并非仅仅是不作为。 对于容忍义务与不作为义务的不同,德国著名民法学家冯?图尔教授说的好,“对于容忍义务,从概念上看是指某人有义务不提出反对或异议,但这种反对或异议他本来是有权提出的”,而对于不作为义务则是“对于某人的一个行为,他本来就不能或不允许阻止,就更无所谓容忍了”。14 从另外一个方面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说相对于作为义务而言,不作为义务属于消极的义务的话,那么这种法律上的拘束或者我们称之为“容忍义务”的就更为消极。那种不作为义务是指义务主体不去做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所禁止的行为,而这种容忍义务不是指义务主体自己不去做什么,而是权利人依法或依约做了什么,他要无条件地接受,要容忍权利人这样做而不得反对或提出任何的异议。由此可见,这种法律上的拘束(rechtlicheGebundenheit))更为消极。 正是由于形成权相对人所负担的这种所谓“容忍义务”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张俊浩教授曾称,形成权是没有义务与之对应的权利,但他同时也指出,如果把这种义务的内容理解为尊重,那么似乎也可以认为有义务与之对应。15显然,此义务非彼义务! 德国学者伯蒂歇尔(Botticher)在论述形成权之相对人的这种特殊义务???法律上的拘束或容忍义务时,则精辟地使用了屈从(Unterwerfung)一词。他就此论述著作的名字就是《私法中的形成权与屈从》。16 葡萄牙著名民法学者CarlosAlbertodaMotaPinto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分为本义的权利和形成权,与权利相对应的是法律义务和屈从。其中本已权利相对应的义务,而形成权相对于屈从17.本义的权利是请求或期望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权利。本义的权利有债权、物权、人格权、亲属权以及期望权等。本义权利之对方当事人所负有的是法律义务-即作为义务(拉丁文:facere)或不作为义务(拉丁文:nonfacere)。法律义务是实现法律关系中权利人有权要求的行为之必须性(或约束)。法律义务相对于本义权利。在这种义务中,义务主体尽管可能受到制裁,事实上仍可不履行义务。法律规定承担法律义务之人要遵守特定行为,对于故意或因过失而不履行义务之人,法律将适用法定处罚。形成权则相对于屈从(sujeicao),屈从意味着对方必须承受权利人行使权利后,强加于其权利义务范围的后果。屈从者,不可抗拒之必须状况,受约束的人必须承受形成权人行使形成权后强加其权利义务范围的设立、变更或消灭等后果。对于形成权,屈从是一枚钱币的另一面。屈从有别于法律义务,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必须性。屈从者不得违反其状况,它一定要承受形成权行使后所产生的结果。18 综上所述,显然这种法律上的拘束或者屈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义务,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义务概念所无法涵盖的。因此,对于法律关系中的义务类型确有详加区分和细化研究的必要,特别是这种相对于形成权的法律上的拘束或者屈从概念的提出19,对于我们关于法律关系内容的传统认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相信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对于丰富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职责(Obliegenheiten)20 职责是一种对当事人的行为要求(Verhaltensanforderung),这种要求大多是为了满足行为人自己的利益而存在的。有学者称其为“为了自己利益的行为要求”(VerhaltensanforderungimeigenenSache)。21克布勒(Kobler)所编写的《法学辞典》径直将职责解释为“为自己利益的法律规定”(RechtsgeboteimeigenenInteresse)。22这种职责,按照赖默尔?施密特(ReimerSchmidt)的说法,它是一种强度非常弱的义务(PflichtgeringererIntensitut)。23法律并不强求当事人履行这种职责,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这种职责,他并不因此而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而只是受到很轻的制裁,一般地他会失去一个较为有利的法律地位,或者接受某种法律上的不利。24职责与法律义务的最大不同在于,职责承担人的对方当事人并不因此而享有任何权利。 职责(Obliegenheiten)概念最初常见于保险法中,例如,在保险合同中对受害人提出的尽快报告有关损失或危险增加情况的要求等。是赖默尔?施密特教授(ReimerSchmidt)将其从保险法引入到民法中来的,并且成为民法的一个一般概念。25这种作为法律关系内容的职责在我国民法中也多有体现,下以我国《合同法》为例进行分析: 我国《合同法》第11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对方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没有采取适当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要求赔偿。这一规定并未真正地要求当事人避免损害的法律义务,但如果守约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损失扩大,那么他就应接受由此而产生的不利益后果。这种避免损失扩大的义务实质上是对自己利益加以维护和照顾的义务,并非真正的义务。26应与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义务相区别。这种职责(Obliegenheiten)是附属于当事人的责任,要求他以适当的方式对自己或自己的法益予以注意。对于这种职责,人们期待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如果他不这样做,那么他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接受不利的后果。27即当事人处于这样一种法律地位,他就负有责任去避免损失扩大,但此种职责并未赋予对方当事人以请求权,以请求其为之。只是若其不如此做,根据职责的要求,将会使其请求违约方赔偿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地丧失。 我国《合同法》第157条规定,买受人收到标的物时应当及时在约定的检验期间内检验。没有约定检验期间的,应当及时检验。据此规定买受人负有及时检验的义务。同时第158条第1款第1句规定,当事人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检验期间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出卖人。同条第2款规定,未约定检验期间的,买受人应当在发现或应当发现标的物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合理期间内通知出卖人。据此两项规定,买受人在发现标的物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约定时负有及时通知的义务。因为如果标的物存在数量或者质量的瑕疵,时间越长就越难证明。买受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求尽快弄清楚。如果他不这样做,出卖人当事人无权请求买受人这样做,只是他就要接受丧失请求权的不利后果。28即对于约定有检验期间而买受人未检验或检验后发现问题却怠于通知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合同法》第158条第1款第2句)。对于未约定检验期间,买受人在合理期间未通知或者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2年内29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合同法》第158条第2款第2句)。即便是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不合约定,由于买受人未尽职责(Obliegenheiten)??及时检验并通知出卖人,他也必须承受这不利的后果??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不合约定的,也视为符合约定??丧失请求补偿的权利。 对于这样一种所谓的“不真正义务”,韩忠谟先生曾评论道,买受人应为如此通知,虽系属法律上的一种“义务”,且无一定相对人,然按买受人如遵循规定而为通知,则可请求出卖人负瑕疵担保责任,并得行使契约解除权或减少价金请求权,反之,如怠于通知,亦只不过失却上列权利,而陷自己于不利益之后果而已。由此可见,法律之科人以此种“义务”,纯属技术规定,作为行使权利之前提。若于真正义务相比较后-?即权利之对应的义务,义务人有所违反,须负损赔之责??当然异其性质。30 对于此种职责,郑玉波先生称其为“间接义务”,并举票据法的规定加以说明。在票据法上为了保全追索权,法律通常会规定持票人应为一定行为,如提示或作成拒绝证书等,倘若持票人不照办,则法律将使其遭受不利益的后果。郑玉波先生同时指出,这种职责与义务之不同在于,通常因违反义务而承担损害责任时,原则上以义务人有过失为要件;而这种职责的违反,其不利益后果的发生无须行为人有过失。31 综上各方家所论,可见此种职责(Obliegenheiten)显与义务有别,且实践和法律规定上并不少见,应认真加以研究并纳入到法律关系的要素中来。 3、负担(Lasten) 在法律关系内容构成的消极要素中除了上述法律义务、法律上的拘束和作为非真正义务的职责外,拉伦茨/沃尔夫认为,还包括负担。这里的负担与职责不同,是指举证责任或者在法院进行诉讼时的声明及陈述责任。对于前者,拉伦茨/沃尔夫以德国民法典第282条为例32.该条规定,债务人因不可归责于己的原因而违反债务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于不可归责之原因,债务人负有举证责任。债务人若对这样一种“负担”(Lasten)不注意、不履行,将会产生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至少在形式上他会败诉。33不像作为不真正义务的“职责”,既是为了自己利益进行的约束,同时也有利于他人。34对这种负担的重视仅仅有利于负担人自己的利益,负担人不理会该负担反而会有利于对方当事人,也是对方当事人所更愿意看到的,因为由此他可以赢得这场诉讼。352002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同样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任何性质的义务中都难以包含这种负担。它更多是当事人来主张自己没有过错的一种风险和不利益的分配规则。36这种举证或陈述的负担虽说是诉讼法的义务,但由于其是否及时、适当地履行将直接影响其在实体法上的权利。所以,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将这种负担纳入到法律关系构成的要素中来。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有机性、规范性和时间性 1.民事法律关系的有机性 通过以上所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绝不仅仅限于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除了权利和义务这一对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外,法律关系还包括权能、权限、取得的期待和屈从、职责、负担等非常规要素。所有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一项法律关系的全部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描述特定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但这许多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和结合在一起的。 对此,拉伦茨教授曾明确指出,法律关系可以由单一的权利和与其对应的义务组成,也可能是由以某种特定方式相互组合在一起的很多权利、义务和其他的法律上的联系组成。大多数法律关系都不是一种单一的关系,而是一个由许多法律上的联系附加于其中的复杂的综合体。法律关系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权利、权能、义务和法律上的拘束等组成的一个整体(einGanzes)、一个有机体和结构组合(ein Organismusund Gefüge)。37 法律关系的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法律关系的有机性,即围绕一个共同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各种权利、权能、权限、取得的期待和义务、屈从、职责、负担等,组成了一个超越各个要素而存在的整体38,即法律关系乃是一个有机的结构组合。例如,在所有权法律关系中,所有权通常被我们看作是一项完整的权利,但所有权并不仅仅是各种所有权权能的总和,所有权也有可能和义务结合,所有权事实上是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法律关系。比所有权更加复杂的是债权债务关系和亲属法关系。一项债权债务关系不仅包括给付义务和与其对应的债权,而且还包括确保它们的辅助义务和权能以及形成权和权限。39而且,在债权债务关系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新的义务,个别的给付义务可因清偿而消灭,形成权可因其行使或不行使而失去效能,债的客体可因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而变更,债的主体也可因法律行为或者法律规定而更易,整个债权债务关系更可因概括转让而转移。但无论何种情形,债权债务关系的要素虽有变化,但债的效力依旧不变,即债权债务关系仍继续存在,并不失其同一性。40 拉伦茨教授更是由此对冯·图尔(von Thur)教授的“权利乃私法之核心概念”的观点表示反对,而认为私法之法律关系一般至少包含一项权利,但法律关系并不限于此。并进一步指出,承认债之关系是一个有机体,承认债权关系当事人的法律地位通过合同承受而具有可转让性,承认所有权具有社会义务,承认亲权的义务权(Pflichtsrecht)属性,承认法律义务、职责以及其他的拘束之间的不同,就意味着承认法律关系概念居于私法的中心地位。因为,只有法律关系才能将权利以及不能发展成为独立权利的权能、义务和职责都囊括其中。41 对于权利和法律关系,应以何者为私法之核心概念的问题,在法学史上始终存在一个反反复复的认识过程。在冯·图尔(von Thur)教授1910年提出权利乃私法之核心概念42之前,法律关系是居于私法的核心位置的。古典的罗马法学时期,法学家们放弃对具体的各种实体权利抽象出一个一般的权利概念,直到注释法学时代,诉权的实体法基础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距今日权利之私法核心概念的地位还有很大距离。萨维尼(Savigny)就不认为权利是私法体系的中心,对权利的讨论通常是在法律关系的基本范畴中顺便进行的。直到温德沙伊德(Windscheid)将罗马法的诉权制度引入到权利的话语中,认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在先,诉权在后,并在其著名的潘德克吞教科书中开始专门讨论权利,从此法律关系开始丧失了其自萨维尼时代以来的核心地位。43近来在民法学原理上出现了回潮,有学者对权利在私法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批评,要求将法律关系作为私法的基础范畴来对待,主张在私法中应以法律关系取代权利之核心地位,认为法律关系给权利人的义务也留下了空间。44不仅如此,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仅在权利的框架或义务的范畴中是无法将前述的权能、权限、屈从、职责、负担等要素涵盖进来,从而无法精确而充分地描述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因此,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并确立民事法律关系在现代民法学中的核心地位。 2.民事法律关系的规范性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作用于民法的调整对象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但民事法律规范不会自动地作用于民法的调整对象,必须借助于民事法律事实方能实现,可见,民事法律事实乃是民事法律规范作用于民法调整对象的重要媒介。民法的这四项基本范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民事法律规范(透过媒介:民事法律事实) 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此时的社会关系披上了法的外衣:权利和义务) 法乃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只能调整一定范围的社会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种作为民法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与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社会关系有何不同?其不同在于,作为民法调整对象的社会关系经过民事法律规范调整之后,披上了法的外衣,即具有(广义)权利和义务内容。45此时的法律关系从民法的角度看已不再是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进入了规范世界,具有了规范属性。所谓法律关系的规范性,即对这种社会关系再不能当作普通社会关系来对待,而应以权利和义务的角度去观察、处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关系不同于生活关系。拉伦茨曾明确批评将生活关系与法律关系混同的现象,并举例说,出租人A与承租人B的生活关系可能是友好的,也可能是冷淡的或紧张的,但他们之间的租赁法律关系并不是按照这种生活关系来确定的,而只能是按照规范的观点(nachnormativenGesichtspunkten)。其内容要由法律和租赁合同来调整。46当然,与法律关系相应的生活关系有时也会反作用于法律关系,例如合同当事人之间长期缺乏信任关系,会导致一方行使解除权。但无论如何,这种生活关系对法律关系的反作用,也只能从规范观点的角度出发来确定。 2)法律关系具有意志性。通过上面的图示,我们知道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规范作用于民法的调整对象而产生的,而民事法律规范内容的本身就体现了立法者的意志,但这种意志是抽象的,具有一般性。而当民事主体通过其法律行为形成具体民事法律关系时,法律关系内容的确定再次体现当事人的意志。 3)法律关系是通过对生活关系撷取而产生的。现实生活关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我们正是从这一统一体中取出一部分进行法律观察,得出法律关系的。这种将生活关系局限于现实的某些部分,是法律研究技术的必要手段,同时对于法律适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找法工作将完全依赖于对法与非法一种非理性的整体印象,从而丧失其可信赖性。47法律关系对生活关系这种“撷取”,使其具有了很强的规范性。但生活关系却始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法律关系时还要注意到法律关系的有机性。 3.民事法律关系的时间性:作为时间现象的法律关系 所有法律关系原则上都是有时间上的开始和结束的,所以法律关系虽然不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却具有时间性。法律关系是一种时间现象(zeitlicheErscheinung)。48当然,法律关系在时间上的存在对于不同法律关系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债法关系上,法律关系的时间性表现的最为明显。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言,“债权含有死亡基因,目的已达,即归消灭。”49债权是动态财产权,其社会机能在于跨越时空障碍,实现财产的流转,保障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得以实现。作为人们获得和实现物权或类似权利的桥梁与手段,债权只有通过依法消灭自己才能实现其价值,没有永久存在的债权。特别是合同关系,从本质上说合同就是为了结束而设立的。即使是那些持续性债权债务关系,也是有结束时间的规定的,它从一开始就是暂时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结束。 形成权的时间结构与债权很相似,它从一开始就是以通过其行使从而使一定权利形成作为其终极目的。一项形成权,例如终止权、撤销权、选择权,一旦行使,即告结束。形成权是通过其行使而消耗自己的,即使不行使,这种权利也会因在一定时间内(除斥期间)不行使而消灭。一句话,形成权是一项可消耗性权利。 物权关系中的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都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所有权的时间性虽不很明显,但所有权同样具有一定的时间结构首先,所有权是特定人在某个特定时刻开始对特定的某物享有支配力的,同时这种支配也必将结束,至迟到所有权人死亡或者所有物灭失时。但所有权的时间结构与债权的明显不同,它并不像债权那样通过履行义务而消灭自己,不是目的达到了就没有任何意义。恰恰相反,它在时间上的存在本身就是它的意义,51就是它的目的。而且,从本质上讲,所有权关系的时间结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持续的。 人格权、亲属权和婚姻关系的时间结构,也同样是以人的生存时间为限的。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则体现在其保护期上,保护期届满就不再受到法律的专有性保护,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当然,这些权利的时间结构与所有权相同,其之存在即其目的。与债权那种“目的已达,即告消灭”的时间结构显有不同。 四、一点反思:法学向常规外细微处的发展 撰写此文乃是缘于近来读书的一些感受。在读到拉伦茨教授和沃尔夫教授所著之《民法总则》关于法律关系的具体要素时,书中赫然写着法律关系构成的各种(广义)权利(verschieden Artenvon Berechtigungen)和各种负担(verschiedenen Artenvon Belastungen)。细读下去,作者更加明确地指出,法律关系的整体法律效果是基于某一法律关系所产生的权利(subjektiveRechte)、取得期望(Erwerbsaussichten)、权限(Zustandigkeit)和义务(Pflichten)、其他的拘束(sonstige Gebundenheiten)、职责(Obliegenheiten)、负担(Lasten)等全部要素构成的,而这些内容构成了参与该法律之当事人的特定法律地位。52 再读韩忠谟先生的《法学绪论》一书,书中也指出,权利与义务乃法律关系之核心,法律所赋予法律关系之法律效果的主要部分。53由此推出,韩忠谟先生也认为除了权利与义务外,法律关系当有其他内容构成。这一点可由韩先生在论述权利的种类时的观点得以佐证。 又读葡萄牙著名民法学者CarlosAlbertodaMotaPinto所著《民法总论》,惊讶地发现,他将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分为本义的权利和形成权,法律关系中的义务分为法律义务和屈从。本义的权利相对于法律义务;形成权则相对于屈从(sujeicao)。并指出法律关系是权利和法律义务或屈从所组成的关系,权利和法律义务或屈从构成了法律关系的内部结构和内容。54在法律关系的内容构成中明确地引进了“屈从”概念。而且在其引注中笔者得知,德国学者伯蒂歇尔(Botticher)在论述形成权相对人所负有的特殊义务时,其著作的名字更是径直为《私法中的形成权与屈从》。55 由此而起的种种信息使我不由得诘问自己,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否仅限于我们传统理论所指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是否还包括其他内容? 对此,拉伦茨教授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尽管我们通常说权利是一项法律关系的特定标志,但是对权利的拥有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能穷尽法律关系的全部内容,它还包由权利而生的其他很多法律联系。”56我国台湾学者曾世雄教授也认为,传统论说常在法律关系与权利义务关系之间划等号,认法律关系即权利义务关系。其实,法律关系包容之范围较权利义务关系为广,权利义务关系只是法律关系之一部但为最重要之内容。57 在这样一些观点的引导下,笔者努力形成了此文,并提出法律关系的内容由积极要素和消极要素两部分构成。其中,积极要素包括权利、权能、权限和取得的期待等,而消极要素包括义务、屈从、职责和负担等。笔者深知与传统理论相比,文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未必能站得住脚,例如,权能和负担是否应列入法律关系的内容构成中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和讨论。这里笔者想通过此文传达的信息是,我们应对法律关系的内容构成进行反思。不能将法律关系的构成简单化地理解为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法律关系还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因为,法律是对社会生活关系的反映,社会生活关系永远是丰富多彩,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关系在其内容构成上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否则,我们的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实将捉襟见肘,无以应对。58 美国著名分析法学家霍菲尔德(Hohfeld)教授就认为,将所有的法律关系都仅仅约化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阻碍我们进行清晰的法律思维和有效地解决法律问题的最大的障碍之一。用权利和义务两个概念来分析比较复杂的法律现象,如信托、选择权、期待权、保留合同、法人等,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它造成的法律术语的匮乏和混乱等严重后果,仍须法学家们认真对待并不断消除。霍菲尔德进一步将法律关系提炼为权利(right)??义务(duty)、特权(privilege)??无权利(no-right)、权力??责任(liability)、豁免(immunity)??无能力(disability)等四对概念,以这四对概念的不同组合来分析复杂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关系。59 社会生活关系又是有机地、绵延不断地统一在一起,而法律关系只是通过对一部分现实生活的撷取60实现的,这就要求反映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关系应具有有机性。机械地简单化地思考只能使我们的理论和逻辑异化为我们的枷锁,限制法学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和推动功能的发挥。我国民法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在一些基本理论方面已渐成共识的情况,我们既要重视对既有理论进行细化研究,更要重视对既有理论的例外现象进行充分研究,以不断完善、充实我国民法学的理论。此即所谓“法学向常规外细微处发展”之意。 本文观点未必准确,但希望它能为我们对法律关系内容的理解提供新的思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特别是其中的“权限”和“屈从”概念,如能妥贴地引入到法律关系内容构成要素中来,相信这将有助于使我们对法律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丰富、更加具体。 将“权限”概念引入法律关系之中,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分析、认识一些特殊的法律地位。譬如,对于权性质的分析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且尚无定论的一个问题。抛开将与委托混为一谈从而否定权的观点不说,单单是承认权存在的观点中围绕权性质就有所谓权利说、权力说、能力说、资格说、地位说等种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主张。而对于这一干众多学说,人们却总能找到其不能圆满解释的地方。61而“权限”概念的引进就可以使我们跳出既有理论和逻辑的束缚,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看待一些所谓的理论难题。 同样,不论是拉伦茨的“法律上的拘束”(rechtlicheGebundenheit)概念,还是伯蒂歇尔(Botticher)的“屈从”(Unterwerfung)概念的提出,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值得深思的东西。特别是葡萄牙学者CarlosAlbertodaMotaPinto将权利分为本义的权利和形成权,并进一步指出与本义的权利相对的为法律义务,而与形成权相对的则称之为屈从,详细区分了屈从与义务的不同。这种思路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和启发。即使我们不接受“屈从”概念,我们也要对现有的义务概念进行更加细化的区分研究62.果如此,本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民事法律论文:论代位权在民事法律中的应用 摘要:我国《合同法》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代位权的制度。代位权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次债务人享有的到期债权,而对债权人的债权带来损害时,债权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债权,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向次债务人代位行使债务人债权的保全制度。本文从代位权的性质、构成要件、在民事法律中的应用及实践等方面谈了笔者自己的一些观点。代位权是债权的一种效力,并非从属于债权的特别权利;它属于实体法上的权利,是强制执行的一种补救。代位权的构成要件应考虑债权的合法性,怠与行为的存在,损害结果的发生,代位权客体的范围等几个方面的因素。笔者根据代位权理论及其在民事法律中的实践,就代位诉讼中被告的确立,债务人应负责任的问题,债权范围的确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保全债权、法律适用 依我国《合同法》之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应体现公平原则。在实践中,有时合同订立后,债务人的财产因客观、主观原因而减少或者应增加而未增加,使债权人的合法债权难以实现,从而出现不公平现象。法律上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设置特别制度以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债务人财产客观原因而减少,债权人可以通过不安抗辩权以及其它补救措施予以救济;对于债务人因主观原因减少,债权人则可通过合同履行的保全措施予以消除。代位权是债的保全措施的一种,是我国《合同法》规定的一项新的法律制度。该制度是对债的担保制度和违约责任制度的补充,同时又优于其它制度,本人试从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如下论述。 一、代位权概述 考查外国立法,代位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正式确立于法国。法国法系之民法(法国民法典1166条,西班牙民法典111条)及日本民法(其法典432条)都有代位权的规定。所谓债权人的代位权,是指债务人应当行使却不行使其对第三人(债务人)享有的权利而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 代位权的性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代位权是债权的一种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虽然说债权人与次债务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然而法律赋予了债权人向次债务人请求债务人债权的权利,它所体现的仍然是债权的法律效力。我国学者赵旭东主编的《合同法学》认为:“代位权是从属于债权的特别权利”。①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因为,代位权是债权法律效力的体现,是债权的一种效力,并非从属于债权的特别权利。 第二,代位权是强制执行的一种补救。代位权制度弥补了强制执行及一般担保的不足,对债权的不能获偿起了预防及补救作用。债权人享有的是代位权,而不享有代位权的客体,代位权行使的结果归属于债务人。债权人代位权的目的是保全债权而非直接受偿,它体现的是债权人代位权的强制执行准备功能。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认为:“债权人以保全债务人财产,增大债权之担保资力为目的,惟强制执行准备之效用”。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三,代位权是债权的从权利。代位权是依附于代位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它不能单独产生或存在。 二、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第一,债权人须对债务人享有合法的债权。这里的“合法”应包括债权人对债务人及债务人对次债务人均享有合法的到期债权,并不包括其它实体权利及诉权。该债权也不包括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如:继承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等。 第二,债务人须迟延履行到期债务且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笔者认为,无须债务人的债权到期后持续一定的期间才视为迟延履行,因为这一期间极难确定,债权人很难掌握这种期间并就期间届满举证。而且期间的规定会增加代位权实现的风险,所以不规定债务人的债权到期后须达到一定的期间,才能行使代位权,只要到期即可。“怠于行使”是指债务人即不履行又不以诉讼方式或仲裁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丁文军在《新合同纠纷案件判解研究》中说:“债务人仅以私力救济的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仍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只有当债务人以诉讼或仲裁方式主张权利时,才能阻碍代位权的行使。”③就是说债务人只有以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才不构成“怠于”,仅以私力救济方式主张权利,如直接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或向其人主张权利,甚至包括向民间调解委员会或行政机关请求处理,都属于“怠于”之列。 第三,“怠于行为”须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债权人有保全债权的必要。它是指债务人自身无能力清偿债务且又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使其作为债的一般担保的财产减少,债权人之债权面临不能实现的危险即对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权人才能行使代位权。同时,笔者认为,关于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如果将这种损害作为具体的条件,要求债权人就此举证证明自己的债权受到具体的实质性损害,与债权人更为不利,举证更加困难。根据举证责任分担以及难易程度司法解释仅规定只要债务人未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的债权未能实现,便可视为债权人的债权受到损害。司法解释对债务人不行使债权的主观原因不予考虑,采用了客观评价标准。只要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已到期,债务人未以诉讼或仲裁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便属于“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三、代位权的效力 《合同法解释》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该条规定使债权人得到了“优先受偿权”,使债权具有了排他效力。然而,根据债权平等原则,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结果效益归债务人享有,其行使代位权的费用从利益中得到补偿,债务人与第三人之债的关系因此消灭。即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请求权所获财产应归于债务人,此财产仍为债务人之总债权的担保,债权人不得直接以此财产受偿。这种仅特定债权人得向特定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法律关系,学说上称为债权的相对性。债权的相对性使得债权无排他的效力,数个债权,不论其发生先后,均以同等地位并存,这便是债权的平等原则。《合同法》规定的代位权制度打破了债权平等原则,赋予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以优先受偿的权利。这种规定与民法中“债权平等原则”这样的原则性规定相左,我认为是不妥的。 四、代位权在民事法律中的实践 (一)代位诉讼中被告的确立。在债权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中,次债务人应当作为被告,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债务人处于何种地位,有的认为,债务人应当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因为债务人对次债务人享有直接到期债权,债权人对次债务人享有间接的到期债权。有的认为,债务人应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因为债权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债务人仅对处理结果与之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此只能处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地位。有的认为,债务人应当与次债务人作为共同被告。债务人怠于行使债权,必然与次债务人有关,其诉讼地位与次债务人相同,作为被告。有的认为,债权人所主张的是债务人的债权,债务人应列为原告。还有的认为,债务人在特定条件,有可能提供证据,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不主张任何实体权利,不必列原告、被告或者第三人,应作为证人。司法解释根据债务人在诉讼中的特殊性、复杂性,仅规定“可以”追加债务人为第三人,将确定债务人诉讼地位的权利赋予法院。笔者认为,债务人在代位诉讼中的地位可以因案而异,有时可不作为诉讼参加人。因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是直接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理论上无需债务人的辅助。次债务人应诉也无须征求债务人的意见。代位诉讼没有债务人也可以发生、进行和完成。所以,债务人并非当然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我想这也是《合同法》、《合同法解释(一)》规定“可以”的缘故。 1、债权人可以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债务人作为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诉讼;债权人未将债务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债务人作为第三人。 2、债权人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债务人在代位诉讼中又起诉债务人的债务人在其诉讼中为原告。《合同法解释(一)》第22条第2款规定:“债务人的起诉符合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这也说明债务人在代位诉讼没有超过债权人代位请求数额的,人民法院可合并处理,债务人应为原告。 3、根据债权人代位权的性质,将债务人列为共同被告是不妥的。因为,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内容是债务人的债权,债务人不能成为自身债权的被告,这与代位权的性质相矛盾。 (二)债权人代位权成立后,债务人应负责任的问题。依《合同法解释》第十九条,“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胜诉的,诉讼费由债务人负担,从实现的债权中优先支付”。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对债务人“怠于行使债权”的动机有个认识。怠于行使权利,是说应行使并能行使而不行使,且“不行使权利”表现为债务人能够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权利,但一直未向其主张权利。它主观上表现为故意或放纵。少数债务人是故意让自己的债权灭失,抱着一种宁肯让与第三人也不让债权人实现债权的心态,而部分债务人则是抱着懒洋洋无所为所谓的态度,还有一部分债务人是碍于次债务人业务或其他关系,而不愿或没能采取诉讼或仲裁行为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这就势必导致债权人无法从债务人那里实现债权,直接影响债权人的利益。尽管目前《合同法》规定了代位权制度,但是,要债权人能清楚地了解债务人有“怠于行使债权”的行为也并非易事。债务人的债权对于债权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更不用说认定债务人有“怠于行使债权的行为”。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债权人是没有权利来查阅债务人的客户档案的。如果说,债权人在费尽周折取得代位胜诉后,债务人仅仅是被动履行了自己应尽的义务,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无非在代位诉讼中败诉之后,间接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会对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很大的破坏性,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笔者认为:为了震慑债务人的怠于行为,应对其怠于行为进行惩罚,而不仅仅是让其支付代位诉讼费。在债务人代位诉讼败诉后,不必考虑其主观上是出于故意、无所谓、还是碍于与次债务人的面子关系,而怠于行使其债权,因为债务人的动机在诉讼中是极难认定的,只要债务人有怠于行为的存在,就要进行处罚,这样才能促使其更积极地行使自己的到期债权,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三)代位权是对债的相对性原则的突破。一般来说,依债权相对性原则,债权人不能向次债务人行使请求权,不能限制债务人的处分权。债权人更不能起诉与自己无债权债务关系的第三人。然而,这样理解相对性原则过于绝对,不利于充分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随意处分自己的权利,进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而在法律制度上给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及保障交易安全留下隐患,而法律设立代位权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法律突破了债权相对性原则,确立了债的保全制度,即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的撤消权制度。当债务人的行为危及债权时,债权人可以代替债务人通过法院行使债务人的权利。 (四)《合同法解释》第二十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该规定明确表示次债务人可向债权人直接清偿。而依照传统的债权人代位权理论,行使代位权取得的财产应先归入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而后依照债的清偿规则向债权人清偿债务。其理论依据是:债权人代位权的目的是保全债权而非直接受偿,债权人不能享有代位权的客体。可以说,该理论在逻辑上是严密的,但在实践中却有明显缺陷。即该规则对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激励不足,对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努力结果,其他债权人可无条件分享,在客观上挫伤了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的积极性。事实上,反对适用该理论的主要理由不在于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而是担心债务人对债权任意处分,以及对债权平行受偿的绝对化理解。因此,要保证该理论有效运作,首先,自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起,债务人对该债权的处分权便受到严格限制,不得行使任何不利债权的行为。其次,债权人地位平等不等于平均受偿,也不等于无条件的按比例清偿。在适用该理论时,应当考虑债权人行使债权的先后、债权人责任财产的合理变化、适用按比例清偿的法定条件,以及是否为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等等。总之,法律不强行规定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有法定优先爱偿权,但不排除经过债务人同意而获得的优先受偿。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法律设立代位权制度的初衷。 (五)债权范围的确定。首先,《合同法》第73条规定的“债权人”是指全体债权人,因为每个债权人的地位应是平等的。有人认为,该条第一款所述的债权人是指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该理解有助于激励和保护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的积极性。其实这种说法,是出于保护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的考虑。因为,该条中的债权人是指可能遭受损害并有权行使代位权的所有债权人,并非特指某个债权人。其次,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应以什么作为标准。依法律规定:债务人对第三人行使的债权应当是到期债权,而对债权人的债权并未明确规定为到期债权。一般说来,债务人是否履行债务需待债务到期方能判断,在此之前不能判断债权人利益是否受到伤害。因此,全体债权人的到期债权是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范围。但是,债务人对债权人债权的损害也可能发生在债权到期之前。如果债权人的债权在到期之前已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债权将无法履行也不能行使代位权,或不能将其债权纳入代位权的行使范围,那么人们就怀疑该制度的合理性。故而有学者认为,通过司法解释来规定债权人提前行使代位权的情形。这样,才能避免对个别债权人的债权造成损害。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应充分体现该制度的保全价值,同时兼顾债务人的处分权。因此,行使代位权条件应从严掌握,代位权行使的范围则应适当扩大。因为,无论是对债务人还是对债务人的债务人,代位权的行使都不构成实体性的损害,但是对债权人的利益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代位权在民事法律中的应用需进一步完善 (一)应尽快制订统一的《民法典》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制定统一的《民法典》,所以关于代位权的制度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观点,仅代位权的概念就有许多说法。其实现行的代位权制度突破了传统的规定。1、解决了债权人代位权行使动因不足的问题。传统的债具有相对性,代位权行使的结果效益直接归属于行使权利的债权人,大大调动了债权人行使此权利的积极性。2、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如果将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获得的利益归属于债务人,债权人还必须再向债务人行使请求权以实现自己的债权,这就人为地使诉讼程序变得愈加复杂,徒增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即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也不利于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将行使代位权所获利益直接归属于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可以大大简化诉讼程序,减少中间环节,便于及时清结债权债务。可见代位权制度在民法中占据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许多优点,它与债的担保制度与违约责任制度一起,共同构成了维护债权人债权的稳固的三角架。可是目前的代位权制度仅在《合同法》中有表述,在《民法通则》中没有提及。因此说,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民法典》,提升代位权的地位,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二)抽象的法条具体化。《合同法》第73条的规定,程序性内容过于概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需要将民事诉讼法上的抽象规定具体化,或者直接规定民事诉讼法上欠缺的程序,以便司法实践的操作。就债权人代位权而言,代位权是债权人的实体权利,在该权利实现的第一个环节,程序性内容显得特别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债权人代位权实现必须通过法院诉讼来进行。这就需要规定债权人、债务人以及债务人的债务人在诉讼中的地位。2、债权人行使代位权需具备法定的成立要件。这就要求债权人承担举证责任。3、在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过程中,债务人的权利受一定的限制,其中包括了程序法上的权利限制。4、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以及其他债权人对因代位权行使而取得的财产如何受偿的程序等。这些程序上都直接影响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目标的实现。 另外,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没有具体标准,只是原则性地规定“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并“对债权人造成损害”。从理论上说,该“必要”是指债权人的到期债权已经存在不能实现的危险,不采取保全措施可能会使该危险变成事实上的损害。在实践中,除了债务人履行迟延还同时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可视为有行使代位权的必要:1、债务人的数个债权人其到期债权均未获清偿;2、债务人未能履行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或裁决书;3、债务人向该债权人或全体债权人明确表示无力清偿部分或全部债权。这些具体的事项都应在法条中明确,便于实践中运用与操作。 总之,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是对债的相对性规则的突破,是债的对外效力的体现,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的重要规则和制度。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完善,债权人的利益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保证。 民事法律论文: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的重新思考 [摘要] 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是理论上的一个失误,它导致了民法学理论的冲突和认识的混乱,也违背了逻辑规则。应该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重新认识。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必备要素和成立要件,只能把合法性作为国家对当事人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评价和法律控制的生效要件来对待。意思表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强调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要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激发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而取消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要件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民法通则 民事法律行为 合法性 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学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联结权利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这三大民法理论的纽带;是客观权利义务向主观权利义务跨越的桥梁;是法制度向法现实转化的接口。民事法律行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人们应商品经济发展规范化、简约化的要求,而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具体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进行的抽象和概括。可以说每一项民法基本精神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无一不依赖于民事法律行为作用的发挥。所以对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根本特征人手,来探讨民事法律行为的确切含义。 一、现行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立法的误区 考察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历史沿革,可以知道,民事法律行为原称为法律行为,起源于德国法学家贺古(又译胡果)所著的《日耳曼普通法》一书中。法律行为在德语中是Rechtsgeschäft,由"Recht"和"Geschäft"组合而成,其中"Geschäft"是“行为”的意思,“Recht”指“法”、“法律”,同时兼有“公平”、“合法”之意,只是日本学者借用汉字中的“法律”和“行为”二词,将“Rechtsgeschäft”译为了”法律行为”。[1]因此,法律行为原有意义含有合法性。既为合法表意行为,这在逻辑上显然存在着矛盾,于是引起了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以合法性为要件的争论,学说理论莫衷一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在立法上,一方面肯定了民事法律行为专指合法行为,一方面特创“民事行为”这一新概念,从而结束了争论。《民法通则》的这些规定,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上的矛盾,但从另外的角度,又制造了新的矛盾和混乱,使民法学理论处于潜在的困境之中。 第一,在理论上,引起理论的冲突和认识的混乱,导致民法学理论整体上的不协调。 首先,我国《民法通则》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这一规定与具体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理论产生了冲突。例如:合同是一种双方民事法律行为,而无效合同也是合同,也应是民事法律行为,但无效合同却是不合法的法律行为。同样在婚姻关系中存在“无效婚姻”,在继承关系中存在“无效遗嘱”等不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本来法律行为是从合同、遗嘱、婚姻等行为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理应反映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一般本质,从逻辑学上讲,其外延应比合同等下位概念要大,所以仅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违反了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其次,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与法理学关于法律行为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法理学认为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或能够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2],并不仅指合法行为。因而,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合法行为,在整个法学系统中也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再次,民事行为的独创,由于《民法通则》未作明文规定,使得人们在对其含义的理解上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属概念;有人认为,民事行为是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或具有民事法律意义的行为;甚至有人认为,民事行为是“统率民法上所有行为的总概念”[3],从而造成对民事法律事实理论内部结构认识上的混乱。 第二,在立法技术上,有悖于形式逻辑基本规则的要求。 首先,通过对《民法通则》具体法条的分析,可以知道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其中有效的民事行为就是《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一个种概念,而民事行为是一个属概念。然而从《民法通则》第四章“民事法律行为和”及其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这种立题,以及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下作出关于民事行为的规定来看,根据形式逻辑的概括规则,“民事法律行为”倒成了属概念,而“民事行为”反而变成了种概念。其次,从《民法通则》第四章具体条文的表述来看,有些条文是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出发来要求一般民事行为,俨然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上位概念。例如,《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第62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符合所附条件时才生效”。难道只有合法的民事行为才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才可以“附条件”吗? 以上两点实际上也恰恰反映了立法者内心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引进了“民事行为”概念,概括一切合法、不合法的民事法律行为,以解决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不舍得放弃民事法律行为的统率性,因为它具有很丰富的历史传统和对所有意思自治领域民事活动强大的示范力量。同时这也向我们的民法学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今后对于民事主体意思表示行为的一般模式研究,是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民事行为的角度出发? 第三,在立法价值上,没有必要独创一个民事行为。 首先,分析《民法通则》中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民事法律行为只是一种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合法有效的民事行为作为民事行为的一个分类概念来取代民事法律行为。正如人可以分为正常人和病人,却没有必要将正常人用一个莫名其妙的概念,来代替“正常人”概念,然而用取消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代价来解决“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却也并非我们的本意。 其次,在《民法通则》颁布之前,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以合法性为要件是存在争论的,有的学者早已指出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要件。如:“法律行为,是权利主体所从事的,旨在规定、变更和废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4]法律行为,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5]。由此可见,为了解决“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学者们并未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法律行为是合法表意行为”上来考虑独创一个新的概念,而开始考虑“合法性”在民事法律行为中的地位了。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将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有效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认为合法性只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6]。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将民事法律行为划分为成立和生效两个阶段,将合法性从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中剔除,从而解决“合法却无效”的矛盾。实际上,《民法通则》所规定的民事行为,只不过是包括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状态的换种说法而已。至此可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特别地创立“民事行为”这一新概念。而应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进行重新改造,取消其合法性。 二、取消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要件的理论依据 第一,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 所谓特征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然而考察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关系时,可以知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具有产生、变更或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只是客观上由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合法行为,“例如遗失物之拾得、标的物之交付等”,它们都属于民事合法行为,“均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在当事人之间发生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效果”。合法性并不能将民事法律行为同与其相对应的事实行为区分开。相反,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存在意思表示,也即要看法律后果的产生是由当事人的主观意思表示,还是法律的客观规定。“可见,《民法通则》第54条为民事法律行为所下定义,未能正确揭示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及其内涵和外延。”[7] 第二,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为的必备要件。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都要通过当事人的法律行为和国家的法律评价来落实,这是应当予以区别对待的两个不同阶段。民事法律行为首先是民事主体的行为,而不是国家的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自主自愿而为的,以影响一定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应集中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至于该行为本身合法与否,行为产生何种法律效果,是国家对其进行的法律评价,不是当事人所能随便确定的。在实际生活中,当事人也往往不可能对一切意思表示都有正确的法律观念,意思表示也不可能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可能发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合法性只是在确定已经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时才有意义。所以,合法性是国家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外在评价。并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内在要求。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是病人而否认其为人一样,也不能因为一项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要求,而否认其为民事法律行为。 第三,意思表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 一方面,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必备要件,无意思表示不足以成为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表示行为,集中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史尚宽先生曾经反复说过,“法律行为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之法律要件,无意思表示不得成立法律行为也”,“意思表示以外的事实虽亦得为法律行为之要件,然不得有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之法律行为。”[8]另一方面,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区别于其他民事法律事实的根本特征。无论是事件中的自然事件、社会事件,还是行为中的行政行为、司法行为、事实行为都不具有意思表示。 由此,我们可以围绕意见表示将民事法律行为界定为:民事主体旨在以设立、变更、持续、终止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表示行为。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以民事主体的身份或资格实施的行为,并且必须按照民事活动的准则进行,以此区别于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此为民事法体行为构成的人的要素;其次,民事法律行为是有目的行为,无目的行为和精神病患者所为的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主体行为的目的旨在设立、变更、持续或终止一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此为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目的要素;再次,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无意思表示则不为民事法律行为,以此区别于事实行为,此为民事法律行为构成的意思表示要素。 三、民事法律行为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不以合法性为要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9]由此可见,概念是发展的,而且制约概念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发展程度;另一是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程度。 前文中已说明,民事法律行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人们应商品经济发展规范化、简约化的要求,面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的抽象和概括。所以,一方面我们从概念随所反映的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角度来看,民事法律行为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也必然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考察民事法律行为的原初意义知道其含有合法性,这是因为当时商品经济尚不发达.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尚不普遍,国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的控制比较严格,因而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行为,而在现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是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自律性的主体,“经济和社会则要求民法给予民事主体以充分的自主权,因此,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包括不合法的表示行为”[10]。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表示,这将有利于激发民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阶段,在私法自治原则渐受肯认和尊崇的时代,强调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就更具有现实意义了。 另一方面,我们从概念随着人们对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应该深化。作为科学研究,理应深入探究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特征。实际上,民事法律行为中的“法律”是中性词语,只是表明具有法律性而已。所谓法律性主要指民事法律行为是受民法调整并由民法规定的行为,是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是民事法律现象的组成部分。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性并不表明其必须是合法行为。过去人们认为民事法律行为含有合法性,是囿于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现实,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反映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之本质特征的认识自应有所深化。 对于概念的这一发展过程,有学者指出:“概念是从凝固、僵化客观事物的运动,到突破凝固、僵化,在自身的往返流动,这就是概念运动的基本特点,……概念所以是运动的,因为它们是流转的变化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也就是认识运动的辩证性质,人类就是在概念的辩证过程中无限接近客观事物本身,在概念和它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过程中认识和改造世界。”[11]对于民事法律行为不以合法性为要件这一发展,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民事法律论文:论“民事法律行为”命名的谬误 近来,因民法典编纂引起的学术争议纷纷而起,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一部法典编纂,如同一面镜子,它既能反映出我们的法学成果和学术水平,也能暴露出我们法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所谓“民事法律行为”,正是长期以来一直使许多学者尤其是民法学者感到困扰的一个难题。此次《民法草案》第四章又对其专门作出规定,这就使得澄清这个问题更为迫切。因为第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命题本身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第二,由于法律翻译的文化间隙,造成了我国民法学界长期以来将“法律行为”和“法律交易”混淆;第三,我国民法学界长期以来谈论的“法律行为”实质上应是“法律交易”。因此,如果在未来的民法典中对相应内容予以专门规定的话,那么它应该是“法律交易”,而不是“法律行为”,至少不能是“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命题的逻辑错误与认识问题 从民法典编纂角度来讲,“民事法律行为”的命题本身从逻辑上讲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一个专门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典编纂中,任何一个具体概念都不必要,也不应该重复大前提或最上位概念,换言之,民法或民法典这个上位概念已经包容了其下位概念的外延,而其下位概念则不应该具有包容其上位概念外延的表达成分。例如,我们不能在民法典中作出诸如“民事物权”、“民事债权”、“民事继承权”或“民事婚姻权”这样的规定,因为它违背了上述思维逻辑。当我们谈到继承权,谈到债权和物权时,所指向的范畴必然是民事法律关系,无需再用“民事”加以限定。同样的道理,“民事法律行为”这一表达所指向的思考对象,其实也是一个必然属于民法范畴的问题。所以,用“民事”加以限定,理论上没有必要,逻辑上也不成立。 “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或“民事行为”问题是我国民法学界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问题之一。自清末民初法律改制到民国时期民法典的编纂完成乃至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有关立法和法律理论始终采用的表述是“法律行为”,台湾、澳门至今仍然如此。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我们讨论制定民法通则的过程中,随着对“法律行为”制度和理论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法律行为”命题下的理论和逻辑存在着问题。最为关键的是,人们发现“法律行为”概念并非民法独有的一个范畴。为了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行为”相区分,有学者建议在民法领域的“法律行为”前加一个“民事”予以限定,以避免与民法领域以外的“法律行为”理论相混淆。正是在此背景下,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初稿)中首先采用了“民事法律行为”这一表述,而且对此作了专章规定。两年后通过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正式采用了这个表述,从而使“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正式进入民事立法。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避免混淆或误解的做法恰恰是因认识错误而起。这种有意以“民事法律行为”与“法律行为”加以区分的做法,主要由于我们对现今“民事法律行为”(或“民事行为”)特定的客观指向或实质特征从一开始就没有准确认识和把握。如前所述,在民事法律领域内,谈“民事法律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逻辑错误。何况,特定种类的法律活动或法律事实不可能因为加上“民事”一词的限定就会发生性质的改变。事实上,这里涉及如何区分“法律交易”和“法律行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对于这两个在德国民法理论上原本存在的概念的区分,我国民法学界至今还没有提到讨论的层面。 二、“法律交易”和“法律行为”之区分 在德国民法中,同时存在一对概念,即“法律交易”(Rechtsgesch?ft)和“法律行为”(Rechtshandlung)。两者相对存在,而且显然都是在各种具体的法律现象或法律事实基础上逐渐抽象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是归纳的产物,而不是演绎的产物。所谓法律交易,是说以一定意思表示指向特定法律后果的行为,简单地说,是意欲获得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而法律行为则是说根据法律规定必然产生一定法律后果,无论交易行为人是否有获此法律后果的意思指向。由此可见,法律交易与法律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行为是否具有法律后果的意思指向。有意思指向者是法律交易,无此意思指向者则为法律行为。法律交易是作为本身要获得的特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出现;与此相对,法律行为则是作为法律规定其后果的行为出现,而不论行为人本身是否想要获得这种后果。如除了准交易行为和事实行为以及某些程序行为外,还有住所的设定和取消、无因管理、占有取得行为、加工行为等,都可纳入法律行为范畴。 德国法学界对法律交易的认识虽有不同观点,但基本上是明确和一致的。《德国民法典》没有对法律交易给出定义,但《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提案说明》所采用的温德沙伊德的观点是德国民法关于法律交易理论的起点,即:“法律交易是一种私人意思表示,目的在于导致一种法律后果,该法律后果因其为表示人意之所愿而依照法律秩序发生。”现今德国法学对于法律交易的理解基本就是这个思路的展开,即法律交易是“一个人或多个人从事一项交易或若干项具有内在联系的交易,其目的是为了引起某种私法上的后果,亦即使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同法律交易一样,法律行为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根据《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提案说明》的阐释:“法律行为是法律交易外的一个特殊范畴。与作为具有意欲达到的法律后果而出现的法律交易相对。因为事实上就存在着这样一些行为,其法律后果产生于法律秩序的要求,而不论行为人是否愿意获得。”但当时的立法者们认为,这样的表述难以说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故《德国民法典》最后不仅干脆放弃了对法律行为作一般的定义,而且根本没有采用法律行为这个表述,只是采用了法律交易这个概念。至于有关问题,则灵活地留给了法学家们或法官们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解决。从德国法学理论发展的现实看,法律行为迄今为止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一个开放的、有探索余地的学理问题。 在此还应该指出的是,关于法律行为还有一个广义和狭义的分别问题。前面所说的是狭义上的法律行为。广义上讲,在整个法律秩序范畴内,所有合法的,与法律后果相连接的行为都是法律行为。所以,除了民法上的法律行为以外,还可能有公法上,如行政法上和司法上的法律行为,像判决、形成判决、强制执行、逮捕、成年宣告、监护设定等;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劳动法合同等。但是上述这些法律行为均非民法意义上的法律行为,更非法律交易;法律理论或法哲学意义上的广义法律行为,现今欧盟法律制度中的法律行为,也都不是民法范畴所要谈论的法律行为。此外,违法行为,其中主要是侵权行为?不法行为?、违约行为等也都不是法律行为,尤其是契约关系范围内的给付障碍或积极违约行为。所有上述法律行为,都是广义上的法律行为。 由此可见,德国民法上有关法律交易和法律行为的理论十分严密。广义上讲,两者是不同层次的概念,狭义上讲,它们是不同范畴的概念。通常情况下,民法范围内所谈的大多是法律交易,法律行为只是法律交易以外的部分内容。进一步来说,在谈到“法律交易”时,必定是在谈民法范畴的问题;在谈论“法律行为”时,一般是谈法律交易以外的民事法律活动或事实。在德国民法理论中,对于法律行为的定性和涵盖范围虽然有争议,但并不构成十分严重的问题。现在一般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是将法律交易以外的民事法律活动或事实,如准法律交易行为和事实行为概括为“法律行为”;另一种方法是,有意识地回避采用法律行为概念,只是具体地谈准法律交易和事实行为。但是无论如何,法律交易与法律行为的区别是存在的。从现今德国民法著述或教科书来看,所谈论的主要范畴是法律交易,不是法律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法律行为只是一个学理上的概念,在《德国民法典》中自始至终没有采用法律行为的表述,而只是采用了法律交易的概念。因此可以说,在德国民法中,法律行为只是一个学理概念,而不是一个规范概念。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法学界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人们只认识到一个法律行为概念,但在这个概念之下所谈论的又是法律交易的内容。于是乎,将法律行为这个德国民法的学理概念作为规范概念在我们的民法中予以规定就不可避免了,而本来在《德国民法典》中存在的实体规范概念,即法律交易反而被摒弃了。由此可见,我们对法律交易和法律行为认识和阐释的混乱和错误是十分明显的。我国民法学界在法律行为理论上产生诸多混乱的根本症结就在于此。 对于“民事法律行为”存在的问题,有的学者已经敏锐地察觉。尽管这些人所阐释的观点仍然没有摆脱我国法学界法律行为原始混乱的迷惑和影响,没有走出“民事行为”这样一个陷阱和怪圈,更没有发现这一困惑的真正原因所在,但至少指出了“民事行为”不是什么理论上的突破,而是为了避免自相矛盾使用的一种规避手段或权宜之计。 三、法律翻译的文化间隙造成的误导和错觉 我国民法学界甚至整个法学界对于法律行为和法律交易认识的混乱,之所以存在而且长期以来没有解决,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概念的错乱当中。具体说,我们当初在引入“法律交易”这个概念时就已经将它与“法律行为”混淆起来。其后,在学习借鉴西方法律的过程中,多少又受到法律翻译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了这种混乱的发生。具体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日本法律翻译对我国学者的误导。应该指出,上个世纪初中国法律按照西方法律模式改制并制定民法时,并未对所接受的各种法律概念和制度进行过透彻充分的研究。当时的法律改制显然具有“一揽子”接受的情形,有些先拿来再慢慢消化的心理。所谓“法律行为”也是其中之一。“法律行为”这个术语实际上是我国清末民初法律改制过程中从日本民法中借用的,而日本民法中的“法律行为”,又是日本法学者在明治年间法律改制过程中接受德国民法的“法律交易”概念和制度时的日文表达。从史料上看,最早将德国的“Rechtsgesch?ft”译成“法律行为”的日本学者是梅谦次郎。他在明治年间参与民事立法并主持起草《日本民法典》时,最先在日本民法中引入了德国民法概念“法律交易”(Rechtsgesch?ft),不过却将其译作“法律行为”。对此问题,日本学界也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可惜并没有能够引起广泛的重视和讨论。日本学者将德文的“Rechtsgesch?ft”译作“法律行为”,实际上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首先,如果是在整个法律领域,它是将一个大概念用作了本位概念,即将法律行为用作了法律交易;其次,在民法领域,它是将一个相对概念混淆了本位概念。也就是说,在原生法律理论中的实际上三个概念,狭义上讲至少两个概念,现在被我们用作一个概念统一予以阐释。更为糟糕的是,许多学者没有看到其中问题所在,故不少民法学者用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行为理论来解释法律交易,有些法理学者用民法上法律交易的理论来阐释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行为,如此一来,自然乱上加乱。 其次,西方法律翻译所造成的错觉。除了上述历史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原因。由于法律交易是一个典型的德国法概念,所以西文的转译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多离不开“行为”。例如,对于德文“法律交易”(Rechtsgesch?ft),英译有几种不同的译法:“juristic act”、“legal transaction”、“juristic action”和“legal act”?等等。上述所有英文译法,实际上都与德文表达的原意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特别是“legal act”的译法与原文本旨相去甚远,实际上可以对应于德国法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行为概念。但是,这种客观情况对许多不了解德文的中国学者自然产生了误导,从而对错误理解和演绎法律交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清末民初法学家王宠惠在其《德国民法典》英译本中将“Rechtsgesch?ft”译作“juristic act”,显然要比“legal act”这样的译法接近原文本旨。其实,在英美法学者中间,对于德国民法上的“法律交易”的理解也未必都完全清楚。不过有些英美学者却意识到了法律行为和法律交易的不同,因而主张用“legal act”表示一般意义法律行为概念,而以“juristic act”表示德国法上的法律交易概念。奥地利法学家凯尔森将“Rechtsgesch?ft”译作英文的“legal transaction”,应该是最为贴近德文本旨的译法,这可能与其原本是德语法学家有关系。我国比较法学者沈宗灵在翻译凯尔森氏著作《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时将其译作“私法行为”,虽然这个译法可以探讨,但它至少已与“法律行为”区别开来。可惜这个细节并没有为民法学界注意和重视,因而除了沈宗灵的翻译外,所有能够传世的对“Rechtsgesch?ft”的其他译法,统统都成了“法律行为”。于是乎,由于法律翻译所产生的文化间隙,使得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行为和民法上特有的法律交易的差别被模糊了,原来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理论制度在我们这里发生了混乱。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我国法学界关于法律交易理论从基本认识到概念体系,从概念体系到整个理论存在的问题。对此,法学界并非毫无察觉,但却没有展开深入讨论且予以澄清。已经公之于众的《民法草案》中仍然以“民事法律行为”为题作出了专门规定,表明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还进入了立法讨论层面。因此,探讨并说明这个问题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紧迫工作。 民事法律论文:论私法自治与民事法律行为 [内容摘要] 私法自治是私法的最高原则。私法得以自治的基础在于其具有内在的民事法律行为调整机制。正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在调整机制,保障了私法得以自治。未来民法典应以私法自治为基础建立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关键词]私法自治 民事法律行为 基础 工具 构建 德国著名法学家梅迪库斯设想了这样一种社会制度:每个人的所得都由国家分配。粮食、房屋、衣服等都是依行政行为取得的。受领人在死后没有消耗的东西应该退还国家,因此也不存在遗产。国家禁止公民用衣服换取面包。这样一种社会在现代国家中没有成为现实,现实中有的只是奥维尔笔下的动物庄园、索尔仁尼琴笔下的古拉格群岛等这种乌托邦的拙劣模仿,以及这种模仿带来的惨剧。 民法的基本原理是私法自治,而民事法律行为正是实现全面私法自治的手段。按照这一原理的要求,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发生必须通过当事人的合意。法律强制性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只是例外情况,如因为侵权行为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等。拉丁法谚甚至说,“契约胜法律”,即指契约的效力优先于法律的效力。这一法谚体现的就是民事法律行为的自治精神。 一、私法自治的基本理论考察 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可分为公法上的关系和私法上的关系两种。一般而言,以权力服从为基础的法律为公法(Public law),其中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等;以自由平等关系为基础的法律为私法(Private law),其中包括民法、商法等。作为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私法,自治是其基本特征。 (一)对私法自治的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考察 大陆法系源于古罗马的罗马法和万民法。因此,私法的很多原则、理念以至制度都能从罗马法中找到其产生、形成的渊源。私法自治原则也不例外,罗马法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私法自治理论,但是其孕育了私法自治原则的内在精神。罗马由于地理位置及版图的扩大,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市场经济相当发达,基于市场经济规律性的要求,导致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和私法的发达。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法学家的解释一直是罗马法的渊源之一,即使在古罗马的君主制时期,皇帝也赋予一些权威的法学家以解释权。国家的公权力极少直接的干预私法的运行。法学家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对法律进行解释,进而创造新法。这就为私法自治创造了发展的空间。但私法自治并未被抽象为私法原则。 实际意义上的私法自治,应该说是产生于“当事人意思自治学说”(Theory of autonomy of the parties),正式提出这一学说的是16世纪的法国法学家查理?杜摩林。[[8]]由于16世纪的法国仍然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法律并未实现统一,习惯法在各个封建领地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了各地不同的习惯法在适用时的冲突,查理? 杜摩林在此前提下提出应由交易双方当事人自主选择法律来调整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后人将此称作“意思自治”学说,即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应该是适用法律的依据。 作为近代第一部范式民法典的《法国民法典》,是一部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民法集合,其中贯穿了意思自治原则。至此,意思自治成为了私法的基本原则,进化成为私法自治,支撑着整个私法体系。对于私法自治的内涵,归纳起来,法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解:1、从市民社会的独立性出发,强调私法于公法的区分性:“在私域范围内,只要不违反法律,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而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得非法干预。” 2、从民法本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私法自治是指当事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务。3、从私权神圣的角度出发,私法自治具有双重性含义:其不仅意味着当事人有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的自由,而且意味着当事人有不为自已创设权利义务的自由。4、私法自治与契约自由同一说:认为私法自治就是契约自由,即合同当事人意思自由,包括缔约自由、履约自由、内容自由、形式自由和违约救济自由。另外,私法自治还是一个法哲学命题,其本身包含着很深的伦理学和经济学的内涵。 (二)比较法中的私法自治 随着近代大陆法系私法法典化的进程,私法自治成为了各国民法典的基本指导原则,下面主要从几个范式民法典来阐述私法自治在立法中的体现。 1、《法国民法典》 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私法自治作为古典自由主义在私法中的体现,最早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出现在《法国民法典》中。法国学者认为,《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的“依法成立的契约对于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这一条款,将当事人特别约定置于与来源于公权力的法律同等的地位,即赋予当事人的约定以强制力,是对私法自治原则的直接确认。这种思想,通过无数渠道贯穿于国民议会的整个立法以及以《拿破仑法典》为其结果的工作的全部过程。序言性报告指出,法律不能替代生活事务中的自然理性,而起草民法典各章各项规定的委员会则强调其任务不是制定法律,而是重新表述自明的原则。总之,《拿破仑法典》的起草者坚称,他们继承了罗马法的契约自由和财产自由原则。 2、《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是在潘德克顿体系下建构的。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在抽象人格的基础上建立的权利体系,以意思的支配为基础。所以,整个私法体系是在依照意思表示的不同而加以区分不同的权利。萨维尼和温德塞这两位法学家在权利的概念上首先提出了意思力(Willensmacht)或意思支配(Willens-herrschaft)说,认为权利为个人意思自由活动或个人意思所能支配的范围。 “这一理论以意思自治为基础,通过人类理性达到法的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从而一直成为《德国民法典》中私法自治的理论基础。虽然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但德国民法本身并未像《法国民法典》那样明文规定私法自治原则,而仅于债编中的第305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依民事法律行为创立债之关系,及债之关系内容之变更,以当事人间有契约为必要。”德国联邦宪法法院认为,德国基本法第二条第一项关于任何人有自由发展其人格之基本权利的规定,保障人之一般行为的自由。就此而言,经济交易之自由及契约自由除已经特别的基本权利之规定保护者外,已属于行为自由范畴。由于契约自由乃私法自治原则之具体实践,故德国实务及学者一致认为,私法自治乃民法最基本之原则。因为,就像19世纪制定的其他法典一样,自由主义在其中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部分自由主义者认为:一个“理性人”可以并且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法律应承认其具有享有自由的权利,在民法中就是“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享有这种能力的民事主体可以自主地通过契约来决定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由上可知,在范式民法典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私法自治原则,但是其精神无不体现在民法典的各个章节,同时,在许多具体条文的但书中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排除法律的规定。这无疑是肯定当事人有权通过意思表示一致来自主创设其相互之间的私法关系。 二、私法自治的内容及其自治基础 (一)私法自治的内容 私法是调整私人关系的法律规范,自治是其根本特征。私法自治的应有之义在于:在私域的范围内,只要不违反法律,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效力,而法律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得非法干预。一般认为,私法自治的内涵包括私权神圣、身份平等、民事法律行为自由及过错责任等内容。所谓私权神圣,即民事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非依法定的程序,任何人或任何机关不能予以限制或剥夺。私权神圣的核心是人格权神圣与财产权神圣,人格权是人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享有财产权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里财产权日渐重要,“无财产即无人格”。财产权也是人格权行使的有力保障。 身份平等,也即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这种平等只是机会的平等也即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身份平等作为理性要求,却是自罗马法到近代市民法一脉相承的理念和不灭的向往。”在古罗马,奴隶和市民是不平等的;在封建社会,封建市民和农奴是不可能平等的。只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身份”逐渐被“契约”所取代,这种平等才成为可能。民事法律行为自由,这是私法自治的核心。民事法律行为自由表现为遗嘱自由、契约自由及设立团体的自由。其中最重要的是契约自由。契约自由的含义很广泛,包括缔约人有选择相对人的自由,缔约人有权决定契约内容的自由,缔约人有选择契约形式的自由,缔约人有规定违约责任的自由以及有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自由。“只有在自己有意识的活动过程中,那种选择行为才能被称为自由”。正是私法赋予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这就极大地激发了私法主体蕴藏的能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当然契约自由不是绝对的无条件自由,它的内容受法律的制约,同时也不能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契约应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契约的权利、义务、责任分配应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等原则。过错责任即行为人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反之,则不承担责任。行为人对其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私法自治的当然要求。私权神圣、私权平等、民事法律行为自治及过错责任构成了私法自治的本质。私法自治的各方面内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私法的基础。 (二)私法的自治基础 私法之所以能够得以自治,具有其深厚的自治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私法是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平等是私法主体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价值追求,它排除了性别、财产、籍贯等的差别和身份等的限制,它强调私人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平等,排斥一方利用其不平等的地位对另一方的强制。私法主体在私法关系中实行充分的意思自由,所以私法能够自治。而公法实行管理、命令、服从的调整方式,其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管理者的意志不能自由,其行为不能自主,公法也就当然不可能自治。 其次,私人生活的复杂性和私人性。一方面,私人生活内容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泛,种类极其繁多。面对纷繁复杂的私人生活,民法不能、也不应事无巨细地加以调整,而只需从私人生活的规律中抽象、归纳出一般规则和一般制度来对此加以调整。况且,立法者不可能精确设计出私人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规则。民法制度的设计,“并不是建立某种特定的秩序,而只是创造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下,一个有序的安排得以自生自发的型构起来并不断地重构。”私法的精髓在于“自治”,“法律的主要功能不是指导干预人民的行为,而是赋予人民完成的行为具有某种法的效力。”作为调整私人生活的私法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私法关系更主要地涉及私人生活领域。在私法关系中,每个人都有不愿为外人所知道的信息或领域,如个人的隐私、商业秘密等。“私法关系有如此隐私性,本质上即排斥外人介入安排,因而最加之方法,莫如关系之个人依其意愿自作安排。”由此使得私法的自治性显得更为必要。 再次,私法从本质上说具有其内在的法律调整机制,这正是私法得以自治的基础。私法从古罗马法发展至今,其生命历经众多演变,丝毫不减原来之本色。这是因为:其一,私法具有内在的民事法律行为的调整机制,从而能够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民事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具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如意思表示成立、生效规则等有效地保障了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充分维护私法主体的利益。其二,私法具有内在的价值评价体系,保障了私法主体在具体法律关系中的公平、平等。私法促使私法主体应时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意思自由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等,且将这些原则确立为强行性规定,当事人违之则不能得到法律保护。其三,私法具有独有的制度体系,如民事权利能力制度、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交易安全制度等,由此构成的制度体系支撑着私法自治的大厦,为私法主体自治提供了坚实的框架,有效地维护着私法主体的自治。其四,私法具有独有的责任体系,确保私法主体能够在私法关系中有效地实行自治,保护私法主体通过自治而取得的权利和利益。可见,私法具有两种调整机制:一是私法本身的内在调整机制即民事法律行为调整机制;二是保障私法自治得以顺利实行的外在调整机制即私法本身的调整机制。其中私法的内在治理机制,保障了私法能够强有力地抵御着公权力不正当进入和干预,从而确保私法能够得以充分自治。 最后,从根本上来说,自治是反映市场经济的私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自由竞争意味着市场主体是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同时也为权利主体,它们都是自己利益的判断者、追求者,在价值规律的指引下,自由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利益。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在法律上运行,对这种自由竞争秩序的反映当为私法。私法是市场经济生活的法律表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为私法“以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平等为其确立的前提;以竭力保障权利,救济权利的权利本位观为其基础;以契约自由为其核心内容;以维持有效竞争为其主要功能。”以自治为特征的私法当为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私法自治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反映,正是自治为特征的私法抓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这种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推动力,并使之法律化,从而也从根本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私法自治的核心是尊重当事人的选择,由其根据自己的判断而行为。它尊重人的自主权利,视人作为自我的主宰。“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私法自治尊重人、关心人、视人为终极关怀,这极大地唤发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必将给社会创造极大的财富。人们正是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即社会的发展。一个无视人发展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萎缩、停滞不前的社会。私法自治赋予人们自主地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利益,通过利益的追求从而促进了社会利益乃至社会的进步 三、民事民事法律行为——私法自治的工具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界定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来源于德国注释法学派,许多学者认为,最早使用“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是德国学者丹尼埃?奈特尔布兰德 (Danielnettelblandt,1719—1791)。1807年,Pandekten体系的创始人海泽(Heis? se)出版了《民法导论——Pandekten教材》一书,该书第六章以“行为”为题,并在第二节专门讨论了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理论。1794年的普鲁士邦法接受了注释法学派的研究成果,最早采纳了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第一次系统、完善地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以后,许多继受德国民法的国家,也纷纷在自己的民法典中采纳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规则。 在德国学者中,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表述通常是从两个方面考察的:一是从民事法律行为的内涵即意思表示的角度来概括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萨维尼曾经在《现代罗马法体系》中对民事法律行为作出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他认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创设其意欲的法律关系而从事的意思表示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是对总则之下民法各编规定中行为的抽象。大多数德国学者都接受了这种观点。二是从民事法律行为的功能角度来界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例如温德夏特认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旨在法律效力的创设的私的意思宣告”。弗卢梅认为,民事法律行为旨在通过个人自治即通过实现私法自治的原则以设定一个调整内容的方式成立、变更或解除一个法律关系。 在我国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意思表示要素说。佟柔教授指出:“民事民事法律行为,又称民事法律行为,系法律事实的一种,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产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其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行为。二是合法行为说。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法通则在构造民事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时,分别提出了“民事行为”与“民事民事法律行为”两个基本概念。前者,不必具合法性特征,属“中性”上位概念,后者,必具合法性特征,其必备合法性,这就决定了它是必然有效的,故不存在无效或可变更可撤销的问题。所以,民事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三是私法效果说。梁慧星教授指出,所谓民事民事法律行为,指以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之一种法律事实。这一概念也强调民事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但也突出其私法效果。 (二)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私法是是调整私人利益的规范,由于调整利益私人性,私法允许私法主体充分自治。每一个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和追求者,私法规范也是处于这种要求而设计的。每个私法主体均是社会的组成分子,一般来说,每个私法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了,社会财富也才能得到最大化,社会也才能进步。但是,并不是所有私法主体的利益都是平行的,个人利益之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常常是冲突的。何况私法主体对自己利益判断的偏差的情况常有发生,私法主体的个人利益的短视性与社会利益的追求的长期性也是矛盾的,这就加剧了这种冲突的存在。私法调整利益的私人性要求私法主体充分自治,一般来说国家公权利不能直接进入私人领域进行干涉,不能对私法主体追求私人利益的行为进行指手划脚,而只能提供一般规则来对其加以调整和引导予以规范。而民事法律行为恰恰承担起了这个功能。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设立解释了私法自治的基本精神。民事法律行为解释了为什么能够产生、变更和终止法律关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对某些行为,法律允许当事人通过其以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为目的的意思表示来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只要当事人的意思符合法定的条件,就可以实现当事人的目的,依法发生当事人所期望的法律后果。对于另一部分行为,法律则根本不考虑当事人的目的,只要该行为发生,即发生法律所规定的法律后果。前者即传统民法所言的民事法律行为,后者则是传统民法所言的事实行为。 其次,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为意思自治原则提供了基本的空间,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民事法律行为制度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民法规范以任意性规范为主要类型。任意性规范,是可以由当事人通过约定而加以排除的规范。任意性规范的功能在于当事人可以以其约定优先于法律规范而适用。如此可以极大地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民事法律行为在本质上就是允许当事人通过其意思表示决定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由其意思表示变更、消灭其相互关系。这正是市场经济内在要求在法律上的表现。另一方面,在民法典的总则编确认私法自治原则,必须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加以落实。私法自治原则是民事主体根据其意志自主形成法律关系的原则,是对通过表达意思产生或消灭法律后果这种可能性的法律承认。私法自治原则具体体现为结社自由、所有权神圣、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家庭自治、遗嘱自由以及过错责任等民法的基本理念。私法自治原则强调私人相互间的法律关系应取决于个人的自由意思,从而给民事主体提供了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自由,使民事主体获得自主决定的可能性。而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充分体现了民法精神或私法精神,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及法律传统、社会生活实践等的影响,各国法律在绝对权的保护上,通常都是采用法定主义的模式予以调整。而引起绝对权的变动的法律事实中,事件和事实行为的法律效果都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关于绝对权的类型和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效果一般没有当事人实现意思自治的空间。但是,即便如此,在绝对权的设定以及变动过程中,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第三,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为建立有限的、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基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是有限的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行为应当局限于法律的授权范围内,凡是涉及社会成员私人生活的领域,只要不涉及公共利益、公共道德和他人的利益,都应当交给任意法来处理,即允许社会中私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应当由私人依法依据其自己的意思加以创设、变更或消灭。这就需要明确强行法的控制范围和任意法的调整范围,对于本属于私人之间的事务应当更多的交给其自行处理。既然意思自治主要体现在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中,因此,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有必要在总则中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制度,充分体现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意思自治在整个民商法体系或者整个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而合理界定国家干预与意思自治的界限,为实现建立有限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对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之构建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民法通则》第54 条“民事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的规定说明我国采用了民事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立法观点。然而,这一观点有悖于私法自治理念。 正如前文所述,私法自治是个人自由在法律上的充分体现。它是指私人生活关系原则上应由个人依其意思自由予以规范,国家只需消极的加以确认而界以拘束力,不宜妄加干涉。私法自治的真谛在于“尊崇选择”,尊重当事人的权利行使自由。其基本出发点是自己参与和自己责任,即当事人自由地凭自己的意志去判断、选择、参与私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将私法自治理念贯彻到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中,就产生了民事法律行为自由主义原则。民事法律行为自由是指个人意思行为在原则上系属自由,个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原则上应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可见,建立在私法自治理念基础上的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要伸张人格平等,尊重个人自由,推崇意思自治。私法自治是民事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基石,民事民事法律行为本身容不得丝毫的行为法定主义(法律对行为主体、内容、形式、客体及实施根据,都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并不得违反) . 而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要求以法律来限制甚至取代行为人的意思自由,自然与私法自治理念背道而驰。在私法领域中,“法不禁止即自由”是保障当事人意志行为的最佳手段。民事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当事人可依意思表示创设权利和义务,只有在这种意思表示以一定方式披露之后,外界方能知晓。而法定主义并不能及于人的意志层面,它仅对当事人所表达出的意思效果加以确认,这种确认是消极的、被动的。法律并不对当事人设定任何权利和义务,而只是对当事人设立的权利义务加以评价。然而,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将民事法律行为强行纳入法定主义轨道。按照这种观点,要成立民事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不仅要有实施的根据,而且还要有有效的依据。这样,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效力便无法分割,只能人为地合二为一被界定为“有效成立”。这就抹杀了民事法律行为与生俱来的私法性格和品质,将公法上的法定主义外衣强加于民事民事法律行为这一私法制度之上,使民事法律行为一身兼有公法与私法的双重性质,置民事法律行为于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 因此,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该还民事法律行为以本来面目,脱掉其合法性内衣,规定之以意思表示为其唯一本质,使其真正贯彻私法自治理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大事,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也是中国法律学人为之奋斗了一个世纪的梦想。中国民法典能否不负众望地担当起历史的使命,能否比肩十九世纪法国民法典和二十世纪德国民法典,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法典,我们拭目以待。上文已经论证了私法自治是民法的基石,所以,我认为妥善处理私法自治原则在法典中的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必须把私法自治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不断发展,并有所突破。 民事法律论文:论我国商誉权民事法律制度的构建 [内容摘要] 商誉是一种无形财产,商誉权属于知识产权法律范畴。我国当前法律对商誉权的规定几乎是一片空白,零星的规定既单溥又缺乏可操作性,学界对商誉权又存在诸多模糊认识。作者认为应在基本法民法中的知识产权章节确定商誉权的内容,同时应制定一部单行的《商誉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应树立超前意识,加大对商誉权的保护力度,在适用法律时,可在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的同时,适用《民法通则》关于公平与诚实信用原则和侵权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 [关 键 词] 商誉和商誉权,民事法律,制度构建,司法保护 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是我国首次将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纳入刑法保护的视野,不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的先进性,它为保护法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关于法人的商誉权却鲜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民法通则》关于保护法人名誉权等规定已不足于或完全不能涵盖商誉权的内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之规定亦显得异常的单薄,学界关于商誉权性质归属的激烈争论又显得多么的可笑。如此状况完全不适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严峻任务与使命,不利于中国经济与法律与国际接轨。而现实中法人商誉权频频遭不法侵害却苦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处境,让我们不得不沉重地将目光投向如此一个命题: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商誉权民事法律制度。 一、商誉的无形财产性及其信息化,完美性和创造性特征决定商誉权的知识产权法律属性。 商誉权是民事主体依法对其在工商业活动中所创造的商誉享有专有利益而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商誉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已为法学界认同,但该项权利它究竟属于知识产权还是其他却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其属于人格权,也有人认为应将商誉权看作一种复合权,兼具人格权和知识产权双重属性。笔者认为,只要对商誉稍作考究,并从国际法角度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商誉权应归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 (一)关于商誉的一般性考究 商誉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表示的是一种商业信誉,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它们的生产、流通和与此有直接联系的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其生产、产品、销售、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由于商誉本身是一种综合的社会评价,反映的是商誉主体的总体商业形象,决定了商誉表现形态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顾客的接触方式和程度不同,商誉可分为:〈1〉内在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指商誉主体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经营方式的优劣,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商誉好坏的根源所在,只有建立在良好的经营管理之上的商誉才是良好稳定的,这种经营管理是一种内部行为,与顾客的接触是间接的,常常通过商誉的外在表现形态来反映。〈2〉外在的表现形态。相对于内在的表现形态来说,它与顾客的接触比较直接,透明度高。商誉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商业道德;第二,商业质量;第三,服务质量;第四,资信;第五,价格。〈3〉与商品生产流通有直接联系的表现形态。这种关系往往是生产流通的前提或必然后果,或者是伴随生产流通而产生的,或者是一种信息传递,比较典型的是广告宣传,因为商誉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信息,而信息的有效传播途径就是新闻媒介,所以利用广告宣传来建立商誉本身是一种抽象的信息,而信息的有效传播途径就是新闻媒介,所以利用广告宣传来建立商誉也是可行的。 商誉的表现形态一般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它们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处于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共同反映和影响商誉。 对于商誉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1〉从存在形态看,商誉处于一种信息状态,不占据空间而且难于控制,容易为他人获知。良好的商誉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商誉主体就会努力扩大影响范围;不良的商誉,商誉主体就会尽量缩小影响范围。但是,这种控制往往很难,因为商誉处于一种信息状态,其流向和强度是难以控制的,这是商誉的实质——一种社会评价所决定的,这也是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的原因。〈2〉从表现形态看,良好的商誉具有完美性和创造性,良好的商誉能博采众家之长,经过提炼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完美形象,这种完美性和创造性正是商誉主体创利获益的关键所在。〈3〉从使用价值的实现来看,商誉的效益必须通过中间媒介,一般的物质商品从商店买来后就可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使用价值的实现立即完成,而商誉仅仅是存在于商誉主体和顾客之间的一种信息,是促进他们进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使用价值必须通过具体的商业经济行为并用货币形式来实现。〈4〉从商誉的本体看,它是一种综合的抽象,商誉作为财产是商誉主体整体素质的反映,必须依附于商誉主体,是离开了具体生产流通行为的综合抽象,这与具体的买卖合同行为不同。当然,在客观上,具体的买卖行为会对抽象的商誉产生影响。① (二)商誉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 商誉作为商法人经济能力的社会评价,已深化为具有价值形态的财产利益,因而从表现为一般人身利益的名誉中分离出来,并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这是因为:〈1〉财产的本质在于能带来一定的利益,可通过转让等形式来实现其价值,不在于是否具有实体的形态。〈2〉从商誉的产生看,创造良好的商誉需要比社会平均劳动量更多的劳动。这种超额劳动的实质是财产,它通过生产或经营过程以超额利润的货币形式流回生产者或经营者。这种超额利润就是商誉价值的体现。〈3〉从创造商誉的营利目的看,商誉主体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刻意创造商誉,就在于良好的商誉能创造比同行更多的利润。〈4〉从侵害商誉给予财产赔偿来看,商誉也是一种财产。 商誉权是财产权,已为经济界、法律界的相关文件所肯定。在国际会计界,无形决资产作为虚拟的、无实体形态的资产,其范围即包括传统的知识产权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其他无形财产权,如特许经营权、商誉权。②在国际多边投资协议中,商誉与版权、专利、商标都是可以用于投资的资产形式。③这说明商誉权的财产性是不容置疑的。 (三)商誉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从权利本体内容来看,商誉权具有人身性和财产性双重属性。人身性表明商誉与主体相联系而存在,是企业特使人格形象的表现;财产性说明商誉区别于一般名誉与荣誉,具有相当的财产意义。从权利实体的产生来看,商誉的形成在于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态度、技术创新、员工素质、商业文化、管理经验等方面所形成的良好能力,并由此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通认可和积极评价。这种经营管理中的资信,有些属于人的智力劳动的创造物,但多数却是来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可见,智力成果不是知识产权的唯一保护对象。换言之,将商誉权归类于知识产权,关键在于其无形财产权属性,或者说商誉的非物质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商誉权符合知识产权的固有特征。这也符合《建立知识产权组织规定》的“知识产权包括……以及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里一切其他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权利,”从内容上说,商誉权具有人身性和财产性双重内容,与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相似。从国外的实践和立法看,他们把专利、商标商号和商誉所享有的独立权利,称为工业产权。④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双边互保投资协定也承认商誉权是知识产权。比如,我国与法国的《关于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的协定》〈1984年5月 30日〉规定,“投资”系指依据在其领土和海域内接受投资的缔约上方的法律用于投资的各种财产,尤其是:……〈四〉著作权,工业产权,专利技术,工艺流程,商号和商誉。 商誉权虽然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具有客体非物质性的本质特征,但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传统知识产权相比较而言,该项权利还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 1、非确定的地域性。商誉权虽为知识产权之一种,但其取得无须通过申请登记、授予等法定程序,其效力并不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商誉权虽不具有一国地域性的特征,但其效力范围可从两个方面来确定:一是其企业在后者有效登记地域范围内享有独占利益,即商誉权在特定企业所属的行政区域或行业内受到保护;二是在商誉权发生影响并受到侵犯的地域范围内具有排他效力,即商誉主体在任何地方合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建立起商誉,遇有该商誉受到诋毁时都可以行使禁止权。 2、非法定的时间性。商誉权具有一般人格权的某种属性,即与特定主体相联系而存在,因此该项权利无法律限定的保护期间,即不具有一般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特征。一般说来,商誉权与特定企业共存亡,只要企业存在,其商誉权就会继续存在。但在有的情况下,虽出现企业法人终止,但企业的商誉并不会立即随之消灭。当然,在这段时间内,商誉将因主体缺位而不能成其为权利,而只能作为一种自然状态存在。在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的优劣变化的循环之中,它既不象物质产品那样具有最终形态性,也不象技术产品那样因申请保护加以固定化。因此,商誉权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不同,其保护范围无法基于客体的表现形式(作品)、技术特征(专利)或标记构成(商标)来加以确定。诚然,商誉权“在一般的合理长的时间内仍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评估机构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加以量化。需注意的是,在评估前,未量化的商誉权始终存在并受法律保护。”⑤ 二、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我国现行商誉权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 在商誉权的国际保护领域,目前相关国际公约主要是从制止不正当竞争的角度对商誉权进行规定,并将其纳人到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之中。《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967年斯德哥尔摩文本第10条之2列举了三种特别应予以禁止的行为包括“在经营商业中,具有损害竞争者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商誉性质的虚伪说法”。1967年签订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明确规定知识产权包括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何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该公约虽未作出解释,但1993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对反不正当竞争的保护示范法草案》第5条以巴黎公约的相关条款为依据,规定了诋毁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凡在工商活动中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企业或其活动,尤其是对该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信誉的虚伪或不正当的说法,应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商业混淆行为一样,这种损害商誉的做法可以出现在比较广告之中、产品促销活动之中,也可以发生在工商活动中,例如与分包或供应商有关的活动当中。但是与混淆行为不同的是,典型的误导混淆行为是关于某人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说法,为使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产生虚伪的印象,而并不直接针对竞争对手。损害商誉的行为则是直接针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其他工商业活动。从国际公约的立法精神来看,归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的反不正当竞争权主要是一种禁止权,即是排除他人不正当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包括侵害商誉)的一种权利。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权对象的商誉权,应是具有财产权性质的民事权利,因此立法者主张给予类似物权的保护。 关于商誉的无形财产性质及其法律保护,在我国首先是通过国际间的双边条约加以确认的。1982年我国与瑞典签订的《关于互相保护投资的协定》规定,“投资”应包括缔约的一方投资者在缔约的另一方境内,依照法律和规章用于投资的各种形式的资产,尤其是版权、工业产权、工艺流程、商号和商誉。1984年我国与法国签订的《关于互相鼓励和保护投资的协定》,对“投资范围的解释亦将商誉包括在内。”以法律形式确定企业法人信誉的相关制度首推1986年《民法通则》,该法第5章“ 人身权”一节中专门规定了法人名誉权、荣誉权。该类规定将上述权利归类于非财产权,这与发生在工商业活动中的商誉权有很大差别。因此,仅仅以法人名誉权制度来代替商誉权的专门保护是不够的。1993年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则出发,对侵害商誉权的行为作出明确的规制。该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这一规定为我国保护商誉权,制裁侵害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与此同时有关法律文件还从资产或产权的角度肯定了商誉权的性质和地位。1992年财政部与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联合颁发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37条确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同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个规范性文件都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这说明,商誉权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一样,是企业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单独地进行资产评估并以确定的资产值进行投资。这种资产的权利形态属于无形财产权的范畴。 虽然我国的商誉权保护制度已在相关法律文件中得以确立,但这些规范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许多规范过于粗疏而缺乏可操作性,从而显得既零散又无系统性。如此状况已无法适应时代对法制的要求。 三、关于建构我国商誉权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设想 参考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与国外立法,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出发,建构我国商誉权民事法律制度应分如下二步进行: 首先,在制定《民法典》时,在知识产权章节中规定商誉权的内容,从基本法的角度给人们一个初步的印象,增强和培养商誉权方面的法律意识。如果现在我国制定《民法典》尚不成熟的话,至少也应修改现有的《民法通则》,在其中知识产权这一节中增加商誉权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根据物权法定主义的原则,商誉权作为一种现实中存在的具体无形财产,其法律地位必须由民法予以确认。我国民法通则没有确认商誉权,仅仅从法人人格权中推导出商誉权并将这种权利归类于非财产权,这一立法缺陷应予修正。 其次,应制定一部单行的《商誉法》。单行商誉法主要包括下面的内容:商誉的取得、评估、投资、转让、合并、管理、侵权责任等。当然,制定单行法时,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好其与民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我国目前对商誉权的保护大抵采取间接保护的方式,即对侵害商誉的行为,或确认为侵害法人人格权的行为,或视为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间接保护方式不是完备的独立的权利保护制度,且特别法(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细则性规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多有不便。制定单行商誉法就是将现有法律的间接保护方式,改为直接保护的法律方式。 这样一来,我国就形成了商誉权保护的立体法律网络体系,即从民法典(基本法)到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特别法)等不同层面对商誉权保护问题作出规定。 四、关于当前商誉权的司法保护问题 商誉的实质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直接关系到他人对该生产者、经营者的信任程度,关系到其民事权利的得失。商誉主体在事实上能否与他人发生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它的商誉起着很大作用。如果它的社会评价受到歪曲,就会对其在民事交往或其它社会活动中产生不利的甚至可能导致破产的影响,商誉权就是商誉主体依法享有的商誉不受侵害的权利,商誉的保护通过商誉权的行使来实现。在基本法未修改,单行商誉法未制定之前,对商誉权如何进行司法保护成了时下非常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司法机关一方面应加大刑事保护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树立超前意识,按民事法律相关精神和原则进行执法,全面保护当事人的商誉权,制裁不法行为。 (一)商誉侵权的构成要件 笔者认为,构成商誉侵权必须同时符合如下四个要件: 1、主观上有过错。侵害商誉权的行为发生在竞争对手之间,这一行为的目的在于通过诋毁、诽谤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削弱对方当事人的竞争能力,从而使自己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故意行为才构成侵权行为。从过错心理方面来分析,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商誉的结果,但希望或放任这种商誉毁损的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这种主观故意性是明显而确定的。出于过失而损害了他人的商誉,应以侵犯名誉权论处。 2、行为人具有经营者身份。这是确定商誉侵权的主体资格,即只有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所实施的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才构成该类特殊侵权行为,非经营者实施的侮辱、诽谤、贬低的行为则以一般侵权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对反不正当竞争的保护示范法》,均将商誉侵害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英美法系国家为商誉权提供仿冒诉讼与其他特殊诉讼的救济方式,其主体指向概为经营者。大陆法系国家主要适用竞争法保护商誉权,因此侵权行为人与受害人存在着商业竞争关系。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则》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于1998年做出司法解释,从主体要件方面明确了侵犯商誉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的区别:(1)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或者对经营者的某种行为或其产品、服务等所作的评论严重不当,如定性错误、乱下结论,致经营者名誉受到损害的,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应按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2)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由此可见,新闻单位、消费者与商誉主体没有竞争关系,不互为竞争对手,因此不能作为侵犯商誉权行为的主体。他们所实施的商业诽谤或诋毁行为以侵害一般人格权论,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 3、实施了商誉侵权行为。侵害商誉权的行为表现为捏造虚伪事实或对真实事件采取不正当说法,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所作出的解释,凡是对某企业产品、服务或商业活动提出虚假或不当的说法,都是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他人商誉的行为。 4、产生了侵权损害事实。侵害商誉权的损害事实,是因侵权行为的实施而导致关于权利主体的社会评价降低,并由此造成了商誉的实际损害。损害事实认定的前提条件在于判断特定主体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是否建立了自己的商誉。对于这一问题可从两方面来考察:第一,当事人提起侵权之诉必须是其有产品在该地区(受诉法院的司法管辖权地区,以下同)销售,或其服务业务在该地区开展,或在该地区有与生产和流通有直接联系的经济行为,抑或有从事生产和服务的分支机构;第二,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意识到当事人的产品或服务的存在。如果社会公众未能意识到特定主体的产品或服务在该地区的存在,就可以证明该主体未能在这一地区建立起商誉,从而也就不可能存在侵害商誉权的事实。损害事实认定的标准在于商誉损害的危害性结果的发生。商誉损害的内容涉及对商事主体的产品质量、经营现状、销售状况、履约能力及态度等经济能力进行贬损、误导以及施加不当影响的事实,上述事实的发生即是危害结果的发生。损害事实是关于社会评价降低的损害事实,它往往会造成特定主体财产利益的损失。侵害誉权行为,肯定会有商誉贬损的危害结果,但并非 当然或绝对发生实际经济损失。换言之,是否造成商誉的实际损失,不是侵害商誉权的必要条件。 (二)商誉的评估 商誉是一种财产,要使其成为量化的资产必须通过评估。由于商誉具有抽象性、综合性等特征,决定了价值计算的复杂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价值量不能象一般商品那样直接以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现可现可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用一定的程序由特定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具体可以这样进行: 1、基本因素,即对评估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具体地说,就是商誉所创造的超额利润或新增利润。就超额利润来说,要测出该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资本收益率和同行业的基准收益率,采用收益现值的标准,把两者相减就可得到。就新增利润的测定来说,要测出现阶段的资金收益率和以前一段相对时间的基准收益率,用同样的方法就可得到。超额利润是横向的比较,是同行业之间的比较;而新增利润是纵向比较,是自身前后两个时期的比较,这两种方法最好结合使用。同时,由于商誉自身的不定型性,必须用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方式计算,确定其评估值。 2、非基本因素,这是我认为还须考虑的因素,主要有:〈1〉商誉的形成成本,也即形成现阶段的商誉所付出的代价,商誉由于不可比性,无法在流通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它的价值基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往往只能承认每个商誉的个别劳动量为必要劳动量。因此,商誉形成的成本,就当然成为评估商誉的重要因素。〈2〉商誉的成熟程度,也即商誉信息的传播广度和顾客的接受深度,商誉作为联系生产者、经营者和顾客的接受深度,商誉作为联系生产者、经营者和顾客的“桥梁”,是促销创益的催化剂,因此,商誉的成熟程度就自然地成为测定因素,比较有效的方法可考虑民意测验。 总之,虽然对作为无形财产的商誉的评估是一项很细很复杂的工作,但却是可行的。这也恰恰证明了商誉的确是一种无形财产。 (三)商誉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 商誉侵权从广义上来说,属于民事侵权的部分,同时该行为又属不正当竞争行为。但由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商誉侵权的法律规定显得过于单薄,而《民法通则》又缺乏相应的明确规定,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在审理商誉侵权案件时如何适用法律便成为一个较为剌手的问题。笔者认为,法无明文规定并不意味着无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可行,况且任何一部法律都无法穷尽社会实践中所有的法律现象,按法律原则和精神办不但合法而且也是可行的。就商誉侵权行为来说,其违反的民事法律原则就是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而此原则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均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诚实信用原则,可以说是整个民法中的“帝王原则”。因而在审理涉及商誉侵权案件时,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之规定,同时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诚实信用和民事责任及其承担方式的相应条款。
设计概论论文: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指导概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发与形象设计领域也在飞速发展,根据这种趋势来看,不能不让专业技术的教师进行一点思考。从近两年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美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全面。优秀的技术人才虽然供不应求,但美发行业市场也在加强考验职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整体实力是否被行业普遍接受以及毕业学生是否具备过硬的实操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这里笔者根据以往的经验、现在的实践及未来的规划,从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环境、标准、危机、经验、发展等方面论述一下。 一、职业教育顺应新兴行业发展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美发行业的前进步伐。美发行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全国各地将出现不可限量的发展盛况。我国美发行业人员将会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2014年美发服务业产值超过1万多亿元人民币,在过去三年中,年均增长率为3.91%,目前行业人员规模超过1600多万人,展示了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和空间。而美发经济市场的不断壮大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必将会推动美发与形象设计技能专业的繁荣与昌盛。中国城市化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身到美发事业,大大小小的美发店面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对美发市场来说,美发企业有大有小,有宽有窄,一切皆应适合自己为上,正所谓“兵无常势”,适者生存。而美发业具有投资少,进入门槛低,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要求不高的特点,是吸收一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群体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启动和吸收民间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校企合作出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个人办的私立美发学校培训时间短,学员只是受1到3个月填鸭式技术培训就上岗工作,学员在短时间内无法全面掌握美发技术,实操能力差,因此从个人主办的美发学校学习班出来的学员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其结果可想而知。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的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制三年,以往这种马拉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待在学校里学技术,学生的积极性极低,到企业工作出现了不适应企业的工作技术要求等。想走出这种困境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先进教育体系,在师资选择、培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需改进;还要将理论、技能、管理和实际操作能力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把学生融入企业达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学效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工”与“学”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是订单式培养人才的途径,是校企结合的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重视复合型人才 在美发行业越来越正规化,市场需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进一步开发相关课程,如美学、心理学、营销学、绘画色彩、礼仪等各方面学科,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国的职业教育日趋规范化,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这几年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中职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发展 当今的中国,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美发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基于种种原因,很多行业都是经历了衰败后再度复生的。美发也曾经是一个失败的行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它终于脱胎换骨,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一些家长们看准时机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职业高中学习美发技术,使其将来能自食其力。宏观上讲,2005年对美容美发业是一大冲击,其原因在于专业人员的减少,社会需求量加大;但从微观上讲,却意味着消费者会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上享受更高层次的待遇,价格上也会更实惠。而我们的发型师则无论从技术、从业素质等方面都要面临着一次与国际接轨的挑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发业也日益蓬勃。大时代的来临,大批的美发从业人员涌入,中国美发业在精神、文化、意识形态上犹如被唤醒的睡狮。美发文化的融会贯通,是大势所趋,要使之逐渐走向高素质品位、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发展路程,就要求各院校的专业教师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任教。目前许多著名品牌涌入中国,他们为扩张市场占有率,几乎都大力推广加盟店,招聘技术纯熟的美发师来加盟开店,花样繁多。 对于我们这些由国家创办的职业技术学校美发专业,势必造成压力,一些不懂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到大型的营业店里学习美发技术要比在学校学得快,学得好,学得多,因此有个别学生在我校学了一段时间就溜走了。这些学生不知道要当好一名美发师是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技能不是短时期学成的。在营业店里学不到像一些心理学、美学、店务管理等知识。学校教育学生是全方位的,要培养一名优秀的美发师必须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办学理念也在逐步向新形式发展,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为企业培养订单式的技能型人才,建立良好的运作程序,形成良好的口碑。真正想把我们的专业办好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其背后饱含着我们职业高中教师的心血和汗水的付出。在创业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知道“知识技术就像牛奶一样是有保鲜期的”,我们必须经常为自己充电,多学习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掌握较高的美发技术水平……必须摆脱浮躁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多吸收新鲜的、先进的美发技能,以敏锐的感觉,认清我们的教学和市场的需求,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导入新的教学理念,在赢得学生的信任、家长信任的同时又赢得自身专业的发展和飞跃。 四、加强专业建设的思考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美发专业作为培养美发师的摇篮,不仅要教育学生们学好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以前我们只重视教学管理,狠抓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忽略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工作后却发现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顾客总是不相适应。根据对市场的调查结果发觉这样一个道理“要做事,先做人”。只有个人素质提高了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和适应服务行业的需求。在我的教学模式中,每天把精选出来的个人奋斗、激励、感恩、挫折等小文章以各种形式编入到教学内容中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比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带学生们去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孤儿院、敬老院等地方给那里的人剪头。在活动的同时我教育学生们对老人、残疾人、孩子要有耐心,不能怕脏、不怕辛苦、更不能歧视身患残疾的人,面对这些人我们要用温柔的语言、微笑的态度去服务。通过多次去这样的场所锻炼学习,同学们在加强了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人与人的交往是用心去沟通,作服务行业的人要学会用关心、爱心、耐心赢得顾客的信赖。 提高师资水平 美发教育者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技优而教”没有接受过高层次教育培训,而作为美发的职业教育者,有着极强的引导性和示范性,我们经过严格的培训——末位淘汰——再培训的过程,逐步形成一支专业过硬、教学管理精良、理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职师资队伍。比如,我校对美发教师培训的方式是分几个方面,语言方面培训、心理学方面培训、美学方面培训、专业技术方面培训等,另外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专业高级教师证书或者专业技师证书,才能上岗任教。专业建设探索 延吉市职业高级中学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创办于1995年,我们的管理人员、师资力量、办学经验都经历了20年的孕育,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示范专业。专业本着“以人为本、一专多能、合理定位、满足市场”的原则,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宗旨,以“做中学,做中教”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大技能训练的实效性。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讨论,为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诸方面献计献策。我专业与延吉市多家一流企业合作,做到高质量的就业安置,毕业生供不应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美容美发大赛中,美发专业成绩骄人,得到社会的认可,达到学生满意,家长、社会都满意的目标。 业内外一直盛传美发从业人员是低年龄、低文化程度介入,紧接着一句就是“低素质”,妄自菲薄溢于言表。我认为尊重与地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低龄、低文化程度是事实,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升不了大学的学生,但这些并不代表低水平、低素质。在国外也是同样的现状,不同的是不断的学习、团队学习的观念造就了像沙宣、汤尼盖等优秀的品牌。有学历并不代表一定就有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代表过去,学习能力才代表未来。众所周知,树的成长是不断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程。向下,稳固树本身,吸收土壤中更多的养分。向上有更多的雨露、阳光滋润。这样,树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有感于树的成长我们应该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它包括经典的训练课、理论课、时尚的现场发型实操课、创意的发型设计课、开拓思路的世界名流派(沙宣、汤尼盖、日风韩流等)技术解析课、秀台表演课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每个课程都包含发型设计、剪、烫、染等内容)。每课自成体系,都要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达到完美的技术水平,整个课程更是完美的组合。我们还应该聘请一些在美发界中有名气的专业人士来我校作专职报告和现场作秀,使学生打下稳固基础,开拓视野,成长为“专业发型设计师”,而不是理发师或其他。这些课不仅仅是单一技术提高的课程,它更是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融入了科学、专业的美发工作流程,形成适合中国发型师的教学课程,使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职业发展。 五、结束语 职业教育不但教技术、技能,教学生懂得什么叫发型设计,而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素质的自我提升,培养学生更多的基本功训练,培育美发业技能型的高端人才。 作者:谭秀华 单位:吉林省延吉市职业高中 设计概论论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专题设计 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以我校为例,在《意见》没有印发之前,我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课时是54学时,是《意见》中规定的3倍。新课程方案实施后,课时虽然明显减少,但教学内容没有减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没有降低。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与教材和教学计划内容的一致性,偏重知识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但却同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专题式教学可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所关心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使理论有了实践的根据,使实践有了理论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既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个专题的设计都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专题式教学可以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专题式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和科研相脱节的矛盾。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由于教学工作量较大,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教学,科研相对薄弱,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是相脱节的。采用专题式教学,增强了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把自己在科研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融入到专题教学当中,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通过教学,为科研提供动力;通过科研,为教学拓展内容,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既提升了科研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水平。 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题式教学要求授课教师既要完成该课程的授课任务和教学目标,又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授课教师在进行专题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首先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大纲对教学活动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大纲明确指出,本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教学大纲中的主要内容为专题的设计提供了范围依据。因此,所设计的专题必须在大纲所要求的范围之内,反映大纲的主旨,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以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切入点。专题的选择既要紧密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更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关涉他们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每个专题都有一个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通过这样的逻辑思路展开,即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表现”、“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解决”、“对你有何启示”等,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剖析,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笔者在一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关注、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如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未来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问题、“仿生机器人的开发利用”问题等。二是社会热点问题,如“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房价何时能降”、“节假日出门难的问题如何解决”、“社会风气如何改善”、“大学的教育体制如何完善”等。三是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研究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常常迷茫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最优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找工作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等。 第三,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为主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从学科性质上来说,属于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专题时,必须符合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的要求,内容上要充分体现自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但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技术,它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研究和考察自然界以及科技运行的基本规律。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困惑与问题。设计教学专题,应该教育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回答当代科技革命中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功能。 专题设计举例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共有18课时,最多只能设计9个专题。这9个专题不可能覆盖《教学大纲》中所有讲授内容,只能打破章节的限制,筛选、融汇其中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以6个专题为例,阐释专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专题一:玛雅文明失落的启示。主要是作为绪论部分来讲授。目的是想通过对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和启示的探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自然辩证法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特点,以及该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领域,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专题通过对玛雅文明的介绍,着重让学生们分析、讨论两个问题:其一,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是什么?玛雅文明的失落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哪些启示?学生们分别从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加、粮食短缺、战争、精神信仰体系瓦解等方面探讨了玛雅文明失落的根源。其二,玛雅文明的失落给我们今天带来了哪些启示?答案方方面面,包括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如此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专题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一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该专题回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始的低层次的和谐到近代人与自然的对抗到现代生态自然观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对抗再到新的阶段上更高层次的和谐,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专题通过一部有关地球的纪录片《家园》,又名《地球很美有赖你》导入,然后着重让学生分析造成今天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中,尤其突出分析了“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与硕士研究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非常有兴趣讨论这个话题,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有着深刻的启示。总之,通过该专题的讲解和讨论,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养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三:科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专题通过科学的本质特征来透视科学精神,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及现实表现,着重讨论和分析当前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及重建的路径,如何掌握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等。专题从“太极高手‘隔空打人’的神功”的相关新闻报道导入,通过对该现象的讨论和分析,揭示各种伪科学产生的根源,揭示科学精神缺失的危害,从而得出培育和重建科学精神以及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专题四:李约瑟难题及其启示。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四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专题主要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方案、李约瑟难题的当代启示。专题以“近代科学为什么未在中国产生?”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开动脑筋,分析其原因。学生分别从经济发展方式、封建专制制度、科举制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探究了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根源,通过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哲学等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专题五: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问题。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第四章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通过对科学技术中伦理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掌握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培养学生的责任伦理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循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的和平发展贡献力量。专题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案例导入,分析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影响。揭示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伦理维度,以及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包括航天技术的伦理问题、基因工程技术的伦理问题、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等。通过对当前科技伦理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伦理观,才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性引导,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福祉服务。 专题六: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涉及《教学大纲》第一、二、三、四、五章的内容。专题主要是把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入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深入讲解,通过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我们党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解科学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专题以作十八大报告的视频导入,简要介绍十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重点分析和讨论三个内容:第一,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三,如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只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只有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只有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总之,通过该专题,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与《教学大纲》中的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专题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题式教学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要紧密联系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点,每个专题要关注和讲解不同的问题,要各有分工。看起来好像与其他专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每个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分析、揭示出来。比如,讲自然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人的实践活动或科技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离不开科技,同样涉及科技伦理问题等,这样看似是一个个孤立的问题,实际上是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自然、科技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二,处理好“过程”与“效果”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来说,教学效果主要反映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增强、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而这些目标又是通过教学过程来渗透和完成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注重教学态度、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重要教学因素。通过对过程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课程节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三,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这既是在进行专题设计时要贯彻的基本精神,也是该课程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这是专题教学中“不变”的方面。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的多样化,学生几乎每天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和发现新的信息和问题,这需要教师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这是专题教学中“变”的方面。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专题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本文作者:柴秀波单位:山东工商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设计概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凸显其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高校教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不仅要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岳文晋 高平堂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设计概论论文: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其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当下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作业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探索性改进方案。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论;教学改革;创新 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引导课程,承担着协助学生塑造专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新的时代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有必要根据近年来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课程教学正在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通过寻找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创新,以提高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一、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课程教学对象出现变化 工业设计在专业划分中从以前的文学转向工学,因为大类合科的教学要求,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工业设计专业产生质疑,缺乏兴趣甚至抱有转专业的想法,错误地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型设计课程,需要有绘画等艺术表现能力。他们在刚刚接触工业设计概论这门课时,表现出缺乏信心、学习不认真或积极性低下的特点,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2.以往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的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工业设计概论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其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按照教科书的内容逐个讲解知识点,内容多且不容易记忆及理解,学生很难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程教学中也缺乏师生的互动和教学反馈,使课程更加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3.时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学生通过学习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培养自我创造力和科学的思维模式,是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的必要过程。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平铺直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扩散式联想。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对工业设计概论教学创新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规划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重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重点突出区分机械设计、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做到正确理解工业设计。教师应重点介绍大学四年的教学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设置,厘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前后课程的递进式学习内容和每门课程的重点,便于学生制订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计划,做到有目的地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内容的视频,如中央财经频道的纪录片《大设计》、日本娱乐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等,不仅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工业设计必须遵从设计的法则,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运用设计法则进行设计创新。为工业设计概论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可以依据三个方面的设计法则①:引导手册法则、意元集组法则、讲故事法则,并结合线上网络公开课与翻转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更加丰富。引导手册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人们理解新信息的教学技巧。基于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新的知识,可以运用说明型引导手册(图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运用比较型引导手册(图2),如在讲解工业设计简史时应用比较型引导手册。意元集组是一种把不同的信息集结或归纳成模块和单元,便于人们对信息进行解读和记忆的技巧。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但深入性不够,不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体现知识的模块化信息,改变以往的编号形式,做到知识内容图形可视化,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图3)。讲故事法则是通过讲故事的人与观众的互动,创造出意象、情绪,从而实现对故事的理解。如,与知识相关的视频多以故事陈述的方式体现。在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生活情景融入知识点讲解,激发学生的情感,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解优化设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大学日常生活的一天,通过了解由于生活中的不便利而发生的小故事,提出优化生活日用产品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优化设计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3.课程作业的实践体验 改革后的工业设计概论课程作业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课下收集、整理资料,通过讨论,以ppt的形式上讲台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创新性想法。教师以学生的姿态与学生对小组作业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作业设计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设计在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工业设计教育的基本任务必将经历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培养具有前瞻性的开拓型人才的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工业设计概论课程必须通过持续性地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优化课程作业设计等,紧扣时代的脉搏,重点突出自身前瞻性与综合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抓手,塑造学生的基本专业思维模式,为工业设计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彬彬 万 彦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设计概论论文: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摘要:基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特点,介绍了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与过程,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组合多媒体中的各要素,实现课件最优化,为学生的自助式学习提供一个具有交互式功能的多媒体课件系统。 关键词:微电子学概论;多媒体;交互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是弥补传统教学教育方式的诸多不足,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软件,其设计方法直接影响到课件的开发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微电子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基础、集成电路基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学及设计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封装技术、微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等,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很紧密,形象化教学素材十分丰富的课程,将这门课程开发转化为多媒体CAI课件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非常有益。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此,应该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把它设计成助学式的并且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1]。此外,多媒体课件必须既符合相关课程的特点,又符合一般教学规律,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和制作。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多媒体CAI课件应该满足以下基本特点: 1.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的版图技术、制造工艺、器件、封装等内容均需要演示较为复杂的图形或过程。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音频、文字、视频等进行合理的处理,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以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多媒体CAI课件应当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便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文字、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2]。 3.微电子学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所以多媒体课件需要及时更新。由于受到教材限制,传统教学方式所覆盖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都十分有限。而多媒体技术可采用硬盘、光盘等存放教学内容,易于从互联网获取更新的信息,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便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这是传统教材所远远不能达到的[2]。 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的基本过程是:首先,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和动画等各种素材进行采集或制作。其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编写成脚本,设计好计算机每一屏幕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并且把教学信息链接成网状的、非线性的教学程序。最后,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1]。 目前市面上可用于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的软件工具非常多,Authorware是一款交互式多媒体应用程序创作工具,它能够很好的支持多种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并能够把这些多媒体文件集成到一起,起到丰富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的作用[3]。通过Authorware实现微电子制造过程真实情景的再现和元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的模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一)素材的采集及制作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制作是CAI课件设计制作的前提。采集即收集各种相关材料如视频、音频、彩色照片等,而制作则是将多媒体素材转换为计算机所能识别形式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各种各样的素材,如声音、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等;对于微电子学概论课程而言,可有制造工艺流程录像以及版图层、封装结构、器件结构等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动画。因此,素材的收集及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各种各样的渠道,在平时应注意收集归类,以便日后方便使用。对于文本、图片资料可以用扫描仪等设备将书本内容直接扫描即可;但是对于制造工艺流程录像,则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而一些演示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过程的动画,则需要亲自制作。但是,直接扫描和互联网得到的数据一般是非常原始的,必须经过处理过程才能用于多媒体制作。部分素材则需要采用专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多媒体课件系统的需要[2]。 (二)脚本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设计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的描述,教学内容取舍的决定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多媒体课件软件脚本的创作一般由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支持完成[2]。 (三)多媒体应用系统设计 一个助学式的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在功能上应包括课件演示、动画演示、习题系统和课件管理等部分,并具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多媒体文件集合。在完成多媒体课件素材的采集及制作和脚本的设计后,采用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将各种教学信息素材连接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作业以及答疑解惑。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总结 一个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要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丰富的课件内容去感知知识的内涵。此外,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更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使教学情境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多媒体课件虽然种类繁多,但其目标始终是为教学服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遵循教学性原则、控制性原则、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微电子学概论课程中采用多媒体CAI教学,既节省了很多板书和作图时间,又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概论论文:“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设计 嵌入式系统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计算机方面的学科,并迅速渗透到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等学科。浙江大学从2002年开设嵌入式课程以来,一直关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收集了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嵌入式课程教学资料,总结并提高课程对嵌入式系统快速发展的适应性。在英特尔公司的支持下,嵌入式中心从2003年以来嵌入式举办了多次嵌入式课程研讨班,与国内各高校多次探讨了嵌入式课程的知识点与课程安排,并与CMU一同开发嵌入式课程资料。 嵌入式方向包括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体系结构、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典型开发工具,培训学生具备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开发能力,对于特定行业领域(例如移动终端、数字家庭、信息家电以及对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已经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嵌入式开发方法与手段。 随着软硬件技术快速发展,嵌入式系统不再是一门课程就可以介绍清晰,而逐步成为一个课程群,该方向的专业课程可划分为:嵌入式系统原理、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软硬件协同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数字信号处理等。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微机外围电路应用设计、单片机编程、ARM等课程。 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国内部分高校在嵌入式课程上的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设置了我们的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表1是我们收集的大学名称、课程名称、学时数与知识点,这些课程基本上是基于Intel的XScale实验板设计的,对我们设计“嵌入式系统概论”有借鉴作用。 综合上述高校的嵌入式课程,有些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有些是针对其他专业的,有本科期间开设的,也有硕士期间开设的,一些高校开设了多门嵌入式方向大课程。我们设计的“嵌入式系统概论”是针对本科阶段开设的嵌入式方向入门课程,主要面向大三的本科生,其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其前修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接口、汇编、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体系结构。部分后续课程开设在研究生阶段。 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的目的,是综合前修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及包括数字电路等更基础的知识,开拓学生对嵌入式的视野,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嵌入式课程中不会介绍汇编语言设计、接口电路的设计等知识。 我们认为,该课程理论部分的知识点分布基本上如图2所示,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嵌入式概念、嵌入式体系、嵌入式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部分由于各学校实验材料的差异,较难对比,我们的使用设备主要是30套Intel XScale与30套Motorola Dragonball。 对于嵌入式体系结构,首先介绍各种嵌入式体系结构、处理器、DSP。 由于ARM体系是目前嵌入式系统工业界事实上的标准,一般都以ARM体系为例介绍嵌入式体系结构,并介绍ARM汇编。由于上课学生已经学习了汇编语言,所以需要简单介绍ARM汇编与微机汇编的差异与特点,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作业为辅,可以较快地掌握该汇编。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阶段在计算机组成课程中还学习了MIPS汇编,所以学生们对ARM汇编掌握起来就更快一些。 在嵌入式体系的具体实例介绍中,我们结合本课程的实验平台简要介绍XScale体系,这部分主要也是自学为主,结合实验环节让学生掌握看硬件资料的能力。 在嵌入式体系结构部分,还需要介绍嵌入式系统的硬件系统,包括JTAG接口、外设、中断、总线等。通过这部分的介绍,学生们可以了解嵌入式硬件系统的构成与软硬件接口。 嵌入式系统软件就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非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RTOS),在嵌入式课程中主要介绍RTOS。在系统软件模块中将介绍实时系统概念、操作系统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改造,例如处理器调度的实时性改造、中断处理、文件系统、MMU等。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常见的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它们的特点、应用领域,并以嵌入式Linux为例子,介绍Linux的改造、裁减与移植。 最后一个模块是嵌入式软件开发,是介绍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过程,使得整门课程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完备的嵌入式开发体系。Bootloader的设计,也可放在操作系统移植中进行介绍。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概论课程需要介绍各个嵌入式GUI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同样,课程介绍包括Tornado、等嵌入式开发环境,以及嵌入式中间件。课程最后将以实例来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作为后续课程,我们认为一些专题性质的开发工具,例如开发、Symbian开发、BREW开发等,可以利用浙江大学暑假短学期为期两周的课程实践来完成。而实时系统可以单独开设研究生层次的课程,面向领域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可以开设相关的专题班进行讨论。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知识点,可以交给其他课程完成,例如人机交互设计课程里面,可以介绍嵌入式GUI的设计,FPGA可以在相关硬件课程中完成。微机原理课程也可以涉猎部分嵌入式课程的内容,例如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扩展等,对于微机原理课程的改革,也是嵌入式中心正在进行的工作之一,希望将实验设备更新到奔腾M处理器,增加FPGA,实现原来微机原理的实验,并完成嵌入式的实验。 由于课程的概论性质,而嵌入式系统的纷繁复杂,使得理论课不能把所有知识讲透讲深,所以本课程网站()提供相关的课件、实验资料、培训材料的下载,为学生们提供了自学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理论课程的不足。 经过实践,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可以有效加快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认识,迅速对嵌入式系统有完整的知识准备,而不是只会一个特定的嵌入式系统。作为概论课程,我们有意淡化了实验平台对理论课程的影响,脱离了“嵌入式=ARM+Linux”的误区,为学生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打好了基础。 设计概论论文:“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的创新设计 “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在很多学校又称为“数字媒体设计”或“数字媒体设计概论”。 10多年前,当“多媒体技术”课程刚开始在高等院校开设时,是作为高年级专业课程安排的。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深入,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很多高等院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动漫和游戏的迅速崛起,带动了多媒体技术向数字艺术设计的方向发展,如今,“数字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并且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 但是,广泛的调查表明,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执行高考文理分家,学生过早地专攻于高考考试内容,无论文科或是理科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缺陷。而“数字艺术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以及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艺术素养的严重缺乏,不利于其在本课程中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因此,主要针对IT及其相关专业精心设计的“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希望能成为多媒体技术知识的延伸,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起步。 1艺术欣赏基础 针对学生艺术知识水平严重匮乏的现状,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们以“附录”的形式安排了两次“艺术欣赏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中的理想”等方面。主要以欧洲艺术史为主线,尝试通过学习“艺术哲学”思想,丰富艺术素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和实验,理解“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艺术特征”等知识,领会艺术欣赏的基本哲学观点;透过对艺术品本质及其产生规律和艺术理想的认识,学习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掌握通过网络环境不断丰富艺术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艺术领域的专业网站来开展艺术欣赏的学习实践;了解主要艺术流派和著名艺术大师及其主要作品。 2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我们把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落实在数字艺术设计基本知识和数字艺术设计主流开发工具的掌握上。 由于开设课程的历史不长,“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匮乏,即使有,也大都是理论性很强,而实践与应用性偏弱,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对强调教学型、应用型的高等院校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数字艺术设计活动本身却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因此,我们也可以而且应该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实验环节,以实验与实践教学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笔者编著的《数字艺术设计概论》教材以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作为主线,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包含了数字艺术设计知识的各个方面,例如: 第1章:熟悉数字艺术设计。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 第2章:基本要素、美学原则与文字图案设计。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 第3章: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 第4章:网页艺术设计。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 第5章: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台球、Authorware拼图游戏、Authorware大图片显示等方面。 第6章: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体是课堂理论教学,其他如实验、作业甚至于考试等环节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来设计的。亦即:知识是老师教的,学生通过实验环节来“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学测评就主要依赖于书面理论考试。但是,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导致淡化了“验证性”实验的基础,因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事实上,在单纯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知识就很有限。 一般认为,“应用型”、“教学型”院校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且活动能力强等特点,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自觉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重、刻苦精神差等。于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实验成绩在教学测评所占的比例,以此来“杠杆”学生对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视,把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落实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我们为本课程教学设计了一系列与网络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验练习,来组织对数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以求掌握该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共有19个实验、1个课程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实践。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包含课程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课程教材中所介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实验内容的具体分布见表1。 第1章实验:包括数字艺术设计的计算环境、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与作品欣赏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数字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数字艺术设计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数字艺术设计应用实践;通过阅读和欣赏数字艺术作品,了解和熟悉数字艺术设计的应用范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和鉴赏能力,了解和熟悉不同的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及其表现能力,初步接触和了解各类数字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 第2章实验:包括Photoshop基本操作、基本要素与文字效果设计、美学原则与图案风格设计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图像颜色的基本概念和颜色模式;了解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学习使用Adobe Photoshop CS2软件,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图形图像处理的基本功能;熟悉数字艺术设计中有关文字要素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字效果的基本内容;尝试设计文字的一般和特殊效果,掌握组合文字的基本处理方法;熟悉和关注数字艺术设计的美学原则,了解数字艺术设计中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创作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图案与构成风格的图形的基本制作方法。 第3章实验:包括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与Photoshop图层、滤镜效果,图形、图形学、图形艺术设计与数字模拟绘画,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与绘制矢量图形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涵;掌握Photoshop的图层、通道、滤镜等技术概念和基本应用技巧;学习用数字艺术设计的方法来模拟传统绘画,从中体验传统绘画与电脑绘画的同和异;了解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熟悉矢量图形知识及其数字艺术设计的绘制方法;了解更多的二维静画图形艺术设计软件及其一般功能。 第4章实验:包括网页艺术设计及其计算环境、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初步、Fireworks Web图形制作技巧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回顾和熟悉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内容;通过因特网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网页制作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网页艺术设计与制作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网页设计与制作应用实践;通过对一些成功网站进行的搜索、浏览与分析,了解网站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习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的成功经验;通过欣赏,熟悉网页色彩设计的表达与内涵;熟悉Web图像的基本要求和格式要求;了解Macromedia Fireworks的一般概念和主要功能,熟悉Fireworks工作界面,通过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掌握Fireworks的基本操作;了解Fireworks的层、蒙版、滤镜、特效、样式、切片、按钮、导航栏、弹出菜单和GIF动画等概念。通过一些Fireworks的实例制作,熟悉和掌握Fireworks的设计技巧。 第5章实验:包括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与Flash移动渐变动画、Flash Motion动画“字牌翻转”、Authorware与作品制作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工具软件;了解关于Flash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通过“两架飞机”的制作,掌握Flash移动渐变动画的设计操作;通过“字牌翻转”的动画制作,掌握Flash动画的设计操作;了解Authorware二维动画图形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熟悉Authorware的基本操作;通过制作Authorware作品《台球》,了解Authware程序的基本组成;通过“拼图游戏”的制作,熟悉Authware复合图标的知识与功能;了解外部函数接口和Xtras在Authorware程序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图形显示控制”和“音量控制”等的制作,学习Authorware程序设计。 第6章实验: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工具软件;通过欣赏三维图形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对三维图形设计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课程实践: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举办的艺术(美术)博览会,并根据要求撰写课程实践报告。 4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和过程中,人们对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其主要表现就是由考试来单一体现教学评价,其直接后果就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学过程,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学”。正因为如此,考试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给教师以较大的自由度,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课程,面向就业,面向社会,更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风的积极建设。 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开展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的改革,应该提倡和鼓励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理性地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多元评价认为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我们可以汲取上述两个方面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档案评价和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 实际上,各项测评指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而不应成为学习的负担。例如我们在“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设计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 艺术欣赏实验成绩(2次)+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成绩(14次)+课文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课程实验总结+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通过“艺术欣赏实验”促进学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数字艺术设计技术实验”实现课程主要教学任务;通过“教材阅读与课外习题检查”促进学生对课本的预习、复习,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程实验总结”与“课程学习能力自我测评”帮助学生自觉复习与巩固本课程全部学习内容,加深对本课程教学目的的理解;通过缺勤扣分规范学生的自觉行为。 多元评价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和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再仅仅依靠考试的成绩 (甚至期末不考试) ,还包括了对学习的态度、兴趣和行为等等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5抓实验促理论,抓过程得结果 以精心设计的日常化的实验实践活动促进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评,抓过程得结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风的改善。例如,我们为“数字艺术设计概论”课程编写的以实验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教材1,全书通过一系列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和实践的实验练习,把数字艺术设计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从创新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实践内容设计和教学测评设计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1) 抓动手实验实践促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抓教学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应用型院校和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很好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改革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础。 (3) 合适的评分标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并安排了如下实验评分方法:每个实验以5分计,其中,阅读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彩笔标注,留下阅读记号)为1分,完成全部实验步骤为2分(完成了但质量不高或者仅部分完成则只给1分),认真撰写“实验总结”占2分(写了但质量不高则只给1分)。以此强调对教学内容的阅读和通过撰写“实验总结”来强化实验效果。每个实验成绩的合计为实验总成绩。 (4) 专业课程的教学测评一般都是抽样测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概念,我们有意识地把测评的总分限制在95分以内。 6后记 分析表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实验)后说(理论)”和“边做边说”的方法,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并积极实践教学测评的创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发展建设,我们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对象,精心设计了《艺术欣赏概论》课程及其教材,对此,我们将在后续再做介绍。 设计概论论文:基于创新的《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设计 〔摘 要〕面对新的技术和社会发展现状,从学科的角度,《动漫概论》课在文化产业视角下教学很有必要融入新知识,融汇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创新专业内容教学,以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动漫概论 教学内容 创新 设计 国内很多院校在相近的学科中开设动漫专业,《动漫概论》是动漫专业必修的入门课程,学生从非专业向专业过渡转化的课程,教学应该从理论讲授到理论应用,培养兴趣与提升学识对于学生同样重要。近些年,在各种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教师的自我实践证实很重要,如何立足于实际进行专业教学,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创新理论教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完善了动漫相关的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当代动漫教育从技能素质的角度培养既懂管理又懂制作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很重要。 一、《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概述 专业教学是学科知识、方法、思路等的传授,不是知识点的复述,与时俱进地创新专业内容教学尤其重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新课程教学。老师如何教授该课程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和体系,改变传统考核思路模式,专业教学强化学生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对接实践的能力,理论和技能同样重要。新的《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建立在大动漫范畴基础上,以产业为目标,从理论到理论完全不能适应本校实际,动漫理论应来自于理论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践,动漫专业建设与本地区产业紧密联系。文化产业――动漫教学――专业建设,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课题或者项目驱动理论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动漫概论》课教学包括学科本体与文化知识。首先,《动漫概论》教学必须在观念和资料的准备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教学内容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动漫作品注入文化元素,吸收最新的文化及其产业成果应用于教学,这对于初学动漫制作人员全面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很重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与动漫的现状,教学内容增加相关的知识点,如文化产业理论。以学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加强动漫专业建设,以创建特色专业为目标,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和企业需求,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近年来,《动漫概论》教学主要存在脱离时代的发展语境、忽视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论述等问题,具体来讲:1、《动漫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许多机遇与挑战,诸如,技术、文化、需求、时代、产业等,动漫教学很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对于入学考试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很容易枯燥乏味,学习的乐趣在于循循善诱,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教学如同一个演员在舞台的“表演”,逐步改变“自我娱乐”式的教学模式,促使本学科的深入发展。2、新的时期,按照传统动漫的工艺与技巧解释动漫概念已经不符合现实状况,只能在《动漫史》中出现了。新的工具、技能以及表现方式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大胆的实验创新精神。动漫制作涉及的材料很多,媒介和材料的多样性给动漫创新开辟了广阔的视域,如定格动画可以把材料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方向。如今,传统媒介技术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技术促进动漫艺术应用的发展,尽管有的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增加了动漫创作研究,这也很容易把《动漫概论》教学引向作品鉴赏。3、许多《动漫概论》教材的知识点依旧在动画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行业日益重要,动漫教学应向相关专业延伸与拓展,诸如游戏、漫画与动画的关系。我们在教授新的知识点总是存在着概念、范围、类型、特征的思路,忽视漫画、连环画、游戏、动画的联系,数字动漫产业的相关论述极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以偏概全”现象,不同版本《动漫史》与《动画概论》内容不分,有教材甚至认为:动画就是文化创意产业。4、由于学科背景、授课时间等差异,纵观国内各种版本《动漫概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对于知识点侧重不同,造成了学生对动漫应用与理解的形形色色差异。也有老师认为:以老师的学识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和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应有,认为理论学习应该是“百家综合或者争鸣”,而“放养”学生,任意组织内容进行授课。 总之,教学内容应该有系统性体现动漫学科特点,教学方式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完全任由老师自由发挥或者取悦于学生,最好能够体现大师风骨!当然,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或者读课本上知识点,这样做会失去理论对实践的意义! 三、《动漫概论》课新增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从动漫艺术本体入手,诸如概念、技术、设计、叙事、流程、审美、功能、时间等动漫语言,了解动漫艺术风格,针对性明显、创新性不强。动漫学科特点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假定性、视听性相似。笔者认为新增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后现代艺术。当代社会审美思潮多元化,个性需求多样性,我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它,既不盲从也不随波逐流,而设计应该以自然和人文为基石,动漫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涉及广泛的艺术、社会和人文学科,后现代设计艺术还是比较人性和自由,后现代艺术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艺术,而表现出多元文化价值观,个性元素设计离不开动漫形象的实用价值。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观颠覆了现代主义观,后现代社会是各种信息充斥的时代。后现代艺术不仅是艺术思潮,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创新发展的思路。艺术多元化促进个体精神的释放,突破了时代精神和传统艺术设计视域的压制,更加关注人的全部活动和情感世界,也有人借助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表现力,实现艺术语言的革新,设计美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真、善、美感受,实现产品应用价值,各民族文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动漫创意融合多学科知识,随着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开发、建立本土资源以及数字表现体系,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创意设计新的产品。关注国内相关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成为新的生产革核心,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扩张,尤其省会和沿海开放城市通过新的经济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形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地年鉴和产业报告,了解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产业政策转换为宏观调控的手段,面向大众消费的商品依靠文化创意力量获得发展动力,真正的动漫创意产业是产、学、研、销一体化,没有创新很难突破产业困局。 (三)工商管理知识。研究商品市场中销量好的动漫设计以及衍生品设计,以市场需求改变设计。经济的繁荣,艺术消费必然走向昌盛,艺术品消费促使新的创作动力产生,经济利益分配促使艺术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动漫艺术品设计、生产要适销对路,建立规范的艺术消费市场体系,艺术进入经济市场成为商品,专业教学需要资金运作、商业知识、管理等融入课程理论教学,如,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生a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考核等知识。在衍生品的营销中城市、商业、工业、市场结合形成产业优势,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连环画与漫画来源于绘画,既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精华,又能表现作者的艺术水准。中国连环画艺术叙事、表现风格多种多样,朴实、熟练的绘画风格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连续的故事情节画面与动漫分镜头有相似之处,如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徐宏达、顾炳鑫、刘继卤、王叔晖、贺友直、汪观清、华三川、程十发、范曾等连环画作品。研究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绘画形式如何表现故事以及如何设计角色形象,这些形式对于当代的漫画与动画设计有借鉴作用,许多古今文化知识成为连环画创作的素材来源,人物和场景的绘制证明了设计与美术的渊源,因此,动漫设计可以借鉴连环画的画面设计。 四、《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系:1、动漫概念(动漫表现形式分类、动漫与游戏、动漫史上重要的风格流派、动漫创作素养),理论为主开展教学;2、动漫设计与制作流程,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后考察动漫公司;3、原动画设计,可以进行角色形象临摹或者国内外动漫明星介绍;4、动漫语言学习,如文学语言、电影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表演语言、数字技术语言,动漫语言在创意设计的重要性;5、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多研究中国连环画以及国内外的漫画作品;6、动漫产业与衍生品的开发(动漫策划与衍生品开发,了解动漫产品的推广流程,可以简单分析国内的动漫产品案例);7、动漫营销策略与市场运作模式(增加动漫设计策划、市场调研、营销与市场需求互相促进);8、文化产业与后现代艺术,如产业视角的动漫文化价值观;9、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与体制,如国内动漫政策法规。以上教学内容专题和模块特点比较明显,章节知识点没有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模式排列,知识点内在的联系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学科视野。总之,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后,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要有相应更改,以适应教学内容创新。 (二)进度。教学进度中各知识点也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时应该有弹性,理想的教学时间是40至72课时,每周的课时量控制在4至6节,针对学生的差异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灵活应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布置课外作业增加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作业发现产业中的某些问题,体现理论的指导价值。 (三)考查。从文化产业的层面扩展动漫专业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从教学实施、考核方式、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化,结课考查的方式也应该变动,通常理论课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表现,最好是以综合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鼓励学生围绕技能应用自主学习。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有学者尝试课程教学引入部分课题或者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还有学校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反思教学内容设计,笔者认为:依据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状况评价教学效果比较有价值,如参与设计、参加比赛,毕竟学科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总之,由于学校特色的差异,专业建设成果依靠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能力的大小来证明,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专业建设的不足,实现本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探索动漫人才培养路径,艺术探索走向文化产业,注重相关学科相互延伸与支撑。 结语: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 近几年,动漫技术发展迅速,高科技日新月异,主流和非主流动漫作品越来越多,从技术的发展洞察产业的变革,艺术动漫实践范畴不断深入,创新必然引发产业市场竞争。前卫、实验性很强的艺术潮流影响数字动漫发展。对学科前沿知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与技术培养互相影响,如果动漫教学割裂二者的联系,只能培养初级技术人员,动漫专业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一个专业发展要有逐渐的累积,不是一个人能全部完成实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专业教学还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以降低风险。 设计概论论文:论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内容摘要:设计概论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艺术专业的理论学习帮助很大,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为使该课程达到更大的实效性,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就迫在眉睫。因此,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加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模式,以期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设计概论 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更多资源的同时也使得理论课教学面临新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大都处于90后,思维更为活跃,性格更为自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时代的需求。“中国梦”和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更为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作为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师应利用好现代化这把双刃剑,大胆改革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大学生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需要。 一.设计概论课程在高校艺术史论课程中的定位 设计概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以设计的基本思想、应用原理、设计历史和设计教育为主要讲授内容,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设计专业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入专业设计学习的综合性和指导性理论素质培养课程。同时,也作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体现了这一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1]。可见,设计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国内各高校的设计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围绕设计项目运作而形成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观念。设计概论课程一般都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内涵与外延、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外设计之溯源、设计的分类以及设计师和设计批评等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文化素养,并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设计方法论。 二.设计概论现实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的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近几年高校教育改革中也初露规模和成效,例如尹庆民《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金国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周湘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论》等专著,《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叹息高职院校艺术造型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高职等设计概论课程建设探讨》、《“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创作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关于高校设计概论课程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探讨》等论文和期刊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但有关新时代下新手段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而且并未形成规模,仍需要进行第一线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教材相对单一。自2002年起,有关设计概论课程的教材大致有赵平勇、李立新、李砚祖、李立芳、尹定邦和赵农等编著的。一部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材,应当是群贤同道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设计学科本身对“团队精神”的执意强调,更是这一学科发展的学术基础[2]。编撰教材并非易事,特别在当下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把本学科内最优秀的成果传递给学生,并要讲求科学性,更是困难重重。当前国内的教材大都存在知识陈旧、案例老化等问题,这也是目前设计概论课程中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无用”的原因所在。 其次,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虽然多媒体教学早已普及,但“满堂灌”、依赖PPT的情况并未改善。单一的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授课方式,就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第三,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社会实践性较弱。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一直都是高校教改所面临的急迫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过于强化实践教学的价值,而否定理论教学的意义;另一种则认为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过于强调学校理论的专一性,而忽视对两者的结合。 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科技发展的动力之下,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立新的教学关系,使O计概论等理论课程更为有效的与学生自身相联系,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帮助实践,积极地提高设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中,转变教师思维是第一步。课堂不应该是一群“观众”面对一个“演员”,而应该是一个“导演”组织一群“演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史论课程一般都兴趣缺缺,而且,大多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加之教师一味地讲授,不免会使整个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首先应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概念,在与具体设计作品的结合中,来感受知识,增强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比如,在讲授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时,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最新科技成果的视频,学生在赞叹科技力量伟大之时,再将设计与科技的关系讲授给学生,然后再播放些许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设计中的技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次,大学校园是教改的领头羊。互联网掀起的数字革命让人们进入了“在线”的时代。社会呼唤的是有创意的新型人才[3]。微课堂、慕课堂正在颠覆我们的认知。微课的开展,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虽短短几分钟,但却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因地制宜的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比如,将设计概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分别录成微课,上传至学院网站,供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可以增添弹幕,在提问版块留言,因材施教。 2012年10月,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杂志发表了名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探讨慕课给现代大学带来的冲击[3]。例如在2014年7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杨平凡上了清华大学上线的第一门慕课“电路原理”,并考试合格,以及随后众多高校也陆续推出在线课程,不但能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分数互认,还能拿到外校的第二专业证书[3]。设计概论课程的慕课改革也是行得通的,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最新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以及国内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专家、教授成群,除去可以聘请客座教授或者举行专家讲座外,慕课是获取教育资源平等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 第三,《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揭示了今后六项新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这六项技术是:翻转课堂、学习分析、3D打印、游戏和游戏化学习、量化自我、虚拟助理[3]。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概论等史论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章节进行灵活教学。比如在进行设计师章节的教学,我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自己制作PPT,请学生自己来分享有关设计师、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并阐述对设计职责和社会服务的认识。然后我再进行总结式讲授,一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加强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丰富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确立自己的设计风格[4]。再如讲有关中国设计溯源时,带领学生前往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实地讲授,这种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记忆犹新。 四.结语 借助高新科技手段为媒介,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以“微课堂”、“网络教学”、“游戏教学”、“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Unity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为实验,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采用课题小组成员探讨、与学生代表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手段,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大学生艺术设计教育载体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新时代下大学生设计概论课程载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大学生艺术与设计理论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普遍遵循的原则,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研究能力,反思设计教育、行为能力[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深入思考,最终提出新时代下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策略。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艺术修养、自主学习能力、造性思维以及人文素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设计概论论文:基于FABE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环节设计探索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大任务,但学生普遍对其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课程本身内容抽象概括、偏重理论,除了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之外,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环节,便成为保证学习效果的根本影响因素。就此本文提出把以FABE模式为代表的经典推销模式引入课程教学,并以案例展示如何基于FABE模式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实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FABE模式;教学环节 日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又涉及哲学、经济学等理论,学生经过认真学习可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可以在专业知识构成层面完成一个提升,但由于市场经济实用主义一些观点的影响以及原理课程内容较为理论抽象等原因,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动力不足,兴趣不高,课程教学面临较为明显的困难。固然,我们可以通过发挥媒体优势,利用慕课、微课、微视频等时尚创新的方式和载体展示原理课的内容,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但笔者认为,最为根本的教学保障依旧在于课堂上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引入和教师授课过程中教学环节的表述效果。只有高度重视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才能使课程知识被学生认可,产生共鸣。 一、原理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现行的原理课是由实施“05方案”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并而成,合并的本意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要性和基础性,但是伴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轻视态度和畏难情绪,这使得课程的教学面临巨大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学生层面对于原理课的主观评价有所偏颇。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被学生视为政治宣传课、政治说教课、政治灌输课,所以枯燥、空洞、说教就成了它的标签。相对于直接相关就业升学的专业课程而言,学生认为原理课不重要,相对于日新月异的专业知识而言,学生认为原理课的内容枯燥陈旧。此外,原理课中的一些内容本身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质疑,比如有经济学、管理学R抵识背景的学生会认为课程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内容与西方经济学有所冲突,会疑惑“商品的价值到底是由劳动创造的还是由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共同创造的,工资到底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还是劳动的价格”[1]等问题。就算是没有涉猎到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也会对于“失业是否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剩余价值理论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当今的企业财富积累”等一些观点存在质疑。 2.教师层面对于原理课的教学改进不够具体。原理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从事原理课教学教师所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05方案”之前,教师在教学中就开始普遍采用多媒体、案例、图解、专题等教学方法以突破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05方案”之后,更多的方法出现在与原理课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教学实践当中,比如研究性教学、叙事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但在方法论层面的研讨热度持续高涨的同时,对于原理课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关注的研究则很少,仅有少量文献研究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内容,对于教师讲授过程中的教学环节设计几乎没有涉猎。大多数教师较注重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的使用以及案例新颖性、趣味性方面的考虑,很少关注自身讲述过程中的环节设计。这使得在具体讲述到一则原理、一个观点时由于环节缺失构架逻辑和说服能力,使得原理课内容无法被学生真正的接受,课堂教学成果无法深入持久,学生的记忆仅仅局限于一时的新鲜热闹。 二、FABE模式概述 推销模式是根据推销活动的特点和对顾客购买活动各阶段的心理演变的分析以及推销员应采用的策略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出的一整套程序化的标准推销形式。[2]由台湾中兴大学商学院院长郭昆漠教授提出的FABE模式较有代表性,其“FABE”是由Feature、Advantage、Benefit和Evidence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而成,这四个英文字母代表了推销过程中沟通的四个步骤。 1.将产品的特点(Feature)详细介绍给顾客,即面对不同的顾客,推销人员要以准确且有针对性的语言介绍产品,要注重挖掘产品独特的深层次的特征。 2.充分分析产品的优点(Advantage)。推销人员针对第一步中介绍的特点深入分析,挖掘出产品的特殊功能或因特点而具有的特殊优势,这种顺势而来的优点比简单的主观的夸赞更易有说服力。 3.尽述产品给顾客带来的利益(Benefit)。在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把基于产品的优点所能给顾客带来的经济、社会利益到工作、情感利益都一一列举出来,通过强调顾客得到的利益、好处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一切以顾客利益为中心,这是FABE模式中最重要的步骤。 4.以证据(Evidence)说服顾客购买。推销人员要避免使用最便宜、最划算的字眼来说服顾客,而应采用足够客观权威的证据来展示上述特点、优点和利益的真实性,并用数据、案例等可靠的证据来解除顾客疑虑,最终促使顾客接受交易条件完成购买。 FABE模式的标准推销句式是“因为(特点),从而有(优点),对您而言(利益),你看(证据)”。作为典型的利益推销法,遵从FABE模式之所以能高效完成的推销活动,主要是考虑了不同顾客的购买动机,运用简单直接但极具说服性的语言和逻辑强有力的推介产品展示利益,用配套的手段和材料巧妙地处理好顾客关心的问题并解除顾客异议,最终说服顾客完成购买。 设计概论论文:基于MOOC的《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开发探究 摘要:当前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以其独特特征获得迅猛发展。基于这个背景,本文通过分析慕课的特点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特征,进行了二者的匹配研究,提出了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ADDIE模型设计过程,从而为慕课环境下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思路。 关键字:慕课;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ADDIE 中D分类号:G42 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领域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2008 年开始,Coursera,Udacity 和 edX 三大在线课程网站联合世界知名大学包括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展开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 MOOC“慕课”),提供各类免费课程,与众多在线学习者共享高端前沿知识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微型移动学习的需要,获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1]。同样,我国教育部也密切关注慕课的发展,积极推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以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鼓励高校和社会参与者兴利避害,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促进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个大背景,本文选取了《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从而为慕课环境下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慕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建构主义,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MOOC 的主要构成是 10-15 分钟时长的课程视频,是近年来在线学习以及网络课程开始关注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微课程[2]。课程主要由分段式观看教学视频、阶段性小测验和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网上提交和批改作业、网上社区讨论、虚拟实验室等方式组成,并按照学生学习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程。 慕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性和灵活性。MOOC对教育变革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理念: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可以学到任何知识。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等随时随地开展学习。(2)专业性与权威性。MOOC课程由世界范围内的名校名师主讲,“名校+名师+名课”效应更加能吸引学习者。当前MOOC课程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他们精心选择课程知识的核心内容或专题,利用最新科技将视频等学习资料发送到互联网上供学习者选择。(3)互动性和实用性。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各类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MOOC吸引了大量在线学习者,这些学生学完了课程并活跃于相关的网络社区中组成学习共同体,互动交流,互帮互助。“慕课”教学将传统的大班授课有效转变为小组讨论模式,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化,有利于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 慕课的发展也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慕课日后会成为主流教学平台,校园乃至教师角色将会有很大改变,慕课将取代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也有学者坚信慕课只会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更新,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3]。慕课的出现确确实实影响着当代教学模式,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每个学科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如何利用慕课更好的开展有效专业教学才是关键。 2.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特征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全面了解酒店管理的基本概况。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具有以下特征:(1)内容多样化。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结构多方面,并且其内容之间相关程度不是很高。(2)知识点模块化。以酒店客房清扫服务为例,可分为以下几个流程:卫生间清洁、客房抹尘、中式铺床、吸尘等各个小模块。(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数学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都按照“理论 + 技能”的模式。同样酒店管理课程也需要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 3.慕课与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匹配分析 3.1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的开展酒店管理知识点模块化学习。 一方面,酒店管理课程知识点的模块化,以及具有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特别适合慕课的特点。另一方面,现在无线网络在高校校园也基本实现全覆盖,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俨然形成。 3.2实现学生酒店专业知识与情景教学的融合 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作为学生对酒店认知的入门课程,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均处于模糊阶段。星级酒店管理中的服务氛围和技能无法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也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微课程将知识点精炼化、片段化,用多种形象的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职业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由此可见,慕课与市面上的“网校”和网络视频开放课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即更关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具有真实的学习环境体验,关注如何使学生从中获益。 3.3为学生搭建交互式学习交流平台 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微课平台除了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外,还有供学习者选择的线上交流机会。同时,平台中存在很多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通过各种交流,可以克服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便教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答疑解惑,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员间“互相评分” (peer grading) ,能够加强学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4.酒店管理微课程设计原则 4.1强调资源整合 由于酒店管理课程分为理论类型与技能类型,因此慕课设计也要强调这种专业特色分工。理论类型课程需要突出名校名师的概念,突出理论知识的扎实,可以尝试院校联合开发,打造酒店管理概论专业慕课课程,实现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技能类型强调的是产学研平台,与国际酒店集团管理公司合作,进行慕课的开发建设。 4.2强调模块化教学内容设计 微课程不等于课堂实况录像的一小段切片,不等于完整课堂的局部片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将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要求,进行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此外,微课程的设计要体现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调全过程学习 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要强调全过程学习,可以把慕课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观看视频和做练习,在线下课堂上则把重点放在师生们共同深入的互动交流、探讨,直至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5.《酒店管理概论》微课程设计的ADDIE模型 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ADDIE模型就是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执行(Implement)到评估(Evaluate)的整个过程。ADDIE模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要学什么(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去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如何去判断学习者已达到学习效果(学习考评实施)。 5.1分析(Analysis) 内容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学工具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这里面特别要注意: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的设计。一是结合酒店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二是分析酒店管理概论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内容开发。 5.2设计(Design) 内容包括知识点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等。结合酒店管理情景模式,进行微课程知识点设计。比如酒店各部门职能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表现,而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通过服务场景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包。 5.3制作(Develop) 内容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等。微课程的制作不同于PPT等教学工具,专业老师很难掌握这些专门技能。这里的制作需要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与授课团队进行合作,如同拍摄一部微电影一样,进行微课程各种场景、台词等制作。 5.4应用(Implement) 内容包括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等。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课堂以外的其余地方,观看网络在线的微课程视频;课堂中,老师围绕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还可以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深度的知识探索。这里需要注意将传统教学的解析式教学法与“慕课”教学模式的生动性紧密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认识到酒店管理课程的多元性、灵活性。 5.5评价(Evaluate) 内容包括微视频评价、课程组织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等。基于慕课的微课程教学,将传统教学的两个过程――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正好颠倒,知识传授借助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由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完成,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同样教学评价体系也发生了转变,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标准来适应微课程。 结束语 MOOC的不断兴起,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毋庸置疑,这一变化打破了学校、国界的大门促使学习成为了人类的基本人权,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 MOOC带给我们的既有希望也有困境,机遇和挑战同行,优势和不足并存。因此如何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开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本文仅以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 设计概论论文: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的理论研究概论 1.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的的理论研究概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分析现状中国农产品特产包装的现状,特别是特产类具有浓重地域文化的农产品包装设计现状。分析研究产品包装对于产品与企业的重要性。了解包装设计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研究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现状,联系地域文化和产品特点,量身打造产品的包装。 意义: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了解,将地域文化,农产品包装趋势,农产品特点相互结合,并且融入到山川绿野油闷笋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增加产品销量,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意义。 1.2理论研究现状 包装设计在当代来说不仅仅是包装一个意义,包装是产品与品牌企业对外的第一视觉。是商品品牌的一部分,有时候包装的重要性甚至是超越了包装这一纯粹的功能的。能够通过包装的个性化视觉感受强化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加深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印象。中国是农产品大国,可是中国农产品包装的现状是包装落后,我国农产品外包装形象设计存在问题有:设过于混乱,低档。设计形式过于陈旧,农产品的外包装袋在使用上没有考虑到环保因素等。农产品外包装大量使用化工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材料较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文化层次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外包装设计及包装材料的使用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保型包装设计符合大众喜好,国际绿色环保理念。特产类农产品包装没有明显的区别,很多特产包装的并不能体现其地域文化,体现其产品特殊性。地域性农产品是应该强调其产地特色的农业产品,它是地域性农产品品牌生存的基础。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包装设计既可以丰富包装设计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又可以借助产品包装无声的推销地域人文内涵,可以添加品牌的寓意加强企业品牌的竞争力。 2.关于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主要理论观点汇集 2.1地域性农产品包装研究 地域性农产品富有地域性文化特点,所以地域性农产品包装是在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包装设计,展现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地域性农产品是指生长于特定地区,在|量和特点取决于它的生长地理和人文文化因素。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发展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色彩的农业产品,比如说东北大米,章丘大葱等。地域性农产品的特点有地域性,文化性,正宗性,代表性,品牌性。而地域性和文化性,告诉我们从地域的地理特征文化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可以使我们的农产品品牌更加有文化内涵和知名度。地域农产品因为有标志性的环境和人文条件,形成了地域性品牌先天优势,相对于其他的农产品更加容易培养市场偏好,获得消费者的喜爱。 2.2绿色环保性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 商品包装在最初时候的功能是承载和保护商品,使其避免受到损坏,变质还有散落等。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的提升,消费者们对于产品包装的要求也随之变化,不仅仅是希望包装能保护好商品,也要求其能美化产品,有实用性,个性化和艺术性。而包装设计是产品的脸,是吸引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所以过度包装也随之而来。过度包装是为了经济利益从过度包装造成严重浪费。绿色包装可以在产品使用后对其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生产不必要的废弃物,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保护了环境迎合了社会喜好。 2.3山川绿野油闷笋包装设计理论分析与评价 农产品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增长,农产品的包装设计的现状急需改变。绿色包装在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日益增长。绿色环保包装设计是发展趋势。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产品质量优良,地域文化各异。地域性农产品包装如果融入了其地域文化,人文因素,历史发展和地理特点,不但可以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宣传地域文化而且有利于产品品牌发展。并且事实证明地域性农产品更容易依靠其优良质量等特性得到消费者喜爱。所以我认为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如果融入了它独特的地域性和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有利于产品与企业的发展的。 设计概论论文:浅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课程的意义 摘 要: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理论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化、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就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因为学习基础和能力较本科院校学生相对要差一些,因此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相对要弱一些;笔者曾先后教授过本科层面和高职层面的学生,对这两类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的差距有较为明显的感觉,为了帮助高职层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识学好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故撰文浅要谈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课程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意义 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理论课程,与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等理论课程一样,都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化、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笔者曾先后教授过本科层面和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相对而言高职层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习惯较本科院校学生要差一些,故学习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时其兴趣和主动性也要弱一些;对这两类学生的差距笔者有较为明显的感觉,为了帮助高职层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学好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笔者撰文浅要谈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课程的意义。 一、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仍需理论功底支撑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只有三年,所学课程名目与本科层面的相同专业方向基本一致,但因为比本科少一年学时,故授课内容偏重于实用技能、理论知识的学习较本科相对要少一些。这在很多专业课程教学中都有体现,比如笔者在高职院校教授的书籍设计课程只有四周课时,而本科院校通常为六到八周;高职的书籍设计课重在学习工作实践技能,简短的理论学习后即开始实训课题,规划定位书籍的整体风格、运用软件编排内容、装帧设计等,而本科层面的书籍设计则十分注重理论学习,有较多的课来学习书籍的起源、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趋势、设计流派风格、著名设计师作品赏析等,作业实训时除了学习必要工作技能外还要进行概念书籍设计,锻炼学生们的构思能力和驾驭主题的综合能力。高职属于技能型教育而本科院校教育偏重于综合素质型,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高职层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仍需理论功底支撑;高职教育要偏重于实用技能教学,然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高职层面学生未来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理论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能拓宽思维层面、促使学生的设计技能向更高层面提升。这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包括设计概论在内的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设计概论课程的学习能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软实力 高职层面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相对于本科学生要弱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教师所面对的这个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是不优秀的,因为中学阶段不太优秀的学生大多被录取到高职院校,更不用说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主要是高职院校扩招、让很多中学阶段不优秀甚至不合格的学生都可能进入高职院校就读,但求学得一技之长、以后顺利就业,故当今高职院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教育。但因高考形势下的无奈选择,令很多学生并非出于兴趣和热爱来就读艺术设计专业,且他们自身普遍缺乏耐心细致的求学态度和习惯,软实力不足。故设计概论课程的学习,就成为逐步培养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艺术设计工作需要硬实力、即手绘和操作电脑进行设计表现的能力,但也需要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包括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对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再学习能力,等等。设计概论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生们将对各种设计工作的门类、历史沿革、重要思想观点有所认识和了解,有了这个基础,当设计师从事某项具体的设计时,就比较容易理解设计主题的内涵、历史背景、衍生内容等;有了这些认识和理解,设计过程中也更容易左右逢源、找到很多思维的切入点,这是一种很必要的软实力,这是设计概论课程学习的另一个意义。 三、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O计概论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要促使学生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重要性,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灌输还远远不够。因为学习基础和能力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通常对理论课程提不起兴趣,故在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付出比专业技能课更多的精力和努力,需要根据书本内容和教学提纲来广泛收集有关图文视频资料,教学中应当选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话题作为切入点来引入教学内容,等等;同时,设计概论课程的作业还应该尽量避免理论考核的形式、让学生在厚厚的书籍中找答案的做法,不妨大胆采用绘图形式,在引导学生熟悉相关章节内容后用绘图设计和表现的形式来回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总之,设计概论的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比专业课更多的精力和努力,而教师的付出,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提高,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依据笔者的理解,浅要谈到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设计概论的意义,即为学生学专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提升软实力,同时教师教学当付出更多精力和努力。笔者对本论题的理解还在进一步积累和深入,本文有不周之处将得以改进提高。 设计概论论文:微课教学设计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中的运用 摘 要:近几年的微课热已经让这种短小精干的教学形式为大家所熟知和接受,“微”不能长篇深论,“课”应有基本架构。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非常关键。笔者将自己的一个微课教学设计运用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中,希望与同行分享、交流。 关键词:微课 教学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微课是一种适应现代快节奏,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精细化设计的,长度不超过10 min的内容精、小的新型课程形态或者说微视频。《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这一课程涵盖的内容多而广,但教学目标多为要求学生认知和记忆,需要独立思考、分析理解的知识点甚少;另一方面,课程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需要对照实物或图片来介绍。针对该门课程采用传统教学形式(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很难为中职学生所接受,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采用微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教学目标的较好办法。 1 微课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教学备课时,教师有一些基本方法和原则可以去遵循,如:五环四步法,而微课主要受时间限制而无法实施。结合了大量的参考和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遵照以下的几条原则来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 (1)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微课是给学生观看的教学视频,应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学生的视听习惯和需求。现在的微课有很多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无论是手机/DV拍摄,或是录屏,还是可汗学院式白板讲述,都应注意画质和音质,后期使用软件编辑美化。 (2)指导或启发的原则。选取适合制作微课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演示操作步骤或简洁生动地阐述原理,从而给学生以指导强化或释疑启迪。 (3)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原则。微课要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时间内做到教学设计内容衔接自然、逻辑清晰,使学生能保持轻松、良好的学习状态。 (4)考核评价的原则。虽然笔者提倡快乐学习,但不代表笔者支持学习毫无压力。增加考核评价,能避免出现学生看微视频就像看一段教师自导自演的电影这样的不良倾向。因此,笔者在微课最后都会设计少量的微练习/微习题,可以是填空、选择、问答或论等任意形式,大家可自行斟酌选择。 2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微课教学设计 该文的微课是针对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用与检修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该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是后续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的重点为:全面地概括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车站类型/线路的设计及设施、轨道车辆、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机电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运营控制、行车组织、乘务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组织、安全设施及管理等内容。课程的难点为:掌握国内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及设备发展的最新案例情况。 考虑到要处理的教材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与实践结合紧密,且学校实训场地、设备受限,笔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收集了海量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同时利用师资培训和下厂实践学习的机会拍摄了宝贵的现场操作实录和实物照片。从而为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打下了扎实基础。总所周知,好的微课不只是将授课PPT一页页播放录下来就行的,而是需要在设计脚本和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笔者在《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设计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城市轨道交通的介绍。 在开篇介绍城市轨道交通时,笔者采用了简短的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视频资料,通过它可以清晰地看到该专业领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下一步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各组成系统提供了具体直观的印象。 (2)认识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系统。 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一共7个章节,分别介绍车站、车辆、信号、供电、运营等基础知识。每一个组成系统的学习,根据内容需要设计至少3个微课,包含总体介绍、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三大块。笔者还在微课程中设计了以城轨车头为形象的动画角色小U(urbanrailway)作为陪伴学生一起学习知识的伴读出现在每一个微课中,它的作用是引导(类似于游戏里玩家养的宠物)学生学习。笔者也曾考虑过采用画中画的方式,自己扮演引导讲解这一角色。比较之后还是觉得小U的方案更吸引中职学生,能使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要了解的内容。这些微视频可供学生课前预习用、课后复习用,突出随时看、随时学的特点,也符合目前时兴的移动式、碎片化、自主进度学习模式。 (3)分析重点,剖析难点,加深印象。 微课程中部分重难点问题,如:城市轨道车辆机械组成,其复杂结构尽量用实物图片展现出来,再配上动画的形式表达其正确结构组成和装配顺序,再配上实际车辆段维检时机械部分的视频,加深学生印象,并在微课的最后引入了仿真车辆设备结构与作用(实训设备配套仿真软件)以方便学生随时练习,从而达到突破重点的教学目标。 (4)注重细节,心得分享。 在具体的微课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有些细节可能会影响到最后完成的微课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学手段,以下是笔者的心得分享。当然采用何种方式属于个人风格,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①微课的PPT设计。 不要出现张数太多而导致学生厌烦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我认为20张以内为宜,仅供大家参考。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后期处理时加上片头字幕过渡变焦等,注意编辑美化。微课PPT制作应以浅色背景为主,文字要简练、醒目,图片清晰,配色清爽。 ②微课中教学视频的设计。 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注意画面清晰、音质纯正无杂音(最好单录再添加音频):教师视频背景可以是墙壁或浅色窗帘等不明显衬托物:画中画时教师视线应直视镜头,并适当做出相应的表情,如提出问题的疑问、解答问题的喜悦等。为了使学生能在放松的状态中学习,在整个微课中。可以适当添加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心情,以有利于其知识技能的掌握。 3 结语 笔者真诚地希望与各位交流心得,以上所述微课教学设计正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推广,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在之后的设计运用中不断反思、创新,寻找更合适的方式方法,愿共同学习进步、提升教学业务水平。 设计概论论文:《设计概论》的教学内容探讨 【摘要】以专业理论教学的方式去教高职设计专业的学生显然是行不通。如果我们的教学舍去烦杂的推理,结合设计实例来阐释理论,就能体会到理论对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明确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其与纯艺术专业(绘画,雕塑等)史论课程的区别、与本科的理论课程的差别,根据就业需要,逐渐修正教学目标。 【关键词】艺术设计理论;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项目实践 目前的艺术史论课程教学多沿用美术专业的内容和方法,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实际上只有少数专业学习理论的人士能读懂这些理论,高职学设计的学生本身文化基础不高,对这些理论敬而远之;而作为大多数设计师不会去钻研抽象的理论,但他们能很快能感觉到思潮的变化,并在设计中无意识地流露出这些理论的影响。因此以专业理论教学的方式去教高职设计专业的学生显然是行不通。如果我们的教学舍去烦杂的推理,结合设计实例来阐释理论,就能体会到理论对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明确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其与纯艺术专业(绘画,雕塑等)史论课程的区别、与本科的理论课程的差别,根据就业需要,逐渐修正教学目标。 《设计概论》是学习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教材,为适应的教学计划,在章节的安排上共三大部分,基础理论、设计史和设计行业职业教育。在设计理论的部分。首先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设计的兴趣,明白设计不是形式和功能的简单叠加,设计是一种语言,在能够有效的使用这种语言之前,首先是理解、聆听和思考。设计史做关于设计类型或设计风格的历史背景介绍,结合图例讲解具体知识点,然后展示他们是如何运用在当今的设计中。行业职业教育希望能够使我们的同学认真思考自身所学专业和毕业后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以下问题:我来这儿学习什么?我应该怎样学?为什么我要这样学习?我所学习的专业和我以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怎样的联系?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认真规划,有选择性的重点学习自己心仪的未来职业、岗位需要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应该掌握的技能,形成自己的职业意识、技术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将来准备什么?、我应该怎样提升自己?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一位优秀的职业设计师。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的理想目标。同时介绍以历史上杰出设计师个人创意的行为,使同学们思索设计师的成功的原因,希望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设计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可以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欠缺,通过实践教学,强化了理论学习的内容。实践学习的内容要和理论教学同步,切易于实施,课堂上,单一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可以就每一个课的知识点,进行课题上的项目实训,例如:1、采用合作学习方式2-4人小组,阅读以下文字,思考艺术设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工作内容,以组的形式讨论应该如何学习艺术设计学,并发言。四人小组要根据问题来进行阅读材料的分工,遇到教材没有直接显示的问题时,要进行积极的相互探讨,最后写出小结。2、“我的设计定义”,由教师下发设计定义参考,讲解“头脑风暴法” ,应用这种方法,在纸张上写出自己对艺术设计定义的看法,由一个同学传到下一个同学手中,依次写下自己对艺术设计的理解。 课后,学生一般有大量的时间,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实践内容,与教学相结合,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1、在两周内,考察学校周围的户外广告设计,用相机拍下你认为好的和不好的,并分析他们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教师在课堂上选派几位代表上讲台表述。2、去离你家最近的商场或超市逛逛,选定一种商品,看看同类产品有几种不同品牌在货架上,?有名牌吗?最吸引你的是哪个品牌?没有名气的你会买吗?如果不会,为什么?3、列举十种女性化妆品品牌,指明品牌所属企业名称。每个品牌的消费群体是哪些人?这些人有什么消费特征?4、列举十种运动服饰品牌,分析国产品牌与洋品牌各自的优、劣势。你周围的同学一般会选择那些品牌,他们选择的理由是什么?5、在你看来,艺术与设计有什么样的关系,你准备怎样对待绘画基础课? 一位从事设计的教育专家说:“现在很多半路出家从事设计事业成功的设计大师,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设计潜力,但是那些苦读数年始终徘徊不得其门而入的例子,说明没有找到打开设计之门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设计之道,道即方法,道即技能,得道与失道仅在观念之差,观念的形成在于悟性,悟性的培育在于观察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对于高职艺术学生来说,设计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点。高职学生在进行设计理论的学习时,要特别注重实际的设计实训。只有在设计过程中,面对实实在在的设计,面对特定的项目,面对特定的服务对象去一步步实践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最终推断出一个有依据的设计结果,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地掌握。设计理论的学习也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一门课的课堂学时是很少的,要是学生仅仅是在课堂学习的话,那肯定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对设计的学习应该主动出击,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全过程中,只有花时间、花精力才能产生知识的积累,才能完成课程的要求。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语说过:“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希望通过本书,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课题来源:本文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艺术类《设计概论》课程改革”成果之一
浅谈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浅谈祥龙工程公司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水利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分析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总结出水利施工应倡导企业安全文化、制定各级安全责任,严格安全技术、保证安全投入、利用安全法制确保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实施安全生产管理“五要点”在水利施工企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政治上,安全工作上升到关系社会稳定和法制的高度;在经济上,生产安全与经济效益被同等看待;在文化上,安全管理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安全文化、安全责任、安全技术、安全投入、安全法制是水利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五个重要因素,应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职工安全素质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最终实现生产安全的目标。 1 安全文化是基础 安全文化及安全意识,是支配员工行为安全的思想、理念、掌握安全基本指示和操作技术技能的综合体现。安全文化是水利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根本,是企业的形象、氛围、秩序的综合反映,不同的企业都具有各自特色的安全文化。水利施工企业因为其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在长期的施工中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并建立了相适合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员工也树立了以人为本的“三不伤害”(是指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安全生产减少人为事故而采取的一种互相监督的原则。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的安全生产理念,遵章守纪和落实安全措施,形成“以安全为荣,以不安全为耻”的作风。 祥龙工程公司在长达十多年的施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安全生产永远是企业管理关键环节的观念,在施工全过程中努力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居安思危、如履薄冰”。企业力求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做到“人机料法环”(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五个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的简称。人,指制造产品的人员;机,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料,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法,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方法;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的本质安全;日常不间断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如宣传、教育、培训、检查、目标考核、奖罚等,形成良好的企业安全生产文化氛围,使“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每一个员工内心,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年度水利安全生产征文活动,对获奖选手企业内部再次奖励,征文活动营造“人人关心安全,关注安全,重视安全”的氛围,对促进水利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把日常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和每一台施工机械,使安全生产成为习惯,这就是该公司的企业安全文化。 2 安全责任是核心 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安全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和核心。目的是通过明确安全责任来促使各自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各级领导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安全责任要求企业做到“全员负责、层层分解、职责明确,以则论处。”企业负责人的法定职责是明确责任,建章立制、保证投入、消除隐患、制定预案、及时报告事故。员工法定的安全生产义务是:遵章守纪,服从管理。使用防护用品,接受教育培训。报告不安全因素;其权利是拥有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拒绝权、撤离权、获得赔偿权。 祥龙工程公司的安全责任体系由保证体系和监管体系构成。保证体系是安全组织结构和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各层次人员在各自岗位的安全责任,他要求各级人员对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分级负责(全员负责制)。监管体系是各级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级行政负责人法定的各级安全第一责任人。 3 安全技术是关键 安全技术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也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关键,水利施工安全技术就是其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经验,加上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形成的安全技术措施、方法和施工步骤等,具有其科学性和行业性特点,是用来保证企业财产和从事活动的人的生命安全保障。 祥龙工程公司对每一项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要求:开工前必须充分准备,在施工组织设计同时制定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并及时改善劳动生产条件的安全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编制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安全技术逐层较低。对高排架、高边坡施工,洞室开挖。大型起重机运输设备,炸药、油库等危险作业,重要设备设施制定防治重大事故发生的装箱安全防护技术措施。对工程施工作业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确认、评估、分级监控措施。对可能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制定相应的急救、疏散、救援措施和事故处理应急预案,项目技术负责人要严格审批。实践施工生产中进行实施和监控,及时跟踪检查、验证、反馈,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补充、纠正和整改,重大危险源、危险作业现场有专人对技术措施落实进行监控,确保施工环境安全。 4 安全投入是保证 安全投入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施工项目是安全资金投入的主题,应从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成本、间接费用和管理费用中单独列支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4]2号)。在安全生产上适当投入,能确保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安全投入分主动投入和安全产出两个方面。主动投入包括安全措施、安全预防措施、安全防护用品、保险成本等费用;安全产出是反映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和安全秩序的良好状况程度。 祥龙工程公司在安全投入方面体现在人员安全健康受到保护,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和减轻设备财产的损失;避免中断生产造成的工程损失,改善作业环境,加快施工生产进度,维护提高经营信誉和施工资质,促进企业发展,保护环境资源和员工家庭,维护社会稳定。 5 安全法制是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立法的宗旨是为了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是《安全生产法》的灵魂。安全生产,重在预防。预防为主体现在安全意识在先、建章立制在先、隐患预防在先、监督检查在先。 祥龙工程公司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完善公司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施工作业安全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使企业安全生产有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并在公司内部制订了《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岗位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投入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考核管理办法》等,规范企业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使员工明明白白知道那些是必须、应该、提倡、鼓励,那些是禁止、不准、不可以、不应该。企业员工都努力做到“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遵章守纪,违章必究”。 6 结束语 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搞好工程项目施工的基本要素。祥龙工程公司在施工安全生为作业过程中认真并努力做到、做好以上五要点,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制、加强安全技术、保证安全投入,从而保证公司正常、安全、健康、秩序发展。 浅谈公司安全生产管理:T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摘 要:论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共同问题以及城市燃气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现状,阐明了安全管理对于城市管道供气企业的重要作用,以T燃气有限公司为例,简述了现阶段管道供气企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提升T燃气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贯彻执行巡检、安检和设备保养制度、提高员工自身素质等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建议。 关键词:安全生产;生产管理,管理措施 一、T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T燃气有限公司是铜陵市天然气利用项目特许经营单位,担负铜陵市管道燃气输配网络和相关设施建设和经营,燃气的供给和销售服务。T燃气有限公司于2006年11月开始为全市居民客户和工商企业进行天然气置换,并在2007年9月顺利完成了铜陵市天然气置换项目,让这项民生工程造福于全市客户。 公司成立以来,安全运行稳定可靠,客户服务不断创新、市场发展业绩卓著、供销差率有效降低、各项管理齐头并进,先后荣获多项荣誉,并获得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近年来,T燃气有限公司了一系列的HSE程序文件,包括:运行控制程序-场站安全管理;车辆进入场区安全管理指引;场站巡视指引;场站管道标准指引;生产设施管理指引等。 二、T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安全用气知识缺乏 通过发放调查表及工作单服务记录的统计分析,客户对如何安全使用天然气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客户对炉具连接管使用期限、炉具选型、炉具安装的规范标准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等方面不够了解,另外,通过工单记录也反映了一线服务人员的指导及讲解规范性达不到要求,例如面对客户家中存在的乳胶管老化、穿墙、穿柜等安全隐患,部分员工与客户沟通中对危害定义语焉不详,造成客户对整改建议的目的性产生怀疑,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日常运行管理问题待解决 T燃气有限公司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问题体现如下:1.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预案的实施和演练。(2)日常安全检查不到位。(3)新建瓶组间未按规定进行审批。2.培训不规范。部分操作人员在上岗之前对安全概念的潜意识不足,增加了安全隐患。 (三)应急处置能力有待加强 当紧急事故信息发生时,调度中心指定接听进行信息传递,公司派发相应抢险队人员,在现场检查判断与处理时,抢险队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这是该公司应急处置能力薄弱的地方。燃气事故的应急处置不仅包括燃气企业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还往往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联合应急救援,这需要与几个部门及时有效的配合,港华燃气在这方面需要加强协调能力,力争将事故灾害降到最低。 (四)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改善,主要体现在:(1)责任意识不强。(2)员工执行力不强。一些员工缺乏执行敏感性,对于任务没有统一的理解,行为也不规范,导致实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有些对问题事先分析不够,导致执行过程中不能对特定的环境巧妙的设计细节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再推迟执行的进度和质量。 三、T燃气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改进措施 (一)树立全新的安全生产管理观念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管理文化的建设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而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安全观念文化。当前,T燃气有限公司需要建立以下安全观念文化,即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超前观点;安全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和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自我保护意识,保险意识和防患于未然意识。只有满足时代要求的安全理念,建立安全文化,才能有效适应时代需要的安全活动,进而达到安全生产标准。 (二)建立现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T燃气有限公司应当从智能化、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入手,构建燃气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现,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面推进。首先,审视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配备齐全安全设施;其次要进行安全合理的投入。其次,一项优质的管理,应该把资源放在安全生产管理最关键的领域,将投入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第三,要推广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T燃气有限公司应当积极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T燃气有限公司要推行“全员、全面、全方位、生产全过程、全天候”的安全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1)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2)在安全工作中要做到“学到位、想到位、讲到位、管到位、做到位、考到位”六到位;(3)再配合各安全科学管理方法;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严格落实各级安全责任,以确保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等有力措施;(4)通过制度化建设,形成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四)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 T燃气有限公司应追求零事故、零伤亡,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具体来说要做到:“两个预防、三个建设和完善HSE管理体系。(1)两个预防,即加强燃气管网、库站的安全管理的事件预防、加强用户端和燃气运输中的各类安全事件预防、尤其是加强LNG\CNG装、卸、运等重要环节作业的安全风险的辨识和控制,现场作业关和全程押运关。(2)三个建设。增强HSE管理体系建设。T燃气有限公司应大力推广应用个人安全计划、安全管理经验分享、危险源分析、作业许可、安全观察和工艺危害分析等管理工具;加强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评估,确保使用安全T燃气有限公司应结合区域化管理体制。建设标准化库站。按照港华燃气的《标准化识别手册》要求,以标准化为主题,一致库站、客服营业厅视觉形象。 浅谈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浅谈天龙湖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 摘要: 本文讲述了天龙湖公司在水电站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开展情况,主要从安全管理制度方面,“两票三制”及班组管理“三讲一落实”,水电厂安全性评价、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重大危险源管理和“6S”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开展情况与同行进行交流。 关键词: 水电企业 安全生产 管理安全文化 0 引言 电力企业既是提供全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电力生产安全的重要性,决定了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学发展之本,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基础和灵魂。天龙湖公司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首――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基层企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国家、行业安全生产法规、规章,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秉承“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集团公司安全管理理念,以优化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共同发展的社会责任观促进公司安全、可靠、健康发展,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打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一、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与效益是水电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两个主题,是完整的辩证统一体。安全生产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出发点,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目的和归宿,应很好地把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当安全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应考虑安全,采取妥善措施来消除不安全隐患,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两个体系”的积极作用。 建立长效的安全生产机制是创建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由安全监督体系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构成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机整体,两个体系相互独立、各自发挥作用并协调配合,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 1、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公司自成立以来,逐步建立完善了以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成立了以安全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安全管理委员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满足生产需求;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人人监督。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围绕责任制要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规定》等等重要体系、制度全面贯彻,确保形成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氛围 2、建立自上而上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公司设立有安监部,生产部门设置有专职安全员,班组设置有兼职安全员,形成“三级安全监督网”,实施安全监督例行工作标准化,围绕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技术状况、劳动保护、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及安全生产奖惩、月度安全评估、安全性评价及问题整改等开展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并由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主抓,形成凡事有落实,有监督的工作氛围。 (二)以生产任务管理系统为平台,严格执行“两票三制”。 1、以生产任务管理系统为平台。通过生产任务管理系统这个平台将生产任务和“两票”进行了有机结合,切实做到凡是有工作任务就必须开工作票;凡是有操作就必须使用操作票,并实现远程监督,杜绝无票作业,实现三个100%,确保不发生因管理不到位和员工作业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工作漏洞,从而防止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2、以“两票三制”为基础。电力企业的两票三制,即工作票制度、操作票制度;设备巡回检查制度、设备定期试验与轮换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是电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几项最基本的工作制度,是电力企业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实现现场作业规范化、程序化和现场安全管理的基本保证。通过班组安全管理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即“三讲一落实”工作规范逐步落实。将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形成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来实现对标管理、对标执行、对标检查。 (三)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风险机制 1、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公司制定了《教育培训管理实施细则》、《安全教训培训规定》,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制定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的结合季节性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教育培训。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消防知识培训、紧急救护培训、特种作业培训及取证、内部培训师授课等推动安全教育培训等,并以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相结合,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以丰富的活动实现寓教于乐、以生动的案例启示总结、以目标的实现巩固成果,使公司安全教育培训进入良性循环。 2、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为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要求,每年年初,将安全生产目标分解、措施细化,层层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通过“五确认一兑现”方式,即确认目标、确认问题、确认措施、确认责任、确认效果、兑现奖惩,使全体员工对安全生产工作总体目标及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践行了“务实和谐、同心跨越”的大唐集团公司文化理念。 (四)重视现场安全设施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行“6S”管理 1、不断完善安全设施标准化工作。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国家有关标准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安全设施标准》的有关规定,几年来,天龙湖公司不断完善现场的安全标志、安全警句、设备标识、警示线、温情提示语等标识工作,达到了统一、规范、醒目,对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安全文化氛围起到积极作用。 2、全面推行“6S”管理。公司成立了6S管理领导小组,并设立推行办公室,专门负责6S 推行工作,编制了6S管理评价标准,确定检查范围;下达了达标计划;组织了一系列达标培训;组织人员到兄弟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对6S管理进行宣传教育等。公司分别在两个电站内设立了八个样板区和其它为非样板区,经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各阶段性实施重点,确定方针和目标,按照实施方案和推广流程积极开展工作,并制定“奖惩办法”进行考核和奖励。通过推行“6S”管理达到了提升企业形象、提升员工归属感、减少浪费、提升效率从而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目前“6S”工作仍在积极推进) (五)积极开展安全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天龙湖公司按照《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公司的相关安全规定和要求,结公司合自己的实际积极开展安全活动。每年1月召开上一年度安全生产总结会,同时对本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每季度召开安委会会议,每月要召开安全分析会,每周要开展班组安全会和班前会班后会等。通过这些安全活动对阶段性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在的问题和不安全隐患进行清理,查找原因及时整改,消除不安全因素。同时我们还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百日安全活动”和公司的办公网络等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安全常识,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员工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组织安全规章制度考试;开展“反违章有奖征文”等活动,提高了广大员安全知识应用能力,增强了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树立了新的安全文化理念,形成人人学安全,人人懂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制度执行,大力开展反违章管理 建立健全反违章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反违章工作,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以奖促遵、以惩纠违。天龙湖公司在反违章管理上严格以公司制定的《反违章管理规定》、《反违章积分管理办法》为依据,坚持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双向监督原则,教育与惩戒相结合,引导员工遵章守纪,提高安全意识,切实做到“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他人不被伤害。深入开展反违章工作,特别是反习惯性违章。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一方面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对那些坚守岗位安全职责、主动纠正违章行为的员工、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地进行表扬和奖励。另一方面对员工出现的违章行为坚决制止,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并按照规定执行违章曝光,通过公司办公系统、每月安全简报、安全分析等对违章行为曝光,引起员工高度重视,形成全员参与反违章的工作氛围。 三、实行安全目标管理,以安全生产四级控制为切入点 实施安全目标控制和偏差管理,确保安全生产规范有序。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公司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后,制定各级责任人安全目标控制措施,确保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四级控制,即企业控制重伤和事故,不发生人身死亡、重大设备和电网事故;车间控制轻伤和障碍,不发生人身重伤和事故;班组控制未遂和异常,不发生人身轻伤和障碍;个人控制失误和差错,不发生人身未遂和异常。我们还将各级责任目标细化、问题分析、措施细化、责任到人,对标管理,根据《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兑现奖惩,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四、做实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危险源评估工作,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安全性评价是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手段来评价、诊断代替粗放的安全管理方法,用更精细的检查和量化的分析来取代传统的工作方法,弥补传统管理上的不足,更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天龙湖公司根据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标准, 按照“贵在真实,重在整改”的要求,于2005年公司成立了以安全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安全评价工作组,2006年开始开展第一次电厂安全性评价自查工作, 2007年集团公司安全性评价专家组对天龙湖公司进行了复查,共查出问题273项,现已整改完成254项,完成率93%。 2009年天龙湖公司又开展了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等工作,成都电监会组成的专家组对天龙湖公司进行了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发现问题58项,此次并网安全性评价得分率在90以上,名列前茅。通过系统地评价,不仅能够排查出安全生产上现时存在的问题,而且通过全面的整改和安全性评价闭环管理,使安全生产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天龙湖公司的重大危险源管理根据集团公司重大危险源评估标准和重大危险源评估辅导材料,每年一季度由总工程师组织对照集团公司重大危险源评估类别目录进行了分项查评,对无评估标准的危险源结合各类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查评,经查评目前存在的重大危险源24个,全部由企业监督管理。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 五、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取得的成效 1、公司2004年发电以来,年年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无人员重伤及以上的人身伤亡事故;无一般及以上的设备事故;无因本单位责任引起的电网事故发生;无责任事故发生。已连续五年没有发生非计划停运,连续安全生产运行超过2000多天。多次被集团公司、分公司平为安全生产先集体,多人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2、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中, 公司员工基本上都身处重灾区,值得庆幸的是无一人伤亡, 但发电设备有轻微损坏,全体员工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生产自救当中,救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受灾人员,一人被国资委评为抗震救灾标兵,三人火线入党,公司也被评为州、县抗震救灾先进企业。 3、通过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大大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安全行为,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提高了预防事故、控制风险和员工自我保护能力。 结束语 天龙湖公司通过这几年抓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巩固现有成果,继续抓好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总结提高。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面对企业安全生产中遇到新的安全问题要积极面对、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安全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为应对瞬息万变的企业外围环境,我们必须坚持走有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道路,苦炼内功,提升企业形象,努力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为员工创造和谐、美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实现企业良性健康发展。 浅谈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农网改造后供电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浅探 【摘 要】农网改造后供电线路设施有所改善,但安全生产管理上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并就如何加强网改后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网改造 安全生产管理 问题 措施 乡(镇)农村电网改造前电力设施基础薄弱,配电变压器不在负荷中心,低压线路过长或走向不合理,不能实现漏电保护器的三级保护,漏电伤人事故时有发生。网改任务完成后,供电线路设施有所改善,但安全生产管理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农网改造后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农网改造后收归直管的低压供电线路长、范围广。供电网络遍布乡(镇)各村、组及农户,地域广,分散性强,线路及设备维护面广、难度大。原用电设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不安全因素很多,供电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加重。 2.用电安全意识淡薄,供电网络毁损现象严重。农村安全用电宣传不够,安全用电意识淡薄,造成意外伤害或死亡事故增多,加之盗窃性、毁损性、工程建设性破坏电力设施等违法行为,私拉滥接、违章建筑等违章行为,威胁着农网设备和人员的安全,进而直接威胁和影响供电所安全管理工作。 3.组织措施落实不力。新聘台区电工往往在供电岗位上工作时间越长,《电业安全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的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落实越不力,许多同志嫌手续繁杂,凭借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人为简化手续。“两票三制”、“标准化作业程序”、“危险点分析”等规程规范在供电所推进难度很大。 4.技术措施到位不够。确保安全的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不够,许多电工凭经验办事,约时停送电、不带绝缘手套、不穿绝缘靴、不用绝缘棒、不挂接地线、不悬挂标志牌等违章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因此而出现触电伤亡事故,给安全生产带来直接影响。 5.习惯性违章屡见不鲜。职工安全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难以杜绝,特别是许多老职工,凭工作经验办事,对安全规范管理、严格“票证”不理解、不配合,对安全生产十分不利。 二、强化网改后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对供电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实行规范化管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网改后,农村网络、电力设备产权归属供电企业,同时安全责任、维护管理毫无疑问落到各供电所。因此,必须明确责任,划分区域,以台区为单元,把安全责任明确落实到职工个人,使每个职工身上有担子、有义务、有责任,促使职工加强日常维护巡视力度。同时,把相应管理人员和值班室的电话告之各用户。这样一旦有问题,可快速反映,及时作出处理,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2.对农网改造后接管的直供直抄农村供电线路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查线路走廊,查电线杆、导线、绝缘支撑物,陈旧的用电设施以及不规范的用电接线等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要组织人力、物力,分先后缓急进行有针对性地整改,彻底消除不安全隐患。 3.实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三级保护。首先应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总保护实行规范化管理,应按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运行管理规程》,台区电工要定时进行测试并填写记录;对二、三级保护要经常不定点地进行模拟试跳,要及时更换毁损、动作不灵敏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切实把住农村低压电网的安全保障关。 4.建立农村变压器台区、线路设备台账和用电情况档案。定时检测并形成报表资料,通过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求出各台变的最高负荷、三相不平衡度、线路终端压降情况以及进行线损的理论计算,准确评判供电线路设备的健康水平。 5.加强台区供用电设备的巡视工作。要按照《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切实做到设备的“一、二、三”巡视制度,即对一般用电设备每月巡视一次,对特种杆等设备每月巡视二次,对配变、表记、配电盘等主要设备每月巡视三次,发现缺陷要及时整治,保证供电主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6.对各变压器台区实行低压无功补偿。实施无功补偿时建议采用在变压器变台上设置轻载定量固定补偿,在无功需求最大的用电线路分支点附近及靠近低压线路末端杆处设立自动投切装置,并实行分相补偿,根据实测无功负荷,合理地确定补偿容量和分组数,实施最优补偿方案,提高线路电压质量。 7.严格两票三制的规范化管理。其措施为:一是加大培训力度,结合工作实际,教会各班组长及全体职工具体如何填票,如何把组织措施用于安全工作之中;二是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把如何申请检修,什么人填票,何种工作填何种票等具体内容用文字的形式下发给职工,起到指导作用;三是加大检查力度,对不规范的进行指导,对不执行的进行处理,在供电所内形成一种严格执行保证安全组织措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安全工作的全面推进。 8.应及时对聘用农电工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电工基础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具有用电线路设备管理的基础知识、电工常用技术和个人职业道德素养,懂得安全用电常识,并具有较好的线路设备安装使用技术。这样,可以让农电工及时处理线路设备突发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上几个方面,将是巩固和延伸“网改”工作,加速发展农村生产和生活电气化的稳妥而有效方法,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建设,保证农村电网安全,杜绝农电伤亡事故的有力保证。 浅谈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如何做好热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 热力公司作为集中供热企业,主要担负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和工业用户供热、供冷的任务。从生产形式来看,很多热力公司依托电厂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供热的安全也可能影响电厂机组的安全运行;从经营业务来看,热力公司还担当热力工程方案设计及施工安装管理等等,如果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表现出问题,不仅会影响热用户和的信赖,还会严重影响用热企业的生产,对热力公司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对热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重视起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得力的手段,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夯实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方针,也是热力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方向。就目前的工作来看,多数热力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并未出现严重的事故,能够满足热用户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提升,热力公司未来的业务空间也在提升,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也在增大,此时如果依然按照固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方式来工作,势必造成工作上的较大安全隐患。在此,本文主要对如何做好热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展开讨论。 一、强化领导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热力公司与一般的公司不同,其担当的任务与用热企业的生产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必须充分强化领导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热力公司的多数员工,仅仅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工作。而领导则是在全局中担任指挥者的角色,所以,领导的指引和管理,对热力公司的安全生产,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强化领导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必须明确领导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热力公司所承担的热力供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领导必须建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同时采取积极的措施,去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向上级及时的报告各种安全事故,将法律法规内的职责进行有效的落实,促进热力公司安全运营。第二,需强化领导在热力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管理作用。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 热力公司在目前的生产工作中,其安全性并没有做到理想的标准。多数热力公司表现出了“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的情况,例如,部分地区在热力供应方面,总是参数不稳定;新修建的热力工程,出现温降、管损没有达到设计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都对给热用户带来诸多的不便,同时也给热力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在今后的安全生产管理中,热力公司应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通过组织的力量,完善各方面工作中的缺失,弥补固有的问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根据热力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安全工作水平,成立相应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委员会包括总经理、部门主管、各层级的负责人等等。第二,根据以往出现的安全事故或者是安全隐患,成立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并配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员,使得热力公司的安全生产获得全面的保证,减少技术上的错误。第三,各级、各部门都要设定专职的安全检查人员,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且要分辨出问题的类型和原因,实现安全生产问题的高效解决。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热力公司在日常的运营当中,必须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完成。但现阶段的很多热力公司,其规章制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依然在遵守老旧的规章制度,这就导致遇到新情况时,没有办法较好的处理,不仅影响了对问题的处理水平,还会对类似问题的处理产生影响,进而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严格来讲,热力公司由于其工作上的特殊性,,每间隔一段时间,就应该对规章制度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并且与现实工作相联系,不断的健全。因此,热力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还应该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方面努力。第一,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来做好安全生产底线制度,所有的工作都应保证基本的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避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第二,优化规章制度时,应以促进热力企业安全生产为标准,而不是象征性的增加条款。应对工作人员的任务、工作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奖惩措施方面,也要做好相应的规范。第三,所有的规章制度,必须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并不是一味的规定工作,还要积极保障员工的各项利益得到实现。第四,规章制度应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促进员工和领导者更加积极的工作,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自主规范操作,减少漏洞。 四、制定安健环目标及保证措施并分解落实 年初,制定全年的安健环生产目标,为全面实现热力公司年度各项安健环目标,要求各部门、各班组、各工作岗位在坚持安健环目标、指标四级控制的原则下,结合实际,把热力公司的安健环目标、安全责任一一分解、细化、落实到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逐级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早计划、早安排、高标准、严要求,以更加积极、稳健的态度,更加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实现全年安全生产目标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五、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实现安全风险可控、在控 建立以全面风险控制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的综合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稳步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深入开展风险辨识与控制工作,确实提高员工对作业安全风的险辨识与控制能力,提高风险意识,规范作业行为。热力公司应印发《应急工作手册》,使员工人手一册,随身携带,便于学习和查阅。还要重点组织开展好供热管道泄漏、台风暴雨、火灾等应急预案的演习,总结及评价工作。正确评估自身应急能力,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提升计划。 六、深化推进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做到隐患、缺陷闭环管理 认真开展热网的隐患排查,加强设备劣化的日常趋势分析,强化反事故措施的落实。对管网设备的隐患排查要常态化。发现的每一个问题进行精细化管理,反思问题背后的管理问题,并对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反复出现未进行整改的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实现从检查整改到防范和根治的深化,有效解决同类问题重复发生的顽疾。 七、加强安全教育,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 热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从各个层面来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第一,员工必须先培训后上岗,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第二,做到系统性、规范性的安全培训;第三,做到安全培训考核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本文对如何做好热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讨论,从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就现阶段的热力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而言,并没有特别严重的问题出现,但我们不能忽略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手段,应积极的落实,以此来保证热力公司能够长久的实现安全运行。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热力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会有更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北海市鑫源热力有限公司)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某烟草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的现有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特色,提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策略,讨论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并对CRM中的数据挖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描述了原型验证系统的具体实现,探讨了实用化的可行性。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关联规则 1 引言 本文以一个烟草企业管理系统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原型验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的思想贯穿了系统的整个实现过程。该系统解决了传统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数据不一致、易丢失、只能进行离散的简单数据查询等问题,为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实用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时效性提供了可行的技术途径。 2 系统背景与基础 目前,烟草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已实现了电子化。烟草企业通过各种方法开发客户、巩固客户关系,然而在市场管理、销售管理、客户服务与支持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为解决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新型的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全面采用了CRM的思想。该系统完全以客户为中心,严格按现代营销管理理念设计,注重对客户全方位的管理。它将有助于优化市场、销售、服务和支持等面向客户的业务流程,增强各部门间协同工作的能力,加快客户服务和支持的响应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还可以对客户信息和营销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从而发展潜在客户和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效益。 开发中,本文有针对性设计的CRM系统以简单易用、注重客户分析、以销售过程管理和客户服务为主。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原型系统的数据都是本文参考其它数据库模拟输入的。虽然没有采用真实的数据资料,但是表结构和数据量等已能满足数据分析的需求。 3 系统功能描述 烟草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销售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分析决策等四个功能模块。 销售管理: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订单签约、完成销售行为而涉及的工作管理。其中订单是企业销售业务的主要数据载体,也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数据分析来源,因此订单管理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货管理主要完成对客户所作退货单的定义、维护和查询功能。在销售过程中,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可以及时提供客户的有关信息,增加业务员对客户的了解。 客户管理:客户信息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分析、挖掘可以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客户进行交易的规律;发现价值客户的构成规律等等,这些信息将对正确决策,提升业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客户信息管理模块可完成对客户信息资料的录入修改查询等功能。通过反馈处理主要完成客户服务反馈单的录入、维护、关闭和查询功能。同时可以将某个客户反馈分解为多个任务来执行。客户关怀可以通过对客户对象挖掘功能,对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历史交易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对企业的营业额、利润的产生至关重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价值客户;可以找出与企业交易发生上升或下降情况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价值变动客户;可以找出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满程度较高的客户和合作伙伴――问题客户。同时系统通过分析适时做出客户关怀建议,为企业巩固老客户,提高老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了可能。 市场管理:市场管理是为销售开辟渠道,营造售前、售中和售后环境的行为管理。根据对市场情况的分析,创建市场活动项目,并对项目反馈信息进行编辑、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市场信息通过新增市场活动主要完成的是企业市场活动的信息录入、维护和查询功能。竞争管理是对企业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统一化管理,主要完成与企业构成商业竞争关系的企业信息定义、维护和查询功能。包括竞争对手的基本信息、竞争对手产品以及产品比较。价格定位管理主要用于销售订单上的产品定价,本系统主要提供五种方式,即伙伴价格、会员价格、现金价格、促销价格和员工价格等。 分析决策:对客户、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市场、销售、服务、产品的各种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和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决策是企业管理者必须经常进行的工作。决策对企业的意义十分重大,可以说决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采用OLAP和数据挖掘方法,为用户提供了多种分析和预测工具,可以方便的对客户、产品、进程、任务、预算、计划、费用等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用以分析销售、市场和服务业务的运行情况,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4 系统结构描述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tobacco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TCRM)是在Windows 2000, SQL Server 2000, VB6。0环境下开发,采用目前流行的C/S结构。前端客户系统采用VB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系统。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系统服务器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服务器采用了先进的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它是一个开发大规模联机事务处理(OLTP)、数据仓库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的优秀数据库平台,连续两年在解决方案提供商整体满意度方面夺得最佳数据库产品称号,获得了数据库产品整体性能项目的第一,并且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数据库系统。 图1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2)业务处理模块 包括如客户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销售订单的执行等业务功能应用模块。这些应用程序采用VB生成,通过ODBC, ADO访问服务器中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数据库。分析决策应用模块为它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及策略支持。 (3)分析决策模块 主要完成分析、数据挖掘并给客户提供决策支持功能模块。该模块充分利用了Analysis Services强大的分析及数据挖掘功能。这些应用程序采用VB生成,通过OLE DB, ADO访问PivotTable服务。 (4)Analysis Services Analysis Services用于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包括一个分析服务器,将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组织成用于分析的多维数据集,同时还提供对多维数据集信息的快速客户端访问,以便为复杂的分析查询提供快速解答。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在Analysis Services中引入数据挖掘,用于在OLAP多维数据集和关系数据库中发现信息,以多维表单或关系表单的形式发送到客户端。系统根据烟草行业的特点,设定了一组挖掘模型,为用户提供强大的分析决策服务,用户可以对多维OLAP和关系数据源这两类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模型,并且用户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两类数据自己定义新的挖掘模型。 (5)PivotTable服务 提供客户端OLAP数据访问功能,通过这一服务,客户端应用程序通过基于客户端的PivotTable服务组件连接到分析服务器,PivotTable服务与分析服务器进行通讯,以访问分析服务器上的OLAP数据和数据挖掘数据。同时,PivotTable服务也可根据用户的请求创建本地数据挖掘模型,当用户创建新的数据挖掘模型时,PivotTable将其存放在客户端计算机上。 PivotTable服务可根据用户的请求创建本地数据挖掘模型文件,处理来自服务器上的多维数据集或表的模型,或来自OLE DB关系数据库的模型。 5 OLTP数据库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准确地设计数据库以建立业务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数据库一旦实现完毕,再对其设计进行更改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数据库设计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结构稳定与实现。在设计数据库时,一般采用下列基本步骤: (1)收集信息; (2)标识对象; (3)建立对象模型; (4)标识每个对象的信息类型; (5)标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OLTP系统主要记录支持日常操作所需的数据。经过对该烟草企业的实际业务的深入分析,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采用了账户、时间、库存事实表、销售事实表、部门、分类、工资表、顾客、奖励、开销事实表、库存、库存分类、商品、商品分类、员工等20个对象,并确定对象之间的关系。 6 数据仓库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为管理层提供及时的决策信息,为业务部门提供有效的反馈数据都需要建立一个整合的、结构化的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抽象化、规范化分类、分析。在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中,这个处理大量数据的数据仓库将复杂的客户行为数据集中起来,从本质上说就是按管理控制的需要重新组织数据,在有效组织数据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 设计数据仓库构架与设计基于实体关系建模的OLTP系统架构有很大的不同。OLTP系统的目的是捕获高比率的数据更改和添加,而数据仓库与OLTP相反,其目的是组织大量的稳定数据以便于分析和检索。由于目的不同,在数据仓库设计中有许多不同于OLTP数据库设计的考虑。必须将数据仓库数据组织起来以符合数据仓库的目的,即快速访问信息以进行分析和创建报表。本系统采用了多维度建模,用于数据仓库数据库的设计,其目的是组织数据以提高数据查询的效率。以多维方式建立数据模型可简化联机业务分析,提高查询和数据挖掘性能。通过创建数据多维数据集,可将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为具有实际含义并且易于查询的业务信息。为了支持最终用户提出的问题,多维数据集将数据按多维结构组织到维度和度量值中。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模型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仓库模型结构图 本系统主要采用了最常用的多维数据方式――星型架构。数据库中包括一张“事实表”,对于每一维都有一张“维表”。事实表中的每一元组包含一些指针(是外键,主键在其他表中),每个指针指向一张维表,这就构成了数据库的多维联系。在每张维表中除包含每一维的主键外,还有说明该维的一些其他属性字段。“维表”记录了维的层次关系。 对数据仓库模型执行查询分析,需要花大量时间在相关各表中寻找数据。而星形模型使数据仓库的复杂查询可以直接通过各维的层次比较、上钻、下钻等操作完成。 在转换数据库模式到星型模式时,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设计事实表 设计事实表的主要目标是最小化表的大小。事实表是数据库中最大的表,因为它们包含了基本的商业事务的详细信息。然而,一定要考虑存储和维护这些大表的成本。例如,大表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备份和恢复的时间比较长、执行查询的时间也比较长。降低事实表大小的最简单方法如下:降低列的数量、尽可能地降低每一个列的大小、把历史资料归档到单独的事实表等。 (2)设计维表 设计维表的主要目标是参考事实表的资料到一个单独的表。最常用的维数据应该直接参考事实表,而不是通过其它维表间接参考维度表。这种方法可以最小化表连接的数量,提高系统的性能。 (3)确定事实表和维表的关系 正确确定事实表和维表的关系对于建模十分重要。如果确定不正确,那么数据仓库的性能就比较差,在以后可能需要重新设计。重新设计一个可能包含了大量资料的数据仓库是一项耗费很大的任务。确定事实表和维度表的结构和组成的过程比较难。 (4)实现数据库设计 最后一步是在Microsoft SQL Server中物理地实现数据库。当创建数据库时,考虑分区策略,可以使用由SQL Server提供的可以并行处理资料的文件组。当创建用于存储事实和维度的表时,应该尽可能地考虑数据库的分区策略,把事实表分别存储在不同的文件组上。索引可以加速数据仓库的检索,应该在每一个维度表的关键词列上创建一个索引。 7 数据挖掘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数据挖掘模块分析关系数据库和OLAP多维数据集中的数据,以便发现感兴趣的信息。通过创建数据挖掘模型,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用数据挖掘算法发现OLAP多维数据集中的信息。 7.1 数据挖掘模型的构架 数据挖掘模型(Data Mining Model, DMM)是一个虚拟结构,它表示关系或多维数据的分组和预测分析。数据挖掘模型的结构在许多方面与数据库表的结构相似。但是,数据库表存储原始数据,而数据挖掘模型的结构表示定义数据挖掘模型的事例集,而所存储的是数据挖掘算法所发现的规则和模式。 下面举例说明事例和事例集的组成。数据库可能包含一个顾客数据表、一个定单数据表和一个定单项目表。表中的每条信息就是一个记录。对于每个顾客记录,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定单记录,每个定单记录有一个或多个定单项目记录。定单记录和定单项目记录之间的关系意味着:对于每个顾客在此关系中可能存在许多记录。单个客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称作一个事例,而一组客户的相关记录的集合则称作一个事例集。定单项目信息可以看作是顾客事例的特性。 事例集只是查看物理数据的一种方式;实际上,相同的物理数据可以构造不同的事例集。客户事例集示例所依据的前提是您需要以客户作为焦点来挖掘定单项目信息。此焦点容易改变为以定单项目为焦点来挖掘客户的数据。此时物理数据不会更改,但是可以轻易构造独立的数据挖掘模型以反映焦点的更改,这样顾客信息就成为定单项目事例的特性。 数据挖掘模型将事例集按数据挖掘列的集合的形式存储起来,数据挖掘列用于定义数据挖掘模型的输入和输出。每个数据挖掘列可以包含几种不同的内容类型,这取决于该列在数据挖掘模型中的用途。每个列类型都有其自己的属性和行为。例如在客户事例中,对于每一客户示例,都有一个描述该客户的行。此行包含客户ID列和客户信息列,以及一个名为Order Items的列。Order Items列包含了一组行。每一行描述与客户行中指定的客户相关的订单项目。 客户的一些特性(如年龄和性别)可能会用来对将来客户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预测。数据挖掘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确定每一个特性在分类和预测中的作用。 7.2 数据挖掘模型的训练 要确定数据挖掘模型中每个特性的相对重要性,需要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训练。数据挖掘模型可以使用OLAP多维数据集或数据仓库的数据进行训练,首先依据三个步骤将数据挖掘列依次添加到数据挖掘模型中: (1)选择事例一一确定用于创建数据挖掘列的事例维度和级别; (2)选择被预测实体一一创建可预测数据挖掘列; (3)选择训练数据一一创建输入数据挖掘列。 然后对提交给数据挖掘模型的训练数据应用数据挖掘算法,建立能够基于输入列的值来预测或解释输出列的值的数据挖掘模型。 最后数据挖掘模型将保存对训练数据分析的结果和模型本身的抽象性(不保存用于训练的数据)。因而同一个数据挖掘模型可以应用于其事例集的其它数据,以提供预测分析。 数据挖掘算法是数据挖掘进程的中心,它使用数据挖掘列来生成预测模型,数据挖掘列能提供有关事例集的预测、变化或可能性的信息。许多数据挖掘算法是面向目标的,即给定一个事例集后,数据挖掘算法将对该事例(通常是事例的某个特性)进行某一方面的预测。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一个事例训练集,该训练集中事例的特性是已知的,对该训练集应用数据挖掘算法来构造数据挖掘模型,该模型对事例(事例的特性为未知)的特性具有预测能力。 在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中主要使用了两种数据挖掘算法:决策树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 7.3 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和使用 烟草企业客户管理系统提供了两种建立和使用数据挖掘模型的方法: 一是根据以前的经验和需求,预先在系统服务器中设定一系列相应的数据挖掘模型,用户通过访问模块直接选择相应的数据挖掘模式进行数据的分析预测。 二是对于新的需求,用户可以自定义新的数据挖掘模型。 8 系统特点及优势 系统完全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对客户全方位的管理,实现各渠道的信息共享,改善部门间的沟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业务活动,跟踪、把握商业机会; 客户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同企业进行交流,得到更好的服务; 系统科学地分析客户类型和需求,实现个性化营销,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置各种输入界面和内容,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充分实现个性化; 提供便捷的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和忠实度,可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老客户,并更好的吸引新客户; 系统安全可靠,提供功能权限管理,既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共享性,又保证了客户信息的安全性。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浅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管理理念,更是一个全面、周密地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系统,本文旨在通过企业系统建设现状分析和建立目标,以及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客户关系;数据管理;企业CRM系统建设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管理理念,更是一个全面、周密地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系统,它通过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利用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CRM系统的核心是客户数据的管理,企业可以利用客户数据库记录整个营销过程中与客户发生的各种沟通,追踪活动的现状,建立各类数据的统计模型以用于后期的分析和决策支持。CRM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同客户打交道的自动化程度,并改进与客户打交道的业务流程。 一、企业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一)客户关系数据不完整。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考察,CRM源于市场营销,现代市场营销的核心理论是将灵活性与市场的变化相契合,优秀的CRM系统可以使企业通过了解终身客户的价值,充分利用经营机会,从营销投资中获取回报。市场细分使营销活动的产品定位趋于更加准确。进行一次准确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的展示销售,往往会建立或延伸客户关系。而现有的系统往往无法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与客户联系在一起,没有将客户的需要、欲望和需求与产品的效用、费用和满足联系到一起,客户信息没有被准确利用的同时亦没有寻求真正的、长期的客户关系来使企业与客户获利。 (二)缺乏客户数据交互标准。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与统筹规划,不同阶段只考虑各种局部需求,有上级部门下发推广的,也有自行开发或合作开发引进等渠道。企业内各系统不能够进行数据自动传递,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共享,这样的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提供跨部门、跨系统的综合性信息,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 (三)流程缺乏动态变化机制。在瞬息变换的商业环境中,做出反应的速度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企业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面对市场上的变化,不能做出快速反应,随着企业业务日益蓬勃,销售需求带动了售后服务的需求,但是这样的系统已跟不上公司的发展适应不了市场的新需求,如果要对系统进行功能的增加或流程的修改,再次开发通常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系统的变更,并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二、客户系统建立目标 首先,CRM系统有大量关于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通过围绕客户细分来组织企业满足客户需要的行为,并通过加强与客户、分销商及供应商等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客户满意度。根据客户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就可以在客户价值矩阵中定位客户,对客户进行分组并分析客户价值。 其次,CRM系统在采集、处理客户数据与挖掘客户价值时集成企业其他信息资源的能力,CRM系统可以采用集中化的信息库,即数据仓库,把通过各种方式采集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克服订购系统、财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等各类系统相互分割的局限,将企业内部、外部和不同信息终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转换和整合,保证数据形式的一致性、时效性。 第三,企业中不同部分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传统上,当他们与客户沟通时,往往都是从自己工作的角度去解决客户的问题或为客户提供服务。由于这种狭隘的出发点,他们可能不能为客户解决好问题或者提供较好的服务,也有可能不能从企业的全局利益考虑去处理与客户关系,而CRM系统能够使企业的各部门和员工之间实现对客户数据和有关信息的共享,以保证部门间员工的工作衔接。 第四,在支持企业内外互动和业务处理方面,CRM的网络功能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客户和企业雇员能方便地应用CRM,需要提供标准化的网络浏览器,减少系统的配置、维持和更新的工作量。 最后,CRM系统的业务流程要按照便于用户的原则进行设计,要能根据客户需要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使得组织汇总的人员享有更多自主权,具备更活跃的频繁沟通的能力,最终达到管理关系的目的。 三、企业CRM系统建设方案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因而选择范围也很大,在购买产品时,考虑性价比的同时更注重服务,面对社会需求的变更,面对这样的理性消费,企业便将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成为争取客户与挽留客户的一种手段。 此外,企业拥有不同的服务模式。对内,不同服务对应有不同的服务政策,因此业务流程繁多且复杂。此外,目前一些公司的服务提供商有公司自身,也有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消费电子产品作为目前投诉量最大的产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需要企业自身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需要共同商榷的,作为企业需要对提供服务商进行绩效考核,反过来,服务商也会根据现实情况提出改善意见,这样的双向沟通带来的是服务政策的变化,因而业务流程也会随之改变。 由此可见,企业CRM应用是比较“动态”的,它的服务和营销业务的规定和政策是随时变化的,业务流程不固定,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系统相对要具有灵活性,在遇到逻辑变化时,不用重新编译而改变规则,不需要重新部署业务规则组件,具备在组件级别重用被实现的业务逻辑的能力,因此需要提供解决复杂流程的灵活性和动态性问题的方案。 营销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当以信息技术为媒体,以客户期望与受益为中心,通过管理和保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持续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客户利益最大化的营销策略。一方面,要求“以客户为中心”来架构企业,追求信息共享,完善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化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流程,构建新型管理系统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另一方面,CRM实施于企业与客户相关的业务领域,使企业与客户保持一种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建立客户驱动的产品、服务设计和向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周到的优质服务,以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资源,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销售。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研究与实践 摘要: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阶段,现有信息系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落实“以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设计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四层体系结构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健全客户的维系与培育体制,实现合理的客户信息审核机制,将客户关系管理融入银行的金融资源体系,优化银行市场价值链条,最终实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NHibernate;四层体系结构 我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管理阶段,随着银行业业务办理量的逐年上升,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往往由于下属营业点权限有限,对客户信息的掌握迟缓,通常通过手工方式或采用电子表格记录客户的个人资料、金融、保险等相关信息,当客户的理财或定期储蓄到期时,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跟进客户,导致大量的客户资源流失,特别是高端客户的流失,对银行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当前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是很不利的。为了降低银行的客户流失率,提高工作人员的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效率,特提出此课题进行银行业的客户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研究并实践之。 一、银行业的客户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研究 (一)对象关系模型选型 根据对象关系模型方法论的三原则(简单性、传达性和精确性)对基于dotNET平台下的NHibernate、及实体框架这三个流行的ORM Framework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相对,NHibernate对数据库结构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封装,程序员只需要完成定义好的PO类向数据库表的映射即可通过NHibernate提供的方法完成持久层操作,而则不会在运行期动态生成SQL执行,而且具体的SQL语句需要程序员来编写,之后通过映射配置文件,将SQL的参数,以及返回的结果字段映射到相应的PO;相对实体框架,NHibernate在缓存及延迟加载方面具有优势,在多数据库支持方面,NHibernate能够更快的响应数据库变化的需求,而且不是一个开源框架。 (二)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设计 结合对流行的ORM框架的比较,ORM框架采用NHibernate,因此基于NHibernate的DAO层体现了数据库平台无关性,并且使用PowerDesigner或三方代码生成工具等来将数据库系统中的表或视图对象生成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实体对象,用以构成客户关系领域的实体对象层(CRE层),为了实现CRM系统的前端应用与CRE层各对象实体间的松耦合关系,屏蔽前端应用(即CRUI层的操作),实现业务逻辑及业务流程的处理,故设计Facade层,而CRM系统的用户界面及客户端逻辑则由CRUI层来完成。 DAO层:即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Object Layer),主要负责屏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形式、路径等,实现客户关系领域实体对象(CRE)向持久化对象(PO)之间的转换。 CRE层:客户关系管理领域实体层,主要负责实现CRM系统的业务实体的表现。 Facade层:业务逻辑外观层,由于客户关系领域的实体对象多而繁杂,为了给CRM系统的业务处理提供简单的访问接口,降低了客户程序与CRE直接的依赖性,使得子系统的独立性和可移植性大大提高。 CRUI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用户接口层,主要实现基于CRM客户端界面的输入输出及客户端逻辑等功能。 二、银行业的客户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实践 根据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通过CASE工具可以根据相关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以验证该系统结构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和高重用性。 下面仅以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基金业务管理功能为例,对基于NHibernate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四层体系结构进行实践。 在进行基金业务管理功能的实现时,基于四层框架模型,通过设计采用单例模式在运行时返回唯一Session对象,即NHibernate的ISessionFactory对象的getFactory方法实现NHibernate通过配置文件与数据库建立底层连接。主要通过new Configuration ().Configure().BuildSessionFactory()返回的这个ISessionFactory对象的OpenSession()方法来实现数据库底层连接会话对象的创建。使用类似这样的代码“NHibernate.ISession session = mon. Helper.getSession()”来取得NHibernate的数据库连接会话对象,然后通过DAO层提供的接口以访问CRE层的实体对象以及提供操作接口,最后CRUI层通过图形用户界面触发Facade层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代码实现CRE对象的增删查改等操作。基金业务管理的核心代码如下: NHibernate.ISession session = mon.Helper.getSession(); BOC.CRM.DAO.FundDao fdDAO = new BOC.CRM.DAO.FundDao(); BOC.CRM.DAO.FundProductDao fdd = new BOC.CRM.DAO.FundProductDao(); BOC.CRM.MODEL.Entity.FundInfo funInfo = new BOC.CRM.MODEL.Entity.FundInfo(); 以下代码在FundDAO类中实现对象的持久化: session.Transaction.Begin();session.Save(fund); mit();session.Flush(); 三、总结 采用多层的构架对银行业的中大型的CRM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已经成为当今系统设计的主流,然而根据CRM系统应用的不同环境及采用不同的开发工具都可能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但是无论是何种设计方法和工具都离不开分层思想,也就是在基于领域建模后的分而治之之道。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对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产品的品种、规格以及客户地理位置、客户层次等区别很大,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企业生产和运营成本,设计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详细讨论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实现技术。为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B/模式;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汽车零部件行业 1 引 言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 是近年来在美国出现,在西方国家迅速得到应用的一整套管理体系。CRM的主要含义就是通过对客户详细资料的深入分析,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客户资源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管理企业的客户资源,记录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商业活动,这对于现代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基本满足了汽车生产和维修服务的要求。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赢得筹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汽车零部件企业建立良好的客户资源变得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设计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获得了很好的运用。 2 系统总体设计 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由系统管理、地域信息管理、参数设置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联系人管理、销售机会管理和任务进度管理等7个子系统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系统管理: 主要的功能是对用户数据进行日常维护处理和对操作员资料的管理等功能。包括操作员资料的录入和密码的修改。为了坚持谁操作谁负责原则,操作员登陆后,其用户名将记录在他输入的每张作业单中,以便进行监控和责任的追究。所以操作员必须管理好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2) 地域信息管理: 主要的功能是录入、修改、删除和查询客户的地域信息资料,包括地域编号、地域名称和上级地域等信息。 (3) 参数设置管理: 主要功能是对有关客户类别、职务以及项目类型信息等参数进行录入、修改和删除。 (4) 客户信息管理: 主要功能是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客户所属地域、客户名称、行业及通信地址等信息。 () 客户联系人信息管理: 客户联系人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对客户联系人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包括对客户联系人所在单位、客户姓名、性别及职务等信息的管理。 (6) 销售机会管理: 销售机会管理子系统主要用来对客户销售机会信息的管理,具体包括对客户信息、项目信息和签约金额等信息的管理。 (7) 任务进度管理: 任务进度管理子系统用来对任务进度进行有效管理,包括项目信息、销售人员、任务日期、工作方式、任务目的和任务地点等信息的管理。 3 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目前流行的有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B/S模式由于具有开放性好、易于维护、安全性高、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短和易用性等优点,同时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而广泛用于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中。 系统采用3层结构,将任务划分为用户浏览层、系统应用层和数据服务层3个层次。用户的请求由客户端传递到中间层,再经中间层的应用服务器逻辑分析后,转换为数据服务器能够识别的指令进行传递。数据服务器执行指令后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应用服务器,再由应用服务器将结果生成浏览器能够识别的格式传给客户端。 B/模式的3层结构不仅平衡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之间的负载,还实现分布式计算。浏览层提供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可视化接口,用户通过浏览器完成系统的远程服务和信息共享;系统应用层作为用户浏览与数据服务的桥梁,用于存放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应用程序;数据服务层用于存储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主要完成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与更新等的数据服务,并管理和响应系统应用层的数据请求。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4基于B/S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分析与实现 41 工作原理 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中,尤其重要的是系统应用层与数据服务层之间的接口问题,即数据引擎,本系统采用AP技术。 用户通过浏览器登陆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页,通过身份验证后,选择所需要的功能。点击ASP链接,ASP通过ADO访问数据库,同时Web服务器使用ODBC把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服务器接受处理结果,并生成相应的ML网页送到用户浏览器。 为了连接数据对象,本系统采用AP的核心技术之一――ADO作为关键技术。 ADO技术集中体现AP技术简洁而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ADO是基于Microsoft的面向对象的数据访问技术,并且是基于COM组件,具有COM组件技术的诸多优点。 因此易于使用是ADO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 ADO 对象结构中,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层次结构不是非常明显,这会给编写数据库程序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访问多种数据源,使应用程序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6 结 语 本系统实现基于B/模式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有效管理客户资源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提高管理的效率。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保险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摘要:CRM(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哲学、商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其重点是以最佳的方式提升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全面关系,从而实现客户关系价值的最大化。但CRM应用和实施要有理论支撑与指导,本文的研究目的则是进一步研究CRM理论,并依据理论提出一个保险业CRM框架。 关键词:CRM框架;保险企业;客户关系 1 保险企业及其客户的特征分析 1.1 保险企业的客户 中介客户:保险中介客户是指活动于保险人(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通过保险服务,把保险人和投保人联系起来并建立保险合同关系的人。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 最终客户:保险最终客户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投保人又称要保人,是对可保标的具有可保利益,向保险人申请订立保险合同,并负有交付保险费义务的人。投保人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第二,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可保利益;第三,负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当投保人为自己的利益投保,且保险人接受了投保时,投保人转化为被保险人,投保人可以是单位客户,也可以是个人客户。 被 保 险人是受保险合同保障的人,即有权按照合同向保险人取得赔款或获得保险金给付的人。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是对被保险财产具有利益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投保人就是被保险人。投保人可以是单位客户,也可以是个人客户。受益人,也叫保险金受领人,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享有向保险人行使保险金请求权的人。 1.2 保险企业的客户关系 与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企业具有整个保险服务过程可以数字化和服务内容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的特点,即保险服务业属于数字密集型行业,保险服务本身不涉及物流,只涉及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单证处理,加上利率、投资资产和股价的频繁变动等原因,有关保单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因此保险CRM着重于优化保险企业客户关系,达到保险企业与客户双赢的日标。要优化,必须做到精细化,做到一对一营销,做到营销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客户服务差异化。只有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保险服务,提供差异化服务,进行流程再造,才可能获得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2 中国保险企业需要实施CRM 中国加入了WTO,外资保险公司的逐渐涌入,中国的保险业正面临着一个更加激烈的挑战,包括公众保险意识的增强、对服务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新的竞争者不断涌现、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产品生命周期更短、分散的行业市场渠道、成本的提高和利润率的降低以及企业组织机构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不断重组,各保险公司己很难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面对这种挑战,价格的竞争己不再是保险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众多保险公司己开始将其经营模式从“面向产品”转变为“面向客户”,将企业的生存和赢利寄托在保险公司的广大客户,这一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上来。服务质量和“金牌客户”的争夺成为了保险业竞争的焦点。中国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影响,对客户关系的重要程度认识匾乏,全球化带来的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使得CRM成为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新的赢利战略。因此中国保险企业必须加快CRM的研究。 中国保险企业导入CRM具有可行性:1) 从保险企本身的优势来看,保险企业是离市场最近的企业,能最快、最准确地了解顾客;2) 中国保险企业具有比较丰富的市场经验;3) 中国保险企业拥有相对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价值链构成。这些都为中国保险企业成功应用和实施CRM提供了保证。国内外学术界对CRM的研究虽多,但结合中国国情及中国保险企业应用的特殊实际情况的较少。国外企业,特别是美国和欧洲企业,其信息化水平高、业务按流程运作,员工素质明显较国内企业特别是一些国营企业高,对CRM技术和观念的接受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强,CRM应用和实施的环境同国内不同。再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CRM实际应用的时间都不长,应用和实施的企业不多,在保险行业也是如此;而CRM的投资回报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所以真正成功的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加强中国保险企业应用和实施CRM的研究十分必要。 3 一种保险业CRM框架的构建 本文将CRM及其应用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流程、面向客户的核心管理技术与方法、面向CRM的企业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CRM框架,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CRM基本流程中,包括了客户获取、客户保持与关系终止三个阶段― 通过双方的考察和努力,客户关系开始形成,企业获得客户;经过发展、保持,客户关系达到顶峰并维持一定时间之后,客户关系出现衰退的迹象;最终,企业与客户或者单方或者双方协调解除关系,对于部分中断关系,可能通过主观和客观努力,尚能恢复,于是重新来到客户获取阶段,进入下一个循环。所以,从客户获取到客户保持、从客户保持再到关系终止,用实线表示这个过程,而从关系终止到客户获取则用虚线表示,暗示不完全可达性。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4 结论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及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企业今后将会对CRM产品产生大量的需求。而未来的中国CRM应用市场容量将远远超出目前水平,保险业市场空间的扩大将对CRM的需求更加强烈和迫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不断发现和找出系统的不足,结合CRM的发展趋势,对系统进行持续的升级完善,共同将CRM系统建设成为一个前景广阔和更具使用价值的系统。 本文构建了一种保险业的CRM框架,该框架包括CRM的基本流程、面向客户的核心管理技术与方法、面向CRM的企业管理三个层次。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摘要:HCRM是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简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HCRM系统,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满意的服务,以维持和保留现有客户,吸引潜在客户,去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该文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理念和机制,结合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软件的需求分析、数据字典的准备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统一建模语言(UML)应用于系统的开发设计中,采用先进的开发工具,数据交换为基于网络的C/S结构,自顶向下设计,考虑用户的特定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用户界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统一建模语言 1 医院现状 医疗市场竞争加剧,医院在经营中越来越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并把“客户”理念逐步引入到了医院管理中。有的医院成立了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使医院的战略中心正从关注“医疗服务产品”向“关注客户”转变,客户已经成为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重要的资源。 医院收入的提高和改善是医院的重要经营问题,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诊断、治疗、健康咨询、康复指导等。因此,如何吸引并保持病源已经成为医院竞争的焦点。“保持客户,赢得客户” 的理念应该成为医院经营的宗旨.着眼长远发展,医院必须向就医顾客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全面贯彻和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就医顾客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等完善、全面、高品质的一体化服务,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2 医院数据流程 医院的信息数据是在医院日常的业务流程中产生、收集、处理、存储、查询、利用的数据,如图1所示。 双三角形的底层,是医院信息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包括诊疗业务科室、职能科室、行政科室、后勤科室,在日常工作中产生、收集各种信息数据,包括医疗信息、费用信息、物流信息、行政管理信息,加于一定的处理;由此,医院信息的联机事务处理(OLTP)转为联机事务分析(OLAP),医院信息科、经济核算、绩效管理等部门对医院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形成各种分析报表和查询报告,为医院管理层为全院的运营分析和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 建立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几个策略 从HCRM系统试点运行的情况看,通过对HCRM系统的成功建设及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个人认为应把握并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 需要严格论证、规划并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HCRM系统实施前,成立跨学科、跨部门的HCRM项目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对系统建设按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统一规划,制定详细任务节点,并成立客户服务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按规划节点对系统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抓好落实。 2) 需要引导各级各类人员不断提高对系统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使广大病员逐渐认识到HCRM系统给自身带来的便利与优势,取得使社区病人主动配合和支持,为系统顺利实施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3) 做好与其它客户服务业务的相互衔接。在HCRM系统实施过程中,将医院信息系统(HIS)与HCRM系统有效整合,保证客户所有信息基本自动源于医院信息系统,并使员工能及时通过HCRM系统提供丰富信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4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4.1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功能结构图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包括客户信息、客户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维护、帮助等五大模块,各模块再划分若干子模块。模块图如图2。 4.2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系统功能视图 (UML用况图)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系统功能的设计依照统一过程建模(UML)的用况驱动来识别用户的实际需求,并构建用况模型。 此功能视图为统一建模语言(UML)的用况模型,操作员(用户)与用况(功能块)之间的交互操作,同时表示系统的功能需求,而经分析的用户需求是用“用况”来直观地说明,从而方便地构造系统的功能模块。用况之间的箭头表示用况之间的跟踪关系。 4.3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的业务管理模型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的业务管理流程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原理和在公司企业中的运用,结合医院具体的业务流程和运作管理,以达到流程再造和模型重建的目的。模型图如图3。 5 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部分:客户信息、回访、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四个部分。 2)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HCRM是基于网络两层体系的C/S结构,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整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同时应能够利用医院已有的信息网络和硬件设备,兼顾系统的可扩充可升级性。 3)可靠性和安全性:HCRM应有强大的用户管理功能,防止外部非法侵入和内部的误操作,内部破坏做到有据可查,注重信息安全管理,防止客户数据的丢失和外泄。 4)可维护性:HCRM应有广泛的适应面,容易维护和升级,对系统的修改要简化到对特定部件的修改或更换。 6 小结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HCRM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以及其它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医院的诊疗护理、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领域提供了一个业务自动化的解决方案,使医院有了一个基于电子商务的面对客户的平台。未来的HCRM产品前台和后台的信息系统将进一步融合;呼叫中心的功能将大大扩充,真正实现电话、www、Email、传真、无线通讯等的融合,成为客户联系中心。作为一个跨知识管理、业务运作和电子商务等系统的融合概念,客户关系管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HCRM将成为医院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经营管理模式的关键。医院应及时全面有效地贯彻“以客户为中心” 的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客户满意度的最大化和医院收益的最大化。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摘要:该文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含义,考察了数据挖掘用于客户关系管理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功能,并以医药公司CRM来阐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群进行有用管理的过程。 关键词:数据挖掘;CRM 数据挖掘技术是信息爆炸推动下的新兴产物,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是指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非平凡的及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 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以医药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为例。医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料数据,在这些数据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随着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及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公司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管理工具,能够从大量资料数据中挖掘出对公司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不断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 本文阐述的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医药公司客户群进行有用管理的过程。 1 什么是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W)已成为数据库研究、开发和应用最活跃的分支,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随着计算机中收集的数据的增多,人们已不满足仅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查询,而是希望计算机能帮助分析数据、理解数据和做出决策等。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经典案例:“啤酒与尿布”,使各商家企业受了很大的启发,得到了更大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积累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成为当务之急。数据挖掘就是为顺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技术。是知识发现的关键步骤。 2 数据挖掘的任务 2.1 数据总结 数据总结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浓缩,给出它的紧凑描述。数据挖掘主要关心从数据泛化的角度来讨论数据总结。数据泛化是一种把数据库中的有关数据从低层次抽象到高层次上的过程。 2.2 关联分析 关联规则挖掘是由Rakesh Apwal首先提出的。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例如:在购买面包和黄油的顾客中,有90%的人同时也买了牛奶(面包+黄油(牛奶)。 2.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可以建立宏观的概念,发现数据的分布模式,以及可能的数据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小,而不同类别上的个体间的距离尽可能的大。 2.4 分类 分类在数据挖掘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分类是利用训练数据集通过一定的算法而求得分类规则,分类可被用于规则描述和预测,预测的目的是从利用历史数据纪录中自动推导出对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能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3 数据挖掘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药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医药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供货、销售渠道等历史记录,其数据量在不断地迅速膨胀。数据挖掘可有助于识别购买行为,发现购买模式和趋势,改进服务质量,取得更好的客户保持力和满意程度。以下给出几种数据挖掘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基于数据挖掘的数据仓库的设计与构造:由于医药公司销售数据覆盖面广(包括销售、客户、员工等),所以有许多设计数据仓库的方式,所包含的细节级别可以变化很大。 2) 销售、客户、产品的多维分析:考虑到客户的需求,产品的销售,趋势,以及药品的质量、价格等,医药公司需要的是适时的信息。因此提供强有力的多维分析和可视化工具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3) 促销活动的有效性分析:医药公司常常通过广告、优惠等方式搞促销活动,以促销产品并吸引新老客户。认真分析促销活动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多维分析可满足这方面分析的要求,方法是通过比较促销期间的销售量和交易数量与促销活动前后的有关情况。 4) 客户保持力和忠诚度分析:通过销售数据,可以记录客户的购买序列,将同一客户在不同时期购买的商品进行分组形成序列,运用序列模式分析客户的消费或忠诚的变化,按系统的方法对客户的忠诚和购买趋势加以分析,据此对价格和药品的种类加以调整,以便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5) 购买推荐和药品参照:通过从销售记录中挖掘关联信息,可以发现购买某一品牌药品的客户很可能购买其他一些药品。这类信息可用于形成一定的购买推荐。购买推荐可在广告、宣传单、收据上宣传,以便改进服务,帮助客户选择药品,增加销售额。 4 客户关系管理(CRM)含义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营销的技术实现和管理实现,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使企业的外部资源主要是客户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不断扩展企业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对医药公司而言,注重公司的客户群体发展,提高客户满意度及稳定率,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基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医药公司CRM系统归结为就是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增进关系的过程,也是公司持续改进的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升级客户的营销策略。 5 对医药公司CRM数据进行数据挖掘的意义 1) 客户获取 在医药公司CRM系统中,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公司对潜在客户群进行筛选,再通过市场人员把由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潜在客户名单和这些客户感兴趣的优惠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实施正确的市场决策的目的。 2) 交叉营销 在医药公司CRM系统实现中,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公司在所有可能对客户提供的销售服务中找出最佳的一种服务,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客户关系,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3) 客户保持 通过对医药公司已有经营业务数据的分析发现,吸引并使一个新客户签约的开支要远远大于保留一个旧客户的开支,因为对旧客户的保持可能只是一次有关怀的拜访。 医药公司有大约30000名客户,利用CRM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指导公司的业务经营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6 如何对医药公司CRM数据进行数据挖掘 开展有益的数据挖掘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第一步,准备数据基础。 医药公司建立起的客户流失预测模型主要考虑终端患者用户。基于这个条件,在用来分析的客户群里包含了25000名左右的终端患者客户数据。 第二步,定义预测目标。 用2008年上半年的数据来建立预测分析模型,用以预测2009年上半年客户的变动情况。这里的变动情况是指使用或停止医药公司的业务。 第三步,选择数据挖掘工具。 目前我们使用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算法实现,输出的结果包含不同药品销售过程中关联关系,公司下一步的市场活动可以直接根据这些分析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药品销售,从而实现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 第四步,结果分析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出挖掘结果,结合实际业务进行科学分析、定义,最终达到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提供参考的目的。 7 医药公司CRM系统框架结构 在CRM中企业和客户是关系维系的两极。企业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来满足客户需求、发展忠诚客户,为完成此目的,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客户资料,并登记在不同的卡上,形成公司的客户资料卡。客户资料卡为企业了解客户信息、与客户建立关系提供了方便。同时它也是客户和企业联系的纽带。接下来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了解现有客户的需求,分析客户流失的原因和满意的原因来检讨营销策略,并制定新的策略来提高客户满意水平和客户忠诚度,同时数据挖掘还可以剖析现有的目标市场和不满意客户的构成,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总之,数据挖掘是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制定营销策略的核心工具,营销策略是提高客户满意水平的手段,满意水平提高带动客户忠诚度进而客户关系价值增加,最终提高盈利能力。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CRM(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是现代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应用的产物,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CRM的不断变化。该文首先简述了MDA的重要性,然后详细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CRM;MDA;UML 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了CRM系统,从而造就了这一市场的繁荣,而这个过程形成中形成的大大小小的CRM系统提供商,却面临着和中国软件业同样的问题,就是客户的需求层次不一,差异很大,从而导致软件系统的定制费用和售后服务方面的费用过高,众多企业又不愿在技术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从而导致这一软件行业难做的现象。在面临这种情形,众多企业己经开始寻找应对的办法,在软件工程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在软件工程领域里面,MDA模型驱动架构出现的,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1 MDA的重要性 软件产业在IT产业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进入21世纪,这种地位继续得到巩固和凸现。纵观软件产业的发展历史,计算技术经历了“以机器为中心以应用为中心以企业为中心”的变化,同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软件开发方法的进步有助于维持软件产品质量、全寿命期、生产成本的平衡。以企业为中心的计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于组件开发,设计模式,中间件,说明性规约,企业构架,企业应用集成,契约式设计。作为将这一系列新的趋势性技术整合到一起的开发方法,MDA的出现,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增强软件的可移植性、协同工作能服和可维护性,以及文档编制的便利性指明了解决之道。也正因为如此,MDA被面向对象技术专家预言为未来几年里最重要的方法学。 2 系统研究总体概述 2.1 客户资源管理系统的MDA解决方案 2.1.1 体系结构 MDA开发的一个特点是,开发人员只关注业务需求,而关于系统的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则由模型转换或是代码生成工具来负责。但是,由于现在的MDA工具的不完善性,现阶段用MDA来开发系统还不能完全的屏蔽下层的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因为还要在相应的组件内部用3GL实现或是加强核心的业务逻辑。 现代的企业应用程序大部都采用组件的方式进行开发,每个组件实现特定的一个功能,并且组件与组件之间相互交互共同完成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类似功能的组件一般地都被组合到同一个层(layer)中。层与层进一步的组成了一个栈,在高一层之中的组件应用在低一层之中的组件提供的服务。 图1展示的流行的企业应用系统的分层体系结构。 2.2 系统设计特点 1) 实用性 本系统要在企业中应用,使用者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可以不作过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选择技术成熟的设备,同时要考虑到对现有设备和资源的利用。 2) 先进性 客户资源关系系统是基于模型驱动架构技术开发的,是一个集成构件化技术的高科技系统。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可定制性以及开发的灵活性方面,让系统的实现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体现技术应用的先进性。 3) 高效性 由于系统的应用服务中有大量的客户群体,数据量大,处理繁多,响应时间要求很高。因此整个系统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应用特点,满足应用的需求,保证系统具有较小的延迟和较大的吞吐能力。高性能表现在系统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的特性,如客户信息的自动显示等。 4) 开放性 建立一个基于通用操作系统和开放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应独立于具体的硬件平台,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并且可以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网络的互连能力也体现在网络的开放性及异种网络互联的支持两方面。一个开放的网络,通常是指符合国际标准和事实工业标准的网络,这使得建立的网络能为大量的各类计算机访问,这种访问很少需要增加额外的软硬件,并且为大多数用户所熟悉。 由于TCP/IP网络协议在多种主机互联的实用性,以及在用户接口方面的标准化、可用性,用户接口的一致性,采用TCP/IP协议,为应用软件独立于网络系统提供保证。 5) 安全性和可靠性 作为基于企业使用的客户资源关系系统,有着大量的客户信息和业务营销记录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和高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主机、排队机、网络硬件设备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各个方面,并且应能够进行集中式的管理和控制,因而要求整个系统有完整的故障对策,以保证主机系统、网络系统和排队机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6) 可扩展性 系统的设计应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现有的投资。主机、网络、排队机及应用系统除能满足目前及若干年业务发展规模外,还能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而扩充,这就要求目标系统应具有很强的扩充能力,相应的主机、网络、排队机、应用软件都能平滑升级和扩充,即:要求系统有较大的容量,并且可以容易地增加座席和中继线;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业务范围会不断拓宽,要求系统在功能上是可以扩充的,并且这种扩充以不影响现有功能为前提。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基本过程 2.3.1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对现实世界深入了解的过程,数据库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主要决定于需求分析。这一阶段主要是与系统用户打交道,了解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包括数据需求和围绕这些数据的业务需求,并把这些需求的描述写成需求规范,作为下一阶段概念设计的基础。 在客户资源关系系统设计过程中,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并且不断地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进行需求的调整。用户需求主要归纳如下: 1) 从企业客户数据库中取得客户档案数据。 2) 确立客户所以属的不同行业,以及其它属性信息。 3) 客户日常的的活动记录情况。 4) 客户日常的业务联系情况 5) 客户日常的电话记录情况。 6) 对客户进行售前售后服务的情况。 7) 对客户进行定期跟踪的情况。 8) 对每次与客户的通话进行自动录音。 9) 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分为管理员、经理和业务员,并赋于不同的操作权限。 10) 查询和统计业务数据(不同使用者可以查询和统计不同的业务报表)。 2.3.2 数据库设计流程 数据库系统是整个客户资源关系系统内数据存储与共享的基础。对于系统参数、客户信息以及业务员客户,或是自动语音应答客户的相关资料与记录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因此数据库的设计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作。 数据库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信息需求、处理需求和数据库的支撑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模型与处理模型,确定数据库存储结构与存储方法,建立起既能反映现实世界信息和信息的联系,满足用户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又能被某个DBMS所接受,实现系统目标并有效存取数据的数据库。信息需求定义未来系统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对这些数据将作如何处理,描述数据本质上和概念上的联系,描述信息的内容和结构以及信息间的联系等。处理需求定义未来系统对数据处理的操作功能,描述操作的优先次序、包括操作执行的频率和场合,操作与数据之间的联系等。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如图2,它包括四个阶段的内容。 3 MDA模型驱动架构的设计原理 3.1 传统的数据建模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当今在开发复杂系统时主要使用UML建模方法。但它对互操作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合的不是非常好,它为基于组件的开发、设计模式和分布式计算、企业应用集成、契约式设计等技术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但没有为实现这些技术,把设计和编码阶段结合起来带来一个可实施的平台,因此在建模设计和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复杂性问题。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了以下的困难有: 1) 建模阶段和编码阶段相互独立,建模无法直接产生效益。 软件设计人员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一个复杂的系统时,常常在建模与编码之间徘徊,我们非常急切的需要UML工具来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分析,来描述系统的构架,但我们花很多的精力建立的模型,只不过是一些例图、交互图、活动图等纸件工件,这些工件只是作为一种指南和说明书,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技术文档保留,或是作为描述系统总体结构的一个框图。 当编码开始的时候,建模前期产生的文档和相关图片就迅速失去了它们的价值。随着编码阶段的进行,图表和代码之间的关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我们往往是修改了代码,而设计文档却放在了一边。因此我们通常并不愿意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建模上,模型并不严格。 然而在构建复杂系统的时候需要进行建模,我们不可能从代码上来维护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脱离使得UML设计变得不是那么关键和重要,软件开发过程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2) 投资的效益问题。 软件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新技术发明并迅速流行起来的周期很短。电子政务前期投资巨大,因此不可能为适应新的技术,而抛弃以前的投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是可以包容不同系统,不同技术的开放性的系统。 现存的一些系统要么提供接口与新技术开发的系统连接,要么转向新技术。 系统如果和某种技术紧密绑定,那么注定这个系统在跟随技术发展的道路上是非常艰难的。 电子政务系统架构需要基于这样的思想,其业务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无关的,改变技术平台,而不需改变业务,业务系统和技术平台是分开实现的。我们的建模必须是独立于具体技术的实现。 3) 元数据管理和互操作的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系统是个互连互通的系统,“联合”是电子政务系统建摸的首要原则。基于组件、分布式的电子政务系统,使用Web Service来实现这种分布式应用的服务:同时系统本身往往要使用多种技术来实现,它们之间也存在互操作的问题。 传统的建模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些技术都是基于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它的前提是假定所有的系统都使用该统一的标准进行构建。但现实情况是,基于相同的标准是很难得到,文档性结构的数据和关系型数据都有其合适的使用环境,我们不能期望完全的统一。 不同的工具对于元数据的管理均有自己的策略,这就给元数据的共享形成了障碍,也降低了不同软件的互操作性。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我们提倡使用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定义,但还需要考虑到异构数据源的系统中的交互问题。 从以上对传统建模方法的分析上可看出传统的建模方法对支持电子政务互操作系统的建模还是有许多缺陷。但是可庆幸的是电子政务目前的应用环境,己经和十年前大不相同了,特别是近几年,企业级的分布式应用飞速成为主流,大量分布式系统的出现,大量异构平台的整合需求,中间件技术的相对成熟,人们已经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搭建合理、可扩展构架系统上,以及可以实现变化多端的业务逻辑模型上,模型驱动的建模(MDA)开始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2 模型驱动的建模思想 模型驱动的数据库和GUI开发方法己在软件设计中根深蒂固,MDA以此为基础,使用UML,UML profile以及MOF,CWM组成可扩展的MDA建模语言环境。MDA技术的核心概念均是OMG的一系列标准: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元对象设施MOF(Meta Object Facility)、XML元数据交换XMI(XML Metadata Interchange)、公共数据仓库元模型CWM(Common Warehousemetamodel)。 MDA的核心标准组成了创建模式驱动的一致性系统纲要的基础,这个系统纲要完成授权、和管理模型的功能。 作为OMG组织的一个发展进程,MDA代表了OMG组织定义的互操作性规范的一个革命性进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互操作性一直基于CORBA标准和服务,不同种类的软件系统在标准的组件接口层次上实现互操作。而在MDA中,它从系统模型层次上来解决互操作的核心问题。它使用平台无关的语言进行描述,使得模型和具体的平台以及实现技术分离,同时可以根据各种具体平台的映射关系来生成各种实现模型。 MDA另一各重要的意义就是设立了元模型的规则。元模型在建立规范、建模技术和元数据管理中都是核心,异构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最终都是通过全面共享和理解元数据策略来实现的。这些策略包括:自动化部署、、管理和翻译模型,具有动态转换行为等。MDA的扩展定义机制和映射机制支持元数据在不同层次之间进行动态的管理和交换。 4 结束语 该文主要对MDA模型驱动架构的详细描述,以及相应的在本系统的实现,主要包含了内容核心引擎的实现以及相应文法的表述。后部分主要针对客户资源管理系统,提出了在MDA模型驱动架构之下的实现方法,展现了如何利用MDA内容的模型语言进行系统的描述。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基于Java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使用java语言设计与实现了基于B/S平台架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即CRM系统,该系统包括员工登陆、个人信息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角色管理和员工组管理六个模块。采用Spring+Hibernate框架,以JSP为前端页面,使用Oracle来存储数据。在各个企业或团体网站项目中,CRM系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CRM系统重要性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个公司或团体纷纷开设自己的网站,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之后,也使得用户数据开始急速膨胀,从而快速地进入了信息时代。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掌握并管理大量的客户信息,往往意味着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取得更大的先机,因此在一个公司或团体的网站中,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也成为了网站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是公司或团体用以管理客户信息的关键性的枢纽。 2.CRM系统设计 (1)CRM系统可以实现员工―客户以及员工―员工的信息管理。可以对客户和员工的信息拥有妥善而全面的管理方式,拥有严谨的管理结构。 (2)员工与客户的信息将存储于数据库中,为了保证数据库中客户信息的安全存储,信息将会同时存入两个数据库,并由数据库管理员(DBA)统一管理,保持两个数据库中数据的统一和同步。在突发情况时,双数据库的设计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数据资源的损失。 (3)CRM系统采取B/S结构,采用Spring+Hibernate的框架组合来代替以往的Struts+Spring+Hibernate的框架组合。Spring-mvc框架的Controller目前已经可以完全替代Struts的Action来处理浏览器的请求,而在配置上,Spring-mvc比Struts却是更加地简洁。 (4)系统总体上采用MVC的结构,在前端(即表现层)使用JSP来显示页面,同时内嵌javascript和JSTL标签来实现前端页面的动态显示和简单的业务处理。在服务器上(即控制层)使用Spring-mvc来实现对前端请求的处理,并同时调用数据层(即数据模型层)的服务来完成对Oracle数据库的访问,在数据层中使用Hibernate框架来提供各种面向控制层的业务接口。 3.功能模块设计 CRM系统主要分为五个功能模块:用户管理、客户管理、员工管理、角色管理和员工组管理。 3.1用户管理 3.1.1用户登陆 员工可以登陆进入CRM,不同的员工由于本身的权限的不同,在登陆进入系统后所能查看的信息范围和管理范围也是有所不同,这些在员工登陆的时候就会有所区分,通过对当前登陆员工的权限的判断来显示相对应的界面和管理范围。为了防止因为数据包被截取而导致的密码泄露,在前端设计中,在将相关的数据向服务端传送之前,使用javascript或者jQuery将密码以一定的规则来装换成其他格式的字符串,但是在服务器端却不予以转换回去。原因是,为了防止密码在数据库中被直观地看见,增强了保密性,在数据库中存储的密码仍然应该是已经转换后的密码。 3.1.2信息管理 在员工登陆后,在界面的最上方有员工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有修改密码,更改联系方式,修改登录名等功能,用于员工自己修改个人的信息。每个员工在第一次登陆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修改密码,因为初始密码是由管理员设置的。 3.2个人信息管理 在员工登陆后,在界面的最上方有员工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有修改密码,更改联系方式,修改登录名等功能,用于员工自己修改个人的信息。每个员工在第一次登陆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修改密码,因为初始密码是由管理员设置的。 3.3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模块会出现在各个员工中,由员工不用的权限来显示相应的功能。 (1)添加客户:员工可以通过添加客户的功能来添加直属的客户,前提是该客户没有被任何其他员工添加为直属的客户。 (2)修改客户角色:员工不能对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任何的操作,但是可以对客户的客户角色进行更改,即添加客户的权限范围。 (3)查询客户信息:员工可以对直属的客户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包括模糊查询和准确的查询。 (4)删除客户:在某些业务场景下,员工可以对客户进行删除,但只是断开客户与员工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不能直接将客户删除。(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不会出现真的将客户信息从数据库中删除的情况,因此只会将客户失效而已)。 3.4员工管理 员工管理模块一般只出现在组管理员中。 (1)新增员工:组管理员可以添加直属本组的新员工信息,该功能只添加最基本的员工信息,如:登录名,密码,联系方式和员工的ID。添加后,这些信息只能由员工自己进行修改。 (2)添加员工:组管理员可以批量地将已存在的,但是不属于任何组的员工添加到本组中。 (3)修改员工角色:组管理员可以对本组的员工角色进行修改,从而达到修改员工权限的目的。同时,员工与角色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即一个员工是可以拥有多个角色的。 (4)查询员工:组管理员可以查询本组的所有员工的基本信息和业绩状况,也包括了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 (5)删除员工:组管理员可以将员工删除,并清除数据库中该员工的数据,前提是,该员工没有任何的直属客户。 3.5角色管理 角色管理一般只出现在系统管理员中,属于高级管理权限功能。 (1)添加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添加一个新的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并在添加的同时关联相应的员工权限或客户权限。 (2)查询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相关的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信息,查看角色相对应的员工权限或客户权限。 (3)修改角色:系统管理员可以修改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的信息,修改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所对应的员工权限或客户权限。 (4)删除角色:在某些情况下系统管理员可以删除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前提是,该员工角色或客户角色没有任何员工或客户关联。 3.6员工组管理 员工组管理模块可以出现在系统管理员,或者少数特殊的员工中。 (1)添加员工组:该功能允许添加新的员工组,在添加的同时可以同时将没有员工组的员工添加进入该组。 (2)查询员工组:该功能会显示一个树状的员工组结构,拥有一定权限还可以查看每组的组员,在鼠标点击树中的员工组名时,会已悬浮框显示相应的基本信息。 (3)删除员工组:该功能可以删除一个员工组,将数据从数据库中删除,若该组为根组,不能删除,若该组有下属子组,则将其子组关联到被删除组的父组下。删除后,该组所有员工均为无组状态。 4.数据库设计 根据上述的功能模块分析,需要建立7张表:客户表、账户表、员工表、员工角色表、客户角色表、员工角色关联表、员工组表。实体关系(E-R)图如下: 5.数据流程 6.结语 本文设计与实现基于java语言的CRM系统,具有较为严谨的管理结构,不论在员工与客户管理上还是员工之间的管理上都有较全面的涉及,在权限的划分上可以以实际业务为主稍作变动。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性强,有效管理用户关系数据。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升级与改造 [摘 要]本文介绍了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升级与改造,通过对旧系统功能进行扩展、裁剪、迁移和重构,实现了信息高度共享、与多系统的无缝集成,达到了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化、移动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CRM;升级与改造 0 引 言 A医院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始建于2008年,该系统采用C/S结构,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PowerBuilder 9.0作为前端开发工具。系统包括了患者信息管理、随访管理、预约管理、客户投诉、满意度调查、患者关怀、咨询管理、工作量统计和运维管理等功能。该系统投入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挖掘了患者的潜在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院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大众对信息接收便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医院也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重构业务和打造品牌形象及影响力,故此,对原来的CRM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刻不容缓。 1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改造方案 本文对系统的改造包括了对原来模块功能的强化,同时把部分模块功能迁移到微信公众号中直接面向患者。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医院宣传方式,如人际传播、报纸、电视等,已无法适应社会大众对信息的接受便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人们需要一种更加便捷、更方便的方式来了解医院的最新动态以及尽可能的缩短就医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微信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它不仅创新了公众的沟通方式,且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微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连接器,通过利用微信的自定义接口功能,将患者的常用业务自主接入,只要关注了公众号,便可实现一系列患者关心的就医服务。医院公众号更加体现了医院与患者交互的特点,进一步优化了患者的就医体验。适时的推送消息,可直接触达患者,也为医院增添了一扇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 1.1 患者分级管理 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需要对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共分为A、B、C、D四个等级,A为超级忠诚患者,B为忠诚患者,C为普通患者,D为敏感患者,根据患者的就诊次数、就诊满意度、投诉情况等进行患者的分级设置,可人工设置和系统算法设置相结合。在挂号、收费、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模块,操作员刷卡(接诊)时,屏幕上以不同的颜色显示患者的等级信息,提醒医护人员灵活采取应对措施。 1.2 增设患者评价器 为更好的接受患者的监督、积极有效促进医院的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医院的挂号台、药房、收费处和入院处等窗口设置了电子评价器,上面印有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工号以及主要负责业务内容,患者在办理完业务后,可即时客观的在标有“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四个按键上对本次办理过程中窗口人员的服务作出评价。如果出现不满意的选项,客户中心将进一步给患者手机发送满意度调查详细链接,及时收集患者对服务不满意具体的情况,以便进行改善。 1.3 拓展预约渠道 在原来电话、短信、柜台、114、12580等预约方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微信预约、大堂自助预约,使就诊预约率达到96%以上,实现患者错开高峰期进行就诊,节省了候诊时间,改善了就医环境,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1.4 微信公众号 1.4.1 功能设计 将原来CRM系统中医患互动的大部分功能迁移至微信公众号中,如满意度调查、孕期保健、健康处方、随诊问卷、电子验单等功能,并进行功能扩充,医院公众账号的分为两级菜单,一级菜单分别为:门诊服务、住院服务、个人中心,其余方面为二级服务,如图1所示。 1.4.2 功能描述 门诊挂号。已经在医院建卡的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挂当天的就诊号,然后直接到该科室的护士工作站,报道打印挂号单即可进行就诊,省去了排队环节。 报告查询。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查询检验结果,再自己决定是否需要到检验结果工作站打印结果。 候诊查询。通过本功能可以查询当前患者挂号医生的接诊情况,以便进行就诊安排。 门诊缴费。通过本功能可直接进行缴费,支持微信付款,节省了排队时间,如果需要发票,则需要到收费处补打。 门诊清单。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查询当前患者的门诊清单,如果要打印可到医院收费处打印盖章。 住院预交金。可以通过本功能缴纳住院预交金,支持微信付款,如果需要预交金凭证,则需到收费处补打。 住院一日清单。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查询住院每天的清单情况,出院时收费处会打印最终的住院一日清单情况并盖章。 随访问卷。对于需要进行随访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在医生发出随访问卷后,可按照随访时间给患者推送信息,让患者完成随访问卷,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情况。 微官网。微官网与医院的官网是相对而言的,其创新性的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医院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功能。①医院介绍:介绍医院的基本情况、架构分布、医疗条件、科室设置、特色专科、成功案例以及新闻报道等信息。②科室介B: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开设的专科、医护团队及所在楼层,方便患者就诊;并列出科室医生每周相对固定的出诊情况,同时展示医生的照片和专长、研究方向等,供患者预约或挂号时进行参考。③医院地图:通过高德地图显示医院的地理位置,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者点击地址导航后,将自动调用手机地图,并为其交通路线进行导航;也可以通过地图查询周边生活等信息。④楼层索引:介绍医院各栋大楼每一层的科室分布以及某些临床科室的就诊时间。⑤专家出诊表:可按照姓名查询医生的出诊情况,也可查询某科室一周的医生出诊情况。⑥就医指南:介绍了挂号、门急诊、住院和体检的流程、注意事项和相关的咨询热线。⑦交通指引:分为乘车路线说明、地理位置图和坐车网查询三个模块,为患者提供查询,患者可以查询通过乘车路线查询地铁、公交和外地来本院如何坐车;也可通过坐车网查询各路线的站点情况。⑧健康资讯:介绍医院医生的健康知识讲座、义诊信息、孕妇学校课程、孕产妇保健、健康处方等方面的信息。⑨使用指南:列出了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微信公众号中提供的服务、患者的常见问题和微信公众号的操作指引。 我的信息。通过本模块可将门诊号、住院号和微信号进行关联,可以设置多个门诊号或住院号,但操作时,只能选择一个患者进行操作。 挂号记录。可以查询当前患者之前的挂号记录。 缴费记录。查询患者的缴费记录,包括门诊以及住院的发票情况、每张发票对应的清单记录。 满意度调查。通过本功能对患者就诊或其他业务的服务内容,实行满意度进行在线调研,以获取患者最大信息反馈、意见或建议。 就医咨询。患者可以通过本功能直接与客服人员进行互动和对话。 2 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 2.1 对程序进行充分测试 在投入正式运行前,程序已经进行了充分测试,保证每一个模块均能正常使用。除了开发人员以及测试人员进行测试外,信息科还配备一名专业人员负责对程序进行测试和问题跟踪。 2.2 试点运行,逐步推开 在试运行过程中,尤其是新开发的程序,选用1至2个科室作为试点试运行2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修正,再逐步推开到全院所有科室。 2.3 提高关注率和使用率 2.3.1 多方位宣传,吸引患者 在医院的官网、官微、候诊大厅、挂号处、交费处、护士站以及诊室等地挂出医院微信二维码和操作指引,并专门印刷操作指引供患者取阅,在开始实施前2个月,医院特地增派导诊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操作。 2.3.2 朋友圈的转发,圈粉 通过在公众号上推送一些保健、医院的相关报道等高质量的文章,首先医院的所有员工都在关注公众号后进行朋友圈转发,很多人在阅读后进行关注,同时又进行了二次转发,吸引了更多“粉丝”。 2.3.3 实施效果 系统上线半年后,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粉丝数”达15万多,预约率达到96%以上,患者候诊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满意度不断提升,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3 结 语 新的医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现了与HIS系统、检验系统和影像系统的无缝集成,目前新的系统已经稳定运行了半年多,基本_到了预期的目标,实现了医疗服务流程的规范化、人性化、移动化和科学化管理,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快速捕捉到了患者真正的需求,节省了患者候诊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竞争力。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力消费者对于电力也有许多的选择权,使电力企业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那么,从竞争强烈的市场中成为焦点,制定一套完美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关键。通过对于企业诚信的建立,维护企业与客户双方的经济利益,对于提升供电企业良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关系管理系统,实现电力企业对于各种客户的良好服务,从而提高电力客户对于电力企业的满意度和企业的利益。本文则重点分析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设计。 【关键词】电力营销 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 开发设计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及其信息传递,大大增加了电力企业及客户之间信息操作的安全性及其使用性,使管理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做到电力产业能够合理安全的用电,以及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有效的提升电力营销的服务效率,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1 电力营销发展目标及实施现状 1.1 电力营销 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电力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电力营销是以满足客服的需求,通过供应关系,使我们用户能够使用到安全、放心、合格、经济的电力商品,实现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客户并得到最满意的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实现电力企业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1.2 电力营销的发展目标 在电力管理中,以促进企业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目标,结合电力营销的发展方向,确认电力营销的目标为:方向性定位、措施性定位、强化电力管理方面。某些区域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区域用电量上面的差异性比较大,上面说到电力营销不仅要实现企业效率,还要促进社会效益,这就要电力企业全方位的对市场进行调查,通过一些措施,来构建各区域用电的协调性,以实现电力营销的发展目标。 1.3 电力营销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力营销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先由浅的方面来讲主要为:人民对于电力营销市场内容意识浅薄、电力营销人员素质服务有待提高及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增长,逐渐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不仅影响了电力营销市场,还大大影响了电力企业的信誉度及可靠程度及市场对于供电企业的投资环境。所以希望各电力企业制定一套适合市场完美的营销计划,已促进电力企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发展及设计 2.1 研究背景 上文分析电力营销现状的时候讲到目前电力营销存在的一些状况,包括电力营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以及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面的缺失,其中设计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就是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主要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技术,使企业的营销模式及客户服务都得到一定的改善,从而解决问题。 2.2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 设计此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三点要求,分别是:可靠性、实用性及科学性。 设计这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首先就是要有可靠性,通俗来说就是可执行性。此管理系统要有数据库及保证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准确无误且可靠的,系统还应该有超强的应变力和具有良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不至于在操作过程中遇到某种问题而导致系统崩溃等事情的发生。 实用性简单来讲就是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于系统的功能需求,从而发挥关系管理系统的真正作用。 科学性就是此系统是通过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合理的软件工程思想来设计的,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都应是全面完整的,可以满足工作人员对于管理系统的需求。 3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功能实现路径 3.1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功能 此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可是使企业从中发现并挖掘潜在的客户和市场。因为每个客户都有每个客户的需求,可以根据管理系统了解到每一个客户的需求并且可以给予客户最好的服务及满足,这样就是一个潜在的了解挖掘客户的一个过程。 如何能让潜在客户变成真正的客户,这个需要一个过程,可以通过良好的服务态度来使潜在客户慢慢变成真正的客户,客户管理系统就能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此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一个好的服务流程,客户获得好的服务及产品自然就会对企业有一个良好的第一感,这也是成功的第一步,客户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得到客户良好的支持。 发展成企业真正的客户,那么客户的服务、反馈信息及追踪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信息对于企业人员就是关键,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实现对于客户与企业保持诚信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分析客户对于产品的满意与否,不满意等原因,以此来进一步的协助企业对于客户的诚信程度,获得客户的认可。优质服务对于电力企业发展具有有效促进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内强素质以及外塑形象的有效策略,优质服务不但能够显著提升用户的服务价值,同时还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信誉以及市场竞争力,更有助于显著拓展电力消费市场。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一定要彻底改变之前“用户围绕电力转”的情况,从而实现“电力围绕用户转”的新局面,将客户服务作为根本动力,构建示范窗口服务,显著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依照客户的基本情况及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市场服务,以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确定稳定及优质客户群体,基于用户要求提供相应优质服务实现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当前社会进步飞快,电力企业市场也有激烈的竞争,电力营销要以客户为中心,制定一系列的经营模式来面对这个竞争环境,因此,就要借助客户管理系统功能的强大来实现这一目的。 3.2 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受用于电力企业客户中,客户是电力企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重要资源,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记住。此管理系统就是以客户为上而制定的,以忠诚于客户、服务于客户得以实现。使电力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以服务态度的良好从中得到发展。电力营销系统则是电力企业依照市场运行规则所创建的营销高速公路,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基于市场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营销管理体制,实现“用电管理”机构向“电力营销”机构的转变,主要目的也就是现客户用电的安全可靠及经济性,在此基础上享受到快捷、高效以及方便的服务,有效实现电力售前、售中和售后的一条龙销售,不管任何一个环节均需要做到完善,从而实现电力营销体系的有效完善。 3.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经济效益 在构建用电客户信息等级评价体系之后,能够对电费回收环境进行进一步优化。电力企业能够基于用户的信用等级评价级别,对用户实施限时缓缴、停电催缴、上门促缴以及电费预缴等多种方式,从而最大化的减少电费拖欠及呆死~的发生;对于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则可以提供相应的方便服务方案,以能够显著提升客户的缴费意识。同时欠费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也有助于对企业经营环境起到优化作用。欠费风险防范体系及化解体系,能够对可能会出现欠费或者正在实施欠费的用电企业及时预警提示,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显著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借助于窃电检测及防范体系的设计,可以显著改善用电环境。窃电行为不但会对电力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损失,并且还能够带来影响的安全问题,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其中的窃电防范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用电管理,并且还能够显著降低人力物力。最后通过用电需求预测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实施营销决策。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能够在用电需求预测中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通过对用电需求的准确预测,为不同企业制定相应的电力调度及发电厂购电计划,提高预测准确性及营销针对性。 4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为了满足现代人民用户的需求,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电力营销市场为客户的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做了一系列的设计。以上本文简单研究了电力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介绍了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及其优点,以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简要探析 摘 要本文着手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阶段,通过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全面性分析阶段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情况进行说明,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客户关系 管理系统 设计与实现 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好系统的架构与功能作用的划分,是设计人员在实践环节理应关注与重视的实质性内容。设计人员在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清楚系统该采用何种构架,采用何种计算机言编写程序,以及采用什么类型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只有在明确了这些信息内容以后,设计人员所设计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实际效用。本文主要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简要探究,以此为我国今后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与创新优化提供合理化参考。 1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阶段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阶段具体应当分为以下内容: (1)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构建,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对系统框架、数据库系统以及编写语言等内容的选择进行综合考虑,并充分确定系统构建的必要性与实际意义。 (2)充分掌握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背景,在这一阶段,技术人员及设计人员理应充分明确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践应用的根本目的,并将客户关系纳入到系统当中。 (3)选择适当的开发工具,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会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作为前台的开发工具,并且通过2010的数据库控件来有效连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此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各功能间的稳定运作。 (4)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设计人员在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理应选择合适的开发技术,考虑到不同客户关系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合理化、科学化的选择开发技术。 2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全面性分析阶段 设计人员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全面性分析时,首先应当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当中的市场需求分析特点和系统需求分析特点,正确认清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并分析清楚该系统实践应用的技术需求。通常情况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具体包括信息分析能力、对客户互动渠道进行集成的能力、建设集中的信息仓库能力、支持网络应用的能力、对工作流进行集成的能力。设计人员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影响要积极建立统一的信息编码系统、并为该系统提供必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 设计人员在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流时,往往需要绘制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流程图,并根据流程图的实际内容来设计与构建出各个管理模块的实际情况。各个管理模块又具体包括客户销售管理模块、客户管理模块、数据词典、服务反馈模块等。 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首先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整体概念设计,该设计内容具体涵盖了数据库的整体布局,因此在实践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基于数据流图片和数据字典的实际情况。数据库的整体概念设计主要是基于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片而研究与设计的,因此,设计人员在整体概念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片来绘制系统抽象E-R图。 设计人员在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阶段,主要是依据之前所绘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抽象E-R图来进行操作,并根据该图片建立标准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R模型,然后再将这些模型当中的关系转变为联系人、客户、销售产品这三点要素。联系人、客户与销售产品这三点要素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同时有保持着相互联系,因此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模型与逻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理应明确这一特点。 设计人员在末尾阶段还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与逻辑设计具有较大的差别,显得更加具体化与形象化。设计人员在实践工作当中理应详细设计出客户信息一览表、联系信息等重要环节。除此以外,设计人员还需要根据物理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应添加服务反馈信息表,以此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数据库物理设计的整体质量。 4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阶段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需要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要,因此理应具备相应的功能特点。在构建不同的功能模块时,设计人员应当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联系人信息功能模块、客户信息功能模块以及销售信息功能模块。 在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根据不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和分类,主要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输入模块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输入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先绘制合理化、标准化的结构图样,根据结构图样再来编制出与之对应的程。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界面的设计与实现更需要包含所有的功能模块,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操作界面,并根据相应的功能模块设计功能界面,以此满足客户实际操作的具体要求。设计人员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界面与功能模块界面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应力求界面的简洁和便于操作,以此提升功能界面的实际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人员在构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当清楚系统该采用何种构架,采用何种计算机言编写程序,以及采用什么类型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只有在明确了这些信息内容以后,设计人员所设计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实际效用。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论文:企业管理中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摘要 管理系统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套管理软件和技术。在管理中建立一个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模型,把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分为应用系统和支撑系统两部分,将应用系统又分为操作层、分析层和协同层三个层次,并对分析层次的客户关系管理进行了功能上的深化。这种体系架构在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结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新意,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应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支持指导作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1 企业管理中,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概述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营销、客户服务和呼叫中心等部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以优化销售渠道并提高销售队伍效率;通过增强营销人员对直接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能力及优化营销流程来提高营销效率;通过快速而高效地满足客户独特需求来保持和发展客户关系。分析层通过共享的客户数据仓库,将操作层的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等信息连接起来,横跨整个企业集成客户互动信息,以使企业从部门化的客户联络转向使所有的客户互动行为都达到协调一致。基于统一的客户数据和融入所有业务应用系统的分析环境,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客户智能,向管理层和整个企业内部提供客户概况、诚信度、赢利能力、性能、产品和促销等分析结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协同层基于协同产品商务,作为网络化集成CRM的最高层次,它更强调“协同性”。这种协同性不仅体现在对客户信息的获得和跟踪方面,还强调在与客户进行的一系列业务中,内部人员之间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高效互通及协作。协同层通过集成协同控制中心处理,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协议管理以及工作流、事务、异常、安全和性能管理等功能,实现与企业内的ERP、SCM、NDM和其他系统的集成协同以及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集成协同。这样,客户和分销商不再被动接受最终商品,而可以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参与定制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及建议,关注产品的诞生过程。主企业、合作伙伴与供应商之间也不仅限于实现自己的局部利益,而是基于整个产品价值链最优原则进行集成协同。 支撑层的管理系统结构围绕数据仓库的建设展开,以现有企业业务系统和大量业务数据的积累为基础,将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和重组,并及时提供给相应的管理决策人员,供他们做出改善其业务经营的决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仓库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①数据源。数据源是数据仓库可以利用的各种数据,数据可以来自系统内部的操作型数据库和外部的数据源,前者包括大型关系数据库、小型数据库,也可以是对象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等,后者如调查报告、技术报告等,通常属于非结构化数据。②数据仓库和数据仓库建设。数据仓库是一个或多个数据库的数据库拷贝;数据仓库建设用数据ETL和设计工具,将数据抽取、集成、转换并加载到数据仓库中来。③CRM分析系统。该系统是CRM中数据仓库的核心。它根据数据准备模块提供的信息进行客户行为分组、重点客户发现和性能评估模板的设计与实现,通过OLAP和报表等形式将结果传递给客户。④数据集市。它是数据仓库的辅助数据存储,是面向企业中部门决策的数据集合,它可以合并不同系统的数据源来满足业务信息需求。数据集市可以快速且方便地访问简单信息以及集成的和历史的视图。 2 管理系统结构中操作层的客户关系 操作层的管理实现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呼叫中心4部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销售自动化用于解决方案管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一般包括:工作日历和日程表安排、联系人和客户管理、销售预测、建议书制作和管理、定价、地域分配和管理以及报销报告等。销售人员是企业信息的基本来源,必须要有获得最新现场信息和将信息提供给他人的工具。营销自动化的着眼点在于通过设计、执行和评估市场营销行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的全面框架,赋予市场营销人员更强的能力。它作为SFA的补充,提供一些独有的功能,主要有促销宣传管理和内容管理等。具体来讲,包括基于Web的和传统的市场营销宣传行动策划、执行和分析;客户需求的生成和管理;预算和预测,宣传品的生成和市场营销材料管理:市场营销百科全书;对有需求客户的跟踪、分配和管理。客户服务是客户关系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提供的客户服务是能否保留满意的忠诚客户的关键。随着上网用户的增多,自助服务的要求发展越来越快,与客户积极主动的关系成为客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服务自动化能够处理客户各种类型的询问,包括有关的产品、需要的信息、定单请求、定单执行情况,以及高质量的现场服务。呼叫中心对客户不再只是仅仅听取意见,而是与客户有了更多的沟通,更深入地了解了客户希望获得的服务方式、服务水平、服务要求等等;呼叫中心对企业内部则是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对直接涉及客户利益的部门有了明显帮助;同时,呼叫中心为企业的决策层的决策提供了真实的、及时的、详细的资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作用于客户和企业之间,呼叫中心就是企业的沟通中心。呼叫中心是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核心。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呼叫中心是连接客户和企业的重要渠道,它是这两者之间的枢纽,起到很重要的沟通作用,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使用功能设计完善的呼叫中心。呼叫中心将传统的电话呼叫中心与网站、电子邮件、传真/信件、直接接触和客户喜欢使用的其他方式有机整合,形成可以处理各种通讯媒介的客户服务中心。客户可以采用任何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互动。 分析层次的管理人员将接触中心和操作层次产生的信息通过共享的客户数据仓库把销售、营销和客户服务连接起来。横跨整个企业,集成客户互动信息会使企业从部门化的客户联络转向所有的客户互动行为都协调一致。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来源相互独立,那么这些信息可能会有重复、互相冲突并且有些会过时,这对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将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统一的客户数据和融入所有企业业务应用系统的分析环境,基层管理人员就可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客户智能,提供既定量又定性的即时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管理层和整个企业内部。这样便增加了信息分析的价值,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支持,企业决策者会权衡这些信息做出更全面及时的商业决策。 3 结语 本文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探讨建立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可以依据这样的结构模型建立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改善客户与企业的关系,从而提升客户价值,实现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益化,最终达到客户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网络营销论文:房地产企业的网络营销之路 一、房地产顾客购买行为的特殊性 房地产作为商品具有其特殊性,如位置固定、生产周期长、非标准化、对环境和区位的要求程度高、价值高额等,并且房地产商品的价格比较高,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时都会进行较多的理性思考,因此房地产作为商品是一种理性商品。消费者在购买这种商品时会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为。一般来说购房者在购买房地产这种商品时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确认需求水平,制定购房预算。购房者一般都有自己的目标商品,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和负担水平,在考虑可获得的各类贷款和借款等因素的基础上,来估算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确定可能购买的房屋类型。 2、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购房者一般在确定了购房意向以后,就将着手开始收集房地产商品信息。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来获得:一是媒体广告,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二是亲友介绍;三是开发商或商邮寄发送的宣传资料;四是现场售楼处的资料及现场周边的广告;五是房地产交易会;六是通过互联网检索;七是通过其他渠道。 3、进行实地调查。购房者在选定了几个目标后,进行实地调查,以比较各个项目之间的优劣,以及房地产的各种资料,如产权情况、环境情况、物业情况、价格情况、配套设施、交通情况、户型、面积、工期、建筑质量、装修情况、朝向、通风、采光等因素。 4、签订认购书、房屋购买或租赁合同。购房者在确定了最终的购买目标后,将进入购房的实质操作过程。在此阶段,购房者要交付定金,提供自己的资信和收入证明,交付首期款,并办理金融贷款。 5、入住并体验。签订合同以后,开发商应严格地按照合同规定,按期提供房地产商品,购房者也会按期入住,在入住期间,购房者会对自己以前的决定进行验证,他会拿自己的居住感受跟供应商的说法相对照,这是整个购买过程的延续。 在这些过程中房地产提供商就可以在一定的环节和阶段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例如在市场调查、广告传播、营销组织管理、营销效果评价等过程,从而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改进传统营销的不足之处,并且将那些适合在网络上进行的一些管理过程和交易过程通过网络来进行,可以缩短交易过程、减少交易手续,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二、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 房地产企业为了更好的应对其所面对的顾客的特殊性,就应该引入网络营销的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其顾客提供商品。具体来说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一)做好基础工作 为了很好的将网络优势与房地产营销过程结合起来,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基础工作: 1、建立企业局域网络应用系统,实现公司内部信息交流网络化。具体来讲,是建立公司自己的网站、主页及项目信息库,开发企业的MIS系统,实现公司内部的信息共享。 2、积极应用现有网络技术平台的现有服务,如各个ICP服商和ISP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如各个房地产网站和综合型网站。由于他们具有各种专业的网络技术服务能力,能够发挥聚集效应,使得房地产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同等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一个网站上就可以查到更多的房地产信息,这大大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全面性,降低搜索的时间。 (二)制定网络营销总体战略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网络营销战略时应考虑: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预算;网络营销方案的设计及执行;反馈信息的管理;保持企业网上形象的一致性等。一般而言,房地产企业应该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来确定合适的网络营销目标,网络营销目标制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定的目标来确定网络营销预算,在营销部门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协调人员来进行营销信息的控制和客户管理。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营销计划。网络营销计划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行网络营销对本企业意味着什么;二是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网络营销;三是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一个企业在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就可以着手进行网络营销战略计划的制定,以及组织和实施等工作了。 首先,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具有一般媒体调查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网络在市场调研方面具有信息的及时性和共享性,便捷和成本低,样本容量大等特点。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研,其基本过程与原来的市场调研并无多大的差别,同样也具有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结果整理分析,形成调查结果等过程。与传统的调查方法不同的是,利用网络进行市场调查,可以将调查问卷设计成电子表格的形式,由网页的浏览者或访问客户填写后提交,自动地存储在计算机的数据库里,调查结果直接存入电脑,免除了传统的调查问卷的人工输入数据的处理过程。而通过编写好一定的程序或利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即可以自动的进行有效问卷的筛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调查结果。由于调查过程采取在线的方式,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省却了大量的人工 劳动,调查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要制定好市场营销总体战略,企业还必须确定目标客户。在目标客户的定位问题上,运用网络提供的针对性强、筛选速度快、能够判断被调查者的来源地等技术手段可以迅速地应对市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将市场细分到更小。针对某个特定年龄、某个特定社会阶层、某个特定职业、某个特定区域甚至某个特定家庭提供个性化极强的房地产产品。例如,专门针对22-27岁量身定做的单身公寓、针对广告人、自由职业者等设计的办公居住和二为一的单套居室住宅。 (三)确定网络营销基本策略 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房地产企业也可以从网络技术上发现巨大的能量。 1.网页宣传策略 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项目的网页,可以涵盖项目书的全部内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介绍项目的情况。一个完整的网页应该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声像等内容,具有信息检索、信息拷贝下载、信息在线打印、提问、转发、下载有关法律合同文书、在线预订等功能。例如:在介绍项目的网页中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某个房间一天24小时的光线变化情况,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可以360度地展示项目周边的实际情况。可以说,网页技术可以弥补纸媒介的不足,能够更加逼真的显示项目的真实情况,并且所提供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全面。 2.网络公关策略 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开展网络公共关系:一是建立企业自己的平台或应用现有的网络平台企业消息;二是设立专门的制度,由专人负责网络公关,或拓展现有的公关人员的业务内容;三是利用网络无地域限制的特点,与各个门户综合型知名站点、房地产网站、新闻媒体、网络社区开展信息互换、共享服务;四是建立反馈意见处理制度,在了解顾客评价的基础上,改进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五是不定期的举行网络活动,激发访问者参与的积极性。 3.网络广告策略 房地产企业的网络广告策略首先要明确企业网络广告的标。不同的目标对应的广告策略、广告设计和广告预算都不一样。其次,要确定广告的互动程度,即广告设计成是单向还是双向交流,一般而言,网络广告大部分为双向交流。最后要确定广告的形式和整体方式,企业常用的网络广告形式有网页、专业销售网、旗帜广告(Banner)、视觉广告(View)、三维动态广告、文字链接和电子邮件等。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网络广告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可实现多种交流功能,例如查找、咨询、提出意见等,其针对性大大高于一般的传统媒体。同时,网络广告还具有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网络广告的成本低,效率高,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几乎可以影响到每一个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 三、房地产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好处 网络营销改变了传统营销中信息的“推送”(Push)方式,而提供了一种“牵引”(Pull)方式,网络上的消费者既可以是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发送者,营销信息针对的消费者可以有很大的主动权,可以自主决定在什么时候浏览、到哪个网页去浏览、浏览什么内容的信息。另外,消费者如果对互联网上的房地产广告感兴趣,可以点击相关的内容,得到更加详细的资料,这样营销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房地产企业利用这种新型的营销方式可以获得如下的好处: 1.节省营销活动的费用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如果采取建立互联网上的WEB站点方式,其成本主要包括设立站点的成本、网络服务器软硬件费用、网络使用费和日常维护费用(包括网页的设计和维护费用),这些与开设专门房地产销售店面的昂贵的租金、装饰费用等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的房地产网络信息服务商(ICP),或利用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租赁网页空间,则成本更为低廉,同时房地产企业在互联网上从事有关房地产营销活动,参与服务商提供的各种营销工具,也将大幅度降低房地产广告信息制作和成本。 2.提供24小时不间断营销服务 以网络为媒体的专事营销服务的计算机系统能实现24小时服务,3W(WORLD WIDE WEB)站点能够全天24小时,全年365天不知疲倦地持续工作,随时响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的消费者的要求,这给平时白日工作繁忙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下班以后在家里连接互联网络,浏览房地产网站内容,了解房地产信息,选择自己需要的房地产。 3.消费者可以互动地参与营销活动 在精心设计的网络站点上,消费者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意见及时反馈给营销者,可以在网页上留言,可以填写网页上的市场调查表格,进行购买要求登记。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在网页上得到他所需要的详细资料,同时,营销者也可以收到各个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相应地调整网上的营销行为,使网上的营销活动更有效。这种沟通是双向交互式的,在给予消费者有关房地产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回收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4.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全面介绍房地产项目 与昙花一现的电视广告片段、小篇幅的报刊广告相比,房地产的网上营销可以做到立体式的全景信息展示,能更加充分生动地表现房地产的特质,作到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现在互联网的软件技术能集现有各种媒体的功能于一体,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来传递信息,甚至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让消费者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自己所选房屋的大小、光线明暗、周围环境等。因此,精心构思和设计的3W站点会给每一位访问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激发每一个潜在的购房者的购买欲。 5.网络营销突破房地产营销的地域界限 由于房地产为不动产,具有地域的固定性,因此传统的房地产营销活动一般在房屋所在地进行,而今后商品房的出售,特别是高档别墅的出售,往往打破了地区的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房销售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些地区和某些部门,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把自己建造的各类商品房让全国各地的,甚至境外的购房者都知道,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这种远程信息传递形式。通过详细地介绍商品房设计方案、装饰材料、设施功能、交通环境、价格、付款、购买方式等内容,到营销房地产的目的,及时连通国际市场,让原本地区性极强的房地产营销活动的空间拓展到全球范围,突破房地产营销活动的地域界限。这一点尤其有利于开发档次高、目光远大、营销定位目标高的房地产企业 四、房地产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可能遇到的障碍 前面已经分析了网络营销的基本过程以及优点,下面将对目前房地产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中存在的一些障碍加以分析。 1、安全障碍 网络交易安全是制约着网络营销和网络交易发展的最大障碍。网络营销的安全障碍主要来源于网络的安全漏洞。网络技术最初设计时采用的是开放性的设计标准,所采用的TCP/IP协议最初是建立在可信环境之中,在局部范围内应用的,而后来的全球化推广却忽略了这一点,造成对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足,形成了安全隐患。虽然后来人们采用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效果甚微。 网络营销要在解决安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交易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数据完整性,交易的不可抵赖性以及身份的可确认性等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网络交易活动的顺利完成。 2、交易制度和交易政策上的障碍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在理论上还落后于实践。一些网络交易的税费收取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需要尽快制订出一个符合网络营销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网络营销的管理、安全、保密、认证等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网络营销的发展。 3、法律障碍 世界各国至今还没有制订出 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完备的法律。传统上的贸易合同都采用书面合同的方式签订,或通过手写签名和印章来辨别。但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电子货币、电子签名会使与有形合同相关的法律很难再适用于网络交易,因此,网络合同的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力尚待进一步明确。 4、基础设施障碍 网络营销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企业网络化、商业网络化、金融电子化、以及政府电子化等。在大规模的商业网络、金融网络和政府网络形成之前,网络营销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快慢,影响着网络营销发展的步伐。 5、网络支付障碍 目前,国内的银行业务虽然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但是在用户的利润分享和资源的使用调配等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方法。通常是一个消费者同时拥有各大银行的信用卡,却无法统一使用,本来应该是很方便的信用卡,反而不是很方便;而且国内的各个银行的网络应用平台与世界其他国家银行的不统一,更加不利于银行之间业务的互联。 6、消费习惯障碍 网络交易不直观,气味、光、风景等无法亲身体验。尤其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然是实地消费,这种多年来的消费习惯和购物心理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无法逆转。培养和建立新的消费方式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7、信用障碍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与此有关的法律法规也未制订。个人信用难于评估,而且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使网上交易的成功充满了疑问。此外,企业之间的信用体系也不完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机制也不健全。 五、房地产企业网络营销的理想模式 在上述问题解决后,房地产企业就可以采用B2C的网络营销模式来开展网上营销业务,办理网络交易。房地产企业实施B2C网络营销的完全模式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营销模式 图中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1、消费者在房地产网站(企业自建或房地产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查询房地产品信息。比较后,发出购买请求,并通过网络银行在线支付首付款。 2、网站把消费者支付信息发送到电子货币网关上加以验证。 3、网站在验证后向消费者发送支付首付款确认信息。 4、由支付网关将支付信息发送到房地产企业开户行。 5、企业开户行接到信息后向发卡行发出确认请求。 6、发卡行转帐到企业开户行。 7、消费者将必要的资料及贷款请求发送到提供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银行。 8、提供按揭贷款的银行对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做出答复。 9、消费者将该答复信息反馈到网站,由网站将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0、直接将该信息传递给房地产企业。 11、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共同到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交易手续。 12、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提供产权登记证书。 13、房地产企业将产权证书信息传递给提供按揭的银行。 14、按揭银行根据收到的证书及有关资料,向企业开户行转帐。 以上是理想的房地产网络营销的流程,消费者可以完全的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完成交易。在目前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有网络安全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消费习惯、网络信用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距离这样的理想状态还很遥远。特别是我国消费者比较喜欢亲身体验,拥有“眼见为实”的消费习惯,使得房地产在线销售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可以积极的探索传统的房地产业务中哪些部分是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的,从而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房地产品的生产和交易。 总之,网络营销在我国任重而道远,房地产商品网络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尤其复杂而艰辛。但是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很久。现在,企业就应积极的调整经营思路,探索那些可以适合在网络上开展的业务;同时,政府要积极地加快相应的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的标准,促进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议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战略 摘要:笔者结合传统市场营销理念及互联网技术,论述了网络营销的方式,并就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战略 1.网络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1.1覆盖区域非常广泛 传统的市场营销往往受到地域限制,很多好的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局限在生产地周围的市场,无法被更多的人了解并购买。国际互联网无国界与区域的限制,因此,网络营销轻而易举就打破了地域限制,是一种极其开放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的营销活动。企业的产品推广可以通过网络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用户终端,吸引其注意,从而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挖掘出更多的潜在顾客。这样,企业的市场就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市场。 1.2传达信息非常迅捷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要将新的产品信息或企业新的动向等传达给消费者往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程序,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时效性会差一些。而网络营销在传达信息方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地将需要传达给顾客的信息及时地让顾客了解到。比如,在2007年购买基金的热潮中,基金公司就是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将各种信息及时给受众,使受众在第一时问内对相关情况有所掌握,从而指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1.3能够与顾客有效互动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顾客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企业产品的地位。企业得到的顾客反馈不足,与顾客互动性较差。网络传播不同于纸质媒介或是音频视频传播,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信息沟通的双向性。网络营销中,既有企业而向顾客的信息传播,又有顾客对企业的信息反馈。这样的双向沟通无疑会使顾客加深对企业产品的了解程度,同时也使企业更有效地掌握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营销“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目标。 1.4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中,产品从生产到宣传包装再到市场流通,其中环节较多,附加的成本也就较大。 相比较,网络营销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网络营销,商品交易得以直接进行,交易环节大为减少,交易成本随之降低。例如某些网上卖书的网站,不用在全国各地租场地,不用大量的人力实地卖书,其图书就卖到了全国各地。这其中场地费、人力费以及相关损耗费大为降低。而且,读者不用出门,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在家就可购得所需书籍。这对于读者来说,既省去了出门选书的时间和路费,还可享受到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无外乎越来越多的人青睐于网上购书。 1.5提出个性化生产需求 在传统的市场营销中,企业的营销产品往往是大规模生产的同类产品,用以满足一个相对顾客群体的需要,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网络营销使企业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通过网络,顾客可以把对产品的要求及时告知企业,然后再通过网络向企业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比如戴尔电脑公司就是由顾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电脑配置,然后公司根据顾客所需,安装电脑并送货上门。 2.网络营销的几种方式 2.1利用网站营销 这是网络营销最基本的方式。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宣传自己的优势产品,形成网上品牌。企业的网页在制作上要能够吸引人,内容应时时更新,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可为顾客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小知识等,丰富网上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与顾客互动的版面,更好地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还可以与其他网站做友情链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2.2利用搜索引擎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信息浩如烟海,访问者要想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常要依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一种网络站点推广工具。企业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在搜索引擎上注册排名靠前的关键字。这样,访问者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就会比较容易看到该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的网站建设得再好,若没有好的引擎把访问者引进去,该企业网站的点击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2.3利用电子邮件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邮件成为很多单位和个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电子邮件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因而,很多企业已经把电子邮件作为营销的一个手段。企业在出售产品时,可以在客户资料栏中留下客户的电子邮件,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把新产品的介绍发给顾客,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顾客作回访,从而有效地与顾客沟通。比如,有一家生产家电的企业,定期向顾客发送有关产品的信息,在节日的时候还会通过邮件给顾客发送问候。时间久了,顾客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这家企业产生情感依赖,从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2.4利用博客营销 博客是一种新的网络传递工具,企业可以试着用博客来进行营销,博客具有自主性、共享性等特点。企业的博客内容应以知识性、引导性为主,同时将顾客的反馈在博客上。另外,企业可以利用他人的博客为本企业宣传。比如,可以在本行业专家的博客上附加自己企业和产品的信息等。 3.网络营销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网站维护跟不上顾客需要 目前,很多企业虽然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观念及人才等原因,网站后续建设及维护跟不上。打开网站,仅仅有企业的介绍,内容过于单调,没有新闻版块,没有与顾客互动的版块,没有相关链接,顾客能得到的有效信息少之又少。这样的网站对于营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策: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由专业的人才负责网络维护,时时更新内容,并配合其他部门做好接收顾客网上订单和网上购买的工作。 3.2受众群体层次不够广泛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还无法在全体人群中得到普及。最明显的表现是中青年上网者居多,老年人上网者居少;城市人群上网者居多,农村人群上网者居少。也就是说,上网比例较大的人群集中在城市里的中青年中。因此,企业在行网络营销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群体的特征。 对策:企业在布署网络营销战略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企业的生产产品是老年人的保健品或农用产品,就不适合在网络营销上大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营销只是一种很不重要的附属营销手段,企业仍应以适合本企业的传统营销为主,待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之后,再逐步加大网络营销力度。 3.3网上购物顾客支付比较难 目前,网上购物的支付手段有:邮局汇款、开设网上银行、货到付款等。由于种种原因,邮局汇款仍然是主要支付手段。对于顾客来说,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顾客的购买成本,容易让顾客产生抵触心理,对于企业的营销会有不利影响。 对策: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创建让顾客感觉更为方便的支付方式。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银行的电子化发展。企业可与银行加强合作,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找出便捷而有效的支付方式。 3.4顾客疑虑心理较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通常会有疑虑心理,这个产品真的像介绍的一样好吗?把钱汇出后能不能按时收到货呢?种种顾虑使得消费者还是愿意亲临商场购买,图个心里踏实。 对策:企业首先要通过传统营销方式建立企业的品牌形象,通常名牌企业更容易让人相信,从而可以 减轻顾客的疑虑心理。 其次,企业在网上宣传介绍产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辞,让顾客产生不符合事实的过高期望值,期望值越高越容易失望。一次失望就会影响到下一次的购买。再次,及时做好网上订单的处理工作,企业内应该有专人来负责处理网上交易这方面的工作,接到订单后不能耽搁,货发出后要及时与顾客联系。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企业一方面要创新营销理念,积极发展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进行,以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网络营销的关键在于网上商店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为此本文拟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构建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具体的网络营销策略。 关键词:顾客价值;网络营销;理论框架;策略 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网络购物市场的交易规模达到4610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75.3%,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人,占互联网民规模的32.9%。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蕴含着巨大商机,网上商店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构建完善的网络营销体系,怎样采用有针对性的网络营销策略使网店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话题。由于网络营销弱化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于顾客需求个性的回归。因此本文拟以顾客价值为重心来研究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策略。 一、顾客价值 根据伍德罗夫的顾客价值理论,顾客价值是顾客感知到的对产品属性、属性偏好以及使用后可能对顾客目标的实现起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评价。基于此理论,伍德罗夫提出了目前延用比较多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伍德罗夫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根据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可将网上商店的顾客价值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商品属性价值、商品结果价值和商品目标价值。其中商品属性层次包括商品的具体形式、质量等;结果层次是顾客使用商品的效果,包括正负两种效果;目标层次是顾客价值的最顶层,包括使用者的核心价值、目的和目标,是顾客使用的最终结果。 二、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 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理论框架,包括网络营销的内容、功能和目标。营销要素不仅包括4P,同时根据网络营销的特点增加了过程营销、商品展示等。营销策略框架的核心是顾客价值,外层是各要素的营销策略,多层模型中各子功能模块界定了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的投资配置应重视开发新顾客和维系老顾客,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同时,建立起畅通的营销实施反馈、评估机制,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营销系统,切实提升网上商店的综合竞争力。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理论框架图 三、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网上商店产品营销首先应根据顾客需求,对于商品质量进行保证。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70.6%的潜在用户不在网上下单的原因是担心商品的品质。顾客在网购商品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商品质量上,观察使用效果是否预期一致,能否满足他最终的购买意图,并以此来判断以后是否会重复购买。因此,商品品质是网上商店产品营销的关键。同时由于网上商店众多,网上搜索功能极为简便,使得同质产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要让顾客体验到更高的使用价值,就要有独特的网上商店品牌风格,塑造个性的网上商店形象,以传递商品的价值和理念。此外,由于网购商品都必须通过物流才能到达顾客手中,物流环节的服务给予顾客的体验也十分重要。目前仅有一部分实力雄厚的网上商店能够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大部分的网上商店都依赖于第三方物流。此时,商品的外包装就显得格外重要,商品的保护性外包装必须强化,以确保商品能完好的到达顾客手中。 (二)网上商店价格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价格策略就是要求网上商店运用各种调研手段及销售经验,尽可能的搜集同类商品的顾客认知价值,从而为制定顾客认可的商品价格提供客观依据。据2011年艾瑞咨询《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行为研究报告》,51.8%的顾客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是比实体店便宜。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网店售价与实体店的售价进行比较,会给顾客超值的购买感受。通过随机抽样商品进行网络搜索调查发现,同一商品中,销售量最大的往往不是标价最低的,销售量大的商品其售价往往比最低标价略高一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低价促销策略仍然有非常良好的市场效果,但并不是唯一有效的竞争手段,网上商店无需片面的追求最低销售价格。 (三)网上商店过程营销策略。网络通讯的发展为网上商店与顾客的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网上购物过程中,顾客由于不能亲自看到商品实物,会对产品的细节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网上商店销售人员与顾客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销售人员正确的引导能够帮助顾客建立合理的购买预期,并协助顾客购买到最符合自身购买意图的商品,从而产生较高的顾客价值。同时网上商店提供的“商品评价”、“分享”等功能,也为顾客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前期顾客购买商品后的评价往往是新顾客进行购买的重要判断标准,因此,网上商店也要注重对于顾客互动环节的引导,鼓励顾客进行较详细的商品评价,及时处理一些负面评价,维护顾客之间积极正面的互动。 (四)网上商店人员营销策略。网络购物虽然是顾客对着电脑进行购物,但网上商店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必不可少。网上商店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在线销售人员。网上交易虽然突破了时间限制,但根据艾瑞咨询的监测数据表明,顾客网购时间基本集中在9∶00至22∶00之间,10∶00与20∶30左右是一天中的两个购物高峰时段。网上商店可以根据自身的销售规模在以上时间段内合理配备在线销售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咨询需要,并协助顾客顺利完成购买过程。同时,由于销售人员直接与顾客产生互动,销售人员的素质与精神面貌也非常重要,网上商店要重视对于销售人员的“人本管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与服务意识,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与顾客进行沟通,展现店铺的销售文化。 (五)网上商店关系营销策略。基于顾客价值的网上商店网络营销旨在从顾客角度出发,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以吸引顾客进行重复购买。因此,网上商店维系与顾客的良好关系非常关键。除了通过销售人员的服务有效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外,还要配备相应的售后人员,来处理顾客购买后期问题,解决顾客抱怨,进行售后补救。顾客抱怨往往产生于商品缺陷或商品与购买期望不符。网上商店可以通过善待顾客抱怨,分析原因,进行及时补救。这样,不仅留住了顾客,还能让顾客对网上商店产生更高的信任感。反之,如果对顾客抱怨置之不理,或者推卸责任,就可能会永久的失去顾客。网上商店还可以利用相应软件工具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对重要顾客进行必要的信息完善,在能力范围内,给重要或全部顾客以一对一的销售服务。客户关系的维护能有效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大量的回头客不仅能为店铺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顾客的信任也是一笔无形的商业财富,有利于店铺的可持续发展。 (六)网上商店商品展示。由于网络购物过程中,顾客无法亲身体验商品,因此商品的页面展示就是顾客了解商品细节的主要途径。在商品展示的页面,网上商店需要提供图文并茂的商品介绍,同时提供该商品细节的关键数据和合理的购买建议,以供顾客参考。在进行商品介绍时,不宜进行过度的商品美化,以免顾客产生过高的购买预期,以至进入商品使用情境时,无法达成顾客满意。除了商品展示页面,为了配合品牌建设,满足 顾客购买的个性化需求,网上商店同样有必要对店铺页面进行个性化的装饰,以突显店铺个性,与顾客潜在的审美需求产生共鸣,使其对店铺产生认同感,以达成愉悦的购物体验。同时,如果网上商店销售的商品种类繁多,就有必要对商品进行科学的分类陈列。合理的商品分类能够便于顾客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寻找过程困难,顾客往往会选择离开店铺,重新回到网络平台进行搜索。 由此可见,适宜的商品展示不仅方便顾客深入地了解商品,同时还能传递网上商店的特色和文化,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网络营销论文:谈博客营销在企业网络营销中的作用管窥 论文关键词: 博客营销 网络舆论 搜索引擎 论文摘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博客(BLOG)提供了一个迅速成长的成熟环境。而企业在网络营销业务中的博客营销则是一种基于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个人知识资源及它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这种网络营销工具已在企业网络营销业务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0引言 博客营销是通过博客网站或博客论坛接触博客作者和浏览者,利用作者个人的兴趣和生活体验等传播商品信息的营销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博客这种虚拟社区的特性,对特定博客的受众进行“人际传播”,并运用博客开展事件营销和公关活动,以引起受众高参与度。 1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 由于博客营销的目标相对精确,而且营销成本低廉,所以博客营销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 1.1 细分程度高,广告定向准确博客是个人网上出版物,因而每一博客都有其不同的受众群,其读者往往也是一群特定的人,细分程度远超其他形式的媒体。细分程度越高,广告的定向性就越准。 1.2 互动传播性强,信任程度高,口碑效应好博客在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放大传播效应。 1.3 影响力大,引导网络舆论潮流实践证明,博客作为高端人群所形成的评论意见影响面和影响力度越来越大,博客渐渐成为了网民们的“意见领袖”,引导着网民舆论潮流,对企业品牌造成巨大影响。 2博客营销对企业网络营销的价值和作用 2.1 博客可为企业直接带来潜在用户博客内容在托管网站上,如新浪网属下的博客频道(//.cn/)等,这些网站往往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吸引大量潜在用户浏览,达到向潜在用户传递营销信息的目的,这是博客营销最直接的价值表现。 2.2 博客营销可大大降低网站推广费用通过博客的方式,在博客内容中适当加入企业网站的信息,达到网站推广的目的,这样的“博客推广”成本极低,降低了一般付费推广的费用,同时在不增加网站推广费用的情况下,公司网站访问量大大提升。 2.3 博客文章内容使用户可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多渠道信息传递是网络营销取得成效的保证,通过博客文章,可以增加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发现企业信息的机会,这里所谓搜索引擎的可见性,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网页被主流搜索引擎收录,并且当用户利用相关关键词检索时,这些网页出现的位置和摘要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达到利用搜索引擎推广网站目的。 2.4 博客文章可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链接数量获得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是一种常用的网站推广方式,但是当一个企业网站知名度不高且访问量较低时,往往很难找到有价值的网站给自己链接,通过在自己的博客文章为本公司的网站做链接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拥有博客的资格增加了网站链接主动性和灵活性,这不仅可为网站带来新的访问量,也提高了其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因为一些主要搜索引擎把一个网站被其他网站链接的数量和质量也作为计算其排名的因素之一。 2.5 博客是建立权威网站品牌效应的理想途径之一作为个人博客,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自己的BLOG。如果他坚持不懈的博客下去,他所营造的信息资源将为其带来可观的访问量,在这些信息资源中,也包括收集的各种有价值的文章、网站链接、实用工具等,这些资源为自己持续不断地写作更多的文章提高很好的帮助,即可形成良性循环,这种资源的积累实际上并不需要多少投入,但回报却非常可观。对企业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坚持对某一领域的深度研究,并加强和用户多层面的交流,对于获得用户的认可和品牌忠诚创造了捷径。 3如何提高企业博客营销平台的访问量 3.1 访问量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内容企业博客只有向目标受众提供充分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起受众的深度参与,进而收藏公司博客。 3.2 站点的定位定位不清很难吸引固定的用户群,甚至因此妨碍已经到来的用户。为了营销的最终效果,有时放弃部分不合适的用户是必要的,例如,某博客定位于向高端消费群体产品信息,即使引起了低端用户的充分关注,也不能为此改变初衷。 3.3 保持适当的更新频率更新频率不可太频繁,也不应该很久都不更新。更新频率和博客性质相关,如果是评论,1天或者2天1篇是不错的频率,很多朋友都喜欢每天看到新内容。 3.4 吸引读者回复和交互质疑和分享是引发讨论最好的方式,朋友们都很真诚,愿意贡献出自己所学。此外,还可设计隐含话题,或是用一下故意发表有争议的意见,但在没有很大把握的情况下,保持真诚至关重要。 3.5 搜索引擎优化在博客服务提供商限定之下,还是可以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的。首先,可以在文章中使用较热的关键字,还可以增加站点内在的链接。如果企业使用的是独立的博客服务器,那么能做的就更多了,静态化页面,优化博客内部的结构,都是有效的方法。 3.6 广加链接广泛的使用友情链接和交换链接,交换链接越多,企业博客就越容易被访问。而且,企业博客与客户与受众的链接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互联网中的重要性,链接越多,站点就越重要。所以,作为正在进行网络营销业务的企业,认识到博客营销的价值和作用,并利用好博客营销,对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网络营销 [摘要]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步伐的加快,社会跨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规则、经济增长模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营销系统整合企业营销资源,提高营销效率,提供灵活、主动的网络营销系统是现在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研究,针对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网络 网络营销系统 一、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的产生是随着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新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新的营销形式,简单地讲:网络销是指利用Internet等电子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是指企业借助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即用计算机通信系统和在线网络,进行产品设计、制定价格、促销和分销的一列活动,它是有效地识别和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以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方式。 二、我国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系统存在的问题 1.支付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支付的技术手段尚不成熟,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究认证阶段,网络交易成了“网上订货,网下付款”的四不像交易方式,极大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这对于提高网络营销系统的效益和水平是不利的。从技术上讲,网络营销系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保密等:而由于Internet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和流动性,使网上交易面临着种种危险,如网络泄密、网络欺诈等。企业害怕出现商业泄密,以及虚假购物,而消费者则担心虚假交货、货不符实等情况的发生。网上支付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网上交易的信任度,制约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 2.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问题 大多数企业极为看重网络营销系统与订单处理、库存与供应链管理及结算等原有业务系统的集成。但现行网络营销系统解决方案,大多采取了独立的应用系统模式,无法实现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有机集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发展。企业之所以忽视了网络营销系统与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依然是由于缺乏对网络营销系统全面的认识,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营销工具,独立于企业其他系统,没有注意到网络营销涉及的范围很广,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是网络营销系统有效运作的基础。 3.营销沟通问题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广告为主要方式的大众营销沟通发展到今,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已经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在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由于沟通不顺畅是导致用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这是典型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承诺的沟通失败、用户期望的沟通失败和用户教育的沟通失败。企业在多次尝试多种网络营销手段时,经常发现不完全奏效。 三、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构建 1.网络营销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品牌管理子系统、营销沟通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从总体上说,整个网络营销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口信息处理层、事务逻辑层、支持层。 接口信息处理层是网络营销系统获取或输出信息的接口,可划分为数据接口和用户接口。事务逻辑层是执行网络营销系统基本功能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包含若干业务,这些业务可构成业务层,业务层之间是有顺序的。支持层是指网络营销系统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及应用支撑软件平台、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平台等,是保证整个网络营销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2.企业网络营销系统的功能结构设置 (1)品牌管理子系统。品牌管理子系统完成宣传介绍品牌的功能,通过企业介绍、产品介绍,以及服务规范、品牌宣传,使顾客充分了解企业产品及服务、企业现有政策和活动,使得顾客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培养顾客的信任感、认知感。企业利用此系统达到宣传企业形象、树立名牌产品的意图,并通过详细的企业品牌目录、产品目录和品牌策划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 (2)营销沟通子系统。互联网最大特点是可以进行双向沟通,设置营销沟通子系统,主要是企业通过选择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把广泛的、迅速和连续的信息传达给顾客,促使用户从认知阶段逐步过度到感知阶段,最后推向准备购买的行为阶段。建立顾客自由参与讨论的虚拟社区,顾客发表对主题的看法,系统通过引导、发起顾客对企业的讨论,了解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看法,更好地深入消费者心理,研究市场和消费者行为,也吸引顾客对系统的参与性,留住顾客。 (3)网上销售子系统。网上销售子系统满足用户网上交易(物品为标准产成品)的需求,系统设置订单处理、支付处理、物流处理和售后服务等功能模块。 (4)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客户销售、市场、支持和服务的全面管理。该模块能够实现对客户基本数据的记录和跟踪、对客户订单的流程追踪、对客户市场的划分和趋势研究、对客户服务数据的分析,进行数据挖掘和在线联机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脚]。并将客户信息进行 统计分析、分类,提供不同的顾客以相应的服务。在此系统中还对顾客的意见进行反馈,给顾客以即时的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动。 (5)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营销绩效评价子系统通过一套定量化和定性化的指标体系,对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从各个方面(包括营销理念、网站访问量、顾客服务等)进行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进行评价,掌握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状况,了解企业网络营销的运行效果,为企业的网络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网站效果绩效评价:网站效果指标主要包括网站设计、网站性能、网站推广、网站流量。网络营销效率绩效评价:反映企业网络营销系统中人、财、物、信息的利用效率。其主要指标有销售效率、分销效率和广告效果三类指标。网络营销效益绩效评价:网络营销效益评价反映了企业网络营销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力、服务水平、公众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营销效益类指标包括竞争效果指标、服务效果指标、公众效果指标和财务绩效指标。 (6)数据库及支撑平台。网络营销系统的数据库及支撑平台主要是为各子系统提供一个性能良好、使用可靠、开放的和易于扩充的支撑环境。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迅猛发展,以及新一代企业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企业对数据库软件的新要求使得数据库分布式应用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结论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正以其成本低、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形象生动、可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特点显示出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网络营销将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锐利武器。网络营销的特点决定它在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经营方式,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对传统营销方式产生了冲击。但这并不是说,网络营销完全取代传统营销,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本文分析了网络营销系统的应该具备功能,设计了该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和系统框架。 网络营销论文:分析服装电子商务中网络营销策略 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产品策略 一.一“网络原创品牌”的什物产品策略 跟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糊口水素日益提高,对于于物资以及精神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在晋升,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出现多元化。跟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心理的进1步加深,产品将被更深层次的细分。“网络原创品牌”的商家不但要出产出适销对于路的产品,同时还要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塑造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培育出虔诚度较高的目标消费群,以保证企业不乱、延续的销售量。传统营销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归纳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减退期4个阶段。“网络原创品牌”商家若要维持延续的生命力,必需源源不断地更新产品或者服务,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任何1种新产品的开发对于“网络原创品牌”都拥有其显明的周期性,企业依据不同产品、不同阶段适时地做出策略调剂,以匡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一.二“网络原创品牌”的服务产品策略 服装网络市场的日益饱以及,传统品牌线上销售的竞争加重,“网络原创品牌”市场占有率难度加大,这驱动“网络原创品牌”努力调剂其服务产品策略,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树立富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以培育企业的潜伏消费群体,提高顾客的虔诚度,保证其销量延续、不乱的增长[二]。优良的网络服务产品策略主要从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3方面着手。“网络原创品牌”售前服务是指企业把新开发的,详细,能够代表优良的企业文化的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推行给网络目标消费者。如服装产品的作风、号型、购物指南等等。售中服务则主要包含消费者发生购买念头后,协助消费者完成订购、付款等相干流程的服务。售后服务是指商家针对于消费者收到货品后的1系列行动,如对于所购买产品不满意,可协助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退、换货。针对于消费者在施行购买行动进程中存在的疑难,商家客服人员通过专用的实时聊天工具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就消费者提出的疑难解答,以匡助消费者消除疑虑完成订购。当订购完成后,消费者可以应用发生的订购单了解货品即时状况。“网络原创品牌”企业在网络营销流动中不但应注重产品策略以及服务策略,还应当注重对于网站信息的保护,建设优良的购物环境。网络营销流动中,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理念是企业胜利施行网络营销流动的症结因素。只有保证了以上两条基本前提,才能让顾客的虔诚度成为“网络原创品牌”可延续发展的首要保障。网络营销的虚拟销售环境与传统的营销流动相比存在更多的不肯定性。如干扰信息对于顾客判别力的影响等因素,只有靠企业加强施行信息产品策略,才能较好的保护顾客的虔诚度。展开网络营销流动时,应遵循顾客对于产品、服务、信息、形象和环境的满意度原则。只有以此为网络营销流动的基础,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企业的顾客虔诚度,从而建立优良的品牌形象,保证企业的销售量。 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网站销售策略 品牌网站是其展开营销流动的平台,是提供产品服务的载体。胜利的“网络原创品牌”网站触及市场、采购、销售和客户服务等内容,不单是宣扬的平台,更是综合性的门户,利便商家、顾客、合作火伴接洽,实现网络营销流动的各项基本职能。 二.一网站购物指点 购物指点对于每一款出售的产品都会附上详细介绍,顾客可以看见产品的平面效果图、模特试衣图、产品搭配效果图,及产品示用意等。顾客可依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购买。 二.二实时对于谈服务 顾客通过购物指点的阅读,对于产品还存有疑虑,可以通过阿里旺旺等在线对于话软件与客服进行实时沟通,讯问产品的详细信息。 二.三完美的售后服务 顾客可通过“网络原创品牌”网站提供的售后链接,表达对于本次购物的真实感受。即货品评价包含什物与描写的相符度、服务质量评价、物流评价等。如果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产品不满意,也可通过售后链接申请退换货[四]。 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渠道管理策略 三.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功能“网络原创品牌”的网络营销渠道以互联网作为支持,其完美的线上销售渠道主要有依照货品交易的前后顺序顺次为定货、结算和物流配送3大功能。定货系统通过店铺网站给消费者提供货 品信息;同时,也能借此及时了解到顾客的需求,以到达供求平衡。商家公道地整合网络营销渠道,加强供应链管理完美定货系统,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库存,节制运营本钱以到达利益最大化。顾客对于所选商品进行付款时,可采取的主要结算方式有“支付宝”、网银、信誉卡以及快捷支付等。通过店铺网页胜利订购并且完成结算后,店家主要是以快递的情势将商品配送给购买者。 三.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特色 “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主要特色为:1、减少产品从出产商到顾客的中间环节,缩减了销售本钱;2、单1化的销售渠道,供应链管理更加完美;3、配送简单化,产品由仓库直接发至顾客手中;4、依据顾客订购量进行出产,减少库存积存。 三.三“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渠道的建设 “网络原创品牌”在建设该企业的销售渠道时,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设计销售渠道,充沛斟酌网络消费环境中“虚”的特色,营建出让消费者易于接受的网络销售环境;其次,简化网络定货系统,减少消费者定货进程中的繁琐环节,保证店铺定货系统的易操纵性以及产品信息转达的准确性;再次,“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设置多种结算方式供消费者自行选择。同时,还应保证结算系统的安全性及保密性,防止结算进程中的风险;最后,与安全可靠的物流公司合作是建设便捷、有效地配送系统最直接的保障。 四“网络原创品牌”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 公道地施行促销策略是企业拓展市场的首要手腕之1,企业可以通过选择适合的促销策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应当加强与出产者、经营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制订出适合的网络营销的促销策略[五]。 四.一“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情势 “网络原创品牌”商家在进行网络促销流动时,必需保证其促销策略是切实可行的。“网络原创品牌”施行的BtoC营销模式事实上是商家对于个人的1种个性化销售,所以选择出适合的、行之有效的促销策略是网络营销流动获得胜利的症结。网络促销的情势1般可以分为拉销、推销以及链销等3大类。 四.二“网络原创品牌”网络促销的主要策略 在传统的促销流动中,促销分直接促销以及间接促销。直接促销包含了推销员、售货员及销售服务;间接促销包含广告、销售增进以及公共瓜葛。促销策略主要包含了网络广告、站点推行、瓜葛营销和销售增进4个大类。 四.三公道地施行网络促销策略 商家在做出促销决策以前首先应分析其促销流动的目标消费群,才能保证促销流动能够行之有效。商家所选择的促销对于象应当是成心愿在网络市场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潜伏消费群体。设计公道的促销组合对于商家极其首要,1般以网络广告促销以及网络站点促销为主。企业根据广告促销以及站点促销两种方式的特色结合本身产品的优势以及特征,依据该企业产品的实际市场情况、促销对于象的情况,公道组合,取长补短,到达最好的促销效果。商家在展开促销流动前,首先应制订出适合的预算方案,相对于于传统的促销流动来说,网络促销属于1种新型的促销模式,促销产品的价格等因素都需要企业不断的试探,在实践中比较、学习、总结经验。促销流动到达了必定阶段以后,商家应该针对于已经执行的促销流动进行评价,衡量此次促销流动是不是已经到达预期成效。及时对于促销进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这些数据包含企业站点走访人次、点击次数及千人广告本钱等。“网络原创品牌”商家适时地对于正在展开的促销流动进行有效地衡量,能够确保企业促销流动的顺利进行,当其偏离预期效果时,应依据实际情况对于其进行适量地调剂,确保整个促销流动的连续性与成效性。 五结语 “网络原创品牌”务必继续维持其线上的销售市场,保留原本的顾客资源,发展潜伏的消费群体,不断完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旨在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晋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丰厚的品牌文化以及企业内涵,为线下营销渠道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期待“网络原创品牌”在新型营销渠道中取得有效的出路,丰厚我国服装产业的营销模式,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进1步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形势下网络营销方式改革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电子商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较之于传统经济的优越性越发显着,其应用规律与模式也逐渐被我们熟悉和运用。网络营销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营销模式造成颠覆性的冲击,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环境的逐渐成熟,网络营销模式的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二者相得益彰。 1电子商务及其特点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进行的各类商务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等[1]。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它所强调的是网络环境下实现的贸易过程的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而非纯粹技术问题。电子只是手段,商务才是根本。网络经济有着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与模式,电子商务也体现出了自身强大的优势: 1.1 经营成本低 电子商务是提供给买卖双方进行交易的一个平台,它的高效率低成本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网上商店不需要传统商务中那么多的营业员,不需要实体的店铺,并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提高销售量和企业的知名度。企业所有商品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有了快捷的信息反馈可以实现零库存,没有店面租金成本和商品库存就可以最大化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1.2为客户提供便利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消费和服务,传统商务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框框被打破。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虚拟的全球化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企业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经营。客户不再像以往那样因为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能在一个区域内购物或者选择交易伙伴,甚至只能在有限的几家商场内购物。当把这些实务转移到互联网之后,过去需要大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服务现在很方便地就能得到。例如网上转账和支付、寻找购买不常用的稀有商品、查询货物的收发情况、利用搜索引擎货比三家等,都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够迅速地完成。电子商务提供的客户服务使消费者和企业都能从中受益。 1.3支付手段安全性 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安全电子交易协议标准来保证的。对于客户而言,这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安全套接层SSL协议和安全电子交易SET标准的推出,以及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机制、签名机制、分布式安全管理、防火墙等技术的应用使网上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1.4高度集成性 电子商务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实现对事务处理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它能规范处理事务的工作流程,将人工操作和电子信息处理为一个整体,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例如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服务器可自动汇集客户信息到数据库中,并对订单和意见进行分析整理,寻找突破点,引导新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即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自身工作,减少流通环节,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使得双方均可获得最新数据,加强彼此间合作,提高服务质量。 2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而且对传统贸易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信息社会的网络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网络营销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发展带来了营销观念的变革。 2.1网上销售迅猛发展 企业将商品和服务用多媒体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给全球消费者浏览和选购,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在线经营的方式。顾客虽然无法实现亲临现场的购买体验,但是通过商品的图像、文字、技术指标等参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决定购买与否,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这种消费模式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我国网络市场规模以2008年的1218.8万国家注册域名量傲视全球。 2.2网络营销应用提速 网络购物是互联网作为网民实用性工具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整体网购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339万人,经济发达城市的网购普及率更高。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2010年上半年,大部分网络应用在网民中更加普及,各类网络应用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商务类应用表现尤其突出,网上支付、网络购物和网上银行半年用户增长率均在3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类网络应用[2]。 2.3网络安全技术更加成熟 目前,信息认证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密钥管理技术等正趋于成熟,这将有助于提高网络系统在产品销售方面的安全与效率。随着电子现金、电子钱包、智能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的安全推行,网络消费者以前所担心的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CA认证体系的引入,使支付手段在高度电子化的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靠性,使得信用度大大提高,也增强了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力。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也使得网上购物拥有无限前景。 2.4消费者决策理性化 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产品,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参与到产品的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对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在改善顾客关系、培养顾客忠诚度以及促进网上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个性化服务是实现网站商业利润的关键,是电子商务成功的秘诀。但在过于分散的个性化服务也会增了服务成本和管理的复杂程度。个性化服务受个人信息保护的制约,不可能要求顾客提供非常全面的个人资料,否则会引起抵触情绪,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是有限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个性化服务都有价值,个性化服务不应强调形式,服务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3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 从上述网络营销模式和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营销强化了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性。网络营销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业务活动,而是有消费者参与的营销活动,从而使网络营销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 特征。专业化趋势。网络营销最主要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真正的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迈进,企业网络营销的竞争将以吸引、维持顾客群和经营顾客关系为主要目标[3]。 3.1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精准营销是以Web2.0为技术背景而产生和运作的。Web2.0是2003年之后互联网热门概念之一,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精准营销通过新的网络技术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把营销信息制作成消费者“想要的信息”并传达给目标消费者。2005年菲力普?科特勒最早提出了精准营销的概念。其本质特征在于强调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价格,通过恰当的渠道,向恰当的客户提供恰当的广告信息。 3.2搜索引擎营销 搜索引擎营销是根据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习惯,采用付费形式或者技术手段,是网页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引导用户点击,从而达到品牌展示和促进销售的目的。搜索引擎营销模式通常采用免费登录分类目录、搜索引擎优化、收费登录分类目录、关键词广告、关键词竞价排名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的忠诚。随着我国搜索引擎运营商逐步开放API数据,第三方公司将开发大量搜索引擎营销技术工具,广告主可以在本地系统中完成统计、分析、修改等管理功能。随着搜索引擎用户的不断增长,搜索引擎将逐渐成为细分覆盖最高的媒体。虽然还是有企业把网络营销、搜索引擎营销和传统营销在经营思想上分开处理,但是无论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在关注网络营销和搜索引擎营销,他们积极与技术先进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完善他们的搜索引擎营销服务体系,共同驱动未来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 3.3博客营销 博客营销就是利用博客展开网络营销,是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的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博客营销可以直接带来潜在客户、降低网站推广费用,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提供了机会,方便地增加企业网站的连接数量,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对读者行为进行研究。博客在我们的广告营销环节中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既是媒体又是人,既是广播式的传播渠道,又是受众群体,能够很好地把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通过博客与博客之间的网状联系扩散开去,放大传播效应。 3.4许可E-mail营销 许可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有价值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许可E-mail营销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在我国各个企业在利用E-mail营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时存在很大的误区。E-mail营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品牌形象、产品推广、网站推广、顾客关系等多方面。E-mail营销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减少垃圾邮件的影响,提升企业E-mail营销营销的专业化程度。 4结语 网络营销要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进行精心策划,而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是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充分地调研,用科学的方法高效、系统、有目的地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能够有效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适合企业的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论文: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研究 1、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专业、专1。就是指集中全体的资源以及气力重点打造专业性的网络商品销售信息平台,主要是以本身行业为发展特点,对于某1类商品行业重点做全面的钻研,例如鞋子、衣服、电器等。②深刻、深层次。这1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其主要的特色之1,拥有至关独特的专业性质。它是在专业销售的基础之上再更为深层次的钻研。由于专业、专1是垂直型网站做好发展的条件前提,而深层次的进1步发展是为了能够晋升产品的服务品质以及提高商业盈利。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影响下,不少的企业以及网站都开始与1些知名品牌的出产商进行沟通与合作,不但可以化解渠道商的利益冲突,更可以不断的扩展产品线与产品系列,以便更好的完美交易平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并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商品交易支付方式。图(一)为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示用意。 2、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 从二0一一年的时候,我国的电子商务逐步开始了高速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模式。许多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相干企业借此机遇患上到了很大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像国内1些比较知名的网购企业:京东商城,凡客诚品,梦芭莎,唯品会等网上商城,都吸收了大量的资本融资,发展速度极快,几近带动整个垂直B二C商务行业的集体升温。然而,因为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平台在面对于泛博消费群体的时候,拥有相对于的服务狭隘性,所以就致使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对于技术的开发程度请求不是很高,这也使患上不少商家以及企业在技术本钱上的投入远远比那些综合类、平台型的B二C网站少良多。①垂直型的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市场拥有狭隘性、不乱性这类狭隘性是相对于而言的,由于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自身面对于的就是1个相对于单1的产品市场。就以凡客为例,其主营衣饰服装类的产品服务,所以它的消费者群体也拥有相对于的单1性,通俗点说,消费者就是为了这1类产品才来你的网站进行购物。所以说垂直型B二C是1个相对于狭隘的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站平台。 正由于如斯,现在愈来愈遭到综合型B二C商务模式的冲击以及要挟,但因为自身就有好的1面,所以泛博的消费群体及其消费念头在选择上面仍是很明智的,这类好的方面就是提到的不乱性。不乱性表现在消费者群体的不乱性,市场的不乱性,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在保护消费者瓜葛以及管理方面拥有不乱性,同时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进程中的商品价格相比较综合型拥有必定的价格优势。②垂直型B二C商务网络营销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产品服务,必然会累积庞大的消费群体,尽管在网络营销进程中会大量的流失部份客户,然而,靠着垂直型B二C平台本身的优势以及特色,提高销售及服务质量,不断的去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将会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可是,当前许多垂直型企业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需要改良以及立异。③物流管理体系不够成熟这也是因为我国当前的物流现状抉择的,尽管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无比快,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然而,因为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许多物流产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高速发展的大环境违景下,缺少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以及物流体系,这也就直接的影响到了垂直型B二C的物流进程。 由于以及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1样,他们都有1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流配送。物流配送更是垂直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的1个极为首要的环节,因为我国的物流体制不够健全,物流速度常常很慢,就会有可能致使顾客的物品在运输进程中造成破坏。简单的举个例子:101黄金周的时候,网上购物交易量显明增添,造成许多电商企业的物流公司呈现爆仓现象,就会造成货物配送速度无比迟缓,严重的影响着消费者的情绪以及购物心境,最后成为制约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发展的首要不利因素。④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模式中的本钱优势不管是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仍是现代的电子商务模式,其网络营销的最大特色以及优势就是低本钱。也就是说,垂直型B二C商家以及企业可以不受空间时间以及地点的限制,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货物以及商品,均可以放在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供顾客进行选择。像咱们最熟识的全世界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它就至关拥有本钱优势,然而在垂直型B二C网络营销平台上,其本钱价格远远的低于现实糊口中的沃尔玛。跟着互联网客户对于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的走访量激增,那末企业的边际本钱将会出现不断降落的趋势,从而让企业的利润空间到达最大化。⑤发展进程中缺少立异我国目前的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缺少相应的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的立异,基本上还停留在对于国外1些先进的电子商务经营管理模式的模仿水平上,就国内许多的电子商务模式而言,多数都是对于国外先进的商务模式的移植。比如国内的1个典型代表,“易趣网”。易趣网站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模仿国外的eBay,像铛铛网也是对于国外的先进商务管理模式进行的移植。 3、发展以及立异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 ①口碑营销跟着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不断剧烈化,同时互联网与消费群体的糊口各方面之间的瓜葛更为深刻、更为亲密,所以,在这类情况下,垂直型B二C商务企业应当更为重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互相瓜葛。与实际糊口中1样,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每一1个商家、企业的形象、信用、口碑是无比首要的。也就是进行口碑营销。口碑营销体现在:商家的信用、商品的质量、服务态度的优劣等多方面。所以,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商家以及企业应当在“专”以及“深”的基础之上,更为的重视产品的服务质量,以便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下为自己营建1个优良的口碑。②加强商品供应链的管理1般情况下,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企业商家更为重视商品的本钱价格,通常都是以低价的方式来到达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尽管应用低价格的营销方式可以在短期内占领1部份市场份额,然而要想到达终究的网络营销目标是不现实的。由于低本钱、低价格的网络营销战略其实不安全,1旦遇到“资本寒冬”,这类低价格网络营销策略完整没有“抗寒”的能力。 所以,为了不这1问题,就必需正确的处理好商品本钱与供应链管理的问题。所以,在垂直型B二C商务营销模式中结合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不但不是退步,更是1种进步,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很好的增进品牌建设。③树立专业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在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程中,物流配送是1个首要的中间环节,可以说物流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群体对于垂直B二C商家的印象。树立健全仓储以及物流管理体系最症结的就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就是指在商品供应链的管理以及总体服务功能方面,知足物流组织以及物流管理所需要的1些功能以及作用。在垂直B二C商务平台中,像1些大型的、有必定范围的产品出产企业应当树立并健全企业本身的仓储以及物流体系。这样不但可以 大幅度的降低商品的本钱和运作本钱,而且在产品以及服务上构成有竞争优势的范围效应。④立异运营以及营销模式前面也提到了,我国的许多电子商务模式几近都是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中移植过来的,缺少立异意识。由于我国在电子商务网站领域的立异能力比较弱,正由于如斯,更应当加强立异建设。应当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让电子商务模式与消费市场紧密联络在1起,只有实现电子商务模式的技术立异,才能够充沛施展其优胜性。当前,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运营模式包含两个方面:平台型B二C;独立性B二C。 4、总结 全文主要针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的钻研以及论述,共分为了3大部份进行探讨以及分析:①对于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②垂直型B二C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以及利用现状。③关于如何更好的实现以及施展垂直B二C营销模式的价值,提出了1些建议。 网络营销论文: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营销的模式和优势 网络技术的发展令传播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互联网驱动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多种媒体之间通过互动和互融,逐渐形成了开放式的连锁链条,这样的媒介生态对于营销来说也是颠覆性的,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呈现出新的活力。 1 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有其区别于传统媒体营销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 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媒体中一点对多点的单向度传播,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这种模式下的营销更加注重受众接受,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正因如此,营销也由广播变为“窄播”,针对受众的需求,通过双重互动,为其量身打造适合其个性的服务。 1.2 点播模式 点播模式的发展是适应受众对内容需求而诞生的。这种模式有效地为客户呈现更多的传播内容,提升用户的黏度。 1.3 时空超越性 网络媒体超越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在时空上更具灵活性,而且内容承载量更多,传播途径更广更便捷,传播范围更大。这保证网络营销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更好地深入到人们需求之中。 1.4 双向互动模式 互动形式网络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网络营销中,可以通过诸多社交手段实现双向互动,促进信息的收集,保障信息的及时精准反馈。另外,网络上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不仅可以传播文字和图片,而且还能传播视频和声音,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有交互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营销看点。 2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模式 2.1 社交媒体营销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凸显,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的趋势十分明显。在微博和微信上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商业号和营销账号,他们就是利用社交媒体的互动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在这个平台上,受众也通过转发点赞等行为积极地参与到营销中来,相对应的则可能在营销中获得一定收益,这样受众又成了生产者,既能够有所收益,又促进了品牌的营销。 2.2 搜索营销 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举足轻重,虽然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搜索引擎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是搜索引擎在营销上仍然占据很大份额。通过搜索可以快速搜索到需要的信息,而在搜索引擎中的排位和关键词,则是营销的重点。企业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大数据信息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增加产品浏览量,或者寻找合作对象,使得自己的产品迅速成为耳熟能详的品牌。同时还能够进行持续的营销方案优化,不断根据市场情况的改变来调整营销策略,这已经成为网络营销的常备手段。 2.3 视觉化营销 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突破3个亿,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特别是年轻人,有部分已经不再开电视,电视不仅收视率下降,开机率都在下降。因此通过网络视频进行营销是很好的营销策略,既能自由发挥,又成本低廉。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视频具有社交互动的功能,能够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很多消费者会通过分享行为来进行无意识的营销,有些甚至干脆就把广告拍成很有创意的小短片,其广告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3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营销的优势 3.1 减少企业的营销成本 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它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营销的整体花费。以往企业进行传统营销需要实物作为载体,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网络营销则减少了这一花费,新媒体营销则把这项花费降到最低。新媒体时代企业甚至不需要自己再搭建官方网站,只需要在已有的成熟的社交媒体上注册一个账号,通过免费开放平台不断地进行信息推送和资源共享,通过有质量的内容聚拢人气,吸引消费者。例如,在微博上建立加V账号,在豆瓣建立专属小站,在QQ上建立自己的品牌粉丝群,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共号,而这些营销都是免费的。 这些成熟的新媒体传播平台虽然成本低廉,但是需要内容的支撑,可谓是真正的内容为王。只要传播的内容有创意或者对受众来说有价值,就有受众帮你进行继续传播。最重要的是,这些成本消耗只是在信息的一瞬间就完成了,剩下的传播成本都是由受众自己来承担的,这样就把受众变成了新一级别的传播者,这种传播效应呈指数级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条传播链能够无限延伸,呈现出爆炸式和病毒式的传播效果。 多点对多点的模式所造成的指数级传播是传统媒体所不能相比的,其传播效果也令人惊讶。这正是互联网营销的媒体,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就像六度空间理论一样,一个人认识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以往所有媒体都无法做到的。在当今金融危机的余威下,使用这种经济便捷的营销手段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3.2 提升广告创意含量 在新媒体传播中,数据库营销、病毒营销、互动体验、口碑传播、精准营销、事件营销等新型营销手段和广告模式变换花样出现。这其中的要点就在于创意,一个好的创意能够让新媒体营销发挥出一个广告公司的力量。一但有了好的创意,那么再通过有理有据的营销,积极促进受众参与和反馈,营销效果将大大增加。 创意是营销内容的关键,但创意的应用需要好的平台和人才。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一方面令信息冗杂,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也为新媒体营销注入了更多的元素,只要能够创造性地整合这些元素和信息,就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创意经济的真意,因此创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中最关键的环节。 3.3 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 在新媒体产生如此巨大影响之前,营销主要是一对多的硬性单向度营销。网络营销使得消费者与企业的沟通更加流畅,互动效果明显,对企业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具有显着成效。在网络营销中,更需要确定目标用户,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择,并在互动和口碑中获得品牌价值,使其品牌价值融合于口碑之中,变成传播源头进行扩散,使得营销效果倍增,这就是病毒式的营销。 但是,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导致信息泛滥,人们无法辨别冗杂信息,决策成本不断提高,因此,简单的传播内容已经不适合网络营销的需求,应该让受众积极参与到营销规划之中来,变成营销病毒的宿主,与其一起完成整个营销过程。通过受众的参与,企业收集更多用户信息,实现与用户的良性互动,让占据主导地位的消费者感受到自己私人化、精细化的需求已经被满足。这样的自主选择和有效互动能够有效提升营销效果。 3.4 链接用户,企业和用户共享利益 新媒体平台能够引导其中的用户参与营销过程,成为产品和品牌的传播者和营造者。因此,一旦企业与用户链接到一起,使得企业和用户实现利益共享,则营销效果会翻倍。 例如,APPLE公司的线上商城就是这样的例子。苹果公司的APP软件语言是开源的,苹果公司允许用户上传自己写的APP,但是APP需要由线上商城统一进行管理,其销售和下载都能够为作者分得一定的利益,而苹果公司的线上商店既丰富了品种,也获得了比例分成。这就是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双赢。根据2014年苹果线上商城的数据,目前苹果线上商城中经过官方认证允许下载的APP已经超过30多万,下载次数超过15.9亿次。就这样,苹果 靠开源软件的开发赚得不少利润。 企业为用户提供营销平台和营销推广,而用户则创造产品和内容,二者通力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这种模式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多样性的前提下,还提升了用户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用户如此忠诚如此具有用户黏度的原因。最终,在用户的病毒式传播中,为其提供平台的企业成为了最大受惠者。只要能管理好一个平台,让平台良性运转,就能够聚集人气。新媒体的用户也乐于接受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给用户带来的参与感和荣誉感令传播呈指数级传递,甚至成为展现个性、实现自我的平台。可以说,企业在进行传播营销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大方地对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进行付费,这种物质激励将能够更好地提升营销效果。 4 结语 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昨天还火热的一个新媒体产品可能今天就已经被新的产品所代替。新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渗透是方方面面的,每个人都逃不过互联网这张大网,新媒体在给平民提供展示自己舞台的同时,也赋予大众更多的自由权利,这深刻地改变了用户的思维习惯。相信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成长,信息传播和网络营销将会更上一层楼。 网络营销论文:对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冷思考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触网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扭转传统的售房方式,应用互联网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的特色,促使房地产商品能够快速、有效地知足消费者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以网络营销接替传统的销售方式。但“中城房网”,“搜房网”等大型房地产网站展开的网上房拍、网上房展等流动的收效却微不足道,因而咱们不能不对于此作1番沉着思考。 1、我国现实国情难以支撑网上交易 中国的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很难说不是鉴戒美国的经验。但是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至关程度上与美国是不可比的。我国的人均CDP只有A百美元,而美国则高达3万美元;中国并未完整脱离工业时期,而美国已经到达后工业时期的顶峰……种种差异使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现时状态其实不类似,因此咱们不可能使网络经济在中国的定位与美国相同。 此外,不管是从互联网的普及状态以及发展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信息系统、支付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目前网络经济在中国其实不具备发生显明效果的基础。据二000年七月二七日 CNNIC(中国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讲演显示:截止到二000年六月 三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 一六九0万,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约为 二五八万,拨号上网用户人数约为 一一七六万, 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约为二五六万,尽管上网用户总人数每一年以近乎一00%的速度高增长,但就 一六九0万的上网用户而言,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一.三%,如斯低的比例如何能够支撑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且据CNNIC的统计讲演,上网用户中 一八-二四岁的网民占四六.七七%,而一八-二四岁的这个阶层在消费上是1个无比不成熟的群体,特别对于于房地产商品,这1用户群根本不具备消费能力。 因而,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环境仍是从现时网络普及率及用户层次的小环境来看,房地产网络管销在现阶段都难以施展作用。 2、网上支付难题,安全隐患难以解除 房地产商品销售环节的网络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价款的支付问题。目前我国加入互联网,设立网上银行的金融机构还很少,还不能知足网上交易支付的需要,而且就现有的网上银行而言,因为社会信誉体系还不够完美,使用者的数量还很少。至关1部份的消费者即便有心网上购买,也因无力解决支付问题而作罢。另外一方面,各商业银行的金融电子化采用了各自为政的方针,造成目前技术不统1的凌乱局面。最先推出网上支付业务的招商银行采取的是SSL标准,而中国银行采取的则是更加高档的SET标准。这类缺少长远计划的行动使网上金融的总体服务效力比较低下,并终究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这无疑在至关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网络营销的展开。 另外,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房地产商品网络销售推动的又1障碍。因为房地产商品价值量大的特色,网上交易1旦成立,就会发生大额资金的流转,但因为我国现阶段网上银行的支付体系其实不完美,尚无树立网上支付工具的自动化监控以及管理体系,不能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调和。因而用于网上支付的信誉卡。电子支票、智能卡等工具的信息很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不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安全的网上交易系统必需拥有1个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以保证交易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同时必需保证交易数据库服务器的绝对于安全,避免网络黑客闯入窃取信息人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状态来看,解决这1系列问题还需要至关1段时间。 3、网上交易的合法权益不能患上到保障 因为房地产商品固定性的特色,房地产商品交易实际上就是有关权属瓜葛的活动转移。因此做为普通消费者对于于所购的房产的权力归属问题是至关看重的,特别在我国的住房按揭市场构成以后,这1表现尤为凸起。但网上交易自身的不可见性以及因为交易双方相隔较远而发生的交易双方身份的不肯定性使患上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网上交易发生的有关权力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正式出台有关网上交易规则的法律、法规。尽管合同法中规定电子合同与书面合同拥有平等的法律效率,但其中的许多枝节问题还有待进1步明确。此外,网上交易所带来的税费的收取问题也没有肯定的标准。这样看来,网上购房其实不能真正到达消费者购买“放心房”的请求。 4、房地产商品的独特性难以发展网络营销 因为产品自身的特性,房地产销售的网络化将带有自己显明的营运特征。首先,它必需具有相对于于其它产品较高的技术支撑,比如高宽带的连接普及,语言通讯以及视频传输的流畅自若。由于房地产不似书本或者电脑,有标准的模式以及统1的评判尺度,它是1件扑朔迷离的产品,对于它的表达将更为难题。而房地产网络销售的展开又必需树立在详实描写的基础上,使消费者能够充沛了解所购房产的位置、环境等系列状态。即便是同1环境,同1栋大楼的两个单元,房屋的地点1样,建材1样,房型面积也1样,但它们的朝向、楼层可能不同,视线景观也可能不平等等。这些抉择着消费者终究购买与否的“细微”差异,常常是繁杂的,即便用常规的手腕也难以表达,更不用说通过网络加以形象描写了。同时,现在的网络,不用说即时的在线交谈与什物图像的传输,即使简单的王维影像的制作以及输送也不很便捷。 另外,房地产是1件高价值的商品,它常常是1个人,1个家庭积蓄几年,10几年,乃至几10年的劳动所患上才能购买的。因而,几近所有的购买者在抉择购房以前,总有1个漫长的比较选择的进程,他们不可能仅仅依托网络,将大笔的款项托咐给小小的鼠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感性理念有关,尽管网络的大信息量以及快捷的特色能够将购买者的选择进程简洁化,效力化,然而购买者对于房地产的现场感受以及感性决定则是网络自身没法取代的。要在短时代内扭转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决非易事。 网络营销论文:对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探究 摘 要:新形势下,因为旅游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具有一定的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当前旅游企业营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论述了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了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企业 网络营销 企业战略联盟 所谓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将网络技术作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引入各类高科技营销手段,其目的在于传播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推介本企业的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的交易,进而助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网络用户了解旅游信息之需求,切实增加旅游目的地所具有的吸引力,进而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或者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还可运用网络的可记忆性功能,从网络用户中获得客户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以便于合理地调整本企业的旅游产品或者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同时还可依据网络用户之要求,为其量身定制旅游类产品,以求实现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同时还可减少各类中间环节,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实现降低成本之目的。 1.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 一是成本经济。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能够从多个方面切实降低交易的成本。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信息成本,让信息通过网络迅速、便捷和大范围传输,以切实降低时空成本,而且还能减少费支出。买、卖双方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商务交流,不需要中介参与其中,从而减少了旅游交易的各个环节,减少了交易所需的费用。同时,旅游企业通过网络开展产品的介绍与宣传,从而节约了运用传统方式制作广告与分发印刷品等所产生的大量费用,同时还不需要雇用专职销售人员,能够极大地降低销售方面的费用支出。二是信息高效。实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之后,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展信息的交换,并且跨越时空进行交易,让任何一家旅游企业均能全天候、全方位地展示营销方面的信息,从而提升旅游信息的传播成效。网络所具有的多媒体功能还能让旅游企业网络营销集中图像、文字、声音等多媒体传播形式,创设出虚拟化的环境,更加立体化地传播各类旅游信息。借助于网络,旅游企业还能储存与分析各种市场信息,向客户所传送信息精确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体。同时,网络信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即便双方进行的是跨国交易,也能够在同一时间开展交流,直至成交。三是双向沟通。旅游客户可以通过网络积极主动地和旅游企业销售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自身最为感兴趣的产品以及服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反馈意见。旅游企业应当在和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消费者群体进行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依据客户的细微差别,将其进行细分,以求正确地得出客户相应的需求,传送更为准确的广告信息,推出让消费者群体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这种营销沟通形式,能够让沟通的过程更富有效率,也使沟通的结果更让人满意,其结果肯定是旅游客户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 2.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水平总体上依然比较低,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处在起步阶段。通过分析,笔者觉得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旅游企业的网络竞争意识不够强。体现在一些旅游企业对于旅游网络营销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当前,依然有大量旅游企业并不关注网络营销工作,还是死守着传统意义上的销售方式停滞不前。二是网络营销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存在着网络资源的浪费现象。如今,大量旅游企业网站只是将网络看作是介绍本企业以及常规旅游路线的一种工具,只是把一些传统的旅游产品放到了网络中,并没有依据网络营销的特性质来开发与设计新的旅游产品。如此一来,非但导致旅游营销的效果相当有限,而且还浪费了一种非常好的获取客户信息,进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方式。三旅游企业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企业中拥有不仅懂得旅游知识和营销知识,而且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旅游类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现实中,符合以上要求的高素质网络信息技术人才极为匮乏。 3.加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工作的对策 3.1致力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发展的空间已经渗透到网络之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营销也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网络营销是一种新型企业营销方式,目前已经逐渐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良好商 业价值。网络已经为旅游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向旅游客户介绍自身产品以及服务的良好载体。在现实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所具有的社会关系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运用传统的营销方式来传递信息,不仅速度较慢,而且时效性也差。旅游企业在开展了网络营销之后,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的成本,而且效果还要好于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手段。这是因 为网络营销的对象面向的是全世界客户,而且还不存在时间之限制。同时,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还能在效果上进行检测,从而能够做到精确化。例如,可以检测出当天共有多少人浏览了本企业网站,这些人分别是在哪里上网的,他们在网站上浏览最多的是哪些页面。这样一来,企业工作人员还可对其中具有意向的客户实施长期跟踪式回访等。运用以上精确化检测方式,企业还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旅游产品推广费用的价值和回报等。而传统意义上的营销方式就难以达到这种精确程度。所以,旅游企业应当切实树立起良好的营销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网络营销,更好地运用网络方式来推广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3.2全面应用现代网络营销手段 在提高对网络营销认识程度的同时,旅游企业还应当使用先进的网络营销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整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信息资源,持续提升本企业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有份额,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应当精心建设本公司网站,在技术的层面上应当着力解决网站内容、技术手段、宣传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站内容安排上,应当全面考虑网站的访问者或者潜在客户所具有的需求。立足于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信息,从而切实树立起较好的企业形象,不断增加企业对于潜在客户的亲和力。同时,要积极运用网络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更加积极地和客户进行交流,认真回答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个性化要求,从而实现争取客源之目的。二是在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上应当运用好视频技术与色彩技术等手段,把自 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旅游接待设施等比较直观和动态地展现在广大客户或潜在客户眼前,从而切实增加旅游企业所具有的吸引力。在设计与制作企业网页之时,应当更加巧妙和恰如其分地应用好各类色彩,不断增加企业网站的美感,让浏览者能够更加地感觉到赏心悦目,从而提升本企业网站所具有的吸引力。三是要很好地运用搜索引擎和旅游行业网站实施宣传与推广,从而让更多的客户能够了解到本企业,从而优先选择本企业推出的产品与服务。 3.3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科技含量更加高,专业要求上更加严格,从事本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旅游行业要依据本行业之特点,结合企业自身需求,更好地承担起此项工作,这就需要拥有不仅懂得营销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又要精通旅游业相关知识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有收集、整理与分析各类信息之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十分强烈的服务、沟通、协调能力。从当前来说,这一类人才的数量并不多,所以,旅游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人才招聘、在职培训以及远程教育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提高网络营销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服务成效。 3.4运用网络健全完善企业战略联盟 鉴于网络具有良好的跨时空性,因此,旅游企业可以能够地实现跨地区经营,而不必只考虑到某一个具体的客源地市场。同时,这一特性也能很好地节约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各项成本,这是由于企业不需要在每个客源地市场中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也不需要再开展大量的宣传。同时,因为网络具有链接功能,所以,浏览者在每个网站中选购产品与服务之时还可通过点击网站中的超链接以登陆其他网站或者选择与其配套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而实现各家旅游企业利益的共享,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在不同旅游企业之间设立企业联盟的可行性。 3.5健全完善现有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 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旅游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安全性。为此,一是要抓紧制定落实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范网络欺诈以及不讲求商业道德的相应行为,保障旅游企业网络营销能够实现良性发展。二是要制定涉及网络交易安全的规范,运用加密技术、ID认证技术和防火墙技术等,以确保交易过程的信息传递能够确保安全与合法,并且防止信息为第三方所非法利用,切实保护企业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为不断发展的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怎样应对好这一重要挑战,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每一家旅游企业管理者都一定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发展网络营销是每一家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能够将旅游网络营销切实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将旅游网站建立完善起来,并且从专业化角度来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层次的全方位服务,唯有如此,旅游企业才能在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钟小东(1973-),男,籍贯:海南万宁人,职称:讲师, 学位: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酒店管理。 网络营销论文:企业网络营销危机避免的对策 一、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对企业来说,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营销为例,在200多年前,企业要想把产品卖给更多人,必须飘洋过海长途跋涉;100多年前在电气化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只需用一个电话就可以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到各个地方。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通过一系列网络营销策划,制定和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①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或者部分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国际互联网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竞争手段的主要武器。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较晚,但是现在我国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企业信息化工作在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方面正在形成巨大的潜力。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二、网络营销的风险分析 1.安全风险。对于这种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虚拟交易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安全将成为制约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人为的也有系统自身缺陷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信息传输风险、数据交换风险、信息确认风险、交易者身份不确定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企业在网络技术不成熟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不稳定,而给交易双方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网络发展水平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差、线路少、安全性不高,这些都导致一切技术上的不稳定,从而造成上述混乱情况,技术原因形成的风险对网络营销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网络营销发展中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网络营销是以信用为发展基础的,即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信守诺言。买方假设卖方的商品合格没有缺陷,卖方假设买方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双方都会履行交易时达成的承诺。但在目前“假冒伪劣盛行,欠债不还有理”这样一种缺乏信任的经营环境中,如果没有任何信用保证,网络营销是难以开展的。信用风险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 4.法律风险。互联网是跨地域、国界的全球性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无法向现实空间那样规定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传统的地域管辖方法难以施展于网络空间 5.物权转移风险。物权转移中的风险是买卖双方都应十分注意防范的一种风险。尤其是在网络营销中,物权转移过程中的风险更大,更加应该提防和警惕。如款到无货或货到无款、无保障的定金交易等,都将加大买卖双方的风险。 6.产品识别风险。网络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信息传递手段。当双方捕捉自己所需要的目标产品信息时,都会很高兴,但往往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而造成了潜在着的产品识别风险。 三、网络营销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强化企业制度建设以规避网络营销中的风险 1.人员管理制度。明确权责范围,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2.风险控制制度。为企业在风险决策、交易管理、危机应急等状况下提供规范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机制。 3.监督制度。通过严格的监督监管,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用。 4.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预防机制的建立,虽然需要企业先期投入一定资本,但是完善的预防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避免网络营销风险给企业带来现实的损失。 5.企业建立专门的网络营销部门。企业应建立专业的网络营销部门而不是将网络营销与普通的营销合并在一起因为网络营销不同于普通的营销,它自己具备一系列的独立机制和方法。 (二)政府在网络营销风险规避中的作为 1.政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防范网络营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加强网络技术研究,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与安全。同时,要尽量降低网络的使用费用,普及电脑及网络知识,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网络营销,以扩大网络营销的覆盖范围。 2.加强对网络营销的信用认证。加强在网络商场的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最大程度的降低网络营销风险。 3.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货物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健全法制,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 4.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网络营销要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新形势,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5.国家应设立网络监管部门。国家设立专门的权威认证中心,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估,合格者颁发证书并在网上公布。同时,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障,或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信用保险,尽可能把信用风险降低,促进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 网络营销论文:浅析我国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了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也给企业的营销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营销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时代变革的新型营销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方式,将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显现出更为广泛性、实时性、经济性、交互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上网用户人数总量比较大但普及程度并不高,信息技术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现状也不太令人乐观。通过比较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网络营销规模、企业拥有网站数量等一系列问题,发现我国网络营销总体水平还较低,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和主要问题如下: 一、制约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的障碍 网络营销属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活动。企业网络营销的开展,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障碍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包括企业在认识、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碍。 1.认识方面的障碍 这是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最大的障碍。目前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呈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过分神化,一种是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可以说,这两种对网络营销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对企业的网络营销实践有着巨大的危害。 2.管理方面的障碍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在内部管理的三个层次: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属于被动反应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管理者制定新的措施,却很少考虑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问题。导致管理制度呆板僵化,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 3.人才方面的障碍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目前,国内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与国际企业相比,都极其匮乏。 二、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具体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的通信业虽经连续十余年的大发展,尤其是通信网的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奠定了网络基础,但这与流通网络化的未来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不同的地区,在网络营销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企业网络营销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展网络营销,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而我国企业恰恰缺少既懂技术又熟悉营销业务流程的综合性人才。一来大多数企业只会用人,而没有培养人的观念,二来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3.安全、方便的网络支付机制欠缺 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支付就离不开银行信用卡方式。目前,我国网络支付的技术尚不成熟,虽然银行卡在线支付已在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但我国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普遍不高,安全性又差,银行网络之间相对封闭,尚不能承担起支付网络电子交易费用的任务,无法在网上实现交易的全过程。因此,目前在网络安全支付方面存在的技术和观念问题是网络营销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障碍。 网络营销是新世纪市场营销的必由之路,它给广大企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网络营销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应采取如下对策: (1)树立正确的网络营销观念。坚决摒弃原有的几种不正确认识,结合企业自身行业及产品特点,结合企业文化,结合企业营销管理模式,树立符合企业需求的网络营销观念。 (2)加强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网络营销活动的对象是网络用户,所以网络用户的数量也是网络营销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Internet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很多。上网人数的多少受到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资费高低的制约,而网络运行速度和上网费用受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改善目前的网络环境。 (3)加强网络营销立法与监督。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商品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进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在网络市场准入制度、网络交易的合同认证、执行和赔偿、反欺骗、知识产权保护、税收征管、广告管制、交易监督,以及网络有害信息过滤等方面制定规则,为网络营销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 (4)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引发的一系列商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网络营销需要具备全新信息观念和新型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实施网络营销的中坚力量。网络营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懂得电脑、互联网,还要精通金融贸易、物资经营管理,并且要将这几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对口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营销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产物,网络营销正是在与传统营销的结合和相互促进中使其日益成熟。我国政府和企业要各司其职,认真研究对策,从不同方面促进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在营销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时性等特点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网络营销新方式、新策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网络营销论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网络营销的探索 摘要:网络信息时期的到来,给企业营销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彻底扭转了咱们对于传统企业营销所持有的某些旧观念以及旧模式,不管是在出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遭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现阶段,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首要组成部份,咱们颇有必要对于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模式做进1步的钻研。 症结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发生于二0世纪九0年代,发展于二0世纪末至今。网络营销发生以及发展的违景主要有3个方面,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观扭转、剧烈的商业竞争。 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络为媒体,以新的方式、法子以及理念,通过1系列魅力网络营销策动,制订以及施行营销流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以及组织交易流动实现的新型营销模式。它是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组成部份,是为实现企业整体或者者部份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腕营建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流动。 网络营销概念的同义词包含:网上营销、互联网营销、在线营销、网路行销、口碑营销、网络事件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微博营销等。这些辞汇说的都是同1个意思,笼统地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腕展开的营销流动。 一、展开网络营销违景 “王婆卖瓜”的观点在现在日益剧烈的商业竞争中愈来愈患上以承认。对于于众多的商家来讲,更多的顾客了解公司的产品就象征着企业将取得更多的利润。而互联网所带来的但愿就是,网络具备了1种能够将个人电脑变为每一位居民的广告亭的潜力。 在我国,互联网营销的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统计二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达一0六.一亿元人民币,并预测到二0一一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范围将到达三七0亿元人民币(《二 00七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讲演》,iresearch)。尽管,并无比传统广告主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播送)的费用高,但从其高速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出愈来愈多的企业正在使用网络营销。促使企业在互联网展开网络营销的缘由有良多。(一)许多电视观众迁移到互联网。大多年青以及收入较高的群体休闲时间更愿意上网而非看电视,这类发展趋势还将继续,尤其是跟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利用。(二)企业没法对于电视以及印刷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价,节目收视率等1些数据对于于了解广告效果而言只是1种猜测。而互联网可以通过1系列的软件利用,反馈更多的信息给商家。(三)网络营销本钱较传统方式廉价,而且情势更丰厚以及个性化。如:可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集为1体,面向特定群体或者个体进行互动式交换等。由此说明现代企业应将网络营销视为企业总体营销战略的1个首要的组成部份。 二、网络营销方式——企业门户网站 企业网站是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的1个门户,是企业网络营销流动的首要组成部份。在企业网页上输入企业需要向消费者宣扬的信息,这是进行网络营销的基础。因为企业网站容量不受限制,产品资讯、图片……企业任何想要给客户的资料均可以放在企业网站内。同时,作为企业文化延伸的方式,企业也能够通过企业网站,向员工以及客户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打造企业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门户网站为客户、采购商、供应商等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并可以以及他们获得沟通,及时患上知客户的需求,展开有特点的网络促销流动为客户提供更切合的服务。 三、电子商务企业网络营销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传统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愈来愈注重,而企业网络营销更是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有几种法子: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搜寻引擎营销、博客营销、网络广告、通用网址、企业黄页、域名注册与虚拟主机、短信平台等。 据钻研,网站建设、供求信息、E-mail营销等法子都是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营销法子,将近七0%的企业建设过企业网站,六0.九%的企业过供求信息,也有五一.三%的企业采取过E-mail营销法子;网络广告、企业黄页、搜寻引擎营销法子也逐步普遍成为企业的营销法子。对于于有必定范围的传统企业来讲,搜寻引擎营销以及登陆电子商务平台是收益较高的电子商务法子,1些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等都执行搜寻引擎优化与搜寻引擎营销。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多或者少地针对于Google、Baidu、Yahoo搜寻引擎执行优化,试图通过企业网络营销,潜移默化终究消费者,可以说SEM是无比有效的直销情势,因此搜寻引擎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其缘由有2个,1是Google、Baidu以及Yahoo3个搜寻引擎占搜寻市场的九二%以上,其中百度盘踞六二.一%,Google占二五.三%,yahoo占四.八%;2是搜寻引擎已经经成为第2大网络任务,据调查,七九%的用户上网时使用搜寻引擎,这1数据仅次于电子邮件使用,九三%的网民采取电子邮件功能。SEM中还有1首要行动,就是竞价排名Baidu以及Yahoo都展开这1业务。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新的专利产品的推出,借助搜寻引擎来营销还是企业上佳的选择。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营销可操作性解析 有价值的信息于企业来讲无异于财富,电子商务时期,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或者其它网站上利便快捷地发掘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包含专利、新产品、竞争企业国内外资讯、政策划向、管理前沿等,这些信息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如果企业内部信息保密工作做的不好,就颇有可能泄漏商业秘要,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风险,有时这类风险对于于企业来讲是致命的。电子商务竞争惨烈,众多企业登陆阿里巴巴,同行的企业就成为了“冤家”,网络生存者永久会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以及物流快、售后服务好的企业,于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白热化,对于企业文化、理念、管理、产品等提出更高的需要,企业从此告别暴利时期。由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物流,全世界市场已经经客观上融为1体,商业竞争也从区域转到全世界,在剧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优越劣汰已经经成为必然。 企业在经营进程中,承当着巨大的技术风险,电子商务环境前提下,这类风险更为凸起。阿里巴巴上的所有会员可以执行网上支付,尽管利便了企业与消费者,但企业不能不增添安全方面的投入,他们要购买防火墙、杀毒软件、通过CA安全认证、防备钓渔网站,以防范可能的技术风险。事实上,阿里巴巴在网站上就安全问题专门开拓了专栏、并与杀毒厂家合作,预会员同享安全技术,同时推行安全证书来保证企业与个人在交易进程中规避网络上的风险。 阿里巴巴将所有会员纳入诚信管理,企业视诚信度以及好评为自己的生命,事实上也不为过。给人好评或者差评不只是负责任的问题,你必需客观地评价你的合作者,否则你的合作者可能带着证据来投诉你。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高对于于企业不利于1笔无形资产。而诚信度以及好评率较低对于于企业就是负债,有时可能致企业于死地,显然,消费者不愿与信用差的企业合作。 五、结论 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展开,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做好 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网络营销流动已经经是企业展开营销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其实不等于网络营销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因为互联网笼盖的群体、消费者的购物方式、消费观念等各种缘由,使患上网络营销不能够完整取代传统营销,应与传统营销相辅相成,互相增进,构成相符企业特点的整体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论文:网络营销策略和方法在淘宝店铺经营中的运用 淘宝网是一个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是企业可利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信息网络资源。现在,在淘宝平台开设店铺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开店过程中,除了掌握必备的技术、熟悉淘宝规则之外,更应懂得相应的经济和商务原理。若想店铺开设成功,还应熟悉市场运作的方法与技巧。 淘宝店铺经营目的就是能在淘宝这个大平台上销售产品,而在此之前则要经历产品开发与选取,市场与目标客户分析,组合产品与定价,网络平台选择,产品宣传与推广等这样一个过程。各个环境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本文所举例是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在淘宝网取得成功的过程,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将其家乡的土特产销往了全国各地,其个人也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获得了多项荣誉。接下来是对海伶山珍官方淘宝店的运营及其产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网络营销策略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反思,并认真体会,举一反三。 一、产品开发与选取(项目选择/产品策略) 产品开发与选取是淘宝创业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对产品成功设计来源于精准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前应认真系统地对消费者进行分析:网购者都是什么人?他们需要什么?我销售的产品或服务怎样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并让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此外还需要了解消费者的以下情况:(1)消费者特点;(2)消费者的购买习惯;(3)消费者的购买类型。在此基础上用心设计自己的产品。以农产品为例:要突出特色,以质量取胜,宁可少卖,不可贱卖。 海伶山珍市场策略设计:市场细分:食品中的土特产,土特产中的青川野生土特产。目标市场:对生活品质和食品质量有着比较高要求的人。市场定位: “野生”和“只卖山里人的货”。 产品和项目的选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和方向选定了,其他环节工作才能事半功倍,顺理成章的进行下去。 二、产品定价 常见的网络营销定价策略有低价定价策略,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使用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拍卖定价策略等。针对不同情况和产品,可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如新品为打开市场,刚开始可采用付邮试用的方式;而对于一些稀有珍贵的农产品,则可采用高价甚至拍卖定价的方法。 短裙竹荪这一产品采取的是高价定价策略。能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由短裙竹荪其中一个天然属性决定:物以稀为贵;(2)海伶山珍给店铺注册,走品牌化道路,拉高了竞争门槛,避免店铺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混战中。(3)赵海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开通博客,把每次进山取货的照片一一拍下来,把进山取货的经历和图片放到博客中,同时也放在店铺的首页和宝贝详情页。获取了大量的关注,也得到了顾客的认可和信任。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要紧紧围绕产品的定位,结合目标市场的特点,对比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特征及价格,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三、渠道设计 渠道的两个重要指标里面,一个是宽度:同一层次中间商的数量,通常指终端零售商的数量;另一个是长度:产品流通经过的中间环节的数量,通常分为直接渠道(直销)和间接渠道两类。 淘宝渠道设计可长可短,短的比如像工厂店,长的有批发或者零售等;在宽度上也可设计为密集、独家或介于二者之间。 再比如农产品,在渠道设计时就可以考虑是独家销售还是可以找其他店铺?是否应结合其他平台?如微信平台等。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网络营销渠道包括:(1)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2)青川海伶山珍-淘宝网;(3)青川海伶山珍的官方微博;(4)青川海伶山珍的微博_腾讯微博;(5)青川海伶山珍的空间;(6)海伶山珍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营销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是否能够方便的找到商家,是否能够方便的浏览、询问与购买,谁能最大的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和良好的体验,谁才能最终抓住消费者。 四、产品促销、推广 到这里,我们采取一个倒推的方式: 先看四种活动:(1)包邮;(2)赠送礼品;(3)捆绑销售;(4)付邮试用。这是常见的四种淘宝店铺活动方式,属于销售促进,又叫营业推广,用于提高转化率,提高成交量。 这种活动的前提是得有人进到店铺,人不来,成交无从谈起。问题是,人如何来?这就是网络营销中解决潜在顾客看得见,找得到的问题。靠的就是推广,引流。 海伶山珍开始推广只能靠亲朋好友的推荐和在外青川人的搜索购买,一点点地积累客户。在还不是特别熟悉淘宝运营和推广的时候,海伶山珍靠主要还是老顾客的口碑传播。“买过我们店铺产品的顾客,基本都会再来买。”据赵海伶介绍,店铺的回头率相当高。 网络营销推广常用的方法或工具有:供求平台,分类广告,邮件列表,社区营销,搜索引擎,病毒营销,网络广告等。而引流常用到站内(淘宝)搜索,微博(已被淘宝收购),微信朋友圈等。 各类工具和方法侧重点不同,效果各异,且难易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辨别和使用,争取能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为商家带来更多的效益。
教育法论文: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 [摘 要]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学生 自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 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 。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 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 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 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 ]。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 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 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 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 “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 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 方 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 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 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 己 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 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 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 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 二、 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 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 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 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 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 以 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 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 ”的 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 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 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 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 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 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 受 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 论说 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 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 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 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 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 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 ,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 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 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 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 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 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 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 目 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 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 和 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 , 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 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 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 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 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 ,因为 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 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 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 ,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 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 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 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 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 并 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 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 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 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 定态 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 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 强法 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 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 会不学法还真 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 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 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 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 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 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 分, 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 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 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 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 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 窝 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 灵 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 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 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 力的 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 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 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 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 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 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 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 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 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 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 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 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 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 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 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 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 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 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教育法论文:浅谈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法规,启示 论文摘要:本文回顾了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美国职业教育法规在政府资金投入、立法程序方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发展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庞大,种类繁多,到2008年已超过154个,内容涉及:葡渤甫经费等各面。 一、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 以下几个阶段可清晰了解美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萌芽阶段(殖民时期和整个18世纪) 美国最早的职业教育为殖民地时期的学徒制,沿用英国的《工匠·徒弟法》及《济贫法》,可视为职业教育法制化的萌芽。 (二)确立阶段(内战后——1960年代) 1.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奠定了职业教育立法基础 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卅l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的知识”的赠地学院莫雷尔法案》可以看作是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法。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职业教育的原则,奠定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基础,刺激了各州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加速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2.1917年的《史密斯法案》——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形成 该法案把职业教育划分成农、工、商、家政等专业,把传统中学改为兼具就业和升学目的的综合中学,确立了美国的双元教育体系,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它奠定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立法的基础,加大了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干预的力度。这段时期较有影响的职教法规还有1940~(国防职业教育法》,规定拨出1亿美元用于举办军事工业方面的职业技术培讥1945年《退伍军人就业法》,规定由政府贷款使退伍军人安家立业并得到在职训练,在政府资助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946年的《乔治·巴顿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都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增加了拨款额度。拓宽了美国职业教育的领域,强调职业教育的全民化,使大量资金不断流入综合中学、社区学院和其它职业教育机构。 (三)迅速发展阶段(1960年代——1980年代) 1960年代大体形成了由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1.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社会化 《职业教育法》将补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毕业生、在职训练人士、残障人士等,取消科目的限制。使其变成面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教育。它冲破了传统职业教育观念的束缚,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974年的《生计教育法》——生计教育与生计发展 生计教育是一种主张以职业和劳动为中心的教育。其倡导者马兰提倡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将这种教育贯彻到中小学、甚至高等教育中去。 (四)改革完善阶段(1980年代以来) 1.1984年的柏金斯法案——开启美国的全民职业教育之门此法案扩大了政府拨款补助的对象,将职业教育扩大到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之功能,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平等性。 2.职业教育动向 1990年代以后,美国职业教育“分散、低效、落后”的状况招致激烈抨击,为改变这一现状,国会通过《柏金斯职业应用技术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全体人群,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整合。1993年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规定成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推动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建立评估和证书制度。1994年通过了《学校——工作机会法》,这是为美国高中以上学生提供的就业训练法案,宗旨是学生能顺利向“工作世界”过渡。2005年对《柏金斯职业教育法修正案(1998)》进行了修改与补充,颁布《柏金斯生计和职业技术促进法》,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整合,工商企业与教育机构密切合作。 二、美国职业教育法规对我国的启示 从对美国职业教育立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曲折性和超前性。现在我国正在加大力的贯彻《职业教育法》,总结美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经验教训可以仅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少走弯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对立法资金投入的差别 美国职业教育的每次立法必有政府的资金投入。财政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职业教育的极大发展又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与职教形成了良性互动。依法保障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是美同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美国联邦政府每次职业教育立法都有相应的教育项目资助资金。如1994年《学校工作机会法案》颁布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在1995年、1996年、1997年投入到“技术准备计划”的资金分别是1.08亿美元、1亿美元、1亿美元。在《学校工作计划》中的投入分别是2.45亿美元、3.50亿美元、4亿美元。而我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来源缺乏政府针对性的资金投入,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职业教育法》也规定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职业教育、规定了职业教育应产教结合。尽管中央财政2006~已向职业教育投入23亿元专项资金,到2010年,中央财政将总共投入140亿元到职业教育的各项重点中去。但是在立法中缺乏政府相应的针对性的资金投入,效力并不显著。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立法中政府对资金投入的规定与相应的保障措施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二)立法体系与程序的差别 美国的教育立法程序是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我国是自上而下的过程。美国高度重视法案的制定程序,一般是:提出议案、权力机关审议讨论、通过草案、公布法律。教育法规在制定的过程中比较注意立法技术,要求严格。一般是行业协会、游说集团、选民、政府机构通过州长办公室向议员提出某方面的立法建议。根据这些建议,议员向议会提出立法议案,草案起草后,分送议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同时连同草案制定的必要性,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情况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征求公众的意见。立法时要通过听证会,经过对提案人的咨询,明确该立法的受益人,然后才确定是否作为议案。立法的过程中,立法权由联邦宪法授予各州直接控制,因而州层次的教育法数量众多,规定具体,而且法律效力大,执行过程要求严格,通过行政和司法部门推动教育法律的实施,对违反行为严加制裁。我国的教育立法程序与之不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草案)》的拟订为例,国家教委从1989年开始着手研究、起草职业教育法。在起草过程中,总结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并借鉴国外发展职业教育好的做法,经过多次征求意见,进行专题调查。送审稿报送国务院后,国务院法制局又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深入调查研究,会同国家教委对送审稿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草案)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在职业教育的立法方面可以适当参考美国立法程序的做法,广泛收集职业学校、地方职业教育部门的意见,作详细的分析与考证。并提供充分辩论机会,这样才能使立法更为完整。 教育法论文: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 【论文关键词】依法治教 教师教育法律素质 教育法律知识 教育法律意识 教育法律行为 【论文摘要】“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培育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笔者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分为:教育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为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迅速发展,公民法律意识逐步觉醒。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的教育已逐渐成为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的教育。“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依法治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有较强的教育法律素质。没有这一条件,依法治教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法律素质水准不高的民族绝不可能建成一个良好的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同理,依法治教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教师素质结构研究到教师法律素质结构研究,再从教师法律素质研究到关注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研究的过程。这一研究历程体现了人们对教师素质认识不断深化,解构与建构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教育法律素质实际上是法律素质在教师行业中的具体体现,教师法律素质的特殊性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不仅强调教师一般的法律素质,更加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法律素质。教师教育法律索质是指教师经过学习和培训所获得的关于教师职业法律法规知识、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相应思想观念、态度、意识等,它由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法律意识和教育法律的行为能力等方面构成。 法律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法律意识,而法律意识的首要内容是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指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行成一种风气,风行即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教师的法治精神是推动教育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中国有几千年的专制传统。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译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习惯,现行教育管理中人治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如果再不强化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教师队伍的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依法治教就难以实现。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法律素质,培育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的一项基础工程,是依法治教的奠基石。 对于教育活动基本的伦理规范地遵守,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通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教师的行为。而对于这些规范与教师个体及专业团体本身“德一福”一致的关系缺乏起码的确认。《规范》中更多的是教师的义务,而“教师专业生活和基本权利更需要有专业的道德规范给予保障。以确保教师在行使专业权利时免受非专业人士非理性指责与侵犯。”随着教育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出台,不仅是对教师,更是对全社会的人对于教育领域的伦理规范地遵守,提供了基本的要求和底线。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他们能够按法律的规定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履行自己的义务;更在于能够主张自己的基本权利,享受幸福人生。 为准确把握教师教育法律素质的内容,确立合理的概念维度,笔者以法律素质的理论抽象性、内容涵盖性、形式稳定性为坐标,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教育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又在每一个层次中确定了不同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法律知识 知法是教师守法、用法和护法的前提条件。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同理,以法治教意味着教育正进入法律调节领域,是用法律管理、规范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解决教育领域的矛盾和纠纷,更多的是依靠法治而不是人治。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中国二十多年的教育法治建设里程表明,依法治教需要执法公仆,更需要护法、守法的广大教师这要求广大教师首先要知法、懂法,在此基础一L人们才能真正运用法律武器,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二、教育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规范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包括人们对法律的评价、态度、关注和期待,换句话说,法律意识就是法律知识在人们心中的内化。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建设内在的精神支撑,是法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在依法治教的历程中,教育法律规范的贯彻程度和效果依赖于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教育法律意识是教师自觉、自愿守法的内在基础。完善教育法制是实行以法治教的前提。但依法治教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教育法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良好的教育法律意识能推动教师自觉守法。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教师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同时,良好的法律意识能驱动教师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据此,又可将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分解为法律态度、法律评价、法律关注和法律期待四个层次。法律态度是指教师在教育法律认知的基础上对教育法律所持有的情感,它是教师对法律直观的体验感受。法律评价是指教师依据某种理性的标准,对教育法律的好与坏所做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师对教育法律的理性评价。法律关注是指教师对当前的焦点教育法律问题和热点教育法律问题注意留心的程度,它反映了教师主观上参与法制建设的程度。法律期待是指教师对教育法律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的期盼和希望,它反映了教师对未来教育法制建设走向和趋势的期望。 三、教育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合法行为。在以法律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在受到法律约束的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不管是法律制约功能,还是法律的保护功能,都存在一个如何最有效地实现法律规则的问题。任何法律不过是一定行为规则而已,规则是法律的存在形式,行为是法律的调整对象。离开了法律行为,法律的意义就无法确定。美国著名的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认为:“我们一直花费很多时间研究法律规则及其结构,以制定和执行规则。但需要强调指出,法律系统并非仅指规则及其结构。在任何法律系统中,决定性的因素是行为,规则不过是一堆词句,结构也不过是被遗忘的缺乏生命的空架子。除非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被称之为法律行为的问题上,否则就无法理解任何法律系统,包括我们自己的法律系统在内。”法律仅是纸上的规定,要转化为社会的现实,必须依赖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既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也是法律调整的手段。没有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法律行为,法律就会毫无实际意义;没有作为法律调整手段的法律行为,法律就无法贯彻实施,就无法实现自己的意义。 根据法律行为的表现形式,还可将法律行为分解为守法行为、用法行为和护法行为。守法行为是教师履行法律义务的行为,教师的守法行为是教育法律体系实现的社会基础和基本依据。一个正常的社会,法律遵守行为总是法律实施的主要方面,法律只有在被普遍遵守的前提下,才可能对少数违法者给予有效的制裁,只有法律遵守行为普遍化了,法律规定才可能由机械的律条转化为生动的现实。用法行为是教师依法行使权力的行为。现代法制的基本精神是以权利本位,一个守法的公民不仅要履行法律义务,更要懂得如何行使和主张自己的权力。护法行为是指教师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违法犯罪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更破坏了国家的法律秩序。因此,与教育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作斗争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毫无疑问,实现依法治教的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其他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师作为依法治教的主体之一,只有从教育、制度、评价和惩戒等方面做起,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法律素质,教师的教育法律素质才可能真正有一个大的历史改变,依法治教的春天才会真正早日实现。 教育法论文:浅析《职业教育法》的立法目的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法 立法目的 评价 回归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12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长足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若干新特点。相对静态的立法未能同步适应甚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继续推进和深化。试图对现行立法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一、立法目的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按照《新华词典》的解释,目的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和希望实现的结果。”对于目的的规划和确定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特有活动,是思维的产物。“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之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脱离了或有意识地试图脱离行为的盲目性。在进行某项工作之前,人们总会在头脑中预先勾勒出一个理想结果。进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模式。立法活动也是如此,甚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为调整社会关系最重要的规范,法律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并并非是对法条的无序堆砌。此时,明确的立法目的能够让立法者透过纷乱繁杂的法律现象,把握法律的本质,使得法律在宏观框架上结构楔榫;微观表述上主旨分明。当立法者在进行职业教育立法时。自然也会对其运行所达到的目标有一个要求或预期。明确的目的性使各个相对独立的法条由一个隐含的主线串连起来,形成互不冲突、协调一致的整体。 立法目的是立法者结合自身需要,通过对法律固有属性的认知、判断和选择,从而形成的以观念形态表达的一种预期结果,即法律制度设置和运行所产生的理想结果。“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事实上的动机。”目的论是法律制度的本源性理论,是对该部法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如果把一部法律凝练为一句话,没有什么立法目的更加传神、更加精恰了。因此,职业教育法立法目的的确定,必将深刻影响着整部法律的面貌以及实际运行的效果,而含混而不明确的立法目的则势必导致法律文本的松散和缺乏指向。 二、现行立法目的的表述及其评价 鉴于立法目的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我国在成文法结构安排上往往于法律文本的开篇就开宗明义地阐明本法的立法目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共高等教育法》第一条:“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法,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如果将三部法律的目的条款相比较,会发现职业教育法与后两部法律虽然在具体表述上不完全一致,但实质上均着眼于“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从表面上看,将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教育类法律、法规的立法目的似乎并无明显的不妥之处,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势必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手段,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定位却使得职业教育法丧失了自身独立的个性表达。 首先,职业教育法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别化的特有目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之间是一种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的关系,并共同服务于教育法体系“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体系目的。这种情况就像在一个蚂蚁种群中,存在着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这些不同种类的划分,它们都有着自身存在的意义和各自不同于其他种类的目的。有的负责繁衍后代,有的负责觅食和建造巢穴,有的负责抵御外来侵害。如果不加区分地把不同种类蚂蚁的目的都看作是维持种群的存在和繁荣,就混淆了它们的角色和存在价值,无法真正判断它们各自特有的行动目的。职业教育法作为教育法律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在体系中扮演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有着自身独立的目的。对其加以盲目提升和混同,必将使得整部法律的构建缺乏指向而使得法律的实际运行效果大大折扣。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为首要目的一样,就职业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来而言,其目的也是个别化的,应当强调其个性,“没有必要专门阐述部门法所共有的根本任务。” 其次,职业教育法的立法目的应当定位于直接目的。正如一所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水平,如果一定要把该行为的目的看作提高人类整体文化素质抑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之类的,就不免有些过于牵强了。这并不是说立法目的就是功利而短视的。应当看到,目的是主体的目的,这种内在性的特点决定了立法者对某项制度设计、运行的预期和设想,带有较为浓厚的主观色彩和直接的需要表达。立法者在合理范围和尺度内,能动的选择和有目的性的设计,意图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的当务之急。因此,职业教育法立法目的不能仅仅成为教育法律、法规普适性规律的重复表达,大而化之地把“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本法目的,对立法和理论研究均无裨益,理应围绕和突出“职业教育”这一主题,发掘职业教育法的固有属性和基本功能。并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 三、职业教育法立法目的的理性回归 法律文本的表达并非始终同立法者的心态完美契合。目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以观念形式存在的,这就决定了目的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的思维本身就是变化的、渐进的。目的在最初形成时可能是含糊的甚至有所偏差的,但这没有关系,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之所以能够完成从猿到人的进化,并逐渐对身边的世界进行合理改造,正是因为人类能够不断地,能动地修正自己行为的目的,使之日趋理性。同样,立法者理念的重大调整也会相应地引起立法目的的变化。职业教育法的立法目的不能拘泥于法条的实然表述,而是应到探寻其应然状态。 如前文所述,应当从职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的特点人手,结合受教育者和实践层面的需要,发掘职业教育法个别化的直接目的,进而生成结构严谨、意旨鲜明的法律文本。对此,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旨在针对不断变化的劳动环境,通过规范的教育过程传授 符合要求的、进行职业活动必须的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它还应使获得必要的职业经验成为可能。”在这一立法目的指导下,德国为了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采用“双重职业训练制”,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增强应用性和针对性,一大批职业教育学校建在著名的大企业周围,以便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优势,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高技术人才。“如德国伊斯勒高等技术学院周围是奔驰、HEG等大企业,曼海姆高等技术学院紧邻德国三大化工企业之一的BASF公司”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得以高速发展,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从2002年的不到400万人快速增至810万人,然而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很多矛盾和弊端开始凸显出来,例如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缺乏教学经验和相关行业领域从业经历:例如,教学投入不足,教学和实践相脱节,无法满足行业需要等。为了防止职业教育停留在粗犷式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可持续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职业教育法立法目的表述上同样应当脚踏实地、切中实质。以促进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 四、立法目的重构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 (一)严格教师任职资格,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我国职业教育法对于教师任职资格只字未提,这也是现行立法的一大缺陷。教师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因素,教育的社会职能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水平和效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高速发展中,然而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和水平上都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不相适应。职业教育要想提高质量、加快发展,解决师资建设迫在眉睫。 纵观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素质和任职资格均作出了严格要求。除了学历上有一定要求外,还特别强调实践经验。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第三节——教育机构与教育人员的资质,对教师任职的专业方向和从业时间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德国的高职师范学院毕业生不能直接任教。必须先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一次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实习教师的身份,进入政府开办的教师实习学院进行两年的实习。两年中,三分之一时间在实习学院接受更高层次的师范教育。完成两年实习、教学和师范理论学习后,他们才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二次职业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才可能获得正式岗位资格证书。因此,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进程中,亦应重视教师之一主体因素,建立行之有效的遴选和培训机制。 (二)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实践性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并非培养理论性和研究型人才,而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人才。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将所学技能迅速应用于工作中,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有鉴于此,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学校都特别重视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提高实践环节比例,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这不但能够实时检验理论的掌握情况,还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国职业教育由于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所需仪器、设备和材料等往往不能到位,导致实践课时不能落实,理论讲授比例过大,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而这一情况在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较为薄弱的西部则显得尤为突出。长此以往,势必使得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联系相关企业。世界银行国际咨询专家万·亚当斯指出“强调企业、行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确保学校所提供的技能是行业所需要的技能。我们需要让学校承担起学生就业的责任来,使学校的运行更加着眼于市场本身。”企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实践过程,这是学校的模拟、实验等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密切联系用人企业,可以及时了解生产领域的新技术、新动向,使得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相同步。 教育法论文: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 [摘 要]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学生 自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 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 。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 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 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 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 ]。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 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 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 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 “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 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 方 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 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 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 己 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 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 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 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 二、 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 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 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 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 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 以 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 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 ”的 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 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 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 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 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 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 受 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 论说 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 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 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 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 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 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 ,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 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 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 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 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 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 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 目 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 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 和 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 , 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 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 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 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 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 ,因为 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 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 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 ,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 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 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 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 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 并 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 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 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 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 定态 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 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 、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 强法 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 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 会不学法还真 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 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 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 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 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 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 分, 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 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 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 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 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 窝 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 灵 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 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 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 力的 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 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 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 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 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 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 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 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 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 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 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 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 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 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 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 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 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 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教育法论文:协调式教育法视角下护理管理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八个病区的临床护士共68人,年龄在20~46岁,其中,近两年新进护士8人,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39人,中专学历11人,身心均健康,自愿积极配合医院及科室的工作管理。医院结合临床加强护理管理,护理部采取“协调式教育法”,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两年间通过这种教育和管理模式,本院的护理工作成效显著。 1.2结果 实施“协调式教育法”后:(1)2012年本院患者的满意度测评平均93.2%,2013年上升为98.6%。(2)2012年~2013年全院无一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各项护理指标均达标,全年护理质量取得了平均得分 99.5分的好成绩。 2协调式教育的方法和过程 2.1岗前培训重思想素质教育,核心制度的学习,强化个人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岗前培训是新护士成长的良好开端,是培养新护士实际工作能力、促进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过程。对本院的新护士由护理部统一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重视护士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医院的发展经历,树立主人翁意识,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礼仪、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并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今后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使新护士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我们给予专题岗前培训讲座,具体课程安排共6天:第1天医院概况、医院护理管理现状(教授2学时);第2天护理法律法规、护理核心制度(教授2学时);第3天护患沟通技巧和护士礼仪培训、护理安全及医院感染培训(教授2学时);第4天护理文书的书写标准和要求、抗肿瘤药物知识、肿瘤健康宣教(教授3学时);第5天常用护理操作技术、护理应急预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教授3学时);第6天护士职业暴露、化疗防护常识(教授2学时),授课均采用放映幻灯片的方式进行专题讲解。 2.2改变传统观念,连续教育,树立职业形象 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注重培养医护人员自身技术水平,而忽略了职业素质修养、人文素质和礼仪规范的教育,造成医护人员缺乏与患者接触的亲和力。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领域向心理、社会领域转变,医护人员的形象、言谈举止,对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的身心健康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因此,新护士进入工作科室,要尽快熟悉所在科室的环境、设施和布置,物品及药品的放置,逐渐认识并熟悉同事,成为科室中的一员,与他们和睦相处,团结友善,工作上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延续岗前培训的学习内容,把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周到的职业礼仪,因人而异地做好患者身心护理,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护患纠纷的发生。良好的护士形象,可以提升服务对象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拉近护患距离,便于在临床上有效地护理各种类型的肿瘤患者,促进临床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 2.3方便临床护理管理,掌握科室护理制度,给予协调教育,落实护理标准 为了方便管理,教育护士熟悉肿瘤科护理常规,临床护理“日程序、周计划、月目标”制度的内容,护士各班次的职责等,给临床工作提供指引和目标,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便于护士长的管理。护士长根据相应的制度每天进行巡查,发现哪项工作有纰漏或失误,及时找当事人,给予弥补或更正;每天对各班次的工作进行核查,每周组织全科进行医嘱单、护理单、体温单、特护单、床头牌等的核对,发现问题给予客观真实的记录,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护士长根据各项护理标准,总结工作中出现不足的原因,查找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对护士进行协调式教育,并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和记忆,每月对近期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知识点,科内新开展的工作内容,组织全科护士进行考试,考试成绩记录在科内个人技术档案内,作为年终个人评先树优的依据。 2.4夯实护理技能,加强医护患合作,因患者而异,采用科学的沟通技巧和护理,实行人性化服务等教育方式,规避风险 2.4.1沟通技巧的教育 肿瘤科患者的性格、心理特点有:①内向型:不善于表达,对医护人员工作不满意,会寻找机会表达意见,比如:患者满意度测评时,得分较低,使工作人员难预测,比较难沟通;②外向型:脾气暴躁易怒,不容易控制情绪,偶尔对医护人员不满,会反应强烈,影响护患关系,甚至造成纠纷。所以,护理肿瘤患者难度较大,需要护士使用良好的沟通技能,包括:语言沟通、肢体沟通、表情沟通、文字沟通等,加强人文关怀,如:使用患者接受的称谓;患者疼痛时给予抚摸分散注意力;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或提供爱好的书籍,诱导其潜意识的转移,忘却疼痛。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地实施护理。 2.4.2强化肿瘤专科技能训练与考核 肿瘤患者中有药物过敏史的、肥胖而外周静脉不明显的、接受过多次化疗或长期输液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的、伴有心脑血管及免疫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静脉化疗风险。作为肿瘤科护士要提高静脉穿刺技术,苦练基本功,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在穿刺前仔细选择要注射的静脉,确保穿刺成功率,要考虑先从远端静脉开始,保护静脉的合理使用,便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还要考虑输液顺畅,输液期间不会发生化疗药物局部渗漏;规避化疗风险,减轻患者痛苦;熟悉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输液过程中仔细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在化疗前使用巧妙的沟通和告知,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告知方法,如:文化层次高,性格开明,知道病情的患者,可以告知化疗的目的、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化疗期间的配合方法和主要事项;对于性格内向,恐惧癌症,不知道病情的患者,可对其隐瞒化疗药物的作用,简单告知化疗期间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化疗中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如发现医嘱有疑问,及时和医生联系,发现患者病情有什么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病情,给予妥善处理,日常工作中加强医护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团结与协作,将一些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经过练习后,护理部对护士进行肿瘤专科技能考核,平均成绩由以前的86.2分上升至现在的91分以上。 2.5科学的管理流程,及时沟通教育 本院每年组织全院的中层领导到上级优秀的知名医院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方法、先进技术,开拓思想、拓宽思路,勇于管理、善于管理的精髓,把学到的先进技术传授给全院专业技术人员;本院还每年派技术骨干到北京、上海、济南等专业对口医院进修,进修回来人员,不仅个人的专业技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还在本院举行的每周业务讲座时,介绍上级医院的先进技术,前端的治疗、护理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全院整体专业技术水平的作用。在医务科、护理部的督导下,科护士长利用交接班时,观察各班次的工作职责是否履行到位,包括:病房的整洁性,各班次治疗、护理是否完善、危重患者的观察治疗及护理是否到位,医护的协调性工作是否严密;对于做得不到位者,晨会时给予指出,或采用问答的方式强化管理,使当事人明白错误,加强记忆,预防其他人员再犯同样的错误;利用晨间护理,加强病房管理,使房间内整齐化一,与患者交流,方便进一步观察病情,了解其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及时地给予解决,并与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反馈信息,及时给予工作改进;护理部每周组织全院护士长,了解各病区出现的普遍问题,包括:护理管理、心理护理、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临床护理缺陷和护理隐患等,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护理部每月到各病区进行护理业务查房,改进工作思路,提高护理技能、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患者的护理;并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病区护士长,进一步加强工作改进,对于问题护士,进行批评教育;护理部根据各病区临床护理中出现的薄弱问题,肿瘤治疗护理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需要,每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业务讲座两次,每季度组织全院护士进行讲座知识考试,专业技术操作考核各一次,总结成绩,改正不足,督促学习。形成“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工作督导-协调教育-学习-改进工作方法”的科学管理流程。 3小结 用科学的管理,使每月工作有目标,每周工作有计划,每天工作有程序,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标准可查,有制度来约束,做到层层“把关”,逐级管理,形成科学的管理流程。更使工作从检查后整改,转变为预防在先,工作中监管,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和信赖感,管理者适时给予教育,使教育融入到护理管理中,临床应用协调式护理教育,使护士的形象标准化,服务人性化,工作认真化,医护合作化,教育和管理一体化,全院上下一盘棋。护士的工作由以往的被动变为主动,工作积极热情,追求工作质量的完美,成为护士的主观行为,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用教育强化管理,用管理促进教育,用过硬的护理技能,服务于患者,受到患者广泛好评,同行们的一致认可。化疗科还被泰安市卫生局授予“优质服务示范岗”的光荣称号。 作者:庞金萍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肿瘤防治院 教育法论文:自我教育法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 一、载体设计上突出“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 孤岛采油厂位于黄河尾闾的山东省东营市,是中国石化第一产量大厂。近年来,孤岛采油厂在深入学庆油田和其他企业经验的同时,大力开展创新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线宣讲团”“故事汇”“主题队日”等员工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和企业管理的需要。但随着越来越多的80、90后员工充实到一线,孤岛采油厂员工队伍结构日益呈现出年轻化特点,思想行为上的自主意识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增强。针对这一变化,孤岛采油厂将“一线宣讲团”等自我教育方法进行集成整合,形成更加规范的“班组舆情疏导员”模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上更加灵活多样。孤岛采油厂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建在班组,从每个一线班组中选拔2~3名威信高、人缘好、素质过硬、沟通能力强的员工担任舆情疏导员,针对上情下达、下情上报中的空当和盲点,及时抓空当、找盲点进行“补位”,随时随地开展形势任务宣讲,进行员工思想分析、舆情引导和心理疏导,使一线员工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与专职政工人员、基层干部相比,“班组舆情疏导员”本身就是员工队伍中的一员,与员工距离更近、关系更紧、交流更深,对于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和诉求更容易及时发现、处理和上报。而在形势任务教育和方针政策宣贯等方面,“班组舆情疏导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讲方式也更容易获得员工们的认同和信服。“大道理化作小家常,身边人说身边事,员工讲给员工听”的方式效果明显优于照本宣科和强硬灌输。 二、作用发挥上突出“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孤岛采油厂加强“班组舆情疏导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学应用、人际沟通技巧、形势政策解读等综合素质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抓好落脚点,确保自我教育法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当好思想上的“稳压器”。班组舆情疏导员改变以往“一刀切”“一锅煮”“我说你听”的宣教方式,从员工的内心需求和矛盾产生的心理根源入手,因人而异、因人施策,实施“望、闻、问、切”思想疏导四步法。“望”即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关注员工细微的情绪变化,掌握工作、生活状况和突发变动等情况,为每名员工建立《思想动态分析档案》,以便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闻”即耐心倾听、缓释情绪,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员工敞开心扉倾诉苦恼和牢骚,缓解心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问”即真心分享、交谈引导,在“串门”“拉呱”“聊天”过程中“说事拉理”、真诚沟通,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引导员工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即精心分析、对症下药,结合员工性格特点和日常表现,准确判断问题原因,精心制订应对措施,并跟踪疏导效果、总结疏导经验,记入《思想动态分析档案》,随时把准员工思想脉搏。 二是当好行为上的“方向标”。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对于一线员工而言,身边的榜样往往比“纸上”“墙上”“电视上”的标杆典型更具有感染力。为促进班组舆情疏导员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各基层队、站以“标准上高一档、管理上严一格、作风上紧一扣”为导向,对班组舆情疏导员队伍进行严格管理,实行“任期制”“考评制”和“淘汰制”,半年为一个任期,每月通过干部评价、员工评议、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对每名班组舆情疏导员作风、形象、能力、素质、作用发挥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月度成绩累加得出任期总评分,对前三名进行表彰奖励和经验推广,淘汰末三名,由支委会重新选设。 三是当好生活上的“贴心人”。在新的形势下,一线员工面对来自企业、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与日俱增,职业生涯发展、孩子上学就业、家庭经济状况等问题很容易造成员工心理负担,引起思想波动。针对这些问题,各基层队、站发动干部员工建立“爱心基金”,通过“爱心信用卡”的形式,为班组舆情疏导员设置一定的经济权限,针对身边员工的“难言之隐”“难释之惑”“难解之困”,必要情况下可先使用“爱心信用卡”提取资金解决问题,再上报队部审批,确保第一时间帮助员工解决困难。此外,各三级单位还开通了“绿色直通车”,针对特殊员工、困难家庭的实际状况,班组舆情疏导员可将情况汇总后,通过队干部上报三级单位党委,确认后进行特殊帮扶或捐款救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孤岛采油厂通过选设“班组舆情疏导员”,加强自我教育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充分激发了干部员工以油为业的使命感、以厂为荣的自豪感、以队为家的责任感,为孤岛采油厂科学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本文作者:周宗延 单位: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 教育法论文:国外高等教育法人化和市场化改革综述 一、印尼高等教育法人化和市场化的演进 1.早期相关改革政策法规的出台 尽管印尼受到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但高等教育自治改革从未停止过。早在1996年的第3个高等教育长期发展战略时期(1996-2005年)一揽子高教政策改革就已经开始实施,并明确提出改革的第一阶段应达到:1)通过富有活力的模式来应对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2)把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科关联性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参照的根本依据;3)提升社会的应变能力和促进社会的公平[2]。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印尼教育加速了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的自治能力。同时,印尼政府希望重点大学通过自治能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方面被寄予厚望。1999年6月,印尼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了两条重要的法令(61号令和62号令),61号令涉及对高等教育机构管理的调整,62号令明确提出要把公立大学转变为一个合法实体,即法人。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确定了以“质量、自治、责任、认证和评价”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的5个主题,它被誉为印尼高等教育管理“新的范式”。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中央集权逐步走向高校自治 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泰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印尼的高校正不断地朝着更大范围的自治方向发展。为了实现“新的范式”,政府挑选了一些著名的公立高校作为改革试点。从2000年至2005年间,大学自治运动改革尽管存在大量的问题但还是取得了重大突破。改革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组织机构调整和民主化的发展。在新的管理结构中,大学不再直接向教育部负责,而是向一个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代表着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其中的代表有来自政府、参议院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包括教师和学生)和社会的相关人士。2001年底,万隆技术学院新校长成为第一个不是政府任命而是由董事会选出的印尼公立大学的校长,2002年3月、8月、9月加扎马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和万隆农业研究所的负责人都分别由它们的董事会选出,任期5年。通过体制的改革,大学和政府之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变,尽管教育部的手中对大学仍有较大的权力,但高等教育机构的改制毕竟已迈出实质的一步。 3.实行有条件特许入学的学费自律政策 印尼政府实行公立高等学校改制为国有化法人大学法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对公立高等学校的资助。该法令被认为是政府在减轻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责任,因而受到人们普遍的批评。在印尼,人们对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认可度特别高,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更偏爱公立高校,从中也可以看出公立高校的质量高于私立高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3.11%的公立高等院校,却有63.70%的高中毕业生申请入学;在2007年,只有27.49%的学生被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公立高等院校只能满足31.97%的学生高等教育需求[1]。这些数据显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选择公立大学是一个奢求。因此,公立大学的入学更具严格和竞争性。对于改制为法人化的大多数公立大学来说,学生学费的支付比私立大学高得多。迫于自身经济的压力,法人化的大学诉诸一个确定的百分比入学定额给来自于高收入家庭子女。如在2004年颁布国有法人化大学政策之后,其中一个法人化大学试点单位———万隆技术学院,每年只接受来自政府提供的20%的业务费,其余部分的资金来自研究开发项目(45.5%)和学生的学费(8.3%),这就使得万隆技术学院盘算着如何弥补它的近27%的经费缺口。如同其他法人化大学一样,一个解决方法就是采用给那些没有通过国家入学考试,但能够支付高学费的学生以入学的机会。在万隆技术学院的一个物理技术程系,有10个指标就以每个225万印尼盾的费用提供[1]。学费自律政策印证了高等教育把有形和无形的资本私有化,从而使高等教育产品和机会彻底商品化了。 二、印尼高等教育改革特点 1.实行国有高等教育机构法人化 1999年6月,印尼政府正式开始运作国民教育多元化政策,其中就包括把4所印尼古老而享有胜名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私立化[3],即把万隆技术学院、印度印西亚大学、加札马达大学和万隆农业研究院等转制为国有法人化,之后其他公立大学也不断加入到这个名单内,其中包括泗水技术学院。但高等教育机构国有法人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反响,其中有关市场化和法人化的争论点是:1)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是否公正;2)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显减少;3)是否过度商业化。来自社会上大多数批评及反对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机构法人化增加了低收入家庭孩子进入高等教育的经济负担。 2.高等教育经费由政府主导走向来源的多元化 在向法人化实体转变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大学经费的改革。公立大学经费根本性改变必须经过目前的国家预算法和相关规则的详细审视,不能随意更改。直到今天,来自中央政府的经费被投放在特定的项目(即专款专用)以及常规预算(DIK)和发展预算(DIP),怎么取得和使用都是有相当严格的条款规定。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更多的只是充当一个资金的机构角色,并基于毕业生的总数而不是学生的入学人数去构建一个资金使用体制。除了政府经费外,大学还可通过其他途径,如通过咨询和与企业的合作等获得收益。例如1990年,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合作开始执行本科教学质量、本科教育发展和研究生科研教育等几个计划,通过竞争性方式(如项目招标等)给高等教育机构拨款,旨在促使其提高办学效益,同时也要求高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统上,政府不对私立高等学校拨款,但近些年来,印尼国家教育部普通教育委员会也开始探索如何对私立高等学校进行投资,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私立高等学校在同一平台上竞争高等教育经费,进一步淡化公、私立高等学校的边界[4]。与先前完全由政府资助的大学不同,国有法人化的高等院校要为自己寻求资金谋求发展,不过大多数资金主要来自学生和他们家庭提供的学费。 3.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2008年12月17日,印尼政府宣布扩大教育私立化的范围。同时政府也意识国有法人化法实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又试图通过教育法来进行规制。教育法特别提出提高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入学率,条例规定:“教育机构应筛选出不低于新生的20%的人数,这些人具有高的学术潜能但支付不起学费。”此外,根据对高等教育的承诺,政府加强了对公立大学的资助力度,其中资助金额占它们运作经费的50%。如万隆工学院,国家50%的资助将基本满足国有法人化大学的需求,从而避免大学因财政的压力去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最后,教育法特别强调所有教育机构都是非营利的运行机构,学生的学费不能超过大学的1/3的开销。尽管教育法关注到对法人化法的主要批评,但与法人化法一样,教育法又导致了一系列新的批评,这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先前提到的3个主要话题(即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的不公平,政府减少了对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促使公立大学过度商业化),并认为还忽视了3个潜在的问题,即如何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需要、强调学术标准的需要及追求高等教育价值的需要。#p#分页标题#e# 4.构建质量保障机制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印尼的高等教育构建了认证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名牌大学相继引进内部认证,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内部认证实际上是由政府授权高等教育教授委员会对公立和私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和评审,始于1994年。1996年,印尼教育部成立了国家鉴定委员会,主要任务是通过同行专家组的评估,实行质量鉴定,确保高等教育向公众负责。到2000年,委员会只对公立和私立学校中的少量专业进行鉴定,并向公众公布鉴定结论[5]。内部认证的相关规定2001年前所有研究方案由高等学校自愿参照执行,之后通过委员会对高等学校强制执行。通过认证,本科课程分为4个层次,从A(满意)到D(不满意),研究生课程计划分为3个层次:U(优),B(良好)和T(一般)[6]。此外,教授委员会还在2008年初开始试点实行质量认证制度,它是基于国家教育法及政府对高等教育有关规制的基础上形成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唯一的国家层面上的认证,类似于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质量评估。 三、高等教育法人化和市场化举步维艰 批评人士认为政府应对公共教育负责,贫困的人群正遭受新的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应抛弃法人化大学法,重新厘定教育体制,摒弃教育法定机构法草案等。 1.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平等的批评 第一个批评是关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一步被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的潜在假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社会福利。新修定的教育法特别关注贫穷家庭的学生入学率,并提出专门划出20%的高校升学指标给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但据世界银行1995年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印尼家庭不可能支付得起高等教育的学费。相比较2001年,2007年的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总体数下降了12%,这就意味着要求大学把20%的招生指标分配给低收入阶层是不现实的,大多数高校也声称和承认更多的学生不属于这个类别。换句话说,强制地把20%的高招指标分配给低收入家庭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有更多的障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很难进入这些大学,更主要是他们很难获得教育贷款和奖学金。有关研究也揭示学生的学业成就深受他们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 2.对高等教育学术价值不断弱化的批评 第二个批评是关于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问题。印尼公立大学正逐步提供较好的教育质量,可是,比较2001年和2007年高等教育学生数,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显示出16%的下降,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学生数只下降10%。常春藤联合会的印尼高等教育机构属于法人化大学,人们普遍认为它们的质量标准已经下降了,特别是在学生入学公平和标准问题上。印尼教育部有关领导人曾在教育部网站上发表了相关文章,强调法规的一些利益问题,其中提到给高等教育机构一个合法的机会,即给低分数的学生提供机会取代高质量的另一个学生,只要他能支付得起特别的入学费用。这种观点显然不是以高等教育在维持公平和提高学术水平方面起引领作用作考量。因此,转型期的大学需要以办学理念、人力资源、公共事业性质等作为杠杆进行综合调整。 3.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监管不足的批评 第三个批评是针对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来说的。大多数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是通过宗教团体而建立的,也有一些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是为某一少数民族社区和政治团体需要服务而建成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带有私立性。它们的管理更具有自治性,经营更倾向于商业化,如明灯希望报大学(UPH)是一所私立大学,1994年为力宝集团(印尼一个强大的联合大企业)所建,2008年该大学被环球亚洲杂志宣称,在第一次印尼大学排行榜上,作为最好的私立大学仅略排于印尼大学之后。印尼大学是印尼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这个排名不久引起了争议,认为是为了做广告,以扩大其影响。类似情况不一而足,层出不穷,政府也很难监管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四、结语 印尼是世界上一个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尽管其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来自社会各阶层反对的声音,这些反对的呼声既是被无情的改革计划引起,也有被其他因素(如贫穷等)所促动,但政府还是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 首先,印尼的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改革的预期目的是要达到“自治、质量、入学和平”等,特别在自治方面,改革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放权和把更多的自治权还给高等教育机构。其次,加强了高校质量监控。印尼政府对高校质量改革进行了规划,一是提出高等教育要和学生自身的需求相联系,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理智的、具有责任的公民,并有助于民族的竞争力;二是重新设计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把它作为培养高层次人员的孵化器,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三是建立有助于民主的、文明的、广泛的、对公众负责的高等教育体制;四是提出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包括地方政府)的具有包容性的改革计划,从战略高度上把对高等教育新的投资和周期性的预算捆绑在一起。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入学和平等的改革旨在建立一个对所有公民提供有各种机会的、完美无缺的教育体系,鼓励并促使有能力的个体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为今后工作生活作准备。 但在现实中,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信心仍然不足。反对政府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实质上是人们担心该政策将阻止大量贫困人群子女进入高等教育的一种表达方式,实际上也是如此。基于教育的“历史的义务”,反对人士要求政府在公共教育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认为假如政府让高等教育成为市场的机器,民众特别是穷人承担高等教育的负担将是前所未有的。但实际上,政府并没有经济能力为追求公平、高水平的教学和教育质量买单。因此,印尼的高等教育改革仍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 本文作者:张灵 陆瑞旗 单位: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法论文:国防教育法律机制优化思考 以《国防教育法》为例,该法对国防教育制度进行了相对较为全面的规定,包括总则、学校国防教育、社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保障、法律责任、附则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此外,不同地区的国防教育法规也各具特色。例如重庆市国防教育条例在规定国防教育内容时,注重结合重庆抗战历史、红岩革命事迹等对公民进行国防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防教育条例中规定教材要分为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两种语言不同的国防教育教材;吉林省国防教育条例规定边境地区应当开展以边境稳定和国家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 我国现有国防教育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军民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以《国防教育法》为指针,加快修订、完善、健全地方性法规制度,已经成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前日益紧迫的任务。虽然近几年重现了颁布或者修订国防教育法规规章的高潮,注重通过立法引导国防教育的正规有序开展,但是现行的国防教育法律制度也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国防教育法律体系不够完整科学。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国防教育法》,但作为国防教育领域龙头法律的《国防教育法》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修改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资源之间脱节的现象:《国防教育法》的规定过于笼统,理论层面不易掌握,实践中不具有操作性;地方性法规不能很好地落实国防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要么照抄《国防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要么照抄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教育条例。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断层,没有形成上下连贯、位阶分明的法律体系。国防教育组织领导体制不够完善。 根据《国防教育法》规定,由国务院领导全国的国防教育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协同国务院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地方政府领导地方的国防教育工作,驻地军事机关协助和支持人民政府开展国防教育。但在实践中中央的国防教育工作由总政群众工作办公室来实施,地方的国防教育工作由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来具体组织实施。根据我国宪政体制安排,国防教育的主体包括政府和军事机关。但是在两个主体中,其权力如何划分,具体的国防教育行政执法究竟以哪个主体为主,法律的规定则不是很清楚。国防教育经费保障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国防教育法》规定国防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但并未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具体比例或者数额,各地对国防教育的经费投入参差不齐,经费保障制度也没有具体规定到经费如何拨付、何时拨付、如何使用等具体问题。在法律对国防教育经费的具体比例或数额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有的地区在经费拨付上比较随意。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经费是开展国防教育最重要的物质保障,如果经费得不到保障,很难保证国防教育的顺利开展,更达不到预期效果。 完善我国国防教育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现代战争更加强调国与国之间整体实力的较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国防教育体制的改革、整合国防教育法律资源,已经成为加快国防教育法律资源改革的不二选择。完善国防教育法律资源体系,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国防教育发展提供有利保障。鉴于《国防教育法》与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教育条例存在衔接不力、重复抄袭现象,有必要由国务院出台一部《国防教育条例》,对国防教育的实施标准进行统一,详细具体地落实《国防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补充《全民国防教育大纲》没有规定的问题,如法律责任问题。在经费保障方面,根据《国防教育条例》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最低经费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经费标准,最低不能低于国家统一的最低经费标准,并且经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逐年增加。国务院设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对经费落实情况、活动开展情况、实际效果等各方面进行检查,违者依法进行惩处。完善国防教育机构设置,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体制保障机制。完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就是要把由解放军总部机关和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等军事机关代行的国防行政职能剥离出来,把权力交给政府部门,使政府部门统一行使国防教育职能,真正实现以政府为主体、军事机关配合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 为了加强对国防教育的统一领导,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各级国防教育领导机构的设置和职责,理顺军地在开展国防教育中的工作关系,使“军队的归军队”、“政府的归政府”,有利于强化人民政府国防教育机构对办事机构的领导,彻底解决国防教育工作人员的编制、待遇问题。健全国防教育专项经费保障机制,为国防教育提供经费保障。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国防教育的投入,是国防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都是筹措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基础上,开辟其他资金来源,确立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从实际需要出发,利用投资、信贷、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为国防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其次,要提倡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适当进行表彰奖励。再次,要设立专门国防教育拨款委员会和教育基金会,保障国防教育经费的持续供给。通过以上几项措施,拓宽经费保障渠道,使国防教育经费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加强国防教育经费的管理,对于推进国防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王丽娜 单位:西安政治学院学员十七队学员) 教育法论文:计算机项目教育法实践体会 本文作者:罗彩君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其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和熟悉的,并且能够基本涵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在选择项目时要有一定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难度太大让学生丧失信心。通过项目任务的设计,解决学生身边一些实际问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发展,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项目教学的实践。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课程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等章节都以一个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相关的知识点融于任务中,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①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项目实践。主要通过一个具体项目———上海世博会简介,介绍Word文档的编辑、排版、页面设置及打印等操作。项目为上海世博会的一个宣传介绍文档,以图文表格混排的方式,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进行宣传,整个项目分解为5个任务。任务一:建立上海世博会相关的文档。建立文档,输入世博会简介的基本文字内容,保存文档。任务二:编辑上海世博会文档的内容。设置文档标题格式、字符格式和段落格式,为文档设置项目符号和编号等。任务三:为上海世博会文档插入图形和图片。为文档添加世博会会徽、世博会宣传海报、世博会吉祥物等图片,制作自定义图形等。任务四:为上海世博会文档制作相关的表格。添加上海世博会各阶段票价等信息的表格,并对表格进行排版、美化。任务五:打印输出上海世博会文档。设置文档的页眉和页脚、页码,对文档进行预览并打印文档等。通过完成各项任务,熟悉Word2003的工作环境和基本操作,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编辑和美化Word文档。②Excel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项目实践。主要通过一个具体项目———金浩公司职工工资分析,介绍Excel电子表格的制作、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等操作。 项目主要分析金浩公司职工工资的构成、职工工资的收入情况,整个项目分解为5个任务。任务一:工资表的建立。建立工资表的结构,输入工资表的相关数据,保存工资表。任务二:工资表的编辑及美化。设置工资表标题格式、工资表单元格的对齐方式,为工资表添加边框和底纹,设置工资表的条件格式,建立个人所得税表并输入相关数据。任务三:工资表的数据处理。计算职工的个人所得税、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职工记录,汇总各个部门的应发工资、实发工资。任务四:工资表的图表分析。分析职工的工资收入情况。任务五:工资表的输出。设置工资表的页面格式、打印工资表。通过完成各项任务,熟悉Excel2003的工作环境和基本操作,并能将电子表格应用于实际工作中。③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软件项目实践。主要通过一个具体项目———制作兵马俑景点宣传册,介绍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创建、美化、打包及放映等操作。项目主要介绍了秦始皇兵马俑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通过制作兵马俑景点宣传册,可使更多的人了解秦始皇兵马俑,整个项目分解为5个任务。 任务一:建立兵马俑景点宣传册演示文稿。建立演示文稿,编辑演示文稿,保存演示文稿。任务二:设计兵马俑景点宣传册的外观。插入幻灯片,设置幻灯片母版,设置幻灯片的版式、模板和背景。任务三:编辑兵马俑景点宣传册的内容。插入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文本框、表格,编辑文本框和表格,设置插入对象的格式。任务四:设置兵马俑景点宣传册的动态效果。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设置幻灯片内部对象的动画效果;设置图形、文本、图片等对象的超链接。任务五:放映兵马俑景点宣传册。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方式,放映演示文稿。通过完成各项任务,熟悉PowerPoint2003的工作环境和基本操作,并能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和放映方式。④In-ternet的应用项目实践。主要通过一个具体项目———网上订书活动,介绍Internet的基础知识、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网上订书的流程等。项目以网上订购“办公自动化”相关的图书为例,介绍了网上订书的流程,整个项目分解为3个任务。任务一:搜索并收藏“办公自动化”相关的书籍信息。打开“当当网”主页,并将该主页设置为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默认的主页,搜索并收藏“办公自动化”相关的书籍信息。任务二:确定需订购的书籍,提交订单并进行信息确认。 打开收藏的“办公自动化教程”网页,订购名称为《办公自动化教程(新世纪高职高专课程与实训系列教材)》的图书,确认用户相关信息。任务三:查看已订书籍的订单信息。登录“当当网”网站,查看“我的订单”信息。通过完成各项任务,熟悉Internet的基础知识、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的使用,以及网上订书的流程。项目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有机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不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项目要求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灵活的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法论文:有机化学兴趣教育法思考 本文作者:常飞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讲好绪论,正确引导 绪论是整个有机化学教学的简介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中的正式章节[2]。讲好绪论部分,阐明有机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力求积极主动地学好后续章节。在这一部分,教师介绍了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发展前景,并概括了有机化学的教学特点、重点和学科学习方法,希望学生对所学科目加强了解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特意阐述了有机化学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虽然涉及较浅,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有机化学的必要性。通过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可爆炸的西瓜,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以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充斥室内外环境等生动的例子,学生开始意识到媒体报道的各种环境污染和有机化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机化学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 改进教学环节,促进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也是应付了事;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精力比较充沛,注意力也集中,慢慢地就开始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甚至伏案呼呼大睡;有些学生则抱着课外书读得津津有味。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对教学环节作了如下改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在相应章节适当增加了一些名人轶事、有趣的实验介绍和教师的部分实验室经历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部分讲述德国化学家韦勒因一时疏漏而失去了发现化学元素钒的机会,教育学生工作学习中不能疏忽和粗心大意;卤代烃章节中简述了化学家格利雅“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鼓励学生好好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旋光异构部分提到了帕金森症的治疗药“左旋多巴”和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次用镊子分开左旋和右旋晶体;芳香烃苄基氧化过程中,介绍实验室曾经滴加浓硫酸过快,反应物冲出瓶口,把一个学生吓得发誓以后再不做有机试验的经历等。 通过插播类似“小广告”,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到书本知识之余,也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知识面,了解了一些试验技巧。加强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中国“90后”大学生勇于展现自我,自信张扬,逆反心理较强[3]。他们要求教师的授课角色顺应时展,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因此,要真正做到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就需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互动平台。课前和课间,教师都留下一些时间和单个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和学生一对一地交流,会让学生感觉被关注,更容易接受一些建议。在课堂上,教师也努力改变“满堂灌”的做法,讲解时会经常询问学生的理解情况,鼓励他们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困惑。课后欢迎学生就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交流探讨。这些行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帖耳的课堂模式。 “90后”大学生远远不满足自己只是受教者的身份,他们很喜欢尝试受教和参教两种角色。有机化学不可避免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电子结构、分子构型等抽象概念。仅仅依赖书本上的枯燥文字和简单图片,学生难以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与本质,而电子课件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教师号召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课件插件制作。事实证明,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他们画的结构式、机理示意图效果出众。而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们对一些抽象概念也加强了理解,学习兴趣大增。此外,教师也注意到这些电子课件虽然比起板书更形象直观,可以快速传递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效率。但也同时可能造成授课速度过快,学生无法跟上进度等问题。而采取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注重复习梳理 有机化学表面上知识点众多,反应繁杂,机理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学内容都能归结到化合物结构和性质上。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不了解这点,就容易死记书本上散落的知识点,难以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即所谓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对交叉知识点反复提及和前后印证,如在绪论部分已经把有机化学中几种反应类型讲解清楚,课程以后涉及每个反应都会自动归类到基本反应类型中。又如介绍完SN和E反应后,每次遇到一种底物,都会要求学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产物,以期学生能熟练掌握;每次课和每章节都进行复习梳理,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本堂课和本章内容有效组织起来,整理成知识单元;而全部内容学完之后的总复习则有助于学生把知识单元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系统。事实证明,采取上面一系列措施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改善。这不仅对本科目学生学习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积累,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以满腔的热情享受教学过程。 教育法论文:远程教育法应用分析 本文作者:汪跃平 单位:东佛山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主任,广东禅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包含多个运行层次和复杂组织构架的系统工程。在实现我国经济、文化等实力迈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人才、教育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电大远程教育以其服务全民的办学宗旨、30多年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办学实践、“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一流现代远程教学网络体系、遍及城乡和运作有序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等特色成就显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国家决定依托电视大学建设开放大学。让远程开放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大学里更加彻底的运用,凸显开放大学的开放性、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充分普及性。远程教育之所以在各国的终身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在于它可以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教兴国起决定意义的是是人才培养。许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实现大规模培养人才的梦想,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减少学习时间和成本,消除人们在学习时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大面积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就必须发展远程教育。特别是大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远程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法对终身教育的意义 制定远程教育法,对规范我国远程教育体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我国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和谐的法制环境,规范整合教育资源和秩序,提高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法的颁布可以完善终身教育法律体系,促进终身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了切实保障我国终身教育可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和谐的法制环境,我国应该尽快启动远程开放教育进行的立法事宜。远程开放教育法作为保障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在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已经颁布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但是作为规范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类型——远程开放教育方面的法律却至今仍是空白,这样的教育法律体系是不完善的,因此,从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来看,远程教育法的制定应是迫切之事。远程开放教育法有助于规范教育秩序,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十余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国外的教育业纷纷抢滩我国文化市场,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急剧攀升,仅在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已达到33.97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19.32%。国外文化来势汹汹,纷纷在我国抢生源,其实是对我国文化的渗透,但由于我国教育立法的不完善,使得这种教育秩序无法得到有力规范,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安全。因此一定要完善教育立法。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完全打破国际时空限制,在招生、组织教学等方面更是灵活,因而更容易成为外国教育渗透的新的触角。一定要尽快制定远程教育法,鼓励和扶持远程教育对外扩张,促进本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我国的远程教育近几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因而难免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局面,因而规范远程教育秩序,完善远程教育体制,对完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至今为止尚无系统规范远程教育的法规,如远程教育机构的准入条件、远程教育机构的认定机构、远程教育的发展目标、保障机制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极大地制约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完善。 远程教育法的内容——以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为重点 关于远程教育法的内容,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进行过研究,认为远程教育法应在远程教育机构的资质、教师准入制度、课程体系、师生权利、法律责任等方面有所规整。在立法形式上可以以单行法的形式,并提出了立法体例。认为具体在体例结构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篇:总则—远程教育机构资质——教师的准入——课程设计——师生权利——法律责任。但是随着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认为远程教育立法应该重点突出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是来自国外的新鲜事物,它是指学生通过在学校学习或培训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将之存入自己的学分管理账户中,就如同将钱存进自己的银行账户中,通过累计最终达到满足某一专业毕业要求的学分从而获得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一种学分管理方式。学分转换互认即在某一学校获得的学分根据一定标准转换成另一学校的相应学分,该校对此转换予以认可。这种学分银行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对成年人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获得大学学位证书完成高等教育非常有促进作用,因为它恰好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满足成人学习的需要,因此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目标的过程中,这种学习方式大有用武之地。它最终将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沟通壁垒,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使终身教育真正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但是,为了实现学分银行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光有几个学校实施肯定会出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位阶高的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和保障,《远程开放教育法》(由全国人大颁布)的出台就更显得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规范学分银行制度和学分转换互认制度: 教育部牵头,整合各种教育形式。法律应规定由教育部牵头,将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夜大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及各种培训教育机构等各种成人教育机构整合,统一纳入开放大学体系,首先可以以会员的形式必须加入。规定办学机制的开放,学生有权将每学完一门课程的学分累积起来,待其达到一定学历层次或培训的学分后,获得相应得学历证书或结业。各会员学校之间的课程学分可以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转换标准进行转换,各会员学校必须互相承认。对拒不按此执行的学校,远程教育法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设立全国性的学分认证机构和地区性认证机构。我国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是已经有免修免考制度,比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自学考试、其他高校的课程学分予以承认并实行免修免考,国际间的高校互认通过政府间的协议也逐步扩大。但是社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互认与转换基本是空白,通过“学分银行”在社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架起立交桥,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一个权威的学分认证和转换机构。在美国,美国的高校包括远程教育机构进行学分转换的前提是通过区域认证协会的认证或全国性认证组织的认证,如果没有通过以上机构的认证,该校的学生在转学时,一般学分不会得到另一高校的认可。美国有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它们是按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中部地区、南部地区、中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设置的单位认证机构,这6个地区的大学和学院按照地区归属组成了6个联合会。全国性认证机构共有11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负责对全国职业和专门职业院校(vocationalandprofessionalinsti-tution)实施认证的机构;另一类是负责对全国信仰院校(faithbas-edinstitution)进行认证的机构。#p#分页标题#e# 美国的大学一般承认经过美国六大权威地区性认证机构和全国性认证机构认证的学分.如果学生需要对这六个机构认证的学分进行转换,大学的招生管理办公室或者先前学习评价中心将对六大权威地区性认证机构认证的学分进行评估。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作法,设立全国性的学分认证机构和地区性认证机构,但是认证机构应由政府主导设立,根据“依托电视大学办开放大学”的宗旨,国家应该立法规定我国的学分评估和认证机构,明确规定依托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成立“国家学分银行学分认证中心”,由国家开放大学在全国授权数个地方电大建立地区性的学分认证机构。国家“学分银行”学分认证中心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地区性的认证机构进行授权和监督、制定标准化框架课程、制定学分评估认证和转换的规则和程序、培训认证人员、对认证纠纷进行最后复议等。地区性认证机构具体负责包括社区教育机构在内的所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分认证。学生根据这些权威机构认证的学分,向欲就读的大学申请学分转换,将权威机构认证的标准学分最终转换为就读大学的有效学分。 规定学分认证和转换规则和程序。在建立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制度中,明确并细化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贷分机制、兑分机制等。学分银行如同真正的银行一样,也有存、贷、兑等功能,只不过他的标的是学分而非货币。通过明确此一系列机制,使学分银行制度和学分转换互认制度更具操作性。为了使社区教育等非学历学习成果能公平、公正地转化为学历教育学分,首先学分银行必须将这些学习实践或成果“记录在案”,其次必须制定学分认证和转换规则和程序。该规则和程序标准至少应该包含以下方面:非学历成果在学分银行账户中记录的的形式。非学历成果在学分银行账户中记录的的形式是否体现为学分?如果以学分形式体现,则一开始就应由认证机构来认证,而这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因而非学历成果在学分银行账户中的形式应以其最原始的形态体现,即以培训资格证书、课程成绩、实践经历和时间等形式记录在案;非学历成果承认的条件:学分认证的启动程序应该是源于学生的申请,学生向认证机构缴纳申请费,提交申请书,向认证机构提交包括学习成果原件和社区教育机构的证明原件等在内的档案包,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委对学生能力进行面试考察;非学历成果转换的条件:非学历成果转换条件应包含以下因素:成果与标准化课程框架的对接;证书或课程和实践所转换的对应专业和学分数量的确定;与大专、本科等各层次对接和转换的标准和条件等。由于社区非学历教育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在转换抵免学历教育学分时,应倾向于抵免专业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学分。这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不同,学历教育之间转换学分对专业课折抵较慎重和严格。通过在远程教育法中建立和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使我国的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的鸿沟和障碍得以彻底消除,从而打破高等教育结果之间的不平等,是我国的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最终“学分银行”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我国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也必将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作出贡献。 教育法论文:农村教育法律体系创建 作者:何红英 单位: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主张“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4];美国社会学家罗尔斯也提出,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该使这种不平等既符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又按照公平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使之与所有人的地位和职务联系在一起[5]。由此,笔者认为,不平等的必要性与正当性决定了我们有必要用法治的形式对其进行调适。所以,我们用“教育公平”来表达对教育法治首要价值的追求更为妥当。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推进教育公平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重点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农村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以法治促公平”,即以“依法治教”来促进教育的公平。法是最优良的统治者。西方社会法学家庞德提出,法的功能在于调节、调和与调解各种错杂和冲突的利益,以便使各种利益中大部分或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利益得到满足,而使其他的利益最少的牺牲[6]。因此,法治或许是实现公平最有效的秩序模式。中国目前还处于向法治转变的进程中,法治建设主要还是一种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其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法治目标和实现步骤的战略设计和思考,取决于国家对近期行动计划与长远目标行动的统筹谋划和适时合理推进的结果[7]。在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历程中,农村教育的环境与状况会因时因域而有所变动,农村法治始终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因此,在农村教育法治建设中,唯有将国情与域况、全国法制统一与地方自治立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重庆农村教育法治的现状 (一)重庆农村教育法治进展与成效重庆市把教育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将农村教育改革作为全市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2006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偿还18亿教育欠债,主城九区“普九”欠款的,市政府财政承担20%,区县承担80%,走在了新义务教育法的前面[8]。2006年11月,中共重庆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在《关于构建和谐重庆的决定》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确立了“到2020年时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教育中心”这一发展目标。2008年秋季,重庆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全市360万中、小学生。2008年7月是重庆农村教育发展的转折点,教育部与重庆签订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重庆自此成为西部地区实行统筹城乡教育的一块“试验田”,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37年上升到2008年的8.6年[9]。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由1996年的56.16%提高到90%,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7年的8%上升到30%,进入了大众化阶段[10]。在农村教育方面,一方面,重庆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解决已颇见成效,接受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已达到623所,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近259万人入学,投入230亿元建设包括农村寄宿制项目、农村远程教育在内的教育重大项目[11];另一方面,重庆通过城乡学校“百校牵手”、“捆绑发展”、“对口帮扶”等一系列举措,推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2011年5月1日,适应《义务教育法》修改的《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将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教育事业发挥重要的影响。 (二)重庆农村教育法律保障的不足重庆在统筹城乡教育“试验田”期间,基本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农村学生辍学率高以及义务教育完成率低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成效显著,在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重庆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而言,尚缺乏立法的充分保障,现有的制度尚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教育的法治保障问题。1.重庆农村教育法律保障的制度供给不足俄罗斯曾严格试行各级政府分担对各级教育经费保障责任的举措,但主要因缺乏必要的国家收入分配机制而以失败告终,后续改革也因欠缺预算机制综合改革经验而陷入具体学校和各级教育拨款的两难之中[12]。我国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往往体现在拨款之前的财政预算环节和拨款之后的利益分配环节,经费投入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题。在依法治教的全过程中,依法行政是关键,执法监督是行政保障,权利救济是司法保障,他们与教育立法同步运行或者后续支持,都无法取代教育立法环节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有法必依”的大前提应该是“有法可依”,重庆农村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立法体系的完善。在立法上,重庆地方性教育立法面临诸多困境。首先,地方没有一部针对农村教育的专门法规,目前的制度都是普适于城市与农村的概括性规定,“不同情况相同对待”的立法模式难以保证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对农村教育单独立法的需求比较迫切,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对农村教育单独立法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认为,需要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13]。其次,政策性“意见”、“决定”、“通知”、“方案”的数量与权威远胜于单薄的法律性“办法”,政治的威望远胜于法治的权威。在我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国家的政治标签。台湾公法学者陈新民认为,指导方针树立了国家的价值观,导引立法方向,其政治和道德作用大于法律意义[14]。重庆农村教育的大政方针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有待于提升到法治的高度,以法律文本的形式转化为法律意义上的指导思想或者具体规定。第三,立法层次较低,配套机制不全。比如:《重庆市学生申诉办法》在性质上属于地方性政府规章,在位阶上处于规范性行政立法的最底层,效力略高于地方政府制定的临时性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该办法流于空泛,在貌似完备的授权性与义务性法律规定的背后,缺乏监督、制衡的长效机制,缺乏程序性规范对实体性规范的保障。2.重庆农村教育的内涵不足在城乡比较的视野下,从国内经费投入看,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但教育经费投入仅占48%,初中教育经费投入农村仅占29%,生均教育经费,城镇是农村的两倍多。从师资队伍看,农村高一个学历层次的教师,比城市低30个百分点,教师学历不合格率高达70%之多[15]。由此可见,农村教育不仅输在了路上,更输在了起跑线上。重庆农村存在地域性极强的特殊人群,即“留守子女”,与因无钱支付学费的辍学儿童、街道乞食的流浪儿童一起构成了三大农村教育弱势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条件继续完成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习,据教育综合指数估算方法,在过去的10年里,教育对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7.045%,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率为0.54%[16]。因此,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等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救命稻草,但重庆市农村职业教育等尚无法构成对农村发展的有效支撑。重庆的农村教育结构体系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笔者认为,其中包含继续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领域的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又缺少国外相关的立法经验,短时间内很难转化为立法规定。重庆多数农村地区教育结构单一,普通中小学教育发展较快,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薄弱。2010年7月,重庆市决定把所有就读职业学校的农村学生自动转为城市居民,今后10年力争使200万农村学生变身“市民”,新增就业岗位将优先接纳重庆职校毕业生。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全市农村常住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为7.3%,职业学校的数量也由2006年的183所减少到2007年的153所,减少了16个百分点,恰恰与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背道而驰[17]。重庆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较低,很多地方的农村职业教育处于近乎瘫痪的状态。#p#分页标题#e# 促进农村教育法律保障的地方立法和国家立法的完善 (一)促进农村教育地方立法的总体思路立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和妥协后做出的制度安排,旨在使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能够享有畅通的利益表达。在农村教育法治尚不健全的中国,完善和强化地方立法仍是必然的选择。首先,立法体系的完善要经历一个从“政策文件”到“法律文本”、从“统筹法”到“专门法”的渐进与转变。二战后,日本经历了自《学制》《教育令》《学校令》《教育基本法》到《终生学习振兴法》的演变,实现了向教育民主化立法时期的转变。每一次教育改革的浪潮涌过,都会留下清晰的教育立法的浪迹。笔者认为,日本历次教改的成功经验中最值得借鉴的一点是:改革之后能够及时地将改革成果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此稳健改革的步伐、强化改革的功效。其次,重庆农村教育立法面临着两大课题:第一,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农村教育法治,其中首先要确定的是农村教育法规调整对象的范围;第二,我们应该如何建立农村教育法治,其中首先最该解决的是农村教育立法目的与程序性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我国的法治基础与美国相去甚远,但是,美国在教育立法技术方面的有些做法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确保立法程序透明度,提高公众参与度。可以规定听证会为教育立法的前置程序,确保立法依据的充分与立法内容的科学。 (二)构建促进农村教育法律保障的全国立法重庆地方教育立法已见雏形,但是由于其地方性立法的适用范围仅仅(也只能)限于重庆,因此,如果不能对城乡教育群体进行区别对待、特别保护,也就不可能真正突破重庆城乡教育中的二元结构。笔者认为,在国家层面可制定专门法,如《农村教育基本法》,对农村的特殊情况、特殊问题加以明确和规范。第一,从立法目的看,《农村教育基本法》应当是农村受教育人群权益的保护法,特别针对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给予农村一定的教育优惠和激励政策,将农村教育中最普遍的现实问题写入法律文本,针对性远胜于全面性,重在发挥法律规范对行为的指引作用;第二,从执法主体看,一定要立足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实情,找到“执法权威”与“便民服务”的最佳切合点,善用“软行政”、“柔性行政”等执法方式实现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 (三)地方和全国促进农村教育法律保障的立法重点高等教育不是农村教育的长项,农村教育应该回归“实用化”的本质,注重智力成果向劳动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1.革新农村教育内容,调整农村教育结构笔者认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优秀人才;二是引进优秀人才;三是留住优秀人才。具体如下:第一,做好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前后衔接。同时,重视农村中高等学历文化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第二,加强农村高中、甚至专业性大学的建设工作,加强城乡间的校际合作,提高农村师资待遇,引进外来人力资源;第三,通过政策性立法,给予大学生村官一定的优惠待遇,为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年轻力量。2.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增设职业培训机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应与农业密切相关,其功能在于为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的发展提供实用型人才,使农村学生既能打下科学文化的基本功底,又能掌握生产经营的各种技能,从而达成既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又向广大农村培养新人的双向教育目标。200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要求。重庆已经依托职业院校新建了5个农民工培训集团,在移民区县新建或配套改建15个移民就业培训基地。但是,重庆市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次、实用技术培训人次以及库区移民培训人次并未明显提升,政策扶持的同时尚未将职业培训事宜提到教育立法的日程上来。目前,我国有关职业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而当务之急在于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的立法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在农村教育法律保障中职业教育尤为重要,应通过地方性立法和全国性立法设立农村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提升职业培训机构的法律地位,同时颁发相应的职业及等级认证,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学历的认同。 教育法论文:电教项目教育法应用 在电子教学课程中,一般都是电工电子、机电类专业技术课,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院校都是电工维修或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真正涉及到的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却很少,这就制约了学生们以后的技能发展。这就需要项目教学法应用其中,在电路的研究中,需要学生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电路图,在电路的研究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增强了学生对电路的理解认识与技术方面的熟练,也便于达到真正的应用目的,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觉得理论知识比以前更好更容易理解了。在电子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以下的实施过程: 项目选题的确立。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同的,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适合他们的项目研究,在选题时很关键的,因为一个好的开头才会有好的结果。随着我国的电子事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和检验、设计人才。但很多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很困难,原因是虽然他们对那些电子方面的课程理论知识很熟练,却缺少了很多的实践经验,不能够熟练电子技术的方法,所以要根据学生们的个人兴趣,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子方面的项目,让他们自主地选择研究哪个方面,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创造能力。 分组制定任务和计划,自主学习。在我们确定项目题目后,全班同学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分组进行研究讨论了,并且每组选择一个小组长来起带头、领导、负责和监督的任务,给每位同学都分配任务。老师可以和学生们讨论一下,然后制定出我们研究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研究什么样功能的电路。都确立下来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工作计划,由老师审核和批准后,按电路的每一项工作步骤和程序开始我们的研究工作。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对电路的先有初步认识,准备好需要的工具,例如电阻、电线、仪表器、万能表等,我们可以根据电学方面的资料,把那些理论知识借鉴过来并准备应用到我们的实践过程中去。 项目计划的实施。在项目实施的计划中,老师起指导的作用,应用电子方面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做好示范,关注学生们自主实施项目的过程。学生们自己设计连接电路,设计电路的走向,确定板的大小,钻孔、焊接、调试等,最终形成了一个产品,就是电路板。又或者我们要掌握布线工艺、元器件选择、电路设计、调试检测等,我们要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结合起来,分工实施,然后再融合在一起,我们设计的直流稳压电源的项目就能很好的完成。在这当中,我们不仅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去,还锻炼了我们的互相协调帮助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我们互相讨论和分析,然后把每个人的建议应用到一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意见,我们的项目研究就很好的完成了。这是学生们互相探讨、互相研究、互相帮助的一个过程,也是项目教学法中最重要的一个过程。 项目完成后的检查与评估。当我们把所有的实践都完成后,我们需要大家一起做个全面的检查,看看是否存在短路等的现象,最后就把我们的成果交给老师,让老师给我们做个评价。应该先由学生们做个自我评价,来谈谈他们在操作电子技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心得,再由老师对每组项目研究的检查评价与评分。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什么地方我们需要改进,哪些学生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新技巧应该鼓励并借鉴过去,遇到问题如何很快的找到解决办法,通过老师对学生们的项目对比过后,找出造成评价结果不同的差异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项目教学法在应用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很明显,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需要较高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教材的不合适,电子技术研究的教材不能太过于理论深奥,这样不利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如果学生们对书本的知识理解不多,而且理论再脱离实践的话,这给项目教学会带来困难,所以在教材上要浅显易懂、重点明确,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多一些,适宜项目教学的教材;学生素质不一样,文化基础普遍不是很好,在自主学习和项目完成任务的过程带来困难;项目教学的核心是最终完成一项任务,所以对实验实习的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结论 总之,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是一个人人参与的自主创造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在完成项目中所做的那些过程。尤其是在电子教学中,需要的是学生们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熟练技能,创造新的技巧和方法的过程,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我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 教育法论文:技校电工形象教育法运用 本文作者:宋体忠 单位:南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抓住特征,生动形象,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 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对电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远离了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情景,善于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密切联系起来,并形成理性的比较分析,这就是形象教学法的主旨。例如,电工学课中在讲到“安全电压”概念时,指出安全电压是指加在人体上在一定时间内不致造成伤害的电压,国家标准通常说的安全电压是指一般环境条件下36伏以下的电压;“安全特低电压”是24V;而在潮湿、高温、有导电尘埃等特殊环境下人体的电阻会急剧下降,此时规定加在人体上的电压不应超过12V,即“绝对安全电压”为12V。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没见过这些电压等级的应用实物,笔者就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实物,如学校实习工厂车床、铣床、磨床等设备照明灯电压就是36V;而设备维修工常用的手提行灯的电压则是24V,这是因为手提行灯由使用者直接接触,不能完全杜绝在使用中由于各种原因与带电部分触碰,因此必须使用“安全特低电压”保证使用者安全;我们常用的手机充电器输出电压只有5V,就是12V以下的“绝对安全电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对象的特征,挖掘相关形象体,找到合理的比喻对象,将它们相互联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笔者在讲电工基础中的电容器、电容量时,为了说明电容量是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就拿起教室里的一个水桶作例子,圆柱形水桶的底面积S是桶内水的体积SH与水位高度H的比值,即S=SH/H,而电容量C是电容器极板上所带电荷Q与两极间电势差U的比值,即C=Q/U。比较两式可得出对应关系:电量Q相当于水的体积SH,电压U相当于水位高度H,而电容量C就相当于桶的底面积S。在水位一样的情况下,底面积大的水桶储水多。同理,一样的电压,电容量大的电容器储存的电荷多,所以电容量是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而不是储存电荷的多少。此例使抽象的理论与生活中的实物挂上了钩,学生们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之,教学中将知识点与生活实物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愉快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规律,深入浅出,张弛有度,科学施教 技校生源基础较差,学生理解力和控制力有限,再加上技校教材多以科学性和逻辑性为主,学生没有兴趣,使得学生上课“开小差”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在认真分析基础上,把专业课内容大体分为A、B、C三类,A类是实用性强且浅显易懂的理论或技能;B类是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C类是烦琐的推导、枯燥的叙述。针对以上分类,笔者制定了“A类熟练掌握,B类重点突破,C类简要了解”的教学思路。例如在讲解电工基础课自感现象的应用时,同学们对日光灯工作原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就把它列为A类内容,直接把学生带入实验室,只进行一些简单的讲解再提出安全要求,就让学生按照电路图独立组装日光灯,结果学生通过短短的90分钟,就把日光灯的原理和组装要领搞得清清楚楚。再如,在讲解如何利用左手定则判断载流直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以及利用右手定则判断直导体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时,同学们普遍茫然失措。笔者发现这部分内容冗长,不便于记忆,便把它列为B类内容,讲课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归纳成口诀。这样一来,大部分同学对各类知识的掌握就做到了心中有数,克服了畏惧心理,调动了思维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排除干扰、因势利导,课堂教学重实效 教育心理学把人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需做一定意志上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指自然发生的,不需任何意志上努力的注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历来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靠有意注意来获取知识,而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往往是由于外界刺激引起的无意注意造成的。教师应当善于认清两种注意的本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机动地处理教与学双方出现的各种矛盾,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形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发现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可以突然停止讲课;教师讲课时声音要有高低、快慢的变化;教师采用故事性谈话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变“无意”为“有意”。一次,笔者在讲电子技术基础PN结的形成时,正好是上午第4节课,教室外食堂里飘来炒菜的香味,学生们顿时窃窃私语、心神不宁。笔者灵机一动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是因为食堂里炒菜产生的“香味分子”扩散到教室里。笔者及时总结:香味的扩散是由于食堂和教室“香味分子”的浓度差,而PN结也正是P区和N区多数载流子浓度差引起的扩散运动形成的。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被拉回到课本上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教师应在平时注意培养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因势利导地维持课堂纪律,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情绪,努力延长注意力保持时间。事实证明,形象教学法在技工院校教学中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必不可少。技校教师应全面掌握形象教学法要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从而有力地推动技工院校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各项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
教师培训论文:“案例教学”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骨干教师;培训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培训教师和学员所喜爱。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起着积极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课程理论的讲座与教师自己撰写案例相结合,让参训学员充分了解国内外的教学状况,发现、追踪热点,并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做出更理性的分析,从而提示矛盾,发现并解决问题,即案例讲座型培训。这种培训,使新课程鲜活的理念回到现实中,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广大参训教师的欢迎。 案例教学的鲜明特点就是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员推向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前沿,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提高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 1、案例的搜集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培训通知上就明确要求学员将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报到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员上交案例逐一进行分析、筛选、修改,从中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在案例后加注评语,然后打印成册。 2、授课的组织准备在实施案例教学前,指导教师要对学员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明确任务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学员的动员,使每一个学员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案例分析的工作中去。 3、学员准备案例下发到学员手中,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分析研究,把握有价值的信息,或与其他学员非正式进行讨论,交换不同意见,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初步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4、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或小组负责人是这一环节的主持人,在主持讨论时,要设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帮助学员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鼓励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观点,使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经过充分辩论后,由大家推荐一名课堂重点发言人。 5、课堂交流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由各组的重点发言人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学员汇报,这一环节由指导教师主持,主持这一环节的教师要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有个简要的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重点发言一直围绕着分析和解决案例的问题而展开,并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以讨论为中心,把课堂发言和互动探索相结合,使学员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 6、总结评价在课堂发言结束后,会形成一种或多种问题解决方案,主持教师根据发言的情况和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对学员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员对讨论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掌握讨论的情况,对讨论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讨论中遗漏或分析不深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总结评价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书写报告,可以进一步增强学员对相关知识的领会,锻炼和培养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1、有助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参训学员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搜集的发生在学员身边的事,面对案例,教师们仿佛置身其中,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制定解决对策,这就大大增加了学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将理论讲座、调查研究、经验交流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员能够把教育教学的具体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既有理论上的突破,又有方法上的掌握,对于这些从学员工作和生活中来的案例进行分析,这对学员的理论掌握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 3、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学员都有发言任务,所以每一位学员都会在课下将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及解决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员的课堂参与意识,在讨论中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 4、案例的写作让学员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工作通过对案例的写作,学员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超前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学员撰写、指导教师分析、选编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点。 2、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案例制作阶段,教师要对学员编写的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修改,编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第二,在讨论中指导教师要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使全体学员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及时发现学员思想的闪光点进行鼓励。第三。在总结评价中,教师要总结充分,分析透彻,特别是学员讨论中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要逐一指明,让学员发现案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结合点,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3、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时间上的保证案例教学耗时较长,首先要求学员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了解,为课上小组讨论作好准备,其次在课上要有充足的时间讨论,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师培训论文:浅谈搞好入馆教育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辅助作用 论文关键词:入馆教育 骨干教师 辅助作用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可以使教师与图书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尽快认识、了解、熟悉图书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为骨干教师培训中的科研和学习服务。 入馆教育一般是指新入学的学生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启蒙教育。通过入馆教育可以使他们对图书馆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骨干教师在校时间短、课程紧,学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图书馆对其基本上没有入馆教育。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对骨干教师培训学员进行入馆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员了解图书馆,更加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多层面地发挥图书馆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辅助作用。 一、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现状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际了解,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培训机构往往只重视学员培训课程的设置,如聘请了多少省内外知名专家,设置了多少研讨、参观、实践观摩等,而对于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并没有重视起来。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老化,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普遍感觉需要大量充电,以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而许多老师毕业后就没有到过高校图书馆,缺乏对图书馆的了解,对于图书馆的文献、馆设、馆藏布局、文献的分布等情况都一无所知,这就使图书馆这个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骨干教师培训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骨干教师入馆教育与新生入馆教育的区别 1.骨干教师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新生入馆教育主要使学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各类藏书,从而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而骨干教师则不同,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使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提升,但这些教师所拥有的实践经验不同,所需资料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的图书馆员在入馆教育前对其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入馆教育时将他们感兴趣的文献资料的获取方法放在前面讲解,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自己需要的文献的查阅方法,从而提高骨干教师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2.更加强调科研功能。科研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又一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骨干教师到校前就对图书馆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他们希望借助高校教师或图书馆查阅一些与他们教育教学相关的较前沿的教研资料,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入馆教育中对科研功能的强调也是对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实践 1.在培训课程中设置图书资料检索课程。在培训课程中设置文献资料检索、电子图书馆使用等课程。由图书馆派馆员讲解图书馆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网页功能简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员对图书馆的总体概况、馆藏布局、图书的排架、代书板的使用、借阅手续、流程、有关规章制度、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网上查询功能等都有全面的了解。 2.利用业余时间,请骨干教师到图书馆实地参观考察。利用骨干教师培训的业余时间,将教师请到图书馆,对他们进行实地培训。从期刊、报纸阅览室开始,然后是各文献资料库,中小学教参室、教案室、电子阅览室等实地参观。首先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借阅方式、代书板的使用等一一讲解,然后发给教师临时借阅证(培训期间可以使用),模拟借阅图书,使教师们对文献资料的借阅有初步的了解,在培训期间可与在校生一起借阅图书。其次是通过对电子阅览室使用方式的讲解,使老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借阅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 3.参观中小学教参室及骨干教师教案室。我院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十分重视其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图书馆针对骨干教师培训开设了中小学教参室和教案室。每位骨干教师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他们到我院培训期间,请他们留下自己最满意的教案复印成册,存放到图书馆教案室中。近几年我院已收集骨干教师教案五千余份。 四、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在培训中的作用 骨干教师入馆教育是老师们认识、了解图书馆的开始,也是图书馆与骨干教师之间良性互动、有效沟通的起点,为骨干教师返回单位后仍能正常借阅图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入馆教育,教师们了解了图书馆的情况,同时在培训期间与图书馆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返校后,他们也可以定期向院图书馆借阅图书,很好地解决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的重新构建 这里所谓的“培训者培训”,指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专门从事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而组织的各种各类继续教育活动。 近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培养从事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专门人才培养和建设方面仍然步履维艰。培训者的专业能力与素质水平,跟教育部提出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成为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的师资要求有一定距离。我们所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其培训目标模式、培训组织模式和培训保障模式等方面需重新构建。 (一)培训者培训的具体目标需重新构建 与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相比,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是个更特殊的职业。不仅要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那样要有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探索者;而且,作为培训者,“教师的教师”,而且还应当是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榜样,更要学会培训项目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策划。 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主要来源于:一是中小学(含幼儿园)的教育干部,二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小学学科教师,三是从职业高中或中专转岗来的专业教师,四是引进的专家型教师,五是招收大中专院校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从总体上看,他们创造性地承担培训项目的组织、策划、实施、协调和专业指导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缺失。因此,培训者培训愈来愈成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和培训品质提升的关注重点和紧迫需要。 成银生(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顾问)认为,从事培训职业人员既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讲教师、课程设计者以及课件制作人员,也有培训组织实施的管理人员、培训经理、策划人员、项目主持、评估专家以及保障人员。可见,培训者可分从事教育教学和培训管理的人员两类,从培训项目开展的全过程看,培训者群体应当成为学者型的教师群体、经理型的教师群体、领导型的教师群体。在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培训的市场化、教育科研的一体化的新情境下,培训者群体还应当成为复合型教师群体、创新型教师群体、合作型教师群体。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的目标亟待重新构建。 (二)培训者培训的组织方式需重新构建 一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很好地将培训者培训纳入教师教育发展规划,大中专院校和有关研究单位及学术组织没有很好地将培训者培训项目研究视野,教师培训机构也没有很好地规划培训者培训,因此,培训者培训的科学机制、课程目标、培养规格、教材开发、评价制度仍没有和好得到实践探索,培训者培训缺乏理论支持和实践架构。主要问题是:1、培训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构建。如采用普通教育课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语言学)、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基本理论、各科基本理论、各科教学法、教学实践)、学科专业课程(中小学教学科目)“三三制”(各占三分之一)组织培训;一些培训者培训还建立培训者培训课程,如教师教育政策解读、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和展望、信息技术下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教师教育学概论、成人教育学基本理论与实践等。2、培训活动缺乏创新的策划。尽管有一定的培训主题,但其培训形式往往局限于集中理论讲授、实地参观考察、问题会谈交流等,“批发的”多,“零售”少,未能体现成人教育“能力本位”特征。3、学习方式缺乏合理的组织。问题诊断式学习、课题研究式学习、网络研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成人学习方式经常被忽略,而接受式学习、任务式学习、观摩式学习经常被应用等两者之间缺少有机的统一。 从实践角度来看,培训者培训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有效的学习方式的构建应当保证培训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尽可能激发培训者的主体意愿,落实知识信息的交流分享,进行师资群体的优化组合,形成“问题解决”主线、“课题研究”带动、“情景体验”训练、“自主研讨”整合、“能力本位”牵引和“网上交流”共享学习的新的组织方式。 (三)培训者培训的保障体系需重新构建 在目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整合工作各地区进展不平衡,而整合却势在必行的情况下,培训者从领导层到操作层人心不定,岗位工作的专业要求不明;培训机构的发展规划、岗位编制不清,即使培训者有个人成长规划或专业发展计划,也难以有体制上的保障。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大多实施组班教师负责制,但是培训项目的指令性、培训内容的多变性、培训对象的多变性、培训要求的多变性,提高了培训者专业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难度和要求,影响了培训者发展的专业性。 由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目前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模式仍然是由等级、权威构成的导致独裁的体系,培训者的个人积极性更多是去迎合上级的意愿,避免因为向上级提意见而遭到排挤,并且想逃脱上级的监督。培训者参加专业培训进修与实践学习的机会差异悬殊。有的培训者甚至一年没有一个专题、两三年没带过一个培训班、三五年没申报过一项课题,专业自主精神发挥缺少应有的能动性。所以,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培训者有一定统一的价值观和目标、分享学习收获和经验,适应不断变化的培训项目和满足专业要求,负责地开展专业自主发展和实践;让领导也主动去维护和发展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的自我负责的使命感,将批评和培训实践视为学习动力与学习机会。这就要求培训者在培训机构的岗位体系中找到个人发展的基本定位,从而做好并落实个人岗位成长和专业化发展计划;要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充分地汲取科层管理取向和专业管理取向的优点,重新落实职务体系和职责要求,提供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完善组班教师负责制为项目负责制,拓展培训者专业化发展空间。 随着学习型社会、信息化时代、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教育的国际竞争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者培训成为有效实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项目的先行条件。面对培训者专业化发展自主意识亟待加强的实际,对培训者专业化发展既需要下行政任务,更需要激发培训者专业自主过程,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市场的竞争压力,引导培训者建立与机构发展趋向一致的发展愿景,改变心智模式,系统思考,合力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实现培训者和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齐头并进。 教师培训论文: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教师 培训模式 【论文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培训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贵州省两年来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谈谈如何走出一条让教师主动持续发展之路的认识和做法。 当前,尽管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师培训,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培训陷入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境地。这突出表现在:(1)重视理论理念培训,忽视操作性培训。培训中往往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参训教师的参与互动和实际操作。(2)在培训内容设置上,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的需求被排斥在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之外,教师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3)多用授课式培训,少用互动培训。教师被动接受培训的内容,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因而无法突显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为此,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以下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培训模式。 1.以学科分班制为单位的探索。采用分学科小班制的形式确保了培训的时空和课程有计划的实施,避免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聚一堂,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实质上其背后却极度不和谐的局面。班级的成员来自不同学校,他们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学校文化背景,能真正实现相互间经验的分享和智慧的挑战。另外,在培训班中,教师们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形成了友好的学习共同体。许多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每一次的小组活动、课堂展示、专题讨论、头脑风暴中都能施展智慧和才华。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更具针对性,班级组织和教学事物上更便于管理。 2.专家与一线教师结合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一项有力措施。培训班采取与各类院校合作的形式,两年中邀请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省内的许多院校的专家教授,特别是有几位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的著名博导,如华东师大戚业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亚庆教授、云南师大教授、EEPO创始人孟照彬教授等作学术专题报告,邀请了上海、江浙一带和本省一些有造诣、有特色、有风格的优秀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进行学科指导、谈为师的认识和经验,邀请市教科所教研员谈教育科研的方法和途径。专家与一线教师渊博的知识素养,昂扬饱满的激情,丰富的实践经验等都能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为他们教学生涯指明了新的方向,让他们“走近名师”,开阔思路,成为激励他们不断求索的力量源泉。 3.举行研讨式、论坛式和对话式的互动活动。传统的模式是把教师集中起来,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要求他们成为“学生”来接受培训,缺乏参训学员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缺失了互相间的智慧与智慧的交流、知识与知识的互融。对此,我们采用“示范课”、“研讨课”、“说课”对教师进行培训。老师们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弱点、疑点等处展开共同研讨,对本课的设计理念、特色、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安排等处,通过课堂观摩、说课、评课等形式,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我们举行的学科高峰论坛活动中,要求参训教师用个人提供的教学案例上示范课,进行集体点评,大家踊跃发言,总结出上课的优点、长处,同时分析不足,并请来自上海市和江浙的特级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师进行初步诊断,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拓展教师解决教学疑难的思路,提高了参训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同时,参训教师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的思想碰撞,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对话,与专家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在省级骨干教师中,为使参训教师得到专家和指导老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我们邀请到全省各学科一线的特级教师与院校经验丰富的教授共同协作,担任各学科的指导专家,采用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方式,与学员平等对话,相互讨论,进行互动反思。先由学员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再由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培训、指导,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帮助学员排忧解难。在骨干班主任培训中,邀请了全国优秀班主任作主题报告,现身说法,与参训教师一道分享自己班主任工作体会和心得,受到了参训教师的热烈共鸣和欢迎。 4.参加课题研究。我们希望参训教师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的系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市教科所专家就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和校本教研的途径措施为参训教师作了专题报告。另外,通过课题研究为载体,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确立教研课题,建立学习共同体,让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同时,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达到了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 5.面向实践,将培训目标转变为具体的培训行动。这既体现在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又体现在从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出发,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出发;既体现在学习的内容要能联系实际,引导教师指导实践,又体现在参训教师能运用理论省察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经验,评议自己的行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之地,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开展,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阵地。参训教师的自主与主动、自立愿景、自拟计划、自我实施、自我调节、自我总结才是培训工作顺利性、有效性的关键。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指导每位参训教师根据学习的知识,结合个人实际,制定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校本研修计划表、实施表和学科小组校本研修方案,并要求在培训后进行研修与实践,专家进行跟踪考察。 6.互助团队机制建设。团队建设是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参训教师按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学科委员会、或学科课题小组、或互助团队校本研修行动小组。并让指导教师、学科指导专家与参训教师一道讨论互助合作机制,既有参训教师之间横向的合作机制,也有教师们与学科指导专家和培训机构指导教师之间纵向的合作机制。使各种资源在互助团队间流动、交互。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指导,引导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共享。 7.参加国家级培训、享受国家级培训资源。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让参训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类国家级的培训。使他们有机会接收到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名专家的指导。同时,能与全国一流学校里的骨干教师相互交流,同场竞技,他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真正认识了自我,找到了差距。通过上述办法和途径,我们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员走出去,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这些交流观摩活动,使参训教师视界开阔,见识增长,获益匪浅。视野决定思维,学员视野的开阔是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差距和接受并认同新理念的先决条件。 教师培训论文:试析“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 论文摘要: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具有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依“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采用与“做”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加上必要的环境保障和组织保障,可以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做合一;时代价值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新一轮全国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拉开了帷幕。 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教师的呼唤 近年来,在各种培训实施的前前后后,对于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愈来愈坚挺,受训教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培训机构的关注程度也愈来愈高。它在宏观上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微观上成为人们评价培训成败的标尺。 (一)培训针对性的价值观 怎样的培训算作针对性强?对于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来说,虽然从不同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判断,但在总体上应该看它是不是符合了“三个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通常表现在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三个方面。 (二)培训实效性的价值观 对于培训的实效性的评判,也会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应该看它能否实现“三个满足”:受训教师的期待得到满足,有收获感,觉得“知了,懂了,会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得到满足,参加培训后教师“教得更好了”;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满足。 培训项目的实效性丰萼靠培训课程和±立训方法来实现,其效果在受训教师身上通常表现为:师德表现发生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出现改善;教育教学成效有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 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参训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诉求。在这种诉求之下,诸多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培训实践中被探索、实验、提炼出来。“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它把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陶行知创立的“教学做合一”是南京晓庄学院前身——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校训。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陶行知于1931年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的阐释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在“做”的实践上融合起来了。 “教学做合一”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施行联系生活实践的、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入发展。与陶行知先生当年所处时代相比,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背景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教学做合一”把教学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教学适合人的认知特点,顺应人的道德生成和知能增长规律,优化人们习得“真”知识和提高“真”能力的过程,其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者按照培训目标的要求,引导学员“动手动脑”,在已有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参与培训的学习活动,用撰写案例、总结反思、现场诊断、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学”,促进学员思考、认识教学的现象、本质、规律及关系,使他们获得内在收获。多个地区经验表明,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颇见成效,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 农村教师培训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培训的共性,与城区教师培训相比,还有其特点。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差异及学校分布零散等原因,一些农村的教师培训资源相对稀有,教育等方面信息的获得相对滞后,教师参加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的机会并不很多。在城市有条件安排的学习形式在农村却不一定有条件安排,在城市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却不一定有。因此,搞好农村教师培训的难度更大一些,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将更多地依赖于在农村本地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来实现。在这样情况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以“教学做合一”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更为适合农村教师的特点。它利用农村教师身边的资源,贴近他们的教学环境,更多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顺应了他们的需要,关注了他们当前的教学问题,对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改善、素质提高帮助甚多。 (四)“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当时,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等学校中,“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培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依然合拍于时代的旋律,溢射出时代的光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要“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增强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培训理念体系,可以创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教师培训方法与模式,为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路。这为我们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帮助农村教师专业提升,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添了一臂之力。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实现 我们所讨论的时代价值,是在新时期农村教师培训中,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价值的总和。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农村教师培训后整体素质的提升,微观上体现于各个具体项目培训效果的改善。这种价值的主要附着点是培训项目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法。 (一)以“会做”为根本,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反映了培训组织者的培训理想和价值追求,它离不开“针对性、实效性”这一要素。通常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训目标较为宏观,属于总体目标,体现了对教师的“期待”。据此,培训部门结合参训教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培训目标,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期待”。例如,江苏省某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使学员“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我们进一步提出要使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加对学科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拓展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能在县、乡起到学科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训部门制定的具体目标,是体现针对性的重要标杆,把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目标具体化并加以落实。 培训目标要能针对学员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实际,把标高设在学员的“最近发展区”,让学员通过培训达到“会做”的根本目的。为此,制定培训目标前要认真了解学员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所拥有的培训资源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实效性。 (二)以“做事”为背景,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施工蓝图,是实现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载体。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以“做事”为背景,根据培训目的需要,围绕学员的“做”与“学”来编制课程,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中,一方面应合理配搭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应恰当组配授课教师,注意他们的结构,使专家、教研人员、一线名优教师的比例适当。对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模块,要注意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课程能在“做”的经验上学,实践课程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以利于学员进步。 例如,在江苏省20lO年暑期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在我们的课程编排里,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教学、说课讨论、教学课件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二,理论性课程如小学英语教材梳理、英语新课标解读、英语新课程的实践反思等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授课教师的成分构成是:高校专家占三分之一弱,教研员、一线名师共占约三分之二。 我们所说的“做事”,既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包括他们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行动。 (三)以“做上学”为特征,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实施培训教学 培训教学是通过实施课程来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过程。因此,培训教学的方法极为重要。好的培训教学方法如同好的工艺,把设计蓝图变为合格“产品”。它能引导学员参与学习过程,激起学员共鸣,促进学员的感知,提高学员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以学员“做”的经验为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理解“做事”的道理,进一步把握“做事”的规律,进一步改善“做事”的方法,从而习得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能、新方法。有些理论性课程是“死”的,授课教师要把它与“做”结合,教“活”起来;实践性课程本身应该是“活”的,授课教师更要设法让活课程“活得生动”,有效地转化为学员的智能。培训教学应以“做上学”为特征,将培训者_的“教”及学员相互的“教”与学员的“做”和“学”融为一体。例如在培训教学中,引导学员拿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反思;用自身教学经验来梳理和提炼教育观点;在培训期间写反思日记;在教学现场开展观课议课,对教法作教理分析;学员之间互动互教;学员与专家交互活动等。 培训教学过程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人,授课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 四、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保障 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培训团队的努力,受训学员的参与等多方配合,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系统。 (一)环境保障 环境保障可分为物质环境保障和精神环境保障。物质环境是指,农村教师培训中可供学员享用的各类教育实践场所、设施等,如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学员所在学校)、各类课堂、微格教室、特定的场馆所、网络信息等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应拥有足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精神环境主要指与农村教师培训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部门领导要充分尊重农村教师的特点,认清“教学做合一”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价值,鼓励和支持培训工作中的创新,把“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农村教师培训中来;培训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以追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己任,不怕“麻烦”,努力在培训的组织和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与方法;学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坚决摒弃“只带耳朵”参加培训的落后学习方式。 (二)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主要由组织体系、制度文化、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良好的组织体系包含运转高效的培训机构、专业素养好的培训者团队;还有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培训机构与实践基地等支持单位的和谐协作。培训者团队的结构应是优化的,主要由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一线校长、名优教师组成。他们应与农村中小学保持经常性联系,熟悉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善于在“做”上教,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培训者的座右铭,形成培训者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了解和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风尚,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文化。进行培训者培训,研究和推广“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对培训的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有相关制度要求,将“教学做合一”体现于培训全过程,打造讲求实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特色。 在考核体系方面,以针对性、实效性为效标建立培训考核办法。要开展多元的培训评价。首先是学员的评价,具体分为评自己和评授课教师。如培训过程中,学员自觉参与情况怎样;取得了怎样的收获;教师的“教”是否体现针对性;对学员的帮助程度如何;等等。其次是培训者的自我评价。培训者在培训教学中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收效怎样;等等。再次是培训领导者的评价。培训领导者通过听课、对培训学情的观察检查等手段形成评价意见。最后是跟踪评价。对学员参训后在工作绩效等方面面貌变化情况作跟踪观察,为培训实效的评判提供参考。 “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实惠。当然,我们在享受它回馈的价值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探索以丰富它、发展它。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英国校本培训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教育。英国校本教师培训强调以学校为教育基地,注重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来探讨学校教育与教学的规律,以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校本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重视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学校教育现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形势以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专业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英国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校本培训(school-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英美等国,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旨在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早在1972年,《詹姆斯报告》就建议教师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校发生的,校本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发展,并揭示各种教育需求与不足。因此,詹姆斯小组认为,每所中小学都应把本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看做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并且所有教职员工都对此负责。《詹姆斯报告》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的观点得到了各教育团体和中小学的赞同,同时由于英国中小学享有充分的自治权,从而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改进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此外,一些教育学者也认为,要确保将学校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就需要有?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支持,进而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教学能力。英国皇家督学团也在其督导报告中指出,在各个学校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评价他们的进修政策和实践,以及界定将来要优先发展的方面,决定从何开始进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通过自主界定本校教师的培训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实施校内培训计划,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伴随学校改革思潮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在英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实施,经过多年实践,英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政策、内容与方法都变得更加完备。教师培训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任务来实施,并将学校教师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其中中小学校长在校本教师培训中负有重要责任,以保证校本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培训内容也要立足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英国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已将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列为?重建学校?的一部分,并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实践、校本管理等工作互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 二、英国校本培训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公众对教育质量日益关注,要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达到人们的期望,而且进一步呼吁政府制定出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自此,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把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作为政府发展教师教育的新举措,并在1988年以后,英国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 (一)校本培训计划的设计 校本培训计划是在大学、中小学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最终的决定权应在中小学,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学校培训计划必须与其所拥有的优势相适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程序,以便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的实施机构独立承担师资培养任务,是近年来英国教师教育中出现的新趋势,也是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变化说明,为了避免教师培养和训练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已成为英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理念。首先,由学校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说明培训目的,可用的资源,实施培训活动的要求和程序,培训时间的安排及职责分配等,使所有教师全面了解学校的培训政策。其次,提出年度培训计划及实施程序。分析并说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需要及预先计划的培训时间、方式和费用等。最后,对教师培训进行检查和反馈。作出翔实的培训记录,对培训活动取得的成效及开支进行及时监控与评价,并对教研组及整个校内外有价值的观点与实践经验作出反馈和采纳。 另外,在英国的中小学设置专业委员会作为校本培训计划的重要组织。由副校长兼任主任,成员包括学校的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的中小学总顾问、地方教师中心或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专业发展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提出年度的优先发展项目,与教研组长和年级主任合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具体内容提出建议。这使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及具体的职能组织都能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规划和补充。 (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必须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与学校发展紧密相关。由于英国中小学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其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内容与组织均由各自所在的学校负责,但是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教育当局的指导方针制订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 英国校本培训是由中小学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而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通常被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以及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达到的一种专业成长,所以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及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管理、学生与班级管理、师生交往、学业评价、教学新技术的运用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等。中小学校本培训逐步倾向于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重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所需教学技能的获取,诸如如何实施对年幼儿童的有效教学,如何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如何满足有特殊要求学生的需要等。 为使学校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英国中小学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设计校本培训的策略。其一,在设计校本培训时要处理好学校整体规划的计划与程序,学校的年度与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的具体培训活动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其二,在校本培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学校教师的整体需要,学校各工作小组或职能组织的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需要。最后,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可用资源,重视学校内外的各种优势和力量,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谋求与校外的联系与合作,从而完善培训计划的设计与修改 三、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学校师资培训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加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而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湖北省十堰市遵循?因校制宜?、?因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素质状况,构建了适合本校发展的?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关于校本培训的界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释,经过综合比较,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就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培训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负责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的组织,其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的教师培训,从表面来看,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较快,然而教师素质和学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大多数盲目追求学历的提高,从而出现了高学历的泡沫现象。就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与能力来看,还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感到自身的能力无法跟上新教学理念的要求,这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行为,把教师的发展简单地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或进修方面,更缺少时间上的保证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培训的目的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趋势。一是以学历、学位教育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更新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三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要目标。所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教师培训的重点转向非学历教育,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和教学能力,并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从校本培训看我国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是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订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在教育系统复杂化和教育对象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既是课程专家,又要成为技术评价者、课程顾问等,要为学校的发展前景服务,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重新发现教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要注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二要认识到对教师增加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以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三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完整的继续教育。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计划是中小学及地方教育当局一项固定的长期工作,在每学期的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用于校本培训的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相关教学咨询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等。校本培训在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注重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的发展,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判断。此外,中小学的自治权使学校能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设计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为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计划,以确保培训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显著改善,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要优先改进学校管理机制、基础教育教学培训模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等与教育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方面,由此加强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第一,学校应建立教师职后培训的良性管理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并将教师任职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校发展战略,强调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同时,学校要充分享有自治权,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培训的设计和组织要综合考虑校情、师情,依据现实需要提出培训课题并组织实施。 第二,教师培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交流、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校本培训要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更加丰富,密切结合实际,除了专业学科和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深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一般文化素养的提高外,还要包括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另外,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同时运用以老带新、假期培训、校际观摩交流和反思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教育改革已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新的取向,而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推行,让教师通过适当的校内实践经验来获得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行动研究,从而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在校本培训计划的指导下,既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在整个生活中创造知识,学会生存所需的态度和技能。这种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适应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反映了当代教育运动的重要规律,并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五、 结束语 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与深入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主导方向,其发展目标也呈现全面性趋向。在对过去教师教育的深刻反思下,当代教师的目标也超越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范畴,扩展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方面,并以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来培养合乎需要的教师队伍。我们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逐步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继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实践能力。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变革,特别是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使教师的培训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创新型教师培训研究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要依靠创新型教师来进行。在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面,创新型教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应在教学环境、学术氛围、教师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上,视频资源具有表现性强、具象性强、纪实性强、智能性强的教育优势。发挥视频资源的教育优势可以提高创新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构建视频资源库、视频点播、视频广播平台是培训创新型教师的三种应用方式。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视频资源;教师培训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型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一、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善于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创新型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技术等四个方面。 1.创新型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魅力 创新型人才依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主要方式,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就应该作出表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创新型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着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自觉实践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确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创新型教师具备新颖前沿的学科知识 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上的突破,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创新的。新颖的知识更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从而加强学习的效果。 4.创新型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起到率先示范的“身教”效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体现在教学行为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就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大力精简各种名目的考试,实践素质教育,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解放出来,给教师创新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教育管理机构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考评体系。 2.建立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 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对于教师的创新是必需的,全社会应形成奋发上进,求实创新的风气,学校要从政策上鼓励教育创新,给教师进行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3.组织教师培训,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十分不利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教育部门应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培养教师采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育技术中,还体现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上。教师培训要培训教师的反思性、批判性、发散性等多种思维模式,创新的理念应当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自觉和自律,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行为。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离开了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泛的,空泛的理论也就谈不上创新。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广大教师也应树立科学与技术结合,知识与经济相联系的现代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充实学科知识,实现思想观念和技术方法上大胆创新。 三、视频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中的教学优势 专业培训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主要形式,视频及其整合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与文本、图片等其他媒体元素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势。 1.视频具有表现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适宜呈现一些对学习者来讲感觉比较陌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在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方面,视频所能传输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2.视频有具象性强的优势 视频所表现的信息都是形象、直观的教育信息,是事物的形态、色彩的具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文字符号等抽象内容。具象性是心理感知规律、记忆规律以及注意规律的重要基础,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讲解重点的选择性和理解性,同时还能够使注意力稳定和持久,并且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准确、逼真的视频媒体尤其能够非常好地表达教学对象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运动变化。 3.视频具有纪实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内容。 4.视频具有智能性强的优势 视频资源的播放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播放自己所需的视频资源。 四、视频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要方式 视频信息的教学特性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营造教学情境、拓展知识领域、增强实践技能。视频资源在教师培训中主要有三种方式: 1.构建教师培训视频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整合 我国教师教育视频资源从整体上看还不够丰富,可用总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教育信息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资源库是资源共享的典型方式。 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同步建设视频信息资源库,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整个信息资源的充实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类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比较快的,如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圣才学习网视频资源库等。 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应用不仅是视频资源的共享,还应用于视频资源的整合。视频资源的整合不仅存在于视频素材间,还存在于视频与文本、图片等媒体元素间。 2.构建视频点播(VOD)平台,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是教育创新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同样提倡教师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很难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视频点播平台可以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VOD(Video On Demand视频点播)是一种可以按用户需要点播节目的交互式视频平台,该平台是以流技术为核心,不需下载完视频文件就可播放,即点即播,十分方便。教师教育机构应用VOD平台,可以有效培养教师的治学能力,促进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学习者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握,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构建数字视频广播(DVB)平台,拓展教师知识领域 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多在于教师的知识领域的宽泛、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 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是一种根据需要向某一区域传送视频节目的系统,该系统也是基于流技术系统,它采用的是多播方式,而不是VOD的点对点方式。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应用DVB平台,建立新闻、科技、MTV等视频节目频道,用前沿、新颖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娱乐节目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领域,了解学科动态,陶冶思想和情操。 教师培训论文:浅析面向新农村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整合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 中学英语教师 培训 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整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的整合;二是培训主体的整合;三是培训对象的整合;四是培训手段的整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培训与科研(教研)相结合。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专家的专业引领,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论述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之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任务。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专业发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所占比例较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等。以永州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为例,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是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或其他学科的转岗教师构成,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现有的师资不仅得不到充实调整,反而挑选一些较优秀的农村中学教师到城区中学任教,使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一步弱化,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近几年,笔者担任了永州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工作,对该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培训主体方面:以培训院校、培训机构为本位,忽视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目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通常做法是:让所有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学教师利用暑假到指定高校接受培训,实行大班上课,学完规定门数的课程即可结业。 二是培训对象方面:部分参训教师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主要表现为:重学历进修轻培训提高,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仅仅是为了拿学分,上职称。他们在培训中往往学用脱节,被动学习。 三是培训内容方面: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主要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这种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教师培训体系,虽然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忽视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训内容以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整合,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单纯知识传授,脱离教学实际,较少考虑农村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不能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四是培训手段方面:师资培训多采取理论讲座的形式,课堂上专家理论指导性强。但多数培训者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培训手段:讲一听一记,重视理论灌棺,很少采取互动式、讨论式和启发式,手段单一,形式单调,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培训模式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_L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融合等意思。这里的“整合”指的是将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融入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机整体中。“一般而言,培训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培训管理等,”培训模式整合过程,就是在某种培训目的指引下,将培训理论与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过程。 三、培训模式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训内容的整合 从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日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具有)而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培训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教师培训的不同目的进行不同的公1合,建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培训内容的整合方面,应注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比如词汇、教学法、听说技能、英美文化综合知识、英美文学赏析等。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很多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的弱项,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二)培训主体的整合 所谓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目前,我国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致有五大类:一是大学或师资养成机构;二是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三是教师专业团体包括教研、科研组织;四是教师任职学校;五是远程教育网。培训主体的整合,应注意聘请院外知名专家和优秀中学英语教师参与培训班的讲授与专题报告,采取高校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优势互补。 (三)培训对象的整合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继续教育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继续教育培训的基本任务应当是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完成后,还有一个很长的持续性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带有终生的性质。就培训对象而言,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涯阶段,担任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等特点。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诉求,比如需要具有学科性、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能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激发他们参与,变“要我学”为“我愿学”,能取得实效。因此,为了解决老师的诉求,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需求和问题,可采用分类培训的模式,突出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教师培训。例如,针对新入职教师采用“导师制”、针对一般教师采用“案例法”,针对骨干教师采用“课题带动法”等模式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师培训,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方面考虑,推行 “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这种做法,既可以培养高校的师范生,又能够培训当地的中学教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这是西南师范大学率先为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做出了有益探索。目前,这一模式在四川、广东等省推广。一方面,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强化他们的从教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 (四)培训手段的整合 培训手段,即培训媒体、方式与方法。从教师学习方式角度看,有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交流互动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以经验提升为目的的反思学习,以发现规律为追求的研究学习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学模式、研训一体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课堂观摩与教学反思模式等。 由于我国现行中学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是一种外控的“单向传递”理论型模式,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关照,满足不了农村中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研训结合是中学教师培训的一种有效模式。指科研(或教研);训,指培训。研训结合模式是指把教育科研与培训一体化,以研兴培,以培促研,将科研与培训有机地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培训模式。多年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关注教育实践,走入学校,开展合作行动研究,探索“研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果。“这种回归教育生活,回到教育教学的现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合作行动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培一体化模式又分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和互动式培训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式培训模式以专家讲座、学员参与、交流评议、典型示范、研训结合为特点,即“导一学一议一仿一研”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主体性,实现双向互动。实践证明,“研训一体化”模式是较为适合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实际的,它既可缓解工学矛盾,又成本低廉,能真正全面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然而,农村学校开展校本研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专家的专业引领。利用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能够打破时空阻隔,共享优势资源,是扩大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农村学校规模小,交通不便,培训师资缺乏,传统培训形式带来诸多矛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师培训,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给培训带来生机和活力。网上灵活的学习方式,能有效的解决工学矛盾。 总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缩小他们与城区教师的差距。构建以学员为本的培训理念,采取开放的、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科研相结合、观摩与反思相结合,远程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适应教师学习的特点,即自我导向、经验参与、以问题为中心、资源共享、以提高绩效为目的,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以及专家教师的专业引领,让教师实质性地参与到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英国校本培训对我国教师培训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教育。英国校本教师培训强调以学校为教育基地,注重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来探讨学校教育与教学的规律,以培养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借鉴校本教师培训的先进经验,重视教师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学校教育现实,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形势以及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专业教师队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英国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校本培训(school-based in-service education)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英美等国,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旨在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早在1972年,《詹姆斯报告》就建议教师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校发生的,校本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技能得到充分发展,并揭示各种教育需求与不足。因此,詹姆斯小组认为,每所中小学都应把本校教师的在职培训看做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并且所有教职员工都对此负责。《詹姆斯报告》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的观点得到了各教育团体和中小学的赞同,同时由于英国中小学享有充分的自治权,从而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改进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此外,一些教育学者也认为,要确保将学校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就需要有?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支持,进而加深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教学能力。英国皇家督学团也在其督导报告中指出,在各个学校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评价他们的进修政策和实践,以及界定将来要优先发展的方面,决定从何开始进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通过自主界定本校教师的培训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实施校内培训计划,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伴随学校改革思潮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在英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实施,经过多年实践,英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学校政策、内容与方法都变得更加完备。教师培训紧紧围绕学校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任务来实施,并将学校教师培训计划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其中中小学校长在校本教师培训中负有重要责任,以保证校本培训计划的顺利开展,培训内容也要立足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英国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已将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列为?重建学校?的一部分,并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实践、校本管理等工作互相结合,强化对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 二、英国校本培训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公众对教育质量日益关注,要求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应达到人们的期望,而且进一步呼吁政府制定出台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自此,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把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作为政府发展教师教育的新举措,并在1988年以后,英国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国家的一项教育政策。 (一)校本培训计划的设计 校本培训计划是在大学、中小学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但最终的决定权应在中小学,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学校培训计划必须与其所拥有的优势相适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程序,以便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的实施机构独立承担师资培养任务,是近年来英国教师教育中出现的新趋势,也是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变化说明,为了避免教师培养和训练中专业实践能力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已成为英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质量的重要理念。首先,由学校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说明培训目的,可用的资源,实施培训活动的要求和程序,培训时间的安排及职责分配等,使所有教师全面了解学校的培训政策。其次,提出年度培训计划及实施程序。分析并说明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需要及预先计划的培训时间、方式和费用等。最后,对教师培训进行检查和反馈。作出翔实的培训记录,对培训活动取得的成效及开支进行及时监控与评价,并对教研组及整个校内外有价值的观点与实践经验作出反馈和采纳。 另外,在英国的中小学设置专业委员会作为校本培训计划的重要组织。由副校长兼任主任,成员包括学校的教师代表、地方教育当局的中小学总顾问、地方教师中心或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专业发展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是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性建议、协调与监控,提出年度的优先发展项目,与教研组长和年级主任合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具体内容提出建议。这使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及具体的职能组织都能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出规划和补充。 (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必须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与学校发展紧密相关。由于英国中小学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其校本教师培训计划、内容与组织均由各自所在的学校负责,但是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教育当局的指导方针制订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 英国校本培训是由中小学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而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通常被认为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验以及系统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达到的一种专业成长,所以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及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所教学科的知识与运用、学校管理、学生与班级管理、师生交往、学业评价、教学新技术的运用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等。中小学校本培训逐步倾向于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重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所需教学技能的获取,诸如如何实施对年幼儿童的有效教学,如何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来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如何满足有特殊要求学生的需要等。 为使学校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英国中小学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设计校本培训的策略。其一,在设计校本培训时要处理好学校整体规划的计划与程序,学校的年度与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教师的具体培训活动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其二,在校本培训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学校教师的整体需要,学校各工作小组或职能组织的需要以及教师个人的需要。最后,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可用资源,重视学校内外的各种优势和力量,充分调动学校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谋求与校外的联系与合作,从而完善培训计划的设计与修改 三、我国教师培训的现状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学校师资培训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加强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而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如湖北省十堰市遵循?因校制宜?、?因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素质状况,构建了适合本校发展的?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关于校本培训的界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释,经过综合比较,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就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以学校中的教师为对象开展培训,培训立足于学校岗位的实际需要,学校负责培训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方式的确定和教师的组织,其目标是解决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的教师培训,从表面来看,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较快,然而教师素质和学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大多数盲目追求学历的提高,从而出现了高学历的泡沫现象。就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与能力来看,还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需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和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感到自身的能力无法跟上新教学理念的要求,这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教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行为,把教师的发展简单地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尤其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或进修方面,更缺少时间上的保证和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教育的发展使得教师培训的目的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趋势。一是以学历、学位教育为主要目标;二是以更新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三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要目标。所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在强调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将教师培训的重点转向非学历教育,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和教学能力,并着眼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从校本培训看我国教师培训 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是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制订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在教育系统复杂化和教育对象多样化的今天,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既是课程专家,又要成为技术评价者、课程顾问等,要为学校的发展前景服务,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重新发现教师,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要注意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应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二要认识到对教师增加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以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要;三要通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完整的继续教育。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计划是中小学及地方教育当局一项固定的长期工作,在每学期的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用于校本培训的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相关教学咨询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等。校本培训在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注重教师专业研究能力的发展,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作出判断。此外,中小学的自治权使学校能根据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制订有效的培训计划和设计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培训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技能,帮助学生持续发展。 为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计划,以确保培训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能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到显著改善,我国的教师校本培训要优先改进学校管理机制、基础教育教学培训模式、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等与教育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方面,由此加强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第一,学校应建立教师职后培训的良性管理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并将教师任职学校作为培训基地,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依据学校发展战略,强调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同时,学校要充分享有自治权,使教师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培训的设计和组织要综合考虑校情、师情,依据现实需要提出培训课题并组织实施。 第二,教师培训要注重教育理论与教师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交流、案例教学、行动研究等方法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此外,教师的校本培训要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依据实际工作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第三,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应更加丰富,密切结合实际,除了专业学科和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和深化、教育技术的掌握、一般文化素养的提高外,还要包括对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最紧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另外,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同时运用以老带新、假期培训、校际观摩交流和反思教学等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教育改革已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新的取向,而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推行,让教师通过适当的校内实践经验来获得教学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行动研究,从而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在校本培训计划的指导下,既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在整个生活中创造知识,学会生存所需的态度和技能。这种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适应了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反映了当代教育运动的重要规律,并为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五、 结束语 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与深入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的主导方向,其发展目标也呈现全面性趋向。在对过去教师教育的深刻反思下,当代教师的目标也超越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范畴,扩展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方面,并以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来培养合乎需要的教师队伍。我们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逐步提升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需要。教师需要通过继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实践能力。而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变革,特别是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使教师的培训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与教育实际相结合,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培训论文: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探析 摘 要: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将由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转变为终身需求知识性培训、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并重。应通过政策引导、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培训运行保障机制等措施,促使教师重视非学历培训和教学性培训,提高培训效果,满足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 关键词: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理性化 一、培训认识的理性化引导着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的认识逐步走向理性。培训不仅仅反映出社会进步与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自身谋求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一,终身学习理念使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趋向理性化。伴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引导着高校教师对培训学习认识与需求的理性化。教师参加培训学习逐步摆脱了由学校组织安排的被动状态,变为个人终身学习的主体需求,他们将目光投向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学习。 第二,科技进步、知识更新使高校教师培训学习的热情日渐提升。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这必然反映到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来,传统的教师素质观已经无法适应需要,时代呼唤着新的教师素质观的建立。教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占有,才能满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日渐提升,可以预见,高校教师培训的个体需求必将不断增长,培训市场亦更将广阔。 第三,现代大学观促成高校教师参与培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现代大学必须全面承担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教育责任要求大学必须坚持人文、科学和创新的统一,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术责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服务社会的责任要求大学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大学要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文化引导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作为大学实现其教育、学术和服务社会责任的实践者,正逐步将对培训学习的理性认识和热情转化为——种自觉行为。 二、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 1.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总体评价 通过调研数据和同教师访谈的信息分析,我们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现状作如下总体评价:个体培训需求十分丰富;需求与现实满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培训需求的目的上存在着片面性和功利色彩。 个体培训需求的丰富性表现在:教师既有学历培训需求,又有非学历培训需求。非学历培训主要包括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 个体培训需求与现实满足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均等;培训未能达到期望效果,个体培训需求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45968名教师中,最需接受培训的中级以下职务的教师每周实际授课在10学时以上的有14281人,占被调查的中级以下职务教师总数的51%。可见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每天忙于应付教学,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学习,他们的培训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训方式不当、培训内容先进性不够、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师接受培训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效果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培训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调研资料显示,被调查的40116名教师中,认为“培训效果不错”的只有16742人,仅占41.7%。 行政部门和学校政策导向的误解,部分教师的培训需求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具有一定片面性。如重学历培训、轻非学历培训,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等。 2.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教师群体从层次上可划分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承担的任务以及学校的要求的不同,其培训需求在内容、水平和形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就共性而言,教师都重视专业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优化。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和宽广、优化的知识结构,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普遍认为,“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向、优化知识结构”,是他们参与培训学习的主要目的。 就个性而言,由于多年的积累与学习,学科带头人的学识水平、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在教学能力方面,经过多年的锤炼,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他们的需求主要是: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知识,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以引导和带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与学科带头人相比较,骨干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培训提高空间。他们既是学术研究的骨干力量,又是教学上的中坚。他们既有提高学术水平、加强科研能力训练的需求,又有掌握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需求。 青年教师进入教师队伍的时间不长,他们富有朝气、思想活跃、学习勤奋、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青年教师的角色转换相对迟缓,对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理解和把握不够,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因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暴露出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等毛病。他们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迅速提高科研能力、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素质等。 3.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同 从教学角度而言,不同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学科的性质及发展状况不同,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就不同。文科教师的学术研究一般说来主要靠资料的占有和信息的获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文科教师获取相关学科研究的信息已十分快捷、方便,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名家的指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术会议、短期研讨等较为合适。理科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要取得较大突破,一般建立在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他学校的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进行科研,采取访问学者的形式比较适宜。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基础学科教师培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方面;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师的需求体现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等方面,比较适合的培训形式为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出国访问等。 4.不同地区教师的需求不同 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不同,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同;不同地区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其培训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东部地区的大部分高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深,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科研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对以“掌握学科前沿理论、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术影响”为内容的培训感兴趣,比较热衷于高级研讨班、学术会议、国内外访问交流等培训形式。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慢,底子薄,基础差,高等教育仍欠发达,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弱。这表现在:(1)学历层次较低。如甘肃省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青海省具有研究生学历高校教师的比例还不足6%。(2)骨干教师缺乏。因此,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学历培训的需求格外迫切,对以“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内容的培训需求较大。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对培训形式的要求更加灵活多样,尤其欢迎东部地区的“学术支边”,与东部地区高校联合举办学位课程班等培训形式。 三、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发展趋势 伍,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逐步减少,知识性的培训项目成为教师培训的终身需求,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 1.教师的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 从当前我国高=淌Χ游榈南肿蠢纯矗?淌Φ难Ю?愦位贡冉系停?哂兴妒恳陨涎?坏慕淌Ρ壤?挥?1%。因此,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教师培训仍保持较高的学历培训需求。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比例将大大提高。在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教师培训重点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战略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重点将转移到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上来,学历培训需求将逐步趋缓。“掌握本学科前沿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将成为多数教师培训提高的重点。 2.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将继续深入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职能发挥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的重任,更应该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随着教师对当前环境下自己的社会身份、地位的认识、了解和认同,他们将会把这种角色的社会期望转化为自身的心理需要,因此,对学术性培训的需求日渐突出。在学历达标已不再是困扰青年教师的主要压力的情况下,在高校普遍推行聘任制以及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制的积极推动下,在教育主管部门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正确引导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责任性和紧迫性,开始重视教学工作,力求通过教学性培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3.知识培训将成为教师个体的终身需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师具有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也就是说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教师的这种自我更新的专业发展取向和理念,决定了教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会自主关注自身的专业知识更新,发现其中的不利因素,促使自己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 四、引导和满足教师培训个体需求的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促使教师重视非学历培训 应通过制定政策、加强评估等方式将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由过分追求学历培训引导,到注重非学历培训上来。在多种培训形式并举的前提下,勿忘提高教师学术、教育教学水平这一培训的本质,防止因学历培训“热”而弱化非学历培训。现代大学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术水平高、学识面广,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娴熟地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这些能力的提高仅靠教师的学历教育是不可能达到的,必须依靠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和科研实践才能实现。 2.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建立科学的教师工作考评体系,促进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促使教师通过培训实现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现教师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是考核,通过考核调动广大教师勤奋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关键则是建立全面、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应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性培训,为适应教师培训个体需求创造条件,实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重大转变。 3.加强教师培训评估工作,建立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提高培训效果 当前,我国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政策、规章制度,也有《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法律、政策。这虽然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对教师培训的整体绩效缺乏相应的检查、监督、评估机制,导致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影响了教师培训的需求,挫伤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工作评估制度,通过评估,促进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使接受学校、送训学校和教师个人均获得相应的收获。对接受学校的评估应包括日常管理,指导教师选派,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培训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培训内容的先进性,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参训教师的评价等方面;对送训学校的评估应包括培训对象选择上的公正性,教师培训机会的均等性,培训内容选择上的合理与实用性等方面;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评估应包括培训期间是否履行相关义务,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 当前,为提高培训效果,建立教师培训运行保障机制乃当务之急。第一,建立适应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如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第二,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如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第三,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如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网上培训;充分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试行“临床案例”式培训等。第四,增加培训经费投入,为教师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国家和学校应是培训经费支付的主渠道,要逐步建立政府、学校、教师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适应教师日益增加的培训需求。 教师培训论文:试析“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 论文摘要: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具有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依“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采用与“做”密切结合的教学方法,加上必要的环境保障和组织保障,可以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师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教学做合一;时代价值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下,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蓬勃开展。最近,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新一轮全国性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拉开了帷幕。 一、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教师的呼唤 近年来,在各种培训实施的前前后后,对于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愈来愈坚挺,受训教师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培训机构的关注程度也愈来愈高。它在宏观上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微观上成为人们评价培训成败的标尺。 (一)培训针对性的价值观 怎样的培训算作针对性强?对于一个具体的培训项目来说,虽然从不同角度可能会有不同判断,但在总体上应该看它是不是符合了“三个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培训项目的针对性通常表现在培训目标的制定、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教学方法的选用等三个方面。 (二)培训实效性的价值观 对于培训的实效性的评判,也会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应该看它能否实现“三个满足”:受训教师的期待得到满足,有收获感,觉得“知了,懂了,会了”;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愿望得到满足,参加培训后教师“教得更好了”;教育主管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满足。 培训项目的实效性丰萼靠培训课程和±立训方法来实现,其效果在受训教师身上通常表现为:师德表现发生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出现改善;教育教学成效有了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 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参训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诉求。在这种诉求之下,诸多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培训实践中被探索、实验、提炼出来。“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是其中之一。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它把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教学做合一”的含义 陶行知创立的“教学做合一”是南京晓庄学院前身——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的校训。对于“教学做合一”的含义,陶行知于1931年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的阐释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在“做”的实践上融合起来了。 “教学做合一”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施行联系生活实践的、适应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需求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做合一”开展教师培训的现实意义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入发展。与陶行知先生当年所处时代相比,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背景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教学做合一”把教学与生活、工作实践相结合,使教学适合人的认知特点,顺应人的道德生成和知能增长规律,优化人们习得“真”知识和提高“真”能力的过程,其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没有改变。在当下的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者按照培训目标的要求,引导学员“动手动脑”,在已有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参与培训的学习活动,用撰写案例、总结反思、现场诊断、讨论交流等形式来“学”,促进学员思考、认识教学的现象、本质、规律及关系,使他们获得内在收获。多个地区经验表明,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颇见成效,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特殊意义 农村教师培训除了具有一般教师培训的共性,与城区教师培训相比,还有其特点。由于经济文化发展进程差异及学校分布零散等原因,一些农村的教师培训资源相对稀有,教育等方面信息的获得相对滞后,教师参加进修提高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之间相互进行教学交流的机会并不很多。在城市有条件安排的学习形式在农村却不一定有条件安排,在城市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却不一定有。因此,搞好农村教师培训的难度更大一些,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诉求将更多地依赖于在农村本地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来实现。在这样情况下,“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便显出它的独特魅力。 事实上,以“教学做合一”来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更为适合农村教师的特点。它利用农村教师身边的资源,贴近他们的教学环境,更多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顺应了他们的需要,关注了他们当前的教学问题,对他们的问题解决、行为改善、素质提高帮助甚多。 (四)“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当时,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等学校中,“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为培养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依然合拍于时代的旋律,溢射出时代的光彩。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要“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增强了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培训质量。 在“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探索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培训理念体系,可以创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教师培训方法与模式,为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路。这为我们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帮助农村教师专业提升,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添了一臂之力。 三、“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实现 我们所讨论的时代价值,是在新时期农村教师培训中,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和方法所产生的价值的总和。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农村教师培训后整体素质的提升,微观上体现于各个具体项目培训效果的改善。这种价值的主要附着点是培训项目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法。 (一)以“会做”为根本,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反映了培训组织者的培训理想和价值追求,它离不开“针对性、实效性”这一要素。通常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培训目标较为宏观,属于总体目标,体现了对教师的“期待”。据此,培训部门结合参训教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培训目标,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期待”。例如,江苏省某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使学员“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我们进一步提出要使学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加对学科知识更新趋势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了解,拓展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能在县、乡起到学科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训部门制定的具体目标,是体现针对性的重要标杆,把教育主管部门的总体目标具体化并加以落实。 培训目标要能针对学员的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实际,把标高设在学员的“最近发展区”,让学员通过培训达到“会做”的根本目的。为此,制定培训目标前要认真了解学员的教学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目标时要根据所拥有的培训资源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实效性。 (二)以“做事”为背景,设计满足需要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施工蓝图,是实现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载体。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以“做事”为背景,根据培训目的需要,围绕学员的“做”与“学”来编制课程,能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其中,一方面应合理配搭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应恰当组配授课教师,注意他们的结构,使专家、教研人员、一线名优教师的比例适当。对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科研等模块,要注意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做到理论课程能在“做”的经验上学,实践课程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以利于学员进步。 例如,在江苏省20lO年暑期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在我们的课程编排里,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教学、说课讨论、教学课件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二,理论性课程如小学英语教材梳理、英语新课标解读、英语新课程的实践反思等约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授课教师的成分构成是:高校专家占三分之一弱,教研员、一线名师共占约三分之二。 我们所说的“做事”,既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包括他们在接受培训过程中的学习行动。 (三)以“做上学”为特征,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实施培训教学 培训教学是通过实施课程来实现培训目标的过程,也是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过程。因此,培训教学的方法极为重要。好的培训教学方法如同好的工艺,把设计蓝图变为合格“产品”。它能引导学员参与学习过程,激起学员共鸣,促进学员的感知,提高学员的能力。 “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是以学员“做”的经验为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进一步理解“做事”的道理,进一步把握“做事”的规律,进一步改善“做事”的方法,从而习得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技能、新方法。有些理论性课程是“死”的,授课教师要把它与“做”结合,教“活”起来;实践性课程本身应该是“活”的,授课教师更要设法让活课程“活得生动”,有效地转化为学员的智能。培训教学应以“做上学”为特征,将培训者_的“教”及学员相互的“教”与学员的“做”和“学”融为一体。例如在培训教学中,引导学员拿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反思;用自身教学经验来梳理和提炼教育观点;在培训期间写反思日记;在教学现场开展观课议课,对教法作教理分析;学员之间互动互教;学员与专家交互活动等。 培训教学过程中的学员是学习的主人,授课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 四、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时代价值的保障 实现“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时代价值,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培训团队的努力,受训学员的参与等多方配合,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系统。 (一)环境保障 环境保障可分为物质环境保障和精神环境保障。物质环境是指,农村教师培训中可供学员享用的各类教育实践场所、设施等,如教育实践基地(包括学员所在学校)、各类课堂、微格教室、特定的场馆所、网络信息等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应拥有足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精神环境主要指与农村教师培训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意识、态度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部门领导要充分尊重农村教师的特点,认清“教学做合一”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价值,鼓励和支持培训工作中的创新,把“教学做合一”运用到农村教师培训中来;培训授课教师和工作人员要以追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己任,不怕“麻烦”,努力在培训的组织和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与方法;学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勤于“动手动脑”,坚决摒弃“只带耳朵”参加培训的落后学习方式。 (二)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主要由组织体系、制度文化、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良好的组织体系包含运转高效的培训机构、专业素养好的培训者团队;还有相关管理机构之间的密切配合,培训机构与实践基地等支持单位的和谐协作。培训者团队的结构应是优化的,主要由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一线校长、名优教师组成。他们应与农村中小学保持经常性联系,熟悉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善于在“做”上教,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作为培训者的座右铭,形成培训者关注农村中小学教育、了解和服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风尚,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训文化。进行培训者培训,研究和推广“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方法。对培训的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有相关制度要求,将“教学做合一”体现于培训全过程,打造讲求实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特色。 在考核体系方面,以针对性、实效性为效标建立培训考核办法。要开展多元的培训评价。首先是学员的评价,具体分为评自己和评授课教师。如培训过程中,学员自觉参与情况怎样;取得了怎样的收获;教师的“教”是否体现针对性;对学员的帮助程度如何;等等。其次是培训者的自我评价。培训者在培训教学中如何践行“教学做合一”;收效怎样;等等。再次是培训领导者的评价。培训领导者通过听课、对培训学情的观察检查等手段形成评价意见。最后是跟踪评价。对学员参训后在工作绩效等方面面貌变化情况作跟踪观察,为培训实效的评判提供参考。 “教学做合一”开展农村教师培训,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实惠。当然,我们在享受它回馈的价值的同时,还应不断总结探索以丰富它、发展它。 教师培训论文:“案例教学”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实践探索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骨干教师;培训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培训教师和学员所喜爱。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骨干教师培训中起着积极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 课程理论的讲座与教师自己撰写案例相结合,让参训学员充分了解国内外的教学状况,发现、追踪热点,并与自己的教学进行对照,做出更理性的分析,从而提示矛盾,发现并解决问题,即案例讲座型培训。这种培训,使新课程鲜活的理念回到现实中,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广大参训教师的欢迎。 案例教学的鲜明特点就是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学员推向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前沿,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提高学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过程 1、案例的搜集精选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培训通知上就明确要求学员将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报到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员上交案例逐一进行分析、筛选、修改,从中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在案例后加注评语,然后打印成册。 2、授课的组织准备在实施案例教学前,指导教师要对学员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明确任务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学员的动员,使每一个学员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案例分析的工作中去。 3、学员准备案例下发到学员手中,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分析研究,把握有价值的信息,或与其他学员非正式进行讨论,交换不同意见,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初步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4、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或小组负责人是这一环节的主持人,在主持讨论时,要设法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帮助学员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鼓励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观点,使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经过充分辩论后,由大家推荐一名课堂重点发言人。 5、课堂交流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由各组的重点发言人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学员汇报,这一环节由指导教师主持,主持这一环节的教师要对各小组讨论的情况有个简要的了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课堂重点发言一直围绕着分析和解决案例的问题而展开,并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以讨论为中心,把课堂发言和互动探索相结合,使学员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 6、总结评价在课堂发言结束后,会形成一种或多种问题解决方案,主持教师根据发言的情况和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对学员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员对讨论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掌握讨论的情况,对讨论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讨论中遗漏或分析不深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总结评价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书写报告,可以进一步增强学员对相关知识的领会,锻炼和培养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1、有助于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都是参训学员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搜集的发生在学员身边的事,面对案例,教师们仿佛置身其中,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制定解决对策,这就大大增加了学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将理论讲座、调查研究、经验交流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员能够把教育教学的具体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既有理论上的突破,又有方法上的掌握,对于这些从学员工作和生活中来的案例进行分析,这对学员的理论掌握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作用。 3、充分调动学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学员都有发言任务,所以每一位学员都会在课下将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及解决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员的课堂参与意识,在讨论中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 4、案例的写作让学员更加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工作通过对案例的写作,学员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超前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案例,需要学员撰写、指导教师分析、选编等多个环节才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目的性、启发性、实践性、创新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特点。 2、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案例制作阶段,教师要对学员编写的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修改,编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第二,在讨论中指导教师要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使全体学员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及时发现学员思想的闪光点进行鼓励。第三。在总结评价中,教师要总结充分,分析透彻,特别是学员讨论中忽视、遗漏和挖掘不深的问题,要逐一指明,让学员发现案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结合点,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3、案例教学要有一定的时间上的保证案例教学耗时较长,首先要求学员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了解,为课上小组讨论作好准备,其次在课上要有充足的时间讨论,避免草草收场,达不到预期效果。 教师培训论文:浅谈搞好入馆教育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辅助作用 论文关键词:入馆教育 骨干教师 辅助作用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可以使教师与图书馆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他们尽快认识、了解、熟悉图书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为骨干教师培训中的科研和学习服务。 入馆教育一般是指新入学的学生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启蒙教育。通过入馆教育可以使他们对图书馆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于骨干教师在校时间短、课程紧,学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图书馆对其基本上没有入馆教育。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对骨干教师培训学员进行入馆教育,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员了解图书馆,更加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多层面地发挥图书馆在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辅助作用。 一、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现状 经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际了解,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培训机构往往只重视学员培训课程的设置,如聘请了多少省内外知名专家,设置了多少研讨、参观、实践观摩等,而对于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图书的图书馆并没有重视起来。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骨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老化,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普遍感觉需要大量充电,以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后劲不足的问题。而许多老师毕业后就没有到过高校图书馆,缺乏对图书馆的了解,对于图书馆的文献、馆设、馆藏布局、文献的分布等情况都一无所知,这就使图书馆这个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骨干教师培训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骨干教师入馆教育与新生入馆教育的区别 1.骨干教师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新生入馆教育主要使学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各类藏书,从而在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而骨干教师则不同,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使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提升,但这些教师所拥有的实践经验不同,所需资料也不同。这就需要我们的图书馆员在入馆教育前对其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入馆教育时将他们感兴趣的文献资料的获取方法放在前面讲解,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掌握自己需要的文献的查阅方法,从而提高骨干教师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2.更加强调科研功能。科研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又一目标。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骨干教师到校前就对图书馆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他们希望借助高校教师或图书馆查阅一些与他们教育教学相关的较前沿的教研资料,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入馆教育中对科研功能的强调也是对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骨干教师入馆教育的实践 1.在培训课程中设置图书资料检索课程。在培训课程中设置文献资料检索、电子图书馆使用等课程。由图书馆派馆员讲解图书馆的重要性、如何利用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网页功能简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员对图书馆的总体概况、馆藏布局、图书的排架、代书板的使用、借阅手续、流程、有关规章制度、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网上查询功能等都有全面的了解。 2.利用业余时间,请骨干教师到图书馆实地参观考察。利用骨干教师培训的业余时间,将教师请到图书馆,对他们进行实地培训。从期刊、报纸阅览室开始,然后是各文献资料库,中小学教参室、教案室、电子阅览室等实地参观。首先对文献资料的检索、借阅方式、代书板的使用等一一讲解,然后发给教师临时借阅证(培训期间可以使用),模拟借阅图书,使教师们对文献资料的借阅有初步的了解,在培训期间可与在校生一起借阅图书。其次是通过对电子阅览室使用方式的讲解,使老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借阅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 3.参观中小学教参室及骨干教师教案室。我院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十分重视其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图书馆针对骨干教师培训开设了中小学教参室和教案室。每位骨干教师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他们到我院培训期间,请他们留下自己最满意的教案复印成册,存放到图书馆教案室中。近几年我院已收集骨干教师教案五千余份。 四、骨干教师入馆教育在培训中的作用 骨干教师入馆教育是老师们认识、了解图书馆的开始,也是图书馆与骨干教师之间良性互动、有效沟通的起点,为骨干教师返回单位后仍能正常借阅图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入馆教育,教师们了解了图书馆的情况,同时在培训期间与图书馆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关系,返校后,他们也可以定期向院图书馆借阅图书,很好地解决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教师培训论文:提升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师培训路径的探索和实践 论文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信息素养 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中职德育课程信息量大、更新快,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通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提炼了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培训路径,一是通过开网络式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采集素养,二是通过协作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评价素养,三是通过自助式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管理素养发展。关注和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其专业成长的关系,对有效进行校本培训改革,优化中职德育课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通过当今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在现代企业生产、科研、商贸和社会交往中,体现为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的同时,还涉及信息伦理、信息意识等问题。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有很好信息素养的中职德育课教师,他能够从浩瀚的信息流中根据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确把握与德育课有关的信息,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在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中职德育课程包含的信息量大,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从这个方面来说,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比其他学科任课老师更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成长密不可分。提升信息素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信息素养是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学习,不断增进教学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信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育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动态的建构过程。优秀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运用信息管理的方法或策略对自身的经验进行提炼,对其教学观点、教学决定、教学行动与反思进行有系统地梳理。事实上,相当多的优秀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地搜集信息,应用于自己的实践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所用。只不过这些信息管理的质量还比较低,仅限于一般的文档、计划、方案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信息的使用和创新、交流和共享还明显不足。中职德育课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掌握大量有效信息,这些信息获得一靠自身积累,二靠同伴互助,三靠专家指导。可以说,中职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素养就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2.信息素养的提升与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互为动态循环关系 信息素养的提升会推动教师工作创新。一方面中职德育课教师通过信息素养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实现持续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师更加主动积极地主动进行学习,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身知识的整理、利用、创新的质量不断提升,从而也推动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所以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过程,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的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二者形成互动、循环、螺旋上升的关系。 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路径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不断积累与更新的,要真正体现信息素养的价值和作用,促进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随着学校多媒体小平台的普及,大部分中职德育课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扩充中职德育课堂的信息量,但是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我们据此开展了三种培训,一是网络式培训模式;二是协作式的培训模式;三是自助式培训模式。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以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 1.以技术整合为基础的网络式培训提升信息采集素养 现在,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它不仅极大地充实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资源共享、同伴互助的平台,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职德育课教师要在专业教学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磨反思和其他教师的热心帮助。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使教师之间的切磋变得更加迅捷频繁。在线学习的网络式培训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学习方式。因此我校通过因特网提供的电子邮件、QQ网络论坛、资料搜索和远程课堂等众多的服务内容,建立一个学习的大空间,给学习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这种培训方式没有严格的监督考评机制,但是教师只要有心学习,心态开放,自我激励,在线学习便是一个更新专业知识获取持续成长的最佳学习途径。 目前,我校已经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了网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校园网应用的基础。但如果教师缺乏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意识,或者不能有效地使用资源,资源越多也就浪费越多。因此,加强对校园网资源的管理,特别是让德育课教师参与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我校通过在校园网设置“空中职业指导室”栏目,提供就业创业方面的信息指导;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室的设立将德育课的辅导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教研组网页建设,相关德育课程信息,集成资源库。为了提高教师采集运用信息的积极性,我们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2.以同伴指导为主导的协作式培训提升信息评价素养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例。中职的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法律、经济政治、哲学、职业指导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体验生涯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且这些单元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课例研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投入地进行研究,进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胜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一通过这样的努力,我校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中职德育新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评估方式、教学方法、技术、改革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实施。教师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能够发生,也保证了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这样的教师培训是有后续反馈、支持的学习,是有反思的学习。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分享自己的成功,从成功的同事那里学到成功的范例。 3.以自主发展为特点的自助式培训提升信息管理素养 实践证明,有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化发展的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教师要将新的信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学会信息的应用,要探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够进行课程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此外,他们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需要对自己关于信息应用的看法进行反思,思考信息在社会、在学校教学、在自己的13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应该发挥哪些作用。通过先进的信息管理方法,教师可以节省大量学习时间,可以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资料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得信息获取与分析加工成为厚积薄发过程。但每位德育课教师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技术基础,整齐划一的培训会使教师产生厌烦情绪。自助式培训可以使培训内容与他们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提高教师解决问题及适应发展的实际能力。我们学校有非常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内讲师队伍。每学期,我们根据需求开列培训项目“菜单”,提供必须的技术支持。这些培训项目不一定以讲座的形式,有的就是以网络资源的形式,让教师有选择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管理能力。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很多德育课教师提升了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能够多渠道寻找信息,并能制作个人、班级网页以及开通博客信息,有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Moodle课程推广德育课程教学。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是信息取舍增进的过程,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师培训论文:关于创新型教师培训研究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活动,创新教育要依靠创新型教师来进行。在人格魅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面,创新型教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应在教学环境、学术氛围、教师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上,视频资源具有表现性强、具象性强、纪实性强、智能性强的教育优势。发挥视频资源的教育优势可以提高创新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构建视频资源库、视频点播、视频广播平台是培训创新型教师的三种应用方式。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视频资源;教师培训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型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 一、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是指教师善于吸取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创新型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技术等四个方面。 1.创新型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魅力 创新型人才依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主要方式,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就应该作出表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创新型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着教育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自觉实践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确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创新型教师具备新颖前沿的学科知识 创新是在已有的知识上的突破,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创新的。新颖的知识更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从而加强学习的效果。 4.创新型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征。 创新型教师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起到率先示范的“身教”效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会体现在教学行为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效果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就当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大力精简各种名目的考试,实践素质教育,把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解放出来,给教师创新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教育管理机构要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考评体系。 2.建立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 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对于教师的创新是必需的,全社会应形成奋发上进,求实创新的风气,学校要从政策上鼓励教育创新,给教师进行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3.组织教师培训,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采用的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十分不利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新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教育部门应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培养教师采用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育技术中,还体现在教师的思想观念上。教师培训要培训教师的反思性、批判性、发散性等多种思维模式,创新的理念应当成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自觉和自律,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创造精神和创造行为。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离开了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泛的,空泛的理论也就谈不上创新。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广大教师也应树立科学与技术结合,知识与经济相联系的现代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充实学科知识,实现思想观念和技术方法上大胆创新。 三、视频在创新型教师培训中的教学优势 专业培训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主要形式,视频及其整合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与文本、图片等其他媒体元素相比,它具有明显的优势。 1.视频具有表现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适宜呈现一些对学习者来讲感觉比较陌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在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方面,视频所能传输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2.视频有具象性强的优势 视频所表现的信息都是形象、直观的教育信息,是事物的形态、色彩的具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文字符号等抽象内容。具象性是心理感知规律、记忆规律以及注意规律的重要基础,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讲解重点的选择性和理解性,同时还能够使注意力稳定和持久,并且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准确、逼真的视频媒体尤其能够非常好地表达教学对象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运动变化。 3.视频具有纪实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记录整个教学内容。 4.视频具有智能性强的优势 视频资源的播放能够不受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播放自己所需的视频资源。 四、视频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主要方式 视频信息的教学特性十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营造教学情境、拓展知识领域、增强实践技能。视频资源在教师培训中主要有三种方式: 1.构建教师培训视频资源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整合 我国教师教育视频资源从整体上看还不够丰富,可用总量很少,分布也不均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教育信息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资源库是资源共享的典型方式。 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同步建设视频信息资源库,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整个信息资源的充实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各类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比较快的,如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库、圣才学习网视频资源库等。 教育视频资源库的应用不仅是视频资源的共享,还应用于视频资源的整合。视频资源的整合不仅存在于视频素材间,还存在于视频与文本、图片等媒体元素间。 2.构建视频点播(VOD)平台,促进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是教育创新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同样提倡教师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发展,也很难有学生的个性发展。视频点播平台可以创设多种学习情境,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VOD(Video On Demand视频点播)是一种可以按用户需要点播节目的交互式视频平台,该平台是以流技术为核心,不需下载完视频文件就可播放,即点即播,十分方便。教师教育机构应用VOD平台,可以有效培养教师的治学能力,促进个性化、专业化的发展。学习者通过视频点播系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握,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3.构建数字视频广播(DVB)平台,拓展教师知识领域 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多在于教师的知识领域的宽泛、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高。 DVB(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是一种根据需要向某一区域传送视频节目的系统,该系统也是基于流技术系统,它采用的是多播方式,而不是VOD的点对点方式。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应用DVB平台,建立新闻、科技、MTV等视频节目频道,用前沿、新颖的知识和积极向上的娱乐节目来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领域,了解学科动态,陶冶思想和情操。
化学与药物论文:研究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摘 要: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怎样有效地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作者就此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互动三个环节,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模式 研究型 研究型教学是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如何立足课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1],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多年探索,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教学经验[2~4],抓住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互动3个环节,在研究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关于理论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1.1 绪论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要点和技巧 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能讲好天然药物化学绪论内容,将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首先导入思考题:什么是天然药物?天然药物与中药、草药、民族药的关系如何?通过讨论让同学了解天然药物的范围,尤其强调在中国,天然药物一般又被称为中药,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中医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由此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然后采用举例法讲解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药学领域与中药鉴定、药理、药物制剂、中药炮制等学科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最后介绍天然药物化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来。 1.2 课程主体内容的调整及融合 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近五年我校各专业的天然药物化学的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为42学时,实验48学时。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按照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类别,讲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结构鉴定中的化学检识方法。该内容能够满足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对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的基本需求。由于同学期药学专业开设了波谱分析课程,我们在该课程中的最后部分列出波谱分析在天然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应用一章。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但使波谱分析的基本内容能够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系统掌握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类别波谱特征的共性和特性,同时也解决了药学专业天然药物化学理论课时不足的问题。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们从专业期刊中收集有关化合物的光谱数据让学生试着解析其可能的结构,补充了光谱学习资料不足的难题。同时也将教师和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所获得的相关成分的原始图谱呈现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增强了学生解析真实图谱的能力。 1.3 教学方式的探讨 天然药物化学基本属于介绍性的学科,采用详略得当的电脑课件与动画、适时以化学软件ChemDraw显示的分子三维立体模型可基本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仅是给学生传递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利用问题、协作、交流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精神[5]。我们尝试将此法运用于《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在讲授“苷类”时,会问到“根据苷和苷元的的结构分析其极性大小,如何选定苷和苷元的提取、分离溶剂”;讲授“蒽醌类和黄酮类”时,设问“哪个化合物酸性更强,如何根据混合物酸性强弱不同设计合理的pH梯度萃取法”;讲授“生物碱时”时,设问“怎样根据生物碱结构推测其碱性强弱及溶解性”等,使得学生的参与感很强,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在教学的后期,为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并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参与的意识,我们安排了讨论总结课,由老师预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列问题,3~4名学生组成讨论小组,以电脑课件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备选问题有“根据所学内容将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按酸碱性及溶解性进行分类总结归纳、根据结构特点设计某药材中有关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的方案、根据提供的某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图对其结构进行推导”等等。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系统地掌握了专业知识,通过课件的制作掌握了PowerPoint、ChemDraw等专业软件的使用,通过讲台上的讲解锻炼了表达能力,讨论总结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 关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构建与实践 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学生通过操作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形成相应的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得到综合性的发展。为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精心设计了3个不同类型成分的实验。 实验之一《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分离及鉴定》:将实验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分为煎煮、抽滤,重结晶、水解、试管反应、纸色谱六个具体的目标。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以下思考问题:(1)芦丁的提取分离原理是什么?(2)芦丁酸水解时有何现象,如何解释?(3)槲皮素和芦丁纸色谱鉴定时,分别用正丁醇-乙酸-水(4∶1∶5)上层和下层溶剂系统展开后,何者比移值较大,为什么?在该实验中,因芦丁的提取和精制需要放置2~3小时才能使芦丁析出完全,利用此空闲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天然药物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教学录像片,把实验和细微的操作鲜明真实地进行放大,通过清晰的步骤展示,使学生能够观察到标准的操作过程并进行效仿,从而对常规的基本操作有了系统的认识。 实验之二《虎杖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将实验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分为回流、蒸馏,蒸发、转溶、萃取、薄层色谱六个具体的目标。根据实验内容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和注意事项:(1)虎杖药材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及回收乙醇提取溶液时,如何设定水浴的温度?为什么有时蒸馏出的乙醇会呈现出颜色?如果要使蒸馏出来的有色乙醇呈现无色应如何处理?(2)在采用不同碱性水溶液对虎杖的乙醚溶液进行萃取时怎样操作避免乳化现象?如何破除乳化现象?为什么萃取时要及时“放气”?为什么萃取液静置分层时间要足够长?(3)对萃取所得各碱性溶液进行酸化处理时,怎样根据现象调整加入盐酸的量? 实验之三《粉防己中粉防己甲素、乙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我们把此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该实验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操作分为柱色谱的装柱、上样、洗脱、分析检测。譬如在对粉防己生物碱的分离情况进行检查时,建议学生先用纸片显色法确定哪些流份中含有生物碱,然后再用薄层色谱法分析哪些流份中的成分是相同的。薄层色谱展开剂的比例不是由教师提前规定好,而是由学生自己摸索进行总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在品尝了实验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燃起了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其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3 关于课外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的科学研究。对于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生和学有余力的大学二、三年级学生,我们引导并欢迎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有浓厚兴趣的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师和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当中来,较为系统地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教师只给出了实验的题目和简单的实验步骤,具体的提取操作还有分离及鉴定方法需要同学们来自行设计。同学们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询出相关资料,归纳出一些可行的方案,通过与老师和研究生的交流确定最后实验细则。目前已有多名同学参加了野鸭椿子、紫背金盘、藤茶、金樱子、番石榴等植物化学成分研究工作。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科研活动中得到验证、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由此也使许多学生增添了对专业的热爱,考取了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生,向专业研究领域迈进。 总之,采用以上这些教学方法,《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希望能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整合实践与探讨 摘 要: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两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内容前后衔接性强。为了减少知识的重复,体现实施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品质的技术工人为目标,就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实践性进行了研究讨论。 关键词:课程整合;有效教学;项目教学法;综合素养 为了解决《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系统知识不连贯的问题,结合药物分析及制药相关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为当前需求,将《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实践。 以前的课程旨在教学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具体课程只是枯燥理论知识的堆砌,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知识点重复,所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删减十分必要,要适当调整原有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之更适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期需求。 课程整合后,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十四个项目。第一模块是药物检验分析的概况和药品的质量标准;第二个模块是用于药物分析检验的技能,包括四个项目,分别为药物的性状观测、药物鉴别、药物杂质检查和药物含量测定;第三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药物分析技术技能,其中包括八个项目,即芳香酸及其酯类药物分析,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巴比妥类分析,杂环药物分析,生物碱类药物分析,抗生素类药物分析,维生素类药物分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模块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第三模块是综合实训。其中,穿插了十五个实训项目,分别为实训一:《中国药典》查阅实训;实训二:葡萄糖的旋光度测定;实训三: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实训四:葡萄糖的一般杂质检查;实训五:枸橼酸的砷盐检查;实训六:重量差异检查;实训七:电位滴定法确定酸碱滴定终点;实训八:阿司匹林片的质量检验;实训九: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苯巴比妥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一:异烟肼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二:维生素B1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三:维生素C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四:盐酸小檗碱片的检验;实训十五:黄体酮注射液的检验。 因为制定了三维的教学目标,故相应的采用三维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倾听和检查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学生知识评价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检查、指导,或学生演示,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采用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教室学习和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检验原始记录填写,数据处理和分析,以确定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相互促进,互补,共同发展。利用教师评价的方式,及时诊断学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以确保达到学习目标。 传统的课程形式,由于偏重于理论学科,一味追求表面知识原理,因此割裂了知识和技能能力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现在要将课程整合,挖掘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和技能相整合,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实现的过程,而且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 (作者单位 江苏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 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与教学的新要求,对于推动教育教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主要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药物化学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改革创新 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已经成为教学发展中重要方向。药物化学学科是一门生物学科与化学学科基础上的综合学科,它的学科知识内容不仅包含着多种化学学科内容,而且还包含着生物医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对于生物与化学学科综合设计与合成。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教学,更需要对于学生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生物科技不断进步,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越来越多的融入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应用,而且对于学生药物化学学科相关能力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进行药物化学学科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就更加具有必要意义。 1 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理想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药物化学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仅涵盖的知识内容面比较广,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掌握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注意从教学运用方法中,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药物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运用,就是要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的知识涵盖面广、对于学生学习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在不同课堂教学内容部分,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药物结构以及命名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与学习中,由于药物结构与命名知识部分是整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部分,它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对于后部分的药物的化学特征与性质等知识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就可以通过对于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加强教学与学习,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在进药物化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引用生活实例,进行学科中重点药物与知识内容的教学应用,来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知识与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对于学生学科相关的学习运用能力进行培养。由于药物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科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部分,由于理论知识本身的枯燥与乏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使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于药物化学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进行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这一问题、特点,适当使用记忆教学的方法,通过对于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内容的总结、归纳,制作成卡片或者是进行重复记忆教学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内容的掌握、运用,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药物化学学科还是一门具有现代高科技知识信息的学科,因此,学科中药物名称、结构等知识内容中,肯定包含有现代科技信息或者与之相关知识部分,针对这一情况,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科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对于学生的外语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注意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形成自主性的学习习惯。 2.1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较为良好的、利于教学开展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启发式教学等,都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但是,这里要进行主要论述的药物化学教学氛围营造方法,是以问题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与教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设置,在对于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指导的情况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比如,在进行药物化学学科的缩合鞣质知识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像苹果削皮放置一段时间后容易变色,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对于生活实例的兴趣性后,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最终得出具有缩合鞣质成分的物质中,缩合成的红棕色高分子不溶于水的结论,还可以通过这一问题设置与启发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其它与缩合鞣质有关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等能力。这样通过问题设置、启发解决、主动思考等过程,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紧凑的教学步调与环环相扣问题设置,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自主性培养都有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创新能力。 2.2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中的注意事项 在通过上述方法,进行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下的教学与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问题设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精神,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教学知识与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虽然要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讲清问题的解决原理更加重要,这也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化学与药物论文:《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教材异同简析 【摘要】从《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两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两个方面阐述了两者教材的异同。两者分别属于中医药与西医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两者研究的主要内容都包括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三个方面。由于这两门学科的特殊性,它们都起着沟通中西医学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异同 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笔者既教授了《中药化学》,也教授了《天然药物化学》。就理论层面而言,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与西医药理论体系。但两者研究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都包括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三个方面。同时,两者都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它们都属于沟通中西医学的重要学科。之前还未见有对两者本科教材的对比分析,在此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简要的比对。 肖崇厚主编的《中药化学》是经典教材,目前仍在使用。书中首先就对中药化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组织了一批专家编写了一期《中药化学》教材,这就是匡海学主编的《中药化学》。同样的,这本书也首先就对中药化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从两者定义的差别,可清楚的看到学科的发展。两本书的内容也有较大变化,肖崇厚主编的《中药化学》教材中有较多的中药研究实例,包括比较详细的提取分离流程图等。而匡海学主编的《中药化学》中减少了中药研究实例,同时减少了实例中的流程图;但增加了生物合成的内容。并在最后增加了一章新的内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在这一章,作者明确提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对于中药的研究,妥帖的办法是在正视中药复杂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而又提纲挈领的办法对其药效物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既不要让复杂性、整体性搞得昏头昏脑,又不要过分追求简明清晰而顾此失彼。 同样的,吴立军主编的《天然药物化学》教材开篇也对天然药物化学学科下了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并对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了简要的介绍。各章节的内容基本能反映最新的研究状态,提取分离与结构解析并重,在阐述基本原理的同时,适当的举一些研究实例。最后一章是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首先介绍了从天然药物或中药中开发新药的五种形式。这五种形式涉及药物研发的各个层次,当然也包括中药复方的开发研究。 由于《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选择《中药化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同仁一般中医药方面的知识要强一些;而选择《天然药物化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同仁一般化学方面的知识要强一些。《中药化学》偏重于对于一些传统、重要的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天然药物化学》偏重于提取分离手段、结构鉴定方法的研究、新化合物的发现等。 综上,《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均是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因此,学好这两门课程十分重要。因为涉及中西医两个理论体系,所以更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化学与药物论文: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构建与改革 【摘 要】在“大药学”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的背景下,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一主题,构建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紧密结合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总结了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情况。 【关键词】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 为适应21世纪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各高校纷纷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按照“大药学”的模式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以拓宽药学人才就业面的理念也已被社会广泛接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淡化课程意识,注意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课程群建设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药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1 构建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指导思想 药物化学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应用性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其课程建设已成为药学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点[1]。该课程对于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和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各高校开展了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但将专业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专业课-药物化学两门课组建成课程群并不多见。鉴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二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2],针对当前药学教育的要求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创新药学人才为目标,我们进行了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主要课程包括: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其中,药物化学为专业课程且是主干课程,有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药学文献及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后续课程。课程群的构建紧紧围绕“新药创制方法与原理”这一主线开展,教学内容涵盖药物的设计与发现、药物合成原理以及文献与外语的应用,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 2 构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2.1 理论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以往教学中,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时间间隔较长,二门课程之间不注重交叉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的时候不能很好的回顾与理解与有机化学相关的知识点,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理论教学方面,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以“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切入点,体现“以药物结构为基础,以药物研究实践为目标”的特色,整合原有课程内容。药物化学课程是该课程群的核心课程,我们以“新药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出发点,突出新药创制方法的理念,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关“药物篇”的学习;有机化学是药物化学的学习基础,其上半学年课程侧重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原理,其下半年课程结合药物化学中的药物合成部分授课,侧重药物合成方法。通过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药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加深学生对大药学的理解,拓展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 2010年上半学年,我们以08级药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实践了有机化学课程中药物化学内容的引入,比如在讲述酮类化合物时,缩酮在有合成中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在一些唑类抗真菌药物中也有缩酮的结构,授课重点由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到药物、药物的合成,最后再介绍构效关系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在2010年下半学年,我们以07级药学专业为授课对象,在药物化学课程中,更加注重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二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结构分析入手,推断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合成以及合理的结构改造,同时,还十分注重理论课程与药物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之间的联系。授课教师打破教科书传统的框架与要求,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注重新药研发的理念与方法,从众多药物研究与发现的案例中总结归纳出经验与规律。比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优化方法、新药设计的方法等内容,都作为整个课程中始终穿插于体现的知识点,这样会提高学生在新药设计与研发方面的敏感度,提高对药物发现的理性认识。 2.2 实验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课程过于从属于理论教学,以验证课堂教学理论为主要目的,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有时还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且近年来理论教学内容愈来愈深入,在教学实验室里验证课堂学习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重新认识实验课在药学教育中的地位。为强化实验课程,提高资源共享和使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实验整合成为系统的实验体系,单独设课,形成“有机药物合成实验模块”,使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及渐进性,实验教学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具体改革与措施如下:(1)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操作实验、有机合成实验、药物合成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探索性实验。这样的实验布局有利于强化实验教学,系统训练学生实验技能;(2)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反应类型较单一,我们对药物合成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删掉环境污染大、反应类型单一的实验,加入环境友好、综合性强的新实验内容,调整后的实验内容为阿司匹林的制备、普鲁卡因的制备、磺胺醋酰钠的制备以及苯妥英钠的制备;(3)开设了新型的探索性实验课程,以往我们开展的综合技能实验是阿司匹林的合成、质量分析及其片剂的制备,但该实验与原有的药物化学实验内容重复,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理念。因此,我们实施新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萘普生的拆分、分析、制剂及药理活性检测”,该实验体现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与药理学的交叉融合,能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药物研究、设计与生产的基本流程。尤其重要的是该实验项目是我院与江苏恩华药业、徐州市化工研究所进行企业合作开发的“拳头产品”,这为该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地技术保障。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得到实验技能的全面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药品质量意识,能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此外,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一方面用双语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药物合成路线,并按照论文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加强文献查阅与论文写作能力。 2.3 实践课程群的措施与实践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十分注重让学生参与药物研究与发现过程。具体措施如下:(1)以校企合作实验室为平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3],采取导师责任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利用课余、周末以及寒暑假时间,以参与导师课题的方式,在实验室与校企合作单位参与药物研究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科研实验室感受药物的研究与发现过程。(2)依托医药企业中试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目前,我院已经与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合作开发了一系列项目,这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到医药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生产的工艺流程,缩短理论与实验、实验与实际生产的差距。比如,我们带领学生重点参观了萘普生的生产车间,对药物萘普生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与公司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了学习交流,同时,相关指导教师对萘普生工业化投产进行了技术指导。(3)开展“药物研究、实践与应用”相关的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制药企业研发人员来校进行讲座,由企业人员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研发等现状,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2.4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我们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进行了改革,还在授课方式上进行了调整。教研室所有专业教师都讲授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二门课程,通过对二门课程的系统讲述,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的体会二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迸发出新的学科融合点。 我们根据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与特色,面对不同专业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内容中课程之间前呼后应的紧密联系。为保证教学质量,教研室内部还设立了教学督导小组,对课程群的任课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 课程群建设的效果 3.1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 课程群的构建基于对药学类大学生的培养出发,打破行业壁垒及学科壁垒,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并与企业合作积极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使之成为开放、高效、有序的校内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包含药物基础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研究等三个子科研平台的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平台,并使之成为了能够面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又一个开放、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 校企双方利用共建的实践教学中心与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学生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医药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将真正实现产学研的融合,可为徐州乃至周边地区提供优秀的教学、科技服务与产业化转化平台,具有技术实力强、影响面宽、受益面大的特点。通过校企双方的积极运作该平台,以教师为代表,大学生为骨干的实践创新团队已与企业签定横向课题10项,总金额253万元;进行了4项成果转让,总金额16万。申请专利7项,已授权2项。 3.2 教学质量 课程群的建设激发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所取得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于普遍反应改革后的课程给予较好的评价。研究成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培养药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改课题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9篇。 3.3 人才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毕业团队奖,获得了3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奖;学生参与发表了10篇SCI、EI收录论文;2012年,学生获得了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级药学专业本科生黄荣荣与吴彦等同学的“木犀草素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所致小鼠抑郁的改善作用”获得江苏省第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成果(项目)交流会的参展邀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参与基于企业需要的课题,与指导教师共同完成了“素及其衍生物对糖尿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D-萘普生及其中间体药物综合利用研究”以及“七氟醚麻醉药效及安全药理的对照研究”等研项目,通过教师的悉心栽培,学生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并且有多名同学就业于合作企业。 我们依靠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有效地开放校内和校外科研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该模式培养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2名优秀学生将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4 课程群的创新点 4.1 加强了学科间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课程群根据药学各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国内药学教育中率先提出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的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课程群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各门课程联系松散,缺乏统一完整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状况,突出了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在课程群教学中的基础服务作用,也突出了以药物化学为目标的课程指导作用,对药学教学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 能解决学生基础课学习中目的性不强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及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深入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符合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为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药兼备的复合型药学人才做出贡献。 4.3 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立,促进了知识的前后呼应,相互渗透,提高总体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教学体系的结构重组及实验践教学改革,打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5 总结 总之,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正在成长,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总结。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药学人才。 化学与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一门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学科,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能否系统的学习好本专业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关系到中医药学校药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人才素质培养。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学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应用现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它以化学和生命科学为基础,同时涉及有机化学、中药炮炙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等多个学科。由于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涉及的学科较多,药物种类繁多,加上天然药物化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如药物结构式多,复杂难记;药物性质多,相似难分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参考一些专家的学科教学经验,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评定方式三个方面谈谈两年多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和体会,就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愿与同行切磋,望批评指正。 1.有效全面的课前准备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效。上课时需要的是饱满、高昂、振奋的精神,稳定、踏实、集中的情绪,这与课前准备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在理论课的课前准备应该做到有效和全面。 有效指的是教师对有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在我看来,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新兵,无论是讲新课,还是讲熟课,都十分重视备课,把备课看成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在实践中,我领悟到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应该就是有效备课。教师在借鉴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及教学课件的基础上,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使教学内容丰富而与时俱进。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一个不断随着时展和进步的学科,需要我们不但要熟悉所选用的教材,还需要我们随时获取新的学科发展动态。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全面是指教师除了熟悉教材,精心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校、教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即所谓“因材施教”。笔者还认为教师应不断自觉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是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年轻教师,要经常观摩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水平。 2.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是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学科,而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种类繁杂、数目庞大,有机药物结构抽象复杂,各大类药物几乎自成体系,各章节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谈自己的体会。 2.1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天然药物化学与基础化学知识、相关课程基础知识紧密联系,学习中要将新课学习与旧课复习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生物碱时,复习相关杂环化合物常识;学习香豆素类化合物时,复习相关内酯的通性等等。这样,才能将具体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与性质很好地联系起来,便于领会理解。 2.2设悬疑启发,导入新课 悬疑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探索与思维[1]。在教学中,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置疑,给学生以悬念,诱发其想象,激发其思维。例如在学习蒽醌类化合物时,先播放中药图片:芦荟、大黄、番泻叶,然后提问学生:“它们共同的药理作用是什么?”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说有泻下的作用。然后我会继续问:“泻下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最后我会导入新内容,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蒽醌类化合物有关。“问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深化知识、形成能力[2]。 2.3以药物的发现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将药物的发现及发展史以小知识传授,增加药物化学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820年在黑豆中发现了香豆素,具有枯草香味,长期以来由于香豆素的芳甜香气,并因最早从豆科中提取而得名。现广泛用作食物、化妆品及药品的香料,也用作化妆品的增白剂。皮亚尔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使学生放松身心,燃起思维火花,以极大的热情快乐进入教学活动。 2.4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所涉及的有效成分具有分子量较大、结构多样复杂。如果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很难表现化合物的真实立体结构,这时,如果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化合物的结构用3D显示,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当讲到细节内容时,没必要在幻灯片上显示,教师可提示学生参考教材并用板书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记忆。 3.评定方式 专业课程教学常常采用一学期安排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应试型教育。因此,笔者在安排期中、期末考试之外,还安排一些不定期的理论课的课前提问和各种形式的检测,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重点难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的思维能力。课前提问主要涉及前一次课的重要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以抽查提问形式为主,提问成绩结合期中、期末成绩折合后加入期末课程总评成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学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的认证。 4.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药物化学是临床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3].目前由于课时有限,尤其是思想上的不重视,然而教师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验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实验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年轻教师在以后的药物化学教学工作中要安排实验课,认真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但要加大对学生医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2)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医药领域发生了新的变化,现探讨卫生职业院校的药学教师如何深入医院临床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名副其实的药师,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药学人才[4]。所以,希望并支持学校定期给年轻教师到药厂、医院实习培训的机会。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中添加氢与指示氢教学难点解析 摘要:根据近10年来药物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详细论述了药物化学命名过程中的教学难点——添加氢与指示氢,对比了二者的异同,并分别总结了教材中用添加氢与指示氢命名的药物,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添加氢和指示氢对药物进行化学命名。 关键词:药物化学;添加氢;指示氢;教学;难点解析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制药工程、药剂、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须课程。药物化学课程的讲授主要是各类代表药物,而药物的讲解又是从化学结构和化学名入手。药物的化学名可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药物结构、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查阅药物文献等,因此,药师必须掌握药物的化学名。添加氢(Added Hydrogen)与指示氢(indicated Hydrogen)是复杂环系药物化学命名中常用的,可更清楚的标示环系的结构。药物的化学命名是以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来命名,对于药学本科生已经先修过有机化学,基本的命名方法已经掌握,但是没有涉及到更为复杂的添加氢、指示氢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使用“指示氢”和“添加氢”命名药物时相互混淆,概念不清。以下笔者结合“添加氢”和“指示氢”的定义对比二者的异同,并梳理这2个难点的教学思路。 一、相同点 二者都是在稠环或杂环等环系中使用的命名方法。 二、不同点 1.概念不同。添加氢:在环系上为了提供结构特征而添加的两个氢中的一个,不是结构位置上的那一个。如异戊巴比妥在命名中采用芳杂环嘧啶作母体。为了提供嘧啶环的结构特征而添加了6个氢,饱和了3根双键,分别为1、2位,3、4位,5、6位之间的双键。按照命名规则,应把最能表明结构性质的官能团酮基放在母体上。为了表示酮基(=O)的结构,在环上碳2,4,6均应有连接两个键的位置,故采用添加氢(1H,3H,5H)的表示方法。所谓添加氢,实际上是在原母核上增加一对氢(即减少一个双键)。本例的结构特征为酮基,因有三个,即表示为2,4,6-(1H,3H,5H)嘧啶三酮。2,4,6是三个酮基的位置,1,3,5是酮基的邻位。见图1。 指示氢:又称为定位氢,是指已经达到了最大不饱和程度的环,由于饱和的原子位置发生变化,而导致了双键位置异构。这样为了区分环内双键位置异构体,就用指示氢指示出饱和原子的位置。主要用来表示环上饱和元素的位置或用来指示主要功能基。如吡咯环为五元环,最大不饱和程度为环内2根双键,由于饱和原子位置不同,可出现3个异构体,用指示氢来表示以示不同。1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1位氮原子上,2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2位碳原子上,3H-吡咯表示吡咯环上饱和元素在3位碳原子上,2H-卓酮表示卓环上2位为饱和元素,且2位酮基为主要功能基。见图2。 2.表示方法不同。添加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加上圆括号组成。如异戊巴比妥化学命名为:5-乙基-5-(3-甲基丁基)-2,4,6-(1H,3H,5H)嘧啶三酮。见图1。 指示氢:由定位号和斜体大写字母H组成。如地西泮化学命名为:1-甲基-5-苯基-7-氯-1,3-二氢-2H-1,4-苯并二氮杂卓-2-酮。见图3。 3.置放位置不同。 添加氢:置于结构特征定位号的后面。 指示氢:置于环系前面。 三、总结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添加氢的药物有:异戊巴比妥、毛果芸香碱、咪唑斯汀、盐酸地尔硫卓、氯吡格雷、昂丹司琼、氟尿嘧啶、盐酸阿糖胞苷、青蒿素。 药物化学教材中具有定位氢的药物有:地西泮、卡马西平、盐酸氯丙嗪、氯氮平、盐酸丙咪嗪、咖啡因、毛果芸香碱、盐酸多奈哌齐、溴丙胺太林、哌仑西平、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氯沙坦、洛伐他汀、华法林钠、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奥美拉唑、吲哚美辛、吡罗昔康、塞来昔布、泰利霉素、氟康唑、利巴韦林、阿苯达唑、青蒿素、氢氯噻嗪、生物素。 综合以上所述,添加氢和指示氢均是在环系中用来对药物化学结构命名的,二者很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如果给学生系统详细的讲述清楚二者的不同,学生就能牢记在心,对于后续药物化学名称的学习中如果遇到了,可反复复习巩固,比如可在第一次给学生讲授添加氢、指示氢时就让学生注意积累总结,把教材中看到的添加氢和指示氢分别记录下来,作为平时作业。平时上课时间也可以邀请同学上台讲解某个药物的命名,如此一来,课程结束时候学生就能彻底掌握并熟练运用添加氢和指示氢对药物进行化学命名了。 化学与药物论文:“化学与生活”模块中《正确使用药物》的课堂教学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这一模块内容主要针对文科生,这类学生因为化学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弱等多种原因对化学学习有畏惧感而选择学习文科,将不参加高考的化学课边缘化,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生活素材,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内容较简单,降低了化学学习的门槛,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通过学习生活中的药物,可以学会正确使用药物,树立科学用药的观念,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使用药物”的要求:“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实验探究: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查阅资料:常用药物的成分、结构与疗效”。 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阿司匹林化学性质、可溶性阿司匹林的制备的学习可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出发,在得知阿司匹林的结构基础上,分析化学性质,并利用其性质为人类更好利用。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然得到生长,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在必修一中了解了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这节课上可以将这些知识与本节内容有机结合,设计探究实验。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和盐酸反应的物质就已经学习过,并在这些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此外必修二学习到的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官能团的反应与生活中阿司匹林的使用、制备、不良反应紧密联系,运用化学知识,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使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共同学习制备家庭小药箱,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史话,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探究实验。 总的说来,本节课的设计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大基本理念引领下,以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地将化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及学生活动线索如下: 三、课堂教学反思 1.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比预想的要高,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药品了解很多,虽然很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不熟知,但是通过生活经验和电视等媒体的广告中他们也了解一些药品的知识,因而激发了他们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伊始让学生讨论熟悉的药品和效果时,讨论很积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未知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课的开始,向学生提出“你是否知道你们家的家庭小药箱都有哪些药物”后,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个种类的药物图片,引导学生分类,一边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一边完善自己在前面列出的药品名单。首尾呼应,通过这节课的知识解决的前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阿司匹林的成分、结构、性质、制备、不良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不易记忆和掌握。在这里选用说明书的方式,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会从哪些角度阅读药品说明书,并且通过说明书上面的结构式,推知其化学性质。用化学知识从药物的组成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购买药物的意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在复习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阿司匹林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4.将教材中的科学探究设计为情境的探究,提出:如果现在有两个因为胃酸过多而胃疼的病人,一人有胃溃疡,一人没有胃溃疡,有两种抗酸药,怎么知道给他们吃哪种药?引出对抗酸药化学成分的探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调用必修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最后当学生知道探究的药品是他们熟悉的“斯达舒”的时候,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体会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应用。 5.在学习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要科学用药,因为所有的药都有副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关于的危害选择了国际禁毒日的宣传片,通过视频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直观感受,使学生意识到的危害。 化学与药物论文:天然药物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天然药物化学的探究性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改进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教学方面,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生理活性、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要求学生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的化学知识,掌握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方法,是学生普遍反映内容繁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达到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探究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仅做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结合自身的实际,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强化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过程。学生刚接触专业课可能会对此部分的理解出现困难,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会无意识地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天然药物化学的讲授过程中,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小问题,比如水煎中药、罐泡药酒的例子,学生很自然地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就会提出问题,想探究里面的奥秘。另外,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向学生介绍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并把自身科研工作及体会介绍给学生,从实验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询,到药材的采集、干燥及粉碎,预实验,再到整个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发生的趣事等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通过给学生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成功应用的例子,如青蒿素、复方丹参滴丸、西瓜霜等,让学生清楚这门学科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讲到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时,可以讲王老吉、加多宝等大多数广东凉茶都是用煎煮法来提取的;讲极性时,举例胡萝卜素可以促进骨骼及牙齿健康成长、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等,而胡萝卜炒肉正好满足了部分人想要摄取胡萝卜素又不愿意吃胡萝卜的心理,引申出胡萝卜素是脂溶性成分,在油脂中溶解度大,进而讲到相似相容原理,最后深入到由于天然药物的极性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及选择溶剂。 2.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1)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教学互动性 在课堂上采用多问为什么,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一节课50分钟,如果全部由教师“满堂灌”,学生的思维会僵化,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形成学生自觉要求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在讲解黄酮类化合物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称为黄酮?接着问,为什么会呈现黄色呢?是不是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是黄色呢?用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颜色和化学结构的关系;另外,我们在讲述生物碱这个章节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先复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再启发学生根据生物碱的性质思考其可能的提取分离方法,通过提问、设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直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经过问与答,加深学生对两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方法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普遍反应效果较好。另外,适当安排一些讨论环节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讲到黄连中的生物碱——小檗碱时,让大家讨论黄连和双黄连有什么区别,最后再强调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黄连是指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而双黄连是金银花(又称双花)、黄芩和连翘的简称,这种提问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兼具文字、图像和视频效果,从学生熟知的药物概念出发,精心制作课件,制作课件时巧妙安排幻灯片内容,在课件中插入大量图片,比如麻黄药材及其有效成分麻黄素、伪麻黄素结构式,人参、三七中的皂苷成分等,然后提出问题:如何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活性成分,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便自然引出?第一次制作的演示课件应注意检查播放效果,如字体的大小、颜色、链接、动画效果是否有色差等,上课时提前到达教室自动放映一遍,教师站在教室后面,若有颜色不搭配或不清楚及时修改,经多媒体演示后,直观、清晰,便于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教学方面 1.规范实验操作,注重技能操作 实验教学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上岗后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验前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动手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采取以下方法:比如做实验“槐米中芦丁的提取”,要求学生先查阅与芦丁、槐米有关的文献,老师提出几个具体的问题或要求,例如芦丁的来源、结构、理化性质等,分组讨论并设计提取方案,然后学生分析、比较所选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遴选出最优方案,再进行实验。这使得学生主动去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会提高,而且能够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实验效果明显变好,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就业中更胜一筹。 2.认真思考,充分利用实验空余时间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强化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充分理解和系统掌握,看似简单的实验,其实都是建立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掌握理论课所学习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过程较长,中间会有一些空余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空余时间查漏补缺、进行操作练习、补充新知识等。在实验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原始记录,完成实验后,自己总结实验结果、书写实验报告,写明实验原理、步骤及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三、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学无止境,对于教学方法探讨也是无止境的。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学生上课是为了学习,并非观看教师个人表演,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不断寻找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前精心准备,充分备课;课上积极引导,努力启发;课后有的放矢,积极实践,教师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多进行教学反思,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爱上天然药物化学并学好天然药物化学。 (作者单位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化学与药物论文: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近年来药物化学实验教学经验和体会,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六方面对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改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药物化学 实验教学 21世纪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一、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 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参加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药物化学实验以二人组为单位,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实验内容选择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并在阅读实验内容中不断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处理?除了反应原料其他的反应试剂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熟悉实验内容后,进行实验操作,锻炼学生从仪器安装、调试到各项步骤操作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结束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再根据情况适时点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分析、观察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探索问题的兴趣增强了,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在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找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分析。每次实验后可结合理论知识,留下2-3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勇敢发言,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最后达到解除疑惑的目的。在实验教学的不同阶段,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计划地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实验中如在讲授有关理论前先做实验(如:磺胺醋酰钠的合成),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产生疑问,再将有关理论知识引入讲解,最后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对同一问题,还可以设计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答案,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展他们的创新的思维。 二、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能显现和发展创新潜能的有效空间,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内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并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为学生在日后的实验操作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为学生进行药物合成实验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有利于使学生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专业知识,同时提高生的动手能力。在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时允许和鼓励学生实验失败后重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可以和其他班级一起重新操作或另找时间让学生重新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师全程跟踪整个实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课后对本节课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因人施教以取得最佳效果。另外,在课上,药物化学所用的实验试剂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配制,如10%盐酸或5%碳酸钠水溶液或15%氢氧化钠等常用试剂让学生参与试剂配制等实验准备工作,让他们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增强动手能力。 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有赖于学生身心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学生做完一些实验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尝试将这些实验的反应条件进行改进看看对实验产生的效果。这样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去积极吸收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阿司匹林的合成,原料用水杨酸和乙酸酐,浓硫酸做催化剂进行合成。根据学生已学过的酰化反应的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选用其他的酰化剂来寻找更为理想的合成路线。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如扑炎痛的合成过程中,制备的中间体水杨酰氯如果放置时间长再与扑热息痛的钠盐反应合成扑炎痛,结果发现反应收率很低甚至反应失败。课后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实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如何对反应进行改进。经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实验关键是制备水杨酰氯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确保反应仪器和试剂均是干燥的,一旦有水酰氯会发生水解,同时制备的酰氯不易久置,放置时间过长水杨酰氯易分解导致实验收率降低或实验失败。所以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学生对前期实验仪器和原料严格控制无水外,将制备的新鲜酰氯迅速用到反应中,大大提高实验验收率。通过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得出结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包括学生对本实验的具体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并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教师通过批阅实验报告,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沟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实验报告的讨论栏反馈到许多信息,教师提出实验报告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反馈的信息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利于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实验技能的考核,具体依据多项指标进行评定,药物化学的实验评定指标包括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操作成绩和学生实验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保证药物化学实验成绩的公平公正,并能客观地综合衡量学生的实验技能。 药物化学的实验课在药物化学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改革和创新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优化实验内容,使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更贴近应用实际,为学生进一步充实药物的合成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药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练习为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情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在不断拓展知识面、学习新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化学与药物论文:药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摘要 药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在使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并对学院药物化学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作了总结。 关键词 药物化学 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传统教学模式 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多种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与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药物化学内容涉及药物的化学结构、命名、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化学合成及新药的设计和开发等。药物化学课程药物种类繁多、结构抽象复杂、构效关系难以记忆,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普遍感到不易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于药化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在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与学习同伴和指导老师进行形象生动的交流,可自主决定学习进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网络辅助教学乃新时期教育趋势所向,越来越多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以及各类示范性课程都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对师生开放。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已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药物化学网络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药学专业教师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1 开展药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学活动集中在有限的授课时间,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尽管目前各种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PPT软件等已普遍应用于课堂,也能做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进而提高知识的表达能力和授课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量。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堂缺乏交互性,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只是现代化教学媒体代替了教师的板书,在授课内容方面也无实质性变化。②③ 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突破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④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了教与学的实时互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网络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课堂与课堂教学为中心,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或课前课后无限的时间。 2 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由赛尔网络与美国毕博(Blackboard)公司共同开发的一种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专门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⑤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年开始大力推行网络辅助教学,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欢迎。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随即进行了基于此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主要按照课程信息、教学安排、课程文档、作业、互动交流与讨论等几个方面进行。 (1)课程信息:主要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各章节的学习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以及历年教材等。 (2)教学安排:主要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以便学生有计划地安排预习和复习时间。 (3)课程文档:课程文档与课堂教学相衔接,将教师上课用的PPT、电子文档及相关衍生参考资料上传至平台上,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4)作业:作业主要包括各章节在线测试题目、学科相关一些热点新闻的探讨,与互动交流结合在一起,通过线上直接进行答题和自我评分,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讨论版:学生可在此版块对本课程教学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以便药化教研团队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药化教研团队将国内药化精品课程网站都进行了相关链接,方便学生拓宽视野。 3 药物化学网络课程教学的思考 网络平台辅助教学体系无论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还是教学质量方面,都起到促进的效果。可以使本学院药化教学团队在数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在线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学生而言,网络教学平台为其提供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同时大大拓宽了视野,通过在线练习,又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的效果。此外BB网络平台提供的虚拟交互功能,大大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教师通过平台现时答疑,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在孤立的环境中人机对话,容易产生情感缺失。因此,教师必要的引导也十分重要。要注意不能使学生过度地依赖计算机,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化学与药物论文:高职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体会与改革探索 摘 要: 天然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制药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之一,在整个制药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执业药师、中药师等资格考试的一门重要课程,因而如何提高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本专业教师认真探讨的问题。根据本院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作者在教学实践设计中,突出了化学结构式、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的教学重点。本文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改变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职 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1],我院三年制高职高专制药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天然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式和理化性质,并能够查阅相关资料,根据理化性质设计适当的提取分离方法。重点突出根据理化性质设计提取分离方法的原理和思路,但是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不断更新的,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跟不上学生年龄变化的脚步,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对象的特点研究 “80后”学生淡出大学舞台,“90后”学生成为主体,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肯吃苦等,从高中的高压状态一下到大学的自由状态,突然自由的身心不愿再受管束,因而会放纵自己,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如果自控力不强就会陷入游戏、情感、懒惰等无法自拔。当然他们也有优点,比较自信,敢于表现,所以适当地鼓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因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学方法也要做出调整,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添加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设立兴趣小组,等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性出击,学生之间会相互探讨,课间课后也会与老师有相应的交流。 2.1问题式教学 一般来说第一堂课比较重要,引入日常生活中和本课程有较大联系的问题,比如:药酒如何泡制、金银花为什么会有祛痱止痒的功效、樟脑丸的应用、香水的香味来源等,学生自然就能够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继而可以提出问题,从而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也可以在某一章节设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提出问题意味着他在不断思考。特别是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更要鼓励参与,不论问题的深浅,这对于活跃整个课堂气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2案例式教学 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应该是可以大量应用的,比如: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提取分离、蒿甲醚的半合成,能够说明民族工业对中药的开发利用的重大突破;鱼腥草、双黄连等中药注射剂的限制使用,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药注射剂中对有害物质的不严格控制,注射剂中的重金属能引起神经毒性,草酸等能引起脏器损伤,而且各个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困难,这也促使国家对中药制剂进一步重视。通过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2]。 2.3讨论式教学 讨论学习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形成,在醌类化合物酸性、生物碱碱性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讨论,教师写几组结构式,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评估总结,学生对酸、碱性强弱的比较会有较深的理解,可以促进碱提酸沉法、酸提碱沉法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PH梯度萃取法的掌握。 2.4设立兴趣小组 对于部分有学习剩余时间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思路,实验室提供场所与器材。2010级部分学生设计了金银花中绿源酸的提取分离、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虽然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我院位于鄱阳湖畔,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因而有条件举办药用植物图片展的活动。在校园里采摘药用植物,制成药用植物标本,配以采摘图片和相应功效的文字说明,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知识,又锻炼了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习潜力。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找出这些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理化性质,设计提取分离方法,进实验室验证,形成一个学习的整体,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4.改变考核模式 因教学对象具有的鲜明特点,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为了防止学生单纯为考试而学习的被动模式,就必须改变评价体系,增加平时参与活动中的表现分数比重,尤其注重在问题式教学环节、兴趣小组的开放性试验情况、参与标本制作等进行量化,结合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在实践教学中的态度、能力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反映学生的综合实力。 5.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教学体会,本门课程是不断发展的,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更好地教给学生更加有用的实际知识,需要药学教育者不断探讨。 化学与药物论文:我院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定位与设计 摘 要: 药物化学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要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药物定性、制备纯化、检验、调剂及合理用药等方面实践技能,同时学好本课程对于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药学专业 药物化学 核心课程 课程定位与设计 1.课程定位 《药物化学》是一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制备原理、理化性质、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生物活性和发展新药的科学。其先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后续课程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1]。 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3]。因此,《药物化学》课程以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核心,为后续药学专业素质的发展和课程学习提供支撑。课程围绕药物的制备和质量检测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理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各类药物的发展、结构类别、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临床应用、药物结构与药效的关系和药物研究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等,为科学、合理用药、药物调剂、制剂及储存保管,以及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模拟实践情境,对实验分组、分工形式、质量评价进行改革,着重训练药物的合成、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物化学课程标准以(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参考了同类高职院校药物化学课程设置,根据我校药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讨论总结形成的。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设计和方法选择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岗位要求相一致。 2.2课程教学设计 药物化学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理解(熟悉)、了解。在考核试卷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理解(熟悉)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约占10%。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15%,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2.2.1结合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动力。只有有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才能自觉地学习并学好。比如在讲吗啡时,可以先告知学生吗啡来源于罂粟。学生会产生疑问:怎么可以用来治病?为什么?在使用过程中有无限制?引起学生探求答案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2.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易学易记。 以药物结构为主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学习、理解、掌握识。分析药物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特征基团),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性质,由药物的性质分析药物的稳定性,由药物的稳定性分析药物的贮存原则,由药物的结构分析药物的构效关系。 通过图示学生能产生联想同时能产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入图(见图1)。对于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找出其特征基团:酯键和羧基,酯键对应的性质是易水解,羧基对应的性质是显弱酸性,由于易水解产生含有酚羟基的水杨酸而易氧化,与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没有水解的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则没有这两个反应,此反应可鉴定阿司匹林是否水解。阿司匹林易水解,稳定性较差,所以需密封、防潮保存,避免水分的侵入;避光,减少光对它的影响。在其结构中具有游离的羧基,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而产生不良反应,如对羧基进行结构修饰,使其成酯、成盐或成酰胺,可避免不良反应的产生。这样环环相扣,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加深记忆。 2.2.3注重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采用案例启发,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在讲述解热镇痛药章节时给出案例:一个两岁的小孩被心神错乱的母亲送到急诊室,她告诉大夫孩子大约吃了半瓶对乙酰氨基酚片,洗胃后,医生推荐口服5%的乙酰半光氨酸,问:对乙酰氨基酚的代谢途径怎样、产生何种毒性、为何使用乙酰半光氨酸进行急救?此案例必须掌握对乙酰氨基酚的结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等重点知识,才能正确解答问题,因此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使同学们对各种重点药物的结构、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及如何应用等难点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4]。 2.2.4重视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5],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药剂学涉及操作车间和很多制药机械,学校不可能具备所有的设备,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备集图片、文字、声音为一体的课件,全方位展示制药企业的车间设计、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使不易口头表述清楚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课件演示变得一目了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总之,药物化学作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应以(教高[2006]16号)精神为指导,课程设计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满足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使学生具备药学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面向医药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化学与药物论文:高职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初探 摘 要: 药物化学实验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上好药物化学实验课,不仅对学生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而且会对他们今后从事的专业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药学专业 药物化学实验 实验课教学 实验室管理 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实验课,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为了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物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迫切要求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2]。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工作体会。 1.实验课教学 1.1精选实验内容,构建科学的培养方法。 药化实验着重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我院开设的药物化学实验大多是药物的性质实验,操作过于简单,而对于药物合成反应则很少涉及。这就造成药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蒸馏、回流、萃取、重结晶等基本操作,学生很少有练习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改革。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选,增设了阿司匹林的合成、苯佐卡因的合成、磺胺醋酰钠的制备等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熟悉药化合成实验的过程,掌握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如电动搅拌机、熔点测定仪等。 1.2做预试验,提高实验课质量。 为保证学生实验得到满意的实验效果,我们一直坚持每次学生上实验课前做预试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实验记录,为学生的正式实验提供可靠依据,提高了学生实验课教学质量。 1.3科学分组,调动学生积极性。 部分学生做实验态度不认真,积极主动性差,与实验中学生分组安排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实验课都是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协作能力,但个别不认真的同学每次都是在旁边做些简单的工作,而“技术性较强”的操作则由同组同学进行,结果导致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做了一些改革,同组学生虽然在同一个试验台上进行实验,但他们的实验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这虽然增加了我们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准备工作,但是对于督促学生认真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1.4完善考核制度,探索科学的考核方法。 认真组织实验考核,不仅可检查本学期实验教学的效果,而且可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改进。我们建立了一套综合性实验考核制度,将实验成绩分成几部分,包括实验的理论考试成绩、实验的具体动手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的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平时认真实验,实验报告书写规范,每次实验能认真分析结果,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1.5采用PBL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的全称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医学教育[3],[4],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经典的实施方法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对于阿司匹林的合成及质量检查实验,笔者使用了这种教学方式。首先教师把实验最终的目的和实验室已有条件、可使用的仪器等向学生交代清楚后,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单独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查阅文献,了解阿司匹林的合成及质量检查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学校实验室条件,设计出实验方案,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指出实验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确定一个完善的实验设计方案。将PBL教学法用于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实验室管理 2.1确保实验室安全。 药物化学实验室,常用到刺激性有毒的物质和腐蚀性的酸碱,易接触到易燃易爆的物质,为了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实验室制定了安全规则。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先学习实验室安全规则,对实验室的要求要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任何人不得在实验室内从事不安全的活动。每次实验课前、课后要检查实验室安全状况,假期时要关好门、窗,检查好水电。 2.2教育学生珍惜仪器。 为加强学生自觉维护仪器的意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任课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讲解和教育,使同学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明细账。我们通过努力,不仅加强了同学们对药物化学实验课的认识,还逐步使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爱惜公物,厉行节约的好风气,帮助他们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交际的学习作风,自觉动手的意识。通过实践,同学们能够动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 2.3加强对设备的维修。 药化实验室仪器药品管理中一个特点,就是玻璃仪器易碎,药品消耗量大,仪器使用量大,如果不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则经常会出现实验过程中学生找不到东西,浪费实验时间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分类管理的办法,使仪器药品管理井井有条,方便安全。至于一些大型仪器设备,我们一直坚持与常用实验仪器分开放置,即学生用完后立即归库,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率,又可以避免长期与实验室里有毒有害气体接触,防止腐蚀,延长大型仪器的使用寿命。我们还非常注意大型仪器的维护,如定期对烘箱进行除锈,循环水泵每次用完后都及时将水排出,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2.4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是封闭式的,实验室资源的使用受到诸多限制,远不能满足开收式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必须实行实验室开放,以适应新的实验教学在实验时的灵活性,同时实现实验资源的共享。药化实验室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不但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而且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和实践锻炼的空间环境,给予了学生选择、参与、实践、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以调动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21世纪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提高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完善药物化学实验室管理,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化学与药物论文:浅谈化学合成药物的绿色化与发展趋势 【摘要】 绿色化学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并考虑节能、节省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本文探讨了化学合成药物的绿色化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化学合成药物;绿色合成;发展趋势 一、化学合成药物的绿色化 绿色有机合成是指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选择具有高选择性、高转化率,不生产或少生产副产品的对环境友好的反应进行合成,其目的是通过新的合成反应和方法,开发污染最低、能源消耗最少的先进合成方法,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近年来,实现绿色合成的几种可行的途径如下: 1、使用环境友好催化剂,提高原子利用率。有机合成中,减少废物的关键是提高原子利用率,所以在选择合成途径时,除了考虑理论产率外,还应考虑和比较不同途径的原子利用率。如二联苯的合成,常规方法是以PdCl2为催化剂,以含苯基的有机汞化合物为原料在吡啶中进行,但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原子利用率低。若以具有高反应活性的GaP纳米晶为催化剂,就可以直接以苯为原料,一步合成得到二联苯。 2、使用环境友好介质,改善合成条件。传统的有机合成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但是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理想的有机合成,可以水为介质进行,可用超临界液体为介质进行。 3、采用洁净的有机电合成。电化学过程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由于电解一般无需使用危险或者有毒试剂,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所以在绿色合成中独具魅力。例如,实现自由基环化反应,常规的方法是使用过量的三丁基锡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原子利用率低、使用和产生着有毒的锡试剂。利用天然、无毒、手性的维生素B12为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可在温和、中性条件下完成。 4、运用高效的多步合成技术。在药物的合成中,往往涉及分离中间体的多步骤反应。为实现绿色合成,研究发展的串联反应是非常有效的。串联反应包括有一瓶多步串联和一瓶多组分串联。前者是仿照生物体内的多步链锁式反应,使反应在同一反应器内从原料到产物的多个步骤连续进行,无需分离出中间体,又不产生相应的废弃物;后者是涉及至少3种不同原料的反应于同一反应器中进行,而每步反应都是下步反应所必需的,而且原料分子的主体部分都融进到最终产物中,是一类高效的合成方法。 二、化学合成药物发展趋势 1、从药用植物中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修饰、发明新药,是21世纪合成新药研究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由于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活性筛选方法的常规化和分离技术的精巧化,有可能从植物中发现极微量的新的化学结构类型。同时,通过现代的筛选模型重新发现20世纪已经筛选过的植物化学成分的新用途,也为合成新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机会。 2、从天然来源发现新结构类型抗生素已经很困难,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增加,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得一种抗生素的使用寿命愈来愈短。 3、组合化学技术应用到获得新化合物分子上,是仿生学的一种发展。它将一些基本小分子装配成不同的组合,从而建立起具有大量化合物的化学分子库,再结合高通量筛选来寻找到一些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4、有机化合物仍然是21世纪合成药物最重要的来源。化学合成药物仍然是最有效、最常用、最大量及最重要的治疗药物。当今世界大制药公司新药研究的主题仍是化学合成药物。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仪器分析(光谱、色谱)学科的逐渐形成,加快了化学合成药物开发的速度。进入21世纪,一批带有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的微量化等将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更加提高,开发速度也会进一步加快。 6、药理学进一步分枝化为分子药理学、生化药理学、免疫药理学、受体药理学等,使化学合成药物的有效药理表现更加具有特异性。21世纪,化学合成药物会紧密地推动药理学科的发展,药理学的进展又会促进化学合成药物向更加具有专一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不但具有更好的药效,毒副作用也会更加减少。 7、利用计算机进行合理药物设计的新药研究和开发,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21世纪,酶、受体、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会一个一个地被阐明的,这给利用已阐明这些“生物靶点”进行合理药物设计,从而开发出新的化学合成药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病毒及艾滋病、老年性疾病、免疫及遗传性等重要疾病的合成药物是21世纪重点需要开发的新药。 9、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成就,将对临床用药产生重大影响,不但会有助于发现一类新型微量内源性物质,如活性蛋白、细胞因子等药物,也为化学合成药物研究特别是提供新的作用靶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药物的绿色合成作为新的科学前沿已逐步形成,但真正发展还需对常规的有机合成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传播技术论文:论视觉传播中图形设计的技术及特征 一、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技术与方法 设计工作者应该紧随时展的脚步,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科学工具,将最好的设计思想表达给大众。此外,由于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影制作与广告方面,均要求运用到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而且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也能利用不同的工具,对图形的清晰度进行适度的调整,进而让大众获得不错的视觉感受。 1.提炼客体 图形设计的创作来源主要是客体的表现以及对其的观察。然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抓住客体主要的特性,忽略不重要的特性,运用最简单的图形将其所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设计人员在对客体进行提炼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握物体的共性,还必须注意其个性。图形设计在提炼客体时涵盖了两个方面的思想:提炼设计的任务;提炼和主题思想有关的图形。 2.重组图形 所谓的重组图形就是把图形中的构成部分进行科学有序的结合。图形的素材就好比是产品的原料,还必须对其进行生产加工方能成为最终的成品。其中最具决定性的一个部分就是图形结构的安排。对图形进行不一样的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图形,现今最为常见的重组形式有置换、同构以及轮廓线的矛盾、共生等等。所谓的同构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象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目的就是依托某个图形形象表现出其他图形的特点。在同构的作用,能够使图形形象更为厚重,有内涵,营造更为新奇的感觉。 二、视觉传达系统内图形设计的特征 1.明确的主题思想 设计人员在对图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就必须对其基本内容进行规划,明确主题思想,也就是确定自身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例如美的冰箱的广告都要求突出一个作用,即保鲜,那么设计人员在图形设计中必须抓住的关键思想就是鲜活,这一特征不但是该广告设计的目标,同时是图形设计的主题。而这个主题必须具备独特性,能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有助于大众去选择该产品。主题和图形应该相互作用,主题的主要载体就是图形,而图形的灵魂就是主题思想,主题思想通过图形体现出来。 主题思想在初期形成过程中有很多因素都是不明确的,例如表达形式的多元化、视觉元素的多样化以及受众喜好的多样化等。以上述中“鲜活”主题来讲,运动场等视觉元素均能表达该特性,但在表达形式上可以采用不一样的方式,例如影构、置换以及同构等。另外,站在目标受众角度来看,家庭主妇是冰箱使用者,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调查,了解其特征。设计人员将这些因素都结合起来,分析所要设计的主题,最后明确恰当的表达方式。 2.图形设计的任务 在进行视觉传达系统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图形设计任务的提出均有一定的原因,例如商业广告的设计,它是在经济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包装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宣传企业文化、形象或者是打造产品形象;公益广告的设计,其目的向广大受众传播一种思想与信念。而所处社会的经济状况与大众的接受水平对图形设计任务的提出有一定的影响力。图形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例如当时的风俗、文化等。在对图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图形的内容和形式与上述客观背景相配合。 3.形象生动 图形设计与绘画是不一样的,绘画时必须确保物和物的协调统一,因此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必须先了解所画物体的形象。但是图形则并非如此,图形设计必须选取大众所能接受的物体,这就说明图形设计过程必须选取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作为载体,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方能让大众记住,并且让大众所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国家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头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当中,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系统设计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所以,人们只有不断的对技术进行更新,不断的对视觉传达系统设计进行分析,进而将计算机成图图形设计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所以计算机图形设计应该与时展相适应,以便寻求更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与视觉传达系统设计有机结合时,应该互相作用、互相影响,那么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出现新的发展。 作者:丁永林 单位: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传播技术论文: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新闻的传播特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得到大众的关注,做到直观的、时效性的信息传播,从而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更多地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阅览和收集,从而使电视媒体技术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逐渐地从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体当中退出。如何保持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能力,开发电视媒体传播技术的作用,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局限性分析;改革路径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电脑,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快捷和便利被人们所推崇,并逐渐地成为大众依赖的主流媒体,电视媒体逐渐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不再是主流媒体中的佼佼者。作为新兴的媒体技术,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有自身的先进性,但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依旧不容忽视。如何在保持这些优势的同时,提高电视媒体对新闻传播的能力,使其保持更多的受众,做到更好地传播新闻,是当前电视媒体技术的改革目标。 一、当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上个世纪兴起并迅速发展,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因此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且这种高速的传播方式,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日益革新。作为时效性最强的新闻信息来说,信息时代成就了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分享。但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来说,信息时代严重地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发展,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一部分新闻传播优势。为了保证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电视媒体技术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由传统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转变为数字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这一变革也为电视媒体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电视媒体技术的新闻传播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当前,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加迅速、沟通更加快捷。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受到的冲击 电视媒体技术受到的冲击主要是由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号处理技术带来的,对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1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是当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新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播,新闻信息可以在高速的环境下得到大范围的传播,越来越多人依赖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忽视了电视媒体技术。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二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使电视媒体技术一度发展停滞,无法与计算机技术相比较。 2.2数字信号处理的影响 传统的电视媒体技术需要信号发射塔和接收器,电视信号会受到天气、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则是由计算机技术衍生而成的。具有更高的信息传播能力,稳定性和信息传播数量也较传统电视媒体技术更强,对传统电视媒体技术的影响巨大。 2.3网络信息技术不断进行创新 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一同发展,相辅相成,在进行新闻传播过程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计算机用户能够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而新闻信息在网络上的受众也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计算机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是电视媒体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新时代下电视媒体技术的努力成果 根据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转变,电视媒体技术也随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并将信息时代作为自身的发展机遇,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在电视媒体技术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电视媒体技术以新的形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首先,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从片段式转变成为螺旋式,将新闻发生背后的故事以及后续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同步报道、实时报道,充分利用了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将新闻信息通过更加高效、更加具有连贯性的方式展示在受众面前,不再片段式地播报新闻。而在新闻传播的灵活性上,电视媒体技术将新闻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受众可以在新闻播放过程中随时地快进和快退,并选择重复播放等不同的功能,这对满足不同用户不同的新闻需求有极大的提高。在移动终端方面,许多电视台都进行了APP和移动客户端等软件的开发,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开发了新的受众群体,在移动终端中进行不同界面、不同版块的新闻分类,使用户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版块中找到想要的新闻。 四、当前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问题 4.1互动性差、传播单向 当前的电视媒体技术在传播时,主要利用线性传播技术,该传播方式只能将信号传播进电视当中,无法与电视前的用户进行互动,这与网页版的新闻传播途径有很大的区别,特别是随着网络博客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在交换信息的同时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使得电视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无法满足受众的评论需求。 4.2内容与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往往都是大同小异的新闻内容,对重大新闻的播报形式完全相同,也无法做到对新闻进行有效的编辑和深入,许多媒体都模仿央视新闻的播放形式,无法做到有效的改革和创新,从形式上也无法做到实时性,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传播。 五、提高电视媒体新闻传播的能力对策探究 5.1增强传播透明度 当前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更加的透明化,人们对新闻的了解也趋向于更加灵活和透明。为此,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时,也要将新闻传播更加透明化,利用百姓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积极做到“以人为本”的传播形式。更加透明化、人性化的新闻传播方式,有利于电视媒体增加其受众范围。 5.2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电视媒体技术与网络新闻媒体相比的主要劣势在于,电视新闻媒体技术无法与使用者和观看者互动,这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不强。为了提高电视新闻的互动性,电视新闻媒体应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微博、微信等相关活动类型进行新闻的互动、发表意见、参与节目,并将观众的意见和想法在直播中播出,增强电视新闻传播的互动性。 5.3增强存量资源 网络的海量存储不单单给网络新闻媒体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电视新闻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的存储能力进行资源的存储。利用网络存储丰富电视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特别是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在网络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将自身的新闻内容能够在其他类型的媒体上消费,为新闻媒体带来更大的利润,帮助新闻媒体提高效益。 总结 电视新闻利用电视媒体技术将新闻内容传送到千家万户,是广大受众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闻的收集和传播表现出了新的需求,对传统电视媒体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为此,需要对电视媒体技术进行革新,提高电视媒体技术的实用性和互动性,帮助电视新闻媒体更高效地服务于大众。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要加大与网络的连接和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广阔的空间,扩大新闻的传播面,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益,帮助电视媒体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电视媒体技术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中作用巨大,也是未来新闻传播的主要力量,积极地进行电视媒体技术的革新,也是改善电视新闻传播能力的关键。综上所述,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在我国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当中依旧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媒体技术应不断革新,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完善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能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作者:黄璐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师 传播技术论文:媒体影像传播技术对动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任何艺术的发展都需要通过一个物质性的载体来表达,物质在技术层面的进步,必将影响其艺术的发展。技术是艺术的载体,艺术通过技术不断地发展、更新,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本文主要探讨媒体影像技术对于动画艺术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传播技术;动画艺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影像技术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传统的动画艺术形式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就对传统的动画艺术形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元的表达方式以及更加多样的美术风格。 一、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发展概述 1、传统媒体时代的动画 人类文明的发展除了直接用身体和口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各个方面的需求,总还需要其他的物质载体来记录或传递信息,这种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或技术手段就是媒体。“媒体”又称媒介、传媒或传播媒介,是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实体。譬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很大程度上就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开放,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以纸质媒介作为依托的报纸、杂志、周刊、书籍,一直演变到现代社会。这一时期手翻书就是一个典型,纸质书作为一种媒介的存在,同时也是最开始的动画雏形的出现,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当连续的画面快速播放起来达到一定的速度时,运动的画面就出现了,这就是视觉暂留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的艺术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突破性的理论发现给后来的动画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参考。纸质媒介作为最传统的媒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舞台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也占据了媒体时代相当长的时期。电影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动画艺术的视觉化效果,从开始的无声动画、有声动画、彩色动画、CG动画、iMax大屏幕动画。技术的成熟直接导致了现代动画产业的繁荣。此背景下的动画开始大放异彩,出现各种早期实验性极强的动画短片,到后来慢慢形成生产模式。从温瑟•麦凯的《恐龙葛蒂》到迪斯尼的《汽船威利》、《花与树》、《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我们能够看到媒体技术和制作工艺的进步以及表现手法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主要技术突破是以制作动画的透明赛璐璐片的发明和运用。他的出现实现了动画制作过程中的背景分层绘制,这就大量减少了动画制作的周期,从而使动画得以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赛璐珞片的应用解决了动画背景的分层问题,成为促进动画长期发展的一项关键性因素。今天的动画制作软件所广泛采用的分层技术也是基于同样的分层原理。随着经济发展,如今的商业动画电影逐步形成模式,它是伴随着动画的制作脱离了个体创作转而以资金为纽带的一种集中、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所以这就要求动画制作团队或创作者在开始制作动画之前,必须开展市场调研来推测受众是否能够接受这部动画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迪斯尼的动画长篇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而随后战争等政治性因素使得影院动画开始走下坡路。而电视作为家庭娱乐的媒介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由于影院观众的大量流失,使得好莱坞影院和动画制作商们开始挣扎摆脱日益严重的财务问题,一方面进行内部改革,裁员来减少开支,减少战后的动画电影制作计划,大量资金投资在电视娱乐频道购买、主题公园的建设、连锁经营等领域。这使得迪斯尼在这一时期制作的动画片屈指可数。在媒体时代的转折点,迪斯尼洞悉到了传统影院媒介的衰败和电视媒体的兴起。而这些应对措施,迪斯尼都成功的将动画产业与旅游业、商务出版等其他领域相结合,成功的扩宽了动画的发展路径,为以后的动画发展提供了基础。随着电视媒介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随之而来的电视动画和动画剧集蜂拥而来,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日系电视动画和以汉纳—巴伯拉工作室为代表的美国电视动画抓住了这一契机成功的将剧集动画的发展推广到电视媒介上,最终促成了以连续剧动画为样本的电视动画的成功发展。 2、桌面电脑时代的动画 该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电脑图形技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合成技术以及计算机外围设备被陆续研发出来,这些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艺术的发展。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应用使动画电影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将电影与生俱来的制造梦幻的天性推到极致,从而使电影产业转危为安,这一革命性的技术使得影院动画重新具有竞争力,成为与电视媒体抗衡所采用的重要商业策略,与此同时传统影院动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化的冲击和影响。 3、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动画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大视频媒体门户网站的构建,以及微信、微博等各大渠道的完善,直接导致了新视频媒体的流行。“微视频”、“微动画”开始成为时尚流行文化的新宠。网络媒体不仅能够给大众带来随时随地的观看享受,而且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移动互联网端下观看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网络动画由于有这样的便利性所以在现代的广告、信息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应用广泛。 二、新媒体技术对动画的反思 无疑,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快捷,但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下这些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引发的一些其他问题。随着计算机外围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数码绘画等其他电脑技术,无论在软件硬件,都提高了制作的效率,但是也使得作品缺失了原始的质朴感和时代感。现代技术难以预料的后果和风险必须被人类社会当作挑战来看待。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零售业、报刊出版业还是娱乐业,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新媒体给我们的挑战。 三、结语 麦克卢汉说过:“任何新媒体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新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新媒体会将旧媒体边缘化,这自然也包括依附于旧媒体存在的漫画杂志、影视、电视动画。但新媒体同样也要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内容。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传承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人类文明在,动画这个诠释和表达人类思想和观念的最有力的形式会一直存在。 作者:魏婷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传播技术论文:浅谈技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9世纪的工业发展,以1870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发生在英国,主要表现在煤和铁的使用规模上,它带动了英国工业种类的扩大和传统行业的迅速兴起。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企业主们开始满足于现状,与雇员之间原有的融洽关系,在工业技术方面卓有成效的相互合作日渐消失;理论科学和技术发明之间也缺乏一种审慎而系统的联系,这两个原因致使英国后来逐渐地丧失了领导的地位。在1914年之前,“技术改进的空间是永无止境”的观念在英国实践家的心目中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立足点。 第二阶段则比较分散,主要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技术方面主要是对各种材料和各类新能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爱迪生和福特在美国发挥了阿克莱特和瓦特在英国所起到的作用,大量技术工人和移民的涌入更加速了美国现代化的进程。德国工业化的发展与美国并驾齐驱,两国都通过建立铁路运输网络来开采和运送内陆的矿产资源。德国的化学和电气公司开创了由大学专业人员组成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先例,将理论和实践切实的结合在了一起。政府部门也扩大了管理范围,对市场进行调控,利用铁路税率等关税来鼓励国防和相关工业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发展的模式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认可和接受;19世纪下半期,则是由不断吸收技术传播的成果、更为先进的德国模式开启并推动了东欧与南欧的工业化进程。 19世纪中叶,穆斯林、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几乎同时出现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西方思想通过先期的渗透逐渐打破了传统主义坚硬保守的外壳,待亚洲和非洲对西方思想的侵蚀失去免疫力的时候,就开始凭借其技术竞争上的绝对优势,让技术传播成为促进地方文化环境转化的媒介。结果,技术的传播以其不可预知的方式改变了旧的社会关系。欧洲殖民者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扩张,到1914年时已经控制了整个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地区,对古老文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非西方世界为了适应或迎合欧洲19世纪思想和技术的巨大进步,都在努力地调整或改变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19到20世纪中叶,运输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人类居住地域的形态。政治力量中心也发生了相应的转移,西方兴起并逐渐统领世界,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始彰显出来。更为便捷与可靠的钢结构机械动力船的出现,体现了海上运输的重要性。位于东半球十字路口的苏黎世运河,由于中东重要地位的重建,在欧、亚、非三洲地缘政治中开始具有重要影响。铁路、汽车等陆路运输方式的改进,使西欧的实力暂居全球首位。新兴的美国、俄国紧随其后,凭借机械动力的陆路运输网络,极大的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投入使用,使人们可以横越北极的空中航线与最遥远地区的人们取得联系。由于地球上主要的人类都居住于北半球,因而,全球的战略重心也随之转移到了北部地区。现代技术广泛使用的第二个结果是全球人口的爆发性增长。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粮食供应的增加、政府职能的提升,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跨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将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紧密地连结在了一起。 对于麦克尼尔技术传播的全球史视角,学界评价不一。有些学者认为麦克尼尔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发展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开创了宏观历史社会学研究和当代历史比较分析论著的先河”,对此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以及全球史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有人批评说,“麦克尼尔以技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作为全球史的视角和切入点,但是,“在论述新石器时代艺术的衰落和游牧民族的兴起等内容时,他时常背离技术传播的主题,转而以重要思想的发展变化作为论述的线索”。对此,麦克尼尔认为,“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之前的研究成果被新的理论或观点所取代是一种必然,作为史学家应该时刻与时俱进”。 尽管存在着问题和不足,但从技术传播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社会发展这一新颖独特的方式毕竟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与指引,为我们开拓了一条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新路径。历史学理论只有不断地突破与创新,才能解释当今世界变幻莫测、层出不穷的各种新事物和新现象,才能真正体现出历史学的生命价值和时鉴意义。 作者:张虹单位:云南大学 传播技术论文:数字技术传播理论探讨 摘要:我们已经不能再把艺术设计理解为一个狭隘的概念,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在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和谐发展非常关键的一点。 关键词:数字技术设计艺术观念 设计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历程,最终走上了数字化的道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艺术,所用的工具和材料在现实的物质观念中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在处理数字所组成的虚拟概念,而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的设计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①数字化观念已经悄悄地渗入到现代人的意识形态。 一 数字技术在设计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开始对多媒体、交互式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探究。设计艺术的形式也由以往媒体形式上的物资化、平面化、静态化以及单一化开始逐渐向虚拟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媒体的综合化方向转变。传统的设计工具与媒体形式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改进了设计的技术手段,同时改变了传统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虚拟的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与数字网络技术甚至还改变了产品开发及销售模式,从而引发了设计模式及设计生产划时代的变革。 最早的设计艺术是从大美术中衍生出来的,这使传统的设计主要以技法表现为中心,而传统的设计图纸只能用手工的方式进行表现,也使得设计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技法上,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无可非议的。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以屏幕显示的方式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②,设计的每一个过程可视化,使设计变得更为直观;交互式的人机交流方式和用户参与的全新人机界面,改变了设计与生产分离的传统被动式的设计模式;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无限、图文互动与全球化的交互信息,使地缘间的界限被逐步淡化和消除。数字技术融入设计艺术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是更为真实的表现、更为便捷的方法、更为迅速的交流、更为拓展的思路等,它突破了以往许多在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观念的形成、市场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张,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多种媒体综合表现在一起的视觉、听觉的互动传达新技术,对过去概念上的媒体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形式。数字设计、数字动画、网络艺术以及电子游戏等新兴的设计形式在不断地冲击着当代设计艺术的同时,也大大充实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设计艺术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数字化设计正以几何算法和参数描述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将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崭新的创作天地。这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师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环境,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汇的表达,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不断发展。 二 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并不只是新的工具或媒体,从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上看,相关的科学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应用的可能程度,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MarcoDiani指出的,“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这就意味着人们的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得以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③ 认识论将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感性部分的感觉、知觉和表象。数字技术对图形图像进行的是一种理性和科学的控制,而设计者的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以不断变化的感性思维为主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使设计者开始以数字化思维方式与设计观念进行设计创作,理性认识与感性思维成为现在设计师必备的内在条件并和谐地交织在现代艺术设计实践中。当代设计的表现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表现设计师头脑中所创造的主观虚拟“世界”。 在传统设计概念中,设计师是靠物质媒介进行思考、感受乃至创作,物质是构成艺术设计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化的艺术设计导致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它不再局限于对象的“物质性”设计,而逐渐趋向对“非物质性”的表达或设计。这里产生的新的交流方式,几乎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感官功能,把人带入一种亦真亦假的虚幻世界,从而达到“虚幻现实”(VirtualReality)的效果。它不一定是现实的,但却是真实的,这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空间的理解与认识,并导致了人们视觉信赖的丧失。而当代设计艺术则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出对于传统艺术设计形式来说不可能的视觉与空间形式,将视觉设计艺术推向到另一个高峰。正如原《时代》杂志平面总监奈杰尔·霍姆斯所说,“这是一个不像过去那样需要考虑现实可能性的时代。这是一场革命。” 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经验。传统的时空观念被改变,现实与梦幻交织,人们开始沉迷于在虚拟空间中寻求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审美主体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审美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设计艺术的认知开始转变,理性与感性交织。而交互性、个性化的系统与平等的参与原则,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这从更大程度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了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等。人们对设计艺术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基本功能、属性上的满足,而是更多地希望其能够求新、求异,更关注自我心理层面上的需求。“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④ 三 数字科技的发展在为当代设计艺术提供新的工具、技法、材料的同时,(转第123页)(接第128页)带来了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各种方法论的发展,新的设计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间的专业界限,当代设计艺术已不再局限于比较单一的学科专业范围内,而已经成为一种能够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当代艺术设计也越来越注重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当代艺术设计者不仅从与之相邻的学科内获取知识,甚至从与之相远的学科领域去研究和探讨设计问题。传统的学科界线被冲破, 行业间的界线也在数字空间中逐渐变得模糊,设计者需要专业以外的知识越来越多,电子学、艺术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地理、心理学、音乐、摄影等相关学科的成就被综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由此开始了“数字艺术新时代”。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设计者们措手不及,知识的更新速度从未像现在这样迅速,现代设计不仅要跟上美学的发展,还必须赶上科技的进步。设计艺术数字化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它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成就了崭新的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的成功不仅在于沟通了科学与艺术设计的传统与未来,它融入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又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它在现实中发展,又改变着现实。”⑤许多艺术家从科学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感;反之,许多科学家又从艺术中得到启发。作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艺术设计必将走向高度技术化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 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得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的设计师,必须学会掌握将知识转化成电脑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掌握技术与创造艺术变得几乎同等重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艺,在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支点。 结语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方式必然朝着高层次和高技术手段的方向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并将构成新世纪的主旋律。在今天,电脑辅助设计、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大大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表现手段,对于设计师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困惑,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设计师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化计算机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仍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依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我们正确认识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关系上非常关键的一点。 传播技术论文:农业传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植保工程中农业传播与沟通尤为重要,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植保工程;应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和气候变暖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农业有害生物突变频率和危害趋势不断加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风险增大,作为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的植物保护事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绿色农业转型,突出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及时准确农作物病虫情报,积极开展电视预报工作;实施“绿色植保”战略,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经济有效地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强化植物检疫,严防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加强农药监管,严格限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充分发挥植保公益职能,努力构建新型植保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农业需要掌握和应用最新的信息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农业传播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认识并利用好农业传播信息与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现就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1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不能形成合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改变职能与行为。 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2.1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被读者奉为权威。 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太原市植保植检站每年的“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均在《太原日报》和《太原市农业信息》上,向读者及时介绍当时病虫发生情况、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粮菜果重大病虫情报”主要针对粮、菜、果农,实际《太原日报》在农区个体农户中的普及率不高,报纸由乡镇村级传递到农户手中,造成信息的时效性较差。 2.2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 优点: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但面向广大农民,符合受众需要,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能反复传播。 缺点:时效性差。 应用情况:近年来,国家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印制《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利用手册》、《中国植保手册》系列(苹果、水稻、玉米病虫防治分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手册》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护实用指南》、《植物检疫技术手册》、《农药监督管理手册》、《山西蝗虫》、《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技术手册》、《无农药残毒放心果生产技术手册》等实用农业技术书籍,供广大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农业行政许可法疑难问题解答》、《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宣传材料》、《农药使用注意》、《购买农药技术》、《溴敌隆使用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宣传单,内容精炼、方便实用,印刷成本低,但发放效果快。 2.3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有较好的亲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应用情况:现阶段,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产品(种子、化肥、农药、药械)在广播中的介绍以宣传为主。 2.4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 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同时,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情况: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每日固定栏目、固定时间、固定模式、固定结构在山西省太原市电视台新闻频道试开播,节目针对当前全市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当日18时54分,重播在当日22时47分,次日6时48分、7时59分、12时29分,每次播出时间30s。据统计,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内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红蜘蛛、茄子黄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虫(趋势预报、白菜霜霉病、软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虫、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秋播病虫防治、秋季温室病虫(趋势预报、绿叶蔬菜根结线虫病、软腐病、芹菜斑枯病、叶菜类霜霉病、野蛞蝓),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农林害虫、捕虫板诱杀微小害虫、性诱剂诱杀害虫、防虫网阻止外界成虫进入温室大棚)等。此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山西省太原市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固定栏目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检站的影响力,生动有效地向群众传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应用情况:在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授课时应用较多,能够全面生动的介绍培训内容。 2.6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传播速度快,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实现信息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 缺点:硬件要求高。 应用情况 :各级农业网站第一时间快速传播农业信息、农业专家系统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 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应用情况: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晋源植物医院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农民对其中的农技员极为信任。太原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晋源五府营村、小店示范区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带动周围村镇,植物技术应用辐射范围广。 2.8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 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 缺点:组织耗时,投入大。 应用情况:每年参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宫大型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介绍植保工程内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召开“山西省春季农区统一灭鼠(太原)现场会”。 2.9村喇叭 优点:村委会组织,负责播送各种农业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弥补电视、报纸等信息传播不到位的不足,报纸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及时入户。 缺点:应用范围仅限村级类小单位。 3结束语 农业植保信息化发展应当是多元化,不能是一个模式、一刀切,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手段,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植保信息建设应以网络为主,着重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等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有线广播、小册子、村喇叭等渠道将植保信息送到农户,应用不同方式传播植保信息,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传播技术论文:科学技术传播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大量事实和充分论证,阐明科学技术传播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方面作了一些分析。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传播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或条件。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意识/科教兴国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TransmissonofScience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G.Myers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Myers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用右图表示。 附图 从这一图示可以看出,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双向导引途径,态度可以决定行为,行为也可以决定态度。行为和态度的内在关联构造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说,行为态度的相互作用是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进行,而通常我们对于态度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被表达出来的态度实现的。Myers认为,态度和行为的这种关联性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状况,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根据Myers的结构模式,人们不难作出如下分析,即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大力利用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态度,那么,人们在行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如上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态度或科技意识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必然要得力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传播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人们的科技意识之中。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掌握,而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人掌握为多数人掌握。而要达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智力,提高了支配自然的有效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工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无一不是科技的“凝聚物”。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本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人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工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管理国家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人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人们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如一个单位。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思想与行为选择的变化。哥伦布的航海之行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时曾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操作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用。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结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甚至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 新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 首先,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体液、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大写的手。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人类的起源,指明了人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所见所说的意义。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帮助我们精心制作不断变化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其次,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当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对最新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和分析时,往往会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创造出全新的大众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对某些科技成果的关注,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从而动摇、修正或重铸出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行为的或实践的、甚至宗教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变迁,对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整体的演进,都会产生推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三,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力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力,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在Lowrance看来,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和储存方法的不断跃进,意味着大范围内对太阳能电池的梦幻般的进步,不是基于更有效的制造业,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太阳能的技术应用所具有的这种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状况,并不是人为的,而是技术传播的结果。 第四,科学的社会传播能够澄清和帮助分析人们的社会选择,帮助提高公众的注意力。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因此,基于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对此,前文已作了较深入讨论。 第五,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播同样具有改变人的现实价值体系的功能。 从如上几点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尤其是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观念或社会价值体系,是影响甚大的,之所以会如此,是由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是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对人的智力、思维方式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综合渗透,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科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事务的必要成份,贯穿于社会及社会事务管理始终。科学技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与变化条件。任何一种科技的发明与传播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不仅丰富、发展了物理学理论,而且导致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资产阶级用科技这一物质手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封建的世俗权威。“在技术方面,蒸汽机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极大地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领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动力业、冶金和化学工业等生产部门的迅速壮大,一个席卷欧洲大陆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普遍展开,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这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狂飙时代。”可见,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广泛传播,才有了人的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从而使人充分发挥其潜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使人的认识及其实践逐渐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又走向宇观领域。科技价值观、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每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科技传播都在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社会成员的脑力,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智力,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亨利·哈里斯所说:“在二十世纪里接受教育的人——不管他知道不知道,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没有一个能够不受哈维、牛顿、达尔文、以至普朗克的学说所影响”。 四、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及其物化形式——技术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科学技术是为解决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产生的,所以科学技术只有变成现实的武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目的。由于社会的系统性,某一问题的解决,仅靠一门科学或一种技术的运用是不可能的。它一方面要依靠其它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参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如果离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一客观行为,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力量。所以,就科学技术产生的直接目的的解决来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科学家牛顿讲,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播性及其被传播,人类知识、人类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完善。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本身都是继承的结果。拿内燃机的设计原理来说,它是从汽缸内部产生热汽,这明显地区别于从汽缸外输入蒸汽的蒸汽机原理。但是,它同蒸汽机一样,都是靠热汽推动活寒在汽缸内运动而产生动力的,这是它对蒸汽机原理的继承和改进。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传播到吸收、继承,再到发展完善,然后再传播的过程,科学技术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而获得发展。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马克思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革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能源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危机,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就是铁的例证;电视使人们信息灵通,生活丰富;但却浪费时间,影响工作、学习及儿童的社会教育。克隆技术的发明、运用,克隆人的出现既能避免减少人类工作的负荷、损伤,却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犯罪。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科学技术传播亦是如此。我们应在积极推进科技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传播的负面效益限制在最小范围,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加以彻底解决。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总之,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半径;电视机的普及,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了人类“太空旅游”的年代;电子计算机使人类信息共享。科技传播以其巨大的力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随着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科技传播的功能及其价值必将日益明显。科技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将成为一个民族知识拥有与操作的基础环节。所以,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技术论文:科学技术传播社会价值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大量事实和充分论证,阐明科学技术传播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方面作了一些分析。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传播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或条件。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意识/科教兴国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TransmissonofScience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G.Myers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Myers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用右图表示。 附图 从这一图示可以看出,态度与行为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双向导引途径,态度可以决定行为,行为也可以决定态度。行为和态度的内在关联构造又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可以说,行为态度的相互作用是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进行,而通常我们对于态度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被表达出来的态度实现的。Myers认为,态度和行为的这种关联性具有非常普遍的意义,它真实地反映了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基本状况,是一种普遍的结构模式。 根据Myers的结构模式,人们不难作出如下分析,即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其社会成员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良好的判断,具有发展、推进、大力利用和规范科学技术的良好社会共识,即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或关于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态度,那么,人们在行为上就会做出发展、推进和大力利用科学技术的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形成更好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氛围。如上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态度或科技意识在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必然要得力于科学技术的传播,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传播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科技成果都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能内化为人们的社会态度,都能存在于人们的科技意识之中。事实上,只有被社会所承认的科技,才能引起其成员对它的重视、理解,才能真正变成民族的科技,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只有能够理解科学的好处的全部意义并加以接受的社会,才能得到科学的好处。”科技意识是理解科技的基础,科技意识的获得靠科技的传播。 二、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总是最先被少数的科技工作者所拥有、掌握,而科技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力量,科技对社会的作用也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科学技术必须变少数人掌握为多数人掌握。而要达到这一转变,必须通过科技传播。通过科技传播,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三要素相结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者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的结合。通过科技的传播,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了智力,提高了支配自然的有效性。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相结合,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工具“物化”出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使得新的劳动对象不断被开拓出来。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劳动对象。新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无一不是科技的“凝聚物”。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著名论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本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人才、科技、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普遍应用,使生产工具中增加了信息化、智慧化、网络化的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社会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管理国家的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一方面使得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共享速度、容量成倍地增加,人们能够很便捷的获得最新的科技、经贸信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人们能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有效的合作,尤如一个单位。这样,科学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和其它学术的传播。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才能引起欧洲技术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思想与行为选择的变化。哥伦布的航海之行不能不说是指南针传播的结果之一。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和科学的应用》中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时曾提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时代,由于各种仪器的标准化、微型化和商品化,知识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操作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理由认为,信息机器的增多正在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知识的传播,就象早先人类交通方式(运输)的发展和后来音像流通方式(传媒)的发展曾经做的一样,今天的科学技术传播对于知识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拥有及拥有质量来讲起着“瓶颈”的作用。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尔所提出的那样,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可以预科,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语言中去的手段。这也就是说,在科技高速发展及物化的时代,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还是科学技术的接受者,都必须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知识或工具。 三、科学技术传播有助于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重要保证,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结晶。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广泛深刻地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甚至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由于科学技术在其本性上具有深刻影响社会价值体系的功能,所以,科技传播必须在有效的和正确的社会控制之下进行。 新科技传播对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来说,可作如下概括: 首先,科技传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的文化观念。正如美国哲学家Lowrance所说,“科学已经消除了大量的文化神秘,清除了许多谜信,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魔法的世界上,它把物质转化成毒气、体液、香味、惩具和生命力,重铸了身体和心灵、自然和教养以及古典的技术和手艺,展现了人类的那个大写的手。科学揭示了死亡、遗传和健康的原因、回答了人类的起源,指明了人类的趋向,使我们有能力理解我们所见所说的意义。科学不仅描述了特殊的文化,而且帮助我们精心制作不断变化的文化和社会观念。” 其次,科技传播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在科技传播过程中,当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对最新科技成果宣传报道和分析时,往往会在公众中造成强烈的震撼,创造出全新的大众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对某些科技成果的关注,形成新的社会透视热点,从而动摇、修正或重铸出新的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行为的或实践的、甚至宗教的规则,这些规则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变迁,对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人类整体的演进,都会产生推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三,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力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力,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在Lowrance看来,太阳能的广泛应用和储存方法的不断跃进,意味着大范围内对太阳能电池的梦幻般的进步,不是基于更有效的制造业,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太阳能的技术应用所具有的这种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状况,并不是人为的,而是技术传播的结果。 第四,科学的社会传播能够澄清和帮助分析人们的社会选择,帮助提高公众的注意力。科学描述因果现象,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是基于知识而改变的。因此,基于科学的认识和知识,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对此,前文已作了较深入讨论。 第五,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传播同样具有改变人的现实价值体系的功能。 从如上几点讨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尤其是对于改变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的观念或社会价值体系,是影响甚大的,之所以会如此,是由科学技术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决定的。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知识是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先导,科学技术对人的智力、思维方式都有重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综合渗透,科技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科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事务的必要成份,贯穿于社会及社会事务管理始终。科学技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与变化条件。任何一种科技的发明与传播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不仅丰富、发展了物理学理论,而且导致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发生了深刻的革命,改变了人们考虑问题的角度。资产阶级用科技这一物质手段,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封建的世俗权威。“在技术方面,蒸汽机的产生及其广泛使用,极大地刺激了整个社会生产领域,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交通动力业、冶金和化学工业等生产部门的迅速壮大,一个席卷欧洲大陆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普遍展开,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这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狂飙时代。”可见,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广泛传播,才有了人的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从而使人充分发挥其潜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使人的认识及其实践逐渐从宏观领域走向微观领域又走向宇观领域。科技价值观、科技思想和科技方法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每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科技传播都在科技普及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社会成员的脑力,提高了社会成员的智力,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正如亨利·哈里斯所说:“在二十世纪里接受教育的人——不管他知道不知道,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没有一个能够不受哈维、牛顿、达尔文、以至普朗克的学说所影响”。 四、科技传播有助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及其物化形式——技术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科学技术是为解决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产生的,所以科学技术只有变成现实的武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目的。由于社会的系统性,某一问题的解决,仅靠一门科学或一种技术的运用是不可能的。它一方面要依靠其它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所有参与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如果离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这一客观行为,科学技术知识就不能成为社会的力量。所以,就科学技术产生的直接目的的解决来讲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而每一次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结果都是以后科学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科学家牛顿讲,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由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可传播性及其被传播,人类知识、人类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和完善。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本身都是继承的结果。拿内燃机的设计原理来说,它是从汽缸内部产生热汽,这明显地区别于从汽缸外输入蒸汽的蒸汽机原理。但是,它同蒸汽机一样,都是靠热汽推动活寒在汽缸内运动而产生动力的,这是它对蒸汽机原理的继承和改进。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传播到吸收、继承,再到发展完善,然后再传播的过程,科学技术本身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得到补充和修正从而获得发展。 根据如上讨论可知,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马克思讲:“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革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能源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危机,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就是铁的例证;电视使人们信息灵通,生活丰富;但却浪费时间,影响工作、学习及儿童的社会教育。克隆技术的发明、运用,克隆人的出现既能避免减少人类工作的负荷、损伤,却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混乱、犯罪。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科学技术传播亦是如此。我们应在积极推进科技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传播的负面效益限制在最小范围,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加以彻底解决。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最终解决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早就指出:“在科学的猛攻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总之,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半径;电视机的普及,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航天技术的发展,开始了人类“太空旅游”的年代;电子计算机使人类信息共享。科技传播以其巨大的力量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随着知识越来越成为新型的生产要素,科技传播的功能及其价值必将日益明显。科技传播的速度与质量将成为一个民族知识拥有与操作的基础环节。所以,加大科技传播力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技术论文:作品网络传播权保护中的技术中立原则 摘要:技术中立原则在当今版权法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形成的过程同时体现着数字时代科技发展的进程。但对技术中立原则的内涵仍存在争议,“索尼”案所确立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并不能等同于技术中立原则,美国DMCA避风港规则才是技术中立原则正式确立的标志。此外,技术中立原则在立法上的体现与局限也亟待讨论,我国版权法移植避风港规则后从整体层面上对相关法律条款的规整仍任重道远。以技术中立原则的形成为主线梳理其内涵对研究其适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作品;网络;传播权;ISPDMCA 一、技术中立原则的概念 数字时代,随着互联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加深,作品的网络传播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利核心,也从传统的复制权转移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当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形下即从网络扩散,作者的著作权尤其是网络传播权随之受到损害,而技术中立原则主要被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用于面对权利人侵权问责下的抗辩。技术中立原则意味着: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本身不具有自主倾向性;技术作为社会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缺陷而无法满足所有的社会要求;因此需要为技术保留一定的“自主”空间,体现在实践中就是使技术的持有者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免于承担由于技术的特性而与法律碰撞所产生的侵权责任,目的在于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平衡著作权人私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技术中立原则在版权法领域并不自始存在,从认识技术中立的精神到最后体现于立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技术中立原则在保持自身基本内涵稳定性的同时,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索尼案”提出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是技术中立原则的起点,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所提出的避风港原则是现代意义上技术中立原则正式确立的标志。在现阶段,技术中立原则主要以避风港规则的形式进行体现。 二、技术中立原则的形成与限制 (一)起源 版权法领域技术中立原则产生的“源头”是“索尼案”。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该案时借用美国专利法中“普通商品理论”确立了版权帮助侵权的免责规则: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根据该原则,只要一件技术产品具有一种“实质性非侵权”的用途,也就是“可能被广泛用于合法的、不受争议的用途”,则无论其是否能够被用于非法目的,制造和销售此种技术产品的行为不构成帮助侵权。因此有人认为“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就是技术中立原则。不可否认索尼案所确立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在美国版权侵权认定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将“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直接等同于技术中立原则是不严谨的。虽然限于造法者对未来技术的不可预见,使得对技术中立原则的内涵和外延的限定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作为原则本身所有的基础特征则是可以得到稳定的。技术中立原则应当具有而不限于如下要求:(1)目的为平衡著作权人私益和社会公共利益;(2)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技术环境下的适用具有一致性和可预见性,立法者从而无需在短期内制定特别法。“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当然具有“平衡著作权人私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效果,但它不满足“相对稳定性”这个要求。实际上,索尼案中之所以将美国专利法中的“普通商品原则”应用于版权法领域是具有前提的,它只是为了针对在该案的一个错误的思路而进行针对引用的,也就是为了解决“录像机的使用量中有多少属于侵权成分,来作为行为人是否涉及帮助侵权的判断的标准”这个问题而采用的,也因此它注定无法成为一个具有稳定内涵的、可以长期适用且具有一定程度上超越技术发展的前瞻性的整体性概念。此外,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具有内在缺陷,它要求只要具备一种潜在可用于合法目的的功能就能使制造商和销售商免责,为以增设可用于合法用途的功能为手段而实现最终的侵权目的行为打开方便之门,使得帮助侵权这一概念形同虚设。只能说,“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正是技术中立原则曾经“构成”的一部分——但并非真正的组成部分,严格意义上只起到了“引发”的效果。索尼案以后美国在“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基础上所追进的立法及判例实践,如Grokster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否认被告的P2P软件符合“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创设“引诱侵权”概念,认为“以诱使版权侵权为目的而提供设备,并已通过清楚的表述或者采取其他确定的步骤促使侵权发生,ISP应当就第三人导致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而不用考虑产品本身的合法用途”,在此基础上认为ISP的行为符合引诱侵权的要件——都不能认为是对“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本身的扩充或发展,因为“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在提出之时即已限定了内涵。因此,“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不能代表技术中立原则,技术中立原则也不是并且不包含完整意义上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只能说,技术中立原则包含了“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理论”的中立性特征。虽然不能将索尼案所确立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原则”直接等同技术中立原则,但将其看作技术中立原则的起点则是完全可行的,“起点”的意义在于真正意义上的技术中立原则开始引发——它已具有了判例法上的“影子雏形”,但既没有在判例法上形成成熟的概念,亦没有被立法所认可。 (二)形成 事实上1988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所提出的避风港规则(SafeHarborProvisions)才是现代意义上技术中立原则正式确立的标志。DMCA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根据用户的指令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系统缓存、根据用户指令存储信息、信息定位等情形提供免责事由,使符合法定条件的ISP免于承担相关的网络版权侵权责任。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修订)第二十条至第二十三条也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自动接入和自动传输、自动存储、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以及搜索和链接四种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也是对避风港规则的借鉴。技术中立原则通过避风港规则在立法上得以体现,它免除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主动审查义务,使鼓励技术创新与保护版权人的利益达到某种平衡。 (三)限制 技术中立原则不意味着绝对的“中立”。避风港规则虽然给予了ISP一定的责任限制,但不意味其可以在一切情况下都不承担侵权责任。事实上,如果ISP明知存在侵权行为、能根据明显的事实或情况推断得出其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或在已发现侵权信息存在的情形下没有及时进行移除,则需承担侵权责任,使其无法再以技术中立原则进行抗辩。实践中,往往以“红旗标准”判断ISP在网络版权侵权争议中的主观状态。DMCA将红旗标准表述为当侵权事实的存在已经如鲜红的旗帜一般在ISP面前飘扬,若ISP仍然保持沉默如埋头如沙子中的鸵鸟般视而不见,则应认定ISP知道或至少应当知道侵权行为的存在。此外,直接提供作品的行为会构成直接侵权,而无论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具有过错;为直接侵权提供帮助的行为,在具有明知或应知的过错时承担侵权责任,不再适用技术中立原则。 三、结语 如何将技术中立原则更完善地应用于实践仍需要探讨。以技术中立原则作为基础理念的“避风港条款”,在适用时由于规定之初的不明确性,往往产生争议,例如对“红旗标准”的法律定位认识,对“通知-移除”机制实际效果的质疑和适用局限等。此外,将DMCA的避风港规则移植到我国版权法后,仍需要在整体上进行法律条款的规整和梳理,使得无论是“避风港”规则的适用还是技术中立性原则的体现都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 作者:高远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传播技术论文:广播电视信号传播抗干扰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和科技的力量逐渐壮大,电视机现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电器,而电视的传输质量好坏直接影响了收视的效果。广播电视信号传播的过程中会经历信号采集、传输和管理等步骤流程,要确保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途中的抗干扰能力,才能保证广播电视网络节目的收视效果。这些年来,我国不断的加大资金提供后台支出,但是在实际的广播电视工作中易燃存在一定的困扰。本篇文章结合我们广播电视传播的现状和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广播电视传播信号的抗干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供今后作为参考资料。 【关键词】广播电视;干扰因素;抗干扰技术 1前言 广播信号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太空的卫星作为中继站来向地球发射一对多点的传输,卫星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具备较稳定长距离传播的能力,并且能完成高质量、大面积的信号同时传播等优点,所以,这种卫星信号传播方式成为人类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需要。不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的缺点,在雷雨天气和太阳的电磁干涉下会造成传输信号的干扰,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信号源的中断。还有卫星信号作为一种公开性的通道,没有强大的抗扰功能,容易遭受有意性破坏,造成信号传输的瘫痪,目前,针对广播电视的信号传播安全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探讨。 2广播电视信号在传播中的干扰 2.1自然因素干扰 广播电视信号在传播中难免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了太阳粒子和雨雪天的干扰。众所周知地球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变得足够接近时,此时太阳发出的电磁波较强,会对卫星通信信号造成影响,对于这种烦扰现象,目前似乎还没有研究出一项有效的避免方法,只能提前预测信号是否会在某个时间段受干扰,然后提前通知到各个用户,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地球接受站的天线口径和提高其灵敏程度,尽可能的降低太阳粒子对通信信号的干扰;广播电视信号传播在雨雪天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不过这个干扰的过程是个渐变的过程,可以在上行进行补偿或者是下行做好余量的准备,提前做好防范的准备,有助于降低传播途中的干扰。 2.2信号设备造成的干扰 信号设备造成的干扰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个是地面接收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另一个则是卫星发射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对于卫星发射设备引起的信号干扰可以通过切换备用的器件进行解决,如果设备损坏较为严重时,以上方式无法解决问题,应当及时更换转发器或者是转星解决;若是因为地面的接收设备而造成的信号干扰,则可以由相关部门进行干扰源的及时排查,确认是否因为受某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信号屏蔽,尽可能的降低其他因素对信号的干扰。 2.3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指的是受到干扰后造成设备性能降低和对设备产生干扰的干扰。广播信号传播所受到的电磁干扰主要是雷达信号和微波中信号的干扰,为了降低这类干扰,要实时对电磁信号进行监控,出现波动时可以对频率进行合适的调整改善或是对电磁信号屏蔽的方式来解决。 2.4太空信号干扰 卫星向地球发射信号源时可能会受到附近临星的信号干扰,这类干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行信号干扰,另一种是下行信号干扰,一般的处理是对于上行的信号干扰可以和运营商进行协商调节,另一种下行的信号干扰则要降低其他信号的上行功率,可以通过对天线的调整或者是万向图的性能进行相应的改善。 2.5人为干扰 广播信号的人为干扰可分为因人为处理出现失误而造成的干扰,还有恶意干扰和同极、反极化等。人为的不正当处理造成的干扰一般是可以避免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手法,并且制定一套全面的预警处理,与此同时,不断的加强设备系统的智能化,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造成信号干扰;对于信号的恶意干扰,一方面要加大上行功率对非法信号进行压制,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的抗干扰技术,从技术层面杜绝这类干扰的发生;同极信号的干扰要及时制约用户的使用超频和超功率使用,反极信号干扰则可以对用户进行合理的极化调整来控制信号的影响。 3目前抗干扰技术的分析 随着我国的技术发展,广播电视的普及,对广播信号的抗干扰工作就越要可靠,对于目前广播电视信号的干扰主要是一些非法信号影响,针对这些不同非法信号的干扰,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对干扰信号源的识别,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抗干扰技术的合理筛选使用,以下我们就对目前一些较为重要的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3.1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 我国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高强度上行信号的使用,使得信号源大幅度的增强,以降低非法信号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二是通过使用低增益转发器,将转发器设置为低增益档的变化范围工作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三是使用MCPC上行信号,减少单路单载波信号使用,为防止转发器进行多载波输出过程中处在输入补偿的状态,与此同时,要适时降低用户的射频信号的强度。用户的选择使用上应尽可能的采用多路单载波信号,以最大程度上增强射频信号的功率。 3.2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 在我国的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有多种,比如有在上行是通过固足赋行波束进行接收,在接收信号上可以对合法的信号进行有效的覆盖,对于可能存在干扰的地区不设有信号的覆盖。另外,这项技术在临界地区的信号强度要做到足够高,否则可能会受到临近的高强度信号的影响,造成信号干扰的产生。还有可以对上行信号采用可变赋行波束进行接收,提前设定接收的频率,降低其他信号源对其影响,可以通过设计不用波束的天线,在传输过程中波束受到干扰的时候可以将天线对可变形波束进行变更,转变为另一种波束进行传播工作,从而实现抗干扰的效果。 3.3频率隔离抗干扰技术 这种隔离抗干扰技术主要是对上行信号频率进行相应的改变达到实现看干扰的目的,当星上转发器收到干扰信号时,会及时改变接收的频率,从而降低信号的干扰。与此同时,在地面发射信号频率也要做相应的转变,从而达到合理的信号传输对接。 3.4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 这类的抗干扰技术有多种实现方法,对地球站进行直接序列扩频装置,在星上也配备相应的对应设备,对于直接序列扩频的性能而言就能屏蔽掉其他信号的影响;还可以对上行信号施与加密处理,在接收器上设计相对应的解密装置,即可实现信号的安全传输,从而有效的防止了信号的干扰。 4结语 在目前的社会中,卫星广播电视使用较为广泛。如果卫星在受到恶意的干扰或是破坏时就要严重影响到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传输,造成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所以,如何确保卫星装置在受到攻击时还是稳定的传输信号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受到恶意干扰时,要及时准确的选择相应的抗干扰技术,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的同时尽可能的减低播出成本,不仅是提升了节目的播出效率,也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发展前提。 作者:蔡慧明 单位: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 传播技术论文: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与病毒防御技术 摘要:由于当前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计算机病毒的网络传播与防御研究也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当前计算机病毒的现状,其后进一步研究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模式。最后则从计算机单机病毒、局域网络病毒、广域网络病毒与电子邮件病毒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防御措施。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能够帮助大量网络用户做好网络病毒防御工作,进一步维护网络安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病毒防御技术 1、前言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网络病毒通过网络全球互联的方式在各个网络系统内进行传播,进而逐渐变为危害当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大威胁。世界范围中,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理解普遍包络两种:从狭义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网络病毒仅仅只能在计算机网络内存在,即有效使用计算机网络结构以及体系做起建立合适的传播机制、方式与途径,并且病毒针对的核心对象也只是网络层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不论该病毒针对的具体对象是网络还是计算机,若其能够存在与网络层面传播,并产生破坏,就能够将其叫做计算机网络病毒。 2、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模式 2.1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一种对于计算机技术中的网络技术、网络中的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的公司或者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相关的袭击以及入侵,对用户的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关的扰乱与篡改的一组指令的相关代码。最易传播的途径是网络,其次是U盘,再次是光盘,由于硬盘一般在机器内,不会传到其它电脑上,除非是把有毒的硬盘换到其它机器上。传播是通过网络,可以通过系统漏洞,IE,办公软件漏洞,无需运行病毒服务端,直接可以获得最高权限,从而控制对方机器,还有一类网络攻击是在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主机(一般通过网页方式),在被访问的网页中植入病毒或恶意代码,客户通过访问这种页面就会中毒,传播面很大(知名网站的访问量也很大),一天之内(也可能更短)可以传播到全世界。其它的传播模式是通过E-MAIL,在图片中植入木马等方式用得也多,不过危害面比第一种稍小,第一类网络传播途径中,还有一种所谓的“钓鱼”网站,就是不法分子通过收买,自建一个网站,伪造一个某官方网站(一般客户看不出真假),通常是一些游戏、银行、购物网站被仿冒,目的是为了骗取账号密码,赚取钱财或个人隐私!受害面也大[1]。计算机网络病毒愈演愈烈,破坏性与日剧增,越来越猖狂,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在程度上的破坏,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互联网络的应用与发展。 2.2网络病毒的多种传播方式 如今,各种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越来越普遍,方式多样化,涉及面广,比如,通常用的最多的两种传播方式就是用Email来传播病毒和所能扫描或能查取到的系统漏洞来传播相关的病毒。其中,通过Email传播网络病毒的方式有七个步骤:第一,在电子邮件中插入有关代码。而把网络病毒代码插入电子邮件中的两种主要方式,一是用已经编好的病毒代码插入电子邮件中,附加别的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和将已经编写好的代码URL连接附加到电子邮件中,因此电子邮件的发送与接受后,计算机网络病毒得到传播[2]。而另一种将病毒代码插入电子邮件的方式是寻找网络病毒将要传播的相关的计算机邮件的地址,将相关的病毒代码复制到电子邮箱的发送与接受的历史纪录,当收到相应地的地址后病毒将发送出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病毒携带的隐蔽性不同,所以有的网络病毒可以直接随着邮件信息的发送而发送,有的网络病毒则隐蔽到邮件中进行感染和传播,或者是修改邮箱的设置和系统,然后入侵电子邮件的格式,通过这种方法来进行发送。当今社会都普遍运用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网络病毒的传播也会随着这个人们普遍运用的沟通软件来进行传播。最后,当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负载到电子邮件所发送的邮件地址上后,利用多种欺骗性的方式来诱导计算机用户进行点击网址,从而达成入侵目的。 2.3网络病毒的传播结构分析 在大部分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属于一个固定连接的集合,因此在连接的角度上大部分的存在相同的结构和特点。网络病毒的传播过程大部分都需要载体来帮助传播,例如E-mail。同时网络病毒需要的各种途径和条件又不一样。因此,传播环境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环境结构,随机结构和同构混合。当病毒处于网络内,每个节点都与其他节点相邻,被感染的概率相同,所以每个节点很容易互相感染,但是每一个节点都没有发生感染,都存在相同且相邻节点也已经被感染。终上所述,网络病毒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和确定性。该传播模型的基础是生物病毒,通过同构环境的根本特征来进一步设计完成,也可以称这种模型为处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内的白箱模型,而随机结构的实质是用户原本固定的手段做进一步的信息交流工作。其中涉及到的个体联系特征是各部分相邻节点,这些部分其实是属于计算机网络,大部分产生的联系事件都具有随机性。可以将该模型的设计要求分为预报、描述和分析模型;从客观的角度可以将该模型分为黑箱、灰箱和白箱模型[3]。 2.4入侵监测技术 入侵监测技术是通过监测和管制的方式来实现的,是网络安全防卫技术的关键,通过对入侵监测手段加以掌控,可以使网络安全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入侵监测是一种病毒威胁预警系统,其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的文件和数据流,用来监测网络病毒代码以及其入侵行为。通过分析网络入侵者遗留的信息痕迹,例如登陆记录、失败的网页链接等来比对出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入侵行为,同时可以通过从网络关键点或日志等文件信息搜集出相关的数据,最后综合分析所搜集到的数据,以此监测出入侵痕迹,从而挖掘出网络或系统中的非安全行为或即将遭到恶意入侵的征兆。 2.5防火墙 防火墙也可称为防护墙,它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系统,位于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之间,采取病毒隔离等技术手段,对计算机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防火墙技术能够对网络的数据信息进行定期监测与修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病毒的入侵行为。如若受到病毒、恶性软件等网络攻击时,也可以采用防火墙的隔离特性对其进行干扰,从而保证网络数据流传送的安全。防火墙除了拥有过滤与网关监测技术以外,还可以采用身份强化功能和数字密钥功能等,能较为有效的预防与抑制网络病毒攻击。 3、网络安全与网络病毒的防御 3.1网络安全测评 网络安全测评是指利用远程的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其更注重于网络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监测。该系统是用来测定网络是否正在受到攻击或受攻击概率的大小的一种技术手段。就安全状况特征性进行比较,该安全系统所存储的单机病毒防御策略,是一种用来确定网络是否正在受到某种入侵或受到某种入侵的概率有多大的技术。对于网络已经受侵或正在受侵的行为,安全测评系统无法进行作业,它只能用来监测系统与网络的安全状态,以此来测定网络是否受到攻击或病毒入侵。防火墙或其他受侵监测系统则可以用来监测正在进行的入侵活动,当攻击者在尝试攻击时,就能监测出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安全测评可以随时监测网络的安全,一旦出现网络安全隐患,网络管理员会第一时间发现安全漏洞或病毒入侵,能迅速修复系统漏洞,及时反馈于用户,确保了网络运行的安全。 3.2邮件发送病毒的防御方案 在很多政府以及科学研究单位的办公系统里,病毒经过出现的地方,都会有使用邮件服务器当作集合的传播地,仅仅在这样的集中内部服务器把病毒杀掉,至于有关的邮件要经过安全过滤,就可以保证内部网络的用户接收到安全并且没有病毒的邮件,加强维护内部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系统的安全性,让用户放心。 3.3局域网病毒的防御方案 对于局域网来说局域网服务器要匹配预防病毒的有关软件,特别是较大型的局域网管理中心,病毒的监控能够让整个网络的病毒可以集中监控,并且在各个分支机构也匹配对应的监控,能够让病毒得到更全面的监控和管辖,特别是对于具有很多服务器或者工作站的网络来说,也可采用软件的自动发送,使管理网络的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减轻。 3.4广域网病毒的防御方案 建立在局域网防御基础上的病毒防御系统就是广域网。这是一种针对本地以及远程病毒的查询防御系统,是经过计算病毒的类型、发生次数以及发生地等有关信息的汇报总结,由单机终端病毒防御到局域网的集合监控,广域网的总部管辖系统的防御方案是最终的。经过对于网络传播病毒的特征来分析与探究,使用对应的防御方案,来保证网络的安全和正常的使用,从而使网络发挥自身的优势,制造一个安全又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 4、结束语 在如今的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安全防御领域,可以有效的对病毒进行检查测验的技术还没有特别完善,计算机网络病毒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所以,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与防御的探究依然有必要再提高。 作者:杨火金 单位:茂名技师学院 传播技术论文: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抗干扰技术分析 摘要: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中会涉及信号管理、采集、传输、处理、强弱电驱动等流程,只有保证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才能保证广播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行。近年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以维持广播电视的运行,但是在具体的信号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的传播现状以及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抗干扰技术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播;干扰因素;抗干扰技术 广播电视的信号传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想要完全去除这些干扰因素是比较困难的。除此之外,大多数广播电视信号都需要卫星传输,就导致很多的干扰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对广播电视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一定的手段以维护广播电视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必要。 一、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干扰因素分析 我们把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的干扰因素具体分成以下几类:自然条件的干扰、故障设备的干扰、电磁干扰、邻星干扰以及人为干扰等。 (一)自然与人为的干扰 1.自然干扰。自然对电视广播信号的干扰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日凌和雨雪衰的干扰。一方面,对于日凌的干扰,我们一般很难以有行之有效的方式去避免,常见的都是卫星公司提前将日凌的时间通知到各地,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通常我们可以采取改变地球站天线口径的大小,来增加接收信息的敏感程度,以达到缩短干扰时间的目的。另一方面,由雨雪衰引起的接收信号的恶化是一个长时间的渐变过程,所以对于雨雪衰来说,我们一般从上下行链路进行改善,一般可以对上行链路的雨衰损耗进行补偿,下行链路的雨衰备余量准备充足,最大限度降低雨雪衰带来的损失。2.人为干扰。在日常的广播电视传播中,人为干扰主要包括人为失误、同极或反极化以及恶意等干扰类型。其中,人为失误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建立一个严格的关机制度以及故障处理预案,同时加强智能化的运作,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由人为失误造成的信号干扰。对于同极化干扰,我们常常使用卫星公司来对用户的超频范围以及超功率使用进行监视以及控制,尽可能减少信号干扰。对于反极化干扰,我们常常会在天星上行之前就要求用户进行极化的调整。最后,对于恶意干扰而言,我们可对卫星的转发器采取降低增益档的手段,还可以加大上行功率使非法信号得到压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不断加强对抗干扰的新型卫星的研究,以最大限度从源头降低恶意干扰情况的发生。 (二)其他的干扰 1.故障设备的干扰。故障设备的干扰,主要有地面设备故障所引起的干扰和卫星故障所引起的干扰两种类型。由地面设备故障带来的干扰,可以通过卫星公司对干扰源进行排查以及确定,或者保证相应系统和传输过程的电磁屏蔽效果来降低干扰对广播电视传播造成的影响。对于卫星故障所引起的干扰,我们可以及时地进行备份设备的切换,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则可以进行转星和转发器的更换。2.电磁干扰。一般来说,电磁干扰主要有雷达信号以及微波中继信号的干扰。所以,我们解决电磁干扰时,可以通过电磁进行频率的协调或是进行电磁的屏蔽。3.邻近卫星的干扰。由于科技的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卫星投入了使用。临近卫星的干扰,主要包括上行与下行两方面的干扰。如果是临近卫星的上行干扰,我们可以让卫星公司与运营商进行协调来解决;如果是下行,则要借助地球站来调整天线的指向或者降低相邻卫星的上行功率。 二、广播电视信号传播中抗干扰技术研究 (一)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 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相对来说包含的种类较多,其中,突出的就是上行通过固足赋形波束来接收,对于那些有可能产生干扰的地区不需要进行覆盖,而对于不会产生干扰的地区需要进行上行站地区的覆盖。 (二)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 信号压制技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高强度上行信号、低增益转发器、MCPC上行信号。首先,可以使用高强度的上行信号增强转发器输入的信干比,降低非法信号的干扰。其次,可以将转发器放置在增益档,采用转发器增益档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小值来增强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最后,采用MCPC上行信号,这时候要注意尽量减少单路单载波信号的使用,以防止转发器长期处于输入补偿的状态,降低用户射频信号功率强度。同时,可采取多路单载波信号,尽可能地增强用户射频信号功率。 (三)隔离抗干扰技术 隔离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频率隔离抗干扰技术和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其中,频率隔离技术,是指当上行信号受到干扰时转发器对信号传播频率进行改变来避免非法信号造成的干扰,或者通过地面上行站进行信号发射频率的改变,使得转发器可以对信号进行正确的接收与转发。信号处理隔离抗干扰技术是对传播信号进行加密或者对信号进行转发,用户需要对传播的信号进行相应的操作才能得到需要的广播电视信号。 三、结语 由于卫星信号的传播距离远、覆盖面积广、传播质量好,广播电视传播中大多采用卫星来进行中转的无线传播。但是,微型信号的传播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容易因雨衰以及日凌等天气条件造成运输终止,因故障设备的干扰、电磁干扰、邻星干扰以及人为干扰造成运输质量较低,以及由卫星信道干扰造成广播信号传递受损。所以,确保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的安全性十分重要,为此,我国也通过信号压制抗干扰技术、隔离抗干扰技术以及空间隔离抗干扰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整治。 作者:何龙 单位:洋县广播电视台 传播技术论文: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信息时代,各种媒体技术在传媒领域广泛应用。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是主要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扩大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其信息传输迅速,而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使得传统的电视信息传播技术与媒体技术的优秀都得以发挥,同时还规避了其自身的缺点。本论文针对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应用 引言 新时期,媒体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标志性技术而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加之媒体技术的应用,节目的信号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电视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使得电视媒体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得以发挥。但是,新闻传播中采用媒体技术,还会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电视媒体技术多元化发展,与其他技术之间相互融合。电视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其发展特征是螺旋式上升的,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具有同步性、跟踪性和实时性。当进入到电视媒体信息多元化传播的时候,使得电视媒体技术的多元传播适应了时展环境。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中,不仅含有信息技术,还含有微电子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有的传统电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视媒体技术被用于应用领域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使得信号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都受到影响[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使得电视媒体的信息处理功能更为强大,从而使得电视新闻传播更为有效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需求。当信息传播中,信息技术被用于电视媒体中,对于电视的数字信号就会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电视信号的传播起到更好的作用。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当电视信息处于传播状态的时候,就需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即只有具备了技术保证,才可以让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均能够安全地运行,新时期对新闻传播中电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使得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受众接收电视信息也不再局限于观看电视机,而是登录网络电视平台,就可以用电脑观看节目。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这种新闻传播方式迎来了发展机遇,伴随而来的就是挑战。 2.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新时期,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地创新。电视新闻媒体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更新信息传播技术。这就意味着,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直接面对各种挑战。 2.1电视新闻媒体以单向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互动性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是单向线性的,传播信息的形式是以电视台为中心向四周围覆盖。这种单向传播使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并不能对所获得的信息以反馈。电视媒体的地域性是非常强的,这种传播方式会导致电视新闻媒体与终端的受众之间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使得信息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都会有所降低。 2.2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内容单一,缺乏原创性 从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情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雷同性。新闻节目无论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传播形式上来看,都存在着大同小异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要借由热播的节目提高自身的收视率[2]。但是,电视媒体没有以自身的新闻特色吸引受众,而是采用了模仿的方式,就会导致新闻内容单一化,难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从新闻节目的传播形式上来看,内容单一是一大缺陷,很容易让受众感到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就会逐渐地失去受众群体。 3.电视媒体技术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种媒体实现了融合,电视媒体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实时性,而且还实现了跟踪传播、多元传播,并且还实现了同步传播。对于生活节奏快捷的受众而言,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地形成了多样化的传播意识,同时还可以随时与电视媒体之间互动交流。新时期是微电子技术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电视信息信息传播技术。首先,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电视新闻信息的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电视媒体大量地吸收数字化技术,使得电视新闻的信息化程度加强,且传播速度加快,使得电视媒体能够高质量地传播电视新闻[3]。其次,现代的媒体技术促使处理数字新闻信号的能力有所提高,确保新闻信息在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从而确保了信号持续而畅通,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质量。 4.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新闻传播中使得新闻内容更能够吸引受众的,使得新闻传播中所传播的内容和所传播的环境都逐渐地焕发。在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新闻媒体。 4.1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可以使得传播透明度得以增强 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都是新时期需要考虑的问题。按照传统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其还会导致信息传播缺乏有效性,即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受众所关心的内容,逐渐地,就会失去大量的公众群体。新时期,新闻媒体要提高电视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就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调整传播策略,了解受众所感兴趣的话题,能够通过新闻切实为受众解决民生大事,让受众能够及时地了解国情,使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传播热点信息[4]。此外,在新闻信息传播上,还要增加电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使得受众能够获得话语权。 4.2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传播的沟通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不止于用电视传播,现行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打破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而实现了互动传播,即新闻信息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传播出去之后,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增强了电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使得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在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电视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传播的同时,还要将互联网有效利用,开通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与受众近距离接触,让受众有机会在观看新闻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间接,甚至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中。在民间有各种类型的微信息源,具有一定的受众群,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对这些民间的资源吸收、整合,让他们加入到电视节目的编辑和制作中,成为媒体人[5]。民间的记者与受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对受众的信息需求及时掌握,从而使得电视天新闻传播中能够针对性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增强新闻节目对受众的感染力。 4.3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将网络储存充分利用 新时期,新闻媒体就要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力求内容新、形式新,将自身的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出来。提高对互联网的利用率,电视新闻媒体要将网络信息平台利用起来,提高新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能力,扩大节目存储量,一方面可以使新闻被重复消费而提高新闻媒体的利润,另一方面可以使新闻品牌在其他媒体上传播,有助于后期工作的推广。 4.4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资源整合 新媒体技术不仅快速地融合到电视媒体中,而且还不断地升级并更新换代。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电视新闻媒体要满足受众的要求,同时还要提高行业竞争力,就要将各种新的媒体技术以利用,将各种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包括各种手机电视,诸如IPTV、移动电视、CMMB等,都要根据电视媒体的实际需求利用起来,对于新闻信息资源要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整合,以使得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符合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做到新闻信息有效传达。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新闻传播中能够提高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影响力予以重视。处于传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需要新闻传播中所采用的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地更新信息传播手段,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新闻传播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日照广播电视台 传播技术论文:新闻传播中数字技术优化策略 摘要: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新闻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使新闻传播获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和一些浅薄见解,对现代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影响展开探讨,并针对性地提出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数字技术;新闻传播;重要价值;优化策略 纵观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呈现出指数级的变化趋势。如今,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对新闻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受众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广泛应用带来的影响以及优化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画面和文本是新闻信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双主体结构”。因此,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新闻单位为保障新闻信息的可视性和真实性,可以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用计算机来模拟当时没有被如实记录下来的事情。例如,在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等灾害事故新闻的报道中,火山爆发和道路坍陷的原理是新闻记者无法用镜头捕捉到的,但是在新闻信息编辑处理中,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模拟技术进行制作,以此完成对火山爆发、道路坍陷的模拟,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并且加深观众对新闻信息的认识程度,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二)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主要由新闻记者通过采访来完成。这种方式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如今网络和视频技术异常发达,这给新闻采编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在利用好原来采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视频技术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做好新闻素材的编辑工作。众所周知,新闻现场是新闻传播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基础,让观众获得视觉上的新闻“现场”满足感是每个新闻人追求的目标。毕竟人们都存在一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心理,通过现场直播和现场影像播放的新闻传播方式便能够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数字信息传播技术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通过卫星传输数字信号,便能够实现新闻采访环节和播出环节的无缝对接,让人们通过电视、网络等终端设备进行现场观看。所以,数字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现场价值。 (三)能够有效保证新闻信息的吸引力 观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对象,因此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想要让观众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首先应聚集并引领观众的注意力,并对观众的“求知”、“求真”心理进行挖掘。但在传统的新闻播出现场,由于现场图像缺失、观众无法参与等原因,观众心理上对新闻信息比较懈怠,也使新闻的吸引力逐渐下降。而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新闻信息的编辑和传播中来,便能够为观众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够利用数字信息平台,让观众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和点评,提高新闻信息的交互性,从而提升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数字技术对新闻传播的主要影响 (一)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1.对纸媒的影响。纸媒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排版印刷技术数字化,其取代了传统的铅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第二阶段是采编业务网的建立,这一创举大大提升了新闻采编的速度及针对性,不仅为记者采编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得新闻记者可以在保留原稿件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稿件,并且还可以将稿件保留下来重复使用;第三阶段是利用数字技术对新闻图片进行缩放、裁剪,并实现了新闻信息的扫描、拍照和多种途径的转发、扩散,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新闻的采编速度,同时也让纸媒实现了与新媒体的对接和联合。纸媒数字化大幅缩短了纸媒的出版周期,报社可以同时出版早报和晚报,这又极大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 2.对广播电台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广播电台的运营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广播电台对数字同步技术以及数字式话筒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如今,国内电视节目制作、接收与传播等都实现了数字化,数字电视的应用也已在国内大范围普及。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电子媒体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能使国内电视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实现与国际电视节目接轨,从而促进我国电视节目受众的国际化拓展。 3.对网络媒介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逐渐以新型的数字传播媒介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它将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目前,国内网络媒介发展势头强劲,诸多传统媒体也加大了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力度,并开始着手自主网络媒介的开发和推广。例如,人民网、大众网等都是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的结晶,而乐视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专业网站更是专门开通了新闻网站,实时更新新闻信息,这些都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成果。 (二)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1.对主体工作方式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应用,使采写工具的体积更小、存储量更大,不仅携带方便,同时还能完成数字、语言、图片和影像多种信息内容的采写,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新闻采写人员的双手及大脑,让采写人员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新闻问题、被采访人及新闻环境、构思设计上。与此同时,数字工具的隐蔽性更强,更能适合特殊新闻信息的隐性采访,如录音笔、微型摄像机等。此外,数字采写工具还能大大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让新闻工作者以更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采写、传输与报道。 2.对主体专业水平的影响。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了新闻工作的效率和传播效果,但要快速接受并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传播方式、内容和理念的转变,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此外,当下的新闻信息多而杂、真假难辨,新闻记者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真实、有用的信息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及良好的新闻素养、端正的态度等,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未来要不断提升的职业技能。 (三)对传播受众的影响 数字技术在新闻广播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使受众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以往传播媒介多是单向传播,诸多媒体只能看到受众的接受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传播和创造能力,并且当时也没有供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但数字技术让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受众在新闻传播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如微博互动、电视弹幕以及短信参与等,都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数字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的交流与协作 新闻传播数字化时代,完成新闻工作需要电脑程序员、新闻记者及数据分析师等人员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容易识别的数据表格、图片影像等形式。因此,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加强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甚至有必要相互学习,不断提升彼此的专业水平,共同努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益。 (二)深度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共享 新媒体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新贵。而技术的融合也打通了媒体间的隔阂,为所有媒体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新闻从采编到传播上的共享。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闻媒介要加快推进新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为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硬件、软件基础,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真实、生动、及时的新闻信息。 (三)提升新闻信息的可视化、交互化水平 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有了更加丰富生动的呈现方式,但这也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只有简单、快捷、有趣地将新闻信息呈现到受众眼前,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起他们的参与兴趣。所以,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增加文字、图片、影像和模拟动画,增强可视性和交互性,以简单、直观的新闻信息吸引受众。 (四)注重对自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利用 近年来,用户生成内容和自媒体成了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也能从中获取新鲜、丰富的内容。而网络信息平台的互动和分享功能也为自媒体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归属感。总之,社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报道模式和传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当中,社会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主流媒体对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合理利用,主流媒体应给予社会媒体一定的发展空间、平台和资源,并且做好对社会媒体的引导和规范工作,让它成为新闻传播中的一把利器。 四、结语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变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不断为保障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 作者:黎晓蕾 单位: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它在教育领域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就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类型、优势作了一些探讨,并对注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教育媒介,利用它的逻辑、信息储存等功能为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集中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显著提高效率,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1.我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8年之前,我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采集、记录、处理各种教学信息,建立题库等教学资源以及测试评分、成绩处理与评价等工作。 第二阶段为1998年至2000年初,由历史教师设计课件,计算机老师协助制作课件,并有少量课件已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第三阶段自2000年开始,由于校园网和互联网的相继开通,特别是2003年配备笔记本电脑后,由历史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制作出许多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在省市课件评比中获奖,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已成气候。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基本类型 2.1 对话授课型。这是最基本的类型。主要表现在二方面,首先它以教材的章节为单元来制作课件,通过一系列对话框将内容完整,画面清晰、美观,文字简练,并配以音乐的对话框按一定的程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上课效率。同时,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可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反馈迅速,对不同的回答计算机将给予不同的反馈信息和后继处理。如在选择错误选项时,计算机会发出“你错了,请再试试!”的声音,并闪烁提示解决本题的关键词;若选择了正确的选项,计算机会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发出“好极了,请继续”。错了,给学生以激励,让其继续努力;对了,给予表扬鼓励。这种及时反馈的特点是传统课堂教学很难做到的。这样可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2 历史重现型。这是历史课件最常见的用法,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计算机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瞬间(图片、录像和电影剪辑)的重现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学生视听感官并用,并参与认识过程,如同身临其境,既可增加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 2.3 游戏教学型。这是课外学习历史的辅助形式。通过有趣的游戏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者通过操作,在游戏中实现学习。例如一个名《历史迷宫》的程序要求操作者正确地选择和操作历史知识,回答一些历史问题才能携带尽可能多的珍宝走出地下迷宫,否则就会碰到一些危险。游戏结束,计算机给出操作者的得分,直观形象、反馈迅速,令人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感觉,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2.4 编制试题型。这是辅助教学的实用性。即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分类,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要求(难易和知识点的分布)从题库中选择试题,打印成卷。因试题随机组成且难易得当,知识点分布合理,有较高的信度,可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若有历史多媒体教室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联机测验,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 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 3.1 优化历史教学课程设计。现在常见的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强调让学生受到本学科思想和方法熏陶,认识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达到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但这种课程设计容易割裂历史学科跟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它不易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综合、交叉和渗透的趋势,也难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了克服分科知识割裂的缺陷,避免历史知识的抽象化倾向,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随时引入时事政治实况及观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甚至是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等,使各科知识融合贯通,直观自然又方便快捷,这可大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完善,历史课程设计更加优化,同时也增强历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3.2 优化历史课的教学模式。传统授课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阅读教材、讲解教材、提问回答等进行。 这种沿袭了数千年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它的长处,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式,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是想象不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则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3.3 优化问题设计。传统历史教学在课堂上很难通过图片、录像等生动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多媒体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选用典型的史料,当堂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这种形象、直观、快捷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3.4 优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利用计算机建立教案库、试题库。它可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并可不断地补充、增改,随时可用。计算机按一定的要求编排的教案、试题条理清晰,可节省很多整理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如可用绘图软件进行历史地图绘制,还可用屏幕拷贝等工具剪切珍贵历史镜头并分门别类,以作为资料保存,使图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4.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思考 4.1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要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显得落后;其次,专修业务,不断“充电”,既要继续学习和钻研,掌握最新的知识和史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艺术,又要积极学习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历史教学;再次,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思路。 4.2 发挥群体的作用。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限的,制作一个课件要发挥教研组的群体作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不断修改,特别是中青年历史教师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与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尤为重要。 4.3 注意积累素材。制作一个优秀课件,需要大量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特别是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下载有关历史资料并分门别类储藏在计算机里,随时备用。日积月累,丰富的资料库将为制作课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4.4 演示与操作相结合。一个课件质量的好坏,与它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学生参与性密切联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能随机应变,对历史地图中地点、路线、过程等可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当堂操作或演示,体现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气氛活跃,提高了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可防止从“人灌”到“机灌”的现象。课后对上课中产生的灵感及时记录,并进行修改,做到精益求精。 4.5 辅助而非主导。传统教学方式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延续了几千年,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其锦上添花,但却不能完全替代。因为教育毕竟是一个将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的过程,而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面对面的心灵交流是程序化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取代的,因此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它可以突破重点难点但不能代替思维,这就要求制作的课件要考虑全面、周到,在实践中处理好计算机教学“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计算机历史论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的模式与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教育媒介,利用它的逻辑、信息储存等功能为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集中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1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各种模式 1.1 运用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它以教材的章节为单元来制作课件,通过将内容完整,画面清晰、美观,文字简练,并配以音乐的一系列对话框按一定的程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上课效率。同时,学完某个知识点后可随即向学生提出问题,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巩固,反馈迅速,对不同的回答计算机将给予不同的反馈信息和后继处理。如在选择错误选项时,计算机会发出“你错了,请再试试”的声音,并闪烁提示解决本题的关键词;若选择了正确的选项,计算机会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发出“好极了,请继续”。错了,给学生以激励,让其继续努力;对了,给予表扬鼓励。这种及时反馈的特点是传统课堂教学很难做到的。这样可使学习方式变得多种多样,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2 再现历史,形象逼真 计算机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瞬间以图片、录像的形式重现,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并参与认识过程,如同身临其境,既可增加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 1.3 利用游戏,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有趣的游戏形成竞争性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者通过操作在游戏中实现学习。例如一个名《历史迷宫》的程序要求操作者正确地选择和操作历史知识,或回答一些历史问题,才能携带尽可能多的珍宝走出地下迷宫,否则就会碰到一些危险。游戏结束,计算机给出操作者的得分,直观形象、反馈迅速,令人有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感觉,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 1.4 编制试题,提高效率 对历史题库中的试题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分类,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要求(难易和知识点的分布)从题库中选择试题,打印成卷。因试题随机组成且难易得当,知识点分布合理,有较高的信度,可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若有历史多媒体教室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联机测验,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 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 2.1 优化历史教学课程设计 为了克服学科中心设计产生的分科知识割裂的缺陷,避免历史知识的抽象化倾向,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随时引入时事政治实况及观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甚至是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等,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直观自然又方便快捷。这可大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完善,历史课程设计更加优化,同时也增强历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2.2 优化历史课的教学模式 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是想象不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则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这样既增强历史的可信性,缩短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多媒体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这不仅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 2.3 优化问题设计 传统历史教学在课堂上很难通过图片、录像等生动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多媒体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选用典型的史料,当堂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这种形象、直观、快捷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2.4 优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 利用计算机建立教案库、试题库,可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并可不断地补充、增改,随时可用。计算机按一定的要求编排的教案、试题条理清晰,可节省很多整理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3 小结 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辅助教学,使传统教学锦上添花。只有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职教中心)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文章首先例举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作用 注意问题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的过程。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具”,在现代教育事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的效果 1.1 生动地再现了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内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挂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不能像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那样融形声、色光、情境于一体,视听并举,动静兼备。无论是壮阔的历史场面、细微的历史情节、还是重要人物的言行、庶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著名的古迹名胜、艺术珍品等,都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一一生动再现出来。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章节时,我首先把三国鼎立的疆域、背景、主要人物、各国优势、面临的问题制作了幻灯片,栩栩如生的动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气氛。同时我把近几年红遍全国的“大衣哥”朱之文“请” 出来,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得学生一片叫好声,这节课就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帮助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以其特有的综合表现力使历史课堂大为生色,直观性也大大提高。 1.2 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则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比较趋向一致。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和新颖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在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的教学情境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例如,在讲授二战历史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电影《诺曼底登陆》片段,学生瞬间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穿越感,对远逝的历史事件有了具体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课堂兴趣。 1.3 充分调动学习视觉、听觉功能,便于学生识记众多的历史知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以视听教学为主。心理学研究认为,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进行识记,是提高识记效率的好办法。因为有许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就能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特点,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识记的效率就高。而在多种感官中,尤其视听结合进行识记的效果最佳。实验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通过视觉能记忆25%,而视听结合则能够记忆65%。这一点已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所证实。 1.4 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有限。然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课前一一准备好,在课堂上适时呈现到屏幕上;运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就可以重放有关教材重点、难点的某一部分、某一片断。这样,无疑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板书及绘图制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看得见、听得懂、记得牢、答得出,教学效果显著。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穿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形式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讲清教学难点。还是以讲三国鼎立章节时为例,我分别采用《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赤壁遗址》的幻灯片配合教学,效果特别好。讲授时,我先向学生提问:赤壁之战的战前形势怎样?接着指导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我提问并总结;然后播放《三国鼎立形势图》,简要指出曹操占据的北方,以及江东、荆州的地理位置。在讲赤壁之战时,我也首先提问:赤壁之战的内容要点有哪些?学生经过看书思考,要点往往回答不全面。此时,再播放《赤壁之战形势图》,学生边看边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内容要点。最后,我再次播放《三国鼎立形势图》,并接着播放《赤壁遗址》,引导学生概括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要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穿插使用有关课件配合教学,有效地突出了重点,讲清了难点,提高了效率。 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人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适宜的多媒体资料和方式。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表现的历史文物及形态特征应符合或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不是过分地夸张、渲染、甚至无中生有。三是要把课内、课外协调结合起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非纯粹的课堂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课外的学习,家庭学习变得轻松、方便。如果教师能把多媒体网络利用好,那么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全可以延伸到家庭和社区,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它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历史教科书和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有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和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历史论文: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 【摘 要】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我国很早就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工业上面,中国工业早已不再是手工化制作。我国工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工业起到了很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计算机应用于工业的基础上,我国的工业又有很多创新、发展。虽然如此,但是中国工业控制计算机发展不迅速,阻碍工业控制计算机发展的原因很多。工业的科技化是必然的,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工业生产中,能够促进工业生产效率,人工成本降低,提高生产总值的同时工人收入增加。怎么将工业控制计算机最有效的运用,在工业控制计算机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分析,避免问题的产生。 【关键词】工业控制计算机 历史 发展方向 一、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概述 工业控制计算机也叫过程计算机,在当代工业生产、加工中重要的设备,是工业生产技术化的必要的部分。过程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过程计算机与普通计算机还是有很大差别。在一些连接上,过程计算机要连接一些输入、输出线,满足生产需要同时,要在过程计算机中安装一些软件,用于控制生产。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技术不断的进步,过程计算机从外观到内部都在不断更新、换代,以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控制下各个系统直接相连接,计算机主要控制生产的同时,也在监测生产。 二、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相对于外国过程计算机较早的运用,至今已经发展了数十年,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国外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控制计算机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的范围不断改变。促进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管理、控制工业的生产。使工业生产自动化。 经济在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在进步,每个时期的特点不同。各国经济、社会在不断改革,针对每个时期的特点,控制计算机的运用不同。上个世纪后期,控制计算机的系统就在发生变化,不断在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满足社会的需要。从系统结构到计算机内部都在进行着变化和更新。 三、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过程计算机的研发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主体构架,其中内部的设计涉及很多技术手段,过程计算机是一个高科技的研发,涉及多个技术水平。对于过程计算机的研发需要通读很多方面知识,并且要求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范围很大,并且作用不可替代。相对于国外过程计算机的发展较早,我国的控制计算机发展较晚,技术水平相较于其他国家不够先进,技术水平不够先进。普通小型计算机与过程计算机的技术发展时期相似,大众小型计算机与过程计算机各有长处。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制造需要很多技术的运用,在掌握这些技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创造、延伸。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发展领域广泛,并且涉及很多高科技,在进行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这些高科技,高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将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用将更大。从而也能带动涉及的技术的推进和发展。 每个国家现在都处于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时期,工业控制涉及的技术非常重要。其中涉及的微电子运用到很多领域,建筑材料加工、食品生产、设施设备制作等等。工业控制计算机不仅应用范围广泛,对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上的技术的运用也很广泛。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运用使工业生产、发展更加自动化、系统化,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国民生产总值,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工业化革命开始至今已经数十年,工业自动化历经时间悠久,应用范围不断加大,应用的层次不。我国是工业大国,对于控制计算机的需求不是单一的。我国生产的产品在结构上不仅仅只有大型机器,也包括中小型产品。从内部来看,有些产品结构复杂,内部系统也不是单一存在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生突飞猛进的进展,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前工厂通过手工来完成生产,对于产品的检查也是通过人工完成的。相对于人工作业,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大的节省了人力,工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增加,促进了生产效率,产品的生产产量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政府在对于工业控制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理,实施一定的政策,结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规范计算机化操作。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未来发展一定不断更新,越来越替代人工操作,政府及专家共同研讨工业控制计算机未来的发展,制定研究方案。生产工业控制计算机的费用较大,成本高,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考虑满足市场需求,避免供大于求的状况的发生,节省开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生产不能局限于行业,应该互相团结协作,运用团体的力量,选择最佳的技术手段,创建优秀的品牌效应,共同发展。共同研究、生产相关的设施设备,将团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大力度,推进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充分利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的特长,不断研究,使自动化、数字化不断被推广。 四、总结 相较于国外工业革命发展的迅速,时间长,计算机应用的时间也早,工业控制计算机的使用更是早于中国,并且在不断创新、发展,现在,国外的技术非常先进,我国的许多的生产需要依靠国外的技术。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相对较晚,最近数十年才广为使用。将计算机运用到工业的时间更晚,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应用在我国还是不够先进和完善的。很多工厂的生产、加工需要引进国外机器,有的机器的操作水平、技术的应用需要请国外专业人员操作。我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生产方式、市场需求等等因素进行改革、发展。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先进的技术水平,国外科技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学习的。不断促进我国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水平。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与操作应用技能,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理解,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应用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历史的学科特征又是较特殊的。历史无所不包,它涵概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在历史教学中,要在短暂的教学时间中展示如此众多的信息,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是一个巨大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为快速展示学习内容信息全面刺激学习感知认识的新型教学方式成为推动历史传统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关键词】现代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学科无所不包,它涵概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所以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与操作应用技能,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理解,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应用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历史的学科特征又是较特殊的。而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征又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在历史教学中,要在短暂的教学时间中展示如此众多的信息,对于传统教学课堂是一个巨大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为快速展示学习内容信息全面刺激学习感知认识的新型教学方式成为推动历史传统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从视觉、听觉、色彩、动感等多方面弓起学生的感官反应,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使用,可使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信息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形象,直观、声情并茂,易于理解和记忆,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具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年来,本人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叙述如下: 一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颜色、图像等教学内容有机地形象直观整合成一个知识整体,能系统、动态地反映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结果,掌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从而有利于培养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增加历史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计算机存储量大.容纳教学信息多,执行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声、视等教学材料。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接受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得多的教学信息。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有极大的助益。另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可自动展现所需图像,无需教师作详细的板书书写。这样就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活动的安排赢得了更多空间。为目前广泛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三化静止的知识为动态的知识。 新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描述生动,并配有一套投影教材。包括地图、实物图等。其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缺点是这些图都是静止的.缺乏动感,层次不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静态图形动态化,通过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等,就使整个图形“活”起来,层次感强,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学生对静态的图形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四化抽象为形象,强化记忆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难点的理解。例:在讲述“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时,教师可通过制作课件,设计这样一幅漫画作提示:漫画上一一只受伤的狮子(头戴画着英国国旗的帽子)拉着一辆马车。车上坐着一位大腹便便的大老板,他手中的皮鞭打在狮子身上正好形成一个美元符号。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经济、政治,英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历史事实相信今后若出现“马歇尔计划”这一问题时。学生凭这一漫画就能给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仅化解了难点,而且强化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五突破时空的限制,展示历史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 历史是人类社会已消失了的过去。因此,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这种“过去性”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距离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化远为近,拉近时空的距离,真实、形象地反映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为学生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把学生带到当时当地的情景中。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更便于深刻理解历史知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历史教学从传统教学的枯燥、呆板的说教中解脱,生动、活泼、全新的课程展现模式,为学生的情感世界观、人文性、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方面,我们的历史老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总结为“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对历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应用多媒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感受学习的快乐。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教学实践中的浅显体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此希望通过个人的浅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从事历史教学的同仁们能够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和运用。不足之外敬请同行提出宝贵意见。 计算机历史论文:巧用计算机多媒体,让历史课堂更精彩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进入历史课堂辅助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简单、枯燥的教学过程。能够综合地处理语言、文字、图像和声音,使课堂更加精彩;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计算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大意义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图、文、声、动画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式和立体式教学,这使历史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反映,把趣味性和现代性互相结合,又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它所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显示历史教学媒体的现代化效果上,而是从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表现。 1、激发学习动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化,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运用动画、图片、视频、录音等富于真实感和表现力的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历史。更以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形象生动地显示教学内容,调动有意注意。这就弥补了语言文字表述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能力。计算机应用于历史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它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参与的环境,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更有效率。它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如看完一段历史电影资料后,教师通过电脑展示,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或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之后,再由教师作最后总结,给出参考答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功能还可以通过做练习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由于调动了视、听、说、手、脑等多种感官,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记忆、联想、探讨,并及时反馈,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3、缩短教学课时。一节课只有45分钟,从以前的历史教学来看,在一节历史课中,教师讲课板书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量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好办法。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直观性的教学方法,又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节省了课堂上教师用于作图、板书和讲授的时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胜过千言。它可以再现历史场景、进程;可以把静态变为动态,有序地展现;可以把用语言难表述的内容讲清。巧用计算机多媒体,充分发挥其直观性、形象性、多变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能够让历史课堂更精彩,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事件背景的讲述、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安排课堂练习,以提高全班的学习质量。 二、计算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多媒体巧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物、事件都有丰富的内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如讲授《抗美援朝》就可以播放历史资料录像:美国第七舰队进逼台湾海峡,麦克阿瑟在朝鲜登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如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利用计算机展示今天南方和北方人民的农业耕作场面,住房情况图片,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南北方人民生产生活的不同源于自然条件的差别。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冰冷冷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接受信息,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老师讲述后再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的了解,图像资料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2、利用课件为学习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所以课件的制作要有较强的交互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如在课件《战国七雄》中,七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记忆。在使用动画方式演示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然后隐去地图背景,让学生用笔标出七雄所在的方位,与歌谣相对应,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学习《元朝的统一》时,制作动态地图,依次显示“建立蒙古政权——灭西夏、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学生直观地从屏幕上了解到元朝完成统一的全过程,也激发了对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敬佩。利用交互性在教学《宋词和元曲》及《明清小说》部分时,制作图表出示各种体裁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自学的要求,让学生分组,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寻疑、释疑。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加强学科联系,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艺术莫不包容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制作课件时,把学过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识点,归纳成系统的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讲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等事件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显示这些事件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规律,从而使他们容易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一内容。再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成败原因的比较,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性地认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光荣与衰退。 三、计算机多媒体在历史教学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而突出课件的不同侧重。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的展示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并且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之间的表面或本质间的联系。同时,要考虑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应注意以下四方面教学: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的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将抽象、静态的信息符号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视频符号,部分地再现历史事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在课件《和同为一家》的制作中,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古代民族关系几乎没有认识的现状。在课件中便有意识地突出各民族的地理区域以及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对古代民族关系有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解。而课件《现代文化》设计时,则考虑到讲述的是现代东方文化的发展,时间相隔不长,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课件中更多的是侧重如何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艺术创作和作品的感悟,以达到深入理解其发展的目的。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和音视频素材,以期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2、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切忌面面俱到。补充素材时,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于讲清的问题借用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不必把常规教学可以更好完成的内容也强加到课件中。如有些历史课件将一些历史小故事录音后加入课件中,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3、历史课件制作中选取素材时,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其不可再现性,利用视频剪辑、图片时,尽量采用史实资料。对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素材应慎用,以免混淆历史教学和影视文学欣赏的界限。 4、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全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着重设计学生参与的讲述、演示、阅读、回答、问题探讨时,要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这种参与型课堂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历史教学中巧用计算机多媒体,将使课堂教学精彩迭出。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诱导学生思考,不断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历史课教育教学的目的。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历史与发展趋势研究 【摘 要】本文将围绕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并全面阐述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更好地推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整体进步,以全面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安全性能。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管理技术 历史 发展趋势 目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已经运用在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因此,从网络技术的整体研究出发,对于提升整个技术应用将有很大作用。 一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运用相当广泛,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围绕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在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联系中日渐加强,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成为一种基本的职能与技术。 具体地说,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就是通过使用通信线路与通信设备的互联效果,再结合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将不同位置、地域以及相对独立的计算机联系起来,构建资源共享的良性模式,在信息共享、信息传递、分布式处理系统等方面发挥一定的功能,尤其是在透明数据传输机构与系统操作下,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便利的资源访问,为信息化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到计算机之间通信联系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以及软件开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中,逐渐形成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尝试。通过在终端到通信线路到另一终端的系统构成,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雏形。到了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多个计算机主机与通信系统互联的软件开发模式,于是就出现了计算机到计算机的通信时代,在结合多个中心处理机的配合下,资源开发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尤其是ARPANET网的出现,能实现网内各个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互融技术加强,局域网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将不同体系机构的网络形成信息交换的模式,这种开放型互联参考模型的出现,简称为OSI,就是所谓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局域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成为了网络机构的基本组成,并在光纤以及高速网络技术的开发下,在多媒体、智能化网络的作用下,网络传输的速度更加大,呈现出千兆位网络传输速率可达1G/s的效果,更好地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互联在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分布式处理的整体效果,就是当前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复杂性的增加,对网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网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了满足网络的应用需求,现在的网络管理技术正逐渐朝着层次化、集成化、Web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管协议也在不断丰富,而且CMIP的应用也正逐渐扩大,开始担负起较复杂的网络管理任务。 三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通信在数据设计、分布处理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微电子、微处理机的技术跟进,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使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跨越了主机/终端式、客户/服务器式、浏览器/服务器式的几个时期。今天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计算系统。 在未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将出现比特路、服务、应用三种主要的层次,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使用SDH传输网络与ATM网络,并与IP协议接口,提供一些相应的支撑需求,尤其是在音频、视频传送、文件处理、电子打印、远程操作上,形成独有的网络技术模式,并在电子支付系统、可靠数据库的建立等优质服务上增强网络管理的综合运用。对于电子邮件、电话、数据库的访问包括WWW浏览器以及各种视频会议系统,都能形成强大的资源管理方式,将是未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在对于VOD、WWW等要求立即响应的和像FTP、E-mail、音频mail等形成综合的技术管理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朝着低成本的微机分布式计算机与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就是通常客户、服务器机构模式;同时,还将出现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机构化发展趋势,形成网络结构的互联形式,构建出大规模甚至全球性的网络管理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尤其是宽带业务中的新技术、新业务、新服务,都将成为一种智能化发展的网络趋势,并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服务质量。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析我国计算机教育历史\现状与趋势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历史,就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三方面阐述了未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教育技术,基础教育 1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回顾 1.1 计算机教育的初步发展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可以从1956年开始算起,至今已有48年的历史。1956 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长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六项紧急措施,把建立与发展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纳入规划。1956年,清华大学、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建立了计算机专业,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教育部的部分重点大学和国防工业院校建立了十几个计算机专业。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1)专业创始人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2)抽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调干生”,集中培训计算机专业教师;(3)大多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专业发展模式;(4)计算机专业设置具有中国特色。 1.2 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春天 我国计算机教育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的专业收缩、20世纪60年代后期期间专业停办的低潮之后,随着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的隆重召开,计算机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改革开放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新课程的引进;软件专业和软件技术教育长足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更加广泛;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起步。 1.3 计算机教育的稳步发展期 此后,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稳步发展期。1995年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此时,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与应用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推动力,使得计算机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应用更加普及和广泛,促使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第三个快速发展期。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特点是: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较大变革;形成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格局;计算机教育内容逐步与国际接轨[1]。 2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 计算机教育取得的成绩 在计算机初等教育方面,1992年8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参与制定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编写计算机教育教材与组织研制、开发软件等,为促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计算机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在普通高等大专院校开展了计算机公共课程,初步完善了VB、VF、C++等专业课程,设立全国计算机行业统一考试,认定计算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考试。国家教委还多次发文就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问题为各地提供指导意见。这些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全国范围内计算机教育工作的开展,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一些地区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的网络化和电子化。 2.2 我国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正规教育起步较晚,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条件比价差,因而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起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2.2.1 缺乏硬件 硬件问题的解决,有待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学校通常也都会比较积极地购买机器设备。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由于缺乏相配套的软件,管理体制的落后和贫富差距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又使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甚至机房变成了绝密之地。结果所配设备,只成了学校身份、地位的象征, 并没为教学服务。 2.2.2 软件不过关 由于国家经费投入不足、软件盗版严重等原因,造成了目前教学软件数量较少、质量粗糙、实用性差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自己培养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发课件,以供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之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对软件需求的矛盾,促进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然而,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有时要花70~80个小时来开发一个小时的课件,而且用80倍的时间换来的课件往往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使用,并没有多大的推广价值。这不仅是因为教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开发等多种能力,不可能在此领域投入很大的精力,而且也因每位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着差异而影响设计的质量[2]。 2.2.3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 我们必须走出一个误区:计算机是现代化的工具,因此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在进行现代化的教学。并不是配置最现代化的学校就能评为“好学校”,好学校需要靠教育思想正确的领导和教师来支撑;同样,在课堂中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本身并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更不能说明这节课就是现代教学。所谓“现代教学”与其说是把现代化的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学思想来指导的教学。用这种眼光来看,许多公开课、评优课还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第二阶段,并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3 未来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3.1 提高计算机教师教学质量,加大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培训应该包括3方面: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态度;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最新发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首先主要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它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并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其次主要是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并且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最后主要解决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 3.2 改善计算机教育的辅助管理,促进计算机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计算机辅助管理指在教学管理和实际教学中行政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由于管理工作是非常烦琐、比较程式化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很容易发挥较大的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但由于有些产品不符合教育需求和使用者本身水平不高的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今后,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计算机辅助管理产品,提高全体教育工作者使用计算机的水平[3]。 3.3 加强计算机职业教育和产业化开发力度,重视计算机实验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过分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行。由此带来的计算机人才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很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软件开发能力较弱,计算机理论向使用产品的转化率比较低下。这一方面使得计算机教育的产业化目标受阻,另一方面计算机产业发展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计算机历史论文:让计算机为高中历史教学插上“双翅” 【摘 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师将计算机用作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多采,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 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改往日在教学中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感染力、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体会如下。 1. 计算机辅助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框面型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级阶段是系统型人工智能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国内中学历史课计算机辅助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起步。8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推广。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步虽晚,但发展甚快,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的中小学普遍开展多媒体教学,其教师也大多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运用 PowerPoint 、 Authorware 、 Director 等多媒体写作工具,制作出能够脱机运行的教学课件。这些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教学诸多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益,为进一步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首先,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把板书制成多媒体教学框面,加上一些音像、声响等多媒体;其次,缺乏新理念的指导;第三,教师计算机技术不娴熟,在制作课件时往往故弄悬虚,中问设置了许多超级链接,把教学课件搞得机关重重,上时经常出现技术问题;第四,课件交互性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难以在课件教学中实现,更不用说人机交互了;第五,缺少因材施教、随机应变的教学灵活性,一旦生成课件就只能运行,无法修改,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临场发挥。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理念和熟知优秀教学课件的基本要求,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教学技巧和尝试人工智能软件教学。 2.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 (1)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上历史课也如此,一段声形并茂的历史画面很容易引起学生历史的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例如:将电影《北洋舰队》中的某些画面,将电影《上甘岭》中的一些片段,将《大决战》、《开国大典》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有的一分钟,有的几分钟,有的是场景,把它们分别用于历史课“甲午战争”、“抗美援朝”、“人民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章节的课堂教学,这些内容重现了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容量增多,省时省力。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中学历史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个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教育软件等,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进而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也可大大减少,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悟、自问、自查。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一节中“七七事变”这一内容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此时,出示投影:《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如此通过引用课外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学生认识七七事变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这样,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3)解决难点,培养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这样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这一内容时,“德国法西斯建立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软件,首先演示“德国衰退柱状图”,再展示《一战前的欧洲》和《一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并用闪烁的黑块突出德国的地理位置的变化,再列出《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处理德国的规定,摘录希特勒《我的奋斗》部分片段,演示“纳粹党发展柱状图”,最后,用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忆德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缺乏民主传统,此时的魏玛共和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无能为力,这样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全面去解释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经过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得出正确的结论,它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这样,课本中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在分析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标志的农具时,教师可编辑有关的影视录像片,内容反映战国、汉、三国时期的铁犁和灌溉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并着重与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相对比,经过多媒体材料画面的选择、画外音的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科技的发展过程,辨别各种成果间的异同,特别对唐代的繁荣就会有较深的理解。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行业历史知识与计算机教学的结合 摘 要: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而且会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甚至会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有帮助。作者讨论了进行计算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 计算机行业 历史知识 计算机教学 一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人文学科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层层地积累,不断地发展演变。比如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等变化发展;比如数学中对数的认识,经历了从自然数、负数、无理数到复数等的过程;物理学也是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之下,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的历史不足百年,尽管如此,这几十年来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还是超过了任何的学科,现如今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并且已经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学科内容却很丰富,很多技术彼此都存在承前启后的关系,如果把技术与历史隔离开来,那对于计算机学科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 二 计算机专业的方向很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要学习这门应用型学科,学生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动手能力。我个人认为,让学生明白所学的东西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处,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给同学们介绍下,我们现在学的东西,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计算机的发展,不是单个学科的发展,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编译技术、网络技术,乃至现在的通信技术等。每一门学科,都是整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介绍本课程的实际应用时,要顺带介绍下与之相关的行业背景,从而自然而然地牵涉到行业发展的问题。如果仅限于在课堂上讲述书本上的知识点,在实验室里做些简单的实验,仅仅让学生明白操作步骤,那么“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如果用实际的应用例子,用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来说明,效果就不一样。 我原来学习数学,然后从事计算机行业,我发现两个学科在知识结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数学是个理论专业,很多方向没有直接应用的需要,所以,数学的发展经常是颠覆性的:当产生了新的理论,旧的理论框架就可能完全被推翻和抛弃,然后进行重建。这样的事例在数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不少类似的理论学科,比如物理学、化学都有这样的现象,但计算机科学则有其特殊性,因为计算机行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与商业市场或者实际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商业市场的应用需求是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既然有商业的因素,那么企业一旦推出市场的产品,该企业就有维护该产品的义务或者动力。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升级,但“兼容”是计算机行业的一个重要主题。所谓兼容,讲得通俗些,就是你卖出去的产品,不能因为新系统或者硬件升级了或改动了,导致原来运行正常的系统现在突然不能用了。客户出于各种原因,不一定愿意升级系统,或者花钱购买新版本的系统,如果他们坚持用旧的系统,那么企业为了维持和遵守与客户的契约,经常不得不采用新系统兼容旧系统、新硬件兼容旧硬件的方法,除非不得不彻底更新换代。所以在设计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时候,技术创新是一个方面,另一重要方面则需要考虑如何与旧系统兼容,因此很多产品设计的方案就会表现出奇怪的、甚至与正常逻辑不符的方面。这些知识如果出现在课本里面,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知识点难以理解,难以记忆。 比如,Intel处理器规定,内存管理策略里面,要先采用分段机制,后采用分页机制,即所谓的“段页式”。其实真正原因是一开始的时候,Intel首先推出了支持段式内存管理机制,当后来分页机制流行以后,Intel又开始试图支持分页式内存管理机制,但是早期的产品已经推出市场了,为了兼容,最后就只有在原来分段式管理的基础之上再实施分页式管理机制。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那么我们就很难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先分段式再分页式,事实上,分段式和分页式完全是可以独立运作的。 再比如,在Intel段式内存管理机制里面,段描述符的结构是很混乱的,32位的段基地址和20位段长度,分别被拆分成几部分,分别放在段描述符的几处,这个用通常的逻辑是完全没办法向学生解释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当初Intel推出段式管理的时候,地址是24位的,段长度为16位,然后当分别扩充到32位和20位时,那么为了兼容之前的处理器产品,不得不这么做,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学习这类的知识是一件不轻松的事,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理解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而只是试图去死记硬背。教师平时应该多想想这些问题,多查查资料,弄清楚其原因是不是与曾经的历史有关,这样给学生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三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包含很多要素,有科学技术研究的要素,也有商业竞争的要素,技术与商业市场密切相关,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学生中间有一部分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史比较感兴趣,但另一部分的同学则对于市场的商业环境的发展史更感兴趣。与同学们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公司或者工作,所以每当在课上讲到与这些企业或者工作有关的内容时,很多同学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计算机知识本身比较枯燥,但是一旦把这些枯燥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就会变得很生动。 比如,我在讲课的时候,如果讲到与编译器有关的内容,就会讲述当年微软公司与Borland公司关于C++编译器之争的故事。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是每当同学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还是会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之前大家对于编译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编译工具”这个层面,如果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那么编译器在大家眼里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而生动了,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软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作者形象,这样知识点在学生的眼里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谈到数据库时,一般我会用微软的SQL Server与Oracle竞争的例子来说明,再比如操作系统,我会用微软与Linux的竞争来说明桌面操作系统的竞争,用苹果、谷歌、诺基亚的例子来说明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等。其实每一个技术后面,都有大批的追随者和利益获得者,很多技术规范的形成,除了是技术本身方面的因素外,也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但背后的这些故事,却很精彩。精彩的故事,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学生听课的效果、学习的效果也会比之前好。 现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早已经不是以前一个程序单打独斗、独立实现某个需求这样简单的情况。现代的计算机系统,重点已经放在系统集成方面,比如说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牵涉到众多硬件: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设备、数据库设备等,同时也牵涉到众多软件: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软件、浏览器、及业务逻辑程序,也集成到了整个系统里面,而这些系统之间,又可以进一步地集成,从而形成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系统。 这些行业的变化,反映在计算机课程的教育上,就是:课程众多,门类复杂。对比于我原来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功课压力是很大的,每学期都要学很多技术,每星期都有理论课,有上机课。在我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生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楚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具体有什么用,更谈不上站在系统集成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其实系统集成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应用的需要,产生了一些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技术,如果能多介绍一点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学生就会清楚,他所学的每一门课,每一门技术,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在整个集成系统环境里面,这门技术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那么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对于公办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独立学院的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我所在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我的理解,这个应用型人才目标不仅仅是指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找到好工作,而是应该更进一步,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发展潜力。这既是对学生负责,又体现了我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 计算机行业的就业有个特点,那就是一开始找工作相对容易,相比起其他冷门专业来讲,计算机专业的文凭,更容易让学生找到一份薪资起点不错的工作。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从业人员的职业前景却并非那么顺利,甚至很多人都说,计算机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我在IT企业工作的时候,的确发现了这个现象,30岁左右,因为遇到了职业瓶颈,很多IT从业人员就开始转行了。所以我觉得,如果只教给学生基本的编程技术,只教课本知识技能,那是不够的,应该尝试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者鼓励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以提早应对将来可能碰到的职业发展瓶颈问题。 职业规划的首先重要一点,是了解现今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把前人的职业发展作为参考,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做法。前人走过的道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对于后人来讲,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是这还不是全部,由于计算机行业变化非常快,十年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历程,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毕业生,那这个时候,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就更加必要了。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行业的发展,工作机会和岗位也在不断变化,明白了历史,我们就有可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的同学毕业的时候,应该找一个什么方向的工作,未来自己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发展呢?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只是按照现在行业的情况去选择就业方向,那么很有可能是盲目的,当未来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自己可能适应不了这种变化。所以我觉得,在平时授课时多介绍历史方面的一些知识,也会启发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思考自己未来人生的道路,早做准备,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规划,这样对他未来的人生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 五 既然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历史教育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与大家分享。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对于计算机的历史要感兴趣,要主动去学习。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知识累积的厚度,如果只是片面地去记忆单个的计算机行业的事件,将对整个过程缺乏连贯性的认识。所以,计算机行业历史的学习,需要我们对从计算机的问世到现在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即从计算机问世之前理论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建立,到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出现,到操作系统的成熟,编译技术的成熟,软件工程的创立,网络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发展等,我们都要做到心中基本有数。 其次,要把计算机中的每一门学科,同这段历史相联系,把这门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与某个历史时段相联系。计算机某项技术的出现,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需要,绝不仅仅是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记住并理解技术与当时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释这项技术的关键点。 要根据历史的时间链,建立计算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清楚他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同时也能明白每门学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这就好比生物学在研究物种进化时,会建立这样一种类似的时间链,借此来说明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计算机各项技术的发展跟生物进化是相似的,也会存在这样一个时间链,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每一门技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它们之间的先后联系。 平时注意翻看一些计算机行业发展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传记和事迹,因为他们往往决定了某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的方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这些人物由于其重要的影响力,往往也是业界和学生心中的偶像。除了他们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吸引人之外,学生往往会对其个人发展的历程充满兴趣。通过对这些著名人物事迹的介绍,能够给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动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我们从事的主要是计算机教学,而非历史教学,所以在讲课的时候何时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花多长时间介绍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我觉得在讲解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引入历史知识的讲解,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可以解开当时学生的疑惑;另外,对于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说某个学科的开创人,某个公司的创始人等,也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适当地向同学们介绍。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时间不宜占用太长,不应影响课程内容的讲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激发兴趣。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引入行业历史知识的介绍,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教书育人,关键之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历史知识的介绍,恰恰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效果很不错。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合理利用资料,培养审美能力,突破重点难点;美化教学内容,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以及多媒体硬件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历史教学面临信息技术下新的挑战。如何才能使历史教学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成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以直观、生动的特色和强大的多功能,使历史教学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为我们提供了更理想的教学环境。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历史新课程教学实践,就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 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距离学生遥远而又陌生,学生不能直接体验。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局限于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久而久之,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而且使学生厌学,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历史课件,能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等集于一体,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主体对象,变抽象的知识为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内容,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进一步探究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鸦片战争》一课时,播放歌曲《公元一九九七》:“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去……”,同时画面出现《英国割占香港地区示意图》、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的图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图片。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9世纪中期清政府为什么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现在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收回香港?说明了什么?通过情景资料的启发,通过古今对比,得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实力决定的结论。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培养了历史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合理利用资料,培养审美能力,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历史课堂以讲解为主,辅以黑板挂图,学生在这样的静态形象为主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当代史,仅通过老师的口头讲解要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力,学生的感观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历史学习,在其中感受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素材,如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如: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先让学生欣赏电脑复原的圆明园,这是一部艺术杰作,堪称“万园之园”,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使学生产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增强艺术感染力。之后出示节选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和当今圆明园残景。最后指出:电脑可以复原建筑图片,但无法复原曾经的辉煌与灿烂。正如“圆明园”图无法洗刷中华民族的耻辱一样。今天,当我们面对人民用智慧创造的杰作,如长城、金字塔时,该做怎样的思考呢?以此把学生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 三、美化教学内容,拓展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与普通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它能根据需要按不同的顺序展示文字信息,字体多样,色彩丰富,效果奇特。还具有切换功能和删除功能等。教学时,我们把有关文字信息事先输入计算机。课堂上,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可调出信息,并按各种不同顺序投影到大屏幕上。对于选择题,也不再象以前那样一个冷冰冰的“√”或“×”:而是富有情感的惊叹声,如果选错还可以发出“你要加油”等鼓励、奖赏、表扬等语言。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可以将板书设计在课件中,在讲授时逐一出现,配上一定的声音,其间加入洋务运动领袖人物的历史照片、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的历史图片以及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的奏章等等历史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也可以加入近代世界工业革命后世界工业发展的资料图片或者音像资料,同洋务运动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历史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另外还可以加入中外学者对于洋务运动的最新评价,使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激活思路,更加准确的把握历史事实。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的多媒体教学将发展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历史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法水平,才能紧跟形势,在历史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进取,为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作出贡献。 计算机历史论文: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摘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综合应用了多媒体,数据库,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CAI,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 0.研究背景 CAI,被广泛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基本得到教育界的认可。但从实践意义来看,“计算机辅助教学”涉及的范围远远大于CAI自身的本义。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这一领域的外延还在发生着变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包含如下四个内容: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CAL―计算机辅助学 CBE―计算机辅助教育 CAC―计算机教育应用 1.CAI的发展历史 美国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应用最早的国家,所以CAI的历史基本上是以美国CAI发展历史为主线。近四十年来,CAI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1]: (1)1958-1965年 这是CAI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大学和计算机公司为中心开展的软件硬件开发研究工作,并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系统。如:PLATO系统。 (2)1965-1970年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研究规模扩大,并且将以前的研究成果投入应用。斯坦福大学在1966年研制了IBM1500教学系统。 (3)1970-1975年 这一时期,CAI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进一步趋向实用化。开发的科目除了数学,物理之外,在医学、语言学、经济学、音乐等多种学科领域均开展了CAI的应用。 (4)1975-80年代后期 微型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之成为多种教育环境中的理想工具。 (5)80年代末以后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被称为计算机的一场革命,它具有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的能力,显示了计算机在教育方面的非凡才能,很快成为CAI发展的重要方向。 2.设计CAI教学软件的基本要求 科学选择:由于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对这一方式的使用要慎重,要在高效的原则下决定是否使用。科学选择还体现在课型、媒体、资料、使用方式等的选择上。特别是在自然课中,并不是每一种类型都适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即使适用,也存在着选用哪种应用方式的问题。 科学决策: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设计,以及制作者对构思的实现方式选择上。具体体现在软件制作的全过程[2]。我们在实践中的制作过程如下:选择课题目标解析教学流程图设计辅助教学方案设计编制稿本制作课件试用检测修正课堂教学实践讨论教学效果评价修正。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专家、教师、制作者等各方面人员都应密切配合,力求以科学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教学软件进行评价和修正。经过一个制作周期后,教学流程图、程序流程图和一套完整软件等都应该作资料进行保存。 3.当今两款主流CAI教学软件的介绍 几何画板: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 )软件是由美国Key Curriculum Press公司制作并出版的优秀教育软件,1996年该公司授权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发行该软件的中文版。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提供丰富而方便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课件。软件提供充分的手段帮助用户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的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 PPT:众所周知的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是Power Point的简称。Power Point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 软件系列重要组件之一。该软件功能强大,专门用于演示文稿的制作;可协助用户独自或联机创建生动的视觉效果;它增强了多媒体支持功能,利用该软件制作的文稿,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播放于投影仪当中,也可将演示文稿打印成一页一页的幻灯片,使用幻灯片机播放,可以将演示文稿保存到光盘中以进行分发,并可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播放音频流或视频流[3]。对用户界面进行了改进并增强了对智能标记的支持,可以更加便捷地查看和创建高品质的演示文稿。现在大多数的CAI教学资源都是以PPT的文件格式存储于计算机当中的。 4.总结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延伸,并且通过对CAI历史发展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对于制作优秀CAI教学资源的两点重要要求。最后,介绍了当今最流行的两款CAI教学软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资源的制作。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而且更能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可以使教学过程更为生动,更具互动性。 计算机历史论文:有关计算机学科教育历史的分析探讨 摘要: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该研究对计算机科学教育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并将计算机科学教育划分为萌芽、诞生、成熟和发展四个阶段,通过对计算机教育历史事件的研究,阐述其对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教育史;发展阶段 引 言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高速发展,其已成为一门渗透性强、发展快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个产业。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计算机科学教育不仅是计算机科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计算机科学教育改革的需求。研究计算机科学教育,对促进计算机科学更快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计算机科学教育建设探讨 1、计算机科学学科发展初期 计算机科学学科诞生后,计算机科学教育处于初建时期,此时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几乎都是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计算机科学教育在各国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一国家内的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系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课程计划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从培养目标来看,多数国家从培养计算机科学本科生开始,如美国、北欧各国及我国:也有些国家将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生教育,如英国。这一时期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已经不只是对学生进行数值分析和模拟计算机的教育,程序设计及其相关的课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教育形成了初步的教学方案。 2、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成熟 随着ACM组织计算机课程委员会课程表68的,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逐步完件,形成了自己的主干课程和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教育走向成熟。ACM组织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在随后的二十几年中了课程表78,程表88和课程表91。以下以课程表68为例,共体探讨计算机科学学科教育情况: 1)课程设置 计算机科学学科领域分为三个部分:信息结构与处理、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论。 (1)信息结构与处理。主要涉及信息结构的表示与变换以及这些表示和变换的理论模型。这部分的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和计算模型。 (2)信息处理系统。主要涉及有转换信息能力的系统,这类系统通常包含硬件和软件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的课程包括:计算机设计和构造、翻译器和注释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和专用计算机。 (3)方法论。方法论是源于有通用结构、过程和技术的计算应用的广泛领域.这部分的课程包括:数值数学、数据处理和文件管理、符号处理、文字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仿真、信息检索、人工智能、过程控制、教学系统。 报告中将计算机科学课程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课程是面向大一大二的学生的基础课,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是面向大三、大四学生或研究生水平的学生的课程。通常中级课程更适合本科生的教学计划选用,高级课程因为它们需要高水平的必修课或者因为它们涉及计算机科学的特殊应用,不适合作为本科生的教学内容。 2)本科生培养 委员会对计算机科学课程设置给出一个通用的方案,计算机科学本科生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机科学课程、程序设计实践、数学课程、技术选修和可能的特殊领域。 (1)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结构和处理部分和信息处理系统部分的初级课程和中级课程。这些课程能够给学生坚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 (2)程序设计实践。发展程序设计技能不是计算机科学本科计划的主要目的。然而,这样的技能是一个重要的额外收获.这种实践可以逐渐加入计算机科学课程的必修课中,但是最好通过合作研究项目、在计算机中心聘请兼职人员或特殊项目课程等可行方式,让每个学生加入实际的程序设计工程中。 (3)数学课程.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开设数学课程足非常必要的,下面列出的数学课程只足其中一小部分,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其他相关课程。 (4)技术选修课.大学四年中学生要完成124学时的课程,除了上面列出的课程之外,还要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一些专业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学、电子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 (5)特殊领域。一些可能方向或相近领域的课程。 二、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成熟 课程表68发表后,计算机科学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到七十年代末期,计算机科学不但形成了主干课程,而且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程序设计语言方面,出现了由瑞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Wirth发明的适合于教学需要的Pascal语言;在算法的设计与分析方面,D. E. Knutch以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巧”一书为一个自成体系内容完整的课程;在编辑方面,G ries的编译程序结构成为普遍欢迎的教材;在数据库方面,Date的数据库原理也成为经典性的教材,等等。关于计算机科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培养方法等,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课程表68是计算机科学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计算机科学教育开始走向成熟。它将计算机科学分为:信息结构与处理、信息处理系统和方法论三个领域;形成了主干课程并制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随后出现的课程表78主要针对本科教学,对课程表68中提到的主干课和选修课进行了更严密更细致的划分,在课程计划中加入了符合计算机发展的新课程,如文件处理、算法等。此时,计算机科学教育已经成熟.计算机技术在这一时期也飞速的发展,课程表88。课程表91除了在课程内容方面不断更新之外,还进一步强调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手段和实验设施,这些都充分证明计算机科学教育更加成熟。 三、计算机科学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学生的计算机资源.他认为,未来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将是多处理器系统,该系统是便携式的集上网、传典、电话、电视功能于一身.学生将使用这样的系统存取他们的电子书,这些书可能是数字视盘形式或是其他后继技术形式的。这些书是动态的,其中包括文字和代码甚至程序设计环境。协一个计算机专、从购买每年更新的计算机科学电子手册,这本手册将提供计算机科学家所需的丛本公式、数据结构、人机界面设计约束和验证技术。手册中还将包含所有同行的窍门,这样就无须重复许多过去的错误. 2、教学。计算机科学的内容不断的增加,将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适当的课程中是不可能的.此外,学生的教育利益和需要将涵盖更广阔的范围。教师不再是主要内容的提供者,而是变得更像导师,向学生展示新的信息来源。作为传递课程信息的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将会减少,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单独或分组研究他们的特定问题。将来,在入门课程之后,团队项目将成为典范。 3、学位。未来的计算机教育将增加计算机应用学位。已经存在的包含在计算机应用中的领域包括:软件工程和管理信息系统。其他相关领域有计算机工程和远程通讯,另外两个可能从计算机科学分出的专业是科学可视化和多媒体或娱乐程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计算机应用领域为那些缺乏数学技能的学生提供了机会.计算机应用领域也可以像计算机科学一样设置博士学位,这些学位更加适合于业界人士,是面向应用领域的特定软件开发的。 四、结论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每一次计算机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引起计算机教育的革新。计算机科学教育在不断的融入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成自身的分裂.正如当初计算机科学从数学或电子工程中分裂出来一样,新的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从计算机科学中独立出来,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学科,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形式会有所变化,内容也将不断更新。 计算机历史论文:浅谈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 摘要: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制作了一些有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提供给本校和其他兄弟学校使用,从中收集意见和建议,有所心得,诉诸此文,以供有志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老师们共同商讨。 关键词: CAI课件历史地图教学 目前可用于制作CAI课件的软件很多,历史素材也十分丰富,因此首先要在进行充分的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筛选素材,将制作课件所需声像材料进行分类处理,以备利用。如将课件中将要体现到的图片、地图扫描,在这方面可用于图形扫描和处理的软件很多,如Photoshop、Ulead iPhoto Express (我形我速)、Microsoft的照片编辑器、Windows的画笔等,但据笔者使用经验,Photoshop在图象质量、后期处理的功能和压缩比上均有很大的优势,不足之处是价格贵,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笔者常用的另一软件Ulead iPhoto Express (我形我速) 是与扫描仪捆绑销售的,功能足以应付一般的图形处理,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虽然感觉上图形质量(特别是转化为JPEG压缩格式时)比Photoshop有所逊色,仍不失为一款优秀的图形处理软件;微软照片编辑器和画笔优在操作简单,但功能较单一,支持格式少。其他软件亦不乏精品,其中的Paint Shop Pro等甚至以共享软件的方式推出,广受好评,但由于没深入使用过,未敢妄加评价。 使用以上软件进行图形采集和处理后,即可利用有关软件进行CAI课件的制作。可用于制作课件的软件同样繁多,功能和易用性也同样繁简不一,笔者所接触到的课件大多采用Authorware、Microsoft PowerPoint97等制作,此外还有一些采用Director、方正奥思平台和新推出的凯迪平台等软件开发。 Authoware和 Director都属于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界面良好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其良好的人机界面、灵活的多媒体素材编排方式能够集成多种格式的外部图像、声音、文字和视频,用于编制播放式和交互式教学课件实属上乘之选。但以我省目前的现代教育设备的配备水平,除少数学校有能力配置了网络教室可供师生使用有交互功能的课件进行教学外,大部分学校均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室”的配置,因此对课件的要求仅需实现播放功能和简单的超级链接即可,从这一角度看,PowerPoint(演示文稿)基本具备了这一功能,且此软件操作简单,是目前制作历史教学CAI软件的首选。 在确定了CAI演示课件的工具软件后,对中学历史教材涉及的地图进行分析和综合,结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将地图的演示以点、线、面的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1、方位地图。这类历史地图主要为了强调某些历史中国论文联盟www.省略整理事件的具体方位,从教学目上看,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使学生掌握这些地点的相对位置、地名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唐朝的手工业中心的分布图、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中的“通商口岸”、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等。在制作课件时要以反差较大的色彩制作一些形象的图样或箭头指向,如用兵器或爆炸形色块代表战争爆发的城市(如图2淮海战役示意图)。用货币或具体商品代表工商业城市,或直接用色环闪烁覆盖原图中欲强调的方位,在动态手法上则采用多次“闪烁”、“回旋”等手法吸引学生的视觉焦点,同时以“平行线条”或“切入”、“飞入”等方式展现地名,必要时可打出字幕强调地点的有关史实或需要学生较好掌握的知识点。 2、线路地图。这类地图的特点是体现线路的延伸方向和途径路线,从教学目的上看,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方位变化、方向及其发生的相关史实,如张骞通西域、红军长征、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新航路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在制作手段上可充分采用手绘或多种箭头的组合,在经过处理的空白图上采用动态手法,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手法上应用“切入”展示较多,必要时可分断拼接,以配合讲述的进程,所经地点、地名的强调可参照上述第2点的方法运行。如笔者在制作三大战役的有关地图时采用此法,将解放军的进攻、敌军逃窜的线路分别用红、蓝两色箭头表示,根据不同进程定义不同的方向,编好顺序,同时在表现解放军包围、歼敌的过程时采用在战争地点制作爆炸形状的色块,配合以“爆炸”声效,授课时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再如笔者讲授新航路开辟时,在经过处理后的地图上绘制几条航路,体现了其延伸的方向和过程(图3),用以配合课堂讲述,与以往采用的挂图方式相比,在生动性和可操作性上均有天壤之感。 3、版块地图。此类地图主要表现区域特征,如三国鼎立局面、北洋军阀割据、抗日敌后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均属此类,这类地图在教学中的任务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在进行处理时配合讲述,用色块填充版块,采用“溶解”、“闪烁”或“切入”等手法定义其“出现”,同时可根据内容不同定义伴音,如笔者在制作“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扩张图”中分别将不同色块的两国殖民地“组合”“复制”“粘贴”,分别定义两国殖民地“慢速闪烁”(爆炸声效)“溶解”(1秒钟后自动)(图4),感观刺激量较大,客观上强化了地图的区域特征,在实际授课中效果良好。 以上例举的是在对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图进行简单归类后,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一些探索。事实上,历史地图形式多样,不少地图无法单纯地用哪一类来归纳,或者是上述几例特征同时体现在一张地图上,因此我们在制作CAI课件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拘一格,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以达到最佳辅助效果作用为目标,方能体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宗旨。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制作仅是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只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研究与电教手段相结合而成的一个“课件”,只有将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优势,达到我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分析和评价课件成为我们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CAI课件进行分析、评价和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还可以发现教师在编制、开发课件时可能存在的认识问题,因此开展充分的评价、交流活动,对优化历史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