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极其热门的工程科学,通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系统,能够解决各类计算机故障和问题。目前,行业内一般用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安全工作时间、工作有效性、抵抗破坏能力这四个标准来衡量其是否可靠。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有诸多因素会对其网络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影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因素 1.1网络设备因素 一方面,受到用户设备影响。用户设备指的是用户终端,主要面向用户。用户设备状况会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为了确保用户设备的可靠性,用户一定要定期维护计算机网络,想方设法提高用户设备的交互能力,进而实现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受到传输交换设备的影响。建设和运行计算机网络时,由于系统布局而产生的计算机故障是最难发现的,而这类故障所产生的损失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必须要组织专人检查和维护通信线路,并使用双线模式来布局布线系统,这样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立即就能切换到另一线路,将损失控制到最低。 1.2网络管理因素 通常情况下,大型计算机网络的规模都比较庞大,其结构也异常复杂,而且其设备和产品构成也各不相同,来自多个生产厂家。为了传递最正确的信息,最大程度的降低故障率,使计算机网络运行处于安全状态,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最基础条件。通过采集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的参数和信息,并随时监控其运行状态,能够都一时间发现并解决故障。在设计、建设和运行计算机网络时:①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并根据标准网络管理协议,对网络管理接口进行统一。②制定符合实际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来使计算机网络应用人员掌握相应的管理要求和制度,以此更好地管理计算机网络。 1.3网络拓扑结构因素 (1)总线结构。从本质上来讲,总线结构指的是一条链路上的连通图,而且其任意两点之间的链路都必须是唯一的,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局域网和点对点网络。其使用范围非常单一,而且一旦总线结构的任意一点或者一边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网络瘫痪,影响其正常使用。所以说,总线结构这种网络拓扑一般不适合用于比较重要的计算机网络中。 (2)星型结构。当前,局域网基本上应用星型结构,这种网络拓扑结构非常简单,依靠中心节点就能控制整个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是该结构的最突出特点,任意两点之间的通信都必须要经过中心节点,大大提高了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便捷性。如果故障点不是中心节点,就不会对计算机网络的通信产生影响。所以说,星型结构网络拓扑也不适合用于较为重要的计算机网络中。 2提高计算机网络可靠性的具体措施 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提高其可靠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想办法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容错性。换言之,通过了解计算机网络常见故障,并增加计算机网络的冗长,能够有效增加计算机正常使用的时间。除此之外,要想最大程度低避免由于计算机网络故障所造成的各类损失,提高计算机网络容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主要采用下述三种方式: 2.1容错性的设计 设计计算机网络容错性时,其原则主要主干并行和双网络中心。也就是说,要并行计算机网络和冗余计算机网络中心,所有服务器和用户设备都要连接到计算机网络和冗余计算机网络中心上面。而且,计算机网络中的边界网络到网络中心,连接也采用多数据链路、多路由的方式,确保即便计算机网络的任何数据链路出现问题,也不会对计算机网络其他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任何影响。 2.2双网络冗余的设计 设计双网络冗余指的是设计一套新的网络用于备用,避免事故发生时无法应对,使计算机网形成双网络体系。对于双网络冗余结构而言,任何两个节点都使用双网络来连接。那么,双网络中的任一网络都能够向各个节点传输介质或者传递信息,大大提高了其便利性。计算机网络运行正常时,传输介质或者传递信息可以同时使用双网络,同时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备份。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如果一个计算机网络崩溃或者瘫痪,就能立即启动另一个计算机网络,使其还能正常的传输介质和传递信息,不会对计算机网络造成任何影响。 2.3网络层次、体系结构的设计 拥有较高可靠性的计算网络,那么其组成设备、部件、计算机网络层次、体系结构等都处于相对较为先进的水平。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网络容量有了较大提高,如果把分布式网络交换和服务转移到用户方面,就能使大型高速网络分层设计模型更符合未来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的网络模块多层设计。通过使用这种分级方式,如果网络节点有所增加,那么网络容量也必然会持续扩大。除此之外,由于多层网络结构相对较为稳定,在运行和扩充计算机网络时,大大降低了其查找和解决故障的难度。 3结束语 当前,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企业、工厂、个人用户等,其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是对用户体验和实际效益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深刻了解大量目前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可靠性的三点因素,提出了改进措施,这对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意义。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摘要: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加强风险管理对发展物流金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分析物流金融风险和风险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开发专门为物流金融提供风险保障的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等保险新产品,为质押这一物流金融中产生风险的主要业务环节提供全新的风险保障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银行保险;产品创新 一、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概述 物流金融是现代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成本高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提供该项金融服务。以开展该业务较早的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2年至今物流金融业务量年增长率超过50%,累计投放信贷资金数千亿元。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功能 物流金融涉及客户、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为物流交易双方提供物流功能服务的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以下简称物流企业),这三方对物流金融都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对客户而言,物流金融可以解决传统担保不足、货物大量占用资金的问题,实现以货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对银行而言,物流金融可以扩大贷款规模,开展各类融资和结算业务;对物流企业而言,除了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外,还可与银行合作开展金融业务、提供资产的评估、监管和处理等增值服务,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效益。 (二)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 发展物流金融能给客户、银行和物流企业带来三方共赢的效果,但也面临风险。银行和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金融的提供商,其赢利来源就是提供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的同时能够管理自身风险。有效分析和控制风险是物流金融成功开展的关键。 1.银行面临的风险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体而言,物流金融中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1)信用风险:融资的真实性、客户的诚信和还款能力等; (2)市场风险:政策制度、经济环境的改变引起质押财产价格波动,汇率造成的变现能力改变等; (3)法律风险:合同条款及质押财产的所有权、合法性争议等; (4)安全风险:质押财产在监管过程中的变质、损坏或灭失等。 2.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 (1)运营风险:从仓储、运输,到与银行及客户供应商的接触往来,物流环节众多,风险无处不在; (2)管理风险:物流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和诚信不高,安全管理水平较弱等; (3)技术风险:物流企业缺乏信息管理技术、价值评估技术等。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其目的是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损失控制和风险转移是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 物流金融的损失控制方法主要包括: 1.对客户及其融资背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调查,严格控制融资用途,体现封闭性、自偿性; 2.规范签订质押合同、质押监管协议,选择合格的质押监管人和质押财产存放环境,对质押财产进行定期的现场核库; 3.选择交易标准化、流动性较好的货物作为质押财产,并根据市场情况和评估结果设定质押率以控制融资上限。根据质押财产金额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当质押金额不足时要求客户追加保证金或降低授信额度。 物流金融的风险转移方法主要包括合同和保险。合同可以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参与者;保险可以通过固定的财务支出将不确定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风险转移方式。 二、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从物流金融的风险分析情况看,质押是物流金融产生风险的重要环节。根据银行(质权人,下同)和物流企业(质押监管人,下同)面临的不同风险状况,可以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以转移风险。 (一) 银行的质押财产风险 我国《物权法》规定,“质权人负有妥善保管质押财产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质押财产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百一十五条);“担保期间,担保财产毁损、灭失或者被征收等,担保物权人可以就获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优先受偿。被担保债权的履行期未届满的,也可以提存该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第一百七十四条)。 我国《合同法》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本法所称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第一百一十七条)。 综上所述,银行对质押财产负有保管义务,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失须承担赔偿责任。此外,法律虽然规定在不可抗力情形下,银行对质押财产损失免责,但这种损失导致的质押担保金额不足,对银行贷款安全直接带来风险。也就是说,根据法律以及质押合同的规定,银行对无论是保管不善或是不可抗力造成的银行质押财产损失都具有明显的可保利益。开发专门的银行质押财产保险产品可以较好地满足这种风险保障需求。 (二)物流企业的质押监管责任风险 我国《合同法》规定,“保管人应当按照约定对入库仓储物进行验收。保管人验收时发现入库仓储物与约定不符合的,应当及时通知存货人。保管人验收后,发生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不符合约定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百八十四条);“储存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仓储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三百九十四条)。 根据质押监管协议,银行将质押资产委托给物流企业保管,并在协议中约定其他质押监管业务如财产价值评估等。由此,物流企业根据法律和合同的规定,承担质押监管风险和责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银行质押财产险发生保险事故,银行作为被保险人可获得相应的保险赔偿。对由于质押监管原因造成的保险损失,保险人依法取得被保险人的代位权向物流企业追偿。也就是说,银行或客户投保银行质押财产险并不能免除物流企业的责任。对于这种基于法律和合同产生的风险,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投保责任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 三、物流金融相关保险的产品和营销创新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保险产品,保险在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设计开发该领域的相关保险并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 (一)银行质押财产险新产品设计思路 我国现有的普通财产险在投保主体、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期限、保费缴纳等诸多环节都无法满足质押财产风险保障需求,以下提出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 1.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本保险可由银行对质押财产进行投保并支付保险费用,作为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银行质押业务费用之一,最终由申请质押的客户(出质人,下同)承担;也可根据我国目前银行业务收费的一般原则,在质押合同中要求客户进行投保并承担保险费,将银行作为被保险人或保险赔偿金优先受益人。上述两种方式均符合可保利益原则。 在后者的操作中,银行不作为投保人(保险合同当事人)而仅作为被保险人或保险赔偿金优先受益人(保险合同关系人)时,是否能同时作为保险人的兼业人,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存在这种操作。 2.保险财产与保险责任范围 我国现行的普通财产保险包括财产基本险、综合险和一切险。现行财产险的承保财产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控制质押财产承保风险;从保险责任看,现行财产险有的过窄、有的过宽,无法准确覆盖质押财产风险。 本保险可以针对质押财产类型,在提供各种自然灾害和火灾、爆炸等常见意外事故保障的基础上,重点承保由于盗窃、抢劫、破坏等恶意行为造成的质押财产损失;并可扩展承保因保险事故造成质押财产损失后,引起质押担保金额不足而导致的银行贷款财产损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普通财产保险不同,由于质押财产由物流企业负责监管,本保险应当承保由于物流企业的监管过失(但不包括恶意和重大过失)导致的损失。此外,如保险合同以银行作为投保人,应当将客户及其代表或员工的恶意行为(包括法人行为和非法人行为)、物流企业的员工的恶意行为(非法人行为)也作为保险责任,而仅将物流企业及其代表的恶意行为(法人行为)作为除外责任;如保险合同以客户作为投保人,则应在此基础上,增加客户及其代表的恶意行为(法人行为)作为除外责任。也就是说,除投保人的恶意和重大过失行为之外,第三人的恶意行为应当作为本保险的责任范围,以充分保障质押财产的风险。 当然,对于承保的恶意行为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履行赔偿义务后,依法取得代位权向第三人追偿。这种追偿对减少保险人赔偿损失的影响,可以在保险收费标准厘定上予以适当考虑。 3.保险金额与保险期限 本保险应规定以质押财产的市场重置价值作为保险价值。未按保险价值作为质押财产保险金额足额投保的(如按质押融资金额投保),保险赔偿将按照相应比例承担责任。 保险期限内,质押财产的保险金额可根据银行的许可进行调整,保险费做相应增减。 保险期限应与质押合同规定的质押生效日及到期日相一致,以确保银行的合法权益。未经银行同意,本保险不能提前到期或退保。 4.保险收费标准与保险费缴纳 本保险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质押财产类型、质押监管的环境和管理水平综合确定。保险费实行按保险期限一次性收费,不允许拖延付款或分期付款,避免导致合同失效的情形。 (二)质押监管责任险新产品设计思路 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保障质押监管责任风险的保险产品,以下提出该新产品的设计思路: 1.投保人与被保险人 物流企业为本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并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物流企业向银行收取的监管费用之一,由申请质押的客户承担。 2.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物流企业由于过失(但不包括故意)行为造成银行的财产损失,根据法律和质押监管协议的约定应由物流企业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予以赔偿。 本保险可以根据质押监管协议约定的质押监管业务范围,在保管责任基础上对其他业务和责任进行扩展承保。 非物流企业的原因、非保险损失、保险合同规定的免赔额等,不在保险赔偿范围之内。 3.赔偿限额与保险期限 保险合同赔偿限额根据质押财产金额确定,并作为计算保险费的依据。 保险期限根据质押监管协议期限确定,采用期内发生式,即对发生在保险期限内的事故承担赔偿责任。为避免保险合同期限过长,可约定保险合同标准期限为一年,超过一年的另外收取保险费。 4.保险收费标准与保险费 本保险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质押监管业务范围、质押财产类型、质押监管的环境和管理水平综合确定。并实行按保险期限一次性收费,不允许拖延付款或分期付款,避免导致合同失效的情形。 (三)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的应用推广 作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银行质押财产险和质押监管责任险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物流金融开展过程中,银行与客户签订货物质押合同时,应将办理银行质押财产险的有关条款纳入其中;银行与物流企业签订质押监管协议时,应将办理质押监管责任险的有关条款纳入其中。通过在质押合同和质押监管协议中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赔偿限额)、保险期限、保险费等各项保险要素进行明确约定,确保上述险种得以有效应用和推广,防范物流金融的风险,积极支持物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 [摘要]近年来,物流金融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对于有效的缓解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以及更好的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促进当代物流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了风险识别、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文的相关探讨,希望对企业、银行、物流企业以及融资企业能够更好的规避物流金融风险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过程;融资 一.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过程 在物流金融领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其中部分因素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彼此之间是互相作用的。要完成对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价工作,就需要准确的选取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 (一)融资企业存在风险的研究 对于目前多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更乐意和自己比较了解而且彼此之间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提供物流资金增值服务,物流企业之所以这样做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规避物流金融的风险。在对物流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工作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运营能力 选取企业的运营能力作为定性指标;对于持续运营三年以上的融资企业其信誉等级评为“优”;经营未满1年者评为“差”;处于忧和差之间的融资企业就被评为了“中”。融资企业提供了资产回报率,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企业的物流数据情况提供出存货周转率。 2.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 以“连续盈利能力”作为定性指标,对于一些连续三年内持续盈利的企业评定为“优”,连续三年内少于两年盈利的企业被评定为“差”;而连续三年内两年盈利者评为“中”。一系列的相关数据如:销售利润率和税后利润率均由融资企业所提供。 3.融资企业的偿还能力 以企业稳定存货为定性目标,在最近一年内,融资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存货的规模处于稳定和升高者评定为“优”,存货规模浮动较大者评为“差”,中间者记为“中”。由融资企业提供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 4.企业的信用记录 由于我国目前发展相对滞后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始终不能以较低的成本来直接的获得所有融资企业的信用评定等级,只能通过以之前合作记录为依据,完成对该企业履约率的统计,并以此来作为衡量企业合同执行情况的主要指标。 (二)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现阶段稳定的银行政策的影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了型物流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其中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抵押物本身和融资企业,对此,我们提出了详细的一套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三)对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检验 虽然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是在对实践的不断归纳和总结以及对模型的借鉴优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为保证该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专业性,我们还需要对这一风险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工作。 二.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估工作 物流风险的评估工作也就是在物流金融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对风险因子完成量子化分析的过程,对物流金融风险评估工作的结果对的对后续风险处理方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在本研究中利用了BP神经网络来完成对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步骤如下: (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在设计过程中,网络层数和网络拟合度与每一层的节点数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为实现拟合度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网络层数的措施,但这也直接导致了网络的复杂化,进而也增加了训练的时间。所以引用了一个同时含有一个隐含层的具有三层BP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主要特征的体现就是对BP算法,又称之为梯度优化法。一般所涉及到的BP算法确定的原则就是:沿着表现函数下降最快的方法来进行对网络权值和阀值的修正。 (二)风险样本数据的获取 1.样本数据的采集 为了更好地说明物流金融风险评价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个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收集表。表中数据信息要详尽具体,同时细分了高风险样本和低风险样本以及中风险样本。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经过一定的整理后录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汇总表。 2.样本的处理 由于在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中同时涵盖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两类指标之间又缺少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而且也不符合神经网络对于数据输入的需求,因此特加大了对网络收敛性的训练。另外对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样本数据进行了一定的预处理过程,通常所应用到的处理方法就是模糊化和归一化等。 (三)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仿真 1.隐含层的节点数 据上述可知,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模型一般都是由具有三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组成,其中在输入层中有着15个节点,而输出层仅有1个节点,在隐含层的节点数值取值范围一般都在6到14之间。但据研究发现,当节点数为14个时,评估模型的误差是较小的,同时网络误差的收敛性也较好,因此可以将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中隐含层节点数的数量确定为14个。 2.网络训练函数 在系统中所应用的Traing D函数来完成对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可以实现网络能够很快的进行收敛,而且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也比较小。但相比较于Traing D函数,Traing DM函数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得到的结果是:能够使网络收敛速度更快,所以从风险评估模型优化的角度考虑,一般我们选取的训练函数是Traing DM. 3.网络学习速率 网络学习速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了网络收敛性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所选择的学习速率是0.01,在这一速率下,神经网络不仅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而且也能很快的实现收敛。适当的提高网络学习速率,将其数值从0.01升高到0.02时,出现了网络误差曲线的明显震荡;而当数值为0.05时,误差又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综上,为实现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最优化,一般所采取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为0.01. (四)风险评估模型的检验 风险模型的评估结果基本上能够和样本的实际相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给予神经网络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有着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物流金融风险的处理 (一)管理型物流金融风险处理措施 1.风险回避 管理型物流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潜在的风险,造成很多不利后果,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影响,比如放弃执行或者改变原有计划选择其他风险小的方案,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回避风险,对于有风险的物流金融业务,需要综合自身物流实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做到最小损失。 2.风险预防 风险防范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要寻找潜在风险,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因素和风险概率,避免严重损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应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责任心,完善公司相关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务型物流金融风险处理措施 1.风险承担 所谓风险承担指的就是企业自身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又称之为风险自留。在物流金融的实践中,第三方物流往往起着被动的风险承担的角色,在某项具体的业务开展之前,物流方可能也会意识到融资方抵押物所具备的风险,但是未能对存在的风险作出正确的预估,因而导致预防措施未能及时的采取进而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在业务往来中,任何的一种业务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风险才会有收益,因此为保证企业收益的增加,也就需要采取恰当的风险承担。 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也是一种风险管理办法,这是主动将项目或相关的财务后果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从而有效地避免风险损失。风险转移作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常常采用的风险处理措施,物流方就是通过出让一部分的收益,然后成功的将物流金融业务转嫁给别人,从而有效的降低业务总体的风险。 四.结语 本文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建立了一个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2.介进行了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系统研究;3.建立了物流金融的风险指标体系,并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物流金融正处在一个高度发展壮大的时期,而且现阶段相关部门对其研究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流金融必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进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戴晶晶.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单位所在省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邮编:010070,性别:女,出生年月:1983.12,籍贯:内蒙古杭锦后旗.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的物流金融行业实现了良好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环节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能够更好地对世界金融危机进行应对处理,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水平。本文就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处理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分析,更好地应对和处理物流金融风险。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 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经济的增长受到影响,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外贸出口型的企业,资金链断裂比较严重,加强银行、物流企业等合作,进行物流金融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要使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做好物流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处理,更好地促进我国物流企业、金融业等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 物流金融领域中,有很多风险因素,有些因素是相对独立的,有一些因素间是相互作用的,要科学的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评价,进而明确科学的风险评价标准。 1.融资企业的风险 当前,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他们更喜欢与自己了解的,并且彼此间存在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合作,将物流资金等服务提供给中小企业,之所以物流企业会这样做,主要是这种做法能够很好的避免物流风险的出现。评价物流企业信用等级时,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运营能力,以此作为定性标准,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三种,即优、中、差。若融资企业连续运营三年,其信誉等级被评为“优”,如果经营没有满一年,则被评为“差”,若融资企业处于“优”与“差”之间即为“中”。融资企业提供资产回报率,[1]物流企业结合融资企业的物流信息,明确出存货周转率。其次是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将连续盈利能力作为定性标准,若企业连续三年持续盈利,则评为“优”,若企业连续经营三年中,少于两年盈利,则评为“差”,若连续三年经营中两年盈利,则评为“中”。第三是融资企业的偿还能力。将企业的稳定存货作为定性目标,若最近一年中,第三方物流存货的规模中,融资企业是稳定或者升高时即为“优”,或存货的规模浮动大,即为“差”,二者之间则是“中”。[2]最后是企业的信用。当前我国企业的资信评级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三方物流企业无法通过比较少的成本获得融资企业的信用评定等级,只能将以前的合作记录作为参考,进而统计企业的履约率,将这一标准作为企业执行合同的重要标准。 2.建立物流金融风险指标系统 当前我国的银行政策比较稳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者承担着物流金融风险,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主要有融资企业以及抵押物自身两种,因此需要有完善的物流金融风险指标系统作为保障。 3.检查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尽管人们依据践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对模型进行优化,进而形成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要使这一指标体系能够更具专业性,并且可靠,就需要做好对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检查检验工作。 二、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 物流风险的评估工作,其实就是在物流金融分先识别时,对风险因子完成量子化分析,物流金融风险评估的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风险的处理。在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风险评估的模型 对风险评估模型建设时,网络层数、网络拟合度与节点数之间呈现出的是正比关系,要提高拟合度,虽然可以对网络层数进行增加,但是这会使得网络更加复杂,也使训练的时间增加。因此可以使用能够通过拥有一个隐含层的具有三层BP的神经网络,其主要的特点是BP算法,也就是梯度优化方法。[3]一般情况下在修正网络权值和阀值时,需要使用表现函数下降最快的方法进行。 2.获取风险样本数据信息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采集样本数据,建立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收集表,使得物流金融风险评价模型能够顺利实现,并提高模型的可靠性。采集表中的数据徐亚尽可能详细具体,并且需要细致的划分风险样本的高、中、低风险。对于采集到的样本数据需要进行科学的整理,并录入,对风险样本数据进行汇总,从而构成完整的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表。 其次需要对样本进行处理。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中涉及到很多定性以及定量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与神经网络的数据输入需要不相适应,所以需要加强训练网络的收敛性。要预处理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样本数据,通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归一化和模糊化处理的方法。 三、物流金融的风险处理 1.回避风险 在物流方案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潜在的风险,进而产生不利的后果,因此为了减少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可以选择风险比较小的方案,进而能够有效的回避风险,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实力采取有效的风险回避的方法,尽量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 2.预防风险 在防范风险时,需要找到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风险因素以及出现的几率得以减少,防止出现严重的损失。具体操作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其更具责任感,进一步优化物流企业的工作制度,避免出现财务风险,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也是风险自留,在物流金融实践中,第三方物流一般都是被动的承担风险,业务开展前,物流方能够认识到融资方抵押物的风险,但是不能准确地预估风险,致使预防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业务往来中,不管是何种业务都会存在风险,有了风险才会有收益,因此需要有效的承担风险,增加企业收益。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物流金融风险不断发展壮大,很多相关部门的研究以及投入水平也逐渐增多,能够更好地对金融危机进行应对处理,使得物流企业能够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水平。相信未来,物流金融将会呈现出新的形态,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创新研究: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与改进 摘要:农产品物流金融是一种新型的物流业务和信贷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共同实施。由于国内物流金融业务起步较迟,在法律法规、信息制度、技术操作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金融机构提高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尤为重要。诸多风险的存在,阻碍了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推进。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的风险要素及其测评进行研究,不但是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业企业共同的目标,而且可以发挥物流金融业务的功能,提升物流对农产品及农业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风险等级;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 1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 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存在着自身的特征,且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层次分析法中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指标层次总排序的结果,即根据层次总排序综合权重系数的结果,可以进行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等级的分类,从而为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防范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金融要素评价过程中,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分布状态得到了有效反映。在国内外物流金融风险等级分类研究中,通常根据风险大小的相对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级风险管理。 2基于风险等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基于农产品金融物流风险等级的分类,借鉴于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调查性认识,可以归纳出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管理策略依次如下。首先,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重点加强对一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即加强对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和仓单管理不善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包括了质押合同的风险、质押证件的风险、质押物产权的风险、质押物价值的风险、质押物保管的风险和质押物处置风险等。质押物合法性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诚信不足、外部监管不力等原因。一些农业企业将来源不明、产权模糊或根本不存在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甚至偷梁换柱、伪造仓单,将他人的物品作为质押物,往往为物流金融业务带来严重的后果。对质押物合法性风险的控制不仅依赖于外部法律环境建设,也要大力实施诚信宣传,同时对质押物的来源渠道进行严格审查。仓单管理不善是引发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常见事件,导致产权纠纷,多方利益受损,甚至引起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中断。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很不成熟,缺乏统一的、有效的规范性操作,随意性很大,甚至带有人为扭曲的色彩。仓单管理的完善和加强主要依赖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的优化和改进,与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物流企业应尽快制定翔实可靠的仓单管理程序,督促各方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办理仓单交接手续,才能逐步降低仓单管理不善风险。其次,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缺失风险、质押物品种选择风险、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企业诚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我国目前尚不存在针对于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这是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部因素。美、英、德等西方国家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处理中,都可以寻找到针对性很强的法规条例,极大地减少了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局面下,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率先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条例,以确保区域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顺利实施。此外,由于农产品物流金融比其他物流金融而言又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因而需要对相关法规条例进行细化。农产品质押物品种繁多,且质押物的特性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为质押物价值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和物流企业而言,对质押物选择的倾向也不同。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希望选择质量较好且稳定、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价格波动较小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而农业企业希望选择质量较差、质量季节性变化明显、价格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作为质押物。因此,在质押物的选择上,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需要加强对质押物选择的监督。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主要源于对市场价格预测的偏差或失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常见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在贷款额度核算和质押物价值核算时,需要将质押物价格波动的因素也考虑进来。在现实的业务操作中,银行机构和物流企业对作为质押物的农产品的特性并不熟悉,对市场价格信息掌握得较少,甚至对价格波动并未进行预测,只以历史数据为参考,再加上质押物选择不当的影响,必然经常导致质押物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目前,银行和物流企业应尽快建立起质押物价格评定和预测制度,完全可以将这种风险降低到低层次风险。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应重视对三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即重视对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置风险、物流企业员工素质不足风险、商品监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在新的物流形式下,一些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僵化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许多物流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项负责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部门,导致管理失误频发,管理成本增大。同时,专业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也很少针对物流金融的需求设立专项的职能部门,仍旧采用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可见,为了适应和促进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物流企业应逐步实行组织结构的变革。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不足不仅是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也是阻碍物流行业成长的突出性因素。我国物流企业普遍不重视员工业务素质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导致员工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业务胜任力逐渐下降。农产品物流金融是一种新颖的物流业务,许多员工对这一业务缺乏深刻的认识,在操作中把握不住要领,达不到物流金融业务的基本要求。可见,物流企业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是降低员工素质风险的必由之路。商品监管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对农业企业所提供的质押品的监管的偏差或失误。质押品的存在是农产品物流金融赖以存在的前提,而对质押品的监管是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顺利实现的条件。由于经验的匮乏、制度的缺失和重视程度的不足,物流企业在质押品监管中经常产生不良现象,如质押品选择不当、仓单提取程序错乱、质押品变质毁损等。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应尽快制定严格的质押品监管章程与制度,确保质押品的顺利流转和交接。最后,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除了有针对性地对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外,也要关注对四级风险和五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在高级风险下降的同时,发生低级风险上升的现象。同时,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各方,应时刻加强对低级风险的监测,防止低级风险的突发性爆发。 3基于风险等级的农产品物流金融参与主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分析 从银行的视角来看,由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伴随着农业企业生产的全部活动过程,可能面临着来自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售后服务、货款回收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也存在着政治、经济、自然等风险;此外,还有信息系统风险、物流企业监管风险等。因此,银行机构需要对农业物流金融项目进行全封闭管理,或进行专人管理,实施成本费用独立核算、供产销独立做账、效益利润单独反映的业务方式,大力探索分散风险和转移风险的金融技巧。从农业物流企业的视角来看,由于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监管直接影响到物流金融贷款项目的安全回收,因此,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融资农业企业的信用调查,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农业企业,避免与不良信誉的农业企业合作,合理地评估农业企业的动产质押,准确把握客户的履约能力,才能合理确定担保款项。同时,应充分掌握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和库存的状况,了解采购、销售、运输等实际信息,以及质押物的市场变现能力,优先选择市场需求大、储运方便、变现迅速的优质农产品作为质押物。从农业企业的视角来看,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经常产生波动,导致质押物存在市场运营风险,因此,农业企业在质押物选择上应优先选择市场价格稳定、需求量大、变现及时、储存方便的农产品,时刻关注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根据信息及时采购和销售,缩短资金周转时间,合理控制现金流量,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也要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缩短金融机构对质押物的评估时间,减少现场管理费用,降低融资成本。 4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改进策略分析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中,为了提高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效,应改进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仓单管理的安全性,并培育农业企业的诚信度。农业企业诚信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重视程度不够,不采取循序渐进的培育措施,必将长久地阻碍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银行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服务中,应对农业客户进行诚信宣传,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诚信促进措施。仓单管理水平主要受制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因此,物流企业应将仓单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来对待,制定专项仓单业务规章并进行严格监督。其次,重视质押物的合理选择和物流企业员工素质的开发。在现有的业务运作中,农产品质押物的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仅关注了质押物的季节性,没有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政策影响等因素,导致质押物价值往往低于信贷额度,诱发了农业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倾向。物流企业在招募员工时,综合素质一般并不低,但是,由于不注重员工的培育和学习,缺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导致员工业务能力无法跟上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金融感到陌生,致使在许多业务环节上产生漏洞。最后,探索物流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路径,并及时出台一些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两个要素是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潜在风险,尽管在现有的业务中尚未体现,但随着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规模的扩大,这些潜在的风险迟早会发生或爆发。 作者:薛超颖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分析论文:关于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构想 摘要:财务分析是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必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构建了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设想。随着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推行以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课题制的推广。使科研机构的财务活动及其面临的财务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迫切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创新。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1.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一直是一个弱项。在现行《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仅设计了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有些人对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主要是针对如何执行现有财务制度的对策建议,尚未突破现有制度的约束,研究的思路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对科研机构财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程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有些科研院所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为导向,设计了一套绩效评价体系,相比相之下,有很大进步,但缺乏通用性。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一套科学、健全的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从而限制了科研机构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①财务管理的监控作用难以发挥。财务指标不完善,财务分析工作滞后,使管理者、出资者等利益主体难以及时、全面地掌握科研机构的财务资源状况、资产管理状况等财务信息。②限制了财务管理对单位内部收益分配的监控作用。在单位内部的收益分配上,由于缺乏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导致有些单位以账面收入为增发工资福利的考核指标,在收入尚未变现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以负债兑现。③财务管理对单位绩效的监控作用,制约了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发挥。财务分析指标不完善,不利于考核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不利于考核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2.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讲,财务分析是对经济组织的财务信息的加工、创造和再利用,它具有预测、评价、决策、查明问题原因的功能,其目的在于评价过去、掌握现实和预测未来。对于科研机构来说,探索和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强化主管部门财务监管的需要。 1)财务分析是财务报表的扩展和深化 财务分析不同于财务报表分析,二者在分析对象、分析范围和分析广泛上有显著不同。财务分析的对象是经济组织的财务活动(包括财务报表),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就范围看,财务分析涉及经济组织的一切财务活动,包括财务报表内外的信息,报表分析限于表内及相关信息,就分析方法看,报表分析的方法比较简单,多采用初级数学,而财务分析采用的方法比较复杂,包括数学、经济学、统计学等。 2)财务分析是单位绩效评价的基础。 绩效评价是对管理当局绩效的“标识”,但不能发现问题和成绩的原因,而财务分析是绩效的基础和深化,可以挖掘问题的成因,可以使绩效得以量化。依据财务分析进行的绩效评价不同于考核,考核的主观因素较多,而基于财务分析的绩效评价依据主要是客观性指标。 3)有利于完善科研机构的委托关系契约。 对于科研机构相关利益者来说,由于委托——关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利益者如主管部门、单位出资者和债权人所掌握的信息少于人,需要对人披露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以此判断人即科研机构管理当局履行契约的程度。 4)有利于掌握科研机构资源使用情况和评价服务能力。 科研机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离不开财务支持,单位运行中的问题最终可集中反映到财务上,财务分析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功能,通过财务分析,可使科研机构管理者和相关利益者及时掌握单位财务资源状况及持续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发现单位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及时采取得力措施。 5)有利于加强主管部门对机构的财务监管。 通过对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可及时、客观地向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充分有效的财务信息,使决策者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个科研机构的经济运行秩序、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从而可及时、真实地考核科研机构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 3.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原则 1)区分不同的财务分析主体及其分析目的。 财务分析的基本目的是对科研机构一定期间的运营、财务效益、持续从事公益事业的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以查明其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主体是指对经济组织进行财务分析的个人、组织等。不同的主体在同一经济组织中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因而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同,如投资者关注投入资源的使用,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债权人关注还本付息能力等。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取决于自身的利益需求。不同的分析目的需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需要不同的分析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 对于科研机构而言,财务分析的主体可分为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管理者和社会相关利益者。主管部门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财务监管,关注投入资源的使用,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管理者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社会相关利益者主要关注的是单位的运行是否符合其宗旨。因此,在建立财务分析体系时,应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2)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按照“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操作简便、信息客观”的原则制定,依据科研机构的业务性质,合理确定核心指标及各影响因素指标,根据不同分析目的,设置多层次指标体系,依据综合全面分析的要求,同时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2)合理选择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的方法体系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不同类型的方法所用的耗费不同,所获得的财务指标评价也不同,为此,应以成本效益原则和指标重要性为依据,合理选择适用的财务方法,例如,对于单位整体业绩的评价,宜选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于单位某一方面的分析,宜选择比较分析法成比率分析法等。 4.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基本设想 经过改革,科研机构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企业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和公立事业单位并存的格局,在公立事业单位中,既有准政府部门(执行部门政府职能),又有以从事商务活动并获取收入为营利组织,也有半企业性质的单位。更为重要的是,科研机构自身业务活动以科研为主,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非直接营利性的特点,因此,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综上所述,构建科研机构财务分析体系的设想如下: 1)确立合理的财务分析程序和分析步骤。 财务分析的一般程序和步骤在理论上尚有争议,但通常认为,财务分析的一般程序应包括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匀有相应的步骤。科研机构的财务分析程序和步骤包括确定分析对象、财务分析准备,实施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和财务分析报告等。 2)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框架。 财务分析框架的基本构成包括财务分析主体及分析 ! 财务分析目标应依据科研机构的总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确定。财务分析指标则依据财务分析的目标确定。组织性质不同,其核心指标不同,营利组织侧重利润等经济效益,非营利组织侧重组织宗旨的实现程度等。 3)选择科学的财务指标。 建立科研机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所选择的各项财务指标,应便于理解、易于操作,便于及时收集真实数据和计算,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单位的财务资源状况、绩效、管理水平等。不但要重视经济指标,还应重视社会责任、单位职能方面的指标。 4)合理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 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单位基本情况、主要财务指标对比分析、分析结论、分析依据、分析方法、对科研机构的财务评价结论等。 财务分析论文:从证券公司实践看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证券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竞争环境、领域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白热化。财务分析作为评价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现行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等存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财务分析做出正确决策,本文就对影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 一、证券公司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自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有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并未严格限制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办法,证券公司根据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前后期间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如果证券公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那么不同的证券公司对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证券公司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时财务对比分析就没有意义。 2.会计估计对财务报表数据质量有影响。有些数据在会计核算时往往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例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对财务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反映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在证券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证券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监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正轨,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这使得财务比率分析没有参考数据,无法衡量一个证券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就不好得出分析结论。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公司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2.比率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尤其在证券行业内几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标准;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第三,比率分析在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证券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公司内部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 3.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与本公司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财务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人员掌握财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日常接触面不同,导致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丰富、日常工作中接触公司各项工作多的,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可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本身。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五)财务分析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公司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公司更为有利的经营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公司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全部要求。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证券公司要严格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公司内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第二,会计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规范,降低各证券公司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空间,使证券公司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更加统一,更具可比性。第三,目前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公司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各证券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努力将会计信息与市场预测、行业竞争、薪酬福利等相结合,不断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二)行业对比时要区分规模、成长周期等特点 首先,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公司间的对比完全取决于各公司间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比较,而公司规模、成长周期、主营业务品种等的差异,使得财务和经营指标的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行业对比的时候,要选择与本公司规模相近、成立时间差异不大、主营业务品种基本相似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结果将不具有参考意义。其次,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务委员会应组织加强对行业财务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各证券公司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供依据。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改进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 的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坚持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只看到个别财务指标的高与低,就得出好与坏的结论。第四,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或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或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或根据需要再作专题分析。让专题分析成为定期分析的有益补充。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同时要对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前瞻性预测,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增强财务分析支持经营决策的预见性。 (五)把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 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财务分析时要紧紧把握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净资本及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的状况;资产、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证券营销人员和经纪人的用工管理、展业管理、报酬支付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监管和税务风险;业务转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如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问题,转型的投入产出分析科学性和真实性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探索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托各证券公司初步建立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实时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时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市场体系日臻健全,被全面推向市场的企业日渐增多,企业行为要求日趋规范、科学,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其整体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常见的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以及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要求,但存在不足。本文试图从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出发,谈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和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完善的指标和方法,与大家探讨,求教大家。一、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界值指标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的财务效益赝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因此,将评价结果用于具体项目或选择部分指标进行特定目标的评价时(比如用于信贷和拟投资项目的评价等),还要进行主要财务指标的研究分析和横向、纵向比较。例如,按照企业效绩评价的有关规定:当净资产为负值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两项指标和初步评价得分均按0分计算;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的单项修正系数均按1计算。这样由于系数和其它指标值的影响,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值仍可能较高。如果将这一评价结果应用于信贷和拟投资企业的评价,显然,不太合理,因为净资产出现负值,即资不抵债,按我国企业破产的有关规定,这种企业随时都有可能破产清算。 这个例子,一方面告诉我们:企业效绩评价是对企业财务分析的深化与升华,它虽然弥补了单纯财务指标难以得出综合结论的不足,但是,从企业效绩评价“标识”上,看不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因此,我们在应用评价结果时,还要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进行财务指标深入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一些处于临界值财务指标的分析。 此外,还应该注意非财务指标和非计量指标的临界值。非财务指标常见的有安全生产指标和环境保护指标,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就是其临界值。非计量指标有各种定义方法,企业效绩评价的八项非计量评议指标是较为全面的非计量指标体系,每项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值是其临界值。比如:“领导班子基本素质”评议指标的差(e)级的标准是“企业领导班子不够团结,主要领导不得力,或以权谋私,决策失误较多,企业效益滑坡,员工怨声很大”等。 当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具备差(e)级的基本特征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加以分析。 (二)指标计算数据来源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内容,以净资产收益率(即投资报酬率)为核;已指标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财务指标值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好坏。我们知道,计算财务指标值的数据来自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又是根据应计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确认的会计账册数据编制的。因此,我们在应用企业效绩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未进行资产评估调账的老企业。这类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尤其是资产项目以及由此计算的指标值与新办企业和近期经过评估调账的企业比较相差甚远,因此,对这类企业的财务指标计算值,应做进一步的分析。 2.未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调整的会计报表数据。这类企业由于未按国家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其会计科目和对应会计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由此计算出的指标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3.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和高账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可能产生潜在的资产项目。对这两类资产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不良资产。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数据有“水份”。 4.关联交易。通过对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的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企业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企业。 5、非主营业务利润。通过对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 6.现金流量。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的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 (三)防外事项的分析 企业效绩评价的非计量评价指标是企业表外事项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应用时,不仅应该注意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还应注意以下表外重大事项的分析,如下表:(略)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企业效绩评价的实质是国有资本金的效绩评价,它主要服务于企业监督。国有资本金管理及财务监督、领导班子考核、经营者收入分配等,体现的是国家所有者的职能。马克思曾说过:“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两种权力派生出两种不同的职能,即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企业效绩评价体现的正是这种财产权力和国家的所有者职能,它为政治权力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提供服务,并通过 其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企业效绩评价对控股和全资子公司的评价的适应条件和环境要好些,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些,而对于参股投资和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评价就要差些,发挥的作用也要小些,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二、常见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流(速)动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1.局限性的原因 ①这主要是由于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部分契约关系人便有动机和机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进行利润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存在通过某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可能,即所谓粉饰效应。用于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这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也将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笔者曾以1998年度被cpa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被cpa出具有说明意见的审计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对a股公司的利润操纵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有利润操纵的现象不少,其中通过虚列应收帐款,少提准备、提前确认销售或将下一年度赊销提前列帐,少转销售成本增加存款金额等操纵利润方式为最多,其结果都将是导致计算流(速)比率的数据被扭曲,最终导致流(速)动比率的计算值被扭曲。 ②流(速)动比率不能量化地反映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 流(速)动比率是通过流(速)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而实际上,由于计算流(速)动比率指标值的数据都是来自会计报表,有一些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反映出来,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的甚至影响比较大。 增加企业变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 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报表中,必要时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可能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为现金,增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出售长期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是要经过慎重考虑的,企业应根据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辩证关系,正确决定出售长期资产的问题。 偿债能力的信誉:如果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一贯很好,有~定的声誉,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困难时,可以很快地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办法解决资金的短缺,提高短期偿债能力。这个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当时的筹资环境。 增加企业短期债务的因素: 记录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有可能发生的债务,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这些或有负债并不作为负债登记入帐,也不在报表中反映。只有已办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为附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下端,其他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案件和经济纠纷案可能败诉并需赔偿等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负担。 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企业有可能以自己的一些流动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如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为他人购物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担保等。这种担保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债,增加偿债负担。 2.改进方法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①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十短期证券十应收票据十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略) 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办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②负债现金流量比率。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动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③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其公式为: 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 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吁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未满足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一效益原则;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认识误区和评价标准 1、认识误区 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其值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举债经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取得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报酬率高的项目,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债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若其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强,则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允许的。但并非所有的项目一经投资就会立即有回报,尤其是报酬率高同时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其获得的利润不能在当期得到反映,这便使资产报酬率也无法修正资产负债率所反映的情况。 2、评价标准 那么,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多大时,才算是合理呢?我们认为,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价值高一方面表明企业盈利水平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多、偿债资金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的信誉就高、获取银行的贷款可能性大、偿债能力强。 根据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等于不负债经营企业的价值加节税收益的现值减财务危机成本。如下图:(略) 债务利息支出是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企业的债息可以获得一定的节税优惠,其节税额的价值等于债务额乘所得税税率。 财务危机成本是由于企业增加债务比例而引起财务困难产生的成本。当企业负债增加时贷方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往往要求很高的债息做为补偿,这种高息便成为一项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在极端的情况下,贷款人还有可能完全拒绝给予贷款,这样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那些本来应当接受的利润较高的项目,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另外,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还可能对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失去信心,则是财务危机成本的又一种形式。再有,如果企业在现金流动方面或者是清偿能力方面遇到问题,则会因为企业在财务上采取一些措施而发生一些法律费用或者会计费用。最后,如果 企业被迫进行最终的清算,企业的资产将可能以低于市价的水平出售,这种损失也是财务危机成本的一种形式。 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与其自身的负债比例虽然并不呈线性关系,但是实践证明,在负债达到一定比例后,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发牛的概率加大,相应地,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也便提高了。如图,在a1点的右段,财务危机成本随着负债量的增加急剧增加。 下面我们讨论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为多少时,企业价值最大。设节税额和财务危机成本表示为资产负债率d的函数分别是f(d)和g(d),t为所得税税率。则由微积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由下式:(略) 也就是:g’(d)=t,确定的资产负债率d,企业价值最大。g’(d)是边际财务危机成本,所以根据边际财务危机成本等于所得税税率确定的资产负债率最佳。 三、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如:中国证监会规定的a股公司的年报和中报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如:1999的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的净资产收益率,就是这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未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 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未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未净资产,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公式为:(略)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计算公式为:(略) 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即债务人)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即债务人)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足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十利息支出,就更趋合理,改进后的计算公式为:(略) 考虑到其计算指标的会计数据是以应计制原则确认的,总资产报酬率并非一种收现的报酬,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往往更注重现金回报的情况,也可以把计算公式的分子再作改进,其计算公式为:(略)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意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按此思路改进的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一营业利润÷成本费用 (二)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成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笔者曾选择1998年年报和1999年中报两期a股公司会计报告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现金流入滞后盈利确认的约占样本总量的67%,约有一半的公司滞后量超过盈利量确认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以下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指标供参考选用。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公式是: 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销售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该指标平均值为3.24%。 2、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实现的账面利润的关系,其公式为: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实现的账面利润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因为只有真正收到的现金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而非“观念”的利润。 3.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反映企业从投资活动中获取的现金收益与账面投资收益的关系。其公式是: 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实际获得现金的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 4.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表明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刮润的实现程度越高,可供企业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量越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为84.12%。 5.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反映企业全部净利润中收回现金的利润是多少。其公式是: 净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比率=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6.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资产的经营收现水平。其公式是: 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高,它也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998年度,沪深两市a股公司的该指标平均值是2.22%。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财务分析之结构分析法 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从总体上把握公司内部各项报表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比率分析法,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财务数据,通过比率,简洁、直观地反映出来,并揭示潜在的问题;趋势分析法可以帮助财务分析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 结构分析是在同一财务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进行比较,以某一关键项目的金额为100%,将其余项目与之相比,以显示各项目的相对地位,分析各项目的比重是否合理。以这种百分比表示的财务报表,也称为共同财务报表,对应于我们平时以绝对数额表示的财务报表。 1.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 对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判断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否合理。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量优化其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并保持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的匹配。从第一方面来讲,企业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次,需要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当然,对于这种合理性的判断必须依赖于企业与行业、历史等基准水平的对比。 在负债结构方面,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的现金流量通常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负债到期结构,保持充分的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资本成本与其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长、短期负债,以及各种负债方式(比如银行贷款、商业信用、公司债等)的比例。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将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威胁。 同时,企业还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资本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提高负债固然可以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利益,但一旦超过一定的临界点,过高的负债比率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 在实际的结构分析中,资产负债表一般以资产总额或权益总额为100%。但根据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侧面的不同,也可以灵活选用其他资产负债表科目。比如,如果要了解的是流动资产的结构,就应该采用流动资产总额作为分母。 2.利润表的结构分析 通常是以营业收入总额为共同基数,然后再求出表中各项目相对于共同基数的百分比,目的在于帮助了解企业有关销售利润率以及各项费用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前后几期的结构百分比报表汇集在一起,以判断企业盈利状况的发展趋势。 3.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具体去向,从而有助于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并更好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判断。 薪金流量表的结构分析包括: (1)总体结构分析。即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了解企业现金净流量的性质、来源与用途,及其对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影响。在分析时,信息使用者应特别关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信息。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全部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的分析,结合比较现金流量表进行长期趋势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的各种经营决策和指导思想对企业经营成果及其质量的影响。借此,分析者还可以进一步或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通常,如果在公司全部现金净流量中,经营性现金流量占的比重较大,说明公司净现金流量比较正常,否则,分析者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2)各部分内部不同性质的项目占该部分现金净流量的百分比分析。通过这种结构分析,分析者可以更具体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了解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活力能力、现金股利支付能力及其他现金流量情况。 尽管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均有助于我们料及莪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或业绩,但如果孤立的分析这些结构报表,可能会产生认识的偏颇。 财务分析论文:谈从证券公司实践看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其改进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证券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竞争环境、领域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白热化。财务分析作为评价证券公司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现行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指标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等存在的局限性,财务分析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有效的利用财务分析做出正确决策,本文就对影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发挥作用的各个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并对财务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分析;局限性;改进 一、证券公司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告及相关资料自身的局限性 1.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有影响。现行会计准则并未严格限制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各期的会计处理办法,证券公司根据需要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导致前后期间数据的可比性大大降低。如果证券公司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那么不同的证券公司对同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采用的方法就会不一样,证券公司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也会大大降低,这时财务对比分析就没有意义。会计估计对财务报表数据质量有影响。有些数据在会计核算时往往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加以估计计量,例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等,估计的数据难免主观对财务报表的结果产生影响。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分析与评价公司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反映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而在证券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项指标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公司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证券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经营和监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进入正轨,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这使得财务比率分析没有参考数据,无法衡量一个证券公司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就不好得出分析结论。 (三)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较分析法极为注重比较。实际操作时比较的双方必须具备可比性才有意义: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公司的经营规模较为接近和经营方式相近或相同。这些条件限制了比较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比率分析法存在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目前财务报表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第一,比率值要与某一标准比较方有意义,但这样的绝对标准受到样本数量、计算方法及异常情况的影响,尤其在证券行业内几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标准;第二,某些比率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上的状况,却无法揭示会计年度其他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第三,比率分析在进行同行业的横向比较时,会受到不同证券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的干扰和影响,而公司内部进行纵向比较的可比性又会因在不同期间所选择的会计方法的变更而相应减弱。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是与本公司不同时期指标相比,一般运用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这比分析单个财务报表能了解更多的情况,特别是可以发现一个公司发展的趋势。但是趋势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第一,趋势分析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财务报表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由于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改变,会造成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可能不具有可比性。 (四)财务分析人员的局限性 由于财务分析人员掌握财务分析理论、相关经济理论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理解就有差异,也就不能透彻解释各项计算指标的经济涵义。财务分析人员的工作经验、日常接触面不同,导致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不同。工作经验丰富、日常工作中接触公司各项工作多的,就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就可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本身。财务分析人员的风险偏好不同,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而有人认为稳妥一些保守些好。所以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利用相近或相同的财务分析指标,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 (五)财务分析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 财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公司财务资源和当前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公司现在甚至是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以便更好的规避风险,把握机会,做出对公司更为有利的经营决策。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公司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全部要求。 二、改进措施 (一)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证券公司要严格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地减少或甚至禁止同一类经济业务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减少人为操纵空间,使公司内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口径,更具可比性。第二,会计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内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规范,降低各证券公司自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的空间,使证券公司间的会计处理方法口径更加统一,更具可比性。第三,目前的会计信息一方面表现于会计信息过量,另一方面公司和市场所需要的真正有效的信息却存在很大的缺口,这需要各证券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努力将会计信息与市场预测、行业竞争、薪酬福利等相结合,不断弥补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二)行业对比时要区分规模、成长周期等特点 首先,证券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标准,公司间的对比完全取决于各公司间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比较,而公司规模、成长周期、主营业务品种等的差异,使得财务和经营指标的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行业对比的时候,要选择与本公司规模相近、成立时间差异不大、主营业务品种基本相似的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否则分析结果将不具有参考意义。其次,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务委员会应组织加强对行业财务指标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探索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为各证券公司不断改善财务指标提供依据。 (三)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改进 第一,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的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更好 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决策有用的信息。第二,坚持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或历史的经营情况,而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进行动态分析,在了解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未来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坚持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要全面地看问题,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只看到个别财务指标的高与低,就得出好与坏的结论。第四,建立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相结合的财务分析制度,力求做到每月或每季度一次详细分析,每半年或年度一次全面分析,出现重大问题或根据需要再作专题分析。让专题分析成为定期分析的有益补充。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同时要对公司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前瞻性预测,在分析中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增强财务分析支持经营决策的预见性。 (五)把握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 证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财务分析时要紧紧把握主要风险点。重点关注以下事项:净资本及各项风险监控指标的状况;资产、负债的质量和结构;证券承销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证券营销人员和经纪人的用工管理、展业管理、报酬支付等方面存在的法律、监管和税务风险;业务转型不确定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如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协调问题,转型的投入产出分析科学性和真实性问题等。同时,要积极探索借助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依托各证券公司初步建立的完整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实时统计和量化分析,提高风险分析的针对性、实时性,实现从事后分析向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前瞻性方法转变。 财务分析论文:搞好财务分析工作应把握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 分析 原则 论文摘要: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同一财务分析指标往往有多种计算方法,从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反映出不同的经济信息。作为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分析企业会计信息时也应该持稳健态度。 1 财务分析的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稳健性原则的本质是资本保持及以此为核心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 2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帐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就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来看,这些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技改基金等,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又难于随时变现以偿还债务。因此,衡量企业即时偿付能力更为稳健的指标是现金比率,它等于现金及存款再加现金当量与流动负债之比。 3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公式: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对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如农业不依靠贷款举债投入,因此这一指标通常在200左右,工业等第二产业一般在40—600之间,而第三产业则相对较活。作为投资者,只要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成本率,负债多一点也无妨:经营者则希望有一个合理比率,因为过高会影响企业融资信誉,过低则影响企业生产扩展。 4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 4.1 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收入/平均应收帐款余额 该指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帐款转为现金的次数。目前我国企业应收帐款周转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增长过快。在具体计算该指标时,分子赊销净额应为销售总额减去销售退货损失,分母应收帐款余额采用总价法核算时包括销售折扣,折让和坏帐准备。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帐款余额中,原因是应收票据事先规定付款期限。但事实上应收票据也是由赊销产生,计算应收帐款余额时如不包括进去,会使相当一部分债权失去有效的风险管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用简单平均法,对于季节性经营单位不一定合理,年末如为淡季,该比率也有可能较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企业效益好。因此,分母平均应收帐款余额应采用年内平均法计算。 4.2 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该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存货包括产、供、销三个方面的库存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西方存货周转率指标是指商品存货周转率,即产品销售成本与平均商品存货之比。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销售成本相对应的应是商品存货,存货上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商品存货上。 4.3 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固定资产余额 该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效率越高。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2/3以上,对这个指标的计算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固定资产的核算关键表现在折旧方法的选取上,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过长,折旧率偏低,企业折旧基金较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增加,《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的折旧计算方法,规定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5 运用稳健性原则进行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确认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由于“三角债”等原因使企业不能按时收回货款,导致利润虚盈,超前分配和无力垫税。参照西方财务会计做法,在完善相应监督机制前提下,应允许企业合理延缓某些营业收入的确认,推迟纳税时间或按一定比例合理确认收入。另外,企业的投资损益和营业外收支也是确认利润的关键。企业进行短期投资,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由于股市千变万化,若按购入成本计价,反映不出投资损益,因此应采用购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于企业长期投资,如果拥有实际控制权,则按“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应提取投资亏损准备金,相应减少长期投资金额。分析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 5.1 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该指标实际反映企业所有者拥有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净资产的主体是投资者,他们最关心企业净利润。企业债务利息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通过股东大会影响经营决策者,使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期取得最佳的收益。因此,净资产收益指标集中体现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 5.2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指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虽然说企业的成本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国家也不再要求企业呈报详细的成本报表,但笔者认为,企业某一项目或某-产品的成本费用总额并非商业秘密,完全可以向外公开,并不造成企业秘密泄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必然首先要使成本费用最小化,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费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将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5.3 每股盈利 每股盈利= (净利润一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数 这个指标是西方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标。 6 稳健性原则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 作为国际惯例的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财务会计改革过程中曾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的争议。企业应用稳健性原则可以防止资产过高估价,收益确定时过分乐观估计而造成决策失误,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我国的财务会计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赋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使企业会计核算有一定的弹性以减少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上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然而,从1993年我国“两则”正式采用稳健性原则以来,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过度稳健。我国企业在实施承包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行为短期化进行掠夺式生产,而稳健原则成为企业承包者隐瞒利润,逃漏税收的秘密武器。有些股份上市公司为了使自己股票价格上升,故意提高企业利润,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稳健原则制定者的初衷。另一个是稳健不足问题。我国企业稳健原则实施范围仍显狭窄,离充分稳健原则还有一定差距。稳健性原则的运用牵涉到企业有关各方利益,突出地表现在企业公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上。因此,提供客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应用稳健性原则的目的。只有对基于稳健原则指导下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充分的理解,广大投资者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客观的财务分析并最终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作为预测的前提,财务分析同样也是过去经营活动的总结。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用其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对企业财务分析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拟就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方法 作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以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分析则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财务管理理念、财务分析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具体来说,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有: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只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 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资金进行反映的生产经营成果。 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包括:分析其资本结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等。其中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构成该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它是财务状况分析的重点。常用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2)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一般指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能获取利润多少的能力。 盈利能力可反映出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因此,企业的经营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都非常重视和关心。获利能力分析常用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等。 (3)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指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指企业保证及时偿付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到期债务的可靠程度。其指标有固定支出保障倍数、利息保障倍数、全部资本化比率和负债与EBITDA 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企业支付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其指标有现金比率、营运资金、速动比率、流 动比率等。 (4)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是通过现金流量比率分析对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以及财务需求能力进行财务评价。常用指标有销售现金比率、现金债务比率、现金再投资比率和现金满足内部需要率等。 (5)投资报酬分析。 投资报酬指企业投入资本后所获得的回报。投资报酬分析常用的指标有资本金报酬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等。 (6)增长能力分析。 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其是投资者在选购股票进行长期投资时最为关注的问题。增长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现金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股利增长率等。 二、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1)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可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利于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划清责任界限,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根据财务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监督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及税金、利润的完成及上缴情况。近些年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也已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因此,客观有效的财务分析数据对于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及判断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有重要作用。 (2)财务分析是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以实施决策的工具企业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获利和偿债能力,预测投资后的风险程度及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正确决策[4]。近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和发展的势头逐渐明显, 作为企业投资主体也逐渐多元化,债权人已不仅只局限在国家银行。此种情况下,各方面潜在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在决策上就会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现状,他们的信贷和投资等决策就需要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对其进行分析,之后作出决策。因此,财务分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各类债权人和投资者所需信息的重要分析方法。[论文网 ] (3)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的了解, 及时发现企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4)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财务分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善于企业理财尤为重要。通过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挖掘潜力,找差距,多方面揭露矛盾,找出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整合,促进企业经营活动朝健康方向,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运行。 三、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 第一,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新准则的颁布实施,拓展了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但还够具体全面,要严格按照财会报告充分揭示的原则,对投资者有影响的财务信息要加以披露,地点要固定,时间要及时,信息要全面,不仅要披露确定性信息,还要披露不确 定信息;不仅要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披露非财务信息。人不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还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还要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披露人力资源状况。 第二,提高财会报告时效性,缩短财务报告周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时效性越快越好,因此财会报告的时效性同样重要。 今年来计算机技术大范围普及,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已摆脱了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显着提高。因此,首先应该把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做修改;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实现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并存,企业要及时的把相关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 用户可随时可以查找该企业的财务信息,选取有价值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效率和使用价值。 第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为确保企业提供的会计原始资料真实性,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可靠性和质量特征的要求,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首先,要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其次,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监管监督,对其违规执业人员及机构实施严格制裁,如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并进行公告等,同时理顺委托关系,改由企业直接委托,由信息使用人直接委托并支付费用,使事务所自主执业,摆脱受被审单位的影响。 (2)努力完善健全财务指标体系。 改进现有财务分析的方法。要针对财务指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健全财务指标体系,针对各行业见不同特点,可对不同行业建立不同指标体系,除要有财务指标,还要有非财务指标。而且针对该指标体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可适当引入数学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目前分析方法简单的弊端,提高分析的效果。 (3)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财务资料日益繁复,分析技术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其他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其次,要提高财务队伍的道德素质水平, 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的立场;最后,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监督监管,保证财务分析结果公正和客观。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企业的财务制度管理也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多重考验。财务分析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企业财务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使企业长久保持竞争优势。 财务分析论文:论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大问题 摘 要: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和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存在不重视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找不准需求、定位不清、不指导未来、找不到标杆进行比较、不考虑风险、不计资金成本、不结合非财务指标、缺乏动态分析、不剖析整体十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财会工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关键词:财务分析;存在;问题 1 前言 企业财务分析是指企业根据信息使用的目的不同,从财务角度入手,比照目标和标杆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专业分析,揭示活动结果与目标的差异,探求产生差异的驱动因素,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企业运行环境变化快,需求、目标导向及分析方法的多元化,以及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参与等因素,导致有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十个常见的问题,希望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有所启发。 2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十个常见问题 问题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目前,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期。一方面, 由于市场和自身的原因, 有些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很少依靠财务信息支持, 造成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 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 为了跟上变化, 大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能处理好企业会计核算反映调整与财会工作服务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学习新准则、新制度以及调整核算体系和会计信息系统上, 很少有时间进行财务分析, 从而也难以通过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产品。在会计核算按照国家强制提供的标准照章处理, 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和供给都不足的情况下, 大部分企业仍存在重会计核算, 轻财务分析的现象。 问题二:找不准需求,不知为谁服务。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因不了解或不全了解相关各方对财会工作的需求程度,导致其不清楚财会工作为谁服务,反映在财务分析上则表现为:不清楚应为谁提供财务分析产品,应该提供哪些产品。 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习惯与业务单位进行对接,习惯以总部为据点运营,将本部门定位为居高临下的总部职能部门,不清楚财务分析的“客户”,不愿意为业务部门提供个性化的财务需求。财务分析一种模式走天下、只出一种财务分析产品,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晦涩,让人看不懂。 问题三:定位不清,作用不明。 有些企业对财务分析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清,片面地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分析得很细,分析结果提示的问题也很到位,然而分析完后却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他们错将财务分析当作战略执行分析的核心,而不是战略与战略行动方案。这样一来,导致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财务分析的作用似乎也越来越大,但企业仍在走老路,战略执行或偏离目标,或困难重重。 问题四:只检查过去,不指导未来。 受管理者控制性思维习惯的影响,有些企业习惯于对过去已完成、不变化、有结果的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而不能够基于过去,结合当前,着眼未来进行分析和沟通。不服务于未来的财务分析,只会发现过去的问题和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上,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内部的、静态的的信息为主材料,很少采用外部竞争者提供的动态环境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结果无法为企业战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指导和帮助,那么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是阳光大道还是荆棘丛丛就不得而知了。[论文网] 问题五:找不到标杆,不知优劣。 由于没有战略、或战略不清晰,或战略没有转化为可执行的标准,有些企业对外不清晰行业竞争情况,不找或找不到外部标杆,不分析或分析不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看不到机遇与威胁。对内,缺乏走向战略目标的明确的行军路线和阶段目标,走到哪算哪,甚至不清楚企业走到了哪一阶段。 找不到外部标杆的结果是习惯于自我比较,习惯于与本企业的计划比,与过去同期比,是计划和过去存在问题还是当前存在问题,不得而知。没有正确的比较就没有真正动力,就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找不准方向就不知企业存亡。 问题六:不考虑风险,或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缺乏风险意识,决策不进行风险分析,过去运气比较好,胆子大,财务分析从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风险,对分析结果不进行风险调整,把偶然的成功当成决策系统的必然成功,导致企业决策层夸大自身能力,喜欢冲击小概率事件,看不到前方万丈深渊,直到风险变损失时,企业已陷入万劫不复,难以重生的境地。 由于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惧怕风险,或缺乏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要么视风险为洪水猛兽,要么但求无过,对存在风险的业务一律回避,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利润,看不到风险中蕴藏的机会,错失发展良机,以致落后遭致淘汰。 问题七:不计资金成本,影响效率。 有些企业财大气粗,摊子很大,特别是一些垄断企业,项目分析与内部核算不计资金占用成本,企业内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单元明为贡献实为包袱。这类企业有时为了做大,并购了大量不计资金成本的微利企业,其结果是股东投资回报不断受到侵蚀而企业却浑然不知。这些企业虽长年盈利,净资产回报率却大大低于市场利率,占用股东和社会的大量资源低效运转。 问题八: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 货币计量假设虽然为财会工作提供了处理企业信息的便利,但也容易使一些企业只重视结果而不顾过程。有些企业重财务指标分析,轻非财务指标分析;分析的过程是从大结果到小结果;只出数字结果,而不清楚数字内涵,始终找不到产生结果的驱动因素,更没有涉及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价值为管理基础的企业,倾向于降低成本和强化资产结构等较易达的的目标,常忽略外部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遗漏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对威胁与机遇的反应较慢;对内仅以财务指标评价,否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业务。 问题九:习惯使用静态分析,缺乏动态分析。 有些企业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静态的企业发展战略、静态的市场环境、静态的生产经营计划和静态的员工需求与能力对企业进行静态的分析。这些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很少调整行动方案。从而难以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问题十:不解剖整体,个体分析不足。 有些大企业、大集团规模越做越大,财务越分析越来越宏观,出现了重视整体分析,轻视个体分析的一锅煮现象。他们没有像解剖麻雀一样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财务分析,因此也就分析不出个体的战略贡献,从而难以挖掘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 力;对分部中心的分析不客观,不到位,就会造成低效率挤占战略单位和高效分部资源的现象,而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低效,最终将影响企业整体效益。 3 结语 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分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上述十大问题,而解决这十大问题的过程也将是企业财会工作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找准定位,服务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正确运用财务分析,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过程。 财务分析论文:人力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 [内容摘要]根据两权分离的变异和人力资本的质态特征,笔者在本文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接着阐述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五大特点:保值增值基础的动态性、运作方式的特殊性、财务目标的变异性、财务对象和主体的差异性、收益分配方式的事前性,四大职能:组合人力资本、管理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营运人力资本,和五个方面的内容:确定人力资本结构、筹资、投资、激励与约束设计、收益分配,并分析了人力资本财务论的分层结构。 源于两权分离,对应于所有者财务论,有学者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汤谷良,1997)。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两权分离与早期的两权分离相比,又有了部分质的变异:就是经营管理者等开始以知识和技能拥有企业的产权,形成人力资本,从最初的资本家与企业家融为一体经企业家与资本家分离到最后企业家与“资本家”又融为一体(借用资本家一词,实际上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相融合),起点的融合以物质资本家为主,终点的融合以企业家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方竹兰,1997)。这就使以人力资本身份出现的经营者的经营对象从物质资本扩展到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实物资本范畴(其关系如下图)。物质资本的经营者财务体系已较成熟,而人力资本的经营者财务尚待探索。鉴于此,笔者提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 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特点 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而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动性资本,在资本经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这二者具有质态上的差异: (1)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人的生命周期限定了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时间,而物质资本没有时间上的限制; (2)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而物质资本是一种要素性资本,发挥基础性作用,没有能动性; (3)人力资本自身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总体趋势是递增,而物质资本的价值相对较为稳定,其边际效益递减; (4)人力资本暗含有标准性,其标准因时因地而不同,而物质资本无此限制: (5)人力资本不具有抵押性,而物质资本具有可抵押性; (6)因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在行业间的流动具有不利性,而物质资本为谋求最大利益,可以在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 这样,虽然同样站在经营者的角度,但二者却各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与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相比,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有以下特点: (一)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基础的动态性 经营者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资本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求企业的发展壮大。然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此目标的表现形式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源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性(如前所述)。物质资本投入企业后,作为经营者的法人财产,其保值增值的基础即物质资本的数额呈现“稳定性”。而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后,虽然仍是经营者的法人财产,但由于人力资本自身的继续投入、干中学等,使其价值不断增大,也可能由于其自身的堕性等,使其内在的价值不断降低。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增大超过一定限度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物质资本所有者增大自己的产权额度;当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不断减少时,物质资本所有者则会要求减少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额度,使人力资本价值的稳定性呈现出阶段性。这种阶段性就使作为经营者法人财产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呈现动态的变化性。 (二)人力资本运作方式上的特殊性 物质资本的经营,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物质资产要素的组合。在早期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一种需求型市场,那么,这种要素组合经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来获取高额利润就有其发展的极大空间。随着社会进步,需求型市场经济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转向了营销型市场经济,以致现在的资本运作型市场经济。这就使得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重要性开始被社会注意,于是给予其企业的所有权,以求发挥其所有的潜能。这时的企业经营,就是无能动性的物质的要素和有能动性的人的要素的组合经营,通过边际效益递增的人力资本和边际效益递减的物质资本的组合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使得经营人力资本的运作方式与物质资本相比有了大的变化,如不再强调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而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平等、给人力资本剩余索取权,有时甚至表现为符合人的本性而非理性的以示尊重人才的方式等。对人力资本的运作,重在求得其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三)财务目标的变异性 就物质资本经营者而言,遵循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这个目标对作为企业所有者以外的主体而言就没有吸引力。随着20世纪8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以来,对企业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经营理念的变化。现在最深入人心的经营理念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这个理念要靠科技投入的增加,尤其是有新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来支撑。这样,赋与人力资本企业产权既是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使得在人力资本的介入下,企业的经营目标开始发生变化,有学者提出企业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刘汉民,刘世锦,2001)。也有学者提出企业财务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程宏伟,2001)。“从80年代至今,美国已有29个州修改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经理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服务,而不仅为股东(stockholders)服务。换言之,股东只是‘利益相关者’的一部分,而劳动者、债权人和共同体则为另一部分‘利益相关者’”(S.wallman)。对于企业的目标现在还没有形成一致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发生了变化。从现实可操作性看,笔者倾向于“全体签约人的共同剩余的最大化”。 (四)财务对象和主体的差异性 从财务对象上看,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属于法人财产,因而,从表象上看,无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还是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似乎其对象都是法人财产,但这个法人财产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人力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物质资本组成的法人财产。从财务主体上看,其主体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但两种情况下的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和动机不一样。在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中,经营者受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以求其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者的动力问题,而使经营者始终有自身效用最大的动机(干胜道,1995),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始终不能达到完全的协调一致。在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中,人力资本经营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同为企业的所有者,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力资本经营者的利益动力问题,从而使这两种所有者在劳动与资本地位平等、利益均衡增加之基础上易于达成一致的目标,从而较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减少物质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等。 (五)收益分配方式的事前性 在物资资本经营者财务中,对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既定的经营结果的基础上,并在假定物质资本同质性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式来分配利益,这最终的根源仍在于物质资本的物质属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后型”收益模式。而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中,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分配是在事先的条件下,并假定人力资本不同质的基础上,设计体现经营者意图的一定的利益分配模式,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力资本的能动性,求得企业经营成果的最大化,来最终实现各方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这最终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这形成了一种“事前型”收益模式。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分层体系和经营者职能 (一)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分层结构 正如物质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存在分层性一样,作为法人财产权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由于其委托关系的分层性,仍然存在分层。这使得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同质性(人力资本存在的高、低级区别)和委托关系的层次性,呈现出不同的财务管理主体及相应的不同财务管理内容。这样,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本财务管理活动就表现为如上表所示的四个决策层次。 在以上四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分层中,随着人力资本自身层次由高到低的排列,其相应层次的人力资本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由高到低相应排列,而显示出与物质资本财务管理分层体系的不同性,其根源仍在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质态的差异性。 (二)、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 作为物质资本的经营者,他是直接承担资本增值职能的责任主体或法人产权主体,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直接承担资本营运和增值的职能;(2)拥有对营运资本的直接支配权和处分权;(3)拥有对资本增值收益分配的直接决定权(赵旭亮,王明华,2000)。作为人力资本经营者,仍是如此,只是他经营的对象变为质态不同的人力资本。当然,在该文中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职能则侧重于人力资本,但可能不得不涉及物质资本。其主要职能包括: 1.组合人力资本。依据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层次,人力资本可分为:一般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四类,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本是最高层次(焦斌龙,2000)。组合人力资本,就要确定企业对各类、各层次人力资本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这个结构模式因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而可能不同,其衡量的标准就是使企业效益持续最大化。当然,这要考虑非人力资本化的劳动者和物质资本的因素,人力资本结构只是服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局部。这样,现有的资本结构因人力资本的介入就显得较为单薄,提出物质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构比(刘汉民,2001)就显得顺理成章。当然,人力资本的组合结构以及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标准还有待探索。从总的来说,在考虑物质资本的前提下,这种人力资本组合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管理人力资本。确定企业所需的各层次、各类人力资本后,就要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引入所需的人力资本,这一般通过企业的各层次人力资本管理部门等进行。而管理人力资本的重点,就是使人尽其才,人岗定位科学,人所具有的才能与他所任职岗位相吻合。因此,人力资本经营者必须具有识别各类人力资本能力的能力,其目的是促进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形成和增值。进一步形成的方式是教育式和实践式;增值的思路是:使企业对员工所知越用越多,使员工对企业所需知识越知越多,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努力促成一种人力资本的良性循环。 3.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这个职能要解决的是“让位子上的人不偷懒”、以及“如何使其努力工作”,“让不同位子上的人有干劲”。市场经济下对人的假设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为此,在考虑声誉机制等伦理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收益结构的设计、收入数量的确定方式、收益形式的设计等,同时注意形成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建立评价与淘汰体系。在一些优秀的企业中,普遍存在激烈的内部竞争、定期进行的绩效考核和反馈,以及对人员的优胜劣汰。现实的情况是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激励机制,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通过改革,将其引导到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方向上来,发挥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带动企业的发展。 4.进行人力资本营运。对于人力资本的营运,包括对人力资本营运战略策略的谋划,以及对于人力资本的筹集、运用、投放、积累、扩张、淘汰等,其目的就是为了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比如:人力资本流动是一个政策领域,人力资本经营者为之要设计人力资本流动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运作,讨论决定谁被雇佣、提升、解雇或退休,以及这些决定以何种方式符合个人和公司的需要,并且明确这个过程由谁负责。这个过程也在塑造公司人力资本经营者的人力资本观,如日本一些公司使用的终身雇佣制等。 三、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的内容 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企业的运营中不是决然分开,因而,在阐述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时,仍可能涉及它。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质态差异,就总体而言,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管理的内容将是五大块:确定人力资本结构、筹资、投资、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收益分配。 (一)确定人力资本结构 由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将使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显得非常窘迫。对资本结构的构架,应在下面三个方面来考虑:人力资本、权益性物质资本、债务性物质资本以及每一方面内在的构成。对人力资本的考虑,还要考虑作为物质资本表现形态的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结构、人力资本内部结构的探索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又直接涉及到筹资的结构、方式、规模和收益分配方面等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这里要特别注意确定的资本结构与筹资结构、资本经营结构的一致性以及内在的动态适应性。因而,笔者把人力资本结构列为独立的一部分内容。 (二)筹资方面 就企业而言,就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筹集人力资本,也即人才。当然,针对人力资本自身的情况,其筹资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企业而言的高级人力资本,则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人直接和人力资本“讨价还价”,如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经理等,而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则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根据所有者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聘用。对于中低级人力资本自身而言,则可能以单个形式与企业管理当局签约,也可能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与企业签约。企业提高人力资本含量,乌尔里克认为其具体途径有:外部雇佣、内部培养、借用外脑、末位淘汰、维系人心。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要筹集对进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培训和开发的资金来源。其三,就是要进行对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的问题。“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使直接利用这些经济资源时无法采用事前全部讲清楚的合约模式”(周其仁,1996),这就使包含确定人力资本价值的合约呈现期间性,并且,这个价值的确定要借助市场机制来配套完成,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介入。总之,围绕人力资本的引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预测、分析人力资本的市场供给情况和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情况;与人力资本引进相配套的物质资本的筹集措施;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和报酬的确定;人力资本的筹集成本和人力资本介入下的资本结构等。 (三)投资方面 针对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而言,从过程上讲投资包括对人力资本投资目标的确定、方案的规划、操作程序的设计、投资效益的分析等,其中投资收益的分析包括员工招聘投资收益分析、员工培训投资收益分析和人员内部流动投资分析。从方式上讲,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人员招聘投资、人员培训投资、人员内部流动投资。从内容上讲,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的确认: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带来的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对企业整个资本结构的调整;对人力资本报酬的重新确定等。 (四)设计激励约束方面 物质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后型”,而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是“事前型”,这根源在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为此,就要在事前设计旨在极大限度调动人力资本能动性的激励约束模式。具体而言,就要根据企业的性质、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本的层次等,设计适合企业的激励约束模式,“激”要与“绩”相关,“束”要与“责”对应,激励的手段要以物质为主、兼顾精神方面,激励的目的要近期与远期结合。从财务方面考虑,主要在物质收益方面。 (五)收益分配方面 由于两权分离,人力资本具有双重角色,既是资本人格化主体,又是劳动的人格化主体。作为资本人格化主体,他拥有剩余价值索取权,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作为劳动人格化主体,他获取工资,取得固定收入。这里的收益分配根据事前的设计、事后的考核来进行。如果收益分配方式可选择,还要结合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意愿而定。另外,还要考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企业剩余分配中的形式、比重和相应的模式以及随着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而带来剩余分配的变化,人力资本参与剩余分配与取得工资收入的比例协调等。 当然,对人力资本财务论的研究,特别是从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对其研究,无论对现有的财务分层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国入关的现实需要,还是对现行的公司治理研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指标的修正探析 财务分析往往通过财务比率的计算来进行。财务比率指标是相关但不相同财务项目之间的对比所得,用来反映财务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可以反映出企业盈利。偿债、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财务状况。它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市公司对外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财务指标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均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因此要求财务指标反映的信息必须客观准确,而财务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公式本身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影响财务信息准确性、科学性的重要方面。但是就目前财务指标计算的内容看,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本文仅就部分财务指标本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初步的探析,以利于财务指标体系的完善。 1.关于自有资金利润率。自有资金利润率也可以称为权益资金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润率等,该指标的作用是反映自有资金的获利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自有资金利润率=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该指标有两种不同的计算公式和解释,那么到底该指标应该按期末净资产计算呢?还是按平均净资产计算呢?二是无论上述指标中的净资产按平均数计算还是按期末数计算均包括了本年增加的净利润和本年增加的所有者权益,这部分非本年投入的资金是否应包括在指标计算的内容之中呢?根据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分子为时期数时,分母也应为时期数,这样指标计算的分子分母才能匹配。净利润是全年的发生额,属于时期数性质,因此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分母也应当为时期数,若分母采用期末净资产,显然违背了指标计算口径一致的原则。但是,该指标分母若按期末或平均数计算均包括了当期增加的净收益或当期增加的其他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当期增加的利润或所有者权益自己按自己的金额计算了收益率,显然不合适,因为有关收益率指标应当是反映当期投入资金所实现的收益,所以从投入和占用资金的角度看,似乎以期初的的净资产作为分母更合适。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误解,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是对占用资金的理解问题。大家知道,一定时期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是由每月实现或创造的净收益累计而形成的,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如1年中,l月份创造的净收益或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显然1月份并未占用这部分资金(属于1月份增值的部分),2月份及以后月份的道理相同,也就是说企业占用的净资产不仅有年初的净资产还有年度中间逐月实现或增加的净资产,只有占用的时间不同而已。即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1个月,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占用了10个月,以此类推,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当年并没有占用。因此,在计算权益净利率时其分母既不能按年初的金额计算,也不能按年末的金额计算,应按全年的平均数计算,只是计算平均数时不能简单地(年初数十年末数)÷2,而应当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平均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十(l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l+ 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 ×10……+ 11月份增加的净资产×l+ 12月份增加的净资产×0)÷12,按照该平均数计算的平均净资产确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该指标的内涵。 2.关于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率是指净利润中股利所占的比重,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十每股净收益。 该指标存在两个问题。(l)该指标中的每股净收益按准则一号的规定有两种计算方法:加权平均和全面摊薄,那么股利支付率计算时到底按哪种方法处理呢,目前似乎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每股股利是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的,所以在计算“股利支付率”时相应地其分母每股收益也应按“年末普通股份总数”计算,即按全面摊薄的方法计算。(2)股利支付率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问题。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股利的余额,留存收益与净利润的比率称为留存盈利比率。将股利支付率与留存盈利比率的含义及公式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应有以下等式成立: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比率=l。这就涉及留存盈利的内涵问题,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公式及定义本身来理解,留存盈利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但是这又与会计上一般意义的留存收益不相符,因为会计核算的留存收益是指未分配利润。留存盈利与留存收益之间是什么关系至少在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资料中没有明确。同时不管留存盈利是否包括法定公积金、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在内,按该指标的计算公式计算的胜利支付率与利润分配的顺序是脱节的。按照(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股份公司净利润的分配顺序是:首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然后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最后是分配股利。也就是说,在提取公积金以前可能存在用当年的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情况,那么即使留存盈利中包括公积金、公益金等,也可能出现股利支付率十留存盈利率不等于1的情况,即留存盈利不一定等于净利润减全部胜利。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提法应当是股利支付率是股利占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记入可供分配利润的比例,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盈余,留存盈利比率=每股留存盈余。每股盈余,其中,每股盈余是指当年的净利润计入可供分配利润的金额。另外,留存盈利比率应当是当年末分配利润占每股盈余的比率更准确。 3.关于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与期初总额的比值。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一般说来,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增加,小于1说明所有者权益损失产 该指标同样存在两个问题:(l)若保值增值率大于或等于1是否真正意味着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呢?保值增值的原意是指通过经营活动实现利润使资本保值或增值。但若按该指标的公式计算,可能会出现企业亏损而资本仍然保值或增值的情况。因为引起当期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原因除了实现利润而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存在未分配利润外,还有股票发行或配售溢价。法定资产重估、投资者增资等非利润因素。显然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资本公积等增加额等于亏损额,资本照样“保值”,若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大于亏损额,企业甚至会出现资本“增值”的情况,该指标的计算和考核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认为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必须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这样才能真正反映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2)该指标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期末与期初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并没有反映资本的“值”保与增,因为该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若真正要反映资本的值的保与增,则应将所有者权益的期末数按考虑了通货膨胀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后再与期初数比较,才能确切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保值与增值情况。考虑到全年都有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在折现时可以简单按半年期限折现,即保值增值率二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其中,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现值首先应扣除非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即:利润因素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额×(l+I)-0.5十期初所有者权益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现值,I为考虑了通货膨胀后的折现率,也可以将I调整为半年期的,相应地折现期按1年计算。 4.关于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一般流动资产减存货称为速动资产。公式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该指标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存货被扣除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存货变现能力差,流动性差,周转速度慢。但是企业流动资产中除了存货存在上述问题外,还有待摊费用等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但在计算该指标时并未明确提出要扣除。实际上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的流动性和变现性比存货资产更差。所以我认为在计算速动比率时应当按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待摊费用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后的余额计算速动资产,然后计算速动比率,这样才不至于对该指标的理解造成误解,也使该指标反映的内容更确切,真正体现其作用。 财务比率分析涉及的指标很多,许多指标的内涵是明确的,但确有部分指标内容和内涵均有不明确或不合理之处。因此经过大家共同探讨后明确其内涵和内容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本文仅就上述几个指标进行初步的分析,期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不断完善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论文:浅探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从目前企业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入手,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对财务分析指标的改进和完善作原则性的提示。 一、偿债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及时、足额偿还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其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这些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这些比率在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流动比率指标。流动比率是用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它不能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变现能力的绝对标准。 一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强,并不说明企业已有足够的偿债资金。所以,考察流动比率时,要视每一项流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设计一个变现系数,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修正,这样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流动比率。 二是计价基础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计算流动比率时(速动比率亦如此),分母中的短期负债较多采用到期值计价,而分子中的流动资产有的采用现值计价(如现金、银行存款),有的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如存货、短期投资),还有的采用未来价值计价(如应收账款)。计价基础不一致必然导致流动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下降。所以,流动资产的未来价值与短期负债的未来价值之比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三是该比率只反映报告日的静态状况,具有较强的粉饰效应,因此要注意企业会计分析期前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流动资产中各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流动性较差的项目所占比重越大,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差。而企业可以通过瞬时增加流动资产或减少流动负债等方法来粉饰其流动比率,人为操纵其大小,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2.速动比率指标。速动比率是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流动负债偿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指标。该比率虽然弥补了流动比率的某些不足,却仍没有全面考虑速动资产的构成。速动资产尽管变现能力较强,但它并不等于企业的现时支付能力。当企业速动资产中含有大量不良应收账款时,或企业的短期股票投资套牢而转化为事实上的长期投资时,即使该比率大于1,也不能保证企业有很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因此,该比率应与速动资产变现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坏账准备率等相关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3.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该比率只能反映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业举债经营的基本条件,不能反映企业债务本金的偿还能力。同时,企业偿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润支付,而是用流动资产来支付,所以使用这一比率进行分析时,不能说明企业是否有足够多的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本息。另外,使用该指标时,还应注意非付现费用问题。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拥有支付其所有费用的资金,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摊销等非付现费用,并不需要现金支付,只需从企业当期利润中扣除。因而,有些企业即使在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的情况下,也能够偿还其债务利息。 二、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用以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其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没有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收回账款的进程及均衡情况;二是当销售具有季节性,特别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悬殊时,该指标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连续反映;三是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信息。该指标反映某一段时期的周转情况,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据年销售额、应收账款平均占用额计算出来。 2.存货周转率指标。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强弱、存货是否过量和资产是否具有较强流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性指标。在实际运用中,存货计价方法对存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企业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应注意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一致。另外,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希望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有时受人为因素影响,该指标不能准确地反映存货资产的运营效率。同时,在分析中不可忽视因存货水平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一些相关成本,如存货水平低会造成失去顾客信誉、销售机会及生产延后。 值得注意的是,存货水平高、存货周转率低,未必表明资产使用效率低。存货增加可能是经营策略的结果,如对因短缺可能造成未来供应中断而采取的谨慎性行为、预测未来物价上涨的投机行动、满足预计商品需求增加的行动等等。此外,对很多实施存货控制(如准时制JIT)、实现零库存的企业,在对其进行考核时,该比率将失去意义。 三、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分析 1.销售利润率指标。盈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销售利润率虽能揭示某一特定时期的获利水平,但难以反映获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且该比率受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财务费用作为筹资成本在计算利润总额时须扣除。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结构不同,财务费用水平也会不同,销售利润率就会有差异。同时,投资净收益是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或其他投资形式所取得的利润,与销售利润率中的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没有配比关系。同样,销售利润率指标之间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与当期产品销售收入之间也没有配比关系。因此,销售利润率指标不符合配比原则与可比性原则。 还需注意的是,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很难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在实际经营中,有些企业的营业外收入甚至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若仍以主营业务收入来计算销售利润率指标,则不能反映企业经营收入的全貌,也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获利水平。 2.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经营者对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该指标除了受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还受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同时也未考虑物价变动的影响;二是分子分母为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数据,缺乏时间上的相关性,如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将年初的净资产折算为年末时点上的价值(或年末净资产贴现为年初时点上的价值),再将其与年末(或年初)净资产进行比较;三是在经营期间由于投资者投入资本、企业接受捐赠、资本(股本)溢价以及资产升值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加,并不是资本的增值,向投资者分配的当期利润也未包括在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项目中。所以,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时,应从期末净资产中扣除报告期因客观原因产生的增减额,再加上向投资者分配的当年利润。资本增值是经营者运用存量资产进行各项经营活动而产生的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差异,若企业出现亏损,则资本是不能保值的。 3.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股东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年末净资产”项目中由于已经剔除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数额,导致采取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口径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年末净资产”项目中包括公司年度内增加的净资产,而这部分增加的净资产是在报告年度内逐步取得的,而公司对该部分新增净资产的使用自然是在取得以后,上述计算公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净资产的使用时间,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对于修正和改进财务分析指标的工作,很多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改进和完善现行财务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深化会计制度改革、规范会计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分析论文: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研究 摘要:会计信息的复杂化,导致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分析的需要。而且,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实际,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补充和完善。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的初充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从而使会计报表分析更准确、更可靠,减少中小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现状;措施 一、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主要是指标分析。基本财务指标主要是根据三张会计报表为依据,通过比率分析达到分析报表的目的。其指标包括盈利比率、偿债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反映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期间费用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分析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管理比率是用来衡量中小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的财务比率,主要包括营业周期、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现金流量分析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支付能力,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其中流动性分析是指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主要有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获取现金能力分析是指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入资源的比值,包括销售现金比率、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财务弹性分析是指中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和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包括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和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收益质量分析是指报告收益与中小企业业绩之间的相互关系;衡量收益质量的指标是现金营运指数。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注重财务指标分析,极少提到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这就给那些经营效益不好的单位管理者有机可乘。他们利用报表分析的不完善,大肆操纵利润,滥用关联方交易以及一些假销售手段等使本来亏损的中小企业变得利润丰富。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必须扩展到审计报告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原有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分析的需要,再以以前的分析体系分析现有的财务报告,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补充。 1.中小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分析 (1)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是指在中小企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如果不实行科学的管理,就很容易形成陈年呆账、坏账给企中小企业造成损失。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坏账政策,以便投资者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资产质量及财务状况。这样投资者可以分析应收款增加的原因、应收账款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 (2)中小企业的存货分析。通过财务报告附注可以清楚地看出存货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原材料存货增加,而产成品存货减少或略有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销售量较大,能产生较高毛利润;如果原材料存货减少,而产成品增加,说明该中小企业正处于衰退期,该产品正逐渐被新产品代替,或者这种产品生产过剩。这样的中小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转移新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财务报告附注还可了解到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情况,如果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大,表明可收回金额比成本低很多,存货很可能过时或毁损。 (3)中小企业的营业外收支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支,属于非正常项目,在进行财务指标分析时,应注意是否排除这项非正常项目,这就得根据重要性原则,即相对于净利润的比例,比例较大即为重要,应排除。因为它是偶然性因素,不能长期给中小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不排除就会影响分析结果。 (4)中小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规定,中小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定价政策、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关联交易披露最重要的是定价政策和交易金额。关联方为了操纵利润,经常通过关联方来达到某种目标的目的。 2.中小企业的补充财务指标分析 (1)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收现率。主营业务收现率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主营业务收入收现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主营业务收入)。此指标可以弥补销售现金比率的不足,当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业务量的增长销售现金比率一般都较低,但不是收益质量不够好,而是随业务量的增长,存货和应收项目自然增长的结果。该指标接近117%,说明中小企业产品销售形势看好,相对于购买者存在比较优势,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合理,催账工作得力,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收回现金,保证生产经营顺畅周转,收益质量较高。反之,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中小企业销售形势不佳,或可能存在不正常销售和舞弊的可能性,或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收账不力、收益质量较差。尤其在分析该指标时,还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应收账款及营业收入的变化越势,分析该指标在大于117%时,是否是由于中小企业近年来销售萎缩,以前年度的应收账款得到收回而形成的。 (2)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付现比。①主营业务付现比=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主营业务成本。此指标可以反映中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表明中小企业每发生1元的主营业务成本,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如果该比率约为117%,说明主营业务成本基本是付现成本,中小企业没有因购货而形成对销货方的负债;如果比例大于117%,说明中小企业除了支付了当期主营业务成本以外,还偿付了前期拖欠的购货款,树立了良好的商业信用;如果比例远小于117%,说明存在赊购,对中小企业形成负债压力,可能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商誉。②净收益营运指数。净收益营运指数,是指经营净收益与全部净收益的比值。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净收益。净收益营运指数可以评价一个公司的收益质量。非经营收益多,收益质量就差。因为非经营收益的持续性差,非经营收益主要来源是资产的处置和证券交易收益。资产处置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业务,不反映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许多中小企业正是利用“资产置换”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通过证券交易获利靠的是运气。因此,非经营收益也是收益,但不能代表中小企业的收益“能力”。 (3)中小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随着会计信息的复杂化,非专业人士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按照《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应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所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发表意见。根据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中的一种审计意见。 一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是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计报表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因而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无保留地表示满意,则会计报表使用者即可按照通常的会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 二是如果审计意见是保留意见,则出具保留意见的原因(在审计报告的说明段)即成为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分析报表时必须予以重点关注。 三是如果出具的是否定意见,则说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者资金变动情况已被严重歪曲,表明会计报表不可信,会计报表使用者提高警惕,减少与此单位发生更多的经济关系,因为风险太高。 四是如果出具的是拒绝表示意见,往往是由于某些限制而未对某些重要事项取得证据,没有完成取证工作,此财务报告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最好与此中小企业少发生经济关系。 财务分析论文:企业信息化项目财务分析探讨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特点,在项目效益和费用的识别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和评价信息化项目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项目财务分析;效益识别;费用识别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战略,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其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原国家经贸委曾联合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共同发起了“企业信息化工程”。但是,具体到企业,仍有不少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或意识淡漠。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信息化项目的投资额往往与企业的规模有关,因此对任何企业而言,都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企业的投资是为了获利,信息化项目也是如此。在进行信息化投资项目决策时,企业管理层显然不满足于诸如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库存、减少延期交货、降低成本等定性的回答,而根据其他已实施信息化项目的企业的诸如库存降低30%、加班时间减少50%、采购成本降低5%等单个指标的定量值,也不能让企业管理层对信息化项目的效益有个整体认识。 因此,在说服管理层进行信息化项目投资,让管理层看到信息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增强对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整体财务效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反过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通过信息化项目的财务分析来决定信息化项目的投资范围和额度。 一般投资项目的财务分析需要测算出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根据净现金流量序列来计算各种财务指标,以评价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但在信息化项目中,由于其产生的效益并不直接或并不主要是体现为销售收入的增加,而更多的是体现成本费用的节约,因此信息化项目现金流量的计算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通处理,把因项目而节约的成本费用作为项目效益(现金流入),因项目投资而产生的费用作为项目费用。为统一口径,因项目实施而增加的销售收入须进行相应的折算。 一、项目效益识别 在进行信息化项目的效益识别时,应遵循谨慎性和有无原则。 谨慎性是要求对效益数据估计时不要过于乐观,调查人员应与财务等部门的人员密切配合,根据业务流程和费用类别进行深入分析,避免重复计算或漏算。 有无原则是要求只能考虑由于信息化项目实施而产生的效益,非因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益应剔除。如企业拟在未有产品销售的地区设立销售机构所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就不能简单地计算在内。五项目数据是指不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在现状数据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预测出的数据序列。有项目数据是指实施信息化项目后的数据序列。有项目效益数据和五项目效益数据的差额,才能作为信息化项目带来的效益。由于进行有无项目数据序列的预测较为困难,在企业生产销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将现状数据作为无项目数据来简化处理。 信息化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销售收入增加带来的效益。停工待料现象减少、减少延期交货、市场反应速度加快、产品设计水平提高、扩大客户群、采用电子商务等原因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除非此类效益有令人信服的依据和数据,否则在进行效益识别时出于谨慎性要求可不考虑在内。 增长的销售收入不能直接作为信息化项目效益,可以将增长的销售收入按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折算后作为信息化项目的效益。 2.减少资金占用带来的效益。 (1)降低库存。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通过各种计划即时了解对原材料的需求和产品的交付时间,即时安排采购和交付,从而大大降低库存。 (2)加速应收帐款的回收。对于应收帐款发生频繁数量很大的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到企业的应收帐款的余额、到期时间、责任人等信息,从而即时安排和督促催收。笔者在国内某药品生产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厂在实施了财务模块后,其应收帐款从2004年的几千笔骤降至2005年的数百笔。 估算出减少的资金占用也不能直接作为项目效益,还应进一步分析该部分资金的资金成本,测算出每年减少的成本费用支出作为项目的效益。 如果企业的流动资金多以贷款来解决,可采用贷款利率作为资金成本;如多为自有资金,则可考虑以机会成本(如银行存款利率、国债收益率或投资于其他项目可能获得的收益率中最高者)作为资金成本。 3.直接减少企业成本费用支出带来的效益。 (1)减少管理人员用工数量。由于采用计算机承担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如从事统计、报表、仓库、沟通环节等可以由信息系统替代的岗位的用工数量会有明显下降。笔者2002年在江苏某纺织企业调研时了解到,在全集团范围内,业务流程重组后的管理人员可以从950人减少到600人左右。 (2)降低存货损失和成本。在库存降低后,可以减少相应的存货保管损失、降低保管费用,以及由于采购提前期的缩短将节省采购费用。 同时,也可以减少由于沟通不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3)减少财务费用。对于每年财务收入和支出频繁的企业而言,由于收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财务费用相当惊人。笔者2005年在一家规模很大的装饰施工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的年财务费用大约在400万元,其中有近60%是由于财务人员对业务的收支情况不能及时掌握而造成不合理资金安排所致。 目前,有些供应商为了鼓励企业在信用期内及早付款而给予一定的现金折扣,利用预先设置的模型,财务人员可以迅速判断是进行短期借款以享受折扣优惠,还是放弃享受折扣优惠。当然,对企业的应收帐款也可以采用模型来判断是否给子信用优惠。 此外,由于坏帐损失与应收帐款拖欠的时间长短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由于应收帐款的减少,也将同时减少坏帐损失。 (4)生产的自动控制与成本精确计算。对于拟实施生产自动化控制的企业,生产工人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由于采用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资金流与实物流的统一,精确计算成本,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原材料的浪费。 对于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且需根据客户要求进行投标的企业,迅速而精确的成本计算可以避免因营销部门不能即时了解成本变化,造成报价过低亏损、报价过高失去客户的现象。 (5)通讯费用降低。对于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的企业而言,分支机构间及与总部的通讯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采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构建自己的虚拟专网,可以大大节省该部分开支。同时,实行电话会议也可以节省人员往来的差旅费、招待费和会议等费用。 (6)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大进大出的企业而言,尤其是商品零售企业,由商品生产者、第三方物流企业、商场、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可以有效降低企 业物流成本。 (7)视频监控减少的浪费和损失。采用视频监控,可以对商场、生产线、仓库、厂界等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减少因浪费、盗失等原因造成的损失。 二、项目费用识别 项目费用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阶段的投资费用;二是运行阶段的成本费用。 成本费用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总成本费用,指因本项目的实施,每年给企业增加的费用。二是经营成本。总成本费用用来计算项目给企业贡献的利润总额,经营成本即付现成本,主要用于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新增信息化人员的年工资福利费和管理费用;(2)软硬件的维护费用;(3)新增的网络通信费;(4)硬件设备投资的折旧;(5)软件投资的摊销;(6)其他投资费用的摊销;(7)为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贷款产生的财务费用。 在估算维护费用时,要注意考虑软硬件供应商提供的免费服务期。 经营成本主要指上述1至3项内容。 三、销售税金及附加 一般情况下,以减少企业成本费用形式来产生效益的项目,对以流转税为主的销售税金及附加几乎没有影响。但当对企业销售增长有较大贡献的信息化项目,则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销售税金及附加二新增的营业税+新增消费税+新增流转税x(城建税税率+教育附加费率)。 在经过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识别后,利用公式:项目利润总额二项目效益-项目总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可以估算出由于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为企业贡献的年利润总额。 四、计算期的确定 投资项目在财务分析评价时,应合理确定项目的计算期。项目计算期一般包括建设期和生产期。建设期的确定应考虑项目规模、项目性质、项目复杂程度、建设条件等因素。生产期的确定应根据多种因素综合确定,包括行业的特点、主要设备的经济寿命和折旧年限等。 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期主要跟企业拟实施信息化的范围和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而运行期由于信息化项目与行业特点关联度不大,因此主要取决于硬件设备的经济寿命,一般为5年~8年。如果评价中采用较长的运行期,应考虑在运行期中追加投资或通过加大每年的维护费用来解决。 在上述基础上,可根据需要模拟出企业信息化投资项目的全部投资和资本金现金流量表,进而计算出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 财务分析论文: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其外部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有预见性地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并充分调到各种积极因素确保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方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愈加明显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挑战,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更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策略。财务分析作为了解企业过去经营状况、评价企业现实经营情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形势的重要手段,与企业战略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使财务分析的结论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有效依据,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途径。企业经营者和财务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推动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 财务分析的含义及内容 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采用科学的统计和计算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的各种财务数据、财务报表以及运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各种经济关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判断,以便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最初,财务分析出现在银行信贷领域,是银行家对贷款人个人的信用和偿还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以便确定是否批准借贷。而随着财务分析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财务分析便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逐渐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财务分析的实质是财务分析主体对企业财务信息进一步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也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管理层正确地进行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重要经济活动。财务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偿债、资产营运和赢利能力、发展能力的评价,具体涉及销售分析、生产分析、生产要素分析、成本分析、成本预测分析、利润分析和财务状况分析等多个方面。 2 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资本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下,财务分析要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赢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以便对外部市场信息作出快速反馈,及时调整战略计划,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2.1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能够按时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又可以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类:短期偿债能力,即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企业信誉的关键因素。在财务分析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反映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上面。长期偿债能力,即指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是衡量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现实经营策略是否科学,企业目标是否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标准。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相关的财务指标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带息负债率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等。对于企业战略发展而言,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经营者要掌握企业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情况,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以保证企业经济正常有序的进行。 2.2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行能力。营运能力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资金运用的状况、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能力。与企业营运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2.3 企业赢利能力分析 赢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与赢利能力二者都能够反映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状况,但二者在财务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营运能力侧重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而赢利能力则更多地关注资本的赢利率。在财务分析中,与赢利能力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占销售收入比率、资产净利率等。 2.4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发展能力,也称企业的成长性,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财务分析进一步总结生产经营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措施,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与赢利能力相关的主要指标包括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等。 3 当前企业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不足 企业财务分析是反映经营管理状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而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管理,对财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企业管理者改善经营管理质量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3.1 综合性分析不足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应建立在对企业财务状况全面综合的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应当尽可能的广泛和深入,要对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企业内部经济情况和外部经济环境都作出全面的分析与把握。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的财务分析仍主要停留在货币领域,并以资金分析为主,偏重于有形资产、非人力资产、企业内部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对无形资产、人力资产和外部市场信息摄取不足,导致财务分析不够完善和全面,财务分析的结论质量不高。 3.2 分析逻辑性混乱 财务分析是一项逻辑性很强的财务管理行为,如果财务分析的逻辑体系混乱,则财务分析的结论就不可能是科学有效的。因此,财务人员要理顺财务分析体系各个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之相对应、相关联、相匹配,如果只是照搬公式,逻辑关系含糊,推导过程不够科学,则财务分析的结果必然不具备可用性。 3.3 经济预见性不足 当前经济分析的预见性不足,仍忽视事前预测而关注事后总结。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财务分析只满足于传统的事后分析,对财务活动未来发展的事前分析和对财务分析执行过程中的事中分析重视严重不足,虽然事后的财务分析和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但经济损失已经成为事实,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济风险。因此,将财务分析的重心转移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已经成为必然。 4 改进财务分析的对策建议 相较于以往,财务分析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企业经营者要针对财务分析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4.1 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重视财务分析是提高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前提。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都应意识到财务分析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的重要意义,这是加强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财务人员要全面地收集财务资料、严格财务标准、科学地使用财务分析方法,切实提高财务分析结果的质量,使财务分析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经营者要对财务分析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为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分析提供必要的条件,如要求企业各部门对财务分析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帮助财务人员熟悉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流程,等等。 4.2 提高财务分析所依据信息的质量 真实、及时、完整的会计信息是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失真是财务分析工作中常见的现象,造成会计失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信息失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在经济时代,时间就是效益,为了确保企业经营者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迅作出反应,就要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时效性。最后,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要尽可能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不仅要考察企业内部运营情况的经济资料,还要尽量掌握市场环境的经济资料,使企业财务分析建立在较为全面的基础之上。 4.3 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 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是提高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家审计部门和会计协会要发挥引领作用,组织专家以行业为单位制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规范财务报告方法和标准,引导企业按照财务分析体系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关注企业内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化,综合运用财务分析方法,强化财务分析的预测功能。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为了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所作的全局性、整体性、长远性的谋划及其相应的对策。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愈加激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必须要实施战略管理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构成,是企业经营者制定发展决策,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企业经营者要重视财务分析工作,才能及时、全面、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企业财务运营状况,作出符合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的战略判断和决策,提升企业的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财务分析论文:我国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使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日益显现,据此分析产生的财务分析指标的效用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所发展,就要重视企业的财务分析,建立建全适合现代经济需求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局限性;途径;对策 一、我国财务分析指标的现行状况 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一)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企业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企业能够转化为偿债的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二是企业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 (二)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组合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1】。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这两个因素。 (四)发展能力分析指标 发展能力是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长、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待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概括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能力。 发展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和三年平均资本增长率。 二、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存在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于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将制约着财务分析指标。 (一)报表信息并未完全反映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 众所周知,列入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在报表中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爱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以体现,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二)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 受历史成本惯例的制约,财务报表只报告已发生或已执行的经济交易事项的信息,而不报告未发生或未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缺少企业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因此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历史成本惯例使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面前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坚持历史成本惯例,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会使信息使用者不知晓他所面对的会计信息的实际含义,也就很难对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有实质性参考价值。 (三)企业会计政策运用上有差异使企业自身的历史与未来对比、企业与企业间的对比没有现实的意义 由于会计政策的差异问题的存在,企业在不同会计年度间采用不同会计方法以及不同企业以不同会计方法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具有极大的不可比性。 (四)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 不诚信行为的存在使企业对外形成财务报告之前,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编号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进而粉饰报表,以达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不一样,误导了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 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一)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及各种预测的资料外,还应增加以下几种非财务分析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表明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的占有份额。企业产品占有份额高,市场占有率就高,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做得好,产品受消费者所喜爱,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处于主动地位。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二)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注重现金流动负债比 企业的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偿还债务最直接的保证。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过流动负债,表明企业即使不动用其他资产,仅以当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就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因此,在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既要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更应关注现金流动负债比【3】。现金流动负债比等于年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年末流动负债。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由于现金是偿付债务的最主要手段,若缺少现金,可能会使企业因无法偿付债务而被迫宣告破产清算。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指标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更为严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充实部分财务指标内容,提高财务分析指标的准确程度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指标公式中分母的净资产中,实收资本(股本)反映的是账面价值而非市场价值。一般地,公司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账面价值与其市场价值数额相差很大,因此根据两种不同的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自然也会相差甚远。由于市场价值反映现时价值,账面价值仅仅是历史数据,所以根据账面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出股东资本的现时收益率,而根据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更能真实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5】。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和运用。因此,净资产用市场价值代替账面价值,真正地衡量出股东资本现时的使用效益,对股东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意义更为重要。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的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分子销售成本不能正确反映一定时期存货总周转额,因为并不是所有存货流转时都用销售成本核算。主要表现在:企业销售原材料;债务重组过程中用原材料抵债;在建工程领用产品;用存货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换入其他资产;企业存货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存货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将存货捐赠等。以上业务都涉及存货的流转,但不增加存货周转总额。可见以销售成本作为存货的流转总额,常常会导致流转额低估,从而低估存货的周转速度。虽然原材料的销售、用原材料投资、在建军工程领用存货、非货币性交易、以及存货抵债等到不属于企业的主营业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非常灵活,此类业务在企业时有发生。存货的周转速度加快,而存货周转率指标却不能做出正确反映,会影响管理者对存货使用效率的判断,使之不能准确制定存货的储备额,严重的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6】。因此,在计算存货周转总额时,把销售成本中不能包含的周转额加以汇总,并计算销售成本与汇总额的和,作为存货周转总额。 3.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形成投资收益,不能形成主营业务收入,因此,总资产中的对外投资与主营业务收入并无直接关系,应把它从总资产中剔除。另外,企业的营业总资产不仅会带来主营业务收入,而且会带来其他业务收入,应予以加上。这样分子为营业收入净额,分母为扣除投资后的营业总资产,计算出的结果更为准确。 (四)增加净利润现金含量指标,以反映净收益的质量 通常讲,每股净利(税后利润/总股本)和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每股净利指标只是表明股本的获利能力,它未能反映出企业其他资本项目如资本公积等的获利能力。衡量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指标应首推净资产收益率,它直接反映了所有者权益的单位净利。但无论是每股净利,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只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指标,则是从质量方面对企业和获利能力作进一步的说明。由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企业收入中,大多包含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导致企业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这些资产是企业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人为形成的,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净利润对投资者来说是“陷井”而不是“陷饼”。净利润现金含量比率反映了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的,可用以衡量企业收益的质量。该比率大于1,则说明企业销售回款情况良好,收益质量高;若该比率小于1,甚至出现负数,则在判断企业获利能力时,必须慎而又慎。
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将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着力提高国际学生教育质量,把我国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子首选的留学目的地,并为沿线国家培养各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2019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自此,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展开了“走出去”的新篇章。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职教委曼谷职业教育中心合作举办的“中泰鲁班学院”项目亦是响应“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项目采取中泰双文凭“1+2”培养模式。该项目自2020年起已累计招收三届近50名泰国学生,国际化项目受到了地方教育部门的肯定和好评,但中泰文化差异也给国际生管理带来了挑战。那么,如何做好泰国学生管理工作,提高中泰合作项目成效,服务国家战略,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中泰文化差异对中泰鲁班项目国际生管理的挑战 (一)中泰学制和生源条件差异 泰国学制与国内学制存在一定差异。泰国学制下,一学年分为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为6月到10月,10月到11月为短期假期,第二学期为12月到4月,4月到6月为暑假但可进行修课。由于泰国学生的假期时间与中国部分学期时间重叠,泰国学生需要在假期期间线上完成中方开设的课程,而在泰国规定学期期间学生还必须兼顾泰国当地和中方的课程,所以泰国学生时常出现学习精力不足的现象,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泰国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需要半工半读。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部分泰国学生选择暑期实习或打工,赚取部分教育费用开支。在有限的精力下,既要承担家庭经济的压力,也要兼顾课业,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二)西式课堂文化影响课堂纪律意识 西式课堂文化倡导自由授课方式,没有明显的课堂纪律和规定,对于师生的角色地位没有明显区分,倡导学生自由发言,鼓励自主决定获取知识的途径。泰国教育多受西方教育理念影响,拥有典型的西方式课堂文化特点。泰国学生从小受该文化熏陶,课堂纪律意识一般,在课堂中易出现以我为主、崇尚自由的观点。面对强调课堂纪律的中式课堂,泰国学生更显得随意、散漫,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交谈、自由进出教室、迟到、早退等现象较为普遍。中泰课堂文化在时间观念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泰国文化下的时间观更具有弹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现20—30分钟的迟到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对于该现象的宽容度较高。因此,泰国学生对待课堂时间的态度相对随意,对待学习的态度也相对懒散,这给中泰鲁班项目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抛出了新难题。 (三)泰国休闲文化导致学习成效不显著 泰国休闲文化主要指泰国人“慢节奏”的生活态度,遇事反应呈现慢节奏现象。泰国学生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学习不紧不慢,没有紧迫感,学习进展慢,成效不显著。中泰鲁班项目采用2+1学习模式,三年学制中有两年要求泰国学生在泰国境内通过线上学习中方课程,这对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紧迫感提出更高要求,而部分泰国学生受其休闲文化影响,对线上学习重视不够,未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效果和质量一般。第二,中泰鲁班项目旨在为中资驻泰企业和泰国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国际学生能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且拥有在华学习的经历。但在泰国休闲文化影响下,泰国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都相对迟缓,汉语水平提升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泰国学生因担忧无法适应在华的学习环境,来华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学生缺少在华学习的经历,对汉语言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体验都会产生影响,最终也会影响中泰鲁班项目的发展和运营。 二、中泰鲁班项目国际生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思想上主动关心 面对中泰鲁班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校国际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应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主动关心国际学生。一是加强师生联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与中泰鲁班项目的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一方面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国际学生联系,比如可充分挖掘即时通讯工具潜力,利用QQ、微信、钉钉等媒介,为师生联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多方位的师生联络工作,增进师生互信,让国际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反馈和分享问题,有利于中泰鲁班项目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团队真实掌握国际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加强中泰院校沟通,共助学生成长。中泰鲁班项目的成功运行不仅仅是一方的“独角戏”,需要中泰合作院校共同运营。学校国际学生管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泰方相关管理人员的沟通,多方位地关注泰国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泰国学生培养过程的具体困难,与泰国院校同心协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政策上积极扶持 政策支持是做好中泰鲁班项目国际学生管理工作的助推器。为进一步加强中泰鲁班项目国际学生管理工作,促进中泰鲁班项目发展,学校应不断完善奖助学金激励制度,设立教师互派机制,灵活开展线上课堂考勤管理。第一,设立奖助学金,激发学习动力。为鼓励中泰鲁班国际学生努力学习,加强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学校要建立中泰鲁班国际学生奖助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和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优异者予以表彰奖励,积极营造勤学上进的浓厚学习氛围。第二,互派优秀教师执教,确保项目平稳有序运行。双方院校要积极选派本校优秀教师到对方院校执教,一方面通过相互学习,提升骨干教师跨文化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互派教师执教,可减少线上课程占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外派教师作为双方院校的代表,既能促进中泰鲁班项目管理经验交流,也可协助做好泰国学生的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健康平稳运行。第三,考勤松紧有度,做好线上课堂管理。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泰时间观念对课堂出勤的影响,给予泰国学生一定的缓冲期,让学生适应线上课堂的课堂签到方式,但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比如提高出勤分占比、将出勤情况与奖学金评选资格挂钩等多种途径,严格做好线上课堂考勤管理。 (三)文化上趋同化管理 趋同化管理概念首次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提出,文件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改进,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4]。文化上趋同化管理即学校从文化层面入手,通过教育和引导国际学生认识中国文化展现的优良传统和品质,理解中国民众的思维方式,促进国际学生尽快融入中国教育教学环境。首先,注重培养中华文化的优良品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了诸多优秀理念和品质。学校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例如诚实守信、谦和好礼、勤奋好学、尊师重教等,通过课堂分享历史优秀典型人物,课外组织勤工助学、劳动活动、中国礼仪讲座等,课内外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优良品质和理念扎根国际学生心灵。其次,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要在课余及节假日开展跨文化体验活动,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包粽子、品月饼、写春联等民俗活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展茶文化、汉字书法、剪纸、编中国结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积极选派国际学生参加省市级外国留学生才艺技能大赛,以赛为媒,向国际学生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结语 中泰鲁班项目作为国际合作办学的新型模式,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要做好中泰鲁班项目国际学生管理工作,学校要深刻理解泰国文化下国际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及国际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要多渠道加强师生联系,强化中泰院校沟通,从思想上关心关爱国际学生;要不断完善国际学生奖助学金制度,互派优秀教师执教,建立松紧有度的考勤管理机制,从政策上扶持国际学生管理工作;要注重培养中华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进行趋同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2016-07-15)[2022-03-20]. [2]教育部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3)[2022-03-20] [3]杜明睿,吴峰.泰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叙事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五位泰国留学生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8: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10-09)[2022-03-25]. 作者:陈典龙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简析高职高专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构 [论文关键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教研能力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向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高职高专护理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重构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技能和教研能力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能力。 护理学是研究人对疾病、健康的某种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现存的和潜在的,是随病人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随着高职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各院校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这一改革的深人发展,向护理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护理学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外,还应着重培养以下技能,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胜任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 一 跨学科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护理学科不断地发展,护理的指导思想已经由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随着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护理的有效性不再局限于打针、发药,而在于能够提供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为参考,以伦理为准则,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逻辑性的临床判断及处理临床问题的行为。护理的角色不仅仅是照顾者,还是咨询者、教育者、计划者和管理者。除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外,还要为个人、家庭、社区的健康提供服务和教育。因此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更广,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复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护理专业人才,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和康复护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教师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除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法学等与护理专业相关联学科群的综合知识,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教学水平。因此要加强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她们出去学习的机会,使护理学科国际化,并向多方向发展,加强师资交流,取长补短,更新知识。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它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能力 护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只在学校承担护理课程,较少有机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困难、变化、发展缺乏了解,与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特别是年轻的学校教师,更缺乏把握临床护理状况的能力。同时临床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治疗方法也可成为课堂讲课的内容。如在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胰岛素笔及动态血糖仪等已在糖尿病患者的身上广泛应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就可以补充这些教科书中还没有提到的临床新知识、新业务,让学生在进人临床之前,就对目前临床新进展有个大致的了解。因此,作为护理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堂的理论教学,更应重视科学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临床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尤其是面对护理教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更应要求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相结合,将临床的新观念、新技术融人课堂教学中,在临床实践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医院、社区等实践基地已有较完善的护生、进修生及护士的管理和带教制度,但缺乏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相关制度,因此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建立并完善相应制度,如学院要求医院科室对教师严格考勤,在护士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为了解最新医疗进展,教师要听专家查房,参与病案讨论;要从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的日程安排中熟悉医院管理模式;参与轮班,以了解各班次护士的责任。这是高职高专护理教师当前面临的考验,它会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多媒体运用能力 多媒体课件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护理学的教学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多媒体教学摆脱了过去机械的记忆背诵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通过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改变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较难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较难集中注意力的局面。如在“烧伤”一章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易于把皮肤的组织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同时烧伤的一度、二度、三度烧伤,既可以通过烧伤到哪一层组织结构图展现各种烧伤的程度,也可以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烧伤的红斑、水泡、焦痴。烧伤的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呼吸道烧伤的处理,通过图片、视频可以给学生具体、生动的印象。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消化吸收。同时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多种,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及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质的飞跃。如我们知道外科护理学是与手术有关的临床教学,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学生必需重点学习的内容。而学生在校期间,由于无菌技术的要求,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外科时能够很好的掌握手术过程,单纯靠板书和简单的操作示教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可以掌握穿手术衣、外科洗手、戴无菌手套、清创和换药、外科手术器械的使用及传递等方法。使用多媒体播放手术录像,可以将手术过程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因此护理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学的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向高职高专的护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或参加计算机培训,具有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进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使语言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 教学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现代护理教学对护理教师的专业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要求教师会教,还要善研,才能避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顺应护理教育迅速发展的趋势,护理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同时提高护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端正态度,使她们全心全意地投人到教育事业中,要形成一种尊重护理知识与护理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激发护理教师的热情。学校应加大宜传力度,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让教师树立起“教师即是研究员”的新观念,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科研素质,逐步完成从“教师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加强护理研究方式的培训,优化护理教师的培训,增加教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加强师资交流,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水平,实现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结合的教育特色,促进教育与研究共同发展。 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与之相伴而来的挑战和机遇是高职高专护理师资队伍发生质变的动力和源泉。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与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护理实用人才。 护理教学论文:浅谈 三阶梯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在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适合学生、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最有效的见习和实习方法,建立了“三阶梯”的校院合作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提高了见习、实习效果,促进了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使文化课与临床专业课相互融合,真正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精神,提高了护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护理教学 多年来,江苏省南通体臣卫生学校始终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衔接与促进,积极探索有效的校院合作办学的形式和手段,无论是五年制高职还是四年制中职,都能保证学生从入学开始即能接触临床,由浅入深地接触临床、认识临床,逐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护理专业,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巩固理论学习,培养人文精神。目前,我校已与南通市东方医院、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通市学田街道社区卫生院等建立了定点集中见习的校院合作模式,从2006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三阶梯”校院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三阶梯”各阶段校院合作方法 (一)第一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专业课教师就进入医院的仪表和行为等提出要求。(2)语文教师就见习后的作业提出要求。(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介绍临床有关知识。(4)学生在临床见习以及见习后按要求写作文。(5)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批改并组织演讲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就个人仪表、行为等打分;任课教师就作文及演讲活动打分,有个人分和小组分;临床教师就见习内容进行考核打分。 (二)第二阶段 医院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及专职下临床带教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下临床前的再次介绍并提出要求,将学生分到各个科室轮转,安排负责任、有经验的带教教师进行专职带教,8小时内管带教,8小时外管生活,每天进行查房等。(4)学生在临床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临床见习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和见习小结,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设计见习小报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含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价);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设计见习小报。 社区专业见习专业课教师制定见习计划集体讨论修订实施:(1)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提出见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送学生下社区点,与社区教师进行交接,并不定期下临床进行检查。(3)社区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进行带教。(4)学生在社区见习时每天记见习日记,写见习小结。(5)回校后由专业课教师批改见习日记,并和班主任组织召开座谈会或主题班会等活动。评价要求:专业课教师按评分要求表进行打分;组织召开座谈会,由学生自己主持和谈感受;社区带教教师加以评价。 (三)第三阶段 专业课教师制定实习计划请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讨论滚动修订计划实施:(1)召开动员大会(含师生和家长),提出实习要求。(2)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到各点送学生下临床,与临床教师进行交接,并每月定期下临床检查一次。(3)临床带教教师根据计划要求完成临床带教任务。(4)学生按要求到各科室进行实习,每两个月回校一次进行考核。评价要求:每两月一次的考核成绩;各科室出科考试成绩;实习结束回校的综合考核成绩;带教教师的综合评价;毕业考试成绩;执业资格考试成绩。 校院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 校院合作是职教思想的充分体现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实际工作环境中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是模拟状态下所不能完成的,也是有限的书本和课堂教学所不能阐述清楚的。校院合作可以缩小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境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抽象的书本、学校教育中走出去,领略为具体病人服务的真实感受,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强调操作前要评估病人,要注意与病人沟通交流,而在实际课堂练习中,学生面对模拟人不知道如何评价、如何沟通,通过见习有了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沟通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能够较坦然地面对模拟人如同面对真人一样,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沟通。 校院合作有利于系统规范见习行为,提高见习效果在开展校院合作办学之前,我校也探索了其他几种办学模式,如将同一年级的学生分散安排在市区几个见习点,每个点由一名教师带队下临床,而带队下临床的教师主要由临床教师担任,但有时由于人力有限,这项任务也交给非临床科的班主任担当。这种模式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见习时间短、人数少,医院不够重视,不会配备专职的带教教师,不会讨论见习计划的优劣;另一方面是即使每个点配备的带教教师是临床课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基本上是在学校上课,与医院的联系主要通过电话,因此学校制定的见习计划往往行同虚设,学生抱着玩两周的态度下临床,明显影响了见习效果。另外一种模式是由学校开具介绍信,学生提前两周放假,就近自己联系见习医院,其结果是有的学生干脆不去见习,开学时从医院开具一个见习证明就算完成了见习任务。由于是自己联系的见习医院,这些医院有的根本就没有带教的资格,这样的见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校领导多次组织调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探索新的校院合作办学途径。经过校领导的多方联系、协商、比较,最终确定与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办学,进行集中见习。为了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双方领导进行了多次磋商,积极组织筹备,全校各科室整体联动,服务于见习学生,并多次组织护理学科教师下临床与临床带教教师就见习方式与计划进行协调、沟通,在充分组织和筹备的基础上,于2006年上半年组织了第一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集中见习,两个班每班见习两周,吃住在医院,安排一位护理学科教师全程陪同,实行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的责任制模式。带队教师8小时内下临床进修,8小时外与学生同吃同住,指导学生每日写见习日记,晚自修答疑并解决生活上的琐事等。两周见习结束后,校院双方领导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总结和反馈,例如医院向学校反馈学生在见习中存在的问题、见习计划的调整内容、见习带教教师的安排等,校方通过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需求后将相关内容反馈给医院。校院双方经过多次协调、商讨,就见习的方式、见习计划达成一致意见,为2006年下半年第二批高职学生和2007年上半年第三批中职学生的基础护理见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三轮的基础护理集中见习,2007年上半年双方又组织了第一批专科学生护理见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见习前的组织协调工作和见习结束后的总结反馈工作已经形成制度。良好的组织运行机制使见习行为系统化、规范化,明显提高了见习效果。 校院合作有利于校院双方的“互利双赢”校院合作实现了从“一方求助”到“双向互动”的转化,促使校院双方“互利双赢”。一方面,从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来看,要充分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是做得很不够的,即使今后有了经济实力,全部在校内建设这样的设施也是不经济的和不必要的,所以从学校方面而言,校院合作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形象和社会竞争力,必须强化自身素质,而系统带教是强化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可以规范护理操作规程,减少护患矛盾,改善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临床师资队伍的水平,提高医院的生存能力,因此说校院合作是“互利双赢”的最佳选择。 校院合作可促使公共文化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临床教育融合学生下临床见习,每日所记日记对临床教师而言,反映的是见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如何融会贯通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去;而对于基础课教师而言,这一篇篇日记就成了一篇篇记叙文、说明文,里面字、词、句的对错,专业术语使用得恰当与否,语法是否合理等就成为现成的素材。我校基础课教师将学生的见习日记作为讲课题材,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真正体现了基础知识为临床教学服务,同时基础课教师就相关专业术语主动请教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也会主动听取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课教师的意见,通过这种互听互学,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校院合作办学不仅让校院双方初尝甜头,更使学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当然,这种模式还只是一个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不断总结得失,使校院合作更加科学规范,同时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校院合作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生命力。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09年5月-2010年5月的护生作为对照组,2010年6月-2011年8月的护生作为观察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实践和理论技能的护士,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 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临床护理教学 临床护理教学是带教老师帮助学生获得独立思考能力和培养临床技能的学习阶段,也是临床护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过程的实现,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也应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本次研究将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在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实践和理论能力护士的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临床护生20例,其中女18例,男2例,年龄22-2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中本科6例,大专3例,中专1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指导的临床教学方法。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差异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首先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根据临床教学大纲中的学习时间要求,安排好实习轮转顺序。护生到达各科后,要求带教老师按教学大纲中的要求进行带教。护生出科前,对其进行学习能力考试,护理部对改组护士在各科的实习情况进行信息统计分析,做好记录。观察组在充分总结对照组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的临床教学方法。 1.2.1 护理教学评估 首先选择带教老师,应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标准,对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讲课能力、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综合素质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合格者定位带教老师。护生在到院后进入科室前,应由护理部根据临床教学大纲要求对其进行统一的考核,了解其知识水平,对不同学历的护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要熟悉掌握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本科室实习计划。为使护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科室,待护生进入科室后,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应分别和个人谈话,了解其性格特点,根据其性格特点将其分配给合适的带教老师,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1.2.2 护理教学目标 护理教学的目标是实现教、学相长:①训练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教学水平、沟通能力、专业理论的临床教师队伍。②护生通过8-10个月的带教实习,掌握临床教学大纲要求的技能和知识。 1.2.3 护理教学措施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①学习过程中采用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转变带教老师的教学观念,使其更注重与护生的交流。根据护生实纲要求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在交流中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重要性。②护生在早期实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以至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护士长和带教老师在护生初到科室时,需秉持热情的态度,详尽的向护生讲解科室的环境布局、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护理常规和安全知识等,消除护生的焦虑不安的情绪,使其尽快地融入科室。③安排护生查房,并由护生采集病例资料、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护理计划,定时汇报病例,讲解某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原则以及护理措施等,带教老师可给予适当的补充,从而使得护生可以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理论课之前,指导护生查阅教材和文献资料。课后,指导学生养成记实习日记的习惯,将临床实践的感受和体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殊病例以及学习情况等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日后查阅。④定时对护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对于表现不理想的护生,带教老师要及时帮助护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对其掌握不足的地方,要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讲解。多用鼓励性语言,消除护生的消极心理,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⑤根据带教老师和护生双方的 求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正确看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教学方案,最后做好临床教学手册记录。 1.2.4 护理教学中的问题 在护生实习过程中,应定时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成果进行验收,密切注意师生双方的心理变化、思想表现及实际工作成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解决。对于护生初入临床表现出的不能较好的处理患者的问题、不敢实际操作等紧张害怕的行为,带教老师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护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最终解决问题。 1.3 疗效评定 依据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交流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满意度等资料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p小于0.0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护生教学前后的交流能力、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各方面满意 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具体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护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临床中对带教老师和护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显然以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临床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的交流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更能令患者和家属满意。 参考文献 唐薇,胡丹.实习护生护患沟通障碍的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杂志,2009,10(23):2805. 陈翠屏.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356. 李秀川,胡佳雨,张继红,等.以护生为主的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1). 宋超杰.护生在临床中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机会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5).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PBL教学法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对中专医校的外科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PBL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现阶段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意义。文章主要研究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PBL;外科护理;教学改革 0引言 PBL最早起源与美国,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在我国的医疗教学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现阶段,PBL的应用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但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推进我国的医疗发展。 1PBL教学法概述 在我国的外科护理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实际病例作为主导进行教学,这就是PBL教学法的应用。PBL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向,如此,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体现在外科护理领域,就是使学生围绕某一个专题或病例进行分析研究,学生发挥主要作用,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识主动的进行研究,教师则在一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利用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并逐渐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观念。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同,PBL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与我国现代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要求不谋而合,这也是其能够在外科护理专业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PBL的教学模式,主要流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其以后的护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现阶段,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医护人员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以促进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虽然PBL教学法给传统的护理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护理教学更加贴近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但是,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PBL教学法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这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次,一些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学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进而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再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资源缺失,尤其是在教材方面,现有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PBL教学法对教学资源的要求。此外,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资金紧缺、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也是影响PBL教学法切实实施的重要因素。 2PBL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合理分组。在PBL教学法中,小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对各小组的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经常会出现按照成绩分组,按照座位分组,甚至让学生们自行决定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是不利于PBL教学法的实施的。小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若各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会很难进行。对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科学的进行分组。在护理教学课程中,像肿瘤疾病的护理、休克病人的护理等等,都可以应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以静脉高压患者为例,一般来说,这门课程主要设置50分钟,教师应该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均匀的进行分组,为了方便配合,每一组应该保持六名左右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分组,一方面,能够满足小组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讨论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使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学生的共同成长。2.2合理提问。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对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缺乏创新观念,问题的引导作用得不到体现,更像是对课堂学习的记录,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此,教师应该重视问题的引导作用,合理设计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其次,教师应该将病例在课前的前几天发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的进行自习与准备,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心脏病人的护理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病人的初步诊断结果是什么?”“病人主要有哪些症状?”“在进行心脏病的护理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对心脏病病人的护理知识进行掌握。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形式,一方面,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相应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并且,通过问题的引导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了其团队合作意识。2.3合理课堂设置。在传统的护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往往会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给学生传递大量的知识内容。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大大减少,学生的主观思想得不到发展,经常会带着很多问题结束课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对此,应该利用PBL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们发放教学资料,学生在课下对教学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掌握,课堂上,主要就是对知识的消化过程,这在极大程度上节省了教学的时间,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又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医疗教育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护理作为现代医疗教学中的重要教学门类,已经得到了医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PBL教学法的应用,对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对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实践,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 作者:吴小雯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情景教学法概念、特征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策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概述;中职护理教学;运用策略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1、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在上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A.S.Hornby,这样看待情景教学法:“运用情境教学法要先把新单词和句型引入学生,以铺路对于阅读,然后开始处理文章”。在他看来,“教师必须将新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起来,引入新知识学生。”1989年,以“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为题发表的论文对情境教学法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作者布朗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和运用知识,能产生真正的意义。知识不应该脱离它的环境,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是使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从此,我国的专家学者也开始了对情境教学法的研究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刘世胜认为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创造一定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或半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后来的专家学者提出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情境教学。因此,情境教学法除了在观看说话、听以及看书外,而且还看动态图像与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把场景放到屏幕上同时播放录音。这样,学生就会有亲临现场的感觉,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去理解相关知识。 2、情景教学法的特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教师也能生动地解释知识并创建场景。情境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真正的实践场景。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有如下几点:(1)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灵魂,也是具体的场合或语言存在的场景。这些情景以客观实体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创建的。它们可以用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用手触摸到。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直观性是情境教学法的第一个特征。另外,当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来进行教学活动,将抽象地知识用图片或者实物来进行展示,使得理论知识更为生动形象。(2)情感和感知之间的平衡。情感与感知之间的平衡揭示了学习过程的本质之谜。情境教学法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教学情境以及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感到厌烦,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并且相对加快了理解教学内容的进程。(3)寓教于乐。著名教育家乌希斯基曾经说过:“那些被迫学习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失去掌握知识的意愿。”根据人性的特点而言,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做某件事情。因此,所有的精力和学习都不应该与娱乐分开。只有当学生们具有加强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有前进的动力。通过创造实际情况,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枯燥的学习模式,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教师创造的情境往往都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地方,情境教学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想法,使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从而通过运用所有的智慧来认识和吸收相关理论知识。 3、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能够激励学生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从上述关于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来看,情景教学法较为直观、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创造环境来渲染课堂气氛,进而刺激学生的器官。学生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无意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1)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长期以来,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们过分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法克服了这些缺点,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在课堂上使用情景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情景是对文字的一种动态、实景反映,相较文字而言更具有直观性。文字往往需要读者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情景是基于文字产生,而其产生的环境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不同的文字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含义环境。当使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和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简化学习内容,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内涵。(3)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大多只是单纯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授,学生虽然也能理解相关知识,但是其缺乏无法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无法很好地运用相关理论去解决问题。护理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操作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职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能在实境的情况下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其在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强化情景教学法在中职护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护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当前中职护理教学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中职护理的教学水平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1、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从护理专业的本质而言,其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实践技能。就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言,相关人员过分地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实践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具体而言,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到相关医院进行观摩学习,为其学习相关知识创设真是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中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使得其课堂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也缺乏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积极性、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采取相关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就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护理的相关知识。 3、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力度 中职护理教师在进行护理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与时俱进,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设备进行情景教学。就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护理实际操作视频来真实地了解护理的具体内容。另外,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课程,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护理的工作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论 从上述分析来看,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该重视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情景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张锋 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保证护士具有专业知识,从事护士职业的人必须持有护士资格证。然而,如何顺利通过考试而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使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笔者通过对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整体考试趋势以及考题方向做了具体分析,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复习重点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以此来提高护士职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妇产科护理;教学方法 自1995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制度。到2009年,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在毕业当年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最近几年,护士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已经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在毕业后只有在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所以,学校应当充分分析当前的考试趋势,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 1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趋势分析 在2011年以前,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显示,在考卷中,妇产科护理学在考试中所占比例是15%。在2011年,国家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妇产科护理学的比重从原来的15%降到13.9%。研究近两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妇产科护理学的内容,在专业实务中占15%,实践能力中占14%,试题较易、易、较难、难得比例是5∶2∶2∶2∶1。所以,对于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不仅对学生考试通过有很大帮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2加强考前辅导 2.1制订考前复习计划 学生在校学习的第四学期结束后,学校会安排到医院去临床实践。由于实习实践比较紧,学生很少再有时间进行系统的考前复习。根据笔者对连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2013级和2014级的学生护考通过率的调查(见表1,P 0.05)得知,通过率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对学校2014级和2015级的学生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两个年级学生的入学分数线以及入学时的年龄平均在15~16岁,均为初中毕业生,自学能力较差,在日常授课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护考通过率明显提高(见表1、表2)。以上两个表格的数据充分表明考前复习对通过护考的重要性。特别从表2中可以发现,2015年、2016年护考通过率比之前二年都显著提高,并且逐年提高。2015年与2016年护考通过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这说明妇产科护理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效果逐年突显。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统一安排学生进行考前辅导。根据各类科目在考试大纲中所占的比重来安排具体的复习课时,提高护考通过率。 2.2充分把握大纲考试重点 为了提高护考的考试通过率,就要充分把握大纲里的考试重点。笔者认真分析考试大纲以及历年考题,划分考试重点。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考卷的设置大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以及以常见疾病为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考前辅导时,要充分研究理论考试的命题范围并结合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析执业护考中妇产科护理命题重点。 2.3充分了解考前学生的心理情况 学生的心理也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护士执业考试的了解程度。在考试前,由于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过多,心理素质较差,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影响正常复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疏导心理情绪。 3改进教学模式 3.1改变授课模式 除了必要的考前复习外,改进教学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就是要改革授课方式。2011年的护考实践能力模块中A1型题目只占21.2%,病例分析题占78.8%,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选取典型的临床案例,将知识点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利用多媒体、图片、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总结。在知识点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安排相应的习题,通过练习习题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2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对于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的考试题型可以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题型进行设置。由教师建立考试题库,考试可以从中提取考试题目。并且在考试之前,不再给学生划考试重点,让学生自由复习。刚开始,学生的成绩可能会很差,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比平时更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将基础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在目前的考试制度下,并不重视学生的平时考试成绩以及学习情况。为了让学生平时抓紧学习,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重并计入到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当中。平时的成绩包括平时考试的成绩、学生的日常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完成程度,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由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打分并将这几项按不同比例进行设置。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保证学生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 3.3加强课后的教学评价 为了保证学生日常的学习成果,在班级里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并在每个组里安排一个组长,一来是让大家相互监督,互相学习;二来是让小组长监督大家的学习情况,了解组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小组长要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并且将学生没听懂的知识点也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4实习期间巩固复习 学生去医院实习的时候,是真正到一线去接触临床工作,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最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如果出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询问,查缺补漏,将知识点弥补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书本知识。这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要将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了督促学生在这段时间内能够不断复习功课,教师也要跟实习医院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在每个临床科室实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实习内容出一份试题作为考核,定期对实习生进行护士执业考试模拟考试。 3.5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考证意识 既然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学校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个专业并且让学生明白这个专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这份工作保持一份敬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兴趣所致,积极主动去探索,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考证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护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护考。 4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学习医护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护考对于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参加临床工作,并且护考的通过率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校应当根据护考大纲以及历年考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以提高护考通过率。 作者:黄燕婷 江晓思 单位:广东省连州卫生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 【摘要】透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时常遗留教学内容、方式陈旧,实训质量不高等弊端迹象,长此以往,将无法保证今后为妇产科室培养输送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兼优的人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理清当前我国中职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的基础上,联合实际探讨日后富有针对性的改革方式,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教学主体重视。 【关键词】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弊端;改革方式 以往我国中职院校的妇产科护理课程内容过于单调乏味,未能照顾到学生实践应用需求。为了确保今后为该类专业毕业生开创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实现妇产科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紧密贴合结果,在中职院校组织妇产科护理教学改革工作,显得势在必行。至于具体的改革要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所详述。 一、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问题梳理 在中职院校妇产科专业就读的新生,往往都是初中毕业生,这类群体本身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妇产科护理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学习环节中不可避免地偏重于理论机械式背诵记忆,并不能做到灵活和高效率地实践应用。而结合临床实践对比发现,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两类弊端:第一,未能合理强化学生对妇产科护理知识的分析、概况和综合化表达技能。第二,课堂中讲解的理论知识出现和临床操作严重的脱节现象。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此时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尽管说已经大体上掌握了解剖、生理、健康评估,以及基础护理学等内容,但是却始终停滞在专业课程初步碰触阶段,特别是利用标准化程序为有关病人实施富有针对性护理方案的理念,未能得以完全化创建。而至于说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就更加是极度缺乏了。 二、新时期下针对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课程予以科学合理化改革的方式解析 (一)强化教材建设实效,确保教学内容和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的灵活对接。即督促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地将妇产科护理岗位各项规范要求调查、掌握完全,同时定期邀请一些知名护理专家莅临指导,保证以实用性原则为基础,针对既有的教学内容加以细致化筛选和妥善性整合。首先,依照现阶段妇产科护理岗位要求分析,教学内容方面宜将一些不常出现的妇产科护理内容予以适当程度地删减,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过程中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单元;再就是考虑将分娩镇痛的麻醉和护理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予以添加。其次,妇产科护理专业本身保留强烈的特殊性,为了避免今后上岗之后和病患人员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问题,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上还有必要凸显出人文护理等内容。如此一来,参与该类课程学习的人员便会自主提升其人文关怀素养,保证时刻强调以病人健康和隐私权利为核心,将人文关怀切实贯穿到整个护理活动之中。(二)革新教学引导模式,提升妇产科护理课程整体教学实效。核心要点就是在克制以往单方机械式灌输行为的前提下,保证联合各式各样必要的教材内容和规范要求,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其间务必要注意案例、问题、角色扮演、情境引导等教学模式的灵活高效率穿插,这样一来,才可以保证顺利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为今后他们完善化的临床实践思维和技能舒展,提供应有的保障条件。首先,如在开展理论教学活动环节中,作为现代专业化的中职妇产科护理课程指导教师,有必要预先完成临床真实病例的精细化筛选任务,并确保以此为基础性指导媒介,进行各类相关教学问题设置。长此以往,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自主提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其次,在实训期间,教师可以考虑配合角色扮演、各类代表性临床情景模拟演练等途径,令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护士存在的必要性,至此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并不断强化对所学专业的热衷态度,为日后和患者和谐交流、提供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等目标贯彻,奠定基础。最后,在精细化选取沿用有关教学引导模式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教学手法加以改良基础上,全方位推广沿用时下最为高端的教育技术设施。如大力引入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图像资源演示,进一步确保原本过于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能够变得愈加有趣和细致,方便学生进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熟练地记忆之余,令该类专业课程教学实效大幅度提升,并且加快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可靠性临床实践技能的舒展进程。确保上述工作处理完毕之后,还有必要构建起理论和模拟临床考核交互式融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即要求妇产科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构建起完善化的题库基础上,客观检验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理论考核与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接轨使命;再就是定期在模拟病房之中组织学生扮演病人、家属、护理人员等各类角色,借此评价该类专业学生借助护理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进一步展现他们较高等级层次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类双向的考核模式,不单单能够改善中职妇产科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职业资格的通过几率,同时更为这类学生今后更加理想地适应各类临床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中职院校妇产科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人员,要时刻树立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指导理念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效用。长此以往,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之余,为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培养供应更多专业化的妇产科护理人员,避免以往医患关系过度紧张等问题的重复衍生。 作者:蒋娜 护理教学论文: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探索 摘要: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企业需求、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文从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出发,阐述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中职;护理教育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师徒形式为主传授和学习专业技能的教学手段。过去,学徒制教授形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一度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内涵发生重大变革,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并在其推广应用过程中,许多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科学地引入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已然成为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趋势。 1现代学徒制概述 1.1现代学徒制的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中职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以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形式,对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培训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后,大概会有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2/3的时间则是在企业培训。培训期间,学生享受学徒的待遇,中职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权益完全由法律合同进行保障与维护。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以在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现代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操作性。 1.2国内外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评述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中职教育与传统师徒教授形式相结合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的职业培训,此后便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学徒”在五百人以上大企业中的参与率已经超过了90%。再如,瑞士已经逐渐形成了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培训部门共同协作的“三元制”培训模式,其中,企业主要负责提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而职业院校与行业培训部门则负责对学生培训标准的制定,三者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相关中职学校及企业对其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例如,2013年11月5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华恩共同宣布成立“爱亲学院”,这是对现代学徒制的初步探索。另外,如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2中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 (1)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一方面,在中职护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负责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几乎为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专业操作技能教学中,课上一般教师只演示一遍,学生课后得不到专业的操作指导,长此以往,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将无法提高。(2)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学生对护理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中职护理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至于专业操作技能,则需要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将来不过就是做一名护士,所做工作是为病人打针、送药、测量血压等简单工作,并不需要具备较强专业操作技能”等。这些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不上心,学习效果差。(3)一些中职学校的考评机制存在缺陷,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考评,对于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考评往往流于形式或者根本不涉及。这种考评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操作技能练习、实验课堂学习。然而,护理是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中职护理专业考评机制势在必行。(4)学校实验教学设施、设备陈旧,不能很好地与时代接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培养,是中职护理专业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但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办学经费紧张等原因,我国许多中职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教学场所,实验教学设备配备不齐全,相关实验仪器十分陈旧,导致学生在校内无法得到良好的操作技能训练,无法熟练、规范掌握现代医疗设备具体操作方法和规程。 3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特色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其中,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最终要解决的4个问题是:企业招工困难问题、企业用工稳定问题、雇员收入问题以及雇员自我价值实现问题。在高度重视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师傅带徒弟”这种古老的技能传承模式又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际上,“师傅带徒弟”这种非正规的职业培训模式在现今仍有施行(例如美容美发、厨师面点等相关行业),但由于这种非正规的培训模式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又没有统一的行业评判标准和独立的培训时间,因此并不具有普及性。也正因为如此,在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现代化的师徒关系作为一条纽带,有机地将中职教育机构与企业培训机构连接在一起,并最终使双方达成合作,互利共赢。 3.1多方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中职学校、学生分别签订两份合同,用以保障整套教育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在企业与学生签订的学徒合同中,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培训期间可以享受到的一切合理待遇(包括一定的工资待遇);其次,合同签订双方应当合理合法地履行自身教育、培训、学习等相关义务,保证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而在企业与中职学校签订的合作合同中,需要明确企业与中职学校双方共同制定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结束后对学生相应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培训认证等方面证书的授予。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试行过程中,中职学校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所或几所有合作意愿的医院,就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进行交流沟通,最终明确医院进行现代学徒制培训的师傅、方式、时间等方面内容,同时让学生与师傅充分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带给他们的各种好处,使现代学徒制能够顺利实施。 3.2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基本框架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思路,试行四段式培训机制,让学生在体验企业文化的同时,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技能。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充当“学徒”的学生在医院至少要取得25个学分(1学分8学时),并且尝试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2)改革招生方式。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可与医院联合开办“冠名班”或“订单班”,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章程、人才培养方案等。(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中职学校护理专业需要按照学生在医院的相关工作进程和学习要求,设计并安排相应教学活动,并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由各专业主要负责,在医院工作实习的技能培训则由医院主要负责,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交替,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3.3实施培训 在中职护理教学中,可按照具体情况采用个别导师制或集体导师制。具体做法:每一位参加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进入医院后,会随机分配一位师傅,即直接导师,学生跟随自己的直接导师开展工作,并受其领导以及其他多位师傅共同培训指导。例如,护理专业一班40名学生进入医院后,根据医院具体情况会被分配到不同岗位,假如被分配到外科护理的学生有10人,那么这10名学生每一人都会有一位直接导师,此外也要接受另外9名导师的培训指导,以充分保证学生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解答。 4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建系统化的现代学徒制运营模式 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校企双方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中职学校领导、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以及合作医院的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确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合作医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及其他综合素质的要求,在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明确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责任与权利,并最大程度地保证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合理权益。 4.2校企共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在改革教学模式、制定师傅指导与管理制度、确定学生学习状况考核评价指标时,应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在构建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护理实训、现场教学等,提高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总而言之,现代学徒制要求中职护理教学以护理过程为导向,以解决专业护理问题为目标,改革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4.3校企合作办学,共建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方式,促使校企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以中职护理专业为例,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建的实训基地,一方面包括医院开展护理工作所需的各类医疗设备;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应保证实训基地的学习环境能够模拟医院工作环境,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实训基地的建立,不仅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关系,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训基地教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中的“教”与“学”和医院工作环境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5中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应用成效与挑战 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学生来说,不仅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提供培训的医院来说,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低成本的储备性人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不仅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一举两得。然而,在中职护理教育中应用现代学徒制还面临着以下挑战:(1)学生与师傅之间只有法律约束,师傅对于学生技能培训质量并没有重视的必要,同时对于师傅教学水平的评价机制不完善;(2)现代学徒制的试行完全是中职学校与合作医院之间的行为,没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行业部门的参与;(3)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人数有限且流动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普及和发展。 6结语 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有利于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过程中,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进入合作医院实践的方式,加强与医院师傅之间的交流,增加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中职护理专业应适应现代市场发展需求,对现有的课程安排和学生培养体系进行改革,使现代学徒制成为中职护理教育的一种新常态、新手段。 作者:郭云 于冠群 单位: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胶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护理教学论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实验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带教;对照组应用传统方式带教。结果两组护生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护理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对综合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这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将之成功应用于医学教育后,即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老师在教学中以“意义构建”“情境”“协作”“对话”为手段,发挥护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的在于使护生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该研究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级某大学护理本科实习护生128名,已经轮转2个临床科室,对基础护理理论及实践操作已有了解,按实习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64名)和对照组(64名),两组护理课程理论与专科实践技能学习计划相同,带教老师年资、职称、学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实验组应用建构教学模式带教,在专科理论和护理操作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以消化内科6个主要疾病的护理和10项专科护理操作为教学内容,设立8个教学任务,10个情景。①确立知识框架,由带教老师向护生讲解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观察内容、诊疗方法、用药,并演示专科护理操作程序,强调注意事项。②设立情景:设立真实诊疗情境或创设情境阶段,真实诊疗情境指带领护生到病房参观、见习真实病例,创设情境是指带教老师患者代替患者与护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护生进入具体情境,由老师抛“锚”,即提出与情境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抢救中,最紧急的护理操作是什么”“肝病患者扑翼样震颤怎么办”“下三腔二囊管的患者面色发紫怎么办”等。③自主学习:让护生结合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激发护生的求知欲,推动护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由老师启发引导并适时提示,鼓励护生独立探索,将新知识融入已有框架。④协作学习阶段:由高年资护士组织护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相关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语言的表述能力,达到逐步补充、修正、完善护生对该问题的理解的目的,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带教,即由高年资护士为护生讲解消化科疾病的特点、用药、护理等学习内容。 1.3评价方法 在两组护生出科时进行基础理论、专科知识和操作考试,考核内容及方式相同。考试均为百分制,分别统计两组护生单科成绩≥90者;科室实习满意度为护生实习手册的科室实习满意度下属条目,勾选做答,分别对两组护生做答人数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的比较,基础、专科理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践操作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满意度的比较中,“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提升自学能力”“教学气氛活跃”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沟通能力有提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对知识的建构,以提升其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消化内科使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能够具有以下优势。 3.1促进护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临床护理工作的传帮带教学模式重“理论”“操作”“义务”“责任”,往往把实习护生看成是空着头脑进医院的知识容器,强调在短时间内由临床带教老师将专科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填鸭式灌输,而忽视了实习护生在以往日常生活及学习形成的即得经验、心理及社会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灌输者”转变为“引路者”,尊重护生的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累积,强调护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避免以往凭借死记硬背导致的所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脱节的状况,力求护生不仅学会知识应对考试,并且能够在实际中做到应用自如,以提升护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和成就感,激励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应用,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得以不断更新与拓展,对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亦有所助益,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3.2易于创建积极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基于现实问题情景下的一种主观探索活动,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地创建贴近临床实际工作的人文与自然情景,护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应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以缩短掌握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间的差距。同时,充分利用医院环境的特殊感染力使护生亲身感知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激发护生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尽快实现其“旁观者”向“积极参与者”角色的转换。期间教师通过适当引导护生对不同护理的问题的看法交流与讨论,在强化专科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能促进学习成员间的合作、互动和交流,培养了护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并对护生的沟通能力有所提升。 3.3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护理带教偏重于将既定的护理理论及操作程序灌输给护生,忽略了对护生的具体应用及应变能力的培养。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带教老师示教操作技能后,通过情境设立、引入个案、确立问题,护生可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操作各个环节进行独立的思考、讨论,在此过程中,将新习得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运用,并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主动搜集、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推理、交流,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护生创新及演绎的能力,使护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打破以往僵化的识记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中国的护理教育学者应该考虑如何将其与中国本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发挥其固有优势,为现代护理教学提供更好的媒介。 作者:张璐 马玉贞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血液肿瘤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院急诊科 护理教学论文: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方法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一个学期后比较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学生教学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品管圈可以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的人才,值得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普外科;护理教学 0引言 什么叫品管圈?品管圈是指在工作中为了解决问题并提高工作的效率而成立的小组,主要有相同、相近或互补的人群自发组成的数人一圈的小团体,目的是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品管形式。我校承担着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但是在普外科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操作不规范、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等原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且理论与临床并不能很好的结合。因此,我校临床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并由高年资教师带教,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的100名护理学生以及10名带教老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其中工作15年以上者6名,11-15年2名,5-10年2名。两组学生上学期成绩并无显著差异(P 0.05)。1.2成立品管圈小组。实验组由5名带教老师和50名学生共同组成品管圈小组,首先确定组名并设计圈徽。推选年资最高的2名带教老师作为组长和辅导员。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高带教质量。整个活动流程按照PDCA循环实施。具体为:P阶段:选定主题、拟定计划书、设定目标;D阶段:对策实施与检讨;C阶段:效果确认;A阶段:检讨改进。具体的方法(圈名、主题选定、现状调查)如在急性阑尾炎的讲解中,首先确定小组名为成长圈,圈徽设计为一双手捧着一颗嫩绿的小苗,意味着呵护学生茁壮成长。活动主题为增强带教意识,提升学生兴趣、在讲解完后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总结完成后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进。1.3分析影响因素。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鱼骨图法找出影响因素。具体为:①带教老师影响因素: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对带教工作不重视、缺乏相应的临床工作经验;②学生影响因素:对自己不够自信、主动学习意愿不足;接受能力较差。③硬件因素:多媒体设备不完善。1.4实施方法。针对以上分析出的影响因素采用“5WH”模式进行实施,即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在哪儿做怎样做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法。1.4.1加强教师的知识培训:学校在假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去相关医院进行见习培训,培训完成后由组长检查笔记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考核。1.4.2规范操作流程:教师认真学习操作流程后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每个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操作项目考核,并将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学生有带教老师单独指导,通过此法提高操作技能。1.4.3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当更加重视实际的临床教学。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刚开始不要给过于繁重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可以慢慢适应,增强信心。1.4.5讨论与总结:在模拟训练完成后进行有关的讨论,从而让学生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训练时首优、次优的护理问题排序原则,指导学生明确在抢救的过程中不同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从而找到最佳合作方法。 2结果 2.1理论成绩考核。学期末进行理论成绩考核,内容为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关知识,考核后发现,实验组平均分为85.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技能考核。学期末对学生开展技能考核,实验组平均分为9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3对学生的调查。经过研究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从国内外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品管圈活动在护理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会上,组员和组长在轻松愉快的分为中交谈,使得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此次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和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在活动中组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的身后的友谊从而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对今后的工作也有着促进的作用。在此次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应用品管圈活动后学生的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等均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品管圈活动可以使临床教学得到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和带教老师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在就业后的操作更加的规范和熟练,提升了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我校的教学质量,保证了为社会和医院输送优秀人才的目标。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对普外科护理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今后可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各个科目的教学中。综上所述,通过对品管圈在普外科护理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分析中可以发现,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提高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有熟练度不够、资料不全面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以期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护理教学论文:外科护理教学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摘要: 外科护理教学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具备较高的临床观察能力为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决定因素,也是优秀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在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外科护理教学;学生临床观察能力;培养 在医学类的专业中有一门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那就是外科护理学,由于外科的病情一般变化起来都很快,所以要求相应的医护人员拥有非常强的临床观察能力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可以从患者非常细微的变化中观察并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以往为培养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老师们也都是费劲心思。在临床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非常的困难,以下就结合本人多年教学经验来探讨外科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观察能力的策略。外科护理这门学科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在临床工作中,患者由于紧张、交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些不重要甚至错误的信息,误导医护人员,这个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自己进行临床观察,再结合患者的叙述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确的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变化,那么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呢? 1有的放矢,明确观察目标 老师们应该制定出非常的观察任务以及说明观察目标。例如:在介绍外科手术用具时,就应该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这节课需要他们记住所有手术用具的外观、用途等,并且指导学生依次使用所有用具,让学生再动手的过程中熟记所有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老师们所定下的目标越具体,效果就会越好。 2独立观察,优化学习效果 其次就需要培养出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虽然老师制定的目标越明确,最后学习的效果也将会越好,但是也仅仅是针对前期的学习,后期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且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只有自己积极主动,才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观察能力以后,就要开始慢慢鼓励学生制定观察目标,培养自己的独立观察的能力。 3激发兴趣,融入经典案例 再一步就是要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拥有自己独立观察的能力之后,老师们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护士这项工作,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老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些经典的临床案例,让学生去观察并思考案例中的解决措施,通过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4利用实践,促进主动学习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的实践比赛,让学生在老师设定的案例情境中去发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课堂的气氛,还能激发出学生之间的竞赛心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要给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基础知识体系,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丰富且扎实的理论基础,那么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观察,想要得出病情结论那就更不可能了,因此,老师在培养未来医护人员的时候一定不要顾此失彼,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可以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再配以多元化的教学辅助模式,就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优秀且称职的白衣天使。 5掌握方法,指导护理实践 在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时,教授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又何来观察能力一说呢。作为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只有进行有序观察,学生才有可能完全了解患者所表现出的所有症状,并科学判断患者病情,当然这样的有序观察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标准的规定,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即可,在此期间还要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在观察患者的病情时,如果顾此失彼,往往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和方式。其次,在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实现耳鼻口共同,因为在外科护理工作中,很多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只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到,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学会跟患者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了解一些隐藏的症状,提升判断的准确性,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日后的工作。 总之,拥有良好的临床观察能力,对外科护理学生是非常重要。目前,在外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的提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很少有机会得到观察能力的锻炼。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教给学生观察技巧,以整体提高护理能力。 作者:全胜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手术室护理教学应用 摘要: 目的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37例,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效果。结果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在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及护理操作成绩等方面相较于比较组学生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手术室护理知识,提升学生护理技能,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三级护理教学;手术室护理;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来本院手术室实习的74例护理学生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探究组中,女32名,男5名,学生年龄从18~24岁不等,平均年龄(22.2±2.1)岁;比较组中,女33名,男4名,学生年龄从19~25岁不等,平均年龄(22.3±2.5)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治疗方法 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其主要内容及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选择带教老师。在带教老师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护理专业知识,扎实护理技能,及有做丰富护理经验和业务能力的护师;二是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一级管理:该管理任务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其工作主要内容有,全面把握带教管理工作,制定科学护理的带教方案,以及定期组织带教老师进行手术室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等;二级管理:由带教组长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根据教学管理方案,对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并结合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带教方案进行改善和修正,同时负责对学生的考核;三级管理:由带教老师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即带教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带教老师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2.结果 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31名(83.78%)学生非常满意,有6名(16.22%)学生满意,没有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其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满意度情况如下:有15名(40.54%)学生非常满意,有17名(45.95%)学生满意,有5例(13.51%)学生不满意,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疗领域加快改革进程,提升医疗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实习学生的实训教学,提升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从而提升护理实习生的综合素养。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手术室护理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之一,当前其在我国大部分医科类高校中都有开设,该课程是以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提升人类身心健康状况的学科,尤其是在医院手术室护理中,由于该科室具有人员复杂、护理专业知识面涉及广等特点,因而该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手术室护理技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要求,有着很重要意义。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就是一种根据护士业务能力及经验划分为护士长、带教组长,及带教老师的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带教老师采用一对一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护理技能的示范,其对于提升学生护理理论及实践能力,有着显著效果。本研究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学生采用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达100%,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96.5±3.3)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94.8±2.6)分;比较组学生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达到86.49%。同时学生护理理论成绩平均得分达到(84.2±4.6)分,护理操作成绩得分达到(80.3±3.3)分。探究组学生相较于比较组学生,其在以上情况方面都明显要好。因此该教学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 作者:周素真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高职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护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要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力求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本文主要论述在新理论的指导下,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新理论;高职护理;教育教学 高护专业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产生,属于新兴专业。创办者多为卫生学校或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其中,大部分卫生职业教育学院是近几年由中专卫校升格而成的。因此,高护专业不同于中专护理专业,它不是后者在学年上的延伸,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职特点的护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结合新理论,对高护专业给予充分重视,并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本专业的理论基础。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观,科学定位 1.社会的定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定位是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认为他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水平上虽略低于本科生,但在动手能力上要应高于他们生,而且在薪酬要求上通常会低于本科生的期待底线。此外,本专业学生的学历高于中等护理专业,在整体素质层面,他们属于大学生这一层次。这种看法直接决定了该专业的科学定位。一方面,具有“高”的特性,即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要区别于低层次的护理人才,将学生定位在专科层次上,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护理理论又具备动手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具有“职”的特性,即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要具备职业技能,是一线用人医院在生产、管理或者服务工作上所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2.学生素质的定位。高护专业的学生自入校时起,就不同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该专业学生的分数线较高,表明他们在知识、能力的水平上高于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态度上较良好,这为高护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 3.学校应克服教育层面的认识误区。学校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高护专业教学应区别于中专教育教学,要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走出历史沉淀下来的心理误区。第一,克服用学科教育方式取代职业教育方式的误区;第二,克服专业知识取代岗位技能培训的误区;第三,克服将技术性教育等同于技能型教育的误区。 4.培养的目标。高护专业的学生应达到认识能力较强、理论知识扎实、基本文化素养较高等要求,要有充分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实践能力。在环境转换的情况下,对新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动手分析的能力较强。在护理工作中,可以设计出合理的护理方案,能将理论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学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上的教育教学观念 1.转变培养模式方面的落后观念。教育教学改革的落实,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在学生培养观上,不应把培养目标确定为简单的护理技术人员,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因此,必须转变护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观念,摒弃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转变教学模式观,不再采用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且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专业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树立男性同样可以从事护理工作的新观念。护理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因此,男性护理专业得到社会的重视,男性学生也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男护的不可替代性,特别体现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时所给予的人文关怀上,能够让男性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的温暖。学校应基于男性护理服务的特色,扩大男性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重组相关教材,改革相应教学内容,尽量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在男性护理上的需求,完善护理队伍的建设。 三、高职护理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实施整体护理教学模式,提升护士素质。在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其素质的培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双向发展。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的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上安排课程,同时开设社会学、美学基础、语文等学科,不仅对学生的仪表、举止、态度、气质与品格等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教育学生具有钻研和奉献的精神。 2.以能力为基础,培养职业实践技能。学校应打破陈旧的教学体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与面试并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领悟能力便会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专业知识较强和实践技能较强两个集体,开展交流活动,设定交流生机制,以实现两个集体的共同进步。此外,基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适合医院一线需要的人才。 3.加强与卫生类高校的联合。高等卫生类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强,在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软硬件上较为完善。加强与这类院校的联合,可以为高护专业的学生创造专升本的有利环境,同时为各科授课教师提供丰富的进修机会,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卫生类高校联合并不完全依附于他们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等,而是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在联合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对继续深造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从这个层面讲,加强联合可以为高校输送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护专业学生在专业和技能上的综合水平。 4.利用相关部门,实现特长教育。利用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的有利条件,举办书法、歌曲、朗诵、舞蹈或写作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学生毕业时,他们须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技术,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此外,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在课堂或是生活中,都应具备高护生的服务观念和礼仪规范。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多是灌输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改革传统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尤其注重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程实践操作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将其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课前预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建议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文献或图谱等,以开放式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互动。在学生学习操作规范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探究和总结,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临床能力、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的提高,调动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民主教学原则。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而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病房,相互交流心得,实现能力的综合提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设立研究性课题,指导他们在计算机资源、图书馆书籍等基础上,进行自主研究,以“导师型”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适当地走上讲台。高护专业的改革,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长期配合和坚持,才能取得成果。在新理论的要求下,我们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护专业的全能型人才,使高护专业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朱林美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教学论文:护理教师教学体会浅论 [摘要] 医生护士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以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职责则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医疗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完善的今天,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理念深入人心,为使护理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和医院均在不断探索。作为护理学教师,也是任重道远,须知自己的责任包括全面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塑造职业修养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学校和教师须做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护理教师教学方法、工作职责等方面浅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 护理教师;教学体会 1教学手段不失旧同时不忘与时俱进 1.1“填鸭式教学”不可全丢 填鸭式教育是苏联教育家爱凯洛夫提出的,在我国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论学校还是社会,不少人提出应放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认为此呆板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要求。他们认为填鸭式教学只是生硬地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对于医护学事业来说,笔者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还是不可缺少的。医学和护理学的专业性强,很多知识精髓必须承师教授,才能少走弯路和不进入死胡同。尤其是目前中职教育规模空前拓展的情况下,生源质量逐年下滑,较难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不愿学习或退学,更别说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如此就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情,顾此失彼,难于达成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的做法也要通盘考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的典型特点是直接告诉人家“是什么”。这对于护理学专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弄清“是什么”恰是激发他们去探究“为什么”的前提。诚如“血栓栓塞”会造成血流受阻,影响组织、器官功能甚至坏死,学生才会有去弄明白“血栓为何会形成,如何形成”的欲望。当然对填鸭式教学如生搬硬套,那也是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模式,应与时俱进。在课堂上,切忌死板地“一言堂”讲授专业知识,可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或情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俗易懂地授课,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助课堂的轻松 护理专业内容丰富,各学科彼此可涵盖穿插的医护知识繁多。传统呆板的粉笔黑板板书加讲解的教学手段授课效率不高,每堂课都有急匆匆的感觉,师生满意度均不高。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方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其复合了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不仅使内容变得生动,而且形式多样,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精心系统设计,可使看似杂乱散漫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病种之间构筑知识联系点。此有效合理的知识联系会给学生减轻很多学习阻力和压力,便于师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的内容。 1.3启发式教学树立创新意识 填鸭式教学因其一味灌输的缺点为人诟病。为使学生从过多被动的填鸭式学习中解脱出来,提高其学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是已被证明教学效果好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好掌握理论知识并提升学习兴趣,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讲授各疾病患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时,应让学生不要盲目背诵课本,可启发他们根据临床表现,找出患者存在的健康问题并正确提出护理诊断,进而提示相关护理措施,使教学内容顺理成章,自然串连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教学手段及形式的改革,但职业教育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新型人才和新型劳动者,岗位需求决定培养出来的人不应是被动工作的“机器人”。故启发式教学不只是纯粹的教学需求,也是当今时代职业岗位的要求。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探索,而不是停留在已学知识的层面上。“授之鱼,更要授之以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临床工作能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体现在护理技术、护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护理设备的完善。时代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4灵活引入PBL及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课堂单调、效率不高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则有助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然而作为初入接受职业教育学生而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多是空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宜引进问题式教学法即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形象生动的护理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护理理论感性化,启迪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以致用能力,也可助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在教学中渗透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知识点 2011年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较大改革,对考试内容等进行了整合,增加了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编排上涉及了多科目,考试中临床病例题(A2、A3、A4型题)量明显增多。为顺应这些改革和变化,结合教学实际,教师尤其是临床护理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卫技劳动者为目的,以护理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岗位专业应用能力,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渗透到具体教学中。通过近年来的各种教学改革,学校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名列全省卫生中职学校前茅,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以及学校的招生工作。 2明确教师职责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职业是从事培养人的并需要专门训练并有专门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专门性的社会服务性职业,不只是一份谋求个人生计的职业。其更担负着培育人才和劳动者的重任,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要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原则,全身心融入到这个职业当中。职教教师必须拥有“爱心、事业心、责任心”三颗心,使学生、教师和教育受益,必须调动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学校的有利条件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明确教师责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对于护理专业,护理学生的能力则直接体现在日后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护理专业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行为不仅要求她们应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而且要具备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相应要求该专业敎师也须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知识,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同身受并领悟到职业教育的深邃内涵,教学质量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所以,“双师型”教师是护理职业教育的需要,是时展的必然。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或护理执业资格证将是最合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更是最终的发展趋势。医圣张仲景“大医精诚”告诫我们真正高明的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优秀的护士同样需要具备技能过硬和良好修养。“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王桂英老人是护理行业楷模。她说过“别人的一生可能做很多事。我用一生做了一件事——为护理事业做了我该做的事”。其虽已逝,她的事迹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护士,要时刻把患者的安危与健康放在心上,要时刻了解患者的需求。只有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才能做好护理之事。这也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护理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而且其他各方面的职业素质和修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要彻底领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要使学生树立为大众健康服务以及一切以患者为先的思想,立志做一名合格的护理劳动者。教师不应只是知识传递者,还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更应成为学生心灵火花的点燃者。 3困惑及思考犹存 3.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在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拓展的今天,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目前,只要具备初中毕业就可报读。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接受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方法不对头,甚至学习目的不明确,无学习动力,致经常出现不愿学习或被动学习情况。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提问学生时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如此必然影响教师施展某些教法的效果。笔者觉得,在招生时适度设立中考分数线门槛或进行招生面试为一妥当做法。 3.2教材因素 近几年,教材的编写形式、内容取舍均有了长足进步,内容编排上、版面设置上以及知识体系方面均体现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多能紧扣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紧密联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使用中仍会不时发现,有些教材或其中的少数章节还存在着内容多、难度大、实用性不强的弊端。一些内容还不能完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及工作需求相吻合,部分内容编排顺序稍欠合理,有些数据则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书上所列不一致。 3.3教师因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相对较好。各学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很多教师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和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甚至缺乏岗前培训。这与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条件缺乏专业标准及准入制度以及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缺乏认识等有关。如临床专业教师讲授内、外科护理时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不足。对此,不少有识人士已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策略,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些实际措施。我们应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定会活跃已经占整个教育事业“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事业中。 总之,近几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占有较大份量的中职护理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使这项事业发扬光大,步入良性循环,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做出共同努力。 作者:刘庆红 单位: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 护理教学论文:精神科护理教学设计思考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精神障碍对人类的困扰日益增多,医护人员掌握更多的精神专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对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从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价以及课程特色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精神科护理学;课程设计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护理技术人才。 1课程定位与目标 1.1课程定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精神健康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精神科护理学已成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被列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范围。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与复杂性,使精神科护理学内容多而抽象,故这门课程常常被学生认为难学、教师认为难教。精神科护理学设置在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前期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如心理学基础、药物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了常见健康问题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的护理和人文关怀知识、技能;平行课程包括妇产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成人护理、护理综合技能实训等,平行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专科护理的理解,但也会对精神科护理学特殊性的把握形成偏差。通过学习精神科护理学,进而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1.2课程目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公众,一些医疗行业的工作人员也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消极的认知态度[1-2],而公众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歧视将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及预后,故在制订课程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正确的态度。 1.2.1知识目标 (1)知道精神障碍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精神科护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基本工作方法;(2)知道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及临床特征;(3)掌握对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知识。 1.2.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各种精神症状;(2)能与精神障碍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同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3)能够在医院、家庭及社区进行精神卫生宣教。 1.2.3素质目标 (1)热爱精神护理事业;(2)理解并关爱精神障碍患者;(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2课程教学理念与设计思路 2.1课程教学理念 遵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的主线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遵循“教、学、做”有机结合的原则,以期实现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首先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本位”为依据来确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其次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第三利用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并将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 3教学内容设计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总计48学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周易丹主编的《精神科护理学》(第二版),辅以精神科护理学本科、精神病学本科教材以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资料等为参考。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依据以下3个原则:以精神护理工作岗位对应的能力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选取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取内容,经过相应的选择和处理后制订出实施性教学大纲。例如,近几年本地地质灾害频发,因此适当增加了危机干预的知识和技术。 3.2教学重难点及授课方法 我们在实施性教学大纲中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详细划分,并提出了尽可能有效多样的授课方法,如针对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全真或仿真环境下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神症状的识别既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全讲授的方式学生反映教学枯燥,相似的症状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教学中加入游戏,课前让学生分组预习,重点症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课堂上小组间竞赛,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讲点评重点症状,比较易混淆的症状,然后让学生观看录像,强化对症状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临床见习了解学生识别症状的能力。 4教学资源 针对我们与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共同存在的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把握学院拥有两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优势,将临床心理科医生作为本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后援,用“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指导方式将两所医院具有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背景的医护人员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本课程现有专兼职教师8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兼职教师6名;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2名,初级职称5名。其次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能充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实训中心既有各种临床常用仪器与设备,还有多间理实一体化教室,有利于教师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教学。课间见习的医院是川南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见习过程中,学生在有丰富精神科护理经验教师的指导下接触患者、了解患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强化。 5教学模式与方法 5.1教学模式 采用教与学、课堂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见习与实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化为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临床职业情景、培养临床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5.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对授课对象的详尽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初中起点,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实践操作技能较好,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服从性较好。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逐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方式,如理论课程教学采用“三讲二结合”原则,即理论教学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教学中,利用模拟病房、模拟患者来编排情景剧,让学生扮演患者角色,鼓励学生质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按“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程序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心理与生理因素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等章节的学习均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融入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倾情演绎,课后学生纷纷表示今后一定恪尽职守,防患于未然,善待患者。 6课程考核与评价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我们采用全面、可控的形成性考核方法。形成性考核方法重点考核以下几个方面:阶段学习效果评价(一学期评价2~3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课堂用基础在线题和能力升级题进行检测)、表述能力评价(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言、讨论、总结进行评价)、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等,教学效果则主要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学生调查及测评来全面评估。 7课程特色 整个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形成了两大课程特色:一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来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依托模拟与真实护理环境的“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法。今后我们将加快新教师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微课、慕课,继续开展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打造特色鲜明、教材先进、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培养更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罗劲梅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综述电力自动化中的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无线通信网络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无线通信网络 传输 混合式网络 1.无线通信的应用 目前有数种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传输距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即基于IEEE802.15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的无线城域网(WMAN)及基于IEEE802.20的无线广域网(WWAN)。 与传统有线通信网络相比,无线通信技术使远程监控变电站具有潜在优势,例如:节省架设电缆的费用以及通信基础设施的快速安装。但无线通信对电磁干扰(EMI)更敏感,通常对带宽容量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最大距离有限制。此外,由于无线通信中的无线电波在空中传播,能发生窃听,这对通信安全是一个威胁。电力公司使用无线通信有两种选择:①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例如公共蜂窝网络,②架设专用无线网络。 专用无线网络可使电力公司对其通信网络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但是,专用无线网络需要大量的安装投资及维护费用。在电力自动化中,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有所应用。最近,数字蜂窝网络的短信服务(SMS)功能已经应用于变电站的远程控制和监视。蜂窝网络的控制信道还应用于某些基于警报的变电站监视情形。然而,这种通信技术只适合于发送小量数据的应用,因此不能提供变电站实时监控应用所需的严格的服务质量(QoS)。 随着近期无线通信及数字电子技术的进步,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激活了可供选择的其它可升级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提供自动化应用要求的严格的服务质量(QoS)。这些最新无线技术有:无线传感器网络、WiMAX网络和无线网状网络。 2.用于电力自动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2.1.无线自动仪表读取(WAMR) WAMR系统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多项优势,包括不再需要人工抄表员而降低了电力公司的运营成本,还有基于顾客的实时能量消耗的实时计价模式。WAMR系统的实时计价功能对顾客也很有益。电力公司的实时计价模式要求电力公司和顾客的仪表设备之间有可依赖的双向通信,而WSN技术通过提供低成本低功率的无线通信有效的解决了这个要求。电力控制中心通过多跳式无线通信收集来自仪表的传感数据,这种监控系统为电力公司提供了灵活性。总之,WAMR系统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下列功能:①自动仪表读取功能:WSN可以实时自动测量顾客的能量消耗。自动仪表测量还可以分为:个体仪表测量、群体仪表测量和全球仪表测量。在此,我们的目标是为电力行业提供具有各种实时监控选项的灵活管理策略。②遥测功能:电力控制中心可从智能传感器节点获取实时数据,控制位于配电网选定点上的某些元件,例如,控制开关的状态。因而,配电传感自动化能够通过减少故障和修复时间增强电力行业的服务。③动态配置功能:在电力自动化应用中,即使网络线路出现故障时也要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因而,为了满足应用的可靠性要求,动态地调整网络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动态的路由选择。在这方面,WSN的自我配置能力能够使网络动态的重新配置。④状态监控功能:监控仪表设备的状态是WAMR系统的另一个功能,此功能嵌入在智能传感器内。这一功能对于准确及时地确定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故障会很有帮助。另外,状态监控功能还可以应用于修改仪表设备的情形。例如,如果某人试图破坏仪表设备,系统能够自动通知公安局。这缩减了派出维修人员修理被破坏仪表设备的大量费用。 可以预见,随着WAMR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系统不会再那么昂贵,并且会更加可靠。随着低成本低功率无线传感器的发明,无线RF通信是收集电力仪表数据最为节省成本的方式。 2.2.电力系统监控 设备故障、电击、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均会引起电力干扰和断电,经常导致服务长期中断。因此,电力系统应进行适当控制和监视,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这方面,WSN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可靠的监视系统。用无线传感器节点建设的有效监视系统能够减少配电网故障检测及恢复电力供应的时间。另外,电力服务的连续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电力市场中从顾客满意度角度来看也是至关重要的。为评定电力系统的性能,用WSN技术可获得几项质量服务(QoS)指数。例如,可以计算出服务中断的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维修时间。 2.3.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两个重要的考虑 2.3.1.网络拓扑结构和体系结构要求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在网络使用寿命、路由算法、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范围等几个方面具有重要含义。网络体系结构要求包括网络的物理和逻辑组织以及传感器节点的密度。通常,传感器网络的目标就是有效的覆盖配置区域。网络的逻辑和等级组织还影响能量消耗及通信协议的选择。另外,根据拓扑结构的要求,传感器网络可以是分布式组织或者群集式组织。电力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和体系结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来确定: 1)何种网络拓扑结构最适合这种应用?(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还是多对多?) 2)监控网络如何工作?(是主辅式、点对点、点对多点还是对等式?) 3)覆盖区域内最恶劣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4)电力系统当前和以后有多少变电站要监控? 5)是否存在已知的物理障碍物、电力线或大型感应电动机的RF干扰等潜在干扰问题? 2.3.2.应用要求 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播的必需信息应予以分类和量化。通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进行综合分析来实现这些要求。下列问题可帮助电力公司确定这些要求: 1)应用的服务质量要求是什么?(要求实时监视还是容忍延迟监视?) 2)系统连续查询信息(定期监视)还是根据异常查询(基于事件的监视)? 3)传感器数据的类型是什么?即:影像、声音、数据? 电力自动化系统应综合确定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结构和应用要求,以建立最适合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全面考虑各种选择条件以及是否适合电力公司的应用对于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3.用于电力自动化的WiMAX网络和无线网状网络(WMN) 3.1.WiMAX和无线网状网络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优势 3.1.1.增加可靠性 在无线网状区域中,无线中枢在无线连接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提供了冗余路径。这就排除了网络区域内的单点故障和可能存在的瓶颈链接,显著增加了通信可靠性。由于存在多重可能的可选路由,还可以保证网络抗潜在问题的健壮性,例如:因RF干扰或障碍而产生的节点故障、路径故障。因此,利用WMN技术,即使在出现网络元件故障或网络拥堵的情况下,电力公司的网络也可长期可靠地运行。 3.1.2.安装成本低 由于网状网络只要求线路上的几个点连接至有线网络,因此建设无线网状网络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并且能够以合理费用对网络进行改造,这一点在现今电力公司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尤其重要。 3.1.3.较大的覆盖区域 目前,无线局域网(WLAN)的数据速率通过应用极具效率的调制配置有所增加,例如:802.11a和802.11g为54Mbps。虽然WLAN的数据速率增加了,对于具体的传输功率,当来自存取点的终端用户更多时,WLAN的覆盖范围和连通性都有所下降。然而,WiMAX技术可使局域控制中心与远程控制中心之间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性能却不会降低。因此,混合式网络中的WiMAX骨干网可以实现自动化应用所要求的高速远距离通信。 3.1.4.自动网络连通 在该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中,无线网状区域可以动态地自我组织和自我配置。换言之,网状网络中的节点自动建立并保持网络连通,这可为电力公司提供无缝多跳式互联服务。例如,当新节点加入到网络中时,这些节点利用其网状功能自动发现所有可能的路由器并决定到达控制中心的最佳路径。此外,鉴于新的可用路由,现有网状路由器可重新组织网络,从而能够轻松扩展网络。无线网状网络的自我配置特点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至关紧要,因为它使电力公司能够应付由顾客需求量推动的新的连通要求。 3.2.WiMAX和无线网状网络的混合式体系结构的设计关键 3.2.1.恶劣的监视环境 在变电站,由于障碍及电力线和RF干扰引起的极其嘈杂的环境,无线链接表现出极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特点。为改进网络容量,限制无线电干扰,开发通信协议时应使用先进的无线电技术,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多重无线电界面和智能天线。 3.2.2.WiMAX塔台的最佳放置 在提出的混合式体系结构中,在符合时间临界监视数据的截止期限的同时,设计一种有效的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很重要。因此,配有昂贵的RF硬件的WiMAX塔台,应置于配置区域的最佳位置,以便既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又满足服务质量要求。 3.2.3.灵活性支持 需要使用低反应时间切换管理算法来支持移动设施控制器的通信服务。这样必要时,例如发生警报时,移动设施管理器还可以本地监视系统。 3.2.4.集成不同种类网络 现有网络技术与不同无线网络集成的能力有限。因此,为增强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性能,应改进多重无线界面的集成能力以及网络路由器的相应网关/桥接器功能。 3.2.5.升级性 在如今竞争性的动态市场环境下,电力公司可能很快会配置新变电站、提供更大的服务请求。因此,设计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应能够很好地升级,以适应由顾客需求量推动的新通信要求。 3.2.6.协调的资源管理 为对无线信道特点、争用和通信量模式的系统变化作出有效反应,需要分布式和协作式网络资源管理。这样,才可以实现全系统的良好性和网络的自我配置。 3.2.7.安全性 网络中的阻断服务攻击可能会对配置的混合式网络的运行造成严重损害。使用有效的加密术和密码系统,可以解决安全性问题。为解决所有这些现有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的问题,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协议栈需要改进或重新创建。在这方面,需要一个跨层设计来共同优化主要网络功能以及设计适合无线信道动态特点的通信协议集。这样,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才能够快速确定服务中断,及时恢复电力公司的服务。 4.结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能够提供适应不同种类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要求的混合式网络体系结构,为打算利用新的自动化通信技术的电力公司展示一个结构化框架,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出决策。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探究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不断改革与深化,电力行业引进了诸多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就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而言,其内部就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本文主要针对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重点分析了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安全隐患;对策 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严重威胁了通信系统信息的安全性,面对这一现状,找出其问题所在,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势在必行,它是保证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1 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 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是在电力通信中常出现一些故障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对于电力通信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是预防和处理电力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该防护体系改善了电力通信系统管理中的不合理因素,利用其内部的防护技术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心安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然而其具体所要保护的对象与传统的信心安全工程防护体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更侧重于管理其内部的相关技术及机制,而传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则主要是对管理设备进行安全防护,从管理侧重点来看,现代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管理中的特点,现代化的电力通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融入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及管理理念,降低了其对通信设备的依赖性,使电力通信系统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 2 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在电力企业已经广泛推广开来,它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影响了电力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 2.1 电力通信系统中心站的安全隐患 中心站是电力通信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集合电力通信系统内部各子站数据的节点,同时也是通信应用系统与外部进行数据收发连接等操作的一个接口,它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一旦有入侵者攻击该节点或者是接口,那么整个通信系统的操作数据就会呈现在入侵者面前,从而无法保证通信系统内部的信息安全。不仅如此,若中心站出现问题,那么通信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虽然可以正常运行,但是整个电力通信系统却无法正常运行,它们之间属于一种互为连带的关系。中心站是电力通信系统的关键与核心,它的运行安全直接关系着整个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2 电力通信系统无线终端的安全隐患 无线终端是电力通信系统中最基本的构造,它是利用通信系统的子站与中心站之间的相互配合进行通信的,电力通信系统内部有若干条无线终端,然而数据越多,越容易影响电力通信系统的运行,其在运行中也有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就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系统来讲,保护系统中的信息安全与该系统的业务其地位是相同的,要提高保护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就要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访问,要让信息具备一定的识别性,对于应该看到信息的人可以让其随意查看信息,而对于有非法意图者则应该及时拦截,阻止其查看信息,以此来提高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3 电力通信系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常用方法 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常出现一些安全漏洞,对于该问题电力企业常用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算法加密技术,对通信过程中的发送方要发出的信号进行加密,将其内部数据全部转化成不可识别的密文,当接收方收到文件后运用与之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明文,如今在电力通信系统中运用的算法加密技术包含两种加密方式,以下是对这两种加密方式的介绍: 3.1 数据加密标准算法 数据加密标准算法简称DES算法,该算法其明文分组长是64bit,密匙长是56bit,该加密方式对明文的处理首先需要一个初始置换IP,利用IP将64bit数据进行重新分组,然后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数据进行16轮转换,当然每轮在置换或者代换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当16轮转换后将其输出的数据进行左右分割,并交换次序。其次,当通信系统中的数据调换顺序后在利用一个逆初始置换IP-1,这样就得到了64bit密文,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就可以进行加密操作了。 3.2 公开密匙算法 公开密匙加算法属于一种非对称性密匙算法,其中包含了两种密匙,一种是公共密匙,另一种则是专用密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配合才能保证电力通信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电力通信用户要保障信息及专用密匙的安全,就要将公共密匙出去,并且公共密匙只能用专用密匙来解密,具有唯一性。公开密匙算法与数据加密标准算法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公开密匙算法不需要连接密匙服务器,操作较为简单,简化了密匙管理。 总而言之,两种加密方法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加密方式,从而确保通信自动化系统中信息的安全性。 4 加强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的对策 4.1 采用先进的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主要是针对中心站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设立的,它能够作为不同网络及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信息出入口,从而全面控制信息的流入与输出,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及抗攻击性,它主要为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提供安全保障。防火墙中一般包含三种设备,分别是分离器、限制器及分析器,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运用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监控电力通信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从而确保电力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在通信系统中设置防火墙,可以实现四个目的,第一,阻止无关人员进行通信系统内部网络,它能够自动阻止非法用户,剔除运行中的不安全服务;第二,它能够防御入侵者侵犯通信系统中的防御设备,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第三,对于一些特殊站点,它能够自动化的限定通信用户的访问,避免非法入侵的现象;第四,其具有一定的监控功能,能够全面监控通信系统运行状况。 4.2 对无线通信终端进行多层次加密 通信网络系统加密一般分为链路加密、端端加密及混合加密三种方式,链路加密是指通过对网络中两相邻点之间的数据进行加密,任意节点与其相邻节点需要具备相同的密码机及密码,端端加密则是通过通信用户双方认同后进行数据加密,混合加密则是将以上两种加密方式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层次加密,从而加大对电力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保护力度。 由于不通电力企业其内部的自动化系统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加密方式时,要充分考虑通信系统的实际状况,选择合理的加密方式,从而为电力通信系统中的信息提供安全保障。 5 总结 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是电力企业尤为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关系着整个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中心站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环节,对其内部的信息安全要重点把握,要保证通信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需要选择适合的加密方式,将其应用到系统中从而提高电力通信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性。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与通信技术的探讨研究 【摘 要】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特点以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力 自动化 通信技术 1. 电力自动化系统里具备的功能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收集重要的数据、对信息的整理和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等。其系统能够较完美的对权限进行管理。而且能准确快速的对自身问题做出反应和及时解决,在其过程中对别的节点不会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相对一些重点运用的是双机热备用,这样就能使系统更加的稳定可靠。且他们的服务器在工作里就能相互帮助,及其中一台出现问题另一台就会自动接收它的数据,这样就可以保证系统的有序运行。 2.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特征 2.1 具有开放性 供电公司在其系统调度过程中能遵守其该有的标准。做到系统内部自动升级,并且很开放,可以支持第三方开发,也可以与别的厂家的系统进行对接。由于很多厂家都用同类的标准,所以供电公司能获得比较广泛空间来配置系统,这样就可以达到各种各样的要求。能够跨平台充分表现其具有开放性。 2.2 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这种扩展性让一些用户在选择过程中,按“自己的发展,分步骤落实”的方法来分期进行,这可以免除资金的一次性投入太大。系统的层次分明,逐步分级等设计理念让扩展成为现实。其他的软件软件模块等也都可以很方便的扩充,就象是搭积木一样。 2.3 拥有先进的系统平台 不仅丰富了系统服务定义的内涵,且为内部不断扩大的各部门系统网的 Intranet 及与外层 Internet 的自适应网络互联引入隐含的效能,让客户可以比较灵活对应用进行拓广,且能自主与系统及通信进行对接。因此,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持续开放的通用网络平台,即 SuperOpen 平台的设计,运用 lient/Server 结构,强调中问件设计模式,根据这个多建成的中性平台只能对中性数据进行服务,却不必要对数据应用进行思考。 平台能把上面的应用与底层的支撑间隔开来,给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坚实基础,它为整个区域的电力予以能够共用的功能协助。 2.4 拥有较强 WEB浏览能力 供电公司的自动化调度平台能给大功能的 WEB 的浏览能力提供支持。运用三层的设计理念,并利用 WEB的服务器,能够做到多个客户对动态及静态数据、各种图形、不同的线形及报表等进行查询。 3. 电力自动化的未来的形势 3.1 建成过得硬的数字化功能 信息化正在被不断的渗透和普遍化,更多的人和企业开始注重电站或电网在数字化方面的开放与投入。而数字化有包含信、通信、决策和管理四个方面:①电网信息,电网的时空特征是比较强的,这就要求要对各种各样的变化的信息进行监控和收集。信息的数字化就是要实现共享和数据整合,这大部分都是在数字化较强的变电站才得以实现。②对通讯的控制上,这主要就是运用于数字化变电站和主站或者集控中心间的通讯。流畅、迅速、妥当的网络氛围与及时、精确的信息运用是实现数字化的电网控制思考作出反应的先决条件。③决策,让电网能够拥有稳定、实惠、安全、高质运转是电网实现数字化的最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拥有比较强大的分析及作出决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④管理:这就包含对设备的生产及使用等很多的基本数据等各类应用系统的建造,并且要达到由电网勘查、筹划、设计、管理、使用、保护等所有的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的目标是利用电网运行数据采集、处理、通信和信息综合利用的框架建立分区、分层和分类的数字化。最终实现系统性的管理并使管理全面达到数字化。 3.2 市场化前景广阔 电力市场化改革也给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带来一连串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将来的自动化系统与自身的市场的运行体系更好的进行结合,在过去的 EMS与 WAMS 中加入更多的市场因素,这其中包含对目前市场下的电网安全分析的理论研究,及对过往的EMS的分析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还存在很多的约束发展的因素,如:电网的运载容量不断的增加接近了其极限;很多电网在运行还在保密中,他们的一些数据及信息采集不够;电网的堵塞情况不断加剧;市场的不恰当运行使系统性能下降等等。 3.3 系统调度的智能化功能不断强大 调度的智能化它的最大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以广泛的同时的信息为基础的网络维护与能够在紧急时进行一体化控制的新理论与技术,对系统的元件景象保护及监控、对各地区的稳定进行监理的系统、发现危急情况的控制系统等拥有多层防御能力的复合的多功能体系。通过智能进行调度是将来电网不断进行的必由之路。 3.4 目前电力系统常采用的集中通信方式 通信系统自出现就英语电力系统如影随形,下面我简单说一下电力系统的集中通信方式: (1)以电线为载体的通信: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不需要另外的通通信的线路,这样可以节省成本,目前运用最为广泛。在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边远地区,无线通信方式没有办法实现的时候,就多会选择这种方式。不过它的缺点也是非常大的:①不怎么可靠,一旦电网出现问题,通信立即就会失去信号,而这时可能恰恰有最需要通话;②它的通信容量太小;③这种方式的语言效果较差,数据的传送速度也不高,没办法进行图片的输送,并且在这种方式还需要有音频电缆的协助才能最终实现通信功能,也因此它正在慢慢的被替代。 (2)常用的微波通信:它的优点有:输送的容量比较大,质量也比较优秀,有较为灵活的配置,现在 220KV以上的变电站大多使用这种。这种方式曾经风靡一时,它一般都是采用一个子站对应 8 条话路或者是一个 1 对 10 的设备,它的成本是 200 万这样,这还不连铁塔与机房的消费。这种方式语音的传送,而数据的输送就比较差了;而且它对周围的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有山或者高大的建筑就会信号中断;还有一笔费用也的考虑,就是这种通信网的建立必须要现场考察然后在找设计院设计,而设计院要不菲的一笔设计费,这些预算时都的考虑。 (3)光纤通信:这种最大的特征就是容量很大,速度很快,而且在一根光纤里能够同时传输几百乃至上千路电话,也可以传送图片,并且还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性能,可以高品质通信。但是它的投入太大,特别是远距离的施工,并且它要收而且通信质地形影响。所以这种主要适合在干线通信或者对容量要求大的地方。 (4)有线音频电缆通信:这是用模拟方式的有线通信,在数据传送时要加调制解调器,比较适合近距离。但是它的抗干扰能力特别的差,容易被雷击,用于远距离时就要很粗的电缆,所以它只能局部运用。 (5)特高频无线通信:这主要运用于农网系统,它能远距离传输,用起来也很方便,而且造价不高。确定就是抗干扰差,信号不稳,传输速度慢。以上的通讯方式都与电力系统息息相关,在选择时要认真的思考,慎重的决定。 4.结论 现代的通信技术与电力自动化的系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把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我们一定能够把握通信技术及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 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安全分析:探讨现代电话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固定电话的短信、振铃、短信号码过滤和移动电话的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远程运用,一般所指自动化远程诊断、主要功能、远程模式、遥控中的设计思想方面的特征,描述电话在电力自动化中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通信技术;远程应用;电力自动化 电网系统与电力调度自动化的运行,要求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之内做出处理。现代电话通信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的运用中便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因为它本身的稳定、安全、准确、迅速特性使得它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目前它也是目前电力自动化在生产运行中实行远程监督与维护的理想手段。 一、电话技术的作用 现在的电网发展中,很多变电站出现无人值班现象[1],其中调度工作起着很大起的作用。变电站的自动化设备是需要不断地工作的,但是会出现一些原因,导致自动化设备的数据出现中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调度员调度以及集控站值班员的操作与观察。日常问题的出现,需要及时的自动化维修,这样的话就需要抢修人员亲临现场进行抢修工作,一系列的检修、诊断、障碍处理,处理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往返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如果在传输过程中又出现问题,就又要维修人员再次返回现场,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资源,处理一旦不及时,就会使得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低下。有关故障处理统计数据表明,电力自动化设备发生死机的现象频率很高,这使得维修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对设备进行重启,使之再投入工作。现在,电力自动化系统的远程诊断方式有两种:第一,利用自动化系统的网络进行自身诊断,达到远程的测试和诊断目的,如果遇上电力系统瘫痪死机,就无法使远程的维护功能得到有效运用;第二,使用公用或者专用的通信网络通道来达到诊断的效果,这样就需要组建主分站测试诊断装备,这导致系统投资大、维护量大的负面影响出现。因此,必须寻找一种简易稳定的远程维护系统,从而达到远程的操作。 二、最便捷、少投资的电话遥控成本 我国的电话运用较为普遍,各种系统的相互配合也比较常见,例如电话预定、电话充值、电弧购物、电话通讯远程遥控系统[2]。电话远程遥控也已广泛运用在各个行业当中,比如汽车短信报警、电器遥控等等,虽说如此,目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它没有完全发挥电话远程控制的潜力。电话远程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仅仅是一个尝试,不过可以借鉴其他先进经验,再针对性上具有较大的突破,比如来电显示、DTMF拨号编码技术、短信技术、单片机的智能控制技术方面,可以利用编码控制原理和信息传送技术让远程控制装置实现智能化和互动化。毫无地域限制的无限短信通信不仅灵活方便,并且比较廉价。运用短信来报警、远程控制工业是个很不错的途径,所以也可以尝试运用到电力自动化中的远程维护上。 三、基础技术的运用 在电力自动化过程中,电话控制模块采用来电显示、短信、DTMF拨号编码、单片机智能控制等技术的运用,合理地利用各种网络途径,实现远程信息互动、远程控制、远程诊断。远程电话的控制核心模式是双音多频解码和单片机。配合遥控驱动部件、手机电路、状态接口采集,使得在不同的场合下运用手机、电话进行远程的电站自动化设备的诊断和复位等,并实现多路的智能控制途径。 电话远程控制的安全防范主要是使用电话号码过滤器,预先在远程电话控制系统中设置几部电话和手机为有权用户,使它具有一定的“身份”功能。实现访问与控制的安全,拦截陌生号码。此外,在模式中设立指令内容,实现短信过滤功能,如果接收到的指令不同于预设的指令,那么就难以驱动系统,这样就可以防止错误发生。 四、电话通信遥控功能实现 电力系统的电话控制模块,符合实际需求和电网自动化的特点,其功效如下: 1.主机控制机能:电力远程控制系统的主站给远端的控制模块发送指令,对一些开关的状态测试和查询、通道的诊断以及开关机。电力远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块分为主机和分站的维修人员[3]。 2.短信控制功能:在系统中,有权人员才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给远端,他们可以进行一些控制方面的查询、环道的诊断、开关机等等。这种模块就是利用信息进行沟通过信息。 3.电话控制功能:具有一定的“身份”的用户,运用拨号或者是振铃对远端进行开关机控制以及诊断等。 4.安全功能:对一些非“身份”的用户具有拦截功能,就防止了其他信息的干扰。 五、结语 自动化远程设备的电话通讯控制,符合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安全需求和电力系统的供电保障,属于一种自动化设备维护及智能处理的简易辅助手段,对电力企业的设备自动化管理的维护起到推动作用。节省资源、安全可靠便捷的特点,使得电力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快捷、准确地使故障得到顺利解决。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引言 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医院的领导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医院的文书档案和实物档案,因为,这些档案室医院领导人员进行某些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因管理不当造成档案缺失,医院的领导人员以及医护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对于医院的发展和就医人员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加强档案管理是医院发展中必须要落实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医院的领导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不能够定期进行查考,对于档案管理人员也没有时常进行考核。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医院领导人员的重视,使得档案医院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书档案管理、收集工作时受到严重的阻碍,甚至医院的一些部门十分排斥档案管理工作,导致档案信息内容模糊、不确定,档案管理形同虚设,没有将文书档案资源的价值良好的发挥出来。同时,对于一些实物档案缺乏管理,很多实物档案都是医院艰辛发展历程的代表,它是医院精神、文化的载体,却因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而逐渐丢失。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是影响医院档案管理的关键,一些医院的文书、实物档案管理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是身兼多职,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系统、规范的概念,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科学的、有效的进行。医院也没有时常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医院在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内容会不断地增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地吸纳外界新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使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巨大的差距。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策略 1.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基层人员都要积极的学习档案法,要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到医院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中,特别是医院的领导人员,因为领导人员的重视与大力支持,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实、有效开展的基础。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将档案管理工作与医院的发展相融合,提升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进步发展。医院其他基层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的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扫除道路上的障碍。 2.提升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选用一定要慎重,一是要聘用经过专业培训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而医院聘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认识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区别[1]。二是要考虑到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中不仅仅包括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并且积极的对于外界新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进行吸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保证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真实性。 3.加强对于文书档案标准化规范要求 医院的档案管理包含的内容众多,但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医院文书档案管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时,首先要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收集工作是所有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在档案收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经过多次确定后才能够进行归档,且对于档案信息一定要准确判断,不能够存在模糊的概念[2]。收集工作进行完毕的下一步就是文书档案的整理工作,要根据档案的日期、类别将档案信息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规定的装订标准对其进行装订,最终查看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保证文书档案的标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电子档案工作提供便利。 4.加强对于文书档案归档的管理 医院的文书档案包含的内容众多,也为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其中有关医疗方面的档案往往会占据医院整体文书档案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可以将档案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医疗机构或是医院管理机构对医院下达的文件,比如有关医疗卫生工作的各项决定决议、各种用药规范、临床路径等等;第二部分是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管理文件、材料等;第三部分是医院的临床医疗数据;第四部分是医院所拥有的医疗设备存档,医院的基本建设资料等;第五部分就是医院的人事和财务文书档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应该归档和不用归档的文件的内容挑选出来,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严格的遵守档案管理规范,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5.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才能够保证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系统、有效的进行。对于医院的档案资料不仅仅包括文书档案,其中还包括一些实物档案。对于实物档案的类别进行分类,然后进行保存。例如医院所获得的荣誉奖杯等,那些实物是医院精神、文化的代表。是医院众多工作人员通过长时间努力才得来的荣誉,对于这些实物档案都必须要合理的保存,只有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才能够使这些实物档案永久的保留,不会在历史中遗失。 四、结语 工作内容复杂,工作内容涉及广泛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只有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规范对于档案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才能够使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将医院档案的价值良好的发挥出来。 作者:胡顺芳 单位: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分析 一、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领导层对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事不到位 目前,很多医院的管理层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简单的认为医院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不高,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十分简单,缺乏技术性,忽略了医院人事档案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以及医疗纠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阶段,医院人事病人就诊程序一般都是先挂号,然后领取一本人事诊疗手册,在医生诊疗完成之后由病人直接带走,没有在医院留存备份,即使是医院留存了备份,也只是简单将病人档案收集起来,没能形成系统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由于人事管理的缺失,不但造成医院诊疗信息的流失,更重要的是使得医院在越来越多的医疗诉讼中处于被动地位。 2.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是保证医院各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然而,当前我国很多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比较缺失,或者有些医院虽然有比较具体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特别是一些医院中甚至出现了政府分头管理、自成体系的问题,这就导致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医院管理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并不明显,最终致使医院呢的科室职责混乱、管理机构冗杂以及权利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科室职责不明确、管理机构繁多、人员配置过多及科室权利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3.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非专业人员出身,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培训,很多的工作人员都是行政部门、医护部门和后勤部门调岗过来的,专业素质较低,理论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很难适应医院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求。而且,很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涣散,对自己要求不高,认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没有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以人为本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团队建设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开始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应该转变工作思维,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为了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团队的综合水平,医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医院应该加强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其次,医院应该积极的加强具有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医院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医院应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奖惩分明,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 2.树立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落后,人事管理部门设置比较松散,机构冗杂,人事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数量过多,办事效率地下,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院的人事管理效率,不适应医院的改革发展需求。因此,聘用制成为医院加强人事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基于聘用制形成的岗位管理需要一种新型的用人机制,以用来弥补医院传统管理模式的漏洞,实现医院的资源优化配置。医院在实施新型的用人机制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一方面,医院应该设置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聘用制度,针对不同的职位和技术要求制定职工聘用和晋升的标准体系,使得职工的工作方向更加细化,并且根据员工的职位和技术能力确定员工的薪酬,真正发挥聘用制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医院应该根据不同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发展需要,对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操作岗位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设置,保证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上的每一个员工能够高效率的工作,真正提高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 3.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为了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医院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必须高度重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医院管理的重要事项来抓,将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应该不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充分调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认真的完成档案管理工作。 作者:孟宪敏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传染病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黑龙江档案杂志》2015年第一期 一、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医院档案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档案管理部门要依照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从而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实行奖惩制度,使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医院档案的销毁、保密、归档、调档以及库存管理等工作都可以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良性、健康地运行。此外,建立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制度,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如,定期组织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网络技术以及档案技能的培训,并定期地聘请一些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档案管理技术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及时纠正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二、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为医院档案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医院在对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医院档案管理必要的办公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配备扫描仪、摄像机、计算机、打印机与照相机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采用档案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借阅、检索、立卷、统计与编排等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地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此外,依照医院档案管理建设标准,为医院档案管理提供专门的库房、办公室与借阅室,并添置一些必备的医院档案保护硬件设施,如,监控器材、空调与消防器材等,从而为医院档案管理营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医院档案合理化模式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现代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高标准工程,档案管理的合理化与现代化,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求,其可以确保档案管理人员选择目标管理、电子网络以及系统工程等方式开展创新工作,所以,医院档案管理机构应该选择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设备,多途径与多渠道地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构建全面的档案信息网络。 三、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把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等充分地应用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处置与保存等活动中,从而有效地使其社会效益、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等得到提升。最近几年,随着医院办公信息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往的轻利用与重保管等工作思路以及立卷归档手工操作等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医院档案管理的需求。因此,要求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尽早地构建医院档案数据库,以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地实现数字化;充分利用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局域网,使医院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要有计划地把光盘技术与缩微技术应用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以不断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作者:李春 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化配套设施跟不上,档案管理模式还处于传统手工操作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与工作中,但很多医院档案管理还处于传统手工管理阶段,未进行数字化管理,没有建立独立的医院内部档案管理局域网,医院内部各科室间不能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二)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差,档案管理整体水平受到制约。当前,各医院在日常工作中普遍存在仅重视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而档案管理人员较少有获得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导致其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档案管理理念与方法,档案管理仅停滞在传统手工操作阶段,档案质量较低。同时,档案管理人员中也存在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要的思想误区,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将医院档案按照要求做到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整个医院档案管理水平都受到了制约。 二、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医院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医院领导作为档案管理决策与督促者,其重视与支持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首先,医院领导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把档案管理纳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学习与借鉴其他医院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与标准化。其次,医院领导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医疗技术而忽视档案管理的思想,将医疗技术管理与医院档案管理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医疗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共同成为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发挥医院档案的实用价值。医院档案管理是一个连续、动态、长期的管理过程,内容与形式需要不断地更新与改进。在不涉及单位机密与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医院可有针对性地向医院内部开放档案资料,通过更深层次地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内部信息流通与管理,从而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更有利于医院整体的形象。一是积极开展医院档案创效工作。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对档案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医院医疗活动进行跟踪与超前服务,从而有效地促进档案资料在医院工作中发挥高效能。二是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对医院各种档案资料进行总结与汇编,并建立电子档案与医院内部局域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为医院的科研机构改革、人事变动和职称评定等提供准确而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三)加快硬件建设步伐,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医院应适应时展的要求,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必要的基础设施与办公设备的投入,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配置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及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并通过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对相关档案进行电子立卷、编排、检索、统计与借阅等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走向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能。同时,依据档案管理规范标准,为医院档案管理配置专门的办公室、阅档室与库房,添置保护档案所必需的一些硬件设施,如空调、消防器材、监控器材等,努力为档案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四)强化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医院领导应将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水平培训纳入培养人才的计划之中,通过各种培训与教育手段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如定期举办各种档案技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定期聘请档案管理方面相关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亲临医院指导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对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为规范化、科学化与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也应培养大局、全局与责任意识,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学习,不仅能掌握档案业务知识,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努力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作者:张文华 单位:大庆市中医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 一、改进措施 1.宣传档案法规加强领导认识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的档案管理工作由副书记直接领导,并由信息科主任负责,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档案员利用各种形式向领导、全院职工大力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以及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争取领导的支持和科室的配合,增强医务人员自觉归档的意识。 2.全面开放收集科技档案科技档案收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收集的完整、准确、及时是保证科技档案有效价值的根本保证。扩大科技档案的收集视野,以档案室为中心主动“辐射”,把属于科技档案的材料全部收集到。扩大科技档案的收集范围、收集内容,档案员到各个科室、病区收集归档材料,提醒各科负责人归档时间。收集每一项完整的科研材料,收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全方面的记录,收集成果性、总结性、鉴定性和获奖证书的归档材料。提高档案员的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责任,甚至予以奖惩,提高档案员收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科技档案收集的全面、准确、及时。 3.健全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医院档案的科学规范管理,能够为医院发展提供宝贵借鉴,对推动医院的学术、技术进步,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立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结合医院实际制订了《科技档案工作制度》、《科技档案归档范围与要求》,科研档案管理纳入了管理制度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 4.科技档案工作纳入同步管理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真正实行了“三纳入”、“四同步”的管理制度。把科技档案的形成、收集、管理、归档工作纳入医院工作程序;科技档案归档纳入工作计划;把科技档案管理纳入职责范围。计划任务与要求归档同步;检查科研进度与检查科研材料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评审科研成果与档案室出具科研课题归档证明材料同步。各科课题从立项起,由负责人收集、保管和整理本课题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将科研文件材料整理归档。每年科研办给档案室列出本年结题需归档的课题目录,档案室出具归档证明。恰当地运用一定的经济手段,也是做好科研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的有效措施。医院上报成果、申报奖励时,档案材料归档齐全、完整,档案室才能在申报材料上加盖档案章。 5.调动医务人员归档的积极性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正在改革阶段,对科技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重新设岗定位。2013年对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晋升工作有新的规定,科研论文、著作、文件材料必须归档。科研人员在填写考核表、职称申报表时,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的著作、获得的奖状必须由档案室核对,个人提供的材料与档案室核对一致才有效,否则以档案室提供的为准。医院做好离岗人员科研材料的归档。科研人员在离岗时,档案室人员检查是否有借阅档案未归还。科研办对科研档案审查工作有重要规定,科研人员在办理手续时,经手的课题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是否交接完毕,如果科研人员所经手的课题已结题,必须整理归档,如果课题尚未结束,必须有本人办理课题材料交接手续。这项改进的实施,保证了科研档案的及时收集、整理,也使科研人员、课题负责人更加重视科技档案。 6.树立档案工作的效益观念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档案员要树立效率观念,及时、准确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特别要认识到医学科技档案就是潜在的生产力,一旦发挥作用,就能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服务。 二、利用网络技术提供优质服务 1.科学管理优质服务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学习档案管理的新技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适应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网络化的需要。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2010年安装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文书档案数据库、基建档案数据库、科技档案数据库、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科技论文数据库、科研著作、奖状等数据库,逐步实现了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实现了全院人员查找、利用档案时,以最便捷的方式、短时间内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科研档案既有公开的也有保密的。严格做好有密级的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只有参加课题的人员才能借阅,其他人员必须经本课题负责人批准方可借阅。在做好科技档案的保密性的基础上,为医院医务人员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查询服务。 2.开放科技档案的利用科技档案的利用是最终目的,储存是为利用服务的。科技档案的开发性越来越高,让有现实开发价值的档案信息从档案中游离出来,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发挥科技档案的功能。(1)科技档案信息加工。根据医院工作需要,围绕课题对原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筛选,计算、研究加工,形成专题汇编、专用图解、大全等,为医务人员提供实时的文献服务。(2)建立科技档案目录、检索工具,对档案中储存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论文等以题目、简介、文摘等形式,在医院“OA”网上发表,在业务人员间进行交流宣传,医务人员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及时查到想要的档案目录信息。(3)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一些非涉密的信息,开放在医院“OA”网上,如:医院职工,科研课题目录、科研经费查询等,以方便全院职工查询,让档案服务于民,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易受损的、利用率高的纸质科技档案,利用扫描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入计算机中。对电子形式的科技档案,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医院科技档案是不可再生的的重要资源,作用越来越得到显示。档案人员在确保档案数据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档案的整体开放。探索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是新时代对医院档案管理提出的一个新的命题和要求,对实现科技兴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和兴兰 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高学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高校医院档案工作是高校各项建设事业重要环节。本文从主观认识、专业人员素职、档案收集和档案信息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强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对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使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 高校医院档案是高校医院在医、教、研、防工作中形成的文件、簿册、图表、录音、录像等各门类及载体的文件,是高校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凭据,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是高校医院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高校医院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好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人员目前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高校医院档案工作是高校各项建设事业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各种流行性疾病不断发生,高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同时又是流动性比较大的场所,极容易爆发各种流行性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各项正常工作。因此,科学规范地管理高校医院档案工作,是现代高校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预防、预测和治疗各种流行性疾病,保障师生员工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医院的档案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不足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亟待改进和完善。 二当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院档案资源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有效利用档案资源对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档案界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是对于高校医院档案的开发、利用却是少之又少。长期以来,高校医院处于附属地位,有意无意忽视了相关管理工作,档案部门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和作风,使得档案归档不全面,对于教职工、学生的病历、健康档案,有的高校医院根本没有建立相应档案管理,放任自流。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档案资源丢失,严重束缚了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未接受正规培训,缺乏专业素质当前高校医院人员不是通过人才引进,而是通过教师家属调入,进入档案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档案知识。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工作中不知道收集什么,影响了归档齐全率;整理时档案时不能正确地分类,档案混乱;案卷标题拟写不准确,出现案卷之间交叉等。由于高校医院缺乏专业档案工作人员,使档案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缺乏潜力,影响档案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医院档案工作人员没有受到重视,其工作积极性也不高,这种队伍状况难以跟上现代高校医院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高校医院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的收集不够全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条规定:对国家规定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或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已有。由于高校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学生流动性比较大,而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各部门档案分散管理,许多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已有的档案也处于长期堆放状态,没有及时整理归档,有的已腐烂发霉,更谈不上利用。由于高校医院对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在对档案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造成档案管理混乱。 (四)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经费缺乏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传输技术的发展,以电子档案为代表的新型载体档案取代传统形式的纸质档案,将是未来档案工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医院档案信息量大,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医院档案进行管理,可大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等原因,当前高校医院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明显落后。一些高校医院还停留在手工登记档案,或者只用一台计算机简单记录案档,使得高校医院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明显偏低。高校医院的人才培养中,一般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没有纳入计划,使得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高校对医院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档案信息化必要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缩微设备等方面投入很少,制约着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医院档案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确立档案管理发展理念通过对档案法的宣传,不仅可以加强高校、医院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档案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也使医院广大职工的档案意识得到加强,使他们认识到医院档案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意识到档案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的信息资源。要将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与医院主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考核。因此医院档案事业要发展,必须重视医院档案工作,改革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起开拓进取的发展观念。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专业队伍。一方面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使档案管理人员成为“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既熟悉档案现代化管理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缩微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另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人要深入临床第一线,调查了解医疗、教学、科研对档案的信息需求,不断总结、探索档案工作经验,增加新信息,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医院档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只有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上台阶。 (三)充分收集病历材料,为高校医院档案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主要是高校医院病历档案的管理,只有病历记录全面,才能做好病历档案管理工作。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收集病历记录。病历记录浩繁复杂,既有一般的诊治记录、检验报告,也有手术治疗过程的记录,档案管理人员要主动与医护人员协调,与病人沟通,形成全员收集档案的良好氛围,把各类病历资料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起来、同时涉及到病人的隐私问题应做好保密工作。其次认真鉴定整理档案资料。档案管理人员对收集的病历档案资料要认真细致地进行整理、甄别,编排案卷,做到分类清楚、组卷合理、编目规范,确保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加大资金投入,实行高校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现代化管理医院档案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医院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医院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可以拓展医疗科技档案及病历档案的服务领域,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使档案业务工作变得方便、快捷、高效,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加强高校医院档案管理,提高医院档案资源利用率对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医学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改进高校档案管理及利用方式,为人民健康事业及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如何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医院档案是重要的医院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医院管理和科研的重要依据。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达到医院现代化建设、医护人员进步、患者满意为目的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修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将医院档案应有的价值发挥出来。档案管理工作基础性很强,管理人员必须要实际操作,甚至可以说这份工作有些枯燥,很是考验工作人员的工作严谨性和责任心。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档案是重要的医院信息资源,同时也是医院管理和科研的重要依据。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创新和改良才能跟上医院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技术和理念方面落后,存在不科学、不规范、低效的现象,没有体现出档案资源应有的价值。在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体现在管理制度和手段上,使得医院档案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更好的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1加强宣传力度 医院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做好与医疗人员的沟通工作,向各科室医疗人员宣传档案工作对医院医疗事业的重要意义,并向档案管理人员普及《档案法》,让其充分意识到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任务,必须让职工人员明白做好档案工作对医院文化的建设、医院合法权益的维护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与医院领导做好汇报和沟通,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做好增强全体职工人员的档案意识工作,真正做到把档案管理工作当成关系到医院发展的工作来做,将其放到与医院业务建设的同等的地位,要从为党和国家、人民健康负责的高度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 2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度 档案管理工作基础性很强,管理人员必须要实际操作,甚至可以说这份工作有些枯燥,很是考验工作人员的工作严谨性和责任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相关职工人员也必须要提高自身档案管理工作能力,提高档案服务能力。一方面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此方可在面对档案工作中的分类、鉴定、整理、编辑等繁琐环节上不出差错;第二个方面是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太过死板,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一直在提升,要抓住当前机遇,改革创新工作模式,如此才能发挥出医院档案资源应有的作用;第三方面是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参加培训班,进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新型的工作模式,以适应当前医疗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3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 《孟子》里曾提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岗位都必须有规范化的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样的,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档案工作开展的前提基础,医院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涵盖面非常广,比如档案收集分类制度、档案调取制度、档案归档制度、档案保管期限及调取期限制度等规定,并且将相关的规章制度纳入医院档案管理岗位考核要求之中。基于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繁多复杂、相关管理部门多而分散、管理工作要求专业技术性强、医院档案要求机密保管等特点,医院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档案制度中档案收集管理条例必须要制定的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果,因为医院的各行政部门、后勤管理部门、临床各科室、各科室的医疗技术人员、各级部门领导每一天都会产出一些各类文件档案,这类档案资料的形成不集中,且类别繁复多样不利于收集整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档案收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结合实情并要求全体医疗人员的积极配合,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才好进行。 4发挥档案应有的价值 医疗档案是医院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只有不断的参考以往的工作历史,才能对医疗体系下一步发展进行指引和修正。医疗档案的收集、调取工作有效进行能促进医院档案管理科学规范化的快速完善。以往我们总是认为档案是机要文件,不可轻易示人,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医院档案只有被良好利用才能产生价值,以往“你查档,我调档”的传统观念是不可取的,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对所藏档案类别做到充分了解,然后通过相关渠道对各科室做好宣传工作,一是去主动了解各科室的工作需求,主动送相关档案资料上门;二是当有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调阅档案资料时,要做好协助工作,通过自己的专业度找到大量相关核心的资料提供给相关需求人员,协助他们完成科研需求;三是为医院各科室人员撰写论文、解决医患纠纷、提供患者医疗病例等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另外,相关人员查阅资料后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将医院各级信息实现横向联系,真正意义上实现医院档案资料的共享,利用我们档案管理人员优质的专业度,来服务医疗人员、科研人员、管理者、患者等。 5将信息手段融入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档案管理要跟紧社会科技进步的步伐,医院档案的范围已经不单单是原来那些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病历档案、照片档案等了,现在新增的病理切片档案、胶片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计算机磁盘档案、声像档案等等使得档案内容愈加繁复,要想解决这种情况就必须将现代化信息方法融入到档案管理中,医院应对这一块进行投资,购买先进的管理设备,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6结论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以达到医院现代化建设、医护人员进步、患者满意为目的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修学习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做好这份工作,将医院档案应有的价值发挥出来。医院的管理者也要意识到档案资源的潜在价值和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帮扶和投入,亿元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在新形势下呈现新的生机。 作者:林勇 单位:宁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摘要】医院档案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建设和医疗发展。为适应医疗改革和发展形势,推进医院工作创新,必须重视和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基于此,本文从技术创新、统筹发展、创新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强化医院档案管理。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医院档案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及发展的重要记录,包括党政、医疗、临床科研、设备采购、财务等管理方面的信息,对医院及上级管理部门作出经营和管理决策提供必要依据[1]。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及新医改的深入,对医院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及时、系统、完整地保存各类档案,更要求不断提升医院档案的应用率,更好的服务于医疗服务[2]。所以,医院必须重视和强化档案管理工作。 1加大投入,加快技术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有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文本、影像、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已有良好应用,直接改变了传统医院档案的信息编制、录入、保存、开发及利用等环节,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尚未实施,仍以手工处理为主,而跟新阶段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难以适应,不能更好的满足临床医疗服务需求[3]。因而,医院应把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到医院战略建设中,有计划、有步骤做好各项工作。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充分应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扫描、数据库等技术,推进医院档案信息存储、检索、编制及管控等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数字化、智能化档案管理技术,创建新型档案室,实现室内温湿度控制、防火、防窃、防虫等自动化,以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4]。此外,还应逐步开展微机化管理,建立医院各科室、各部门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系统,对于不需纳入保密范畴的档案信息、资料数据可通过网络收集、整理,这样不仅可节省人力和物力投入,还能有效解决科室档案移交不及时等问题。 2统筹建设,兼顾协调发展 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必须正确、有效的处理内、外部各种关系,跟医院其它方面的工作能协调发展[5]。具体而言,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基于系统论,重视档案管理协调发展。医院档案涉及范围较广,自横向层面看,需和医院行政部门分系统密切联系;自纵向层面看,和各科室分系统要有良好联系,而各分系统又是由多个专业、专科等子系统组成。基于此种情况,因各个系统管理人员的认识、出发点及管控机制等方面有所差异,必然会产生多种矛盾。而要实现医院管理协调发展就需应用好系统论原理,一方面,应把存在矛盾产生的影响降到最小。另一方面,使矛盾产生一定积极效用,实现档案效益最大化。二是统筹规划,兼顾发展。一方面,“横向”要协调统筹,必须妥善处理档案管理科室和档案生成部门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纵向”也需要统筹,要对医院档案管理科室和各科室兼职档案人员的关系予以妥善处理[6]。 3稳定发展,推进管理创新 一是医院档案管理的创新和改进,不仅要满足于当前的工作需要,还应看到长远发展目标。医院档案是医务人员在“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中,是医院建设、创新及发展的重要信息记录。医院档案并非普通的存储性档案,而是有着挖掘历史、指导现在、促进发展的思想及创新认识的源泉[7]。换言之,医院档案管理有助于医院稳定、健康发展,是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创建有助于医院档案自主发展、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而这正是现代医院档案管理发展核心。应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确保医院档案管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医院档案的开发及利用是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创新和发展基础。因此,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医院档案,尤其是临床医疗科研档案,有助于医院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而创新是医院档案管理持续改进及完善的内在动力。只有重视管理创新,才可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并服务新时期医疗事业发展。 4以人为本,提升人员素质 医院档案管理能否与时俱进,可否发挥出最大化效益,与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有着密切关系。医院档案管理科室担负着档案保管、开发利用、服务于上级决策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责任,而要确保该项工作有效开展,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须学习并熟练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各种信息化手段,提升医院档案管理质量及效率。所以,医院应为档案管理人员给予必要的培训、学习、交流等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的职业素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8]。比如:定期开展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讨会、档案管理技术培训等活动;并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观学习,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医院档案管理的先进理念、方法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此外,还应不断强化道德教育,强化责任心,并要积极改善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良好的素质。同时,应采取多种路径深入宣传医院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强化医务人员,特别是医院科室负责人、领导的档案意识,增强他们的档案法制观,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作用,明确相关原则,掌握档案的编制、归档方法,以提升全体医务人员档案管理能力[9]。 总之,医院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而意义非凡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医院建设及发展。医院管理者及医务人员要认识到医院档案管理重要性,以服务患者为理念,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以提升医院的医疗及管理水平。 作者:郭小艳 单位:日照市人民医院人事科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基层医院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通常对于广大基层医院来说,需要尤其注重加强档案管理方面工作。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档案管理方面始终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因此,非常不利于医院对档案信息良好的管理。基于此,该文通过分析基层医院实际问题,针对如何充分落实档案管理阐述一下意见。 关键词:基层医院;办公室;档案管理 对于广大基层医院来说,实施预防保健、培训、科研、治疗过程中,普遍需要用到医院档案,医院在其有效引导之下,也才能利于各方面工作顺利实施。加强医院档案管理比较重要,能够利于医院顺利发展,在医疗技术水平方面,也能够实现较为明显的提升。然而在具体开展的各项管理中,现如今普遍面临一系列问题。 1医院档案的定义以及分类情况 目前情况下,不少基层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混乱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医院档案的定义含糊不清,分类界定不明。所以,要改变当前我国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必须从定义入手,对医院的档案进行严格的划分以及界定,从而提升医院档案的管理水平以及能力。医院的档案主要是在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医药管理、行政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备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像、声象等作为载体的记录。根据相应的要求,医院的档案具体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一般可以分成病历档案、人事档案、设备档案、财务档案、实物档案等,在所有的这些中,病历档案是非常重要的档案,其不仅仅是医院医疗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医院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凭证。人事档案是医院选拨以及任用人才的记录,是医院考核、培养、职务晋级的重要保证。科技档案则是医院的医疗成果鉴定以及推广实施的重要的有效保障。基建档案主要是指医院在建设、管理、维修、扩建等方面的真实的记录形式,它不仅仅服务于医院的经济建设,而且有助于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做好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发展等尤为重要。医院的财务档案包括一些具体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个人保险的资料、奖金、津贴等,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来进行核算的资料,以及上级部门所发出的文件、法规制度的操作流程。其不仅仅反映了会计工作的有效控制,而且也为医院建立完备有效地档案管理提供了原始的、真实的数据。除了书面的表现形式,声像资料也是医院档案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主要是指医院在医疗活动、社会活动中依靠电子设备摄录的形式来完成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磁盘、录音带、录像带等,其是医院医疗活动、科研活动、教学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院众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前基层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难以完善 目前档案管理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已经并非局限于查看、保密、存放和保管,并且包括电子档案方面的管理,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共享,以及分级审查等内容。因此,如果仍然采用以往的管理制度,势必难以符合管理的迫切需求[1]。一些医院在这方面开展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实物档案等方面,普遍未予以及时有效的归档,缺乏相对完善的制度,这样往往就会容易造成存在大量档案材料,在实际进行归档的时候往往就会不齐全,另外普遍容易出现重复归档。档案一旦被整理之后,同样无法进行迅速地查找。 2.2硬件设施落后 在档案管理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就硬件设施方面来说,目前难以保障先进性,并和现代化管理有出入[2]。现阶段档案管理的具体开展阶段,存在着很多设施过于落后,陈旧和老化现象相对来说就会比较严重,一些医院甚至缺乏比较独立的办公室,这无疑不利于档案的良好保存,使用一段之后可能就会容易出现一定的破损,容易影响寿命等方面,另外对于档案保密来说,同样具有较大隐患。 2.3重视度缺乏 通常来说档案管理对于整个医院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档案管理能够实现更好地服务于医院。但是目前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在档案管理上也缺乏足够的意识,因而使档案资源没有达到预期的利用效果。另外对于档案管理队伍来说,普遍难以做到完善,因此,实际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一些原本有用的档案资源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部分档案资源甚至出现了闲置和丢弃,导致相当一部分档案资源的浪费,因此,缺乏档案重视的问题亟需解决。 2.4业务水平较差 对于档案的各项管理而言,应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团队,使其具备一定专业性。然而一些医院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较为完备的档案管理团队,甚至均属于部门转岗而来,因而就本质来说也就非专业了。他们一方面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未受到过培训,因此,容易认识程度不足,并且在一些具体的业务上,同样容易一知半解。 3怎样有效加强基层医院档案管理 3.1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在档案管理具体开展阶段,应改变分散模式这一方法,大力推崇集中模式。医院不同相关部门之间,需要进行较为有力的协调,在资源方面也应该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档案管理方面来说,还需要不断完善职能机构,并且充分肯定档案室的地位[3]。另外应根据档案工作具体情况,有机完善岗位责任制度,让各环节具体的工作,都能够充分实现有章可循。对各类档案文献,也应该力求予以集中式管理,档案管理的具体开展阶段,应力求实现综合性,当成一个独立整体,然后通过较为统一规范化标准,予以一定程度的系统整理。 3.2注重增加资金投入 基层医院应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且应该及时引入现代化技术。就现阶段档案数量与种类方面,已经持续得到增加,因此,档案开发利用实际阶段,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进行管理,普遍难以实现迅速查找档案,往往就会具有一定困难。所以,应该通过计算机等较为先进的手段,这样才能有效开展档案整理,管理能够朝着现代化步伐前进。 3.3加强开发利用 应充分重视资源的开发,这样才能充分利于后续较为良好的利用,并能够充分避免重藏轻用的实际问题。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力求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力求较为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并且还应该秉承着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有效组织编研活动。在服务观念方面,也应该力求实现创新。另外在档案具体进行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反馈信息,应重视这方面的管控。 3.4不断提升档案人员水平 档案管理具体开展阶段,人员培养相对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应该不断提升管理人员水平。应注重加强培训规划,让档案管理方面人员,应该定期深入到实际中去进行参观,积极有效地进行有关的学习,并且彼此之间加强交流,并且应该利用继续教育手段,持续更新自我的知识,并且有效提升知识水平。 4结语 该文根据目前基层医院实际情况,就怎样落实档案管理陈述自己观点,旨在能够为同行所参考。就现阶段情况来看,很多医院仍然采用人工管理这样比较传统落后的手段,无法真正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特别是当前网络化管理的普及,更要求人们应该及时有效创建有力平台,并不断完善管理方式,这样档案管理才会达到预期目的。总之,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在思想上,医院应该首先提高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范莹 单位:吉林省白城中心医院人事科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刍议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顺利开展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利于医院医疗事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关系到众多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然而,当前一些医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只将档案管理看成简单的病历资料的搜集和保存,认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不大,不能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严重制约了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2.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档案管理对于是否归档的材料信息缺乏明确的内容界定,日常监督、检查与考核很难得到落实,档案资料信息的收集不全集中于医院系统中,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了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各类人员的职责范畴,而关于档案管理的制度和相关职责却未加设定,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监督、检查及考核措施。在医院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也并未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的范畴,自上而下整体上存在着无视档案管理的现象,致使医院的综合管理工作呈现较为混乱的状态,不利于医院全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3.档案管理工作软、硬件设施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各医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于医院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门诊、急诊及住院病房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便出现了医疗用房不足的现象,甚至档案管理库房被肆意占用,乃至达到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程度。同时,也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造成档案管理设备及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一部分档案得不到合理有效保存,出现年年倒柜的耗费人力、财力的现象,也抑制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4.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差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医院管理专业人员队伍中,仍缺乏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在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方面都参差不齐。而且,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一直固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管理观念及管理水平已经无法适应新医改发展的基本需求,档案管理缺乏活力和创新机制。 二、强化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应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入手。 1.必须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性综合管理工作,因此,应自上而下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必须认真贯彻《档案法》,调整和更新档案管理理念。档案部门也应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使全院上下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杜绝各部门无视或忽视档案资料的现象,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2.将档案工作纳入医院综合管理工作之中 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力求做到“三纳入”和“四同时”,“三纳入”是指纳入医院规划和计划、纳入档案管理制度、纳入相关人员的职责范畴;“四同时”是指在布置、检查、总结和验收其他各项工作的同时,必须抓好档案管理的布置、检查、总结和验收工作。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内容来抓,与医院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同步规划和同步发展,以便更好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3.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要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应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档案管理制度,如收集制度、整理制度、归档制度、借阅登记制度、统计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等,使收集有范围,整理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措施。同时,有效构建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档案管理模式,各部门设立兼职档案员,依照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本部门档案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系统化档案管理网络。 4.加大档案管理工作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改善档案管理的设施及提升技术水平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首先,逐渐改善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及相关保护措施,比如档案库房的空调、除湿设备,防火、灭火设备,高效灭虫、灭鼠设备,全面实现档案的现代化高效管理。其次,投入资金,全面引入和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必须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5.建立或完善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的建立使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和高效,使以前耗时耗力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异常省时省力,使档案信息的收集、处理、保存和利用均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医院必须建立或完善电子档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医院档案信息的收集、传递、保存和开发利用,将档案信息资源做好具体分类,如可分为基建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患者信息等诸方面,录入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确保档案完整、准确、真实。 6.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促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真正掌握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综合技能,逐步形成系统化、全方位、立体化的档案管理体系,使医院档案信息资源为医院发展提供全面服务。其次,深入了解和掌握临床一线的医疗情况、科研发展对于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不断总结和改进档案管理工作,以最大化推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7.开发医院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 由于医院全面工作运营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决议、方案、合同、协议等重要资料,真实反映了医院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重要的查考价值。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明确内容归档范畴,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强化服务意识,力求为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提供全面服务。组织开展各种编研活动,精心编写各类专题汇编,并在医院网站上各类信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医院争创优秀医院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是医院综合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要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同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强化自身档案管理意识,全面做好档案信息的搜集、整理、分类、传递、研究和利用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服务,从而推动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张丹工作单位: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剖析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完善渠道论文 [摘要]建设工程关系到百年大计,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加强基建档案资料的科学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医院基建档案管理;作用;措施 随着医院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医疗业务不断的扩大,基建档案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的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基建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目的是记载基建在建设、改建、维修、使用过程和结果的技术状态记录。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收集基建项目开工前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种类的资料,由于医院基建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因而形成的档案有多种载体、档案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档案既是医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整个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医院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又为医院的经济建设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建档案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基建档案,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它不仅反映了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也对医院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涉及提供周围相互关系相互要求的条件;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也有利于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3基建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的财富 随着医院总体规划的逐步进行,近年来我院的基本建设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且又都是在交叉进行,这就需要办理和查阅许多相关资料。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职责。例如我院基建处的老处长张乃云,他在儿童医院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上对医院的每项建筑、下对全院地下的每一根管子都了如指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位置。为了便于工作,张乃云在医院总平面图上仔细、认真地在每个建筑物旁都标注了建筑年代和面积,这张图纸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包含了医院自1955年建院至今所有建筑的年代和面积,它减少了我们许多需要到档案室大量查阅资料的麻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原图保存起来,平时使用复印件,而且还将上面的数字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摘抄整理出来,这就更加便于查找、保存和计算了,特别是每年向卫生局做报表时,这一表格是我们最可靠的依据。 2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性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扩建、代建、改造装修、融资、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但最缺乏的是对工程政策、性质的了解和指导。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提出了新的问题。 2.2档案知识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2.3全员档案意识不强 基建档案资料应该力求完整、正确、真实、严谨,在工作中发现与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日期有的不明确或没有写;工程的名称前后不相吻合;施工单位来函有的编号较乱,有没有编号的、有重复编号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函件有的没有标题。这些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接收上级审查时也很麻烦。 3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和医院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基建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迈进,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学习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中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熟悉基建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文档管理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的技能。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着重点,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有关基建政策文件、档案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浅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医院档案中如实记录了医院各项医疗活动开展情况,包括病历档案、影像资料、人事信息等内容,具备较高的保存价值。在我国医疗制度深入改革的背景下,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出其服务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作用。本文将简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 医院档案内容涉及范围广,主要包括医疗、科研、教学、人事、财务、基建等内容,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尤其是随着当前就诊人数的增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对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促进医院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过程中,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阶段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文件资料收集、归档不及时、档案利用率不高等。而很多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档案保密意识不强,为了工作的方便,随意将档案资料堆放到档案室,这样容易造成珍贵材料的丢失与损坏,无法保证医院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医院很少开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不能及时掌握最新档案法规与制度,未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档案的价值认识不到位,自身工作职责不明确。这些都是医院需要尽快改进的地方,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医院的科研、教学和医疗等工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学习,提高人员意识。医院应加大宣传工作,让全院人员切实提升档案意识,清楚《档案法》中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对医院领导干部来说,能更好地增强责任意识。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重视程度。通过开展有效的宣传工作,让医院领导干部、医务人员都真正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能够自觉投入到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中,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升。 (二)完善制度,明确各方职责。医院要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同时可以让各种文件、信息、资源得到及时收集与归档,避免出现破损与丢失的问题。若是制度不完善,则档案管理就无章可循,变得无序、混乱,为档案资料的利用带来不便。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充分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医院也要与时俱进,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体系,将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明确下来,统一管理医院各种门类与载体的档案,并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档案管理行为得到约束与规范。 (三)增加投入,配齐现代设备。医院要增加资金投入,将各种现代化设备配置齐全,并采取先进技术,提升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医院要加快档案库房建设,并购置空调、去湿器,将防火、防虫、防潮等措施做到位。同时,医院还要配置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将档案信息录入计算机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医院档案得到长久保存,还能提升今后查阅、检索的速度,提升档案资料的利用率,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此外,通过实F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还可以避免占有过多的存储空间,保存也更加方便、安全,避免档案资料发生遗漏问题。 (四)注重开发,体现档案价值。医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对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履行好自身职责,从管理细节入手,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工作,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临床等提供可靠、准确的参考资料。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做好档案编研工作,将更加实效、多层次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并及时反馈档案利用情况,在医院内部加强信息的横向联系,从而更好地共享信息,确保医院各项业务活动的需求得到满足,最大限度发挥出档案资料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五)加强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对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严峻考验。档案管理人员除了要胜任传统纸质档案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工作以外,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懂得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对此,医院要定期组织开展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学习更多先进的知识,能够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此外,档案管理人员也应主动学习,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经验,积极创新管理方法,将医院档案资料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结语 总之,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医院的医疗、临床、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促进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患者的健康提供可靠保障。对此,医院方面要高度重视,增加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与管理技术,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医院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探析 【摘要】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医院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思想上不重视,制度不完善,管理效率低,人员素质不高等,这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将简述新医改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医院开展的业务活动也越来越多,每天都会形成大量档案资料,这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考验。对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尽快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档案管理水平,将档案服务医疗活动的作用发挥出来。同时医院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设施设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认识不足,档案利用意识不强。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未能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思想上的忽视。档案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缺乏较强的责任心,流失了大量档案资料。此外,很多档案管理人员还存在“重收藏、轻利用”的情况,很少站在长远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医院档案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制度不完善,收集不及时。当前,很多医院只重视医疗、护理以及人事等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职责。但是从档案管理工作现状来看,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职责也不够明确,忽视了日常检查与考核工作。医院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未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中,这样导致很多档案收集不及时,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三)投入少,信息化水平不高。一些医院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将主要场所用于医疗服务,导致档案室非常小。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标准与规范。这样一来,档案资料容易出现发霉、虫蛀等问题,为档案的利用带来了不利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档案管理有了更多手段,但是很多医院不重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资料的收集、整理、存储以及利用方式非常落后。在查阅档案的过程中,由于还采用手工的方式,导致档案原件出现破损,字迹也变得不清晰,对档案资料的安全与齐全造成影响。 (四)档案人员素质不高。从很多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来看,还没有安排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加上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不熟悉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业务,导致很难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此外,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工作经验不丰富,理论知识不扎实,也不懂得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这些都影响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无法满足新医改背景下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二、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医院要加大《档案法》的宣传力度,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依法开展。要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能够主动执行相关法规与制度,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与完整,便于今后的利用。同时要加大投入力度,尽快购置档案管理工作所需的各项设备。医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快档案室建设,将防火、放盗、防潮等措施做到位,各项设施设备要配置齐全,如灭火器、去湿器、空调等。此外,医院还要配置扫描仪、计算机、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为档案管理工作创造有力条件。 (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涉及事项众多,任务繁重,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方可顺利开展。医院应结合《档案法》相关规定,建立档案收集、整理、归档、查阅、销毁等相关制度,确保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要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规范人员的行为,这样才能加快档案资料的开发与利用,为医院科研、医疗及教学等提供服务。 (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范围越来越广,档案的形成、种类、内容以及载体也更加丰富,在收集、整理、归档、查阅等方面,出现了巨大变化。对此,医院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让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减少人力与财力的浪费,并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让档案资料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医院要采用各种新技g,如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做好纸质档案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让珍贵资料信息可以得到长久保存,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方法。对此,医院要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能掌握更多现代化知识,并积极引进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人才,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学习,跟上时展步伐,从而真正胜任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此外,医院还要投入更多资金,建立完善的制度,提升人员的素质,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让档案资料的应有价值得到体现。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创新探讨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大多数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走上时代的前沿,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尤其针对医院档案管理这一项工作来说,必须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跟上科技的脚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做好档案管理的本职工作,建立完善的医院档案服务体系,保证建立的医院档案服务体系能够持久顺利的运营下去,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现服务创新。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管理模式;工作现状;创新模式 最近几年来,我国颁布的新医改政策实施范围越来越大,医疗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想要适应当今医疗界的快速发展,各个医院的档案管理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新型管理体制,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对于当前大多数医院的档案管理状况来看,尚还存在很多可以解决的问题,想要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实现医院更高的价值,必须针对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可靠性解决方案,以此帮助医疗机构可以更加妥善地管理医疗档案和相关资料。唯有调整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才能帮助医院更好地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1 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很多医院还没有确立妥善的档案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多数医院面对经济的发展浪潮,往往选择经营方面工作的发展,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理念的转变正在引导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仍然采用原来的管理方法,忽略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创新,这使得医院管理工作中这项较为重要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较多的资金投入,导致目前大多数医院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科学先进。再加上新医改的颁布致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产生变革。可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是很多医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医院内部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些弊端导致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规范,档案资料的保存与使用都存在严重的偏差与遗漏,最终档案管理效果质量都不高。加上档案管理员整体素质并不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尚未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使得档案的管理结果并不理想。 (二)缺乏专业的医院档案管理人才 合理安排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医院内部隶属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专业技能不高,专业素养较低,这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没有充分的医院档案管理知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差,而且思维想法已久停留在过去,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很难适应高新科技带来的设备变革;另外这些工作人员英语水平较低,对国外先进医院档案管理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情怀,不能接受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从客观条件上来看,虽然大多是档案机构已经采用了先进的储存系统,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但是档案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他们对于档案的本质内容并不了解,只能操作一些单一的低层次的服务,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他们进行约束,整体的业务能力跟不上硬件设施的更新,工作不主动缺乏危机意识。这都限制了我国医院档案管理的长远进步。同时,目前很多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数量不够稳定,离职率逐渐上升,造成医院档案管理在职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徘徊不前。 (三)医院档案管理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随着这几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医院档案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单纯依靠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医院的发展要求,过去的医院档案管理技术只会间接降低医院工作效率与质量,给医院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想要实现医院的长久发展和快速发展,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全球化的互联网服务模式改进。在快稳准的设备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才会帮助医院完成预定的功能,M足人类的要求。 2 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创新的有效措施 医院档案管理可以说是一项复杂性较高的交叉工作,具备广泛的扩展性能,它对整个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个部门必须团结一致,同时融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去。医院档案管理员也必须明确档案需求者如病人及其亲属、医院工作人员的需求,深度挖掘需求者的潜在要求,帮助需求者获取详细信息,让档案需求者少走弯路,从而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让档案需求者更有效果的使用信息。 (一)增加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设施设备 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形式如检索、查阅与资料整理流程已经难以满足医院工作的需求。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想要满足高质量高品质的用户需求,必须实施长期的高效管理,延展深层次的服务理念,借助计算机技术提供开放式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从而可以顺应社会发展对于医院工作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很多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也由原来的纯人工服务转变成电子索引与网络查找,管理模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与进展,但也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出了深层面的要求。首先医院相关部门要看到医院档案合理管理的重要性,增加相关先进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扩大设施设备的构建,加强硬件设施的配置,建立一个科学的、快速的网络互连体系、性能优越的服务器、海量的存储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购买一些质量较好的数据库,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做好医院档案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方便医院工作人员的使用。 (二)培训专业的医院档案管理员,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 医院档案管理具有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必须保证其档案的保密性。医院档案管理部门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培养有能力的带头者,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找出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确保其安全性的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模式。医院档案管理员不光要熟知相关专业知识,更要熟悉所需要的功能要求,了解学科服务、计算机技术等综合知识,具有良好的全面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熟练掌握医院内部档案信息,方便医院档案需求者的使用,能够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为多层面的医院工作付出可靠有效的努力。 (三)采用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模式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按时整合相关的医院资料,然后通过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将有用且需要保存的信息储存在档案管理系统中,在医院或者用户需要这些信息时可以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需求者。能够实现传递与使用的医院档案资料不仅仅是医院档案管理内部的资源,也可以是与其他系统共享的资源,这样也加强各医院之间的交流,促进各大医院在档案共享的流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以便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可以在世界立足。唯有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实现管理模式创新,才能帮助医院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作者简介 黄思齐(1990-),广西靖西县,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论文: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保障医疗机构可以稳定运行的主要信息资源之一就是医院的档案信息管理,这项工作如果能够稳定的运行,不仅对医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如实的反映医院管理机制的完整性,医疗机构中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从侧面反映出了医院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专业上的素养水平,是医院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对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希望得出的结论可以给相关人员的工作带来具有参考性的价值。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思想;加强领导;管理机制 档案信息管理上的内容可以全面地反映医院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面貌,与此同时,这些医疗工作者的重要信息得到妥善的管理以后。整个医院的各项事物才能平稳的运行,这些文件包括文书档案、病历档案、人事档案等这些内容,包含了医院所有工作事项的开展,这项工作如果能够得到高效率的运行,才能让医院的未来发展得到稳定性的保障,基于当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加强管理、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是每个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医疗改革下,医院系统开始着手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努力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从而真正有效的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效率。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就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这一问题从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高职工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重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及领导、完善档案管理机制,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等方面展开一番论述和剖析。 1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高员工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 如何做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是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对于我们医院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而在新的发展要求驱动下,要想有效提高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素养、实现管理的专业化、探究先进的工作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那么首先需要有效的提高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管理思想及管理意识。 提高员工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我们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或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让医院的全体职工都能够积极参与相关的档案管理活动中,从而慢慢的提高自身的n案管理思想及管理意识。 1.1 在档案管理人员的聘用和选择上,医院着重考察相关岗位工作职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特别是档案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及意识的敏锐性,只有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较强的人员选任在档案管理岗位,那么才能够保障医院档案管理的发展,并且保持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通过档案管理岗位职工较强的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可以有效的规范医院档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医院全体职工在档案管理方面的思想及意识,实现医院档案的高效管理和发展。 1.2 医院档案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工在档案知识及管理方法方面存在漏洞,因此,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按其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层次,举办各种档案专业技能培训,请档案局专家或本系统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授课,传授档案专业知识;定期实行严格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测验既可以有效的提高职工的专业技能,也能够有效督促大家努力提高自身的档案管理思想及意识。 2 重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及领导 为了让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效开展,只要对这项工作制定严格的管理体制,医院要安排据有经验的专属工作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归档与整理。但是,许多医院在开展工作时,对档案管理上的工作并没有认真的落实,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当然信息查找麻烦、管理分类不够明确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工作管理效率的低下。 新时展要求下,如何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大跨度的提升,是医院管理层认识当前工作开展的重点,应该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将档案工作规划进医院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去。将责任落实到人,让管理人员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行充分的认识,在档案工作管理过程中还要对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进行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准对于工作管理上的分层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只有这样,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与其他部门的工作开展相互协调一致,这样的紧密配合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挥发。档案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也应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配合方案信息整理上的事项,尽量可以将需要存档的信息调整成统一的格式,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可以得到减轻。 3 完善档案管理机制,规范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处理范围非常不仅包括医院各个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信息资料等,也包括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病历。这些资料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保管,在信息保存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差错。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会直接导致医院的工作无法以正常的秩序开展,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制定出高效的管理机制,让档案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可以以标准化的形式展开工作。在对档案进行归类处理时也要制定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法的处理,可以让档案信息在整理于使用过程中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让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医院管理层人员应开发出更多新型的管理手段,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管理方法。与此同时,医院也要购进相应的新型硬件设施,积极使用当代网络信息技术让档案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简单高效,这不仅可以让档案信息得到准确性的保障,也能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得到减轻,让档案信息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4 结论 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让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被动,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向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模式转变。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将被动转换为主动,努力提升自己在管理上的素养与管理水平。积极掌握高新管理技术,让档案管理系统可以稳定的运行。医院的管理层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监督力度让档案管理工作可以高效的运转,在实际工作的落实过程中,要积极完善档案管理上的体制,让档案信息可以得到妥善的保管,让这些资源在使用以及浏览过程中简化那些不必要的申请步骤,让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
经济型论文: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支撑体系初探 摘 要:在分析我国经济型饭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经济型饭店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一定支撑体系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支撑体系 1 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现状 1.1 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的概念 特许连锁经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经营手段,以特许经营方式展开的经营组织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张,使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经济型饭店的连锁,是以品牌为旗帜,以共同的服务理念和协作为辅助手段,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济型饭店联合体。经济型饭店比较适合连锁经营,由于饭店规模小,财力有限,发展连锁经营可以使饭店有品牌、客源、管理质量的保证,但又不是依靠自己经验的长期积累,又无须支付太多的费用。经济型饭店受到销售价格的限制,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只有形成数量规模,形成规模优势,才能获得更多利润。 1.2 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现状 由于我国带薪假期和“黄金周”制度的实行,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迅猛增长,并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06年,仅在三个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57亿人次,比2005年增长18.7%,相当于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5.6%;实现旅游收入1514亿元,比2005年增长21.6%,相当于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24.3%。目前,我国经济型饭店与高星级饭店的比例是1∶7,与国外正好相反,经济型饭店的供求缺口是相当大的。不论从产品需求还是行业结构来看,经济型饭店在中国都具有非常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经济型饭店作为一种消费服务类产品,其生命周期将经历4个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进入我国市场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经济型饭店已经站稳脚跟。从 1997 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诞生至今,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就是全国性的品牌,例如如家、锦江之星等;第二大阵营是一些区域性的品牌如上海的莫泰 168、广州的 7 天、河南的中州快捷等;第三大阵营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如法国雅高的 ibis和美国的super 8。 2 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竞争手段单一,缺乏竞争优势 在没有对饭店的营销方案进行充分策划的情况下,经济型饭店多以价格战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价格战最终导致饭店会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偷工减料,以便在低价的情况下赢利,结果使饭店的服务与品质不统一。保证服务品质和节省开支是一对矛盾,成本控制失败后,不是房价抬升就是服务下降,这两种结果都会影响客源。任何产品不能单纯谈论价格的高低,只有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单店经营和规模化扩张之间存在矛盾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经济型饭店在经营模式上单打独斗,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水平低,面面俱到,缺乏个性。这种分散的饭店组织结构无法在同一水平与跨国饭店集团相抗衡。 经济型饭店的一个特征是规模化复制和扩张,只有快速的规模化才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目前国内主导型经济酒店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速8等酒店多采取授权加盟、建立直营店和合同化经营方式,因此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和较快的增长。但所有这些是建立在一定品牌优势和出色的经营管理规范基础上的,单店经营和规模化扩张之间存在矛盾在一段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 2.3 行业管理体制有待改善 由于我国饭店实施涉外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两套基本隔离的饭店行业管理体制——涉外饭店和非涉外饭店。涉外饭店的行业管理归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涉外饭店的行业管理归商业行政管理部门。经济型饭店恰好处于其交叉地带,在行业管理的实际运作中,旅游行业管理又重点是管理高档饭店,商业部行业管理又没有资格、能力去管理普通旅馆以外的经济型饭店。经济型饭店是否涉外或是否实际涉外,也缺乏有效的划分和管理。所以,经济型饭店被涉外制度分割后,实际成为一个行业管理的相对薄弱领域。另外,国家饭店星级评定制度的实施,成为饭店业宏观行业管理的基础性手段和相关饭店管理方法的载体,也促进了涉外饭店的建设、管理、服务、市场的规范。然而,其对于经济型饭店意义却不是很明显,有一半以上的经济型涉外饭店不上星就说明了问题。 2.4 饭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 经济型饭店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满足不了其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经济型饭店在人力资源上主要存在管理人员缺乏,员工技术单一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对于刚兴起的经济型饭店,现有的职业经理人都是为高星级饭店培养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在专业的中小饭店管理方面,连教材都很少,但是由于开店速度的加快,加大了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而市场上又缺乏我们需要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改革开放初期,饭店业提供的相对高薪吸引了很多人才加盟,而现在这种优势已经消失。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饭店提供的劳动力成本价值已不如从前,它所能够提供给员工的薪酬,并不足以吸引人才,而选择到经济型饭店就业的人数可能又会低于到高星级饭店的人数。 3 中国经济型饭店连锁经营支撑体系的初步构想 3.1 服务质量支撑体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如何控制好经济型饭店服务质量对于饭店连锁来说尤为重要。由于现阶段经济型饭店整体的硬件装饰、风格和设备设施情况都大同小异,大部分都是精简的装修和舒适的住房,所以经济型饭店的硬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提高经济型饭店的服务质量就成为关键。经济型饭店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支持体系可从质量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培训、标准的执行到标准的检查这些方面展开。 (1)制定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经济型饭店连锁集团应组织专人研究公司品牌的标准以及制定和编写各标准手册。 (2)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培训最终还是需要落实和执行到位。饭店连锁各饭店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一般需要采用三级质量控制,员工作为饭店第一级质检员对工作进行质量把关;领班、主管作为第二级检查人员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标准化的全面检查,值班经理进行定量抽查,确保员工的工作达到设定标准;店长和店长助理作为第三级检查人员站在饭店与宾客的立场,每周定量抽查整体把握与控制饭店的质量水平。通过这样的方法,饭店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所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达到对产品质时时控制的目的。 (3)各连锁饭店对标准的执行还需要一定的监督。根据品牌标准和规范饭店连锁运营部门应对饭店的运营质量实施监督检查。目前已经成熟的检查方式主要有:开业检查和季度质量检查。这其中又包括:①总查——管理部门对饭店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②暗访——管理部门指派特定人员假扮顾客,进行询问、观察等,然后把具体情况与店长共同分析解决。 3.2 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1)市场营销管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经济型饭店的营销管理系统是传统营销方式的产物,网络营销还没有实现无缝连接,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形成一个经济型饭店的信息中心。 ①实现网络经济型饭店联合。为了抗衡国外经济型饭店集团,我国经济型饭店应该紧密合作,互相提供各类服务,进行技术交流,形成网络饭店,通过网络将各饭店联合起来,形成网上虚拟饭店,达到资源的整合。 ②实施顾客奖励计划。顾客奖励计划就是通过销售激励来吸引客源,并制定和实施荣誉宾客奖励计划,推出vip卡,向宾客赠送旅游纪念品或饭店的优惠券等。此外,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和参加国内外旅游贸易展销会等方式来吸引客源。 (2)绩效考核管理。 建立富有激励性的绩效考核计划是绩效考核管理的重点。经济型饭店应该认识到员工的利益与公司利益同步发展,为充分体现集团“多赢”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使饭店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热情参与增加销售、降低成本、相互合作,充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饭店可以推出“员工利润共享计划”,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每财务年度各分店根据财务数据,按照实际完成的gop(营业毛利)值的一个比率计提各门店员工奖励基金:每财务年度的年底门店根据财务数据,按照实际完成gop(营业毛利)值超额部分的一个比率进行计提门店经理的奖励基金。 (3)成本控制管理。 保证服务品质和节省开支是一对矛盾,成本控制失败后,不是房价抬升就是服务下降,这两种结果都会影响客源。任何产品不能单纯谈论价格的高低,只有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本管理重点在于累计差异分析,找出预算和实际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经营管理中饭店的利税水平在一个时间段里基本上可以固定下来,因此,影响收益的可控因素就是运营收入和运营成本。 此外,经济型饭店的理念是提供“有限服务”。即一般的满足顾客的休息即可,其他的如餐饮、娱乐和会议服务等等就最好不要在服务范围内,以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投入。 3.3 政府服务支撑体系 政府应鼓励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型连锁饭店集团联合组建跨区域的连锁饭店,同时鼓励同一行政区域内经营内容相近的经济型连锁饭店通过兼并、联合的形式联营。另外应打破目前隔离的饭店行业管理体制,由统一的行业管理行政部门对饭店业进行管理。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要为大型的连锁经济型饭店集团的发展清除体制障碍,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达到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 3.4 人才支撑体系 饭店行业是一个人才流失较大的行业,经济型饭店要未雨绸缪,及早做出规划,以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支撑体系。2004年3月,“如家饭店管理学院”在上海成立,成为如家饭店连锁的人才储备库,给全体如家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又如汉庭酒店像星级宾馆那样采取“管理培训生”计划,将“总经理助理”、“副总助理”等一系列岗位向优秀应届毕业生开放,为酒店发展积极储备人才。 经济型饭店还可考虑与旅游院校联合办学,用以储备人才,以备扩张之需。首先,在经济型饭店行业中,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而饭店员工的素质真正能达到这一点的却不多,如果饭店员工是专业出身,既能提供前台的对客服务,又了解后台的包括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的知识,那么无形中就做到了真正的“全能”,为饭店节约了成本。其次,饭店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根据用人需求举办短期的紧缺人才专业研修班,或与有关院校联合培养,也可和国外著名的旅游学院合作培养。 经济型论文:探讨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的构建 摘要:本文从顾客忠诚的概念出发,借鉴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实际,探讨了影响顾客忠诚的直接因素和调节因素,继而从顾客忠诚形成的心理历程提出了酒店培育顾客忠诚的具体方案,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顾客忠诚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影响因素。 1引言。 自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型酒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已有338多个,开业店面已经超过5120家。同时,随着国内旅游进一步发展,商务活动的频繁,国际赛事举办等都会形成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我国经济型酒店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酒店必需满足顾客的要求,使顾客满意,使顾客忠诚。培养顾客忠诚是酒店赢利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2顾客忠诚及其影响因素。 2.1顾客忠诚。 学术界早期对忠诚的定义着重在顾客实际的购买行为上,认为衡量忠诚的唯一尺度是行为而非情感态度,以顾客的重复购买次数、忠诚行为的持续时间以及购买比例等来定义顾客忠诚。随着研究深入,学者认为顾客忠诚首先是一种心态,并根据顾客对特定品牌或产品的偏好程度来测量忠诚,他们认为顾客忠诚是情感态度的忠诚,态度取向代表了顾客对该项产品和服务的积极倾向程度,也有学者指出单独按照行为方法忽略了顾客内在的决策过程,没有将顾客忠诚和简单的重复购买行为区分开来,认为顾客忠诚应该是行为取向和态度取向两者相结合,因为行为忠诚的顾客在态度上未必忠诚,同样,态度上忠诚的顾客也未必会发生重复购买行为。本文认为真正忠诚的顾客应该是同时具备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并出于偏爱而在未来有重复购买的行为。 这种忠诚不仅是顾客行为和态度的统一,还表现为向他人传播正面的信息,同时这种忠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2.2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 2.2.1产品与服务质量。 从行为角度看,顾客忠诚的第一表现是重复购买,而实现重复购买的前提是产品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在情感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偏好。因此,产品质量是建立顾客忠诚的基础。顾客最重视是酒店能否提供舒适的房间及简单的早餐,这与经济型酒店普遍提倡的“一宿好觉,一份早餐”相一致。 2.2.2顾客价值。 价值理论认为,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收益与其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而得到的总体评价,二者的差额越大,顾客感知的价值越大。顾客价值不仅可以促使顾客重复购买,驱动顾客在行为上表现出忠诚行为,而且会直接导致顾客对酒店产生内在的积极态度和偏爱,并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忠诚顾客。因此,酒店提供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的大小对于顾客忠诚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3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是顾客的一种感觉状态,是“一个人通过对所消费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在充分竞争性的酒店行业内,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基础,但是二者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即满意的顾客不一定是忠诚的顾客。 2.2.4顾客信任。 顾客在对酒店产品与服务满意的基础上继而会产生信任。信任是顾客愿意与酒店保持长期关系、做出关系承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忠诚的基础。顾客越信任酒店,就越能预见酒店的服务能力,越相信酒店关心他们的利益,乐于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顾客逐渐形成的信任感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2.5转移成本。 转移成本是顾客新选择一家新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支付的货币成本、时间、精力和心理等方面的成本。对经济型酒店顾客来说,选择一家新酒店可能面临失去原有的累计积分,会员的打折优惠,不确定因素的风险,及适应新环境,调整消费习惯等,这些都属于顾客寻找新酒店所支付的转移成本。 此外,顾客对品牌认知,产品的经验,口头宣传,替代性选择、个性特征及产品服务的复杂程度等也会间接低影响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度。 3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的构建过程。 顾客先有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进而上升到认同,并在对产品和服务满意的基础上,愿意与酒店建立信任关系,进而成为了忠诚顾客,且表现为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因此,笔者把顾客从了解到忠诚于酒店的心理过程总结为:认知———认同———信任关系———忠诚形成。酒店要建立顾客的忠诚也需要遵循这个过程来设计顾客忠诚方案。 3.1市场细分,研究顾客。 根据国外的酒店发展经验,经济型酒店大致有三种类型或档次:有限服务酒店,经济酒店和廉价酒店,分别属于经济型酒店中的高、中、低档。我国经济型酒店虽然已有多个本土品 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存在着品牌形象不鲜明、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因此,酒店经营的差异化定位势必日趋显著,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关键。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酒店需要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或部门对市场调查,研究目标顾客需求,了解顾客真正需求什么,哪些因素影响顾客购买,他们的需求是否都能被现有产品满足。 3.2建立顾客认知。 顾客光顾酒店的前提是知晓酒店,如何展现酒店特色吸引顾客则是酒店建立顾客认知的前提。经济型酒店多以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各种有效宣传等方式让顾客了解酒店。酒店应该了解各种途径的优缺点及影响力,并进行有效组合,使顾客可以全面了解酒店。因此酒店可以通过完善营销模式,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及品牌建设等方式来建立顾客对酒店的积极认知。 3.3建立顾客认同。 首先,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归纳起来,经济型酒店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体现高性价比和满足顾客核心需求,并加以周到、细心的服务,满足顾客被重视被尊重的需求。其次,有效反馈信息。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不会因为购买的结束而结束,他们会关注企业对顾客反馈信息的反应和处理。如果酒店对他们的建议和反馈意见及时反应和处理,并以此作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依据,那么顾客会受到鼓励重复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而向周围的人进行口头宣传。最后,解决客人的抱怨。抱怨是顾客对企业信赖度及期望度的表现,遭到顾客严重抱怨,说明顾客对其商品和服务有着很高的期望,会抱怨的顾客才是真正的顾客。因此,酒店要将顾客抱怨作为建立顾客忠诚的契机,恰当处理好抱怨,会让顾客更加依赖酒店。 3.4建立与顾客的信任关系。 满意的顾客不一定是忠诚的顾客,对于酒店来说,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与顾客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是酒店培养忠诚顾客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顾客满意才能成为酒店真正的忠诚顾客。因此,如何利用关系营销获得顾客的信任是经济型酒店努力的方向。 3.5锁定顾客忠诚。 锁住忠诚的顾客,酒店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第一、个性化服务。虽然经济型酒店提供的是有限服务,但是针对酒店忠诚顾客,酒店根据顾客住店记录,分析顾客的需求,及时、方便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二、针对顾客忠诚的回报活动。酒店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奖励忠诚的顾客,加大顾客转向其他酒店的成本。如酒店针对会员的折扣、积分的兑换,免费服务等。 4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的提升。 4.1留住有价值的顾客。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经济型酒店面临的是大众消费者,即使酒店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仍有部分以价格为导向的消费者不可能变成酒店的忠诚顾客,他们会在满意的基础上选择价格更低的酒店入住。因此,酒店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顾客,一般顾客和不必关注的顾客。对酒店有价值顾客进行奖励或提供最优秀的服务;满足酒店一般顾客的需求,并通过一定的策略使他们成为酒店潜在的价值顾客;对酒店没有价值的顾客,应该鼓励他们转向其他酒店,把酒店有限的资源转向对酒店有价值的顾客。 4.2不断提高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优质的产品维持良好顾客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没有顾客的满意和忠诚。酒店要把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的使命。 首先,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设计和开发产品。经济型酒店要通过对顾客需求的调查,分析顾客的需求,并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和开发产品。例如,顾客最关注酒店硬件是酒店的床、卫浴、隔音。酒店就应该提供温馨舒适的大床,干净的卫浴设备和具有良好隔音效果的房间设计。 其次,不断更新产品。因为客人的需求是变化的,其天性有“喜新厌旧”的成分,忠诚的顾客也会出现更换品牌的一天。酒店在培养顾客忠诚的同时要不断的有新产品供客人选择,满足客人猎奇的心理需求。 最后,提供有特色而细致的服务。经济型酒店区别于其他酒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特色和细致的服务。如汉庭连锁酒店在细节上力求尽善尽美,商务会所的书架和客户房内的小书柜,均有免费提供的书、杂志等供客户阅读。 4.3加强网络营销,突出订房渠道优势。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e龙”、携程等第三方客房预订网站,本土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也有了自己官方预定网站。虽然国内酒店正在逐步加强网络营销,但是预订系统中的客服跟踪系统还很不完善。因此,不断完善网络营销,通过网络宣传酒店的产品、服务、文化、促销信息,与特定的商业银行合作开发网上预定、支付业务使酒店转换到复合型酒店是信息化时代对酒店经营方式的一次改革,也能够增加企业竞争力,提供顾客忠诚的技术支持。 经济型论文:浅谈经济型连锁酒店4C营销策略——以7天连锁酒店为例 关键词:连锁;4c营销;客户需求 摘要:本文以7天连锁酒店为例,重点剖析了如何应用4c营销策略,并且分析t4c营销策略的基础就是必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连锁酒店应当从服务质量、沟通交流、服务氛围、连锁信息等方面入手,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4c营销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建立4c营销策略连锁酒店的对策及建议。 一、4c营销理论概述 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1990)首次提出了4c理论,他认为在营销时需持有的理念应是“请注意消费者”而不是传统的“消费者请注意”。4c营销理论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在4c理论中,4c分别代表顾客(customer)、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a 4c营销策略的出现,实际上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的理念向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转变。本文以7天连锁酒店为例,重点分析了该酒店的营销策略,为连锁经营应用4c营销策略提供经验。 二、7天连锁酒店4c营销现状分析 1、 7天连锁酒店集团发展现状 7天连锁酒店集团(7daysinn group)创立于2005年,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网络,在营分店超过330家,遍布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成都、长沙、重庆等国内50余个城市和地区。据盈蝶最新的行业调研数据,按照拥有的在营酒店数量排名,7天已经成为 (4)以“真诚相待”为宗旨,实现交流方式多样化 网络信息丰富实用。7天酒店主页设置了“会员分享”板块,为非会员顾客提供了一个人住经验分享的自由平台。同时,"24小时客服小秘书”及时在线回答最新活动、积分管理、预定导肮、人住宝典等各类业务问题,让顾客通过网络与7天零距离接触。 信息反馈积极互动。针对网上预订且本人人住的顾客,7天设计出了 "7天连锁酒店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并配备了增加积分政策,鼓励顾客在亲身人住体验之后积极填写反馈;同时,7天通过不定期召开会员主题座谈会、《7天四季》刊物面向全体顾客征稿等面对面、心连心的接触形式认真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以作为它不断改进的重要参考。 精彩活动推陈出新。7天通过开展一系列公益捐款、会员优惠、半价兑换、获取电子抵用券、征稿等增值活动,有效调动顾客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做法是比较明智的,既保护连锁酒店的价格体系的稳定,又对消费者变相提供不同质量水平的服务。 三、经济型连锁酒店4c营销策略的发展 7天连锁酒店作为目前业界发展势头迅猛的店,4c营销策略的发展是必然之势,这对整个经济型连锁酒店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由“提供满意”向“提供惊喜”转型 当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日益明显,有的顾客能够直接表达出来,有的顾客则不能表达,只能间接传递。酒店可根据不同顾客群的不同特征,对所提供产品、服务进行调整,在满足顾客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达到提供额外的增值需求服务:如在传统大床房、双人房的基础上、又可根据客户关系的不同变换客房布局、整体色调:设置三人居的亲子房、上下铺的修学旅游房、安装简易扶手的夕阳红房、红色浪漫的蜜月房等主题客房。同时,根据客户习惯的不同,设置可吸烟房、无烟房以供选择,达到满足客户需求多元化的目的。 2、由“服务到店顾客”向“创造到店顾客”转型 4c策略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满足顾客的要求,而在于创造顾客的需求。因此,可以从多元化的市场细分人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定制化(customered)的增值产品、服务:如除普遍的商务活动和“背包游”需求外,结合当地生活资讯,开辟城市购物游、美食游、婚纱摄影游、健康保健游等主题,积极整合城市特色产业,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拓宽连锁酒店的消费者市场。 3、由“联合式”信息获取向“一站式”信息获取转型 要达到良好的市场引导效果,离不开资讯的详尽与宜传。这对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网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资讯平台的基础上更要做到细节,如在酒店主页上开辟主题专栏,提前当地购物资讯(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美食推荐(包括地点、店名、价格、菜品介绍、图片等)、城市专题地图(购物地图、美食地图、商务地图、景区地图等)、当地天气预报、公交路线查询等多种文字、图片综合信息,将原来联合各网络资源的形式逐渐转变为让消费者在酒店网站上就能查看到各类信息,最大程度发掘潜在顾客,特别是吸弓i周边城市消费者从被动出门到期待背包游。 综上所述,作为酒店业的创新产物,经济型连锁酒店在未来还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经济型连锁酒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打造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4c营销策略,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才能把握市场的动向,赢得商机。 经济型论文: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的构建 摘要:本文从顾客忠诚的概念出发,借鉴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实际,探讨了影响顾客忠诚的直接因素和调节因素,继而从顾客忠诚形成的心理历程提出了酒店培育顾客忠诚的具体方案,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顾客忠诚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影响因素 1引言。 自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型酒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已有338多个,开业店面已经超过5120家。同时,随着国内旅游进一步发展,商务活动的频繁,国际赛事举办等都会形成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我国经济型酒店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酒店必需满足顾客的要求,使顾客满意,使顾客忠诚。培养顾客忠诚是酒店赢利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2顾客忠诚及其影响因素。 2.1顾客忠诚。 学术界早期对忠诚的定义着重在顾客实际的购买行为上,认为衡量忠诚的唯一尺度是行为而非情感态度,以顾客的重复购买次数、忠诚行为的持续时间以及购买比例等来定义顾客忠诚。随着研究深入,学者认为顾客忠诚首先是一种心态,并根据顾客对特定品牌或产品的偏好程度来测量忠诚,他们认为顾客忠诚是情感态度的忠诚,态度取向代表了顾客对该项产品和服务的积极倾向程度,也有学者指出单独按照行为方法忽略了顾客内在的决策过程,没有将顾客忠诚和简单的重复购买行为区分开来,认为顾客忠诚应该是行为取向和态度取向两者相结合,因为行为忠诚的顾客在态度上未必忠诚,同样,态度上忠诚的顾客也未必会发生重复购买行为。本文认为真正忠诚的顾客应该是同时具备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并出于偏爱而在未来有重复购买的行为。 这种忠诚不仅是顾客行为和态度的统一,还表现为向他人传播正面的信息,同时这种忠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2.2顾客忠诚的影响因素。 2.2.1产品与服务质量。 从行为角度看,顾客忠诚的第一表现是重复购买,而实现重复购买的前提是产品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在情感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偏好。因此,产品质量是建立顾客忠诚的基础。顾客最重视是酒店能否提供舒适的房间及简单的早餐,这与经济型酒店普遍提倡的“一宿好觉,一份早餐”相一致。 2.2.2顾客价值。 价值理论认为,顾客价值是指顾客所能感知到的收益与其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而得到的总体评价,二者的差额越大,顾客感知的价值越大。顾客价值不仅可以促使顾客重复购买,驱动顾客在行为上表现出忠诚行为,而且会直接导致顾客对酒店产生内在的积极态度和偏爱,并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忠诚顾客。因此,酒店提供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的大小对于顾客忠诚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3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是顾客的一种感觉状态,是“一个人通过对所消费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在充分竞争性的酒店行业内,顾客满意是顾客忠诚的基础,但是二者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即满意的顾客不一定是忠诚的顾客。 2.2.4顾客信任。 顾客在对酒店产品与服务满意的基础上继而会产生信任。信任是顾客愿意与酒店保持长期关系、做出关系承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忠诚的基础。顾客越信任酒店,就越能预见酒店的服务能力,越相信酒店关心他们的利益,乐于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顾客逐渐形成的信任感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2.5转移成本。 转移成本是顾客新选择一家新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时所付出的代价,包括支付的货币成本、时间、精力和心理等方面的成本。对经济型酒店顾客来说,选择一家新酒店可能面临失去原有的累计积分,会员的打折优惠,不确定因素的风险,及适应新环境,调整消费习惯等,这些都属于顾客寻找新酒店所支付的转移成本。 此外,顾客对品牌认知,产品的经验,口头宣传,替代性选择、个性特征及产品服务的复杂程度等也会间接低影响顾客对酒店的忠诚度。 3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的构建过程。 顾客先有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进而上升到认同,并在对产品和服务满意的基础上,愿意与酒店建立信任关系,进而成为了忠诚顾客,且表现为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因此,笔者把顾客从了解到忠诚于酒店的心理过程总结为:认知———认同———信任关系———忠诚形成。酒店要建立顾客的忠诚也需要遵循这个过程来设计顾客忠诚方案。 3.1市场细分,研究顾客。 根据国外的酒店发展经验,经济型酒店大致有三种类型或档次:有限服务酒店,经济酒店和廉价酒店,分别属于经济型酒店中的高、中、低档。我国经济型酒店虽然已有多个本土品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存在着品牌形象不鲜明、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因此,酒店经营的差异化定位势必日趋显著,成为企业竞争、发展的关键。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酒店需要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或部门对市场调查,研究目标顾客需求,了解顾客真正需求什么,哪些因素影响顾客购买,他们的需求是否都能被现有产品满足。 3.2建立顾客认知。 顾客光顾酒店的前提是知晓酒店,如何展现酒店特色吸引顾客则是酒店建立顾客认知的前提。经济型酒店多以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各种有效宣传等方式让顾客了解酒店。酒店应该了解各种途径的优缺点及影响力,并进行有效组合,使顾客可以全面了解酒店。因此酒店可以通过完善营销模式,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及品牌建设等方式来建立顾客对酒店的积极认知。 3.3建立顾客认同。 首先,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归纳起来,经济型酒店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体现高性价比和满足顾客核心需求,并加以周到、细心的服务,满足顾客被重视被尊重的需求。其次,有效反馈信息。顾客与企业的关系不会因为购买的结束而结束,他们会关注企业对顾客反馈信息的反应和处理。如果酒店对他们的建议和反馈意见及时反应和处理,并以此作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依据,那么顾客会受到鼓励重复购买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而向周围的人进行口头宣传。最后,解决客人的抱怨。抱怨是顾客对企业信赖度及期望度的表现,遭到顾客严重抱怨,说明顾客对其商品和服务有着很高的期望,会抱怨的顾客才是真正的顾客。因此,酒店要将顾客抱怨作为建立顾客忠诚的契机,恰当处理好抱怨,会让顾客更加依赖酒店。 3.4建立与顾客的信任关系。 满意的顾客不一定是忠诚的顾客,对于酒店来说,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与顾客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是酒店培养忠诚顾客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顾客满意才能成为酒店真正的忠诚顾客。因此,如何利用关系营销获得顾客的信任是经济型酒店努力的方向。 3.5锁定顾客忠诚。 锁住忠诚的顾客,酒店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第一、个性化服务。虽然经济型酒店提供的是有限服务,但是针对酒店忠诚顾客,酒店根据顾客住店记录,分析顾客的需求,及时、方便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二、针对顾客忠诚的回报活动。酒店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奖励忠诚的顾客,加大顾客转向其他酒店的成本。如酒店针对会员的折扣、积分的兑换,免费服务等。 4经济型酒店顾客忠诚的提升。 4.1留住有价值的顾客。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经济型酒店面临的是大众消费者,即使酒店满足他们的需求,但仍有部分以价格为导向的消费者不可能变成酒店的忠诚顾客,他们会在满意的基础上选择价格更低的酒店入住。因此,酒店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出最有价值的顾客,一般顾客和不必关注的顾客。对酒店有价值顾客进行奖励或提供最优秀的服务;满足酒店一般顾客的需求,并通过一定的策略使他们成为酒店潜在的价值顾客;对酒店没有价值的顾客,应该鼓励他们转向其他酒店,把酒店有限的资源转向对酒店有价值的顾客。 4.2不断提高服务和产品的质量。 优质的产品维持良好顾客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没有顾客的满意和忠诚。酒店要把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的使命。 首先,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设计和开发产品。经济型酒店要通过对顾客需求的调查,分析顾客的需求,并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和开发产品。例如,顾客最关注酒店硬件是酒店的床、卫浴、隔音。酒店就应该提供温馨舒适的大床,干净的卫浴设备和具有良好隔音效果的房间设计。 其次,不断更新产品。因为客人的需求是变化的,其天性有“喜新厌旧”的成分,忠诚的顾客也会出现更换品牌的一天。酒店在培养顾客忠诚的同时要不断的有新产品供客人选择,满足客人猎奇的心理需求。 最后,提供有特色而细致的服务。经济型酒店区别于其他酒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特色和细致的服务。如汉庭连锁酒店在细节上力求尽善尽美,商务会所的书架和客户房内的小书柜,均有免费提供的书、杂志等供客户阅读。 4.3加强网络营销,突出订房渠道优势。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e龙”、携程等第三方客房预订网站,本土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也有了自己官方预定网站。虽然国内酒店正在逐步加强网络营销,但是预订系统中的客服跟踪系统还很不完善。因此,不断完善网络营销,通过网络宣传酒店的产品、服务、文化、促销信息,与特定的商业银行合作开发网上预定、支付业务使酒店转换到复合型酒店是信息化时代对酒店经营方式的一次改革,也能够增加企业竞争力,提供顾客忠诚的技术支持。 经济型论文:论武汉经济型酒店的五力模型分析 [论文关键词] 经济型酒店 五力模型 行业环境 [论文摘要] 经济型酒店以其特有的目标市场和服务特点被大众消费群体广泛接受。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环境,但同时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武汉经济型酒店所处的区域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 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使得它自古以来就是商家必争之地。自2007年,武汉经济型酒店持续升温。国内排名前十位的经济型酒店,像如家、锦江之星、7天等纷纷踏足武汉。在这股浪潮下,武汉出现大量跟风店,一些招待所、小旅馆甚至员工宿舍稍加改造,摇身一变就改名叫经济型酒店。武汉经济型酒店目前已近200家。 一、经济型酒店概述 经济型酒店在国外被称为“床和早餐饭店”(bed breakfast hotel),但目前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没有权威的定义。简单来说,经济型酒店是在保留了星级酒店的客房设施水平的基础上,简化会议、娱乐、餐饮、购物等附加功能,通过统一的品牌实施连锁化经营,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人员配备,从而为人们提供性价比远高于星级酒店的一种标准化酒店服务。 经济型酒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价格实惠。价格实惠是众多的消费者选择经济型酒店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型酒店的平均房价一般比三星级酒店略低,大约在200元左右。(2)环境干净、舒适、方便。价格实惠并没有降低经济型酒店的基础服务,干净的房间、舒适的床、可口的早餐、方便快捷的宽带连接仍然是经济型酒店所必须的。比如,房间虽然没有豪华装修,面积也比三星级酒店小,但是重点渲染它的舒适性,满足客人追求舒适睡眠的需求。(3)性价比高。性价比是经济型酒店的制胜法宝。经济型酒店必须在提高基础服务水平的同时,使得经营成本不断下降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political environment) 中国稳定的政局、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于中国的经济型酒店行业,如雅高集团的宜必思、圣达特集团的速8等。商务部商业改革司负责人透露,我国将从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出台相关标准、加强信息交流和引导、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促进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这无疑将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增长的经济催生了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商贸活动的频繁往来,更是为经济型酒店带来了不少的观光客和商务客。 3.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culture environment)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其长大后的消费观念。对很多人来说,要的只是“b b”(bed breakfast),床和早餐就够了,不愿意为不需要的服务支付额外的费用。尤其很多公司规定了200元之内的住宿标准,使得他们在旅行或商务途中基本上会选择经济型酒店。 4.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型酒店降低成本实现差异化提供了可能。如,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管理的效率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连锁酒店的统一采购更加便捷,外包等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为经济型酒店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途径,新材料的发明和运用使得酒店的环境效果匠心独运,凸显了差异化。 三、武汉经济型酒店的五力模型分析 一个行业除了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外,还受自己特殊的行业环境的影响。波特所提出的影响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整个行业的利润能力。 1.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1)数量多规模小。武汉目前的经济型酒店数量非常多,国外连锁的有宜必思、格林豪泰、速8等,国内其他城市进入的有莫泰168、7天、锦江之星、如家快捷等,武汉本土有艳阳天、扬子江等。虽然数量多,但规模上并没有任何一家占有绝对优势。虽然如家快捷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募集到大批资金,但进入武汉市场的时间不长,优势暂时没有显现;艳阳天虽然进入经济型酒店的时间很短,但其在武汉餐饮界可谓红透半边天,其品牌辐射力不可小觑。各方之间势均力敌,竞争异常激烈。 (2)酒店增加速度太快。基于行业的技术特点或规模经济的要求,如果产业内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已经提前透支未来的增长因素,从而导致在一段时期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最终会使竞争加剧。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1月至今,武汉的经济型酒店呈现强劲扩张态势。截至目前,武汉经济型酒店开业店数已近200家,扩张幅度达到90%,位居全国省会之首。虽然目前的市场尚未饱和,但是照此增长速度,不久的将来,武汉的经济型酒店将会供过于求。 (3)同质化程度高,价格竞争成主导。武汉的经济型酒店数量虽然多,但差异化不明显,各酒店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随着经济型酒店迅速蔓延带来的竞争压力,各酒店都推出会员制及优惠价,武汉“7天”的首次入住价仅77元,艳阳天为99元,其余酒店也推出低于100元的尝鲜价。 2.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的进入壁垒低。主要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1)资本需求相对小。开一家经济型酒店投资大约六七百万元,像如家等品牌一开张,入住率便可达九成甚至百分之百,三年时间就可收回成本。而开一家四星级或者五星级的酒店,投资少则几千万元,多则数亿元。(2)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低。转换成本是指购买者变换供应者所付出的一次性成本。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低为新进入者与现有企业之间争夺客源提供了便利。此外,现有企业之间产品或服务同质化程度高,也是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替代品的威胁 经济型酒店的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高档酒店。在经济型酒店进入武汉市场的同时,高星级酒店也纷纷入汉。锦江国际大酒店即将开业、马可波罗酒店和新世界酒店也已进入营业前的最后准备,加上2007年年4月开门迎客的光明万丽酒店,武汉年内增加4家五星级酒店。此前,武汉共有五星级酒店6家,四星级酒店22家,高星级酒店数量排位已经名列国内城市前十强。目前,武汉五星级酒店淡季入住率在50%左右,旺季普遍在80%以上。(2)旅馆、招待所。一些设备简陋的旅馆和招待所以其超低的价格仍然吸引了一大批收入不高的旅行者和农村进城人员。(3)自助公寓。自助公寓是一种新兴而时尚的商旅短期居住方式。其特点是省钱、私密、贴心、舒心、放心。非常适合商务考察、因公出差、探亲访友、观光旅游的人士居住。如武汉汝家自助公寓,其开发的房屋都是地理位置最好,物业管理最完善的成熟小区或商住两用楼盘。房间设施其全:厨房配有全套厨具,可自己动手做饭;卫生间里卫浴设施齐备;客厅、阳台、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沙发、双人床、写字桌一应俱全,让你有如在自己家里。 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影响经济型酒店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成本,二是服务成本。为了节约建筑成本,许多经济型酒店往往会以低价租下或买下临街的居民住房、单位仓库、甚至烂尾楼,然后经过简单的改造和包装之后,就开始开门营业;为了节约服务成本,经济型酒店在很多方面实施业务外包的方式,比如将员工培训交给专业的培训公司来做,而选择一个合适的订房中心,不仅会给酒店带来更加合适的客源,而且它的佣金可能是较低的。 5.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 对经济型酒店而言,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很高的。其原因有几个方面:(1)顾客的转换成本低。因为武汉的经济型酒店多,且彼此之间的差异化程度很低,顾客的选择余地大。再者,武汉的交通发达,公交线路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出租车的起步价也只有3元钱,这在全国的同等城市可能不多见,因此顾客在各个酒店之间进行转换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不高。(2)受到企业出差费的限制,不得不讨价。以往,星级酒店是商务旅游者的主要选择。但随着私有经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一些公司对差旅经费的限制,商务客人在酒店选择上更加注重性价比的选择。很多公司将出差的住宿标准规定在200元以内,使得许多顾客不得不讨价还价,否则就只有自己讨腰包。 通过上述的五力模型分析,我们发现,武汉经济型酒店要想求得发展,可以选择三种竞争战略:一是低成本战略,通过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一些关键环节或高成本环节,去想办法控制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比如在前期的开发中通过收购、租赁、合资、加盟及委托管理等各种方式降低成本,在后期的运作中通过将一些内部功能外包给中间商加强成本控制;二是差异化战略,通过新颖的概念与新奇的住宿体验吸引消费者,赋予企业独特的文化,塑造独有的概念,让企业形成文化氛围,从而在将传统星级酒店物质服务成本简约之后把服务向精神领域延伸,以获得差异化生存;三是集中化战略,通过将目标顾客集中在特定的消费群体打造概念主题店,以满足个性时代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经济型论文:试析中国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 要] 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统一规范; 二是人才匮乏;三是在连锁品牌建设上不尽人意。其发展对策是:大力推动品牌建设;采用连锁和特许经营的合作模式; 加快实现人才的更新。 [关键词] 经济型酒店;市场细分;连锁品牌;特许经营 一、经济型酒店概述 经济型酒店,是现代酒店业适应需求变化的产物,是相对于传统的全服务酒店(full service hotel)而存在的一种新的酒店业态。从概念上看,我们所说的经济型酒店最早对应的是budget hotel,随后又被扩大用来泛指economy hotel。这里的economy是“经济”、“节约”,即不浪费的意思。而budget译为中文所体现的“经济”之意,来源于“预算”、“预算案”,是“划算”、“值得”、“合算的”的意思。显然,二者指的都是性价比高,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便宜”。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经济型酒店”有别于“全服务酒店”的标志性特征。综合考虑,经济型酒店拥有两大特点: 1.成本节约,性价比高。“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价格便宜,但是在经济型酒店相对便宜的价格,却能享受到高素质的服务,高质量的住宿环境,也是抢占市场的一大法宝。经济型酒店的管理结构强调精简、高效。以人为本,强调“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对人员进行优化配置,酒店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酒店收入的比例要比高星级酒店低得多,管理层次能省则省;一般酒店的就业比例为:1∶1.5,而经济型酒店则为:1∶0.4,这样简化了组织,也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2.经营灵活,盈利能力强。与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更加灵活,盈利能力更强。2006年的一份正式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目前共有星级酒店1.18万家,客房平均出租率为60.96%。其经济效益也不甚理想,其中占星级酒店95.36%的1.18万家内资饭店,几乎全面亏损,有25个省市的星级饭店的平均利润均为负数。相形之下,中国经济型酒店却是一片光明。目前经济型酒店的年平均回报率都达到了25%以上。另一份正式资料显示,中国经济型酒店2005年的平均出租率为89.0%,2006年的平均出租率为82.4%;2006年的gop(gross operating profit per revenue of every squaremeter)毛利润率竟然高达44.47%。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状况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国内旅游开始并较快形成规模;人均gdp到3000美元,就会出现到周边国家旅游的热潮;达到5000美元,就会更多地追求周游世界。与这个“世界旅游规律”相符,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出现了国内旅游大发展时期,而最适应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的正是经济型酒店。由于经济型酒店这种新兴业对市场的广泛适应性,中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同时开始发展起来。自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开始酝酿旗下的经济型酒店开始,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品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如1997年的“锦江之星”,1998年的“扬子江”,1999年的“中江之旅”,2002年的“如家”、“城市之家”、“万里路”,2003年的“莫泰”、“新宇之星”,2004年的“格林豪泰”、美国“速8”、“中州快捷”,2005年的“7天”、“维也纳”,2006年的“雅悦”、“七斗星”等等。还有“宝隆居家”、“城市客栈”、“都市客栈”、“汉庭”……据初步估计,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近100个,开业店面已经超过1000家。已开业客房数超过10万间。这些经济型酒店对品牌和格调的注重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旅行方式。 (一)缺乏统一的规范,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与其他迅速发展的行业一样,也会出现诸多类似的难题。尽管目前经济型酒店的定义还比较宽泛,也没有固定或者普遍公认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但是,过于混乱的业态必将带来对全行业声誉的毁损。这种不规范表现为:1.价格混乱。经济型酒店如何体现“经济”?在美国经济型饭店房价一般在30美元-65美元之间,而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测算显示,中国经济型饭店房价应该在120元左右才比较合理。然而目前中国大多数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已经远远超过这一标准。沪上某标榜"经济型"的酒店连锁品牌在酒店大堂、楼梯上设置雕塑,在卫生间使用大型喷淋头,甚至还设置上下两层的套间客房——高昂的建设、装修成本必须依靠房价消化,这家经济型连锁品牌尽管打出“168”的房价标准,但实际平均房价已经超过200元。2.许多经济型酒店经营不规范。虽然经济型酒店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目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酒店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服务上过于单一,在酒店的硬件设施投入上也不到位,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还有一些经济型酒店只是借用了这个名称,却没有真正达到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经营、标准化服务的内质。个别酒店为了招徕住客,不但提供午餐,还提供酒店舞厅的舞票。上海某“经济型”酒店甚至炒出了“diy”的概念,在酒店中设置厨房、洗衣房,让住客自助服务。在国外,一般只有最廉价的青年旅舍才让住客自助服务,但这家diy的经济型酒店的最低房价也高达268元,显得不伦不类。 (二)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我国经济型酒店滞后发展的又一原因。相对于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组织结构简单,结构层次少,员工配比一般在1∶0.3-1∶0.4之间,这就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础服务人员,都要是“多面手”,但现实却缺乏这种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新人培养和人才储备都是高成本的投入,而且是一个长期的策略,不能立竿见影。目前高校的经济型酒店专业培养相对滞后,培养定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高校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多是为高星级酒店“量身定做”的,对于经济型酒店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教学方案、理论研究和师资方面还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至少需要2-4年的时间,而目前经济型酒店的扩张规模呈指数增长,于是就在源头上造成经济型酒店的人才相对短缺。另外星级酒店职业经理人对经济型酒店缺乏足够的了解。为了满足高速扩张的人才需要,经济型酒店四处“挖角”,高星级酒店的职业经理人自然是第一选择,两者虽然同属于酒店服务业,但是在经营模式、营销推广、战略决策、盈利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缺乏对经济型酒店的了解,一个成功的星级酒店职业经理人不一定就是一个成功的经济型酒店经理人。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在连锁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经济型酒店依靠什么降低成本?“连锁”和“品牌”是经济型酒店成功的两个要件:前者可以使企业做大规模,通过统一采购、统一订房降低成本、提升出租率;后者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客源,提高竞争力。但是中国现存的大量经济型酒店却处于单体状态。没有统一采购系统、订房系统和品牌的支援,在市场旺盛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衣食无忧,一旦市场趋于饱和,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策略 发展经济型酒店,是我国酒店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型酒店不仅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有现实的紧迫性,有巨大机会。对于酒店宏观管理结构和酒店产业中的成员酒店,这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经济型酒店要在我国旅游饭店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大力推动品牌建设。由于经济型酒店绝大多数都是连锁经营,每一个单店,就是他的一个代表。这就从而使得单店的分布变成了“品牌”的传播。于是,“品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品牌链锁“创造”住客的基础,成为了他的拉动消费者的引力。 虽然前面说到,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已经接近100家,全国经济型酒店的单店也已上万家,但是2006年中国经济型酒店的总体格局,仍然由几家大品牌占领着主要市场。锦江之星、如家快捷、莫泰、中州快捷、速8、万里路、格林豪泰、七斗星、7天等的市场供应总额已经约为供应总量的64%(仅其中名列前茅的三大品牌的市场供应份额,就达供应总量的44%)。 (二)连锁和特许经营是经济型酒店受欢迎的合作模式。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型酒店比较适合连锁和特许经营。经济型酒店规模小,财力有限,发展连锁和特许,可以使酒店有品牌、客源、管理质量的保证,但又不是依靠自己的长期的经验积累,又无须支付太多的费用。所以,国内锦江、新亚、首旅集团,就采取有连锁加特许方式,通过投资或租赁,发展经济型酒店。不过,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加特许方式,除这种集团直营店外,还有开放式连锁加盟店。开放式连锁加盟店可能更是发展的方向,外国的经济型酒店,大多是开放式的连锁加盟。目前国内经济型酒店的经营,主要仍是采取直营连锁或特许加盟两个模式。在此前的发展中,大多数经济型酒店的本土品牌,一直比较重视发展直营店。2006年中国经济型酒店直营与特许加盟的比例(69%比31%),与2005年格局大体相似(约70%为直营),但在当前争先恐后的大发展的竞争中,纷纷地都提出了加大特许加盟店的比例的问题。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实,已经为特许加盟店的高速扩张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对于连锁企业来说,采用特许加盟方式,不用过多考虑物业成本和管理成本,便于迅速扩张;当然,这就不得不加强管理力和控制力。否则对加盟店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就必然会给品牌带来风险,甚至整个品牌将都有面临不利局面的可能。 (三)加快实现人才的更新 1.加强经济型酒店人才的系统培养是新的酒店业态发展的关键。大中专院校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完善经济型酒店管理的学科设置,分层次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此外,对于经济型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基于理论学习的实践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推荐学生到企业基层实习锻炼。 2.实现引进人才的良好“对接”,制定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星级酒店引进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综合能力比较强,一般引进后会予以重任。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关键的工作就是使这批人才尽快了解经济型酒店的特点,熟悉经济型酒店业务,尽快融入新公司的企业文化氛围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吸引和留住人才一直是酒店服务行业的难题,经济型酒店相对更难留住人才,因此制定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完善薪酬制度,提供公平、有竞争力的晋升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3.完善“管理培训生”人才培养机制,储备新生力量。人才储备是适应未来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长期人才战略,而人才储备的最佳人选就是应届酒店管理学院或酒店工作岗位中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管理培训生制度是酒店行业快速培训人才的通行做法之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市场发展的需要,每年有计划地从应届毕业生和年轻的从业者中挑选优秀的人才,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教育,并提供一些“见习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助理”等岗位,丰富其实践经验。在经过1年或1年半的综合培养之后,一般可以按期晋升为中高层管理人员。 4.加强对基层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标准化培养。“经济”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折扣,服务质量和房间价格一样都是消费者考虑的关键因素。酒店的员工特别是基层服务人员更需要接受严格的培训,从仪容仪表到专业技能,都要做到整齐统一,使客人在任何一家分店都可以享受到相同质量的标准化服务。 经济型论文: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机遇分析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现正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和延伸,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去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在给各行各业带去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对于中国的经济型酒店是一个发展的机遇。因为中国国内gdp的增长,必须得依赖国内消费指数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也正符合“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的需要。作为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第三产业中的旅游酒店行业,正好可以借此契机发展品牌、整合市场、完善布局。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型酒店;机遇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美国是一个典型的高消费低储蓄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贷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处于高储蓄状态,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据有关数据显示,出口占gdp的比重接近40%,贸易依存度(进出口之和与gdp之比)接近70%。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50%,当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型贸易企业存在较大的冲击,从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出口企业的经营分析来看,其影响表现颇为明显。相反,金融危机对以内销为主的企业来说,影响不是很明显。因此,中国国内gdp的增长,必须得依赖国内消费指数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也正符合“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的需要。作为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第三产业中的旅游酒店行业,正好可以借此契机发展品牌、整合市场、完善布局。 二、我国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一)金融危机,国际入境旅游业受阻滑坡 首先,入境旅游可能滑坡。作为我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韩国的经济也受到显著影响——韩国财政部10月6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使韩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降至4.5%~4.9%以下。我国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的景气指数也持续恶化,股市暴跌,经济下滑。在远程市场方面,我国入境客源的主体是“西方七国集团”中的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目前这些国家股市低迷,企业投资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将受到影响,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奥运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拉动效应,从而使得入境旅游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其次,价格优势受到削弱。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并拖累各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加速。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兑英镑汇率中间价继2008年8月14日首次升破1比13整数关口之后,于9月11日再破1比12关口,并在10月10日创出11.63新高;人民币兑欧元也在不断升值,10月7日创出汇改以来的新高,达到1比9.328。此外,人民币兑日元、港元等其他货币也呈现不断升值态势。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 (二)旅游理念深入人心,国内旅游市场相对平稳 中国旅游方式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此次“五一”小长假,以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踏青赏花和采摘为主要目的休闲游、乡村游更是受到了青睐。如北京市十个远郊区县共接待乡村旅游94.4万人次,旅游收入6,273万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37.3%和67.3%。预计随着中国旅游行业正逐步由纯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化升级,以及在先前“清明”和此次“五一”小长假所呈现火爆的休闲游、乡村游现实示范作用下,旅行社、景点、酒店等营销、服务跟进和改善,未来中国休闲游、乡村游仍将继续火爆。 (三)商务交流频繁,也促进了国内酒店业的发展 2008年度,举行了大大小小的商品交易会,涉及服装、鞋类、旅游、饲料、机器、农产品等行业,参展商来自国内各大城市和国际众多国家。这些大大小小的商品交易会的举办,必将带动国内酒店业的发展。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大公司、企业缩减开支,所以理所当然地将住宿的目光转向经济实惠的经济型酒店。 三、经济型酒店良好发展契机 (一)经济型酒店吸引资金显优势 1.酒店业产权结构。近年来,饭店集团为了迅速扩大市场范围,抢占优势地位,纷纷采用了众多的经营方式,较为常见的有直接租赁、盈利分享租赁、管理合同形式、特许经营权、合作联营形式、时权经营形式,绝大多数情况下,使得饭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 从对我国酒店市场的相关资料分析显示,我国酒店市场的经营也采用了上述常见的形式,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在我国,高星级酒店市场主要的投资方以房地产集团为主,经济型酒店相对多样化,锦江集团下的“锦江之星”、“如家”酒店、“汉庭”酒店等主要采用的是连锁经营的方式,自筹资金、自我经营,基本上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一致;ibis、days inn、速8等主要采用的是特许经营或者管理合同的形式,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虽然经营方式多样,但是存在产权关系不清楚、资金结构不合理、缺乏资金、市场定位狭窄或单一等现象,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撑和市场的调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型酒店在融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经济型酒店融资优势分析。根据hvs分类,饭店被分成deluxe、luxury、upscale、midscale with f b、limited service等五种类型,而limited service类型饭店下又分为midscale without f b、economy和budget等三种类型。每种饭店建立所需的资金量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deluxe、luxury、upscale类别的酒店所需的资金是以亿为单位来进行计算的,投资资金量大,投资回报期就相应变长,增加资金链的运转周期。midscale with f b、limited service(midscale without f b、economy和budget)类别的酒店所需的资金相对高星级酒店而言,投资资金量小,投资回报期短,降低资金链的运转周期。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低迷,国际热钱处于观望和等待状态;国内金融市场也受其影响,投资速度变缓,投资行为更加谨慎。在此背景下,经济型酒店所具备的投资资金量小,投资回报期短,降低资金链的运转周期的优势,会大量吸引金融市场资金向其倾斜,为经济型酒店的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准备。 (二)经济型酒店吸引客源显优势 所谓“经济型酒店”,是指一种低价位、品牌化的住宿产品,既保证顾客住宿的安全性、舒适性、温馨性,又保证顾客入住的优惠性和较好的性价比。通过对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型酒店的客源以商务型客人和团队旅游客人为主,针对商务型客人的经济型酒店定价一般位于200—300元之间,以团队旅游客人为主的经济型酒店定价一般位于100—200元之间。 1.商务型客人市场。金融危机的到来,经济活动频度降低,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经济活动,于是,公司、企业削减开支,选择一种相对廉价的方式继续相应的经济活动。经济型酒店较好的性价比,正好成为这些公司、企业的新宠。 2.国内旅游客人市场。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第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 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第二,通过对2006、2007、2008年居民ppi消费指数分析显示,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情况一、三、五、七、九增长迅猛,从9月开始有所回落,但是回落幅度不大,并且居民消费指数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的消费指数(2006年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的ppi分别为103.05、102.49、102.4、103.58、102.98、102.8;2007年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的ppi分别为103.3、102.7、102.8、102.4、102.7、104.6;2008年1月、3月、5月、7月、9月的ppi分别为105.4、106.6、108.2、110、109.1)。通过此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有回落,但是状态比较平稳,加之我国居民的消费理念已经建立,消费习惯已经养成,这无疑为旅游市场上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全球金融危机来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在危机到来之际,机遇、挑战与威胁是同时存在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规避威胁,危机也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契机,行业中的弱势群体、不规范群体也能在危机中成长和发展。我国经济型酒店如同我国的旅行社一样,存在着“散、弱、差”的特点,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清楚、资金结构不合理、缺乏资金、市场定位狭窄或单一等现象,影响了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步伐,抓住此次机遇,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和品牌整合纳入市场轨道。 经济型论文:武汉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分析 【摘要】 品牌是现代化酒店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酒店市场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但对于是否能正确的创建和实施品牌战略,武汉的经济型酒店还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本文将从武汉经济型酒店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品牌战略模式的内涵、优缺点和适应企业来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必要的防范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 武汉 经济型酒店 品牌战略 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餐饮大众化,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武汉的经济型酒店已达一百多家,其中许多都是外地品牌来汉抢滩的。例如,北京如家、上海莫泰、锦江之星、广州7天、美国速8、法国的宜必思等中外连锁品牌竞相来汉,另外还有扬子江、华坤、坡地、瑞安等也来安营扎寨。但由于经济型酒店门槛不高、经营良莠不齐,盲目打价格战,总的来说无品牌(特别是本土酒店)、无专业管理、无分销体系,走的是传统的经营方式。 一、武汉经济型酒店应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品牌战略是经济型酒店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以打造强势品牌,维护名牌为目标,重视品牌延伸和拓展,在滚动中寻求发展的战略,而成功的品牌又是品牌战略的基础和保证。酒店进行品牌经营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经济型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使其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品牌产生持续竞争力优势的能力。酒店业陷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只有创出品牌,才能提高酒店业的核心竞争力,走上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轨道。 2、促进经济型酒店业资本增值与扩张。酒店业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存量资产向品牌酒店集中,提高资本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能加快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市场的实现,从而使资本循环过程迅速地完成,增强资本的增值能力。酒店的品牌,是酒店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标志,是酒店产品满足宾客需要的能力反映。它既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也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无形资产。 3、提升酒店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往往一种酒店品牌为人们所熟知之后,就能使品牌个性这一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品牌产品是名副其实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可以保证,而且其功能理所当然可以发挥得很好。从本质上讲,品牌是一种信用,是对消费者的承诺,只有企业品牌的信用度提高了才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 4、提高酒店企业的整体形象。创立品牌的核心是建立在高层次的企业管理理念及魅力的企业文化基础上的。注重营造具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突出以人为本,并且以鲜明的视觉识别系统和规范的行为作为指导来构建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以此来提高酒店企业的整体形象。 5、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中更高层次和更具有综合性的竞争。品牌竞争是高层次和更具有综合性的竞争,与单纯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促销竞争是不同的。单一的产品竞争不能加深消费者对其的印象,价格竞争也只是对于特定的市场发展阶段、针对特定的市场问题收效较快的竞争,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要使酒店业的产品获得长期、稳定、有利的市场地位,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则是关键。 二、武汉经济型酒店可以采用的品牌战略模式 1、单一品牌战略模式。即所有酒店产品都使用同一个品牌,这种自创品牌的模式体现了酒店产品形象和酒店或酒店集团形象的高度统一。酒店企业使用统一的品牌,将它用在新建的企业或产品上。由于市场形象清晰明朗,酒店集团进行产品开发的目标性很强,市场营销和产品质量容易控制,提高了酒店的市场认知度。 有利点:由于所有酒店产品都使用统一的品牌,所以这种品牌战略可以节省广告宣传费用。品牌延伸要比创立一个新品牌所花的费用少很多,酒店企业可以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延伸扩大自己的产品市场,因为其拥有即刻的认知和较容易被接受的特性。运用此种战略模式的酒店往往市场目标明确,细分市场识别清晰,能够集中管理企业的资源减少内耗。 局限点:如果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扩展更多样的产品,或者企业所创建的新产品在功能和用途上区别很大,那么使用单一品牌战略便不太合适。品牌延伸不当会使酒店企业及其产品不被买者接受,在令消费者失望的同时损坏了公司的美誉度,影响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所以,采取单一品牌战略时应严把质量关。 适合的酒店企业范围:是那些市场定位明确,且针对单一目标市场的酒店。对于采取密集型市场战略的酒店集团也适宜采用这一模式。 2、多品牌战略模式。当企业的产品用途或功能差别非常大时,就可以使用多品牌推向不同的目标市场。这种模式通常出现在大型的酒店。为了拓展市场,经济型酒店集团也采用差异化的市场策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顾客提供不同的差异化的产品,达到提高酒店市场认知度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例如,艳阳天推出来城市旅店和时尚旅店,一个面向社区型客人,一个面向旅游型客人。 有利点:多品牌战略可以细分市场,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使消费者容易产生品牌忠诚度,增加客源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多个酒店品牌之间的相互配合较容易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营销渠道减少了对手进攻的可能性。拥有多个品牌也是分担风险的有效方法,各品牌间相互独立,相互之间不会造成影响,从而提供了策略的灵活性,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增加本酒店或下属酒店被选中的机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内部管理。 局限点:多品牌战略如果应用不当,就容易模糊该酒店企业集团的整体形象和核心价值。且实施多品牌战略不可避免的会增加酒店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的成本,资金投放越多其相应的风险就会增加。不同的管理团队负责不同的品牌,易造成企业资源的分散管理,扩大管理难度。 适合的酒店企业范围:有远景目标的经济型酒店集团适合使用这类战略模式。当酒店具有相当规模,等到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时使用多品牌战略不会造成品牌形象的混乱和模糊。 3、连锁型战略模式。越来越多的经济型酒店通过开拓连锁酒店来扩大市场,即通过统一店名、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营业时间、统一进货、统一促销、联购分销、统一核算等以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许多外来的经济型酒店在汉扩张大战是以加盟方式进行的。例如,广州经济型酒店品牌“7天”宣布在汉放开“零加盟费”政策,不收品牌使用费,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但要求加盟店按照直营方式运营管理,即“7天”对加盟店具有绝对的控制管理权。加盟者仅需持有物业并装修投资,再交由“7天”管理即可。 有利点:经济连锁酒店的设施和服务很具实用性,节约了初建成本和人工成本。低成本的优势使得经济型酒店物美价廉,能够迎合一般公务、商务旅客等大众旅游消费者的实际消费需求,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以低廉的价格配上较高的服务质量大大提高经济型酒店的性价比,满足中国人讲究实惠的消费,其结构定位合理,非常具有市场优势。 局限点:如果企业产权不分、责权不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者在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连锁经营过程中的失控。 适合的酒店企业范围:不具备独立的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的酒店,可暂时放弃创立自己的品牌选择特许经营,通过购买知名酒店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加盟。 三、武汉经济型酒店为确保品牌战略成功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1、市场营销活动风险的防范。认真做好市场研究,防范品牌延伸带来的风险。在酒店品牌建设决策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进行品牌延伸,首先要分析产品所要进入的市场,并比较市场上的竞争者的综合实力与本企业实力水平,保证进入新市场企业能使品牌最先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如此以来该产品极易成为该类产品的代名词。 塑造良好企业形象,防范信用风险。特色鲜明和强大的企业品牌有助于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实现酒店企业的总体战略。质量是品牌的生命,顾客通过产品的质量认识品牌、熟悉品牌、接受品牌和忠于品牌。因此,要树立全方位的质量意识,严格酒店服务质量的管理确保酒店产品的质量水平。 做好市场细分与选择,重视定位工作,采取多元化经营。酒店品牌各要素与酒店的定位息息相关,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对酒店的定位进行多角度的阐述和演绎。在市场细分和选择的基础上创造形象上的差异,以独特的形象吸引消费者在其心中留下特殊的印象。酒店企业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在坚持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来吸引顾客。 2、外部环境变动的风险防范。根据环境因素的内容及表现,影响因素的特点及分类并且结合企业营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问卷的调查方式获得资料来构造预警指示。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能够评价企业状况的企业预警指标体系,预测并计算体系中的指标,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量化,并将量化的结果反馈回预警系统。决策者将参考此数值进行定性分析,根据预测的结果和实际状况的吻合情况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合适的风险预警系统。 3、酒店内部人才风险防范。酒店的质量管理、形象塑造以及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全面实施人才工程,建立优秀的员工队伍。酒店企业应把重心放在培养员工认真的工作态度上,保持酒店工作人才的稳定性,提供发挥其专长的空间,提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水平,大力培育酒店员工的品牌意识,使酒店企业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及时发现人才,合理的使用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拥有专业化知识素质较高的名牌酒店人才队伍。 4、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知识对于品牌营销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社会知识同时还应当具有风险防范知识,这样在制定品牌营销战略时就能高瞻远瞩,富有远见,洞察出未来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风险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可预测等特点。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具有高度的风险及风险防范意识,在风险未出现时能够预测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并能制定出应对措施,当风险出现时能审视度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风险问题,确保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从心理学因素来看,经济型称呼往往给人价廉质次的感觉,实施品牌战略可以改变客人的类似观点,增强知名度和美誉度,真正做到质优价廉,以规模效益领先市场。因此,武汉经济型酒店只要做好品牌,做大规模,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忽视品牌,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结果只能陷于惨淡经营的地步。 经济型论文:经济型连锁酒店4C营销策略解析——以7天连锁酒店为例 【论文关键词】:连锁;4c营销;客户需求 【论文摘要】:本文以7天连锁酒店为例,重点剖析了如何应用4c营销策略,并且分析t4c营销策略的基础就是必须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连锁酒店应当从服务质量、沟通交流、服务氛围、连锁信息等方面入手,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4c营销策略。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建立4c营销策略连锁酒店的对策及建议。 一、4c营销理论概述 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1990)首次提出了4c理论,他认为在营销时需持有的理念应是“请注意消费者”而不是传统的“消费者请注意”。4c营销理论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在4c理论中,4c分别代表顾客(customer)、成本(cost),方便(convenience)、沟通(communication)a 4c营销策略的出现,实际上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的理念向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转变。本文以7天连锁酒店为例,重点分析了该酒店的营销策略,为连锁经营应用4c营销策略提供经验。 二、7天连锁酒店4c营销现状分析 1、 7天连锁酒店集团发展现状 7天连锁酒店集团(7daysinn group)创立于2005年,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网络,在营分店超过330家,遍布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武汉、成都、长沙、重庆等国内50余个城市和地区。据盈蝶最新的行业调研数据,按照拥有的在营酒店数量排名,7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第2大品牌。同时,截止2009年12月31日,7天已拥有中国经济型酒店中规模最大的会员体系,会员数量超过975万。 2、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策略 目前,连锁酒店最大的顾客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商务人士及“背包族”。对于这类消费者而言,酒店环境舒适卫生安全、价格经济实惠、出入交通便利、手续办理快捷高效,是他们选择酒店时最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对此,7天连锁酒店将“顾客感受第一”的理念贯彻始终,以将核心消费者锁定,并提供个性化服务。 (1)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注重品牌体验式服务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7天高度关注顾客“天天睡好觉”的核心需求,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力求为顾客打造一个舒适如家的住宿环境。坚持不懈以顾客切身感受为导向,不遗余力在细节上用心,在保持原有价格优势的前提下,通过配置高质量淋浴设备、五星级标准大床。改善营养早餐搭配、提供睡前牛奶;实现洁净毛巾封包。升级隔音设施、室内拖鞋等措施,全面提高各项产品品质及舒适度。 营造快乐服务氛围。7天酒店服务人员数量不多,但年龄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朝气、善于沟通,不管是前台接待、还是电话咨询都给人热情大方的感觉,有效减少了顾客对异地的陌生感,有助于顾客放松心情,营造一种轻松氛围。 (2)以“经济”性为中心,力求控制客户成本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实惠”要求,7天全面控制成本,在硬件设施配置上用心斟酌。摈弃了传统酒店客房中大衣柜、笨重书桌、浴缸等物品,转而将简约、实用、清新、便利的宜家式板式组合家具融入客房设计中,注重增添客房“家”的温馨感和实用性。 (3)以“便捷”为重心,为客户创造方便快捷 交通环境便捷。7天分店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市内交通枢纽附近(市内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主要会所附近(会展中心等)。市内各大地标附近(如重庆解放碑、成都春熙路等),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顾客出行方便的要求。 预定方式高效。7天酒店成功缔造了中国酒店业第一电子商务平台,同时还建立了互联网络、呼叫中心、短信预订、手机wap及店务管理等一体化系统,顾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4种便捷方式完成客房资源的实时查询、预订、确认、支付等流程。既节约了顾客的时间、精力,又节约了7天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非常符合当代消费者“网络化”生活特点。 网络信息分享便利。①连锁分店信息全面化。7天在其主页上提供了各家分店的详细信息,包括整体情况介绍、电子地图、会员评价、预定情况、房间价格、设施配套情况、乘车路线等,让顾客在预定之前能做出有效地选择,提前熟悉异地环境;②城市资讯向导化。为了给顾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使其有个精彩的异地游经历,7天联合口碑网将相关城市的特色餐饮、娱乐、交通及其它的生活资讯通过网络与消费者实现共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导游”。 (4)以“真诚相待”为宗旨,实现交流方式多样化 网络信息丰富实用。7天酒店主页设置了“会员分享”板块,为非会员顾客提供了一个人住经验分享的自由平台。同时,"24小时客服小秘书”及时在线回答最新活动、积分管理、预定导肮、人住宝典等各类业务问题,让顾客通过网络与7天零距离接触。 信息反馈积极互动。针对网上预订且本人人住的顾客,7天设计出了 "7天连锁酒店服务质量调查”问卷,并配备了增加积分政策,鼓励顾客在亲身人住体验之后积极填写反馈;同时,7天通过不定期召开会员主题座谈会、《7天四季》刊物面向全体顾客征稿等面对面、心连心的接触形式认真倾听来自顾客的声音,以作为它不断改进的重要参考。 精彩活动推陈出新。7天通过开展一系列公益捐款、会员优惠、半价兑换、获取电子抵用券、征稿等增值活动,有效调动顾客的参与积极性。这种做法是比较明智的,既保护连锁酒店的价格体系的稳定,又对消费者变相提供不同质量水平的服务。 三、经济型连锁酒店4c营销策略的发展 7天连锁酒店作为目前业界发展势头迅猛的店,4c营销策略的发展是必然之势,这对整个经济型连锁酒店的长远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由“提供满意”向“提供惊喜”转型 当今,消费者需求多元化日益明显,有的顾客能够直接表达出来,有的顾客则不能表达,只能间接传递。酒店可根据不同顾客群的不同特征,对所提供产品、服务进行调整,在满足顾客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达到提供额外的增值需求服务:如在传统大床房、双人房的基础上、又可根据客户关系的不同变换客房布局、整体色调:设置三人居的亲子房、上下铺的修学旅游房、安装简易扶手的夕阳红房、红色浪漫的蜜月房等主题客房。同时,根据客户习惯的不同,设置可吸烟房、无烟房以供选择,达到满足客户需求多元化的目的。 2、由“服务到店顾客”向“创造到店顾客”转型 4c策略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满足顾客的要求,而在于创造顾客的需求。因此,可以从多元化的市场细分人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定制化(customered)的增值产品、服务:如除普遍的商务活动和“背包游”需求外,结合当地生活资讯,开辟城市购物游、美食游、婚纱摄影游、健康保健游等主题,积极整合城市特色产业,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拓宽连锁酒店的消费者市场。 3、由“联合式”信息获取向“一站式”信息获取转型 要达到良好的市场引导效果,离不开资讯的详尽与宜传。这对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网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原有资讯平台的基础上更要做到细节,如在酒店主页上开辟主题专栏,提前当地购物资讯(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美食推荐(包括地点、店名、价格、菜品介绍、图片等)、城市专题地图(购物地图、美食地图、商务地图、景区地图等)、当地天气预报、公交路线查询等多种文字、图片综合信息,将原来联合各网络资源的形式逐渐转变为让消费者在酒店网站上就能查看到各类信息,最大程度发掘潜在顾客,特别是吸弓i周边城市消费者从被动出门到期待背包游。 综上所述,作为酒店业的创新产物,经济型连锁酒店在未来还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经济型连锁酒店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打造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4c营销策略,只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才能把握市场的动向,赢得商机。 经济型论文:我国经济型酒店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作为新兴的酒店业态,显示出极强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经济型酒店标准化较低,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差异化不明显,人才储备和酒店直销网络管理不足,缺乏有效的行业指导,导致经济型酒店的盲目扩张出现泡沫。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应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加快行业标准制定,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校企联合。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以壮大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实现其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经济型酒店;现状;对策分析 经济型酒店概念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之后经济型酒店迅速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起来。而我国的经济型酒店是以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规划经济酒店为开始,以1997年锦江之星在上海的开业为起步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次贷危机以来的经济不景气时期,经济型酒店却表现出良好的业绩,在酒店行业中快速回暖。如家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3%,达到6.4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汉庭酒店则强力宣布,2010年计划新开酒店300家,这个数字是其在过去3年里新增酒店数的总和。这让经济型酒店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相对于发展成熟的高档酒店经济型酒店面临着更多的发展问题,有其特殊性,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型酒店现状和前景分析,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为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经济型酒店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经济型酒店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内的专家如季哲文、刘德谦等学者均有见解,本文在总结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同时参阅资料,归纳经济型酒店的定义是以客房为核心产品,价格低廉,能够适合普通大众消费,服务标准,性价比较高的一种新的酒店业态。 二、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酒店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099家,五星级饭店432家,四星级饭店1821家,三星级饭店5721家。而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经济型酒店开业店数已达到1689家。 (二)经济型酒店发展存在问题 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作为新兴的酒店业态,显示出极强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国内经济型酒店标准化较低,缺乏有效的行业指导。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应积极关注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加以政策引导,以壮大我国经济型酒店品牌,实现经济型酒店整体水平的提高。 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在现行政府宏观调控中,缺乏经济型酒店的国家行业发展政策、行业标准和基本服务规范,导致经济型酒店缺乏政府监管,相当数量的经济型酒店单纯追求利润,忽视顾客需求和服务细节。 旅游饭店星评标准并不涵盖经济型酒店,这导致经济型酒店规范化程度不高。从1998年开始实行的酒店星级制度以来,目前使用的是《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4308)和《旅游饭店星级访查规范》,星级制度是旅游星级酒店的管理规章行业规范,但是对于星级饭店之外的经济型酒店来说,其管理属于工商业行业管理的范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专业的旅游管理能力去管理经济型酒店。就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来说,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有效管理呈现空白状态。 2.同质化竞争,差异化不明显 经济型酒店在物业上多选择以租赁和改造旧有楼房等运营模式,将现有烂尾楼物业或居民楼直接改造成经济型酒店,这种模式易被大部分经济型酒店所采用。但是这样的模式过于单一,容易被复制,极易形成经济型酒店间同质竞争。另外,我国经济型酒店各个品牌之间尽管有所差距,但其提供的具体服务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通过控制成本,去除华而不实的大堂、娱乐休闲、餐饮等豪华配套设施以及配套人员,以优惠的价格来吸引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人群,这其中存在着严同质化现象。 目前包括锦江之星、如家酒店连锁、莫泰168、中州快捷等规模较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其无论是在产品促销方面还是品牌宣传方面,就连网站的风格都十分雷同。 3.规模扩张过快,人才储备不足 2007年3月中旬发生的“如家酒店管理人员集体加盟格林豪泰”事件,充分暴露出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才稀缺的问题。在经济型酒店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人才匮乏成为经济型酒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快速扩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而传统星级酒店的从业人员,很难适应经济型酒店复合型工作要求。国外的经济型酒店的员工要求是一人多职,一人多岗,以节约人力成本,经济型酒店客房与服务人员配备比是1:0.3。这对经济型酒店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4.酒店直销网络管理不足,过度依赖携程等中介机构 经济型酒店行业在市场营销方面,与携程网等中介机构合作,交纳一定比例的抽拥,以此来弥补销售渠道的不畅,促进客房的销售。但是随着份额的不断增长,抽佣的比例也在不断的提高,例如携程平均一间房一个晚上抽取70元佣金,这对于平均客房定价只有150到250元的经济型酒店来说是高额的支出。此外,经济型酒店在直销网络管理上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会员稀少,无法满足酒店的客源需要。 5.经济型酒店盲目扩张已出现泡沫 自2005年开始,我国经济型酒店连续3年几乎以翻番的速度呈井喷式增长,商务部与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开展的全国经济型酒店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经济型酒店排名前3强的锦江之星、如家快捷、莫泰168等国内经济型酒店品牌近3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0%左右。 就经济型酒店开店速度来讲,我国经济型酒店开店速度是美国的10倍,这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上海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数量已发展到80家左右的规模,并计划在未来3-5年内在全国开店200家,最终达到1000家;7天连锁酒店集团在2005年底只有6家,到2006年10月时开业酒店达18家,预计至2006年底开业的分店数将达到40家;“速8”单单是9月份一个月就新开业6家酒店。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 (一)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加快行业标准制定 政府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经济型酒店管理制度,从宏观上引导和控制不同档次酒店的发展。及时发送酒店档次、规模等方面数据,以使投资者对行业和政府态度有明确了解。 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尽快出台《经济型饭店行业规范》,提高行业门槛,对经济型酒店公共空间设施、客房数、基本服务等进行规范,以有利于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随着住宿市场不断发展和市场细分化,经济型酒店的特色服务日益多样,可以根据经济型酒店市场的具体情况,结合民俗风情,发展具有特色服务的经济型酒店,差异化发展,例如华天在业内首先推出的橙子双间,苹果单间、家庭房特色服务,专门开发针对记者、营销人士、旅游爱好者的主题服务店;7天连锁酒店构建的特色会员体系的建立。 (三)采取有效营销策略,提高经济型酒店发展质量 不断完善经济型酒店预订系统,建构经济型酒店直销网络,同时开展多种合作途径,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例如,上海莫泰酒店集团和同程网推出的“点评奖金”的模式,给用户提供更实惠的预订网站。经济型酒店可以以送卡、送会员的形式发展线下会员,以不断扩大酒店的客源市场。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校企联合 经济型酒店的人员配置非常精简,要求员工一人多岗,一人多专。但是,从目前的经济型酒店市场来看,经济型酒店人才匮乏。面对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须尽早弥补人力资源短板。一方面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以尽快实现经济型酒店经营专业化。另一方面,目前高校的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刚刚起步,教学方案、理论研究和师资方面还亟待完善。可以通过完善管理培训生人才培养机制,储备新生力量,推动校企联合,有针对性的开展经济型酒店人才的培养。 经济型论文:浅谈经济型饭店的发展及出现问题的应对 【摘 要】发展经济型酒店,是我国酒店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型酒店不仅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有现实的紧迫性,有巨大机会。对于酒店宏观管理结构和酒店产业中的成员酒店,这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关键词】经济型饭店 发展 问题的应对 随着国内经济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大众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能够被大众消费层所接受的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商务活动日趋频繁,旅游消费渐渐兴起,为经济型酒店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经济型连锁酒店正在我国各大城市疯狂地扩张,其中的决定因素是这个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高额的利润回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中国经济型饭店部分品牌扩张速度达到200-300%的增速,新品牌也不断出现。这说明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跨国投资者的抢滩登陆,这是一场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 一、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未来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发展趋势 1.连锁的经营形式将成为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主要模式 连锁经营是世界酒店发展的主要趋势,英国一家投资机构对全世界酒店业进行调查和统计,发现到20世纪末,世界上酒店客房总数的1/6被34家酒店集团连锁经营,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饭店总数中超过半数的都是连锁经营的。 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业态,大多数投资者没有相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经验积累过程。因此,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通常是从一些单体酒店开始的。在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品牌资产以后,逐渐推广连锁店。 连锁可以极大的提高连锁集团内各个酒店的效益,并且可以提升整个连锁集团的整体形象。连锁的纽带有资本和非资本两种,前者通过租赁、合并、购买、股份互换等方式完成;后者则以管理合同、品牌共享为纽带。通过酒店的连锁经营,零散的单体饭店加入到连锁集团中,产生非常可观的规模经济,能够极大的降低交易成本。 2.经营差异化和品牌建设是经济型酒店竞争发展的生存之道 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市场划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经济型酒店定位比较模糊,有些只是笼统的把自费出游和中小商务客人作为自身的目标市场,很少有进一步的划分。然而,在经济型酒店非常发达的美国,不同的经济型酒店所针对的目标市场是非常明确和独特的。有专门为自驾车的客人准备的汽车旅馆,有专门为老年游客提供的酒店,有专门为青年背包旅游者提供的住宿设施,有专门接待女性旅游者的酒店,还有针对家庭出游的公寓式经济酒店。 因此,国内经济型酒店在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市场竞争必然会加剧,笼统的市场定位和无差异的产品已经不能有效的吸引顾客,尤其是产品的同质化将是经济型酒店参与市场竞争的致命缺陷。市场细分和产品差异化是酒店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另外,现代社会中,品牌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孕载着不同企业或产品的独特优势和丰富内涵。 3.管理专业化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特点是“物美价廉”,这就要求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必须寻求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的最佳结合点。许多新的技术,如电子预定系统、财务控制系统,以及一些先进的管理制度,如前台管理、客户管理等,能有效的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经济型酒店对这样的技术和制度具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目前的管理系统都是针对高星级饭店的,经济型酒店的管理体系仍然处于一个摸索阶段。面对经济型酒店日益发展的局面和对管理系统的强烈需求,一些成熟的酒店软件和管理体系会根据经济型酒店的特点而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升级,这将促进经济型酒店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 二、经济型饭店出现问题的应对方法 1.酒店行业管理体制要协调,最终走上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 酒店业是统一的体系,从客源角度讲,市场也要求酒店业是个整体。酒店行业管理体制被分离,尽管有以前的客观原因,但走向一体是必然的。 2.加强协会和服务组织的作用,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提供指导、交流、协调、自律、服务 管理涉外酒店的中国旅游饭店协会和管理非涉外酒店的中国饭店协会,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不仅发挥协会在为经济型酒店指导、服务、教练、行业自律的作用,而且利用协会相对淡化体制的特点,为经济型酒店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3.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尤其是向外国经济型酒店学习 酒店是个国际化、标准化特点强的产业,先进、适用的酒店模式应用会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建筑外观到先进材料,从设施到使用物品,从电脑硬件到软件,从经营模式到管理服务规范,以及绿色环保等,都有科学的标准和实施程序。过去,我国与外国的高档酒店的交流多,现在,对外国经济型酒店的学习、交流要增多。实际上,外国的著名酒店管理公司的起步发展,大多是从经济型酒店发展起来的。 4.连锁和特许经营是经济型酒店受欢迎的合作模式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型酒店比较适合连锁和特许经营。经济型酒店规模小,财力有限,发展连锁和特许,可以使酒店有品牌、客源、管理质量的保证,但又不是依靠自己的长期的经验积累,又无须支付太多的费用。所以,国内锦江、新亚、首旅集团,就采取有连锁加特许方式,通过投资或租赁,发展经济型酒店。国内的酒店集团还是习惯在处理新事物中,不自觉地使用原习惯方法,缺乏利用市场资源,利用多种利益格局,整合商业模式,达到最优配制。 5.酒店管理公司要转变观念,适应新机会,参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经济型酒店由于体制原因,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不够,不适合酒店管理公司以全权委托方式管理;由于观念原因,经济型酒店不习惯让外人管理;由于规模小,财力有限,经济型酒店也不接受酒店管理公司派人以全权委托方式管理。这一点,酒店管理公司要特别注意,要多从连锁和特许、顾问管理、客源预定服务上去研究。 6.要重点发展大中城市中的经济型酒店 经济型酒店的核心是经济,迎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重点在大中城市,不仅因为大中城市是商务、旅游的交织密集点,有庞大、稳定的流量,使经济型酒店有发展的市场,而且,在大中城市,经济型酒店可以借助城市功能,使经济型酒店的一些设施、服务转给社会,使建设、运营费用降低。例如,在外国十分流行的b b模式酒店,就是经济型酒店的一种,重视住(bed)和必不可少的早餐(breakfast),住和必不可少的早餐的设施按需要,做的很专业,无关的就尽量不设,或功能合并,或少设。北京的酒店的很多配套设施闲置,占用建设资金,扩大运营费用,经营中亏损,这些设施就可以减免。 发展经济型酒店,是我国酒店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经济型酒店不仅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有现实的紧迫性,有巨大机会。对于酒店宏观管理结构和酒店产业中的成员酒店,这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经济型论文:论经济型数控车床典型故障诊断与维修 摘要: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数控装置的发展使得数控装置的价格走低,特别是经济型数控车系统的价格已经是到达了它的最低点。经济型数控车床在中国的机械加工行业中得到了迅速普及,使得我国机械加工水平无论在加工质量方面还是在加工效率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随着机床使用时间的延长,数控机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本文就以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为例,谈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数控车床 霍尔开关 继电器 伺服驱动 一、换刀装置故障 数控车换刀一般的过程是:换刀电机接到换刀信号后,通过蜗轮蜗杆减速带动刀架旋转,由霍尔元件发出刀位信号,数控系统再利用这个信号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刀具是否到位。刀换到位后,电机反转缩紧刀架。在我维修数控车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个故障现象。 故障一:一台四刀位数控车床,发生一号刀位找不到,其它刀位能正常换刀的故障现象。 故障分析:由于只有一号刀找不到刀位,可以排除机械传动方面的问题,确定就是电气方面的故障。可能是该刀位的霍尔元件及其周围线路出现问题,导致该刀位信号不能输送给plc。对照电路图利用万用表检查后发现:1号刀位霍尔元件的24v供电正常,gnd线路为正常,t1信号线正常。因此可以断定是霍尔元件损坏导致该刀位信号不能发出。 解决办法:更换新的霍尔元件后故障排除,一号刀正常找到。 故障二:一台六刀位数控车床,换刀时所有刀位都找不到,刀架旋转数周后停止,并且数控系统显示换刀报警:换刀超时或没有信号输入。 故障分析查找:对于该故障,仍可以排除机械故障,归咎于电气故障所致。产生该故障的电气原因有以下几种:1.磁性元件脱落;2.六个霍尔元件同时全部损坏;3.霍尔元件的供电和信号线路开路导致无电压信号输出。其中以第三种原因可能性最大。因此找来电路图,利用万用表对霍尔元件的电气线路的供电线路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刀架检测线路端子排上的24v供电电压为0v,其它线路均正常。以该线为线索沿线查找,发现从电气柜引出的24v线头脱落,接上后仍无反应。由此判断应该是该线断线造成故障。 解决办法:利用同规格导线替代断线后,故障排除。 故障三:一台配有fanuc-0imate系统大连机床厂的六刀位车床,选刀正常但是当所选刀位到位之后不能正常锁紧。系统报警:换刀超时。 故障分析查找:刀架选刀正常,正转正常,就是不能反向锁紧。说明蜗轮蜗杆传动正常,初步定为电气线路问题。在机床刀架控制电气原理图上,发现刀具反向锁紧到位信号是由一个位置开关来控制发出的,是不是该开关即周围线路存在问题呢?为了确认这个故障原因,打开刀架的顶盖和侧盖,利用万用表参照电路图检查线路,发现线路未有开路和短路,通过用手按动刀架反向锁紧位置开关,观察梯形图显示有信号输入,至此排除电气线路问题。推断可能是挡块运动不到位,位置微动开关未动作。于是重新换刀一次来观察一下,结果发现:果然挡块未运动到位。于是把挡块螺栓拧紧,试换刀一次正常。再换一次刀,原故障又出现了,同时发现蜗杆端的轴套打滑并且爬升现象。难道是它造成了电机反转锁紧时位置开关的挡块不能到位?于是把该轴套进行了轴向定位处理,将刀架顶盖装好。结果刀架锁紧正常了。 解决办法:对轴套进行轴向定位故障解决。 二、稳压电源故障 机床在运行时机床照明灯突然不亮,机床操作面板灯也不亮,系统电源正常,同时系统急停报警,和主轴无信号警。关机后重新上电故障依旧。 故障分析检查:经询问当时操作人员,没有违规操作,排除人为原因,也可以排除机械原因,应该是电气故障引起。该机床的电器原理图显示,这些失电区域都和24v有关,并且该机床拥有两个稳压电源,一个是i/o接口电源,另一个为系统电源。失电区域都与i/o接口有关,于是打开电气柜观察发现i/o接口稳压电源指示灯未能点亮,说明该电源未能正常工作或损坏。由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知道,稳压电源有电流短路和过载保护的功能,当电源短路或过载时自动关断电源输出,以保护电源电路不被损坏。于是试着把电源的输出负载线路拆下来,结果发现重新上电后电源指示灯亮了。这说明电源本身没有损坏。通过分析得知该电源为i/o接口电源,负载不大,也不会出现过载现象,应该是输出回路中有短路故障。沿着输出线号进行检查发现有一根24v+输出线接头从绝缘胶布中露出并接触到机床床体。原因很明显:由于该线与机床发生对地短路,造成该稳压电源处于自我保护状态 ,使得操作面板和一些i/o接口继电器供电停止,导致发生以上故障。至于变频器报警可能24v信号不能到位发出报警。 解决办法:用绝缘胶布把接头处重新包好,重新上电开机所有故障解决,报警解除照明灯也亮了。 三、系统程序锁故障 一台数控车,配有fanuc-0i-mate系统,无法输入对刀值等参数,不能编辑程序,并伴有报警。 故障分析检查:对此现象首先想到了程序保护开关,通过对比正常的系统发现:与系统锁住时现象一样。所以怀疑系统锁开关坏了,但经过短接,仍不能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故障系统的梯形图发现x56输入点无信号输入,说明这条输入线路断路。沿着这条线号利用万用表检查,发现在操作面板后面选轴开关接头处线头脱落,导致线路无法输入信号,使plc逻辑关系不正确,才出现以上故障。 解决办法:用烙铁焊锡把脱落的线头重新焊接好,报警解除,参数输入正常,故障消失。 四、结束语 以上维修案例,可作为类似故障的排除参考。一般地,对于任何故障,首先是根据现象,根据原理来判断故障点,分析每一个可能性,如一个开关,一个线接头,一个螺钉都会是都会是故障原因,参照之前的操作、维修历史进行分析,能有利于缩小查找范围,有利于提高维修的效率。 经济型论文:经济型数控车床典型故障诊断与维修 [摘要] 电子 技术的 发展 以及国内数控装置的发展使得数控装置的价格走低,特别是 经济 型数控车系统的价格已经是到达了它的最低点。经济型数控车床在 一、换刀装置故障 数控车换刀一般的过程是:换刀电机接到换刀信号后,通过蜗轮蜗杆减速带动刀架旋转,由霍尔元件发出刀位信号,数控系统再利用这个信号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刀具是否到位。刀换到位后,电机反转缩紧刀架。在我维修数控车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个故障现象。 故障一:一台四刀位数控车床,发生一号刀位找不到,其它刀位能正常换刀的故障现象。 故障分析:由于只有一号刀找不到刀位,可以排除机械传动方面的问题,确定就是电气方面的故障。可能是该刀位的霍尔元件及其周围线路出现问题,导致该刀位信号不能输送给plc。对照电路图利用万用表检查后发现:1号刀位霍尔元件的24v供电正常,gnd线路为正常,t1信号线正常。因此可以断定是霍尔元件损坏导致该刀位信号不能发出。 解决办法:更换新的霍尔元件后故障排除,一号刀正常找到。 故障二:一台六刀位数控车床,换刀时所有刀位都找不到,刀架旋转数周后停止,并且数控系统显示换刀报警:换刀超时或没有信号输入。 故障分析查找:对于该故障,仍可以排除机械故障,归咎于电气故障所致。产生该故障的电气原因有以下几种:1.磁性元件脱落;2.六个霍尔元件同时全部损坏;3.霍尔元件的供电和信号线路开路导致无电压信号输出。其中以第三种原因可能性最大。因此找来电路图,利用万用表对霍尔元件的电气线路的供电线路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刀架检测线路端子排上的24v供电电压为0v,其它线路均正常。以该线为线索沿线查找,发现从电气柜引出的24v线头脱落,接上后仍无反应。由此判断应该是该线断线造成故障。 解决办法:利用同规格导线替代断线后,故障排除。 故障三:一台配有fanuc-0imate系统大连机床厂的六刀位车床,选刀正常但是当所选刀位到位之后不能正常锁紧。系统报警:换刀超时。 故障分析查找:刀架选刀正常,正转正常,就是不能反向锁紧。说明蜗轮蜗杆传动正常,初步定为电气线路问题。在机床刀架控制电气原理图上,发现刀具反向锁紧到位信号是由一个位置开关来控制发出的,是不是该开关即周围线路存在问题呢?为了确认这个故障原因,打开刀架的顶盖和侧盖,利用万用表参照电路图检查线路,发现线路未有开路和短路,通过用手按动刀架反向锁紧位置开关,观察梯形图显示有信号输入,至此排除电气线路问题。推断可能是挡块运动不到位,位置微动开关未动作。于是重新换刀一次来观察一下,结果发现:果然挡块未运动到位。于是把挡块螺栓拧紧,试换刀一次正常。再换一次刀,原故障又出现了,同时发现蜗杆端的轴套打滑并且爬升现象。难道是它造成了电机反转锁紧时位置开关的挡块不能到位?于是把该轴套进行了轴向定位处理,将刀架顶盖装好。结果刀架锁紧正常了。 解决办法:对轴套进行轴向定位故障解决。 二、稳压电源故障 机床在运行时机床照明灯突然不亮,机床操作面板灯也不亮,系统电源正常,同时系统急停报警,和主轴无信号警。关机后重新上电故障依旧。 故障分析检查:经询问当时操作人员,没有违规操作,排除人为原因,也可以排除机械原因,应该是电气故障引起。该机床的电器原理图显示,这些失电区域都和24v有关,并且该机床拥有两个稳压电源,一个是i/o接口电源,另一个为系统电源。失电区域都与i/o接口有关,于是打开电气柜观察发现i/o接口稳压电源指示灯未能点亮,说明该电源未能正常工作或损坏。由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知道,稳压电源有电流短路和过载保护的功能,当电源短路或过载时自动关断电源输出,以保护电源电路不被损坏。于是试着把电源的输出负载线路拆下来,结果发现重新上电后电源指示灯亮了。这说明电源本身没有损坏。通过分析得知该电源为i/o接口电源,负载不大,也不会出现过载现象,应该是输出回路中有短路故障。沿着输出线号进行检查发现有一根24v+输出线接头从绝缘胶布中露出并接触到机床床体。原因很明显:由于该线与机床发生对地短路,造成该稳压电源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使得操作面板和一些i/o接口继电器供电停止,导致发生以上故障。至于变频器报警可能24v信号不能到位发出报警。 解决办法:用绝缘胶布把接头处重新包好,重新上电开机所有故障解决,报警解除照明灯也亮了。 三、系统程序锁故障 一台数控车,配有fanuc-0i-mate系统,无法输入对刀值等参数,不能编辑程序,并伴有报警。 故障分析检查:对此现象首先想到了程序保护开关,通过对比正常的系统发现:与系统锁住时现象一样。所以怀疑系统锁开关坏了,但经过短接,仍不能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故障系统的梯形图发现x56输入点无信号输入,说明这条输入线路断路。沿着这条线号利用万用表检查,发现在操作面板后面选轴开关接头处线头脱落,导致线路无法输入信号,使plc逻辑关系不正确,才出现以上故障。 解决办法:用烙铁焊锡把脱落的线头重新焊接好,报警解除,参数输入正常,故障消失。 四、结束语 以上维修案例,可作为类似故障的排除参考 。一般地,对于任何故障,首先是根据现象,根据原理来判断故障点,分析每一个可能性,如一个开关,一个线接头,一个螺钉都会是都会是故障原因,参照之前的操作、维修 历史 进行分析,能有利于缩小查找范围,有利于提高维修的效率。 经济型论文:浅析经济型数控车床典型故障诊断与维修 摘要: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数控装置的发展使得数控装置的价格走低,特别是经济型数控车系统的价格已经是到达了它的最低点。经济型数控车床在中国的机械加工行业中得到了迅速普及,使得我国机械加工水平无论在加工质量方面还是在加工效率方面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随着机床使用时间的延长,数控机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本文就以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为例,谈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数控车床 霍尔开关 继电器 伺服驱动 一、换刀装置故障 数控车换刀一般的过程是:换刀电机接到换刀信号后,通过蜗轮蜗杆减速带动刀架旋转,由霍尔元件发出刀位信号,数控系统再利用这个信号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刀具是否到位。刀换到位后,电机反转缩紧刀架。在我维修数控车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个故障现象。 故障一:一台四刀位数控车床,发生一号刀位找不到,其它刀位能正常换刀的故障现象。 故障分析:由于只有一号刀找不到刀位,可以排除机械传动方面的问题,确定就是电气方面的故障。可能是该刀位的霍尔元件及其周围线路出现问题,导致该刀位信号不能输送给plc。对照电路图利用万用表检查后发现:1号刀位霍尔元件的24v供电正常,gnd线路为正常,t1信号线正常。因此可以断定是霍尔元件损坏导致该刀位信号不能发出。 解决办法:更换新的霍尔元件后故障排除,一号刀正常找到。 故障二:一台六刀位数控车床,换刀时所有刀位都找不到,刀架旋转数周后停止,并且数控系统显示换刀报警:换刀超时或没有信号输入。 故障分析查找:对于该故障,仍可以排除机械故障,归咎于电气故障所致。产生该故障的电气原因有以下几种:1.磁性元件脱落;2.六个霍尔元件同时全部损坏;3.霍尔元件的供电和信号线路开路导致无电压信号输出。其中以第三种原因可能性最大。因此找来电路图,利用万用表对霍尔元件的电气线路的供电线路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刀架检测线路端子排上的24v供电电压为0v,其它线路均正常。以该线为线索沿线查找,发现从电气柜引出的24v线头脱落,接上后仍无反应。由此判断应该是该线断线造成故障。 解决办法:利用同规格导线替代断线后,故障排除。 故障三:一台配有fanuc-0imate系统大连机床厂的六刀位车床,选刀正常但是当所选刀位到位之后不能正常锁紧。系统报警:换刀超时。 故障分析查找:刀架选刀正常,正转正常,就是不能反向锁紧。说明蜗轮蜗杆传动正常,初步定为电气线路问题。在机床刀架控制电气原理图上,发现刀具反向锁紧到位信号是由一个位置开关来控制发出的,是不是该开关即周围线路存在问题呢?为了确认这个故障原因,打开刀架的顶盖和侧盖,利用万用表参照电路图检查线路,发现线路未有开路和短路,通过用手按动刀架反向锁紧位置开关,观察梯形图显示有信号输入,至此排除电气线路问题。推断可能是挡块运动不到位,位置微动开关未动作。于是重新换刀一次来观察一下,结果发现:果然挡块未运动到位。于是把挡块螺栓拧紧,试换刀一次正常。再换一次刀,原故障又出现了,同时发现蜗杆端的轴套打滑并且爬升现象。难道是它造成了电机反转锁紧时位置开关的挡块不能到位?于是把该轴套进行了轴向定位处理,将刀架顶盖装好。结果刀架锁紧正常了。 解决办法:对轴套进行轴向定位故障解决。 二、稳压电源故障 机床在运行时机床照明灯突然不亮,机床操作面板灯也不亮,系统电源正常,同时系统急停报警,和主轴无信号警。关机后重新上电故障依旧。 故障分析检查:经询问当时操作人员,没有违规操作,排除人为原因,也可以排除机械原因,应该是电气故障引起。该机床的电器原理图显示,这些失电区域都和24v有关,并且该机床拥有两个稳压电源,一个是i/o接口电源,另一个为系统电源。失电区域都与i/o接口有关,于是打开电气柜观察发现i/o接口稳压电源指示灯未能点亮,说明该电源未能正常工作或损坏。由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知道,稳压电源有电流短路和过载保护的功能,当电源短路或过载时自动关断电源输出,以保护电源电路不被损坏。于是试着把电源的输出负载线路拆下来,结果发现重新上电后电源指示灯亮了。这说明电源本身没有损坏。通过分析得知该电源为i/o接口电源,负载不大,也不会出现过载现象,应该是输出回路中有短路故障。沿着输出线号进行检查发现有一根24v+输出线接头从绝缘胶布中露出并接触到机床床体。原因很明显:由于该线与机床发生对地短路,造成该稳压电源处于自我保护状态,使得操作面板和一些i/o接口继电器供电停止,导致发生以上故障。至于变频器报警可能24v信号不能到位发出报警。 解决办法:用绝缘胶布把接头处重新包好,重新上电开机所有故障解决,报警解除照明灯也亮了。 三、系统程序锁故障 一台数控车,配有fanuc-0i-mate系统,无法输入对刀值等参数,不能编辑程序,并伴有报警。 故障分析检查:对此现象首先想到了程序保护开关,通过对比正常的系统发现:与系统锁住时现象一样。所以怀疑系统锁开关坏了,但经过短接,仍不能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故障系统的梯形图发现x56输入点无信号输入,说明这条输入线路断路。沿着这条线号利用万用表检查,发现在操作面板后面选轴开关接头处线头脱落,导致线路无法输入信号,使plc逻辑关系不正确,才出现以上故障。 解决办法:用烙铁焊锡把脱落的线头重新焊接好,报警解除,参数输入正常,故障消失。 四、结束语 以上维修案例,可作为类似故障的排除参考。一般地,对于任何故障,首先是根据现象,根据原理来判断故障点,分析每一个可能性,如一个开关,一个线接头,一个螺钉都会是都会是故障原因,参照之前的操作、维修历史进行分析,能有利于缩小查找范围,有利于提高维修的效率。
会计专科论文:专科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特点,结合连云港师专非师范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调整课程设计理念,重构课程内容,着重探讨了综合案例教学的选择与运用,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专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研究 1 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教学目的 在当今全球化市场条件下,企业对于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式下,国内外许多会计教育学者提出会计应 “由以前单纯的企业簿记人员 、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科的会计专业教育主要是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设多门会计课程,要求学生全面、精细地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和规则。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目的不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而是扩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参与管理和经济活动的能力,培养懂会计、会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怎样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管理工作、经济生活中,这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我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连云港师专开设基础会计的非会计专业一览 三个非师范专业均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在课时比例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标准,这是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的。 2 当前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非会计专业学生多数都是管理类专业,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如何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针对这一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最主要的两种观点是,一种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基础会计主要应以会计的基础知识为主,因为他们的就业多数不会和会计沾边,所以只要他们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基础的业务处理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专科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无须了解太多的会计原理,只需要掌握会计报表的解读,能够从会计信息中找到对管理决策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就足够了。在这种分歧下,导致了教学目标含糊不清,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2. 2 轻视非会计专业、实践条件薄弱 各个专科院校包括连云港师专的非会计专业普遍存在无专业实践场所,这严重影响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强调手工操作、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必要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基础会计的兴趣,并且能够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基础会计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最重要的那部分实践的作用反而被束之高阁,不是因为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因为专科院校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而作罢。 上表为我校非会计专业实践实训条件,其中会计实践技能并无专门配套的条件。 2. 3 教与学的问题 作为教师,面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厌学情绪首先反思的是自己,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与会计专业究竟有何不同?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准备的讲课当然重要,但教学不只是传达知识,也应是知识的转化与扩充。 3 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3. 1 教学基本内容重难点重新组合 对专科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不用像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但是应该要求其学习并理解一定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能阅读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学生应该对管理活动中常规业务的处理有较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会计入门知识。主要介绍会计核算原则与几个基本假设、账户与复式记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是基本原则、会计假设和复式记账的内涵及意义,尤其是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影响。而关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循环则可以相应简化,这部分内容可通过实践得到感性认识。 (2)生产型企业常规业务的核算及报表编制。本内容应该作为基础会计的重点内容。在内容设计上主要以生产过程中企业会计核算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能正确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教学中最好做到改变传统的按会计要素组织教学内容的模式,采用按业务循环来讲授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方法,将企业经济业务按性质及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分类,具体包括:现金核算与现金管理 、采购付款业务的核算、生产的核算、员工及薪酬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销售收款、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等。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3)财务报表的理解和分析。在会计报表的讲解上,重点阐明几种常见的企业会计报表之间的不同,说明会计报表结构与会计报表分析的关系,解释财务指标如何计算和分析,以及如何利用附表和附录、阅读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技巧。 3. 2 强化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是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用案例作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 3 通过模拟教学,弥补实践条件不足造成的缺失 模拟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模拟出工作场景,使学生在一个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对相关课程所遇见的工作环境有一个比较具体综合的理解,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会计是在掌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定量的实践做基础。而它的实习场所主要是企业,一般的企业不可能接受一个班或一个大组的学生同时实习,学校也不可能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学生实习基地。因此应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如在《基础会计》课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原始凭证,提供实用的账簿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与装订,账簿的设置登记、对账和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相结合,学生会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会对账、结账、查账、更正错账以及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对所学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感性认识,提高高专生的职业意识。在连云港师专不具备实践教学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还方便了教学,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会计专科论文:基于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 摘要:信息化全面发展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当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进行转变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改革专业及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采用多样教学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专科层次 会计信息化 教学 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本文从我国对新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当前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在教学思想、专业及课程设置、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 一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在我国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今天,教育界对于新形势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快速发展的新要求。而要科学确定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加以把握,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前身——会计电算化,其概念于1981年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的简称,包括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用计算机代替了人的手工劳动。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单纯模拟并部分代替人的分析判断,应归于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结合的初级阶段——会计仿真阶段。会计信息化概念最早于1999年4月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信息的过程。从会计信息系统划分角度看,会计信息化采用了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强调与企业整体信息系统的融合,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财务报告目标,是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的高度统一阶段。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虽然是会计技术手段的一次重大变革,但没有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基本结构产生本质影响,其发展对传统会计模式、会计工作及教学的影响并不深刻,在高校专科层次会计教学中则突出表现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传统会计教学各据一方的“割裂”现象。而会计信息化在会计技术手段上具有重大变革,其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甚至开始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根基,使得既有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合理性受到进一步质疑,促使现代会计学在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过程中不断打破学科藩篱,从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中寻求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由此表现为会计学、计算机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教学间的“互融”现象。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比会计电算化更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等多学科融合与发展的现实,其全面推进必然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现行教学模式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教育已建立起以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为主要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培养的是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具有培养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应用性强和主要面向社会基层单位就业等特点,对于我国普及会计信息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下,我国必须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新人才培养目标,用以指导现阶段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满足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确立既满足社会需求又符合教学实际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新培养目标是当务之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 二 )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确立 随着信息化教学成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经济管理等财会类专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并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基于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化全面发展趋势和高校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认为,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基本培养目标应当确定为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融合与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操作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现阶段高校实际对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教学做以下调整及设置。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作出统一调整。目前,在部分高校专科专业设置中,会计电算化专业仍是招生热门专业之一。在部分高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也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为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新形势,教育部门应当参照《指导意见》要求,加紧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名称及课程设置的调整。高校应当尽快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统一更名为会计信息化专业,制定新的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学方案。同时,要在专科层次财会类专业中全面开设《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和专业课程。其次,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确立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阶段培养目标。第一阶段是会计信息化低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计算机原理、会计基本理论、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教学、SAAS在线会计、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第二阶段是会计信息化高阶理论和技能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应用与开发能力。开设课程应包括中高级会计理论、数据库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实验、会计软件开发等会计信息化基础及专业课程。这两个阶段共同组成了掌握会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实践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最后,由于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实现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两阶段培养目标。由于高校客观上划分为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科类、财经类等,在信息技术、管理学和会计学等学科基础、优势和侧重点不同,在专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层次上设定的具体目标也可有所差异。会计信息化基础薄弱的文科和财经类院校,可以着重强调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讲授会计信息化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基本操作技能,更好的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服务。会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则应在第一阶段会计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继续讲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系统以及会计软件开发等内容,逐步使学生达到第二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摘 要:会计专业具有适应面广、技能性强等特点,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开放大学会计专业专科培养的初级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可分五个模块开展教学,具体包括:职业基础模块,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认证模块及能力拓展模块。 关键词:开放教育 会计专科 模块化教学 以电大系统为依托建设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以提升初级会计职业人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其参与学习的个体一般都有会计专业相关的工作经验,他们对提升会计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迫切需要。以湘潭电大2009至2011年新生入学测试的试卷分析看,在学习者职业背景项目中,有超过80%的学生有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经历,而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项目中,选择提高素质和职业能力选项的就高达100%。由此可见,无论是否有专业理论知识或专业工作经验背景,学习者对提升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都非常重视。 1.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1.1实施模块化教学是执行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从2009年起,就试行模块化管理。教学计划将全部学分和课程分类为7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综合实践、职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一。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五个模块的绝大部分课程是必修课程。而通识课、职业延展课模块全部是选修课程。虽然这种模块化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结构体系的,但也为基于职业需要的模块化管理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教学计划(专业规则)中的综合实践模块就体现了会计岗位的职业认证和技能的需要。 1.2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适应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规则明确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一定经济和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业务操作能力、适应会计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而模块化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更能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2.1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职业岗位趋向的变化,使会计专业教学“因地制宜”。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基于职业岗位目标细分产生的,在这种方法下,教学内容是按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岗位工作目标,因而,该方法能及时体现职业岗位目标的变化,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1.2.2模块化教学法能针对学习者素质的差异,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人制宜”。 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将系统的会计理论和知识按职业岗位目标的要求重新组合,在这种方法下,能根据不同学习者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调整教学目标。通过对2009年以来的开放教育专科入学测试报告分析,会计专业的学习者虽然大都来自不同岗位的职业人,但他们对会计理论知识及会计法规政策的理解能力较强且乐于实际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变“教师讲课、学习者听课”为“教师指导、学习者操作”。 1.2.3模块化教学法能适用会计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使会计专业教学“因事制宜”。为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力度很大,目前已基本与国际趋同。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设计出符合时代特点、新颖实用的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根据会计专业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可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分成五个模块,其具体内容为: 2.1职业基础模块。包括核算技能、验钞技能和书写技能等多个方面。具体涵盖珠算和计算器使用、键盘盲打、点钞、识别伪钞及数码和汉字看题的书写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社会实践(会专)”和《硬笔书法》课程组成。 2.2通用能力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文本录入(含数码字输入)技巧、办公软件应用及数据库操作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必修课程组成。 2.3职业技能模块。分两个小模块。一是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模块;包括识别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开设账户、登记账簿、对账与结账、成本计算、利润分配、报表和扎账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基础课模块除《经济数学基础12》、《统计学原理》课程外的其他课程组成。二是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模块。包括会计软件的结构体系,会计软件操作技巧、会计专业电算化处理技能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专业核心课模块除《会计报表解释》课程的其他课程组成。 2.4职业认证模块。包括学习者必须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操作等级证等。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综合实践模块的“会计核算模拟实验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组成。 2.5能力拓展模块。包括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数学、应用文写作、经济法知识、统计分析方法、社交礼仪及互联网知识等内容。该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专科)教学执行计划通识课模块和公共基础课模块的对应课程组成。 教学模块化后,会计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特征更加明显,教学任务更加明确。教学时各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整体。 3.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3.1教学原则 3.1.1“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基于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学习者专业感性认识不全面的实际,按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教学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坚持“从实训到实习,再到理论”的教学组织原则。 3.1.2“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技能为目标”的原则。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目标,以实用为导向,强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学习者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指导原则。实行“模块教学”,采取“教师操作示范、学习者现场消化、师生互动、重在实用”的教学方式;使用“示范、实训、点评”的教学方法。以典型实例引导知识、在实训的示范操作中传授相关知识,重在对学习者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 3.2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单项速成的技能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技能训练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线,特别强调“教师示范”的教学方式,第二阶段,整体优化的专业实习实训阶段。本阶段为首先是在学校进行系统的综合性模拟实训,包括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的全过程及各项经济业务综合性核算的全方位实训;其次是在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训实习。通过实习,学习者可检验校内学习效果,找出自身存在的知识缺陷,为下一阶段随岗实践找准努力的方向。第三阶段,系统提高的知识学习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实训和实习后,学习者对自己有了一个较正确的估价,也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在学习综合知识应用技能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主要精力放在随岗实践岗位的难点上,随时和指导老师联系解决。 3.3教学目标 培养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做人、熟悉财税及相关法律知识;二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独立地承担会计综合性业务核算的工作;三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熟练地掌握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会计核算、点钞、计算机应用等,均应达到二级以上水平,能独立完成一个会计年度经济业务的手工和计算机财务处理全过程;四是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沟通能力。 3.4教学特色 一是规范书写。通过模块化教学实施,使学习者练就一手规范的硬笔书法,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书写要有特色,做到字迹整洁、美观,各种会计资料的填写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二是快速核算。培养学习者对数字的特别敏感性,珠算、计算器和电脑小键盘操作均应有相当水平;三是准确记账。准确、规范地填写凭证,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四是仔细操作。培养学习者养成一种遇事格外小心谨慎的办事风格;五是手段更新。培养学习者熟练掌握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运用的技巧。中英文录入准确、快速,相关软件的应用,尤其是财务软件的应用得心应手;六是精明管理。培养学习者养成遇到任何经济活动,树立收益、成本、资金的经济观念,养成精打细算的作风;七是廉洁奉公。培养学习者养成在金钱面前不动心、在利诱面前不违法的过硬思想,真正做到“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养成勤俭节约、敢于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良好习惯。 4.模块化教学效果检验 模块化教学效果检测可分三方面进行。一是校内检测。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专业规则)的教学目标,制定考试文件并据以考核。二是组织学习者积极参加省、市及各种技能赛以及各种认证考试;三是采取问卷调查毕业生的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情况。通过三方面效果检测,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补充、调整、完善会计教学目标、内容及体系。 5.应注意的事项 5.1注重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岗位职业能力训练。教师传统的理论教学被大量的实训示范演练所取代,这对教师角色的转换及教学技能和知识能力素养都是全新的挑战。 5.2注重实训条件改善和产学研结合。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的实训基于各种客观原因,学习者除自身从事会计及相关岗位外,一般很少有机会随岗实习。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建设仿真度高的校内模拟实训室。 5.3注重模块化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模块化教学应以模块化的教学媒体资源为前提。但从目前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使用的媒体资源看,模块化特征不够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模块化课程资源建设。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原则上,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开设的各种必修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不同课程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的需要。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教学利于专业改造和职业人能力提升的优势。 开放教育专科会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也是优化教学支持服务,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会计专科论文: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摘要]探讨了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与重点,提出了应该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探讨了如何通过“考证”提高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专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一、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社会需求调查,认为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专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是: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培养经济单位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电算化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依据教育规律,科学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二、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内容创新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应主动适应考证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压缩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制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实行基础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课程板块整体优化、循序渐进。基础培养以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为主体,重在夯实职业理论基础;专业培养以职业主干课和职业能力延伸课为主体,确定专业口径,突出个性发展。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有关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整合。对“Excel2000”“数据库”等课程经过专家论证,认为与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决定停止开设,并新开设了“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税收筹划”等课程。 三、“考证”是手段,培养动手能力才是核心 会计专科教育应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思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通过考证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懂得会计准则等法规,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报表的分析等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真正的“实战”经验还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教学采取三结合,即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业务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如果脱离企业,会计就不存在,如果学生对企业的情况不熟悉,那是很难理解会计相关概念,及其处理原理的。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模式,让学生了解熟悉公司运作,熟悉公司经济业务,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编制模拟公司概况,模拟公司经济业务。培养专业兴趣。手工操作实训中,学生明确了工作身份,由无从下手,看不懂原始凭证,到得心应手,编制记账凭证。逐渐进入会计工作状态。还有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通过加强上机操作,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教师指导下,在完成手工账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会计软件同步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通过模拟实训的实践,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方法及步骤,增加感性认识,以一套完整的会计实务账作为原始资料输入电脑,从建账、输入凭证、记账直到输出会计报表。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四、全面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 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应提倡“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一种会计职业界与教师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保证教师投身会计实践,了解会计实际问题,掌握会计实践技能,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鼓励教师在校外从事技术兼职,以增加教师阅历和实践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税务师等兼职教师,进行实训业务指导。真正做到“教师与师傅的融合;学生与徒弟的融合;教室与车间的融合;作品与产品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院与社会的融合”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师资队伍,促进考证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 推进会计教学与考证“融合”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需要,编写模拟实习讲义,革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三段式”(概念讲授、实际操作、交流提高)教学模式;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并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示各种凭证、账页、报表,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对探讨性的理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这样举一反三,使理论掌握的更为扎实。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财务公司进行业务实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及进行必要的考证模拟测验与考试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越来越感到吃力和困惑。文章从隐性知识缺乏的角度,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产生困惑的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隐性知识 会计专业 原因 对策 1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的理解 隐性知识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名著《个体知识》中,从哲学角度提出的概念,Polanyi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一种是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通常指那些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字、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但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这些与显性知识相辅相成的知识就是隐性知识。一般而言,显性知识能够被人们以一定的编码进行表述,而隐性知识则是我们知道但是却难以表达的知识,如手工技巧、个人学习习惯等。 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门热门专业,近年来由于新的会计准则不断得到更新,难度不断加大,对会计专科的学生学习而言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实践教学中,专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一些本科院校有时是很难遇到的,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理解,实际就是和货币有关的交易,而专科学生却认为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活动,本身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存在一个潜在的差距,是什么呢?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隐性知识的缺乏,可能是阻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很大障碍。鉴于此,隐形知识缺乏问题的解决就成为了当前会计专科学生学习的关键。 隐性知识在会计专科学习中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含义,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准则靠拢,中国会计实务也正在迅速走向国际,会计准则由规则导向变为原则导向,过去一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已经在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将会大比重的上升,一些靠具体内容支撑的会计知识被灵活性较强的内容替代,会计估计、会计政策转变、关联方交易等知识使交易界限不再清晰,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成为会计学习的重点。这对于本身高考成绩就比较低的专科学生学习着实提出了挑战。良好职业判断的形成归根在于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本文所指的隐性知识是从会计专业专科角度出发的,特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养成的良好习惯。隐性知识缺乏即是指本身在过去显性知识学习中尚未掌握好的基础知识和尚未养成的良好习惯。 2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原因 2.1 隐性知识缺乏是根本原因 会计专科学生本身高考分数就差些,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低,我们不认为高考分高就一定能力强,但是我们的专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如果连基本的汉字都经常写错,计算数字就算简单的都不能很好的计算正确,就更别提如何理解相关经济业务的处理了。一句话的理解都能产生歧义,比如把自然灾害和自然损耗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学习会计准则,确实是让人感到困惑的。这只是主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会计准则趋同国际化,许多知识需要动脑思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起来自然会感到吃力,比如:对于收入的确认不一定依据于开发票的时间,而是根据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再如:根据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做出确认预计负债或者披露的判断。这些内容较难以表达,同时在传递的时候又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惑就不足为奇了。 2.2 努力程度不够是直接原因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老师的教授,正式的学习而获取,而隐性知识是专科学生在过去欠下的学习债务,特别是一些需要动脑筋思考的内容,需要个人的亲自行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获得,具体来说就是“干中学”、“学中思”,而实际情况又怎样呢,专科学生大学时间一般为三年,本身时间就短,而大三又忙于找工作,做毕业设计,学习的时间可能最多为两年,在两年时间里,又有一些学生限于生活、感情等问题无法专心学习,特别是少数上课“三无一有”的学生,没有书、没有本、没有笔,只有手机,听课蜻蜓点水,更是无法掌握本身就有难度的会计准则。当然通过努力获得更好发展的学生也是大有人在,不过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努力程度不够的确是目前会计专科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过程中存在的直接原因。 2.3 课堂教学僵化是重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会计课程本身就是比较枯燥的,借贷性质、会计科目等相关专业名词,本来就是需要记忆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结合实际案例教学,仅靠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是不能提起兴趣的。当然如果只是注重外在形式的教学,方法倒是有了,学生也有了兴趣,可知识是否就能学到呢?学习本身不管是什么专业都是需要付出辛苦的,特别是隐性知识,如果能十分快乐的学到这些枯燥的知识,而且会灵活应用,对于体系性的知识恐怕是困难的。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是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学懂、会应用,这只是外因,外因要靠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学形式问题只是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重要原因。在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经常和他们交流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3 会计专科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产生困惑的对策 3.1 有意识的加大会计理论的学习,补充隐性知识 会计课程虽然在高职专科阶段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但是理论指导实践,如果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操作,学生在实践中就可能无法灵活应用,就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只会让学生变成机械性的劳动力,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实务操作。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在回忆过去操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实践操作,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不断使晦涩难懂的会计准则实现更好的掌握。同时要加强隐性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对过去没有掌握好的显性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3.2 要加强培养专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职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差,但是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新会计准则运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在原则的指引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开放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专科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所犯的错误,经常会连自己都感到可笑,这和隐性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因此经常独立思考,进行反思,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 培养专科学生的情商 多数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期盼的愿望,进入本科院校的希望破灭,自信心受到一定影响,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文明礼貌也不重视,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而隐性知识的补充,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人际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比如:自己犯的错有时很难发现,但是别人却很容易辨别出来。因此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能很好的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对这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更多的小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来实现。 3.4 在教学上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一方面老师在教学上要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奖励,鼓励学生多读书,开阔视野,增强相关经济、金融等学科背景,了解会计处理的原理。同时对于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避免内容交叉,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掌握隐性知识。 4 结论 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产生困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隐性知识的缺乏却是根本原因,它一方面影响着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影响着老师更好的传授知识,一个问题本来讲两遍就可以了,可能因为隐性知识缺乏的原因,需要讲十遍八遍。因此,有意识的在会计专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中,加入隐性知识的传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会计准则的学习的确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专科阶段的要求并不高,如何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会计知识体系,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个理论和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亟待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书慧(1977-),男,河北磁县人,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会计教育。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业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会计专业中职生、高职生和本科生能力和就业去向的区别,确定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中小企业性质,从就业单位确定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目的性很强。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中小企业 目前,我校现在的定位是高职专科阶段,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来自普通高中,少量学生是对口中职的毕业生。十几年前,我校还是本地数一数二的中职学校,当时,学校的招生很不错,学生的出口也很好,不少学生都能顺利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因此,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程度也很高。当时,学校宣布要晋升高职的时候,大部分老师只是觉得学校升格,名字要好听些,并没有细想更多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于2004年升入高职行列,随之带来了太多改变,作为普通教师,最大的体会是学生的层次提高了,收进来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学习习惯比中职生要好很多,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很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在学习中考虑更多的是我们怎样在中职、高职专科及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特别是作为会计专业的教师,考虑更多的是跟专业相关的人才目标定位。 会计专业的高职是中职的后续学习阶段,也为本科培养输送人才,是这个链条的中坚,培养的学生定位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前途。根据我校的情况,这几年会计专业的招生都比较火爆,无论是会计电算化还是会计审计、甚至是经管等金融专业都不愁生源,学生的就业也是比较满意的。那让我们想想,到底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中职、本科毕业的学生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我们是从中职走过来的,对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发言权的,中职的学生就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校里就是不断训练技能,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是练习电脑打字、小键盘和计算器的使用、点钞等,你的技能好,就能找到好单位,能马上发挥你的优势。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讲太多理论知识学生根本听不进去,也没有效果,反而让他们动手练,他们还乐此不疲,如果再告诉他们,技能的好坏是跟工作挂钩的,那学生更是有无限动力。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大部分毕业的学生都是相关专业的技能能手。所以中职的人才定位就应该是重技能的操作型人才。 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能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并具备从事会计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工作是操作第一线的会计工作,对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看重,所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学校都会让学生去相关的操作技能的证书,学生的练习也有目标。学生的技术娴熟,就意味着可以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这是几年前的社会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业、企业为新入职的员工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仅是打字快、点钞快就能胜任工作的,中职毕业的学生的简单技能也远远不能满足单位需要,这样就带来了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春天。 高职培养的学生和本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又有什么不同呢?目前,有不少大学将要姓“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应用型本科”。那么,本科阶段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也是从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确定的。本科的人才定位是应用型、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因此,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本科的毕业生要求更高,这些学生是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甚至会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那作为高职的我们,学生的能力应比中职学生高,同时也是本科学习的前导,究竟我们的定位在哪里呢?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这种性质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这就是我们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出路,也是高职毕业生培养的方向。 1 高职会计专业应以中小企业为培养人才目标定位,完全符合市场的需要 1.1 高职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大多理论基础好、专业技能娴熟,同时还具备上岗资格证书,可直接上岗工作,无需再进行岗前培训,这是中小企业看中的。同时,高职属于大专层次,工作后可以直接参加中级或高级技术资格的考评,发展前景巨大。 1.2 高职会计专业确定以中小企业为其培养目标定位,有效地避开了本科会计教育的竞争,并且高职生对薪资的要求略低于本科生,符合目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的客观实际,为高职会计人才是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1.3 中小企业数量多,地域上处于城乡、农村等,会计、出纳(收银员)等又是每一个企业单位所不可或缺的岗位。不仅如此,目前大多数的会计记账、审计助理及税务等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也都是中小企业,而这些高职就是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也就是说,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大大增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避开了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具备远胜于中职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优势,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必定是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强大候选力量。 2 高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高职会计专业的优势,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和中小企业会计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培养相关专业毕业生时,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做起,同时面向中小企业等就业方向,加大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的形成,找准自己区别于中职生和本科生的优势,只有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被企业接受和认可,学校的发展才有后劲,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 会计专科论文: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文章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成人教育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学历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选择空间,已经成为当前成人高校学历教育的根本培养目标。如何根据成人学生的需求,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出发,设计出针对成人学生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是提高当前成人高校职业教育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会计专科的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施为例,对成人高校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这一探讨,为成人高校的职业教育探索出一条可行、高质、高效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成人高校的学生主要由刚毕业的职业高中、中专、中技学生和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组成。他们中的大部分底子薄、基础差、时间少,但是他们又都迫切希望能够通过成人高校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掌握或扩展其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其岗位应聘能力,提高其就业层次。他们与目前的高职在校生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没有高职生所拥有的充裕的学习时间和轻松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但他们又必须掌握与高职生一样的职业技能。可见在成人高校的教育者面前横亘着一道难题:怎样才能在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满足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完成职业学习的目标?显然用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成人职业教育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创造属于成人高校的、符合成人学生特质的高等职业教学模式。 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紧紧围绕着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出发,构建并实施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本文在此以该教学模式的设计为例,对如何进行成人高校会计专科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进行探讨。 (一)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 专业理论教学与岗位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可以克服理论教学的抽象化,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成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以下简称:石业大)以会计专业理论课为基础,以会计岗位职业技术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主线,精选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同时设置了与专业理论课程相配套的系列实训课程。例如:分别设置了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纳税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理论课程相配套的《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实训教学课程模块,纳入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由此形成了基础理论教学与会计职业技能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衔接配套、平行互动的教学模式。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实现了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引领会计实训教学,促进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学生在学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系统、熟练地掌握会计职业技能,并逐步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职业竞争的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目标。 (二)构建适合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的“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的实训教学过程 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我们业大设计了“横向多模块、纵向多层次”适合成人学生学习、循序渐进地掌握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岗位技能在单项学习、综合复习、毕业全面内容演练的过程中,实现了学习、复习、巩固和提高的螺旋式上升,使成人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了高效率的利用。 1.单项实训。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设置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六个单项实训课程模块。在第一至第三个学期与专业理论课同步进行上述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实训。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单项会计岗位技能,并通过单项实训,对抽象的会计理论具有感性认识。单项实训避免了部分学生因为初期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困难,而失去继续学习的自信心,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汇总实训。在第四个学期设置了《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三个汇总实训课程模块。其中《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操作》两门课程模块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汇总的手工操作、会计电算化操作,以提高学生综合的会计核算能力;《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实训课程模块则要求学生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营,体验财务预算、融资、投资、销售、物流安排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营运结果编制财务报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理论进行财务活动的基本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汇总实训是单项会计岗位技能的集成化。整个实训过程既是汇总复习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 3.毕业实训。在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了由三个模块组成的毕业实训。 (1)会计手工记账操作模块:学生从建立的测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并独立完成。每套测试题包括建账、填制凭证、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日常经济业务核算的全过程,进行手工账务处理。 (2)会计电算化操作模块:学生运用用友ERP-U8管理软件或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独立进行电算化账务处理。 (3)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模块:学生运用ERP沙盘,组成微型企业,在模拟的市场环境中开展竞争。 毕业实训内容的设计,一方面有效克服了成人学生白天工作,难以进行高职生通常进行的企业实习的困难;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会计岗位技能得到了再次的复习、巩固和更加全面、深入的训练,其“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为毕业后的上岗、岗位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符合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评价方式 1.形成多样化的日常学习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石业大建立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于理论课程,成绩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堂练习、形成性作业、期末考试。其中每部分按照课程的特点在总分中的权重不同。对于实训课程模块,主要是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实训大纲要求的程度进行形成性评价。 2.形成有效评价会计岗位能力掌握程度的毕业评价方式。成人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习得的“关键能力”应是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发展潜能,因此石业大以专业技能演练来代替毕业论文的写作,并根据演练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毕业评价方法。[1]见表1。 (四)建设职业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环境 1.师资环境。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者,其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此,第一,要做到专职教师队伍“双统一”。即:专业教学与教学研究相统一;主干专业课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训课教师相统一。双统一保证了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材建设能够按照教学改革的目标紧密衔接、有机整合,有利于教学改革思想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教学改革效率与质量的提高。第二,要做到从制度上保障并鼓励专职教师与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应聘请一定数量的会计师以及已经毕业在会计岗位上卓有工作成绩的学生回校成为岗位技能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了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进而形成职业教学模式高质量实施的良好师资环境。 2.教学环境。石业大投资建设了会计手工记账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模拟企业财务经营的ERP沙盘实验室。引入用友ERP-U8管理软件、信息产业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平台、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这些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工作的基本环境,有效解决了成人高校学生难以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现实问题。 3.教材建设。专业理论课程与岗位技能实训课程都应配有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系统、规范的指导教材。特别是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特点的岗位技能实训课程的教材建设尤为重要。石业大按照会计岗位技能的要求,编著了《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会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ERP沙盘模拟企业财务经营》、《会计软件应用――用友ERP-U8操作》等系列实训教材。他们从成人学生业余学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出发,编写的实训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实用、精炼、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内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岗位技能实训教学能够在教材的规范下开展,保证了实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 教学模式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任务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2]它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即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功能目标,即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教学程序,即完成模式功能的步骤和过程;实现条件,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材料、教学媒体和教学时空的要求等;教学评价,即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对学生的外显行为做出反应等。“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具备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且这五个要素以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中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显示出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第一,该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完成一系列与作业相关的活动的能力,以及在职业中支持这种行为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与理解力”[3]为核心进行设计。是一个由定向单元―单元集成―综合测试组成的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形成了学习―复习―在复习中学习―在学习中复习的教学程序,使成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反复学习和训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岗位技能,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该模式将教师所讲的专业理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活动融入教师的讲授过程,形成了既强调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人人动手、互帮互助的师生组合关系。 第三,该模式将学生日常学习内容和能力训练与毕业评价方式协调一致,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正确地从中判断出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在最后阶段帮助学生弥补存在的漏洞并进一步提升其专业技能的水平,也可以通过这个评价方式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反思,并迫使教师主动改变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关注企业的实践活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提升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不断发展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该模式的实施得到了学校从资金到制度上的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无法进行现场专业实习的困难。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平行互动”的职业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成人学生职业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成人高等职业教学模式的建设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会计专科论文: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剧,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任务,通过对我国专科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对策。 关键词:专科层次;会计人才;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专科层次院校承担着培养基层会计人才的重要任务,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下面从我国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已滞后于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确 专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参照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由于师资力量与学生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尽管教学模式一样,培养出的财会人才却良莠不齐。这就类似于一个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与一个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同时生产同一种产品,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产品必定无法与技术实力强劲的企业产品抗衡,对于技术实力薄弱的企业来说,采用这种市场战略无异于自取灭亡[1]。目前多数专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所处地域,以致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欠缺,实务不精,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多就业于中小型企业,尽管此类企业会计业务比较简单,但由于配备的会计人员少、工作分工不明确,一名会计要承担多项工作,不仅要会记账,还需了解银行、财税业务,甚至要负责财务预算、业绩考核等管理工作。然而多数专科院校会计培养模式仍沿用传统的模式,培养出的会计主要是会计核算型人员,对于财税及银行业务不精。缺乏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的培养,导致学生从业后感到和学习所学有一定出入。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课程内容设置重复。例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部分内容重复,专业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存在重复教学的现象,浪费教学时间。二是专业课设置偏向于通用性基础课,专业实训课设置偏少,某些必要教学内容的欠缺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分析及决策能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全面,会计制度、财务分析此类主要课程有所欠缺。选修课程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2]。 (三)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专科学校的会计专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专业划分出来,会计从一门基础课衍生出多门专业课,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质量短期内无法保证。 脱离社会实践是专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时间参加会计实践。此外,许多专科院校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时间、经费都无法保证,导致教师脱离会计工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单一 专科会计教育由于专业教师少、学生多,课堂内不得不采取大课讲授的教学方式,较少科学地进行现代化教学和案例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课堂上讲授多、讨论少,学生发散性思维得不到提高。课程考试偏重记忆性的知识点,缺乏分析性的问题。 课堂外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少,有的虽然到了企业,但由于教师都在校上课,不能给予学生实践上的指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会计问题及解决办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会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必备的思维和方法。 二、解决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制 专科层次院校会计人员培养除了借鉴先进培养模式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先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知识,最后一年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对口企业实践,同时企业选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学生不仅进行了实践还解决了工作问题,校企共同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此外,以学分制来考核学生,扩大学生选学的范围。相对于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体制下,保留必要的核心专业课作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则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才能够毕业。部分专科层次的会计人员培养高校虽然推行了学分制,但仅仅是将以往各个固定课程的计划学时转化为学分,其他方面没有变化,此类学分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二)更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容融入更多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上,师生共同分析会计案例的方法。教师可将案例预先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做好准备,课堂上师生共探讨以寻求正确的问题解决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作为讨论的主体。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会计这门学科的操作性与应用性较强,很多会计操作方法仅从书本中学习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实际操练才能真正掌握。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模拟操练。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实际工作的材料,检验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操练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及时解决和反馈[3]。二是校外在岗实习。学校安排专业的实习带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一年左右的岗位实际操练提升学生的能力,实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管不问,要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即便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再丰富,但实践能力很弱或是不懂实务,就无法发现实际操练中的重难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专科层次会计教师很有必要应该定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进行实际操练,学校也应储备充足的师资力量给老师提供轮流深入企业务实的机会。 会计专业教师应推行从教资格认证。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还应取得会计从教资格证。目前我国强制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后续教育,但不要求会计专业教师接受后续教育,无疑不利于新一代会计人才的培养。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必须出台会计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后续教育的制度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提高会计专业人才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是专科层次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会计专科论文:对接社会与强化职业认证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对现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会计专科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社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同时提出会计专科人才应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实际经验。分析现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该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实践经验、搭建实践平台三方面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过关率和实践经验,培养适应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企业;职业 一、会计专科专业的社会需求 1.中小企业对会计专科人数的需求。在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据《2014年第二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①分析显示,该季度各大人才市场所需财会人才总数达290 352人,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意愿较强,由此也促使了会计专业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各高校会计专业从博士、硕士、学士到专科等进行着多层次人才培养,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那么在庞大的会计人才大军中,会计专科学生毕业是否有立足之地? 根据中国人才市场网对各地区用人单位所做学历情况统计显示,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需求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并对58同城、智联招聘等网站的招聘信息进行梳理,根据统计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应聘会计岗位的人员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会计专科人才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前景。 2.企业对会计人才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会计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招聘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理论知识之外,同时要求应聘者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相关会计工作经验。在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强调应聘者应该掌握相关会计技能,比如整理、装订公司会计凭证的技能,会计记账能力,日常财务核算的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中小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更讲究实用原则,对求职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会计专科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准定位,毕业即就业,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会计专科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 二、会计专科学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1.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内容比例较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施的基础,是决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方案。我校会计专科专业主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以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与会计制度,掌握会计实务的基本方法,具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实践操作能力和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技能,能在中小工商企业、金融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基层政府部门等盈利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从事出纳、会计、纳税等等会计实务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原有会计专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占比例较高,而对于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不够,这样就导致会计专科专业学生毕业时理论知识过硬,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结果。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之后能走上会计相关岗位,我们有必要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除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之外,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缺少“双师型”教师。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毕业生直接任教的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较高,这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会计人才愿意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较少,高校很难从企业一线引进人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这直接加大了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任务。(2)现有教师实践平台单一。“走出去”策略是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一般企业不愿意将重要的财务工作交给实践时间较短且工作不具有持续性的会计教师。教师无法参加到企业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没有真正提高教师的账务处理能力、运用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提高会计专科专业学生对接社会和强化职业认证的措施 随着社会对会计专科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知识够用、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会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整个教学环节实施的重要基础,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处理好学历教学、社会需求和职业认证三方面的关系。(1)学历教育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相结合。在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既要满足培养大专学历教育的要求,同时要满足社会对于会计毕业生有从业资格证的要求,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认证考试紧密结合,对接能力培养与行业证书培训,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加大课证融合的深度,使学生毕业时既能取得毕业证,也能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部分同学还能拥有初级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成为既熟悉一般业务会计核算方法,精通会计准则,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2)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会计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会,并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修订意见。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目前我校会计专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有六层保障,课内实训、岗位实训、综合模拟实习、ERP沙盘实习、V财和V综实习、毕业实习,从而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会计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对于“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取得教师资格及会计职业技术资格,又在企业从事过会计实际工作,担任过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教师。目前我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主要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1)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针对大部分会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从事过会计相关工作,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不强,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职称和实践经验,学校一方面要求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在教师有了从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证书之后,鼓励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济活动相结合,让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通过在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技能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将社会高技术人才“引进”学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将社会上有经验、高技术人才引进高校,担任会计实训、实习等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让年轻教师与高技术人才结对,相互学习,互帮互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经验的需求。(1)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平台。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强调了实践性,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同时学校通过多方面努力不断完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平台,编制了会计实训资料,保证课内实训,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V财、V综实训室,同时建立了大商科实训室,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2)建设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在大三学期,学生需要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并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习过程中有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和学校为学生安排的指导老师,双方面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学生在单位实习之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如果对于某一部分实践内容不熟悉,需要单独进行培训,我们将安排老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单独辅导,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解析 摘 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0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 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 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 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 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 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 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 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 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 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 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 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 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 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会计专科论文: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分析研究 摘要:在卫生事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的进程中,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渐渐成为了管理医院的一项有效手段,其能够促使肿瘤专科医院实现优质、高效和低能耗发展,使医院内涵建设得以实现。此外对医院成本核算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医院成本分类及核算过程中的问题,与实际内容相结合,使医院成本核算对策得以加强。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分类型 一、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医院成本核算的目标是对成本加以控制,使效益得以提升,可以利用成本管理及成本核算,进一步降低成本能耗,使医院项目经营成本相对社会平均成本更低,从而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及发展的过程中,医疗卫生改革也得到了持续深化保障,医疗市场竞争渐渐激烈。客观现实对医院经营和治理观念的改进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医院成本核算等相关工作当中,表现出越发重要的效果。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管理,使医院与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须路径,同时也是医疗服务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需求。在精细化管理进程中,成本核算制度是一项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使资源得以节约的重要方式。在院科两级展开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使自身财务管理得以加强,并发挥经济管理的效果。可以使医疗费用有效降低,进一步从促进医院优质高效地发展。使医院经济管理观念得以更新,使职工成本意识得以提升,并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可以提供良好依据,使卫生行政部门更好的进行价格制定,进一步为医院耗费进行补偿,确保正常运行。可以让医院领导有效地进行正确决策,对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保障效果。 二、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的分类 医院的成本指的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进程中产生的消耗。 1依照费用计人的方法,包含了直接与间接成本两种。其中直接成本是核算单位展开医疗服务活动二产生的成本费用,不论是否计入,都作为直接成本,比如材料消耗、人员支出及公用支出。相对直接成本来说,间接成本是为了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产生的费用消耗,依照受益者承担的原则及标准进行分摊。 2依照成本形态,则包含了固定和变动成本两种类型,其中固定成本是在某种时期和业务范围内,成本相对固定而不被业务量所影响的项目,比方说依照固定资产原值进行计提的经费和修购基金等。变动成本则是在相关业务量和时期范围之内,总额与业务量之间产生正比例变化的关系,比如业务费、材料费及药品费等方面。 三、肿瘤专科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成本核算重视力度不足 医院高层领导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开展管理工作的进程当中,缺乏正确态度,管理可能只是形式上的事情。依照相关数据显示,建筑医院通常是在设计过程中开展的成本核算,并且进一步预测建筑的施工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材管理以及使用相关工具,并没有重视其他的财务支出内容。对医院的管理人员而言,成本核算与施工各个过程息息相关。想要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合理性,成本核算部门就必须要认清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作为医院负责人,也应当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督。 2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在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医院成本核算制度都有缺失并且缺乏执行力。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会对医院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且进一步影响管理水平,与医院日常经营活动息息相关。虽然很多医院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展开有效管理,重要问题是有关人员的重视度不足,管理方面比较懒散。医院的责任分配制度应当尽量明确,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并进一步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很多医院的管理方法不够先进,没有及时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无法符合市龅慕一步改变的具体节奏。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应当与时代经济发展规律相符合,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率作为保障。 四、新会计制度下肿瘤专科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措施 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本身意义重大,不过在很多医院在成本核算等方面并没有真正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造成成本管理工作有纰漏的发生,导致资金意外流失,对医院的资产安全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改进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 成本核算体系健全,能够确保医院对资金开展一系列的有效管理。预算管理属于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关重点,预算考核机制对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有效进行有一定的效果。要想使医院管理目标得以完善,应当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医院相关核算部门,比如投资与利润部门应当进行财务预算机构的设置,使成本管理工作得以细致划分到所有部门。无论是项目完成或者持续当中,都应当进行层层的审批以及监督。医院内部基层和管理层人员在工作中应当进行信息交流的完善,并进行管理标准的制定,使部门责任得以细化。另外,医院还应当对不同部门展开有效考核,将年或者季度作为单位,汇报成本管理结果并加以记录。 2加强医院内部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 医院内部的资金管理包含了预算和日常管理。如今我国医院资金管理以信息系统为基础,资金流通和支出状况都加入到系统当中。信息系统建立对医院成本核算人员对医院的信息了解有一定的帮助,并且能够对比资金实际状况及预算情况。如果想要对资金展开科学化管理,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将电子银行核算报表作为基础,进行与资金预算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在项目实施以及项目预算进程当中都应当展开监控,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反映。 3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升级 医院的财务管理包含了财务会计和费用审计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如果要升级相关体系也要将这些作为重点。第一,医院管理部门应当使工作人员职责得以明确,在具备参与成本管理资格的人能够接触资金合同或处置资金成本。另外,要确保成本会计和造价会计有相同的记录,统一规定报表的编制框架等内容。在会计人员收集财务数据进程当中应当依照有关流程,进一步确保数据所具有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要进一步健全成本管理核算系统,在成本管理环节加入预算活动以及核算活动。并且要升级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得以优化,同时使财务费用审计制度得以优化,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更好的解决医院在成本管理环节当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加强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 4实行全成本核算 如今,很多医院成本核算都只是普通意义上的不完全核算,数据往往会有失真的情况,对经济管理决策产生不良影响。医院成本核算办法应当在实践过程中与实际内容相结合,通过测算、论证、修改获得经验的积累,并进行改进。所以,医院成本核算应当从不完全到完全进行推进。完全成本核算是包含了一切要素的核算,也就是医院加入成本的支出综合。医院展开全成本核算,也就包含了核算活动的所有环节及支出,并展开监督及控制。对成本造成影响的技术及经济因素,比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及固定资产,都要加入到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从而让成本核算数据更加及时和准确,有更为合理的分摊及费用归集办法,让成本核算指标得以真实的反应。医院展开成本核算,会加强其节约意识和劳动效率得以提升,进一步提升社会及劳动效益。 会计专科论文:会计专科创业教育探新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会计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特点,因此,以院校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办学机构纷纷开办或增设会计专业,加大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模,由此造成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日益加剧。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特有优势,是我们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引入创业教育,让学生尽早做好择业与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积极创办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促进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接受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形成复合型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他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还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意识和能力,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就业融入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既可应聘就业,也可走上创业之路。而一旦创业成功,那么对个人的发展将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既实现自身价值,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一)国家宏观政策优势 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创业环境与创业机制的创设上,在创业政策的制定中,以及创业资金的提供等方面,都予以了大力支持。首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央及地方政府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创业培训,多办富民实事,推介创业典型,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个人投资兴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对设立非法人企业也没有明确注册资本金的要求,为普通人创业降低了门槛,提供了创业的法制通道。在创业政策上,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支持力度。各地政府特别制定了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无论毕业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均有机会创业。在创业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创业保障机制,使创业实体不论形式、大小、地域,均可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对初次创业中创业者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和指导,促进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健康良性发展。在创业资金上,政府也积极与相关银行信贷部门共同搭建融资平台,为初始创业者和再创业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二)会计专业自身优势 高职院校中的会计专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会计的触角深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会计专业在引入创业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该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是创业和经营企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创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如何筹措资金和进行资本积累,如何分析市场销路,如何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水平,如何运用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及财务税务规则来有效规避风险、合法经营,如何进行日常业务收支与财务成果的核算,如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等,都与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会计与财务管理活动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物质资源、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资产不断增值。由此可见,财务与会计知识是创业者必备的创业基础,创业者只有精核算、懂管理才能提高其创业行动的效率和效益。 高职会计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在具体实施创业教育时,应坚持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创业教育类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渗透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的内容。 (一)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专业教育主渠道来实施和实现。这也意味着应将创业教育纳入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来,将其融入课内外教学中来培育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素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以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点,贯彻以创业为导向的设计思想。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时,遵循创业型人才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重的原则,明确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合理设计对应的教学模块与环节,并将其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做到创业教育进入常规人才培养体系中,贯穿在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模式。 2.制定以创业为走向的教学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分阶段设计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对应课程,体现创业走向。 (1)设计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主要在大一、大二期间完成。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门课程模块和相关课程模块。专门课程模块包括专门开设的职业与择业指导、创业实务知识、创业教育等课程,相关课程模块则涵盖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从而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2)设计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模块第二阶段,在主要专业课程学习终结(即在大三第五学期),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公益团体资源,在校内搭建创业教育平台,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硬环境,实施创业实践专门化训练。在此阶段,核心教学内容是根据本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走出校园,积极面向社会和企业,通过承担行业课题等形式,为学生创业实践拓展训练项目。 3.开展以创业为定向的创业实践和指导 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实施创业活动期间,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应开展全程的创业实践和指导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依次经历三个阶段: (1)创业认知阶段通过相关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学生熟悉了创业政策、法规与市场营销知识,学会了开展市场调查的方法,明确了选址、选项目、组建团队等创业方法与流程,在此基础上进入创业认知实践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经营模式(个体工商户或有限公司等组织形式);再尽可能指导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配对,实现实体公司与学生创业项目的一对一配对和指导。 (2)创业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包括两项创业实践内容:一是企业申办实训,主要包括向政府、行业、企业申请大学生创业基金以及向金融机构申请专设的创业融资贷款等主要渠道筹措资金;然后办理工商登记,到工商局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获取企业营业执照;再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及银行开户等相关手续;拟定企业营业计划书,完成企业营业前的整理和筹备工作,并形成书面材料;二是企业经营阶段创业项目的具体运作,包括业务运行、企业管理等内容,在创业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可组织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同步开展创业设计大赛,交流、分享创业经验。 (3)创业实践跟踪指导阶段对在第二阶段中创业实践创办并初步经营成功的学生离校后继续为其开展后续的跟踪指导教学。主要集中在大三第六学期(即传统的顶岗实习教学期间)以及企业经营阶段,进行创业跟踪指导工作。跟踪指导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是对运营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产销不畅等问题的企业进行经营诊断,帮助其恢复正常或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为运营较好的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三是为学生开办的企业提供商机配对等服务,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应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 在创业教育中,课内教学的主要功能包括:1.普及创业实务知识(如法规、政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知识);2.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新型人才为导向,立足创业与专业相结合,围绕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门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技能。而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则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文化,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设计与规划竞赛、支持建立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开辟校内外创业基地,解决学生的创业实践的空间问题。如在校内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为学生建立创业市场等创业实训基地,或借助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规划校外“创业园”等。由此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采取弹性学分制度,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创业教育,在时机成熟之际,引导学生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应与企业创业人士教学有机融合 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师资是决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而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却不够理想,校内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行业企业专家却又缺乏教学经验,无法满足现实教学需要。因此,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方面,我们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工商、行业企业专家或成功的创业者进入学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合作,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创业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影响或带动本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选拔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专业培训。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教师送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培养锻炼;或制定激励措施,给予本校教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熟悉市场运作,提高创业实战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提高创业教育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在其人才培养工作中可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以期解决学生的就业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矛盾或问题。 作者:李莉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 会计专科论文:电大会计学专科实践的效果 一、专题讲座 我们分初、中、高三个阶段的讲座。 1.专业认知讲座入学初,我们每学期都要对新生开《会计人员的专业发展》、《如何规划会计人生》、《如何做个会计“达人”》等讲座,结合最新的会计法规,对每学期入学的新生进行专业认知培训,给每位会计新生规划了会计人生,指明了将来要走的发展道路及其技巧,很受学生欢迎。同时我们做好后续服务工作,每年都指导学生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职称考试,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和咨询,使学生在职称晋升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和错路,每年有二分之一的学生能考上从业资格证,三分之一学生考上会计职称,为这部分同学的就业和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资格准备和能力储备,使学生毕业能拿到毕业文凭、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及初级或中级会计职称这样“三丰收”。我们每年还举办资格证和职称考试的考前培训,为学生服务,同时招收社会考证人员,即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又为我们的招生作出实实在在的宣传。 2.专业知识讲座进入学校学习后,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理论与实际,适时开出一些专题知识讲座,如新《会计准则》培训讲座,《纳税筹划》、《证券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策略》讲座等等,从多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平时多读相关书籍,勤动脑,深入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3.应用能力讲座对毕业班的学生,要求会应用、能动手,有一定创新能力。我们配合学生毕业作业和调查报告的写作,开出一系列的论文辅导讲座和社会调查报告交流等,尤其是社会调查报告交流讲座,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调查实践,上台交流心得体会,每个人都是讲座的主讲人,同时也是他人讲座的聆听者,同时受益于自己和他人的调查实践,得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务经验和习惯做法,特别是温州市一些小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一些小技巧,学生非常欢迎,踊跃参加。 二、模拟实验 我们分手工模拟实验和电算化模拟实验。 1.手工模拟实验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等。据我们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毕业于中职的学生最后一年是毕业实习,但86%的学生实习不是选择会计工作,而是在屈臣氏、联华等商场超市从事营业员之类的社会实践工作,这样一年下来,原来背住的理论早就忘了。就是选择会计工作实习或已经在企业就职的学生,由于近几年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当大,新《会计准则》、《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新的法规、规章的出台,使会计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也急需根据新制度设计会计模拟实验,规范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扭转我们很多企业现行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弊病。以第一学期新生的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调查举例:98.56%的学生认为基础会计模拟实验对他们学习会计“很有帮助”,58.67%的学生觉得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与基础会计平时作业一样重要,30.68%学生觉得实验的作用大于作业。以前我们的模拟实验是并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作为基础会计的两个作业,这学期开始适应学生需求改革如下: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做完基础会计课程的两次模拟实验基础上,第二学期再单独将《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专门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展教学和进行考核,共5个学分,一学期实施下来,学生非常欢迎。这种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模拟实验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门学习会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会计基础理论,增强感性认识,规范实务操作,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这里还有一个成效就是这门选修模拟实验课还可用来招收社会上的非学历培训人员,满足有些学员只要求做会计实务培训,不必要拿文凭的这种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实验我校专设的三个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提供专科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上机实验,每位学生至少完成10次上机操作,使学生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以适应将来工作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学生问卷调查看,专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实验的兴趣度达42.61%。电算化实验还有一个成效也是可以对社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所要求的会计电算化证书培训等。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对专科毕业班学生还开出了《会计核算模拟实验》,5个学分,两个月时间会计模拟综合实训,采用专门的核算软件,模拟实验一个中型企业一个月的实际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包括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以及成本核算等方面,学生非常欢迎,能做到学以致用。 三、小组讨论 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基本是在职的,平时同学交流的机会也不多,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消除学生自主学习所带来的孤独感。具体分组的时候要将从事会计工作与非会计工作的学员分为一个学习小组,以便互通有无。讨论地点可以是在网络上,也可以是实地组织;讨论主题可以是对教材上的某个知识点或重要方法的理解,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会计核算和管理较规范的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后发表感想与体会,或是去校外实践基地观摩学习,听取经验介绍后所做的交流。如我校与我市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道盛会计师事务所都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每年都有学生到华明和道盛参观或实习,反映都很好,有的学生甚至就此留在华明工作。 四、财务分析报告 我们要求学员在学习《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同时,将所学的分析技巧和能力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每年或每季度对自己工作的单位做一份财务分析报告,为切实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打好基础,也为自己将来晋升高级会计师做好资料准备。选修《财务管理》课程时这个分析任务一般是作为小组讨论课题来完成的,修完这门课程这个分析任务就要自觉去操作了。这项工作有些坚持下来的学生,收获很大,毕业后几年晋升为高级会计师,或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推荐并业余指导这个分析工作,让学生有目的有时间为自己的工作和职称晋升等早做准备。 五、知识、能力竞赛 为丰富校园文化,我们每学期都举办一系列的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如新会计准则理论知识大奖赛、珠算技能竞赛、模拟实验技能竞赛等等,这些赛事也是我们校内实践的一种很好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如这学期我校参加省电大专科手工会计操作技能竞赛,参赛三位同学均获奖,其中一人获二等奖,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近年来我校还一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英语等级、珠算等级考试,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六、交流沟通与咨询 我们开展学习、工作、就业和考证及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 1.学习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开放教育要求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在小组协作学习中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还有很多个别化的学习疑问。我们利用电大在线论坛、QQ群、电话、E-mail等多种形式,实时非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做到24小时内解决疑问。从素质教育出发,新生入学初就强调生生交流,所提学习上的疑问尽量由学生先回答,并且要求使用所学会计理论和知识来回答问题,要讲清理由,然后老师24小时内核定,肯定成绩改正错误,学生交流沟通情况计入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所以学生参与度较高,也逐渐改善了有些学生以前不肯问、不会问的缺点,而回答正确度较高的同学也逐渐有了自豪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应用会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反过来促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三年下来,认真参与交流的同学,其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面试时就不会怯场,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工作上的交流沟通与咨询电大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业余学习的,很多学生入学前仅毕业于中职,参加实际工作后感觉有很多困难,觉得实际工作与书本的理论有些脱节,或者有些问题是从没学过的等等,如税务、工商、或原始凭证的设计、月末结转、年报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等等,这些实际问题就是很好的实践素材,我们非常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多交流沟通此类疑问,老师也尽量实时参与讨论解决,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 3.就业、心理等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咨询如前所述,电大学生基本是在职学习的,但是很多学生的单位并非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想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就业水平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平时对就业方面提供较多咨询,经常与本地企业或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联系,推荐我们的学员就业,并鼓励学生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招聘,学生受益较多。另外,要求学生先具备就业资格与水平,所以新生入学时的专业认知讲座中就要求学生安排时间和精力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或会计职称的考试,因此很多学生又会碰到会计职称培训与电大学习的矛盾,职称是5月下旬考,电大考试在7月上旬,我们一般都在业余时间帮助学生制订一个适合他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提供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指导,考证的书籍和要求与电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同学能善加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差,大部分学员能职称、学业双丰收;对原来基础较差的学员,我们建议他先好好学习电大课程,打好基础,考证等可以留待来年再考。这样,学生明确了目标,平时学习就更努力,对专业认知更清楚。 七、调查报告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用来考核与评价毕业生社会实践环节是一种较好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所学会计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现状,通过对某一个调查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同时能找出其存在的关键或焦点问题,并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施下来,学生反映较好,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其个性发展。这种社会调查的校内实践方式我们也广泛应用于各门课程的课程实践,如老师在课堂上或通过网络布置社会调查题目、调查目的及要求,并可借助小组讨论、E—mail、电话、书信等实时非实时联系方式,辅导学生应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本单位、本系统或社会上某一领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毕业论文 上文已经述及,我们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做专业认知讲座,并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上,结合模拟实验或调查报告等形式,中间始终贯穿着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实施下来,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平时能积极收集素材,如做些报刊、杂志文摘或剪报的收集整理工作,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尝试写一些小文章,提一些小建议,或写一些学习心得体会和社会调查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素材。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学生普遍能得到专业知识和写作水平的提升,同时拓展了知识面,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门实用科学,理论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校内会计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经过我校多年实践,学生非常喜欢并踊跃参与,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辅导教师亦体会颇深,有时一个问题仅凭语言怎样也解释不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就能豁然开窍。但是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实验员,无论是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还是电算化会计实验室,都无专人管理,基本由任课老师暂代实验员,这样不利于实验室的管理,而且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有些课程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就没有单独开出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了;还有电算化上机实验次数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还是较少,不能满足其平时练习的需求;实验用教材体系也有待开发、完善,比如到本地企业就业时需要的外贸会计、税务处理等实验教材都亟待开发。 作者:韩素莹单位:温州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专科论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会计学专科是国家开放大学的热门专业,会计学专业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实践操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举措,以期开放大学真正为社会输送受欢迎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学;实践教学 引言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按实际业务进行演练,从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管理问题的能力。为满足行业需求,开放大学必须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运用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会计教学质量。 1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学习者情况分析 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的学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学历教育,提升自己业务素质的,面授时间有限制。笔者目前带了一个会计学专科班,全班共39人,大部分学员在普通企业上班,实行单休,在面授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满足全部学员的需求。很多学员的工作单位不是很稳定,请假会影响到月末薪酬。另外,学员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比理论性课程高,求知欲强,而且39名学员中80%目前并未从事会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就读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会计工作,使自己的薪酬待遇得到提升。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光想拿到会计专科文凭,更想学到实务操作技能,希望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但他们的专业底子又非常薄弱,急需开展会计模拟,渴求学习中多一些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培训。 1.2实践课程情况分析 会计学专科目前执行的是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的专业规则。在这个专业规则中,会计专科的课程分为六大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延展课、专业核心课、通识课和综合实践。以浙江电大为例,实践课程只有《电算化会计》《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实训》《会计操作实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这5门课程,总学分为20学分,只占最低毕业学分76学分的26.3%。电算化会计采用的是一种游戏闯关式的学习和考核方案,课程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考核中必须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任务,任务顺序无法自己调整。大部分学生光应付考核就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任务内容死板,跟会计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无法真正提高,预期的实践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社会实践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行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也没有认真开展社会调查,随便交差应付了事,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职业技能实训由5门专业核心课组成,学生登录中央电大职业技能实训平台进行练习及考试,考试的题型为选择题及判断题,学员基本抱着任务观点,过关即可。实践证明这种虚拟职业技能训练,究其实质是一种无纸化的练习测试,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会计操作实务由省电大牵头的教学团队编写,经济业务内容较全面,属于典型的手工模拟做账。要求学生从整理和粘贴原始凭证开始,到建账,到填写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等,从而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但理想化的案例与实务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且课时远远不够。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终结性考核时总是有部分学生带着任务观点完成手工做账,存在抄袭现象。会计核算模拟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后,在学校机房内登录中央电大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做账环境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填写、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全部会计核算流程。该软件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福斯特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大部分学生进入这门课程学习后都觉得这门课程比较实用,但面授和练习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实践要领。加上该软件目前只安装在学校,学生在家练习的愿望无法实现。任课教师也无法在紧张的课时中详细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完成全部核算练习和考核。 2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一直以来,电大的会计学专业教学中都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上也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加上课时紧张,所以课堂教学免不了有应试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其教学设计指导思想的分析可以发现,会计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观念、教育思想等都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给学生自主、个性化能力提升带来了制约性的影响,培养出来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虽如前述开设了5门实践类课程,但部分流于形式,部分虽有核算模拟,但因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没有按学员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和分工岗位职责,学生的操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会计教学实践教材的构建单一滞后 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规则中所占比重低,实训教材少,难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会计是一门时效性极强的学科,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应与当下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适应。但目前开放大学的会计教材,其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实际,模拟实验中的案例基本是在理想化的状态下编出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内容都只是书本上的印刷格式,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简单的训练,把书本的理论知识搬到实践的作业本上,使得学生掌握的方法与技术远远落后于企业财务实际操作的要求。如《会计核算模拟实验》作为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技能的最重要的环节,然而,软件中其会计核算方法还是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仿真性较差,内容偏于陈旧,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操作性实验的需求,不能真正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操作能力。 2.3教学手段落后,信息服务不够便利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一直在研究和尝试适应社会发展和学员需求的教学模式,录像带、面授辅导、小组讨论、QQ群、课程讨论区等到当前较流行的微课,这些教学模式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教学内容和学员个人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实践中目前还是以面授应试为主,大都是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顺序进行理论灌输,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后学生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操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学效果平平。当前,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年轻化,笔者分析了班级39名学员的年龄,其中“70后”的仅3人,“80后”的18人,“90后”的18人。年轻人的特点是网络学习和操作能力强,注重学习的便捷性。而反观各种网上会计学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网上课件、网上视频教学,收费高,学习者众多。我们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借鉴这种方式,进一步体现我们开放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真正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 2.4会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在开放大学里,基层的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是双肩挑的教师,除教学工作外还承担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缺乏定期培训,知识更新不及时,缺乏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经验,对企业中的一些实务性问题难以把握。双师型教师极少,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实践教学讲究的是实践性,但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这一单纯的成长经历,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参加工作后,都没有机会真正深入企业进行会计实践,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因而,教师尽管有想要教好学生的“心”,却没有熟练开展实践教学的“力”,实践教学开展较困难。 3开放大学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3.1确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大学的领导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作用,开放教育是面对社会在职人员开展的开放式、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类型,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着力于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实行素质教育。开放大学应将会计教学的理念、计划和目标统一起来,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会计专科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接触会计知识,对他们的培养,重点应提高他们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实践内容时,应注重全面性和直观性,从手工模拟做账逐步过渡到计算机模拟。同时可以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来,如结合开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等。 3.2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开放大学设置专业规则开始,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规则中占据的比例,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来设计课程考核标准,让学生学有所用。当前,各种电子结算、电子支付、移动终端的会计软件不断出现,以及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放大学应及时更新知识和实践案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开放大学可以省电大为单位,整体规划,统一资源管理,加强案例库建设,及时更新会计专业教材。 3.3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法 我们的教师需转变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讲,学生练”的传授方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个体差异需要。比如实训时不局限于全班一刀切模式,可以按学员的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分成若干小组,分开实训项目,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也提高了实训效果。此外,随着智能终端的不断研发,现在年轻一代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更希望学习知识简便易消化,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快捷性。在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已经做到了“时时、处处学习”,运用专门的公共技术平台,提供移动的学习资源,让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学习成为可能。我们的开放大学也亟需建立更专业的会计学习平台。 3.4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过硬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的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架构,及时进行新准则、新制度培训,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省级电大可根据学科需要构建教学团队,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编制会计实务案例,基层电大的专业教师之间可多交流实践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或者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实践教学短期培训,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与水平。总之,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着我国会计工作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最受欢迎的知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开放大学不仅要给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会计人才,更要输送受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会计人才。 作者:王旦云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桐乡学院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析 【文章摘要】 随着各种类型的网络商店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在电子商务环境下B2C网络商店物流评价标准的研究,尤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网络商店发展情况和物流服务类型,分析了不同物流服务类型的优缺点以及针对其进行物流评价的关键点,能够总结出构建物流服务评价标准体系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 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评价标准 1 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系统的定义 这是导致物流绩效指标体系选取过程中侧重点不同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选择以物流服务与物流运作效率方面为考核的指标,而对于物流经济效益、物流成本及物流发展潜力等方面关注的比较少。 1.2 尚未形成统一服务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对物流绩效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服务评价指标时,所确定的物流服务评价指标选取基本原则就各不相同。 1.3 尚未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评价标准 只有建立科学的物流绩效评价标准,才能正确确定评价对象的物流绩效水平,并且对其物流绩效进行正确定位。 1.4 对于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 目前的物流绩效评价方法需较多的数学知识,且在评价模型的建立上,对于一般管理者而言,其建模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评价应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和动态的累计评价,综合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物流服务评价。通过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评价给网络购物上下游用户在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时作为一个有效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是给网络购物物流服务商进行了解顾客需求、同行比较、不断改进、提升服务的参考依据。 2 对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评价标准问题的建议 2.1 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服务评价队伍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时刻牢记尊重客户。充满活力、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比再好的硬件设施更能创造客户满意,这将是建立物流服务评价标准的一个核心因素,所有顾客评价的问题都将有人来进行处理,所以建立良好的服务团队将是重中之重。工作在物流服务评价体系的员工首先要给顾客温暖的感觉,用自己的真心来为顾客服务,然后要积极主动的去为客户服务,不能让客户在一边烦恼,而不知道该找谁处理问题。 2.2 建立服务评价标准模块 建立服务模块标准,对服务品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即时分析优劣趋势,指导决策。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为:订单完成数量、人员沟通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信息质量、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时间性等等。 我们可以对于选定的质量特性参数,通过对企业物流战略和客户服务要求的分析,确定既能服务企业物流营销战略,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评价标准,然后根据确定的标准来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真正客观具体的反应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我觉得凭感觉来断定服务品质是不够精确的,要用科学的标准,用数据建立的模型来做分析,再结合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专业高效的对服务质量从根本上做出评价。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起符合我们现在实情的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根据参数收集日常数据,最后进行分析评价。 2.3 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减少后期评价压力 定期进行客户回访、服务质量调查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在不断的自查中总结不足进行整改,更要重视客户反馈的信息,了解客户对我们公司的印象及不满意的地方,将客户提出的建议视为日后发展提升的稳固基石,及时处理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售前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以此来提高客户的口碑、客户的保留率,培养并提高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我建议每季度定期做客户回访,日常中记录客户抱怨内容,分类记录,针对性整改。 3 完善电商企业完善物流服务评价标准主要途径 3.1 与网络软件开发公司合作 不同的网络商店的完善自己物流服务评价标准的能力有限,为了打造一支专业的物流服务评价队伍,可以选择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将物流服务评价的业务进行外包,通过设计专业的评价软件更加方便的服务更广大消费者。 3.2 简化评价模块,方便消费者反馈 良好的物流服务评价体系应该遵循面向电商企业本身是周密全面的,而面对消费者应该是方便的原则。在以构建物流服务评价模块化为指导下,许多B2C网络商店正在一步步地在对自身物流服务评价标准模块进行简化,方便消费者的反馈与评价。具体的评价模块如下: (1)价格水平 此模块主要针对自营物流部分的价格水平和同行业相比是否有竞争优势,是否有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定价出现。 (2)费率的精准率 此模块主要用于监控网店中各卖家采用的第三方物流费率是否合理,以便于消费者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对网店的费用精准率作出评价。 (3)准时到达率 此模块能准确反映出消费者购买产品所选择物流的配送水平,可以对比较影响企业自身形象的第三方物流作出警告或禁用,也可以对自营物流作出完善一举多得。 (4)破损情况 此模块可以反映出消费者购物完毕后实际拿到手中的商品完整度情况,可以对运输途中物品皮损率较高的第三方物流提出警告或者末尾淘汰并及时赔偿消费者,也可以对自营物流作出完善,同样一举多得。 (5)丢失情况 此模块可以反映出消费者购物完毕后是否能将商品顺利拿到手中可以对运输途中物品丢失率较高的第三方物流提出警告或者末尾淘汰并及时赔偿消费者,也可以对自营物流作出完善,同样一举多得。 (6)投诉累计 此模块可以通过消费者的评价投诉反映出网店阶段性投诉率较高的物流服务商进行适当的警告或者禁用,物流服务评价标准完善的电商企业和物流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周密的态度去共同去努力,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购物心态和出现问题后反应问题作出评价的心情和预期效果,只有掌握了这些,企业才能通过更为科学先进的手段来优化、简化当前的物流服务评价系统,使其逐渐走向标准化,让政府和市场监管更为得力。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如何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目前,我国生鲜物流业中普遍存在着物流服务质量监管体系缺陷问题,开展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意义重大。文章从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及评价方法的选取等角度,对如何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讨论,以期望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生鲜食品是指由种植、采摘、养殖、捕捞等形成的,未经加工或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生鲜农产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果蔬、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生鲜食品的供给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供给数量,现在人民更多的关注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同时也推动了作为生鲜食品质量安全重要保障的冷链物流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冷链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缺乏组织协调性,服务水平较低,存在很多服务质量问题。由于生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水平低,相应的监管措施和行业标准不到位,致使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虽然意识到了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进行改进。因此,确定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冷链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提高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对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一套完整而全面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长期以来,在对物流服务质量研究的过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发了一系列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比如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UQUAL模型以及LSQ模型等。尽管这些模型都很经典,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但这些模型中所涉及的评价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我们通过调查北京地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现状,收集整理有关冷链物流服务流程监控与质量管理文件及资料,比较冷链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造成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差异的原因,从而抽象出评价指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从流程描述中科学的选取指标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涉及众多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抽象、概括而得来,其定义要清晰、明确,同时对这些指标的评价也要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因此,要想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要对冷链物流服务的整个流程有清晰、全面的认识。然而,全面了解和认识冷链物流的流程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对冷链物流的流程进行描述,对生鲜食品从产地采收到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建立冷链物流服务全过程的基本作业流程。对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进行细化,并试图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的作业流程,然后进行对比,探究整个流程的关键步骤。 (2)从流程优化中系统的提炼指标 物流服务质量涉及物流服务的整个流程,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立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使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情况。 在流程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系统改造的方法,将原有流程中的非必要、非增值性的活动予以清除,比如:不必要的等待、迂回运输与对流、不必要的加工以及反复检验等,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创造提供所需产出的新流程。在优化流程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多个评价指标,但所获得的指标并不是每个都有必要纳入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因此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贡献率大的指标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其所涉及的作业流程中存在不同的环节,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性列于指标体系中。 另外,在分析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过程因素时,可以引入HACCP理论方法,确定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危害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对应每个危害和关键控制点的监测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这是开展这项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一大难点。 (3)合理安排指标,使指标体系更具有层次性 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分层指标与分类指标兼具,并且二者都要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明确。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该是在明确分类的基础上分层进行,确定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使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4)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量化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过程的主观性,对无法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从而弥补单一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的不足,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 总之,在对作为物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进行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系统分析影响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在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原则的指导下,从冷链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接受者以及专家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当然,其中专家重点评价冷链物流企业应当具备服务能力,冷链物流服务提供者以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作为评价对象,而冷链物流服务接受者则会对服务结果作出最直观的评价。另外,我们在选取指标的时候,除了注意相应的模型与方法的应用外,还应遵循准确性原则、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的原则和经济性的原则。 2 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内容 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是要全面地考虑要评价哪些方面的服务质量以及各项服务质量应具体考核什么内容,同时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界定和评价。 关于物流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了,但对物流服务质量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议,Lalonde和Zinszer将物流服务质量定义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活动;确保客户满意的绩效测量;公司承诺的哲学。而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Perreault和Russ于1974年提出的以时间、地点效用为基础的7Rs理论:货物正确率、货物完好率、准确的商品信息、送货准时率、送达准确率、时间性和价格;以及美国Tenessee大学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的物流企业和使用物流服务的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查总结出的影响物流服务质量9个关键性指标: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数量、信息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时间性。虽然这些理论得到很多学者的肯定,但它们毕竟是在西方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下建立起来,并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况且他们都只是从单一角度去评价物流服务质量,如7Rs理论是基于物流企业视角评价物流服务质量,而后者则是基于客户角度评价物流服务质量。 本文中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众所周知,生鲜食品本身具有一些特性,如易腐性、季节性、地域性等,这些特点都会对最终物流服务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Verbic教授也曾指出生鲜食品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探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从综合角度出发,关注物流服务结果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特性。因此,在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物流企业应当具备的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二是关于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的评价指标,三是关于物流对象本身质量的评价指标。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所要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对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然后构造一个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的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的初步构想如图1所示: 3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建立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外,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构造关系矩阵、确定指标权重,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些指标中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并且这些指标由上到下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以前人们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或者将两者相结合等方法对物流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但这些评价方法都没有考虑到方案层的各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这一问题,而忽略这一问题有可能会使我们所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因此,在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外,也要考虑综合运用其他分析方法,如网络分析法等。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准则层的各项准则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层的支配,准则层中的每个准则的权重可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或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其次,方案层的各项指标不仅要受准则层的支配,而且要充分考虑方案层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构造方案层内部的网络结构,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要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方法,既能满足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需要,又简单、方便使用、便于掌握。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探索。 4 结束语 要以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接合的原则为指导,建立涉及物流企业应当具备的服务能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和物流对象本身质量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HACCP原理方法,准确、全面、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等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期揭示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模式与生鲜食品物流服务质量的内在关系,初步形成冷链物流企业质量管理理论,以指导冷链物流企业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模式。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物流园区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物流园区的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然而,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问题主要表现为低层次重复建设和盲目模仿。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在分析物流园区主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物流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依据这些影响因素建立了灰色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通过该决策模型来分析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式。最后对湖北武汉新港物流园区的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这对于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决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流园区 发展模式 指标体系 模型 灰色模糊多属性决策 引言 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起着促进当地物流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先后投入物流园区项目。但是,为追求政绩,政府盲目兴建物流园区,忽视了物流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的结果是物流园区建成后吸引投资困难。因此,选择科学且适当的发展模式是开发者必须慎重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常见的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此外,根据分析出的物流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起物流园区发展的决策模型。最后,以武汉新港为例,进行了讨论。 物流园区主要发展模式 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国内外物流园区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当前和未来可能选择的物流园区有四种模式,即物流企业独立发展物流园区模式,经济开发区模式,物流商土地开发模式和PPP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物流企业独立发展物流园区模式 物流企业独立发展物流园区的模式意味着政府将物流园区的规划完全交给物流企业以减少政府投入。在这种模式下,凭着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企业可能会改变土地用途,建设交易市场、会议中心、酒店,甚至房地产后,他们已经得到了发展权。因此,如果企业没有适当的监督,整个物流园区可能不会形成配套的物流服务能力,更不用谈改善区域物流服务的能力。 (二)经济开发区模式 从宏观发展政策的角度来看,经济开发区模式通常设置了专门的开发机构,并指定统一的物流园区发展战略计划。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具有物流组织管理能力,而且具有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入驻物流企业被统一组织和管理,这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物流商土地开发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物流园区被作为工业地产项目。各国政府提供适当的土地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市政设施等综合配套政策,这就是投资和物流土地开发。 (四)PPP模式 PPP(公共-私营伙伴关系)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格兰。通过这种合作方式,融资责任和风险由各方共享,以减少公共部门和风险成本。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民营企业的盈利要求,又提高了效率和公共事业服务的质量。 物流园区发展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选择包括多种维度。以相关文献概要为基础,物流园区选址评价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政策、战略定位、发展成本与效益因素;发展风险因素;决策者行为因素。此外,根据评价准则和指标选择原则(如准确性、可比性、直接性、独立性、可靠性以及层次性),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咨询多年从事物流研究的专家,物流园区发展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如表1所示。 物流园区发展模式建立 由于物流园区发展模式选择问题涉及一系列复杂且难以定量分析的因素,本文采用灰色模型多属性决策模型,其隶属度及灰度可以很好地处理这种综合问题。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一)确定决策方案 首先,这个问题应该进行详细分析,得到方案集合A=(A1,A2,...,Am)。基于上述说明,方案集A包含四个元素,即物流企业独立发展物流园区模式,经济开发区模式,物流商土地开发模式以及PPP模式。相应地,每个方案的属性集合C=(C1,C2,...,Cm)。 (二)计算主观权重 通过调查,请物流专家对每种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两两对比以得到每个影响因素的主观权重。为使主观权重合理,用三角模糊数来显示结果。由于每位专家不会有相同的评价结果,对比结果会有某种程度的灰度。根据数据结构的观点不会得到精确的评价结果,因而,需结合语言变量与三角模糊数方法,如表2所示。 最终的属性判断矩阵是: (三)计算最终权重 首先,计算Cn中每个属性的相关属性权重Wc: 然后,利用如下公式计算每个属性的权重: ,将属性权重归一化,得到最终权重向量为: (四)构造评价矩阵 评价矩阵被视为属性集与评价集之间的灰色模糊关系。建立了评价矩阵后,三角模糊数可被转化为相应的非模糊数。转化评价矩阵为: (五)计算模糊决策向量 利用模糊复合算子计算模糊权重向量和模糊指标矩阵,模糊决策向量由下式计算得到: (六)计算每个方案的评价结果 假设每个评价集的值为:B1=1,B2=2,B3=3,B4=4,B5=5。F中每个权重的加权平均可计算得到,因而每个方案的评价结果为: 上式中,是一个常数,d(i)定义如下: 实例分析 本文以湖北武汉新港为例,通过分析发展模式影响因素,建立发展模式选择模型。最后运用灰色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最终确立武汉新港物流园区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以上发展模型影响因素,有7个指标和4种发展模式。通过专家的调查,各属性的主观权重值如下: 然后计算非模糊数值相关联的三角模糊数值。均匀化之后,可以得到属性权值向量: 基于专家调查的结果,具体指标评价集如表3所示。 同样可得到模糊决策向量: 根据设定的值注释:B1=1,B2=2,B3=3,B4=4,B5=5;能计算出 F中每个权重的加权平均,从而得到各方案的最终评价值如下: 把评价结果代入由三个参数区间组成的程式中: 评价结果的分布函数如下所示: 对每个区间值做两两对比排序,排序机率矩阵如下所示: 根据以上矩阵计算的结果,最终计算结果为P23 P13 P14。因此,对武汉新港物流园区而言,第二种发展模式为最优发展模式。 结论 本文分析了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的现状。在物流园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灰色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最后,以湖北武汉新港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对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诸如具体的指标选择、指标权重计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民营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以客户为中心”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在竞争过程中,企业为了有效提升客户价值,需要对客户资源进行合理评价、科学分级与有效整合。文章在结合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客户生命周期理论对民营物流企业客户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构建民营物流企业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民营物流的客户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客户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1 民营物流企业现状及客户分级与服务 1.1 民营物流企业现状 我国民营物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民营物流企业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与国有物流企业和外资物流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民营物流企业主要集中于快递、综合物流等领域,数量众多,具有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产权清晰、经营灵活以及运营效率高等方面[1]。但由于民营物流企业起步晚,在生产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金缺乏,物流服务单一,信息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 1.2 民营物流企业客户分级与服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施客户分级服务是民营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措施之一。所谓分级服务,简单来讲,就是根据客户价值高低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分级服务既可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创建客户分级服务机制的基础是明确民营物流企业的客户。从行业特征的角度出发,首先,物流企业面对的不是最终消费者而是企业用户,主要指实行外包服务的企业。物流企业是连接供应方和需求方的纽带,在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满足现实客户的要求,又要争取让潜在客户成为现实客户。因此,物流企业客户具有双向性[2]。其次,物流企业客户多为团体性组织,所以种类较多,数量较少。除此之外,由于很多民营物流企业资质较低,信誉度不高,相对于国有和外资物流企业而言,其客户规模相对较小,客户资源相对不足。 目前,大多数民营物流企业并没有对其客户进行开展分级服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没有树立正确的物流服务理念,对物流服务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物流服务项目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机制和先进的设备,无法满足快速反应和货物安全等要求。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民营物流企业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客户分级工作的开展,因而,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客户分级服务机制,可帮助民营物流企业走出困境。 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认为,客户价值评价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对客户价值进行科学评判,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客户分级服务机制的创建奠定基础。 2 民营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1 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客户价值是目前客户关系管理中的难点。对客户价值的评价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分为两类:客户角度和企业角度[4]。从客户角度出发,客户为感受主体,企业为客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均是由客户通过其主观评价标准来评定。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为感受主体,客户为客体,客户均由企业制定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来评定。本文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的,重点研究的内容为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体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目前得到学术界认可的是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理论。在对客户生命周期价值的细化分类上,Verhoef和Donkers认为客户价值分为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从客户的交易额对客户的价值进行衡量[5]。这种描述存在片面性,交易额大并不能表示企业获得的利润多,于是又有学者提出客户生命周期利润(Customer lifetime Profits, CLP)这一概念,这比基于交易额的价值分析更有效。鉴于客户的转换、流失,客户的忠诚度受到重视,客户的忠诚度也成为学者们在研究生命周期价值时要考虑的必要因素之一。 2.2 民营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目前,在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针对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却很少。本文所设计的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适用对象为民营物流企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从客户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展开设计。 在具体的指标体系选取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首先,在指标数量的设置上,由于民营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突出主要指标,避免冗余指标的出现。其次,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动态性,选取的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客户价值的动态变化。第三,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本文指标在描述和观察方面较容易,操作性较强。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共分3个层级,即2个一级指标体系、6个二级指标体系、15个三级指标(表1)。 2.3 民营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涵 2.3.1 当前价值 (1)利润。企业作为一个经营组织,其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利润是其重要的财务指标,它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客户利润进一步细化为2个指标:单次交易额、历史交易额和历史净收益。单次交易额和历史交易额可以体现出每个客户在一定时间段内占企业的业务份额,反映客户的当前价值,历史净收益则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客户带给企业的实际好处。 (2)经营状况。经营状况用客户规模、客户盈利能力和客户其他合作伙伴3个指标来描述。设置这3个指标主要考虑到民营物流企业的客户性质,对于上市公司,由于其财务公开,客户的盈利能力也能及时了解。对于非上市公司,民营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关注客户公司规模和其合作伙伴的变动来间接反映客户经营状况。企业规模上的有效重组,能够提高效益,从而增强盈利能力。 (3)客户信用状况。客户按期付款情况和违约赔偿情况2个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按期付款率越高的客户,违约赔偿率越低,客户价值越大。统一起来都是反映了客户对合同的履行状况。履行状况越好的客户,价值越高。 2.3.2 潜在价值 客户潜在价值,对其进行直接计算则为客户在剩余生命周期中所产生净现金流的大小[6],真正实施起来存在着难度。而运用客户特征描述变量进行间接衡量会更加方便和容易。本文对于客户潜在价值选取合作潜力、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力3个指标进行评价。 (1)合作潜力。谭海宁[7]等人在进行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将客户忠诚度作为与客户潜在价值同等级的指标列出,本文将客户忠诚度归为客户潜在价值下的一个指标,因为忠诚度高的客户在未来更有意愿与企业继续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有更大的合作潜力,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的净现金流可能会更多。随着客户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客户与企业交易量不断增加,客户支付意愿不断提高,间接效益逐渐扩大[8]。 (2)客户发展潜力。客户发展速度可以反映出客户的发展变化规律。客户的潜在价值随客户发展而增大。创新包括管理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多个方面。此客户创新能力是一个较开放的指标,虽然无法准确定量化,但是企业在对客户此方面进行评价时,可根据客户行业性质的不同对创新的几个方面有所偏重。 (3)客户社会影响力。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赞扬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同样客户对社会贡献度也是如此。这两方面越好,客户价值也就越大。 3 总 结 民营物流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民营物流企业科学评价物流客户的价值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进而为民营物流企业对客户进行合理的分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利于民营物流企业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与企业竞争力。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从第三方物流行业需求现状出发,分析了服务质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重要意义,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为如何判断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测定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服务质量 评价体系 第三方物流的思想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在我国的经营管理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企业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意识缺位,缺乏完善的服务评价指标和规范的服务标准、信息化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行业的健康成长。在经济发达国家,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都有一整套较完善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物流企业不断涌入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并以其优秀的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迅速抢占了市场,使得我国本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本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除了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还要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来赢得市场。但是没有正确的评价和定位,改进就无从谈起。因此,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是除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运行模式。在该模式下,商流与物流分离,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参与商流过程,而只是专门提供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即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循自愿和互惠共赢的原则,在一定契约的基础上,由专业物流服务公司代替生产经营企业履行运输、仓储、包装、采购、销售等与物流有关的活动。国内外实践表明,第三方物流能够促使工商企业集中主业、节约费用、增加灵活、减少库存以及提升企业形象等优点,第三方物流与货主企业建立联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一种时尚。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现状 服务需求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生产和流通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比重还偏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寻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 专业要求高。物流服务涉及不同行业的不同物流环节,其物流设计、物流操作过程以及物流管理都应是专业化的。物流设备和设施都应是标准的。汽车物流、危险品化工物流和食品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应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主攻方向。 综合性强。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第三方物流不能仅限于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而应当向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延伸,提供一体化物流和提供增值供应链集成增值服务。 企业资信好。工商企业用于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成本较高,更多的货主企业是通过同行介绍推荐或者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营销来了解与选择第三方物流机构。因此,较高的资信是货主企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分析及构建评价体系的意义 现行物流满意度(服务质量)分析。据《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得知,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贸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如下图1、2所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想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必须找出影响其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的制约因素,这样就需要对其服务质量有一个准确的评价。此外,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进驻,其先进的技术水平、管理理念、雄厚的财力物力,无疑给中国物流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从质量上取胜,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显得日益重要。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服务质量所研究出的指标有上百个,既有从顾客角度出发度量的指标,又有从企业角度出发度量的指标。单独一个指标难以充分地描述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水平,需要同时利用多个指标。这些指标被用来描述或反映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这个共同的对象时,就形成了评价体系。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根据系统的思想,利用指标体系与外部的联系,以及体系内各指标问的相互关系来构建,形成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 (2)整体性原则: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对局部的成本的考察和控制,还应当从整体上对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顾客满意度方面进行评价。 (3)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涉及到的客户满意度等问题很难进行量化,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了要对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外,还应当使用一些定性的指标对定量指标进行修正。 (4)简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指标的选取并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会有重复性的目标,会有干扰;太少了可能所选取的指标缺乏足够的代表性,会产生片面性。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只要能反映对象的全部信息就可以了。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考虑第三方物流企业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以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作为整体评价目标,将其客户满意度与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三个流程相结合,将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分成四个一级指标层,即业务流程水平、信息水平、成本费率、客户满意度四个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别设置了多个二级指标,其中业务流程的二级指标下又设置了三级指标。指标体系结构见表1。 表1 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三)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权重(系数)用来表示指标重要程度并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目前,国内外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如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等。这类方法反映了专家的实际经验,但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排序结果有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现实关系。另一类是客观赋权法,采用数理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虽然避免了人为因素影响,但有些正指标权重可能出现负值,较不合理。实际应用较多的还是采取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考虑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既包含定量指标又包含定性指标,故这里可以将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确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评价的几个维度的权重,得到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权重(W)及评价得分(X),可得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其计算公式为: 五、结束语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起步较晚,其服务质量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构建其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构建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成本费率、客户满意度等4个维度1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指标的应用,可较容易地找出物流企业之间的服务差距,寻找出服务的不足之处。借此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客户,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金融专业论文:对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育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最为重要和显着的特征是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除要求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技能,实践性教学正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了一个主体地位。 一、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借鉴和选择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有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NVQ)训练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模式、韩国的产学合作模式、香港工业中心训练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CBE)模式、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FH)模式,其中,CBE模式对金融证券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有较大的借鉴作用。CBE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该模式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专项能力,从易到难地安排实践教学计划,其主要特点包括: 1、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2、以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 3、强调学生自我实践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该模式的课程开发是应用DACUM方法来完成,具体做法是:由在某一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一个职业目标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两个层次的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对每个专项能力分别进行具体详尽的说明,最终编制成一张DACUM表及说明。教学专家根据DACUM表来确定教学单元或模块,这些单元具有明确的教学内涵,然后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排列,若干单元可组成一门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先修课程、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再根据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出教学计划,整个过程突出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证券专业的具体情况,实践性教学应采取就业导向模式,即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强调市场导向性,突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性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充实、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效果评价。 二、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能力构建 正常情况下,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三类金融机构,即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作者通过走访、电话咨询、网站查询等方式对多家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金融机构招聘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研究人才,对学历、从业经历的要求很高;另一类是金融营销人才(包括少量前台人员),对学历要求较宽,但要拿到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具备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能力。高职金融证券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面向金融机构一线柜员操作与服务营销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尤其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营销人才。根据金融证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可以构建高职金融证券专业职业能力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包括金融实务操作知识和金融市场营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包括业务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第三部分为“技能”,包括金融专业技能及相关技能;第四部分为“品德”,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第五部分为“从业资格”,包括从事金融行业应取得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 三、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协调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两者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都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来构建。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不是按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要求来设置课程,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服务,即为学生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专业理论与文化知识支撑。第二,两者的任务具有相对独立性。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虽然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是不同的,各有侧重。理论教学着重为其掌握相应的应用能力提供必需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支撑,实践性教学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在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第三,两者相互融合。两者的融合主要包括课程知识内容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互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场所的相互融合。由上述可知,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应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体系应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专业技能培养这个中心,与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应。 四、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 教学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我们这里所指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指广义而言的,除包括狭义的教学内容体系外,还包括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保障体系。其中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 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而教学保障体系是指由专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者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金融证券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校内课堂内为第一层次,校内课堂外为第二层次,校外为第三层次。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起科学完备的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其基本框架如下:(图略)为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实践性教学的金融证券专业师资队伍,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专职教师轮流主讲各门专业课。国际上金融业出现了明显的混业经营的趋势,国内虽然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这就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对担任实践性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职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能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应改变目前专职教师长期固定讲授少数几门专业课,各门专业课实行轮流主讲,从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师资。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训,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培训教师时应遵循动态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进修培训。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培训是一种便捷的、低成本的方法。通过校内培训,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设备、教师等教育资源,又使受培训的教师能够学用结合,尽快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岗位工作要求,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利用校内资源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但校内资源毕竟有限,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要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对教师进行校外培训。对于金融证券专业来说,校外资源可以分为无偿和有偿两种。首先要善于利用社会上的无偿资源,例如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四大期货交易所(大商所、郑商所、上期所、中金所)、两大证券交易所(上海、深圳)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在新产品上市之前,几大交易所会在全国各省区的中心城市进行巡回推介;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在推出新产品之前也会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推广,这些活动除了有关于新产品的专题讲座外,往往还会有基金经理、知名学者对宏观经济、市场形势的解读,参加这些活动除了可以对金融机构的营销方式有直接体会以外,还可以接触到金融实践活动的前沿,了解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使得实践性教学内容能够更加贴近市场。其次建议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校外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在高职教师的培训中,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形式是选派教师到企业代职锻炼,通过兼任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教师到金融机构代职难度较大。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是由学校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选送教师到国内高校进修,目前国内着名的财经类高校均设立了对高职教师的培训项目,另外这些财经类高校大多与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专题研究,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参与金融实践的平台。 (3)鼓励教师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书。取得专业资格证书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取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专业素质提高的过程,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好的导向示范作用。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目前社会上专业资格认证较多,权威程度差别较大,建议学校组织专家编写类似核心期刊目录的专业资格证书目录,做为教师选择的依据。 (4)使用来自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在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都非常注重使用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他们基于实际工作经历的讲课本身就是实践性教学,但对于金融证券专业使用兼职教师面临成本效益问题,因为金融行业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经过对社会上金融从业证书班的调查,来自金融机构的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的课时费远远超过高职教师的课时费,因此只能在个别特别需要的课程中争取引进兼职教师。 金融专业论文:精品课程推动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思索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与许多其他高等教育领域一样,在金融教育方面,也较多地强调了国情因素和中国特色。现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金融教育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这不仅符合我国金融改革实践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金融教育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要与国际接轨并努力使我国重点高校的金融学科达到国际水平,金融学科建设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就必须更加深入,要从宏观的理论研究角度转入微观实施和操作,从过去只重视质的分析和定性研究,逐步转向对金融活动的量的分析上。因此改革旧的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新的金融学课程体系成为金融学科建设的主流呼声。 一、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成绩 近5年来,在张强教授、杨胜刚教授等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28个具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中,湖南大学金融学是国内唯一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3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的金融学专业。 (1)课程建设卓有成效。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立体化”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拥有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2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杨胜刚教授主持的“国际金融学”率先进入国家精品课程系列;张强教授(2006年)主持的“货币金融学”和彭建刚教授(2007年)主持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已形成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完整发展体系。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国际化”为导向,加强双语课程建设。2008年,“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系列课程群(包括“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函电”)被列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坚持以“高端化”为导向,加强规划课程建设。2005年杨胜刚教授主编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国际金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于2006年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被国内80余所高校使用,这标志着我院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迈入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彭建刚教授主编的《商业银行管理学》也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师资建设整体提升。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2008年,以张强教授领衔的“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以其突出的教学业绩、良好的职称结构、优化的学历结构、合理的年龄结构,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在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方面,杨胜刚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他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理论讲授透彻,联系实际得法,运用案例恰当,尤其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真正做到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学视野的有机结合。2009年,杨胜刚教授被评为全国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3)专业建设凸显特色。多年来,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专业发展思路,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通过组建教师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教材体系、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教学管理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金融学专业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及长江以南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基地。2008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二、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以“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和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通过“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加强通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改变过去以科目为本位和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建立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整体性、探究性的课程新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宽口径、厚基础。在课程体系设置的变化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国际性。作为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注重与国际接轨,使学生所学能更接近现实和服务于社会,注重提高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这一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国际化、以国际问题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部分课程采用外文经典教材和双语教学、聘请国外知名学者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等。 (2)综合性。新世纪的金融业既是知识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又是应用性、涉及面很宽的专业,既要研究宏观经济,又要研究微观经济,还包含着管理学的内容。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强多学科的综合性,既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统计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学习人文、社会和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扩充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鼓励教师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此,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我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特色。 (3)动态性。现代社会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客观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能是封闭的和僵化的,而应是开放的和有弹性的。我院金融学专业积极推进“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特征的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素质和社会需要差异的矛盾,以弹性的教学内容增进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4)实践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模拟训练、创新训练、课程大作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湖南大学金融学院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抓好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突破口,全面推动教学建设,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课程建设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以之作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1)课程建设能适时体现学科及专业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学科及专业从名称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其在特定的时期具有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即它是有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体现。 (2)课程建设能造就优秀教学团队。由于科学发展和学科交叉,个人行为与教学能力作用有限,必须发挥团队与群体优势。在宏观微观结合的理念下,宽口径、厚基础地培养有良好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金融学专业在“两阶段”教学模式下优化金融学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出货币金融、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工程等四大课程群组,形成了四个由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任负责人,由合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为主讲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经常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为课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课程建设可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它首先要求教师对该课程设置的本质目的和教学目标有清晰认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教学时数的限制,及时革新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科学性与先进性。 (4)课程建设强化了教材建设。金融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编撰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导书,提高国内优秀教材选用比例;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并借此推行双语课程教学,实现与国际通行的教学模式接轨。同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满足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需求。 (5)课程建设启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金融学作为与现实金融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一的传统面授和黑板笔记式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人才培养要求。金融学院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程大作业、创新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行了考试方法改革,实现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研习相结合。 (6)课程建设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金融学院已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较为全面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三、以本科“质量工程”为契机促进课程、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007年,教育部推出“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新契机。从特点上看,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凝聚和整合教学资源,通过项目加大对教学的投入,通过项目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由点到面的提升。从内容上看,“质量工程”主要推出三个层面的项目:在专业上,推行国家特色专业。 在课程上,以“立体化”为特征,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国际化”为导向,新推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在师资上,面向教学集体推出国家级教学团队,面向教师个人推出国家级教学名师。从结构上看,“质量工程”包括三大层面,呈现出“专业—课程—师资”的层级特征。其中专业是“质量工程”的顶级层面,体现本科教学的最高层次;课程是“质量工程”中间层面,表示本科教学的中观层次;师资是“质量工程”底层,反映本科教学的教学要素层次。我院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已经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下一步一方面需要实行由课程向专业和师资的“双向延伸”,另一方面实行课程、专业与学科的整体推动。金融学专业实现中间层次的整体突破和底层的部分突破后,紧接着的是实行“双向延伸”:一是向上延伸,即向顶级层次延伸,力争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二是向下延伸,即向底层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 (1)向上延伸:力争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湖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实现了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的大发展与大突破,这为金融学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加大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立项的可能性。我们要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办出专业特色。我们将在金融学专业已经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在2010年前努力将其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 (2)向下延伸:提升师资的整体水平。应该说,金融学专业的师资建设具有优良的传统,目前已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取得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就是最好的证明。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师资的国际化上进一步下大力气,既要着手“走出去”,更要重视“请进来”。一方面以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为契机,继续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在国家级教学名师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打造更多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名师,从而实现师资建设的“点”与“面”的更好结合。 除了“双向延伸”之外,金融学院还要加强课程、专业与学科的联系,实行三者之间的整体推动。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加强课程、专业、学科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掌握实在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精品”,能满足社会需求。学院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在教学途径上,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鼓励、资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学院以精品课程、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院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学院加强课程学科专业建设,以优秀教学团队主讲精品课程,以3门精品课程支撑起学院的品牌专业,品牌专业打造学院的优势学科,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的地位。学院把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学科作为重要工程建设。 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按照“强化基础、注重特色、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建设。一方面,建设精品课程体系。在现有的3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实行政策扶持,形成一般课程——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更为完整的精品课程发展层级。另一方面,建设双语课程体系。我们要以“国际金融”等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的立项为契机,加大投入,发挥现有师资的国际化优势,建设好现有双语课程,同时鼓励建设更多的双语课程。 第二,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按照学科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建设。专业建设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跟踪实际人才需求,面向市场的动态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建设内容,使专业建设与人才需求保持同步。二是推行专业认证。参照国际标准,考察华盛顿协议、波罗地亚协议等国际专业论证标准的要素,完善本专业的要件建设,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国际专业标准论证。三是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与实务部门的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使人才培育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实践能力。 第三,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遴选重点学科,按照有方向、有团队、有项目、有实验室、有基地的要求加强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按照“淡化身份、注重能力和实绩”、“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原则,以培养、引进、聘用为手段,通过建 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金融专业论文:中职金融专业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促进继续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所选用的统编教材内容仍然按照语文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编排,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重新对原教材篇章进行合理取舍、归类,按模块教学,是必要的改革尝试。 关键词: 中职金融专业 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目前,语文课程模式还停留在呆板的传统模式状态:教材、教法不分专业、不分学生认知程度,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课堂讲授“以本为本”,采取单一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策略;学习评价以“考试分数论英雄”……上述做法,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课程模式已不适应当前职教发展的新形势。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下滑较快,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面临严峻考验。语文学科主要承担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职责。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所选用的统编教材内容仍然按照语文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编排,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体系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迫在眉睫。 一、语文课改的实施 课改前期,我们就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初步的课改方案,并在金融专业实际教学中进行了课改试验。 1.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赵大鹏老师主编的新课改教材《语文(基础模块)》和《语文(职业模块)》所选的课文内容,根据金融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按四个模块进行划分,即文学欣赏模块、口语交际模块、应用文写作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合理的取舍、归类,每个大模块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建立金融专业的语文模块课程体系。 2.教学模式改革 前面已经初步建立了金融专业的语文模块课程体系。根据中职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综合能力,不同的模块要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文学欣赏模块:分为精读和影视欣赏两个小模块。 精读模块:课文都是经典篇章,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以学生朗读、分析、谈感想为主导,老师点拨为辅。 影视欣赏模块:针对课文中的经典篇章播放相应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把握情节和人物,更深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口语交际模块:分为演讲模块、朗诵模块与情景交际模块。课堂上以分组比武形式,并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进行朗诵、演讲、讲故事等,达到人人参与、以说为乐的目的。通过朗诵、演讲、情景剧各种沟通与交流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应用文写作模块:通过格式的强化,学生学会简单的、规范的办公应用文写作。 (4)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每学期设置一个实践项目,以小组形成开展,教师指导、组织,小组合作完成。按照下述具体方式进行:划分小组—确定内容—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评价结果。 课改小组成员本学期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方案试行,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各种比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以此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语文学习氛围。 3.评价考核体系改革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更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我们积极改革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学生发展纪实、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和口语能力测试,等等。 教学中,我们主要以模块检测为手段,实行模块结业。将测验渗透在每一节课中,每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形式的测试。比如,我在教授《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优美的经典散文时,指导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是学习重点,通过一节创新作文课《寻找校园春天的脚步》对本模块进行考核。让学生通过亲自 观察寻找校园春天的痕迹,将课文所学的经典的修辞方法和句子运用到作文中。小说《项链》,我主要通过课文片段情景剧的表演进行考核;影视欣赏环节,欣赏了电影《雷雨》,我通过让学生谈谈对电影的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影评的口语表达考核。《劝学》、《师说》这样的文言文,我降低了难度考核,主要通过背诵达到考核目的。口语交际模块的考核,我期末通过诗词朗诵、演讲、情景剧等比赛方式进行全员参与考核,并配有专业的比武评分标准。 只要有良好的参与精神,通过分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在合作探究中就可以考核。将考核评价贯穿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促使大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达到学有所得。期末的口语表达大比武初赛全员参与,然后各班选拔3~5人,参加才艺大赛,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评价打分。 二、课改成果展示与总结 我校金融系第一届才艺大赛暨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成果展示。从制订比赛活动方案到大赛的组织策划,从初赛的全员参与到决赛选拔选手,从指导教师课下手把手地对一个个选手进行指导培训到选手出色地站在舞台上,历时两周。比赛节目一共34个,耗时3个小时,参与人数达到80人次。让学生走出教室,登上展示自我的舞台。同学们专心投入,尽展风采,青春的活力在舞台上涌动。 别具一格的“才艺大赛”成为教与学、学与考、文化与专业课衔接、知识与能力综合评价的新尝试与新探索,在赏识中挖掘了学生的闪光点,加强了师生队伍,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引领与带动作用。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我们需要在摸索中前行,深入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金融专业论文:我国普通高校金融专业内涵建设提升研究 【摘 要】我国国内各高校在加强金融专业内涵建设,打造“金融复合人才”方面都予以了不同层面的教学改革。然而大而全,宏观模糊的目标定位却是我国各普通高校极为常见的现象。本文以专业特色、复合人才需求趋势为突破口,探讨如何更加实际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金融复合”人才。 【关键词】金融专业;内涵建设;综合理财 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步伐。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环境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中产生了大量的金融人才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服务就成为了我国各高校重要使命。 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新时期下我国对金融人才需求已悄然发生了巨大转变。随着我国居民、企业收入增加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特别是在近年来频繁出现较高通货膨胀情况下,我国各经济主体呈现出了强劲的“投资理财”需求。对于个人及家庭经济主体而言,包括现金规划、保险规划、投资规划、教育规划、税收规划、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在内的综合投资理财已成为个人及家庭急需的金融服务;对于企业而言,投资、融资、内部成本控制等综合的企业投资理财规则是其对金融服务的核心需求。故此,为了适应这种金融服务需求的新趋势,我国将更加倾向于对“金融复合人才”的需求——即具备综合理财规划技能的金融人才。要求其能运用投资理财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有效选择投资工具,针对个人、家庭以及企业的理财目标,提供投资理财规划服务,为客户提供保值、增值服务。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厚理论、薄技能的人才培育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独立开展工作,企业则要付出更多时间与成本重新加以培养。在金融人才市场中往往表现为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稀缺。显然,我国当前高等学校金融人才的培养还无法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故此,以投资理财观培育为切入点,以优化、改造现有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内涵建设为手段,是新时期下金融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1.重构新时期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办学的指南针。纵观国内开办金融专业学校,较高层次有“211”、“985”院校;居中有各类普通本科院校;层次略低的有各类金融职业学校。然而,在大多数高校的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中会体现如下目标: “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知识,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可见,当前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是大而全,较为宏观也较为模糊,因此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2.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培养方向 在培养方向上要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对金融人才需求,要着重培养能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金融复合人才。另一方面,要考虑我国当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要将原有主要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大规模金融行业培养方向拓宽到广大中小企业中。将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联动机制,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3.改革教学模式提升金融专业内涵建设 以“投资理财观”培育为切入点,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探索如何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学科领域等教学模块中加强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从而提升传统金融专业的内涵,满足社会对金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如通过现有的《宏观经济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分散的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形成综合投资理财能力,能较有预见性地为企业与家庭分析理财宏观环境,优化投资工具,为企业与家庭客户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 4.拓展校企合作新方向 目前,由于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行业的合作还比较粗浅,这就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与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弊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还只能局限于专业教育的框架内,使得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实践教学比较薄弱, 大多仅仅是通过几门课程和几个实验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视野比较狭窄对金融前沿形势把握能力较差,因此金融专业尤其要研究如何有效的进行校企合作。 5.引入“学历+ +技能+认证”的新型办学模式 以“投资理财观”培育为目标,改进现有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及培养模式。探索 “学历+ +技能+认证”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认证”并不受正规高等教育重视,但在现今社会对金融人才要求具备相关资质认证前提下,应考虑如何将在“认证”嵌入到正规教学中,缩短社会对学生的认可期。据此,本课题将重点探究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等社会需求较大资质如何嵌入到现有教学模式中。 综上所述,以高等学校金融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为研究宗旨,将会更好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更好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最终,全面提升我国金融市场从业人员素质。 金融专业论文:对专业市场小微客户金融服务的调研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马家岩建材市场(以下简称“马家岩”)以及铠恩国际家居名都(以下简称“铠恩”)两个较为典型的专业市场中随机抽取的200户商户(两个市场各100户)进行调研,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这些商户的运营模式、经营情况和融资需求,分析了部分金融机构的服务手段和产品,并对银行切入专业市场,做好小微企业业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市场 金融服务 个体户 当前,各商业银行逐渐将战略导向从支持大客户转向支持小微客户,小微客户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支持小微企业正在从政治任务转变为银行的战略业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专业市场拥有海量的小微客户资源,且多数客户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不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是银行拓展小微企业业务的有效途径。目前,重庆市已形成包括服装、小商品、建材、家具、小家电、图书、农产品、水产品、药材、汽摩配、机电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市场,2013年初出台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到2017年,建成专业大市场集群,百亿级大市场达到20个以上。面对这一广阔的市场,只有全面掌握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在专业市场中抢占较大的市场份额。 一、商户经营情况 1.经营形式以个体工商户为主 200户商户中,187户为个体工商户,占93.5%,企业仅有13户,占6.5%。马家岩有少量的企业商户,铠恩入驻商户均为个体工商户,一些家具生产企业入驻该市场也是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设立门店。大量采用个体工商户经营形式目的在于避税,少数商户采用企业形式经营则是为了便于承接较大型的装饰工程。 2.经营年限总体较长 200户商户中,经营年限在3年以上有139户,占69.5%,经营年限在5年以上的有107户,占53.5%。总体来看,连续经营3年以上的商户,经过了市场竞争的洗礼,已经建立了较成熟的上下游渠道,经营收入稳定,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分别来看,马家岩商户经营年限普遍超过5年,有的超过10年;铠恩商户经营年限较短,多集中在3年左右,主要原因是家具销售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投入资金量不大,商户的品牌如经营不畅,要么重新其他品牌,要么退出市场,商户流动较为频繁。 3.经营模式以经营为主 200户商户中,经营的有183户,占91.5%,生产企业直营的仅有17户,占8.5%。从调查情况来看,建材、家具的生产商多在重庆市外,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北京等地,跨区域直营投入成本大、风险高,因此生产商的销售多数还是采用以经销商为主体、卖场为流通平台的模式。生产企业直营的门店集中在铠恩,且均为重庆本地企业,采取直营方式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4.规模总体不大,利润较为丰厚 200户商户中,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内有165户,占82.5%;3000万以上的35户,占17.5%。商户开设的门店数量多为2个。年净利润水平一般在200万元左右,其中,马家岩商户主要经营建材批发、零售,净利润率水平在5-15%;铠恩商户因家具行业丰厚的利润,其净利润率水平普遍超过20%。 5.存货占用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较快 200户商户中,存货金额多在300万元以内,300万元以上的仅有37户,占18.5%。马家岩商户以批发为主,销售基本上是现款现货,为确保正常经营,均囤积了较多存货,最高的存货金额超过1000万元。家具销售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商户品牌后只需要租用店面进行装修并少量铺货后即可开门营业,其存货主要是店面中摆设的家具和少量库存,虽然在预期家具价格上涨、生产厂商推出优惠活动时,商户会增加库存,但总的来看,铠恩商户存货水平不高,普遍在100万元以下。调查的200户商户存货周转速度均较为迅速,周转时间在2个月以内。 二、商户金融服务需求情况 两个市场商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从日常经营的流动资金需求上看,马家岩商户资金需求面广量大,铠恩商户资金需求面窄量小 马家岩商户为保证经营的持续性、稳定性,需要维持较大规模的存货,部分商户为了扩大销售还会维持一定金额的应收账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出现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调查的100户马家岩商户中,有89户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户均缺口在200万左右,资金用途主要是流动 金周转。铠恩商户日常经营多是根据买家订单向厂商订货,预付少量定金,在厂家发货时付清全款。由于买家需要预付部分定金,且家具利润率较高,商户垫款并不大,且垫款时间仅是物流运送时间,最长不过半个月,货到后配送给买家时就能收回货款,日常经营流动资金需求很少。调查的100户铠恩商户中,有贷款需求的仅7户,且需求金额在50万元以下。 2.从扩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上看,主要集中在增设门店的装修和运营资金的投入 商户在增设门店时需要租用店面、装修、铺货才能正常营业,一次性投入较大,存在一定额度的资金需求。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商户在开设新店时一般有一定额度的自有资金,其资金缺口多在5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 3.从商户融资需求的形式上看,除贷款需求外,对具备融资功能的大额信用卡有较强的需求和偏爱 两个市场商户在支付店面租金和支付部分货款时都倾向于使用信用卡。由于市场店面租金较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商户会选择以信用卡刷卡支付租金。支付货款和大额个人消费时,如能够使用信用卡,商户一般也会选择刷卡支付。 4.从结算服务需求上看,市场商户对银行结算渠道的多样性有较高的要求 通过银行收付货款是专业市场商户在日常经营中最常用的金融服务。200户商户均是通过银行柜台、pos机、电子银行等办理日常资金归集、划转。电子银行的使用日趋增加,有168家商户希望银行提供网上转账、电子对账、电子缴费等电子支付服务,主要原因是方便、快捷、节省人力,有利于提高效率。由此可见,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方式已成为广大商户结算渠道的基本需求。5.从结算费用上看,市场商户对银行结算资费较为敏感 200户商户中有154户表达了希望银行减免结算费用的需求。这些商户转账汇款频率高、笔数多、单笔金额小,每年手续费累积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减免结算手续费,可以让商户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有利于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三、主要银行的金融服务现状 各家银行在这两个市场的金融服务如下: 1.贷款方面 民生银行在解决专业市场商户融资需求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该行“商贷通”品牌市场认知度较高,其他银行则大多停留在传统担保贷款层面,尚未根据市场商户的特点推出与之适应的产品。 2.大额信用卡方面 工行、建行推出了大额个人信用卡,商户获得的额度一般在50万左右,办卡商户数量很大,积累了较多的市场高端客户。 3.结算渠道方面 在市场设有网点的工行、农行、建行以及农商行在结算上占有一定优势,未设网点的银行通过推广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并且由于操作便捷,市场份额增速较快。 4.结算费用方面 多家银行推出了各项减免手续费的优惠措施:农行的单行pos机,刷农行卡免手续费,他行卡最高20元封顶;工行、建行等银行均主推本行的电话刷卡机,手续费20元封顶。工行对年结算量达到一定金额的商户还实行手续费全免,一年为商户节省的资金以万元计算。 四、切入专业市场、做好金融服务的建议 目前,各金融机构虽然都针对市场商户的需求推出了一些服务,但是均局限在某一方面的需求上,没有哪家银行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解决方案。针对市场商户运营和金融服务需求的实际,对切入专业市场、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规模扩张一直是多数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在很多银行高管眼中,大中型企业业务收益率虽低,但由于规模大,绝对收益依然可观,而且大中型企业能够提供有效的担保措施,风险容易控制;而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单笔贷款额度小,绝对收益低,短期内难见成效,加之怕小微企业骗贷、不还款的思维异常顽固,不去仔细研究客户和市场,不敢创新,根本不想涉足这块业务。这种观念不解决,空喊支持小微企业只能是完成政治任务。银监会尚福林主席说“城商行的天职就是服务小微”,对于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的高管而言,更应当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小微企业业务是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减少资本占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业务,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高管层具备了这样的认识,银行才能敢于开拓创新,才能在小微企业业务上有所作为。 2.根据客户实际,创新 金融产品 此次调查发现,专业市场商户多为外地客商,多数未在渝购置固定资产或虽然已经购置、但为按揭方式;有的虽有资产,但价值较低,不能满足融资需求。部分重庆本地商户也多是将资金投入经营,未大量购置固定资产。由于普遍缺乏抵质押物等传统的担保手段,传统的抵质押、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适用范围较为狭窄。因此,银行在做好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应当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根据这些企业上下游关系稳定,现金流充足等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着力满足这些客户的金融需求。一是在担保手段创新上下功夫,引入市场业主方担保,优化完善联保贷款;二是以商户实际经营数据指标为主要判断依据,结合商户信用状况、现金流状况等推出信用类贷款;三是推出大额信用卡,适应客户短期资金周转需求。此外,还应当监控产品运行情况,广泛收集客户、分支机构对产品的体验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完善,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3.丰富结算渠道,降低结算费用 银行可以根据专业市场客户数量及结算量采取增设营业网点、安装pos机,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形式,丰富结算渠道;同时,应推出客户分级体系,对不同等级客户结算费用实行差异化的减免,还可针对汇款量大的客户实行按年收取固定费用后全年免费使用的方式。通过结算费用的减免将客户吸引到银行开户,增大银行结算量,获得较多的沉淀资金,再通过沉淀资金运用获取收益。 4.完善业务运营机制、打造专业化流程 小微企业客户量多面广,其融资需求具有“短、频、急”的特点,如采取与大中型企业一样运营模式和操作流程势必造成审批链条拉长,既不能有效防控风险,也容易贻误商机。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必须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才能了解真实的信息,才能快速反应,有效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将业务重心下沉,建立适应小微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运营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放权、加强监督,在坚持审贷分离的前提下,将贷前审查、审批前移,实行调查、审查平行作业,专人审贷,减少流程环节;同时,全面推行信贷资料标准化、表格化,加大it投入,努力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网上办理,打造小微企业“信贷工厂”。 5.强化内部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 小微企业业务笔数多、工作量大,加之小微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等特点,客户经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在考核政策上与大中型企业业务没有差异,将挫伤业务人员发展小微业务的动力。建立独立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利于业务人员更加专注地拓展小微企业业务,应将业务人员的收益与其创造的收益和业务的风险挂钩,按照收益的一定比例结合风险状况进行考核;同时,为保障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应设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制度,在考核整体质量及综合回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规定追究或免除有关当事人的相应责任,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金融专业论文:探析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高校对金融学专业教学的改革正在探索中。文中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阐述了现有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对实验课程改革的安排模式和思路作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金融专业论文: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提要本文对国外高等学府中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本科专业中应用的思考,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金融领域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些学校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权威、以灌输教材知识为主的传统方式下,融入了以学生为主体,开放性、研究性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容和意义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观点在19世纪的德国提出,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加强学生的亲身实践,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索钻研,即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使每个毕业生具有特别的创造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不仅是因为其研究主体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和求知欲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等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网络论坛等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到教学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金融学专业知识的研究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通常围绕一个专门的课题或实际问题展开,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引导、带动作用,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个人实验或小组讨论分析,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在当前的市场机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家企业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研发新的产品、转变经营理念……就在这各家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现代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学模式无法靠一个人的能力完成,如何在团队中分工、合作、交流,成为对学生在学习科研中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搭建的平等交流的平台上,学生可分享共同研究成果,使资源在同学之间以轻松、方便、有效的方式共享。 (四)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适当与社会接轨,培养出快速适应社会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封闭在“象牙塔”中,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四年本科学习结束之后,学生无法快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现实中金融领域的热门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实时更新,通过如证券模拟交易等生动的竞赛形式,使学生与外界现实环境亲密接触,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奠定良好基础。 (五)有利于社会责任心的培养。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使学生从个人、企业、社会的角度深入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对宏观、中观、微观经济关注的敏感度,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金融发展。 二、国外研究型教学模式借鉴 在国外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运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成功的案例,尤其美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发达国家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上更是具备一些特点和优势值得借鉴。 (一)设置研讨课程。大学研讨课最早是柏林大学创造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目前仍是德国等大学主要教学形式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从本科一年级就开设研讨课。例如,2008~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为新生开设了74门研讨课,向所有新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甚至跨专业选课。2008年秋季,哈佛大学为学生开设135门研讨课。研讨课中老师只是传授和训练研究方法,提出焦点、热门的问题,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导师制教学。国内多数大学导师制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而国外如英国牛津等大学在本科期间已开展导师制。20世纪八十年代,导师一般负责6~12名学生,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学生规模的扩大,一名导师负责约20名学生,导师并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评价导师的优劣和教学效果也不在于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取信息量的多少,而在于导师能否启发、激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研究型学习。伯克利分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专门成立本科生研究办公室,为本科生科研提供校内校外的科研项目及项目资助经费。伯克利规定教师指导一个本科生,学校给予500美元项目经费资助。斯坦福大学在2006~2007年度为1,200名本科生提供4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学生可担任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助理,或单独承担校内外研究型项目,从研究的设计、申请、到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完整参与。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及内容方面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突破传统授受式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生动、多样。 (1)案例式教学。从1924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开案例教学之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突出特色和鲜明品牌。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主动学习,学员在课堂上的互动碰撞出睿智的思想火花。在金融领域有很多热点问题的研究探讨都可借鉴这种形式。 (2)邀请相关学科专业教师及社会人士参与课堂授课。金融学主要由三大支柱组成,即银行、证券、保险,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集中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授课时可在专业教师理论授课过程中聘请这三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课堂讲授,讲授他们的从业经验、在专业领域工作的实际案例及行业最新动向。除课堂教学外,可不定期邀请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中。 (3)学生参与科研。研究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可选择联系导师参与完成课题或自主选择独立完成课题,对于前者可从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导师项目,对于后者通过设立专门本科生科研基金对优秀者给予资金资助。 2、课外形式多样化。首先,金融领域尤其在证券投资方面可开展学科竞赛,如模拟炒股大赛、股指期货交易大赛、外汇交易大赛,等等。通过竞赛深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亲身体验金融证券投资的具体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展示、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强大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如bbs、qq、微博等,以不受实践空间约束的条件下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共享和更广阔的交流;再次,可在院系内开展金融专业社团活动,把对金融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集合在一起,如成立保险学会、投资协会等,以大家喜欢的方式交流、实践、创新。 (二)评价体系方面 1、在教室评价制度上注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性评价。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带动、服务和促进教学。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设置这三方面的权重,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也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2、在学生考核制度上,可打破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的模式,在一门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安排若干次考核,综合考察给出期末总评分。考察形式不局限于书面形式,可采取口头方式如课堂发言、辩论、演讲等,即使是书面形式也可采取论文、案例分析、制作ppt等。 金融专业论文: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创新之举 一、高校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非金融专业在金融学课程之后一般没有后续的金融类课程,学生学习金融学时如果能适当参与证券虚拟交易和银行业务模拟,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效果。然而,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总是以学术性、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为主。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就缺乏实践能力和必要的技术素养,因而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言必称马科维茨、夏普,对非金融专业学生上选修课也醉心于介绍和推演各种资本市场均衡模型、风险管理模型,要么就是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噪声交易理论,显得高深莫测,学生则是四顾茫然,如坠云端。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牢固树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第二,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人以渔”,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2、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课程,因授课时间有限,与政治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货币起源、货币制度等内容可以略讲;与西方经济学重复的部分如信用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等内容可以少讲,从而集中宝贵的时间资源重点介绍一些证券、保险、基金等微观金融的内容;对商业银行部分,可重点关注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混业经营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等内容;以前经常被忽视的电子货币、消费信用、民间信用、金钱道德观等内容也应该加强。对利率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金融危机等体现时代特色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3、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可以在整合和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建立涵盖证券、期货、保险、基金、银行、外汇等仿真交易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操盘”,同时也可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金融中介公司已经推出了各色各样的模拟交易平台,网页版、下载版、手机版不一而足,这是一个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实验途径。这些免费交易平台涵盖了外汇、股票、基金、ETF、衍生品交易等几乎所有的金融投资领域,通常拥有同步实时报价、最新财经动态、专家市场分析以及种类繁多的技术分析工具,还有各种有奖交易竞赛供学生个人或组团参与。相比固定的实验课,这些免费交易平台在学生操演学习的时间、地点等方面更加灵活,仿真性和趣味性也比较强,只要教师加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评比考核,学生就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4、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面对繁多的金融学内容,对非金融专业授课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教学中就只能是“跑马看花”,难以掌握金融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善用案例分析法将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一个好的案例,可以充分展示相关知识点在现实经济金融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充分显现社会经济环境和金融生态对金融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例如,通过分析由美国次贷危机扩展到南欧主权债务危机案例,就可以将“金融风险”、“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三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概念串联起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引导学生经过冥思苦想、搜索枯肠来独立探索和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而不是代替他们得出结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讲课时,要注意采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作者:王雨魂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金融专业论文:金融学在理工类专业设立的研究 学习必要的金融知识也是理工类学生自身多元化发展、适应社会的内在需求。现在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新一代青年学生一定要主观认识到当前时代背景的不同,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内外形势结合起来,把自己理工科的专长与金融管理等新知识融合起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理工科学生进入社会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只顾努力工作,争取加薪升职,较少思考金融理财;数年后发现压力仍然很大,自己收入增长始终同步或滞后于物价水平的上涨,非工资性收入相对过低,国家宏观政策变动后很少去调整个人、家庭资产配置结构,较难实现财务自由。这都是由于金融学知识缺乏的结果。目前国内理工科学生大都是出于兴趣而自学,学校没有完整专业的授课体系,所以我们要在牢牢掌握自己现有专业基础以及工程技术基础上,进行《金融学》课程设置的研究。 一、《金融学》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务性和时代性。和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正是应用型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与文科生相比,他们具有更扎实的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会做数据分析、会建模;同时还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开设《金融学》课程时,只要寻找到合适的定位与教学目标,就能使文理结合,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多学科高校,学科分类较为完善,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管理或金融(财经)学院,这给我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学校不必引进或重新培养专职教师,在经济或管理学院就有授课经验丰富的一线专职教师,同时配套院系还能提供完善的硬件与软件支持,只要交叉院系之间相互磨合探索,实现资源共享,肯定能找到适应双方专业特点、大家共赢的教学模式。 二、应用型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需求分析 我们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在全校10个理工科学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了学生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情况。调查对象:电力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通行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建筑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在校本科生。此次调查问卷发出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5份。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学生都有学习金融学的主观需求。问卷中,70%的学生认为应用型理工科高校有必要开展金融知识的学习,25%的学生无所谓,看学校的安排,只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而且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主动性上也是保持基本一致的比例,70%的学生愿意参加学校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只有5%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在“你觉得开设金融学课程是否有帮助?”一题中,只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95%的学生认为会有帮助,只是程度大小有所不同。 2.学习目标明确,基本能准确定位,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问卷中,理工科学生对学习金融学的目的依次排序为:培养理财能力,为未来投资理财打基础,培养风险意识,能将理论付诸实践。说明他们能正确认识今天的形势发展,意识到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已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素养,要成为有理财观念的“专家”、“工程师”人才。但是由于他们接触到相关专业知识的渠道有限,所以在金融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问卷中显示:65%的理工科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一点金融知识,但想了解的更多。他们现有的金融知识一般都是从网络、书报、电视、父母亲戚处获得,大多自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的学习体系。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来填补空白。 3.在课程开设方式上,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能提出明确主张。问卷中,理工科学生认为他们学习金融学的优势依次体现在:数学基础好,综合能力强,更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他们对于授课方式的选择是模拟实验、专题讲座和课堂授课相结合,注重实际操作,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灵活的授课和考核,把这门课程进行推广。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类专业开设《金融学》课程的设想 1.准确定位课程的教学目的 《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必须因材施教,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理工科学生由于没有前期经济学、管理学的铺垫,所以不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注重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国际金融经济现实的变化,培养学生经常思考自身遇到的现实问题的习惯,树立金融意识,促进理工科学生全面、多元化发展。 2.实行差异化教学,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金融学课程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涉及了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货币供给与需求等较多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按不同专业学科设置不同的课程要求,允许学生先选修,观察反馈情况,然后逐步调整,保证学生能获得分层次教学。①选择合适的时间上课。理工科学生平时课业负担重,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期和时间,比如周末或晚上,尽量避免增加他们的负担,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②选择合适的教材。既要通俗易懂,能让没有基础的学生基本能掌握;还要教材生动,案例丰富,能理论联系实际,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小到大,以点带面,慢慢培养理工科学生对金融课程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自发学习,感觉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③创新授课方式。因为该课程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变化更新,所以光依靠传统的课堂授课就略嫌单一,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PPT讨论、开设学术讲座、观摩视频录像、模拟实训等方式。尤其与经济管理专业和其他文科专业学生不同的是,要增加实践操作教学的课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理论,在应用中掌握理论。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房让学生进行同步股票证券交易的操作和分析,可以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在仿真实验室中指导学生模拟实训。④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金融学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是期末闭卷笔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较为片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社会调查、问题讨论、PPT演示等多种形式来阶段性考核,作为最终成绩评价体系中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方式似乎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更好实现学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注重教师定期交流和学习 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金融学课程顺利开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扩大视野,增加其他学科和不同知识背景的老师,要是能有理工科的基础,又精通金融学知识,这类老师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金融学科不同于大学物理、数学等基础课,基本原理不变,授课内容相对固定,金融学课程的政策方针、实务运用会随时动态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定期参加各种交流、学习活动,学校也应竭尽全力创造机会、发挥好平台的作用。“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应用型本科理工类高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天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关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仍然不足,金融理财意识的树立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高校转变教育思路,整合全校资源,结合理工类学生的专业特征,创新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普及金融知识提供良好平台。作为身在一线的教师,应该也与时俱进,教学活动既与本校应用型的办学特色密切结合,更要与社会大环境一致,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和分析能力,让金融知识成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好工具和好帮手。 作者:曲昳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金融专业论文: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1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不同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包含普通金融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之外,再加设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多了“专才”的菇码,这种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而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大都以系为单位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只是作为普通专业而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只能是最基础的专业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只学了皮毛,期望能更深人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1.1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但高校门槛友都要博士学位,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2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3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种类很多,有证券、银行、期货、基金销售(主要针对银行)、保险等。以下是笔者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2009级学生已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调研结果。学生对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不陌生,但从考取结果来看,学生并不偏好跟自己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资格证。其中,81%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该行业工资水平较低,从业难度大。而事实上,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的高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还有96%的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另外,少数学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从生源角度看,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平时接触金融有关方面的机会较少,甚至学了《证券投资学》后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金融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金融理论和专业实践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如此。 2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重建具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1增设农村金融的相关课程 自200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后,农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市场也函需农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阶段设有农村金融方向,开设了相关的农村金融课程。一方面有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议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就开设农村金融相关课程。例如,取消以往为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而开设的《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合作金融》等课程。 2.1.2细化金融学专业方向 综合类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国际型人才,而农业院校则应该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国内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已经考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将金融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化,着力培养专业人才,而农业院校则远远滞后于其他高校。建议农业院校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除了设置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方向以外,更应该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为农村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2.2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机会,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进修,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金融学专业之间的合作,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2.3.1建立全真实验教学体系 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创建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券商柜台等等,学生可以分批、分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分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实验的时间安排,证券投资分析类的实验由于要使用实时行情来进行分析,所以该实验安排就要跟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一致。最后,农业院校还应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验室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2.3.2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岗位实习” 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性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难度就比较大。农业院校应当聘请已在金融部门担任领导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脉优势,与金融部门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尝试职工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传授职工专业理论,学校与金融单位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2.3.3尝试改变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 农业院校目前的毕业实习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毕业论文。既然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不如尝试取消毕业论文,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更为可行。 2.4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金融学专业不仅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应该是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建议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共同学习金融专业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再按照学生的爱好、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金融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感染学生。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人人才培养方案。 2.5积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 在大二阶段开办相关专题讲座,重点介绍不同的职业资格考试的难易程度、考试门数、内容以及重要性。学生在对不同资格证书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爱好做出选择。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跟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在大三阶段,学生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攻方向,学校应该就此实行“小班化”教育,针对不同的方向开设相应的职业资格辅导课程,以提高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杨夏林 陈步高 单位: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金融专业论文:金融专业大学生考证探索 大学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宽口径”,以适应多种就业渠道。而用人单位要求你很专业,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目的的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考证的过程也是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兴趣的过程。通过考证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基于以上分析,考证对于金融专业大学生是有益的,学校对于考证也是鼓励和支持的。但考证不能盲目,需要理性对待。 一、金融专业主要职业资格证书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有证券业、基金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企业财会类。相对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的方向相对应,种类很多,有些需要有从业经验。对在校的金融专业大学生来说,主要介绍介绍以下几种职业资格证书。 1.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尽管近几年证券市场的行情比较平淡,但是中国证券行业不断推进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多层次市场发展,将证券行业创新推向纵深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14家,证券营业部4978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合计1.72万亿元,同比扩大9.55%。另外,截至2013年7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82家,其中合资公司46家,内资公司36家;管理资产合计36981.17亿元,其中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26549.04亿元,非公开募集资产规模10432.13亿元。证券业和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证券人才的需求。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证券资格是进入证券、基金行业的必备证书,是进入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财经媒体、政府经济部门的重要参考,因此,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从事证券职业的第一道关口,证券从业资格证同时也被称为证券行业的准入证。该考试时间由证券协会每年统一确定,资格考试已全部采用网上报名,采用全国统考、闭卷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通过协会统一组织的基础科目和一门专业科目资格考试的人员,即取得从业资格。通过基础科目和两门以上(含两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一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通过基础科目和四门以上(含四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二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基础科目为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专业科目包括: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基金行业是喜欢挑战的金融毕业生的首选。 2.期货从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商品期货不断推出新的交易品种。2010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金融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联系起来,交易额逐年上升。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期货人才的需求。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期货从业准入性质的入门考试,是全国性的执业资格考试。考试受中国证监会监督指导,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采用网上报名,机考方式。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为两科,分别是“期货基础知识”与“期货法律法规”上述两科考试通过后,可报考“期货投资分析”科目。相对于证券行业而言,市场更需要既懂证券又懂期货的人才。 3.银行从业资格证书 商业银行提供给求职者的岗位要求相对于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要更高,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为明显。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自2006年试点考试以来,得到了广大会员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建立了广泛的行业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实行计算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银行从业考试是机考,有题库,随机抽的题,形式与计算机二级考试相似。考试科目为公共基础、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个人贷款和公司信贷,其中公共基础为基础科目,其余为专业科目。证书每两年需年检一次,证书有效期为证书颁发日期往后推两年,如2010年1月1日颁发证书,在2012年1月1日需进行证书年检。 4.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对于想从事保险行业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十分愿意接受,更有很多保险公司在网上做出高调的宣传,以高薪赚足大学毕业生的眼球,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加盟,以优化销售队伍结构,更好满足高端人群的保险需求。从毕业生的角度出发,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一度不被看好的保险人行业,也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营销人员上岗只需持有“保险从业资格证”即可。“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了稳定发展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队伍,落实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而设立的资格测试,是保险营销人员初入保险市场的凭证。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保险基础知识》和《保险中介相关法规制度汇编》两本书。 5.注册会计师证书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会计知识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考试(也称CPA考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设立的执业资格考试,是目前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注册会计师主要承接的工作有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等。尤其是在执行上市公司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不仅要鉴定一个公司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制度,而且还要判定其会计报表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原则。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考试内容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相较于前面几种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的考试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但CPA作为国内金融业的敲门砖是相当有用的,而且通过系统的学习,你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会提升很快,再通过工作经验的锤炼,券商的投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就能得心应手,薪酬也会很高。另外,金融专业还有国外的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北美精算师(FSA)、注册金融策划师(CFP)等多种证书,考试难度较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对在校的金融本科生不太适合。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考证 首先,应理性考证。面对各种证书,大学生该如何选择呢?曾经有金融专业的学生问有无必要考教师资格证,我问她,你想当老师吗,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招聘老师的重要条件里面要求有教师资格证吗?当你不了解的时候,不要盲目考证。考证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就业砝码,那么考证应从自己的专业和就业目标入手,有选择的进行考取。有意去证券行业的,应首先考虑证券从业资格证,有意去期货行业的,应考虑证券从业资格证以及期货从业资格证,有意去银行工作的,应首先考虑银行从业资格证,有意保险公司工作的,可以考虑保险人资格证。另外,考证要兼顾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切勿逢证必考,疲于应付。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为“考证”而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有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很难顺应知识的更新。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的持续性。另外考证大部分也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曾经有金融专业的学生问,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是不是把握证券市场的能力就比别人强,我说,不一定。“证书”并不代表综合实力和能力,对证券市场的认识,需要我们去实践,甚至去实战。考证同时应注重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一般都有对新应聘员工的上岗培训,而高额的培训费用导致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希望应聘的大学生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能直接进入独立工作状态。因此,证书对于很多招聘单位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条件,而不是必选条件,所以,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 作者:郭素贞 单位: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专业论文: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优化 一、校企合作及其动力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系统要想正常运行,就必须具备强大、稳定、持久的动力。系统运行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内部动力;另一方面,来自于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动力。因此,校企合作的动力也应该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 1.内部动力。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系统内部各主体(企业、高校、学生)对促成校企合作的内部驱动力。企业促成校企合作的内部驱动力在于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需要。高校促成校企合作的内部驱动力在于实现其研发活动的社会价值,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另外使其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提高就业率,从而求得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学生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受益者和最大的赢家。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构建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机制,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高校、学生的利益追求,形成多方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2.外部动力。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力,是指校企合作主体之外的,能对校企合作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的外部驱动力。这些外部驱动力能够诱导、唤起并最终转化为各合作主体的内部动力。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另一个是政府。一方面,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短期行为,转而注重人才的长期培养和发展,而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无疑是企业的一个最优选择;另一方面,高校也为了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急需与企业合作。这是最容易唤起并转化为内部动力的外部因素。校企合作的另一个外部驱动力来自于政府。政府主要通过投入资金和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来激励和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双方主体,只有按照市场需求去发挥各自的专长,才能实现资源互补、长期合作和校企双赢,从而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民办高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的参与和保障上,而这种外部动力的缺乏,又进而导致校企合作各主体对合作方的利益考虑得不够周到,利益得不到保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即导致内部驱动力的减弱。院校和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双方各自的利益也不尽相同,因此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目前,作为公共管理部门的政府表面上虽然对校企合作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推动、参与、协调并保障校企合作。政府在宣传、立法和财政税务等多方面都未能给予校企合作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在人才需求信息和产业发展趋势方面做得也不够及时。缺乏政府的积极参与和保障,使当前的校企合作过程缺乏动力、缺乏监督,合作效果有限且缺乏评估,因而合作的稳定性较差。 (二)教学机制不配套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教学机制仍然是传统型的,即学校的教学时间是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安排的,是统一且有序的,并没有实行真正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而企业可提供实训的时间是存在一定的应急性和阶段性的,学校若想让所有的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到实训基地实习是很难实现的。这使我们常常难以兼顾学校教学计划的限定性和企业提供实训时间的多变性,同时也限制了企业对实训内容和实践方式灵活调整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认为自己只有提供实训的义务,而没有获得相应的帮助和收益。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训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即便学校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来满足企业,效果也不理想,没有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致使企业不热衷于接纳学生,参与校企合作。 (三)缺乏科学的合作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寻求合作,合作的规范性、稳定性、发展的长效性均取决于双方不断寻求的利益平衡。民办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便适应市场需求,追求的是长期效应。而企业往往追求眼前的利益,即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过分注重短期效应。这种利益取向的不同,使得校企双方很难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与之合作的金融保险企业,在合作机制上都不够灵活和有效。学校和企业普遍没有设立负责校企合作事务的专门机构,来管理和协调合作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分工、人员聘用与考核等各项事项,导致校企合作缺乏长期规划,合作形式过于简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四)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训机会少且实训过程缺乏监督和保障 目前,我国民办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实验、实训问题,校内外实验基地和实训基地也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就金融保险专业而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却并不容易,一方面,金融保险行业都是与金钱打交道,较易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且有些业务还会涉及商业秘密,因此企业必然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其经营管理;另一方面,金融保险类业务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较强,学生也难以在短期内入手并熟练掌握。目前,除了保险公司接纳的学生相对多一些,银行和证券公司都难以接受大批学生的顶岗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困难,使得民办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实训机会较少。另外,从金融保险专业目前已经实施的校企合作来看,由于金融保险行业的员工有限且工作量较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过程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和监督,导致学生对实训缺乏应有的兴趣,产生懈怠情绪,实训效果也无法保证。 (五)民办高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 金融保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除了要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还希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来解决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方面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参与校企合作的高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然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都建校不足20年,师资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外聘教师来解决的,即便是已经具备专职师资力量的民办院校,也大多是专职青年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一支老、中、青比例合理、互帮互带、协调发展的科研队伍。另外,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从教的,缺乏实践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办高校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导致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对企业在科研方面的帮助不大,挫伤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此外,在民办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的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实际问题,如经费不足、学生职业生涯定位缺乏理性等,这些都需要民办院校、金融保险企业、政府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和帮助。 三、优化民办高校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直接参与和政策引导 1.政府应该将校企合作纳入其整体规划,通过制定操作性强的专门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明确各合作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及权利义务,以约束各方行为、维护各自权益,加强合作的规范性。 2.由政府出面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体系和章程等,并在各级教育机构中设立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部门,以加强对校企合作教育过程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3.明确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及时地提供信息和其他中介服务,为校企合作各主体之间沟通信息提供平台;加大协调力度,减少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利益纠纷,降低合作成本。 4.鼓励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高校和教师。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信贷优惠并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以保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在校企合作中做出贡献的高校和教师给予项目扶持和物质奖励,建立稳定的、长效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加快知识的经济转化过程,实现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多方共赢。 (二)完善民办高校教学机制 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与业内人士共同调研,根据金融保险市场的实际需要,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计划的整合和优化,由双方共同确定师资和教材,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民办高校在执行教学计划时,要有学分制和弹性教学机制作为配套,以适应企业对教学内容和实训时间的灵活需求;此外,还要进行学生成绩评价机制的改革,建立学生实习、实训效果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水乳交融,并成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 (三)规范校企合作机制 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趋势说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该成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并应通过政府的直接参与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使校企合作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民办高校和金融保险企业分别是人才的输出者和输入者,双方均有推动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即校企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并都能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各自的利益。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对民办院校而言,没有企业的参与是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职业型的专业人才的;同时,金融保险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只有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其长远目标和利益。在运行方面,校企双方应该相互适应,进一步明确双方在合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双方各自的权益,在运行条件发生变化时,适时地做出调整,找到双方利益范围内的平衡点,构建良性循环的双赢合作运行机制。 (四)建设金融保险业校企合作协会,助推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协会不是企业法人属性,而是一种民间组织,属于第三方力量,但相对于目前较为松散的校企合作方式来说,校企合作协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机会较少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设金融保险业校企合作协会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协会应当拥有相当数量的当地高校会员和当地企业会员,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召开会议,沟通和商讨当地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金融保险业校企合作协会的建设,可以把民办院校和金融保险企业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助推专业和产业的深度合作。 (五)实行实训基地双导师制 从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校企合作来看,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过程缺乏指导和监督,导致学生对实训缺乏应有的兴趣,产生懈怠情绪,实训效果也无法保证。因此,由高校和金融保险企业分别选派专员,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双导师制度势在必行。实训基地双导师制度为高校和金融保险企业设立了即时交流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在企业的实训能得到专业、系统的指导和监督,保证了实训效果;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也可以获得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在深入企业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把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企业亟待解决的困难总结出来,确立科研项目,利用高校便利的科研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民办高校也应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从而加快知识向经济的转化速度,实现民办高校和金融保险企业的双赢。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应抓住区域经济的特点,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并在动态中适时调整,改革教学机制,建立实训基地双导师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的需要,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达到高校、企业、学生甚至社会的多方共赢。 本文作者:戴丽、王朗玲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大学 金融专业论文:职院金融保险专业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赵伟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就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金融保险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的满足金融保险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国外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金融保险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金融模块,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修所需课程。国内的金融保险教育,起步较晚,基本上实行的是狭窄的“专才教育”模式,过分讲究专业对口,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过分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为了使高职高专专业之间相融合,专业资源间互相利用,国内各高校纷纷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以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是注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专博结合的通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与其它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学校实际,阐述了金融保险专业发展与改革,为改革传统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高职高专学校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教育方面形成了一个重操作、重技能和实践的的教育体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我国金融保险、金融保险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金融保险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社会层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相关文献表明,高职高专生的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应该是普通高校的2.5倍左右,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各地在教育投入上往往偏向于本科教育,没有给高职高专在内的职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产业从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遇到困难,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吻合性差。 (二)社会层面对高职高专评价偏低,对金融保险专业误解较大 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整体认同度偏低(近年有所提高,09年一次性就业率高职高专首次超过本科生),社会上乃至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还存在着轻视高职高专教育的现象。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的学生家长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包括高职高专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一个档次;53%的人承认在与孩子谈理想时,会轻视职业教育。随着国内“金融保险热”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保险,然而很多人误以为金融保险很时髦、很神秘,认为金融保险是一个高工资和高就业率的专业。这种误解造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现象。实际上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必须先就职于金融保险一线岗位,积累经验,才能发展成才。很多人对金融保险一线岗位操作的实际情形缺乏了解和认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期望值过多过高,对未来的工作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 (三)学校层面对金融保险与金融保险专业没有形成特色 很多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金融保险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现有的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的金融保险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短缺,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现代金融保险管理的要求,课程内容与现代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差距较大,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理论研究不够等等,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四)企业层面参与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水平较低 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结合企业性较差,企业参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许多高等高职高专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多样化的企业参与模式,但企业参与仅停留于各地、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的模式探讨和小范围内的实际应用。企业对高职高专教育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学校的设备投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支持。 三、专业发展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实践教学保证体系 1.建设和完善符合金融保险专业与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实训基地。目前多数高职高专的金融保险专业主要是计算中心、模拟实验室等,虽然校内各系部实现了实训设备仪器资源的共享。但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比较缓慢。要对金融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就要通过各种运载工具模型、金融保险设施沙盘、企业、海关等各种在用单据、大型挂图等,让学生通过实务模型了解部分金融保险设施、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利用各实际在用单据了解企业实际的运作过程,实现与企业更紧密地对接。 2.强化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实践教学保证体系。一是以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根据教学设计要求,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初步形成了由课程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专业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专业再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能力模块综合实训项目,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完成,再通过创新设计、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注重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1.构建金融保险高职高专生理论课体系,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优化课程模块学时分配,以突出实践教学,采取公共理论课、专业课、技能训练课的组合模式。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超过30%,专业实践至少要达到20周。通过岗位(群)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采用反推法,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构建了一套以应用为主线和特征的理论。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专业课在专业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学校、本地区社会金融保险企业所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每个专业方向相应的核心职业能力模块,针对职业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形成了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课程构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p#分页标题#e#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金融保险各专业各门课程均需要学校开展请“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与请进来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更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三年一贯制”的实习保持与企业近距离接触 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要开展多次到企业的专业认知和生产实习,通过对具体岗位的顶岗工作,学生在把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的同时,学生快速了解企业所需及岗位所需,在填补书本知识空白保持知识更新的同时,学生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融入企业文化。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普遍反映学生不需培训即能上岗操作,上手快,肯专研,善于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本人结合多年的金融保险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三年一贯制”的见习实习方案,即大一的体验实习,要求大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后,利用假期到家乡周边企业去体验金融保险相关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大二实践实习,即大二时保证至少10周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提高;大三的巩固实习,大三即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一线从事实践,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双向管理。 (五)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 为突出高职高专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理论课实施教考分离制,着重考核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以形成性考核为主,注重过程,要求学生对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的每一步、每一坏节都娴熟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证明自己是否掌握了某种职业能力。专业教学要将全部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通过一个实训项目的完成,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次记录测试结果,直到课程结束,形成学生本门课的成绩。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不再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为指挥棒,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具备适应职业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考试方式也由传统的单纯书面考试、终结式考试逐渐转向综合能力测评和过程型考试。 金融专业论文: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摘要: 对于人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势不可挡的改变,全社会对于作为互联网时代金融新生态的互联网金融的关注也越来越热切。而当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教学仍然是高职金融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下面文章中我们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为基础,对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思路,以此来使高职金融专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适应当前的金融发展更加专业。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诞生了出来,比如小微金融服务、余额宝等等,这就大大更新的当前的金融销售模式,使其更加现代化,也使得金融行业在网络领域的发展更加快速。同时,对于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和运营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可见,当前时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学校也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对于金融专业教学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实践。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未来及金融企业发展的要求也能够进行满足。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金融行业当中互联网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凸显出来。通过很多的实践表明,金融营销模式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空间也更加广阔。企业对于人才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进行提高。同时,比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在下面这几个方面就表现了出来。 1、专业分类过细 在高职院校中按照层次将金融专业分为金融实务、国际金融等多个方向。其中,金融实务方向主要是培养保险、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一线工作人才。而国际金融方向是属于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培养金融领域的一线人才。但是,高校金融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大量重叠的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行业性质相似造成的,并且这个重叠比例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与此同时,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任用同样的教师等和严重的教材雷同现象一样,都可以能会使教学目标更加混乱,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金融专业学生的发展被大大的弱化。 2、传统的培养方式 在传统的金融专业当中,证券投资人、银行柜台人员、保险积极的销售人员等等就是高职金融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几个主要工作岗位,培养的目标非常的单一。而当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对于学生的就业领域进行了很大的拓宽,增加了很多的新兴岗位。其中很多金融模式的诞生比如微信银行、余额宝、善融商务等等都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打破了传统网点运动的基本模式,但是当前很大一部分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仍然被更多的采用,这就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对学生将来的就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二、改革建议 1、互联网金融理念 实际上,理念的革新才是当前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教学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通过很多的分析指出,金融行业几十年来封闭、独享的市场,居高临下的服务方式都已经被传统金融业的管理者所习惯,而通过高校金融专业的教育,这种方式对每一代金融人才的成长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随着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占据金融行业主导地位的一种理念就是平等、开放。分享,这种开放的理念不仅可以对金融行业效率和客户体验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使金融服务边界得到很大的延展,还可以使金融最高的理念也就是普惠性理念逐步得到实现,而普惠性理念也是传统金融里面没能体现出来的一个原则。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师面对当前金融理念的不断变化,就应该通过很多途径,比如顶岗实习、培训等等来对自我金融理念进行革新,通知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中认识和建立自身的金融理念。 2、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 学生在教学中汲取专业知识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内容,学生对于金融专业知识的储备都是为了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实际需求,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就是教学的内容。当前,无论是在教材的选用上、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课程的组织设计上众多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教育都没有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所以,当前金融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传统金融的束缚,以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基础进行调整和改革,对于一些最新的的技术、信息、产品等知识应该将其及时的引入到课堂当中,将金融的发展充分的反应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最新的金融技术进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走在金融发展的最前沿。 3、完善体系 将专业教育的理念具体体现出来的就是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宗旨课程体系都直接的反映了出来,可以说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都是围绕着传统金融业务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但是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是依靠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它不仅要求金融专业人才对传统的柜台业务和金融营销技能进行很好的掌握,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掌握良好的网络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应该以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基础,对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 4、提升教育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因此,信息技术对于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其中教学方法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升和运用来进行创新和改善,帮助学生对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进行更好的认识和掌握。还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来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网络信息技术。总之,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佣金宝、支付宝、微信银行等一大批金融产品涌现出来,为金融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并且市场发展的前景也非常的广阔。因此对于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也应该进行充分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对于当前高职金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比如,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创新和丰富,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增加,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金融专业论文: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管理 摘要: 金融学专业由于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长期来在教学中都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现实情况脱节的现象。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环境下,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信息化教学 教学管理是高校建设中的主要管理任务,它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为主,但是在“双一流”环境下,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阻碍了高校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对于金融学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前沿学科,必须改变这种管理模式,寻找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专业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专业,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规律。该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关于银行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理论与实务,关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理论与实务,关于金融宏观调控及整个金融经济的理论与实务,以及关于金融管理特别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金融学作为近30年来快速发展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前沿交叉学科,其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其本身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内容,加强其对于实践的指导性,则成为现阶段金融学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高校传统金融学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高校现行金融学教学模式在当前阶段不利于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金融学教学模式缺失人性化。教学过程模式比较呆板,灵活性不强,只能按部就班地把课程大纲规定的课程全部学完。否则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学分,影响毕业。而且所有的教学活动从该专业设置时就已经设计好了,不会作丝毫变化。但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往往需要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这使得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从不切合学生的个性,也不切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其次,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两大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一是忽视课程内容同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割裂了经济社会运行实际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往往使学生越读书越偏离社会需求,在出社会时,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个关系是教师忽视学生自身发展同课程内容设计的关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点所在,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内容。这种忽视学生的教学方式同当下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也无法科学反映出教学的质量。总体来说,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再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缺失自主化。目前我国高校的组织机构由校、院和系三个不同层次组成。这三者属于层进式的附属关系。高校的整个发展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政策等全部由高校制定。学院得到了这些“指示”之后,再下达给各个院系,系里的领导再把教学计划等交给教务处,由教务处来具体落实这些事情。院和系这两级机构只能传达学校所制定的文化或精神,没有任何决策权,只有充当配角的份。所以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院和系的自主全部被扼杀了。最后,教师绩效评价模式缺失实用性。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只是依据教学管理目标,对教师所取得量化结果进行评价,但是无法量化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却不能得到肯定的、良好的评价,所以很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并不重视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是追求教学的量化结果,导致教师的绩效评价不能围绕着教学效果来进行,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无法体现。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探究 如何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取得较大的管理成效呢?一是要重视师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保障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授课之前必须熟悉教材,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地、能动地熟悉教材,则无法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要想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到群体的学习和探究中;当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要检验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反思,当发现问题时,又要去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及措施,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效果。二是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正确认知。观念能够影响主观行动,因而在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首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当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认知。同时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市场对于业内关于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定位各个学生的培养方案。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教学工具等等。此外还要求学校能够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通过提升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和专业素养来保证教学活动、教学计划更具针对性。三是加大课程教学创新力度。大数据时代和“微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动摇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正是传统教学结合计算机网络而出现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是由教师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制作成视频供学生课前自学,再在课堂上通过参与、合作、讨论、提问等方式辅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从而能熟练掌握新知识。它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集自主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翻转课堂的本质不是如何使用微课,而是如何更好的使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四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队伍是一门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而高质量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由于金融学是一个具有交叉性、前沿性特点的学科,因而要求教师对于国际上的相关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养,对金融学整体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这一方面需要相关高校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调研、培训等活动,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目的性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要求教师展开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增加对相关课程理解,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将职业、行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五是健全评价机制。加强教师绩效评价工作的实用性是发挥大学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重要作用的最佳途径,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既要遵循原则性,但是又不能缺失实用性。必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价值,从而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首先可从多方开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考察,并打破传统的单一化评价模式,保证评价的综合性与合理性。其次应保证评价范围的全面化,不能简单地使用定量评价的方法,不能把管理的重点仅仅放在教学和科研的“量”的评价上,而应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互相结合,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定性的评价。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中,对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教学创新性以及教学质量等就有了明确的了解,提高了教师绩效评价的实用性,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金融学专业作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人文学科,一方面涉及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课程完全可以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而且有吸引力。课堂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根据地,用来分享观点,解决学习问题。总之,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可以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和自信心。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新生儿床旁服务在产科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产科病房新生儿床旁护理在开展优质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 将产科一病区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产妇530例设为对照组, 将产科二病区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产妇558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新生儿按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服务;实验组新生儿实行全程全方位的床旁护理服务。在产妇出院时, 通过问卷调查, 对比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家属陪伴率、产妇和家属的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 实验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3%, 家属陪伴率为22%, 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6.46%;对照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3.7%, 家属陪伴率为80%, 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0.75%。(P 【关键词】 新生儿;床旁服务;优质护理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关于《2010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1]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政策要求, 结合荆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工作实际情况和病人的需求, 适时开展了部分病区的新生儿床旁护理, 收到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11月产一科分娩产妇为对照组, 排除意识障碍和不愿意合作的病人, 共530例, 年龄17~40岁, 平均30岁, 孕周35~42周;其中剖宫产323例, 自然分娩207例。2012年6~11月产二科分娩产妇558例为实验组, 年龄19~43岁, 平均29岁, 孕周36~42周;其中剖宫产342例, 自然分娩216例。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和妊娠周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 仍由家属抱新生儿到产科病区固定地方进行沐浴、治疗、检查, 家属在门外隔窗相望;出院时进行集中宣教。实验组由每名分管6张病床的责任护士实施新生儿床旁护理, 与家属和产妇一起共同参与, 利用婴儿床旁护理车为新生儿进行沐浴, 抚触、游泳、预防接种、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眼保健、口腔保健、治疗, 同时对产妇及家属每天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对新生儿护理技巧进行指导, 对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住院期间家属也可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新生儿的护理技巧训练。 1. 3 评价方法 两组产妇在实施不同护理后, 在出院时发放医院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10个条目)和产科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表(10个条目), 均采用百分制, 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满意度越高。陪护按住院期间每名产妇留陪一人为基数, 陪护率(由所有留陪人数-留陪基数)除以在院产妇人数计算, 陪护人数越低, 服务质量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实施新生儿床旁服务以来, 两组进行护理服务质量比较:见表1 。患者满意度、陪伴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新生儿床旁护理的开展密切了护患关系, 有效降低了家属陪伴率, 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是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 是评价护理质量及改进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指标[2]。母婴床旁护理来源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3], 其实质是指产妇在住院期间母婴所享受的一切护理均有护理人员在产妇床边进行[4]。有研究报道[5], 母婴同室病房的护理人员, 在新生儿的护理方面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对不足, 往往需要多名家属与护士协助进行相关的一些基础护理, 易造成家属陪伴多, 病房不易管理。床旁护理使护士主动落实母婴两方面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 并在产妇的直视下进行, 家属和产妇都非常的放心, 大大减轻了家属育儿的精神负担, 减少了家属分工照顾母婴的工作, 降低了家属的陪伴人数(见表1)。新生儿床旁护理开展的过程中使责任护士每天与产妇及新生儿近距离的交流、指导, 能够更直接更客观的了解产妇及新生儿心理变化和需求, 能够及时对护理方式方法及措施进行调整, 体现出对母婴的关怀, 给产妇及家属一种依赖、亲切感和安全感, 满意度有明显的增高(见表1)。 而分娩后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的不适应, 对各种生活难题心里准备不充分, 均可造成产妇心理压力, 诱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6], 增加家庭矛盾及负担。而床旁服务使护士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婴护理的一对一的交流指导, 便于产妇及家属在住院期间掌握新生儿喂养、换尿片、新生儿黄疸观察等多方面的新生儿护理技巧及健康教育知识(见表1), 可减少家庭矛盾及产后抑郁症发生, 让产妇及家属更快的适应角色转变, 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3. 2 新生儿床旁护理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新生儿床旁服务的开展对护士的要求较高, 在临床工作中, 需要护士的综合能力强, 善于沟通, 专科水平扎实, 知识面广, 能够及时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常由品质良好的护士来担当。因此, 该服务模式时时刻刻对护理人员提出挑战, 在工作中需不停的对自己知识进行充实与更新, 来适应工作, 满足产妇及家属需要。通过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服务[7], 责任护士能够发现孕产妇及新生儿一些异常状况, 及时进行处理, 方便病情的观察, 同时避免了家属抱新生儿四处进行“沐浴、新筛、预防接种、行为测定”等项目检查时可能出现的应急事件的发生。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做好基础护理是关键[8],而新生儿床旁服务是以落实基础护理为主, 使患者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实事, 大大减轻了家属的负担,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形成了护患之间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奠定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产科护理中的成效。方法:对我院产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一年多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护理服务态度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分娩人数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谐了护患关系。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产科效果评价 为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2010年我院荣幸的成为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之一。我科虽然不是示范病区,但在护理部感召下,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我科根据自身的条件,参照示范病区的标准。一年多来通过强化服务理念,落实基础护理,创新管理机制,完善保健体系,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提高,产妇及家属认可护士工作,和谐了护患关系。 方法: 1.环境改变 家庭化病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产妇及家庭已不仅仅满足于医院提供安全的助产技术,更渴望在孕产期间能得到人文的关怀,体贴、周到、细致的服务。我科病室共34间,其中29间为家庭化病房,房间内设备齐全,配备电视、冰箱、微波炉、沙发、小餐桌、独立卫生间,24小时热水供应,设有2张床,其中一张作为家属休息用,环境温馨,使产妇犹如置身于家中的亲切感,减轻产妇待产过程中紧张,不安,恐惧情绪。 2.人员安排 改变排班模式。实行护士包床责任制,落实责任,每人分管8-10名患者,每日管床固定。资深护士负责分管危重患者,每位责任护士负责本组所有治疗及护理,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医嘱执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出入院指导等。 (1)由责任护士接待入院患者,耐心,详细地介绍住院环境,入院须知,产科探视陪护制度,自我介绍及介绍主管医生。全面了解住院期间产妇生活、心理、治疗、健康宣教等问题。 (2)对手术后的产妇给予重点护理,并协助一切生活护理,进行术后饮食、母乳喂养、用药、疼痛护理等宣教。 (3)对顺产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了解产妇泌乳的情况,婴儿吸吮的情况等。发现泌乳不足或乳胀及时给予乳房按摩,饮食指导,以促进乳汁分泌。 (4)对即将出院的产妇,由责任护士为其讲解饮食与营养、活动与休息、清洁卫生、用药、避孕、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预防接种等相关知识,并告知咨询电话,以便随时联系。 3.宣教 开辟出专门的的房间作为孕校教室,为孕产妇讲课。房间配套设施齐全,有宝宝模型、知识图谱、新生儿智护器材等设备。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将产前的孕妇营养、妊娠保健、入院准备、分娩方式的选择、母乳喂养的准备、产褥期保健、产后体型恢复、新生儿护理常识等制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由专人负责,每周二、三下午,周五、六上午循环式授课,使产妇及家属均接受产前、产时、产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4.产后随访: 我科还设有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室,配备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42天随访时,有些产妇须行盆底康复时给予专门治疗,以促进产后康复,减少产后盆底肌肉松驰。 效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点名表扬护士越来越多。护理满意度达98%以上,分娩人数提高17%,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妇产科的实施与体会 摘 要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开展的效果。方法:科室通过认真学习、讨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修订各项护理职责、制度和工作程序,合理调整排班模式,分层级使用护士,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拓展护理服务内容。并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结果:护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护理服务综合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成效显著。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 妇产科 实施 体会 按照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及我院《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科作为医院首批试点科室,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以点带面,创专科护理服务品牌,建优秀护理团队,达到在全院树立榜样、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目的。现将具体实施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编制床位20张,护理人员11名,床护之比为1:0.55,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4名,助理护士3名,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工3名。于2010年4~5月筹备启动,2010年6月正式实施。 方法:广泛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医院成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全院动员,科内反复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让科内每位员工明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题和目的。让护士明白自己的职责,规范自己的行为。 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实施:①全面衡量,策划落实:领导小组首先对我科基础情况开展调研,分析问题所在,针对调研情况逐步整改。②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进一步修订完善临床护理工作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和临床工作标准;完善各级各类护士及护理员的岗位职责,修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实施记录。③合理调整排班模式,优化工作流程: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即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采取组长负责制,责任组长由业务能力较强的高年职护士担任。④切实落实基础护理职责,改善服务质量:对患者实行责任包干,组长负责制,护士长带头参与并指导基础护理,每天深入病房督查指导,做到督查、参与并进,每月进行工作总结,分析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以达到持续改进。⑤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质量:简化护理文件书写,设计表格式专科护理记录单,大量减少了护理人员用于记录的时间。在护士长五巡查中,加大对基础护理的随机检查力度,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管理,全面落实健康教育。⑥全面评估,注意效果反馈:在病区公开临床护理服务项目、分级护理标准和服务内容,引入患者和社会参与评价机制,接受患者及社会监督;对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每月对护理服务进行全方位评价。 结 果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来,患者的满意度由活动前的88%提高到97.22%。 降低了医疗隐患,减少了医患纠纷、缓解了医患矛盾,增加了医院的社会效益:我科调整了排班方式,管床护士相对固定,护士更熟悉患者的情况,护士基本做到观察病情及时、解决问题及时、与病人沟通及时,从而也为医生提供了很多诊断依据,且能及时发现纠纷苗头,将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活动开展以来我科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和投诉发生。 护士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护理人员是“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体。通过教育培训、管理模式改革,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感,使其从原来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 讨 论 目前临床护理应夯实基础护理,同时根据专科的特点提供优质护理, 做到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期望值,甚至超过其期望值。“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既是护理工作的回归,也是护理工作的改革,让患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启示专业人员对护理内涵重新审视,必须从观念上转变,认识到基础护理是护理的根本,只有良好的基础护理与高水平的专科特色护理相结合,才能提供优质护理,满足患者需要。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病房的实施及成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妇产科病房的实施成效。方法按照医院制定的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对护士的工作及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进行监督及调查。结果在妇产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使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护患关系更融洽、和谐。进一步提高了住院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方法;成效 作者单位:521000广东省潮州市潮州医院为贯彻落实2010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2011年1月至今我科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护理部的业务指导下,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认真落实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实现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专科护理等为一体的连续、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收到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提高认识提高护士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组织科内全体护士学习有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文件[1],改变护理人员观念,调动护士积极性,把加强和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作为工作重点。 1.2制定计划制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计划。通过分析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存在的隐患,同时结合科室患者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施方式、方法与内容以及活动时间进度表,并按计划逐步实施。 1.3实施方式、方法全员参与、分组负责、责任到人。实行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同时实行床边工作制和床边记录制。 1.4实施内容 1.4.1健全制度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妇产科疾病护理常规和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制定和落实病房安全制度,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制定了辅助护士岗位、责任护士岗位、责任组长岗位职责。制定并落实各层级护士的工作质量标准,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 1.4.2优化服务流程结合本科收治疾病范围和专科特点制定了分级护理服务项目、临床基础护理服务规范流程、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范流程、修订和完善了护理人员各岗位工作流程、环节工作流程。加强了沟通告知,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流程、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流程、将沟通交流贯穿于护理流程,各项流程间对接无缝隙,保障了护理工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1.4.3加强人员培训落实服务理念、服务流程的培训。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内容,增强以患者为中心全程无缝隙的服务理念,将流程内容打印发给护士,逐项学习,以期扎实落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认真学习十一项护理核心制度,确保护理安全。制定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和出院后随访流程,让护士知晓满意度调查和出院后随访内容,通过调查和随访不断改进护理工作,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4.4切实落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将基础护理服务融入到分级护理、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岗位工作流程之中。同时配置必要护理用具。 1.4.5开展人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即患者住院有人接,手续有人管,检查有人陪,教育有人讲,出院有人送;清楚用药,清楚分管医师和护士的详细信息,清楚治疗流程,清楚治疗过程,清楚治疗费用。产科依据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在孕妇中进行宣教,加强与产妇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她们保持良好的心情,确保母婴健康。 1.4.6加强护理质量监控管理为了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长与2名年资较高的护士组成质控小组,检查基础护理及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并协助指导;低年资的护士也可向高年资护士请教,取长补短。既保证了基础护理的落实,又增加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协作精神。同时,科室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 2成效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护士的责任感增强,综合素质提高;提高了住院孕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安全隐患的管理不断加强,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减少了铃声次数,降低了病员呼叫率;提高了护理质量:护士能力得到提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各项质控检查平均分由实施前的95.5 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8.5分。 3体会 综上所述可知,医院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提升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护理安全。患者感受到医院全新的高水平服务。同时更是一个提高患者和家属期望值、实现满意服务、感动服务的有效途径,这是优质护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护理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的应用 【摘要】以病人为中心,通过从入院到出院后的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产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大家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因此,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 去年初,卫生部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活动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旨在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激励广大护理工作者立足岗位,争先创优,建功立业!我院成为优质护理示范医院,我科成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下面浅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1 入院时,分娩前 孕妇入院时,进行评估,如无宫缩及特殊情况的,接待护士主动热情地将她领进病房详细介绍环境,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告知应准备的用物,贵重物品的管理及婴儿的安全管理问题,用餐、洗漱等等,无经意间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在分娩前,助产士与孕妇一对一的护理,讲解分娩的过程和分娩时如何用力促使宝宝顺利的娩出;宫缩痛时,与孕妇聊聊天或是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分散其注意力,经常抚摸其腹部,协助其如厕大小便,让孕妇感受到护士可亲可切,减少其对分娩时所产生的恐惧感,毕竟现代人大多数只生育第一胎,没有经验。 2 入院后,分娩时 孕妇入院后,专门有管床护士落实她们的生活护理(病区里每位护士负责管理4-6张床),如用餐,洗漱、如厕、、、等等,介绍各项检查的目的,配合等注意的事项一一告知,以及宝宝出生后,母婴该准备的用物、同时给予指导分娩时的配合及用药的宣教等等,让孕妇感受到护患之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多了一些沟通,多了一份关怀,少了一些顾虑和怀疑。分娩时,台下的护士陪伴在孕妇的床边,一边指导其宫缩时如何用力,如何放松,一边为其擦汗,口渴时喂水,饥饿时喂食。让孕妇内心彻底放松了,她们时刻感受到了我们殷切地关怀!由于家属不能进入产房,担心母婴的安全,在产房外面来回走动,家属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减轻家属焦急的心情,对此我们定时向家属陈述孕妇的产程进展和各项治疗方案,给予家属们最大的安慰;当宝宝顺利娩出后,给予早接触早吸吮,增加母婴的情感;母婴平安的送出产房时,家属们怀着欣喜若狂的心情连连对我们致谢:“辛苦你们了、谢谢你们啊、你们辛苦了……!”。此时,我们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辛苦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真值! 3 分娩后 每天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要执行的各项治疗,指导正常产后及剖宫产后的保健知识,如患者的饮食、活动、用药的指导等等。每天付婴班的护士为其宝宝沐浴、称体重、抚触按摩、协助并指导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安全防范,母乳喂养知识。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使她更加全面地掌握母乳喂养及育儿知识。值班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加强晨晚间的护理,主要行口腔护理、会阴擦洗……,提供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使患者每天都处在护士的关怀之中,融洽护患感情。 4 出院后 产妇出院后,安排护士定期上门随访,责任护士以电话的方式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新生儿的喂养及产妇的恢复情况,着重指导产后保健知识和育儿知识,尽已所学,一一解答患者所问;告知要定时为宝宝进行预防接种,体格检查,产后42天,产妇应返院接受检查。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护理模式,使患者由始至终感受到护士的优质护理,心情舒畅,在科室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氛,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医疗纠纷,多了一份人间真情与信任,增加了理解与包容,“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护士的价值观升华了!
机电一体化论文:模具中采用机电一体化综述 由于旋盖的螺纹长度较长和螺纹成型后脱模力较大,与常规的脱模机构不同,图4模具采用电机驱动链轮使螺纹型芯旋转的方法来实现自动脱模。 模具结构特点:(1)常规的三板模结构,1模2腔,侧浇口进料。(2)无拉料杆和推杆装置,在弹簧力的作用下通过浇口推板将主流道凝料从定模板上推出,模具结构简单。(3)模具工作可靠,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4)脱螺纹机构的主要零件有:电机、链轮、链条、推力轴承、深沟球轴承、接近开关、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模具的工作过程为:模具合模、注射、保压、冷却过程结束后,模具开模,动模开始向后运动,浇口推板18在弹簧17的作用下,将主流道凝料和塑件从动模上推出。动、定模开模到一定距离,注塑机顶杆通过动模座板16的顶出孔进入模具,使接近开关22受到感应,并发信号给中间继电器19,启动电机26。 电机通过主动链轮24、链条14带动从动链轮8旋转,螺纹型芯7在推力轴承5和深沟球轴承6的配合下作旋转运动。塑件与型芯在相对旋转运动的作用下实现自动脱模。当时间继电器20到时后自动断电,电机停止运转,型芯同时停止旋转,模具的一个工作循环过程结束。 模具中采用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电器控制、机械传动和动力元件三大部分。电器控制部分功能上包括:信号采集、信号传递和信号控制;机械传动的类型有:齿轮传动、链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以及常用机构等。动力元件有:电机、液压泵和气压泵。下面主要对电器控制元件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介绍。 信号采集元件信号采集元件可分为:接近开关(见图5)、光电开关(见图6)、信号传感器等。图4模具中使用接近开关作为信号采集元件。接近开关是一种无需与运动部件进行机械接触而可以操作的位置开关,当物体接近开关的感应面到动作距离时,不需要机械接触及施加任何压力即可使开关动作,从而触发交流或直流电器工作或给计算机装置提供控制指令。光电开关是利用被检测物对光束的遮挡、吸收或反射,检测物体有或无。物体不限于金属,所有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均可被检测。光电开关将输入电流在发射器上转换为光信号发出,接收器再根据接收到的光线的强弱或有无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 信号传递元件图模具中采用中间继电器(见图7)作为信号传递元件。中间继电器是用来传递信号或同时控制多个电路,也可直接用它来控制小容量电机或其他电气执行元件。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某一输入信号(如电压、电流、温度、速度、压力等)达到预定数值时,使它动作,以改变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既定的控制或保护的目的。在此过程中,继电器主要起传递信号的作用。 信号控制元件模具中采用的信号控制元件是时间继电器(见图8)。时间继电器的用途是配合工艺要求,执行延时指令。时间继电器可分为通电延时、断电延时、循环延时、释放延时等。时间继电器使用于交流50~60Hz,额定电压12~380V的控制电路中作延时元件,按预定的时间接通或断开电路,具有延时精度高、触电容量大、延时范围广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初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采用电子技术代替和完善机械产品中的一部分,以提高产品的性能,而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使产品性能实现质的飞跃。旋盖成型模具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简化模具结构和提高模具性能,可为注射模上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参考。 机电一体化论文: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概述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处系统之首,其作用相当于系统感受器官,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严酷环境考验,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达到高水平的保证。如缺少这些传感器对系统状态和对信息精确而可靠的自动检测,系统的信息处理、控制决策等功能就无法谈及和实现。 一、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主要用于检测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与操作对象、作业环境状态,为有效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作提供必须的相关信息。随着人类探知领域和空间的拓展,电子信息种类日益繁多,信息传递速度日益加快,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增强,相应的信息采集——传感技术也将日益发展,传感器也将无所不在。 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传感器热”,各先进工业国都极为重视传感技术和传感器研究、开发和生产。传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现代科技领域,传感器及其系统生产已成为重要的新兴行业。 二、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是左右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化产品之中: 1.机器人用传感器。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准确操作,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各种传感器来准确感知自身、操作对象及作业环境的状态,包括:其自身状态信息的获取通过内部传感器(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来完成,操作对象与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外部传感器来实现,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足以为机器人控制提供反馈信息。 2.机械加工过程的传感检测技术。 (1)切削过程和机床运行过程的传感技术。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的在于优化切削过程的生产率、制造成本或(金属)材料的切除率等。切削过程传感检测的目标有切削过程的切削力及其变化、切削过程颤震、刀具与工件的接触和切削时切屑的状态及切削过程辨识等,而最重要的传感参数有切削力、切削过程振动、切削过程声发射、切削过程电机的功率等。对于机床的运行来讲,主要的传感检测目标有驱动系统、轴承与回转系统、温度的监测与控制及安全性等,其传感参数有机床的故障停机时间、被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功率、机床状态与冷却润滑液的流量等。 (2)工件的过程传感。与刀具和机床的过程监视技术相比,工件的过程监视是研究和应用最早、最多的。它们多数以工件加工质量控制为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件识别和工件安装位姿监视要求也提到日程上来。粗略地讲,工序识别是为辨识所执行的加工工序是否是工(零)件加工要求的工序;工件识别是辨识送入机床待加工的工件或者毛坯是否是要求加工的工件或毛坯,同时还要求辨识工件安装的位姿是否是工艺规程要求的位姿。此外,还可以利用工件识别和工件安装监视传感待加工毛坯或工件的加工裕量和表面缺陷。完成这些识别与监视将采用或开发许多传感器,如基于TV或CCD的机器视觉传感器、激光表面粗糙度传感系统等。 (3)刀具(砂轮的检测传感。切削与磨削过程是重要的材料切除过程。刀具与砂轮磨损到一定限度(按磨钝标准判定)或出现破损(破损、崩刃、烧伤、塑变或卷刀的总称),使它们失去切(磨削能力或无法保证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完整性时,称为刀具/砂轮失效。工业统计证明,刀具失效是引起机床故障停机的首要因素, 由其引起的停机时间占NC类机床的总停机时间的1/5-1/3.此外,它还可能引发设备或人身安全事故,甚至是重大事故。 3.汽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传感技术。随着传感器技术和其它新技术的应用,现代化汽车工业进入了全新时期。汽车的机电一体化要求用自动控制系统取代纯机械式控制部件,这不仅体现在发动机上,为更全面地改善汽车性能,增加人性化服务功能,降低油耗,减少排气污染,提高行驶安全性、可靠性、操作方便和舒适性,先进的检测和控制技术已扩大到汽车全身。在其所有重点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地使用曲轴位置传感器、吸气及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 三、我国传感器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发展方向 传感器技术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其水平越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在一套完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如果不能利用传感检测技术对被控对象的各项参数进行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并转换成易于传送和处理的信号,我们所需要的用于系 统控制的信息就无法获得,进而使整个系统就无法正常有效的工作。 我国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研究所和大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先进的计算、模拟和设计方法; (2)先进的微机械加工技术与设备; (3)先进的封装技术与设备; (4)可靠性技术研究等方面。因此,必须加强技术研究和引进先进设备,以提高整体水平。传感器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可有几方面: 1.加速开发新型敏感材料:通过微电子、光电子、生物化学、信息处理等各种学科,各种新技术的互相渗透和综合利用,可望研制出一批基于新型敏感材料的先进传感器。 2.向高精度发展:研制出灵敏度高、精确度高、响应速度快、互换性好的新型传感器以确保生产自动化的可靠性。 3.向微型化发展:通过发展新的材料及加工技术实现传感器微型化将是近十年研究的热点。 4.向微功耗及无源化发展:传感器一般都是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开发微功耗的传感器及无源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5.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感器的功能已突破传统的功能,其输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模拟信号(如0-10mV),而是经过微电脑处理好后的数字信号,有点甚至带有控制功能,即智能传感器。 机电一体化论文:对煤矿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现状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煤矿机械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装置在煤矿机械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结构将更加复杂,维护也将更加专业化。为帮助煤矿机械使用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对煤矿机械中的电气与电子控制装置的功能、类别及特性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这些做一下介绍与浅述。 煤矿生产中,煤矿机械的性能自动化程度及其经济性等可以说直接影响到生产,也直接影响到煤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等的安全运行。而煤矿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系统部分质量的好坏与性能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到机械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生产效率及使用寿命等。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已成为煤矿现代机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评价煤矿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在煤矿机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应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而其复杂程度也随之提高,这样就对使用与维修维护这些设备的煤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煤矿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对煤矿设备的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为适应煤矿机械对性能的要求,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已显得力不从心。电子(微电脑)控制技术的发展就成了煤矿机械的必要选择。机电一体化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将其引入到煤矿机械中,必将会给煤矿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外机械上得到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兴起,推动了机械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微型计算机及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及其在机械上的应用,极大促进了煤矿机电产品的性能,使煤矿机械进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以微电脑或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控制系统在国外机械上的应用已相当普及,在我国也是发展的方向,已成为机械高性能的体现。 目前机械的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主要用以实现如下功能: 1)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维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2)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3)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煤矿机械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可以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因操作者的经验不足,对作业精度的影响。例如,冀中能源黄沙矿2009年投入使用的一整套薄煤综采设备,由我国北京天地玛坷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与德国MARCO公司合作生产的PM31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就是微电脑控制,只要在支架操作控制器上输入程序,支架使会自动连续动作,也可实现远程控制和工作面无人操作。 4)其他应用 一些国外生产的输送机、采煤机、综掘机等采用了电子(微电脑)控制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功率,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电动机功率,大大提高了能耗经济性,而且也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上采用电子(微电脑)控制,可实现无人操作,使机械能在危险地带或人无法接近的地点进行作业,也配备了无线遥控装置,可远程遥控也可微电脑编程控制。电子(微电脑)系统的可靠性是煤矿机械非常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由于煤矿机械一般井下作业,其直接受到潮气、煤尘、通风、石块、地质变化等的侵袭,此外还受到采煤振动和冲击以及各种电、磁等的干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必须满足井下性能环境要求,能在井下环境温度下可靠、稳定地工作;抗压强度高、抗老化,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密封性能好,能防止水分和污物的侵入;较好耐冲击和抗振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能在各种干扰下可靠地工作。 机电一体化论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基础的机械技术、以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动技术。而在在矿井的生产过程中,采煤工艺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能力。因此,要尽量选用先进的采煤工艺,从而到矿井的高产高效的目的。随着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自动化在矿上的应用目益增多。 因为煤矿是高危行业,提高机电设备自身的安全可靠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最大减少用人,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因此煤矿机电的自动化有力推动了企业安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 电气自动化在采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采煤机从中厚煤层起步,发展到薄煤层、大功率、大采高强力滚筒采煤机。从有链牵引、无链液压牵引方式,逐渐发展到了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液压支架高度从薄煤、中厚到厚煤层,支架型式由占主导的掩护式,逐渐发展到有四柱支撑式低位放顶煤、两柱式的高位放顶煤(单输送机)、两柱掩护式低位放项煤液压支架等多种架型。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煤炭生产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是实现综采工作面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设备,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中的作用。目前从国内煤矿的技术、经济条件和效益出发,电液控制液压支架主要用于年产400万t以上的一次采全高长壁工作面,600万t以上放项煤工作面及薄煤层高效开采工作面。将在近年内结合各矿特点尝试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 我国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使采煤的过程更加人性化,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的可靠性是国产采煤机研究的主要内容。该系统能够实现综采装备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的远程监控,使采煤机根据煤层的变化实现自动割煤、煤层的软硬自动调节采煤速度,检验并完善动态监测综采支架液压系统压力和各受力点的状态,自动调节支架推移输送机的拉移等,使综合机械化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 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最能体现煤矿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之一。20世纪 90年代以来,紧跟世界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潮流,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监控系统,如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的kj90系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的kj95系统等。自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不仅为各煤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且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代表了我国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技术水平。 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尽管各地方煤矿一般都设置了机电管理部门,但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 2种职能:一是机电管理,二是机电生产。 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应付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大量压缩机电人员,造成机电管理人员不足,机电专业组织未能健全,机电管理网络经常中断,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技术手段落后。 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及机电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未系统学习设备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机电管理凭经验进行。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经常发生。设备故障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用电管理 两票三制坚持不严,带电作业,约时停送电时有发生。 设备存在隐患较多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末能定期防腐。有的矿井为了赶产,不能保证主副井2h的停产检修时间,绞车的实际提升负荷超过设计提升能力。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井下电气设备没有按规定做电气试验,过流保护整定过大,漏电保护、煤电钻综保、照明信号综合保护、输送机保护、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甩掉不用或试验及记录不规范。井下局部接地极及连线的材质、工艺不符合要求,安装不合格。非阻燃的电缆、输送带仍在井下使用。电气设备失爆现象屡见不鲜。 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办法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即: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杈;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 ;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认真落实规章制度,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加大机电培训。达到培训的目的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培训上提高职工学习积极性,严谨机电培训走过场。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到目的。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忧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隹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现代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械制造与机电一体化发展探究 1.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1.1人机互动的功能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对图形的精密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产品的设计与操作,通过计算机的窗口与菜单完成产品生产的操作过程,利用快速编程、蓝图编程、三维彩色动态图形展示、图形动态跟踪、图形模拟、多方向视图、比例缩放等技术为机械制造提供技术支持,以大量的可视图形和技术数据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完成设计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时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人机互动。 1.2高效化、智能化的性能发展方向 在目前机械制造的操作系统中,高分辨率检测元件和多CPU控制能够提高机械制造过程的效率、精度和速度,形成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数字伺服系统,使机床的运转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自动化调整机械生产的信息流和物料流,以机械制造群控系统提高机械制造的效率与水平。 1.3集成化、可控化的体系发展方向 随着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内的不断应用与推广,基于网络数据资源的机械制造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深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及设计原理,实现了编程、设定、运行、操作的集成化与可控化,提高了机械设计和制作的效率。机械制造的集成化、可控化的体系发展方向以软硬件运行速度和数控系统的集成度为依据,利用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可编程集成线路,提高了集成电路的密度,减少/!/互联长度和数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性能和系统可靠性。这是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2.机械制造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发展 机械制造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是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机械制造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说来,机械制造与智能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化 网络技术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物料选择、产品设计、零件制造、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异地与跨国生产已经非常普遍,技术交流、产品开发合作和经营管理学习也在广泛开展。机械制造企业在网络化的发展环境下既竞争又合作,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因此,网络化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2智能化 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运筹学、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心理学、模糊数学、生理学、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模拟人类智能,使机械生产过程更具人性化。 2.3自动化 机械制造的自动化以系统技术、集成技术、人机一体化技术、单元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技术为支撑,为机械制造营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使机械制造朝着敏捷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2.4系统化 机械制造的系统化表现为开发式和模式化的系统体系结构,实现了灵活组态、任意裁剪、任意组合,达到了综合管理和系统控制的目标。此外,机械制造领域内的通信功能也在不断增强,更加注重产品和人的关系,通过模仿生物机理来研制机电一体化产品。 3.结语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机械制造业也将不断吸收智能化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智能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机械制造业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论文: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对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 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 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五、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 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 ,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抓紧开发、生产中小型PLC,用PLC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抓紧组织生产多色胶印机、中英文打字机、电子出版系统、中高调频X射线疹疗设备、心脑病人监护设备、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模糊控制器、汽车电子高压开关、高频电子点火器等产品。同时要注意用变频调速技术、电力拖动技术、模糊技术、PLC等改造供暖、供水设备,进行高层建设的现代化管理,解决交通难、出行难问题……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系统抗干扰问题的探讨 摘要: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工业应用环境运行时,系统受到的干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干扰 抗干扰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投入工业应用环境运行时,系统总会受到电网、空间与周围环境干扰。若系统抵御不住干扰的冲击,各电气功能模块将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微机系统往往会因干扰产生程序“跑飞”,传感器模块将会输出伪信号,功率驱动模块将会输出畸变的驱动信号,使执行机构动作失常,最终导致系统产生故障,甚至瘫痪。 1 干扰源 从干扰窜入系统的渠道来看,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供电干扰、过程通道干扰、场干扰等,如图1所示。 (1)供电干扰 大功率设备会造成电网的严重污染,使得电网电压大幅度地涨落、浪涌,大功率开关的通断,电动机的启停等原因,电网上常常出现很高的尖峰脉冲干扰。据统计,电源的投入、瞬时短路、欠压、过压、电网窜入的噪声引起CPU误动作及数据丢失占各种干扰的90%以上。 (2)过程通道干扰 过程通道干扰主要来源于长线传输。当系统中有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者传感器测量部件绝缘不好等;及各通道的传输线如果处于同根电缆或捆扎在一起,尤其是将信号线与交流电源线处于同一根管道时,产生的共模或差模电压都会影响系统,使系统无法工作。 (3)场干扰 系统周围的空间总存在着磁场、电磁场、静电场,如太阳及天体辐射;广播、电话、通讯发射台的电磁波;周围中频设备发出的电磁辐射等。这些场干扰会通过电源或传输线影响各功能模块的正常工作,使其中的电平发生变化或产生脉冲干扰信号。 2 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1)配电系统的抗干扰 抑制供电干扰首先从配电系统上采取措施,可采用图2所示的配电方案。 其次可采用分立式供电方案,就是将组成系统各模块分别用独立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构成的直流电源供电,这样就减少了集中供电的危险性,而且也减少了公共阻抗以及公共电源的相互耦合,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电源散热。 另外,交流电的引入线应采用粗导线,直流输出线应采用双绞线,扭绞的螺距要小,并尽可能缩短配线长度. (2)利用电源监视电路 在配电系统中实施抗干扰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仍难抵御微秒级的干扰脉冲及瞬态掉电,特别是后者属于恶性干扰,可能产生严重的事故。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性措施,即使用电源监视电路。电源监视电路需具有监视电源电压瞬时短路、瞬间降压和微秒级干扰及掉电的功能;及时输出供CPU接受的复位信号及中断信号等功能。 3 过程通道抗干扰措施 抑制过程通道上的干扰,主要措施有光电隔离、双绞线传输、阻抗匹配、电流传输以及合理布线等。 (1)光电隔离 利用光电耦合器的电流传输特性,在长线传输时可以将模块间两个光电耦合器件用连线“浮置”起来,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各电气功能模块间的电流流经公共线时所产生的噪声电压互相窜扰,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长线驱动和阻抗匹配问题。 (2)双绞线传输 在长线传输中,双绞线是较常用的一种传输线,与同轴电缆相比,虽然频带较窄,但阻抗高,降低了共模干扰。由于双绞线构成的各个环路,改变了线间电磁感应的方向,使其相互抵消,因而对电磁场的干扰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阻抗匹配 长线传输时,若收发两端的阻抗不匹配,则会产生信号反射,使信号失真,其危害程度与传输的频率及传输线长度有关。 (4)电流传输 长线传输时,用电流传输代替电压传输,可获得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5)合理布线 强电馈线必须单独走线,强信号线与弱信号线应尽量避免平行走向。 4 场干扰的抑制 防止场干扰的主要方法是良好的屏蔽和正确的接地。须注意以下问题: (1)消除静电干扰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感应体接地,接地时要防止形成接地环路。 (2)为了防止电磁场干扰,可采用带屏蔽层的信号线,并将屏蔽层单端接地。 (3)不要把导线的屏蔽层当作信号线或公用线来使用。 (4)在布线方面,不要在电源电路和检测、控制电路之间使用公用线,也不要在模拟电路和数字脉冲电路之间使用公用线,以免互相串扰。 5 软件抗干扰技术 各种形式的干扰最终会反映在系统的微机模块中,导致数据采集误差、控制状态失灵、存储数据窜改以及程序运行失常等后果,虽然在系统硬件上采取了上述多种抗干扰措施,但仍然不能保证微机系统正常工作。因为软件抗干扰是属于微机系统的自身防御行为,实施软件抗干扰的必要条件是: (1)在干扰的作用下,微机硬件部分以及与其相连的各功能模块不会受到任何损毁,或易损坏的单元设置有监测状态可查询。 (2)系统的程序及固化常数不会因干扰的侵入而变化。 (3)RAM区中的重要数据在干扰侵入后可重新建立,并且系统重新运行时不会出现不允许的数据。 抑制数据采样的干扰可采用:数字滤波,宽度判断抗尖峰脉冲干扰等办法,也可采用重复检查法,偏差判断法来检查判断是否有干扰信号。而程序运行失常的软件抗干扰措施一般有: (1)设置WATCHDOG功能,由硬件配合,监视软件的运行情况,遇到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 (2)设置软件陷阱,当程序指针失控而使程序进入非程序空间时,在该空间中设置拦截指令,使程序进入陷阱,然后强迫其转入初始状态。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智能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 【论文摘要】提出一种新型电动执行机构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该执行机构各功能元件的选型与设计、阀位及速度控制原理以及各种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该执行机构将阀门、伺服电机、控制器合为一体,采用8031单片机、变频技术实现了阀门的动作速度和位置控制,解决了阀门的精确定位、阀门柔性开关、极限位置判断、电机保护及模拟信号隔离等技术问题。现场运行情况表明,该电动执行机构具有动作快、保护完善以及便于和计算机通讯等优点。 1 引言 在现代化生产过程控制中,执行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自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有的国产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存在着控制手段落后、机械传动机构多、结构复杂、定位精度低、可靠性差等问题。而且执行机构的全程运行速度取决于其电机的输出轴转速和其内部减速齿轮的减速比,一旦出厂,这一速度固定不可调整,其通用性较弱。整个机构缺乏完善的保护和故障诊断措施以及必要的通信手段,系统的安全性较差,不便与计算机联网。鉴于以上原因,采用传统的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的控制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随着计算机网络、现场总线等技术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这种执行机构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笔者设计的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阀门、伺服电机、控制器合为一体,利用异步电动机直接驱动阀门的开与关。通过内置变频器,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实现阀门的动作速度、精确定位、柔性开关以及电机转矩等控制。该电动执行机构省去了用于控制电机正、反转的接触器和可控硅换向开关模件、机械传动装置和复杂、昂贵的控制柜和配电柜,具有动作快、保护较完善、便于和计算机联网等优点。实际运行表明,该执行机构工作稳定,性能可靠。 2 电动执行机构的硬件设计及工作原理 电动执行机构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智能执行机构从结构上主要分为控制部分和执行驱动部分。 控制部分主要由单片机、PWM波发生器、IPM逆变器、A/D、D/A转换模块、整流模块、输入输出通道、故障检测和报警电路等组成。执行驱动部分主要包括三相伺报电机和位置传感器。 系统工作原理: 霍尔电流、电压传感器及位置传感器检测到的逆变模块三相输出电流、电压及阀门的位置信号,经A/D转换后送入单片机。单片机通过8255控制PWM波发生器,产生的PWM波经光电耦合作用于逆变模块IPM,实现电机的变频调速以及阀位控制。逆变模块工作时所需要的直流电压信号由整流电路对380V电源进行全桥整流得到。 控制系统各功能元件的选型与设计: 1)单片机 选用INTEL公司生产的8031单片机,它主要通过并行8255口担负控制系统的信号处理:接收系统对转矩、阀门开启、关闭及阀门开度等设定信号,并提供三相PWM波发生器所需要的控制信号;处理IPM发出的故障信号和报警信号;处理通过模拟输入口接收的电流、电压、位置等检测信号;提供显示电动执行机构的工作状态信号;执行控制系统来的控制信号,向控制系统反馈信号; 2)三相PWM波发生器 PWM波的产生通常有模拟和数字两种方法。模拟法电路复杂,有温漂现象,精度低,限制了系统的性能;数字法是按照不同的数字模型用计算机算出各切换点,并存入内存,然后通过查表及必要的计算产生PWM波,这种方法占用的内存较大,不能保证系统的精度。为了满足智能功率模块所需要的PWM波控制信号,保证微处理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整个系统的检测、保护、控制等功能,文中选用MITEL公司生产的SA8282作为三相PWM发生器。SA8282是专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具有独立的标准微处理器接口,芯片内部包含了波形、频率、幅值等控制信息。 3)智能逆变模块IPM 为了满足执行机构体积小,可靠性高的要求,电机电源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该执行机构主要适用功率小于5.5kW的三相异步电机,其额定电压为380V,功率因数为0.75。经计算可知,选用日本产的智能功率模块PM50RSA120可以满足系统要求。该功率模块集功率开关和驱动电路、制动电路于一体,并内置过电流、短路、欠电压和过热保护以及报警输出,是一种高性能的功率开关器件。 4)位置检测电路 位置检测电路是执行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提供准确的位置信号。关键问题是位置传感器的选型。在传统的电动执行机构中多采用绕线电位器、差动变压器、导电塑料电位器等。绕线电位器寿命短被淘汰。差动变压器由于线性区太短和温度特性不理想而受到限制。导电塑料电位器目前较为流行,但它是有触点的,寿命也不可能很长,精度也不高。笔者采用的位置传感器为脉冲数字式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无触点的,且具有精度高、无线性区限制、稳定性高、无温度限制等特点。 5)电压、电流及检测 检测电压、电流主要是为了计算电机的力矩,以及变频器输出回路短路、断相保护和逆变模块故障诊断。由于变频器输出的电流和电压的频率范围为0~50Hz,采用常规的电流、电压互感器无法满足要求。为了快速反映出电流的大小,采用霍尔型电流互感器检测IPM输出的三相电流,对于IPM输出电压的检测采用分压电路。如图2-2所示。 6)通讯接口 为了实现计算机联网和远程控制,选用MAX232作为系统的串行通讯接口,MAX232内部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平转换电路,可以把8031串行口输出的TTL电平转换为RS-232标准电平,把其它微机送来的RS-232标准电平转换成TTL电平给8031,实现单片机与其它微机间的通讯。 7)时钟电路 时钟电路主要用来提供采样与控制周期、速度计算时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日历。文中选用时钟电路DS12887。DS12887内部有114字节的用户非易失性RAM,可用来存入需长期保存的数据。 8)液晶显示单元 为了实现人机对话功能,选用MGLS12832液晶显示模块组成显示电路。采用组态显示方式。通过菜单选择,可分别对阀门、力矩、限位、电机、通讯和参数等信号进行设置或调试。并采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显示直观、清晰。 9)程序出格自恢复电路 为了保证在强干扰下程序出格时系统能够自动地恢复正常,选用MAX705组成程序出格自恢复电路,监视程序运行。如图2-3所示,该电路由MAX705、与非门及微分电路组成。 工作原理为:一旦程序出格,WDO由高变低,由于微分电路的作用,由“与非”门输入引脚2变为高电平,引脚2电平的这种变化使“与非”门输出一个正脉冲,使单片机产生一次复位,复位结束后,又由程序通过P1.0口向MAX705的WDI引脚发正脉冲,使WDO引脚回到高电平,程序出格自恢复电路继续监视程序运行。 3 阀位及速度控制原理 阀位及速度控制原理框图如图3-1所示。 采用双环控制方案,其中内环为速度环,外环为位置环。速度环主要将当前速度与速度给定发生器送来的设定速度相比较,通过速度调节器改变PWM波发生器载波频率,实现电机的转速调节。速度调节器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具体内容另文叙述)。 外环主要根据当前位置速度的设定,通过速度给定发生器向内环提供速度的设定值。由于大流量阀执行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加速、匀速、减速等阶段。各阶段的时间长短、加速度的大小、在何位置开始匀速或减速均与给定位置、当前位置以及运行速度有关。速度给定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为:通过比较实际阀位与给定阀位,当二者不相等时,以恒定加速度加速,减速点根据当前速度、阀位值、阀位给定值的大小计算得来。 执行机构各阶段运行速度的计算原理 图3-2为执行机构的典型运行速度图,它由若干段变化速率不同的折线组成。将曲线上速率开始发生改变的那一点称为起始段点,相应的时间称为段起始时间,如图3-2中的t(i)(i=0,1,2,……),相应的速度称为段起始速度,如图3-2所示v(i)(i=0,1,2,…)。 设第i段速度的变化速率为ki,则有: 式中:Δv为两段点之间的速度变化值,Δv=vi+1-vi; Δt为两段之间的时间,Δt=ti+1-ti。 显然,当ki=0时为恒速段,ki>0时为升速段,ki<0时为减速段。任意时刻的速度给定值为: Ts为采样周期。 变化速率ki的取值由给定位置、当前位置以及运行速度的大小确定。 4 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 该电动执行机构采用了最新的变频调速技术,电机驱动功率小于5.5kW。用户可根据需要设定力矩特性,根据控制的阀设定速度,速度分多转式、直行程、角行程3种方式。控制系统由阀位给定和阀位反馈信号构成的闭环系统,控制特性视运行方式、速度而定,并具有自动过流保护、过载保护、超压、欠压、过热、缺相、堵转等保护功能。 该执行机构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主要有: 1)阀门柔性开关 柔性开关主要是为了当阀关闭或全开时,保证阀门不卡死与损伤。执行机构内部的微处理器根据测得的变频器输出电压和电流,通过精确计算,得出其输出力矩。一旦输出力矩达到或大于设定的力矩,自动降低速度,以避免阀门内部过度的撞击,从而达到最优关闭,实现过力矩保护。 2)阀位的极限位置判断 阀位的极限位置是指全开和全关位置。在传统执行机构中,该位置的检测是通过机械式限位开关获得的。机械式限位开关精度低,在运行中易松动,可靠性差。在文中,电动执行机构极限位置通过检测位置信号的增量获得。其原理是,单片机将本次检测的位置信号与上次检测的信号相比较,如果未发生变化或变化较小,即认为己达到极限位置,立即切断异步电机的供电电源,保证阀门的安全关闭或全开。省去了机械式限位开关,无需在调试时对其进行复杂的调整。 3)电机保护的实现 为了防止电机因过热而烧毁,单片机通过温度传感器连续检测电机的实际运行温度,如果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电机温度过高,自动切断供电电源。温度传感器内置于电机内部。 4)准确定位 传统的电动执行机构在异步电机通电后会很快达到其额定动作速度,当接近停止位置时,电机断电后,由于机械惯性,其阀门不可能立即停下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超程,这一超程通常采用控制电机反向转动来校正。机电一体化的大流量电动执行机构根据当前位置与给定位置的差值以及运行速度的大小超前确定减速点的位置及减速段变化速率ki,使阀门在较低的速度下实现精确的微调和定位,从而将超程降到最低。 5)模拟信号的隔离。 对于变频器的直流电压以及输出的三相电压,它们之间的地址不一致,存在着较高的共模电压,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将它们彼此相互隔离。采用LM358和4N25组成了隔离线性放大电路。如图4-1所示,采用±15V和±12V两组独立的正负电源。若运放A的反相端电位由于扰动而正向偏离虚地,则运放A输出端的电位将降低,因而光电耦合器的发光强度将增强,则使其集射极电压减小,最后使运放A反相端的电位降低,回到正常状态。若A的反相端电位负向偏离虚地,也可以重回到正常状态。从而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性。 5 结束语 该执行机构集微机技术和执行器技术于一体,是一种新型的终端控制单元,其电机是通过内部集成的一体化变频器来控制,因此,同一台智能执行机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不同的运行速度和关断力矩。该智能执行机构采用了液晶显示技术,它利用内置的液晶显示板,不仅可以显示阀门的开、关状态和正常运行时阀门的开度,还可以通过菜单选择运行参数设定,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显示出故障信息。总之,该执行机构集测量、决断、执行3种功能于一体,顺应了电动执行机构的发展趋势,它的研制成功给电动执行机构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 讨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造业面貌所起的重要作用,并说明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 应用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1.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1.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1.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1.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1.9 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2.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2.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2.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 2.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2.6 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机电一体化论文: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对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四、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北京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北京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北京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北京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北京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北京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北京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北京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北京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北京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北京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北京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北京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北京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北京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北京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北京“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北京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北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北京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北京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 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北京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北京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北京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北京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北京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北京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不低于3%;到2000年分别不少于3000元,不低于8%。 ·PLC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开发能力要稳居全国首位;“九五”北京要成为全国主要的PLC生产基地之一。 ·“电力电子”开发生产能力:“八五”期间掌握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的批量生产技术和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发技术。“九五”期间第三代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要形成经济批量。在电力电子产品应用方面,“八五”期间,开关电源、高频电源、逆变电源要成为拳头产品;交流变频调速装置要达到批量生产程度;高频电子镇流器要能出口创汇;“九五”,北京要形成一个具有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装置研制、生产、开发、推广综合配套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生产能力:“八五”要把北京建成全国模糊技术控制器的开发生产基地,开发出用于工业炉窑改造,压力、温度、流量控制的模糊技术控制系统典型产品来;交逐步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家用电器中。1995年,空调器、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产品模糊控制器的普及率要分别达到15、20%、5%、15%、8%左右。到本世纪末,北京家用电器模糊技术普及率要达到50%以上。 ·其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微机控制多色印刷机要稳居全国第一;电子医疗仪器的开发、生产争取在“八五”有较大突破,“九五”在品种和产量上全国领先;在“八五”期间,以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为代表的发电设备要形成综合配套能力,打出规模效益来;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自动化装置要上品种、上批量……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北京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如果北京完成好上面所建议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两方面的目标,那么,到本世纪末,北京就会形成一个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其中,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印刷系统、新型电子医疗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等机电一体化装备销售额可超过150亿元;“电力电子”的销售额可超过20亿元;PLC模糊控制器等销售额可超过15亿元;汽车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轻工民用电器产品销售额可超过25亿元。机电一体化产业不仅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也是机电行业停工、待产、明亏、潜亏企业的出路所在。 五、北京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北京地区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是。同时,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总公司)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市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全市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市政府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北京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北京“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因此,北京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北京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在经济政策上,要多给机电一体化科研攻关课题、开发应用项目利用科技专项基金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机会;银行发设贷款要多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改进、生产合资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模化建设项目上倾斜;成立“机电一体化”发展基金,支持机电一体化生产发展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 ,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我们认为,北京“机电一体化”发展,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 抓紧开发生产GTO、GTR、VDMOS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装置——交流变频调速器、逆变焊机、高频电子镇流器等,用电力电子技术进行的节能、节材为主要目的的技术改造; 抓紧推广应用经济型数控系统,改造机床设备;开发生产低、中档数控系统; 抓紧开发、生产中小型PLC,用PLC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抓紧组织生产多色胶印机、中英文打字机、电子出版系统、中高调频X射线疹疗设备、心脑病人监护设备、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模糊控制器、汽车电子高压开关、高频电子点火器等产品。同时要注意用变频调速技术、电力拖动技术、模糊技术、PLC等改造供暖、供水设备,进行高层建设的现代化管理,解决交通难、出行难问题…… 机电一体化论文: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措施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环节管理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应根据实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2、机床数控技术应用;3、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教学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采用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即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四周的阶段实习,进行钳工、电工的有关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每周安排一天半到二天实习课,进行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达到初级车工操作水平;在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步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操作水平,并能赴工厂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并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要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具、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厂交待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4、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接轨,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确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 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机电一体化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浅论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产品;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3 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3.4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 、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3.6 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机电一体化论文:浅谈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摘 要:文章从电工新技术的发展谈起,对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作详细分析,并着重探讨电工新技术的特点,归纳、总结出相关结论,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电工新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电工新技术目前已在机电一体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依靠电工新技术研发制作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众多,为机电一体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分析电工新技术的基本功能,当该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以后,不但能有效改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环境,提高机电产品工作效率,还能减少能源浪费,实现生产节能。下面笔者结合电工新技术的发展概述,对机电一体化中应用到的电工新技术作详细分析。 1 电工新技术分析 1.1 电工新技术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它借助自身技术优势,一方面解放了国民生产力,有效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能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1.2 电工新技术的定义与发展趋势 所谓电工新技术,实际就是指在当前并未实现规模化应用,但具有一定效益的电工技术。随着时代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电工新技术在国民生产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21世纪最具活力和最具生命力的电工技术。追究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原因,它实际是在传统电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出现的电工新理论、新知识、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等集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新电工技术。电工新技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发展,当时盛行的电工新理论有等离子物理、生物电磁学、电磁流体力学等等,新技术则主要有放电应用技术、磁流体发电技术、电磁诊断技术等。在21世纪的今天,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除了原有的电工技术、理论、设备、材料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外,电工新技术还向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网络技术方向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2 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电工新技术当前已经在机电一体化中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比如生产中常见的自动监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运动控制卡等,都属于电工新技术的范畴。详细分析如下: 2.1 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是电工新技术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自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该系统的基本特点是能实现自动化控制。将该系统应用到机电一体化中,系统能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测量,并结合测量数据推断出设备偏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偏差进行处理,尽可能的将偏差降低到最小。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中,为了将自动化控制系统测量的快速性、稳定性、精确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往往会选择采用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等对系统进行控制。工业大革命之后,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精度、性能、使用可靠性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为了满足市场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内部所采用的控制器性能也随之越来越好,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的出现使得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地位越来越高,既能满足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要求,又能提高系统控制与调节精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化控制与调节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多选择该类伺服系统来实施产品控制。 2.2 pc的应用 pc,实际指可编程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产出来的一种工业控制装置,技术基础建立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上,既具有计算机控制功能,又能实现通信,所以该控制器在出现以后,便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生产自动化控制中。pc技术产生初期,常用的pc大多只具备逻辑控制、定时和记数功能,通常将只能实现这三项功能的可编程控制器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随着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plc的功能日趋完善,性能不断提高。plc已经发展为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于一身的电子装置。目前plc正朝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plc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装置。用计算机编程软件代替继电控制的硬件接线,既发挥计算机优点,又考虑电器操作人员习惯,始终保持大众化特点。plc具有可靠性高、编程方便、对环境要求低、与其他装置连接方便等优点。plc控制系统与继 电顺序控制系统的比较:plc控制系统大部分为软件控制,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plc控制器内部全部为“软接点”,动作快,系统的控制功能改变一般需要修改程序;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周期短plc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检、监控功能,可靠性高,适用范围广。特别是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与传统的plc相比较能更好的实现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设计,不仅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还可以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2.3 运动控制卡的应用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pc机及工业pc机、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的上位控制单元。它包括脉冲输出、脉冲计数、数字输入、数字输出、d/a输出等功能。它变频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把工频电源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来实现电机的变速运行的设备。以达到无极变速,从而缩短电机方向和转速的时间,其中控制电路完成对主电路的控制,整流电路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直流中间电路对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平滑滤波,逆变电路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它可以发出连续的、高频率的脉冲串,通过改变发出脉冲的频率来控制电机的速度,改变发出脉冲的数量来控制电机的位置,用于控制步进(直线)电机或伺服电机。所以变频器因调速性能好、效率高、性能稳定、可靠性高等这些优点,使其在数控伺服、机械、同步传动等多种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变速器调速技术已逐渐成为电气传动自动化的一项核心技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成为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必要措施。电工新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特点,为机电一体化发展创造了众多有利条件,促进了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的实现。总的来说,电工新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它不仅省去了多余的社会劳动力,实现了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动化控制运行,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 机电一体化论文:浅析机电一体化在煤矿机械中的作用 摘 要: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煤矿机械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新时代的煤矿业,其正处于一个更新换代的转折点,现在的煤矿机械正处在一个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时代,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煤矿设备投入的不断增加,煤矿机械也处在一个更新换代的时期。煤矿业在投入设备的基础上重视安全生产,文章着重对煤矿生产中机电一体化情况进行了探讨,并阐释了其在煤矿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煤矿机械;作用;应用 科技的进步为新时代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型的先进技术,煤矿业也不例外,在煤矿生产中对于机械性能的要求也不断的在提高,煤矿机械中微电脑的应用会更加的广泛,且机械结构会更加复杂,其对于维护的要求也向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以下就通过文章对煤矿机械中电子装置的控制功能、特性和类别以及电气的功能、特性和类别进行初步的介绍。用以帮助工作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更加了解煤矿机械。 1 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目前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在现代的煤矿生产中,机械性能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的产出,机械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经济性都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煤矿的供电、通风以及排水、提升造成安全性影响。煤矿机械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动力性会直接受到机械电气以及电子系统中控制部分的性能以及质量好坏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会直接对机械的寿命施工质量以及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微电子系统在现代煤矿生产中越来越不可或缺,已经成为了现代煤矿机械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评判煤矿机械水平的标准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在性能上不断提高,微电子开始在煤矿机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成为了煤矿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煤矿机械系统的复杂程度会越来越高,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应用范围相对也会随之变广,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其维护和维修要求也相对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这就使得煤矿的工作人员所面临的专业机械问题更加复杂。为了更好的适应更加复杂的机械设备以及控制系统,对煤矿员工的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对设备的管理也成为了煤矿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 随着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及新时期对于煤矿生产的要求,煤矿机械的使用中仅仅依靠液压技术以及机械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机械性能要求。对于煤矿机械应用,现代化的生产要求煤矿机械具有更好的可控性,更加智能化。因此微电子的技术引入成为了煤矿机械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对煤矿机械的控制上微电子控制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机电一体化作为新兴的技术,以其独特的适应性开始受到煤矿业的关注,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引入煤矿生产的机械设备中,不仅仅是对于煤矿机械的技术革新,同时也使得煤矿机械设备从性能上有了本质的改变。 机电一体化又被称作电子机械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跨学科技术,由多种学科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液压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却又独立于上述任何一门学科。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最先得到应用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得以应用于国外机械中。而随着微电子技术在八十年代末期逐步的发展,并成为了核心技术开始,机械制造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并且随着微处理、计算机、检测、传感以及信息处理等技术在煤矿机械中得到引用并逐步发展,对煤矿机电产品性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使得煤矿机械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转变阶段。目前以微处理器或者是微电脑为核心的电控系统已成为了我国煤矿机械的发展趋势,虽然同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微控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技术的引入和研究发展,煤矿机械技术的提升也会十分迅速。 我国煤矿业引入微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煤矿机械功能进行提升,其主要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功能。 2 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诊 即对煤矿机械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和液压系统等的在线运行状态监控,出现故障能自动报警并准确地指出故障的部位,从而改善操作员的工作条件,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 护检查工作,降低使用维修费用,缩短停机维修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如采煤机上变频器就采用plc控制,可实现多种在线监控和故障自诊,还有煤矿用各种电器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 3 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井下使用的胶带输送机、通风机、提升机等,使用变频起动、plc控制系统,节电量就为30%左右,同时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4 有效提高生产的自动化、半自动化 自动化煤矿机械设备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半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不但从劳动强度上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同时也是对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另外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经验不足而对作业精度造成的影响。微电子在煤矿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也是其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去推广以及应用,使得机械系统的构造越来越复杂,但是功能以及适用范围也会随之而扩大。 5 其他应用 一些国外生产的输送机、采煤机、综掘机等采用了电子(微电脑)控制的自动变速器,能够根据外负荷的变化情况自动改变传动系的传动比,从而改变功率,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电动机功率,大大提高了能耗经济性,而且也简化了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作业人员操作的安全性。目前我国在综合机械化采煤机上采用电子(微电脑)控制,可实现无人操作,使机械能在危险地带或人无法接近的地点进行作业,也配备了无线遥控装置,可远程遥控也可微电脑编程控制。电子(微电脑)系统的可靠性是煤矿机械非常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由于煤矿机械一般井下作业,其直接受到潮气、煤尘、通风、石块、地质变化等的侵袭,此外还受到采煤振动和冲击以及各种电、磁等的干扰,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此电子(微电脑)控制系统必须满足井下性能环境要求,能在井下环境温度下可靠、稳定地工作;抗压强度高、抗老化,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密封性能好,能防止水分和污物的侵入;较好耐冲击和抗振性能;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系统能在各种干扰下可靠地工作。 6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便是煤矿机械的发展,而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矿机械在性能上的适应性越来越高。随着机电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先进技术的引入,我国的煤矿机械技术发展开始向着微电子控制系统转变,在应用上更加的广泛,同时对于相关维修以及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便如此,机电一体化也越来越得到广大煤矿业生产者以及管理者的推崇,在应用中不断的吸取经验,从而得以发展提高。虽然世界机电一体化的微电子控制技术发展较早,但是我国的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在煤矿的生产上还存在很多的差距。但是社会对于煤矿生产的要求不会因此而降低,因此机电一体化变革刻不容缓,需要煤矿生产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以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机电一体化论文:试谈基于机电一体化的煤矿企业科技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概述, 简要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论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煤矿企业 机电一体化 科技管理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它的本质不仅是单纯地利用电子技术来简化或替代机械,更重要的是将机械系统、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组成了最佳系统。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增强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等功能,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并且简单、方便;适用面广、生产、应变能力强、工作质量高;它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使工作恢复正常。 2.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我国制造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它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今后应加强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同时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机器人仍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3.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3.1 提高劳动效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使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得到极大的改变,大量新型自动化电子设备的使用彻底转变了煤矿的作业模式,明显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3.2 提高了劳动安全保障,传统的煤矿工作环境非常恶劣,高负荷地工作会严重影响到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煤炭的采掘、运输、提升等,不仅可以使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降低发生事故和危险的几率,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3.3 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矿工的劳动收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使得煤炭的产量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样使矿工的劳动收入有所提高,改善矿工的生活质量。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4.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电牵引采煤机。它具有许多液压牵引采煤机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良好的牵引特性。在采煤机前进时它可以提供牵引力,在采煤机下滑时它还可以进行发电制动;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与液压牵引不同的是电牵引采煤机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损外,其它元件没有磨损,因此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轻便简单,只做一次转换,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转换效率可高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电能转换机械能的转换效率只有65%~70%左右。 4.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是矿井提升机,为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在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二为一,大大简化了机械结构,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使电器安装大大简化,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 4.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带式输送机已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一般为3点驱动,对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存在一定的限制。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的功能、可靠性、灵敏度和寿命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着的差距。 4.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煤矿供电要求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5.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目前已经成为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工业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论文: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运用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捷。接口是几点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运用接口,可以更好地将几点一体化产品中的各个组件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能够更加顺畅、有效。因此,接口技术的研究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用效能,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创新接口技术,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1 简述接口、接口类型与接口连接方式 机电一体化系统,即是将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从而发挥机械电子的优势,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性能。而接口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机械系统与电子系统各个模块的重要组件,具有调节、匹配、缓冲等性质,可以有效地转换电平、增加功率,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得到提高;一些技术人员将接口加设抗干扰材料,可以将电子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相互隔离,防止两个系统之间的信号受到干扰,影响电子系统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接口的运用,还可以进行电路转换,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各个系统之间电流量的匹配,进而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效率。 不同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性能、工作原理等都存在差异,自然接口也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运用接口技术连接子系统的各个模块时,需要运用到不同的接口。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将接口分成两类,即机电接口与人机接口。机电接口是指执行机构驱动系统与传感器之间的接口,它可以模拟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并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平稳的电流,以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保持一个有序的运行状态;人机接口是指工作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这种接口可以将工作人员的指令,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编码形成有效的信息数据,并通过接口在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以满足实际需要。 2 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运用 2.1 概述接口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接口技术是随之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顾名思义,它是将机电一体化中各个组件、系统相互连接,使其发挥最佳效用的技术。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应用,可以更加有效地使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各个复杂的子系统模块之间有效地连接起来,促进其数据、信息的传递与转换,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得到提高。而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向着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也将越来越高,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2.2 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接口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同时也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那么,接口技术到底是怎样运用到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呢? 第一,连接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模块,充当“开关通道”。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模块相互连接,再通过电子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与转换,使各个系统模块都能够在电子系统的控制下运作。要想实现以上功能,就必须有连续的电流,而在接口技术运用下的接口可以充当“开关通道”,工作人员只需正确操作开关执行器,为系统模块之间的连接提供连续的、平稳的电流,就可以有效实现以上功能。 第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手动接口,满足工作需求。工作人员在操作监控机电一体化系统运作时,通过人机接口使系统按照工作人员的需要进行运作,这种被称为人机接口。人机接口主要分成输入与输出接口,工作人员只需按照需要将指令通过硬件输入系统,系统就会按照需要将指令编码成信息数据,并通过接口传递给各个系统模块,输出相应的状态、运行参数等,以实现工作人员监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的,满足工作需要。 第三,运用接口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输出信号的质量。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接口的运用还不是很成熟,导致系统显示的数据、信息等质量不高。随着接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在运用接口技术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数据、信息输出的质量。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控制输出的数据、信息等运行参数,对这些数据、信息等进行有效的调整,就可以实现监控生产过程的目的。 2.3 运用接口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运用接口技术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问题。技术人员在运用接口技术将接口连接于各个子系统模块之间,需要注意接口技术是否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匹配,是否能够符合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性能上的要求,这些都是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合理选择、运用接口技术,才能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正常发挥起到基础的作用;任何技术在运用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调试,以确保技术运用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同样,接口技术的运用也需要进行智能调试。一般来说,技术人员在运用接口技术连接各个子系统模块之后,就要及时地进行系统测试与接口的智能调试,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运行,也可以为以后接口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接口在使用过程中,人机接口是比较常见的,它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人工调整的接口,也就是说,这种接口是可调的。因此,技术人员运用接口技术必须积极思考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实际生产效能,并注重接口技术的各项指标能够按照要求合理调控,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接口技术。这样的接口技术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按照需要随时进行调控,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提高接口技术的运用效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促进工业化与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我国社会建设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接口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口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所以,相关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创新接口技术,从各个方面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进而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社会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机电一体化论文: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之技术路径 摘要:本文从分析学科课程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论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技术路径,分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技术路径 近年来,随着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念与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推广,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逐渐得到认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顺应国内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即技能人才需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奠定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中,提出构建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工作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体系多为学科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虽然学科课程体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优点,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其缺点也日益凸显,如学科课程忽略世界的整体性,将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道德割裂开来;学科课程强化“精英文化”,强化少数人利益,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学科课程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科课程的系统性不能等同于职业活动的系统性,学科课程所强调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要求不相符。 进入新时期,现代企业和社会管理步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强调劳动者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的综合运用,孤立的学科课程体系与此需求相去甚远。因此,改革长期徘徊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中,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强调《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训课程强调《金工基本技能实训》、《机电设备拆装》、《电子电工专项技能实训》、《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单项技能的训练,学科课程体系均从片面的片段的角度看待本专业的整体性职业活动,没有与完整的工作过程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对专业人才完成一项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非常有限。因此,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技术路径 职业教育是为人们胜任职业活动和通过职业活动实现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教育,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媒介和手段都应是工作化的,必须将具体的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并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教学过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课程设计开发要体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 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必须以工作为基础,并保证以工作为基础的教学过程必须产生胜任现实工作的能力。校企合作的核心是认识企业的工作形态和工作内容,并将其充分而有效地呈现于教学过程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合同、组织师生企业实习,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工作呈现”的有效性。 因此,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本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技术路径如下: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课程转化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计划编制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 行业、企业情况分析和岗位工作分析通过企业调研,与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探讨,观摩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等途径,分析行业、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和对技能人才的用人要求,确定本专业技能人才的就业领域有:电气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修;电气、机电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仪器仪表的配置、检测、调试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工程项目的施工、维护及技术服务;机电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等。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向若干机电一体化行业的企业一线人员发放“实践专家工作职责调查表”,分析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个人工作经历和现从事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从而遴选符合参加实践专家访谈会条件的企业实践专家。学校确定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骨干教师及聘请的实践专家之后,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会上,在课程开发主持人主持,专业骨干教师配合下,引导企业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要求每位企业实践专家列举从进入机电一体化行业开始到成为实践专家的发展过程的若干阶段及其每一阶段所从事过的、有挑战性的、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提高工作能力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待所有实践专家填写个人“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后,课程开发主持人引导实践专家配合,从所有填写后的“实践专家职业发展阶段分析表”中提取代表性工作任务,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按从入行到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排序。机电一体化专业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职业发展排序,通过企业实践专家分析,共提取了“机电设备装配、调试与维护”、“电气控制柜的安装调试”、“机电一体化系统疑难故障诊断与检修”等16个典型工作任务。 转化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目标,按照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的原则,在企业实践专业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讨论分析下,将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学习领域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最终确定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电气安装”、“机电设备疑难故障检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16门课程,每门课程均体现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 设计学习任务,编制教学计划根据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对应每一门课程,开发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直接来源于企业,也可以由学校根据工作任务要求设计开发,但它原则上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能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发设计的学习任务有:“工具和仪表检修”、“齿轮传动机构拆装与测绘”、“常见机床动力电路安装与检测”、“自动生产线总装与调试”等58个。在学习任务的排序上遵循由易到难的排列原则,低年级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高年级设计数量较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完成所有学习任务的,其目标实现之和应该大于或等于所属一体化课程的目标。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根据学校实际师资情况和设施设备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秩序要求,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与工作时间,编排可执行的教学计划。 学习材料(工作页等)开发,投入实施根据学习任务的目标要求,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收集企业实际生产任务的工作素材、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工作规范要求等,运用编写学习材料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方法,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编制教学材料,例如工作页。学习材料开发完毕后,学校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评审课程体系成果材料,评审通过后投入实验。 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目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四年制预备技师班、三年制高级技工班均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1)新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有利于学生持久的职业生涯发展;(2)新教学模式基本扭转了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使学生转变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体,可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兴趣;(3)学生的创造能力、工作能力、应变能力都能通过课堂学习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承受挫折能力等有较大帮助;(4)学校的学习工作站比较类似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习需求。 通过一个周期的实施,总结出课程实施要重点从教学组织模式、师资团队建设及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三方面考虑,才能保证课程构建和实施均能取得成功。 教学组织模式课程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因此必须将学习作为工作过程(即教学过程)的中心,以学生自主理解和完成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基本手段,并指导学生将理解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转化成为适应变化的策略。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都是学生实现这一完整过程的基础,都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按照完成一项工作的基本思路,课程实施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价反馈。 师资团队建设由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完成若干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由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引导和服务的作用,因此,对教师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均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职业教育界的教师多来自大专院校,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占大多数,势必对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实施带来影响,所以,学校在考虑推一体化课程实施的同时,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一个长期合作的师资培养通道,让教师适应并逐渐胜任新课程的实施。 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一体化课程实施需要与学习任务相匹配的教学媒体和设施设备,创设尽量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因此,学习工作环境的建设并不仅仅是为了技能的重复操作训练而购置大量的设备,要从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性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规划设计学习工作环境,也叫学习工作站。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中,每一学习工作站均划分信息检索区、学习区、实训区、工具区、学业成果展示区等五大区域,方便学生自主检索学习工作过程所需的资源,养成遵循企业工作规范和作业流程的习惯,并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学习。 总之,构建实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种课程组织方式的改革,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课程价值观的变革。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直接载体,建设符合企业用人要求、能够保证学生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机电行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不匹配,教学内容滞后于生产实际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打通教学与生产的界限,在生产线上完成课堂教学,在实训场所进行产品生产,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无缝切换,充分实现学生和员工这两种角色的融合,更好地实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组织 相比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还不够充分,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目前校企合作主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的自主结合,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还不多,专业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的功能还没有体现出来。对校企合作,甚至会出现学校热情,企业冷淡的状况。即便初步达成了合作,也可能会受到企业订单需求的波动,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因素而意外中断。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引导下,企业和学校能紧密稳固合作的制度化平台。 1.2缺乏深层次的有效合作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也实际接纳了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岗位,但有时受到合作期限的限制,企业不能够投入太多精力,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培养学生,学生也没能深入岗位职责,在实际生产中学得过硬本领,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没能实现企业培养预备人才,学生提前职场热身的目标。究其原因,还是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仅仅把学生安排到相关岗位,简单地当成员工使用,而缺乏应有的校企合作项目培训,企业环节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也局限地把到企业工作当成任务完成,没能理解走上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是近距离了解观察企业的最好窗口,是为将来就业择业做准备的好机会。 1.3缺乏相关的政策配套,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不够 校企合作表面上看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实际上政府的配套管理和服务也非常重要。通常的校企合作中,学校由于面对就业压力积极性最高,而企业因为没有相关的政府专项资金补助或者配套的优惠政策,往往参与的动力不足。企业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备是机电类企业,往往需要重资产投入,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较高,企业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不易消化,更无法直接获利。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限制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是定向培养,学生到就业时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这就会使有的企业局限地认为,我今天培养的人才,明天可能会到别企业去,社会上没能形成我培养人才为别人,别人也会培养人才为我,这样的大氛围和大局观。如果培养的人才没有被自己所用,甚至有可能会为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目前机电行业企业众多,规模不一。校企合作的对象如果是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企业本身的定位和发展思路就不甚明晰,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法与学校的期待也有差距。这就难以形成校企合作的规模效应,不能形成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1.4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依靠领导或者老师自身的人际关系脉络,搭建桥梁。合作也处于简单模式,签署一个合作的框架合同,灵活机动,合作的开始和结束都不甚严格,合作双方的投入和产出也不明晰。一旦企业或者学校人事变动,就会影响到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2建立深度校企合作的策略 2.1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高效平台 政府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宏观指导,掌握着最精准的人才需求信息。机电行业协会作为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最了解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规格。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前瞻性。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规划和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准确预测将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能需求,并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到学校,有利于学校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和行业协会还能指导学校办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提高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力满足机电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用工需求。 2.2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1)可以与企业合作订单班或冠名班。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需求,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课程考核实行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属于企业定制,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视。 (2)可以与企业有更多的人员流动。除了教师跟进企业进行指导学生,企业里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可以聘用到学校,走进课堂教学。教师到企业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参与具体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提高实践和现场能力。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等,还可以用实际经验的角度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员双向流动,角色互换,理实结合,学以致用。 (3)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比如,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企业员工也有着技术提升和学习进修的愿望,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推出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老员工的技术更新和提升培训等。再比如,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可以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推送有持证上岗需求的工种,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又比如,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在前期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可能会有部分产品放到学校开发和生产,既降低了企业成本,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个产品从企业界和学术界不同视角打磨,往往会产生更好的市场效果。还比如,可以校企合作完成科研项目。教师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多,两者结合,强化了企业技术公关力量,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也锻炼了教师产学研结合的能力。 (4)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选择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掌握过硬技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企业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条件,学校为企业招聘提供便利。企业有用工需求时,学校及时信息,配合企业来校宣讲,学生自愿报名,就业双向选择,为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畅通的通道。 2.3紧密联系地方经济需求,理顺各方利益关系 高职院校选择校企合作项目,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需求,争取政府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合作意向。针对重大产业,学校可以设立研发中心,配合政府和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产业水平和行业进步。政府对于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使校企合作从双方,拓展到政企行校四方,实实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校企合作中,学校拥有人才、技术、信息的优势,企业拥有设备、资金、管理、市场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共谋发展。合作中,要能兼顾学校利益,企业利益,师生员工利益,制定详细的合作方案和约束机制,建立起高效廉洁,产权明晰,充满活力的合作关系。 3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基础和保证。经济发展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机遇和动力。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水平,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赢,师生员工更好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篇1 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的单位在这一过程当中面临着全新的体制改革新形势。在这一大环境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当中悄然地发生变化,相应的社会市场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变革。在此种全新的大环境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加强综合管控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组织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并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可以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相关管理工作的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其中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都同时是行政单位也是事业单位,因此,人们称政府部门为行政事业单位。在新的社会背景之下,信息化建设工作逐步推进,在这一进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有所不足、数据共享和风险管控两大方面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了相关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建设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因此,为了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将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这一问题对于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地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适应时代发展,进行市场化改革。由此可见,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研究新时代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社会职能性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中,同时也为诸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不可否认,目前,在面对新的社会大环境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更加繁杂,同时难度也越来越大。时间紧任务重,如果相关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处理,则会给其增加更大的压力,对此,可以充分地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缓解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并且为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工作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其工作效率与质量。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新型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时代发展需求,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问题,推动财务资金可以合理利用。其具体地表现为以下几大方面: (一)可以促使相关单位中各类资金得到有效利用 相关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并且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财务资源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与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管理推进过程当中各个环节的进展状况,并且针对相关财务信息资源进行及时的整合,进而能够通过此种方式从源头上减少财务管理中的失误问题。同时也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除此之外,进一步地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整合,同时还能夯实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二)助力于行政事业单位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这一工作已然成了现代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结合市场新环境中的相关要求,就财务管理中的转型路径和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能够促进其财务转型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为其带来更强劲的基础保障。在信息时代中,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普及,同时也为其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把财务管理信息工具和其财务系统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充分地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流程与标准。在这一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地借助信息技术为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目前情况下,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转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必须迎合时代发展需求,而在这一背景之下为了能够有效地应对政府制度的改革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就必须在这一过程当中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进行结合,进而为其创造有利的财务管理条件。 (三)助力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防范各类风险问题,实现财政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融入了更多的科技性元素,通过借助海量的财务管理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类风险性问题。只有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融入信息化技术,才可以使得我国的财政资源能够在其具体应用过程当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得相关资源实现最优化的配置,有效避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相关危险性因素。同时在这一过程当中还能够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化,有利于促进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与优化,并且还可以有效地强化财务信息的管控措施。通过基础信息技术深入挖掘财务信息中的数据资源,可以在原有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地剖析事业单位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且使得风险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改革发展取得成效,从而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管理的整体质量,使其效果变得更加突出。 三、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基础体系 事业单位中所包括的工作内容相对较多,任务较为繁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针对其相关财务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充分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单位自身的业务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系统框架。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将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作为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来抓,为其制定详细的财务管理计划。明确财务管理内容并完成既定目标有效落实责任分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财务管理终端的既定目标更好地进行落实,有效的带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的全面建设步伐,同时充分的融入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将财务人员的实际需求作为前提条件,也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也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相关管理工作的科学理念和有效措施。同时,其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其实际开展过程当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新兴市场环境的发展需求,要尽可能地听取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这也是有效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高度注重财政改革中的具体要求,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充分结合财政改革过程中的具体细则问题,并且强化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从加强信息系统的整合角度进行着手,结合相关系统创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架构。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新步伐,及时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点,积极地去探索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并且学习相关经验,在原有基础之上引入合理的管理手段。同时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系统。 (二)相关信息系统的具体研发分析 该行业中的相关从业人员要想在最大程度上达成这一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完善相关技术管理工作,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之上不断的扩展其相关信息系统功能,进而通过这种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财务管理数据的真正价值。在这一过程当中,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事业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数据作为有效的支持,可以通过借助各项改革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首先,必须积极探索工作流程可视化的管理功能。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其实际工作中深入探索管理系统,通过借助各类科技手段创建财务管理体系。其中,财务管理体系的创建工作必须充分地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同时还要充分地考虑到国家相关规定和行业政策法规,针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全新条款和标准进行细致的研究,同时在构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过程当中强化其工作流程的可视化管理。并且充分结合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之上完善可视化流程的具体操作细则,进而有效地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可视化管控效果。其次,要深入探索数据共享功能。目前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数据的共享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科学化的数据共享功能,能够大幅度地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得上级管理部门更加及时地掌握共享信息,并且可以和内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此种方式为其打造综合业务管理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财务管理效果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实现各类相关数据的有效关联能够在原有基础之上大幅度的提升财务管理效率。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财务系统的对接工作,特别是对于采购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与优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确保财务支付系统的有效性。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方法使得数据端口的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化和系统化,才能够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其实际开展过程当中更加高质高效。 (三)提升队伍建设工作水平,强化其风险管控质量 首先,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就必须从强化内部建设工作的角度进行着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探究。无论是对于任何工作而言,人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人的思想意识和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地决定了事情的成功与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而言同样如此,无论是在财务工具还是在管理工具的创新方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更加具有特色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其更加匹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强化内部队伍的建设工作,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措施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通过借助这些人才,能够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其实际开展过程当中针对相关体制建设、规划建设等诸多方面,充分地发挥出其相关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还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中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始终围绕业财融合体系的建设工作强化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使其能够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指导工作。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价值。其次,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充分做好相关的风险管控工作,这一问题是推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核心问题,更好的规避财务风险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从内部管控的角度中优化发展环境,将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始终围绕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强化信息化监控流程和风险控制系统的构建,同时在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管理流程中进一步地分析其相关的风险性因素,充分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切实需求,加强其相关流程的优化与整合,进而使得相关资源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同时还可以通过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针对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风险性因素进行系统化的排查,进而在此基础之上为其构建出更加具有稳定性和高效性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架构。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必须进行系统性的优化。同时,要高度重视相关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加强其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强化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针对风险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管控,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作者:姚珍珍 单位:晋江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篇2 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财务管理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对其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不断优化管理工作,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但是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现状来看,在传统理念的影响下,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存在一些不足,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不利影响,很难满足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积极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完善的系统规划,优化内部控制目标,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作用 1.促进财务信息共享 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开展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财务信息共享提供便利条件。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效率的提升,打破以往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此外,通过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能够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提供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有助于传递信息、掌握单位运营情况,为各部门工作提供更为便利的数据查询手段。特别是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完善以后,能够促进内外信息沟通做到无缝对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与银行系统、税务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升沟通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通过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应对现代化财务改革工作的要求,实现自身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更为高效的开展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工作,从大量的财务数据当中,选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提升信息的处理效率以及准确性。在信息化远程办公的基础上,能够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以往存在的一些机械性重复工作。 3.保障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现阶段,政府针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方面,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与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地开展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为内部控制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针对教育项目建设而言,其成本开支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借助信息化数据分析的手段,开展项目预算,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所以说,在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通过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可以实现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现代化水平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对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实现电子政务、财政规划和会计核算等工作的结合,适应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此外,在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下,能够有效地整合与衔接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保障其在财务管理效用的基础之上,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业务流程管控风险增加 从现阶段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则会造成单位业务流程出现变化,进而增加业务流程管控中的风险,影响自身的发展。在信息化的应如下,在业务流程环节中,需要适当增减相应的内容。比如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高效地完成财务工作,但是这也造成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环节有所增加。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各项业务开展的内容受到了一定影响,进而造成风险管控难度较大,如果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则会阻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2.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分离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出现了分离的局面,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部分单位所构建的财务管理体系甚至出现了与内部控制冲突的情况,造成两者完全独立,无法发挥出财务管理在推动内部控制风险管控水平提升中的作用,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有效约束财务管理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能够为财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财务工作的风险,如果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脱节,则很难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出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 3.信息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在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下,财务人员能够借助信息共享平台,在减少与其他系统接触的同时,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来看,主要借助财政支出,这就造成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不足,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重视不足,影响了自身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此外,在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更多地由会计人员兼任,并没有进行专职岗位的设置,在繁重的工作下,财务人员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同时在内控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在面对财务风险时不能及时识别,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措施 1.预算业务管理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首先需要从预算业务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预算编制。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开展流程式编制,同时针对数据变化轨迹,进行模式的编制。(2)预算执行。执行部门需要结合各个项目的总值、明细费用、动态控制等内指标,开展双重管控操作,同时需要实现收支业务管理之间的有效对接,提升预算执行效果。(3)预算报表。在开展业务管理当中,需要结合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而不是采用固定的报表模板,实现预算报表针对性的提升。(4)预算分析。在预算分析过程中,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案,为主管部门与用户在预算执行查阅中提供便利条件,实现自身预算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开展科学合理的预算业务管理,能够为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2.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优化,为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提供可靠保障。事业单位管理层需要对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目标进行明确,结合自身的建设目标,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内部流程的角度出发,对业财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同时也需要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供便利,实现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构建闭环状态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在新时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完善,构建科学完整的体系,保证各项工作的全面、规范。此外,通过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内控制度的优势发挥出来,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进行约束,同时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实现业务流程的清晰化与合理化,构建更为完整的内部结构。 3.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来看,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为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现事业单位员工信息化知识水平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从根源着手,实现意识层面的改善。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开展内部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组织层次优化出发,转变以往单一的线下财务资源应用模式,借助云端共享的方式,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将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发挥出来,从管理层面与服务层面出发,实现服务业务流程的优化。各单位在进行模式完善以后,必须要积极地开展关键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复合型人才。在提升单位员工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意识水平提升以后,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充分的融入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重视信息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当中,不仅需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需要积极地开展内部人才的培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对于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工作来说,更需要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实现单位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从自身的发展现状出发,开展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工作,实现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的提升,让员工能够对信息技术形成更为深刻的了解,为单位内部信息技术的推广营造良好环境。其次,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培养财务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出现财务信息泄露的情况。在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数据的保存与传输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泄露的风险也随之提升,这就需要提升财务人员的安全意识,积极引入各种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实现财务数据安全性与保密性水平的提升。最后,在开展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财务人员信息系统维修技术的培训工作,保证其在面对一些信息系统故障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出现财务数据丢失的情况,降低其所产生的危害,实现信息系统运行准确性与稳定性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信息技术在任何行业、任何单位都显得非常重要,内部控制信息的建设,能很好地提高一个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满足单位的财务绩效战略目标。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影响了业务流程、经营效益以及业务流程的开展,能够为物力、人力、财力的合理规划提供可靠保障。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将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将其融入单位的日常工作中,从功能、支持以及服务层面等模块出发,借助服务器、存储器以及各种数据库,开展财务数据的整合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压力都比较大,行政事业单位如何预防内部控制风险,是需要单位重点治理的课题。内部控制一直是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解决好内部控制风险、做好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是达成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积极地开展财务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内部控制效率与水平的提升,及时地收集各种财务资料,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环节的协调,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李翔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审计处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篇3 固定资产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保障,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很好地保证单位内部资产的利用效率,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充分履行其职能,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各单位的内部管控工作之一。新政府会计制度颁布后,加强资产管理更能够体现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潜力。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面对较多问题,阻碍了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尚待完善 管理制度是保证单位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也是单位工作人员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下,组织内部才能对其事务进行有效监管。但目前,在单位内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专业、可行性较高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流于形式,部分事业单位套用示范章程模式,仅修改部门名称却没有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造成部分制度条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较差,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难以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导致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较好的监管,致使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较为形式化。同时,无法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有力的工作依据,因此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无法按照规定的流程对单位资产有效地办理登记、报废以及转让等相关手续。在部分单位中,存在大量的固定资产已经报废或账面价值已经归零,但是未及时办理相关报废手续的情况。与此同时,各类资产出租出借流程缺少相关制度的管控,部分单位在对外借用或是内部变更固定资产存放地点的过程中,并没有办理相关出借手续或进行记录,导致单位资产实际存放地点和登记地点不一致,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上情况导致单位内部资产管理较为混乱,也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此外,在缺少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情形下,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之间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之间相互推诿。甚至部分单位并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而是由财务人员兼任。与此同时,资产管理人员频繁变动,却没有办理完善的交接手续,容易造成信息缺失。在出现问题时,由于缺乏管理制度的依据,责任无法追溯源头、落实到个人,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技术的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全新的管理方式。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目前已经逐步实现对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但是部分基层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仍在使用传统的资产管理系统。然而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OA办公系统和单位财务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无法实现数据库之前的有效对接,存在较多的信息孤岛。因此,各资产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的资产以及资产使用状况不甚了解,对本单位国有资产使用信息的掌握也不够准确,容易造成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的资产闲置或重复购置,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较多且种类繁杂,在日常工作中,国有资产的实物信息需要不断更新。然而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种静态软件且功能较为单一,只能基本满足财务人员的管理需求。但是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动态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对国有资产状态进行及时更新和整合,否则容易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账目不清。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应用部门无法将现有的资产信息和软件进行对接,使得资产信息系统难以客观展示出资产的实际应用情况,不能及时反馈资产的转移、破损、遗失,导致固定资产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较低。例如,固定资产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大部分单位仅仅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但资产卡片上仅记录固定资产购买以后放置的初始位置,资产存放位置变更后却未对资产卡片进行实时更新,导致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和记录情况不相符,极易造成固定资产的盘亏或盘盈,因此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较低。大部分的资产清查工作也仅能满足资产总账和财务总账核对一致,但无法达到账实相符的要求。 (三)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和政策理解不够全面 行政事业单位极少在岗前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强调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重要性,也较少向单位人员强调规范开展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致使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资产管理意识未深入人心也导致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使得单位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理解也相对片面,爱护意识欠缺,给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与此同时,部分单位的管理者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固定资产的关注更多的是放在采购和报销的相关流程是否符合规定上,却忽略了资产的日常维护和后期管理工作。例如,是否按需求进行采购、采购后如何对实物进行安置以及如何对资产进行分配。多数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疏于管理,导致固定资产的利用率较低,致使国有资产年久损坏甚至流失。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依旧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资金、轻资产的思维,无法对单位内部资产进行有效利用。事业单位也无法对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超标准、超编制配置或未按照标准配置的情况时常出现,也导致部分资产被闲置甚至盘亏,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也在持续下降。此外,自2019年1月1日起,新政府会计制度已经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制度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提折旧方式以及固定资产报废等管理制度上相对于旧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也进一步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分类。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成为很多基层单位难以落实的工作之一。一些事业单位无法透彻领悟新会计制度精神,致使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出现漏洞,可能导致资产错记、漏记、多记等情况的出现。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控的首要条件,只有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才能够增强国有资产保护意识,进而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行政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借鉴固定资产管理示范章程,但是同时需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和改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内容,制定出具有较高有效性和适用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制定详细严谨的管理制度,也能够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且发挥出重要作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此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采购、使用、折旧、外借、处置等事项的管理,从多方面对资产管理体系进行维护。只有不断健全制度,形成统一的管理标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才能做到有制可依,避免工作人员的主观意愿,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各单位需设置专职岗位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实施管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资产管理的相应能力或资格,杜绝无人看管、无人负责的情况发生。严格落实岗位分离制度,避免出现身兼多职,以方便对资产进行实时管理。除此以外,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明确和细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流程,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依照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建立健全岗位负责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防止工作人员之间互相推诿,从而不断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完善工作人员交接手续,交予人和接收人需在监交人的见证之下办理交接手续,并签署移交清册等文件,确保固定资产管理文件已全部移交,避免出现遗漏或交接不清。当资产管理工作出现纰漏时,依照资产管理制度尽快解决问题,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追责,避免出现国有资产闲置、挪用甚至流失的情况。实行岗位考核制度并将资产管理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以评估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从而增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 (二)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应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已成为共识。首先,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虽然大部分基层事业单位已经逐步推广了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但部分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还需不断加强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从而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继而实现单位内部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的目标。通过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对本单位资产的实时管控,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购买能够与自身现有的财务系统以及OA系统相兼容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自身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需求,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调节。与此同时,建立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专业化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平台,实现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情况的实时掌握,提高国有资产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与全面性。此外,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起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尤其是固定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走出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困境。其次,建立起国有资产数据库,在固定资产验收、入账、使用、管理、报废等环节做好基础信息管理工作。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进行资产使用信息的收集与修改,方便在线盘查与监管,从而确保固定资产信息全面、准确和完整。当国有资产使用人、使用状况、管理部门、存放地点等信息发生变化时,管理人员应及时在资产系统中更新固定资产的相关基础信息,以此确保固定资产信息的账、物、卡一致。帮助事业单位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化,进一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动态效果。 (三)加强对新制度的学习并提高对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 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其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是重中之重。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新制度之后,财务部门应对财务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培训,加深财务人员对新制度的理解,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从而避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所带来的风险。在培训中,引导财务人员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方法,确保财务人员能够正确核算本单位固定资产并保证资产价值的准确性,从而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初始环节的有序开展,为单位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奠定基础。此外,加强单位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关键之一,只有确保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贯彻到单位全体职工心中,才能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合理利用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单位管理者需要改变重购置、轻管理、重资金、轻资产的思想观念,摒弃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传统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并肯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在入职培训、日常工作以及会议中,不断对固定资产使用人员灌输有效使用国有资产的思想观念。除此以外,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传递最新的管理制度和相关专业知识,以提高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其有足够的能力对单位资产进行正确的统筹规划。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同时,明确各级工作人员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不同职责,在日常工作中,强化职员的管理责任感,切实落实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率,防止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或闲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维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但是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导致国有资产不能够被充分利用,闲置甚至流失的情况经常出现,资产利用率较低。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这需要单位内部人员从上到下一致配合,整体提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并加强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此同时,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将资产管理由静态转为动态,才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职能。 参考文献: [1]田春梅,郑秀梅.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业务的新旧制度衔接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21(19):155-158. [2]熊泉秀.浅析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状况及意见建议[J].商讯,2021(31):185-187. [3]王倩.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1(23):175-176. [4]刘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现状及建议探讨[J].纳税,2021,15(20):181-182. [5]张旭鹏.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0):5-6. 作者:谭子璇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律体系的现状 论文摘要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关系”指的是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关联系的统一整体。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也就是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法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法学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法律体系、商法地位、经济法律体系。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 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的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2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有二个: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 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笔者以为不然。3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的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4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5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 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 法律体系 商法地位 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降价促销与低价倾销经济法律论 我国经济已告别了商品短缺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必然会对过去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盲目重复建设进行自我调整;商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进程中,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大多数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成本约束机制,因而,企业的市场竞争手段主要是采取价格竞争的形式。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之间,商业企业之间,外贸出口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价格大战就是例证。对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的认为价格大战是正当的降价促销,有的认为这是不正当的低价倾销。笔者认为,正确界定降价促销和低价倾销,必须依经济规律、市场规划和法律规范为标准。以求澄清人们的认识混乱,达到保护正当价格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规范市场价格行为之目的;同时,寻求治理低价倾销的策略。 一、价格竞争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准则 为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杠杆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 制止不正当竞争, 我国先后于1993年和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价格法》,迄今为止,这两部法律是规范价格竞争领域的基本法,也是界定合法的降价促销和非法的低价倾销的法律依据。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的精神,除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适用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并依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布的定价目录为依据外,绝大多数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制,由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但是,法律又同时规定经营者除了依法降价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商品、季节性商品、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以外,不得出于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的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事不正当竞争。可见,法律规范给予经营者的价格授权是极其广泛的,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又对经营者的价格行为和竞争手段作了必要的法律限制,这就为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提供了有序价格竞争的法律依据和竞争规则。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我国正在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的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但是,现阶段在价格体系还处于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本文所提及的价格行为和价格竞争仅指实行市场调节价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即由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所形成的价格。制定价格必然以成本和供求关系为基础,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生产成本由制造成本和由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构成的期间费用最终构成;而经营成本则应由购进商品的进货成本和由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构成的流通费用来最终形成。鉴于各个经营者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差别悬殊,在确定成本时,只有以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身的合理的个别成本为考察对象和立论前提,才是公正、公平的,才符合立法精神和市场竞争法则。这是本文的基本观点和立论基础。前一段时间出台的有关行业自律制度是不宜实行的,所谓行业自律实质上是一种全行业的价格卡特尔,其本质是垄断,必然产生垄断的弊端,不利于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相反会保护落后,妨碍优胜劣汰。究其原因,即行业自律价是一种行业最低限价,它依据的是同行业的各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平均数。因此,在实践中不仅不宜提倡,而且应果断地抛弃。随着企业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在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上出现价格差异将是必然的。人为的限制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法实施的。 二、降价促销是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合法手段 据最近国家贸易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零售商品中已有90%供大于求,其他商品也不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由于绝大多数的工农业生产资料和工农业消费品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加之建设过程中宏观上仍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以及社会消费的疲软乏力,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将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势必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个别成本来取得利润;或者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不断地创造市场、创造需求。这应是竞争战略的理想选择。然而,我国目前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种实力,这是现实。因此,作为低级市场竞争手段的降价促销将长期存在。问题在于“降价促销”必须有一个度,大家知道,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确定,取决于生产经营成本和供求关系。成本又分为社会平均成本、企业个别成本。只要经营者将商品价格降至不低于企业自己的个别成本(即使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进行销售即是合法的。这一前提下的价格是无可厚非的。“康佳”、“海信”、“长虹”所进行的彩电价格战当在此列。 笔者认为,降价促销应为经营者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以不低于自身个别成本的价格向社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行为,是价格机制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合法手段。尽管价格战必然会造成一些企业的盈利暂时减少,甚至会使少数企业倒闭、破产,政府的所得税收入也会相应减少,但这种降价促销会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增加政府的销售税和营业税收;从长远眼光看,价格战又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意识,有利于进行国际竞争(海尔公司的实践已证明这一点);这也符合《价格法》关于“经营者应当努力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利润”的立法精神。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我国市场正处于需求低迷、消费乏力、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合理合法的降价促销不失为一种刺激消费,扩大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策。 三、低价倾销是危害社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根据我国《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所谓低价倾销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或者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之外,出于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的目的,而采取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可见,构成低价倾销有两个基本条件,即主观上是以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为目的;客观上实施了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低价倾销的实质乃是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经营者,为了独占市场,排挤竞争对手,故意在短时期内将其某种商品或服务以低于其个别成本的价格倾销,以达到其挤垮特定地区、特定商品的经营者,待竞争对手被迫退出市场或者无法与其抗衡后,再提高销售价格,获得垄断利润,以弥补低价倾销时所致损失。其危害后果是扰乱了市场上正常的价格秩序和生产经营秩序,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了国家税收,流失了国有资产;降价的损失也必将转嫁由消费者承担。因此,低价倾销行为被《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明令禁止。 近几年来,在我国市场上低价倾销的表现五花八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产品多元化或系列化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选择其中一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的某个品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通常采取生产多元化或系列化的发展战略,某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某个品种暂时亏本经营,对它也不会伤筋动骨。因此,这类大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往往为了挤垮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采取选择某种产品或系列产品中的某个品种,亏本销售。南方某省曾经爆发过“两椰”之争。两家以生产天然果汁饮料闻名的企业集团,一家是椰树集团,另一家是椰风集团(简称“两椰”),椰子汁和芒果汁分别是“两椰”的拳头产品。1996年1月8日,在马口铁、白糖等生产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椰树集团将其生产的椰树牌芒果汁出厂价从每听1.87元大幅度下降到1.40元。椰风集团认为,椰树集团这是以低于成本价格倾销芒果汁。因为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每听芒果汁的利润本来就是几分钱,椰树集团此举的目的是用非主导产品冲击竞争对手的主导产品,以达到挤垮竞争对手,占领市场的目的。 2.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通过价格优惠、折扣、“买一送一”等方式变相降价,使销售价格低于成本,排挤竞争对手。我国家电制造行业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加上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家电产品严重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生产厂家的价格优惠、折扣、送礼等形式变相降价,已间接构成低价倾销。 3.旅游服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舍本倾销现象严重。 4.公共汽车客运市场恶性竞争,实力雄厚的客运公司不惜暂时亏本经营,以期挤垮竞争对手。 5.第三产业中的零售业、餐饮业在其经营的众多商品(品种)中,选择若干商品(品种)亏本销售且大打广告,招徕顾客,倾轧竞争对手。 6.同一种商品的代销商、经销商之间为争夺地盘、争夺客户,以低于商品到岸价大打“价格战”,意图整垮竞争对手,垄断特定市场。某市两家商业企业均为经销摩托车的大户,且供货渠道和厂家基本一致。其中的一家商场为争夺客户,垄断市场,在一个时期内,利用旺销季节将其经销的几个抢手品牌摩托车以低于到岸价格向市场抛售,这显然是一种低价倾销的行为。 凡此种种,皆为不正当的价格竞争行为,必须依法整治,否则,我国的市场经济无法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市场上业已存在的、混乱的价格竞争行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于1999年8月3日了《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依该规定,低价倾销行为,依法将受到行政处罚。 四、对策与结论 综上所述,合理合法的降价促销应予以支持,不正当的低价倾销要坚决反对。一方面,政府在严格执行《价格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还应制定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相关行政法规、规章,使之与法律配套实施,以加强政府和社会对经营者价格竞争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确保市场竞争有序健康地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坚决避免和克服盲目重复建设这一顽症。客观地讲,盲目与重复建设所招致的供大于求,是引发低价倾销的主要原因。目前,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创造就业机会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固然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防止出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重复建设问题。再者,要从根本上治理低价倾销问题,关键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不断地降低成本,以此来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内需,增加社会购买力。当前困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难点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无法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出现结构性过剩,呈现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降、发展后劲力不足。企业为求生存不断地引发“价格大战”。要使企业真正摆脱困境,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降低企业的个别成本,不断改进老产品、增加新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有效需求。为此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应做好如下几方面: 第一,在政策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以鼓励和规范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第二,搞好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系建设,包括做好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投入机制,保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改变“普遍下小雨”和“撒芝麻盐”的作法,重点扶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和企业;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技带头人和骨干;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主力,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做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积蓄力量,逐步推进全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笔者认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低价倾销问题完全可能也可以得到全面解决,这只是市场经济和特定国情条件的阶段性问题,对此,政府与全社会应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经济法律论文:试论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 法律体系 商法地位 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 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 “经济关系” 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 [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 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 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 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 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 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 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 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大法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 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 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 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 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 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 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 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 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 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法律责任法理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法理学为视角,首先分析了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基本定义,并指出法理学关于法律责任描述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之上对经济法中的法律责任进行简单概述。最后,论述经济法法律责任在法理学中的重塑。 关键词:经济法;法律责任;法理学;重塑 一、法理学中的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与法定义务密不可分,而法定义务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或其它有权机关根据法定程序所颁布实施的强制性规范设定的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当不履行相应义务时就会受到制裁。法理学中对于法律责任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中主流的几种观点认为,法律责任是义务,其相对于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而言属于第二义务,概括而来法律责任就是因违反第一义务而招致法律责任的承担。另外,有学者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后果,是违反者应当承担的制裁性法律后果。可以说不同的学者对法律责任的界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法理学观点却又相对的一致。当然,法理学中对于法律责任是根据形式逻辑中的推理而来的,形式逻辑中的演绎、归纳推理往往运用三段论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法律责任的推理过程中,一般将具体确定的法律规范条文作为大前提,以具体的案件事实为小前提,根据大小前提推理出结论即法律责任。虽然它依据系列前提能够得出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但是由于推理所用的大小前提并不确定,形式逻辑推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并且形式推理无法对结论作出正当性的解释。另外,法理学对法律责任的描述缺乏创新性,缺乏包容性。目前我国法理学对法律责任的描述,仅仅从部门法,尤其是刑法和民法中的归责理论,认定法律责任就是因为违法行为导致了国家的制裁,从而实现对违法行为的阻止功能。这就忽视了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独特性,从而导致了经济法及经济法法律责任独立性等问题成为经济法学界短时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对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规定的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经济法法律责任具有如下特征:由于经济法的经济性,经济法法律责任必然会是经济性的责任。经济法法律责任的经济性能够使得经济法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它独有的经济效益,它能够指引人们朝着利益出发的同时趋利避害,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例如说,经济法中最为常见的罚款,可以说是在规制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外,经济法法律责任在强调制裁的同时还有一些奖励性法律后果。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由于违反经济法上的义务,而受经济法制裁;而经济法上的奖励,则是由于积极地履行经济法上的义务,而受到经济法的褒奖。最后,经济法法律责任具有社会性。经济法的许多法律规范都可以看出其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相对应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虽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与经济法法律责任不同,它们并非从根本上全部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正是因为经济法主体的违法行为不仅影响到自己和相关第三人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经济法对其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较之有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规定更加严格。 三、经济法法律责任的法理学重塑 目前,我国经济法法律责任难以脱离传统的法理学关于法律责任的描述,大都是对法理学中法律责任的简单重复。比如说,经济法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其经济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经济法律责任是指主体因实施了违反经济法律规范的行为而承担的由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等等。这些关于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定义基本是对法理学中的“义务论”、“责任论”加上经济法字样的复制。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无论是从经济体制还是市场变化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新生经济现象使得经济法法律责任描述过于陈旧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我们对经济法法律责任的定义应该根据经济法的特点,从具体的经济法部门法中寻找依据,即应从经济法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和特点中去获得。目前,我国法理学仍然以民商、行政的法律调节机制研究法律责任,然而,如今的法律现状是各个法律部门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新兴法律层出不穷。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对经济法法律责任从经济法自身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经济法之于民商、行政法的区别,比如说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对秩序、公平、效益的追求次序;对法律责任中主体的不同;以及责任形式的巨大差异等等。一个体现经济法法律责任独立性的经济法法律责任,应包括经济自律责任制、经济他律责任制、经济诉讼。在经济自律制度中,应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通过其自身制度的运行规范其成员的行为,实现其团体内的秩序与法律秩序相协调。在经济他律责任制中应建立经济决策程序制度,实现经济民主。充分发挥经济仲裁及经济调解的作用,实现经济稳定。应建立和健全经济诉讼制度,使公益诉讼获得诉讼之救济,以实现经济法的权益保护目标。 作者:曹真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经济法律论文: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完善浅析 摘要:低碳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是针对当前气候异常的必要措施。这一模式涉及技术、制度和发展观念等诸多方面,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家干预;法律 低碳经济是针对气候变化提出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同。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①,可以引导、规范、激励和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关于低碳经济,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论述。但总体上无外乎几个特征:第一,发展模式不同以往经济形式,强调低碳,在某种意义讲,就是减少能耗。第二,低碳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第三,低碳经济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四,低碳经济意味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技术创新。因此,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尽量减少能耗和碳排放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各类污染,采取一系列新的技术手段,辅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的国家干预理论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效应之结果,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对大气这种全球公共产品的过渡使用之结果②。从国家干预理论看,低碳经济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资源越来越广泛,而且量能呈现逐步扩大态势。许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就导致了社会需求与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国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片,根据市场经济理论,计划与市场两种机制都可以对资源进行配置。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与计划机制相比,市场则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市场调节具有先天性不足,即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第二,负外部性效应的产生。第三,竞争无序与垄断的出现。第四,产生失业问题。第五,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国家干预的主要方面为市场失灵的矫正。国家干预可以采取两种办法,首先是市场化的方式;其次是非市场化的方式。政府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最权威的组织形式与统治方式。政府拥有强制性手段,它可以使市场从无序到有序。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认为,市场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同时调节。所以,政府须为矫正市场失灵做出努力,法律便是实现目的的有效途径。 二、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是克服市场无序的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制订相关法律,实现发展模式有据可依,达到更好体现政府职能,使政府运行顺畅,更好调节低碳产业发展。布坎南曾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③ 三、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在比较法上的观察 (一)低碳经济的国际法 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建立了长效机制,进而实现控制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的一部国际性法规。奠定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是目前操作措施有力,全球各国参与普遍程度高的另一部国际条约。 (二)英国的相关立法 英国自2003年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是低碳经济立法的结果。 (三)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法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审议《低碳经济法案》,标志着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手正式提上了日程。日本长期重视科技发展,在学界对低碳经济研究由来已久,在美国通过上述法案不久,日本也紧随其后,出台了《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这一法案成为了日本低碳行业发展的法律基石。国外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的几点经验:以低碳经济国家战略的确立为先导;以低碳经济基本立法为统领;在法律完善方面,主要以制订新法和修订旧法相结合的办法。 四、全面制订低碳经济相关法律刻不容缓 (一)落实发展低碳经济国际义务的需要 构建一国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国履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客观要求,是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保障。国际公约确立起一般国家普遍的室温气体减排义务,该义务只有在各国内部加以落实,即把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法内化为一国的国内法。 (二)低碳经济国家干预行为需要法律规制 低碳经济国家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建立以“碳权利”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市场规则。第二,确立以竞争为本的低碳经济市场运行机制。因为权力具有异化、扩张而不受控制的欲望;如无法律的预先设定,便会出现失控。良法的关键问题在于公权力的控制④。因此,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五、建立和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制度建设是顶层设计,好的制度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低碳经济法律制度设计合理,便会产生一个美好的低碳社会;反之,便会导致低碳经济及低碳社会建设的停滞与倒退。 (一)理性选择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保障路径 法律是理性统领下的制度体现与规则群,制度系理性派生的制度结构⑤,理性是法律的前提,法律只有符合理性、体现理性,才有其真正的存在的价值,低碳经济之法必须是理性之法,而理性的依据便是法律必须是良法,其特点是:法律是否发展低碳经济之必须,是否客观反映低碳经济发展规律。 (二)合理设计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选择恰当的低碳经济制度保障措施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之举,在合理配置的政策与法律双重作用下,我国低碳经济方能有序推进。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法律系统,由于低碳经济所涉范围广、领域多,其立法将是一个分层次、多结构、跨部门、多领域的法律制度体系,只有通过立法的结构与层次搭配,建构起效力有序的法律阶位关系,确保各相关立法的相互协调、补充,形成有机统一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三)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制度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⑥。法律如果得不到贯彻执行,就只是一纸空文。因此,构建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仅是保障人们免受全球气候变暖不利影响的第一步,但光有这一步,低碳经济相关目标仍然难以实现,构建起低碳经济法律的执行与监督机制、落实低碳经济相关立法措施是充分实现低碳经济相关立法目标的关键。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形式是人类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初衷,而低碳经济的“三低”特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义务推行节能减排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应吸取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石荣广 李照东 侯章生 单位:外交部钓鱼台宾馆管理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国家审计署办公厅 经济法律论文: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及构建 摘要低碳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格局大势所趋,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但在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构建方面尚存不足之处,需要对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创新构建,提升低碳经济发展的质量,确保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环保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物质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物质文明的发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高速增长的所付出的有可能就是环境代价。尤其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单位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越发突出,绿色经济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值得各国加以探索和研究。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自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护和支持,故展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分析和构建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其低碳经济的长效化发展。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被学界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有别于现有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由低碳产业、技术、发展、生活等系统因素和形态构成的经济体系。低碳经济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是衡量低碳经济的重要指标。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进一步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开发新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全球低碳经济的核心发展内容集中在创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技术、减少排放、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等内容上。通过低碳经济构建新的经济发展制度,转变人类经济发展观念具有积极现实意义。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其实际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下述几方面:第一,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宏观层面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高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消耗能源为煤炭,我国2013年煤消耗量达到近年来的峰值36亿万吨,虽然在2014年开始我国煤炭消耗量开始下降,但我国每创造100万美元GDP的能源消耗仍然是欧美发达国家2至5倍之多,在PM2.5等环境问题困扰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能源消耗量已经成为必然之举,此举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第二,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产业结构,我国能源战略长期依托于煤炭有其必然原因,我国可开采使用能源结构为煤多、气少、油缺,因为缺少油气也就使得我国主要消耗能源只能是煤炭为主,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近七成,而我国煤炭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高能源消耗、重污染排放情况突出。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改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环境和氛围,推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结构不合理情况,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限制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整体来看我国产业比重依然为1∶5∶4,主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依然是第二产业,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自然容易导致高能源消耗问题。进一步倡导低碳经济有助于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利于服务业做大做强,使我国产业结构处于持续优化调整状态下,实现产业结构的整合创新。第四,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出口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随着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重视,碳排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衡量指标,碳排放税也已经成为现实。为了维护我国固有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大力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是当务之急。只有注重于国际规则,尽可能满足于国际化规则标准,才能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引导我国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打通国际化发展瓶颈,实现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协调同步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低碳经济发展更加需要法律作为保障。低碳经济源于技术创新,源自公众意识创新转变,更加源于政策和法律的不断优化完善。优化完善法律规制有利于维护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助于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引导市场发生结构性转变,提升低碳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效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立法仍较为滞后,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阶段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不足之处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一)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 低碳经济现已明确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但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整体法律体系完成程度不高。造成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中并没有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基本发展战略进行明确规定,其二是基本法当中也没有一部专门引导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同时法律法规、规章之间依然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可以说,法律体系完善程度不高直接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进,导致法律制度对低碳经济所引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规范作用下降。 (二)能源基本法缺位问题突出 能源开采、使用、管理等问题是关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影响低碳经济持续推进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注重于能源领域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包括《电力法》、《煤炭法》等一系列的能源单行法律及各类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现有能源相关法律法规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能源问题的越发突出,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激增,颁布实施一部能够系统综合调整规范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本法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该法实施后能够解决现存的能源问题,处理现有能源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该法实施后有利于低碳经济的长效化、持续化推广,有助于规范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法律层面对新的问题和现象加以调整,利于单行法的制定和完善。 (三)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现行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细化程度不够,实际的司法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规定多是原则性规定,具体法条的约束性不强,难以对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同时对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也缺乏必要的作用与价值。 (四)立法效率较低,法律规范存在滞后性 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被全球主要国家所认同和认可后,在欧盟部分国家开始通过征收碳排放税等方式,强制推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立法效率尚较低,法律规范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起到科学指导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第一大出口国,低碳经济立法滞后,导致法律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不对称,限制了经济健康发展。 (五)公众低碳经济法律意识不强 法律的价值体现在于其规范和引导上,通过法律的落实和法律体系的构成及应用,可以使公众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强化,进而利于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我国当前公众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种普遍意识,进而也就限制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影响着低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构建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着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对比我国应及时通过有效立法和执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立足国情,合理确定低碳经济立法原则 我国低碳经济法律制度立法工作的有序科学开展,建立在合理立法原则基础上。立法原则着重突出三个重点。首先是要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依然较为严重。我国人均资源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的整体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和产业领域依旧过分依赖自然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突出。据此,我国在低碳立法方面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国情,对于国外先进经验要取其精华不能简单照搬,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和不断优化。其次是要维护自身合法合理权益。在低碳立法方面,我们要充分维护自身核心权益,对发达国家有针对性的法律及政策,积极应用法律手段加以应对,提升我国法律体系的自我保护性,坚持逐步推进。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不能一撮而就,而是要充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国际环境变化,不断对法律体系加以创新和优化完善,使法律的价值作用最大化。 (二)推动低碳领域基本法的制定 总的来看,低碳经济法是实现低碳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普遍适用的法律指导规范。在低碳经济法当中需要明确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地位,提出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同时颁布实施低碳经济法,并使该法成为各项单行法律和法规规章的依据,推动立法的全面展开。 (三)强化在金融、环保、消费等领域立法实践 我国要在金融、环保等领域实现低碳经济的多元化立法,通过完善法律体系额方式不断为低碳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一方面,我国要加快低碳税征收前的调研工作,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设立合理地低碳税征收标准,进而有效维护本国企业实际利益,同时推动社会低碳意识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进一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于污染环境、浪费能源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使行政处罚的效能得到体现,建立法律屏障,确保低碳经济得到稳步推进。总的来看,只有切实从多元化入手、从细化科学化着力,才能使低碳经济相关法律体系的实效性和专业性得到保证,使低碳经济能够在一个良好社会秩序和普遍意识环境下发展。 (四)积极引导强化公众意识 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对公众的自身行为和意识要求标准就更高。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引导,进一步引导公众意识的转变,不断强化公众意识,进而使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绿色产业等价值观念和意识内容成为群体普遍意识,并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使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 作者:徐建智 单位:河南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完善浅析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走向繁荣富强的的必然选择。但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将法律具有的强制性、规范性与引导性作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建构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能够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导向与支撑。 关键词:中国经济;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路径选择 世界范围内的工业革命兴起与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并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经济,大多数国家就发展低碳经济已基本达成共识。我国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目标,并坚定不移地承担履行国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内涵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概念很快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越发重视本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与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的问题。所谓“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国内外学界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并未形成共识,尚未给出一个确切而统一的诠释,这充分反映出各国基于自身国情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诉求。国内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清洁能源开发和高效利用为重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创新制度设计为契机,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为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法律特征 从法律层面上剖析低碳经济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广泛性,低碳经济涉及到建筑、消费、环保等多个行业,低碳经济法律调整的内容也日渐增多;二是多元化,低碳经济调整的法律关系是对传统法律关系的一种突破,它是以全球为基准点,包含国家、机构组织、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主体体现多元化的特征;三是非强制性,我国目前是以政策法和促进法的形式要求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多采用税收、金融、市场等手段引领低碳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缺乏明显的强制性特征;四是强调政府的责任性,市场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与外部性,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及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因此单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可能很难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公约、各国政府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的阐释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发挥规制作用。法律规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反映了法律规范建立到具体权利义务实现的整个动态过程。法律对低碳经济的规制作用主要体现在适当性功能、目标性功能与强制性功能等三个方面。通过三个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使低碳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低碳理念转化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指南,并实现环境利益与相关利益之间的公平分配。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法律规制,推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现状 (一)隐含低碳理念的法律规范 中国一直将节约使用能源,加快研发节能环保技术,以环境指标、排放标准等作为国家未来制定发展规划的硬性指标,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奖励与惩罚并重,这其中也包含了气候变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等一系列单行法,这些主要单行法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导向与支撑作用,其隐含的低碳理念在相关法律的具体内容上均有所体现。 (二)蕴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规划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及能源危机,为更好的履行国际社会责任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分别加入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议定书》。从政府颁布的政策措施来看,主要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十一五”规划纲要》等。在政策措施中,政府会对具体减排任务、能源发展目标、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排放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等内容进行说明。通过颁布与实施蕴含低碳理念的政策和规划,政府从加入国际公约与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存在的缺陷 (一)低碳经济法律规制体系存在立法空白 在法理学中,制度结构要以体系为基础,要求法律体系与制度结构保持一致性,不能够相互缺乏支撑,互不关联。从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法律体系来看,缺少一门专门的全国性、统一的法律,而不是分散在《宪法》、《环境法》等不同的法律领域,涉及的领域过于繁杂,加大了低碳法律制度间的协调难度,不利于互相兼容。此外,针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仍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存在能源单行法律缺失的现象。 (二)现有低碳经济法律内容的操作性不强 首先,受我国法制建设的传统影响,低碳经济法律具有条文受我国法制建设传统的影响,很多条文没有具体化,而更多体现为粗略化、原则化,虽然有利于应用的灵活性,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有的没有细化的奖励手段和奖励程序,缺乏足够的操作性,难以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其次,在低碳经济领域存在政府与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现象,在现有低碳经济法律条文中过于重视政府的权利,而常常忽略了企业或个人的权利。此外,法律法规中相应的硬性数字指标数量过少。 (三)现有低碳经济法律的激励性功能较弱 为了鼓励我国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采取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措施,我国政府在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中专门制定了奖励激励政策,但从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仍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激励性政策措施多以政府采购、专向性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为主,多为依靠政府命令手段彼此孤立实施,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联动。第二,措施权威性不够,有关激励性措施的条文常用“具体办法由……制定”结尾,法律条文内容宽泛化,不够具体,立法机构层次较低,使得激励措施的权威性不够。第三,执法缺乏协调性,现有的法律政策缺乏具体的执行内容,多为原则性、政策性的陈述,执法过程中能否协调尚存疑虑,阻碍低碳法律规制建设的发展。 (四)现有低碳法律的监管机制落后 目前,我国低碳法律监管机制方面以形成行政机关监督为主,以社会团体与公众的舆论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仍不能满足预期。一是现有低碳法律政策权力与义务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明确政府、企业与个人应享有的权力及应承担的义务。二是执法部门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不统一。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对于低碳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违背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可以起到惩罚作用,增加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如果执法依据与执法标准不统一,将使污染企业很难形成稳定惩罚程度预期,导致执法效果及监管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社会团体与公众在现有低碳法律监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不能有效保障低碳发展诉权。 四、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的完善 (一)合理构建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法制必须先行。根据法律效用最大化原则,构建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际的法律体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理性选择我国低碳经济制度保障路径。通过合理评估政策与法律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利性,在政策性措施与法律措施之间进行合理抉择;在需要用法律规制的领域合理选择不同的法律方案;优先确立起我国所承诺的国际公约下的国内法保障机制。其次,酝酿制定低碳经济基本立法,并做到具体化,有针对性,而不是宽泛化与原则化,并作为统领其他相关子法的基本法律依据,并在其中明确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完备的权责体系。再次,梳理并修订现行低碳经济立法。在《低碳经济促进法》的引领下,加强对其他现有涉及低碳经济法律的梳理、修订,完善其相关配套法规与政策措施。最后,制定低碳经济专门领域立法。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经过充分论证,选取重点领域,有重点、分先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能源、消费、交通、财税、贸易、计划、就业专门领域的立法修法,以此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低碳经济法律制度体系。 (二)提高个人低碳领域的法制观念 公众个体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更新公众个体低碳法制观念,有助于个体更加自觉地履行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首先,进一步加强公众个体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政府部门、媒体机构要承担起低碳经济的宣传责任,要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特征、重要性等内容进行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个体树立正确的低碳经济的理念,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促使企业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其次,进一步提高个人低碳领域的法制观念。低碳经济的法制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产物,要想被大众认识并且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通过宣传、激励等多种措施加强公众对低碳领域法律内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公众的正当诉求政府环保执法部门要给予支持,甚至可以适当给予公众作为主体提出诉讼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强化公众监督的作用。再次,进一步约束和引导大众选择低碳消费。不断扩大低碳消费知识教育,提高大众对低碳消费的价值认同和理性认知。完善消费立法,实时出台生态消费税、燃油税等制度,进一步拓展奢侈品与奢侈行为消费税的范围,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三)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机制 法律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执行与监督机制的保障。完善低碳经济立法的执行与监督机制,使得我国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顺利实施。首先,建立专门的执法和监督机构。为了保证执法、监督行为的公平有效,需要分别设立低碳经济执法和监督机构;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的职责,限定执法主体的范围。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全面考察,切实提高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监督机构与执法机构分离,相互独立,分工明确,监督机构重点对执法队伍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其次,强化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为了保证低碳经济执法行为的有效进行,必须建立起以行政监督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众监督为辅助的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落实监督措施,强化低碳经济法律政策的落实。再次,拓宽公众参与及投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立法,授予公民基于保护气候、环境、资源的适格主体地位,完善公众的环境索赔权和诉讼权;保证公民知情权,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立法,明确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标准、程序、监督、救济等方面的内容,确保环境信息明确化、制度化。 作者:谢慧 单位:黑河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宪法统帅之下由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调整与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据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约一半以上都是涉及到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稳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是平等的,利益目标是多元的,资源的配置也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市场主体都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就会使市场经济的运行交织着各种矛盾、冲突。因此,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手段从宏观以及微观上对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加以协调与规范,通过确立和保护产权、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确立基本的条件。从全球范围来看,除了那些中东的石油国外,人均GDP处于世界一流的国家大多是实行法治的市场经济国家[1]。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艰辛努力和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与我们党在不同阶段关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紧密相联的。回顾这一体系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在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前逐步开展经济立法的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并不是依靠法律手段,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等手段来调整。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才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自此之后,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应开展了经济立法工作。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明确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共两条,其内容是:(1)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2)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按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立法机关推进了经济立法进程,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经济合同法、著作权法、专利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企业破产法(试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尤其需要指出,1986年的民法通则规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基础法律规则。 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1997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的系统总结。按照我们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重大决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党的有关文件中首次提出“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要求,为我国经济立法指明了方向。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可以说在宪法上确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据宪法规定,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市场经济立法工作,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构建市场经济的立法体系,出台了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外贸易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仲裁法、劳动法、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合伙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律师法等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律。 第三阶段:从1998年至2002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深入发展的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五大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确立这一战略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进一步完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依据这一战略目标,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该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定为国家的治国方略,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还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据“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立法机关在此期间制定了证券法、合同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招标投标法、信托法、政府采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需要指出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了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建立统一市场的需要,我们又修订了对外贸易法和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确立了统一、透明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第四阶段:从2002年至现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逐步形成的时期。依据“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立法机关开始着手制订一些在法律体系中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如物权法等),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三统一”的法治原则,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六大还提出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毫不动摇”原则,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二是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三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这些都为物权法等法律制度的出台,以及在物权法等法律中确立平等保护原则奠定了基础。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第四个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005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制定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2011年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在此期间,立法机关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企业破产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电子签名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 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因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法治发挥的作用很小[2],这种看法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回顾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我们根本不可能实现如此卓越的发展。例如,在物权法刚刚通过不久,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于2008年4月22日联合了《200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大陆2007年因物权法的颁布,大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商业环境,并因此将中国大陆列为商业环境改革前10位之一[3]。再如,中国的银行和金融秩序能够克服金融危机,保持稳定,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这和我国已经建立的较为完备的金融法律和金融监管制度不无关系。[4]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建立证券市场,并且能够保持有序的发展,没有出现西方曾经出现过的因股市大崩盘导致的整个经济萧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的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颁布和实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 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就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目前,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经制定出来,大体上涵盖了经济生活的主要部分,而且这些法律制度规则相互之间大体上或者总体上做到了和谐一致。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 (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 确立市场主体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标志之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制度首先是指市场主体的准入制度,这其实就是要在法律上确立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尤其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应当具备的资格,例如资本、治理结构、名称等。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就迅速制定了外商投资企业法,在国有企业中引入法人制度,充分利用法人的有限责任来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步废弃了传统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法律制度,打破了所有制的藩篱,按照现代市场经济法制的共同要求,采用国际上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的企业组织形式、资本组织形式和责任形式,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商业银行法等,对各类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规范,保障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例如,在2005年《公司法》修订过程中,放宽了对公司成立条件的限制,允许设定“一人公司”、全资子公司,进一步降低了公司成立的最低资本要求,允许出资人分期缴纳,出资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这都有利于新办公司,促进经济发展。此外,为了实现资本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有机结合,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我国民法在传统的自然人、法人之外,明确承认合伙企业等其他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合伙企业法承认了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等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二是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企业破产法确立了优胜劣汰机制和陷入困境企业的挽救制度。破产制度是指在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以其财产对债权人进行公平清偿的法律程序。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只有通过破产制度才能促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企业破产法(试行),2006年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该法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扩大了适用范围,将其适用从原有的国有企业扩展到所有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并可以参照适用于企业法人以外组织的破产清算。第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破产和重整机制。其不仅完善了破产程序,而且通过建立重整、和解等程序,使资不抵债的企业获得复苏的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贯彻“早发现、早治疗”的思想,从而建立早期防治企业困境的法律机制。第三,进一步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通过设立破产管理人取代过去的由政府组成清算组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的做法,设立债权人会议、对逃避债务的行为进行惩戒等措施,有效的防止了“假破产,真逃债”。 (二)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法律制度 有关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规范性文件,如合同法、担保法、拍卖法、海商法、票据法、证券法、信托法、招标投标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政府采购法等,这些法律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为法治对市场的重要作用在于,“约束经纪人行为,其中包括产权界定和保护,合同和法律的执行,公平裁判,维护市场竞争”[5]。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合同法。合同法是直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场平等主体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规则[6]。合同法是直接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交易关系的法律,其提供了市场平等主体在交易中需共同遵守的规则。其他法律则是对某些特殊主体(如政府采购法)、某些特殊标的(如证券法、票据法)或者某些特定交易形式(如拍卖法)等的特别法。2010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约1171万案件中,仅合同纠纷就已达到3239740件[7]。这些案件大多都需要依靠合同法来解决纠纷。我国合同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合同法是一部比较先进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该法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了两大法系的最新成果。例如我们在买卖合同这一章的很多规则都是借鉴了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订立的。第二,体现了鼓励交易的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市场由无数的交易构成,我们要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归根到底是要鼓励交易。所谓鼓励交易,主要是指合同法应当按照交易的内在需要,鼓励当事人订立合法的合同、努力促成合同的成立并生效、充分保障合同的履行和合同目的的实现。第三,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同自由,同时保护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弱势一方,强调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合同法的目的不是代替当事人订立合同,而只是在当事人不能通过合同对自己的事务作出很好安排的情况下,合同法才为当事人作出安排,如果当事人已经作出很好的安排的话,合同法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当事人依法享有自由决定是否缔约、选择缔约伙伴、确定合同内容、决定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权利。在交易中,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也需要特别的保护,所以合同法同时也强调了对格式条款的限制、对霸王条款的防范。第四,合同法充分贯彻了诚实信用的原则。诚信原则不仅仅体现了许多民法规则的价值,而且法官可以根据这个规则来解释法律、作出判决。尤其是在实践中,诚信原则还体现为具体的行为规则。在市场经济社会,要构建市场经济秩序,必须要讲诚信。如果当事人一方不是诚实守信的,那么,即使合同再完美,也不可能得到严守,所以,诚信才是合同能够得到严格履行的基础。这也是我国合同法特别强调贯彻诚信原则的原因。 (三)确认和保护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 该类法律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确认和保护有形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马克思《资本论》讲到,“要使这种物能当作商品来相互发生关系,商品监护人必须当作是自己的意志存在这种物内的人,来相互发生关系,以致一方必须得他方同意,从而,依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才在让渡自己的商品时,占有他方的商品”[8]。这种对物也即有体物享有的权利,即物权。在物权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先后制定了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物权法等重要法律。其中,物权法作为保护财产权最为基本的法律,其确立了我国的物权法律的基本制度。物权法是一部维护国计民生,全面保护人民财产权利的法律。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遵循平等保护物权的市场法则,强化国有资产保护,贯彻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规范了现实生活中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财产权益的确认和保护上,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物权法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平等保护原则,在法律上宣告公私财产应当同等保护,从而奠定了我国法制的基础。按照平等保护原则,所有的财产都是神圣的,所有的物权都是排他的,所有的物权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第二,物权法完善了征收征用制度。在物权法中,规定了征收征用适用的三个条件,即公共利益、依据法律的权限和程序、依法给予充分补偿;物权法明确了征收的主体是政府而不是开发商,物权法确认了对城市房屋拆迁的合理补偿原则,以及对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的合理补偿原则。物权法的规定为新的拆迁条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基本的原则。第三,物权法第一次在法律上确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明确了业主委员会等的地位,明晰了车库、车位、绿地、道路等的归属规则,确定了物业公司与业主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困扰民众的物业纠纷问题。第四,物权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住宅用地使用权到期后自动续期的规则,从而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至于住宅建设用地续期后,是否支付土地使用费,该问题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慎重对待,物权法对此未作规定,届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作慎重考虑。确认和保护无形财产权益的法律制度。这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我国已经先后制定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知识产权提供法律保护。在这一方面,我国法律制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加入了WTO以后,我们根据WTO的规则,全面修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符合了时代的要求。第二,体系较为完备。除了三个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以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法律中都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内容,此外,我国还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应当说,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所保护的范围是较为全面的。第三,保护程度较高。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国家,但是就法律规则来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还是比较高的,例如我国已经将WTO规则和TRIPs协议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完全引入了我国,可以说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也极大地鼓励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例如,到2006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300万件,数量升为世界第一,而到了2010年我国国际专利增速也达到了世界第一[9]。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鼓励技术创新、增加知识存量、促进经济发展,都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竞争。尤其是在我国,不缺“中国制造”但缺“中国创造”。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因此,必须通过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市场失灵,垄断、不正当竞争也会损害市场的正常发展,市场的发展也可能会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序性,如不加以规范,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例如,在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大头娃娃、三鹿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表明一些不法商人为追逐利润,完全置法律和道德而不顾,所以对市场采用放任自由、放松监管,显然是无法保证市场秩序正常发展的。早在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穆勒就提出了应该在市场逻辑之下通过法律干预“安排好‘公共物品’的供给”。[10]如果把放任自流的市场比作一匹脱缰的野马,那么法律对市场规制和监管的作用就是要给野马套上缰绳,但缰绳并不能够替代野马本身[11]。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法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预算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一系列经济法律。保障了政府依法间接宏观调控和适度干预经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这些法律中,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是其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尤其是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反垄断法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是经济法的核心。反垄断法在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在德国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被认为是“经济法的核心”。应该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没有反垄断就没有真正有效的竞争,实行市场经济离不开反垄断法。通过反垄断法对市场的干预,不仅可以制止和减少市场垄断、推动市场竞争,也有助于促进技术的创新[12]。我国于2007年通过了反垄断法。我国反垄断法的主要特点:一是法律明确定义了垄断行为,并重点调整三类具体的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二是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了规制。三是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确立了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相结合的制度。四是确立了比较合理的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五是确立了分工明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包括反垄断委员会以及承担反垄断执法职责的机构、职权。六是明确了垄断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反对企业以假冒、虚假广告、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攫取他人竞争优势,其前提条件是市场上有竞争,其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可简称公平竞争法,它追求的是公平竞争。反垄断法主要禁止垄断行为,有的国家也称之为限制竞争行为,通过对垄断和限制竞争的规制,使市场保持竞争态势,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竞争者,保证消费者的选择权[13]。反垄断法从而可简称为自由或有效竞争法,其目的是保障企业在市场上自由参与竞争的权利,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社会福利。 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形成的经验和主要特色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进程来看,其核心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形成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科学认识与总结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经济活动,建立并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我国才在短时期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西方国家法治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始终处于缓慢的自发形成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西方国家奉行完全的自由主义,形成了民法的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和责任自负这三大原则。到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不断加强,在民法中三大原则开始改变,对意思自治的限制逐渐产生,并且在民法之外的经济法律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而西方的商事法律制度,也是在商事实践过程中,经过数百年,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在短时期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讲,我们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二百年的历程。我们先形成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而后才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以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执政党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形成的。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立法机关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新课题、新任务,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诉求,而不断完善立法。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民生立法既是立法机关的重点,保障民生的强化是立法的一个重要亮点,民生立法很大程度体现在我们注重了对私权的保护。比如《物权法》的颁布,就是注重了对老百姓财产权的保护。在立法过程中,也通过民主立法和开门立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体目标,逐步推进,逐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其形成过程,可见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本土性。这就体现在“社会主义”四个字之上的。应当看到,我国在从“无法可依”向“有法可依”的转化过程中,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立法,而是立足于中国的需要,立足于改革开放的需要,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由于我们强调本土性,使立法任务更为艰巨,但是这进一步保障了立法的质量。确保了立法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并能够针对这一需要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保障了实践性、实用性和具体针对性。 2.人民性。人民性首先体现在我国的立法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人民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法为民,这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中,立法机关适应时展的新形势、新课题、新任务,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诉求,而不断完善立法。 3.完整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法律制度已经制定出来,这就使得法律在总体上保持了和谐一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基本构建了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私权的体系以及相应的保护机制。第四,时代性。一方面,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党和国家政策基本精神,而且也应当是国家法制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发展的,它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即反映和确认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为改革开放的发展留下空间。另一方面,为了保持时代性,凡是体现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我国进行市场经济立法时要注意与其必要的衔接。凡是外国市场经济立法的成果和经验,对于该国是比较好的同时也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应该大胆学习;对于该国是比较好的但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和需要,不能简单照搬[14]。第五,开放性。也就是发展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仍然不断在发生变化,需要立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建设完善。只有注重体系性,才能够使我们的法律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实际上就是要回顾我国法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历史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明确今后的任务。这对于加快推进我们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功德圆满、万事大吉,必须看到,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应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不断与时俱进。从立法层面来看,首先需要加快民法典的制定。尽管在民事领域,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些起着支架性作用的民事基本法律,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等,但因为没有一部民法典,使得立法仍然欠缺体系性,影响了法律的准确适用。制定民法典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法典化实现民法的内容和体系的完善。法典化实质就是体系化。法律体系这个概念本身还没有完全解决每个法律部门内部自身的体系性问题。由于没有民法典,所以从民事立法内部来看,体系化程度仍然不高。例如,许多新的民事法律在颁布之后,都修改了原来的规定,但是也没有具体列出哪些规定被修改,造成在实务中适用的困难。如果有法典,则这一问题将得到解决。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正是借助于民法典的制定,可以进一步完善民法自身的内容和体系。第二,在法律适用中有助于资讯集中、方便找法。所谓资讯集中,只要手上有一部民法典,那就可以包含最为基本的裁判规则。第三,统一规则、完善私权保护制度。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民事基本法律,但是还有必要制定一部人格权发,针对公民的名誉、肖像、隐私、生命健康、个人信息资料、网络环境下个人人格权等实施全面保护。我们有了一部全面保护老百姓财产权的物权法,有一部保护交易规则的合同法,还有一部全面保护受侵害民事权益的侵权责任法,现在还需要一部全面保护老百姓人格权益的人格权法。法为人而立,非人为法而生。我们制定法律,最终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制定民法典,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努力克服因为市场失灵、个体禀赋差异等引发的社会矛盾,通过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解决社会群体的生老病死等后顾之忧,努力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法谚云:“法律不重诵读而重解释”,“法无解释不得适用”。在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治建设的重心应当从注重立法转向注重解释和适用。 在各种解释中,首要的是立法解释。所谓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依据其立法权对于成文法进行的有权解释。从立法学的角度来看,除法律另有授权外,应当遵从谁制定、谁解释的原则。立法解释在性质上仍然是立法活动的组成部分,立法解释活动是立法权的延伸,是完善和发展法律的方式。就立法解释而言,其主体是立法机关,具体体现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的行为。在立法解释完成以后,立法解释本身成为法律的一部分,也应当成为法律解释的对象。立法解释具有普遍的拘束力,而且具有与被解释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等的效力。立法解释具有主动性,在颁布法律之后,立法机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主动作出立法解释。何时进行立法解释,针对何种法律规范进行解释,都可以由立法机关自主作出确定。 从我国立法来看,为了适应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的历史需要,立法者采用了“宜粗不宜细”的做法,因而部分法律条文的规定较为原则、抽象。随着相关条件不断成熟,立法机关也可以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对其具体内涵作出解释。从实践来看,虽然在民事领域,立法解释运用得较少,但已有的立法解释也发挥了统一法律理解尺度、克服某些规范的模糊性和抽象性的作用。除了要进一步加强立法解释之外,还应当进一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开展法律的修改工作,及时补充和完善相应立法。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后,我们还应当将重心放在法律的适用上,从法制建设事业来看,立法成就巨大,但法律适用任重道远。例如,食品安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有法不依而不是无法可依的问题。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但“有法必依”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需要我们进一步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政府、强化法律监督。在各种法律适用活动中,司法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司法是纷争的最终解决机构,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是法治的根本之所在,法律能否真正地发挥功效,主要是通过司法的运作来实现的。德沃金教授有句名言:“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15],这不仅是判例法传统严守的格言,其对成文法传统具有同样的启示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此外,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风尚,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奋斗。 作者:王利明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经济法律论文:英美日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的启发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得到有效控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新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1]。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引导。 1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并无相对完善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关于低碳经济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资源能源立法及环境保护法律之中。 1.1能源法律方面能源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节约能源。我国关于能源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上述法律尤其是《节约能源法》对于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功效。 1.2环境保护法律方面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此项法律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环境战略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 1.3政策规章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积极制订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划及实施方案。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7年6月,政府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年7月19日国务院通过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2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概况 2.1英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进入21世纪之后,英国又因低碳经济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宣布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要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为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政府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尤其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制定方面,已经抢占了“全球制高点”。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2009年4月,英国财政部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同年7月,英国政府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战略白皮书,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三个配套实施方案:《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计划》。 2.2美国低碳经济法律发展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居全球前列。为降低能耗,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尤其是奥巴马政府作出了包括立法在内的多项举措。2005年美国出台了《能源政策法》,这是美国第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该法案明确了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法案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建立“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 2.3日本低碳经济法律发展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结合本国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国家能源战略的协同效应,形成了以《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核心,以《能源政策基本法》、《节约能源法》、《氟利昂回收破坏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相关配套法规为内容的一整套较为完整低碳经济法律体系。1979年6月,日本颁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又称《节约能源法》)。1997年4月颁布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地热、垃圾发电和燃料电池发电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2002年6月由日本国会制定的《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正式颁布并实施。综上所述,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低碳经济立法进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各国的低碳经济立法模式大致有这样几种:①以防控“气候变化”为主导的法律模式,英国属于此种立法模式;②污染预防型法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③低碳经济型,以日本为典型。 3国外低碳经济法律模式对中国启示 3.1低碳经济立法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压力。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高碳”特征极其明显,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立法不应该采取“一刀切”原则,要考虑既给原有的支柱产业留下生存的空间,又要为新兴的产业营造良好的市场规制秩序[3]。 3.2低碳经济立法要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相契合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建设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必须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既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立法模式,也不能不考虑现有法律体系特点,特立独行,一味创新。应该立足于我国现有的低碳经济立法,改进与现代经济发展体制要求不符的条款,增加“森林碳汇制度”、“绿色碳基金制度”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制及制度。 3.3低碳经济立法要突出政府主导及全民参与作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绝不仅仅依靠少数立法者努力,其中政府主导地位及全民法律意识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是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然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这得益于日本健全的低碳经济立法体系,更关键的是日本政府在低碳经济领域发挥的主导地位及全国民众节约环保意识的普及。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通过法治手段,继承传统的精华,借鉴国外经验,中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会日益完善,也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愈加重要的功效。 经济法律论文:当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创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启示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在分析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基础上,论述了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路。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新型丁业化道路的最高形式,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一些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在立法上加以确认、保护和促进。我国政府也提出,要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因此,对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经验 世界上最早对循环经济进行立法的国家是德国,早在1978年,德国就推m了“蓝色天使”计划,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1994年,德国制定了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该法于1998年重新修订。1998年以后.德国政府根据《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又先后制定了《垃圾法》(1999年)、《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1999年)、(2OO1年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2000年)、《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场令》(2001年)、《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2002年)、《森林繁殖材料法》(2002年)、《再生能源法》(2003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另外,其他欧洲国家也制定或修正了自己的废物管理法,如丹麦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挪威政府于2003年修订了《废电子电机产品管理法》,扩大了有关主体的循环经济责任;瑞典于1994年通过了关于包装、轮胎和废纸的“生产者责任制”法律,并先后制定了关于汽车和电子电器的生产者责任制的法律法规。 其他许多周家也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立法,充实了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例如,美国1965年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法》,先后经过1976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96年的五次修订,完善了包括信息公开、报告、资源再生、再生示范、科技发展、循环标准、经济刺激与使用优先、职业保护、公民诉讼等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法律制度。又如,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长期以来,其资源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因此,日本特别重视资源的节约使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而构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回收条例》,1992年制定了《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2000年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环保食品购买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是各国循环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主要借助于预防优先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合理处置原则、适当分责原则渗透于循环经济法规范之中。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物的事前控制,体现的是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的实质在于“物尽其用”;合理处置原则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物的环境危害;适当分责原则旨在使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法律义务。 1、预防优先原则。在生产、服务、消费中充分利用原料、能源和产品,尽量减少弃用物、副产品的产生,以从源头控制资源环境问题。预防优先原则要求法律规则的设计有助于促进产品体积的小型化、产品质量的轻型化、产品功能的增大化及产品包装的简化,以减少废物的排放。环境法的预防优先原则表明,环境法不仅限于抗拒对环境具有威胁性之危害及排除已产生之损害,而是预先防止其对环境及人类危害的产生;对具体产生的危险立即做出反应不是该原则的主要目的,其首要功能为,在根本无危险出现或有出现可能时预防性地对“人”加以保护或对生态环境加以美化。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循环经济法。现代资源环境问题凸现以前,就存在各种降耗、抑废的理念和实践,不过,其主要着眼于资源和产品的经济效用,而现代法律制度同时也突出环境安全。设备内物质循环、生产少废产品和引导消费少废、少害产品是贯彻预防优先原则的重要途径。预防优先是将危险控制于未来、并创造规划和保存未来世代的环境空间及资源的原则,它是循环经济法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首要依托。 预防优先原则蕴涵有积极实现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理念。与事后处置相对应,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弃物的事前控制,是一种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初形成时,环境法突出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破坏的恢复;而现代环境法,特别是循环经济法,不仅观念上而且制度上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2、循环利用原则。对于在生产、服务、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废物要尽可能地继续予以使用,直至失去利用价值。“3R”和“4R"原则中的“再利用、再循环、再回收、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体现的正是循环利用原则。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要求循环经济法的制度安排应有利于“物尽其用”,特别是能使原料和产品在反复利用中实现功用最大化。 3、合理处置原则。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废弃物的利用优先于处置,但是,当某些废弃物无法进行再利用、再生利用、热回收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弱化、甚至去除其不利影响,或者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合理处置原则是指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应有助于及时、恰当处置废弃物。环境安全兼顾资源效率是废物处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4、适当分责原则。循环经济法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的实现依托于循环经济法的实施,而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参与循环经济法实施的主体可分为政府、经营者(包括代表性组织)、公众(包括代表性组织),但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的法律义务应当合理区分,此即适当分责原则。该原则体现于各国的法律安排中。日本法强调,“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必须使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合理承担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使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而且,还具体划分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循环经济法既然是各国政府促进本国循环经济法发展的法律规范体系,那么,其相应的制度安排就要遵循这一精神,把政府、经营者、消费者的行为限定于适当的范围,使其互相配合,互不干扰。 三、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对策 1.绿色GDP核算制度。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核算中扣除包括城市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水污染、铅等重金属和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损失、酸雨损失等。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货币折算在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方法,因而绿色GDP等指标的核算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但仍然可以从比较的角度,在每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增长数值后面列上该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升降、生物多样性增减、资源开采或消耗总量、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投资额度等事项。 2.计划、规划和布局制度。一般来说,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各地方要针对区域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实际,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地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名单,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如对于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在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前提下,应规划为保护性有限开发的区域;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把伴生矿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划为接续产业。 3.有效管理和监督制度。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综合指导、协调、监督和专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二是有效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市级环境资源保护垂直管理改革的力度,试行大区环境保护和国土资源巡视员制度,提高环境资源监督管理的权威性和效率;三是施行全新的政绩考核标准,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在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干扰,确保循环经济的模式的实施能落到实处。 4.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为了全面明确消费者、企业和各级政府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国际上除了坚持“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外,还逐渐发展了“消费者最终承担、收益者负担”和电子产品的生产、经销者负责回收等原则。如日本2001年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的基本法》把义务主体划分为国家、地方公共团体、经营者和国民。英国1995年《环境法》规定了国务大臣的条例制定义务、义务者类型、企业回收符合标准的义务、经济代价义务等。一些国际条约甚至明确了成员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对于这些义务与责任机制,我国有必要借鉴、吸收或完善,尽快建立相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制度。超级秘书网 5.市场准入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进口的产品是能否再用或再生利用,进口资源是否为有毒固体废弃物等。如美国《固体废物处理法》规定,进行固体废物收集、再生的企业必须取得执照,并得到有关部门的许可。我国应不断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介入循环经济产业,同时维护国内市场的绿色秩序,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 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经济激励制度的完善,它可作为对直接管理制度的补充。经济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如瑞士为了资助塑料瓶的收集、分拣和循环利用,法律规定对每个塑料瓶征税4个生丁,所获资金由专门机构作为基金管理,专项用于支持废弃塑料瓶的回收工作。我国也应该通过征收排污费、生态补偿税、资源使用税等经济激励的方式,提高直接利用原生自然资源的产品的税收标准,使再生产品取得一定的价格优势,拉动循环经济产品的消费;对于电池等难以回收处理的废弃产品,可以通过产品税的方式建立回收处理基金。当然,经济激励制度的使用应注意环境和经济的有效性、管理可行性、成本最小化和措施的可接受性,注意维护环境公平。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法律定位的研究论文 [摘要]法律责任是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权利的行使、实现,义务的履行,纠纷的解决,都要归结为法律责任。所以,和其他部门法一样,法律责任同样也是经济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违反经济法法律规定是一定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较晚,几乎是与民商法、行政法同时发展的,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部门法的巨大阻碍和排拒。这样使得经济法责任如何存在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对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分析,认为其责任承担方式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在内。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很难用这三种责任进行规之,或者说有一些规制的手段难以划入以上任何一类之中,比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责任形式———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存在。 [关键词]法律责任;经济法法律责任;社会责任 一、我国现行的法律责任体系 (一)法律责任概述 1.“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双重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前者表示积极方面,具有肯定性;后者则表示消极方面,具有否定性。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哈特认为,责任至少应当包括:(1)角色责任;(2)因果责任;(3)应负责任;(4)能力责任。也就是说,责任范围是很大的。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这种传统的法律责任概念只强调了责任的消极后果,使得“有限责任”、“证明责任”和责任制之“责任”等概念无法解释。经济法学者却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提出要考虑责任的积极功能,扩张责任的含义,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含义包括:角色责任、能力责任、公共责任、财产责任、组织责任、道德责任。 2.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在于:(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3.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2)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3)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5)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时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所引起的由国家作为承担主体的赔偿责任。 (二)对现有法律责任的分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另一种说法是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环境法,军事法这八大部门法。那么,是否每一个法律部门都应该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呢?我们是否需要在现有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法责任、社会法责任或者环境法律责任呢?首先,违法经济法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这种责任是具有独立性的。目前,关于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主要观点分为三类,即固有与援引说,综合责任说和彻底独立性说。经济法的责任形式我认为不应该是民法、刑法、行政法法律责任形式的简单综合,但是,仅基于此就设立一个经济法法律责任,这种观点是否妥当呢?这是令笔者感到疑惑的。 其次,我认为,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出于对违法行为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纠正时法律所代表的主体以及其法益目标两者进行衡量而产生的:民事责任是法律站在平等主体之间的立场上,其法益目标是维护公平、平等,因此大多为补偿性措施,比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道歉等等;刑事责任我认为是法律以国家的名义,在强制力的保障下,法益目标是对公正、正义的追求,通过惩罚犯罪而达到预防犯罪,所以大多是惩罚性手段,比如罚金、有期徒刑等等;行政责任则是政府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目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实现,所以一般是吊销营业执照、查封等行政行为。而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代表的经济法主体是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的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第三,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不是单一的,在接受刑事责任的惩罚的同时,还要承担民事上的赔偿责任,如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因此,违反经济法后,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应该是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性责任。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必然存在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学界观点 国内学者对经济法责任的认识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其含义大致有法律后果说、应付代价说、强制义务说、义务后果双重说、后果义务措施说等。 在经济法责任的外延上,最为典型的是石少侠教授提出的将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区别开来。依这种观点,经济法责任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包含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形式种类之中,除了经济法责任之外,经济法规定的责任还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他们相互之间互不包含,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与之针锋相对的,是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各种责任形式的总称”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经济法责任将民事、行政以及刑事三种责任形式包含在内。 有人从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式.提出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方法包括经济制裁、经济行政制裁以及经济刑事制裁三种。这种观点强调了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统一性。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概述 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指在国家干预和调控社会经济过程中因主体违反经济法律、法规而依法应强制承担的否定性、单向性、因果性经济义务。 学界对于经济法律责任的特征也有争论,如有人认为经济法责任具有两个特征:1.违法者对损失的利益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2.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主体更多地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企业法人。有学者认为相互分离性、双重性和社会性是经济法责任的特征。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是:1.经济法责任的法律依据是经济法;2.经济法责任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复合性;3.经济法责任具有直接、显著的社会公益性;4.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和不均衡性。 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是:1.经济法责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双重性;2.内容具有整体经济利益性;3.功能因主体不同具有差异性;4.形式具有适用范围的特定性;5.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组织(团体)责任。 我认为经济法责任应具有以下特征:1.责任目的的社会整体利益性。经济法律责任的社会整体利益性是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在经济法责任制度上的反映,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不受侵犯是经济法责任的第一目的,是经济法作为社会法的客观要求。2.归责原则的公平性。在过错、无过错和公平归责的选择中,经济法选择了以公平归责为重心的归责原则。区别于民法和行政法侧重于过错归责和无过错归责的作法,体现了归责原则的公平性特征。它是经济法追求经济公平的反映。3.政府责任的突出性。政府作为调制主体,是与调制受体相对的一方经济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价值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政府主体在履行调控或规制职能时对个体、群体、集体。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不利后果,凸显政府责任。4.经济法责任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和不均衡性。经济法责任以社会整体利益、社会责任为本位,改变了原来法律责任中权利与义务对等,责任与义务对等性。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责任往往是单向义务,不存在对等性。5.责任形式的多样性。基于此,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应该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责任形式,但仅有这三种形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新的责任形式存在。 三、社会责任的引入作为法律责任的第四种类型 民事责任是私人之间的纠纷引起的,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一方承担的责任;当行为人的行为引起公权力的主动介入时,产生了刑事责任;而行政责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发挥效用时,才会产生的。不难看出,现有的法律责任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形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依然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现象很难用这三种责任进行规之,或者说有一些规制的手段难以划入以上任何一类之中,比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等。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责任形式———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存在。 (一)概念 社会责任的产生是基于填补经济法法律责任承担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法主体之一的管理者,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的目的,而对经营者采取的一种限制性责任。它是以公平诚信原则为基础的,对整个社会法律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有利于生产经营者的自治程度的提高,并会促进社会的法制进步。它和民事、刑事、行政责任一起,构成了经济法法律责任形式。 具体而言,社会责任的形式包括公示,歧视性待遇。公示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为大众所知,并且有一定的时间和范围的要求;歧视性待遇是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得到的待遇不同于正常企业,比如,贷款利率要提高、某些优惠措施不能继续适用等等。另外,社会责任也给管理者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经营者整改合格后的继续经营,就需要管理者的协助。这也是消费者对于管理者信任的表现,要求管理者自身能力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二)效果分析 如果经营者违反经济法相关规定,如采用价格垄断、搭售等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或者采用偷税、漏税手段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管理者一方除了通过民事责任令经营者进行赔偿,通过刑事责任追究主管者刑事责任,通过行政责任对企业进行监管,还可以利用社会责任使得该经营者在合理期间内的失去一定的业务能力,使得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因为社会责任有公示性,对于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知情权大有裨益。 引入社会责任对于经营者而言也有有利的一面:首先,有利于加速经营者整改的速度。因为社会责任会影响其正常的业务,比如银行可以据此拒绝提供贷款、或者提高利率等等,只有尽快消除影响才能使企业重新获利;其次,有利于经营者消除之前的不良影响,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现在的企业对商誉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商誉受损往往很难补救,如日本的福岛速食水饺公司、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都因此破产,因为失去公众的信任之后,即使进行改进,也很难再令公众产生信任。而社会责任是通过法律的公正性,认可其整改后的成果,帮助企业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三)以南京冠生园为例,分析引入社会责任的可行性 2001年,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以下简称南冠)“以旧馅生产新月饼的事件”在业内外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2004年,曾经叱咤全国食品行业辉煌一时的南京冠生园走完了凄凉破产路。 当“陈馅事件”发生后,南冠被多部门联合查封,缴纳罚款,进行整改之后仍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导致这个1918年建立的品牌遭受了空前的信用危机。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品牌企业缺少的国家是否是一个损失?南冠使用不合格原料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一定要受到严厉制裁的,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竞争,才能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但是,失去这样一个企业的代价时候过大?超级秘书网 如果引入社会责任,南冠在整顿的期间内,管理者会告知社会,此时南冠比正常企业低的待遇;整顿结束,管理者进行审查合格后,仍有管理者进行公示,如果管理者能够取得消费者的普遍信任的话,对于南冠的整顿结果,也应该产生信任的态度,南冠是否还会破产,就不那么确定了。如果可以的话,既保存了一个老字号的商誉,又增加了大众消费的信心。 四、结论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引入社会责任作为第四种法律责任,与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一起构成经济法法律责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现在,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社会责任的制定部门、制定标准、执行机构、责任方式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 经济法律论文: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分析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立法体系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探讨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努力途径,并对我国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和制度提出一些思路。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宪章》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政府优先购买资源再生产品。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资源再生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在河北省的循环经济建设中,我们也不妨效仿这一手段,并通过立法形式加以巩固。 建立“一赔”、“二停”、“三分开”制度。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副局长田为勇认为,要建立“一赔”“、二停”“、三分开”制度“:一赔”就是建立公众的赔偿制度,公众可以直接将污染企业告到法院,用法律手段强制要求排污企业为污染后果赔偿,达到迫使企业整改的目的。“二停”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一停企业生产,停产整顿排污不合格企业,直到整改完毕;二停项目,治污不达标企业所在地的政府,一段时间内不准上新项目或者改造工程。“三分开”是对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评价与审查分开、评审与验收分开、审查与监督分开。此提议非常值得推行。 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污染问题上,推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凡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都要承担治理污染和赔偿损害的责任。通过实施这项原则可以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心,通过必要的压力来推动他们积极探索治理污染的措施,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遵照谁开发谁保护原则,使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两方面统一在相同的行为者身上。 经济法律论文:经济法律体系 内容提要: 关于经济法律体系的论文不少,尤其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但其中多数文章都力求打破传统部门法的界限,试图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法新构成理论”。[1]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本不是规范的法学术语,以之为基础而进行过深的法学理论探究是歧途末路。“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之所以存在和被使用,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需要,特别是市场经济学即法制经济学研究的需要。从法学角度讲,“经济法律”和“经济法律体系”概念只是临时借用而已,对之进行法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以不同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法律法律体系商法地位经济法律体系 正文: 一、关于经济法律和经济关系 虽然“经济法律”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学术语,但如果以“对象说”对之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多数学者都会赞同:经济法律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在这个定义当中,“经济关系”是关键词,只要弄清了“经济关系”的内涵、外延,并对之做出科学的分类,就能基本掌握经济法律的形式范围和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1]所谓“经济关系”,是指各经济主体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2]从“经济关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关系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经济主体就无所谓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数量决定于经济主体的数量;二是经济关系形成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之中,没有经济活动就不可能形成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多少决定经济关系的多少。而无论经济主体还是经济活动,都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程度,社会分工越细,经济主体越多,经济活动也越频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中分化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人的出现, [3]其中每一次社会分工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的,亦即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不是跳跃式发展的,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每一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前,都发生和存在着大量的较小的社会分工,而且中间会有许多“分”与“合”的反复;社会分工也不是有终点限制的,在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之后,社会分工仍然在向前发展,而且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由此可见,社会分工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越来越细的趋势,二是不断调整变化的趋势,三是越来越快的趋势,自第三次大的社会分工至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快,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大量、迅速增加;社会分工的不断调整变化,必然导致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不断更新发展。总之,经济关系的数量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而日益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关系不外横向、纵向两大类,但两类经济关系的数量不等,且差距悬殊。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产品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两大阶段,产品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在产品经济阶段,由于没有交换活动,因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关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由于交换的出现,经济关系产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两大阶段:自由商品经济和垄断商品经济。在自由商品经济阶段,多为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横向经济关系,从属性的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很少,只是到了垄断商品经济阶段,纵向经济关系才开始大量出现,但相对于横向经济关系,其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发展,大量增加的经济关系也多为横向经济关系,因为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有限度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市场来调节,而非主要由看得见的手――政府来调节。由此看来,只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纵向两大类有失平衡,还必须对横向经济关系再分类。横向经济关系的再分类,也要考虑平衡的问题,以是否具有营利性为标准将之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三类经济关系: 1、横向的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2、横向的营利性财产关系(经济关系) 3、纵向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些经济关系。于是,民法、商法、经济法就相应出现了。 二、关于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适应法律调整的需要,将经济关系分为横向非营利性财产关系、横向营利性财产关系和纵向国家协调经济关系,但针对这三类经济关系是否就能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划分入手。 (一)关于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或部门法)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4]从法律体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法律体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法律体系涵盖一国全部法律规范,这一点易于理解;二是法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对此法学界有争议。 争议的焦点有二: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下面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法律体系为什么要划分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1)有些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尤其是纠缠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具体细节,纯粹是费力不讨好,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一方面,法学家为法律规范的分类而忙碌着,大量时间耗费在理清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上面,为法律规范的"法律部门"归属而大费周折;另一方面,法律规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滋生。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在立法实践中并不重要,而立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法学并没有给予充分地关注。[5]因此提出取消法律部门的划分。 (2)有些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存在严重缺陷,其出发点和理论结构已经过时,建立在并非独立的法律部门之上,没有当代各国的立法根据,也没能正确总结现实法律体系的矛盾,因此提出放弃法律部门划分理论,而建立“法体制”理论。所谓“法体制”,是指同类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体系,可分为国家法体制、经济法体制、行政法体制、民事法体制、刑事法体制。[6] (3)多数学者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立法来说,有助于从立法上完善法律体系、协调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对于司法来说,有助于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特点、职责任务,并准确适用法律;对于法学研究来说,使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领域,使法学学科分工专业化。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十分庞大,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如此,如果不进行科学的组合分类,将有碍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研究,而法律部门划分理论已经被实践、历史和世界所认可,并且有些学者提出的所谓“法体制”理论只不过是法律部门划分理论的一种变形,没有细化反而更加粗放,好似在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之间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2、法律体系应划分那些法律部门?这涉及到一个标准掌握的问题,即法律部门划分的越细越好,还是越粗越好?对此也有三种观点: (1)越粗越好,像上面提到的“法体制”理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不宜太细,粗放一点更好,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任何法律法规之间无论在调整对象上还是在调整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果法律部门划分过细,会导致法律部门过多、过烂,更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 (2)越细越好,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立法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众多部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要正确把握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和标准,法律部门划分得越细越好,其理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现在看来比较小的法律部门将因其所属法律法规的增多而很快变大,与其让它变得庞大时再独立不如现在就让其独立,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法律的发展。 (3)折中观点,是介于粗放和细化之间的一种观点,一般将法律部门划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法律部门划分得不宜过粗,也不宜过细,要适中,既要严格掌握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又要结合实际需要,只有当其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将其从原有的法律部门中独立出来,超前了会使之力量过于单薄,拖后了会使之受到发展阻碍。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实际需要是法律部门独立的首要条件,法律部门划分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研究和掌握,都不利于法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法律部门划分 法律部门的划分,又称部门法的划分,是指根据一定原则和标准对法律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划分的结果――同类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或部门法),既具有符合一定原则和标准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7]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其学术争议的焦点在于划分原则和标准。现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有两个:其一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根据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分类,例如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行政法虽然也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但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民法和行政法划分开来;其二为法律调整的方法,即根据法律规范调整具体社会关系所使用的方式、手段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民法与刑法都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民法以自行性调节为主要方式,刑法以强制性干预为主要调整方式,这样就把民法和刑法划分开了。[8]除了划分标准以外,还有划分原则。多数学者达成共识的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有这样三个:一是目的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本国现行法律;二是平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注意各法律部门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细,在它们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三是发展原则,即法律部门划分固然要以现行法律、法规为条件,但法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还要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度的法律法规。[9] 共识之外就是分歧。关于法律部门划分原则和标准,主要分歧在于两点: 1、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两者是统一关系,还是互补关系; 2、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问题,即谁是基本标准,谁是补充标准。笔者认为,一般来说,原则和标准是统一关系,即原则是标准的抽象要求,标准是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有一个前提,即原则和标准的内涵必须一致,不能你言这,我言那,否则就成互补关系。由此可见,分析原则和标准的关系,必须从二者的内涵入手,内涵一致即为统一关系,内涵不一就是互补关系。现在来看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标准,上述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在内涵上没有丝毫一致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二者是互补关系,而非统一关系,即上述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非划分标准的原则,划分标准也不是划分原则的标准。基于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既要遵循划分原则,又要依据划分标准。另外,鉴于二者的用词和内涵,划分原则应首先得到遵循,然后再依据划分标准。关于两个划分标准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主次关系,即调整对象是基本标准,调整方法是补充标准,[10]笔者以为不然。现有的已经达成共识的主要法律部门,像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它们相互之间的主要区别:调整对象或调整方法,从出现的几率上来看,调整方法比调整对象更多,仅从这一点上来说应将调整方法列为基本标准。考虑历史因素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是两个同等重要的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没有主次之分。但这并不等于说是这两个标准可以孤立使用,而正因为二者同等重要才更需要将他们有机结合。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遵循这样的程序: 1、充分考虑现有的法律部门划分的实际情况,不可打乱现有的大的格局; 2、按照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提出新的法律部门组建的初步意见; 3、根据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对新的法律部门组建意见进行学术论证; 4、权威机构认定,以便于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避免无端、无休止、无意义的争论。 三、关于商法地位 通过上面两部分的论述可见,分别以横向非营利性经济关系、横向营利性经济关系和纵向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作为调整对象而划分出民法、商法、经济法三个法律部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和两个标准。但是,目前我国法学界只对民法、经济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达成了一致共视,而对商法应否独立存在较大分歧,而且我国现行立法体例实行民商合一,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一)商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交易主体在其商行为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即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1]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商法最初的形式是商人习惯法,形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后,欧洲的农本经济进入了发展时期,十字军东征的胜利使得欧洲通向东方的商路相继开通,地中海海上贸易逐步繁荣,沿岸城市不断成长,出现了定期集市,产生了商会,商人也成为社会中的独立阶层。但中世纪的欧洲仍处于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许多商事活动在一些国家受到明令禁止,各种商事原则和规则在当时的封建法制中均缺少观念基础,甚至许多国家的法律对商人加以种种歧视。为了适应商业发展和商事交易自由的需要,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商会运用其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自治权、裁判权及其商事生活习惯,订立了大量的实施于本商会内部的自治规约,经过11世纪至14世纪数百年的实行,最终形成了中世纪商法――商人习惯法。商人习惯法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通常采用属人主义立场,只在商人之间、商会内部实行;其二,内容已涉及现代商法中最主要的商事要素和商事活动,许多规则已明显反映了商事活动的根本要求;其三,非成文性和地域性。[12] 近代商法产生于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萌芽,欧洲的一些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统一的民族国家纷纷形成。[13]相应地,基于自治城邦的商人团体消亡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寺院法也被废弃了,各民族国家迫切需要制定统一的商事法律,以确认商事活动的合法地位,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欧洲大陆各国早期的商事成文法,虽然仅是对中世纪商人习惯法的确认,具有浓厚的商人法或属人法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并对现代商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过渡和促进作用。在近代商法中,最具代表性并影响深远的是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它不仅确认了商人习惯的基本规则,而且大量引录商法原理,其内容非常丰富,1861年《普通德意志商法典》即德国旧商法,就是以之为基础而制定的。 现代商法产生于19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保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推动商事活动、促进统一的商品市场的形成成为许多新兴国家的基本国策,“商法开始在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出现。”[14]同时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美法系国家在商事立法上也不甘落后,颇有建树。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1897年的《德意志帝国商法典》(德国新商法)、1952年的美国《统一商法典》、1894年的《日本商法典》(日本新商法)是现代商法的代表作。 由上可见,商法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1、商法的产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并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法制和宗教势力的束缚,能够合法、自由、体面地从事商事贸易活动,而且社会经济越往前发展,这种要求越加强烈和具体化。当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以后,这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就转变为将原来作为自治规范的商人法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商事立法活动。 2、商法的产生是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结果。16、17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发现,世界市场突然扩大,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的富强,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具体措施就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推行商事活动的特殊化,于是商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出现了,并迅速法典化。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起飞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极其迅猛的发展。[15] (二)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分析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由众多的涵盖全部法律制度的法律部门组成,新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必然对原有格局造成冲击,为此需要慎重分析其是否具备、已经具备哪些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后面将做详细论述,在此只对商法是否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法律部门划分的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必须首先并同时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两个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在划分法律部门必须至少具备其一。商法的情况如何呢? 1、目的原则的符合情况。无论是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商法包括形式意义商法和实质意义商法的存在,并大都承认商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16]只对商法是否独立于民法有分歧。笔者以为,存在即是道理,细分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为何不将已经存在的实质上已与民法分立的商法确立为独立法律部门呢?这样不更能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民事、商事法律吗? 2、平衡原则的符合情况。在我国,多数学者主张,商法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商号、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17]其数量之庞大,在我国现行的民商法体系中已经占据超过50%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大幅度迅速增加的趋势,如若不将之独立出来,势必造成现行民商法体系结构的失衡,既不利于保持民法的基本法地位,又不利于商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发展原则的符合情况。刚才已经提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进,商主体、商行为、商事营业等将在范围、形式等许多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商法的数量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因而考虑到未来即将制定和可能制定的法律法规,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调整对象情况。商法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调整对象――因商主体实施了商行为而形成的商事法律关系,这也正是民商分立论者坚持商法是独立法律部门而民商合一论者批驳不倒的根本所在。商法调整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商事法律关系是一种经营性关系,即由经营主体所从事的经营性行为而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是实施了经营行为的经营主体及其之间的对内对外法律关系。[18] 5、调整方法情况。一般来说,法律调整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自行性调节方法,二是强制性干预方法,三是政策性平衡方法。[19]商法在调整方法上同民法相同,都是运用自行调节方法,但凭此并不能说明民商合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为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只有两点都相同时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有一点不同就不能划为一个法律部门。 从以上对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的分析来看,商法已经充分具备了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条件,如若不及时划出,将同时不利于民法、商法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 (三)商法独立应具备的条件之二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商法要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也已经知道,商法完全符合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和标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它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第二层含义是指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第三层含义是指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那么,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应从这三方面来论述。 第一,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决定因素,[20]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商品经济将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发展的推动下日趋繁荣发达,而商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的繁荣发达必将促进商法的完善与发展,其数量会越来越多,体系会越来越庞大,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独立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如果不正视社会经济和商法发展的现实、本着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将商法及时从民法中独立出来,还固执坚持“民商合一”的观点,不但会使现行的民法体系结构日趋失衡,而且会对民法、商法的实施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现代商法发展趋势。现代商法具有动态化、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相互渗透、国际化与统一的三大发展趋势,[21]其中:现代商法的动态化趋势,将使商法的制定、修改、废止等工作日趋繁重,加之商法区别于民法的特点,立法机构需要为之成立专门部门来承担,立法上的独立将加快商法的独立;现代商法的两**系相互融合和国际化趋势,将使商法先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而在全世界首先实现统一,一部适用于全世界的统一的商法,是不可能同一部只适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法融合在一起的。另外,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商法独立的现实也告诉我们,一部独立的商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造就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体制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我国在世界上仍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懈追赶。基础薄弱可以夯实,体制落后可以改革,商品经济不发达可以促进。关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总结世界上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重视和推动,即国家政府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而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离不开商法的作用,需要重视发挥商法在保障交易便捷、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重视发挥商法的作用,必须给予商法一个较高的法律地位,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独立性。 四、关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一)经济法律体系的部门构成分析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商法独立后,我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将由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三个部门法构成,各部门法的具体法律法规组成情况如下: 1、民法部门:(1)民法通则;(2)合同法;(3)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4)婚姻家庭法,包括婚姻法、收养法等;(5)继承法。[22] 2、商法部门:(1)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23](2)破产法;(3)证券法;(4)票据法;(5)保险法;(6)海商法。 3、经济法部门:(1)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2)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经济政策法;(3)国家投资经营法,包括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24] (二)商法独立后各部门法之间的关系分析 1、民法与商法。民法与商法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产生了两种观点:一是民商合一论,二是民商分立论。民商合一论者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是一国民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不但现在分离不了,而且随着民法的商法化和私法的公法化,将来就更难舍难离。其理由是:商法和民法有着共同的原理,[25]二者所调整的商事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限也很难划清。[26]首先,商主体是从事营利性行为的个人和组织,而民事主体将之包含其中;其次,商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民事活动的范围包括营利性、持续性的商事活动。笔者认为,民商合一论者的理由均是基于大民法思想,事先已将民法定义为调整所有平等主体之间所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本身已涵盖商法定义,当然得出商法是民法的一部分的结论。商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这一点无论民商合一论者还是民商分立论者都承认,那为什么不将民法的定义修改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非营利性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如若仅仅因为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而不做这样的修改,那么就应该考虑修订已颁行16年之久的《民法通则》了;如若做出这样的修改,那么民商合一论者就将哑口无言了。 2、商法与经济法。关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都以企业为核心对象,两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另一种看法认为商法与经济法的理念、机能是不同的,商法与经济法应为两个不同的法。[27]笔者认为,商法与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首先,二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商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商人之间因实施营利性的商行为而发生的商事法律关系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或国家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因进行经济调节而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之法。其次,二者的调整方法不同,商法主要运用自行调节的方法,经济法则综合运用自行调节和强制干预的方法。其三,二者的性质不同,商示属于私法,其理念是维护主体的私权,以个体利益为基础;经济法原则上属于公法,它以社会为本位,着眼于超越个体利益的整体利益。[28]虽然如此,商法和经济法在各自的体系构成方面仍有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企业法的划归上。笔者认为,企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企业法是指规范各种类型企业的法律规范体系,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此。由于企业法的集合性,决定了企业法调整对象性质的复杂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企业法是属于商法,还是属于经济法。鉴于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公司分别因其国家投资、涉外、规模较大且涉及面较广而事关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调整这三类企业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国家意志,因此将之划归经济法。其他类型的企业,像合伙企业、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合作社等,对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较小或基本没有影响,属典型的商事主体,因此将之划归商法。[29]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商法和经济法关于企业法的划归问题。 3、经济法与民法。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在我国现行的民商合一的体例下,主要是指经济法和商法的关系,上面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 经济法律论文:民族地区经济法律保障 在获得了政治上平等地位之后的中国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在经济上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伴随着东部沿海汉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兴旺繁荣,西部少数民族振兴经济、脱贫致富的意愿和要求日趋强烈。少数民族这种意愿和要求在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更完善化的经济条款,为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内容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确定了能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体制,规定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支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由国务院按照优待的原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支持的项目,收入不敷支出的,由上级财政机关补助。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数由国家机关合理核算或调整,从财政上照顾民族自治地方。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仍然困难较多,全国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民族自治地方很少,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都要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预算支出上,国家规定所设的机动资金和预备费在预算中所占的比例高于一般地区。为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六十二条规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上级财政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资金投入,用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些法律条款,从财政制度上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了国家在投资、金融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新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统一规划和市场需求,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合理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规定在重大项目中国家增加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减少或者免除自治地方的配套资金。在金融方面,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第五十七条规定:国家“综合运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规定金融机构重点扶持民族自治地方符合产业政策的资源开发项目,支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对合理资金的需求。国家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信贷投资。第五十八条还规定:“上级国家机关从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组织和鼓励民族自治地方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人才交流和对口支援,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法律规定。其中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应当从财政、金融、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实现小康。”关于开发民族自治地方资源的利益分配,除了原有规定的在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出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的安排,照顾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条款外,新增加了“国家采取措施,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的规定,以法律保障资源产地的利益,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缩小民族间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各民族强烈的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完善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突出了关于经济体制和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方面的内容,这是由于我国当前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是少数民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之后,迫切要求经济社会繁荣兴旺,实现各民族在物质生活上共同富裕这一强烈意愿在法律上的体现。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发展、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生活在偏僻遥远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干旱地区和高寒山区的许多少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生活艰难贫苦,与生活在平原、坝区、丘陵地带的汉族相比,物质生活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经过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和其他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已经首先富裕起来,少数民族地区虽有发展但仍然比较贫困,与东南沿海和其他汉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拉大了。如广西1999年农村小康综合评分,以小康水平为100分,桂东南地区已达89.32分,桂西北只达73.11分,差距为16.21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之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凸现出来,成为新时期主要的民族问题。 纵观当代世界风云,民族问题依然纷繁复杂,民族矛盾尖锐突出,民族动乱此起彼伏,民族战争时有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的民族纷争愈演愈烈,最后爆发了民族战争,加上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干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使前南斯拉夫在国家分裂之后,又遭受了惨重的民族灾难。在眼下的中东,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激烈,巴以冲突时断时续,战火硝烟弥漫约旦河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毁灭于枪炮声中,血雨腥风,生灵涂炭,虽有国际社会多方斡旋,和平进程仍路途漫漫。就是在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民族矛盾和纠纷也复杂多变,许多民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当今的世界风云说明,民族问题仍是世界的热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祉。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施行,就是党和国家从法制建设上解决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在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不仅从法律上完善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还特别注重经济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从法律上保障我国朝着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使我国少数民族要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烈意愿在法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经济条款、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大机遇。 西部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区域。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高山族、畲族、黎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和锡伯族是东部地区的世居民族外,其余48个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中西部地区,锡伯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居住在新疆。就是说,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族体和少数民族人口都世居西部地区。与此相适应,全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也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全国5个自治区全部属于西部;全国30个自治州(盟)中,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东部,湘西、鄂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中部靠西的区域,其他的自治州(盟)都在西部地区;全国20个民族自治县(旗)绝大部分也在西部地区。换句话说,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了西部的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就是不属于西部的3个自治州,中央也规定其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所以说,西部大开发就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大开发,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内陆边疆地区的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意愿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变成现实。 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缺乏发展进步的基础设施。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就是逐步完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修公路、铁路,建设电网、通讯、广播电视等。如广西继南昆铁路通车、西南出海大通道贯通之后,在西部大开发的进军号角声中,仅次于三峡的龙滩电站上马,百色水电枢纽工程动工,贯穿大石山区的河池水任至高宁高等级公路兴修。这一切都将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打下牢靠的物质基础。 实施西部大开发,将使西部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得到开发,形成能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如广西在西部大开发中,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丰富的水电资源正进一步得到开发,名列全国前茅的有色金属产业也在进一步发展,包括蔗糖、饮料、水果、蔬菜、药材、香料等种类的亚热带植物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山区的各种土特产品将发展成为诸多特色产业,就是雄伟秀丽的山川河湖、浓郁多姿的民族风情,也正在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随着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变成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梦想将变成现实。 实施西部大开发,还将使民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教育、科技事业得到大的发展,不断提高各民族的素质,为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繁荣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出优秀的劳动者和各类人才。 总之,西部大开发的结果,将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科学发达,山川秀美。这样,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款就会变成现实,各民族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繁荣的意愿就一定能实现。 经济法律论文:市场经济法律机制 目前,人们从纯经济学角度关心和讨论市场经济的热情与日俱增。然则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它的法律表现形式究竟是什么,却很少引起普通的重视和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就这个间题略陈管见,敬祈方家正谬。 (一)关于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 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赖法律的确认和保障,这是“经济关系反映为法原则”的必然。因为交易制度是经济过程的中心制度,按照市场共同规则的要求,用一定法律形式将它加以确认和表现出来,恰恰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性要求。换句话说,完善市场机制和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相伴而行,互为条件和依归,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规定性。 历史告诉我们,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民法准则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法律表现形式,用它来“确认单个人之间的现存的、在一定情况下是正常的经济关系”的过程。②罗马法是前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可堪称为古代社会经济关系法律化最完备的表现形式.到了近代,以同一个罗马法为基础,英国、德国和法国在确认和反映各自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时,情形就大不一样。英国资产阶级为了小资产阶级的和封建的社会的利益,简单地通过审判实践的办法来贬低罗马法,或者把它的内容注入旧的封建法权形式之中,使之适合其普通法发展的需要;在德国,资产阶级依靠法学家的满口道德说教的帮助,把罗马法改造成为一种适应德国社会状况的法典,即卑鄙握凝的普鲁士国家法;惟独在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以后依罗马法为兰本,把新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翻译成司法语言,创造了《拿破仑法典》这样一部典型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这就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曾经描绘过的三个国家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的三种情况③。在这里,法律化表现的好坏之别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们的目标趋同.都要寻求新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途径。 在我国情况不同,商品经济发展史作出的这种法律选择几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时期内,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否认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客观必然.直到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才认识到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提出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着手民事立法工作。但由于摆脱不了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特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种传沉观念的束缚,虽则《民法通则令也作为确认和表现商品经济的法律形式问世,实际上反映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要求是很不充分的。只是在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侄桔以后,人们才跳出商品经济形式姓“资”姓“社”的认识误区,毫不犹豫地接受法治经济的现实,承认经济关系法律化既是历史的轨迹,也是现代化商品经济共同规则的要求。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不同于原来的计划经济,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还会出现摩擦现象,这就使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客观进程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反映在法律机制上,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作用媒介也是市场,组织经济方式靠的是法律规范和竞争行为,而计划经济以国家行政权力为运行基础,主要媒介作用是计划,经济组织的方式则是行政命令和统制行为.因此,在权利义务关系与行政服从关系、法律机制与权力机制、竞争行为与统制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发生矛盾和摩擦,使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况。 第一,改革中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关系日益形成互补或补足结构,且具有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由此决定法律所要调整的利益结构不是单一的和被动的,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作用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运用平衡、补偿、分散和淡化等利益机制原则,以法律手段为中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新的改革目标模式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按照法律化要求必须有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法律调整跟上。但在两种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换轨过程中,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方式将继续转变,市场调节功能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将日趋明显,旧体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还会发生,这就决定了围绕资源配耸和产业结构、利益结构必将出现许多向题,影响经济关系对法律形式的选择。经验证明.靠行政办法解决原来结构失衡、机制不顺、体制缺陷等问题是行不通的,而必须依靠法制,努力寻求保持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内在统一的途径,才能加快市场体制有序建立。 第三,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是靠改革开放、政策演变和理论突破而逐渐形成的,但对于民法是市场经济法律表现形式的机制这一点都考虑不多,社会普通流行的是“经济行政法”的观点,对商品经济的民法观却知之者甚少。实际情况是,市场发育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法律问题,市场运行机制与法律表现形式之间出挽的许多矛盾,无一不促使我铂去寻求经济关系法律化的正常途径.这就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按照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要求重新端正我们的宣传重点、研究方向和立法思想,重新发现并立即恢复民法的威信。 第四,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化的必然结果,在本质上同商品经济没有差别,作为相互联系的概念和经济形式,它们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同一种经济类型罢了。商品经济强调为交换而生产,本质要求是产品必须按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平均生产要素的消耗进行交换;而市场经济强调的是用市场机制来配资源,核心内容是市场主体高度分散和自主,生产要素组合和利益资源分配都取决于竞争性的社会供求运动。但重要的是,都是“法制”经济,都要求用法律形式全面规范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则,以及全面规范政府的行为。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秩序,实质上又是市场法律秩序,其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就包含了“法治”,所以,实现经济关系法律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它涉及现成法律形式和创制新规范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此法与彼法、国内民法传统与国外传统民法等等一系列的关系和问题,如果没有领导观念与领导行为、依法而治与法治目标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我们的努力就不会奏效,即使取得不少经济立法成果也是难以巩固和发展的。 经济关系法律化是法治经济的本质特征,这一点已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济关系法律化的起点和归宿,就是完善市场法律机制,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宏观法律调控体系.基于这种共识,我们至少应该明确当前几项要求:①经济运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和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坚决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按照优胜劣汰、效益原则实现资溉的优化配里,进而由此探索怎样建立宏观经济法律调控体制的立法步骤,②加快政府转变职能的步伐,按照所有制现代化的要求理顺产权关系,还权与企业,激励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自动走向市场,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⑧针对市场流通客体日益增多、市场内容日益丰富多样、民事法律行为不断获得新的突破等情况,加快培育由市场组织体系、调控保障体系、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构筑起来的统一市场体系,并建立与深化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体系,④确立民法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法、关系法、行为法和程序法和应有地位,对市场法律体系中民法与其它部门法律机制的关系做出理论和实践的界定,既保障民法机制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又补足市场经济法律调整的组织法和管理法,充分发挥其他法律机制的配合作用。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和认识间题,就在于经济关系法律化不但要求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机制,而且也为研究和解决市场法律机制创造了有利时机和良好条件。 (二)市场法律机制的现状 现在,改革的目标模式已经明确,但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法律规则很不健全,整个社会和经济生活、经济秩序巫需进入有序状态。主要表现是民法机制与市场、市场经济的法资源需要极不相适应,经济行政法立法发展很快但却缺乏科学性,政府的经济行为和法律行为过于行政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残缺不全,宏观经济的法律调控体制尚未最终形成,围绕民法机制考察,这方面间题很突出。 一、民法机制陈旧落后 民法是流通领域的法律制度。民法在流通领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平等自由、等价有价为保护手段,以确认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资格、主体地位和人身保护,确认商品者的静态物权和动态债权为核心内容,通过反映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交换关系,保障民事经济活动主体的公平竞争,指导经济体制的改革,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目的。这种功能发挥得好坏,又主要取决于民法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完善程度相适应的状况。 我国《民法通则》是1986年制定的,而党的十三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前后在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间题上新的重大理论突破,以及由此而来的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作用大大增强所引起的许多新情况新间题,是为它所始料不及的。换言之,我国民法受市场发展过程中行政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较大,有悖于经济关系法律化的一般要求,整个机制是陈旧落后的。 l、我国市场是在“大计划、小市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主要依靠政府放松统制和运用行政力量组织推动这样两种方式、两条路子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同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发展的程度并无明显的必然联系。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法律机制(民法)一开始就具有两大弱点和特点,一是计划性很强致使市场体系被肢解,民法的作用只能是局部的;二是民法规范的单行机制多于总体机制,难以适应市场体系的需要,充其量也只能发挥局部的功能效应. 2、整个市场体系中各类不同市场的发育情况极不协调,尤其要素市场的发育远远滞后于各类商品市场,致使经济运动中不协调、低效率的状况也无法改变。因此,民法机制不可能配套发展,它在市场运行机制中的总体功能自然无从谈起。 3、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调节功能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差别很大,《民法通则》取代不了应有统一的和正常的民法机制的作用。统一的民法机制要求普遍适用民法准则,正常的民法机制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相联系,但市场又是垄断的和分割的,市场价格不放在首位,商品、资金、原材料和人员也不能跨地区流通,这就必然导致民法作用范围大大缩小并带有许多的随意性,民事活动中总是强制性规范多于任意性规范,而对体现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要约与承诺程度却毫无反映。 4、鉴于前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虽出现较大的波动,以政府或部门的支持和干预为背景的各种贸易战和封锁割据十分严重,这种条块行政分割现象不仅人为地分割了市场发展的合理区域性效应,而且也严重地阻碍了民法功能的发挥。 此外,市场经济一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也应该是开放的、甚至是国际化的,近几年来、商品经济发展给市场运行带来许多的法律间题,诸如经纪行为与、居间行为有什么区别,经纪人应有何种法律地位,怎样确定物权总体概念和界定各种具体物权,怎样实现产权制度现代化和国有资产的专职管理,如何对待不同物品所有权的风险转移,进一步设定权利的取得时效和消灭时效,规定默示条款的有效期限,以及如何建立市场的中介组织和自律组织等等,民法中概无反映,同世界经济运行的法律机制不相衔接。这也是一种封闭,说明我们经济立法的思维方式与指导方针更加落后于市场发育的过程,如果不大胆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陈旧落后的民法机制便无法改变,市场法律机制就不能现代化、国际化。 二、经济法与民法严重错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拨乱反正,启动了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同步发展的客观进程。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改革与法制不可分割的客观必然性,同经济法制建设本身的内在适应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即表现为改革迫切要求对变化了的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甚至要求许多改革措施直接采取经济立法的形式出台,而改革的开创性质又难免导致发展中经济关系具有暂时的不确定性,传统观念也认为法只能是对稳定社会关系的反映,这就给经济关系法律化和经济立法进程增加了难度和障碍。可是“时不待我”,法制建设要为自己开辟道路,陈旧落后的民法机制又不可能提供现成的东西,于是经济法(经济行政法)应运勃兴。在现行立法中一开始就以占总数比重三分之一以上的速度递增着,这种立法步伐愈是加快,经济行政法规的数量就愈加明显地淹没民事法律规范,以致在整个经济法律体系中经济行政法与民法之间的错位现象便愈来愈突出。因此,民法作为市场经济选择的法律机制,它应有的核心地位被动摇了,本来面目被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宏观法律调控体制也就无从建立和健全起来。 我国经济立法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以说是不可避免、不足为怪的。从历史上看,在古代诸法全体、重利轻民的条件下就存在大量行政经济法规,古往今来不乏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经验,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时期内搞的又是产品经济,所以在管理经济、调整经济关系方面始终是行政意志起主导作用,人们也已习惯并乐于用经济行政法的手段管理经济。从现实生活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遇到的新情况新向题层出不穷,客观上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而当时商品经济理论的重新认识刚刚被提了出来,民法虽已缓慢起步但有“私法”之嫌而发展艰难,刚刚恢复“合法”地位的商品经济也不允许自己作出法律选择,既为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所决定,又为前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计划管理的法制模式所束搏,经济行政法自然是先于民法而获得空前发展。从立法思想看,加强经济立法以保障建设和改革的夕}嘟秩序,不论巩固改革的成果还是体现改革的措施都需要以经济立法的形式加以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突出加强经济行政法的地位与作用也极其自然。鉴于这几方面的原因,我国经济立法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即受计划体制的制约,民事立法的紧迫性被遏制,而经济立法的计划性极强,立法进程缺乏总体目标设计,专门立法欠合理有效的调控,经济法制建设的不平衡性突出;立法思想和指导思想未能及时适应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发生相应变革,没有把握民法这个纲,没有理顺市场整体法律机制中各个部门法的关系,使得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表现出非科学性.我国经济立法的这几个特点影响整个经济法制建设,不但阻碍了市场经济宏观法律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也限制了经济法自身的建设。 三、行政法过多地进人民法领域 行政法与民法同属于国家的基本法,虽然两种法律手段的质的规定性不同,即各自的调整对象不同,当事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处理纠纷的程序不同,承担责任的方式也不相同,但它们都要调整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内容也都涉及权利义务问题,并且行政调整的社会关系中也有不少含有经济的因索,在这些方面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很早以前,行政法只是被当作私法(民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和其他公民接受同一个法律管辖,享受同样的法律待遇,直到19世纪才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出现,进入20世纪后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我国,从重视行政法制建设开始即带有“行政至上”的色彩,具体表现是行政干预突出,行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行政因素渗入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政府行为大量进入本来仅适 用民法规范的领域。由于行政权广泛而富于强制性,行政法和民法、经济法相互交叉,这种现象就日益增多.在前几年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政府依靠行政措施解决市场疲软,清欠“三角债”,强化市场管理规则,保护严重亏损企业,解决资源配置和限制要素市场等等做法,无,不体现行政法进入民法领域的倾向。这种用行政隶属关系取代本来具有民法特征的相互协调关系,用行政规范取代适用民法、经济法规范的做法,既模糊了法律部门的界限,也把行政法自身发展引向了不确定的地步。在国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法危机”或“行政法危机”,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了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机制,我们必须在行政法方面处理好两层关系。一是区别于经济法,应把立法的主要任务放在行政组织法和行政行为法上,从调整单纯的行政关系和行政管理关系出发,重点解决怎样用行政法手段确立行政的方式、方法和原则,以及制定依法管理经济的行政组织程序问题;二则不以国家权力随意介入民法调整的领域,用行政干预来限制民法机制的作用,影响经济法制领域各种法律关系的正常格局。只有民法和经济法、行政法在整个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体系中各就各位,在立法、执法各个环节做到有机配合和相互协合,才能共同对国家经济生活起到调整器的作用。 (三)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的思路 如前所述,“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关系的法律化,但我国现有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陈旧落后,承担这种法律化载体和形式的条件还远不其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体制,目前国际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大致说来发达国家一般采取民商法调整体制,个别国家也有实行部门经济法(经济行政法)调整体制的,但对我们都没有直接实践意义的借鉴价值.我们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然不能采用与原来计划体制相联系的经济行政法调控机制,且由于我们的市场经济又以公有制为塞础,所以采用发达国家调整经济关系的民商法体制也不完全适合国情,何况我国经济立法坚持民商合一的方针,这就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摆在我们面前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按照国情需要和法治经济的本质要求来确立我们完善市场法律调整的思路,切实解决好现代商品经济关系法律化的间题。据此,我以为必须重视下列几个间题.一、称皿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 首先,市场经济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法律作调节器,为自身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同我们喜欢或者愿意用何种法律体制为它服务是不同的。前者是尊重市场经济的质的规定性,以市场经济固有法资源需要为前提,而后者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立法者的主观意志关系,以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正确的态度应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为市场经济的核心要求是经济运行要以市场为基础,高度分散并自主的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竞争性供求运动来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和利益的分配,用市场机制来取代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资源配!方式。市场经济关系派生出来的这种法需要,以及它通过具体法律表现出来规范要求和行为模式,才真正构成市场经济的法律选择的客观依据。 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史已反复证明,民法(民法和商法)作为市场的法律机制是商品关系的最佳选择。历史选择了罗马法作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反映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法律形式,进入近代后又选择了《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完备法律机制。从“简单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到“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历史绵延两干余载,商品经济形式一直在发展着,但它自罗马法开始所选择的民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始终没有变,除了这种法律形式更加完备外,迄今各国法律都没有对它作出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虽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但同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方法是相同的,因而离不开历史借鉴,选择民法作为市场、市场经济的法律机制是毫无疑义的.我们没有商法,但商法实际上主要是调整企业的组织与活动的那部分民法,而我们现有的经济行政法也恰恰部分地起到了传统商法的作用,所以建立民法为主的法律调整体制符合历史选择和现实的需要。 第三,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走向愈来愈清晰,今后市场组织体系必将是种类完备、布局合理和多层次的,市场调控保障必将是灵活有效和稳定可靠的,市场制度和法规体系必将是有利干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也必将是健全有效和分工明确的。因此,我们建立和完善市场法律调整体制的思路也必须是统一的和开放的,而不应是分割的和垄断的。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改变“行政至上”以及“以行代民”、“以行代商”的观念,实现立法思想向现代商品经济法律观的转变。必须看到,市场的法律机制与市场统一体系的发展走向一致,是经济关系法律化的定势。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应该选择的法律机制,是一个以民法机制为核心为主体的,同时又有经济法担配合,辅以必要的行政法,并以其他法律为适当保障手段的完整的经济关系的调控体制。这样的法律体制,能反映我国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克服以往选择法律模式过多地强调行政意志因素的弊端,避免凭主观爱好确定某种现成法律模式去规范市场规则和行为的做法。 二、加快完善民法机制的客观进程 我国商品经济形式正日益获得充分表现,市场主体类型日见其多,市场客体瞬息生变,市场内容(交换形式)愈加丰富,市场范围继续扩大,市场价格日趋放开,利用外资的步伐大大加快,参与国际市场已见明显成效,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这种变化了的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经济关系,要求我们比以往更加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因而也为民事立法坚实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民法的内容,扩开了民法的调整范围。因此,加快民事立法的客观进程迫在眉捷,已成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调控体制的中心环节。突出需要的是: l、健全整体民法机制。为改变我国民法长期陈旧落后的面貌,必须从多方面作出实际努力,把局部机制变为整体机制。首先,应从制度上解决问题,避免国家权力随意进入民法领域,用行政手段取代民事法律手段的现象,防止继续发生“民法危机’,。其次,应从立法思想上理顺民法与其他经济立法、行政立法的关系,将经济立法重心转移到主要调整横向经济关系上来,以确立民法在经济关系调整体制中的正常地位,恢复被人为地缩小和限制了的民法应有的作用范围。第三,应把握住民法体系的精髓是民事法律关系,积极创造民法获得独立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立法形式对经济关系引起的各种民法向题及时作出调整。经过这些努力,保证民法整体机制的功能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种形式的商品关系纳入民法调整范围,使其不得违反市场的共同准则,也就是民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体现我国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联系的本质特征,积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恰当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手段,确保国家将民事活动管理纳入有序的法律状态。 2、完善民事法律制度。 (1)健全以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民事主体制度。民事主体反映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和资格,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当前突出的间题是,多数国有企业以及仍然沿用国有企业管理办法的城市集体企业,还不能真正做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同“四自”要求距离很远.为改变现状,应积极创造贯彻《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外部环境,关键是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还权与企业,让企业自主自愿地走向市场而不是被“推向”市场。不这样,企业的法人地位就名不副实’,以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民事主体制度就难以健全。 (2)建立我国的物权制度。物权法的实质在于确认生产资料与人的结合是社含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基本条件,反映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人对财产(物)的占有关系,因此是国家用来维护和巩固财产关系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也是传统民法的一项重要民事法律制度。我国立法思想过分强调“物权”概念的阶级属性,强调它反映人与人之间对物的占有和阶级关系,不承认它是一个法律范畴,把承担揭示物权阶级内容的任务的民法等与民法规范本身等同起来,拒绝制定物权法律规范,以致《民法通则落只规定了所有权以及与所有权相关的其他财产权,而不规定要建立包括所有权在内的物权法制度。其实,民法调整复杂的经济关系不仅保护所有权,还要保护其他各种形式的物权。物权和债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两类财产关系,反映在民法中二著相联系又柑比较而存在,从来不可偏废取舍。改革中新的物校形式增多,扩大开放后适用范围愈来愈广,它们无一不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且多数是在商品流转中依法移转所有权权能而发生的,许多方面都具有权的特征。但它们不同干所有权,这就需要物权概念加以概括,突出其各自的特点,以期同债权和其他民事权利区别开来。所以,建立包括所有权在内的统一物权法制度既为完善民法制度所绝对必需,又是适应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需要。 (3)统一我国合同制度。经济意义上的合同,原本是民事合同。我国为调整经济合同关系而制定的《经济合同法》将合同分为经济合同和民事合同两类,将统一的合同制割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造成不应有的混乱。《经济合同法》以合同主体是否为法人当作划分两类合同的做法是缺乏理论依据的,因为合同主体只对合同关系的某个方面和个别特征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改变合同关系的本质属性.《经济合同法》把“实现一定经济目的”当作合同关系要素之一同样欠当,因为半lJ断某个具体合同是否有“经济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哪理解,靠含义极广的“经济”概念是无法推导出其特定含义的。《经济合同法》把“执行计划”作为区分两类合同的观点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是旧经济体制的产物,况且计划合同存在的前提与一般商品交换的前提无异,说到底还是民事合同的一种,我们必须摒弃“经济合同”的提法,彻底修改《经济合同法》,制定一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待民法典出台后将其列为相应篇章,成为我国完整民法体系一个组成部分。 (4)完善民法借贷制度.我国借贷关系的迅速变化,正推动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在内的余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借贷资金和企业行为,是各种融资机构相互竞争、各种融资形式并存联系的市场,在我国更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就其性质和特点而言,它是一般商品市场的主要后果.离开它就不会有活跃的市场经济。在我国,调整金融市场关系的专门民事法律规范迄今是个空白,巫需制定包括借贷主体法、借贷关系法和证券交易法等等在内的,能全面反映金融借贷关系要求的,体现市场法制宏观调控职能的、高层次和新型的民法借贷制度。 3、抓紧制定民法典。制定一部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是使我国民法既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性要求,又符合国际市场通行准则唯一正确的决策。这样,我国经济立法才能“纲举目张”,推动经济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国家政治安定.社会经济条件极好,经济立法也已积累一定经验.民法学研究同样取得不少成果,还有国外民法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应该说制定民法典的条件是初步具备的。尤其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经济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立法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明晰。新的民法典应是我国民族特色与全球意识的科学性和兼容性的统一,立法步骤适当超前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三、协调健全和完善其他配套法律机制 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完筱市场法律机制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市场法律机制的整体功能仅仅靠民法是难以发挥的,必须要有许多法律部门的分工协作和密切配合;它离不开宪法的导向、刑法的保护和解决讼争纠纷的程序模式,更要有经济行政等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弧经济法、行政法的宏观管理调控作用,始终是市场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纵向经济关系,它突出体现了我们国家组织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我国经济法的数量居其他部门立法之首,但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长远看,今后应立足自身特定调整对象,把握纵向与横向关系的差别,重点是完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制度方面的立法,防止简单套用民法制度,造成经济法与民法错位,影响自身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理论建树。 其次,要正确区分行政法与民法、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加强政府法制的要求,逐步健全行政组织法和行政行为法,增加有关保护公民基本权利、行政行为法律化、行政活动程序化和依法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行政立法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与经济行政立法相比,行政立法所占比重要小,但行政法进入民法领域的现象突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行政法调整对象中的纯行政因素的管理关系应变为服务关系,进而加强经济组织法(含行政监督法)和行政行为立法,以期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体制,并约束行政行为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搞好廉政建设。 第三,适应我国劳动关系的新变革,劳动立法应由单纯的管理型模式转向协商与管理相结合的关系模式,逐步使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走向合同化和标准化.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劳动工资机制,建立职工待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职工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劳动纪律和劳动时间等方面的法律调整,抓紧制定工资法、工时法、劳动保护法、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和社会保障法等。 经济法律论文:新农村发展经济法律保障探讨论文 为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xx县司法局从3月1日开始,发动百名司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组成“送法入户”小组,深入到43个村,近万户农户家庭,开展“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经过为期一个月扎实工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实现了由尚未涉法—初步涉法—积极学法的转变,现大多数农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广大农民、村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普遍提高。 (一) 适应农村特点,贴近农民生活,在活动形式上求新。 一是多种宣传方式交叉使用。我们采取了标语、横幅、墙报、电台现场直播,家庭法律咨询、村民代表、村干部座谈会、法律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的广泛发动宣传,让农民眼里看得到、耳里听得到、脑里想得到。 二是实行“三个结合”,围绕一个“送”字,借助一个“谈”字,着力一个“引”字。针对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各自为阵”、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送法入户”小组人员按照“便民、近民、利民”的方针登门到户宣讲,一个月下来,他们走遍了43个村、215个自然村,为近万户农民送去一本“乡土普法教材”(农民学法一百问),每深入一户农家,与农民朋友坐下来谈心交心,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知识;过去、现在有无涉法问题,如何解决;对农村弱势群体,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援助;对目前法制建设和“四五”普法教育方面有何想法和建议。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农民学习了与农民经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涉及农民费用管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第二,涉及正常生活的婚姻法、继承法、教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第三,涉及农民之间交流的民法通则、民诉法等。通过与农民朋友零距离的调查走访、交流,搭准了农村干部群众需求的脉搏,找到了普法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普法“空对空”、农民不想学、用不上、效果差的问题,使“四五”普法工作更具生命力。 随着活动的广泛深入,广大农民法律素质、民主与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我县农村涌现出爷孙同学、母子互教,夫妻竞学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活动本身。 1、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心贴近了。以往,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民搞“法律政策封锁”,实行愚民政策,怕农民懂法,特别是对一些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如减负、税费)的政策法律,加紧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我县通过送法下乡活动,把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法律政策亲手送到农民手中,又不收一分钱,还登门到户宣讲,使农村干部知法、懂法、依法办事,使农民消除了以往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无形中拉近了党委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距离。 2、深化了农村普法依法治理。送法下乡活动的开展,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为深化农村依法治理奠定了基础。以前,各村均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只讲个“理”。自活动开展以来,农民对照法律读本进行修改、完善,现在村民议事先要看看是否合法。东屏镇搞卧龙水库开发,涉及征地拆迁农户300多户,该村农民通过学习《土地法》,能够按照法律程序,与镇政府办理了拆迁补偿公证协议,并根据《土地法》有关规定领取了征地拆迁补偿费,在整个拆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重大矛盾和纠纷。 3、提高了广大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通过“送法入户”活动,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增强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石湫镇明觉村村民张某与薛某因相邻权发生纠纷,张某将薛某一家三口打伤,要求张某赔偿,张某不同意,薛某准备召集家族人员几十人采取报复行动,向张某讨回公道。在“送法进农户”活动中,通过宣传教育,使薛某知法、懂法,并打消了这一念头,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纠纷。 4、增强了基层干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村里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 5、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把法律交给农民,农民掌握了法律,将之变成生产力,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强大武器。“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共为全县近万户农民送去了法律读本,开展了10多场法制讲座,采用了以案释法方式向村民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财产权利等方面的法制案例,村民们深受启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现在,农村中赌博、打架斗殴等违法现象大幅度减少,遵纪守法“文明户、光荣户”在提升,涌现出各种经济类型的专业户、重点户等一大批新型农民。 (二) 经过一个多月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农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明显提高,但也暴露出农村普法存在的难点:1、一些农民自身的思想惰性、事事求稳不求革新,宁愿吃亏只求平安的处世态度,2、一些基层执法者素质不高,执法违法、越权执法、滥用执法权现象突出,对农民理解法律精神和内容形成错误引导,使农民对法律功能和法律价值形成错误评价。从而导致农民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农村,农民发展经济更需要法律作保障,农民呼唤法律进农家。当前有必要把“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向我县各镇、村、各部门全面推行,趁热打铁,巩固前阶段取得的成效,整合全县司法、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力量,形成覆盖全县农村的普法活动网络,并结合我县农村工作、生活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该项活动有序进行和顺利开展提高保障能力。 一、建立领导机制。“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是我县一项社会性系统过程,必须按照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全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开展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制定措施、精心组织、严格检查,依法积极推行。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有了目标才有了工作方向,“送法下乡”活动的全面推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各项指标要科学量化,明确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荣誉挂钩。 三、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制局、普法机构的作用,搞好规划,拟定措施,建立检查、考评制度。由人大、法制局、司法局牵头组织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村、各单位的送法入户工作进行检查或抽查。科学地评价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开展《高级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摘要】文章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根据笔者20余年的会计教学实践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重点从基本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以及效果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开展《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中,进行高级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大学教学;高级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 高等学校开展研究性教学很有必要,因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宽知识面,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在会计学专业进行高级财务会计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思路具体如下: 一、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和情感的交融 搞好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研究授课对象(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案和方法的设计。研究性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完结之后进行后续研究,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研究性教学建立的基础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授课是科学研究性教学实际上是由授课的科学性决定的 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不同的专门人才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一组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得到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每一门课程就是一门分支或亚分支科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授课的科学性。每一门课程体系的形成都是经过若干年、乃至上百年(有些更长)的研究和积累才形成的,授课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性教学首先必须将授课看成一门科学,进行科学授课。 (二)能力是目的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授课的任务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欲达此目的,必须采取研究性教学。 (三)育人是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研究设课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变革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是传统的普通教学注重学习过程,只重视学生学习后可量化的评价结果,研究性教学则不同,它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不是具体的分数,也不一定是具体的制作成品,而是更注重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的知识有所启发,进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甚至由此发现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是“研究性教学”对教师专业素质与传统权威提出了挑战,同时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引发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更新。习惯于在学科课程中起主导和主控制作用的教师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和压力,面对学生设计的课题,他们感到自己知识欠缺,以往“师道尊严”的感觉在逐渐变淡,学生不“怕”老师了,还会经常向老师提出各种“离奇”的问题和要求。有人据此提出教师的权威正在削弱。而实际上,通过“研究性教学”使教师更清楚地找准了专业发展的时代定位。教师不再传授现成知识,而是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提供学习方法、策略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平等、对话的朋友关系,有了更多心灵交流,真诚沟通。与过去相比,教师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教师专业生活方式的改变,客观上要求教师教育模式的更新。从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不难发现,教师校本培训和课程行动研究已经发展为主要模式,而“研究性教学”在改进教学和课程品质的同时,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创造了广阔空间。 三、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将带来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的更新 “研究性教学”打破了学科教学中“讲授法”占主导地位的单调形式,开辟了一种新的教学理路――“研究性教学”。该理路把教学视为研究,教学过程即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过程,即师生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而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教学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施平台,使这种学习方式能突破课堂和教师的时空局限。在广泛便捷的信息共享中深入课题的探究作业。“研究性教学”也带来了教学评价的变革,在评价功能上由过去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注重激励和发展,在评价标准上更加人性化、弹性化,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而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更重要。由于技术理性影响下的二元思维方式的存在,在相当长时期内课程与教学是分离的。课程作为教育内容,总体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作为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手段,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教”,两者构成一种单向线性关系。这种分离不仅违背教育作为复杂系统的内在规律,更对教育实践产生不良后果,因而人们一直努力使两者走向融合。杜威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二元论思维,在他看来,课程和教学是内在连续的:课程即经验,它既产生于当下的教学过程之中,又始终引导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指向经验的产生,又是经验得以产生的情境,它内在地孕育着经验的生长。并且,他还确立了“主动作业”的活动作为两者统一的具体途径。承接杜威的思想,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又形成了新的理念与实践形态,在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上,都超越了杜威。美国学者韦迪称之为“课程教学”,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从变革的观点看,就会发现两者的情境意义与不断变化的可能性。二是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发挥主体性,共同创生课程,讨求内容转化与意义的重新建构。三是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课程已由静态的书面文件变为师生不断创建的经验,成为动态的过程。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 工科院校《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在整个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分析工科院校《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际提出了教学创新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工科院校; 高级财务会计; 精品课程; 教学创新 一、引言 自2005年起,部分名牌工科院校在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开始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重点建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门会计学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孙涛,2007)。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既是一项教改的创新,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对于促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相长、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会计学专业研究团体的形成、规范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逐步构建会计学专业教学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使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取得成效,《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关键,而在《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创新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如何围绕《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值得探究。 二、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队伍创新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系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质量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一项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但由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队伍基础较为薄弱,具有高学历及出国进修访问经历的教师人数较少,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科研能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等方面的现状与建设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的奋斗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不断进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队伍创新。 (二)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除增强理论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会计技能的训练,因此,教学内容的创新表现在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理论上的内容创新取决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性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性质特殊,既有边沿性的内容也有前瞻性的内容,所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内容应在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实践上的内容创新,既要注重传统的特殊会计业务的实践创新,也要注重新型会计业务的实践创新,既要注重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也要注重操作能力提升训练。《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能流于形式,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需要和效果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会计学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 (三)教学方法创新 《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刘梅娟,2007)。为了实现新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四)教材创新 目前《高级财务会计》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是所有版本的内容和体系都差不多,严重制约着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创新。教材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引擎,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要从教材创新和建设开始。《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与时俱进,反映会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信息,不止内容新颖,而且体系也要有所创新;二是本教材不同于专著,它要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说理要透彻,系统性要强;三是本教材要摆正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群中的位置,处理好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关系,把相关内容衔接得好,而且篇幅适当。 (五)教学评价创新 1.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创新 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对学生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的最主要方法是卷面考试,主要根据考试卷面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试一般在课程结束后或期末集中进行,教师先出一些复习提纲,大部分学生都是临时突击,死记硬背教师所提示的复习重点。这样的考核评价当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业好坏,虽然这对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出发,工科院校应创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制度。 2.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创新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提高,现行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评价模式,是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以结果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只重视教师劳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只重视教师过去教学行为的评价,着眼于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特别是教师在评价之前的工作表现,而忽视教师未来的发展能力;只重视评价的管理与奖惩功能(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作为领导决定奖励和晋升职称等的依据),而忽视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 三、教学创新的主要对策 《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创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需要结合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从我国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选配优秀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高级财务会计》主干课程在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必须要把最优秀的教师选配承担主干课程的讲授。由于会计是一种职业,讲授人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选配任课教师时应充分考虑其实践能力。 加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王荣娟等,2008),优化课程团队的双师结构,形成一支既熟悉企业财务会计最新动态,又能把握会计准则发展方向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师资队伍,以提高《高级财务会计》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有:一是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做兼职教授。 (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的带领下,应紧跟时代形势及专业发展,及时吸收会计学专业前沿知识,进行课程内容更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性教学内容应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紧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动向,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李莉,2009),把最新的知识内容、最前沿内容讲述给学生,使《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性教学内容常变常新,常讲常新。 《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性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本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创新的目标应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会计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比如,创新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实验内容,在合并范围只有一个子公司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子公司,或者增加一个子公司的子公司,或者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相融合,增加投资核算的内容等等,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运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模拟实验等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互补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有效措施有。 1.改进课堂讲授方式 尽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有多种,但课堂仍然是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保证信息的充分传递。同时,课堂讲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所以,课堂讲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因此,《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讲授。但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方法,每一节课内容都是教师从头讲到末,不容学生半点思考就将答案全盘托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适应《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基于《高级财务会计》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应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基础上,辅之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蒋卫东,2005)。将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启发式教学,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来掌握新知识;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已有的课程群知识逐渐融合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达到课程群的知识相互融通。 2.实施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多种渠道,其中将案例教学融入专业教学中是一种有效途径。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特征适应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复杂、研究性强等特点(李江萍,2007)。案例教学的方式也有多种,一种是让学生先掌握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剖析;另一种是教师先通过案例介绍把问题引出,从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出发,一一讲授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方面应把多个专业知识点融会于一个案例之中,注重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应借助不断涌现的上市公司会计业务案例,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启示,使他们考虑问题时不囿于教材和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而是独立思考解决方案,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合并财务报表部分,常因其内容多、合并对象之间关系复杂、会计处理的工作量大而成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难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将复杂的关系及过程图示,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也有效节省时间。在外币业务会计部分,将汇率变化的形式和种类及其影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便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近年来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的一种举措,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紧密教学沟通、强化师生交流,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应用性的特点,涉及的问题均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为学生搭建一个关注、参与专业热点的平台。选择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热情、提高语言表达、观点表述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模拟实验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1)手工《高级财务会计》模拟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手工完成《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的全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企业特殊业务会计核算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会计电算化操作。将手工会计模拟操作转换成网上模拟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有了比较,进一步掌握了特殊业务会计电算化操作的过程和原理。(3)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与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等特殊会计业务。(4)重点投资建设软硬件设施先进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件设施,保持实践性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先进性,训练和强化学生特殊会计业务操作技能。(5)整合课程设计、互联网实战、课程辅助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历届会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创业案例调研等多种教学手段,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特殊会计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精品教材 《高级财务会计》精品教材是充分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反映区域和学校特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应优先建设《高级财务会计》精品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同时应积极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材,构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教材网络平台,实现精品教材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五)优化教学评价 优化教学评价,在评价功能上由过去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注重激励和发展,在评价标准上更加人性化、弹性化,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而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更重要。 1.创新课程考核评价形式 以笔试为主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束缚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改变这种现象,在《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逐步改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把笔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实习和实验过程中的成绩、创新性表现等各方面的成绩综合在一起,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确定最后的课程成绩。同时,对笔试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进行创新,形式上主要是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适当选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在内容上主要是在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务性内容以及可发挥性内容,同时在考试内容的选取上,采用试题库的方式,采取随机的方式从试题库中选择考试内容,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对品学兼优,通过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实行相应课程免修、免试制度。总而言之,使《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2.改进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度 对任课教师实施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评价工作应根据各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从评价的要求来看,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的评价、同行教师的评价、督学的评价、领导的评价和综合评价,要综合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得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论,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的精华,强调以信息化为手段,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孙春军,2008)。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与管理,将相关教学大纲、教案、习题集、试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还是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工科院校《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创新,应紧扣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步伐,在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的基础上,逐渐探索适合会计学专业《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从而最终实现《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摘要】由于该学科的自身特点和目前我国整个会计学科教学环境的制约,目前的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会计行业的教育者对我国现行会计教育体系、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会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本文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改革;对策 一、课程特色简介 高级财务会计学是会计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课程。高级财务会计学的“高级”表明了该课程是会计本科专业的高端课程,同时也折射出了该课程的难度。一方面,合并会计、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四大难点,全部都是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相比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而言,高级财务会计学还包括业务性质特殊的内容。此外,一些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中还会将一些该领域中的前沿问题纳入体系中来,比如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这也使得高级财务会计学本身就带有了一些学术研究的意味。 由于该学科的自身特点和目前我国整个会计学科教学环境的制约,目前的高级会计学的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会计行业的教育者对我国现行会计教育体系、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会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目前教学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1.对于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的界定不清晰 目前本科阶段的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甚至重叠,浪费了教学资源而且降低了教学效果。 目前市面上存在种类繁杂的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在编写水平方面参差不齐。一些比较经典的教材虽然各有千秋,但是也都不够完善全面,始终没有清楚的对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给予清晰的界定,这也给一线教师的教学中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本文选取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后编写或修订出版的,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十本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作为样本,以各章节占全书的比例进行了目前阶段该课程具体内容的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会计、租赁会计、物价变动会计、企业重组与清算会计构成了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的主体内容,基本上所有教材都将其列为了讲授内容;而像生物资产会计、油气开发会计、保险合同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兴领域则很少被列入教学范围。是否要将新兴领域研究纳入教学范围有待商榷。作为高级财务会计学中最难的合并财务报表问题,各教材的编写深入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有些教材高达接近40%,有些教材则只有约10%的比例,这就对教师开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目前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界定问题不是很明确。一般来说高级财务会计学是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基础。在会计假设(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松动的前提下,相应产生了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企业重组与清算会计、物价变动会计;除此之外,一些性质比较特殊,处理难度较大,不好理解的业务,也被纳入了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范畴,比如租赁会计、外币会计等;还有一些将新会计准则增加的研究内容纳入该课程的研究体系,比如投资性房地产会计、股份支付会计、生物资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油气开发会计等。 注一:表中横向序号1―10的教材分别为:①刘永泽,傅荣.高级财务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②陈信元.高级财务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③余国杰.高级财务会计学.科学出版社,2009;④徐文丽.高级财务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⑤常勋.高级财务会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⑥阎达五等.高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⑦罗绍德.高级财务会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⑧胡燕.高级财务会计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⑨刘三昌.高级财务会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PA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注二:表中百分比为各章节占全书的比例。 (上接第254页) 2.课堂模式单一且缺乏衔接 根据调查,大概有90%上下的大学运用多媒体的授课方式,一部分高校把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发展成为国家级精品课,并且开设了网络课程;大约有10%的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板书教学。总体而言,这两种具体手段依然由老师讲授的传统模式来进行。 我们国家会计教育一直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迅猛发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不协调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缺失了会计的职业判断,只能就事论事的记忆会计准则的要求,不去思索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因和依据,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级财务会计学作为本科阶段学习的高端课程,难度大,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而且由于该课程起点比较高,整个教学会以一些基础课程为依托。该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六或者第七个学期,而专业基础课程大多开设第二或者在第三个学期,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 3.考核方式过于死板 长久以来,会计学科的考核方式注重于对知识点的考核。由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多,学习难度大,课时少,所以要求学生有更多课下的自学时间。采用做试卷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也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新准则出台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混乱 新的会计准则从过去偏重于工商企业扩展到了金融、油气、农业等诸多领域,全面涵盖了企业的各类经济业务,使得我国相关企业在处理相关业务时有据可依。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会计、股份支付会计、投资性房地产会计、生物性资产会计、保险合同的规定等等。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 虽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思路,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会计大环境的制约,我国现行会计总则与国际会计惯例针对某些事项的处理会有一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的混乱。 三、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设想 1.做好该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衔接 由于高级财务会计学与中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学的界限比较模糊,所以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要和其他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沟通多协调,避免在内容设置上出现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该课程是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中的高端课程,所以它以一定的基础课程为依托。比如,在涉及外币与外币业务的那一章,要带领学生回忆国际金融学中关于利率的问题。在讲授企业合并中,要带领学生回忆中级财务会计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对特殊业务处理的恐慌思想。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该门课程也出现了很多前沿性的领域,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展开。可以设置院级的选修课,让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2.引入案例式教学 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难度远远大于中级财务会计,所以,课程教学改革非常困难。引入案例教学时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毫不夸张的说,案例是否得当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为了更好的实施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 (1)案例的选取不能单纯在完美情况下的纯理论教学,要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多接触实务中可能的问题; (2)案例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设计的案例,不仅仅考察学生对于规则记忆的熟练程度,刚要加强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3)案例教学中要使学生处在一个主导地位,在整个讨论中学生应该多思考、勤动手,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 3.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高级财务会计学学的教材都做了重新修订,基本都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但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其内容的偏重有所不同,教师在选取教材时可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学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层次、结合中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学的教材选择情况,合理的选择该课程的教材。 4.考核方式的灵活性 可以将考核结果的构成分为笔试和平时课上讨论两部分成绩,通过笔试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讨论成绩反映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益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由于教学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所以平时成绩由传统的出勤率等评价指标转变为对案例讨论成果的考核。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初步设想如下:(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案例,各组可以推选一位代表对案例分析成果进行讲解;(2)每个小组要对其他各小组讨论情况打分;(3)各小组内成员要对每个组内成员进行打分;(4)对组内得分和小组得分汇总。 5.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会计的学习是终身学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会有新的会计业务涌现。会计综合素质、实务操作经验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组织教师全面系统的学习新会计准则,尤其是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部分和新准则增加的内容,学习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集中开设会计准则培训,也可以在院系范围内或兄弟院校间进行学术交流会。同时也可以邀请会计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2)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去会计事务所兼职,明晰各种业务在实务操作中的处理方式;也可以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更要深入实践,明白实务界对新准则的理解和思考。这样才能在教学上真正发挥教师的职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3)在教学过程中,在详细介绍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同时,要介绍国际会计惯例的先进处理方法,并且分析我国不能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原因,让学生深入理解会计准则,使对会计的理解不会仅仅停留在会计处理规则的层面上。 作者简介:胡杨(1967-),女,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摘要:高级财务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中的许多内容有了准则依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衍生金融工具等,而且使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真正由理论探索阶段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对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的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探讨了新准则下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问题,以期将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与实务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教学改革 高级财务会计学是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中的许多内容有了准则依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衍生金融工具等,而且使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真正由理论探索阶段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对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的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准则下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问题,以期将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与实务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 一、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体系构建 概括说,财务会计学可分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解决的是企业一般财务会计问题,即所有企业都要遇到的财务会计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单个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两大部分。而高级财务会计解决的是一般财务会计问题以外的特殊财务会计问题,又称特殊业务会计。其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会计主体(单个企业)中特殊的财务会计问题和特殊会计主体(企业集团)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中国早期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类似教材的内容,在处理依据上也以介绍国际会计准则或者西方国家的处理要求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国会计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与国际准则基本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实施,国内各高校纷纷修订编著各自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但是,由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松散,基本上是专题性质,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前后内容没有更多的逻辑关系。所以,在各高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差甚大。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发展,新经济现象和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中国企业的并购、融资租赁、跨国经营、重组破产等经济现象日益普及和频繁,特别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合并、外币折算、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特殊业务和新兴业务都作了规范,使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真正由理论探索阶段走向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为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表明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内容在中国会计实践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内容具有开放性,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业务、新事项的出现而不断纳新、吐故的。这对国内外高级财务会计学都一样。如早些年,即使在西方高级财务会计学中也无衍生金融工具的内容,然而现在,衍生金融工具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的。因此,无论中、外高级财务会计学都将增加诸如此类的内容。而现在包含在高级财务会计学内的内容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高级财务会计学内容的普及逐渐变成基本的、为一般人所熟知,目前中国《高级财务会计学》中的一些内容(如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等)又将如西方一样回复到中级会计中去。 从教学目标看,高级财务会计学通过对一系列特殊、复杂或新兴业务会计问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财务会计综合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从新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和中国会计实践的需要看,归属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会计专业和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会计事项了。从内容上看,高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是相互补充的分工关系。 本人借鉴高级财务会计学有关专家的观点,结合新会计准则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需要,构筑了新会计准则下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体系。 1.总论。主要阐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性质、地位、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及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目前的大部分高级财务会计学教材中没有总论,直接列示各类专题,如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等,笔者认为,既然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列入高等学校会计教学体系之中,则必须回答与高级财务会计学基础理论相关的问题。事实上,即使教材中没有总论,教师在授课中也是要首先介绍相关内容,否者,会给学习者一头雾水的感觉,不利于对这门课程的总体把握。 2.特殊会计主体中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阐述合伙企业会计、总分店会计;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合伙企业、连锁经营企业、企业集团在中国目前的实务中已是大量存在。并且,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等有专门的准则作了具体的规范,因此,应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3.一般会计主体中特殊的财务会计问题。这类问题在一般企业中的某些企业存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没有涉及,如外币交易会计、外币报表折算会计、租赁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等。 4.特殊时期的财务会计问题。主要阐述物价变动会计、破产清算会计等。这类问题目前中国的会计准则中没有相应的规范,因此,主要是依据国际惯例和国内相关法规进行处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 综上所述,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分工,建议将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界定为:总论、企业合并会计、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交易与外币报表折算、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租赁会计、总分店会计、合伙企业会计、物价变动会计、清算与重组会计、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而应将会计职业道德归入《基础会计学》,使学生从接触会计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观念。所得税会计列入《税务会计学》,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列入《中级财务会计学》,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选修课单独开设。 二、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行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性教学方法。高级财务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实用性学科,因此,如何根据会计学专业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案例教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案例。案例可繁可简,不拘一格。目的是让学生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出发,学会对企业会计实务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特别注意的是,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提倡案例教学法,并不是说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就可以抛弃了,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的结合运用关系。一般情况下,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了高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后,配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使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会计这门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技能。应用计算机教学,借助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相关信息,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设计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将会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集画面、图像、文字和声音等为一体的,具有智能结构、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的软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件制作的内容,不断优化课件使用效果,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尽量增加金融企业会计案例,如利用上市银行、证券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资料进行课堂演示,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使用必须与教师的讲授与板书相结合。教学课件设计好后,还存在一个如何使用的问题。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教师的说与写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并且仍然具有引领教学方向的作用,多媒体课件仍然只起辅助作用。多媒体的功能在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代替教师完成他难以简明直观完成的教学任务。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与教师的讲授及板书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只是将黑板和讲稿换成投影,要实质性地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增加教学课件的信息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和相关财会软件,灵活选择操作练习、个别辅导、对话、模拟、游戏、问题求解等教学形式,直观、形象化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及内容也应改进。理论和实践已经证实,全程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分散一次性考试的风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成绩,恰当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课程成绩应由平时考核成绩及期末考试综合决定,这也是国外正规大学考核学生成绩的一些基本措施。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在课程考核中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在平时授课中,注意结合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案例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成绩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作业成绩及平时表现为主,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可以遏制平时逃课、考试突击现象的发生,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十大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高级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各单位急需懂得高级财务会计知识,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会计管理人员,而高级财务会计就是为了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门会计专业基础课程。高级财务会计具有知识的综合性强,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理论知识难以掌握的特点。那么怎样才能将高级财务会计这门难度和深度都较大的课程讲得透彻,讲得明白。讲得通俗,讲得生动,这将体现出教师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水平,而的十大教学法给出了讲授高级财务会计知识的最佳方法和最佳途径。 关键词: 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 的十大教学法 应用 一、引言 同志历来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早在七十年前就提出了教学的《十大教学法》,直到现在这种方法将对教学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的十大教学法是①启发式;②由近及远;③由浅入深;④说话通俗化;⑤说话要明白;⑥说话要有趣味;⑦以姿势助讲话;⑧后次复习前次;⑨要提纲;⑩要讨论。如果在授课时遵循这十大教学法,这堂课就是一个高质量、高品位和高效益的课堂。 三、启发式教学法 所谓“启发式”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示,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使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知识的成功与幸福。 1.在讲授“融资租赁会计”这一章时,对于承租方取得融资租赁固定资产时的入账价值,我问学生:为什么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是承租方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该项资产当时公允价值二者较低者?经过一些启发和讲解,学生知道了这是遵照会计准则中的不允许高估资产的原则确认的,所以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二者的较低者。同时,学生们还懂得了我国有八项资产在期末计价时为什么要计提跌价准备的道理。 2.在讲授合并报表中在控股权取得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时,我首先介绍了预备知识,在预备知识中引导学生回忆初级会计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一道题用两种方法对照着做,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让学生观察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会计处理的差异,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出将成本法转化为权益法的三个会计分录,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在权益法下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是相等的(母公司占子公司100%的股份)这一事实,最终使学生自己分析出控股权取得日时的抵消分录。这一环套一环,一步接一步,将这一复杂的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学效果很好。 3.在讲授企业合并定义时我完全用生活中的例子对这个定义进行分析和解释,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定义中每一个抽象的名词都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一一对应起来,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被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方法,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学生动脑了,他就爱动口和动笔了,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达到了师生互利双赢的效果。 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教学法 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教学法实际就是学习知识的循序渐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和提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会知识的目的。 在讲授“所得税会计”这一章中的永久性差异及暂时性差异及当期所得税费用计算的公式时,我运用的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将学生学过的初级会计知识、中级会计知识和现在的高级财务会计知识融合在一起编制一套小小的综合题。 某企业年末利润总额500000元,其中在本年度发生如下的涉税业务:1.收到国库券利息收入20000元。(永久性差异)2.用银行存款支付税收滞纳金10000元。(永久性差异)3.销售产品,开出增值税发票,金额85470元,税额14530元,款尚未收到。年末计提坏账准备金(10%)。(未来可抵扣差异)4.年初企业购买10000股普通股票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每股5元。年末该股票每股售价7元。年末计提股票涨价部分。(未来应纳税差异)要求:计算本年度的所得税费用和进行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在这个例子中既有初级会计的简单业务,又有中级会计的计提跌价,涨价的较复杂的业务,还有高级财务会计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和更复杂的业务。通过这个例子的教学,我将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浅知识与深知识有机贯穿起来,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完整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使学生将以前分段学习的零散会计知识自觉地整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处在一种温馨谐和的环境中,收到一种水到渠成、一呼百应的效果,同时也教会了学生一种自学的能力,一种读书的能力,会让学生在学习方面终身受益。 四、说话通俗化,明白,有趣的教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这将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授课中能否运用,说话要通俗,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这一教学艺术。课讲得通俗,生动,幽默,有趣味,有激情,有高潮,学生是很欢迎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反之是一种心理的煎熬。 我在讲授“所得税会计”中的未来可抵扣差异,未来应纳税差异这两个名词时,没有照搬教科书的定义,因为教科书上的定义实在难以理解,我采用了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的方法。例如:企业有一台机器,原始价值150000元,直线法提折旧,会计3年,税法5年,第一年会计账面价值=150000-50000=100000(元),税法计税基础=150000-30000=120000(元)会计的账面价值小于税法的计税基础,产生未来可抵扣差异20000元。为什么叫未来可抵扣差异?我告诉学生这样理解:与税法相比,这属于会计现在多记费用20000元,而税法说:“现在不用多记费用30000元,不用抵扣利润,而以后再记这笔费用以后再抵扣”,所以这20000元就叫未来可抵扣差异。反过来会计5年,税法3年,第一年会计账面价值=150000-30000=120000(元),税法计税基础=150000-50000=100000(元)会计的账面价值大于税法的计税基础,产生未来应纳税差异20000元。为什么叫未来应纳税差异?我告诉学生要这样理解:与税法相比属于会计现在少记费用20000元,多记收入20000元,而税法说:“现在不用多记这笔收入20000元,不用纳税,以后再记这笔收入以后再纳税。”这就叫未来应纳税差异。 还有在讲授“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这一章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举例法、图表法和动画将期货合同,期货市场展现给学生们,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在做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学生感到很好玩,很愿意玩,就使得学生在玩的状态下学习较难的知识。这样做,老师讲得自如和清晰,学生学得轻松和自然。 五、以姿势助讲话和音乐助推教学法 音乐给人疗伤,给人激励,给人安慰,给人快乐,给人心灵上的安静。当我在课堂上看见学生对较难的知识不感兴趣和没有反应似乎要放弃时,我就用音乐调整我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上能够克服困难,能够持之以恒。 六、结语 世界上有许多教学方法,采用的十大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既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又适合于中国的教育。尽管中国的教育还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可以将的十大教学在中国的教育中进行创新和发展。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PBL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 要]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为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只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难以实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本文在分析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将PBL教学法引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并以企业合并为例对PBL体验教学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由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的转变,实现了国际趋同,这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为进一步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模式,有助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高,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特点 高级会计一词源于英文的Advanced Accounting,在国外的会计教学体系中,有关高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既有专门论著,也可散见于一般财务会计之中。在我国,阎达五、耿建新(1997)提出高级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补充、延伸和开拓的一种会计,即利用财务会计的固有方法,对现有财务会计未包括的业务或者需要深入进行论述的业务以及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些特殊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它与传统财务会计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的完整体系。杨有红(1998)提出高级财务会计是在对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对企业出现的特殊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的总称。谢诗芬(2001)提出高级财务会计学是研究高级财务会计及其理论的会计学, 这种理论是在相对平衡的会计理论框架上有所变异的会计理论。随着我国会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级财务会计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作为各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出现在教学体系中。该课程具有以下教学特点。 1.1 课程内容具有动态性和研究性 从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始,我国学者一直在探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截至目前,课程的内容体系仍存在争议,但有一点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企业面临的特殊业务或新型经济业务,并且课程内容会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例如,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填补了原有会计规范中存在的许多空白,笔者认为应该将新准则体系中增加的企业年金基金、生物资产和保险合同等新内容纳入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还直接决定了该课程的研究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一直处于不断探索的状态,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研究的过程。 1.2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我国有关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大约每5~8年进行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整,这就需要在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处理的讲解,还应加强学生把握原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目前大量的会计业务的处理很难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找出现成的答案,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 依靠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 对会计事项的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采用的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定和选择,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 PBL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2.1 PBL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合作和自主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讲授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相比,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法是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PBL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流程一般包括组织学习小组、设计问题、自主探究学习、学习成果展示、多元评价和反思总结6个环节。 2.2 PBL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设计——以企业合并为例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多个相关度不高的专题,所以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作为PBL教学的问题。本文以企业合并这一主题为例对PBL教学进行应用设计。具体方案和程序如下: (1) 准备基础工作。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学生对于LBL教学法非常熟悉,而对于PBL相对陌生,所以首先需要教师对PBL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基本要素和操作流程做详细介绍,使学生对该教学方法有基本的认知。其次,在PBL教学实施前教师要对问题的基本知识进行前期讲授或要求学生自学。企业合并这一专题在提出问题之前需要学生掌握企业合并的基本账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类似权益结合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账务处理。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企业合并》中规定所有的企业合并都必须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 (2) 成立学习小组。成立学习小组的目的在于通过小组成员集思广益,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根据班级人数老师确定学习小组的数量,一般大班教学时小组成员为10~12人,小班教学时小组成员为6~8人。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确定1名主持人,负责该组学习讨论的组织工作。还需确定1名小组秘书,负责小组日常学习和讨论的记录工作。在多次的PBL学习中,这些工作可以由所有组员轮流担任。 (3) 设计并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和设计是PBL教学法的起点,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和整个教学过程。问题有3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是某个情境下的未知实体;第二,所寻找或解决的这些未知实体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或技术价值的;第三,问题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1]基于以上特点,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PBL教学中应该由老师设计和选取问题,学习小组应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展分析和讨论。在掌握了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后,教师可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合并的具体案例(如TCL集团吸收合并TCL 通讯、中国铝业并购山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提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合并均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淘汰的权益结合法,请各小组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我国企业合并准则的修改建议,是继续保留权益结合法还是取消,并阐明理由。 (4) 开展学习小组内的学习和讨论。这一程序要求各学习小组的主持人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组员共同完成。首先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成员各自检索并阅读大量文献,分析并形成个人观点。然后主持人召集各成员集中讨论,知识共享并形成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小组秘书要认真做好讨论记录,以此作为教师评价小组各成员和小组自评的依据。 (5) 展示并评价各小组的解决方案。在各小组经过精心准备后,老师利用2~3课时组织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PPT展示并阐述问题解决方案。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后,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批评或给出建议,讨论各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本质,而不能直接向学生表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PPT制作、发言人的表述、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价。课后还需要各小组以书面形式进行自评和互评。 3 在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成熟,但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3.1 教师的职能要发生转变 PBL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将知识的结果或老师的观点直接强加给学生。这就需要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协调者、促进者和监督者。 3.2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虽然只是组织和监督的角色,但这对教师也是一种压力,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否则就会影响PBL教学的正常开展。首先,教师需要融会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才能选择恰当的内容作为PBL教学主题,进而提出适宜的问题。那些基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而又高于课程教学内容,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最恰当的。如果教师由于个人素质的原因选择了不适宜的情境和问题,可能PBL教学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形势发展,在总结和评价中将最前沿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 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师一般每个授课班级需要面对60位甚至100多位学生,如何组织PBL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就成了一个难题。课堂上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展示,教师评价和小组间的评论也主要针对的是每个小组的整体状况和发言者个人,但实际上发言人的PPT和陈述的观点是团队的集体成果。所以评价不能只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还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各小组秘书的学习记录和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要认真开展自评和互评,教师也需要对小组内每位成员进行评价,虽然分工不同但每位同学的工作都需要得到肯定和认可,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又杜绝了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 3.4 实现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如果只采用PBL教学法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和教学进度难于掌控等问题。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教学中仍然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LBL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利用6~8课时设计并实施2~3次的PBL教学体验课,发挥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相对枯燥、难以理解的专业学习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基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采用PBL教学法既能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课程培养目标。但有关PBL教学方法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运用本文只是提出了初步设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对其实际效果进行检验。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骨干课程。传统的会计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局限性。本文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级财务会计;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本文以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高级财务会计为例,结合我国大力倡导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1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型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和主动学习。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应该贯穿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每个专题,并且通过开篇案例和总结案例在教学中全方位运用。开篇案例即是由实际案例导入每章研究的专题,以引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和兴趣,避免直接接触高深理论所产生的抵触和厌烦情绪。开篇案例可以由教师作为主导,从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出发,一一讲授相关教学内容。而总结案例则是在该专题讲解完成时,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实际出现的问题。此时学生作为主体,自由分组加以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而教师只是发挥点评和引导的作用。 比如在讲企业合并专题时,教师可引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通过播放精心剪裁的视频资料,并且有意识地强调当时谈判的艰辛以及吉利公司支付的18亿美元代价等背景资料,可加深学生对非同一控制合并按照放弃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合并成本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在该专题结束时,教师可布置优酷与土豆的合并案例。并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1)该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2)合并为什么通过100%换股方式实现,而没有利用课本中所列举的支付资产、承担负债、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3)如果你是优酷和土豆的CFO,你将如何对该合并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领会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文献检索的科研能力,尤其对于第(3)个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还可以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就使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外,使理论联系了实际,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2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因素,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来促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比如所得税专题中教材中只列举了存货跌价准备在确定存货计税基础时不被认可,那就应该启发学生,还有哪些资产的减值准备也不会被认可。其次教材中只论述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在其计税基础中不被认可,也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推广到其他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都不认可,进而可由学生自行归纳出“所得税两不认”的口诀,即“一不认减值,二不认公允”。这种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会令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时,教师应重在讲思路、讲重点和讲难点,对授课内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事实上,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任何一个专题,真正本质的东西并不多,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善于总结,也许简单的几句话,就能一针见血,直奔主题,使学生茅塞顿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合并报表的编制,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压缩成4个字“两调一抵”。即对子公司的调整、对母公司的调整以及母子公司内部交易和事项的抵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时时提醒学生现在进行的是“两调一抵”中的哪个环节,对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合并报表的编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3 教材的选用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学教师讲课很少有统一的教材,而大都以教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为主。目前我国大学课堂的教学基本是围绕一本教科书展开,往往造成学生眼界窄,知识面不宽的现象。笔者认为大学的教学不应限定一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应只是参考书。当前国内主流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有十余个版本,但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进程中,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处于不断更新与修订的动态环境之中。而教材的再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会造成教材中的内容和最新的准则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甚至是矛盾的地方。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笔者认为选择每一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为主要参考书,可以缩小这种教学与实际脱节的距离。但是不可否认,《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的编写是以应试为主,对于大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只涉及实务,淡化了理论。比如在外币折算中,只介绍了我国对于外币报表折算的方法,通篇甚至没有提及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现行汇率法,更不用说介绍其他的折算方法,并将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本科生的教学,只注重讲明白“应该怎么做”是稍欠火候的,一定还要辅助以“还可以怎么做”,即“以实务为导向,以理论为拓展”。因此教师此时必须引入主流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相关理论部分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学习能力状况来实施教学。如对于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的学生,可以引导其在具体业务上多下功夫;而对于有志向考取研究生的同学,要格外强调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引导他们对每个专题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 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小莉讲会计”教学博客和新浪微博平台,课前上传每章讲义,避免学生上课时埋头记笔记而忽略讲课内容,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通过公布配套练习题及答案,方便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并且可供学生在认为方便的时间登录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通过链接区,教师把辅助课堂教学的资料链接在博客上面,扩展了学习的视野。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向教师提问,而教师的回复也可及时为学生扫清学习的障碍。对于喜欢新生事物的“90后”的大学生,这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是很有吸引力的。“亲其师,信其道”,营造和谐、融洽、轻松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产生热爱之情。 5 考核评价的创新 考核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现有课程考核评价的最主要方法是卷面考试,主要根据考试卷面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业好坏,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考试的出题思路和出题形式,除了期末的卷面成绩外,还应将学生平时的表现纳入评价系统。如果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单科的考试,或者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等都可作为加分事项。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双立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申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和教师自愿组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 6 结 语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级财务会计的任课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其次,教学中运用的案例,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和剪裁,并且还要引入最新发生的案例,保持案例的时效性。最后,教师在重视教学的同时,必须非常注重科研,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开展同等水平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以教学启发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相渗透,形成一个互动过程,以真正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在阐述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相关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度有待提高等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期加强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建设,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0 引言 高级财务会计学从内容上依然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在理论上仍然服从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但与初级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相比,有着自身专业性和前沿性的特点,属于财务会计教学中较高层次的部分。高级财务会计的“高级”体现在它专门研究一些非常规问题、疑难问题、存在于特殊行业的问题,以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的前沿问题。鉴于其特殊性,导致师生对这门课程理解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因此,针对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使大家提高对此课程认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1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介绍 区别于会计学基本原理主要讲述从原始凭证到账簿的基本记账程序和中级财务会计以工商业企业为对象阐述如何具体编制记账凭证和通用财务报表,高级财务会计则主要针对那些没有严格遵循会计四项基本假设的业务和事项,如非标准会计主体的有关企业合并以及合并财务报表、分支机构会计;非持续经营的企业重组会计、破产清算会计;非标准会计分期的中期财务报告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非标准货币计量的外币业务会计、通货膨胀会计,以及一些一般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接触较少的业务和事项,如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油气开采会计、保险合同会计、套期保值会计等。 由于国内教材编写者对于高级财务会计定义、高级财务会计的性质及其组成内容看法不同,因此尽管对高级财务会计内容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是在具体层面确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导致我国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笔者借鉴不同专家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具体教学情况,认为其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本概论 主要阐述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性质、地位、理论基础、研究范围及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没有概论的介绍,会使学生没有形成关于此门课程有别于初中级财务会计的认识,不能形成一个对高级财务会计的整体框架,从而导致学生一头雾水。 1.2 特殊会计主体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 主要阐述企业合并以及合并财务报表编制会计,相应地介绍合伙企业会计、分支机构会计等。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合伙企业、连锁经营企业、企业集团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已是大量存在。 与此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详细制定了专门具体的规范,有着坚实的基础,因此,应该将其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1.3 一般会计主体涉及的特殊财务会计问题 此部分应该包括以前教学中较少或没有涉及的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租赁会计、养老金会计、油气开采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借此来拓宽学生关于会计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丰富 由于教师的年龄与技术和学校教学硬件条件的限制等因素,纵观现在大学的教学,大部分仍普遍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以黑板和粉笔为教学条件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课后完成一定课程作业的传统模式。由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实际应用性较强、集理论和实际于一体的学科,其中需要一些实际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的票据、凭证、图表等,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老师很难将各种实际物品带到课堂,供学生参看。 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注重每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使得各章在内容上联系不紧密并且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形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此外,由于教师讲解占用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分析中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时间减少,同时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和研究的机会也受到制约,这对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本身存在的一些前沿的、需要各抒己见的问题的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 2.2 教学考核方法单一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考核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制度。现在绝大多数考核都是以试卷的方式进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做好课堂笔记,考前突击老师所讲授的重点内容,考试就可以顺利过关,这对于学生是很不利的。 这种考核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这使得虽然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考核到位,但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很难体现出来,尤其对于高级财务会计这种业务复杂的问题,这种矛盾尤甚。 2.3 相关实践课教学内容缺乏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级财务会计更是属于需要大量实践的分支课程。同时,现在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希望能有相关实际经验,从而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快速承担起任务。这也要求学校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课程,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但现在高级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却很少开展,即使存在校内实验课程多数也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这种只重视理论学习的教学方法,可能使学生认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很枯燥甚至产生厌烦等负面学习情绪,从而影响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3 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实践改革的建议 3.1 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1 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影响着包括教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容量,使得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取更多知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级财务会计课时较少这一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可以把视频、声音、图像以及文字融为一体,把复杂抽象的东西较为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网络功能,可以随时查询一些老师联想到或学生提到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共享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后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共享给学生,允许学生课后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复习巩固。 3.1.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教师引入一个具体实际案例提出若干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和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高级财务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很高的学科,因此,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已成大势所趋。 案例教学可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来选择不同的案例,案例可大可小,可以是最近的热点问题,也可以采用经典案例,不拘一格。 但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更扎实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理论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案例加深对相应理论的理解。 3.1.3 角色互换式教学 所谓角色互换式教学指的是老师和学生互相转换彼此的角色,老师走下讲台,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以老师的角度和身份给同学讲解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安排好每位学生的讲解内容,学生则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内容以老师的角色将所属自己的内容讲授给大家。 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学习和查找相关资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改变了一直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同时,每位学生都是基于自己独立的思维、以自己独到的视角进行阐述,克服了以往全程由一位老师讲解而产生的教学局限。 3.2 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是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鉴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复杂且多,建议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此才能克服传统试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相关学习体会、以及平时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 如此再结合上传统的试卷考试,才能综合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 加大实践环节力度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加大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在校内,可以建立高质量的财务会计实验室,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财务软件,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增加财务会计实验课程,模拟真实工作中的会计环境,使学生在学校也可以身临其境地接触到现实业务。 与此同时,应该加强与学校当地企业的联系,与其建立互惠的实习基地,可以有机会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并可以调研学习中需要的一些企业财务数据。通过校外学习,解决了传统教室教学的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同时也使学生积攒了一些现实的经验,取得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双重收获。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网络环境下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外部环境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不断受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提高会计教学模式和手段是当前会计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及手段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会计的教学效果,以促进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高级财务会计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外部环境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不断拓展,原有的财务会计教学理念及方法手段需要突破和创新,尤其是相对于《高级财务会计》而言,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大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新颖、难度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因此,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以提高会计教学模式和手段是目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网络环境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特征 1.网络环境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日益开放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促使高级财务会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也在不断创新。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网络环境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将是开放式的教学,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和思维训练的开放上。网络环境下将要求教师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来源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的讲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开放性。 2.网络环境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更加“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传统的课程教学结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结构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开放化、教学空间的开放化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化,整个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过程将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将通过电子邮件、语言信箱或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交流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3.网络环境下更加有利于高级财务会计情境教学 会计学科体系教学要更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更是如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境教学,把企业的实际账务处理移到课堂来模拟,网络环境下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阅,老师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高级财务会计情境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多样化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就目前快速发展的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而言,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已有的资源,高级财务会计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虽然很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改进了原有的教学方法,能够更直观和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从目前所观摩到的多媒体授课的会计课程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未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形式体现出来,并没有进行应用的深入挖掘,从而利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对于财务会计老师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讲授内容进行简单展示,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内容的要素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表达,忽视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3)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的老师上课之前很少或不充分备课,只是在讲台上读课件或演示课件内容,不关注学生的态度和反馈,忽略了老师的主导、启发作用。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财务会计的教学当中,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有所体现。从高级财务会计的特点来看,涉及的业务比较新、比较复杂,应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揭示经济业务的内在原理和处理思路。 2.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足,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目前多所高校以精品课程形式进行高级财务会计网络平台课程的建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网络平台的课程内容,了解课程的师资情况、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等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师生间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在线布置和批阅作业,进行案例探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成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从使用效果来看并不理想,首先,不同学校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建设特色不够清晰,内容重复,并且很多学校限制其他院校学生访问,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从该课程的访问量来看,游览人数并不多,师生间的互动并不明显,部分院校该课程网络平台仅仅起了作业下载网址的作用;此外,很多网络平台一旦建设完毕,较少更新。而高级财务会计发展较快,新的业务不断出现,准则也不断完善,每年都有一些新的准则补充规定。网络平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效果。 三、网络环境下提高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模式的建议 由于高级财务会计具有内容复杂、业务特殊、难度较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的难度,所以应找出目前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强化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方法的理念,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教师不能被动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只是用多媒体课件替换原来的板书,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复杂、特殊、难度较大的经济业务,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会计业务形象化,并结合实践,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进行教学课程的探讨。要根据高级财务会计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注重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和内在的理论。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1)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深入挖掘所教授内容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能帮助学生理解的课程资料;(2)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以学生能理解为主,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追求美观花哨,从而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多种方式的网络技术手段提高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能力 不少教师并不十分熟悉多媒体应用技术,在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应该在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进行支持和培训。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因此每个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每个老师都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术并能够熟练应用。具体而言:(1)学习和掌握多媒体技术,能够按照需要制作课件。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以听觉、视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体现教学效果;(2)在教学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将语言的讲解与课件内容较好地对接,也可以根据需要把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3.完善网络平台课程的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的应用效率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基础设施以及教师师资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网络平台的课程建设,可以综合和利用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完善和建设过程中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方面,应该符合校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资源要丰富、内容翔实,功能模块清晰、完整,布局合理,易于操作,能够实现人机互动性。(2)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教学资源能够及时更新、不断更新和完善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教学内容。(3)各个院校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资源应该免费开放,做到教学资源可以共享。 4.运用多种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除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其他新型的网络技术也不断崛起,如博客、微博、校园BBS等网络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和老师课题之外的沟通交流较少,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这一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将这类技术应用到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将课堂上不便说的想法真实地表露出来,使不同的思想观点产生碰撞。师生、教师之间通过这类网络平台沟通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1四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远程教育方式的使用也应加以重视,高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因其内容多、处理过程难度大以及教学时间短等限制而只能讲解基本原理,而放弃讲解完整的案例,例如租赁、合并报表。运用远程教育系统,采用将校内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共融的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室外学习课程。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世界上先进大学的课程、阅读优秀的教材等,这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大了信息传输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细化的学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将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和学习资料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使内容情景化,让学生逐步将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操作,领悟知识的实质。通过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将高级财务会计复杂的内容进行整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远程教育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联合起来,取长补短,大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四、总结 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复杂并难度较高,涉及专业知识理论较深,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会计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专业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好网络平台课程,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并利用网络技术或远程教育等方式,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辅导,提升教学效果。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内容,认为现行教材主体内容是符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差异部分本质上也是符合以用为本指导方针。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理论,决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质是培养能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人才。高级财务会计需要在财务报告使用者范围、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提供方式上不断探索,正确定位高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知识体系的地位,规范高级财务会计的教材内容,理清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 教材内容 应用型会计人才 财务会计报告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为全面提升会计人才工作水平,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为实现这一目标,明确提出在“合作、开放、群策群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始终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主阵地,所有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内容也应向着实践型、应用型的目标努力。 一、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与实践 (一)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组织形式的变化,贸易的国际化、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都对传统财务会计提出新的课题。会计实践的发展对指导实务工作规范的会计理论体系提出新的研究领域,高级财务会计研究的内容就应运而生。新的环境下产生的新的业务应在何种理论框架下去描述、解释和规范,由此产生了对高级财务会计理论基础的探讨。(1)财务报告目标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就对财务报告目标理论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这是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与此相对有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两种收益观。受托责任观主张会计假设是研究财务会计理论和规范会计实务的基础,会计原则就是在会计假设指导下规范会计实务的信条,这时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种超越会计基本假定的经济业务大量涌现,导致会计产生新理论和新方法,决策有用观主张以会计目标为核心,以特殊会计事项对会计假设的背离为起点,构造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因此,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观,最典型的就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完善,国有企业还占据主导地位,委托者是国家,国家的意志是由人民来表达的,相当于全国人民都是委托者,这样绝对分散的表决权是不可能形成绝对有效的表决决议的。所以,实质上委托者是模糊和缺位的,受托责任观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同样,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虽快,但规模较小,还不能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场所,所以,决策有用观也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但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不仅要反映受托责任的情况,还要有助于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无疑是突出了对公众利益的满足,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价值,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目标定位的转变。因此,阎达五教授等人认为从理论上讲授会计假设限定范围制约所形成的会计理论体系只能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而以会计目标为内核的会计理论体系可以容纳高级会计业务,而且从实际上看是对会计假设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并认为“可以从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角度来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成为进行高级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2)教材中关于定义的处理差异。当前出版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中,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定义以及对其内容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阎达五等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第四版《高级会计学》一书的绪论中,就当前学术界对高级会计学的定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刻的剖析。该教材通过列举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会计学系列教材对高级会计的定义,认为我国学者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不仅表现在高级会计的范围上,即高级会计应否包括管理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内容,还表现在对“特殊经济业务会计”的认识方面,即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是否就在于“一般”与“特殊”的差异。阎达五等教授认为会计假设的松动是高级会计产生的基础,所以该教材将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内容定义是“特殊业务会计”。另外,杨有红编著的此教材也对其定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此观点基本一致。事实上从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出版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几乎都避重就轻,绕开此棘手的有争议的理论探讨,认为这应当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去探讨,或应是专业论文中去分析,所以,无一例外开门见山介绍实务性的知识板块,包括上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第五版)。极少有对该教材选择内容的理论依据或选择的现实理由做一个说明。但是对比各版本教材,“特殊”二字却常常会出现在具体内容的篇章题目中,这表明学界是普遍认同高级财务会计就是“特殊业务会计”的观点。高级财务会计的“特殊性”意味着其学习内容的不具有普遍性,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也少有参与实践和运用的机会,那么其实践性、应用性就稍差,这似乎与当下应用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高级财务会计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不是指偶然的、意外发生地、无关财务报告者紧要的业务,从西方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历程看,其内容都具有研究的必然性,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是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信息。所以,高级财务会计的特殊性恰恰是应用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是由于原有的、已经认同的普通的会计知识体系无法容纳且不具有普遍性,才有了“特殊性”的界定。 (二)高级财务会计内容实践 从西方高级财务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看,以下内容都是其产生的现实环境,并在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对实务工作的指导规范,应当构成高级财务会计的主体内容。(1)企业合并与清算破产会计。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组织形式的变化,各国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实力,积极寻求战略联盟,公司间相互渗透形成了庞大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成为一种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复杂持股、资产交易等,都突破了传统会计的内容。所以为了能全面综合反映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何在会计期末编制合并报表,还涉及企业的清算和破产。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针对企业兼并浪潮,于1959年发表了会计研究公告第51号《合并财务报表》,并对合并报表的编制提出了若干指导意见。至此,对企业合并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成为高级财务会计的主体内容之一。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企业合并报表》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及相应的准则指南、企业会计准则1、2、3号解释公告等共同构建了指导我国企业合并实务工作的框架体系。(2)物价变动会计。自从西方国家20世纪60至70年代通货膨胀以来,通货膨胀就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货膨胀的存在与发展,严重冲击传统财务会计的币值稳定假设,如果不对物价变动的影响进行剔除,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威尼在1936年就出版了《稳定币值会计》一书,自此开创了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随后,英国、加拿大、欧共体、澳大利亚、巴西等各国,也先后发表或有关的会计准则,要求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揭示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造成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现行成本会计、变现价值会计等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我国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前,虽然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环节上有物价变动会计的运用,但更多的是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应用。在2006年新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减值金额的计量,以及7号、12号准则等都或多或少涉及物价变动的处理,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物价变动会计规范。(3)外币会计和期货会计。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跨国家、跨区域、跨行业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在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及劳务输出过程中,必然发生外币兑换、外币交易与折算,以及外币远期合同。为反映公司的外币业务、跨国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了外币会计和外币报表折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3年颁发了第1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外币业务的揭示》,1975年颁布了第8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外币交易和外币财务报表换算的会计处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外币业务会计。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对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对规避外币风险的套期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4)金融工具和融资租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国际资金流量增多,期货交易、融资租赁等行业蓬勃发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4年颁布了第8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期货合同的会计处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期货会计处理方法,形成了期货会计。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53年发表了《会计研究公告第43号》,提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方法的若干意见。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对融资租赁的确认、承租方和出租方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的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5)所得税会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第四次企业兼并浪潮。国际间相互投资、母子公司间的相互持股、利用各国的税法和相关法律逃避税收、进行内部价格转移和财产转移等性的特点,对原有的所得税会计、外币业务以及合并报表的编制都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为此会计理论界也积极寻求对策,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7年颁布了第96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得税会计》,1988年了第10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所得税法》,1981年颁布了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外币税收》。《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了应用会计准则的大中型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对合并中的所得税处理给出了补充规定。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传统的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对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案例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文章以高级财务会计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切入点,探讨了开展案例式教学具体的教学模式,以期为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一、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设置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奠定会计理论基础,提高其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从高级财务会计培养目标来看,定位不仅应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还应将其作为学生已有会计知识的进一步的升华课和应用课。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显然难以取得成效。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国外MBA教育实践之中,是在学生学习和把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较高的综合性、高度的启发性、模拟的实战性和有效的互动性等特点。一方面,这些特点恰好能满足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样、可研究等要求。比如所得税会计的核算问题,要求学生至少应同时具备会计和税收两个学科的知识,既掌握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准确计算出会计利润及递延所得税,又要掌握现行企业所得税法有关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从而最终准确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另外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就业需求使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具备条件。高级财务会计一般是在学生系统学习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后开设的,学生已具备学习高级财务会计必要的知识储备,如财务管理中的年金、现值等知识就为学习租赁会计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并进行案例分析打下了基础。学生在学习完财务会计的相关基础课程后,需要对已有的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并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没有涉及的一些特殊领域、特殊业务和特殊阶段的会计核算有所涉猎,这样为接下来的求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这时大多数学生又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适时采用既生动活泼又能收获新老知识感悟的案例式教学无疑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下学生的诉求。 二、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具体的教学模式 1.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的几种类型 (1)导入式案例。即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每一章的开头都安排一个导入式的案例,以便激发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和兴趣,理解其在整个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如在讲述外币会计之前,可以导入一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或人民币升值的背景案例,使学生对外汇和汇率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为接下来讲述外币交易的账务处理打下基础。 (2)核算型案例。高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因此论述特殊业务、特定阶段和特定领域的会计业务核算是其主要内容。核算型案例在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核算型案例掌握了账务处理,才能为分析、讨论打下基础。如在讲述股份支付内容时,只有通过举例分别把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账务处理弄懂,才能比较分析出二者的区别联系,从而进一步讨论其适用性。 (3)综合分析型案例。这种类型的案例是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快速提升的一个环节,它所涉及的理论不仅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可能还来自于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资本经营的前期已学的相关课程。如讲述完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的内容后,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的财务思考”这一综合分析案例,不但可以加深对企业合并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分析讨论如何计算企业价值这一命题。 2.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具体教学模式 以上三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各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那么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中心目标是高级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研究的重点(1)对于导入式案例,应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设计,一般要求选择来源于现实的、经典的、耳熟能详的案例,既可以是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失败的案例,或者是有争议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于新内容的学习兴趣。编写时讲求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并适当辅之以视频或音频加深印象。导入过程中最好能边分析边设问,使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进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 (2)对于核算型案例,还是应该以书本的虚拟企业的核算例题为主体,辅之以课外的实体企业的案例。在选择书本的虚拟企业核算例题时教师除了常规的理论讲解外,重点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步骤账务处理的原因及相似例题账务处理的区别和联系,这种例题讨论分析的空间不大;对于课外的实体企业核算的案例,教师要有意识的选取一些有争议的,背景较复杂的开放型核算案例,当然这种类型的案例不宜过多,否则会混淆学生已有的确定性的账务处理过程,毕竟大多数会计核算还是属于确定性的问题。 (3)对于综合分析型案例,是高级财务会计三种教学案例中最适合做案例式教学的,时间安排上一般也在导入式案例和核算型案例之后,整个过程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为主体,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小组讨论——班级集中讨论——总结评价”四个主要环节: 案例教学的准备环节:对教师而言,要对案例及其相关材料进行熟悉和准备,包括对案例材料本身的熟悉和对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问题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还要以合适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如电子邮件或复印资料。特别对于较为复杂的案例,可能还需要学生查阅更多的资料以了解相关的财务与会计理论,获取更多的背景资料,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提前一周左右,将案例及讨论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并由做出一些必要的指导。对学生而言,学生得到案例资料以后,先要充分阅读案例,借助各种手段和工具来充分理解案例及问题,必要时可能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得更多的关于该案例的背景材料。了解案例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开始对案例问题的个人分析,写下自己的观点或问题解决办法便于下阶段讨论和发言。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基于新会计准则的高级财务会计改革探讨 [摘 要]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角色,其资格考核是非常严格的。随着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久前的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行更是加深了这种情况。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高级财务会计; 改革; 分析; 一、高级财务会计的定义 高级财务会计是建立在原有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财务会计,是一门非常专业的知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职业素质,下面做详细阐述: 1.高级财务会计在财务会计的范畴之内。高级财会的工作对象虽然不是具体的货币,但是其工作的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资金,以发挥最大效益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服务,所以高级财会的工作仍然是围绕着企业资金的管理进行的。 2.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些特殊领域。初级和中级的财会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一些财务的票据和报表,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核算和审核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各项资金的支出和收入状况,比较侧重对于数据的统计和整理,但是高级财会则不同,高级财会的工作的主要是要解决一些资金的流动和配置上的问题,是资金的管理中的比例虽小但是作用却很关键的一部分。 3.高级财务会计理论是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的修正和深化 高级财务会计的职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的工作范畴,它是一种利用会计人员对于数据和数字的专业性和敏感性来辅助企业的生产活动的一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企业管理行为的一部分。 二、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 1.突破了会计假设。所谓会计假设即在对企业的评估和生产过程的财务状况的预计中设定的会计的工作和职能范围,即会计的工作的界限和权限状况。但是,实践中却经常出现一些计划外的工作状况,因为企业的资金管理的复杂性,这些突发状况和意外状况包括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涵盖的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经常出现的有企业的合并和破产时的财产计算等等,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财务事宜。会计事物假设的另外一种解释,可以理解为会计的日常处理的最主要的工作内容,这种日常性就是针对上文列举的突发状况而言的,凡是最基本的会计工作内容,都应该视为会计事物假设的内容。 2.会计原则。财务会计的原则的设立是根据财务会计的假设制定的,即根据假设中的任务来制定会计在处理这些事物和事项时的行为准则,所以,财务会计的原则对于会计的日常工作和行为有非常严格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但是对于上文我们提到的一些突发事项来临的时候,财会的这些行为准则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需要我们灵活掌握。不过对于财会的行业特征的一些广泛适用的纲领性的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违反的,否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下面,我们将一些基本原则同大家分享:(1)可靠性。即数据的真实性,这是所有的财务活动的基础,也是财务工作者的职业底线,即必须保证所得的数据的真实和准确,不能有任何的虚假成分,否则一些财务行为都不成立。(2)相关性。财务工作中要涉及的资料和信息是非常多的,财务工作者要根据工作的内容和重点选择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排除与工作过程无关的内容,提高工作的效率。(3)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信息的时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信息的搜集和处理都要及时,要在第一时间内将各种统计结果呈报给相关部门,为该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范围 1.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 。(1)基本标志为假设的范围。高级财会的基本原则首先在大方向上是和普通的财会的准则相同的,要严格遵守财会行业的基本原则。工作中的权限不能超越事先约定的工作范围。(2)瞻前倚后。高级财务会计和普通的财务会计的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高级财务会计的规划性,即高级财务的工作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行管理,还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得到一个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的策略性的结果。(3)与中级财务会计之间有效分工。高级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基础之上的,是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延伸,所以,其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都还不太成熟,没有确定性。但是,高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是勿容置疑的,所以要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的衔接和分工。(4)涵盖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内容。首先,高级财务会计部包括政府会计以及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虽然会计主体的性质和企业不一样,但是针对核算的内容来看,仍然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范围之内,而且,政府会计和非营利性的组织的会计内容相对也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特殊性。所以,把它放到中级财务会计中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就可以了;其次,也不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会计的内容,合伙会计并没有涉及到高深的理论,仅仅是所有者在权益方面的核算比较复杂,至于平时的业务的核算都体现在中级财务会计的范围内,所以可以把其划分到中级财务会计中。所以,高级财务会计仅仅包括公司企业的核算内容。 2.高级财务会计研究的内容。(1)突破会计核算前提的业务。①合并会计报表;②分支机构会计;③外币报表折算;④物价变动会计;⑤衍生金融工具;⑥企业清算、重组、破产;⑦企业合并与分立。(2)考虑学科分工与衔接的业务。①商业期货会计;②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③退休金会计;④租赁会计。 3.新业务。这部分内容还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例如:法务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级财务会计是基于普通财务会计的职能,并根据自己的资金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适当的管理的一种行为,它是一种利用会计的职业特点,对企业间接管理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高级财会的工作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活动。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背景及内容界定 【摘 要】 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既是财务会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环境演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文章在对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背景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特殊业务会计、特殊行业会计、特殊报告会计及特殊环境会计四个部分。 【关键词】 高级财务会计学; 产生背景; 内容界定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级财务会计学的著作与日俱增,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亦渐趋稳定,但对于什么是高级财务会计学,以及高级财务会计学到底包括哪些内容,目前仍无定论。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既是财务会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会计环境演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试图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背景出发对其进行理论总结,以期对高级财务会计学研究范围及其内容作出恰当的界定。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突破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系统的运行条件和运行环境所作的一种合理判断或约定。环境是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由于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极为复杂且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采取抽象总结的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并剔除其不稳定因素,以创立一个能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因此,会计假设是一系列会计方法和程序建立的前提。然而,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会计基本假设所要求的运行环境或运行条件被严重背离时,建立在这些基本假设基础上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将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寻找与特定环境或特定运行条件相适应的会计方法或程序。高级财务会计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实际上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产生的。 (一)会计主体假设的突破 会计主体是对会计服务对象的范围所作的限定。典型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20世纪初,西方国家逐步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于是出现了控股合并为主要形式的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控股合并形成了以控制为联结点的企业集团。为全面了解企业集团财务活动的全貌,便有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又产生了第二次企业兼并浪潮,进而“导致了合并报表的广泛应用,从而产生了一些重要思想,包括经济实体的概念,合并产生的商誉等等”(恭维敬,1996)。以控股关系形成的企业集团的出现,使会计服务的对象扩大至由多个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集团,而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会计主体的概念得以扩展,进而导致合并报表会计的广泛应用。与此相对应,伴随着企业外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关注度的提高,一些原本不属于会计主体的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亦成为对外报告的会计主体,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组成部分,如总分店会计和分部报告等。 (二)持续经营假设的突破 持续经营假设是一系列会计方法建立的重要前提,离开这一前提,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将失去存在的基础。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由于经营失败而陷入破产清算,或由于兼并或重组而被迫终止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企业持续经营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原有的建立在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方法或程序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为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章第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其他各项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的,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披露这一事实。也就是说,当持续经营假设不再成立时,必须放弃以此为前提的会计方法或程序,代之以与特定经营条件相适应的会计方法,由此产生了一些适用于非持续经营基础上的会计处理方法,如破产清算会计、企业合并会计,以及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披露事项等。 (三)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 会计分期假设,即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首尾相接、间隔相等的期间。之所以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人为分期,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很难按企业经营活动的周期截然分开,只有通过人为分期的方式才能及时并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典型的会计分期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但在会计实践中这种分期方法常常由于特殊情况的出现而被打破,如在企业创建时期,会计年度通常为企业经营活动开始日至当年12月31日;在企业破产清算期间,会计年度一般为当年年初至法院裁定的破产清算日;当需要更为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情况时,需要将会计期间缩短为月度、季度或半年度,进而产生了中期财务报告;为了及时报告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常常将会计期间扩展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之日。 (四)货币计量假设的突破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计量应采用而且只能采用同质的货币单位作为计量单位。货币计量是会计最重要的特征。之所以将会计计量称之为假设,是因为货币计量至少蕴含以下三层含义或设定:(1)在多种计量单位并存的情况下,会计计量只能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2)在多种货币单位并存的情况下,会计计量只能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3)在选定的货币单位很难保证单位货币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必须假定币值相对稳定,即所谓币值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货币单位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就货币计量假设的第一层含义而言,这一假定尽管未受到严重挑战,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要求会计必须提供越来越多的非货币单位信息,或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提供更多的文字信息;就货币计量假设的第二层含义而言,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资本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产生了大量的非记账本位币业务和汇兑业务,与此同时,跨国经营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又引发了外币报表折算问题;就会计计量假设的第三个层次而言,20世纪初主要西方国家发生的持续20多年的通货膨胀,以及60年生的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对币值不变假设带来巨大冲击,为此,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寻找对策,最终形成了通货膨胀会计,而通货膨胀会计思想的出现则直接促进了高级财务会计学的产生。 二、特殊业务的不断涌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逐渐兴起了一些特殊经营业务,如衍生工具业务、租赁业务及债务重组业务等。此类业务在会计处理上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而不便在主要介绍一般企业常见业务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中予以展开,如融资租赁业务是将资金融通、货物买卖与租赁融为一体的特殊经济业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其中的融资租赁业务在表面上或在法律形式上采取了租赁的形式,但其经济实质却是“资金融通”与“货物买卖”的合体,这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会计处理上必然与简单交易形式有所不同。相对于传统的资产负债项目,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有其特殊之处,如远期交易方式下的交易双方只是在交易合同中订立了交易的有关条款,而实际交货付款则要在合同约定的交割时间进行,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必然与常规的现货交易有所不同,在合约签订、缴纳合约保证金、平仓了结合约,乃至实物交割等方面的会计处理及会计报告方面必然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经营业务在会计处理上通常有别于企业一般经济业务,且大多属于非常见业务,因此,在学科设置上往往将此类问题归于高级财务会计学。 三、分行业、分经济成分会计制度的融合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之前,一直沿用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分行业会计制度。1992年11月30日我国首次颁布了各行业、各种经济成分共同遵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但仍分行业、分所有制形式制定了相应的会计制度。由于这种会计制度忽视了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导致相同或类似的会计事项因所处行业或经济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结果。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1997年开始陆续公布了13项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不分行业和经济成分的会计准则,并于2000年12月颁布了通用于各行业和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会计制度》,这一制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分行业、分经济成分的会计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不分行业及经济成分的会计制度实行的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企业的行业性质及业务性质极为繁杂,如果将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会计业务统置于同一个会计制度之中,必然使其失去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样,在同一本财务会计学教材中,如果将基本业务与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混在一起,一般行业会计业务与特殊行业会计处理混在一起,既不便于教学和学习,也难以保证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于2006年2月参照国际惯例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准则体系既考虑到各行业及各种业务会计处理的通用性,又考虑到特种行业或特殊业务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中级财务会计学和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分设提出了要求并奠定了基础。 四、特殊披露要求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财务关系日趋复杂化。与此同时,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投资类型的复杂化,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再满足于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主干报表所提供的基础会计信息,而对会计信息质量和种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得能够反映不同业务类型或不同地区经营风险和报酬的信息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重视,进而导致分部报告逐渐由内部管理会计报告演变为财务会计报告;决策类型的增多及决策速度的加快,促使投资者、债权人等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导致中期报告成为对外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所有权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通过控制、共同控制、施加重大影响等方式形成的关联方关系日趋多样化,进而使担心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会计报表使用者非常关心企业的关联方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最终导致关联方披露成为企业报表附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会计假设的突破导致特殊环境会计的产生;企业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化,促进了特殊业务会计体系的形成;统一会计准则形成,要求对特殊行业的特殊会计问题进行专门规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及时性要求的提高,则直接推进了特殊报告会计的发展。高级财务会计学原本与中级财务会计学同属财务会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上述情况的出现,却导致二者相互分离、互有所重。其中,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一般工商服务类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常规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而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特殊业务会计,即一般工商服务类企业的特殊业务的会计处理,如租赁业务、债务重组业务、外币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业务等;(2)特殊行业会计,如石油天然气企业、农业企业、金融保险企业等;(3)特殊报告会计,如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中期财务报告,以及关联方披露等报告事项;(4)特殊环境会计,如通货膨胀会计及破产清算会计等。当然,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不仅决定于自身特性,还要看同一教材体系中中级财务会计学所包含的内容,二者应该做到互不重复、各有重点,恰当分工、相互配合。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研究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版本的高级财务会计教材和文献的分析比较,笔者指出了当前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了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给出了优化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对策,对财务会计研究及教学都具有较大裨益。 【关键词】现代会计 财务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教学 依据现代会计理论:高级财务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的修正,是对企业出现的特殊交易和特殊事项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在本科阶段,“高级财务会计”是“中级财务会计”的延伸及拓展;在研究生阶段,“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硕士“财务呈报”的基础。“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是本科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内容。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各种会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都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相关。中国会计人员素质低,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已是我国会计界的共识。这主要与我们的会计教育有关,中国的会计教育忽视了现代会计理论,忽视了特殊交易与特殊事项会计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我们的会计教育偏重传统财务会计范畴,基本没有突破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和技术,依然处于初级水平。因此,以现代会计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高级财务会计”教学,是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其国际化水平的必修内容。 一、“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综观目前的“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侧重传统的账务处理,以做题和会计分录为主,与国际会计理论和会计处理技术严重偏离,使财务会计结构体系支离破碎。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受到挑战后,出现的新业务领域讲述不到位。 传统的会计假设将动态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设为不变(限定在静态条件),并据此选定会计处理方法,确定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有关业务事项。而现代经济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相矛盾的情形。 (1)会计主体假设松动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企业合并会计与合并会计报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出现了控股或被控股关系,形成了企业集团。作为构成企业集团的各公司均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各自构成会计主体,由于其构成的企业集团在性质上是模糊的,只是一个法律主体或称为经济实体,它能否作为纳税的依据,能否作为债务偿还的实体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但这一活动却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由核算主体,放宽到报告主体。因而出现了企业合并会计与合并会计报表业务。 (2)持续经营假设失效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破产、清算与重组业务会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公司可能陷入财务困难的境地。当一个公司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负荷总额超过其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此公司被视为无偿债能力。依照《破产法》、《民事讼法》规定,上述企业通常在破产法庭的监督下进行清算或改组。宣告破产清算或改组的企业意味着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即行停止,从而持续经营假设不复存在,原有的计算核算方法不能再继续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破产、清算与重组的会计业务。 (3)货币计量与币值稳定假设不复存在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物价变动会计。货币计量与币值稳定是传统的财务会计基本假设之一。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却是经常变动的,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物价上升已高达两位数,在此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收益难以反映实际的经营成果,受物价上升的影响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下降。为了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上应区分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把名义货币换算为稳值货币,计算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从而形成物价变动会计。 (4)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产生了新业务: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和损益确认事项。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突破了以年度为核心的会计期间,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和损益确认事项。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也波及到了这一假设,从而形成了依赖这一假设不能解决的一些会计事项业务处理问题。譬如,股份制企业为满足投资人信息需要的中期财务报告,企业在破产、清算与重组业务事项中的即期财务报告等。 2.没有涉及传统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 虽然传统的财务会计原则对复杂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仍在使用,但在现实应用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延伸和完善。 (1)通过融物最终达到融资目的的租赁业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以资本租赁为例,尽管在财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大部分均属承租人负担,但其所有权仍归出租人所有,所以客观上在整个租赁期内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租金总额由设备买价、租期内价款的利息和租赁费三部分组成,因此租金总额必定高于设备买价;在租约到期时,一般会涉及余值问题(余值是否担保)。上述诸问题的会计处理都必需对传统意义上的资产取得的确认、计价、价值补偿等方面的理论进一步强化延伸和完善。 (2)所得税会计的出现,拓展了配比原则的含义,使其不仅局限于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还包括利润与费用的配比。鉴于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这一原则,所得税会计在会计核算、借鉴应用方面使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基础更富于弹性,这表现在:①收入、费用确认的口径、时间上要体现政府意图;②在收入确认方面,权责发生制的税务会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被现金流动原则所覆盖,而包含着一定的收付实现制的方法;③在费用扣除方面,税务会计尽可能避免财务会计采用的谨慎原则,即倾向较早报告收入或较迟报告费用。 3.完全没有涉及特殊企业中存在的特殊业务会计 (1)没有讲述生物资产会计。生物资产是指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意味着一旦原有动植物停止其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生物资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活的动物或植物的业务由生物资产会计反映,因此,高级财务会计必须涵括生物资产会计。 (2)没有讲述油气开采会计。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油气开采会计反映的是勘探、发现、取得和开发石油天然气储量直到储量能够被销售和使用之前的各种业务。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明显区别于其他行业。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均已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它们的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因此,油气行业中的油气开采会计属于特殊业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应该涵括。 (3)没有讲述保险合同会计。在保险实务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合同的形式,但是保险人并没有承担源于被保险人的保险风险,这样的合同不属于企业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业务。因此,保险合同会计应该单列,作为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4.没有讲述与特殊经营方式相关的账务处理 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属于公司形式,但还有两种广泛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独资与合伙,他们与公司组织形式的主要差别是负无限责任。 (1)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并不仅仅反映其原始投资和追加投资数额,同时还要反映业主企业现金和资产的状况、业主本人受惠而支用企业的资金、受惠企业的应收账款和业主自己留用的资金。独资企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纳税人,但独资企业的业主将其所有来自企业和其他一切来源的应课税所得或损失要填在个人的纳税申报表中,从而导致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2)合伙企业的合伙关系是根据契约而产生的,尽管从会计的观点出发把合伙企业当作一个独立营业个体来处理,但在法律上它并不具备法人资格;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在合伙活动范围内发生的事项,每个合伙人都是其余各个合伙人的人在权益上的转让,收益分配要区别于公司形式,合伙企业同样是非纳税主体而将每一合伙人应享的收益份额纳入其本人的纳税申报中,又导致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二、优化“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对策 针对“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化“高级财务会计”教学的对策: 1.确认高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高级财务会计是对中级财务会计的拓展和延伸,是对中级财务会计知识的突破。为保证会计教学科学顺利的进行,要确认高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学科中的重要地位,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应该紧随中级财务会计之后,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结束后的大三第一学期。 2.遴选骨干教师任课 高级财务会计之所以“高级”,是它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升华和突破,是它对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只有在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基础上,掌握高级财务会计才算是一个比较优秀的骨干会计教师。因此,讲授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长期的科研积淀。 3.精选“高级财务会计”授课教材 经济发展是动态化的过程,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特别是高级财务会计必然也是动态化的。高级财务会计的动态化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级财务会计研究内容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将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如果高级财务会计的部分研究内容在理论上已很成熟,在事务中又普遍存在,而且会计人员也基本掌握,那么,这部分内容将逐步退出高级财务会计而回归到中级财务会计中去。如早期的分期收款会计、所得税会计、租赁会计、外币会计等内容已经或正在被纳入到中级财务会计中。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的教材不可能是“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是已形成定论的国内教材。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用于高级财务会计的授课只能是错误的选择。要精选高级财务会计授课教材。 4.开设实验实训课 “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技术性课程,实验实训课是讲授“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前提。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企业合并会计;②外币业务会计;③分支机构会计;④合并财务报表;⑤破产、清算、重组会计;⑥通货膨胀会计;⑦衍生金融工具会计;⑧股份支付会计;⑨保险合同会计;⑩生物资产会计和油气开采会计。这些内容都要求有实验实训,不进行实验实训就难以进行“高级财务会计”授课。 高级财务会计论文:如何做好高级财务会计学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 摘要:受会计学界尚未给出权威观点的影响,我国在高级财务会计学诞生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仍然没有对其理论基础、内涵以及研究内容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意见。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对现行的各类理论进行分析和概括,以便形成相对科学、准确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高级财务会计学 理论基础 研究内容 一、引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的会计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眼神,同时这也是高级财务会计学酝酿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经过多年发展,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已日趋成熟,但我国的会计学界目前还没有对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内涵以及研究内容给出官方定义,所以学术界对于高级财务会计学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性的观点,其称谓既有“高级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也有“特种业务会计”等。为此,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国内现阶段有关高级财务会计学的概念进行整理与分析,以便形成总结性意见。 二、理论基础部分的主要观点 国内的学术界在高级财务会计学理论基础方面,主要存有如下观点: 常勋(1995)认为,在相对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中,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股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权益会计、解散清算会计及财务重组会计都属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也包括那些通过合营或合并形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物价变动会计;租赁会计等。 张文贤(2003)指出,以资本保全、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报表构成要素、财务会计目标为核心的理论框架虽然没有对四大假设进行完全否定,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原本无可动摇的地位,这也是高级财务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 杜兴强(2004)认为,高级财务会计主要对合并会计报表及分部报告、外币交易会计及外币报表折算、物价变动会计、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这四个专门的领域进行探讨。 石本仁(2007)认为,高级财务会计主要涉及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合并会计这三大难点以及其它专题。 通过上面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四大会计假设的动摇是高级财务会计学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对于其研究领域,则主要通过所涉及业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以界定。因此高级财务会计学主要以一般性的复杂财会业务,以及那些特殊行业的财会业务作为主要研究领域。 三、内涵部分的主要观点 国内的学术界在高级财务会计学内涵方面,主要存有如下观点: 向泽生(1991)提出,高级财务会计学主要研究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财务会计中的最核心问题。 汤云为(1995)提出,高级财务会计学是相对中级财务会计学而言的,研究内容与其一致,只不过是更为深入而已。 张文贤(2003)提出,高级财务会计学着重解决那些非常复杂的财务会计问题,需要高级会计师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做出专业判断。因此,高级财务会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属于高级社会学的范畴。 王治安(2004)提出,高级财务会计学主要是对初级、中级财务会计学所没有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这些问题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发生,但操作难度大、争议也相对较多,因此具有特殊业务会计的特征。 石本仁(2007)提出,高级财务会计学可以用难、特、新三个字来概括,其中,“难”主要表现在对会计高难度业务的处理上。“特”主要表现在特殊业务的财会处理上。“新”主要表现在一些前沿的财会领域。 梁莱歆(2007)提出,高级财务会计学是对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和扩展的一门会计学,是一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对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监督与反映的会计门类。 通过上面的陈述可以看出,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高级财务会计学的重点在于解决财务会计学领域那些复杂、高难的课题,其中包括特殊行业的财会业务和一般行业的复杂财会业务。而从学科定位的方面来讲,高级财务会计学仍然没有超出社会学的范畴。 四、研究内容部分的主要观点 采用举例法,有关高级财会计学的研究内容的观点如下: 汤云为(1995)在《高级财务会计》一书中指出,分期收款销售、房地产、外币业务、政府会计、企业合并、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退休金以及其它非盈利组织会计都属于高级财务会计学的范畴。 常勋(1996)在《高级财务会计》一书中指出,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股东权益的会计处理、外币报表折算方法、期汇合同的运用与会计处理以及租赁会计中的特殊问题。 张文贤(2003)在《高级财务会计》一书中指出,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合并会计报表中的特殊问题、政府会计、租赁会计以及公司清算、改组与重组、非营利组织会计都是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内容。 王治安(2004)在《高级会计学》一书中指出,母子公司问相互持有公司债券、母子公司问存货内部交易、公司间的复杂控股关系、分支机构会计、中期财务报告与分部报告、企业清算与重组等都是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内容。 梁莱歆(2007)在《高级财务会计》一书中指出,外币业务会计、债务重组会计、所得税会计、分支机构会计、租赁会计、人力资源会计以及金融工具会计等都是高级财务会计学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级财务会计学有两个核心研究内容,一是一般行业中复杂的财务会计,另外一个是特殊行业的财务会计,包括金融企业会计、房地产企业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等。
探讨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订对法律援助制度给予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修正,使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法律援助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下就对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进步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下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所面临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增长、法律援助所需经费投入增大、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需加大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力度以及援助机构与公检法之间的衔接有待完善等挑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法律援助工作公平、公正、正确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进步挑战 法律援助是我国刑法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环境推动之下,法律援助先后被写入了我国的宪法以及新刑事诉讼法中来。我国在2012年3月14日,于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第五次会议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重新修订的新刑事诉讼法整个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进一步推动了法律援助,尤其是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进步。为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一、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的进步 (一)新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扩大了法定援助的范围 与未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范围相比,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将原本的酌定援助对象进行了进一步扩大。原本的酌定援助对象为公诉人出庭案件中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而新刑事诉讼法将这一对象扩大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所有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并且对于本条例中的“其他原因”在《关于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不仅扩大了酌定援助的范围,同时对法定援助的援助范围也进行了扩大调整,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援助案件类型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类案件,这两类案件分别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案件和当事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之所以增加这两类案件是出于以下考虑,对于前者案件来说其考虑在于这类人群是在部分丧失辨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情况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因此,这类人群在的自我辩护能力相对较弱;对不后者案件来说,主要是考虑无期徒刑是非常重的刑罚,当时在面对如此重的刑法面前如果没有辩护人进辩护,则无法保障案件审判的公正性,因此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中将该类案件也纳入到了法定援助范围内。 (二)新刑事诉讼法将提供法律援助的诉讼阶段进行了提前 在未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不管是对于哪类援助,都是在审判阶段向被告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服务的,被告人在审判前的程序中是很难获得法律援助的。而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进步,将被告人获得法律援助的阶段提前到了侦查阶段及审查起诉阶段。这一改变意味着只要被告人或者是犯罪嫌疑人满足获得法律援助的相关条件,那么其在审判阶段就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同时,新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要保障符合法律援助的被告人及犯罪嫌疑人所享有的法律援助权利,并且通知、监督相关部门为其指派相应的律师进行法律援助。 (三)新刑事诉讼法改变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 新刑事诉讼法对于法律援助制度的改善和调整不仅仅表现在以上两个方面,同时还改变了一些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在未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被告人和犯罪嫌疑人,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为由人民法院指定相应的律师来为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辩护。但是在新刑事诉讼法之下,对法律援助的方式进行了改变,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符合酌定法律援助条件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本人申请或者是其亲属申请的方式来向相关法律援助机构申请,以获得法律援助;另一种方式是对于符合法定法律援助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根据其所处的不同诉讼阶段,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实施法律援助。 二、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的挑战 (一)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增长 新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法律援助的援助范围的扩大,从而使得仅仅是法律规定下必须提供法律援助的案件数量就至少要增加数倍。不仅如此,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规定,对于部分的由于经济困难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没有辩护人的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即使其并没有达到相关的活动法律援助的条件也能够依法向相关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申请,来获得法律援助。尽管从目前来看,处于这种情况下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通过申请的方式成功获得法律援助的情况并不多,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数量。而在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的深入实施之下,这类情况的案件数量也必然会不断增加。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新刑事诉讼法法律下的援助制度所面临的第一个大的挑战就是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数量的大幅增长。 (二)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法律援助所需经费投入增大 由上一点可以看到,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必然会导致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发生大幅度的增长。而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数量的显著增长必然会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经费投入有更大的需求,因此,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所面临的第二个大的挑战就是法律援助所需经费投入增大。以30万个法律援助案件为例进行计算,如果每个法律援助案件所需的法律援助费用为630元(这一数据是2009年全国法律援助案件平均费用),则30万个法律援助案件则需要投入的经费为1.9亿元。如果每个案件的费用增加到800元,那么30万个案件的总共费用就需要2.4亿元的投入。而当每个案件所需的费用达到1000元时,则总共所需法律援助的投入经费则超过了3亿元,这是一笔非常大的经费投入。就以2012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用于法律援助的经费投入总计10.22亿元,以上数据分别占其总投入费用的18.6%、23.5%和29.4%。二者其中最高投入3亿元的费用,已经超过了2012年全年的法律援助总投入费用。 (三)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对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 从我国目前从事法律援助的专职工作人员来看,其中法律专业的专业人才所占比重并不大。对于从事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人员必须是具备律师执业证的人员,但是从目前已经取得律师执业证的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的总数与全国法律援助案件的总体需求量也相差甚远。举例来说,从我国2009年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到2009年为止,全国仅有4185名具备了律师职业资格证的法律援援助律师,占我国全国法律援助机构总体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32%,这一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法律援助的需求。不仅如此,在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会在短期内使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一情况导致对专业法律援助律师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可见,在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对刑事法律援助专业人才需求量增大。但是很显然,在较短的时期内不可能急剧的增加专业法律援助人员的数量,因此当前情况下,应该对现有的法律援助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组织、动员,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当中,来缓解目前法律援助工作中专业法律援助人员缺乏的局面。与此同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最大程度上培养法律援助专业人才;同时积极的吸收刚毕业的具备司法资格的青年法律人才,促使其投身到法律援助事业当中来。 (四)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需加大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力度 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并仅仅是在形式上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使其获得无偿的律师辩护,而是需要从根本上给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维护,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因此,在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首先是给符合条件的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提供无偿的法律辩护,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不仅要为其提供无偿的律师辩护,同时还要使其不流于形式,保证法律援助的质量,确保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法律援助。尽管在相关的规定中对于提供法律援助的质量也给出了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对策,例如在《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中,就对法律援助承办律师所需要进行的具体工作,律师所在法律机构对法律援助活动的监督指导,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情况实施奖励和惩罚以及公检法机关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通报法律援助了表示违法违纪损害受援助人利益的行为等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对于如何执行法律援助案件的监督管理、如何细化对办案过程及重点环节的管理、考核,以此来确保法律援助质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做法。这也是目前,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实施所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五)新刑事诉讼法法律援助制度下援助机构与公检法之间的衔接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的法律援助主要是在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接受法院审判的阶段才进行实施的,而在侦查阶段以及起诉阶段基本不会介入。究其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对于公检法司等机构,对于如何具体的进行法律援助工作,如何具体实施法律援助工作,目前并没有一个详细而统一的执行准则导致的。除此之外,这四家机构之间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的有效衔接机制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这种衔接机制的缺乏,导致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刑事法律援助权利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是法律援助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又一挑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提前了法律援助诉讼阶段,并且改变了法律援助的方式,促使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但是与此同时,新刑事诉讼法对法律援助制度所作出的这些改变,也使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在实施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时,需深入分析新刑事诉讼法下法律援助制度的这些变化,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刻剖析,建立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够确保新刑事诉讼法下的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公正实施。 作者:金鑫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探讨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对爱辉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及应对 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延伸了法律援助的适用阶段,调整了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对于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体现程序正义,促进实体公正,都将产生重大的意义。现结合爱辉区的法律援助工作,探讨新《刑事诉讼法》对爱辉区法律援助工作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开展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区近三年共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41件,受援人绝大多数为未成年人且都是由法院指定为其提供法律援助。这几年,我区在规范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查、指派、承办、案卷归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专门建立回访机制,通过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受援人进行回访,听取受援人对法律援助案件承办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经费保障情况更是大有好转,目前我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补贴标准已由过去的500元/件,提高到现在700元/件。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调整 (一)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 刑事法律援助是指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为被告人指定法律援助律师。原来只有下列三类案件,一是被告人是盲、聋、哑人的;二是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三是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现在又增加了两类:一类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案件,另一类是当事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案件。 (二)调整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 刑事诉讼法则把向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诉讼阶段从审判阶段提前到了侦查及审查起诉阶段,即处在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的犯罪嫌疑人,只要符合援助的条件,均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三)加强了刑事法律援助的方式 一是对于可以援助的对象,应当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本人或其近亲属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提供辩护。二是对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则根据所处的不同诉讼阶段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各自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再由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辩护。 三、新刑事诉讼法对于我区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 (一)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增长 新刑事诉讼法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让更多的对象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提前了刑事法律援助的介入阶段,使得法律援助能够贯穿整个案件程序,丰富了刑事法律援助的方式,拓宽了获得法律援助的途径。这三个方面的新规定都预示着未来我区法援案件的激增。 (二)法律援助人员不足和经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新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长,一方面相应地要求增加办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人数或律师办案的次数,也对律师的办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刑事法律援助经费支持。 (三)法律援助机构与公安、检察机关在受理刑事法律案件过程中及时、有效的衔接,也将是新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正常运行面临的挑战 新法把刑事法律援助提前到刑事诉讼的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后,就使以往并无工作基础和经验的我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当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工作衔接中面临一项新考验。 四、如何开展好我区新形势下的刑事法律援助工作 (一)增加刑事法律援助人员和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新刑诉法实施后,由于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均可以提供援助,刑事援助案件肯定会相应激增。因此,需要增加刑事法律援助律师,同时办案经费也需要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建立健全与公安、检察院、法院之间的衔接机制 把发挥我区法律援助机构自身职能作用与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结合起来,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明确公、检、法部门的告知、转交申请和相关协助义务等。 (三)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阵地和普法宣传日等时机,积极开展刑事法律援助专题宣传活动,使更多的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晓申请刑事法律援助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法律援助,以保障其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真正实现刑事诉讼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法律援助刑辩护律师的办案能力 一方面刑辩律师要全面学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相关法条,深入探究法条的学理解释,正确把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针对法律援助刑辩律师的实战培训,以提高法律援助刑事辩护质量,全面维护和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新刑事诉讼法扩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对我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就能更好地面对这次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动我区刑事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取得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的辉煌成绩。 探讨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摘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实现对人权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推动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需要从援助机关、援助对象、援助资金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完善。 【关键词】法律援助刑事诉讼司法公正 所谓法律援助,在实践当中又被称为司法援助、法律帮助或者说是法律扶助,在援助的范围上可以分为民事法律援助、刑事法律援助以及非诉讼性的法律援助,而在法律实践过程中被人们所广泛关注的还是刑事法律援助。从狭义上来说,刑事法律援助就是在刑事案件中针对贫困人员所提供的司法援助,而在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国家对这些法律援助对象的扶助。 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就法律援助而言,具体可以将其定义为由政府所专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充分组织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实现对某些特殊案件以及经济困难当事人所提供的廉价或者是免费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制度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人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其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实现人权的根本保障,而人权保障又是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很多国家都格外重视法律对人权的保护。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在国家立法上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二是利用法律来实现当事人利益受到侵害时的补救和保护。 法律援助是国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旨在保护那些特殊案件以及经济困难案件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通过减费或者是免费的方式来实现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行为,不仅实现了法律对弱者或者贫困者的保护,体现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重要法律原则,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必要性 推动法治进程。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作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发展目标,而法治基本的意义就是要实现合法性跟自由、人权、平等、民主、文明、效益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完美结合。表现在具体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法律援助,让所有参加诉讼的当事人都可以得到拥有法律专业知识人员的帮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健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不仅可以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对弱者和贫困人员的法律保障,实现法律救济机制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同时也还能通过法律援助制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实现对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在最大限度上实现对法律尊严的维护,从而实现对法治进程的推动。 保障司法公正。我们通常所说的司法公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司法程序公正和实体法律公正,而后者实体法律公正的实现往往必须要依靠程序上的公正。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如果在审判过程中没有律师的参与,一般都会被认为是程序上的不公正,因此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辩护律师的介入是体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标准。因此如果想要保障司法上的公正就必须要保证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律师有效的帮助,这也是我国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为当事人实现法律援助的同时,实现对司法公正的保障。 实现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法律原则,其体现出来的内容不仅表现为法律形式上的平等,同时也表现为法律利益和结果上的平等。而在实践过程中,法律上的平等如果想要变为现实中的实质性平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要让所有的个体都能拥有寻求法律保护的机会。由于我国在诉讼法中规定公民在进行诉讼活动和请律师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有些公民无力承担诉讼费用的情况,如果没有法律援助制度,势必会让这类人群因为贫困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无法得到专业法律上的保护,其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就无法得以实现,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过程中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 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措施 增加法律援助的指定机关。我国目前在刑事诉讼法上对被告人接受法律援助的具体时间,都是在审判阶段,这就决定了法律援助的指定机关只能是法院。而最高检、最高法以及公安部和司法部在2005年9月针对刑事诉讼中的法律援助下发了相关文件,在文件中规定了法律援助的申请机关可以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所在的法律援助机构。当犯罪嫌疑人在被公安机关或者是人民检察院第一次讯问之后,或者是采取强制措施之后,必须要告知犯罪嫌疑人,如果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除了一些涉及到国家秘密的案件,其他的在申请法律援助的过程中都不需要得到侦查机关的批准。 而在案件的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应该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案件三日内,在告知犯罪嫌疑人可以有权委托律师等辩护人的同时,如果存在经济困难的情况,可以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在对被害人、法定人以及近亲属告知可以委托律师等作为诉讼人的同时,也要告知如果存在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当地的法律援助。而这些形式都是对于刑事诉讼法上关于法律援助的一种补充 适当扩大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由于我国目前自身发展程度并不高,其经济实力并不雄厚,这就决定了我国目前在法律援助上没有过多的财力可以覆盖到更多的人群,但是纵观法律援助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刑事法律援助在适用对象上的扩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刑事诉讼法针对法律援助的相关规定中,对经济困难的被告人,法律条文上用的是“可以”为其申请法律援助,而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或者是可能会被依法判处死刑的被告人,用的则是“应当”为其申请法律援助,这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明了对于经济困难的被告人而言还是存在不为其申请法律援助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针对经济困难这一人群也应该使用“应当”,这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法律援助的意义所在。 在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上,跟国外的法律援助相比,我国目前的适用对象还比较的狭小。首先笔者认为,可以在法律援助的人群中适当增加妇女和老年人,体现出对特定人权的保护,同时在针对盲、聋、哑的残疾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可以继续扩大为对所有残疾人;在经济困难的参考标准上,不能仅仅将贫困的标准限定为贫困线以下,而是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而实行不同的参考标准。整体上来说,我国就是需要逐步将法律援助制度的适用人员扩大为国内所有在经济上无力承担法律服务的人群以及可能会受到监禁的所有特定人群,这是法律援助适用人群的最低标准,同时还要在国家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前提上,提高刑事法律援助的各项标准。 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队伍。目前在法律援助机构中主要依靠的就是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实践中就是指在法律援助机构执业的律师。专职律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接受援助机构的指派,为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员进行无偿的法律服务。这些专职律师跟普通的社会律师不同,其收益并不是依靠具体办案中的收费,而是有其固定的工资收入,因此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只能接法律援助的案件。目前在不少国家没有法律援助的专职律师,而一般的社会律师又不愿意接受,因此只能选择那些尚不成熟、专业能力不高的律师来进行,这样就无法很好地实现法律援助的根本意义。 规范社团组织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社团组织是我国目前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比较主要的社会力量,但是由于社会团体自身的性质所决定,我国的社团组织在参与刑事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首先是必须要对这些社团组织给予足够的定位,由于我国的法律援助都是以律师作为主体力量,并且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机构设置和服务对象,这些限制都决定了社团组织只能作为法律援助的辅助力量;第二就是需要对社团组织参与法律援助的范围进行界定,其界定的原则需要从受援助的最大可能性以及我国法律援助对象的分布情况来进行综合考虑;第三是要对社团组织设立法律援助机构的客观要求给予最为基本的规定。 拓展法律援助资金来源渠道。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中,援助资金是援助制度的核心问题。援助资金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国家财政拨款、从律师管理费中提成和社会捐资。法律援助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提供法律援助工作的律师及其他人员的劳动酬金。法律援助主体范围扩大,资金来源仅靠政府拨款是不行的,即使靠社会投资或从律师费中提成,也难以保障。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设立一项专门用于法律援助的基金,并建立专门的法律援助基金会体系。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基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国内社团、企业、商社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二是基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的利息;三是购买债券和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收益。基金会的基金用途是,在保证基金会本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法律援助制度的有关规定,使用基金的增值部分来资助符合基金会宗旨的活动和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综上所述,法律援助制度为现代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是法律文明与社会进步的体现。刑事法律援助在使公民获得平等的司法保护、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研究和应用 [摘要]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是移动通信应用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在保证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接纳控制、调度机制、负载控制等技术,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物联网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信息通信新技术,其特点在于对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等,可以在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实现多种类型的资源的动态采集和管理,这些特点非常符合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与移动业务应用的需要。因此,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和应用推广问题,并符合技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智能网络技术,被看作是信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的范围领域越来越宽。 移动通信技术在民用领域已经发展多年,技术上比较成熟,已经由第二代(the 2nd Generation,2G)通信技术发展到第三代(3G)通信技术,甚至第四代(4G)通信标准也在许多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始试运行。 由于移动通信服务使用上的便捷性,使得移动通信的应用已经融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基于这一点,对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和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 1 物联网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1999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了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的概念。这个系统可以把所有有形的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进行互联,从而达到实现系统内个体的智能化识别与管理的目的,这便是物联网概念的最初来源。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了题为《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特征、相关的应用技术、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物联网在市场推广中的机遇。ITU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通信技术发展的时代,信息交互与通信技术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原来的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目的,发展到为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一个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的时代即将到来。 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信息交互双方的“人”的属性的限制,将传统的信息通信网络延伸到了更为广泛的物理世界,将连接扩展到了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从而形成了一个物的联网的世界,即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感知的特性:物联网技术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来随时随地的对网络成员进行信息的采集。 (2)可靠传输的特性:通过将物直接接人信息网络,需要通过可用的多种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共享,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3)智能处理的特性:通过使用多种智能计算技术,从而对采集到的海量的物体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以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作为移动网络通信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主要职能是对移动通信网络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并可以在网络负载和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整可用的网络资源,从而保证移动通信系统的可靠工作。 不同种类和技术基础的无线通信网络,其所采用的信号传输技术、多址接入方式会有所不同,相应的通信网络资源的管理机制也会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就其根本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既定的用户级目标,二是实现通信网络的系统级目标。通常,用户级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通信网络使用中的用户体验上;而系统级目标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达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或者频谱利用效率、提高移动网络的系统发射功率的效率等几方面,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率控制:其主要目标是,在维持通信链路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通信时的功率消耗,从而节约能源,延长移动通信终端电池的使用时间。 (2)切换控制:当移动通信的终端从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切换到另一个基站的服务当中时,需要尽量保证该用户的通信服务不被中断。 (3)接纳控制:在保证已经连接进移动通信服务网络的用户的正常业务使用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接纳更多用户,从而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最大化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指标。 (4)调度机制:使接入网络的各分组用户,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通信网络的资源,合理分配数据传输速率和分组长度。 (5)负载控制:在移动通信网络过载或即将过载时,需要即时进行网络资源调整,从而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 3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即是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而网络资源得到合理分配的前提,是对资源的属性、分布等信息的全面、有效、快速的掌握,并将这些分布与控制信息可靠地传输到网络资源管理节点,通过更高效合理的智能资源分配算法,来对有限的通信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安排,这些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需求,恰恰是物联网技术所反映出的基本特征,也即是说,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加恰当、高效地完成以上的资源管理任务。 4结论 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是移动通信网络应用的核心问题,是无线网络通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功率控制、切换控制、接纳控制、调度机制、负载控制等技术,在保证通信网络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从而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综合性能。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通信网络的资源管理问题,并且物联网在信息采集层上的优势,可以更加全面、实时地采集移动通信用户的非隐私眭信息,从而提高移动通信应用的商业价值。因此,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管理技术,是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通信网技术论文:数据通信网技术及其在电力通信网的应用 【摘 要】本文通过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交换方式及其适用范围、数据通信网络协议及解决方案的论述。重点对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采用IP over MSTP模式、自治域分配、MPLS VPN、网络拓扑结构等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展望未来美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数据通信;构成原理;网络协议 引言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数据通信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连接起来,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近年来,山西电力在省级骨干光纤网和市级光纤传输网的基础上建设覆盖面广泛的数据通信网络,为电网安全公司提供营销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服务。 1数据通信交换方式及适用范围 通常数据通信有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享该电路。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定长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打包),将这些分组以存储一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 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1)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公用数据网(CSPDN)等通信网络中。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 (2)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3)分组交换是在存储一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2数据网络解决方案 绝大多数的数据网络可以归为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 2.1局域网 由计算机、网络接口卡、传输介质、网络通信控制设备以及外围设备组成。局域网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共享文件或打印机。局域网把数据、通信、计算机和文件服务器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局域网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运转;(2)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接入高带宽物理介质;(3)提供本地服务的全时连接;(4)互连物理上相邻的设备。 2.2广域网 随着计算机的相互连接,计算机、打印机和其他设备可以跨越广域网进行相互通信、共享信息和资源,以及接入互连网。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广域网技术:(1)模拟调制解调器(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3)数据用户线路(DSL);(4)帧中继(FRAME RELAY);(5)异步传输模式(ATM);(6)T传输系列和E传输系列;(7)同步光纤网(SONET) 3 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应用及特点介绍 山西电力市级数据通信网在已经建成的山西电力骨干光纤网络和市级光纤传输网的基础上建设,形成覆盖地调-集控站、受控站、直属单位,市-县-营业站、供电所、35kV站的数据网络,为各类数字化业务提供高密度高带宽数据接入和电路组织。为山西省电力公司和市级供电公司的生产、信息化建设服务。 阳泉电力数据通信网负责市网下属各类站点单位的数据业务接入和汇聚;该市级数据通信网主要在地调与现有省级骨干数据通信网进行互联,实现全省MPLS-VPN组网的功能,为营销、财务、NGN等系统业务的全省大集中运行模式提供条件;同时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在县调与现有省级骨干数据通信网进行互联,在地调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提供市至县的故障时网络管理排错备用数据通道。 组网电路原则上采用IP over MSTP模式,利用传输设备提供以太网汇聚或透传通道实现数据通信网设备之间的连接。 3.1自治域分配方案 山西电力已经建成的省骨干以及即将建设的各地区市级数据网将使在网路由器设备达到近2000台,如果仍然运行在一个AS内,不利于网络管理的扁平化和整个数据网的稳定运行。所以山西电力数据网将划分为多个自治域(AS)。省骨干网络为一个单独的AS,各地市新建设市级网络为一个单独的AS,既方便了各地市独立部署本地业务,也实现了网络管理的扁平化,也大大减少了路由收敛时间,提高了地区内业务部署的灵活性。阳泉市级数据网ASN为65529。 3.2 MPLS VPN解决方案 由于山西省电力骨干数据网与阳泉市级电力数据网处于两个不同的AS域,因此必须考虑跨越的MPLS VPN解决方案。 省骨干网地市核心节点与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之间采用VRF-VRF方式实现MPLS VPN的跨域连接。省骨干网阳泉地区核心节点(7609-1,7609-2)与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之间采用静态路由;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向省骨干网阳泉地区核心节点(7609-1,7609-2)Loopback地址路由;阳泉市级数据网核心节点(NE40E-1,NE40E-2)之间采用OSPF路由协议。 3.3网络拓扑 连接层次多少是由网络规模和网络中信息传输的流向和流量决定的,通常有三层: 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阳泉市级电力数据网采取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采用三层方式结合合理的路由规划,可以实现网络的带宽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路由条数。 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网架层次结构如下: 地调为市级电力数据通信网的核心节点,设置2套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分别出GE口与地调现有省级网骨干路由器互联,出GE口与县调汇聚路由器设备互联,出FE口与集控站、操作队站、所有110kV站和分公司直属单位互联。 县调为汇聚节点,设置汇聚路由器设备1套。出GE口接入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出FE口与县调现有省级网接入路由器互联,各35kV站、供电所、县级营业站的接入路由器使用FE口采用点对点方式接入县调汇聚路由器。 各220/110/变电站和驻市单位设置1套市级网接入路由器设备,直接接入地调市级网核心路由器设备。 各县局所属35kV变电站、营业站、供电所设置1套市级网接入路由器设备,直接接入县调汇聚路由器设备。 4结束语 近年来,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化应用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主干光传输网基础上建设的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电网营销、电能量采集办公OA、生产MIS、无人值班变电站视频监控等各类数据业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在“数据集中、管理分层”的总体思路指导下,任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交互和传递的信息量均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各种信息数据库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应用,对网络带宽、设备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通信网技术应用为地区电网的信息化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利,必将提高电网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的优质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对未来建设智能通信网络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信网技术论文:EPC物联网技术在通信网络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传统通信设备资源管理自动化水平有限的问题,将EPC物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资源管理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EPC物联网的通信设备资源信息管理模式。该方法实现了基于技术的三层结构的Web应用,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天线理论和EPCIS理论,结合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与中间件技术,实现了通信设备的主动式管理、远程跟踪和实时监控功能。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EPC编码 射频识别 通信设备 1 引言 随着通信企业规模的发展与建设,通信设备和各种备品备件的采购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对通信网络设备和备件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通信设备管理只是简单的将设备信息档案化,却不能实现实时跟踪或位置定位,更不能及时进行设备信息的更新与维护,依然处于被动式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通信企业网络建设发展的需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物品信息进行采集和传输和信息交换。物联网一般由EPC编码体系、射频识别子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信息系统(EPCIS,EPC Information Services)组成。其工作原理是读写器从EPC标签中得到标识物品的特定且唯一的代码,然后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系统得到设备的详细信息,从而实现了设备信息实时的跟踪、交流、共享与管理。 本文将EPC物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资源管理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EPC物联网的通信设备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和EPCIS理论,结合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实现了通信设备的主动式管理、远程跟踪和实时监控功能。 2 系统总体设计 本文系统平台的开发模式选用B/S(浏览器/服务器)。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系统软件运行于服务器而与客户端无关,它克服了C/S模式中由于客户端规模变大而导致扩展与维护困难的缺陷。本文设计采用B/S模型架构和基于.NET标准的开发模式,来满足系统功能和性能方面的需要。系统框架体系主要分为五层,如图1所示。 数据层位于最底层,采用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放,数据库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本文采用SQL Server 2008来存储和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实现对系统需要的信息数据的创建和连接。应用层分为数据服务层和Web服务层两个子层。其中数据服务层是用来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即完成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库中数据的功能。通过数据库之间的访问来实现数据共享;Web服务层里包括了实现各种业务规则和逻辑的Web服务组件,并为表现层提供访问这些业务逻辑的接口。网络层是信息双向传输的中介,实现表现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传输与联系。最上层是表现层,通过电脑终端和Web浏览器以网页的形式访问系统。 该模型实现的流程是:电脑终端通过Web浏览器登录到互联网,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务站点,先向Web服务器发出客户请求,然后Web服务器通过Web服务组件将请求转发给通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经过EPC信息服务器调用EPC数据库中的数据,并按照终端的操作需求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处理结果返回给电脑终端,从而完成整个过程。 在这种B/S体系结构下,本文客户端和应用层服务器采用来进行设计和实现,服务器端脚本选择微软公司针对.NET平台量身打造的C#语言,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频率,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基本实现了客户端的零安装,可以快速、高效、灵活的实现系统功能。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备远程跟踪模块必须包括EPC查询模块、设备远程跟踪模块,这其中涉及到以下关键技术。 3.1 EPC编码结构 在EPC码查询中,每一个设备都被提供一个EPC码。EPC编码体系要遵循新一代的与GTIN兼容的编码标准,EPC编码结构采用一个比特串(如一个二进制表示),主要是由一个头字段加上另外三个字段数据组成,头字段是EPC的版本号,另外三个字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和序列号。 3.2 EPC中间件(Savant) 当EPC标签被加到每件设备上后,在设备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产品的电子编码数据流将会不断地被读写器采集到,读写器在获取电子标签的信息后,首先由EPC信息系统中的Savant中间件进行数据处理。Savant是连接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企业应用程序之间的纽带,它被置放于信息网络与读写器的之间,用于处理和加工读写器传送过来的信息流和数据流。Savant作为一种软件,擅长处理海量咨询、灵活过滤数据。 3.3 对象名解析服务(ONS) 对象名解析服务的添加,主要是为了配合Savant中间件根据设备的电子代码查找相关的信息的同时,实现寻址的功能。ONS是联系前台EPC中间件Savant和后台EPCIS服务器的网络枢纽。ONS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架构,主要由映射信息、ONS服务器和ONS缓冲存储器组成。在ONS服务解析过程中,目前只是将EPC标签的前三段,即标头、EPC管理者和对象分类号作为查询条件。 ONS工作原理与互联网中的DNS服务器在Internet中的工作非常相似,DNS是提供Web站点的域名解析的,而ONS是根据物品的EPC码来查询,返回的是EPC信息的URI,即为Savant指明了存储这个产品信息所在的服务器,从而获得EPCIS服务器上更多的设备相关信息(如设备名称、规格、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用途等),并将关于这个产品的信息进行传递。 3.4 通信设备远程跟踪模块 设备跟踪主要依赖于EPC代码,当某个设备被EPC代码定义后,EPC代码将一直跟随在设备或设备的包装箱上,这样产品就进入了整个流通过程。EPC信息携带着设备名称、单位、数量等信息。在设备的每一个环节中,读写器也会不断的收集EPC代码并进行实时的分层式更新,并存入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在通信设备管理系统中做到对设备的实时跟踪和位置监控。当二级部门使用时,也要对设备信息进行信息录入。设备的跟踪主要依靠EPCIS信息系统中ONS解析、PML等关键技术。 3.5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是所有信息资源的存放地,所有用户的信息以及系统重要资源都储存在数据库中,所以建立一个信息全面、组织有序的数据库对系统的高效运行是至关重要的。本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应用软件,建立系统所需的各种信息表组成本系统的数据库,比如有设备信息表,设备位置跟踪表、设备交接部门表等等,这样,通过SQL语言检索就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相关信息的查找、修改、更新等操作。在系统使用中,使用的SQL Server提供的程序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连接,利用提供的专门的组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存取,对于数据库之间进行的交互,可以通过利用对象模型中的DataSet对象和Connection对象来实现。 4 结语 基于EPC物联网通信设备信息跟踪系统的设计,实现了基于技术的三层结构的Web应用。较为全面深入地应用了EPC编码技术、RFID技术和EPCIS理论,是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EPC物联网在通信设备跟踪技术的初步探索,说明了建设基于EPC物联网通信设备实时共享思想的可行性,对于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可见,建设EPC物联网通信设备管理系统是共享式物品管理的可行技术,更是一项先进技术,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通信网技术论文:OTN组网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 摘 要 分析了当前电力通信传输网承载业务的变化趋势,介绍OTN技术的特点。结合电力通信系统对光通信网络的新要求,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应用OTN技术建设新型的电力系统信息通信承载网。在骨干层,采用OTN解决大颗粒业务的传送需求。 关键词 OTN 电力通信网 组网 1 引言 许多国家都致力于现代化的电力网络的发展,它对于能源的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转换,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以及建立持续稳定繁荣的经济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今电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实体,它能够融合多种网络,多家发电公司,协调不同层面信息的交替,改变以往只有手动控制的操作。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电网调度系统实施更大范围更多调度点的资源调度、电网大规模全过程的实时监视、实时控制、实时保护及智能分析、计算、告警等逐步向动态、在线模式转变。作为电网一次系统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系统,通信网面向的业务用户、业务种类、业务流量及业务范围将发生巨大变化,电力通信网则必须满足电网在正常运行和应急状态下对各类电网信息的传输需求。 数据通信带宽业务发展迅猛,以GE/10Gb/S、GE/2.5Gb/S、POS/10Gb/s接口为代表的数据业务大量涌现,给电力通信网提出了更高要求:容量更大、成本更低、快速灵活部署和业务调度、扩展能力强、可靠性高及OAM功能完善[1]。业务种类及业务流量的增加,就需要为大颗粒的业务提供传输通道,目前的电力通信网大多基于传统的SDH、DWDM技术,只解决了传输容量,没有解决节点业务调度的问题,在网络扩展能力、业务保护能力、业务监控与维护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为了解决这些不足,新型光传送技术OTN(Optical Transmission Network)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技术特点 OTN是面向高速率的下一代传送网的重要传送层技术,综合了SDH及WDM的优点,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并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定义为由一系列OTN网元经光纤链路互联而成,能够按照ITU-T G.872的要求提供有关客户层的传送、复用、选路、管理、监控和生存性功能的网络。其节点设备的交叉颗粒基于ODUk(k =l、2、3),可以实现至少2.5 G带宽颗粒的交叉,业务更加透明,具有强兼容性[2-4]。 OTN系统以DWDM为基础平台,引入了OCH层,其核心技术则包括OTN交换技术和G.709的接口技术。标准定义的OTN体系结构包括光交叉、电交叉、G.709接口和控制平面等核心技术。OTN很好的结合了传统SDH/SONET和WDM的优势,对于各层网络都有相应的管理监控机制和网络生存性机制。在光域,OTN可以实现大颗粒的处理,提供对更大颗粒的2.5G、10G、40G业务的透明传送能力,具有WDM系统高速大容量传输的优势;在电层,OTN使用异步的映射和复用,把SDH/SONET的可运营可管理能力应用到WDM系统中,形成了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调度的网络。OTN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是,将SONET/SDH等多种网络和服务无缝集成到一个共同的基础设施中,并且可以提供全新的以太网、存储和视频应用。OTN支持很好的结合了光域和电域的处理技术,相对于传统的DWDM和SDH网络来说,有诸多技术优势。 3 OTN组网的优势 虽然WDM 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光纤传送效率,能够支持大颗粒业务的传送, 但是受波分技术限制,波长以点对点形式进行配置,无法进行动态调整,资源利用率不高,业务调整灵活性不够,一旦业务的流向发生变化,调整起来非常复杂。WDM 业务间的调度主要依赖ODF 上的物理调度,网管只有对光层的性能进行监控,排查故障手段少,维护难度较高。OTN 以多波长传送、大颗粒调度为基础,综合了SDH 及WDM的优点,可在光层及电层实现波长及子波长业务的交叉调度,并实现业务的接入、封装、映射、复用、级联、保护/恢复、管理及维护,形成一个以大颗粒宽带业务传送为特征的大容量传送网络。 OTN在波分层面的功能相互兼容,同时具备ODU1、ODU2、ODU3级别的交叉能力和保护能力,可以承载40Gb/s、10Gb/s及2.5Gb/s速率的业务。承载GE速率业务具有优势,通过网管配置,能够实现灵活业务调度和提升端到端电路的可控性,但对于更细颗粒的性能监测和故障管理能力不足,所以OTN在城域网内可以替代波分承载GE以上的大颗粒业务。为了促进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有效提高网络业务疏通能力,建立传输业务直达通路,引入OTN技术,建设OTN网络,以满足数据网络扁平化的需求。引入OTN的策略主要是为了配置OTN的线路系统,与具有ODU1/OCh交叉连接功能的节点共同组建OTN和WDM,为IP网传输承载高速链路(GE、10GE)。如图1所示,网络核心层组成MESH网络结构,采用10G/40G通道混传方案,可承载10G、40G和GE等业务;汇聚层采用环形网络结构,所有环网下挂于核心层网络。跨环业务按照电交叉设计,做到全网无阻塞任意调度,为业务快速开通和灵活调整提供硬件基础。 4 OTN技术应用于电力通信网 4.1 组网模式的研究 光通道的管理能力不足,这是传统WDM设备无法克服的问题,波长级的交叉也显得颗粒过大,带宽利用率不高。而SDH设备因交叉颗粒较小而影响整体的交叉容量,级联监视能力弱、缺乏高速光接口和开销过大等缺陷,导致SDH设备不适合在大容量的骨干层应用。OTN电交叉设备的出现,在SDH和波分设备间起到桥梁作用,弥补了两种传统传送体制间的空白。ODUk级别的交叉颗粒比SDH的VC4颗粒要大,但比WDM的波长交叉灵活,可对整个传送路径进行完整高效的端到端管理。因此,OTN设备适合部署在汇聚层和骨干层,组网方式如图2所示。 骨干层的OTN设备提供以太网物理线路接口,承载分组业务,并映射到ODUk,以ODUk为调度颗粒进行交叉,主要应用在骨干层需要利用OTN体制大颗粒交叉调度的场合。接入层和汇聚层的分组业务经过本地的带宽管理和优先级调度后,以以太网或其他形式接口送往骨干层设备,骨干层将其封装到ODUk进行大颗粒的疏导和管理,简化网络配置和管理层次。 通信网技术论文:中兴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增长,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国的铁路现代化进程也相应的加快了前进的步伐,铁路相应的事业对于通信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铁路通信网提供的传统电话业务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所需要,尤其是随着它冲入市场,铁路通信已经不断的发展出了很多新的业务。 关键词:中兴接入网,技术,铁路通信网,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这也给铁路的通信网不断革新提供了更多广阔的发展空间。从1997年起,铁道部就决定在未来三年之内就要基本建好长途交换网、数字传输网和数据通信网三个基本的网络,不断的推进本地通信网络的有效建设,为铁路通信网本身各种业务的有效开展和冲入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中国的铁路信息化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突破。目前,铁路信息系统的有效建设正在不断的开展,这就相应的对通信方面的服务和业务提出了更高、更好的要求。这样要求不光需要大量的电话业务,而且还大量的需要图像业务和数据业务。综合业务用户接入网目前是一个解决铁路通信现代化的有效手段。铁路接入网的有效启动已经成为了铁路通信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中兴通讯的铁路通信网建设方案 目前,我们根据铁路通信网自身的特点对中兴通讯积极参与制定相应的铁路本地网综合业务接入网方案,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7年10月,铁道部在广州的接入网演示会上,中兴通讯行业作为唯一一家接入网厂家展现出了自己创作的三网合一的中兴ZXA10综合接入网技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97年底到98年中旬,中兴通讯企业就先后已经和广州、沈阳、上海、柳州、哈尔滨、北京、兰州和郑州等地的铁路局鉴定了相应的中兴接入网合同,并且在相应地方的铁路本地网建设中都充分有效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铁路自身的实际情况,中兴通讯企业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铁路接入网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大多数的沿线小站都是以链形的方式进行开展的,在一些较大的通信站相应的设置光线路终端,接入当地交换机;对于一般的通信站则要设置有V5功能的光网络单元,剩下的中间小站就可以设置成为光网络单元。 2.传输系统则是采用内置式84mbit/s SPDH或者是采用内置式155mbit/s SDH的组网,由于后者的容量相对较大,机架的体积就会减少,这种内置式比较适合铁路小站中较小的机房空间使用。接入网和光传输维护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在四纤插分复用器处为全交叉。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环路方面的保护。 3.有效的利用具有V5功能的光网络单元,这样就能接入当地本地交换机,由于光网络单元具有很好的交叉功能,因此,光网络单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就不用通过光线路的终端就能进行了。 4.自动电话的交换功能是通过接入网到交换机完成的。在中间小站中,自动电话是就近的接入带有V5功能功能的光网络单元,接入当地本地的交换机的。 5.接入网设备必须要相应的提供调度系统的透明通道。 6.对于专用电话的实现方式来说,它和调度系统的实现方式是相同的。 7.对于区间通话来说,有两种方式:如果在光缆的某一个地方有所中断,那么就能通过光传输系统的公务电话来进行区间应急通讯的有效实现;通常情况下实现区间同化功能都是通过交换机的中兴功能来进行的。 8.数据通讯。在中兴ZXJ10交换机侧提供2B+D接口和X.25节点机相接,这样就能提供V.24或者是V.35接口;在每个光网络单元都是能够通过2B+D提供64bit/s的数据接口;通过对子速率复用器提供19.2kbit/s,9.6kbit/s的数据接口。 9.网管系统。中兴的ZXA10综合接入网是进行统一的维护和管理,目前,中兴可以提供Qc的接口,在有Q3接口的网管中心后,就能够升级过度到Q3接口;对于维护和管理接入网并进行统一的网管出了要对接入网进行相关工作,还要对内置式传输系统进行统一的网管。 10.无线接入。区间进行无线接入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隔站设置无线基站的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各个区间通讯处的电话通信。我们这里采用的是ZXDWLL和ZXWLL系统。如果采用数字化CDMA的ZXDWLL系统的方式,那么就能够满足将来数据和图像方便的传输。 11.内部协议的接入网。如果采用了本地的交换机,就可以实现同种机型的无缝组网,这样可以省掉OLT相关设备,中兴的ZXA10综合接入网承当的是柳州铁路局柳黎线的接入网工程,这就是所谓的内部协议方式。 组网实例 郑州的客票系统 我们采用传输内置式的155kbit/s的光传输系统,组成环形网和链形网。在光网络单元上提供的自动电话音频接口。售票终端则是通过接入网提供的票务中心和通道进行相连,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实现了客票的互联。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郑州客票系统 广铁集团焦柳线张怀段接入网 传输就是采用的是ZXSM-150M SDH,中兴ZXA10综合接入网就可以分别在湖南的张家界和怀化进行信令的相互转换,把转换设备接入本地交换机,剩下的小站则根据不同的行政区域进行不同方式的接入。如果是隶属不同电务段的ZXONU之间业务要进行互联则是通过两地OLT和MFM之间的时隙交叉来完成和实现,双方都应当考虑可以采用中心功能来实现调度功能的试验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铁路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综合业务用户接入网目前是一个解决铁路通信现代化的有效手段。铁路接入网的有效启动已经成为了铁路通信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通信网技术论文:VoIP企业通信网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电话技术VoIP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针对VoIP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构成情况,提出了两种基本的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最后对企业VoIP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VoIP;PSTN;LAN;PBX 0引言 近几年,互联网发展迅速,并逐渐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新技术也不断涌现,VoIP(VoiceoverInternetProtocal)就是其中之一。VoIP是一种数字电话技术,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通过IP网络来传输语音信号。它集成了语音压缩/解压缩、数据存储与交换及路由分配等多项信息处理技术,因其能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供廉价甚至免费的语音服务,最近几年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传统PSTN的强劲对手。在网上迅速走红的Skype软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这项技术也引发了一轮企业通信革命。传统企业一般采用PSTN来进行语音交流,采用LAN来传送数据,这样不仅会产生大量的通信费用,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且会浪费巨大的网络资源。运用VoIP技术,通过技术整合,将传统企业PSTN语音业务与传统LAN数据业务合二为一,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通信成本,而且变革了企业内部的网络架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本文根据企业网络的不同构成情况,提出了两种基本的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 1基于VoIP的关键技术及体系结构 传统的电话网是以电路交换方式传输语音,一旦连接建立,这条电话将一直为这次通话服务,直到通话一方释放连接。而VoIP是以IP分组交换网络为传输平台,先把从终端取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语音压缩算法对语音数字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理,然后把这些语音数据按TCP/IP标准进行打包,形成统一的IP数据包,经过网络把语音数据送至接收端,接收端把这些语音数据按照时间先后串起来,经过解码解压缩后恢复成原来的语音信号,从而达到通过互联网传送语音的目的。传输使用的是无连接的UDP协议[1],使用尽力而为的方式。其数据传送过程示意图如图1。 图1VoIP数据传送模型图 1.1VoIP关键技术分析 VoIP要实现的是通过网络来传输语音,通过分组交换来传送信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分组丢失、失序到达和抖动等情况,造成语音质量下降,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VoIP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编码技术、信令技术和QoS保障技术等。 1.1.1语音编码 在VoIP的通信过程中,语音压缩编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就是把用户语音的PCM(脉冲编码调制)抽样编码成少量比特的语音帧,从而大大地节省了网络的带宽,而且使得语音在链路产生误码、网络抖动和突发传输时具有很强的健壮性。 语音编码算法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编码比特率、语音质量和算法复杂度,但这些指标时互相影响的。比特率越低,线路利用率越高,但语音质量会受到影响;在同样比特率的情况下,算法设计越复杂,语音质量会有所提高,但延时会增加。实际的编码方案和算法就是在上述三个指标中取得折中。 目前应用于VoIP通信中的编码技术主要是由ITU-T建议的应用于低速率多媒体服务中语音信号的压缩算法,如G.723,G.729等。 1.1.2信令技术 信令控制技术是保证VoIP建立呼叫和传输数据等环节正常运行的基础。信令在通信网中实现认证、资源分配和计费等功能,信令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复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的可扩展能力、互通能力和业务提供能力。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的协议为ITU-T公布的H.323协议。 H.323是有关“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系统协议簇,它涉及通信控制、网络接口和终端设备等,实际上是一个框架性的系列协议。在信令控制方面,主要是通过H.225.0和H.245实现的。H.225.0的作用是把要传输的音频、数据和控制流格式化成为消息输出到网络接口,同时还要从网络接口输入的消息中检索出音频、数据和控制流。而且,它还能实现适合于各媒体类型的逻辑成帧、序列编号等。H.245是多媒体控制协议,主要是用来传送终端到终端的控制消息,包括打开和关闭逻辑信道、模式参数请求等。 1.1.3QoS服务质量保障技术 在VoIP的通信流程中,模拟的语音信号需要被压缩编码、打包、IP网上传输和语音恢复等。这些过程都是有一定延迟时间的。所有的这些延迟加起来就构成了VoIP的总时延。为了保证通话质量,VoIP系统的总时延要求在400ms以下。相比较而言,语音编解码过程的时延较小,产生延迟的主要原因还是IP网络上的传输延迟。为了防止网络传输时延过大影响通话效果,目前常采用资源预留协议(RSVP)来减小时延。RSVP协议要求每台参与VoIP业务的机器都必须预留必要的资源来保障VoIP性能。 另一方面,语音包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的传输时间不同会引起通话时延抖动问题。这种时延抖动问题是由在接收端增加消抖动缓存器来解决的。在缓存器中延迟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时间太短,一些语音包没有到达,没有起到消除抖动的目的;时间太长,这将会增加VoIP语音传输总的时延。所以通常采用自适应延迟算法,它是根据RTP报文中的时戳和丢包率来判断当前网络的抖动情况,自动调节每一个包的延迟。 此外,IP网络总是存在着阻塞现象,基于UDP传输协议的RTP语音包不可避免会存在传输丢包现象。通常情况下,都是单个丢包现象为主,两个或两个以上包丢失的比率要比单包丢失的比率小得多,大量连续得丢包现象更是少见。对单包丢失情况可以采用前向纠错法(FEC)来解决丢包引起得通话质量问题,即在每次传输时,都多携带前面一个或几个的语音包的冗余信息,当接收端发现当前的包丢失时,就有可能利用后续到来的包携带的信息对当前包进行恢复[2]。 除了上述通过解决时延、抖动、丢包问题来保证VoIP服务质量外,,静音检测技术和回声消除技术也十分关键。静音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剔除静默信号,减少话音信号占用带宽。回声消除技术主要利用数字滤波技术来消除对通话质量影响很大的回声干扰问题,以保证通话质量。 1.2VoIP体系结构 一个典型的VoIP系统主要由终端、网守、网关等组成,简单的可实现VoIP模型不具有QoS控制机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下面分析一种QoS增强的VoIP体系结构如图2,并分析其具体实现。 终端设备可以是普通的电话机、电脑,也可以是集语音、数据和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业务终端。不同的终端产生的语音信号数据结构是不同的,而这些信号需要在同一个网络上按照同样的标准传输,这就需要由网关或者一个适配器来进行数据转换,形成统一的IP数据包。这种数据转换包括模数转换和压缩编码。VoIP电话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网关,它提供IP网络和电话网及其它网络之间的接口,例如H.323网关可连接H.323网络和非H.323网络,可以完成业务信道编码的转换及信令控制的转换、接续,确定被叫的接续位置,同时选择最佳路由,以减少时延。网守类似于PSTN的程控交换机,它能够为网络中的终端和网关提供地址解析、访问控制、安全检查、呼叫控制信令以及呼叫管理功能[3]。 QoS控制器是实现QoS控制的关键部件,连接准入控制,对终端的优先级配置,对语音分组的IP优先服务及对MAC帧的优先级控制都由它直接决定。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界面、协议交互、远程网络设备配置及网络性能测试等。当终端用户发起呼叫时,QoS控制器将从网守处得到呼叫请求,它首先会根据呼叫终端和被呼叫终端的IP地址获得网络通信路径,利用它所携带的带宽和时延等测试工具获得实时网络性能,同时根据通信要求的基本QoS指标设定网络可用性的QoS域值,与测得的实时网络参数进行比较,若要求能被满足,则返回连接准许消息,同时附带所测网络参数给终端用户以指示。这样可以避免进一步的网络拥塞,同时很容易扩展为资源预留模型,用户只需要把终端优先级设为最高优先级,QoS控制器就可以代替终端发起资源预留,根据两端的IP地址建立保留路径的消息,一旦路径符合要求,将最快将资源转给高优先级的终端。 2企业VoIP技术解决方案 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使用两个网络,即PSTN和LAN。运用VoIP技术,通过技术整合,将传统企业PSTN语音业务与传统LAN数据业务合二为一,使之能 够在一个网络上实现低成本的IP语音和IP数据服务,这对于增强企业LAN网络非IP呼叫处理能力、扩展其使用功能、降低企业对外经营业务成本费用(大量长途电话、传真、视频会议、语音多媒体网络信息服务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介绍几种企业内VoIP的实现方案。 2.1基于PBX的企业VoIP实现 大部分企业具有PBX(专用分组交换机)交换系统,具有PBX交换系统的企业相当于是作为市话局的一个用户端局接入了城市PSTN系统,使企业PBX交换系统占有PSTN市话系统独立的中继局向和若干中继号码资源,以将企业内部话务量按一定比例集中分配到与市话网连接的中继线上。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基于物理端口或电路交换形式的固定连接方式,它必须使PBX的每一部用户分机与交换机的某一物理端口相关联,在用户位置发生变化时,用户电缆的物理配置相应也要发生变化,这使网络的扩展性与系统配置的灵活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而企业希望能够通过VoIP网络整合技术来解决此问题。 在企业级VoIP系统中,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主要基于逻辑上的网络结构,一个基于电路连接的物理端口可以对应于若干个逻辑端口,逻辑端口数目可由关守定义,设备IP地址按逻辑信息进行标识,通过包交换形式,不仅同样可以从PBX的前向话音时隙交换中分离出话音信号和呼叫控制信号,达到在LAN数据网络上实现对语音信号的数字转换和传送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呼叫服务器对设备的IP地址进行管理(增加、删除和修改),因此在网络扩容或用户变更时,不需要对交换机物理端口进行配置,仅需对部分或个别逻辑端口重新定义或对IP地址进行修改即可[4]。 VoIP网关+模拟话机的方案能兼容企业传统的PSTN电话交换网络,实现传统电话网络向IP网络的逐步过渡。典型的VoIP网关+模拟话机系统由电话终端、网关、网守和多点接入控制单元等构成,基于H.323协议所定义的协议模型。其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图3基于PBX的企业VoIP语音系统构成 企业用户通过话机发出呼叫后通过PBX接到网关上,网关根据呼叫的接入码触发相应的业务流程,进而与用户进行交互,获得被叫号码信息;网关在获得被叫号码信息后,与网关上已经设置好的路由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被叫号码对应的号首已经有相应的路由数据,则网关直接核对端网关之间建立起IP通信,如果被叫号码对应的号首枚有相应的路由数据,则呼叫失败,网关可以提示用户不能接通,并允许用户重新拨打被叫号码;两个网关之间的呼叫建立起来后,被叫网关将向被叫用户所在的PSTN交换机或PBX发起呼叫建立请求,如果被叫号码存在且空闲,则被叫话机将振铃;被叫在振铃后摘机,主被叫用户通过IP电话网关和IP电话网络可以通话,其中语音从交换机传送到网关后,网关将对语音进行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语音包打成IP包的形式并通过互联网传送到对方网关,恢复成压缩后的语音包并进行解压,使其恢复成正常的语音包,并让用户能够通话。 2.2基于LAN的企业VoIP实现 目前,局域网的主要应用是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服务,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LAN资源来实现传统的PSTN语音服务,则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通信费用,甚至有可能替代原有的企业内部电话总机。VoIP技术在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关键技术和产品日渐成熟,系统设备的价格也越来越低,使得基于LAN的VoIP应用成为可能。 在原有LAN设备基础上增加LAN-PSTN网关(LPG)、LAN-WANExchange网关(LWEG)、系统管理服务器(SMS)和数字终端(DVT)即可构成LAN-VOIP电话系统。 DVT在此系统中相当于传统PSTN中的普通电话机,通常在LAN中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DVT,一种是软件方法,利用LAN中现有的计算机硬件资源,如声卡、网卡等,并加上一定的软件来实现,称之为“软件模式”;另一种是“硬件模式”,使用专门的VoIP终端话机。它提供一个与传统话机一样的拨号界面,并且提供一个以太网接口,用来接入LAN的HUB或交换机,具有语音压缩与还原功能[5]。 基于LAN的IP电话系统中,SMS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如同PSTN中的PBX,它主要完成一下功能:呼叫连接管理、鉴权、语音信箱和系统功能维护。基于LAN的VoIP电话系统构成如图4。 图4基于LAN的企业VoIP语音系统构成 图中SMS服务器与LAN中的SwitchHUB相连,LPG的一端与外部的PSTN网连接,另一端与HUB相连,DVT直接与LAN各级SwitchHUB相连。 当企业用户通过DVT发出呼叫时,在DVT与SMS之间通过TCP协议交换控制信息,然后由SMS负责发起呼叫,LANSwitchHUB接到呼叫信息后,检查信息头部,选择合适路由,并发送信息。如果被叫用户是传统PSTN用户,则通过LPG,它负责LAN用户与传统PSTN网的连接。如果被叫用户是LAN用户,则通过LWEG,它能实现LAN用户与外部广域网用户之间的语音通信。 论文介绍的两种方案均是采用VoIP来实现语音通信,即语音数据均是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基于LAN的方式可以实现PC与PC和PC与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其中PC与PC之间利用IP地址进行呼叫,这种方式和公用电话通信有很大的差异,且限定在因特网内。PC与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是由网关来完成IP地址和电话号码的对应与翻译,以及话音编码与解包。基于PBX的方式只可以实现普通PSTN电话终端之间的通信,因为普通电话终端只能设计成呼叫PSTN号码的形式,复杂的IP地址不能在上面进行呼叫。 以上两种方案主要是针对现在企业内部网络的情况提出的,实际上企业网实施VoIP技术,组网方案还会有多种灵活选择形式。重要的是在能够保证系统所需功能及服务质量QoS的前提下,企业要能够根据自身网络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按网络整合最低投资成本在众多可供选择的配套方案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以避免给实施VoIP技术带来盲目性。 3结束语 如果我们审视一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企业VoIP通信与众不同之处。随着ERP和电子商务等IT应用深化到企业管理和生产之中,企业对其内部以及外部的通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简化网络、降低管理成本和高效沟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VoIP会成为今天企业信息化的新宠。 但是现在企业信息化已不仅仅满足于提供单纯的话音服务,在未来的VoIP业务中,除了单纯语音业务外,一些增值业务的份额也将逐步增加,例如,数据传真、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等方面,其中视频会议将成为VoIP最具代表的优势体现。无线局域网络(Wi-Fi)与VoIP电话相结合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VoIP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多样化的阶段,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VoIP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通信概念。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小区内综合信息服务、小区与外界广域网连接、小区智能物业管理的物理平台。本文给出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采用CEBUS技术设计家庭局部网络系统的方案。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以太网;CEBUS 住宅小区智能化是指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对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基础物业管理;安全防范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家庭智能化系统。 住宅小区通信网络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智能化住宅的重要体现。本文介绍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平台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我们设计了珠海市莲花小区局域以太网系统。在系统建设的同时,还为小区的多个住户设计了基于CEBUS技术的家庭局部网络系统,使这些住户实现了家庭保安、火灾和煤气泄漏实时报警以及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控制等。 1. 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络,它采用基带传输,通过对绞线和传输设备,实现 10Mbps/100Mbps/1000Mbps的数据传输。由于以太网的帧格式特别适合于传输IP数据包,因此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以太网被广泛使用。总之,以太网是目前网络技术中先进成熟、实时性强、应用广泛、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的通讯技术,是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骨干网的理想选择。 2. 系统的主要功能 智能化住宅小区通信网络由Internet接入网、小区局域以太网、家庭局部网络组成。在这个通信网络平台上, 实现小区的智能控制、小区综合信息服务以及Internet的宽带接入,从而实现住宅小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3. 系统的主要特点 (1)所有信息点具有交换能力;(2)支持虚网划分;(3)支持多媒体应用;(4)能进行良好的网络管理;(5)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升级能力。 4.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的设计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共分三层:Internet的接入网、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和家庭局部网络。 4.1 Internet接入网 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可通过局域网专线、ADSL、ADSL+ATM/以太网、Cable Modem四种方式与Internet连接。本文只介绍莲花小区采用的DDN接入方式。 此方式需要配备高性能接入路由器设备,租用电信部门的专线并向CNNIC申请IP地址及注册域名。路由器可以通过DDN专线(最高可达2.048M带宽)、FrameRelay、X.25、ISDN拨号等方式与Internet相连,还可以按照需要灵活配置多种广域网端口模块,提供宽带、QoS保证的远程多媒体服务。局域网专线接入的优势是可以在社区内建设自己的Internet,为社区住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并具有技术标准成熟、设备稳定可靠、安全性高;接入速度快、扩展性好、性价比高;管理简便、易于使用与维护;可以方便与其他客户网络互联等特点。 4.2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的设计 小区局域以太网的总体结构如图所示: 智能化住宅小区局域以太网 4.2.1小区局域网系统 根据小区网络设计的要求,小区局域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在系统中心设一千兆以太网核心交换机,在各区域中心设置工作组交换机,各工作组交换机配置1000Mbps FX上联端口,通过光纤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构成智能化住宅小区千兆以太骨干网。每个区域内,在各楼栋设备间设置100/10Mbps交换式集线器,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0Mbps TX上联端口经五类对绞线与工作组交换机连接,根据需要也可通过 100Mbps FX端口经光纤连接。在楼内,交换式集线器通过10Mbps TX端口经楼内5类综合布线连接用户计算机。小区管理控制中心是整个网络系统的中心,系统的主要通信设备集中于此。除网络核心交换机外,还包括与广域网连接的路由器、各类服务器以及管理工作站等。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可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灵活组合与配置。区域中心可以包括若干栋单元楼,也可以只管辖一栋高层住宅。小区内的集团用户、公共会所、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各应用子系统以适当的方式就近接入各自所在的区域中心网络,形成一体化的统一网络。 4.2.2住宅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化住宅布线系统按功能区域分为三大部分:住宅单元子系统、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以及设备间子系统,各系统布线都采用5类以上对绞线,如下图所示: 智能化住宅综合布线系统 (1)住宅单元子系统 在每一个住宅单元设置一个家庭布线系统接线箱,作为与户外布线系统连接的界面。接线箱可安装各种系统接线模块,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模块、家庭安防系统模块、可视对讲系统模块等等,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安装。户内数据通信布线采用5类以上UTP(非屏蔽对绞线),信息插座采用RJ45制式接口。 (2)楼层管理间和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主干布线采用新型拓扑方法,由设备间主配线架敷设至各楼层管理间的干线电缆构成。系统采用五类以上4对UTP作为系统主干电缆。楼层管理间设置桥式模块板,通过不同跳线来实现水平线缆与垂直干线的连接。 (3)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内安置交换式集线器和主配线架,所有主干线缆都端接在主配线架上,通过跳线与交换式集线器连接。 4.3家庭局部网络系统的设计 家庭局部网络采用基于电力线载波扩频的CEBUS技术来实现通信。CEBUS(Consumer Electronics Bus、消费电子总线、家庭总线)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s Industry Association)为消费电子产品制定的一种通讯和产品互操作性的标准, 定义了在家用电器之间通讯所使用的通讯介质和协议,使得遵循同样标准的家用电器设备可以即插即用,并能共同工作,实现家庭自动化。基于电力线载波扩频的CEBUS技术是利用现有的电力线实现家用电器设备的互连,不用做网络布线改造,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 家庭局部网络系统包含远程抄表子系统、家庭安全防范子系统和家庭自动化子系统,如下图所示。小区管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随时读取四表的数据;发生火灾、煤气泄露、窗口的玻璃被打碎时会报警;主人可以通过Internet来远程控制家里的电器,比如进家门前打开空调、电灯等。住宅里各种信息传输的媒介是电力线,选用的核心芯片是Intellon的电力线扩频载波芯片SSC P300。该芯片具有发送和接收两种功能,采集器里有SSC P300和相关的A/D、D/A转换器、采集器和收发器A(或收发器B)通信,这种通信是两个方向的。通过收发器B和管理中心的计算机通信,通过收发器A用电话线和管理中心的计算机通信。收发器A里面有SSC P300芯片以及Modem,SSC P300负责和住宅里的各个采集器通信,Modem负责和管理室的计算机通信。收发器B里面有SSC P300芯片以及以太网通信的芯片,以太网通信的芯片负责和管理室的计算机通信。 家庭局部网络系统 5.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以太网技术,实时性强,性能稳定,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广。系统结构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升级能力,便于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通信网络安全建设研究 摘 要: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构建了国内科学与健全的信息网络,并为现代互联网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该系统被应用的范围及行业逐渐拓展,也逐渐凸显出了国内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系统建设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将有助于通信网络系统实现更加稳定的运行和发展。在本文中作者经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总结,结合自身经验对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开展安全性规划研究。 关键词:通信网络;网络建设;安全性 一、引言 时至今日,国内居民与社会企业已经开始广泛的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网上消费、网上推广、网络聊天等功能,为现代居民生活习惯、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诸多环境得以完善,从而给当代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受到时代环境改变的影响,国内现有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提升,并在国内移动终端使用成本逐渐下降的背景下,不再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专享之物,而且成为了国内社会大众的日常重要沟通与交流途径。但是,尽管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范围,及其涉及内容的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现代互联网络中不稳定、不安全事件出现的几率,并且给该技术使用者的安全性、经济性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不断增强现代国内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增强该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将会为保障国内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优化和使用体验增强带来巨大支撑。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时代背景针对该系统安全性的增强开展研究。 二、当前国内通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法律法规的规范性、系统性不足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国家对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法律尚且停留在宏观整体层面,而缺乏对微观细致层面网络行为的违法行为的抑制和防范意识的引导。我国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所建立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使得网络黑客有机可乘。现阶段,一些规范网络系统安全的条文较为零散,只有在地方法规、零散的规定中可见各种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协调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都不强。然而,面对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让众多与新事物消费的侵权事件大大增加,而且让众多黑客开始使用新技术窃取网络信息,侵犯网络使用的安全。而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代法律的滞后,且无法m应如今的网络安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联系。 2.缺乏网络建设软硬件的安全防控 除了法律法规方面的安全性防控较为薄弱之外,由于该技术发展的水平依旧处于初期阶段,从而导致了该系统日常运维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性漏洞。例如:系统存在过期编制、过期老化、互串、过流、烧毁以及击穿等问题。因此,为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系统以及支撑系统,提高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完整的冷热备用体制以及替代体制了,要求系统维护人员采取人工操作或自动化操作方式,更新网络,替换有关部件,更新线缆,补充、扩展网络。在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未能够制定详细的计划,网络效率差,建设品质较低,维护管理力度不足,审批不严谨。这就要求人们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维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技术人员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以及操作水平,尽量排除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软件层面增强安全性防控。例如:当前维护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缺乏维护管理能力,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有关技术规范,随意更改有关秘钥,密件明发,就会导致他人更改、盗取密码等问题出现。 三、提升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提升法律法规层面安全建设 我国政府应当不断针对当前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现状,积极调整对该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立法,立法机关应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调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智库,强调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性之外,还应当积极修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对于情节要严重的网络犯罪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在此过程当中,国家政府应当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从当前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出发,积极发掘问题的共性,并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强制性引导与协调。与此同时,还应当增强对互联网通信安全法规颁布后的宣传和教育,让互联网使用者能够增强法律意识、防范意识,从而起到增强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中安全性的总体增强。 2.不断提高对软硬件层面安全建设 除了在法律法规层面给予安全建设之外,还应当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过程中,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运用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网络建设,尽量降低网络分享。因此,要求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组织加强管理,保障其不受到自然灾害以及认为的恶意破坏等,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网络服务,保障服务不会被随意中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够维护好网络系统的安全。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发预警紧急状况发生机制,对出现的火种进行有效地防控,防止火势蔓延,从而确保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利用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实现对软硬件层面的微观防控,以增强通信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应用范围及领域已经涉及到了各行各业。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安全性问题。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背景开展研究,并针对其中容易引发安全性问题的诱因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提升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谨此希望能够利用本文研究为该领域研究做出贡献,并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及推广程度的提升带来帮助。 通信网技术论文:试论宽带通信网之宽带接入网技术 摘 要: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造就了网络时代的今天,基于网络的Internet应用在当前社会已经不再是单一业务的发展,逐渐正在向综合性业务方向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窄带用户环路已经成为了其发展壮大的一个绊脚石,因此在通信网络技术中,引入宽带接入网的接入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焦点,实现其互通网络已经是至关重要的,对信息通信网络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宽带通信网中,宽带接入网技术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宽带通信网;入网技术;宽带接入网;技术 面对着市场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电信设备厂商、网络营运商甚至房地产商都开始关注小区宽带网的接入问题,面对着不同的需求人们所需求的宽带网的标准也不同,供应者应该依据用户的需求来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宽带网的接入,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 1 宽带接入网技术概念 当前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发展的现在,最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有以下几种方式:接口技术,便是通常所说的V5接口纤接入方式,这种方式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了,现代社会中,光纤已经应用在各个主要网络中了,宽带接入网的一种最终端形式就是光纤接入,不过由于光纤费用较贵,在好多不发达地区不能大面积采用;混合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指的是混合了光纤、同轴(HFC)的一种接入方式,利用HFC这种方式接入网络的话,具有一个极大的优势便是可以利用已经存在的CATV网,网络成本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铜线接入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当前的电话线,作为一种传输信息数据的媒介,不过由于铜线材质的原因,传送的宽带数据比较有限;无线接入的方式,该种方式主要是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宽带接入,主要是通过固定无线接入的方式,由于无线技术比较复杂,目前并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2 当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策略 虽然宽带接入呈现多样化,但是从总的方向来看,FTTH仍然是长期目标,它卞要解决带宽问题。与此同时,接入网传输的IP化以及基于同一平台的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也是接入网发展的目标,是宽带接入网满足未来更高业务要求的技术保障。但是,当前接入网建设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如何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启动光纤接入网,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并保证接入网能适应通信业务种类和规模剧增的需要,以及能够向未来宽带接入网顺利过渡。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基于FT-TX+各类宽带接入技术的方式是目前宽带技术的卞要方式,是逐步向FTTH演进的平滑过渡方式。而其中FTTX+xDSL和FTTX+LAN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市场也最为成功的宽带接入方式。 3 宽带接入网的关键技术 我国宽带接入网在近两年发展十分迅速,据初步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宽带用户为1.6亿,成为世界第一大宽带接人市场,其中主导技术是ADSL,大约占70%左右,其次是以太网技术。 3.1 ADSL技术 ADSL是需要借助电话线,但是这又是一种新型的新兴的宽带接入技术,在带宽上、速度上和安全性能上都比电话拨号要好得多,目前已经成为是局域网互联远程访问的理想选择之一。Adsl的使用方法有两种,在接入互联网的时候可以采取虚拟拨号和专线接入的方式。当使用虚拟拨号的时候,需要用户采用类似调制解调器和isdn的拨号程序。而专线接入的时候只需要打开电脑,就可以使用互联网了。ADSL是一种较为新的数据资料和信息的传输方式。它因为上行和下行带宽不对称,因此称为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DSL是一种传输技术,它采用的是使用铜质电话线作为传输的工具或者介质来传送各类信息。ADSL技术主要就是体现在信号传输速度和距离的不同以及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对称性的不同这两个方面。 3.2 OAN技术 光纤接入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所谓光纤接入网(OAN)就是采用光纤传输技术的接入网,泛指本地交换机或远端模块与用户之间采用光纤通信或部分采用光纤通信的系统。通常,OAN指采用基带数字传输技术并以传输双向交互式业务为目的的接入传输系统,可以将数字或模拟技术升级传输宽带广播式和交互式业务。根据接入网室外传输设施中是否含有源设备,OAN又可以划分为无源光网络(PON)和有源光网络(AON)。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新兴的能够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光纤技术,之所以这种技术能够使用至今,就是因为在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机房投资降低、设备安全性提高、网络速度速建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EPON是一种基于以太网的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构建理论与以太网非常相似,其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10Gbit/sEPoN,而且很多EPON系统均是一个多业务平台,可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全面覆盖,是未来宽带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WiMAX系统在近些年内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与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若干千米范围城区的全面覆盖。 3.3 xDSL技术 数字用户环路技术(xDSL)是利用近年来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成果。可分为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和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VDSL)等几种。HDSL系统分别在局端和用户端增加一个本地单元和一个远端单元,以对绞铜线连接。传输的信息是经过时分复用组成E1结构的信息流,借助回声消除技术使用2BIQ码,实现在对绞线上双向传输2.048Mbit/s信息的能力。目前HDSL的传输距离大约3-5km.ADSL系统结构类似于HDSL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一对双绞铜线上利用数字技术传送话音和视频信息。上行的传输速率一般为384kbit/s,而下行的传输速率6.144Mbit/s或更高。由于这类系统上行与下行的信息速率是不对称的,故称其为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其传送距离约为2~5km。在ADSL基础上开发VDSL技术可以将速率提高到25~52Mbit/s,开拓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3.4 TDD-LTE技术 TDD-LTE帧结构类型2是基于TD-SCDMA帧结构修改而成的,保存了FD-SCDMA帧结构中的三个特殊时隙:下行导频时隙(DwPTS)、保护间隔(GP)、上行导频时隙(DpPTS),同时采用了统一的1ms子帧长度。常规子帧结构包含了两个0.5ms的时隙[12],这点与FSl相同。该种帧结构适用于TDD模式。TDDDLTE双工方式频率配置灵活,使用FDD-LTE系统不宜使用的零散频段;可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点提高下行时隙比例,从而更好地支持非对称业务;上下行信道具有一致性,基站的接受和发送可共用部分射频单元,降低设备成本;接受数据时不需要收发隔离器(只需一个开关即可),降低设备的复杂度;上下行信道具有互惠性,可更好的采用传输与处理技术,如RAKE接收、联合传输、智能天线技术,从而降低移动终端的处理复杂度。 结束语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区宽带化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工作生活方式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许多城市正在建设宽带城域网,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居家购物等宽带业务。 通信网技术论文:宽带接入网技术在铁通公司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摘 要:结合铁通聊城分公司的实际情况,详细介绍了其网络结构的参考模型及实际运用情况,如何针对不同用户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接入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建立可运营、可管理的IP城域网是使得网络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接入网;XDSL技术;IP城域网;以太网 1 引言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业务、语音、数据、图像等多媒体通信的需求日益旺盛。现在基于POS、GE技术的宽带IP网以及ATM网是宽带城域网的主要核心平台,宽带接入技术将成为城域网接入的主要手段。网络瓶颈已经从骨干网迁移到城域网,尤其是城域网的接入层。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重大课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采用什么样的接入方式。因此研究宽带城域网的接入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铁通聊城分公司通信网络组图结构分析 铁通聊城分公司主要为聊城地区及其周围七个县市提供通信及宽带业务。目前已初步建起了自己城域网,并有了3万多户的固定电话用户。通过宽带接入服务器、Raduis服务器共同完成用户管理信息的分布处理、集中计费、统一网管,解决了宽带接入认证和计费的瓶颈问题,同时支持各种如ETH/XDSL/WLAN/HFC接入方式直接接入用户。强大的网管功能配合相应的AAA认证和防火墙系统,保障了网络的可管理、可运营、可盈利性。 2.1 光纤接入/以太网接入 党政部门、税务系统政府机关或高端住宅小区的联网需求较多,大用户和团体用户的联网,本公司均采用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等方式,以局域网10Mbps或100Mbps的方式接入,对带宽要求较高的甚至可以采用1000Mbps接入。政府用户也可以选择基于IP VPN的多点对多点互联。 2.2 XDSL宽带接入 XDSL接入技充分利用电信网现有的铜缆资源,在同一铜线上分别传送数据和语音信号,数据信号并不通过电话交换机设备,减轻了电话交换机的负载,同时不影响用户的语音业务。对于普通住宅用户,我公司大多使用了IP上联的ADSL接入。 3 宽带接入设备介绍及技术指标分析 3.1 设备简介 我公司使用的局端宽带接入设备全部是烽火公司提供的AN2200型DSLAM,根据需要而选择01型或03型。其中01型满配时可以三个子框,每框16块用户板;03型就象一个小子框,满配时3块用户板。 3.2 设备工作原理 AN2200-01宽带数字用户接入集中器采用ADSL over ATM技术,对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流量进行统计复用,ATM终结于最终用户CPE,或一个ATM端系统,或WANE2盘。像IP等较高层协议被透明地传送,支持高速数据通信业务,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接入、视频和娱乐业务以及LAN互连。 AN2200-01节点支持以下两种接口: ・网络接口:ATM STM-1,100Base-T; ・用户接口:ADSL。 3.3 设备系统性能技术指标 核心交换容量:800MB/S; 背板交换容量:6.4GB/S; 系统支持最大PVC连接数:16K; 远程级联最大级数:8; 系统支持VLAN数:支持2048个VLAN,VLAN ID范围为1-4095; 系统倒换时间: 系统支持环境参数监测:设备温度、风扇状态; 系统信流管理:支持流量策略、拥塞控制、流量整形; 远程级联组网方式:星形、链形; 系统框支持ADSL用户:384; 上联接口:ATM 155M,FE,IMA E1; ATM 155光口分支数:64,即最多16块ATM分支盘; 供电及功耗:设备采用直流-48V额定电源供电,允许变动范围:-40V~-58V; 系统框最大功耗(含风扇单元):450W; 扩展框最大功耗(含风扇单元):405W。 4 结语 IP网络将向着电信网络演进,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话音、视频业务将逐步迁移到IP城域网来实现,这对IP城域网的运营、管理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VPN技术的逐渐成熟,大量的专线互联业务也将在IP网络的基础上实施。总体而言,用户、业务对IP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必将促使IP城域网增加越来越多的电信级网络特征。 通信网技术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通信网络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无疑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智能交通与物联网的融合将是今后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辆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门网络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路由协议是车辆通信网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文章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通信网络的数据通信场景,使用OPNET Modeler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对车辆通信网络的总体性能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智能交通 物联网 车辆通信网络 V2V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急剧猛增,公路规划建设的不配套,加之交通管理手段的滞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无疑是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物联网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将大量来自完全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综合到一起[1]。智能交通与物联网的融合将是今后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车辆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门网络通信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路由协议是车辆通信网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1 移动自组网中――Ad Hoc网络简介 1.1 Ad Hoc网络的基本特点 通过移动IP协议,用户可以在移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网络的连接,这种网络的运行要基于预先架设好的网络设施,在全球覆盖范围内采用外地价格昂贵,并且外地经常会有信号衰减和干扰而无法使用[2]。为了减少外地的数量而保持网络的覆盖范围,以及不能依赖预先架设的网络设施的场合仍然能实现临时快速自动组网,Ad Hoc网络(简称MANET)应运而生。 一个MANET网络由一组移动主机组成,这些主机不需要依赖已建立好的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控制就可以进行通信。一般利用天线就可以建立主机之间的无线链路从而完成通信。考虑到无线电波的能量限制和频道利用率等情况,一台移动主机不能只以单一跳数的形式直接和其他移动主机进行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多跳的通信方式[3]。MANET中的每一台移动主机就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1.2 Ad Hoc网络的特点 由于使用无线通信技术,Ad Hoc网络具有无线通信系统的链路质量低、节点通信距离有限、带宽受限制等特点,所以也具有带宽优化、传输质量增强和能量控制等问题。Ad Hoc网络与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不同,是一种无中心的网络,要求其中的节点通过运行分布式算法来协调它们的行为,如信道接入、路由等。由于使用多跳的通信方式,Ad Hoc网络也面临新问题,如网络配置情况广播、发现和维护路由等[4]。 车辆通信网络是传统的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在交通道路上的应用,是一种特殊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车辆通信网络作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能进行车与车之间(vehicle-to-vehicle,V2V)和车与路之间(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的信息交换,从而达到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路边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利用这些信息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管理效率[5]。 2 车辆通信网络的路由技术 在单跳网络中不存在路由问题,当数据跨过几个节点传输数据时,必须使用路由协议功能[6]。路由是网络层的功能,它为分组传输指定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针对移动自组网已经开发出多种基于不同策略的路由协议,将移动自组网分为以下四种两两相对的类型:(1)预选型和随选型;(2)平面型和层次型;(3)GPS辅助型和非GPS辅助型;(4)单路径型和多路径型[7]。本文根据不同的路由策略主要讨论预选型和随选型路由协议。 2.1 预选型路由协议 预选型路由协议也称为主动型路由协议或前应式路由协议。预选型路由协议是表驱动的,需要在每一个节点维护一个或多个路由表。每个节点定期向网络广播拓扑信息,维护路由表的最新路由信息,采用不同数量和内容的路由表和不同的广播策略,形成不同的路由协议:DSDV、WRP、FSR和OLSR等。 2.2 随选型路由协议 随选型路由协议也称为反应式路由协议、按需路由协议、是专门针对移动自组网提出的。随选型路由协议并不事先生成路由,仅在源节点需要时才生成路由。分为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两个阶段。该路由协议有:AODV、DSR、TORA和SSA等。 (1)AODV(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是采用基于距离矢量算法的一种路由协议,AODV中两个重要协议过程: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在自组网中当一个节点发送数据包给一个目的节点时,采用路由发现过程来动态决定这条路径。AODV的重要特点是每个节点都维持一个基于时间的每一个路由表项利用率的状态信息;AODV通过扩展环方法控制在路由发现规程中RREQ的泛洪式发送。 (2)DSR允许网络节点动态发现经过多条路径的路由,重要的特点是利用了源路由。DSR不使用周期性的路由广播消息,有效减少网络带宽的开销,该协议的所有操作都是按需的,与AODV相似,DSR协议也包含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两个重要协议过程。DSR的路由发现过程是一个寻找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源路由的过程。 3 车辆通信网络的建模与仿真 利用 OPNET Modeler 仿真平台,建立一个由 9个车辆节点组成的车间通信网络模型。车辆通信网络路由协议的仿真分析比较如下。 (1)图1显示的是两种协议的吞吐量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AODV协议的吞吐量高于DSR协议。因为AODV协议实现了DSR和DSDV协议的组合,因此与采用源路由的DSR协议相比,AODV协议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在吞吐量特性方面要优于DSR。 (2)图2显示DSR协议的负载明显小于AODV协议,这是由于DSR协议路由负载主要是RREP与RERR分组,用来建立多条到目的节点路由。DSR协议使用了缓存技术和混杂接受方式侦听路由请求分组,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路由负载。而AODV协议路由负载主要是RREQ分组。 (3)图3显示在丢包率方面,开始AODV比DSR的丢包率小,随着仿真时间的变化,AODV和DSR都是稳定维持在一个小的范围内,DSR协议的性能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而AODV则随着仿真时间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增大。 从以上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车间通信V2V网络,AODV 路由协议在吞吐量、路由负载、丢包率等性能上都比DSR路由协议更适合实际网络的通信要求。 结语 文章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多跳场景V2V的无线数据通信场景,使用OPNET Modeler软件进行建模和仿真,对V2V场景的无线网络的总体性能进行了评估。但是,用OPNET Modeler软件来仿真车辆通信网络是理想状况,与实际车辆仿真还是有差距的,未来的研究应该向实地实验发展。 通信网技术论文: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铁路列车快速发展,列车速度越来越快,对于通信服务和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全面升级。本文分析了接入网技术和铁路通信网中接入网承载的业务,阐述了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 【关键词】 接入网技术 铁路通信网 运用 铁路通信网应满足高速列车通信要求,保障铁路列车的安全运营,随着可变视频、高速数据和语音等多媒体宽带业务不断增多,光纤化和数字化是铁路通信网的必然发展趋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通过多种接入网技术和点对多点、点对点的组网方式,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一、接入网技术 根据ITU访问网络框架协议,接入网由用户网络接口和业务节点接口组成,电信业务系统要求应提高信息传输的承载能力,实现Q3接口的管理和配置,接入网技术的接口是利用业务节点和SNI的连接,通过用户管理和UNI用户侧的Q3接口连接到TMN电信管理网。 二、铁路通信网中接入网承载的业务 铁路通信网中的接入网作为最底层部分,采用光纤接入,直接面向用户,主要包括铜缆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数字技术等。铁路通信网接入网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专用业务和公用业务两方面,铁路专用通信包括闭塞电话、站间电话、区间电话、专用电话和调度电话,专用数据业务涵盖铁路客票定和发售系统、调度集中、电力远程控制和监测等[1]。 三、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 3.1无线接入网的应用 无线接入网包括移动无线接入网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移动无线接入网主要利用时分多路存取和时分多路复用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进行信息传输,铁路通信网中包含多为微波中心站,通过点对多点或者点对点的网络通信,满足网络管理中心、使用终端站和中继站的数据通信要求。根据铁路通信网的运行要求,采用CDMA和GSM-R技术接入互联网,可构建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基本的电话服务,其通过蜂窝通信、卫星、微波等方式,实现铁路通信网的信息传输,可以在铁路列车的全部或者局部区域为用户终端提供无线传输服务。 3.2有线接入网的应用 有线接入网在铁路通信网中的应用较广泛,以光纤作为光接入系统和光接入复用系统的传输介质,在用户比较集中的区域,在用户和交换机之间构建专用的光纤主干馈线链路,形成铁路通信网的星型网络结构。并且,铁路通信网应用SDH技术,通过ATM交换机将视频、音频和其他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合理配置通信网传输带宽,可以为用户提供交互式数字视频业务。 3.3音频专线的接入网技术 在铁路通信网中的音频专线接入网,每块电压反馈板VFB提供8路四线端口或者16路二线端口,一块VFB同时包括四线和二线端口,两种端口可混合使用。VFB板支持1650欧姆和600欧姆的接口阻抗,由多台音频接口配置。接入网在改变铁路通信网接口阻抗时,相应改动VFB板的拨码开关,VFB板上有6个双路拨码开关,可同时控制16路接口阻抗,VFB板拨码开关的“OFF”态连接1650欧姆阻抗,“ON”态连接600欧姆阻抗[2]。同时,由于铁路列车的特殊要求,VFB板的发送、接收增益不用于模拟应护板,可调节范围明显增大。另外,VFB板和模拟用户板的槽位相互兼容,可插在ONU用户框中,实现点对点的音频专线。 3.4热线电话/闭塞电话 闭塞电话也称为铁路通信的站间行车电话,是铁路列车调度系统的重要业务,主要实现相邻行车站点对点之间的通信。铁路通信网利用接入网技术,下行站和上行站之间的集中机采用磁石盘通信方式,共分盘设置有振铃电路和玲流检测电路,在铁路通信网中需要成对使用共分盘和共总盘,共分盘通过接入网呼叫共总盘,铁路通信网接通通话电路,接入网形成直流通路,环路电流激发共总盘,响铃电路起动,工作人员听到铃响,接通通话。 3.5共线电话调度 铁路通信网共线电话调度系统主要由分机、传输通道和调度总机组成,其是一种多点共线系统,所有分机和总机并接在一条共用回路中,分机和总机之间可以通话,分机和分机之间不能通话,通常情况下,一组分机数约15~20个,共线电话约10~20个。铁路通信网中的电力调度、货运和列车有各自专用的传输回线,通过共线汇接网络,应用钢实线回路、载波回路或者实线通道,满足电话业务要求。为了提高铁路运营的安全性,铁路通信网的音频不能集中叠加在OLT点上,避免由于这个点出现运行故障导致整个通信网瘫痪。 四、结束语 铁路通信网是提高运输效率、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网中的运用,应在满足铁路通信要求基础上,积极发展和应用多种接入网技术,特别是无线接入网,推动铁路通信网的快速发展。 通信网技术论文:探析智能电网中通信网技术的应用 【摘要】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智能电网内涵,深入的探析了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电网;通信;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逐渐取代传统的电网,成为电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智能电网中引进了传感、信息融合、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电能发电、传输、配电、用电等环节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促使发电厂、输电企业、配电企业以及用户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另外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构建数字化、信息化、高效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智能电网研究的技术基础,这也是智能电网研究的重点问题。和传统的电网不同,无线通信系统和网络需要布置用电方,并且需要他们相互的融合。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在于信息技术的高效运用,这样就需要重视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通信技术可以获取电网数据、电网保护的数据、用户信息等,这样可以为智能电网的布网提供支撑。 1.智能电网内涵 智能电网通常是建立在通信网络的基础之上的,对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控制方法的应用。智能网可以连接在电子终端的用户之间,或者是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这样可以实现电力数据的双向传输,可以开发电力、电讯、智能家电控制等多种功能。智能电网的职能功能表现在下列的方面:一是安全可靠性。智能电网可以应对自然灾害、外力的破坏以及计算机的攻击,这样才能够确保电网的安全和正常的运行。二是经济高效。智能电网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可以提高设备的传输容量和利用率。智能电网可以对于不同的区域进行调节,平衡电力系统供需缺口。智能电网可以支持电力市场的竞争,可以实行浮动电价制度,从而促进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三是自愈性。智能电网可以实时的掌握电网运行的状态,对于电网运行中的故障及时的检修。智能电网也可以实现快速的自我恢复,这样可以减少大面积的通电现象的发生。四是兼容,智能电网可以兼容各种类型的设备,例如,集中的大电源、可再生资源等,这样可以实现电力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五是和用户友好互动。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和用户的互动,这样可以满足供电的可靠性。市场交易可以激励市场主体参与电网的管理中,提高电网系统的运行水平。智能电网和传统的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具有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智能调度的功能,这样可以实现和环境的友好相处。智能电网通常是以需求为导向,采用智能化的动态的电价和精确计费的系统。 2.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通信技术,原因在于通信技术成本低、拓展性强,是智能电网的理想通信方式。 2.1 IPv6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的地址已经被用完,而现在的互联网都是在IPv4的协议基础上运行的,这样空间地址的不足就影响到互联网的发展。为了促进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利用IPv6重新定义空间地址,传统的IPv4采用的是32位地址长度,这样仅有43亿个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这样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间地址。IPv6对IP报文头部的格式做了变动,IPv6采用灵活的IP报文头部格式,这样可以加快报文的处理速度。采用IPv6协议,而且需要身份的验证,这样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采用IPv6可以支持更多的服务类型,这样能够适应技术的需要。IPv6是智能电网运行的很重要基石,它的广泛的应用可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智能电网可以促使各种设备相互连接,并且拥有自己的IP地址,用户可以利用网络访问设备。采用IPv6可以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无限的地址空间,这样可以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过程中的设备拥有自己的IP地址,这样可以把各种设备都纳入到电网的管理中,实现电网的双向通信。 2.2 Zigbee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Zigbee这种协议规定的是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组网通信技术。Zigbee的通信效率低于蓝牙,是由电池供电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Zigbee采用的是开放频段,这样可以使用多种通信技术。Zigbee具有成本低,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了无线感测网络的设置成本。Zigbee具有功耗低,Zigbee在休眠的状态下,耗电量比较低,仅有1,而且Zigbee芯片的尺寸比较小。Zigbee的网络容量比较大,Zigbee有主节点管理从节点,每个Zigbee可以支持6.5万个节点。Zigbee可以提供数据完整性的查询和鉴别的功能。Zigbee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得到普遍的应用,随着Zigbee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始支持IP协议。具有Zigbee无线传输协议的设备可以组成数据测控网络,这种设备具有众多的优势,这样适应于在智能电网中普遍的应用。 2.3 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光纤以太网通常是指在光纤上运行以太网LAN数据包接入SP网络。光纤以太网具有高的网络效率,而且网络的安全性比较好,操作性比较强,它可以解决宽带平行现象。因此该技术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我国智能电网中运用比较多的是双绞线为传输介质构建的以太网,而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以太网还在发展中。光纤以太网逐渐成为公用的载体服务和廉价的互连方法。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光纤以太网的发展,从而可以很好的利用宽带。在未来的智能电网中,对于光纤以太网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在具体的应用中,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可以实现智能电气设备的组网。例如电子互感器、智能开关等,都可以利用智能变电站内的光纤以太网,把发出的信号传输到智能化的保护装置中,并且可以通过远动工作站传输到其他的设备上。 3.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方案要点分析 网络具有控制灵活、扩展方便、可靠性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控制中,通信技术可以简化控制设备的连接方式,进而可以实现不同的设备的网络集成和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电力系统是实时的系统,这样就会造成控制设备的信息差异比较大,利用网络传输控制信息存在着路径的不确定、数据的不完整、信息因果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从电力信息传输入手,探究通信技术对智能电网的影响。在智能电网中建立双向通信系统,可以实现智能电网的自我监控和校正,对于设备进行监测,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建立高效的双向通信系统可以促使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电力电子控制系统、保护系统等,实现网络化的通信,这样可以提高智能电网的服务水平。智能电网的集成通信系统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压等级的电力通信,这部分主要包括电网的调度控制中心、发电输电网络、管理平台等通信系统。这部分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宽带和传输路径可以实现相对可控,这样变电站可以实现多方向的互联,确保在N-M的通信环境下,利用通信技术来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可靠性。二是配电网和用户的侧通信,这部分系统包括用户电表和电器等通信设备,而且这部分系统采用多种多样的通信形式,例如光纤通信、无限电通信等。智能电网的管理中需要重视一些技术。例如开放的通信架构,它可以形成“即插即用”的环境,这样可以促进电网元件之间实现网络化的通信。又例如通信技术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可以实现传感器、应用系统、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无缝连接,进而可以实现设备和系统、系统之间相互操作的功能。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面临机遇和挑战,而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部门需要重视通信技术,促进智能电网的建设,让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
土木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土木工程概预算改革的思考 摘 要:建设部最新制定了规范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则相关的土木工程概预算的内容也需要同步地改进,本文主要提出了急需改革现有土木工程概预算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的计价;计价的模式;土木工程的概预算;定额计价;计算的规则 一、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的介绍 (一)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的概念 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是指招标人所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必须的全部费用,都由投标人来完成。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方式,是在建设工程的招投标的过程中,由招标人自己或者委托一些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去反映该工程实体的消耗以及措施性消耗的工程量的清单,并将此作为招标文件的重要部分提供给该项目的投标人,从而投标人依据该工程量的清单自主报价的计价方式。 (二)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的主要特点 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的特点主要有:1.可以有效控制消耗量,将政府的社会统一平均消耗量作为指导标准,作为企业的一个社会平均尺度,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2.彻底地放开价格,全面地放开工程的消耗量中工、料、机的价格以及利润和管理的费用,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工程的价格。3.投标的企业进行自主报价,投标的企业主要根据自身的技术专长及材料的采购渠道和管理水平等,来制定该企业的自己的报价,自主地进行报价。 二、目前土木工程的概预算课程的主要内容安排 目前各种概预算的教材大部分都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介绍:第一是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该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构成;第二是建筑工程的定额及单价的确定,主要是对建筑工程定额的种类以及组成的介绍,基础的定额、人工和材料的消耗定额及机械台班的定额等等;第三是工程造价的相关文件的编制主要包括设计的概算、投资的估算、工程的标书、施工图的预算等内容的编制;第四是工程量的计算的规则,主要是包括各个分部的分项的工程量的介绍以及实例的讲解等。 三、工程量清单的计价与传统的定额的计价的区别分析 (一)计价的依据不同 定额的计价的建设工程,主要的依据是国家、省、相关的专业部门制定的各种的定额,其性质主要为指导性。其清单计价的建设工程,主要计价是依据《计价规范》,该性质是为包含强制性的条文的国家的标准。计价时所用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多种多样的。 (二)工程量的的不同来源 在定额计价的方法中,其建设工程的工程量主要由招标人以及投标人分别按照施工图纸来计算。而在清单计价的方法中,招标方必须要设置清单的项目并且计算出清单工程量,工程量主要由招标人(或者委托给有关工程造价的中介机构)依据《计价规范》的附录中按照规定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以及计量单位进行统一计算。 (三)工程量不同的计算规则 这两种模式的工程量的计算规则的明显区别在于:定额模式按照定额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来计算,清单模式则是按照清单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下面举例 (四)费用项目的划分的不同 传统定额的计价方式是把工程造价划分为四部分费用:直接费、间接费、利润以及税金。工程量清单的计价则将工程造价划分为五个部分费用:分部分项的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以及税金。两种的计价方式的各个费用项目的含义是不相同的。下面举个例子: 四、对新编制的土木工程概预算的教材思路进行分析 (一)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的一些基础知识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总投资的构成部分。但是其中的建筑的安装工程费用等等内容,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以前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新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 (二)建筑工程的定额以及清单工程量的单价的确定 定额的计价的单价是定额的分项工程单价,清单工程量的计价使用的单价则是综合单价,不仅仅有人工的费用、材料的费用、机械的使用费用,还包括企业的管理费用以及利润,并将施工期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因此土木工程的概预算的教材的内容需要按照新的清单的计价模式同步更新。 (三)建筑工程的造价文件的编制内容 在施工图的预算之前的相关的项目可以和过去保持一致,但是施工图的预算则必须作很大幅度的修改。我们主要从业主以及投标人两个方面去思考。从业主方面来看,需要从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依据的作用、工程量清单的组成的编制的说明内容等展开介绍。从投标人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填报工程量的清单表中的综合单价的问题。针对这部分的费用计算的过程,费用计算的过程首先是计算三个费用:人、机、料的费用。接着可以计算非竞争性的费用:规费和税金,依据国家的相关的费用率和其计算方法确定。再者,企业的管理费用、利润以及风险等这几个部分由于属于竞争性的部分因此主要要根据该企业的本身的水平进行编制和预测。 (四)对工程标底的编制 主要要明确在工程量清单的计价模式下,标底是在以前统计的数据基础上或在以前的定额预算上通过调整市场价格而形成的,仅仅是业主掌握工程价格的依据,但不能够将它拿来作为评标的标准。业主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需要委托有工程造价咨询的资质的单位做工程量的清单或进一步地编制标底。这些单位必须具备历次的积累、统计及可以分析的资料,并且是由市场的价格体系变动的资料,否则将无法编制其标底。 (五)施工预算方面 施工预算的定义是施工企业的内部编制的完成该单位工程所必须的人工、材料的数量、机械台班的消耗量和预算的造价。其编制方法与以前一样。但是在新的规范下,编制施工预算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本章也必须着重强调。由于施工预算的编制的原则主要为平均先进水平因此施工预算主要体现了其企业的本身竞争能力、管理的水平。而利用工程量清单的计价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要激励建筑市场的竞争。而作为施工企业自身要不断的完善、不断地修订企业内部的相关施工定额,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该企业的技术管理的水平,才能在该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五、小结 由于目前我国实行了建设工程量的清单计价的规范,因此现在实行的土木工程的概预算的内容必须同步加以改革,否则就很难适应其形式的需要。 土木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对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影响分析 摘要: 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分析传统的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讨论其对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概预算;影响分析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强调对工科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应体现工程知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综合特征[1]。土木工程概预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编制一般工程概预算的能力,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系列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为此,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在分析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在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上全面进行讨论分析,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2]。 1 传统的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内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就目前来说,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1 教材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教学内容灵活性和系统性不够[2]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成果。由于建筑工程概预算定额具有区域性,各个省市颁布自己的造价管理文件,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土木工程概预算教材都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和取费程序,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另外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无法及时反映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教材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现有的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工程计算规则、费用组成的讲解,教学内容多,枯燥,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材中加入了相应的作业练习,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学生所学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这样根本完成不了实际工程图的预算。 1.2 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由于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大多是一些规则的罗列,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取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讲且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的被动教学模式,手段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先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后进行相关例题的讲解,由于内容较枯燥,容易导致学生听讲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机械化,容易丧失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学生对于定额的应用、工程量的计算(特别是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很难深刻理解。 1.3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欠佳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阶段,应用现代媒体技术缺乏,教师不注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 1.4 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及考核方式单一。传统教学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采用这种考试方式,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在内容上偏重于知识的考核,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容易出现猜题搞重点突击的情形,也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易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中的体现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切实加强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中的能力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主要建设思路如下: 2.1 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开展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课程课时等条件要求,制订新的教学大纲。依据新的教学大纲,从能力培养出发,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和取费程序,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同时在教材内引入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实例,加强学生对编制造价文件的理解。再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在合理安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以外,恰当采用图表教学,使授课内容更加清晰、明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此类章节内容学习的兴趣,增强授课效果。 2.2 改进教学方法 2.2.1 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4]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大胆构思,使学生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的灌输到主动吸收,这样的课堂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活泼、意趣横生。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问题大胆发言。如此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2.2.2 借助概预算软件辅助教学[3][5] 建筑工程造价软件在实际工程概预算中应用越来越多,学生必须要掌握造价软件的操作,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实际工程,才能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育理念。应用造价软件不但可以提高造价编制的速度、降低错误率,而且计算机记录数据,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审核,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学生可以把课程设计应用软件再完成一次,这样就把手算与电算相结合,更加深刻地理解概预算的相关计算规则。 2.2.3 层次案例教学法授课[3] 通过选用完整的工程案例分析,能够使概念、规则更加具体化,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预算编制的实践应用能力。在选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层次化教学,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大型工程的计算思路与习惯,学生加深对定额各章节知识点的理解。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概预算》教学探索 摘要:基于概预算编制质量对控制工程建设投资的影响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能力的现实需求,对《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应用型人才;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1-02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很强的学科,概预算是反映工程项目初步投资水平与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它不仅是控制一个工程项目造价的重要依据,而且是衡量工程设计是否经济、合理性的主要依据。概预算的质量和水平,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而工程造价对于控制工程投资规模,缩短建设时间,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技术创新高速发展,工程造价也处在一个亟需完善和发展的阶段。概预算的发展与完善影响整个工程造价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投资越来越大,对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这一发展趋势。 一、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1.教学资源和课程信息的陈旧与落后。“土木工程概预算”政策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作为一名优秀的造价工程师,应该熟知工程技术与计量、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并兼备经济法规、工程合同、工程财务等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多方面知识。概预算课程涉及了多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更新,都会对概预算课程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对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相应的贯彻教程与教材建设需要时间,概预算课程教材信息对先进成果的反映有所滞后是一种常态。根据市场变化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缺陷,为了不断地完善工程造价体制和规范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规程等修订、颁布、实施频繁。学校与企业相比较,对各种市场信息变化的获取和认识相对滞后,因而教学图书资源的陈旧与落后,已完全不能适应概预算课程教学的基本需求。即使是更新后的概预算教材,偏重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缺少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这往往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教师只能加大课堂上的信息量,有些学生跟不上讲课的速度,课下没有配套的参考书以及相应的规范、规程和图集等,不利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从而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2.教学内容多与计划学时少的冲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教育改革,为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开始大幅度压缩必修课课程教学学时,开设“百家讲坛”选修课,即学生学分选修课。必修课程的教学学时大大缩减,这就形成了教学内容多与计划学时少的矛盾。 3.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在“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推动下,研究型教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实践,但一方因缺乏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创新,一些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行政权利而忽视学术权利的现象,对教学实践干预过多,各种检查、考核评估过于频繁,科研工作量的压力过大,使得教师要花在教育教学上的精力大大减少,更无暇顾及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研究。另一方面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号召,使学生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实用性课程内容简单,不能体现出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愿望。相反力学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认为力学课程考试好,证明自己的能力强,因此,大学生关心的往往是最后的成绩而不是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新思路 1.设问式教学,引导课前预习。概预算课程不仅涉及知识面范围广,政策性强,而且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也都很强。课堂教学学时压缩以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内容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工程量计算规则量大繁杂,教师的详细讲解与分析,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机械化,而不能集中精力或没有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安排学生提前预习理论知识,课堂侧重讲授案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学生又往往因未预习理论知识而听得一头雾水,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结合本课程的实际应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设问式教学方法。例如,对《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的术语和重要条款以及工程量计算规则,以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总结出来,提供给学生作为课下练习,然后在课堂上提问或大家分组讨论,提问可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紧跟教师教学思路,可以是教师自问自答,也可某个同学或全班同学呼应,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平时成绩的奖励,鼓励大家积极发言、踊跃参与。一方面,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主动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掌握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疏漏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选取代表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或易理解错误的条目,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节省了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时间。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中增加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等执业考试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作比较,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一个优秀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2.情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概预算课程与施工工艺、建筑构造等知识的衔接能力、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跨度等因素直接影响概预算课程教学的质量。如何将概预算课程中抽象的概念、枯燥的规则变得相对的实际和真实,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因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安排在概预算课程教学之后,在概预算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亲临工程现场观看也不太可能,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讲如何确定灌注桩工程量清单项目以及报价时应考虑的定额子目,将灌注桩的工程施工工艺拍成图片,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感和授课的信息量。对于主体结构,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楼、办公楼为例,熟悉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感知活动,从而更易进入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状态,有利于学生接受概念,理解规律。 3.信息教育,创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①开拓教师信息获取渠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中,科学的进步和科研成果的创新已日益取决于对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掌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促使人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为提高教师信息获取能力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多数高校建立起信息检索中心,这个中心包括普通的图书期刊、微缩资料胶卷、电脑教学软件以及电脑互联网络等现代化信息载体,为教师提供自主接受信息的重要场所。多数教师不仅具有阅读、分析学术著作和科技期刊的能力,熟练使用多种工具书的能力,还有检索数据库的能力以及在因特网上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多数教师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及对工程实际问题处理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了“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多参与一些社会兼职工作,能使教师更好地积累工程实际经验。特别是造价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地了解法律、法规的颁布情况,技术规程与设计施工图集的更新内容,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脱节。②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技能。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形成是深处信息环境下衡量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对专业研究领域相关信息的处理能力已成为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如美国针对理工科学生制定的五大标准(信息需求判断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意识地开展概预算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概预算课程系统性强、涉及知识范围广,学生要想步入造价行业,必须能够识图、熟悉各种建筑材料、了解结构的施工工艺及现场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分析和资料管理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识图水平、施工工序与施工技术的感性认知程度较差。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想学习却不知道学习的方向。例如,大学课程中没有专门用来学习识图的课程,学校里的图书资源也相对缺乏,最新图集资料和相关的规范、规程往往不能及时更新,这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特别关键。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任务,然后提供给学生与任务相关的图集、规范、规程等名称,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化信息载体来搜索和获取。完成任务的过程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所需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要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要会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信息素养,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三、考试考核方法多样化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由于各门课程考试集中安排在期末进行,容易造成学生平时逃课缺勤、迟到或早退、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睡觉,考试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等问题的出现,有时成绩虽能勉强过关,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效果较差。笔者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在响应学校规定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基础上,对另外30%的成绩评定,采用了多种考核办法:平时出勤情况占10%(视上课出勤、迟到或早退情况记录评定成绩),实验成绩占10%(主要依据为实验报告和软件应用成果),平时回答问题情况占10%,对于经常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在评定成绩时给予适当奖励。这样既提供给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选择权,让学生感受到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出发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土木工程概预算》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完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不断地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工程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地为企业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谈土木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科学合理的工程概预算对于现代化的建筑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建筑项目最佳经济效益的先决条件之一。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预算;问题;对策 1、引言 工程概预算是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价格体系,并且具有单件定价和多次计价的特征。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工程概预算编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为概预算编制工作的技术性要求非常强,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概预算的编制工作有了很多变化,这就导致概预算人员的任务非常繁重。由此可见,工程概预算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管理的复杂过程,必须注重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真实性、可行性、科学性。 工程概预算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的体制,必须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全面控制,甚至渗透到全体工作人员的主动控制之中。工程概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要在资金投入最少的情况下实现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达到工期最短、投资最省、收效最快的经济效果。 2、问题 某个特定时期概预算的额定情况和编制办法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施工工艺情况、建筑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等建筑技术的综合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必然会降低各类资源的消耗,同时提高生产效率,所以额定情况和编制办法并非一成不变。现阶段,我国部分建设企业对于土木工程概预算的研究不断深入,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成本管理的实践当中。然而随着国内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土木工程概预算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概预算的覆盖面较小。在编制概预算过程中,借用定额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如需参照工民建定额来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等,这类定额的借用势必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项目工程、不同工作水平的企业造成影响。因此应结合土木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趋于完整的定额体系。笔者建议依据地理的差异情况和施工人员的水平能力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特点及发展程度调整定额,即在基础定额之上增加相应的难易系数,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产出更多的非生产性及生产性的固定资产。 2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足,工程投招标工作不够规范。项目储备缺乏、资金投入有限、现场调研不够、资料数据不新致使编制内容不够规范细致,影响了工程概预算的准确编制,因此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编制内容不完整、多算、漏算、错算等现象,最终导致“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等问题发生,增加了工程投资。项目招投标时,部分项目工程不公开投招标,而采用邀请招标或议标等方式规避招标,部分单位签订与招标文件不符的合同,对于招标文件的审查不严格,尤其是对工程量清单的审查不够详细,致使工程项目后期出现大量不当支出,工程概预算失去实际意义。 3土木工程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不给力。建筑设计阶段是将工程由计划变为现实的重要阶段,然而常常由于项目急于施工、工程急于上马而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致使设计思路不够清晰,设计方案不够合理,图纸内容不够完整,最终导致后期出现大量的设计变更及人力、物力的浪费,致使工程造价大幅增加。施工阶段造价管理较为混乱,部分项目管理无章可循,存在土木工程结算概念不明确、结算目标不清晰、结算职责不到位的问题,甚至出现未按相关程序审批而直接扩大规模的现象。项目结算过程常出现误结、重结、多结等浪费现象,造成建筑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数据失真、造价管理失控。 4间接费中以直接工程费为基数的计算方法容易引起造价失控。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办法只对 八种材料的基价做了规定,其他上百种材料的价差不用于计算间接费而变成实际的工程概预算,这些变成实际工程概预算的材料价格则直接算进了工程费中。受市场经济及国家政策性的调价是影响材料价格的主要因素,材料价格在各个不同地区的差异比较明显,另外各个部门的利益和人为因素也对价格有影响,所以材料价格时高时低,因而影响间接费的准确性,在材料造价的过程中容易失控。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可能多的搜集材料价格信息,若是异地,至少每三个月利用互联网每个材料价格的上限或建筑工程的调价系数。 3、对策 3.1深化设计深度,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龙头环节,该阶段直接影响后续工程的实施,是控制概预算的重中之重。若要提高土木工程概预算质量,设计单位必须做好设计前准备工作,并积极推广限额设计。设计前准备工作包括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分析;土木工程所在地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及建筑材料及工艺设备的选择等。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最优化,实现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限额设计是指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均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上层估算控制后续工作概预算的方法,即将已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作为控制初步设计的限额,然后再将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概算,并将其作为施工图设计和预算的限额。由此可见,限额设计是一种有利于实现“概算不超估算、预算不超概算”,科学合理确定工程概预算的设计方法。 3.2实行法人责任制,强化项目合同管理 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和责任感,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造成工程概预算质量下降,可信度不足。因此,若要提高土木工程概预算质量,建设单位必须积极实行法人责任制,强化项目合同管理。按照建筑项目法人责任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突出且责任心较强的人负责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监管过程中要认真落实管理责任,理顺各职责关系,另外还要制定奖惩制度,对于认真落实完成概预算目标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玩忽职守,未能按要求完成相关指标的员工给予适当惩罚,使其充分发挥鞭笞和激励作用。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施工合同,强化项目合同管理,而不能使其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建设单位在工程款支付过程中必须认真核算,对于施工单位提交的结算工程款清单,必须指派专人进行逐项核实,确认无误且符合签订合同要求后才可支付,尽可能地避免超概预算问题的发生。 3.3落实投招标制,健全设计变更及监理制度 施工阶段的造价及质量管理直接决定着建筑项目建成所需时间及成本及项目建成后的质量和功能。为有效控制工程概预算,施工单位必须认真落实投招标制,健全设计变更及监理制度。投招标制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投招标制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增加施工单位之间的净增里,有助于选择最好的施工队伍和最优的施工方案。虽然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不可避免,但施工单位必须要进行有效控制。对于会带来概预算较大变化的设计变更,必须按照相关程序由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查,审批后才可实行。土木工程施工期间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并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督执行,监理工程师必须做到“现场监督,跟踪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降低概预算变化幅度。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项目概预算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都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项目概预算质量,以有效发挥其指导和控制作用。 土木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结合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讨。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将以往注重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工程类专业课的教学应以技能培养为主,突出职业化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出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预算;教学改革;实际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1 工程类专业课的教学应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普遍化,传统教育主要是知识的教育,而为了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现在越来越需要具有动手能力、实践经验的人才,即理论结合实际,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要转换新的教学模式,重新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一方面,老师在理论课阶段一定把重点难点讲透,使学生在理论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适当在授课中加入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检验学生通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开动脑筋,勤于动手,为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由于土木工程预算这门课具有实践性强、地区性强、政策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该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传授基本知识。 2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自身的特点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定额原理:主要讲述定额的概念、作用、编制方法,定额的组成及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概预算的编制:主要讲述工程建设项目的费用构成、计算方法及概预算文件的编制。由于工程所处的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生产力发展不同、国家政策不同等,造成概预算中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政策性。同时,预算这门课贯穿整个建设工程的各个阶段,应用及其广泛。因此,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套取定额,授课时最好结合一个实际的工程图纸来详细计算。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应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只有通过实际的计算,才能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加认真细致,认识到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另外,概预算这门课程与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钢结构、地基基础等,这些都是学习概预算的基础,因此必须学好与之相关的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学习概预算时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要想学好这门课,不但要好好学习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重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实践脱节,现在都是在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并没有结合实际的工作使所学知识得到应用,因此,实际算例的接触也是微乎其微。 3.2 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全国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并没有按照本地区的现行定额,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造成学生工作时很茫然,不会使用定额,不会套取取费,不了解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不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 3.3 一直以来使用的教材,缺少定额套用、换算及工程量的计算等实际的计算方法。 3.4 现在的教材缺少基本建设程序的内容,不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定额和不同深度的概预算在建设工程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3.5 费用构成方面,缺乏地区不同、政策导向造成的差异,没有充分体现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的特点。 3.6 根据现在建筑行业对土木专业学生的要求看,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经济管理、投资分析、编制和分析概预算等。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以后能力顺利上岗,必须针对以上六个问题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4 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改革 4.1 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过去的教育模式已经陈旧,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及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首先,调整教学计划,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最好在增加一个“土木工程概预算”的课程设计;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时一定要注意:对定额原理部分的理论知识,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予以保留,同时应该增加建设工程的程序,并且介绍不同地区、不同政策、不同建设时期预算的不同作用以及深度;最后,最好是为每班学生配备两套现行的《黑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取费定额,以便增加实践环节,切实保证学生掌握施工图概预算的编制方法。 4.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分一下四步: 4.2.1 理论课的教学 根据教材特点,把教材作为主要的参考书,而不是全部授课内容。其内容包括:第一,基本建设程序:主要介绍定额及概预算文件在基本建设各个时期的作用及编制方法;第二,定额原理:侧重于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中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人工日工资标准、材料、机械台班预算价格及定额基价的确定;第三,费用构成,侧重于取费基数及费率的选取;第四,具体概预算文件的编制:主要侧重于不同文件的区别及用途。 4.2.2 实践课的教学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授课:第一,结合《黑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及取费定额,逐条逐项讲解,并且授课前,给学生配备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结合定额和图纸,边讲边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第二,在定额的运用中,分部工程的列项、定额的套用、换算及工程量计算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准确熟练地掌握,在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熟记定额内容。为使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发现集中问题,及时解决。 4.2.3 动手能力的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学生学习完定额的使用方法并且了解当地造价部门编制概预算的政策规定后,安排一个课程设计,这个设计是根据实际工程来进行预算的。要求学生使用目前《黑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取费标准,完成这个实际工程的施工图预算。首先,计算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其次,在熟悉理解定额基础上,进行工料分析;最后,根据黑龙江地区造价管理部门的取费标准,套用定额,算出工程造价。通过以上三部分的指导,学生都顺利完成了课程设计,不仅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4.2.4 培训学生的上岗资格 通过以上的学习实践,学生们普遍掌握了概预算的编制方法并且能够准确计算工作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黑龙江省建委以及大庆统一组织的“预算员资格认证”考试,如果取得了“预算员资格”证就可以为毕业后顺利走向预算工作奠定了基础。 5 结论 该门课程的改革尝试,收到了以下的初步效果: ①使概预算这门课教学更加系统完善,因为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很多实际的工程,增了教学的趣味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②由于教学中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一改过去概预算的枯燥乏味,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由于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使大家觉得学有所用,增强了自信,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任课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有过硬的基础知识,也要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时偏少,定额的变化引起教学资金的不足等,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通过以上改革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概预算这门课程理论以实践相结合的更加紧密,必须对该课程继续改革下去,使教学形式更加系统具体,更加便于以后学生的上岗就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论述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职业能力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能与业主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熟练掌握设计流派与风格,能进行各种类型的项目设计,能独立进行方案的手绘或者计算机辅助快速表达的方案设计师;熟悉行业规范,熟悉装饰与景观材料,并能合理运用;熟练掌握构造,能独立进行项目平面图的绘制,能独立进行立面图绘制,能独立进行大样图和节点详图的绘制的设计师;能熟读设计图纸,了解施工材料与施工工艺,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施工质量验收要点的工程现场管理人员。 (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面向室内装饰、景观规划等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设计职业领域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环境艺术设计等文化创意企业生产、管理等第一线的方案设计师、绘图员、工程管理等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在相关岗位从事方案设计、施工图深化设计、设计工程管理、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知识要求:①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英语、计算机应用及体育与健康等基础知识;②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③具有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方法;④具有人机工程学、景观生态学、装饰材料构造与施工、植物植被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⑤掌握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规划、建筑的基本知识。2.能力要求:①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写作、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能有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②能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及英语技术资料的阅读能力,具有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基本能力;③能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④具有景观设计人员图纸表达手绘表现能力;⑤具有一定的景观和室内设计职业素养和工作岗位能力;⑥具有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操作能力;⑦具有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实施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能力。3.素质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②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热爱人类生活的精神;③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④具有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精神。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实施“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内工作室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中完成基础知识和各种基本技能性训练使学生成为专业的新手具备设计师基本的理论与基本技能;第二阶段:第二学年主要在校内工作室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训基地真实环境中交替完成各种综合性训练,并邀请行业的专家学者和本校老师交替上课来扩充学生设计的知识面,并与市场充分接触。使学生成为专业的能手;第三阶段: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依靠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兼职教师,通过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专业特点、行业特点、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现状、企业需求而确定的。其核心就是“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段递进式”主要是指职业能力的递进。刚来到学校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大多不是艺术生,是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他们是凭着自己一时的兴起和爱好,选择了这个专业。可以说是一名彻彻底底的专业新兵、专业新手。在一年级学校主要开设专业认知实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让学生了解这个专业、喜欢这个专业,并达到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第一阶段。二年级主要开设景观规划设计、非居住性空间设计、小型建筑设计、展示设计、居住性空间设计等综合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课程和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这是第二个阶段。三年级就进入订单企业进行顶岗综合实习。解决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学校模拟到社会实战,这是第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实践,学生就能从新手到熟手到高手,实现零距离毕业上岗。“2+1”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顶岗实习1年,它重要的意义是真正实现“双环境双师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专业,仅仅依靠学校模拟真实的项目是不能完全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完成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后,要尽快的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战中来,让学生在岗位上通过企业的人员的带领来学习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但“2+1”的人才培养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或者是时间问题,它不是或者说是不仅仅是2年在校1年在校外这么个加法算式,而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式的紧密结合。作为学校要用学生需要一年在校外顶岗实习,能满足企业对学生技术能力基本胜任、能做事的角度去思考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作为紧密合作方的企业也要从一开始就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让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学生2年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校也要主动参与到学生1年在顶岗实习中,不能放任学生,要多指导学生,多参与企业的设计活动,这样也能锻炼了师资,达到学校企业双赢,学生受益的目标。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保障问题 “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第三年的培养问题。首先要保证学生有企业提供一年顶岗实习的岗位,其次企业要有合适的人员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而实现这两个条件的前提就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所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建立订单式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就非常关键。一是搞好校内的专业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企业是否选择我们来共同育人,其核心动力是我们培养的人对企业来说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也就是专业技术是否过硬,是否能直接解决设计的技术问题,是否具备手绘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是否能对室内和景观空间进行技术性设计和表现,若能企业就会很愿意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进行校企合作。二是选择优质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或者是校企合作育人协议,用合同的方式将双方的意愿固定下来,来共育人才。三是加强顶岗实习期间,校内老师的指导、帮扶。这里的校内老师不仅指专业教师,还有辅导员等教辅人员。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岗位职责同心协力共同解决学生实习中的问题,保障学生安全稳定、富有成效的完成学业。加强学校领导组织机构的建设。重点是加强组织机构对校企合作层面的领导、管理和具体工作的实施。根据实际的状况,主要是首先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行业专家领导、企业主要领导、学院院长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只有这样才能将校企合作领导、协调、沟通、指导到位,才能紧密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的培育好学生。同时学院要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专业负责人以及骨干教师、辅导员为主体的校内工作落实组,主要是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与企业对接后校内培养的落实,以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的具体的指导帮扶工作。同时成立由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人事或者是技术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工作衔接推进组,来共同拟定教学计划、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校企互动,让校外的企业专家走进校园,让校园的专家学者走向企业。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段递进式2+1”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届学生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实现了毕业即可以零距离上岗就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实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职业岗位群“无缝对接”。多年来,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为100%,部分优秀的学生成为设计师、主任设计师、设计总监,成为企业的骨干。少数学生经过实践自己开公司和工作室当老板。专业老师在带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企业的业务,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现在所有的专业老师都成为教学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专家能手,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保证。充分弥补了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和教育资源的缺失的问题,使企业教育资源有效为学校服务。同时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增强了办学活力。 作者:刘国峰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实践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这门专业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它的实践性较强,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本文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校企合作;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无法满足社会人才供给方面的需求,没有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和知识结构较强的设计人才。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必须得到完善和提高,而校企合作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措施。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1.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中,不管是艺术还是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学校很少跟外界有过多的接触,而且由于学生的实习时间较少,对于学生的教学也比较封闭,学生的教师都因长期从事教育活动而对企业和行业的动态并不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1。而校企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校企合作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用于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还能安排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训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训,学校的课程安排和企业的实训安排形成了一个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关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人才供给方面需求、适应经济发展的优秀设计类人才。 2.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封闭的,它只围绕着学校和课堂,学生的学习参照对象也只有书本,这种教学形式会使学生无法将书本知识和工作实际联系在一起。对于将来就业的方向,学生也没有一定的认识,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实际工作进行掌握,容易导致就业困难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呼应各大高校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即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理论知识,也能在理论知识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促进学生的进步。而校企合作能够在各个环节中彻底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中加入真实的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清晰的运用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运用过程来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3.带动各方面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供实习的相关设施和优秀的技术人员为其进行实训,还可以让学生拥有较多的职业实践经验,明确自己的职业定向,获得顶岗实习收入。不但解决了学校设施不足的问题,还解决了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而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使企业不用进行前期培训就获得一定的人才储备,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则在实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扩展了自己的行业视野,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显而易见,校企合作无论对学校、企业还是学生、教师都是有益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应用 1.联合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采取了校企合作联合教学的方法,不仅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通常高校专业教师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的理论教学,一直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愈演愈烈,对于学生适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所以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高校专业教师也应当进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并为自身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只有充分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和企业。 2.教学基地 在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比较稳定,不仅拥有生产、服务产品,还拥有设计等一系列的产品,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场地设施和专业设备上,企业和学校都经过了严格挑选;在技术力量和师资上,校方和企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保证尽量能够满足企业和学校的教学要求。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场景,相当于对学生的一次培训,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能够与企业员工一同工作,真正体验企业生活和工作场景。对于学生的这种培训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自身专业水平和对于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3]。企业中的指导老师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带领学生去到材料市场进行考察,或在工地定期进行实训,那么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可以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全发挥使用,而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则无法给学生带来实际工作场景和学习机会。 3.新课程的开发 校企合作单位可以与校方共同合作,设计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新的课程,例如设计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比较重视学生在企业团队工作环境下的专业知识素养,所以这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校方理论教学外的企业实践操作技巧。待学生完成了这类课程的学习,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留在校企合作单位工作。这类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学习具体工艺,无论是公司管理是施工图纸设计,学生都要进行一定课时的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在公司直接上岗,使企业获得了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三、结语 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校企合作是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途径,若是在现有的环境艺术技术教育加入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帮助学校培养高素质、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还能在各个环节上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发展。 作者:王超 边宇慧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五学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 摘要: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造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要备很强的语言、文字、图表方面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表达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加强该专业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表达能力;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是当下比较热门的学科是属于一门新兴学科,城市环境的日益严峻,也越来越得到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和重视。环境艺术设计近年来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其涉及内容较为广泛,一般包括有城市设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城市美观度以及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1]。因此,加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出专业设计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表达能力又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下文从如何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望为日后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表达能力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口头、文字、图面,三者之间关系相辅相成,有相互独立,是一名合格环境艺术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1)首先,现在社会重视沟通,尤其是设计领域,更多的是需要对客户群体进行解释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因为设计主题需要对众人进行口头描述,所以口头表达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一个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有语言组织能力、行为礼仪、普通话标准度、答问技巧等多个方面。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其在向众人介绍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把握主题思想,避免空洞,吐字清晰、言简意赅,并且在答问过程听取、尊重对方提出的意见。2)其次,文字表达思想、展现设计理念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个优秀设计的基础。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表达方式、文字逻辑、章节组织等几个方面。在开展设计过程中,应对设计理念、条件以及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就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组织、表述能力[2]。3)设计成果主要是通过图面表达来进行展现,一般包括电脑操作能力、手绘、排版设计等几个方面。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应该要在日常中养成徒手画稿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增强电脑操作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一个要素,学生都需要通过图片来表达,清晰展现出设计的意图。如果仅仅停留在追求表面效果层次,是无法真正的提升设计水平的。 二、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 1、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主要涉及语言组织能力、行为礼仪、普通话标准度、答问技巧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后期应用于设计实践的根本。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熟悉每一个专业术语,才能在设计过程中有根有据,如鱼得水。2)在行为礼仪方面,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在仪态方面的培训,要求学生在交谈中保持谦虚态度,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以此提升自身形象好感度,获取对方的肯定和信任,为日后的合作奠定基础[3]。3)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不但有利于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为自己的形象加分。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应该要虚心向老师或者普通话水平优秀的学生进行请教,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课余时间多关注新闻联播,仔细观察新闻主播的发音和咬字,并不断学习和模仿,通过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身普通话水平。4)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的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敢于表现自己,在竞争中学习借鉴人家的答问技巧,把每一次参与都当作一次历练。同时,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在提供实训平台,让学生参与社会,在实践中锻炼,作为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的学习培养及时应对处理能力,达到提升自身答问技巧的能力目的。 2、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表达方式、文字逻辑、章节组织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文字的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如何表达,都必须要遵守一点原则,即文字表达不但需要生动、有趣、具体,告诉人家设计的目的、设计的原因,充分展现出设计的理念、设计的根本意义。因此,学生必须要在不断设计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对于设计的主题进行正确把握,确保文字精炼、有深度、有寓意,切忌给人读后依然模糊不清,找不到中心思想的感觉[4]。2)对于设计作品来说,文字逻辑、章节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文字表述是否合理清楚,是反映设计作品高低的关键,更可显示出设计师的根基。因此,必须要确保文字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对于文字的用词确保精确,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必须要有连续性,章节与章节之间既独立又紧密联系。学生在表述文字时需要多话心思,用心推敲,就算是确保文字充满幽默高校,也需要在合理前提下去进行改动,禁止出现擅改文字用语、东添西套的行为。此外,平日应多研究、观摩各种优秀设计大师的作品,向其学习如何通过文字表达作品思想,以此不断提升自身对于文字逻辑、章节设计等方面把握能力。 3、提升学生的图面表达能力 设计成果主要是通过图面表达来进行展现,一般包括电脑操作能力、手绘、排版设计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1)传统的设计主要是依靠在图纸上画,这种方式效率慢,修改起来也比较麻烦,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显然已经不符合。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被完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5]。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运用互联网技术为设计服务,提升谁效率和质量。不但需要掌握基础的电脑操作后,还必须要掌握设计专业的所有运用到的软件,包括“photoshop3DMAXAutoCADlinghtscape”等专业设计软件,通过多种设计软件,把空间设计、概念完美呈现,打造出一个逼真的设计效果立体图。2)虽然当前设计均实现电脑操作化,但对于一个专业、合格的设计师来说,当遇到一个设计灵感之后,还应该具备徒手表现的能力,即通过草图把设计大概、整体画出来,形成一个最初的方案。因此,学生在设计中,应该养成随身携带画纸和笔的习惯,把自己每一个灵感快速记录下来,在后期中在通过电脑使作品趋于完美。并把这些设计初稿好好的保存起来,在日后设计时,对这些初稿进行整合优化,不断创新,碰撞出新的设计灵感。3)排版是一个设计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作品的美观度和效果体现。为此,学生除了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多学习、多设计积累经验,提升美感度,结合设计特点,严格排版设计原则,进行合理排版,通过电脑渲图方式提升排版真实效果[6]。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知,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表达能力是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因此,学生应该要从口头、文字、图面三方面着手不断增强表达能力,从根本上提升设计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升日后就业竞争能力。 作者:沈磊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元素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以空间艺术设计为领域的专业,包括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展示设计等多项空间设计。平面设计的图案艺术以及点、线、面等设计元素,通过和色彩以及空间的线条结合,设计出多功能、美化的空间。因此,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平面构成元素的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各项领域中都充分体现出来,起到了统筹全局的作用。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元素为点、线、面,并且点、线、面具有不同特征以及表现形式。平面构成元素指一切平面空间和平面形态,在平面空间完成的造型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含有平面构成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点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最小单位。在一个平面中,只要有足够小的单位都可以看作是点。在平面构成中,点可以通过画面组合进行排列,给人不同的联想和视觉感受。而线可以明确其具体位置和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形态。在平面构成中,面具有位置、面积和形状,可以在二维空间里通过构成的组织方式产生立体效果。总之,点、线、面三者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平面构成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1、点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环境艺术设计中都可以体现出“点”的形态。根据点的构成原理可以运用不同大小、疏密的点进行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由点移动而产生线的感觉。比如:在上海地铁吊顶设计中,在格栅形式的吊顶之间放行的发光正方体不规则的分布,可以将每个小格子看成“点”形态。在景观设计中,将植物大小、数量进行组合的,构成了“点”的形态。再如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将沙发上的靠垫、茶几上的茶杯都可以看作点的集合体。另外,还可以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充分将平面构成的点构成元素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2、线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 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最为广泛,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一般常见的有实线,是实体形态形成的,比如家具、门窗、主梁等。虚线是实体中的空间县,就是实体之间的缝隙,比如墙角线、窗户线等。比如上海公园的地面铺装的设计采用了乱世镶嵌的方式,构成向心的环形线,具有一种韵律感。在室内设计中,线的应用就更加广发了。有相对长度和方向的道路、长廊、围墙、溪流等视为线。地板铺设的线型都是采用线条来组合和表现的,与空间中的点、面形式作对比。而几何曲线具有对称和秩序的,规整的美,经常会被使用在以娱乐的悠闲景观之中。 3、面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体的表面表现体的形态,二是作为片状形态独立出现。屋面、墙面、地面都是限定空间的主要因素,但是其依附在建筑体的表面存在。室内环境中的湖面都是以片状独立存在的。面的形状、大小、封闭方式直接影响到其限定空间的特性。在景观园林设计、空间设计中都运用了平面,充分表达出其功能要求、材料使用、艺术风格以及装饰造价等各种因素中的应用。在进行空间平面布局的时候起着关键性指导作用,从平面构成的角度分析空间的序列设计,因此发现其空间组织合理有序的内在规律性,同时也可以从宏观角度上将平面进行合理规划,充分体现出优美的空间与丰富的空间功能。 三、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 平面构成元素的点线面法则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起着关键性指导作用。对于初步涉及环境艺术设计展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加强其对平面构成元素的重视。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海报的设计、书籍装帧、版式设计等等应用的非常广泛。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都是综合引用平面构成的几大形式法则,巧妙的对版式进行设计,理性而又巧妙的控制平衡、节奏以及对比等方面的结合与应用,从而形成更加完美、多样化的作品。为了不断适应环境艺术设计的变化与发展,充分发挥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使平面构成在环境艺术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点线面是设计中最基本的因素,每种因素都具有其特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其应该穿插上使用各种构成元素,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巧妙的排列与运用,才能谱写出优美的文章。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遵守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将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巧妙的运用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你中,使平面构成元素的点线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从而才能使各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平面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室内空间中,使人从每个角度看上去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四、结语 经上所述,平面构成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基础。平面构成元素可以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因此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并应用平面构成要素,在设计中提倡多种元素并存的设计,从而才能设计出更多样化的作品,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 作者:庞闪闪 单位: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五常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价值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思想简述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经历几千年的更新演变而来的文化产物,是文化的精髓。其中“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加入了“智”,董仲舒在孔孟的基础上加上“信”,称为“五常”。它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仁”,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做到关照,即为仁。“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能舍,帮人一把,即为义。“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思想教育的价值 在以往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往往是教技能,思想教育推给了公共课和学校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从当今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存在着懈怠、厌学的情况,班级的凝聚力普遍不强。踏入社会工作后,学生对于社会上一些丑陋的行业现象,如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中不注重环保、以次充好,在设计施工中弄虚作假,求得利益的最大化的这些现象他们就没有鉴别能力,自己会觉得很迷茫。或者选择“从恶如流”。这样发展下去将摧毁这个学生的职业前程,这是我们当老师最不愿意看见的。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让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这种思想教育,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设计理念的价值 1、“仁”,仁义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它的实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仁”还有催人向善的积极因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当中,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就是要为人服务,设计师就是要“爱人”,针对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设计。也就是设计要“以人为本”。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人,还要尊重人,如果在一个老年人聚集的地方设计师给出一个张扬个性的设计显然是“不仁”的。 2、“义”,能舍,也可以理解为“义举” 古代人提倡控制自己的私欲,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不要给社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资源越来越缺乏的今天,设计师对空间应该最大化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要提倡“不要过度设计”。在设计的材料选择上,也应摒弃材料价格上的差别而专注于环保材料的应用上,一方面环保材料应用于人居空间对人的健康生存有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人居空间反复对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索取。 3、“礼”,礼制、礼法 本来是维系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统治阶级和民众和谐共生的保障。“礼”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概念和定位,但是其最终的实质就是规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词。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礼”作为设计理念,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古人设计的建筑、园林作品能够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在数理、材质、装饰样式上都遵循礼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现在的设计师的思考。 4、“智”,无所不知也 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是一位智者。特别是要明白环境设计与天、地、人、神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古人所讲的“天人和一”。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具有生态智慧的理念。古代南方的干阑式建筑、福建的土楼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这些建筑形式都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等基础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结果。这对我们当代的绿色设计有很大的启迪,如在居住空间中采用水循环、风循环、光循环、利用太阳能来节约能源,过“低碳”生活。 5、“信”,诚信、信念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份恭敬心,一份恭敬得一份利益。只有对传统文化充分的深入、挖掘、研究,才能具备对传统文化真正的了解、认知和继承。才能保存住传统文化的命脉。在设计中,简单的把古典元素搬进你的设计,是表面的,没有内涵的。真正的设计在于把传统的设计中加入现代的技术,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诠释,使他们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贝律铭在香山饭店完工后说“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上,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四、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教育 1、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体的。老师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五常”为标准来处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了老师所教的知识,但老师谦虚的态度、认真工作的精神也许会一直鼓励着学生。 2、对学生实行环“境教”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木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常”内容张贴上墙,上教室的墙,宿舍的墙,办公室的墙。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一个活跃的、有创造性的环境氛围,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设计素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3、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可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等课程,对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宗教传统、教育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及史学传统等等,以概要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爱国情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将中华传统文化贯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对于现有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要适当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写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门实践课程,写生的地点可以选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些地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写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城市规划中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写生的技法练习。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这些专业核心课程中,介绍优秀的设计师运用传统文化设计的优秀案例,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5、开展丰富多彩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外教育活动 现在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一是不了解,二是不感兴趣。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收集传统文化的资料,让他们在班会上各抒已见,发表看法。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学”,出去现场感受古典建筑、古典园林的魅力,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组织学生听取“传统文化讲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沈科进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财经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建设 一、历史的名义: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教育的必然性 进入21世纪,纵观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我们期待着由传统的“硬性”灌输教育向“软性”的挖掘教育潜能的视角进行转变。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不再是单一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其范围之内必然呈现出多种学科交叉所形成的个性特质。这种思想又使艺术设计不再是原生美术概念下的工艺美术,而是一次突破性的回归,标志着艺术设计的独立价值从一个边缘学科到中心综合的文化形态的建立。 (一)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教学概况 最初,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一般都具有自身专业依托,比如在建筑学专业或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或是在艺术院校内以艺术类专业为背景,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的一个支脉进行扩展。随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综合型大学在没有明显专业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了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间相互借鉴效仿,形成了几乎一样的课程设置。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所采用的教学体系之根源要追溯到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国立建筑学院。包豪斯在设计思维上用科学的、理性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和自我表现;社会需求是明确的教学导向,也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格局,即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在作坊式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探索与追求,更教会其掌握具体工艺的方法与技巧。毫无疑问,这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体系对今天的现代设计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且不论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与包豪斯设计思维之间遥远的距离会不会导致院校教学细节上的不适,单就对包豪斯教学思维的借鉴而言,多数院校目前也是“缩水”的,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有所缺失。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开设在没有专业背景支撑的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如果走不出一条拥有自身学科优势的特色化之路,该专业的开设最终只能沦为学校的一项“渔利之举”。 (二)非专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普遍状态 近期,某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107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展开了一项关于专业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初选择本专业的动机,有41.7%的学生是因为“便于升学”,33.3%的学生是出于“喜欢”。而在喜欢的学生中,78.2%的学生表示选择本专业前,对该专业只是“大概了解一点”,仅有21.8%的学生在此之前对专业“比较了解”。那么,为何要选择在财经类院校中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呢?68.8%的学生选择了“受考分影响,有学上就行”,而选择“认可学校排名”的学生为21.9%,仅有3名学生选择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感兴趣”。四年学习即将结束,认为本校与其他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比,在专业教学水平上处中上水平的有13.5%,认为处中间水平的有41.7%,认为处中下水平的有33.3%,其余学生则认为水平较低。但是,有67.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在其他院校中不能涉及的“财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关于毕业以后的去向问题,30.2%的学生表示要“继续本专业”,表示“不一定,有工作就行”的学生占43.8%,而明确表示会改行的有26%,大部分学生在回顾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时都提到“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在专业岗位上的适应度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立刻满足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一般都要经过1至2年的学习适应期才能真正担任一定的具体事务。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难以为继,最终在行业选择上再度进行调整,使得该专业的改行率进一步升高。对于普通综合性大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自身在专业上的独特性,那么在和具有专业背景院校的学生竞争时,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当下正处在新媒体教育变革的叙述岁月中,学校应通过个性教育重新营造出一个有文化价值并蕴含人文生命体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基本市场反馈 自1987年实施的新《普通学校社会科学本科目录》中工艺美术领域下增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带动,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一直处于人才相对匮乏的状态,这也是各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的又一社会契机。但随着近30年的专业发展,这种市场的单向偏颇已渐渐趋于平衡。市场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是对形式美有一些理解和创意的人才,而是逐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行业内部的分工细化。一些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公司内部部门不断分化,对人才的需求层面也越来越多元化。设计公司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设计师,同时也需要对设计内涵有充分了解的业务员、预算人员、施工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鉴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反馈,一些普通的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自身在其他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扬长避短,以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培养为主,广泛拓展学生在相关领域的适应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化教学之路。 二、现实的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化思考 目前,无论是在艺术类、建筑类院校,还是在综合性院校里,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都大致相同,基本是复制或延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为包豪斯模式的一种本土化形式)。尽管根据院校自身状况和专业特点有一定调整,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课程基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有美术基础课(素描、色彩、水彩),设计理论课(设计概论、艺术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形态基础课(装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影视语言基础),另加部分技术性课程(摄影、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三维设计),特点就是在这部分加入了管理学原理这种具有学校背景特征的课程。第二部分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设计表达、设计制图、人体工程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对学生进行设计语言、思维方式和表现技巧方面的训练,是进入专业设计之前的技术准备课程。第三部分为专业主干课,以建筑设计初步、家具设计、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课程为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内容不同、规模不同的项目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第四部分为毕业设计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各校在排课的内容和顺序上略有差异,但大致框架不变。现阶段,开展专业个性化教育对于满足社会和学生素质提升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个性化教育是融合了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内的综合性发展共同体。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所呈现出的问题,各院校相关专业人士也都有自身的思考与提议,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人文与科学思想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创意与表现能力 基于我国现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艺术类招生的种种诟病,综合素质弱、理性思维差、知识面狭窄、重形象思维、轻逻辑科学几乎是该专业生源的普遍特征。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及独立化个性的培养,首先应是对其人文与科学思想的引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建立自身价值观,能够扎根民族文化,面向国际视野,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立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谈得上创意的思维。以美国艺术教育思想为鉴,在艺术教育中强调视觉艺术的文化属性,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学科,认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现象,其形式、线条、色彩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倡议教师设计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氛围的制造者、教学研究的推动者。显然,这对教师个体的素质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向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对美术基础的强化似乎带有一种暗示性,即该专业更注重表面的形式美感。学生在开始进入设计阶段时,也很容易忽略设计的功用性。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同时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特征,是一项具有明确服务对象和使用目的的活动,而纯艺术则完全不关注物质结果,只追求从表象之后反映出的作者的精神层面,环境艺术设计却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尊重自然、科学的规律来完成的,其艺术性则体现在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对人性的充分关注上。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技术训练与设计教学中技术意识的建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夯实设计创新的基础,能够在设计创造力与现实转化力之间找到自身定位。 (三)实行双轨制教学,加强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 包豪斯设计学院一开始就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其工厂化的教学模式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一地接受课堂教学显然远远不够,因此要实行双轨制教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开设讲座或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作室教学,鼓励专职教师对外承接项目,让学生可以在真实、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进行理解、体会和领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操作能力。 三、前景的设想:针对财经类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化的基本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个性化艺术设计教育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理想目标通过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植入学生内心,学生再将这类因素有倾向性地分类和解构,整合为自己的个性成长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运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特征通过社会教育的深切影响并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而实现。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为环境艺术类专业在一些管理课程上的拓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在尝试将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管理、环境工程投资规划、资金控制等方面相互结合提供了相应的学科优势。如能结合这些学科优势,补足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求的相关管理人才空缺,形成特色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不仅对院校学生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这一行业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要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真正结合起来,就目前情况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促进生源选择理性化,完善教学管理个性化 从前期对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的选择是盲目的。学生的目光总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分数与学校的排名方面,而忽视了自身特长和学校的学科设置是否能与未来发展相匹配的问题。因此,在招生阶段的对外宣传上就须强调专业特征和相应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以便在生源的控制上有所节制。学生一旦步入与自身特长相悖的专业,后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被削弱。因此学校要实事求是地宣传,学生要客观理性地选择,当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设想与正在学习的内容相互契合时,学习才会呈现出巨大的成效。另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个性化也是对整个教学任务、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过去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及考试制度、招生制度、课程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存在机械的、与时空脱节的现象,表现在对业绩的管理、机械考核量化以及制度制约等方面。这些教学管理体制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天分被抑制。当下,我们要从教学管理的个性化、弹性化层面来挖掘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空间,使其拥有良好的机制条件,并结合自身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 (二)结合背景专业重新整合课程,制定有特色的教学大纲 “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然而,课程固化几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课程的一个特征。作为教育个性化和特色化基础的本体性思考语境,我们要积极、稳妥地优化课程和实现本校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校本主干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认知课程。深化课程管理制度并科学地安排不同时段的课时与课程,使课外活动开启学生内在的潜质,这是一种将人才创新构建、自主招生、特色课程等方面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集体意识状态。从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学院与其他背景的高校之间并无明显差别。要想走出一条特色化之路,教学体系的重构必不可少。作为艺术类招生专业,学生在进校之前就已具备了较好的美术基础,因此可以适当削减美术基础类课程的课时,增加部分经济管理类课程。初期可先作为选修课切入,逐步将一些管理类基础课设置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课范围内。事实上,了解一定的公司运行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无论是对能融入公司管理,与公司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学生,还是对未来选择自主创业、自行成立工作室的学生来说,都极有价值。因此,美国、英国等国家向来注重设计教育与管理、商业和经济等学科之间的结合。在后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开展期间,可以再增设一些策划、文案类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相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期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内容在应用性方面的提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院系合作,使学生不仅具有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具备公司整体营运发展的长远视野,必然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竞争实力。而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可以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三)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参与多方位经营实践 实践是践行教育真谛的主要方面。从课堂的理论演变到实际环境中,需要用实践环节去锻炼自身,通过建构具有教育原生态的自我创新机制和多空间发展模式,赋予传统教育文化的开创性诠释框架。创新是一种思维,它源于实践的存在。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和提升教学自觉个性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和文化个性化是教育者开掘自身教育理念的主题内容和对教育生命世界的体悟。一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都主张建立实习基地。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不例外,但这一类实习基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基本只限于对具体设计实践的了解。因专职设计师的操作能力远强于实习学生,学生在实习阶段无法真正参与实际操作。一旦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阶段融入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那么学生的适应性就会更加广泛,因此学校在建立校企联合关系、增设实习基地时,可以有意识地强化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实习基地开辟涉及经济管理内涵的实习内容。而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目前在此类公司中也比较缺失。这种做法比较容易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让其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实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前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拓宽多种教育模式,协调各种教育资源 艺术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起始,以基础拓展为目标,在发展教育模式中以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方法、活动为框策,以“重能力、长个性、抓基础”为情感诉求的联系面,打造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主动认识过程,拓宽多种教育模式。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更是用以创设情境,成为会话交流及协作式探索知识的工具,使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专案中脱离出来,不断探索真正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另外,信息时代是各种教育资源相互流通整合的良好平台。长期以来,各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相似的课程设置已在该行业市场内形成一定的惯性思维,用人单位更多倾向于在后期的企业培训中,对所招收学生进一步细化岗位分工,而对于在校期间的特色化教学并无多少期待。因此,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针对性应做好多方位宣传。同时,目前优越的网络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学院应积极搭建各届校友之间的联络平台,帮助他们沟通联系、共享信息、分享资源,建立有利的互助条件。 结语 本文仅以财经类院校为例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化方式。当前这种无论何种专业背景的高校,都以相似的教学计划开展课程的方式并不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因此,笔者期待不同性质的院校都能结合自身学校学科特点来开展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为行业操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力量,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从长远看,以当下信息化为主要元素的大学艺术设计个性教学为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正在和教育本体命运相衔接。我们要摒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传统固化思维,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让他们充分发挥出个体的内在潜能,以推动设计行业蓬勃发展。 作者:马丽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生态观研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了全面的突破和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属性与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环境艺术专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弘扬先进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创造了现代人类文明,但也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害。生态危机正在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教育运动应运而生,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寻找适合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主要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庭院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行业的相关规范进行全面的了解和熟悉,能够充分运用基础知识、技能进行社会实践,具有较好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出能够从事室内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部分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院校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很多学校没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和调整培养方案,没有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 在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课掌握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深化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设计实践阶段。对于这三个阶段而言,其课程目标比较明确,也有比较突出的教学重点,但三者之间缺乏联系,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三个阶段之间都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很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课程的内容普遍抽象而空洞,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和灵感。这样的教学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无论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还是教学、科研,教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主体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而成的,不仅要学习艺术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软件基础操作。当前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专业带头人不足“,双师型”教师较缺乏,这样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的教学需求。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差,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均影响着本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实践教育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 在具备了完善的教学方案、教学评价体系之后,还需要各个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领导的全面落实和执行。在目前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自身经验和理解进行教学,不能从完整的教学体系出发,导致实际教学中出现很多偏差和失误。这种现象需要广大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重视和注意。 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性与实施策略 (一)“生态型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生态型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开展,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不仅要协调教学生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教学整体系统之间以及整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生态教学系统进行实际教学,使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世界、生活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基本途径 生态教学模式的特征主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第一,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建立生态系统群;第二,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和洽紧密的关系;第三,使课堂情境教学创设与企业真实项目导入之间处于良性循环生态型模式;第四,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的生态和谐关系。这四个生态模式特征构成了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由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所以工作与学习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手与脑并用及教、学、做合一就是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执行生态教学模式时要从学生在校三年的局部上把握工学结合。工学结合具有层次性,如考察实训室认知层面,是对行业、职业、岗位的认识;模拟实训是理解层面,是对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通过模拟或仿真进行的理解操作;全真实训是应用层面,是对掌握的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与知识的一线顶岗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三个平台使生态元素之间进行不断的教学专业交流、信息传递和能力培养,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三、生态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制定不同的生态型教学模式,在实施生态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载体是真实设计项目,可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第一是诊断学情,第二是创设情境,第三是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第四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第五是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流程。在进行生态型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中,要从全局把握操作程序,然后将每一步落到实处,进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一)诊断学情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前,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日历。如果把整个生态型教学模式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学生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在通常情况下,个别学生处于生态核心区域外围,多数学生处于生态系统的核心周围。处于系统核心区域周围的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处于生态系统核心外围的大都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并在计划学习课程设计过程中,合理分配学习资源,以公平的原则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创设情境 其中“情”主要指师生教学生活中的感情,“境”主要指师生教学和学习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是死板地讲授专业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因此,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实现顺性达情的目标。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在学校建立实地训练场所,建立校企联合模式,场地设备等可以由学校提供,工程项目方面的资源由企业提供。这样可以逐步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是基于高职课程目标的最合乎逻辑的教学方式。同以往的知识教学相比,项目教学不仅体现了“教”什么,而且表明了应该“怎么教”。教师创设情境还有一种方法是课堂上的互动。互动的“点”应该在项目内容完成的关键处,是问题、困难激发的智慧“冲动”。智慧没有调动的媒介,就处于“冬眠”状态,而每个人都有智慧,课堂上的互动便是激发沉睡的思维能力的媒介,也给生态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基本条件。 (三)生态模式中每个阶段的教学操作流程 1.要素适应阶段在要素适应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结构分析能力、结构理解能力、空间色彩认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时机,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课内、课外联系的能力。并且要将艺术理论教学和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进行全面的关注,多角度观察学生,使课堂教学更有成功的把握。 2.平衡发展阶段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平衡稳定发展阶段是核心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将适应阶段的要素进行全面优化。平衡发展阶段是将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专门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接受、反馈、矫正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将系统化、连贯性的知识掌握牢固。具体地说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生态教学的平衡发展,实现工学结合,并突出实践。项目组合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科学编排,将学与做贯穿教学全过程。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融教、学、做于一体,不但体现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科学性,更体现了高职教育生态教学平衡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职业人”的必由之路,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的必然要求,更是突出专业特色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3.和谐发展阶段在和谐发展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以实现教育生态的最高层次为目的,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计能力创新,进而提高职业素养。总结与积累前面两个阶段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导入企业真实项目课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项目之中,在实际专业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态理论和方法。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相应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制图能力,通过大量实践不断完善学生的职业综合方案设计理念,不仅培养学生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要素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对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能起到促进作用。 (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群 专业群是指由若干相近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生态引导的形成。树立正确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定位于“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秀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必须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特色,突出优势。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中结合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逐步推出相近相关专业,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按市场需求设立软装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设计等专业,形成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龙首,相关拓展专业为支柱的具有特色的生态型专业群。 (五)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骨干团队 在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相关企业人士为辅助力量。在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内培外引,重在培养”的方针,并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团队是实施质量工程的主体力量,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教学团队成员组成的异质性、互补性,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还可以以社会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名师为中心形成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一批教学科研骨干。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师派到对口企业中进行实际设计和创新,教师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生产,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从而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教学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存在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且对人们的生活起着美化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已经成为很多高等专科学校的重要专业。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生态观起主导作用,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不能离开生态观,从生态观出发进行环境技术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进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不断发展。 作者:王琼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努力做威客 每天在猪八戒网上需求的人络绎不绝,威客人才争先抢后地对需求进行投标,满足需求者要求的威客才能够得到佣金。注册成为威客,完成最简单的需求投标,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在完成需求之后,学生在积累经验、锻炼技术的同时还得到了佣金。普及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威客”实践,能够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在竞争中发现自己的不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了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室内设计中的装修设计以及室外设计中的广告设计,目前都是猪八戒威客网的热门需求,便于学生收获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施威客实践教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开展威客教学实践 1.威客教学应注意专业度 威客作为互联网中从事智慧服务的群体,让人们见识到了威客术业有专攻的实力,因而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威客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注意技巧的运用来提高专业度。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到的领域学习基本都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美术软件的操作和使用,以美术理论基础作为根基,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开发工具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应用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堂,专业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以猪八戒威客网为代表的威客网站作为一个挑战环艺设计实践能力的真实平台,对其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就是针对学生专业度和实际动手能力、理论基础所进行的全面性的考核。因而在进行威客实践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以严苛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实践学习。威客面对的用户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固定传统的,更多的用户需求在求新和求精,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才能应对。 2.威客教学有自主能动性 威客作为新世纪的互联网产物,其首先具有互联网的设计思维,也就是威客是面向未来的。威客实践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提高,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佣金作为诱饵不断诱导学生业余时间自己做威客,而不是把威客实践教学作为一门书本上的课程。威客实践教学为的是让学生更加了解威客,通过威客锻炼自己的专业技术,提高就业率。当学生本身作为生活中的威客的时候,开展威客形式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便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率。3.威客教学以案例入手在猪八戒威客网上每天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需求,针对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威客实践教学而言,就像是在考试试卷上的一道道应用题,教师可以鼓舞一个班级的学生或者以小组的形式或者以个人的形式共同完成相同的一个设计需求,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分析、刻苦专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该专业的需求招标,最后赢得招标的案例便是设计的成功案例。这样不光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还通过学习他人加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整体技能的提升和锻炼,并向教师的身上学习到了有用的技术。 三、威客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帮助 1.威客作品是面试的敲门砖 威客实践教学中围绕着的生动教学案例既是威客网站上的真实需求,又是学生经过动手动脑收获的劳动成果,现在在学生应聘面试的时候,很多面试官要求学生交付和工作、学习内容相关的设计作品,威客作品便成为学生面试的敲门砖。威客作品具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往往具有直接的设计功能和实用功能。学生使用威客作品进行面试,并表露自己做过威客,设计完成了多少作品,多少作品满足了用户的需求,都能够为自己的面试加分。 2.从威客了解客户需求 学习和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方向以及角度具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学习的是知识,从工作服务的是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不意味着考试试题达到满分,因为客户的需求是立体真实的,随时可变、直观新颖,客户说好的设计才会是好的设计,但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基本接触不到真正的客户需求。威客网站便是一个充满自由和挑战的客户连接平台,从做威客能够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尤其是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装修和广告设计的佣金不菲,而设计具有很高的难度。 3.从威客丰富专业知识 以室内装修设计为例,目前在猪八戒威客网陈列着的各类装修设计应用方向不一、需求设计风格多样、室内空间大小各异,设计要求的细节更是千变万化。通过威客实践教学的综合应用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全面而真实的各类应用知识。在动手进行设计需求开发的时候更加能够注意设计细节的重要价值,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专业知识。例如一个学生擅长欧式的简约风格的室内设计,但其实简约式风格同时还适用于茶馆、美食广场、生活馆等一系列的环境中。当下一次客户的需求改变成尝试使用中国传统的中式风格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学生又不得不开始中式风格的深入学习和刻苦专研中。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十分有帮助。而学生又不会因为作业的担负而心生倦怠,因为威客是自由的,但更多的威客人生自主选择了威客这条路,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丰富,愈行愈有价值。从学生开始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其做威客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变得成熟老练,并丰富了学生的人生经历,了解自食其力的重要性。 作者:席恒瑾 单位: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岩彩课程的设置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岩彩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性艺术系统工程,亦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环境艺术专业迅猛发展起来。每年,环境装饰设计师人才缺口成百万上升的趋势。然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晚,底子薄,课程建设相对落后,不能突出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性、职业性为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福建省三所高职院校的为例,可以从基础课程设置中看出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关联性不强。基础课之间,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相互脱离,联系不紧密。美国后现代课程论学者小威廉姆E•多尔教授提出强调丰富性、非线性、开放性、回归性、关联性、实践性的后现代课程观,其相对于现代课程观的封闭性、线性、统一性的教学模式,拓宽了人们的课程视野,更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岩彩课程的开设,将三大构成联系起来,用感性的方法解决了三者之间的综合性问题。而当代岩彩的创新、拓展也可恰当地渗入后期的装饰材料课程和其他专业核心课程里面,不失时机地完成岩彩艺术与现代环境设计的完美结合,以适应现今世界全球多元化文化发展需要,实现为我国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内容重技轻艺,重现代、轻传统,过于着眼现实,一味地强调技能的熟练,忽略了当今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正如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说的:“新材料、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建筑艺术创作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正确的民族化道路,使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与风格。”岩彩艺术的出现,将现代与传统结合,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给当前处于困境中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线生机。引用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AlanChan)的话,岩彩是“糅合中国艺术与工艺元素于现代设计中,以明快直接而优雅的手法,为中国传统视象注入现代生命力。” 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近些年福建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虽然有所改变,基本实现了教学工一体化的模式,但工作室制、学徒制的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主要还是沿袭老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各学校也开设有考察、讲座课程,大多是去外省或经济发达地区,而针对传统民族特艺开发的课程设置较少,也很少聘请特艺大师开讲座或进行艺术考察。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岩彩课程的必要性 岩彩艺术对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1.实践价值:在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岩彩课程,填补了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岩彩课程的研究及教学实践的空白,培养高职院校有创意、熟材料、精工艺、通技术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开拓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建筑环境装饰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新天地。本课程设置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视觉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拓展,具有实际借鉴作用。 2.审美价值:由于岩彩画跨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富广阔的表现力,使其容纳众多异文化因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既具有国际兼容性,又融合本土民族文化,是中西艺术的结合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相融互补。在现代环境装饰艺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发展的今天,岩彩走进建筑环境装饰是现代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3.文化价值:岩彩材质及色域的宽广性、技法的多样性与肌理的丰富性给岩彩艺术提供了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也使我们在创作时很自然地将创作灵性直接注入材质技法表现中,在制作过程中无意留露出一些自然天趣即“天人合一”的效果。适应了当前大众视觉审美紧张疲劳、渴望亲近自然寻求回归的愿望。 4.时代创新精神:以岩彩为材质的表现艺术在中国的崛起,既是传统又是创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环境设计专业增设岩彩课程,其本身就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同时岩彩是一种综合材料艺术表现形式,其本身在实验创作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工艺、新技术。综上所述,在当代艺术教育新理念、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总趋势下,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立足本民族传统资源,将岩彩课程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开设起既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又具备西方设计理念的适合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岩彩课程教学。 二、高职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岩彩课程的设置构想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将岩彩课程定为专业基础课,分二学期进行,第一学期可结合三大构成课程开设,主要让学生掌握岩彩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其他艺术设计专业可定为公共选修课)。第二学期则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让学生在掌握岩彩材质、特殊肌理表现的同时,探索挖掘其在环境艺术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本课程通过对岩彩材质、特征的认识和掌握,培养能够灵活运用岩彩材料和技艺及其审美理念进行环境设计的人才;然后是通过临摹古典壁画培养能够运用岩彩材料对古典壁画、雕塑等的保护和修复有一定认识和操作能力,最终达到能够创作现代岩彩壁画、墙画、装饰画、雕塑等现代岩彩艺术品的高技能型人才。岩彩艺术课程的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发性和职业性,符合现代高职艺术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开设需建立两个岩彩工作室,一为基本设备材料室,二为实验、实训室。在课程衔接上以素描、色彩为前序课程,以三大构成、手绘效果图、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为并列课程,以室内室外空间环境设计为后续课程。课程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学时为8/144学时。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实验、实训、讲座、艺术考察五大模块。前期主要为理论、实验模块,后期为实训模块。需要强调的是,岩彩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还应多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相关领域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学习。教学中可采取短期聘请相关艺术领域专家、特艺大师来工作室讲学、或聘请校外客座教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开设岩彩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当代岩彩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仅是尖端努力,没有普及之氛围,所以,要将岩彩艺术和建筑环境装饰相融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基础教学抓起,培养更多的岩彩艺术人才,或成立更多的岩彩与综合材料工作室,否则将会“拔苗助长、未老先衰”。当前,很多外界质疑建立岩彩工作室造价高,不适合在学校开课。众所周知,所有商品只有普及了,价格自然会较低。所以问题首先还是推广普及。前期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忘记或遗失传统艺术。岩彩课程的开设对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岩彩艺术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发挥艺术创造力,挖掘本土艺术资源,创作出具有想象力的现代岩彩艺术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以地域优势资源和特色艺术品跻身国际艺术品市场。新的题材、格式、材料、技法、工艺在不断更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和内涵也要不断拓展,与国际接轨的岩彩教学将成为促进大学生成才发展的新平台,是艺术创作与设计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何朝辉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具体应用 1.1选定具体项目,明确具体的项目任务 课程负责人在选定项目的这个环节中应该组织团队中的教师以及行业内专家共同组成一个评审小组,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选择、确定一个合适的实施项目,同时应该共同讨论、分析项目和课程教学的有效切入点、结合点及其可操作性。其次,应该将课程组织具体细化到每一节课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程的质量要求以及课程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具体应该包括时间安排、具体要求、主要内容以及项目实施目的等相关内容。根据第三学期该课程的培养要求表明:根据项目流程采用“项目制”教学方法认真完成设计项目,指导学生基本上了解、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流程,如项目设计需要的知识以及技能、项目设计过程等,尽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此,在第3学期可以设计以下两个实训项目:第一个项目——“城市住宅景观规划设计”;第二个项目——“城市绿地景观测绘及规划设计”。第一个项目的要求如下: (1)以PPT的形式说明住宅小区以及设计项目的调查情况。 (2)整个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1张总平面图、2~3张设计分析图、设计说明、3~4张剖面图、2~3张分区平面图、3~5张透视效果图、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分项设计简要说明以及分项设计意向建议。 (3)版式设计制作。 (4)设计概念模型设计。第二个项目的要求如下: (1)项目测绘手绘草图。 (2)制作剖面图以及总平面图。 (3)以PPT的形式展示项目调查报告以及一些经典案例。 (4)五张速写。 (5)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手绘图纸。以上两个项目有机结合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相关的课程有机整合在了一起,根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电脑设计软件、手绘效果图、环境建筑构造、外部空间论、环境艺术设计专题等五门专业必修课程,其中环境艺术专题设计课程是这个组合课程群中主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将其他四门课程涵盖了。 1.2制定具体、详细、科学的工作计划 在选定项目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自由分组,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标。项目小组成员可以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在正式开始实施项目前广泛收集、查阅项目实施的相关资料以及数据,而且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探究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共同讨论一种合理、有效的项目工作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步骤。例如,第3学期设计的“城市绿地景观测绘以及规划设计”的项目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直接到达选定地点亲自在现场进行测绘,测绘面积应该 3000平方米。每一个项目小组内成员应该以分组方式完成测绘任务,在现场拍摄一些照片,准确地绘制图表以及现场平面,然后再广泛收集关于本次项目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及相关的经典案例,然后综合各方面进行评价、分析,采用手绘制作以及拼贴草图进行汇编,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设计目标以及设计创意主题,将设计图纸绘制出来后即可完成设计文本。 1.3计划实施 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后,项目小组内的学生应该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根据实现确定的步骤以及程序严格执行计划。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制定的计划,教师应该进行跟踪控制,并且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穿插到其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监控、指导、组织、引导以及辅助等作用。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关于项目的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分析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了解、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程序。 1.4项目评价 这个环节主要有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步,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首先学生应该阐述自己执行项目活动的任务情况以及工作结果,对自己进行一次客观评价,然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结束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综合汇报,相同专业的很多教师共同成立一个评审小组,每一个项目小组整体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上交上去,具体的资料包括项目图纸、经典案例分析PPT、调研分析报告等,一定要将各项目小组的组织以及具体实施过程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明确其中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修改方案。每一个小组都应该选派出一名同学汇报项目的实施情况,最后由评审教师给出客观的评定成绩,通常都是根据图纸绘制质量、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资料收集分析、团队协作精神、图纸数量、图纸质量、表达技能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效果以及心得体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后,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以主要教学环节作为重点,主要监测教学设计、作品展示、课程报告、学生反馈以及学业报告等关键环节,还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高度结合学习课程,项目内容应该具有真实性、连续性,把握好难易程度,严格控制“项目制”教学法的实施质量。“项目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已经获得社会以及很多企业的肯定和认可,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能力、整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专业技能。教师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帮助、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目标。 作者:徐凡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的挑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存在的不足 1.学科内涵模糊 一般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领域突破了室内设计的范围,突出了以建筑为主体的区域环境设计。但是对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却各持己见。郑曙旸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吴家骅则将城市设计、景观和园林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有关技术与艺术的问题归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尼跃红界定环境艺术设计的范围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与居住区规划。不难看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已有的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2.学科快速发展引发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的发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遍地开花,无论是艺术类、综合类,还是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甚至一些财经类高校也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涉及专科、本科及研究生等多个教育层次。在“大干快上”的学科发展热潮中,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科理论发展滞后,缺少持续的、广泛的、系统的理论性研究,并且缺乏一些权威的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上进行指导。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比例过大,有经验的教师颇为稀缺;许多教师终日疲于上课,分配在科研与实践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影响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风景园林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风景园林是一个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在2011年新学科目录中,风景园林专业(可授工学、农学学位)从三级学科一跃成为与建筑、城乡规划、设计学等地位相同的一级学科。专业的核心内容大体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提出“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与风景园林在设计范围上有重叠,所以对两个专业进行对比,有利于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之路。 1.专业特色的对比 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风景园林专业多设立于工科的建筑类院校与农科的农林类院校。在建筑院校中多称之为景观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在空间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农林类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更加重视园林植物在专业中的基础地位。学生通过大量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认识的训练,牢固地掌握了园林植物的知识。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突出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在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技巧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与风景园林专业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室外环境领域的时间相对较短,在解决设计问题时,科学、理性的分析稍显不足,更多的时候是依赖于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2.学科发展空间的对比 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后,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专业划分将更为细致。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在谈及对风景园林学二级学科的认识时认为“风景园林学应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风景园林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门类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随着学科地位的提升而进一步细化专业方向。但是,面对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的风景园林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室外环境领域该如何发展,如何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何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生源对比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生源主要是具有文科背景的艺术生,即入学考试需要加试美术。依托建筑学的景观学专业和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两个专业的生源相比,艺术功底较好、思维活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而逻辑思维能力强是景观学或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长处。但不可否认,在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中期间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为了能考上大学转而去学习的美术。因此与风景园林专业的生源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弱,知识面较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较弱。 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考 面对学科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开拓出一条道路,找出学科发展的方向,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1.凝练学科核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学科核心,通过凝练学科核心,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实现了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的延伸。与有限的室内空间相比,室外空间范围更加广阔,如果将这些都纳入到设计范畴之中,那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无力承受这样的重担,还会与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产生冲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建筑为主体的有限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之内,即室内环境与建筑周边环境;其研究重点在于沟通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实现室内外环境一体化设计;其研究目的是解决建筑室内与建筑周边小型尺度空间的问题,为人们营造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2.完善专业理论体系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因为长期以传统美术为基础的艺术文化作为主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科学技术理论不够重视,所以完善其专业理论体系十分必要。首先,应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和促进专业理论的深度研究;其次,可以借鉴相关专业已有的科学理论作为有益的补充。只有以完善的学科框架和成熟的专业理论为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3.建立合理的培养目标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扭转学校只是在培养“设计单位实习生”的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的设计知识与自主创新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从方案构思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初步建立起与各专业、各工种协调的概念,逐步积累作为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具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师资队伍无论是在生师比、职称结构、学源结构还是年龄结构上都不尽如人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建立一个培育高层次人才的环境;其次,组建知识结构合理、学科背景丰富的教师队伍;再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5.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很强的艺术创作与设计表达的能力,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与归纳能力、较强的接受新事物与新思想的能力。为了提高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应提高生源质量,加大文化课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的教育,改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错误认识;最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得到强化训练,提高设计能力。 三、结语 目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学科建设尚未完善。随着教育部学科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未来发展的探讨也必将会不断深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定会积极地向前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本文作者:刘谊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软件教学方法研究 一、草图大师设计软件概述 随着草图大师软件技术的发展,草图大师软件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受到重视和应用。不仅用来进行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建筑效果、室内效果、工业设计等,在其他领域也开始受到广泛的应用。草图大师绘制的优势是出图快,而且起到了规划的目的。 (1)室内设计软件应用 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新的台阶,该课程的学习对环艺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草图大师在室内设计方案表现上快捷方便,一般的客户对于平面到立体没有概念,我们只通过平面图很难让客户信服,不管你如何能用语言或者简单的手绘表现,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让客户看成三维立体概念很难。与客户沟通除了本身的沟通能力,专业所长,最重要的是能够迅速的与客户的思想达成基本一至。而草图大师能协助设计师更好的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能够利用草图大师以最迅捷的速度让平面图立体化,让客户与设计师能够共同的参与投入到项目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2)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软件应用 草图大师软件的建模操作简单直接,也易于修改,整个建模操作过程犹如在纸上画草图勾方案,完全迎合建筑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推敲方案的整个思路。草图大师具有快捷的推拉功能,设计师通过一个面就可以推拉成三维星图,无需进行复杂的三维建模,草图大师能很好做到这一点。使用草图大师时还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应尽量将简化模型,这样也便于建筑形体和景观规划的推敲。 二、如何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展草图大师软件教学 1.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软件的学习是一件持久的事情,从刚接触到完全掌握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支撑,特别针对于没有软件学习经验的学生更是比较艰难的。作为专业教师,在软件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让学生更快的掌握软件的属性与功能,以提高学习效率。草图大师是一款以推敲设计方案为主的软件,软件具有很多很强大的插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们认识草图大师的基本界面,掌握常用的设计工具按钮以及几个视图窗的切换,还有一些基本的设置:如单位设置、快捷方式设置、兼容性和绘图设置,特别是考验学生们的三维识别能力,在平面视图的基础上做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对于草图大师的导入和导出功能要着重讲解,因为这个部分是软件的核心功能,是该软件联系其他软件的一个窗口,以下是整个软件设计流程:AutoCAD—SketchUp—3Dmax—Photoshop,草图大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深远。对于dwg、3ds、JPEG这几个文件的格式也要给学生们讲明白,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另外还要强调软件的材质贴图以及GoogleEarth和3DWarehouse插件的应用,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在实际地标上表现方案(特指建筑外观和景观设计方案)。对于软件的动画功能则不必做过多的介绍。 2.掌握快捷方式;灵活学习 学习软件是比较枯燥的,要掌握大量的菜单功能。教师在进行软件教学的过程中,要多注意学生们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不能照本宣科,把简单的作图过程程序化、复杂化,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应多找一些有趣味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可以做一些日常接触比较多的模型:风车、汽车、小桥等,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们掌握草图大师软件的快捷方式,大多数的学生在软件操作的时候总是摆脱不了鼠标,而不想或者不会用快捷方式,这样就会增加设计的成本。为了更好的与社会接轨,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记忆软件的快捷方式,这也是学习其他设计软件必经的过程,例如:画直线“L”,橡皮擦“E”,矩形“R”,推拉工具“P”等。熟记这些快捷方式就可以简单通过键盘操作视图,设计方案,手眼合一,更快地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师,不仅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来铺垫,还要掌握大量的软件技巧,这样可以将自己的设计草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理论联系实践展开教学 软件教学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将大量的知识记忆在大脑里就可以了。软件是为设计服务的,学生们要学会了解市场,主动与社会接轨,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受市场欢迎的作品。所以教师的软件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游走于泛泛的书本和一味地讲解软件,还要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们通过案例更全面的了解设计流程,认识软件在实践中真正的作用。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去工地学习,了解各项施工工艺,这样学生们在学习软件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大的方向,会更好地掌握软件的各项功能。例如可带领学生到刚竣工的商品房内,亲自量房、画平面图、制作效果图。上课的时候要更多的以实例教学,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不仅要搞好教学,而且还要有更多的实践的机会,历练自己,同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这样学生们在校期间身经百战,到就业的时候就会很从容的选择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向。 草图大师软件以其独特的魅力,已经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草图大师软件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与推广,已经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在软件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要督促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温故知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文作者:秦华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强,要求毕业生能够结合环艺实际要求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考虑到环艺设计涉及多种学科的复合性特点,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更应该注重应用性,满足学生对材料、结构、空间等设计课程的有效实践,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从学科特点来看,环境艺术设计应用性强,知识综合度高,既有丰富成熟的理论知识,又涵盖具体项目的艺术形象设计和动手操作内容。传统学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突出,导致毕业生就业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因此,从环艺设计人才需求上,着力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引入多种实践教学理念,来提升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综合性。 1当前高校环艺设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环艺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因环艺设计涵盖诸多具体岗位,不同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特性及技能又存在差异,实践教学往往难以突出自身特色。比如,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设计师需要从室内项目的现场观察、测量、分析中,基于室内功能及结构特点来细化环境艺术设计方案,提升方案的专业性。但环艺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应用性目标缺失。环艺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实践教学的应用性,要让学生从实践操作与演练中,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从前期设计、项目策划、主题确定、现场施工等方面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二是实践教学方法缺失。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多以教材为中心,方法传统,学生被动学习,难免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内容。比如对于一些概念脱离具体实践,既无趣又无效。三是对学生职业素能的缺失。职业素能是胜任岗位的基本条件,而对于当前环艺设计实践教学,教师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意识不足。四是缺失相应的实践环境。实践教学需要搭建相应的环境,特别是在环艺设计中,需要从物力、财力、人力环境等要素来开展,而一些高校采用“放羊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联系企业,实训、实习效果差,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明确环艺人才市场定位,贴近行业发展需求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要突出时代性,要挖掘环艺相关学科的教育内涵,突出环艺人才的职业优势。从当前的国家环艺人才需求来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职业岗位需求大,对环艺人才需求旺盛,也是未来环艺人才的就业领域。过去将室内环境设计作为重点,应该拓展到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因此,高校在环艺人才定位上,要从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目标上,立足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强调对市场人才需求的对接。特别是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上,要从学科建设、专业完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贴近市场需求。同时,环艺设计专业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交叉性强。因此,在学科内容选择和优化上,既要关注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还要强调技能性知识的渗透,要从实践教学课程结构、课程模式及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注重师生间的交互与参与,彰显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性特色。 2.2构建基础性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础 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动手操作,在于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养成,要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多方面、全方位地参与实训,接触和了解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了解真实的行业需求,强化对实践知识的灵活运用。基础性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去倾向于基础理论、图形表现技法等实践内容,还要融入不同的设计思维、思路和方法。特别是面对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如何从问题入手、从需求出发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协同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要结合环艺设计内容,有系统、有计划地融入实践教学。比如,在学科特色发展上参与艺术考察活动,在环艺实践能力上进入企业岗位见习等。基础性实践教学要注重课程知识的整合,要结合环艺设计特点和教学纲要内容,合理安排基础性实践内容。比如在大一阶段,注重基础性知识、技法的训练;大二阶段注重对外学习、考察和企业见习,让学生能够尽快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增进学生对社会、对市场的了解;大三阶段让学生直接进入岗位实习,从具体的设计项目实践中,了解设计要求,掌握设计方法,增强设计能力;大四阶段为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要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工作经历、从真实的项目实践中获得专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走上岗位夯实就业基础。 2.3构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工作室基础上,由实训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具体或模拟的实训项目,并从中来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我院环艺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主要将课程分为专业技能实训、学科竞赛模块、产学研项目设计三大块,并将这些教学模块融入工作室中。为了突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效性,在工作室实践项目导入中,注重项目设计的融合性。比如,对于某一工作室实践项目,由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团队来完成,低年级学生注重制图设计训练,高年级学生负责项目策划、创意、管理,形成开放性、多元化、互动性团队协作氛围,以优带差,由高年级带低年级协同合作。根据合作实践项目内容,细化岗位分工,如有学生负责资料收集,有学生负责项目规划,有学生负责概念创意设计,有学生负责方案评比,有学生负责成果展示等,切实让学生从工作室制项目实践中找到专业兴趣,增强设计能力。另外,在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上,明确具体的实践课程教学规范,对每一实践任务都制定了详细的考查标准,体现了环艺设计的科学性。 2.4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基础性实践教学同样需要相应的师资团队建设,特别是在环艺设计实践中,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设计能力,要能够联系实践项目,融入实践经验。所以,师资结构的优化,必然需要从开放性、职业性师资实践挂职锻炼中实现,由此强化师资的专业能力,为基础性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指导。另外,在基础性实践教学管理上,要注重项目、主题设计的全程化管理。比如,在外出考察活动组织上,要从考察主题、考察内容、考察细节及考核要求上进行明确,避免流于形式,失去考察意义;在专业实习环节,要让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映并解决;在毕业设计方面,要确立设计任务,要突出真实项目要求,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面检验,真正促进学生从实践训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2.5引入多种校企联合实践培养模式 从环艺实践教学需求上,促进校企合作,深化对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加强校企联合,构建长效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积极引进实战项目,与校外企业及相关公司展开多种方式的联合。走进企业环艺设计项目工地,走进环艺设计公司,组织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环艺项目设计与建设施工中,让学生从多元化知识的学习、从具体的项目实践体验中来感受“做中学、学中做”。 3结语 实践教学是环艺设计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升环艺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让环艺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学生高效、充分就业。 作者:邓后平 刘芬芬 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也给其创新提供了新的条件。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也非常重要。笔者主要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作用,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跨越多领域的学科,其教学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切实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1我国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单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将艺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学生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的时候,不但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独特的认知,还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1]但是实际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仅仅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没有将生活和环境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有很大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1.2学生欠缺艺术思维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时候,教师比较重视专业技能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虽然这种教学理念比较实用,但是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时候欠缺艺术思维,这也导致了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欠缺灵魂,这样即便是学生专业技能再熟练,学生设计作品的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欠缺艺术思维是现在很多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不但欠缺艺术思维能力,而且审美能力也提不上去,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3教学方式比较枯燥 艺术设计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过程需要较强的灵动性,这样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虽然这种方式直接,但是效果却不够明显。这种方式不但给教学内容扩充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学生会失去对环境艺术专业设计学习的兴趣。 1.4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语言比较抽象。环境艺术设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作品包含的艺术含义、设计理念、情感,讲解给学生听。而艺术思想比较抽象,仅仅通过语言,学生很难深入地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甚至可能会产生歧义,这样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很难真正地提高。 2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创新的主要作用 2.1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能够及时地得到当代最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动态。并且,受到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在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将比较丰富的艺术设计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丰富,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能力。并且,教学内容的丰富,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艺术思维能力,从而在设计中应用自己的艺术思维和设计思想。 2.2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拓展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产生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环境,学生学习的时候,能够通过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等途径来全面地认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仅是通过课堂讲课。这样能够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教师也能够很好地将网络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拉近经典作品案例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树立个人艺术设计理念。这对于激发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以及将来的创新都是非常重要的。 2.3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前,学生的学习往往比较被动,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学习艺术设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来调整学习方式,这样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加愿意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升。[2] 2.4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难点 在进行环境艺术教学的时候,其难点便是很难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若是将信息技术运用进来,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多媒体能够向学生更好地展示优秀作品,学生在了解作品的时候更加容易找到其中的关键点,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并且,通过信息技术,还能够拉近学生和艺术设计的距离,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3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 3.1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基本教学路线 信息技术环境下,想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必然会用到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多媒体和网络,这也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更好地创新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教研教师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师的讨论来进行教学计划和路线的制定,通过调理化的方式来对将来教学工作提供指导,这样才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合理性。 3.2进行信息化教学 在进行基本教学路线和教学计划制定后,需要开展教学工作。除了通过课堂讲课,教师还需要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手段,通过影音和图片多种方式结合来讲课,这样能够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并且,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设计知识后,还需要进行课堂研究以及设计任务的制定,这样能够让学生自主地研究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进行美的诠释。教师教学时,应该将知识学习和应用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学生艺术思维以及专业设计能力。 3.3总结和反思教学成果 教学工作开展后,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也是如此。通过专业教学后,学生的改变往往会比较缓慢,教师只有有意识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主地解答问题,避免出现思维死角。这对环境艺术教学和学生艺术思维方式的养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很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中,切实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高职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理念,更多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转变高职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范文婧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分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景观设计行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对综合性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该文深入分析了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学校学习与市场实际项目的结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提出景观设计课程的优化方案。希望通过该文的分析和探究,能够为提升景观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供一定助益,促进我国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优化策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和科技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随之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也更加迫切。艺术与文学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人们的审美趣味愈加倾向于人性化。在这种背景下,景观设计逐渐成为现代装修行业的代表,受到了消费市场的追捧。景观设计适用于大空间如广场、公园等的设计,涉及对材质、软装以及色彩等方面的规划,从而使景观更加宜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景观设计要考虑人的需要,将以人为本贯彻到整个设计理念中,涉及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从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要。景观设计行业热度的提升,促进了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景观设计人才,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并使其掌握景观设计流程与具体的设计操作方式。如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质量,进一步拓展其课程建设的创新维度,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在大力推动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标准下,部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仍然相对滞后,需要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行一定调整。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更倾向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观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囿于对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而缺乏结合实际工程的具体理解;同时,测试体系围绕测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难以考查学生的具体设计能力。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仍然遵循旧有的艺术审美价值理念,未能将新的审美体系纳入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迎合时代的需要、满足消费市场的审美需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落后,影响了高校对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专业人才进入社会后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能力发挥,难以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设计出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景观设计作品。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当前人才培养需要、设计风格需要之间的不一致,阻碍了景观设计人才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设备有待更新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艺术设计教育打开了更为宽广的维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具有边缘化和多元性的特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介入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令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等设备,学习专业涉及的软件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设备难以保障实际教学的需求,计算机设备老化、实践操作设备陈旧等问题突出,一些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跨学科领域的特殊性,学生要学习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满足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如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甚至还有建筑手绘、3D建模等专业知识。因此,对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设备的强化不应仅限于设备的组建,而应该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领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包含各领域相应设备的工作室,从而真正满足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设备建设中,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工作室制的一体化设备构建,更谈不上对系统性硬件设备的整体维护,很难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优化策略 1.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被动学习专业知识,教师本位的思想成为教学的主导。在国家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教学宗旨。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固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陈旧思想,而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转变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营造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接纳和吸收专业知识。以往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侧重,课程检验方式多为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卷测试,难以考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景观设计要求学习者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应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同时具备相当的审美能力。因此,以往的授课与测验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改革景观设计课程测验方式,从单纯的理论测试转变为项目操作测试,真正让学生能够通过测试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并在一次次测试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2.与市场挂钩,理论结合实践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是输送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端口。高校对社会与国家的人才输送,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遵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相当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在企业进行新的培训后才能真正投入实际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与社会项目挂钩,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身的综合专业能力。高校可以考虑构建景观设计工作室模式,让学生自主分组,参与到工作室中,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参与社会项目或相关的专业比赛,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在参与社会项目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消费市场对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并在实践中学习项目设计流程;另一方面,在工作室的项目小组结构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在团结协作中体会步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从而提早锻炼自身的社交与专业素养。 3.提升教师能力,转变传统思维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心理,从而影响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学习心态。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同样受到这种新的信息传输与接受方式的影响。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的知识共享的便利,使人们不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知识的内涵。相较于以往,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更为广泛,思想更加活跃,但相对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并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知识面的拓宽能够帮助教师更加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共同推进课程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新想法、新观念,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发掘景观设计的内涵,并不断吸纳新的景观设计精髓,以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思路,拓展学生的设计维度,担当起课堂引导者的角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度。 结语 景观设计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企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国景观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创新改革刻不容缓。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难以满足时展的需要和国家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具有完备硬件设施的工作室模式,等等。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进行适当优化,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同时,改革测试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校与市场项目的结合,促进学生尽早实践,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并扩大教师的知识面,强化其知识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景观设计课程的优化,提升了景观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助益。 作者:任虎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试析大学生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关系 【摘 要】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其体育教育对健康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远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体育教育对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参考中德两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比较,提出一些优化改进的建议,以期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 健康;大学生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 健康是一种动态平衡。健康就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均衡地输入和输出能量和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给健康如下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不仅仅意味者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另外一个在欧洲被广泛引用的健康的定义出自著名医药社会学家帕松斯(parsons),他认为:健康是一个个体,及其成功扮演的社会角色,完成自己的社会分工能力的最理想状态。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会受到身体,社会,情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基因,饮食,自然环境,生活质量,体育锻炼,睡眠,精神状态,社会关系,工作待遇,以及关爱,自信心,社会安全感等。在这些因素中,除了基因对健康的影响不能改变外,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可以通过作为个人和社会的调节来改善或加强。 中国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和心里还不成熟,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就业,竞争,家庭,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身心健康极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实在令人堪忧,妒忌心强,承受压力能力差,高校自杀率上升,生理方面,过早停止生长,高度近视,骨骼变形,抵抗力差,种种现象都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状况急待改善。尤其是sars疫情过后,关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话题更是频频出现在各个学术刊物里。在许多学术论述中,许多学者都把在高校增设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站,以更好的宣传身体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固然重要,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还是要从改善体育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开始。 一、完善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运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有年轻的话题,不管是东方的智慧还是西方的哲学,都反复阐述了运动的重要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动也。";"生命在于运动",大家对诸如此类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事实上,大多数人从事体育运动正是出于对个人健康地考虑。 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抵抗力 在运动过程中,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肌肉群,例如肩背部肌肉,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适当的运动,这对于提高肌肉群,骨骼和关节的协调性非常有帮助。培养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抵抗力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途径。 2.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大学生进行定位 大学生应该是整个社会思想和肌体最活跃的群体,正确认识自己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大舞台的第一步。正确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机能,因为身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以及生活质量的好坏。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面临多方面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学会正确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正确给自己定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把自己塑造成为更加优秀,更能够适应竞争机制的新一代人才。 3.增进学生的团结和集体荣誉感 体育运动可以增加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在运动中,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增强交流合默契,团体运动中队友之间的配合和团队精神经常是比赛的关键。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融入集体。 总之,运动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帮助。 二、中德两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比较 目前中国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非常令人担忧。根据实证性调查的结果,中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相当低,只有32%的大学生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而另外68%的学生几乎不做任何体育锻炼。在参加运动的大学生里,女生的比例大大低于男生。而且中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大多出于对于某项运动的爱好,并没有更深入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与国外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形成强烈对比,在德国某些大学,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竟高达79%,85%的男大学生和72%的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推动德国学生锻炼身体的原因主要有: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大学生在参与运动的热情来自于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这与当地全民健身的普及,物质条件的丰富以及中小学理论与时间并重的体育教学当然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其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大学与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德国大学一般是综合性大学,没有校园,不同的科系分布在城市个个角落,但是大学一定会有一个对学生免费开放的体育中心,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们都可以报名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课程,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巴洛克时代舞蹈到中国功夫应有尽有,老师则主要由体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这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和物质条件。 三、关于加强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若干建议 而中国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有,没有体育锻炼伙伴,没有科学的指导,没有场地,没有时间,甚至怕脏怕累怕出汗。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然不能从物质方面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尽可能的鼓励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大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机会,同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给予科学的指导。笔者根据国内外大学体育教育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利用高校互联网,普及体育常识2.鼓励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对社团活动予以指导3.提供符合当代学生兴趣的体育课程4.免费开放体育场地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压力也随之加重。全国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加大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开展各类心理讲座与心理咨询,从而避免或消除同学们沉重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更好地深入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以“心灵俱乐部”为载体,开展各项心理教育活动便成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心理健康;咨询;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以大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长经历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别,地区间的差异等等,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的产生,往往是人的动机行为受到干扰和障碍,使个体无法达到目标而感到沮丧和失意;自我期望值过高,导致期望值的绝对化、过分化、无限夸大后果,从而拉大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同时认为大学生活应当是完美而理想的,因而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挫折来临之时,束手无策,痛苦不堪。有的学生一旦遇到小失败、小挫折,就把后果想得非常糟糕。这种夸大后果的结果是使人愈加消沉,情绪也愈加恶劣,心结难开,难以自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mcdougall w.)于20世纪初提出,个体受挫折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均起源于本能。他在《社会心理学引论》一书中给出本能下的定义为:本能是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倾向,决定那些有此倾向者感知和注意某一种类的客观,在感知时体验着某种特殊情绪的激动,以及对它做出某种特殊样式的动作或至少体验着这种动作的冲动。他还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只是目的性的高低不同。一切行为都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策动和维持这些行为的动力是本能。在麦独孤看来,人在活动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挫折行为反应都是本能冲动的结果。 (二)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如何顺利地完成学业?如何学业有成?如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必须面临的问题。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心理学又是如何对学习进行描述的呢?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行为主义学派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试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反复的过程。建构主义学派皮亚杰认为:学习史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反应,更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并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图式。 目前,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最为严重的就是学习动力缺乏的心理,这种情况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常见的以下几种情况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发生: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大一新生与过去的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知识,这种困惑会对将来的学习带来影响,由此而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乏味,经常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热衷于网络游戏;由于屡次考试受挫,学习的积极性已基本磨灭,再加上没有更好地自我调解能力,造成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虚度光阴,为混文凭草草了事等等。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心理 大学生渴望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不仅是一种求得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做事的成与败,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常见的交往障碍心理有以下几类:自我为中心型,这类学生处事常以自己的目的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想法,还固执己见,惟我独尊,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多疑型,与人交往时有所怀疑和顾虑是正常之举,但是,防备心过重,怀疑一切,这就是多疑了,多疑不但不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挫伤别人的感情;自卑型,一个人一旦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不仅会严重阻碍其交往活动,使人性格孤僻,而且还会抑制人的自信心发展,抑制人的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挖掘。那么,学会自我反省与自我调节,将会对解除交往心理障碍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心灵俱乐部”成立的重要意义 “心灵俱乐部”的成立是以“责任、奉献、专业、有效”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使“心灵俱乐部”更好的扎根于学生当中,并且服务于学生,在班级配备2-3名心理委员成立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社团组织,以有效地解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的,狠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将以“心灵俱乐部”这个平台,开展多场心理咨询活动,为同学们排忧解难,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压力;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宣传和普及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理念,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回归理想主义教育,大力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积极发挥“心灵俱乐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并探索其有效途径 (一)普及心理知识,讲求广泛性 “心灵俱乐部”以“普及心理知识,讲求广泛性”为理念,以“关注心理健康,放飞绿色心情”为主题,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讲座、“心灵交流”——心理沙龙、“心心相映”——谈影像中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传递心灵火炬”为奥运加油活动、“构筑团队信任,共建和谐校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谐校园,阳光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最优班级体评比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院刊物、宣传橱窗等宣传媒介,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传统受教育和咨询对象的戒备心理。 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潜能的开发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鼓舞他们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品质,优化人格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发人体心理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 “心灵俱乐部”以“贴近思想实际,讲求针对性”为理念,邀请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老师对辅导员、俱乐部骨干、心理健康委员进行不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科学分析四个年级学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气质,使受训学员准确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正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以及各项活动。此外,组织受训学员认真学习西南交通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积极预防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伤害事故。 (三)服务健康成长,讲求实效性 “心灵俱乐部”以“服务健康成长,讲求实效性”为理念,由会长负责俱乐部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安排及执行,并协调好内部各成员的具体工作职责。邀请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专题讲座,使会员对心理学进行系统了解,提高咨询技巧,有助于在全院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解决心理困惑,学会自我调节与寻求帮助,从而有效地发挥俱乐部的积极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定期邀请心理咨询老师进行现场咨询,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往个体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媒体宣传等以知识普及式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由于受人数及效能的限制,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近年来在心理健康咨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大量研究和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的不良清绪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着高等教育任务的完成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1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它与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1.1家庭环境的影响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中有%%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当成家庭的中心,牢牢地处于父母的保护伞下,受到过度的呵护,做什么事都会依赖他人,而且胆小怯懦,唯我是尊,不能与人和睦共处;更有许多父母过度溺爱孩子,从而造成孩子没有自立能力,缺乏自制力和耐性,适应社会能力差,不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父母过度的袒护,会使孩子缺乏自我生存能力和抵御挫折能力。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心理习惯,一旦离开父母到高校读书,就难以承受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1.2社会环境的影响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世纪,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发展迅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机遇与挑战同在,而且往往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就会使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显得手足无措。 1.3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中学教育时期,使学生在学校里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跨进大学校门后,大学的学习条件、学习方法完全与中学不同,大量的学习任务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需要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恰恰是他们最欠缺的。长期以来,他们养成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的依赖心理。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2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部分大学生在对角色与新环境的适应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差,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反差较大,对现实生活过分理想化,学习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等原因,往往可能出现消极、悲观、孤独、压抑、失望、烦恼等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1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有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娇惯任性的习惯,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不为他人着想。有一次,在图书样本阅览室中有一位学生把一本英语四级考试书上的习题全部用钢笔做了一遍,而且还在书上做了许多标记。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图书借阅规定的行为,他满不在乎,声称是需要在书上做题来提高自己的记忆效果。通过细致的批评教育,他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法,最后按照规定买了一本同样的新书还给了图书馆。 2.2品行障碍。占有欲强,制度观念差 有些学生因为物质欲望强烈,或者出自嫉妒、报复和虚荣之心非法占有别人或者公共的物品。在图书馆阅览室中,就经常发生某些学生顺手牵羊拿走别人物品的事情。再就是企图夹带图书出馆据为己有。有一次,一位学生在通过检测仪时发生报警,说明其身上藏有图书,这位学生也表现出紧张。虽然他不承认身上有书,但考虑到其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只好对其进行和风细雨的说服工作,最后才勉强承认了错误并把所夹带的书籍交了出来。这说明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而不顾学校的规章制度,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品行障碍。 2.3过于自信和自负,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有些学生在出人图书馆时衣冠不整,随地吐痰;在阅览室看书时窃窃私语,乱扔纸屑杂物;有的甚至乱涂乱画,开窗撕页。这些都是大学生惟我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个性缺陷的表现,对社会公德的概念十分淡漠。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也有义务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独特优势,为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我们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高校图书馆是学生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他们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图书馆丰富的馆藏知识,优雅的读书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条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我校图书馆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实施了一些具体措施。 3.1开展读书活动,做好导读工作 图书馆与有关职能部门组成了多个类型的大学生读书活动小组,开办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园地,集中精选优秀的书刊,让活动小组的成员优先学习,并且要求小组成员每个学期写出读书计划和读书笔记,并且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读书顾问,并为学生拟定相对简易的研究课题,使学生们通过研究课题来激发读书的积极性。图书馆还不定期的举办读书座谈会,组织导读讲座,进行指定范围的知识竞赛,从而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生活,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2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 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资源和专业人才优势,对大学一年级的新同学进行轮流培训,提高他们在进馆之前的基本信息素质,开办不同形式的讲座和专题报告,讲授文献信息检索、网上信息查询、馆内数据库信息数据检索、书刊借阅方法与规章制度等,并且介绍图书馆所使用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缩微机、传真机等常用设备的使用操作方法和相关实际技能。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使同学们能够尽快地熟悉图书馆的新环境,克服了走进大学校门后面对新环境的畏难心理,增进了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的信心,对培养他们增强健康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作用。 3.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职能部门牵头,与各系院的年级辅导员协作,积极组织学生组成青年志愿者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实践活动。从图书编排、书架整理,到图书借阅和归还等各个环节,让他们进行亲身体验,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实践中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从走进校门开始,就步人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刻。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有利条件,运用先进的服务手段,开展具有特色的服务,使学生们逐渐克服由于身心变化、情感波动、学习竞争压力等所带来的复杂的心理困难,缓解心理矛盾,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把图书馆构造成为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基地。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吴成林 陈京萍 黄进 林雪芳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教育; 调查 论文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意识、行为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1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学生进行行为与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专业大学生均具有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观念、生活常识皆知之较少。但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等方面,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差异明显(p 0. 05)。结论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均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需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高素质社会适应性人才的一项基本内容。如何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健康教育,正确理解健康内涵,掌握相关的保健知识,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人格,并终身受益,是大学领导者、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于2009年9月对广州某医科大学全日制本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行为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与指导,具体情况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一至五年级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类型,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0份。其中,医学生594名,非医学生606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结合学生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无记名调查方式,按学院、班级统一发放问卷,被试者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收回有效问卷率100%。调查表包括健康的基本概念,心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急症与急救,婚恋观念与性知识,生活常识,公共卫生类等8个部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健康知识需求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健康”定义的分别为76%和33%,接受过较专业健康教育的人数分别为91%和13%,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希望接受健康教育的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人数分别为89%和82%,乐意接受的健康教育形式均以课堂、上网、读书为前三位,分别为55%、48%,29%、33%,14%、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老师(51%)、书本(34%)、传媒(8%),其他专业学生主要从传媒(35%)、书本(24%)、老师(23%)获得健康知识。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行为方式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失眠、忧郁、情绪紧张等困扰的为46%,不适应新环境的为23%,理想与现实差距感大的有30%,对自我成绩不满意的有44%人,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为33%、18%、4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专业大学生中生活不规律的有63%,膳食不合理的有28%,缺乏锻炼的有45%,有烟、酒等不良嗜好的为29%,与非医学生的61%、39%、30%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医学生中不吃早餐的(9%)、膳食不合理的(7%)远少于其他专业学生(31%、38%)。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传染病、急救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大学生有73%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有76%知道心肺复苏术,懂得创伤急救的有61%,会一种或以上止血包扎法有68%。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分别为21%、38%、16%、29%,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传染病、急救知识方面差异明显(p 0.05)。 2.4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与性知识比较 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可以谈恋爱的分别为89%、91%,支持婚前性行为的为56%、52%,赞成性解放、性自由的为75%、72%,差别不明显。医学生中有76%知道艾滋病传播途径、42%了解性病的防治,79%懂得避孕措施,而其他专业中分别有49%、16%、64%的学生知道性病知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5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常识与公共卫生知识的比较 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分别有71%、26%的人懂得餐前洗手的正确时间,62%、21%的学生了解公共卫生的含义,差异明显(p 0.05)。但对于饮水机是否需要经常消毒,食物的正确储藏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校健康教育是高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次对广州某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改善,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促其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健康源于良好的习惯。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缺乏卫生保健知识,不重视健康投资,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更注重吃早餐、合理饮食,但也有非医学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及身心健康问题,如生活不规律、习惯熬夜、缺乏锻炼、情绪不稳、自信心不足等。大学生年龄基本为18-25岁,大学阶段是其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是其行为和心理模式形成的主要阶段。在高校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将影响其一生的身心健康。 尤其对于医学生而言,树立健康意识,促其知行统一。不仅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需求。医务人员既要以科学的生活规律和知识作为诊断的依据,还应起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率作用。只有健康的医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重任。 3.2 拓展健康教育知识唤醒大学生健康意识 根据调查结果,在传染病、性病防治、急救方面,非医学专业学生意识较为淡薄、知识比较薄弱。医学生在进校后接受了系统的医学教育,防病治病方面的认知程度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医学教育资源,加强这些方面的健康教育,增强其防病治病能力。 健康教育是一门涉及到预防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2]。调查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了解,对于性的社会学和道德观方面的知识均知之甚少。通过加强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要求健康教育者不断扩展健康教育内涵和传播手段,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汇在健康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提升大学生健康素质,使走校门的大学生既是身心健康的践行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为使我们对构建和谐校园目标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需要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其“不和谐”的症结所在,探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如何上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想。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课程特点以及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总结了自身实践应用中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团体咨询;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的提出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之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国内已进行过不少探索。但从总的情形看,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对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研究较少;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授较多,而心理素质训练的比重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笼统论述较多,而真正体现高职教育规律的研究较少。如何上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从2001年开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为全校大学生必修课。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总结以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经验,提出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想,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做出新的尝试。 可行性分析 国内心理学家对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解存在细微差异。笔者认同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先生的观点“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本文中的“团体心理咨询”特指此意。 (一)团体咨询的前提是求询者的问题具有相似性 团体咨询的特点之一是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以一种支持性的团体氛围来推动咨询进程,整个团体就是一个助人集合。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同的心理障碍。通过若干次的团体聚会、活动,成员相互交往,共同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从2001级开始,我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全校新生必修课。大学新生处于由中学向大学转变的关键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等发展性问题。对于高职新生而言,他们知识面较广,但缺乏深入钻研的精神,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不够;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不求甚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实践能力较差,依赖心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普遍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普高生基本上是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重知识的学习而轻能力的锻炼;思想模式化,创新意识淡薄;依赖性强,独立实践的能力较差。一些普高生往往沉浸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职高生能力较强,独立意识较强,但学习基础较差,尤其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对于学校的严格管理往往不能适应。 高职新生共同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如不适应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构成团体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班集体(一般30-40人)是天然的咨询团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团体成员。心理教育课的任课教师就是自然的团体指导者。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经验分享”,团体成员在讨论中可以获得正确认知,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无形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疏解学生对环境的陌生感,增进相互了解,共同发展。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来建设,教师注重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及学生的参与。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他们有权力和义务来促进教学的开展。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贡献,采取民主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共同目的,把学生的意见和贡献运用在教学中,强化他们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使他们更加投入地、积极地、自觉地学习。此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了解,锻炼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团体咨询是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以成员为主角,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咨询强调整个团体的动力性质,团体内的人际互动是核心,团体成员间积极互动的人际关系正是每个成员发生改变的基础,而每个成员的改变也正是整个团体动力性的体现。团体咨询是以学生为主角,模仿日常生活,精心设计情境,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遵循平等民主、真诚友善、共同发展、自主自愿和信任保密等原则,共同参与,相互信任、相互了解。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与现行的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比较明显地体现在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上。高职教学必须突出与之相适应的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理论上以够用为度,职业技能上以适用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人格培养、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协调、学习方法指导、恋爱心理调适、心理危机干预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生活经验型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体验、分享、共同成长的机会,引导学生增强体察自身心理状态的敏感性,积累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除了必要的理论讲授外,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角色扮演、参与讨论、行为训练等活动教学,以经验、感受为载体,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团体咨询活动是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给团体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其次,团体心理咨询符合高职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既渴望了解自己,又渴望与同龄人交流,但又很羞怯,同时也有独立性发展所带来的“怀疑权威”。在团体中,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团体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们可以更轻松自然地自我表露。 (三)团体咨询的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优质的师资,但目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教师远远不够。团体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团体咨询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相对个体心理咨询的主要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与其他成员一起尝试与体验新行为的环境,有助于成员的人际学习与自我探索,并且时间上更经济。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提供多重帮助,不仅仅是咨询员对参与者的帮助,也是参与成员的互助。在一种帮助集合中,推动咨询进程,达到咨询效果。 实践应用 (一)加强授课行政班的团队建设 团体咨询中一切活动都是在团体情境下展开的,把授课行政班作为团队来建设,是本课的特色之一。团体咨询是多向人际沟通的过程,沟通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团队的氛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游戏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给予加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学生从不敢说话到积极参与,就是对心理素质的很好锻炼。他们从中会受益良多。采取民主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分组教学和课堂辩论,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二)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确定每期授课主题 “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教师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看法和意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第一节课上可以开放式地讨论以上问题,在讨论中师生共同决定并改进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师对学生当时提出的意见给予肯定和采纳,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他们在班级中的作用,激发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在新生入学所做的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中,笔者授课的学院有39.74%的新生缺乏自信心。这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首先,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笔者在授课内容中添加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内容。例如,“认识自我的20问法”、“给自我画像”、“画树测验”、“自我影响轮”等。其次,他们缺乏自信,缺乏成功感。笔者在授课内容中添加了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分享成功的内容。例如,“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觉”等。 (三)利用团体咨询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 正如前文指出,广义的团体咨询丰富多彩。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团体咨询方式,要求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有关活动的精心组织上。在讲授过程中,笔者一直都很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题,例如“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人一天做几次梦?每次梦做多长时间?”等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话题。保证每次课都给学生安排科学的心理测试量表,每次课都讲述几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安排具有教育意义的动漫,寓教于乐。一些如“人名复印机”、“测测你们的记忆力”、“你们之间有默契吗?”等心理游戏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自我意识》一讲中,要求学生自愿上台与他人分享“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觉”。“互戴高帽子”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和鼓励,从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更好地完善自我。这些心理游戏很多都是团体辅导中常用的。利用校园网视频点播的免费资源,要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观看。涉及爱情心理、自杀干预、抑郁、自卑、情绪调控、强迫症和游戏成瘾等记录片,也都受到广大新生的热烈欢迎。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就当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文曾强调指出,大学生要“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毕业论文在这一人生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不仅要承受由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还面临着自身许多特殊的问题,诸如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等。对于这些矛盾、冲突和压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化解,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为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所侵扰,从而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和学者的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另外,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休学、退学现象乃至自杀、凶杀、犯罪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硕士论文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为根本任务的,应当着眼于全局,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般的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对暂时的心理不适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咨询不仅是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而且能为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借鉴性的经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增强对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的缓解、控制能力,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卫生讲座以及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等方式进行。2.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要认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工作,并充分利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日常咨询记录等,按学院、班级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种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依据,不仅便于我们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和共性问题,及时发现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医学论文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识,预防心理问题,以促进其健康成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个人心理档案的管理一定要有严格的保密性,以免因此而影响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是面向群体开展的,属团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通过个别性的教育——心理咨询来解决个体发展和适应等问题。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咨询者和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的过程,职称论文为求询者提供心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它在帮助、指导学生更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完善自己,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由具有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老师担任,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直接指导和帮助。对于在普查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采取由咨询者主动约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供帮助。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认识不足的因素,也与某些高校领导只重眼前效益的短期化行为有关,在一些领导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作用和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保证学生不出事”。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赖于学校上下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英语论文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人的,也不是由个别人来完成的,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必须真正树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并付诸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长久而富有成效地坚持下去。2.结合高校实际,科学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工作人员不应直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因为他们在心理咨询中往往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而违背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规律和要求,留学生论文从而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鉴于高校心理咨询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工作任务都有别于医学机构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高校心理咨询应注重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而非心理障碍的矫治,因为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是需要专i'-i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治疗和干预才能够予以矫正的,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病例转介到专业机构咨询,才能更有效、更恰当地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积极作用,否则就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窘境。3.要开设必修课程,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只靠课外的活动来开展工作,其收效是相当有限的,也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高校的“两课”教学工作已日臻完善,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有些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但远远没有满足现实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有效的教育。根据笔者的体会,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新生的必修课,使他们一进校就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工作总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尽量摆脱单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模式,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开发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陈素红 胡小红 张西平 摘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里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一、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的内涵及联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括:(1)身心和谐,即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2)自我意识和谐,即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情绪健康和谐,即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一种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谐,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日趋完善,没有明显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言行一致;(5)人际关系和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6)心理与环境适应和谐,即有较强的自制力,既能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环境状况,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所谓和谐校园,指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教育模式,以校园为纽带,建立全面、自由、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多赢状态,校园中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和所属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使师生员工和学校所属子系统活动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和谐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培育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和谐校园。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统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大学校园中人的心理和谐对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和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和谐。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剖析 1、学习障碍 从录取分数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低,学习意识淡漠,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的学习动机;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意识淡漠,直接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高考分数偏低的原因致使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信心较差,自卑感较强。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之就读学校不如意,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2、人际交往障碍 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等人际交往障碍。 3、生活情感障碍 独立学院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数贫困生的自尊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此外:在情感问题上,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享受,纯粹是为了消遣寂寞、寻求刺激,传统道德观念淡化,发生婚前性行为。这种错误观念,易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难以找到平衡点,陷入痛苦、迷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 独立学院大学生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格养成及身心健康,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其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1、领会并落实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思想观念的认识和领会至关重要,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刚示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只有深刻认识领会到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并予以落实,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际效果。为了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编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他们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加强监督、予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校园文化的缺乏或不足;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通过网络方式,在学校局域网上设立心理聊天室,为学生搭建心理咨询新的平台,安排心理教师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以聊天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3、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敢为、可塑性强,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2)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其疏导和调适,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普遍较低,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构一个教学、辅导、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进而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有关方法及对策,以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近段时间接连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将结合自身岗位实践,从担任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已的经验和想法,以供业内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教育方法 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他们有较稳定的思想情绪,学习上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明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时,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学生一系列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优秀班集体。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调查,笔者认为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力差、群体性差、意志薄弱、对人冷漠等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学生的气质、体质、身体健康、生理发育、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患。 2、学校的原因。虽然当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依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学生个体间产生的矛盾,家庭对学生不恰当的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产生自卑,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情况。 3、社会、家庭的原因。社会发展迅猛,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理念还没形成,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教育思想的陈旧、教育方法的单一,有的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高要求,外来工、农民工对子女的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要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1、以心理辅导为主。学校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2、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自我了解、自我适应,从而能够自我独立和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2、营造良好集体氛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3、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4、积级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为心理咨询提供咨询平台。 将心理学常识引进校园课堂,让大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大学生在必要时应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结束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优秀班集体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格?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释放,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遇到困扰时,应该学会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控制好自已的情绪,因为控制情绪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会拥有可靠的内在条件,才会离成功越近。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课程开设不系统,忽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等问题。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要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地做出了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要求。各学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输和说教去面对学生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在课程改革之后,在全国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这部分内容也仅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体现。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遍地开花,我国大中小学生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视之为因特网综合症(ad),表现为健忘、沮丧、烦燥、头昏脑胀、胸闷气短、经常走神、心情压抑等症状。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4.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 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3.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4.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思考 论文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直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饱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明确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抓住实质,育人育心,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效应。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根本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感悟时代,认清国情,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摆脱困境。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和融资不足,从自身因素、基础因素和政策扶持角度进行剖析,从四个层面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建议,对文化产业融资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微观层面助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宏观层面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约束 (一)产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1)融资结构失调。企业融资的方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规模有限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经营实力不足,企业信誉较差等因素会按照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融资的顺序进行企业融资。但本文对西南和西北20多家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来源的调查发现,内源融资在企业资金中占主导地位,外源性融资所占比例较小。造成这种不符合一般规律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外源性融资可获得渠道较少,外源融资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全部需求,于是转向内源融资。但多数以内源融资为主的企业,都会面临严重资金匮乏的问题,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张、新项目的投资、企业之间的并购等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2)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不足。中国文化产业是在我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我国文化产业的内源资金主要来源是留存收益,而留存收益主要取决于企业收入水平,利润率等指标,总收入高,所获得的净利润就高,企业的留存收益就多,内源融资能力就强,反之内源融资能力就差。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而且通常可以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其留存收益较多,内源融资能力较强。中小型民营企业因为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外源性融资很少,除了企业的留存收益以外,多通过产业链之间的资金周转进行融资。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投资的吸引力较差,产业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二)政策性融资支持力度不强 随着打造文化强国要求的提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性融资支持,主要形式包括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和政策性投资等。虽然政府为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资源丰富但融资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其中能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实质性帮助的措施少之又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获得的资金支持仍然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政策性融资,既包括财政部门直接管理的融资项目,也包括政策性银行管理的融资项目。(1)政府部门直接投资不足。一是文化产业费不足。我国政府的财政直接投资逐年递增,但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总量过大,政府的财政支持还不能满足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724亿元,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中的八个省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投资总额只有597.4亿元,仅占全国总投资额的8.91%,远低于其他文化产业发达的省份(见表1)。二是文化事业费不足。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手抓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需要提高文化事业费的支出,文化事业费是指国家用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的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纪念馆、文艺团体以及新闻、通讯、广播、电视、出版等部门的经费拨款,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十年来,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文化事业费投入不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2013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费支出情况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费支出在全国文化事业费支出总额中所占份额很少,这说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的政策性支持力度较小。(2)扶持资金不足。政策性融资的另一个财政措施是设立扶持资金,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负担主要的财政投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资金扶持政策主要围绕扶持传统产业和扶贫展开,缺少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对企业要求严格,门槛高,很多企业不能达到申请扶持资金的标准,这些都降低了政策性融资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持效率。 (三)非财政性外源融资渠道匮乏外源融资是指企业 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在融资条件苛刻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可以适用的外源融资方式寥寥无几。(1)股权融资。文化属于无形资产,是一种软实力,文化产业不像实体经济,其有形资产较少,大部分是无形资产,因此文化产业的运营具有高风险、高流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股权融资。但是目前股权融资严重不足,股权融资并没有成为当前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此外,用于扶持本地文化产业的基金也没有真正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根据中央财经大学魏鹏举院长对文化产业基金的实际投资情况调查发现,在已经投入的项目中用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企业项目占总项目的份额不到10%。中国文化产业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外资投入,但外资投入主要分布在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性不大的科技、时尚、生活、娱乐和消费等行业,只有少部分投资在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行业。(2)债权融资。债权融资作为我国文化产业融资的另一种重要渠道,并没有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成功发挥作用。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并不发达,企业融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信贷。根据中国银行协会的《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随着文化产业信贷增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债权融资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增长禁锢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产业融资结构性差异大 少数民族因其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各企业的所有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和所处行业不同,最终造成不同企业的融资能力存在差异性。(1)企业所有者性质角度。根据企业所有者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可以从政策制度中获得更多利益,融资来源广泛,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在一定情况下不需要质押抵押就可以获得银行贷款,程序较民营企业而言较为简单,贷款额度也更高;而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的代表,其贷款条件严苛,贷款额度较小,许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进行贷款时会对项目进行反复研究调查,提高了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2)企业规模角度。大型企业效益高、管理水平先进,其总产值和总收入较高,对当地社会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个金融机构都更偏向于对大型企业进行投资,造成了中小型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来源范围狭窄。(3)行业发展水平角度。从行业角度分析,不同行业的融资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行业发展水平既受自身先天条件的影响,又受到后期运营的影响,其差异性最终带来行业融资能力的不同。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中,拥有较强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和文化特点的行业往往处于垄断地位,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各个金融机构通常会将资金投入到这些具有垄断性的企业上。同时,很多具有先天文化资源优势的行业,由于服务水平,基础设施开发效率低下,外源融资大量流出,融资能力日渐下降。 (五)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1)文化产业融资利率较高。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不同,其差异性很大。利率最低的是银行银贷,为8%-12%,这个利率水平是在企业拥有充足的抵押资金情况下设置的。通过信托、私募基金、P2P和民间借贷等方式的融资方式,其贷款利率都非常高,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承担。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中的地区,企业的贷款利率比东部要高10%-20%。(2)交易费用较高。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在进行银行贷款时会负担一些额外费用。企业进行信贷借款时流程繁琐,期间会占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只有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利润大于成本,企业才能得以维持并寻求发展。企业之间利润率差异较大,只有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可以从日常经营中获利,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获得的利润低于其融资成本,不能长期融资实现企业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中,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占大多数,融资成本过高造成净利润很少甚至为负,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融资支持不足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威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 (1)对企业成立初期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困难,这意味着企业开发文化资源成本高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要求也在提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要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必须采取各种有利于竞争的措施。最后,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在创立初期,推广渠道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得不依靠资金进行弥补。融资不足会影响企业成立初期的业务开展和规模的扩张。(2)对企业日常运营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以当地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形成了观赏娱乐为一体的产业特点。以旅游业为例,在节假日和气候适宜的时间,会迎来大量游客,此时收入较多。但企业的运营是一直持续的,需要资金进行日常运转,在旅游淡季收入不足会致使企业无法维持日常运营,甚至企业倒闭。(3)对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方式以内源融资为主,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主一人或者企业主所属的一个家族,造成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分离,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另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没有额外资金雇佣专业管理人员,无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致使企业管理水平滞后。 (二)妨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技术升级角度。技术升级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技术升级会促进企业规模扩大,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资不足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依然处于低端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相对落后。(2)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角度。首先,融资不足导致企业没有能力引进先新技术,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份额占有率少。其次,内源融资过多使得企业对资金的使用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资金利用率低下,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最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能力不同,发展差距较大,不能形成相匹配的产业关系,不能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建议 (一)建立政府引导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模式 (1)提升政府融资引导能力。首先,成立专门负责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应协调好彼此的职责,共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央政府要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提高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最后,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在产业融资中的关系,切实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形成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局面。(2)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政府要提高利用社会资本的能力,通过汇集社会资本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根据各金融机构的不同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质,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政策,通过政府的带头作用,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引进新颖的融资方式和工具,拓宽融资渠道。(3)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产业水平和融资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融资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又可以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来提升融资能力。因此,企业在进行产业融资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为企业开展项目筹措资金,而应把目光放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上,只有形成了产业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融资能力。(4)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要充分发挥各种融资渠道的作用,必须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政府通过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发展规划,指引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既要制定统揽全局的产业法,也要制定具体详细的行业融资规范。在健全的法律体系下,提高融资服务水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建立普适性的新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方式 (1)少数民族文化彩票。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文化彩票,以较低成本汇集较多的社会资本来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彩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政府投入,弥补政府财政扶持的不足,但文化彩票的发行必须遵守文化彩票法律法规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2)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融资工具,融资租赁展现出优于传统融资方式的独特优势,如限制较少、门槛低、操作简单和租赁周期长等。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起步阶段,融资租赁凭借其优势成为企业融资的最后选择。当地政府应鼓励融资租赁模式的推广,推动融资租赁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制定相应政策引导融资租赁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3)文化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高流动性证券的过程,可以分离融资信用企业信用,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实现文化资产证券化,首先通过建立特殊目的机构,构建资产池,然后SPV通过资产销售或信托,实现资产隔离,通过SPV引入外部信用增级工具来完成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4)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可以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根据各文化产业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融资模式,如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模式和引入互联网银行等。为优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环境,政府要更新监管理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金融业务的内容合法性,降低融资风险,着重提升软硬件设施的技术水平,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5)企业集合融资。企业集合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较广,而且成效非常显著。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引导,将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集合在一起,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作为风险机构对企业贷款的风险保障。根据各地特点,对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加以创新,并为集合融资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由政府代表集合企业达成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大量金融机构进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丰富的资本。 (三)拓展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渠道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所处的融资环境和融资渠道的不同决定了其融资特性也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少数民族企业在种子期到衰退期不同阶段的融资特点及渠道,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种子期的融资渠道:在种子期,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很少,企业拥有的可供抵押资产也比较少。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通过自筹资金或向熟人借款来获得初始经营的资金,经营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获得政府补助和税费减免。在这一阶段,政府应通过对企业的宣传推广,帮助企业吸引天使投资和国内外的无偿资金支持。初创期的融资渠道:在初创期,企业的外源性融资较少,主要是自我投资。企业没有能力负担过高的成本,而且面临较高的破产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大力推广文化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做好融资双方的对接工作,帮助企业获得风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同时应对融资活动中的风险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偿。成长期的融资渠道:在成长期,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业务运营的资金稳定,主要面临着扩张企业业务带来的融资需求。在此阶段,政府应该做好补充工作,为企业提供适度直接投资、政府采购和税费减免等辅助融资方式帮助企业完成生产扩张。成熟期的融资渠道:在成熟期,企业规模达到最大,经营状况良好,风险较低,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此时也达到最低水平,融资渠道相对广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自有资金可以满足融资需求。当进行大规模扩张时,企业主要选择债务融资和上市融资来筹措资金。此阶段政府应适度减少财政扶持,增加间接支出,有利于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发展。衰退期的融资渠道:在衰退期,企业利润下降,目前的经营状况难以维持企业生存,必须转向新产品研发和企业转型。特别是除了自筹资金,企业能获得的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增加财政支出,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四)构建与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的保障体系 (1)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能力。一是加强对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继承和推广,增强文化市场的灵活性,政府要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角度出发,制定适合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企业应努力创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国内国外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争取与国际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学习先进的经营模式和推广方式,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到股份制企业的转变,打造现代化企业。同时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实力雄厚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重点扶持中小规模的企业,给予其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规划指导和人才培养,提升中小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盈利能力。三是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的特点是两头少中间多,导致文化产业所处的技术水平低,不利于文化产业升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整合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的优惠,财政支持的方式整合产业链,纵向对上游的文化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横向整合相关和相似企业,以形成规模优势。(2)增强金融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融资支持。一是扩大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规模。切实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降低贷款利息,增加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在县级及以下级别的地区设立各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促进基层金融体系的完善。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聚集地区,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量,为民族文化融资模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另外,政府应对金融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同时推动国有金融机构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产品和服务。为了满足各种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为了降低自身面临的金融风险,银行系统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通过对各企业的信用进行评级,根据不同信誉等级给予不同的信贷额度。提供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金融产品,为文化产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方案,引导建立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机制,银行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文化企业积极形成产业集群,并以集体形式进行融资。三是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体系。通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形成以各金融机构为基础的融资服务平台,评定各种文化企业的发展和信用情况,进而形成文化企业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文化发展平台以研究整理文化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打造对接金融和产业资源的平台,形成多种融资支持方式。(3)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是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扶持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设立主管部门,协调各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制定扶持政策和发展计划,解决文化产业的融资问题。在没有设立主管部门的地区,应通过建立绩效考核和任务指标来保证工作的效率。二是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贯彻落实扶持精神,计划好每年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资金额度,文化产业的财政支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点扶持知识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对公益性企业增加财政补贴,既要保证足够的直接投入,也要做好间接引导,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特点,界定各文化企业属于公益性企业还是盈利性企业,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基本法,着重完善金融法律法规,明确各项文化产业项目的法律界限;在地方层面,要根据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建立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产权上建立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产权保护法;区域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金融上制定融资方面的法律来规范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海安、潘永昕:《民族地区融资能力的测度与提升》,《兰州学刊》2017年第2期。 [2]孙俊芳、冀华锋:《民族地区融资渠道与中小企业绩效实证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新视野》2017年第2期。 [3]董玉峰、谢丽霜:《民族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普惠模式与适应性策略》,《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7期。 [4]冉瑞恩:《恩施民族地区综合扶贫金融服务创新工程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5]王俊:《欠发达地区投融资结构、效率与新常态改革路径———基于贵州省数据分析》,《武汉金融》2017年第5期。 [6]王卓君、郭雪萌等:《地区市场化进程会促进地方政府选用PPP模式融资吗?———基于基础设施领域的实证研究》,《财政研究》2017年第10期。 [7]李春梅:《资源强依赖地区产业转型中的投融资政策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财会通讯》2017年第2期。 作者:李姝 单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谈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电子商务专业应运而生。它虽然是一个新兴专业,却在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到两百多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但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很低,95%以上学生从事的是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工作。基于以上的原因,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的设置、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等出发。探讨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 教学 问题 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开展并在未来将有可能改变传统商务的状况,引发一场商务领域的革命。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时期,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一些措施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需求。同时也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过去那些仅具有技术背景的人才或仅略懂商务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和国家电子商务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与能动水平,满足国家和企业对现代化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是所有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所面临的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但现在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师资力量紧缺,专业水平不充分 就我校情况来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不到五人,大部分都是从会计、旅游、计算机方面转型过来的。他们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掌握的不够深入,不够细化。 缺乏实训条件,实训目标不明确 我校的电子商务实训条件还不成熟,仅有的几台设备基本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计算机也比较落后。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是打开网页浏览网站,就是在聊天,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目标。更缺乏与企业合作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业方向不清晰 许多学校和家长都不能很清楚的说出电子商务专业究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从事什么工作,学生对于所从事的专业更加模糊。而学校在就业方面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和认真的分析,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教学中专业目标空泛,就业岗位前景缺乏明确的导向,专业化方向不够细化并且与现实岗位脱节。 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太低,课程安排不合理 2002年4月,中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①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②网络经济学;③网络营销;④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⑤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⑥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⑦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⑧电子商务安全;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⑩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师资条件、实验设备、办学特色等具体情况有侧重地选择6门主干课程。但在我校的专业课程中,涉及商务方面课程仅占四分之一,大部分为计算机和基础文化课。这样导致学生头脑里没有在线商务理念的培养。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策划及应付瞬息万变的商务网络环境。 专业方向太笼统,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综合商务类专业,我校电子商务培养方向大多偏向于技术信息和计算机类。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求,但这个问题却没有受到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考证多样无序等问题突出。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使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降低。 采取的措施 提高教师的自身知识水平 电子商务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体系化的素质,即使跨专业的 老师或者和电子商务领域沾点边,如果没有对这个领域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也是没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因此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积极地探索新路子。这就要求教师们应该从电子商务这个专业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自己所教的每一门课程,而不能仍然局限于原来的专业。自己所代的每门课程,在电子商务学科中处于什么地位,心里要清楚。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口和逻辑关系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应付自如。 完善电子商务课程结构柜架 电子商务专业对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不能只一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而忽视文化基本教学,文化课要在三年中的前两年安排,包括语文、数学、电子商务英语、普通话、礼仪等,另外还应当开设适当的应用文写作、法律等。因为电子商务专业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法律常识,如案例分析、商务文件撰写、电子支付等。职业教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们安排教学计划的关键所在。把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才者结合起来,使二者全方位渗透,才能形成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课程结构。 加强实践性教学,丰富实训内容 首先, 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许多课程都要进行实验,而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除必须配备满足电子商务环境的实验软件外,还应满足相关课程的实训条件,例如,配备常用的办公设备供学生实训。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活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目标要明确,专业设置要合理 中职学校应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细化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电子商务营销方向,商务网站维护与开发方向,电子商务网络财务方向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方向等,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一般是计算机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各占半壁江山,为了培养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很快切入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应将本专业细分为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物流管理这三个互为依托的专业方向。电子商务是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这“四流”的统一体,对中职层次而言,其专业设置方向应立足于为中小企业培养“信息流”和“物流”方面人才。以培养出既熟悉电子商务全面知识,又掌握重点技能,能从事实践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力争办出有自身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关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初探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但目前存在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就业脱离的现象。中职学校要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大力建设实验室、完善师资队伍,实现产学紧密结合。本文从明确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论述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目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及实践模式。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网上购物和商户之间网上交易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引人瞩目的新型的行业,因此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大批电子商务人才。我校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于2005年秋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加上在校学生已培养了五届,本文就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实践环节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中职学校要构建一套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明确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对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有不同的应用需求,从应用角度来看,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电子商务实务操作人员,如网络营销、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实现;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其主要工作是电子商务的实现,如网络维护、系统管理、网站建设等。中职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初等实用型应用型技能人才。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第一层次的电子商务实务操作人员。 (二)凸显电子商务教学特点的需要 电子商务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电子商务教学的实践环节上。电子商务的实践性教学就在于通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和观察实际电子商务活动来重复电子商务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体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并通过知识的运用深入理解电子商务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对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能够直接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具体地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最终达到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实用化、具体化。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实践性教学不仅是实验室的模拟教学,更主要的是对真实的互联网世界的感性认知。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模式及网上的各种相关资源。通过了解目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学生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尽快明白电子商务的内涵,知道电子商务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容适合从事哪些工作。可以说,实践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不仅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电子商务活动规律,促使学生运用电子商务知识完成电子商务活动,而且使他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继而达到融会贯通。 二、当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1.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是像电子商务这样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培养出既掌握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又具有开展商务活动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电子商务实验变成上网这种做法主要是学校在实验课程开发滞后的情况下采取的补救做法,让学生自己去浏览网站或在网上购物。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只能看到网站的前台实现形式,对于电子商务的业务处理流程无从得知。 3.电子商务实验变成放羊放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到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公司或科技企业参观或学习。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实验效果无法控制,这种方式可以算是到实验场地放羊。另一种是教师由于自己不懂实验软件的操作,在电子商务实验课上任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对于实验过程缺乏引导和监督,这可以算是在实验过程中放羊。这两种放羊式的实验方式都无法保证实验效果。 4.电子商务实验变成编程序与建网站部分学校的电子商务实验就是让学生编写程序与制作网页,或让学生凭想象构建商务网站。这样做确实能培养学生动手建网站的能力,但这肯定不是电子商务实验的全部,毕竟电子商务专业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编程人员不是其培养目标。 (二)学科建设不到位 1.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滞后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密切的交叉学科,它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从硬件上来讲,要有实训场地、实验条件、网络通讯设备及相应的软件系统;从软件角度来讲,实验室必须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实验室规范的实践教学氛围。 2.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师资缺乏应该说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是过去计算机或商务教师兼教电子商务课程。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体系、实践教学等都是在探索之中。由于师资匮乏,给实践教学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有一定的不足,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重新定位实践教学 重视实践教学,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要能够认识到实践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要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来讲,实践教学一般都要滞后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也要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所以,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完善课程体系是关键环节之一。 (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与企业共同办学,为企业定单培养人才,这是当前许多院校实行的一种非常现实的办学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一方面便于学校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另一方面,实习单位也可以通过实习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是否留用提供一些参考。 (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水平,决定着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加强对理论教学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使他们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有实践教学的能力,对理论教学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教育部专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效果显著。 四、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 不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努力探索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未来几年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此基础上,依据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计划,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1.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个虚拟的电子商务模拟系统,领会电子商务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全过程的系统知识。由于系统模拟的是当前企业或电子商务公司真实的业务处理模式,在系统中实习,就同进入真实的互联网环境中一样,学生可以分别以供应商、采购商、市场中介方、第三方认证、银行仓储管理员、财务管理者、系统管理员、网站设计者、数据库编程员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去进行实战性的练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系统掌握电子商务基本理论、明确未来工作的任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是十分必要的。 2.开发型实验教学开发型实验教学是利用底层开发工具或开发环境针对发现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或某些有意义的商业计划或机会将其实施的过程。教学方式有虚拟案例(需求)和实际项目开发教学。开发型实验的要求:能够自主创建电子商务教学实践环境;能够剖析电子商务流程各环节(认识、分析、规划、实施、管理);能够创新性地构建系统电子商务平台;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概括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开发型实验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电子商务整体观念;锻炼学生独立实施、组织运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和制定可行的系统对策的能力;实现电子商务教学实验的多层次目标。 3.创业型实验教学创业型实验教学是在内部管理环境和外部商业环境中的商业项目实施教学,在这个层次的教学中,不但要求对电子商务项目的业务模式、经营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技术模式、资本模式给出方案还要能够将其实施和运营。 (二)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证明,是劳动者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力争让各专业的学生有“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为此,学校积极鼓励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努力考取“电子商务员”、“电子商务师”、“物流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探析商业意识的培养注入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商业意识 中职 电子商务 探索 论文摘要:在网络和电子商务环境下,中职电子商务学生的就业范围更加广泛。为了帮助我们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较早地培养、形成优良的商业意识,笔者在担任电子商务专业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形势、商业动态、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 一、商业意识的培养注入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的意义 商业意识是每一个商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近年来已形成良好的趋势,学生的毕业去向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学生幸运地升入了高一级学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面临着就业。网络和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发展,使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变得相对广泛。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等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商业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能在我们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或活动中也渗透商业意识的培养,这必将拓宽学生就业的路子,在他们踏入社会实习或者就业前能较客观地分析、认识社会的商业形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从业的方向,使他们在将来的就业、创业过程中少些曲折、多些理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二、商业意识的培养如何贯穿于电子商务课堂教学的探索 1.知识点拓展比较法 在讲电子商务具有广告宣传这一功能时,根据知识点要求,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广告的特点,网络广告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罗列出生活中常见广告都是以哪些形式出现的,学生会争先恐后、如数家珍地说出报纸、电视、广播、车身、公交车停靠站、火车站等等,甚至有的学生还说楼道的墙上喷印的水电工、家政工的电话号码也是广告。让学生对不同方式的广告在成本制作、宣传费用、表现形式、受众率、可更改性以及通过广告宣传给企业带来的利益的多少进行比较分析。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企业的规模、产品的特性、销售的渠道、销售的范围、选择产品的客户等等诸多因素决定企业所选择的广告方式。通过这些比较分析之后,学生对企业与广告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案例分析指导法 案例学生网上创业 成都体育学院大四学生张娜经过短短两年的经营,身家已达8万元。 在菊乐路的一家茶坊,一身休闲打扮的张娜眼神里透着精明,“给我创业灵感的是同寝室的姐妹,他们经常讨论穿着打扮,偶然得知网上开服装店,可以免房租、装修、税收,投入人力不大。“开店很简单,按网站的规矩;300元的开店费,月租50元,不用上税。投入非常少。”张娜说,在网上开店并不比开个实体店铺轻松多少,她专门去学了photoshop的图片制作软件。 分析 案例中的主人公张娜能够创业,取决于她对周围同学穿着打扮的观察,敏锐的捕捉到了信息,再加上电子商务的便捷,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同学们更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据易趣网统计,在易趣开店的卖家大中专学生人数达55%以上。 三、先进的商业意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在理论上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商业意识,何为先进的商业意识。与一般社会意识一样,商业意识同样随着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同步的,会出现适应与滞后两种情况。先进的商业意识能揭示商业运动过程中的矛盾,昭示着商业的发展方向。而滞后的商业意识,落后于现实的发展,成为商业发展的障碍。商业意识的滞后,明显地表现在观念上不能适应商业前进步伐。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商业意识的同时,学生也经常与笔者交流、探讨他们在日常观察以及实践中对如何培养自己的商业意识有哪些看法。采取哪些行动。 ①找兼职这一点很重要,亲身感受商界竞争。②节约地花去每一分钱,感受钱是来之不易的。③自己给自己打工,赚的钱给自己发工资。比如像我到批发市场批发作业本,晚上到寝室或者晚自习教室去买。下学期我准备再批发些饮料来卖,丰富我的货源,也省得大家跑出宿舍去外面买比我贵得多的饮料。④经常去逛街,去看那些豪华的东西,这样你就有购买的欲望,就会更加努力的挣钱,进入循环系统。⑤我准备考大学进入高层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学到更高深的电子商务知识,像马云那样通过网络与全世界人做生意。⑥意识的培养需要经验和理论知识的积累,看相关的书籍,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或许自己感觉不到,潜移默化,意识得到提高,从书中提取经验,从现实中积累经验。⑦向我姐姐学习多打工,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同时多出去走走,市场调查很重要,可以少走弯路。限于篇幅的限制,摘录部分同学在如何培养自己商业意识方面的想法与做法。 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点的拓展、触类旁通的比较以及对典型商业案例的分析等等教学方法的探索,旨在学生能掌握系统的商务知识,初步形成“三种能力”:熟悉现代企业商务动作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动作规律,具有初步的营销能力;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初步的企业管理能力;熟悉基本的经济法律知识,具有初步的合同谈判与签约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意识、掌握的商业知识引导、指导学生为自己将来的从商之路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实践前的铺垫。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探讨 【摘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可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相比于其他课程,它内容更加复杂系统,需要以多种技术为前期保障,其中既要有基础性电子商务知识,也要有对电子商务的科学分析与规划、开发与应用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引导中职学生进行目标引导下的任务完成尝试。 【关键词】目标引导;电子商务;网站教学探讨 当前,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绝大多数企业都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商务交易,更使得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受到普遍关注,其中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可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相比于其他课程,它内容更加复杂系统,需要以多种技术为前期保障,其中既要有基础性电子商务知识,也要有对电子商务的科学分析与规划、开发与应用能力。这种综合化的要求,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来应对,将会使知识点过于分散,不利于师生的把握,为此,教师需要引导中职学生进行目标引导下的任务完成尝试,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后,自主接受相关的知识,并形成创新性思维,从而为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目标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目标引导法的作用 经过实践尝试,目标引导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中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该学科的教学是以前期各项基础知识为保障的,因此广大中职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因此目标引导法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改善学生思维方式的做法,从成果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具体而言,目标引导下的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具有下述几方面优势。其一是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当教师给出任务以后,学生在任务的鞭策下学习,普遍有比较积极的表现,能够以主动的姿态对资料进行查阅,同时还能够积极投入到互动学习中去。其二是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借助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职院校学生了解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如何应用问题,并且于此过程中增强了资料查阅能力、PPT制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其三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升华,因为目标引导法是探究型教学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问题任务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形成。 二、目标引导法的应用过程 以目标引导法应对中职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下述四个环节。其一是对目标任务的课前充分准备,教师在上课之前,即需要按照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与基本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设计任务,以便把教学目标和任务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作用在于使学生借助完成网站建设任务来达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效果,实现知识的自我认知与构建。目标的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大项目,大项目下可再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比如密码登录与密码验证体系的完成、商品信息的维护方法系统、富于集成功能的购物车系统,还有电子商务网站后期管理与维护方法等等。其二是对目标引导过程的充分安排,在教学初期,教师即应当把目标任务交至学生手上,要求学生按照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地完成各项子任务。又因为通常一个大任务里面包含有多个子任务,工作量会很繁重,所以通常还可以采取分组的办法由学生共同完成。其三是对目标完成过程的充分管理,当任务交至学生手中以后,教师要依规范要求进行引导和检查,同时做好阶段性成果的检验工作,由此可以防止中职学生最后应付检查情况的发生。其四是对任务完成后的应用和评价,当学生把目标任务完成以后,相应的任务评价工作要及时跟上,这可以说是目标引导法的重要手段。笔者在教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时,顺势引入了综合化评价手段,即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进行结合,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全面展现学生水平。 三、目标引导法的注意事项 目标引导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下述几项内容。其一是对任务进行设计时应当尽可能合理,目标引导法的关键在于目标任务的设计,教师需要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材为基础,设计出难易程度适中的任务,既要防止任务难度过高,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问题,也要保证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中职学生有可能依自身能力进行自主选择,投入到任务活动中来。另外,在任务设计时,应当考虑到关联性问题,使接受同一任务的小组成员之间有联系的可能性,充分开展彼此的合作。比如在教材工作任务六中,提出的任务是网站的测试与,其中测试和是两个子任务,这两个子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而两项任务应当进行合理对接,防止测试和处在不同水平情况的出现。其二是教师应当具有足够的实验经验,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要以丰富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同时注意师生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其三是要把小组负责人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在给学生提供目标以后,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而小组负责人则要担负起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用以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任务,负责人的作用更应被强调。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给电子商务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与此要求相比,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人才则相对不足,中职计算机专业关注到这方面问题,致力于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的改革,除了要对教师专业素质进行完善以外,还应当从教学方法上着手,最好基于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之以明确目标为引导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不再仅关注理论知识学习,而是更好地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真正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作者:李建兵 单位: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及实践 摘要: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在逐渐的加快,而电子商务正好适应这个时代,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它快速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真正具有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人才,为此相关人员还进行了很多的实验和讨论。但是,这其中仍然不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整体定位很模糊,课程内容的设置欠缺合理性等等的问题都阻碍着中职学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本文将结合现实生活中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用新型的信息化技术来推动传统的商务进一步发展,研究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新型产业的产生。信息化技术和网络是达到商务结果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如果能利用好这个工具那电子商务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这个综合性的课程在很多高校中是被忽略的,近几年才开始得到重视,在社会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下,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学和实践研讨工作也必须开展起来。 1中职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1对电子商务的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它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计算机、管理学、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这些方面都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并且较熟练掌握的知识。这使得电子商务这门课程产生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专业性不够强,各方面的知识只是简单了解部分,教学目标过于模糊。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不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能成为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也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电子商务行业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处于落后的地步。 1.2中职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电子商务专业想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各个方面的课程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在目前的中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在存在的不同的课程内容中存在冲突这样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存在使得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他们的课程的时候思路混乱,不能做到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到一起,这样必然会导致毕业的电子商务学生专业知识不够强硬,也就是说从中职电子商务毕业的学生不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这样直接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不能快速有效,甚至还会出现种种的问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3中职电子商务教学缺乏实践过程: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际的应用,电子商务也是如此,实践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型的专业要求较高的技术学科,电子商务的实用性强是它最大的特点,因为电子商务工作的从事者在工作中必定会用到其专业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数量适合的实践课,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电子商务的工作模式,可以让今后正式开始工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除了开设该课程以外,还应该安排相应的考试,这样可以端正学生对实践课的态度,让他们感到紧迫感才能够更加认真的学习该门实践课程。 2中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对电子商务课程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中职电子商务的教学一定要做到对其实用性原则的突出,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教学的总目标。每个专业设立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适合这个岗位的专业人才,为社会增加专业优秀的人才,促进该类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从而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除了该项最终教学目标以外,中职学校还必须设定短时期的教学目标,首先在招收新生的时候应该提前调查研究该方面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招收合理数量的新生;其次,要抓好学生的日常学习,严格对待日常的考核,根据每个的考核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考核目标,循序渐进的完成每个阶段设立的学习目标,这样到最后就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学习结果。 2.2设置切合实际的电子商务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典型为培养实用性人才而设定的专业,而作为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设置该专业的课程时需要在前期进行详细合理的考察,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再进行科学的课程安排。其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在进行市场调研,观察和询问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人在平时工作时所接触的业务种类,再选择与实际过程中接触到的业务类型相同的课程,把它放进学生的专业课程中。除了实际工作中用到的专业知识都要面面俱到以外,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安排和讨论,把重复的知识予以删除,避免课程的重复对学生学习带去的不利影响。比如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对知识产生混淆,知识分布凌乱减少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课程学习的兴趣等。课程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的基本形式,所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与学生学习成果是有必然联系的,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合理。 2.3在课程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如今,各类学校都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了,因为实践教学是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中介,实践的过程就是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交界面,所以让学生越多的进行实践,学生也就会更好的适应真正的工作环境。而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也是需要讲求方式方法的,如果设置的实践课程过于无聊枯燥,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课程设置的难度过大,那学生就会由于学习没有效率没有结果而失去热情,相反,如果课程设置过于简单,那学生也容易忽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马虎对待。在上课时,老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把实践的内容用音像、图像或者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更加好,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会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3结论 这是一个电子商务兴起的时代,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利用电子商务,使它逐渐成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项工具,同时又能带动一个新型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我国人口众多,如果能利用这个优势,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一部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改革和实践探讨是整个行业发展起来的基础,所以做好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是目前该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教育财会论文:规范财会员教育提高素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新疆财会人员结构现状;新疆财会人员构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与措施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全疆总体状况、学历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状态、地区间比较分析、乌鲁木齐地区的汉族会计从业人员比例最高、乌鲁木齐地区的高学历会计从业人员占比最高、乌鲁木齐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数占比最高、民汉比例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无职称人数所占比例过大、学历程度与职称不相匹配、加快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规范继续教育,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素质、进行职称考试制度改革,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笔者对新疆财政厅2008年初对全疆会计从业人员的统计调查结果发现,新疆财会人员的总体结构存在民汉比例不合理、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过大及学历程度与职称不相匹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对目前的教育方法和职称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并通过规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措施来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 关键词:新疆;财会人员结构;民汉比例 一、新疆财会人员结构现状 为了全面地掌握全新疆会计人员的结构状况,2008年初新疆财政厅会计处对全疆(不包括兵团和部队)会计从业持证人员结构状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是以全疆各地、州、市、县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通过金财内网进行的。 (一)全疆总体状况 截至2008年2月底,全新疆会计从业持证人数为166733人。其中男性为32983人,约占19.78%,女性为133.750人,占比80.22%。2007年全疆新增会计从业持证人数14185人,增长率为8.54%。从所属民族来看,全疆汉族财会人员平均约占85.2%,其他少数民族财会人员约占14.8%;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学历的人员最多,占比5654%,中专学历的人员约占20.5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12.73%,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10.18%,学历结构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状态;从会计职称结构来看。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比0.39%,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占比7.08%。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占比19.73%,其他为无职称资格的人员,占比较大,为72.79%,职称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二)地区间比较分析 1从会计从业人员的民族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的汉族会计从业人员比例最高,占到91.3%,其他民族仅占8.7%;北疆地区的民汉比例与全疆的平均比例基本相同,汉族占到85.24%,其他民族的会计从业人员占到14.76%;南疆地区的民族从业人员的比例有所增加,达到263%。比全疆平均水平高出11.5%。 2从学历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的高学历会计从业人员占比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15.12%,大专学历占60.12%,两者合计占到总从业人数的75.24%;而南疆地区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的比例仅达到60.57%,比全疆平均水平低8.7%,比乌鲁木齐地区低14.67%北疆地区的学历构成比例与全疆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同。 3从职称构成来看,乌鲁木齐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数占比最高,约占11%,而南疆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达到3.66%,北疆地区略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达到6%;无职称会计从业人员构成中,南疆地区占比最高,达到77.74%,北疆地区次之,达到74.09%,乌鲁木齐地区最低,为68.88%。 二、新疆财会人员构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汉比例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南北疆会计从业人员的比例都是汉族远高于其他少数民族。但是,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全疆民汉比例约为6:4,南疆地区的民汉比例更高。达8.5:12。可见少数民族在新疆不是“少数民族”,民族会计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过低。 造成民汉比例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问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种较低的教育水平造成不仅是会计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中少数民族占比都比较小。二是全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和南疆,北疆地区交通较为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主要居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南疆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主要居住人口以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出于语言沟通和文化认同的原因,企业总愿意雇佣自己本民族的人员,而南疆地区经济落后,企业较少,对民族财会人员的需求较少,需求决定供给,所以民族财会人员的数量较少。三是语言问题。不论是会计资格的各类考试,或是会计实务操作,基本上是以汉语作为工作语言,而很多少数民族尤其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非常低,这造成其在与汉族竞争时就处于劣势。结果就是财会人员构成中民汉比例与全疆总人口中的民汉比例不一致,民族会计从业人员的人数过少,比例不合理。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得不到改善,将对新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二)无职称人数所占比例过大 全疆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有约73%的人员没有职称,南疆地区的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更高,约占78%。职称是一种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会计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相应地代表三级任职资格,而没有职称即代表其不具备从事会计专业的任职资格。这反映出全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新疆2007年会计职称考试的通过率不到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职称人数比例过大,一方面和新疆财会人员的整体教育层次偏低相联系,新疆本地区中可以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高校屈指可数,每一年的增量有限,而考出新疆的学生多数不愿意回新疆工作,新疆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造成全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另一方面也和职称的受重视程度相关,现在很多单位执行的是岗位工资、职务工资制度,职称对薪酬和晋升的影响较小,人们就失去了提高职称的动力;同时,会计职称考试难度较大,如果确实需要提高职称,人们可能也会通过较为容易的方法,如参加难度较低的经济师考试,获取经济师资格,同样是中级职称,单位同样认可,但难度却小得多。 (三)学历程度与职称不相匹配 全疆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要学历结构是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及中专以下占比较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学历结构较合理。但是从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对比可以发现,从全疆来看,全部会计从业人员中有近70%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拥有职称的仅占27%,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占7.47%,这与学历结构是不相符的。 有了学历却没有获取相应的任职资格,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的学历教育制度有关。我国10年来的教育改革使得提高学历的途径较多,通过某些途径(如函授)获取大学学历相对较为简单,但学历的提高并不表示其能力的提高,当遇到需要硬碰硬的职称考试的时候就败下阵来,宽进宽出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不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部分单位的用人机制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新疆的经济主体为“财政经济”,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使得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继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动力;其次,新疆的企业经济非常薄弱,企业少,而且经营方式简单,面对的竞争也更小,因此,企业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的需要 并不迫切,也使得相关财会人员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再次。新疆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在用人机制上更为谨慎,各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作用仍停留在“做账”上,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缺乏机制上的激励与吸引,而吸引不了高素质的人才,又会导致本地财会人员固步自封。 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和我国的会计改革进程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是不相符的。我国的会计实践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特别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2007年又进行了所得税制的改革,这些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而整体素质偏低就会影响其对新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三、建议与措施 (一)加快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 针对新疆的区情,加强对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少数民族对汉语的掌握能力,这是培养少数民族会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基本上是汉文,只有掌握了汉语,才能更好地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第二,新疆的高校应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有别于汉族学生。从培养目标上看,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增加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的教学时数;从教学方法上看,应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要加强在职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业务再培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在职少数民族会计人员参加各类会计培训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民汉会计人员素质之间存在差距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而现阶段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却没有体现这种差距,全疆的会计主管部门应针对全疆实际制定具有新疆特色的会计人员业务再培训制度,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四,管理部门应采取倾斜措施。从2007年开始,全疆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单独考试改为了一年一次的统考。。从考试结果和各地州的反馈来看,北疆地区一般认为考题的难易度适中,考生的通过率较高;而南疆地区则认为考题有点偏难,考生的通过率较低。针对这种民族差异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鼓励措施,如适当降低少数民族考生的合格线,给少数民族考生单独命题或降低考试难度等措施来提高民族考生的通过率。 (二)规范继续教育,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素质 在短期内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是比较困难的,要使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上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必须要进行日常业务培训,规范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尤其是南疆经济落后地区的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根据新疆目前实际。会计继续教育在形式上应采用分层次、大规模教育为主,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并进行整体的教育;在内容上应以适用性和专业化为主;在手段上应体现现代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如电教录像和卫星传授电视教育、以网络为中心的现代远程教育等;在时间上应坚持长期性和循环性。同时,还应注意抓好继续教育的效果考核工作。 (三)进行职称考试制度改革,提高财会人员综合能力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如何进行财会教育制度改革。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等等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这里不再赘述。前文已经指出,全疆的现实是,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极不合理,在批评高校教育出不合格的“人才”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制度。现在的职称考试一年难过一年。考试的内容和实际工作脱节,很多已经在工作岗位多年,实际工作能力很强和经验很丰富的人,如果没有时间复习也是无法顺利通过职称考试的;另一方面,即使通过了会计职称考试,也并不能表示其工作能力强,对晋升和薪酬没有直接的影响。这两方面都降低了人们对职称的认同及会计职称在衡量财会人员任职能力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国的职称考试制度必须进行改革。职称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抛弃单一的考试制度,而向综合能力测试方向发展,可综合考察从业资历、工作绩效、同行评价,并结合全国统一考试(降低考试的难度)来进行认定,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自主认定的权利。这样就可以避免能力与职称相脱节,变考试认定为综合能力认定。 新疆财会人员的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虽然有其地域和民族特点,但在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却是与全国相通的。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提出的必然要求。 教育财会论文:财会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以财会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特殊意义为出发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三个方面入手浅谈了财会教学中应如何依托专业特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财会、素质教育、能力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贯彻国家“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一名教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那么,在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应该怎样去实施素质教育?下面就这两方面问题浅谈一些看法。 一、财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保证财会专业毕业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对财会人员来说职业素质的高低尤其是道德素质的高低是保证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用应试教育的方式,靠死记硬背那些条款是不可能实现的,唯有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才能得以实现。 2、保证财会专业毕业生较顺利地就业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民经济中新旧产业和新旧技术的不断交替变化,对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上的要求和能力上的具备,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会计规范体系的统一、会计计量理论的重塑、会计组织机构的健全、会计市场的开放对会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职业中学财会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多能力的财会人员。唯有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才能在就业时得到单位的认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保证财会专业毕业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这使得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折旧速度大大加快。过去那种“一朝鲜,吃遍天”的现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个社会的劳动者仅仅靠一门职业技能和单方面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资料表明,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个人平均五年就可能因个人知识和技能落伍而更换职业。对一个学生来说,哪怕是书本上的知识全部掌握,考试门门优秀,当他走入社会以后,随着这些知识的快速更新,“有知识”的优势也将快速减弱。因而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保证学生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素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财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一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如何在实践中认真有效地实施,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职业中学来说,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同,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那么在财会专业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在教学内容上,要依托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不仅要求广大职工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人翁精神。而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更是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安全完整、能否正确使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内容,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违纪案例,让学生去讨论、判断、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正确做法;可以从坚持原则出发,列举一些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的案例,从正面引导学生。例如讲现金管理时,可列举某单位各科室自收自支,不通过财务室入账的例子,让学生懂得单位不得设立“小金库”;在讲税金时,列举某单位将自用材料“进项税额”列入应抵扣“进项税额”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不能通过错记账户来偷逃税款;在讲销售时,列举了单位某领导授意会计主管将“现销收入”列入“应收账款”的例子,使学生既懂得了不能通过账户错记来挪用公款,也让他们明白了在上级领导授意、指使其违法时要能坚持原则。 2、在教学方法上,要形式多样,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①、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能否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关系到我国的兴旺发达,决定着我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能否赢得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形式多变的、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创新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悬疑设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也可以通过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摆脱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发散思维、联想思维,进而提出一些新见解、新设想、新方法。例如在讲会计等式时提问: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能否写成“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原因是什么?或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能否写成“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既使学生明白了会计等式与数学等式的含义孑然不同,经常进行此类训练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 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通常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或基层单位担任操作性、指令性工作。这就意味着学生素质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会计专业来说模拟实习无疑是一项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地位。因为通过模拟实习,可以把学生置于现实工作中,将所学理论转化为专业技能,为毕业后尽快从事本职工作打下基础。所以模拟实习要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规范、准确的技能动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出纳、会计、审核、采购等职务,配合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辅导他们从建账到编制报表进行整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另外实习中每隔一定时间还应变换各个学生的职务,以便让他们熟悉各处环节的业务,并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此外还可以借助会计模拟学习的机会,教学生学会如何填制支票、汇票、办理银行转账等业务;让学生掌握如何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办理工商和税务登记变更年审等基本常识。这样,学生就业后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可以马上进行实务操作,提高就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 ③、渗透理财观念,培养理财能力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这句话经常听一些老板讲起,也有很多企业确实业绩不佳,甚至处于亏损破产状态,咎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理财不当。作为财会人员,不仅仅是要做好账,更要善于理财,成为厂长经理的得力助手。为此,教师就有义务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确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收益均衡等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如在讲投资时,引进风险收益均衡观念,告诉学生如果自身面临高风险,就必须要要有高收益,否则就不能投资。同时为了实现风险吸纳效应,以提高收益,弱化风险,还要进行不同的投资组合。然后列举某企业对外投资可购买股票债券,提供与购买股票和债券有关的数据,让学生独立计算分析选择最佳方案。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理财的关键所在,成为一个真正的管家。 3、在教学目的上,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启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知识。只有使学生“会学”,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学为不学”的目的。至于学法指导的形式可以渗入课堂教学,如将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可引导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编成短语或顺口溜“溢减折加”以达到加强记忆的目的。也可采用其他形式,比如: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搞讲座、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个别指导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革,对于如何在财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问题相信会有更新的办法和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育财会论文:小议财会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与进步的灵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动力。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任务。创新教育对每一个人的良好素质与人格形成都有着重要作用。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知识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不相同。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理念,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财会教学中,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新的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教育方法。 一、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职业高中财会教学的内容很多,包括《基础会计》、《统计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基础》、《审计基础》等等。如《基础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会计核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学生的志趣爱好、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潜能的不同,分组让学生来当老师进行试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总结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确的知识点。 这虽然只是创新的萌芽,但只要经常得到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逐渐激发出来。但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讲,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效果有待考察。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自主探究,训练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在会计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会计核算方法后,实施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模拟实例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会计模拟活动,进行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如第八章会计核算程序教学,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5个人一小组,要注意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混合搭配,对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讨论,如何把现实发生的经济业务按不同要求填制到会计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学生通过学习,遇到问题先在组内解决,组长负责,所有组员都要弄明白,这样既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也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每个人的力量,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学生这时候把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凌乱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针对某些会计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享受会计这一职业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自我调控,强化创新情感 教学是通过完整、科学、合理、严格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认知的需要和实际行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严格的科学体制下才能充分体现。职业高中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后进生缺乏认知需要,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而宣告自己的存在。他们存在一系列心理矛盾,自高而又自卑,坚毅而又脆弱,独立而又依附,进取而又自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的关心,耐心的疏导和热情的帮助,清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同时要有一套合理的措施。正确把握严管与疏导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皮革马力翁效应应表明教师积极地期待,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鼓励着,热情的加油着,教师能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新情感激发出来。 四、自我教育,培养创新想象 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调控的活动。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就能自觉对学习进行调控,分析,并从中获得体验。老师要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使用信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者,这便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指向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不断询问自己是否理解,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人是如何成为学习者的。只有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并不断的强调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新想象才会逐渐丰富起来。 五、自我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广泛收集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案例的设计是进行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的高低,好的案例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高质量的审计学、经济法案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目的性,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巩固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践性,审计学、经济法案例的选取来源于实际,同时有不能拘泥于实际,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会计实际工作的目的;三是针对性,广泛收集整理具体形象生动的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兴趣,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财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全面深化学生所学的财会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审计学和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是通过周密组织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来实现的。从教学实践的一般规律来分析,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着其基本步骤、基本程序及内容。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应该与课堂教学同步,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加以引导。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布置案例―提出要求―个人分析―分组讨论―分组实践―教师讲评―总结报告;审计学和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主要有:课前教师精心的案例教学准备―课中学生热烈的分析讨论―课后学生实践和师生交流―最后的总结报告训练。 六、巧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模式 多媒体应用到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过程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通过图像、文字、动画、影像资料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教学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应增强。如在会计教学中,教师讲授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师生合理互动,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既掌握了会计理论知识,又 掌握了会计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认清社会发展潮流,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全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塑造了完美人格,进行了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 教育财会论文:财会教学之“诚信教育” 摘要:面对目前会计诚信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实际出发,通过揭露问题来警惕社会,尤其是财会教师,在教学方面应重视“诚信教育”。基于此,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财会教学 诚信问题 策略 不管在哪个行业,会计都是重要的部门之一。然而,当今社会,由于会计诚信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正常发展。为了防微杜渐,笔者主张在财会教学中应重视“诚信教育”。 一、目前会计诚信存在问题 (一)财会教学中忽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财会教学中,注重的仍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教育,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较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以致于培养出的财会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一旦走上社会,便形成了一个专而不红的群体,进入财会领域后,相当部分不但全无职业道德而言,而且会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现代操作技能,更加隐蔽地扮演着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 (二)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歪曲 由于整个社会上价值观歪曲,信用度下降,出现许多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和极端功利主义行为。不再认为诚信是美德,而认为谁诚信,老实办事谁就要吃亏。有些企业在招收财会人员时就看你会不会造假给企业偷漏税,并以此来评价会计人员能力高低和谈给会计人员的薪金待遇。很多会计人员也认为太诚信,不会受企业、领导重用,甚至可能无法生存,所以在此影响下,很多人就丧失了诚信,做起了危害国家、社会、公众的失信人。 (三)财会人员易受利益驱动,丧失诚信 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会计人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铤而走险,大肆造假。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时,相当多的会计人员认为应作好“技术处理”以使单位负责人意见得以“巧妙”实施。在面对外部监督时,甚至作好所谓“协调” 、“配合”使监督弱化以致于流于形式。另外,现实生活中,许多贪污、受贿、行贿、大吃大喝都通过会计之手。我国有些大公司发生的触目惊心的财务欺诈案,如银广厦、麦科特公司的财务造假都是会计人员由于受到利益驱使、丧失诚信所致。 (四)会计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 会计制度不健全,使实际工作中折射出的会计监督机制相当不完备。我国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减弱了法律的效力,也极少影响到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从而使许多人铤而走险进行会计造假。 针对以上会计诚信存在问题,作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其诚信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很多人曾提出立法和监管齐下扼制非诚信会计行为但这一方法并不可行。其一,法律制度完善需要时间,况且法律制度完善并不代表非诚信的会计行为会减少直至消失。其二,仅仅依靠监管也不能根本解决假帐问题,由此可见会计诚信问题不仅仅是法制完善和严格监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计诚信的教育问题。 二、财会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财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但却缺乏会计法规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因此财会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中要加强财会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告诉学生将来大部分人都要走上会计岗位。而《会计法》第5条规定“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而客观公正也直接体现了会计人员的诚信。未来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也将会带来会计市场的一体化,这就增加了对透明、可比、及时、可靠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未来会计的上岗者应有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法规、诚信做事。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把会计诚信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始终向学生灌输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诚信是金。强调会计诚信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二)财会教学中紧密结合会计法律法规 财会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会计工作不只是单纯的算账,记账报账工作,会计工作时时、处处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做到自己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依法把关守口。 因此在讲授会计系统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会计法律、法规内容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企业在核算应收、预提、待摊项目时,会计可不可以人为地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来制造虚假业绩。 (三) 聘请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实例讲解,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 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的很多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财会教师大部分对理论钻得较透,而对实例不熟,因此教育中说服力不强。 (四)充分利用有关会计诚信的案例丰富会计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由于财会专业课程对会计诚信方面的知识没有深入的开展。而大部分教师讲授时也较多注重把书本理论讲透,同时注重把理论转为一般的动手操作,注重教学任务是否按质按量地完成,而很少真正透彻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一旦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会计事项应如何坚持会计原则,书本上没有答案,平时也未想过怎么做,一下子就没了招数。这时就很容易根据领导的指示和按照原来会计的操作进行,根本不可能会想这样做是否违法了。 (五)会计诚信教育要创新,要体现时代化的要求 会计诚信教育如果采用传统填鸭式方式,收集的案例是过时的不贴近实际的案例,学生不仅不能真领会,甚至会反感,不想听。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应根据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搜集新的案例,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即会计诚信教育要体现时代化的要求。 要真正做到财会教学中的“诚信教育”,首先就要加强财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了,才会更公正、公平的对待会计中的不诚信问题。另外,财会教育要注意与时代的结合,在时代的发展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 教育财会论文: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刍议 从当前社会来看,社会当中所含有的信息量相对较大,人与人的交往也比较紧张和频繁,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来看,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工作当中对于学生的管理还有所欠缺,这也使得学生的培养工作无法做到位,最终所导致的结局就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之下分析体验式的团队教育在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管理当中的应用价值,它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管理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据此进行分析,希望所得内容能够给相关的教育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w验式的团队教育主要是通过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和感受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从当前情况来看体验式的团队教育工作是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活动当中,而且在活动当中能够有所体会体验,他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团队之间相互帮助,促进学生自身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进步。然后根据学生自我的反思和自我总结来不断的对教育的成果进行评审,就能够在教学工作当中使得团队成员能够在实践当中通过所学的知识获得一定的自身素养的提升。分析当前环境之下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管理当中的应用,对于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概念和应用价值分析 (一)体验式团体教育的概念分析 体验式的教学能够通过学生根据参加的某项活动而获得初步的体验,然后在和团队成员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之下一起分享和,体验交流自己的经验、体会。它能够根据这种互动来将各自的认识提升,体验式培训最早进行的时间是在二战时期,当时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来锻炼海员的生存。体验式培训方式在二战结束以后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和认可,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开来,体验式培训的对象从海员逐渐的拓展到了军人、学生,它也涉及到了工商人员等各个社会群体。体验生存训练对于体验模式培训来说是一个最初的目标,而到现如今已经开始被应用到了对于管理和潜能以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 (二)体验式团体教育的意义 分析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它主要是将能力强、技能高、素质高的人才提供给社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对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同时也需要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需要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人才市场的相关调查可以看出,基本上所有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都会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在软实力方面却比较薄弱,还有待于加强。这里所提到的软实力就是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也包括创新精神,这些虽然不容易评价,但是却有较高的素质和重要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软实力是十分重要的,财会专业的学生的软实力更为重要,它决定了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如何的协调财务工作和各项工作的统一。对学生团队精神进行培养,通过体验式团队教育进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通过团队的形式来完成,而这种教育通过精心的设置使学生在面临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彼此沟通。 二、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管理当中的应用分析 (一)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来进行应用 这是体验式团队教育方法一种实施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当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主题,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主题进行一定的讨论和交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体验所学的知识,并且在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过程中对于相关内容予以重视和了解。在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培养,还能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可以为学生创造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需要注意对学生交流的程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课堂上出现乱作一团的情况,也能有效的避免一些讨论和所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发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在交流当中学到需要传授的学习内容,而并非是舍本逐末,失去教学的意义。 (二)通过案例教学法来进行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高职院校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所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将相关案例引入课堂当中,这样就能够和学生一起对于相关领域进行教学和分析。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能够使学生透彻地对案例进行理解,而且还能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教学内容当中所引用的案例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对案例进行不断的设计和加工,这样才能够使得案例尽可能地覆盖所有的学习知识,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知识的全面性和多元性。案例教学法的好处就是将教学内容贯穿在整个案例当中,它能通过案例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也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当中对于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对于知识进行学习。因为案例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自理能力,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实践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是案例研究的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听者,所以会体会到更深刻的体会。 (三)通过游戏教学法进行应用 游戏教学法也是创新型的体验式团队教育方法,就是通过使学生在完成游戏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掌握和团队的体验。这是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才能够使学生游戏的同时提高学生自己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责任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游戏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教育当中的具体应用 (一)对体验内容进行创新 在进行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拓展能力。与传统的教育存在差异,体验式团队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目前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专业,如果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进行教学,那么体验式团队教育当中的学生将无法体验到最新的教育情况,而且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也会使学生对教学课堂失去兴趣。所以只有不断地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大胆对教育团队的教育进行创新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使团队教育长期稳定的生存下去。 (二)增加情境创设 在具体的教育工作当中,需要将情景创设不断的进行增加,体验式团队教育主要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它能够实现丰富多彩的预期效果,而且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体验式团队的情景创设,不断地对学生创造能力与机会而且在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体验式团队的情景创设不断地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激发。在学生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和团队成员需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的完善自己和团队,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创造的能力。 (三)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这能帮助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灵活多变的学习体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给团队教育的好处进行体验,新颖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对学生吸引眼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合,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 因为教学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体验式团队教学的发展也必须随之改变,现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资源也在不断的拓展,这也使得财会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和实用性开始更加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对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便于符合当前社会对于财会人员的需求,将相关的体验式团队教育融合在其中,使其紧紧的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也可以有效促进体验式团队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简单针对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管理当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需要不断地从容地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和不断的开拓,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兴趣,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财会论文:财会职业及教育的新挑战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信息化时代浪潮下,大量传统的财会职位已经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当然,失去旧的财会职位,就会有新的职位诞生。伴随着新的财会职位诞生,财会人员的职能需求,以及工作重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对于新的财会职位人员也有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更高的知识以及自身素质。由此可见财会职业正在遭受着非常大的挑战。为了帮助正在从事或者未来打算从事新型财会职位的人员,本文就对新型财会职位所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出一些研究。 信息化新型财会职位教育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使得传统财会人员的工作发生了诸多的改变。传统财会人员不再重复机械化的做着同一个工作,摆脱了计算器与账单的传统财会计算手段。可是在改变的同时,也让财会职位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次都来源于新型信息电子商务的出现。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企业管理的新需求,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新型财会职位信息化的目标得以实现。而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恰恰又一次让传统财会职位受到严重冲击。 在与新型财会职位的比拼中,传统财会职位无疑大败而归,传统财会所做的一切工作,除了一些只能由人工进行的工作以外,都已经可以转变为电脑代替完成。财会职业的这一巨大转变,致使传统财会职位大量减少,相关传统财会人员面临着失业的挑战。 一、财会职业信息化的影响 (一)传统财会职位大量消失 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企业对产业全局的一个重组,取消大量不必要的岗位来增加企业工作效率以及降低企业成本,而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对产业进行信息化的革新。 在财会方面,目前信息化财会主要以电子商务为方向,实现了多个不同步骤紧密联系的新型财会管理系统。这样一个系统可以让中间流程少很多不必要的步骤,加快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约了时间,但也不可避免的致使大量传统财会职位被取消。 信息化财会有信息化财会所带来的好处,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准确度,节约时间,减少成本等等,但不可否认,在某些工作中,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是无法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这就需要财会从事人员根据自己职业知识以及经验来作出判断。正因为此,或许传统财会职位会减少很多,但财会职位永远不会消失,而留下来的都是自身素质非常高的人。 (二)新型财会人员的要求 信息化的财会管理系统致使大量传统财会方面工作职位减少,但新型财会职位也随之诞生,例如数据库管理员等等。这些新型财会职位都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对于数据很敏感,特别是在数据处理及分析方面还有财会业务工作要很熟悉。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之下,财会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改变自己,加强自身素质,实现新型财会工作理念的转变,只有彻底转变理念,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财会方面的业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信息化财会工作环境中生存下去,才能够为企业财会管理提高帮助,为企业的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 信息化的财会工作,已经让财会工作人员从原始重复单一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也意味着这些解脱出来的人员将会面临着失业的威胁。为了重新就业,也为了自身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财会工作,从事财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适应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财会人员去培养自己素质,由传统的财会理念向信息化财会管理理念转变。同时也要多学习关于信息化数据的管理,只有到达当前信息化企业的需求,才能够重新回到财会职位中来。 二、信息化财会人才的培养 (一)课程的改变 与传统的财会教学不同,新型财会课程必须要做出改变,增加计算机信息理念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使用新型财会职位的需求,才能够为企业所用。 学习计算机信息很重要,但作为财会人员,将财会方面的基础理论进行学习并加以分析,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能够对目前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些也都是会课程所需要做出的改变。 而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财会理念学校更应该多给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其中,通过实践来明白一些不懂的地方。 (二)重视基础理念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否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财会工作,财会方面理论知识基础没有打牢靠,一样不能够适应当前传统财会大量消失的特殊环境。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主动的告诉学生应该注重基础,同时在教学课程中,也做出相应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把基础财会知识学懂,才能够在信息化财会行业中,快速占据一个有利位置。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网络信息化的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每天都在以一种爆炸式的速度快速增长着,财会方面学习的新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变化再变化,理论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多,这就给学生还有学校带来很大麻烦。特别是对学校,毕竟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制限,不可能是什么都能够教给学生。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来改变教学方式,通过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财会理论知识。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用以点概面的方式,通过某个知识点,来引申到另外一个层次上,这样学生就能够尽可能多的去接触财会方面理论知识。 (四)完善学习条件 通过引导学生,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有关财会方面书籍给学生观看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有关信息化财会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当前的信息化财会职位需求。 教育财会论文:中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操守教育的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对中职财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职业行为都是从实践中培养的,实践是提高职业道德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财会专业 职业教育 诚实守信教育 操守,指的是人们平时的言行所体现出的一种行为品质,可以引申为品行、品德。现实中人们常常将操守划分在道德行为规范之中。职业操守,是指所从事的职业所需要遵守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否则将一事无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办事公道、爱护共有财产等。这些职场上的职业道德也正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内涵。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适应性强、素质高、有职业道德的高端人才。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操守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就如同劳动力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一样高贵。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之后,会进入到各个领域、各个岗位中去,他们所发挥的专业能力,将成为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的依据,从而为国家创造财富。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财会专业学生的职业操守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财会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具有时代性、业性、实践性等特性。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与社会所需求的岗位直接相对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能否胜任所在岗位的要求,主要取决于其在学校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因此,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会计人员,中职财会专业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创新能力。例如,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企业流程图或公司财务的具体情况,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对主体的设备、原料费用、偿还债务能力、运营能力、盈利情况等进行量化,同时进行货币统计和计量,并能够为公司提供相应的财务报表,向社会提供一份真实的财务信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知识的起点源于“疑”。同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计会计环境,通过所设计的环境展开相应的教学,采用情境导人的方法快速引起学生思考及动手操作。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在多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受到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源于实践。然而,每一位进入社会的财会专业毕业生都会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1.财会人员作为一个单独的主体,而实际中却与很多公司或债权人有着密切联系,那么一旦出现经济利益时,会计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记录报告会计信息实情?2.财会工作人员对企业和国家担负的责任是不完全相同的,当二者出现冲突时,财会人员该作何选择?毕业生如何处理类似问题,就能体现其职业操守的程度。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诚实守值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思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实守信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上要做到诚实守信;二是行为上要做到诚实守信。总而言之,诚实守信就是在言语和行为上的表现。对于现代的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更加重要。因为市场经济是靠诚信运转的。在信用经济中,会计的诚实守信更是特别重要。会计的诚信主要体现在会计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有关部门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经济活动或公司运营的真实情况,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判别依据。诚实守信原则在整顿市场和规范市场秩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去了诚信,那么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在提供信息时,如果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得小到企业、大到国家的判断、举措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市场失控,引起市场混乱。培养财会专业人员的诚实守信品质是促进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培养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诚实守信品质,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是会计职业操守教育的重要内容。即,中职财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技能,还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而言之,鉴于中职财会专业的特殊性和财会专业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培养出的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具有高水平的财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学会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情感、合作精神、使命感、意志力和责任心等方面也要对他们加强培养,做到“先学规矩后学艺”。 教育财会论文:应用型建设条件下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探索 教育资源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在当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文章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个案,对如何通过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建设 财会专业 多层面综合性 社会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以来“专升本”后新设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各地中小微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2015年10月2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而在此前的7月21日浙江省已出台政策文件,把嘉兴学院等41所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列入“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对财会专业而言,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务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人才。地方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走应用型发展道路,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是最关键的一环。本文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为研究个案,对如何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些经验介绍和具体探索,为同类高校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参考。 一、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应用型建设的基本目标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在总结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省校重点专业建设和十多年来“双导师制”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资能力结构,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建设为载体,努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财会专业人才。 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具体做法 (一)深化“双导师制”改革。为学生配备校内校外两个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是我校财会专业建设的一个特色项目,至今已历十四届学生,《中国教育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都曾作过相关报道。目前正在重新厘定“双导师制”合作单位,作为下一步深化合作的单位,重新确定高素质的校外导师队伍,并与单位和导师重新签订合作协议,发放聘书,重构重要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导师队伍,并从中精心挑选和培育一部分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好、管理水平高、财会专业队伍强、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把它们努力建设成为:(1)重要的学生平时校外实习基地;(2)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3)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实践基地;(4)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5)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地;(6)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7)专业教材建设、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 (二)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塑造基础理论扎实、实务操作熟练、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浙江小微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转型升级迫切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十多年来“双导师制”等合作办学运行的基础优势,及时对接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动态化人才培养方案,把校企合作办学、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改革创新的各项措施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将“双导师制”实施时间从原来的三年级末提前到二年级末。二是实施“3+1”模式:3学年基本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第4学年第1学期(两个月)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外,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完成企事业单位实战课程(主要由实务界教师主讲);第4学年第1学期下半段及第2学期到校外实务单位实习。三是规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必须结合“双导师制”单位的实际。四是加大“双导师制”实习的学分。 在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一批稳定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充实到专业建设委员会,动态跟踪了解本地主管部门、校外专家尤其是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对财会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本专业学生各种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的内容,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实际、实践和实务,完善课程建设规划,以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为载体,形成特色课程群,突出应用能力建构,继续坚持在所有专业模块课程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内容,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专业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与校外合作单位相关专家合作编写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尤其是实战课程、岗前培训教材。 (四)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构建支撑财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科技活动相结合的五模块递进和校内、校外互补型实践教学体系:校内――课程实训、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等;校外合作单位――岗前培训、“顶岗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等。校内部分实践性教学由校内教师与校外实操教师参与指导完成,校外实践主要在实务单位由校外导师(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完成。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级经管示范训练中心相关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外合作单位实操环境和实践师资,开展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职业道德教育,鼓励校内外教师一起与学生搞科研,辅导学生,指导学生参与浙江省财会信息化案例大赛、挑战杯创业比赛、新苗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技活动及竞赛。最终形成校内外实践内容各自成片,校企之间实践内容连线成串。 (五)构建“双师型”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实务单位一线学习交流锻炼的制度和机制,分次安排青年教师和还未取得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赴合作单位进行实务操作锻炼,使大多数校内教师达到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二是完善校外导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完善一支稳定的讲座专家和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一批企业家、实务单位的本行专家和专业骨干利用短学期或其他时间为学生举办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讲座或实战课程的授课、指导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通过现身说法,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增长知识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利用柔性引进机制,引进若干理论水平高、实务经验精的实务专家担任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 (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应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利用好这次嘉兴学院被列入由中国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主导、正保远程教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会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机会,配合专家委制定并推进适应“大智移云”的“互联网+”会计专业教学综合改革方案,将教学各环节(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考试、毕业设计等)的资源全面整合到一体化平台上,从而更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丰富提高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七)建立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在传统知识点考试考核的基础上,结合校外合作单位的实践,在相关课程中建立学生多层化、多样化考试考核机制,以全面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1)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考核。定期进行校外实习成果总结汇报会,要求每人均要发言,并形成文字材料。(2)结合校外实习,在相关课程中以写小论文方式考核学生写作及搜集整理资料能力。(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结合校外合作单位实际,采用案例分析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尝试考虑从业资格考试、初级职称考试、理财规划师考试等替代部分专业课考试。(5)由校外导师主导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6)规定必须针对校外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完成学年论文、毕业论文。(7)安排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完成论文答辩与考核。 (八)形成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校外合作单位为依托,培育一批本地的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使之成为教师横向科研课题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为实务单位提供培训员工、管理咨询等服务。 (九)形成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通过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选派优良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在实务工作中锻炼这些单位所需要的特定能力,供其挑选,使这些单位成为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为学生就业建立稳定渠道,继而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单位,如目前已与嘉兴市温州商会建立了合作办学的温商学院。 通过以上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校外合作单位作用,体现校企合作育人优势,定将使财会专业建设水平上一台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技能素质都将得到提高,达到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效果。 三、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建设社会教育资源基地的基础。2002年以来,嘉兴学院财会专业在学生“双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一些重要的“双导师制”单位和校外实习基地在吸纳财会毕业生就业、与财会专业教师开展横向科技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也贡献不小,一些资深骨干专业人士成为学生的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和参与论文答辩。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订单式合作”培养人才、青年教师实践、专业教材和教学案例及实训材料编写等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层合作。 (二)财会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有广泛的校友资源。嘉兴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专业教育积淀丰厚,具有广泛的校友资源。他们乐意热心支持和反哺学校办学,为合作办学提供各种服务。 (三)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更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应用型建设条件下提升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2015年学校被浙江省列入“应用型建设”试点后同时启动全面改革,财会专业被列为学校“4+1”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单位,主攻教学改革,重点是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因此学校和学院十分重视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条件建设,为之提供全方位大力支持。 (四)参与实施的教职员工队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但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锻炼,参与实施本项目的财会专业教职员工已经具备了这方面较丰富的能力和经验。 以上这些条件,一般地方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具备了,所以,多层面综合性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建设,可以推广。 教育财会论文:新形势下财会教育改革策略分析 摘要:高校财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注重改革和创新,采取有针对性改进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全新型高素质财会人才。 关键词:新形势; 财会教育; 改革策略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人才培养机构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普及,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走向市场,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人才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而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和人才教育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财会教育需要做好调整,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一、重新确立人才培养标准 财会教育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实现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依据,要想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好人才培养标准确立问题。市场在不断发展变化,我国面临更为发展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企业需要不断转变经营方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的财会人才需要精通专业技能,需要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实现财会电算化,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但是,当前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形势需要。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就业,社会招聘不到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是人才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人才稀缺。所以,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一定要认真研究社会发展需要,围绕高校教学实际,立足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趋势,能够不断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策略,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接轨,真正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强化参考诚信教育 财会专业毕业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基本最为重要的职业素养,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信誉越来越重要,没有信誉就没有生存基础。企业重视信誉,注重信用,人才更有重视信用,尤其是财会专业人才,更应树立诚信意识。会计部门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必须准确,工作讲究真实性,确保各项数据准确无误,能够让企业管理层信任,能够让员工认可,能够让股东信赖。高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确保财会专业学生能够将诚信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社会越发展,企业规模越大,市场竞争越激烈,诚信越重要,信誉越珍贵。越是大型企业越是重视诚信意识,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重视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最为最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强化诚信档案建设,注重诚信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注重诚信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标准。高校在做好财会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强化职业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道德,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开设会计专业道德、会计诚信学等与之相关的基础课程,不断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标准,真正让学生做到诚信做人,诚信做事,成为一个专业能力过硬、诚信概念够强、职业素养较高的高素质人才。 三、改革课程设置结构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需要加强的创新能力,能够真正解决各种问题,能够不断学习和创新,能够胜任具体工作需要。而传统的财会专业教学更多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和提升,很多时候学生理论素养较高,但应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工作需要,无法满足企业用人标准,造成学生就业困难。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少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实践实习机会较少。为此,高校财会专业一定要优化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比重,在保证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前提下,增加实践和实习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得到更多的实习训练。立足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积极谋取更多企业合作机会,让学生能够找到更多的实习平台。实践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实习指导,增加实训课程时间,拓展校外实践实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与社会发展接轨,与时展同步,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想。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 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高校财会专业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激励。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过程中,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真正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理论和方法,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应用相结合。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经验和方法,真正做到学、做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际相统一。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具场景感的应用体验,真正让学生理解理论,获得体验和经验。创新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做好过程评价,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指导和纠正。引入企业评价,真正做到校内教学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 总之,社会发展非常迅猛,企业财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财会教育一定要注重改革和创新,采取有针对性改进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全新型高素质财会人才。 教育财会论文:浅谈职业教育财会专业的教学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财会专业教学中表现出许多落后的地方,如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落后、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会计实践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财会专业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中级财会人才,成为中职学校首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执教,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以现行会计的准则和要求来训练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打造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良好的中级财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一、国内中职财会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中职财会教育也随之快速发展,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仍然比较滞后,以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综合能力素质不高,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教学模式过于公式化、模式化,有些学校的教师仍以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教学方式为主,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难被采纳,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被调动。 (二)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在实际教学中目标定位模糊不清,有些学校根据办学的需要随意地更改财会专业教学内容,且教材中理论内容比较多,实际案例比较少,即“重理论,轻实践”,而财会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限定了学生创新意识与自主性的发展,难以实现实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校企合作进展缓慢,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有些学校教学设备更无法与时俱进,仍然以粉笔、黑板和一些帐、证、表等实物展示为主,校企合作工作开展的不顺利,实习单位数量有限,学生实习形同虚设,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四)考核制度不合理。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受到很大影响,有些学校为了招到学生,不得不降低门槛,因此部分财会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很难全面掌握财会专业知识,为了让学生顺利拿到毕业证,在考核时多采用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并非财会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导致中职财会专业教学问题存在的原因 导致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编排上重理论课、轻实践课的情节严重,使中职财会专业失去特色,同时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缺乏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现有学生的实训需求;其次、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进展缓慢;第三、是高校扩招导致中职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第四、尽管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中等职业学校相比,其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监控尚不完善,仍然缺乏科学规范的实践评价标准,无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的评价,严重影响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进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合作企业的资深财务人员辅助教学 首先,财会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因此财会专业的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学校要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现场实习,只有亲自投身到一线的工作中,才能真正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每个会计事项的处理技巧,打破以往教师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局面。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聘请合作企业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兼职讲师,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并辅助学校做好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通过此种教学模式,既提高了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又让学生与企业接轨,学到最新的财务软件,让学生全面了解财会专业技术在企业的实际应用,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以社会的需求为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设置财会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首先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及经济学等内容,同时根据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增设新兴财会专业课程,如网络会计等,不断的扩展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范围,增加学生知识面。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以完成财会专业必修专业课为前提,设置阶段性实训课,突出学生的技能训练。可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两部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以对财会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此外,每学期为学生安排一次关于财会专业的社会见习,模拟实习财会专业技能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提前接触到财会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校企合作的工作,增加学生校外实习 根据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现状来分析,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效果非常显著。国外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都比较先进。尤其是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其“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完善,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教育是改善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以就业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职财会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调整教学大纲,让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为企业解决财务工作中理论问题,为企业输送优秀的财会专业人才。 总之,要想改变中等职业教育财会专业教学方法落后的局面,首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再通过学校与用工单位紧密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中等财会专业人。因此中等职业的财会专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力提高财会专业的教学水平。 教育财会论文:张家口高校财会专业共享型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 通过过对张家口高校中开设的财会专业的教育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结合地区特点,进行了共享型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 高校;财会专业;教育资源共享 1 张家口高校财会专业开发共享型教育资源的背景 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的基本方向,高校专业开发和建设中,也应遵循这一原则,高校的专业建设所需投入的社会资源和财政资源十分庞大,对于教育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高校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张家口地区具有独特的经济、教育和地理环境,区域特色十分明显,研究该区域的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张家口高校地理位置相对集中,财会专业在张家口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普遍开设,该专业在高校各专业中代表性强,示范作用显著,以财会专业为突破口进行教育资源共享可行性研究,可以更快地显现效果,也更容易形成示范作用。对于张家口地区以高校财会专业为代表,进行共享型教育资源开发的地区可行性研究,是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探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地区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 2 张家口高校财会专业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及方便调查,本文将高校财会专业涉及的教育资源限定为:①教育人力资源,包括教师、教辅和校实践指导人员;②教学硬件资源,包括教学场所、教学电子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②教学软件资源,包括专业教学软件和知识技能拓展软件;④教学拓展资源,包括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技能竞赛和社会培训。 结合以上方面,经过对张家口高校财会专业开展调查,了解到目前教育资源利用现状为: (1)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由于张家口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财政在高校教育中的投入有限,特别是市属院校,在专业建设投资上急缺资金,同时,由于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参与教育投入较少。经调查,张家口各高校中财会专业在人员、软硬件及相关教育资源上,普遍落后于省内同层次兄弟院校,且差异明显。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区教育资源平均水平落后于京津冀周边城市,地区内部本科、高职和中职院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极大差异,院校层次越低占有教育资源越少。经调查,张家口高校财会专业建设中,教学及实验实训条件上,本科远好于高职,高职远好于中职,院校间差距较大。 (3)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受财政在教育上投入的资金有限且资金来源单一这一条件制约,各院校结合自身状况和发展规划分别各自投资,资金不能有效而集中的使用,导致教育资源更新速度慢。经调查,张家口各高校财会专业中教研设备相对老旧,教学软件相对较少,且版本落后。 (4)教育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低。知识更新速度快、变化大是财会专业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财会专业的教育资源能够匹配和适应这一特点,表现在教育资源利用上,就是要求投入产出循环周期短,资源利用充分,但由于高校各自管理自己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招生人数变化往往与资源现状不匹配,导致存在教育资源或盈或缺现象。经调查,张家口各高校财会专业各年在校生数量并不稳定,因而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存在有的供需不平衡现象,教学资源却无法通过院校间相互调剂弥补,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调剂,现状是采用外聘教学人员的方式临时解决,但这种方式在教学质量的保证上存在一定问题。 (5)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对接不畅。公共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由于受政策影响,不能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高校教育资源与社会办学、社会培训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难以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价值。经调查,张家口地区财会领域的社会培训需求存在着广阔的市场,但受政策制约,各院校在利用现有资源服务社会方面做得十分欠缺,而社会培训服务领域占有的教育资源难以与高校匹敌,各类培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让高校教育资源发挥更广泛的服务社会作用。 3 张家口高校财会专业共享型教育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从经济可行性、政策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组织可行性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对张家口高校财会专业共享型教育资源开发进行可行性论证如下: 3.1 经济可行性 高校管理的各类教育资源,尽管由各高校占有和使用,但从根源上讲,来源于国家各级财政。本着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创造更大社会效益的原则,可以由地方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牵头,成立地区内各高校参与的、可以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级各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的专门机构,负责统计各院校各类教育资源利用情况,并根据各年生源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院校间调剂使用,该调剂使用可以采用有偿或无偿方式。如采用有偿方式,可以在院校间结算,收入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如采用无偿方式,也可以通过量化资源价值的方式进行计量。这样从宏观范围看,即使采用有偿方式,总体的财政支出并未增加,只是在院校间实现了转移,而该转移如果坚持资源使用补偿性原则,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又不涉及营利,还可以以经济手段衡量资源再利用价值,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产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同时通过纳入财政预算监督,也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或挪用。 以财会专业为例,由于作为知识和技能基础的相关法规、准则、信息化技术等内容更新速度快,要求教学中运用的人力、设备、软件、技术、场所等要同步更新,如果全部一次性投入既加大了财政压力,又面临该投入在寿命期结束前过时的可能。因而通过统筹协调、分步实施、合理分配、资源共享,可以避免院校间各自为政,重复投入,可以实现资源在较少投入的情况下的高效利用。 3.2 政策可行性 张家口地区内各高校由于分属省、市不同级别的教育部门,因而教育资源的投入来源也涉及不同级别的财政部门。从院校自身看,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教育资源,则更有竞争力。但高校之间的竞争又不同于企业之间的竞争,高校的产出主要是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因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各级高校掌控的教育资源均来自国家,并用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充分高效利用财政资金办教育,因而教育资源共享也更适合。 财会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短平快的特点,投入少、见效快、变更灵活、方向多样。以财会专业为突破口,由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使资源共享的提供方能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使资源使用方能快捷方便低成本地获得所需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破除部门壁垒和层级限制,设立统筹协调部门和公平效率的资源共享分配方案,同时鼓励教育改革和尝试,为敢于做出探索的院校提供支持。 3.3 技术可行性 相对于其他专业,财会专业对于硬件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而网络环境和信息化技术为软件的共享应用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同时,张家口高校在地理位置上较为集中,这也为硬件和场所的共享提供了便利。 财会类图书资源种类繁多,内容更新频率较快,更加适合资源共享,且高校图书资源共享的实现较为容易,以此为试点,可以积累更多的资源共享经验,并为其他领域资源共享提供借鉴。 3.4 组织可行性 张家口地区各高校的财会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也面临着各类不同的问题,院校间只有相互取长补短,协作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在人力资源领域,由于存在地方薪资水平低于京津冀周边城市,且地区内本专科院校薪资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等现象,导致人员外流,是各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另外在教学软件硬件及各类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又存在级差巨大和应用效率不高的双重矛盾。 在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安排上,可以通过建立财会专业人才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还可以对人才进行客观评价,以利于人才的合理流转。对人才进行统一的评价和绩效考核,实现校际间工作量互认,充分发掘人才的价值,一方面可以防止人才低效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专业人才收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 在物质资源共享的组织安排上,可以通过共享教学进度和安排,合理匹配时间差异,协调资源使用时间和地点差异,减少资源利用冲突,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 教育财会论文:基于课程体系分析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问题思考 摘要: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培养目标借助与通过课程体系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架构制约培养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是教育的关键。文章在剖析某高职院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财会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方案 高职财会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一、HS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HS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一所全日制公办商科类高等职业院校、湖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在省级以上的各项教学竞赛中共获奖118项,其中一等奖41项。其会计系现开设有会计、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等五个专业,其中会计专业在2004年被确定为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9年在全省会计专业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07年立项、2012年验收确定为省级精品专业,2011年立项、2013年验收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税务会计、基础会计和会计综合实训立项并验收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全省会计类专业技能抽查优秀率和合格率均排名全省第一,2013、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会计技能赛均获一等奖。HS职业技术学院的财会专业在全省高职财会专业教育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其课程体系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会计与财务管理两个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如表1至表3所示。 二、HS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理论课程关联度不高,实训课程内容重复 高等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培养目标借助与通过课程体系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内容选择与课程架构制约培养成果的质量及其评价,是教育的关键。HS职院会计与财务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的领域、必修课的比例、课程的学时等都非常相似,不考虑强调重点可能存在的教材差异,两个专业的各自24门专业理论课程中只有六分之一的课程不同,区别在于,会计专业开设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电子商务、会计案例分析、涉农会计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开设财务案例分析、高级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从知识内容上看,专业课程间存在重叠;从课程涉及的领域看,以基础性内容为主,都没有涉及国际会计、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组织行为等高级管理类学科,跨学科整合度不大;从关联度看,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统计实务等课程对高职财会专业而言,有泛化之嫌,涉农会计显偏颇。不考虑实训教材存在的差异,12项实践教学项目在主要方向和重心上差异不大,只有三个项目不同,区别在于,会计专业开设成本管理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而财务管理专业开设助理理财师考证实训、证券投资实训、财务综合实训课程。各专业学科都对应有单独的实训,实训项目碎片化,如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证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等在内容上交叉重叠严重。 (二)课程架构:理论课程课时不足,实训课程课时偏长 两个专业的理论课课时都占总计划课时的32%,将课内实训实验纳入专业理论课范畴,专业理论课课时分别占总计划课时的50%、51%。两个专业的课程比例与课程排序的差异不大。不包括课内实训实验的专业实践课时占比为:会计专业31%、财务管理专业30%,其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时段都为14周,占整个实践教学总计划时间的近一半,从教学目标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理论上的期望要求与实际上的形式化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存在(专业实践课就是通常所说的实训课,实训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的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一种课程模式)。 三、对当前高职财会专业教育问题的两点思考 (一)课程内容跨学科知识整合的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 对于财会专业而言,随着现代职业界限的超越,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的同行业或跨行业的替代现象,具有不同学历的人可以适应同样职业,具有同样学历的人也可以适应多种职业。处于复杂性、多样性和风险性环境中的现代财会工作,已超越了原来的界域,财会工作中技术知识向更高级管理知识融合,各种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密切,在更新与变化中的更高程度上又走向综合。财会工作的职业特征,一是就业岗位具有行业的社会性和泛化性;二是工作性质上具有技术与管理的混合性,三是职业发展通道上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层级越高,管理权力越大,能力要求的复合型越强。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在财会理论知识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同样需有相对较多的财会知识广度和深度,需要具有广博性、深度性、复合性、系统性的知识面。财会职业能力不是操作技能的简单堆积,而是有序线性地运用多个视角或观点、以问题和解决方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知识整合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整合性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学生在未来可变性和流动性的职业生涯中有转换的能力和提高自己适应的普遍性。“多元整合型”课程构建的核心应当在于课程内容的跨学科知识交叉整合,同时具有前瞻性、实战型、系统性和针对性。当前的刻意突出操作技能、相关知识内容重叠的课程体系需要反思。为了扩大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就业面而开设的与财会专业关联度不大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统计实务等课程,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专业学习时间,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同时,防止实训项目碎片化倾向 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可以被测量或用实证方法来呈现,教育目标的正确性并不能确保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教育活动与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教育质量更多的取决于教学方法。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链接学以致用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学方法。MBA在教学方法上,大量运用反思讨论、实践练习和体验式学习等,引领学生去整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目标感和认同感。对功能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强的职业而言,实训项目在提高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职业性质上具有技术与管理混合性特征的财会专业而言,在提高高职财会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鼓励独立思考、重视双向交流、变注重专业知识为注重迁移能力的案例教学可能比单纯的技能操作性实训更有长远意义;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对财会工作的能力要求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岗位,不同企业的要求也不相同,基于学制短的原因,涉农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课程是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还是以课外讲座的形式来补充,值得商榷;高职财会专业教育中,各门专业学科都对应有单独的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日渐为各式各样的专业实训项目形式所取代,实训项目课程的格式化、实训项目扩大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实训方法模式化、实训内容题海化、评价方式单一化,导致实训教学项目出现碎片化,解构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刻意突出专业操作技能使实训教学目标与评价机制低移化,影响了职业知识整合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工科类的技术技能型岗位不同,财会岗位泛化,企业的财会岗位有限,时间长而分散的财会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际上多流于形式,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环节事实上也存在理论上的期望要求与实际上的形式化之间的矛盾,合理设计与充分高效利用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时段,提升教育质量需要更多的思考。 教育财会论文:浅谈中专财会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中专财会专业是为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培养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在要求工作能力的同时,人们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承受压力能力、创新意识、职业道德修养等等方面。因此,在中专财会教育中,要将素质导入课堂,这也是目前中专学校财会专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现在本人就中专财会专业教学如何理论结合实际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素质教育原是针对普通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其原意是不能只根据升学的需要进行中一片面素质的教育教学,而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培养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事业最重要、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特征如下:(1)普遍性;基础素质教育存在于每个人才的成长过程和每种教育形式中,面向全体公民,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2)前瞻性;对整个教育事业和受教育者的群体,在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上,充分考虑未来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要。(3)针对性;要面对社会需要,面对受教育者成才的需要。(4)阶段性和层次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阶段的划分将进行改革和调整,各教育阶段的任务将互相交叉、渗透,旱现模糊趋势,以再就业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形式体现;教育的层次性体现在培养不同规格文化素质人才的差异上和对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上。 二、如何在中专财会教学中导入素质教育 (一)与时俱进,调整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应该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专业的财会专业教师,在自己实际的课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的规定,认真制定每节课、每单元、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把具体的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不但向学生传输会计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重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规定的达标要求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教学以及培养的目标都能和日常的教学有机结合。 (二)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看,课程设置必须能承上启下,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脱离其它专业而独立存在,特别是与计算机专业的联系更为密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领域中已得到普遍的应用。因而,在开设财会专业课之前要开设计算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以后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及会计电算化课程奠定基础。财会专业教学的时间毕竟很有限,而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及财会基础知识的具备又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学生不能熟练使用电脑,不具备财会的基础知识,网络会计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就无法完成。同时,还应加强适应国际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外语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增加国际生产和商贸活动规则的知识(尤其是外贸、金融、财务结算、税收等方面),把国际上先进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 (三)强化实训,提升综合能力 为了提升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把实训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实训形式主要有:模拟实验课、情景模拟课和校外实习课。具体如下: 1.模拟实验课。模拟实验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技能,快速的适应会计岗位工作。具体就是:根据一个公司的财务流程需要,设置多种多样的会计岗位,包括会计机构负责人、稽核、出纳、工资核算、总账、会计电算化等岗位。并根据岗位对学生进行分组,定期按招程序轮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熟悉各种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流程。此外,在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的同时,还穿插一些手工业务处理,二者同时进行,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 2.情景模拟课。所谓情景模式,就是指根据被测试者将要担当的岗位,设计一整套与其岗位比较类似的情景,将其安置在类似的工作情景中,采用多种方法对被测试者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开展测评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添加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情景墨笔。 (四)加强财会教师的电脑培训及行业会计培训 近几年来,各方面大力提倡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目前的财会教师大部分都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但知识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对于各行业现行的具体会计实务操作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传授、示范给学生,不能更详细地针对目前财会行业存在的问题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引导,从而不可避免的在课堂上出现单纯的讲概念、讲原理、照本宣科的情况,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用专门时间对会计教师进行电脑培训以及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后继教育。同时,尽可能地安排教师到企业、银行等各专业行业顶岗实习。 (五)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职业修养 现在的人才观强调德才兼备,而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德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包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方面。而财会人员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必须要与钱财打交道,诱惑、干扰也更多,必须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有效的保障财产资金的安全。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效果并不好,要么学生不愿意听,要么学生今天听明天忘。在实际的教学中,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穿插一些代表性的财会人员违纪违法的案例,带领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案例,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并引以为戒 总之,素质教育贯穿于中专财会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学生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只有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中专财会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使教育对象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财会论文:新常态下加强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国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也要适应新常态,坚持创新方式方法,促进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健康良性发展。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加强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见解。 【关键词】新常态 教育财会 继续教育 2014年以来,曾多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影响,而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不仅要适应新常态下国家教育发展方针,还要适应各区域发展战略,适应新常态。陕西省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中指出要优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始终坚持正确发展方向,抓好教育新常态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育财会人员能整合应用相关知识对于加快陕西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改善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方式是适应教育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需要。 一、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一)教育财会人员对于目前的继续教育认可度不高且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教育财会人员普遍希望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与从事工作关系密切相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财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因是会计从业年检需要,部分原因可能为目前继续教育学习内容与从事工作联系不大,未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二)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不符合实际 调查显示教育财会人员普遍认为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单一、内容不合实际,甚至会因为参加继续教育占用较长时间影响工作。因此,改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对调动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至关重要。 二、陕西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财会人员对继续教育的不够重视 很多教育财会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年审,而不是将其作为更新自身知识的渠道。还有就是教育财会人员所属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视不够,继续教育成绩并没有列入绩效考核和职务评定的范围内,从根本上导致了教育财会人员没有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必修课”。 (二)继续教育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分类教育 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仅按职称区分会计人员,未充分考虑会计人员的学历、职务、会计分工等,缺乏层次性。所以在对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和对其他会计人员的培训内容和要求是一样的。而且教育财会人员的年龄、学历、职务的不同,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差别很大,对需要补充知识的侧重点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传统的统一教育方式很难满足不同人群对知识补充的需要。教学内容往往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规定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没有结合教育财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更没有结合工作岗位的知识需求,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 (三)继续教育体系监管不严 继续教育的考核已笔试为主,更多时候就像开卷考试,缺乏严格监管考核体系。根据我国《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并没有详细的规定教育会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的区别,只是做了宏观和原则性规定。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组织方式、考核机制等没有实施严格统一的法律约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的规定没有进行同步改革。没有形成“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各单位部门未将继续教育列入人事管理,培训经费未列入预算甚至无经费来源,没有对单位财会人员培训工作进行归口管理,对教育财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政府、财会人员所属单位、财会人员自身以及培训机构四个方面进行解决。(主要是针对高校、中小学、政府部门及其他机构的教育财会人员继续教育。) (一)政府方面 财政部门在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准则时,应该更加注重宏观控制和指导,加强监督力度和考核制度。制定有关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开课要求、教材的编制、考核制度等方面要给予明确的规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啊上切实掌握所属区内会计人员总体情况,根据会计人员的行业、职称职务、学历等分层次分类别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针对不同行业、职称、学历的教育财会人员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案并着力提高培训师资水平,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二)教育财会人员所属单位 教育财会人员是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育财会人员的关键,单位领导人应该对教育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将继续教育纳入单位人事管理,为财会人员提供经费保证,将培训经费列入单位预算,对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归口管理,确保单位财会人员及时接受教育,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制定单位内部继续教育考核机制,把继续教育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专门的时间计划,集中安排教育财会人员进行教育。 (三)培训机构 一要确保继续教育内容合理化。教育财会人员面向的是广大财会人员,培育的是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培训机构要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适应其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培训内容既有面向全部财会人员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必须针对教育财会人员制定实务性知识。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财会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编制不同的教材,使每个人都能在培训中受益。 二要确保继续教育模式多样化。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时间安排可以开设网络课堂,使得每位教育财会人员都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受培训的时间。摆脱了传统教育模式时间固定的弊端,提高了效率同时节约了成本。 (四)教育财会人员自身 教育财会人员应端正自身学习态度,将继续教育作为更新自身知识的渠道,而不仅仅只是为了通过年审。在继续教育中学习新的会计、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理论、准则每年都在更新变革,所以教育财会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要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常态下对教育财会人才的需要。 作者简介:王江丽(1991-),女,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务。 教育财会论文:网络信息化影响财会教育探讨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令企业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经济发展趋势,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该环境下,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会进一步对财会教育形成积极作用。为实现同国际领域的良好接轨,优化会计制度准则,提升财会教育质量,强化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现实网络信息化发展环境,由会计理论以及内涵展开研究,探讨了会计信息化具体功能与特征,并分析了网络信息化对财会教育产生的综合影响。对提升财会教育水平,与时俱进实现更新发展,强化网络信息化投入管理,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 信息化 财会教育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为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机遇,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同财会教育的有效集成,可提升实践教育水平,适应信息时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财会教育在网络信息化的综合作用下,应强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进而提升综合竞争力,优化会计决策管控效能,还会对未来财会人员工作企业形成积极影响。 会计信息化核心内涵为,进行会计信息综合管控阶段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计算机系统、网络平台,实施快速的获取处理以及加工传输,提升综合应用效能。会计信息化,可为社会大众贡献全方位、丰富多样、体现时效性的资源信息,并为现代化的发展建设贡献了必要力量。另外,财会教育实践中应促进会计信息化同传统会计管理工作的全面集成,进而体现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核算分析、财务处理工作中的积极效用价值。 1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功能特征 传统会计管理工作,由于进行信息核算仅能在当月各类会计业务全面完成后方实施统计管理。该类获取信息手段极其不便,同时较为滞后。伴随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丰富会计信息的传输,采用会计应用程序开展各项工作,可令会计信息快速的生成,并提升会计信息应用获取的效率,实现价值化信息的全面共享。会计核算、管理控制为会计信息化体现的三类功能。由于会计信息化实践中管理人员发挥了积极效用,由预测至辅助决策,均需要各类管理人员的全面参与。为此,可令会计信息化的核心功能特征视作智能体系,人们则应同网络系统、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融合,进而提升实践工作水平。网络信息化环境中,同互联网连接的各类计算机,在条件准许状况下,可通过合法途径应用信息资源并获取相关有用会计资料、数据。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网络互连,可位于任意工作站实现系统功能的全面共享,发挥会计信息化系统网络的高效、快速、人性化应用功能。 2 基于网络信息环境积极开展财会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令财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需要创建良好的会计信息体系,全面实现各类丰富信息应用管理的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展将对财会教育的会计方法、工作流程、管理职能以及报告等知识理论形成显著的影响。为此,只有积极开展财会教育,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方能提升教学水平,培养综合全面的财会人才。 2.1 网络信息化影响财会教育 传统会计原理、学科理论在网络信息化的作用影响下,将对会计目标、基本假设影响、信息综合质量、工作计量、核算管理、分析研究、检查监督等概念方式形成强烈的冲击。因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会计制度、学科理论的全面变更,方能提升财会教育水平。实践教学中,会计管理、工作核算、决策制定等层面不可或缺。会计包括管理与决策等两类形式,管理型可对公司、单位实施综合管控,而决策型则辅助企业单位给予必要的决策管理支持。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需要核算管理以及决策均向着信息化的方向不断进取。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仍旧呈现出管理型的发展态势,与国际行业、发达国家逐步实现的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对比,仍旧包含一定差距。为此,只有持续强化会计信息化的全面研究、深入开发,良好的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优质教学工作管理模式,方能提升会计信息化建设速率,满足以网络信息化为发展趋势的市场经济综合需要。信息高速路的构建,需要会计信息化的快速完善,促进网络同会计的全面融合。因此,财会教育应致力于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令学生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持续扩充知识储备,掌握必要的网络信息化技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方能真正提升实践工作水平,激发自身核心潜能,为现代化社会发展建设贡献必要力量。 2.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自主学习,实施综合考核管理 网络信息化环境下,财会教育应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在开课之前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令其就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有目的的进行课堂听讲。可借助网络资源为学生推荐在线学习平台,扩充其视野与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可搜索汇总各类价值化财会专业网站,令学生养成自主搜寻学习资料,丰富知识的良好习惯。例如,可令学生登录会计史、税务培训、在线教育等网站,组织其参与网上答疑交流活动,并做好监督管理。同时,教师可建立qq群、邮件系统、借助微信平台、BBS留言板,同学生实时互动联络,进而辅助其良好的应对自学中的难点问题。 为核查学生自学进度以及实践效果,教师可定期组织辅导课程,引入演示教学、情境教学、分组学习、案例研究等模式,利用多媒体系统、网络技术,优化教学水平。情境教学中,可将真实财会报表呈现给学生,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报表呈报的演示,令学生深入的了解财会报表。 另外,教师应定期开展考核测试,可利用网络平台上传期末练习题以及阶段测试内容,令学生自主开展自查自测,检验自我学习成果。同时,还可组织进行形成性管理考核,即通过网络学习、集中培训、分组讨论,进行综合评估,促进学生积极应用网络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减轻学习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财会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网络信息化环境对财会教育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只有基于网络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功能特征,探究其对财会教育产生的重要作用,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方能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财会专业人才。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视域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缘由 (一)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性 1.开放教育学生的生源及学习动机决定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生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高考落榜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三是部分过早进入社会的工作人员。这些学生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动机各有不同。总的来说,其学习动机有以下三点:一是为了获得晋职升级的文凭。二是为了找工作而备一块“敲门砖”。三是继续深造,为工作的需要而来“充电”。由于这些学生的来源不同,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人员,因工作的原因不能保证完全按照学校的要求到校进行系统学习,因此教学模式要结合成人特点和需要进行,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 2.开放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具有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特点。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对课程选择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等方面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开放教育的这种特性要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性给予了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传统的四大信息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渐渐退居二线,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更喜欢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获取所需信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并且正在选择通过电子媒介的途径获取信息,这样,参加开放教育的在校学生可以不用到学校参加教师的面授辅导便可以了解相应的课程知识信息。 (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传统的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完善地解决成人学习者工学矛盾的问题,此时也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可行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收信息知识,2013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呈上升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5.8%。[1]移动网络建设和宽带普及等行动让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网络作为现代传播速度最快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以其形式多样化和功能全面化深受大家的喜爱。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可以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信息化视域是指基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形势下,以网络条件为基点,发现新的教学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教学信息的传授关系,主要研究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环境下,开放教育的教育媒介、教学手段应该随之多样化的问题。 (一)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指信息化视域下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从实际出发,模式构建过程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要做到符合现代成人学生的学习习惯,能满足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实用性原则。指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一方面是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能通过这些途径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模式学习能学有所获。教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该模式的设计要能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教师通过该模式的使用能授予学生科学知识。 (二)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1.通过互联网建立网络虚拟教室进行学习 全国电大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开设了网络虚拟教室,里面的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师介绍、实施方案、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参考资料等内容。基本涵盖了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另外参考资料中还有诸多学习辅助资料。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打开课程网页浏览资料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方便上网的同学。尽管目前互联网的使用还只是在发达地区居民和易转化人群中较为普遍,但是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这样,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将有望通过电脑学习。 2.通过观看高清视频进行学习 高清视频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的视频点播功能来进行学习。学校通过与广播电视台的联合合作将授课教师事先录制好的课程内容作为电视节目,学生通过视频点播参与学习。在一些暂时还没有接通网络的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需求,但由于工作、交通、网络等原因不能参加面授、网络学习,对这类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通过手机进行学习 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平台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通信工具,它融入了沟通交流、信息搜索、游戏娱乐、社会交往等各类互联网服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率达总人数81.0%,手机已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如何利用这种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是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重要契机。区别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习形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时间并非贯穿整个学期,其中还有多种形式的辅助学习,手机学习主要是通过手机的接收信息的功能进行提醒学习,利用移动平台将学生学习的注意事项传送给学生,此外,也可以将每次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做简单归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4.微课学习 微课是指在短时间内讲解一个碎片化主题的一种微视频,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为5—10分钟,形式多样,可以是直播型、影视型、动画型以及场景模拟等。直接型主要是主讲教师就某一主题进行讲解;影视型可以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一个主题,有图文、有讲解;动画型则是通知卡通漫画的形式讲述一个内容;场景模拟则类似情景剧通过人物的表演说明一个问题。微课短小,一节课只说明一个主题,学生可以用简短的时间就了解书本的一个知识点。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以网络在线为依托,主要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片断辅导,但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三、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思考 1.通过浏览网上资源进行全面学习 以贵州电大开放教育的课程为例,网上学习方式之一是从贵州电大主页进入课程网页中浏览学习资源,比如贵州电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就有教学文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课程说明、教师介绍)以及教学辅导、电子教案、作业与复习、IP课件、直播课堂、参考资料等资源,学生通过浏览这些资源可以对该门课程有个基本了解,并进行学习;网上学习方式之二是教师、学员之间的交流讨论,通过登录贵州电大在线,进入教学活动讨论区,就可以参加相关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就学习方面内容进行的互动交流和讨论。 2.通过点播电视学习资源进行重难点学习 学校可以通过与广电网合作将事先录制好的教师视频放到点播台,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学生提供有关课程重难点的视频资源,学员通过有线电视点播,可以通过课程视频资源的方式进行学习。 3.通过移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点学习 移动网络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主要发挥手机短信温馨提醒功能。为督促学生学习,在进行网上讨论、平时作业、新的课程学习时,以手机短信形式,温馨地提醒学生。二是电话答疑功能。学员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可通过电话咨询或留言寻求解答,课程责任教师将为学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三是观看微课。学员可以观看相关课程的微课内容进行片断学习,对个别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或深入了解。信息化视域下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充分利用科技的前提下,为不能参加面授辅导课的同学提供一个更广泛的学习途径,但由于学生在选择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能直接与教师面对面进行直接交流,所以也存在沟通方面的障碍,同时,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全面依托电子手段开展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传统的面授课在成人教育中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基于信息化视域下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必将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者:申小芳 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环境教育内容亦渗透于教材栏目中.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的教学栏目主要包括课堂、课后思考题、习作题和实践题这几部分,其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少,比如“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等.案例分析如,在教材必修2中以“回收废旧钢铁,铝制品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意义”为主题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要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基本的化学知识必不可少,学生必须要了解随意丢弃废旧钢铁、铝制品对环境产生哪些后果.如此,学生才可发现回收这些废弃品对环境的益处. 二、促进环境教育教学的对策与方法 1.提问式引导,兴趣教学 化学是一门相当有魅力的学科.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的很多物质都与化学分不开.比如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调味料,再好的食材缺少食盐尝起来也不会美味.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量大概为99%.在日常生活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或多或少都会将一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习时对未知的知识就更感兴趣,不会排斥进行学习.这就对教师发挥引导者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未知的知识.引导的方式可借助提问展开.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过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颜色?(问题一)学生1:红色学生2:黄色教师:那有谁了解木炭在氧气的条件下燃烧时的颜色,哪一种呢?(问题二)学生们:不知道(大部分摇头),学生3:白色(回答的学生可能从其他的途径获得了解,如科普知识节目)这两个问题,前者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学生有机会观察到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颜色;至于后者,学生如果不借助专门的实验是观察不到的.毕竟纯氧气的条件日常生活中不存在.教师利用问题一作铺垫,再引入问题二,进而讲解有关碳、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讲述完学科知识后,插入这几种化学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对环境作用的知识,由浅入深进行讲解.这样的讲课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易于接受. 2.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严密性.所以在化学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必须对课程实验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了理论知识以及实验如何操作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耳闻不如目见,学生在经过动手操作后,对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例分析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利用一些废弃物品改造成为微型的实验仪器.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透明塑料瓶、塑料管加以消毒处理,制作成微型实验仪器,比如微型酒精灯,微型水槽等. 3.开展实践活动促进教学 开展诸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这类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生活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应该对环境的保护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措施.实践活动的开展,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开阔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案例分析开展以“调查学校周边的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问题以及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解决措施”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考查,眼见为实,用自己的眼睛记录真实,并搜集资料,仔细整理归类,将第一手的环保资料握在手中.如此这样,学生就更能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距离并不遥远,也能将理论知识派上用场,并且课堂教学活动也比较充实、丰满. 三、结语 环境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且如今的生态与环境亟待保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引起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材设置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环境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从身边做起,为环境保护增一分力. 作者:赵杰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课改指导下环境教育教学论文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环境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科目正式被纳入中学课程,并颁布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相关文件,如《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等,为开展环境教育课程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新课改的新理念与环境教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地理新课标中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进而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作为重要理念之一,不断对学生强调。而物理新课标中则重点强调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帮助,如何通过物理知识改善社会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思想。环境教育不仅仅被渗透到中学的各个科目中,还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可见环境教育的地位明显升高了。 二、新课改指导下实施环境教育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是进行教育活动中的根源所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应在教育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尽最大限度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新课改的内容中提到在中学的环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育中心,从理论出发,结合现实生活,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教学过程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掌握学生的现状,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端正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让中学生正确认识环保的价值,提高其对环境的情感,进而能够自愿地投入到环保教育的氛围中。而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环保活动提供机会,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植树节、戒烟日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打造保护环境教育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2.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按照新课改的指导要求,对环境教育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国内外不同的环境观念和学术观点,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和典型性的环境案例,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意识。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心中对环境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为环保工作打下基础。另外,传统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以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动态效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并且,通过网络资源共享的途径,可以拓宽环境教育的知识面,及时掌握当前的环境信息。 3.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俗话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环境教育也是如此。环境教育的课题是因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被提出的,而环境教育成效是否良好,也要看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来检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检测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论知识来检验学习成果是不科学的做法。以笔试为主的检验途径,使学生的环境教育成果对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措施形同虚设。新课改中,关于评价方式中提到,教学评价不能仅限于文化知识水平,还要联系相关的知识领域,在环境教育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程度与环保意识相结合,总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正确认识评价体系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教师也要对自身作出正确评价,及时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不受主观思想的影响,能够公开、公正、公平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真实事件。 三、结语 环保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共同付出才能实现环保目标。我们每个人应从点滴做起,为环保工作出一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通过多元化的环保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内心重视环保工作。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王兆明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姜山镇绕岭中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基于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一、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 1.学习目的明确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学习是为了系统地掌握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成人的学习是寻求某一专业领域的发展或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是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参加远程学多数的是在职成人,他们的学习从属于工作,他们不可能像青少年学习者投入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他们的学习必须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远程学习中成人往往选择与其目前或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其他与自身发展无关的内容则无暇顾及。同时,明确的目的性会使成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热忱和紧迫感,使之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自我导向学习一词最早是由塔富(Tough)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由学习者负起计划和引导学习活动进行的自我教学。可见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学习者应具有独自计划、进行和评价学习活动的能力。成人远程学习者正是如此,他们虽然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或是获得学历文凭,但在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并非盲目按部就班地学习远程教育机构提供的内容,他们会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进度,并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现出自我导向的学习特征。 3.具有丰富的个人经验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林德曼(E•linderman)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在成人教育中,“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经验是成人学习者的最有效的课本”。人们对新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成人学习者一般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力正是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面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将更加依赖其过去的经验。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独特的经验反映在学习上,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助力,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习的阻力。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具体而有成效。但经验有时也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偏见或先入为主的观点,妨碍成人接受新的观念或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 4.流质智力减退和晶质智力增强 卡提而(R.B.Cattel)1963年提出的流质与晶质智力学说发现人类智力包括两种性质相反、互相补充的智力因素,分别为流质智力和晶质智力。流质智力反映天生的能力,与后天的知识经验无关,晶质智力则反映由经验和教育获得的知识。此两种智力交互运用、相互补充,而直接关系成人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结果,流质智力在青少年期达到高峰,成年期后逐渐下降。而晶质智力则从儿童期逐渐增长至成年期,若不断增进知识和从事教育活动,晶质智力将持续成长。成年期由于流质智力逐渐减退,而晶质智力逐渐增长,故成人的记忆力慢慢衰减,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却日益增强,学习能力仍然相当稳定。 5.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 远程学习者以在职工作的人员为主。与儿童青少年学习者每天除了必要的休息和有限的娱乐时间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不同,成人学习者只能在工作和必要的家务活动之余,以有限的休息时间学习,因而学习时间不固定。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教育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点也是成人学习者选择远程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于学习者的远程教学设计 远程教学设计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结合远程成人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对教学目标、环境、资源、情境、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就是通过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资源设计、学习环境和情境创设等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意义建构。 (一)远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设计较多地以教师教学为基本原则,远程教育以支持学习者学习为基本点,显然传统的教学设计原则将限制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本文提出了关于远程教学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个别化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它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知识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者主动去建构是教学设计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2.情境性原则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中发生的,不同情境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应尽量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创设出尽量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让学习者在自主探索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性原则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者个人情况参差不齐,照搬班级授课制中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肯定行不通。斯金纳在其程序教学中强调自定步调原则,鼓励每个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行学习。个别性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和自定步调原则提出的以个体特点为出发点、以个性发展为目标、以适应需要为原则、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活动方式。在个别化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 4.社会性原则 社会学家指出,人类的存在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人作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的。知识、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识。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学习者以个人经验为背景的独自学习只能建构起对知识片面的理解。因此,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将有助于学习者全面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 (二)远程教学设计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情境创设、学习评价等。通过对远程教学设计原则、成人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笔者应用系统化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远程教学的指导,提出了远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1.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地联系着。成人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他们学习具有较强目的性,他们十分清楚自己希望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在远程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制定时,要重视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应尽量多与他们交换意见,让他们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远程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手段对课程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想通过学习达到什么目标,并在制定目标时将他们的意见融合进去。由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目的各不相同,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个别化,不能一刀切。让每个成人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习环境设计 在远程教学环境设计方面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设计阶段,利用媒体开发了大量音频、视频教材以及计算机课件;第二阶段是过程设计阶段,重点强调对教与学的重新整合,资源的重新整合,及对学习过程的管理、监控与评价;第三阶段即现阶段是学习环境设计阶段,以专业学习网站建设为主,强调对学习环境、资源环境的设计。这三个阶段分别从点到线再到面体现了远程教学环境设计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但只停留在面上的设计是不够的,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立体化的远程学习氛围。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协作学习小组,配备辅导教师。利用网络留言本、学习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电子邮件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辅导老师引导学习者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和对话,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建构对知识意义的理解。二是提供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成人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不固定。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或技术上的困难时,很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他们会感觉“孤立无援”,丧失学习信心。全天候的学习顾问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置的。学习者无论何时提出问题他们都会立即给予回应,消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立感。三是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协作学习、学习顾问的引导,使学习者逐步掌握远程学习策略,并能用远程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为自己开拓更广阔、更深层次的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学习资源设计 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为中心,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远程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配套的学习资源。远程教育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迅速及时地提供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并能通过超链接将互联网上与其相关的学习资源囊括其中。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和获取资源方式的便利性是传统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等。网络课件主要解决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形式灵活多样,开发周期短。网络课程用于整门课程的教学,包括了学习内容、作业、测试等完整的教学过程。专题学习网站是针对某一个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此外,在设计远程学习资源时,除了考虑到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手段在学习资源中的作用。首先,提供与学习内容高度相关的学习资源。成人学习时间短暂,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高效率是必需的。因此,学习资源的提供应尽量与学习内容相关,学习资源丰富但不杂乱,具有顺序性、条理性,让学习者顺着提供的学习资源就能全面掌握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其次,善于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远程学习资源有文字的、图片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恰当地运用各种媒体会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地阐明教学内容,运用音频实现语音教学,运用视频进行网上授课、展现复杂的动态过程。还有运用不同的媒体形式表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最后,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成功的远程教学应具有良好有效的学习导航系统,避免学习者因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而迷失方向、偏离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效率。如:设计网络课程导航图,在导航图中清晰标明课程各知识点、章节及它们的关系,学习者可以直接从导航图中通过超链接选择并转入要学习的内容。在网页左侧记录下学习者访问过的内容,并给予超链接,以便学习者随时可以返回前面访问过的内容。 4.学习评价设计 对于强调以学为中心的远程教学来说,无论评价方式还是评价内容的选择都应围绕全面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情况这一中心任务。远程学习评价有三种方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每种评价方式都不能偏废。在成人进入远程学习时应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习者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便制定出适合学习者自身步调的学习目标、计划。诊断性评价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表,其难度应较低。否则,容易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使他们退出学习。情境性原则侧重与认知过程与知识迁移,形成性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作业、测验、作品展示等进行。总结性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结束后给予的总的考察,一般以考试为主。利用程序设计技术为学习者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通过各种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教师和学习者根据记录的数据和资料,随时了解远程教学中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活动。评价内容不只局限于学习者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等都应成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对自身的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等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和其他学习者通过学习论坛、留言本、电子信箱等网络交互工具进行的评价也很重要,可以是学习者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别人的差距。 作者:庞利 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教学小论文:网络教学模式下远程教育教学论文 1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模式的分类方式很多,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按照教学理论不同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学习模式、社会化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有人按照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特征可以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示范—模仿”模式;有人按照学生习得知识的方式是主动建构还是教师传授分为“替代性教学模式”、“指导性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具备一般教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特征以外,更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支持辅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方便灵活的教学组织、多种类型终端等。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分类研究,丁兴富教授基于媒体教学模式和远程学习模式两个角度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了分类,其中媒体教学模式按照媒体技术发展划分为函授教学、多种媒体教学、电子远程教学;远程学习模式则按照学习环境和组织形式划分为个体化学习模式和集体学习模式。余胜泉博士提出5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讲授、协作、探讨、个别辅导、讨论。董艳、黄荣怀按照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主动性,将常见的教学模式归类划分,以个体学习为主的自学辅导型、掌握学习型、案例学习型、问题教学型、探索学习型;以集体学习为主的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型模式;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协作学习型和讨论型学习模式。基于以上分类,本文从教学组织对象是集体、小组和个人维度看,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分为集体讲授型模式、小组协作学习型模式、个体自主学习型模式,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差异从不同维度进行再归类。 3教学模式对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启示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基础和支持作用,以及环境和资源支持下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网络教学平台属于教学环境中的一类,需要支撑教学模式中的其它要素,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学实施过程、教学互动、教学评价、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1教学实施过程 (1)集体讲授型模式。 以集体学习为主的讲授型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衍化而来,以教师为主导,是最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根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间是否同步还可以划分为异步讲授和同步讲授类型,其教学过程为呈现教学资料、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获取运用新知识、评价反馈。讲授型教学模式对平台功能的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支持各类资源的展示、下载、搜索,学生这可以在平台页面直接查看图片、课件、视频等资源,也可以下载、搜索所需资源。②提供师生交互工具,以便于学习者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或教师交流。③评价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做出及时的评价,评价主要以测验为主。 (2)小组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协作学习的模式也可以包含竞争、辩论、讨论、合作、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确定主题和学习目标一成员设计—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目前常见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协作学习模式的支持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升级。①分组功能,按照一定规则或随机对学生进行分组。②小组活动形式,教学平台需要提供多种类型的工具来支持。如辩论、讨论可能用到的BBS、即时聊天室,作为小组展示平台的博客、wiki等工具。③小组学习的评价功能,小组作品的展示评比环节,小组之间的评分、小组内部的评分。 (3)个体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自主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学习适用的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归为三大类:自学辅导型、程序化学习模式、“情境化”学习模式,此处的“情境学习模式”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不同,主要是指教师在课程引入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而创设的学习情境,可以是案例引入、问题引入等方式。 3.2教学互动 网络教学中交互主体包括是教师、学习者、教学资源,交互目标就是实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开展协作学习以及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步骤的控制和管理。网络教学平台要为学习者提供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为学习者提供所要学习的学习内容,支持学习资源的查看、下载、搜索,为学习者提供更符合用户操作习惯,更清晰的导航。二是辅助学习者实现对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的控制和管理,三是为学习者创建良好的交流协作环境,促进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交互功能已基本实现技术手段,,需要的是结合目前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发展,对交互工具和手段进行丰富,如各类聚合功能、信息表达分享工具等。 3.3教学评价与反馈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评价相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特点:①注重过程性评价,强调对网络教学过程进行的全面监控。②评价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组成部分,评价形式也可以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③评价周期短,反馈及时。基于远程教育中评价的这些特征或者说是需求,网络教学平台功能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升级改造:①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如学生交互程度、资源利用情况、活动参与、作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评价提供充足的依据。②引入评价工具、丰富评价手段。电子档案袋可以全面系统的保存学生数据,评价量规可以为科学评价提供支持,学习者自评和互评功能则丰富了评价形式。③及时、可视化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学习者各类信息,提供提醒和预警功能,帮助学习者及时了解和查询自我学习情况。评价结果图形化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清晰的了解到自我学习状况,安排好学习进度。 3.4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辅助要素,也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是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 (1)导学,从网络教学平台整体来看,首先帮助学习者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掌握自学、参加网上教学活动、作业、实践的一般方法。帮学习者按照自身基础制定学习计划及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2)助学,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困难提供及时、有效帮助。建设和完善远程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和个性化服务。 (3)促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利用平台的监测和统计功能统计分析学生网上学习、提交专业等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生。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需要整合不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各要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才能打造出适应不同类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4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学习理念的革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丰富了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同时也驱动了网络教学平台的进步和发展。 4.1新的教学理念 (1)关联主义。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是网络互联时代具有影响力的学习理论之一。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的联通较之知识的内容更为重要。知识可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社会和工具中,随时为学习者使用,而不必依靠记忆。个体的认知活动离不开社会和工具这两个维度,而网络正具备了社会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的统一。因此,关联主义的各项原理都是建立在联通的各个知识网络之上,特别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网络性,关注各个知识节点的沟通。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各类社会性交互软件以及一些个性化的教学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提供链接,使得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以及获得知识链接。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学习者学习流程,课前观看老师提供视频和在线辅导,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讨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有效的辅导并组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帮助学习者更深度的学习。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必备资源,视频技术的进步也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目前视频不仅仅提供针对特定知识点的视频讲解而且增加了即时测试反馈功能,提高了学生与学习对象的交互性,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4.2学习分析技术 NMC的《地平线报告(高教版)》在2012和2013年都提到学习分析技术,它是对学生生成的海量数据的解释和分析,以评估学生的学术进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学习分析技术”被预测为是一种将在未来的4-5年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技术系统在教育领域普及趋势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和存储了大量以学习者行为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可以分析学习者的行为模式,提供学习者的学习报告,进一步为学习者推荐学习轨迹,开展适应性学习、自我导向学习。教师也可获得有关学生的学习绩效、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环境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结语 网络教学平台是各类教学模式的支撑环境,全面分析和掌握教学模式功能需求,可以完善平台功能,更好的满足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需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念的变革,为推动教学平台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功能进步指引了新的方向。 作者:李文娟 单位:上海开放大学课程资源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增加幼儿教育的真实可感性 教具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在“电池”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对电池的作用不是很清楚,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就知道电池有什么作用,然而这还不够,当有的电池放到电动玩具里面还是不能动,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这时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真正的学习过程就开始了,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尝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二、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孩子探究的感兴趣的问题。例如“认识沉浮现象”,,物体的沉浮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什么东西会沉在水里?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材料,有塑料、木块、铁块、石头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摆弄,利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幼儿观察到铁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木块等东西在水里会浮起来,有的幼儿还想办法把铁块、橡皮泥、木块等沉下去的东西也浮起来,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有的东西沉在水里,有的东西浮在水面的现象,并由此感受到水的浮力。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幼儿对“沉浮”的知识有了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和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所以作为教师,让幼儿以感兴趣的方式使用玩教具和学科学,能维持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快乐的游戏和学习。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提高玩教具的有效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乐。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这个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很新颖的,指纹细密、不易观察,但是如果教师教师讲解的过于精确和仔细,反而使孩子觉得难以理解,反而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笔者就从一个用一个广告中指纹的爱心图案展示给学生,然后带着学生用手指按上印泥来画画,让孩子们从手指画画的过程中去辨别指纹的不同。同时通过指纹认识的过程,孩子很有兴趣的用指纹拼出了许多的图案,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发挥想象力的创造力的过程。 四、激发幼儿探求科学的求知欲 幼儿生性好奇、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喜欢探索,例如孩子们对“恐龙世界”很好奇,渴望得知有关恐龙的故事,作为幼儿教师,笔者通过一些图书、图片、录像、恐龙玩具等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讲述关于恐龙的一些故事和常识,帮助他们探索的恐龙世界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告诉他们恐龙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鼓励孩子们提问、探索,让孩子们在讨论中寻求答案,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样有利于促进探索能力的发展、求知欲的培养。对于恐龙的分类、习性、恐龙的灭亡,孩子们都有非常强烈的探求欲望。在这利用教具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们获得了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情绪情感,又强化了幼儿进一步求知的动机。 五、结语 在科学教育中使用教具,让科学活动生活化,让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通过感受周围世界中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教具,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有利于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课堂上,适当的有效的运用实物教具,会让教师和幼儿都受益匪浅。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论文 一、根据语言环境选择教具 在语言课堂中使用教具真正目的,是为幼儿提供可专心操作的事物对象,提供语言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理解“轻”与“重”的概念时,展示大象的图片理解“重”的含义,展示羽毛的图片理解学习“轻”,也可让幼儿在教室的玩具中挑选物品描述“轻”与“重”。这些可操作学具,能够刺激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帮助幼儿成长,促进学习语言的进程。像排图造句、看图编故事等环节,就是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拼摆,观察,渐渐对语言的学习产生兴趣,结合实物积累词汇以增进感性认识,进而带领幼儿进入专心学语言的历程,课程是为幼儿服务的,教具是为课程服务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来配合使用教具,使教具和自己的讲解融合,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和学习目标。。 二、利用教具创设语言环境 语言的重要作用是交流,所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是关键,特别是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语言课堂中,教具的选择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内容的情况出发,从教师自身的水平出发、选择对幼儿交流活动更加有效的教具。让幼儿们参与语言角环境当中来,引发幼儿的情意冲动,教师用热枕的、亲切的话语和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主动表达,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鼓励小朋友之间互相沟通,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通过教具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幼儿们就会特别激动,在不停地和伙伴交流,幼儿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为扩展想象和语言表达打下了基础。 三、利用教具培养语言能力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所目前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围绕生活设计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并使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教具创设的活动情境,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活动与思维的“内驱力”,激发幼儿的求知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教具使用的根本目的。在一些童话故事的学习和描述中,利用教具来创设童话的故事情境,为孩子们扮演故事劫色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具,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激发,例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中通过动物面具,引导孩子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将故事中情节地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依据自己的深刻感受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形象地再现和刻画了作品人物。幼儿一般都能在无拘无束、大胆创造中完成对作品的复述。 四、利用教具激发语言交流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词汇的丰富、语言运用的恰当和准确,并且在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的兴趣和能力,有效的利用教具,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让幼儿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搭建交流的平台和桥梁,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中,可以通过教具搭建一个生活化的空间,让幼儿们在活动空间里面自己动手,自由活动,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教具的有效使用可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交流空间。 五、结语 总之,要让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教具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学需要和幼儿的特点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有从教学上出发,着手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配置以相应的教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与快乐。 教育教学小论文: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论文 一、故事性教学 在幼儿教育教学阶段,除了游戏幼儿感兴趣意外,就是故事。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动幼儿跟随故事的发展开展想象思维,感悟相关道理。鉴于这种实际,故事教学成为学前教育中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即:结合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喜好,以故事的形式来渗透相关知识,借以让幼儿在品等、互动的环境中实现发展和提升自我技能和素养。笔者借鉴多个幼儿教师故事教学法,在选择故事时注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对比性较强的故事角色来引导幼儿辨别是非,从而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做值日生”时,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小太阳幼儿园中有这样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雨,叫小明的小朋友每天都主动的擦桌子、收拾玩具、给小花浇水,自己洗袜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总是受表扬,被当作榜样,而小雨每天除了玩什么也不关心,桌子上都厚厚的一层土,玩具满地都是,植物也都干死了,这时候桌子、玩具、植物都开口要求老师不想跟着小雨,想去找小明,从此小雨成为了一个人,孤零零的。如果是你,你愿意做小明还是小雨呢?通过这样强烈角色对比的故事,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进而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良好的行为态度和意识。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的技术,即: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集一体的现实来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力,进而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灵活、多变的特点备受教师们的喜爱。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对于动画有着强烈的需求,计算机技术能够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展示,将生活情境再现出来等等,有效的吸引了幼儿的喜爱,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将知识更直接、直观的让幼儿认知和了解。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新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幼儿数学知识“会变的圆圆”,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圆圆便成为其他各种图形,更直接的展示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这节课时,首先,以多媒体播放圆变化的动态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动手制作圆并根据动画中演示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实践,感悟其中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 三、总结 总之,幼儿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态度。幼儿教师鉴于这种认知,结合新课改要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创新幼儿教育教学,借以来确保学前教育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 作者:赖颖琨 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瑞兴纸行幼儿园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现状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积极推动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如实施情境教学法、媒体辅助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情境教学法借助公共艺术发展历史与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区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博客、QQ等,发挥现代信息交流平台交互性强、交流自由等优势,“从教学互动上来看,新媒体最大的特征是能够进行实时互动。”积极推进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 作者:吴映春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1教师队伍的质量 教师的责任担当非常重要,一个教师如果能力超群而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那么对于他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十分不利的。以高职院校为例,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及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这样的培养对象和环境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就会下滑,因此,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其特定的内涵,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识,要具有所承担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还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 2教学管理质量 教师重要,教学管理同样重要,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教学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管理又存在自下而上各个环节的管理。 2.1教研室教学管理。以高职院校教研室这个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为例,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有的教研室由于管理到位,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而管理不到位的教研室还有不少,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2.2系部教学管理质量。在教研室之上的就是系部教学管理,这一层面的管理决定了该系的办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尤为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优良,是因为系部管理精良,教师的奖惩制度合理,职工的激励机制有效,教研室主任配备得力,系主任办学理念可行。而有的系部则比较糟糕,教学氛围不浓,教师积极性不高,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脱节。系主任不管不抓教学,而忙于应付其他行政事务。 2.3学院教学管理质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务处,该部门肩负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建设、课程布局和设置;肩负着整个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质量监督;也肩负教师的教学考核、学生到课率管理制度。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务处事关重大。 3实训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当过教师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训其实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4就业质量 一般来说,所谓就业质量即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作稳定,本人安心。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包括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办学是否与劳动市场对接,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等。就业质量高,学校口碑自然会好,社会形象也好,学生家长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据了解,湖南某高职院校,毕业生几乎全部在高铁运输业就业,形成了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很高。需要说明的是,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有的学校在计算就业率时往往按所有就业单位作整体计算,就业率很高,达到了95%以上,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暂时的就业单位很不满意,随时准备跳槽,而且不断换单位。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好做临时性的工作作为过渡,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些过渡性单位严格说不能算学生已经就业。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搞自己的专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只能做一个推销员或其他“大才小用”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就业质量,整体就业质量不高,毕业生真正找到合适岗位的人不到40%,相当一部分是边工作边找更好的工作,不安于现状,却迟迟难以如愿。这种状况折射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没有与行业分布和变化较好地接轨,过时的专业和课程还大量存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产业和行业的变化。 5行政管理质量 行政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质量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功能的正常发挥,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基础设施、安全、治安、卫生条件、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指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有的学校的后勤保障较差,经常停水停电,校园道路凹凸难行,食堂饭难吃菜难咽;有的学校治安状况不佳,盗窃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校卫生条件不好,教室、寝室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学校校园环境较差,绿化少,更没有景观。如此这些,对于教书育人也是不利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可以熏陶学生的灵魂,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这种文化的熏陶甚至比学专业知识更重要,可以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 6结束语 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在校学生常常去借书、交费、领书、借球,还要吃饭、洗澡、锻炼、查成绩等,要和图书馆、后勤、教务、财务、体育等部门打交道,服务质量怎么样他们都感受得到。老师和蔼的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都让他们印象深刻;老师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都令他们难忘。可遗憾的是,有的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较差,对学生的态度冷淡,敷衍了事,不能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常常让学生失望。透过这些服务的窗口,学生感受到不是积极、健康、温馨的正能量。有的高职院校的同学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就是大一满怀希望,大二开始后悔失望,大三感到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刚进学校时,对学校有憧憬和期待,对专业有信心,可学着学着并非当初学校介绍的那样好,就产生了失望情绪。一转眼到了大三,已经不能重新选择,只能满腹无奈。 作者:单武雄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合理选用艺术教育教材 1.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部分,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材教学实践部分占比较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少,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是重实践轻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要具有实用性。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有实用性,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综上所述,我们要选择内容新颖与时代同步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课时不足这一情况。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又较多,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讲些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教育知识而采用比较传统的”满堂灌”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满堂的听讲与记录,课堂气氛十分匆忙紧张。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进“满堂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多发言,加强教学互动,趣味性教学,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艺术教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化、趣味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诙谐幽默,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艺术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书讲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现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力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下载教学资料和共享教学资源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艺术教育电影、动画片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反而觉得很有趣、很轻松、很愉快。学生渐渐的对艺术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教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其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现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老师偏年轻化,有的老师刚刚走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语言生硬、无感染力,教学思维不够清晰;有的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有的实践课老师不能顾全大局、指导不够到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注重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新教师听课。教学经验不仅仅要靠自己积累,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而获得。听课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让新教师感官认识到前辈教学的整体情况,还能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识记前辈的教学语言,更能提高自己语言的感染力。可见,听课是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 2.组织艺术专业教师进行深化学习。好多艺术专业教师自步入大学的讲台,就很少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课时上的安排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放假期间,其他专业的教师还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艺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校方应积极主动地给艺术专业教师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教师能在假期这段闲暇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要勇于提高自己,不要仅仅局限于院校考核范畴之内,要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艺术教育教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努力使艺术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以上是对艺术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供广大艺术教育教师参考,希望大家多交流,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事业做贡献。 作者:许茜 单位: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信息化建设下中职教育教学论文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1.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 中职学生学习能动性较差,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新颖一些、生动一些,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将死的内容做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件管理系统可进行资源共享,减轻教师的重复性工作,利用节省的时间多研究学生心理,更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 2.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 由于校园网里都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片、职业生涯等影视音频素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可以辅助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校园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系统等 建立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师生相关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可见,在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是离不开网络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教学产品的,有过程有产品,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形成产教结合,以此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育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发挥计算机辅助软件在教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水平,以便快速形成新的中职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资源共享都为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1.信息化建设中的硬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中离不开校园网络的构建、网络教室的建设等硬件设备,但在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问题上,硬件设备、环境及投资额度都不是主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应用及使用者的认识程度和教育理念。 2.教育信息化软件环境的应用 通过网络IP协议便可全校园进行相互通信、共享相关数据资源、查阅知名中职教育的学习资料,可以节省多少培训费用可想而知。教师可借鉴网络上的精品课、微课进行先进教学,并可配合生动的课件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为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真正达到老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批、辅、改不再是纸上谈兵。教育信息化不应只追求资源的数据量和多媒体的形式,而应该尽可能地积累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优化。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 中职教学的信息化教学产品设计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手段,更深层次上延伸的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也正是一种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校企结合模式。比如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出教学产品,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信息化建设的弊端 中职教育教学条件与设施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但某些学科仅靠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教师重视,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多重考虑整合课程内容。中职教学应避免盲目追求无纸化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堂上网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信息化教学上还不能缺少教师独特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在应用中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学会收集、获取信息并有机地利用信息;再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挖掘潜能。 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措施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也就逐步规范化,以保证以多媒体使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主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课件量,更应注重质的存在。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改革的结果,近年来,中职教师通过参加省、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及精品课已基本适应了这一变化,但应针对不同的学科,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其特有的优势,不能完全放弃。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为宗旨。如数控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完全可将每次的实训内容进行视频录制,不需再另行制作课件。这样理论课教师上课时更会生动、准确地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如学前教育系的说、唱、跳这类课程,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远比利用课件演示要好得多。学生静静地观看课件莫不如动起来,既启发学生的创作力又活跃课堂气氛。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没有必要再制作复杂的课件进行讲授。学生人手一机,教师可直接通过网络课堂进行直接操作演示加直观,学生就会领会操作的目的,简洁、明了。 作者:崔淑英 单位:北票市职教中心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论文 1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主要是依托学校校园网进行运行,因为,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系统使用的需求,采用MVC模式,对系统整体进行构造,并结合B/S模式的思想,将系统进行分层。在该系统架构中,将其分为展示层、控制层、数据访问层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展示层主要是由WebUILayer和WebServiceLayer两部分,并通过其中的JSP等语言来实现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的交互;控制层则是利用Spring等来完成对系统的逻辑业务的处理,并将客户端收到的相关功能请求通过调用数据层来进行处理,并将最终处理的结果通过交互的方式来展示出来,以此方便用户用户进行查看。而数据访问层则主要为更好的实现业务层和数据库的访问,并防止因数据的不一致而给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带来一定的损害。 2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2.1数据库设计原则 数据库作为音乐辅助平台最为基础的数据来源,其系统运行的好坏,与数据的设计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第一,在命名上其必须要规范。而在系统的设计中,其命名的规范将直接关系到后期对系统维护和升级。因此,在对系统数据库进行设计的时候,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命名标准,并将其注解到所有的列信息。第二,在数据进行验证的时候,则按照数据库设计的相关规范作为依据,并在设计中以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数据的结构进行设计,以此保障在系统进行运行的时候,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对数据中出现的数据冗余以及数据范式的规范性等,都将对后期数据的检索的速度构成影响。因此在对不同的数据表格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掌握好对数据表格设计的度,从而是系统能够达到快速的检索速度,并将少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时间。第四,安全性。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严格进行身份认证方可实现对系统的登录,并根据不同的访问权限,对不同的功能进行操作,从而保障系统的安全性。第五,并发控制的原则。通过触发器以及存储过程等的使用,对表的同时操作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同时修改访问的控制,减少数据的不一致性,查询可不受此控制。 2.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对数据库进行概念设计其主要的目的则是实现对已有的数据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对相关的概念、事物和人的关系进行的一种抽象的处理,并针对共同点特性进行提取的过程。而通过这种方式所抽取到的特性再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而形成一定的模型的结构。在该系统当中,我们选用SQLServer2008作为对数据库开发的工具,以此实现数据库中不同表格的连接。而根据上面的结构分析,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试题表、课件表、基本信息表、院系表、专业表、试题参数表、系统参数表、公告信息表、论坛讨论表等不同的表格。 3系统的开发环境 对该系统的开发,主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从硬件方面其服务器的要求则为应用服务器的CPU要求Intel奔腾2GHz以上,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将数据服务与应用服务进行分开的配置,同时每个服务器其内存的配置不得低于4G的容量。数据服务器则全部采用磁盘阵列形式自动增量,应用服务器空间不低于50G。而客户端的要求则是只需要安装IE浏览器,并且其版本在6.0及其以上即可实现用户和系统的交互。而从系统的软件方面入手,服务器的操作平台在WindowsServer2003或者为更高的操作版本。数据库则采用现阶段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 4系统测试 对本系统的测试范围模块测试、整体测试和性能测试。其中模块测试则主要对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测试,并通过漏洞发现、判定表等方式来完成对模块的测试;整体测试则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从而查看系统不同模块的兼容、数据交换等功能;性能测试对系统进行极限的测试,从而查看该系统的最大访问量等数据。通过对该系统的测试,该音乐辅助教学平台基本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运行的效率。同时系统界面简洁,并且各种不同的错误提示完善,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操作需要。综上可知,基于J2EE的音乐教学辅助管理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对于音乐教学信息实时管理及学习的实际要求。 作者:钟梅 单位:榆林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高校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一、《百家讲坛》对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4.重视与提升历史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历史教育教学的体系中。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大实践课程。教学参观普遍地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教学参观可以是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古迹等,参观时安排必要的讲解,既能陶冶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避免流于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进行解说与扮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作者:刘兰荣 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小论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立好选题后,第二步就是搭框架了,要做到谋篇布局、胸有成竹。(1)构建提纲:提纲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作者对全文的总设计。没有提纲,拿起笔就写,很容易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现象,导致写作失败。相反,如果科学合理地拟定了论文提纲,作者便能把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论证严密、详略得当的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形成一条明晰、畅达、连贯的写作思路,从而为下面的写作铺就通畅的大道。有了论文提纲之后,作者可以依纲逐段写作,贯通文脉。论文提纲包含中心论点、分论点、层次段落与所用的资料等内容。(2)把握局部:框架搭好后,我们还要把握局部,为每个论点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举出符合的实例以支撑论点;同时,要把握好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是否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和谐,每一环节内容是否丝丝入扣、配合默契,是否都能为主题服务。在立选题、搭框架的过程中,就好比“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一样,脑海中会出现“主部”或“副部”,其调性关系或是对比并置的,或是对比冲突的,这时候就需要撰写者反复打腹稿、拟草稿,思考文章的题目和框架结构,在不断的对比冲突、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完善题目,搭好框架。 三、展开部——充内容、善表达 如果说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那么展开部则是奏鸣曲式的中心部分,是呈示部的发展。在论文立好选题、搭好框架结构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撰写论文的主体内容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撰写论文主体的必要条件。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例新颖:论文的实例从哪里来?笔者以为:要先从自身的课堂开始,强化问题意识,勤于反思,通过反思汇总成实例,哪怕是三言两语,只要有想法就及时做好积累,并由这些实例来提炼出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而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的实例是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它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手素材。 2.表达充分:在行文中,要善于表达。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提出文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正文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回答怎样进行分析、研究的部分,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本论最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部分之间要有逻辑关系,部分之间篇幅要大致均衡。结论为论文的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点,应注意条理性,要精练。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署名,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 3.语言贯通:写作时思维要清晰,语言要贯通。文字表达多用书面语而少用口头语,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要过渡、转承,才能文气贯通。写作中,教师往往会参考别人的文章,观点、论据的表述都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语言组织,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在“展开部”式的论文写作中,我们要以“呈式部”中的选题和框架为主,通过以上三个要点,不断地贯通思维、充分表达,来构建文章的主体内容,使论文在作者搭建的“主调”上出现,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 四、再现部——细推敲、勤修改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变化地再现出来,使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主题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亦是如此,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使文章更加完善、更具价值。首先,推敲文章题目和关键词。当初确定选题时的想法和如今论文初步写成后的思考,其体会、感受自然不同,选题立得住,才能使文章有生命力。其次,要修改文章的结构。通读文章,看论点、论据、论证三者关系是否处置得当、层次是否分明,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详略等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紧凑,论点的顺序是否可以改变,段落间的关系是否需要调整。然后,再仔细斟酌文章的表达方式,仔细揣摩论点的阐述是否简洁,是否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文章要经过多次修改,直至满意为止。经过“再现部”式的重复与变化,文章在不断的推敲和修改中不断完善、日趋成熟。 五、尾声——重细节、多思考 “奏鸣曲式”的尾声不仅起到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扩大到第二个展开部的规模,成为整个奏鸣曲式的第四部分。在论文写作中,“重细节、多思考”的尾声不可小觑,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要通过阅读,追踪音乐教学的学术刊物,认真了解刊物的投稿要求、行文风格、写作格式及规范,以保证在后续写作过程中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反复推敲文章中的每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每一个案例是否有新意,从而有效地提高写作质量。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善于思考,才能如“奏鸣曲式”的尾声一样,拨动心弦,回味无穷。 六、总结 综上所述,一篇好的艺术教育教学论文正如一首经典的“奏鸣曲式”作品一样,需要走过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这五个征程。我们要把握好写作“良方”:多读、多想、多写、多改。通过不断实践、读得睿智、想得辩证、写得激情、改得理性,让我们笔下的论文如同美妙的“奏鸣曲式”一样,源自于心,激起共鸣。 作者:王欢 单位: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篇1 对于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来说,园林工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大部分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周期都比较长,需要经过前期准备、施工种植以及后期养护3个阶段,只有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才能为园林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尤其要注重对施工技术和养护技术的应用与管控,才能确保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园林工程的主要特点 1.1施工对象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园林工程的施工对象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多样化的,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科学栽种,借助苗木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及其本身的特性,可发挥出优化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整体面貌、调节城市气候以及净化空气等作用。 1.2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之间的协调性 园林绿化主要追求的是人造景观的自然性、艺术性和美观性,能给人们带来身心上的独特享受。在实际进行园林工程建设时,要求必须用到特定的技术方法,具体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的搭配、景观小品的设计等多个方面,不但要通过园林风景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同时也要让置身于其中的人充分体会到设计者的意图和用心,并能因此对城市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所有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的呈现都需要施工团队的协同努力、辛勤付出,通过采取实际行动来满足设计者的相关要求,进而塑造出真正完美的园林艺术作品。 2园林工程施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习性 各类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只有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选择园林植物进行种植,才能充分发挥出园林工程的实际作用。相关施工人员应对不同植物的栽种技术、生长条件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栽种,这样才能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对于一些需水量较大的植物来说,可在其叶片表面喷洒一些抑制水分蒸发的药剂,以免其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过度失水的现象。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应在施工前全方位勘察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现场环境特点,选择最为可行的施工技术,从而确保园林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施工任务能得到有效落实。 2.2优先选择本地植物进行移栽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地区适宜生长的植物也各不相同。本地植物是在当地自然气候、土壤条件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自然生长而成的,和外地引进的植物相比,这些植物的适应能力往往要强得多。因此,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时,应尽可能选择本地植物进行栽种,特别要注重对本地野生植物的选用,这样才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同时也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另外,本地植物的选用对构建完整、平衡的城市生态系统以及预防园林植物病虫害等问题也有着极大的作用。 2.3优化生态配置 要打造出与城市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园林,就必须全面掌握城市当前的自然环境状况,结合本地区的植物生长特性,选择乔、灌、草等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搭配,并在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一些外地植物,建立一个稳定完整、和谐共存的植物群落。 2.4严把材料质量关 城市园林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施工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对工程建设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为确保园林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相关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材料质量保障体系,对进场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所有材料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检验之后才可投入到施工过程中,以免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 3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3.1落实好施工准备工作 在开展园林工程施工活动时,首要的一步就是完成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考虑到园林工程的施工对象主要为植物,各类植物本身在生长习性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根据当地的光照条件、地形特点、土壤环境等,合理选择园林绿化中需要用到的植物品种,从而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比如,杭州地区某园林工程施工时,为了确保植物生长性能良好,通过对比分析之后,选择了树形相对高大的植物来开展成活率试验,在运输过程中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液,从而保证植物能得到生长所需的足够水分,将通过成活率实验的植物投入到园林施工中,并提前剔除其中有病虫害的苗木,这一做法对园林施工综合效益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2整地和挖坑技术 整地是园林施工中重要的一环,一般来说,整地深度应在40cm左右,要全面清除40cm范围内的大小石子,同时还要注重土壤标高的控制,严格根据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确定土壤最终的标高,沿着花槽或路面的土壤标高应当低于花槽与路面高度约5cm,若土壤较少,可适当填充一些土壤,所有土块必须翻整达到基本的平整度要求,坡度则应当满足排水灌溉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应结合施工现场的面积大小来确定坡度。 3.3选苗和取苗 在选择移栽苗木时,应当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优先选择长势较好、外部形态美观、不存在病虫害的苗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设计要求确定苗木的规格大小。如果是种苗,则应树形端正,树冠繁茂浓密,不能出现过大的偏斜或者畸形。在花卉的选择上,应当确保花叶茂盛、花朵多而密的品种。另外,草种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应优先选择适应性较强的优良品种。待确定好园林工程施工中需要用到的苗木后,应根据苗木的根茎形态和大小,用草绳对其进行打包,打包完成后的苗木还要开展修剪枝条等工作,从而确保其观赏价值的充分发挥,并对其进行科学养护,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3.4移栽技术 在移栽苗木前,应剪掉病虫为害或发育不良、遭到外部损害的枝条,在正式移栽过程中,必须保证苗木与地面之间保持垂直,并尽可能将其最佳的观赏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于大型乔木移栽,一般应分2次进行埋土,第1次可通过木杠进行夯实,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对树枝、树皮的保护,尽可能避免其出现损伤。对于铺地植物、灌木等,则应当严格根据设计图纸中的相关要求确定好植株之间的距离,不能太稀疏,也不能太密。 4园林工程养护技术分析 4.1树木的养护 树木是园林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绿化苗木进行科学搭配和设计,使其疏密有致、形态美观,可充分发挥出园林的绿化作用。对于灌木来说,树形是非常重要的,而要保证其保持良好的树形,就必须做好定期修剪工作,可将其修剪为蘑菇型、线条型、球型、方型或者扇形等多种形态,同时,也可借助铁丝来设计文字。园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为害,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根腐病等,虫害有金龟子、介壳虫、天牛等,要防治上述病虫害,除喷洒化学药物以外,还要加强日常养护,及时清理枯枝败叶,确保树木生长环境的清洁,并及时排出地面积水,以免因积水过多而导致植物根系腐烂。 4.2草地的养护 很多城市园林中都设有专门的草地,在进行草地养护时,应坚持均匀性和一致性原则,确保草地纯净无杂质,并能一年四季保持常绿。通常来说,绿化草地在植后10~15年会逐渐退化,而通过科学有效的养护管理,则能将绿化草地的退化期延迟6~7年。 4.3花卉的养护 在花卉生长过程中,应及时修剪枝叶,尤其要剔除干枯枝叶。同时,在夏季高温时还要做好地表覆盖工作,保证土壤的湿度,避免出现干旱缺水问题,并能有效抑制杂草的生长。另外,病虫害的防治一般应每个月杀一次虫,在暴雨天气或者修剪枝条过后,应喷上适量的杀菌剂。一些花卉由于栽植较为疏散,透光性和通风性较好,出现病虫害的机率较低,但要注意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病虫为害,应立即喷洒配制好的杀虫剂。 4.4灌溉和施肥 在进行园林植物灌溉时,应坚持适量原则,做到勤灌、少灌,结合植物本身的生长习性,进行针对性、科学性灌溉,确保树木无论在何时都有足够的水分供给。常用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河水、井水、自来水以及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水等,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水源进行灌溉。苗木的施肥应在其基本存活以后才可适度进行,而且要做到根据植物特点有针对性施肥,保证植物对肥料的充分吸收。 5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工程的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环保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保证园林工程的建设质量,就必须落实好工程施工工作及后期养护工作,采取适当的施工技术和养护技术。在正式施工之前,必须将相关准备工作做到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则要控制好整地和挖坑、选苗和取苗等重点环节;在园林工程的后期养护中,主要涉及到树木、草地和花卉的养护,养护人员必须确保养护工作开展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作者:高铭怀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园林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园林工程项目开展周期长、复杂程度高,施工和养护工作难度大。现阶段我国的园林工程建设仍存在显著不足,施工和养护措施结合不到位,导致园林项目建设得不到预期效果。笔者针对园林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展开研究,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园林施工与养护存在的问题 1.1绿化栽培工作不到位 园林项目建设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扩大绿化面积,取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但就目前来看,园林施工中,对植物绿化栽培工作重视度不足,造成施工质量严重下降。例如,园林项目工作人员对选择绿化植物的重视度不足或缺乏专业性知识,对当地原有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了解不充分等,选择的绿化植物无法适应当地环境,降低植物的存活率,给园林项目增加费用支出[1]。其次,在栽培时,园林项目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足,未全面掌握绿化植物种植技术,不重视对绿化植物生长环境、气候条件的选择和调整,如在夏季种植不耐高温的樱花、海棠、鸢尾等植物,不仅加大了后期的园林养护难度,还可能造成绿化植物大批量死亡,影响绿化植物的成活率,直接降低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水平。 1.2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未有效结合 园林施工与养护是园林工程项目中两个很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园林项目的建设效果。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未有效结合,两者独立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园林项目的质量提升。例如,园林施工回填种植土质量未严格把关,园林绿化植物栽种后未及时进行修剪、施肥、杀虫等养护工作,可能造成植物形状不美观、高矮不齐、长势不旺、缓苗期长、死亡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园林项目效果。 1.3未建立专业化施工与养护团队 目前我国园林施工和养护主要依靠人力劳动进行,这对园林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随着我国园林工程项目数量的逐渐增多,进入施工队伍的人员组成情况愈来愈复杂,施工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考核难度加大。园林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组成结构不平衡,专业对口且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实际施工经验的人员较少,施工人员对园林施工和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施工前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影响施工设计意图不能有效呈现,严重制约了园林建设项目总体质量提升。 2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的有机结合 2.1加强落实绿化栽培工作 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培植,是园林施工和养护工作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效果,关系到生态环境改善情况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做好绿化栽培工作,是促进园林施工和养护有机结合的重要基础。首先,园林项目工作人员要加强绿化植物的选择,不能以单一的条件作为绿化植物选择的依据,而是应该立足于全方位考虑的基础上,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选择。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降水等因素,综合性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生长、栽培难度小、存活率高的绿化植物。例如山东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可选择种植国槐、白蜡、栾树、白皮松、华山松、樱花、海棠、玉兰等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植物。考虑到园林项目建设的作用之一是美化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可选择巨紫荆、紫薇等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植物[2]。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施工人员充分考虑到绿化植物的生长特性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切实提高绿化植物生长存活率。在栽培前,工作人员需要进行苗木优选工作,选择生长状况好、无病虫害的植物苗木,对于需要长途运输的苗木,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根部保护工作,在根部带上土球,用吸水充足的海绵和薄膜将其完整包裹,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碰撞对植物根部造成损坏,影响绿化植物成活率。合理选择苗木移栽的时间,一般来说应在植物休眠期进行移栽最为合适。 2.2园林施工和养护工作渗透结合 养护工作应以园林施工实际情况为基础,细化养护工作类目,切实保证园林项目建设质量提升。在园林施工阶段,需要有效落实渗透养护工作,以施肥浇水为例,部分园林项目的施工基础条件不佳,土壤质量差、降水量不足,不足以支撑植物的良好生长,工作人员需要立足于园林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和植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及时进行施肥浇水工作,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如针对速生法桐生长速度快、萌芽力强、喜肥水的特点,工作人员可在早晚适量浇水,少量多次对其进行施肥,保证土壤具有充足的水分。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种类植物的需肥特点,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施肥处理,在移栽初期、萌芽前、开花期等阶段,需要增加施肥量,工作人员可采用田润宝灌溉根部或叶面喷施威林露的方式施肥,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为其提供生长所需肥料,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工作人员还需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疏除枯老或多余枝条,为新枝条生长提供空间,对于部分一年生枝条,工作人员需要在开春发芽前对其进行二次修剪处理,保证枝条生长良好。在越冬季节可采用修剪或刮皮涂白的方式治理病虫害。越冬时期害虫卵、茧等喜欢在树枝或树皮缝隙中过冬,工作人员可对存在虫卵的植物枝条进行修剪销毁处理,或在树干涂白,能够得到较好的病虫害防治和防冻效果。工作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及时发现植物病虫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樱花褐斑穿孔病的防治为例,其主要发生在植物老叶和嫩梢上,感染病毒的叶片出现紫褐色小点,后期发生病斑感染,导致叶片脱落,针对这一病害,工作人员可调配喷洒50%苯莱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可达到较好的植物病害处理效果。 2.3加强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施工与养护能否实现有机结合,园林项目能否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为从根本上提升园林项目建设质量,相关部门应加强工作人员的选聘与培训。组建专业化、高质量的园林项目施工团队,需要相关部门从工作人员选聘方面着手,提高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准入门槛,对参与招聘人员的园林施工技术、养护知识和实践经验等进行全面考察,优先选择系统化学习过园林建设知识的工作人员,保证工作团队的质量和水平。园林绿化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工作人员要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施工和养护知识体系,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的园林知识,形成独立的园林施工知识体系,在园林施工和绿化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 3小结 园林施工与养护是园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要深入研究现阶段园林施工与养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在施工过程中渗透养护技巧,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保证园林工程项目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 作者:崔锋 单位:泰安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篇3 0前言 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是园林工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园林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园林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要点 1.1园林施工要点分析 园林施工要点可以分为3点: 1.1.1做好园林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施工之前,应当携带设计图纸到施工现场进行核对,充分保证设计图纸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1.1.2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园林施工指的是按照设计图纸要求科学地种植植物,以此来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并起到良好的美化作用[1]。 1.1.3编制施工组织计划。为能充分保证施工进度,确保工程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竣工,应当对施工现场开展详细调查,确定园林施工工程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并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1.2养护管理要点分析养护管理要点分为4点,分别是灌溉、排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2]。 1.2.1灌溉。水量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因此,在对植物进行灌溉时,应当做到适量浇水,即遵守“少灌、勤灌”的原则。此外,植物种类不同,所需要的水分也是不同的,基于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科学灌溉。 1.2.2排水。由于植物的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植物对水的需求量以及对水涝的抵抗能力都是不同的,基于此,在植物种植之后,应当采取积极的排水工作。最为常见的排水方式有3种:明沟排水方式,这种排水方式可适用于大雨过后的抢排积水工作;暗沟排水方式,即利用地下排水管线,与排水沟相连,这种排水方式虽然比较有效,但造价却比较高;地表径流方式。这种排水方式要求坡度应当控制在0.1o~0.3o。 1.2.3施肥。树木在成功成活之后,应当展开科学的追肥工作。 1.2.4病虫害防治。在对植物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通常采取的是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应当充分掌握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并采取综合防治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 2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园林工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而且还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3]。园林施工是园林工程的基础,养护管理是园林工程的保障。 3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有机结合现状 3.1设计方案存在不足 科学的设计方案是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园林工程工期的重要保证,但就我国目前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来说,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方案设计人员在设计方案时,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因此,设计方案与现场情况存在明显不符的情况[4]。 3.2养护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灌溉、排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养护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每一个工作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长势。但就目前大部分养护管理工作人员来说,其并不能有效完善管理工作,究其主要原因,养护管理工作人员既没有认识到养护工作的重要性,也不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养护技术,这使得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植物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5]。 4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路径 4.1优选植物种苗 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园林施工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切实了解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植物种苗[6]。这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本地的特色,而且还能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起到了良好的美化作用。 4.2完善生态配置 植物造景环节是园林施工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园林工程美化作用的重点环节[7]。在进行植物造景工作时,应当结合区域环境的实际发展特点,科学选择植被种类,并且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以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生长习惯基础,科学选择需要搭配的灌木和乔木等,这能充分保证植物群落的有效构建。 4.3科学搭配植物 在植物群落中,地被植物通常处于最下层,地被植物既对灌木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又能够与灌木相结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景,这成了城市中亮丽的风景线[8]。此外,如果某些城市的冬季缺乏绿色,那么还可以引进一些绿色物种,从而达到美观环境的特点。搭配的植物具有掩护明显的季节性,既可以避免单调性,又可以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满足人们对景观的需求,给人们的眼睛带来愉悦的享受。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学会科学的搭配植物。例如,地被植物可以和上层相对比较稀疏的灌木进行种植。 4.4强化养护管理工作 4.4.1草地养护。草地的养护原则是均匀一致、景观一致,均匀一致是为了保证草地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平整的草地通常能够让人心情愉悦。景观一致指的是草地应当与主要种植物形成互补,从而形成具有极强美观性能的景致。对草地进行养护,不仅要保证草地的颜色、高度和密度,而且还要充分保证草地的再生能力。在对草地进行养护时,应当遵循以下4点原则: 4.4.1.1针对设备性能等方面进行检修。剪草机在正式投入修剪草地工作之前,应当对其进行检修,包括机油、刀片和空气过滤等,这为修剪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让草地免受病虫害的侵袭。 4.4.1.2使用科学的方式剪草。在开展剪草工作时,应当充分遵循“三分之一”原则,即剪草的高度不能大于叶片高度的三分之一。过度修剪会降低草地的存储量,过少修剪会对草坪造成一定的压迫。 4.4.1.3为能充分保证草地的生长,可以对草地进行施肥,比如优质氮肥。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在新草出土的时候科学、适量施肥。但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注意的是,施肥量一定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到施肥的效果。 4.4.1.4使用合理的手段处理斑秃问题。斑秃问题是草地的常见问题,并且如果斑秃问题严重,还会影响到草地的美观。通常情况下,春季是最好的斑秃补种季节,因此可以选择在春季进行补种。在选择补种的品种时,应当选择能够适宜草地生长的品种,否则很容易出现不平整的现象。 4.4.2树木养护。“三分种,七分养”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科学养护不仅能够让树木健康成长,而且还能有效避免病虫害的侵袭。对树木进行养护,可以从施肥、灌溉、排水、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方面展开养护工作。 4.4.2.1通常情况下,施肥有2种,分别是局部施肥和全面施肥。局部施肥指的是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针对局部部分开展施肥工作。全面施肥指的是在播种、育苗和定植之前,使用基肥普遍施肥。在使用肥料时应当注意肥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比如,化肥应当在全部粉碎之后使用,有机肥料应当在充分腐熟之后使用。 4.4.2.2对树木进行科学灌溉,能够充分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是不同的,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环境和实际土壤条件选择灌溉的方法以及灌溉的时间。 4.4.2.3如果土壤的含水量过多,那么土壤中的空气就会受到水的排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缺乏氧气,根部无法进行呼吸,如果水分含量过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树木的根本就会发生腐烂,从而导致树木致死。 4.4.2.4整形修剪。整形修剪指的是通过剪、锯和捆扎的方式促使树木长成希望的样子,如蘑菇形和扇形等。有效的整形修剪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园林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其看起来错落有致,具有一定的美观性。 4.4.2.5治理病虫害。树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基于此,应当加强树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有效增强树木的抗性,使树木在日后可以茁壮成长。 4.4.2.6开展中耕除草工作。如果树木的根部具有比较多的杂草,那么杂草便会和树木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这不利于树木健康成长。基于此,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清除树木周围的杂草。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应当定期开展地表锄松工作,这能充分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保墒能力,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4.3盆栽花卉养护。盆栽花卉对城市具有比较强的美化作用。在对盆栽花卉展开养护工作时,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4.4.3.1修剪。盆栽花卉的每一个生长时期都需要进行修剪,修剪不仅可以让花卉具有良好的外观,而且还能有效促进花卉健康生长。一般来说,修剪盆栽花卉的方式有3种,分别是疏剪、抹头和摘心。 4.4.3.2支架。支架指的是在花枝的两侧放上细竹竿,并用小夹子将花枝和竹竿进行固定,从而有效避免花枝因重量过大而下垂。此外,支架还能让花卉始终具有好看的外表。 4.4.3.3病虫害防治。不同的花卉在不同的生长时期会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因此,应当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开展差异性的防治措施。对于感染十分严重、不能根治的病枝,应当将其及时移除,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盆栽花卉进行检查。 4.4.3.4补缺工作。补缺工作指的是移除病枝之后,应当及时移植生命力顽强并且健康的植株,以此来充分保证盆栽花卉的美观性。加强对盆栽花卉的养护管理,可以有效保证盆栽花卉的成活率。 4.5实现机械化生产 机械化生产是园林工程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提高园林工程效率,加快园林工程进度的重要手段。机械化生产意味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意味着工作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必然选择。自动喷灌设备、割草机和绿篱修剪机等机械化工具的应用,让园林养护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工作量也有所减少。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在展开相关的工作时,还需要采取传统的手工作业的方式,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园艺水平和综合素养。 4.6制定科学管理制度 为能充分保证园林工程和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应当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管理制度的制定还能够规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并促使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更加认真、细心,并具有主动性。比如,管理制度应当园林施工工作和养护工作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即当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时,可以有制度可依,并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按照规定完善自身行为,从而充分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能充分激发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的积极性,还可以制定完善的奖励措施和激励措施,奖励措施指的是对于在工作中可以时刻保持认真的员工,应当给予其一定的奖励,促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加认真、负责,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激励措施指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不吝啬对工作人员鼓励和夸赞,并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促使其可以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夸赞可以让工作人员感到自己受到了肯定,这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社会在快速发展中,因此,一次性的管理制度并不能一劳永逸,这就要求相关企业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工作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督促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5结束语 园林施工和养护是园林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能够有效促进园林工程良好发展。基于此,应当充分重视园林施工和养护工作,从而打造出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实用性的园林作品。将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园林工程的作用,使园林、城市具有艺术感和美感,而且还能促进园林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园林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探究[J].农家科技,2020(2):142. [2]王金云.园林施工与养护的有机结合策略[J].风景名胜,2020(2):1. [3]林海钦.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2. [4]邵淑娴.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探讨[J].砖瓦,2021(9):112-113. [5]王琰.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探讨[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1(9):2. [6]冀文汇.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注意事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20):2. [7]张学梅.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9):2. [8]宋闻天,张萌,徐婷婷.浅析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机结合[J].建材发展导向,2020,18(3):1. 作者:吴雁翔 单位:江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现状 现阶段,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其财务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其现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企业并购的信息不对称;第二个方面主要是企业并购所处于的环境的影响;第三个方面主要是企业并购业务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第四个方面主要是并购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不当。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并购的信息不对称 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成熟,并且其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价值评估机制并不完善,同时我国缺少专业性的企业并购组织,因此,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企业和被并购的企业便存在着信息内容并不对称的情况,并且企业的核心性数据没有得到完全的公开,进而造成被并购的企业在财务方面的众多信息存在隐瞒的情况,使得企业的并购业务存在着很多的风险。这样的情况,会使得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情况,甚至会因为企业的并购活动造成破产的威胁。 (二)企业并购所处于的环境的影响 企业在并购业务中,企业所处于的环境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企业的并购业务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宏观方面的环境而言,主要是我国的经济政策、银行利率的变化等情况。就微观方面的环境而言,主要是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行业情况等。如果没有办法对企业并购过程中所处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便会对企业的并购业务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并且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性的作用。 (三)企业并购业务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 企业在并购的业务中,通常情况下,存在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就宏观方面而言,我国政策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波动情况等;就微观方面而言,企业所处的大环境、企业自身的资金情况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企业的并购业务产生着影响。与此同时,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十分的宽泛,例如,法律以及环境等,如果这些产生改变的话,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产生影响。 (四)并购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不当 企业的并购业务中,应该选择合理有效的融资办法以及融资途径,这在企业并购业务的顺利完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融资办法,都会带来企业的风险。采用企业内部融资的办法,并且对企业的流动性资金进行占用,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企业的运转带来风险。但是使用外部的融资办法,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债务方面的负担,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则使得企业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所使用的支付形式不合理,便会使得企业出现支付方面的风险。具备单一性质的支付办法使得企业的支付风险出现,进而造成企业在并购业务中增加了其支付风险的情况,进而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做好企业并购的准备工作;第二个方面主要是做好企业并购活动过程中的工作;第三个方面主要是做好企业并购的善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在越演越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 (一)做好企业并购的准备工作 首先,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并购政策以及并购手段。企业在并购业务开展之前,应该对其目标进行明确,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并购发展战略。决策人员应该依据企业现阶段所处的大环境,依照我国相关的政策以及行业发展的情况,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并购手段以及政策。在企业的并购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以及长时间的战略,不能只是看到短期的利益。企业进行并购的手段也具备一定的多样性。其次,有效的提升企业的价值评估质量。在企业并购的前期准备阶段,应该找寻高质量的企业价值信息,这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基础条件。并且所搜查的这些企业信息主要包含财务方面的信息、产业环境方面的信息以及企业的经营能力等。为了有效的转变企业价值信息并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应该配置足够的人员进行自身价值信息的充分调查,建设信息内容评估的机制,并且确定合理有效的评估办法等,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使得企业的并购业务能够得到顺利的进行。 (二)做好企业并购活动过程中的工作 首先,应该选择合理有效的融资途径与融资办法。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并不成熟,企业在进行融资办法与融资途径选择的时候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企业在进行融资办法选择的时候,应该依照企业的情况,重视财务风险与成本情况,并且对企业的融资结构进行优化,尽可能的减少企业融资成本的支出,使得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并购。但是,企业在对融资的成本情况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管如何进行组合,都应该对成本率低于收益率进行有效的保障,尽可能降低出现损失的风险,避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企业在对融资办法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和其支付办法进行有效的匹配,并且在不断的磨合过程中加强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并对企业财务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有效的防范。其次,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支付办法。企业为了有效的对并购业务中的支付风险问题进行控制,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支付办法。如果一个企业具备较为稳定的资本,能够进行现阶段支付办法的选择,其所支付的金额却不可以超越企业最多的资金支出情况,并且企业需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与负债的压力;企业能够进行支付办法的选择,但是企业要想对自身换股的比例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防止股东的权益情况被稀释,企业也应该使用资金支付情况以及股权支付情况进行有效结合的办法,进而对企业并购业务中的财务风险情况进行有效的制约,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做好企业并购的善后工作 首先,应该设置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机制。企业在并购业务后期的时候,应该重视企业自身的财务整合工作,但是因为其整合过程中自身财务方面的波动比较大,很容易产生企业财务的风险。所以,要想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有效的降低,企业应该采取解决对策,并且建立相应的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机制,并且对企业并购业务的事后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强化。企业应该开展财务审查的工作,并且对自身的组织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防止企业在并购之后出现新型的危机。其次,应该对企业的财务整合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在并购业务完成之后,企业的财务整合应该与自身的战略相符,进而重视企业财务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并且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行有效的优化。例如,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经营战略的关联,为企业营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资产的配置,并且监督与管理其财务工作,进而有效的保障企业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在越演越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并且实现自身的扩张,企业就需要使用并购的办法。这对于企业而言,使用并购的办法,能够有效的扩充企业的规模,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样的高收益情况也会产生比较高的风险,对于企业并购来说也是这样。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因为其存在着财务方面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应该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做好企业并购的准备工作,做好企业并购活动过程中的工作,做好企业并购的善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本文在广泛调研和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就业服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及原则,设计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Internet信息平台结合本地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地实现毕业生信息管理,促进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网络 毕业生 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历年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这给学校的就业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毕业生找工作难成为各高校所面对的突出问题,该项工作不仅涉及到毕业生本人,而且还涉及到用人单位、学校、教育部门等许多单位。本文在广泛调研和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及原则,设计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Internet信息平台结合本地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快捷地实现毕业生信息管理,促进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发展现状 如今的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已基本成熟,各大高校有完备的单位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后台管理平台、信息查询工具、分门别类的版面、美观的主页等等。同时各大高校就业网站也都各有特色。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高校就业网站的建设还是落后于就业工作信息化的需要,应加强就业信息的信息量和时效性,依托网站强大的人才资源库使用人单位和个人在网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双向选择,通过无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我校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一)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结构中“Web浏览器端”主要是用户的浏览器访问,向IIS服务器端发出请求,服务器端采用编程,可以很好地和Windows操作系统、SQL Server等软件平台协同工作。数据操作模块单独分离出来,将复杂的数据库编程采用微软提供的数据访问对象进行操作,以.Net控件形式向外提供接口,简化了用户界面端的编程复杂度,同时此数据模块可以重复使用或供其他系统使用。数据端主要由SQL Server数据库及相应的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组成。其中通过ADO.省略数据连接 连接字符串“Server=MyServer;Database=jy;User ID=MyID;Password=sa”由两部分组成,服务器识别部分和用户验证部分。服务器识别部分为:“Server=MyServer;Database=jy”。也可以添加Instance,“Instance=MyInstance”。更常见的是Instance名和Server名在一起声明,例如:“MyServer\MyIn-stance”或者“(local)\MyInstance”后者表明没有单独的设立数据库服务器。用户验证部分为:“User ID=MyID;Password=MyPass”理解SQL Server的安全SQLServer有两种安全模式:Windows集成验证和SQL Server验证Windows集成验证:“Trusted connection=true”或者“Integrated Security=true”SQL Server验证:“user=username; password=pass-word①建立和要连接的数据库的connection对象(建立连接对象)/connection conn=…;②建立sqldataadapter对象/preparedstatement ps=…;③由sqldataadapter产生数据集dataset对象数据集/re-sultset rs=ps.execute();④建立datagrid控件对象,把datasource设置为第三步时产生的dataset对象/遍历rs;⑤双击form写代码sqldataadatper1(sqldataadatper的in-stance).fill(dataset11) /rs.省略的代码与内容分离技术,实现了事件处理代码的重用,其中主要包括三组控件:(1)使用主控页面技术将顶部和底部的导航栏制作成主控页,把其用户页面放入HeaderControl; (2)用人单位填写需求信息时有大部分的内容将在就业信息栏内出现,所以将自定义成Info-Control;(3)毕业生求职模块中搜索定义成SearchControl,这些控件不仅使每个页面结构更加清晰而且增强了可用性。同时在系统中,将常用的操作封装在不同的.cs文件,对其进行编译后,在不同的类中用using加以引用。此外,在设计中我们把常用的数据库访问封装为存储过程,然后针对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类封装,这样每一个功能页面的代码都作为最高层来设计,页面就会变得非常的简洁。 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使项目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有利于标准化,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下转第128页) (上接第158页)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数据访问层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五)系统接口设计 1、用户界面设计规则 用户界面基于Web浏览方式,推荐在1024×768分辨率下浏览,界面以体现科技色彩的淡蓝色为主,界面应比较人性化方便用户操作,界面应比较简洁、美观、大方。 2、内部接口设计 系统内部各子模块间相对独立,各模块间主要通过中心数据库SQL Sever进行数据交换。 3、外部接口设计 系统与数据库接口主要通过进行访问,通过标准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库操作,该系统以技术成熟、信息安全、运行稳定、操作便捷为基本原则,符合我院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实际。 三、结束语 开发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满足数据信息集中管理和维护、实时查询的需求,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的实时性、共享性、快捷性,提高了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效率。该系统在2009年的就业信息管理工作中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试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改进了部分程序漏洞,今后应扩充、完善各项功能并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 许琪(1979.12-),女,北京交通大学在职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发稿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浅析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高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引进了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介绍了该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模块及相应的功能,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该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以便对该系统的不断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盲区 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教师资源相对欠缺。毕业生毕业设计时,每个专业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指导交流的时间不断减少,现场指导学生也使得指导教师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往往容易形成指导毕业设计的盲区。因此,在高校毕业设计中引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急迫和必要的,进而使得每个教师更好地指导毕业生毕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对促进本科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电脑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高校各项工作服务,加强毕业生和教师之间在远程情况的交流,很多高校开发出适合本校特色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信息系统采用B/S体系构架,基于.NET平台,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软件搭建,从而实现了系统信息的集中管理并提高了安全性。系统一般由如下五模块组成。 (一)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储存和管理系统中各个用户的相关信息,该模块主要由用户登陆页面、找回密码页面和系统管理员管理页面组成。该系统的用户为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员。 (二)课题选择模块:指导教师将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输入到个人的信息资源库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选题,而管理员最终具有对选题进行调整的权利,避免教师工作量过大,学生选题集中等。 (三)流程管理模块:毕业设计环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登陆流程管理页面、教师上传任务书界面、学生提交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原稿页面、学生中期进展情况及中期报告提交页面、教师中期评语页面、学生提交毕业论文页面、教师论文检查审核页面、教师答辩成绩录入页面和学生答辩成绩查询页面等组成。 (四)规范管理模块:学院管理员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相应规范性论文、表格、文献检索及论文撰写要点和技巧等各类文档,供学生下载。 (五)在线交流模块:网络信息系统引入到本科毕业生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方便指导教师和毕业生进行有关毕业题目的在线交流,并且这种交流可以是异地的,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后,学生再进行文献的输入。在线教师模块主要有网络答疑室和学术交流论坛两部分组成。学术交流论坛可以实现学生之间资料的共享和相关课题技术的交流。 二、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优缺点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使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加规范化。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在校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来说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规范本科毕业设计,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系统能够提供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资料和模版供学生下载,使得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适应性较灵活,而指导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2.学生可通过这个毕业生信息管理网络平台与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而系统将自动保存这类信息;而且学生能通过信息平台将论文终稿规范化。3.毕业生论文通过网络的管理,可以使学生的论文能够得到共享,从而便于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情况。 从实际的系统使用情况来看,该管理系统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具体的缺陷是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部门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权限”较小,而只是在整体上执行学校上级管理规定的转发和执行,也就是说,作为基层教学和与毕业生接触最多的学院及系管理员对该系统的执行权限较小。此外,毕业设计工作过程的网络化可以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更方便地交流,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在网络上的交流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起到了学术交流和疑难问题解答的作用。当然,这些系统存在的所谓的缺陷,除了和目前系统本身有关,更主要的是和一个高校的办学和管理思路以及学术氛围有关系。这是需要从长远进行考虑的问题。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本身缺陷,因为作为硬件设施,如果长期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疏于管理和监控,那么管理信息系统将徒有表面功能而对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能起到实质的帮助作用。 三、总结 总之,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将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是对高校教学环节的一大改革。作者认为对毕业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应进一步深入,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要求,不断地改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施行的监督力度。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摘要: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是为了把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数字统计中解脱出来,高效的完成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提高就业率和服务质量。系统开发从需求分析设计到最终系统完成并成功运行,运用了软件开发相关技术理论。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平台架构,减少了各模块间的耦合性,着重解决了面向招聘单位、毕业生以及各级管理员部署该系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深入研究了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协调技术。 关键词:就业;UML建模;B/S模式;.NET框架 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数据以及就业信息统计的采集管理,数据量非常大,程序繁琐。因此,就业管理工作存在信息交流不够畅通,政策不够及时,数据处理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要。该文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达到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各类信息数据的搜集、处理、统计、报送、管理的目的。一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选择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学院就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已有学院就业网站的特点,突出了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现在大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年有68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大专院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均面临在夹缝中生存的严峻考验。就业处也面临在就业数据处理、毕业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测评工作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续写学院品牌特色。大专院校的招生就业处都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首先出台文件制度、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就业帮扶、职业评定、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和生源地人社局,提前做好就业工作部署安排,及时处理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做好就业前指导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其次,创新现有就业工作常规模式,升级就业网站系统,充分考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应聘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并且实现对录用学生的信息筛选、联系、管理。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招聘岗位,还能最大限度简化单位到校选录毕业生的繁琐程序和接待工作。因此,招就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了对繁杂就业信息数据的处理工作。实现了大专院校就业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增强了为学生、招聘单位服务的能力,这也是大专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推出了适合本国的就业管理政策和措施,部署了相关信息系统。2002年6月俄罗斯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在教育部下属高职院校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安置和就业信息系统的法令》,由此开发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由文献[1]可知,经过几年的发展,俄罗斯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已经设立了支持青年专家就业的信息分配系统,毕业生的就业都比较顺利。在日本,政府对就业问题格外重视,在《文部省设置法》和《劳动省设置法》中专门规定了文部省在就业方面的职责,实现全国统一的就业制度。西方国家有着优良的教育体制,所以在就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很有特色,作用也很明显,像欧美的就业率比较高,高校基本都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在就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起主导作用。其他如法国、德国、印度等各国也都有自己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颁布了促进就业的法律政策如《就业促进法》、《平等就业法》、《反歧视就业法》等,也规定了毕业生就业的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对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还缺乏政策的支持和法律的规范,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委托软件公司开发的就业信息网,没有统一的标准依据,因此各自为政,适应性不强。尽管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化》条例,作为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行业标准。但是,该条例缺乏就业网站各本体的设计的标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许多数据信息量大的部门都使用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经费紧缺,理论不完备,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理论指导问题,而且各个部门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更新速度慢,使得整体信息化使用程度不高。有些高校只有招生就业宣传网,在就业工作使用方面作用很小,即使有了专门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的更新和使用上效率不高,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这就出现了信息传递缓慢、组织乏力、信息采集不及时等问题,因此本系统的开发除了解决这些问题之外,也将研究系统的使用状况,以促进高校正确使用信息化技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2 相关技术理论概述 2.1基于Web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析 本系统的开发主要会涉及的技术有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图1)、技术、数据库技术、UML建模技术等。建立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开发平台,ASP3.0的开发环境,操作系统以Windows XP为主,选择Sql Server 2005数据库方便管理和使用。客户端只要支持Windows系统,IE5.0以上即可,扩大使用的范围。 2.1.1 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活动服务器网页工具,可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简单、轻松,是目前网站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ASP是一项位于服务器端的脚本编写环境,通过回应用户端的需要来建立动态网页或web使用程序。ASP网页中允许包括HTML标示、普通文档、脚本操作命令以及COM组件等。ASP技术应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页面中设计交互信息,又可以创建以HTML页面作为客户界面的web程序。因此,ASP有如下特点: 1)展现动态页面技术,实现与客户交互的目的; 2)ASP代码和HTML代码可以出现在同一个文件中,方便修改和调试; 3)ASP程序产生的内容可以用HTML格式或XML格式传送到客户端,保持了良好的兼容性,支持各种浏览器; 4)ASP通过一些内置对象可以从web浏览器中获取用户请求,并以脚本的形式对这些请求进行处理并响应,然后把结果反馈给用户; 5)ActiveX控件具有很强的功能,可以完成如存取数据库等各种各样的交互任务; 6)ASP代码在服务器上运行,只是将结果传送给用户,因此程序保密性很高,防止一些机密算法被窃取。 2.1.2 JSP技术 JSP(Java Server Pages)技术是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JSP1.0标准是1999年9月公布的,同年12月又推出了1.1规范,目前较新的是JSP1.2规范和JSP2.0规范。JSP技术推出后,受到众多大公司的支持,纷纷开发使用JSP技术的服务器,如IBM、Oracle、Bea公司等,由此迅速推动JSP成为商业应用的服务器端标准技术。 JSP工作原理是通过Java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事件。同时网页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服务端资源。JSP技术分开处理网页逻辑、网页设计和网页显示,加上可重用的组件技术,使得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快捷、安全。JSP与JavaServlet一样,Web服务器在收到访问JSP网页的请求时,首先在服务器端执行相应代码,然后将执行结果连同JSP文件中的HTML代码一起返回给客户,对客户端的软硬件配置要求很低,只要有浏览器就即可。Java程序段可以实现动态网页的功能,进行诸如存取数据库、重定向网页等操作。而Java Servlet是JSP的技术基础,而且大型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Java Servlet和JSP的配合。 JSP具备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的面向对象,多平台支持、强大的可伸缩性、多样化的开发工具支持、服务器端组件支持且安全可靠等特点,是Web应用程序开发的首先技术工具。 2.1.3 数据库访问技术 数据库访问技术日新月异,也日趋成熟,目前有ODBC、DAO、RDO、OLE DB、ADO、RDS和。本系统开发使用Sqlserver数据库,因此主要介绍Sqlserver数据库的访问技术。 ODBC技术为访问各种SQL 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接口,通过这一接口一个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共同的代码访问不同的 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ODBC的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应用程序接口、驱动器管理器、数据库驱动器和数据源。 OLE DB仍然以ODBC为基础,并提供更高级数据访问接口的组件。OLE DB由三个组件构成:数据使用者、数据提供程序及数据服务组件,可以说是一个针对 SQL 数据源和非SQL数据源进行操作的 API。 是一组面向对象类库,是一种与多种数据源进行交互的.NET技术,数据源既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表格或者XML文件。包含五个对象:SqlConnection对象、SqlDataReader对象、SqlDataSet对象、SqlDataAdapter对象和SqlData Command对象。在中连接数据库的就是。 2.2 基于面向对象和UML建模的需求分析 通过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和UML建模,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如下:系统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分院管理员, 那么系统要实现的基本功能有四项。首先学生用户可以登录、查询、浏览信息,查看、修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其次用人单位用户能够管理本单位基本信息以及公司简介、招聘简章,可检索毕业生的基本信息;然后二级管理员(如分院管理员)可以对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修改、添加、维护和审核,生成数据表;最后一级系统管理员可以实现对所有用户功能权限的设置和最终审核,对系统及数据库的整体维护。 本系统中一级管理员的需求是审核用人单位资质、、修改招聘信息、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功能需求是生成就业数据库、各类就业报表、生成毕业生生源基础信息校对表、生成毕业生派遣审批表、生成招聘单位用工信息表等。审核招聘单位资质、添加、删除、更新招聘信息;审核毕业生资质、添加、删除、更新学生基础信息、汇总、整理、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更新校园公告。 毕业生的需求是个人账号、毕业生生源地基础信息、求职简历和就业协议书,搜索招聘信息、查看用工信息、投递简历、填写就业协议书、查看单位回复录用情况、处理招聘单位录用情况。系统实现毕业生在就业网站填写生源地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生源地、身份证号、学历、专业、主修外语、学制、培养方式;实现毕业生在网站制作个人求职简历,求职意向、实习经历、获奖情况、联系方式等。 招聘单位的需求是单位帐号、企业资质和招聘信息。角色功能是管理用人单位个人资料、管理招聘信息、搜索学生求职信息、查看学生就业信息、处理投递学生简历、选录毕业生。 2.3 基于B/S模式的系统总体与详细设计 采用B/S模式是考虑它的诸多优点,总体设计分基础数据设置模块、两级管理员管理模块、招聘单位信息管理模块、毕业生信息管理模块、综合查询系统模块。系统的功能由四类用户 (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处管理人员、分院就业管理人员)组成,各自能相对独立地使用系统。角色有五个分别是毕业生、招聘单位、学院就业管理员、分院就业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如图2所示。 2.4 基于软件可移植性的系统实现与测试 测试是对软件整体功能和性能的总体评估,是软件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伴有阶段性测试,使软件隐藏的错误尽可能在早期发现并纠正,通过设计测试用例,分别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数据库测试、可用性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保证系统顺利部署使用。 考虑到系统的可移植性以及用户使用的特点,本系统采用了多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盒测试主要测试系统能否满足功能要求,用户输入能否被正确地接收并输出正确结果,以及能否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文件)的完整性等。该方法侧重于软件的外部特性,而忽略软件的内部逻辑结构。单元测试考查模块功能,用于详细设计。集成测试考查模块之间的接口和联系。回归测试防止之前的测试不准而进行的重复测试。验收测试看软件最后能否满足需求,跟当初软件设计的要求是否一致。 3 结论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探索、测试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分析了招生就业处就业管理工作的需求,学院就业管理系统既要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分散性,采用Web访问模式,又要在逻辑上具有集中的特点,能利用已有资源独立工作。本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对就业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既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又能体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无疑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该系统结合学院已有就业网的特点,突出了本校实用的模块,更加实用、方便,提高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质量。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利用PHP丰富的函数功能,MYSQL出色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网站信息的动态更新。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 PHP MYSQL 1 系统概述 系统所使用的开发语言是PHP,数据库使用的是MYSQL技术。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结合PHP+MYSQL开发技术,重点对系统中毕业生管理、用人单位管理及查询等功能进行阐述,这些功能都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工作的效率。最后,按照系统需求,对系统的用户身份验证和用户管理等功能进行了系统验证。 2 开发平台 2.1 PHP脚本语言 PHP与其他语言相比:首先它可以用在任何操作系统上;其次具有执行效率高、稳定性好、开发时间短、学习门槛低、函数支持多等优点。PHP的执行流程图如图1所示。 2.2 数据库技术 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数据库系统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库管理。MYSQL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成本低,开放源码等特点。在不需要事务化处理的情况下,MYSQL是管理内容最好的数据库之一。 PHP语言为操作数据库提供了一系列函数库,如Oracle函数库,MYSQL函数库,SQL Server函数库等等。PHP可以使用MYSQL提供的API函数库、对数据进行操作。通过MYSQL函数库,可以完成数据库管理、维护和数据检索多种操作。 下面显示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中用到的一段完整的数据库操作过程: 3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网站主要分为五大模块,每个模块的功能都是按照在调研中搜集的资料进行编排制作的。依据上述功能的分析,这些模块分别为:用户注册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信息搜索模块、信息模块、在线咨询(发表、回复、修改、删除等)模块。 (1)注册登录:对于访问本站的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注册成为会员,只有注册之后才可以使用本站提供的一些功能,普通用户只能浏览相应的信息,而不能进行操作。针对注册用户提供的登录功能,登录后可使用本站的多项功能。 (2)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本人在网站内的相关信息和相关操作,只对用户本人有效。(图2) (3)信息搜索:通过这个功能,用人单位可以搜索到符合要求的简历,毕业生可以搜索符合自己要求的单位,提高了用人单位用人和毕业生找工作的效率。(图3) (4)信息管理:用人单位登录系统之后,首先完善相应的基本信息。使用招聘需求信息上报功能,将该单位的招聘需求信息上报给隶属就业主管部门,如该单位有上级主管部门,需先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招聘需求信息经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在网站上自动。 (5)在线咨询:本子系统主要是为了用户对就业有关的内容发表意见、看法和咨询问题的。在线信息咨询子系统主要由咨询问题、信息管理和信息显示三部分组成。 用户不需要注册登录程序,直接点击添加新咨询,输入标题、内容就可以提交问题,方便易用。当用户正确输入所有信息以后,就可以提交咨询问题,但是所提交内容是不能立即显示必须经过系统管理员回复后,所提问题和回复内容才会显示。 3.2 咨询问题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在这个模块中主要完成的是在线信息咨询问题的回复功能。 在线信息咨询子系统主要实现用户提交咨询问题、系统管理员回复问题、显示咨询信息等功能。在这个子系统中只有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用户的问题进行管理包括回复或删除用户的问题内容,这样有利于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系统利用WEB技术,实现了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系统的互联,用户可通过浏览器直接完成数据的处理与查询工作。毕业生信息系统可以满足管理人员、用人单位、毕业生和信息化管理及其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对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实现毕业生信息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基于.NET技术的高校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信息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结合互联网信息传递的高效快速的特点,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SQL server 2012、 MVC4、jQuery设计和开发了基于.NET技术的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 【关键词】毕业生 信息管理系统 jQuery 1.引言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不仅仅为了满足高校对大量毕业生信息管理的需要,更是适应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高效快速管理的需要,也是高校和毕业生等各方受益于科学技术的一个典型。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网站的形式来满足办公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的信息量也成几何倍数增长,毕业生信息管理的工作难度也在增加。在整个高校管理工作中,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是整个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在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又处于一个特殊且特别重要的地位,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每年学校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于其中,毕业生信息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责任大、信息多、覆盖面广的特点。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是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存在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在传统模式下简单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校毕业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不利于查找、更新、维护。诸如这些情况,给学校管理者对高校毕业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而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的出现也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一种产物,并且更好的解决了毕业生信息管理的问题。 2.系统分析 2.1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 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是能完成对毕业生各项信息的合理、有效和安全的管理。并且毕业生能通过该网站完成对信息的查询,以及和教师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本网站设计三种用户类型模块,分别是普通用户、注册用户(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管理员(教师)。同时为各个角色设置相应的权限的操作。 (2)技术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主要采用和SQL Server技术实现对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对前台和后台数据库进行连接达到对数据的检索,添加,修改等功能。使用jQuery、CSS作为页面的优化。的执行效率高,具有简单性、易学性和兼容性、数据库SQL Server有使用简单、稳定性高、安全性高、成本低等特性。因此使用和SQL Server两者结合的技术,要完成本系统的查询、修改、添加等功能是可以实现的。系统采用MVC体系结构,MVC全称是Model View Controller,是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的缩写,一种软件设计典范,用一种业务逻辑、数据、界面显示分离的方法组织代码,将业务逻辑聚集到一个部件里面,在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面及用户交互的同时,不需要重新编写业务逻辑。MVC被独特的发展起来用于映射传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在一个逻辑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的结构中。在MVC中,表示层和逻辑层分离,各部分可相互独立进行开发,便于开发和维护,提高了开发效率。 (3)经济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只是一个中小型的管理系统,不论是从所需求的人力来说,还是从投入的财力和物力来说都是比较少的,与它的功能对比,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2.2 系统开发环境 提供了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同时可以通过组件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便于开发出功能强大的Web数据应用程序。而Web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使用这个开发环境可以实现更加模块化的编程[2]。在访问和 处理数据时,可以使用的2个组件;.NET Framework数据提供程序和Data Set[3]。因此选择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调试环境为Windows 7/8.1,IIS Express, Mozilla Firefox浏览器。 由于SQL server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与处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每个数据库中可创建多大20万个数据表,数据表中的记录的行数只受服务器磁盘空间的限制;支持远程存取等,符合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因此选择SQL Server 2012作为后台的数据库。 3.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在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合理的数据库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和一致。设计数据库系统时应该首先充分了解用户在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现有的及将来可能增加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方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收集基本数据,数据结构及数据处理的流程,组成一份详尽的数据字典,为后面的具体设计打下基础。 通过上述系统功能分析。列举主要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 (1)毕业生信息表:包括学号,姓名,专业,性别,政治面貌,电话号码,电子邮件,QQ等; (2)毕业生就业表:包括学号,学院,专业,姓名,性别,用人单位,学历,职业等; (3)用户表:学号,姓名,密码,专业等; (4)招聘表:编号,标题,起始日期,结束日期,内容,联系方式,联系网址等; 4.系统流程设计 该系统主要分为三个模块,普通用户模块、注册用户模块、管理员模块。 普通用户只能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毕业生概况、招聘单位、招聘现场单元进行操作;注册用户成功登陆后可对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毕业生概况、招聘单位、招聘现场和校友信息等单元进行操作;管理员登陆在后还可对注册学生、校友信息和毕业生管理等单元进行操作。 5.系统功能实现 5.1注册用户模块 注册用户时,需输入学号、姓名、密码、确认密码、性别、电子邮件、学院、专业等信息,注册用户登陆后能查看学校毕业生信息并可登陆QQ与其交流。 5.2用户登陆模块 注册用户可以能过浏览器登陆该系统,登陆成功的用户可以注销并退出该系统,未注册的用户不能登录系统,在登录本系统时,系统会根据您的用户名和密码自动识别您的用户权限,然后登录到相应的页面。流程图如图2: 5.3生成 XYL(校友录)实体数据模型 5.3.1添加 实体数据模型项模板 (1)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选择 CourseManager 项目,右键单击,指向“添加”,然后单击“新建项”。 (2)在“模板”窗格中,选择 实体数据模型。 (3)为模型名称键入 XYL.edmx,然后单击“添加”。将显示“实体数据模型向导”的开始页。 5.3.2生成 EDM (1)在“选择模型内容”对话框中,选择“从数据库生成”。然后,单击“下一步”。 (2)单击“新建连接”按钮。 (3)在“选择数据源”对话框中,选择您的数据源,然后单击“继续”。 (4)在“连接属性”对话框中,输入服务器名称,选择身份验证方法,对于数据库名称,键入 XYL,然后单击“确定”。将使用您的数据库连接设置更新“选择您的数据连接”对话框。 (5)确保选中“将 App.Config 中的实体连接设置保存:”,并且值设置为 XYLEntities。然后,单击“下一步”。将显示“选择数据库对象”对话框。 (6)确保选中所有表和存储过程,且“模型命名空间”的值为XYLModel,然后单击“完成”以完成向导。 (7)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双击 XYL.edmx 文件。将在“ 实体数据模型设计器”窗口中显示 XYL模型。 (8)以毕业生信息为例,图3表示存储模型到实体模型的映射关系。 本文从系统分析、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系统功能实现这三个角度对该系统进行了介绍。此设计基本达到了最初期望的设计要求――界面新颖、操作简单 、具有高性能、有一定的可维护性。高度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伴随着软硬件设备的更换以及社会科技的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总的来说,该系统解决了目前毕业生信息量大难以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而留言功能模块可以让信息及时的更新。用户给予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会让网站越来越人性化更能轻松简单的管理毕业生的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计算机通信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自身具有信息量较大、通信能力较强的特点,有利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本文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概述入手,结合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对其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较之传统的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拥有信息量大、通信快捷的优势,在降低通信成本的同时,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并逐渐成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将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去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通信技术概述 1.1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所谓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信息管理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提升公共事业的管理质量,是现阶段社会公共管理体系的核心发展内容。信息管理系统涵盖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学科理论较为复杂,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库,对企业事业信息进行准确、系统的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1]。 1.2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终端作为信息传输平台,并利用现代化通信作为理论基础进行数据传输,实现计算机与终端设备间的实时性信息传输。计算机通信技术是现阶段计算机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中通信结构与通信协议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技术指标,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在对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时可以将二者看为统一性的整体。计算机通信技术不同于一般移动终端的通信技术,其主要以数据通信作为主要处理对象。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与整合,并保证数据使用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中主要融合了电力线载波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化通信技术。 2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实现数据的有效传输 数据传输功能是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影响着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使用价值。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有利于推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以及革新。随着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信息真实性需求日益提高,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了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在标准协议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计算机终端间信息的传输工作,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的可靠性传输,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2有利于提升信息传输效率 计算机通信技术主要依靠二进制数字字符信息进行数据传输活动,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与传统数字信息技术相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传输效率大约为其传输效率的375倍,通过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系统,可以有效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同时计算机通信技术不同于传统数字信息技术中的模拟信号,没有采用脉冲数据传输模式而是使用了二进制数字传输模式,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引用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极大地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 2.3有利于提高信息管理效率 在信息管理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若想要真正地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应当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上文已经提到了,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计算机终端间数据传输的通信时间,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传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缩短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时间,可以在根本上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数据的处理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 2.4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日益丰富,不但可以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还可以对数据信息提出相应的决策意见进行参考,这也就使得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逐渐成为衡量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的重要考评指标。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必要手段。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系统中预测功能、控制功能、决策功能等功能的实现,应当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管理目标,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优势进行开发,从而保证信息管理系统正常有效运行。 2.5有利于提升数据传输的抗干扰性 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不同于传统数字信息技术中的模拟信号,没有使用脉冲进行传输,而是采用了二进制的数字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数据传输的传输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对传输过程中的噪音进行处理,保证数据传输的传输质量[2]。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数据传输通道的流动性,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通过二进制的数字传输模式对数据进行传输,可以在拓宽通信技术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提升数据传输的抗干扰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3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在不同计算机终端间传输数据的重要技术,可以提升不同计算机间数据传输活动的有效性。通常来讲,信息通信技术会在将通信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通信网络使用同一通信协议,从而保证不同计算机终端间的可辨识性。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是从数据处理与数据传输功能出发,分别应用于其数据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以及决策功能。 3.1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功能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在数据处理环节具有较强的运算功能,可以对搜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存储与输出,可以利用数据处理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结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现实性需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当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上文已经提到过,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障数据传输过程的可靠性,并保障数据处理的及时性,从而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水平。基于这一优点,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了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功能中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3.2在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除了可以对已知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整合外,还可以在结合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选择恰当的数据计算公式,对数据未来发展方向与走势进行科学预测。为了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分析基础,而对此类基础性数据的采集以及获取工作必须依靠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传输功能,换言之为了保证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准确性,就需要对在数据传输环节具有突出优势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加以运用。随着现阶段计算机通信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信息管理系统预测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保证了数据传输的的准确性与高效性。 3.3在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在对信息的管理中,可以在对现有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需求提供相应的管理计划,从而有效地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效率。信息管理系统的预测功能与计划功能类似,都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分析基础,并由各个管理层的基础数据出发对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为了满足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需求,这就需要应用一种可靠性的技术实现对数据的传输,并拓宽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的宽度与深度。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现阶段数据处理的主流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满足信息管理系统计划功能对信息的需求[4]。 3.4在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功能中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主要指的是在相关管理人员制定了管理计划以及管理目标后,由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理计划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性的跟踪监测,再将相应的跟踪监测结构及时地反馈给相关管理人员,实现对信息管理计划的监控。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控制功能,可以对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查,并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做出反应。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功能与其他功能类似,同样需要庞大的数据信息辅助控制功能的实现,数据传输作为控制功能开发的基础,需要计算机通信技术对其进行实时性监管。从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出发,计算机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控制功能的运作达标率,有利于实现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的有效性。 3.5在信息管理系统决策功能中的应用 由于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分析基础,而且可以根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现实性需要对基础数据进行综合性利用,再利用相应的数学理论开展数据建模工作,从而得出最优化的数学模型,对信息管理走向进行科学决策。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功能作为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功能,有效的决策功能可以推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创新[5]。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决策功能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从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出发,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综合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决策功能的时效性。与此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合理地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在系统传输数据的同时,提高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决策功能的反应时间,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实时掌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计算机通信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日常工作以及生产活动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性。通过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传输,从而提升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因此在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过程中,应当深入分析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技术要点,推动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作者:章昱 单位: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分析 【摘要】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离开计算机信息技术,本研究从三个方面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进行分析: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语言;模块设计原理。并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保持创新性和重视信息安全,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面提供了信息和支持。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计算机的依赖越来越大,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已经成为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必备工具。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首先计算机广泛的投入使用,使得人力的投入得到大幅度削减,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更多的岗位中,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本研究以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原理为主要内容,并根据分析的情况,提出建议,为今后的计算机设计工作提出思路。 1概念和定义 所谓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以实现信息管理为出发点,主要的目标是开发出信息管理系统,最终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计算机服务平台。做为计算机领域中一部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计算机资源优化整合,并按照命令要求,给出所需要数据资料,同时,在需要的时候还能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编辑。由于信息量巨大,计算机管理人员需要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对大量信息进行专业数据处理,最后得到优化和协调的信息。对数量巨大且反复杂乱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的前提是采取有效方式实现数据的储存。而对于整理好的数据,需要在专业的计算和归纳帮助下,实现数据整体的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可以实现风险总结,得到数据整体的趋势。在得出上述数据后,做出的方案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总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同时涉及网络规划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1]。 2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的分析 2.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简单来说设计原理就是具体过程分析。过程的第一步对整个过程的全面分析,确定需要用服务器达到什么目的,或者需要具备的管理功能。一般来说当需要的功能较为简单的情况下,采用删除和增加来进行功能改进即可。然后为了实现服务器的功能需要进行模块设计,掌握文件信息分类标准和种类,分类处理界面,以实现对某一类型文件信息进行管理。设计模块的目的是实现服务器功能,因此不论是分模块操作还是直接结合操作都是可以的。接下来是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字典的建立和编程软件的掌握。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收集,得到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结合客户需求归纳综合,即可获得概念模型。下一步就是由概念模型得到数据模型,也就是说进入了逻辑结构设计。上述工作完成后,就是根据数据模型选择物理结构,进入数据库建立、程序编制、试运行、系统调整和评价环节。另外一方面,做为数学重要分支的计算机科学,其内部的许多原理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数学知识,因此,对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计算机信息原理,同时,对原理的掌握能够有利于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计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语言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语言主要有:VB、PB、Delphi、C++。相对而言C++的优点是使用效率较高,当操作系统为Windows,使用C++语言编程,能够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执行效率,因此有说法认为C++是高水准程序设计人员使用的。但是做为聪明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人员,C++并不是最佳选择,主要原因有:C++较难学,不易被熟练掌握;程序开大速度缓慢。因此,很多程序设计人员并不选择使用C++,而是选择使用VB、PB和Delphi语言。这三种语言的优点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前台运行和后台运行,前台运行的是经程序语言编制的程序,后台运行的是数据库,而VB、PB和Del-phi语言较C++语言具有更为强大的数据接口功能,不仅易于维护,还有运行速度快的优点[2]。 2.3模块设计原理 首先模块设计的目的是将子系统中模块自身内部结构进行明确分割,并将分割后的模块结构图描绘出来。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过程中,进行子系统模块设计时,需要规定子系统之间和模块之间相互信息传输数据,以及不同模块和系统之间的调配和使用方法。对于模块之间的设计,需要经过科学衡量以提升模块结构质量。另外,如何实现数据流图里的模块结构图如何被正确合理的输出并保存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也是信息系统设计人员在模块划分时应该主要关注的问题。 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 3.1保持创新性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数据库信息也需要不断更新,国内外科技文献的搜索和使用也需要不断更新,如此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一致,才能吸取先进的研究成功,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保持创新性有利于信息管理效率的提升,从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3]。 3.2信息安全需要受到重视 项目编程总负责人对子系统进行处理时,需要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独立性,避免系统时间相互干扰。由于信息网络可实现随时随地的共享,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就容易出现信息被窃取的现象,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中尤其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性[4]。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不离开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人力资源成本的减少,所以研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的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理,并提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发展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面提供了信息和支持。 作者:闵哲 单位: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 信息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也成为当期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 1前言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社会上的各个角落,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也就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工具,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以及处理,在经过计算机使用者的审核之后,获得使用者需要信息的系统。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不断增加,当前的人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显得极为重视,为了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保护计算机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对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同时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改进措施显得非常重要。 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1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容易受到外界的破坏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从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中退出,当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主要还是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方便计算机对有关内容的查询以及储存,同时具备强大信息收集功能。但是,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问题,使得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由于当前的计算机使用量非常大,人们通过计算机获取的网络信息也越来也多,在当前开放的网络时代,计算机无论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在关机的状态下,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使其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够正常工作,或者造成大量重要信息缺失。例如:现阶段较常见的计算机遭受外界破坏的常见情况有政府有关机构电脑信息管理系统被其他电脑系统攻击,官方的主页或网页受到恶意的篡改,部分系统被严重破坏,主页中恶意添加不良信息,甚至直接造成网站的瘫痪,以及有关部门重要信息丢失,或者信息失真,对单位或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 2.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程序,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将很多种具备单一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具备很多种功能程序,在系统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方式非常复杂。在很多种情况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没按照相关的系统开发设计规定来进行相关的管理,但是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质量却没有因为时间的缩短而得到良好的改善,反而在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上存在一些缺陷。同时,由于计算机软件管系统是一项逐渐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实际的计算机管理中存在很多技术不成熟的地方,而当前大量的网络黑客正是利用技术上出现的漏洞,对计算机进行非法入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对计算进行非法操控,使得计算机内部的有用信息,例如:文件夹、基础文件、电子邮件、网络资料等被恶意篡改,对计算机使用者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2.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易遭受病毒入侵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投入到社会上使用之前,要对系统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测试,检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合格性,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合格标准是系统内部有无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在计算机运行的时候是否会因为一些网络浏览操作,造成计算机被病毒入侵,对单位、企业或者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破坏程序,不仅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的黑客人员常常会将一些计算机破坏病毒程序通过网络直接下载,并利用网路技术使得计算机病毒包含在软件中,其他人在通过网络下载的同时,就会连同软件上的病毒一同下载,病毒在使用者计算机内传播,损坏计算机文件,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对计算机软件造成严重的影响。 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的改进措施 3.1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设计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化的计算机工作中实践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我国计算机工作的质量,对我国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提升其工作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保障工作效率。因此,在进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得计算机具有充分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要做好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与质量。同时,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制定优秀、科学、合理的设计以及使用方案,保证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的系统安全。 3.2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 作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保证,必须要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相关机制,不断加强安全控制与安全防范,是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的基础。在计算机安全使用的过程中,想要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就需要针对计算机建立有效的信息访问功能、网络浏览功能、计算机使用权限功能,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与管理,不仅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的资源不被不法用户访问,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使用安全。因此,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安装防火墙,通过防火墙技术,能够有效的保证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被非法用户入侵,保证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3.3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访问 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到了我国大部分的家庭,在对互联网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不当,造成计算机网络遭到网络病毒的入侵。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带上网络病毒,或者是出现网络漏洞,会造成计算机资料被窃取。发生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局域网上主要是采用交换机为主、以路由器为辅的数据传输模式,在计算机设置的时候,想要通过这样的方法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就需要在交换机访问、控制功能的技术上,加强局域网的安全控制,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现阶段人们生产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科学性设计、强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访问三个方面对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结合现阶段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有关防范,对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丽丹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1对农村经济实行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农村产业想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就必须要有更多先进的设备技术支持,但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没有国家的帮助下,农村自身无法提供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技术的发展上;另外,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一般分为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两种,收入较低,且经济来源非常单一,仅能够维持温饱状态,想要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和进行多渠道发展很难实现,因此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就非常重要,能够让农村有剩余资源和资金进行更多的发展投入。 2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难点 2.1精准识别扶贫的标准 我国虽然对精准扶贫的家庭收入标准有了明确的规定,凡是年收入低于2736元的家庭就是扶贫对象,但是应用于真正的精准扶贫项目中,首先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其次最重要的还是认证的流程。很多农村地区本身就较为落后,很难建立真正的精准扶贫考察部门进行基层访问调查,所调查的数据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进行精准的统计,因此也无法将这些贫困家庭上报进行机构认证。 2.2精准扶持 精准扶持需要靠一定的人力、财力以及各级政府基层组织的支持才能保证精准扶贫项目落实到位。但是贫困地区本身就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精准扶贫项目的推进,再加上这些地区往往也不能对当地的扶贫家庭和人口进行精确统计和整理,在落实精准扶持上往往与预计有所出入;同时,精准扶持还会受到一些主客观的因素影响,例如技术不支持、当地人民的观念等,导致扶贫项目一直不能很好落实。 2.3精准考核 精准扶贫项目想要进一步推广就需要由相应的考核和反馈,但是前期和中期的工作落实程度就不是很好,后期的考核和反馈将更难执行;再加上虽然精准扶贫项目有统一的标准和操作,但是落实在不同地区还是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落实情况和标准上会有偏差,考核的标准也要相应调整。 3在农村落实精准扶贫的措施 3.1要增强对精准扶贫的重视程度 精准扶贫是可以精准对农村地区落后贫困的个人和家庭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的重要项目,它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帮助到农村地区的发展,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整体的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和部门要对精准扶贫项目引起重视,树立起精准扶贫的意识和观念,认真明确每一个地区的贫困个人和家庭,深入调查真实情况,如实上报后将项目资金和资源发放到他们手中并实时跟进项目进展,从而切实地将精准扶贫项目发挥其作用。同时,当地的基层组织和部门要对该项目进行跟踪考察,保证项目资金真正用到实处,杜绝贪污腐败或者浪费的现象。 3.2明确精准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与以往的扶贫项目最大的区别就是精准定位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将真正困难的个人和家庭脱贫,从而提高扶贫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少扶贫项目资金被浪费和贪污的现象。因此,项目负责人要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考察和落实,掌握项目扶贫对象的真正情况和困难的原因、层次等,针对这些情况如实上报后将项目扶持的资金发放到他们手中;而如果是整个地区都相对贫困的,则要对整个地区进行全面考察,防止不实情况发生,然后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和需求建立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当地脱贫的步伐。 3.3推动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 当前的精准扶贫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根据每一个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该机制也不能完全覆盖。因此,要继续发展精准扶贫项目,推动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将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应用到精准扶贫项目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帮助真正贫困和有需求的地区和家庭中,从而落实精准扶贫,进行全面脱贫。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家庭和个人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够针对具体情况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个体和家庭进行补助,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贫富差距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平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熊婧涵.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J].农村实用技术,2018(08):40-41. [2]曾元金.试论精准扶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家参谋,2018(14):8. [3]卓志兵.精准扶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4):26. 作者:刘水镜 赵洋 黄万猛 冯利民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高专院校计算机论文 1重视实验室综合规划 1.1实用性高效的计算机实验室在设计、施工之初就应该明确其真正的用途,然后按照具体的用途去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样能使实际用途和具体的设计相吻合,不至于相差巨大造成二次返工的情况。在计算机实验室的综合规划中首先就要遵循其实用性原则,尽可能的去优化计算机的实验室的性能,以满足所有教学使用的要求。 1.2安全性安全性也是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网络安全是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应该将网络安全、电路安全等全部考虑到位。比如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可以通过统一管理IP地址的方式,然后在根据不同计算机教学用途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子网络隔离;另外校内计算机网络要提高黑客攻击,避免教学软件的和教学资料遭受攻击和盗取等;使用安全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实验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较多在同时运行的情况下电力负荷情况等,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计算。 1.3可扩缩性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容量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软件知识的储存从而不断的进行扩展,但是也会因为知识的更新需要将落后的内容进行删除,所以计算机实验室一定要具有扩缩性,适时的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调整,作为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设计上一定要支持国际通用标准,这样可以保证设备在运用更加具有互通性和顺畅性。 1.4可管理性高专院校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高专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供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快的适应市场环境。为了满足全校师生的计算机学习和教课,就应该制定一套系统、完善、先进的管理方案。 2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计算机网络克隆软件在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和备份方面突出了其方便有效的特点,一般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采购主要是政府采购的范畴,因此在采购完成之后需要将设备进行人工的安装,通过设备的安装,系统的安装调试、各种驱动程序的安装以及教学软件的安装等等,这样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如果在设备安装完成之后采用网络克隆软件“Ghost”便可以在所有设备均在联网的状态下进行统一安装处理,不仅仅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同时也不需要更多的专业安装人员急性操作等。网络还原只是一个平台,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管理操作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对于实验室内的主机硬盘进行保护,并且在主机的主控端设置一个系统还原软件,初次之外在计算机实验室内安装被控软件,因此在实验室机器在运用之后便可以自行登录主控端,如果主控端的主机发现任何一台机器出现故障,那么便会立即启动还原程序,将被控端的计算机进行重启,通过这样的管理便大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计算机多播克隆技术是指能够实现一对多的网络硬盘的复制,在每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内,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是在设定的局域网络内运行,通过对局域网的建立以及“GHOST”软件便可以实现计算机硬盘的克隆,在进行克隆的第一步首先要在实验室内选择一台多播克隆的样机,并将网络硬盘进行分区处理,在整个系统格式化之后再按照教学所需的要求,将教学软件、文件等如数进行传输和安装。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GHOST”软件可以将软件,资料同步到其它的各个计算机系统之中,这样节省了软件安装的时间,提升了安装效率,可以减少对教学课程的影响。网络还原和网络多播克隆技术各有优点,其作用也各有不同。网络还原的主要作用就是让计算机在初始安装是便可以将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的系统如数安装到位,如果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恢复;网络GHOST软件它的作用在于恢复或者传输计算机内的所有文件和软件,虽然作用不相同但是本质上主要还是提升计算机实验室内的安装维护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简单。 3选择适合的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助力教学的作用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试验室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全校的老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因此怎样将提升教学效果落实到位,体现出实验室的实用性才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实验室的使用性的指标包含好几个方面:其一是实验室功能的多样化,如果功能过于单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进行更多的实验项目,这样也就不能体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其二是教学软件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随时给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范例以供参考;其三是教学纠错能力,子啊计算机教学中一方面是给学生传输知识,但是传输的过程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因此教学软件能够拥有自己的知识自我更新和自我纠正的功能,这样通过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在联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上述的计算机教学功能无非是要做好两点:①加大计算机实验室资金的投入,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会使得计算机进行升级,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会使得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效率更好,运行非常的流畅,不会出现卡顿的现象;②安装多媒体教学软件,这点其实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多媒体软件可以进行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实时的监视学生机上的举动,布置课堂作业、收集作业文件等。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加强教学的专注度,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对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或者难点进行演示教学,并且收集学生的完成的课堂作业文件等,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上课的时间,提升了教学质量。 4保证计算机实验室的系统安全和稳定 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需要考虑各种课程教学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应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随着windowsXP系统和Windows7相继退役,再加上国家政府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对于自主系统的研发力度和安全力度的投入,在教学用计算机系统中一定要任何操作系统均和DOS系统进行完美的融合,提升其稳定性和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与日常的规章制度、维护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出入计算机实验室的主要事项、操作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爱护设备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应该日常设备维护表,根据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然后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将维修的时间和维修的具体项目进行详细的等级,以备作为后期维修保养的依据和参考。 5结束语 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不仅仅是只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使用,它还要肩负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的设计、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实用性、安全性、可扩缩性以及可管理性等原则一步步实施,并且可以通过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索中前进,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维护,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好的服务高专院校的学生。 作者:李红霞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市场需求中职计算机论文 1基于市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要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业和环境,计算机技术都已经不断地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和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种趋势本应带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发展,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让很多人开始对中职计算机教育方式产生质疑。为何已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符合自身专业的岗位?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是否真正到位?诸如此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过于机械化和形式化,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不仅导致学生持有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中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每一个单位和企业需要的都是拥有真材实料的,且真正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想要培育出真正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从市场实际需求角度切入,以顺应计算机时代现状作为首要条件,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让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困境 2.1教育方式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式和市场需求及时展步调不一致,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授课方法落伍。国内计算机教育课程建立的时间还不够长,部分在中职院校任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为毕业时间晚且缺乏社会相关岗位从业经验的关系,使之还没有足够的具体实践经验来为学生授课。其次,时代的进步会不断的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而教师对新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及时地跟上步奏,依旧将一些比较老旧的专业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2.2办学条件匮乏,硬件设备陈旧。计算机学科教育和其它类型的学科有所不同,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辅助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运用和操作。因此,就必须保证学生们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来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但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无法购置足够多的计算机来为学生们提供充裕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接受纯理论教学,并没有能够将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失衡,自然达不到就业单位需求的岗位人才标准。这也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学生无法找到相应工作岗位的原因之一。 2.3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设备已经达到了教学标准,但仍旧存在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不够合理,以及教学方向偏离,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问题。中职院校是为企业和单位输送岗位人才的重要渠道,现如今企业对岗位人才要求高,而当下许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立上存在缺陷,并没有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使得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形式化。 3如何构建市场需求下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 3.1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中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师资团队建设以提高教师的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和授课能力。大力支持计算机专业教师在闲暇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去,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去不断摸索和学习,目的是让教师们适应自身专业变化的节奏,了解当下计算机技术岗位的实际需求,根据获得的信息来进一步调整教学方式,为学校提供可行的教学参考,使之研究出一种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方针。 3.2构建基于现实需要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进行分类教学。例如图1所示,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分类。 3.3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极其强调实践操作,但理论教学也不可少,以理论为辅,实践为主才是计算机教育的核心。首先,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更新速度的迅猛,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职院校必须让计算机教学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新的技术不断的渗透到教学方案当中去。其次,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很多,层次不一,每一个工作都需要能够纯熟应用相关技能的操作者,这就需要探究出一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理论与实践环环相扣,达到理论知识引导实践操作,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正确理解实践过程的重要性,有条件也可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如图2),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环境。 3.4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定位教学方向和目标才是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学生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现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的关系,以对接的方式联合培养教学,学校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让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和操作环境;企业也可定期派遣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考察和指导教学,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为学校的教学方针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且还能让企业对学校形成一个督促作用,从而改善学生们学习效果。 4结束语 为了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中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以上提出的建议还是远远不够的。市场是随着时代改变而改变的,想要培育出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就必须不断研究市场的动向,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更加完善,从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 作者:徐静单位:大连市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计算机小论文:开放式教学计算机论文 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满足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能够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试验教学的效果,使试验教学紧跟时展的潮流,而且还能够构建虚拟的试验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的不同。 1.2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的自主性较强,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1.3开放式试验教学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开放式试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试验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实现了实验仪器的充分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2计算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开放式计算机试验实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开发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进行改进。 2.1硬件设备 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对实验室硬件设施的要求较高,要求计算机必须具有较高的配置,同时实验室的设备还要及时的更新换代,确保实验设备是最新的。此外,还要确保试验设备的数量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避免出现“一套试验设备多人使用的现象”。因为如果很多学生共用一套试验设备,那么部分同学可能无法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试验,这极大程度的降低了学生试验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思想观念 构建开放式试验实训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教师应摒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确保自身思想能够跟上时展的潮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的了解,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给学生提供自己操作的机会 计算机实验方面的内容需要进行实际上机操作,如果无法保证上机时间,学生也不可能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机会,是其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往往会重复简单的操作,只会使用老师介绍过的软件,当软件变化和操作不同时就会很难解决。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是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无论硬件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都必须给予足够的保证,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让学生动手自己操作。 2.4建立开放式考核制度 在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过程中也应执行开放式考核原则,教师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考核,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开放式试验能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模拟训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接受开放式教学,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结语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实训教学不仅需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同时也必须不断完善,帮助学生提高开放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使学生能达到在实际工作中能有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学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面的作用比较大,学校应为开放式实验实训教学提供平台支持、设备保证和政策保障。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开放式实验实训方法,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作者:杨海瑞单位: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IDC虚拟化技术的计算机论文 1IDC业务现状分析 (1)硬件和软件投资高: 以每服务器、每应用、每用户为单位部署服务器,通常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才能保证每个最小单元都得到分配。 (2)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服务器,仅运行的B/S或C/S架构小的应用程序,如OA办公系统、网页基础服务类型。很多多核心处理器处于严重的空闲状态,但这些空闲资源又没有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很多设备资源利用率只能达到10%-30%。 (3)防病毒软件五花八门: 现今IT用户对系统安全要求比较高,每个用户需要自己安装繁琐的安全防护软件,防止网上多种多样的网络攻击,没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整体的防网络攻击方案。 (4)系统恢复耗时长: 因为考虑成本,IDC用户数据一般没有专门的数据备份设备,当故障发生时,维护人员在故障定位后,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份数据,替换故障硬件,重装操作系统,重装应用软件,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并重新做安全加固。传统的架构,恢复系统功能耗时一般会在4个多小时的时间。 2IDC虚拟化技术提出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缩短系统故障恢复时限,技术人员提出了IDC虚拟化技术。将IDC业务基础设施的架构进行了转变。将传统的基础架构最小化单元从每个服务器转变成每个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emnt,缩写VE,即VPS)。通过VPS产品的部署,根据用户不同应用的类型,将硬件服务器划分为很多个虚拟容器,分配给一个客户使用,每个容器安装一种类型的应用。即实现了将硬件服务器进行逻辑层面上的划分和整合,并且在统一的界面上进行管理,通过软件可以集中对多个服务器上的上数百个虚拟容器进行统一集中管理,配置集中的存储,提高应用的可靠性,通过部署统一的防攻击软件,对所有虚拟用户进行安全防护。每VPS分配的资源不仅局限于CPU个数、内存和磁盘大小,还包括了系统的核心运行的几十个参数。通过在一台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虚拟独立环境,可以确保每一个虚拟服务器的用户独享该资源,其运行及管理完全和独立主机相同甚至优于独立主机。虚拟服务器产品能够以较少的物理服务器服务较多的用户,从而达到节约电力,机架的目的,从而节省资源,扩大公司IDC的服务能力,既实现收益的增加,也达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操作系统虚拟技术的应用 VPS的全称是VirtualPrivageServer,即虚拟的传统服务器,缩写为VPS。VPS采用“操作系统的虚拟化技术”的Virtuozzo所创建的虚拟应用系统,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安装基础的宿主操作系统,然后在宿主操作系统上再安装操作系统的虚拟化软件Virtuozzo。通过Virtuozzo的资源分割功能,将原宿主系统,划分为多个个虚拟的环境,每个虚拟的环境作为IDC基础架构中的最小化分割单位,部署相应的用户,即构成一个虚拟专用设备。VPS采用虚拟化技术,Virtuozzo的虚拟化基于操作系统架构层,实现了软件的分割、隔离,每个虚拟出来的环境都是原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单独安装操作系统,同时也具备原系统的各方面性能。这就是所有天津联通选择VPS虚拟技术在IDC应用的原因。 4虚拟化整体方案部署 4.1本方案初期设置虚拟服务器100台,每服务器提供30个虚拟主机用户。 为了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同时具有充足的可扩展性,设立集中备份服务器一台,操作Virtuozzo内置的VPS备份功能并配置集中备份。软件配置:配置64位架构硬件平台与软件平台每台服务器提供30个64位VPS(兼容32位应用程序)配置集中备份方案跨平台集中管理控制台配置完善的防病毒预案 4.2硬件配置,制约虚拟化容量的主要因素 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其意义在于有效地分割、管理、调度资源,虚拟化技术本身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新的资源。因此,为虚拟化选择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硬件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配置至少满足以下要求:在本方案中,所有硬件服务器采用百兆网络连接,并根据就节点数量适当分配带宽。物理服务器采用千兆内网连接,以增强集中备份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不满足千兆内网连接条件,则也可以备份网络与数据网络混合传输的方案,但这样将会降低远程备份存储的吞吐性能,因此推荐服务器配备双网卡,并使用千兆网络连接。集中统一管理工具VZCC/VZMC远程管理终端可部署在内网,也可以部署在公网,本方案实施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将管理终端部署在公网。 4.3防网络攻击 Virtuozzo有两种MAC地址分配方式:路由模式与桥接模式。在路由模式下,所有VPS和物理节点共用同一个MAC地址。从交换机等网管设备看来,安装了Virtuozzo的物理服务器在一个网卡上绑定了多个IP。在桥接模式下,VPS可以有自己独立的MAC地址,这个MAC地址有系统管理员手工设置。通过在交换机上绑定对应的静态MAC地址,可避免MAC地址欺骗等来自同网段的恶意网络攻击。在通常模式下,使用路由模式的MAC地址即可满足正常使用的需要。VPS内的网络保护也有Windows自带的网络防火墙完成,用户可自行配置自己的VPS防火墙,不影响其他VPS。为了保护各种网络攻击,需要打开物理节点上的Windows防火墙,通过网卡“属性”- “高级”标签可以启动它。在物理节点的Windows防火墙上,无论如何配置,都不会影响到其上VPS的运行,防火墙只对节点生效。因此可限制3389端口登陆IP地址,并允许特定IP地址连接本机的22端口(VZMC管理控制台端口),以便远程管理。 4.4集中备份设备配置 随着业务的开展,服务器数量的增加,架设完整而有效地集中备份平台即成为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关键。集中备份方案采用Virtuozzo内置的备份功能和集中存储进行,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存储的设计方式实现,即能集中统一存储所有节点的备份数据,又实现了低成本、高速度的备份。备份方案需要集中存储设备一台,容量按照计算方式如下:每VPS空间×每服务器VPS个数×服务器数×保存备份的数量=存储空间。其中,每VPS产品空间假设定型为5GB,每服务器30个VPS,部署100台物理服务器,完全备份最少保留2个,则得出:5GB×30×100×3=45TB。因此,如果需要为所有的VPS都提供3个完整备份,则需要45TB的存储空间。 5收到的成效 天津联通IDC搭建了一套完善、稳定、高效的虚拟主机自动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空间租用、企业邮箱、主机托管、网站建设等IDC相关业务。不仅方便了维护、管理,而且大大节省了IDC机房资源。 作者:薛丽美米琦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设备维护中心民航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计算机小论文:教学模式下的职校计算机论文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中职学校当前计算机课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使用板书、多媒体教具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对于当今的中职学生,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总结归纳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有如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知识是需要学生去接受、去理解,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接受者,而忽视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双向性。(2)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课堂设计单调,缺乏学生的配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学习无兴趣且枯燥。(3)过于注重教材的作用,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纵观传统教学模式众多的不足,那我们中职教师应当进行哪些改革去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呢?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以前管束和被管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情感交流,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要由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再次,充分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利用真实的情境问题结合教材,作为知识点向学生传授,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实际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2引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这里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监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状态。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种宽松的、激情澎湃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即要兼顾教学大纲上的知识和技能又要设计好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服务于“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学生的班级式学习与重点学生个别学习相结合。探索学习。探索学习指在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主动的去观察课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着观察课题、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运用探索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的设置。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采用:(1)使用案例创设悬念。一个好的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急于想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解决问题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后,便会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养成探索的好习惯。(2)教师设置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自主学习,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示范讲解方式转为引导、交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探索、发现,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探索学者关系。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自关注的重点不同。自主学习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截然不同的。自主学习重点在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一种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今后生活中的一个宝贵财富。探索学习强调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问题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知识的技能。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起点,自主学习是探索学习能够实施的前提,学生应能先利用教师提供的素材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容易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自己学习获得,对于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个人探索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学习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探索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升华。 3自主、探索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 3.1备课阶段 备课的前提是要“备学生”,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本,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设置一个合理的教学课题。为了保证有一个好的教学课题及情境,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的课题要联系生活,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共鸣。其次,课题的难易要适当,不要过难,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能过于简单,毫无启发性。再次,选择开放性的课题,目的是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最后,课题完成后的结果要易于提交。 3.2新课的导入阶段 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要利用项目或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并且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动画、微课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能使课本中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能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知识冲突。 3.3自主学习探索阶段 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学习阶段。在该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注意聆听学生意见反馈,控制教学进度。只有聆听学生意见,关注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疑惑才能适时的参与和指导教学。 3.4难点问题讲授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把这些难点问题收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经过前几步骤的学习,学生能够愉快的完成学习。在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再考虑其他解题方法,继续激发创新思维。 3.5学习结果评价阶段 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常会用到作品分析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品的完成常会用到一些计算机操作技巧,通过作品的分析就可看到学生对知识的撑握程度。重视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即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撑握学习效果的最佳手段。 4教学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上进行实践,以下为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内容:《办公自动化》第一章第二节:制作产品宣传页。教学对象:11级计算机应用班课时:2课时(90分钟) 4.1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对“产品宣传页”的排版设计,掌握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的生成及修饰,最终利用Word应用程序实现简单图文混排。能力层面:通过对给定案例的排版设计,培养学生进行文档美化处理的能力。学会利用Word2003给定的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图文混排的实际问题。认知层面:由浅入深,由已知知识介绍未知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4.2教学重点及难点 艺术字生成及使用艺术字工具栏修饰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编辑设置,将艺术字、文本框应用于文档中进行综合排版,知道常规文档排版的基本顺序。处理方法: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参与设置。教学难点:艺术字的修饰,图文混排、文本框的使用处理方法:要求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多做练习。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做艺术字、文本框,还要能综合使用。 4.3设计思路 设计要点一:通过提供“产品宣传页”的案例,引入本课,一方面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加直观的理解图文混排的功能和效果。设计依据:创设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设计要点二:利用“产品宣传页”中图片的设置,分析完成该设置可以使用的工具及手段,即可以使用艺术字完成操作,又可以使用文本框完成设置,从多个角度学习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告诉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灵活应用,多方考虑。设计要点三:“产品宣传页”案例的设置,符合当前企业宣传产品的要求,通进案例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依据:授课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设计要点四:通过图片和艺术字、文本框等工具可以使文档排版非常美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求知欲转为学习动力。设计依据:掌握学生学习心理,适当掌控时机是提升课堂内容的关键。 4.4课后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始终以学生感兴趣的产品宣传页为主线,学生由宣传页的设计方案的讨论开始,然后进入材料的搜集,到师生互动,最终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再对作品进行评价,又对知识进行了强化。5结论通过创新和使用自主、探索教学模式,弥补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没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创新性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融入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实现学习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烨单位:包头财经信息职业学校计算机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大学计算机论文 1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 1.1进行上机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在计算机上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常见的问题有学生在上机课堂中下载游戏、电影和音乐等软件,还有的同学会将零食带入机房并且乱扔垃圾,计算机机房的整体运行情况就会受到影响。还有的同学随意更改计算机的配置,并且还私自将一些重要的系统文件删除了,采用机房的计算机浏览一些危险的网站也是时有发生的,这样就会给计算机带来大量的安全隐患,也加大了机房管理工作的难度。 1.2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 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相关人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做好所有设备的维护工作,不断的发现并且排除网络故障,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另外,教师和学生也没有形成较强的安全意识,机房中很多电线都是暴露在室外的,网线线路又是极为复杂的,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稍有马虎和大意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和短路等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因此,管理人员还必须充分的保证机房用电的安全性。 2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 2.1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 针对现阶段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我们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各大高校应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其应由校领导直接管理,同时应区分好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由于这一模式具有信息保密性强、传播性强以及快捷方便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不但能够妥善的解决机房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且还能起到规范人员行为的作用。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管理制度,能够充分的提高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产生问题是一个人思考的基础,并且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我们是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的,随之就会产生疑问和探究答案的心理状态,而此时人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2提升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负责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应有针对性的完善他们的知识储备并且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各个工作岗位。现阶段,我国很多大学院校都认为建设机房才是最重要的工作,他们忽视了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定期的为这些人员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师应让学生们认识到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中来。 2.3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 作为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的配置对于保证计算机机房的运行效果是非常有利的,负责管理计算机机房的工作人员自身就应具备较强的管理水平和计算机能力,因此,应在考虑到了计算机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选择最适合的人员负责机房的管理工作,确保计算机机房各项日常工作的有序运行,提升计算机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延长了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2.4合理的分配机房工作和教学工作 作为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计算机机房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阶段,机房工作与教学工作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互联网具有信息可以共享这一显著特点,因此,在机房中应设定一个系统来合理的调配机房的使用时间,这一系统应可以满足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真正的起到配合和辅助计算机教学工作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高校计算机机房的各项功能。 2.5重视对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 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久工作,维护工作是保证机房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制度,建立真实的计算机机房的维护日志,不断的培养专业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人才,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是很容易出现故障的,而有了这一日志便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来解决同类故障。另外,对于每台计算机内部的重要数据,还应及时的进行系统备份,做好计算机机房的网络防毒工作,充分的提升机房内部数据的安全性。 3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必要性、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的常见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机房管理的优化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各大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教学设施,计算机机房在提高计算机使用效率以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应制定出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优化对策,做好对计算机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大学计算机机房的有序运行。 作者:周俊杰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的结合,营造出非常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国内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国内很多行业提供了信息管理技术保障,促进行业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多媒体技术进入数据库领域,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数据库的许多概念、技术内容、应用领域,甚至某些原理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立和实现了一系列新型数据库系统,如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演绎数据库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数据库系统的大家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仅是数据库大家族的一员。数据库技术主要特点是:数据的组织性、数据的共享性、数据的独立性、可控冗余度和数据的灵活性等。数据库的结构是具有组织性的,不是散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排列,数据与数据之间是具有相互关联的,按照某种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看,具有完整的、清晰的组织结构形式,而数据库的共享性更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营造数据库重要目的之一。作为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企事业单位内部资源、资料的共同使用,还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使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实现资源共享。计算机数据库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根据数据的修改,新的数据项和数据类型变化,可以做到不需要对原来的程序及数据进行修改,从而不会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仅是数据储存的“可移动仓库”,还拥有数据的输入输出、数据的查询和数据的编辑修改等管理功能。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调取、查询方便构建具有适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据库,从而实现高效率、便捷的工作效率。 2加强信息管理、注重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随着社会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应重视计算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2]。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诚信明礼,注重与人合作,团队协作意识强;具备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爱好鲜明,有较强的表现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强化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开展专业认知培训课程,使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了解IT行业、了解职业岗位操守、了解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养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形成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使用企事业文化,提高实践技术能力,培养人才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对信息进行采集于组织、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维护与管理,培养人才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能力及战略数据规划能力等相关不等强度的工作内容。提高信息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用的重视程度,熟练并掌握可想数据技巧,从实践上总结工作经验,通过工作实践能够根据业务流程分析并创建能够使用的具有数据完整性约束、索引和查询数据等工作内容。加强管理阶层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信息管理技术基础和原理、信息产品及其流通管理、信息产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管理的发展环境、信息管理的组织和人才培养等等专业性能的了解及掌握。开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课程培训,实现技术查询和操作、保证数据安全型和参照完整性、使用事务及完成指定业务的工作训练。加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实行信息管理评价机制,把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掌握及日常维护管理列为员工考核升迁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调动管理阶层和员工对计算机数据库使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实现“人力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企事业单位在加强信息管理、重视人才培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更应提高全体职工法律意识,强化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从而形成健康、平稳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数据库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这必将对数据库技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数据库技术与新出现的各种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必将数据库技术引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强信息管理、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是当今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条件。 作者:谢小波单位:福建省南安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论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情感教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与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是教师的附属,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当学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的平等身份时,自然会减轻心理负担,会意识到教师就是自己的合作伙伴,是自己的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对学生多肯定、多表扬。教师要引导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畏惧感、羞涩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上机实践,敢于发表新见解。对于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很小,也要予以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出错了,要婉转地指出,引导其改正,鼓励其再接再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从情感上亲近教师,进而能够将这种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计算机学科的学习上来。有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迈出了有效教学坚实的第一步。 二、转变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有效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展现个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学习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积极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而不再是机械的理论记忆,从而可以真正地经历知识的梳理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门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社会的需求,成为应用型人才。如在学习Photoshop图片处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需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式的讲述,而采用边讲解、边练习、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可以从学生所喜爱的电视剧、电影的宣传海报以及学生所喜爱的各类杂志封面等素材入手。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借助操作平台,一边讲解,一边示范,之后还要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自上机练习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理论灌输式教学,而是利用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地实现了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发挥个性,展开想象,以宣传学校为主题来进行宣传画的设计,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这样的环节从内容上来说,贴近学生的实际,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极具开放性,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这正是加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实践证明,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符合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机械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出计算机的学科特色,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计算机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能在实践操作中内化理论、提升认知,促进知识与素养、技能与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有效教学。 作者:杨昆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计算机小论文:职中计算机简析与反思 本文作者:胡海锋工作单位: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教学手段落后由于一些学校基础硬件的落后以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至今仍延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着三尺讲台,面对一块黑板,凭着一支粉笔进行着填鸭式教学,殊不知如此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对于教材指定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之间脱节掌控不好前面提到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教师又可能因种种原因不愿去学习新知识,认为自己只要能把教材教好就可以了,完全不理会社会的实际需求,学生就很难对学习感兴趣。(3)理论教学与实践难以合理分配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规定的上机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过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评价而缺少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1.加快教材改革,因材施教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微调,在教材更新无法赶上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老师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对学生感兴趣的技术开设选修课,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2.加大对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多制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及互动性较强的教学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用任务驱动等一些先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加大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鼓励他们自行探索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极大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3.加快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由于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积极钻研各种教学理论以更好适应教学需要,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用探索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强的特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与改革,精心准备实践内容,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同步做好过程管理和评价工作。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小论文: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 一、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主流机械三维软件的学习,掌握机械零件的三维实体建模思路,并掌握三维实体的工程图方法。该课程的前续课程有“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工程绘图”,后续课程有“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设备设计”、“工装夹具设计”等专业课程,在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原考核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改革前沿用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表现占分30%,期末考试占分70%。期末考试为上机操作,按试卷所给出的工程图完成三维实体的建模及工程图的。为一份期末考试样题,从卷面的评分标准来看,样卷对课程的目标进行了考核,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原考核方法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U盘、手机等移动存储设备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为防止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复制别人的考试文件、学生修改学号帮别人提交考试文件的行为,监考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如考前对机房的几十台电脑禁用USB端口,考后帮多位学生提交文件等防作弊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有普通高中生源、单招生源、“3+2”和“2+3”类型的职校生源,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学生也越来越独特和有个性。在原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分70%,其得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通过该门课程,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就放在了如何通过期末考试上,从而会出现多种教师想不到的作弊方法。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程的通过率,压力也相当大,而这个压力无形中加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一种被动学习的感觉,这个情况非常不利于课程的教学。 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改变课程考核的方法,释放教学压力发现问题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多次研讨和修改,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形成了“24X”的考核方法,即平时考勤占分20%,课堂作业占分40%,期末考试占分X%,其中X值由课程组教师在期末考试后依据学生得分情况共同确定。考核评价比例调整后,学生只需平时不缺课和完成教师安排的项目任务后就可以通过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压力得以减少,从而教师和学生均能把关注点放在平时技能的教学和学习上。 (二)使用第三方变参化模型测试平台,杜绝考试作弊的可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组教师在2010年尝试采用第三方公司推出的网络考试托管平台进行期末考试,极大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效果喜人。如图2所示,该测试平台试题的模型形状一致,但测试平台提供给每个学生的参数表各不相同,最终答案也各不相同,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可能。在正式考试前的两周,学生可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给学生积极投身学习、不断超越产生极大的激励推动作用,并且考试全程可以进行分数和排名直播,刺激学生认真答题,争取好成绩。 (三)结合学校相应的专业技能竞赛,实现多方得益大多事物的改革会受到一定的阻力,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结合了学校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以多方得益为改革动力,遇到的改革阻力并不大。在学生方面,如果在期末测试时成绩达到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的办证成绩线,就能在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中获奖,学院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另外,学生可以自愿办理该平台含金量较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教师方面,采用第三方网络考试平台,可以轻松快速地从题库选题、定制并考试试卷,考试结束即可成绩表,无须人工阅卷,期末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完成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一开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就意味着参与学院的“三维建模技能大赛”,最终通过第三方网络考试这个公平公正的测试平台,为学院选拔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优秀选手。在第三方公司方面,学生办理证书后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从而支撑公司的运作,开发出更多的变参化模型,使网络测试题库更加丰富。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热情高了自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后,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就像是参与了一场游戏,对学习产生了热情,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映在模拟考时自己成绩不理想,在后面两周里勤做练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了好成绩,而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在参加模拟试后反映,还是好好的重做好课堂作业,期末考试过线太难了,尽能力去考,得多少分算多少,算是锦上添花。如果仅仅是增加课堂作业的比重,不改变课程期末考试方法的话,学生是不会这样重视课堂作业的。 (二)课程组教师教学交流多了由于有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测试平台结果,课程组教师真实了解到自己和别人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多了,如向教学效果好的老师请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对学生在测试中没掌握的技能点进行研讨,课程组教师间相互听课等。 (三)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好名次“计算机辅助设计”考核方法自2010年改革并实施以来,为学院选出了多名三维建模技能扎实的学生,在参加各级相关比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表1所示。其中,2010年由首批“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选出的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项目,获得全国第一名,创造了广西自治区最好成绩。 四、结论及展望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取得圆满成功。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完全可以把竞赛、证书、教学溶合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辛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考核方法改革在表面上看只是改变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但小小的改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工作,只有找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平衡点,课程改革才能真实落地生效,否则课程改革只能是寸步难行。 作者:关意鹏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服装CAD课程计算机论文 一、解决办法 (一)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相融合,突出体现实践性服装CAD具有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放码、排料等一系列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工具,服装CAD要和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做出以下两方面调整:首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将服装CAD融入到每一门与之相关的专业课中。譬如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结束后,再学习服装CAD中的款式设计软件,款式设计课程的最终作业要求学生由服装CAD来代替原来的手绘款式设计,这样就将原有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与服装CAD款式设计这两部分课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时分配上服装CAD的款式设计在原有的服装CAD课程中占用学时不变,两门课程既是独立的,又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接触软件时已带有任务性,有目的的学习加上教师的讲解比传统学习方法更适合对软件的领悟与掌握;同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服装CAD结构设计模块相结合,结构设计课程要求完成手工纸样设计,再由服装CAD完成电脑绘制结构制图、完成工业样板;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课程可与服装CAD课程中的放码、排料模块相结合,学生比对两种方式完成的作业,既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又能体会服装CAD确实使企业提高实际生产效率、节省成本、管理便捷等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服装CAD的认识。其次,在课程先后时间安排上要与企业实际运作相符合,也就是是遵循企业中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业样板—放码—排料—成衣的先后顺序,那么,不但在时间上要符合,而且完成的效果同样也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款式设计课程开始时,必须将市场上最新的款式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就是说要紧跟市场,以新的设计和款式代替陈旧的款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按照企业中的模式,将设计转化为成衣。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思想要转化成真实的产品,这是一个符合企业真实情况的“大任务”。 具体操作顺序是根据已设定的款式图完成手工结构设计,然后由服装CAD修改或重新生成手工样板、工业纸样,最终在服装生产工艺课结束时获得最终成衣。也就是说,这个“大任务”是由不同课程下的一个个“小任务”组成的。整个教学模式下的各个课程,在时间上既是相互独立的,在内容上又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相印证的。表面上看课程是分散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同时课程相互关联、承接、递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共同增长。在这种模式下,除原来课程的考核方式外,学生自行组织的静、动态展演也可作为一项考核方式来体现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物的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实现下,每个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体会到做设计师的角色,更深一步领会企业生产过程,因此,服装CAD是融合设计师思想,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速化的技术。更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服装CAD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也激励了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的双赢的促进方式。 (二)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原有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已不能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针对服装CAD应用型特点做出调整。把原有的灌输型教学方法改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需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布置以上所述的“小任务”,各个“小任务”由于“大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学生分组共同完成;教师授课时可直接讲授工具的用法,然后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加深对具体工具的用法,期间对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互相讨论或直接由教师指导完成。由于是带有问题性的、任务性的学习,这种方法直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领悟,要比教师直接灌输讲授这种方法更有效。 (三)选择多软件学习,提高硬件配套设施利用率国内外服装CAD软件种类繁多,教学授课所使用的软件选择余地较大,在教学中不可能把所有的软件都放到课堂上进行学习,这是教学设备和教学计划所不允许的。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在多数服装企业中应用广泛的软件,而且其功能、操作习惯符合我国服装行业习惯这样要求的2~3个软件,以一个为主,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另外两个为辅,以案例方式在软件新的功能上以及不同软件的区别上向学生介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使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学生对市场上主流软件并不陌生,即使在就业后遇到没接触过的软件入手也不会感到困难。因为服装CAD软件在功能模块上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特点,深入了解和学习2~3个软件后,其它则正如我们所说的会触类旁通,并不困难。另外,在服装CAD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服装行业以及服装CAD的未来发展趋势,所选择的服装CAD要代表实际生产中的新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软件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开发商保持同步升级和更新。软件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配套的硬件设施,正如前面的内容所提到的,学生带有任务性质的学习最终目的是通过服装CAD技术获得成衣,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数字化仪、打印机、绘图仪等专业设备,可建设专业电脑机房,软硬件设施不分离,这样授课的同时可让学生直接输入或输出1:1纸样,进行修改,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认识,是对学习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的更深层次的掌握。 二、结语 随着计算机信息时代的高效化和便利化,服装CAD技术成为服装专业大学生进行从业选择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服装CAD教学已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已出现弊端。服装CAD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新的教学模式中,理念是把服装CAD和服装专业教学结合,强调知识的融合与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多位一体化,实际授课内容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及运作模式,软硬件配套设施紧密结合,学习中更注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习主导,能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更能主动挖掘知识点和探究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不但解决了课本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情况,更能体现服装CAD课程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在以上教学模式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从而深化发展服装CAD的教学,切实推动服装CAD的应用。 作者:张瑶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维护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其正常运行的条件对外部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计算机所处环境的湿度与温度不符合标准,那么就会导致计算机出现硬件故障,不利于计算机正常运行,也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加强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确保计算机外部环境符合条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安全性。 1.2有利于资料的保存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运行的一个平台,若想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就必须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但在计算机实际使用中,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必要的维护,那么会导致其出现死机、自启动等现象,可能会使计算机中的资料丢失,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对计算机硬件进行安全维护,有利于信息资料的保存,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 1.3有利于保护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运行时,如果发生故障必然会导致各种硬件设备被烧毁,甚至是计算机报废,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那么平时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定期进行保养,从而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工作,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 2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分析方法 2.1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通过“看”、“听”、“闻”、“摸”等去分析和判断计算机硬件故障。看主要是指电阻电容的引脚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板卡表面是否有烧焦现象、插座和插头接口是否有松动等;听是在计算机及设备运行中是否有非正常的声音;闻是闻主机、板卡是否有烧焦的气味;摸是指检查直插式器件的芯片和插座安装是否插牢,并用手触摸显示屏、CPU等硬件感受其温度,从而判断计算机是否安全运行。 2.2电路检测法电路检测法较多,比如电压法、电阻法以及电流法等,这些方式往往是采取对负载电流、直流、电源工作等的检查。 2.3短路、开路法在检查过程中,将部分电路进行短路或者开路,观察它们相对应的电压、电压及电阻值,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故障的检测和判断。 2.4系统最小化检查法系统最小化检查法包括两种,一是软件的最小系统由主板、显卡、内存、硬盘、CPU、键盘、鼠标组成,二是硬件的最小系统包括CPU、主板和电源。最小系统法主要是对系统是否能正常启动进行判断。 3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相关措施 3.1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计算机主板上包含许多引脚、插口等,可以通过防止静电与形变进行安全维护。由于静电会影响电路,造成元器件的损坏,难以实现控制芯片组和协调电路,导致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一旦主板变形也会给计算机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主板的安全维护,要把主板平稳细致的固定在机箱上。 3.2对CPU的安全维护CPU,称为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高压和高温都会对其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风扇对CPU进行散热,但如果运行的程度较大,风扇散热往往难以达到要求,持续的高温高压会影响CPU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CPU的烧毁。因此,在平时使用和维护CPU时,应根据计算机的使用特点及对计算机功能的需求,增加一定的散热辅助装置,从而确保计算机正常使用。 3.3对内存的安全维护对计算机内存安全维护来讲,只需确保内存不超频即可。内存安全很少受到计算机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目前内存满足CPU性能的发挥存在瓶颈,时常会出现超频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计算机黑屏。因此,在对内存进行维护时,必须确保内存不出现超频现象。 3.4对硬盘的安全维护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硬盘多数是机械硬盘,内部结构复杂、精密,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那么磁头将会碰到盘片,造成硬盘上数据的丢失,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主机或者硬盘时,必须小心谨慎,避免发生震动。 4总结 在平时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适当的维护,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本文对计算机硬件安全维护的相关介绍,在日后对计算机进行使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除尘等,避免因浮灰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从而确保计算机及其设备安全、稳定性运行,促进我国各行各业健康发展。 作者:潘小艳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实验教学计算机论文 1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深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高校领导及老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正是因为这种比较浅陋的认识,导致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大部分老师只是将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验证工具,没有体现出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高校都缺乏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硬件实验系统,也没有比较完善的考察办法,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计算机实验教学认识的不到位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问题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而且验证性实验比较多,缺少创新性实验。这使得学生在以后工作中不能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这一方面是受限于高校的教学条件,特别是高校的硬件条件,当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中就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构建小系统、开展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验证性实验,这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由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做出科学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单一的、缺乏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和改革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另外,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将所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讲授剥夺了学生的提问和独立思考,对于老师讲授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这不仅让他们失去了听讲的兴趣,而且还浪费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和资源;这种教学方式的效率也是非常低的,不能更换地促使学生快速成长。 (3)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和手段落后的问题。目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也都很平常,没有展现出从事计算机实验教学的优势。而且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设备和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设备,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2改善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1)高校要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高校要想取得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的飞越就必须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只有先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才能更加地重视计算机实验教学,当高校重视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就可以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做出相应的改革。而且只有深刻地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才能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因此,高校转变对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认识是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要不断的优化、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相关单位构建新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根据计算机实验内容的应用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增加新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不能一味的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说学生中思维活跃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就可以采取比较活跃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多讨论、多发问、多动手,这种教学方式才更适合他们;而对于那些思维比较缓慢的学生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更快地成长。 (3)提供教师素质、完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本身的数学水平就差,怎么能期望老师教出优秀的学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计算机教学老师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专业能力也很平常、教学经验也不丰富。所以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方面要加强老师的自身素质。另外,在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也相对落后,这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很重大的。所以高校要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升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国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要想解决和改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现状,就必须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从转变高校认识开始到提供教学人员素质、更新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季宏宇孙静单位:吉林工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 计算机小论文:安全评价计算机论文 1计算机联网软件中存在的风险 1.1计算机设备安装带来的风险计算机设备的安装分为软件安装和硬件安装,计算机硬件一旦安装错误将会导致计算机无法运行,严重者可能导致整台计算机的损毁,所以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技术型人才进行主机的连接,网络的连接,计算机外围设备的连接等操作,这些操作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将是无法挽回的。另外,计算机设备安装也存在强制安装、修改本地设置、收集用户信息和推送广告等恶意操作。这些恶意操作都会给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危害。 1.2网络数据库带来的风险数据库,是数据的存储中心,网络上各种数据都被存放在数据库中,如果数据库产生数据隐患,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存放的数据急剧增加,各种私密的信息和数据都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系统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和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1.3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实际操作包括简单操作和技术操作,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因此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比如,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安全维护工作的时候,如果由非专业人员操作,操作中可能出现的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甚至造成重要文件丢失或数据源丢失,这些都会对计算机网络用户带来损失。 1.4联网软件安全标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各种具有兼容性的应用软件应用而生,这些软件的用户量大,在使用过程中占用大量网络资源。目前我国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针对单位和个人的一些要求,但也只是在对软件强制安装和难以卸载,恶意收集用户信息,浏览器的劫持和广告弹出等违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一些恶意行为进行了说明。联网软件安全标准主要是从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和运行安全等方便做出规定的。因此对联网要求、运行要求、恶意行为防范、运行安全等各种机制的完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 虽然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已经实现了自动化,一体化操作,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分析仍然是必不可缺的。 2.1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在进行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之前,一定要明确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及其操作对象,只有先明确了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目的和操作对象,才能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个人来说,进行安全评价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个人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方式,以便更好的实现联网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的工作目标就是使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熟练度,以保证公司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并增加公司的盈利。 2.2搜集安全评价的信息确定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目的以后,就要搜集安全评价所需的信息。只有全面的搜集相关的信息,才能为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才能进一步进行网络安全评价。 2.3选择安全评价的方法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具有科学性,方法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择不好方法,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又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合适的方法则能事半功倍。评价的方法有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方式,短期评价就是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对安全性能进行一次评价和风险评估,而长期评价是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安全性能进行评价。无论是短期评价还是长期评价,都可以达到基本的要求。 2.4实施评价工作确定了目标,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就需要开展评估操作了。安全评价是整个操作工作的主体部分,评估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项操作,任何一个操作过程出现错误,都会给整个评价分析过程带来麻烦。 2.5总结评价结果完成计算机联网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各个操作步骤都之后,就需要总结评价的结果了。评价完了不代表全部工作就完成了,总结也是安全评价的一个部分,计算机联网软件制式安全评价的主体流程都完成之后,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也是很重要的。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发现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得以处理。另外,将此次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的评价分析结果存储起来,也会给以后的评价分析工作提供参考,减小日后评价分析工作的工作量,减少资金投入。 3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意义 3.1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的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才能保证计算机其他各项功能的实现。 3.2减少故障的发生安全评价能够发现故障的所在,并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根据所提供的措施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进而维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功能的实现。 3.3方便用户的操作随着安全管理的自动化,用户操作起来也越来越方便,一旦出现问题,用户便可以用可行的操作步骤进行对问题的处理。计算机是一把双刃剑,方便我们的生活的同事,也出现了许多相应的问题,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网络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以防止出现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式安全评价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计算机联网软件的制度安全评价研究就是在便利人们的联网安全以及联网安全意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计算机联网软件,更好的让网络方便我们的生活。 作者:徐晓丹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小论文:会计信息工作计算机论文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具体步骤 (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复杂很多,其控制过程从对人的控制扩展到对计算机和人的控制。计算机的处理过程具有集中性、连续性,随着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载体变化以及共享程度的提高,会计中财务账簿控制系统渐渐失去作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做好对审计内部控制的加强。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产生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就是审计人员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从原始的数据凭证到最终的各种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现在审计前有大致的了解。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内部的有关人员座谈、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来跟踪业务处理方法,从而了解企业审计单位信息的内部控制方式有哪些,从而有利于今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完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初步审计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对于一个健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即便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的业务处理过程中也不一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因而必须对其内部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检查这些必要的控制制度是否在执行或者由哪个工作人员执行以及使用哪种方法执行。通过了解以上执行情况,从而把握其系统的可靠性、完备性以及可依赖程度,最终做出综合评价。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审查文档和有关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系统的流程,确定实际情况与规章制度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并确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试之后,进而需要对内部控制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评价过程遵循客观、公平、严格的准测。一般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评价初步的审查结果,评价被审计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哪些是比较满意的工作,哪些工作略显不足。第二,评价内部控制情况符合测试的案例,其具体的符合程度是多少。是否真正能够按照其要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三,上述的两种情况,其可靠性有多强,是否能够真正的为计算机会计信息审计工作服务。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一)当前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的现状当前我国多数企业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多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信息对各种分散的交易数据常常会收集起来,放置于计算机的中央存储器中进行存储。这种统一的存储方式加大了数据丢失和泄露的风险。有时候由于黑客攻击等计算机遭受病毒入侵,造成了数据的泄露或者损坏,缺乏相应的安全性保护机制。其次,对于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大。虽然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不能够真正的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其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大造成。最后,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普遍不高。我国的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在进行操作时实际能力更差。有些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没法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一旦发生风险也不知如何控制,因而极大的增加了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难度。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发挥审计功能,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一般说来,现阶段使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主要有对会计软件进行审计、对会计数据文件进行设计、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设计等。其次,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规章制度。当前条件下,开展会计工作不能再如以前那种墨守陈规、没有变通的会计工作,而应当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更加适用于企业本身的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还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看待会计工作的进行,将操作的规章作为具体的指导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审计,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严要求会计从业人员,要求其补充自身的会计知识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知识,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只有真正加强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其信息处理水平,才能够保证现代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内部结构都与会计信息化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审计的时代,充分了解审计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做好初步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更完整的获取被审计单位信息。总之,只有对计算机会计信息工作的审计做到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才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才能够促进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艳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审计局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应用电子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目前工作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工作室教学项目选择存在的困难目前电子专业工作室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的高年级阶段或者研究生教学阶段,对高职高专学生,由于专业学习的难度性,再加上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为2-2.5年,工作室教学的特殊性给课程开发和项目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2)师资力量不足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以案例、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前沿性[2],但目前负责工作室的指导教师离上述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比较缺乏,按照企业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难以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3)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工作室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关键,目前各工作室已经制定了实施细则,但具体实施过程不一定切实可行。学校在工作室的前期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期工作室教学环境的完善所需要的经费等遇到比较大的困难,而这也是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因素。 2.工作室教学的具体实施 以工作小组为团队开展活动:每个工作室配备2名专职教师和1名校外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不同和兴趣的差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尽量做到学生总数在30人左右,每一小组由大二和大一学生共同组成,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学生在工作室的学习时间由固定教学时间和课外时间两部分构成,完成项目后经过考核学生可获得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同时工作室面向学生课外时间开放,学生可以在工作室完成课程以外的学习任务,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室:利用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科技协会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开始小型技能项目比赛,以新能源工作室为例,学生在结束一个学期的项目任务后,举办便携式小型光伏发电系统组装比赛。同时定期开展各工作室之间的沙龙活动,每期由一个工作室交流一个主题,各工作室之间相互交流活动的开展方式和进度安排等,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沟通、活动组织、以及项目运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组织参加各类专业比赛:针对当前工作室指导教师在选择真实项目进行教学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情况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有力补充,通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意识等。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组织他们参加学院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 3.实施后的效果 工作室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导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3],学生进入工作室后,由于企业项目的真实引入和各项专业比赛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性,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内容,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依附于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客观上加强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工作室教学活动开展以来,指导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比过去有较大提高,每个专业方向的工作室与相应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和专业对口率。教师充分利用该平台明确个人专业方向,提升科研能力。通过工作室的建设,学生接触到了更多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最新技术,比如物联网工作室教学的开展,学生体验到未来智能家居的最新发展技术。工作室建设两年多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的规模和成绩比以往都由了显著的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10余项,部分教师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加快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步伐。 4.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能够使用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就业和社会适应力的衔接,是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工作室建设的教学方式具有融合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可选择[4]等优势。是提升电子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本文作者:胡国伟李伟曾佳工作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略谈应用电子技术的创新路径 一、应用电子技术在中专教学中的改革。 1.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了解电子元件的基础知识第一,在教学的内容方面开展多方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多接触一些常用仪器,尤其注意学生对于仪表仪器的接触程度,在让学生全方位接触到常用仪器后,还要注意进行启发式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能自己动脑思考,以此来加深他们对于常用仪器的印象,然后通过全方位的考试方式来督促顺便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在进行动手能力培养时,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不可或缺的。以前的经验使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尽管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却是相对贫乏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甚至不知道怎样来进行有关元件的识别,对于基本的检测也是一无所知。因此,我们在中专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电子元件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教授力度,使学生了解电子元件的种类、材料等基本知识,能够对于电子元件进行普通的识别与检测。过去,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缺乏,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无法识别是元件质量问题还是设计问题的笑话,从而导致其在实际的组装生产过程中,出现由于元件质量问题导致整体的工作效率偏低的现象。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于元件基础知识的练习,使学生不仅不会只停留在外观的识别程度上,而且还能熟练地使用电子元件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关的检验与检测,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电子技能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电子技能的培训,可以使学生熟悉掌握大量的元器件,使学生掌握焊接、插装等等的各项基本的技能,同时能够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的电路原理图,并能够对各类的电路进行不同的调试。在对电路进行调试及安装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各类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会培养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此外,在对电子技能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还会培养起直观检查并且排除故障的能力,这对于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缩短他们对于社会的适应期。 3.加大综合性的实验的比例。第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只能在指定的时间进入实验室来进行实验操作,但是各个学生的能力毕竟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完不成试验任务的现象。同时,出于对学生自主开展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鼓励,激发他们动手操作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明确了实验室责任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对实验室进行适度地开放。同时,对学生提供器件或者专业技能的指导。第二,进行综合性的试验。因为,不管是提高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只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上述两个过程都必须是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机统一,更有甚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大综合性试验的比例,使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成为综合性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研究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处理上,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1.把握教学目标,化解数学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强调其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必要过分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及思维的严谨性,对于某些定理可以只讲它们的应用方法,范围和实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比如涉及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先给出学生在中学学过的、易于理解的,并且与教学相关的引例,化解概念的抽象程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采用讲授的方法,会使学生感觉单调、枯燥无味,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马兵单位:河南省登封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略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革新 众所周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有理论远不能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当进行创新,改变单一科目如计算机课程、C语言,而加入电子设计、电子开发与应用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改变能够均衡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还应当把创新的思维提高到教学方法上。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调查法、探究法和讨论法等方法教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找答案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改变电子技术专业课堂的气氛,以独具专业特色的风格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一、电子技术专业各阶段创新的应用 1.基础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以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在基础操作阶段主要是带引学生入门,认识和掌握专业常用的仪表、仪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手段。相关的实验环境包括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电路,计算机实验操作以及实习。从上课伊始,就不断地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常用软件,像基本的office软件,keill软件以及PROTEL、VB等等。通过实践性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好本专业相关仪器的常用方法,例如万用表、示波器以及各种电源电表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课并不是理论课的一个附加,而是与理论课平起平坐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功不可没,不可缺少。对学习能力强,悟性高的同学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考取有关电子的证书,以为将来的就业铺金。 2.专业课实践阶段 专业课实践阶段主要结合本专业教学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或偶的那个。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后能够进行系统训练。这个阶段主要的课程有模电路、数、电力拖动、单片机以及电子设计等等。这些课程以设计和实习为主,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可以综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实用性与趣味性技巧,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具有独创性的实习计划和设计图。实习的产品,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程度的体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保存起来,作为下一次设计成果的借鉴。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有大的改变,他们自觉得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同时此阶段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目前知识处理面临困难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在此阶段,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来寻找课题,来选择指导老师,来自主选择合作者,并制定大方案,方案设计业务交流、采购选择设备以及协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思考与操作能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电子科技产业的要求,在毕业答辩中能够得到验证。毕业答辩小组也可以一改以教师为主的风格,可以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在切实的交流中,学生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呈现与系统的认识。 二、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专业是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灵魂,在电子技术专业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当前的信息技术产业步伐不断前进的情况下,如何将创新应用于电子技术专业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话题。鼓励创新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验室经验;不仅要求领导者加强重视,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作者:李杰单位: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刍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路径 一、参与工作任务分析会,与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析胡茗南昌工学院江西南昌330108由行业专家组织的“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使命“,头脑风暴”的工作,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是卓有成效的。通过“任务型会议的分析,建立了“装配“,组装”到“,“检测”,“调试”“,检查”五,类型,明确的元件形成,查排名,15个任务,并列举了具体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开发,是一家专业的培训是重要保障“适销对路”,以满足工业的重要专业绩效与企业需求。专业结构和电子技术越来越复杂,制造,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专业的应用,修复和电子等行业的销售,尤其是专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专业的发展,我们必须确定核心技能,是基本的核心专业技能的延伸,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普遍发展或盲目自由发展。因此,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核心是非常迫切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电子技术应用的核心技术是:检测技术组成,电路图的阅读技巧,电子产品的调试技术,仪器技术。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把握电子制造业及相关行业,不仅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调整专业设置,专业和步骤的优化,布局和结构,拓展专业方向 二、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1.依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在一般课程的专业方向(或核心技能)为设计基础。虽然核心能力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理论,但真正形成一个核心课程,理解和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这里和你讨论。 (1):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和专业的培训课程,纯粹实践问题。解决方案:围绕核心能力,优化设计。在传统的教学中“,电子技术”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学生最感兴趣。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项目教学,教学计划,教学的发展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正是这些珍贵的先行者,集团决定“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简化了传统教学的范畴,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基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 (2):忽视专业发展问题。本课程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发展滞后,如何更好的?解决方案:关注的发展趋势,综合课程开发。在这一领域的新知识,突出的新技术,新技术和新方法,以满足电子技术专业的工作要求的应用现状,促进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对核心技能训练和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应用“适用于课堂教学”和ProtelPCB生产,“电子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两个,两个软件和硬件,尤其在电子技术生产的“合成中的应用”的核心技能,是一个管道的综合反映,的学生更多的发展潜力。在行业,企业,大学教师和课程专家,许多头脑风暴和可行性研究,达成共识,在电子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元件和电路,组装和调试电路,电子产品装配和调试,Protel应用和PCB板的制作,电子技术及应用。如果核心课程是必要的,那么,专业课是可选的。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和专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各个地区,特殊的课程,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特点。 2.团队分工协作,编写课程标准。 (1)经验,写作思路清晰。目的建立核心技能训练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课程,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根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应用特点,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写作课程标准。 (2)资源的整合,团队合作。建议的核心技术,行业专家,目前的教学,基于尊重认知规律,根据行业专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分析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确定,课程标准。经过反复研究,学校队五分,选择专业的特点,在各个学校的骨干教师,制定完备的课程标准。虽然我们有自己的任务,过程和方向,但思想内容,完整的格式,每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有一些分歧和争论,最后作出调整。 3.专家指导,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专家,行业专家的第一稿,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他们提出的修正案,该小组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完成。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该研究项目,开发过程是一个专业,专业发展,专业教学指导。课程改革,需要尝试和探索,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作者:胡茗单位:南昌工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漫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 一、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与设计综合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目标 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根据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内外电子产品生产与制造发展状况和趋势,以服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兼顾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完成电子产品生产、电子产品设计、电子产品性能检测、电子新技术工程应用等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满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并为学生创新型、创业型的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二、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与设计综合技术应用中心的建设内容 中心完全按电子企业真实产品设计、生产、检测流程与行业技术规范要求,整合已有的实训室优势,改扩建不能满足实践能力教学的实训室,将建成拥有一个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平台、三个创新实训室的新产品研发中心、五个技术应用中心的科技公司、三条生产线的生产车间和两个产品检测室的生产研发基地(如图一所示),使之具有“三个层次、四大功能、五化特色”。完成学生一线操作、技术应用与服务、产品设计开发与检测三个层次训练;达到学生实践教学、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种功能;实现环境真实化、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和人员职业化五化特色。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按照图一所示①②③④⑤的训练顺序,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测试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形成既满足学生学习规律又直接对接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后的中心将形成如下特色: 1.对接产业中心以轨道装备制造业为立足点,对接湖南经济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需要,为企业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工学结合深化工学结合,促进专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构建了电子产品设计、试制、生产、测试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训练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3.突出创新在已有实验设备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基础创新实训室、微控制创新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嵌入式技术应用实训室”三个层级的综合创新实训室,满足三个年级不同基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着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开放共赢中心实行开放式的实训室管理体制,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搭建“工作与学习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模式。 三、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与设计综合技术应用中心建设的预期成效分析 1.实践教学,校内教育教学成效分析中心建成后,可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及其他电类专业师生的服务;每年可承担约1300名学生的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年承担的时间教学任务约120000人·时;每年可承担电气与信息类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约1500人·周;承担电气与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机器人竞赛培训。 2.社会培训,资源共享,示范辐射作用分析学院实训中心是中南五省唯一的国家级实训基地、中国南车集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中德师资”培训基地、湖南省中职专业教师培训基地。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与设计综合技术应用中心建成后,面向企业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容量在原有基础上将增加30%,面向中高职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容量在原有基础上将增加50%。同时,电子产品生产线以及各创新实验室等优势资源,可为株洲地区的三所其他高职院校及其他中职学校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与创新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3.技术服务,项目开发成效分析依托铁道供电与电气学院318自动化研究所这一校企合作平台,可充分利用中心的电子产品生产与制造车间、电子技术应用开发与技术创新综合实训室等,对外承接企业产品代工生产与产品检测实验,进行新产品研发与课题研究。 4.科技创新、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师科研水平成效分析中心的电子技术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实训室,开设了“三个层次”的创新实训室,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创新平台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进行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四、结束语 “公司型”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一种模式。本文分析了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与设计综合技术应用中心建设的意义,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已经达到预期成效,为“公司型”电子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谢永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论文 摘要:文章从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专业培养弊端、企业需求现状调查等谈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核心,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高职发展更迅猛,几乎与普通本科平分半壁江山,但办学条件和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职学院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一、目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老三段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 (1)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高职要求的状况。 (2)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 (3)没有考虑职业院校专业的学科特点。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 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的认可程度仅为20%。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 3、实践教学课时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达标 4、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专业的实际意义,而应用电子专业各学科间联系和运用很紧密。 授课方式单一,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出现教师一辈子只教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市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现状 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做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因此,我们对重庆及沿海就业需求量较大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在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岗位的分布情况和对课程、知识、技能需求程度,调研结果主要特点: 在技术难易度中,最简单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7﹪);最困难为程序设计(40.3﹪);在重要等级中,最高为使用电子仪表(35.1﹪);最低为辨识及选用电子元器件(8.9﹪);在未来需求中,最高为组装微处理器电路(32.6﹪);最低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2﹪)。 三、教学改革措施 由上述分析调查,我们主要作出如下改革: (一)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课程的结构注重有阶梯化、模块化、弹性化。 1、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简单重复,实现模块式设置。 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电子“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构建若干个技术模块,将结构、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融为一体。 2、实施替代学分制,加大限选课和任选课比重,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3、充实完善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职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上。 4、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克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方式,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由过去的2000多学时减为1500多学时。 2、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课程安排上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较新技术,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偏科多,因此,基础课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课采取模块式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鼓励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公务员之家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对为什么学认识不足”。这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如何运用、实践教学不到位。 1、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 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体,充分考虑企业对电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国家职业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有目的,学生的学习有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三级能力平台的设计,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贯穿教学全程。 3、“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分层次、模块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见下图)。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电子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完善与工作相结合的“分散实训、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电子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的设置、实验、实训内容和计划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2、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落实,电子教研室、系部定期检查和考核。 3、学院教务处、督导处及系(教研室)对教学纪律、教师工作实施督导。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应用电子技术研究论文 1.熟悉常用仪器使用 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实训是一门独立设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了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培养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效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开展多方位的教学环节,主要有注重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使用,进行启发式教学,开放教学,工厂实践教学,电化教学,最后通过面试来考查每个学生理论和动手的实际水平。 首先了解仪器工作原理,其次掌握测量方法。例如示波器在电子实践中是常规的测试仪器,作为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将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专门列为两个独立的实践课题,而且特别规定示波器的使用是“动手题”重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多次重复的操作,最终达到像使用万用表一样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不但会“定性”观察波形,而且能“定量”测量信号的幅度、频率、周期等。在单管放大实践中,当输入为正弦波时,利用示波器不但可以看到放大后波形以及和输入信号进行相位比较,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输入信号的增大或减小,对负反馈的增加或减少,对上偏置电位器调整等多种内容来实现晶体管三种状态的相互转换来观察波形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不仅看到放大后的正弦波形,也观察到饱和失真、截止失真及双向失真的形波。从而更深刻理解在模拟电路中,条件的变化决定着晶体管状态的变化,这样全方位的训练,不但能把理论课中难以理解的复杂思维变得生动有趣、明白易学,也通过学生对示波器的反复操作加强了应用动手的训练,对于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频率计、交流毫伏表等仪器,也在各个实践教学中熟练掌握及合理应用。 2.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础知识 电子元件知识是电子产品应用的基础,以前有的学生就业时甚至还不能识别有关元件,不会进行基本的检测。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电子元件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电子元件的封装形式、种类、材料、标称值,尤其是使学生掌握电子元件测量方法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如何进行选择。 过去学生对各种电路的分析研究大多只注重理论上的设计和分析,与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拿了设计图稿,进行实物安装调试时,由于没有元器件特性参数的概念,无法做到根据实际要求对元器件进行对比和选择,调试成功率往往较低,甚至做不出来,在产品设计调试过程中,无法辨别是设计问题还是元器件质量问题,使问题复杂化。甚至将本来是由于元器件的质量引起的问题,却往往错误地认为是设计问题,因此而把产品设计引入误区。在实际组装生产时,尤其要注意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质量问题,因为它将会引起整机质量严重下降。 目前有些大学的专业测试实验课开得较少,导致学生对元器件参数的技术指标、测试条件、特性好坏、灵活运用等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元器件测试实验的教学。只有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都重视了基础元器件的练习,才能使学生不再只停留在对电子元器件的外观识别上,而是能熟练地用仪器设备对其进行各种性能的检测,深刻掌握元器件的综合知识。 3.加强电子技能训练 在训练中熟悉各种元器件,掌握插装、焊接、导线加工、元器件引脚成型等各项基本技能,看懂各类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图,掌握各类电路不同的调试方法。在对各个电路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不光要锻炼电子技能工艺水平,而且应注意对电路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各类典型产品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各元器件参数变化或线路局部改变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等,并且利用技能训练中焊接、调试的机会,反复思索、检测、调试,让学生将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成为能够灵活运用的实践知识,并初步具备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电路技能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直观检测与排除故障的能力,这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许多电子产品的故障都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元器件损坏而造成的,可以凭借经验直观判断出故障元器件,从而分析出故障原因,省去许多繁琐的检测调试过程。因为许多常用元器件,由于电路的原因,损坏时都伴随有颜色、声音或者气味上的异常情况,而这些实际经验对在校学生而言尤为缺乏。电子技能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在插装、焊接和调试某个电路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对电路的运行做人为的“破坏”,使电路出现故障而造成元器件损坏,通过观察各种元器件的损坏现象,积累实际经验,并从本质上了解到造成各元器件损坏的原因。电子技能训练一方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艺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实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实践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4.逐渐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光靠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全面的测试,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计算出各种元器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最终才能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不但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再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安排上,可以这样做: (1)在基础课程实习中加强综合性训练,综合性实践锻炼主要目标是深化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承前启后。例如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模拟电路实验箱》就能实现一些综合性实践。如果只让学生遵循常规实验方法,他们则只是按照实验教材或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所要求的内容,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一般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或多问几个为什么。而综合性实践过程中常有故障出现,为了排除,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和研究问题,并逐步掌握了一些排除故障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实验技能。 (2)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可以加强研究性实践、设计性实践。教师只提供若干有明确技术要求的实验题目,不把实验电路方案明朗化,让学生通过收集所需资料、优化拟定方案、组织实施、处理数据、对结果分析讨论、写出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实施层次)。尽管开始的效果肯定不理想,但是我们训练的目的是“过程”指导。使学生在逐步掌握了实践技巧,开阔了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让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他们将来才可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1课题背景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我院较早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也在不断探索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随着现代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目前现状 根据教学计划,应电专业的校内总课时约1600,其中包括通识课近800(这也是系科要求改革的原因之一),进行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课时就十分宝贵了,而一年级在马山校区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训练量非常有限,二年级是训练的重点,基本上要完成电子装配中级工的考核,三年级则进入顶岗实习,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重点是校内的二年级及校外的三年级,抓住了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按照“进入、融入、深入”的认知规律,是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 3具体实践 ①校内基地建设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际上就是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训练放在实验室与放在真实或相似的环境中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了实验室,更应该尽力营造相似的职业环境,引入企业普遍采用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TSUKE),因为5S管理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在开展5S活动中,要实质性地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规范现场、挑战自我、提升素养、塑造形象”的方针要贯穿始终,尤其在我们规划新校区的校内基地建设时,必须将此模式引进。表1是电子实训基地5S规范示例。 ②从战略高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专业实际情况,2008年10月我们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了原海鹰电子集团高级工程师黄交宏老师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随着专业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 原有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基本上是近一两年刚踏出校门的研究生,我们实施“青蓝工程”,由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同时要求他们暑期自己联系或系里落实下企业不少于20天,以青年教师柳亚平为例,去无锡捷普电子生产线上和实习学生一起工作,既了解了生产实际,又理解了学生实习的甘苦,感觉收获很大; 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高职院众多,我们经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与同行交流。08年我系先后邀请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郭再泉副教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系杨海祥副教授,无锡居里中央空调总经理李学树先生来校讲学,同时系领导带队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学习,通过交流,明确了思路,确定了方向。 ③认真抓好校外专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方面,我院教务部门已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将整个第三年分为岗位认知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和在岗毕业设计四个阶段。我系对每个阶段又有明确要求,如我们对第一阶段岗位认知实习(3周)的具体要求是:联系实习单位(可学校推荐或自主选择),提供实习单位的常规信息;进行实习动员、实习分组,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领取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手册,初选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认真填写实习周记,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通过以上要求,在管理制度上形成统一规范,有效进行管理。 严格进行过程控制。有了制度关键还是执行情况,为此,我们进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学生我们原则上要求一个月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检查实习进展和状态,对指导教师我们要求每周与学生的联系不少于一次,联系的电子记录或文字稿由教研室每周进行检查,形成实习学生——指导教师——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学生的信息闭环系统,整个环节中的核心是实习学生,这样一来,该学生实习怎样?处于怎样的状态?进展到什么情况,可以说系里是非常清楚的,也只有在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够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各项工作的实施才能有保证。 想方设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实施“2+1”的培养模式不是简单让学生在第三年找到一个实习单位,关键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有多少适应?我们专业的生命力一是看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二是看在专业岗位上的可发展能力,尤其是第一条。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实践是:尽量要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一致,学校推荐的岗位自不必说,对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的我们也希望与专业一致,根据我们对学生实习岗位的调查,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提供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的课题4个,每个专业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岗位选择2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每个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课题时遇到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同时系里基本上每一个月要求学生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给予当面指导;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打下良好专业基础,系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在业余时间安排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如PHOTOSHOP、3DMAX、AUTOCAD等,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不仅安排学生回校,同时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校外实习单位走访,以我系06级学生为例,我系老师走访了从上海到苏州到南京及本市的学生实习单位近20家。 ④加强学生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学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特别是有较多的外企在招聘学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道德修养水平也被用人单位认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而实习单位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虽然我们学生也为企业创造财富,但由于总体上的人才过剩,加之高职院校众多,用哪一个学校的学生就由多种因素决定。以我系应电专业学生在无锡华润安盛公司实习为例,该公司同时录用了我院、江苏信息职院、南京信息职院三所学校的各20多名学生,一年以后,公司领导明确表态,以后只用我院学生,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 ①我们将职业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断进行入职教育,努力让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学员到员工的转变; ②学生的基础及职业能力及岗位适应性与兄弟院校学生不相上下,但关键在于他们心态平和,有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这和系里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常跟学生讲: 原来我最担心的是我们学生没有单位要,但接触企业后得知,企业最担心的是留不住合适的人才,因此,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得到企业重用。正是学生有了平时的教育,才使得学生在经历了基层的磨练后能够脱颖而出; ③我们经常利用讲座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④主动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通过带学生篮球队与企业进行友谊比赛,带学生文艺积极分子与企业搞联欢活动,有效的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由于相互熟悉,感情日益加深。 4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以2009届学生为例,共有5个班级188名学生,除去40多名同学继续就读扬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接本”外,08年5月份,我系首次开考的电子装配高级工考核51人参加,通过44人,合格率86.3%,在无锡市名列前茅。学生实习主要分布在无锡捷普电子63人,无锡强茂电子10人,无锡华润晶芯半导体公司10人,苏州大智集团41人,上海响亿电子14人等单位。实习单位给予我系学生高度评价,充分说明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努力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办成无锡市级示范性专业。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以电子产品设计全过程统领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 摘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各门专业课程的体系不了解。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改革的思路,结合对于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分析以及作为访问工程师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以实际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为基础对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统领分析。 关键词:专业课程;专业技能;电子产品设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一、综述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对于所学习的各门专业课程的体系不了解。基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改革的思路,结合对于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分析以及作为访问工程师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以实际电子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为基础对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统领分析。主要分析在电子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专业技能以及各个专业技能与所对应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 结合多年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经历以及在相关企业对于电子产品的实际过程的了解,本文用图1来阐述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与电子专业的各种理论课程之间的联系。 要设计一个实用的电子产品,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功能需求设计相应的功能电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者有很强的电路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设计经验,同时设计出的产品要符合工艺的要求。作者认为在这个工作阶段的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先进行简单电路原理的设计逐步积累。设计出原理图一定要经过软件的测试,测试所设计的电路能不能与功能需求对应,各项参数能不能满足功能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设计者掌握测试软件,目前业内广泛使用的是multism仿真软件。 如果设计的原理图成功,说明我们离成功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但是一个电子产品最终表现是一个PCB板。作者认为PCB有两个作用:一是承载电子元器件;二是要用铜膜线将电子元器件按照原理图连接起来。要将原理图做成与之对应的PCB,就需要应用protel软件来进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熟悉使用protel软件的操作以外,同时还需要掌握电子工艺的标准,这样才能设计出完善的PCB。 PCB设计成功以后就是元器件的安装与调试,当调试成功以后安装上外壳。这样一个电子产品就设计成功了。 三、电子专业课程与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之间的联系 在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与电子专业的专业课程之间,作者认为联系二者的就是专业技能。在整个电子产品设计的过程之中需要相关的专业技能,而专业课程的开设就是围绕专业技能而进行的。 在电子产品设计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原理图设计阶段,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就是电路理论知识以及仿真软件的使用。围绕这个技能所以开设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高频电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在系统地掌握了各种电路的基本理论、本电路的结构、常见的设计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出相对应的电路。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之中需要掌握电路仿真软件来仿真所设计的电路能否满足功能分析所需要的要求。 设计的第二阶段就是如何将设计成功的电路原理图转化成与原理图相对应的符合电子工艺标准的印制板。这个阶段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印制板文件(PCB)的制作。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设计软件Protel,以及设计过程中的工艺标准。所以所开设的课程《电子CAD》、《电子工艺标准》等就是为本阶段的专业技能服务的。 设计的第三阶段就是元器件的安装,这个构成中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就是常见元器件的识别以及安装方法。围绕本阶段的技能,开设了《常见电子元器件》等课程。主要就是要了解常见器件的识别方法,安装的注意事项。同是本阶段也需要充分考虑电子产品的工艺标准。 设计的第四阶段就是产品的调试,本阶段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就是产品调试的一般思路以及一般步骤,常见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规范。所以围绕这个专业技能开设了《电子测量技术》、《电工测量技术》等课程。 四、电子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电子专业的各个专业课程的开设都是围绕整个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称中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而展开的。各门课程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在这里作者做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是专业课程的体系更加清晰。 《电路分析》是电子专业最基本的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是用线性的方法对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结构做了详细的分析,以线性元件以及线性的分析方法为主。为电子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电路理论以及电路分析中的基本定理与分析方法。《模拟电子技术》主要讨论的是电子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不失真地放大小信号。主要就是围绕如何消除或者减小失真来放大信号。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对于非线性的放大器件三极管进行线性的近似处理。《数字电子技术》分析的电路中另外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如何采用合适的电路实现特定的逻辑功能,在本门课程之中主要是了解对于逻辑的建立化简以及电路实现逻辑的基本方法。同时提供了实现逻辑的常用的数字电路的集成芯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主要是适应了现在电路的设计思路,用软件的控制功能来实现对于硬件电路的控制。《高频电子线路》主要解决了电路中的三个基本的问题,电路中电源的设计方案、电路中小功率信号的放大、振荡信号的形成。分析的方法主要建立在非线性的分析方法上。《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等主要是提供了对与实际的电子产品的功能需求的分析方法,对于各种设计方案的简化、对电子产品的分析以及评估。以上作者认为可以归结为电路理论课程。 应用课程中有《电子CAD》、《电路设计与仿真》、《电子工艺标准》、《电子测量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等。《电子CAD》主要讨论的就是印制板设计软件Protel软件的使用。《电路设计与仿真》主要讨论电路仿真软件multism的应用,分析所设计的电路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电子工艺标准》主要讨论分析了在电子设计的过程之中所需要考虑的工艺标准。在电路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电路的功耗、电磁场效应等情况。《电子测量技术》主要是在电子产品的调试阶段对于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的讲解。 五、结语 总体来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依照电子产品设计的过程而开设的,也是为了学生需要掌握各专业技能而开设的,以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来统领分析电子专业课程易于让学生掌握整个电子专业课程的体系内部联系。能更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以及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产学研的结合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人才派样方案,才能确保各种培养措施的正确实施,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依据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I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电子信息工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和国家非常重要的支柱性、引导性及基础性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教学计划为载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执行教学任务的依据,是监控和评价教学质量的准则。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学校适应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专业人才定位 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涉及家电、家电控制部件、计算机组装、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视听设备等领域。传统生产正被自动插件、自动焊接等新技术、新工艺所取代。生产人员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诸如品质控制、工艺控制、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高职教育专业只有紧跟电子行业公司企业的工种岗位,分析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才能使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相适应。因此,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解决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系统电子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从事电子类产品和设备的安装、调试、检验、运行、维修;具有单片机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具有对常规电子产品进行分析、开发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具备生产一线精密工艺设备操作维护、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及具备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能力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在制定专业建设目标时,我们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立足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实境组织课程,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案,建设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标准;打破学科界限,实训“一体化”优质教材;建设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集生产、教学、职业培训多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我院应用电子专业采用“岗、课、证相通融,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派样模式。“岗、课、证相通融”就是按照岗位技能需求设置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教学内容,课程的考核评价要求学生去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讲课堂设在实训室,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时间五个要素相结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分支比较多,不同的学校定位,必须结合服务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以专业复合方向为突破口,以工学结合、模块化进行课程体系整合。构建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个课程体系。 教学设计上采取“2+3+1”的组织形式,前2个学期主要安排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形成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奠定基础;第3、4、5学期安排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安排学生定岗实习,是学生在职业环境中深化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公共必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公共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必修28个学分。专业平台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有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PLC技术,工程制图与AUTOCAD,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子工艺实训,等专业必修课77学分;专业英语,多媒体技术,小型电子产品外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6个学分。 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时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知识,局用熟练的专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可。 四、结语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个的探索与实践,更好地实现了从学生到企业职员的完美衔接,同事也提高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壮大了企业的人才规模,为社会创造非凡的价值。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的应用电子技术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成效分析 【摘 要】按照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流程,采用企业当前主流生产性设备和自主开发的先进虚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与真实产品生产结合,开发基于真实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建成了“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的共享型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大功能需求。 【关键词】“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从“生产制造”到“制造、研发、服务”、发展方式从规模型到创新效益型的转型升级,嵌入式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需要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基于上述背景,按照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流程,采用企业当前主流生产性设备和自主开发的先进虚拟仿真软件,虚拟现实与真实产品生产结合,开发基于真实产品的实训项目教学资源,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研发与生产四大功能需求的共享型实训基地[1-4]。 1 形成了“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 按照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服务流程,建成电工电子基础实训中心、电子产品生产实训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与技术应用中心、轨道交通装备综合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五大中心”,形成“公司+车间”的实训基地模式。 2 校企共建了“虚实结合、系列化功能”共享型实训基地 与上海ABB、苏州博众合作,新建了国内一流的自动化综合与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与南海益晶合作在校内新建了能进行工业级半导体芯片精密测试、电子产品批量生产的电子产品检测与组装车间(校中厂);与珠海伟创力科技公司合作建设了国内一流的能进行电子产品手工焊接与调试的SMT焊接实训室;与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合作新建了 “AGV机器人应用中心”实训室;新建了机车车辆电气装置检测实训室和3D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与INTEL公司合作改扩建了能进行CPLD/FPGA电子自动化设计的Altera联合实验室(EDA技术应用中心);与TI公司合作改扩建单片机联合实验室;与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及苏州瑞苏电子有限公司合作;改扩建PCB制图制版实训室;改扩建ST联合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应用中心)。 3 实施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基于项目、产品、服务综合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实现“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 把企业 “精益生产”的先进管理理念、和“6S”等现场管理方法与“博采众长、赢向未来”等职业文化引入到基地。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实施以“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基于项目、产品、服务综合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协调做好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工作。在真实的车间和技术中心中以乒羽比赛计分器等实际产品的设计开发为载体,学生在“车间、中心”中做产品、搞项目,实施生产性的项目化教学,实行“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按照企业、行业标准,结合教学要求,形成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培训标准,规范实习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与考核评价。近三年来,开展中高职院校的骨干师资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企业培训等各类培训班22个, 达3981人次。校企共同完成等《可调30V、5A直流稳压电源实训装置》等技术服务22项,各类经费到账198万元,获得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4 体会与思考 建立良性循环体系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与深化的关键: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室、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实现“双主w育人”,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通过提供“顶岗实习”与“就业”机会的方式,检验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学校的培养质量获得企业的认可,企业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人才培养的各方面,真正实现“双主体育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体系。而保障良性循环体系运行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研究 【摘要】课程基本思路的建设是,经过岗位调研、典型工作案例的分析、行动范围的规划、实际课程的转换这几点实际工作完成的。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是本文主要想过的探讨方向,是极富职业特色的课程建设研究,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技术,按照工作体系而不是知识体系来开发课程,即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同时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规范进行集成,从而让电力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得以建立。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工作过程系统;课程研究 一、前言 目前,当代企业和社会已经从传统的运转模式走向以过程为向导的新运转模式,在工作时除专业技能以外,关键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质也是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工作条件。现代的教育方式应该围绕解决综合问题进行教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针对“解决社会工作综合型问题”进行转变,这种复杂的教学模式,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其中的社会的因素也不能小视。所以说,教育的模式应该尽快打破传统模式的种种束缚,科学的把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学生能力进行联系,所以在开发方法方面应该注意实现后面三点:一是从主观意义看来,我们应该把工作当中过程进行整体化分析,而不是对那笑细小的工作点进行专研;二是重点培养创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适应能力的好处;三是构建学习过程时,应该看重“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习过程完整”。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可能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抽象发展过程不是一个人能力发展该有的过程形式,其学习过程是要具备情景化和具体化的,因此,职业学习中必须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分别是“工作过程学习”和“课堂学习”,这两个方面可以在学生的学习历程当中化为一个整体。课程开发必须将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其基础是整体化的职业分析。 作者有幸到德国进行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德国这个工业强国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和基于行动过程方面的课程开发方法作者都可以熟练的运用,并且让开始计划好的任务圆满完成――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学习领域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作者在北京的回国学术报告会上进行发言,德方和我国教育部门的专家团队都对作者所表意见深深赞同。 二、总体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确定 要确定实际的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方面有两个: 1、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国家的教育结构息息相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政治要进行科学的分析,选择符合条件规定的企业(规模中等偏上的企业、企业集团中技术一般的企业)进行调研;根据所选企业中岗位的相应要求,分析岗位上的典型任务模式,结合企业员工的各种要求进行课堂设置。 2、学生个人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哪里,从而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领域确定 当学习目标确定之后,就要进行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了。其课程要极富职业工作方面的特色,在以后的工作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领域进行确定。简单来说就是解构整个学科的传统体系,重新构建新的行动体系,同时对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和规范进行科学集成。 1、工作过程分析:根据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的分析,从而了解工作的基本流程。 2、行动领域归纳:岗位典型工作与学校领域的结合,成为实用的综合领域。 3、学习领域转换: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三)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组成学习领域课程的结构要素,是课程方案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换句话说,学习情境是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背景下,将学习领域的目标描述和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化,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 实际上,学习领域是课程标准,而学习情境则是实现学习领域能力目标的具体的课程方案。学习情境的载体可以是产品、现象、工艺等等,学习情境因学校 因教师而异,具有范例性、可替代性和迁移性的特征。 (四)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主要强调行动导向的教学及其实施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实践条件的准备师资的配置以及教学方法选择。 1、实践条件:包括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主要的体现是专业“一体化教室”装备的使用和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满足在企业的教学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2、师资配备:实现行动导向的教学,必须处理好校内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的分工、协作问题,并需及时进行适应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职教教师主要承担“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任务,而企业兼职教师重点在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优势,特别是来自企业的订单项目以及顶岗实习环节的实施等。 3、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意义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 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设计的优化 学生就业后,通过毕业生反馈、专家论证和企业调研等,进行下一轮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修改和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方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一)经济社会背景 1、产业构架和产业规格。应用电子技术是国家重点看重的教育专业之一。我国的应用电子技术发展规划是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点关注,国家鼓励全面开发大中小型元件和新式集成电路,从更快的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山东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山东省“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着力建设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并把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放在第一位。这就为本专业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电子产业区域优势明显。山东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电子电器产品强省,有海尔、海信、浪潮、鸿富泰等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同时山东也是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一级市场,世界及国产品牌都在抢占山东市场,纷纷在山东开店、设厂,形成了明显的电子行业区域优势 从全国范围看,已经形成广东、山东、江浙、京津唐四大电子产业区域。 2、人才需求。多数企业都需要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从国家产业部和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给出的数据看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并没有多少,全国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只有四十多万人,但是每年毕业人数只有不到十万;从山东这个电器大省每年给出的数据来看,全省每年都需要一万五名应用电子技术的人才,来填充各行业岗位的需求。 就业岗位发生变化。作者在经过了海尔、海信等三百余家大中小型电子企业用人情况调查之后发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产品的技术不断的升级,新型科技的不断采用,其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的岗位也随着变化。电子电器技术与销售岗位、技术服务岗位、产品管理岗位,是企业给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所提供的工作岗位,这些也是比较常见的岗位。电子电器技术销售及服务岗位:电子产品的市场销售、维护、电子维护网络的开发和管理,其中的技术元素特别的多。在这些岗位当中人才更为紧缺的是,高端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维修岗位,在这个岗位中急缺高素质人才。电子电器产品管理岗位:主要有电子电器生产出来之后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装配、调试、检验、设备维护和生产管理,以及电子电器新产品的开发计划。最后说到电子电器工艺岗位,这个岗位关系到电子电器生产时的工艺是否到位,所以说高素质的人才在这个岗位当中也是屈指可数。 企业对于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企业选择人员,都要求,人员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还要具备较高的情商,如团结精神、人员交际、敬业精神、行业洞察力等,即员工的能力是要多面化、全面化的。 (二)工作任务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是由数个小型工作进程所组成的。企业的这种理念也可以使用到职业教学当中,可以把其转化为教学式的工作任务,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岗位人才。从电子技术方面看来,相对于的职业标准国家是有所制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国家所制度的职业资格标准与鉴定指标进行融合理解。 (三)行动领域确定 行动领域的具体解释是工作生活当中的情景构架,与原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动态等一些情景结构所合成的任务总和。另外从企业方面看行动领域,是按照企业所指定的计划进行活动的领域,以达到完成企业工作的目的。 (四)学习领域确定 行动利于教学归纳中包含了学习领域,这种规划是按照教学流程进行的,对教育领域进行规划后,用于以后的教学行动领域当中。职业教育当中的职业行动领域存在每一个专业的学习领域当中。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给定的学习时间这三个基础因素,是学习领域构件的重要零件。想要表明学习领域的特性就需要目标的具体描述,而任务的学习则让学习领域更具专业化、精确化。当学生在进行该领域的学习时那么学习目标的描述就是得到的完整学习效果,可以使用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描述;而任务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作为基准学时,可灵活安排。 四、结束语 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大的提升,保证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从而让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为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服务。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应用电子技术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各个高等学校也加紧了对这类人才培养的速度。由于当今电子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在保证这类人才人数的充足之外,就更应该重视其是否具备卓越的才干。在当今社会,具备多种能力的电子技术人才少之又少。怎样能够寻找到或培养出真正拥有多种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多能力结构 应用电子技术 人才培养 应用电子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应用电子行业在社会的行业结构中不可取代。在飞速发展的产品结构下,高新科技也在不断的竞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秩序即将被创造出来。由于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的应用电子的专业人才转为了炫赫一时的职员。并且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那些开设电子技术产业的高校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新的改动。怎样才能满足当今市场需求,培养出高质量多能力结构的人才,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电子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成为社会的佼佼者,这些都是需要深思的。因为这一行业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而在我国,这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开设大部分都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这种高职院校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难免会与社会中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产生矛盾。作为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的去找到应对方式,恰当的处理这种矛盾,培养多能力结构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多能力结构是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共同要求 在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的21 世纪中,知识引领市场。根据一些材料指出,由于我国的企业职工文化低,技能差造成产品的通过率下滑,生产总值损失惨重。通过这一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之所以在生产力上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因为企业的劳动者技能太差。所以,其创造的生产价值也就微乎其微。这种现象既导致中国的生产力不足,又对自己本身的能源造成严重损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新,企业若要取得成绩就应该着眼于劳动者的身上。提升所有劳动者的素质。包括从事于产品生产或推广等多个行业中的研发人员,只有提高每个参与者的素质,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而作为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主干力量DD高职院校,更要投入于对多能力结构人才的塑造之上。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其更注重实用性。所以高职院校的目标就应该立足于技术教育中。可是当今的一些学校却远远脱离了这一目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传统封建,没有特色,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 二、培养多能力结构人才的主要措施 (一)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授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紧跟时代的潮流,突出社会发展的特征。比如教师在上课中就不能单方面的只讲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融入社会电子发展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到更多与社会相结合的知识,不至于在未来与社会脱离。 (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措施,让学生乐于自己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创设类似电子创新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在游戏中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游戏中可以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深入的指导,给学生明确思路。其中教师可以将出色的学生作品交给学校审查,通过之后对其作品进行推广,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何乐而不为。 (三)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若要能够确保W生会运用软件,就必须将电子信息技术中的理论与实践合理划分。比如教师在授课中,就要合理分配课堂的时间,一半教理论,一半教实践。理论与实践俩不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配合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适时的组织一些上机操作课。将企业的一些新项目融于操作课中,让学生自己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其设计。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然后老师对这一项目做出总结,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指导。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在操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多能力结构人才的关键。想要规划出良好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有一支结构严谨并且技能卓越的师资队伍。根据当今高职院校内的教师能力来分析,不少学校还依然出现学历不够职称太低的状况。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十分影响其发展。所以本文倡议,高职院校为建设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经验足的教师队伍,就应该设立职称考试,并对老师的专业水平定期进行指导。 (五)加强关于教材的相应改革。 随着时代的更新,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已经远离了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当中,所以,对教材的改革大势所趋。问题在于如何进行改革。教育部就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把一些新技术编到了书本当中。并且也要建立新的教材模式。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教材的模式主要是以操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其外一些院校还可以自己制定有特色的教材,将本校的专业全部融于教材内,提高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 (六)提高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其最主要应该落脚于课程的安排上。因为当今的许多学校都是根据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与方向等平台来安排课程。由于电子专业课程中,知识面多,包含的内容也较广,所以对于电子专业的课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举个例子,对于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课程中,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技能。教师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要学会按照单品机的特性来提升课程的内容,但在这过程中运用热点技术要适当。 三、结语 针对当今社会对这类高质量多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要,本文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对当今的教育模式进行改善。根据本文的陈述,不难发现改革教育是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这些应对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但是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来说,只做这些努力还不够。所以国家要加大对教育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3+2”模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机衔接分析 【摘要】相当多的中职生是通过“3+2”升学模式进入高职,但出现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充分考虑中高职两个阶段课程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要体现中职和高职之间是交互的递进关系,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作用,实现中高职 “3+2”模式课程有机衔接。 【关键词】“3+2”模式 课程衔接 中高职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高职院校逐年加大对中职学生的对口单独招生规模,这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展的必然要求,以构建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体系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育对象、学历层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行业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需要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对“3+2”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做分析。 一、“3+2”模式的生源状况 中考取得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都直接进普通高中,而“3+2”模式的生源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毕业生,从初中升到中职的学生,显然“3+2”模式升学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中考分数较低。 三年中职学习后,然后可免试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在中职学习中,教学成果难以见效。再有中职教学中专业技能课时在总课时中比重过大,没有高考压力,减少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没有起到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基础作用。 二、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目前没有统一的中高职“3+2”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少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学习。通过调查、对比大多数院校的中职应用电子专业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发现两者其中很多课程的内容是重叠的,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等及技能训练内容。也有不少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反映,高职的课程又把中职课程重来一遍。造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学习内容丧失了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高职各自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高职院校的老师对教学内容没有充分组织和深入研究。 (二)文化基础课程薄弱。 不少中职学校“重操作,轻文化”,中职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技能训练,因此影响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中职生直升高职院校后,普遍感觉文化课的学习比较困难,比较典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出现大面积挂科现象。显然,在思想上和原则上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 从职教育的特色而言,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占比例都要1:1或1:1以上。但是,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内容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而且高职电子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没有体现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的生产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出产品一体化、智能化的特点,应该整合的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需求的毕业生。 (四)中高职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考证不衔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中职学校考计算机应用能力证、电工上岗证、中级电工证,高职学校学生也考这三证,为考证所安排的技能培训内容中高职两阶段有重复。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造成教学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考证的积极性。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机衔接 中职和高职之间是交互的递进关系,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量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中职阶段应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基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操作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兼顾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划分了各自课程,避免了内容重复,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主要课程设置。 (一)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 中职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达到中职学生应达到中职学校的学历教育要求、素质教育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还应学会有关电子、电磁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继续升学打好基础;以及选学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达到高职相关公共基础要求,能够与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衔接。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提高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力,高职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为将来学习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达到全国普通高校英语的应用能力 B 级考证要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参加全国四级或六级考试。 (二)岗位职业技能基础模块。 中职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等,与高职开设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等课程与中职课程衔接。《电子技术基础》重点加强电路知识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器件和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特点,《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研究主要是电子电路的各类功能电路如功放、信号发生、电源、滤波、编码、译码、计数、脉冲信号处理等特性及应用;高职《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在中职学习51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提升到单片机通信技术及接口技术、I/O口扩展技术、AVR 单片机的综合应用;高职《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在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学习传感器的新器件及新技术,培养学生信号检测能力和将新型传感器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能力;《高频电子技术》是低频电子技术内容的延伸,学习高频小信号放大、功放、调幅检波混频、调制与解调等知识,掌握通信电子技术的知识与应用。 (三)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形成模块。 紧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职开设的《表面组装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相关知识和电子装配焊接技能的基本操作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子产品相关的工艺技术、安全生产和管理知识;体现电子行业技术发展要求,高职开设《ARM嵌入式技术与应用》、《FPGA/CPLD设计》、《通信终端设备》等课程。 (四)职业技能模块。 中职开设的《电工实训》、《电子技术实训》、《电子焊接和装配实践》等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高职设置《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实训》、《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实训》、《FBGA/CPLD课程设计》、以及顶岗实习等,逐步递进的训练层次,提高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满足电子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 (五)不同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各个阶段的实训课程训练,以及职业资格考证强化训练,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高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国家电工中级证书、电工高级证书。 四、结束语 中高职对口学校的交流与研讨非常重要,有效地沟通协调,不断总结课程衔接经验,克服了原有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之间课程体系脱节、重复断档。鉴于目前对口招生以及单独招生在高职招生总量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认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还应建立起高职与中职对口的学校协作机构,加强沟通与合作,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作用,同时要紧跟行业发展,要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合作的基础上,优化整个课程结构,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汽车应用电子技术 摘要: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在本文中主要对汽车电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字:汽车;电子技术;应用 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阶段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顾名思义是现代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涉及两个技术领域。汽车电子技术的出现是汽车发展过程中一次重要革命性事件,并且成为衡量现代汽车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标志。纵观汽车技术发展史,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具体分析分别如下。 (一)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到 1974 年为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致力于用现代的电子装置代替传统的机械部件,开发重点在于单一的电子零部件,改善汽车内部某些机械部件的性能。主要产品有电子点火控制器、交流发电机、电子式电压调节器,数字钟、电子式闪光器等。这是汽车技术开始与电子技术出现结合的第一步,上述电子产品在汽车中的广泛应用开启了汽车电子技术时代的大门,为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1974-1982 年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汽车电子的发展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汽车工业开始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采用特定的电子技术和理论,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电子化设备就是集成电路和 16 位以下的微处理器。在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这一阶段,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在汽车上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为了实现特定目的,技术人员基于电子技术理论研制出各种电子技术系统,比如汽车内部的安全气囊系统、刹车的防抱死制动系统以及用于控制汽油喷射的电子控制汽车喷射系统等。 (三)1982-1995 年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汽车电子技术得到了巨大发展,电子技术开始由普通控制向现代化电子控制系统过度,为现代智能化电子控制系统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这一阶段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明显特征就是开始出现具有多种控制功能的计算机集中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以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核心,逐渐取代了传统电子技术的独立控制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电子技术产品有发动机集中管理系统、车辆舒适性电子控制系统、传统电子控制系统等。 (四)1995 年至今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的第四个阶段。这个时期最典型的汽车电子技术就是智能化电子控制系统,并且已经在汽车上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主要技术产品有汽车导航系统、电子地图以及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等。 二、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现状 (一)发动机控制技术 1、点火提前的电子控制 该系统在 20 世纪初就被应用于汽车发动机上,由微机、传感器及其接口、执行机构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微机会根据曲轴和凸轮轴处传感器采集的各种信号,做出相应的处理并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最佳点火时刻 。再根据冷却液温度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和进气温度传感器采集的信号来对点火时刻进行调整,根据爆震传感器采集的信号对其修正,从而使发动机接近最佳理想状态,达到节约燃料、减少空气污染的目的。 2、电子控制喷油装置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机电混合式燃油喷射系统已经逐步被淘汰,随之被广泛应用的是电控燃油喷射装置。在此装置系统中,由传感器检测进气量、曲轴转速和转角,转变为电信号传送到装置中的电控单元,电控单元根据需要的信号计算出油量。再根据得到的信号对最初的喷油量进行修正进而确定实际喷油量。 (二)车身电子控制 车身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单独使用的电子装置,和汽车的自身装置没直接联系。常见的有空调装置、信息显示系统等等。 1、汽车空调控制 汽车的空调控制是微机根据车内外的各种温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计算出车内应该达到的出风温度。从而对调节器开度、风扇电机转、冷却器风门(或者是加热器风门)等进行控制,使车内温度始终保持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而使车中的温湿度始终位于最佳状态,为车内人员提供最为舒适的环境。 2、信息显示系统 此技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阶段,由车况监测、车载计算机、电子仪表组成。车况监测是通过液压温光等传感器监测汽车的故障。而由车载计算机提供来的不同信息,则能提高行车安全、燃油经济、乘坐舒适等性能。电子仪表则为驾驶员提供了行驶过程中需要的最基本的操作信息。 三、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如今,由于人们对汽车的安全环保、以及舒适度等要求的不断地提高 , 这就要求汽车电子技术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例如环保、安全等和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以及微处理程度和对高新技术的运用。 (一)环保化 众所周知,汽车每年造成的空气污染占据污染物中的一大部分,这就要求人类研制出性能更加完善的发动机装置和电子控制系统,使汽车电子系统更加电子化、环保化。 (二)安全化 在被动的安全技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如在汽车碰撞时为车内人员提供保护,如气囊、安全带等。然而在主动安全性上,还有待开发。通过采用雷达、摄像、光学和超声波传感器等技术,开发不同的避撞系统与安全系统,甚至是自适应自驾驶系统以及对车的动态控制等等。 (三)微处理化 微处理的出现使得汽车越来越精细化,带给了汽车革命性的变化。微处理控制已经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最为核心的部件。当前汽车所用的微处理机,其速度和精度要求还不如计算所用的微机高。但是未来随着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不断扩增,伴随着其微处理器数量的剧增,其计算的精度和速度也将越来越高,性能也会越来越好,功能也必将越来越强大。 (四)软件新技术化 由于汽车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对相关的软件需求也将会增加,计算机联网更是大势所趋。这种情况下,采用多种软件,开发出高水平语言,便称为当下之需,以满足多种硬件的要求。汽车上的大部分部件将依据于软件,软件的多元化及其功能的提高,必将使得计算机越来越好地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 (五)传感器技术 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对传感器技术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与汽车需要,智能化传感器应该拥有智能化、多功能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点。具体来讲,未来的汽车传感器应具有模拟和处理信号的功能、对信号放大和处理的功能、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自动进行时漂、温漂和非线性的自校正功能等。 (六)多媒体娱乐与智能通讯系统 现阶段,汽车在移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支持下已经可以向司机和乘客提供各种丰富的多媒体设施环境(利用GPS、GSM 网络实现导航、行车指南、无线因特网以及汽车与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互动)和远程汽车诊断(紧急时能够引导救援服务机构赶到故障或事故地点)等功能,把汽车变为移动办公室和移动的家庭影院,并且能够把汽车道路和其他远程服务信息结合起来,构建出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ITS)。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汽车电子化程度的高低成为衡量汽车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对提高汽车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故正确把握汽车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快电子技术的研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从而实现民族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最终占据未来竞争中的优势位置。
教育与职业论文:试析职业教育发展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探讨 论文关健词:职业教育 技术技能 实训基地 论文摘要: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形势,阐述了大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与使用的重要性,以及知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川。职业院校如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值得我们广泛地研究和深人地探讨。 1.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精神.深刻领会、端正思想、埋头苦干 1 .1深刻领会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匾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为了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为了发展农村必须发展工业;为了建设农村必须走城镇化。这都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1.2消除重学轻术思想 长期以来,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承受着社会上一些偏见和不正确的观念的影响,我国社会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高中生就是比职教生好,这是一种偏见,我们多少年搞学术研究,实际上重学不重术,由于这种偏见,我们对术的研究远不如对学的研究重视。我们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工作的教师应打破这种观念的羁绊,默默耕耘、勤奋工作、刻苦学习,推动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昂扬向前。 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与使用,实现做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 2.1充分认识实训基地建设对搞好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是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基础。解决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实训基地建设就是这个突破口,把实训基地建设、管理与使用好,努力做到学校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就会对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由于重视不够、投人不足,以及一些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职业教育没有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很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的原因之一。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早在3000年以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就认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职业教育领域,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教学。 2.2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紧缺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外出进修。 2.3实训基地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3.1面向本地经济: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水平、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情况,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形式和内容。 2.3.2考虑本校实况:考虑专业设置及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本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与学校的长期发展和具体规划相联系,科学确定实训基地的模式和建设计划。 2.3.3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实训基地必须要结合学校已有专业及未来专业开发设置情况进行建设,要适应专业特点,为专业发展服务,建设多功能、使用效率高、周期长的实训基地。 2.3.4兼顾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经济效益:基地建设首先必须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次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市场相联系,创建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4实训基地的管理 遵循“管理出效益、管理保质量”的原则,对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实施科学管理。 2.4.1制度建设先行 ①实习工场(车间)安全制度:学习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对学生实行三级安全教育(车间安全教育、工种安全教育、岗位操作安全教育)。 ②设备操作与维护保养制度:正确使用设备,会对操作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③工量器具借还与赔偿制度:能按规章借还工量器具,对违反操作规程或人为故意因素造成损坏的工量器具(含设备)实行赔偿制度。 ④实习教学管理规范检查制度:对教师执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行过程管理、课题管理、考核与评价规范管理;对省教育厅颁布的实习教育管理规范的执行情况,作定期检查。 ⑤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对实习中发生的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等按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处理,真正做到三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受到教育和处理不放过;教师和学生不受到教育不放过)。 ⑥开展“7S”活动,培养文明生产习惯。“7S”活动,是指对生产现场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状态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活动。 2.4.2注重经济核算,努力降低实训教学成本 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科学安排实训设备培训运转计划,发挥最大效益;以节约的原则,科学设计实训课题,降低用料成本;充分利用人力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市场,承接产品开发、制作工程,创造经济效益;让“开源节流”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3.结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端正思想、树立信心、认清形势、埋头苦干,扎实做好实训基地建设这一职业教育的突破口,才能够发展好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型人才。 教育与职业论文:法律职业的特征与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 一、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它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类职业一样,都需要在大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职业训练后,才能进入其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 法律职业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法律思想、学术流派、价值标准和各种制度规定在内的法律知识体系,以及从事法律职业必须具备的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等等。与这种基于职业的特定内涵和特定要求而逐步形成的法律职业相适应的是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法律人(法律家、法律职业共同体)和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从事法律的人员一般有三类:一是应用类法律人才,主要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二是学术类法律人才,主要指法律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三是指法律辅助类技术应用人才,主要职责是辅助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工作。此外,还包括立法人员、仲裁员、公证员等。法律职业分工和职业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决定的,同时,也是随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广泛运用逐步发展而来的。 二、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具有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性 与法律职业的特殊性相适应的是一套由不同阶段的教育培训制度相互衔接共同构成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即教育培训制度的总和)。观察世界主要法治国家,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主要包括:一是法律的学科教育(一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法律专业教育的混合体);二是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司法考试);三是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通过司法考试后,进入法律职业前进行的以法律职业精神和法律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训练);四是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开始法律执业之后,每年都必须接受的继续教育)。各国法律人才培养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内部结构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中国和日本的法学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以法律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律师职业教育,德国的法学教育则是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培训相互连接、一体化的培养体制。由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法律人才的培养不论在普通法系国家还是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从业人员的培养体制都具有二元结构或双重性。即都是由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部分构成。但由于各国的司法制度尤其是司法考试制度和司法官遴选任用制度的不同,二者有的分开,有的合一,有的则既分开又相互衔接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广泛影响,随着法律执业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网络化发展,对各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法学教育的国际化和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各国法学教育的共同选择。 三、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 法学教育具有的深刻的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可以说,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不解之缘,法律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法律职业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传统和特征。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法学教育和法学学术的发展和完善将巩固和促进法律职业的建构,正是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和训练了法律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根本上讲,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布局结构和办学层次,决定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内在动力。 四、法学教育的二元结构 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基本要求,决定了法学教育具有二元结构性(或双重性),主要表现在: 法学本科教育的二元结构(双重性)。作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法学教育既包括通识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二者分割开来,对立起来了,以致出现培养出的学生不会起草合同,不会办案的反常现象,其原因就在于单纯强调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法学本科教育制度内外都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训练,不得不等法科毕业生进入法律职业之后,自己慢慢去摸索。当然也有的反应过度,把职业教育硬挤进本科教育阶段,这种错位的结果又影响了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职业所必需的法律学科体系,同样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究其原因都在于割裂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或企图在四年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育培训任务,使二者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制度联系。当前,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二元结构(双重性)。法学教育不仅要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法律人才。尽管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之间是一个逻辑结构,但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的一元性与法律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多元性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不统一的非均衡关系。 法律人才培养体制的二元结构(双重性)。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不仅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法律人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第一资源,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在为法律职业培养后备人才和提供各种法律教育培训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其本身已成为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培养、遴选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法律人才的培养工作不仅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而且还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依法治国方略和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主动适应法律部门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法官法》、《检察官法》和《律师法》等法律规定的合格的法律人才。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在我国,政体的统一性决定了法制的统一,而法制的统一性不仅决定了法律职业的统一,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并引导着法学教育的统一。 法学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二元结构(双重性)。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法律人才培养体制的特殊性,而且也确定了法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一方面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法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即普通高等法学教育或法律学科教育)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对高等教育的共性部分提出普遍适用的要求。另一方面,法律人才培养体制作为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职业部门有责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这种行业指导是一种典型的司法行政工作。根据我国宪法第89条的规定和国务院“三定方案”,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国家的司法行政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司法考试的重要职能)这样,由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司法行政部门的行业指导构成我国法学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体制的基础(任何一方越俎代疱,包揽一切,均不符合其双重属性,也不能胜任其职)。加上法学院自身成立的行业组织(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的自律性管理,三者的有机结合,共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宏观管理机制。除此之外,法律职业部门还负有管理指导、组织协调和统一开展法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职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随着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法学教育国际化办学进程,尤其是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法律职业部门在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将更加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在世界法治发达国家中均是如此。 五、抓住建立和实施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机遇,进一步完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职业资格制度,造成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脱节(二者之间失去制度联系)和法律学科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脱节,其结果不仅造成法学教育的混乱,而且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 鉴于司法考试与法律学科教育、法律职业培训和法律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了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高素质法律家队伍,因此,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完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对法律的学科教育将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 (如建立沟通交流的制度和渠道),导向作用(形成良性互动),规范作用(确立了法律职业的准入标准和规格,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法学教育的混乱状况,统一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标准,提高培养质量)和检验作用(由用人部门来最终鉴别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提出有效的反馈意见,不仅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正常的竞争秩序,而且也有利于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轨道)另一方面,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是它将有力地推动法律部门(或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尽快按照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的同考同训的原则,建立起与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相适应、相配套和相衔接的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制度。它要求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必须都在法官培训机构、检察官培训机构和律师培训机构接受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合格者方能进入法官职业、检察官职业和律师职业(即把法律职业培训制度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二次准入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对于非法律本科毕业的人员,如在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前缺乏法律本科主干课系统学习的人员,还应按其职业走向,分别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培训机构在进行统一的法律职业培训前,首先完成法律本科14门主干课的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法律专业证书。 在建立起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和统一法律职业培训制度之后,构建统一协调的法律职业培训体制和覆盖全国的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培训网络就应当是顺理成章的。在布局结构调整和重组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由国家和省级法官学院、检察官学院和司法行政学院(或律师学院、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共同构成的相互协调的法律职业培训基地和网络,是实施法律职业培训的重要保障和依托。它们与普通高等法律院校的学科教育制度共同构成法律人才的培养体制。与此相适应的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法律学科教育学历文凭与法律职业培训证书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并重的法律从业人员培养体制的证书制度。 此外,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还将对法律职业结构的改革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要求法律职业结构、法律职业分工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如最高法院已经提出要建立一个比较科学的法官管理制度,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理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工作关系,建立起书记员单独序列,明确法官人员的比例,建立法官管理新体制,逐步实现法官队伍的专业化、精英化。同时,它还将进一步推动和引发法律职业制度方面的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如法律职业交换制度,司法人员身份保障制度、司法官的遴选制度、司法官的统一任用制度、司法官的考核制度、司法官的惩诫制度和法律职业管理制度等等。 教育与职业论文:IT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历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 摘 要 IT产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发展。IT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IT产业的发展。就IT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方式: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且就新时期的IT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IT职业教育 IT学历教育 职业素质 1 概述 人才是国家IT产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IT企业和人才市场却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一边是IT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却发现有很多大学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①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基础,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养成而不是一时技术技能的训练;②教材体系的改革难以适应IT技术的发展;高校教材对实际IT人才的培养缺乏具体的指导性,仅仅在教学总纲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没有做到统一,各个学校和各个老师仍然仅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如何实现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和实用技术的有机融合,培养出具有完整理论知识体系结构、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才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1 目前IT学历教育的现状 首先,一部分大学生在从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还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切换身份。其中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进而造成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的动手能力。结果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已经具备了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 其次,IT学历教育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大学教学体系不能随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同时,大学学历教育周期长,专科三年,本科四年,无论三年还是四年时间对于IT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都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规律是每18个月就有一次新的变革,软件行业的变革也不会超过两年。所以往往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大学四年学到的某些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为了找到工作,必须重新学习当前市场最新的技术。有报道称,到国内某知名IT培训机构来培训的学员中,70%是计算机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他们在学校学了三四年计算机,却还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IT学历教育是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主导思想的,并不是以就业率作为第一指导方向,而是更侧重于大众化、基础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 300余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 300万人,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周济同时指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历教育的这个主导思想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出现: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在大学期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并有针对性进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那么就难免面临毕业后就业难的现状。 1.2 正确处理与解决这些矛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9岁的杨先生在深圳一家国内知名IT企业担任部门主管,他告诉我们:招聘人才企业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能说学历完全没有用,但是在IT行业,能力远远比学历更重要。何况IT业是一个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行业,“我们平均一个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训,才能跟上步伐,适应发展,否则就会被淘汰”。 上面这个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学历教育的普遍现象,但却折射出了学历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学历教育期间,学习的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需要在课外花大量时间去实践、钻研和领悟。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学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无法得到好的引导,很难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因此到了大学毕业时,知识体系就已经落伍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很难迅速适应企业的环境,也就很难受到招聘企业方的青睐。这是造成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的“怪现象”,而且给已经在职的公司职员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是多么大,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解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要从解决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开始着手。 2 IT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分析 目前国内对大学的定位有各种分类原则,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中国1 400所高等学校中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科研型大学分别约占中国本科大学的14.29%和65.10%。这样的大学以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为主。这些大学的教育内容相对来说偏重理论化教育,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比例不到1%,事实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备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大学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国内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以应用为目标,按应用需要设置课程,在教学上以就业为导向,从应用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95%以上的人是为了应用而学习的,他们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计算机工作,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人才。也就是说,IT技能教育培训的学生,学生目标非常一致:学以致用,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满意的工作。所以学习的劲头比较足,目标明确。 3 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IT职业教育能够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其实与其本身紧跟市场,面向就业等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3.1 课程体系版本更新紧跟市场需求 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紧跟市场需求,一般每两年就能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新的版本。而且同一IT教育品牌往往采用统一的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学员掌握相关技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使得IT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对来讲更加实用。 3.2 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强调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始终强调职业素质教育,并且着重突出两者的综合教学。其实企业需要的人才更多是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优秀的综合型人才,众多企业甚至认为,职业素质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专业技术技能更新快,通过短期的培训可以强化,但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职业素质也是决定人才未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综合以上,企业更需要动手能力强和职业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而不仅仅是学历高的人才。IT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疑比IT学历教育更好地迎合了这一点。 3.3 教育方法符合IT学习习惯 IT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非常符合IT学习的习惯,其可以说基本颠覆了传统的IT学历教育的方法。大学学历教育中,IT相关专业的上机和实验的时间远少于理论课程,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理论相对清楚,但是不会动手使用。与之对比,IT职业教育采取理论课和上机实验课平行安排,一般先理论后上机,能够及时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消化,并且还有专门的上机实验课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4 周期一般比较短 IT职业教育的周期一般比较短,从几个月到一年多,最多不会超过两年。周期短而学员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IT技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气氛相对紧张,学习节奏相对较快,在短时间内强化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也强化了技能。这种短期IT技能强化培训也正符合了IT技术快速发展的节奏,也保证了学员学到的技能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求。 4 解决方法 4.1 调整IT学历教育的导向 IT学历教育可效仿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并及时修改教学体系。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大学计算机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利,使得学院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的体系结构,拟定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具专业针对性、更贴近市场需求,更受招聘企业方青睐的大学毕业生。 4.2 调整IT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上机实验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大学里面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多的计算机专业课的考试更多的是以卷面考试的方式作为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的评判标准。这样的考试导向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弄清书本上讲的知识点,就等于掌握了这门课程”的想法。老师在教学上也势必会出现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而轻视了实践环节。所以,学校可以在加大对上机实践课的比重,加强上机实践课的效果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实际编程经验。 4.3 改善IT学历教育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 面对市场的争夺,学历教育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一问题。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研究就是寻求突破的途径之一。在北京大学,与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就为信息学院在读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际操作平台。北大一位在校博士生说道:“这里与外面的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参与各种项目开发与技术研究,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并不是每所高校都能拥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毕竟寻找一位合作伙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名气”的学校。资源匮乏的实验室,根本无法容纳逐年递增的本科生。所以,寻找与高校合作的合适企业,改善实验室环境都成为了改善教学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途径。 4.4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要做到教学内容跟上市场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清楚地讲授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有实战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实际的项目经验。所以对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以能上课作为衡量标准,还要强化实际项目经验的培养和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所以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授课效果良好、项目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了核心。 4.5 IT学历教育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现在的毕业生最欠缺什么素质?企业重视新进员工什么素质?外语流利、专业知识扎实还是计算机应用熟练?”这些问题应该由人才市场上的买方——企业来回答更具有说服力。最近,上海某高校向80多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反倒是计算机、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逐渐退居二线了。 综上所述,如果大学学历教育能够吸纳IT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大和改进教学实践环节,模拟企业化环境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这对于缩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企业适用的职业人之间的距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输送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历教育的效率,有效的利用了资源。 5 结论 在中国目前普及大众化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显然学历教育不可缺少,而且学历教育也的确已经为中国的IT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近几年,尤其是2000年之后,IT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为我国的IT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的人才,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始进入很多IT企业的核心岗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应该把二者更好的结合起来,各取所长,优势互补,这才是大趋势。 教育与职业论文: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 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科和专业多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但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则重视不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何改变或发展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对设计艺术院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应是急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的结合产物,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导致产品制作生产的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设计的预见性和工艺性也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建国后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的发展仍显得有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对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仍然显得淡薄。当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设计思想和职业特点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其中对于“画”的课程既显繁多又显庞杂,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绘画的基础要淡化,而从某此专业方向应强化这种基础,但它不是本学科的目的。而属于技术的、工艺的、工程的、经济的,乃至深入生产、制作的实践课程却是少之又少,可见设计观念淡薄与生产环节脱钩的现象自在情理之中,关键仍是教育观念与教学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无论是以传统称谓的工艺美术,还是以艺术设计相称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特点与纯艺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是在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缺少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不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实践,而是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加工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产品的直接载体,是设计实践中的产品流向的要求所导致的,也就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厂实习,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那么工学院设实习工厂,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是情理中的事,而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的教育纸上谈兵难道不是一种欠缺吗,事实证明这种欠缺是巨而易见的。在高校即使是毕业设计的寥寥无几的实物作品也只是一厢情愿,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要的前提,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高校设计艺术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实习场地不仅少得可怜,即使有所准备也常常形同虚设,在纸上、电脑上、教室里仍然是老师与学生表现的场所和媒介,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不脱离实践、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社会呢?这不仅是对“设计”一种误解,也是对职业特点的漠视,且不说我们的设计与现代高科技的给合差得太远,即使是一件轻工产品、服装饰品、广告招贴、产品包装和生活日用品的设计,也没能实现设计艺术所要达到的自的。 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日课程。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所以我们近二十年培养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究竟在多少从事相关的职业,又有多少毕业生具备适应社会会的能力呢,这是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同仁们认真地思考的问题。 从事设计艺术的工作者,有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显然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是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专业,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如果设计人员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生产,很少了解人们的生活力式,不熟悉市场和消费信息,那么其设计只是一种绘画式的理想方案而己。这种不接触实际,不接触生活一生产的观念,其实还是绘画艺术占据了主导思想所致,反映出唯美主义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缺乏对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性认同。如果我们把本科教育确立为培养设计艺术家,那么高职教学则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帅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定位似乎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如果培养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从事相应的设计工作,我们就应及时检查或调整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一些大学都在力争多上学位点,扩大专业分布,其实有些专业需要基础研究层次的人才,有些专业则适合应用性专业人才和技能性较强的专门人才,不要片面追求上层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所培养的对象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设计艺术的相关专业大部分是在应用性的层面上发展,当然有的专业方向需要更高一些,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教育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专业的属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应用性的专业谁办,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谁来培养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其实仍缺乏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总体把握。设计艺术院校与普通美术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差别在于,美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画家或是普及美术工作者的摇篮,而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升学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但我们几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使美术教学、师范美术教学与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教育拉不开距离,人们已习惯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发展,长此以往不可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所需的设计术的专门人才。 设计艺术的教育应划分的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设计艺术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个容忽视。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其实,我国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发展,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设计艺术教学的模式,但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显然是欠缺的。而近二十年来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表明,有些注重艺术表现的倾向,而对设计理论与技能有所忽视。在技能、技术的培养应该说是专业的核心内容,如培养陶艺师不让学生体验泥的性质和陶的火候,其再好的设计也是纸上谈兵;广告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同时若不了解市场消费知识,广告表现的材料与工艺,软件的知识与与应用,甚至印刷工艺等相关技术知识,其设计的广告只是脱离实际和唯美自赏的方案而已。设计是作品又是产品的方案,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技术的载体,如果在现代设计上对此问题仍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设计家和设计师。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养的结果很可能把目标定错了位,从这些方面应该总结一些经验才有利于下步的定位与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理论修养的培养并非仅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即使是专业理论也有层次之分。原理性的理论尽管晦涩难懂,但它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作为实践性的或技法性的理论一般能为学生所理解,但有时显得缺乏深度,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有可能陷入技巧表现而缺少创造性。除了专业理论,对于艺术或设计艺术院校师生来讲,对人文学科的教育也往往缺乏,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的素养不仅对于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质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等具有重要义,而且也是设计艺术专业必修的基础。 尽管我们的设计艺术理论还比较薄弱,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讲更需要有系统性、完整性较强的设计艺术理论作指导。在市场经济和条件下,按市场需求规律,学校的招生对象与教学培养日标如何定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西方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它强调竞争,强调社会平等。 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较为典型。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解决了普教到就业之间的两道高门槛。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只有60%-70%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相比之下在我国的设计艺术院校中,即使是职业教育等机构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也远远不够,而设计艺术教育则更是如此。表面看来院校的学生好像在设计艺术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衷于技法、技巧的训练和设计艺术的表现,但这些实践都是虚设的,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缺少真正的实践环节,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设计艺术类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的、技术的两个方面,同时应该认识到,设计艺术教育又带有鲜明的时尚性,它需要个断地补充教授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融入其中,并与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知识同步发展。而且在我国虽然重视科研的投入,重视对科研的力量聚集,但在先进技术转化为个产力的过程中却是薄弱的,我国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在西方却高达70%-80%左右。这不仅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师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鼓励社会参与,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设计极早开发转化,而在于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这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重视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普通教育的各个专业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试看,国际上每年举办的汽车工业展示、时装表演工业博览会、电讯展示会等都表明,人类的物质需求在不断增加,功能在不断完善,但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形象的设计、生活方式的设计和美化人们十活衣食件件的设计,无不是文化的体现。所以艺术与技术在工业以计领域是具双重地位的,只不过我们对艺术过分重视而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知识的学习。服饰、汽车、家电、移动电话等在技术指标上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用功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款式、造型则随着人们的时尚而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文化,即设计的文化,同时也是设计艺术在生活中的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有它的专业规范和限制,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方面,我们不能仅强调技术手段而忽视了艺术十现,更个能忽视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艺术的根本宗旨就在于设计思维的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求新观念的强化,它需要文化为基础艺术为表现、技术为根本,这也是“艺”“匠”之分。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固 然重要,但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敏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也 同样重要,是衡量一个设计师的标准的更重要一部分。从广意上来讲,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应具有独特性和鲜明个性,而设计家应是 具备大众审美要求所具有广泛知识,设计的方案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的意义。但这不意味着艺术在设计中没有主导作用,而是说艺术在设计中应具独特的有创造能力,这是艺术表现的结果,是在遵 循设计与应用规律上的融合。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应是技术的完美体 现与艺术生活化的有机结合,一件好的设计作品还能指导人们的生 活和审美,或能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试想,我们要培养适应时代或引导时代的设计人员,如果没有宽专业领域的知识,不了解相关的 学科技术知识,就不可能把握本学科艺术与科技的发展前沿。艺术 与技术的并重是对两者知识的汲取与融合,同时也是设计艺术、工艺美术教育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与职业论文:试论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 动漫专业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目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师资队伍的水平有限,培养的人才严重的脱离的社会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使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教育水平得到极大限度的提高。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的发展空间相对狭隘,教育资金的缺失,教育政策的扶持不到位,动漫专业教材的不统一以及动漫教育人才能力水平的良莠不齐。因此,培养一批极富创造力、具有文化底蕴、懂经营的动漫产业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日、美、韩等国的动漫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动漫市场,带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原创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日、美、韩等动漫强国相比。这是因为少数国产动漫还存在观念陈旧、制作粗糙、手法单一、幼稚说教,甚至内容不健康的问题。 一、培养的人才质量令人堪忧 在我国,特别是职业技术类院校大多设置了动漫教育专业,开设了动漫相关的所有课程,的确对院校的招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有专家确对此感到非常的忧虑,专家认为:动漫教育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的能力水平。我们都知道,文化底蕴的形成非短期内速成的。香港一位资深的动漫专家对我国目前的动漫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学纷纷开设热门的动漫专业,已经偏离的基本教育原则。“人才质量达不到要求,势必影响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而动画产业的滞后又影响人才的需求量。”我国的动画人才质量和动画产业面临博弈。动漫的表达形式和基本内容对创作者的水平要求都很高,不仅仅是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有艺术素质的要求,计算机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国际动画产业已被日本、美国和韩国垄断,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带有民族性的、民族风格的、极具民风的动画作品。动画教育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的重要。动漫产业与其它的文化产业一样,也具有岗位和技术的细分结构,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业,目前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能辅导学生创作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动漫教师。 二、动漫课程设置不专业 动漫教育是国内近几年突然新兴的专业。是国内公认的朝阳产业。社会以及家庭都赋予了很高的希望。目前,在国内,除了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少数几所开设动漫专业历史较长、积蓄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外。大部分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动漫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一方面表现在动画制作设备简陋,不具备动漫专业的硬件要求;另一方面学校没有专业的规范的动漫教材,动漫课程体系不完善;动漫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是专业的动漫教师,大多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担当动漫教师,更多的职业院校则是由社会上的专业动画人士充当教学带头人。开设的课程大多以平面设计为主,开设的动漫课程无非是卡通形象设计、二维网络动画、三维影视动画等等。开设的动画软件课程也是以ADOBE PHOTOSHOP、FLASH、3DMAX为主,后期动画合成软件仅仅讲授ADOBE PREMIERE影视剪辑软件。诸如MAYA、SHAKE、COMBUSION、ADOBE AFTEREFFECTS等专业的影视后期动画软件,因为教师队伍的不完善不成熟而只是让学生学习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模块。可想而知,这样的硬件设施、办学水平势必将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动漫教育前进的步伐,从而危及整个动漫产业市场。 三、教师水平能力有限 动漫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型专业,本科院校目前培养的师资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大中院校对动漫专业师资的需求。而职业院校的动漫师资更多的是从社会上引进的,虽然具有从事动作制作的经验,但是作为专业授课的教师,欠缺的不仅仅是动作授课经验,而且更多的老师不知道如何去讲授动画课程。职业院校师资的另一个来源是通过让学院的老师参加短期的培训或者进修。通过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如此的教师队伍怎可以撑起中国动画产业的大旗。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普及,未来动画的制作方式更多的采用无纸绘画,无纸动漫培训在社会上已是相当的火热了。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将无纸电脑绘画纳入了教学体系。因此,提醒各位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更加努力的补充动画基本理论知识,动画制作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动画专业教师。 面对目前的职业院校动漫产业教育现状,我浅谈一些关于改变现状的一些看法: 1. 动漫专业设置要适合动画产业的特点 动漫专业的学习对美术绘画基础的水平要求很高,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设置动画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动漫专业其自身特点。动漫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综合美术素养的体现,不仅综合了电影、音乐、自然规律、网络等多门学科的艺术创作过程。动漫基础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辛苦的学习过程,大量的学习电影、音乐、戏剧等相关的动画知识,了解镜头语言、动画角色的创意,角色动作过程的创作,场景的设计等等都需要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除此之外,动画创作人员对于物理学科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可以利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动画的高级控制。仅凭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动画作品。任何一部优秀的为人称道的动画品都是经过几十个甚至几百人几千人的创作团队完成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特别的突出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创作动画的能力。 2. 改变现有教学运作模式 现有的职业院校动画专业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动画理论基础、动画软件学习、动画创作阶段和动画产品化。而动画专业的教学运作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可分为动画角色造型人员、动画实施人员、动画后期合成以及动画制作技术总监四个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专业方向,因材施教,阶段性的培养教育。针对动画基础理论学习枯燥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赏析讲解经典动画片进行授课。动画的造型角色设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美术功底的强化与提高。目前,社会上大多数的动画实施人员大多来源于动画造型设计人员,他们既具有相当高水平的美术造型能力,同时对动画设备动画制作软件相当熟悉了解。动画后期合成人员的工作主要在造型和实施完成以后,对动画片进行整体的剪辑合成、效果处理等。这一部分人员对电脑动画软件的掌握更加相当熟悉。动画制作技术总监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协调动画创作团队,整个动画片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所以,职业院校在动画总监的教学模式中重点培养动画总监的大局观,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当然,全面的动画专业知识是必须掌握的。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动漫专业教育不是因材施教,教师授课没有针对性,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市场严重脱节。如此的教学模式,怎能培养出我国动画产业的栋梁之材。 3、校企合作是目前动漫教育的最佳方式 职业院校单方面的培养教育方式已经脱离了社会,体现在各个专业层次上。而动漫发展的方向和空间离不开校企合作。以下两种校企合作的方式值得推荐:根据企业需要定向培养动漫专业学生的技能,把企业的项目的内容融合进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根据项目要求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战性的动画创作。同时,企业定期跟踪项目进展的过程,这样的合作方式校企达到了双赢的效益。职业学院对企业的选择不单是一个项目,要考虑整个动漫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动漫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办学活力,推动专业建设朝市场运作的方向发展。盲目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我国动漫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4、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技术骨干的重要阵地,必须首先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只有汇集了一定规模的高水平教师,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力才能得到提升。教师队伍优先发展,职业学院要重视提高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充分重视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大力提高学术水平。要在广大教师中提倡潜心科研和教学的风尚,反对谋位谋官的不良风气;要提倡专心致志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风尚,反对只看课时量的风气。重视培养现有教师队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既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引进人才要严把进人关,切实保证引进的人才质量过硬。注重加强学科专业积淀。师资队伍的建设要与学科专业的建设进一步结合起来,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有针对性和提前量。加强考核,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奖优罚劣。教师规模适度增加,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改善。在教师规模扩大的同时,要大力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水平结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引进国外高水平的教师,会大大节省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并且通过外教的高水平执教能力,可以带动一大批学院年轻教师。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再以原有的模式进行,而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产学一体化,合理设置动漫专业课程,学校更可以根据结合自身的特点、教学思路,应对不同就业市场定位。认清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现实,目前的技术水平,把握现代职业院校动画教育的思路,对我国的动画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剖析与探索,构建适应中国职业院校自身的现代动画教育体系。我们坚信,职业院校抓住动漫新产业发展赋予的办学机遇,克服困难、大胆革新、努力探索,一定可以为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教育与职业论文:试析动力系统视角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 [论文摘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因素主要有慈善动机、个体动机、集体动机和情感动机,当前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机制应以利用企业的个体动机为主,从动力系统的视角,构建各自担当的引动系统、驱动系统和助动系统,并依靠耦合系统的协调力量,共同形成促进机制的最强合动力。 [论文关键词]动力系统 企业 职业教育 促进机制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密切相关,企业的参与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深度参与。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足已成共识,学者们纷纷从多个视角作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但对于如何激励企业的参与,协调职业教育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则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动力系统作为一个在能源、机电和汽车工程中普遍运用的概念,它的整体协调机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中具有借鉴意义。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分析 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是重要原因,分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对于科学构建促进机制具有指导意义。著名学者徐国庆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慈善动机,这与企业自身的成熟度和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直接相关,也取决于宗教信仰对企业的积极影响;二是个体动机,企业在创造直接利润、方便获得廉价劳动力或提高社会声誉等方面能获得利益时,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三是集体动机,企业的共同愿望是提高整个劳动力群体的技能,但单个企业又不愿意来做培训投资,只有建立基于建章立制的规范集体,才会激发形成企业的集体动机。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当前还存在第四种动机——情感动机,企业与学校的领导团队之间如果建立一定的私人感情,企业会出于人情原因参与职业教育。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重点把握和处理动机的多样性,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今一些学校通过找关系,弄人情以博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感动机,是一种不得已的当下流行方式,这显然不是长远之计。当前我国的企业成熟度普遍不高,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机制仍要以利用企业的个体动机为主,并尽可能地提升企业的慈善动机和发挥企业的集体动机。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促进机制,是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各种要素和力量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从动力系统视角,应包括引动系统、驱动系统、助动系统和耦合系统四大部分。 (一)引动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引力 1.标杆引路,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需要发挥标杆的示范效应,借助媒体的力量,建立“标杆引路,以点带面,整体辐射”的推进策略,在观念上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在方法上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动范本。一方面,要建立“政策标杆”,由政府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施条例,使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规范行业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如规范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内容和相关考核办法等;政府还应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奖励政策,可设立多层次多类别奖项,对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形式多样的表彰奖励;政府也可引入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如政府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培训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需要选择投资,并将企业投资纳入政府经费资助范围。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标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授予荣誉称号和经济奖励,如设立企业教育贡献奖、慈善关怀贡献奖、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等,在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综合实力评估上给予倾斜,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受益情况,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激发更多的企业成为标杆企业的学习者和自觉实践者。 2.文化引领,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远战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引动,不能只重视当下的、速成的刚性引力部分,更要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的柔性引力,以“润物无声”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就要求秉承“文化引领,战略驱动,校企融合”的文化建设思路,逐步培育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一是要建立文化培育的意识与耐心,政府要科学制定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文化建设规划,运用行政资源进行教育、宣传与引导,让企业感受到参与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企业自身,逐步形成广大企业的职业教育情怀;二是要发挥行业和媒体的功能,引进与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文化,强化宣传,逐步建立普适价值观和提高企业成熟度;三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活动载体,将时代要求、社会使命、企业自身战略和企业主体文化结合起来,促进参与意义在企业文化中的渗透,逐步形成企业乐于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驱动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动力 1.政策发动,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运用政策杠杆驱动企业的积极参与成为最有效手段。首先,应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必须行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应出台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法规,如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法》,确保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政府职能和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应该”“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等没有约束力与操作性的口号,对于没有履行职责,逃避参与职业教育责任的企业,依据明确的处罚条例严格执行经济处罚或信用制裁。其次,运用“利益杠杆”撬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驱障碍,企业是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市场实体,它的利益需求是最根本的动力因素。应由政府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驱动与补偿机制,依据“谁参与,谁受益”和“多参与,多受益”的原则,立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细化税收优惠标准等方面形成明确的法规条文,还应制定在补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支付成本、产学合作项目研发和培训项目支持等方面的资金补助政策。同时,要依托政府,加快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增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驱力,促进企业主动谋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 2.评价促动,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修正机制。评价是修正与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直接手段,是促进产学合作的重要外驱力。以政府为主导,构建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状况的评价体系,以此作为企业等级评定和其他各类考核评奖的依据,相关机构应制定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科学标准,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如对校企合作的开展、职业教育的投入、员工教育时效等进行定期而全面的评估与监督,并出台配套干预性政策,建立企业与职业教育合作的“硬指标”,及时规避与修正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和不当行为。同时,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积极的动力机制,评价结果公开,接受大家监督,形成舆论的正面促进力量,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可以采取多形式的激励方式,带动广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 (三)助动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推力 1.协会推动,构建产学合作的服务体系。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能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积极介入。我国应通过各种举措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和自我管理功能,使其成为产学合作监管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1)政策服务。政府应赋予协会一定的监管权力,把大量微观层面的管理与服务性职能让位于行业协会,让协会自主建立完整的监管制度,提升产学合作的监管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应赋予行业协会某些审批、评价、查验和定价等权力,强化行业协会的监管服务意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行业协会要全面参与产学合作的管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例如,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发展规划及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等管理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所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2)信息服务。协会要建立与企业、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有关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信息、职业教育信息、市场信息及技术信息等;开展多层次的调研与咨询服务,对区域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生产和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建议;定期举行企业技术发展论坛、产学合作论坛、新闻会等,加强协会与企业、职业学校等的交流,也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决策依据;强化信息网络管理,搭建集综合监督、受理投诉、协调指挥和综合评价于一体的产学合作公共信息管理平台。(3)培训服务。行业协会应积极筹集经费,统筹规划,广泛开展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相关的活动;同时,协会应参与制定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训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等,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工作。 2.职教助力,构建职教自身的完备体系。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状况是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一个重要诱因,职业教育只有构建与企业“条件匹配”的完备体系,才能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1)与产业对接建专业。地方政府首先要立足区域经济需求,动态调整形成合理的区域性专业布局。学校层面要紧贴企业需求,根据企业岗位及技能要求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同时,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实现校企共建专业。部分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可以通过企业冠名、订单培养等方式,形成校企深度共建。(2)与岗位对接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一方面要立足当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发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以岗位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指向学生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推进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3)与师傅接轨育“双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在多管其下,首先,要“走下去”,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践制度;其次,要“请进来”,建立“兼职专家库”,常态性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最后,要“研起来”,构建企业师傅与职教教师的沟通机制,开展定期的技术交流,共同研发项目。(4)与车间对接建基地。第一,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可在校内建设“教学车间”,形成集生产、实训、技能培训和技术开发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第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基于合作协议,可以开展校企联办、校企协作和临时挂钩等不同松紧程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四)耦合系统:形成促进机制的合力 1.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多个动力系统并非是单独作用的,而是相互耦合并以合力的形式存在的,其合力大小取决于各动力系统之间的紧密度,要破解各系统之间的沟通壁垒,需要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法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修正机制”一条龙管理体系。(1)确保政策法规的操作性。政府主导并制定的产学合作相关政策法规与制度规章必须是明确的、刚性的和可操作的,确保各相关主体都能在法规条文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2)确保运行机制的通畅性。促进产学合作管理体系运行的通畅性,需要多维视角。在资金保障上,须建立公共财政对产学合作管理体系的投入机制,确保资金渠道畅通;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供需的预警机制,使政府整体把握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匹配度;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给予相关企业以税费减免和项目资助等利益补给。(3)确保评价体系的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筛选,而是促进与发展,这就要求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与程序,评价结果做到透明公开,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资金激励、政策激励或荣誉激励,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4)确保修正机制的整体性。促进机制即使正常运转也难免会出现结果与预期的偏差,这就需要引入修正机制。修正以评价为依据,实现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刚性要求与柔性建议相结合,短期整改与逐步改进相结合,以修正机制的整体意识赢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态度。 2.交集探寻,构建产学双方的对话机制。促进机制各个动力系统的公共要素是行业、企业和学校等产学实体,只有构建产学实体之间的对话机制,平等交流,探寻各方的共同利益,才能实现促进机制各个动力系统之间的“低耗耦合”。在政府的协调下,可组建由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产学合作联盟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此为载体搭建多方式的对话平台,一是进行事务性对话,吸收教育专家、行业专家、技能人才和一线教师参加,共同商讨制订产学合作的运作方案,指导产学合作的实施;二是进行制度性对话,形成产学双方的例会制度,定期开展主题论坛、信息交流等;三是进行问题性对话,协调解决产学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研讨企业生产的技术问题或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学中的诸多困惑。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促进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激励或阻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都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我们在构建促进机制时只能考虑其综合的、核心的和相对稳定的参量来构建具有普适性的促进机制框架。在组成促进机制的四大系统中,引动系统是前提,驱动系统是核心,助动系统是关键,通过耦合系统的整体调控,形成促进机制的最强合力。 教育与职业论文: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导向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发展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 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动力,必须面向市场,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能克服和改变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与就业脱节、与岗位能力脱节的状况,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 (一)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同时,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因此,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职业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人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高职毕业生应掌握相关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并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 (三)知识、能力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需施教;着眼于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补充、更新,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结构,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应是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知识技能型劳动者应具有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经营管理、合作精神与开拓能力,能在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发挥有效作用。 二、高职人才能力培养要求 (一)实践与经验 实践是经验的基础,高职人才需要较多的工作经验,因此培养这类人才时,要进行全面的实践教学。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是先进行技术或业务训练,然后进行管理业务训练。这种训练可在高职院校内通过这两类课程的学习,一次性获得复合性的高级职业资格,也可以在完成某种职业的技术或业务训练之后,接着进行管理业务训练,分两阶段取得双重职业资格,相当于高级职业资格。 (二)求实与创新 传统教育要求老老实实做学问,但要求学生脚踏实地不等于反对学生好动好问,标新立异,有创新意识。也不能因为某些困难,局限和现实阻碍以至反对创新。求实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创新才有可能,高职人才只有心存创新意识,才能更努力获取实实在在的学问。 (三)理论与技能 高职院校要把成熟的技术与业务技巧传授给学生与进修人员,故还要进行理论与策略的学习,熟练各种技术技能以及教学交往技巧的训练,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大专院校偏重工程原理、设计和决策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大量普通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训练,或进行了但缺乏实效。高职人才如何精通所在领域的技术和业务,可以针对对应的技术岗位进行定向培养,但限于办学基础、实力和办学经验,特色也难发挥。所以如果采取院校与银行、证券公司、企业等多方面合作训练的方法,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教育功能的强化。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功利性目的。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开设课程,根据就业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者来说,就业应该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就业才是硬道理”,因此,应以就业为导向,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加大专业设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 1.专业设置:首先,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首先依据的是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应组织由学校、企业领导、各部门技术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进行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各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开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切实突破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专业。其次,面向未来,咨询委员会对社会发展和未来对人才需求走向做好预测,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求,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增长迅速的领域如电子媒体、通信技术、服务业等方面,开展新的培训职业。 2.课程设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依据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够用适度的原则,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请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决策意见,共同研究决定。基础可以够用为度,充分体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此要求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应为1:1。 (二)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仃单培养方式 所谓“订单教育”,是指由某个或某些大企业提出明确岗位人才需求,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岗位特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到该岗位就业。由于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就明确,教学内容也就有了针对性,学生在校期间就到企业顶岗实习,对企业的文化有所感受,毕业后可很好胜任工作岗位。企业也有了满足岗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避免了到社会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也减少了岗前培训,这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双点的方式,体现了把就业为导向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特征。 如果把订单教育的企业范围扩大到某一特定行业或企业群体,则就是行业渗透类型的产教结合。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不同,但对一线技术人员有一些共同的要求,准确把握并围绕这些要求开展教学,使学生总体上适应整个行业的要求,将来不管在哪个企业都能够很快顺利上岗。这种方式学校与某个企业的合作形式往往是“松散”型的,企业一般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教学内容上不针对哪个特定企业,专业综合性较强。 (三)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粱 以就业为导向,首要的就是推行双证书制,从而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对于增强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教育部要通过评估等手段,引导和促进学校主动与劳动、人事以及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不仅包括劳动部门的技术工人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也包括人事部门专业技术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应该包括其他行业部委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高职院校应该与劳动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行业部门积极开发新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去,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另外,学校还应该具有服务意识、市场意识,为学生提供培训机会,树立学校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对毕业时没有签约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在半年内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就业。力争在毕业前有}%以上的学生能取得双证。 (四)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人手,把教育和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重视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把产学结合作为培养高职人才的基本途径。具体做法:一是要求每个系都要有一个共建单位,每个专业要与2一3个企业加强联系,成为协作单位;二是安排专业教师深人一线调查研究和参加生产实践锻炼;三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安排学生提前就业,顶岗实习,在校企结合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任务。 在理论教学改革方面,一是通过社会跟踪调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二是根据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将有关教学环节组成系列课,在系列课的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合理划分各自的界面,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出版高职特色教材;三是讲练结合,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四是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除“两课”外,应增加《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等选修课。 在实践教学方面,注重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应与高等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一致、高等学校应该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使之不仅给学生提供实验、实习的场所,也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不仅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训练背景下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点,把实践教学作为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从实践环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创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所谓“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或经济师等,具有两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队伍;以及既有教师,又有工程师、经济师等的教师队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训水平是关键。几年来我校一直把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学院示范性建设的目标之一。一是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践,提倡教师社会兼职,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学校从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聘请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兼任专业课或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以密切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距离。 在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教育与职业论文:试论走向教育公平的职业教育:问题与策略 论文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不公平:社会认可度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不足:重视城市和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而忽视职业培训和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补偿。应采取扩大职业教育对象的范围、强化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扶助、加大职业教育公平机制建设等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发展。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公平;弱势群体;教育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职业教育在思想和理论上这种“战略地位”并未给它在现实中的发展带来应有的辉煌,职业教育面临着公平危机。在“公平”理念下研究职业教育,丰富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公平研究,有助于人们改变职业教育观念,制定出更好的职业教育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价值的全面实现。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一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依据国家法律的规定,自由平等地享有国家教育资源,以确保每个人获得充分的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教育公平的普遍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指平等地满足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基本平等和对差异发展的尊重,以保障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和自由幸福的生活。具体来讲,职业教育公平应有三方面所指::一是职业教育获得社会的公正对待,减少因为传统观念而带来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二是职业教育在教育系统内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二者之间是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而不是地位的差别;三是职业教育内不同群体的同等机会的保证,即不同年龄群体的任何人都有平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二、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危机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 1.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所受教育与将来从事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地位的密切关系,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我国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它向国人传达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脑力劳动者是统治者和管理者,居于社会上层,而体力劳动者则属于社会下层,是被统治者。现代社会中专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人才的职业教育,自然不被人们看重和赏识。从另外一方面,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从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于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还是高耗能和劳动力集中投入的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增长在我国还不是非常突出,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行业和地区差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职业教育就可以获得利益的事实,使得现存的很多生产和工作领域对劳动者进行专门训练的要求并不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未得到彻底贯彻。 3.职业教育质量的影响。在我国,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普通教育选拔后淘汰的学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师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与普通教育相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距。这些因素相互交错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经费存在公平危机 1.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合理。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而我国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低于或基本与普通教育持平。没有经费的保障,就没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 2.职业教育经费地区不平衡。我国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这种管理体制决定了目前我国投资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我国地区和城乡之间差距很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严重的地区间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区域间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3.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办学经费的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能保持同步,始终处于低增长状态;在教育经费的划分中,职业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又低于教育经费的总体增长水平,在与普通教育的比较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职业教育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现状缺乏社会资金投入的吸引力,这些因素导致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公平 1.片面发展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形式、多类型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它应该更具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的职业教育需求。但实际上,我国存在着明显的职业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情况。 2.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关怀。现有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而且也决定着它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资源和就业岗位情况。但是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环境的自然产物,更应该树立培养人才改变环境的思想和能力,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更应该“超越”。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从学校的建设到学校专业的设置;从教师的配备、经费的投入到教育质量上,与城市相比,都处于明显的劣势。而职业教育恰恰是实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生长点和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最佳选择。 3.忽视对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较,不仅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就是在职业教育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我国职业教育政策重视学校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而忽视了残疾人和妇、少数民族、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培训。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而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充分体现这样种思想。 三、如何应对职业教育的公平危机 (一)扩大职业教育对象的范围 职业教育公平是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公平,“公平”是伴随着量的积累而逐渐达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不同的职业教育政策和法律中都有明确的阐述,而这种重要性的最好见证就是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正如《规划纲要》中指出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职业教育的对象不应单纯是传统的在校学生,还应包括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等社会成员;职业教育的形式也不单纯是学校形态的,职业培训应该成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强化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扶助 从政策和法律上必须确保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但要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更重要的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保障,在现实生活中,职业教育虽然对有些人很重要,但是由于其个人支付能力的有限,被排除在了职业教育的大门外,应通过共同努力,尽量创造出能够让每个人、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环境,国家加大开展针对职业教育中“弱势群体”的专项计划和补助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之一:一是加大整体职业教育的投人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支持,彰显职业教育公共性和正义性;-是继续完善和健全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职业教育权利的实现;三是积极开展针对职业教育弱势群体的培训计划,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保障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 (三)加大职业教育公平机制建设 根据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实现公平的职业教育,政府必须建立起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和运作框架体系,以协调各种关系,吸纳社会各个相关领域的成员对职业教育的举办、投资、课程设置和评估、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咨询、资格认定、就业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结构。这个一体化的系统内部共同坚守着职业教育公平的尊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公平。一个好的职业教育机制应该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公平环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010年3月14日上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公平正义比太阳还有光辉。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从公平的理念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可以指导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进一步明确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职能,达到职业教育实践的公平发展,在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教育与职业论文:教育良心与教师职业道德价值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 教育良心 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 教育良心是教师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和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良心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它对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起着指导、控制和监督及评价的作用。没有教育良心,教师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和增强教师教育良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优秀的教师队伍,历来为我们党和政府所重视。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育的整个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教书育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全面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关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关心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一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职业所应遵循的与该职业有关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具体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情感和责任心、对职业规范的认同遵守等。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作了明确的规定:“爱岗敬业、诚实信用、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各行各业具体的职业道德是这一总体要求的具体化。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关系到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影响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这是由于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呢?笔者认为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 教育良心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个人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也是对自我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的能力,也称为教师职业良心。教育良心是教师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教师职业道德自律性的体现。在教育劳动中,教育良心首先表现为教师自己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事业有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责任感,对自己应当履行的道德职责,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把对他人和教育事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上升为对自己本身应尽的义务责任。这种高度的、自觉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是个人的职业道德意识的深刻表现,也就是个人的“职业良心”。 其次,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自觉的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同时,教育良心又可表现为一种感性情绪体验:教师在感到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良知”时,就会有“良心责备”的情感,从而促进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 教育良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道德灵魂。加里宁指出:“为了真正地进行教育,不仅要很好地熟悉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有纯洁的灵魂。乌申斯基把‘灵魂’这两个字理解为教育者的精神面貌,教育者的道德,或者名之为良心。”[1]它在教师职业道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1.有利于塑造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教师劳动的好坏,从内在动力来说主要是靠教师自我评价,这种自我评价的准则就是靠教师的职业良心。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不是靠领导检查和计算工作量能解决了的,更多的是靠教师的职业良心,教师劳动虽然可以在数量上、实物形态上、指标上作出有形的考核,但是,每堂课知识传授的程度,备课的深度、广度,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对每个学生全面耐心的关怀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等,这一系列大量工作,主要是教师职业良心支配的“良心活”。任何一位高明的领导都很难定出教师劳动在一个实践、空间之内的质量、数量界限。我们不否认检查、定工作量等办法的作用,但是,在教师工作中有些重要的、大量的超额劳动是没有明文规定,不是靠领导监督的。它是在教师职业良心支配下,自觉自愿去做的。如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长年累月地、不分节假日地家访和帮助后进学生;护送学生回家,带领学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等平凡而艰苦的超额劳动,是无法计算的。这些却是靠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可以取代的。只有当教师把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尊重、关爱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深切的体会,老师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在学校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难以形成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良心,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没人情味,职业道德冷漠,对学生无兴趣,缺乏同情、理解、爱护和应有的尊重。有的教师只管教书,不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有的老师教育方式呆板、生硬,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甚至采用各种体罚和讽刺挖苦的“心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伤害与个性的压抑和扭曲等极为严重的后果,在老师和学生之间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觉得老师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他们也理解老师、尊敬老师、信任老师的时候,才可能敞开心灵的大门,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听取老师的见解,把老师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接受下来,并转化为自己成长、发展需要的内在信念和意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自尊、自信是靠他人的尊重来维持的,特别是老师。老师过于严厉、粗暴的批评与训斥,不负责任的冷嘲热讽,首先摧毁的是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一个涉世不深、对人生与社会缺少深刻理解和认识的青年学生,一旦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对他们自己以及社会意味着什么,每一个有职业良心的教师应该是清楚的。 3.有利于教师建功立业。教师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比较低,尤其是一些中青年教师,家庭生活负担很重。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却心甘情愿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职业良心日臻完善,愈来愈充实,并激励着教师进一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品质的升华。这种职业良心使他们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先为学生,后为自己。有多少人家的子女在教师的辛勤培养下成了专门人才,其主导因素是人民教师在无私的良心支配下,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心扑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上的结果。无数事实证明,教师的教育良心,是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重要精神支柱。 二 我国长期以来,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上,宏观性地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境界多,起码的行为规范强调得少,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更缺乏,使得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并具体地转化为身体力行的职业道德实践。因此,社会应努力设法营造有利于教师职业良心形成的环境条件。因为良心是人类在精神上的自律。社会应当使自己的成员在内心确信:德行是获得自身正当利益的最佳途径,即使社会暂时还存有许多缺憾,德行也是人安身立命所不可缺少的;合乎良心的行为,不仅是人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心灵安宁和精神充实幸福的行为。教师的教育良心,是一个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激励自己搞好教育和教学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内在道德因素,它在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一,在教师选择教育行为之前,教育良心起着指导作用。每一个教师在选择自己的教育行为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某种动机,考虑这一行为的目的和后果。教育良心能指导教师为学生或教育利益着想,对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和权衡,选择合乎教师道德要求的行为。一个已经确立教育良心的教师,常常会自觉地为行为对象着想、思忖:“这样对他是不是真有好处?”“这样做学生会受得了吗?”“要是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呢?”等等,进行道德选择和心理平衡,从而否定不合乎教师道德要求的动机和行为,选择正确的动机和行为。 第二,在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中,教育良心起着自我控制和监督作用。在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教育良心对教师自己的行为,能及时处处进行道德上的自觉督促。当教师发现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符合教师道德的要求,便予以激励和强化,对不符合教师道德的行为,能自我进行纠正。由于教育劳动的一系列重要特点,对教师工作进行外部监督的力量常常是微小的,教育良心的自我监督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当教师发现进行中的行为失当、有差错时,教育良心发出无声的命令,要求教师立即纠正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方式或方向,以确保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利益。 第三,在教师的教育行为结束后,教育良心对教育行为起着自我评价作用。教育良心,使教师自己的“道德审检院”,当一个教师看到自己的教育行为合乎教师道德要求,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益于教育事业的利益时,会在道德心理上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和快慰,从而,对自我道德的肯定。当看到自己的教育行为违背了教师道德要求,损害了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利益,就会在自我道德心理上,产生内疚、惭愧和悔恨,进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促使自己改正自己的行为。 总之,教师的一切道德规范要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和品质,最关键的就是要培育出教师对践履职业道德的自觉精神,即“教育良心”,它几乎是教师职业道德完善的最强大的内部动力。所以,必须重视培养和增强教师教育良心。那么,培养和重视教师教育良心应该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呢?首先,要具有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如果没有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教育良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如面对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具有高度负责精神的老师,就会主动地去帮助这个学生,给他补课、答疑等。这样做,教师的良心上就会得到安慰,否则,就会受到良心上的谴责,感到内疚。面对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来说,他会认为课上完了,就等于完成了任务,至于学生会不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己无关。对于这样一位教师来说,也就无所谓良心上的安慰或谴责。因此,有无责任心,有无对教育工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培养和增强教师职业良心的前提。其次,提高教师的道德觉悟。教育良心,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从个体的角度看,教育良心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而且,这种自律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一身礼教的社会使命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提高履行职业义务的自觉性、习惯性,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对学生冷漠、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恰恰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较为突出、道德行为失范等消极影响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觉悟。再次,教师要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是教师职业良心中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教师连起码的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都没有,当然也就谈不上职业良心。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是培养和增强教师职业良心的关键。 在21世纪,教育在发展社会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公民素质以及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相信,既具有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又具有教育良心的广大教师,将会更好地肩负起民族与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教育与职业论文: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刍议之三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论文内容摘要: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办学理念。践行这一办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对就业导向这样一个命题,学者们有各自不同的解释:葛道凯称就业导向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理念;马树超称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唐永泽认为就业导向“应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与基本方针”。尽管学者们的表述不尽相同,其基本看法都是把就业导向看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认为它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概括。本文倾向于把就业导向看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应当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理想与信念,这种理想与信念应当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不应当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也不只是一个教育政策和一种教育模式。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立的就业导向办学理念,与其说是职业学院对其办学实践的自我提炼,还不如说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及政府顺应这一现实要求,同时针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出现偏离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导向。因此,尽管就业导向这样一个命题已经被广大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但尚未内化为一种意识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因而在执行中便难免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深刻理解就业导向的内涵,尽快树立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使就业导向从理念走向实践,以下三个问题尤其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并付诸理性实践。 一、就业导向导向职业指向 就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就业导向实施方案。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业导向就是指向职业,培养职业人。从理论上说,除基础教育指向升学可以称之为升学导向的教育外,其他一切教育应当说都是指向职业。包括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无论是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律、学管理、学师范,都具有职业性,毕业后都要进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工作。因此,即使是研究型大学,也要认真践行就业导向办学理念。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指向的职业是一个特指的狭义的概念,指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施工程设计与规划方案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具有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工作岗位,如生产现场的技术主管、数控机床维修、高级护理等。相对而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指向更为明确而具体。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向的特定性决定其就业导向并非指向各个层次的技术职业。它不指向各行各业第一线侧重于运用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的劳动岗位,例如打字、钻孔、清洁、搬运等职业,这些职业通常是通过中等、初等职业教育甚至培训来进行职业人培养的。它也不指向进行技术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设计、规划、决策的职业,如产品开发设计、产品产销决策、城市规划、农田水利设计等职业,从事这些职业的技术研究人员或工程型人才通常是由大学培养的。高职教育指向技术应用职业,这是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一线职业,通常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产类,如技术员、施工员、工程师、农艺师、畜医等;第二类是管理类,如车间主任、作业长、护士长等;第三类是职业类,如会计、出纳、医士、导游等;第四类是技术类,如计算机维修人员、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人员等。 相对于大学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有更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但不等于十分具体而又范围狭窄的职业定向。践行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要处理好职业定向性与非特定化的关系,不能过分强调职业适应性而缺失面向技术领域和服务对象的针对性,也要尽可能避免过窄的专业定向。缺乏职业特色,学生无一技之长,不能满足上岗的起码要求,就难以就业;而过窄的专业定向又可能影响毕业生的职业流动与职业发展。不同的职业其技术领域与社会覆盖面是不一样的,会计、护理、导游等职业的社会覆盖面要广一些,专业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比较一致。对于那些社会覆盖面与技术领域过窄的职业来说,应尽可能拓宽其专业技术范围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社会适应性。 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必然是大众化就业,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必然指向大众化职业岗位。大众化就业意味着就业地域向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农村转移,就业层次下移,就业岗位可能更多流向动作技术岗位。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2005年全国大学生到机关单位就业比率为1.40,6,事业单位为12. 5 0,6,国有企业为7.90,6,民营与三资企业为22. 3 0,6,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新变化。对以应用技术见长的职业学院毕业生来说,中小企业尤其值得关注。统计资料表明,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 0,6,其经营范围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和领域,它们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每年新增岗位的80%以上,应当是职业学院毕业生有所作为的职业天地。此外,自主创业已成为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亮点。据悉,深圳、广州、上海、宁波等地职业学院已有不少毕业生自主创业,上海商学院高职毕业生创办的中小企业,有的年销售产值已达到1000万元,有的还安置了大学毕业生,吸收下岗工人和残疾人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社会新增了就业岗位。谢幼琅认为,创业可分为提供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机会型创业和在现有的市场中瓜分份额的生存型创业。职业学院毕业生创业初始大多以生存型创业为主,但一定会有更多的创业者逐步转向机会型创业。 二、就业导向导向教学改革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强势的就业能力为目标。所谓强势的就业能力,是指学生拥有熟练的岗位技术而又不满足于狭义的岗位技术,他对于岗位的变动和技术含量较高岗位的工作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富于创新精神。强势的就业能力已经在一部分优秀毕业生中表现出来。但相当比例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不够强的,一次性就业存在困难。 强势的就业能力培养应当以构建科学合理、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技术教育、创造性智力技能训练和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人文知识传授,由此构建起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岗位工作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建设应当起步于经验技术传授却不能满足于经验技术传授,而应当着力于理论技术教育;它应当起步于再生性动作技能训练,却不能满足于再生性动作技能训练,而应当注重创造性智力技能ail练;它既不能进行系统的学科理论教育,也不能忽视必要的基础理论学习,而应当根据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训练的需要,安排适当的基础理论课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课。但是,从目前不少职业学院尤其是新组建的一些职业学院的教学实践看,我们还远没有构建起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强势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一些专业的教学,传统的学科体系还没有打破,技能训练显得十分单薄,并且还没有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训练体系,被人们讥嘲为“虚晃一枪的实训”。一些职院的专业从原来的中职、技校或中专专业改造而来,专业理论、理论技术与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单薄,而专业技术训练中属于经验技术、动作技能训练的比重偏大,创造性智力技能训练的比重偏小。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乃至教学改革任道而道远。 强势的就业能力应当在教学活动与技能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来说,必需的基础理论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扎实的基础技能训练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肯定是很不够的,只有让学生进人生产与工作现场,紧密结合生产与工作实际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只有让他们面对具体的情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技术和策略作出科学决策,有效地组织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他们才会比较快地提升就业能力。有效的综合技能训练有待于建立并不断完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机制。2006年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科技职院高分子工程与技术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0}6, 2007年毕业生已预订一空,而且订单已经排到了2008年。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学院较好地实践了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与实训等方面的创新。’学院与百丽、哈森、红蜻蜓、康奈等全国名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将课堂搬到了车间,按生产过程组织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零距离就业有了基本保障。但是,更多的职业学院在组建技术训练指导教师队伍、建构技术ail练教学体系和创设技术训练真实环境诸方面都存在差距。如果这一现状不迅速改变,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 三、就业导向导向就业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就业导向办学理念,从根本上说是要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当然也包含了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就业服务要做好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工作。 一是要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要重点抓好思想修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修养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更新择业观念,把个人需求与祖国和人民的要求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树立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明程度;要热爱劳动,不怕苦和累,与人为善,富于合作精神。要把思想修养教育纳人思想品德教育的范畴并把它贯串大学学习生活始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进行自我调适,释放心理压力,克服自卑、自弃,唤起自省、自觉。要教育学生善于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待值,心中有远大目标,工作从基层做起,主动适应职业转换,可上可下,能屈能伸。 二是要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要重点抓好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技术发展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职业社会,让学生在这两维坐标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当始于学生入校学习之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经常督促学生自觉实施职业规划,自觉培养职业道德,完善知识结构,历练职业技术。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术训练和职业角色定位的指导,除督促学生完成学业外,还要督促学生根据职业要求拓宽知识面,训练职业技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英语、计算机技术等等级证书。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接触职业岗位工作实际,清楚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与工作方式,自我提升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技巧的指导,通过授课、模拟面试等形式,提高学生撰制求职文书的水平,培养面试的临场经验,增强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是要做好对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要坚持开展人力资源特别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职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变化的情况,掌握当年招聘的职位信息尤其是较为长期、稳定的职业信息,熟悉现时就业法规与政策,为学生提供就业面向的宏观指导。要通过组织招聘会、人才需求信息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2005, 2006两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项目依次是校内招聘活动、职业信息收集、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求职技巧指导等。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尤其是信息服务工作,一个基本要求是要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掌握真实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100 %,诀窍之一是学院已与国内2000多家著名企业、12个省市的500多个人才市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因而始终保持了人才需求信息渠道的畅通。 教育与职业论文:论职业教育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论文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促进就业 [论文内容摘要] 职业教育是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及培训教育,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是新型工业化强国迅速崛起的“金钥匙”,是全面建设我国和谐社会所需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我国通过科学发展,加快步伐建成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和谐国家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必须借鉴西方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 自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世界若干国家逐渐进入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以及劳动组织的优化,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跨越发展,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大量的失业问题。为此,各国采取了各种解决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其中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的,就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在当今的中国,技能型劳动力逐渐成为我国就业的主体。看重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只能依靠我国自身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职业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职业的发展进程中,各行各业还需要大批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所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培训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时代前进的必然选择。 二、职业教育及培训教育,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 在所有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中,职业教育和培训教育是化解就业难题的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其一,通过构建各种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行业、服务业或劳动者自己创业,多渠道多方式扩大就业,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二,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和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是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素质和技能。其三,能着力加快解决好优化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关键性问题。我国现有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尚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根据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三、发展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这就对承担技能、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各类职业院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院校应以市场或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要全力打造一支专业精通,实践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不但要具备相当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在制定教学方案和实训方案时要有前瞻性,要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要聘请企业行业中出类拔萃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示范指导,充任实训兼职教师。 职业院校还要突出自身“特色”,强化专业“品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用人单位对人才整体素质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们求学、就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将把拥有真才实学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追求的目标和用人单位重要的人才取舍标准。在就业市场中无情地遵循着自然发展规律“优胜劣汰—综合实力与特长的竞争”。特色意味着质量、意味着效率、意味着生命力。特色体现在职业教育及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整个办学过程中,都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追求个性的最大化。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办学模式。 四、政府支持,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健全和完善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特别注意: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高技能人才基础工作,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激活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互动的活力,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降低教育教学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改革以往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法,实行与企业“订单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理论学习又注重实践能力,紧密依托企业或行业,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一线服务,满足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方向。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为广大劳动者型国家对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就要探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教育与职业论文:浅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瓶颈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就业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中职教育,培养大批熟练技术工人,是我国教育界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质量、专业设置、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就业出路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中职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在转变办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就业指导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几经挫折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 一 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会的轻视,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着这种轻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学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职业高中都要划定录取分数线,唯独中专可以不需要分数就可以直接就读。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社会公众和家长却认为不需要分数的学校肯定是没人愿读的学校,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则更是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二是来源于职业学校本身。不少职业学校的主管人员和教师对中职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学无用观”或“教学少用观”,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抓就业,认为教学只是作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短,教与不教都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单纯理论观和“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自教。或者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以上来自各方面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源数量不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由招生难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导致中专、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相应的普通高中大专院校,而违规违纪现象也远超后者;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取得竞争优势,拓宽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上不外乎通过给招生高额回扣和给学生优惠两个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学生素质较低,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请更多的人员,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 (三)办学资金缺乏,教学硬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学会“做”,务必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尤其要办特色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能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员工,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如酒店专业没有实训室,初教专业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等。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教师半路出家,软件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但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从中等专业的学历教育转变过来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改行而来。对于理论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对最新的高科技缺乏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教育观念滞后,上课缺乏吸引力,把学生本来应有的兴趣在长期的“念书”过程中给消磨掉了。部分专业教师也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 (五)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优势 职业学校要形成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设置,职业学校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否吸引生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以及发展的前景好坏。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办专业没有规划性,也缺乏远瞻性,往往只是随风而动,感觉社会缺少什么人才开办什么专业,往往等学生毕业了,人才却已经饱和;有的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硬件软件都不配套,就盲目开办,结果学生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感觉就是个中介所。总体来说,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杂而不精的特点。专业多,但缺乏精品,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学校缺乏特色,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六)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毕业生就业出路的顺畅与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广大家长和学生根本利益实现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轻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缺乏踏实敬业的作风,结果要么找不到岗位,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 笔者认为,以上六个方面的现状是目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巾职学校要想在目趋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些瓶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为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在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这种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头或文件里面。如今年着力推行的贫困学生资助办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这还不够,政府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加强舆论导向,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政策宣传与监管,保证生源比例等等。各类中职学校应根据相关政策和精神为自己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树立正确的中职教学观 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确立新型的人才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需要中职学校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就业的传统教学观。中职教学应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为核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树立起中职教学的服务理念和实践理念。所谓“服务理念”就是教学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一切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所谓“实践理念”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事”,为学生完成学业而教学,为学生的职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就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创业而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 (三)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高学 校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与地位的关键。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否则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改善办学条件主要是加强教学设施、实验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与实践提供条件。由于中职学校底子薄,政府投入有限,各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地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如笔者所在的常德旅游学校(原常德师范学校)在资金短缺、实训场地不足的情况下积极与桃花源旅游区及市内八百里、华天等大酒店寻求合作,为本校旅游专业建立了稳固的实训基地,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也为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和今后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加强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各类中职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教师实现从单一的理论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变,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如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或者有计划地通过引进、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学与培训,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实用技术的指导。 (四)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精品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学校需要特色,有特色才会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吸引力。不说各类高等院校,目前连许多普通高中都已形成了特色,如笔者所在地的几所高中,人们有口碑是一中的素质教育,六中的飞行员招考,七中的艺术培养,芷兰的升学率。因为各具特色,人们各取所需,趋之若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处在普高和高校的夹缝中间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摆脱生源大战的箕豆之煎,必须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具体途径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结构,对于就业不好或就业前景甚忧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计划。二是加强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实施精品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实验和实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龙头”,有了龙头就形成了品牌,有了品牌就能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促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学生的追捧,就能改善中职学的生存环境,拓展中职学校的发展空间。 (五)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下,也应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促进学生的就业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其次要鼓励学生通过考学或考证,获取更多、更高的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导游证、会计证、技工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各类资格证等,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其三是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市场。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采取主动出击,广种薄收挖信息、全员参与,扩大“推销”队伍、依靠校友帮助,争取信息反馈、利用现代技术,建设信息平台等措施积极进行推销,效果非常显著。同时,学校还设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的意见,得到了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从而建立起了广泛而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些措施都值得各类中职学校加以借鉴。 当然,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唯有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学校自身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使中职教育能够突破各种瓶颈,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育与职业论文:增强服务力提升吸引力——浅谈梅州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思考 论文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薄弱环节,本文结合梅州农业校的办学实际,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吸引力 长期以来,人们把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缓慢和缺乏吸引力,归咎于有人不把职业教育当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虽然客观,但不全面,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自身价值薄弱,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针对性差、基础能力弱和师资队伍滞后等,这是直接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和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农村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智力资源优势,所以,农村职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调整培养目标、夯实基础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经济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提升中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贡献和价值,从而提高职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1.基础能力薄弱。削弱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梅州市地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总数占广东全省的6.5%,土地总面积占广东全省的8.9%,但GDP只占广东全省的2%左右。梅州市现有农村职业学校36所,多数由薄弱的普通高中改造而成,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简陋,所设专业多为投入少的文科专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能赢得科学发展的主动权。2009年,梅州市共有7l183名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3100人,约占18.4%,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这种状况,与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高级化和服务现代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进程。 职业学校要增强吸引力,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据调查,梅州市现有的农村职业学校中,教师整体素质差,结构不合理。首先,梅州市中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2597人,专任教师1771人,学历达标率70.56%,“双师型”教师不足10%。其次,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薪酬和政策待遇差,工作环境艰苦,致使其教学积极性不高。第三,在梅州市目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农村职校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少,接受新技术、新技能不足,加上本身素质的限制,改革创新能力差,很难做到“进来一个培养一个,出去一个合格一个”,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素质差,特别是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不强。 3.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薄弱,特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等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产业发展饿需求、企业岗位的要求脱节,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企业不欢迎,社会不认可。其具体原因主要有:(1)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资金缺乏,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陈旧发展观;(2)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追崇普通高中的应试教育,从而造成“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在困难面前措施不力,办法缺乏,改革力度不大;(3)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缺少创新,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所以,要根本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面貌,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双转移”的战略和到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目标,出路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在内增强素质,在外树立形象;打造职教精品,打造职教品牌,形成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激活生命力,关键要立足“三农”,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责任;主动承担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主动承担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责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 1.立足“三农”。拓宽服务面,增强生命力。 农村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三农”,根植于社会实践,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才能准确定位,发展壮大。梅州农业学校自2005年以来,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山区经济建设”,坚持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带动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的全方位改革,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办学模式,致力于为农村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创业本领的实用型人才,实行多层次办学,既有实践毕业三年制中专班,又有高中毕业一年制中专班,还有一年制种养实用技术的非学历班。如梅州农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适时增设新专业,由原来的农艺和园艺两个专业,增至现有的集生物工程类、机械加工信息类、财经商贸类等三大专业群共21个专业,从而拓宽了服务面。这样,梅州农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从2004年的636人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人,招生人数每年以超过500多人的数量递增,尽显农村职业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 2.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适应力。 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就业需求,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的需要为依据,实施“育人为本,突出特色”的战略,在“面”上求提高,在“点”上求突破,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是要积极实践“订单培养”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学校在企业建实习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生产车间”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标准融入到学校,建设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毕业生评价标准。如梅州农校依托行业协会办专业与建车间,取得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变学科应试体系为职业能力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做到以目标为载体,以技能训练为手段,并依此修订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三是要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实施上,变知识的学习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梅州农业学校的汽修专业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努力实践“边做边学”的行动导向教学。 四是要改革考试制度,变一次性考试为过程考试,变以认知能力为主的考试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试,形成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适应力。 3.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主题,是农村职业学校“内强素质”的根本。农村职业学校要坚持质量中心和生本理念,检查落实教学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夯实教学基础,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一是要严格教学常规,夯实教学基础。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确保教学工作有效落实。 二是要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严格按“实验、实训”为主要内容的“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梅州农业学校,畜牧业专业实行单元模拟,财会专业实行实物动态模拟,园林、汽车专业实行实战模拟训练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兴趣。 三是要严把考核标准,改革考核方法。如梅州农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和电脑设计等专业课程开展以上机操作考核为主的改革,代替理论考核为主的模式;书法、素描等以技能考代替理论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要积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组织开展园林绿化工、花卉园艺工、动物检验疫、兽医防治员、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电工上岗操作证、导游证和汽车维修证等工种考证,为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选择就业机会拓宽门路,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4.积极开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增强渗透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农村职业学校应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转岗培训,解决农民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梅州1农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农村职教的服务面。 一是与扶贫部门合作,开展农村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免费培训。梅州农业学校每年举办2—3期500人以上的免费培训,并推荐就业,帮助农民转岗,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通过职业技术学习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了学校“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二是结合“十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制定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的扶贫济困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的青少年走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既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反哺了农村困难家庭。 三是依托“星火学校”平台,每年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到乡镇和村委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教学,现场解决实际问题。每年培iJiI专业户、农民技术员和村官等多达2000人次。 四是组织专业教师科技“赶墟”,利用乡镇“墟日”举办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坚持教学、科研、生产、推广相结合,扩大影响力。 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师资和技术等,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进行产学研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实施中解决技术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梅州农业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转化为生产力,为梅州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梅州农业学校承担了省人冬虫草子实体研究开发”项目,获得了梅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每年生产冬虫草子成品150多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还实施了省人大“新特优花卉引种、培养、推广”项目,既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要,又满足了梅州园林城市建设的需要。另外,学校的“竹子与水稻远缘杂交技术”取得了成功,育出了水稻新品种“竹稻966”和“竹稻989”,填补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校也荣获了2007年梅州I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梅花的引种、筛选和栽培技术己通过了市科技成果鉴定。这些成果大大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强化统筹,增强发展力。 职业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抓。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在区域内品牌学校建成技术先进、面向社会开放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空间,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富强、农民富有”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提供人才和技能保证。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政府统筹职能,帮助、指导农村职业学校组建农村职教集团,充分发挥其职业技术教育活力和吸引力。要以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吸收各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形成有规模、有品牌专业的农村职教集团。可以说,农村职教集团的出现,为激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找到了一条新途经。农村职教集团有如下优势:首先是把一地多校的闭门办学模式扩大为集团化开门办学的模式,有利于获得“1+1 2”的群体办学效应。其次以农村职教集团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分工分业,有利于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有品牌和特色的优势专业群。再次农村职教集团是各校间自觉行动的组织,既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又可统筹规划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规划与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有机结合,避免各县职业学校间“小而全”的同质竞争和专业的重复建设,有利于实现“一校一产”“一校一业’,和“一校一品”,实现产业对接专业,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而确保农村职业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与职业论文:司法腐败的道德成因与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 论文关键词:司法腐败 法律人 道德 伦理 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法律职业环境的不良以及部分司法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司法意识腐败等是当前司法腐败的主要道德成因。我们应在法律信仰、人格独立、公平正义、“民本”思想和职业荣誉感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人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科学的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养的学科体系、强化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和改进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方法等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 法律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一支接受了专门法律职业训练、具有过硬法律职业伦理素养(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司法道德素养、强烈的法律职业荣誉感、良好的从业心理素质等)的法律人(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等)队伍。从理论上来讲,法律人作为现代法治国家中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职业伦理是不应该被怀疑的,然而目前有的法律人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不能与司法公正的要求相一致的现象并非罕见。而这恰是能否实现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法律人应当比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职业伦理要求,这是由司法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司法腐败的道德成因 司法腐败,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或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司法职权,违反法律规范和职业伦理,以非正当手段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行为。司法腐败是司法权的非责任化和权利化,是对合法利益的非法剥夺,是对社会公共权力的蹂躏,更是对法律的凌辱,它必然引起社会的混乱,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因此,它是最大的、最严重的腐败。司法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究其产生的道德成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人十分注重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际关系圈,亲密程度不同,情感深浅不一,则承担的道德义务也不同。因此,当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发生矛盾时,人们一般会先顾及亲情义务,并依据亲情的疏密来权衡法律责任与亲情义务所承担的比重。若法律人把这种私人交往关系原则扩展到公共关系领域,并以此厘定是非,进而作为利益和后果配置的依据就有丧失公正的危险。司法腐败中的司法主体办人情案、关系案,就是以人际关系的亲疏乃至地位、身份的高低作为司法的依据,若推而至极便是亲者、近者非亦是,疏者、远者是亦非,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显然,缺乏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和统一伦理标准的传统伦理观和行为方式,抑制人们平等观念和普遍性公平意识的生长,表现在司法领域的人情关系、人际私情向司法公正宣示着的严峻挑战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不无关系。 2.司法职业道德环境不良。从司法职业环境角度考察,造成司法腐败的因素众多,诸如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立法上的疏漏、重叠与冲突,制度上自由裁量权过大、党政干预司法、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从现实上讲,司法职业道德环境不良以及深刻影响和支配着司法人员司法行为的内在职业道德自律力量的软化是造成司法腐败的重要原因,并且这二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观念都深受司法环境的影响。司法职业道德环境对司法主体的行为具有双重影响,即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和氛围,激励司法主体选择合法与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发生,并对恶行有所抑制;反之则有助于恶行的发生,而对善行有所抑制和排斥。司法职业道德环境还会对司法行为后果的善恶影响起到强化与抑制的作用,即它具有明显的价值指向性,在具体的司法行为场中,它表现为相同性质的行为主体的行为后果相适或相悖的两极。譬如在良好的司法职业道德环境内发生的公正司法行为,不仅会得到司法群体的肯定和认同,而且还会得到广泛传播;如若司法不公的行为发生在较恶劣的司法职业道德环境中,它不但不会受到抑制,反而会蔓延甚至恶化。 3.部分司法人员道德素质偏低,司法意识腐败。我国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政治可靠、道德素质高、战斗力强、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但是,当前司法领域中腐败现象的发展蔓延说明司法队伍本身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从主体身上找寻司法腐败的根源。从根本上说,遏制司法腐败当然依赖于社会的大环境和司法职业道德小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司法体制的健全,但与司法主体的个人素质紧密相关。事实上,处理每个案件的司法人员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在该案件中正义能否实现和实现到什么程度。司法人员道德素质的低劣,道德品质上的贪婪、自私和无耻,使得其司法意识走向腐败,最终导致其司法行为走向腐败。如果司法人员在道德上丧失良知和尊严,就会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中,也必将把司法权力当作个人谋私的工具,把个人得失作为法律实施的根本依据,而把“廉洁奉公、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等道德规范置于脑后,并故意加以践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又使得“作为司法权力对应方的当事人及其他公众认为,只要有钱就能换权,从而驱动司法权力为己服务,两者相互连动,司法环境就会更加恶化。” 二、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法律人职业伦理,是指法律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或从事与履行职责相关的活动时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它是法律职业化的伴生物,作为一种社会伦理现象,体现并服从伦理的一般规定性;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责任伦理,因为它与法律专业知识和技术紧密相连:在调整范围上,它主要用以指导、规范法律角色岗位上从事法律活动的法律职业者的言行;在调整内容上,它总是鲜明地体现和表达了法律职业行为的伦理准则、规范及道德心理和习惯。由此可见,加强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对于遏制司法腐败十分重要,其主要内容有: 1.法律信仰。作为寻求和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特殊的职业共同体,法律人应正确把握法律、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自己的理性所确认的价值尺度来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这种选择的价值基点是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构成法律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它是法律人基于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神圣体现,是对法律的理性认同和全身心投入。只有具有了坚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人才能承受一切来自外界的干扰,保持操守和独立。 2.人格独立。公正的司法来源于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又与法律人的独立互为表里。独立人格主要体现在淡泊名利和不畏权贵上。它要求法律人秉持对法律的信仰,不为来自社会生活中各种诱惑所动,不受任何外在压力和威胁,不为权动,不为利惑,诚信做人,平等待人。人格的独立对于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群体又有着不同的标尺。例如,律师的责任是热心服务于客户并代表其利益,而法官则应保持公平、中立,注意防止任何个人偏见或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保证律师在出庭时履行职责合法并合乎道德,以便使双方在陈述案件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等。 3.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即公正,它意味着在程序上当事人机会均等,在实体上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公正允许差别的存在,但这种差别对待必须在社会普遍正义感要求的范围之内,体现一种终极关怀;它要求法律人不存在任何种族、宗教、党派、性别、年龄、地域的歧视,不存在任何先入为主的偏见,尊重人权,以人为本,保障每一个当事人依照宪法和法律所享有的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得到充分维护;同时,它也是“法”这一词在词源上的要求。尽管对“法”的理解有共性和个性的差异,但“法”在世界各国语源上都兼有公平、正义等含义。由此可见,公正是法律人职业的本质要求。 4.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德治传统的思想文化根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新时期法律人“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首先要服务人民。法律人的任务和职责,就是依据法律,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律师虽然没有执法权,但律师制度本身就是民主和法制的产物,并且律师从事各项业务活动的直接目的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与服务与人民利益是一致的。所以法律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是尊重人权。在某种场合下,民众的权利诉求并不指向利益,而是指向自己的人格尊严与自由。如果从人性的伦理学角度来解说权利之所本,就是权利本于人的社会本性。民之所以要权利为本,乃是因为自己的本性。在此意义上,民本的实质就是人本或以人为本,“民权的实质就是人权”。所以法律人要形成尊重人权、保护人权,包括保护违法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合法权益的道德意识,培养对人的权利和自由倍加尊重的现代价值观。 5.职业荣誉感。由于法律人担负着实施法律、维护正义的重大职责,社会对他们寄予着崇高的期许,这要求他们具有高度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在言行上维护自己的形象。例如,正因为法官具有崇高形象,才保证了裁判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又加强了法官的自律意识和对公正的追求。社会的信任与法律人的自律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法治的进步。法律人崇高的道德形象来源于科学的司法制度设计以及法律人自身的不懈追求。在公众的眼中,法律人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往往影响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度。 三、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与解决“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法学知识与技能不同,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解决的是“信与不信”、“愿与不愿”的问题。国内有学者专门考察了美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总结出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美国法律职业道德是通过“渗透方法”来教授的,即人们认为学生在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和了解法律人职业道德问题;第二阶段:1970年前后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克拉克(Tom Clack)领导的调查委员会报告说当时的法律行业已处于令人惊骇的不良情形之中,1972年“水门事件”也暴露出律师存在不良行为。之后美国开始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一是全美的法学院学生都必须学习30个或更多课时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二是人们在获得执业资格之前必须先通过法律职业道德考试;三是执业人员每年必须接受法律职业道德继续教育;四是在执业过程中进行道德强化,法律执业人员一旦被发现行为不良即要受到惩戒;五是在法学院专门增加了与职业道德有关的奖学金。这些改革对于促进美国法律职业的良好运转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我国进行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也提供了参考依据。 1.应建立健全法律人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先后制定了《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律师法》、《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规范了法律人的法律行为,最大限度地防止他们的法律行为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但仍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司法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根据法律职业道德的原则、原理将相关法律具体化,使之成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要使法律人有法可依、依德而行,让法律职业道德规范变为法律人的自觉行动。 2.应构建科学的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养的学科体系。目前,我国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学科体系尚不健全。应组织一部分法律、伦理、教育专家,就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学科建设进行研究,编写具有实质性内容和可操作强的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教材,撰写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专著,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内容,让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3.应强化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法律人职业伦理只有通过专业训练才能获得,也只有通过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才能统一。要营造良好的法律道德风尚,提高法律人的道德评判能力,形成良好的法律人道德品质,就要扩大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的范围。一是要加强法律人的从业前教育,特别应使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法学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大专院校尤其是法律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法律人队伍的后备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伦理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司法的未来;二是要搞好在职人员的职业伦理培训和继续教育,并形成制度。要发挥各级司法培训学校的作用,不断强化法律人职业者的法律人道德素养,更应注重改进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注重养成教育和法律人人格教育。 4.应改进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方法。要改革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注重养成教育和法律人人格教育。要采取榜样引导和典型案例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法律人教育的特点,采取系统教育与专项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既要注重法律人职业伦理教育的严肃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又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切实可行的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努力提高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教育与职业论文:关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基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政府有关部门要求职业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二者间的正相关关系;关于“双证书”制度的研究,大多“就事论事”,关注该项制度的意义、现存问题及完善措施,而很少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反思和质疑。从批判性视角切入,运用历史研究法、质性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是相关研究可能的创新与突破点。 论文关键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批判性思维;研究综述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党和国家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从业者没有技术、技能方面的资格要求,于是提出了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构想。九十年代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提上日程后,国家法律、政府文件都要求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工作。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制度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尽管两项制度已实施多年,但总体感觉实施效果不佳,与制度设计的初衷有相当的距离。我们不禁要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果真是一种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吗?“双证书”制度究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还是指挥棒?所以,检索相关文献,开展相关研究,是一项既具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联系劳动就业和教育培训的桥梁和纽带。当职业资格成为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条件时,自然会激发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动机。另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原本就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考试成为职业资格制度内容的那一刻起,职业资格制度就具有了教育的属性和功能”。甚至有学者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早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刚刚提上日程的1994年,就有学者撰文,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契机。 括而言,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互动关系说”,一种是“辩证关系说”。 “互动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北京教育科学院原院长马叔平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邢晖,二人共同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互动关系研究》(课题编号AJA010029)。他们认为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是分属于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体系)和劳动就业(人才使用体系)两个不同领域的社会现象,但由于他们共同服务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就业这一根本目的,因而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或者说内在统一的关系。就业准入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首先,职业标准的建立为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有利于客观、公正、有效地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有利于改进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职业资格证书为职业学校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工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促使职业学校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有利于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最后,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就业准入制度的影响与作用表现在:首先,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提高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出来的。所以,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入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次,职业学校承担着组织学生接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工作,有的学校还要承担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任务,所以,职业学校是我国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就业准入制度的完善。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这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主要是指正向的影响及作用,这与我们通常对互动一词的理解是一致的。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作用亦有正负之别。所以,将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定位于积极影响和正向作用的互动关系,笔者总感这种观点有失公允,有偏颇之嫌。于是,当有学者提出“辩证关系说”时,笔者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刘春兰认为不能只强调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联系,而忽视二者的区别(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起点,职业资格证书是这个制度的终点。高职教育则以学历证书教育为主,专业分类和教育标准是国家学历文凭制度的起点,专业教育是这个制度的主体,学历文凭证书是这个制度的终点。)以致高职教学走入误区:在实践教学中,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训大纲,仅仅强调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中,曲解“必需、够用”原则,降低教学要求,使学生未能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霞晖提醒我们:在看到职业资格考试对高职教育的促进作用时,也要看到前者对后者的反拨作用,如可能会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助长学生学习的浮躁心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副教授蓝欣等亦警示我们:职业教育存在片面追求职业资格,将职业教育演变成新的“应试教育”的危险。 相比较而言,辩证关系说更令人信服,更有益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正如刘春兰所言:探讨联系,是为了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更好地融入高职教育,实现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更加鲜明。发现差别,是为了不降低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让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这两种有着不同使命的教育,都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二、关于职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研究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决定性的。所以,政府有关部门一再强调“双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求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制度。学者们关于实行“双证书”制度必要性及重要意义的论据,除了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提高就业率,其他与前文“互动关系说”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影响及作用的观点大同小异,故此处不再赘述。以下将对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完善的对策研究进行综述。 (一)现存问题 “双证书”制度的实质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实施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未能有机融合,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经检索,笔者发现与“双证书”制度相关的职业院校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两个方面均存在问题。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除了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范围令人质疑、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不高、证出多门,影响职业院校两种教育有机融合的因素主要是职业标准。首先,国家现行职业标准的覆盖面小,且主要侧重操作性岗位,尚未包括服务、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职业岗位。所以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及职业院校学生取证的需要,致使某些专业无证可考。这一问题在职高、中专较为明显,高职院校尤为突出。这意味着职业院校某些专业不具备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条件。其次,有关规定为高职学生考取与自己学历层次相适应的高级资格证设置了障碍。高职学生在校时间为二至三年,职业技能鉴定不能越级报考的规定,导致学生不得不经历两次报考才能取得高级资格证。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学校教学安排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积极性。再者,有的职业标准滞后于实践,跟不上职业变化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种教育有机结合的效度。 对于具备实行“双证书”制度的专业,大多也存在两种教育不能有机融合的情况。这主要是职业院校自身的问题。除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主要是职业院校的软硬件不能适应同时开展两种教育的要求,如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开发双证课程的能力不足,为技能教学服务的设备、实践教学基地不符合要求等。 (二)完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有学者认为,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前提是制定统一而完整的职业标准。根据需求,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尤其是技术类、复合技能类和面向第三产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依靠行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与时俱进的职业资格标准。 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所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某些专业无证可考的问题,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兴东建议有关部门合作开发适应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并研究制定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鉴定的标准和办法。有证可考的专业如何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机融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壮国桢提出三种双证课程融通的模式,即一体化课程、阶梯型课程、模块式课程。 关于职业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些靠自身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如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实训设备、实践教学基地不符合要求等;有些问题的解决则必须借助外力,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双证融通的课程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沈凤池建议实行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推行“双证书”制度中的作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汝志认为职业院校可以和行业、企业合作修订、编制职业技能鉴定中不成熟、不完善工种的考试大纲及教材。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田秀萍认为应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一个由教育专家、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认证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规定专业设置条件,并对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证。 三、从现有研究之不足看未来研究可能的创新与突破 关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文献不可谓不多,笔者共检索到88篇,其中71篇是专门探讨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的,但有分量的、发人深省的文献并不多。在专门探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关系的17篇文献中,提到应辩证看待二者关系的文献仅4篇。71篇专门探讨“双证书”制度的文献(其中5篇是硕士学位论文),仅有1篇论文对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提出了质疑。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是众多研究者未能很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批判性思维能深入追溯一个问题,全盘把握一个问题思考或讨论的广泛过程的各个方面,所以可以保证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它可以给出关于某一事物更多可选择的解释,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批判性思维并非是一种偏执型思维,这种批判并非“为批判而批判”,而是一种基于公正立场,客观、实事求是地批判。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互动关系研究”,二者关系可能有互动的一面,与此同时,有没有一方对另一方限制或者双方互为限制的另一面呢?另外,从理论层面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确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否据此就可以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呢?从有关史实来看,是不能轻易下此结论的。一方面,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已近二十年,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仍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我国的职业教育曾出现过基础不牢、时间不长的繁荣期,当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酝酿期。所以,二者的关系绝非用一“互动”即可定论。如果在研究的起始阶段,即将二者的关系明确为“互动”,那么在研究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出现限制研究者的视野,产生“为互动而互动”的问题。如为实现二者的互动,邢晖提出的对策有: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职业院校培训、鉴定、取证功能一体化。笔者认为,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得再严格,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职业;而培训与鉴定功能一体化,更是违反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教考分离”、第三方鉴定的根本原则。所以,若以“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关系研究”为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研究,可能研究价值会更大,研究效果会更好。 如果用批判性思维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度进行分析,我们就会有种茅塞顿开之感,值得追问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职业资格证书有证明获证者职业能力的标识作用,这种作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是否越多越好?是否越多越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所有的职业都需要一个官方制定的职业标准吗?为什么职业院校推行的“双证书”制度困难重重?难道仅仅是观念、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有无可能是这一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专业与职业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开展学历教育又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做到双证并重,这符合唯物辩证法吗?职业院校真的能培养出与劳动力市场“无缝对接”的技术人才?企业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职责是什么?如果我们不能对上述问题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那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还是调整为“稳步推进”的好。 有了研究的问题,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研究,即研究方法的问题。笔者认为,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需要用到历史研究、质性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历史研究法将有助于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当时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无变化?若有,是什么样的变化?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及其所发挥的作用有无变化?若有,是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校职业教育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当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学校职业教育是什么关系?后来,这种关系有无变化?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质性研究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或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研究的方法。笔者认为,探寻职业院校在实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离不开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田野研究、个案调查等研究手段。比如,如果研究者能到一所学校亲自参与某一专业双证融通培养计划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一定会收获颇丰,并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比较研究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准确界定前文提及的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专业与职业间的区别,显然得用到比较研究法。另外,我国职业院校在实行“双证书”制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他国家的职业院校是否也在实行同样的制度?他们是否也曾遇到我们遇到的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们是如何解决的?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我们很可能会有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论高职院校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职业能力 阶梯式 多元目标模式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 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能力培养强调应用性、技能培训强调适用性,理论教学强调针对性,教学管理强调可操作性,教学文件强调规范性。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用科学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综合,是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本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是讲求实用、实效,目标是本专业毕业生具备阶梯式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及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保证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毕业后100%就业,且工作时适应期短或没有适应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1.变速器 在汽车,拖拉机,机床等机器的运转以及牵引力装置上我们都会使用到变速器,我们常见的变速器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齿轮和轴杠杆组成的手动变速器,此类变速器主要是依靠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距;而另外一种则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以及液压操作系统组成的自动变速器,该类型的变速器主要是依靠液力传递以及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数变距。通过了解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有需要情况下,有时候还需要加装动力输出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故此由变速器的构成得知,变速器的运动方式可以按两种类型划分,一种是按传动比变化方式以及按操纵方式。 2.使用变速器应该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的变速器相比,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过程首先需要做到熟悉与了解整个变速器设备的运作,以及变速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等可能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涉及到的基础信息。变速器在汽车中的使用最为广泛,故此以汽车变数器为例子,详细解读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到的几个细节问题:(1)只有排挡杆置于P、N位置时,方可起动发动机,在点火开关打开状态下,若想移出这两个挡位,必须先踏下制动踏板,同时按下手柄按钮,才可将排挡杆移入其他挡位。(2)P挡可作为手制动的辅助制动器,但不可替代手制动器。(3)车辆被牵引时排挡杆须置于N位置,牵引时车速不可超过50Km/h,牵引距离也不能超过50Km,若需牵引更长的距离,需将驱动车轮升离地面。(4)若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单元因电气故障而导致其进入应急状态,此时只有3、1、R挡可以工作,不要认为尚有挡位可用,就不去修理,应及时查明故障并排除,否则会损坏自动变速器内的多片离合器。 3.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上的操作不当或是没有及时的保养维修都会导致变速器出现故障,机电工程的生产生活上带来不便。变速器在运转过程中,发动机转速突然提升,会感觉到像是发动机动力输出突然中断,或是变速器在工作中发出异响,特别是在变速器的前部响声特别明显的情况,都能够判断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可能发生了故障,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或是影响机电工程专业的生产,需要及时对变速器进行维修。若想确保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在平时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及时的保养,特别是自动变速器的使用,在自动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维修保养规程,缺乏及时的检查和日常保养习惯,不仅会加速变速器的损伤和故障的形成,甚至还会扩大故障后果的危害性,所以预防性保养习惯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十分重要且相当必要,良好的保养习惯不仅能让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还能降低其故障的发生。以下是关于机电工程中变速器维修保养的关键要素:(1)定期对变速器中的润滑油进行检测与更换。(2)注意油面高度,可在机器预热的时候查看,具体查看有无漏油,变速器内的油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亏损,亏损有可能会烧坏变速器,过多则会引起变速器过热。(3)注意保养换油。如汽车的变速器,每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轿车品牌不同,变速器的换油周期也不相同,注意所使用的变速器品牌,留意使用说明书,到期必须更换。在某些汽车公司中还规定了,对变速器没有及时进行保养换油,会将汽车进入应急模式,出现锁三挡的情况。(4)定期检查变速器油的颜色,正常的变速器油应该是无味、半透明,红或黄色,如果发现变速箱油发黑或有焦糊味,必须马上更换。如今在社会上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对汽车行业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故此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与保养的具体措施也引起了汽车行业与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做好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对变速器中所存在的故障问题详细的进行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要能做到及时准确的知道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处理好变速器的故障,才能不断的提高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水平,不断的促进机电行业的发展。 作者:蔡连松 单位:江苏华浩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析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工程专业的得到不断的发展,变速器在汽车机件的应用也日渐成熟,给予了汽车行业极大的推进力。特别是自动变速器在汽车中的使用,促进了自动挡车辆研发的进步,因为自动挡在操作上相对于手动挡更加简便,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探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为变速器未来能拥有更广阔与坚实的市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维修;保养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工艺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人们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保养知识与故障维修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都非常有限。在现今这个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汽车自动档的普遍以及已经渐渐的深入到整个汽车行业,被广泛的应用到人们对汽车使用的日常生活中了,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它给人们可谓带来了诸多便利,而变速器的维修以及保养液成为了人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1.变速器 在汽车,拖拉机,机床等机器的运转以及牵引力装置上我们都会使用到变速器,我们常见的变速器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齿轮和轴杠杆组成的手动变速器,此类变速器主要是依靠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距;而另外一种则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以及液压操作系统组成的自动变速器,该类型的变速器主要是依靠液力传递以及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数变距。通过了解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有需要情况下,有时候还需要加装动力输出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变速器,故此由变速器的构成得知,变速器的运动方式可以按两种类型划分,一种是按传动比变化方式以及按操纵方式。 2.使用变速器应该注意的问题 与传统的变速器相比,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过程首先需要做到熟悉与了解整个变速器设备的运作,以及变速器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等可能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涉及到的基础信息。变速器在汽车中的使用最为广泛,故此以汽车变数器为例子,详细解读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到的几个细节问题: (1)只有排挡杆置于P、N位置时,方可起动发动机,在点火开关打开状态下,若想移出这两个挡位,必须先踏下制动踏板,同时按下手柄按钮,才可将排挡杆移入其他挡位。 (2)P挡可作为手制动的辅助制动器,但不可替代手制动器。 (3)车辆被牵引时排挡杆须置于N位置,牵引时车速不可超过50Km/h,牵引距离也不能超过50Km,若需牵引更长的距离,需将驱动车轮升离地面。 (4)若自动变速器的控制单元因电气故障而导致其进入应急状态,此时只有3、1、R挡可以工作,不要认为尚有挡位可用,就不去修理,应及时查明故障并排除,否则会损坏自动变速器内的多片离合器。 3.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使用上的操作不当或是没有及时的保养维修都会导致变速器出现故障,机电工程的生产生活上带来不便。变速器在运转过程中,发动机转速突然提升,会感觉到像是发动机动力输出突然中断,或是变速器在工作中发出异响,特别是在变速器的前部响声特别明显的情况,都能够判断在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的使用可能发生了故障,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或是影响机电工程专业的生产,需要及时对变速器进行维修。若想确保在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在平时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及时的保养,特别是自动变速器的使用,在自动变速器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维修保养规程,缺乏及时的检查和日常保养习惯,不仅会加速变速器的损伤和故障的形成,甚至还会扩大故障后果的危害性,所以预防性保养习惯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使用十分重要且相当必要,良好的保养习惯不仅能让变速器能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还能降低其故障的发生。以下是关于机电工程中变速器维修保养的关键要素: (1)定期对变速器中的润滑油进行检测与更换。 (2)注意油面高度,可在机器预热的时候查看,具体查看有无漏油,变速器内的油既不能过多也不能亏损,亏损有可能会烧坏变速器,过多则会引起变速器过热。 (3)注意保养换油。如汽车的变速器,每家汽车生产企业生产的轿车品牌不同,变速器的换油周期也不相同,注意所使用的变速器品牌,留意使用说明书,到期必须更换。在某些汽车公司中还规定了,对变速器没有及时进行保养换油,会将汽车进入应急模式,出现锁三挡的情况。 (4)定期检查变速器油的颜色,正常的变速器油应该是无味、半透明,红或黄色,如果发现变速箱油发黑或有焦糊味,必须马上更换。 如今在社会上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对汽车行业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故此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与保养的具体措施也引起了汽车行业与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做好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对变速器中所存在的故障问题详细的进行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只要能做到及时准确的知道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处理好变速器的故障,才能不断的提高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护水平,不断的促进机电行业的发展。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基于开放性实验平台培养机电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摘要: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工程专业课程《机电控制技术》为例,探讨了如何基于开放性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介绍了开放性实验平台的构成、方案设计、实验效果的评估等。实验实施的效果表明这种开放性实验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平台;创新 一、引言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指在实验教学中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实验性质由验证型向设计型、综合型过渡。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自拟实验方案、查阅文献和参考资料,提出设计思路和实验步骤。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验基础、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实验项目,给学生最多的主动权、最大的开放性。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开放性实验的研究,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针对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开展了开放自主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全开放模式拓宽了实验的时空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中国矿业大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对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建议。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以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为例,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管理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南京工业大学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通过开放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本文以机电控制专业为背景,以上海交通大学《机电控制技术》教学内容为基础,介绍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于开放式实验平台,开展创新实践教学的研究工作,探讨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的搭建、实验方案设计等,研究开放性创新实验效果的有效评估方法。 二、面向机电控制学科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 创新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让学生建立起系统设计的思想,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功能选择部件,进行接口设计、数据调试、结果评价、使整个控制系统的方案实现过程接近于工程实践。 1.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的搭建。针对《机电控制技术》课程,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测量与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各个控制部件、测量部件、控制系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动手搭建硬件,自己编写软件等方式,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机电控制技术》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硬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所需的各种器件,例如各种控制对象、传感器、控制器件,各种接口器件以及实验过程中要用到的各种工具器件。软件工具平台包括各种编程软件、设计用工具软件、控制软件、检测软件等。例如C语言,PLC编程软件及组态软件等。信息平台包括创新实验课程指导网站,将实验中所用的各种器件和工具的说明书、实验软件的学习文档、实验要求等相关文档放在网站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开创引导式、启迪式的自学模式。 2.开放性创新实验方案的设计。开放性创新实验方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①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要求实验在时间、内容、设备上的全开放。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只要在允许的时间之内,都可以随时来实验室进行实验。内容的开放性是指在完成实验目标的要求下,允许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选择。设备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学生对实验设备进行选择组合来完成自己的实验目的。在课程中一个具体的控制问题可以描述为:传感器测量控制对象的信息,利用一定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器件实现对象的控制。开放性实验平台提供了多种配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并且可以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例如:不同的控制对象:电水壶、AVG小车、吹风机等。不同的传感器:可配置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等。不同的控制器件:低压电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器、嵌入式控制器。②层次性。在实验目标制定、实验硬件的配置和实验结果考核方面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难易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硬件配置可以体现实验的复杂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不同能力的衡量。举例来说,同样选择控制水温,学生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控制器,选择单片机硬件稍简单些,选择PLC的话就稍复杂一些。在控制方法上也可以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的开关控制,程序就比较简单,如果选择PID或者其他方法程序就复杂一些。这种不同的组合搭配设计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柔性,也激发了学生进行比较、探索的能力。③课内实验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放性创新实验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一次实验后,学生会带着问题重新回去查阅资料,寻求解决之道,为下一次实验做好准备。④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组织实验平台,构思实验方案,进行详细的实验设计和不断的修正,最终实现实验目标。这一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3.开放性创新实验效果的评估。开放性实验效果的评估,要摈弃普通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的误差大小,实验曲线的吻合程度等进行打分的方法,需要对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和创新性、实验结果等进行综合的考量。以水温控制为例,为了兼顾一般性,又能突出某些优秀学生的创造能力,可采取递阶打分的形式,例如对于水温控制问题,如果控制水温在60℃不变,按照控制水温偏差大小可给予基本分数,在此基础上,学生可选择增加难度,控制水温在40℃至70℃之间做周期不变正弦变化,根据控制温度跟踪误差进行加分。继续增加难度,控制水温在之间40℃至70℃做变周期的正弦变化,根据温度跟踪误差进行加分。 三、开放性创新实验的实施效果 该实验平台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2009级以后进行了初步的试点,目前已经完成三届,每年参与该平台的实验人数大约在300名左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每次实验后,课程组都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调查和问卷,并要求学生将对实验的建议和意见写入报告或问卷中,以期得到学生积极的反馈。有同学在实验心得中提到:“这是第一次只有实验器材的情况下,独立设计实验,没有完整方案,甚至没有接线图,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前进,但这种挑战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该平台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大约88.36%的学生认为该实验平台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帮助,有91.48%的同学对这种新颖的实验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推荐该课程的比例达到了98.75%。 四、结论 开放式创新实验在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实验方式方法、实验时间和实验难度等方面体现了充分的自主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实验设计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处于方兴未艾阶段,目前仍有各种问题,例如验室的管理、实验效果的评估等,还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维修与保养论述 【摘要】在电控产品开发中,电控系统硬件开发技术较为成熟,开发的核心与难点是控制 系统软件。成熟的控制软件是提高车辆性能和控制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因此电控系统控制策略的开发是电控产品开发的主要内容。变速器控制策略的开发,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控制对象――机电工程专业性能,再者还要分析因素的影响,使开发的电控系统具有较强的作用。 【关键词】机电工程专业;变速器;维修与保养 前言 机电工程专业中变速器的应用极为广泛。最早出现的汽车变速器是机械式手动变速器,也称手动变速器。它通过驾驶员用手拨动变速杆,改变变速器内的齿轮啮合位置,改变传动比,从而实现车辆变速的目的。由于它是有级排挡固定轴式齿轮变速器,所以以其效率高、成本低、生产工艺成熟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手动变速器在换档时必须踩下离合器,所以存在着换挡动力中断的问题,而且存在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对汽车行驶性能影响较大以及驾驶员工作强度大等缺点,所以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动变速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无级变速传动技术的发展,相比有级变速器,无级变速器的自身优势日益明显。 1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 液力变矩器闭锁点的控制问题,存在单参数控制,双参数控制两类。单参数控制包括涡轮转速控制、车速控制、挡位控制。采用涡轮转速控制方式需设定闭锁一解锁转速差以避免频繁的闭锁与解锁车速控制,挡位控制这两种控制方式都属于高挡闭锁控制,避免低挡范围内的频繁闭锁。双参数控制包括以泵轮和涡轮转速为参数的控制方式、涡轮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为参数的控制方式、车速和节气门开度为参数的控制方式。泵轮和涡轮转速的控制方式可以在不同节气门开度下都有合理的闭锁点涡轮转速和节气门开度控制,也可以在不同节气门开度下得到合理的闭锁点并且结构上易实现车速与节气门开度控制,这种控制方式在高挡闭锁,而在抵挡不闭锁,为轿车常用控制方式。针对传动系统工作工况的复杂性及其非线性,模糊控制技术在液力变矩器的闭锁研究中得以应用。如针对自动变速器在坡道行驶中的换挡循环,转弯时的频繁换挡等对行驶环境不适应出现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行驶环境识别的多模式汽车自动换挡系统。利用通常自动变速器上的传感器信号,自动识别汽车的当前行驶环境,提高了自动变速器的整体性能。从动力源方面进行控制,通过减小节气门、点火滞后或停止向部分汽缸供油等方法,反馈控制发动机,自适应地降低转矩,从而可控制自动变速器的输入转矩和输出转矩,并可将输入转矩与输出转矩控制在最佳值上,以实现平稳换挡。利用电子换挡控制系统控制锁止电磁阀减小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冲击。 2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以其传递效率高、易于制造等优点在自动变速器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在传统固定轴式变速器的基础上,应用电子技术和自动变速理论,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液压执行系统来实现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选换挡操作以及发动机节气门的调节,实现起步、换挡的自动操纵。电子控制单元根据反映驾驶员意图的节气门开度信号、制动踏板信号,反映汽车行驶状态的发动机转速、输入轴转速、车速、挡位信号,依据预设的最佳换挡规律和最佳离合器接合规律,借助于相应的执行机构对车辆的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进行联合操纵,可以达到大大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动力性和经济性。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最早应追溯到年,日本五十铃公司首先在轿车上使用一型全自动机械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挡位最佳决策,控制参数为预测载荷、驾驶员意图、车速、节气门开度。实验表明该智能换挡系统明显减少了不必要的换挡次数,并提高了燃料经济性和降低了排放。并且把自动防抱死和自动巡航和进行系统集合控制,以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和系统的性能价格比。年日野公司也推出计算机辅助变速排挡系统,随后,美国福特公司、法国的雷诺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等,都相继开发出了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在美国和西欧已进入商品化阶段。德国最近新开发研制的具有或挡的,它突破了传统机电液接合的模式,采用了机电气的接合方式,通过电气控制无离合器踏板的干式离合器实现车辆的起步,而换挡过程无需分离离合器。 3无级变速器技术 在汽车自动变速器中,无级变速器因其可产生连续变化的速比,实现发动机与动力传动系统的最佳匹配,并且能够简化操作,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驾驶的平顺和舒适性,改善排放,成为汽车自动变速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无级变速器按作用方式的不同和传动形式的差异,可分为机械式、液压式、电气式,机械式无级变速器使用最广泛。在摩擦传动的无级变速系统中还包括链式无级变速器,它采用的金属链类似自行车的链条,它由部分组成内联接片、压板连接片和连接它们的浮动销,销相互滚动,使链条在弯曲时摩擦力小,且具柔性,传动链条位于两对锥形齿轮盘之间,这两对齿轮盘中,各有一个可以轴向运动,这样链带可向外或向内运动,运行线路可以变化,相应的转矩、速比也可以变化,这类变速器技术要求高,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防止转数过高或出现打滑现象,作为安全保障,变速箱中要有很高的液压压力,这样整个系统的作用效果就会降低,油耗也就升高。在该变速箱上安装了机械液压转矩感应器,可以直接而快速的作用于压力,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链带脱落,或是在冰面行驶时突然出现的转矩过高。该变速器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传动压力和改变速比是分别独立控制的,通过这种双活塞原理,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有效作用损失,另外还能直接改变速比,迅速调节锥形齿轮盘。 4 变速器的维修保养 4.1事后维修保养方式 这种情况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才去进行维修,使出现故障的设备恢复正常功能的一种维修方式,事后维修方式有时也称为故障维修,由于该维修方式的维修时机无法控制,当设备零部件发生故障时会造成停机。因此这种情况大多造成不便。 4.2定期预防性维修保养方式 根据经验及设备故障统计数据,规定每隔一段确定的时间对设备进行一次计划性的维修,而在规定时间前发生的故障,则进行事后维修保养。定期预防维修大大减少了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更为安全可靠。 4.3视情维修保养方式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检测得到设备的状态,并以此来确定维修时机。视情维修保养是基于大量的设备故障不会瞬时发生,而需要发展一段时间,即设备的功能故障在发生前有一定的故障征兆表现,当这些故障征兆出现的时候,才对设备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是多数人采用的,也是最贴近实际情况的一种。这种维修的最大特点是从设备的故障后果危害出发,尽可能避免或减轻故障后果,从而改变了过去根据设备故障的技术特性对故障本身进行预防的观念。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故障极方便处理。 结语 现在国外自动变速器台架测试技术己比较成熟,可以对自动变速器的一些特性进行检测。将汽车理论、自动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 [摘 要]随着机电工程在社会建设中占取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逐渐增加机电工程研究力度,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加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微机技术、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五门电类技术基础。本篇论文主要针对五门电类专业技术基础研究的原则、内容和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机工程专业 电类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电机工程技术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因此对于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尤为重要,为我国各类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主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制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原则、内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增加其研究的可实操性,真正促进我国机电工程的发展。 一、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概述 1.研究原则 我国机电工程专业技术基础在近几年来对其大力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相对西方的研究进度较为落后。我国大型电类企业的先进技术大部分仍是引进日本和德国等先进国家的电类技术。其研究成果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我国电类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针对从事各门电类的岗位所需改进的内容作为研究重点,从而不断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能力,建立对五门电类企业发展有用的研究体系。 2.研究内容 我国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五门电类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的理论知识网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其基础技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的机械制图、电工基础、电机与变压器、PLC、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并且增加其基础知识的实践性;另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相应岗位的实操的能力。例如对于五门电类基础技术相应岗位的涉及到的机电设备和控制设备的识别、设计、调整、维修、操作、编写、安装和改造等方面的能力。 二、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相应的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的研究体系也应该进行改变,从而使其研究的成果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对电类企业的发展,也更容易应用到电类企业的实际岗位中,从而促进电类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智能化 智能化是当今社会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企业中的设备我们可以发现,电气自动化逐渐代替人工操作,机电智能化的机器人逐渐代替自动化设备,这一现象证明其智能化成为五门电类技术基础研究的最终方向。机电的智能化主要指的是在电气自动化的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化、运算技术、模糊学、心理学混沌动力学等新型的研究领域,从而模仿人工的智能化,使机电设备具有与人一样的辨别、决策和处理的能力,从而促进机械设备的高智能运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控制能力。 2.模块化 机电工程对于模块化的研究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资源设备的浪费,对于统一各机电类企业的机械设备的各类接口的标准化由于产品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存在一定的难度,制定标准化规格,一方面有利于机电设备的开发也有利于各类新产品的推行和扩大生产规模。新标准化制度的建立,必然要对之前的设备进行改进甚至是报废,这必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可以先选择大型的电类企业实施标准化,逐渐将标准化贯彻实施,为机电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3.电子网络化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不仅仅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生活,还为各大电类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网络可以打破空间和国际上的局限,使世界各地的电类企业连成一线,也是我国了解国际上的电类企业发展信息的途径之一,促使全球的电类企业在合作中竞争、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优势推行新产品;还有网络技术也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的目标,也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网络化是机电工程企业的发展趋势。 4.微型化 微型化是当今机电设备逐渐向微型化发展,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微型化的优势,并将其称之为微电子机械系统。微型化主要指的是一平方厘米的机电设备,并且逐渐向微米和纳米级发展。微型化机电设备的体积小、耗能小、便于安装和运动快捷等多方面的优势,深受各大机电企业的欢迎。微机技术的研究还涉及到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促进微机技术更加精确。 5.绿色化 机电工程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环境造成一定的负担,若是要对污染的环境治理需要花费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代价,严重的环境破坏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因此我国机电企业意识到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性,即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机电工程。绿色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机电工程制造的污染液体、固体进行物理或化学的处理,使其达到污染排放的标准;另一方面是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液体或固体产生,从而使其排放液达到标准。绿色产品在从设计、制造、运转和销毁等阶段减少污染物产生的同时,也要提升各阶段的资源利用率,并且可以对其回收利用再生产。绿色化的技术开发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之一。 6.系统化 机电工程的系统化主要体现在机电工程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方面。系统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当今社会机电发展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该系统需要增加对多个子系统的调控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大的通讯技术作为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格化方面,机电系统化越来越重视人与机械设备的配合,首先是设计期间逐渐增加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即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增加人与机器的融合度,其次是从自然界的生物寻找灵感,寻求自然界的规律,促进机电人格化的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机电工程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五门电类基础的研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五门电类技术基础是机电工程专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方向决定机电工程的发展趋势,借鉴西方的发展经验,在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决定机电工程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方向,从而提升机电工程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建立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高职高专机电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之我见 摘 要 近二十年来,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增加了一批学校,扩大了招生规模,粗看起来人气较旺,发展的势头不错。但是,从高职高专教育的全局来看,潜在的问题还很多,不可盲目乐观。本文只就一个学校能解决的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机电工程 教学体系 改革 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准确定位适时调整专业 专业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一个接口,是学校教学工作能否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条纽带。既然高职高专培养出的学生是“服务地方,面向基层,应用性的技术人才”。那么就应该放下“高等”的架子,眼睛向下,面向市场,主动进入市场。调查了解各行各业人才类别的需求情况,在广泛获取信息基础上,确定学校设置的专业和招生的数量。一定不能等待观望,坐失良机。 2制订长短结合、模块结构、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 专业培养计划〔或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初稿蓝图。过去我们高专采用的计划,多是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压缩和修补,处处体现出学科型的模式,计划经济的烙印。如今是经济转型时期,要求高职高专的教学计划,按服务领域(或岗位群)来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征来构建教学体系。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加速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产学结合进程 实训教学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突出专科特色的重要环节。例如有的高职高专学校电气专业的实训教学,自成体系,独立设置。除时数占到总学时的1/2外,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训练和综合技术训练”三个层次组织教学,而基本的技能训练立足校内完成。具体讲:第一学年主要在校内做电工、金工和微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实训。如:安排三周的金工实习,两周的电工实训,一周的微机操作和考级。第二学年安排在校内、外做电气技术的专业实训。如:安排三周在校外做电机修理和电控柜的组装、调试。安排三周在校内做模电数电的专题实验和课程设计。第三学年进行综合的贴近生产的技术实训。第六学期不再上理论课,主要进行实训。采用的方法是:部分学生可在校内进行单片机控制,PLC控制的电梯实训,也可以用ERFAT自动控制系统装置进行交、直流全数字传动控制技术和模拟仿真的实训:部分学生可以到签约单位或赴与系签有产学合同的企业顶岗劳动,参加技改项目,时间三个月,毕业前用一个月时间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与产学研结合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构建“五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校内与校外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仿真与实操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五合一”教学模式。学校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到学校辅导学生,把企业的产品拿到学校生产: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按企业员工要求生产企业的产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建立生产性实训环节,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生产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继续加大与已建立“订单式”培养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长期订单培养合作关系。积极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优秀高素质技能人才。 (3)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融入教学过程中,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岗位直接上岗能力。 总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遵循“重在内涵建设、重在改革创新、重在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为核心,完善与规范专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走提升内涵建设发展之路,带动专业群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围绕产业经济发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依托企业建专业,建好专业为企业。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等条件建设,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重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课程体系、建好专业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型专业教学团队、形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机电专业。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谈机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仪表专业施工技术管理 摘要:按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总体要求,为确保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通过对仪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其关键点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采取的必要方法, 介绍了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调试阶段仪表专业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理论总结。 关键词: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仪表施工;项目前期准备阶段;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施工收尾阶段;项目调试阶段 1、前言 在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仪表施工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之一。仪表施工要在整个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进入中期后才开始进行, 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就整个EPC项目建设而言,仪表专业工程量占的比例较小,建设期短。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总体进度控制中,仪表专业不会出现在项目管理的关键路径上, 如果关键路径的工期压缩或延期均会直接影响到仪表专业的有效施工时间。因此,有效合理进行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的仪表施工管理是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 2、浅谈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中仪表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2.1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2.1.1确定项目所需人员、工作范围及工作量 (1)项目中标后, 首先确定项目所需人员, 通过总进度控制要求, 了解到主项目的施工进展和关键时间节点, 如相关设备和物资到场时间、上道工序完工时间、主项目完工和移交时间等。 (2)确认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并在材料采购和施工上要分清专业界面。本阶段还应做好设计图纸的收集和审图工作, 对于条款不清晰的内容, 应及时进行书面确认, 做好设计交底工作并形成备忘录。 2.1.2确认项目内容和编制施工程序文件 (1)要根据施工资料、最终合同文本, 结合当地法律法规进行项目的准备工作, 明确业主最终需求目标。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对新项目进行对比和分析, 列出异同点和潜在工作量, 根据项目所在国家和当地的验收规范, 对现有施工能力和项目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2)准备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程序文件的编制。其中, 施工组织设计和程序文件的编写的内容要全面, 能体现项目施工的特点和质量控制手段, 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技术难点及相应解决办法。根据项目施工要求, 程序文件主要有: 施工组织设计、HSE 管理、仪表校验程序、仪表安装程序、自控系统与仪表联调程序文件、仪表专业试运程序以及相应的支持附表等, 文件的数量和涉及的内容可根据业主的项目管理要求确定。本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和程序文件是指导仪表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 2.2 项目施工阶段 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中的仪表施工, 包括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收尾阶段。在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建设中, 仪表的施工界面一般要涉及电气、电信、消防、土建、 工艺、机械, 以及自控专业 ( DCS等系统) 等。 2.2.1施工准备阶段 (1)鉴于仪表专业的施工界面复杂, 在施工准备阶段要重视图纸文件中涉及与本专业有关的信息。仪表专业工程量相对较小, 主专业在布置时更多考虑自身专业的需求, 在施工高峰开始前, 仪表专业的技术人员要特别注意与其他专业的相互关系。发现问题必须尽快与业主和设计人员进行正式的书面沟通, 以便减少损失。 (2)技术人员要根据物资的介质、用途、危险等级和存放要求, 对领出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保管和存放。要根据设计要求, 对自购和业主的成套、成橇物资进行到货验收, 重要物资设备的开箱和接收要有三方在场共同签证并形成记录, 仪表工程师应妥善保管相关记录和资料。 (3)上述检查结束后, 技术人员要对所有仪器仪表的量程及精度进行校验, 并根据设计要求对仪表设备进行零点迁移和量程调定, 人员不具备校验资格时, 设备的校验可转交当地合法计量机构完成。每台仪器仪表的校验过程都要形成单独的校验记录, 出具校验合格证, 并注明校验合格的有效期以备竣工资料归档使用。 (4)除了要做好仪表专业的预制预埋等工作外,技术人员还要结合其他相关专业的时间节点, 分析和制定有效的作业计划表, 且要明确特殊地段的作业方式和设备需求, 以及施工阶段出现的新界面等变更情况, 并将相关要求传达到各施工班组, 各班组长应针对各段的实际情况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2.2.2施工阶段 (1)仪表专业施工时界面多, 有时需要两个以上的上道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施工, 所以仪表专业的施工多数情况下是采用灵活的交叉作业。 (2)仪表工程师应将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 并对设计变更和补充文件做好存档以备后查。同时, 仪表技术员应对在施工中可适当调整的内容做好记录, 如电缆或桥架的走向, 远传设备的选址变更等, 并在竣工图纸和竣工文件上作相应的变更。 (3)除了要做好 QHSE 工作以外, 对于施工时形成的记录、变更、文件及相关资源的证书要及时保存好。施工资料的编制, 文件和相关工程信息的签证, 目的是列出施工关键质量控制点和工作量, 需要业主和监理 ( 有时也需要项目第三方 ) 的监督验收和签字, 只有在业主和监理以及利益相关方的签字认可后, 仪表专业在施工阶段的工作质量和内容才基本被确认, 也是请领进度款及结算时必需附带的材料。相关文件资料的编制、报批、变更、签证等工作也是重要的。 2.2.3施工收尾阶段 施工收尾阶段, 结合项目进程, 做好“三查四定”工作, 完善仪器仪表专业的相关工作后, 要做到工完、料清、场净、无错漏。对于备品备件、未移交区域内的材料和设备均要妥善安置, 由专人看管。对施工记录、质量评定和竣工图存档管理要及时准确。 2.3 项目调试阶段 开车前的调试和试运是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项目的关键, 更是对各专业以及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数量和设备功能的完整性检验。在试运及开车过程中, 仪表专业必须配合相关专业做好调试工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系统承包商的信号交接, 以及机械动作的验证工作。试车过程中, 仪表专业在完成对设备及管道的跑、冒、滴、漏、坏等必要的检查后, 将进入三级调试阶段: 仪器仪表设备的单体调试、端子内调试即I/O测试、 DCS 等系统整体联合调试以及最后验收和移交。 (1)仪表和成套设备的单体调试, 主要针对仪表专业自身软件和硬件施工质量的全面检查, 检查内容有设备安装方式、位置、施工质量、数量;仪表电缆接线质量及方式; 仪表电缆信号线、电源线的校对;跨接电缆接线的质量、方式及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回路校对;单体设备报警点、触发点设置要正确。本阶段为无源检查阶段, 主要检查仪表端子接线回路和硬件功能为主, 重点检查电缆不要有虚接、漏项、连接错误、损坏等情况, 并在完成单体硬件调试后, 将完成测试的相关资料提交业主和监理签证。 (2)端子内调试即I/O测试, 主要在仪表单体调试结束并通过安装检车合格的基础上, 结合系统承包商提供的 PLC、RTU、 SIS、 ESD、 FCU 、CIU等控制机柜的相关资料,配合系统承包商,进行端子内输入输出测试。 (3)对 DCS 等系统的整体联合调试, 应该在完成单体设备调试检查和端子内调试即I/O测试, 仪表专业方可配合系统承包商, 对整个工程中的控制设备的功能、命令发送及接收、报警与 ESD 连锁触发等情况做全面联合远程控制操作。 3、结束语 在机电工程EPC总承包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设计、施工及试运行3个部分。无论怎样理想的设计,如果没有相应水平的施工和施工管理去实现它,也达不到设计的预期目的。施工过程中, 仪表专业安装工作的质量是各种受控设备和仪器精确动作、可靠运行的前提, 也是仪表施工管理过程的关键。面对工程施工中的困难,施工中多采用比较成熟有针对性的工程系统管理软件(如电气仪表管理软件等),以便对工程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使工程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实现项目总目标。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浅析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形式之一,高速公路的维护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对于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将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的现状进行阐述,并且重点分析通信、收费和交通三大子系统的新技术应用与发展方向,提出对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进行完善的对策,保证高速公路实现高速、安全、舒适功能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高速公路正常运营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通信;监控;收费;维护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机电工程在高速公路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的运营水平。因此对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进行专业化维护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对于高速公路的运营尤为重要。 1.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现状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主要包括以监控、收费和通信三大子系统为核心的一系列机电设施,对于高速公路的高速、安全舒适功能有着决定性影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主要特征如下:其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并且除了三大系统外还包含众多系统,路线长,所需要维护的面积大,建设规模大,投资额巨大;并且存在维护环境恶劣,维护难度大的特点。 我国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维护模式是自行维护与专业化维护并存,以自行维护为主的模式,但是自行维护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自行维护需要人力资源较为庞大的维护队伍,需要配备多个专业的人才;其次,投资额较大,需要配备足够的维护机具、车辆和仪器仪表,每年的维护费用得不到良好的控制。 相对于自行维护,专业化维护的优势体现为,能够确保系统有效运行,通过借助专业技术对机电系统的故障予以预防,并且能够准确及时的排除故障;由于机电工程具有专业性的预防体系,可以将事故风险降至最低;更加科学的管理,使得维护更加正规化,保障维护工作的质量;对于运营成本的控制非常有效,专业化维护从资源配备、车辆、机具和检测仪器等设备上,都能减轻资金投入压力。 2.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的概述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维护的基本原则是减少成本、提高水平和服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专业化维护在确保机电系统短期内的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要着眼于提高高速公路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模式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构,应该根据路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维护管理考核细则,要求专业维护单位订立服务承诺。其次,需要健全和完善维护管理制度。机电工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机电工程的维护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制度是基础、是前提。新通车项目,维护工作基础薄弱,需在今后的维护工作中尽快加强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可以从机制上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与到位。 2.1通信系统的不足 SDH是我国现阶段公路工程主要采用的通信系统,作为一种将多型业务融入一个软件系统的传输平台,对于PDH通信系统有着很大的改善。但是这种通信系统仍然是一种多软件堆砌而成的,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并且网络构成复杂的通信系统。而且因为存在着传输平台不能独立适用的缺点,需要很多附加设备,导致了管理和维护难度的加大。在实践中,标准的SDH是针对电信公用网设计的,标准SDH提供的业务接入一般为E1、E2、E3等接口,不直接提供视频、低速数据和LAN接口。 2.2收费系统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一般采用四级收费体制,包括收费车道、收费站、营运收费中心和收费结算中心,各级站点以计算机设备为基础,这些计算机设备通过以太网交换机连成网络,该体系的运行是以收费车道收集数据开始,通过连接网络传输给收费站,收费站再将数据传输给收费结算中心和运营中心,收费结算中心根据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应收款项,再将应收款项传输进收费计算中心的数据库。人工半自动封闭式联网收费系统仍然拜托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需要许多人工操作来解决问题,并且无法实现真正的畅通无阻,而且在管理上增加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加大了运营费用,对于舞弊现象没有有效的遏制。 2.3监控系统的问题 国内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主要是以主线控制为核心的体系,其控制对象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流,方式主要包括定时控制和交通感应式控制两种。其控制内容主要是可变速度和驾驶员信息两方面。主线控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对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情况、设备工作状态、道路情况等进行监视和控制。 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发展趋势是,由路段监控到全省监控再到立体监控,最后发展为智能监控。随着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主要包括两个成分,监控中心和外场设备。监控中心由计算机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摄影设备等组成,采用局域网结构,其工作原理在于外场设备检测外部信息,将信息通过通信系统传输回监控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再将结果反馈给外场设备。 3.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 对于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专业化维护,除了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修之外,还应该对一些问题加以重视。 3.1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专业化管理应该确立基本的原则,对其管理进行指导,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减少维修成本、提高维护水平、提高高速公路服务质量。 3.2确立维护目标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专业化维护应该明确自身的目标,主要可以分为短期和远期目标。短期目标主要是指对于运营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重点提高,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多个子系统的资源共享。而远期目标是指在坚持短期目标的前提下,实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整体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3.3完善监管机制 对于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各个路段,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制定管理考核细则,对于各维护单位要落实责任。机电设备主管部门应该与其他子系统部门联合成立监督小组,对于机电工程进行日常维护,进行制定定期考核和不定期考核,开通相关的意见反映渠道,并且将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联系起来,根据可靠的机制来杜绝维护上的漏洞。 3.4建立维护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作为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工程,对于其维护需要相应的系统工程进行管理,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维护管理制度。因为随着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不断深入,对于公路机电工程的设备维护是相当重要的,在维护工作中尽快加强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机制上保证维护工作的及时与到位。 3.5总结经验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非常完备的管理体系,因此应该善于总结经验,不断的对维护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因此,高速公路业主应该根据本路段的实际情况,对运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对系统维护单位提出具体的机电系统维护、维修要求和考核标准,并与系统维护单位进行充分和全面的沟通。同时制定《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并责成系统维护单位遵照执行,确保各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顺利开展。 4.结语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维护与发展对于我国高速公路的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的三大子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希望能从中总结出对于高速公路机电工程专业化维护有利的经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机电工程专业论文: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机电工程专业是以机械、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各专业技术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点学科。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机电工程专业教学工作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考验。对于各专业院校来说,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机电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人才,是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机电工程 课堂教学 机电工程专业是以机械、电子技术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学科。由于机电工程专业涉及的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已经成为各技术类专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素质教育所开设的重要专业。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机电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各职业院校来说,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科课堂教学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的问题。 从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工作发展的实践来看,机电工程专业学科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科实训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课堂教学占据了大部分的学时,是机电工程专业教学的主要形式。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固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弊端和不足之处同样十分明显。 一、当前国内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主要特点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即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笔者查阅了一些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从中发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课堂教学形式所占的比例达到了学科总学时的60%以上,且大部分课堂教学都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例如机械原理、电工原理、工程学[1]等专业理论课教学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普遍重视,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作为主要指标。 二、现阶段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现阶段中专院校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1.课堂理论教学总体水平不高。从现阶段国内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都面临着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的突出性问题。受到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教师的授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一方面,课堂理论教学本身占据了大部分学科专业教学的教学时长,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受到课堂教学水平较低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较差,从而在根本上影响到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2.机电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和教材选择有单一化的趋势。与绝大部分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形式一样,中专机电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工作同样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单向度的授课模式,理论授课方式过多地体现出灌输的特点,没有顾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教材的选择也有单一化的趋势。现阶段许多职业院校机电工程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具有单一化的趋势,专业教材长期没有更换,许多最新的知识成果没有通过教学体现出来。 3.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环节严重脱节。从现阶段国内许多中专学校的机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堂教学与实训课教学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教学模式、教材选择等方面不够统一,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与同阶段实训教学内容不相符合。此外,由于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理论性和专业化,因此造成了学生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无疑违背了机电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4.课堂教学水平考核手段不科学。现阶段国内绝大部分中专学校机电工程专业都采取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但是从考核效果来看,这种考核模式不够科学合理,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遗留下的产物,与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严重背离。此外,这种教学考核模式也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真实水平,仅仅能够作为一项参考指标,并不能代替实训能力考核等考核环节所发挥出的应有作用。 三、对于解决当前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解决现阶段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若干突出性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兴趣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是近年来我国中高等教育阶段各专业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直观化体现。兴趣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兴趣教学法的理论体系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具备充分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需要发挥引领和启发的作用,帮助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对于中专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工作来说,运用兴趣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到学生的兴趣切入点和结合点,并对现有单向度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就某项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进行课前布置、课上组织讨论、演示、小组学习等方式,紧密结合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注重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中专学校以培养高技能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机电工程专业本身又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因此各中专学校必须要从提高机电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入手,一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的结合力度,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则要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保留一批符合专业理论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同时摒弃一批应用能力较差、不符合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思考 摘要: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发展前景,同时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进行概括;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阐释了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指导的重点。最后结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指导的做法与不足,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生;就业指导 一、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 1.整体上就业需求旺盛,就业人数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具有较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机会的增多也会使得就业人数越来越多。通过研究得知,历年来,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高达90%以上。 2.教学质量不同,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各不相同。鉴于市场经济对于市场营销方面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开始把市场营销作为热门专业,大量招收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但是,每个高校的教学质量不尽相同,教学设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导致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发展要求 1.发展的前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贸易的格局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当中。而我国,由于加大了对祖国中部及西部的不断开发与发展,使得企业越发需要引进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下的各个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为了不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人才为其注入活力。有关资料表明,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企业界举办各种人才交流会多达2000多场。而市场营销人员却是每次人才交流会上最受欢迎的,也是最供不应求的。 2.市场营销专业面临的新形势的要求。首先,如今企业不单单只看重学历,而是侧重于学生的能力。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是企业占主导地位,企业并不过分看重学历,它们从自身利益、实际情况出发,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其次,毕业生能否顺利走向国际或是进入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系统内部,关键在于应届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如何。企业招聘时,不仅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具备销售能力,也需要市场营销人员了解其销售理念。这就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充分掌握该行业的相关情况。再次,由于时代变更速度加快,企业更在意学生是否及时掌握了前沿知识,更关注学生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否丰富。最后,在招聘时,一些企业也会重视毕业生是否有未来的发展规划。企业招聘往往看重的是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企业渴望找到与企业以及文化发展愿景相符合的员工。 三、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指导 制定以科学就业为目标的教育管理制度。首先,相关教学人员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以促进学生就业与自我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第二,积极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严于律己,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对于未来就业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学生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第三,拓展学生素质,使学生全方位地提高自身能力。除了进行科技创新、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进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也需要及时开展素质报告会以及人文素质拓展活动等,使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大格局的观念有所提高。第四,实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招聘方式有所改变;同时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问题,还可以通过企业以及行业资深人士通过校内报告等方式予以指导。 四、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指导现状 1.我院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着重培养。首先是通过各种团总支、学生会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供学生施展才华,同时锻炼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其次,与优秀知名企业合作,举办营销大赛,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使自身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为了使学生提高其求职技能,我院积极开展各种就业讲座以及职场培训等。 2.不足之处。首先,办学特色不够明显,通常是举办常规活动,难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其次抓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较晚,就业与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有些脱节;再次,校企合作的方式传统、守旧,不能使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得以发挥。 五、对策 1.改变对就业指导的固有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就业指导,使其与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2.特色办院。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 3.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积极进行教育并给予科学指导。学校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学生正确地对自我进行认识和了解。 4.加强校企合作。为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对其进行相关行业知识的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就业协议的签订。 作者:侯冠群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具体措施 3.1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改革成效 4.1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作者:王平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思考 【摘 要】利用多种形式调研,并通过第三方就业数据评价,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近两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发现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收入水平高是该专业就业的亮点,但也存在岗位稳定性差、技术特征不突出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希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就业质量 思考 为了更好地把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缩短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就业路径,客观反映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社会适应性及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本专业在专业学科设置、素质教育、学生就业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于2015上半年对广州及周边的数10家汽车相关企业和毕业生共159人进行了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并委托第三方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进行调研统计。 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座谈访问当面交流:此调查对象是广州本地及周边的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门有关人员、毕业生本人;填写问卷调查表:将问卷调查表发给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共发出122份,收回98份;电话访谈:对外地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和毕业生进行了电话沟通。 一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家庭轿车的普及,作为汽车市场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如广州春源红旗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次就计划从该专业要毕业生25人。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收入水平也高,就业竞争力指数居我校之首,因此受到广大高考学生的青睐,成为近几年来学校机电系的热门专业之一,报考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点上也凸显了其专业特色和社会认可度。同时,从2012年开始至今年我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就业质量进行的第三方调查数据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1.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本专业是从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从2008年到2014年七届毕业学生总共572人,现该专业在校学生总计293人。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 近两年的毕业生人数及就业情况 时间 毕业生人数 就业率 2012届 102 96% 2013届 55 96% 2.毕业生就业区域、行业、岗位结构分析 跟踪调查显示,2012、2013年这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而且珠三角区域所占比例很大,占81%。其余部分在粤西5%、粤东8%、粤北6%。 两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主要是汽车经销业,占比为73%;也有少数从事其他领域和行业的营销工作,如房地产、电商、市场研究公司等。而汽车相关行业中大部分是在4S店和汽车配件单位,如日产4S店、福特4S店、大众4S店;也有从事二手车及租赁工作的,如五加五汽配公司、神州汽车租赁公司;还有一部分人在汽车修配厂和汽车美容店。 两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集中在个体民营的比较多,其次是国企,再次是合资和机关事业单位。分别为私企69%、国企21%、合资5%、机关事业单位5%。 就业的部门主要有: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 就业的具体岗位有:中层管理人员为3%、一般行政人员和文员为10%、营销人员为75%、售后客服人员为12%。 二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情况 1.就业对口情况分析 这两届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学校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率可达73%,基本对口为17%,不对口为10%。 2.就业稳定性分析 调查显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两年以上用工合同的达60%以上,但从一而终的却不是很多,他们在毕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究其原因这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个人两方面都有关系,个人原因多一些。 3.就业薪酬水平分析 在所调查的两届毕业生当中,个人月收入基本都在2000元以上。平均月收为4450元,列我院所有专业毕业生月收入之首。其中月收入为5000元以上为11%;月收入4000~5000元的居多为45%;月收入为3000~4000元的为34%;2000~3000元的最少仅为10%。 4.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规模统计如下:就业单位为50人以下的为17%,就业单位为51~300人的为42%,就业单位为301~1000人的为24%,就业单位为1000人以上的为17%。 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座谈,普遍反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知识扎实,吃苦耐劳、进取、协作、与人沟通等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也高。学生的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感觉非常满意”的为90%,“比较满意”的为6%,“一般”的为4%。 6.毕业生主观满意度情况分析 我们综合了毕业生对所在的工作单位、职位、薪酬等方面的主观感受,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现状的主观满意度为75%,基本满意的为15%,不满意的为10%。 三 本专业就业的优势分析 从上述就业基本情况和就业质量情况可以看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本上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业率高。从统计两届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可看出,就业率均达到96%,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专业对口率高,达73%。反映出该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能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学生在校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与良好的实践技能,能顺利完成校企对接,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行业任职能力强,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汽车4S店、汽车配件经销单位、汽车修配厂、汽车美容服务公司及汽车租赁公司任职,从业岗位为销售部、客服部、市场部、人资行政部、售后部等。毕业生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较高,感觉非常满意的达90%以上。薪酬待遇较高。统计数据表明,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平均达4450元,月收入4000元以上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56%,收入水平列我校各专业之首,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四 本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第一,虽然本专业就业率高,但就业区域来说太集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居多,而广州市汽车限购这一政策,对汽车销售量有一定影响,势必会对用人的职位数有影响。有的毕业生宁可放弃自己的专业也愿意留在广州市而不愿回到不发达地区,这样对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就会有一定影响。 第二,个别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一定偏差,既想收入高又不想吃苦、不能吃苦,这就使得初次就业率受到影响。 第三,很大一部分人就业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造成盲目流动、跳来跳去,就业稳定性不够好。调查显示,毕业生就业半年内就有51%的有跳槽经历。这样即损害了企业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第四,汽车技术能力特征不突出,毕业生多以营销方向岗位就业,没能完全体现专业属性,就业局限大。 2.思考与改进 第一,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认清形势、认识自我、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客观、理性地就业和择业。广东省汽车类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每年培养的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势必给大城市就业市场造成较大压力。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地域局限,谋求向外发展。我院现在已有学生在广西、江西就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等学科设置、教学方面都比较满意。但有学生建议应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特别是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调动和活跃学生课堂的学习气氛,引入实际较典型的案例,从培养学生职业修养和实际能力出发,调动学习积极性。专业在下一步的改革中,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利用现有的汽销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训;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我们校外的32个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由学校走向岗位的过渡。 第三,强化证书制。以此来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不能仅考虑汽车营销员资格证,还要在技术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评估经营等方面的职业资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毕业设计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考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与具体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市场营销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越来越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检验的一个环节,也是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做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抄袭严重 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许多院校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不安排应用文写作课程,即使安排,课时也比较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联系也不够紧密,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原来进校时的文化基础就比较差,写作能力也比较弱,书面表达逻辑混乱,中心思想不明确,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口语化等情况较多见。同时,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能力比较看重,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量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证上,平时对写作重视不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往往感到比较吃力,写作质量较差。 从过去几年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许多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论文的写作手法与文字表达方式,在文章结构上出现头重脚轻,不完整,层次不清晰,逻辑混乱等问题;写作内容空洞、缺乏专业性,观点重复、观点矛盾、观点陈旧,文字表达口语化,缺字,断句,前言不搭后语,句子过长或过短,用词不当等。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不理解摘要、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即使在导师的指导下,仍然不能较好地进行表述。在信息搜集、整理方面,学生大多不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偏向于查找网络资料和曾经看过的专业书籍与教材。由于目前很多网上资源雷同的较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收集资料的技巧,不会使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查找,造成参考文献中教材与参考书所占比例较大,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相似选题的同学所收集的资料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一样,这显然和安排毕业设计的出发点是相背离的。 1.2 毕业设计选题不当,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的第一步是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比较盲目,他们要么选择在教材中学过的专业知识点,要么选择能够找到参考文献最多的论点作为选题,而对于选题是否为当下的热点,是否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能否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现实工作有无指导意义等问题却没有更多的思考。不少选题已经过时,与专业理论的发展已经脱节;有些选题过大,立足于宏观,根本不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能完成的;有些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特点等。这就使得学生写出的论文比较平淡,没有特色和亮点,论文的质量也较差。 在写作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针对自己论文涉及的问题开展实际调研。即使导师要求学生在写作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并与自己的就业有机结合,有的学生也会投机取巧,借助网络收集一些案例和数据资料,或者对调查对象做简单的了解,描述的事实都浮于表面,很少有学生会对某一行业、企业或某一营销现象做更进深入的调查和思考。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的内容以理论为主,空洞、乏味,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论据不真实,说服力不强,论文对实际工作无法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调查、研究、思考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1.3 毕业设计形式较为单一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文科专业,其毕业设计无法象工科专业一样,让学生设计一个产品或完成一个项目,并且以文字形式将设计思路、设计过程、设计结果记录下来,所以,绝大部分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这样一种操作方式,对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学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较深的理论水平又恰恰是高职学生所缺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往往缺少对理论的独特见解,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2 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加大,也随着市场营销学科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原有的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甚至到了不可不改的地步,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 2.1 改革目标 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职业能力的需要,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展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结合营销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打破传统的文科毕业设计所写论文无实质内容、无真实感受的格局,将毕业设计与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分项目分阶段的实训活动,使学生能真正从实训中获得感悟,提升专业能力,从而将毕业设计与专业学习及实践真正融合到一起。 2.2 改革思路 通过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与毕业设计进行一体化改革探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训与技能提升结合起来,必将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因为通过校内综合技能的实训,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将毕业设计与综合技能实训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改革,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总结汇报能力,又可以改变学生原来撰写论文空洞无内涵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可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营销活动能力、策划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 3 具体措施 3.1 全面实行导师制 从2011年六月份开始,我们首先在2009级学生中开始改革试点。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共有6名教师参与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86%,平均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2~16名学生。导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为工作中心,指导学生第四、第五学期的各项专业学习活动。同时建立《导师指导记录》,要求指导教师随时抽查、询问、关注所带学生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3.2 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组织 以往的毕业设计,每位同学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人完成个人的论文,同学之间没有多大的交集。改革后,从第四学期开始,每4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通过抽签方式确定导师,统一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从第四学期的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到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全组同学一起参与实训的各项工作,在完成毕业设计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3 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内容与学生实践成果相结合 为改变以毕业论文为主的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各项工作成果为基础,要求学生结合已经完成的调查报告、广告策划方案、促销方案、产品推介计划等,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思路。这一做法,打破了单一的论文结构形式,并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成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 改革成效 4.1 毕业论文取得了良好成绩 参加改革试点的2009、2010、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227名学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成绩。2009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0.5%,2010级毕业论文优良率58.8%,2011级毕业论文优良率41.5%,累计有四篇论文获院级以上优秀。 4.2 毕业设计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有效结合 在论文选题上,学生以第四学期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成果为选题依据,每位同学选取市场营销综合技能实训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该环节具体工作过程的描述,总结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市场调研、广告方案设计、促销方案设计、陌生拜访、产品推介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方法、措施。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市场营销校内综合技能实训的重视度,提高了综合技能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毕业设计,如《浅析“吴良材”眼镜促销方案的设计》、《浅谈“百事可乐”校园广告方案的设计》、《浅谈对“天堂伞”广告策划实训活动的探究》、《“传澄”情侣礼袜营销策略研究》、《浅谈“相宜本草”护肤品市场调查实训活动》等。 4.3 毕业设计抄袭率较低 由于本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参与的校内综合技能实训活动的总结与提升,真题真做,即使是同组同学,由于选择实训中的不同环节进行写作,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所以在选题、写作内容与表达方式上基本避免了雷同;在写作过程中,导师也严把质量关,对存在的抄袭情况及时发现与制止。这些做法,有效地控制了抄袭率,历届毕业设计的抄袭率都较低。以2011级为例,抄袭率为0的占41.5%,抄袭率低于5%的占50%,其余的抄袭率也都在10%以内,远远低于毕业设计抄袭率不得高于30%的标准。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希望学校能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毕业论文环节,首先从教、学和管三个方面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其次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全过程监控;再次在人员上要强调管理的全员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全面质量管理 1 引 言 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梳理和总结,是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是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实践演习,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它对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2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现状和质量状况,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对其选题、结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管理制度不容乐观。 2.1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过于依赖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将别人的文章剪切拼贴或稍加改动,凑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在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 2.2 文献综述问题 文献综述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关键环节。第一,许多学生对文献综述缺乏统一的认同,对什么是文献综述和如何进行文献综述缺乏准确认识,因此文献综述的质量也就不高。第二,营销专业的文献综述包含在开题报告中,篇幅很小,难以对目前研究现状和各种观点进行较为完整的归纳和总结。第三,文献综述不够规范。许多学生将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综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现状,而且普遍对文献中的观点缺乏评价。 2.3 外文翻译质量不高 外文翻译既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多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能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情况。但目前来看,营销专业大四学生的外文文献翻译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句不够通畅,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找不到适合的外文文献,由英译汉改为汉译英,用翻译软件把中文文献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可想而知。另外,有些学生的外文翻译虽然数量上符合学校规定的字符数,但与论文的关联性不大,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价值不大。 2.4 教师评语缺乏客观性 指导教师的评语是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应当客观公正地指出论文所取得的成绩和创新性,但同时也要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但部分教师的评语未能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存在着评价不客观或缺乏对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致使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主观认定最终给出的成绩与论文实际水平不相符合。另外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语存在着与指导教师评语类同的现象,有些评阅教师未提出是否可以参加答辩的意见。 2.5 答辩过程不容乐观 首先,答辩记录是学生论文答辩过程的真实反映,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准、表达能力以及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虽然对每个学生的答辩过程都有记录,但大多存在着答辩记录过于简单的问题,表现在:答辩小组提问数量较少,最少的只有3个问题;再者是学生答辩内容记录过少,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答辩的真实情况。其次,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制度不甚科学,表现在:评阅老师评分时过于以指导老师的分数为参考和基准,尽量使两项成绩处于同一档次上,不能达到独立评判的目的,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成绩拉不开档次。再次,五级制的评价界限比较模糊,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均处在80~89分,但最终都被评为良,不能令人信服。 3 原因分析 3.1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后半学期,这一时期也正是学生准备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大部分毕业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寻找理想工作上,对毕业论文写作也只是抱完成任务的态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保证。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撰写毕业论文看作是获得本科文凭的手段,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3.2 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当前应试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缺乏对考试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愿意带来更多的工作量,更愿意按传统方式。这种传统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导致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思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大学的应试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沉溺于追求课程分数,而削弱了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追求,也忽视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不能给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缺乏 从整体来看,本科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毕业论文有关的课程比较缺乏。毕业论文要达到较高水平,除受专业知识影响外,还受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目前,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的课程并没有成为普遍开设的课程,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知识的正常渠道。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来看也不例外,营销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营销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流程和规范等写作基本常识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相关知识的了解主要来自大四阶段指导老师的有限指导,有些来自学院组织的有关讲座,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于课程论文的写作训练,没有实现毕业论文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充分表明,营销专业毕业论文相关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缺少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但这种素养不是短期能造就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在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除了个别学生参加过U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之外,大多数学生平时缺乏科研能力的训练,只有在大四上学期才被安排一次科学研究训练,同时也是毕业论文的启动环节。因此缺乏长效机制,学生的科研素养较难形成。 3.5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有待规范 首先,毕业论文写作任务书描述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大致思路以及计划进度等有关内容,这本应是由指导教师下达给学生的。然而有些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书由学生自己填写,最后由教师签名。而且同一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有些学生的论文日志是毕业论文完成后通过时间追溯写就的,不是毕业论文真实过程的记录。其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本应是学校根据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检查。通过中期检查,可以了解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出,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一环节是对毕业论文进行过程控制的关键一环。但事实上这个环节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校的中期检查采用随机抽查的形式,抽查比例很低,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对中期检查不够重视。其次,教务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对各系上报的中期检查材料只是收全而已,而对所写的内容关注的不多,最终使检查流于形式。最后,少数指导教师敷衍了事,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检查,便随意地在中期检查表中填写“正常”。 4 毕业论文环节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其特点是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力求在管理范围上体现全面性,包括教、学和管等方面的质量管理;在管理过程上体现全程性,也就是从质量环的各个环节加强监控,不断改进;在人员上强调管理的全员性。 4.1 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 首先,学生、教师和管理者都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和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其次,要在学院、系、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召开毕业论文动员大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教育功能,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4.2 合理设置相关课程 毕业论文教学需要相关课程的支撑,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在本科阶段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很少有相关课程。所以,一方面,建议在大二或大三时增设论文写作课和研究方法课等作为专业必修课。让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和规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各个写作环节的目标和任务,获得文献检索的技巧,掌握各研究方法的使用。另一方面,以现有的专业课为依托,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这些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要求学生在大一、大二时根据主要课程撰写课程论文,进行论文写作的初次尝试;大三阶段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学习撰写学年论文,初步掌握正规学术论文的写作;大四时可充分利用实习报告写作中积累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开始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院管理部门要合理地安排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并能腾出时间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其次,指导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和人格修养。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人格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注重教师良好的学术风范的形成。 4.4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过程。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提高更多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使学生的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另一方面,学校与用人部门和单位应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协调,使用人单位了解和配合学校毕业论文阶段的要求,意识到忽视和放弃这一环节对谁都不利,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4.5 加强全程性管理 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环节由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审等许多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每个责任部门做好全程的控制管理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学校、学院和系形成了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层级系统。主管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教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和人员是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机构,在整个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起主导作用;系或教研室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基础,是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各层次要做到职责清晰。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加强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应加强对各系部的监督检查,各系应提高对其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标准。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笔者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历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当今社会和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差距。为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和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市场营销;人才;就业;需求 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毕业生相当于“人才产品”。对“人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找出产品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为接下来人才产品的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依据。下面笔者将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ZT”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与营销人才需求情况。 一、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成立于2006年,其中06级和07级学制为2年,2008年开始调整为3年制,到目前为止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笔者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 1.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毕业初期选择的是与专业相关的基层营销工作,如各行业企业的销售员、市场专员、业务员等;对薪酬的期望分布较为集中,其中06、07级毕业生在毕业初期有5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37.5%在1500-2000元之间,只有12.5%的期望薪酬在2000元以上;08级毕业生2011年毕业初期有40%选择了1000-1500元的期望薪酬,40%希望拿到1500-2000元的期望薪酬,只有20%选择了2000元以上。除了薪酬之外,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最关注的是能否从工作中学到东西、职业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工作的挑战性。在毕业2~3年之后,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的提升,06、07级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有所提高,主要分布在5000元以上,但是达到预期目的的很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跳槽经历,其中跳槽2次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甚至还有跳槽4次以上的,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未跳过槽。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也有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与老板或同事难以相处、工作单调学不到东西而跳槽。对于目前有跳槽打算的毕业生来说,再择业时他们普遍认为工资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岗位晋升机会和公司的发展。 2.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①行业选择范围窄。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初期就业和后来再择业时的方向都是营销对应的工作和岗位,但是对行业的选择范围过窄。②自我定位不当。由于所有高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营销类专业,导致营销人才的供给不断增加。再加上基层营销工作对学历要求不高,就业门槛低,有很多低文凭的人愿意付出更大的劳动获得更多的回报,给营销专业毕业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供需理论,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人才市场上就是基层营销人员的“劳动力价格”被拉低。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毕业初期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薪酬偏高的现象。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初期更关注的并不是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而过早的考虑了职业提升和工作挑战性及自我兴趣等因素,这就造成了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自我定位存在偏差。③工作稳定性差。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有过跳槽经历,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跳槽原因主要是工资低,发展前景差。但笔者认为,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发展空间,而没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判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安心稳定地工作,如果单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必然会有许多新增岗位和发展空间。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笔者根据资料整理和调查,对社会上营销人才整体需求情况和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如下分析。 1.社会对营销人才整体需求量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市场营销专业在全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都名列前茅。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2012年上半年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上半年,需求量前10名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文职、客户服务、金融理财、工程类、财务、计算机及相关、人力资源、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电路,占岗位总数的67.9%。” 从行业角度来看,通信行业人才需求中的营销服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其中,市场营销类、通信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比例为5∶3∶2。快速消费品销售人才主要集中在日用化学品、食品、服装、美容护理品等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目前,此类企业除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门店销售人员、销售代表外,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品牌经理、关键客户经理、渠道经理、城市经理等中高级人才需求也十分迫切。河南快速消费品行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和保健品两大类,由于人员跳槽频繁,成为快速消费品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 2.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①企业对营销人才的岗位需求。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列前四位的岗位是:产品销售、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和营销管理等。其中岗位需求量最大的是产品销售人员,而营销策划人员的需求量在近几年也呈上升趋势,现在基本与产品销售的人才需求量持平。②企业对营销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企业认为营销人员不仅要能销售产品,更应该注重市场营销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沟通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建立人际网络并将其顺利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希望通过市场营销人才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使企业在市场推广方面有能力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买家的眼球;同时企业希望营销人员能够进行营销活动方案的策划与策划文案制作,并能对方案的实施进行组织与控制。③企业对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评价。根据用人部门反馈信息来看,ZT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接受新思维新事物能力较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一些营销人才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陈旧,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所脱节;营销人才在校期间不太注重学习方法的改变,致使知识积累少,知识面窄;ZT学院市场营销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差,营销职业实践技能较弱;一些人员不善观察思考,只会听从指挥,不善于主动发挥潜能去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另外,用人单位也反映,大部分ZT学院的营销人才缺乏必要的实践技能;此外毕业生在情感、认知、行为、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ZT学院在培养营销人才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心理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导致不少营销人才很难和同事上级和睦相处,工作缺乏团队精神;最后,营销人才也存在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ZT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对毕业生的择业观和方法的培训还不到位,导致对有的人才期望过高。 三、总结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里,不仅是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也在讲市场营销;不仅是消费品行业,工业品行业、服务性行业同样需要市场营销。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可以扩展到各行各业。另外就是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具备营销理论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营销技巧的运用。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样很重要。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出现的新情况,本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性人才的重任。作为实践性更为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就业为导向,使其适应岗位的要求。作为对学生离校前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察的毕业设计(论文)更是我们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该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缺乏联系,学生普遍不重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通常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或第六个学期初,这个时段正好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时间相冲突,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工作中去了,对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才能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有些学生甚至从网上全盘下载,敷衍了事,造成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整体质量偏低。 1.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大,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操作性的特点不但体现在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同样也要体现在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一个好的设计(论文)选题直接关系到最后完成的质量,然而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普遍缺乏新意,不少选题都沿用了很长时间,早已与实际发展脱节。有些选题太大,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难度太大,无法完成,更没有办法进行市场调研,这样就使得论文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同时也失去了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结合,对某一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更加失去了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兴趣。 1.3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不够,质量把关不严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指导老师都负责二十名左右学生的设计(论文),而这些老师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样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增大,出现了时间、精力不足的现象。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老师缺乏实践经验,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不积极与学生沟通,这些方面都影响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2 提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端正思想,引起重视 在专业教学环节,专业老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就业的方向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并且能应用到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中,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引起重视,产生兴趣,而且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2.2 结合实际,优化选题设计 学院、系部在毕业设计工作开展前就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向教研室提交毕业选题,由相关专家和企业人员对选题设计进行评议,考核是否符合市场营销的实际要求,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选题的难度,制定详细的评议标准,将论文选题规范化。然后将确定的选题与指导老师通过网络等方式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以后工作需要来确定选题。系部根据学生的选择与指导老师沟通,由指导老师确定与学生见面、协商。这样学生、指导老师的自主性就更强,能够更快地做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也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处理就业与毕业设计(论文)之间的关系。 2.3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搞好毕业实习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联系发展新的实习基地,学生在认真选题的基础上,带着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任务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实地考察,积极认真地做好市场调研,获得珍贵的设计(论文)的一手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实习考核机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学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毕业实习环节,使更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与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4 建立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加强设计(论文)的指导 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指导老师考核制度,将论文指导的细节量化,并根据论文完成情况对论文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论文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也能调动论文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应该对未完成论文指导任务,论文指导效果不好的老师按照教学事故追究责任。 2.5 加强指导老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在指导老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市场管理方面经验的人才增强学校、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应该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作为学生毕业报告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毕业实习任务、工作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毕业报告”,或者聘请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实习单位的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联合指导学生,改革过去高职毕业论文由专任教师单一指导的状况,增强毕业报告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功能。 2.6 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制度,答辩形式多样化 针对很多毕业生从网上下载与抄袭的现象,在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提供设计、论文完成中的材料,比如调查问卷,而且将其作为最后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完善、细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体系,将选题意义与实际联系程度以及设计(论文)的创新性等等指标都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评分体系。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加强对论文指导的监督。改变单一的答辩方式,对于就业单位较远,无法返校的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进行答辩,学校也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集中在异地进行答辩。学院也考虑提高答辩学生的比重,引起毕业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更加能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结合高职教育与营销专业的特点,改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实施。我们也可以尝试以毕业技能鉴定代替毕业设计(论文),以适应高职教育双证书甚至多证书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素质的需要。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技能训练研究 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都需要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才一直是人才需求的热点。而高职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发现,市场对他们的需要并不多,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弱。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有效培养学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呢? 一、明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市场定位 当前社会与企业对营销专业的人才需求包括三个层次:战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战略型营销人才包括营销项目策划与规划人才、营销教学科研与培训人才。他们从事企业营销战略、发展方向的研究,具备敏锐的市场预测能力,能够深入分析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熟知企业、行业的营销活动全局以及各个流程、环节;管理型营销人才则是指掌握企业或行业的经营活动规律,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既积累了一定的营销技能,同时具备与营销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经验、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是在企业中从事具体营销工作,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促销、推销等工作。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 1.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市场营销实务中,要求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从礼仪的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饰、仪容、仪表的习惯;(2)礼节、礼貌、礼仪的习惯;(3)电话礼仪的习惯;(4)交流、交谈、倾听的习惯;(5)递接名片的习惯等。对于营销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习惯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关键。 2.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对其招聘条件分项统计得出的结论,下列能力是学生要重点培养的:(1)团队合作精神、亲和力。性格随和、开朗、谦和、乐意与人交往;(2)责任心、事业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认真细致;(3)适应能力强、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吃苦耐劳;(4)正直、诚信、为人踏实、忠诚;(5)不断超越、勇于挑战、追求卓越、进取心、自信心、乐观向上;(6)工作谨慎、自律、组织纪律性强等。 3.专业实践技能。一是开展市场调查与落实市场营销计划能力。首先,从市场营销的流程来看,做好“市场调查”是营销者的首要工作。其次,根据市场调查所得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市场营销计划”。要求营销计划要能从产品数量、产品销售种类、销售单价等方面编制好预算销售表,从销售人员分工、销售费用预算、货款回收、合同签订等方面具体落实销售任务。二是产品销售和业务拓展能力。首先,在给定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企业资源优势等条件下制定与企业相适应的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策略;其次,能根据消费者心理、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产品的特点等做好产品销售和推销的工作,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第三,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网络营销的工作。三是改善客户关系能力。要求建立详细的客户档案,并通过客户数据分析识别重要客户,根据各种购销记录,制定保持与客户发展合作的关系,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分析企业营销计划的完成情况,对照顾客投诉及服务流程管理方案,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入手确定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三、积极开发项目课程,推行项目教学新模式 高职专业的毕业生以技能见长,而学生的技能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课听讲就能获得的,必须由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这就要求改变原来的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推行项目化教学。 所谓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不同经营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由于学习的内容是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而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学生在完成整个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出现的综合问题,这必然涉及各种知识,而且各种知识再也不是孤立分散的,而是有机配合的,促进学生横向关联的知识结构的构建。这样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张皮,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项目化教学,并在教学中采用教目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其次要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基地、龙头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和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 五、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须采购一定数量的电脑,配置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软件、广告设计与制作相关软件、电子商务软件、国际贸易软件、ERP、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软件等,同时能够保证上网畅通方便。其中教学软件应有营销管理、营销谈判、推销技巧、营销决策等的功能,这主要是便于学生用软件进行仿真操作,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特别强调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为基本模块,将营销管理分为一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员、部门或地区业务经理、营销副总(主管),营销策划经理、中间商、网上商等岗位来进行行为实践和教学。由于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复杂多变、灵活性综合性强及社会联系广泛等特点,采用单纯采用软件仿真操作,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在学生掌握了营销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后,通过为学生提供有关模拟企业经营和市场供求竞争状况的真实资料和案例,运用实验室布置和播放录像等方法,尽量营造一种真实环境的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和方案,撰写相关的报告,最后由有经验的老师和营销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2.策划建立校内实习公司。建立实习公司能把经营管理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设计实习公司专业实习的功能,并且派遣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实习公司它模拟一个小型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实习的内容包括:(1)公司或店铺筹建策划、企业CI策划、公司注册登记、卖场的设计、商品采购、商品陈列、促销活动等,涉及市场营销专业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2)与校外企业联系的功能。利用实习超市的商品采购业务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并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校外企业开展商品促销、市场调查等实习活动。(3)营销知识研讨、交流和推广的功能。实习公司附属市场营销协会,每月举办一期“营销沙龙”,开展营销知识的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校外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知识的讲座。 3.组建虚拟公司,实践网络营销。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从总体上说,网络市场潜力巨大。与企业共建虚拟公司,进行虚拟经营,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从企业获得教学项目,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开设网店进行经营。引导学生在国内的C2C平台(如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店,进行市场营销的实践活动。通过经营,学生可以实现在低成本或无成本的情况下实践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店铺CI策划、产品决策、价格决策、网络促销、网络广告等活动,真正实现未毕业先就业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校内除建立实验室、实习公司之外,还可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如:学生校内摆摊实训、电话营销、校园网营销、校内展销会、校内创业营销一条街等多种方式都可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营销专业毕业论文 1引言近几年我国汽车行业有了快速发展,纺织行业也有了大幅度的复苏,使粉末冶金行业有了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空间。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各类金属机件的小型企业,其产品以铁粉、铜粉为原料,主要为汽车、摩托车、家电、农机纺织机械等行业配套服务。产品现主要为内销,但随着我国入WTO,经济的对外开放,迫切需要公司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本文主要通过搜集该企业的信息,查阅理论书籍,分析国内外市场以及公司自身的现状,为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营销计划与战略参考,分析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1.1公司概述 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是某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企业,某省轻工系统“销售利税五十强”企业。该公司于一九九七年投资600万元,新建厂房7000多平方米,新厂区位于某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某粉末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现有总资产2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00万元。现有职工350人,中等专业学校以上毕业生107人。年产量500吨,总产值1500万元,利税100多万元。公司拥有15—315吨粉末冶金专用成型压机和精整压机共*台套,铁基、铜基、烧结炉*台套,并配有后续机、精加工仪表车床等加工设备。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铁基、铜基、铁铜基,系列含油轴承、摩托车减震器零件,铁基粉末冶金结构件、汽车拉申件。产品畅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并与一些大公司建立了产销关系。而且公司根据目前情况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方针和生产战略方针。公司无论在产品产量、生产规模还是生产能力都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粉末冶金生产企业。 1.2行业状况 粉末冶金制品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普通机械制造到精密仪器;从五金工具到大型机械;从电子工业到电机制造;从民用工业到军事工业;从一般技术到尖端高技术,均能见到粉末冶金工艺的身影。粉末冶金是制取金属粉末,及采用成形和烧结工艺将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制成材料和制品的工艺技术。它是冶金和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集化工、冶金、机械等为一身的粉末冶金行业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粉末冶金机械零件日益增长的需求。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已成为我国汽车、摩托车、家电、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农用运输车等诸多行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零部件,其市场需求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十五期间,粉末冶金零部件的需求量将从20__年的68,100吨增长到94,100吨。其中汽车行业粉末冶金零部件的总需求量将从13,400吨增加到22,500吨,增长幅度近60。这为粉末冶金行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汽车零部件企业4413家,三资800多家,03年全行业销售产值2641亿元,同比增长3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4月22日在“20__首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论坛上”说,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水平总体上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基本满足国内引进车型的配套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粉末冶金行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研发能力弱,工业装备落后,产品水平低。在粉末冶金产品结构方面,结构零件约占机械零件总产量的60,而国外约占80;产品精度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一般企业相差约2—3个级别;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均有较大差距,稳定性欠缺。粉末冶金产品趋同化现象严重,低档产品多,生产过剩;高档产品欠缺,市场供不应求,只能寻求从国外进口。 2.1微观环境:公司内部情况 从公司的运营状况来看,该企业在行业内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P(政策):由于该行业基本属于完全竞争行业,并不存在政策的偏袒,所以每家企业面临着同样的政策背景。从这点上来看,该企业没有优势。 E(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某市并不是一个很利于企业成长的环境,因为即使在某省,某市都不算是很发达的地区,而且该市周围并没有大型的汽车、摩托车等生产商(最近的也在北京、天津)。所以在企业所处环境上,该企业并没有优势。 S(社会):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该企业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仍然有一些比较强的竞争对手,而且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销网络,所以如果每家公司都保持现有优势,不出现临时的重大变故,不会轻易丢失客户,但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大规模地拓展市场。所以从社会这方面来看,该企业在自己的产销网内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从整个行业来看,该企业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 T(技术):该公司虽然是该行业在长江以北最大的企业,但该行业的技术门槛比较低,而且对下游企业—— 汽车、摩托车等企业有比较强的依附力,所以如果一些大型的汽车生产商如果想要涉足该行业,很容易培养起来竞争力很强的企业。所以技术上,该企业也不存在很大的优势。 2.2宏观环境 原料供应商:目前公司的铁粉原料都由山西阳泉提供,此供应商在铁粉生产领域属大型企业,产量大而且稳定,公司目前只有这一家原料供应商。这样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也有利于形成长期的供销同盟以提高行业的竞争门槛,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这样会使公司受限于供应商,而失去了从供应商方面削减成本的机会,同时如果供应商出现问题,例如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公司想要立即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将会加大成本,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在这方面公司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进货渠道,积极寻找新的原料提供商,一方面可以自己主动寻找,另一方面可以以招标的形式,吸引供应商。这样可以在原料成本方面掌握主动权,分散风险,同时可以保证原料供应。 市场状况: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加快,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粉末冶金也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汽车、摩托车及各类家电需求量巨增,这些产品的配件市场也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有需求就有竞争,作为市场先入者的衡水粉末冶金公司应该趁行业竞争不是十分激烈的时候努力扩大市场,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竞争对手:作为一个生产粉末冶金产品的中型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在技术和管理领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衡粉的竞争对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规模都领先的较大型企业,一类是小型的私营企业。第一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上海、宁波、重庆地区,其规模大,而且大多是合资企业,有着雄厚的资金、大量的专业人员和先进的技术,在产品档次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此时中国的零配件市场最短缺的就是高档次的产品,此类无论在国家政策还是技术引进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这类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中等产品占的比重不大,低档次附加值低的产品几乎不生产。第二类企业,大都为私营的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其在管理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一般是老总一个人做决定,管理紧促;管理人员少,各方面费用小,成本低,因此在价格方面有很大竞争力;而且大部分是新发展起来的,设备较为先进,但产品多为低档次产品;由于其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产量受很大限制。鉴于该公司目前的技术及规模情况,一时很难进入高档次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很弱。因此将中低产品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是最佳选择;和私营小企业相比,该公司具有较大规模的生产场地,产量大而且稳定,原料采购量大,可取得较优惠的价格,原材料成本低,工人多,生产能力充足,有比较正规的管理体系,能够从整个市场分析,制定公司长远发展计划。因此该公司在中低档产品的市场上有很大的优势。 3设计市场营销计划3.1设计营销计划的思路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确定了企业的任务和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在其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市场营销计划包括的内容有内容提要、当前营销状况、威胁与机会、营销目标、营销策略、活动程序、预算、控制。企业要想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就必须针对以上内容做相应的调研、预测,充分了解并分析营销环境、营销信息系统、消费者市场、组织者市场,确定细分市场及目标市场。 公司的发展方向有以下三种选择:首先,以扩大生产原有产品为重点,这样可以减少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但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通过对企业的产品线分析看,该企业的产品宽度不够,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产品结构发展,企业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其次,为用户提供相关的备品备件及跟踪服务,这样可以使企业从生产上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看,生产商的利润总是越来越低,而服务提供商可以长久保持较高的利润,所以可以考虑公司的转型。其三,开发新产品,这是最难的,但是企业必须做的,没有能适应新市场的新产品,就无法使企业在近期的发展中取得领导者的地位,无论是转型还是扩大规模都无法谈及。 公司是否开发一项新产品,是否进入一个特定的市场,取决于市场是否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取决于对市场的准确衡量和预测。消费者的需求、动机以及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根据。粉末冶金行业的主要消费对象是一些大型机械设备、汽车、家电企业,市场领域广泛,加之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使粉末冶金市场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但同时也存在行业发展快的风险。该公司位处某省某市,交通相对比较便利。目前将市场定位在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山东、天津和东北地区,因为这些是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公司在作市场细分时,根据销售对象的行业分类,也是分为三部分:汽车、摩托车和家用电器。 目标市场是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根据市场细分标准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细分市场,并作为企业营销对象的市场。一个细分市场要能成为理想的目标市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拥有一定的购买力,有足够的销售量和营业额;有较理想的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市场竞争还不激烈,竞争对手未能控制市场。目前,该公司将江南地区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市场的所在地,一方面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发达,汽车制造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公司在生产技术方面较为领先,产品质量再同类产品中处较高水平,易于进入市场。在制定具体的目标市场策略时,企业有三种选择:无差异市场策略、差异市场策略和密集性市场策略。基于目前公司的规模教小,而且资源有限,可以采取以密集性市场策略为主,同时在局部实行差异市场策略。在江南地区不仅有知名品牌的汽车产地,而且随着我国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汽车消费的大量增长,使得一大批中小型汽车发展起来。针对市场情况,该公司可以将汽车零配件作为主产品进入,同时顾及纺织机械配件。 3.2产品策略 它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产品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寿命周期策略、商标策略、包装策略、服务策略等一系列内容。 目前该公司的产品线长度为3,既产品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项目: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和家电配件。从宽度上来看,汽车配件主要是汽车发动机上的配件;摩托车方面主要是减震器;家电方面主要是洗衣机上的旋转轴和空调上的平衡块。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产品线长度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对下游企业的依附性,一般情况下大于或等于3就算比较适中;而宽度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的市场风险,至少应为2。由此可见产品线长度为3,下游行业为3个,比较适中;但宽度只有1,每个行业只有一种主要产品,所以宽度较窄。如果产品线不做改进将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建议公司扩大产品线宽度,增加产品种类。 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为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判断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销售增长率为标准,一般来讲成长期产品的销售增长率一般比较平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大致相同的增长率,而成熟期增长率将会下降直至0,随后进入衰退期;另一种是与市场的同类产品作对比,包括性能、技术含量和成本,一般来讲新产品至少在这三个方面里有一个方面是优于企业当前产品的,所以企业应该不定期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测评,以避免落后市场。然后根据已掌握的信息,预测各阶段的延续时间与增长速度。 针对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阶段,相应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一般来讲,产品处于导入期时, 应该采取保持产品性能的策略,使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在成长期时应该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销量达到最高点,增长速度缓慢,同时生产力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此时企业可采取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策略:市场改革策略、产品改革策略和市场销售组合策略。其中,市场改革策略主要指将现在的产品推向尚未开发的细分市场,比如行业的转换或者地点的转移,以此来使原有产品获得新的生命力,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产品改革策略主要指改进现有产品,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开发出新的产品,通过命名和宣传的不同达到开发新市场的目的;最后一种市场销售组合策略是指通过组合不同产品,通过捆绑策略来进行市场竞争。 从该公司的情况来看,该公司的产品有一部分正在从成熟期转向衰退期,这部分产品以前是或者现在仍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支柱之一,但产品的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而且从产品本身来讲,产品在技术方面已经完全成熟,性能方面的改进空间已经很小。例如摩托车减震器,此产品销量最近几年并没有多大增长,为了延长其周期,公司可以尝试在新的市场,比如南方市场来推广这些已经成熟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已经成熟,容易打开市场,同时又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成本。 该公司还有一部分产品正在处于导入期。但这部分产品有的是公司刚研发出来的,市场风险比较高;有的是专门为配合大企业推出新的成品而专门开发的,比如平衡块是专门为LG做的,虽然依附于大企业会降低新品推广的市场风险,但由于推广主体是LG,所以即使产品推广成功,主要的获利者是LG,该公司不能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公司应该对前者进行周密的市场推广计划,通过更多的前期预测来降低风险,并从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利润。 该公司在判断产品生命周期方面,以销售增长率为标准,但是由于其信息通道欠发达,使得销售与产品生产相对滞后,产品积压较严重。所以企业应该加大信息通道建设,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使企业能够准确预测产品发展前景;在另一方面,公司应该同时与同类产品作比较,多收集信息,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报价,判断产品所处生命阶段,及时调整生产,避免供不应求或产品积压。 新产品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继续生存,企业就必须将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营销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使新产品开发减少风险获得成功,企业应遵循几个原则新产品的开发要符合国家规定、新产品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开发新产品应考虑结构相似工艺相近的原则。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要进行准确的市场调查和研究,要保证企业的新产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 粉末冶金产品开发的关键是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某公司虽然其在技术上已达到国内较先进的水平,但还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较小,资金有限,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市场开发。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室,但是专业技术人员少,科研设备落后。针对公司自身的不足,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企业可以选择独立开发和联合开发这两种方式。对于技术含量低,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企业可以自行研发,取得专利权,以赢取较高的利润。而专业性水平高的产品,可以采用联合开发,一方面可以与大中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完备的科学理论和设计基础为公司服务,公司可以作为学校的实验基地。目前企业已于河北工业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研究开发了与空调器配套的铸造黄铜平衡块。另一方面可以与客户建立联合开发项目,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反馈关系,由于是与顾客共同研发,因此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设计均合乎顾客的需要,但这样的产品可能属于为单一企业量身定做,可能市场前景并不广泛,而且由于专利转让问题,企业并不一定有完全的市场开发权利,所以这种新产品开发模式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 在产品精度方面,公司积极引进精加工设备和电子检测仪,使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在产品质量方面,各车间配有质量检测员,不定期进行产品抽查,而且建立了责任制以及最低次品率,以保证产品质量和最低损耗率。同时公司也在研究新的原料,提高产品质量,尤其是产品的耐磨性和抗压性方面。在产品档次方面,公司应该积极在国外寻求合作伙伴,随着关税降低,刺激了大量电子机械以及汽车等商品的进口,给我国的机械配件行业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主要是高档次产品市场。该公司应该积极利用自己技术优势和地理优势,开拓高档次产品,并且积极引进资金,争取早日进入高档次市场。 品牌和包装策略:在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在粉末冶金行业也是如此,而且因为其产品大都为配件产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就显得更为困难。该公司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在以前这并不影响公司的销售,但随着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以及市场的对外开放,零配件市场也在进一步趋于正规化,拥有自己的品牌已经十分必要了。在树立自己品牌方面,该公司可采用两种策略。一部分专业性产品,例如为LG公司生产的平衡块可以和名牌大企业建立关系,只作为其配套公司;一部分基础产品,例如摩托车减震器,此类产品任何品牌摩托车都要使用,这类产品,公司应该有自己的品牌。在品牌推广方面,对于专业性产品,企业应该保持产品的质量,并加大与大型厂商的联系进行一对一营销;对于基础产品,公司应该加大对用户的营销,使产品在最终用户心目中留下好的口碑,促使成品生产商选择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要对成品生产商进行一对一营销,双管齐下。 3.3定价策略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买卖双方一次交易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同时价格也是反映市场变化最灵敏的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中最活跃的行为。调整价格成为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 企业定价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一、成本。这是生产商定价的主要标准,也是最简单的标准。主要是因为企业的产品涉及行业较多,对每种商品都设计独特的定价模式会大大消耗企业的精力,所以只好采取这种最简单的以成本为主要因素的定价方法。 二、需求和利润。主要考虑到企业的财务收益,单纯的利润因素将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企业必须考虑行业需求。 从对企业的调研来看,企业定价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利润为中心的定价目标,它包括最大利润目标、投资收益率目标和满意利润率目标。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时,可实行高价、高利政策,但这种目标不可能长期维持,必然遭到多方抵制、竞争甚至政府干预。二、以销售为目标,包括销售增长率目标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目标。企业如果想提高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可采取降价的策略。三、以保持现状为目标,此目标主要是企业想让企业保持现有的优势,不被其他企业追上。 从目标和因素的对比来看,该企业现有的定价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企业的目标。以成本为导向主要是为了保持利润,而以销售和利润为辅是为了保持现状并扩大销售量,所以现在的定价策略比较合理。 在实际的实施中,该公司在定价方面确立了以利润为目标的定价策略,公司根据上年销量和价格来确定今年的产品价格,而且相应制定年销售额和年利税额。在定价方法上,公司目前采取成本导向定价,因为目前粉末冶金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差异较小,这时候就必须考虑成本,根据竞争对手来制订价格。所以在原材料方面,粉末冶金产品主要是铁粉和铜粉,因此产品定价主要基于原材料的涨幅以及市场供销情况。由于近期钢铁类价格上涨,公司采取了提价措施。但是目前该公司的竞争对手多为小企业,其成本很低,只靠成本定价并没有优势。所以公司应该多考虑从需求和利润角度来定价,时刻关注 市场,掌握供求状况和竞争状况,制定灵活的定价策略,以适应市场多变的需要。但是价格不可以波动次数太多,以免影响公司的信誉度。 3.4销售渠道策略 选择有效的销售渠道对公司来说至关重要。销售渠道简单的划分为直接销售渠道和间接销售渠道。不同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决定着不同的渠道策略。是利用现有的渠道,还是建设新的渠道,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分析:(一)、产品品类的一致性和目标消费群体的一致性(二)、成本和风险。 该公司根据自身状况选择了直销策略,这主要是基于公司产品的性质以及消费群体的特点而决定的。粉末冶金产品是生产资料性质的,主要是汽车、机械等大型产品的配套零件,大多为批量生产,批量订购,而且消费群体多为汽车、家用电器、纺织机械等大型企业,目标市场比较明确、集中。因此,与其设立中间商,不如直接与最终消费者联系,进行针对性的销售,从而降低价格,并保持利润,同时可以与顾客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关系,了解顾客的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或与顾客共同研究开发,而成为其盟友公司。在这种直销关系中,也遇到了问题,由于需求市场较为分散,业务员显得尤为不足,但是培养一个业务员成本又很大,因此在目前公司欲扩大规模之时,可以适当设立几个中间商作为联系客户的桥梁。 该公司下设两个销售子公司,分别负责不同地区的销售。这样便于搜集信息,了解整个市场动态。而且,可以刺激公司内部的良性竞争,使两个销售公司的职员努力开拓市场,提高销量。可是虽然公司的销售量有所上升,但在销售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业务员短缺,信息匮乏,市场竞争激烈,这些使得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在采取直销策略时,也应适当增加其他渠道,例如公司想要开发江南地区的市场,但是只靠本公司业务员是很难的,这时公司应该采取本地化策略,可以在这个地区寻找商或者设置分公司,利用当地的营销关系和人才,帮助企业打入江南地区的市场。 目前,公司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粉末冶金行业,在老客户方面,衡粉大部分产品主要是客户主动联系,虽然已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销关系,产品销售情况也比较不错,但是这样难免有些被动,所以在与老顾客可以采用主关系营销,定期与老顾客联系,并给予一定优惠,这样一方面可以给顾客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其为公司做免费广告,进一步开发新的顾客。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厂商与本公司的合作时间提供不同的打折优惠,例如:合作时间超过十年的八折优惠,5年的九折优惠等等。 公司目前外销占总销量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多为附加值低的产品,主要是贸易公司主动联系的,公司并没有出口权,也没有固定的国外客户。公司现在并没有将外销列在计划范围内,也没有积极寻求国外客户,这将使公司丧失很多的顾客。鉴于公司目前的销售能力,不可能直接接触国外顾客,因此建议公司利用网络资源,关注供求信息,主动联系需求者;或者积极与国际贸易公司联系,提供出口产品。 但是企业规模并没有太大发展,长此以往,公司的市场优势可能会受到其他发展快的公司的威胁,因此公司不能只局限于保持老客户,应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和产品领域。公司内部应该加快更新设备,增加产品线,扩大规模。 同时,针对于我国粉末冶金行业中小企业较多,零配件又是主要产品,在贸易渠道的开发上可以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所谓集群,是指一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一方面可通过专业化生产,避免产品的趋同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企业的信息和技术资源,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 3.5促销策略 促销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沟通过程,主要目的是将有关企业和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上的顾客。主要的促销方式有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和公共关系。目前该公司在产品促销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和方法,这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势必造成很大影响。树立企业形象、开创企业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该公司应该尽快改变这种古老的销售情况。每年粉末冶金行业都举办各类产品展销会,该公司应该积极参加,借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创造更多的外销机会。参加展销会还能为企业提供了解其他企业产品的机会,以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公司也没有自己的网页,在这个网络时代,没有自己的网页,企业将会错过很多的机会。建议公司尽快建立自己的网站,利用网络扩大影响,联系业务;或者利用阿里巴巴等著名的网络平台来推广自己的产品。 此外,公司应该聘请有一定行业背景和关系的营销人员对客户进行一对一营销,逐个击破,占领市场。还可以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的广告攻势,使企业最终用户心目中落下根基,最终促使成品生产商选择自己的产品。
科技档案论文:科技馆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路径 摘要:档案管理是科技馆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让档案管理能够与科技馆运营发展相适应,需要重新理清科技馆档案管理的思路。本文旨在对科技馆档案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科技馆;档案管理;现代化 一、科技馆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科技馆界对档案工作普遍还固守“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情况。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管理措施,更谈不上有效的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实际上,高质量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科技馆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回顾,而且能为科技馆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科技馆各项运营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提高运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由于科技馆界普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科技馆是我国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业,这一行业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新型的档案缺乏相关的管理标准,导致科技馆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难题。例如:因科技馆建设而出现的新型的科普展项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甚至连地方标准、行业标准都欠缺。此外,有些科技馆由于本身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或即使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一部分有价值档案流失,档案管理应该具备的可靠性和价值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档案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科技馆档案管理虽然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但管理模式与时展未能匹配,实际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在信息存贮和检索方面,缺乏档案信息有效开发利用的综合平台。为了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有一部分科技馆也在提高档案检索效率方面下了功夫,在研发检索工具方面也投入了人力和物力,但缺乏真正有效的检索方式,结果因检索方式不当造成档案重复检索,反而导致检索效率下降。有的科技馆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不擅于主动收集科普活动的有关声像、图片、视频资料及其它数字化信息,导致了档案信息收集不齐全、不完整,需要用档案时总感到缺乏足够可参与的档案信息,这也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利用效果。 (四)档案开发利用不足 科技馆档案管理“重藏轻用”的观念直接导致档案资料的应用有效性不高。有些档案知识的应用也只是表面,无法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应用价值。事实上,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档案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要将其活化利用,对科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可以用最少的钱办成最好的事。例如,广东科学中心由于在科普交流系列活动和各项科普教育活动中注意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形成了丰富的有价值的科普活动档案。又善于利用档案信息指导以后的工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广东科学中心的“两岸四地”科普交流活动已成为了广东及省港澳台的著名科普品牌。 (五)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 由于受传统的档案观念影响,部分科技馆还未能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人员更替频繁,更不重视人员培训。因此,经验丰富的档案专业管理人员不多,一专多能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科技馆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强差人意。 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路径 (一)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指导科技馆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是科技馆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档案资料的合理利用才能够有效发挥档案作用,才能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知识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类型的机构、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已与时俱进,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信息的有效开发利用已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科技馆的领导,科普知识传播的带头人,更应该以现代的档案管理理念指导科技馆的档案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使科技馆档案这一重要的知识资源在科技馆发展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以完善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为保障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科技馆档案工作的基础。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搜集、归档、保管、利用、转移、销毁等,对这一系列内容进行制度化,才有利于科技馆档案信息收集、保管得齐全和完整,在使用时也会更加便捷。科技馆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科技馆档案中有一部分是缺乏国家标准的新型档案,还需要在充分了解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档案管理规范来管理这类型档案。科技馆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时,要注意涵括的管理工作内容要全面,具体操作文件的表述要规范,操作流程的指引要明确,可操作性强。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科技馆档案管理科学、高效的重要保障。 (三)以现代化方式管理科技馆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普遍应用于科技馆运营管理和科普教育工作,科技馆档案的形成方式和载体更加多样化。科技馆的电子文档、数字文档的快速增长,仅以传统的纸质记录和储存信息资料的方式已显然不适合大量数据的保存。加强科技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储存,安全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信息,不仅能够保证科技馆档案管理跟上时展的脚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资源共享率,而且还能有效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防止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丢失的现象。 (四)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技馆档案管理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馆档案不仅仅是科技馆本身的宝贵知识资源,而且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在科技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中,需要促进档案管理市场化运作,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的价值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能够培养大众和科技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五)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质量。所以,想要显著提升档案管理质量,首先应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培训目的是造就具有良好政治素养、专业思想稳定的一专多能的档案专业人员。因此,培训重点要立足档案工作职业道德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对其工作有全面认识,在工作中能够保持正确态度。其次,加强科技馆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科学化及信息化的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的讲座,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改变他们以往的观念,促使他们在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总之,在科技馆档案管理中,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并融入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只有这样,科技馆的档案管理才能有效支持科技馆的运营管理,在促进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梁丽明 单位:广东科学中心 科技档案论文:中医学科技类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摘要:新环境下,新解新媒体,解出有时代之新、设备之新、公众之新的“三新”。再依据“三新”理念,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中对医学科技类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论得有以下三项措施: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医学科技类档案的管理机制;运用新设备技术,推进医学科技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摒弃新公众缺陷,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借此企图对新媒体学科和医学科技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能有一定效用,并有力推动新媒体环境中各种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保护。 关键词:新媒介;中西医;保护;保存 新媒体,亦可称新媒介,是指不同于以往传统纸质媒体而以新型数字媒体为主的形态。新兴媒体的大环境中,由于碎片化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盛行,导致各种信息资料易破易碎且不易保存,因此提出对新媒体环境中各类信息档案的保护保存。本文今着重以医学科技类档案为例,来展开对新媒体环境中数字化保护的论述和议评,企图能对新媒体学科和医学科技类学科的发展和创新都有一定效用。 一、新媒体概念新解 自始至终,在学术领域内,专家学者们对新媒体概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新媒体(New-Media)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研究开发计划。随后,由于商品营销的需要,此概念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简单地定义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诸多通用通讯工具。埃梅里在《新媒体》一书中提到,新媒体的“新”在于它能让人们或人与机器之间实现前所未有的通信,并且与其他所有通信根本不相同,着重体现在快速。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媒体形态,发展创新了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且更多运用在手机、电脑、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之中。既然至今对“新媒体”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因此笔者提出对“新媒体”概念展开新解,希望能对学术新闻有所帮助。同时,在此解出“新媒体”概念有“三新”,也企图对新媒体环境中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保存能有借鉴作用。1.新在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新媒体也因此应势而生,可说新媒体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然而这却也是机遇跟挑战并存的时代。具体体现在,新时代下各种新媒体、新观念过于繁多,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大量渗入,更会导致我国传统观念和社会主义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思想观念的不统一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这是新媒体时代的缺陷。但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思潮的碰撞和激荡,这才有了如今中国较为开放、较为先进的局面,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对各种先进思政理论的大量引入和大量报道,才推进了如今中国改革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新在设备。新媒体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更多则是指以数字报纸、客户终端、手机网络等新技术设备为主的媒体形态。新兴的媒体设备具有以下几大优势:其一,方便快捷。运用手机和电脑发送和传递信息比运用传统的报刊、广播等工具要方便得多。传统媒体时代里,从印刷报纸、搭建广播并有专人传递再到信息收入,这期间不知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几经周转会有信息断层和信息连接不通畅的情况出现。而如果运用手机、电脑这些先进设备和移动网络,任何信息都能及时迅速地传递到对方手中,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很是方便。其二,廉价高效。传统时代下,人们阅读报纸、观看电视,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的,尤其购买一份报纸更是如此,且收获到的信息大多也已经滞时和落后,而新媒体环境中,由于移动网络和数字报纸的出现,人们阅读刊物廉价了许多甚至全部免费,无须再去花费财力购买昂贵的杂志,且数字化阅读高效快捷,智能化搜索和智能化阅读更是极其方便了人们及时高效获取信息。其三,海量持久。新媒体网络中的任何信息,包括各种视频、图片、文件、文字,只要是在移动网络上以后,便能长久存在和长久查看,且移动网络上所能承载的信息也可能是无限量大,网络上各种信息的丰富多样和种类繁多是无法比拟的。新媒体环境中最重要还是新在各种技术设备上,数字网络、电脑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公众号的普及运用是社会大趋势。3.新在公众。不像传统媒体中的客户公众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地位和文化水平,新媒体环境中的客户公众只要拥有能上网的电脑,会一些最基本的操作,懂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就可以在网络上信息。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大多属90后或00后的社会青年,他们大多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故意发表各种奇奇怪怪的言词言论和网络流行语,他们个性张扬、喜欢创新。但是这些网络青年也大多具有懒惰、敏感、过于感性等缺陷存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主要定位在年轻的青年群体中,着重关注并研究这类社会人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二、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的措施 医学科技档案是指医院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资料、影像、图表以及各类电子文件等原始记录。概括起来讲主要包括五大类: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相关原始实验资料;基金课题相关资料;技术转让资料、专利证明等;其他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资料等。新媒体环境中,提出对医学科技类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既是顺应社会时代的大趋势,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医学科技类档案的保护意识,进而将有利于医学界理论技术的创新和传承。新解新媒体之概念,得出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有以下措施:1.适应新时代要求,健全医学科技类档案的管理机制。任何举措的推行都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只有健全机制的约束才能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才能确保举措的顺利实施,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同样需要有完善管理机制的指引。但是在制定相关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要求,即管理机制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内展开运行,不能走其他偏颇或者西方狭隘思想的道路。同时,健全的管理机制中也应当要有明确相关的责任人,把具体的分工详细划分到每个工作人员。责任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明确的责任分工是促使管理机制透明高效的关键。2.运用新设备技术,推进医学科技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类档案,自然离不开各项新媒体设备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医院要健全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将现有的网络进行完善,有目标、有计划地完善医院综合办公系统,建设综合查询和网络办公系统,提高医院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和管理体系。医学科技档案数字化保护及管理应该成为医院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在制定信息网络建设的规划的同时,要将档案数字化保护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好。3.摒弃新公众缺陷,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新媒体环境中的公众,虽说个性张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但是仍不能担负起数字化保护医学科技档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媒体环境中新兴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其一,不张扬过胜;其二,医学科技档案人员要调整心态,更新观念。 三、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中,不仅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数字化保护,对于其他类档案信息,例如:学生学籍档案、党员干部档案、国家历史档案等,都需要进行数字化保护,这是社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数字化管理和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医院应该从技术以及信息资源建设、社会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科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更好地实现科技档案资源的共享,使之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才是。 作者:周纳新 单位: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科技档案论文:知识经济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结合的程度越来越紧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兴起。传统的工业、农业、手工业日益繁荣的同时,具有新鲜活力的现代化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电子计算机更新升级速度飞快,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科技革命的影响力依旧没有减退,但是信息革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要求更加的迫切,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收集和管理,进行分析和有效利用,以便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进行服务。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之下,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经济能力的发展,对此进行研究和分析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接下来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知识经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一、引言 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于现代化的信息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一些行业中的某些产业提供充足的了解资料和前期准备资料,一套完备的科技档案中包含的信息资源,甚至能够为某些产品直接投入生产提供重要的借鉴资料,并且对于某些技术的发展和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科学技术人员本就缺乏的现状,这些资料档案的有效利用可以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提供很多有效的参考,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科技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是国家的科技水平的体现,也是科技成果的一个侧面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储备资源的同时,还是国家和企业包括某些行业领域的宝贵资源,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之下,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将这些传统的信息档案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加以利用,使它们重新具有价值,不再是冷冰冰的数据和文字,而且还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鉴于它的有效之处,本文就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进行阐述。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1.知识经济时代之下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以及自古以来人类所创造和学习的各种知识的流传和保存,依托现代化的科技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支持,可以将这些重要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和利用,使之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面对很多的问题,虽然从整体上来看,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保存开发和利用是蓬勃发展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2.我国目前对于这些信息档案资源的保存和收藏大都存放在一些相关的机构当中或者某些博物馆、档案馆等。但是很多存放在档案室的资源,在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分类,进行了收集分析和整理之后,仍旧是作为保存物品置放在机构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尤其作为不同的保管机构,也分别属于不同的管理体制之下,互相之间对于一些馆藏类的信息资源交流并不是很频繁。由于一些规章制度方面的规定,很多信息资源都只是在一个机构内部进行一些传播和交流,也只是提供给一小部分人使用。这种封闭性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是一种资源浪费。3.我国的国土范围广阔,东部地区和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这就导致了在同等级别的信息资源收藏单位,对于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水平也有差异。同时,不同的地区对于信息的交互程度,档案资源的占有数量,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的程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多方面的不平衡性对于信息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带来很大的阻碍,很容易导致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持续性低,不协调的局面。4.知识经济时代之下对知识的渴求非常紧迫,同时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并没有达到非常完美的程度,科技档案的技术也有所欠缺,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同时,要想对大量的信息资源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进行开发管理和有效利用,其中所投入的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也并非目前可以完全负担的。更何况,对于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这种技术才刚刚起步,因此目前我国对于科技档案信息管理仍旧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5.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科技手段获取经济效益已经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但是对于重要资源的利用方面,仍旧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需要对科技档案有充分熟练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对于信息资源的把握和开发利用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掌握程度。但是我国的教育行业中,对这方面的培养仍旧欠缺,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仍旧属于匮乏的群体。再加上对于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发展带动起来的新型产业来说,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已经出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这就导致在对一些信息资源档案进行开发和分析利用的过程中,难免有些不法分子为获得私利而将一些重要资源进行毁坏甚至修改转卖。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又没有完备的法律规范进行保障,市场经济之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旧面对很多问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就这些情况而言,要想更好的利用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1.加强思想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的力度,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更高程度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和培训,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知识储备。尤其对于高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要有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能够及时有效的对科技档案电子资源进行查阅和搜索。同时,在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信息资源不是个人的而是全社会的,信息时代之下的信息产业要想得到社会化发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科学的引导和科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信息档案在一个好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2.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保存这些资料的馆藏机构,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将馆藏机构进行合理的安排,将数量庞大的资源、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信息材料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优化馆藏结构,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术探讨,提高利用率,同时也扩大了影响力。这样可以使原本只收藏在馆藏机构的一些材料信息可以切实的走出去,更好的应用在显示生活之中,这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进步性的表现。3.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确保这些信息资源可以被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深入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建立起切实有效可行的规章制度,完备相关的法律部门和监管部门,对资金的投入使用进行严格的规范和审查,增大透明化程度,同时运用互联网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建立起一个高效智能的自动化现代化网络资源服务利用系统,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更好的实现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和利用。4.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确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只有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素,才能更好的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使利用的效果达到最大化,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四、结语 科技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工业农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量日益增长,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之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需要加大重视程度。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只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产业的事情,而应该在一个系统的有合理规划的整体环境下进行,同时要经过严格的审查。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新型的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机制,加快开发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的步伐。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作者:高元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院 科技档案论文:农业科技档案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 摘要: 农业科技档案承载着有关农业的重要科研成果,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中共中央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该意见为当前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指导,涉及到了农业、农村、农民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使其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科技档案;三农;服务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并提出了使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这一重大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依靠科技,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农业科研成果的农业科技档案就应该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记载了农、林、牧、副、渔、气象、环保、水利、电力等方方面面的关于农业的知识,是一本农业的百科全书,因此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三农”服务。 1农业科技档案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记录了农民及科研人员在农业的生产实践及在农业教学、科研过程中的经验及成果,这些经验及成果的真实记录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农民生产实践提供了借鉴,是农业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农民和科技人员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充分研究,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利用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可以在栽培某种作物的时候充分研究档案中记载的有关知识,总结该农作物生长规律,对其中详尽确凿的档案数据进行分析,这会拓宽科技人员的视野使其获得启发,从而研发和改进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做好管理、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的工作,让其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2农业科技档案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受到重视。对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不重视,会在档案的保存、整理、分类等方面出现差错。这种情况下,档案可能得不到集中保存管理,与其他文件混夹在一起,也可能会造成农业科技档案的丢失、分散从而影响档案的充分利用开发。 3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三农”策略 3.1开发、整合农业科技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是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为“三农”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就不能向三农提供充分的支持和服务。因此要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档案,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增加农业科技档案的储存量,增加档案资源的种类,建立丰富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库。通过征集和交流增加档案资源的种类,丰富档案的结构、内容,优化档案的结构。整理档案资源要遵从实用、系统、多样的原则,这样整理出的资源才能完整精练。在进行档案的编研工作时,对原始资料要加以整理、加工、分析,让这些分散的资源信息系统化、实用化,编研出如科技成果简介、单位年鉴、科技图册、大事记、专题汇编等的成果,便于人们查询、翻阅。在整理档案的时候要注意进行农业科研和科技档案的管理,不可偏废。做好档案的整理工作,使其清楚有条理,弥补出现疏漏的地方。农业科技档案中的记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检查农业科技档案,剔除其中不科学、过时的资源。丰富的档案资源、有条理的资源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发挥其潜在作用。 3.2健全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体系中来,让其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农业科技档案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记录和管理,推出农业科技电子档案。还可以建立健全、简单的农业科技档案检索体系,在网络平台上提供在线查询服务,将科技成果分享给农民和科研人员。农业科技档案中的记录也可以为研发新的农业成果提供借鉴,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为了让农业科技档案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管理档案的科技人员应该是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除了具有专业的档案学、档案管理知识,对信息技术也应有所了解。政府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牢固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4结束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载体,对做好三农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与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资源,转变档案管理的理念和模式,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工作服务。 作者:张芳 单位:明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科技档案论文:农业科技档案规范化研究 【摘要】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农业科技、生产信息资源。本文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业科技档案规范化管理思路,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档案;规范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中从立项、申报、进程、总结、结题再到成果鉴定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各种档案材料,还包括林业、副业、渔业、牧业等档案。由于在管理农业科技档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有效地管理农业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 一、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在农、林、牧、渔各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技术资料,是农业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对农业科研活动最直接的原始记录。包含种子档案、作物栽培档案、植物保护档案、林业档案、畜牧档案、水产档案、农业生态环境档案和农业区划档案等。将这些资源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科技档案,再将这些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新价值。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的实质是科技成果,作为智力成果、知识智慧的结晶,是属于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必须加以保护和利用。其次,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使各级决策部门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再次,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创新的基础,这些信息资源可为深入科研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来源。最后,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优良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档案管理人员不注意科技文件的积累。科技档案的前身就是科研文件,科技文件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及指导价值都是因为记录了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但档案人员和科技人员平时不注意保存科研文件,导致归档时科研文件收集不完整,从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落后。档案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大,这给提供利用和保管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都不先进,非常的落后,检索工具也是单一的,工具单一通常表现在查阅工具,用的最多的查阅工具就是手工制作的目录或者是专题卡片,检索方法速度慢而且还很落后,准确率也不高。(三)农业科技档案内容不完整。虽然科研科技单位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归档,但是,科技档案工作中还存在内容不完整、归档手续不齐全的问题。三、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一)转变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国家档案局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统筹城乡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为适应以上形势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有作用,树立农业科技档案的正确价值观,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民生意识,贴近民生,服务民生。(二)加强科技档案的收集,着力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只有建立起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为人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建立起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服务,才能真正体现档案部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科技档案的收集,可采用定期收集和随时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定期收集是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规定详细的归档范围、份数、要求及时间;促使科研人员自觉将科研档案材料定期归档,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随时收集针对学术论证、证明材料、检测结果、验收鉴定等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其他材料,并将收集的材料以科研档案的重要程度为依据,结合运用多种组卷方法将案卷按重要程度排列,这样有利于科技档案的保管和查找利用。(三)“以人为本”,着力建设档案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农业科技成果为核心的管理思想。现代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深入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市场的需求,及时、适度、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管理上,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围绕解决科研人员的需求为目的,以提供相应服务为出发点,为其提供较稳定的科研环境和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条件。因此,只有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把那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充分地开发出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四)加强规范农业科技档案工作。1.建章立制,从头抓起。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根据档案法的要求,并结合自己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才能建立。建立规章制度是为了让科技人员能够了解形成档案的各种要求,并有意识地开始收集和整理档案材料。同时确保材料的内容和质量。其次是定期对各个材料归档进度进行检查,发现有没有及时归还的档案,要提醒科研人员将材料及时地归还。通过建章立制这样一个方法让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从而形成规范的、完整的、科学的档案原始材料。2.建立激励机制,做好科技档案收集工作。为了做好农业科研档案收集工作,我们首要要根据其特点,将收集的工作范围概括为:归档课题、立项课题、鉴定成果、品种备案等不同的阶段。且每个阶段都要把记录数据、往来文件、报告、图纸、书写材料等进行保存。因为这些都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直接记录。为了促进科研档案材料的完整、全面、科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考核奖罚制度。将归档完整、系统、全面、科学作为考核内容,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3.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科研档案应该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考虑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二是考虑农业科研档案有没有按照农业部颁布的标准进行分类。第三是考虑有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四是考虑加强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保密。第五是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和开发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资源。其开发利用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编制各级各类目录,丰富检索手段、加强安全保密工作、通过口头或直观方式宣传报道科技成果。4.档案管理方式现代化。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势必往档案管理电脑化方向发展。一些条件还可以的科研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系统开发并研制有查询、检索、阅读等功能的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并制成光盘。这样一方面可以开展有偿信息服务,且可以作为科研交流和科研活动的馈赠资料,以扩大档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永久保存和记录农业科研档案。这些都要求科研工作者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同时熟练掌握微机知识。 作者:宗冰 单位:邹平县好生街道办事处曹家管理区 科技档案论文: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利用 摘要 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描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其次对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数字时代;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使农村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渐进入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相关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当下亟需探讨的问题,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意义 农业科技档案是对农业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中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气象、土地等涉农各业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具有一定查阅价值的文字、声像、电子等资料。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种特殊信息资源,其原始性特征使其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持续的,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也是持续的。数字时代背景下,为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渐进入了新阶段,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将更多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科研成果,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 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重视,培养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成果也不断增多。然而,对于这些农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归档,却由于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导致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编目、归档等工作存在程序、步骤不规范的问题。这使得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受到影响,难以很好地进行查考利用[2]17。 2.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 农业科技档案成果往往就是一些文字、数据、影像等资料,里面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枯燥,专业以外的人员往往无法认识到其中价值。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的专业意识薄弱,在整理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导致一些科技项目档案资料不齐全,无法很好地体现科技项目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甚至有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据为己有,不愿移交归档,致使部分档案资料流失。 3.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 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逐渐渗入了各个领域,在档案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档案管理服务企业都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革,将内部保存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更多的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查阅和下载,使一个信息资源能够同时给许多不同的人查阅。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水平相对低,没有跟上现实需求,农业科技档案的检索速度慢,且存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还存在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对于不同保密级别的农业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区别对待,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事件时有发生[3]67。 4.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手段和方法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不足不仅仅体现在管理和利用上,还体现在开发方面。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采集主要还是人工采集,仅在编写目录时才用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功能,档案的编研工作更是进行得较少,这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可以说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农业科研院所应严格依据《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做到“三纳入”。“三纳入”即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最初的工作计划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管理与布置科研任务同步,保证整个农业科研都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农业科研的工作程序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检查科研活动进度同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的规范化;要将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管理过程纳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与科技人员考核奖惩同步,实现权责分明,有责可追,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维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4]91。 2.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的提升是多方面的。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作用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自身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技档案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科技档案业务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权责,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对于需要进行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也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熟悉农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程序,抓住关键阶段、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的互动性,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再利用做好准备。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定期开展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统计工作,同时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打好基础。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注重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 数字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研工作呈现出了课题协作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情报交流网络化的发展趋势,这虽然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推广,但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的难度。我国相关部门要理清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的关系,对于鼓励推广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加强推广。对于要求严格保密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严格依据《科学技术保密条例》《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保密工作,对于泄密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依法进行惩处。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调拨专业技术人员,构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依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密,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广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步推进。 4.加强信息开发,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面向现代化,就必须树立信息观念、强化效益观念,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传统的重保管、轻利用的服务理念和被动的服务方式,主动与农业科研部门开展合作,深入农业科研一线,主动了解新时期的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明确服务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服务效率,调整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收集的重点内容,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实用性[5]64。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拓宽工作领域。在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的基础上,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现实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主动拓宽工作领域。首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做好准备工作,跟随农科院的农业科研成果示范推广、科技下乡等活动进入一线,开展科技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作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农业科研工作对于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值得宣传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可以通过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传播,实现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其次,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对一些重要的符合农业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结合现实需求,构建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编制农业科技档案检索工具,方便农业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查询检索。此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等处理,提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使农业科研部门能够很好地了解当前我国的农业科研状况,避免一些课题产生重复性的问题,减少国家农业科研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农业科技学术交流的纽带功能,积极开办科技教育、信息交流等相关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共享,促进各相关部门互通有无,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开放和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拓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资金来源,从而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反馈制度。通过反馈信息,总结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经验教训,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改进,使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数字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薄弱、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低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的质量和完整性、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等对策建议。 作者:陈茜茜 单位:南通市农业科技档案馆 科技档案论文: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思考 摘要: 农业科技档案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是单位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意义、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管理措施和建议,确保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档案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部门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运用、基础建设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计算材料、图纸、录像、照片、实物、标本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技文件材料,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技术资源储备,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1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广大科技人员在平时的试验研究中积累和保存起来的宝贵经验、生产试验技术,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人员辛勤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科技档案,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科研技术研究,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帮助农民提高农业产量、脱贫致富。 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现状 2.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制定的档案工作管理办法中绝大部分都是对档案管理员提出的要求及职责,没有一条是规范科技人员的,即便是在单位日常管理规范中出现也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科技人员移交科技档案完全靠自觉自愿,没有奖惩,缺乏责任心。 2.2农业科技档案资料流失严重 广大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档案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些应该归档的核心材料自我保管,遗失、损坏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科技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或退休后,带走或遗失自行保管的档案,影响了科研推广工作的延续性,科研档案的完整性。 2.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受重视 2.3.1档案管理意识弱。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然而一些科技人员不愿意将自己记载的原始资料移交档案室,还有一部分科技人员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不信任,应付性的上交一些档案资料,致使科技档案的收集非常困难,档案管理员无法整理出完整而有价值的信息;其次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没有具体的分管领导负责监督与指导。 2.3.2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自信心。 档案管理工作平凡而枯燥乏味,是一项消磨性子的活。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相比,领导的重视往往倾向于科研工作,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不重视的思想;即便重视也仅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导致部分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员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肯定。 2.4档案管理员业务素质不高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专职人员较少,缺乏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大多数都是兼职,工作繁忙而琐碎,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从心。部分档案管理员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对农业科研工作也是一知半解,所以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只是一般的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2.5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创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思想守旧,大部分只停留在你上交,我保管的工作状态,工作不积极主动,欠缺创新意识,墨守成规,按经验办事,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按照上级档案管理部门和单位领导的要求及指示来完成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时产生新的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 3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明确职责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范畴,明确具体责任和要求,随时监督,定期考核,在档案管理制度中明确写入科技人员移交档案资料的规定,并实行归档与年终评奖、评优、科技成果申报等挂钩,从而在制度上得到保证。首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应在下达科研计划或工作安排时就同时向课题组下达建档任务,并以此作为项目验收、考核的依据。课题组负责人要分阶段进行科研文件、试验材料的收集、积累,在每一项研究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成册,审查签字后上交档案室进行归档,从而保证所移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成套性;其次要指定一名领导负责监督,对没有按要求及时上交档案资料的课题组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于完成较好的给予奖励。 3.2加强宣传,增强档案意识 大力宣传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使广大科技人员进一步认识科技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自觉支持档案室工作,提高科技人员主动归档的自觉性;加强对档案法及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的宣传,增强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 3.3加强培训,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要全面引进档案管理研究专业人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加大现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显得尤其重要。加强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尽量为科技档案管理员创造学习机会,强化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通过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专业知识培训,熟悉本单位科技研究工作的任务;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掌握档案管理系统应用操作技能和科技成果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加高效规范。 3.4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走出档案室,适时参与或了解本单位、本部门的各项活动,主动跟踪课题研究进展,与科技人员合作互动,及时收集相关资料;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尽力为科技人员做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从而增强科技人员上交档案的积极性;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学习档案管理综合知识,增强创新意识。 总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单位各项研究工作的有力证据,是单位工作不容忽视的部分,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将会更好的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民脱贫致富做贡献,然而基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要领导重视,全体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档案管理人员正视现实、抓住机遇、知难而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杨书彩 单位: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科技档案论文:设备工程监理科技档案管理 1树立科技档案服务意识,强化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工作,科技档案的质量好坏和完整程度影响到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设备监理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重要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储运、安装和调试等过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等实施监督,设备工程质量是对工程性质、品质和安全的综合表述是,对设备工程质量的评价就是以科技档案为基础,以量化的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因此作为项目负责人应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意识,从思想上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注重培养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转变思想,增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把科技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摒弃科技档案工作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思想意识,要注重加强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科技档案质量,要积极探索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确保科技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设备工程项目管理提供有利资源保证。 2建立健全有效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科技档案工作 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科技档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都是需要建立真实、完整、系统的工程档案,因而需要从积累、形成、鉴定到整理、归档、利用,所有环节都需要有符合设备工程项目管理实际情况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设备监理工作程序,实现动态管理和绩效考评,才能客观反映设备工程项目管理的完整面貌,为设备工程建设项目服务。为此建立档案需要遵循以下要求:①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合理性、有效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需要考虑设备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科技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②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体现实用性、科学性。依据GB/T26429-2010《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和程序应当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③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要具有权威性。建立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制度既需要有效执行就要监督落实,因此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奖赏,有过惩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做好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是保证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着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好坏,因此需要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按期参加内蒙古档案局和呼和浩特档案局组织的档案系列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和水平,不断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同时重视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以适应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②注重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同时参加设备监理单位之间的业务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吸收更好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当中。③注重加强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科技档案工作枯燥繁琐,不容易被支持和理解。对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就需要注重个人素质教育和自身修养的培养,要耐得住寂寞和失落,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为科技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不断提高科技档案利用率,为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开创局面。④注重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设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可以为公司质量体系认证提供原始凭证和法律依据,也是公司通过质量体系审核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保证。为此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4加强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科技档案的利用是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重要途径,也是科技档案发展的力量源泉。丰富的,高质量的设备监理科技档案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档案资料匮乏、不专业、不系统、不准确、不完整,就难以保证设备监理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如果科技档案放在档案柜里不使用,也会失去科技档案的价值。保管是一种手段,利用才是目的。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价值呢。必须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①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思路,不断创新,深入设备工程项目现场,根据实际需要和设备监理工程项目程序和工作规范到项目和制造厂家对各监理项目和监理人员进行指导,了解工程进度,帮助项目部和监理人员做好基础资料的形成、整理、归档工作,确保设备监理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地归档保存。②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科技档案的基础性工作。丰富的、高质量的科技档案材料是科技档案利用的前提和条件,科技档案材料如果缺乏、不系统、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不专业是很难做到合理和有效利用。作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了解设备工程技术资料和设备监理工作内容、范围,按照科技档案管理专业方法,开展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鉴定和保管工作,确保科技档案基础性工作,以提高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价值。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适宜的科技档案存储空间,配备相应设备设施以顺利开展各项职能工作,建立健全方便快捷高效提供利用科技档案平台等。设备监理单位要根据档案数量和档案内容重要程度,完善科技档案设备设施,争取能够确保有效管理各种载体的科技档案,进而确保科技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促进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与时俱进。④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想对科技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科技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利用公司网络平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科技档案资源共享。⑤加强科技档案的宣传工作,提高科技档案意识。利用公司的网站、局域网、微信群等现代化办公条件,从档案基础知识、馆藏资源、档案查阅利用等几个方面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从而体现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作用和为公司各方面带来有益的帮助。 5结束语 多方面加强设备工程监理中科技档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基层设备工程监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以确保设备工程项目文件资料的科学、完整和规范,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工作发展。那如何提高科技档案的综合利用价值,也是我们在科技档案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 作者:王若娟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机械设备成套有限责任公司 科技档案论文:地质科技档案工作者职业素质 一、当前地质科技档案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甚至部分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档案管理无足轻重,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不懂技术的低学历低素质人员,甚至在资料汇交过程中对其工作抱有轻视对立的态度。这造成优秀人才不愿从事档案事业,档案工作队伍缺乏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技术的全面手,大多数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意识还停留在传统观念上,缺乏创新精神,技术知识层面上还不具备档案现代化管理素质。管理人员认为只要能维持现状,不出大的问题即可,档案信息渠道越窄越好,工作越少越好,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大量存在,这造成档案行业优秀人才引不进来和档案人员不思进取的因素。 二、地质档案工作者的协调管理能力和主动服务意识要求 地勘单位地质档案人员配备通常只有一两人,业务范围涉及资料汇交、地质档案实物借阅归还、库房管理、地质档案涉密数据发送等。工作任务交叉繁杂,服务对象除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外,还要面对上级档案部门、同级单位和顾客单位的业务交流。为了做好档案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通过交流,使他们尽快了解别人的先进经验,及时查找自己的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工作者的协调能力与档案的齐全完整度正相关。如何才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顺利开展工作,减少摩擦,除了靠有关规章制度,更主要的是靠档案工作者自身协调能力的发挥。地质档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服务工作,管理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往,地质档案管理极为被动,将工作定位于实体保管为主。随着地勘单位市场经济的繁荣,项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按照传统的管理办法效率低下,必然不能满足技术创新要求。档案工作者应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地质档案工作者的法律、法规和保密意识要求 地质科技档案部分涉及国家机密,部分涉及单位经济秘密,应将档案工作者的法律保密意识优先于所有工作要求之上。地质档案工作者除了要学习和遵守《档案法》《保密法》等通用档案相关法律,针对地质科技档案的保密工作,还需学习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政府下发的有关法规文件,如《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等。保密意识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上需要再三强调的。地质科技档案工作者需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对于保密档案妥善保管,绝密档案单独保管。严格执行档案接收、借阅、鉴定和销毁制度,认真履行登记、审批手续。定期进行保密档案、资料和物品的清查工作。 四、地质科技档案工作者的技术素质要求 地质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作为地质档案工作者,应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地质专业学科知识,了解分管档案所涉及的内容,可准确分类编写档案,能合理地综合使用开发档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办公软件、数据库和多媒体应用等操作应用能力,掌握档案网络化和信息化知识。 (一)具备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素质。 信息时代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从收集、整理、鉴定、统计、编目、编研利用等环节提出了更严格、更规范化管标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者需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办公软件、数据库和多媒体应用等操作应用能力,掌握档案网络化和信息化知识,在工作中有运用光学扫描复制、文字图像压缩、计算机智能检索、通信网络、远程信息传输等技术的能力。 (二)了解分管档案项目实施的细节。 随着地勘行业的不断深化,各种项目不断增加,以作者所在单位2014年为例,全年汇交项目47个,种类涉及地质灾害调查、遥感调查与解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勘查、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压覆矿产资源评估五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最终的成果资料外,还会形成各类中间文件,按类型可分为:1.质量记录。例如项目投标文件、政府批函、合同、立项申请、三级审核记录、野外验收记录、项目分阶段的评审意见等。质量记录能够全面记录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新项目的准备等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利用意义和参考价值,对地勘单位的实际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2.原始资料。如野外记录簿、野外记录表、地球物理探测记录、钻孔记录、探槽编录表、土工试验结果等。然而,因为项目组成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把资料汇交当做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非对自身工作的总结,在资料汇交过程中普遍存在敷衍的情况。地质档案人员如只是被动的等待,必然会出现资料漏交情况。只有档案工作者主动了解项目实施的过程才能有效开展资料汇交工作。因此,地质档案工作者应在项目实施的各关键节点,如原始资料评审会、项目各阶段评审会等,全程跟踪项目进展,根据项目实施具体情况,为项目各个阶段与环节直接提供所需档案,并能及时收集整理所产生的档案资料。 (三)掌握各类主流软件用法和信息收集、推送技术。 地质档案涉及业务广泛,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和利用各类主流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用于地质资料汇交的常见软件有:地质资料归档汇交信息系统EDMAKER2014、全国地质资料监管平台2.0;用于测绘制图和遥感影像解译的主流软件有:MapGis、AutoCAD、ArcGis、Envi等;对于后一类专业软件,地质档案人员虽然无生产要求,因为本职工作涉及项目汇交质量检查和涉密资料借阅,数据读取和数据裁剪操作成为基本的技能要求。互联网资料收集也是现代地质档案工作者的技能要求重要部分。目前国内较重要的地质资料收集平台有:如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地质档案人员可预先查找工作区资料和借阅要求,并为前去收集资料的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中国地质图书馆文献资源远程访问门户为地质专业论文和各类技术规范的收集提供了一个集中窗口;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等网站是地调项目承担单位了解全国地学动态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渠道。此外,作为现代档案管理人员,还需掌握常见的信息推送技术,如办公网信息、互联网技术论坛等。 五、地质档案工作者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要求 地质档案工作者观念的更新、认识的改变、管理模式的改进、业务素养与技术技能的提高是地质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当前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遍应用,要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熟悉档案现代化管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等手段,以便了解国内外档案发展趋势。档案工作者必须摒弃以往那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工作做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共性的、规律性的新问题,提出创新的对策和办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地质档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地质档案工作者必须是懂档案知识、管理知识、地质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才能适应和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 作者:钟智琼 单位: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科技档案论文: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 一、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目前在科技档案的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技档案管理模式落伍,信息化时代下的科技档案管理涉及大量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背景下,科技档案的产生、分类、甄别、归档等工作量迅猛增长,继续采用传统模式对科技档案进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第二,科技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科研工作的管理,而多数科研工作都具有周期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涉及到需求论证、项目申请、科研实施、验收推广等诸多环节,持续时间长,涉及内容广,这一情况下,如果缺乏科学管理的手段和制度,往往会造成管理混乱和低效管理的情况发生;第三,科技档案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完整的科技档案全程记录了科学研究活动的全程,由于信息化手段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因此,科技档案中涉及大量的设计图、工程图、照片、录像等新型记录形式,给管理活动带来更多的挑战,对其进行管理要求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但目前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综合来看,目前在科技档案的管理中主要存在管理能力不强、投入资源不足、人才队伍培养滞后以及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信息时代对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做法和思考 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要求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计算机、数据库等先进技术,在国家、行业以及单位科技档案管理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的框架下,用信息化手段来保障和促进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为科技档案资源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等提供坚实的基础,科技档案开展信息化管理,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自动编目、检索、立卷和标引等工作。对科技档案实施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是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科技档案的基本要求,其中自动编目是将收集到的科技档案相关信息制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不同要求下编制出不同的档案检索工具,包括全宗目录、分类目录、案卷目录、专题目录、作者目录等各种目录和索引,充分发挥信息化编目速度快、项目全等优势。自动检索是通过查找档案目录并利用档号、题名、责任者、分类号、关键词等检索标志,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满足要求的档案资料,与手工检索相比,自动检索速度快、线索形式多样,检全率和检准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要求。计算机自动立卷是计算机以科技档案目录中每份文件的有关存录项为依据将某方面具有共同点和联系密切的文件综合在一起组成案卷,并自动对同一卷的卷内文件进行排列和编号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立卷速度和立卷质量,改善了效率。科技档案自动标引是计算机通过对科技档案题名或全文信息进行字词切分、对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及给出正式主题词或分类号的过程,科技档案自动标引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科技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第二,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统计、编研及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和统计工作复杂而繁琐,而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动借阅管理和统计,对科技档案的利用登记、审批、检索、调卷、归档、利用情况统计等进行自动管理,不但能够有效完善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制度,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科技档案的借阅管理,重点涉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的借阅资格验证、借阅情况登记、归还登记和自动统计。 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够有效实现对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辑处理,不但能够提供对科技档案原文信息的检索和分类,还能够对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文字编辑处理和排版印刷等工作,实现科技档案资料的自动编研。另外,在科技档案的管理环节中,对档案保管环境的自动控制非常重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排架进行自动管理,能够结合科技档案登记数据库的信息,给出档案库房架位的分配图,实现架位的自动分配,为新进科技档案合理分配架位,提高架位的利用率,还可以实现对科技档案保管环境的温、湿度以及防火防盗等进行自动监测和管理。 第三,加强培育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人才。对科技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使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断深入的关键是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是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主体,也是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增值的主体,更是不断将科技档案管理向信息化方向不断推进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人才培训,使科技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活动能顺利开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科技档案管理领域,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因此科技档案管理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确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开发利用,全面推动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作者:任平 单位: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