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工程论文: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见解 本文主要是叙述了装饰饰面工程,它室内外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饰面装修中的外墙面涂料工程、外墙干挂工程、外墙面砖工程等重要的施工要点,主要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谈谈施工过程工艺。 关键词:装饰,饰面,工艺,,质量控制 1、引言 本文对常见的装饰饰面工程进行介绍,如何才能做到材料互相搭配,创造出令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本案装饰效果从细节上表现细腻,整体上又互相协调表现效果大气,装饰构件与墙面质感符合设计理念,互相搭配整体效果丰富且艺术美感顿佳。 2、外墙面涂料工程 涂料饰面是指利用各种涂料敷于基层表面,形成完整牢固的膜层,起到保护墙面和美观的一种饰面做法,是饰面装修中最简便的一种形式。 2.1 装修内墙涂料分类 目前室内装修内墙涂料有以下几种:①低档水溶性涂料,是聚乙烯醇溶解在水中,再在其中加入颜料等其他助剂而成。为改进其性能和降低成本采取了多种途径,牌号很多,主要产品有106、107、803内墙涂料。这类涂料具有价格便宜、无毒、施工方便的优点。但缺点是耐久性不好,易泛黄变色。②乳胶漆,它是一种以水为介质,以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醋酸乙烯酯类聚合物的水溶液为成膜物质,加入多种辅助成分制成,其成膜物是不溶于水的,涂膜的耐水性和耐侯性比第一类大大提高,湿擦洗后不留痕迹,并有平光、高光等不同装饰类型。乳胶漆的特点是遮盖力强,色泽柔和持久,容易施工,可以清洗等。③多彩涂料,该涂料的成膜物质是硝基纤维素,以水包油形式分散在水相中,一次喷涂可以形成多种颜色花纹。④仿瓷涂料,其装饰效果细腻、光洁、淡雅,价格不高,只是施工工艺繁杂,耐湿擦性差。 2.2 涂料施工方法 在内墙涂料中,乳胶涂料占有较大比重,通常采用辊涂、刷涂的施工方法及防御措施。 乳胶漆在施工前,墙面一定要处理好,否则乳胶漆涂刷后会引起脱落、开裂、起泡等严重问题。现在许多人施工时,腻子仍然使用821腻子,其实821腻子很不耐水,当墙体内含水时,821腻子就会吸水起泡,从而造成乳胶漆大面积起泡、脱落。而且乳胶漆性能越好,成膜性越好,问题就越严重。因此,使用乳漆时,先使用封底将墙面密封,然后使用耐水腻子,从而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乳胶漆在施工时,应搅拌均匀,尤其是使用色彩鲜艳的产品时,如果不搅拌均匀,当涂料中色浆分散不稳定或由于长时间储存后色浆析出,这时施工就会造成饰面发花,严重影响装饰效果。 另外,注意在施工时可以采用刷涂、辊涂和喷涂工艺,以上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需要调好乳胶漆的黏度,黏度以在施工时容易涂刷,且刷后无明显刷痕为宜。黏度太大刷痕明显,黏度偏低,则易造成流渣、遮盖力差等弊病。施工完毕,工具应及时用水清洗,否则乳胶漆干燥后,由于漆膜的耐水性,将很难清洗干净。 装饰工程论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的后期装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专业,它把美学与建筑融合为一体,简称为建筑装饰工程。装饰工程图和装饰效果图,是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基本依据。本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作用,程序,方法及因素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 工程预算编制 程序 方法 因素 引言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及安装工程预算是建筑企业进行企业技术经济管理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建筑装饰与安装行业的蓬勃发展,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加注意环境的舒适和造型的美观,这就必然促使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 1. 装饰工程预算的作用 ⑴是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一个装饰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几个不同而又可行方案的基础之上,根据设计构思、装饰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的选择等做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比较,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⑵是签订装饰工程施工合同,实行工程包干,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双方认可的装饰工程预算,与建设单位或业主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或预算,报价包干,当工程竣工后,根据预算进行结算。 ⑶是建设单位或业主确定和控制投资的依据。根据设计图纸或方案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或报价,经双方认可,就可以正式确定为该工程的投资金额,并以此安排计划。 ⑷是银行贷款和拨付工程价款的依据。银行根据双方签字认可的合同预算办理工程价款拨付,它也是建设单位向银行贷款的依据。 ⑸是施工单位内部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签字的预算编制财务技术经济核算计划,实行工程成本核算,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⑹是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和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提出实物工程量、劳动力计划、材料和机具需用量、资金用款计划及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自始至终处于有效计划控制之中。 2.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程序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入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其预算编制需要依循以下程序及步骤: (1)作好准备工作广泛搜集、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勘察现场、调查施工环境拟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方案研究,走访定额管理部门,收集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地区材料预算价格,确定编制方法。 (2)熟悉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在计算工程量之前,必须熟悉和充分理解施工图纸及相关各专业间的衔接和所有的设计技术资料,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合理的划分项目,了解工程的全貌,做到心中一盘棋。了解设计人员意图及图纸表达的内容,按设计图纸的要求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注意定额总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合理的套用定额,注意学习日常的定额问题解答,了解定额子目分项的含义,对施工前已发生设计变更及甲方的要求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编制分部分项和计算出相应工程量,防止出现漏计、重计、错套等错误。与此同时,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3)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一般取费时,应遵循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和规定,依据相关的要求和文件的时效性,按工程性质合理的确定取费基础,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即保障国家及建设单位利益同时又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做到公正、合理计费。 3.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方法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根据施工图设计和预算定额单价(或单位估价法)、取费来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是确定该项装饰工程所需的全部投资文件,由直接费、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五大部分组成。目前,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有两种:即单价法和实物量法。从造价管理角度看,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既受现阶段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约束,必然也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说,单价法因采用地区统一单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多体现静态管理。而实物量法采用当时当地市场价,其预算单价依市场行情而变化,较多体现动态管理。当然,两种方法的基本计价依据即预算定额消耗量,均应执行法定标准限额,对造价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计算方法也有一致的规定。但两种方法仍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实物量法的费率也可以按市场供求情况随行就市,浮动取定。这意味着凡以费率计算的费用,如间接费、利润等,在市场竞争激烈或市场价格升降幅度较大的条件下,以及在项目情况复杂条件下,可以采用实物量法予以按实计取,使造价更贴近实际。而单价法则不允许变动费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计算出的造价不尽合理。 (1)单价法,此种方法是利用分部分项工程单价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为: ①根据施工图计算出分部分项工程量。 ②根据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单价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 ③根据取费规定,计算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汇总计算得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④通过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2)实物量法:此种方法是实际用工料数量来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如下: ①利用施工图设计计算材料消耗的数量; ②按照劳动定额计算人工工日; ③按照装饰机械台班费用定额计算施工机械使用费; ④根据人工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费用单价等资料,计算单位工程直接费; ⑤算出间接费、利润、税金,并与直接费汇总成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⑥进一步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4. 影响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因素 装饰工程预算是在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前进行的对项目费用的一种展望和预测,同工程结算(动态)有着质的区别。预算编制超前性注定了从一开始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问题。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一项建设工程要经历决策、设计、实施三个阶段,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产物,它产生在实施阶段之前,这就决定了预算的局限性。 ①材料价差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行就市。预算材料价差按照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信息价格进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材料价格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②国家政策性调价。工程的阶段性是由工程的时间性决定的,每一个阶段依循一定步骤,不能将下一道工序的时间提前。而国家每一阶段都可能进行政策性调价。例如:人工费、机械费调整,特别是现在根据市场情况实行动态人工费。 ③预算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文物、自然灾害等。 ④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工程造价主要是由工程实体性消耗部分和措施性消耗部分决定的。实体性消耗部分一般是按施工图及说明所描述的工程实体部分计算,不应有较大出入。而措施性消耗部分,则因施工的环境、方法、工艺、手段不同产生差异。 (2)设计修改与变更。工程设计同样受到诸如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技术规范、设计标准、设计手段、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设计也要相应变化,以适应建设需要,而预算不具备这种预见性,其结果直接导致结算超预算。 (3)预算工程量计算误差。工程量计算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繁杂的工序之一,正确的工程量计算结果是整个预算的基础。在市政道路、桥梁及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往往在图纸中已有明确标示。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计算方法和数量,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需要预算人员校核后方可使用。目前,利用图形算量软件来计算工程量,使预算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率大大的提高。 (4)设备材料价格误差。在国内,同一种型号设备存在多家厂商生产竞争,价格混乱,报价不一,没有统一的规范市场,使得设备材料预算价格同结算相差较大。 (5)补充定额的编制是否合理正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材料及新的工艺不断涌现,导致预算定额缺项或需要编制补充定额,如缺少依据、缺少资料、缺少调查和方法,就有可能所补充的定额中的人、材、机单价是否合理,这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因素。 (6)编写预算说明。一部完整的预算文件编制完毕,应将编制的依据和在编制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预算中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应用的材料信息及一些影响的造价的变更因素,都应加以说明,补充完善,真实的反映和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预算编制时,必须熟悉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的计算工程量、合理的套用定额、了解施工工艺、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工、现行材料市场价格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及取费标准,提高预算业务素质,做到万无一失。 装饰工程论文:小议办公楼装饰工程中的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 装饰材料质量的好坏、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都会影响着办公楼装饰的效果,甚至带来一定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办公楼装饰工程相关经验,分析了办公楼装饰工程的施工特点,归纳了装饰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办公楼;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办公楼装修装饰的过程中,工程装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办公楼的外表美观和舒适度,同时也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2、办公楼装饰项目工程的特点 2.1、办公楼施工工期紧 一方面,由于施工单位按照合约到期及时交房等原因,都会要求办公楼装修工程及时完成。另一方面,建设单位急于入驻办公,会要求施工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办公楼装饰工程。 2.2、建筑项目工序间的制约性、依赖性 在任何一个办公楼装饰的工程中,各项工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不能独立完成,例如一间办公室装饰需要抹灰工、木工、电工、油漆工等的共同协作,缺一不可。 2.3、施工工艺与材料的新颖性 在外墙装修工程的过程中,玻璃幕墙、贴面板材等新材料新工艺正在逐步取代以往的抹灰刷涂料。而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制定的标准滞后于实际的施工,因而在施工中由于缺乏可靠的标准而加大控制质量的难度。 2.4、施工技术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技能 建筑的装饰装修不但对土木工程建筑的专业知识有所要求,还需要一定装饰、美学效果的艺术知识。这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缺乏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或缺乏类似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是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办公楼装饰施工任务。 3、在办公楼建筑装修过程中引发质量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整个建筑装饰行业施工质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项目工程的装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包括视觉效果、实体质量等,甚至存在质量隐患,这应引起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重视。 3.1、建筑结构破坏问题严重 在建筑装修工程出现对承重墙进行拆除、打洞,用圈梁代替过梁,在多孔板底设置固定膨胀螺栓,在多孔板作射钉吊点等破坏结构的情况。一旦建筑结构受到破坏,其原受力状态发生改变甚至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3.2、建筑装修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一方面在建筑装饰工程常常会运用到一些新材料,由于新材料的发展远远超过新材料质检的速度等原因而引起项目工程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节省成本,甚至去偷工减料极大的降低了建筑装饰工程的安全系数。 3.3、没有真正落实科学施工,施工随意性大 办公楼装饰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在设计项目的图纸上过于简单化,就凭着几份方案图来指导施工,造成了施工过于随意。除此以外,还存在不少变更任意设计图纸和逆工序作业的现象,没有真正落实科学施工。 3.4、施工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施工装饰企业队伍的管理水平、装备技术不高、规模不大,甚至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固定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技术人员没有通过统一的施工技能培训,缺乏施工工程中的统一协调性、整体性。 4、改善办公楼项目装饰质量的控制措施 办公楼装饰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衡量:“面”即整体,“点”即局部。从面上可以判断效果,从点上可以判断工艺质量。在办公楼装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质量控制: 4.1、施工技术控制 在办公楼装饰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装饰效果、装饰理念、装饰质量,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施工企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告有针对性并上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查批准;(2)施工技术人员要通过专门的技能培训,要有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3)严格按组织设计工序来进行施工,严禁私自违反设计图或破坏承重与主体结构。装饰工程施工进度与设备管线安装互相协调同步。 在图纸基础上,对图纸中的问题要进行汇总,进行图纸会审,使得问题能够在进场施工前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工程项目中的技术人员在工程部和总工办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和施工特点,施工方 (包括施工准备、施工顺序、施工方法、质量控制措施与施工安全保证措施、降低成本措施、保证工期及文明施工措施),施工进度的计划,劳动力、材料及机具投入量计划,施工平面部署及项目管理人员职责分配等。 4.2、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阶段,好的工艺,就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试验,将成熟的工艺编制好作业指导书,下发每个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安排生产时应以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书面的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工艺交底包括工具与材料准备、施工技术的要点、质量要求与检查方法、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工人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到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针对工程特点.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再者,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仅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作出严格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而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所以,必须做好技术储备,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 4.3、施工材料控制 装饰材料的品种比较复杂,质量与档次也是很悬殊,装饰工程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会受到业主条件的客观影响。所以装饰施工材料控制都是相当麻烦。在材料进场前还必须先报验,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一份留项目,一份留业主,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和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为了能够提高计划材料的准确性,由项目部根据材供科下发的分项材料表对每分项材料的用量进行核对,及时把修正好的材料量返回材供科预算员处,由预算员下发材料计划表,此计划表可作为采购人员的采购依据,提前联系好供货单位,从而保证材料的供应。项目部同时向采购人员提供材料进场时间的相关要求,从而也就使采购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行材料的准备。 4.4、装饰工程成品质量控制 装饰工程施工中的成品保护关系到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分部、分项工程或部位的完成有先有后,因此要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严格按照规范及操作要求对已完成的分项工程进行保护。 5、结语 总之,影响办公楼装饰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施工中要完善企业的质量意识,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危机意识与质量意识,对装饰工程进行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从而确保办公楼装饰的施工质量。 装饰工程论文:浅析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 产学研合作 教育实践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企业发展,都要求校企双方寻求合作。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其与当地装饰行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实践途径及取得的效果,并提出思考。 高职教育应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办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把握校企合作的关键——建设紧密型基地,通过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的辐射以及“五位”的“一体化”运作,凸显了“高职”与“特色”两大要素,促进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围绕“五位一体”办学特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与金华市建筑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一、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的基点在于校企双方找到恰当的利益点,只有双赢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建筑装饰行业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1.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 职业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成果的侧重有所不同,职业教学强调产品开发、作品创作、产业创新;传统教学更强调的是论文、学说、著作。即传统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往往把论文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成果;而职业教育,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强调产品开发与创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培养承袭历史文脉,搏击时代潮流,关注产业创新,善于市场开拓,培养能够实施现代经济品牌战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另外,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校内基地难以应对。而校外基地能够提供全景的、实真的实训条件,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基地的资金投入、更新等不足。 2.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学校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特色经济。这种经济特色迫切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地方高校强力的人才与科技实力支撑。从金华当地建筑装饰装修企业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地进驻金华市的分公司,如浙江九鼎、广州星艺等。这些装饰公司相对实力较强,设计施工队伍齐全,在金华本地装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二类是金华市本地企业,如百姓、百家居、广华等,这些可以说是金华市区的装饰公司里面的明星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类是小型公司,数量多,但设计施工力量相对薄弱,业务不够稳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属于上述的第二类企业,集装饰设计、施工、材料销售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急需专业人才支撑,热切希望与学校合作。 二、合作途径 1.联合成立研发中心,促进产研合作 金华市装饰装饰设计研发中心是由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联合成立的一家建筑装饰设计研究机构。主要面向金华地区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市场,引领当地装饰设计时尚,提升金华装饰行业设计水平,为地方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院委派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运作,并负责基地学生实训管理。另外,中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服务。研发中心为师生参与技术服务、校企产研合作搭建了平台。 2.以实际工程为教学载体,以赛促学 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学院专业教师同基地技术骨干多次协商,决定增加室内设计平面布置、效果图制作两个专题实训,强化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图纸表现能力。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演练,每天安排教师对学生练习进行讲评,每周进行设计竞赛,评选出最佳方案,由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赛促学,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邀请基地、协会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开设水电专业知识讲座、法律法规讲座及金华装饰行业规定等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增进对金华本地装饰行业的了解。 3.采用工作室制,兼职教师参与指导 参照公司运作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安排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及学院专业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本工作室学生的实训开展。每个工作室10名学生,保证充足的指导,增强实训效果。学生真枪实弹地进行实训,改变学校里“假题真做”的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工作室小组协作,以好带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实践效果 1.针对性开展实训,拓宽专业知识面,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 原有学校教学侧重方案设计、轻材料与施工。现在实训内容调整后,强化了原先相对薄弱的环节,拓展专业知识面。授课地点改变,学生有新鲜感,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公司的项目运作给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2.设计、材料、施工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更具实战性 学生在学校里把每次设计课题仅是当作作业来做,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是应付。而现在在实训基地,是在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实际工程项目内容,做好了便能够付诸于实施的设计,真正能够做到零距离实训。学生能够接触到承接业务、客户洽谈、现场量房、方案设计、与客户沟通、材料确定、合同签订及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由于学校内部条件限制,只能侧重于设计方案的训练,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等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在实训基地有设计中心、装饰材料展示中心,学生可直接参观装饰材料,并可向业务员了解材料知识。另外,基地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与管理。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可度,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装饰项目运作,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对企业有了认同感;表现优异的学生将留在公司就业,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得到了实惠,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四、实践反思 1.基地选择是关键 要实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寻找合适的校外基地是关键。金华市百家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集设计、施工、材料于一体,且与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合署办公,同时设立了中装协培训中心浙中培训站。这些优势集聚为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驻基地实训提供了必要条件。纵观金华市当地装饰公司,没有第二家可以具备如此条件。 2.校企互赢是前提 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是互赢。百家居之所以愿意同学院合作,重要的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到学院专业教师力量,在金华当地装饰设计市场暂没有优秀的设计师,而学院专业教师具备优势,可以为企业充实设计力量,并作为极佳的宣传优势。二是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企业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培养,为补充企业设计队伍做好准备。学生培训考证能够为企业带来部分利润。而学院层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学生实训和技能提升搭接了舞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互动双赢。 3.长效机制是难题 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企业难以长期为学校提供优越的实践平台。加上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也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办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每届学生约100人,全部进入校外基地实训,难以保证有效指导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学习动力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减淡。另外,学生每天从学校到企业上下班交通和中餐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有些抱怨。我们建议,学院配备必要的实训教学经费,用于学生交通等补助。另外,可考虑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基地实训,这样可有效保证实训指导效果。 装饰工程论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工程概预算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装饰工程概预算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研究内容既有生产力方面的课题,也有生产关系方面的课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方针政策问题。作为室内设计、装饰工程、环境艺术的主干专业课和建筑工程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真正掌握装饰工程造价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包括装饰工程分项列项,分项工程量计算,依据工程量套用定额,编制装饰工程预算书等内容,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来说应具备对一般公寓与别墅装饰工程进行装饰工程预算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均开设有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也有很多相应教材出版,但是优秀的专业教材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编著”而成,只能用作参考,还达不到教材的标准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装饰预算课程与建筑装饰专业有所不同,工程预算主要受室内设计方案影响,与装饰材料、装饰构造、施工工艺、市场价格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装饰材料层出不穷与施工工艺更新较快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对预算的影响就会很大,按照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方法计算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开设装饰工程预算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一、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环艺专业归属于艺术类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了解较少,在没有参加工程实践的情况下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1.2 授课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总学时一般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全部授课内容,还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制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没有安排上机实验课时的情况下,工程计价软件的学习只能是课堂上教师做示范,课后学生自主练习,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1.3 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特点是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以往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充分反映新规范、新标准并突出其专业性、区域性。 1.4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应用能力弱。环艺专业学生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只满足于听瞳课堂所教内容,没有主动掌握装饰工程计价技能的动力和需求。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装饰工程造价文件。 二、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针对环艺专业学生不了解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授课初期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为此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应用现状,展示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们抓住机会,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运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岗位培训和资格培训,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第一次课程的专业介绍和铺垫工作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调整授课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一直是以定额计价方式为主要授课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处于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轨阶段,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内容转变为以2008年的计价规范为主,兼顾定额计价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最新的国家标准和现行的地区计价方法,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为突破授课内容多、学时有限的瓶颈,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授课内容,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集中理论讲述、案例描述、课堂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这一前提下,留好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本章节剩余内容的自学,结合作业练习,主动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作业的抽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对于掌握比较好的内容进行鼓励表扬,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3 优选教材,适时补充最新内容。除了及时调整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最新造价政策,复印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地区价目表作为补充教材发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比较及时的解决教材过时、滞后的现象。 2.4 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掌握计价软件。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多,计算规则多,授课内容讲的过细、过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工程量计算规则多数都比较好理解,再结合教材案例,学生只要课后认真练习,都能够学会,所以课堂上只抓住重点难点部分着重讲解,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注重连续性,每次作业均是由一个单项工程分解出来的分部工程,多次作业内容完成后,会组成一份完整的装饰工程清单计价文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基本掌握了系统全面的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程序。这种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也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更新造价知识,适应工程造价信息量大,内容调整变化快的特点。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一名既能搞设计会画图,又能懂预算会管理的装饰行业一专多能型人才,这也正是目前装饰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材。 目前,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是工程造价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同时培养其应用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造价计算的技能。主要方法是教师为学生选择一种比较常用的计价软件,协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计价软件的学习版本,通过课上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何正确操作软件,要求最终应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造价文件作为作业上交,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计价软件的目的。 三、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对传统定额计价模式深刻的改革,总的来说要在“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学为所用,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装饰工程论文:装饰工程中电气安装时的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装饰装修工程中电气安装是整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对工程装修过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装饰装修;电气;安装;存在问题;对策 装饰装修工程中电气安装是整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关系到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工程项目由于电气安装质量不符合相关要求而造成事故的情况还是十分常见的,本文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结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对工程装修过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电气线路敷设时没有配合土建施工 电气线路敷设时不随土建进度配合施工,而在土建施工后,再随意剔槽打洞、断筋、或敷设在钢筋外侧,既影响土建的总体强度和钢筋的正确位置,又不能保证管路有足够的保护面。对此,电气线路要敷设时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结合土建的进度,正确的预埋管路和留洞。 1.1随墙(砌体)配管:砖墙、加气混凝土墙、空心砖墙配合砌墙立管时,该管最好放在墙中心;管口向上者要堵好。为使盒子平整,标高准确,可将管先立至距盒200mm左右处,然后将盒子稳好,再接短管。短管入盒、箱端可不套丝,可用跨接线焊接固定,管口与盒、箱里口平。往上引管有吊顶时,管上端应煨成90°弯直进吊顶内。由顶板向下引的管不宜过长,等砌隔墙时,先稳盒后接短管。 1.2大模板混凝土墙配管:可将盒、箱固定在该墙的钢筋上,接着敷管。每隔lm左右用铅丝绑扎牢。管进盒、箱要煨灯叉弯。往上引管不宜过长,以能煨弯为准。 1.3现浇混凝土楼板配管:先找灯位,根据房间四周墙的厚度,弹出十字线,将堵好的盒子固定牢然后敷管。有两个以上盒子时,要拉直线。如为吸顶灯或日光灯,应预埋木砖。管进盒、箱长度要适宜,管路每隔lm左右用铅丝绑扎牢,如有吊扇、花灯或超过3kg的灯具应焊好吊杆。 1.4预制圆孔板上配管:如为焦渣垫层,管路需用混凝土砂浆保护。素土内配管可用混凝土砂浆保护,也可缠两层玻璃布、刷三道沥青油加以保护。在管路下先用石块垫起50mm,尽量减少接头,管箍丝扣连接处抹铅油,缠麻拧牢。 2.敷设的管路弯曲处有折皱,凹扁及裂缝等现象。 有折皱、凹扁的管路,虽然带线能穿过去,但穿线有困难,勉强穿过去容易破坏导线的绝缘层,严重者线穿不过去。有裂缝的管子潮气易浸入,降低绝缘强度,严重影响导线的质量。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首先管子应有生产单位提供的生产合格证和材质检测报告,在敷设过程中,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处不应有折皱、凹陷和裂缝,且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 3.进人箱(盒)的排管长度不一,排列不齐或不到位。 进入箱体的管口若前后都有,排列不齐,使箱体的二层板极易顶住导线,而使导线的绝缘层受损,有的管路进入箱 (盒)不到位,或进入箱(盒)太长,影响箱体的质量。 对此管口入箱(盒)、暗配的黑色钢管可用跨接地线焊接固定在盒棱边上,管口不宜与敲落孔焊接,管口露出箱(盒)内壁应小于5mm,而且焊后应补涂防腐漆。明配钢管或暗配的镀锌钢管与箱(盒)连接应采用锁紧螺母或者护圈帽固定,用锁紧螺母固定的管端螺纹宜外露出锁紧螺母的丝扣为2~3扣,两根以上管入箱(盒)要长短一致,间距均匀,排列整齐。 盒、箱开孔应整齐并与管径相吻合。要求一管一孔,不得开长孔,铁制盒严禁用电气焊开孔,并应刷防锈漆,若用定型盒、箱体敲落孔大于管径时,可用铁皮垫圈垫严或用砂浆加石膏补齐,不得露洞。 进入箱体的管孔尽量往里开,使穿入的导线顺利地在二层板后并绑扎成束,敷设在箱体周边。 4.敷设的管路超过规定长度,没有加接线盒。 敷设的管路过长时会给扫管、穿线增大难度。 为了保证管路敷后,穿线顺畅,当电线保护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线盒或拉线盒,且接线盒或拉线盒的位置应便于穿线。 (1)管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 (2)管长度每超过20m,有一个弯曲。 (3)管长度每超过15m,有两个弯曲。 (4)管长度每超过8m,有三个弯曲。 并且还要求管内不允许有导线的接头。 5.敷设后的金属管内有铁屑等杂物,管口有毛刺,管路连接处不平齐光滑。 金属管敷设后不清理,穿线时容易损伤导线绝缘,以致损坏线芯造成线路短路;严重的造成管路堵塞,导线穿不进去,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管路敷设后在穿线前要做到:断管后要及时铣口,应用锉把管口锉齐,去掉毛刺,并在穿线前戴上护口。管路连接处要处理好,金属管路连接不允许采用对焊的方法。 6.敷设管路过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缝和伸缩缝时,未做补偿。 电气线路穿过建筑物、构筑物不均匀沉降或伸缩变形时,有可能导线穿不过去或导线未留有余量,致使导线会受到剪切和扭拉现象。 所以管路穿过建筑物、构筑物和设备基础处要加保护管。过沉降缝或伸缩缝时,应在其两侧各预埋一个接线箱,先把管的一端固定在接线箱上,另一侧接线箱底部的垂直方向开长孔,其孔径长宽尺寸不小于被接入管直径的2倍,两侧连接好补偿跨接地线。 7.暗敷管的保护层厚度不够。 暗敷管当保护层过薄时,电线管有可能露出抹灰层或者因锈蚀造成的抹灰面脱落,或在装修时容易把管子破坏,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工程质量。 故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宜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 应减少弯曲,埋入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 8.线路敷设时,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半径不够。 弯曲半径过小时,会使穿线有困难,甚至穿不过去。因此当线路明配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两个接线盒间只有一个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4倍。当线路暗配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埋设于地下混凝土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10倍。 装饰装修工程中电气安装的质量问题有很多,这里只例举了部分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电气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使用和安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电气安装的质量,确保工程项目的的整体质量。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与装饰工程环保节能材料的技术分析 1建筑节能分析 建筑节能就是采用工程技术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约温度控制、照明采光时所消耗的能量,并通过有效技术环保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天然能源来调节室内的微气候环境、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8%左右,随着《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以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要求新建居住及公共建筑的能耗节约50%,这就要求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在内的建筑装修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节能问题,并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达到这一目的。 2建筑节能的途径 2.1制定相关的建材法规,从立法层面的设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承重及保温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两种功能。围护结构保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使用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构造的转砌墙体;另外一种是墙体与外围保温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不增加墙体的重量,我们一般选用一些轻盈的新型材料,入泡沫聚苯乙烯以及岩棉等。对于第二种方式来说,按照轻质保温材料与墙体的相应位置的差异,可分为三种类型:室内保温、室外保温以及墙中保温。保温效能是检验建筑外墙保温施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符合建筑所在地的要求,我们在架设维护结构前,必须充分了解所选用材料的具体保温热工效能,并根据保温标准来确定保温层的厚度。同时,为了防止墙体局部的热桥现象,我们必须采用恰当的施工构造方法。 通过科学开发和有效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先进设备,尽量减少建筑对一次性能源的依赖。有针对性地重点改造那些能耗高的部位,以大力提升既有建筑的节能性能。对建筑中的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量。 2.2墙体、屋面、地面、门窗等节能工程方面:墙体、屋面和地面围护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热桥部位。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 2.3采暖节能工程方面:外墙涂漆及外墙贴面砖在过去的施工和材料工艺中,外墙漆料一般只有装饰的效用,或者可以提升墙体的防水效能,但在保温节能方面却没有作用。在现今的环保理念的倡导下,如果建筑外墙体进行了围护层保温处理,那么外墙漆料可以不具保温功能;如果外墙没有进行保温处理,那么外墙漆料必须具有保温功能,或者可以使用具有防紫外线且到热值低的外墙贴面砖。 ①采暖系统的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②散热设备、阀门、过滤器、温度计及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和更换;③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水力平衡装置以及热力入口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积极稳妥的采用各种先进的设备、技术措施,确保空调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系统在最优化的状态下运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结合当地实际条件,选择优化的采暖、空调系统方案和能源供应形式,比如,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比传统的冬季壁挂锅炉铸铁暖气片采暖、夏季分体壁挂式或窗式空调制冷节能40%~60%,比空气源中央空调系统节能30%~50%,运行费用节省30%~50%。金属幕墙和石材幕墙在隔热、节能方面,金属和石材幕墙的设置需要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墙体已经进行了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幕墙的外挂仅是处于装饰效果的考虑;第二种情况是建筑外墙体没有保温功能,那么我们在挂设金属幕墙或石材幕墙时,就需要进行保温处理,一般的做法是在幕墙和墙体之间填充保温棉等材料。 2.4配电与照明方面: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①满足建筑物的功能;②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③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同时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从技术上、经济上进行比较后,再选定节能设备,才能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建筑规划和单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采光;合理设计照明点;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要设计相应的照明节能控制措施。比如:对于住宅公共部分节能控制措施即是指采用节能自熄开关。由于住宅公共部分是无人值守的,所以灯具在人来时点亮,人去时熄灭是很重要的。对于高层住宅电梯前室,由于其对于保证人员疏散的重要意义,所以此处只能采用翘板开关,但对于住宅大部分公共楼梯间,节能自熄开关的采用可作为一条重要节能措施。高效光源顾名思义具有高光效,显色好等优点。试验证明,白炽灯只有10%的电能转变为可见光,90%的电能转变为热辐射,而这种热辐射性又往往带来火灾隐患。细管径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和节能灯均为高效光源,应积极推广应用,尽量减少白炽灯的使用量。可直接体现节约电能的效果。 3建筑内装饰的节能设计 门窗工程在建筑物的维护体系中,窗体是建筑热量最大的部件,其散热方式及途径如下:第一,窗体框架间隙的热量传导;第二,窗体玻璃热量传导。基于以上分析和总结,我们在进行窗户安装工程时,尽可能选用树脂塑料、apvc塑料,pvc钙塑等导热效能较低的窗框材料,还要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热桥效应的产生。 室内墙面(轻质隔断)室内墙面的工艺处理是建筑节能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处于对户内使用功能的考虑,内墙面不宜存在明显的凹凸,在兼顾户内材料耐火等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采用隔温性好的材质,从而减少户内热能的损失。在需要进行隔断处理的房间,为了防止热量从一个房间传导至另外一个不需进行温度控制的房间,那么我们就需要在隔断材料内填充隔温材质,从而最大程度的防止热能的室内传递。 地面工程与室内墙面一样,对于室内地面使用功能的考虑,不宜有过多的凹凸,因此不回对户内的通风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户内地面会通过与人体脚板的接触而传导热能,由于户内地面的热工舒适性因地面外层材料的吸热系数有密切关系,所以就算室内用不同材料铺设的地面的温度完全相同,但人站在上面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地面工程也是室内装饰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吊顶工程在建筑户内4墙面体。地面以及吊顶等6个面体中,只有天花棚架可以采用凹凸设计形式。建筑天花棚架的设计对建筑室内的通风效能有直接影响,有效合理地引导自然风入内,这样就可以起到通风散热的效果,这对炎热地区的室内节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进行吊顶处理后的净空高度也直接对室内节能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吊顶的高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 结语 如何通过建筑室内装修,使建筑本体达到既美观舒适又环保节能的目的,这需要建筑设计师和装修设计师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专业范围和知识都需要得到更大的拓展,希望建筑和装修的节能方法。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的改良创新,也希望有更多施工工艺和新材料能发掘和利用在节约能耗上来。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立面装饰工程分析 摘要:外装修的目的应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设计过程要考虑与周围环境协调,选材坚固耐用,阐述三个对建筑装饰有影响的方面,GRC构件、外墙保温与外墙涂料分析其中的优点和注意事项基本程序,并综合分析建筑装饰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外装修;GRC;外墙保温;涂料;综合问题 建筑立面装饰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人们不断地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外观。基于建筑立面在现代房地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建筑立面装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室外的装修的功能以及外装修的目的应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首先应考虑外墙结构材料直接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和冰雹的袭击,以及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作用,及耐久性受到威胁的问题,因此,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又要有独特的风格,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应适当采用坚固耐久并且美观的外装饰材料,以下我简单阐述一下,本案伊丽雅特湾二期立面造型所涉及主要的构件,装饰材料。 一、目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让建筑立面变得更加的活跃和自由,而以前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构件也逐渐走到了前排,甚至成为建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GRC造型的构件的应用能制作欧式或复杂的造型,能够实现想要的艺术造型,本案欧式造型丰富多样。GRc柱子、梁托、小方柱子,从细节上更完美的表现我们需要的造型效果。 GRC是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lassFiberReinforcedCement)的英文缩写,是七十年明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将轻质、高强、高韧性和耐水、不燃、隔音、隔热、易于加工等特性集于一体,在建筑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迄今,GRC已在英、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大量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低碱水泥、抗碱玻纤的相继出现,把我国的GRc技术引向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构件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该工程建筑风格的体现。 简述一下工艺流程:施工准备-进场构件检验-各类的铁件、支架制作-找准外墙土建基准线-按GRc构件规格定位放线-GRC构件就位安装-堵缝、修补-养护-分项验收。构件进场进行检验,由于构件系外围外加工预制,所以,必须保证进场构件的质量。依据构件加工企业标准,按外观和尺寸偏差进行现场检验。且进场构件须有出厂合格证书,严禁使用不台格的构件。 需要注意的是与主体墙面的安装的GRc构件,由于主体外面保温制作完毕后安装时,GRc构件的边缘要用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以便与外墙保温形成整体。 二、外立面墙体保温施工对装饰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说起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是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现在说论述的是建筑中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中的对装饰有影响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弹好控制线:根据、建筑立面设计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在墙面弹出外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逢线、装饰缝线等;挂基准线:在建筑外墙大角(阴阳角)及其他必要处挂垂直基准钢线,每个楼层适当位置挂水平线,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配制专用粘接剂;前期粘翻包网格布:凡在聚苯板侧边外露处(如伸缩缝、门窗洞口处),都应做网格布翻包处理;粘贴聚苯板:注意墙体造型的变化,比如要求不同板厚的位置,安装固定件;板面打磨、找平;配制聚合物砂浆;聚合物砂浆在聚苯板面抹底层砂浆,厚度为2mm-2.5mm。同时将翻包网格布压入砂浆中。门窗洞口的加强网格布也应随即压人砂浆中。贴网格布:将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网格布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网格布褶皱。网格布不能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网格布上下搭接宽度不小于80mm,左右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网格布粘贴完后,在表面抹一层0.5mm—1mm面层聚合物砂浆。 由于本案的建筑形体比较复杂,且对整体墙面的平整性要求很高,凸出与凹进,阳台、露台都很多,施工过程中,墙面的装饰缝隙一定要事先预置尺寸。主体结构完成后,还有一定尺寸适度的装饰线脚需要采用苯板材料制作,欧式线脚不像平板那样的好直棱角直角,一定要注意造型的质量是否规矩,水平度、垂直度、是否交圈。 处理好外墙保温与造型后,需要施工涂外墙腻子,可根据饰面设计选用不同的外墙腻子,如外墙光面腻子、外墙拉毛腻子、外墙弹性光面腻子等。 三、涂饰外墙装饰涂料对于外立面装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颜色涂饰外墙涂料。选择需要的肌理质感,还有就是涂料的类型,使用普通油漆,如果墙体开裂,漆膜也会跟着开裂,从而使潦膜失去对墙体的保护功能。本案使用弹性涂料,有着对紫外线的抗性,从而具有超强的耐久性。有着永久性的韧性,从而能抵抗墙体开裂。可阻挡水和二氧化碳的侵入,维持墙面历久常新以防止雨水入侵墙体,造成墙面漏水发霉,具有特殊的呼吸能力,可以防止水分在墙体内的积累,又可使水分透过漆膜蒸发出去。皮肤机理,透气性好,保持室内不闷气。有效弥盖细微裂缝保色性能优秀,施工方便,涂刷随意,并且弹性涂料有很好的光泽度和质感,还可以滚涂出不同大小质感的拉毛。 以上分析了里面三大主要影响装饰效果方面,下面总结建筑装饰应该综合注意问题: 对于本案这种线脚丰富的实例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前期建筑设计的结构尺寸应注意与成话尺寸的差额,加之土建抹灰尺度比例不要把握,容易造成最后成活尺寸过大,造型比例不协调,再做修改费工费力得不偿失。 石材墙面注意涂料与石材分界线位置的装饰线条,最要先安装石材后在做线条,以防止由于石材找平后,石材顺应前面空隙增大,装饰线条容易无法压住石材的返工。 铁艺的安装要注意铁艺横向的管材与保温的接口出保证平整,铁艺设计的时候尽量减少给墙面造成的漏点,直接与土建交接的地方应该把土建面破开预埋固定。考虑细节问题,成活后不要露出竖向接头或竖向接头与土建台面断开。如铁艺前期安装,现场尺寸应实地测量,考虑露台或阳台非直角障碍物的处理。铁艺安装的成品保护尤为重要,以避免保温与涂料施工中对铁艺的污染,以防止饰面重耨处理耽误工期。 墙面的装饰砂岩浮雕注意防污.表面应涂刷防水的防护剂。 总之,建筑装饰的等级应该根据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者的经济实力等条件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合适的建筑装饰标准,建筑立面装饰根据设计要合理选择需要的材料和构造的工艺做法,让所采用的材料互相搭配,创造出令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本案装饰效果从细节上表现细腻,整体上又互相协调表现效果大气,装饰构件与墙面质感符合设计理念,互相搭配整体效果丰富且艺术美感顿佳。 装饰工程论文:成熟度模型中装饰工程造价管理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利用成熟度模型量化了装饰工程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交易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为建设单位后期有重点地提高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 引言 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PM3模型就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用于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提出技术改进措施。成熟度,就是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蜕变能力以及根据工程管理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能力[1]。 1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构成 研究管理成熟度的模型可以从三个层面考虑:①流程;②项目;③组织。本文主要以项目层面为主导展开研究。通常对于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会设定5个级别,即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管理级、优化级。不同级别,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同表现。但是成熟度的各个级别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明确工程造价管理的成熟度,就可以明确管理能力。 2案例分析 本文将某高校科研实验楼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数据,计算出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科学地评价该高校在科研实验楼装饰工程中的造价管理水平。2.1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装饰工程造价成熟度模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目标层:工程造价成熟度评价(U);指标层包括:投资决策环节(A)、设计环节(B)、交易环节(C)、实施环节(D)、竣工验收环节(E)。其中,投资决策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项目决策准备(A1)、风险识别(A2)、投资估算(A3)、投资与融资(A4);设计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设计管理(B1)、概算(B2)、施工图的预算(B3);交易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招标管理(C1)、招标控制价的编制(C2)、招标文件的编制(C3)、签订合同(C4);实施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索赔管理(D1)、合同管理(D2)、工程变更(D3)以及工程结算(D4)等等;竣工验收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工程决算(E1)、投资控制(E2)。2.2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本案例确定10名调查对象,对同一层的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打分确定其重要程度。对各项进行评价,将判断矩阵建立起来,用层次分析法将工程造价管理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来。本装饰工程各级指标权重值如下:WU=(0.2544,0.4973,0.0394,0.0521,0.1568);Wai=(0.1235,0.2785,0.5236,0.0744);WBi=(0.1152,0.6584,0.2264);WCi=(0.5438,0.2573,0.0612,0.1377);WDi=(0.5438,0.0611,0.2754,0.1197);WEi=(0.8423,0.1577)经计算,本工程各级指标权重通过一致性检2.3评价综合值的计算通过高校招标办、基建处、使用部门人员及专家对本装饰工程指标进行打分,计算出关键指标评价综合值:RAi=(65,50,60,65),RBi=(70,60,75),RCi=(85,90,85,90),RDi=(90,85,90,85),REi=(85,80);一级指标层评价综合值:RA=56,RB=70,RC=81,RD=86,RE=84;目标层评价综合值:RU=82。2.4确定成熟等级根据所获得的分数就能够对成熟度的等级予以确定[5]。可知该高校的科研实验楼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等级为规范级。2.5分析评价结果通过分析一级指标层评价综合值可知,该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处于简单等级,管理水平较为落后,需要着重提高上述两个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 3结束语 长期以来,在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重视技术能力而忽视规范化管理的现象,使得装饰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随意性,投资失控现象普遍存在,采用成熟度模型实施管理,就是希望通过定量分析不同阶段的成熟度,有重点地改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使得项目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 作者:宋媛媛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控制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人们不仅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有了日益提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建筑工程有一定的美感,因此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能否有效的控制装饰工程成本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成本控制;方法;原则 1引言 在建筑装饰施工期间,所耗费的所有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都可以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两者统称为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也就是施工期间各项费用的总和,对其进行控制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1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的分类(1)按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三大类。(2)按生产费用与工程量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3)按工程项目的成本属性分类,可分为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及不可预见成本四大类。1.2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的构成(1)直接成本。这一成本是指施工期间的各项直接费用支出,主要有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几大方面。(2)间接成本。施工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也需要耗费一系列的成本,这些成本的支出统称为间接成本。 2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概念。成本控制也就是在产生项目成本期间,结合事先确定好的成本目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费用开支等,采取科学的方法实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工作,以第一时间纠正目标与方案之间的误差,使生产费用能够符合计划成本的标准,将成本控制的目标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去。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成本控制其实就是对经济行为的控制,是成本施控方对于活动对象的一种控制和限制。(2)成本控制的程序。①事前成本控制。这种控制方法需要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以及成本计划展开严格的控制,还需要将成本计划内和经济指标、费用计划相关的部分进行细化,并将各项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都落实到具体的人。②事中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就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工作期间发生的各项成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以确定其中的不合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为后续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③事后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活动已经结束之后,对项目成本所开展的核算、分析以及考核工作都属于事后成本控制的范畴。这一工作并不会使项目成本产生变动,但有利于事前、事中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重要的是,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总结成本管理的优缺点,设立相应的企业定额,对于以后成本控制工作的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3)成本控制的原则。①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将项目成本产生的整个时间段都当做控制对象,且成本控制必须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竣工等一系列活动同步开展,不能遗漏任何一个重点,而且又要松紧适中,这样才能够始终保证施工项目成本的科学合理性。②目标管理原则。为更好的落实计划方案,需要使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才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误差并第一时间纠正。③动态控制原则。建筑装饰施工都是一次性完成的,因此必须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比如:进行内部管理工作时,常常会产生材料超耗、工期延误、施工方案不科学、施工组织有漏洞等问题,这对于工程成本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不仅如此,系统外部的各种因素包括通货膨胀、交通状况、设计方案科学性等也会影响项目成本,因此,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是十分必要的。(4)成本控制的方法。现今,各个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有了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各种成本管理方法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科学、高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层出不穷,现今使用频率较高的成本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时间、进度、费用法。项目的施工阶段涵盖了施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以及工程竣工验收三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的费用支出特征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且单位时间所花费的成本和所完成的工程量一般也是线性关系。②成本控制图法。这一工作方法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法中的质量控制图法,在日常成本控制工作中效果最好。在施工期间,成本的偏差有:实际偏差、计划偏差和目标偏差为:实际偏差=实际成本-预算成本计划偏差=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目标偏差=实际成本-计划成本通过这三个偏差来调整和纠正偏差,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③成本计划评审法。在确定好网络模型的前提下,便可以使用网络计划技术来开展工作,这一技术的计划、控制效果非常经济•管理•好。现今我国的进度控制工作中常常会使用这一方法,在对网络计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时,也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来确定最低的赶工成本。一般情况下,平时工作中会将成本控制和网络计划法结合起来使用,两者结合可以很好的取长补短,并且能够直观的反映工序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间的对比,反映控制进度及成本的方向。 3结语 建筑企业的工作质量以及管理质量都可以由建筑装饰施工体现出来,而且它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最直观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将项目成本控制作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行业进步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杨正茂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预算论文 1装饰单位对工程的收费难以控制 首先,客户在和装饰单位签订装饰工程合同时,由于装饰单位的信誉差别、装饰工程的差别、所用装饰材料和装饰工艺的差别等,都会造成装饰单位收取费用的不同。当前,国家在装饰单位工程收取费用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额标准,造成最终客户付出的费用远远高出最初预算的费用,也给客户的工程造价管理带来麻烦。 2解决措施 针对当前装饰工程预算造价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2.1选择合理的预算方法选择合理的预算方法,得出合理的预算方案是应对当前装饰工程预算造价过程中诸多问题的第一步。在签订装饰合同之前,客户应该对装饰单位收取的费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费用包括装饰单位的人工费用、材料涉及耗损费用、机械涉及耗损费用、设施费用和综合费用。其中,装饰单位的人工费用是指装饰单位在工程中消耗的人力,材料涉及耗损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材料耗损造成的费用,机械及损耗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以及机械耗损造成的费用,设施费用是指为建筑物添置相关设施的购买费用,综合费用是指装饰单位的综合管理费用以及其他的利润和税金等。客户在造价管理中应该重点关注装饰单位的材料费用、设施费用和相关的耗损费用。 2.2加强对装饰工程使用材料的控制装饰工程使用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的变化,是造成预算工作出现失误,造价管理不符合客户要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客户在查看装饰单位的材料价格报单时,应该尽量加强对装饰材料价格的控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工程的装饰材料,用户可以尽量选择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既保护了建筑居住环境,也合理控制了装饰工程材料的费用。 2.3加强沟通和监控客户加强与装饰单位在工程施工期间的沟通,确保装饰单位在工程中的施工费用符合工程和客户的要求。监督装饰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购买和消耗、劳动力分配、机械使用以及其他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装饰单位不存在虚报或者高报材料价格等问题,最终实现对装饰工程的成本控制。 3结语 客户应该采取合适的预算方式,包括对定额法、包工包料综合报价法以及包工不包料报价法的综合选择和使用。其中,定额法是指合同双方按照当前行业的定额标准以及工程施工面积来综合讨论预算金额的多少,但这种方法受到行业价格变动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冲击,工程施工过程中变化较大;包工包料综合报价法是指装饰单位负责工程整体的人工费用、机械费用、材料费用以及综合费用等,预算工作也全部交由装饰单位全权处理;包工不包料报价法是指装饰单位根据设计图纸的装饰材料做法,仅仅报人工费用和机械费用,装饰材料由客户自行购买,对材料的要求由客户和装饰单位共同协商确定。一般客户可以根据自身对建筑材料市场和装饰单位的信誉与质量的了解来综合选择相应的预算方法,得出符合工程实际的预算金额。因此,客户应该在装饰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预算控制工作,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预算目标的完美实现。 作者:王佳佳单位:西安悦盛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装饰工程论文: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一、装饰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 各种材料的堆放管理。装饰施工的现场必须悬挂属于自己企业的标注已经安全文明用语,还有大门处要悬挂“六牌一图”。施工现场的道路要顺畅,材料堆放要整齐,合理。生活和施工时产生的垃圾一定要及时清理以及合理的堆放,易燃易爆高危险物体一定专人合理的保存,在施工现场危险地区要明确表明危险的安全警示牌;但是很多装饰施工的工地都没有达到以上的要求,项目部负责人轻视现场的安全文明管理,导致现场管理的不规范,这样为项目部今后的施工规范化带来了严重的安全质量隐患。 二、针对装饰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所做的对策以及想法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装饰企业在安全文明以及工程质量意识上必须全面的重视。施工工人的质量意识对做出来的工程的品质有至关重要的管理。工程质量高说明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精品意识比较高,反之则是较弱。我们对于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要严格的管理,提高施工时的管理水平,让工人明确质量决定一切。虽然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全面的提高质量意识,才能全面整体的提升施工装饰成品的质量。 (2)加强施工团队的教育培训。从实践经验来看,经过专业培训的施工人员的各项素质都远远高于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所以,在日常的施工中,建筑装饰企业应该加强员工专业素质的培训,安全质量培训以及责任意识的灌输。结合培训考核结果做出明确的奖励和惩罚,让他们了解到专业知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了解工程的核心就是质量,保证工程顺利进展。同时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以及素质建设,这样不仅能加快施工进程,还能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工程质量精品,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3)总体来说,现在的装饰工程质量相关标准和规范比较完整和全面,便于宏观控制和指导,但是结合实际的深度和针对的力度不够,所以必须要让装饰工程质量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有具体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和有效的执行,保证施工质量交底全面到位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 2.装饰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针对性地对装饰施工项目部的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抽查和普查,让建筑装饰企业在每个施工现场安置足够的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员,并且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保证现场出勤到位率并进行监管到位,不能因为单纯的想对付验收和检查而去现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劳务资质及分包资质的合同抽查管理,杜绝选用零散工和未经培训考核的非专业施工队伍,务必让施工企业去招标选用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劳务队伍,这样才能从施工队伍的稳定方面保证质量目标的达成。 (2)主管部门在管理和规范建筑装饰施工行业企业时,要积极全面的贯彻和落实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理念,使企业的人员从分包劳务队的普通工人到企业法人代表在施工现场的全权代表项目部经理都要积极地参与到工程质量目标实现当中的管理和控制。 (3)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装饰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为了真正实现严格监管工程的质量,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环节、各个方面强化质量管理,并对施工过程的隐蔽工程验收、初步验收、分部分项检验到竣工验收严格的进行检查。要加强对各项工程资源的管控,在保障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文明水平同时,倡导职业健康和环境绿色,目标的实现最终落实在对过程的苛求之中,毕竟工程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李峰单位:烟台苑丰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论文 1目前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工程造价存在严重问题部分施工单位只顾追求利润,对业主进行欺骗,给行业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施工单位愚弄业主企图利用其对行业技术的不甚了解,对一些本应包含在总工程里面的事项列出来再单独的计算价格,从而达到加价的目的。例如,在一些墙面施工中,总项目中已经把墙面抹灰的成本计算在内,施工方却重新给业主列出墙面抹灰单项,从而存在重复造假之嫌。二是,施工方没有根据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定额[3]预算。国家对建筑装饰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定额标准,部分施工单位为了争取利润,违背国家标准私自调整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工人的数量。三是,工程预算的定额缺乏基本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今各种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充斥市场之中,这些新材料与传统材料比起来可能价格悬殊很大,使得一些建筑装饰工程人员,抓住了空子,利用市场对定额严重高估,从而套取定额。 1.2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目前建筑装饰工程行业入门门槛较低,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技术也比较单一,对一些施工项目安全意识根本达不到,直接后果就是极大的提升了对整个建筑装饰工程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还有一个有效的措施对从事建筑装饰行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的监管,加上目前人员流动性强,从而导致与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势头不相匹配,对单位、企业的发展技术力量的储备也是不利的。所以,一方面我国对建筑装饰工程行业从业人员要尽快制定考核标准之外,施工的企业、单位也要做好自我把关工作,对于那些拿不到从业标准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淘汰,保证整个施工的质量。 1.3对施工缺乏必要的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前夕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制定一个可以对工程进度具有指导作用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不仅对整个施工进度和施工计划进行控制,还要同业主进行密切的沟通,使装饰时刻达到业主的需求。科学有效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既是对施工的质量、工序做出保障的基础,也是项目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从事装饰工程的单位、企业没有对装饰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其计划,施工的一些施工图都没有,更别提一些装饰效果图了,也没有详细明确的施工方案。 2提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措施分析 2.1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进行优化,合理经营不管是建筑工还是建筑后期的装饰工程其施工控制都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有效流动的进程,而在这个进程中定型的建筑物可能是不变的,而装修过程可能是时刻“流动的”。在施工紧张时期,同空间同时间的人员、原材料、设备等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下,要合理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优化生产要素的流动,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施工的质量、成本、进度来提高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2.2对建筑装饰工程进行动态控制,明确目标建筑装饰施工的目标可能会随着施工的进度而发生变化,最终实现工程的总目标,而这一过程中管理活动也是随着装饰工程目标时刻变化的,所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对当前施工计划和施工目标与实际施工进度不断调整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实际施工与计划施工达到一致。 2.3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人员进行管理,以人为本建筑装饰工程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比起来大同小异,都需要明确每个岗位的管理责任和管理义务,把总体目标进行细致分解到每一个责任人,使得每一个责任人目标的完成来保障总体目标的达成。而对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其实对每个参与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4]。所以,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管理必须要关注到每一个施工成员,激发施工成员的参与性及积极性,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这可以通过企业、单位的定期培训来完成,提高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及施工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 3结语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还发展的地方。只有努力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才能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一些差距,为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施工管理项目,寻求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促使建筑装饰工程朝着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为建筑装饰工程行业作为一丝贡献。 作者:周文杰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完善任何装饰工程都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团队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上的技术要求完成施工建设。但是,很多装饰工程在施工前没有对施工图纸进行检测,施工图纸不完整、设计规模不规范而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很多装饰工程的施工图纸就是几张简单的平面图或者效果图,工程设计与施工进度同步,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完善还表现在施工技术规范不严格,技术不规范导致装饰工程质量不达标,返修过程会严重阻碍工程的进度,浪费大量建设资金。 1.2施工工艺难控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装饰行业中的材料、方法、工艺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材料有板材贴面、玻璃幕墙等,这些材料主要用来装修外墙,与传统的外墙装饰材料相比不仅美观,而且更加经济实惠。很多新的施工工艺开始代替原有的抹灰、刷涂料技术,新工艺的产生使传统的选材标准与现有的装饰方法产生了摩擦,导致装饰工程施工投资方向不明确。我国建筑装饰工程很少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投资单位通常将几家装饰单位的报价进行对比,选择合适的装饰单位,施工工艺难控制,导致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素质偏低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施工人员多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普遍存在施工安全意识较弱、施工技术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建筑装饰施工单位对职工的要求太低是施工人员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另外,建筑装饰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也严重影响到施工管理工作,近几年,我国建筑装饰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对建筑装饰工程缺乏全面有效地管理和监控,导致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水品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另外,建筑装饰工程人员流动性较大,很难保持高素质、高技能的施工队伍。 2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技术体系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受时间的影响,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检查,根据施工人员的技术掌握程度建立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建筑装饰工程首先应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资料进行分类,将企业建设的职责分配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还需要管理者加大管理体系的宣传力度,从而保障施工的进度与质量。 2.2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管理者还应该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社会不断变化发展,施工技术快速革新,管理者应该关注世界各地建筑装饰工程的发展,根据市场的变化收集更新后的技术材料。另外,建筑装饰企业还应该收集不同类型建筑企业的技术材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综合运用新的技术成果,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2.3加强材料的监督和管理材料的验收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中心工作,材料的质量影响着装饰工程的质量。施工前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有效地检测,包括材料的质量规范、性能、品牌、数量等。材料的安放也是值得注意的,管理者应该根据材料的性能分类堆放,按照施工的进度合理安排材料的使用数量和进场时间。最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材料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堆放时应该远离火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管理。 2.4强化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队伍的管理提高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的素质,首先需要提高建筑装饰市场的准入门槛,杜绝聘用毫无技术含量的人员。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有的施工单位技术薄弱、职工素质偏低,审查部门应该严格抵制这样的施工单位参与施工建设。最后对已经取得资格的施工单位,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大监控管理力度,对施工单位的职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使建筑装饰工程的安全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2.5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2.5.1施工进度任何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都是同步的,保障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施工进度受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施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遇到施工问题及时调整,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5.2互相监督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质量是工程建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保障施工质量需要管理者根据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加强管理工作来完成。首先,企业管理者可以安排专门的质量安全检测小组,对施工现场各项目的建设进行有效地监督,制定监督检测报表,经技术人员检查后,如有问题,及时反馈给施工人员。另外,施工单位还应该根据企业建设特点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企业内部职工作为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还可以节约大量建设成本。 3结束语 我国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企业建设者的当务之急。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首先需要明确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完善、施工工艺难控制、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素质偏低等,针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地防范施施,从而保障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 作者:牛跃森单位:南京市时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消防给水设计研究: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给水设计探析论文 一、室外消火栓数量的确定 《高规》第7.3.6规定:“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本规范第7.2.2条规定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经计算确定,每个消火栓的用水量应为10-15l/s“,但是《高规》的《条文说明》是这样解释:“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保证供应建筑物需要的灭火用水量,其中包括室内、室外两部分“,笔者认为《条文说明》的解释超越了《高规》的规定。室外消火栓是室外消防用水取水口,理应按室外管网来考虑。可以想象得到,室外管网供水流量一旦确定,即使设置再多的室外消火栓,其室外消火栓所能取到的水量的总和也就是室外管供水总量。当设计把室消防用水储存在室内消防水池时,室外管网一般就按室外消防用水量来确定,因此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室外消防用水量经计算来确定,但是《高规》第7.4.5.3规定“水泵接合器应设在室外便于消防车使用的地点,距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的距离宜为15-40米“。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水泵接合器的15-40米范围内在一般情况下要设置室外消火栓。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在布置水泵接合器时,要考虑其相对集中,以利于与经计算的室外消火栓数量对应,一旦设计中有较多的室内消防系统需要较多水尖接合器,且分散布置时,则需要适当增设“额外“的室外消火栓。 二、水泵接合器数量的确定 众所周知,水泵接合器的主要用途是当室内消防水泵发生故障或遇大火室内消防用水不足时,供消防车从室外消火栓取水,通过水泵接合器将水送到室内消防给水管网,供灭火使用。 《高规》7.4.5-1规定:“消防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经计算确定,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应按10-15l/s计算:“这里指明水泵接合器的数量是按室内消防用水量经计算确定。笔者认为这一点不好照搬,我们从水泵接合器用途不难知道,水泵接合器是消防车从室外消火栓取水来增补室内消防用水不足的接口。如果室外消防用水量远远小于室内消防用水量时,那水泵接合器设那么多是没有意义的,笔者最近做一个工程--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按一类高层建筑设计,室外消防用水量为30l/s。但其室内大水滴喷淋系统设计用水量为133l/s,室内水幕喷淋系统设计用水量为167l/s,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用水量为30l/s,这些用水量按火灾延续时间计算均储存在地下水池中。按规范7.4.5-1规定,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应分别设10个,12个和2个。12个水泵接合器要12辆消防车从12个室外消火栓中取水供给,而室外的供水条件上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即使考虑到由消防车距离运水,那也不可保证大水滴淋系统和水幕喷淋系统的正常工作。因这两个系统要正常工作时的用水量很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那么多消防车远距离运水来达到同时供水,如时间过长,那这两个系统也失去作用,最后时间一长就靠消火栓来灭火,因此笔者认为应对一些灭火系统可以适当减少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可以分别设3-5个就足够了;而对消火栓系统应重点保证,故水泵接合器的数量按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的同时应考虑室外供水能力综合确定,达到既节省投资的目的,同时又保证消防的安全可靠性。 三、消防水池容积的确定 消防水池是储存消防灭火用水的构筑物,容积的确定关系着灭火的安全性。《高规》7.3.2规定:“市政给水管道和进水管或天然水源不能满足消防用水量;市政给水管道为枝状或只有一条进水(二类居住建筑除外),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之一时均应设置消防水池。“《高规》7.3.3对水池的容积作了规定:“当室外给水管网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量时,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室内消防用水量的要求;当室外给水管网不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时时,消防水池的有效容量应满足火灾延续时间以内消防用水量和室外消防用水量不足部分之和的要求。“一些地方针对这两条规定,却有不同的设计方法。 在福州地区,室内及室外消防用水量均储存了消防水池中,原因是市自来水公司无法保证市政供水的安全性,这显然会增大消防水池的容积。如每一幢高层建筑均要把室内及室外消防用水量储存在消防水池,那将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 厦门地区是当室外给水管网能保证室外消防用水时,消防水池只满足室内消防用水量。一般做法为:从市政引两根进水管构成室外环状供水,以保证室外供水的安全性,消防水池设在地下室,只考虑室内消防用水量,但不允许考虑火灾时水池的补水量(规范没有作明确规定)。故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妥,这样导致一幢高层公共建筑地下室一般都储存了四、五百吨的消防用水,一般占地均有二百多平方米。像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地下室储存了2600吨的消防用水,水池占地890平方米,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很不经济,仅工程造价就增上百万元;同时又增大管理的难度,如要清洗,定期换水等,又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如果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合建水池,那必然会造成生活二次供水的水质污染。所以笔者认为既要保证消防安全,又要降低工程造价及管理方便,首先要加强自来水公司的责任度,保证城市环状供水的安全可靠性,然后适当加大高层建筑的进水管,使得进水管在保证高层建筑的室外消防用水量的同时能够在火灾时补充消防水池的水量。这样经计算可以适当减少消防水池的容积,达到经济合理。同时笔者建议邻近高层建筑共用消防水池,对这一点希望有关市政部门能够牵头,对共用水池进行合理地管理,这也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合理公正的规划控制。 香港在这一点上值得我们学习,香港的建的消防水池就很小,相当于一个水泵吸水井,容量一般不超过50吨,他们只保证初期火灾的用水量,中、后期火灾的用水量直接靠市政管道的供给,大厦本身只提供提升设备及市政管道的接口,在高层建筑林立的香港就可节约了很多的建筑面积供各种用途使用,我们应向这一方面学习与借鉴。 四、消防给水系统的形式 对高层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形式的选择,首先我们应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其次我们应尽量选用经济合理的供水形式。 按服务范围分: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和区域集中的消防给水系统笔者建议尽量采用区域集中的消防给水系统就如上述所讲:邻近高层建筑共用消防水池,但这往往得不到推广。主要原因是各开发商不能协调好,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能够牵头,共同解决管理及费用的问题,使几方面都能够接受。 按高度来分:分区水和不分共给水 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不大于0.80MPa时,采用不分区给水形式,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大于0.80MPa时,采用分区给水形式。分区供水方式又包括:并联分区供水方式;串联分区供水方式;减压阀分区供水方式。 关联分区供水方式:各个分区互不干扰,自成体系,对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但造价高,维护管理较困难。 串联分共供水方式:各区水泵压力相近或相同,不需高压泵,高压管;但水泵分散,管理困难同样造价高。 减压阀供水方式:系统简单,造价低,管理方便,笔者建议尽量采用此种供水方式。此种方式可以保证经济,安全的要求,维护管理方便,但对减压阀的要求较高,应采用可调式减压阀,设定阀后压力并保持恒定。只要一套水泵,一套水泵接合器,一座水箱,一套电控设备,造价大大降低。(图略) 对上述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安人可靠是最重要的,但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达到经济合理,尽量节省投资,使得维修管理方便,我们还要在设计当中认真考虑,细心比较,这样才能把工程做的更完善。 消防给水设计研究:浅析建筑给排水设计及消防给水设计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给排水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然后对建筑给水设计和建筑消防设计进行了探讨,对于提高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消防给水系统 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建筑不断涌现,建筑使用功能越来越复杂,消防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既要考虑到防火的安全性,又要考虑投资的合理性,许多开发商虽然在消防给水方面投资不少,但往往设计不合理,致使许多建筑存在着诸多火灾隐患,搞好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意义重大。 1、加强建筑给排水中消防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给排水中的消防设计就是针对意外突发的火灾设计的消防系统。它是为了保证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尽快的把火情降到最低,从而保障建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科学的消防设计不仅能够节约资本、劳动力、建筑面积等宝贵资源,还能够科学快速的对火灾进行抑制,最大程度的保护居民们的人身安全。毫无疑问,生命是人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生命,一切东西都是空谈。所以,建筑给排水中的消防设计需要引起建筑商和建筑设计师们的高度重视。 2、加强建筑给水设计 2.1 生活给水系统 建筑物内尽量利用室外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当水压不满足要求时设加压装置,生活水池及其泵房设在底层,或在屋顶设水箱,各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0. 45MPa,同时满足最不利点用水器具压力不超过0.2MPa。静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且为了利用外管网的水压,以节省能耗,一般以外管网能满足水压要求的楼层为低压区。 2.2 给水支管的布置与敷设 给水系统没有固定的形式,设计时应根据用户的要求,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的实际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或采用综合评判法确定供水方式。普通住宅给水系统我们应本着节能、便于管理的原则来选用设计方案。当一户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卫生间,给水管道需穿越房间时,横管最好设于楼板垫层中,楼板降低7 cm~10 cm,垫层采用渣或细石混凝土。当有采暖管道穿梁敷设(或贴楼板下安装)时,给水横管应与采暖管道并排安装,管道应尽量布置于客厅、餐厅等部位,这些位置是住户装修的重点区域,便于住户在装修中合理方便的处理管道。给水支管宜敷设在楼(地)面的找平层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支管外径不宜大于25 mm。实际上,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用水点给水支管串联在一起,其支管外径均会超过25 mm。因此,为了满足管道流速要求,给水支管入户后即接入分水器,分水器暗设于厨房或卫生间墙体内,通过分水器后接往各用水点,其支管外径均可控制在25 mm以下。但是基于成本造价方面考虑,目前住宅建筑给水支管设计依然为每户一路支管供各用水器具供水。此外应注意:设于找平层内的给水支管施工完毕后,应在其位置上做明显的标记,以免住户装修时破坏给水管道。 3 建筑排水设计 3.1 厨房排水管道的设置 厨房洗涤池排水支管可直接在楼板上接入排水立管,也可设楼板下S弯与排水立管连接。而对于厨房是否设地漏,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建议厨房内不设地漏:现代生活中厨房地面一般已很少用水冲洗,少量的溅水用抹布就可完成地面的清洁,而厨房地漏则会由于长时间无水补充,水封内存水蒸发后臭气反由地漏进入室内。此外,取消地漏还可避免地漏排水支管进入下层户内空间。 3.2 卫生间排水管道的设置 新设计的住宅应致力于取消伸入下层住户空间的排水横管,具体做法有: 1)使卫生间地板面下沉,管道敷设在填渣层中。 2)卫生间地板面不下沉,而使用P形坐便器(后出口式),使得下水管在本层与立管衔接。地漏采用侧壁式,洗脸盆、浴缸等排水管也在地面以上敷设与立管衔接。这两种做法均可以使下水管道每层水平分隔开,若需要检修可以独户进行,不影响邻居。 3)地漏与存水弯的配合问题,传统钟罩式地漏的水封容易挥发,常常造成下水道异味和排水口溢出的液体进入室内,形成室内污染。所以在给排水设计中,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凡是室内接有污水的排水地漏,均应配套安装P形存水弯,水封高度不得小于50 mm,否则应增设一节短管来加大水深,防止窜味的发生。 3.3 污水系统 室内一般粪便污水和其他废水合流,高层建筑的生活污水立管设置专用通气立管,粪便污水经室外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排水管网,职工食堂和营业的含油污水单独设隔油处理。为改善底层排水条件,采用底层污水独立出户,地下室污水设污水集水坑及潜污泵,经提升后排至室外。为减少投资,方便管理,除规模很大的建筑群或有关部门提出明确的要求需要做中水设计外,一般工程均不做中水系统。 3.4 给排水管道的设计 给排水立管应尽量置于同一个位置,最好位于通风道附近,以便于住户进行装修包裹。目前新建住宅建筑均设有设备井,给水立管及水表等设于设备井内。排水立管则就近设于卫生器具旁边。对共建而言,给水立管的位置没有特别要求,应工程不同而异。 4 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4.1 消火栓给水系统 消火栓给水系统有以下几种分区方式:1)给水管网竖向分区,每个区分别有各自专用消防水泵,并集中设于消防泵房内。2)管网竖向各区由消防水泵或串联消防水泵分级向上供水,串联消防水泵设置在设备层或避难层。3)采用减压阀减压分区,当一级减压阀减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减压阀串联减压,减压阀串联减压不宜超过2级。4)设有避难层的超高层建筑可采用减压水箱减压分区。与生活给水系统不同,消防泵只有消防时才启动,不涉及节能问题,因此目前多采用前一种方式供水。 4.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喷头、报警阀组、水流指示器等组件以及管道、供水设施组成。根据规范要求每个湿式系统、预作用系统不宜超过800只;干式系统不宜超过500只。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宜按10 L/s~15 L/s计算。同时,屋顶消防水箱的出水管及水水泵接合器的管道均在报警阀的前面接入,以保证报警阀的正常工作。 4.3 高大空间自动扫描喷水灭火系统 对于建筑层高大于12米的部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无法满足灭火要求,则可设置高大空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4 室内消防在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屋顶消防水箱出水管上要装止回阀,通常安装在水平管上或水流方向自下而上的立管上。2)当高层建筑顶层消火栓静水压不够时需要设稳压泵。3)要注意设计水泵接合器时要设安全阀。4)布置消火栓时,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而把消火栓设置在不显眼的地方。5)设有自动喷水系统建筑物的消防电梯前室要布置喷头,还设置一个消火栓。6)住宅设有多个屋顶水箱时,宜设连通管,既可使水位控制简单化,又可提高消防贮水的安全性。或者各水箱配备独立的增压设备接至各消防系统。7)对条形平面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的上下水平环管难以布置,可考虑采用纵向环管。 5 结语 总之,建筑给排水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外,设计者还需要从使用效果上精心考虑,不断总结和完善设计技术,达到设计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 消防给水设计研究:论述高架仓库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摘 要]高架仓库指货架高度大于7m且采用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相对于一般的仓库来说,一般的它的面积都不会很大。但是里面可以推挤很多的物品,一般情况下来可以利用机械自动化进行操控。它是对以往的管理技术进行从新的改造用来适用当今社会的管理和发展。 [关键词]高架仓库;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前言:美国1959年、联邦德国1962年先后建成现代化高架仓库,我国最早于1974年引进。随着近年电商的迅猛发展,物流中转高架库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并投入使用。仓库的规模也迅速向更高更大方向发展,占地面积一般都在1万m2以上,仓库净空高度甚至达到40米以上。高架仓库势必成为一种趋势。 一、高架仓库的火灾特点 高架仓库除了传统仓库的火灾特点之外。还有几方面是不同于传统仓库的。 1、火灾隐患多 高架仓库不像平常的仓库一般只是存放一种或几种物品,在防火方面我们只需要根据这些物品的一些自然特点,就能很好的达到防火的目的。高架仓库里面存放的种类非常的复杂,首先这些物品很多的性质都不一样,比如有些不能见光。有些燃点比较低,一些化工用品都不能进空气,甚至自动化设备上都有很多的易燃易爆物品。而且高架仓库一般自动化效果都很好,但是自动化装备一般都是用电的,如果电路系统出现一点问题可能会产生一些电火花,这都有可能引发火灾。这无疑是给我们火灾的防护方面出了很大的难题。 2、火势蔓延迅速,燃烧特别的快 由于高架仓库里面的物品种类复杂,在放置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分成三个部分的,中间以及两边。又因为货物多的原因,每个箱子的大小也不近相同。在摆放的时候物品与物品之间还要留有一定的空隙。如果在@样的环境之下发生火灾的话,火苗会沿着这些缝隙以烽火燎原之势,瞬间蔓延到整个仓库里面,而且由于高架仓库很多物品的特性使它们更易燃烧,一旦燃烧火势会非常的凶猛。 3、不容易救火 由于高架仓库的建造特点,高度比较高,有些面积也比较大。一般消防栓对于高架仓库基本上起不到作用的。而且在运货的时候一般采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基本是能达到无人操控的,因此不需要人员进入货架。即使发生火灾,在火势的蔓延阶段我们一般也很难发现。消防人员即使进入到高架仓库里面,在狭小的空间了,也不方便消防人员进行灭火。 4、火灾发生,后果严重 由于高架仓库里面的物品种类繁多,而且数目也很大。所以说一个仓库的价值就显得非常的高了。再加下一些自动化的设配。一旦这些东西被大火所吞噬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很多的物品燃烧后,可能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面对高架仓库的种种特性。火灾的预防和救灾的事情就不得不做了,但是高架仓库的特性不同于不同的仓库,它的设计就需要新的探讨了。 二、高架仓库的消防系统的设定 以某医药公司高架仓库为例,对医药项目的高架库(包含生产车间)的消防设计作出分析总结,在严格执行规范要求的同时,合理采用新技术,力求设计的消防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1、简介 本建筑物的占地面积为4703m2,建筑面积为14654m2,体积大于5万m3,檐口高度约为23.50m,生产类别为丙类。分为两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1为高架仓库,防火分区2为生产车间。 2、消防供水系统 本工程为室外消火栓系统利用已建系统,采用低压消防系统,从原厂区室外消防环状管网两路引进,两路引入管之间的原厂区管段需设置阀门,管网保证压力不小于0.3MPa,原厂区室外消火栓管网从市政两路引进。室内消防系统采用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在本建筑地下-5.00m层设置泵房和消防水池,本建筑物的屋面设有18m3消防水箱一只,自喷系统增压稳压设备一套,消火栓系统增压稳压设备一套,能满足室内前十分钟消防用水要求。 2.1 消防用水量的确定 丙类高架仓库无法进人,不设置室内消火栓,室内消火栓用水量按车间考虑,为20L/s,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为45L/s,火灾延续时间为3小时。 自喷系统包括顶板喷头和货架内喷头。顶板设置K115直立型喷头,喷水强度按12L/min*m2,作用面积为200m2,则顶板喷头设计流量为52L/s,喷水时间为2h。货架内设置K115喷头,共设置7层(局部13层),喷头最低工作压力不低于0.1MPa,货架内开放喷头数量按14只计算,货架内喷头设计流量为35L/s,喷水时间为1h。在自动仓库的巷道为约24.5米的高大净空,自喷系统无法有效保护,设计考虑在该区域设置ZDMS0.6/5S-CX型自动射流灭火装置,共10门。火灾时同时开启数按2门计,该系统设计流量为10L/s,持续喷水时间1h。 丙类高架仓库与车间进出货区均设置防火分隔水幕系统,设置K80开式喷头,喷水强度按2L/S*m,喷头最低工作压力不低于0.1MPa,系统总设计流量为30L/s,喷水时间为3h。 2.2 消防水源 为确保消防供水的安全可靠,本建筑地下消防泵房设置V=918m3的消防水池(分2格)一只,消防水源接自市政自来水。 2.3 消防水泵房 设置消火栓电泵2台,一开一备,Q=25L/s,H=0.70m;设置自喷电泵三台,两开一备,Q=80L/s,H=85m,能满足本项目要求。 2.4 高位消防水箱 本建筑物的屋面设有18立方米消防水箱一只,自喷系统增压稳压设备一套,消火栓系统增压稳压设备一套,能满足室内前十分钟消防用水要求。 3、大空间自动射流灭火 3.1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 3.1.1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是利用红外线、数字图像或其他探测组件对火、温度等的探测进行早期火灾的自动跟踪定位,并运用自动控制方式来实现灭火的室内外固定灭火系统。 3.1.2 自动射流灭火装置集火灾探测与消防灭火于一体,综合为处理及红紫外传感技术、机械传动技术,可有效避免外部环境光线干扰。全天候对被保护区域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区域内发生火情,装置将在30S内完成扫描定位,对准火点进行喷水灭火,灭火完成后自动复位并待机监视。 3.1.3 自动射流灭火装置平时处于监控状态,静止不动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火情信息(光、温、烟、红紫外线),当保护区域内出现火情时,灭火装置自动启动进入扫描状态。开始转动进行水平扫描,通过分析比较,确认火点水平方位,然后开始垂直扫描,通过分析比较,确认火点垂直方位,完成对起火点的坐标定位。确认火情后,进入灭火状态,同时发出开启电磁阀、启动消防水泵、各种联动控制等的信号。完成一次灭火过程后,停止喷射。若保护区域内仍有火情可重复上述过程灭火;若火情消除,灭火装置自动恢复到监控状态。 3.2 系统功能 本系统具有自动、手动灭火及状态显示,灭火装置预留有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的无源触点接口,可以方便的将系统的火灾报警信息,工作状态信息实时传送给火灾报警主机,便于统一监控管理。 3.3 消防炮中心控制室 控制室内安装一套操作台,设消防炮集中控制主机、消防炮集中控制盘、图像火灾监视系统、硬盘录像主机和视频矩阵等控制设备。 4、灭火器 该建筑物电气用房及电梯机房灭火器按中危险级E类火灾配置,中控室按严重危险级E类火灾配置,其余区域灭火器按中危险级A类火灾配置,配置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MF/ABC4、MF/ABC5和二氧化碳灭火器MT7。 通过该项目设计体会到,有关高架仓库的设计规范有待加以完善,设计中缺少许多可靠的依据,只能借助于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因此有许多作法只能在实践中去验证。 结语 由于高架仓库是适应我们社会的发展的主流,所以相信它也将逐渐替代原来的仓库。但是由于仓库本身的特性,我们对于防火系统的设计也在不断的改进中。所以说我们应该致力于开发更有效的灭火系统。 消防给水设计研究:喷淋消防给水设计研究 [摘 要]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消防安全隐患,然而火灾造成损失总是在一瞬间,因此需要抓住抢救的黄金时间,可是由于条件的局限性,使救助不能及时,针对这一弊病,喷淋消防系统为防治火灾带来保障。 [关键词]喷淋消防;给水设计;研究 目前,我国各地楼房火灾事故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消防设施的设计及配置是否合理是控制火灾的关键环节之一。消防喷淋系统是一种消防灭火装置,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固定消防设施,它具有价格低廉、灭火效率高等特点,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形式。系统安装报警装置,可以在发生火灾时自动发出警报,自动控制式的消防喷淋系统还可以自动喷水并且和其他消防设施同步联动工作,因此能有效控制、扑灭初期火灾。 1 设计思考因素 1.1 消防用水能否与生活用水共用水池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3.2.8条规定:生活饮用水池应与其它用水的水池分开设置。但在该规范第3.7.2条的条文中又提出:“居住建筑加压泵站的储水池的总容积,除应储存生活用水的调节容量外,还应储存消防用水”。有设计人员认为“消防用水不能与生活用水合用水池,该分开设置”,其依据就是《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3.2.8条。对“消防用水能否与生活用水共用水池”的问题,有设计人员认为可以合用,因为规范对这方面没有明确要求,而且消防是短暂的,火灾结束后可通过放水、换水的方式,来达到不影响水质的目的。 1.2 室内消火栓系统能否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共用管道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974-2014)规定:“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与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的管网,宜分开设置;如有困难,应在报警阀前分开设置”,原《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也有类似规定:“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应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开设置,有困难时,可合用消防泵,但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报警阀前(沿水流方向)必须分开设置”。由此可见,现行规范有“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开设置”的要求。之所以要求两者分开设置,目的在于减少消火栓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防止室内消火栓打开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供水不足。但如果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室内消火栓系统完全分开设置,会造成投资的大量增加。合用室外管道后,一方面可大量地节省室外管道投资:另一方面,因室外消火栓管道是环状敷设的,也可提高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供水安全性,另外,还为将来的运行管理提供方便。为避免发生火灾时消火栓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争水现象,在设计室外管道时,可适当放大室外给水管的管径,降低消防水在管道中流速,从而达到既降低投资、又不影响消防效果的目的。 1.3 高低区消防给水能否共用管道 “分设消防泵、共用管道”是指分别设置高区消防泵和低区消防泵,高、低区消防泵均可向合用的管道中供水。高区发生火灾时,启动高区消防泵供水;低区发生火灾时,启动低区消防泵供水。此方案最大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另外一个优点是不需在低区设置减压设施,因为当低区发生火灾时启动的是低区消防泵,而不是高区消防泵,所以不存在超压问题。 1.4 如何设置建筑的水泵房 在建筑中设置两个水泵房,分别用于消防用水泵房和生活用水泵房,各负其责,消防用水泵房应该是常规情况下不能动用的水资源系统,它是火灾出现时使用的供水系统,是整个建筑的消防供应中心,建筑中的喷淋装置和消火栓都和消防用水泵房想连接。而生活用水泵房则用于居民日常生活的水源供给,在建筑出现险情的时候也动用生活用水泵房的水源,这样分开来处理,有效的解决了二者用水的不协调。 2 科学给水设计措施 2.1 喷头设置 喷头布置是否合理,将决定喷头能否及时动作,能否按规定的强度喷水,这直接关系到喷淋系统的成败。总的原则是“喷头应布置在顶板或吊顶下易于接触到火灾热气流并有利于均匀布水的位置”,应防止各种障碍物对喷水形成阻挡而削弱喷淋系统的灭火能力。喷头间距不宜按规范规定的最大距离设置,这样做不易达到规范要求的喷水强度。 2.2 管路与报警阀的设置 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路上,不允许设置其他用水的设备,包括消火栓。每个系统必须设置报警控制阀。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能,必须限制每个报警阀控制的喷头数量:湿式系统喷头数量不超过800个。报警阀应安装在明显而便于操作的地点,距离地面高度一般为1m左右。两侧距墙不小于0.5m,正面距墙不小于1.2m。安装报警阀的室内地面应采取排水措施。水力警铃应安装在公共通道或值班室附近的外墙上,并应设有便于检修和试验的阀门。末端试水装置的设置应设于系统保护的每个防火分区和楼层中配水管道最不利点处,且应易于操作和观察,并应便于其出水排入排水管道。 2.3 控制最低点喷头压力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501条规定,喷头的工作压力一般为0.1MPa,提出了系统中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0.05MPa。当发生火灾、供水泵启动之前,允许由消防水箱或其他辅助供给系统启动初期的用水量和水压。 可以通过采用缩小喷头间距、增大管径等其他措施来满足最不利点喷头在最低工作压力下的喷水强度。因此在设置了高位消防水箱时,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宜取0.05MPa,但在计算喷淋水泵等增压设施的扬程时,喷头工作压力宜取0.1MPa。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无法采用高位消防水箱而采用气压供水设备供应初期火灾用水时,在确保供水可靠的前提下,最不利点喷头处的工作压力宜采用0.05MPa,并按相应的危险等级和喷水强度要求布置喷头。 3 结语 在设计工厂的喷淋消防给水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阀、喷淋头、泵、等设备的认证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消防泵的扬程问题。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现实需求进行设计,为工厂的消防安全、乃至整个社会的消防安全做出贡献。 消防给水设计研究:建筑消防工程给水设计的相关问题分析 摘 要:在我国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加强对建筑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这关系着建筑中居民的生命安全。现阶段的消防给水设计已经无法全面满足建筑的安全性需求了,这就要求在建筑给水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加强消防能力方面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一旦有安全险情,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最大化的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开展建筑消防给水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可以对今后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建筑消防工程 o水设计 问题 探讨 在当前建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对消防给水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积极的应对实际情况带来的挑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建筑防火消防给水设计,本文主要从建筑消防给水设计为出发点展开了论述,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将各个方面的关系做到有效的处理,最大化的满足建筑防火安全,这样无论是在经济性上,还是在安全方面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我国的经济进步。 一、消防水池的设置 通常情况下,在设计消防水池时,都会将其作为消防合用水池来设计,之所以要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如果不这样设计,消防用水就会出现变质的情况,尤其是在生活用水量以及消防用水量都十分相近时,而这种设计水池中的水就会循环使用,这样就不会出现变质的情况,但是有些特殊的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因为消防水系统有很多部分组成,这对在消防方面就会消耗很多的水量,一般这种情况,都是生活用水量要比消防用水量少很多,因此即是采取这种方式,也不能避免水质变质的现象的发生,一般设计人员通过设置安装导流墙的方式来来缓解这一问题,但是却不能根除。 二、消火栓布置 消火栓布置是建筑消防工程给水设计的重点问题,尤其是确定消火栓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建筑工程类型尤其有不同的要求,以高层建筑为例,相关规程规定,在设计高层建筑消火栓之间的距离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每一层都任意一个部位,当发生险情时,都能够有两个以及以上的消防水枪同时达到,这样才能保证迅速的缓解险情,但是高层建筑中消防栓之间的距离需要在建设施工时,根据工程的特点计算出来,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如果是高层建筑两个消火栓之间的距离应该不超过30m,而裙房不应该超过50m。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裙房,裙房与裙楼两者并不相同,在布置消火栓时不能混淆,所谓裙房就是指工程最底层的若干层,通常其建筑高度是24m,而所谓裙楼主要指与建筑主体相连的建筑,一般情况下其高度都没有大于24m,也可以将其称作附属建筑。目前在建筑建设施工中,裙房与建筑主体都是相通的,其功能主要是娱乐餐饮,其主体的布局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而且其中的可燃物相对来说也比较多,因此火灾隐患比较大,所以如果在布置消火栓时,两者之间的距离安排在50m显然不合适,所以规定一定一种参考,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按照建筑高度自身的平面功能以及其他的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都要通过计算来确定,这样能够准确无误布置,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消火栓的作用。 三、高位消防水箱储水量的设计 消防水箱也是建筑消防工程给水设计的一部分,具体需要多少储水量应该按照建筑工程要求而定,但是根据规程规定,如果建筑属于公共建筑,其储水量最少要达到18m3,也就是说最少要保持10分钟的时间,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消火栓系统以及灭火系统时,保证消防水箱中的储水量最少要达到38m3。这样如果建筑发生险情,人们就可以马上进行灭火,但是储水量不足,就会影响灭火效果,甚至会扩大险情。 但是如果险情发生已经超过5分钟,消防队员已经达到现场,通常只会使用2股水柱或者是三股水柱来灭火,如果一开始发生险情时,就没有人发现险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就会发挥作用,但是只有一只喷头起作用。系统压力开关将在60s内动作发出电信号并反馈到控制中心,联动喷淋泵启动,即使有几只喷头动作,18m3的储水量也只动用约1/3再者,如果自动喷水火火系统没能控制住初起火灾而形成火灾蔓延,当消防队到场,就会直接启动消防泵供水,此时高位消防水箱中仍有相当的储水量从初起火灾发生至消防队到场前的时间段内5min-10min,消防泵如果没有启动,当高位消防水箱的储水量下降到消防储水量时,生活泵就会启动并连续补水,且基本上只供消防用水(因水位可能在消防储水量下,生活出水管无水可出,也就是说10min内消防用水量的供应小于18 m3。 四、消防给水系统 对高层建筑消防栓给水系统形式的选择,首先我们应保证系统的安个可靠性,其次应尽量选用经济合理的供水形式按服务范围:独立的消防给水系统和区域集中的消防给水系统建议应尽量采用区域集中的给水系统就如上述所讲:邻近高层建筑共用消防水池,但这往往得不到推广主要原阐述了建筑消防工程给水设计规范是各开发商不能协调好,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能够牵头,共同解决管理及费用问题,使各方面都能接受按高度来分:分区供水与不分区供水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小大于0.8MPa时,采用不分区供水形式,当消火栓栓口的静水压力小于0.8MPa时,采用分区供水形式分区供水方式又包括:并联分区供水方式;串联分区供水方式;减压阀分区的供水方式并联分区供水方式:各个分区互不干扰,自成体系,对系统更加安全可靠但造价高,维护管理较困难串联分区供水方式:各区水泵压力相近或相同,不需高压泵管,但水泵分散,管理困难,同样造价高减压阀分区的供水方式:系统简单、造价低、管理方便建议采用此种供水方式,此种方式可以保证经济安全要求,维护管理方便,但对减压要求较高,应采用可调式减压阀,设定阀后压力并保持恒定只要套水泵、套水泵接合器、座水箱、套电控设各,可大大降低造价。 五、 消防水泵超压预防 水泵台数以建筑设计消防总水量来决定4台水泵以两支水枪的出水流量为基数,以满足初期火灾消防用水流量不大的需要水泵的启动由防箱内紧急按钮或管路上的水流指示器控制,但同层任何一个按钮或水流指示器只能启动一台水泵,其余水泵分别由相邻楼层按钮控制启动。当工作水泵发生事故时,各用水泵可自动切换投入工作,这样可以使消防系统的实际用水流量与消防水泵的设计出水流量基本相符,因而避免了水泵产生超压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水泵台数多,占地面积大。 六、结语 建筑消防给水设计是建筑设计里的重要部分之一,同样是建筑师及负责项目审核的人从方案到施工整个工程里都需要进行严格控制的部分。为了使建筑消防设施在建筑防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做好建筑的给水设计,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建筑的防火能力得到提高。 消防给水设计研究:对住宅区的区域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探讨 摘 要 随着全国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住宅区的建筑多层次的混合布局,给小区消防供水带来很多问题。为科学合理地解决小区的消防供水问题,本文通过住宅区区域消防给水系统中水箱、水泵房、水泵接合器等设计进行探讨,诣在保证消防设计的整体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住宅小区 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设计 住宅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小区的配套安全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重点讨论住宅区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优化设计。 一、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优点 1.区域消防给水系统,减少水泵房、高位水箱等的数量,同时相应的减少了水泵管道数量及配套的阀门等设施,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占地空间,还明显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可共享喷洒泵、稳压泵、气压泵、高位水箱等自动喷洒设备集中在加压泵房内,提高管理效率。 3.减压后的区域消防给水系统能直接保障消防初期10分钟的用水,使得住宅区的消防安全可靠性增加。 4.区域的集中布置,不但使得整个小区简洁美观,节省大量的资源,而且减少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机会。同时,加速池水的更换,提高水质。 二、区域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区域消防给水系统,即用一个消防给水泵房、消防水池以及高位水箱满足一定范围内的多栋建筑物的消防给水需求。区域消防给水系统从大局上说要做到几点:区域消防给水系统明显节省用地、投资;各建筑消防管理统一在集中加压泵房内,极大提高管理效率,简化物业管理层次;小区多层建筑的室内消防管网直接与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相接,建筑的消防更趋于安全;减少高层和多层建筑的生活、消防合用高位水箱的数量,减少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为此,我们要做好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工作。 (一)区域消防给水水箱设计 1.消防系统采用高压给水系统时,可不设高位消防水箱,但该消防给水系统造价很高,工程施工困难。一般住宅小区采用低压给水消防系统。采用低压给水消防系统时,应该设高位消防水箱,设置高度应保证最不利点的消火栓的静水压力。同时,设计时要保证消防储水量最小不低于6m3。 2.为避免小区多个建筑同时起火而消防给水系统供应不上的情况,小区可根据可能同时发生火灾的划分区域设置屋顶水箱。根据经验来看,屋顶水箱完全可以共用,所以设计时并联给水方式,分区的消防水箱的容量应该和高位消防水箱相同,并且火灾时由消防水泵供给的消防用水不应进入高位消防水箱。 3.给水设计时,要确保消防用水量的储备,采取消防用水不作其他用处的技术措施,确保扑救火灾用水。 (二)区域消防给水泵房设计 1.为保证小区区域建筑外环行消防干管内压力的均衡,住宅小区消防给水泵房、消防水池的位置尽可能布置在小区中心地带。消防水池的容积要根据该区域集中消防供水范围内,用水量最大的建筑来确定;消防泵的供水压力根据区域消防供水范围内要求压力最高的建筑来确定。 2.为提高整个消防系统的可靠性,在消防给水泵房内设置超高压泄水系统和试车泄水装置。 3.为保证给水泵房自喷给水系统中的压力开关能够迅速打开,自喷稳压管接入泵房后经减压阀减压后再接入报警阀前。 4.确保消防给水泵房在火灾时正常运作,独立设置的泵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5.消防给水泵房应该至少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供水管与外部环状管网连接,保证一备一用。 (三)区域消防给水系统水泵接合器设计 水泵接合器的主要用途是当室内消防水泵发生故障时或遇大火室内消防用水不足时,供消防车从室外消火栓取水,通过水泵接合器将水送到消防给水管网,供灭火使用。 1.对于城市供水能力较强,不需要二次提升的小区,消防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每个消防水泵接合器的流量为10L/s~15L/s;其设置在室外便于消防车使用的地点,距室外消火栓或消防水池的距离宜为15m~40m。 2.对于供水能力不强,需要二次提升的小区,发生火灾时,假如二次加压泵发生故障,消防队员到达火灾现场后,消防车可以从小区二次加压的生活给水管网上的消火栓取水,通过室外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供水。 设计消防水泵接合器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因素: 设在室外时要考虑到室外环境的影响,避免消防水泵接合器的损坏; 设在消防车能够连接到的地点; 考虑到消防车停放和转弯需要,以及车辆的通行; 满足与室外消火栓间距的要求。 (四)区域消防给水系统管网设计 1.在设计室外管网时,沿小区环行路内侧设置环行消防给水管网。每栋建筑设置两条进水管道引入室内以提高可靠性。 2.在设计室内管网时,消防泵水压要按整个系统水压最不能达到的地点选用,在层数较低的建筑消防入口设置减压阀,阀后压力按本楼最不利点所需压力确定。当消火栓出水压力大于0.50MPa时,消火栓处设置减压孔;当消火栓的出水压力大于0.80MPa时,则要采取分区给水系统,分区供水采用可调式减压阀。减压阀可采用并联阀组以提高可靠性。 3.消防管网中倒流防止器设计。当设计中消防给水和生活给水共用水箱时,消防管网由于长期不使用,如果变质的水倒流到共用水箱时,将严重污染生活饮用水管网。所以设计时要在消防管道上设置管道倒流防止器,防止消防管道中的水倒流污染。 三、结语 住宅区区域消防给水系统对小区群体建筑来说是一种投资相对节省的必要工程。统一规划、集中设置,既优化设计、方便管理,同时还提高小区的消防安全。在区域消防给水系统设计中,我们要加强细节的把握,充分而经济的发挥出它的价值。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研究 【摘 要】目前大部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按理论科目分类而设置的,各实验室之问缺少交流与融合,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本课题试图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探索运动人体科学健康体适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医学院校 运动人体科学是在体育学基础上与医学、生物学相互交叉派生而来。实验教学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国外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发展迅速,为推动教学、科研、训练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内院校该专业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费有限、设备配置不合理、专业实验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诸多情况制约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但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分实验室完成,学科间缺乏交流,使学生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不能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此外,局限于传统模式的实验室,很少能够与运动实际相结合,不能给本专业乃至全校师生提供健康促进、运动处方、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失去了参与实践的机会。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必须进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教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 优化实验室设置,建立综合性实验室 我国各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经费和研究条件,难以达到本专业今天高度发展的需要,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交叉和合作,通过多学科的合作解决一些运动人体科学中的重大问题。把实验室功能单一,小而不全,很难形成有相当规模与水平的专业实验室,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实验室合并为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突出本专业特点,将原各学科实验室的师资、设备统一调配,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加相关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提高学科的发展和实验水平。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应安明等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按教学、科研、开发三类和教学技术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三个层次重新规划调整垒校实验室的设置,实验室由原来的85个调整组建为52个,减少了40%。这样基础教学和技术教学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或者说借助整个学校的力量,如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以及心理学系的力量,使实验室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 2 调整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创新性实验室 运动人体实验可以本专业学科的内在结构,对现有实验进行重新调整,将以单门课程为基本单位形成的课程设置,调整为由几门密切相关课程共同组建的综合实验,形成功能明确、层次合理的优化结构。突破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模式,开设多种类型的实验,使之从验证性实验向创造性、设计性转变,按照必修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现成与自创设计实验相结合,应用性与设计、创新性实验相结合原则构建新的实验模式。建立起导师制,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探索运动人体科学中仿真性和虚拟性实验的实践与应用。坚持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更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实验方法、手段于体育实践中,进行人体机能测试、运动选材、体育康复理疗等解决实际问题。 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3.1 知识传播方式的开放 首先在实验项目上向学生开放,学生自选或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式实验教学。建立实验室网站,将全部实验项目制成网页,包括实验内容、要求,实验要达到的目标、实验方法,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选项目或自行设计项目。或将部分仿真、虚拟实验推向因特网,可通过网页获取知识完成部分实验操作。 3.2 实验对象的开放 首先,实验室在完成其基本教学科研任务后,可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疗康复、心理测试、运动处方等,在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更好地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提供服务。其次,为各级体委和运动员选才提供相关服务,向各类运动会、运动队、健身俱乐部、民间体育运动会等提供机能测试、健康监督、康复服务、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提供帮助。 4 建全实验室队伍 实验室队伍建设是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多途径多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尽快建立自己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实验人员的知识面,打破了原有实验技术人员固定在某个实验室的格局,实验室全面负责实验教学工作,使实验教学人员具有一专多能的要求,掌握相近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使实验技术人员至少掌握两门学科以上的实验教学工作,人力资源达到一定程度的共享。周月娟认为实验室队伍建设是实验室能否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可以设立流动编制,聘请研究生当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室队伍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实验队伍建设可以参照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做法,一方面提高当前实验队伍的素质,一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吸引高学历的人才从事实验室工作。 5 结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动手能力。建立以为教学为主要目的的运动人体科学综合实验室,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综合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接近体育运动的实践,同时使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发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最大效益。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医学类高职学生运动员在羽毛球运动中的心理训练 摘 要: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技巧性极强的,以进行击球对抗的一项球拍类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在大专院校,人群集中,场馆齐全,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本文就结合本校情况,对学生在羽毛球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就大学生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作用、内容、影响因素、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大学生运动员在羽毛球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把握。 关键词:医学类;羽毛球;心理训练 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开展广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在世界各类比赛中成绩突出。在医学类高职开设的体育选项课,不仅是学生课堂锻炼和学习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课后锻炼的重要手段,学生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往往与他掌握技术动作的快慢与运动员的战术打法风格密切相关,并且个性心理特征还会直接影响其行为表现习惯。因此,对于一名羽毛球教师或者羽毛球教练员来讲,了解并熟悉所教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教师或者教练员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指导与管理。 一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级羽毛球运动会,以及参加省级大学生羽毛球比赛,所以羽毛球训练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如何把握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是教练员的一个必修课题。 大专生的年龄结构一般在19到21岁之间,其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注意特点已经有了较好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尤其对独立、新颖、多样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方式倍感兴趣,同时,他们感情丰富,而且易于冲动,常因一分、一局或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常常在场上出现不可思议的动作。大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在训练中不认真,训练中出现急躁的心理,训练中只注重进攻而忽视了防守等等,根据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的观察,由于很多教师忽视教学、比赛和训练中的心理的训练,往往凭经验和习惯实施教学,更多的是顺其自然,就事论事临时处置,致使大学生们不能认识正常的兴奋和过度紧张,缺乏自我抑制和调节的能力,喜好打顺风球,一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这样不仅对比赛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在训练中要针对不同的同学做到对症下药,坚持个别性原则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不同的学生,男生和女生心理承受不同,因而可以采用一般性训练方法。但同时也要看到运动者的个性特点,心智能力及心理状态都有差异,因此应该考虑个人特点心理训练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重复性原则:通过心理训练发展运动员的心理品质,是在运动员的反复实践中获得的。心理训练所发展的某些心理品质,一旦停止实践就可能消失。所以要对运动员进行的专门化知觉,一旦停止一段时间的训练,感知能力便降低,甚至消失。因此,应该遵循重复性原则,反复实践,使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在反复的培养和教育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以形成稳定的的心理素质。 循序渐进原则:对运动员提出的心理训练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都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操之过急,就不易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比如进行意志训练,难度要求只能逐步增加,日积月累,从而使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得到发展。如果一开始难度就很大,无法完成.便可能出现某种畏惧情绪对意志培养造成某种障碍。 在稳定的心理训练中,学生的赛前的心理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赛前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运动员在比赛中进入最佳竞注意力集中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和内心杂念的影响,只有进行合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任务之上。学生才会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只有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才能提高兴奋水平,加强意志的努力程度,达到提高训练和竞赛效果的目的。注意力集中的训练也必须因人而异,此外.注意力集中练习,与运动员的动机、兴趣、责任感等因素有关,训练中应注意发挥这些因素的正面作用。 我们有目的的给学生一些通精彩比赛的视频能够激励学生对于羽毛球的热爱,特别是偶像式运动员的视频,更是学生的最爱,通过尤伯杯,以及汤姆斯杯的比赛视频,学习视频中选手的打法和技巧,提升实际对阵中的技术水平。并且在训练之余与学生交流比赛心得,大大的改善教学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通过视频教学不仅可以放松一下学生们的紧张疲惫的心理,而且对于提升训练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表扬和夸奖,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支持,少一些严厉,营造良好的训练气氛。学生在训练的时候难免有一些动作不够到位,技术掌握的不够好,这时候需要进行心理暗示,比如说加油,没有问题,你肯定行,你还可以做的更好之类的鼓励。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富有哲理的谚语恰当的解释了拼搏精神,相信自己,鼓励自己,以及更好的在比赛中建立自信,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羽毛球是一项融灵活性、对抗性、锻炼性很强的运动,考验参加者反应能力,是斗智斗勇的一项运动,对于锻炼身体和身体的协调性都是很好的一项运动。针对我们大专学生体育运动中一些复杂的心理,我们通过在不断实践中,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内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暗示,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摆脱克服不良心理活动的影响,以朋友的身份教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能够克服平时中的一些畏惧,胆小,怯场的心理。以一颗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训练中,在运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意志品质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提升训练和比赛的效果。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运动医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运动医学对体育教学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能科学提高学生的体能,而且在体育教育中可减少学生运动损伤,消除疲劳等。本文通过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探讨运动医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旨在构建安全高效的体育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 关键词: 运动医学 运动损伤 体育教学 应用评价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时常发生学生运动损伤的情况,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运动损伤的损伤部位及损伤严重与否和体育教学项目及教学技术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分析时将运动医学和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处理相结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政策,从根本上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并运用运动医学的方法对运动损伤进行有效的处理。笔者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1.心理原因。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压力不断增加,现在学生越来越不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对于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采取应付态度,在课程中的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有危险性及技术性较高的体育锻炼中产生恐惧心理,运动损伤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2.自身素质不佳,运动机能差。 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低,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运动机能随之降低,带伤或者病后初愈等原因都不能在教学中将运动的技术动作顺利完成,这样就导致运动项目的各个教学环节的难度及危险性增加,提高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3.技术动作的错误及违反运动规则。 在体育教学中,每一项教学运动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要点,所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关键点就是对每一项的运动项目技术熟悉掌握。同时在身体对抗较激烈的运动项目中,违反运动项目的规则就会使运动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 4.运动强度大。 对体育活动的时间及运动量要有合理安排,如果由于兴趣或者其他方面原因对运动不加节制,对运动时间及运动量没科学安排,就会很容易造成体力透支。对于这种情况不进行有效管理,持续的高强度训练会导致慢劳损的发生。 5.运动场地及设备气候等客观因素。 根据我国的体育教学的实情,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所以场地及设备和气候等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安全性很重要。如跑道的平整性、器材的损伤及雨雪天气等原因都会直接对学生造成运动损伤。 二、运动医学对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运动医学的预防作用。 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运动技术动作正规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损伤是否发生。为了减少体育课中学生运动损伤情况的发生,我国医学运动损伤学在对运动损伤不断深入研究,努力防止和减轻运动损伤的发生。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对减少运动损伤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体育工作研究者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手段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体质的增强作出贡献。 2.运动医学的参考作用。 运动医学能为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损伤提供科学依据,随着CT,MRI,彩超及核素扫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有效提高对运动的损伤治疗水平。 3.运动医学的治疗作用。 运动医学的发展会对运动损伤的治疗给予科学合理指导,对运动损伤进行科学治疗能有效减少愈后后遗症的发生及并发症的产生。目前我国对运动医学的研究已经较成熟,运动损伤发生后运用运动医学治疗已经相当普遍,取得的治疗效果较好。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治疗技术的发展对运动医学的完善产生促进作用。 4.运动医学的指导作用。 运动医学利用现代的医学手段对学生的体能进行科学评价及指导,从而保障学生体育课中的安全,对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是有力保障。能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将训练疲劳及时消除,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结果对运动技术做科学指导,对学生的运动训练进行科学的实践引导,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运用合适的运动医学术语对体育运动做出指导。 5.运用运动的保障作用。 学校要对体育运动的使用场地及运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养护,定期对运动场地的完整性及安全性进行检查,及时更换年久失修的运动设备,减少由于场地设备引起的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对初中生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对训练强度体质较弱的学生,结合运动医学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膳食做出合理安排,保障学生体育运动顺利进行。 三、结语 体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的学科,对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展迅速的初中生来说,如何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运动损伤,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运动医学的内容包括与运动相关的所有医学问题,所涉及的面极广,应用性及实践性很强。它涉及的内容既包括运动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药物学,更涉及运动心理学等方面内容。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学习和掌握运动医学知识,科学合理地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加强体育课的安全措施,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保障学生快乐安全地参与体育教学,不断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水平。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研究方向凝练、学制安排、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考核制度执行和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为创新和实践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相关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广州中医药大学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运动医学在逐渐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81年以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国家体委科研所、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中山医科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运动医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了大批运动医学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8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首批获得运动医学硕士授权点的中医院校,一直重视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本文从中医院校运动医学学科专业特点着手,以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科研与临床实践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几个方面,探索与实践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与方法。 一、中医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运动医学学科的范畴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运动营养、运动创伤防治和体疗康复等[2]。但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所开设的运动医学应该具有如下特点:依托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运动医学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有机结合,极富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注意培养能够适应运动医学、中医学科学进步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掌握坚实的运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应用中医药学方法技术从事运动医学科学研究或临床工作的,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科学道德、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划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特色。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没有统一认可的现行模式,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特色,也没有开辟出适应各地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运动医学专业方向。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如何彰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特色,将是改革和实践的重点。 2.专业课程体系不够科学。中医院校培养的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掌握运动人体规律,而且要求熟知相关医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西医类和中医药类的专业课程比例,丰富研究方向、个性化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改革和实践的核心问题。 3.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单一。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要求“2015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其研究生学历不作为报考各类别医师资格的学历依据”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要求“2015年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规定对中医院校运动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搭建联合培养平台,拓宽培养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1.凝练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和西医院校、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研究方向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研究方向更具有中医药特色:第一,突出了中医骨伤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包括关节软骨、骨的应力性损伤、骨骺损伤等运动性损伤的中医药治疗与康复;第二,慢性运动性病症中医药防治的特色与优势研究,包括运动性疲劳、运动性免疫低下和女运动三联征等病症;第三,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高血压等疾病的运动疗法研究,尤其注重中国传统体育的医疗保健功效研究。 2.学制安排和培养模式创新。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年为3年,原则上用0.5学年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5学年完成临床实习实践,用1学年进行科研训练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为避免导师个人研究方向的局限,采取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院外专家包括临床相关科室(如运动创伤、骨伤、外科、针灸和康复等)、体育和师范院校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的专家,充分发挥导师、导师组、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多方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注重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培养硕士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教学实践,参加以运动损伤和康复科室为主的临床实习实践,参与导师组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学校组织的相关学术活动。 3.突出中医药优势,优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选修课和学术讲座四个模块,极富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针灸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逐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逐步增设了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运动医学等课程,供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选课[3]。为了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素养,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国内外运动训练科学化等新内容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和学术讲座中,增加了运动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运动专项训练与医务监督等前沿课程,并且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 4.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形成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的完备的考核制度。其中课程考核规定,凡是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科目,都必须进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查一般为专题论文的形式),考核时注意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有机结合。中期考核规定,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中期阶段,由考核小组主持进行包括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着重学生运动医学专业科研能力的考核)在内的全面考核。临床实践考核由学生实习所在单位(主要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三所直属的附属医院)临床科室安排,导师、导师组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情况了解。 5.从多环节规范学位论文管理。在论文选题与文献综述撰写阶段,主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关课题研究,要求研究生针对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收集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独立撰写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阶段,依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研究生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由二级学院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论证,专家组必须有一名校外专家。在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主要由导师指导,要求论文专业规范,研究成果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或新见解。在学位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阶段,首先由图书馆,再按照大学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盲审抽查、专家评审等环节,再由二级学院按照大学要求组织论文答辩,最后提交大学学位委员会授予学位(课程考试合格,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四、总结与展望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运动医学硕士点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临床医学项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运动医学为新成立学科,主要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中医药学的技术和知识防治运动损伤、运动性病症,并研究慢性病的运动疗法,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发展,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方向,导师负责、导师组集体培养和院外专家指导三者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逐步优化了课程体系,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考核等三方面完备的考核体系以及多环节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但鉴于发展建设本身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目前在运动医学硕士点建设中依旧存在着培养平台和培养途径相对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按照《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和《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在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中如何充分弥补科学学位研究生无法规培、本科非临床医学学生无法报考执业医师等局限,将是下一步改革实践的重点。因此,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进一步整合中医院校的中医药优势资源,与附属医院(尤其是非直属的西医院)、研究所、相关企业(如健身康复机构)进行深度合作,逐步开辟校企结合的培养途径,共同搭建运动医学特色项目建设平台。而目前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抗运动疲劳、中医药对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尤其是传统保健体育)与治未病、运动训练与健身的医务监督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下一步可以考虑积极构建相关平台为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服务。 浅析运动医学的地位与作用: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探讨 【摘 要】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年新增的专业方向,其课程体系中的运动生物化学对于医学专业属新开课。如何使这门课程与医学各科衔接,如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运动康复专业 运动生物化学 教学方法 实践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属特设专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和相关新兴学科结合日益紧密,运动康复专业就是体育、康复与医学交叉结合的新专业,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运动生物化学是运动康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是,这门学科目前面临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标准的确定以及如何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等诸多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摸索,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材的选取 不同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先期已经历过医药类学生必修的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运动生物化学教材中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是重复的,如果二次讲授,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门课之前主要是在体育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的,授课用配套教材的内容也是面向体育专业学生的,与医学专业,特别是运动康复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有何联系,开设本课程有何目的和意义等学生都不十分明确,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上表现较为被动,课后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做出调整,本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既考虑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构架,又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和对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大纲的协调制定 目前,教育部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化教学大纲。我系在不影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并以此指导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生物化学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这些知识哪些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其毕业后在工作中有应用价值的,在备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认真思考。要立足于教学要求中掌握的知识点,适当拓展知识面,介绍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一些实用性内容。因此教师课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根据专业特点熟悉相关学科知识,如推拿学、养生康复学、营养学、生理学、体育等,授课中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感到学好本门课程确实具有实际应用意义,能够了解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知道一些评定和监控运动中人体机能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生座谈会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寻求更适合运动康复专业层次学生教学的方法。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其教学模式基本为教师满堂讲,学生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过多的思考。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形成被动依赖的心理,并且使学生丧失探索新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其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的互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阶段实践和课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教师针对讲授内容,除进行必要的课堂实践训练外,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数学建模,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贯穿课程始终。本课程在内容设计上精心挑选了大量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由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转变应用知识增长技能。 四、注重实验 运动生化是实验性的课程,不能光讲理论而不进行实验,体院学生基础不太好,更应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的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验中,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应该打破局限课程的实验体系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作为医学院校院校新增专业的一门新开课,运动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更新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在论述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指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分析了网络的优势特点,明确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为今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应用分析 网络是电子技术重要的工作环境和信息平台,在网络技术环境下,电子技术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将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推动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一、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基本特征 1.网络搜索与查找 具有时间性搜索与查找是网络出现伊始人们赋予其的主要作用和功能,对于时间概念的要求相对较低,网络的时间性可以利用其它途径展现出来,一是利用网络的对应性特征,网络内容具有对应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发挥网络内容对应性优势满足人们对于网络的基本要求;二是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网络世界包罗万象,不仅可以查找自身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优势,查找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使得查找内容更加整体性特征明确,为人们快捷有效的查找信息提供了便利。 2.网络信息的多种呈现形式 网络信息世界宽广犹如大海,信息的种类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字、视频、音频等都可以是网路信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利用网络查找信息资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的搜索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图文并茂的信息呈现形式,帮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关键点,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二、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世界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是当今社会使用范围和频率最广最频繁的电子技术之一。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二进制代码的选用和普及,使得网络连接更加流畅、转换更加自如,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联网以及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提升,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有: 1.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是信息传达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信息的长距离运送质量增添了优势,在信号的数字通讯过程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外界声音对传输信号的干扰,实现数字信号信息的高效传输和获取。 2.数字信号储存简便安全 将信号进行数字化信息转换以后,信息的加密解密程序在简单的数学运算操作之后变得简单了很多,可行度也大大增加,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在提高信息加密安全设置的同时有利于使得数字信息的储存变得简单易行,能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自由的传输和发展。 3.数字信号设备集成化优势 数字信号储存设备走向集成化是当前数字电子技术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电路中的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电子运行功率、缩小信息体积、将计算机和数字信号结合以后,能够促进通信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网络集成电路的规模。 三、网络的优势特点 1.有利于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决定网络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虚拟环境,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优势,借由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选择。 2.有利于信息检索 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信息检索的无从下手。网络数字电子技术利用多种信息检索程序,如各种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等,使信息和检索的门槛降低,人们能够自主的选择检索内容和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其他人共享,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进行评价反馈,有效的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面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四、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工具,既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便捷性,也有效的促进了网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整个网路应用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内容和角色,是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信号处理 数字电路信号处理是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于完善,数字电路信号处理技术优势逐渐凸显和表现出来,其在信号处理中的优势主要变现为:一是信号处理过程简单易行,信号处理的具体程序就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通过数字信号系统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在将经过数字信号处理的信号代码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不同人群的实现需求,有选择性的输出具有信息内容。二是数字电子技术充分发挥了强大的数字电路信号功能作用,这一点是信息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在数字化时代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逐渐开始发挥关键优势作用。 2.网络信号 处理将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在网络上,可以有效地开展网络信号的处理和发展。基于二进制码这一数字信号基本变现形式,能够为数字电路处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操作过程提供便捷。数字信号具有很强的信息干扰能力,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产生变化,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范围和频率大而广实际应用中的普遍性程度极高。 3.信号数字化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采用随机抽样、量化以及编码等操作环节,其中,随机取样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将模拟信号进行分散处理,量化是要打乱已有的信号连续取值顺序,改变成恰当的分解取值顺序。编码就是将已有的设计方案和与之能够连续在一起的数字对象进行编辑和整合,增强数据之间数字电子与高能芯片的时间作用的处理效果,间数字信号转换为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数据流值,有效的完成数字信号的处理和研发。经过信号数字化处理过程的数字信号,能够在各种电缆和无限传输通道中有效的传输和传播,提高了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的速度。 五、小结 信息化时代,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网路普及度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为人们信息资源和获取和利用提供了方便,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数字电子技术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现代科技之一,是未来人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了网络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卢芳革 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比较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电子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主要从电子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分析,即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从而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和应用领域,为不同产业提供适应自身的一种信息电子技术。 关键词: 信息电子领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比较分析 1 技术分析与应用 1.1 模拟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主要通过连续的电子信号进行技术处理,模拟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像电子电路和工业设备等,模拟电子技术都有应用。从自然界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模拟的和数字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前者是连续的,后者则是不连续的。模拟和数字的电子技术都是在基本元器件基础上进行功能操作的,应用于电路中,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的电路,其造价成本相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而言,造价比较低,而且模拟电子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的成熟,在传输效果方面,和数字电子技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模拟电子技术采用模拟信号,需要对所设计的放大器进行增益处理;在信号接收方面,模拟电子技术受噪音的影响,其接收的效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数字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通过数字信号进行传播,通过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探究,形成较为精确的电子信号。数字电子技术在进行加密的处理过程中,采用更加高级的加密系统,所以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保障了接收信号的安全。因此,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领域要求其对传输设备尽可能精度,并且数字电子技术受噪音影响比较小,在信号接收方面,接收效果比较理想。现在流行的数字电视,就是运用的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视,通过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依靠译码和解码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在这个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噪声越小,信号传播使用的译码和解码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从而确保了传输信号的效果,数字电视的画面也更加的清晰。利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信号传输,能够提高电子信号传播的精确度,另外,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时候,降低噪声对于信号传输的影响效果。从信号安全的角度,这种数字电子技术所传输的信号可以进行加密,因此能够确保传输的安全性。 2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对比分析 2.1 信号形式与电路形式对电子技术的主导作用 模拟电子技术,顾名思义,采用的是模拟的电子信号,在进行技术匹配的时候,模拟电子技术按照模拟电路的特点,对相关的技术进行匹配和设计,另外,模拟电子技术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由于需要通过放大器进行增益处理,所产生的噪声也没有更好的进行过滤,对于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息,其准确性相对的比较低,而且接收到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的好。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整个传输效果,虽然模拟电子技术采用的模拟电路,其成本造价比电子电路低,而且技术也比较娴熟,但是在信号传输的效果方面,不能保障传输信号的精度。例如我们以前使用的电视,采用的是模拟的电子信号,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噪声的影响,其接收的画面不是十分的清晰,而且电视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有时候还存在着画面的失真。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采用高端的设备,信号的精确度非常的高,从而所接收到的数字信号的质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信号传输的精度和接收的效果,都有了一定保障,同时也保障了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另外,数字电子技术在传输的过程中,通过译码和解码进行处理,受到噪声影响越小,其译码和解码的过程也就越简单,从而提高了数字电子信号的效率。但是这种技术应用在高端的电路设备,因此造价比较高,应用起来比较复杂。 2.2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之间的优势对比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采用的模拟信号使连续的,在自然界,连续信号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模拟电子技术操作原理比较简单,而且也非常的实用。在电路应用中,一般都会采用模拟信号,简单的原理操作,降低了模拟电子技术的造价,所以,模拟电子技术在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模拟电子技术也存在着不足,由于信号的连续性,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信号接收的效果,同时也不能保障信号接收的安全性;而数字电子技术,由于要求的设备是先进的,采用高端的电子电路,所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保证了信号的精度,同时采用高级的加密系统,保障了信号接收的安全性。 3 结语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作为信息电子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有各自的优缺点:模拟电子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受噪声的影响比较大,信号接收效果也受到不同的影响;数字电子技术受噪声影响小,信号精确而且安全,但是由于复杂的原理和操作技术,造价比较高。因此两种不同的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上也有很大不同,前者适应于一般的技术产业,后者则适应于高端设备的技术产业,无论采用哪一种电子技术,都要结合领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电子技术。同时,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发展各自的优势,进行创新,改善各自不足的地方,为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吴姿英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运用 摘要: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变换的时代,不得不说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都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电子技术也迎来了它的发展契机,可以说计算机网络作为新媒介,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而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也极大的推动了网络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数字电子技术的必要性,进而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意义,以期能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加充分的加以应用。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作用;应用 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数字电子技术因其应用十分广泛,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它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那么网络,更是作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的科技,充斥在各行各业,甚至是各家各户,由于普及性,它的发展的进步更是人们热议的焦点。由于二者在信号形式上都是选取二进制代码,在这种基础上实现联网,处理转换信号,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因此,计算机和数字信号的联网,实现了网络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因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很强,所以信息在长距离运送、运送质量上都有着极大的优势,运用数字电子技术实现信号的数字通讯,有效的阻滞了外界声音对它的干扰,便于实现信息流通的顺畅的高效性与传播的准确性。 1.2数字信号储存简便安全 经过了信号的数字化转换,简单的数学运算程序使信息的加密解密运作变得简单可行,有效解决了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使数字信号的储存变得简单的同时提高了信息加密的安全性,适合网络开放性的发展环境。 1.3数字信号设备集成化优势 设备的占用空间趋于集成化,因为数字电子技术在电路中可以有效降低功率、缩小体积,计算机和数字信号联系在一起实现了通信网络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使得网络设可以达成规模性的集成电路。目前来看,网络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先进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已走在时展的最前沿,而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可以有效的简短信息流通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读取信息的时间,使信息流通更加迅速。这样便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网络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依赖,而在网络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加快了处理进度,因此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应用。 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如今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它在网络中的应用成为网络进步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2.1信号处理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数字电路信号处理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其应用过程简单易行,具体作业的过程就是转换模拟新号成为数字信号,在数字电路系统中,对这个数字信号进行适当的解析处理,将处理完的数字信号再转换成对应的模拟信号,依据实际情况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开展输出工作。其实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还是充分发挥了数字电路信号功能十分强大的优点,这一点对于信号的处理工作至关重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电子技术优势在关键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运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它的出现,可以说改写了社会发展的历史。 2.2网络信号处理 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便于对网络开展信号处理机制。其实,二进制码这种数字信号就是这当中的一种形式表现,这样在数字电路处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处理二进制码就更加的方便,由于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很强,因此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产生的干扰,因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实现了普遍的应用。除此之外,数字信号在加密与储存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运用优势,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对于网络信号的加强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如此,在我们生活中也随时体现着它的独特性与可靠性,因而应用的十分普遍。 2.3信号数字化处理 在信号数字化处理中,随机抽样、量化以及编码等环节的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随机抽样就是指在实践中将模拟信号进行分散;量化就是打乱之前信号的连续取值,将其改变成有限的分散取值过程;编码就是将原先设计方案与相联系的数字对象进行编码,将其转换为对应的数据,脉冲信号作为离散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加之大量数字电路与高性能芯片时间信号的作用,将数字信号转换成为需要的数字信号流,完成信号数字化的处理,经由这个过程得出的数字信号可以完全能够在电缆以及卫星通道等线路中完成飞速的传播与运输过程。 2.4网络信息的处理与传输 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另一个十分关键的应用表现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与传输方面,它不仅提高了网络信息的处理速度,而且对于处理完信息的传输速度也得到了加强,实现将网络信号迅速转变为数字信号并传输的高效处理过程。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对模拟信号的接收、转换、处理、传输等一系列过程的操作,即完成实现了网络通信的数字化过程。在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作为信息的传输载体,在信息传送阶段,利用数字进行通信的方式达到信息传输的对于容量与速度的要求,从而演变成为高速信息电子网络,此网络包含许多的网络系统,其中以计算机、数据库以及通信网络最为常见,借此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的高效处理与传输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3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网络中的应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信息的高速流通,而且推动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相信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中,还将赋予电子技术更多的应用与创新,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曹凯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在互联网覆盖率极度广泛的现代社会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网”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数字电子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茁壮且生猛地发展起来,而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网络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增添了欢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逐渐健全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的交流更加安全,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在能够及时迅速传递信息的网络的冲击下,不攻自破。 [关键词]信息的综合传播;沟通与交流;信息的时效性 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推动了信息的综合传播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爆炸式呈现,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作为一个有血有血,鲜活的生命个体,对于这样纷繁复杂信息的狂轰乱炸有着自己的筛选,主动屏蔽和主动搜集信息获取。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地丰富和多元化,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渗透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综合传播程度。只根据语言描述和图形示意而进行的天马行空般的臆想,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正确理解。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作为辅助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网络这个信息传递的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相互融合,多种信息传播载体的相辅相成,使得受众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带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共同发挥作用,对所要获取信息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人,紧绷的神经,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都使人被迫变得浮躁,迫于生活的压力下的人们,只能心甘情愿的过着连轴转的麻木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深度阅读变成了一种奢侈,静不下来的心和不充足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信息获取的局面出现,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网络这样一个视觉冲击力更强,阅读更加便利的信息传播平台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这里,受众可以随时看随时下载,大大节约了受众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这样一个对时间空间要求度都极低的平台,自然轻而易举就俘获了无数渴望改变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人的心。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准确和及时,速度甚至超过了电视媒体中的新闻报道。一个由大量数据库,互联网络、计算机和多种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体系大量快速地传递着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数字电子技术使得互联网络更加具有包容性。 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这种生物,作为一个丰富情感的集合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渴望沟通,沟通虽然不同于信仰,但却和信仰有着一样能够给予人安全感和温暖的作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都有一种声音在在呼唤渴求着安全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和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处虽然可贵,但真正摆脱社会群体独立存在的个人几乎是没有的。告别了曾经的四合院,也告别了曾经可以亲密无间的友邻,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不仅对陌生人,对邻居连对自己的亲人的关心都呈现与日俱减的现状,以“忙”为借口的人,总是在自己的不经意间和理所当然中忽视了在乎自己的人。网络通讯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便捷的通讯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人们终于不用整日只停留在点头之交的程度上,越来越假的不走心微笑终于变得少了起来。享受着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带来的便利,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在外求学的孩子,牵肠挂肚的父母,毕业之后,各奔东西,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同学,痛并快乐着的异地恋情侣,都因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的完善,多了份想念,少了份牵挂,多了份信任,而少了份猜忌,这样的转变让我们感到欣慰,感激数字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强力胶。 3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 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适时的改变和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命力的可持续性,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传播速度的迅速和传播范围的准确性,纸媒介显然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现代生活中的人都有像鱼一样七秒钟的记忆,很多东西看到一转生就忘记了,各种主动或被动的头脑风暴,杂乱无章般信息的狂轰滥炸,更加突出了信息时效性的重要性,后知后觉的企业会给人一种索然无味,味同嚼蜡般的感觉,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使得借势营销大行其道,紧抓热点事件的内容营销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借着热点事件高关注度的东风,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曾经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树立成本非常高,但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低成本,互动性高,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的网络媒介,在保证信息时效性的前提下,也达到了宣传营销的目的。各大企业通过浏览各大新闻门户网页、微博、微信等的推送,使得每条信息都能够被及时的接收到,并迅速对有价值的信息作出总结和反馈,在这个共享性、互动性、灵活性突出的网络平台上,企业对信息的接收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4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重要性 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和应用,集成芯片各脚的作用等是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的范围,这样一门专业性极强,在网络中应用极度普遍的技术,在数字化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远远超过了模拟器件提供的模拟信号,保证了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高,缩短了受众信息交流的距离。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增强了互联网用户的粘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指数爆炸般增长,人和人之间社会生活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加深。电子邮件的诞生取代了纸质信件,几秒钟,邮件的投递就可以完成,只需借助网络而无需人力,这种交流方式显然具有明显的便利性。信息加密也作为一种生活需求被提出来,渴望信息加密的呼声变得日渐高涨,数字电子技术使得信息加密的破解更加困难,保存在网络中加密的信息比放在柜子中加密的信息安全程度更高,网络具有的巨大的存储能力也得益于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我们去面试和进行与其他公司的谈判合作时,电子材料的携带和展示往往显得更加便捷、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也激发了电子读物的盛行,当今时代,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种类繁多,功能不一的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公交车上、火车上、地铁上随处可见用智能手机,平板、掌上电脑、电子本等来进行阅读的人,以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纸媒不得不在功能强大,携带便捷,储存信息量更大的电子产品面前低下头颅,但这并不是说纸媒一定会消失,在某些方面纸媒依然发挥着它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载量大,浏览免费这些都是数字电子技术带给人们的好处。某宝强大信息库的建立使得它在同类电商中的竞争力更强,营销更加精准,一对一的人性化推送总能在不经意间抓住消费者的心,刺激潜在消费,营销不再是满大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茫无目的的吆喝。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给商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利润空间,数字电子技术用的好,商家的发展就会异乎寻常的顺风顺水。想要走出国门和国外企业合作互利共赢,没有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往往会使合作的结果事与愿违,数字电子技术利用数字通信,把来自外界的干扰统统排斥在外,实现信息沟通的快捷和安全,信息的传递不只局限于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都能畅通无阻的进行传递。 5结语 时代的变迁悄然无声,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人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大的动物,从一开始的陌生不习惯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如鱼得水的转变并不需要过长的时间。看不见的空气中似乎有一张巨大的用网络编织起来的网,数字电子技术使得这张网更加完善,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人们生活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中越来越便捷。 作者:古丽巴努·阿不来提 单位: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数字电子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连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信息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数字电子技术在信息的处理与传输、USB总线微波功率以及雷达接收3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信息;微波功率 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新兴科技,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数字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更使它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和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专著及文献资料,了解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现状、应用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分析法主要应用在对数字电子技术内容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和探究上。 一、数字电子技术概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下的一个分支,与模拟电子技术相比,数字电子技术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更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模拟信号总要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更好地传播。本部分首先从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然后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3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界定 数字电子技术包含多种方面的内容,它是集各种集成器件的功能研究、逻辑门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研究于一体的一门技术学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相对的也更高了,这就给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就是研究集成电路和芯片的,所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这一技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手机为什么会屏幕越做越大,但机身却越来越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功劳。 (二)电子技术的分类 从上述可知,电子技术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大类。这两大类技术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其中最明显和被广泛使用的就是数字电路信号的处理,即模拟信号(“0101”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首先,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波形更简单易识,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出现误差的几率很小,这无疑也给信号的接收和处理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这一点本文将在后文进行详细的论述。其次,因为数字电子技术的诸多优点,例如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等,很多模拟信息被电子信息所取代,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声音和图像的存储方式上,过去声音和图像是由模拟信号组成的磁带、磁盘来储存,而现在这些都变成了光盘存储,无疑更加便捷也更易保存。 (三)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1.实现网络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都被无数的数据所包围,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群,对数据的快速筛选收集和处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数字电子技术就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快速地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进行迅速而广泛地传输。并且,基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具有的内容和功能,它可以将接触到的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使其更便于存储和传播。 2.在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计上的应用 几年来,数字电子技术开发的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数字电子技术使微波功率的测量变得更加精确成为可能。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USB接口和微波检测电路。该微波功率计的测量工作过程主要是:通过探测仪收集功率信号;然后再通过微波检测电路对信号的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结果,对信号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处理和上传。这个过程中,设备的精确度是十分高的。 3.在雷达接收器上的应用 雷达接收器作为高精密度的设备,它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成果。众所周知,雷达接收器必须要有超高的精准度和超强的信号稳定性,然而这两点正是数字电子技术最突出的特点。这两大特点对于工作频段要求高、灵敏度要求高的雷达接收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雷达接收器中涉及的数字电子技术主要有数字滤波技术、数字变频技术等。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 数字电子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兴技术,在我国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以其波形简单、精确度高、抗感染能力强等多重优势,在多种方面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同时它也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理由相信,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完成更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应用。未来,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广大学者的共同探索下,实现更高的数字化进程。目前,我国的数字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正是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最真实反映。 三、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未来将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更加大的发展和进步。大力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并不代表就要抛掉传统技术,而是要将新兴的电子技术与传统技术手段相结合,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马晓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创业训练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 【摘要】“创新创业”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创新创业训练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中,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创新创业训练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革新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数字电子技术;探索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专业岗位以外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必备能力,它包括了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创新创业是重中之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衔接了电子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1“创新创业”是国家关注和支持的重点 创新是创业的动力和源泉,是创业的本质体现。创业可以推动创新,推动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2015年7月,总理一周之内三提“创新创业”,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的一个信号就是政府会继续鼓励创新创业,以有效破解就业难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八项任务中的一项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据统计,2016届大学生将达到770万,加上留学生回国就业,往届毕业生未成功就业或再就业,就业人数只增不减,竞争压力大。在国家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下,高校和大学生应主动求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电子通信类专业在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电子通信专业的创新创业尤其重要。电子通信类专业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现状与分析 在电子通信技术领域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在信息时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很多高校很早就开办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但七教学模式、教学思维呈现出与信息时展不同步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框架、教学模式过于固定;②课程理论与实践分隔,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少;③教学内容陈旧,组织模式相对陈旧。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讲授备课质量高,但是学生兴趣不足的情况。解决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创新项目训练、创业项目孵化与课程的结合,巩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带动如单片机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学习。 3项目化教学,在课程中进行创新训练 课程学习中,主要有逻辑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和555定时电路等5个重点项目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的方式进行。在课程中进行创新训练,就是要把原有的教学模式打破,采用项目实践的模式进行。在学习逻辑基础知识中,设置项目“简易键盘的设计与制作”;在讲授逻辑电路和触发器知识点过程中,设置项目“表决器的制作和设计”;在时序逻辑电路章节,设置项目“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时序逻辑电路章节中还可以结合下一个知识点“555定时电路”,设置“收音机的设计与制作”。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让学生在设计与制作中学习知识,在动手中创新。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老师既定的任务后,可以按照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再制作相关的数字电子技术产品或者创新制作产品的思路和技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中,可以适当加大对学生创新训练过程的考核。 4注重创业项目的孵化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不单单联系着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和后续各类电子技术核心课程紧密联系。在课程讲授中,指导学生的创新地进行电路设计与制作,同时指引学生在现有知识体系上继续思考。由原来的“简易键盘设计与制作”、“表决器制作与设计”、“抢答器制作与设计”等项目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衍生设计出相关数字电子技术产品。在课程项目设计与制作中,学生需要结合固有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分析项目环境,对项目进行规划。这个过程就是创新创业训练的体现。在项目实践中,学生设计出了相关产品,在实现学生自我专业学习的同时,挖掘其市场价值,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价值。通过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训练在课程中的“造血”功能,实现创业项目的孵化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从而巩固教学成果。 5总结 创新创业训练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开展,以专业技术为依托,将创新创业训练从专业基础课中开始渗透,从而改变固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创新创业训练贯穿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此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技能、高质量就业。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在理念、模式、项目、成果等四方面常抓不懈。 作者:庄坚泉 欧阳欣 林子杰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发展 0引言 单片机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它其实是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与数字电子技术一起作为信息技术当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不断发展,在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种具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不断衍生,形成了科学高效化的信息产业生产、服务供应链,为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万众瞩目的成就,立下了汗马功劳。文章笔者结合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这两个物质,从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概述、发展、应用,对本文的主题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的发展与应用展开了论述。 1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概述 1.1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属于信息电子学科,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等都是数字电子技术具体的物质体现,它以集成芯片、电路、逻辑门电路为研究对象,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电路对于信号处理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以处理信号为例,信号处理过程中,按照一定比例在数字电路上,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经数字电路将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完成处理之后,根据需要反复转化成模拟信号。 1.2单片机 单片机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在计算机系统中,将零散的部件归结到一块芯片中,构成了微型系统,这个微型系统就是所谓的单片机。单片机从另一个专业角度来讲,它还成为微控制器,设计单片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计算机某个性能,以满足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的需要。 2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的发展 2.1数字电子技术的技术前景 2.1.1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在数字电子技术中主要起到传递与处理数字信号的作用,数字电路的出现,使处理的信号数量越来越多,对信号产生、控制、放大整形、传递、存储备份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一次性完成,花费较少的时间能够完成一系列与信号处理相关的流程。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与设计,保证这些工具具有逻辑性与代数性质。 2.1.2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对于电子电路处理来说最为关键的环节,最为基础的环节,处理好数字信号能够保证电子电路的总体质量。数字信号是指在一定时间与数值,在离散状态下产生的信号。在计算机系统中传递的数字化的信号,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来讲,模拟信号在时间、数字上,突显出连续变化的特征。 2.1.3数制与代码 对于信号的处理是利用数字电子技术传输信息数据的基础,对于信息数据快速传输,信号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完整的数字电路离不开对于信号的处理,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是一种逻辑关系。针对数字设备的认识,以二进制代码为例,它对于电子技术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数字电子技术运用了两种数码,采用“”逢二进一”的原则,对于数制代码的分析处理不仅只有二进制这种方法,还有更多的多进制方法,如八进制、十进制等方法,在机器内部中,二进制用于数据的处理,八进制等其他进制用于程序书写。2.2单片机的发展2.2.1单片机中存储器的发展趋势分析存储器在单片机发展中,成为促进其发展的主要选择。存储器在单片机的作用是读写操作,这种借助单片机进行的读写操作能够为存储提供便利的可参考的数据,在运行当中遇到掉电的情况,数据仍然保持完整无缺的状态,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资本费用进行补救。单片机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于运行当中的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整个系统的结构性能,基于存储器在单片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存储器在数据存储方面发展的研究,使其发挥出更加优越的作用。 2.2.2单片机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单片机以独立化的方式,将各个运作模块应用到一个系统中,其体积会出现明显的扩大,其体积越增大,运作质量越得不到保障,功效消耗也将会增大。针对这种劣势,在数字电子技术的支持下,现阶段单片机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体积小而且单一性的芯片当中,它能够将中央处理器等功能模块,集中在这些芯片部件之中,使得具有部分增强性的单片机得到进一步扩展,实现了看门狗程序与脉宽调制电路等功能的综合应用。单元电路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促进了综合功能向着多元化发展,从现阶段乃至日后长期的一段时间内对于体积要求越来越严格,将向着体积小、重量轻的方向发展,以最大限度保证其应用功能。 3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的应用 3.1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3.1.1在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的开发基础,在计算机软件中能够针对微波功率进行精确测量。USB接口与微波检测电路是微波功率测量计的两个部分,使用探测仪完成功率信号的收集,信号收集结束后,对信号进行有效处理由微波检测电路完成,按照处理结果,修正信号数据,通过USB接口将修正结束后的数据上传到上位机,然后再经由上位机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1.2在网络中的应用 网络在今天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今天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服务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网络。数字电子信息技术也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网络也推动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目前现状来说,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越加突出,如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照片,都会以数字化的形式经过网络传输,或者是纸质的文件可以转化成数字化的文件,各种信息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基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应用前景越发广阔,网络传输也需要网络信号的传输,数字电子技术在其中承担了网络信号传输的责任,借助其高质量的数字信号有利于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对于网络数据的保存能力,使信息数据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归纳起来来说,网络与数字电子技术二者的结合是设备集成化、综合数字化共同影响作用下而产生的。 3.1.3强化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 数字电子技术对不同的信号都能进行处理,在信号处理中尤其注意的一点是需要处理的信号是什么种类的,针对不同种类的信号再进行处理。其处理方式通常采用量化的方式,并采取抽样的方法判断出信号的质量,对同一个种类的信号进行分离,这样有利于保证连续性。保证信号质量的前提下,对设计好的信号编码,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转换数据信号,经由网络载体传播转换后的信号。 3.1.4在高效运输网络信息中的应用 要想使网络信息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促进其优化发展,通常采用数字电子技术来强化处理效果,它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是网络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将网络信息中的信号转化成数字化的信号,达到高效处理的目的。针对网络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化,数字电子技术能够在网络信息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再转化为模拟信号,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保证通信安全性,网络信号生成电子网络系统,大大提高了网络信息的传输效率,为网络信息传输提供了方便。 3.1.5提升网络展开信号处理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很容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混淆,二者是不同的系统,却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智能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结合能够强化网络展开信号处理能力。在强化作用机制的影响下,将二进制代码应用在数字电路处理之中,干扰其他系统,以免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而使网络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数字电子技术对信号进行加密处理,保证了信号安全性,避免了其他原因的影响,存储也比较方便。 3.2单片机的应用 3.2.1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既然单片机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控制中,那么单片机在工业控制领域中也会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这也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单片机所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对工业生产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具有存储功能的存储机能够毫无保留地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针对流水线管理,通过计算机联网对其进行管理,然后二级控制系统在联网中形成,对于提高生产质量具有快速高效的效果意义。 3.2.2在智能仪器仪表设备中的应用 单片机作为一种新型高端的信息技术设备,具有体积小、高度集成、控制灵活、可操作性强,可靠性高等优势,基于这些优势又在智能仪器仪表设备中大有作为。它在测量控制方面,对于传统半自动化的仪器仪表的性能、运行质量测量控制彻底发生了改观,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电路应用方面远远优于传统仪器仪表,从而实现测量控制一体化,与现代智能仪器仪表设备的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3.2.3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单片机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广泛应用在家用电器中,用于对其更新升级。通过单片机在其中的应用,家用电器生产商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家电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如在洗衣机中的应用,能够分出衣服类型,判断出是否真正洁净,然后选择对应的洗涤时间与程序;在电冰箱中识别事物种类,选取冷藏温度;对于微波炉与烤箱能够对食物种类进行自动识别;能够以智能化的控制方式对电视游戏机进行控制。通过单片机在这几种家用电器中的应用可知,单片机提高了家用电器的使用性能,方便了社会大众,促进了家用电器行业向着智能化发展。 作者:杨洋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一、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建设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首先让学生了解了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及逻辑代数,接着重点让学生熟悉常用的集成电路及其应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并启发学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对综合性的数字系统进行设计。项目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难度适中;(2)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3)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与专业相关,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程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教学中,询问学生有没有献过血。通过此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献血和所学知识的相关性;接着询问血型匹配知识。通过此问题调动大家探讨的积极性;最后提出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血型匹配判断电路。通过前期的情境培养,使学生对“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围绕主题,逐步深入。 学习了典型的时序集成电路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集成电路的理解和应用,继而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讨论:能否用现有知识设计数字电子钟?数字电子钟的设计包含哪些模块?学生对数字电子钟比较熟悉,能够确定数字电子钟需要实现哪些功能。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设计出数字电子钟的总体结构图。数字电子钟的模块包括:秒脉冲信号产生、计数、译码、校时和显示等基本模块,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实现各电路模块的独立调试和仿真,再进行系统的级联调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电子钟的关键问题:秒脉冲信号如何产生?时计数电路,即二十四进制计数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分、秒计数电路,即六十进制计数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时(分、秒)译码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时(分、秒)显示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怎样实现对时、分的校准。 3.模块化设计,团队合作。 基本设计思路确定以后,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团队成员的组合,如知识结构、特长、性格等。确定了小组成员后,明确每位同学职责。项目负责人将项目任务模块化,负责项目的整体组织和协调,确保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成员两人一组完成子模块的设计与调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梳理项目,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和完善所有项目文档和报告。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参考他人的设计及实现方法时,主要是学习他人的设计方法,如编码、接口和电路的工作原理,而不是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的电路。在项目的方案论证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提方案、相互补充和正反对比等多种探讨思路,对所拟定的方案进行仿真或试验验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全面把握学生动向,主动获取学生设计过程中的认知错误,加以指导。最后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钟每一子模块的设计内容。数字电子钟的第一部分是时间基准,即时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为了获得可能的最高精度,时钟电路选择比较常见的32.768kHz的晶振,而32768是2的15次方,所以对这种晶振进行15次分频的话,就可以得到准确稳定的1Hz的标准时钟信号。数字电子钟的第二部分是秒计数器。秒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为:给其装载一个初始值并执行减计数至零。当计数到达零时,产生一个时钟脉冲并将其传递给分计数器。在这里,装载的初始值根据需要设定的时间和时钟基准信号来计算,若时钟基准信号为1Hz,则60s的设定时间所需的初始值为60,若时钟基准信号为2Hz,则60s的设定时间所需的初始值为120。也就是说,装载的初始值等于需要设定的时间乘以时钟基准信号。数字电子钟的第三部分是分计数器,它实现分的计数和显示,且进行小时比较。每当秒计数器减至零时,分计数器加1。电路需包含一个比较电路的8位计数器,以实现分的复位并使小时计数器加1。通过仿真,学生发现,为了保证LED显示的正确性,当复位为零时,设置显示值为59。数字电子钟的第四部分是时计数器,当分计数器计数到60时,小时计数器加1。在计数器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忽略计数器的工作特性,在仿真时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电子钟设计中计数器选用74LS193时,就要考虑其工作特性,在分计数器的值小于而不是等于60的那一个时刻加1。这样做可以避免使用额外的逻辑运算,来使比较器的输出转化为小时计数器的输入时钟脉冲。小时计数器电路中也应该包含一个比较器,用以检测当前值是否为12(电子钟小时显示为12进制),如果是,立即将小时计数器复位。 4.总结问题,共同研讨。 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做到整体掌握、全程引导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设计,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如学生在校时电路的设计中遇到了如下问题:校时电路的开关在接通和断开时均存在抖动问题,使电路无法正常工作。这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查阅资料,了解到常用的消除抖动的方法:软实现(编程实现)、硬件实现。软实现即处理器查询或者监视开关的状态,当开关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改变状态时,即认为开关已经不再抖动。常用的硬件去抖动的方法有:(1)使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2)使用CMOS555定时器;(3)基本RS锁存器电路。利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消除抖动时,应确保施密特触发器的门限电压尽可能小,以保证能被电容上的电压触发;当开关存在很多抖动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CMOS555定时器构建单稳态电路来消除抖动。当开关按下时,555定时器可以输出一个稳定的脉冲信号,代替开关来触发实际;利用基本RS锁存器电路,将锁存器的S端接开关输入,R端接应用电路,将开关的状态锁存,当操作完成后取消锁存。学生可以分组,应用不同的方法消除抖动,比较去抖动的效果,确定最佳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仅解决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发散了思维,扩展了知识面。 5.时序仿真,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原理图设计,得到了秒脉冲信号、二十四进制计数器、六十进制计数器,通过仿真可以得到其时序图,引导学生总结利用集成计数器芯片实现其他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最后通过级联实现数字钟的设计和仿真。每个小组实现项目设计后,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项目组负责人应向全班汇报并展示本组设计的作品,列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拓展项目,鼓励创新。 在学生实现了项目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拓展,增强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如现在市场上的电子钟定时有何特点,学生自身对定时功能有何要求等。学生可以通过提方案、互相补充、多方面对比等探讨过程,实现电子钟个性化定时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思维探索,而且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为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要局限于一套设计方案。在系统设计前,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例如用数字电路设计一个闪烁式LED时序电路,在设计时序发生器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555定时器;(2)慢时钟;(3)快时钟,通过计数器来分频。 三、结语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获得了显著的实际成效。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团队合作及互动交流、项目拓展等,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是有效的。 作者:郭会娟 姚素芬 只德瑞 侯淑萍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中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1我国现阶段《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发展现状 1.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笔者认为,同样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区分,对于职高的学生而言,学校更应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同时又由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本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愿意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就很难取得突破。 1.3教学理念急需转变 “应试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可谓根深蒂固,虽然高职、本科生的教育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实践,但仍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1.4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实验器材配置较落后、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没有严谨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进和评估。而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学生则多以看书学习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偏离。 1.5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时候还是以考试为主,将笔试成绩、出勤率、实验课表现三个方面按不同的比例来分配,期末总成绩则由三项成绩加总而成。显然由于考核因素太少,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考核因素来完善考核制度。 2《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之策 2.1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模式相结合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的课件将理论以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会相对轻松有效。 2.2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展一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的选取、项目模块化、自主发挥部分、项目实施及总结评估几个部分。 2.3推行校企联合教学的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去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也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进校开展主题讲座,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逐渐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2.4调整考核方式 通过引进更多的考核因素,如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自主做实验次数、实习期表现情况等方面,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 2.5多元化学习模式 同一专业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成立学习小组,团队成员间互相监督和帮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成立课余兴趣小组、举办高校科技竞赛等方式来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2.6实验室管理更加人性化 完善实验室管理,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并配备值班教师在必要时指导课余时间自主做实验的同学。 3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长远发展来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要取得改革的成功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如果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能够有效配合,我想教育创新改革的成功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吴志伟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教学质量下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1充分利用而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媒体图文并茂,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大、省时等优势,对其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对于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PPT课件讲解以及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演示、EDA仿真软件的直观演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所研究对象的复杂变化过程,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观察,更好地理解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对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理解透彻。如讲授模拟电子系统以及模拟和数字集成系统时,通过学生直观观察和教师必要的讲解,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模数转换和集成系统有更好的理解。《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形式丰富、灵活,有利于解决“学时短、内容多”的矛盾。但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者,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将多媒体资源及其它资源共同构成统一的教学资源系统,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避免出现讲课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或者讲课沦为用PPT演示文字和图表的单调过程等等。 2巧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重点,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中心课题,要求他们分析问题情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讲授《数字电子技术》中“二值逻辑与基本逻辑运算”时先介绍安全带报警系统,如图2所示,然后引到学生思考“什么是与逻辑”,之后了解与运算之后,发问“如何用与门实现安全带报警系统”。通过巧设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沉浸其中,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才会有新的发现。要想让学生沉浸于学习还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为让学生深刻理解74HC151七段显示译码器三个辅助端即灯测试输入、灭灯输入和锁存使能输入端的功能,笔者让学生根据74HC151的功能表,分析输出有字形时对应的三个辅助输入端信号分别是什么,从而得出结论:灯测试输入端用于检查译码器本身及显示器各段的好坏,灭灯输入端用于将不必要的零熄灭,锁存使能输入端由0跳变到1时,输入码被锁存,输出只取决于锁存器的内容。 3授课要承前启后,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中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衔接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利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使我们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与前后相关课程的衔接。如讲全加器时,可以得出全加和S和进位数Co的表达式,分别如式(1)和式(2)所示。根据式(1)、(2)和已经学习的半加器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式(1)和式(2)分别变换成如式(3)和式(4)所示的最小项表达式。进而,让学生回忆二进制译码器74HC138重要应用之一,即可以实现给定的组合逻辑函数。最终,在引导下,学生得出如图3(b)所示的电路图,即用已学的74HC138实现全加器的功能。这样学生开阔了思维,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有意点拨前后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课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好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4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论教学学生一般感觉枯燥、难学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若能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则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理论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环节中,验证理论,又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论。对数字电子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电路的学习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学会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运算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基本运算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笔者在讲授或运算时,“入室盗窃检测和报警系统”为例讲解或运算及或门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易于理解或运算的本质及其应用。教学多结合实际,激励学生不但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能够灵活综合应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重视作业环节 作业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反映学生对电路基本理论的掌握、应用和分析计算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计算的基本训练和培养严谨科学态度的手段之一。对作业严格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起了良性循环的作用。在课堂上加强例题的讲解,把一些典型的题目讲深、讲透,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尽可能罗列出各种解法并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异同,对留给学生的作业则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加深前后知识点的掌握。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提高课堂作业讲解的时效和实效,作业按要求标注:顺利完成—A,复习完成—B,参考完成-C,难以下手-D。这样讲解作业就有针对性,而且也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抄袭。除了传统习题,适当布置课外实践和仿真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电子小制作,积极参与电子设计相关竞赛,增加动手能力锻炼机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让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赢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最终,通过课程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积累丰厚、扎实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仿真实验能力。 作者:程杉 井立兵 郭攀锋 单位: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下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1我国现阶段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发展现状 1.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笔者认为,同样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区分,对于职高的学生而言,学校更应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同时又由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本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愿意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就很难取得突破。 1.3教学理念急需转变 “应试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可谓根深蒂固,虽然高职、本科生的教育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实践,但仍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1.4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实验器材配置较落后、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没有严谨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进和评估。而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学生则多以看书学习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偏离。 1.5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时候还是以考试为主,将笔试成绩、出勤率、实验课表现三个方面按不同的比例来分配,期末总成绩则由三项成绩加总而成。显然由于考核因素太少,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考核因素来完善考核制度。 2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之策 2.1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模式相结合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的课件将理论以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会相对轻松有效。 2.2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展一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的选取、项目模块化、自主发挥部分、项目实施及总结评估几个部分。 2.3推行校企联合教学的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去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也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进校开展主题讲座,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逐渐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2.4调整考核方式 通过引进更多的考核因素,如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自主做实验次数、实习期表现情况等方面,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 2.5多元化学习模式 同一专业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成立学习小组,团队成员间互相监督和帮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成立课余兴趣小组、举办高校科技竞赛等方式来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2.6实验室管理 更加人性化完善实验室管理,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并配备值班教师在必要时指导课余时间自主做实验的同学。 3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长远发展来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要取得改革的成功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如果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能够有效配合,我想教育创新改革的成功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吴志伟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考核理论探讨 一、现实研究重点 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从选题的角度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是针对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相对滞后的角度来说的。但是,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知道,这些研究的理论和重点围绕多元学业评价三个重要方面来展开的。 (一)多元学业评价主体呈现多元性特征 通常认为,传统学业评价的主要对象是针对教师,更加注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相对忽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当前,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是基于新型的学业评价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来展开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也切实改变以往单纯的一元评价对象为多元评价对象,赋予了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学业评价活动中所占的权重和比例。多元学业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能够有利于降低常规学业评价的主观臆断、偶发因素等,能够有效实现学业评价的全面、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目的。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业评价本身的社会属性,是多主体共同科学评定的产物。 (二)多元学业评价环节呈现多样性特征 传统的学业评价环节重点是围绕日常的作业练习、理论考试分数等因素。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其评价环节更加复杂多样,每个环节均要开展的评价和评定,科学设定每个环节评价的权重,有效区分分析、反馈、反思、研究、表现、态度等诸多环节的权重,有的指标权重设置可能会存在与前述权重交叉的现象。这种由于多元学业评价的多重性、多样性,能够为广大学生创造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坚实平台。 (三)多元学业评价内容呈现多面性特征 在传统的学业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理论考核,即重点围绕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价就显得比较单一枯燥。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能够实现评价的内容多面性的特征,不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对于本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广大学生对于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的能力强弱,能够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协作精神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二、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深入推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建设 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重点围绕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为确保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实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的考核模式 配合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的讲授课时进行重新科学分布,动态调整课程讲授的学时分布和权重,重点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研讨和创新实践的过程比重,探索采取项目化的考核方法,将课程考核内容整合分为独立的单元模块。分别对于每一个单元模块进行考核,比如将一个单元确定为“简单抢答器的制作”项目的考核,确定为“产品质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考核,确定为“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考核,确定为“叮咚门铃电路的制作”项目的考核,等等。采取此种项目化的考核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习到最大限度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明确各项目链接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二)进一步实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践化的考核模式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课程考核的研究和模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进一步大幅度增加实践考核的权重和内容,建议引入工程应用实例考核模式,借助项目驱动的考核模式,重点在每一个单元知识讲授和考核的过程之前,给学生们布置项目作业,并且纳入课程考核的范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围绕如何进一步实现项目的操作目的,来展开相关知识点的讲授和学习,引入工程实例考核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着上升。将实践化的考核模式贯穿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积极引导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电路,并且更加明确电路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 (三)进一步实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化的考核模式 围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建议实行课程的实验化考核模式,探索将教学实践分成不同的实验层次,在每一个实验阶段引入课程考核的模式和权重,比如在基础实验过程中,应以基本的操作和联系为主要内容,实现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于数字电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地灵活使用仪器设备,进一步增强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从而实现多元学业的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引进社会性评价,促使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盲从性,提高有效性。 作者:谢兰清 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论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一、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网络的重要性 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实现信号的数字通信。数字信号特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便于加密处理,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占用信道频带较宽,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数字通信具有很多优点,计算机所用信号与数字通信的信号都是二进制代码,也就是说计算机信号与数字通信信号是一致的,这种信号一致性便于数字信号与计算机联网,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也因这种信号一致性方便了不少。实现了通信网管理和维护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数字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强,可以实现长距离高质量的信息传输,而且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对网络信息的加密变得容易不少,因为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可以方便的进行加密、解密处理,而且保密性好。数字电子技术使用数字电路,具有体积小、功率低的优点,因此网络设备可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目前自然科学中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正是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计算机与通信网络互连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距离,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使整个社会紧密得结合在了一起,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逐渐被改变,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带来的便利,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能够使网络信息快速处理,高速度、大容量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要求高技术人才必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网络,正是这种高效率信息的保证,为培养高素质、信息全面化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网络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平台。网络技术有共同任务、共享环境、通信、合作与协调这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是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时效性,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很多,信息量也很大,为信息的传播、存储、共享提供保障。其次是网络便于对信息资源的搜索,通过浏览互联网,人们各取所需,甚至还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等信息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实现信息的反馈。网络实现了零距离的交流,打破地域界限,轻松实现跨国界、跨地区交流。网络上的信息更新速度快,比报纸、杂志等媒体更具有时效性,且节约资源,网络媒体的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报纸杂志上的信息需要印在纸上才能传播,而网络信息传播无需纸张,对新闻事件在网上与访问者之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只要刷新网页,就能同步追踪最新信息动态。网络其中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信息的综合产播方式,信息的传播不仅仅是依靠文字,通常还伴有着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丰富信息内容,使用户对信息了解的更具体、详尽、透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可以实现信息的边下载边收听或边下载边观看时事新闻或其他信息,能够节约用户下载时间。网络上信息来源广泛,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用户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声音、图片、影像、数据、表格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的接收、阅览、传递、反馈。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网络之后,信息沟通速度就更加快捷。 三、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就是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555定时器等。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这种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所谓“数字化”浪潮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经席卷了电子技术几乎所有的应用领域。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对网络进行信号处理。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字信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便于加密处理,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占用信道频带较宽的特点。信号的数字化需要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的步骤。抽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模拟信号离散化。量化是用有限个幅度值近似原来连续变化的幅度值,把模拟信号的连续幅度变为有限数量的有一定间隔的离散值。编码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量化后的值用二进制表示,然后转换成二值或多值的数字信号流。这样得到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电缆、微波干线、卫星通道等数字线路传输。在接收端则与上述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相反,再经过后置滤波又恢复成原来的模拟信号。上述数字化的过程又称为脉冲编码调制。数字电子技术有利于对网络通信信号进行处理和网络信息的高效率传输,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实现网络信息的信息高速公路化。数字电子技术充分发挥利用了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通过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送到数字电路中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实现了网络通信的数字化。利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成为数字通信,数字通信实现了通信的高速度、大容量,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也就是信息高速公路,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等组成的完备的网络体系。网络信息的处理与控制是通过通信网路上的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实现的,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先将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进行信息输入或输出,在数字电路上进行传输,最后对信息存储,再将数字信息交换为模拟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网络信息的传输进行处理和控制。 四、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是研究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的一门学科。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是实现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 作者:杜维祥 单位:哈尔滨威克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对网络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的网络实践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实践内容着手,提出了几点关于促进网络技术发展的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实践;信号数字化处理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随之提升,网络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网络发展的支撑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网络实践的方向。由于当前巨大的商场需求,电子技术的应用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其应用。由此可见,只有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研究,才能对于数字化的信息社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 数字电子技术其实可以拆分成数字与模拟两种电子技术,由于当前市场的急切需求,数字电子技术这一学科就成为众多学科中发展最为快速的一门学科[1]。在电子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的当前状况中,信息产业化的升级工作逐渐完成,并在此基础上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进而朝向更具专业化的目标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近期,社会对信息化时代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满足该种要求,就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创新,才能真正与当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将电子技术朝向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进步,就是目前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也只能是当代中电子技术与时代接轨的惟一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更新,电子产品也在日新月异的换代。例如:数字电子技术的不断优化更新,在家庭和生产领域中的开关电压调节器行业、D类型的音频功率放大器行业中,这种技术都在被广泛的应用着,该种产品的出现,就是数字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鉴于此,我国在未来的信息发展过程中,类似于以上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产品必然会愈来愈多,对于电子技术的持续发展也一定会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3数字电子技术的网络实践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当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形式改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正是这种网络信息充斥于人类生活的信息化时代推动下,数字电子技术这一新型领域也随之壮大起来。在网络世界中,相较于传统的信号输出,数字信号拥有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够就将计算机设备本身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提升,对于计算机设备自身的储存能力提高也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更是在此基础上将信号传输程序进行了方便、快捷以及安全方面的重大改进。作为设备的集成化与数字综合化的集合体,数字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与网络技术结合,充分的将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效连接,同时该种方式也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并在生活中将网络信息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处理培养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3.1在网络中开展信号处理机制 在网络信号处理机制的工作展开过程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处理网络展开的信号是最具高效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网络中的重要相关信息进行高度加密,还能在同时将网络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与储存能力进行高度强化。另外,相对于其他的网络技术来讲,在数字信号中将二进制包含进去,具有相当大的技术优势。 3.2进行信号数字化处理工作 抽样、量化、编码三项工作流程是进行数字化信息工作处理的重要流程,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上三项流程中的抽样工作过程,主要就是在现实的网络实践中进行相关模拟信号的离散作业。对于量化工作的内容则主要是指为离散取值做铺垫,从而进行划分信号的连续取值工作,该种离散取值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必须在编码的工作流程中对于将要进行编码的对象或者数字,进行信号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展开设计。例如:卫星通道与电缆电路上的信号传输工作中,该种信号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就被广泛的应用。 3.3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网络信息 在当前的网络发展阶段,将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到实际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去,不仅能够将网络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幅度提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信息的传输能力,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信号转变数字形式信号的进程起到推进作用,最终达到高效率进行网络信息处理的工作目的。 4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来看,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带动下更具生机与活力,并对人类的日常生活质量提升带去了积极的影响。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可以说电子技术数据化就是电子技术领域的实践与应用的未来,激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加之市场需求的压力,都使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结合文中对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实践发展前景的探讨,以及对于数字电子技术的网络实践进行了关于在网络中开展信号处理机制、进行信号数字化处理工作、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网络信息三个方面的分析能够发现,只有保证数字电子技术时刻紧随时展的脚步,并在此期间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才能真正在未来电子产品朝向数字化发展的路程中发挥推动能力。 作者:刘铁汉 单位:河北广电网络集团秦皇岛有限公司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兼顾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让学生学起来更加积极、主动,真正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收获,对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整个工科类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相对于模拟电子技术来说,数字电子技术具有知识点分散、灵活多变且不便于理解和应用。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专业来制定,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实现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也要考虑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乃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为例,介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内容的构建 数字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点是构建教学内容的核心,把知识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等,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强化以往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也便于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建立相应的思维方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围绕数字电子技术在学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学生学习规律、学科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设置的思路如图1所示。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数字电子在专业中的应用来展开。以门电路、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的产生与整形、A/D和D/A转换为主要的知识开展课程教学;结合学生专业,从专业课程中挑选部分与数字电子技术有关的电路来加以学习,增加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学生应掌握进制及转换、逻辑代数化简、组合电路的分析、时序电路的分析、如何产生脉冲以及A/D和D/A转换的基本思路。通过学习《数字电子技术》能够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能完成相应的实验或实训项目,能判断、排除电路故障。整个学习过程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拓展,为后续学习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及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的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现状,构建了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循环的体系,如图2所示。在课程教学中,把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细化,通过简洁的描述、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教学或者动画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授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时,不同型号的元件构成同一进制的计数器方法不同,如果只是根据器件逻辑功能来分析构成方法,这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这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仿真结果,在这期间的各个过程都能直观看到,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器件功能上,简化了分析过程,更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程度、人为因素影响等,这些最终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主动的思考问题并能分析其中的原因,教师再及时总结分析,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所学的知识点,最终能将所学内化于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想实现此目标,就必须设计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来帮助完成。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时,最好能设计与现实生活或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衔接的项目。如与生活相关的火灾报警器的制作、抢答电路的制作、数字电子钟的制作等,与专业课相关的监督定时器、故障-安全比较器等。这些实训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有积极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教学实施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改变,教学组织需要体现启发式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对于职业教育还要加以任务驱动,驱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内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反问、课后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以前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自信心,多数学生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环境因素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动机不明显,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结合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论教学前就把下次课的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等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小测验。在下次上课时,了解学生是否参与进来,再通过课后调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分析,分析该课的得失,以便在下次课的时候注意相关的问题。在课前预习中,对主动参与的学生给予积极肯定和表扬,对没有参与的学生加以督促和鼓励。结合学生的专业,把专业课程中有关数字电子电路放置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重视,更能通过对相关电路分析,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如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通过把《车站信号》、《区间信号》、《信号电源》等课程中的部分数字电子电路加以分析。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上述的专业课程是在学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后再进行的,考虑到学生目前不能把电路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所以在讲授中,主要分析其电路的功能,所运用的都是《数字电子技术》中的相关知识点,对于专业课程中的概念或专业术语不必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既能和学生专业对接,让学有所用,也能为以后学生学习专业课减轻学习压力。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实训项目,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下达实训项目任务,学生通过收集相应资料和实训相关信息,设计能实现实训要求的电路。通过此实训,能让学生熟悉相关的元器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火灾报警器的实训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如何实现感应温度、烟雾、红外线,这时一些传感器就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将传感器感应到的信号综合起来,用什么样的元件来实现报警或不报警,这就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包括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学到功放电路及相关元件,这样也把以往所学进行了复习和运用。由于有多种元件都能实现电路功能,学生不会全部都去选择同一种元件。通过实训材料的收集和实训的设计,最终学生之间会出现多个实现相同功能的不同电路版本,有的电路版本可能复杂,有的可能简单;通过在学生中组织讨论,比较各自设计的电路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学生间也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次实训教学,学生就可以收获多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实训时没有采用仿真软件,而是采用了较为传统的“面包板”和实际元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工具的使用、认识实际元件;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布线能力,以及根据电路图来构建实际电路的能力,培养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能。 3结语 要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保证课程基本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根据学生专业来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在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合实践的场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作者:范炬 单位:内江铁路机械学校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分析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建筑行业空前繁荣,并且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程项目。本文对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希望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行能够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程技术 1岩土勘察工程技术分析 勘探:钻探是岩土勘察工程中常用的勘探技术之一,常见提钻探方式是采用振动个别探、冲击钻探、冲洗钻探和回转钻探四种。在这种四钻探方式中,回转钻探是最常见的。使用钻探时,一般孔深应在目标层的下方3~5米处,且精度不少于5厘米;孔径大小要根据抽样及抽水的技术要求来确定。 虽然钻探是常用的勘探方式,但当遇到隧道、大坝、地下洞群或故障时,钻探就失去了优势,不能准确的识别地下的真实情况,所以这时就需要用到洞探、井探及槽探。 地探既是一种勘探方式,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原位测试方法。地探可以测定电阻率、辐射参数、核定动态剪切以及弹性模量,更可以对岩石的波速进行测定,对土壤是否会腐蚀金属与可以准确的进行判断。 在岩土勘察工程开展前的准备阶断,对目标的进行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通过观察目标地的地质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后推断出地下的情况,为岩土勘察工程的开展打下基础。在对目标地的调查过程中,就需要进行地质测绘,将地质调查的成果图件进行编制所涉及的所有工作,都被统称为测绘。 目前进行岩土勘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钻探、物探和坑探三种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勘探的目的都是对地质条件及可利用勘探工程进行监控及原位测试。 在三种勘探方式中,钻探应用最广泛,但如果钻探无法达到勘探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坑探的方式进行勘探,但这种方式需要使用较多的电力及机械设备,工期长、费时费力,还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如非必要,可尽量避免选择坑探这种勘探方式。 2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要点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发展十分繁荣,但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考虑到经济因素,岩土勘察单在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时,愿意使用目前领先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提高岩土勘察工程的工作效率,降低勘察成本。为了更好的达到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成果,应详细了解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以便保证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施工。目前使的岩土勘察工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点: 首先,地质形态问题。在进行岩土勘察时,对地下孔及地下物质体的分情况探查是否准确,还有确定埋藏地点及深度,都是岩土勘察工程的技术要点。 其次,划分地质的界面。划分岩石风化程度以及土壤种类是开展岩土勘察工程的重要内容,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地质结构,根据地质结构来区分优质和不良的地质界面,这是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在岩土勘察工程设计中,重要参数的确定较为困难,是一项技术难题。 最后,勘察技术人员的素质对勘察结果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素养不高,导致在现场勘察中,调查不明确,对原始数据也不能有效的运用,遇到较为复杂的勘察难题,也无法有效的解决。 3岩土勘察工程技术解决的具体路径 要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就要解决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遇到的难题。经过分析和研究,想要解决目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虽然目前的勘探手段越来越鑫样化,能够较为精准的反应出目标地现场的地质情况,如界面、形态、力学特征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准度。但在实际勘察过程中,单一的技术难以满足所有的勘察要求,所以将多种技术结合起来,按实际要求进行组合应用,能够更好的解决在岩土勘察工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岩土勘察工程中对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不足。 其次,勘察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急待提高,因此对勘察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对勘察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进行考核,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勘察技术人员不断的学习和自我提高。技术人员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素养,是顺利进行岩土勘察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 第三,积极采用新技术,特别是原位测试新技术,对施工中的检测、实验和监测方法也要不断的加强和更新。通过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才能解决岩土勘察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第四,对土壤、岩石的采样、测试和研究调查,是保证岩土勘察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更是岩土勘察的前掉和基础,所以在这些方而也要不断提高和加强。 4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大大改善了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淼纳缁岱⒄构程中,建筑行业始终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发展建筑行业,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而岩土勘察工程正是土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内容,岩土勘察工程的顺利这施,直接关系着土木建筑工程能否顺利完工。因此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中的技术难的解决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岩土勘察工程技术的改革和更新提供帮助,为促进建筑行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略尽绵力。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析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势在必行。据此,本文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 一般情况下,建筑企业对于土木工程的风险管理都会事先设计和制定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制定一整套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员面临风险时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过,无论什么行业,也不管是何种事物,计划永远都是无法赶上变化。土木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将工程划分为不同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对于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指定的制度和原则,只能作为一个方向,而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可见,在土木建筑工程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以建筑工程总体风险管理原则作为指导,紧密结合各个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有效地对于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在工程项目开始前,制定出风险管理计划,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开展风险控制,在工程项目收尾阶段,也不能放松对各种潜在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具体来说,建筑企业需要对整个工程分阶段进行风险防范,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比如设计不合理风险,投标舞弊风险,施工安全风险,竣工延期风险等。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不足 (一)风险管理信息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尚未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的信息管理体系,从而导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对投标对象评估不足、对投标可靠性评估不足,增加无目的性投标等问题逐渐凸显,导致中标的概率大大降低。另外,因为对土木建筑施工的分析缺乏科学性和深入性,使用了部分错误性数据,缺乏完整的风险警示和处置机制。在发生突发状况时,难以及时找出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管理质量。 (二)土木建筑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大部分土木建筑企业的运营人员和高层,在土木建筑施工时,缺乏对施工技术的重视,再加上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能,过于重视绩效考核,从而导致土木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严重不足。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造成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很多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没有及时设置专业的风险管理岗位,对风险管理的定性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依旧存在部分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混淆施工安全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控制放在同等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 三、土木建筑工程监督风险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中,监督管理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土木建筑工程中制定的监督管理目标科学、合理,监督管理各部门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严格依据监督管理规范标准从事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为风险管理各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使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实际的监督风险管理过程中,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很多不同的内容,对材料的监督管理、对进度的监督管理、对技术的监督管理,对质量的监督管理,对施工安全的监督管理,对设备操作的监督管理等等。 (一)加强对监督机构重要作用的重视 在法治社会,一切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依,因此,要确保工程质量,必须采用相应的制度。为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结合当地土木建筑工程标准及国家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有效的监督活动,避免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违规情况的出现。同时,作为监督的主体,监督机构要根据土木建筑工程各个项目容易出现的风险和特点设置相应的机构,而且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和技能,对土木建筑工程所用的材料、工程质量进行有效、严格的检测。同时,结合自身专业技能进行准确判断,以及时发现土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二)强化对施工的监督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正式实施之前,应进行充分且科学的论证,依据相关规范标准对项目图纸及投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尤其应注重从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明确可行性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方案,为土木建筑工程后期工作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工程社会及经济效益。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施工人员控制 因为施工人员是工程的主要执行人员,其中很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作弊意识,或者知识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所以,加强施工人员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合理控制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和专业素质。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必须对自身的作业行为负责,必须具备了扎实的专业能力,并获取了专业技能资格,才能够上岗作业。其二,通过采取奖惩制度和现场监督加以控制。促使每位施工人员对自身的操作行为有一定的认知,明晰行为的后果。 (二)施工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是工程主体,加强施工材料控制,直接关系着工程能否从根本上防范风险对施工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对施工材料的控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强材料采购控制,建立完善的材料采购规章制度,采取采购权与财务权相分离的方式,避免采购人员从中谋取私利,购置不合格材料,对施工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其二,严格防止质量不合格产品用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为施工留下安全和质量隐患。 (三)施工设备控制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使用最为频繁。其中,在选择机械设备时,需要对其性能、可靠性、可控性以及技术性等进行综合考虑。机械维修的及时性、操作的规范性,对于土木建筑施工安全和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及时进行维修,或操作缺乏规范性,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维修检测工作。 (四)施工工艺控制 加强施工工艺控制即使对施工组织方式设计的控制,施工组织设计应该以国家建筑标准为约束作为前提条件,切实根据土木建筑工程的特点,严格按照技术、编制、审批的程序进行。施工工艺引发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不符合土木建筑相P标准和要求,与工程实际情况和特点相脱离等。所以,加强施工工艺控制,防范风险损失,必须严格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环境控制 施工环境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施工周边环境,其二,施工环境。其中,施工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等,而施工环境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等的存储情况。施工周边环境处理不恰当,就很容易导致居民投诉,交通管制等。而施工环境的布置缺乏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影响施工效率和水平。所以,施工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施工周边环境和施工环境,以此有效防范风险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建筑工程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施工企业切实根据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其中有可能引发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的管理与控制措施,并熟练掌握应用风险控制策略,以此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大大降低风险,从而确保土木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 【摘要】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使得建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进行了论述分析,旨在提高土木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重要性;施工管理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土木建筑业的发展。为了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在其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现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进行施工全过程的策划、管理和实施。随着土木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有效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一定要结合建筑的实际特点,严格规范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析。基层施工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关键部分,关系到后续建设的稳定性。在施工前要对基层土壤情况做出全面调查,了解其松软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加固处理,可采用灌浆、回填等技术,若基层由沙土组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承载重力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通常针对沙土基层以及垃圾较多的混合基层土壤采用换土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简单的松软型不稳定基层经过夯实、灌注便可完成加固任务。基层施工要注意水平准度的测量与控制,局部出现凹凸可进行填充处理。 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以及一些外加剂经过振捣制作而成,材料强度可通过改变比例来控制。该类混合材料在搅拌过程中要对水分与温度进行严格控制,混凝土结构浇筑后需要在其表面铺设一层防护膜,帮助在养生阶段减少表层水分的蒸发,避免外部出现细小裂缝。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常作为承重部分出现,造价成本相对低廉且施工过程简单,但有害裂缝一直是困扰施工的首要因素。为避免这一危害情况的发生,在浇筑前要对温度进行检测,避免结构内外部产生明显的温差。拆模再次测量温度与湿度时,施工现场环境适中时可开展拆模工作。发现细微的裂缝要及时填补,避免湿气侵入后造成内部钢筋材料氧化。 3、钢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的筋材料经过预制环节后可应用在承重结构中,以增强结构内部应力。钢结构施工前要对材料的规格进行核查,其长度与横截面积关系到承重性能,并根据结构需求对其弯度做出调整。裸露在外部的钢筋结构在施工前对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并保障堆放环境清洁无污染。 4、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深基坑由于深度较大,挖掘过程中周边的土壤受到震动出现松动,很容易出现坍塌。支护结构的搭建是为了保护基坑周边不出现掉落,这种基层加固方式在多层以及高层建筑中最为常见。深基坑支护施工前首先要处理好地下水层的问题,避免发生回渗,影响结构稳定性,处理标准为基坑底部的1m以下。若工程规模较大,需要多台设备同时作业,则要将各机械设备之间的间隔控制在10m范围之外,避免相互造成影响。支护结构要具有挡土功能,可在基坑中埋设预制桩来实现支护目的。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边缘土壤的变化情况,挖掘出的废土堆放位置要尽量远离基坑,避免再次掉落。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要做到对称,以中心点为轴心,横向纵向进行测量,深度与宽度要做出一致。支护结构的修筑材料通常选用钢板与钢筋,地下层需要使用混凝土浆料浇筑加固,浇筑时间与量由技术人员进行掌控。 三、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1、严格规范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抽查,不合格的不使用,钢筋、水泥、电焊条都要有出厂合格证、检验单与技术检定合格说明,没有接到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经验证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发放和使用。材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复验检验的物资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复验,未经复验或复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投入使用。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先进设备是建筑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辅助和评定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施工队伍的生存之本,先进的施工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低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了施工生产成本,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 2、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是土木工程中的重点工作,需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班组的安全职责。各类专业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时所搭设的支架及平台必须牢固可靠,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建立的安全网、护栏等必须安全有效,并且不得擅自拆除或移动。 3、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主体的施工人员对土木施工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同时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要定期的开展专业性的培训,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由此保证建筑企业良好的发展。同时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多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就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是要采取措施强化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基础管理,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三是要采取措施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安全施工教育,逐渐地消除土木施工中潜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升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木建筑工程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增长,当前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的先机,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强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使得土木建筑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并且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决定着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基于此,本文简述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对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质量控制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必要性;内容;质量控制 一、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可以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品牌效益;有序的施工管理可以保证土木建筑工程质量,并且高效科学的施工管理可以使施工井然有序,如材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施工清洁美观等,同时有利于保障消防安全。 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设备的管理。(1)施工材料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材料所需费用占到了整个土木建筑工程造价的六成左右,施工材料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因此在施工前应对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所需要的施工材料做好采购计划,确定所需材料的品牌、材质,规格及数量,并做好查验工作,如每批钢筋、水泥做到“双控”( 即要有质保书、合格证,还要有材料复试报告) ,未经检验的材料不允许用于工程,在采购时应提前了解市场行情,尽量找到质优价廉的货源,并核实材料数量、规格、品牌等等、避免出现失误影响施工进度;在材料的分发管理方面,应安排专人发放,专人管理,根据施工组织计划及实际施工进度情况,编制合理的需求计划,适时安排材料的到货退场。(2)施工设备管理。机械设备是土木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使用。建设单位应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管人员会同监理公司共同督促施工单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要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抓起,通过设备的保养与维护,保障施工设备能够稳定的运行,以此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同时注重施工设备操作人员管理,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降低违规操作造成的设备损伤与事故的发生率。 2、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主要就是对火灾隐患、高空作业、乱搭按电线、脚手架搭设等方面进行管理。首先需要施工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都是一道安全屏障,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其次要制定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条例,本着“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原则,真正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最后就是要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加强巡检人员的责任心,及时查处隐患并处理,深刻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量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术管理工作,比如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时,要注意垫足垫块并固定好,保证厚度,钢筋绑扎密集时,要适当选择合适大小的骨料,在给混凝土振捣时,不能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等,明确“质量是干出来的,不是查出来的”并且技术责任人应经常和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避免出现差错;并且要加强施工质量的检验力度,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 4、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管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人是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为了严格执行施工管理规定,有效进行施工人员管理,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督促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体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的工程组织机构、提高专业技术人才比例等方式为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进行人员管理过程中,主要针对工程施工操作、安全规程执行等进行管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执行施工安全措施,按规定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使用防护用品等。 三、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1、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表现在:(1)检验基坑土质,确保基坑的实际土质与勘察的结果一致。(2)验证制定的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具有安全合理性,必须考虑到边坡处和挡墙处有车辆行走时深层基坑的安全支护保障方法。(3)检查基坑排水能力。对于深基坑要按时定期检查支护结构设施的位移状态,确保支护设施稳定不发生偏移,还要时刻主意基坑的排水状态,当实施混凝土浇灌时,务必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等。 2、梁板柱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梁板柱工程施工前需要认真检查每层的模板轴线位置、标高大小、梁板和柱断面的尺寸,确保实际施工情况与建筑设计方案一致。对于模板的拼接严密性、支顶与支底的稳定性、模板的维修防护措施等方面都应当着重检查。而且在混凝土浇筑使用的模板必须经过仔细的清理,对末班的拆除要实现确定好方案,防止结构被破坏。同时对于施工中使用的钢筋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检测,保证所使用的钢筋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实际使用要求。当钢筋绑扎完成后,务必要认真检查钢筋的数目、规格尺寸、绑扎位置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等情况,以保证梁板柱工程的施工质量。 3、砌体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通常土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多采用硅酸盐加气混凝土轻质墙体或者灰砂砖。这种砌块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体散热程度良好充足,但是为了缩短施工时间,尽快完成工程进度,砌块的存放时间往往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容易使得施工完成后墙体出现裂缝,防水效果很差。因此在砌筑砌块之前必须按照规定要求,保证砌块已被浇水浸透,散热收缩完全;砌筑时要调整好砂浆的饱满程度,并认真定期检查砌块排放情况,以保证砌筑的墙面具有良好的垂直度和平整性。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使得建筑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其质量控制作为土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对其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简议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其以高强度及良好工作性能的特点,使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被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随着人们对混凝土的深入研究,使得混凝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对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影响因素;施工技术;施工准备;施工要点 一、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 影响土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因素有:(1)混凝土自缩的因素。混凝土是靠两成的水分来硬化的,其余的都被外界蒸发掉了。当蒸发掉的水分超过本质上应该蒸发的水分,就会引起混凝土收缩。除此之外,混凝土材料中夹杂了很多的添加剂和矿渣等,也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此外,水灰比、骨料的含量及其种类也对混凝土的自缩值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将混凝土裂缝以及自缩原因考虑到其中。(2)较强约束力的因素。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都是厚重的整体浇筑物体,从而导致了地基对其的约束力。这种来自外部的约束力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痕,有时还会出现内部的约束力。(3)温度的因素。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其浇筑的温度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外界的气温升高时,都会减少混凝土内、外部位的温差,形成温度应力。温差越大,温度的应力越大,产生的裂痕也就越大。(4)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因素。在水泥水化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热量。由于混凝土结构比较厚,表面系数低,混凝土散发的热量不能及时的疏散,导致了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引起了混凝土出现裂缝问题。 二、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由于土木工程对基础施工的要求高,尤其是对施工整体性的要求,并且经常需要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因此需要大量、连续的混凝土供应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克服混凝土间断施工易形成施工缝等问题,但是由于施工基础体积较大,浇筑易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量,易产生混凝土内外温差导致的温度应力,易破坏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实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试验中,应强化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温度变形应力的幅度,避免裂缝产生,并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防渗和抗侵蚀性能,优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利用混凝土泵,通过专用管道将商品混凝土输送至指定的浇筑位置,一次性完成混凝土的空间输运和浇筑。泵送混凝土技术具有输送量大、效率高、劳动强度较低、施工文明等特点。在建筑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混凝土具有可泵性、流动性和粘聚性,通过输运设备不断的搅动,确保混凝土不离析、不泌水,确保混凝土施工性能,摩擦力小;常选用性能稳定的硅酸盐水泥。科学试验混凝土不同配比的性能和强度,并结合施工实际,确定合理的混凝土配比,确保施工的强度和性能。混凝土中的砂、石、水泥大小和性能都有严格要求,并适当掺加减水剂等外添加剂,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和粘聚性。 三、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要点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准备主要包括:(1)施工材料准备要点分析。第一、水:应该尽量采用可饮用的水进行混凝土的拌合,对于不可饮用的水,在拌合之前应该先进行化验和抗腐蚀检验。第二、水泥:应该根据工程的强度要求以及不同型号的水泥性能来选择,保证其强度不低于设计的规范,对于有特殊承重要求的部位应该在选用之前进行测试,结合报告进行选择。第三、骨料:作为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骨料的优劣对混凝土最终强度有直接的影响。(2)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需要对钢筋、控制模板、保护层等设备的规格尺寸进行检查,使其偏差值符合国家验收评定的标准。还应该对模版接缝处是否密合完好以及其支撑是否稳定进行检查,还要对钢筋和模版进行预检,符合标准之后,才能开始浇筑。(3)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先做好对施工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中要注意的问题要详细说明,强调梁柱、梁板与剪力墙的混凝土标号的控制,以及振捣时间、间距等等事项。(4)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应该对该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掌握,根据工程的需要,把浇筑工程中所必涞姆烙攴朗钗镒适孪茸急负茫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四、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要点分析 1.拌合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材料确定后,需要避免采用经验配比的方法,杜绝少配、错配、漏配等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事件发生。然后应该对适配完成的混凝土进行性能的检测,然后才能进行大量的混凝土的拌合。在施工中应该经常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检测和调整。在向搅拌机具中投料时应控制在机具的额定容量之下,拌合中应该随时对拌料坍落度和离析现象进行监测。 2.运输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运输需要结合工程实际选用不同的运输方式,如垂直运输一般采用提升架、起重机等运输,现场搅拌的时候采用手推车,小型翻斗车等进行运输,在楼面上多用手推车进行运输等。在运输过程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以免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或者发生产生离析、砂浆流失、沁水等现象,为了保证最短的运输时间,使其在初凝之前就浇筑完毕,应该尽量减少其运输的周转次数。 3.浇筑施工要点分析。混凝土工程浇筑施工前,要求对钢筋和模版进行检查,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条件,同时还需确定浇筑方法的合理性。应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小于3m,如果采用的是分层分块浇筑方法的话,应该结合钢筋的密集程度和结构的特点来决定每一层的高度。在分层高度的控制上,一般为插入式振捣器作用长度的1.25倍,如果振捣采用的是平板振捣器,则应该控制分层的厚度,不超过200mm。浇筑的过程应该尽量连续,如果必须出现间隔,则要尽量的缩短间隔的时间,以保证在前层的混凝土初凝前可以恢复施工。较注重应该经常观察和整改钢筋、模版等设备的变位现象。较大的梁体可以进行单独的浇筑,对连续浇筑无法实现的部位,应该在剪力较小的地方预留好施工缝。 4.振捣施工要点丰富逆袭。混凝土工程振捣是使混凝土能充满模版的每个角落,使其获得最大的均匀和密实度。振捣分为机械和人工振捣两种,一般只有工程量小、或者采用的是塑性混凝土的时候才会使用人工振捣的方法。振捣过程应该快插慢拔,均匀的选择插点的位置,以防出现漏振的情况。在插入振捣棒的时候应该使其进入下层混凝土中,以免在两层混凝土中间出现缝隙。在一个插点应该持续振捣20-20S,以表面无下沉、无气泡,泛浆或者水平为宜。如果使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则应该保证其能够对已经振实部分的边缘进行覆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土木工程日益增多,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占了相当重要的比例,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其施工要点进行分析。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 【摘 要】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其次,深入探讨了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其中包括: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加现场施工安全防护、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而建筑工程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做好土木工程的施工。众所周知,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涉及面较大、环节众多,且十分繁琐、复杂,现场施工管理质量的高低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意义重大。因此,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现场施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的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是广大施工人员直接从事施工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施工成本的高低、工程质量的优劣、施工进度的快慢等都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施工企业若能够重视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施工管理,那么就可有效提高其施工技g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并且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现场存在着较多的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只有有效地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才可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优化措施 2.1 狠抓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场人员安全教育管理培训力度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第一,施工方企业可实行逐级签订责任书,对新进员工必须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上能上岗;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加强安全教育意识,确保全体员工能熟练操作消防器材。 第二,围绕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常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教育广大施工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的相关特性,同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安全事故案例,以案释法进行了深入剖析,提醒大家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永不松懈、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永不马虎,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避免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施工企业的安全业绩,确保土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平稳运行。 第三,还要加强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的安全教育。施工企业要采取悬挂横幅、分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和过路群众宣传油品安全常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 2.2 科学编制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指导土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与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规模大小、性质特征等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施工方案若能够得以科学编制,那么必将能够合理利用施工企业的财力、物力、人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在土木建筑工程建设之前,务必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召集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项目部经理、监理单位等共同来斟酌、优化、论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且要备案归档。一旦确定了施工方案,那么就务必要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中严格贯彻实施。 2.3 加强现场施工安全防护 2.3.1注重施工环境的安全防护 施工环境的安全对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安全防护影响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务必要严格管理施工现场,合理、科学布置,并且努力提升施工现场的防火水平。与此同时,基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需求来科学划分现场施工区域的作业区、材料堆放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各个区域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此外,在现场施工区域的危险场所,可设立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不要靠近。 2.3.2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防护标准 在当前形式下,施工企业务必要与时俱进,与国外同类企业发展同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安全管理标准, 通过一系列法律化、体系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措施来提高土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水平。 2.4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离不开科学有序的现场材料管理。务必要将施工材料按照确定好的施工平面布置图来进行堆放。在施工材料进场之前,应该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对其进行质量检验,只有检验合格的材料才可进入施工现场;若检验结果不合格,那么是不能签收的。对于到场的材料,材料管理人员应该要认真登记,并且统计材料的种类与数量;为了防止出现材料浪费或者材料丢失的现象,务必要基于各个施工班组的施工进度来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方法的实际运用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筑用地的限制,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土木建筑工程中,裂缝和渗透是建筑质量的主要问题,而注浆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问题的产生和扩大,达到加固建筑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注浆施工技术的本身优点和适用范围,结合施工方法探讨其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土木建筑,注浆施工技术,应用方法 注浆施工方法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广泛,对于施工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的质量把关过程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效果更是考察的重要标准之一。因其对于建筑结构的支撑力和寿命年限等方面都影响巨大,施工人员和建筑开发商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技术的应用情况。而在建筑的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注浆施工技术也能为建筑的裂缝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施工方法和应用范围的结合考虑和适应条件也需要随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注浆施工技术概述 1.1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 土木建筑工程中的砼建筑是目前的主要建筑方式,而砼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裂缝,主要是由材料本身的性质、结构的需求特性以及人为的施工不当或保养不当引起的。而这些裂缝的产生,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效果,而且会伴随出现渗水现象,同时渗水又会对砼结构本身造成更大的损害,裂缝也会越来越严重,对于建筑的安全性产生巨大威胁。注浆技术对于这种裂缝是最好的医生,通过填充浆液的流动、渗入、凝结、固化能够有效填补砼建筑的裂缝,并对裂缝进行粘结固化,重新赋予砼一体的坚固优势。而在其他比适于砼建筑的情况下,注浆施工技术又可以使用浆液的灌注而达到加强建筑材料本身的结构强度的效果,在一些以土质较软的情况下,尤其是地基等建筑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 1.2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中的特性优势 注浆施工技术的特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施工过程,二是施工效果。从施工过程来看,注浆施工技术的施工条件要求不高,设备小,所需空间小,可在小范围内施工进行,并且针对性强,可局部操作,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小,灵活度高,操作简便,适应于各种施工环境。从施工效果来看,注浆施工从砼内部结构入手,对于裂缝和老化的建筑Y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采用的填充浆液多采用加强型材料,不仅对于裂缝起到填充目的,更能粘结砼自身结构,提升建筑结构质量,有效延长建筑物寿命,且材料的使用浪费极少,不会污染环境,加固以后的建筑也更加符合环保节能理念。 2、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的方法 2.1注浆材料的选择 在开展注浆施工前应对注浆液的配置材料进行选择,其主体材料为水泥,并在其中添加了各种有机高分子辅料.在材料当中以水泥为主,其稳定性较强,并且能够在搅拌过程中形成胶状体,在凝固之后形成胶结体.而有机高分子辅料本身质量也要严格的要求,其必须为水泥提供耐磨性、耐老化性,同时还需要增加水泥凝固后的强度.另外,注浆液的材料在凝固前必须拥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进入水泥裂缝之间,但在凝固之后其渗透性必须大幅度降低. 2.2注浆施工技术 土木工程当中混凝土墙体发生裂缝是一种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利用注浆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对这一问题进行修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先将选择好的注浆液材料进行混合,并加入水进行水化反应,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搅拌,增加各材料间的接触面积,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材料在添加过程中不能一次添加过多,这样会使得注浆液内部的密度不均匀,影响凝固效果,增加裂缝的发生率.在配置好注浆液之后可利用浇灌设备注入到土层或混凝土裂缝当中,时其与混凝土紧密结合,然后对注浆后的表面进行平整,保证混凝土墙面的平整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劈裂式和高压灌注方式,其中高压灌注方式主要是利用高压水枪将浆液直接关注到缝隙当中,这种方法能够降低注浆液在灌注过程中发生的凝固情况,从而提高材料的使用率.而劈裂式则需要专用的设备进行施工,其主要是提高注浆液的自由流动情况,进而增加灌注后墙体的稳定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裂缝较小,并且仅出现渗水的情况,则可以采用涂抹的方式进行前期修复,并做好后期维护和保养工作. 3、注浆施工技术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3.1注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结构中的应用 土木建筑中,地下室的结构对于整个建筑的支撑起到地基的作用,其结构质量要求更高,而地下室一般又较为潮湿,对于其建筑结构的考验更是严峻。因此灌浆施工技术在地下室中的应用十分常见。在其施工过程中,主要需考虑注浆前的清理和注浆的完整度,必须保证确定一个孔洞完成灌注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孔洞的灌注,注浆完成后,也需要进行较为长期的监测,必要时进行二次补注,确保注浆的加固效果。 3.2注浆施工技术在墙体结构中的应用 承重和主墙体的裂缝主要是由建筑时的施工不规范埋下隐患引起的,随着温度的变化,墙体产生一定的热胀冷缩造成裂缝,而墙体中的潮湿也极有可能引起裂缝中虫蚁的埋伏。因此在这样条件下的注浆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拉伸力。 3.3注浆施工技术在室内及厨卫结构中的应用 厨房和卫生间等室内建筑区域的用水量大,水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就比较严重,而渗水情况的避免也最为必要,一旦建筑出现裂缝,在大量的水的流动作用下,裂缝会迅速扩大恶化,对整体建筑结构质量造成重大安全问题。而在注浆施工过程中,又由于室内的管道以及电路线路的复杂情况的影响,使注浆施工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为多变。因此在对于室内厨卫建筑的注浆施工中,对于环境的考察和检测,对施工前的综合规划很重要。而实际施工中一般采用嵌槽施工方式,不会破坏室内整体结构和美观度,也可以在最小施工范围内达到加固的目的。 结束语 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质量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在建筑中实际施工上的应用也是十分灵活的,既包括室内,也包括室外,既包括承重部分,也包括防水部分,注浆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的加固和修护效果都十分显著。在实际施工中,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施工过程的严谨和认真,注浆需彻底、完整,这也要求施工人员不仅要重视注浆技术的应用,更需要注重注浆技术施工的质量。而在未来的土木建筑工程中,注浆施工技术的使用也必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作用,正式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专业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今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视土木建设工程专业的发展了,因为要技术,就要有专业人员,而要专业人员,就要看这一专业,因而我们要深入了解该专业。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知识技能;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 一、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简介 所谓的土木建筑工程,是指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过去曾经将一切非军事用途的民用工程项目,归类入此类,但随着工程科学日益广阔,不少原来属于土木工程范围的内容都已经独立成科。从狭义定义上来说,土木建筑工程(Civil Engineering)也就是民用工程,即建筑工程。蛄河胨淼拦こ獭⒀彝凉こ獭⒐路与城市道路等这个小范围。 二、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特点 该专业以培养优秀“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为国内外名校的更高层次教育和国家的基本建设输送优秀毕业生。该专业现有: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工、工程测量等4个专业实验室,具有结构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资格。在专业培养中,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毕业生已在国家的建设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中部分学生已成长为设计院院长,企业总工程师,部门经理或技术骨干;部分学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 三、土木工程专业要求的知识技能 (一)空间想象力。建筑本身功能决定它立体的东西,通过平面的点线能想象到它在实际空间的实际形态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二)力学学习、应用能力。没有良好的力学基础是不可能学好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 (三)认真、细致的作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严谨的,土木工程也一样。无论将来做设计、施工还是监理,你的“作品”(建筑物)都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必须认真、细致。 (四)较强的动手能力。这里的动手能力是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土木工程就是实践,它重在落实与操作,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这就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处理、解决问题。 (五)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辛苦的代名词,从事这个行业就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土木工程专业大体可分为道路、桥梁工程与建筑工程两个不同的方向,在职业生涯中,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总体来说,土木工程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一)工程技术方向 代表职位:施工员、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 代表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等。 就业前景: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一样,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2004年进入各个人才市场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在很多城市的人才市场上,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已经跃居第一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只要人才市场上没有出现过度饱合的状况,可以说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一直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 (二)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 代表职位:项目设计师、结构审核、城市规划师、预算员、预算工程师等。 代表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交通或市政工程类**机关职能部门、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 就业前景:各种勘察设计院对工程设计人员的需求持续增长,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需要更多的现代化设计规划人才。随着咨询业的兴起,建筑行业的咨询服务人员也成为土建业内新的就业增长点。 (三)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 代表职位:监理工程师 代表行业:建筑、路桥监理公司、工程质量检测监督部门。 就业前景:工程监理是新兴的一个职业,随着我国对建筑、路桥施工质量监管的日益规范,监理行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国家工程监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工程检修方向 代表职位:轨道交通及铁路工务部门工程师,一般是建设单位内部的工程技术人员。 代表行业:轨道交通,铁路工务段(处)。 就业前景:十一五规划全国路网10万公里,许多大中城市兴起修建地铁交通,这些轨道建筑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来检测和维修。 (五)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代表职位:公务员、教师 代表行业:交通、市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及设计单位。 就业前景:公务员制度改革为普通大学毕业生打开了进入机关工作的大门,路桥、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才需要使得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的需求随之增长,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业的竞争一般较为激烈,需要求职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 五、小结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国家对城市建设加大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使得城市建设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自然带动了土木建筑工程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土木工程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及现代化施工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要求,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注重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加强技术素养的提高,以此促进施工技术质量更好地满足日趋提升的建筑土木工程质量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整体施工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土木建筑专业的发展及演变,只有从根本上抓起,从学生时代提高其从业者的素养,才能促进这一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城市化,从而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添砖添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试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所占比例日趋增加。由于建筑物在厚度、体积及高度等方面的逐渐增加,建筑物自身基础承受的负载也越来越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被广泛应用。为了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得以保证,本文首先对土木工程当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具有的技术要点及施工设计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促使土木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方面得以保证。 0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在具体的工程建设当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施工工程的增加,对于施工材料的性能则给与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相应性能检测方面予以重视,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通过较长时间的工程检测工作发现,由于混凝土出现自干燥现象的增多,其所导致的自缩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这些也是相关工程人员需要对其给与积极控制的问题所在。 1 混凝土自缩现象的原因分析 1.1 水泥因素 水泥是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各种水泥在净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缩能力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自缩值偏大的水泥主要有早强水泥及铝酸盐水泥,而自缩值较小的水泥有低热及中热水泥,在使用后期时,矿渣水泥在自缩值方面会不断增大,此外,水泥的细度对于其自缩值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出现水泥过细的状况,其在早期使用当中其自缩速度就会加快。 1.2 外加剂因素 利用高效减水剂能够实现流动度增大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对于自缩值具有显著降低的效果,而高效减水剂在类型即量上的差异,对于自缩作用不存在明显性差异。对于干缩减少剂来讲,其对自缩值能够降低50,主要是由于干缩减少剂对于毛细水表面张力具有降低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膨胀剂表现出来的对自缩作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氧化钙型的膨胀剂对自缩具有降低的作用,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膨胀剂尽管在早期会出现相应的膨胀状况,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进行收缩,且不同类型膨胀剂收缩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1.3 矿物掺合料因素 在对混凝土进行配制时,通常情况下均在水泥当中加入比表面积400m/kg以上的矿渣,但是对于120d的自缩值而言,它会随着矿渣掺入量的增加而不断变大,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矿渣量比表面积是337m/kg时,针对120d的自缩值来讲,其在矿渣的掺量变化的影响方面就会比较小。如若在水泥当中掺入硅灰,则会造成混凝土自缩值出现增大的状况,而如果将硅灰的掺入量增大,那么其相应的水泥浆自缩值也会随之出现增加的状况。针对3d龄期后来讲,其在粉煤灰掺加后自缩增长速度与空白混凝土相比,要明显性大于后者。如果在水泥当中掺入的粉煤灰大于20,那么其在自缩的作用方面就会湿度减小。若在水泥中添加偏高岭土,当其含量为10时,则水泥浆在自缩值方面会达到最大值。 2 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 2.1 机理设计 对于基本材料的选择来讲,可在水泥当中掺入存在ZY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可当带取代后浇带巩固后,对混凝土结构实施连续浇筑。就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标准予以参考,将广场底板实施相应的分块操作;对于后浇带,可将底板实施4块划分,并以此实施相应4个浇筑单元建立,并且在块中无相应膨胀加强带设置,然后将其再实施5块划分,整个底板最终则给与16块划分。当对底板实施分块予以确定后,在顶板及墙板与底板相应位置处,给与一个后浇带及加强带设计,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巩固。膨胀加强2m带宽,对于边缘,每侧均予以密孔铁丝网设置,且用钢筋对其实施加固,避免在加强带外的混凝土出现流入内部的状况。膨胀现象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具有减弱作用,所以,对于膨胀加强带的混凝土来讲,应对其强度等级给与不断提高,而在搭配材料方面,包保持其材料组成的合理性,最终促进结构功能得以优化目标的实现。 2.2 补偿收缩混凝土 以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作为施工的基本标准,对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来讲,其所形成的自应力混凝土主要于0.2~0.7MPa以下。要想对限制膨胀率进行准确测量,应在实验室就ZY试件的限制膨胀率试验给与完成,通过实现可知,在水泥当中掺入ZY,能够将微膨胀性予以得出,而掺量大小状况与膨胀率之间呈现正比。 2.3 配合比的设计 ①水泥:砼材料:选用常规硅酸盐水泥(42.5MPa)。②砂:选用长江中砂,其相应细度模数为M×2.5~2.7,表面密度为2.63g/cm,宽松密度为1405kg/m,紧密密度为1500kg/m,含泥量应≤4。③石:采用湖州石子:粒径区间为6~31mm,连续级配,压碎指标区间为7~9.6,含泥量应≤4。④膨胀剂:采用ZY膨胀剂。⑤掺合料:Ⅱ级粉煤灰。 3 具体方案分析 某医疗楼地上12层,地下3层(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97000m2,建筑总高度为48.85m。地上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该工程基础底板厚度为1500mm,混凝土强度和抗渗等级为C40P 8,基坑底板的标高是-15.47m,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由防水保护层往上一次性浇筑1.5m,直至基础底板上标高,每层厚度约为500mm。基础底板属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具体施工技术如下。 3.1 后掺少量减水剂的控制 在正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清楚掌握现场的施工环境,尤其是温度因素。在7~8月份时,混凝土浇筑则会造成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的状况,且在稳定性方面受到一定影响。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停留一些时间,如此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到混凝土的入模时间,甚至影响到整个混凝土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混凝土难以满足施工的需求。在配合比当中,其FDN2I减水剂量数值为0.7,通常情况下,此种减水剂相应的掺量最高应为1,而在后续掺入减水剂时,其考虑值0.3以内。对于后掺法来讲,其与先掺法或同掺法相比,在减水作用上会出现不断增强的状况,这样就可以起到对补偿坍落度的损失给与弥补的目的。对于相关工程单位对混凝土运输车的安排来讲,其在搅拌时间上应控制在32转或者是1分钟以上,并且还要安排相应技术人员对材料配制进行控制。 3.2 地下室顶板浇注的控制 本工程混凝土浇筑方案为斜面分层法浇筑,针对其地下室长无缝混凝土结构的具体状况,对其应制定规范、严格的施工安排,促使实际运用状况与相应的工程方案相符,针对地下室顶板的浇筑来讲,当对地下一层的墙板到地下室顶板梁下口浇筑完成后,将地下室顶板的浇筑予以完成。在对顶板实施浇筑时,应对早期可能出现的裂缝状况给与事先把握。从缓凝土在收缩状况下,所产生的秩序状况来看,裂缝通常情况下在初凝到终凝容易产生。施工人员应对施工方案按照自身经验进行调整,将顶板实施二次或者三次抹平及搓平操作,特别是在初凝时实施抹平操作,特别是初始凝结使的抹压,以此做出可以控制在初期的裂缝的措施,这样才能最好的掌握裂缝控制。 3.3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应对墙板混凝土在配合比方面给与更为严格的设计,经过对其验证证实后,决定对其采用减少水和灰的具体方案,对于底板及墙板来讲,其同为C30及P12,底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7,墙板的水灰比应控制在0.41,坍落度指标底板应控制在20cm,控制墙板坍落度指标应设计为15cm。上述方案的实施,对于用水量的减少及混凝土的收缩的控制,均具有很好的效果。 3.4 地下室混凝土的养护 按照养护制度,在混凝土抹压后,能上人时,即铺上麻袋片或草席,用水浇湿保养,混凝土硬化3~4小时后,底板与顶板均筑堰蓄水3-5cm进行养护,墙板采取不问断淋水保温,采用这些养护方法不得少于14天,墙板侧模的拆除也不少于7天。以上养护措施的实施对地下室应用超长无缝结构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相关的性能检测给与足够重视,还要对相关的质量要点进行严格的把控,最终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寿命的延长目的,对工程费用进行节省,实现工程质量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浅谈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 摘 要:钢结构是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的应用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其自身在多方面特点,也使其在应用中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尤其在高层建筑及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中更为适用。为加深大家的了解,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主要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钢结构;主要应用 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各类新型建筑工艺的运用,现代土木建筑工程在规模和外形上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建筑的高度更高,且在建筑外形上也更趋向于复杂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充分保障建筑结构的整体质量与稳定性,保障建筑施工及使用的安全就显得愈加重要。钢结构作为一种主要适用于超高层、大跨度或不规则外形建筑的结构形式,加强对其应用的研究有着很大必要性。 一、钢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优势 1、自重轻,抗震性能好 钢结构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其主体选材以结构强度较高的优质钢材为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这也就有效的降低了结构的自身重量,以塔楼为例,利用该结构形式建设其在整体自重上可以较传统结构形式减轻约30%,这种情况下建筑所受到的地震作用相对得到了更好的控制,经试验分析得出,钢结构形式的合理应用能够减少超过10%的地震影响作用,这也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2、施工便利,质量稳定 在施工方面,钢结构的施工几乎不会受到外界天气、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且所选用的施工工艺简单,更容易实现施工的规模化,同时,钢构件施工与混凝土构件施工之间并没有太大冲突,容易实现交叉作业,而且内部施工也可以与外部装修同步推进,这对于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以及保障施工进度都具有着良好的作用。此外,钢结构在材料的延展性、抗压性及韧性等方面也要优于传统混凝土结构,这也就更好的保障了其结构质量及整体稳定性。 3、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相较于混凝土材料而言,钢材本身便具有着更好的可塑性,在一些相对跨度较大,且支撑结构设置受限的建筑工程中,钢结构显然更为适用,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也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空间,满足人们对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而从结构造型的角度来看,混凝土结构造型往往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钢结构良好的可塑性以及焊接施工的方式,都使得其能够根据设计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样式,并且不会造成成本的过度消耗。 4、环保节能 钢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据测算一般混合结构中混凝土的使用量约为0.45m3/m2,而应用钢结构能将混凝土的使用量减少到0.2m3/m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也有效地节约了工程建设中资源消耗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在能耗上也相对更低。另外,由于钢结构施工中减少混凝土拌制以及浇筑机械的作业量,且不需要过多消耗砂石等自然资源,所造成的扬尘等空气污染也相对较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较小,加之施工所产生的钢材废料能够有效的回收再利用,这也体现出了钢结构在环保方面的优势。 二、土木建筑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 1、箱型柱安装 箱型柱的安装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即材料采购、加工、运输、吊装、连接的顺序。在安装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防锈处理方面,应先去掉钢结构表面原有的铁锈、油污,再进行防锈油漆的涂刷。其次是吊装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吊装,通常为先由中心开始吊装,之后再向四周拓展,并要充分保证安装的对称与稳固性。最后是连接方面,为确保连接的质量与施工的效率,一般会先采取临时连接的方式,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单元框架,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与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达到最佳位置后,再进行焊接,并要做好焊接后的质量检测,确保箱型柱安装的质量。 2、钢柱的制作与安装 钢柱的制作与安装必须要以土木工程实际的层高及总高设计作为基础依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受力的特点,合理确定钢柱的设计长度。在钢柱制作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的要求进行,要准确控制好制作的误差,即使微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建筑整体结构受力性能发生变化,并且要严格规定每一钢柱制作和安装的位置,严禁互换使用,可以通过编号的促使明确进行区分,以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 3、钢梁安装 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梁主要包括主梁、次梁、外挑梁三种类型,其在安装方面也各自有着自身的要点。主梁的安装施工一般是采取捆绑串吊的方式,具体吊装数量要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进行确定。次梁及外挑梁安装一般可采取单根吊装方式进行。 4、框架梁的设计与安装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层或超高层土木建筑工程中的框架梁使用的都是H型钢,在框架梁的设计与施工中要重点注意框架梁与钢柱结构的连接质量,一般连接方式以钢性连接为主。一般钢结构建筑中的钢柱都为贯通型,在框架梁的上下翼缘处,在钢柱内应设置横向加劲肋框架梁,并严格按照设计编号正确就位。对于梁柱连接的节点位置也要加强重视,应确保其延性良好,并且连接质量满足工程要求,一般会在制造时,与框架梁所在位置设置悬臂梁。在翻样下料和焊接施工中严格控制好施工的精度,主要对下料长度的准确把握,避免其超出设计长度,并要将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变形考虑在内,可通过实验测算出其变形量与变形规律,保证下料长度控制的有效性。框架梁上下翼缘的连接,可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焊接连接的方式,多是选用带衬板的全熔透焊技术进行施工。 三、土木建筑钢结构的施工技术 1、钢结构施工技术交底 为确保钢结构施工的质量与效率,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主管领导应组织所有施工参与人员,将施工条件、工程概况、施工范围、图纸设计思路、施工重点、技术要点、质量控制要求、进度要求、验收标准、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注意事项等细致全面的交代下去,确保每一位参与施工的人员充分了解工程建设施工各方面的细节与要求,并最大限度的控制施工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 2、建筑钢结构的连接 钢结构建筑所要应用到的钢构件相对较多,在保证构件生产质量的前提条件下,还必须要保证钢结构构件的高质量连接,使其装配成工程需要的结构整体,因此,如何保证构件连接的质量与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钢结构构件的连接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即铆接、焊接、螺栓连接,其中铆接在早期施工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由于其连接后节点处会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影响,这也就容易导致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不足;相对而言焊接方法在保障结构稳定性方面则有更好的表现,这主要是由于焊接连接的构件在受力的连续性上相对更好,但这一方法对施工作业有着较高的要求,应用上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螺栓连接法,利用高强度螺栓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连接效果,并且也能够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与强度。 结论:本文首先对钢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阐述,之后从土木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以及钢结构施工技术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在现代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加强对钢结构应用的研究也显现出了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国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市场。但是伴随着城市建筑行业逐步的兴起,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也越发的紧张,引发了人口居住问题以及交通问题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高层建筑的逐步建造则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一局面,高层建筑的建造离不开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因此需要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引言 高层建筑在我国城市建筑中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但是由于高层建筑对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的技术应用以及操作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所以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使我国的高层建筑工作更好的开展。 1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的建设步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迅速。随着高层建筑工程的不断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也逐步的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城市建筑工程当中[1]。因为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果长期处于空气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就会出现裂缝现象,这便严重的影响了高层建筑的质量性和安全性,也为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在城市开展建筑工程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良好的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于土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进程中,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2]。 2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 由于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温度感应的特性,因此在较高温度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裂缝的现象,裂缝的出现会破坏建筑的整体的受力结构状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承载性和抗压性,进而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裂缝的出现,也会导致一些具有侵蚀性的物质深入到建筑的内部构成中,例如建筑中的钢材结构会因雨水的侵害而生锈,木材也会因为潮湿的环境而变形甚至是腐烂,严重的降低了建筑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对于建筑的危害是多个方面的。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就是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整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使城市建筑工程的开展更加的具有高效性和高质量性[3]。 3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 3.1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可以良好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将沥青或者是砂层设置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和地基结构之间,可以有效的降低地基结构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力,进而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的有效减轻。沥青层或者是砂层在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中的应用原理为:降低温度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凝聚效果,从而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温度,使得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度差较小,进而有效的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的可能性。 3.2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预先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预留水管,进而只需要将冷水注入到预留的水管中,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的降低。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也应当尽可能的降低水泥的应用量,选择其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新型建筑材料进行代替。例如热水泥材料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材料等都有较好的散热性,这些材料的应用也可以有效的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或者是变形现象[4]。 3.3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 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也是减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应用技术之一。 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需要建筑施工工作人员不仅要严格的参照流程逐步的搅拌混凝土,还需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增加配筋的含量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裂性。同时也需要专业人员在搅拌的材料中加入适量的添加剂,限制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热胀冷缩性,也可以有效的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抗裂性的提升。 4 结束语 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首先应当明确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的重要性。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促使城市稳定发展。进而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目的分析。减轻以及消除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现象。最后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具体应用分析。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有效的控制约束力和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强制降温技术以及在进行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提升抗裂性能的技术。开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全面完善土木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促使城市建筑行业更加高效、稳定的发展,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的城市居住环境。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问题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座高楼的好坏,取决于它起时的根基是否稳,土木建筑工程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业,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象征。我们去旅游时,总会记住某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建筑业的发展不仅仅象征时代的进步,也在象征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建筑施工水平,改善建筑环境是每个建筑人的责任,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要克服困难,保证施工有质有量的进行,通过大家的努力把建筑业推向更高的水平。 1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想提高土木建筑施工的整体水平,就必须首先从建筑施工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为出发点,找出与之问题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1.1 土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涉及的很多环节、很多部门,程序也很复杂,所以找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合同是土木施工的重点,如果合同违约现象严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为了临时需要随意修改合同条款,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市场秩序;缺少合同的规范管理,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工程监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监理人员素质低下、定位不明确、监理面狭、监理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随意压价,抑制了工程监理的积极性,使监理市场混乱,限制了监理作用的发挥。建筑施工需要专职的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员,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减少人员节省开支,一人两职相兼,实质是主管施工质量,或存在施工安全员业务素质较差的现象。 1.2 建筑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的生活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施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就愈加的突出,土木建筑施工过程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建筑施工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有害气体、噪音、地震、等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污染,是现在土木建筑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好的环境需要大家创造。 1.3 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无论是任何行业,安全生产是核心内容,土木建筑的安全问题是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它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场地设备,施工人员和技术安全等内容。建筑施工露天高空作业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影响安全操作的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事故的主要是由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管理层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安全施工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其中高空坠物、硬物撞击、坍塌以及漏电等是多发事故。我们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工人的安全问题,我们看新闻的时候,总能看到,哪个施工场地又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重视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的首要问题。我们在施工时,我们要对现场社备,施工人员先进行安全管理,施工场地干净与否,工人是否带有安全帽,高空作业的装置是否安全,施工技术是不是安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安全管理是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保证建筑施工能顺利的进行。 1.4 建筑施工质量问题 “垃圾工程”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居住的建筑是否真正的安全,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都取决于施工方。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美观和适用等各方面要求。现在的科学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可是仍有些单位和个人的素质没有提高。虽然现在的建筑质量在不断改善,可是仍有一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这是因为某些单位和个人不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规范,盲目追求利益,才出现了那么多“垃圾工程”。常见的几种建筑施工质量问题有:施工单位事先编制的施工进度控制表不符合实际情况,监理单位未制定合理的监理实施方案,在拐角和节点部位粗糙施工,对于防水隔热结构设置不合理致使暖通和厨卫设施不能正常使用,个别检测单位责任心差,检查验收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建再多的高楼大厦都是浪费国家资源。 2 解决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这些问题,是直接产生筑施工事故的原因,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从源头抓起,要保质保量的去施工。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加大建筑施工质量监察力度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提高施工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强化施工企业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只有建立起质量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质量。其次,把好原材料质量关。采购的钢材、木材、砂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质检员要严格按照施工程序, 逐个逐项检查。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是保障施工安全进行的重要任务。例如:脚手架的杆件需要经过计算确定,连接件可靠稳定,安装拆卸时注意安全保障。对于进行高空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要有专门的安全保护装置,而且必须在天气适宜、无大风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要包围严实,防护网设置完善,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对于危险系数高,事故后果严重的部位应进行专项整治,相关部门在施工要制定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同时加大平时的安全检查监督力度。 2.2 提高环保施工水平,保护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看电视总看到的广告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发展纲领,我们要把它运用到土木建筑施工中,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等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先进高效的施工技术,减少灰尘、固液废弃物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降低噪音,避免打扰周围人的生活,使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选用环保优质的结构材料,减少反光,保证工程质量。 2.3 施工现场机电设备问题措施 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其机械、电全性能、安全防护装置必须符合有关安准要求,并对其颁发准用证。新购置的设备,必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设行验收,符合安全使用条件经企业技责人审批后方可投入使用。机电设备的应做到“定人、定机、定设备”,严禁不具资格的人员操作机电设备。小型电动使用前,应对使用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教育。 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很多自身隐患,无论从施工过程,还是从施工的部位角度考虑,很多实际问题都要解决,现场安全管理,项目管理,环境管理,设备安装等问题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建筑业施工者首要的任务。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如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 摘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是一项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系统性工程,它具有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等特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的土木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需求,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立足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管理质量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建筑工程中各种施工要素的综合运用体现。土木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签定项目合同的规定,对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施工管理,以此来达到规范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提升土木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此外,加强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还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生产企业形象,为土木工程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现状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近些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项目工程建设的范围得到了拓展。而土木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土木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展。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是要运用好现代土木工程向曼谷施工管理理念,努力实现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代化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土木建筑企业的工程施工管理都存在施工管理模式陈旧、行政管理手段运用过多、工程建设单位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不重视、企业的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此外,我国还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理论建设也比较缺乏,不少土木施工企业完全是凭自身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进行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这种相对滞后的施工管理不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是定性作出判断而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必然要被社会所淘汰。 二.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措施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了土木工程施工前后各个环节的内容,通过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合理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来使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进而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现代社会,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1.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 设计图纸是土木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现实依据。在进入施工阶段之前,必须要对土木建筑工程的图纸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确定了工程施工设计图纸方案后,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要与图纸设计人员一起对设计图纸方案的可行性、细节内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图纸方案的精确性,进而保证工程建筑施工效益的最大化。在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的设计意图进行充分领会后将需要设计的项目内容融合在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请专业的工程设计单位对工程施工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工程设计图纸方案中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工程设计的建议,从而将设计图纸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施工之前就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对工程图纸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改之后,要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方进行及时的通报,保证实际施工与图纸内容相匹配。 2.加强项目工程的现场管理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此外,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具体来说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2.1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完善 质量是项目工程施工的核心和重点,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予以重视,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得到保证,也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加强功臣施工的质量管理,还必须将工程质量观念落实到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细节之中,以此来维持项目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确立比较完善的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的质量体系,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来推动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 2.2加强对各种工程施工资源的正确运用 工程施工资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建筑材料、设备等内容,这些施工资源都会对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施工人员是项目工程施工的直接操作和控制者。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将人作为施工管理和控制的核心,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来带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位工程施工人员都能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观念。其次,施工机械是土木建筑工程的工具,很多高难度的作业都必须要通过机械设备完成。当前,很多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都具有跨度大、范围广、领域多、种类全等特点,机械设备使用不当不仅能导致企业资产的浪费,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作业效率。企业内部需针对设备监理健全的机械设备的档案,日常工作中保护好机械设备性能,这样才能使得机械设备长期处在最佳状态。鉴于机械设对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的重大影响,在选择机械设备时必须谨慎对待。 3.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建设 项目工程的安全问题是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进行。加强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主要应该从这几方面来加强: 3.1加强工程设计安全 项目的设计安全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后期工程施工的作业情况。在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保证工程施工在设计阶段的严谨、科学。 3.2加强安全、合理的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制度建设,也是保证项目工程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措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工序进行有效的规范,使得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还要将“安全”作为核心理念融入到工程施工的管理制度之中,通过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对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规范。 3.3加强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也是加强项目工程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工程人员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提升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方式来让工程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在接受安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责任意识的提升,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摘要: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本文首先阐述了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并对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一、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存在的裂缝问题 混凝土施工材料是由诸多不同材质的原料组成,很容易致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裂缝问题。另外,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后,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因素,也会导致其发生裂纹问题,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危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基 地基在混凝土整体结构施工完成后,会发生不均匀的位移,对其内部产生应力,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 (二)施工工艺 由于在土木工程的施工中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不严谨,致使工程在后期使用时发生裂缝。 (三)钢筋锈蚀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没能做到对钢筋的全方面保护或者是保护措施的不规范,使钢筋后期发生锈蚀,导致混凝土产生涨裂。 (四)温度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在整体结构完工后,由于受到外部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其发生变形、裂缝。 二、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为了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问题,除了要进行严谨、规范的施工以外,还应该加强对其外部温度因素及其自身热胀冷缩性能的进一步完善,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性能。 (一)增强抗裂性能的技术应用 1、控制混凝土材料配比。在进行对混凝土材料配比的过程中,杜绝存在任意性,必须要按照相关的配比要求及技术方式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配比。在进入正式土木工程施工之前,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必须要对混凝土材料的配比验证及试验流程予以确定,通过多次的配比试验,对其结果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较为合理的配比。通过此种方式,使配比之后的混凝土材料符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基本要求,从根本上保障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另外,在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时,必须要确保各种材料能够充分的融合、搅拌,避免发生离析现象。 2、适当加入配筋。如若在混凝土中适当的加入配筋,可以起到有效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的作用,如果能将具有较小间距、较小直径的配筋适量加入到混凝土中,就会明显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效果。因为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到土木工程中去的时候,所产生的结构配筋是很少的,所以将配筋适当的添加到中间部位,才能实现对混凝土结构薄弱部分的管控。 3、添加剂的使用。由于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因此想要对此予以有效控制,就必须使用相应的对策实现对混凝土自身收缩特性予以控制,确保混凝土的自缩特性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浮动。这样就需要依据混凝土的外加剂来实现对相关规范措施的控制。比如说通过开展限制膨胀率的实验来得到膨胀率数据,使用较先进的技术方式控制膨胀率,以此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二)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应用 1、控制浇筑温度。由于外界气温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浇筑温度带来一定影响,浇筑温度的提高对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会带来极严重的影响,所以说在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必须要避免在炎热夏季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如果说一旦避免不了的将施工时间安排在了正午,必须要辅以材料的降温措施,通过冷却控制浇筑温度。 2、控制水泥用量。在土木工程施工实际中,出现水泥水化现象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基于此,必须通过减少水泥用量来予以控制;同时,减少了水泥量,也就必须要通过添加其他材料的含量,以此来达到相互平衡的作用,符合施工的强度标准。比如说可以通过添加减水剂或者是混合材料代替水泥;或者采取搅拌技术来加以控制,不仅可以促进混凝土内部热含量的散发,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良好的搅拌效果。另外,低热水泥也是当前市场中新型的一种材料,比如说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等材料都能够起到改善混凝土温度的作用。 3、强制性降温处理。当遇到较特殊的情况时,对于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就必须要通过强制性对策来实现,比如说使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法,促使冷水排入管中,以此来起到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作用。 (三)混凝土的浇筑和捣注 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整体浇筑和分段浇筑方式进行选择。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将分区定点、循序渐进以及一个坡度的原则给贯彻下来,结合混凝土泵的坡度,将两道振捣点分别设置于上层和下层。在混凝土的卸点设置第一道,促使上部振实问题得到解决;在混凝土的坡脚设置第二道,这样下部混凝土密实度就可以得到保证。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个部位进行选择,标高符合设计要求之后,然后将连续浇筑模式应用到坡面。完成了混凝土的分段浇筑工序之后,可以将二次振捣或者表面挤压工序应用到混凝土的初凝阶段,将表面积水给排除掉,并且利用木拍来反复挤压,避免有表面裂缝问题出现,促使大体积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得到全面提高。通常情况下,选择在夜间来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这样新旧混凝土之间的温度差距就可以得到有效减少。 (四)对钢筋的位置适当调整 通过对钢筋的配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可以对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度的传递分布筋进行增加,以便及时传递内部的热量,避免增高内部热量。一般情况下来讲,在钢筋配置设计过程中,通常将配筋率不改变以及上下皮配筋差异的方案给应用过来,也就是将不同的钢筋分别应用到没有柱板带的地方和有柱板带的地方;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厚度在1m左右,为了更快的散热,可以将25钢筋设置于底皮钢筋和顶皮钢筋之间,在温度分布筋方面,保证每平方米一根,在上下连接中,利用的是搭接焊的方式。通过这样的分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小钢筋的直径以及钢筋之间的间距,这样混凝土的收缩程度就得到了减少,采用上下搭接的方式,还可以迅速散发中间的热量,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五)减少约束力 首先是对内部约束力进行减少,因为温度应力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约束的主要来源,那么为了减少内部约束,就需要对温度应力进行降低。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一些措施来减少温度应力。此外,还可以将一些保温方法给应用过来,如暖棚法、覆盖法、蓄水法等等。这些保温方法都经过了大量的实践,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度,促使其与外部温度之间的差异得到减少。其次是对外部约束力进行减少,为了减少外部约束力,主要是对地基对混凝土结构约束力进行减少。通过研究发现,如今通常是对滑动层进行设置,以便促使地基对混凝土约束力进行减少。具体来讲,滑动层指的是将沥青油毡层或者砂垫层设置于大体积混凝土和地基之间。通过设置滑动层,可以促使地基对大体积混凝土的约束得到有效减少,混凝土地块的自由变形不受影响,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裂缝问题。 (六)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养护工序也非常重要。通过养护,可以促使混凝土的温度与湿度符合相关要求,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进行有效控制,以便正常发展混凝土强度,避免有裂缝问题产生。在养护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在保湿保温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降温速度维持在一个较为缓慢的水平。另外,在夏季施工的过程中,通常将蓄水保护或者流水保护的方式给应用过来,冬季施工过程中,则需要利用麻袋进行覆盖,并且将碘钨灯应用到侧面进行养护。蓄水法指的是将双层麻袋覆盖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并且浇水湿润。在不同情况下,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的是硅酸盐水泥或者矿渣硅酸盐水泥,那么就需要保持在一周以上;如果混凝土具备了抗渗要求,或者将缓凝型外加剂掺加了过来,那么就需要保证在两周以上。 三、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想要确保其施工质量就必须要严格依据施工方案,做好周密安排;同时,由于混凝土质量直接决定了施工技术的水平高低,因而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处理,对整个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建筑工程论文: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践中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着重探讨和研究了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介绍了提高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一些控制因素和控制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土木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前言 现代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厚度的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其承载负荷也相应增加。这一要求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土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高质量的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为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推广提供了支持,降低的水灰比也进一步改善了建筑材料出现断裂的情况。但从现实来看,仍存在着一些原因,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裂缝现象的产生。这一现实情况下,对出于裂缝产生考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来有地规避裂缝现象的产生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 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严密监察,其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的监察尤为必要和重要,因为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要做好监督与控制工作,作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要高度注意的是原材料的使用,为了确保混凝土的经久耐用,要严格遵守规范标准,搅拌工作也要细致地按比例进行。由于原材料是影响建筑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是否会出现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材料分配比例的影响,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对原材料利用的精准性。 (2)、配制大体积混凝土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项是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为什么要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温控施工呢?原因就是尽可能地缩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配制时需要以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设计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内外温差,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二、混凝土的搅拌施工技术 首先,在搅拌时应当实现规定好搅拌制度,针对一次性投料量、投料的顺序及搅拌的时间都要事先确定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制作出优质均匀的混凝土。同时还要选取合适的搅拌机器;投料时,一次投入量不应当过多;搅拌的最短时间必须满足相关施工规定,这些都是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此外,在第一次进行搅拌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砂浆流失情况,针对已经搅拌完的混凝土应当卸载干净,而在卸除完所有混凝土以前,禁止再次投入原料进行拌料。同时,要严格依照配合比进行,以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施工标准与要求。 三、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在土建施工建设中,核心以及关键的环节就是混凝土浇筑,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浇筑的持续性以及层次性。在进行浇筑时,要分层次以及分阶段的进行,依据钢筋稀疏的程度以及土建结构将高度进行确定。除此之外,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保障持续的进行浇筑,不能存在间断。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前,要将模板标高、尺寸、位置、刚度以及强度等进行详细检查,如果在地基或者是土基进行浇筑的工作,要将淤泥以及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将防水以及排水工作进行落实。 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的过程中,还存在捣实以及施工缝等技术。如果不能够持续的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浇筑过程中存在间断,就要使用施工缝这项技术,在对施工缝进行位置的确定时,要依据施工的方案以及设计在浇筑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确定。同时,在对混凝土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都会将施工缝进行预留,因为在施工间断的地方,旧混凝土与新混凝土在结合方面具备的能力相对较差,在整体的结构中是非常薄弱的。所以,在施工方便而且剪力相对较小的位置预留施工缝。在浇筑工作后期,会运用到养护的技术以及捣实的技术,使工程能够得到完善。 因此,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要对施工技术进行严格控制,使混凝土能够顺利的进行浇筑,对施工缝要进行预留。保障混凝土施工质景,保障工程整体质量。 四、做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泌水与表面处理工作 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的时候,所产生的泌水会顺着混凝土的坡面流到坑底,然后让这些泌水从侧模底部的开孔排出基坑。在混凝土坡面的坡角与顶端模板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浇筑方向的改变,而出现集水坑的现象,这时需要使用水泵及时的把所产生的泌水排出,以解决泌水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同时,因为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两到八小时,需要按照标高要求进行刮平处理,在刮平处理以后,使用模板进行反复的碾压,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然后再使用铁面板进行收面处理,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强度是不均的,使得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往往从强度低的地方开始。如果不能够有效的控制混凝土的质量,那么会因为离差系数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混凝土裂缝。所以,需要不断加大对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避免混凝土裂缝给工程质量带来的影响。 五、合理掌握拆模时间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浇筑完成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即可拆模。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新浇筑混凝土拆模过早,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但如果在拆除模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轻型保温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拆模时间应视水泥类别、结构形状、荷载情况及环境温度等不同而不同,在施工中应注意掌握。 六、控制温度应力的技术 首先,作强制降温处理。在情况较为特殊时,就需要采用强制性对策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如采用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的方式,将冷水排入观众,就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其次,减少水泥用量。水泥水花现象的出现是土木工程中的一个不良现象,因此,需要合理减少水泥用量。相应的,减少了水泥用量,就需要添加一些其他材料,以此来形成互为辅助的施工标准强度。如可适量条件减水剂和混合材料,这里搅拌技术是一个适宜的选择,不但维持了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也有着良好的搅拌效果。就当前的来看,地热水泥是市场的主流,如大坝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均能够有效改善混凝土温度;最后,有效控制浇筑温度。气温变化对于混凝土浇筑温度是有着一定的制约性的,提升浇筑温度,对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影响是不利的。因此,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时,应当避开炎热夏天,如施工时间必须定在正午时,适当的材料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合理冷却方式的应用,来有效降低浇筑的温度。 七、混凝土后期养护施工技术 混凝土养护时间如果不足的话,则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中,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混凝土的后期养护工作,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对此,在浇筑完混凝土以后,要及时采取洒水措施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的表面湿润,避免受到风吹、暴晒、干燥及寒冷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混凝土裂缝和非常规的收缩等问题产生,从而确保水泥可以充分进行水化。 八、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具有系统性较强、涉及面较广、复杂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裂纹的出现,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房屋的坍塌。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各个阶段的各方面进行控制,还需要考虑各种错综复杂的特殊情况对施工的影响。在必要的施工方案下,注意配合好必要的工作和材料,做好浇筑工作的养护和搅拌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学导论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全面系统地了解专业的全貌。专业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教学内容要安排妥当,使学生明确专业体系,本文是对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导论;教学内容;成绩评定 一、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开课背景 广东白云学院自2010年始,在基于CDIO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学校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入门的引导。对于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头脑里对专业的认识是一片空白,知识的积累只是对基础课程的认识,对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就业去向,是全然不知的状况。为配合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要求相应地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专业知识链的基本构成。帮助学生把握大学中课程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大学新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自从学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之后,原属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学校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也纳入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教学内容(二)课程教学方法因课程教学内容所需,任课教师基本上采用分组形式。在上第一次课时,先将学生分好组,上课时边讲解、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汇报。(三)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的界定从开设此课程到目前来说,教学内容的界定是最大的问题,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具体内容到底要讲哪些内容?导论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学科导论和专业导论,具体到专业导论课程里,是否需要讲解学科导论的内容?一直在探讨阶段,没有定论,有的专家认为要讲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构成体系;有的专家认为让学生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且学校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加进来后,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提高了。2.课程学分和学时的界定本身专业导论课程是对专业的初步了解,学分和学时应该不能过大。但学校要求是3学分,共48学时,教师讲课较吃力,在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申请将原3学分变成了2学分,学时降为30学时了,但自我认为还是不妥,参考其他学校人才方案的设计中,导论课程学时基本上是8学时,认为这个学时比较妥当。3.任课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专业导论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必须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较熟悉,并会计学专业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本课程的教学才能达到效果。但广东白云学院本身是民办高校,从建校开始发展到现在,因缺乏办学管理机制,导致师资不足,教师流动性较大,并且学历、职称符合高校教育师资的要求差距较大,能胜任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都很怵头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针对的讲解不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与学双方都处于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的状况。 三、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一)完善专业导论课程体系 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目前,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大纲虽已编写,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教学内容尚无定论,是否要包括学科导论内容,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哪些内容? (二)教学内容界定 教学内容目前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项目教学两部分。知识预备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中有关财务管理环境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投资决策与筹资决策、财务分析等部分;《管理会计》中量本利分析、预算管理部分;《会计学原理》中有关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部分。目前,本校教学内容如下表: (三)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过程中,因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目前,在理论教学部分,为了使学生能筹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课前布置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资源搜索自己喜欢的成功职业人物,准备在课上介绍其人生发展过程,在这些成功职业人物人生转折点上,学到怎样把握人生机遇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概括总结出从成功职业人物身上学习到的东西,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通过互相的交流与沟通,认识自我,学习专业知识,为自己未来人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实践项目教学部分,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团队;再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实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从无到有,即企业从筹资、运营和财务等整个过程的了解;然后对虚拟企业各子项目内容的理解,从而对虚拟企业的运营展开各项经济业务,试着生成会计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最后完成虚拟企业的财务报告。每完成一个子项目,组织各团队分别进行汇报,互相取长补短,完善虚拟企业的内容。采用团队自主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实践项目,并向全班同学汇报项目的完成情况。 (四)完善成绩考评体系 1.职业规划课部分考核内容:学习心得体会和职业生涯规划书。成绩评定:成绩由教师评定,学习心得体会40%,职业生涯规划书占60%。2.专业导论课部分考核内容: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成绩评定:项目参与和发挥作用情况由团队民主评定,成绩占100%。3.考核方案如下表:综上所述,会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学时分配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值得商榷,希望各位专业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及时斧正,共同促进教学。 作者:步瑞 会计学论文范文:慕课背景下会计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以网络作为基础的慕课(MOOC)是目前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其包括有使用视频、研究研讨、实施作业、考察考核四个方面,对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一种新的挑战。本论题对比剖释慕课教学和以往教学两种形式教学的区别,研究慕课的教学理念在会计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并给予一些完备建议。 关键词:慕课教学;会计学;教学形式 在发展迅速的互联网背景下,保障了数据的迅速传播和发展。如今,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便利,大数据的传播和运用都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信息化技术的传导在不停的被公示,明了化。以网络作为基础的慕课(MOOC)骤然屹立,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作为交流用具,面向社会,在不收取费用的前提下为他们供应有关课程的资源材料,这些行为是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打击。慕课教学形式的产生是源于国外,近些年国内也相继进行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怎样从国外现有的成果中学习到先进的操作经验和使用流程是及其重要的,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为模式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1慕课教学模式的发展和行使 1)慕课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慕课教学模式最早始于2007年,经过5年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在2012年实现慕课平台的使用和试用,并应用到各类的学习科目。我国于2013年加盟慕课的在线教育平台,我国第一次实现的“在线学堂”是由清华大学正式推出的。其他高校也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不断相继地推出属于本校的慕课课程。不难得出,慕课教学理念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作为传播途径,慕课教学得到了很大很广的传播和应用。在不断改善和修复的过程中,慕课教学系统通过增加点击访问量和线上监控等手段来提高广大学生线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慕课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配合线上的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线上网络的课程学习,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学习,最后一方面是结合线上线上的学习方式,不仅参与在线的学习也参加线下的实际课程中。2)MOOC教学模式的首要特点。a.随意选择所需的课程资料。MOOC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让更多层次的学习人员可以随意的进行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完全体现出学习模式的公正公开原则,让学习人员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只要拥有畅通的网络和良好的接受设备,就可以完成学习人员的学习。b.公正公开式的学习模式。MOOC的教学资源是开放式的,对每一位学习人员都提供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绿色通道”。学习人员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选择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用具和课程内容。MOOC的教育考核内容和方式信息是公开且透明的,学习人员可通过在线提问、上交作业、与老师交流知识等办法取得考核通过的资格。c.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变。MOOC模式下的老师和学生不再像课堂上一样,学生经过课前的学习和掌握,在课堂上与来世进行充分的交流。课下,学习人员选择自学方式来提高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课上,与老师径直地进行沟通,解决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学习人员的学习兴趣,加大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还加强教师的准备课程工作,把重点放在学习人员的不解之处。d.一直优化的教学资源。在MOOC模式中,通过学习人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督促老师在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的过程中加强优化,不断改进。通过任课老师精心的准备,每一个教学视频和课件都是老师教学精华所在,线上的学习人员可以经过多次的观看和学习,吸取更多的知识。e.逐步提升学习人员的学习效率。MOOC模式是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体现,是节约时间、金钱、高效学习的学习教学模式。 2MOOC应用在会计学教学的启迪 1)设计内容言简意赅,学习氛围轻松。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会计学作为高等财经院校的基础课程,一般情况下的学时在63个学时左右,其涵括内容广泛,重点和难点也错综复杂,MOOC可为学习人员补充易错难懂的地方,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的推敲,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疑惑。2)解释专业术语更加便利,言简意赅。每个慕课课程都讲解了不同的知识点,让学习人员有目的、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和掌握。通过对专业术语中的重点内容的解释和变通,让学习人员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3)按时准确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师生关系和睦。通过提前的学习和理解,大体上掌握了知识的整体含义,从根本上变化了以往会计学的学习理念,由单一的传授课程、接受课程变成自主学习和及时交流,让师生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搭建稳定的网络体系,让优异的资源资料得到共享。通过慕课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汇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有关会计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完成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慕课的教学形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两者之间的迥异对比和优势 慕课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转移核心教学,提高学习人员的兴趣,将传授课程和内容的方式更加自由化,让学习不再是板板正正的课堂接受模式,而是自我学习和课上交流的多变模式,很大程度上不仅提高时间效率还加强知识的牢固性。 4在模式的选择上,会计学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为结合,互助互利。应用先进的慕课教学模式,将慕课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在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提高学习人员的积极性的同时增强课堂交流的实质性,使学习更加进步。2)加强教师学习技能的提高。慕课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完善,培训教师技能的同时也相应出台一些制度来奖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5结语在会计学学习的课程中加设慕课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够加强教师的成果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成果的同时,不断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学其所长,弃之糟粕,不断建设属于本学科的慕课平台。 作者:刘媛 马莉 单位: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要]应用型会计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必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知识及能力,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本文从培养规格、职业岗位描述的对应链接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设置等方面,分析基于职业岗位描述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职业岗位 会计学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对于应用型会计专业教学来说,更重要的是对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目前,应用型会计学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诚信品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本文从培养规格、职业岗位描述的对应链接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设置三个方面分析基于职业岗位描述的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规格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主要包括三种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一)知识结构 (1)热爱祖国,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了解国内外时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熟悉从事企事业单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3)掌握会计学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如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政经济、财税金融、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4)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1)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软件处理日常事务及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及处理信息的能力;(2)外语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3)文献检索能力:掌握经济专业文献检索、查找的基本方法,并能对检索文献进行有效处理和正确使用;(4)沟通和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组织协调和分析比较能力。2、专业应用能力。(1)会计职业工作能力:具备会计业务核算能力,熟练掌握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会计基础工作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涉税业务处理能力,审计业务处理能力和金融业务处理能力;(2)会计管理能力:熟悉国家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同企业的企业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依法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会计职业判断;具有管理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文化素质。了解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3、职业素质。坚持不懈贯彻执行会计法、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财务制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4、身心素质。恪守会计职业道德,廉洁奉公;遵守法纪,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有关的会计法规,维护国家利益,抵制一切违法乱纪、贪污盗窃行为。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谦虚谨慎、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二、基于职业岗位描述的对应知识、能力、链接课程 目前,会计专业的职业岗位描述包括会计主管(财务助理)、会计核算员、出纳三大类。基于以上三大类岗位描述,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拥有对应的知识、能力结构。针对每个大类岗位的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开设相应的链接课程。具体如表1所示。 三、专业教育平台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导论讲座、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小企业会计准则;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财务报表分析、税法、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专业集中实践模块-会计学原理单项技能、税务会计实务、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和学分认定暂行办法》执行四大模块。实践教学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创新创业实践学时比例超过总学时50%。综上所述,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就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以职业岗位描述为导向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趋势。 作者:朱琦 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财会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现如今,我国会计行业急缺应用性人才,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从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说起,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这些不足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 现如今,在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应用人才,让学生在学校中就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而不是只掌握了课本知识。尤其在会计学课程中,有许多本科院校只注重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很少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所以说,本科院校正在进行对于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让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变成基于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学课程的特点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下,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会计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作为教学任务,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出会计知识和会计能力都具备的学生,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位的要求。1.符合“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毕业生拥有良好的会计知识和素养,还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会计操作能力。在企业招聘中,最受欢迎的应试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毕业生。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个要求,本科院校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仅仅要传授学生会计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2.会计学课程自身的需要。老师在传授会计知识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课本上非常多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的,例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而且学生需要掌握每一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不做出超过职责范围的事情。3.提高教学质量。会计学是比较枯燥、专业性强、内容严谨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有趣轻松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在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争取有效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单一。虽然说,现如今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手段已经和多媒体结合起来了,利用多媒体代替了传统的黑板,但是多媒体也只是起到了黑板的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例如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解财务报表制作的时候,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讲解财务报表的格式、内容和填写步骤,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看一个真正的财务报表,让学生们加深对其的印象。而且在会计学课堂上,都是老师在讲课,而学生只负责听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老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觉得学习会计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会计人才。2.考核方式没有突出实践性。我国本科院校的会计学考核方法就是进行考试,其实考试是我国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而会计学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是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也是传统的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会计分录题等,学生只需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而且这份成绩也只能证明学生的会计知识掌握得不错,而无法判断出实践能力的高低。所以说,我国本科院校的会计学考核方式根本没有突出实践性,自然也无法完成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3.实践不足,理论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目的是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大部分老师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学校的这一要求,只重视学生的会计知识的积累,而不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就算有一些老师给学生设置了实践环节,也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学课程进行改革的措施 1.改革考核方法。本科院校可以改革考核法方法,从卷面上的闭卷考试变为单元考核体系,老师在讲完一单元的课程的时候,就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仅仅要考学生的会计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可以利用上机测试来判断,而会计知识可以从学生的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等多方面做出评判,而不用等到学期末再进行评价,并且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测试。而且通过单元考核还可以让老师掌握学生对这一个单元的掌握情况,并且及时做出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学课程。2.改革教学方法。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讲解会计学知识,可以利用PPT和视频来让学生对于会计学知识有一个具体、直观的了解。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和会计知识有关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具体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们实际操作一下,增加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对于一些纯理论性的会计知识,老师也可以利用PPT中的流程图片来让学生有一个深入、直观的了解。3.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在大多数的本科院校中,会计学课程都没有设置实践课程,就算有一些学校设置了实践课程,也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再上实践课程,这样会使得理论和实践完全脱离开来,既不利于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采用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老师可以在一个单元的课程结束之后,对这一个单元的课程进行总体训练,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知识。4.构建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学生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学习会计学知识,老师可以把一些会计学课程中的重难点做成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站上,供学生们使用。而且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录下来让学生们反复观看,以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渠道也随之变宽,学生如果遇到一些不会的问题或者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网络来询问老师,而老师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做出回答,也可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集中讲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5.增强师资力量。培养应用性会计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老师的会计水平和素养。目前,我国的本科院校只招收会计专业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来当老师,而这部分老师虽然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实践性却比较弱。所以说,对于学校来说,培养会计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具备的老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可以鼓励老师通过挂职锻炼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或者学校可以联系一些企业来对老师进行会计的实践锻炼,真正提高老师的会计操作能力。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还存在的几点不足,和解决这些不足的有效方法。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轻松找到一份良好的工作。 作者:胡正燕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研究生教学的应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具有较为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去思考问题,做出自己对于问题的判断和认识,进而提出案例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会计学教学上,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对会计这门学科进行深入的理解,使理论变活,课堂变活。同时仍应注意案例教学有一定的要求,应做到有所侧重,有所并重。 [关键词]案例教学;会计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具有较为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案例去思考问题,做出自己对于问题的判断和认识,进而提出案例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拓展学生思维,让知识与能力并重,而不是老式的照本宣科。鉴于这种教学方法有较强的灵活性,使得其在最初由哈佛商学院创立之后广泛传播。案例教学法的出现为教育界培养了大批能力强、本领硬、思维活的优秀人才,并在全球广泛应用,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融入会计学教学中 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并对成本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有助于决策,为更有效管理经济事务活动而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学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取决于其实践性:(1)会计学中的经济原理多源自西方经济学家之手,因而会计学中许多经济原理有其固定的国情和时代背景;(2)会计学以财务活动为研究对象,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和原理,能给今后的经济决策提供导向性,但同样要立足于当前实际和背景;(3)经济领域在不断的激荡发展,而会计学的教材很久才会有调整,严重的滞后性使得当知识传到学生的手中时就已经不再能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吸收率大打折扣。结合会计学的课程特点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所在,不难分析出案例教学模式将会大大提升课堂效率。在会计学的研究生教学中,这种方法就显得更重要了。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法让实践与课本知识很好的结合到了一块,能防止断裂层的出现,让学生更好消化知识点,认清现实与理论的联系,而不是割裂的看问题,真正的做到有理有据。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获得知识模式转化为主动探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参与度,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对会计以外的学科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很难让学生拓展思维和探索的能力,而且教学效果较为一般。在案例教学中往往引进较为有代表性的案例,且与时俱进,不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会计学研究生教学中广泛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很好的反响,表现为:(1)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探索问题的不同面,思考问题更加多元化,进而提升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放手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形成“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2)让学生在激荡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更及时的掌握经济脉搏,通过对新鲜的经济案例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会计学中的冰冷的知识点,让知识真正的了然于心。(3)通过对案例的解读,让一个个看似故事的新闻化作会计学知识,激发学生的会计学学习热情,不再觉得那些冗长的理论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让那些看似“高冷”的会计学名词和知识变得更加平易近人。 (三)案例教学法优化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教学的氛围也是开放的。案例教学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可以分小组分析讨论,也可以就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辩论,进而引向更加深入的探讨。总之,案例教学法的引进为之前的教学模式注入新的动力源泉,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大大的增强了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种类及其应用 (一)分析讲解案例教学法 会计学中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和理论,学生自行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在没有正确的解读的时候很容易造成歧义,这对今后的学习和深造都是不利的。但是有时候老师讲解完了课本的理论,还是会有人感觉在读天书,或者只是记住了个大概,这是因为理论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导致的。这时就需要进行案例教学,在剖析案例的同时去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会计学原理,从而让理论有了立足点,不再是空中楼阁。这样学习之后,许多理论和名词在学生的脑海就会有直观的感受。分析讲解案例教学法具有易于操作、简单直接的特点。但是,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选取的案例要深入浅出,在分析讲解完之后,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消化和吸收时间,让其自行用课本的知识配对,以此检验是否真的将知识了然于胸。(2)在分析讲解时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和补充案例,注意发现事物的辩证和统一性。(3)评讲案例时,要有区分度和侧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层次分明,让学生知道教学的重点,减轻学生负担。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小组讨论式教学多是由老师事先发起和引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然后拟定可行性方案。在专业知识教授完毕之后,老师可以通过典型的案例展示,让学生自行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小组讨论教学法较分析讲解案例法来说较为复杂,一方面老师在选取案例时要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和可行性,不能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能过于复杂难懂,要让学生有充分发挥和探索的空间。另一方面,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在出现错误的偏离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正确的思路,并在讨论完毕分析其中的成果和误区。但是,正是由于小组讨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会让教学成果收获颇丰,打开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自我学习同时也在向他人学习。 (三)思辨式教学法 对同一个案例分析总会出现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这是教学过程中很正常的事。关键是怎样将这种差异化为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这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对案例不同的看法化分组,让双方自由阐述和表达观点,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深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在辩论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较高的自由化也决定了思辨式教学法对师生的要求较高。这种教学法既要求老师在活动的组织上要花费很多心思,也要求学生在思辨之前要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这种教学法的顺利运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多样性 案例教学重中之重是案例选取。案例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案例与旧案例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要与时俱进贯穿新的案例,但是也要对一些“过时”的案例重新解读,这里的读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深入的解剖分析。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过时案例的问题所在,为什么用了专业知识却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从问题深处去发现问题的根源。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能一概否定所谓的“过时”案例,从这些案例中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闪光点。(2)死的知识点与活的思维相结合。选取的案例要能涵盖课本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死板的知识点。在教学中穿插开放性案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放活思维,去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真真正正的参与到知识汲取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开拓思维和视野,将思路放大、放宽、放活。学生在学习中自行寻找解决的办法,不再拘泥于课本,真正的使案例发挥最大作用,吃透其中所蕴含的知识,让每一次的案例分析都成为审视自己能力的标尺。(3)典型案例与个性案例相结合。案例的筛选要注意典型性与个性化的选取,要让学生在分析典型案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典型案例潜在的共性,学会举一反三。 (二)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并重 要注意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传统教学法侧重的是基础,注重知识点的整合性、逻辑思维的培养,一切新兴的教学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传统教学法立足于课本上的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概念,但是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案例教学法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让学生能很深刻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但是,如若过分侧重于案例教学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只能学习有限的知识点,既消耗大量的时间又收获甚少。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老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授课也是如此,不能所有的知识都是一套案例教学法,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忽略侧重点,抓不到知识的精髓。要在必要的时候穿插以案例,辅助学生去理解知识,同时又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让新与老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三)师生共同参与案例教学 虽然老师在案例教学法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学生也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从案例的选取到最终的案例分析,师生都要共同参与。如若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很难知道学生对于知识把握的层面和理解的深度。学生也可以给老师提供案例分析的素材,进而来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把握,看看是否能对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筛选。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训,搜集材料,在不同企业调研不同的案例,实训结束后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发现案例。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过程,不仅能增进师生的感情,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具有案例灵活新颖、展现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多种多样的特点,但是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可以为会计学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可以更加直观展现出所要教授的知识,让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多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面对以往枯燥的课本中冗长的文字,他们更易于接受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合理的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只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郑鹏 赵师嘉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摘要]会计学专业是目前高等院校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随着企业对会计人员和机构负责人要求的提高,从业人员仅仅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恐怕难以胜任工作,这就要求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准确定位。综合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企业需求以及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等影响因素,独立学院应将中级会计师作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及融合职业证书教育等途径,实现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会计学专业在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设置有会计学本科专业的独立学院共计153所,占全部独立学院的55.64%[1]。同时,由于最近几年学生选择会计学专业热情较高,而独立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招生压力,因此,为满足考生志愿,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招生人数都会大量超过原有的计划招生数。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独立学院中,会计学专业的人数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以湖北某独立学院为例,该校2015年计划招生会计学专业学生80人,最终实际录取人数为212人,占该校2016年招生总人数的15.35%。由此可见会计学专业学生数量的庞大。因此,分析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独立学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教育及会计人才现状 (一)会计学专业教育现状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53所,其中本科院校1219所,设置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620所[2],占比50.86%,而高职高专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院校比重则更高。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湖北省本科高校67所,设置会计学专业本科高校33所,占比49.25%;高职54所,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学校有45所,占比83.33%;没有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医学、艺术、体育和教育等院校。从会计学专业的人数来看,根据《中国会计年鉴2013》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含本、专科生)的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2013年会计学专业的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占总人数的6%以上。另外,2013年本科生招生人数为381.4万人,会计学专业招生人数为本科生招生人数的3.62%,高职高专招生人数为318.4万人,会计专业招生人数为高职高专招生人数的9.10%。从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其会计学专业的在校生人数在所有专业中人数都是排在前列甚至第一,独立学院尤为如此。鉴于会计学专业的现状,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将会计学专业列为控制布点本科专业,严格控制新增会计专业。从2012年至今,教育部仅新增8所高校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 (二)会计人才现状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各类企业法人单位828.7万个,行政事业单位96.5万人[4],共计925.2万个单位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现有会计人员1400万人,其中初级会计师404.4万人,中级会计师168.7万人,高级会计师12.5万人[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中,取得初级会计师职称的人数较多,而拥有中级会计师职称和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人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规定不完全要求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取得中级会计师职称,但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政府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依法税征的加强,企业对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要求也会进一步提高,仅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恐怕难以胜任会计机构负责人和相关会计工作。 二、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因素 确定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 独立学院在各省高考招生录取批次中一般都在第三批本科录取,部分省市没有单独设置第三批本科,将其放在第二批本科录取。但从独立学院最低录取分数占考试总分的比例来看,独立学院录取分数一般占高考总分数的45%~60%之间。以湖北省2015年第三批本科最低录取分数为例,2015年湖北高考文史类和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第三批本科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为415分,占高考总分的55.33%;第三批本科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为360分,占高考总分的48%。而在2002年湖北省首次出现第三批本科时,高考总分也是750分,但第三批本科理工类最低录取分数为502分,占高考总分的66.93%,第三批文史类最低录取分数为484分,占高考总分的64.543%。虽然高考分数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会计学专业在文科专业中属于知识内容多、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理解能力。从独立学院录取最纸分数线占高考总分的比例变化来看,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因此,对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 (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完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必然导致以前只需要由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来从事的工作,会逐渐过渡到由初级会计师职称和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来完成。而从财政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显然与我国会计法的要求不符。可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事业单位对拥有中级会计师职称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因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6]。 (三)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各类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可以将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分为三类,即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以及初级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一般来说,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对于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都比较高,一二本高校会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高职院校则会将初级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作为其培养目标。因此,将中级会计师作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在高校体系中的定位。 三、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路径 独立学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调研,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 人才最终需要得到企业认可,因此,了解企业对会计人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求,有助于独立学院更好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学时分配,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7]。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学专业属于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企业在选用人才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5年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独立学院属于向应用型转变的高校。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实践教学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的比重,通过开展会计模拟实训、电子报税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 人才的培养最终依赖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既然独立学院将培养应用型中级会计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注重会计学专业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把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独立学院应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会计工作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 (四)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内容有机结合 独立学院应考虑会计学专业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考试内容有机结合,以达到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取得今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职业证书的。 作者:姚毅 杨璐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工商管理系 会计学论文范文:参与式教学法在初级会计学课程的应用 摘要:初级会计学是财务会计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财务会计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阐述了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几个关键点,以期为初级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教学质量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参与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深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教”思想,让教师在从属位置上扮演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让学生在主导位置上对特定学习内容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其系列课程一般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其中初级会计学作为该系列的基础,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初级会计学,又称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等,是财务会计学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对工业制造企业的简单会计业务进行证、账、表的会计处理。 一、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首先,初级会计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基础性应用型课程,因其基础性,该课程往往被安排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大学一年级开设。其次,授课对象往往对会计缺乏感性认识,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大一新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考备考学习,久在象牙塔中,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和经历,很多学生对初级会计学课程难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基于这种背景,将参与式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对会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教学,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简单的会计实务问题,无疑比传统的课堂填鸭式理论说教更加有效。 二、初级会计学课程引入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放弃其在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而接受其在教学中的从属位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应用型实验和成绩评价的教学全过程中。具体而言,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点。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把握好引入该方法的时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收放自如,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很难想象做为授课对象的大一新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中。为此,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对会计的点滴感性认识,并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提炼,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后阅读教材时能快速理解书中所言。例如,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可通过提出“什么是会计?”、“人类为什么需要会计?”等问题,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而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该符合逻辑地做总结,指明: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追求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去获得最多的劳动成果;那么何为“最多”和“最少”?这就涉及到“计量”问题;而需计量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具体又是什么呢?这涉及到“确认”问题;“确认”和“计量”之后,要怎样表达出来呢?这又涉及到“记录”和“报告”问题。由此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做出总结:会计核算的流程就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这个流程的实际工作表现就是:证、账、表。教师将这一主线阐述清楚之后,再对具体知识点适当展开,学生就应该能够结合自己的感性认识,逐步理解会计的产生、目标、本质、程序、对象、职能等理论知识点了。上述教学过程,如果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总结,或者完全由教师填鸭式讲授,都难免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法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学效果。2)实验教学方面,教师应在自行设计或选择合适的实验素材的同时,赋予学生强烈的角色带入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初级会计学课程必须有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以全岗会计的角色,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难度适宜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中。由于本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财务会计学的“基础”,所以实验素材不必十分复杂,业务能够涉及工业制造业“筹资”、“供”、“产”、“销”、“利润形成和分配”等环节,使学生将借贷记账法进行简单的运用、掌握证、账、表的基本流程即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完全退到二线,鼓励学生自主或通过相互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观察学生的实验表现,适时指导,并做好实验点评和总结。3)教学考核方面,应改变单纯由教师给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效果和成绩评价的比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考核学生是否通过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指标是该课程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一般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按60%和40%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其中,无论是卷面成绩还是平时成绩,都由教师给出。这种评价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为使老师满意而学习”的想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此,把参与式教学引入初级会计学课程,还应赋予学生参与教学考核的权利。比如将综合成绩的组成设置为三部分:期末卷面成绩、参与教学的表现、平时成绩,建议将三者的比例设置为4:4:2,其中卷面成绩来源于考试情况,平时成绩来源于学生出勤情况,而“参与教学的表现”则主要由学生互评和自评产生,这样也可增加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同辈比较,增强相互学习和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更利于教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刘熠 单位:江汉大学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提升国内文化软实力的会计学路径 摘要:在当前文化经济发展势头较迅猛的条件下,国家应着手编制中国首份地方文化资产负债表,再在各地基础上,编制首份国家文化资产负债表,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基础。本文从文化资源现状及文化资产负债表要素界定入手,深入分析文化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理论基础,并从文化经济角度强调其编制的重要性,为文化管理、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会计学路径。 关键词:文化资产负债表;文化软实力;文化经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不能止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或“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财富之梦,而必须追求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梦,唯有文化能够真正让中国圆梦。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梦实现的必要基础,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国内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未得到充分地重视,国内文化经济发展链条尚未全面简称,还有很大提高空间。尤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此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离任审计,借鉴这一思路,同样可以编制地方文化资产负债表,再编制国家文化资产负债表,强化我国对文化的重视,在编制的同时,也有助于定位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为实现文化强国梦添能助力。 一、国内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事业的大热,引发了大规模的开发热潮,狂热的开发商通常会将整片地区夷为平地,代之以高层公寓和写字楼,而其中有些地方原先到处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虽然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中国历史文化建筑和文化集群也遭到致命性地破坏。除城镇化过快和过度商业开发之外,地方政府盲目求追政绩、文化保护缺乏专家支持等因素也对文化的破坏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当然,人们自身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比如:游客在故宫文物铜缸刻字,诸如此类事件对文化的破坏也不容小觑。此番种种,都显示着需要有强有力的文化监督、文化传承、文化管理和文化保护,而文化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就是上述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文化资产负债表要素解析 (一)文化资产负债表的定义 文化资产负债表应当满足“文化资产=文化负债+文化权益”这一恒等式。总体而言,文化资产负债表与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有着本质上的相似性,是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对文化资源的权利义务状态,可以看成是某一特定时点地方主体对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和所承担的文化责任所拍的一张“快照”。 (二)文化资产负债表要素核算的理论基础 文化价值理论、文化多元理论和文化产权理论是文化资产价值核算的基础和前提。第一、文化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表现是市场经济中必要回答的文化经济的基本问题,在传统国民核算中针对文化资产并未有相关明确的条款及核算方法,文化价值理论能合理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资产的核算问题,对文化价值进行合理评估,为文化资产核算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由于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得各地的文化资产呈现分布不均、价值差异大等形式,使各地文化资产的评估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但正是文化的多元创造了各地文化的独特性,为各地针对性地发展特色文化经济,推进特色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内在基础。第三、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是编制文化资产负债表的制度基础,产权理论明确特色文化为谁所有,明晰文化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对文化资产负债表确认范围提供制度上的规定,同时为文化资产核算和评估奠定基础;文化保护制度和管理制度对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服务的提供等文化经济链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保护地方文化权益,为地方文化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奠定制度基础。 (三)文化资产负债表要素的概念剖析 第一、文化资产主要分两类: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其中,有形文化指第一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由于这类文化存在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故而将之划分为有形文化。无形文化指第一类文化中的智能文化和第二类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存在一个共同特质,即无形性,靠肉眼无法识别,必须借助外在实体才能反映其价值形式。第二、文化负债是指因为过去的某些事件导致地方文化价值存在负增长,对地方文化价值造成负面效应,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负债。第三、文化权益指当地历史传承、当地新产生或由外界引进并形成一定程度社会影响的,是文化资产扣除文化负债后,由当地人民共有,对非该地人民有明显排斥性的文化资源。 三、编制文化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坚实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基础 文化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建立在对当地文化全面细致了解基础之上的,对于摸清地方文化经济规律有很大帮助。第一、其编制是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一大警醒,督促人们要破除束缚人们手脚的僵化教条和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克服“经济富裕、文化贫穷”的状况,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文化经济,不仅弘扬了地方文化,同时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江苏无锡宜兴深入发展其紫砂文化,不仅将其紫砂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经济,形成紫砂文化产业链;第二、文化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建立在良好的文化管理资产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之上,要注重运用金融、财税等市场手段,提高文化产业、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要大力推动民办文化事业、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理清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次 由于文化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对各地文化的保护更应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编制文化资产负债表,有助于理清各地当地文化遗产、文化脉络,分清各地文化重要性,借助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重点发展优势文化资源,当然也要拉动文化弱势产业的发展,为国家顶层设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呼吁为地方优势文化企业走出去搭建国际市场信息平台,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及传承工作提供实施基础。 (三)文化资产负债表是推进文化强国的前提 研究表明:交际者与熟识的人交际时容易捕捉到对方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身份,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但与陌生人交际时往往不易捉摸出对方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归属,产生焦虑和防范心理,因为对方的行为频频出乎意料,与其预期的规范和日常惯例迥然不同。可见,我国可借助文化资产负债表,塑造文化强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当有清楚的文化资产和负债清单,对文化有本质清晰的认识后,在国际文化交际和贸易角度,重塑文化中介人的职责,缓解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因文化有异而产生的冲突,达到跨文化认同。这种跨文化的认同为我国在国际上进行文化身份管理,对交际双方作系统性文化调整,消除排斥性认同,吸纳新的文化元素、不停回归自我,将文化融入人类共同体中提供前提。通过编制地方文化资产负债表,再到编制国家文化资产负债表,不仅是对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梳理,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清晰认识,更为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华灿烂文化提供清晰脉络。 作者:张雪娇 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以安顺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从培养方案、师资力量、教材针对性、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解决路径。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会计学基础;实践教学 1《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安顺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房产专业)创办于2013年,至今仅有三年多的时间,从通过学生和任课教师访谈,笔者得知,该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提高。《会计学基础》课程作为房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后期学习《工程经济学》、《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会计实践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经过对137名完成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需求非常大,85.7%的学生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会计实践的学习,但67%的学生却表示未曾参与会计实践学习,并且对会计实践课程缺乏充分了解。 2《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学生在该课程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关于会计的理论知识,即使有相关的习题练习,也是多着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效果显然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经过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2.1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代静、许波2013),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缺乏对于《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学时规定和相关实践教学的安排。这门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总学时数是54,而且是全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2.2该课程“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 “会计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简冠群、岳世忠2016)。而实际的情况是该课程目前的三名任课教师中,都缺乏在房地产企业从事相关财务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也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安顺学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与考核制度也相对欠缺,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 2.3教材的专业针对性有待提高 目前该专业学生所使用会计教材几乎都是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教材,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业务缺乏紧密联系。以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为例,这几本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对于该知识的讲解几乎都围绕着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展开,并没有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相关业务。由于所使用教材的专业针对性相对较弱,即使按照基础会计教材内容进行会计实践操作教学,对学生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也相对有限。 2.4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目前该课程的授课以讲授为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如果教师在对会计实践方面的知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软件的使用进行传授时依然采用讲授法,其教学效果远不如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会计凭证填制和实际的会计软件操作。而事实是教师在教授这两个重要的知识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方式。除此之外,该课程的案例教学也相对缺乏,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会计相关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为会计案例教学通常来源于会计与理财工作的典型素材,是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仿真和模拟(姜旭2016),而且会计案例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刘婷2007)。 3《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3.1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首先,调整该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笔者从学生和相关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中得知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2相对合理,即18个实践学时和36个理论学时。其次,可以将学生在会计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列入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且要求明确,以此为教师备课与课程计划的安排提供依据。 3.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可以从学院层面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尤其房地产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并且要求教师将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验和体会在教研室活动中进行分享,进一步深化教师自身对于会计实践相关知识的认识,从而促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更好从实际出发,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可以从学校层面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与考核制度。采取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在考核制度中应明确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且针对“双师型”教师所做的贡献和自身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对于贡献突出或者进步较大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奖励,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业务提升的积极性。 3.3组织教师自编针对性强的教材 学院可以成立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到房地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需求,编写适合于本专业学生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教材中关于会计的相关知识应更多的围绕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展开。同时,教材编写小组还可以编订专门的房地产企业会计实际操作教程,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非单纯的“老师讲授,同学记录”。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教师应更多的采用案例教学,即以企业或相关单位的实际素材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作者:钱静 邓增强 王菊 单位: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解了会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总体理解难度不大,但作为初学者,如何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基本财务问题,这需要教师讲解时推敲教学方法,关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习效率基础。 关键词: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案例教学;财务模拟 《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很多本科、专科院校管理学院、商学院众多专业在第一学年设置了该课程,《会计学基础》属于专业基础课,相对简单,但如何让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解决基本财务问题,须引起教学人员思考和重视。 一、重视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材的选择,笔者认为应尽量选择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会计准则伴随经济的发展,业务的变化适时变更,权威出版社的教材对内容更新相对严格。教材编写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案例经典,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学基础》从企业出发,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阐述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讲解时紧扣教材,适当拓展。如“借贷记账”法的理解。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借贷仅为记账符号,增加或减少的方向决定于账户性质。只须记忆资产类账户借方增加贷方减少,余下五类账户无须强记。基于会计恒等式和借贷记账原理,理解如下:经济业务发生时会导致会计等式两侧同增或同减,总量增加或减少;或一侧一增一减,总量不变。如资产增加会导致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产借方表示增加,故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贷方表示增加,由此,负债、所有者权益借方表示减少。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所有者权益增加可能导致资产等额增加,资产借方表示增加,则收入的增加应记入贷方。同理,费用发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所有者权益减少可能导致资产等额减少,资产减少在贷方,故费用增加在借方。如:所得税费用。会计学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当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及处理。应纳税所得额是当期应交所得税确认的前提,而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可能涉及税前利润的调整,有些事项的发生降低了税前利润,有些事项的发生增加了税前利润,按会计准则对这些会计事项应纳税调整,如罚款,捐赠、超出范围的业务费、国债利息收入等,虽然《会计学基础》对税前利润的调整未作要求,但讲解时可适当补充。如: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国家为鼓励产品对外销售,拉动需求,对销往国外的商品采用零增值税,对境外销售时不考虑增值税销项税,笔者认为讲解时可适当介绍。讲解顺序不必过于拘泥。笔者认为账务处理程序这一章节可作为总结性章节,当学生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内容充分了解掌握后,再学习该章节内容水到渠成。再如,在讲解会计等式时可结合某公司财务报表,既解释会计恒等式的原理,学生对财务报表又有了感性认识,案例真实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内容讲解前后贯通效果更好。 二、重视教学方法推敲和选择 教学与实践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校外实习期间,部分同学反映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胜任专业相关工作。故笔者认为教学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理论+模拟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推广。理论教学应重视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案例分析。如:对应收账款的认识。“应收账款”是企业交易时未结算而形成的一项权利,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为企业一项流动资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能高估资产,所以应对“应收账款”提坏账准备,原则:少提就补多提则冲。例:某企业对应收账款提坏账,提取比例为3%,2012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万元,2013年4月3日,实际发生坏账2万元,2013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万元,2014年2月10日,2013年4月已确认的坏账2万元又收回存入银行,2014年末应收账款余额100万元,试对该企业的坏账进行账务处理。解答:2012年末,该企业应收账款余额100万元,按比例提取坏账准备3万元,2013年4月实际发生坏账2万元,处理时冲减坏账准备2万元,坏账准备数为1万元,2013年末应收账款余额80万元,按比例应提取坏账准备2.4万元,该企业已提取1万元,故2013年末应补提1.4万元,2014年2月,原已确认的坏账2万元又收回,为恢复债务人的信誉,增加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坏账准备总额4.4万元,2014年末,企业应收账款余额100万元,按比例确认坏账准备3万元,已确认4.4万元,故冲回1.4万元。2.比较分析。(1)预提和预付,预提和计提,两组概念区别。预提是受益在先支付在后,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符合负债的确认条件,因此预提可用“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息”账户。预付与预提相反,预付为支付在先受益在后,可用“预付账款”或“长期待摊费用”账户。计提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要求提取,如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按一定比例提取,而预提则不需要。(2)生产成本、主营业务成本的区别。前者属于成本类账户,后者属于损益类账户,前者核算未完工产品或已完工但尚未验收入库产品发生的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也包括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借方表示实际发生数,贷方表示完工产品经验收入库,由生产成本转入库存商品,如有借方余额,表示仍有未完工入库的产品,该账户不影响当期损益。只有当库存商品售出才影响损益,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该账户损益类账户,借方表示当期费用增加,贷方表示期末结转损益,由主营业务成本转入本年利润,损益类账户期末无余额。(3)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属资产类账户,预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属负债类账户,四种账户属于往来账户。应收账款账户,一般余额在借方,如果余额在贷方,有预收的性质;预收账款账户,一般余额在贷方,如果余额在借方,有应收的性质,故资产负债表编制时,有些报表项目应按明细账户的余额计算填列,如:应收账款报表项目=应收账款借方余额+预收账款借方余额-坏账准备。预收款、项应付账、款预付款填列原理同此。(4)报表项目和会计科目。要区分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有些会计科目与报表项目名称不同,有些名称相同但内容不完全一致,如存货属于报表项目,而非会计科目,它包含的内容较多,难以记忆,实质为存货用于直接销售或间接销售(耗用后形成产品再销售,如原材料,低质易耗品),故工程物资不是存货,采用排除法记忆更容易。再如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是报表项目,会计科目亦有固定资产,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净值,是固定资产原价抵减备抵科目后的余额。3.理论+实践教学模式。“48+12模式”,即48课时理论教学,12课时上机模拟操作。目前多数高校结合理论教学开设财务会计模拟课程,通过实践帮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如金蝶ERP财务模块,有日常账务的会计处理及简单财务报表的编制,工资的分配,固定资产的处理等内容。日常账务处理包括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过账;往来业务核销;期末调汇;结转期末损益。通过报表编制,同学初步懂得如何检查报表数据,懂得错账的查找;工资费用如何计算,由哪些部门承担,应计入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的形成、减少、折旧等,通过模拟同学对其认识会进一步深入;通过财务软件的实习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掌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财务软件的运用将得到迅速推广,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更需要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了解财务软件的原理,熟练运用软件解决财务问题,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奠定基础。4.增设自主学习环节。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查阅文献、探讨、辩论对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推作用。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会计准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对比的方式学习,既拓宽了知识面又加深了记忆。鼓励学生博览文献,而非所有的问题等待老师解答。 作者:仓萍萍 童霞 单位:盐城工学院管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网络得到了快速普及,远程网络学习成为当前成人在职学习的主要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在学习时间、空间以及学习者等方面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了远程网络教育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灵活、学习过程自主掌握的优势,是一种非常适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的入学人数受到了高职教育的巨大冲击,会计专业报名人数明显下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如从前,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乌海市开放教育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当前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四点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计;改革 一、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性表现 (一)课程设置方面 开放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都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入学门槛低,实行“宽进严出”和“完全学分制”的学习制度,学生在通过入学资格审验和入学水平测试后,即可注册取得学籍。在开放教育开办之初,受到了许多成人的欢迎。但是入学后学员发现,开放教育的办学思路和普通专科院校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有许多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于成人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中央统设必修课有:英语Ⅰ(1)、英语Ⅰ(2)、经济数学基础12、西方经济学。虽然有中央电大的学习资源支持,地方电大还有老师进行辅导,但是,学员如果不能全程系统地进行学习,考试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二)课程资源建设方面 1.资源更新不及时目前,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内容相对比较丰富,可以分为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地方电大三个层级。通常大多数的必修课程在中央电大网站上都有许多资源,主要分为“教学文件”“教学辅导”“IP课件”和“直播课堂”。从模块上来看,资源是比较全的,但是更新的速度太慢,以会计专业为例,2014年出台了新的准则,并对个别准则进行了修改,加上近两年“营改增”,需要更新的会计视频资源和理论课程资源其实是比较多的,涉及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1.2、会计电算化,可是这些课程的资源都没有进行更新,而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虽然个别老师会在自己负责的课程中更新相关的资源,但是省级电大和地方电大的开放教育平台通常都会转载中央电大在线的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如果中央电大资源更新不及时,就会造成整个电大系统从中央到地方资源的陈旧。2.视频资源设计不合理由于教学思路的陈旧,许多视频资源根本不符合课程教学的特点。如,会计电算化是一个教学员如何进行软件操作的课程,但是没有在任何一个教学视频中出现了如何进行操作的画面,只有老师在进行理论的讲解,即使有理论操作的讲解,在视频中也没有录制老师操作的过程,这种视频根本无法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以该课程的第四讲为例,截止到笔者写作时,该视频的点击量只有23136。作为资源,完全是一种浪费。 (三)教学手段方面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电大系统已经形成了学员学习主要利用文字教材,通过互联网,登录中央电大及各级电大远程在线教学平台,随时点播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平时可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学习,相互提问、讨论和交流的一套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随时可以进行学习的平台。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学习成了新的手段,目前电大在这方面利用得还不够,应该及时研发学生端,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四)考核环节方面目前,会计学(专科)专业大部分课程的考核都是用形考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的方式。个别课程完全通过平时成绩的考核来进行,如,会计电算化。考试加形成性考核这种考核方式结合了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是比较合理的。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几乎所有的形考作业都是通过纸质的作业来完成的,所有学员的题目都一样,那么学员抄袭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电大形考作业答案”几个字,就会有589,000个搜索结果,其中不乏专门的平台和贴吧。这种情形下交上来的作业答案能否真实体现学员的平时学习状态,笔者表示怀疑。所以,对于形考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改革课程设置,侧重职业性教育 1.对课程的模块进行调整作为成人的学历教育,办学理念应该和普通专科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应该侧重职业性方向,而不是理论研究型的教育。许多学员都是因为在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的职业能力不足,所以报考了和自己职业相关的专业,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许多的课程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而且又难学,加上工作压力大,没有合理安排时间,无法保证全部课程的学习时间,自然会选择只学习专业课,放弃学习统设公共基础课,或者干脆放弃考试或选择退学。英语Ⅰ(1)、英语Ⅰ(2)、经济数学基础12、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可以放到选修课的模块中让有需要的学员自行选择进行学习。会计和税法是密不可分的,会计许多业务的处理都要根据税法的有关要求进行业务处理,所以,纳税基础与实务课程应该作为必修课进行学习,而不是选修课。在必修课中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那么就没有必要在选修课中再设置会计操作实务,从专业规则说明的内容来看,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差不多,没必要重复设置。2.增设专业课程的选修课会计专业的中级财务会计1,2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业务核算来讲解《企业会计准则》。对于金融企业、房地产企业、酒店业、保险业、农业等其他行业的业务处理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另外,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还有《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的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成人学员来说,工作单位的性质会决定他希望学习的内容,所以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和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课程也应该适当开设,可以开设到专业选修课中,以增加对学员的吸引力,使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加大网络资源建设力度 1.加快网络资源的更新速度由于中央电大负责的资源比较多,又受到所有省级和地方电大的关注,所以课程建设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任务也比较重。特别是视频资源的建设比较耗费时间,更新起来难度较大。所以,在资源更新方面,可以委托电大系统内的知名老师合作完成,由中央电大提出整体的思路和方案供制作老师参考,经过讨论后再制作相应的资源。根据会计准则和税法有关规定的变更,及时对相应的资源进行调整,录制相应课程的新资源,上传到中央电大网站。由于电大系统执行的是老师导学的思路,所以视频资源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仅局限于部分章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员来说,自学的困难比较大,如果没有时间参加面试辅导,网络视频教学就成了最佳的选择,所以应该将所有章节的内容录制成课件进行上传,特别是核心课程。对于更新的相关法规,任课教师要及时在课程网站上,并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链接到课程网站上,对于历届考试的原题应该及时上传至网站,以供学员复习备考。2.增加实践操作视频目前,在会计专业没有一个教学视频是针对实际操作的,全部都是理论讲解,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纳税基础与实务这样的课程来说,实践操作的视频讲解非常重要。对于这些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录像,可以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近年来随着录屏软件和手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微课的制作已经成了很多高校制作教学录像的重要手段,电大系统的视频资源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录制,可以将冗长的章节录制成短小的独立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升。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手段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大系统可以推出自己的手机和平板专用的学习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学员交费后可以在线学习,或下载资源到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学习,也可以在线留言提问,24小时内会有专人负责回答相应的问题,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各类资讯。这样可以方便学员随时学习,随时与任课教师沟通,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另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电大的开放教育,随时公布最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增加开放教育的影响力。 (四)改革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1.调整部分课程的考核内容对于职业技能实训这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而不是简单地对理论知识进行重复的考核,可以在题库中将实际工作中常发生的案例作为题目进行考核,将描述类的考试题目变为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原始凭证,然后让学员根据经济业务做成职业判断,然后进行业务处理,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技能训练。对于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这类课程,应该以考核计算题为主,舍去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样的题型。2.改变形考作业的形式由于目前纸质版的形考作业抄袭现象严重,我们应该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好题库,让学员在线做作业,同样应该开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作业端。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习题供学员进行在线练习,还可以了解学员的在线学习时间,通过设置答题的时间期限,让学员主动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作业,同时还能杜绝学员相互抄袭的现象,督促其自学。 作者:李洁 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近些年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趋势,很多院校在不断的强化实践教学,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本次转型中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本文分析了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中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和学习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基础 近两年,国家教育部一直在推行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在本科第三批录取,所以不难看出民办本科院校是本次转型的主力军。作为一名民办三本院校的会计学教师,我结合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核心思想以及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对现阶段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革措施做了如下思考。 1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合理 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薄弱是一个普遍问题。《会计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在大二上期或下期,从课程基础上来看,基本上只有《西方经济学》作为支撑,而《经济法》基本上是安排在《会计学基础》的同期或者之后,加之很多非经管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税法》这门课,所以学生在《经济法》及《税法》方面的基础特别薄弱,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处。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也不尽合理,《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作为会计的入门课程更多的侧重于会计的基础理论和业务核算,而对学生日后工作当中最有可能用到的会计报表的分析利用讲解的很少。 1.2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大部分民办高校建校时间都较短,招聘的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基本上只有理论基础,缺少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这就为实践教学带来了困难。除了教师之外,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障碍是实验室建设水平落后,由于民办院校缺乏国家相应的资金支持,再加上学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很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只有理论课,很少或几乎没有实践课,学生几乎接触不到上机操作和沙盘实验,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 1.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前面已经说过《会计学基础》这门课程侧重于会计的基础理论和业务核算,尤其是课程的前面几个章节,理论性较强,很多学生反应这些理论比较抽象,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作为教师,讲授理论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填鸭式的讲授法,所以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 2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完善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适当的把一些基础课程比如《经济法》、《经济学》放在《会计学基础》课程的上一个学期开设,使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基础相应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在教学内容方面,尽量减少原理性的理论,突出应用,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在教材的选取方面也应该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缩减基本理论和报表的形成部分内容,增加会计报表的分析利用和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必要时可以自行组织编写适合非会计专业学习的《会计学基础》教材。 2.2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教师招聘中倾向于招聘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教师,另一方面提供机会让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此外可以多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讲座及业务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众所周知民办院校大多是在本科三批次录取学生,分数在本科类院校中相对较低,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比一本、二本院校低一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所不足,所以着力打造应用型人才才是民办院校的出路所在。尽管资金有限,也应该尽可能的增加部分实训设施,比如购买会计电算化软件,搜集企业真实业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整个公司的业务核算,包括报表的分析利用,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去校企合作单位参观或者短期的业务实习。 2.3充实教学方法和手段 会计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实践操作性强,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面临课程少、学时少、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想要达到语气的教学效果就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改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过程的难度。笔者认为,相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说,非会计专业的课堂上可以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讲授的同时多结合案例、联系实际让生涩的知识变得易懂。在教学手段上,适当将抽象理论转化为感性认识,增加直观印象,降低学习难度。比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文字、动画、图表、视频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的将凭证编制、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些枯燥的内容全过程演示出来,达到简单易懂的目的。 作者:张璐 单位:新乡医学院 三全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高职院校会计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向着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型方面转变。本文针对会计技能大赛中折射出的会计学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出了合理性的“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及其实施路径,旨在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来提高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以赛带练;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折射出来的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 1.1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内容设置不合理 第一,课程的开设及内容的设置缺乏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教慢,因此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开设方面往往都会借鉴本科院校的同类专业课程体系,甚至部分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基本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我们知道,我国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有区别的。本科院校是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而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培养实用性、技能性人才为目标的。由于二者在目标定位上就存在着差异性,那么高职院校如果按照本科院校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及内容设置,那就必然会偏离其培养目标,而使得高职教育缺乏其应有的教育教学特色。第二,课程得开设及内容得设置方面也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去向。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会计主干课程的开设基本上还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而其他行业的会计知识只是作为辅助课程来进行讲授。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80%以上是分布在中小型商业、服务行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企业工作。所以,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所学到的课程内容与就业后所需知识的需要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致使很多学生在工作后感觉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差距较大,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2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到位 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和大量调查,结果了解到90%以上的高职院校学生只能利用毕业的实践实习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实践实习必须要在单位的财务部门或相关专业岗位才可以实习到有关的专业知识,而财务部门的工作或相关专业岗位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一般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直接参与相关专业部门的核算工作流程,因此,毕业实践实习的这个环节并不能够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教学要求。而实践实习能力的培养,更多还得依靠我们校内的实训场所来进行解决,这种现象是当今各类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实际情况。另外,通过近几年的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情况来看,也可以证实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是很薄弱的,这与老师在平时教学当中,让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真正的实际训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会计综合模拟》实践课程,但由于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乏完全仿真的会计实训基地及真实的会计实训资料,学生只能在教室里简单地看看及练习相关会计业务,而不能真正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结果使得学生对整个会计的实务操作只能是一知半解。 1.3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和评价方面,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课程还是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而实用性强、新颖性高的考试模式比较欠缺。这样的考核和评价,只能使得学生以背理论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1.4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虽然人数在数量上来说是不断增长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教师只是考取了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并没有真正的从事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大多数的相关专业实训课程依然是教师参考各种版本的理论教材进行讲解,使实训课程演变成为会计理论知识的综合练习课,而多数的实训课程更是流于形式,这样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 2高职院校“以赛带练”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成效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主要是通过看书、做作业来掌握相关知识,最后通过理论考试来评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与行业所需知识的有机结合。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深层的改革。基于高职院校的现状,我们认为,“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所谓“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带动和促进学生技能训练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山西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会计系鉴证国家、省级或行业等各种规范式的会计职业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层次的技能比赛,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如下:一是针对点钞技术、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以宿舍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以系部为单位开展个人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及小组形式的单项技能比赛和综合比赛;二是针对会计专业不同岗位课程的实训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会计岗位技能比赛;三是针对会计综合模拟、沙盘模拟、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RP及其应用等混岗实训课程的要求,以小组及班级为单位组织趣味性的会计比赛,这样边赛边练、以赛带练,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收效。成果如下:在2012、2013、2014年、2015年、2016年全省高职高专会计技能大赛团体赛中连续荣获省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在2013、2014年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等;在2016年第十届“新道杯”会计人才技能大赛山西省赛区荣获第一名,国家二等奖。实践证明,“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第一,有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近几年来,各种竞赛中所体现出的对选手实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具有现代化教育的思想和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教育教学的理念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才能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第二,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技能大赛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参赛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首先对辅导教师要有很高的要求。辅导教师不但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提升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加强化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此,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第三,有助于推动专业方向与课程内容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是可以借鉴各种大赛项目的,因为各项大赛内容设置及技能要求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所需的专业知识、内容的深度以及职业能力的要求。 3高职院校“以赛代练”教学模式对深化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启发 3.1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 (1)设置突出的实用型课程,力推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将“强能力、高素质”作为核心目标。首先,在课程设置及内容修订中要注重增加实训类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及内容比例,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运用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及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更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会计学理论教学结构和内容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会计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教学中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整合课程所需内容,调整课程架构体系。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所教授的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合并和压缩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克服专业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同时依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增加一些新兴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网络会计、网上贸易实务、财务软件应用、外贸企业会计、营销策划等,使学生所学的会计学知识能紧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实现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3)改进教学教授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系统内容。高职院校应推进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性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兴趣性、积极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型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让学生查阅相关理论文献资料,充分讨论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耐心的指导和系统的总结,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职业判断思辨能力、处理问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3.2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来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内容,构建包括规章制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三方面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育教学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与学生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相关的政策。此外,依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目标层次进行定位,分别设立创新目标、创新活动、创新实践三个模块,而分层次、分模块化的创新培育方式,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实现路径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2)广泛地全方位进行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综合实践。第一,通过模拟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岗位的案例进行实战,再结合对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学结合”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区别于会计学专业各门课程的传统单项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具体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利用两周至3周的时间给学生集中进行各项目实训,将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同时在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典型案例实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学习。学生按小组为单位进行分配,将其安排到一至两家企业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实习学习。此外,教师还应在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学习过程中积极地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分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自主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二,通过顶岗实践实习,完成所学专业的实际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践实习工作后,除对实践实习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后,应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出实践性强的技术应用方案。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应该更多的结合自身顶岗实践实习的实际工作。目的使得学生在设计技术应用方案过程中加深对企业会计实践实际工作的认知,并能够对所实践实习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全面的了解,针对发现的问题并能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以此来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唐笑炯 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案例分析在会计学基础的运用 【摘要】《会计学基础》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大部分非财会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专业不同,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同。采用传统的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原理》中的运用,让非财会专业学生能在课堂中学有所用。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主要教授会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及核算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培养管理人员的会计素养,因此也是大部分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开设的一门课程。就笔者所在学校赣南师范大学而言,商学院七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其他学院,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政治与法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就此可以看出,《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帮助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将会计知识运用于本专业,提升管理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与财会类专业作区分 目前,大部分高校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并未作区分。财会类专业学生使用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涵盖全面,理论深度较高,如笔者所在赣南师范大学,选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周京徽等主编的《会计学基础》一书。因为是基础课程,一般是经验丰富、理论层度较高的老师来授课。大部分院校非财会管理类学生也使用此类教材,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设置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理解该课程的作用及对本专业有何意义,学了基础原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目的混同 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是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和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的相关理论和记账方法及具体运用,同时能够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最终能够阅读和编制基本会计报表。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目的是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对科目、账户有较深的了解,懂得运用凭证,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并且根据各种报表能分析相应财务数据以为做管理工作而服务。从目的上来看,前者是站在培养专业财会人才的角度,侧重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为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后者则是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侧重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的运用等知识的讲解,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管理工作岗位能看懂并运用财务会计报表打基础。目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的目的与财会专业教学有混同,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因授课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教学目标,而是以同样的目标去讲解会计学基础知识。易造成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同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没有重点,慢慢失去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因教学内容没有与财会类专业相区别,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也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按照章节,先讲述会计的概念、基本原理,到后面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介绍企业资金运动各阶段的会计核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积极性,会计学里大量专业术语令其觉得与本专业没有联系,很多非财会专业学生认为会计学基础是枯燥的、无用的。 二、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在非财会专业 《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设想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在此过程实现特定内容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 (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本专业 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如,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假设在物流公司的情景之下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当假定在酒店财务会计工作情景之下,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大部分会计学基础课本以工业、制造企业为学习背景。同时,应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二)区分教学目的 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设置以实用为原则的教学目的。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教学。不应要求该类学生掌握过多、多深的会计学知识,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能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将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纳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知道报表中每一项内容所代表的意思,并能通过专业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服务于管理工作。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发生了变更,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问题可以不在教授,注重基础和实用。 (三)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按照不同的专业设计好不同的教案。课堂讲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础理论讲授阶段,二是会计核算讲授阶段,三是实践阶段,四是运用报表阶段。其中,从第二阶段开始,课堂上要有与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大量案例。将学生分为小组,教师上课先介绍基本核算方法,之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具体案例的解答。例如,在学企业资金筹集阶段的会计核算时,先由老师介绍资金筹集的流程,简单讲解下核算。随后,通过企业资金筹集的案例,比如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堂里,给学生如下案例:有一家即将成立的酒店,需要筹集资金,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筹集资金比较有效,同时资金的比例怎么安排,资金筹集到了之后,会计上怎么处理等问题。讨论之后,让小组派代表公布方案和会计核算的内容。此种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感到会计学能辅助其本专业的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 作者:李楠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会计学论文范文: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综合能力较差,在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会计专业设计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缺乏实际的实践教学和培训,导致整体教学素质不高,影响学生以后毕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为学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会计专业特点,制定完善的专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专业问题,提升会计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学生以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分别展开论述。 (一)整体教学素质不高 高校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既要履行自身的教育职责,又要受到条件相对落后的制约,教学进修培训机会较少,很难提升会计教学水平,影响到会计教学质量。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发展。但是在一些学校,会计教师安于现状,对大纲会计的要求,照本宣科,没有进行创新,导致会计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出学生进行会计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经验教学的方式,对会计教学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影响到会计教学的质量。另外,缺乏优秀的会计教师人才,师资力量不够,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学产生不利影响。2.教学模式落后。在实际过程中,高校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不同学生会计水平的参差不齐,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导致有的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进行听课,但是到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会计教师,没有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耐性,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只能凭借想象进行,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感到十分困难,使得会计内容空洞无物,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二)不重视实践教学 对会计教学而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只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缺少基本的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理论教学如此,会计实践活动也应如此。会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也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到后面忘了前面、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院系基本上设置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利用率过低,很多教学设备配置不全、实验教材落后、实践指导教师缺乏或知识单一等,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的作用,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缺乏具体指导性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会计教学指导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计专业教师制定了很多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会计学习,无法培养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二,采用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对学生提纲编写指导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会计专业的特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是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影响,会计专业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一的指导,只能从大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很多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这对教师会计专业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第四,会计专业教师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指导方法落后,没有认识到会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必要按照考试要求进行学习,这种传统的指导方法,更多的是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导致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做好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实际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针对如何做好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展开论述。 (一)采用行动教学模式 在进行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设计上,要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把实际的会计任务作为驱动力,分析影响会计教学各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升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要坚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比如在会计大小金额书写和点钞验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掺入到填制原始凭证这一环节中,加强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建仿真的职业环境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最终是要走上社会岗位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理论教学以外,还要为学生创建仿真的职业环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严格按照企业布置会计部门格局,为教学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用品,提供真实的账单等资料,比如原始凭证,账簿报表等,实现会计教学与工作零距离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会计的兴趣,提升会计教学的效果。另外,在每一个学期末期,教师要组织学生咨询会,对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为以后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为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实训环节,提升学生基本技能,保证教学效率。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都是老师在教室里、课堂上进行授课,几乎没有在课堂外授课的,即使有,也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如有些教师在网络上进行授课,通过网络互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因出差在外或在外进行课题调研无法在教室里进行授课,不得已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授课。目前在教室里进行授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粉笔授课形式,即教师利用粉笔在黑板上将主要的授课内容书写上,然后针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当然由于时间限制,书写的内容不会很多,主要还是靠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点,即学生和教师基本能做到同步,该写的时候大家一起写,该听的时候一起听,协调性好,因此有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是利用教室多媒体进行授课,老师将绝大多数授课内容拷到电脑上,通过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减少了教师利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即教师站在电脑后面针对幻灯片一张张讲解,而学生既要听还要书写笔记,有可能顾此失彼,使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程度降低,也有可能导致主次不分,该重点听的没有听,非重点内容可能听得很多,最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作者:明哲
大气污染论文: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炎性细胞因子影响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 摘要: 目的 研究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体重200~240g,随机分为实验组(1d组、7d组和30d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进行可吸入颗粒物(PM10)染尘,SO2、NO2和CO染毒。PM10染尘采用气管注入法,灌注1ml含15mg PM10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采用静态吸入SO2、NO2、CO空气混合气,浓度分别为15,12,400mg/m3,每天吸入2h,分别吸入1,7及30d;对照组大鼠气管注入1ml生理盐水并吸入正常空气。分别于染毒后1,7,30d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观察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采用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实验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d组大鼠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炎性细胞因子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大鼠肺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造成肺组织的炎性损伤。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 Effects of air pollutants on pulmonary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ra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air pollutants on pulmonary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rats,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ir pollution on inflammatory injury of respiratory system.Methods Fourty-eight Wistar rats (200~240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ed groups (1d,7d,and 30d groups) and control group.The tested rats were respectively exposed to PM10 of 15mg in 1ml saline by intratracheal instillation,and then were exposed to mixed gases of SO2,NO2,and CO (15,12,and 400mg/m3 respectively) by static inhalation 2h per day for 1d,7d and 30d respectively.One ml saline was instilled and general air was inhaled by rats of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The counts of white blood cell (WBC) and the percentages of neutrophil (Neu) in treated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r P<001).The levels of TNFα,IL6,IL8,and IL10 in rats of oneda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er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among cytokines.Conclusion Air pollutants can induce the imbala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result in inflammatory injury of respiratory system. Key words: air pollutants;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s (BALF);cytokines 大气污染直接作用的靶器官是呼吸系统,长期反复接触会使人体免疫力低下,引起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目前有关大气污染对机体呼吸系统炎性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制备大气污染的动物模型,从大气污染对大鼠呼吸道微生态、氧化损伤及病理学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4〕。本文通过测定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进一步探讨大气污染对大鼠呼吸系统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可吸入颗粒物(PM10)制备 (1)样品采集:冬季采暖季节,选择煤烟、交通及生活污染区为采样点,用日本产低流量(20~30L/min)粉尘采样器和称重的55mm玻璃纤维滤膜,每天连续采样24h,连续采集30d;滤膜干燥后称重计算采尘量,含尘滤膜在-20℃下保存。(2)PM10悬浮液制备:将各采样点滤膜同时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超声震荡洗脱20min,吸去滤膜水分,干燥后称重,计算生理盐水中粉尘量,定容后使其粉尘浓度为15g/L。 112 标准混合气制备 高于染毒浓度12倍的SO2、NO2、CO的空气标准混合气由具有国家标准物质资质认证的大连特种气体产业公司提供。染毒时将标准混合气减压,以流量计控制流速,稀释12倍后分别放入染毒柜内。 113 实验动物及分组 48只健康Wistar大鼠,体重200~240g,雌雄各半(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1,7,30d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 12 方法 121 染尘及染毒 (1)染尘:乙醚麻醉下气管注入染尘,实验组大鼠注入1ml含15mg PM10的生理盐水混悬液,对照组大鼠注入1ml生理盐水。(2)染毒:采用体积为60L染毒柜,每柜放入2只大鼠。实验组大鼠静态吸入浓度分别为15,12,400mg/m3的SO2、NO2、CO的空气混合气。每天吸入2h,各组分别吸入1,7及30d;对照组吸入正常空气。PM10、SO2、NO2及CO浓度均相当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日标准的100倍。 122 采集大鼠样品 于染毒结束后次日处死大鼠,对照组大鼠分3批处死。乙醚麻醉下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用37℃生理盐水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每次2ml,洗3次,合并BALF,3000r/min离心10min。血清及BALF上清液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 1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BALF沉淀中白细胞(WBC)总数及分类[巨噬细胞(AM)、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u)],采用常规计数及瑞氏染色法。BALF中TNFα、IL6、IL8、IL4及IL10水平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美国R D公司及晶美公司);用CLINIBIO128型酶标仪(奥地利公司)测量吸光度(A)值。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00软件拟合最佳的曲线回归方程,求出样品中各细胞因子浓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表1) 实验组大鼠BALF中WBC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尤以1d组明显(P<001);7及30d组WBC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与1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b P<001;与1d组比较,c P<005,d P<001 22 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表2) 染毒1d组大鼠BALF中IL6、IL8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7及30d组水平下降,与1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因子中IL6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TNFα。 表2 BALF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b P<001;与1d组比较,c P<005,d P<001 23 抗炎细胞因子水平(表3) 实验组大鼠BALF中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尤以1d组明显;7及30d组水平有所下降,与对照组及1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IL10表达水平高于IL4。 表3 BALF中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b P<001;与1d组比较,d P<001 24 炎性损伤指标的相关分析 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0对炎性损伤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397~0785,均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只有简单相关程度较高的前5对指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552~06460)。 3 讨论 炎性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ICKs)是由各种免疫细胞和组织细胞分泌,具有调节炎性细胞功能及行为、影响炎性反应及转归的细胞活性物质,根据其对炎症反应的不同影响,可分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2类〔5〕。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尤以1d组明显,提示大气污染物已引起大鼠呼吸系统明显的炎症反应。7及30d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所回落,但与对照组和1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炎症正处于消退期,其结果反映了炎症生理过程的变化,与刘春涛等〔6〕报道的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1d组大鼠BALF中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NFα与IL6(r=06217)及IL8与IL6(r=04552)分别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说明在炎症早期IL6、IL8及TNF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TNFα可能启动了IL6、IL8等细胞因子群,使其合成、分泌增多,诱导多形核白细胞(PMN)在肺组织聚集、粘附、并释放IL6和IL8等炎性介质〔7〕;而IL6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延迟吞噬细胞对衰老和丧失功能的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从而加剧了炎症介质的产生;IL8可诱导PMN趋化至炎症部位,脱颗粒,产生超氧离子,造成肺组织损伤〔8〕。本研究结果显示,IL4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变化趋势不平行,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种局部失衡状态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造成组织炎性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混合污染物可诱导大鼠肺组织IL6、IL8、TNFα、IL4及IL10的释放,导致肺组织的炎性损伤。促炎因子中以IL6和TNFα表达水平较高,且与抗炎因子IL4及IL10呈较好的相关性;抗炎因子IL10表达水平高于IL4,因此,TNFα、IL6和IL10可作为大气污染所致肺早期炎症的敏感指标。 大气污染论文:石家庄市大气污染原因分析及政府行为对策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 关键词:石家庄市 大气污染 原因分析 政府行为对策 一、概述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够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 人类要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 发展要有限度,他不应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石家庄市我国华北地区新型的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总面积15848平方千米,总人口845万。其交通发达,京广、石太、石德铁路和京深、石港、石太高速公路交汇于此。近年来,石家庄市工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是他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环境污染大市。而其中,尤以大气污染最为突出:尤其是在风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尘土满天飞舞,纵横肆虐,有些区域垃圾泛滥成灾。 二、 石家庄大气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石家庄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河北省环境监测总站4月11日队本周空气质量检测表明,石家庄的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由于它们直径很小,且夹杂着细菌,可以被人体吸入体内,引起疾病。同时,由于它们很轻,不宜沉降,总是漂浮在空中,阳光照射在这些微尘上,被吸收或散射,致使天空显得灰蒙蒙的,能见度明显下降。扬尘污染也比较严重,特别是雨后就更显得直观,汽车挡风玻璃上全是泥水,就连眼镜片上也满是泥水。由于少数地区垃圾处理不善,成堆的垃圾在地面上腐烂,随风一锤,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让人倍觉恶心。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也使大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 1.2 石家庄大气污染原因分析 1.2.1 地形和气候因素是影响石家庄市大气质量的基本原因 石家庄位于河北省中南部,西依太行山脉,东、南、北均为辽阔的华北大平原。而与此同时,石家庄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凉爽等特征。这些特定的地理和气候因素,是石家庄的大气污染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东南风的作用,石家庄上空的可吸入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质随风西移,当遇太行山脉的阻挡后,又转向东移,返回原地。而与此类似,当刮西北风的时候,由于太行山脉这一巨大的屏障,使西北风被拦截在山西境内,一些污染物质也无法被刮走,而只能继续停留在石家庄的上空。 1.2.2 城市建设是影响石家庄大气质量的重要原因 石家庄气体状态大气污染源调查表 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的分类统计分析,其主要来源可概括为三大方面:(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3)交通运输等。根据统计资料,以上三方面产生的大气污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0%、20%和10%。在直接燃料的燃烧中,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数量约占燃料燃烧排放总量的96%,其中燃煤排放的烟尘、SO2、NOX和CO的数量占燃料燃烧排放比例分别为99%、93%、81%和97%。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局部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机动车等流动源在交通比较繁忙的街道,如裕华路、中山路等,可能造成CO、NOX和HC的严重污染。 (一)燃料燃烧。在石家庄,天然气在居民的生活中还没有普及,煤仍然是人们的首选燃料。而在燃煤市场上,高硫煤仍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放弃廉价的高硫煤而去购买环保型的低硫煤。这就造成SO2的大量排放。同时,由于石家庄地处华北,冬季寒冷,需要供暖,而一些单位为了省钱,实行自给自足的供暖制度,这就增加了煤的燃烧量,使大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二)工业生产过程。近些年来,石家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是我国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化学工业也是重点发展部门,有规模较大的华北制药厂和石家庄化肥厂,煤炭工业亦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性质的工矿企业即使石家庄的重点发展部门,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企业。而且这些工矿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市区,如具有相当规模的华北制药厂和石家庄化肥厂等。此外,还有一些粉末冶金厂、印染厂也是石家庄大气污染的主力军。 (三)交通运输。近些年来,石家庄经济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也随之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遽增多。但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据中国科学院王玮博士介绍,一辆柴油车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的可吸入颗粒物,几乎是100辆汽油差夹带的总和,是更严重的污染源。而石家庄却允许柴油车进城,促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急剧上升。 (四)市政建设。石家庄的马路普遍存在道路斜坡问题,即马路两侧的人行板道明显高于路面而且与路面垂直,呈“凹”字型。致使马路上的灰尘不能吹走,而且越积越多,这也是因发扬陈天气的直接原因。据资料统计,城区扬尘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占总量的40%左右,人们却对裸露地面,建筑工地,拆迁工地以及砂石料场造成的扬尘姑息迁就,始终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加以治理。此外,工业废水中的化学成分也极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五)工业布局。石家庄的一些工矿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城区的东北部,还有一些分布在市区的不同区域。这些工矿企业的分散性是整个城区的大气污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六)绿化。石家庄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绿化还没有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只有政府、一些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内部绿化已基本达标,而整个城区的绿化却远远达不到要求。南二环只是近两年来才栽了几批树,其他地方也还是光秃秃的。 1.2.3 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存在不完整性(例如:垄断实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型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使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其理论上的好处的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外部性是指个人或一个经济单位所承受的收益和成本是另外的个人和经济单位行为的直接结果,而没有得到任何补偿的情况。如一个化肥厂对大气造成污染但老百姓去被迫承受大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害。由此可见,市场失灵也导致了大气污染。 1.2.4 政府政策失灵。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政府决策失灵同样会产生环境问题。例如:河北省政府打算把石家庄建设成为闻名全国“药都”,而制药厂是污染极为严重的企业,这个政策导向势必会对石家庄的大气污染造成不良的影响。 1.2.5 全民对环境的认识不够 目前,人们对环境保护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如对环境问题的潜伏性、长期性、紧迫性和艰难性认识不足,对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不理解,由于市民认识上的不足和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他们行为上的不够积极,不够配合。如在石市东南部的尖岭村,本身道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再加上村民自身素质不高,垃圾随处可见。特别是每逢集市过后,更是满地狼藉,叫村民和过路人苦不堪言。 三 政府行为对策 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经济发展靠市场,环境保护靠政府”的说法已被广为接受。环境资源配置的失灵,要求政府加大环境保护行政监督力度,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发挥其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入世后,我们的环境管理方式将会受到冲击,因此,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 1、完善政府机构职能,使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几乎所以政策领域的变革,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的、分割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把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结合起来,这样做既有利于环境本身,又可以提高其他政策的效能,这就要求石家庄市政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其绩效分布如顶图: 政府要依照此体系,完善机构设置。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对政府及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环保法规的各项具体行为进行界定。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或贯彻不力导致辖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部门、机关给予相应处分,使领导的“乌纱帽”和其所负责的区域环保是否达标挂上钩。此外,还要给环保部门下放实权,权责明确,才能贯彻有力。 2、搞好监督调查工作,统一布局,分类管理。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1 政府环保部门应切实做好环境的监测调查工作。近日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针对日益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监督检疫站。今后,对于类似的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以加强对空气污染原的监控;实施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预报,使社会有关各方及时了解可能出现的空气污染情况。使一些污染物排放较大的单位和对空气污染物敏感的人群能预做准备。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并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环境质量信息。同时,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以监控、信息、检测等三大系统为核心的环境指挥中心,配备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加强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 2.2 立足现有规律、规章和制度,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根深蒂固的开展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法律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一系列相应政策法规完善这一体系(注意既要有综合性法规,又要对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而且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修改。)在此基础上实行环境执法监督,以国家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围绕国家环保工作重心,结合石家庄环保工作重点,运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和石家庄市政府授予的行政管理权限,以石家庄市环保局为主体,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对一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动。 3、针对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的几个主要方面原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强化管理。 3.1 政府应利用经济手段来治理工矿企业。企业是各种污染物的主要产生者和排放者,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以削减排污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使企业改变观念,拚弃环境保护部经济的成见,树立起重视环境更益于经济的观念。宣传和执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这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对破坏环境和随意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单位,按照污染种类,数量和程度进行罚款或征收排污费;对排放污染物损坏群众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失的排污单位,责令向受害者赔偿损失;对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产品给以减免税收或其他经济上的优惠;实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予以征税收费等制度。 3.2 制定严格的标准,控制扬尘和废气污染。关闭不合格的砂石料场,对于建筑工地拆迁工地要求工程承包商在工地周围加高护屏,并在四周的临时交通道路上铺盖沥青;对一些非回镇土要随时运出市区。要求运货车加盖遮篷,以免建筑材料散落街头。各公司要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过滤塔等先进设备来净化含油脂灰及有害的二氧化硫的废气。化工厂应利用管道将生产过剩中产生的废煤气及其他含有臭味的气体,经过管道输送到煤站燃烧,变成无害的碳酸气体和水蒸气,然后经过高大的烟囱排向高空。制药厂应建立有害气体的回收循环装置,利用回收利用可制成石膏。对工厂和服务性行业制定和执行新的氮氧化合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量标准和燃料的质量鉴定标准。除此之外,政府应加快无燃煤区的建设,将石家庄市中心区(和平路、体育大街、槐南路和仓安路;维明街围和区域)基本建成无燃煤区,并逐步将整个市区建成无燃煤区。同时,政府应下令,对一些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单位,必须集中供热。 3.3 利用行政手段削减机动车污染。政府应执行严格的地方规章制度,禁止销售未达国家尾气排放标准的汽车,淘汰尾气超标车;安装电喷和三元催化装置;加快机动车燃料改造, 使用天然及电力等清洁能源;同时,可以开设电车等无污染车辆。对一些新增公共汽车要购置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清洁型车型,建设天然气加油站。禁止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及非市区牌号的摩托车进入市区。 3.4 政府应严格规划解决石家庄的道路斜坡问题。一方面,在新建道路工程中,尽量避免道路斜坡问题。同时,对一些已形成道路斜坡问题的主干道,政府可以责令有关部门用花坛取代栅栏,并在道路两侧种上树,以达到防止尘沙和净化空气的双重功效。另一方面,可以增设洒水车的数量,用洒水车把一些处理过的污水洒在马路上,一日几次。 3.5 调整工业布局实现工业布局园区化。政府要加大力度,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实施“优二兴三”的产业政策,把工业重心移向开发区,发展工业园区,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导向政策和“三同时”规定。限制一些敏感区域兴办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对一些重污染企业要实行搬迁、停产、转产或限期整改等政策。扩大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模。 4. 对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警醒合理的规划管理。 4.1 政府要加大投入。 4.1.1 增加对公共设施的投入。政府可对一些公共设施增加资金投入,如在一些公园、广场兴建喷泉、消防水池等。在适当的地点开设无车区和商业步行街,以减少汽车的流动量。 4.1.2 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来治理城市垃圾。政府可以投资在一个小区设置几个垃圾投放点,每天定时投放垃圾,同时政府可以投资开发垃圾产业。当然,出路垃圾也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政府可以让企业在生产时就考虑到为减少垃圾创造条件,如减少包装,或改一次性包装为重复使用的包装。对一些自然无法分解的垃圾,可以进行焚烧,但一定要严格限制焚烧厂的粉尘和废气排放,烟囱要价高,而且要安装废气过滤装置,把排入大气的有毒物质减少到最低限度。 4.2 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建立城市立体绿化体系。在石家庄范围内大规模植树种草,在搞好垂直绿化的基础上,实行立体绿化。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内绿化已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许多新建住宅和办公楼都有很多污染物质,其中有些会释放有害气体或尘粒污染空气,它们包括许多种燃料、木材、建材、办公设备、家具、地毯及化工清洗剂等。另外,植物、宠物或房间空调系统也会带有细菌,这些细菌会破坏室内的空气质量。立体绿化就是事室内、地面、楼顶、墙体形成一个立体的绿化网,以阻止细菌霉菌的生长。此外,化学制品应受到限制,如油漆燃料及杀虫剂等。 5. 广泛利用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公民的素质和环保意识。环境保护关系到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1)各地区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作为干部职工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各级政府应把环保业绩作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让各级政府把环保提上日程。(2)大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环境教育。(3)建立公众才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4)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应当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公开揭发和批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的个人予以曝光,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5)各级政府可以在居民小区设置宣传栏,宣传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充分调动群众的自觉性。 6.大力发展环保科技,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6.1 积极发展科技兴环保企业。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考验,那种仅凭人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去打开国际市场的办法是缺乏远见的,以民众的低收入额为代价的竞争,其出发点就不对,其可持续性等更值得怀疑。大量增强企业的科技内涵才是做根本的出路。面对环保领域企业数量小多、规模小的特性,大力发展科技型环保企业更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强对环保企业科技化的支持和政策引导。(1)在财政税收政策上向企业的科技开发行为倾斜,如果通过相应的监督监察机制确证企业投资与技术开发,那么这种投资的税收可以减免;如果经过相应的论证,企业投资与某项技术研究可以促进整个地区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那么可以取得政府的优惠贷款甚至贴息贷款。(2)在环境领域,面向环保企业设立技术研发课题,并有配套的资金保障。(3)选择有规模、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技术研究基础的环保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有的放矢发挥最佳作用。 6.2 鼓励支持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方面的科技研究和科技发明并力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 6.3 加强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联系与合作。 引进国外投资,弥补资金短缺的现状;积极开展与其他地区和国家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与应用新形式的环保理念与技术;聘请国内外知名环境专家参与我市环境整治开发治理工作规划的制定等等。 大气污染论文:气体吸附分离技术与大气污染防治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人类工业化带来的气态污染物如硝酸尾气、黄磷尾气等中NOx、SOx、P、As、PH3、CO等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作者单位在吸附分离领域已经开展的一些实验研究,探讨了吸附分离技术在治理气体污染物中应用的前景及可行性。 关键词:气体吸附分离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 1 前言 随着人类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向自己赖以生成的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在不断地增多,“保卫地球、保护我们生成的环境”不再仅仅是一句危言耸听的口号,而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能否生存的刻不容缓的大事。人类需要发展但更需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主要污染物为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废渣(即工业“三废”),其中工厂每天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工业废气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极大,尽可能将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非常必要的。 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且绝对排放量较大的废气主要包括: (1)含NOx、SO2、P、As、PH3、CO、HF、C2HCl3、C2H3Cl3等污染物的有毒气体; (2)其它气体,开展关于减少这类有害废气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结合著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展的研究,讨论了用现代吸附分离技术净化这类气体的意义及工业开发的可行性。 2 吸附分离技术治理废气技术基础及过程 (1)气体吸附分离技术基础 气体吸附分离技术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 按照再生方式的差异常分为变压吸附法和变温吸附法两类:(1)变压吸附(英文名称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为PSA)法提纯或分离单元是根据恒定温度下混合气体中不同组份在吸附剂上吸附容量或吸附速率的差异以及不同压力下组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容量的差异而实现的,由于采用了压力涨落的循环操作,强吸附组份在低分压下脱附,吸附剂得以再生;吸附剂的使用寿命一般为十年以上,所以PSA过程基本是无原料消耗过程;(2)变温吸附法(英文名称 Temperature Swing Adsorption,简称为TSA)或变温变压吸附法(简称为PTSA)是根据待分离组份在不同温度下的吸附容量差异实现分离,由于采用温度涨落的循环操作,低温下的被吸附的强吸附组份在高温下得以脱附,吸附剂得以再生,冷却后可再次于低温下吸附强吸附组份。确定是否采用吸附法分离的主要依据为待分离组分之间的吸附等温线,图1为待分离组分A(污染物)、B(非污染物)的在温度为t1或t2的吸附等温线所示: 对于污染排放物A如果与非污染组份B吸附容量差别较大,则可考虑PSA技术(当然,有时动态吸附容量也是确定分离的一个依据,但在污染治理中很少涉及);对于常温(t1)下强吸附组份A不能良好解吸的分离,可考虑采用TSA或PTSA技术。 吸附分离技术采用的吸附剂通常为活性炭、硅胶、氧化铝等常规吸附剂或在吸附剂上附载不同贵金属的专用吸附剂,或者是开发不同孔径、不同微孔容积的专用吸附剂。 (2)吸附工艺过程循环的实现 PSA、TSA或PTSA 过程的连续运行通常是通过多个吸附器依靠阀门切换实现的,当某些塔在吸附时,其它的吸附器则处于再生等步骤;吸附饱和后的吸附剂需要再生时,其它已再生好的吸附器开始进入吸附步骤,如此实现循环操作。下图为西南化工研究院实验开发成功的TSA净化并回收硝酸尾气中NOx的流程示意图。 3 工业废气来源及治理研究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为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所占空气总污染物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危害在不断增大。目前,排放空气污染物最多的工业部门有:石油与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等等,下面就工业排放的主要有害气体污染物NOx、SO2、P、CO、卤代烃、挥发性有机物(简称为VOC)等的吸附分离治理前景和可行性简要分析如下: (1)硝酸生产尾气、烟道气、石灰窑气等各种工业废气中的NOx 硝酸生产过程中要排放大量的硝酸尾气,其中含有NOx。NOx不仅对人类、生物有剧毒,而且导致光化学烟雾的生成,其危害极大。我国现有硝酸生产工厂50多家,硝酸尾气中NOx的浓度一般为500~5000 ppm,每年排入大气的NOx(以NO2计)约为6万吨。如果能回收这些NOx,不仅控制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增产硝酸,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西南化工研究院已开展了硝酸尾气的吸附法回收治理工业性试验研究工作,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有相当的优越性。研究表明,净化气中NOx浓度可控制在低于0.02%,对应尾气中NOx浓度从0.04%到0.8%,回收气中NOx浓度变化范围可从0.8%至5%,可以返回系统生产硝酸。 对石灰窑气等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已开发成功,并申报国家专利。对烟道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根据烟道气组成采用TSA法与其他化学技术处理法可有效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2)黄磷尾气净化和从黄磷尾气中提纯一氧化碳 我国每年生产黄磷40万吨,生产过程中每生产一吨黄磷会产生2500Nm3尾气,每年产生的尾气量达10亿Nm3,其主要成份为一氧化碳(约85%~90%),CO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尾气中含有的P、S、As、F等及其化合物的有毒组分未经处理排放到大气中也将严重污染环境;同时CO又是一种重要的碳一化工原料,尾气中含有的P、S、As等易使催化剂中毒,所以有效处理黄磷尾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在净化黄磷尾气和开发黄磷尾气领域已开展了较多工作,其中西南化工研究院开展了尾气处理的动态吸附研究实验,取得了可循环操作的TSA净化流程,并结合自己的CO提纯专有技术,已转让一套采用吸附法从黄磷尾气净化并提纯CO的工业装置。 (3)二氧化硫的控制 硫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它是大气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物之一,目前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高烟囱稀释法、采用低硫燃料、排放废气脱硫等,近年在采用干法(吸附剂吸附法)、湿法脱硫技术领域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业化应用已很成熟。 吸附法脱除废气中的SO2又分为物理吸附法和化学吸附法,物理吸附时被选择性吸收的SO2可通过升温或降压解吸出来,化学吸附时吸附剂同时起催化作用,被吸附的SO2被废气中的氧氧化成SO3,后者在与水生成硫酸。目前,国内关于采用吸附法净化SO2的报道多为实验研究报告。 (4)含三氯乙烯、三氯乙烷等卤代烃的排放废气净化 含卤代烃的废气净化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是溶剂吸收或吸附法处理,如:(1)彩色显象管生产线清洗阴罩时挥发的三氯乙烷气体刺激人体粘膜,长期接触能使运动神经系统受损,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降低生产成本来看都必须回收利用。航天总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成功开发了应用活性炭纤维回收三氯乙烷,避免了环境污染,使用效果良好。(2)在工业上应用很广的三氯乙烯,是对人体和环境都有较大危害的有毒污染物,含三氯乙烯工业废气排放前必须脱除其中超标含量的TCE,应用吸附法可有效控制排放尾气中三氯乙烯含量并回收其中的三氯乙烯,西南化工研究院在这方面开展了较多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5)含高沸点有机物的尾气净化 目前,采用吸附法净化、回收排放尾气中的有机组份的工业应用是比较成功的,采用的通常流程为TSA或PTSA流程,既可有效脱除有机污染物又可回收有用组份。根据大量实验研究,西南化工研究院在已开发的多套PSA装置的预处理装置中,成功地采用TSA、PTSA技术很好地解决含高沸点有机物的尾气净化,如苯、萘等的脱除。 (6)排放气中一氧化碳的脱除 CO是一种易燃易爆有毒的气体,未经处理排放到大气中将严重污染环境,所以严格控制排放气中CO含量是非常有意义。目前,国内北京大学开发的13X分子筛载体的Cu(I)吸附剂、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稀土复合铜(I)吸附剂都是很好的CO吸附剂。实验表明,采用PSA或TSA技术脱除CO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排放气中的CO可控制在1ppm以内。 (7)含氟排放废气的净化 含氟(主要为HF和SiF4)废气数量虽然不如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大,但其毒性较大,对人体的危害比SO2大20倍,因此工业生产排放气必须控制含氟化合物的排放量。目前,HF回收通常生产冰晶石,尽管从理论上可采用吸附法结合其他化学法处理含氟废气,但目前国内应用PTSA回收含氟排放废气的工业装置尚未见报道。 (8)从富含甲烷气源中浓缩、回收甲烷 矿井瓦斯是在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瓦斯气中含有25~45%的甲烷及其它一些组份,其热值仅2500kcal/m3左右,难以利用,通常排入大气,以致污染环境。我国每年约有30亿m3瓦斯放空。因此有效利用矿井瓦斯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始采用PSA技术从矿井瓦斯中浓缩甲烷的实验研究,可以把甲烷浓度从20%提高到50~95%,浓缩后的富甲烷气热值明显提高,可以作为优质燃料和化工原料。 (9)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 近年来,由于CO2排放量增加(每年以二氧化碳形式放入大气中的碳约为50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已从工业污染时代的270ppm上升到近500ppm,大量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聚引发全球的温室效应已经引起了人类的重视。从含CO2浓度较高的排放废气中回收CO2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回收了有用组份,减少了资源浪费。从富含二氧化碳的工业废气中回收二氧化碳这些工业废气主要有:石灰窑气(含二氧化碳28%~38%)、制氨和制氢装置副产气(含二氧化碳28%~99%)、烟道废气(含二氧化碳10%~18%)及脱碳再生气等。通过提纯,产品二氧化碳的纯度可达99.5~99.99%,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二氧化碳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GB1917-80)。 (10)PSA富氧处理城市垃圾废气 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激剧增加,目前主要采用空气燃烧的方式人类的生活垃圾,每天通过燃烧垃圾产生的大量含VOC有毒废气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如采用PSA技术从空气富集氧气(氧纯度可达到93%)替代空气处理城市垃圾,则大大降低了有毒废气的排放量。 结束语 随着对吸附分离研究机理的不断深入,结合其他化工处理技术,吸附分离技术必将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大气污染论文: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及对策 1大气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1大气环境监测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仍有一些地方在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时,一味的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错误理念的指导,该理念以消耗资源和大气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这种狭隘的发展理念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为此,地方政府应该摈弃这种狭隘的发展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找到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监测保护的平衡点,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1.2大气环境监测因子和数据不全面 AQI是空气质量指数的简称,它是用来检测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大中城市的AQI只是一个平均值,并不能实时反映污染情况,从而使得大气状况监测存在偏差。这也是为什么当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短时间内AQI指数和大众感受会存在出入。为了改善数据滞后和偏差的现状,大中城市应逐步改进监测采样,引进云计算网络,进行全天候不间断采样监测,实现监测的半自动化和数据预报。 2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改进 2.1云计算平台的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 在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现在是信息时代,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时引进云计算平台无疑是符合时展要求的。这种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有两个显著的优势:一方面大额资金筹集问题得到了解决;另一方面测量准确度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之所以具备以上两点优势是因为该系统通过科学运算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及时准确地对当前大气环境现状做出反映,保障了污染源的控制和科学环境规划。该系统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在改善城市天气、交通、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一系统中,其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2.2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及流程空气质量 云监控平台的构建需准备好颗粒物监测设备、因子采集设备和视频摄像终端设备。具体的流程是首先利用GPRS无线传输对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终端摄像得来的原始数据进行传输,接着云计算服务器接收和处理数据,然后利用云平台强大的功能软件对数据进行存储和计算。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对每个点的污染状况有一个了解,利用Web服务器对视频进行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予以公布。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网页和移动媒体终端的作用,因为它们能够及时得到各个监测点的空气质量和监控视频,减轻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负担。同时,由于云计算网络具有开放性,使得空气质量云监测预警平台能向环保执法部门发送实时消息和影音资料成为可能,从而为大气环境破坏提供了有效证据。 3大气环境监测对策 之所以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测是为了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程度,从而在此基础上对大气进行治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进行技术改进,力求做到多点监测,实时分析,确保所得到的空气质量数据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大气环境监测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气状况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做好预警工作,从源头上对大气进行治理。 3.1加大大气环境监管力度 扬尘作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务必要加大对企业料场和建筑扬尘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做好区域内企业和建筑工地扬尘政治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随着机动车使用量的增加,机动车尾气的防治工作也应提到日程上来。相关部门要加强机动车管理力度,务必要严格规范排放标准,以国四作为排放标准,从源头对污染排放进行控制。烟囱排放的废气作为农村大气污染首要污染源,它的治理工作也不容忽视。为此,要加大对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力争实现农村无小烟囱的目标。至于工业方面的大气污染监管则需做到严格监控水泥、水电、石化等子产业的废气和颗粒物的排放,优化工业结构,对于不达标的企业予以警告、惩处,务必使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来改善排放现状,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建筑节能等要求。 3.2引进先进的大气监测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离不开有效的监测方法,文章主要介绍两种监测方法。一种是利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进行监测。该监测方法凭借其高度的灵敏性,能快速的对物质做出监测,符合现场监测的要求。较之常见的免疫分析仪器,它能以最低的资金投入实现仪器化。另一种是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为基础的在线监测方法。该方法的运作流程是首先通过传感器来测量与监测所需的参数,接着借助网络媒介传至控制中心,从而完成监测的任务。监测任务的完成需借助公共有线电话网、移动电话网等辅助设备。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危险区域及大范围监测区域,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它的局限性,成本大且数据采集的精确性较小。在具体运用时,工作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做好大气环境监测工作。 3.3加大环保理念宣传力度 一方面,要重视对政府工作人员环保理念的宣传工作。让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建立保护环境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不可雷声大、雨点小,不可使制度和现实脱节,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采取内部激励政策,从全方位角度出发。采取多样化的监督机制,实行自我、相互监督,且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在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时,切忌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务必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额指导下做好大气环境监测、治理工作是这一宗旨生动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做好对民众进行环保理念的宣传工作。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通过不间断的环保意识的渗透,民众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环境息息相关,不再做有损环境的事,从而实现了环保教育的目标。综上这些宣传理念的落实是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球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着大气污染的袭击。忘了多久没有看见晴朗的天空、明亮的夜空。每天我们都在浑浊的大气环境下小心翼翼地生活着。雾霾,一个现今的热点词汇,很多年前并不知它为何物。以上种种足以说明我们的生存环境由于大气污染而变得越发恶劣。并不是危言耸听,长此以往,地球将不堪重负。为此,环保部门应该做好大气污染的监测工作,加大大气环境监管力度、引进先进的大气监测办法、加大环保理念宣传力度。民众应将环保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共同致力于建设绿色美好家园。 作者:陈志强 单位:博罗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大气污染论文: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研究 1大气污染的特征分析 治理大气污染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污染处理措施,还要有相应的污染预防措施,才能有效的进行污染治理。但由于大气污染范围广、污染物多、大气污染中污染源控制较困难,治理和预防的措施不完善以及治理的力度不够导致了大气污染治理过程的困难。 2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 2.1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单薄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而大自然中很多资源的破坏都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要想恢复之前的大气质量要比从一开始就采取预防措施进行防护付出的代价要多得多。但如今这种观念并没有被大多数的部门或人们所接受,大多数人所考虑的只是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制定具体的措施。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的建设以及工业的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取更多的利益,而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也对大气造成了污染,包括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烟花爆竹的燃放。 2.2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国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经济发展有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的发展,而工业污染仍然是现在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已逐渐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寻求改变,但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过程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仍然会对大气的污染造成严重影响何况仍有较多的城市以及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2.3大气污染处理措施的不完善 我国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的治理计划及措施不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完善,这就导致了治理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环保部门对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执行力度不够,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能及时的进行严厉的治理,导致了较多的污染严重企业不能有效的执行相关环境保护的政策。环保部门对环境的监测以及及时的抽查治理工作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将大气污染扼杀在摇篮之中。此外,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这就导致了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废物废气的处理设施不到位,无法顺利开展清洁生产。 3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 3.1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政策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后于环境治理的需求,应当根据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各种问题出台合适的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要改变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传统观点,我国的各项环境标准要向世界接轨,各项标准要力争具有全面化、科学化的特点。 3.2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影响城市中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废气排放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城市就是他们自己的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环保部门要组织相关的宣传教育、知识普及以及学习培训,进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自律意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3.3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资金 大气污染的预防治理过程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意识以及企业的相关措施,需要国家左豪整体的防治计划并严格实施,加大废物废气处理设施的配套。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适当改善经济组织架构,对落后的企业、设备等要坚决进行淘汰,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性产业并积极寻求清洁环保能源,减少对大气的破坏。优化市政建设,加强城市基础建设管理,减少汽尾气排放并积极建设并绿化城市,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改善大气环境。 3.4环保部门做好大气监测控制工作 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只是在污染发生后再寻求治理措施,而要积极的寻求防止措施。环保部门加强对大气中各项只是的监测,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防治与治理,将会最大程度上减少大气污染并最大程度上降低治理所付出的代价。 4结束语 根据以上大气污染的特征、原因及治理措施的分析可以看到,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还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大大气污染的治理投入与力度,积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寻求新能源,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我们才能有效的治理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作者:周媛邢德山谷建功单位: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大气污染论文:都市大气污染的产生及防控 本文作者:白海梅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环保局监测站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稳,由于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净增长迅速。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向前飞速推进,然而环境问题,确实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 1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构成因素 所谓大气污染,就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命脉中的核心节点,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并展开了众多经济行为,而这些经济行为和人口,直接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危害。从污染成分角度看,空气中的颗粒物,以及硫化物和碳化物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污染成分。我国超过一半城市的颗粒污染物浓度超过二级标准,对于硫化物的排放状况而言,虽然随着最近几年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使得目前对于硫化物的排放已经开始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但是由于多年来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以及对环境关注程度的低下,因此在大气环境中积累的氧化硫总量仍然不可忽视。最后,碳化物作为化石类燃料消耗的直接排放物,作为温室效应的主要疑犯之一,其排放总量同样不能忽视。碳排放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后果,另一方面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陡然增多的汽车导致。 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状况看,由于每个城市都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线,因此在大气污染方面也各有不同,但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普遍存在的污染源,只有明确了污染源,才能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1.1工业发展 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借由工业的发展而带动,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是逐渐从城市成长起来,并且在壮大的过程中向城市边缘迁移。最开始的工矿企业,通常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且在当时我国城市发展尚不很发达的前提之下,大多都建在了城市中心位置。这些早期的工矿企业,给城市污染带来了直接的影响,是我国城市早期发展导致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工业开始向城市边缘以及农村迁移,这种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污染,但是对于更大范围内的环境仍然有着很大压力,而这种压力即便处于绿色科技的影响之下也难以消除。 1.2车辆激增 车辆是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另一个主要诱因。对于我国而言,车辆的占有率远不如发达国家,而随着经济发展,车辆的占有率毕竟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而车辆排放的废物目前已经成为了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对于车辆上路的管制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1.3燃烧释放 化石性燃料的燃烧,直接回给大气带来污染,从颗粒污染物一直到硫化物和碳化物,都会有一定量的排放。对于化石燃料的然绕,主要指城市生活使用的相应煤炭和石油产品,其中包括饮食需要的燃烧活动以及取暖需要的燃烧活动两个方面。 2改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 通过上文中针对于城市大气污染主要影响因素的讨论,可以大概确定出普遍存在于我国城市环境中的主要大气污染源头。在进行治理的时候,可以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举措。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着手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2.1规范工业以及交通发展 工业的发展,不仅仅对于大气环境会产生威胁,对于水体、土壤等都会产生威胁。针对工业的这种危险特征,首先要规范工业发展的整体状态。对于目前已经出台的众多环境保护条例,必须落实到位,在落实的过程中实现多层面的互相监督,确保奖惩制度的有效性。对于车辆的陡然增加,鉴于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宜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应当深入考察车辆对于环境的影响状况。对于排放不达标的车辆,应当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除了一些进行调节的经济手段以外,相应的强制性限制措施也是必须的。 2.2大力发展绿色科技 目前各个行业的绿色科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绿色环保科技作为对环境的一种重要拯救手段,必须受到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支持。在对目前环境问题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具体工作中,可以在政府的支持性框架作用下,推动科技研发的资金环境形成,确保技术研发的自发性以及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当拓展视野,从技术经济的角度出发对绿色科技进行新的审视。在对其进行支持发展的基础上,也将相应的绿色技术视为一件产品,将其推向国际市场,切实产生经济效益,形成资金的良心循环。 2.3加强城市绿化 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过度的城市化导致植被大面积破坏,热岛效应以及其他环境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有鉴于此,应当在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恢复植被,平衡城市生态环境。树木和植被不但对于城市美观至关重要,对于空气的净化作用也不能忽视。在开展城市绿化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注意植被功能的选取,而非美观。虽然城市植被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城市景观,但是就目前环境的严峻形势来看,其功能性同样意义重大。 3结论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构成,工业和为数众多的居民都存在于这个相对局促的空间内,因此环境问题就更需要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有各个方面的通力合作与共同重视,才有可能对环境治理产生良好的效果。 大气污染论文:环保生物技术治理大气污染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密度的增大以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自然生态资源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气污染问题,文章对环保生物技术治理大气污染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环保生物技术;大气污染;思考 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使用环保生物技术能够改变废弃物原本的分子结构,从而降低了垃圾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同时还可以进行废物再利用,节约了能源,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我国从20世界70年代开始,就一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先后两次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也相继建立了很多污染源的排放制度,初步完成了我国空气质量的检测以及酸雨度的检测。排污的许可证制度和大气污染排放量的控制等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但是,时代在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必然有新要求,雾霾的出现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多的困扰,解决雾霾问题,又成了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经济建设和大气污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大气污染的治理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并且,大气污染的环境监督系统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大气污染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很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是十分严重的,污染防治政策还有待于完善,投资渠道的组成也比较单一,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总体来说,大气污染的治理程度不是十分理想。 二、环保生物技术的优势和前景 (一)技术优势 它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阻止和预防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人类的日常生生活中,利用环保生物技术在获取自己需要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能为日然资源提供了一个自行恢复的空间,是实现日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其它的化学及物理治理技术相比,环保生物技术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特点。首先,环保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作为环境污染治理的核心内容,和以往的物理治理方法不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效率要高于传统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它能够快速的处理污染物的分子结构,同时处理产物和副产物,转变为对人体没有危害的二氧化氮、甲烷、水分、二氧化碳等物质,同物化处理方式相比,环保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染的效率方面和安全性上具有很突出的优势,能够科学有效的处理垃圾污染物,实现变废为宝,治理污染的效率更加高,同时价格低廉,成本较低。环保生物技术基于催化酶反应,酶是一种具有高活性的蛋白质,能够在常压常温下快速进行翠花反应,同传统的物理化学反应相比,它反应的条件更加的温和,在常温下就能发生高效率的反应工作,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节约了能源,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节省了投资规模。 (二)环保生物技术发展前景 利用环保生物技术,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取处理产物,不会再造成二次污染和毒害,如果将环保生物技术进行工业化的应用,就能很好的解决污染的多次转移的问题,提高了环境污染物的再利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恢复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环保生物技术记性环境污染治理,处理污染物的效率高,处理成本低,需要的能耗又比较小,降低了应用和推广的门槛,特别是在初级的环境大气污染中,被应用的十分广泛,世界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和研究,环保生物技术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当中,很多新的处理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被发掘,例如:好氧技术结合气体污染治理技术、厌氧技术、自动化生物处理系统。无公害的生产工艺等,都将进一步对大气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也降低了治理的技术难度,从而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三、环保生物技术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 (一)生物过滤技术 环保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进行废气的处理,在适当的条件下,运用固体载体对气体进行吸收,微生物的作用在于可以分解废气,发挥强大的除臭功能。为了保证其过滤的效果,在废弃的过滤过程中,一定要满足它的生命活动有机的营养物质和所需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废气分解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补充有机成分,同时,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有力的环境,从而保证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其生长和繁殖。现阶段,微生物在进行废气分解过程中,要控制好环境温度、含氧量以及湿度等。在过滤废气的填料阶段,要选择固体的承载介质,为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提供有力的生长空间,填料时,需要较大的面积,保证能够容纳下更多的微生物同时又减少占地空间,结构要均匀,不能有异味,要具有超强的吸水性,方便填料时的营养搭配和保养。 (二)生物膜治理技术 生物膜处理技术,在液体和气体扩散中把废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转换,转变气体为液体。在处理过程中,也使得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把液体污染物转移到填料的表面,表面的生物膜又开始进行污染物的氧化过程,在消耗污染物的过程中,也获取了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一些污染物用于微生物的污染代谢,另外的一些转变成其他的处理工艺。 (三)生物检测技术的强化 环保生物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它的功能和用途也就越来越广泛和全面,不仅能够对废气进行处理,还能对大气污染进行检测,提供了更便捷、更全面、更灵敏的检测服务,能够对污染源进行分析,进而更进一步探索大气污染的物质转化规律。环境污染借助神物监测系统,实现了环境污染的连续性监测,能够很好的预测和判断环境污染的程度,更好地协助大气污染治理人员开展治理工作。 (四)结合其他的新技术 跨领域的技术合作优势越发明显,环保生物科技与其他新技术的结合,对环保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技术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对于生物数学模拟的研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突破,通过光、电、声等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处理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更加有效的落实大气污染工作。 三、总结 社会的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治理大气污染迫在眉睫。环保生物科技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对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张勇 单位:天津港第四港埠有限公司 大气污染论文:城市交通大气污染难题的制度困境 摘要:城市交通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着力点。虽然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控制城市交通大气污染,但城市大气污染状况仍然严峻。考察了我国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现状;从政府环境责任、大气污染立法、经济激励机制及城市交通结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导致我国城市交通大气污染严重的制度性原因;建议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城市交通大气污染难题:强化政府在城市交通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环境责任,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等节能减排的经济激励机制以及打造城市绿色出行系统。 关键词:城市交通;大气污染防治法;节能减排;排污权交易 1导言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节能减排途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交通部门在全球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交通能源消费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19%,并占全球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3%。按照目前的趋势,2030年交通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长近50%,到2050年将超过80%[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小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城市交通所引发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引导城市交通节能减排之路,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的严峻形势,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相应的制度完善建议势在必行。 2我国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现状考察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以减少污染物排放给大气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应当指出,我国的大气环境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3%,仅张家口市达标,其他12个城市均超标;PM10年均浓度为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7%,13个城市均超标;SO2年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6%,有4个城市超标[2]。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然伴随着高污染和高能耗,城市环境问题的恶化与城市交通尾气污染之间密不可分,特别是机动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噪音与扬尘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已高达60%。2013年,我国74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超过50%,而道路交通污染正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一大来源,如北京2012年机动车排放的CO、NOx、HC、PM2.5分别占污染总量的86%、58%、38%和31%,机动车排放已然成为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最重要因素[3]。城市交通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巨大贡献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环保部《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2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12.1万吨,比2011年增加0.1%,其中氮氧化物(NOX)640.0万吨,碳氢化合物(HC)438.2万吨,一氧化碳(CO)3471.7万吨,颗粒物(PM)62.2万吨;我国已连续四年世界机动车产销量排名第一,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构成了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4]。综上,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城市交通,已然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节能减排战略的攻坚地带。 3现行城市交通大气污染制度的问题诊断 3.1政府环境责任制度不健全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责任主体,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各项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肩负重要职责。政府环境责任制度是否健全不仅考验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关系到公众健康和安全,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在各项政策法规不断出台的背景下,我国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的形势仍然严峻,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完善的政府环境管理责任制度。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法规的切实贯彻和落实需要以完备的政府环境责任机制为依托。缺少对政府环境责任的清晰认定,欠缺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制度保障和刚性约束机制,容易导致制度的空间传导机制不畅,使制度的约束作用遭到抑制和弱化[5]。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虽然对政府环境责任较此前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但政府环境责任虚化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如总则中的第六条、第八条分别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但对于政府如未履行上述职责时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仍然缺乏具体的实质性规定,难以对政府形成有效的责任监督。此外,环境保护因素未能在政府的宏观决策中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宏观政策层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设项目和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多为是直接和局部性的,但是国家的重大经济、技术和产业政策以及重大立法则会对环境则具有间接的和全局性的影响,一旦宏观决策失误,将会对环境造成更为深远的影响,其危害结果在短时期内更难于处理,所以对宏观层面的政策、立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环评对象主要限于建设项目和规划,没有将政策(包括立法)纳入环评范围。政府在制定汽车产业及城市交通的相关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政策实施可能对大气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容易造成政策本身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目标的错位,从而影响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2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的相关立法存在缺陷 我国目前尚无有关交通大气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城市交通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立法散见于三个层级的法律法规,涉及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第一层级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大气污染防治法》)构成的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综合性环境保护立法和有关交通工具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第二层级是规范排污费征收使用规则的行政法规;第三层级是与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图1)。《环保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该法从环境监管、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我国环境保护做出基础性的规定。由于城市交通领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因此《大气污染防治法》成为交通领域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条和第二十一条分别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以及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增加了对大气污染行为“按日计罚”的规定,并设专节规定了机动车船等污染防治,为我国交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003年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是指导大气领域排污费征收使用的重要规则。此外,国家环境保护部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行政主管机关,针对机动车污染治理制定和颁布了多项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这些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在一定时期内对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的控制发挥了一定作用。总体上看,我国当前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相关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立法层级偏低,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防治缺少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从立法层级来看,我国目前并没有治理交通大气污染排放的专门法,相关规定散见于三个层级的立法中,这些立法的整体层级偏低,不能为大气污染控制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也无法为各地方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提供有效指引。从立法内容来看,在法律一级,《环保法》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性立法,其内容多为基础性和原则性规定,很难对每一具体领域的污染防治进行细化规定,而本应承担起这一使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虽然对机动车船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但在内容上侧重从技术角度规范机动车船的检验、检测以及召回问题,对于低碳出行、控制燃油机动车保有量等问题的规定仍停留在口号倡导层面,缺少可操作性的约束机制,不利于环保执法活动的开展。另外,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虽然规定国家将推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但由于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难以发挥对排污权交易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所针对的污染物类型单一。《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是针SO2进行总量控制,目的在于有效控制酸雨,从该法所处的立法背景来看,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当时大气环境治理的需要的。然而,我国当前空气污染已经开始从“煤烟型”转向“复合型”,传统的S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等一次污染物的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控制,而对于二次生成的臭氧及大气颗粒物的控制逐渐成为重点,尤其是大气颗粒物污染非常严重,并呈现出多污染源叠加的复合型污染特征;其中机动车尾气中的颗粒物占大气颗粒物的5%~20%,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猛增,这一比例仍将不断增加[6]。同时,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现有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针对的污染物类型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缺陷,难以将城市交通活动中(特别是机动车)产生的污染物类型涵盖其内。 3.3缺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工具 环境保护领域的经济激励机制主要指一系列旨在调节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引导企业和公众选择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行为和消费方式的政策工具,其实体内容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各类经济激励工具被运用到环境治理领域,总体上看,经济激励类环境政策工具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此类政策工具的引入确实对生态环境的改良和优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但是,在城市交通大气污染领域,相关经济激励机制或者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未能有效地引导经济主体做出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机动车废气排放缺少明确的排污费征收标准。虽然《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确立了对机动车等移动污染源征收排污费的制度,但是在2003年颁布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第三条却规定“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废气排污费。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这就导致对机动车这类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没有具体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可以遵循,排污收费这一重要的经济激励政策工具由于立法之间未能有效衔接,而在交通排污领域出现了法律适用上的空白。第二,车辆购置税、使用税的计税标准未能充分体现节能减排要求。我国目前与机动车相关的税费主要集中在机动车的生产以及进出口环节,而对于机动车消费环节征收的税费种类较少,主要是车辆购置税和使用税。这些税种不仅征收金额较小,而且在计税标准的设计上没有体现出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例如,我国目前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虽然新能源汽车对环境的影响更小,但由于其价格比传统燃油汽车高,导致其购置税也相对较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此外,这种单纯的从价定率的计税办法没有体现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因而无法限制汽车能源使用所带来的负外部性[8]。第三,排污权交易市场未能有效建立,严重抑制了排污权交易制度作用的发挥。排污权交易是在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前提下产生的,具体表现为为了实现特定区域的环境治理目标,由政府以颁发许可证的形式授予排污者环境容量使用权,由于存在污染治理成本的差异,排污者之间就出现了转让富余的环境容量使用权进行的行为[9]。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先后在几十个大中型城市建立排污权交易试点,虽然在有些试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全国性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总体上排污权交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我国排污权交易仍主要集中在单一试点区域之内,然而考虑到大气污染的动态性特征,单一试点内部的排污权交易只能改善局部地区的排污情况,无法有效降低更大地域范围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使得环境容量作为商品资源的价值仅仅体现在试点区域,没有体现出环境好的区域对其他区域外部辐射效应[10]。 3.4城市交通出行结构未充分体现绿色低碳导向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城市交通方式以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加之城市机动化水平的飞速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逐步形成现在以机动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交通出行方式。我国城市公交出行在整个交通出行结构中所占比例与国外城市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居民公共交通(地铁和公共汽车)比例接近30%,而巴黎为61.5%,东京则达到79.6%。据测算,公交出行比例每提高1%,城市交通用能下降1%。目前,我国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虽已提速,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的需求发展速度[11]。作为主要慢速交通方式工具的自行车,虽然在当前交通出行模式下仍占据一定比例,但是自行车交通的优点和潜力非但未能充分凸显,反而在实践中带来了更多的交通拥堵问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规范自行车交通合理发展的政策严重缺位[12]。“绿色交通”的概念是1994年由加拿大学者ChrisBradshaw首先提出的,这一交通理念致力于发展多元化的交通体系,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大气污染、节省交通运输成本、促进社会可持续、公平发展为主要目标[13]。可见,从内容上看,绿色交通实际上是低碳经济理念在交通出行领域的体现。发展绿色交通作为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与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关系十分密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需要在城市、区域和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加以考量,而不能仅仅依靠交通运输部门的自身努力[14]。从我国当前城市交通规划现状来看,目前我国仅仅是把绿色交通视为交通领域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但仍缺少具体的引领城市低碳出行、绿色出行的配套措施,绿色交通理念尚未在城市交通规划布局中得到体现。 4城市交通大气污染困境突围的制度设计 4.1强化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环境责任 强化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环境责任,首先要建立地方政府负责人问责机制。建议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进一步明确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主管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失职行为的问责要求,将大气环境状况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中,设计具体的量化指标体系、责任内容、实施方案,对不合格者严格实行问责制,力图转变传统环境保护立法中重视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管制、忽视对政府环境监管责任的监督的立法导向。另外,应积极推定《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订工作,引入政策环境评价制度。相对于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政策环评具有更高层面的意义。美国作为首先创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其评价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具体的建设项目和规划,也包括立法提案、政府法律草案等宏观政策活动。新《环保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这一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政策环境评价的法律地位,同时也为《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改中补充政策环评的规定提供了上位法依据。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将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政策和立法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内。 4.2加强控制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的立法建设 一方面,细化《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城市交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要求。建议《大气污染防治法》重点在以下领域加以调整:明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交通污染排放物的控制目标,以及对包括机动车在内的各类污染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制定要求,并规定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15];制订具体的燃油机动车保有量控制要求;扩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涉及的污染物类型,将碳氧化物、颗粒物以及氮氧化物等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重要污染物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建议国务院出台《城市交通污染管理条例》,为交通领域包括大气污染在内的治污执法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前已述及,我国现有规制城市交通污染的立法并不健全,建议国务院在有关上位法的基础上,针对城市交通污染问题,出台专门的《城市交通污染管理条例》,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各类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的防治加以细化规定。在条例中,应当明确将“发展低碳交通、促进节能减排”作为各级政府制定城市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强调将城市交通规划纳入城市节能减排总体规划;要求对与城市交通发展有关的政策及立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将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环境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和奖惩制度。 4.3健全节能减排的税费政策及经济激励机制 经济激励政策工具将环境管理行为直接与“成本–效益”相连,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税费、财政等经济激励手段,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对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当前,我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的经济激励机制。首先,明确规定对机动车废气排放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建议在《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机动车等城市交通流动污染源的废气排放征收排污费,并制定具体的排污费计征标准。其次,改革车辆购置税、使用税的计税标准。建议对车辆购置税、使用税改为按照能耗和碳氧化物排放量征税,使新能源汽车在汽车市场上形成价格优势,通过经济刺激手段引导企业和公众向低碳化的绿色生产和公众消费方式转化。最后,进一步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良性运转需要以完善的市场机制的作为前提和支撑。政府应当出台立法,重点对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制度、碳排放权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形成规则、政府对碳排放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以及碳排放交易信息的交流平台等问题加以规定,从而对碳排放权的合法流转提供法律保障。 4.4积极打造城市绿色出行系统 “城市绿色出行”是指可代替小汽车出行,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交通大气污染,并且能够为不同社会阶层群体所接受的出行方式[16]。城市绿色出行系统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城市绿色出行系统的构筑过程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加大对公众有关绿色出行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公众充分感受到绿色出行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导公众形成绿色出行理念。具体而言,我国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打造城市绿色出行系统。首先,立足我国现实国情,优化自行车及步行交通。构建合理、高效的自行车通行管理体制,以进一步发挥自行车交通的节能减排潜力。同时,大力倡导步行方式,合理规划城市步行街道系统。其次,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政府应当倡导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中,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型公共交通工具的生产、消费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逐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偿机制和财政补贴政策;努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水平。最后,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研发资金投入,积极打造由政府牵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研发的产学研平台,出台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维修的鼓励政策,大力推进各类电动汽车充电站、天然气加气站的配套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广泛推广创造条件[17]。 5结语 城市交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建立低碳型的城市交通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延伸,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履行国际减排义务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城市交通大气污染治理的制度性因素,从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立法、建立有效的节能减排经济激励机制、打造城市绿色出行系统等方面提出破解城市交通大气污染困境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刘秋妹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大气污染论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进度控制的原则 (1)动态控制原则:即目标控制的中间控制原则,在每次的上课之前都要仔细的校对教学进度表,比较实际的教学进度和计划的教学进度是否一致,如果滞后的话,要找到滞后的原因和调整的办法。如果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度提前,则可以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给学生呈现科学前沿的东西,让学生随时掌握有关专业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系统原则: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技术系统,各个系统之间项目联系紧密,具体到实际中要求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比如燃料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扩散和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3章之间,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属于本书中相对联系比较紧密的章节,在各章的讲述中要前后连贯、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际的应用要系统的进行讲解,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能各章之间自成体系。同时在教学进度中要注意各章节之间学时的合理分配。 (3)封闭循环原则:现代管理学认为,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都是首尾相连、环环相扣的,要保证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畅通,就必须在各要素之间必须形成连续的封闭回路。在对学校任何一项工作或工作组织系统的管理中,管理手段必须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连续的封闭的回路,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封闭原则是管理反馈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封闭原则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①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努力减少教学过程中偏离教学目标的倾向,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封闭,使教学结果沿着预计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其降至最低点;②在对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中寻找可以反馈控制的主导线加以封闭。例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佳,封闭的办法是自我反省。老师要找出教学过程中重点没强调、难点没详细讲解的地方;同时学生要检查老师要求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否都做到了,老师讲的知识点是否都熟练掌握了。在各个不同的进度周期内,使用封闭原则确保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4)信息原则:即建立课程信息门户,课程信息门户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为教学工作增值的重要的管理工具,是当前在教学工作领域中信息化的重要标志。课程信息门户是在对课程全学期过程中的教学过程的所有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为课程参与各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个性化课程信息的单一入口,从而为教学的各参与方提供一个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和共同讨论的环境。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摸索着建立了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信息处理而专门建立的课程专用门户网站。 (5)弹性原则:为了及时适应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教学进度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效的实行动态控制,弹性进度分为整体弹性和局部弹性。弹性原则指的是在时间分配图上留有空缺。适当的空缺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富有弹性地实施进度计划,并不断地调整好自己的课程进度。这主要是因为工科教学过程中和实际中的案例结合比较紧密,一些大气污染造成的社会突发问题的分析都可能会导致教学学时的局部弹性的调整。有时候视每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使用整体弹性的办法增加或者减少某些章节内容的授课时间。但课时安排的弹性的区间不能超出整体课程进度所允许的时间。 (6)网络计划技术原则:网络计划方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倡导下开始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试点应用的技术管理方法,经过1/2个世纪的实践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管理原则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部门,但目前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很少。网络计划技术的优化是在满足现有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的条件下,按教学目标,在学期初编制出本学期的教学进度的网络时标图,寻求较好的授课方案,在学期中对课程中教学进度偏离网络时标图时,及时调整制定出可供实施的网络计划的过程,优化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计划优化,可以做到用最小学时消耗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当今新培养计划下制定的大纲对进度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课程能否按学时完成常常关系到学期的正常教学工作是否完成,教课学时也就常常成为衡量学生是否修完给定课程的重要指标,但另一方面,为了扩充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些学时又必须做必要的调整,通过对课时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的必要课时时间,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进度的监控体系。单一原则有时候可以解决教学进度过程中的问题,但教学进度的问题是动态的、复杂的进度体系,多个原则的联合应用是处理教学进度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的进度控制措施 (1)落实课程大纲给定的进度计划。落实于组织好课程进度计划主要工作有:编制每月的进度计划、进行教学任务的提前告知,每章节开始之前都要告诉学生大概的学时,让学生做好必要的课前预习,每次结课都要告诉学生下次课的授课内容,以便于学生合理安排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每次对学生的作业都要进行认真的批改和简单的讲评,以保证教学进度实施的同时,保证既定的教学质量。做好日常的进度记录,做好教学进度的控制统计表格。 (2)构建三级教学计划进度控制制度。进行三级计划进度控制制度建设时,全部的相关人员,如主管教学的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等等,都要进行明确的进度控制制度的构建,设置课程负责人为专职的计划员,对整个课程进度的控制做好提前的预测和安排。 (3)做好课程进度控制的编制工作。在进行课程进度控制计划的编制工作时候,首先要根据每章节的实际情况,列出完成课时的所有学时。然后从最耗学时最难讲解的章节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把每一个具体内容分配到具体的课时里面,最后收集并进行学时估计值的输入,从而明确各个章节的具体课时安排。 三、小结 课程的学时和进度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给定教学任务课时的安排与进度的快慢、提前或滞后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累计课时安排是与课程进度成正比。但是单纯地观察课时安排的多少并不能对进度控制趋势、进度状态做出完全准确有效的估计。进度超前、滞后或者课时的添加、节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真正有效地控制课时安排,必须控制课程进度。几年来,通过运用进度控制的方法指导大气污染工程教学,学生评教结果显示,学生的课程满意程度由原来的96.1%提高的98.8%。我们会在往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进度控制的一些方法和措施,以期为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高辉 许春莺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系 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大气污染论文:控制大气污染化工技术研究 1大气污染对于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形成原因与大气污染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气污染物是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温室效应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北极冰川正在迅速的消融,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国土被淹没的威胁。温室效应还引起了诸如“厄尔尼诺现象”等环境现象,虽然没有直接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其具有潜在的危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除此之外,酸雨、臭氧层空洞以及雾霾等环境现象也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导致的。酸雨会对植被造成破坏,使绿色植物死亡。臭氧层空洞减弱了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人类接受到强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严重者会导致皮肤癌。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空气中有害的粉尘颗粒以及PM2.5会对人体的呼吸道造成伤害。这都是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全民的重视,共同投入到大气污染方式的环保大军当中[1]。 2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2.1工业污染物排放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都是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产,尤其是化工领域,容易产生污染物。工业废气的排放直接导致了空气的污染,工业燃煤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长期以来工业企业都主抓生产,以盈利作为发展目标,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对于污染物都是直接进行排放,缺乏一定的环保措施。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气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形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 2.2能源的燃烧 冬季取暖要燃烧煤,煤炭的集中性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正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前的燃煤质量存在缺陷,燃烧时除了会产生二氧化碳之外,还会产生一氧化碳以及硫化物等污染性气体,这些气体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气当中,另外,机动车的燃油会产生尾气,尾气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颗粒,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机动车尾气加强工业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任意进行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进行严惩。加强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环境,这些都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办法。但是为了使这些办法行之有效,就要从防控大气污染的化学技术入手,来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 3.1烟气脱硫 烟气脱硫主要针对于能源的燃烧。烟气脱硫根据脱硫剂的区别主要分为干法、湿法和半干法三种。干法脱硫主要应用活性炭、活性氧化锰作为脱硫剂,利用催化氧化、催化还原的方式来进行脱硫;湿法脱硫则是应用双碱法、氨法等方法将当中的硫化物气体除去;半干法兼用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的技术特点,将湿态的脱硫剂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脱硫,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烟气脱硫办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3.2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 由于机动车尾气所产生的污染是当前对严重的污染源之一,对于机动车尾气的净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办法有很多,但是应用最广泛的有效净化办法是对尾气当中NOx、CO以及HC进行催化氧化消除。机动车尾气当中HC以及CO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燃油组分的影响。燃油燃烧,形成的烟气仍然有未完全燃烧的组分,这是导致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尾气排放系统当中安装高效催化转化器,并向尾气当中输送O2。在催化剂作用下,对HC以及CO气体进行氧化,生成水和CO2,该办法能够有效消除尾气当中有害的气体[4]。当前,在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开始着力于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实现在脱硫的同时,并能够对氮氧化合物进行消除。 4结语 大气污染的有效防止,能够有效的改善严峻的环境形势,缓解环境危机。深刻认识到大气污染对于环境的危害,并有效掌握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强化环保意识,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对环境保护工作出一份力。以防治大气污染化工技术研究为依托,对工业污染气体和生活污染气体进行全面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使未来的环境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古仪方 黄韬 单位:长安大学 大气污染论文:行政法视角下大气污染防治研究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一)我国大气质量现状 最新的2014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61个按新标准进行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同程度超标,占90.1%。从各污染物指标看,SO2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14.6%;NO2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总体持平;PM10年均浓度1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PM2.5年均浓度62微克/立方米。①从达标城市比例看,SO2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比例为88.2%,同比上升3.1%;NO2年均浓度达标率为62.7%,同比上升5.6%;PM10年均浓度达标率为21.7%,同比上升2.4%;PM2.5年均浓度达标率为11.2%由此可见,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环境污染严峻的现状仍未根本改变。②我国城市大气污染还具有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煤烟型污染占主要地位、北方比南方严重、冬季严重于夏季、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部分城市污染转型等特点。③ (二)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工作在不同时期经历了很大发展。197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上世纪80年代国家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国将大气污染防治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上个世纪90年代至2000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向区域污染控制转变;进入21世纪,大气污染控制全面进入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新时期。 二、行政法视角下大气污染防治之立法层面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及其背景 1987年我国第一部《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之后1995以及2000年两次修改,在整个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施行过程中,其对整个期间的大气污染的防治尤其是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治理起到了卓著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气污染的种类也日益增加,我国的大气污染已经由煤烟型转变为复杂型,为了对雾霾的有效治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空气质量,2015年8月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运而生。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几大方面 1.明确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民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法通篇围绕大气质量改善目标这个主线展开的,明确提及“大气环境质量”达36次之多,接近全部条文的1/3,体现了环境质量要与老百姓切身感受相符的立法思路,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转向以质量改善为核心提供了法律保障。2.提出联防联控,避免各自为战,各行业各区域共同控制。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章的最新规定,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内的相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共同协商配合,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共同进行规划,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责任,由国务院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督促。设立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专章,规定了由国家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明确协同控制目标。3.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对政府的职责要求,取消了公安、交通、铁道、雨夜管理部门的职责要求。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职责要求,从中央来说,国务院环保部门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环保部门起到指导、监督的作用,未达标城市政府应当编制限期达标规划、上级环保部门对未完成任务的下级政府负责人实行约谈和区域限批等一系列制度措施;从地方来说,地方政府实行区域负责制,地方政府对辖区大气环境质量负责。4.新增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加强标准控制。新法专门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标准以及限期达标计划进行了规定,详细的规定了标准的制定、公布、修订的条件及要求,另外明确了限期达标规划的执行、公示、备案、修订的要求,使得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落到实处和细节,使得大气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有标准可依。5.坚持源头控制治理雾霾。明确了污染的类型及源头,确立了具体的控污方向及措施。另外,新增了大量的篇幅和章节重点强调对工业污染、机动车船、扬尘以及农业和其他污染的防治,确立了具体的标准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6.加大处罚力度及责任强度。新发规定了大量的具体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措施,并有相应的处罚责任,细化了相关处罚措施,明确了各种行为的处罚单位,确立了责任主体,实行处罚上不封顶的政策,使得大气污染的防治真正的具有操作性和可实施性。7.充分体现了行政公开与公众参与。秉承了新《环保法》强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立法思路,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更加强调了群众对于企业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责任的监督检举,新法中涉及到信息公开就达11处之多,使得大气污染防治为民、利民,真正使得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民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有力实现。总体来说,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了政府责任,理顺了防治思路,实行精细管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了违法成本,督促了企业责任承担,使得完善法律衔接,上下达成统一。 三、行政法视角下大气污染防治之实践层面 (一)欧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机制的构建 欧洲国家曾是工业革命之重镇,也因此引发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欧洲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欧洲的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主要可分为立法保障、制定战略和计划、分阶段治理这三个具体步骤。④1.立法保障大气污染治理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在立法上严格限定了以烟煤为主的污染物排放。美国于1963年和1967年先后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空气质量法》,并于1971年颁布《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6种污染物进行管制。法国于2010年颁布空气质量法令,对PM2.5和PM10值浓度上限进行限定2.大气污染防治的战略和计划英国于1997年开始实施《国家空气质量战略》,逐步形成了英国空气质量政策的基本战略框架。法国于2011年出台“颗粒减排计划”,旨在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污染。2013年又出台“空气质量紧急计划”,又增加了一系列的紧急措施。3.分阶段、跨区域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长期性和跨区域的特点,英国政府的国家空气质量战略经历了烟煤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以及PM2.5检测这三个阶段。美国南加州于1977年成立了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SCAQMD),统一负责南加州地区的空气污染治理。欧洲多个国家在1979年签署了长距离跨国界空气污染条约(LRTAP)。2001年,欧盟通过了国家排放限额指令,限定了各成员国在2010年几种重要空气污染物排放的限额。至今,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包括总量控制、许可证管理、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监测、煤炭总量控制、预警及应急管理等制度的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体制。⑤国外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莫过于“政府下定决心,寻找科学方法”。只有保障充足的政府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寻找科学办法才能解决具体问题。 (二)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模式 兰州曾是全球十大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几年,兰州市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摘掉了大气污染的“黑帽子”,创造了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新模式。国家环保部将“兰州模式”作为治污经验在全国推广供其他城市借鉴。在2013年的全国环保局长会议上,兰州市长袁占亭介绍了“兰州模式”治理经验。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1)省市联动,建立区域统筹、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2)规划先行,科学治污;(3)减煤为主,全面治理;(4)工业减排,疏堵结合;(5)五位一体,除尘抑尘;(6)限车控车,发展多样化公共交通;(7)鼓励全民参与;(8)铁腕治霾,督查问效;(9)立法先行,依法治污;(10)生态增容,治本之策。⑥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积极承担责任,坚持立法先行,做到治污工作有法可依,以强硬的态度厉行政策措施;贯彻铁腕治霾,切实执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完成建设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须要完成的阶段性目标。 四、行政法视角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建议与完善 (一)坚持立法先行 大气污染防治必须要坚持立法先行,逐步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建构与法律体系,发挥立法主导作用,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在依法治国战略的指导下,贯彻实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地方立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地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以解决区域和地方的大气污染的具体问题。 (二)完善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同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五十八条也对环境公益诉讼做出了具体规定,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以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可见,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是必然趋势,在立法中应当完善大气污染公益诉讼制度,加强大气污染监督,拓宽受害者的救济渠道。 (三)铁腕治理,厉行执法 我国近年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案例很少,其中最典型的的成功案例莫过于“兰州模式”。究其根本,在于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及具体的法律制度。近年来的努力使得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的制度以及理论成果,而大气污染防治成功的关键就是各个地区从具体问题出发,严格落实法律法律以及各项制度,治理工程的领导人、带头人必须坚定决心,以人为本,联系群众,以谨慎的态度厉行各项措施。 作者:吴月月 董亚男 查戎 单位:东南大学 大气污染论文:大气污染化学反应论文 1试验方法 1.1采样时间与地点 2012年3月—2013年2月连续1a监测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采样地点位于崂山区金家岭。该点临近崂山区主干道,周围主要是高、中层建筑,属于商业和居民混合区,东北侧距离约800m有山体环绕,西侧约150m是1个小型加油站。 1.2监测仪器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观测大气中VOCs,仪器为法国CHROMATE-SUD公司提供的AirmoVOC分析系统,包括A11000型AirmoVOCC2-C6和A21022型AirmoVOCC6-C122台分析仪,由2组采样系统和2组分离色谱柱系统组成。其中C2-C6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2~6之间的低沸点组分;C6-C12分析仪用于监测含碳个数在6~12之间的高沸点组分。检测器均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能确保分析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仪器校准采取内部校准与外部校准相结合的原则,内部校准物质为正丁烷(体积分数60×10-9)、正己烷(体积分数20.5×10-9)、苯(体积分数32.5×10-9),系统每天自动启动1次内部校准程序。外部校准采用56种VOCs的标准气体,每种物质的体积分数在110×10-9~120×10-9之间,至少每月校准1次。 2结果与讨论 2.1VOCs浓度水平及组成 对青岛市大气中50种VOCs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烷烃29种、烯烃7种、芳香烃14种。观测期间,该市大气总VOCs体积分数(小时值)变化范围为0.5×10-9~230.4×10-9,全年均值为9.2×10-9,其中烷烃所占比例最高,为66.7%,芳香烃和烯烃所占比例为21.0%和12.3%。表1为青岛市VOCs部分优势物种的体积分数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结果。由表1可见,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浓度较其他城市低,其中丙烷、正丁烷、异丁烷、异戊烷、丙烯、甲苯等组分的浓度均低于其他城市,而苯的浓度高于北京、中国香港、里尔。顺-2-丁烯、反-2-丁烯和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与其他城市相当,乙苯的浓度水平与北京、达拉斯近似。 2.2VOCs不同组分的变化特征 2.2.1季节变化特征 图1为不同季节VOCs各组分比较。由图1可见,总VOCs浓度夏、秋季高于春、冬季,与天津市规律相似[1],与宁波市[4]相反。各月VOCs浓度水平相差较大,9月最高,4、5月最低。夏、秋季植物生长茂盛,释放出大量萜烯类化合物,是大气中VOCs的重要天然源。人为源方面,夏、秋季气温高,低沸点的VOCs挥发加剧,增加了来自加油站、汽车油箱直接挥发的有机物[14]。此外,夏、秋季正值青岛旅游高峰,《2012年青岛市统计公报》表明,当年共接待游客5717.5万人次,若按45座的旅游巴士计算,则至少有127万辆机动车出入该市,尾气排放大幅升高,户外烧烤兴起也有较大贡献。烷烃在各季节占总VOCs的比例均为最高,其次为芳香烃和烯烃,3者比例范围分别为56.8%~71.2%、16.4%~31.9%和10.1%~15.0%。烷烃和烯烃在夏、秋季的浓度明显高于春、冬季,可能与夏、秋季溶剂挥发加剧、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多、植被释放增多等因素有关;芳香烃秋、冬季浓度较春、夏季高,可能受工业源、机动车源的综合影响。 2.2.2日变化特征 图2(a)(b)(c)(d)为夏季与冬季不同VOCs组分的日变化趋势。由图2可见,烷烃、烯烃在夏季与冬季的日变化均呈现“两峰一谷”特征,与交通早、晚高峰对应。早晨7:00前后出现峰值,之后随着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太阳辐射加强,污染物被稀释且部分经光化学反应被转化,浓度迅速降低,至14:00前后降到最低值,傍晚随着大气边界层降低和交通晚高峰到来,浓度又迅速升高并在18:00前后达到峰值。与北京市的研究结论[3,14]类似,烷烃、烯烃的日变化规律与交通早、晚高峰有明显对应关系,主要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有关。芳香烃的日变化规律与烷烃、烯烃不同,夏季日变化趋势较平缓,且白天高夜间低,可能受化工企业排放和溶剂挥发等影响;冬季日变化在上午和夜间有较明显的峰值,除人为源排放外,气象条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夜间大气边界层降低,污染物聚集,易形成浓度峰值。 2.2.3周末效应 由于不同时期交通活动、工业生产存在差异,大气污染物在工作日(周一—周五)和非工作日(周六—周日)通常表现出不同污染特征。选取2012年8月—9月间的6个星期对VOCs各组分、氮氧化物进行周末效应分析,见图3。可以看出,总VOCs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高于非工作日17.2%,其中烷烃、烯烃、芳香烃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非工作日11.9%、30.7%、17.4%,各组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周末效应,可能与工作日机动车源、工业源等活动增加有关。氮氧化物在工作日的平均浓度较非工作日高60.0%,表现出显著的周末效应,由于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进一步证实了机动车源对工作日的重要贡献。 2.3VOCs物种间的相关性及来源分析 将大气寿命近似的VOCs物种作相关性分析,由于相同的物理混合、光化学去除过程会引起相同的浓度变化,则两者在大气中的浓度比值等于其在排放源中的比例,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其主要来源[8]。表2为青岛市VOCs优势物种相关性分析。由表2可知,反-2-丁烯与顺-2-丁烯的相关性较高,且比值为1.23,与北京隧道实验的结果[15]接近,可推断这2种烯烃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苯、甲苯、乙苯相关系数在0.6~0.9之间,说明其排放源类似。甲苯/苯的比值(T/B值)可用来评价机动车尾气对苯系物的贡献,一般认为T/B值接近2.0表示机动车尾气贡献显著[3],T/B值偏离2.0越远说明受机动车影响越小,而受溶剂挥发、工业源等影响越大。研究表明中国香港机动车贡献显著(T/B值为2.27)[16],而珠三角工业区则主要受工业源影响(T/B值为4.8)[17]。青岛市T/B值为0.56,远小于2.0,说明溶剂挥发、工业源影响较大。烷烃物种与苯系物的相关性较低、污染来源不同,一般认为烷烃来自机动车排放、汽油挥发或燃料泄漏等过程。表2中丙烷和正丁烷、异丁烷的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且与乙烯(燃烧过程产物)、异戊烷(汽油主要组分)相关性较低,由于丙烷是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15],可判定这3个物种主要来自以LPG为燃料的车辆排放。 2.4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为二次污染物,是复杂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并且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通常用OH自由基消耗速率(LOH)估算初始过氧自由基(RO2)的生成速率,该反应是臭氧形成过程的决定步骤[18],因此可通过LOH值大致比较不同组分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研究得出,夏、冬季青岛市VOCs组分中烯烃浓度虽然只占10.1%~15.0%,但其臭氧生成贡献最高,占总VOCs的68.1%~77.7%;烷烃虽占VOCs总浓度的大部分比例,但由于其化学反应活性较低,夏季的臭氧生成贡献为15.1%,冬季仅为11.6%;芳香烃对臭氧生成贡献在夏季为7.2%,冬季增加至20.3%。青岛市大气VOCs组分中烯烃的臭氧生成贡献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这与广州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似[6],而上海和深圳地区则主要以芳香烃最高[5,8]。分析夏、冬季臭氧生成贡献较高的VOCs物种可得,夏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按照LOH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反-2-丁烯(0.50s-1)、顺-2-丁烯(0.44s-1)、1,3-丁二烯(0.38s-1)、异戊二烯(0.38s-1)、异丁烯(0.30s-1),均为烯烃化合物,且LOH值均在0.30s-1以上;冬季前5位贡献较高的物种依次为1,3-丁二烯(0.52s-1)、异戊二烯(0.41s-1)、顺-2-丁烯(0.23s-1)、乙烯(0.15s-1)、乙苯(0.15s-1),除1,3-丁二烯、异戊二烯的LOH值超出0.30s-1外,其余物种LOH值均较低。 3结论 (1)青岛市大气中VOC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烷烃占比最高,60%以上,其次为芳香烃和烯烃。(2)夏、秋季VOCs的浓度高于春、冬季,1a中9月浓度最高,4、5月最低;VOCs日变化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规律,主要与交通早晚高峰对应。(3)VOCs各组分均表现出周末效应,说明机动车源和工业源的重要影响,对优势物种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两者是主要来源。(4)青岛市大气中的VOCs对臭氧生成有重要贡献,且烯烃的臭氧生成贡献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由于VOCs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溶剂挥发、化学工业等,因此控制这些排放源将有效削减臭氧生成的前体物,降低臭氧浓度,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 作者:薛莲 王静 冯静 刘世朋 单位: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青岛市城阳区环境监测站 大气污染论文:大气污染量分配研讨 本文作者:崔 锡 训 单位:鞍山市污水处理管理中心 引言 实施总量分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科学、更合理的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确保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大气污染物总量分配是指在某一定划定的控制区域内,为了达到一定的环境质量目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该区域内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实行总量控制限制,并将其分配到污染源的一种控制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方法。本文采用了质量目标总量控制进行SO2和烟(粉)尘的总量分配,克服了以往管理目标总量控制存在的无法使总量分配与环境质量结合、分配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等问题。质量目标总量分配的优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各功能区的大气环境质量限值、气象条件、大气环境容量和自然界的扩散净化能力,同时考虑了每一个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因素,在对污染源进行优化控制的基础上确定出每个污染源应分配的污染物量,从而使未超标地区能够有计划的充分利用环境容量,对于已超标地区的污染源提出了合理的削减方法,使区域环境质量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的要求,以达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分配方法及原理 1.1采用的模型本文采用的多源模式法主要是将ADMS-城市大气扩散模型和TCA大气总量控制计算软件联合使用来进行总量分配的方法。 1.1.1ADMS-城市大气扩散模型ADMS-城市模型是大气扩散模型系统(ADMS)系列中的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它运行于PC之上,模拟城市区域来自工业,民用和道路交通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在研究中使用了经过验证的ADMS-城市模型、按照不同的污染源分类方式模拟现状和各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浓度。 1.1.2TCA大气总量控制软件TCA大气总量控制计算软件是由宁波环科院开发并经国家环保总局鉴定通过的总量控制分配软件。在研究中,为了体现“浓度贡献大,削减量大”的原则,我们采用浓度贡献加权法用于总量最优化削减分配的计算。1.2基础资料1.2.1确定总量控制区域研究区域分为鞍山建成区和鞍山市区2个层次:鞍山市建成区即鞍山市的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总面积为133.2km2,这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区域;鞍山市区即在建成区的基础上并涵盖了周边部分千山区的面积,这部分区的污染源相对集中。研究区域共378km2。 1.2.2选择浓度控制点浓度控制点的选择直接决定总量分配的结果,从而影响削减计算的结果。因而选择合适的控点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控点的选择原则是:a)最大浓度点;b)保护目标或关心点;c)监测点和常规监测点;d)便于模型验证和建立扩散模型。根据上述原则,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鞍山市区的5个空气自动监测点,分别是:深沟寺子站、中心站子站、太平子站、铁西子站、开发区子站。 1.2.3控制区网格化为满足编制排放清单和ADMS-城市大气扩散模型计算的需要,将鞍山市区网格化,建立了网格坐标系,并且转化为经纬度。根据模型计算需要,以东经122°21′53″,北纬41°4′0″处为原点坐标,将鞍山城市控制区划分为1000m×1000m的网格,用于污染物的统计和污染源坐标的定位。 1.2.4空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污染源排放清单是进行环境空气相关研究的基础,它提供了本地总量控制区域内污染源的排放状况。另外,还需要研究区域内的气象参数和控制点位的监测资料等内容。 2多源模式法分配结果 多源模式法进行总量分配的主要过程是:选取5个例行监测点作为控制点,用ADMS-城市大气扩模型对我市市区各个污染源逐一进行模拟,计算其对市区的浓度贡献,并计算出各个污染源浓度的浓度传递系数,然后将上述参数代入TCA大气总量控制软件,计算出分配后的各个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汇总后即可得到市区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 2.1SO2和烟(粉)尘允许排放总量利用多源模式方法,对鞍山市区污染源的SO2和烟(粉)尘的允许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和汇总,见表1。由表看出,在实现污染物年均值达标的情况下,市区SO2允许排放总量为57925t/年,与现状排放量相比需要削减21168t/年,总体削减比例为26.76%;烟(粉)尘允许排放总量为77434t/年,与现状排放量相比需要削减36674t/年,总体削减比例为32.14%。从各功能区来看,SO2和烟(粉)尘均需削减。对SO2而言,三类区的削减比例略高于二类区;对烟(粉)尘而言,三类区的削减比例高于二类区近31个百分点。 2.2不同类型污染源分配结果不同类型源的分配主要按照锅炉、炉窑、工艺和无组织四大类进行分配。茶炉大灶和平房面源由于规模较小且变化较大未进行分配,但其浓度贡献在进行分配时已考虑。 2.2.1SO2总量分配结果根据多源模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污染源SO2总量分配结果见表2。其中无组织排放源不包括茶炉大灶和平房面源。上表列出了二类区、三类区中锅炉、炉窑、工艺和无组织四大类污染源的总量分配和削减情况。二类区中,削减量最大的是锅炉,削减量为4425t/年,削减比例为24.61%。锅炉主要集中在热电新材、二热电以及热力总公司和鞍钢房产物业公司等企业。三类区中,削减量最大的是窑炉,削减量为9933t/年,削减比例为30.79%;其次是锅炉,削减量为4040t/年。锅炉主要集中在鞍钢发电厂,炉窑主要集中在鞍钢烧结厂等企业。综合二类区和三类区来看,窑炉是首要削减的污染源,共需削减SO212377t/年,削减比例为30.07%;其次是锅炉共需削减SO28465t/年,削减比例为23.08%。 2.2.2烟(粉)尘总量分配结果根据多源模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污染源烟(粉)尘总量分配结果见表3。其中无组织排放源不包括茶炉大灶和平房面源。二类区中,削减量最大的是锅炉,削减量为1172t/年,削减比例为7.50%。锅炉主要集中在热电新材、二热电以及热力总公司和鞍钢房产物业公司等企业。三类区中,削减量最大的是无组织排放源,削减量33148t/年,削减比例为80%;其次是炉窑,削减量为520t/年。无组织主要集中在炼铁厂,炉窑主要集中在鞍钢炼铁和化工总厂等企业。综合二类区和三类区来看,无组织排放是首要削减的污染源,共需削减烟(粉)尘33148t/年,削减比例为80%;其次是锅炉共需削减烟(粉)尘1548t/年,削减比例为5.59%;窑炉和工艺排放源分别需削减757t/年、1222t/年。 3削减前后市区及各子站达标情况 在多源模式法分配SO2和烟(粉)尘允许总量过程中,用ADMS-城市模型模拟了市区及各子站污染情况,见表4。总量分配削减后市区SO2和PM10浓度分别为58.76μg/m3和99.74μg/m3,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削减率分别为24.37%和14.52%。各子站中,铁西子站污染最重,仍然超过二级标准。 4结语 多源模式法是在满足环境质量目标值的约束条件下,根据污染源对地面环境质量浓度的贡献率进行分配,它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气象、地形地理、环境质量影响和污染排放现状等因素,给出了各污染源之间相对公平的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表明各污染源对于城市空气污染达到环境目标值应该负担的削减责任,削减的往往是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低架源和面源,甚至不允许它们存在(即削减率100%),而对排放量大高架源的削减率较小。由于该方法的削减量相对较小而又能实现环境质量达标,是目前鞍山市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发放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等环境管理的主要依据,这个结果由环保主管部门掌握和实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需要结合A-P值法的结果使用,如对于采用多源模式法中由于远离市区而削减量为0的污染源可参考A-P值法进行总量控制和分配。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情境教学法对汽车专业课的运用 摘要:由于大部分汽车专业课程都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及操作性,因而在教学中利用较多形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思考。而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当代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融会贯通到教学的每个过程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汽车专业;情景教学;职业学校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科的内容感兴趣,就会想要更多的了解它,这就会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可是,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并且有些科目课堂纪律还不是很好。并且教授与学习是彼此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要做好一堂专业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行。在这期间,不但要有教师在课堂中精彩的讲演,还要有学生对专业知识想要学习的意愿及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更加扎实。在此当中,应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的感兴处,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成为很多职业教育教师所面对的重要难题。现今,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是在中学时代被老师不被重视和遗弃的学生,内心当中带着很大的失落感和盲目感来到中职学校。而他们在初中时期都是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有因为老师和家长把其指定在“学困生”的范围之内,其本人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落败者”,所以不断的堕落,学习斗志已然不存在。学生的家长认为上大学是孩子唯一的希望,在外面打工对于他们是没有出路的,这就使他们感到沮丧,认为孩子前途没有希望,从而导致学习自身学习效率下降。所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运用很多形式来培养学习兴趣。总理曾说过:“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方面也有批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完成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所以,职业教育其实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道路。为了调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模拟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在校内学生学习重点要从过去的纯讲授理论知识和文字录入式学习,要向全方位、多角度模拟要学习的情境方向转变。使学生彻底摆脱从过去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从中脱离出来,要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其认知的角度和方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以最终的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可以使其在放松的学习情境里,并对此加以不断的拓展、模拟真实工作岗位,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使情境模拟学习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其次,把平时在校内汽修专业理论课程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逐一转变为项目类别的教学。把过去单一科目纯理论教学,根据企业现实岗位发展趋势和需求,进行从新梳理并结合当前已有课程,把知识重组、分化变成一个一个学习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进行模块化的学习和认知。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方式的俗套,导致其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以往,第一年的新鲜感,第二年的厌倦感,第三年的渺茫感,最终成为学习什么专业,就不会从事本岗位工作就业的现状。最后,在情景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安排中,情景模拟模块化细节教学就是不断的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相互贯通,达到所学的知识点都能配有其相互对应的实操范例。以便使其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进入到其中情境中,把各个任务进行组块化编组。达到岗位需求模块化,操作方式项目化,项目完成系统化。在课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并能互相融入到所教内容的部分,适时地通过实习实训车间来还原模拟工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工作任务,使其清清楚楚地看到真实的汽车零部件和其系统工作方式等等。并能达到十分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予同学们鲜明而深刻的记忆,从而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的学习,使其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专业课堂学习之中。 二、通过平时校内课余活动创设职业情景模式,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是不仅可以在课上进行,其实教师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中,也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只是一个参观者,更应该是一个参与者。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课余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跟随着教师的示范模拟,以掌握技能。由于,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人群,其思想现状表现为:对课堂知识学习产生很重的厌烦心里,又因为班内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入校后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钻研学习知识的自控能力,并且对事情的明辨能力较差,经常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过激、无知甚至触犯到法律的事情。从而,对自己今后的未来就业失去信心并充满疑问和困惑。就学生现状而言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激发其主动学习兴趣:1、通过专业第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以汽修专业兴趣小组为目的团体、组织、社团等,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在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展出本专业学生在校内外获得各种专业成果、作品、荣誉的展品,在每个学期开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校内比武、竞赛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能给学生技能和知识不断开发和拓展的空间,给予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平台,使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职业道德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新认知自我的个人价值、潜在能力,并能从中获得归属感。最终唤起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精神,引导其坚持不懈努力认知的态度。2.不断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遵纪守章的自觉性。由于平时学生的错误言行、不良道德习惯,通常出自于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或是道德知识匮乏而所造成的,因而通过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和职业人才培养,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理念和遵章守纪的觉悟性,从中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看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标准。再次,还可以从转变学生个人价值观来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好爱入手。不断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注重培养平时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好本年龄段的学生机灵、多动的年龄特点加大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力度,从而对其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平时的专业教育教学中,要整理一套科学而又细致的教导方案,其中包括如何实施的办法,还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通过日常工作的反复宣讲、教育,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度,认真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活动,使学生从盲目、无助的状态转变成喜爱自己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并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三、在情景教学法中,进行全方位的多种评价模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在初中时,学生受着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学校只注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又因为孩子正处在青春懵懂时期,有着过于活跃,非常好动,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爱说爱闹的情况。而初中的教育又是追求理论成绩的要求,使得孩子产生对课堂很大逆反心理,不是玩手机,要不就是经常出现睡觉的情况。再加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产生了渺茫、无助的状态。其实,在掌握了现阶段孩子爱动爱说和有着灵活跳跃式思维的情况,可以采取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但在课堂上使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对学生评价上利用每个专业职业岗位特点来全方面的考核评价学生,并以鼓励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教育。致使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专业课程,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水平之后,以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因此学生评价改革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日常表现、课堂表现、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评价方式多元化:对于文化基础知识领域可以采用包括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学习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关于职业技能考核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考查方式,即由老师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多方面的构思策划、资料查阅、计划制定、准备设备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自行安排设计并实施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此过程,老师观察学生工作任务完成的全部过程,记录参数、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并对其操作做出客观评价。测试形式的多样化,如可利用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作品保留下来,或以视频、照片等形式呈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素质体现建立评价量化表,纳入到学业总成绩中,同时把定性评价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并且定性评价的内容应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详细的做出评语,提供给班主任,作为向学生家长报告书的一项重要内容。最终,通过学生评价模式,把平时孩子学习活动和发展的全部过程,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使得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全面了解。 四、不断寻访企业需求,结合情境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岗位需求 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技能的行业从业人员,因此在专业课程模拟情境开展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同时,为了配合现场情景模式的需求对现有车间进行了一些改造,增加了一些实习设备,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动手能力也是关系到实习教学的关键,同时,不断重视专业课程开展的延伸,并把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中职学生的基本现状,与此同时通过专业与周边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联系网能有效快速了解企业现状和需求,然后可以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进行调转专业课程之中情境学习的重点方向。例如,企业中对有职业素养的汽车维修人员很匮乏,那么,在情境中就可以加大此部分情境知识的联系。这样的不断拓展课程中内容,专业内容能有效的培养出能力胜任该岗位工作的职业人才的教学方法。中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绝不能操之过急的,也不能过大的降低要求。只有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长期的激励引导,最终就能达到理想的层次,就能出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艾洁 单位: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手段探究 [摘要]中职学校要基于“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教育理念为企业培养更高层次的具备专业素养的学生为此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双语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注重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汽车的文化内涵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英语与专业课同步教学以用促学。 [关键词]汽车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手段 一、中职生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部分中职学生英语基础都较薄弱学习的畏难和厌学情绪让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懂得在心理情感教育中疏导学生的抵触情绪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学生特点 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根据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越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越渴望教师的肯定越追求存在感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困生在智商上与其他学生并无差别他们更多的是缺乏对学习的专注力做事不能持之以恒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耐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为自己制定一天的学习目标逐渐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的习惯。 二、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双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注重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汽车的文化内涵 汽车专业英语教学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汽车文化的灌输在汽车近200年的历史中从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到跑车、SUV、商务车及未来概念车的设想汽车的发展史所表现出的生机勃勃就如一个具有魅惑性的灵魂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普及汽车文化的背景知识比如在讲授汽车品牌的英文标识时我们可以结合某汽车品牌延伸学习它的创始人、发源地、发展史等知识让学生不仅有兴趣学更能把单词记得牢、记得久。 (二)以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英语课程应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市场对知识结构的需求为导向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关市场调查问卷的分析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技能上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能力:(1)能看懂最基本车标的英文标识(2)熟悉与汽车重要的零部件等相关的单词(3)能够看懂汽车维护方法、维修检测设备说明书等相关资料(4)熟悉相关商务英语知识包括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汽车职场的服务、谈判、营销等交际活动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我们可从多方面搜集教学教材科学合理地再次整合围绕汽车标识、汽车组成结构、汽车维修英语和汽车职场英语等几个主要方面开展英语教学。 (三)因材施教 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弹性的教学首先结合学生的岗位职能要求明确汽车市场营销专业对英语知识水平的总体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分层教学比如在销售环节中学生要完成引导顾客入店介绍车型、价格到付款等任务为此可设置多个对英语口语能力有不同要求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鼓励学生完成任务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应摒弃过于陈旧的教学手段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和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只有善于灵活运用和发挥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要适当结合PPT、网络、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对于一些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更感兴趣尤其在把词的音、形同时展示出来时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词汇例如在学习汽车四大基本构造的时候在微课中我们结合了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系统等内容配合图、中英文讲解、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让汽车的工作原理生动且直观地显现出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了“engine”“chassis”“body”“electricalsystem”等单词和词组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汽车销售环节时我们让学生在网络游戏“汽车大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轻松地记忆了“salescenter(销售中心)”“carshow(车展)”等相关词汇。 (五)英语与专业课同步教学 以用促学英语教学要与专业教学同步避免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不科学的机械记忆方法同步教学的概念既包括了学习内容的一致也要尽量做到时间上的基本同步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才能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检测维修汽车零部件时我们应及时补充相关词汇让学生看懂并学习阅读一些简单的维修说明书选用典型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实例通过听、说、读、写和翻译等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相关汽车英语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伴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引进国外技术该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兴旺时期如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汽车营销专业教师的艰巨任务借助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要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中国汽车营销行业输送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专业型人才。 作者:谭薇薇 兰伟华 单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让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汽车品牌和范围逐渐增大,这种情况在加剧社会企业竞争的同时也是企业对营销人才提出的要求产生了改变,因此,技术院校有必要围绕市场人才需求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保能够为社会输送一批掌握现代营销理论且具备较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汽车营销人才。 一、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可以应用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模块教学模式。针对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开展的模块教学模式,要求技术院校对汽车营销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分析,并将这些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则针对这些模块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汽车营销专业学生具备各种岗位所需求的技术与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转而追求实用性与综合性;二是顶岗模拟模式。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使用的顶岗模拟模式主要是指技术院校在引导汽车营销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进行汽车营销公司的模拟来让学生具有顶岗训练的机会。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可以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完善,同时能够让自身的营销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理论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另外,在技术院校所模拟的汽车营销公司中,学生能够对以后需要从事的岗位进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三是产学结合模式。在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产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开展实践工作,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产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实在的价值。在采用产学结合模式开展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创办企业来自行搭建产学模式人才培养平台,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来共同搭建产学模式人才培养平台,这对于技术学院以及社会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双赢的模式,特别是对于汽车营销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 (一)重视开发特色课程。开发特色课程,是技术院校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出改善以及提升汽车营销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特色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技术院校应当依据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以及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学生能力发展以及市场人才需求所提出的要求。并通过开发特色教材来为特色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技术院校针对汽车营销专业所开发的特色过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特色课程需要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即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理论内容以使用和必需为标准;二是特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需要简洁明了,放弃一些枯燥且冗长的理论表述,通过使用图标、案例来替代这些表述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三是特色课程中的内容需要强调学生训练与思考,并重视学生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对实践教学做出合理设计。当前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关注市场人才需求并以技能提升为导向,这要求技术院校在开展汽车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状况,并构建科学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做出合理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设计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专项训练。针对汽车营销人才所开展的专项训练主要是要推动学生公共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如礼仪训练、沟通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团队意识训练等;二是课程实践。这要求技术院校围绕一个专题做好理论教学工作之后,随即安排实践机会来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如在学生掌握营销调研理论之后,引导学生参与到市场调查实践当中,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调研之后撰写调研报告;三是专题实践。技术院校在开展完成教学活动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专题实践,专题包括专题策划与专题调研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小组合作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相关工作;四是综合实践。技术院校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联系企业并开展营销活动,在时间方面则以3个月到6个月为宜,最终要求学生以报告形式对毕业实习过程与收获做出综述,同时对学生报告进行评价。综上所述,技术院校在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块教学模、顶岗模拟模式、产学结合模式等来开展教学。另外,为了推动这些教学模式中的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技术院校还应当重视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从而通过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来让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适应市场岗位需求。 作者:左京玉 单位:盐城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高校汽车工程专业群建设与实践 一、汽车工程专业群建设的行业背景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国家制定实施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对于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汽车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好,各类车型增长幅度相差较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汽车产业作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过程,正在逐步实现由弱到强的巨大跨越,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有望占据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将是美国市场销量的两倍左右。中国汽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二、哈尔滨华德学院汽车专业群建设情况 汽车专业是我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于1997年首次招生,在过去18年的建设和探索中,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为指导,以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社会、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宗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建设不断健全。形成了由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三个汽车类专业组成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使各专业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应用学科领域,促进学科融合,形成新兴的交叉专业方向、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性动力。通过专业学科群的建设,建设了新的汽车服务方向,钣金喷涂方向等,我校汽车专业学科群建立起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现有实验设备仪器投入达到500余万元。目前实验室数量已达到24间、工具室1间。现有发动机台架60多套,自动变速器40多套,整车30余辆,校外实习基地20余处,拥有4S店模式的培训中心,可以较好的够满足学科专业群建设的要求。专业学科群建设充分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毕业生2100余人,培训非学历教育汽车类专业人员2000多人。 三、我校汽车工程专业群建设内容 1.完善管理制度,确定学科群的目标和定位。学科群的目标应该针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来确定;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可容性,能吸引众多学科的积极参与;经过充分论证,达成共识,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科群内学科间的强弱关系、学科群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学科群的健康发展。 2.搭建汽车专业群课程平台。为了满足学生所学知识的“够用,管用”以及毕业后的知识更新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尤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到了专业课程不断线。 3.根据专业方向特点,不断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汽车工程专业群成立由汽车生产和服务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体现应用型特色,培养高等应用型、实用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4.加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决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假设,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进行实验内容的设定和管理,实践实验课程要求紧跟企业实际,课程内容要有结论,有验证,取得较好的效果。 5.打破传统,建立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队伍。汽车专业群的教学团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部分来自于重点高等院校知名教授,第三部分是学院汽车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做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方向。经过几年建设汽车工程专业学科群形成了,具有高职称、高水准、高水平、学缘机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人数达到80%,中级以上职称达到20%;教师中来自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达到30%,中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且均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6.加大课程建设,突出专业特点,建设精品课程,撰写优秀建材;完成教学研究立项,时刻总结提高教学成果,形成论文。积极地吸取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汽车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形成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精品课程,专业群中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省重点专业,平台课程汽车构造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7.根据专业特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专业群建立发展的平台,为培养高等应用型汽车各专业人才服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现应用型特点,具有先进性、信息性、专业性,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打破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紧跟企业需求,学与用同步。 8.深化校企合作,加深合作内容,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实现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科群建设中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培养。 四、学科群建设的思考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专业学科群的建设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汽车工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专业群发展提供了方向,如何紧跟企业需求,培养合格学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配合,离不开学科之间的交叉配合,因此在学科群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整合资源,发挥学科群中各专业的优势,要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加大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联合培养,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实用性人才。 作者:李长威 吴柏宇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法论文 一、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对象与学习任务 选取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13级初中起点一年级刚入校半年的汽修专业学生为学习对象,以“汽车警示图形与文字符号操作和检查”的学习任务为例,探讨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课前准备与学习任务的下达 课前由教师根据所教学班级学习进程、汽车英语基础等为学生设计出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主的实用性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下达学习任务的方式,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本次任务的要求、学习的组织形式与需要达成的相关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很快地进入工作的状态。学习任务下达内容可以参考如下:【TaskDescription】任务描述:小明买了一款标致408新车,心里的喜悦无可言表,但当他坐上驾驶席看到仪表板上各种颜色的指示灯、报警灯、开关及文字图形、符号等各种标志时,感到茫然于是请求正在中等职业学院学习汽车专业的你对这些警示图形符号的功能进行演示与介绍。【Taskcompletingstyle】任务完成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引导”中相关内容自主查找资料并展开学习。【Taskrequirements】任务要求:1.Learnkeytermsaboutthepanelofanautomobile(能正确读写汽车仪表板上常用警示图形符号等关键词汇);2.Usingkeywords,understandsthepanelmainpartsfunctions(能通过关键英语词汇,根据已掌握的汽车知识,就车演示标致408仪表板上各种常见警示图形符号操作与功能) 3.问题引导 课前教师为学生精心设定本次学习任务中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相关问题引导工作页,并巡回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与思考本次学习任务所需查找与掌握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关键词汇等,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与讨论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为后续步骤三“六阶段教学法”的顺利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也达到了尽量降低学生学习汽车英语的难度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预定效果。 4.引导文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确定任务,获取信息: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任务的下达及问题的引导等相关工作页于网上查找资料及小组讨论等咨询过程获取本次学习任务中“标致408车辆的仪表面板信息及相关文字与图形符号意义。步骤二,制定计划:各组根据组员的特点与本次学习任务情境的描述,进行相关学员的配备并制定完成任务所需资料、相关步骤及材料等。步骤三,做出决策:计划做出来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与材料汇报,教师对各组信息收集情况、实施计划进行及时点评,并提出优化意见,各组根据老师点评进行计划的优化并最终确定执行方案。步骤四,实施计划:各组根据该环节制定的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汽车警示图形与文字符号操作和检查”具体任务的实施,并由组内评定最优学员进行成果展示。小组学员在进行具体任务实施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并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于实时点评和纠正。步骤五,检查控制:教师对本次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指导检查任务的完成,教师根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各组在执行任务时实时记录进行相关知识点与警示图形操作和检查技能进行纠正和补充,但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以引导的方式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相关知识点的查阅与仪表面板的操作和技能重组与执行。步骤六,成果评估:采取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两种方式同时进行。(a)学习效果评价。小组总结任务实施情况并准备汇报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成果展示与反思,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进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1)必答题:教师给每组的学生出5个常用警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做答(每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不扣分)(2)抢答题:给常用警示图形的英语名词翻译成中文名称。(每答对一题加2分,答错其它组各加1分)(b)学习过程评价(见下表所示)。引导文要设计学习过程评价表来监督学生独立、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行为、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学习成果的评价,并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 二、引导文教学法课后分析与教学反思 1.学习效果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监控与记录学生的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新鲜感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并能够通过采取分组讨论与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等组织方式,达到了“能就车检查并正确解析东风标致408仪表板上各种警示图形符号和功能”等相关学习目标。课后通过对学生学后的测验与谈话,学生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表示“简单、学习汽车英语不难”。通过此种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能达到以下学习效果:(1)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2)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来学习,教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3)通过与他人进行专业信息交流和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4)“六阶段”具体任务实施,培养了学生如何增强责任心、获取书面信息等能力,但在具体任务的实施中也发现类似于各阶段学习时间明显紧凑,各组花费时间多等问题。 2.教学建议 (1)引导文教学法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相比,花费的时间较多,授课计划时间明显紧凑,授课时,建议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下一学习任务的相关学习工作页和问题引导并采取小组推荐学员进行阐述与课堂成果展示和示范,各组由组长组织组内“小辅教”方式达到集体掌握相关学习任务的教学效果。(2)引导文教学法的关键是开发优质的引导问题,由于中职技校生的生源层次与英语基础现状,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开发时“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引导课文。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应该怎样做。(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4)强调自我评价是引导文教学法的特征之一,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监管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引导文教学法,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岗位知识,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同时有助于及时促进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游秋红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专业实验教学汽车工程论文 1就业方向 汽车工程的教学革新要求学生所掌握的不仅仅在于有关车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工艺方法以及对于车辆的运用、操作、管理的能力,并对电子技术、微机技术做到熟知,初步实现了对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营管理方面加以深化辅助[1]。学生未来的就业将在车辆装配、汽车设计制造、车辆后市场等方面,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极大,对于工程师、销售管理人员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2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汽车工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本质体现的根本途径,实验教学已经不单单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实践课程了,而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现今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影响之下,实验教学也打破传统的“手把手教”“你做我看”等教学手法,不断创新,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汽车工程教学的改革,起到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 2.1实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这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实验教学设计思想的核心[2]。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做到基于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当今社会汽车行业的发展,融合新工艺、新技术、新的设计理念等新的理论观点,并从汽车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进行培养掌控,要求教学设计要面向社会,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实践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不同特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以起到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逐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2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深造的重要契机,实验教学的评估体系将其分化为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并在教学中获得相关信息反馈,对于重新构建和完善教学实验体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一些高校通过对实验资源进行了整合分析之后发现,压缩演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环节,以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开设独立实验课程将使得教学实验发挥出最优效能。实验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具体的实验教学应该涵盖课程实验、认识实习(动手实践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课外实践等等)多个实践项目,其体现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理念十分强烈。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图文并茂的感官刺激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灵感,强化知识的印象,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深度,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增强专业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积极开发网上智能仪器设计虚拟实验室,使得学生在实验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从而增强预习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前的自主实践技能的集合,一般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或学生自己去寻找为主,前者具有普遍性,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征进行实习安排,也很难促使学生自身潜力开发的最大化,相比之下学生自主去寻找的实习单位反而更符合自身特色及未来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实习是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延伸,也是在不断验证和完善课堂教学实验环节中所获知的相关技能,并且,毕业实习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很好的指导效果,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造并挖掘自身潜能,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获得行业内最新、最全的工艺设计和技术资讯。 2.4改革与创新 汽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革新在于实训、实习项目上,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加以培养,建立起完善的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效果,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不断挖掘,将教学面向于综合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总而言之,实验教学的革新,将更好地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作者:刘志强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车联网技术定位分析 摘要:汽车电子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种电子技术的性能也逐渐趋于完善。而随着汽车智能化与智能交通的发展,车联网这一物联网新技术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受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构的高度重视。文章先简要概述了车联网的含义,对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技术组成,并探讨车联网技术定位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架构策略。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定位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智能化交通背景下,车联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当前交通问题,有效降低了复杂交通环境下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率。此外,车辆网技术还降低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当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也更加关注车联网技术研究。 2车联网概述 2.1车联网的定义 车联网主要指由车辆位置、车辆行驶速度、车辆行驶路线等构成的信息交互网络,是一种朝着环保、节能、安全等方向发展的交通车辆与信息联合的技术。在具体确定物联网体系结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具体应用环境,从多样性原则、时空性原则、互联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坚固性原则入手车联网的构成,这样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主要借助道路拍摄电子装置、传感器、GPS定位装置及图像处理等关键的电子设备与技术(图1),实现了对车辆、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等重要信息的采集,并且根据相应的通信协议及标准,在行车-道路-驾驶人员-基础设施之间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无线通信以及信息交换。管理中心主要借助现代计算机进行技术分析,并且处理车辆数据信息,以便为驾驶人员计算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同时还能够及时汇报前方的道路状况以及信号灯的周期信陈鹏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汽车学院福建省漳州市363000摘要:汽车电子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种电子技术的性能也逐渐趋于完善。而随着汽车智能化与智能交通的发展,车联网这一物联网新技术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受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构的高度重视。文章先简要概述了车联网的含义,对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技术组成,并探讨车联网技术定位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架构策略。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定位息,使得城市交通管理人员能够对行人、车辆以及道路进行智能的健康以及调度。车联网这一技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是汽车与信息社会的融合产物。 2.2车联网的功能 车辆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通信功能。车联网使用无线点频道、无线通信信道以及带宽与比特率等信息特性,用来补偿传统无线电信号传播困难的缺陷,这样可以满足车辆同基础设施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需求。(2)网络通信。车联网中包含了单播、组播、广播等传播方式,实现信道与连通性的管理方法,同接入的互联网移动节点一样可以进行移动管理,比如车联网能够支持IPv6及IPv4的寻址。(3)定位功能。车辆网中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够形成组合的定位动能,为行车人员提供当前位置信息以及提供路线导航(图2)。(4)安全通信功能。车联网尊重车辆拥有人员的隐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并且还能够有效低于外部的攻击,保证数据以及系统完整性。 3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 在汽车产业经济环境下,车联网常用于汽车的远程监控、车辆管理、智能交通管理及远程信息服务等,这为当前智能交通的建设提供巨大的帮助。从车联网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将车联网分解成服务层、平台层、网络通信层及感知控制层4个层面。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车联网也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其中上游主要为元件设备的制作,包括定位芯片、RFID传感器等;中游则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商、汽车生产商以及软件开发商;下游则为各种服务提供商,比如汽车远程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以及移动通信商。在车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应定位与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因为车联网上游产业链已经完善,中下游是实现车联网及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典型的智能车辆诊断系统、燃油系统、车辆故障分析及车辆油耗分析等。此外,车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在当前车联网产业链中,其技术定位应在感知控制层面,产业链需定位与中上游层面。其中感知控制层面的核心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通信控制系统以及车身控制系统等。而车身控制系统则包括火灾探测传感器系统、车辆速度控制传感系统、加速传感器系统、碰撞探测传感系统、车间距传感器等。对车联网产业进行分析,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定位需关注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上游的生产管理,具体包括车辆的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装配调试、销售等内容。 4车联网产业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鉴于以上定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比如汽车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汽车照明以及线路安装检修、电子线路检修等,其中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是智能交通的关键,而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的讲解,该知识是保证汽车电子技术良好运行的关键,而汽车照明与线路、电子线路的检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汽车故障的维修手段,汽车维修的目的汽车正常运行的保障。此外还需不断强化信息管理技术,即基于车联网的信息管理技术教学,比如生产管理、质量检验技术以及车联网终端设备销售等相关技术。将传统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与车联网信息教学结合,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汽车制造技术的情况下,认清当前车联网这一智能化的交通网络形式,学习一些先进的智能技术,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在后续制造过程中,能够主动将智能技术融入到汽车设计与制造中,以切合当前智能交通的需求,使得新型的车辆能够融入到现代车联网体系中。比如当前被人们寄于重望的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就需要在车辆中嵌入车联网,使用可见光网络为基础。处理好中央信息系统与无线车联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设计。 5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种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内部的各种信息采集也更加完善,信息管理与使用技术,也受到汽车电子产业的重视。此外,在物联网背景下,现代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车联网产业背景下,各大高校汽车电气专业也在传统汽车技术教学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教学,因此要求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应更多的转向信息采集与管理、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以提高专业学生的技术水平。 作者:陈鹏 单位: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汽车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途径 摘要: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2013年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为了加快专业发展,更好发挥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探索了重点专业建设途径。 关键词: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重点专业;建设途径 一以“紧随行业”为方向,优化面向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依托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联盟及湖南汽车职教集团,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及宝马、保时捷、株洲美宝行、长沙保时捷中心等高端汽车制造和销售服务企业,组建了由行、企、校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行企校定期交流与决策机制、定期互访机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度、专业设置、建设、调整的论证和评审制度,制定了《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1]。根据汽车服务贸易行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瞄准汽车整车与配件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置换等领域中的汽车销售主管(顾问)和服务主管(顾问)岗位,努力培养与打造“懂技术、善营销、精服务、会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以湖南汽车职教集团为依托,探索了“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依托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汽车职教集团及全国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宝马集团、保时捷汽车、上海通用汽车、北京汽车、上海大众汽车、VOLVO、广东有道集团等汽车服务贸易集团,创新并实践了“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由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理事会”管理体制,通过框架协议、价值合同、捐赠协议等形成“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利益实体,并建立了成员单位遴选机制、校企定期交流和决策机制、资源与成果共享机制,实施“集团化”办学。 三以“品牌化、职业化”为标准,优化“点面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售后服务等岗位,围绕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需求的“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精服务”的人才特质定位,不断完善汽车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本专业先后与北京汽车、保时捷汽车、宝马、广东有道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与宝马、保时捷、上海通用、北京汽车、上海大众、长安福特等品牌汽车企业及其经销商,开展“点对面、大订单”培养;与“广东有道”、“湖南申湘”等国内知名汽车销售服务集团开展“点对点、小订单”培养;全面实施了“点面结合、订单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与宝马、保时捷、VOLVO、上海大众、长安福特等品牌合作开设订单班7个,订单比例达47.5%。在助理营销师认证的基础上,引入了上海通用、保时捷、宝马的企业CA(销售顾问)、SA(服务顾问)、PA(零件专员)的认证制度,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合作开展汽车营销助理工程师、汽车技术服务助理工程师认证,实施“多证书”制;吸纳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参与,实施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和实践了“点面结合、订单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职业行为”为导向,构建“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岗位为出发点,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结合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岗位说明书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群”——整车及配件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二手车置换及汽车电子商务等。通过整车及配件销售、售后服务等4大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构建了“典型任务引领”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按照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模块递进规律,以国际名企专项能力及针对各工种(岗位)专项能力培养任务为引领,构建了“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4。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实施“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教学形式;“名企嵌入”课程模块以就业岗位群为目标,依据品牌企业岗位特点嵌入课程,按照要求设置品牌企业专项岗位课程,实施“企业主导、学校参与”的教学形式,从而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五以“三专业带头人”为领衔,打造“名师引领、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实施 “引转培练赛研”措施,通过引进3名教授(其中国家名师、二级教授1人)担任领军人物、29名教师参加境外培训、15人次获得企业培训师认证,从行业或企业一线聘请了26名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个由企业专家构成的兼师库,实施了兼职教师动态遴选与管理体制。近三年来,教师团队获教学成果奖3项、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奖8项、参加各类教学能力竞赛获奖6项、完成了省级及以上课题或项目6项,1名教师晋升为教授、1名教师获评湖南省学科带头人、4名教师获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团队获“青年文明号”荣誉,2名教师获“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六以“多元投入”为支撑,建设“产、学、鉴、研、培”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三年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出力,累计投入二千多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与场地建设,建设了宝马BEST、保时捷PEAP、大众SCEP、福特STWP、北汽BSEP、VOLVO汽车等6大教学中心,建设了40多个一体化实训室,设备总值达到3000多万元。全面引入企业6S管理体系,按照校企融合、理实一体的理念,建设了数量足够、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成功立项为省级高新技术培训基地、国家级汽车师资顶岗实习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成为集“产、学、鉴、研、培”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校企双方互惠共赢。同时设有专人维护,确保基地的正常运行。 七以“共建共享”为主线,完善“数字化、立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 依据已搭建好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校校合作、行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参照有关标准,准确把握行企业需求以及汽车贸易服务发展水平[3],面向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企业用户、社会学习者等4类用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构建由“4大中心、5个模块”组成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注册用户超过10000人,超过每日500人次访问量规模。依托资源库项目建设,本专业建设了20多门网络课程,通过视频、动画、游戏等非图文素材的开发,创新“O2O”教学模式,重构教学生态,再造教学流程,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缩小汽车贸易服务领域水平的区域差距,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八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专业资源集聚优势,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为湖南省内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培训汽车营销师、汽车售后服务管理师、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师1125人次,开展社会从业人员技能鉴定1216人次,为宝马、保时捷、上海通用、北京汽车等汽车企业集团培训员工近600人次;近两年,与上海通用汽车合作,完成了8期来自全国别克、雪佛莱两大品牌经销商汽车服务顾问、零件顾问、服务主管的培训与鉴定共计787人,联合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对长株潭三市各类汽车4S店开展了5期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等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共计417人;依托师资认证培训基地,培训中职专业教师160余人;承接中职学校学生技能训练近1000人次;联合主流品牌成功开展了5届校园汽车文化节活动;支持了13次汽车消费节、国际车展、汽车联展等品牌推广活动;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及相关技术服务130多次,服务效益经费达360余万元。 九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在推进构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湖南省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制订等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示范和辐射效用,集聚了引领全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群发展的力量。 作者:吴小平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引言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各技工院校认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技工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确保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就必须与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第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分解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基于汽车营销职业资格及汽车行业企业、同类院校调研分析,明确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中级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两个层次。其中,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汽车产业链中的汽车制造企业、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汽车后市场企业以及汽车互联网营销企业,培养具有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汽车用品交易、汽车零配件交易、汽车文化服务、汽车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并具有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级应用型、复合型、互联网型技能人才。在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高级技能人才还应具备营销策划、人员与现场管理、营销团队管理,及指导一线作业人员进行营销工作的能力,并拥有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互联网型技能人才。 第二,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依据,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任务。通过针对汽车企业工作任务调研分析,形成汽车营销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应表。 第三,满足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要求。著名学者德莱弗斯(S.Dreyfus)等人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必须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阶段。因此,汽车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而且需要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合理科学地设计课程序列。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遵循职业发展阶段的汽车营销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列表。 三、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按照能力目标分为能力课程体系,将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分为专业能力课、通用管理能力课以及职业核心能力课,如图2所示。其中专业能力课设计为通用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以及拓展专业课程。通用管理能力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如资源与运营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管理能力,包含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密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实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负责人要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课程标准,以保证课程的实用性。最后,在课程体系确立之后,要进一步着手组织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一体化实训场所,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为课程体系实施到位提供保障。 作者:李晓琳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高职汽车营销专业开设的历史不长,其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能勉强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但仍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越发凸显。相比市场牢牢贴合的中职院校,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系列困境,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教学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体系脱节、校企合作收效甚微等。 关键词: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高职汽车营销专业分为技术和营销两个就业方向,需要学习汽车构造基础、汽车营销、保险与理赔、汽车估价等专业知识,熟悉汽车销售服务和售后流程,是能从事现代汽车及配件的营销、维修前台接待、售后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汽车4S店销售服务顾问、汽车维修服务顾问、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专员、汽车查勘定损等方面的工作。从本质上说,高职汽车营销专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的应是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可是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生不愿意去汽车相关企业就业,而企业也不想接纳学生。以安徽这边的高校为例,每年汽营专业的毕业生最终能从事本行业的不到50%,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方案是从本科专业建设中承袭过来的,而本科教学的一贯宗旨是以理论为主,而这与高职院校以动手能力为先的培养方针背道而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出现了以下几种误区:一种论调认为汽车专业的学生应该全方位了解汽车的基本知识,除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甚至汽车的机械知识也需要掌握,课程杂而不精,甚至很多时候还要学习单片机、液压等跟专业关联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营销专业来说大多没有必要,占据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而这对于本来时间就很紧张的职业教育(三年学制,一年用于基础课,一年用于顶岗实习)来说得不偿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倾向于关注理论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教学实践。当然这也与我们汽车营销专业培养的师资队伍定位偏差有关,高职院校在招聘老师时应该看重的是其实践水平能力而不是学历和职称。然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没有一线工作经验,缺乏“实战经验”,这样在教学中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不符合 行业需求高职汽车营销的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应贯彻实用、会用的原则。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为了辅导、指导实践教学,而对于理论知识脱离于实际情况、甚至滞后于行业发展情况时,再重复讲述这部分内容就没有必要;而对于时下已经成为行业主流的一些知识,则要补充进课堂教学中来,这才是真正做到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同步发展。例如,现在电子商务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在汽车营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做到让学生早早了解,不至于进入工作后与时代脱钩。 三、汽车专业生源质量下降 汽车类专业作为理工类专业在现在的高职院校招生中不占优势,相比之下财经等文科专业在就业市场反响比较好,学生往往更想选择毕业后做一个“白领”,而不是选择做一个“灰领”,这无形中降低了汽车相关专业的入学分数,生源质量也随之降低。随着自主招生在各个高校的大力开展,学生只需要在高考前提前参加高校自己举行的面试和基础测试,一般可享受降低十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或是只需要在高考中达到一个基础分数线即可入学。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学校不得不降分录取,很多汽营专业的学生分数已经低到了一个临界值。过低的基础在面对很多专业课程学习时难度会非常大,企业在用人时也会有多方面的考虑。 四、对校企合作存在着盲目性校企合作 近些年来为国家所提倡,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学校和企业是一种双赢。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校企双方合作,各种校内外实习企业也层出不穷。可是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厢情愿”,但企业却没有太大的热情,双方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基本上是属于做做样子没什么实际意义。很多企业只是在配合学校完成任务,他们觉得学校既不能给他们提供科研上的实质帮助,输送的学生也缺乏基本能力,很难顶岗入职。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短时间又提供不了劳动力,还需要师傅分出精力去教,所以,实际过程中学生根本得不到上手的机会。从国外的经验综合地来看,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开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前高职汽车营销专业遇到的困难和瓶颈,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专业组织、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创造一种新的专业结构模式。高职专业要培养适用于市场的专业汽车人才,所以明确市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相比于以往,学生不但要具有基本的汽车销售、售后、保险、评估等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储备,以备日后需求。而对于高校来说,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更,要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整合专业课程、提高生源素质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做好这几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汽营专业的建设水平,最终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洪诚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旨在为今后的技工院校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汽车专业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经济、教育、文化也开始融入信息化技术,因此,在信息采集方面,比如提取、处理、利用、反馈方面就十分方便。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是各种设备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具备的功能。在技工院校中,最注重的就是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专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管理教务和专业。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旨在为之后的技工院校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1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大数据的另一个名字是巨量资料,其可以对一些数量和运算较难的数据进行处理,这就说明其处理信息速度的准确性是传统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主要是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也能反映学校的发展过程。以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还包含对各个领域的文字、图像等质量的汇总,汇总之后再进行整理归档。但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分析过程也很易产生错误。目前,我国要求学校要根据最高的要求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技工院校的每一个专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技工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了改变。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加入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高效完成学校的相关数据管理,也可以让办公管理升级为无纸化管理。 2实现专业信息化管理的必备因素 2.1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的支持 2002—2003年,国家教育部分别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在此期间,国家教育部还了《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实施方法(试行)》和《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法(试行)》。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文件指明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让技工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进行,并且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规范可行。 2.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时机 对于大数据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传统数据进行选择,选择自身需要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而筛选出来的数据只需要选择有效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在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无论是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或半结构化数据,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对于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而言,其专业数据包含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在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中融入信息化技术,这对于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个机会,则能让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程度趋于完善。 2.3信息化管理软件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广州某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当中,学校根据广州市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实施教学管理,为全体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为各个专业和各个班级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并对学校实施全网络覆盖,这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在软件设施方面,学校配置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学生和教师可以采集、、处理相关信息。同时,该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还会对专业教师分别进行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此培训有助于增强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展技工院校的信息化管理。 2.4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准 在信息化管理中,我们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而对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而言,教育教学管理的标准化至关重要。对于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化和规范化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规范化管理学生的档案信息,比如对学生的选课方式进行管理,根据标准统计学生的就业率,遵循教学规律协调和安排课务,及时反馈管理专业教学的效果等。这些管理所得出的数据能反馈出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成程度。 3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3.1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无纸化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信息化技术,添加信息化设备,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学生备课、授课,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采集,比如采集学生的分数,统计学生的及格率,让学生进行网上答疑和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等。在此基础上,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还体现信息化办公的高效性和节约性。 3.2对信息化管理的学习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线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因此,技工学校的专业老师要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参加培训。 3.3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 通过建立数据标准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信息,比如学生的教学信息、专业信息等,并对其进行及时整理和反馈,形成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总结性材料,有助于技工院校分析自身的专业教学是否科学合理,提升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技术准确采集学生的信息,整合分析并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最后使技工院校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和实践的汽车专业性人才。 作者:陈庆斌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基于此,就中职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五种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从而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中职学校;汽车营销;实训教学模式 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应用营销学来分析和解决汽车营销的能力。本文旨在寻求适用于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销售技能。 一、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体现不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职学校仍采用单一实训课程体系的方式来设计实训课程。第三,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为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66.67%。这些青年教师学历高、职称低,且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普遍较差,对学生专业实训指导不足。第四,缺乏专用的实训教材。目前,中职教育有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材缺乏,实训教材的缺乏尤为严重。且教材的编写主要是由教师执笔完成,由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所编写的教材往往是理论与实训相分离。第五,缺乏合理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实训教学的考核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考核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的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试题来进行考核,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时,一般只能取决于科任教师的主观判断,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考核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 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是把汽车营销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按照汽车销售流程对汽车销售进行模拟的实训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先进行分组,组员分别扮演汽车营销中的销售顾问、顾客、销售经理等角色;分组后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即从形式到内容尽可能模仿真实的汽车销售情景。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如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汽车营销、商务礼仪、汽车消费心理学等知识来展开。经过多次仿真模拟实训,提升学生的销售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形象且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室里进行技能操作,使他们从直观上感觉到真实的汽车销售场景。 (三)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 为突出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与汽车销售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汽车经销商4S店进行实地参观,了解汽车商品知识,观看汽车销售的全过程。由汽车4S店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来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学习一线的汽车销售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汽车营销能力。如顾客的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接待能力、产品展示能力,异议处理能力,谈判能力等[1]。 (四)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为了满足汽车营销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汽车销售企业相关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应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线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与汽车企业销售精英进行探讨,搜集相关资料,再执笔写作,编写完成讨论定稿后再请企业专家进行审定。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反映汽车销售企业的真实情况,所编写出的教材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反映4S店销售的实际水平。 (五)教学评价体系模式 建立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由任课教师单方从主观上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以学生的营销能力和技能水平作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再由任课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双方结合学生平时的实训表现、撰写的实训报告、技能测评等来进行考核,体现理论、实践、考核三者同步进行,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三、结语 汽车营销专业是中职学校近几年来顺应市场需求开办的新兴专业,本文就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用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苏春妹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思路 【内容摘要】 本文以当前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为基础,并且结合当今高校改革的发展趋势,将高校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的探索,对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及组织实施思路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 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组织实施 在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汽车专业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将汽车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培育出国际化的人才,由此可见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当今大量的进口车不断涌入我国,汽车电子化继承和新技术以及新结构不断发展,一些汽车的使用说明书和维修手册以及技术文献都是英语版本的,甚至不是进口的汽车,其中也具有很多的英语缩写。要想提高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竞争力,学生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要不断得到提高,以此汽车专业英语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一、汽车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课程,缺乏学习动力。一些学生对于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基本的认识,一些学生认为汽车专业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术就可以了,专业英语没有什么具体的用处,针对那些常见的英语,他们表示多接触几次,自然就熟悉了,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现如今学生的生源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都比较低,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那么他们学习英语就会很费劲,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对于他们来说就更难了,而且学生针对专业英语普遍都存在畏难心理,通常还没有去学习,其自信心就已经很不充足了。 (二)专业英语比较陌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就是有关基础英语的学习,两个课程之间需要有效的连贯性,一般都是在大一学期,开设基础英语,在大二的下学期开设汽车专业英语教育课程,这样一来,两个课程中间就存在了空挡,就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到吃力,对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汽车专业英语由于自身学科的原因,其主要的单词都比较生僻,存在大量的长难句,最常见的就是专业术语。单纯死记硬背单词,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比较小,其收获也会比较少,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汽车专业英语,做到事半功倍。 (三)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汽车专业英语和普通的英语教学进行比较,汽车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比较复杂,单词大多比较复杂,对于其专业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着眼于当前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方法普遍采用理论教学,教师主要负责阅读和翻译,学生只是被动去学习,填鸭式教学对其影响很深,学生和教师缺乏基本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是源于教材,一些汽车专业教材内容都是以汽车的构造英文版为基础,还有一些就是对汽车的零件构造涉及少,对其基本原理进行阐述,这些内容还不会定期去更新,给学生枯燥的感觉,具体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没有和其他的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提升的措施 (一)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以就业为具体方向,在进行该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能力需求为指导,将具体的教学大纲进行改编,以此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进行确定。将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使基础英语和汽车专业英语进行有效的衔接和配合。针对具体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和学出现新的局面,对于具体的考核过程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表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对于学习的不同需求,实行有效的弹性教学,要以学生具体的英语水平为基础,实行分班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为他们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具体的学情,来掌握学习进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紧跟教师的讲课进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水平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将教学的设计流程进行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递进项目教学的方式,学习汽车具体零件的时候,可以针对具体的学习项目,可以将具体的汽车零件做成图片,再配上英文名称,学生可以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将具体的汽车零件进行有效的识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汽车零件英语的记忆。对于典型车型上的词汇和词组要让学生进行熟记,在班级内部,可以举办“汽车尾部英文字母标识”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查询相关的资料,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最后制定出多媒体课件,使汽车专业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英文版要进行有效的使用,提高对汽车专业英语的应用,要引导学生对英文维修手册项目进行阅读,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要将手册进行充分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拆装和检修等措施。 (三)不断提高高水平教材的建设工作。汽车专业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教材和教学难度也要以此为基础,对于教材的长篇阔论要进行减少,其应用的教材要做到编写简短和实用。对于相对来说比较冗余的词汇要舍弃,将汽车维修手册和汽车检测诊断设备中经常出现的常用词汇凸显出来。具体教材内容要和项目教学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适当增减有关汽车仪器设备的英文使用说明书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四)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汽车专业英语充满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制作具体的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图片,使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还可以利用实训室来学习汽车专业英语,通过具体实物接触和实际的操作,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校内部,可以建立有关汽车专业英语的网络学习平台。要定期选择教师去进行进修,可以到国内有关汽车的外资企业进行实际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到国外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汽车专业英语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专业的英语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多的帮助。可以将汽车专业英语教学分成两个具体的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主要学习基础英语,主要讲的内容就是职场英语和教材英语以及新职英语,以具体的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为基础,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出具体的职场英语情境。第二个学期为行业英语阶段,主要讲的是汽车英语和新职业英语,可以有效利用汽车的挂图和视频等,让学生对于汽车英语有更深的理解。 三、结语 汽车专业英语在现如今的重要性非常突出,汽车专业英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作者:付京京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 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人才发展的能力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并且要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 汽车电子;课程体系 一、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发展势不可挡。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乘用车市场非常之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2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将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深化,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核心零部件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未来汽车产业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将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零部件采购基地,零部件产品出口将进一步扩大。 (二)以就业岗位为依托,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只有确立了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以围绕这个目标来建设该专业课程体系,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当今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学生家长看到了汽车电子专业的发展前景,就读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就业面尽量扩大,使毕业生能更广泛的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更有利于专业的统筹发展。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将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定义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是比较广泛的,它既可以面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也可以面向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还可以从事汽车销售、维修等企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我校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汽车拆装、更换、维护与检修,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调试、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能力,能胜任汽车制造、销售、维修服务企业,以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本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各职业岗位需要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下表所示:总之,在职业能力方面,以汽车电器诊断与维修为专业主线,适当兼顾机械维修。 二、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方法,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当前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在教学安排上,第一年主要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学习专业基础课,在电子电工基础领域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升基本的电路检修能力。第二年开展专业阶段实训,深入研究汽车电路,锻炼汽车各单元电路检修能力。第三年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整车检修能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核心岗位能力为主线,实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专家组,开发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要集中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汽车电子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汽车电子线路的检修能力,因此,应该以汽车电气类课程作为专业主线,可以确定下列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整车实训》。同时,为学习整车检修技术,掌握最基础的汽车机械基础也是必要的,因此,《汽车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市学科带头人、名师、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教学团队。聘请汽车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持证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达到高级(国家三级)以上。提高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为园区企业服务。 (五)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配置和合理重组,打造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开放性实训教学基地。联系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维修4S店,开展校企合作,在生产真实产品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在维修真车实例过程中开展汽车电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操作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将汽车电子实验室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术引领基地。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建设好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控、车身电器、车载网络、汽车故障诊断与综合检修等实验室。2.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设备的资源优势,形成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晚自习以及其他空闲时间可以进入汽车维修工场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自我训练。3以服务为宗旨,承担汽车电子行业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学人员互派,互相学习,共建实训基地。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随着实训室建设的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专业课程要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增加新的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等。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刚刚起步,现在还是第二个年头,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努力探索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 作者:李月虹 单位: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以赛促学在汽车营销专业中的探索 摘要: 阐述了以赛促学的内涵和意义,介绍了保障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采取的措施,希望通过分析使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职;以赛促学;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在提高。社会上倡导一技之长,主要体现在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力求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正在积极探索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力求在建设示范院校的当下办出特色。 一、对技能大赛实质意义的认识 (一)技能大赛模拟了类似企业的平台,来检验和推进学生职业规范的形成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很少有时间走出去到企业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学习的内容往往和实际应用之间差距很大,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走出之后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技能型人才,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参加技能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学校不能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但可以利用教学软件、仿真软件创建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通过模拟环境的建立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另外,参加技能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二)以赛促学的意义以赛促学就是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地加以运用〔1〕,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比赛这种既定的模式,促使学生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达到“学”“师”“校”三方共赢 (一)以赛促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技能培训的课程少,时间短,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消化吸收。而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技能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由于参加大赛是一种竞争,无形中也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竞赛状态,不仅短时间内大量地掌握实践技能,更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理论的学习成为转化实践技能强有力的保障〔4〕。 (二)以赛促学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也是衡量一个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参加技能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一个迅速提高的途径。教师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要有效分析赛项和规则,以便指导学生。这无形中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使教师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2〕。 (三)以赛促学是提高职业院校美誉度的有效方法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是对一个院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今年的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大赛,我们认真对待,精心组织,指导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通过层层选拔和集中培训,最终的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既是对大学生良好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展示,也是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一种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同类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学院从上至下要高度重视大赛的积极作用,组建模拟企业汽车营销实训中心汽车营销实训中心作为汽车营销专业贯彻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汽车营销实训中心应包括整车展示区、销售接待区、洽谈区、客户休息区、保险理赔区、维修接待区、配件实训区以及多媒体教室等,不仅在实训中心可以培养学生的商务礼仪,进行新车介绍、需求分析、业务洽谈、保险签单等技能的学习,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比赛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纳入学生考核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比赛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把比赛内容设计为各个子项目在课堂中实施,使大赛内容贯穿教学始终〔3〕。同时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将课程的考核与比赛的项目挂钩,在期末一起评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赛促学,并从中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三)专业教师按照比赛赛项分段式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重点培养技能大赛的参与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次成长的经历。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专业教师要根据赛相进行分段式教学,各负其责,要认真分析教材和软件。赛课不分离,不仅解决了工作量的繁重,还能使人才培养规格向着职业化、标准化迈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5〕。以技能大赛作为教师和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展示了学生们的精湛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刻苦钻研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学生们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拓展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养。通过技能大赛,也为职业院校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了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有序发展。 作者:张贺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政策与成本流动假设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存货是大多数企业的重要流动资产,基于不同的成本流转假设理论,存货计价方法一般可划分为具体辨认法、平均成本法、先进先出法、基本存货法、后进先出法等。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广泛的经济后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收益质量、税收成本、现金流量、经营者业绩与其报酬、公司股票价格及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等。本文认为,各种存货计价政策对企业净利润产生的差异均属于“时间性差异”,在若干个会计期间内,企业无论选择何种会计政策,产生的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都应该是相等的,企业之所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为了取得上述会计数据不同时间分布带来的各种可能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存货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流转假设经济后果 一、引言 存货是指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用于销售的商品及以销售为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用的原材料和物品。对大多数企业来讲,存货都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为了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采用适当的途径、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对存货进行准确地计量。运用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如下目的:确定期间净损益。存货计量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将存货成本与相关的收入相配比,相对较为真实、准确地确定企业每一期间的净损益,作为缴纳所得税及进行相关收益分配的基础,维护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衡量企业存货的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存货的价值一般被假定为拥有某些特定资产企业的价值与不拥有这些特定资产的企业价值的净差额。企业经常重置存货,其价值接近于其重置成本,而那些不持有就会导致产量或销售额下降的存货,其价值可能会高于其重置成本,但有些存货的价值可能又低于其重嚣成本。因此,存货计量的目的就是要使计量的结果能够解释并能准确地确定企业存货的价值,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具体到存货项目是企业不仅要提供预测企业销售存货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入量,还要预测重置以后会计期间销售存货所需的现金流出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将存货的成本在已销存货和期末库存存货之间进行分配,本文将比较各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以便从中选择出最恰当的存货会计政策。 二、成本流动假设与存货会计政策分类 (一)成本流动假设存货成本可分为实际成本与非实际成本,存货成本计量方法也可分为实际成本计量方法与非实际成本计量方法。实际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具体辨认法、先进先出法(FIFO)、后进先出法(LIFO)、加权平均法等,非实际成本法包括计划成本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毛利率法和售价成本法等。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的期末存货就相当于流入流出相抵后的“池中蓄水”,本期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即成为下期的期初存货,下期继续流动;就形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流转。企业要生产经营就要保持一定的存货量,正如利特尔顿在谈到企业经营活动循环时所讲的那样,在某种意义上,会计试图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川流不息的企业交易流。企业通常在期初开始时就拥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当期还要再采购或自制一定数量的存货,已有的存货加上可利用的存货就等于公司可以用于对外销售的存货,在某一会计期间,这些存货要么被出售,要么成为企业的期末存货。企业的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存货的成本流转应与其实物流转相一致,即购置存货所确定的成本应随着该项存货的销售而结转。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存货的进出数量很大,品种繁多加之存货的单位成本多变,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很少相一致,人们只能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顺序确定已销商品和库存商品的成本,这样就产生了存货成本流转假设。 (二)存货会计政策分类在一个会计期间公司往往有多次采购活动,且同一单位存货的采购成本可能各不相同。那么在会计期末,期初存货和本期采购存货的成本哪些应作为期末存货、哪些应作为已销商品的成本,企业会计准则通常允许用几种不同的会计方法确定期末存货和已销商品成本,这些方法产生的期末存货和已销商品成本结果也各不相同。 (1)具体辨认法。该方法是唯一的能使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最接近或相吻合的存货计价方法,便于实现特定成本和特定收入的配比,因而最符合配比原则。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该方法所依据的假定是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尽可能地划分为若干个存货项目,分别进行配比并计算损益,这种作法符合传统会计的存货成本分配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存货的种类众多、流动频繁,要具体辨别出各个存货的实物流动和成本流动的成本是高昂的;其次,对于与不同质的许多批次相联系的联合成本,要做到合理、精确地分摊非常困难,同时对分摊标准的确定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再次,这种方法的成本流动假设因客户购买的随机性和管理当局的偏好而变化不定,没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后,对于同质而不同价格的存货,管理当局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单位成本,以增加或减少已销商品成本,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先进先出法。此方法的优点主要有:一是最符合逻辑的存货计价方法。正常情况下企业都想先销售存货中持有时间最长的商品,易于变质和过时的商品更是需要按照先进先出法方式处理。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存货成本流动必须符合商品的实物流动,但该方法的成本流动假设确实与商品的实物流动观念相一致。因此,对于许多种类的存货而言,FIFO法和具体辨认法得出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都相同。二是先进先出法较为简便易行,无论是用于期间盘存制抑或是永续盘存制,相比而言都较为省事简便。三是先进先出法较为客观。与其他存货成本流动假设,特别是和LIFO、具体辨认法相比,管理当局不能任意选择存货计价,可以减少操纵存货成本和利润的可能性,从而可以保证存货计价和售价成本计算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便于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比较。四是在先进先出法中,期末存货成本是基于最近的采购成本。因此,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更接近于当前的重置成本,特别是当企业的存货周转较快、期末存货分摊的大部分成本都很接近于近期采购成本。与其他存货计价方法一样,先进先出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该方法把大部分近期成本都分摊给了期末存货,相对而言非当期成本或过期成本都分摊给了已销商品,在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的当期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当某一会计期间的采购成本或存货数量急剧上升时,用较过时、较低的存货采购成本与相对较高的销售收入进行配比,往往会高估企业的利润和存货价值,造成“虚盈实亏”。用相对较过时、较低的存货采购成本与当前收入相配比得到的利润数形成通货膨胀下的存货持有损益,但持有损益通常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的。其次,存货持有损益产生于存货价格上涨期间,是较低的、过时的存货成本和现时存货重置成本之间的差额。当管理者为了掩饰当前存货采购成本增加的事实而提高商品的售价时,因使用FIFO而产生的存货持有损益能招致误导性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信号。FIFO忽略了存货重置成本的价格较高这一事实,因而这一包含存货“账面利润(即存货持有损益)”的利润数并非真正的可以向股东进行分配 的利润,因而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最后,先进先出法下的净损益包括正常经营损益和因存货价格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财务报表无法将两者分开披露,容易误导使用者。 (3)平均成本法。平均成本法是一种较为中庸的存货方法,其优点和缺点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同,如该方法确定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大小处于FIFO和LIFO中间。无论存货采购成本是上升或是下降,平均成本法产生的已销商品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都处于FIFO和LIFO之间。然而它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更像FIFO而非LIFO,事实上当存货周转率较快时,平均成本法产生的存货成本如同FIFO一样接近于当前重置成本。平均成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实用性,该方法只在月末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易于使用,也比较客观。此外,相对而言,平均成本法也不像具体辨认法和uFo那样易于被人为地操纵。即使如此平均成本法仍然还是有缺点的,如该方法既不反映当期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关系,也不反映按现时成本对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进行的计价;再如该方法不符合存货的实物流动,而是与之相悖。简单平均法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价格偏离,但平均成本法还是以其简便易行而在不少企业中得到推广。 (4)后进先出法。此方法是一种最有争议的存货计价方法,其缺点和优点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其一,后进先出法用最近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收入进行配比,能够恰当地反映当期收益。特别是在存货的采购成本持续上升以及存货周转率较慢的会计期间这一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在此方法下已销商品成本并不等于其重置成本,可能只是近似于其重置成本,因此,该方法可使存货的持有损益最小,在存货价格上涨期间使用LIFO报告的净利润可能更接近于可向股东进行利润分配的数量,有利于资本保全。其二,在物价波动不稳定的情况下,LIFO可以人为地平滑利润,避免企业损益的剧烈波动,以提高企业收益预测的可靠性,降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进人们对企业管理绩效和声誉的信任。其三,该方法因对存货的计价比较稳健,因此计算各项偿债指标比较真实,有利于保护债务契约中债权人的利益,因而受到债权人的欢迎。其四,在存货价格上涨及存货数量并不下降的情况下,LIFO可获得相对较低的报告净利润,并可以通过降低应税利润而永久性地递延所得税。从企业管理当局的立场看,消除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是LIFO最主要的优点。事实上,在通货膨胀期间,节税利益才是LIFO得到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其五,LIFO使企业的净损益比较符合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真实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虚盈实亏现象,有利于企业的再生产,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会计政策服务于经济政策、服务于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体现。其六,IRS的“LIFO遵照规则”要求,为了节税目的采用LIFO法的公司,在其对外财务报告中也必须使用LIFO。尽管它可以通过降低应税所得获得递延纳税的益处,并且使用LIFO也可在公司对外财务报告中较其他成本流动假设降低报告净利润。从(表1)可知,当全世界都普遍采用FIFO和平均成本法在时,美国是唯一的广泛应用LIFO的国家。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国家并不允许采用LIFO(如英国和法国);另一方面有些国家允许为会计目的采用LIFO,但不允许为节税目的采用该方法。后者增加了在存货采购成本上涨期间采用LIFO法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节税的可信性。从国际范围内看,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已建议为了财务报告目的应取消LIFO,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也取消了该方法。笔者认为,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存在着较大差异,强行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或取消后进先出法都是不足取的,而应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是否选择后进先出法是企业自己的权利。 三、企业存货会计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当存货的价格在一个会计期间是按同一方向变动时,在以成本为存货计价基础的情况下,上述各存货计价方法对本期净利润和期末存货价值的影响是有差别的。由于“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成本=已销商品成本+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因而,存货价格的变动不是影响“已销商品成本”,就是影响“期末存货账面价值”。在有些国家,上述各种成本假设都是公认会计准则所承认的,如果物价水平不变,则不论选择任何一种成本流转假设所得的损益结果都是基本相同的,但上述理论分析都是针对物价水平变动的情况而提出的,因为物价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与企业的现实经营活动实践是一致的,如(表2)所示。因此,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上述存货会计政策选择产生的经济后果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对资产负债表即财务状况的影响 “资产负债表是说明为实现未来成果的现存手段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是对当时的可偿付债务的资产、待支付债务或净清偿价值的表述”。在FIFO法下,期末存货按照近期进价计算,比较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重置成本,使资产负债表较为真实合理;在LIFO法下,期末存货是按较早期的采购价格计算的,与资产负债表日的重置成本差别较大,因此LIFO法计算的存货数偏低,即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价值被低估。运用这一存货数值计算的相关财务分析比率也受影响,如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就会被歪曲。亨德里克森提出反对LIFO法观点的理由之一是,“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存货价值是过时的,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反映过去期间存货的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二)对损益表即收益质量的影响在FIFO法下,用早期较低的存货成本与当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就会高估或虚计利润。若以此利润数额计缴所得税、分配股利等,会使企业因难以重置同等数量的存货即企业无法进行实物补偿,使企业无法在原有的规模上持续经营,造成过量分配,不利于资本保全,从而会削弱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相反,在LIFO法下,以最近的存货采购成本与当期的营业收入相配比产生的利润数额,可以恰当地解释、评价和预测企业的经营成果,以此利润数额计缴所得税和分配股利就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由此可以看出,各种存货会计政策对损益表影响的主要差别在于时间性,即存货成本在什么时候由资产摊销、转化为费用。在上述存货计价方法中,按稳健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依次是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具体辨认法最接近于真实状况。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FIFO法使存货价值和企业损益达到最高水平,其次是加权平均法和LIFO法;在物价下降时则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及不动用期初存货的情况下,LIFO法使当期已销商品成本最高,企业的损益降剑最低水平。 (三)对税收成本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在LIFO法下,由于低估了期末存货成本而多计了已销商品存货成本,就减少了本期应税利润从而也减少了税收成本LIFO因节税而减少了现金流出量,与其他方法相比,增加了当期的现金流量,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转状况。从此意义上而言,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税收负担,相当于企业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笔者认为,企业因采用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报告收益的影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影响,并不能反映企业财富的任何变化,所得税支出才是对企业的真正影响。 (四)对经营者业绩及其报酬的影响在每一份重要的收益表后面都有相当数量的利益关系,不少企业的激励机制都是建立对经营者业绩考核基础之上的,而选择何种存货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讲,FIFO能高估经营者任期内的利润水平,获得较多的短期利益,实现经营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LIFO则相反。“由于存在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代用方法,所以,人们不断尝试不通过实实在在地改善业绩就能获得盈利和增长的办法”。 (五)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不同的会计政策包括存货计价方法会对企业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导致较低报告收益的计价方法会产生较低的股票价格,反之亦然,这也是众多企业不愿意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原因之一。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虽然企业任何公开相关的信息都会立刻反映在企业的股票价格之中,但市场并不会被那些不反映企业经济本质的盈余操纵所迷惑。所以,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没有实质性影响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变动并不会影响企业股票的价格。从长远的观点看,股东的财富通常是由能推迟所得税支付的决策提高的,而所报告的净收益有可能比较低。投资者早已观察到,FIFO将使公司支付的所得税增多,而现金流量减少,即只有那些对公司现金流量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存货会计政策才会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而“仅仅为了编制报告而把存货计价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并没有改变股份公司的经济状况,因此,不应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六)对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信息的影响企业财务报表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含量,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会计报表使用者要完整、准确地从报表中获得这些决策有用的信息还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因为尽管各国都有统一的会计准则,但在进行具体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中,各个企业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余地。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主观判断的成分,从而造成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情况,降低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加大了会计报表分析的难度;会计政策选择过程中的人为操纵因素,更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得难以区分真伪。 存货会计论文:会计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的运用 摘要: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会计基本原则的运用得到极大的体现。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存货会计;运用 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数据搜集、会计报告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在会计基本原则中有一些是适用于存货的,它们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一致性原则、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会计稳健原则等。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1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2 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一致性使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 假定你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3 披露原则 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例如,如果一位银行正在对两家企业进行比较――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而另一家则采用先进先出法。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报告的净利润高,但只是因为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差异。不了解这些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的差别,银行可能贷款错误,或者拒绝给有信誉的顾客提供贷款。 4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企业如何划分存货重要性和非重要性呢?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规模。例如,某公司有将近5亿元资产,管理层可能对100元被偷盗的存货产生的损失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一损失对于公司的总资产和净收入而言微不足道,公司会计人员可能不会对此作单独报告。这一会计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于公司的决策,所以是否单独披露这一损失无关紧要。 5稳健原则 会计中的稳健原则意味着在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应当以导致企业最谨慎的财务结果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只在对同一项目有数种会计方法选择时才能有所体现。稳健原则能给企业带来何种好处?管理层往往只看到企业经营表面的繁荣景象,并且常常夸大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会计人员视稳健原则为对管理层乐观倾向的适当平衡,目的是使财务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例如:稳健性原则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存货减值准备的提取。当一个企业取得存货时支付了35000元,但年末的价值却只有12000元,稳健原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期末将存货价值减记至12000元。稳健性原则还体现在存货计价方法上,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能够按照最接近现行价格的价格反映存货的价值,为了更谨慎反映存货期末价值,先进先出法则是首要选择。 6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是稳健原则的具体体现。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要求在任何时候,在存货历史成本和市价中取其低者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在涉及到存货时,所谓的市场价值通常指当前重置成本(也即企业如果重新购买同样数量的同一种原有存货时所需要支付的数额),如果该存货的重置成本低于它的历史成本,企业将减少存货的账面价值,因为存货的这一损失在很大程度将会发生。会计准则对此作出的要求是对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计价。 例如:某公司在9月26日支付了300000元购买存货,到了11月31日,存货已经发生减值,此时存货的重置成本为220000元,市价跌至成本线以下,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栏内即以220000元填列。 7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实质重于形式规定是:为使信息客观真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就须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它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相一致。这里的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既指其法律形式,又指法律形式之外的其它形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这里的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在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研究 摘要:在会计准则中,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现行中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问题,应进行改革。本文主要研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存货;税金;会计核算;改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附带成本、税金和制造费用。从理论上讲,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7种,可分为流转税和附带税。流转税是存货在贸易时直接发生的税金,如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属于流转税;附带税是指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它们不是在存货贸易流转时发生的。与存货有关的税金支出应计入有关资产的实际成本:这些税金是进口或购入商品、材料在达到可使用、销售状态前所必需的支出,符合实际成本的定义;税金支出因金额大,又能具体对象化到单位材料、商品上,同存货的购销直接相关,不宜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但实际上,上述税金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处理属于“财税合一”(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模式,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为购进货物支付的增值税,有的企业(一般纳税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同一企业在不同情况下,有的增值税付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取得并保管好了专用发票的,因可抵扣而不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如购入为在建工程项目的存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未取得或取得的专用发票不合法或未保管好的,均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 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实际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支出和资本支出原则。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均应根据国际惯例或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使财务会计信息既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真正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实际,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财税分离的模式下,可设想将流转税全部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附带税则据重要性原则,有的计入,有的不计入。至于各税金的计缴,则在税务会计中核算。具体改革研究如下: 1 消费税:与存货有关的消费税业务为企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据《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供货时代收代缴,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直接用于销售的,委托方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成本,借记“加工商品”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委托方可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抵扣,借记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委托方对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无论是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还是直接用于销售,都可将受托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委托加工材料”或“加工商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 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资源税是对自然资源征税的税种的总称。级差资源税是国家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源条件的差别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课征的一种税。一般资源税就是国家对国有资源,如我国宪法规定的城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根据国家的需要,对使用某种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取得应税资源的使用权而征收的一种税。 3 增值税: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购、产、销各环节,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增加存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支付的进项增值税额不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不论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都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4 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纳税人,存货的实际成本中包含增值税、消费税,当然也应包含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计提应给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科目。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给予增值税和消费税而提供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科目。但考虑到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条例规定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税额的1%或者5%或7%计提,城市维护建设税税额较少,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可将因存货增加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科目。 5 印花税: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的印花税是指购入存货或接受捐赠存货、接受投资转入存货而签定购销合同、产权转移证书据而缴纳的印花税。企业缴纳的印花税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先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根据实际成本核算原则,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应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但考虑到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适用0.03%的比例税率,产权转移书据缴纳印花税适用0.05%的比例税率,印花税的金额一般较小。因此,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结合运用实际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在金额较小时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当企业购买印花税税票时,借记“管理费用”或“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当因存货增加而需在购销合同或产权转移书据上贴印花税票且金额较小时,不作会计处理;当应贴印花税票而金额较大时,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使用原购税票时)或“银行存款”(新购税票贴花时)科目。 6 遗产与赠予税 :我国目前尚未开征遗产与赠予税,但根据税制改革目标将开征此税。其纳税人是继承和接受捐赠的单位和个人,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遗产与赠予税是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时应缴纳的遗产与赠予税,据实际成本原则,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科目。 7关税 :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关税是指进口货物的关税,一律计入进口货物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此会计处理方法符合实际成本原则,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仍然适用。 存货会计论文: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制造企业的影响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存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在于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允许因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存货会计准则的变化可能对制造企业产生以下影响:其一,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在市场物价不稳定的情况下,对采用这些方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二,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它将导致仍使存货处于长期间生产周期的损益表中,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则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同时针对可能产生的影响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存货;新会计准则;差异;影响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颁布的旧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不适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另外,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造假严重,为规范会计市场,加快与国际会计接轨,保证我国会计目标的顺利实施,我国于2006年2月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不仅理念先进、体系完整,而且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新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调整空间,它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考验,对企业财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分析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在存货这一块的主要差异,并探讨新会计准则――存货准则实施后对制造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再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是制造企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营运资金的最大组成项目。由于存货本身的特点,如种类、项目繁多,差异性大,往往又置于不同处所,而且还可能因为呆滞、过时、陈旧及受损而使其价值减损。因此,制造企业对存货的管理利用情况直接反映资金的占用水平和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存货的对象包括产成品(商品)、半成品、在产品、原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存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资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如直接购入,投资者投入,通过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交易取得。但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按存货管理的资产都使用新准则。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的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已售出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新会计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的原因主要在于,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而移动平均法计算过于繁琐且无太大必要。 新准则允许因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因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旧准则的规定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如果是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在满足有关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 对于需要通过专门或一般借款,存货需要长时间处于生产周期中的制造企业来说,其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将有一部分转移到存货成本中,结果是利润表上的经营成果因此有所增加,而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项目金额也有所增加。允许存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长且借款金额巨大的制造业来说,新准则的变更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当期的会计利润增加,关键在于改善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新准则的规定避免了将大量借款费用计入某一期间从而影响当期经营活动的正常损益,大大提高了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 同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一样,旧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是指对发出存货和每次发出后的存货价值的计算方法,实质上是解决存货的采购成本或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成本之间的分配问题。发出存货价值的确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销售成本,影响当期损益的计算,也直接影响到各期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由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的不同,故不同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当期利润就有着不同的影响。 新准则取消了原采用的“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可扩大企业的利润,而用“先进先出法”则收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相反。另一方面,新准则扩大了资本费用化的范围,将使生产周期长的制造企业受益。 事实上对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利润表的影响程度是很难估计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存货价格的变化无常和对价格变动幅度无法把握,上面的分析只是很笼统和简单的,如果要得出精确的结论可借助计算机,运用数学统计模型,在作出各种假设的情况下作详尽的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了企业在一个会计期内不能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所以在存货计价方法已定的情况下,只能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作出此种存货计价方法对利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以便于我们改善企业经营。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从企业利润表来看,扩大了借款资本化对象的范围,减少了计入当期损益的借款费用,从而使企业降低了当期财务费用,提高了当期会计利润。 在新准则下,由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将使制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的改变。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时,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低,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低,而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高,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高;在存货市场价格持续下降时,先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高,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高,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最低,存货的资产额和权益额则相应较低。那么在新准则未出台之前,企业则可以利用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以达到增加或减少账面资产的目的。新准则出台后,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企业将不能借助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增减账面资产。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从资产负债表来看,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增加了存货账面价值,导致资产总额上升。 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制造业企业是有利的。由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而且借款金额巨大,因此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将会提高该类企业的当期业绩,也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由此可看出,新存货准则为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综上所述,新准则为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制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但是,新准则允许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也存在不利影响。首先,借款费用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不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同行业选择费用化的企业相比,这使企业产品成本偏高,并且由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销售不能当期实现,借款费用不能当期收回,从而不利于资金周转。其次,存货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挑战。成本管理虽然可以通过明确成本明细项目来确定产品成本,但当涉及外币借款的利率发生变动需要根据变化调整计划成本,这将导致企业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不同期间的产品成本发生变动,给企业决策带来影响。最后,允许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不同的制造行业,其生产周期不同,而规定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准则的实施。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的成产周期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其他各种情况,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需要对“相当长时间”进行规定。任何法律、法规及准则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此次会计政策的调整对制造企业产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体现了国家对制造企业的扶持政策。 存货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重要资产,涉及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对存货进行正确的计量并披露相关的信息,对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若企业相关人员对新准则相关的规定理解不透彻,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或错误的核算,让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每一企业需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工作计划,并及早开始行动,建议企业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1)培训――对有关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和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2)修订会计手册,针对复杂的会计业务,制定具体操作指引。 (3)做好衔接准备――确定新会计准则与以往会计准则和规定的差异,做出衔接调整的准备。 (4)内部控制系统方面,也要作出相应调整和完善。 存货会计论文:会计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的运用 【摘要】 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基本原则。在存货会计中会计基本原则的运用得到极大的体现。 【关键词】 会计基本原则;存货会计;运用 会计基本原则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方法选择、会计数据搜集、会计报告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在会计基本原则中有一些是适用于存货的,它们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一致性原则、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会计稳健原则等。下面分别予以讨论。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二、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一致性使企业在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具有可比性。 假定你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三、披露原则 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例如,如果一位银行正在对两家企业进行比较――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而另一家则采用先进先出法。采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报告的净利润高,但只是因为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的差异。不了解这些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的差别,银行可能贷款错误,或者拒绝给有信誉的顾客提供贷款。 四、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企业如何划分存货重要性和非重要性呢?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规模。例如,某公司有将近5亿元资产,管理层可能对100元被偷盗的存货产生的损失认为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一损失对于公司的总资产和净收入而言微不足道,公司会计人员可能不会对此作单独报告。这一会计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于公司的决策,所以是否单独披露这一损失无关紧要。 五、稳健原则 会计中的稳健原则意味着在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应当以导致企业最谨慎的财务结果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只在对同一项目有数种会计方法选择时才能有所体现。稳健原则能给企业带来何种好处?管理层往往只看到企业经营表面的繁荣景象,并且常常夸大企业的收入和资产。会计人员视稳健原则为对管理层乐观倾向的适当平衡,目的是使财务报表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例如:稳健性原则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存货减值准备的提取。当一个企业取得存货时支付了35 000元,但年末的价值却只有 12 000元,稳健原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期末将存货价值减记至12 000元。稳健性原则还体现在存货计价方法上,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能够按照最接近现行价格的价格反映存货的价值,为了更谨慎反映存货期末价值,先进先出法则是首要选择。 六、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是稳健原则的具体体现。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要求在任何时候,在存货历史成本和市价中取其低者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在涉及到存货时,所谓的市场价值通常指当前重置成本(也即企业如果重新购买同样数量的同一种原有存货时所需要支付的数额),如果该存货的重置成本低于它的历史成本,企业将减少存货的账面价值,因为存货的这一损失在很大程度将会发生。会计准则对此作出的要求是对会计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计价。 例如:某公司在9月26日支付了 300 000元购买存货,到了11月31日,存货已经发生减值,此时存货的重置成本为220 000元,市价跌至成本线以下,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栏内即以220 000元填列。 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实质重于形式规定是:为使信息客观真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就须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它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相一致。这里的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既指其法律形式,又指法律形式之外的其它形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这里的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调在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浅探 【摘要】 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现行做法中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应进行改革。本文就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存货;税金;会计核算;改革 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的计价一般采用实际成本原则。据《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附带成本、税金和制造费用。从理论上讲,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税金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等7种,可分为流转税和附带税。流转税是存货在交易流转(包括进口)时直接发生的税金,如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属于流转税;附带税是指印花税、遗产与赠予税,它们不是在存货交易流转时发生的。与存货有关的税金支出应计入有关资产的实际成本:这些税金是进口或购入商品、材料在达到可使用、销售状态前所必需的支出,符合实际成本的定义;税金支出因其金额大,又能具体对象化到单位材料、商品上,同存货的购销直接相关,不宜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但实际上,上述税金有的计入了存货的实际成本,有的未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这种处理属于“财税合一”(即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模式,有违实际成本原则,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为购进货物支付的增值税,有的企业(一般纳税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同一企业在不同情况下,有的增值税付出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有的不计入存货资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取得并保管好了专用发票的,因可抵扣而不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一般纳税人如购入为在建工程项目的存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为生产产品而购入存货的未取得或取得的专用发票不合法或未保管好的,均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 本文试就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会计核算方法改革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有实际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存货会计中税金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均应根据国际惯例或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确定,使财务会计信息既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真正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实际,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企业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财税分离的模式下,可设想将流转税全部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附带税则据重要性原则,有的计入,有的不计入。至于各税金的计缴,则在税务会计中核算。具体改革设想如下: 一、增值税 增值税的会计核算贯穿于企业购、产、销各环节,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一般纳税人增加存货,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时支付的进项增值税额不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不论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不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存货增加时支付的增值税额都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消费税 与存货有关的消费税业务为企业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据《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由受托方在向委托方交货时代收代缴,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直接用于销售的,委托方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成本,借记“加工商品”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委托方对委托加工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委托方可将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抵扣,借记“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设想,委托方对委托加工收回的应税消费品无论是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还是直接用于销售,都可将受托代收代缴的消费税款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借记“委托加工材料”或“加工商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资源税 资源税与存货实际成本相关的业务是收购未税矿产品和外购液体盐加工成固体盐。据《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收购未税矿产品的单位为资源税的扣缴义务人。企业以收购未税矿产品实际支付的收购款及代扣代缴的资源税款作为矿产品的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等科目;企业外购液体盐加工成固体盐的,购入液体盐支付的资源税(销售液体盐的单位为扣缴义务人)税款可以抵扣,按允许抵扣的资源税款,借记“应交税费―应交资源税”,按外购价款扣除允许抵扣资源税后的数额,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按应付的全部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可设想收购未税矿产品和为加工固体盐而外购液体盐支付的资源税额全记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按应付的全部价款,借记“材料采购”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四、城市维护建设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纳税人,存货的实际成本中包含增值税、消费税,当然也应包含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计提应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交纳增值税和消费税而交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但考虑到现行城市维护建设税条例规定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税额的1%或者5%或7%计提,城市维护建设税税额较少,根据重要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可将因存货增加而须交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期间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科目。 五、关税 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关税是指进口货物交纳的关税,一律计入进口货物的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此会计处理方法符合实际成本原则,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不必改革。 六、印花税 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的印花税是指购入存货或接受捐赠存货、接受投资转入存货而签定购销合同、产权转移证书据而缴纳的印花税。企业缴纳的印花税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先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根据实际成本核算原则,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应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但考虑到购销合同缴纳印花税适用0.03%的比例税率,产权转移书据缴纳印花税适用0.05%的比例税率,印花税的金额一般较小。因此,在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情况下,结合运用实际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可设想将因存货增加而缴纳的印花税在金额较小时作为期间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科目,金额较大时计入存货的实际成本。当企业购买印花税税票时,借记“管理费用”或“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当因存货增加而需在购销合同或产权转移书据上贴印花税票且金额较小时,不作会计处理;当应贴印花税票而金额较大时,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使用原购税票时)或“银行存款”(新购税票贴花时)科目。 七、遗产与赠予税 我国目前尚未开征遗产与赠予税,但根据税制改革目标将开征此税。其纳税人是继承和接受捐赠的单位和个人,与存货实际成本有关的遗产与赠予税是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时应缴纳的遗产与赠予税,据实际成本原则,应计入存货实际成本,可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遗产与赠予税”科目。 存货会计论文:存货会计计价方法对存货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摘要]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由财政部,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比有很多新变化,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存货会计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上市公司存货管理模式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存货;计价方法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到2008年底,所有大中型国有企业都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新准则中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和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执行新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新会计准则中存货会计计价方法的改变来探讨其对企业存货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存贷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影响 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对应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项目,因此该科目的变化对企业损益、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所得税数额都能产生一定影响。企业若采用不适当的计价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能够带来应税收入;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在传统的存货计价方法中,“后进先出”法是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的原材料存货的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的原材料存货价格。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法”,则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反之。可以说,“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不过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后进先出法与准则的这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严重背离,才被排除到允许被使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之外。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这一要求,具体到存货发出这一事项,就是要求存货的成本流转应当与存货的实物流转相一致。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也应当一致。虽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品种繁多,成本多变,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完全一致是难以做到的,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都能比较好地体现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一致性。个别计价法无需多论,它能完全保证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的一致性。同时根据生活经验,也容易发现后进先出法的不合情理之处。如果分几批买入同一物品,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使用这些物品,可能会使人们丧失最先几批购入物品存在瑕疵的追偿权利。这说明,即使企业能够实现零库存,按照后进先出的顺序发出存货也是不理智的。总之。取消后进先出法的理由,不在于它的计算烦琐或者企业可以利用这种计价方法调节利润,而在于这种方法不符合存货发出的实物流转顺序,不能提供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相一致的会计信息。 二、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措施 尽管存货无论采用何种计价方法,一段时间内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总和应该是相同的,因为一批存货在一段时期内会全部转入企业的损益,但在这段时期内前后各段时间中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却不一样,并由此影响到所得税的应纳税额。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时候,要选择有利于本期多结转成本,能使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从而减少计税依据,减轻所得税税负的方法。而又因为所得税税金支出是一种强制性的现金支出,所以还要以所得税的税金支出的现值作为评判标准,立足于使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充分最快的发挥,即所得税税金支出现值最小的方法。这就要针对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1)在盈利企业,由于存货成本能从所得税中税前扣除,即存货成本的抵税效应能够完全发挥。因此,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着眼于使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尽可能早地发挥作用。即选择前期成本较大的计价方法。在通货紧缩时期,选择先进先出法。(2)在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由于减免税期内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会全部或部分地被减免优惠所抵销,应选择减免税期成本少,非减免税期成本多的计价方法。(3)在亏损企业,选择计价方法应同企业的亏损弥补情况相结合。选择的计价方法,尽量使能得到税前弥补亏损年度的成本费用较高,而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税前弥补亏损年度的成本费用较低,从而保证成本费用的抵税效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保障企业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政策和法规 可以考虑对公司首发、配股、增发新股及对亏损的处理采用新的标准,从动机上消除部分上市公司操纵存货计价方法的可能。应该改变目前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的单一的上市公司业绩考察指标体系,采用包括经常性经营收益、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产品创新与成长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管理业绩指标在内的短期与长期指标相结合的考察指标体系,以更加客观地评价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减少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存货计价改变的外在诱因。 (二)加强和规范存货管理审计的外部监督 上市公司滥用存货计价方法的行为大大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同时也增大了审计的工作难度与审计成本。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上市公司滥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存货计价方法的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明确、具体的各项存货计价方法的审计程序,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轮换制度,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最终达到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等,从而达到有效遏制上市公司的存货计价方法滥用行为的目的。 (三)培育和完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 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可以使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确定和公开,因此有效的信息和价格市场是顺利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得存货计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使企业存货计价的选择有章可循,提高存货计价的可操作性,增强存货计价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总之,企业存贷管理需要随着市场的环境演化而变化,其会计知识结构需要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而全面更新升级。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读懂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在内的会计信息的真正含义。 存货会计论文:浅谈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变化产生的影响 摘要:存货的正确确认、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公布自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上市公司先实施,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企业。文章就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存货;新存货准则;旧存货准则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并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存货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是我国会计审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 (一)存货会计准则确认方面的变化 1、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1)旧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企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2)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因此,除上述特殊情况的存货,企业可选择的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只有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选择空间很小。 2、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接受捐赠的存货,应当分别依据以下情况确定实际成本――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据的,按凭据上标明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盘盈的存货,应当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作为实际成本。(2)新存货会计准则取消该规定。 3、借款费用。(1)旧存货会计准则没有这规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记入相关资产成本。 4、存货出售时,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跌价准备。(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5、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存货会计准则计量方面的变化 1、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1)旧存货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其他税金。(2)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2、劳务的存货成本。(1)旧存货会计准则无此规定。(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的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三)存货会计准则披露方面的变化 1、旧存货会计准则:应当披露存货的取得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成本的差异。 2、新存货会计准则规定: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存货可变金净值的确定依据,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以及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 二、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产生的影响 (一)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股东、投资者、企业高管人员、债权人、政府部门人员。由于报表使用者的立场不同,因此存货会计准则内容变化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 1、从存货的借款费用和存货劳务成本方面分析。(1)存货的借款费用按实际发生的、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存货成本;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的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以上两点都是将计入费用科目的转到计入存货成本科目。在当月报表中表现为――利润表:费用项目减少,净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增加,总资产增加。在当期报表中表现为――利润表:在实际收入确认时,成本才予以结转,收入成本更加配比,毛利率也更合理,更具有市场竞争力。(2)一方面,在股东、投资者、企业高管人员、债权人分析报表时,报表体现的净利润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会出现按旧存货会计准则核算的这样的情况,当月与有此相关的费用发生,利润很少;今后没有与有此相关的费用发生,利润很多。导致企业高管人员束手束脚,股东、投资者及债权人也会误会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判断失误,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失去好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利润总额的增加,企业要多交所得税(当然,运用新旧存货会计准则,对整个经营期所得税缴纳的金额是一样的),由此增加了企业现金支出,占用企业资金,减少了股东的投资机会。政府部门由此增加现金流入量,可以更好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2、从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方面分析。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新存货会计准则对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的限制,使利润波动性减小,存货成本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价格的走势。在物价的上涨时,对库存存货金额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毛利率变动不会很大,避免了企业高管人员为了骗取奖金而操纵利润,增加报表的“水分”;股东、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利润享受分红;在物价不稳定时债权人可以根据报表的数据判断企业的各项财务比率,由此确定是否收回债权;政府部门在统计各项经济指标时也更准确,不会因为企业核算方法的选择,而导致国家整体经济数据出现问题。 3、从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方面分析。(1)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都按公允价值入账(公允价值,指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于目前市场价格的混乱,企业会计人员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要强。(2)以存货投资,按公允价值入账对股东、投资者都是公平的;对于债权人不会因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虚增资产,在企业出现危机时,无法收回债权,造成损失。 (二)对账务处理及存货价值的影响 1、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存货跌价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实施新准则后,虽然存货出售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并不会影响企业利润总额,但却会增加销售当期的毛利,在利润表上表现为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加。存货出售要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这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处置时结转保持一致,这样做便于理解,也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存货资产价值,不会导致账面资产虚增。 2、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计划成本或估计成本)。贷:待处理财产损溢。(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公允价);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发生盘盈的存货,经查明是由于收发计量或核算上的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应及时办理存货入账的手续,调整存货账的实存数,按盘盈存货的价值记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冲减管理费用。由此产生的影响:盘盈的存货按公允价值使企业的流动资产与市场同类存货价值保持一致,使企业的总资产更真实,将最真实的财务报表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3、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1)旧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评估确认的资产价值);贷:实收资本。(2)新存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公允价);贷:实收资本。新存货会计准则对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公允价值确定,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由此产生的影响为: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避免了存货资产的不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 (三)对财务比率产生的影响 借款费用资本化和劳务相关费用资本化,增加了存货成本;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物价上涨时,存货结存成本金额变大。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 以上变化使存货周转率变小,存货周转速度变慢,存货资金的占用水平变高,流动性变差。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其他流动资产等)÷流动负债 以上变化使速动比率变小,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弱,影响贷款额度。 接受投资者投资的存货和接受捐赠及盘盈的存货都以公允价值入账。 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增加,使存货周转率变小,存货周转速度变慢;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减少,则相反。 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增加,使存货速动比率变小,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弱;如果入账时价值的使存货价值减少,则相反。 在执行新存货会计准则后,企业的仓储管理水平要更高。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新存货会计准则,虽然初期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相信在今后的修订中会更加完善,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更加透明和准确,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可以获得更为透明、可比而有效的财务信息。 (作者单位:福州贝奇饮料有限公司) 存货会计论文:对企业存货会计处理的若干思考 摘要: 由于我国各种会计标准的结构、模式不同,相同会计标准又在不同的范围实施,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构成复杂多样使企业存货会计核算变得有些茫然,会计实务中不断出现旧问题、新情况,特别是出现一些常规存货入账价值错误,存货发出处理随意、混乱等浅层问题,需要对企业存货会计核算的有关现行会计标准及会计实务处理加以梳理浅析,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本文就企业存货会计基本原则及其他理论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存货会计 企业存货的会计核算,应当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恰当地判断存货的确认范围,公允地选择存货的计量基础和入账价值,真实完整地记录和披露存货的收人、发出、结存等会计信息。 一、 存货会计的主体假设 会计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主体。一个会计主体是一个组织,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而存在的组织的一个分部。从会计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有分明的界限,这样一个主体的业务才不会与其它主体的业务相混淆。不同主体的业务不能混合核算。每个主体都应该单独给予评价。 会计主体假设在存货会计中也同样体现。比如:在存货确认上,企业委托加工发出的存货属于委托方的存货;已经销售的存货商品,即使存货还在销售方仓库而购买方未提货,这样的存货商品也不属于销售方;购买方虽未提货,在会计上也确认为购买方的存货。 二、存货会计的基本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假定分析一个企业两年会计年度中的净收入,如果该企业对存货的计价方式在此期间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它的净收入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但这只是会计方法改变的结果。如果不揭示这一变更,会误解为收入的增长是企业经营改善的结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同一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也不意味着一家企业一定不能改变其采用的会计方法,但是,一家企业变更会计方法时需要对外披露由此变更造成的对净利润的影响。 2、披露原则 披露原则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为报表的外部使用者作出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简而言之,企业应当提供关于经济事项的相关的、可靠的并且可比的信息。涉及到存货,披露原则意味着企业应当披露所采用的存货计价方法。根据有关存货计价方法的信息,一个银行家可能得出对一个企业错误的印象,从而作出不明智的贷款决策。 3、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意味着企业只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项目和经济事项严格执行相应的会计方法。重要的信息,用会计术语来说,即重要性,指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方式将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非重要项目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归集和恰当地表述将不会影响任何人的决策。重要性概念使会计人员从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和报告每一项事项中解脱出来。这样,重要性原则降低了会计工作的成本。 4、稳健原则 稳健原则体现为这样一些会计思想:不夸大任何的收入,但估计所有可能的损失,如果存在怀疑,那么对一项资产以其合理范围中最低的数字填列,而对一项负债以最高的数字填列。稳健原则指导会计人员在一项资产价值高于常规时,减少它的会计计量价值,即便在没有任何交易发生的情况下。 三、关于“可变现净值” 存货会计准则将可变现净值定义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该定义较之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教科书更通俗,更易于理解。对于可变现净值,我们认为,应作如下两方面理解: 1、对于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存货(如材料),其估计售价应扣除的项目包括: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如因为将要加工还可能发生的其他辅助材料成本、加工工资及其它间接费用;因销售将要发生的广告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存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流转税金等。例如,某企业期本库存原材料一批,入库时的实际成本为10000元。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该批材料已经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所以,一直积压在库。估计用该材料加工后的产品售价为12000元,因加工而发生的加工费用2000元,估计因销售加工出来的产品发生广告费用208元,因销售产品而发生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流转税费计792元。则由于该批材料的成本为10000元,可变现净值为「12000-(2000+208+792)9000元。本期,企业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为「10000-9000]1000元。 2.对于不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存货(如库存商品),其估计售价应扣除的项目包括:因销售将要发生的广告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销售存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流转税金等。因为库存商品不需要加工,其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也就没有了。 四、关于发出存货成本 企业发出库存存货成本的 计算 方法 有多种,存货会计准则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规范为5种,即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我们认为, 工业 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办法与存货会计准则规定的“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不矛盾。工业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也好,商品流通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办法也好,但在存货出库时,前后各期都应该采用一致的方法将计划成本或者售价金额调整为实际成本。 五、关于加工成本 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存货的加工成本定义为“包括直接人工及按照一定 方法 分配的制造费用”。我们认为,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只单纯从自制材料、自制产品出发规范存货的加工成本,漏掉了委托加工物资之类的存货成本构成情况,这势必会造成我国一些 企业 委托外单位进行物资加工,失去了核算依据。 我们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加工成本的定义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不仅概括了企业自制的材料加工成本。企业自己生产产品的加工成本,也概括了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材料成本。相反,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加工成本”定义,不仅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以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和保险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的规定相互矛盾,也很难理解委托外单位加工的物资,其加工成本包括哪些 内容 ,即包括加工单位的直接人工、分配的制造费用,还包括其他什么。 六、关于存货披露的信息 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将存货披露的信息概括为9项内容。其中,“(1)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类存货的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及总额;(2)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4)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5)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依据;(6)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所采用的账面价值”和“(8)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关披露内容表述方面尽管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基本相同的。 当然,为了更详细地说明企业存货的来源方式及其他存货的摊销,我国存货会计准则第28条第3款特别提出,企业还应当披露“(3)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这是由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核算的特点决定的,同时,也与我国存货会计准则“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相对应,便于会计人员在 应用 存货会计准则核算过程中结合《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范企业存货的核算行为,使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存货会计论文:新存货会计准则会计核算变化浅析 摘要:新会计准则是在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我国已有的存货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中在存货在入账价值、发出计价方法、期末计价、核算范围、核算的有关会计科目等核算的会计处理方面的变革。本文就新存货会计准则的变化进行分析、梳理,通过实例对比,对存货在新旧准则条件下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存货核算 比较 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和附则共十个部分组成;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有所改变,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个部分组成。存货在新旧准则条件下的核算有所变化。 一、新旧会计准则存货会计的变化 1、准则的适用范围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 (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 (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 (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 (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 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2、存货的采购成本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六条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而旧存货准则除了此项规定外,为了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还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单独作出了说明性的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取消了这项规定,同时在第三章第九条“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3、存货的加工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存货加工成本的确定,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和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而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七条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没有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4、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方面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因旧借款费用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存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5、其他方式取得存货的成本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存货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增加了旧存货准则中未提及的内容,即“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实际上,这一做法在会计实务中已被普遍采用。另外,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三条中,也相应地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旧存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存货准则删除了此项规定,其原因与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重新运用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故不需作专门规定。 6、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方面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并将“个别计价法”的位置调整到最后。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情况;二是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的此项修订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7、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方面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相同,旧存货准则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也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 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即,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采用明确限定为一次转销法和五五摊销法两种。 8、盘亏或毁损存货的损失方面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9、存货的披露方面 在旧存货准则基础上,新存货准则取消了企业应当披露“存货取得的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和“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的规定。除此之外,由于新存货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亦相应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要求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规定。 二、新存货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旧准则规定的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采用公允价值确定,避免了人为操纵性,保证了存货资产的真实性。 新准则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在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若存货价格下跌,会计报表提供的利润就是虚假而不真实的,对公司业绩评价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存货会计论文: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钢铁行业的稳步提升,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钢铁上市公司的财务稳定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阐述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入手,对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钢铁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GPD的不断提升一直具有重要影响。在钢铁行业中钢铁上市公司的稳定运营对于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起着持续性的作用。在此之中存货会计政策是钢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钢铁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因此研究者对于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研究对于完善钢铁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促进钢铁上市公司的平稳运行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 存货会计政策主要包括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以及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等,在我国由于部分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给钢铁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了较大困难。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进行了分析。 1.上市资格稀缺 虽然钢铁行业是我国上市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上市的钢铁公司数量也并不稀少。但是这并不能有效缓解钢铁板块公司上市资格稀缺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钢铁企业中买壳上市现象的增多。因此许多钢铁企业为了更好的进行买壳上市会对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进行较大扭曲。这对钢铁上市公司会计制度的有效性和公司的正常运营都带来极大损害。 2.压利现象的存在 压利现象通常又被成为微利现象,是上市企业特有的一种会计政策。其在钢铁上市公司出现的具体原因是因为近几年有些出现持续性亏损的钢铁上市公司为了避免遭受摘牌的处罚通过减少盈利进行销售的手段确保公司的总体业绩为正,以扭曲公司的会计存货政策为代价从而避免公司的上市资格受到影响,因此而这种压利现象的存在无疑会给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的政策选择带来很大影响。 3.财务作假现象的存在 财务作假一直以来都是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些亏损较为严重的钢铁上市公司为了延迟遭受相关惩罚,为下一年可能存在的“盈利“创造机会,铤而走险选择进行财务作假。这极大程度上扭曲了我国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因为存货会计中的许多数据都是虚假的,有些财务表报上存在的钢铁材料根本不存在于库存中。财务作假现象的存在不仅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二、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研究 随着大量的经济学家和财务专家对于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进行深度的研究与分析,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因素也逐渐为人所知。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1.明晰产权 明晰产权无疑是某些钢铁上市公司进行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通常而言产权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对特点资源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利。钢铁行业属于传统工业,因此对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需求都较大。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特有的集中特性也要求钢铁上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对下属的产权与资源进行明晰,这也是促使钢铁上市公司进行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制度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无需置疑。存货会计政策因为其与钢铁生产天然的联系因此对于钢铁上市公司的治理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许多钢铁上市公司处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对存货会计政策进行具有自身偏好的选择,这也对某些钢铁上市公司独特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提出了解释。 3.发展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钢铁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与合理融资始终离不开机构投资者的扶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钢铁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关键的融资,在与机构融资者进行博弈时,通过选择特定的存货会计政策来博取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从而通过更加优惠的融资政策的获取为钢铁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收集筹码。 4.提升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关系到钢铁上市公司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因素,因此钢铁上市公司为了在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同时促进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通过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调整来有效维护公司自身的利益。这也为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的改变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钢铁行业发展方向越来越多样化。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也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钢铁上市公司的存货会计政策选择和政策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上市资格稀缺、压利现象的存在、财务作假现象的存在对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现状有着较大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机构投资者、提升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需要则是影响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正规因素。钢铁上市公司的财务研究者应当对不同的因素进行有效甄别,通过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钢铁上市公司存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正常进行。 存货会计论文:关于企业存货会计核算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 企业的存货就像现金一样,只不过在企业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存货占用企业资金比率高、变现能力强,为确保存货的安全,加快存货周转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企业积压资金。这就为企业加强存货会计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企业 存货 会计核算 引言 存货是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资料。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备的实物资产,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协作件以及外销商品等。存货目的是供企业生产经营使用,而不是以转售盈利为目的的。存货占用着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存货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本文就企业存货会计核算具体做法进行探讨。 存货在日常管理的做法和会计核算建议 存货管理在企业涉及的部门主要有:财务部、采购部、物流部,财务部负责企业存货会计核算工作。采购部负责存货的购置、请付工作,采购部门在采购时,企业应编制材料采购计划,避免给企业损失。物流部负责存货验收入库、出库和日常保管工作。凡所有权已属于企业,不论企业是否已收到或持有,均应作为本企业的存货;反之,若无所有权,即使存放于企业,也不作为本企业的存货。仓库管理人员应对在仓库中的存货建立“物料登记卡”,“物料登记卡”应详细记录存货的进、出、存,“物料登记卡”登记的数量应定期与仓库帐进行核对,查看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应查找原因。财务部在存货核算主要涉及以下环节: 1.存货的计价 企业的存货计价以实际成本为依据,按照财务制度规定,遵照下列原则进行存货的计价: 企业购入存货按照买价加上各种杂费、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加工、整理及挑选费用,以及缴纳的税金等计价(按规定应抵扣的增值税额不包括在内)。 由此可见,存货的价值=买价+各项杂费+途中合理损耗+整理挑选费用+缴纳税金。 另外企业对于自行制造的存货,其价值应包括:自制存货价值=制造过程中的所有实际支出。 企业对于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存货,其价值应包括:委外加工存货价值=委托加工材料或半成品的价值+委托加工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其他杂费。 2. 存货的收、发、领用 对于各项存货的日常收、发、领用,仓库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将存货的收、发、存等有关信息提供财务部,并向财务部提供相关出、入库单据,以便财务部相关会计对采购订单、供应商发票、入库单、送货单、领用单、发货单进行复核,复核合格后,制作记账凭证并提交总账主管复核,复核无误后批准后入账;供应商发票尚未送达的,则根据合同/协议暂估入账,下月冲回。 3. 存货采购付款办法 供应商必须开具符合税法规定的发票、单证,并将单证与仓管员签字的送货单整理后,邮寄或随货同行送采购部申请付款。 采购部审核发票与送货单、采购订单、入库单内容是否相符,登记发票号码后,填制相关单证,送财务部进行审核。 财务部收到的采购发票,作为应付账款的原始凭据附上,同时对采购部的付款申请的相关单据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无误送出纳报相关领导签字后付款。出纳付款后,将有关单据送应付会计录单、记账。 4. 存货发出核算方法 企业可采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或两者相结合的核算方法。 5. 存货盘存办法 存货在盘点时,要求账实相符,出现不符应查明原因,作盘亏盘盈处理。按照会计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期末,存货成本按账面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过时或不能在市场上出售;(5)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存货跌价准备由财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说明》,交财务部经理审批,财务部经理签批后才进行账务处理。报废的存货需要通知仓库并经生产中心经理审批后才可进行报废处理。 6. 存货期末盘点 存货盘点一般由企业财务部组织实施,物流部、采购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配合。 财务部负责制定盘点的实施流程及办法,并提供盘点表,同时负责编排“盘点人员编组表”,安排人员监督盘点;物流部负责事前整理仓库,并组织人员现场清点实物;生产部负责清点在车间的原材料和在制品;采购部及流通部预先通知供应商暂停送货及告知客户停止发货。 盘点事项,财务做好盘点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盘点单,盘点单连续编号;各部门盘点人员需在盘点单上签字确认。盘点时发现损坏、变质、陈旧、失效的存货,要单独注明,写明盘点日期,并由盘点人签名确认;盘点后将盘点表全部收回,检查是否有签名。 盘点结算结束后,对于存货盘点的结果,财务部应编制《存货盘点表》,将账实不符的存货记入表内,列出盘盈或盘亏的数量,并注明盘盈、盘亏的原因,在规定损耗率范围内的盘亏,经财务经理签批后才能进行账务处理,超过规定损耗率范围内的,经财务部经理与物流部经理签字确认后,还需报公司总裁审批。 盘盈、盘亏处理:存货清查盘点出现的盘盈、盘亏、毁损和报废,按财务制度规定,应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查清原因后,并报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审核,总裁批后,计人管理费用中,即:盘亏、毁损、报废的存货,扣除过失人或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管理费用;盘盈的存货冲减管理费用;存货毁损属于非常损失部份,并非企业生产经营原因,在扣除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计入营业外支出。 盘盈或盘亏的存货,如在期末结账前尚未批准,应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先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如果其后批准处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应按其差额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作者单位:双鸭山市市政工程公司) 存货会计论文:浅析存货会计错弊的表现 【摘 要】存货是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存货错弊几乎存在于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本文从存货的取得、发出、储存三个环节分别分析了存货会计的错弊现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表现,为企业和相关部门规范管理会计业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存货;会计错弊;蓄水池 存货通常在企业的流动资产或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因其种类繁多、收发频繁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在企业中滞留时间长、变现能力慢等特点,在管理和核算过程中容易产生薄弱环节。缺乏诚信的企业出于各种目的违反会计基本准则、基本操作,把存货作为调节成本和利润的蓄水池,通过存货进行会计错弊,严重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存货错弊在取得、发出、储存等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具体的表现。 一、存货取得会计错弊 (一)将应计入外购材料成本中的有关进货费用计入当期费用 企业将运杂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人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及购入材料所应负担的有关税金(如进口关税等)各种进货费用直接入“管理费用”列支,从而造成成本不实,影响本期及以后各期经营成果的准确性。 (二)将当期费用的有关进货费用计入采购成本 (三)存货购进过程中对增值税的处理不正确 一般纳税企业外购材料或商品在购进环节应按购进价款和规定的增值税率支付增值税,合规的运输费和建设基金按7%的比例扣税。有些企业对增值税的处理不够规范,如将增值税计入存货成本,造成成本虚增,利润不实,加大消费者负担;或在进货退出的情况下,有意将本应冲销“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退回增值税款作为“应付账款”或“营业外收入”等处理;或在所购材料或商品改变用途或发生非常损失时,有意不将其在购进环节支付的进项税额转出,从而达到多抵扣、少交税的目的。 (四) 外购材料的入库价格不正确,使前后各期缺乏可比性 企业出于各自的目的随意变更其材料入库时的核算方法或在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其计划成本的确定存在着随意性和多变性,从而使材料的管理和核算出现错弊现象。 (五) 任意虚列自制存货和委托加工存货的成本 企业利用虚列成本的方式,达到少交税的目的,或当事人有意加大加工费用,虚增加工商品的成本,取得现金回扣,私分公款。 (六) 接受捐赠的存货不入账 企业对接受捐赠的存货不入账,形成账外财产或有意将其出售后形成“小金库”。 (七) 对存货购进过程中发生的溢缺、毁损的会计处理不正确、不合理 例如把应由责任人赔偿的短缺毁损作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或“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处理,将属于供货方多发等原因造成的商品溢余私分或账外出售后作为“小金库”处理等。 (八) 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购进核算不够严密,形成账外财产 这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普遍,有些企业购进包装物或低值易耗品时,直接以“管理费用”列支,以简化核算,企业因此形成了大量的账外财产,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和浪费。 二、存货发出会计错弊 (一)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 例如企业对存货发出的成本计算选用后进先出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货购进价格上涨时,改用加权平均法,存货购进价格下跌时,再改用后进先出法。 (二)人为多计或少计存货发出成本,调节账面利润 企业通过虚转成本的方法达到隐匿利润的目的。例如:查账人员在查阅某企业会计报表时,发现2008年11月份利润额较以前各期及上年度同期有明显减少,商品销售成本却增加.经追查,查账人员调阅了“库存商品”明细账,经核对,库存商品各明细账上计算出的商品销售成本总额为 724 万元,而“库存商品”总账账户及“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记录的商品销售成本总额为924万元,其记账凭证的内容为: 借:主营业务成本 924 贷:库存商品 924 经过进一步的核实有关凭证后,被查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承认该月虚转了销售成本200万元。 (三)材料成本差异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企业结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时,多结转存货成本差异,或少结转存货成本差异,利用存货成本差异作为利润的“调节器”,人为调整当期成本费用水平,进而达到隐匿或虚报利润的目的,造成企业盈亏失实。 (四)多摊或少摊商品进销差价 企业为了调节本期利润,对本期销售的商品,人为地多摊或少摊商品进销差价。 三、存货储存会计错弊 (一)利用在产品成本作为调节产品成本的“蓄水池” 企业通过在产品任意调节产品成本,虚增虚减利润。具体表现为:①物资管理方面,有些企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材料一经投产除了完工产品剩下的都是在产品,加上场地的限制,就直接堆放在工地上,忽略了在产品的收、发、存的核算,使得账实难以核对相符,不利于加强生产管理、掌握生产进度和保护企业财产。②会计核算方面,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没有选择合理的、科学的成本核算和分配方案,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企业领导决策者,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使得在产品核算成为成本核算的“蓄水池”,人为的任意调节、虚增虚减利润,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二)利用存货盘点进行舞弊 主要包括:①操纵存货盘点。存货的重复盘点,提供虚假出入库数据等办法进行舞弊。②不报毁损,虚盈实亏。个别企业为了掩盖其不景气的经营状况,搞虚盈实亏,对年终财产清查中已经查明的毁报材料,不列表呈报。③材料盘盈、盘亏,不作转账处理。 (三)企业存货在储存中发生非常损失不转销进项增值税 企业存货在储存过程中发现非正常损失时,相应的“进项税额”未转出,增加了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额。 存货会计错弊的存在不仅侵犯了公司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要通过完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存货会计错弊,税务、审计等相关机构也应提高对存货会计错弊的查处能力,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单位负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地运行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简介:石亚辉(1985―),湖南邵阳人,大学本科,广东科技学院助教。 存货会计论文:新旧存货会计准则的比较 [摘要] 2006年2月15日新的存货准则与旧存货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拟就变化的相关内容作一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存货准则。 [关键词] 存货会计准则差异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它的正确确认与计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我国财政部于2001年11月9日了《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2006年2月15日又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本文拟就我国新旧存货准则的变化作一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存货准则。 一、新旧存货准则总体结构的差异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四章内容组成;而旧存货准则是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结转、披露、衔接办法、附则共十部分内容组成。相比较而言,新存货准则的总体结构比较严密,层次较分明,体系也十分完整,涵盖了会计确认到披露的整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新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二、新旧存货准则内容的差异 1.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发生变化 新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一是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发出存货流转情况,结存存货实际成本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例如:一些为了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较长,发生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而在会计处理上却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使得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并且结存存货实际成本不符合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二是国际会计准则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准则的修订,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接轨。这一变化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 2.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 新准则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中,如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3.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 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成本。公允价值的确定是这次新制定的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旧准则对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 4.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有新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5.增加了企业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的说明 新准则第三章第13条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即如存货成本。这一内容在旧准则中未曾明确提出,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已实际采用该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新旧准则的变化明确了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 6.取消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 新准则删去了捐赠方提供和未提供有关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以及企业盘盈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 7.进一步明确盘亏或毁损存货的处理 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这一会计处理,与实际工作中的处理是相同的,新旧准则的变化在于作处理更明确的规定。 8.调整了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的有关存货信息内容 新准则删去了“存货取得方式以及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和“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的内容。 由于新准则取消了确定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因此新准则也相应取消了旧准则中要求披露 “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信息。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国有燃气企业班组建设管理 [摘 要]如果说班组是企业的细胞,那么班组建设一定是企业管理的排头兵。燃气企业作为一个清洁能源企业,为了保障千万用户的稳定、安全用气,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模式、日常运行方式和组织文化建设都需要进行改进,从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班组建设管理。 [关键词]班组建设;安全管理;运行方式;文化建设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优化,企业中最小的组织单元――班组,也随之进行了创新与重组。在国有燃气企业中,重组后的班组抛弃了以往“旧国企”的形象,随之而来的是新生力量的引入。然而,“新面孔”给企业带来了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很多职工从事燃气工作时间较短,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缺乏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独立完成日常工作及大型作业较为困难,造成作业现场操作不流畅,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班组缺少严格的标准制度,导致班组管理水平很难提高。如果说班组是企业的细胞,那么班组建设就是企业管理的排头兵。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有企业进入国际经济舞台,燃气企业作为一个清洁能源企业,为了保障千万用户稳定安全的用气,需要改变基层班组的安全管理模式、日常运行方式和组织文化建设,从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加强班组建设管理。 1 加强安全管理是班组建设的重中之重 安全生产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燃气行业的第一要务,如何建立安全高效的管理模式,是班组建设工作的重点。其首先要做到加强督查管理,确保安全生产。督查是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最基本方法。督查要从设备设施、作业现场、人员操作三方面对班组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开具不合格项目,并监督整改。 督查是班组建设初级阶段最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然而对班组安全管理而言,它是被动的,要实现更高层次的安全管理,必须由被动变主动,即“我要安全”。“我要安全”是班组建设中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升华,比起被督查,“我要安全”要求班组员工必须具有自我检查的主动意识,这就要求在管理中建立每名班组成员的安全责任意识,这一点也体现了安全活动的主体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一切生产活动要以人为出发点,只有每名生产员工都具有安全责任意识,对待事故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达标奖励机制,对调动班组职工的主动性极为重要。奖励机制可以月、季、年为单位,从着装、操作、交通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对实现全面零事故的成员进行奖励,对出现安全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奖励全部予以扣罚。 确保安全生产,光靠安全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力,即“我能安全”。提高班组成员安全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也是安全管理的第二步升华。想要做到遇事不惊,需要从安全知识、专业技能、安全操作三方面对组织班组员工进行培训。俗话说,滴水穿石,安全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掌握的。首先,需要建立长期的班组培训计划和学习氛围,利用班前会和班后会的时间,每天分享一个安全故事,每周学习一项安全知识,每月指定一名安全小教员,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演练。其次,提高职工安全操作技能也极为重要。在班组这个小集体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有头脑灵敏的新职工,在班组中开展“师带徒”活动,通过“传、带、学”的形式,将老师傅手中的技术经验传授给新职工,新职工结合日常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进行自我内化,最终达到提高自身综合安全素质的目标。最后,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是安全生产的保障。无章法不成气候,安全操作规程是企业建立安全制度的基本文件,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必须严格遵守《位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程》等标准。 企业管理环环相扣过程,职工要为班组负责,班组要为企业负责,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使每名员工心系“我为安全”的责任意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又一升华。作为燃气企业,安全天天讲,日日谈,为何安全事故还会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企业每一个班组、每一名员工能够切真落实安全责任。一个有责任的职工,不会对隐患视而不见;一个有责任的班组,不会允许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为安全”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班组建设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应是确立“安全无小事”的观念,培养每一名职工对自己负责,对班组负责,对企业负责的安全责任意识。 2 规范班组运行方式是实行班组建设的保障 班组作为企业中最小的集体,其管理方式和日常运行模式是班组建设管理的保障。根据班组成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确立“两长三大员”制度,即班长、副班长、安全员、设备材料员和内勤员,做到合理分工,明确各岗位职责。 班长是班组的核心,是班组职工的主心骨,承担着带领全班人员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生产任务的职责,并负责与领导沟通,全面做好班组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是班组员工的表率和领军人。 副班长,即工会小组长,分管班里工会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班组的工会责任人,需要及时了解成员的思想动态、身体状况和工作情绪,关心慰问生病职工、帮助困难职工、疏导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领班组职工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学习,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积极组织开展健康的娱乐文体活动,增加班组成员凝聚力。此外,工会小组长的另一重要职责是宣传。宣传对一个班组来说至关重要,工作不仅要做好,更要宣传出去,宣传是安全生产的坚强后盾。 安全员在班组生产活动中起着监督、教育的责任。作为燃气企业,将燃气安全稳定地配送到用户家中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要务。安全员不仅自身要认真学习安全操作规程,还要做好作业现场的监督、日常生产的督查自查工作,监督班组员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此外,安全员更要担负起组织职工安全学习的责任,健全本班组各项安全管理台账记录。加强班组职工安全知识学习,坚持每周一次的班组安全学习制度,每月一次的安全经验分享活动,并做好记录。 设备材料员是生产班组的又一重要岗位。整齐的工具箱,齐全的物资材料是班组安全生产的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整齐摆放的备品配件、完好无损的工具、种类齐全的物资材料就好像是战场后方的粮草,设备材料员需要协助班长做好班组物资采购计划和管理。 内勤员可以说是班长得力的助手,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内勤员主要负责班组内部台账管理、作业记录的整理保存工作,其是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纽带,内勤管理作为班组安全生产的支持系统,是班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大方针,如今的国有燃气企业管理更加趋于精细化,为了打造学习型的和谐班组,班组管理需要转变观念,为了给班组每一名成员提供更加开阔的展现平台,班组内“两长三大员”的人员,可以实行轮流上岗,这不仅可以使员工在管理中寻找差距,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可以优化班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 3 班组文化建设需与安全管理齐头并进 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那么班组文化建设是企业灵魂的落脚点。优秀的班组要靠优秀的班组文化来体现,文化建设是形成班组凝聚力的法宝。 首先,班组文化建设要以公开制度为核心。班组需在班长的带领下,在内勤员的协助下,做到三公开,即班务公开、奖惩公开、考勤公开。班组展板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班组需要充分利用展板功能,将班务、奖惩、考勤情况进行公开,建立健全公开制度。 其次,班组文化建设要以标准化为手段。标准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在生产作业中,更要体现在内务上。由于近年来燃气企业新入职职工较多,为了使新职工更加快速地融入班组,定置图的设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将办公桌、抽屉、工具箱、文件柜等按照物品实际摆放位置绘制成定置图贴在外面,规定所有物品用完都要放回原处,那么一定能解决物品摆放杂乱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班组文化建设以团结为根本。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一名员工再优秀,最终要依附班组这个集体来体现。如果班组不团结,工作中便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一切任务,消除一切隐患。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电力企业中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 摘 要 本文以力企业中班组管理为基础,建立以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式,采用创新导师带徒形式,人人讲一课,大师出山、角色认领等方式进行管理体系的实施,将绩效管理融入到创新管理体系建设中,提高了班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创新性班组 管理模式 一、前言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应该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变革。电力企业关乎国计民生,为了更好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证企业内部充满活力,创新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是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开展班组创新活动就是要使企业的“细胞”充满生机和活力。班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创新型班组管理体系的创建 通过组建以班长为核心,以组长为纽带,剖析班组内人员各自优缺点,发挥班组成员特长使其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达到班组成员共同提高、整个团队协作氛围浓厚的目的。 (一)建立以班长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班组建以班长为核心,骨干员工为组长,采用人员自主管理模式,分设技术培训、数字化电网、安全培训、信息报道管理、运行及缺陷分析、库房管理等专业管理员,全员自主管理,推进班组创新管理工作。班长通过节点控制及协调班组工作,高效完成创建工作。 (二)创新型班组管理的创建过程 创新管理分为两个实施阶段,包括调研建立阶段和培训实施阶段。 1.调研建立阶段。根据班组成员的创新兴趣和意识,从意识中认识到创新管理对班组和个人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和个人情况进一步提炼更加符合班组和个人发展的班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 2.培训实施阶段。在深入创建创新型班组理念的同时,采取多元化的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和绩效考核,在创争过程中明确目标、以具体方法深化创新理论、以技能提升证明创新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创争活动和创新方法的全面提高班组全员的综合素质和班组实力。 三、创新型班组管理体系的实施 班组必须引导员工树立创新观念,以观念创新、意识创新带动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构建创新机制,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员工创新动力。 (一)创新导师带徒形式 结合班组人员特点,将员工根据不同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采取层层结对,即技师带高级工,高级工带中级工,中级工带新员工的带徒模式。 (二)开展“人人讲一课”活动 班组每周一人作为主讲老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培训内容涵盖电力系统相关内容及电网故障分析、创新理念等。“人人讲一课”活动能够强化班组学习意识、营造班组创新氛围、丰富班组学习内容。通过班组内部充分交流与沟通,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故障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有效建立“学习中创新、创新中学习”的氛围。 (三)“大师出山”行动 发掘员工潜能,通过“创新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能够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创新的人为“问题大师”;通过“技能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工作技能突出、培训技能突出的人为“技能大师”;通过“绩效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绩效突出的人为“绩效大师”。让“大师”承担这一领域的负责人,由他主要进行该领域培训课程的开发、讨论与实施,班组长与班组其他成员作为顾问与协作者,对“大师”的工作进行帮助。 (四)角色认领 根据班组成员的特长与自己的爱好进行职责认领,人人来参与,人人来负责,人人来当家,培养一种主人翁的气氛。梳理班组管理工作,结合班组需求,增加绩效管理员、月报表员、测距、信息主站专责员等,以A、B角进行细分,以防止因A角有事,延误工作的短板,实现自我管理,以此来提高班组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绩效管理在创新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将创新型班组建设工作与绩效管理机制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绩效机制的牵引功效,有效促进和形成团队创新力,进一步凝聚团队精神,在追求绩效最大化过程中,把与绩效密切联系的“人”的重要因素,诸如提高人的素质、关爱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作为重要指标,一并纳入经常性管理日程,创新型班组建设以“绩效管理”为龙头,运用创新型组织理论指导绩效管理的深入,通过绩效管理的带动推进创新型班组建设的前进。 五、结语 自创建创新型班组活动全面展开以来,全体员工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对新知识、新事物报以积极的态度认知并接受。班组上下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培养人才,形成了工作创新化、创新工作化的良好氛围,将创新型班组创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班组绩效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创新工作得以持续进行,不断增强班组发展的活力和生机。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浅谈提升铁路企业班组管理水平的思考 摘要:针对关于铁路企业班组管理建设的探讨问题,文中探讨了铁路企业发展与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意义,提出了铁路企业发展对班组管理的具体要求。班组是企业的组成细胞,是企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生产单位,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它始终以班组为基石,以班组的有效运行为保障,企业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作业及工艺标准最终还是要班组来贯彻落实;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最终都要靠班组来完成;原始记录,大量数据和信息要靠班组来提供。本文从加强班组长选拔、加强团队合作、提高业务素质等方面对班组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班组管理 队伍建设 业务培训 一、班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班组是企业孕育、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是企业职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各级管理人员、职工不但要提高对班组建设的认识水平,而且要积极地投身到班组建设中去,把企业的利益和职工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激发班组成员抓好班组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大家上下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在工作中积极解决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企业才能有所发展。 班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甚至决定了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积极开展班组建设管理,增强班组职工的光荣感与责任感,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职工的工作责任明显增强,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因此,充分认识班组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只有加强班组建设,让班组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才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和谐稳步发展。 二、当前铁路班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组长管理水平不适应 作为企业组织的兵头将尾,目前班组长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新技术、新设备不熟悉,难以带领职工确保安全,完成生产任务。二是部分班组长仍然沿袭传统的班组管理模式, 重物不重人,重规章制度管理,忽视人本管理,对班组民主管理,班组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不够,班组长的影响力不强。 2.班组管理水平不适应 班组管理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单一服从型、命令型现象还较普遍,自身管理、主动管理、民主管理还缺乏。班组管理如何适应铁路高速化,适应安全风险管理,适应旅客货主对服务的需求还存在诸多问题。 3.班组管理机制不适应 班组管理机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班组自身管理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班组现场作业管理还较薄弱,班组长的责权利不明确。班组内二次分配权限太小,不足以调动班组职工的积极性。二是班组的上级管理部门,包括路局、站段、车间对班组的管理机制,未形成有效的班组管理体系,缺少统一的规划,对班组缺乏必要的服务指导。现场作业控制能力不足,机关为班组服务指导缺位等。 三、适应铁路发展,推进班组管理 1.加强班组长选拔任用机制 班组长在企业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班组长的素质、能力、水平和管理才干直接决定了班组的战斗力,班组长能否高效地工作,员工能否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班组长的领导能力的高低。所以,真正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只能是优秀的班组长,要实干与管理并存,充分调动和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班组的工作效益。选好班组“领头羊”,树立好标尺,严格用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来科学地选拔任用干部。作为铁路车站的负责人一定要具备综合素质及有效的管理方式,让其带动整个车站的素质水平得以提高。 2.班组中有效沟通,提高团队合作 打造团队氛围,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规范管理。如果没有健全规章制度,严明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就根本谈不上工作效率,也谈不上团队的执行力。团队规范的作用在于把班组成员的个人行为,纳入一个有利于实现班组目标的工作秩序之中,使大家在各安其位的同时又能有序配合。其次要重视班组道德规范的建设,通过班组道德规范的建设,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氛围。引导班组成员之间以诚相待,在班组成员的工作生活中,相互同情,增进理解、友谊和尊重。既主张班组成员间的平等竞争,又强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班组全体成员同甘共苦,共享荣誉。 3.加强职工综合性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班组整体业务素质 要切实抓好班组成员的培训工作。要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全面提高班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充分发挥各种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班组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强化员工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测评考试或开展技术比武活动,巩固培训效果。 开展技术练兵、业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班组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等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技术业务精湛、安全意识高、作风优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班组员工队伍,确保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充分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群众性学习培训活动,引导班组职工培养学习兴趣,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帮助他们掌握铁路技术知识,提高技能。一是针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教育职工要适应新的形势,能自觉、自主地学习业务知识,设计技能提升方案;二是要组织重要岗位,技术工种知识技能学习培训,采取业余和脱产相结合,师带徒弟和互帮互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三是提高班组职工风险预控能力,加强班前会互动式辨识危险源的办法,改变目前危险源辨识针对性不强,辨识不全,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现状,消除员工落实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不到位问题。形成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控制不安全行槲重点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史的典型事故经常组织讨论, 吸取教训,强化意识。 4.积极加强班组队伍建设,促整体能力提高 首先,加强以人才培训与人才使用相结合的工作。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制定与人才使用相结合的培养计划,包括面向晋升、面向工种轮换、面向挂职锻炼、面向低职学习高职、面向选拨后备干部的培训,从而创造企业文化的氛围,开发人才的潜能并且使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建立以科学考评和分配制度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取消传统工资制度侧重于强调职务等级,低工资、高福利,工资分配形式单一,激励作用欠缺的现象。使收入分配制度趋于采用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法,实现分配模式的多元化。增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挖掘班组人才的内在潜能和创造力,使班组人才与企业的命运密切相关。其次,有效发挥班组成员的价值,是提高班组执行力的重要途径。每个职工的性格、技术及看待事物的看法不同,积极创造有利于职工发展的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现职工个人价值,充分挖掘职工潜力,促进班组各项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目标,员工的职业生涯,都要在班组中来实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班组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班组标准化建设管理为中心,积极抓班组基础管理,促进班组创新,努力提高班组管理水平。 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管理水平,是企业实现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好了,班组就会充满生机,企业活力就会增强,企业的质量体系就会得到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就会实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就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关于国有企业后勤辅助部门班组经营管理的浅析 摘 要: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命脉,其经营管理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后勤辅助部门的班组经营管理效率以及整合协调性会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综合绩效完成情况,对于整个国有企业的运作效率与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稳步提升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的经营管理水平。本文结合我多年在后勤部门的管理经验和目前形势,对国有企业后勤辅助部门班组经营管理进行浅析,在如何才能实现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方面提出了几点个人想法和建议,以期能够为今后后勤部门班组经营管理和本人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国有企业 后勤辅助班组 经营管理 在社会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后勤辅助部门班组的经营管理得到了其更多的重视,企业逐渐意识到后勤辅助班组的有效经营管理虽然难以直接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后勤辅助班组的协调运作能够对企业其他相关部门的绩效完成影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也就对国有企业最终得到的效益产生了作用[1]。本文以国有煤炭企业为例,分析了当前在国有企业中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为提高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国有煤炭企业的分析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国有煤炭企业的建设管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国有煤炭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国有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与水平,不仅对企业自身的稳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生产建设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就必须要确保国有煤炭企业得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此外,国有煤炭企业作为一种能耗比较大与危险程度较高的企业,提高国有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降低企业生产能耗与危险性的重要途径。 后勤辅助部门班组作为影响国有煤炭企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一个环节,要想促进国有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就必须要重视国有煤炭企业中后勤辅助部门班组这个末端环节,不断提高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的经营管理效率,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内部企业环境。 二、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的经营管理 对于国有煤炭企业来说,后勤辅助班组是确保单位得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以我目前工作的神华准能集团公司行政处机关事务部为例,我部门共有四个班组,分别承担着会议服务;公司大楼各类卫生清洁、设施设备保养、安全和消防检查;办公用品管理及其他领导临时安排的工作等等,工作任务十分细小,却肩负着公司的对外形象、分管区域的安全等重大责任,因此对于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管理者来说,如何提高班组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如何保证安全优质地完成各项工作是其在工作时需要考虑到的基本问题[2]。 首先,必须要在观念上对后勤部门班组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明白后勤既不是落后的意思也没有后进的含义,对于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来说,后勤辅助班组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辅助保障作用,因此要对其后勤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细化管理内涵,明确职责,稳步提升各项安全、经营、服务指标。 在国有煤炭企业的安全、经营、服务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与细节都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为工作量的小或者工作重要性低就忽视了对其管理的重视,在以往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低老坏”(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问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如果不予以重视并进行及时梳理只会导致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引起企业事故甚至灾难的发生,给企业的安全稳定、经营指标、服务绩效运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国有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低老坏”现象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原因与制度的执行、管理的时候以及管理理念的科学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后勤辅助班组的管理者不知道该怎么进行管理以及对管理的内容不明确,班组人员也就无法准确地执行管理任务。也就是说,对于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管理来说,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意识不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和影响。所以,必须强化后勤部门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执行标准,随着相关管理规定与标准的实施,才会使得很多管理问题都有了准则可依。例如,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日常对设备的检查维护没有根据相应的规程进行操作,就会导致各级检查人员以及检维修人员的作业缺乏计划性与针对性。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采取提问法加以解决,比如可以提问为何检维修作业过程不够具有计划性与针对性,通过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没有较强指导性的作业标准和检查流程指导[3]。通过这种层层提问层层分析的做法,可以不断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员工培训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一种必须要积极组织、定期进行的企业建设活动。尤其是针对后勤辅助部门,必须要重视对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丰富培训资源。增加受训机会等方式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与水平,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进行员工培训,培训内容围绕员工的安全管理、岗位技能、班组建设、思想意识、生产管理、经营理念、标准规范等来进行,将企业的技术干部或者技师作为培训活动的主要师资,全面做好员工自评、培训需求调查、上下级评估、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只有通过这些有效的途径才能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水平,进而实现提高后勤部门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和整体经营水平的目的。 其次,在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建设工作中,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规范后勤辅助班组建设,班组建设作为保证班组正常稳定运行与提高班组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部分,必须要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明确管理目标,将责任明确分工到每个员工身上,确保工作的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的基础资料,在一个有序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班组建设工作。还要进行规范 标准服务,定置管理等具体工作事宜。并且还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平台,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与规范制度来促进员工的更好地完成工作[4]。此外,在国有煤炭企业的实际作业中,还可以通过创建不同类型的班组平台,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班组管理活动中来,形成一种积极活泼的班组管理氛围,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后,还要结合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与水平,找到与其相适应的思路与方法,并严格加以落实。从以往的国有煤炭企业作业综合服务管理经验来看,在落实与执行所制定的后勤辅助班组管理方案的时候,一般都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难题:第一,在刚开始执行方案的初始阶段,由于班组长与班组员工对后勤辅助班组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其产生较大的抵触情绪和针对性,难以接受所制定的管理方案,导致方案无法得到快速顺利的推行,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出班组组长的带头作用和管理能力;第二,在初始阶段之后的延续期,这一时期班组长与班组员工的思想极有可能出现大幅度的起伏,使得员工不重视班组管理者制定的管理方案与制度,行为习惯很容易就会恢复到以前的随意散漫状态,影响到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5]。对此,要想加强国有煤炭企业后勤辅助班组建设工作的持续性与建设效果的长期性,实现班组的安全稳定管理,就必须要制定更加详细全面的考核规则,针对其中一些可能反复出现的错误制定相应的考核点。最后就要确保考核的真正落实,防止其走形式主义,将后勤辅助班组的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6]。 三、加强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的其他建议 在目前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形势中,激励理念与绩效管理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有企业的高度重视,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激励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是国有企业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后勤辅助单位也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班组的具体情况出发来建立起相应的激励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7]。 国有企业中后勤辅助辅助部门班组是其一个重要的部门,从事后勤辅助班组工作的员工数量自然也不在少数,因此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激励体系,首先,要适当在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工作中引进新的激励手段,采取灵活性的激励方法,合理增加后勤辅助班组工作人员的工作福利,为其工作创造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其次,还要处理好正向激励与奖罚之间的关系,一味地激励容易引发员工产生懈怠情绪,因此就要适当增加奖罚,达到奖与罚的平衡,确保后勤辅助班组工作人员能有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8]。 此外便是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绩效标准与实施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改变过去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停留在形式上的绩效管理,让班组的绩效管理得到真正的实施。再在统一的绩效标准下对后勤辅助班组人员进行绩效评价,在某些方面还可以运用与国有企业一线生产部门相同的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尽量让所有相关者都参与到绩效评价过程中来[9]。只有对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中各个绩效管理环节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做出适当及时的调整,为完善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的激励机制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依据。 结语 通过上述对煤炭企业这一重要类型国有企业的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的分析可以知道,不论是对于哪一类型的国有企业来说,后勤辅助班组都是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虽然后勤辅助班组的经营管理效果不会带来企业效益的直接提升,但是由于后勤辅助班组直接连接着企业的各个部门,其经营管理水平也同样影响着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生产效率与质量,也就对企业的效益产生了重要影响,关系着国有企业是否能够得到安全、健康、稳定与长期的运营。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必须要对其后勤辅助部门班组引起更多的重视,在思想上意识到后期辅助班组的经营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综合发展的重要影响,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在安全管理工作、经营管理工作、服务工作上重视后勤辅助班组的建设以及完善相应的企业制度等措施,实现国有企业后勤辅助班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浅析煤炭企业班组预算管理 摘要:做实班组工程预算,使班组成为降成本的主体 。降成本应该从班组抓起,班组成本意识越浓厚,我们的降成本工作就越容易取得实效。我公司主要以培养班组长做工程预算作为班组降成本的切入点。 关键词:班组预算;标准模板;配股 0引言 煤炭企业班组预算管理是基层区队向班组进行指标测算与分解、实施班组成本管理与控制、提高班组长整体素质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增强班组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意识、充分调动班组积极性的有效机制之一。 1班组预算管理的特征 1.1 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班组预算的主要特点是明确了班组成本控制的目标,班组自己编制或参与编制的工程预算体现了自己的管理特点,如:班组中各岗位员工的工资分配比例系数体现在定员和岗位工资中,材料成本的控制体现在材料数量的预算中,等等。 1.2 接近实际,便于操作班组预算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实际,由于每一个现场的班组长对施工过程中需要多少劳动力、需要多少材料等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要比其他人更符合生产实际,其预算与实际发生的误差最小。 1.3 全员参与,自主控制班组预算管理既体现了成本指标的逐级分解与传递,又体现了员工的广泛参与,班组长自己编制的预算,不仅自己比较清楚,而且通过生产现场的施工组织与过程控制,将预算的内容逐渐全部灌输到每名员工之中,预算的目的就是控制。班组预算是由班组长自己编制的预算,对于自己确定而不是上级交待下来预算目标,会非常主动的去组织完成,同时也会在工程结束后,自觉的组织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自主控制的根本目的。 2班组预算管理的准备工作 实施班组工程预算管理,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根据我公司的实际运转情况,我们认为需要做如下基础工作。 2.1 编制标准定额手册标准定额是编制班组预算的基础。由于各单位的组织结构不同、员工能力和素质存在差异等因素,需要各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编制适合本单位班组管理的标准定额。下面以公司准备区为例,介绍标准定额的编制过程。 2.1.1 准劳动用工定额标准的劳动用工定额是编制工程预算的重要基础之一。为达到科学、规范用工的目的,公司准备区编制了《准备区标准劳动用工定额手册》,以2009年《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统一劳动定额标准》为参考。 2.1.2 标准材料定额标准材料定额实际上就是材料消耗定额。首先以工程施工的作业规程、技术安全措施为基础。其次要区分不同地质条件、现场作业环境、作业方式,分别编制各种情况下、所有工程类型施工的材料消耗定额标准。 2.1.3 其它成本标准定额其它成本包括:电费、矿车运输费等,凡是与施工工程有关的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均应编制内部标准成本定额。 2.2 班组长的预算业务培训班组长是班组工程预算编制的主要参与者,尽管他们对生产中用工、用料等情况非常熟悉,也能在实际组织中运用自如,但对于编制工程预算是比较陌生的,主要表现在价格、汇总和分析书写等方面,因此,在实施班组预算管理前应组织班组长进行预算业务的培训。 2.3 班组工程预算标准模板的设计实施“班组工程预算标准模板”管理,一方面帮助班组长按照规范的预算格式编制班组工程预算,解决班组长文字组织能力、数据统计计算能力较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将标准定额价格、各种材料价格、设备租赁价格等诸多的价格体系作为常数提前填写在标准模板之中,尽量减少班组长查询、翻阅资料的工作量,做到简便易行。“班组工程预算标准模板”应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3班组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 3.1 施工工程的确定根据公司工程衔接安排,生产技术部确定由本单位施工某一具体工程后,在本单位组织编制作业规程、技术安全措施和工程预算的同时,组织预计施工的班组到生产现场察看现场情况,并由单位编制班组工程预算标准模板、安排施工班组编制班组的工程预算。 3.2 班组工程预算的编制接受施工任务的班组根据现场察看的工程情况、单位提出的施工要求、规程措施规定等,首先组织本班组的所有班组长及部分(或全部)员工对即将施工的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并按照单位编制的班组工程预算标准模板要求,填写班组工程预算书。然后提交单位审核批准。 3.3 班组工程预算的组织实施施工班组按照单位批准的班组工程预算书组织施工。在施工前,班组长应将班组工程预算书的相关内容向本班组员工进行贯彻,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在施工过程中,班组长应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统计各项成本发生情况,做到“班班统计、日日算账”,并将每班发生的用工、用料、用车等情况以成本统计小票的形式记录下来,班后交给区队的核算人员,由核算人员通过公司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录入,实现“日清日结”。 3.4 工程决算、核算及分析工程竣工后,由区队按照班组工程预算与施工班组进行决算。跨月份的工程,实行月份预付班组费用的形式,对施工班组进行核算。工程决算或月份核算后,施工班组应详细认真地进行核算分析,对完成生产任务情况、各项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劳动用工、材料费用、电费指标、矿车运输费用的节超等等。 4班组预算管理的注意事项 4.1 实施班组预算管理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如果班组长不具备自己编制工程预算的能力时,可由单位经营副职组织编制,班组长参与编制,通过不断培养和锻炼,逐渐过渡到由班组长亲自编制班组的工程预算。 4.2 实施班组预算管理后,切勿采取“鞭打快牛”的政策,应坚持预算的严肃性,班组多挣了一定要兑现,绝不能随意更改班组工程预算,以免打击班组的积极性。 4.3 实施班组预算管理后,因员工实行的是“日清日结”、班组实行的是工程预算管理,因此可能会经常出现员工个人工资总额与班组收益总额不符、班组收益总额与区队收益总额不符的现象,这时,应采取同比例分配的形式,先由区队按照同一比例分别向各个班组“配股”,再由各个班组按照同样方法分别向本班组内的员工“配股”。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如何提升企业管理模式班级班组建设管理水平 【摘要】班组建设是企业最基本的建设,只有企业的基层管理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班组建设必须以基本体系和机制为基础,全员参与、各部门协同管理,最终才能达到各项管理水平的均衡提升。 【关键词】班组建设;问题;措施 1.引言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环节,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基层单位,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每一个班组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才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建设高水平的班组,对企业的生存与长足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班组建设,是企业综合性的基础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既涉及行政部门又涉及党群组织。班组既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又是“三个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企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只有把班组工作抓好,才能强化劳动纪律,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推进技术和管理现代化,企业才能稳步发展。只有班组充满生机,企业才会有活力和后劲,才能发掘出蕴藏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 3.企业班组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当前,从政府部门大力提倡班组建设的各种力度和措施带动了全社会企业的班组建设浪潮。以下是班组建设较为突出的几个共性问题: 3.1 班组建设认识问题 3.1.1 对班组概念和班组的认识模糊企业班组管理人员对班组的建制和划分认识模糊,不能合理科学的构建班组:班组划分太大,分工不明确;班组划分太小,横向管理成本增加。并且班组划分时分工交叉现象较多,工作易相互推诿,管理效果降低。 3.1.2 企业管理人员对班组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企业管理人员对班组建设认识不全面,不能将班组建设工作深入到整个生产经营体系中。对班组建设支持力度不够,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紧密,使管理工作造成了极大浪费。 3.1.3 基层班组对班组建设认识有偏差基层班组对班组建设的认识过于表面,仅停留在班组建设即班组原始记录完善和办公场所干净、整洁等狭隘片面的认识上,没有将班组建设与班组生产经营等所有工作结合起来的意识。 3.2 班组基础管理问题 3.2.1 班组制度建设误区一是基础制度和工作标准不健全,企业对制度、标准修订不及时,沿用过时制度和流程与现今生产实际相冲突;二是职能部门制定的制度相互之间冲突,造成执行有误区、盲点;三是没有明确制度的制定层和执行层的关系,使管理的层级不明确。 3.2.2 日常记录失真失效基础工作不扎实,原始记录、数据收集整理不及时、不完整,没有对记录的后续分析和总结,不能指导实际工作。 3.3 班组建设执行问题 多头管理,主线不清。班组日常工作涉及的内容很多,这些工作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管理体系与工作流程各不相同,在班组中无法有效融合,难以形成合力。 3.4 班组文化建设的缺失 不能将团队文化建设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孤立搞班组团队文化建设,许多班组只注重业务管理,内部缺乏民主管理氛围,不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文化塑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加强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当前,企业的班组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少企业单位对班组建设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看不到搞好班组建设给生产经营带来的效果。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非常严峻,加强班组建设和管理,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4.1 抓认识,摆正班组建设与管理的位置。 不断深化班组在企业中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是增强班组建设自觉性的首要条件和重要环节。对班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不断深化的。班组建设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几个领导、部门抓是远远不够也是难以胜任的。 4.2 抓基础,完善班组各项管理制度。 班组建设重在打基础,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搞好民主管理,使班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4.2.1 选配好政治、业务素质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班组长,工会小组长,制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操作法,明确班组长负责制,形成以班组长为核心的班组集体领导管理体系。 4.2.2 开展班组达标升级竞赛,评选优秀班组和优秀班组长;开展创合格班组、先进班组、优秀班组活动。每年召开班组建设成果会,总结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4.2.3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行为也不可能规范。要制定班组的各项管理制度,如质量管理、目标管理、考勤制度等,明确班组内的工作职责,任务、作业程序等,形成制度,颁布执行。 5.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做好了,班组就会充满生机,企业活力和后劲就会增强,企业的质量体系就会得到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就会实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就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力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班组建设的紧迫感,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精干、高效、团结、务实的战斗队伍。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探究供电企业班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当前对供电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在供电企业日常生产与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对于供电企业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然而在当前一些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主要指的是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引入计算机管理平台,从而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县级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工作中逐渐构建出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电力营销、财务管理及文件处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信息化观念较为陈旧落后 现如今,我国有部分地方的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中依然坚持“安全生产第一”的发展理念,该类企业往往过度注重安全生产活动,而忽视了企业的营销及其他方面业务的开展。虽然有很多地方的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都逐渐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但其重视程度依然无法与安全生产相比。依据现有的统计表明,在我国所有的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有超过58%的供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力度投入方面较为缺乏,其中用于投入信息技术研发及引进设备的资金更是缺少。 1.2 缺乏专业统一的信息系统开发标准 当前,我国不同的网省公司在班组管理模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候即使是在同一家供电企业的内部,各个城市地区之间的班组管理模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造成不同的专业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开发出来的软件也并未能完全适用于企业的班组管理实际工作情况。 1.3 班组管理的信息化人才稀缺 在对供电企业班组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方面,由于多数的企业都过度重视营销及生产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了通信、网络以及计算机等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对企业班组管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认为自身的发展空间十分狭隘。在信息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方面,由于未能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及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造成供电企业班组建设中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1] 1.4 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性较低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局域网,网络安全与畅通是企业班组进行信息化建设所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任何一次的局域网停运,都可能造成企业班组管理各项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 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老化陈旧的设备 在日常的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要想逐步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应当保证信息系统得以正常平稳运行,对于一些使用年限较久的计算机设备应当及时更新。企业可以适当加大对班组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使其能够分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强化基础硬件设备条件。 2.2 统一规划与开展信息化建设 供电企业可以通过强化企业网络建设力度,逐步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将通信与网络的覆盖层面触及班组管理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应当对班组成员开展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通过强化有效管理、提升资源整合以及推行标准化技术等手段,实现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转变信息化建设理念,构建高效、全面、统一的网络服务平台。[2] 2.3 强化局域网络维护与监管力度 供电企业班组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组建网络而完成的。当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工作中内部局域网相继完成建设,因而加强网络的日常监管与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局域网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就是通过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的。其中,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及环形拓扑结构,不同的拓扑结构能够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出局域网运行的基础架构。局域网拓扑结构与线路连接之间的差异,需要借助集线器和集中器等特殊设备,从而使网络软件能够满足特定应用的需求。[3]而对这些设备进行监管与维护是保证信息化建设效率与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企业班组的信息化人才应当对网线、配线架、路由器、交换机及服务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于一些超限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当进行及时的更换。当网络出现故障或异常征兆时,应当采取科学的紧急维修措施,通过分析与检查确定故障部位或故障设备,从而及时解决问题。[4] 2.4 大力培养班组信息化人才 供电企业在班组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激励方式、设置平等待遇的方式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将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放在相同的地位同步建设。在班组日常管理工作中,可以举办或组织实施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为从事班组管理信息岗位的工作人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5]此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班组员工在信息化知识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供电企业应当注重对班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培养出一批既懂得信息技术管理又懂得班组管理的人员,从而使得企业班组管理水平得到更大的进步。 3 结语 随着我国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民众对于供电企业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当前新时期环境下,供电企业只有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效率,才能有效提升班组管理工作水平,才能促进班组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班组员工绩效管理模型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个企业对于员工之间绩效管理也越发看重,对于员工缺乏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难题进行着手,基于此,本文将通过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并作出有效的策略与改革,为各企业管理员工提供一些意见与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员工绩效;考核 在现代信息社会,电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供电企业也因为行业的增大而对于内部的整顿势在必行,就目前而言在班员工绩效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业绩,甚至直接影响了考核的进行,笔者将对供电企业班组员工绩效管理模型进行探讨。 一、实行员工考核的背景 近年来,供电企业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取得了不错的效益,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的绩效考核问题越发严重。班组当前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仅仅只是采用看员工的采分与加扣分的考核模式,往年的老旧传统考核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的企业考核。 首先,由于现在班组之间在一起工作,企业无法将考核个人化,而且绝大部分考核指标都是直接由员工共同完成的,从而看不到员工对地区的贡献程度,也无法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奖励或者处罚,这大大地打击了员工之间的进取心,也无法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其次,由于考核过程的不直观,导致绩效沟通之间的关系直接缺失,不能间接地反映出班组员工之间的实际工作能力,员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意,缺乏公众信服力,结果是双方不信任,容易造成领导班子无法长久管理企业。这些都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过去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作为现在的考核模式,不管是需求或是管理都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而且随着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员工对绩效更是无比看重,而相应的福利都体现在考核之中,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要求考核模式必须公开公平公正。为此,我们根据供电企业的特点,从整体方面对绩效考核探索出一个完善的考核模式。 二、对班组员工绩效的改革与策略 (一)企业基础结构。企业可以根据以前的管理基础、绩效等方面对员工进行一些改革,按照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可以先选择一些优秀员工作为代表在各个部门进行先期实验,通过人才带动做到人人精通、人人上岗的政策,在不断的积累与实践当中,员工不仅仅提升自身的能力,还能确保企业高质量的工作效益与生产经营的稳定。按照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布具体工作量,然后进行考核,可以大概分以下方式进行:每个工作部门建立一个标准,每个员工按照标准完成工作;或者将每一项工作方案分解成不等数量的工作内容,让每个人完成一小部分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看出员工的工作态度、难度性、职业负责性,从而对员工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二)企业管理。一个好的企业离不开一个好的领导人,其中重要的是离不开好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企业有了好的发展,才能吸引好的人才加盟,而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基础。正所谓有赏就有罚。建立一个企业模型,而使用绩效模型具有几点鲜明的特征。例如:对设备、设施、工作方面有着明确的分类和定义;对员工,领导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一般而言,对于班组绩效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公开化管理,考核标准对员工公开,严格按照企业流程进行工作标准划分。2.实事求是,根据员工的能力来进行工作的分配与衡量。3.分配管理,在班组内所有的工作业绩质量统计由班组人员一起完成。 (三)员工之间的交流。由于一线员工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工作性质较具体。其能够对一线员工的绩效管理通过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的总体水平来评估员工绩效。其中又可以细划成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通过两点的完成度与合格度来衡量对员工的奖励或者处罚。对于基层员工的培养企业可以通过班组长来进行,班组长不仅是组内工作的分配者,同时也是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公司内中坚力量,因此,班组长应做到承上启下,不仅要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榜样,而且应当对员工进行相对性培养,对于员工的培训而言,班组长可以采取多样性辅导。例如:对于工作任务所需要掌握知识不足的员工可以给予一些关于完成任务的具体流程,可以按照工作的流程详细、精确地传授工作技能,并同时观察员工的后续执行工作的能力;而对于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员工来讲,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不太清楚工作任务的性质,这时候就需要班组长进行正确的方向性的培训;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员工来说,班组长可以不用下达培训细节方面的工作任务,往往他们需要的是鼓励与适当的建议,这时班组长应当根据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对员工进行问题的分析,促使员工发挥自己的能力;当有员工对现状不满时,班组长应当与员工单独详谈,了解员工情况,清楚员工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进而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并安抚员工的情绪,让员工感受到的企业的真诚。 (四)过程化管理。通常而言,班组绩效管理原则通常是过程最为重要,而此需要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系统,对工作的流程与结果的运用做一个循环管理。具体见下图。 (下转第85页) (五)设立绩效考核的原因。为弱化传统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新的考核模式通常是班组长对员工的工作任务质量进行详细描述,根据班组长反映的情况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处罚;而且员工可以通过由下到上的申请奖励制度,通过员工的自我描述,来反映班组长向上所反映的情况,同时也由班组长通过调查与分析的形式进行民主投票审核。而其中工作业绩项目的产量与质量可以根据岗位职责与工作难度的不同进行相对应的调节,给予员工压力的同时,也是给予员工前进的动力。 (六)打破传统奖励制度。班组长作为考核官,需对员工进行相对应的知识培训,班组长之间要执行统一的考核标准,确保在考核时做到绝对制度化、理性化、拒绝人情化,进而最终达到理想的考核状态。同时可以建立完善的评分制度,在加分或者减分时需要经过多重审核,减少审核的复杂性,制定审核的日期,要做到公开化,让员工知道自己的考核情况,从而杜绝了班组长徇私的现象。 (七)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作为一个有着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各个部门通过调度、加强对班组方面的监督考核,增加各个部门相应的设备,也要做好相关的记录。从而形成真实可靠的考评数据。其中人事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两个部门之间应该将相应的考核指标与考核依据做到精简化,减少各班组的复杂性,让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每两个部门也应该设置一个监督管理小组,用于员工之间监督与申述。 (八)考核绩效的合理运用。通过考核决定了一个员工的各种福利待遇,我们应当把这种结果作为员工前进的动力来调动员工的技术才能,进而促进员工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与企业一起发展,既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又保持员工的积极进取精神。但是在考核时如果员工没有达标,企业也应做出相应的处罚,从而帮员工找到相应的前进方向。 三、结语 当前供电企业的班组绩效管理还处在探索、完善的阶段,通过对先进企业经验的学习,企业对于班组员工绩效管理水平将愈发完善。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发电企业检修班组精细化管理创新研究 摘 要:发电企业作为整个电力产业的源头,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检修班组是发电企业生产运行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检修班组的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和提升,对发电企业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发电企业;检修班组;精细化管理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组成部分。在整个电力工业中,发电企业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电力行业的源头。发电设备需长期处于复杂环境中运行,设备的健康水平会随运行时间逐渐下降,影响发电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电力设备在经过一定时间运行以后,必须进行检修,使设备恢复到安全可靠运行状态,电力设备的检修也就必然的成为了电力企业生产的基础组成部分。 保证电力设备检修的质量,才能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才能提高设备可用性。因此,电力设备检修工作开展的情况,影响着发电企业的安全运行、稳定发展,其对于发电企业来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检修班组作为发电企业的基本组成组织和设备检修的主要主体,其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发电企业运行的安全稳定,影响着企业是否能持续发展。 1 崇信发电公司检修班组员工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自我意识强,工作心态不稳定 在崇信公司,检修班组员工多为80后、90后青年员工,他们富有创造力、工作有激情。但是他们也存在自我意识过强,工作心态不稳定等问题。岗位设置、人员升迁、薪酬分配等方面有细微差别就可能造成他们心态失衡、工作情绪消沉等。而枯燥的工作环境也导致了检修班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产生惰性思想等;岗位上升困难、薪资分配不均衡,导致有的检修班组员工感到前途无望,怨天尤人;有的青年员工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1.2 责任心不足,缺乏奉献精神 检修班组部分人存在责任心不足、工作态度散漫、重物质、轻精神的状态也慢慢成为一些员工的常态,员工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自身却没有相应的奉献精神。在设备检修工作中青年工普遍存在为处理缺陷而处理缺陷,不深入研究设备缺陷本质,不愿深入学习工作技能等现象;害怕承担设备故障责任,处理设备缺陷时经常以换代修,造成设备检修成本高等问题;跨专业工作互相推诿,不愿承担主要责任;加班、值班时怨气重重,消极怠工。 2 公司在检修班组青年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班组管理混乱,工作开展无计划性 检修班组承担着维护全厂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担,日常工作内容繁杂,突发性工作内容较多。检修班组基层管理人员(专工、班组长等)业务能力强,而管理能力弱,而班组管理方式相对简单。班组长的思想觉悟较高,工作技能强,只注重技术,不注重管理,基本没有管理经验和不会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班组制定的部分制度形同虚设,人员分工不明确,没有工作流程或流程不合理,工作目标不明确。具体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大小修期间对班组管理工作随意、粗放,计划性差,无法实时掌握班组员工日常工作实际情况,对班组员工工作量没有清晰的量化标准。导致检修班组在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工作时间段内工作内容安排不饱满,休息时间却要加班的情况。 2.2 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检修班组由于自身工作内容的特殊性,经常需要加班、值班等,相对于其他部门员工存在劳动强度大、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等特殊情况。目前公司对于检修班组的管理制度与公司其他部门一样,没有考虑到检修班组的特殊性,制定管理制度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相关劳动制度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无法保障检修班组员工基本利益。这导致检修员工产生不公平心理,极大伤害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3 奖惩措施不合理,薪酬制度没有差异化 检修班组员工负责全厂所有设备的维修工作,每位检修班组员工都要负责很多设备的安全运行,一旦所负责的设备出现安全运行故障,就要考核设备负责人及检修部门。但是检修班组却很少能受到公司奖励,或者奖励过低。同时,公司对检修班组岗位设置不合理,检修班组员工普遍存在“干得多,拿得少”的看法。这导致了大多检修班组员工产生了“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罚得越多”和“越干越错,不干不错”的错误心态,于是一部分员工出现消极怠工、推诿责任等情况。 2.4 班组成本控制管理不足,检修成本较高 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企业保持良好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管理课题。对于企业来说要确证成本控制落实到位,就必须产生成本的源头来控制,对于崇信公司来说,检修班组正是成本发生的一个重要源头。检修班组工作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是班组成本的组成部分,包括检修物料消耗、工器具消耗、办公用品、劳动保护用品、设备维修费用、人力资本等。 2.5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监督力度不够 检修班组日常工作中,安全监督力度不够,检修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班组在安全培训日的学习和对事故、异常、障碍的分析上纸上谈兵,现场习惯性违章经常发生。在现场检修工作过程中,现场安监人员、负责人对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检查不细,有监督不到位的现象,给安全留下隐患。 3 应用精细化管理思想,创新检修班组管理提升 精细化管理理论基础源于弗雷德里克・W・泰勒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自20世纪中期的日本丰田公司的丰田生产方式(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精益生产开始,精细化管理开始由理论应用于实际并获得巨大成功。 现代管理学的概念中,科学化的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规范化,第二层是精细化,第三层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的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是对常规管理在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上的深入,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占用资源,并降低管理成本 (精细化管理实践手册)。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五精四细”,即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华(技术与经验)、精品(质量)、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3.1 应用科学管理思想,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针对目前崇信公司检修班组管理混乱,管理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应该从检修班组管理者开始,系统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引入先进企业成熟精细化管理思想,针对本企业情况建立符合科学管理思想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层、保障层和价值层三个递进层次。基础层即保障班组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应包括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计划等;保障层,是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等正常执行的保障,是高效执行工作的控制措施和方法,应包括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价值层,即使员工能够认识和实现自身价值,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技能培训、创造共同利益等。 3.2 合理制定规章制度,贯彻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检修班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应根据班组自身情况合理制定,规章制度要有法可依,使管理制度符合国家、行业的法律法规。班组员工要认真学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要能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把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应用深入到检修班组的日常生产管理中。班组管理人员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避免失职、渎职。班组员工应该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对于违章行为应当及时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3.3 健全奖惩措施,保障制度合理到位 使用经济利益对员工进行奖惩是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奖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不合理的奖惩措施会对员工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应健全班组奖惩制度,避免出现只罚不奖或只奖不罚的情况出现,合理利用奖惩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同时应根据检修班组的实际情况在绩效考核、薪资奖金、工作考勤等制度方面进一步细化,突出针对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使班组员工工作成绩与经济效益挂钩,激励推动班组工作开展。正确的制定绩效考核、薪资奖金、工作考勤等制度,利用经济手段最大的力量来调动班组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整体积极向上的班组工作环境。 3.4 建立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降低班组工作成本 检修班组应该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全员建立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系统学习成本精细化管理理论,建立适合本企业检修班组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检修班组成本精细化管理应突出全面性、全过程性、全员性特点。全面性即检修班组所有活动都应处在成本控制之下;全过程性强调检修工作所有流程都要进行成本控制,哪怕是最细微的工作也不例外;全员性,就是说检修班组所有员工都应参与到成本精细化管理中,并且清晰的划分相应的权责。 3.5 以安全生产为班组管理核心目的,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检修班组精细化管理的应该以安全生产为核心目的,“快快乐乐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是每个检修班组员工首要的心愿,所以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班组管理的核心。班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国家、行业相关安全生产规程,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检修班组全体员工必须参与到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来,每周必须开展安全生产学习,定期开展事故预防演练,每个班组员工必须掌握必备的自救及救助他人的急救技能和知识;积极学习行业中先进的安全生产新技术,积极推广应用行业中成熟应用的安全装备,应用科学管理思想提升安全管理技术与水平。 4 结论 现电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持续盈利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管理思想的应用,检修班组作为发电企业的最基础构成组织,整个发电企业的管理提升离不开检修班组的管理提升。只有检修班组不断的学习、创新管理方法与技术,才能有效的推动整个发电企业的管理提升。检修班组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理念的吸收利用,将会为崇信发电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崇信公司实现“行业领先、管理规范、具有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发电企业”经营目标的强大动力。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化工企业车间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重难点分析 [摘 要]化工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能源支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该行业竞争的加剧与可利用资源的逐渐减少,化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化工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贯彻落实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充分发挥班组的细胞作用,加强班组的财务管控工作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然后又在分析该工作重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化工企业;班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重难点 1 化工企业班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难点分析 化工企业对我国经济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毋庸置疑。化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又起到巨大的作用,而经过对该类企业财务工作方面的分析,发现尚存在以下一些难点阻碍化工企业的发展。 1.1 班组成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 截至当前,我国的化工企业仍然普遍关注财务管理工作框架与机制的构建,却忽略了相关机构的建立问题,导致企业缺乏明确的有关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与工作办法思路,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现象,财务与生产工作无法有效配合。企业内部对各个层次人员的相关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宣传激励与检查考核不到位,班组人员得不到有效的后期培训,致使班组机构里少有人真正对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有深入的理解与支持。而传统观念“财务管理工作少有作用”也阻碍了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发展,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难以与时俱进。 1.2 成本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不顺畅 随着化工企业生产精细集约化程度的增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体系也日渐完善,形成了公司、厂方、车间及班组四级财务管理核算体系。由于各自管理目标与内容不尽相同,各个级别的财务管理核算工作都有其特点。班组作为化工企业工作的底层,处于财务管理核算的前沿位置,获得第一手生产资料,班组财务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其余三个级别的财务管理核算。然而企业在实际的发展工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班组的有效管理,认为只要车间及厂房做好产品的供应工作与财务管理核算即可,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对于班组的财务成本控制较为被动,导致班组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动力,财管工作不顺畅。 1.3 生产过程复杂,财务工作存在漏洞 班组作为化工企业内部最基本的劳动单位,所接触的是第一手生产资料,工作内容繁杂琐碎,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且流程较长,财务管理核算工作很难面面俱到。一旦财务成本的归整、核算或者报告工作中出现了一处不一致的地方,就需要整个工作的前后调整,较为复杂。另外,在一些具体的化工材料制作的过程中,固定资产的投入,变动成本的占比以及一些成本指标等均缺乏完善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财务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强化。 2 完善化工企业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的措施 2.1 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财务素养 化工企业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对企业的效益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化工企业应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所能发挥的巨大宣传作用,开设专栏介绍班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适时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加深工作人员对班组财务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借鉴其他企业优秀成功的做法,组织开展班组人员的财务工作的培训课程,对关键的一些如核算、材料、计量及仓库管理等岗位的人员进行专业而全方位的培训,增强班组员工的财务操作、分析协调能力。 2.2 细化财务工作的相关指标体系 在进行财务核算指标设计工作时,首先化工企业应遵循“定性指标量化、定量指标精细化”的设计原则,设计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车间、各班组等不同的任务指标,按照成本、技术、控制等各指标的分类,将成本指标向技术经济指标转变,如原材料、产品产量、动力单耗、原料单耗及燃料单耗等;其次,化工企业应将如产品回收率、产品合格率以及设备完好率、污水排放合格率等各种技术指标转换为工艺控制指标。同时也将如员工的安全管理、出勤率、操作平稳率等成本和技术指标量化为员工具体的业绩指标。在设计指标时,应该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指标增减,以期在完善指标体系的同时,提高财务管理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同时也要将指标层层落实到各车间及班组等各个层次,确保企业全方位的贯彻落实。 2.3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化工企业生产的一体化与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价格体系的复杂性。首先,化工企业从市场上采购的物资时要以市场价格为参照,各职能部门也应确定合理的互供价格,这样既可以提高内部产品的生产率,又可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班组内部核算员应以内部设置的价格为基础,每天及时地对班组所消耗的各种材料及动力燃料等成本费进行归整,总结各成本指标数据变化情况,为高层决策管理层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另外,班组还应派专人对员工出勤率、产品情况、污水排放、设备完好率等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现财务管理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班组管理水平的提升。 3 结 语 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关乎社会各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化工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生产过程中时常出现产能过剩、制造费用超出预算等现象。班组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是化工企业发展的一项关键举措,对企业实现精细化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加强和完善基层班组的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是企业健康可持续经营的关键之举。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班组管理与提高烟叶企业生产的探讨 摘 要: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基本单位的班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班组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班组是当前企业开展生产活动的落脚点,强化班组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稳定生产的基础保障。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烟叶生产水平也在快速提升,烟叶企业在生产中已经大量应用这种班组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本文就烟叶企业生产如何利用班组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班组管理 烟叶企业 生产 研究 前言: 班组生产模式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小单位,也是企业生产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和落脚点,在企业开展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班组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班组管理工作的效率将会直接体现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且对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烟叶企业生产班组管理工作中也是如此。一个有效的班组生产小组是由一些人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相处组成的,班组管理的好坏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其成员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组成任务和企业生产任务能够圆满完成。所以,强化班组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生产稳定的基础保障。 1、认真选配好班组长 班组长在班组中具有重要地位,俗话说“队伍好不好,全凭头来带”,在班组生产过程中,班组长即使生产的战斗员,还是班组的指挥员。因此,班组长的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班组的生产力,如果班组长拥有较强的能力,那么对提升班组的战斗力、团结力和向心性有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班组长都是和组员一工作、劳动,工作中长时间进行接触。在日常工作中班组长就像一个家庭的家长一样,在协调生产工作中可以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提升班组的团结性。因此,在选配班组长的时候,除了要求班组长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起到模范效果;班组长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要做到团结班组成员,公平处事,待人平等,尤其是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如果是班组利益要做到该抢的抢,在面对个人利益的时候要做到该让的让,提升自身在班组的信服力。在烟叶企业生产过程中,一线生产班组尤为重要,能够直接关系到烟叶企业的生产效益,因为烟叶企业的生产任务一般很重,加班加点工作非常普遍,但是烟叶企业对员工的待遇普遍较高,员工的稳定性很好,因此优秀的班组长对提升班组的战斗力非常重要。 2、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班组工作制度 规范的制度是提升班组生产力的基础保障。一套配置齐全是生产班组中,需要很多不同技术工种组成,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在管理成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情况,每个成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员工的个人行为对整个班组的生产情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班组长只有全面掌握每个成员的个性,对人员进行灵活使用,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员的最大作用。因此,班组长在管理过程中必须突出对人员的管理作用,要利用规范的制度提升管理效果,改善成员的工作质量。要充分利用学习培训制度、现场管理制度、设备保养制度、交接班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制度等多种制度,加强对班组方方面面的综合管理。在制定各种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征求班组成员意见,确保其享有发言权和参与权,因为这些成员是制度的约束者和受益者,能够将制度管理更加贴近一线生产,确保制度在执行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必须建立一条良好的管理制度,在生产中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用制度来管人,提升管理效果。随着烟叶企业的多年发展,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班组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会的发展进步,对烟叶企业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烟叶企业不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管理水平,那么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班组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随着企业管理制度调整而调整,确保制度发挥实效,提升班组的生产力。 3、调整好班组内部各种关系,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 一个班组就是一个战斗队伍,班组成员能否团结,直接关系到班组的战斗力,在管理中要加强对内部关系的处理。员工是生产的主要力量,也是最复杂和活跃的要素,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所以,班组长在开展管理工作中要始终牢记人本管理方式,将班组打造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团体。第一,要确保员工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环境。在生产过程中要对成员的岗位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效用,最大限度的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成员圆满完成人文。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对成员的工作进行管理,确保多干多得的方针政策,既能够鼓励先进,还能够激励后进,确保班组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涉及到员工薪酬、奖金、晋升等直接利益的时候,必须做到透明公开,分配方式要得到大多数员工的信服。 4、结束语 班组形式的生产小组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验证得出的高效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在社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优秀的班组能够提升所有成员的工作能力,形成战斗合力,提高工作效率。烟叶企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发展的变化,未来的市场竞争程度必将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更好的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生产水平,而班组的管理和生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组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进一步提升班组管理的工作效果,那么必将促进企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浅谈发电企业检修班组安全管理 摘要:文章针对发电企业检修班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阐述,并结合检修班组在发电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承担的业务、工作流程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细化安全管理工作任务的分解和落实,规范检修班组的安全管理,希望对从业人员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电企业;检修班组;安全管理;电力资源;电力设备 电力资源关系国计民生,在当今社会中电能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电能是一种不能大规模储存的能源,发电企业必须根据实际用电量调整自己的实时生产任务,这就要求电厂设备必须能够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需求。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发电企业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效提升了电厂的实际生产功效,也推动发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事故危险点的增多。“电力生产,安全第一”,发电企业安全工作是生产经营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保证电网安全、保证设备安全、保证人身安全是发电企业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发电企业检修班组肩负着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检修的职责,设备的健康状况与检修班组的维护和检修工作完成质量密不可分。 1 电厂检修班组安全管理概述 发电企业由于设备种类多、运行参数高、作业环境复杂,特别是检修人员在机组运行期间要完成维护和检修工作时,不仅要避免自身安全受到环境或者交叉作业的威胁,还要避免工作开展时自己的行为危及设备、他人的安全以及机组的稳定、经济、环保运行。为了实现安全管理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应强化安全管理力度,发电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打造良好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安全管理行为,监督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是否到位。 检修班组作为生产经营工作的最基层单位,除现场生产工作外,还承担人员培训、安全管理、考勤管理、民主生活、政治宣传等工作。就安全管理而言,检修班组作为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一环,除了接受上级安全管理部门领导、完成上级交办安全管理工作任务外,还应履行自身应承担的安全管理职责。鉴于人员配备少、工作任务繁多,很难设置安全专职管理岗位,一般由班里工作经验丰富、作风踏实、业务熟练的工作班成员兼任。班长作为班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于兼职安全员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班组安全管理工作,除建立本班组安全管理体系并有序开展工作外,还主要负责班前会和班后会、日常安全培训、入职和进厂安全教育、检修工作票办理、标准检修工作票库建立、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措施制定、现场设备缺陷和隐患综合治理、设备技术攻关和QC活动相关内容。 2 检修班组安全管理措施 2.1 提高班组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的认识 发电企业的安全,始于人员安全、归于人员安全。强化安全教育,就要在员工心中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一切行动坚持以安全为导向,坚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的准则,通过入职和进厂培训同日常安全培训的宣贯,杜绝麻痹大意、自行其是、侥幸心理造成的习惯性违章或者经验性违章,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管理思维的转变。 2.2 建设班组安全文化 班组作为一线基层单位,班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因此打造符合班组特色的安全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修编、完善检修规程、作业指导书、标准工艺卡等相关技术资料,规范员工现场工作行为,杜绝人员因疏失或者检修工艺不到位造成的安全事故。加强安全用具管理,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台账,保证安全防护用具配发到人和在实际工作中的正常使用,定期对安全防护用具进行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隐患或者超期服役的用具坚决予以取缔,禁止继续使用。落实安全管理监督机制,在现场生产中推行“人人都是安全员”的工作思路,对于发现的违章行为及时制止和上报。实现安全学习多样性,将事故通报和学习材料与员工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更生动、更立体地贯彻安全培训。将设备缺陷和隐患综合治理同技术攻关和QC活动相结合,积极发挥员工聪明才智、广泛集中群众智慧成果,消除潜在或者已经暴露的安全风险,实现本质安全。 2.3 日常工作四步走 安全管理任务多、头绪繁杂,在实际工作中,以日常工作中的必要程序为抓手,化繁为简,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2.3.1 第一步:早巡。早巡是每天工作的开始,也是了解设备运行工况的最有效手段。在巡检的过程中,检修人员按拟定的巡检路线对设备进行保洁清扫,检查现场是否存在跑冒滴漏、运行设备是否有异响或者其他异常、旋转机械振动是否超标等问题,对现场的隐患进行排查。 2.3.2 第二步:班前会。班前会是对全天工作统筹安排和传达各项工作要点的重要形式。早巡结束后,班组组织召开班前会,各组的负责人汇报早巡情况和当天的工作安排,包括遗留工作和计划新开工的工作,并陈述每一项工作内容、存在的风险点和预控措施。班长对每组的工作安排进行点评,对每项工作的风险点及防护措施进行补充,并在会后对于需要协调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办理。 2.3.3 第三步:工作负责人要名副其实。工作负责人是工作票执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工作负责人要对工作票执行全过程尽职尽责,做到可控在控。工作票在办理前要做好危险点分析并制定预控措施,工作票办理中要严格遵守工作票办理流程,不可投机取巧和蒙混过关。工作票办理后严查安全措施是否执行到位,在开工前完成工作班成员唱票,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及预控措施;开工后要严格按照检修步骤操作,把“停、想、做、查”真正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工作结束后工作负责人要核对所携带工具、设备是否齐全、检修场地是否已经整理完毕,确保现场工作班人员全部撤离后才能办理工作票完结手续。 2.3.4 第四步:班后会。班后会是对当天工作总结和盘点。班长清点完人数后,由各组负责人汇报本组负责工作的完成情况,对未完成的工作进行说明和下一步工作计划。班长对典型的安全问题分析和指正,抓住薄弱环节,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进一步提高班组成员安全意识和工作经验。 3 结语 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基层班组管理,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班组成员,通过规范班组安全管理,强化班组安全工作执行力,可以有效提升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机组安全、可靠运行。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浅析油田企业基层班组建设和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环节,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基层单位,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两个文明建设”的主战场自采油四厂建厂以来,经过将近十年不断的探索与建设,班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班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采油系统,有以计量站为主体的班组;有以设备为主体的班组;也有以各项维护、维修保证采油正常生产为主体的班组,这些班组有时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也有时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班组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各项生产指标的胜利完成,对企业的生存与长足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班组建设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1.班组建设与管理,是指在企业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科学规律而开展的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活动。班组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等。班组是一个集体,如何有效合理地把职工组织动员起来,除了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外,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有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软管理”更为有效。班组应该有充分的时间用于学习,并持之以恒。除了学科学、学文化、学技术、学管理外,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应该是职工学习的内容。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职工。所以,班组也是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2.班组的组织建设主要指班组长的选配、班组核心的形成以及科学合理的制度。班组成员处在生产第一线,班组长是生产组织者和指挥者,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可谓“兵头将尾”,班组长的选配十分重要。一定要选拔思想好、安全责任感强、技术精、懂业务、会管理、作风正、干劲足、有威信的人担任班组长。在班组长的带领下,形成班组核心,团结全班组成员共同完成生产任务。班组的组织建设除了班组的合理构成外,就是班组的民主管理。班组民主管理是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基础。搞好班组民主管理,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健全班组民主管理制度,如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经济责任、安全生产、文化技术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二是要开好班组民主管理会和民主生活会,这是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的重要形式,也是倾听职工呼声,讨论决定班组重大问题,了解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的重要途径。 3.班组的制度建设,是指班组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班组规章制度,是班组在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建立合理的班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经济核算制,以及安全、质量、设备、工具、劳动管理等制度,有助于实现班组的科学管理,消除班组工作中混乱和内耗现象,保证班组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4.班组的业务建设就是在生产、技术、经济活动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各项专业管理技术,增强班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使各项专业管理的要求在班组得到落实。班组业务建设的内容,涉及到班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工具管理、劳动管理、安全文明管理、原始记录凭证和台账管理,以及推进企业班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必须切实加强这方面工作。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哲学思考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旧体制条件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必将被打破,新思想、新观念、新秩序正在碰撞中逐渐形成,反映在职工头脑中的是生活内容丰富化、思想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作为企业细胞的班组,在思想政治教育、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方面的困难增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性地开展班组工作,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1.整合班组人财物构成,建设生动活泼高效团结的战斗团队思考。班组的人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思想,有情感,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管理一定的机器和设备,组合起来则完成一项或一部份企业相对独立的作业任务,因此人员的调配和协调至关重要。班组长应当对班组成员的思想状况、业务技能、性情爱好等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使每个成员在班组中都各得其所,在各自适宜的岗位上充分施展才能,形成整体合力,优质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同时,班组成员又是一个个“抽象”的人,才能的施展,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班组长作充分细致的调查工作,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多与职工进行情感交流,理解人、尊重人、启发人、发展人,变职工的机械行为为自觉行动。在劳动报酬的分配上,应多向一线职工倾斜,多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团结、务实的战斗队伍。 2.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去教育、激励、鼓舞、塑造员工。当今社会是一个日益物欲化的社会,职工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均趋于多元化,对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并对这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满新的挑战。班组是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场,同时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班组除了响应企业开展的一切活动外,也应该自身开展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职工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定期不定期地对职工进行企业级或班组级的业务培训,组织职工外出参观学习,聘请英模、劳模作先进事迹报告,开展职工交流会、恳谈会等都是很好的活动方式。要在班组树立“比”、“学”、“赶”、“超”的良好风尚,并做好“传”、“帮”、“接”、“带”工作。党、政、工、团应积极支持班组工作,并做好规范、引导、教育工作,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去占领职工的思想教育阵地。 3.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激励并重,反对空洞的政治说教。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金钱万能”,认为物质利益是唯一的法宝,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另一种是“精神万能”,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代替一切,金钱是万恶之源。这两种认识都是不正确和片面的。物质利益和思想政治工作二者虽不可相互替代,但也并非“水火不相容”,正确的做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班组是职工与厂级和矿队的结合部,物质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必然要在班组体现出来,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的原则,反对空洞无物的政治说教。既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又要物质激励与政治引导相结合,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班组建设与管理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一定的物质、制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合。具有无形性与有形性的交叉、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等特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某个特定的区域中,由职工间的共同利益繁衍而出共有价值观,以及一整套自然形成(或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它不同于企业规章制度对职工的硬性约束,在企业管理中它只是一种“软管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体现在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塑造形象的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班组是企业的基本单位,因此,企业文化一定会在班组生动地体现出来。班组既要适应整个企业文化,同时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班组文化”,若干“班组文化”融合交叉构建和发展了企业文化体系。班组的建设与管理,特别是对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再塑功能。 油田是个大家庭,班组是这个大家庭的基础。加强和搞好班组建设,向企业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正确的价值导向、良好生产环境,对油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四采油厂)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班组管理提升研究 摘 要:班组是供电企业最活跃的细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班组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供电企业体制改革中,加强班组管理,全面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素质,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目标和稳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供电企业;班组;管理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社会服务的基础环节,是企业开展经济核算的基层单位。班组作为整个企业管理链条的末梢,企业管理都建立在班组管理这个基础之上,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所以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一、供电企业班组管理概述 (一)班组与班组管理 班组是企业组织的最小单元,是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班组是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依托,企业管理的各项现场层次内容都要在班组予以落实。班组就像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只有人体的所有细胞全都健康,人的身体才有可能健康,才能充满了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具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班组,企业才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才能确保电力安全生产,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二)班组管理的内容 班组是一个集体,如何有效合理地把职工组织动员起来,除了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外,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班组应该成为企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班组组织管理。主要指班组长的选配、班组核心即班委会的组成以及科学合理的制度。班组制度管理,是指班组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班组规章制度,是班组在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二、供电企业班组管理现状分析 (一)供电企业班组管理的主要经验 1、培训是班组管理的有力抓手和推手 结合公司自行组织的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等或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类似活动,培养员工学习、钻研专业技能的能力,同时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全员参与学习、勇于学习。 2、实行班组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所有班组长必须通过竞争才能上岗。要以安全为中心,结合生产任务、文明生产、职工素质、班组等级管理等核心内容制定班组长的任期工作目标,加大对班组长任期内各项工作的民主监督。 (二)供电企业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班组面对的各种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业务流程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班组面对的各种关系。一方面,组织结构扁平化使班组面对的上下隶属层级关系减少、平等互动关系增多,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逐渐被弱化。班组在获得较大、较多授权的同时,自主性、独立性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联系网络化,大大扩展了班组的联系空间,延伸了班组的关系边界,使班组与其他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得到加强,班组能够突破内部的部门界限或边界,自由传播信息和交流知识,克服传统职能型组织(M型组织)的权力和等级层次障碍。 2、班组成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班组长不再是上情下达者和发号施令者,正逐渐向教练、顾问、推动者、支持者和服务者等角色转变。而强调以人为本的组织原则使员工在企业和班组中的地位上升,要求实行宽松式管理而不是等级制的管理。员工被赋予更多的权利、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行为空间,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对其素质、技能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供电企业班组管理的新特点、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演变,供电企业的班组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要求: 1、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常抓常新、不可有丝毫松懈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持续平稳发展。 2、切实减轻班组负担,提高班组管理的实效性。班组是企业的基本生产载体,电力企业班组的核心任务是安全、高效地开展生产经营、优质服务活动,企业应以此为主旨加强班组管理工作,并保持班组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高度统一。 三、供电企业班组管理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供电企业班组管理提升的重点 对供电企业来说,一个班组的日常管理纷繁复杂,"麻雀虽小,五脏全",所以要从人、财、物等方面全面管好班组,就要做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1、班组基础管理 供电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在公司的统一部署下,合理配置班组人力资源,健全班委会和班组五大员机制,以班组标准化作业为第一要务,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深化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培训管理等工作。 2、班组安全管理 贯彻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班组员工反违章机制,全员建立员工违章档案。开展班组安全日、安全性评价、事故隐患排查、反事故演习等主题活动,班组做到行为无差错、现场无违章,两票合格率100%,全员安规考试合格率100%,作业风险防范有措施,事故应急有预案。坚持开展班组健康、安全、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安全健康知识教育,加强对危险源、污染源的控制,使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增强,杜绝职业危害事故,人员责任事故。 3、班组素质管理 通过读书自学、岗位实训、技术比武、体能提升等活动,充实和更新员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提高班组员工技能素质,确保班组员工熟知设备管理、作业工艺和技术标准要求等,提高班组员工体能素质,确保班组员工达到体能测试标准要求。 (二)提高班组长管理技巧和水平 1、增强班组长责任心和事业心 以基层供电所(站)长为例,首先要增强供电所(站)长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注重从思想上引导,制度上约束。机制上考核供电所(站)长。要坚持干部使用标准,坚持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样选出来的干部才能管理好班组,才能管理出水平。 2、以人为本,坚持精神物质双激励 班组管理的强化需要有一以贯之的刺激和制约措施,给予物质利益和精神营养刺激。比如线损管理好,可以给予经济奖励,给员工发奖金。改善班组休息和工作环境,为班组增添电脑、书籍等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政策倾斜使职工感受到先进班组的自身价值和优越待遇。 3、提高执行力,做好必要的绩效考核 目前有的企业会议开得多,文件发得多,制定制度多,但工作效率低下,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缺乏执行力。因此,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一要提高员工有效执行意识,坚决做到执行没有借口。执行不讲困难讲方法,执行不讲缘由讲结果。二要加强考核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督促检查,如有的不上班、抄表随意,存在估抄漏抄等现象要以按制度来考核。 作者简介:陈薇,兰州供电局。 企业班组管理论文:浅谈企业班组管理和班组长的重要性 【摘要】班组长既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又是员工联系领导的纽带。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单位,班组只有保持着新鲜的血液,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被称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作为生产的直接领导,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班组建设和班组长的作用尤为重要。 【关键词】班组管理;班组长;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个企业都迎来了发展的大好前景,然而面对机遇的到来,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各个企业的班组则要发挥其关键的作用。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班组中进行,所以班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只有班组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会有旺盛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班组就像人体上的一个个细胞,只有人体的所有细胞全都健康,人的身体才有可能健康,才能充满了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班组长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生产的劳动者,所以班组长既应该是技术骨干,又应该是业务上的多面手。班组长作为班组的“掌门人”,是班组的中心,是班组发挥其功能的灵魂人物。因此,笔者对企业班组建设及班组长的重要性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进行班组建设 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中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我们要特别看重班组的建设过程。班组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组织建设。虽然班组是企业中最小的组织,但是它的组织结构还是一应俱全的。1.班组的成员设置。包括管理能力强且技术水平高的班组长,主要从事过程抽检和巡检工作的质量检验员,监管产品不良率、返工率及报废率的核算统计员,熟知设备的设备管理员,掌握收发材料的材料管理员,负责员工生活和纪律的生活卫生员。2.生产的六大要素。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信息。 (二)制度建设。无论组织的大小都需要相应的制度来制约。班组需要建立的制度有:班前会会议制度、交接班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月初计划中控制末总结制度、经济责任制度等。班组长是公司与生产员工的主要沟通桥梁。公司班组长的管理好坏,将直接影响公司产品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二、班组长的作用和职责 (一)班组长的作用。车间班组长处于“兵头将尾”的位置,是联系领导与员工的桥梁和纽带。他的作用使至关重要的。1.目标任务落实、组织实施。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建设与成员考核管理工作,负责具体任务的分解、实施,确保生产计划顺利完成。2.生产技能带头人。班组长不仅是车间生产的劳动者,也是生产一线的直接组织者。他时刻加强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锻炼,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能的人才,凭借自己全方位的素质和科学技术先进的手段组织班组生产。同时协助车间或职能管理部门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培训,组织本班组人员开展工艺管理活动,正确指导一线员工的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肃工艺纪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3.与上级组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班组长不只起到传达领导策略的作用,也是员工的代表,经常与员工沟通,关心员工,了解并及时向车间主任反映员工的心理波动,解决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把员工的建议、想法、需求及时反馈到领导那里。4.做好班组建设。通过激励创新,提高员工积极性、动能性,挖掘员工潜力全面开展多种培训,优化作业方法,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工艺改进力度等方法,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二)班组长的职责。车间班组长在生产中的职责就是要组织和领导全组员工充分发挥全班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技术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面了解和利用全方位信息,使班组生产安全地、有效地、均衡地进行,更好地完成上级制定的计划生产指标。详细地说,有四方面:1.做到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的准则。对于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班组长需要主动联系有关技术人员一起认真改进,协同车间对所在班组进行安全文明生产培训。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监督员工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防止工伤和重大事故发生。2.保证产品质量。市场的大小、企业的存亡都是决定于产品质量的好坏。车间班组长要领导员工依据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来抢占市场。3.提高生产效率。只有生产效率提高了,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下创造的利益才会增加。班组长要积极地挖掘员工们的生产潜力,不断地提高员工们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改良设备操作技术和生产管理流程,为生产质量更好的产品打下坚实的基础。4.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产品价格的多少,能够体现其竞争力的大小。物美价廉的产品才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因此,我们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和生命力,保障员工的前途和福利,就得在控制成本上下功夫。在这方面,班组长要首先确立节约成本的意识,领导员工们在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使用、节约人力成本上集思广益,争取降低生产成本,用最少的投入得到做大的收益。5.负责班组人员管理,做好班组人员日常考勤、人员信息、日常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组织好班前会、班后会、安全会,做好工艺、设备巡检记录、交接班记录、安全记录等。6.现场管理。负责现场6S管理,监督员工对设备的正常使用、清理、检查、保养工作,提前发现异常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三、班组长设置的标准 班组长作为班组的“掌门人”,担任这个职务需要符合其设置的标准,这样才能帮助企业跻身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之中。主要的设置标准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班组长是与员工接触最亲密的领导,是对员工影响最大的管理者,(下转第77页)(上接第70页)他的思想道德倍受关注。因此,想要胜任班组长这个职位就需要时刻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为班组成员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使得班组内部的政治氛围不断地积极向上。 (二)勤于学习,技能精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设备的不断更新,勤于学习、技能精湛是班组长必备的条件。想要成为班组长就需要紧跟着先进技术的脚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设备操作水平和技能掌握水平。这样才能成为班组成员的主心骨。 (三)坚持原则,以理服人。想要保证班组工作的正常进行,按制度办事是前提。作为班组长要公私分明、有赏有罚。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以理服人。 (四)善于沟通,以情感人。班组长要及时与班组员沟通,化解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组员,与大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五)推崇民主,平等待人。班组作为一个集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身为班组长不可以“一手遮天”。在班组内提倡民主,倾听来自组员的不同想法,平等看待每一个人,使班组内人员和平共处。 四、如何做好班组长 班组长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地位特殊、作用重要、责任重大。因此要无时不刻地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一)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班组长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其必须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地传达决策者的立场及策略,对员工依照制度管理,并且代表员工向上级及时反映基层的情况。这样,通过班组长的连接,企业才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明确领导对自己的要求。班组长作为下级员工,要能及时领会领导的各项指示、了解领导的做事风格与习惯。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领导及时地沟通,使领导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才能。这样,对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引导班组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很大的好处。 (三)明确下属对自己的期望。做为一个小领导,还是要注意自己管辖范围内员工对自己的期望,尽自己所能做一名好领导。最基本的要做到办事公道、体恤民情、思路清晰、指挥有序、严格管理、赏罚分明。达到下属的期望值,得到尊重,使班组内工作越来越好地进行。 五、班组长的管理、考核、培训 班组长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中是极其重要的,对班组长的管理、考核、培训便成为了企业中不可或缺的工作。 (一)对班组长的管理。班组长是企业的后备力量,需要企业规范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得管理的时候有所依据。制度要具体地说明担任班组长的设置条件、需要具备的素质、待遇的高低、奖罚的原则、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等有关方面。其次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班组长要在上级干部和管辖员工的监督下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企业可以设置举报箱和表扬箱来勉励班组长。最后要增加班组长的紧迫性。有工作能力的、业绩好的班组长可以继续担任。同时,不阻止其他优秀员工公平地竞争这个岗位。 (二)对班组长的考核。针对班组长的考核,首先要建立考核档案,使考核有条理进行。其次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使考核有明确的依据。最后要定期进行考核,并做好总结工作,这样的考核结果才能真正作为提拔、奖励的依据。 (三)针对班组长的培训。班组长每年需要一到两次的集中培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培训方的条件制定培训课程。其次在培训内容上要做足工作,设定循序渐进的版块。比如分为自我素质与能力的管理、团队建设与拓展的管理、现场实务与生产的管理、工作交流等一系列课程内容的设置。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进入壁垒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效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世界经济发展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战略。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资本需求和产业链的构建来看,它都应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补充甚至是重要推动力量。破除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壁垒,为其提供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未来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得以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和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性,需要完备的产业链的支撑,又需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相互配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需要国有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资本的支持,但单靠某项技术、某个产品或者环节并不能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展,其必须建立在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完成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之后还必须能够根据产品市场走向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尽量降低产品的成本,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联动良性循环发展。现实中,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政策操作的非灵活性和市场反应的迟缓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需要具有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性的中小企业作为补充。同时,很多创新产品和创新业务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在某些领域和项目,国有企业并不愿意或者也不具备条件或优势,而中小企业恰恰具备了国有企业没有的优势或者可以发展其不愿意发展的项目,从而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此外,中小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主体,其依托灵活的经营理念、敏锐的市场反应以及高效的激励机制,在技术创新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有数据显示,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均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在全国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园区中的比例超过了70%。2010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82.6%。这足以说明了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入壁垒因素分析 进入壁垒又称进入门槛,是指相比较刚进入市场的新企业(包括新设立的企业和由其他领域进入新产业领域的企业)而言,现有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是新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所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进入壁垒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欲进人企业本身无法支配的,由欲进入产业的技术、政策法规、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特点、市场容量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等决定;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现有企业为保护其在该产业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和垄断利润等有意识地采取相关行为以阻止其他企业进入的壁垒。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资本壁垒 资本壁垒主要是通过必要资本量来体现,即企业进入新产业需要投入的最低资本。不同产业因技术、生产和销售等特性不同对其必要资本量具有较大差异,而且必要资本量因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必要资本量越大,企业进入的难度就越大,资本壁垒要求也就越高。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由于对技术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其所需的必要资本量往往高于其他行业。以医药产业的新药研发环节为例,其不仅要在实验研究阶段和临床各研究阶段投入巨额费用,还必须按照GMP规定建造厂房,购买产品专利、机器设备和广告宣传,这些巨额投入是一般企业所无法承受的。需要注意的是,新的企业如果仅仅具备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要求的最低资本,其在发展中并不具有优势。考虑到要在该产业或领域中形成自己的优势,企业在筹措到必要资本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以预防和化解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以便与在位企业进行竞争,增强自身竞争能力。而这对于长期受制于资金不足且筹资渠道受限、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而言,就显得压力重重,资本壁垒就成为了其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障碍。 (二)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主要是指由于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对潜在进入企业进入该产业的制约或者限制。不难想象,如果新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其就会处于成本劣势;如果以较大规模进入,不但投资量大,而且还可能面临产品积压或市场价格下降的风险。规模经济壁垒的这一特性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在其所进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必须能够迅速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并具有巩固和扩张市场的能力,否则将会由于成本劣势,难以与国内外的同类产品企业进行有力竞争。问题在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专利技术、产业重要资源和销售渠道长期被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先进入的大型企业所掌控并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小企业要想在已经形成规模经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显得困难重重。 (三)制度性壁垒 制度性壁垒主要包括国家通过法律或者行政手段对某些产业或领域的进入企业的限制和地方政府实施的地方保护限制。其重点体现在军工、生物医药、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航空运输和航运等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如在医药行业,我国对医药生产企业实行GMP认证制度,未获得GMP证书认证的企业不得进入医药产业或强行退出该产业;在电动汽车领域,由于受传统汽车目录管理体制的限制,导致了一些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无法进入该领域(高世楫、张永伟,2012)。诚然,考虑到国家经济和民族产业的安全,某些产业由国有企业来开发、发展是应该的,但如果从资源的充分流动、配置最大化和市场的良性竞争来说,却是不应有的现象,由此给一些企业带来的阻碍和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 (四)技术壁垒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绩显著但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落后,核心、关键技术被大型企业所掌控是我国面临的客观现实。这也是具有技术优势的在位企业对潜在进入企业进行“挤压”或者限制的一个重要手段。相对而言,医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材料及化学制品产业技术壁垒较高。新进入企业要想形成更大的技术竞争能力,只有通过购买或者自己研发来实现。而这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或花费较长的时间,而且其所能购买的技术并非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技术,自己研发的技术也并非就一定能优于在位企业的技术。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大部分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技术模仿或者技术跟踪以维护其在该领域的相对优势,这实际上也只能是“暂时之计”而并非“长远之策”。很显然,在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要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与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进行公平竞争难度非常大, 三、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无法脱离中小企业独立发展,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受到多种壁垒因素的制约。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破除或者弱化壁垒因素的制约障碍,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让更多的资本、资源要素汇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资源要素利用最大化、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更加充分的良性竞争。 (一)中小企业要把握好进入战略新兴产业的时机 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进入壁垒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就没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能和优势,关键是如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壁垒因素的变化及企业技术、资本、规模等实际选择好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以减少进入壁垒的制约和实现最大的发展绩效。与其他产业相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经历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且在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一般而言,在幼稚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但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较大;在成长期和成熟期,进入壁垒较高,竞争较为激烈,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更为困难;在衰退期,市场需求下降,竞争程度减弱,企业盈利空间随之缩小。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特点可以看出,在产业生命周期前段,进入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和资本,而在产业中后期,则需要企业有更好的生产弹性和效率。实践证明,企业并不是越早进入市场越好,而是要在能够最快达到经济规模的时期进入相关行业。另外,企业是作为领军者进入还是以跟随者身份进入,需要考虑到行业发展环境、行业风险和自身优势等因素。当前,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个子行业分别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各个子行业的进入壁垒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科学分析企业的行业资源、抗风险能力、行业资金利润率、行业风险、市场准入门槛、最优经济规模和产业集聚状况等因素,并作出科学判断,选择好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机和领域。这是规避或减少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高竞争能力的根本出路。中小企业规模小、核心技术缺乏和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实力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处于不利地位。而市场竞争的多元化、激烈性和单个企业掌握资源的有限性也客观要求企业必须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竞争”转为“合作”。在市场竞争发展的形势和企业发展的双向驱动下,推进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参与竞争应该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考虑的方向。战略联盟的优势在于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分担风险、降低成本和获取核心技术。这不仅仅可以弥补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缺乏、产能规模小、抗风险能力的缺陷,而且还是未来时期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方式的重要转向。中小企业构建战略联盟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要选择好合适的合作伙伴。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劣互补、企业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企业专业化和核心领域的发展及企业社会责任道德程度作为选择合作伙伴的主要标准。二是维护好自身的竞争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中小企业要明确合作的内容和领域,不要过于依赖合作伙伴,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合作弹性,尽量降低因合作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加强对企业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防止核心技术流失。注意培育和壮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在战略联盟中的地位、话语权和主导权。三是要注意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的结合。战略联盟的构建既要注重产业链的形成,又要加强在横向上与竞争企业的合作,解决相互间的共性技术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获取核心技术,提高创新技术能力。只有同时兼顾纵向和横向的合作,才能促进中小企业尽快地实现资源的整合和竞争力的提升。四是建立完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共同分散风险和分享利益是战略联盟得以建立及扩大的基础,战略联盟合作企业之间必须明确相互之间的责任和利益的分配机制,建议成立专门的合作协调机构,机构成员由合作企业的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纠纷协调、风险监控和利益分配的监管。 (三)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第一,进一步放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入政策,并细化相关实施细则和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201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虽然从十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了政策支持,但其在支持的重点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上还相当“笼统”和“广泛”。就支持对象而言,更多的是就民营企业而言,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尚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小企业占据了民营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其需要支持的程度应该是最为强烈和紧迫的。此外,《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方式、监管制度和责任、激励机制是不完善甚至是缺失的,这就无形中弱化了对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功能,很可能会使其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建议进一步细化《实施意见》的实施细则,并完善相关的监管、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以保证政策得以落实到位。第二,完善政府职能,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一方面,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类别制度,让更多符合政府采购需要的中小企业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降低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另一方面,增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代表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规划的制定的话语权。《实施意见》只是原则性地提出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发展规划时要保障民营企业和相关协会代表参与,并要充分吸纳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但并没有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包括中小型民营企业)和相关协会代表在参会代表中的比例。这就给实际操作留下了空间,一旦上述代表比例过小,民营企业代表就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进而导致所制定的政策、规划可能会偏离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就难以得到体现。第三,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应在现有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已经从法律的战略层面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流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下阶段还将在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新型贷款抵押和担保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其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且部分中小型企业也很难从中受益。建议在上述基础上,增设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联合投资,并吸收民间资本参与。重点解决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和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二、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1.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同时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3.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4.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会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三、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1.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2.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 3.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同时可以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4.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四、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小企业是我国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中小企业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否稳定地发展,能否协调好联盟各成员的利益,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联盟所选择的联盟模型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障碍,选择正确的循环技术创新策略,实现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当前经济形势下沿海城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我国是中小企业的集中营,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实力而言,无论是分销渠道还是从产品到资金价格的定位都是不足的。从当前生存环境来看,中小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除了国内社会经济转型而致的企业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外,还需要解决国外经济衰退下市场压缩的问题。夹缝生存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摆脱这两种限制,其主要的发展策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本文主要对目前沿海城市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为中小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经济衰退;形势;沿海城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农村地区小康目标的实现也与中小企业息息相关,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资金,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都有赖于中小企业稳步平衡的发展。然而,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全球经济的衰退,引发了中小企业生存上的困境,客观上也给县域经济平稳的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蒙上一层阴影。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夹缝生存,就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从市场,技术以及政策上全盘考虑,优化生存环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综合来讲,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经济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外经融危机危机余震所致,大的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强,在经济不景气的初期可以采取应付款账期的延长,自有资金的调动以及转嫁成本的方式来化解风险,而中小企业的命运则主要是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而相对而言,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销售的模式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因此,其受影响程度更大[1]。从中国自身国情来看,限制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的原因在于成本的上升,细化的来讲,成本上升又与以下诸多因素相关:(一)劳动工资的上涨。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提高工资的呼声也愈演愈烈,其主要的外在表现是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而且涨幅维持在0.1-0.2左右,虽然共融危机会使得提高工资热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提高劳动工资步伐的暂缓,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以往设置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而且,相关的政策大部分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制定,如违法成本,社会保险费用成本,裁员经济补偿等[2]。(二)原料价格的波动。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产业链下游的商品零售商以及工业品制造商,动力,燃料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指数级飙升势必会给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虽然商品零售价以及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但是与整个生产成本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贷款融资受阻。在2008年,出于货币政策紧缩的需求,中小企业一方面面临资金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受阻,很容易发生资金缺边而出现的倒闭现象的发生。虽然金融危机后,国家对于企业贷款实行松动政策[3],但是出于贷款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款项贷给大型的项目或者企业。(四)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过于同化,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投入人力物力都比较少,而且中小企业大部分位于农村,技术人员的缺乏以及人员素质的普遍偏低成为中小企业人员结构的真实写照。而且,企业管理方面,大部分的决策采取家族决策的方式进行,势必会造成亲情的失落,经济的损失以及管理的漏洞,同时对于员工创造力以及积极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的分析,大部分的经营者可能将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其实不然,外部因素只是说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决不是关键因素,真正限制企业发展在于企业自身,而且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产品趋同现象严重。最终的外在表现是产品与个性化的消费元素的不和谐性,趋同性造成了生意难做,市场疲软局面的形成。因此,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差异化的策略[4],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性的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其具体的做法在于政策以及企业自身,政策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与各高校对口专业实行共建实体,技术转让的策略,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将产品以及技术传播出去。(一)在产品营销方面,主要有四种思路。第一,通过信息交互的形势,实现企业联盟的构建。第二,为了减少相应的市场风险,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采取共营销的合作模式,通过大企业的信用能力以及销售网使得企业形象,生产管理以及产品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三,网络营销的策略。网络营销会使得打通营销渠道投入资金大量减少,而且,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给网络营销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淘宝网就是目前运行比较好的网络营销平台。第四,关系营销策略。为了稳定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企业与顾客或者潜在的顾客之间最好存在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5]。(二)在企业管理方面,应该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明晰产权以及企业责任制度,按照企业内部制定的公司法来管理公司,这个过程需要相应的合同进行约束。为了避免企业出现决策随意或者盲目的状况,有必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企业经理人的引入,来规范企业运作。而针对中小企业处于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人员素质的影响,在企业内部则可以根据其产品特点举行企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核心理念相关的活动,使企业上下一条心。(三)政府需要作出的努力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同时将企业需要的各类商业信息渗透到网络,报刊以及电视的边边角角,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可以在企业信用有保证的条件下,对贷款的门槛进行适度的降低,如允许中小企业以有形资产或者土地的形式进行抵押,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要加大财税扶持的力度,做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扶持政策的公平。 结语:中小企业生产以及经营风险客观上不可避免,综合来讲,本文主要对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初步分析,从国内形势,国际形式以及企业自身三个角度论述了自己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通过对于影响企业各种因素的整合,归结出从产品自身开发,产品营销,企业管理以及政策方面,提出了中小企业稳步发展的策略,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当前经济形势下沿海城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我国是中小企业的集中营,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实力而言,无论是分销渠道还是从产品到资金价格的定位都是不足的。从当前生存环境来看,中小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除了国内社会经济转型而致的企业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外,还需要解决国外经济衰退下市场压缩的问题。夹缝生存的中小企业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摆脱这两种限制,其主要的发展策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本文主要对目前沿海城市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为中小企业健康稳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经济衰退;形势;沿海城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农村地区小康目标的实现也与中小企业息息相关,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资金,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都有赖于中小企业稳步平衡的发展。然而,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造成的全球经济的衰退,引发了中小企业生存上的困境,客观上也给县域经济平稳的发展以及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蒙上一层阴影。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夹缝生存,就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从市场,技术以及政策上全盘考虑,优化生存环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综合来讲,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经济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外经融危机危机余震所致,大的企业抵抗风险能力相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强,在经济不景气的初期可以采取应付款账期的延长,自有资金的调动以及转嫁成本的方式来化解风险,而中小企业的命运则主要是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而相对而言,沿海地区中小企业销售的模式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因此,其受影响程度更大[1]。从中国自身国情来看,限制中小企业发展主要的原因在于成本的上升,细化的来讲,成本上升又与以下诸多因素相关:(一)劳动工资的上涨。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关于提高工资的呼声也愈演愈烈,其主要的外在表现是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而且涨幅维持在0.1-0.2左右,虽然共融危机会使得提高工资热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提高劳动工资步伐的暂缓,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以往设置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而且,相关的政策大部分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制定,如违法成本,社会保险费用成本,裁员经济补偿等[2]。(二)原料价格的波动。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产业链下游的商品零售商以及工业品制造商,动力,燃料以及原材料价格的指数级飙升势必会给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困难,虽然商品零售价以及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但是与整个生产成本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贷款融资受阻。在2008年,出于货币政策紧缩的需求,中小企业一方面面临资金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受阻,很容易发生资金缺边而出现的倒闭现象的发生。虽然金融危机后,国家对于企业贷款实行松动政策[3],但是出于贷款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款项贷给大型的项目或者企业。(四)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过于同化,对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投入人力物力都比较少,而且中小企业大部分位于农村,技术人员的缺乏以及人员素质的普遍偏低成为中小企业人员结构的真实写照。而且,企业管理方面,大部分的决策采取家族决策的方式进行,势必会造成亲情的失落,经济的损失以及管理的漏洞,同时对于员工创造力以及积极性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通过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的分析,大部分的经营者可能将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其实不然,外部因素只是说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决不是关键因素,真正限制企业发展在于企业自身,而且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产品趋同现象严重。最终的外在表现是产品与个性化的消费元素的不和谐性,趋同性造成了生意难做,市场疲软局面的形成。因此,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差异化的策略[4],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性的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其具体的做法在于政策以及企业自身,政策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中小型企业与各高校对口专业实行共建实体,技术转让的策略,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将产品以及技术传播出去。(一)在产品营销方面,主要有四种思路。第一,通过信息交互的形势,实现企业联盟的构建。第二,为了减少相应的市场风险,中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采取共营销的合作模式,通过大企业的信用能力以及销售网使得企业形象,生产管理以及产品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三,网络营销的策略。网络营销会使得打通营销渠道投入资金大量减少,而且,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给网络营销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淘宝网就是目前运行比较好的网络营销平台。第四,关系营销策略。为了稳定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企业与顾客或者潜在的顾客之间最好存在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5]。(二)在企业管理方面,应该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明晰产权以及企业责任制度,按照企业内部制定的公司法来管理公司,这个过程需要相应的合同进行约束。为了避免企业出现决策随意或者盲目的状况,有必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企业经理人的引入,来规范企业运作。而针对中小企业处于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人员素质的影响,在企业内部则可以根据其产品特点举行企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核心理念相关的活动,使企业上下一条心。(三)政府需要作出的努力是审批制度的改革,同时将企业需要的各类商业信息渗透到网络,报刊以及电视的边边角角,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可以在企业信用有保证的条件下,对贷款的门槛进行适度的降低,如允许中小企业以有形资产或者土地的形式进行抵押,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要加大财税扶持的力度,做到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扶持政策的公平。 结语:中小企业生产以及经营风险客观上不可避免,综合来讲,本文主要对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初步分析,从国内形势,国际形式以及企业自身三个角度论述了自己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通过对于影响企业各种因素的整合,归结出从产品自身开发,产品营销,企业管理以及政策方面,提出了中小企业稳步发展的策略,为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关于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及现状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是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从小到大,迅速成长,数量增多,素质提高,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对提升全国经济的创新能力,配合大企业高效运作,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平衡,以及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366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是中小企业,创造了中国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GDP。上缴税收占50.2%,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左右。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 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目前中小企业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部分企业成为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很多中小企业努力向“专、能、特、新”方向发展,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在逐步提高。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加快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些数据表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工业经济受冲击最大,一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经过一年多的调整与努力,我国的中小企业一方面呈现出积极变化,一方面一些指标表明中小企业整体仍处于亚健康状态。2009年1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郑昕在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暨全国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会议上表示:“随着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并在国家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带动下,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而在2009年12月23日工信部的报告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健康指数为6.57(按照指标设计,满分10分,8分以上为健康,5分以下为不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数据还显示,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有36.9%的中小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方面下功夫,另有10%的中小企业采取了冬眠战术。说明大多数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充满信心,并采取了比较主动、积极的措施应对危机,降低经营风险。 总得来讲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可概括为“三大三小”:对外贸出口型企业影响大,对内向型企业影响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影响小;对无战略准备的企业影响大,对有准备的企业影响小。世界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体,然后波及到国有企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由于其资金、规模、影响力等资源的有限,在这场危机的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远远大于大型企业,以出口创汇企业为例,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进口需求大幅锐减,因此而破产和停工待产的中小企业数量惊人。痛定思痛,金融危机在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阵痛的同时,也促使一大批企业走上了调整战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革新之路。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表现出了更强的抗击风险的能力。品牌战略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重视,他们改变了只有大企业才做品牌的固有观念,开始逐步接受把创建名牌、保护名牌、拓展名牌当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战略思维。另外,广大中小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受阻的情况下开始把创新引入到本企业的战略思维中。无论是内向型企业还是外向型企业都要在危机中学会走创新之路,可以说创新是唯一出路,不创新将被彻底淹没在竞争惨烈的红海之中。而创新战略的内容也是丰富的,从产品的创新、营销模式渠道的创新到市场目标的创新都可以纳入企业的战略视角中来。 三、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尽管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确实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基本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外需依然不旺。中小企业要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寻求突围解围之路,把面临的严重困难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转变经营策略,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运营、科学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在逆境中发展和壮大自己。我国中小企业多以零散产业和新兴产业大为主,下面就该两种类型的中小企为例进行分析。 1.零散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零散型产业企业的集中度很低,没有任何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哪个企业能单独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特点决定了零散型产业多由中小型企业构成,且多存在于服务业、零售业、农产品等领域。零散型产业存在且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该类产业进入门槛低,这就方便了众多中小企业进入该领域,成为竞争的主导力量;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要求产品供应差异化、特色突出。由于需求的多样化及零散化,导致了产品的高度差别化,这样也有效的限制了企业的规模,使得效率不同的小企业能够得以生存发展;三该类产业中往往不存在规模经济或难以达到规模经济,比如一些产业中所需的固定资产投入较少,而专门的技能则是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或者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多样,要求从业者迅速反应,提供相适应的产品,而这正是大企业难以做到的。 零散型产业中的每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条件都有很大差异,广大的中小企业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战略选择。首先要克服零散,获得成本优势:零散产业内的各个企业特点就是无规模经济优势,若某一个企业能够克服零散劣势,将会得到较高的战略回报。比如走连锁经营或特许经营的道路、通过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将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等。第二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在一般性商品或服务中挖掘差异化的潜力不是很大的前提下,广大中小企业应更多的在销售环节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发力,如食品售出的加工、商品必要零配件的配送等,这样基本产品和服务中不能实现的价值便能得以实现,产品提高了附加值,同时差异化也明显提升。第三要走专门化道路:零散企业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为企业实施重点集中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比如说产品类型或产品细分的专门化,顾客类型专门化,地理区域的专门化等。 2.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分析 新兴产业是新形成的或重新形成的产业,新兴产业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消费者需求的更新或其他因素的变化。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在新兴产业中普遍存在,正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最大限度的与新兴产业产生的原因相契合。而从战略制定的角度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是没有游戏规则,而这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的风险又是机会的来源。 新兴产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产业发展的障碍,比如原材料、零部件、资金与其他资源的供给不足;市场面对新兴产业的困惑与观望态度;产业早期进入的障碍大、风险高等。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要想取得战略上的成功就必须在战略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处理好发展风险与机遇共存的关系,而这两者都源于新兴产业自身的不确定性。首先,中小企业要选择适当的进入时机与领域:企业应该充分的考虑客户与市场、产业发展、转换成本、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进入时机与领域。第二要正确判断产业机会与障碍的转换点: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原有的发展障碍和机会也会随之变化,如技术的进步、产业规模的扩大、新竞争者的进入都会转变原有的障碍与机会。尽早的挖掘这些变化可能给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战略机会,并做好应对激烈竞争的准备。第三要正确处理企业局部利益与产业整体利益的关系:产业的倡导与保护和企业自身利益的追求之间的平衡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产业的整体形象、信誉、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市场对产业的认知都与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息息相关。产业内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行业的协调与整个产业的发展,企业既要考虑自身的发展也必须兼顾产业的整体利益。 综上所述,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应该在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善于抓住机遇,并充分利用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使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析 [摘要]贵州省中小企业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活力的增强,而且为我省解决就业问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二五”期间,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外部经营条件的恶化以及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我省经济的发展,要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的问题,并能与我省煤化工和能源方面资源优势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十二五”期间摆正中小企业的位置。在战略上把握契机,顺应形势,走出贵州省中小企业的特色之路。基于这种考虑,着重研究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贵州省 中小企业 存在问题 十二五 一、贵州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简析 贵州的中小企业,是在大型企业与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的位置决定了它生存、发展的艰难。但贵州省具备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中央企业转型发展和向西部扩张加快,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和借助省外力量加速发展;贵州省基础条件改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内生动力增强,自身财力不断提升,丰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显现,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遵循经济成长规律加速发展。 目前贵州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由其自身存在的劣势决定的。在“十二五”期间,贵州的中小企业存在一些劣势: 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企业制度,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自身决策很难保证做到正确合理。大多数中小企业家只相信自己和家人,很少有敢聘请外人并把企业交给其经营。中小企业家在能力上的问题,使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将停止不前。就是过分相信了自己的能力,限制了外聘经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规模小、实力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贵州中小企业由于缺少资金,后继服务不能完善,导致在市场中很难立脚,受到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者和企业的信用较差,因此不易获得银行贷款,所以融资渠道少、成本高。 贵州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较少,导致人才缺乏。大多数是家族或熟人管理企业,企业的经营仅、管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投资者尤其是企业主手中,中小企业领导者大多文化层次不高,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专业能力,使企业的生存风险增大。再加上贵州比较落后,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小企业家也不愿花更高的薪金请好的管理人才,大部分职员的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这种现象是贵州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贵州的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企业主随时改变经营思路和管理体制,没有较为长远的规划,成为其不能继续成长的内在原因。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经营者抱着投机的经营理想,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这是成为制约贵州各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贵州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 贵州中小企业应该在管理制度上跟上一流企业的步伐。包括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市场营销制度等,随着公司的发展和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创新和修改,从而使现在的家族管理企业变得更加规范。 (I)中小企业应当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包括企业的信仰、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创新意识等。经营者要通过强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企业品牌等方面的建设来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优势,使企业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敬业精神。 (2)贵州中小企业需要增强信用观念,加强对信贷资金的利用。信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的根本,如果中小企业坚持诚信、履约守信,提高企业自身的资信度,靠企业良好的信用评级、真实的会计报表,是能赢得银行的信任和贷款支持的。 (3)贵州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改善经营模式,注重细分目标市场,依靠贵州环境资源确定优势产业及发展战略路径。要转变过去以推销为主要手段的营销模式,避免处于市场的低端。在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的同时,以“做大”、“做强”、“做精”为原则,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链,减少外界企业的影响和冲击。从而为贵州企业的发展寻找空间的同时,培养出一批能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流企业。 (4)贵州中小企业应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依靠贵州省特色农业,旅游优势资源,并牢牢掌握住白酒行业的定价权,电力、采掘、食品,特别是涉农产业和旅游行业上市公司尚属空白。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在形成竞争优势后,要顺势而行,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企业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形成核心竞争力。 (5)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贵州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专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拓展、财务管理、人才交流、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法律咨询、上市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和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的功能,使中小企业的劣势变为优势,其目的在于寻找到能提高贵州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方法,以及促进贵州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面临新经济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中小企业“走出去”,进一步改善贵州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性。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系,以战略的眼光规划“十二五”期间企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田江涛(1987- ),男,就读于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全面研究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之作 中小企业是我国西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在确保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缓解西部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方便群众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中小企业仍存在贷款难、成长性差,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产业结构失衡,发展环境亟待改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相关法律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西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章继刚博士的《中国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针对西部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战略,对于构建西部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西部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缩小与东部中小企业的差距,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按照“理论框架――运用机制――重点与难点――实际操作――对策措施”的研究范式作为研究思路,针对西部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中小企业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国际比较,提出了战略资本、中小企业集群战略、西部中小企业有效组织战略等观点,并根据西部实际情况,又提出发展西部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十点建议。本书从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人手,利用SWOT分析模型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西部中小企业的对策和建议。其中不少观点比较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针对西部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弱,管理难度大,人才匮乏,特别是面临金融环境、经营环境和发展软环境不良的挑战等问题,作者力图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作者指出,西部地区长时间形成的较差的信用环境影响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诚信,合同欺诈、金融诈骗、赖账拖欠、出口骗税、虚假注册,导致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究其原因,一是支持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优良程度还不够,在税收政策、人才支持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面,对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平等待遇。二是社会化、法治化的信用征信制度亟待建立。市场经济的法则是既要奖励讲信用者,也要惩罚失信者。当前应加快建立社会化、法治化信用征信制度,让市场经济真正成为法治经济。三是法律保护不够,导致不平等竞争。地方政府往往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大型企业轻中小企业的思想。社会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规模发展受到制约。四是贷款难已成为制约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商业银行对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重视不够,贷款过度向大企业、大客户集中;在营销上,存在“等政策到位,怕担风险,不积极营销”的思想,对中小企业贷款以存单、要求质押居多,而中小企业贷款往往缺乏抵押物。各地虽然陆续成立了担保公司,但担保体系尚未健全,担保公司的实力也很薄弱,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五是中小企业主目光短浅,素质低下,缺乏长远目标。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家族式管理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差距甚大。六是西部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及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不够,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机构和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国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是章继刚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几易其稿,反复修改而成的。在2005年1月,由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组织的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该论文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受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同行评议专家的一致肯定,认为“论文选题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改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需要,针对性强,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之后,作者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对论文又进行反复修改,使本书内容更加完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章继刚博士在工作和学习之余,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对我国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对西部部分中小企业给予无私的指导和帮助,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作者系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循环经济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中小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循环经济的实现,是决定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由于自身原因,中小企业向循环经济的转型面临很多困难,通过联合中小企业可以跨越这些障碍,逐步实现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联盟 1 引言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模式,即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且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们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 2 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2.1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 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 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 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 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 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 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 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4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企业成分里中小企业占量最多,因此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是我国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循环技术创新是巾小企业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关键,但中小企业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否稳定地发展,能否协调好联盟各成员的利益,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联盟所选择的联盟模型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障碍,选择正确的循环技术创新策略,实现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本文将社会心理学因素归属感引入到虚拟品牌社区的研究中,探讨其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机理,以期促使营销人员增强培养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的意识。 【关键词】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品牌忠诚 1.导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57亿人次,中小企业亦纷纷试水“网络营销”,其中虚拟品牌社区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以期借助虚拟品牌社区的优势来维系与消费者的关系。本文通过挖掘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归属感,将心理学因素纳入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研究中,以发现消费者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影响品牌忠诚。 2.虚拟品牌社区及归属感的概念 虚拟品牌社区是虚拟社区与品牌社区的一种结合体,其融合了两者的特征,本文将其定义为:由欣赏和爱好同一品牌的群体通过电子网络平台进行持续的社会性互动而形成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在这一网络空间中成员籍由分享对品牌产品的知识、感受并产生进一步的接触活动。同时本文借鉴社会心理学对归属感的描述,将社区归属感定义为社区内的成员在主观上对社区环境和社区人群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从而产生一种归属于该社区的心理情感。 3.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影响 (1)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的直接影响。Elen和Johnson(2000)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顾客归属感对顾客忠诚感有显著地直接影响[1]。Hemandes和Fresneda(2005)认为归属感形成之后,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而产生,都会对个体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即形成了顾客的归属感行为[2]。Hsiu-Fen Lin(2008)验证了虚拟社区归属感和成员忠诚度的关系,指出归属感对忠诚度具有正向影响作用[3]。杨伟文和刘新(2010)将社群归属感作为社群意识的一个方面,他们指出成员在社群的归属感正向影响品牌忠诚程度[4]。徐伟,江若尘和盛伟(2010)将顾客归属感的含义引入品牌社区,他们认为当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生深层次感情上或心理上的依恋,这种依恋又可看作该品牌是这种产品范围内的唯一选择时,便会产生品牌忠诚感[5]。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归属感对品牌忠诚存在正向影响。 (2)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的间接影响。Borgen(2001)在其研究品牌社区中指出,品牌社区成员对社区产生认同会促使成员对该品牌产生信任,进而影响承诺的产生;其还指出认同会显著地影响合作性组织中信任的产生[6]。Russel(2007)都指出在其他交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共享价值观与消费者承诺显著地成正相关关系,他们指出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时,通常更愿意与该企业保持长期关系[7]。另外,Fullerton(2003)研究表明消费者承诺是关系营销的一个关键变量,其指出当消费者承诺是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归属感时,它会对消费者忠诚产生正向的影响[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归属感的产生能显著影响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的产生,而品牌信任与品牌承诺对品牌忠诚的影响已被无数学者所证实,因此我们可以说,品牌信任与品牌承诺在归属感与品牌忠诚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本文构建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模型,一方面,虚拟品牌社区归属感对品牌忠诚存在直接地影响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品牌信任和品牌承诺对品牌忠诚产生影响。 4.结论 基于上述,我们得出归属感的形成能大大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承诺,继而促使品牌忠诚的形成,因此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归属感的重要性,增强该方面的营销力度来培养成员归属感。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对消费者的影响作用显著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更是捉摸不定,传统营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有效快捷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基于虚拟品牌社区的关系营销在应对消费者需求变化上是可取的,这是因为企业能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可以利用网络的浩瀚信息获取客户的个体特征与个性需求,能针对每个客户尽快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虚拟品牌社区的实时交互性使得消费者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品牌的意见和建议。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虚拟品牌社区,积极响应社区成员所提出的意见,促使社区成员不断与社区建立感情,从而培养消费者对虚拟品牌社区的归属感,继而获得忠诚消费者。具体来说,对于频繁参与社区互动的成员,企业应获取其感兴趣的产品信息,向其积极推送有价值的信息,尽可能第一时间解决其所提意见,将其转化为忠诚消费者;对于参与度不高的成员,应提高其参与社区互动的兴趣,可以适当进行物质激励,以期培养其对虚拟品牌社区的归属感。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企业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中小企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甘肃中小企业应当通过重点集中战略、生存互补战略、差异化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实现创新型可持续竞争与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SWOT分析;企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改善经济结构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在规模、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生存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大部分中小企业陷入了市场极度萎缩的困境之中。针对这一状况,中小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快发展,制定和实施好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甘肃省中小企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已成为拉动甘肃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量大、发展快 截至2008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已达8.85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完成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省GDP的32.3%;上缴税金86.6亿元,占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的18.4%。全省中小企业提供了7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承接了5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2009年,甘肃省中小企业在缓解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保持了较快发展,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发展到1 865户,较2008年新增57户;前11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454.7亿元,同比增长7.3%[2]。由以上数据可看出,甘肃省中小企业总量规模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 (二)分布面广、门类齐全 在工业40个大类中,甘肃省中小企业涉及了38个大类。分布面广、行业门类齐全。全省中小企业行业分布较广的同时又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食品、机械、冶金、轻工、电力、石化、建材和有色行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16.2%、13.83%、12.0%、9.95%,、9.84%、9.79%、8.24%和5.03%[3]。 (三)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 甘肃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特征非常显著,8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皮革、纺织、小煤窑、小化工、小冶金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近几年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不足10%。 (四)非公有制占据主体 2007年,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5%,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有8.1万家,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97.3%;拥有工业资产总额651.4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资产总额的56.7%;工业增加值338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的52.7%[4]。可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全省中小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已日益凸现出来。 二、甘肃省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别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本文即运用此方法对甘肃省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战略分析。 (一)优势分析 甘肃中小企业除了具有我国中小企业所普遍具有的经营机制灵活、生产管理成本低、新机制引入快、市场适应能力等优势外,还具有以下区域性特殊优势: 1.特殊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势。 据2005年甘肃省统计局调查,甘肃中小企业在轻工业中的所占比例为43.15%,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78.20%,在重工业所占比例为56.85%,其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占61.32%。可见,甘肃省地域辽阔,地理过渡性强,生态气候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所形成的蔬菜、果品、畜禽三大全省性主导型产业和马铃薯、中草药、草产业、制种、酿造原料、高原夏菜、肉牛、肉羊、奶产业、瘦肉型猪等十个区域性优势产业为甘肃中小企业的催生奠定了良好的资源产业基础。另外,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也为甘肃省中小企业提供了十分特殊的发展空间。 2.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全省农业人口1 7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 617万人的68.40%。农村劳动力1 09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500万人左右,呈现出存量多、增量大、价格低廉的显著特点。况且,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基本劳动技能培训和企业岗位培训,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增强,劳动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甘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储备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3. 产业优化升级的后发优势。 甘肃市场经济欠发达,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产品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不佳,极大地限制了其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和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甘肃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后发优势。据调查,目前全省中小企业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制造、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在全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并呈加快发展的良好趋势。 (二)劣势分析 与全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样,甘肃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产品层次低及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资本筹集运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普遍劣势,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区域性发展劣势: 1.整体发展滞后。 首先,甘肃省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复杂、干旱少雨、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再加经济欠发达、市场发育程度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和相对保守的思想意识,严重制约了甘肃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据统计,甘肃省每万人拥有中小企业34户,而北京是195户/万人,上海280户/万人,浙江500户/万人,全国平均83.3户/万人[5],甘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2。 2.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 据调查,甘肃省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中,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以高能耗的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且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制造业中。近1/3的中小企业分布在第三产业中,但以传统产业为主,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等占近一半的份额,而新兴的服务行业所占比例不足10%。这就充分说明甘肃省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甚合理。 3.规模小、能耗高。 2009年,甘肃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共有1 865户,占全省8.08万户中小企业的2.3% ,这表明甘肃中小工业企业总体水平还很低,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由表1可以看出2008甘肃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单位GDP电耗三项指标基本上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能耗较高所造成的。 4.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弱。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甘肃省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存在着“老、少、低”现象。“老”是指设备老、品种老、样式老;“少”是指名牌产品少、花色品种少、新特产品少;“低”是指产品质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 5.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寿命短、实力弱主要是缺乏专业人才,尤其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企业家。中小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因此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以至企业职工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2007年全省中小企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职工比例为5%,具有中专及技校毕业文化程度职工比例为10%,而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只有2.9%[1]。 6.信用不良、筹资能力差。 就甘肃省中小企业自身因素而言,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业务的条件;其次,企业经营者普遍信用观念淡薄,欠息、逃债、赖债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良,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意愿性不强;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困难,导致了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潜在的风险较高,也降低了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机会分析 1. 国家推出扩大内需政策的出台。 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措施。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必将给甘肃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其中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这一措施为中小企业成本降低、技术改造、产品创新预留了资金空间;二是政策鼓励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将促使甘肃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这一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中小企业长期稳定融资提供了政策保障。 2.新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即将实施。 2010年1月份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国家目前已制定新的政策,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2009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正式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关中”和“天水”两个地区为中心,培育西部新的增长极。根据《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除了“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外,还将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6]。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发展无疑对整个甘肃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甘肃产业优化调整和布局方面也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西部大开发推动下的甘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必将给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省内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 2009年6月4日通过了《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对甘肃省中小企业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对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全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为甘肃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目前全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已发展到661个,其中省级以上服务机构31个,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78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为4 5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130亿元[7] 的担保贷款。 (四)威胁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低,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但伴随金融危机而来的国际外部市场需求严重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及国内通胀预期下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国家银根收紧等不利因素,依然会对原本实力弱小的甘肃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带来的压力。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后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是继续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同时启动16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低碳经济之路。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提升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甘肃中小企业产业层次低,主要集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和能耗较高的第二产业之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政策的大力实施,必将使相当一部分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这将给甘肃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与压力。 3.出口转内销、同业间竞争加剧。 次贷危机使美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数量庞大的中国出口依赖型中小企业被迫“出口转内销”,挤占国内消费需求市场,这也使得本来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甘肃中小企业“内外受压”,同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导致行业平均利润下降,经济效益下滑,企业家信心指数下降。 四、加快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按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公司(总体)战略、竞争(经营)战略与职能(部门)战略一起构成了企业的战略体系。企业发展战略属于公司(总体)战略的一种类型。但对业务单一和组织结构不太复杂的中小企业,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是合二为一的,在此不再细分。对中小企业而言,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好企业发展战略,主动应对环境变化,敏锐抓住各种机会,成功化解各种风险,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获得不断的成长和发展。 (一) 集中战略 甘肃中小企业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等非常有限,不可能同时向多个领域扩张,所以必须要坚持集中化发展战略,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本企业最有优势的领域。例如,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中小企业可围绕三大全省性主导型产业和十个区域性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精深加工业的发展,集中将其做大做强,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二)生存互补战略 社会分工与协作为大企业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带来可能。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这种相互依赖关系被称为生存互补战略。甘肃省中小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可选择依托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吉利汽车等大型企业,走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路子,通过发展中小企业经济产业集聚区,加速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三)“找空白”战略 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中小企业应利用自身“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寻找那些大企业尚未或不愿插足的行业,这样中小企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又可扩大收益率。目前,甘肃省现代物流、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旅游、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新兴行业发展尚不充分,中小企业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收集信息,关注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发展,寻找市场空白,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四)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标新立异,形成全产业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价值,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降低行业竞争强度。差异化要求中小企业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以是实质性的创新开发,也可以是虚拟的创新,重要的是顾客能感觉到的创新。甘肃省中小企业要在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产品的质量、包装、营销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使其上档次、上水平,切实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与发展能力。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本文就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战略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指出中小企业要想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建立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战略 对策 中小企业,这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民营和私营企业,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他们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融资能力脆弱,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实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属于弱势地位。正确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各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中小企业是我国改革发展难点的突破口,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新世纪的发展要求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新竞争环境下,中小企业如何“扬长避短”,建立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企业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重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建立,如果中小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执行中出现失误,则必然会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受阻甚至将企业引致消亡,故此,企业发展战略的建立成为中小企业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一、中小企业在使用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空缺,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困难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普遍受限制,证券市场上的资金很难流向中小企业。其次,随着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步迈进,政府资金由于只能解决生存问题而难以继续对中小企业扶持。再次,金融信贷资金由于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强化等担保体系破败、新的信用担保体系未建起来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基本上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最后,由于政府对民间资金缺乏有效动员和筹集不力,加上中小企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差,难以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要。 2、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和规模都达不到要求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结构趋同、专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档次低、生产工艺落后、科技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等致命弱点,这使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运转。 3、企业制度陈旧,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不适应市场经济规范运作要求 首先,改制后的中小企业制度建设薄弱,人治代替法治,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残缺不全。其次,用人机制异化,领导上的家长制、职工构成的家族制、权力控制的血缘制日益严重。再次,管理手段原始化、简单化,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现代管理手段与营销方式还只停留在理论宣传上,与现代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相距甚远。 4、环境分析不到位,很难为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依据 环境分析存在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对企业发展中政策层面及行业层面存在的机会与威胁把握不到位,很难为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并且缺乏对竞争对手的连锁反应对自身影响的认识。 5、战略工具的使用不当,影响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制定其发展战略时,战略工具使用存在模式化、肤浅化的弊端。制定过程中,大多会采用相似性战略制定方法,参照行业内相关大企业制定战略中所使用的模板及工具,简单将自身要素载入有关模型,忽视战略模型的适用性,缺乏对相关模板及工具的整合与协调,使得依此模板制定出的战略缺乏可行性。 6、战略目标缺乏可行性,导致战略在具体执行中很难落地 由于中小企业在建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存在环境分析不力,建立方法生搬硬套,极易导致战略目标缺乏可行性。中小企业在制定战略远景与定位时,经常赶时髦的潮流,时而强调多元化,时而强调国际化;往往会强调战略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忽视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限制,导致目标过于宏大;由于战略目标制定时不切实际,缺乏相应的资源匹配、支撑体系、保障措施等,在具体执行中很难落地,难免流于空洞化、口号化的误区。 7、战略执行缺乏过程管理与考核约束,造成战略执行进展不快 由于认知上的缺位,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旦战略报告出炉,继而落地执行就简单地认为该战略建立项目即告结束。在具体时间中,由于内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化莫测,既定战略与环境发生不匹配的情形,往往会造成战略执行进展不快或很小,这样就必须采取纠正性措施进行战略调整,而这一点,往往会成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建立过程中的管理盲点。 8、在制定战略时忽略市场的深化细分,影响发展战略的顺利执行 很多中小企业在刚刚创建的时候,忽略市场的深化细分,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是哪一个群体,甚至喊出这样的口号:“要让我们的产品进入中国的十三亿家庭”。很明显的,这些企业并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化细分或者根本不懂什么叫市场深化细分。如果中小企业的市场细分工作做得不到位,会导致企业产品的相对质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的降低,这样影响企业产生较高的相对边际收益和较高的相对投资回报率。 二、中小企业走出战略困境的对策 只有企业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为,才能建成参天巨厦。如果只为了所谓的新装,而必将遭到世人的嘲笑,企业也会因不契合实际的目标,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被市场淘汰。面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他们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生存。对于中小企业来讲,生存就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哪怕对于一些已经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来讲,仍然是为了生存。因为相对于其他大型的企业来讲,仍然显得势单力薄。所以,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该围绕着生存,更好的生存来制定战略规划。 针对上述战略上的困境,中小企业在建立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围绕着生存,围绕深入、客观的环境分析,制定出基于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并通过高效执行,以超越竞争对手获得持续竞争力。 1、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要积极探索融资难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中心进行股权质押融资和权益融资,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等;二是捆绑发债,也称集合债,即把经营状况良好、成长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组合在一起,申请集合发债。三是中小企业还可以改进自己的经营管理,如改账户的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这样做既可以增大自己在银行心目中的分量,也可以降低财务成本。 2、把握市场,建立竞争情报预警机制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建立组织获取和反馈市场动态信息和情报的能力,通过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各要素的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及利用,根据中小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在对自身的内部优势和薄弱环节、外部威胁和市场机会进行系统化分析基础上制定的。在建立竞争情报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在分析竞争对手的过程中,要强化对竞争对手连锁反应的分析。 3、整合创新,战略工具“本土化” 中小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独特的战略思想,通过整合创新,将实现载体的本土化,将企业独特的战略思想结构化、逻辑化地表述出来,杜绝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就对行业成功案例与先进经验盲目套用这一重大操作误区。 4、资源保障,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 中小企业在制定目标时,要强调自身能运用已占有的资源和可能占有的资源,以适应企业组织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变化。要正确分析企业目前组织结构的优势与劣势,既要考虑战略的先进性,同时又要考虑中小企业自身战略实施的启动资源与能力,兼顾战略的可行性。 5、制度保障,建立、实施战略评估及考核机制 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战略评估与跟踪机制,评价业绩,监督竞争环境的变化,以进行适当的战略调整,从而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实现。通过建立和实施战略全过程的、动态的、持续的评估及考核机制,检视战略基础、度量企业绩效、调整发展战略,确保战略系统有效地运行。 6、提高员工的各种能力 要提高员工正确做事的能力,将企业战略执行下去,企业的老板们首先就要和员工频繁的沟通探讨企业的战略,不断地向员工灌输战略的深层次含义,做到让他们真正理解了企业的战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企业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然后就是积极地对员工进行及时的培训。 7、要注意市场的深化细分 中小企业只要看准机会,立即“挤”占,将这些空隙组成联合销售网,必定会超过那些大圆圈市场。中小企业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将能够保证它们寻找到市场上的各种空隙,“钻进去”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化细分,将中小企业的业务极其专业化,自然其竞争优势是相当强的。有效的市场细分可以提高产品的相对质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这样使得产品具有较低的相对成本和较高的相对价格,进一步产生较高的相对边际收益,而在相对销售额也较高的前提下,公司便拥有较高的相对投资回报率。中小企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在战略上,一定要注重市场的深化细分,明确目标消费者。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具有高度竞争优势,才可能成功。 8、要正确认识策略联盟的重要性 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透过策略联盟的战略逐步走向成功的,而且是从配角开始做起。再有就是我们企业在策略联盟上不仅要注意与自己处于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大企业的合作上,而且也要注意将自身并不精通的业务环节转包给其他企业以及技术合作上。因为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没有一家会在所有的业务环节上都精通,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为了保持和强化核心业务,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企业可以只保留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环节,其他在本企业资源有限的约束下无法做到最好的环节,可将之外包出去,这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来换取更高的价值。所以,中小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透过策略联盟来把它做深做透。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专业化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探究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投资过于分 散、追求多元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经营的好坏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微观问题,还是关系到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宏观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以制定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研究了专业化分工的重要意义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制定了我国中小企业具体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现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专业化 网络结构 产品内分工 一、引言 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既是一个微观问题,也是一个宏观问题。所谓微观是指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中小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从单个企业的立场来看这是一个微观问题;所谓宏观是指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来制定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某区域内所有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仅是中小企业本身的事情,还关系到该区域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说它是一个宏观问题。本文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模式的背景下,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 二、专业化分工理论 当今的经济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任何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所有的产品,必须要通过分工和合作,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其他产品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亚当・斯密观察到社会分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他发表《国富论》以后的两百年中,人类经济空前繁荣,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寿命延长,教育普及,这个过程伴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 不难发现,与历史时期主要以产品为基本对象的分工形态相比,当代分工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就是某个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后在空间上分布和展开到不同国家去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过去几十年间,这类以工序、区段为对象的国际分工现象,在计算机、家用电器、汽车、服装玩具、机械产品等诸多制造业部门获得了普遍发展。甚至过去传统认为是不可贸易的劳务产品,也出现程了度不等的具有工序分工性质的新型国际分工方式。 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用“产品内分工”来刻画这类新型国际分工现象。产品内分工是区分传统行业间和行业内分工的一种新型国际分工类型,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基本涵义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化地展开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产品内分工的分析框架不仅适用于国际间,同样适用于国内不同区域间或某一区域不同企业间的生产分享。这是因为利用比较优势对产品内分工创造利益的解释,实际上不仅仅局限于资本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对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占有差异使它们的资源充裕程度存在显著的不同;生产力的非均衡发展,各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也都会为分工在区域间发展创造条件。而对同一区域内的企业来说,由于地理优势、资金丰裕、市场占有、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差异,甚至政府支持等因素的存在,也会造成不同企业间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使本区域内的产品内分工成为可能。单就我国现状来说,存在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发育不完善、国际经济贸易壁垒较多等问题,使产品国际间分工面临着较高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对国内产品内分工的研究愈发重要,特别是同一区域内的生产分享,更加符合我国的生产力现实,值得大力提倡。而对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特定产品来说,进入分工领域的工序和环节多少,即经济整体产品内分工的深度,则是由分工的相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来决定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形成我国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世界性高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矛盾。 1、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建国后工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否定市场机制的计划体制环境中,加上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普遍存在“万事不求人”的观念,表现在产业结构中即为“大而全、小而全”,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2、中小企业之间趋同现象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现象严重。这种现象既表现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重复建设和重复投入,也表现为中小企业自身之间的重复建设。尤其是中小企业之间大量的竞争而非合作的关系使得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3、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组织关系松散,企业间协作困难。大企业难以从中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中小企业更是难以从大企业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益。 4、行业集中度差。同一区域内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行业,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族群。所谓产业地理集中或产业族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不能形成产业族群就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本是指导思想的问题,也就是体制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思想上受到严重的束缚。虽然已改革开放多年,但无法彻底转变观念,还是以大为美,一味追求多元化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生产上比较盲目,贪图眼前利益,忽略了持续性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四、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战略 1、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选择。加入WTO之后,从制度上讲我国企业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就我国企业而言,参加国际分工的制度门槛降低了。互联网的发展从技术上使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互联网解决了我国企业与世界经济的技术门槛。因此,加入WTO和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我们每个企业市场范围更大了。而我们的产业却要相应变小,只有变小才能更优,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这便是大与小的辩证法。 市场大了而我们的企业范围反而变小,这是由于以前我们的企业市场小,产品只供应某个区域的需求,产业少,缺乏规模效应,挣不到利润,必须要把产业做多。但现在市场范围扩大,做其中一个产业就可以产生规模效应,没有必要做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不能做多,因为做多就无法做精。在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实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 目前我们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多产业小规模,低市场占有率;一个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在此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应当选择后者,其基本思想即专业化思想。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分工的社会,在我们这个分工的社会里,是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专,构成整个社会的全。加入世贸组织和互联网的发展更需要专业化,分工更精细。 2、中小企业走专业化之路的重要意义。 (1)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一味贪大图多,结果造成专业化程度低下、效率低下。如果中小企业都进行专业化生产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而且大量中小企业可以有效合作,还可以完善区域的产业结构,充分提升区域的竞争能力。 (2)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若不进行专业化生产很难形成规模经济,使得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进行专业化生产可以使企业专注于自身的强项,发挥比较优势,很容易形成规模经济。 (3)可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本身竞争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比较弱,但是如果进行专业化生产则可以集中精力开发核心竞争力,发展成“专、精、特、新”型企业。也有可能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若在区域内形成企业间协作还可以联合开发和创新。 (4)若在区域内形成产业族群则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小而散”,同一区域内往往拥有多种产业,同一产业往往分散于各地,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聚集效应。如果中小企业不仅专业化生产而且形成产业族群,这对于企业本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在我国有些地方已经形成而且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优势,例如浙江的温州、台州等地。 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以上分析,依据分工的基本原理和专业化发展的优势可以制定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不同,专业化模式也多种多样。以青岛和温州为例,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使得青岛和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去甚远。青岛模式的特点是区域经济主要靠大企业支撑,如有海尔、海信等十大集团。十大集团对青岛经济的贡献占整个青岛经济的50%以上。相比之下,青岛的民营经济并不怎么发达,中小企业在青岛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小。而温州模式的特点是区域经济主要靠小企业支撑,温州有近10万家中小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对温州经济贡献率高达90%。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对温州很少有投资,温州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因此,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战略可以分为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以大企业为依托,自身发展专业化;另一种是以当地的专业化市场为基础进行发展。 对于第一种战略模式,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用。大企业的产品通常情况下包括的零部件和生产环节比较多。如果将其中的若干环节拆散,以合同(外包)的方式分给中小企业生产,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大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取得质优价廉的零部件,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如下图所示,中小企业所生产的零部件或环节不仅可以提供给就近的大企业,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目前正在流行的一种产业组织结构即网络结构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网络结构是一种只有很小的中心组织,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使得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只关心自己核心的部分,而对于其他部分的生产经营实行外包。它使管理当局对于新技术、时尚或者来自海外的低成本竞争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网络结构是中小企业的一个可行的选择,同时也可以为大型企业所采用。耐克公司、爱默森无线电设备公司等就是这样一些大型的企业。自己不拥有或只拥有少量的制造设备,只配备几百名员工,每年就可以销售几百万美元的产品,获得相当具有竞争力的收益。这些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创设一个关系的网络。他们与独立的设计者、制造商、销售商等联系,按照合同执行相应的职能。当然,这是以健全的法制和发达的交通、通讯等为基础的。 对于第二种战略模式,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种子模式,一种是所有的企业在区域内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另一种是以某个具体产品的价值链为依托实现单个企业的专业化。前者通过专业化生产逐渐打出知名度,最后该地区可以发展成为这种产业的全国甚至全球的集散地,例如河北辛集的皮革市场、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市场等等。后者的发展更为复杂一些,因为涉及到多个企业的合作关系,但其一旦形成就会大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例如浙江台州的摩托车生产。 五、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战略实现的对策和建议 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宏观和中长期发展方面,政府占有信息上的优势,这些信息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政府的发展规划,实质上也是提供一种前瞻性的信息。当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减少以后,信息服务应当成为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信息的收集、加工,形成顺畅的信息传递与互动渠道,形成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组成的严密有序、内外结合、协调配合的信息系统和应对机制,主动掌握有关国家的贸易政策及相关措施,组织专门人员研究对策,积极提高我国企业的应急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此外,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可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适当引导,但是不能直接干预企业行为。因此行业协会还要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充分认识行业协会在制定产品标准、开发共性技术、开拓国际市场、规范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给中小企业以正确的引导,逐渐使中小企业从主观上认识到专业化的重要性,推进集中战略的实现。 2、完善法制建设。在企业内部的产权交易关系向企业间的市场交易关系转变中涉及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法律问题。各企业之间是以一系列的契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出现违约等问题就会引起经济纠纷。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制作保障,很多企业会选择自己生产而不是外包。因此,健全的法制是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集中、环节集中和区域集中的坚实基础,必须要进行完善。 3、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仍处于附加值低、替代性高的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与生产规模上的优势占据市场,没有显著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因此,要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必须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努力发展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等位于价值链上游的产品,使目前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体系”向互补型的“水平分工”转变,并通过提升品牌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自主创新和提升品牌很难实现。因此可以利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多家中小企业实现联合创新,或者与大企业或科研机构联合进行创新和提升品牌,并采取利润分成的形式对创新成果进行分享。 4、加强人文凝聚力。专业化分工的形成并非是凭空产生的,经济组织的各种形式也并非出现于社会真空,而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植于文化、历史与制度之中。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非正式联系所产生的信任、凝聚力、互惠、忠诚等社会资本促使了专业化的产生。社会文化环境代表一定的民族特点,是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涵盖面很广,包括宗教、习惯、风俗、信仰、道德等,具有聚合、凝结的功能。区域中行为主体往往由于共同的地域和人口特征以及密切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成为具有共同心理及文化特征的结合体。同一个社会群体的人们在同一类型或模式的环境中得以教化、培养,从而因相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行为方式、归属感觉聚合起来,并形成一种向心的抗异力量。一个社会越是具有历史独特性,便越会独立于其他社会而演进,其经济组织的形式也就越特殊。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无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或许会影响它发展的命运,这也会随时间流逝而不断积累,可能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类型。 因此,在我国某些地区可以形成产业族群,而在其他地区也许根本无法形成,这在制定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时至关重要。对于凝聚力强的区域,只要政府作适当的引导和扶持就会形成高效率的产业地理集中;而对于凝聚力相对较弱的地区,除了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努力支持之外,更要加强文化的建设,逐渐形成较强的人文凝聚力,从而更顺利地实现专业化分工。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论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对策 摘要:创新意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当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对我国的经济复苏与结构调整无疑是立竿见影的。文章就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出发,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探讨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战略。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中小企业 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的大战略。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在数量上占企业的绝大多数,它们向国家缴纳的税收占国家税收收入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它们创造了更高比例的就业机会。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地市级以下市县,从农业部门和众多国有企业改制转换身份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尤其是刚刚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如果缺少了中小企业的复苏,整个国家经济的复苏也就无从谈起。 那么中小企业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呢?普哈拉德和哈默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企业获得与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出众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从此,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揭示企业发展战略成功的奥妙成为当今世界管理的最新潮流,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发展核心竞争力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普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能力”,从这个基本涵义出发,学术界把“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开发技术产品以及市场营销方面所具有的独特能力。它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互补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少具备以下一些特征,并与之相适应。 第一,延展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进人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也就是说,一项核心技术能力可使企业在多个产品上获得竞争优势。如摩托罗拉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信技术专长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使其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信市场上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BP机、双向移动无线装置、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 第二,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企业是否有出色的业绩或者稳定的优势,最终还要由企业的上帝――顾客来评判。其一切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要求,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用户价值。如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生产技术为大量电脑用户带来了快捷和稳定的超值享受,使得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并且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第三,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技术或知识产权。一般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竞争对手而言具有越高的进入壁垒,其核心竞争力结构中的智能化成分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可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如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在价格、口味和质量上不可同日而语,长期占有饮料的霸主地位。 第四,可变性。核心能力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并逐步趋于良性循环。核心竞争力的可变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到衰亡的生命周期。企业若想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就必须对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地进行维护、创新、发展和培育,否则,当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或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贬值,甚至丧失。 因此,企业要不断地学习和培育,维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述的特征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并不是有一个发明创造、拥有一项技术专利或一个优秀产品就能夺取市场、求得企业长久发展的,而是企业各要素整合的综合实力,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晶,这种综合实力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及企业的技术、质量、信用、信誉、形象、企业文化、人才等,无不囊括于核心竞争力之中。 二、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劳动生产水平低,赢利能力差,技术创新能力弱,国际化程度较低,没有形成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反映。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恶劣。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为了争夺市场,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价格战、质量战、服务战等此起彼伏,使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行业投资报酬率普遍呈下降趋势。同时,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正确把握和预测技术发展的走势和顾客的潜在需求变得更加困难,也使得企业在进入新领域时,对新领域行业知识的了解、专业技能的掌握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缺乏管理决策能力,家族式企业居多,管理层次较低。其次,缺乏企业创新的能力。面对日益加速的企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先天不足”,“模仿从众”现象比较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同时,从创新方式来看,由于利益驱动以及我国法律不健全,很多企业追求的并不是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是短期的经济利益,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缺乏可行的发展战略。企业实施多角化经营若没有核心竞争力作基础,盲目多元化经营,贸然涉足自己所不熟悉的新行业,只求广度不讲深度,就不能形成压倒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这样,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有效地发挥其溢出效应,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不但不能在新涉足的领域求得发展,而且很可能副业拖累主业,导致整个企业失败。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对策 培养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遵守以下几点战略步骤: 第一,规划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战略资产,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虽然是中小企业也要站在全球、一个区域的高度在研究市场成长趋势和内外部竞争环境的基础上,把握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行业的发展动向,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和自己占有资源优势的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是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竞争力是知识、技能、技术的集合体,带有明显技术的特征,因此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核心之核心,没有技术上的突破,高人一筹,所建立的核心能力也是价值有限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最终也将败下阵来。 第二,创造满足顾客需求的独特的企业价值链。从核心争力的价值元素和独特元素的角度,核心竞争力实质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某一两环节上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顾客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通过对顾客价值链施加影响,并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在为顾客创造价值时,企业应做到企业与顾客之间应达成“利益一致、利益共享”的共识。“利益一致、利益共享”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始终以顾客的利益为出发点,以顾客的需求、欲望为中心,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真正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利益共享的双赢模式。 第三,创建学习型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学习能力更加重要,比竞争者能够更快地学习的能力,很可能是未来企业能够依赖的惟一竞争优势。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企业。因此,学习型企业的建立,可以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是最终形成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具体措施:首先,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培训,可以通过培训、对外合作以及在创造性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术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其次,定期进行集体学习。集体学习就是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和经验的交流,它可以将员工个人知识能力与企业单个团队知识能力进行整合,将整个组织内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累积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形成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同时,集体学习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培养了企业内的默契。实践证明,学习型企业的建立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组织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知识和价值观的传递。只有那些持续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将知识技术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成功。 第四,倡导价值创新。正确认识规模化经营,加强企业制度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企业。对中小企业来说,要积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倡导价值创新。价值创新,就是要创造出新的满足用户需求的价值,其核心不是如何对付和战胜竞争者,而是着眼于价值的创新,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大量成功的企业案例表明,企业的成功与企业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情况是成功的中小企业常常能依靠富有创造性和活力的经营战略和策略,获取本行业的大部分增长的市场价值。因此,中小企业应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化经营,将企业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发现顾客潜在需求,进行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加大企业研发创新资金投入,创造“先动”优势,成为目标市场的首入者,进而获取超额的利益。优秀的企业不可缺少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企业制度,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通过企业制度建设,可以激励员工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制度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五,加强内部整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市场竞争优势基础上的使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对企业至关重要,是企业的生命线。品牌的影响力、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产品研发和营销方式的创新能力、是否拥有特殊稀缺资源、规模化优势等都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内容。加强企业内部整合是中小企业加强竞争力的基础手段,在现有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使企业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使生产规模在一定的资本结构和技术领域内得以扩大,从而不断增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结束语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下作出重大决策的基础,是指导企业长远发展的航标,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必须主动适应环境,明确战略发展方向,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价值创新为主线,加大创新活动投入,培养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只有抓住当前机遇,扎扎实实做好战略管理方方面面的基础性工作,才能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转强。 (作者单位: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科学系)
管理会计类论文:管理会计新思维助零售业的转型 全球化趋势加快使得我国的诸多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电商腾飞带来了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据报道,2015年我国零售业依然存在竞争过度的现象,整个行业盈利艰难。尽管如此,永辉超市仍然以惊人的增长业绩在零售行业中脱颖而出,发展迅速。通过对永辉超市运营过程中的诸多决策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充分利用管理会计思维,能够帮助管理者进行高效、准确的短期经营决策,合理进行企业预算,实现成本控制,最终提升核心竞争力。 “蓝海型战略管理会计” 永辉超市成立于2001年,于2010年上市并在此之后飞速发展。正是在这一阶段,永辉超市将重心转移,开始拓展“大卖场”,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永辉超市在成立之初,就注意到零售业市场中一个由于运输、储藏要求高而不被重视的领域———生鲜、农产品市场,开始着手实施“蓝海型战略管理会计”。当时我国的零售业中,生鲜市场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对于生鲜产品的选购、存储和贩售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产品的规定。永辉超市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市场空缺,在创办之初,“生鲜区”的经营面积就达到50%~70%,主要的消费群体集中在家庭主妇和上班族,生鲜类产品的品种包括海鲜、农副产品、餐桌食品等。由于零售业在生鲜产品销售上存在空缺,使得永辉超市得以快速回转利润,实现了生鲜产品12%的毛利率,而传统零售业在生鲜产品上的回报几乎从未突破过10%。“蓝海型战略管理会计”使永辉超市在零售业市场扎稳了脚跟,为永辉超市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短价值链结构下农超对接 从整个经营模式来看,永辉超市的纵向流程可以概括为:采购———物流———门店。正是由于特有的价值链形式,使之能够在采购和物流上采用本地化采购策略。对于农产品、生鲜产品而言,新鲜是永辉超市吸引消费者的最大优势。它借助短价值链结构压缩中间环节,实现农超对接战略,产品直接从农户手中获取。如今,永辉超市已经开始自己建设生产基地,以保证生鲜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实现了采购和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为后期的产品销售打下了基础。 预算管理实现采购销售一体化 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发展必须有合理的预算做保障,对零售行业而言,预算控制更加重要。永辉超市在生鲜、农产品采购过程中,保证了与农户的长期合作,在此基础上对采购数量进行相应调整,顺应市场变化,保证生鲜和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永辉超市很早便意识到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设立了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通过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和掌握,建立科学、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了内部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成本控制为永辉超市发展打开新天地 对于永辉超市的“大卖场”经营来说,生鲜农产品市场的最大障碍在于毛利率很低,想要在零售业中得以发展并取得利润,成本控制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永辉超市的成本控制主要有两个举措:首先是门店方面,永辉超市的扩展基本比较稳定,每年在全国各地都会有一定数量的门店开业,但为了控制成本,所有的门店几乎全部采用租赁的方式,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公司的成本控制策略进行。其次,永辉超市借助自建生产基地,实现了产品采购的最优化,解决了生鲜、农产品行业最大的两个问题,即质量安全和成本低廉。通过高效的成本控制战略,永辉超市打破了传统零售业的毛利壁垒,创造了12%毛利率的销售神话。成本的有效控制无疑为永辉超市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机会,对其后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门店营业的高效和低损耗也是永辉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的一个特点。 “O2O”模式为发展插上翅膀 2015年12月8日,京东到家与永辉超市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生鲜到家”的业务对接启动仪式,宣告双方的业务合作落地。“O2O”模式的出现对我国市场中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影响,传统零售业的经营模式也在逐步变化。永辉超市最先发现了“O2O”模式对零售行业的影响并作出改变,在与京东的合作中,首次上线的产品主要包括生鲜和超市商品,周边的居民可以享受3公里范围内2小时送达的便捷服务。管理会计强调对市场环境的把控,而永辉超市通过对“O2O”平台的掌握,与京东合作,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优势。借助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结合直采直营模式,在充分保证生鲜产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消费者健康、高质的优价商品。可以说,永辉超市拓展生鲜、农产品“O2O”市场,引发了传统零售业的又一次变革。 管理会计类论文: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实践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方向;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管理会计建设,是顺应国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含义 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并向内部管理提供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的预测与决测、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同点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属于会计范畴,都起源于企业生产管理;目标相同,不管是向内部或外部提供会计信息,都是为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能力为目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区别。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过程中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的预测与决策、规划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确保资源有效利用,提升供给公共产品及服务的能力;财务管理则是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收支执行为主线,确保各种形态资产的安全完整。具体有以下几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同: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仅限于内部管理人员,是保密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相对公开的,包括内外部的利益相关方都可获悉。会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财务会计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主体不同:管理会计为了能提供便于管理用的信息,会计主体可以是多层次的(如可以是一个责任单元或责任中心);财务会计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并反映其资产负债的财务状况、收支信息等。会计事项的处理规则不同:管理会计不局限于会计规则、可以不受规则限制;财务会计则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计量单位不同:管理会计可用非货币单位计量(如实物单位等);财务会计则以货币计量为主。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准备条件 修改的国家会计法规增加对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条文规定,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转型并同时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外部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并消耗财政预算资金,依据《会计法》的规定用财务会计的方法核算、反映预算资金消耗的来龙去脉并形成会计信息,依据《审计法》、《预算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等国家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评价。财务会计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也需要有相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是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内部管理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合法、合规及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可为管理会计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真实、客观的非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有的来源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来源于职能活动非财务信息。建立完善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需要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办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财务会计支持条件。管理会计所使用的基本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有的是财务状况等信息的直接使用,有的是对财务状况等信息的调整与加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必须服务并服从于管理会计提取信息的需要。划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成本项目并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基础条件。根据经政府批准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即“三定规定”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依据职能划分活动项目并确定责任单元。在责任单元内依据职能活动划分成本项目、确定成本归集方法。按照成本项目费用与职能活动任务大小的变化关系,确定成本项目的类别与性能。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的环节与技术方法 管理会计事前预测与决测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开展的特点、环境影响、历史成本及先进成本等因素,确定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目标成本,采用移动平均法、时间函数法等方法可预测开展常规职能活动的成本。采用因素分析法、增长趋势预测法可预测事业收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根据专业咨询机构对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咨询成果,确定专项公共服务产品的目标成本,采用方案比选的方法进行专项职能活动决策。管理会计事中规划与控制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职能应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决定了其本身应开展的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其开展职能活动的预算资金供给规划是按照常规职能活动的预测成本、专项 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预测成本及预测事业收入计算确定,其预算资金供给形式有财政预算拨款及社会融资两种。采用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预算管理控制制度及责任中心控制制度等方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常规职能活动及专项职能活动的成本控制进行事中分析并发现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及时改进、弥补职能活动成本控制缺陷,最终达到优化、节约职能活动成本的目的。管理会计事后分析与评价环节及技术方法。行政事业单位职能活动消耗财政预算资金,其产出和成果就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产出和成果与财政预算资金消耗之间的关系,确定产出成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及公平性,并评价其产出成果是否符合绩效管理目标。用产出指标(如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和成本指标等)考察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数量与品质。用效益指标(如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及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标等)考察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给社会及社会公众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用绩效评价标准(如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支出定额标准及资产配置标准等)来考察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完成程度。 管理会计类论文:管理会计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开启财务新时代 低增长率、低利润率已经成为我国多数企业发展的新常态,精细管理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IT技术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两大驱动力。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与此同时,全球两大会计师组织ima与AICPA于10月22日联合了《全球管理会计原则》,这彰显了管理会计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作为精细化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在企业互联网时代将有哪些趋势和变化?结合浪潮多年的信息化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从精细到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为管理会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管理会计是精细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这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并不会被互联网企业所取代,而是互联网化,企业管理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同样还是人财物、产供销的管理,但管理的理念、模式、工具和方法却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如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云采购、云招聘、电子商务、云制造、员工差旅及费用管理云服务等等。互联网时代对精细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随着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和外部之间的互联互通,精细管理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企业互联网化加速了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并在融合过程中强化了内部控制和流动性管理。基于责任中心会计,集聚企业内部的“小数据”与互联网“大数据”,内部管理报告的内涵将进一步丰富,管理会计的价值最大化成为可能。 二、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新热点 基于云服务和大数据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价值创造型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流动性管理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管理、支撑绩效评价的责任中心会计、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本会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报告和决策分析等,构成了企业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的应用热点。 1.云计算推动管控型财务向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变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催生了新的管理工具和业务模式,传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比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云)将促进财务体系的再设计,推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离,为财务职能转型提供数据基础、管理基础和组织基础;集团电子采购系统(云采购)使采购活动由分散管理转变为集中式管理,通过在采购中心设立管理会计岗位,财务人员参与采购业务活动变得容易,对采购价格、供应商的信用和帐期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使财务参与业务和管控的范围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这就是云计算的力量,是互联网的力量。 2.互联网推动基于全价值链的流动性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线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流动性管理比增长和利润更重要。传统的资金管理重在集中结算,重点是集团企业内部的资金池管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流动性管理从集团内部扩展到“供应商、客户”上下游产业链,实时监控包括应收/应付、库存、现金在内的全价值链的营运资金,加强对资金周转周期的管理和优化,实现准确的资金预测、及时的资金预警和科学合理的资金决策,确保企业有能力应付已知的债务和未知的需求。 此外,在管理会计的应用方面,目前业界的关注点主要在经营活动,追求的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未来,管理会计的作用将逐步扩大到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追求净现值的最大化和平均融资成本最小化。管理会计的功能就是要在经营决策、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中充分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 3.大数据时代社交化招聘增强“人岗匹配度”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转型的方向,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的占比巨大,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人员素质高、流动性大,由此带来的沉淀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企业普遍关注的重点。此外,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人事和薪资的后端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本理念将管理的重心移至招聘环节,将个性化人才的招聘视为一个一个的“战略采购”,日益兴起的社交化招聘为精准招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工具,但个性化招聘的“一人一议”又给精准招聘带来新的挑战,如人才价格的确定等。借助互联网的云招聘模式,不仅人才价格行情数据能够为精准招聘提供对标参考,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个人的生活轨迹、社交言行等网络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准确识别兴趣、性格及能力状况,帮助企业迅速找到适合岗位的员工,增强“人岗匹配度”。 三、管理会计提升数据价值,大数据为对标管理和内部报告提供支撑 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做好企业前景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以全面预算为例,过去,因为记录、存储和分析工具的限制,企业全面预算大都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数据和历史数据,甚至企业内部数据也碎片化,无法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全面预算也就容易变成每年一次、集团上下的博弈过程。基于杜邦模型的内部管理报告、财务部门做的费用结构分析、计算的各种比率、设置的定额库等等,计算起来容易,但因缺少责任会计的支撑,缺少内外、行业和区域对比的相关数据,难以评估其合理性。未来,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用数据说话,从“三次博弈”到“多次博弈”的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成为可能。 互联网的本质之一就是管理“去中心化”,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倒金字塔式转变,中央集权变阵为现代化的小单位 作战部队,以客户为中心的自主决策成为主流。这就要求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价值,并能够分角色提供,支撑全员决策和实时决策。 在企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要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进行管理创新,用管理会计做好精细化文章,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作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创新互联网应用,推动企业内外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重构企业智慧。 四、管理会计需要信息化支撑,其发展为本土ERP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ERP/企业管理软件为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平台支撑,而管理会计的发展又为本土ERP/管理软件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本土ERP软件与国外先进的管理软件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在于系统所蕴含的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工具方法以及最佳实践和模型库,此次《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信息化列入“4+1”的管理会计体系,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这为本土ERP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为本土管理软件厂商全面追赶和超越国际厂商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管理会计的春天已经来临,但推广应用仍任重道远。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推进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和步骤有所不同,但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撑、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内部组织的协同运作和企业文化的强烈认同。 管理会计类论文:谈管理会计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管理会计在我国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应用,但并未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系统,从应用效果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本文就我国目前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与大家作个简单的探讨。 一、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科学本身的局限性 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该学科能否独立成科并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学科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产生的系统性的理论应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对实践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目前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管理科学他缺乏规范化的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明,以泰罗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不完整,及其本身的局限性严重影响着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 2.管理与会计的结合存在脱节问题 管理会计并不是管理与会计的简单结合,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管理与会计的结合还涉及到会计环境的问题: (1)企业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向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并协助当局进行正确的决策。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只知道经营,不懂得管理,不会分析理解会计资料,就不可能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难以普遍应用,。此外“长官意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实践也说明一个组织的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管理会计发展的前途。 (2)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会计价值观及其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懂得现代管理科学、数学、统筹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当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等这些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但是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还比较低,突出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再加上管理会计本身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就更高,这些因素均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3)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法律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出台颁布了许多经济方面的法律,如《公司法》、《反不 ,!合同法》等,来规范我国的市场行为,但总体上我国的法律体系,尤其是经济法律还不健全,这些法治的不够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再加上执法上的不规范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证。 3.大量数学概念的运用增加了其复杂性 由于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企业经济活动“量”的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管理会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都无不用到数学的概念、方法。而且从管理会计的发展史来看,管理会计越发展,所运用的数学概念就越来越深,但事实上,大量数学概念的使用,不仅削弱了管理会计的可理解性,而且更增加了其复杂性和模糊性。 二、管理会计应用的对策 管理会计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容置疑的,本人认为主要应该解决如下问题。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推广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现阶段,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很薄弱,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仍局限于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而中国的国情西方国家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使得被全盘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1)中国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我国的管理会计应定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密切结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运用这一水平上。 (2)中国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人们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教科书,但教科书的内容体系能否尽可能地规范化,则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推广和普及应用的程度。同时由于当今世界正处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时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储存、输出等也愈来愈依靠计算机来完成,而编制管理会计通用软件又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管理会计的规范化。 (3)认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规律性。中国式管理会计体系应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特别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使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 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企业政企不分,责权不明,造成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使得管理会计的许多方法显得毫无意义。 3.培养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 与会计人员相比,企业主要领导者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培养可能更重要。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企业领导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他们将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的作用,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恐怕也难以发挥作用。要增强企业主要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今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它有关方面组织企业领导者培训时应该适当加强管理会计的内容,企业领导具有了一定的管理会计知识,他们就会自然地考虑到会计人员在预测、计划等方面的作用。(2)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甚至于以一种行政手段促进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 5.企业文化有利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应用 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企业文化,构建我国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职工的群体价值观,塑造企业精神。(2)给职工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发职工的主人翁精神。(3)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融合东西方管理经验。 管理会计类论文:知识经济与战略管理会计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按照经合组织于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建立在知识创新和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之上的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科技高速发展,企业国际化趋势加快,全球竞争愈趋白热化。传统的管理体制在这种新形势下,逐渐显得滞后。由此引发出一场管理上的变革——战略管理。这种管理上的变革导致在会计上,尤其是管理会计上的不适应,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一、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管理会计提供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日趋下降。当今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程序和期间所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对于经理人员的计划和控制决策,为时过晚,过分笼统,还歪曲事实。管理会计着重于收集财务交易系统的信息,公司管理当局所使用的许多信息最初是为财务报告目的而收取并汇集的;多数成本系统主要为部门和企业按月编制损益表,而任何一期的会计报告在下一期中间才能呈报。这些信息的滞后对管理者的决策已毫无用处。传统管理会计长期以来一直假定企业为一个简单化的主体,于是在成本分配、投资决策时所用的方法比较主观,往往以众多的假定为前提来分析现实企业的运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与企业的实际数值之间的离差越来越大。信息的失真使得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松劲,进而使得企业管理的各项决策严重受阻。 其次,不能适应新制造环境的变化。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没有与现实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时适量生产、存货控制以及电脑控制系统和灵活生产制度等同步发展。它不能适应高新技术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产品开发寿命周期短的、小批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公司的需要。现代产品的一个趋势就是很快的过时性。许多产品的寿命周期几年,有些仅为一年或更短。许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不是靠产品的低成本生产,而是靠产品更新。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推出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低成本并不是很重要的,而传统的业绩评价始终以成本为中心。在新制造环境中,标准成本的作用值得怀疑。对于短期成本控制,直接人工成本在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上属于固定成本,对直接人工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没有多大意义。大多数制造费用与短期的业务量变动不具有相关性,所以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并不能为短期成本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再次,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陕隘,易使管理人员的行为短期化。传统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一般只局限于大量生产以及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趋于稳定的、成熟的老产品,很少研究新产品的设计问题。实际上企业要创造一个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产品设计是关键。另外,它注重财务会计所提供的数据,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通过控制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这会造成管理决策上的短期性:只注重短期的成本降低,而未能从长远的、持续地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 二、知识经济对传统管理会计的挑战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得整个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来临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科技知识的不断创新,导致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给产品设计、开发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决定了企业产品风险管理的重心应超前提到设计阶段,而不是经营阶段。相应地,成本管理的重心也由成本控制转向成本计划,从而成本估计和预测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 此外,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办公的日益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传统的“垂直型”管理的链条。从而,中层管理人员的数目减少,最高决策层可直接与最基层管理人员相联系。这无疑加大了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和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责任。因此,重塑对基层管理人员实行有效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减少风险,要求在责任会计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是人力的素质和技能。然而,传统管理会计特别重视管理客体——物质资源的计价和管理,很少讨论管理主体因素——人力资源的计价和管理。目前虽有一些学者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但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居多,能实际应用者很少。一个企业的组织管理,不外乎财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有效运用。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这几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的成败关键在人。而传统管理会计忽略对人的研究,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管理学家梅亚曾强调:“能够成功的企业必定是那些有效运用企业人力资源以创造最佳工作机会的企业”。可见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决不能脱离对人的计量与管理。 即将到来的21世纪,知识经济将在国际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成功的企业管理战略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针对竞争进行战略调整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如果管理 会计报告中包括市场占有额等非财务信息,就会提高管理会计的相关性。此外,超出会计主体范围本身,联系竞争者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与外部竞争者的比较来研究本企业销售额、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相对变化,对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更有意义。但是,传统管理会计未能提供和解释这些有用信息。 三、面对知识经济的战略管理会计 近20年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日益受到瞩目。但是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内向性的管理会计,却仍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制度作为分析的基础,并没有特别注意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支持战略管理。波特曾批评传统会计系统对价值链分析没有帮助。直到80年代后期,在英、美、日等国学者的大力倡导下,管理会计才开始与战略相结合,形成了以战略为重点的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发展史上的这一飞跃,必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最早是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在“战略管理会计”一文中提出来的。在该文中,他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用于构建与监督企业战略的有关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会计数据的提供与分析。”从此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名称,但对其定义却未达成统一的共识。Wilson等人在《战略管理会计》一书中,更加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战略问题和所关注重点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换句话说,战略管理会计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运用“竞争者会计”、“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以及“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提供有关企业产品劳务市场、竞争者成本资源与成本结构等财务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以便监视各个期间企业及竞争者的战略。它能够从战略高度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是非、得失与功过等,从而力求高屋建瓴地确立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战略优势地位。 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更能经受住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外向性特性。增强对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战略管理会计关注外部环境,收集其主要竞争者过去和将来的战略经营方针;市场占有率如何;最近的变化情况;竞争者产品如何定价,趋向如何;他们采用什么销售方式,投入费用水平怎样等信息,并加以分析、预测和估计竞争者的各方面经营状况,从而帮助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出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在应用其它管理会计方法时,如量本利分析,也应结合竞争对手进行。总之,就是要评价企业外部环境,确定形成时机和产生恶化环境的战略因素;评价内部环境,确定战略优势与薄弱环节,提供企业实力的有关资料。 (二)注重企业长期战略中的成本战略研究。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全方位监督的过程。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作业影响动因,动因影响成本。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企业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存货搬运次数;另一类是与企业战略有关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经营多元化、全面质量管理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于作业成本动因而言,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更大。因此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避免企业日后经营中可能出现的大量成本浪费问题。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采取适度的投资规模、市场调研、合理的研究开发策略等途径来降低战略成本。另外,目前西方企业的成本战略有着强烈的市场导向性。在英国,有63%的管理会计师在新产品基础设计阶段,根据竞争对手的产品来预估产品的每一部分,在现有工艺基础上,将这些累加起来,以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成本战略。 (三)具有全面性特性。战略管理会计研究的范围更加开阔,从而提供了更及时、更广泛、更有效的信息。它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同时,它既着眼于现有的活动,即经营范围的活动,还放眼于各种可能的活动,如扩大经营范围的前景分析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由于视野开阔,则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另一方面,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使得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基础。 实践证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仅仅依靠“内向型管理会计”已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因而需要审时度势,使管理会计站在战略的高度,面对全球以取得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来分析和探讨有关问题。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战略管理会计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需作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其能形成一种有效机制,借以帮助企业领导者进一步改进战略决策,提供更重要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为面向剧烈市场竞争的企业出奇制胜、兴旺发达提供更有力地信息支持。 管理会计类论文:从价值角度看待管理会计的信息化 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应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化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系统是对企业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处理。一些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产生影响,因此,管理会计也要从价值角度对其影响程度进行管理和处理。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由六个子系统所构成,其分别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全面预算系统、标准成本系统、存货控制系统与业绩评价系统。而在六大子系统中,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是最为重要的。本文主要就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内涵及开发应用要点进行介绍分析。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内涵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提供的模型为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控制论、模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对会计信息和企业其他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主要从价值和风险以及战略等角度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价值管理中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进行决策辅助支持的人机交互系统。 从不同的视角,会计信息系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软件的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系统和专用系统;从会计信息系统中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可分为单机系统和网络系统;从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应用的深入程度,可分为面向财务部门级的会计核算系统、面向企业级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全面应用系统和面向企业集团级的综合应用系统。 从财务软件本身的功能角度,将会计信息系统分为三类(即三个层次模式),会计数据处理系统(ADPS),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MIS)和会计决策支持系统(ADSS)。这三个层次系统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上一层次的系统是以下一层次的系统为基础,通过发展新的技术和扩充新的功能而形成。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与开发 数据库环境下的会计决策是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应用,其主要通过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这四项技术,实现会计决策的智能化。使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如关于决策问题的描述性知识,决策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求解问题的推理性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帮助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的辅助决策系统。其既能处理定量问题,又能处理定性问题。 在企业中,开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利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工具开发专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这种方法是从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工具出发,直接开发某一专用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它要求开发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知识和编程经验,同时又要熟知会计领域中的管理问题的细节。 这种方法开发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本身缺乏可调整性,系统一旦开发完毕就很难再做重大的修改,往往刚开发成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不久就有可能过时,这一点与会计决策支持的要求严重不适应。 其二,利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开发专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这种方法是由计算机技术人员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基本工具开发出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然后由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构造者用生成器再构建各种会计专用的决策支持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基本上具有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特征,由它生成的专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从而能够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要求。开发和利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将为开发专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提供一个平台,利用它开发专用决策支持系统具有易于开发和易于调整的特点。 管理会计类论文: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要: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是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而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将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 ,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 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管理会计类论文: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是在当今企业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全球性市场竞争空前广泛激烈的情况下,为满足现代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特定信息需要而建立的新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加剧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使传统管理会计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内部为视点,没有将企业的内部信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考察,缺少诸如质量、可靠性、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时间等一系列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指标,缺少对企业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分析,不能提供和分析与企业竞争地位相关的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份额、现金流量以及资源需求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为此,管理会计学者在如何使管理会计能够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适当的信息和有效的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分析、判断企业竞争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会计信息方面,如成本、价格、业务量、市场占有率和现金流量的相对水平和变化趋势的分析与评价等。这些研究拓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结合对竞争者的分析来考察本企业的竞争地位,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资源配置,并据以取得竞争优势而提供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定性的和定量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回避威胁提供信息,创造条件。这些研究使战略管理会计开始形成,管理会计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来看,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是围绕着战略管理展开的。一般而言,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系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企业环境分析 环境对企业发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企业必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迅速反应,以充分适应环境变化对企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应该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需要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影响,并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经济因素;(2)社会、文化、人口因素;(3)政治、法律因素;(4)技术因素;(5)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与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修改原有的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企业战略能够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如战略管理会计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价值链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费用的发生过程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企业将产品移交给顾客时,也就是将产品的价值转移给顾客。价值是一次移交的,但产品的价值却是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逐渐累积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构成了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生产经营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涉及物质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中的各种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服务。内部后勤是与接受、存储和分配相关连的各种活动,生产作业是与将投入转化为最终产品相关的各种活动,外部后勤是与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买方有关的各种活动,市场销售是与提供一种顾客购买产品的方式和引导他们进行购买有关的各种活动,服务是与提供服务以增加或保持产品价值有关的各种活动。 辅助活动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之所以称之为辅助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并不直接表现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它们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并为之奠定了物资的、技术的和人力的基础。 价值活动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对价值链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而且,重要的是,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各项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三、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变化的原因,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它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对成本动因的细致划分难以穷尽,但从战略高度看,影响成本发生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如规模经济、生产能力利用模式、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时机选择、企业政策、地理位置等,这些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发生持久的影响。企业特点不同,具有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会有所不同。这些成本动因或多或少能够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识别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能够明确相对成本地位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为改善价值活动和强化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由于企业的特点、条件不同,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时,除了要认识一般的成本动因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成本动因。 四、竞争对手分析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成了全球性经济发展的动力。当代竞争战略是建立在与竞争对手对比基础上的,不能准确地判断竞争对手就无法制定可行的竞争战略。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便需要了解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 分析竞争对手首先应明确谁是企业真正的竞争对手。企业实际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包括向目标市场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经营具有相互替代性的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在市场上试图改变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倾向的企业等。在第一类竞争对手之间,由于产品的性能相同且基本稳定,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上,竞争的核心是营销手段和成本。第二类和第三类竞争涉及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价格的差异会使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品市场之间转移。分析竞争对手应该以第一类竞争对手之间的分析为主,其中又以最具有竞争力的对手分析为主。 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是确定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的相对地位的基本工具,在明确所要分析的竞争对手之后,分析竞争对手的重要步骤是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判断竞争对手是怎样进行价值活动的。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与企业对自己价值链的分析过程相同。在实践中,由于没有竞争对手的直接信息,要评估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通常极其困难,这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取得竞争对手的资料。如根据竞争对手在公开市场购买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评估相对的成本差异;根据汇率的相对变动判断海外竞争对手的成本变动趋势;根据竞争对手生产场所的地理位置和销售渠道计算其在特定市场的销售成本;根据竞争对手的技术设备判断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根据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判断竞争对手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分销商、供应商以及其他人士交谈来评估竞争对手的某些价值活动的成本;根据竞争对手公开的财务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内部刊物等资料提供的数据对竞争者的成本和价值链情况作出判断。另外,也可以委托专门的咨询服务公司调查评估竞争对手。 分析竞争对手较为有效的方法是标竿法。标竿法是通过将企业的业绩与业已存在的最佳业绩进行对比,寻求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业绩有效途径和方法的过程。标竿分析的用途是多重的。首先,它是进行企业优势与弱点分析的有效手段。企业的优势与弱点是相对而言的,特别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和。利用竞争标竿确认竞争者中的最佳实务者以及促使他们取得最佳实务的因素,为准确地确定企业的优势与弱点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手段和资料来源。其次,标竿分析可以用来改进企业的实务。标竿分析是模仿成功企业实务的实践。第三,标竿分析为业绩的计量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以最佳实务为标准计量业绩,使各部门的目标确定在先进的水平之上,使业绩计量具有科学性,起到指针作用。 五、业绩的综合评价 从战略角度看,企业的竞争能力受到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竞争态势的强烈影响。竞争的加剧使以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成为企业一切经营战略的核心思想。竞争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市场的增长、顾客的需求、产品生命周期、技术更新等的变化速度大大提高,如何以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如何构造企业的组织体系以便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管理当局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受到挑战,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从更高层次上对企业的业绩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 业绩的综合评价包括业绩的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业绩的财务计量在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重视和进行经营决策时,像市场占有率、革新、顾客满意、服务质量、业务流程、产品质量、市场战略、人力资源等非财务计量指标便被更多地用于衡量企业的业绩,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 非财务计量指标具有以下优点:(1)非财务指标直接计量一个企业在创造股东财富活动中的业绩,如计量企业在制造、提供优质货物和劳务,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等活动中的业绩。它能更好地完成业绩计量的诊断职能。(2)因为非财务计量能直接地计量生产活动,所以它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向。例如,一些行业的长期财务生产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有能力遵守在一个有竞争力价格上改进产品质量的诺言。非财务计量往往能够为管理者改善经营指明方向。 计量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其目标、使命和战略各不相同,其业绩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至今发展比较成熟且被广为采用的非业绩评价方法为平衡记分卡法。平衡记分卡法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营运过程中,涉及到顾客、供应商、投资者、员工等不同利益方面,企业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他们之间的有些需要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企业需要在这些矛盾和竞争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平衡。 管理会计类论文:有关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企业面临着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考验,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不约而同的将完善企业管理措施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向。财会体系作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也逐渐向着电算化和业务、会计一体化进程发展,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的职能也由传统的服务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做好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期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区别。传统会计培养的目标多是偏向于对会计基本工作的技能培养,其会计培养偏向于计算和数据处理。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应用,会计工作依靠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对数据更准确、高效、及时的获取和处理,因而新时期企业会计的数据处理需要已经被弱化。企业更多的是要求会计能利用其对数字敏感的特性,发挥会计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管职能,因而新时期的企业会计,不仅要掌握传统会计数据处理的会计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全面的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做好对经济业务的管理和控制。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职业岗位定位与传统会计有所不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新的竞争对象和竞争压力,在信息化环境中,企业要求的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数据处理服务的计算会计,而是要求会计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会计岗位服务、管理的双重职责参与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和企业管理效率,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定位与传统会计也有很大区别。传统会计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定位,是要求会计能够掌握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新时期管理会计则要求会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在传统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定位中,并没有对会计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要求。,而新时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对外经济交流活动的日渐增多,而这些对外经济交流活动普遍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因而企业对管理会计在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及财务管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要求。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新的会计人才培养观念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观念,是以培养具有会计专业技能人才为基础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改变,现代会计人才培养需要更新观念,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会计的综合管理和财务事件处理能力上。然而由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型,想要实现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是很难的,又由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观念突破了人们头脑中对于会计的概念,不仅会受到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抨击,还会被社会大多数人群所不理解。为了实现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能够跳出会计看会计,摒弃国内原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局眼光看现代会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管理会计人才教育观念,才能够使管理会计人才教育观念能够有效的指导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会计素养的、服务型和管理型共存的、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2.构建全面系统的会计培养知识体系 会计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目标的确立,是为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较高,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会涉及到更多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不再以培养会计数据计算能力为主,而是更多的兼顾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为了使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能够为培养出综合素质型会计服务,我们要建设复合式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传统会计专业和管理学、经济学等重要学科融合,并加大对会计岗位专业英语水平的培养,实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目的。 3.教学创新与教材改革同行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其培养的目标是提升企业会计的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够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该实现积极开展教学创新。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目的,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让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形成完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系统,我们可以在创新教学法的过程中逐步推进教材改革,使教材改革能够跟上教学法的发展,找到最符合当前经济环境和企业需要的教学法和教材,实现为企业培养充足的管理会计人才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有很大区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较大区别,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现代管理会计人才,我们首先要改变会计人才培养观念,进而在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的指导下,按照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复合式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由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灌输式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能够符合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管理型会计,提升企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中的行业竞争力。 管理会计类论文:MATLAB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 管理会计主要的任务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预测,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与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正确的决策要依据正确的预测,预测分析是决策的前提与基础。预测分析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预测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模型预测未来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数据量大、涉及的因素多以及计算的复杂性,给手工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预测分析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有的甚至根本无法进行。 随着MATLAB等数学软件的开发和普及,减少了对计算机编程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我们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可以非常简便的得到各变量的关系表达式。MATLAB程序设计语言集成度高,语句简洁高效,具有出色的数值运算和绘图功能,利用各种各样领域专业专[!]家编写的工具箱,可以高效、可靠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将MATLAB融入到教学中。目前在教学中引入MATLAB已成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数理统计、自动控制理论等课程的基本教学工具。该文通过数据插值和拟合演示MATLAB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1 应用举例 1.1 一维插值的预报问题求解 函数的插值是指由样本点的信息获得未知函数在其他点上的函数值的方法。Matlab提供了若干个插值函数,常用的一维插值函数interp1的调用格式为y=interp1(x,y,x1,’spline’),其中x、y两个向量分别为给定自变量和函数值,即样本坐标。x1为指定的新的插值点的横坐标,y为x1对应的插值结果。‘spline’是拟合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插值方法。预报是一种插值,由现有的数据预测将来时刻的数据,例如已知近年来的产量预测未来某年的产量。 例1 Excel文件profit.xls给出了某公司产品的历史年度利润,其中A列为时间,G列为利润。试以样本点为基础进行插值处理,预测未来三年的年度利润。 解MATLAB支持与EXCEL文件之间的数据交互,利用xlsread()函数可以很方便地读入相关数据,其调用格式为X=xlsread(文件名,区域),其中“区域”为所需的矩形区域标记。由下列语句可以得到未来三年的年度利润插值结果,如图1所示。 1.2 多项式拟合 能够较好地拟合原始数据。多项式拟合不能保证每个样本点都在拟合的曲线上,但能使得整体的拟合误差较小。MATLAB提供polyfit()函数来实现多项式拟合,其调用格式为p=polyfit(x,y,n),其中,x、y为原始的样本点构成的向量,n为选定的多项式阶次,得出的p为多项式系数按降幂排列得出的行向量。我们还可以用符号工具箱中的poly2sym()函数将p转换成多项式形式,或者利用polyval()函数求出多项式的值。 例2 已知一组实测数据由表给出,试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逼近,选择一个较好拟合实测数据的多项式阶次。 从图2可以看出5次和8次多项式的拟合效果比3次多项式的拟合效果好。 1.3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 2 结语 该文通过几个实例演示说明,利用MATLAB可以方便、快捷、准确、直观地进行通过插值和拟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将MTALAB软件引入管理会计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能力。在教学中引入MATLAB进行计算机仿真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烦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 管理会计类论文:关于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 管理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它是指在任何经济组织内,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为依据,灵活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和技术,使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的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并帮助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做出各种最优决策,借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可是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部分农村信用社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的经营特点,造成成本费用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不仅经营人员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即便是内部管理人员,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笔者认为,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先进理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管理会计的原理,全面管理分析成本、收益状况,从而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从分级式管理向集中式、扁平化管理转变,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这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制度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要办成现代化的银行,迫切需要会计先行,要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在西方国家中,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的会计职能中派生出来的一门新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被现代企业管理广泛推广和使用,表明在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决策能力,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确实具有很高的实效性。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建立管理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提供预期经营目标能否完成,全社财务、经营状况是否良好的信息,还能迅速揭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领导做出最优化管理决策。 1、预测、决策为管理者献计献策 投资经营决策是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会计的一大重要内容。农村信用社决策范围很广,既有机构、人员、业务量、业务范围等发展规划方面的决策,以期达到优化布局和规模经营的要求,又有多项决策,如贷款、资金管理、新业务品种与新技术开发运用以及固定资产购置,凭证印刷批量等。在实践中,任何一个金融企业都应在充分调查、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正确投资和经营决策,而管理会计的一系列专门方法,如趋势预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经济计量法以及线性规划技术、概率分析、调查分析法等为决策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提供了重要手段。 2、全面提供管理信息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不但自身的财务活动,而且开户企业的经济活动、居民的投资活动等都要在信用社的财务及各种报表、资料中反映出来,因而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中,拥有大量复杂的数量关系和非数量关系,这种关系有的可按统计的货币单位计量,有的则不能,从而形成多种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又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管理信息,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不受有关法定会计规范和固有会计处理程序及规定格式制约的特点,它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对从各种渠道取得的信息进行汇集、加工、整理、分析,使之成为能满足管理者开展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项工作需要的管理信息。例如可依据财务会计提供的有关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对营业机构网点进行保本测算及利润预测,为机构的设置、撤并、人员职数的确定等提供依据。也可根据成本习性将某项新业务的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揭示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的依存关系,为领导者评价有关方案,制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考评经营责任目标,实行监控 为加强和提供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水平,完成既定目标,就必须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全过程和结果进行严密的跟踪和监控,及时地对各项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进行检查与考核。将预算数(目标任务)与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和检查考核,找出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根据指标分析落实到部门甚至个人的方法,查清造成差异的责任,从根本上杜绝良莠不齐的局面,使每个责任部门负起应负的责任,业绩优秀者一据可奖,业绩低劣者有案可罚,使农村信用社的经济责任制度与本社的经营目标相连结,个人的收益与本人的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内部各部门乃至全部职工的积极性,为实现预定计划而共同努力。 二、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 由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赋予了管理会计现代化的方法,因此管理会计的方法内容非常丰富,融合了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突出动态分析的特色,从动态上提供有关信息,为经营管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农村信用社建立管理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本、量、利分析,通过预测和决策分析编制全面预算,推行责任会计。 1、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是成本,贯穿于管理会计的主要方法就是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即对企业各种活动的形成与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因为,对于企业收益和形成与取得,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进行控制,会计人员不直接参与,也无法直接获得有关资料。因此,对管理会计人员而言,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成本问题应是其关注的重点。在农村信用社所有成本构成中,按照成本习性可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农村信用社的成本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①各种存款利息支出;②金融机构往来支出;③综合 费用;④其他营业支出。其中:前两项称之为资金成本,资金成本属于变动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资金总量和利率水平,而且也取决于资金成本构成项目的内部结构比例。在资金总量和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高利率资金来源占比减少,而低利率资金来源占比提高时,整个资金成本呈下降趋势,反之则呈上升趋势。 而综合费用和其他营业支出中大部分项目属于固定成本,原因是在机构人员一定的情况下,这些项目的支出水平不受业务量或资金的变化而成正比例变化。而在单位成本中,却与业务量或资金量的变化成反比,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成本还可按其支出数额是否能改变,再进一步细分为“酬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前者是指管理层的决策行动,可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会议费等。这些成本支出的多少视企业的经营需要而定,管理者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要求做出增减的决定。后者指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不能改变其数额的固定成本,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职工工资等等。这些成本是维持企业生产能力必不可少的最低成本,具有极大的约束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影响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是变动成本,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影响经营利润的是资金来源的结构,而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农村信用社利润的则是贷款的质量结构。因此,目前农村信用社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资金来源结构与信贷资产质量结构的动态管理上,努力要求最佳负债结构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资金成本和增加贷款利息收入。 2、实现全面预算制,加强财务控制 预算在传统上被看成是控制支出的工具,但新的观念是将其看成“使企业的资源获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一种方法”。所谓全面预算就是采用货币计量的方法,把农信社的全部经济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和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换句话说,编制全面预算就是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农村信用社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情况,把涉及农村信用社战略目标(目标利润)的所有经济活动联结在一起,并规定如何去完成的方法,使农信社内部各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在计划期间应做些什么,以及怎样去做,从而使农村信用社按照预算体系,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用来代替“长官意志”和主观臆测,保证农信社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实行责任会计管理,完善经营机制 建立责任会计制度,它是农村信用社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信用社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信用社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划分责任中心,确定权责范围。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点,可将农村信用联合划为以下6个责任中心:以计划、资金、部门为主体的成本责任中心,负责筹集资金和优化负债结构;以信贷部门为主体的利润责任中心,负责贷款投放、信贷资金保全、利息的及时收回,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结算和经营目标综合考核责任中心,负责各项经营目标的规划、监控、考核,使全面预算得以贯彻落实;以行政、工会等部门为主体的后勤责任中心,在精打细算的前提为职工提供工作、生活保障;以审计、监察、保卫等部门为主体的安全保障责任中心,负责纠错防弊,为信用社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以人事、教育部门为主体的人力资源责任中心,负责干部的选拔、业务考核和职工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 ②确定责任目标。责任目标是责任中心在一定时期内应当完成的经营任务,是全社总体经营目标的一部分,实行责任会计时,应规定每个责任中心相应的责任目标以及完成一个责任中心相应的每个责任中心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工作任务落实,保证全社总体经营目标地按质按量完成。 ③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差异调查。成本控制报告将使人们注意到偏离目标的表现,但它只是指出问题的线索。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原因,分清责任,才能采取纠正行动,收到降低成本的实效。 ④考评业绩编写业务报告。每个责任中心都应编写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以使每个责任中心了解自己的工作成绩与不足,也使社领导了解各个责任中心的表现和预算数与实际完成数的差异,以便及时调控,促进下阶段能够按所计划目标改进,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 管理会计类论文: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1、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传统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当然知识经济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于高技术产业甚至是风险资金投入,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知识、智力的投入,它就不是高技术产业。目前,美国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2)知识经济可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显然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消耗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较之以前钢铁、机械和纺织等产业不同,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一种高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纤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新高技术中全面领先。 2、知识经济管理企业会计的理念 (1)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这便是利用了营销学中的细分市场概念中的确定目标市场即确定目标范围,根据管理控制服务的需要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2)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等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 (3)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4)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3、知识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 (1)现有的各种权益理论如企业主体理论、剩余权益理论、基金理论和指挥者理论等,均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时期,所贯彻的都是传统企事业的劳动资本雇佣劳动、财务资本至上的逻辑。这个逻辑目前正经受知识的冲击。在知识经济中,财务资本的相对市值下降,知识资本的相对市值上升,这种客观环境变化日益改变着企业里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相对地位关系及企业产权制度。 (2)企事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什么样的企事业体制就需要什么样的会计。建立现代企事业制度的企事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事业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政企不分,责权不明,造成国有企事业经济效益低下,同时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通过管理会计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企事业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非常重要,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知识经济的出现,必然对现有的管理会计产生全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才能使企事业实现最大效益,达到价值最大化。 管理会计类论文: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优化 管理会计的应用意义在于实现企业财务的全面统筹与规划,依赖企业发展相关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大方面。管理会计于20世纪末引入中国,在中国发展接近20年。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依然不成熟。 一、管理会计应用主要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作用于企业整体管理,自然会影响管理会计应用。在西方国家,多数应用管理会计的企业都为股份制企业,这样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制约系统,这就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较为优良的环境。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多数企业已经开展了股份制改造,但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并没有改变,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契约关系还不健全,企业资源无法得到更深入的优化,管理会计应用存在问题。应用过程中,不少企业将管理会计视作财务职能,将管理机构也设在财务部门中,这是不合理的行为,应将管理会计与战略发展结合。如海尔集团,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上,企业将利润表分解至经营个体、单独员工上,实现了索引的细化,把传统报表分解为日清表、损益表、流程表与人单酬表,将员工待遇与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大大降低了产品库存,提高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实现了利润增长。 2.法律环境。 管理会计作用于企业内部,注重内部规划及控制,强调实用、相关两大特性,因此,在法律环境上,管理会计并没有财务会计的法律环境依赖性强,法律约束力度明显较弱。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多数数据都来自财务会计,若法律环境不健全,很可能导致会计核算的失真,管理会计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如,税法与会计法二者对于企业利润与费用的规定存在差异,这就会导致会计差异,进而导致管理会计处理的差异。同时,在法律环境不健全的状况之下,不少地区的法制条件并不好,企业管理上,常常出现权力大于法制的现象,如政府干预、地方保护等,因此,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净化,就必须完善法律环境。 3.社会环境。 社会环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不如经济与法律环境明显。我国的社会文化与西方国家社会文化不同,传统文化思想、管理思想存在较大差异,由历史条件造成,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首先,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谨慎、中庸,因此不少企业的经营策略都较为保守,在应用上不愿意采用管理风险较高的管理会计手段,也不愿意对自身会计方法、管理方法进行重大变革,一方面不利于管理会计的推行,另一方面更是不利于众多先进管理方法的吸收。第二,行政思维较为严重。不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管理当中,不少人心中管理的行政性还是非常强的,这样的行政性思维集中体现于上下级观念,管理会计的应用中,上级领导的意见、意志很可能直接凌驾于管理会计体制之上,管理会计也成为了管理层使用的一项工具,其实用性与相关性大打折扣。 4.技术环境。 管理会计的实现需要企业技术实力的支撑,这种技术环境集中体现于企业信息化水准与计算机技术水平上。当前,我国多数企业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在管理会计应用上,相关软件及系统的开发还是较为落后,企业管理会计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也不足。应用中,管理会计软件及系统对于企业作业流程及工作设计的要求很高,既需要设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也需要严谨的计算程序,导致企业内部资源无法满足管理会计需求,企业对管理会计使用的积极性降低。同时,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使用中还存在部分技术领域尚待深入研究,如弹性预算、本量利等方法,这些方法都需要庞大的数据量作为支撑,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对技术操作水平的要求还很高。国内常用的分析方法为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成本法为例,不少企业都开始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分析,以提高成本管控水平,但是,就目前来看,作业成本法需要精准界定企业生产作业中耗费的资源量,如果单纯利用软件进行计算,那么计算结果的全面性将大打折扣,且即便利用软件计算,对软件及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软件上,需契合企业管理流程,操作上,必须由专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操作人员把控,而多数企业并不具备那么高的技术水平及人才结构。 二、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方案设计 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应用成本取得最大的信息效用。从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来看,优化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市场背景下的企业行为调整。 企业作为市场资源运作的集合体,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让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都具备市场化观念,按照市场分配规则与企业效益实行绩效奖惩,维护企业内公平,提升现代企业内部制度的规范性,从而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同时,在调整企业内部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强化领导者的重视,要使企业从上至下贯彻管理会计工作,在全企业内构建管理会计企业文化,让所有员工尤其是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两大部门认识到管理会计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分析能力的效用,为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基础。 2.强化会计管理。 管理会计的基础数据来自于财务会计数据,因此,在优化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强化会计管理,提升会计监督,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 完整性,并行强化会计操作者的专业技能。强化过程中,企业可将传统的成本会计进行优化改革,将成本会计转变为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出发点的成本核算,实现高效成本控制、核算、质量控制、价值对比的结合。同时,企业当强化绩效考核建设,转变单一财务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可结合自身情况引入平衡计分卡、基准指标等办法,实现企业会计指标与战略的融合,避免短期行为。 3.提升竞争及合作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会提升企业间的竞争强度,竞争意识对于管理会计的应用有着极大帮助,管理过程中,竞争意识的强化关键点在于风险观、成长观、信息观,要提升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关注企业内外部风险,科学评估企业自身的利润增长、发展能力,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土壤。同时,企业还当提升合作意识,其关键点在于价值链分析。管理会计的应用离不开业务流程梳理及优化,价值链分析中,企业当将价值链的上、中、下游结合在一起,可运用价值链成本法等方法,让企业价值链节点联系紧密程度提高,构成战略联盟,实现成本节约、信息共享、价值增值。 4.强化管理会计实施的持续性。 管理会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有着各自的特点,管理会计的普遍方法只能为企业提供借鉴。因此,管理会计建设过程中,企业必须不断深化对自身的了解,让管理会计的普遍方法与企业业务、管理、价值链充分融合,并随着管理会计应用的深入不断引进适合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先进方法,从而实现管理会计持续指导企业经营的格局,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管理会计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整体实力有着重大帮助。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环境还不是很完善,需得到各方的共同努力。如财政部门应推广管理会计理论与操作方法;企业间当开展合作,共同研究管理会计应用办法。总之管理会计的建设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努力工作,企业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为管理会计应用提供优良土壤。 管理会计类论文: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王先生担任销售总经理已经五年了,虽然每年都基本能实现总经理下达的指标,然而一年比一年沉重的压力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每当回想这几年的经历都会感到一丝后怕,每一年的过关都是因为运气:十个促销中有这么三四个成功了,正好找对了客户,有一帮肯拼命的“兄弟”,正好有个好产品,对手犯下的低级错误,多少年老交情的经销商。 王先生开始寻找咨询机构,希望得到以下的帮助: 1.有什么办法使得每年的销售预测更加准确,至少达到80%的准确率吧,这样生产部门、公司的资金运行可以从容一些。 2.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经销商少压库存,而不影响销售量完成,因为他非常清楚,公司的销售完成,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向经销商移库实现的。目前经销商的库存已经达到了二个半月的实际销售量。 3.有什么方法可以重新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因为他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是和他一起从一个个小作坊做起来的,现在几乎都有房有车,而且这么多年做着同一类产品大家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激情。 环境 王先生所处的行业是一个竞争刚刚开始白热化的行业,整个行业经过02到03年的发展,整体规模增长了200%,王先生这几年完成销售指标基本上是因为行业的增长所致,当然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也让他们把握住了这种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004年5月随着“入世”承诺期限的临近、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改变,行业的增长势头明显减缓,市场几近饱和。他们的销售渠道己渗透到了乡镇,通过渠道增量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两年中的几次大幅降价已经使企业与商家的利润达到了盈亏临界点。他们正在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种类争取新的商业机会,然而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赢利切入点。 依照现有的方法维持下去,估计一到二年企业还可以正常运作,然而谁也不能保证期间没有意外发生,更何况一二年以后怎么办毕竟也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2004年9月。咨询小组,应邀介入并展开全面诊断。 诊断 目前在中国凡是涉及销售方面的实践活动,几乎都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销售是建立在对销售对象的控制上的。不论产品好坏、处于哪个产品生长周期、在什么地点季节销售都采取几乎相同的售卖方式。强调产品的特性、通过对对方心理的揣摩攻克对方的“防线”、达成交易。然而随着采购者商品信息的增加、采购经验的快速提升,原有的方式越来越难以奏效,然而企业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重复原来的售卖方式。也有的企业试图改变这种销售模式,然而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方法。于是销售的执行力、销售团队乃至销售商团队的管理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困惑。 销售透视1: 张先生是某大型企业的资深销售代表。他管理着一个省的产品业务,在已经过去的三年里,他的销售业绩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然而从今年6月份开始他的业绩增长开始减缓,到了8月出现了负增长,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了现在。他的经销商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在为了“荣誉”而战了。目前,经销商的库存量普遍达到了2到3个月的销售量,眼看年底将到,年初的销售计划肯定是完不成,然而为了使统计报表不至于太难看、为了经销商们或许还能够拿到少许的年终返利,张先生只有说服经销商们继续为了“荣誉”奋斗。至于库存只有到时候再说了。 这是张先生所在销售团队今年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今年的销售方法出了问题吗?不太可能,因为这是多少年以来被证明很有效的方法。是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吗?也不是,大家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是市场不景气吗?今年行业在增长。不仅仅张先生感到困惑,张先生的领导们也在感到困惑。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用大石头装满了一个大桶,又往里面填进去小石头、沙子、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对于一个所谓“满”的桶实际上还有办法让它更满。那么张先生的桶里到底满了吗?如果还有空隙,销售实践中的小石头、沙子、水又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得到呢? 张先生原有的产品售卖理念(销售心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看来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产品售卖活动。 诊断结论1: 如果,原来的工作方法无论怎样变换花样还是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那肯定是人们思考的方向出了问题。就好比一台陷在烂泥里的汽车,猛踩油门只会越陷越深。 咨询小组向所有企业及经销商的销售人员、销售管理人员询问同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销售?询问的对象包括:从事销售一个月的、一年的、五年的、甚至是超过十五年的。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用一句简单的话,归纳他所正在从事的销售工作内容。 咨询小组认为:销售就是为了实现市场交换,而发生在销售者与采购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沟通是指关于交换的信息接受与发送,互动是指为了达成交换双方的共同投入。所以,销售是一系列投资回报的交汇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只有一个目的:获得回报。企业、销售商获得利润,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帮助他解决问题。 所以,当一个销售管理体系无法准确罗列并协调各方面的投资回报关系时,销售活动将会遇到阻碍。 销售透视2: 某合资企业化巨资建立了ERP系统,并邀请着名的咨询公司建立了其销售管理体系。经过一年的运行销售工作并没有大的起色,消息灵通人士告诉我们,实际上试行了半年以后就发现有问题,所以基本上还是用老方法在操作,就是所谓的“新瓶装老酒”。所以,业绩嘛还是老样子,倒是企业投进去这么多钱不知何时能收回。 那么,新的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ERP系统强化了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汇总。然而,分析一直是个问题。客户资料的收集遇到了来自经销商的阻力。销售主管们对此也并不热衷,似乎对销售没有什么实在的帮助,要完成的报表比以前多了很多。 第二,新的销售管理体系强调了计划性与岗位工作评估。管理在条理上确实比以前要清晰很多了,然而在实际的市场竞争面前还是起不到什么作用。严厉的评估确实把很多“懒虫”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但是勤快的人还只能是这些业绩。在大家看来还是促销管用,至少帮助完成一两个月的任务问题不大,或者请几个“陈安之”之类的老师给大家激励一下,临时学几招搞定客户的高招。 ERP、计划管理、绩效考评都是在所有发达国家被认为很有效的销售管理手段,为什么到了中国大陆上就遭遇执行上的问题呢? 原因只有一个:管理体系与市场相连接的一端缺乏具体任务的 设计;缺乏市场竞争中人员动作的规划。而导致这种缺失的恰恰就是管理理念的错误;对关键市场竞争信息的漠视。 诊断结论2:销售与市场竞争的最后一环没有真正进入管理的“视野”,当“运气”一旦消失,销售对于企业的投资回报来说也就变得不那么可以琢磨了。 建议: 在销售管理中引入管理会计手段。理由:管理会计使销售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更加清晰有序 管理成本起源于泰勒的原理理论,在欧美经济发达地区到了上个世纪80年进入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期。主要用以解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成本变动因素。我国80年代中期刚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应用于生产环节,销售与营销领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与应用。 然而,一些着名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公司90年代中后期已经要求他的员工运用一些管理会计工具计算他们的工作绩效。例如:不凡帝公司1998年开始要求其区域经理测算区域的量利平衡关系,麦当劳要求他们的第二付理以上每家店当日乃至当月的本,量,利关系。以此规范一线管理员工的作业状况。 咨询小组认为:管理会计着重研究的成本问题正是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产生交易机会的主要因素,很快大家达成如下共识: 管理会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理清各种与销售绩效相关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可以帮助把握未来的销售机会 无论是快速消费品还是耐用消费品,任何一次销售过程的结束,都是意味着一次销售机会的丧失。因为竞争的剧烈无法保证消费者下此还会继续购买你的产品,或新的消费者有可能尝试你的产品。而销售者面对顾客成交的最后一刹那都是一种感性的行为的表现,很难有第二次的重复。而且,就是这种感觉属于个人智慧与才干的体现,无法在整个销售团队中进行储存与推广,最终无法纳入销售管理的具体环节。管理在销售的最后环节进入了盲区。 然而,通过对销售情景的研究我们发现:未来的销售机会并不取决于你曾经销售了多少,而是取决于曾经让你成交的因素是否还存在、影响你成交的因素你是否可以消除。在所有因素的分析中你有可能面临几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因素,如果不运用专门的手段,你将无法得出你所要的结论。管理会计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 我们发现消费者参与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价值是由他们未来可以获得的好处和为之而付出的成本两个方面组成的。成本就是消费者的投资,而好处就是他的回报。管理会计就是从消费者每次交易的投资与回报着手研究未来销售机会的。 举例:某个消费者花了五千元购买了一台摩托车,他的成本除了这五千元之外可能还包括:选购花费的人力、时间、精力、交通成本;购车后的上牌、车辆税成本。未来使用过程中的燃油、修理、维护成本;因为款式老化而支付的情感成本;其他不可预计成本。他的好处包括:因此省下的交通费成本;便利而节约的时间成本;车辆的独特品质而减少的维护、修理成本;节约的体力可从事其他更多的事情而得到好处;因为有吸引力的款式而带来的社交机会;因为可以装载更多的货物而赢得更多的生意一会等等。管理会计系统将对此一一罗列并于竞争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可以提高消费者获得价值的地方,而对未来销售机会进行预测,而销售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具体销售任务设计 对未来的预测已经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对目标的把握。管理会计还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制定可执行的计划体系。大家知道计划就是围绕目标的一系列任务和行为的设计。而现在很多销售计划变成“滑稽”的根本原因在没有为执行者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而管理会计则可以从四个方面帮助管理者设计任务。 1.销售员的任务是否有利于减少交易对象的成本而有不会增加我方的成本; 2.销售员的任务是否可能减少我方的成本,而不减少其作业量; 3.从销售员的角度来看,任务的完成是否有利于他个人的投资回报绩效,以此作为个人激励政策的制定依据; 4.任务所产生的交易双方的成本是否使大家都得到好处。 明确了这四个方面,具体的销售任务就非常直观了。 三、管理会计可以帮助销售管理者进行销售现场动作的规划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销售员销售现场的动作(行为)直接决定交易的成败,所以,企业都制定了专门的操作手册,然而这些操作手册大多局限于产品知识介绍、工作流程规范、工作纪律、考核目标及方法等无法与实际的相关联的内容。而管理会计也将从四个方面帮助销售管理者规范销售员的现场动作: 1.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表达出降低对方成本的意愿。(而被对方容易接受) 2.销售员的什么现场动作有利于减少动作成本(主要指时间成本)而提高销售员单位时间的工资绩效。(不凡帝经过分析要求直销员拜访每个小店的时间不超过4分52秒,并制定动作规范通过训练强化,从而提高每个直销员每天的拜访效率)。 3.销售员的哪些动作有利于绩效提高,将列入考评的范畴,以此建立现场激励制度。 4.不利于交易双方成本降低的现场动作将被清除。 建议思路:管理会计的参与使得销售管理的每个环节紧紧围绕参与交易各方的投资回报进展状况,从而将销售管理落到实处。以此为基础可以解决王先生最初提出的三个问题。 思路梳理 既然管理会计有这么大的作用,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观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计划经济对经营组织的影响依然存在。 计划经济最大的交易特点就是配给,所以会计的主要职能就是登帐、核销。不具备对销售过程管理的职能,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是在非完全竞争的状况下取得的。因为占国民经济主要地位的很多行业在这两年中才刚刚迈开市场化的步伐,所以国家主流经济没有管理会计发展的空间与紧迫感。 二、中国企业对市场化竞争刚刚从认知开始转入实践 从1999年开始的市场营销热,中国人开始传诵“需求”这个新华词典中早已存在的词语。中国的企业主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把握了市场经济的真谛,然而“需求”的虚无让大家感受到市场的诡异无常,于是企业们想尽种种办法争取交易资源的垄断,对消费者进行掠夺式交易,期间确实让很多企业主发了财,然而“入世”,尤其是“私产”入宪宣告中国在宪法及国家经济政策上进入市场经济,个人的地位空前提高。真正的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中国的很多企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几乎从来没有参与过交易行为的专家们似乎也没有做好准备,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销售管理思想。 三、销售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会计无法与销售管理对接 中国企业对产品研究的经验远远超过对市场因素的研究经验,消费行 为及心理的研究与实践的滞后,使得企业无法对导致销售问题的因素进行市场竞争分解。从而使得管理会计无法对销售过程中,导致交易各方投资回报不平衡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梳理结论: 一系列的滞后导致管理会计被漠视。然而完全市场竞争的脚步离我们真的越来越近了。 着手咨询小组建议王先生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 一、从公司的范围着手建立内部管理中心 通常我们把这个职能机构叫做“内务中心”,它构成公司管理内系统的核心,对公司资源的流转效率(流转周期)负责。具体执行管理会计功能,负责公司活动的评估,同时作为企业的信息平台。 基本编制包括:营销会计、内务出纳、经营统计分析、内务行政。 二、重新调整公司组织角色 财务部门不再担任经营监督角色,改由内务中心担任。财务部门将主要从事资产管理角色。销售部门不再拥有独立的销售管理立法权,销售管理制度必须经过内务中心的投资回报评估与方案提供。内务中心与销售部门同时监控销售的执行过程,并提出改善建议。 内务中心的负责人及营销会计、经营分析统计人员要求兼有销售与管理会计的双重经验与能力。 三、重新调整与外部客户关系 公司与外部客户的销售管理关系将围绕一系列的“契约”展开。管理会计的作用在于:从“契约”的制定开始,以至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对“契约”各方的投资回报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意见。 后记 咨询小组已经工作了三个月,完成了针对相关人员的角色辅导,正按部就班地进行岗位实战辅导。经销商们重新找到了做事的激情,因为下一步如何发展他们的公司,从正在进行的转型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希望。 忠告 建立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销售管理体系,通常都需要一定的过程并需要由专家指引,因为管理会计手段的引入意味着企业传统管理理念的改变,常常会伴随不同程度的企业文化变革。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成功不仅仅需要正确的方法,更需要坚持。 管理会计类论文:董事会绩效与管理会计 在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绩效愈来愈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因为董事会既是内部公司治理的核心,又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其绩效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成败,而且也因为当今世界各国董事会效率低下的事实。关于如何提高董事会绩效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改善董事会构成、提高董事的个人素质与报酬水平,以及健全董事会文化等建议。我们则试图从董事会在运行过程中的信息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发现,肩负公司治理和企业战略管理职责的公司董事会,普遍缺乏系统完整地对其职责进行计量所需要的信息,这一信息的缺乏导致了董事会对自身目标及其目标完成程度的模糊。董事会对自身业绩目标的模糊以及在运行过程中所需决策信息的匮乏也是影响其绩效的重要原因。而作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在帮助董事会计量业绩目标、设立董事会业绩评价体系,以及提供董事会决策相关信息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经过适应性改进的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提升董事会绩效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公司治理目标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公司治理源于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问题,亦即内部人控制问题,因而其产生之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护所有者的最大福利(即所有者权益)。如今,经过公司各相关利益主体(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社区等)的长期权利博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框架基本形成,公司治理目标为充分关注和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公司治理目标是确立专司公司治理的企业董事会的具体职责的基础。 根据上述公司治理目标,考虑到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董事会具体职责归纳如下:1.审核和制定公司战略、经营计划、风险政策、年度预算,监督业务发展和公司业绩,审核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支出、企业购并和分拆活动;2.任命、监督高层管理人员,审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3.监督和管理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及股东在关联交易、资产处置等方面的潜在利益冲突;4.通过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监督会计信息披露过程等措施来保证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性与完整性;5.监督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必要时能够进行改进;6.与外部治理机构和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联系与沟通,为公司获取成功所需的关键资源(资金、信誉等);7.设立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等。 董事会为了保证全面有效地履行上述具体职责,需要建立一个自身的业绩评价系统,将其所肩负的公司治理职责转化为可以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以便观察与评价公司治理效果,矫正公司治理行为。关于公司治理实践中董事会的业绩评价问题,国内外学者正处于探索之中。美国学者Melcher(1996)曾经用9个项目来评价最好和最差的董事会,随着公司治理实践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一评价方案也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专题研讨有限,至今尚无全面系统的董事会业绩评价方案公布。我们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CMA)协会利用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计量董事会受托责任的启发,利用平衡记分卡原理来设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由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于1992年创立的业绩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是由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体现或促进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的指标组成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由财务、内部经营过程、顾客、组织学习与成长四大方面的指标体系组成。我们根据上述对公司治理目标和董事会具体职责的理解,以平衡记分卡为基本框架,设计如下董事会的业绩评价体系: 按照平衡计分卡原理,董事会为了保证前述公司治理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从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如下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入手:即满足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方面的价值增值要求;利用其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权限来创建制度化的、富有效率的内部营运过程;加强与内部管理层、员工以及外部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客户和社区等的联系与沟通;提升企业的成长潜力等。显然,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董事会为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而必须首先达到的具体目标。接下来,进一步为这些具体目标寻找详细的计量指标,也可以看作是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方法路径。我们初步设想计量各具体目标实现程度的主要指标如下: (一)财务方面:每股收益(EPS),经济增加值(EVA),现金净流量,董事、管理层与员工的报酬增长率,社会贡献(纳税额与社会公益性捐赠)等。 (二)企业内部过程:参与公司发展战略、重大投资决策及经营计划的制定与审批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监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风险政策的会议次数,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合法性的评估状况,制定CEO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安排与继任计划状况,董事业绩的自我评论与相互评价状况,定期审核与评估重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和进度状况,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措施等。 (三)与内外部的联系与沟通:为管理层提供的建议数量,与员工直接沟通的次数,了解客户及供应商需求的次数,内部信息覆盖率,外部公司治理机构和投资者、债权人所认可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与透明度),通过各种渠道(会议、访谈等)与外部公司 治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和社区进行沟通的及时性与次数,社区责任的履行程度(社区就业人数与环境保护责任履行程度)等。 (四)组织学习与成长:董事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与管理水平,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能力,管理层的知识结构、教育程度与培训次数,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发展计划的实现程度等。 董事会在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位居企业最高管理层次的董事会,毕竟远离了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因而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得制定与实施战略计划的相关信息(包括利用这些相关信息和管理会计决策方法所提出的战略计划方案),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董事会制定(或审查与评价)企业战略需要企业财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大量的财务与非财务、内部与外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消费者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公司当前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战略分析、行业信息和发展趋势、对利益关系方(如大股东)反应的分析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内部信息则包括战略计划所需的人员、技术、资本、以及投资能力、战略计划各实施方案、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战略方案内在风险的评估等信息。 为了保证董事会战略决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上述信息最好由董事会内部的战略委员会委托财会人员根据其特殊需求提供。我们设想由企业财会部门提供详细的、具体的、经过初步分析和整理的管理会计信息,再由董事会内部具有会计信息分析和投资决策背景的专业人士进行分析提炼,以形成独立于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价值判断。 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董事会还应对战略实施计划进行审查与评估,以确保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与战略计划的一致性与协调性。为此,董事会需要企业财会人员提供战略计划(或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会计信息:包括全面预算与预算执行的结果,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潜在影响与管理层的应对措施等信息。 董事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及合法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薪酬和继任计划,这也是擅长计量受托责任的管理会计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与前述对董事会这一特定主体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忽略相比,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价在各国均受到重视,并已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与相应操作细则较为全面地评价了企业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经营业绩与管理效率。在这里我们只想补充两点: 一是董事会应将对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与治理目标明确无误地传递给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以便企业各层次的管理能够围绕总体治理目标来进行。董事会可以将高级管理层是否贯彻落实公司治理政策增设为一个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以保证公司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转。 二是明确董事会对CEO及其高级管理团队的业绩评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与企业高级管理层进行公开讨论,并提出改进其业绩的建议,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潜在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还在于董事会能否及时获得关于CEO的管理过程(战略计划落实、经营决策制定、员工培训等)和管理效果(市场份额、新产品销售比例、盈利质量等)的各项管理会计信息。 相对于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董事会是人;而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员工而言,董事会是委托人。因此,董事会在促进企业内外部委托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有责任缓解委托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另外,董事会也有责任与外部公司治理机构进行公司治理信息的沟通。而企业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专业技能提供董事会与各方交流的相关信息,维持公司治理各方的信息交流体系。 就董事会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的信息交流而方言,主要依赖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规划与控制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管理会计信息,企业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编制过程、全面预算信息以及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等信息,就是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最好的交流形式与交流语言。 至于董事会与外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信息,就目前企业对外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季度报告、招股说明书以及董事会决议公告等来看,主要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事后的财务会计信息,反映董事会履行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职责的相关信息则十分有限。实际上,长期以来,信息需求各方对这种信息披露现状并不满意,安然事件以后,更有学者称现行财务报告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并且,哈佛大学商务与政府研究主任Iraa.Jackson2002年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剖析安然事件时指出,现行财务报告忽略了管理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度,导致各方缺乏对企业管理政策与措施的了解。事实上,当今外部委托人并不甘心事后“用脚投票”的被动地位,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透明度的关注日益增加。因此,董事会应该逐步对外报送涉及到企业公司治理、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经营管理过程(如经营预测、全面预算)等方面的管理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公司治理与管理的透明度,加强与外部委托人和外部公司治理机构的沟通。 就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董事会为了解除其受托责任,应该向委托人报告其针对公司治理目标的努力行为以及努力结果。因此,前述对董事会治理目标及其具体职责完成情况进行计量的业绩评价信息,应作为董事会与其委托人进行沟通的重要信息内容,建议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加入前述董事会平衡计分卡框架内的业绩信息。 以上我们阐述了管理会计在董事会业绩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是提供必不可少的管理会计信息与方法的支持。因此,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应该意识到,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地位日渐突出的企业董事会,迫切需要一个符合其运行机制与独特需求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帮助其富有成效地履行职责。而当前的会计理论与实践却忽略了董事会的这一需求,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定位于CEO及其管理团队。因此,为了满足董事会的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在当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加以改进: (一)明确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的不同管理层次, 并根据各管理层次的相应职责范围来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因为不同层次管理者关注和影响的企业活动不同,如总经理感兴趣企业总体经营状况,部门经营关注的是部门业绩,基层管理者关心的是个人工作表现,信息需求各异。当前,尤其应该将董事会这一最高管理层次由于其独特地位(具有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双重职责)而需要关注的公司治理信息、受托责任履行状况、企业竞争表现、销售和盈利的总趋势、本期战略计划以及重要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等信息纳入财会部门的视野之中,并主动研究和及时满足董事会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 (二)改进内部管理报告的报告形式与报告内容,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为了使财会人员提供的、针对各层次管理者的管理会计信息产生应有的效果,必须采用管理者能充分理解和有效运用的简明扼要的报告形式,并且报告的内容应突出重要问题以及应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财会人员应综合运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及电子形式的会计报告,向董事会报告具有战略性、全局性、专题性、分析性、趋势性的信息,并注意信息的概括性与简明性,以免董事会陷入繁杂的会计信息之中而难以决断。 (三)完善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企业财会人员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信息生成与报送的方法与技术,更应该突破就会计论会计的狭隘思维,广泛学习和深入思考公司治理机制、企业战略和策略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比如为了向企业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决策信息,财会人员必须了解组织环境、竞争对手状况、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战略决策要素,以便在会计信息与企业战略决策之间架起一应桥梁。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素质是决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的现状,学历结构偏低、实践能力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是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实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要从提高师资学历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不断提高会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与审计 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技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将学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知识联系起来。其中,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 1、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会计、审计工作又是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会审专业教师具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尤其重要。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仅为35%左右,绝大多数会计、审计专业教师从未从事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工作,对企业会计工作、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实践经验基本为零,对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知之甚少。这说明在高职教育中,会审专业“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素质有待加强。会计、审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这些教师的授课,无法获得会计、审计工作的实践技能,毕业后必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职教育的优势无法获得充分发挥。目前,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现有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偏低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进行了量化。但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与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极少,许多学校的专业课的授课教师中初级职称教师多于中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而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对“双师型”的要求指标为70%。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功能。 1.2 专任教师实践机会有限,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是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没有接触过会计、审计方面的实务工作,动手能力较差,教育学生时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严重脱节。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一些新老师一到学校就承担了繁重的、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无暇参加社会实践。 1.3“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数量偏少 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以及普通高校的待遇差距较大,部分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不愿意继续从事职教事业,特别是一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流失降低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招聘仅仅停留在引进上,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较难。另外,高职院校现阶段缺乏激励“双师型”教师的措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侧重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和科研成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中,会审专业聘请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偏低,这使得在校的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接触较少,生产实践知识更新的速度受到了影响。由于兼职教师比例低,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都是由专任教师承担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1.4 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在高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较少,承担的高档次科研课题也较少。高职院校中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缺一不可。不重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很难的。 2、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师资素质的对策 2.1 提高高职院校会审专业师资的学历水平 学历提升是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长期的常规性工作。各高职院校应制定和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例。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专业硕士是提高教师能力素质的很好途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实现系统性转变。因此,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是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的高级专才,并且会计专业硕士更注重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能力的训练,设置许多会计专业技术课程。从实践环节看,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专业实践环节也着重于职业技能方面。高职院校会审专业教师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能提高教师能力素质。 2.2 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会审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首先,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的转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会计、审计实验和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上市公司、各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改革和审计活动。其次,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安排会审专业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兼职,通过挂职锻炼、顶岗实训、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第三,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等职业技术资格证,对参加培训或考证、资格证年检以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给予经费资助和时间保障。多途径提升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如提高教师职称、学历,派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开展国内外专家讲座、教学观摩与竞赛及其他交流活动等。最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使该类基地成为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阵地。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要: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观是能力本位,而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模式。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怎样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的学生是其工作重心。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框架;职业教学改革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内涵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职业能力的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将构成核心职业能力的明显特征归纳为“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结果会计师技能、技术和知识的独特组合”;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委员会的职业能力定义为:在职业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或能够达到雇主所期望的标准能力,从工作结果看是指任何个人在特殊职业中扮演角色时被期望达到的程度;南非公共会计师和审计师委员会(PAAB)已经开发出一套认可模型,认可模型中结合课程框架对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分别定义如下:职业能力是指以本国和国际上的标准完成会计师和审计师所期望完成的任务和角色能力,核心能力是指能够对特定知识、技巧和职业态度的概念及原则加以综合的应用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的能力。参考以上定义,根据中国会计师实务现状和发展目标及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可以将中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进行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及职业技能的集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由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构成。其中会计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知识是框架的基础,职业技能表现出各级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一)职业品格 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终身学习的责任,关注公众利益等。(1)正直诚信和职业谨慎。诚信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会计人员要保持审慎态度和健康的职业怀疑精神,并恰当地消除怀疑,而保证健康的职业谨慎的前提就是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要求;(2)终身学习的态度。终身学习是一种需要发掘的观念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技术变革和知识淘汰的加速要求我们不断更新知识,会计人员应具备知识快速的发展和深化的能力;(3)责任感和风险意识。企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4)良好的职业风范,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只有坚持客观公正才能使会计行为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公正。 (二)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知识快速更新,会计人员要拥有人文知识、艺术知识和外语等基础知识,以便于会计人员掌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2)会计、审计和有关知识。会计审计知识在会计人员知识中占主要地位,会计人员应该对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深层次的理解,有质和量的要求,了解和把握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等信息;(3)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经济贸易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和软件操作等新的技能和知识;(4)组织和商务知识。在新阶段会计人员要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和实践,对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等知识都要有所掌握,进而才能在复杂的市场和理财环境中有所改革和创新;(5)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工作时都要受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会计国际化加快发展,权与法的矛盾以不同形式展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学法守法,注重法律环境的变化,避免因法盲而做错事。 (三)职业能力 指会计人员在复杂苛刻的环境中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能力。(1)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经济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社会和经济环境的改革不断深化,要求会计人员拥有应对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如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和适应改变自己的能力;(2)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可以接受传达正确的信息,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该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和创新工作;(3)战略管理能力。会计人员要能够对经济发展形式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抓住财务机会规避风险,有助于管理决策。 三、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途径 (一)制定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职业知识的培养 (1)会计事务处理能力。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会计事务,能够遵循相关管理制度,按规范的业务流程,与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地推动会计工作有序、顺畅地进行,并有效实现与相关部门、相关业务经办人员间业务数据的传递与交换。 (2)会计核算能力。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备熟练的手工会计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熟练地进行手工或电算化的日常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 (3)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具有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掌握基本的筹资、投资方法和运营资本的管理方法,能对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并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熟悉财务计划及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4)税务处理能力。具有依法合理纳税的意识,熟悉国家各项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合规地进行纳税申报。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正常有序地进行。具备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7)全盘账务处理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企业从期初、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直到会计报表分析等各项会计工作,能够对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协调,能领导整个企业的会计工作。 (8)点钞及计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各项计算,具备一定的电子表格处理能力,能够制作财务数据分析表格,完成财务信息的统计、分析能力。能熟练地进行点钞。 2.方法能力――职业品格的培养 (1)遵纪守法。“以法为德”已成为现代道德的最本质的价值标准,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地遵守《会计法》和各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它相关的财经法规和制度。 (2)诚实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将“诚实”和“守信”视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将其作为对道德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论先生认为,“诚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终身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会计人员把“诚信为本”原则看成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其正确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3)廉洁自律。会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廉洁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可以说,会计人员自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无需强制。 (4)真实可靠。会计人员的职责要求必须以完成符合实际又有利于社会的会计信息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会计作为真实反映社会经济生活规律的职业,其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披露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计人员只有把符合社会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真实性,即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真实记录和反映实际经济业务事项;可靠性,即会计核算要准确。记录要可靠,凭证要合法。 (5)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会计人员追求的目标。会计人员要通过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正确理解、把握并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不断消除非客观、非公正因素的影响,做到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 (6)保守秘密。会计人员因职业特点经常接触到单位和客户的一些秘密,会计人员保守商业秘密、维护国家、单位的利益是其应尽的义务。泄密,不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是会计职业的大忌。 (7)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会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技能,勇于革新,争做行家里手。避免出现“懒”、“惰”、“拖”的不良行为,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思想,要有“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和方便群众、勤奋工作的工作态度。 (8)坚持原则。会计人员的原则意识主要是指对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的严格遵守、执行和坚持。会计人员在其会计业务工作中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依法办理有关业务,无论是对上级领导,还是对亲朋好友,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讲亲疏。 3.社会能力――职业能力 (1)沟通协调能力。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技巧,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地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各项利益关系。通过良好沟通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和ERP沙盘实训等项目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制定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课程体系 1.职业素质课 职业素质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经济数学、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讲座。 2.职业基础课 会计职业基础、经济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经济学原理、管理学、统计学。 3.职业技能课 实用企业会计(一)(二)、成本核算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实务、企业财务管理、预算会计实务、资产评估实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经写作。 4.职业拓展课 高级财务会计、行业企业会计、薪酬管理、财政金融基础知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 (三)建立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实践技能、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的表达方式的教师队伍。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结合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性质特点等方面,对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提出相关要求,以便更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2.教学资源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网络课程建设为手段,强化题库、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制订各课程的实训要求及标准,建设以实践操作为重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满足会计与审计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合正记账中心,实现了半年的企业真实业务记账和报税。同时建立了会计示教及岗位模拟实训室,起到以下功能,第一示教功能:在陈列柜、展示柜或墙上陈列;第二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功能:建成仿真企业财务室布局、岗位、传递程序、内部控制的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第三会计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2个),电子模拟功能:开发或购进国内先进的实训软件,利用会计实训软件进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等课程及企业注册业务、出纳业务、纳税申报等业务的实训,电子模拟实训具有“实训――查错――纠错――考核”功能,教师可在上机模拟软件中设置模拟实训的答案或模糊答案,以便学生在模拟过程中运用“查错”功能提示实训错误,并按照“实训要求标准”及时更正,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模拟实训软件还具有考核功能,可实现机上标准化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训功能:引进仿真国际先进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仿真企业业务活动进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重点强调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如工资、采购、费用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实训,使学生具备应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就会计电算化岗位分工进行制度设计和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第四企业ERP沙盘实训中心:按照学生会计管理能力训练的要求,建设1个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实训内容为一体的ERP沙盘实训室。通过沙盘对抗模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企业ERP软件模拟实训,对企业运作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包括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仓储物流管理、资金的筹集、使用与分配等各个方面,涵盖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训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ERP沙盘实训和软件实训具有提供企业业务处理环境的仿真效果,可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相应的“职业角色”和角色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可调动学生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协同合作,作出最优决策,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了解企业购销存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管理等企业综合管理内容,增强学生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ERP实训中心凭借其精良的设备、完善的教学课件、精心构思的仿真实训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很好的实训效果。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了培养符合会计与审计专业职业能力框架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目标。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 摘要:为培养既具专业知识技能又具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审计教学改革创新不排除部分传统教学法的适当运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不排除基础知识教学的做实,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调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本文探索并构建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的互动教学模式、理论点讲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基于教学软件的审计模拟训练、基于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的能力训练、灵活多样的综合考核方式,进而加以实践效果的总结评价。 关键词:审计课程 教学改革 理念 实践 一、审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思考 ( 一 )审计人员执业环境的复杂化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21世纪初安然、世通等系列大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接连发生,不仅严重动摇了社会公众对于注册会计师能力和诚信的信任程度,而且客观地向公众呈现出一种财务舞弊金额及其经济后果日益扩大的趋势。在加强会计监管、强化审计人员揭露舞弊财务报告的责任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对于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及其执业诚信的重视度空前高涨,相关的审计规范也密集出台。无论是美国的SOX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甚或SAS NO.99(《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还是我国的新颁布的审计准则,都强调审计人员怀疑一切的职业怀疑精神、共享经验的协作精神、识别舞弊风险的执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的具体方式及程序的合理运用等。变化的环境在给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直接引致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产品的纵深开发,非审计鉴证业务的开发与拓展,也外延和强化了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责任。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审计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 ( 二 )新审计准则倡导的全新审计模式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区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新审计准则系统引入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确立了现代审计的战略审计观,强调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客户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业绩衡量、风险评估等在内的战略风险的分析,主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如出其不意的盘点等不可预计的审计程序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基于更开阔的视角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发现和判断被审计客户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行为。在这种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熟知审计基础的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要具有包括战略分析、绩效分析、风险评估、欺诈识别以及持续经营评估等在内的各项拓展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高校的审计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 三 )现行审计教育难以适应审计职业实践需求的现状要求进行审计教学改革 当前,基于重建审计诚信、缩小合理的审计期望差距的目的而对于持续提高审计质量以及舞弊审计责任的关注与强调,将审计职业界推向了风口浪尖之上,审计实践改革和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审计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审计实践的最新变化,审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审计职业实践的需求。但传统审计教学“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带来的专业课时的缩减、以及“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练”、“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带来的纯理论内容的灌输,严重影响学生审计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把握,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与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尽管国内很多高校引入了案例实践教学,但该教学方式仍难使学生对于整个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非常整体的把握和形象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案例教学的实践效果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审计教学必须引入全新模式,以使学生在学会审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审计实务的基本技能,具有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审计工作。此时,加强对审计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就显得极为必要。 ( 四 )审计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 近年来,随着审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较大进展的同时也泛起了很多不良的理念,比如,过分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夸大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作用,弱化基础知识与基础理论的讲授;过分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估兴趣对于教学的积极效应,忽视课堂时间的有限性;过分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宣扬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贬低教师知识传授与引导的必要性……这些不良理念的泛滥直接引致教师教学改革主旨思想的混乱,导致教师教学改革实践乱了阵脚,期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无谓之谈了。理念决定实践,审计教学改革的成效直接取决于教师教改理念的端正与明确。为此,我们需对审计教学改革理念作一辨析思考。(1)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传统还是更强调创新。面对传统与创新,我们的教学改革观念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当前,各行各业均大提创新,传统几乎等同于守旧,这种观念非常可怕。教育界提倡教学改革要持续进行,要不断创新。这更多地强调了创新的层面。我们认为,教学改革要显成效,首先还得基于传统,根基扎实,否则,创新则成空中楼阁。教学改革的创新应是过去积累沉淀的宝贵教学经验遭遇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适时反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职业需求方是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根本导向。创新包含继承与突破,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因此,顺应审计执业环境及审计职业需求的变化,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需要在否定前辈的一些课程框架和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同时也应该珍惜并继承前辈们积累的合理教学传统。如传统教学法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集中传授与讲解,在基础知识学习中传统教学法的效率性不容小觑。为此,审计教学改革应避免强求创新、跟风创新,而应在适当传承并灵活运用一些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做到既不失传统的优势同时又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2)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基础知识还是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学科教学的改革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审计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这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发展各种能力的良好基础和宝贵源泉。我们认为,我们的审计课堂教学应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应掌握好教师课堂知识讲解的度,基础的掌握离不开科学的训练,通过适当的典型例题演练引导学生体会、揣摩,帮助学生发展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务的能力。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施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我们的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是在做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新路,以填补高校专业教学与审计执业实践之间的沟壑。 (3)审计教学改革应该更强调“教”还是更强调“学”。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可谓教学改革的本质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特别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自主的学习精神,在知识更新频度日益加快的当前,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不容低估的。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学也本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在审计教学改革中,我们提倡“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但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同样强调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作用,比如,通过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学、讨论、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创造尽可能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的精神等。审计教学所需要的,是在教师必要引导和指导下的扎扎实实的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而不是自由放任、华而不实的学生自主。 二、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 一 )教学目标定位 本科阶段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财会人员。在此目标下,审计教学应以“学”为主、“教”为辅,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即强调学生的“自学”,而教师的“教”应体现为“导学+助学”。对于会计专业而言,审计课程仅是延伸的核心专业课程,因材施教,我们在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侧重审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兼顾审计实务操作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二 )教学模式实践与评价(1)尝试实施“学为主、教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为配合审计教学改革,我们尝试实施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学习为前提、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教师助学”互动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案为:首先,在我校校园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申请开设审计学课程教学;然后,教师先于教学将课程教案、自学指导书、参考书、课件、案例及其作业等教学资源放于平台上与学生共享;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教学资源预习、自学、练习、疑难提出,课堂教学教师施以理论点讲、引导、疑难讨论与解答、总结评价等,同时,结合相关章节教师拟定选题,学生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最后,基于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模拟训练。实践证明,在该教学模式,因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置于课堂之外,故能有效节省课堂时间,进而可在学生课外自学、教师课堂导学的教与学互动下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推进。除外,该教学模式还能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尝试实施理论点讲式教学与案例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点讲及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在此基础上,适时考核自学效果,安排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具体实施步骤为“给出并介绍案例――瓴出关键点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安排并组织学生讨论――依据学生讨论结果施以总结评价”。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增强学生的实务分析能力。如学习法律责任可分四步展开。第一步,教师提前将课程课件、自学指导书、工具参考书等放于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据此熟悉章节的标题、脉络及内容结构;第二步,适时安排一次授课,课堂上教师施以点将,即将本章的重要理论点(比如发现和报告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界定,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三方面原因,普通过失、重大过失与欺诈的界定,审计人员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辨别标准,审计人员进行抗辩的理由等)逐一帮学生梳理清楚。在此基础上通过留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自学、查阅资料及探求,比如我们可让学生课外去思考为何审计人员仅对重大错误舞弊负有查出的责任?为何只能做到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何谓虚假证明文件?审计人员是适用“过错责任”还是“非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何谓舞弊三角理论?何谓审计期望差距等;第三步,通过课堂提问或典型例题练习适时考核自学效果;第四步,适时安排课堂案例讨论。此过程最关键的则是教师对于案例关键点的梳理。如对于一个有关注册会计师遭受法律诉讼后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我们可以如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本案例是否出现了经营失败?经营失败了审计有无失败?审计后的报表有无错误?如果有错误,错误是否重大?错误若重大,注册会计师有无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如何抗辩等。相信,学生把这些问题讨论考清楚了,案例讨论自然也就出效果了。(3)尝试实施审计模拟训练。为加深学生对相关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审计技能的灵活掌握,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后续的实践环节我们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对学生加以审计模拟训练。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软件以当前各项审计制度、审计法规为指导,以现实经济生活中典型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为基础,设计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模拟的企业信息资料,为审计模拟训练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比较遗憾的是学生仅能利用该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尽管如此,审计模拟训练对于具体审计工作方案拟定、审计证据收集与鉴定、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工作报告撰写等演练环节的设置与强调,依然能使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具体运作有个整体的认识。(4)尝试实施课外泛读并择优试讲。为配合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资料运用能力,我们还设计了课外泛读及择优试讲的环节。具体实施方案为,教师依据当前审计热点拟定若干选题,进行学生分组,引导每组学生在查阅资料及专题调查的基础上提交相关选题的读书笔记或文献综述,并适时安排学生登台试讲,尝试对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文献查阅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诸能力加以综合训练。比如,为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我们可以拟定选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运用”,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及相互交流来理解诸如下的一些相关问题:为何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点?具体实施步骤是怎样的?理论上通过什么机制实现审计效率与效果的统一?这种模式的在实务中运用难点有哪些?等等。再比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相关情况,我们可以布置专题,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最近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内部控制资料。当然,为强化学生对审计工作底稿要素及编制要求的理解,我们还可要求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了解上市公司整体层面内部控制的工作底稿。实践证明,该环节有助于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5)尝试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教学结果的理想评价方式应是对“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为适应审计课程的自学性质及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基于客观考核与综合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尝试改变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试制度,引入多样能够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考试形式,如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平时作业、小组调研总结、上台试讲、课堂提问等形式。即课程考核成绩=预习笔记、读书笔记及作业评分(20%)+课堂表现(10%)+小组调研及上台试讲(10%)+案例分析及模拟训练表现(30%)+闭卷考试(30%)。实践证明,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与课程的考核成绩挂钩,可激励学生努力地扮演好自学主角,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会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的实施 ( 一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 教师充分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教法设计是审计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模式绝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教师在教学中导学、助学的导演角色反而要求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及后期强化辅导工作,不仅在课前要精心策划而且在课后要耐心指导。在每章开课之前,任课教师必须要在通读教材资料及分析授课对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好本章的脉络结构及重点难点,找出本章内容可有效展开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学指导书和教案,引导学生逐步展开自学进而查阅资料深入探求。在学生自学之后,教师还要适时安排授课通过提问、案例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自学效果,并据考核情况实施点讲以强化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所有这些无一不要求任课教师付出努力认真准备和精心策划。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加以思考,如何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讨论,如何在综述学生观点、梳理学生思路、最终形成结论的同时使学生有所启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与课堂设计。因此,教师应专研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掌握最新的审计动态,遵循审计教学的内在规律,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导学及助学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 二 )学生对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 学生对于审计流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是学好审计课程的基本前提。对于实务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一个关键则是给学生一个整体操作流程认识。单就审计流程而言,我们可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步骤,融重大错报风险的初评、再评、终评于审计计划的制定、调整及审计程序的追加考虑过程中,将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及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及实施步骤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若能结合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流程图帮学生梳理清楚的话,相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后续章节的学习目的及章节间的关联性,而且能够较深入地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为何是一种科学的审计模式,该模式是如何通过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修正及其风险应对来实现审计效率及效果的双重保证的。 ( 三 )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增强,修订后的新执业准则体系不仅确立了鉴证业务的核心地位,而且愈加强调审计人员的诚信审计与职业道德素养。因此,为提高审计教学改革的有效性,保证审计教学的与时俱进,教师应在不断更新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审计实践和科研,持续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可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但现实生活中一些财务舞弊案例及审计舞弊案例的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除有意引导学生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责任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应积极收集合适的现实经济案例资料,通过现实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审计诚信现状,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始终是第一要义。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关键词: 驱动 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 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尽管目前就业前景尚可,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怎样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 缺乏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课程之间也存在重复现象,与会计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性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从目前看来,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生源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普高生和三校生的基础不同,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区别不够明显等。 (三) 缺少完善规范的实训教材 目前出版的会计与审计实训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 二、工作任务驱动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 基于任务驱动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其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将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大部分。 (一) 企业设立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1.企业设立实训的内容 (1)企业名称预先登记 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企业名称预先登记时应填写的申请书及所需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名称预先登记申请书。 (2)向指定银行入资 该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向银行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的程序及应需提供的资料,模拟制作开户所需文件。 (3)办理验资手续 此环节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如何办理委托手续及了解验资报告的形式及内容。 (4)企业登记 此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办理登记时应提供的文件,模拟制作登记申请书。 (5)税务登记 此阶段的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税务登记的程序及登记时应提供的材料,模拟制作“税务登记表”。 (二) 企业经营阶段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会计与审计业务处理能力是会计与审计人员执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经营阶段会计业务操作实训内容可包括手工会计操作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审计实训、工商年检实训、纳税申报实训和顶岗实习。 1. 手工会计操作实训 (1)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课程时所应组织的实践教学,通过此实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实训的组织可采用课堂操作与实验室模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企业会计实训 该阶段的实训可包含单项实训和企业会计的综合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方法。 2.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 由于此项训练是在学生完成了手工会计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实训操作的内容可用手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的素材,让学生用财务软件完成其整个核算,并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处理方法与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 3.审计实训 审计实训是针对企业会计业务和经营管理中一般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进行审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3.工商年检实训 工商企业年检,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按年度对企业进行检查,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法定制度。本阶段实训可以按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年检规定制作一套企业办理年检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熟悉年检的基本程序和年检需提交的文件,并由学生根据模拟的素材制作年检报告书。 4.纳税申报实训 纳税申报的实训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网上电子申报流程、扣缴税款处理流程、征收凭证处理流程、电子报税结果确认方法和电子申报数据法律依据,由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纳税申报软件制作电子报税申报表。本阶段实训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电子纳税观摹与校内纳税模拟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 5.顶岗实习 该阶段的实习内容因实习单位而定,对在工商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含电算化会计处理)及财务管理(含投资、融资、收益分配等)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单位具体的财务、会计业务处理,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企业注销阶段的实训 企业清算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在规定期限内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本阶段实训内容是让学生熟悉注销工商登记的流程及应提交的文件,由学生模拟制作“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注销税务登记申报表”等表格。本阶段实训方式可以一家清算企业的资料为素材,组织学生制作企业注销工商登记和注销税务登记的申请表。 经过上述系统的训练,相信学生的专业技能将会更加全面,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研究 摘要:为跟上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的步伐,加快和优化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已势在必行。文章针对当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实训建设体系、优化实训教学资源、科学设置实训课程、提升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等建设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实训建设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环节就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从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以下简称会审专业)实训建设的角度来看,实训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就业市场激烈的人才竞争,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完善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是借鉴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涉密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 “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证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涉密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这是会审专业硬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而定,最好选择校企合作方向,可跨区域引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建立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前厂后校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除常见的会计、审计模拟实训室外,还应建立模拟银行、模拟纳税实训室,以完善岗位及环境模拟实践。 (八)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上,应建立专职教师专业实践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学期完成一个月的专业实践工作,并纳入年度考核。实践培训的形式,应以资源共享,提高效率为原则。首先是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接受会审专业的教师做兼职会计、兼职内审员等,不仅提升了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为专职教师提供了关注和熟悉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政策走向的平台;同时也为高职高专会计、内审部门提供了会计、内审人才后备军和政策研究、决策分析的智囊团。其次是外部实践培训形式,可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实习,或专职教师自己联系。 (作者单位:赵明霞、刘云珊,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赵明媛,云南省地震局结算中心)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为研究课题,分析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总结了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提出了“二元强化”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进行研究。本文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 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会计学本科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 摘要:本文拟对会计学本科专业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摸索、总结出更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目标、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全面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第一,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做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第一,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完全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第一,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在就业市场上却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比如: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上都存在缺陷。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就业者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使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型会计与审计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核心能力 职业 策略 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1、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必需的,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就业者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要素。就业者只有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才能从事与其专业不同的其他工作岗位,并且依靠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各种专业毕业生、考核单位员工、决定单位员工晋级的基本因素。职业核心能力通常要求在与人沟通、合作、解决发生问题、自学、创新等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纲要》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等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等。就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增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职业发展的未来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包含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使毕业生将来能够适应岗位和环境的变化,成为真正的创新型的会计与审计人才。 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人力资源建设的质量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员时,必须培养学生的适应、自我学习和创新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在会计与审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职业的毕业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就业适应、团队合作、角色转换、与人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三,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能力,而忽视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将来很难适应因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1、还不能准确地认知职业核心能力的本质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已成为高职院校为社会造就会计与审计人才质量的必由之举。但是,目前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在校学生,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却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明确的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系统认知。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单一 高职院校一般通过系统培训和自学探索两种方式,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而目前大部分学生主要以系统培训为主、自我学习为辅。在系统培训中,很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增加实训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能自我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的条件却很差,不能满足实训基本要求。 3、职院校师资水平不高 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以高水平的师资作为后盾。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严重欠缺,“双师型”教师极少。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拥有丰富的会计实践操作经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走上讲台,授课过程中的学理气息很浓。 4、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和重点 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日益频繁,劳动者经常不再终身从事一份职业,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新的职业。职业的转变要求就业者具有较强的角色转移能力。然而,当前会计与审计的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只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又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5、没有评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机制 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核心能力作为会计与审计学生的独立的考核模块。由于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都耗费在专业学习和会计资格考试上,所以学生排斥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因此,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会计的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出“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认识并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认识并且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首先通过客观认识自己,然后设置科学合理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充分了解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性以及职业发展对就业者的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要求,真正认知职业核心能力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强烈意识。另一方面,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要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积极参与到学校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更要参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勤工助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考察学习等,全方位、多途径地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正确定位,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为根本任务。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会计与审计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高职会计与审计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工学结合,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首先,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调研,针对会计职业岗位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其次,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与审计专业时,应形成自身特色。学生在会计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应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避免出现学生放任自由和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的现象,要切实保证将顶岗实习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 3、将职业核心能力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 第一,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或岗位工作为依据,设计课程,同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各个要素设置成可量化的指标,便于操作和考核。第二,除了传统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灵活使用扩展小组法、旋转木马法、项目教学法等更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丰富有趣。第三,把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会计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因此,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参与的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最佳平台。 4、促进会计与审计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设置,不断更新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的设备以及财务会计及管理软件,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事业单位工学结合的机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5、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很弱,“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面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不适应现象日趋严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革高职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多途径补充合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师队伍,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还可以定期聘请企业、事业里有关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家来学校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6、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与审计人才过程中,应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机制。这种评价体制最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其主要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操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考核,应该与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知识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依照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要求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首先,由教师在日常会计与审计教学活动中或者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中进行评估;其次,由企业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估;再次,在评估中,还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企业文化等无形因素的评估。通过反馈的结果,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反复的评价和评估,来促使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标准,有利于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以后的再就业和遇到的岗位转换。在评价中一定要遵照公平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地区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 一、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1.行业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在所调研的单位中,会计从业人员主要以年轻人的为主,其中也有个别单位的出纳和主办会计是年纪比较大的,而且是属于公司元老,所以这类公司的财务部门近三年基本没有招聘新人,而且近几年也没有招聘新人的计划,其他单位财务部门人员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近三年财务部门的人员都有所变动,其中,出纳岗位变动的频率最大。 2.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企业有关会计类的岗位主要以下几个,每个岗位具体的能力要求如表3所示。 3.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分析(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江苏省从2014年开始一年组织两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进行一次。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程,均采用计算机考试(三科连考),另外,珠算五级按照《全国珠算技术等级鉴定标准》进行。对于企业而言,在招聘会计人员时,一般都要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敲门砖,所以这个资格证书相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所设计的考试科目在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安排,但是,在课程的设置时间上应该作适当调整。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通过率还不是很高,每年江苏省的通过率基本在30%-40%,所以,将这个证书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毕业必备的技能证书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江苏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从今年开始为一年考两次,这样我们学生考试通过的比例会有一定幅度提高。(2)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会计职称考试)目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为初级资格考试和中级资格考试。报考参加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了具备基本条件(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还应具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我们的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后书就可以报考初级资格的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凭借学校里的专业知识还是可以应对初级职称考试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对于会计与审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要工作满5年才能报考,所以,我们应该在校的时候,让学生把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相关科目: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经济法,这三门课程学扎实,以备将来的中级职称考试。 二、调研结论 (一)培养目标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满足基层需要的中级应用型财务会计人员。定位于中小型企业各会计岗位直至会计主管;应能熟练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熟悉相关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中小企业税收筹划。 (二)职业面向与培养规格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单位还是以中小型企业的基本核算岗位为主。此次调研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型的企业,包括现在我们有部分在外面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也都是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基本核算岗位,所以我们培养的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还是应该以基本技能为主。通过前期对行业的调研,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应该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如表4所示。(最高规格总体上说“应达到会计师水平”)根据此次调研,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基本技能的培养,从曾经做的一份调查中也获得了相同的信息。从上表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会计从业人员认为目前专科学历教育主要满足的是会计基本核算岗位,这点得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可,占到75%。这也就提醒我们,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应该重点针对会计基本技能展开教学。另外,统计中占40%和48.33%的会计从业人员也认为通过努力、经验的增长等,专科学历人员一样可以胜任总账岗位和一般财务总管,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仅占9.17%的人员认为专科学历人员可以胜任财务总监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专科学历对财务总监岗位来说相对薄弱。因此,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一、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层次实用性会计和审计人才。结合高职教育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倾向于大城市和大企业,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企业的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已经饱和,高级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而中小型企业专业性会计与审计人才却十分缺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来应对巨大的市场压力,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因此,从当前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专业的需求更符合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市场定位。 二、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沿用的也是传统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自我为出发点,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要求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价值观和特质的自我形成。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根据会计与审计专业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渠道,开展与实务相联系的会计与审计案例教学,让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是未来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来说,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定向性。因此,应该根据企业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用人单位的特殊用途。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改革现有学制,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为实现产学合作、订单培养打下基础,从而走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模式。 3.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会计与审计人员要面临各种新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会计与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创新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 4.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知识型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高职教育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自我学习与不断更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会了自我学习,培养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才能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自我成长,不断完善,以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二元强化”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构建“二元强化”的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双元强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双元目标,构建互动式课堂,注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1.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应该采用“双元目标、分流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专业核心课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等,应该采用“二元强化”的教学方式,实行大课时,以能力主导为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训;专业基础课可以采用“精讲实践”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参与到实践;人文素质课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比例,采用强化训练进行教学。对于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一些选修课程则可以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发放教学大纲,划分重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针对不同的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统一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 2.构建互动式课堂。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模式应该构建互动式课堂。构建互动式课堂主要是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各种教学方式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追求师生互动良性课堂生态平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互动式课堂以一种互动交流的形式把课堂气氛调到最为活跃,目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思维,开放思想,创新思想。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教师、社会所搭建的各种各样的实践平台上,不断的用思想与创意去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所需要的一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创建互动式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给予评价和指导,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手工、电算化、审计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切都围绕“专业能力”来展开,也同样围绕“思考、创意、团结”来展开。 3.培养实务操作技能。“创意、执行力、效率是一切工作得以成功的基础。”创意、执行力、效率也是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创意、执行力、效率则取决于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的培养。培养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学生实务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培养订单式技能型人才等方式来进行。实验教学是在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选取企业实践业务资料,按照实务工作的基本流程,让学生进行实践的教学方式,包括手工、电算化、综合等。在把握手工工作的基础上熟练应用会计和审计软件,利用电算化技术处理企业日常会计业务,并通过综合试验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打破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了解会计与审计岗位的需求,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改进,实现技能与岗位的零对接。另外,在社会用人单位提出用人需求下,高职教育会计和审计专业教学可以尝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订单式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加强岗前工作技能培训,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结语 目前,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存在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目标单一、过分重视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程序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创新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实现双元目标,分流教学,通过构建互动式课堂,培养实务操作技能来提高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对高职教育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作者:何秀娥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关于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在对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时,必须再造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以保证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进行教学改革。会计与审计专业是自治区的特色专业,我校根据本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化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 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明确,办学定位准确多年来,会计与审计专业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自2005年以来,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专家论证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专家合作,不断修订专业培养标准,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一技之长的创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6年以来,我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结合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会计与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师资团队结构合理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现有专职专业课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5人,占45%;11个专职教师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3人,占27%;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含在读1人),占55%;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占45%。除此之外,从行业企业聘请了5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社会声誉高、充满活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实训实习条件可基本满足职业教学需要为配合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积极加强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会计与审计专业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设备先进,实习实训资料齐全;校外实训基地运行正常,基本上可满足学生观摩、顶岗实训实习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合作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核心、行业积极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2+1”专业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改为两年,一年为顶岗实习时间,但是试点一年后,我们还是恢复了三年制,因为在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原有课程取舍、教学课时增减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2008年开始,我校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年学制内,按照“双线双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职业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实用企业会计》、《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5?3”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2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3周在校内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第四、第五学期主要实行滚动式生产性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的记账公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进行3~4个月的滚动式企业实际业务的记账训练,第六学期安排3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 大力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校围绕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安全和管理进行综合安排,做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落实校内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训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也要形成系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为行业培养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片面的“职业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就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的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的关键措施。为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之中的职业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和更新教学实训项目,我校充分利用学院校内会计综合实训基地,并综合运用其他校内实训室如商务模拟公司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单证模拟实训、税收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手工、电算化)、生产性实训、毕业前半年全真职业环境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以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互惠双赢我校于2004年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多年来,双方密切合作,企业接收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就业岗位上百人次。2009年4月,学校与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达成了初步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成立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和正记账中心,将乌鲁木齐和正财务咨询公司的部分记账业务打包引进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和员工(学生),由企业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业务操作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提供真实业务操作的平台,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企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节约了场地租金,节约了聘请员工的成本,学校与企业实现了互惠共赢。 校政合作,服务社会为加强会计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会计专业人员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与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协商,充分利用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于2008年1月成立了乌鲁木齐天山区财政局会计事务服务中心。中心承担了天山区的会计从业资格报名、会计职称考试报名、会计从业资格办证及普查工作等,并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会计实用技术培训、会计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等项目,成为我校会计与审计专业校政联手、服务社会的一大特色。一年多来,这些专业项目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专业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辐射面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与辐射功能,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为今后广泛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提供了平台。 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校开展教学改革以来,一些工作未能达到预想的目标。其原因,一是教学改革没有找到合适的深度合作的企业;二是学校人员的重视程度及教师的投入参与度不高。许多教师工作中存在惯性与惰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障碍。要使教学改革取得成功,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要有效解决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寻找到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具有共识的、有较强的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合作企业,只有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推行高职教学改革的行动纲要和教学指南,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能够实现的关键就是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一方面,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直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认同,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 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都要依靠教师。因此,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当好课程的主讲人,又要熟悉本行业的业务工作;既要做理论教学的教师,又要充当实验实训教学的指导者;既要当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又要成为教研领域的改革者;既要当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又要成为本行业技术改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者。因此,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和有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同时,使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满足教学实施的需求。 会计与审计专业论文:试论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会计与审计 经济管理 论文摘要:就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在培养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分析。 会计与审计学专业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其中融合了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审计等各方面的内容,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中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作为实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当然要承担为会计与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掌握会计与审计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员的重任。事实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为如何培养合格的会计与审计人才进行积极探索。根据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对会计与审计对象的选择,对合格会计与审计人才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会计与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在总体数量和总体结构上要满足不同会计与审计主体对相应会计与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有效实现其审计目标的需要,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企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不同需要,也要满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二是会计与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会计与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财务活动合法性、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的复合性要求,无论是会计、审计人员,都必须掌握相应知识和能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折射出现行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模式弱点。 针对行业的需要,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很早就认识到会计与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和会计与审计事业的发展。为此,我院会计与审计学专业不断研究审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以此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国家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预测,会计人才的高层次要求增多,审计机关审计人才,尤其是高级审计人才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审计业务比重的增加,审计机关产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因此,会计与审计学专业立足国家审计,开发特色课程,实施特色教学,树立专业品牌,近年来该专业先后开发了基础审计、财务审计、审计电算化等特色课程,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会计与审计实训。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和企业制度的建设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求也将有明显增加。据了解,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只有执业人员5万多名,且其中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人才缺口很大。在未来10年我国需求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会计与审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位居榜首。从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就业层次较高,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我院现况 资料显示,我省十所高职院校里只有有2所设置审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方向,有6所设置了会计专业,这只是会计与审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而且是设置在管理学专业之下,从2所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设置来看,对会计与审计人才以培养社会审计人才为主,而这种专业设置,缺乏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专门审计人才培养的功能,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审计人才总体合格性的要求。 可以推断,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总体结构体现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一些高职院校要么没有会计与审计类专业,要有就是注册会计师培训;缺乏所有会计与审计主体人才的培养功能;更加缺乏包括行政事业会计与审计、财政税务会计与审计、金融保险会计与审计、工程投资会计与审计等所有会计与审计门类人才的培养功能。二是我国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以管理学专业为背景,会计与审计人才的培养中难免受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制约,以管理学为背景的会计与审计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培养出既有会计操作技能,又能进行财政财务审计,又有绩效、效益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作为学科来说,也难以形成促进审计与会计以外的其他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的平台。 三、根据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调整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与审计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建设,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品牌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划分为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方向,体现了审计学专业结构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特点,突出了审计本质性的内涵,而省内开设了同类专业的其他院校,大多将其定位在社会审计方面,与之相比较,审计学专业整体架构比较合理。财会知识只能作为审计专业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其主要内容,现代审计理论要求我们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在文、史、哲和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学前提下,向经、管、法方面延伸。为此,会计与审计教学内容设计也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强调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宽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培育其猎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调适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审计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税收实务、经济法、资产评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也包括一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暑期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习、审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等。我院2009年该专业的就业去向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其中,在各级机关就业的占总就业人数的10%左右,事业单位占15%,各类企业占55%,金融单位占20%。 四、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发展展望 1 充分认识管理学在会计与审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管理学是现代审计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关注管理学发展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影响,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就是说,要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角度认识会计与审计的重要性,从会计与审计的对象、会计与审计的定位、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审计与管理学的关系、审计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审计与法学的关系等等认识现代会计与审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特别是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准确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同管理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对会计与审计的专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在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今天,可以会计与审计学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其他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与审计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会计与审计学科发展的规律。其次,要加强对会计学与经济学与审计学、管理学与审计学以及法学与审计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科学把握审计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趋势。这样,在不会把会计与审计单独认为成为“大会计学”。 3 按照现代社会需要优化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首先,要重新设置会计、审计专业作为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科,满足专业培养对基础理论的需要。其次,重新确定专业主要课程,满足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会计与审计人才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胜任会计与审计工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执业训练。在会计与审计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会计、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同时,在本科教学的后期,可以把学生安排到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机构财务部门实习,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既保证了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的效果,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是一举两得的。 会计与审计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与审计学科必须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培养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与审计人才,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育探究 在男女生比例相当的前提下,按以往的学习成绩从高到低将该班学生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男生24人,女生7人;LBL组男生24人,女生6人。LBL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指导书―每个学生独立实验―教师检查实验结果”模式,教师、教学大纲均与PBL组相同。PBL组实验教学以实际工程概预算为背景进行设计,以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为手段,以工程概预算网络论坛为平台组织实施,着力加强实验小组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工程概预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案[34]如下:(1)学生分组。依照PBL的教学理念将其细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7~8人,选定组长1名,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问题构建。根据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了二个实验,一个是某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另一个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确定。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土木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与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工图预算的误差要限制在±5%以内,报标报价的策略则要体现出竞争性。(3)小组自主学习和交流。要求每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自主试验,并通过工程概预算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与小组内的同学和指导教师互动交流。每小组要进行2~3次集中讨论,讨论时小组成员要逐一陈述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4)课堂讨论。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小组长汇报各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指导教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就学生争论的焦点和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最后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5)总结与实验考核。实验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反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在实验成绩中,施工图预算成果占50%,实施方案文件占35%,口头报告占15%。 试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成绩对比PBL实验组和LBL对比组的实验成绩统计结果如下:PBL实验组31名学生全部及格,其中成绩优秀者3名,良好者10名,中等者16名,及格者2名;LBL对比组3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者2名,良好者4名,中等者19名,及格者4名,不及格者1名。可见,PBL组考核成绩的优良率高于LBL组,表明将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显着。2.PBL平台的交流互动情况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工程概预算论坛提出的PBL网络平台互动信息质量类别[58]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PBL网络平台交流互动中,PBL组的交流互动共计390次,其中属于一般解释和反馈(注意力集中在一般讨论,对话内容不体现“组织、分析、反应、解决问题、思考”的全过程)的占42.6%,属于提出和澄清问题的占16.4%,属于组织意见(由书籍、网站查到的方案或小组成员的意见)的占15.1%,属于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的占8.5%,反思小组成员合作的占6.7%,属于提出或分析方案的占5.9%,属于复杂问题的阐述和分析的占2.8%,属于提出独特见解的占2.1%。可见,PBL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3.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在对比试验教学结束后,我们对PBL组的31名学生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互动性等方面。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不仅教会了他们自主学习,培养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也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密切地联系到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使他们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老师辅导,最终在团队合作下完成工程预算的经历,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做好土木工程概预算工作的能力和信心。综上所述,将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工程概预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土木工程论文:对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革新探索 PBL是目前国际医学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之一,并逐渐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如计算机教育、心理学教育等。如今,PBL被认为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新模式。本研究主要探讨PBL在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试验设计 本研究以黄淮学院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07级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男女生比例相当的前提下,按以往的学习成绩从高到低将该班学生分为PBL组和LBL组,PBL组男生24人,女生7人;LBL组男生24人,女生6人。LBL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指导书―每个学生独立实验―教师检查实验结果”模式,教师、教学大纲均与PBL组相同。PBL组实验教学以实际工程概预算为背景进行设计,以广联达工程造价软件为手段,以工程概预算网络论坛为平台组织实施,着力加强实验小组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工程概预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案[34]如下:(1)学生分组。依照PBL的教学理念将其细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7~8人,选定组长1名,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2)问题构建。根据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大纲设计了二个实验,一个是某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另一个是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确定。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土木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与技术、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施工图预算的误差要限制在±5%以内,报标报价的策略则要体现出竞争性。(3)小组自主学习和交流。要求每小组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自主试验,并通过工程概预算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与小组内的同学和指导教师互动交流。每小组要进行2~3次集中讨论,讨论时小组成员要逐一陈述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4)课堂讨论。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小组长汇报各组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指导教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就学生争论的焦点和分歧较大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最后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5)总结与实验考核。实验结束后,学生要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反映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出评价,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在实验成绩中,施工图预算成果占50%,实施方案文件占35%,口头报告占15%。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1.实验成绩对比 PBL实验组和LBL对比组的实验成绩统计结果如下:PBL实验组31名学生全部及格,其中成绩优秀者3名,良好者10名,中等者16名,及格者2名;LBL对比组30名学生中,成绩优秀者2名,良好者4名,中等者19名,及格者4名,不及格者1名。可见,PBL组考核成绩的优良率高于LBL组,表明将PBL引入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显着。 2.PBL平台的交流互动情况 PBL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按照工程概预算论坛提出的PBL网络平台互动信息质量类别[58]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PBL网络平台交流互动中,PBL组的交流互动共计390次,其中属于一般解释和反馈(注意力集中在一般讨论,对话内容不体现“组织、分析、反应、解决问题、思考”的全过程)的占42.6%,属于提出和澄清问题的占16.4%,属于组织意见(由书籍、网站查到的方案或小组成员的意见)的占15.1%,属于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的占8.5%,反思小组成员合作的占6.7%,属于提出或分析方案的占5.9%,属于复杂问题的阐述和分析的占2.8%,属于提出独特见解的占2.1%。可见,PBL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充分调动了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3.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在对比试验教学结束后,我们对PBL组的31名学生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的效果、互动性等方面。调查统计结果表明,90%以上的学生认为: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不仅教会了他们自主学习,培养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也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基于PBL的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密切地联系到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使他们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老师辅导,最终在团队合作下完成工程预算的经历,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做好土木工程概预算工作的能力和信心。 综上所述,将PBL引 入土木工程概预算实验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工程概预算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作者:乔景顺、李勇、牛林新 单位: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革新与实践 国外一些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结构体系和内容与国内存在一定差别,国外的培养方案分支更细、专业性更强;国内重点大学的培养重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地方院校侧重培养宽基础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沈阳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原有培养方案不足体现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各实践教学环节独立,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或课程设计教学仅仅围绕某一具体课程展开,忽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连贯性、整体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融合不够。第二,实习任务重,时间短而集中。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期内只能参与其中部分甚至某一道工序,无法全面了解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与施工工序,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实习效果不佳。第三,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脱离,实习基地相对匮乏,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理论化。第四,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实践教学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在培养方案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鉴于此,必须对原有培养方案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使之更有利于培养时代所需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新培养方案体系及其构成 (一)新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积极探索和创建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学校工程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新方案制定的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创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新方案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土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研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理、投资开发、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重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新的培养方案要求毕业生系统掌握理工科理论基础、力学基本理论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熟悉土木工程的建设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土木工程设计及施工的主要规范和标准,受过专业技能、专业实验和实践等方面的训练,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监测、工程概预算以及工程招投标等基本技能,初步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与研究能力;具备工程过程管理和工程运行及维护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工程信息获取和鉴别能力、职业技能和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具有撰写国内外土木工程招投标或邀标书、合同协议书的能力;具有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或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 (四)培养方案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以“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思想,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主线、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条不断线、五大模块”。“一个主线”,即以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平台”,即校内资源基础平台和校企合作拓展平台;“三个层次”,即不断提升基本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基准水平;“四个不断线”,即确保学生从入学开始的的大学四年内外语、计算机、实践教学和职业生涯教育不间断;“五大支 撑体系模块”,即外语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块、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培养模块、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模块、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块和设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整个培养方案结构科学、合理,各环节间衔接有序,结构体系如图1。 (五)培养方案中实践体系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使学生验证和深入领会基础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互相渗透又相互支撑,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新培养方案中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社会实践体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课程及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其中,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部分构成;实习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两部分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正确掌握专业技能技巧,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与科学技术同步,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更具前瞻性与系统性;更新了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案,确保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现了应用特色;构建了实践教学平台,真正投入了实践教学经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新实践教学体系着眼于避免实践教学环节各自孤立,保证了知识的持续性、连贯性,较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具体实际工程脱节,流于形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培养方案的特色与要求 (一)新培养方案特色 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结合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地方院校的特点,突出“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综合素质高”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指导思想为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二是,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突出适用原则,在大土木基础上,专业分设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经济四个方向,择业相对灵活,实现了互补。三是,在体系结构上,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设置,保证既相对独立又衔接有序,实现了相互支撑。四是,突出实用性原则。为满足总学时的限制要求,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删减了如普通化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等与专业关联较小的非专业课程,增加了地下工程、道桥概论等课程。五是,鼓励双语教学。培养方案中在第五、六、七学期设置双语教学课程,鼓励教师双语教学,选择双语教学的学生可免修当学期的科技外语或专业外语课程。 (二)培养方案中各类学分学时要求 在培养方案中,整体教学环节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其中,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0.7%,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42.6%、40.6%和12.9%。按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80%。各类学分学时具体要求详见表1。毕业生在毕业前要修满188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教学(包括:实验课)139学分,集中实践教学39学分,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10学分。专业有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地下工程、和建筑经济4个方向,要求学生在第6学期必修一组方向课程5学分,同时在第6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5学分,在第7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0学分(可在其它相关专业选修课中选修);素质拓展教育课程要求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按类选修6学分,学生自选上课学期;专题教育4学分。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除了修完必修的36学分外,还需在专业领域内选修任一专业方向3个学分的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的实施 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借鉴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土木工程专业“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按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原则,把课堂内外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为一个衔接有序、层次分明的体系。开展实践技能训练,突出能力培养,实施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设计院、监理公司、施工企业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创建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模式,开展了四类基于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就业基地、青年教师实践基地和创新试验与科技活动平台等。自2010年以来,各类合作平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体情况如图3。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方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施,采取轮训、顶岗等实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专业理念,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了各类实际工程施工程序、工艺和技术要求,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确保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有效落实,学院建立了实践教育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体系等。 结语 当前,地方院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适应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需求。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新构建的教学体系中加大了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及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比重,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实现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5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基本实现了地方性院校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作者:金生吉、白泉、徐金花、鲍文博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论文:谈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 引言:土木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始终,具体体现在对土木工程建设前期建设可行性方案的研究,投资方案的考核、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检验、建设竣工前施工费用的控制、管理和监督等。在整个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做到将土木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与国际工程造价管理惯例接轨,值得我们去深 究。 一、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投资决策对于一个项目工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工程是否产生、如何产生的重要前置性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正确的决策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首要前提。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及建设地点的选择,三大因素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在整个项目的控制管理过程中,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管理在作用上极为明显,甚至能对整个工程的工程造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必须在投资决策阶段就开始重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投资估算,这是整个投资决策阶段关于资金投入的造价文件,是审查整个项目是否切实可行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在投资决策阶段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就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投资预算,对整个工程项目在全局上进行充分的把握,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留出充裕的预算空间。 二、土木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够重视 投资阶段的耗资约占到总投资的0.3%~0.5%,虽然所占总量不大,但是对整个工程建设进行项目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投资的效率和效益。而做好工程造价的初期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造价工作任务的完成有着积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和和在施工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但是在现实中,因为对投资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够重视,必要的技术环节不到位,工程建设往往会出现工期延长的状况,使得工程造价越来越高,增加了施工成本,“三超”现象相当普遍,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倘若工程项目繁多,工程预算就增加,这样的审核过程就会相应变长,为尽快使工程项目通过审核批准,人为在预算时故意减少工程投资,以预留资金缺口,不仅使得项目申请容易通过,也为将来工程施工资金的灵活调动做前期准备,殊不知无形中增加了工程造价的额外项目,提升了工程造价的总量。 其二,在设计阶段因为技术缺陷,使工程设计难以达到行业设定的标准,因为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了解不够到位,对相应规格所对应的价格了解不是很清楚,就导致了材料和设备的购买不按照实际情况设定。 第三,因为建设单位提出不合理建设要求,例如增加建设施工面积、增加装修标准和要求等。 (二)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不严格 目前我国的工程设计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投招标的公平竞争机制,在投招标的过程中,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也是一项重要的评比内容,是对整个过程的造价任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控制,几乎起到统筹作用。但是在实际招投标中,设计单位对工程项目的技术环节和经济条件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技术人员往往只对设计工程的质量作重点量化评比,而对工程造价经常是一带而过,导致工程设计图经常出现常识性的漏洞、工程量出现漏算和错算,或者增加了不必要的暂估项目,不能很好地控制工程造价,使得招投标工作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三、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一个项目在完成投资决策后就要进入前期的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要进行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主要通过两方面实现。一是对在投资决策阶段已经形成的部分方案进行梳理和进一步的优化,尽量以最高效、节约的方式对整个方案进行布局调整和重组,尤其可以重视对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运用。二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坚持限额设计。所谓限额设计就是资金确定的情况下来设计具体的施工方案。这种方法虽然不尽合理,但是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来说,是一项极其有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既能够满足各项工程应有的水准,同时在资金的投入上也更加有效。对于一个开放性的设计方案,如果没有任何的约束,没有任何一个基准线来进行操作,这个方案无论在制定过程中还是后来的实际实施过程中,都会缺乏一个有力的衡量标准。所以,运用限价的方式来进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是可以用在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过程中的。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整个过程造价控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对整个工程的进展极为重要。 四、工程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在整个土木工程的工程造价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阶段——工程招投标阶段。所谓工程的招投标,就是在工程已经完成投资决策、工程设计后,准备正式施工前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完成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整个工程中的各个工作类型,包括勘察、施工、设备和原 材料的供应等内容公开的进行招标。发包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施工方式,发包的质量控制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带来直接的影响。随着工程造价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大型建设项目在招投标中应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计价模式,能真正体现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工程量清单计价既反映了施工企业的水平,又有效地控制项目在实施阶段的投资。 五、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控制 工程施工阶段就是整个过程进入了实际性的操作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按照已经制定好的各项方案进行具体的物化。资金的投入与控制在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按照计划进行,消减或节约工程资金并不是这个阶段进行工程造价控制的科学方法,这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不作为的方式来进行控制。不作为的控制是因为在这一阶段,资金浪费的可能性比较大,虽然施工阶段的整体资金投入在设计方案中已有具体清晰的规定,但是这种概念上的规划在实际的施工行动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工程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工程竣工就是工程的施工阶段已经结束,但是整个工程并没有完全终结,还需最后的清算工作。工程的清算就是对各种已经发生了的费用与设计阶段的工程预算进行对比、审核,统计出最终的实际施工发生费用和设计阶段预定的各项费用之间的出入和差距,这个阶段的工程造价已经不能再进行实际性的控制或压缩工作,这其实也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总结性阶段。通过审核,来检测整个工程控制管理具体的实施效果和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结语:土木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是极其复杂的管理项目,几乎贯穿于整个施工周期,因此在管理与控制过程中,造价 工程师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和本身的职业道德,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做好每一项造价工作,认真处理工程造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审计人员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审计原则,从严把关,为工程造价工作保驾护航。 土木工程论文:论土木工程中计算机运用措施 1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具体表现内容 1.1工程概况的实时监控软件 在对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控制时,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实时监控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感应器来传递信息,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实时监控主要体现在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施工过程的视屏监控、施工现场的温度控制、对施工过程的视屏管理、对工程现场的勘测等方面。利用计算机的实时监控可以有效地控制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的质量,对施工现场出现的突发事故可以及时处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1.2计算机对施工技术的控制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利用计算机对施工技术进行控制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施工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努力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工程的整体测量数据以及工程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结论为施工建设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施工技术进行控制,大大减少了施工的成本,在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上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优化了施工方案,从整体上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虽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在实际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还缺乏一定的推动力,需要不断推动上述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长远发展。下面对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做详细地论述。 2.1计算机信息图表化技术应用 所谓的计算机信息图表化就是指通过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对颜色、动作的识别能力把计算机传递的信息通过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信息更直观更易理解。它可以将静态信息表现为动态图像,也可以将抽象的信息表现为直观的图像,使人们对计算机所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更深刻地理解,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概念化的技术水平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信息图表化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可以通过对工程数据的分析,然后通过形象的图表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具体的施工图。由于工程建设需要收集的数据量比较大,而且难以理解,所以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工程图,这样更易于理解而且大大节省了工程数据的分析时间,使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 2.2计算模拟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就是把工程施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通过模拟设备把施工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可以分析出在虚拟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相同的问题。计算机模拟技术也可以把建筑物的三维立体平面图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技术人员可以对建筑物进行更细致地分析,也可以使购买者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建筑物有更深层的了解,使购买者感觉就像在真实的建筑物中一样。计算机模拟技术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可塑性,提升了对工程建设的控制力度以及对施工过程突发事件的预测力。 2.3计算机GPS定位测量技术在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计算机GPS定位测量技术就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测量目标进行定位监控,然后通过监控设备将数据传递到计算机上,最后利用计算机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在工程测绘中应用非常广泛,GPS定位测量技术具有精确度高、时间短、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等特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程测绘的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避免了在工程测绘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复杂而发生的安全事故。GPS定位测量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减少了测量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3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对策 3.1推进土木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推进计算机的信息化管理应该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对土木工程建设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工程建设人员具有计算机使用意识。工程建设人员大部分不擅长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所以建筑行业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宣传计算机技术,消除工程建设人员对计算机的抵触心理,加强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能,使工程建设人员有专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二是加强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宣传,使工程管理人员意识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信息化管理的教育活动,同时也应该开发更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适应土木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3.2推进施工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使企业可以与员工进行双向的沟通。企业管理层可以将工程建设的具体计划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传递给员工,使员工对工程的建设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员工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交流平台发表自己对工程建设计划的意见与看法,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地采纳员工的意见对工程建设计划做适当地调整,这样有效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也使员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为工程建设制定了一个合理可靠的建设计划。 3.3研发各种工程应用软件 计算机技术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研发更多的工程应用软件,使工程建设实现自动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对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实施网络监控。在工程建设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网上材料购买、网上施工设备的购买、召开网上招投标会议等一系列网上活动。为工程建设提供更便捷的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时间,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合理地控制,实现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与科学化管理。 3.4加强计算机控制软件的研发 在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是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内容,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三方面应用软件的研发,提高计算机对工程建设的控制力度。在施工质量方面,应该研发相应的质量控制软件对施工的整体质量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为整个施工过程提供安全可靠的质量保障。在工程进度方面,应该研发计算机紧急控制系统,对工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紧 急控制,并分析出现事故的原因,针对事故原因计算机可以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施工的进度,减少了突发事故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在施工成本方面,应该研发工程预算软件,对工程成本进行合理的预算,在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优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4总结 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对工程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进了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图表化使工程图更直观地体现出来,为工程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GPS技术的应用为工程勘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从整体上提高了工程的质量水平。计算机技术还应该在信息化管理以及工程软件的研发上加快步伐,为土木工程提供更多科学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使土木工程建设实现自动化,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实现成本最优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进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 土木工程论文:化学在土木工程检测的运用 1工程砂组成成分检测 1.1砂中有机物含量试验 样品过5mm孔径筛网,用四分法缩分至500g左右,注入3%NaOH至200mL刻度,剧烈搅拌后静置24h;对试样上部溶液和标准溶液的颜色进行比较,若试样上部的溶液颜色比标准溶液的颜色浅,则对该试样的有机质含量的鉴定是合格的。 1.2砂中硫酸盐、硫化物含量试验 称取1g砂粉,放入300mL的烧杯中,注入30-40mL蒸馏水及10mL(1:1)的HCL,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5min,使试样充分分解后取下烧杯,以中速滤纸过滤,用温水洗涤10-12次;调整滤液体积至200mL,煮沸,边搅拌边滴加10mL10%BaCL2溶液,并将溶液煮沸数分钟,然后移至温热处静置至少4h(此时溶液体积应保持在200mL),用慢速滤纸过滤,以温水洗到无氯根反应(用硝酸银溶液检验);将沉淀及滤纸一并移入已灼烧恒量的瓷坩埚中,灰化后在800℃的高温炉内灼烧30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量,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重。最后,对水溶液性硫化物、硫酸盐含量(以SO32+计)进行计算(精确至0.01%)。 1.3砂中氯离子含量试验 取工程砂2kg先烘至恒重,经四分法缩至500g倒入带塞磨口瓶中,用容量瓶取500mL蒸馏水,注入磨口瓶内,加上塞子,静置2h,然后每隔5min摇动一次,共摇动3次。过滤磨口瓶上部已澄清的溶液,移液管吸取50mL滤液,注入到三角瓶中,再加入浓度为5%的铬酸钾指示剂1mL,用0.01moL/L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现砖红色为终点,记录消耗的AgNO3标准溶液的毫升数,与空白试验对比得出氯离子含量。 1.4砂的碱活性试验 取有样品500g,用破碎机及粉磨机破碎后,放在105±5℃烘箱中烘20±4h,过0.315mm孔径筛网,然后用磁铁吸除破碎样品时带入的铁粉,制成试样。称取备好的试样25±0.05g三份;将试样放入反应器中,再用移液管加入25mL经标定的浓度为1mol/LNaOH溶液,将反应器的盖子盖上,加夹具密封反应器;将反应器放入80±1℃水浴中浸泡24h,然后取出,将其放在流动的自来水中冷却15±2min,立即开盖,用瓷质古氏坩埚过滤。过滤完毕,立即将滤液摇匀,用移液管吸取10mL滤溶液移入2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以备测定溶解的SiO2含量和碱度降低值用;用重量法、容量法或比色法测定溶液中的可溶性二氧化硅含量(Csio2)。 2水泥组成成分检测 2.1水泥原料中氯离子的化学分析方法 水泥原料中微量氯化物的测定,用规定的蒸馏装置在规定的温度下,以过氧化氢和磷酸分解试样,以净化空气作载体,进行蒸馏分离氯离子。氯化物以氯化氢形式蒸出,用稀硝酸作吸收液,蒸馏10~15min(视含量而定)后,向蒸馏液中加入乙醇至体积分数占75%以上(增大指示剂的溶解度),一般总体积20~30ml。在pH3.5左右,以二苯偶氮碳酰肼为指示剂,用HgON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终点为紫红色。 2.2EDTA滴定法测定水泥稳定土中水泥剂量 同一水泥或石灰剂量稳定材料EDTA二钠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称300g放在搪瓷杯中,用搅拌棒将结块搅散,加10%NH3CL溶液600mL,对水泥或石灰稳定中、粗粒土,可直接称取1000g左右,放入10%NH3CL溶液1000mL,用NaOH为缓冲剂,将溶液酸度调节至pH≥12。以钙指示剂为指示剂,仅有钙离子与钙指示剂发生络合反应络合为玫瑰红色的钙络合物。滴定时,在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放慢滴定速度并摇匀,直到纯蓝色为终点,记录滴定前后滴定管中EDTA二钠标准溶液体积差。在标准曲线中查找,确定混合料中的水泥或石灰剂量。 3总结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监管日益规范的今天,化学分析检测工作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工程使用安全的关键。建筑工程施工检测的各个环节,都要应用分析化学来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与分析化学跨学科之间的结合将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检测单位及施工企业应提高对分析化学检测技术的认识。通过分析化学检测技术应用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保障检测工作质量,为指导工程建设施工、弥补施工质量缺陷奠定基础,为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建筑的问题与初探 一、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 (1)当高层主楼采用筏板或箱型基础时,在主楼纵、横两个方向上,若B1、B2均大于2B0,才能考虑裙楼荷载对地基土产生的超载作用,将超载折算成土体厚度d2,(两侧超载不同时,取小值),此时d=d0+d2,若b1、b2中有一值大于2B0,而另一值小于2B0时,或均小于2B0时,裙楼荷载作为超载折算为土体厚度d2,当d=d0+d2≥d1时,取d=d1,当d=d0+d2 二、主次梁节点设计问题 我们在工程设计的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时常会发现框架主梁扭矩很大,抗扭承载力不足,有些处理办法就是将次梁与主梁相交处设为铰接,释放扭矩,但这样处理是否合理,与实际的受力情况是否一致呢?个人以为:作为梁端铰接,就是要保证梁端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固接,就是要限制梁端的转动能力;而实际上没有完全的铰接也没有完全的固接,梁端铰接不能随意地人为设置。设置铰接梁,是允许此梁在两端形成朔性铰而产生裂缝,但是不会破坏,就是说形成朔性铰之后,此梁由超静定变成静定结构,结构设计一般都是超静定结构。这样一个破坏不会对整个结构体系影响很大,才能满足结构安全的冗余。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较大,支座主梁对次梁约束不大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铰接,即使为铰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0.2.6条对此做出了规定,要求上部配置构造钢筋,且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得小于下部钢筋的1/4,;如果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高度只比主梁少50mm,这时候就不能完全忽略主梁对次梁的约束了,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出现框架主梁配筋超筋、抗扭承载力不足。如何处理,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加高框架梁解决配筋超筋,加宽框架梁解决受扭不满足,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加宽,那才可以看能不能铰接次梁了,但这里的铰是指的假想铰,而是要保证支座负筋首先屈服,造成内力的卸载和重分布,分布后达到和铰接类似的受力情况,此时的铰接就得要从构造措施上进行保证,现行国家标准图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1)第86页针对非框架梁(即次梁)的配筋构造做出了明确的示意。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是:结构设计建模要立足于结构自身,主要力学模型要与实际构件接近,以保证计算结果能够真实反映结构状况,这样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 三、地下室嵌固端的选择问题 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个超限建筑,对结构设计造成难点。嵌固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而强度嵌固——柱的塑性铰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增大地下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嵌固端所在层楼板要求连续,这样才能保证水平地震力的传递。实际工程中常遇到地下室顶板开洞,甚至是大面积的开洞,此时必须要与建筑专业配合,避免将洞口设在主楼周边,开洞面积不宜大于嵌固端层楼板面积的30%,同时将洞口周边楼板加厚,以满足刚性楼板的要求。工程中还会碰到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的情况,以下沉式广场为代表,如果地下室顶板与地上一层高差小于层高的1/3,则只要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能满足规范要求,则地下室顶板可作为嵌固端,即使高差稍稍超过1/3层高,也可将主楼周边一跨的楼板适当抬高以满足高差,不过需进行加强处理: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在错层处楼板加腋,以保证水平剪力的传递路径。四、结语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开端,其需要设计师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的设计工作态度。对于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此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建筑工程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作用因素 一、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在各个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那么,对于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高效地避免因为这些问题对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是当前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1.配制混凝土的比例 在混凝土的配制过程当中,常常会因为混凝土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存在局限性、或者混凝土生产者责任意识的不完善,而使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需要。所以,对于生产的混凝土的配制比例,我们要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来讲,混凝土的强度对于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竣工后的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混凝土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混凝土生产者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的配合比,因而对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比应该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同时,在进行多次混凝土的比例调配实验之中,必须要从经济最大化的前提出发,追求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满足土木工程工作进行的需要以及竣工后工程的耐久性。所以,施工方对于提交的混凝土实际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抽检以及对比程序,保证土木工程工作的合理性。 2.拌制混凝土 在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混凝土施工人员没有对拌制混凝土的材料进行控制以及重复核算的情况。从简单意义上来讲,进行一项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必须要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因而,在混凝土进行拌制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混凝土拌制人员本身技术上的局限性以及对混凝土拌制科学性的理解不当,致使加入的水过多。过量地加入水拌制后的混凝土,本身残留的多余水分会在混凝土硬化以后形成水泡。蒸发的水泡将使混凝土产生许多气孔,继而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对于拌制混凝土,需要在合理并且足够科学的范畴内控制好混凝土拌制的时间及所加入混凝土拌制水分的多少。这样才能拌制出性能优越,并适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混凝土。 3.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 对于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而言,对混凝土进行的养护和浇筑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施工混凝土的质量。因而,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混凝土的养护浇水。同时,浇水量的多少直接控制着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必须在科学的范畴内进行混凝土的养护浇水工作。另一方面,模板的质量也直接制约着混凝土的质量。所以对于当前社会中进行土木工程施工工作的模板,要选用干净平整、且拼缝密实的模板。拆模的时候,需要首先确定浇筑的混凝土材质是否达标,并且具有足够的支撑力与钢筋结合;其次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对混凝土要进行合理的振捣。合理的振捣对混凝土的强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使工程结构安全有效。 4.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控制 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材料,一般是由施工人员进行控制的。合格的混凝土主要是由足够的水泥质量、存放的时间以及存放的环境三者共同构成的。所以,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必须合理有效地对混凝土的施工材料进行管理和分配,从而使混凝土的质量达到国家安全规定的标准。进而从混凝土的施工材料的控制上,使混凝土的质量达到标准。 5.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因为气候、环境、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施工工程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进而影响土木工程施工作业的进度。所以,对于可能出现的气候恶化、环境变坏等各种因素,必须在土木工程施工进程中予以主要考虑,从而达到控制混凝土的结构和裂缝宽度的效果。 二、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1.在施工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对于混凝土的施工过程而言,需要注意许多事项。如结构胶必须有效并且合格、检验植筋的结构是否能够承受拉拔力度、清理钻孔同时确定钢筋是否合格、采用冲击电钻替代钻孔机钻孔、均匀搅拌植筋胶并且在植筋工作完成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胶固化。只有在严格遵守对混凝土施工的要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作业足够合理和规范,避免许多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 2.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首先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对于混凝土的施工设计要足够合理。并且,在进行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作业之前,需要分析调查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和受力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在混凝土材料的选购之上,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避免出现因为混凝土原材料本身质量上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合理的检验程序以及抽检实验,可以有效确保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达标。再者,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浇水、浇筑等多项工作。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以及散热工作,能够使混凝土的结构不会遭受到各种程度的破坏。最后,要准确把握好拆模的时间,从而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消除竣工后的安全隐患,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土木工程论文:论土木工程钢结构的特点 1、钢结构的材料特点 材质均匀,各向同性,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在一定的应力幅度范围内几乎都为弹性,材料利用的潜力比混凝土结构大,与结构力学的计算模型更容易接近,这样更容易反映其真实的结构受力情况。良好的连接性能,便于工厂化生产、运输和现场组装。钢结构所具有的可焊性和连接性,使得构件更容易做成需要的形状,结构的形式也可更加多样性。钢结构的连接主要是焊接连接和螺栓连接、铆钉连接,以及栓焊混合连接,这要结合实际工程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2、钢结构的结构特点 钢结构的结构特点与材料特性密切相关,主要有:钢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这一点可以通过材料本身物理特性和截面特性来实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跨结构,其刚度往往是控制结构安全的主要因素,因而如何增加截面的惯性矩、回转半径等几何特性显得更加突出,如大跨度的门式刚架,其刚度的增加主要靠截面特性来实现,而采用高强度钢材往往并不起明显效果。钢结构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因其轻质高强,截面往往无需做混凝土结构那样大,细长的构件,尤其是拉弯和压弯的细长构件的局部以致整体稳定性对结构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支撑系统的设置是一些钢结构,尤其是排架结构、大跨度结构等较柔的结构中尤其重点考虑的,在设置完善配套的支撑系统的同时还要注意荷载的传递的影响,因为一方面因支撑的设置会使得结构的稳定性增强,刚度增加,同时也可能增加了结构体系的附加内力,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需要消除。钢结构必须注意防腐防火。钢结构的耐腐蚀性和防火性能不如混凝土结构,因而包裹混凝土、涂刷防火防腐涂料或采取其他一些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要区分构件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要求,以确保主体钢结构的绝对安全、附属部分也能正常工作。此外还要注意钢结构的使用维护,以便钢结构达到使用寿命的耐久性要求。钢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要细化和标准化:钢结构的连接节点,无论是柱梁的拼接、支撑的连接和拼接还是柱脚与基础的连接,其通过焊接还是螺栓连接来设计节点或者焊接与螺栓连接混合连接,均应保证连接处能可靠传递荷载,其强度设计不得低于构件的承载能力,使节点设计构造与实际受力情况吻合,传力途径明确、直接,连接可靠,构造合理,避免附加内力的产生,还要便于维护和确保质量,为此采用国家标准化设计和细化节点都是有效的办法。钢结构应消除荷载内应力,钢结构因受温度影响较大尤其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以及早晚温差大的地区,其温度应力有时是不容忽视的;再有,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焊接残余应力。因而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和焊接残余应力等对结构的不利影响,采取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钢结构的其他优势:自重轻,施工周期短。因其自重轻,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能较大节省基础造价。另外钢结构中的钢梁腹部的空隙可布置管道等,减少管道占据空间,也使管道更容易布置等。钢结构节能环保,因在钢结构拆除时,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钢材回收利用价值也较高等等。 3、钢结构的施工特点 构件加工运输吊装要细致,因钢结构的构件的截面厚度较薄,构件的截面尺寸要求严格,因而构件的加工质量至关重要。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构件不变形不受损,到现场时,堆放场地要通风且防潮防腐,且一般置于吊装运输等机械的回转半径内,便于运输和吊装。钢结构既然有防火防腐要求,因而防火防腐涂料本身的质量和涂装就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包括金属表面基层的处理、油漆的遍数和涂刷厚度以及检验要求等。钢结构具有稳定性更高的要求,因而施工顺序要合理,保证施工过程的稳定,必要时增加临时支撑来保障:焊缝、螺栓的孔距等连接部位要有专业人员实施并专项检测。钢结构施工要尽可能选择合适的季节和温度,或应积极考虑到温差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便预先想到预案来采取措施防止,对于焊接残余应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其对结构的影响,如选择合适的施焊顺序,避免焊缝过于集中等等。 4、结束语 钢结构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土木工程结构形式,用于重型、轻型各类厂房和高层多层民用建筑以及各种大型公共建筑场馆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构件截面不大,更便于合理布置功能分区,但造价有时偏高,本文仅仅就其材料、结构特点和施工要点谈了一些看法,我们要充分利用钢结构的优点避免其不利的一面,使钢结构更好的造福于社会,丰富建筑形式和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社会。 土木工程论文:对土木工程中混凝土耐久性分析 一、影响土木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混凝土的内部缺陷也就是说混凝土不够密实,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侵袭,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混凝土的抗渗性。混凝土的抗渗性指的就是混凝土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混凝土外的液体流向混凝土内部的时候,由于受到混凝土的阻碍,不容易流向其内部,这就说明混凝土的抗渗性很好。简单地说,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水和其他的一些液体流向混凝土内部的数量以及范围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混凝土的抗渗性越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也就越高。当混凝土的强度不高以及密实度不够的时候,由于受到水和其它化学物质的侵入,在化学的反应下,使得混凝土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从而影响了混凝土的耐久性。 第二,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当混凝土的结构在零度以下的环境的时候,混凝土孔隙中的水就会结冰,然后体积膨胀,在过冷水的压力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导致混凝土的破坏。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内部的孔隙中气孔结构和气泡的数量有关。在气孔少和小的情况下,破坏的作用就会越小,封闭气泡越多,就说明抗冻性越好,影响混凝土的抗动性除了这些因素外,还与混凝土饱和度、水灰比、混凝土的龄期、集料的空隙率及其间的含水率有关。当混凝土的强度不高和密实度不够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的水进入到混凝土的体内,在温度低的情况下,混凝土体内的水就会结冰,然后体积膨胀从而产生压力,使得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发生循环破坏,降低了轻度,从而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不好。 第三,混凝土的碳化。混凝土的碳化指的就是混凝土中的Ca(OH)2与空气中的CO2产生了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了中性的碳酸盐CaCO3。混凝土在没有碳化之前是碱性的,这时的碱度PH值为11.5,在经过碳化之后的混凝土的PH值为大约在8.5~9.5之间。可以比较出,混凝土在碳化之后碳度也受到的影响,降低了碳度。这时候,混凝土孔隙溶液中氢离子数量变多了,从而也降低了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在碳化超过混凝土的保护层时,由于受到水和空气环境的影响下,混凝土就完全的失去了保护钢筋的作用,这时候,钢筋就会开始生锈,受到锈蚀的体积会变大,从而对周围的混凝土产生膨胀力,最后导致混凝土裂缝的情况发生。在这中状态下,水和一些其它的物质就会渗入到混凝土的体内。 总之,当混凝土的强度不高以及密实度不好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和CO2渗入到混凝土的体内,形成了碳酸,再加上与氢氧化钙的化学反应,最终将钢筋锈蚀,这一过程就是混凝土的碳化过程。 二、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技术措施 掺入高效减水剂。掺入高效减水剂对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以及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节省水泥的用量。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掺入高效活性矿物掺料之后的水泥结构更加密实,阻断了一些渗漏物质的路线。另外对于集料与水泥石的交界处有所改善,还能够改善交界面的性能,这些对于增加混凝土的耐久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要搅拌得均匀,按照施工程序进行,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同时还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及水泥用量。控制好水灰比是决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密实度的关键要素,同时,控制好水灰比的大小也是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的要素。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混凝土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木工程的使用寿命。我们要从分的认识影响土木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土木工程的具体实际的情况,来采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技术措施。本文只是对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进行了简单的陈述,由衷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有更多的人士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此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 土木工程论文:浅析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与就业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对策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面向二级企业、施工单位就业现在附着于大型企业施工的二级企业、民营私企急需人才,基本上能够很好地解决毕业生的“三金”、职称评定等问题,这些企业也是非常不错的就业方向。 当然,要提高高职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理念,培养质量过硬、素质较高、适应性强的毕业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稳步就业,实现高职土木工程类毕业生的“出口”畅通,实现土木工程类专业的良性发展。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摘要: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结合社会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办好土木工程专业、搞好土木工程学科建设、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的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问题。即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方向全面发展。专业建设要找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教材及配套的课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走产教研结合的道路,推动高等应用型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育 土木工程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基本思路 建筑工程学院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以重点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土木工程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瞄准市场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明确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构建了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配置及其内容。它既是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制订各项配套教学文件的依据。在开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 在制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我们首先组建了专业调查组,对有关工程建筑、工程建设及管理等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聘请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成立了顾问委员会。将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相对比,分析研究确定了本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体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其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土木工程施工一线及工程运行管理一线的业务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根据市场需求提出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它必须满足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分析知识结构时,首先以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分解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组织其相应的知识体系。根据各课程的相关性和知识的互补性进行课程的整合和知识模块的拼装,构建整个课程体系。 (三)以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为主线,构建动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各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等的时间分配和次序安排。在教学计划制订中既要考虑专业能力培养,又要考虑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加强了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并提倡学生获取计算机及英语等级证书。强调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以大专业为基础制订教学计划,同时体现不同方向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根据教学及生产一线的信息反馈,调整各项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的“能力中心模式”。 (一)认真处理好专业与基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上海师大的目标定位是:成为适应上海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鲜明特色的教研型综合性大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强调知识的应用性,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具备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二是以专业能力需要为基本依据构建基础课程模块,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对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其应用性,明确其适用条件以及基本原理,不强调理论的推导过程。三是体现课程体系的动态性。课程体系是由各种可变的组合模块组成的,基本的课程模块使大专业的基础保持相对稳定性,专门化课程模块视其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而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动态调整。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建筑工程、国际工程等专门化课程模块。 (二)认真搞好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教材应能够全面体现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针对教学特点,土木工程系组织骨干教师积极配合兄弟院校,并广泛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共同开发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种教材。目前己出版的有《AutoCAD2000》、《材料力学双语教材》、《钢筋砼双语教材》等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以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广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同时兼顾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加强能力考核,培养创新精神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能力考核,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各种综合能力细化为不同的专项能力,并对每一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都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考核方法,明确各项技能培养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及基本工艺理论,由学生据此进行独立学习和训练,最后以能力考核作为评定学习效果的依据。并不断进行创新能力训练,根据创新成果评定成绩。如施工过程中的工艺设计、组织设计,由学生自己设计,动手实践,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其创新精神。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实践 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关键,是否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实践教学是否完善,是否有特色。我院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以及生产一线实践三种情况。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边讲边练来实现;生产一线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模拟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为此,我系加强了院内外的实践基地建设,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在院内实践场所建设中,首先加强了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关系密切的重点实训场所建设,建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满足各项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土木工程系重点实训场所主要有:建材实验室、土工地质实验室、建筑结构实验室、工程施工实验室,CAD实验室等,实验室建筑面积3400m2,各种设备总值500余万元。除满足各项实训教学要求的需要外,还可以对建筑工程的各工种上岗能力进行技能鉴定。 (2)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结合生产、科研发展实训场所。在设备添置方面坚持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设备,并兼顾生产科研设备的添置。土工及建材实验室不断结合生产实际,与生产单位合作完成多个项目的生产试验任务。 2.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发展校外实践基地。目前已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住乐集团、宏润集团(著名大型民营)、香港华晨国际工程设计公司、林同炎-同济大学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上海住安建设集团、上海第一建筑公司、舜杰建设公司有限公司(著名大型民营)、大华房地产公司(著名大型民营)以及多家大型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以现场工程师为主要指导教师,由院方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回学校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二)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新路子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职业岗位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训时间及合理的组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解决实践教学时间短、要求高的矛盾。为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我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1.科学制订开放式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能力逐级细化成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并在实践教学要点制订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找出实现该目标的相应措施。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相关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原理,以便达到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2.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教师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的进行练习,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能力测评,根据实训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种开放式的实训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克服了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带来的学习不同步的负面影响: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节约时间,进行其它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稍差的学生也不会因此失去实训的机会,或降低实践的效果。 四、推行素质教育,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必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不断提高对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认识 提高应用型人才教育质量重点在于转变思想观念。应用型人才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我院是由高职教育转为高等教育的,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多数跟不上高等发展的要求。针对此问题,学院组织了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发展的活动。土木工程系将教师思想观念转变融于专业建设当中,采用紧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体参与的工作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组织研究组,认真研究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通过研究,转变研究组成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通过两年多的研讨,大家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取得了共识,认为其具体特征表现为: ①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②以社会需求为标准,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线创建专业教学体系。③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色。④“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应用型特色人才的关键。⑤产学研结合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⑥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当前专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二)抓住关键问题,提出具体措施 在认清应用型人才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制定课程教学要点,讨论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一致认为, 应用型人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时间紧、任务重。在不降低理论要求的同时,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的问题是合理安排时间问题。因此全体教师又将重点转向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研讨,提出了具体措施。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在保证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有多门课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完成了力学、制图等课程的电子课件制作。 2.将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作为边讲边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土木工程专业先后将测量、建材、土力学、概预算与招投标、施工技术、制图等课程作为边讲边练或部分边讲边练课程。 3.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训场所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推广高新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学生假期参与生产实践,鼓励学生在校外兼职。 (三)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前提,培养学生直接顶岗能力 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不断动态调整能力培养目标,以适应学生毕业时用人单位对他们的需求。前两年的教学以大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为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基本能力基础,后两年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专门化技能培训,同时加开必需的理论课。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加强综合能力训练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将原毕业设计题目作为课下作业,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并将实际工程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加强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虽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客观和主观上的一些原因,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化需经历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加上教材建设跟不上,所以课程的综合和重组无法一次到位。 (二)受专业教室条件的限制,部分专业实践课无法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组织教学,像CAD辅助设计、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课程无法更快地加大教改力度。 (三)教学课件的开发、教材的编写、电子教案的制作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部分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组织力量开发特色鲜明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各课程、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而组织编写各课程和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配套教材,研究开发配套的教学课件和应用软件。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的发展 摘 要:在分析土木工程定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其发展历程,预测了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土木工程; 发展; 建筑 1 引言 土木工程是指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工、港工、地下等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非常明显和重要。土木工程密切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四大基本要素:衣、食、住、行,为人类提供住宅、宾馆、公寓、衣料生产贮藏基地、食品冷库、公路、机场、铁路、港口、码头、厂房、实验室等现代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必要场所空间。 2 土木工程的历史 2.1中国土木工程的历史 远在上古时期,中国古人类就在野处穴居,为了避免野兽侵袭,有巢氏(中国的传说中的巢居的发明者),才教古人离开天然岩洞、构木为巢,居于树上。我国古代土木工程多采用土、石、木等材料建造,建造技术和艺术造型达到当时极高的成就。像长城(图1)、赵州桥(图2)、都江堰(图3)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土木工程的杰作。 2.2 世界土木工程发展历史 在欧洲,大约8000年前已开始采用晒干的砖;凿琢自然石的采用,大约在5000~6000年前;至于在建筑中采用烧制的砖,亦有3000年的历史。世界古代的伟大建筑,以公认的七大奇迹(图4~图10)最为引人注目,它们都建于公元前600年~公元前200年,且均为石材建造,大都用于宗教、军事和航海。且都是建于当时经济和科技非常发达的地区,说明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3 土木工程的现状 3.1世界现状 随着19世纪中叶钢材及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开始使用,以及20世纪20年代后期预应力混凝土的制造成功,建造摩天大楼、大跨度建筑和跨海峡1000m以上的大桥成为可能。目前,世界上最高建筑是中国台北的101大厦(图11),总高度为508m,世界前十大高层建筑见表1。近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大跨度房屋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图15和图16为比较典型的优秀奥运会体育场馆。 目前世界跨度最大的悬索桥是日本的东线明石海峡悬索大桥(图17),跨度为1990m;最长的斜拉桥是日本的多多拉桥,桥主跨有890m(图18),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图19)将刷新这一世界纪录。最大跨度的拱桥是中国上海的卢浦大桥(图20),跨度为550m。世界十大悬索桥及斜拉桥分别见表2和表3。 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最长的国家为美国,其总长为81105公里。最高的大坝为高285m的瑞士大狄克桑斯坝。最高的电视塔为加拿大高549m的多伦多塔,其次为莫斯科塔,高537m。 3.2 中国现状 回顾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下面介绍我国的房屋、桥梁、铁路、公路、水利、特种结构等建设情况。 结构工程: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大陆建造了许多高层建筑,目前我国最高的建筑是世界排名第4的上海金茂大厦(图21)。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还有深圳的地王大厦(图22)。在特种结构方面,我国有4所电视塔排在世界前十位,其中1995年建成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图23)以468m的高度排在世界第三位。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将建设一大批大跨超长建筑,像国家体育场“鸟巢”结构(图24)、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图25)、国家大剧院(图26)等。表1表明,无论在工程结构的改革、建筑功能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采用上及合理组织施工方面,还是在抗震分析和计算机程序应用上及有关抗震控制试验研究上,我国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桥梁工程:我国的桥梁建设发展迅速,取得了辉煌成就。表2及表3表明,我国已进入桥梁工程发达国家之列,且有多座桥梁居世界同类型桥梁中跨度排名之首,广州的丫髻沙大桥(图27)为跨度最大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铁路工程:截至2000年底,我国铁路运营路程已达6.87万公里,居世界第4位,亚洲之首。铁路朝着城市轻轨和地铁两方面发展。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建造高速铁路,武汉至广州的高速铁路运营时间仅需4小时。此外,磁悬浮列车(图28)也在发展。 公路建设:到2000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万公里,20年内增加了35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336公里,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 水利建设:50年间全国兴建大中小水库8.6万座,水库总蓄水量4580亿m3,建设和整修大江大河堤防25万公里,目前防洪工程发挥的经济效益达7000多亿元。在大坝建设方面,我国先后建成了青海龙羊峡大坝、贵州乌江渡大坝、四川二滩大坝等水利水电工程,在建的三峡水电站(图29)总装机容量达1820万千瓦,建成后将超过目前世界上发电量最大的伊泰普水电站50%而跃居世界第一。 4 土木工程的未来 地球上可以居住、生活和耕种的土地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断加快的。因此,人类为了争取生存,土木工程的未来至少向五个方向发展(见图30)。 4.1 向高空延伸 现在人工建筑物最高的为646m的波兰Gabin227kHz长波台钢塔,由15根钢纤绳锚拉。日本拟在东京建造800.7m高的千年塔(图31),它在距海约1.25英里的大海中,将工作、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融于一体的抗震竖向城市中,居民可达5万人。中国拟在上海附近的1.6公里宽,200m深的人工岛上建造一栋高1250m的仿生大厦,居民可达10万。印度也提出将投资50亿建造超级摩天大楼(图32),其地上共202层,高达710m。 4.2 向地下发展 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城市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了《东方宣言》,提出了"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建造地下建筑将有效改善城市拥挤、节能和减少噪声污染等优点。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大规模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到80年代末已开始研究50~100m深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日本1993年开建的东京新丰州地下变电所,将深达地下70m。目前世界上共修建水电站地下厂房约350座,最大的为加拿大的格朗德高级水电站。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六个城市建有地铁,已开通的总长度达215公里;设有140个地铁站,北京地铁长度已达41.6公里。 4.3 向海洋拓宽 为了防止机场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影响,也为了节约使用陆地,2000年8月4日,日本大阪利用18亿立方围海建造的1000m长的关西国际机场(图33)试飞成功。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的七星大酒店(图34)也建在海上,洪都拉斯将建海上城市型游船,该船将长804.5m,宽228.6m,有28层楼高,船上设有小型喷气式飞机的跑道、医院、旅馆、超市、饭店、理发店和娱乐场等。近些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也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如上海南汇滩围垦成功和崇明东滩围垦成功,最近又在建设黄浦江外滩的拓岸工程。围垦、拓岸工程和建造人工岛有异曲同工之处,为将来像上海这样大的近海城市建造人工岛积累了科技经验和准备力量。 4.4 向沙漠进军 全世界约有1/3陆地为沙漠,每年约有600万公顷的耕地被侵蚀,这将影响上亿人口的生活。世界未来学会对下世纪初世界十大工程设想之一是将西亚和非洲的沙漠改造成绿洲。改造沙漠首先必须有水,然后才能绿化和改造沙土。现在利比亚沙漠地区已建成一条大型的输水管道,并在班加西建成了一座直径1公里、深16公里的蓄水池用以沙漠灌溉。在缺乏地下水的沙漠地区,国际上正在研究开发使用沙漠地区太阳能淡化海水的可行方案,该方案一旦实施,将会启动近海沙漠地区大规模的建设工程。我国沙漠输水工程试验成功,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长途沙漠输水工程已全线建成试水,顺利地引黄河水入沙漠。我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已全线动工,其全长116公里。 4.5 向太空迈进 由于近代天文学宇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登月的成功实现,人们发现月球上拥有大量的钛铁矿,在800℃高温下,钛铁矿与氢化物便合成铁、钛、氧和水气,由此可以制造出人类生存必需的氧和水。美国政府已决定在月球上建造月球基地(图35),并通过这个基地进行登陆火星的行动。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1985年发现建造混凝土所需的材料月球上都有,因此可以在月球上制作钢筋混凝土配件装配空间站。预计21世纪50年代以后,空间工业化、空间商业化、空间旅游、外层空间人类化等可能会得到较大的发展。 5 结语 本文暂时只提及了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土木工程的具体细节尚应包括使用功能的发展、结构性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内容。例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土木工程的使用材料在未来可能会采用污染少、更重复利用的材料,诸如纤维聚合物等;在结构的使用功能上,智能化建筑、仿生建筑将比当今的普通建筑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两种建筑都是功能上以人为本、使用上方面舒适、耗资上既节能又可提高工程利用率;近年来,由于灾害的频繁发生,结构抗灾性能的提高已成为结构发展的首要课题,未来的土木工程可能不仅可以抗震、抗风,甚至可以抗暴、抗海啸、防火、防撞、防辐射等。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将带给土木工程发展的春天。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摘 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集成性极高的高新信息技术,本文通过对VR技术的讨论分析了VR技术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指出VR技术必将在土木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土木工程 可视化计算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基础建设规模的加入,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形式日益复杂,对土木工程学科管理的科学性、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实现土木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和集成化成为土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和本领域的研究热点。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是综合性与集成性极强的高新技术,在军事、医学、设计、艺术、娱乐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各个学科,已显示出一定的实用性,技术潜力十分巨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二、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技术是把抽象、复杂的计算机数据空间转化为直观的、用户熟悉的事物。它的技术实质在于提供一种高级的人机接口。利用VR技术所产生的局部世界是人造和虚构的,并非是真实的,但当用户进入这一局部世界时,在感觉上与现实世界却是基本相同的。因此,虚拟现实技术改变了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现状,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趋于人性化的虚拟信息空间。它以模拟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了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图像世界,在视、听、触、嗅等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中,使参与者可直接参与和探索虚拟对象所处环境的作用和变化,仿佛置身于现实世界中。一个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系统是由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像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大型综合集成环境。所以,虚拟现实技术是综合性极强的高新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沉浸性 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由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戴上头盔显示器和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成为虚拟环境中的一员。使用者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的相互作用,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交互性 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3.多感知性 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在土木工程中,长期以来人们不得不用抽象的概念表示非常丰富的内容,如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等平面图形成一些规定的符号来表示三维的立体建筑,用比较抽象的图形和精练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场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但这一种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受到信息接受者所从事的职业、知识结构及理解能力的影响,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VR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克服这一困难提供了极其有效的手段。用虚拟现实既能表示真实的世界,也可以表示虚拟的世界。表示真实世界时,可以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的约束,做到能“超越现实”;在表示虚拟世界时,又能使其中的虚拟物体表示出三维逼真感,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形成一种“人能沉浸其中、超越其上、进出自如、交互作用的三维信息空间”。VR技术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人机接口,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交互式三维环境,不仅使参与者能够感受到景物或模型的逼真存在,并且对参与者的运动和操作做出实时准确的响应。 2.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领域 由于具有上述的优势特征,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虚拟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复杂结构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结构计算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前者难点关键就在于施工现场的结构构件及机械设备间的空间关系的表达;后者在于施工结构在施工状态和荷载下的变形大于就位以后或结构成型以后。 基于虚拟现实的复杂结构施工方案设计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的环境中,建立周围场景、结构构件及机械设备等的三维CAD模型(虚拟模型),形成基于计算机的具有一定功能的仿真系统,让系统中的模型具有动态性能,并对系统中的模型进行虚拟装配,根据虚拟装配的结果,在人机交互的可视化环境中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复杂结构施工涉及的因素较多,起重机的布置位置、高度,缆风绳着力点的选择,构件堆场的位置,起重机的开行路线,构件起吊路线等,都是施工方案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若对这些问题考虑得不够,则工程施工的进度、成本等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筑结构施工前往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受力状态复核。如在大跨空间结构施工中,不仅要考虑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可行性,还要考虑结构本身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性、可靠性。某展览中心,钢结构屋盖支承在钢桅杆上,桅杆两端为锥形,与下部混凝土结构铰结。为了减小钢桁架的变形,更为了维持结构的稳定,在钢屋盖桅杆和混凝土之间,采用了一系列的斜拉索(前索、背索、稳定索)和撑杆,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体系。在钢结构的施工中,不同的支撑方案、不同的拼接方案,在结构的不同部位会引起不同的效应,而随着连接杆件的安装,这些施工阶段的应力将残余在结构部位上,并影响到最终的结构受力安全性;并在结构就位过程中,有可能失稳和变形。这就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精确分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不同的方案,在短时间内做大量的分析,从而保证施工方案最优化。 (2)在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的应用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筑市场的过度竞争已是长期的事实。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运作,业主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使业主和评标的专家很好地了解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被认可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承包商有没有中标的机会。因此,承包商在注重投标文件的技术可行、报价合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投标文件的包装。尤其是大型工程、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际工程的招标投标,往往在项目企划阶段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运作。 借助虚拟仿真系统,把不能预演的施工过程和方法表现出来,不仅节省了时间和建设投资,而且不用项目经理的现场答辩,方案的优劣就一目了然。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承包商中标的几率。 (3)在可视化计算领域的应用 可视化计算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科研中,人们会遇到大量数据,为从中得出有价值的规律和结论,需要对庞大的数据量进行认真分析。对科学计算取得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加工或三维图形显示,可通过交互改变参数来观察计算结果的全貌及其变化,实现参数化及可视化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 在运用有限元法进行结构分析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通过颜色的深浅给出三维物体中各点力的大小,用不同颜色表示出不同的等力面;也可以任意变换角度,从任何点去观察。还可以利用VR的交互性能,实时修改各种数据,以便对各种方案及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就使工程师的思维更加形象化,概念更易于理解。把可视化计算技术应用于超大型复杂结构的设计、工程控制和结构分析中,将增强计算软件的前后置处理能力。例如,在桥梁工程控制和结构分析的可视化计算中,倒退(拆)分析结构倒拆动态演示、结构理想施工线型显示、施工阶段主梁形心线的设计曲线和实测拟合曲线的显示、前进分桥结构拼装动态演示、施工预告图形显示、主梁内力图显示、危险截面应力分布图显示等等。更重要的是能借助图形或图像来进行实时动态地控制结构的重分析和获取施工控制数据,同时能实时动态演示和控制设计和施工的过程。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在不断发展,专用于计算机图形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的高性能DSP芯片可使处理能力提高上百倍,三维图形算法和参数化建模算法等可使虚拟现实技术更加成熟。目前,虚拟现实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土木工程的研究方面,我们应努力建设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开发有价值的虚拟现实工程系统,使其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可视化计算等方面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高职学生土木工程专业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 要: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在进行测试实验和土建施工图绘制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设计;测试实验;土建施工图 高职土木工程专业设计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体现,是在校期间重要的结合实际的学习实践活动。由于学生对如何在土木工程设计中应用所学基本理论缺乏经验,在土木工程设计中使用规范规程的意识也不强,往往对规范规程中的要求理解不透,土木工程设计中常出现—些貌似细微却导致整个过程失败的错误。总结多次土木工程设计的经验,高职土木工程设计中应该对以下问题加以注意。 1、测试实验设计 在试验设计前要先了解试验的目的,并加以理解,在试验时必须做好记录,每个小组必须要分工明确,要达到每个同学都能操作到仪器,并要知道原理,在实验课后要认真的写好试验报告,千万不要认为我会了,懂了,可以不写实验报告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写实验报告不仅是对数据的整理,重要的是对整个过程的温习和确保下次使用仪器,读写数据的详细掌握。 设计前的归纳总结。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大部分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但是在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够完全解释的,所以要对自己的笔记加以详细的归纳如绪论中的核心问题是: 1.1点的位置确定; 1.2点位确定的原理和方法; 1.3基准面认为平面的限度。 这样以来在实现设计的时候哪里有问题不是很明白,拿出笔记查阅一下,就能快速的解决问题,这对将来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解决起来也是很方便的。 实地设计就好比自我测试,从中找出自己薄弱之处,并加以强化。不理解的问题千万不能逃避,因为这是最后的理解掌握的机会。比如经纬仪为什么要进行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等的道理,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只叙述方法,不讲为什么的道理。 2、土建施工图设计 2.1平面图与立面图、剖面图的配合 建筑施工图关键是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之间图示内容一致,且相互补充。因为是初次绘制内容复杂的建筑施工图,学生没有全局观,造成平立剖面图的表达不一致。比如,平面图上有个侧窗,而立面图上却没有画出;立面图上有些凸凹的构造,在绘平面图时却忘记了画。在剖面上,不仅应完整表达各空间高度和楼梯间的剖面设计,也要正确反映柱子、主梁、次梁、楼板和墙之间的位置关系。只有平面、立而、剖面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整地反映一幢建筑物的做法和特点。此外,各图所注的标高、尺寸、定位轴线等在每张图纸上都要认真核对无误,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要求高职学生务必落实做好。 2.2楼梯的平面图与剖面图设计 楼梯间首层休息平台板下如果有通向室外的门,应注意休息平台板下净高尺寸要能使人通过而不碰头,不能小于2000mm。楼梯顶层的栏杆位置高职学生也易出错。我们有这样一个经验:注意楼梯设计为双跑楼梯时,首层第一跑楼梯从哪儿上,顶层栏杆就应设计在哪一面。同时还要注意楼梯间窗口标高是否与立面图上窗口位置一致。 2.3结构施工图 2.3.1基础图反映的是地面以下结构的平面布置位置、尺寸和做法。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应画在同一张图纸上,而高职学生却常把基础详图画在楼层结构平面图上,造成读图的不便。 2.3.2基础垫层尺寸不应作为设计尺寸,它只是结构构造要求,而有的高职学生所绘制的基础详图(条形基础)无论是埋深,还是基础底面宽度都包括例了混凝土垫层尺寸,使得基础底面宽度不够。 2.3.3基础平面图上应标注基础墙的厚度、基槽的宽度及其定位尺寸,而高职学生所绘图上往往只标注定位轴线间尺寸。 2.4结构施工图只是用来表示房屋内各种承重构件的位置、尺寸和做法,并不涉及它的帖面、抹灰等。有的高职学生概念不清,常在结构施工图中出现建筑标高,还有高职学生在结构施工图中根本就不注写标高,使得构件无法定位。针对这种情况,应提醒高职学生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注意定位轴线位置的准确性。核对轴线距离是否与建筑施工图相一致,保证构配件的正确位置及结构构造处理时尺度量值的准确性。 2.5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构件详图 要是配筋图,最容易出差错的是钢筋的位置。在不同的削切位置,构件剖面图中钢筋的位置是不相同的。例如,梁的支座断面图与跨中断面图中钢筋的位置由于钢筋弯起而发生了变化。 3、土木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筑设计与结构平面布置问题 在建筑设计时高职学生需要考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例如,土木工程设计常用的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在平面上力求柱网简洁、规整,柱距或梁的跨度尺寸要尽量统一,还要注意梁的经济跨度问题(有特殊要求者除外)。高职学生在进行柱网布置时,往往不注意基本要求,随意布置柱网。 3.2图面质量问题 有高职学生绘图基本功不扎实,对每种线型的适用范围不了解,图面质量较差。如钢筋线应采用粗实线,构件轮廓线应采用细实线,而有的高职学生把构件轮廓线也画为粗实线,主次不分。还有一些符号的画法不按“国标”规定,而是自己随意去画,如详图索引符号、标高符号等。 对构件编号及钢筋编号概念不清,常出现漏号或一号多示的现象,应分清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的不同表示方法.采用两种表示方式,这样就能使构件编号与钢筋编号区分开,从而使图面清楚.表示完整。 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在构件详图中未注明分布钢筋、构造柱未伸入到屋顶女儿墙等等。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虽属细枝末节,但关系全局,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土木工程设计的质量。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认真把关,使学生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掌握在校所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土木工程论文:对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土木工程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国土木建筑施工在取得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中也不断暴露出质量控制、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探讨,对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土木工程 质量控制 探讨 土木工程施工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工程质量是施工建设企业发展的命脉和血液,也是施工单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生产活动有序进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避免安全事故、工程隐患等现象发生的有效保证。土木工程建设是一项工种多、专业多和工期长的交叉性复杂作业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容易受到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单位不得不思考并付出实践的话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角度,对强化工程质量控制提出了浅要的几点思考。 一、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前控制 (1)优化质量控制目标 质量控制目标方案是实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前提,也是评价质量控制管理活动成效的标准依据。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施工项目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做好项目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不断优化质量控制目标,提高质量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已经成为工程建设施工准备阶段的重要任务。优化施工质量控制目标需要结合土木施工建设的工程特点及其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施工企业的质量目标、用户意见和合同要求等个方面条件。比如说,对于生产经验不是足够丰富的施工单位,新施工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目标的设置,应当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案,结合同类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而确保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方案的科学性。 (2)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建设的第一资源,在优化施工建设质量控制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对施工人员工程质量意识的教育培训,使其树立“工程质量第一,速度第二”的安全生产认识,进而从源头上强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管理,形成“‘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然而现阶段,大部分土木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过于看重施工进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流入,忽视了工程主体核心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有些企业甚至存在质量控制管理是表面工程、样子作业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大对施工人员对工程质量的专业培训,营造良好的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等。 (3)材料采购控制 材料是土木工程建设施工的基础前提,也是影响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某些工程质量事故、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工程建设企业为了节约项目成本,缩减材料用款的支出,造成了购买的材料质量不达标,使用不合格的伪劣材料所导致的。因此,做好项目建设的质量控制管理,需要加大对建设材料的审核和监督。在材料采购之前,就应当就工程建设所需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和标准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说明,对材料采购计划书或者采购合同进行严格的批阅。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要对其产品质量进行了解,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的产品证书、经营证书等,对供应商的可靠度、生产能力、业务数量等进行深入调查。材料采购供应商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长期性的合作伙伴。另外,对于采购采购资金,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落实每一笔材料用款的取向,为提高材料质量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资金来源。 二、工程施工质量的事中控制 事中控制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效果,落实施工建设项目方案的重要保障。开展事中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工作,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途径。 建立健全企业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现阶段,大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普遍使用项目经理责任制。以项目经理为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打破了传统 “大锅饭”的管理模式,落实了工程建设责任承担者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工程项目建设,为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其次,组建工程质量监管小组。工程项目施工是一个渐进的建设过程,因此工程质量控制必须贯穿整个施工建设过程。工程质量控制小组是整个工程建设活动监控管理的专职团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主体核心。在工程小组监管过程中,应当严格的按照工程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加大施工文件批准、变更的确认,及其工序验收的质量标准审核等。另外,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其工程项目本身的工期长、投入量多、生产规模大等特点,再加上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施工现状开展管理控制活动。 三、工程施工质量的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企业监督控制工作的重要途径。事后工程质量控制主要是指项目质量的验收。因此,事后监控关系着工程质量认可、评定和办理验收交接手续等方面。在事后的控制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项目合同书、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对完工产品的材料、工艺、设备及其每一道工序进行审查验收。对项目验收存在分歧或纠纷的现象,应当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检验评定。对不符合生产要求和质量标准的项目工程,要及时的给予纠正的通知,并对该项目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以示警戒。在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各项指数达标、规范的前提下,才向发包人、监管部门提出工程竣工报告。 土木工程论文: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如火如荼的崛起,与此同时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为土木工程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工程的质量和施工安全息息相关,但目前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愈发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着眼于目前土木工程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及其质量状况,为探索更为科学的施工技术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力求在土木建设行业中形成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工程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因其具有可连续作业、输送能力强、容易成型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高层、小高层等建筑物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愈发呈现出炙手可热的趋势。但混凝土优良的建筑特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因其自身具有优良的性能所以混凝土成为了当下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正因为如此,在建筑质量保障方面,更是有国家颁布的建筑准则规定,在现在的建筑工程中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也受到多方的重视。商品混凝土是半成品,只要混凝土的生产商和应用单位都切实合作,遵循国家的有关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生产,才能保障质量。 1 混凝土质量保障难的原因 商品混凝土是指应用于商业用途,可出售、购买的混凝土。现代建筑施工大部分均是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商品混凝土又称预拌混凝土,俗称灰或料;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做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合,在搅拌站经过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的质量主要因以下几个方面而难以得到保障: 1.1 混凝土的强度较低 商品混凝土的配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按照相应的保证率进行配置。但是生产商由于从经济效益出发,考虑经济成本。因而在评定混凝土的强度上使用的是系统整体考虑,所以实际中的混凝配合比设计中更为经济,但与此同时混凝土的强度也较低。 1.2 施工应用中随意的水灰比例 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配置过程中水和灰的配比。当水和灰的强度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就会相应的降低。在建筑施工现场,由于劳动工人和技术操作人员的建筑知识水平有限,操作技术不规范。在配置过程中常常采用添加大量的水来稀释混合物,这样虽然便于搅拌、浇泵和泵送,增大了坍落度。但是由于水的比例的加大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大大降低,降低了混凝土的优质性能。 1.3 用水量不能迎合砂石含水量的变化 配置混凝土时,根据相关配置要求,要保障砂石骨料在配置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含水率。所以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至少测量一次含水率,尤其是在遇到雨雪天气时更是应该增加测量含水率的次数,根据测量的标准随时调整含水量,以满足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目前市场上用来测量混凝土含水率的机械主要是自动测定砂石含水率的机器,但在目前的施工现场这种用来测量的机械应用的并不广泛,多数搅拌站仍然采用的是原材料试验的含水率或者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凭经验来判断含水率,随时根据情况进行含水量的调整。这种并不科学的检测方式不仅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还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困难。 2 商品混凝土的检测控制 2.1 生产环节的监控 施工单位向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商提供自己的原材料质量标准,生产产家按照相关规定对交货的混凝土质量进行检测。检测标准主要是检测其坍落度、强度和拌合物的性能,并要考虑商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在坍落度上的损失值。 2.2 运输过程中的检测 生产加工之后的商品混凝土务必在1到2小时内进行卸料,以保障施工现场用料的连续性。 2.3 施工现场的检测监控 商品混凝土在运送到施工现场之后要严谨防止注水和二次运转和搅拌。对于某些超过初凝时期的混凝土不得再次应用于施工。 在整个建筑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对生产产家、运输过程、施工单位各个环节严谨检测和监控。认真检测每一车商品混凝土并签认检验单。 3 商品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检测控制 3.1 合理选择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商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要仔细 甄选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商。选择一些信誉良好,生产资质好的供应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生产商的生产厂址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状况。商品混凝土的搅拌商要和施工方保持联系,沟通了解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了解施工现场用料的速度,安排好运输混凝土的时间表和运输车辆。以保障商品混凝土按时保质保量运送到施工现场。 3.2 合理甄选质量好的混凝土模板 模板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模板的不完整 在目前的商品混凝土施工现场,许多生产模板常常存在空洞、肮脏不洁、凹凸不平、拼接不实、缺失隔离剂等缺陷。使用这样质量的模板生产出来的商品混凝土表现极易出现类似蜂窝的麻面,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3.2.2 拆模时机不当 混凝土要达到一定时间才可以拆模。如果在商品混凝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时过早的拆模常常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缺掉棱角的情况产生。除此之外,过早的拆模还极易导致混凝土失去支撑力,因而无法与钢筋有效的结合。 3.2.3 振捣的不当 振捣时间得当才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商品混凝土。如果振捣时间较短,混凝土强度将会较低,不够密实。若振捣时间过长又常常会导致在混凝土的表面积淀大量的石子和出现水泥浆漂浮的现象。 影响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监督管理的机制,强力促进生产产业诚信生产,强化行业的自律。实施施工过程的检测控制,保障生产的有效性、稳定性、连续性,切实提高和保障商品混凝土的质量。 3.3 加强施工现场的检测 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政策,通过培训提高施工现场技术操作人员和劳动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生产质量意识、强化从业人员的生产责任心。 3.4 严格施工操作 科学组织施工过程,合理安排施工的速度,杜绝过早的使用施工的材料,不盲目追赶施工的过程。堆放重物时要注意在房梁上添加方木,减轻对楼板混凝土的压力冲击。 3.5 混凝土养护措施 在施工现场常常会发现混凝土发生固化。这是因为水和水泥常常会发生水化反应从而导致混凝土固化。发生水化反应的混凝土常常会出现裂缝。除了水化反应的影响,温度的骤降也极易造成浇筑体出现裂缝。因此在浇筑的初期利用相应的措施实施养护,对混凝土进行保温措施护理可以有效防止表面出现裂缝。保温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避免混凝土长期暴露在温度较低的地方,尽量保持稳定的混凝土表面温度。其次是要尽量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最后是加大对混凝土的养护,保持混凝土的最佳品质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对混凝土的需求日益加大。只有不断研究、创新、不断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水平,从而保障施工的质量安全和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工程安全论文: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对策的探究 当今是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中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通信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信安全担负着个用户之间信息安全传递的重要使命,它也是保障信息通畅和信息安全的致命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政府机关、国家系统安全以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加强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已经刻不容缓,它已经成为通信工程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1 目前通信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很多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绞尽脑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应对通信安全泄密问题,但是网络信息泄密事件还是层出不穷,例如:2014年9月1号,再次爆发轰动全球的裸照风暴,使通信安全问题再度发酵。有外国黑客疑利用某通信运营商的信息存储系统的安全漏洞,非法盗取了欧美众多当红女星的裸照,继而在网络论坛。一时间娱乐圈人人自危,可见通信安全关系到个人隐私安全。 2013年7月,全国各地数家商业银行连续发生多起银行卡被莫名盗刷的案件,涉案客户近千名,案发地点跨越全国9个省区14个市,公安部将此案定为“海燕3号”专案,由广东省挂牌督办。2014年9月该案告破。这些黑客利用从网络泄密数据库中所掌握的用户数据,成功破译了19万个银行账户资料,可提现金额近15亿。黑客先是通过某网站的漏洞,用自编程序抓取了约60万条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再将这些信息导入自己编写的批量登录程序中,碰撞出取款密码与网银登录密码、邮箱密码一致的账户信息,从而使19万个银行账户的14.98亿资金轻松落入其掌控之中。 从近些年所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信息泄密事件看来,信息泄密不仅给受害人造成名誉和财产的损失,同时也给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痛和精神伤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通信安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信息在接收过程中被窃取 如今,大部分计算机用户的系统或者应用模型都是安装在裸机之上,这种安装部署管理模式较为简单。而这种部署的操作系统劣势在于:无法脱离直接安装于裸机之上的操作系统,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只能借助于系统本身默认的安全机制进行防护,这种较为僵化的策略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安全策略。同时来自第三方软件的漏洞较多,对自身保障的安全措施不够到位,或者与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机制相冲突,致使木马病毒有机会侵入到机器内部,对系统进行干扰、控制,从而获取非法信息资料,进而威胁到个人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 1.2 设备自身潜藏安全隐患 造成网络安全存在漏洞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服务器设备本身潜藏着隐患。因特网所实行的是TPC/IP协议,其优点是实用性强,不足之处是安全性较低。所以其搭载信息的潜藏着巨大的威胁,而电子邮件服务是以TPC/IP协议为基础运行,所以机器受到病毒的侵扰和黑客的攻击的风险和概率要大得多。 1.3 网络管理员缺乏安全意识 信息泄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网络管理员安全意识的薄弱,缺乏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许多网点对于防火墙的权限访问设置比较宽松,这一疏漏使得很多时候的可疑访问权限也不受控制,防火墙形同虚设,此外,网络内部人员的无限制访问也给黑客从服务器中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管理员对这一方面信息的泄密却毫无所知。 1.4 人为的恶意攻击 目前关于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机制还不健全,而许多公民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淡薄,出于一己私利的目的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各种技术进行渗透,或利用通话语音来截取或破解别人的网络系统,获取信息数据资源,从中牟利。 2 通信工程安全管理对策探究 网络早已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对网络安全问题探索的不断深入,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已经深入人心。建立安全稳定的网络通信系统运行机制,是人们共同的夙愿,因此,攻克网络通信安全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网络通信安全所存在的问题。 2.1 避免IP地址被盗 盗用信息的第一步,是IP地址被窃取。因此,阻止信息泄密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防御IP地址被盗。要防止IP被盗所采用的重中之重,就是根据TCP/IP的结构原理,把不法分子拒之门外,有针对性的使用不同的防御方法,层层防御,各个击破。主要方式主要有: 2.2 颁布相关法律制度,监管网络通信领域的安全 规范网络行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尽快填补弥补网络通信安全的漏洞,有助于提早防御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打击各种网络犯罪,从源头保证整个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肃清网络的不良风气,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网络的开发性、共享性、互联性等特点,通讯安全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的威胁,保证人们在网络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成为了当前网络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通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对相关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究,希望能为通信工程安全策略研方面究带来新思考。 工程安全论文:机电工程施工安全管控路径 机电工程的施工安全事关重大,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控制好施工质量,避免触电事故等一系列意外发生,相关部门首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思想上的重视是指导工作人员行为实践的基础。 1机电工程施工安全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普遍存在于施工现场及其周围。形成危险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施工勘察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比如施工过程中各种不符合的活动、物质条件(人、物、环、管)。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识别危险源,正确分析其产生原因,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 1.1施工危险源的种类 第一类危险源是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通过能量释放(比如爆炸或者辐射等)造成意外的能源,具体包含了电、热、光、化学能的伤害等。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具体包含了设备性能下降不能实现预计的功能,这属于发生物的不安全状态;工作人员工作食物或者偏离工作准则的行为,这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有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人或者机械的故障。事故的发生必然是危险源存在的结果,这是客观存在的第一类危险源。约束条件的失控,属于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而第二类危险源的失控,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必要条件。 1.2危险源辨识方法 识别危险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观经验法。直观经验法是目前危险源辨识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方式。主要是凭借工作人员的经验,依托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分析危险源产生的因素,对施工环境、工艺流程、设备状态以及工作人员的状态进行辨识,并根据状态做出相应的分析评价。 2)安全检查表。该方法要求把整个施工过程的工作活动人为地分成若干个作业单元,有针对性地堆每一个作业单元进行排查,根据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项目检查表,最终形成的是整个工作活动的安全检查表。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该方法主要是用与系统危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危险大小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2机电工程项目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机电工程安全监督以及突击检查中可以发现很多的机电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安全隐患必须在思想上得到足够重视,在技术上得到协调解决,否则,容易导致事故,会影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1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制订 施工安全技术制定原则主要有“消除、预防、减少、隔离、个体保护”。危险源,有的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消除,有的危险源则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后者,要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不断实时监测,防止不可避免的危险源超出可承受范围。常见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施工平面布置的安全技术要求。在施工平面布置中,易燃易爆材料要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且要严格遵照相关规范规程设置。电气设备、变配电设备、输配电线路的位置、防护及与其他设施、构筑物、道路等的距离符合安全要求。材料、机械设备与结构坑、槽的距离符合安全要求。加工场地:请记住我站域名、施工机械的位置应满足使用、维修的安全距离。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装备、器材,确定控制和检查手段、方法、措施。 2)高空作业危险性比较大,意外跌落造成的事故不胜枚举。但是高空作业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环节,安全措施要落实到小处驶出,比如,对职工身体定期体检,严禁带病作业;规定作业最长时间,避免疲劳作业;对酒后作业的行为给予严重的处罚,加以制止;此外,还要做好安全网和防护栏的设置,要求作业人员按照规范佩戴安全带等。 3)对于机械操作造成的事故和伤害,可以通过做好设备养护加以避免。设备的使用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特殊机械还要针对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比如划分安全区域、严格控制上岗人员的资格审核等。 4)起重吊装作业的风险比较大,也容易发生事故。对于起重吊装作业,要研究制定专门的技术方案并严格遵守。 5)工程施工中的临时用电,容易被忽视,施工现场乱拉乱接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很多火灾事故和触电事故的起因。因此,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施工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临时用电部位,规范布线,严格管理等,特别要做好带电作业和高压作业的防护。 6)单机试车和联动试车是将所安装的设备进行试运行,设备在试运行期间可能发生误动作,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和人员伤害,应根据设备的工艺作用、工作特点与其他设施的关联等制订安全技术措施方案。 2.2保证各种基本配电部件的使用安全 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接电要特别注重安全规范,使用机电设备要设置两级漏电保护装置,一级设在总配电箱,一级设在开关箱上。此外,电箱的设置及接线必须符合安全用电规范。漏电保护安装是十分必要的,施工过程的用电通常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一旦设备发生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及时断电就可避免漏电电流对其他设备的影响。这就要求总配电箱漏电电流相关保护参数必须大于设备配置开关箱的漏电动作电流参数。两级电路保护器必须要符合规范要求,并进行规格、参数的合理搭配,这样可以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便于寻找原因。漏电保护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应由专业电工每月进行一次漏电检查,对其性能做出判定,如有必要必须进行修理和更换。 2.3机电安全综合管理网络化 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是一个系统的实践过程,需要综合网络化的管理。施工的安全管理需要各项规章制度来制约,需要不断的实践,系统的研究,并从中找出规律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来加强和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为适应当前机电工程的管理要求,切实推进设备维修与使用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计算机统计与网络信息反馈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要使机电工程安全与工程收益挂钩,将相关信息汇入电脑统计并进入网络软件集中管理。对电气设备增加安全防护设计,如继电保护、漏电保护,并进行串联改造。在机电工程中一旦发生故障或动作失误时仍能保障人身安全及机电设备系统的正常。各项目负责人应看重转变安全管理观念,培养懂业务、善管理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支持他们搞好多元化的综合管理。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实时对并下电力、机电设备安装情况实施监控,实现多层次机电质量、安全管理监控 的自动化是机电安全网络化管理的方向。 工程安全论文: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1.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意义所在 市政建设见证了每个城市的面貌变迁、沧海桑田。市政工程倾诉着城市建设的辉煌和荣耀,也讲述着市政建设者遭遇的心酸以及为其洒下的热血和汗水。市政建设者们为心中的“城市梦”做出了巨大牺牲。辛勤伴着汗水、美梦伴着辛苦时刻听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召唤,为市政工程建设速度的提升;为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工作、学习,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市政公用工程涵盖了道路建设、桥梁建设、给排水建设、隧道建设以及通讯、电力、绿化等工程建设等类型多、面积大、涉及广、辐射多,囿于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现实客观条件以及城市管理者从经济性角度的考量,往往只追求市政工程的建设速度与质量,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往往忽略了施工工程建设的安全管理问题,对市政建设施工工程中施工区域内的生产安全问题鲜有充分细致的考虑。城市管理者往往认为市场经济施工单位挣钱安全问题是自己的问题,对市政建设施工工作关心不够,也缺少硬性的安全管理监察手段。导致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问题成为悬在施工建设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因此市政工程管理者要把安全生产挂在嘴边、记在心头、将监管行为落实到具体施工细节中。让责任携带着事故的苗头远离,让施工工程建设安全好、高质量在城市建设的征途上徜徉,这是市场建设管理者的责任所系,也是市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2.市政工程施工具有的特点所在 2.1.施工作业环境复杂 市政建设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工程项目施工多种多样,点多、线长、涉及面广,施工项目复杂。无论是路基建设、路面建设还是桥梁以及给排水、地下涵洞等都会由于建设施工的作业环境复杂多变给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带来安全技术难度。 2.2.施工作业难度大 市政工程施工作业难度极大,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难度必然加大。 2.3.施工作业形式多样 城市建设离不开市政工程,而市政工程的施工场所变化多端,城市立交桥、转盘路、沉水井、排水洞等等项目施工有的工期长,有的季节性突出,有修补工程、有改善项目、有新建场地,有的线长有的面广有的点多、有的过路基、有的跨路面、有的越桥梁、有的过涵洞等。施工工作形式多样、呈现出变化快、变化大,无规律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工序繁杂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4.点多面广、管理很难到位 市政施工涉及到建设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管理很难到位。而且施工人员多为农村的打工人员其流动性强,工作特点是具有季节性,农忙时人少,农闲时人多,不但缺乏市政工程施工经验而且不具有施工安全保护方面的能力,安全意识也不够。故市政施工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隐患较多。加上施工范围、场地、施工难易程度等变化大。又多是在施工作业环境差、露天作业、地下作业较多的情况下进行,加上受交通、气候的影响较大,对市政施工生产的安全极为不利,更给市政施工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欠缺所在 3.1.具体施工人员素质差强人意 当下,由于市政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施工工程建设中不得不雇用整体素质不高的施工队伍。正因为具体施工建设队伍的人员素质参次不齐、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才给施工安全管理带来难题,如果在安全管理上稍加疏忽就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3.2.具体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许多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特别是领导者思想上对安全生产管理缺乏重视,只追求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对施工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缺少警惕性,施工安全生产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尤其是市政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属于动态性的管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劳力部分施工项目现场居然不配备专职安全管理者。即使配备安全管理人员也是安全意识不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管理人员应付差事。很少能尽责任、履职责,更有甚者公然违章指挥、让工人冒险作业将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踏在脚下,置施工操作人员的生命于不顾。这是对施工安全意识的亵渎。对此,市政安全生产管理应立即予以纠正,否则很可能酿成大祸。 3.3.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市政施工工程建设单位没有拟定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指标甚至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者都没有制定出像样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更谈不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安全事故时“板子”打不到具体责任人,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徒有虚名,即使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依然是落实不到行动上。 4.施工队伍建设与管理是安全生产的保障 施工队伍建设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主题所在,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简单的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经过对施工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可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施工进度。 5.结语 安全施工生产是市政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事关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事关一个城市的胸怀与品质。故而,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终极目标,是市政管理部门的责任,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好。 工程安全论文:浅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的管理 自2005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扶持力度, 从“十一五”规划解决全国3.2亿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十二五”规划,中国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总理在对水利部考察时也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非常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惠及亿万群众。都匀市也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因此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实施、竣工验收和建后管理,逐步提高饮水安全标准,确保工程农村饮水安全长久发挥效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档案管理贯穿工程的前期工作、进度建设、工程管理、竣工验收、建后管理,因此非常重要,对指导我们做规划及建后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这几年我们对2015年以前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进行摸排、复查,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料也进行了整理,其中总结了都匀市的一些经验如下,可能与其他城市也有一些共性: 一、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前期工作,工程建设、建后管理、长久运行机制情况复杂,统计困难。下面先简单介绍下都匀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及需要档案管理的几个因素。 1、都匀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较分散 都匀市人口48.050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4644万人,全市农村共1000多个村民组,很多村寨除了集镇周边,都为单村或单个村组供水工程,所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集中式供水自然寨300多个,分散式供水自然寨600多个,很难管理,时间长了有时施工人员可能连寨子名字都记不住。 2、饮水安全工程大部分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 自2005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前几年实施的是乡镇及周边村寨的较大的工程,人口一般在2000―10000人之间,这几年实施的基本上都是十一五未解决的偏远的自然寨,人口一般在几十人到1000人之间,工程较小,难度不大,但是工程地点一般都比较偏远,有些离县城有几十公里,管理困难,有时候一个工程点含7、8个集中供水工程,而且高位水池离水源点2、3公里,去水源点一般都在深山老林,有时候连路都没有,统计非常困难。 3、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与实施时间隔时间长,信息不容易掌握 我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都是5年规划,经过5年的时间各自然寨都不大不小发生了点变化,有时候是人口变迁,包括自然的从高山搬迁到平地较好的地方,有些是水库移民,有些是地质灾害移民,还有些是农村学校的并校,有些农村学校的消失,有些是城市发展改造向城市周边农村延伸,特别是都匀近来的棚户区改造,周边农村有几个自然寨都全部拆迁了,工程点不得已改点到其他的地点。所以工程地点、工程点人数都有变更,加大了统计难度,要清楚都匀市那些地方已经实施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哪些地方还没实施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而且这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情况如何,得逐一排查,心中得有一本图册。 二、农村饮水档案管理的一些经验及方法 目前都匀市已实施了300多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约900多个自然寨),所以通过实践,我们总结一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模式,方便以后工程的建设、管理及下一步的规划。 首先要给各个工程一个身份证,也就是工程唯一的编码,一个工程对应一个编码,方便工程准确快捷的通过编码将其找出。 其次工程档案要分批次装订,分部分排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工程量小、数量多,平均投资都在几万到五十来万之间,单个工程很难装订成一本,因为一个批次的很多程序都是一起走的,包括资金下达、方案审查、招标、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有很多相似性,所以很好一起整理,也避免很多重复资料,所以推荐一个批次装订,但是在装订时要注意装订顺序,编好号,方便以后查找。由于各个工程档案在工程的整个建设期内归档,收归档案的时间较长,未避免档案遗失,要为每一个资料留出固定的位置,收的时候对号入座,不用每次都重新来排顺序。档案装订按照水利部颁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档案管理,档案按年度分批次收档,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包括九部分,但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较小,结合本工程实际经验,只有其中的几部分, 1、工程前期工作文件材料(含项目投资计划、资金文件、批复、会审纪要、实施方案、变更设计及批复、法人建立文件、项目公示); 2、工程建设管理文件材料(即各类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等合同及中标通知书); 3、施工文件材料(项目划分申请、 报告、及批复、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水泥、沙、石、钢筋、砼砂浆配合比资料、砂浆、砼试件检测报告、施工日志); 4、监理文件材料(开工申请、开工令、隐蔽工程签证、中间报量、联合计量单、完工结算书及支付证书等); 5、工艺、设备材料(含国外引进设备材料)文件材料(管材合格证、设备合格证、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等); 7、工程运行管理资料(受益户统计表、移交清单、试运行报告、工程管护制度、管护协议、水质化验报告等) 8、财务、器材管理文件材料(资金支付资料、财务决算报告等); 9、竣工验收文件材料(建设管理报告、施工管理报告、监理报告、质量评定报告、审计报告等) 注:第六部分为科研项目文件材料,一般饮水安全工程都没有,所以不收编,各部分之间推荐用有颜色的纸张加以区分,用封面纸包好,棉线捆好。 然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工程情况汇总表,以便查找方便。 最后平时注意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好编号,尤其是工程编码的编号不要填错,注意细节处理,由于农村饮水工程档案使用频率挺高,最好不要用档案盒装,一是档案盒厚度固定,而资料厚度随时增加,资料厚度比资料盒小时,太薄的资料会弯曲变形,会打皱折叠,二是超厚档案盒挤占储存空间,所以推荐用硬壳纸当封面,用线捆扎封边,封存时记得取下订书针、订书钉等铁器,以免长时间存放锈蚀污染资料,资料存放处最好放置干燥剂,防止蛀虫。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的作用 归根结底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就是掌握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情况的大数据,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在工程建设阶段,方便建设的工程的管理,如合同管理、质量管理、资金支付管理。 2、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以备完成各类检查、审计及迎接竣工验收。 3、在工程运行管理阶段,保留原始数据,才好掌握工程使用年限、移交工程情况、运行情况、出现的问题等, 4、在下一步的规划建设阶段,掌握好全市已有的饮水安全工程资料对我们下一步的规划建设有指导意义,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漏建,查找发现的问题,改正,并在下一个五年规划的提取经验教训。 四、总结 总之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受益颇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全市的民生工程,领导也高度重视,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能使广大的农村人口喝上干净的自来水。 工程安全论文: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探讨 摘要: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种种诱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 管理 1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由90年代初的2500万人,到2003年升至3893万人,完成建筑业产值突破21865.4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的建筑队伍。建设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而安全生产管理滞后,甚至流行于表面形式,导致了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发生!据统计,2000年建筑业发生事故846起,死亡987人,而2003年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12人,死亡人数几乎翻了一倍。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2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建筑业是高危险的行业 建筑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安全的不断变化;建筑现场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建设过程时刻会面临新安全问题的挑战。 2.2 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复杂 建筑施工的高能耗、施工作业的高强度、施工现场的噪音、热量、有害气体和滚滚尘土等,以及施工工人露天作业,受天气、温度影响较大,这些都是工人面对的不利工作环境和负荷。高温和严寒使得工人的体力下降,工作面的复杂使得工人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触电等危险源令人防不胜防。 2.3 参建主体复杂,安全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2.3.1 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是一个投资主体,其更注重于投资资金能不能节约一点,建设质量能否搞得更好点,建设进度能不能更快一点。而往往忽略保证足够资金用于安全防护,文明施工。特别是房地产商,是整个项目投资建设的老大,无论是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一切都得听他的指挥,可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哪一个单位不听其摆布,哪一个单位就要面临被撤换的危险。而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哪一个单位都想取得一份“美羹”,只能听其摆布,甚至明知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也还是张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房地产商对建筑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有时更是明知故犯。 2.3.2 勘察设计单位存在的问题 有些勘察单位迫于建设单位的压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不够真实、准确。 有些设计单位迫于建设单位的压力,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设计,有时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设计单位服务不到位,技术交底不明确,对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设施考虑不周,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没有特别注解说明。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忽略了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建议。 2.3.3 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监理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建设单位的左右。有些监理单位碍于面子,明知建设单位的行为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却不敢大胆指出纠正。 有些监理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设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比如,备受关注的广西医科大图书馆二期工程演讲厅舞台工程发生的坍塌事故,监理单位没有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查,也没有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监理员发现立杆间距离以及步距不符合施工方案要求,没做剪刀撑、水平拉杆没有与立柱连接,没有报告总监,也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此次重大安全事故导致7死7重伤,监理单位严重失职,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都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2.3.4 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当前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最大的弊端莫过于出借资质给包工头,包工头有了合法的外衣,自己找带班头,而带班头组织的劳务工人是乌合之众,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岗位技能专业培训,也没有经过安全生产的教育,所谓的“三级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形同虚设。施工单位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或挤压减少安全防护费、文明施工费。特殊工种人员往往人证不一致,也就是说,施工单位拿出特殊工种人员上岗证,而实际操作者并没有经过培训、考核,获取相对应的合格证。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质检人员、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等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到位,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相关管理部门对这种事管理不严,甚至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 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解决当前建设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①建设单位在关注投资、质量、进度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有足够资金用于安全防护,文明施工。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工程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③建设单位应该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以及构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共同搞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3.2 解决勘察设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3.2.1 解决当前勘察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勘察单位在进行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3.2.2 解决设计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设计单位接受建设单位的设计委托,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单位应该加强服务,做好技术交底,充分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 护设施,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必须注解说明清楚;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该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建议并尽可能的亲临指导。 3.3 解决监理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①监理单位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无论发现工程建设哪一方的行为违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 都要大胆指出纠正或者报告建设行政管理部门。②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设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③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时,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如果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3.4 解决施工单位存在问题的对策措施 3.4.1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治理制度的核心。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务必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3.4.2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 施工现场对安全工作应制定工作目标。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包括:①伤亡事故控制目标:杜绝死亡、避免重伤,一般事故应有控制指标。②安全达标目标:根据工程特点,按部位制定安全达标的具体目标。③文明施工实现目标:根据作业条件的要求,制定文明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现文明工地的目标。 对制定的安全管理目标,根据安全责任目标的要求,按专业管理将目标分解到人。对分解的责任目标及责任人的的执行情况与经济挂勾,每月有考核结果并记录。 3.4.3 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 所有施工项目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要针对工程特点、施工工艺、作业条件以及队伍素质等,按施工部位列出施工的危险点,对照各危险点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和安全作业注意事项,并对各种防护设施的用料计划一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必须经上级主管领导审批,并经专业部门会签。 对专业性强、危险性大的工程项目,如脚手架、模板工程、基坑支护、施工用电、起重吊装作业、塔吊、物料提升机及其他垂直运输设备的安装与拆除,及基础和附着的设计,孔洞临边防护,以及爆破施工、水下施工、拆除施工、人工挖孔桩施工等项目,应当编制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特别对某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签字后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3.4.4 认真落实安全检查制度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是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应当立即制止,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隐患的扩大,能当场解决的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做到“定人、定时、定措施、定验收人员”予以整改,整改完毕要及时组织人员复检。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罚。 3.5 加大政府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 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考虑对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在建筑企业资质的审查环节和招投标监管环节,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严把建筑企业市场准入关。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改变重审批轻管理的模式。采取动态跟踪检查和专人定点负责的管理方式,时刻关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情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个参加建设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各级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各方责任主体只有认真履行职责,抱着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树立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那么,很多安全隐患在萌芽初期就可以消,!除,好多安全事故可以合理预见予以避免,建筑事业就能够更加和谐的发展。 工程安全论文:关于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 摘要:简要介绍了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重点分析了以华北科技学院开办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的办学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适应时展,完善和发展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详细建议,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建设;部委直属高校;探讨1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概况 1958年,首都经贸大学(原北京劳动保护学院)试办了国内第一个与安全工程相近的专业(当时为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中国矿业大学(原为中国矿业学院)在国内首次设立了一级学科采矿工程之下的二级学科——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随后又在1986年在国内高校中第一个获得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我国设立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将安全工程列为其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属管理类。1996年,我国又将安全工程专业和有关安全技术类专业(如上述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合并,设立安全技术与工程专业,但仍属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下的二级学科。1998年至今,又将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改为现在的安全工程专业,列为一级学科安全与环境科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属工程技术类学科。 20__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范维澄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呼吁将现安全工程升格为一级学科。20__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讨论稿中,把安全技术及工程列为一级学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住这一机遇,于20__年3月,向国家教委提出了将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名称改为安全科学及工程,并升为一级学科的建议。 目前,在全国1517所高校中川,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已有近70所,其中近30所高校设有硕士点,9所高校有博士点。 1996年12月,劳动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__年7月完成了《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课程设置》的研究,确定了《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为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组织4门课的教材出版工作。 部委直属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例如,北京理工大学隶属国防科工委,其安全工程专业以防火防爆为特色;中国民用航空学院隶属民用航空总局,其安全工程专业突出航空安全;华北科技学院(下称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其安全工程专业侧重矿山安全。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出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的高校教育格局,全国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院校也面临高校自身发展的新考验。 华北科技学院是20__年新发展和扩建的部委直属高等院校,笔者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 2 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与存在问题 2,1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华北科技学院成立于1984年,其前身是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20__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现有8系3部,各类在校生近9000人,教职工近700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及其他高级职称的181人、讲师及其他中级职称的183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71人。 学院设有国家级的“中国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中国煤炭职业安全卫生信息中心”和“中澳管理培训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及美、英、俄、加、德、法、澳、日等国的相关组织和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和交流计划。 学院由最初开办通风与安全成人培训、培养通风与安全专业及安全工程专业专科毕业生,到现在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__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将安全工程作为学院第一批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目前该专业在校本科生220人、专科生88人。 安全工程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有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4人、学士3人。 同国内绝大多数同类高校一样,学院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也是在国家对高校实行扩招的机遇下,由原相近专业(通风与安全专业)直接改名、转型而来的,不可避免存在学科的基础性建设滞后,行业安全技术教育偏重等问题。 2.2安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 目前,全社会对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人认为搞安全艰苦,危险,效益差,还没有形成搞好安全的大气候,与我国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学院同样电受到大气候的影响,对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队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显不足,没有形成办学的合力。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大安全”观念,也影响了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 (2)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全部是由原从事煤旷通风安全专业教育或技术管理转型而来,其知识结构侧重某矿安全技术及管理,缺少安全科学原理、现代安全管理及公共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急需充实和培养专业师资。 (3)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安全工程专业还没有统编教材,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目前还没有在全国相关高校全面使用。到目前为止,学院也没有用于本专业的自编教材。 (4)实验室建设落后于专业发展要求 目前,专业实验室中绝大多数仍是原有的矿井通风与安全设备,缺少大量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公共安全技术测试等方面的实验设备,而科研型试验设备则基本空白。 (5)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的专业实践仍偏重 于煤矿且经费偏紧。由于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资料收集、咨询、调研等一般都是有偿服务,经费受限必然导致走马观花、马虎了事、实习效果差。 (6)科研起步晚 科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的知名度。20__年,我国科研经费超2亿元的高校已有16所,超1亿元的有39所,这些占全国高校总数4%的著名高校,其科研经费占了全国高校科研总经费的60%,已形成了品牌效应。目前,学院每年实际到位的科研经费不足300万元,安全工程专业乃至学院还都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7)教学模式相对僵化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模式基本是在原有专科教育的基础上,简单地延长了一年的学制及增加了一些课程,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对学院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的设想 为搞好学院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建设,笔者在此提出一些拙见,仅供探讨。 3.1 统一认识,明确专业办学方向 目前,学院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工科院校,学院“十五”规划中提出,遵循“办好本科,加强培训,突出特色,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把学院建成“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兼有文、理、经、管的多科性现代大学和国内一流的安全培训基地”。学院应在此大前提下搞好自己的本科安全工程专业。在目前安全工程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各相关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院应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认识,注重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发挥行业特色两方面办好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 3.2尝试多种专业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华北科技学院属部委办学的特点,结合目前矿山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奇缺的实际,面对各相关院校为了扩招、急功近利、都已取消了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转向所谓的“大安全”的现状,学院可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培养模式。具体可有以下两种: (1)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并存。 目前相关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也有以矿山安全作为一个培养方向的,但其所学的矿山通风与安全知识量只能与采矿专业所学相当,不能满足矿山亟需大量的通风与安全专门人才的要求。矿山安全是我国安全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矿山通风与安全是知识面较广、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该学科还有许多难题未解决。 作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属的惟一一所高校,学院应争取一定的办学优惠政策,恢复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充分发挥学校的强项。同时将现有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适当调整,面向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安全形势严峻的方向,与矿山通风与安全专业作为两个专业同时招生。 (2)单一的安全工程专业模式。 即学院目前的“大安全”观办学模式,以矿山安全为基础,向非矿行业安全拓展。采取此模式除矿山安全外,可从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向选取1~2个作为专业培养方向。 3.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教师都是从煤矿通风安全专业转型而来的现状,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总体素质。 一方面可考虑签订校级合作协议,派学院安全系、建工系有关专任教师到那些在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建筑安全等方面教育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轮训; 另一方面,继续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在上述方向有特长的专门人才,充实学院师资队伍。 此外,继续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使广大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技术方法。而最重要的是专任教师要有专业竞争带来的忧患意识,要有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首先有复合型的教师作保障,专任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 3.4注重教材建设 在国内没有统编教材出版之前,必须选用办学水平较高的相关院校的教材,或提倡自编教材。基础课内容对专业课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范围广、学时多,有些内容太过深奥,为此,可提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合作,自编《安全工程化学》、《安全工程流体力学》、《安全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等教材,既可使本专业教材自成体系,也便于学时安排。 此外,针对学院直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管理的特点,应要求所有在校生都具备一定的安全理论和安全技术基础,可面向全校学生编写《安全导论》教材。 3.5加快实验室建设 目前,学院已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备购置采取了优先政策。可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安全、化工、环境三个关系较密切专业的教学实验,避免设备的重复投资。要删除原理、方法落后的实验项目,提高测试项目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设计制作综合实验装置,以便在一个实验台进行多个实验项目,同时提高设备与实验课时的利用率。新进设备在优先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考虑为科研服务,并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选取实验项目。 3.6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专业转型后,必须尽快建立新的实习基地。此项工作仅靠系、教研室的力量是远不够的,应争取上级有关政策,与有关企事业单位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一方面,有关企事业单位应承担学院学生教学实习的义务;另一方面,学院也可优先考虑对其职工的安全培训,优先对其实行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同时学校应制定政策,确保充足的实习经费进行专题调研、有偿咨询等活动,避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空洞无物、照抄书本,质量不高的现象。 3.7加大科研力度 为建设综合性大学,必须下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学院已出台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并于20__年6月成立了院级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可在此基础上,采取优厚政策,吸引研究型人才带项目到学院工作,尽快研究出具有先进水平和重大影响的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考虑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撰写 科技论文,提高其综合素质。 3.8改进课程体系 现有本科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只是在原专科课程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扩充,因此,必须从满足经济建设主战场及行业需求出发,改进课程体系。 (1)应遵循教育部提出的重视基础教育、加强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淡化专业意识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在浓缩专业课内容的同时,增加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工程、安全设备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并且均作为必修课。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安全科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安全素质。 (2)及时跟踪安全科学最新发展和行业动态,更新有关课程内容。如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中,有关安全评价章节应加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近两年来下发的《安全评价通则》、《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等内容。 (3)开设好《安全法规》课程。要注意法律、法规的时效性,目前应及时将《安全生产法》、新版《煤矿安全规程》、《道路交通安全法》、《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新的安全法律、法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紧紧抓住“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行业负责人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委新出台的行业安全规定、政策,使《安全法规》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和时代特征。 (4)积极应对WTO挑战,开设国际公认的质量(1S09001)、环境(1S014001)以及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 系(0HSMS)认证规范标准的课程,满足行政、企事业、中介机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 3,9专业建设要与学校长远发展有机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院行业特色,优化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在建设综合性现代大学的进程中超前做好以下工作: (1)着手建立高等职业技能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等二级学院,搞好成人高等安全教育。 (2)试行“3 2”式的“双学位”办学模式。鉴于学院环境工程、化工、建筑等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大致相同,可考虑上述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原专业学习3年后,再到安全工程专业学习2年,毕业后同时授予原专业与安全工程专业两个学士学位。 (3)发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培训中心挂靠在学院的优势,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着手成立安全评价、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论证、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机构,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与安全培训,鼓励对外从事安全评价、安全论证、安全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中介服务。 (4)加快安全工程专业或通风与安全专业申请硕士点的工作,为建设具有安全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大学打好基础。(作者系华北科技学院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摘自:《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__.14卷.3期) 工程安全论文: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常态化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类生产事故频发。尤其是近期煤矿、交通等行业连续出现特别重大事故,人员和财产损失让人触目惊心,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地勘经济顺势而上,地质勘查、地质找矿、地灾治理和相关施工项目数量、规模都呈现大幅度的强势增长,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和其他领域一样,如何实现地质工程施工项目长期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事故,成为当前地勘行业安全管理的一项迫切工作。 1地质工程施工项目的特点 (1)施工项目分布区域较广,点多面广、战线较长,不同项目施工条件千差万别。(2)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手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 (3)露天作业多、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环境较为复杂恶劣。(4)施工队伍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对一个施工项目,由于专业复杂和专业性强的特点,不同的单位工程需要不同的施工队伍。(5)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冒险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 2安全管理常态化的内涵 安全管理常态化也就是安全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以制度化保证常态化、以科学化推动常态化。即通过对安全生产的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动安全工作的开展;依托现代安全管理理念推动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发挥效力,强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运用“PDCA”思想开展建设项目“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突出安全技术先导作用,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数据库,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安全管理进一步信息化、定量化、可溯化;着力营造安全生产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地降低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影响和管理上的缺陷,从而实现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常态化、标准化,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3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常态化如何实现 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往往处于较为偏远的区域,施工区域分布广、工作面多,受外界因素和自然环境影响因素较大,安全管理的范围较宽,难度很大。想要减少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只有将安全管理常态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施工项目部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措施经费,做到专门列支。要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到位。强化安全生产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级责任主体之间要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责任落到实处,分解到个人。通过签订责任书,实行奖罚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施工企业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四川地矿局自推行“5684”工作思路以来,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安全生产五级责任体系,局属各地勘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各施工项目部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也得到逐步落实。 要做到安全生产体系责任明确,必须做到有章可循、制度完善、执行有力、监督严格。通过调研,根据地质工程施工项目特点,施工项目部必须重点健全、完善和执行如下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目标管理制度;(3)分包(外协)队伍安全管理制度;(4)安全例会制度;(5)安全检查制度;(6)安全教育培训制度;(7)设备管理制度;(8)危险源分级管理与重点监控制度;(9)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10)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11)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2)事故管理制度;(13)应急管理制度;(14)安全奖惩制度;(15)野外作业联络制度;(16)交通安全制度;(17)特种作业管理制度;(18)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等。 3.2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实行全员管理 3.2.1项目管理人员安全生产体系建设施工项目部要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必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生产经理、技术总工为副组长,安全员、技术员、质检员、施工员等为成员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吸纳施工队伍相关负责人、班组长作为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法规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为安全生产的“无缝衔接”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项目部应按照“区域自治”和“模块自治”的方针,各施工工作面(点)自成系统,以体系管理要求进行安全监管;整个项目管理层面应分为施工、交通运输、爆破、施工用电、食品卫生、 消防保卫等模块,落实模块负责人,实现模块内的体系化管理。 3.2.2一线班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作业班组是基层生产施工的基本单元,是施工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是整个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建设项目实现稳定生产的重要保障。 抓好班组安全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好班组长的选拔和培训。班组长是班组的核心,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建立一支良好的班组长队伍是班组安全建设的中心环节,班组长必须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能够在班组中宣传并贯彻落实好安全法规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转化为具体的安全行为,杜绝“三违”,确保一线安全。 (2)抓好岗位安全教育和培训,特别是特殊工种作业人员的准入管理。组织岗位作业人员认真学习地质工程施工项目相关标准、规范,特种作业人员严格持证上岗。通过教育培训使班组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自觉按章操作,规范安全行为,杜绝违章操作。 (3)班组危险作业重点控制管理。地质工程项目由于施工工作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和人员流动性,势必导致以下情况的发生:施工条件相对恶劣,基础资料不足,施工人员彼此不够熟悉,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不足,使用的设备、工具不固定,甚至不相适应,安全隐患较一般的施工项目呈现出不规律、不易防护等特点,如果没有周密细致的安全管理措施,将会使安全工作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 因此,对危险作业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管理,是搞好现场安全生产所必需的。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做好作业前的准备工作,接到任务后,作业班组应就任务内容进行确认,并对其是否能够胜任,进行确认,如能胜任则按照危险作业的要求做好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必需进行作业前的培训,例如架子搭设,是高空作业,危险性大,架子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专业性较强,电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2)作业时,指挥人员和作业人员均应按照制定的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并对作业过程进行及时的检查,确保作业安全进行。(3)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安全绩效评定。 3.2.3应急救援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和队伍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地质工程项目应对事故灾害的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能力,科学、快速、高效地处理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安全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事故事态扩大,不断增强项目部应急救援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应急救援基础工作。项目部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应急救援制度,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及时与当地政府和安监部门、国土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等相关机构取得联系;确定事故或紧急状态下的防范避灾、救灾措施和处置程序,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定期组织培训和演习。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救援演练,对演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漏洞,必须采取措施,立即整改,不断修改和补充,完善,增强事故灾害预防和处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2)培养项目内部应急救援队伍,发挥应急自救和协助外部救援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相关部门专业救援队为主、企业自身业余救援队为辅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体系的作用,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及时提供项目相关信息,保证扩大应急时的外部援救;同时,项目应争取单位支持,做好应急队伍培训和管理,使救援队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事故隐患,救援队伍的战斗力。 3.3依靠科技,建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3.3.1建立安全管理数据库项目部应建立包含人员信息、防护用品发放、机械设备、危险源种类和风险程度等相关的安全管理数据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并通过网络与本单位及时进行数据沟通,动态反馈安全生产信息,为单位安全技术部门的安全决策和监管提供快捷平台。 3.3.2建立危险源分级和动态监控系统首先应做好危险因素识别,地质工程施工项目最常见的危险源有施工临时用电、民用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交通运输、特种设备作业现场、地下涌水、有毒有害气体、高处作业、滑坡、塌方、泥石流地质灾害、重点防火防盗区域等。危险源一经确定,就必须纳入控制管理范围,分析其风险程度,及时传达到施工作业区的每位工作人员,并设置危险源安全标志牌,重大危险源要做到登记建档并向有关部门汇报;项目部要利用先进设备对重大危险源如地质工程中的泥石流、滑坡滚石进行实时监测,设立专人负责数据收集和汇报,必要时发出应急灾害预警信息;现场指挥人员和施工人员要高度重视本区域安全动态,危险源若发生变化,尤其是升级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危险源的撤销和等级调整必须经相关部门研究讨论后决定。 3.4加强安全检查、隐患整改体系建设 为确保项目工程各项安全目标的完成,安全检查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1)定期检查:项目经理组织项目技术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每周进行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问题由项目经理向各责任人员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并按照“三定一验收”的措施进行落实验收,由安全员跟踪整改效果并落实签字手续。 (2)班组检查:各班组长在班前提前30分钟对昨天的操作部位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在班前会上向各操作人下达整改通知,由项目安全员进行复查,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作业。 (3)项目安全员巡查:为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项目安全员对各工作面进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发现隐患,立即停止作业并进行整改,直至消除隐患。 (4)本单位职能部门督查:企业安全技术部门加强季节性检查和专项治理检查,同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由检查人员向项目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项目部必须按期整改,拒绝整改的,应按单位相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并要求整改到位,消除安全隐患。 3.5加强项目安全评价体系建设 项目部应根据自身特点,建立项目安全评价体系,做好危险因素识别和风险度评价,把涉及项目安全生产的管理组织、危险有害因素控制、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安全设施设备、人员教育培训、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等列为主要评价指标,选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定期进行项目安全评价,确定项目整体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关措施,降低风险程度,促进项目持续改进,实现安全生产。 3.6营造安全文 化氛围,改善安全生产环境 安全生产是项目成败的基石,而施工人员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只有将安全理念、安全意识植入施工人员脑海深处,才能从根本上规范他们的安全行为,引导施工人员把“讲安全反违章,关爱生命,注意安全”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施工项目应依据安全生产法、国务院23号令和四川省有关条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康杯竞赛”等活动,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一永恒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如:安全演讲、安全标语、墙报、宣传、专题讲座、现场事故教训,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提高安全意识,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 4结束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不能出现时紧时松、有轻有重、侥幸麻痹的现象,要坚决杜绝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和盲区。通过对华地公司承担的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常态化试点,项目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常态化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富有张力和弹性的模块化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开发了地质工程高危作业场所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系统,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实现了项目的安全生产。 地质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重心在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安全文化的营造,可以使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常态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工程安全论文:提升水利建筑工程安全管制的方法 1建筑工程企业安全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整个建筑的建造没有按照设计图纸执行 经过调查取证,我国存在大量不按照建设工程图纸进行不良施工的情况,在进行施工前工作人员没有进行实地的调查,施工地质、水文情况、周边环境都没有准确的参考数据,使得工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科学探讨就拍案定钉,同时在施工时缺乏系统的施工方案,会出现私自改动设计图纸的情况,在竣工时草草了事,必定会给建筑工程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出现安全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 1.2建筑工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施工过程,其在露天施工的时间较长,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自然天气恶劣的情况,并受到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施工时遇到潮湿、暴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已经建造好的部分建筑物受外界的刺激而出现损坏甚至无法使用的情况,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十分必要的。 1.3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建筑行业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行业,施工条件比较艰苦,工资不高,导致本土建筑工作人员紧缺,由于建筑行业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者投入到建筑行业中,成为城市建筑行业的新兴力量,但是他们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和职业素养也存在问题,造成了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技术违规的现象和操作不良的情况,对于施工的安全隐患无法掌握,就给建筑工程安全质量带来潜在的威胁,也给建筑工程带来发展上的局限。 1.4建筑企业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由于建筑行业不断地发展壮大,遇到的工程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出现建筑工人吃紧和工期问题紧张的情况,很多企业为了快速的抢占市场,开始对建筑人员东拼西凑,使得劳动力的质量无法保证,加剧了工程质量的不确定性,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执行力度不够,施工和监理单位对现场检查不够及时,使得施工现场混乱不堪,没有明确的企业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就无法保证。 2提升水工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方法 2.1加强国家监督机构对建设单位的管理力度 国家应对大型工程的安全质量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涉及工程的安全操作和管理规范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工作,在工程例会中讨论工程安全状况,并根据具体要求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规划,将采集好的安全管理资料,结合建筑工程的监管力度现状,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才能确保安全质量管理力度的提升,杜绝各种监管不严、执法力度不强的现象,另外,还要严惩质量事故的责任人,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2.2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建筑工程安全质量 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对整个建筑工程来说,还是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而言,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如果想从根本上杜绝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把质量安全贯彻落实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以确保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稳步发展,由于工程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是由全方位、多层次、多因素组合而成的,因此必须协调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控制手段,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安全质量。 2.3强化工程参建人员的从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水工建筑工程的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要比一般的房屋建筑对技能要求严格,只有具备高素质和过硬专业技能的团队才能在水工建筑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因为,各企业的负责人要做好带头的作用,加强技能方面的进修和学习,更好的掌握水工建筑方面的知识,加强组织管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对工作人员实行“以人为本”的怀柔政策的管理模式,最终达到参建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加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2.4强化参建单位的安全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度 如果要提升水工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的力度,就必须明确建设单位安全投资的费用标准,并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写出投入建设的具体条款,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单位提高安全质量管理的能力,同时,对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监管标准也要做出明确的标注,并在工程施工中落实,除此之外,工程质量和进度方面的管理,也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严格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去规范管理。 2.5建筑企业完善相应的安全规章条例 对建筑工程企业来讲,安全问题始终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水工建筑,安全质量的管理力度更是重中之重,又因为安全问题直接威胁着参建员工的生命健康,想要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水工建筑内在的安全制度,详细来讲,建筑工程应该明确安全责任制,把安全质量的监管具体落实在每个人的身上,一旦建筑工程发现问题,就会很快的找出相关负责人,不会发生事故后找不到相关的负责人的现象,还有建筑工程企业相关负责人要对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排查,以确保安全隐患的消除,从而保证安全质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管理中,我国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所以要借鉴和吸收国外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3结束语 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的工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水工建筑施工这一方面,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中的安全质量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力度,清楚的掌握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安全质量管理的力度,把安全和质量放在同一高度。 工程安全论文: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提高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界定,简单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位,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提高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 1.中小企业简介 我国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据统计,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占1.5,产值占39.6,工业增加值占43.9,资本金合计占51.2,产品销售收入占42.9,利税总额占60.8;与此相对应,中小企业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数量占98.5,产值占60.4,工业增加值占56.1,资本金合计占53.1,产品销售收入占57.1,利税总额占39.2。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另一部引擎越来越成为共识。 1.1.我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标准 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建国以来历经四次调整。五十年代,企业规模的界定主要以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划分。1962年,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指标调整为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划分。1978年和1988年两度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凡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按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我们现在实施的仍然是1988年的界定标准,该标准规定:(1)凡生产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一般以生产能力的大小作为界定参照系,例如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在1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10万——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煤炭开采企业,年产原煤5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00——5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20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5万辆以上的为大型企业,0.5——5万辆的为中型企业,0.5万辆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此外,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也都是以产品的年产量为标准进行规模界定:(2)对有些习惯以生产设备数量的多少来界定企业规模的仍按生产设备数量为参照系,例如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5——25万千瓦的为中型企业,2.5万千瓦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棉纺织厂的纱锭在10万锭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10万锭的为中型企业,5万锭以下的为小企业;(3)对产品、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为参照系进行界定,例如通用设备制造厂,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800——3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8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目前对企业的规模的划分中还习惯用“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即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上部分与大型企业组成“大中型企业”,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下部分与小型企业组成“中小型企业”。 1.2.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的限制,无法直接把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数量化。但可以以迂回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可以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部分,而从非国有经济的规模构成看,按我们现在的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只有1731家大企业,其余都属中小企业。同时,非国有中小企业又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具活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以它为代表更可以反映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关于非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来推断验证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 从1978——1995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83,其中国有经济贡献率为9.54,集体经济为13.5,其他经济成分为55.89,1996年全国GDP增长了9.7,国有企业仅增长6.1,其他非国有经济增长14.2;1996年我国全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只增长2.8,集体经济增长17.7,其他经济增长33.9;从工业产值的创造看,1996年国有经济产值减少2859亿,非国有经济增加10560亿,不仅弥补了国有经济的下降部分,也使工业总产值维持了7700亿的上升,成为新增产值的唯一贡献者。 中小企业数量多,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每个企业雇佣的人员有限,但作为总体,其就业容纳能力相当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更为明显。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重要渠道。1983年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占将近六成的比重,到1997年,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对就业的贡献正好对调了位置,国有占四成,非国有占六成。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的非国有经济通过多种要素组合方式,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我国经济。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投资力量的加强是带动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总投资额的变化看,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80年的81.89下降到1997年的52.49,虽然仍维持半数以上,但 非国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经过十几年的追赶,投资力量已经基本与国有经济持平。由于单一所有制形式被突破,在国有经济身旁逐步发展壮大的非国有经济使国有经济的弊端凸显,推进了国有经济改革的进程。 非国有经济在实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78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度仅为13.02,到1995年己达到28.85。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较早、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以福建省为例,1994年工商税收的50.5由非国有经济提供。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依靠科技创新获取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要的利税贡献者。“中关村”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之一,中小企业是中关村实验区的主角,如果将中关村的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三个世界,联想、四通和方正组成第一世界,1996年创利税3.42亿元,46家中型企业组成第二世界,1996年创利税15.96亿元,其余的4000多家小企业构成第三世界,1996年创利税4.47亿元,可见中小企业作为整体对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的贡献远大于大型企业。 2.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是发展最迅猛的经济力量,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小企业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和安全技术落后,事故隐患多,作业环境差,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相对也最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但会限制中小企业向高层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煤矿是我国伤亡事故最为严重的行业,据国家煤炭工业局初步测算,全国煤矿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年约在70起左右,平均5天发生一起。1996年,我国当年产煤13.74亿吨,死亡10,015人。而美国每年生产标准煤9.6亿吨,死亡38人;俄罗斯产煤2.6亿吨,死亡172人;印度产煤2.9亿吨,死亡137人。与其相比,我国百万吨死亡率高出十几倍。此外,死亡事故损失每年也约在15亿元左右;全国煤矿尘肺病患者达12.1万人,医疗费用每年约为12亿元。而中小煤矿(主要是乡镇办或私人办)则更为严重,重(特)大事故频率高,死伤人数多,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在1998年10月1日至12月17日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我国连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20起,死亡504人,这其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煤矿,当时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和广泛关注。在全国7.3万个乡镇煤矿中,无证煤矿有2.2万个(约占30),未实现“五消灭”(即消灭独眼井、自然通风、井下明火照明、明火放炮和明刀闸开关)的矿井有4.7万个(约占64.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导致乡镇小煤矿恶性事故频频发生。乡镇小煤矿的原煤产量已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近50左右,而事故死亡人数则占到全国煤炭行业总死亡人数的3/4以上,其百万吨原煤死亡率为地方国营煤矿的2~3倍,是统配煤矿的10倍以上,尤其是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和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更是远远高于地方国营和统配煤矿。仅以1995年为例,乡镇小煤矿全年共发生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418起,死亡2,493人,分别占全国煤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9和74。 乡镇小煤矿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从业人数多,且大部分职工长时间在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工作,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粉尘(煤尘和岩尘)和噪声,加之缺乏基本的防护措施,因此乡镇小煤矿的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尘肺,表现在发病工龄短,发病年龄小,病程发展快,发病率高。 对乡镇煤矿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30个县选择代表性的乡镇煤矿,测定不同采煤和煤层掘进面的煤尘浓度以及岩层掘进面的岩尘浓度,在93个测定点中,仅有23个测定点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占测定点总数的25,可见乡镇煤矿作业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十分严重。对北京等15个省(市)3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27个乡镇小煤矿作业点中,岩尘、煤尘、噪声三种作业环境的不合格率平均为82。我国现有乡镇煤矿职工200万人以上,按有害环境作业从业人数占现有从业人员总数的86.6计算,有约173万以上的工人暴露在煤尘、岩尘和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危害环境之中工作。 中小型非煤矿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与煤矿一样严重,岩石落顶、井下水患、高温热害、职业中毒、尘肺病等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同类大型矿山企业。近年来,非煤矿的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型矿山,在江西某地的小金矿中,尘肺病的患病率高达50;在另一个仅开采十几年的小金矿中矽肺患病率竟高达90以上,除矿主外几乎无一人幸免于难! 在国内外建筑业都是事故多发的行业,我国建筑行业工伤事故发生频率很高,居非矿山企业首位,占35左右,但事故主要还是发生在中小企业,估计每年在建筑业死亡3,000人的事故中,70以上是发生在乡镇建筑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大约有80万个左右,从业人数近1,600万,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流动工。有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大多为手工作业,未经过最基本的安全培训,违章操作、冒险施工屡见不鲜,事故隐患十分突出,工伤亡率很高。这种状况不但威胁建筑工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且由于工艺水平低下,施工质量不良,还经常造成建筑质量事故,导致人员伤亡,震惊中外的重庆彩虹桥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小化工在中小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江苏省对1,700户生产有毒有害化学品,如苯及其衍生物和氯等的乡镇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28的调查企业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乡镇化工也涉及到易燃、易爆物品,它们经常导致重大事故和大量人员伤亡,例如1996年6月26日,天津市郊某乡镇企业发生一起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4人受重伤的恶性事故。 有些小化工企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竟然在不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剧毒、强烈致癌的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例如有一化工加工企业竟把氯甲醚这种强致肺癌化学品作为有机溶剂的一项新技术来利用。 在其它各类中小企业,如机械、建材、钢铁和运输等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相近。例如石棉制品的生产,尤其是青石棉不但可以导致石棉肺 frac34;尘肺的一种类型,还可以引起肺癌与间皮癌这两种恶性肿瘤,是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已明令严禁使用,但在我国东部的江浙地区和西南的滇川等地竟把它作为致富门路来发展,使小石棉纺织作坊遍地开花,危害极其严重。 由于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报告与统计分析系统,并且在事实上还存在着多头统计的弊病,而官方对统计数字未按企业规模进行过分析,也未对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按行业分类进行过事故统计,所以要了解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伤事故现状极为困难。根据劳动部所公布的全国职 业事故的统计,每年乡镇企业总死亡人数近万人,占职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一半。据劳动部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死亡率约为千分之一,比国有企业高出4到5倍,情况十分严重。 从另一方面看,在已经统计上来的伤亡数据中,往往出现死亡人数多于重伤人数的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而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方面得到的信息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小企业的事故统计,由于管理队伍弱,管理手段不利,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对事故统计进行行政干预,所以存在事故不报、隐瞒、私下处理的情况。因此,我国现有的职业伤亡事故统计并不全面,事故统计资料还不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职业安全现状。 3.在中小企业积极推广人机工程学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安全现状,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只以安全为核心的做法。作为一个生产企业,首要任务是生产,一切改革和进步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安全工作同样也是这样。经验还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有效的改进措施都需要高额的经济投入。实际上,在中小企业进行的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中,大多数都是低成本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改善劳动条件,减少职业危害,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这又进一步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因事故造成停工损耗工时,设备损害,职工伤害和疾病的治疗和赔偿),职工因企业效益提高而自身收入增加,因工作更加安全、舒适而对工作更加满意,使企业更有吸引力,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企业氛围,推进社会进步。 我国中小企业事故多发,安全状况差的原因很多,从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上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全管理水平低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急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企业安全卫生形势严峻的状况。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中小企业中进行以人机工程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有效的措施。人机工程学被人们称为90年代和新世纪的科学。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人机工程学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安全、高产、高质量为目的的先导性研究领域中,人机工程学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工作中的人为研究重点,通过设计使工作与人相适应,在保护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它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是在不需要企业做很大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劳动管理、作业状态、生产工具和提供劳动保护技术来提高安全卫生技术水平。由于人机工程学所具有的投资低、见效快、易推广和技术创新前景广阔等优势,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对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人机工程学是新的技术领域,而在中小企业几乎是一个空白。为使人机工程学的先进技术在我国中小企业逐步得以引进、推广、普及和应用,首先应制定周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人机工程学技术需求调查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技术现状的技术指南和逐渐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安全技术水平现状,在安全生产中主要技术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安全技术落后的现状,急需对具有共性与综合性的安全生产技术问题给予技术指导。其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指南。该指南可分为综合指南和各类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南。指南中给出在现阶段生产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采用科学、简便、有效的安全技术预防伤亡事故,控制职业危害,该指南也可以作为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大纲。 (2)在中小企业中广泛推广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减轻工人负荷,改善人机环境,使工人从劳累、危险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设计出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机工程学方案及相应的工具与设备,以最低廉的投入,最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改变因设备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就难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使人机工效学这项最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正逐步扩大与完善,在工作场所、机器和工具以及工作的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实践证明,人机工程学对解决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已经开展过一些研究,但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在1997年出版的《工业安全卫生基本数据手册》中,可以查到的唯一的关于安全手用辅助工具的介绍只有5种,使用在机械行业。可以说,在我国,人机工程学应用在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但是还远远未被发掘出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研究与应用人机工程学必须注重以下原则:以发展国家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为方针,以国家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以投资少、涉及面广、见效快的项目为重点,以实用、简单、灵活的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才为长远之计,以标准化为努力方向。 具体讲,人机工程学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应以作业现场人机工程改进方案为基础,包括从人机工程角度设计的手动工具、推车、材料装卸技巧、工作台布置、工作场所的福利设施和小组工作方式,此外,还有由胜任的专家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人员开发的人机工程方面在生产的实际应用,并把在基层进行的成功的现场改进措施在同行业中推广。可以预见,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系统,如在中小煤矿集中地区,采用高瓦斯矿井区域治理计划,从科学管理入手,提高事故多发地区、多发行业的规划、监测、治理、信息交流和紧急救援的能力。为使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建设若干类型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模范实验小区,对实验区内的中小企业实施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在工作中注意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在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展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开展以人机工程学应用为重要技术手段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应用研究试点,主要针对企业中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的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法,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设计和改造,使之达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的本质安全性和预防事 故发生的目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中小企业地域分散,类型各异,技术水平低,而且财力、物力也较弱,很难单独进行较综合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很难对安全生产新技术预研和试用投入很大力量,这就需国家科技部门和地方政府能给予较大的指导与支持。只有保证了一定的科技投入强度之后,才可能促动中小企业的安全科技真正的有一个大的飞跃。(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20__,10) 工程安全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也就是说,在系统中,人们的目的是使计算机及其他传感器组成的信息处理系统去尽量“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强迫人去“凑合”那些不很亲切的计算机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领域 综合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笔者认为安全工程在以下方面可充分应用虚拟现实技术: 科学研究、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化再现 安全科学的研究成果需要用直观的形式表示出来,使用技术与多媒体及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一种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将孤单的研究公式、计算数值用完全真实的立体效果表示出来,并且文秘站版权所有人们可以交互式地控制这种表示结果,可以通过动态改变参数(这种改变不一定要由人输入数据,而可以由人操纵某种设备,如数据手套等进行近乎自然的交互方式)来观察计算结果。 安全性能设计 任何社会产品(也包括安全产品)都应该有其自身的安全性。而人们在产品未生产出前,是无法真实感受其安全性的,而技术可以预先为其提供一种虚拟的真实产品模型,让设计者和使用者在产品付诸生产之前就能亲身感受到该产品的安全性能,从而为设计者提供改进的依据。 救灾指挥决策 发生事故时,救灾指挥者一方面需要准确掌握事故现场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甚至有时需要进行远程指挥(如主要事故处理专家一时无法到达事故现场),这时可以应用技术与其它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此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来模拟未发生的事故,进行对人员的训练工作。 )日常安全教育与避灾训练 可以针对某些事故及一定区域建造事故模拟和训练的系统,让人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事故预防的教育及事故抢险人员的操作训练,从而提高人们对事故的感知度及抢险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战斗力。 安全工程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由于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泛,所以对不同领域的安全工程系统的侧重面就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以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为例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合作,针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这是国内目前安全领域所建立的唯一系统。建筑火灾的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模型的真实性;二是火灾模拟的真实性。本文论述的大空间建筑火灾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模型、两个接口及一套外围设备,即: 建筑物真实感三维立体模型系统; 火灾烟气及火焰模型系统; 三维模型运动及控制接口; 外围设备与两个模型的接口; 虚拟现实外围设备系统; 各部分关系,如图所示: 图大空间公用建筑火灾虚拟现实系统结构 使用者通过外围设备系统经由主计算机系统使用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鼠标、数据手套等操作设备,通过三维模型运动控制接口程序控制建筑物及火灾的运动。建筑物模型及火灾模型本身由专用三维处理程序建立,具有真实三维立体感。经过控制运动的两个模型,通过外围设备与模型接口程序,将结果显示输出到外围设备,例如:计算机显示器、立体眼睛等。操作者可以根据这一循环的结果,决定下一个循环的操作过程。从而经过不停地循环,达到真实模拟和实时控制的操作环境。 用户可以使用鼠标,控制人员在建筑物中漫游,例如:按动鼠标左键,然后移动鼠标可以沿各个方向运动;按动鼠标右键,左右移动鼠标,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左右旋转用上下光标键,可以上下移动建筑物。用户也可以使用数据手套拾取灭火器并对其进行开启操作,以实现灭火的操作;可以用大拇指按动模拟人对灭火器开关的操作,从而使人感觉到似乎是在真实地操作灭火器。而用户若通过立体眼睛观察时所得到的三维模型为具有极强的深度感的三维物体,即两个有前后距离的物体,看起来其间有一段真实的距离前边的物体似乎是在计算机屏幕外边。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和硬件设备的选择 系统软件支撑环境选择是建立真实感模型及控制的关键。选择时,要考虑程序的使用范围。硬件设备的选择应根据经济条件来决定。 模型的建立,可采用专用的软件系统,例如:×、等,然后再使用专用的转换软件转换到所使用的三维开发环境中;还可以直接用三维开发环境进行开发,例如:、×及虚拟现实专用软件开发系统等。本系统采用开发语言,调用三维立体图形接口建立模型。是公司开发的三维图形绘制接口,它可以运行在多种系统中,因而具有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选择计算机主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运行速度、显示卡的性能等指标。专业的系统可以采用专用的工作站。本系统采用机系统,系统为Ⅱ,内存为,显示卡采用,显示内存为。所采用的输入设备应考虑人员操作的方便及功能的多样性。如果只要完成基本的漫游功能,则普通的鼠标即可完成。若需要人员对操作的物体如门、消防器材等有真实感知,则需配备数据手套等设备。本系统的输入设备选择了罗技鼠标及数据手套。选择输出设备时,需考虑应用者想达到的真实感程度,如只需普通的漫游,可以使用大屏幕即可,若想操作人员能够达到沉浸感,则需配备有立体眼镜及高性能立体显示头盔等外围设备。本系统使用普通的显示器及立体眼镜作为输出设备。文秘站版权所有 结论 笔者论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工程中应用的原理和技术路线。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虚拟现实系统能够真实再现客观环境,使人能充分沉浸由其年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中实现感知模拟的现实,因而对于安全工程中的培训、指挥以及性能设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体视化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模型及设备方面越来越能适应这些系统的要求。 安全工程可以在科学研究成果真实化再现、安全产品性能设计、事故救灾指挥、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多个方面应用系统。 安全工程应用技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论述的建筑火灾系统可以为构建其他安全工程系统所借鉴。 安全工程系统可以采用高、中、低各种档次,所选择的硬件和软件也有所不同。初步研究时可以采用比较廉价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例如:硬件采用普通鼠标、普通立体眼镜;软件采用、×等免费开发程序等。 要达到真实模拟环境系统,如山川、河流、人、火焰、烟流、树木等高度复杂的自然体,还需要将技术与体视化等技术结合才能完成。 工程安全论文:建筑基坑支护工程安全性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建筑基坑;基坑支护;安全性 论文摘要: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本文分析了当前深基坑支护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 一、 问题的提出 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类型、基坑开挖掘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支护结构使用期限等因素,做到合理设计、精心施工、经济安全。 近几年来,高层建筑的迅速兴起,促进了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各地在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现在的城市建筑间距很小,有的基坑边缘距已有建筑仅十几米、甚至几米,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威胁,也相应地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费用。另外,原来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运算公式、施工工艺等,已不符合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的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基坑工程出现事故,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深基坑支护的安全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二、深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一)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 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的土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度,但由于地质情况多变且十分复杂,要精确地计算土压力目前还十分困难,至今仍在采用库伦公式或朗肯公式。关于土体物理参数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深基坑开挖后,含水率、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三个参数是可变值,很难准确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如果对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取值不准,将对设计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土力学试验数据表明:内磨擦角值相差5°,其产生的主动土压力不同;原土体的内凝聚力与开挖后土体的内凝聚力,则差别更大。施工工艺和支护结构形式不同,对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二)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 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对地基土层进行取样分析,以取得土体比较合理的物理力学指标,为支护结构的设计提拱可靠的依据。一般在深基坑开挖区域内,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钻探取样。为减少勘探的工作量和降低工程造价,不可能钻孔过多。因此,所取得的土样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完全性。但是,地质构造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取得的土样不可能全面反映土层的真实性。因此,支护结构的设计也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的地质情况。 (三)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 深基坑开挖中大量的实测资料表明:基坑周边向基坑内发生的水平位移是中间大两边小。深基坑边坡的失稳,常常以长边的居中位置发生。这足以说时深基坑开挖是一个空间问题。传统的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是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的。对一些细长条基坑来讲,这种平面应变假设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对近似方形或长方形深基坑则差别比较大。所以,在未进行空间问题处理前而按平面应变假设设计时,支护结构要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开挖空间效应的要求。 (四)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仍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但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并不那么简单。工程实践证明,有的支护结构按极限平衡理论设计计算的安全系数,从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有时却发生破坏;有的支护结构安全系数虽然比较小,甚至达不到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工程中却满足要求。 极限平衡理论是深基坑支护结构的一种静态设计,而实际上开挖后的土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也是一个土体逐渐松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增长,土体强度逐渐下降,并产生一定的变形。所以,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三、深基坑支护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一)彻底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深基坑支护技术上已经积累很多实践经验,收集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数据,已初步摸索出岩土变化支护结构实际受力的规律,为建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国内外至今尚没有一种精确的计算方法,多数是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我国也没有统一的支护结构设计规范。土压力分布还按库伦或朗肯理论确定,支护桩仍用“等值梁法”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与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悬殊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由此可见,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不应再采用传统的“结构荷载法”,而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逐步建立以施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这是设计人员需要加强科研攻关的方向。 (二)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 目前,设计人员用的极限平衡原理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常用设计方法,其计算结果具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将这种设计方法用于深基坑支护结构,只能单纯满足支护结构的强度要求,而不能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众多工程事故就是因为支护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而造成的,由此可见,评价一个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劣,不仅要看其是否满足强度的要求,而且还要看其是否产生环境问题,关键在于其变形大小。鉴于上述实际,在建立新的变形控制设计法时,应着重研究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空间效应转化为平面应变和地面超载的确定及其对支护结构的影响等问题。 (三)大力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 正确的理论必须建立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但是,在深基坑支护结构方面,我国至今尚未进行科学系统的试验研究。一些支护结构工程成功了,也讲不出具体功之处;一些支护结构工程失败了,也说不清失败的真实原因。在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积累的技术资料很丰富,但缺少科学的测试数据,无法进行科学分析,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开展支护结构的试验研究(包括实验室模拟试验和工程现场试验),虽然要耗费部分资金,但由于深基坑支护工程投资巨大,如经过科学试验再进行设计时,肯定会节省可观的经费。因此,工程现场试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工程实践积累大量的测试数据,可对同类工程的成功打好基础,为理论研究和建立新的计算方法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四)探索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给深基坑支护结构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在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成功应用后,双排桩、土钉、组合拱帷幕、旋喷土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多孔板等新的支护结构型式也相继问世。但是,这些支护结构型式的计算模型如何建立、计算简图怎样选取、设计方法如何趋于科学,仍是当前新型支护结构设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深基坑支护结构正在向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即受力结构与水结构相结合、临时支护结构与永久支护结构相结合、基坑开挖方式与支护结构型式相结合。这几种结合必然使支护结构受力复杂。所以,建立新型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已成为深基坑工程技术的当务之急。 结束语 建筑基坑的开挖与支护结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结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它是集土力学、水力学、材料才学和结构力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支护结构又是由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体系组成的整体。正因如此,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组织都应当从整体功能出发,将各组成部分协调好,才能确保它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5李继业,刘福臣.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防治措施.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工程安全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造成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及隐患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参与的建设单位较多,作业场地较大。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如果再加上交通联系不畅,那么势必会使得安全管理难度大大 提升。 第二,水利工程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很多,从而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比如一些爆破工程涉及到炸药管理问题。有些则涉及到在汛期的安全施工问题,还有些涉及到基坑的支护与开挖等。 第三,有些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质量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我国建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一些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施工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也进一步明确了施工单位在工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上的操作程序和规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或多或少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实际操作中违反一些应该遵守的操作规程,没有按照施工图或者是施工顺序进行正确施工,技术措施也没有保障。 第四,有些施工单位有时为了短期的利益,快速赶超工期。甚至连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都不到位,导致其安全意识较差。由此会带来一连串的严重后果。造成工程质量低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目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领域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加强施工准备阶段安全管理与教育工作 第一,在组建施工队伍、施工班组时,要选择技术过硬,安全质量意识强的人员,实行安全与效益挂钩,使其能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危险作业岗位,应严格培训,持证上岗。对新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未经安全教育的不准上岗,并明确规定工人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及无安全防护的危险作业。 第二,健全安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安全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严格按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成立安全生产小组,全面实施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和设计、监理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不断完善企业的各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按照岗位负责制、逐级负责制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还要建立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奖罚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一般包括常规性检查、特殊性检查、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等制度。常规性检查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特殊性检查是对某一特定时段、区域进行的检查,涉及范围广,有一定的针对性。定期检查是施工单位制定的一项检查制度,有固定的时间,属于例行检查。不定期检查具有突击性的特点,没有固定时间,没有预先通知,有利于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一,施工安全管理应抓住两个“关键”,即关键施工对象和关键施工工序。关键施工对象包括危险施工部位,如高空悬挑部位施工、导流洞、引水洞衬砌封堵施工、大坝围堰筑堤施工、深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土石方爆破开挖施工等。关键施工工序如大体积硅浇筑、钢筋焊接加工、大型构件吊装作业、材料、构配件吊装运输、脚手架工程等。对以上两个“关键”实行安全检查制度及专人安全盯岗制度,真正做到制度落实、检查落实、责任落实,保证施工安全。 第二,要坚持标准化管理,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生产控制。坚持标准化管理是水利施工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执行标准化,规范化施工是安全生产最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施工中应将每一天的施工对象、作业人员及作业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等,按标准化要求和规定执行,使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和施工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做到施工地点明确、施工对象明确、工作要求明确、安全注意内容明确,杜绝因情况不清、职责不明、盲目施工导致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 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木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讲一步加强。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管理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总的来说,我国在水利水电安全管理领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另外,还要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安全责任制度,使得责任落实到人;对可能发生危险的部分要重点看护,定期检查,确保安全。并对需要改进的部分加以改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使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并探索研究出一条全新的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之路。 工程安全论文:谈独立学院安全工程的人才培养 一、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依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依托母体,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属于“母体”学校河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有明显的矿业特色,而作为独立学院的万方科技学院在参照母体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应依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别化发展,构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色建设上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在课内、课外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文理融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等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五项素质工程”,包括思想品德提升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写作与口才训练工程、身心素质工程、社会实践工程。通过这些训练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和“母体”学校实现差异化培养,拓宽就业面,提升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2.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质量。安全工程专业应在继续坚持矿业行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专业领域。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化工、建筑、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选修课。应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按照课程需要设置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可以是实验、参观,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实习,也可以将第七个学期设置成专业实习学期,让学生到企业真正加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同时为后期就业做好铺垫。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实习经费是影响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原因。由于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很多“母体”院校的兼职老师不愿意带学生实习,也不能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奉献力量。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人力、关系等资源,建立与学生规模适当、多种类型的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保障实习基地的稳定性与连贯性,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骨干或工程师来做学生的兼职指导教师,一方面增加学院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和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的联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优秀兼职教师为专职教师,给予较高的津贴待遇,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企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人员为兼职教师长期任教,不仅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使企业更加了解独立学院的学生,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进修,减少专职教师的教课任务量,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加强与“母体”学校的沟通,建立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加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在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科研团队,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带动专职教师的发展,满足学生教学方面的要求。 二、结束语 独立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要按照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利用“母体”学校资源的同时实现差别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工程安全论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与明渠截流安全进占措施 摘要: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最突出的难点是由水深引起的大规模堤头坍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堤头安全进占问题,为保障截流安全,施工中采取了预平抛垫底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同样存在防止堤头坍塌、保障安全进占问题,因此,通过总结大江截流经验, 提出三期截流安全进占的工程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截流 预平抛垫底 堤头挑流 诱导坍塌 三峡 1 前言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其第二期截流即大江截流实际流量为11 600~8 480 m3/s,最大水深达60 m,均居世界首位;三期截流设计流量为10 300 m3/s,截流最大水深达24m,相应截流总落差为4.11 m。这两次截流有一个共同的难点就是由水深引起的大规模堤头坍塌以及由于大规模的堤头坍塌而引发的堤头安全进占问题,换言之,能否安全进占是截流成败的关键。 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物理模型试验以及数值计算成果,结合大江截流施工实际,在进占过程中,采取河床预平抛垫底、防护性进占、诱导坍塌及坍塌预报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或减少堤头坍塌,保障安全进占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2 安全进占工程措施 2.1 预平抛垫底 预平抛垫底即是在戗堤进占前,向戗堤基础深槽部位从水面抛投砂卵石或块石等物料,以使戗堤底部河床高程整体抬高的工程措施。通过预平抛垫底可以降低水深、减小进占戗堤的高度,因此,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被选为防止堤头坍塌的最主要措施。 在预平抛垫底实施之前,进行了有关模型试验、现场实船抛投试验等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当水深由41 m减至27 m时,相应的坍塌面积、坍塌边与堤边的平均距离(即坍塌长度)、最大单次坍塌体积分别减少35%、27%、36%,当水深减至20 m时,上述各值分别减少64%、49%、55%。上述试验成果可见,平抛垫底可以有效地减少坍塌范围、长度和坍塌体积,但是,坍塌的次数、频率未见有明显的降低。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采用预平抛垫底再立堵进占的方案,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坍塌的范围和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平抛垫底,使一部分工程量提前施工,减少了截流时的施工强度;第三是减小了戗堤的底宽,防渗墙轴线与戗堤轴线的距离由126 m减至81.3 m,使二期围堰的断面减小,从而减少围堰填筑量约159万m3;第四是预平抛垫底后,有效地减少了覆盖层的冲刷,相应也减少了因覆盖层被冲增加的填筑工程量。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采用双戗双向立堵截流方式,上、下游截流龙口部位均设置垫底加糙拦石坎,可以十分有效地减小截流水深,进而减小进占堤头的坍塌规模,提高截流施工的安全度。 2.2 防护性进占 (1)堤头挑流和堰体尾随抛投 堤头挑流和堰体尾随抛投是利用戗堤和堰体的设计特点,在戗堤进占时,向上游角或同时向上、下游角凸出进占,挑开急流,形成戗端缓流区,以保护堤头抛填进占,同时戗堤两侧的堰体跟进尾随抛填,以防护进占戗堤侧面坍塌的措施。 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非龙口段,还是在龙口段,均出现了频繁坍塌致使抛投进占迂回不前的情况。如在非龙口段填筑中,1997年10月14日右上戗堤出现连抛130车石料仅延伸0.1~0.2 m的滞进现象;10月15日2∶00~4∶00,由于当时流量和流速都较大,分别达17 000 m3/s和3.27 m/s,连续抛投200余车石料,戗堤几乎没有延伸;又如,在龙口段进占填筑中,1997年10月26日当龙口宽度缩窄至100 m左右时,左上戗堤连续抛投近3个小时毫无进展,使截流进占陷入停滞状态等。对此,果断采取了动用大块石或特大石,在戗堤上游侧(或下游侧)集中抛投以形成挑角的工程措施;经过实施,效果非常明显,堤头在挑角的防护下继续向前推进,有效地推动了进占的正常延伸。与此同时,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上下左右四个进占堤头均采用了堰体材料尾随填筑的措施,它十分有效地防护了截流戗堤的侧向坍塌,同时,还为截流戗堤进占提供了较宽的作业平台,对于三峡工程大江深水截流堤头起到了安全保障作用。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可采取宽戗(堤顶宽>30 m)双向进占措施,并在进占的过程中,运用堤头挑流和堰体尾随抛投的进占方式以顺利推进戗堤合龙。 (2)高强度进占抛投 高强度进占抛投是从施工组织的角度所采取的一种防护性工程措施。它主要是在截流进占水力学条件最不利的情况下,加大抛填强度,突击进占,从而闯过水力学难关的截流方法。? 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运用优化堤头进占行车线路、采用大吨位运输车辆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堤头进占的抛投强度。如在非龙口段实战演习中,实现了昼夜抛投强度19.4万m3;在龙口段截流进占最困难段的突击进占中,实现了昼夜抛投12.8万m3等,抛投强度都非常高。 利用高强度进占抛投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1997年10月14~15日的昼夜高强度进占抛投期间,左右岸截流戗堤仅坍塌7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左上戗堤迎水侧,其坍塌面积仅为44m2;左下堤头仅坍塌2次。这与模型试验的频繁大规模坍塌结论相比有显著地改善,因此,高强度抛填对于减轻堤头坍塌程度有着直接作用。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可在左右两岸提前备料,并在突破水力学难关的关键时刻采取高强度进占抛投方式,不仅能加快抛填进度,而且还能缩减坍塌规模。 (3)变换堤头抛填方法抛投 变换堤头抛填方法是根据截流龙口的宽度、水深、流量、流速以及填料特性等,相应采取的防止或躲避堤头坍塌的灵活抛投方法。由于坍塌的部位发生在堤头,而进占抛投作业的机械和人员也在堤头顶部,因此,对于堤头顶部设备及人员的安全除了制定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之外,采取灵活的防范坍塌的抛填措施十分重要。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在不同的条件下采取了不同的堤头抛填方法,主要为:在坍塌刚刚发生过后,形成了新的稳定边坡,在此往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坍塌发生,这时就采取自卸汽车直接卸料抛投的方法。随着抛投的推进,堤头边坡逐渐变陡,汽车直接抛投已不安全,这时就改用汽车堤头集料,长臂推土机赶料抛投的方法。随着堤头边坡的进一步变陡,虽已陡于临界坡度,但在颗粒的咬合作用下仍未坍塌,这时即改用汽车载大块石或特大石冲砸抛投的方法。由于灵活地运用了上述抛投方法,一方面保证了施工过程中机械和人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截流进占的顺利推进。在截流进占过程中,未发生机械和人身死亡事故。?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采用宽戗进占时,非常适宜采用变换堤头抛填方法抛投,这样可以不失时机地抢占有利进占势态,保障截流戗堤科学地推进。 2.3 诱导坍塌 诱导坍塌是因势利导人为引发戗堤堤头坍塌从而保障进占安全的一项工程措施。由于深水截流中堤头坍塌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现象,既然如此,与其被动地遭受坍塌,不如在它即将坍塌之前创造条件引发它坍塌,这样,就可以做到对坍塌实行安全预防,从而避免坍塌造成的损失。通常,当戗堤堤头坡度陡于填料的自然稳定坡度并接近于临界坡度时,即可实施诱导坍塌措施。 诱导坍塌的工程措施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机械扰动、流体扰动和水下爆破等。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中,由于考虑到施工条件和保障截流进程等多方面原因,主要采用了机械扰动辅助措施来诱导坍塌。其中,运用得较多和较好的是大块石或特大石抛投卸料冲砸和通过工程船舶进行水下扰动。实施情况表明,每一次的诱导坍塌只要能够掌握时机,都能使诱导坍塌获得成功,从而避免自然坍塌可能造成的机毁人亡安全事故。 鉴于三峡工程三期截流上、下游龙口宽度分别仅为150 m和140 m,因此比较适合于采取大块石卸料冲砸的诱导坍塌措施,直接从岸上改善堤头坡度,将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2.4 坍塌预报与预防 坍塌预报与预防是通过对可能坍塌的预测,使施工进入预先防备坍塌产生的状态,最终做到在坍塌实际发生的过程中,不伤亡任何设施和人员,从而保障进占安全顺利进行的措施。具体预报方法有以下几种: (1)理论模型计算预报 通过建立坍塌计算的模型,计算出不同流量、不同口门宽度和不同抛投料粒径下的堤头坍塌长度、高度和体积,并绘成图表,以利工程人员在现场直接查用,作出坍塌预报。 (2)戗堤纵断面测图预报 在戗堤进占过程中,实时对戗堤纵断面进行测图,以了解堤头坡度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并根据测图成果和抛填进占的水深、强度等各项参数,对照抛填材料的稳定坡度与临界坡度,进行堤头坍塌预报。 (3)堤顶裂缝监测预报 通常堤头坍塌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通过对堤头所出现的沉降和裂缝特征参数及其变化的监测,再对照根据现场各项条件所制定的判别标准作出坍塌预报。 除以上3种预报方法之外,还有经验方法推测预报,即以大量模型试验、统计规律和工程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堤头现实状况的分析、判别作出坍塌预报,等等。 在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中,截流进占的上、下、左、右四个堤头的12个工作面均采用了理论模型计算预报、戗堤纵断面测图预报、堤顶裂缝监测预报和经验方法推测预报等方法,有时同时利用多种方法预报以便相互映证。实施结果表明,凡规模较大、较典型的坍塌均得到了较及时的测报,坍塌时间预报的精度相差在一个小时以内。坍塌的预防工作以预报成果为基础,果断采取资源撤离、诱导坍塌等措施,使堤头坍塌不造成任何损失,对于整个截流进占过程中无安全事故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可广泛采取上述各种监测预报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和经验推测提前做出堤头坍塌的准确判断,使坍塌事故得到有效地预防。 3 结语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试验段填筑,经过平抛垫底、非龙口段、龙口段进占,于1997年11月8日胜利实现戗堤合龙,实现了“高速、安全、正点”的目标。在截流实施过程中,共遭遇坍塌44次,最大坍塌面积达96 m2,但却未造成任何人身伤亡,创造了世界大江大河截流史上的奇迹。 三峡工程三期截流将于2001年11月下半月实现进占合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大江截流成功经验的借鉴下,每一个截流进占目标都一定能安全、圆满地实现。 工程安全论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教育 施工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企业的施工,多数情况是露天高空作业,而且现场情况多变,又是多工种的立体交叉作业,劳动条件差以及从业人员的构成不确定性及流动性大的特征,使建筑施工成为仅次于采矿业的重大事故频发的高风险行业。施工事故带来的后果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伤亡和损失是无法逆转的,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建筑施工企业是安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村转来的劳务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加强工人主动防护意识和被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 工程安全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广义的工程安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工程建筑物本身的安全,即质量是否达到了合同要求、能否在设计规定的年限内安全使用,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本身的安全,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员的安全,特别是合同有关各方在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一、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 我国的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但建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生产的管理和职工安全教育滞后,因而当前建设系统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2003年共发生工程安全事故1292起,死亡1524人。2004年共发生工程安全事故1144起,死亡1324人。导致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设工程的特点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劳动强度高,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配套,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合理以及照明、通风情况等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2)参建各方缺少以人为木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视进度而忽生产视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大部分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按理人员,现场职工和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 (3)工程承包企业的成本因素导致减少安全防护措施。 ①低价投标。各个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竞相压低报价,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投标。 ②分包转包。实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工程,由于总承包商和中间承包商层层分包,层层收取管理费,大大压缩了一线施工队伍的利润空间。 ③业主拖欠工程款项。无论政府或私人业主拖欠承包商款项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以上三种情况的出现,导致承包商不得不拼命压缩成本,也必然会减少安全生产措施的投入。 (4)合理的建设工期得不到保障。不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业绩往往会要求项目提前竣工,很多私人业主为了投资项目尽早竣工,也经常无理要求承包商压缩工期,迫使承包商日夜赶工。合理的工期得不到保障,建筑工人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必然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5)建筑工人素质不高。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一方面缺乏安全常识,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地保护自己:另一方面维权意识很差,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导致了承包企业对安全生产的不重视。 基于各种原因,为了提高施工安全性,以下从几个方面谈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二、抓好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建设业得到迅猛发展,安全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活跃的热点之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和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业从业人员逐年增高,其中大部分一线工人来自农村,建筑业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个大市场,但是农民工整体综合素质却令人担忧,特别是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都偏低,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虽然安全教育我们喊了许多年,也有不少规定,但是建筑劳务市场的现状就象一个多嘴的漏斗,不同环节的流转是自由的和多向的。 首先,所有的安全教育都忽视了一个现实情况,在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普遍反映“劳务工荒”,供求市场的失衡注定上述的教育变成一种形式。 其二,目前劳务工的安全教育由企业买单,由于劳务市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严重冲击了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是为了应付政府的监管才不得不去做,变调的目的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其三,农民工走入建筑业,对建筑安全的风险知之甚少,思想上的轻视造成主观上对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漠视。第四,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肤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安全教育实施措施 针对这种现状,应彻底改变安全教育的现状,实行分级负责分级教育。 政府应勇于挑起对农民工的安全基础教育的责任。农民工应有一个准入制度的约束,从农民工转化为建筑工人也应有一个过程。输出劳务的当地政府作为受益者理应负起这个责任,对输出劳务进行初级培训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应负起监管和指导的责任,要达到2个目的: ①了解建筑业的安全风险;②掌握防范安全风险的基本技能,达到初级滤网和规范的作用。 大力培育专业劳务公司,把零散的农民工纳入有序的劳务公司,对劳务公司进行资质评定、资格评审。通过劳务公司使得劳务工达到第2级的安全教育,使劳务工掌握专业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政策法规等。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募劳务工或选择劳务公司后,对其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强化工程特点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具体作业安全要求。 改进安全教育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平面宣传手段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起到主动自我防护的目的,并认识到伤害别人的严重后果。 三、建立安全预警机制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和不同的施工阶段分析安全风险,作出评估,下达安全预警书到不同的项目。其次每个项目要根据企业下达的安全预警书进行具体化,并做安全防护和重点管理。 (1)分层规划安全平面防护图,图中标明“四口”防护位置、临边防护位置,并以颜色区分防护的重要性。现场按照平面图进行防护,并做出安全标识和警示。 (2)建立安全动态防护和检查制度项目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安全防护需要,防护的重点和措施也不同。在同一施工阶段安全防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安装与装饰工程施工时,随着工序的穿插,往往需要临时拆除防护,这就要及时跟进恢复。 (3)根据动态防护的特点,要求项目安全员的检查必须是动态的,应根据动态防护平面图进行定时检查、记录和跟踪落实。 四、严格市场准入,保障安全生产投入 对于安全事故的分类及处理,国家有明文规定,但安全事故仍然高居不下,究其原因就是市场准入的门槛太低了。通过对安全事故的统计,发现现在项目施工时在安全防护设施的投入上不能实现同步。建筑业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压低造价是主要的手段。固定的生产成本是必需的,只能从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管理费、利润中压榨,这就影响了生产中安全措施费的投入,使得安全防护不到位,不仅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而且如果事故发生了也不能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五、结语 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靠施工企业是不够的。应通过对工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主动防护意识,并保证安全防护投入和措施的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工程安全论文: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提高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摘 要】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界定,简单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地位,对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应用安全人机工程技术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提高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安全人机工程技术 安全生产 职业安全健康 1. 中小企业简介 我国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以上,据统计,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占1.5%,产值占39.6%,工业增加值占43.9%,资本金合计占51.2%,产品销售收入占42.9%,利税总额占60.8%;与此相对应,中小企业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数量占98.5%,产值占60.4%,工业增加值占56.1%,资本金合计占53.1%,产品销售收入占57.1%,利税总额占39.2%。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另一部引擎越来越成为共识。 1.1. 我国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标准 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建国以来历经四次调整。五十年代,企业规模的界定主要以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来划分。1962年,我国企业规模的界定指标调整为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划分。1978年和1988年两度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规定,凡产品单一的行业,能以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按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划分;凡产品品种繁多,难以按产品生产能力划分的则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划分标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我们现在实施的仍然是1988年的界定标准,该标准规定:(1)凡生产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一般以生产能力的大小作为界定参照系,例如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在1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10万——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煤炭开采企业,年产原煤5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00——5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200万吨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汽车制造厂,年产汽车5万辆以上的为大型企业,0.5——5万辆的为中型企业,0.5万辆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此外,炼油厂、手表厂、水泥厂等也都是以产品的年产量为标准进行规模界定:(2)对有些习惯以生产设备数量的多少来界定企业规模的仍按生产设备数量为参照系,例如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在25万千瓦以上的为大型企业,2.5——25万千瓦的为中型企业,2.5万千瓦以下的为小型企业:棉纺织厂的纱锭在10万锭以上的为大型企业,5——10万锭的为中型企业,5万锭以下的为小企业;(3)对产品、设备比较复杂的企业,以固定资产原值数量为参照系进行界定,例如通用设备制造厂,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800——3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8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目前对企业的规模的划分中还习惯用“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即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上部分与大型企业组成“大中型企业”,将中型企业中的中下部分与小型企业组成“中小型企业”。 1.2.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可以获得的统计资料的限制,无法直接把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数量化。但可以以迂回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分可以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大部分,而从非国有经济的规模构成看,按我们现在的企业规模分类标准,只有1731家大企业,其余都属中小企业。同时,非国有中小企业又是整个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具活力、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分,以它为代表更可以反映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关于非国有经济的统计数据来推断验证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 从1978——1995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83%,其中国有经济贡献率为9.54%,集体经济为13.5%,其他经济成分为55.89%,1996年全国GDP增长了9.7%,国有企业仅增长6.1%,其他非国有经济增长14.2%;1996年我国全部社会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只增长2.8%,集体经济增长17.7%,其他经济增长33.9%;从工业产值的创造看,1996年国有经济产值减少2859亿,非国有经济增加10560亿,不仅弥补了国有经济的下降部分,也使工业总产值维持了7700亿的上升,成为新增产值的唯一贡献者。 中小企业数量多,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每个企业雇佣的人员有限,但作为总体,其就业容纳能力相当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更为明显。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重要渠道。1983年国有经济提供的就业机会还占将近六成的比重,到1997年,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对就业的贡献正好对调了位置,国有占四成,非国有占六成。 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存在形式的非国有经济通过多种要素组合方式,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我国经济。国家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投资力量的加强是带动改革以来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总投资额的变化看,国有经济的比重由1980年的81.89%下降到1997年的52.49%,虽然仍维持半数以上,但非国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经过十几年的追赶,投资力量已经基本与国有经济持平。由于单一所有制形式被突破,在国有经济身旁逐步发展壮大的非国有经济使国有经济的弊端凸显,推进了国有经济改革的进程。 非国有经济在实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对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78年,非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度仅为13.02%,到1995年己达到28.85%。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较早、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以福建省为例,1994年工商税收的50.5%由非国有经济提供。 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依靠科技创新获取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要的利税贡献者。“中关村”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之一,中小企业是中关村实验区的主角,如果将中关村的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三个世界,联想、四通和方正组成第一世界,1996年创利税3.42亿元,46家中型企业组成第二世界,1996年创利税15.96亿元,其余的4000多家小企业构成第三世界,1996年创利税4.47亿元,可见中小企业作为整体对国家和地方财政带来的贡献远大于大型企业。 2. 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是发展最迅猛的经济力量,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中小企业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和安全技术落后,事故隐患多,作业环境差,工伤事故和职业危害相对也最为严重。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但会限制中小企业向高层次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众所周知,煤矿是我国伤亡事故最为严重的行业,据国家煤炭工业局初步测算,全国煤矿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年约在70起左右,平均5天发生一起。1996年,我国当年产煤13.74亿吨,死亡10,015人。而美国每年生产标准煤9.6亿吨,死亡38人;俄罗斯产煤2.6亿吨,死亡172人;印度产煤2.9亿吨,死亡137人。与其相比,我国百万吨死亡率高出十几倍。此外,死亡事故损失每年也约在15亿元左右;全国煤矿尘肺病患者达12.1万人,医疗费用每年约为12亿元。而中小煤矿(主要是乡镇办或私人办)则更为严重,重(特)大事故频率高,死伤人数多,职业危害也十分严重。在1998年10月1日至12月17日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我国连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20起,死亡504人,这其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煤矿,当时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和广泛关注。在全国7.3万个乡镇煤矿中,无证煤矿有2.2万个(约占30%),未实现“五消灭”(即消灭独眼井、自然通风、井下明火照明、明火放炮和明刀闸开关)的矿井有4.7万个(约占64.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导致乡镇小煤矿恶性事故频频发生。乡镇小煤矿的原煤产量已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近50%左右,而事故死亡人数则占到全国煤炭行业总死亡人数的3/4以上,其百万吨原煤死亡率为地方国营煤矿的2~3倍,是统配煤矿的10倍以上,尤其是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和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死亡人数更是远远高于地方国营和统配煤矿。仅以1995年为例,乡镇小煤矿全年共发生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418起,死亡2,493人,分别占全国煤炭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9%和74%。 乡镇小煤矿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从业人数多,且大部分职工长时间在含有高浓度的有害物质的作业场所工作,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粉尘(煤尘和岩尘)和噪声,加之缺乏基本的防护措施,因此乡镇小煤矿的职业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尘肺,表现在发病工龄短,发病年龄小,病程发展快,发病率高。 对乡镇煤矿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全国30个县选择代表性的乡镇煤矿,测定不同采煤和煤层掘进面的煤尘浓度以及岩层掘进面的岩尘浓度,在93个测定点中,仅有23个测定点达到国家卫生标准要求,占测定点总数的25%,可见乡镇煤矿作业环境中的粉尘危害十分严重。对北京等15个省(市)30个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27个乡镇小煤矿作业点中,岩尘、煤尘、噪声三种作业环境的不合格率平均为82%。我国现有乡镇煤矿职工200万人以上,按有害环境作业从业人数占现有从业人员总数的86.6%计算,有约173万以上的工人暴露在煤尘、岩尘和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危害环境之中工作。 中小型非煤矿的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与煤矿一样严重,岩石落顶、井下水患、高温热害、职业中毒、尘肺病等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同类大型矿山企业。近年来,非煤矿的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中几乎都发生在中小型矿山,在江西某地的小金矿中,尘肺病的患病率高达50%;在另一个仅开采十几年的小金矿中矽肺患病率竟高达90%以上,除矿主外几乎无一人幸免于难! 在国内外建筑业都是事故多发的行业,我国建筑行业工伤事故发生频率很高,居非矿山企业首位,占35%左右,但事故主要还是发生在中小企业,估计每年在建筑业死亡3,000人的事故中,70%以上是发生在乡镇建筑企业。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大约有80万个左右,从业人数近1,600万,其中还不包括大量的流动工。有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简陋,大多为手工作业,未经过最基本的安全培训,违章操作、冒险施工屡见不鲜,事故隐患十分突出,工伤亡率很高。这种状况不但威胁建筑工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且由于工艺水平低下,施工质量不良,还经常造成建筑质量事故,导致人员伤亡,震惊中外的重庆彩虹桥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小化工在中小企业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江苏省对1,700户生产有毒有害化学品,如苯及其衍生物和氯等的乡镇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28%的调查企业不能满足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乡镇化工也涉及到易燃、易爆物品,它们经常导致重大事故和大量人员伤亡,例如1996年6月26日,天津市郊某乡镇企业发生一起化学品爆炸事故,造成19人死亡、14人受重伤的恶性事故。 有些小化工企业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安全卫生知识,竟然在不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大量使用剧毒、强烈致癌的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例如有一化工加工企业竟把氯甲醚这种强致肺癌化学品作为有机溶剂的一项新技术来利用。 在其它各类中小企业,如机械、建材、钢铁和运输等行业的情况也大体相近。例如石棉制品的生产,尤其是青石棉不但可以导致石棉肺¾尘肺的一种类型,还可以引起肺癌与间皮癌这两种恶性肿瘤,是世界公认的强致癌物,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已明令严禁使用,但在我国东部的江浙地区和西南的滇川等地竟把它作为致富门路来发展,使小石棉纺织作坊遍地开花,危害极其严重。 由于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报告与统计分析系统,并且在事实上还存在着多头统计的弊病,而官方对统计数字未按企业规模进行过分析,也未对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按行业分类进行过事故统计,所以要了解我国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伤事故现状极为困难。根据劳动部所公布的全国职业事故的统计,每年乡镇企业总死亡人数近万人,占职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一半。据劳动部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乡镇企业的死亡率约为千分之一,比国有企业高出4到5倍,情况十分严重。 从另一方面看,在已经统计上来的伤亡数据中,往往出现死亡人数多于重伤人数的不符合实际的现象,而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方面得到的信息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小企业的事故统计,由于管理队伍弱,管理手段不利,在部分地区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对事故统计进行行政干预,所以存在事故不报、隐瞒、私下处理的情况。因此,我国现有的职业伤亡事故统计并不全面,事故统计资料还不能客观地反映我国的职业安全现状。 3. 在中小企业积极推广人机工程学技术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安全现状,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只以安全为核心的做法。作为一个生产企业,首要任务是生产,一切改革和进步必须围绕着这个核心进行。安全工作同样也是这样。经验还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有效的改进措施都需要高额的经济投入。实际上,在中小企业进行的非常有效的改革措施中,大多数都是低成本的,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改善劳动条件,减少职业危害,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这又进一步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因事故造成停工损耗工时,设备损害,职工伤害和疾病的治疗和赔偿),职工因企业效益提高而自身收入增加,因工作更加安全、舒适而对工作更加满意,使企业更有吸引力,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企业氛围,推进社会进步。 我国中小企业事故多发,安全状况差的原因很多,从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上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安全管理水平低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急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企业安全卫生形势严峻的状况。 工业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在中小企业中进行以人机工程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有效的措施。人机工程学被人们称为90年代和新世纪的科学。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人们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人机工程学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安全、高产、高质量为目的的先导性研究领域中,人机工程学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工作中的人为研究重点,通过设计使工作与人相适应,在保护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它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是在不需要企业做很大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通过改进劳动管理、作业状态、生产工具和提供劳动保护技术来提高安全卫生技术水平。由于人机工程学所具有的投资低、见效快、易推广和技术创新前景广阔等优势,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对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来说,人机工程学是新的技术领域,而在中小企业几乎是一个空白。为使人机工程学的先进技术在我国中小企业逐步得以引进、推广、普及和应用,首先应制定周密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各类人机工程学技术需求调查分析,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技术现状的技术指南和逐渐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这是我国安全生产领域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安全技术水平现状,在安全生产中主要技术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安全技术落后的现状,急需对具有共性与综合性的安全生产技术问题给予技术指导。其产出形式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指南。该指南可分为综合指南和各类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南。指南中给出在现阶段生产发展水平条件下如何采用科学、简便、有效的安全技术预防伤亡事故,控制职业危害,该指南也可以作为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的大纲。 (2)在中小企业中广泛推广人机工程学的技术方法,减轻工人负荷,改善人机环境,使工人从劳累、危险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设计出不同行业、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机工程学方案及相应的工具与设备,以最低廉的投入,最科学的方法,争取获得最佳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改变因设备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就难以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使人机工效学这项最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得到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正逐步扩大与完善,在工作场所、机器和工具以及工作的设计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实践证明,人机工程学对解决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已经开展过一些研究,但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改善中小型工业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几乎还是个空白。在1997年出版的《工业安全卫生基本数据手册》中,可以查到的唯一的关于安全手用辅助工具的介绍只有5种,使用在机械行业。可以说,在我国,人机工程学应用在发展生产、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潜力非常巨大,但是还远远未被发掘出来,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研究与应用人机工程学必须注重以下原则:以发展国家社会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为方针,以国家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为目的,以投资少、涉及面广、见效快的项目为重点,以实用、简单、灵活的方法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才为长远之计,以标准化为努力方向。 具体讲,人机工程学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应以作业现场人机工程改进方案为基础,包括从人机工程角度设计的手动工具、推车、材料装卸技巧、工作台布置、工作场所的福利设施和小组工作方式,此外,还有由胜任的专家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人员开发的人机工程方面在生产的实际应用,并把在基层进行的成功的现场改进措施在同行业中推广。可以预见,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系统,如在中小煤矿集中地区,采用高瓦斯矿井区域治理计划,从科学管理入手,提高事故多发地区、多发行业的规划、监测、治理、信息交流和紧急救援的能力。为使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可建设若干类型的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模范实验小区,对实验区内的中小企业实施区域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在工作中注意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在中小型工业企业开展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开展以人机工程学应用为重要技术手段的低成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应用研究试点,主要针对企业中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劳动条件恶劣的工艺过程、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法,应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设计和改造,使之达到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生产的本质安全性和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值得提出的是,由于中小企业地域分散,类型各异,技术水平低,而且财力、物力也较弱,很难单独进行较综合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很难对安全生产新技术预研和试用投入很大力量,这就需国家科技部门和地方政府能给予较大的指导与支持。只有保证了一定的科技投入强度之后,才可能促动中小企业的安全科技真正的有一个大的飞跃。
大数据处理论文: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分析与展望 【摘 要】 分析了D2D通信中大数据的特征,重点阐述了数据筛选、预处理、建模等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并对提高大数据无线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 5G 大数据 D2D 1 引言 在当前移动通信系统中,数据要经过基站、基站控制器、网关和交换机。随着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流量迅猛增长,基站将不堪重荷。终端直通(D2D,Device-to-Device)通信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中的关键技术之一[1-2],可实现数据不经过基站直接传输(如图1所示),借助提高空间利用率来进一步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可使移动通信在众多场景下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1-3]。 但面对爆炸式的业务量,仅仅依靠D2D通信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提升如何从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等)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对于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来说十分关键。业界对大数据的特征进行归纳,主要包括4个“V”[4],即数据体量巨大(Volumn)、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有很多实时数据要求快速处理(Velocity)。因此,传统的数据表示方法不能适用于大数据的表示。如何对体量巨大、结构繁多的数据进行有效表示?如何通过结合D2D通信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压缩数据的冗余度,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使数据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是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核心目标。 本文首先从分析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的典型特征出发,分析大数据处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的表示和处理方法;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2 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的典型特征 (1)数据量大 D2D通信为海量多媒体服务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通信平台,如海量文本、图像、语音、音视频等应用。但是,随着采集设备成本的降低和存储容量的增大,训练样本的数量往往非常巨大,如在很短的时间内所采集到的数据可以轻易地达到几百TB。由于D2D通信中终端计算及存储能力有限,如何有效地表示采集到的大数据集十分关键。由于D2D大数据集中数据的分布复杂多样,因而需要采用具有较高普适性和较大灵活性的模型和方法来对数据的特征属性进行表示和处理[5]。传统的基于参数建立起的模型及其学习算法由于模型的结构固定,因此限定了其可以表示的数据特征。与参数模型相比,采用具有结构可调节的非参数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效果。 (2)数据的维度高 由于D2D通信中终端的异构性以及用户需求的异构性,高维和超高维的数据不断涌现。很显然,数据维数越高(属性越多),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刻画所描述的对象以及更好地分辨对象。然而,过高的维数不可避免地对数据的表示与处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表明,对于大部分观测或采集到的高维数据而言,其主要信息存在于一个低维空间中。换句话说,该低维空间包含了高维数据中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有用信息。因此,如何在低维空间中有效地刻画高维数据的有用信息,也是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领域一个不容忽视并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隐空间模型和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可以用于完成此项任务,找到这样的低维空间并将数据进行高效表示[7]。 (3)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时间 传统的通信系统处理数据时,由于数据量不大,因此可以采用较为复杂的模型来描述数据的特征。而在与D2D通信大数据相关的应用中,终端处理能力受限,如果仍然采用复杂的模型来处理大数据,则计算和时间成本将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如果采用较为简单的模型,可能不能完全表示和挖掘出大数据的关键特性。解决方法是:一方面,尽可能设计简洁的模型及高计算效率的算法,从而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终端的灵活性,可以采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把原先一个终端上的数据表示和任务处理分摊到多个终端。通过设计相应的算法,实现多个节点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从而降低每个终端上模型的复杂度和计算时间[7]。 (4)算法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 在D2D通信系统的大数据处理中,都需要对其中的大数据进行实时性表示与处理,即当新数据到来以及新类型出现时,算法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适应的调节,以适应数据的变化。而传统的学习算法偏重于离线算法,因此需要设计一些在线学习算法,对描述或表示数据的模型进行在线学习。其中,贝叶斯技术可以很方便地用于在线学习[8]。此外,在设计模型及其学习算法时,也需要考虑其多媒体应用的可扩展性。 3 D2D通信系统中大数据处理方法 基于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的具体特征,本文拟从用户的感受出发,设计如下方案来高效地表示和处理D2D通信系统中的大数据,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具体如下: 首先,从应用的内容出发,根据具体用户业务需求和应用背景对大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即只需要保存与所需任务相关的数据,去除无关数据,从而提高后续处理的效率。 其次,设计合理的算法,对大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且依据用户体验提取特征属性。如前文所述,D2D通信中所采集到的大数据的维度(属性)较大,因此对于大数据有效特征属性的提取十分重要。此处可采用贝叶斯因子混合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找到一个数据有效信息相对集中的低维空间,从而可以将高维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中,最大程度地降低数据的冗余,完成数据的降维过程,从而可以在低维空间中完成后续的操作(如图2所示)[9]。此外,该方法的另一个优点在于,由于得到了高维数据的低维有效表示,从而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实现数据的可视化。 图2 数据冗余度降低过程 最后,设计合适的模型来精确地描述提取出的大数据属性,从而进一步用高效、简约的形式来表示大数据。在现有的工作中,在用模型对大数据进行表示和处理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具体地,选用混合模型来描述建模大数据的分布已成为主流,主要原因有两点: (1)D2D通信中业务种类多、网络数据的分布较为复杂,而混合模型在理论上可以建模和描述任意复杂的数据分布。 (2)混合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属于生成方式的学习范畴,只要获得准确的模型,则可以用该模型作为大数据的紧凑表示形式,因此,其比判别方式的学习具有更小的存储、更低的传输和处理复杂度,并且有利于在线操作[10]。 此外,根据不同目标场景中的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模型和配套学习算法,用其来表示大数据。例如,对于属性较少(数据维度较低)的数据,采用所提出的无限成分t混合模型及其学习算法,估计出模型的参数,在后续的处理任务中只要关注参数就可以准确把握数据的特性。对于属性较多的高维数据,则采用所提出的无限成分t因子混合分析器及其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地表示。对于具有时间或空间相关性的数据而言,则可以采用所提出的具有stick-breaking先验分布的t隐马尔可夫模型及其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表示[11]。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最大特点在于结构较为灵活,其可以根据数据的分布自适应确定模型的结构(如混合成分数目、因子维数等),并且对大数据中出现的离群点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由于通过学习算法得到的模型精确描述了数据的分布,较好地完成了后续任务,网络业务流量的识别与预测的正确率有了较大的提升[6]。 进一步考虑到大数据表示和处理中对于模型复杂度和计算时间的需求,需要设计与上述模型相关的分布式算法。通过该类算法,网络中的各个终端只需要采集到部分数据,就可以通过节点间的协作来协同估计出反映整个数据特性的模型参数。需要注意的是,在通信网络中,传输的代价比本地终端计算的代价要高得多。因而在协作过程中,各个终端只需要和在其通信范围内的邻居节点进行通信,并且只传输用于估计最终模型参数的充分统计量,而无需把自己持有的那部分数据传输给邻居终端。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对大数据的表示和处理分摊到各个终端上,从而最大程度降低了D2D终端的计算量。另一方面,由于充分统计量比原始数据量少很多,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传输代价,并且减少由于传输中丢包或其他错误、干扰等引起的系统性能的下降。 4 研究展望 对于未来D2D通信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可以从几个方向开展: (1)进一步地从高维大数据特征中压缩冗余,剔除无关无用属性,提取与应用目标相关的有用特征,将核学习、流形学习方法引入,解决大数据表示问题。 (2)利用半监督学习、迁移学习、集成学习等理论和技术,最大程度地挖掘大数据间的内在关联信息。 (3)在现有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在线学习算法,实时完成大数据的处理任务。 (4)设计分布式学习以及大数据处理算法,进一步提高网络节点之间协同处理和通信的能力,进一步降低网络节点之前传输的数据量。 (5)针对具体应用,设计结构更加灵活,更具有普适性、鲁棒性的模型,并且开发设计快速、高效的模型参数及结构估计方法,从而获得更简洁的大数据表示形式。 5 结束语 D2D技术被广泛认为是5G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无线大数据传输的有力工具。本文从D2D通信中大数据特征入手,分析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展望研究方向,综合探讨了如何提高D2D大数据无线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的问题。 大数据处理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 [摘 要]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开始逐渐广泛应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处理呈现多样化趋势,更加复杂化。笔者主要是从电力自动化系统数据类型角度考虑,对于电力系统的快速准确处理进行了分析,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处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同时探讨了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发展方向的智能电网,对其拓扑结构和通信系统进行介绍。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电力自动化;数据处理 引言 电力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主要包含发电、变电、输电和配电四个部分。 电力系统的动态性和实时性是由于电能不能存储的特性决定的。 正是电力系统的动态性和实时性使得其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为电力系统中调度部门的操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电力自动化系统也就应运而生。 电力自动化系统为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实时数据的准确处理创造了条件。“大数据”时代最先被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来,其是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是指在互联网技术下,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相关数据的积累,其在商业、经济和其他领域越来越突出,对相关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类型分类 1.基础型数据:主要是与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力设施设备属性相关的数据,如,发电机、变压器等电力设施设备的基础数据。 对于这些数据一般是电力单位根据相关的数据规划各自进行管理, 并通过相关数据服务器对其数据进行数据同步,便于调度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整理和相关计算。 2.实时数据:大多数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进行实时采集的数据,其数据量很大,对存储空间的要求比较高。 这些数据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对其进行纠错处理后,能够为调度部门或市场运营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系统在实时数据处理方面比较成熟,对收集到的实时数据不需要进行相关的处理,只需要在数据输入、输出过程中建立一个稳定的接口即可。 3.日常管理的数据:主要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各部门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关处理后的数据信息。 一般情况下,这些数据只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步和共享即可。 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建立这一类型数据同步和共享的数据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这些日常管理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电力系统中电力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 ② 方便电力系统中各个部门对日常管理数据的获取,以便更好的开展部门工作。 4.市场经济数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突出,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相关数据对电力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其作为经济性数据十分有必要。 市场经济数据对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有很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市场经济数据具有非常大的扩展空间,其数据规划的重点将是实时数据。 二、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统一性 数据一致性即数据的唯一性。 电力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大部分都是其子系统中特有的信息, 还有一部分是部分子系统中共有的数据信息,也就是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交叉现象。 每个子系统中的数据均存储在其数据库系统中,会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存储造成大量的数据冗余,使得电力系统中数据系统处理数据信息的效率不高,数据信息更新缓慢,甚至会造成数据信息的混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系统中数据系统的使用效率和可信度。在实际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库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对于部分离线数据库系统来说,其数据信息的唯一性主要是通过利用离线数据库在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上,对数据库系统的服务器进行统一维护。 对实时数据库而言,主要是通过电力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实时数据库系统中的管理系统进行统一、实时的管理,确保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三、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容灾 通常情况下,需要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备份,再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将其传输到异地进行数据信息保存。 当发生灾难后,可以由相关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根据备份的数据对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程序恢复和数据恢复。 这有利于降低电力单位在数据信息备份方面的成本,操作也相对而言较为简单方便。当电力自动化系统中需要备份的数据量逐渐增加时,就会出现数据信息存储介质不易管理的问题,在发生灾难后,也不 能够及时的将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恢复。 四、电力自动化系统数据收集过程 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主要是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集中、整理和转发来实现的。 根据数据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传输介质进行传输。 数据信息的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 有线传输,如,光纤、电缆等多种介质,具有数据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等优点; ② 无线传输,如,微波、无线扩频等通信模式,具有无需铺设通信通道、工作量少等优点。在实际的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过程中, 其涉及面十分广、系统种类多,根据不同的部门需求的多个系统组成,能够满足每个部门在数据系统中获取数据信息。 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设施设备的采购,可以适当的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经济性能的指标进行考虑,再在操作技术上进行优化处理,以最大程度的实现电力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智能电网 1.智能电网中的网络拓扑结构 智能电网中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坚强、灵活的特点,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力系统中能源和生产力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满足电力企业大规模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电能损耗。 同时,智能电网中的网络拓扑结构能够有效的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如雨、雪等。 2.开放、 标准、 集成的通信系统 智能电网能够对电力自动化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主要在其具有识别故障早期征兆的预测能力和对故障做出相关的相应的能力。 智能电网是电力自动化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为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大数据时代下电力自动化运行系统的稳定、安全和高效的运行。 六、结语 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系统运行中数据信息的数量信息,便于数据的维修和存储空间的无限扩展。文章主要是分析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类型,并且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给电力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并探究了智能电网在电力自动化运行系统中运行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摘 要]在当前新时期环境下,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在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大数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其在当今新时期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智能电网 大数据处理技术 现状 挑战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电网运行与设备监测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逐渐构成了当今信息学姐与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发数据,但大数据时代下电网的高效、稳定运行离不开相应的处理与存储技术作为支撑。 1.智能电网大数据的应用特征 电网业务数据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类:第一是数据监测、设备检测及电网运行;第二是电力企业营销数据,如用电客户、销售量、交易电价等方面的信息数据;第三是电力企业的管理数据。[1]数据信息量十分巨大,并且随着电网数据的不断更新升级,数据类型也变得繁杂多样。电网数据种类众多、分布较广,主要包括多媒体数据、文本数据、实时数据、时间序列变化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以及结构化数据,不同类别的数据在查询、处理方面的性能与频度要求也存在很大差异。智能电网运行时的数据价值密度较低,例如电网监控视频,其在实际监控管理的过程中,总数据中十分有用的信息量是非常少的,多数的数据都是正常数据。 2.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 并行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主要负责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存储,从而提供严格依据规则快速处理事务的能力、边界的数据查询与分析能力、数据安全性保障以及多用户并发访问能力。应用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SQL查询语言以及独特的程序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经管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加快,数据超出了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范畴,地理信息图片与音频、图片以及视频等非结构化的数据逐渐成为需要处理与存储的信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2.2 云计算技术 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出现及完善,大数据技术的需求也相继出现,云计算的关键是数据并行处理与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而在智能电网中,电力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的数据量应当是最为庞大的,而状态监测数据不但包含了在线数据,还应当包括缺陷记录、实验记录以及基本信息等,由于数据量极大,其对于实时性要求比企业的数据管理更高。当前,云计算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的阶段,现行的云计算平台能够充分满足职能电网监控软件运行的可扩展性与可靠性要求,但在数据隐私、安全性、一致性以及实时性方面存在缺陷,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 3.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分析 3.1 大数据传输与储存技术 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电力设备监测数据与其他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数据量不断增加,这对于电网运行监控以及数据的传输、存储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网智能化的发展。在智能电网大数据存储方面,通过分布式文件保存的形式可以进行大数据存储,然而可能对电力系统在数据实时处理方面产生影响。[3]因此,需要对电网大数据进行分门别类后再存储。而重点是将其中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对于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来说依然较为困难。 3.2 数据处理时效性技术 对于大数据来说,其数据处理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而言,数据的规模越大,需要分析与处理的时间也会越长。以往的数据存储方案针对一定要求的数据量进行设计,其在大数据方面并不适用。[4]而在未来智能电网的大环境下,如何在发电、输变电、用电等环节进行数据实时性处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3.3 异构多数据源处理技术 在未来智能电网要求贯通电网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时间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处理,并且逐渐朝着业务流、信息流以及电力流高度一体化的方向进行发展。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整合大规模多源异构信息,为智能电网提供一个资源高度集约化配置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于海量的异构数据来说,如何构建出科学的模型进行规范表达以及如何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存储、融合、查询等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结语 我国智能电网系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在不断加强,大数据处理技术逐渐成为维护电网智能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电网智能运行的不断发展,其在大数据处理一致性、隐私性、实时性等方面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未来智能电网的主要依托依然是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所以必须寻找出妥善应对挑战的策略,最终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大数据处理论文: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摘 要】通过大数据的研究处理将获得的有用信息服务于企业或机构,使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处理大数据的方法,帮助企业更深刻的理解客户对其的需求和体验,以利于业务的发展,用户也可以更好地体验移动互联网各种资源。本文首先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做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排重;整合 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概述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是指用户使用智能终端在移动网络中产生的数据,主要包括:与网络信令、协议、流量等相关的网络信息数据;与用户信息相关的用户数据;与业务相关的数据。 大数据提供客户经历的各种体验的完整信息,可以详尽到在任何时间、地点,结合移动客户体验方案来分析相关数据,从而帮助运营商更详细掌握客户体验情况,提前预知网络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做出合理响应,这些信息对运营商的服务提供很大的帮助。大数据分析为整个电信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高效地发挥这些数据资源的作用,是摆在为运营商面前的关键问题。 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源数据采集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在如下几个特点:多源异构、分布广泛、动态增长、先有数据后有模式。举例来说,一个用户的一条位置信息的价值是很小的,但是很多这样的低价值数据可以完整刻画出用户的运动轨迹,获得本质上的价值提升。然而,在已有的数据采集系统中,数据收集不全面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如何处理来自多源的数据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其中,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无线移动网络结构复杂,需要在网络中高效地采集数据。 2.多源数据集成和多类型数据集成的技术。 3.兼顾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 (二)移动互联网海量异构数据管理问题 据统计,2003年前人类共创造了5艾字节(Exabytes)的数据,而今天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如此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是异构数据,有些具有用户标注、有些没有;有些是结构化的(比如数值、符号)、有些是非结构化话的(比如图片、声音);有些时效性强、有些时效性弱;有些价值度高、有些价值度低。移动互联网海量异构数据管理平台包含以下关键研究和技术:海量异构大数据传输控制、大数据存储、大数据质量管理。 (三)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实时数据挖掘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Analysis)主要针对结构化数据展开,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分析体系。首先,利用数据库来存储结构化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仓库,根据需要构建数据立方体进行联机分析处理(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可以进行多个维度的下钻(Drill-down)或上卷(Roll-up)操作。对于从数据中提炼更深层次的知识的需求促使了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并发明了聚类、关联分析等一系列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整套处理流程在处理相对较少的结构化数据时极为高效。但是,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涉及更多的是多模态数据挖掘,这些数据包括手机上的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指南针、GPS、麦克风、摄像头、以及各种无线信号(如GSM、WiFi)和蓝牙等。这些原始数据在不同维度上刻画被感知的对象,需要经过不同层次的加工和提炼才能形成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飞跃。移动互联网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量的迅猛增长,给传统的分析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一)数据处理的整体框架 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分词(WordsAnalyze)、排重(ContentDeduplicate)、整合(Integrate)和数据。 这四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分词:对抓取到的网页内容进行切词处理。 排重:对众多的网页内容进行排重。 整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内容进行格式上的整合。 数据:包含两方面的数据,Spider Data(爬虫从网页中抽取出来的数据)和 Dp Data(在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整个数据处理过程的基本步骤如下: 1.对抓取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分词。 2.将分词处理的结果写入数据库。 3.对抓取来的网页内容进行排重。 4.将排重处理后的数据写入数据库。 5.根据之前的处理结果,对数据进行整合。 6.将整合后的结果写入数据库。 (三)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 1.排重。 排重就是排除掉与主题相重复项的过程,网页排重就是通过两个网页之间的相似度来排除重复项。Simhash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海量文本排重算法,相比于余弦角、欧式距离、Jaccard相似系数等算法,Simhash避免了对文本两两进行相似度比较的复杂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采用Simhash算法来进行抓取网页内容的排重,可以容纳更大的数据量,提供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实现大数据的快速处理。 Simhash算法的基本思想描述如下:输入为一个N维向量V,比如文本的特征向量,每个特征具有一定权重。输出是一个C位的二进制签名S。 (1)初始化一个C维向量Q为0,C位的二进制签名S为0。 (2)对向量V中的每一个特征,使用传统的Hash算法计算出一个C位的散列值H。对1 (3)如果Q的第i个元素大于0,则S的第i位为1;否则为0。 (4)返回签名S。 对每篇文档根据SimHash算出签名后,再计算两个签名的海明距离(两个二进制异或后1的个数)即可。根据经验值,对64位的SimHash,海明距离在3以内的可以认为相似度比较高。 2.整合。 整合就是把抓取来的网页内容与各个公司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公司来说,可以用一组关键词来对该公司进行描述,同样的,经过dp处理之后的网页内容,也可以用一组关键词来进行描述。因此,整合就变成了两组关键词(公司关键词,内容关键词)之间的匹配。 对于网页内容的分词结果来说,存在着两个特点:(1)分词结果的数量很大;(2)大多数的分词对描述该网页内容来说是没有贡献的。因此,对网页的分词结果进行一下简化,使用词频最高的若干个词汇来描述该网页内容。 3.流处理系统。 移动互联网的多源异构数据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着。数据探测模块根据这些数据处理的不同要求,将数据分别送给实时处理系统和批处理系统。很多互联网公司将根据业务的需求和处理的时间将划分为在线、近线和离线三种方式来处理业务消耗的时间。这其中,在线处理的处理时间通常在毫秒级,一般采用流处理方式;离线处理的处理时间通常以天为单位,一般采用批处理方式。这样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输入/输出系统。近线处理对其处理模式没有特别的要求,处理的时间一般在分钟级或小时级,在实际情况中多采用此处理方式,可根据需求灵活选择。 四、结语 综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客户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复杂,与其相关的大数据正逐渐增长,大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合理使用大数据将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资源作用,使大数据为用户获得前所未有的体验,为企业发展提供完整清晰的指引。 大数据处理论文:大数据时代下管理会计数据处理的新变革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管理会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在数据处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包括管理会计大数据的思维模式,数据的收集、存储、加工、分析等数据处理方面的变革。 关键词:管理会计 大数据时代 云计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大数据概念开始在全球蔓延,我国也于2014年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逐渐正改变着各行各业的传统模式,作为会计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大数据时代”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的,“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业界普遍认为大数据的特点可以由四个“V”概括,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大量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数据产生方式,现在的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特点;多样是指数据来源多样繁杂,如数字、文字、图片、音频、图像、网页、地理位置信息等五花八门的数据形式;高速是指随着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计算能力突飞猛进,数据库实时更新;价值是指价值密度低,比如一个小时的视频也许只能采集到几秒钟有用的数据。自古以来商业的发展都是基于数据分析作出决策,但从未有一个时代像大数据时代这样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如今的企业就像是漂浮在数据海洋上的巨轮,而管理会计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准确地挖掘出有用的数据。 (二)大数据拉启了管理会计新发展的序幕 1、海量数据为管理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经营管理资源 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分析上,大数据时代数据呈现出样本数据向全数据转变的趋势,使得管理会计的处理对象更加完整。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数据都是商业皇冠上最为耀眼夺目的宝石,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谁能够占有更及时、更丰富的数据,谁才有可能在瞬息多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管理会计工作者要应势而动,建立数据仓库,做好数据资源的收集、存储、挖掘及整理分析和共享的工作。 2、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已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的决策需求 一直以来,结构化数字数据作为管理会计的主要处理对象在企业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数据的爆炸式发展,企业自身信息系统中产生的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在企业所能获得的数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甚至不足15%,显而易见,结构化数据在企业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已非常有限。据统计资料显示,企业的数据资源中85%属于广泛存在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等之中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被用来优化生产流程,增强客户体验。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数据资源的全面性,特别是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为管理决策提供完整、准确的依据。 3、实时更新的动态数据促进企业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长,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瓶颈,以沃尔玛为例,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其每小时可以处理的交易记录高达一百万次,存储数据规模多达2500TB,这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绝对做不到的。鉴于人脑对数据处理能力的有限性,处理完的数据也需要以可视化的界面呈现出来,这也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4、数据的价值取决于其及时性和预测性 大数据分析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其次是预测性。以很多企业投入使用的脸谱识别系统为例,从进门的那一刻,人脸就被快速抓拍,通过技术分析可以明确地知道这个人是谁,他将要去哪里,这些曾经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改变。数据的及时性和预测性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数据仓库、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已是势在必行。 二、大数据时代引发管理会计数据处理模式的重大变革 (一)管理会计数据搜集方式与内容的变革 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中,数据源头是各种纸质原始凭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原始凭证由纸质慢慢过渡成为电子数据,并且不再由财务人员负责收集,而是广泛分散在采购部门、生产车间、销售部门、后勤部门等各业务部门,甚至是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中介机构等外部相关组织中。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直接采集信息,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大数据时代下,相对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运用是越来越广泛。大量的数据出现在社交平台、新闻网页、各种客户端等,并以音频、视频、图片、符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数据都有别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但对于管理决策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已是当务之急。如客户在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中发表的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如果加以处理和分析,完全可以用于管理决策支持。 (二)管理会计数据存储方式与内容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如何将复杂多样的海量数据加工提炼成有用的信息以供管理者决策之用是所有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目前的数据库市场中,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仍处于主导地位,这类数据库只能够处理结构化数据,随着数据来源与种类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关系型数据库在高并发读写、高吞吐率和海量数据存取、高可用性和高扩展性需求等方面越来越无法适应新的形势,操作复杂、成本高昂,最关键的是数据处理的有限性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不及时转变思路和更新技术,企业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大数据仓库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系统,包括数据的收集、预处理、存储、整合、分析、数据挖掘和价值再造等多种功能模块,保证数据被充分提炼和处理。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大数据仓库分为不同功能模块,如存货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销售管理模块等,明晰的模块分类有利于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寻找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在信息。 (三)管理会计数据加工分析方式的变革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挖掘已经成为一项应对海量数据必不可少的技术。“啤酒和尿不湿”已经成为了数据挖掘中最经典的案例,零售连锁举头沃尔玛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仓库系统之一,在这里集合了其所有门店的详细原始交易数据,在这些原始交易数据的基础上,沃尔玛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最后得出结论:跟尿不湿一起购买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在数据挖掘过程中需要用到回归分析、趋势分析、决策树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算法,而这些对于管理会计工作者来说显得相当陌生。 以企业常见的投资决策为例,传统的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有内含报酬率法、净现值法等,这些方法通常是依据单一渠道取得的相对准确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对滞后、单一,对于管理者决策只能发挥有限的参考作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投资决策通过搜集线上和线下数据、历史资料和现时的业务数据、技术数据、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数据、用户数据、竞争对手数据、相关政策法规等一系列相关的完整数据后,再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做出最为可行的选择。 (四)管理会计信息共享模式的变革 数据挖掘技术得以有效使用的前提是“信息孤岛”现象的消失。传统的数据库模式下,不同业务部门之间都有自己独享的数据中心,局部意识严重阻碍了信息共享观念的普及,这种封闭的“信息孤岛”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下逐渐瓦解,在企业价值链甚至企业间价值链上正在逐步实现信息共享。如生产部门可以直接查询库存管理部门原材料的存储情况,并根据生产需要及时通知采购部门,甚至在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增强彼此间合作的亲密度,形成稳固的伙伴关系以共同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实现共赢的战略合作局面。 三、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造成的冲击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中约有50%的管理者并未对大数据战略及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影响引起重视,而且有38%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大数据的概念,25%的被调查者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些管理者认为大数据时代对其所在的企业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数据战略更是遥不可及,单是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一笔不菲的投资,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大数据时代虽然已大踏步来到,并对很多传统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却并未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或者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而选择了视而不见,这势必会影响到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二)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管理信息系统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存储量相当可观,据统计,百度每天新增的数据就有10TB,系统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则超过1PB,而完全颠覆传统销售模式的淘宝商城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高达50TB。随着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不同形式的数据铺天盖地,同样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而现有的数据库几乎无法存储TB级别的数据,分析整理更无从谈起。因此,能否对现有数据存储系统更新换代,建立巨大的TB级的数据仓库,将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对数据的及时、完整的收集、存储、分析、整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与否。云计算模式应运而生,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提供快速、动态、虚拟、规模化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结构化、半结构化乃至非结构化信息的多种分析需求。 (三)完善信息安全技术制度 如何保障信息安全是大数据时代及互联网广泛应用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企业收集的数据中常常包含着其他企业、组织或者个人的隐私,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当事人、客户、供应商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在拉斯维加斯每年夏天举办的全球性的“黑客大会”上,让人眼花缭乱的黑客技术轮番上演,这也为各大企业、组织、政府部门等敲响了警钟,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和维护任重而道远,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了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四)注重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管理人才的培养 目前,世界各国的大数据专业人才都面临巨大的缺口。一项预测显示,在未来六年内,仅美国一国就可能面临14 万至 19 万拥有扎实分析技能的人才缺口,面临的懂得使用相应工具分析大数据、作出合理决策的管理和分析人员的人才缺口更是高达 150 万。人才的短缺势必会阻碍企业开发、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工作的进程。因此,能否及时培养掌握此类分析所需知识与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与挑战 大数据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新的渠道和新的方法。大数据的应用可以看做是知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新呈现,本文详尽阐述了智能电网中大数据的特点,智能电网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和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智能电网 大数据 云计算 并行数据库 应用现状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电网运行和设备检、监测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使电力企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对目前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智能电网大数据的处理效率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本文以现阶段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的技术应用为出发点,基于大数据处理目前的技术水平,分别从传输性、存储性、时效性、集成性和可视性等方面探讨新技术背景下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智能电网中大数据的特点 智能电网业务中的基本数据按内容可以划分成三大类。 (1)运行数据、设备检测数据、设备实时状态参数数据。 (2)电力企业营销数据(用电客户、电量报价等)。 (3)电力企业管理数据。 在上述类目可以再次细化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大类。但无论基于何种分类方式,大数据在智能电网中体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变的,简单概括为体量大、类型多,具体如下: (1)数据体量大:即数据的数量和体积较为庞大。在智能时代的推动下,电网在数据吞吐量的级别已经从以往的TB级飙升为PB级。 (2)数据类型繁杂:由于电力企业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加之其地理分布情况在区域上的差异性,电网企业涉及到的数据有着极为复杂的类别划分,细分后的子类和子项同样在数量上非常庞大,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不同的数据类别对服务器端硬件设备及用户端的系统平台均有不同程度的配置、性能及处理需求,从而更是增加了电网企业内网及外设双重建设项目的难度。 (3)数据价值密度低:异常数据出现的频率低,同时也是对电网软、硬件设备维修和检测最有价值的。 2 智能电网中大数据处理技术现状 2.1 并行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常用于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整合及维护,可以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可实现数据查询及逻辑分析的快捷化、灵活性操作。 (2)可提供高标准规则强制下业务事项的高效处理。 (3)可承载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发起数据访问的系统压力。 (4)可执行高级别安全机制。 得益于SQL严谨的数据查询语言、高效率的数据分析层级以及脱离对程序依赖的高效率独立化协同运行等绝对优势,关系数据库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和推广。但是智能电网的开发和组建已经今非昔比,其进展的速度早已将关系型数据库的能力范围甩在了身后,仅在非结构化数据存储这一点能力上的局限,就使得目前多种主流数据类型如地理信息、高像素图片以及各种音、视频等格式文件无法满足电力企业在数据存储方面提出的全新的、更高标准的需求。 2.2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平台的诞生使得大数据技术尤为必要,能够存储海量数据并具备数据并行处理功能等核心技术,因此为电力设备实时状态数据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实时状态数据不仅类目众多,数据量庞大,可靠性和实时性的标准高,使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海量数据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即便能够确保监控程序的延展性和可靠性,但更高标准的性能如安全和数据隐私等并未实现,仍需不断探索。 3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 3.1 大数据传输及存储技术 智能时代数据量的日渐增多极大程度影响了电网智能化的发展,并在存储系统、电网运行监控设备以及数据传输方面形成了诸多负担。因此要进行分类存储和分析系统中现有的大数据性能。非结构化数据在智能电网中存有的百分比较大,将此类非结构化数据演变成结构化数据,是当前智能大数据在存储方面处理技术上存在的难题。 3.2 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技术 大数据重点在于处理速度。一般情况下,处理时间与数据规模成正比,规模大的数据集处理的时间就越长。传统的存储方案仅能够处理能力范围内的一定量的数据,对大数据却难以驾驭。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应用,实时数据处理将需贯穿于用电、输变电和发电等各项关键环节中。 3.3 异构多数据源处理技术 未来智能电网能够将贯通发电、调度以及变电、输电、配电等几项环节得以满足,能够将信息的全面采集、高效处理、流畅传输以及业务流、信息流和支撑电力流实现高度的一体化。因此,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整合出规模较大的多源异构信息,可以由资源集约化配置的数据中心提供给智能电网。目前海量异构数据需首要处理的问题在于,怎样构建出一个能够规范表达的模型,同时何以才能以该模型为基础将数据融合以及查询存储同时高效进行。 3.4 大数据可视化化分析技术 针对难以量化的智能电网数据,在屏幕空间自身局限的显示情况下,面向用户提供一种更为简便直观的方式,是跨越性较大、难度较高的一项工作。在实践中,可视化方法能够分析规模较大的数据,将数据绘制为分辨率和精度较高的图片,同时辅以交互工具,结合人的视觉系统,对算法参数和实时处理做出决定,并通过数据展开定量、定性的分析和观察。 4 结语 智能电网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日渐广泛,大数据处理技术已然是智能电网安全运行的有利武器。但在电网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实时、隐私等方面的性能需求对大数据技术本身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为了向全景实时电网时期迈进,我们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电力事业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贡献出力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更快的向前迈进。 大数据处理论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探讨 信息爆炸时代,大数据超大体量、离散性和非(半)结构化的特点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数据管理方式所能够承载的范畴。大数据要求全面革新原有的数据处理架构和有关技术,实现超大体量和复杂数据的存储、高效传输和有用信息提取。围绕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营运而生。云计算的出现为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可能,也为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扩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数据和云计算之间的关系,以及云计算环境下大数据处理技术。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 数据处理 随着物联网、网络、移动通信等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规模和速度呈现几何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人们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大容量、高效性和准确性也对现有的数据处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大数据摩尔定律,人类世界的数据产生量将按照每两年一倍的速率增长,预计2020年世界数据量将超过35亿GB,“大数据”时代迫在眉睫。“大数据”具有离散型、随机性、发散性、爆发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云技术的兴起全面革新了传统的数据技术,大容量、多样化、快速处理、信息价值性和准确性为了云技术背景下大数据处理的五大主要特征。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关系 云计算技术是指利用集中式远程计算资源池,通过按需分配的方式,为终端用户提供强大而廉价的计算服务技术。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其技术特点包括:一是资源池在物理上是对终端用户完全透明的;二是能够为任何行业提供规模化计算服务,其服务能力可看做是“无限”的;三是其应用部署快速便捷,服务能力和方式是可以完全按照终端客户要求定制的,具有极强的弹性伸缩能力;四是云端数据获取方便,能够资源共享,用户使用成本低廉。 云计算技术是目前最强大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平台,它是大数据处理的最优选择。云计算能够为大数据提供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满足其超大容量存储和超级复杂的处理需求,也是传统存储方式无法实现的。云计算侧重数据的计算处理,而大数据需要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因而它是云计算的处理对象。此外大数据所产生的业务需求也为云计算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形式。 2 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 2.1 大数据的采集技术 目前数据采集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大类。其中分布式的灵活性较强,而集中式的全局性较好。实际上大数据采集的对象通常包括组织内部和相互独立组织间的各类数据,而云计算恰好具有并行处理的优势,因而可采取混合式采集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即在各个组织内部采用集中式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在组织内配置中心服务器,作为集中式数据注册机构,用于存储和共享内部的数据。在相互独立组织间,采用云计算的集群技术、虚拟化技术等在各独立组织中心服务器间采用分布式采集方式实现数据采集、组织间对接和共享。大数据结构类型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因而在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分布式采集时,可依托其超强的扩展性和容错力,将数据池内数据进行同构化,从而实现数据进行分类存储。 2.2 大数据的存储技术 由于超大体量、离散、复杂的数据特点,传统数据存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数据存储要求。一方面单结点的数据仓库在容量上难以满足呈几何增长的数据量,在运行效率上也难以满足大数据的分析处理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数据仓库按行存储模式,虽然可以实现大容量索引和视图,但实际操作中其时间和空间过高。而云计算主要采取列式存储模式,即区分数据不同属性,不同属性列都单独存放。云计算中列式存储的优势在于在投影数据时只需查询其属性列,系统处理量和处理效率显著提升。此外按数据属性进行列式存储,数据仓库中相邻列数据的相似性更高,因而能够得到更高的数据压缩率,进一步减少存储所需空间。 2.3 大数据的挖掘技术 联机分析能够完成数据的复杂处理,得到直观结果,实现决策性分析。云计算并行模式下联机分析能够基于数据全局,建立多维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尽可能获得全面的分析结构。由此可见多维度分析是联机分析的重要特征,而云计算技术下数据仓库正好是通过多维数据组织的。 联机分析对数据的处理仅仅只是表面的,其获取的信息价值并不高,难以得到数据深层次的含义与内在关联。而数据挖掘正是在联机分析的基础上,从超大体量的数据仓库中提取数据所蕴含的隐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规律、概念或是模型等表现出来。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主要采用分布式并行挖掘技术。与其他串行方式相比,云计算技术下并行数据挖掘能够利用机器集群拆分分布式系统中的并行任务,并将拆分后的各个任务分别交由不同的机器去处理,从而实现大规模数据处理,其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 2.4 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 上文所述数据挖掘可实现大数据的深层次、多维度分析,获取更多有用信息。而云计算平台下可视化技术则能够将上述信息具体化,从而使数据及其有关结构的相关信息能够更直观地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发觉和理解。可视化技术是指在存储空间中,将数据库及其中数据以图像(图形)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其中再采用其他的分析手段获取图像中所蕴含的未知信息。而原有的数据处理仅仅只能够从数据本身入手,分析和观察数据中的内在信息。云计算下的可视化技术不但能够实现非空间数据的多维度图像显示,而且能够实现检索过程的直观图形显示,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理解信息,信息检索效率也大大提升。 3 结语 在数据爆炸时代,云计算的出现为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可能,也为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扩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往的数据管理将收集和存储作为重点,而在云计算模式下,大数据管理将更多地侧重数据分析、挖掘及管理模式的创新。目前数据采集和统计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利用云计算进一步丰富大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将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大数据处理论文:投资统计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 摘 要 大数据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两部分,目前已具备应用价值大、数据量大、速度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今后投资统计数据处理技术将带来颠覆性变化,为此,本人结合从事多年统计数据处理经验,重点阐述投资统计大数据在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 【关键词】投资统计 大数据处理 关键技术 本人从事多年统计工作,对投资统计大数据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投资统计就是搜集、整理、分析、应用数据。目前投资统计改革正在有序开展,我们要抓住改革契机,充分利用投资统计大数据具有海量、实时、多元处理特点,深刻解读数据,创新研究思路,提高投资统计数据处理能力,提供投资统计分析具有数据全、分析深、研究透、成果新、有理有据的可行建议,成为党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参谋。 1 概述 1.1 大数据 投资系统中数据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项目投资管理数据、联网直报房地产投资数据、规下投资抽样数据。根据投资数据内在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化数据,统计系统的企业原始数据可以通过二维表形式反映的数据;另一类是非结构化数据,不能以二维表的形式来反映的数据,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产生的数据。 与传统投资统计不同,投资统计大数据可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进行动态监测,能够获取定期数据,对现有投资统计业务系统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为了能够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获取定期数据,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定位,每个月节点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二是PDA设备对投资统计项目样本点的经常性变化。三是为了能够把握重大项目投资进度,要求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中相关信息定期变样采集。四是投资统计数据能够定期与发改、住建、税务等部门数据共享和数据比对。 1.2 特点 投资统计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据量大。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投资统计数据TB级逐步上升到PB级。二是类型种类多。现在党政领导对投资统计数据需求越来越准,要进行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投资统计也越来越多,才能够满足需求。三是利用率低。如在定期监测重大投资项目过程中, 大部分监测过程中的数据在正常范围之内,而非常少的监测异常数据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投资项目数据异常值(如极大、极小值),要通过这些数据对比验证,数据是否正确,因此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少。四是处理要快。处理投资统计大数据速度要求快,可以利用小型计算机和云技术在非常短时间内能够分析数据,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作为依据。 2 关键技术 2.1 采集技术 大数据的采集指利用很多个数据库同时接收,从客户端的传输来的数据,一般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库,在客户端能够达到一般查询和处理过程。 但是在大数据的采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数据并发高,很有可能会同时成千上万的用户来进行访问和操作,采用在采集端部署大量数据库作为支持,能够有效、科学地在投资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是数据采集技术的关键环节。 各类大数据分部不同的部门或项目,给数据的收集带来一定难度,采用关系数据管理模型,运用Google 文件系统GFS 技术,具有纵向扩展功能,应对数据采集并发数高,也是确保实现高效获取大数据的核心。 2.2 传输、存储技术 投资统计系统采用联网直报平台,运行时会实时产生各式各样的原始数据,特别定期用投资遥感监测中数据也会产生更多的数据,经过日月积累海量的数据,会给投资监控设备及数据传输、存储系统造成沉重的负担,并对投资统计系统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目前投资统计系统数据的传输,为了减轻数据传输量,大部分采用数据压缩的方式,可以应用到投资统计数据传输,大大提速整个系统数据的传输,从而有效降低数据储存的空间。若没有建立有效批处理模型,在压缩、解压过程中仍然占用系统资源较大,浪费也很大,因此更急需建立有效的批处理模型是重要的。现在普遍采用MapReduce批处理模型,能够在平常配置的计算机上实现并行化处理,且能够分割输入数据,在计算机组成的集群上统一调度,确保计算机的集群之间顺畅的通信。 投资统计大数据存储一般采用分布式保存方式,具有性能可靠性,可以解决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可有局限性,如投资统计系统运行时,随时产生实时性数据,处理过程中还是不能够全面应对,最好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大数据性能先分析,然后再进行实时分类存储。特别是投资遥感监测系统中非结构化数据占大数据比重非常大,需要解决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转变为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是投资统计系统在大数据处理技术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GFS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主要对海量大文件而设计,而海量小文件可以用Haystack系统,可以用多个逻辑文件共同使用一个文件,解决小文件存储的问题。 2.3 实时处理技术 解决投资统计大数据处理速度是至关重要,数据处理范围越来越大,数据处理时间就越长,假如数据量处理的范围超过了数据本来的处理能力,缺乏整个系统稳定运行,就会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可以利用云计算系统,能够提供投资统计系统服务,但是对特别联网直报时间高峰期,现在也经常出现堵塞事件,造成企业统计人员无法准时上报数据,也对投资统计系统运行提出更高要求。 大数据产生的过程比较复杂,对有投资统计数据(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基于各种统计算法的计算,必然存在数据的内涵不一致、记录重复、或者感兴趣拟处理的属性指标不完整、或者含有噪声(数据中存在错误和异常值)等各种问题,必须实时进行清洗和预处理,去掉噪声和无关数据,便于后续的分析、分析处理。使用Sector广域网的分布式系统,利用Sphere基本数据处理模型,针对不同的数据,能够统一输入数据流方式,进行实时大规模并行计算,在对数据进行分割,分割后数据转交给SPE(具有处理引擎功能),能够起到负载平衡。 2.4 分析技术 投资大数据分析主要通过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分布式计算集群,对现有已存储的大量数据库,分步骤能够简单的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等,能够实现普遍常见的分析需求,但是对于一些需要批处理基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可视化分析技术、高度集成技术,对图像和投资原始数据及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与部门数据之间统计分析或比对。统计与分析这环节的主要特点涉及的面广、量大,运行系统资源占用也非常高,特别是输入输出资源占用率高。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用Bigtable分布式、按列存储、多维表结构的实时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对大数据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读写操作,使用SQL 语言进行大量数据的统计、查询和分析操作,解决了可视化分析技术的扩展性,能够有效提取重要数据、显示合成图像。用LOD技术采用策略处理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与可视化,实现按等级组织分块,平常称为“金字塔”结构。 大数据的分析技术与传统的统计数据汇总分析方法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将原来的统计系统数据处理经验简单的移植到大数据的数据处理中去,需要针对不同的大数据对象,部署相应的数据采集环境,建立平值法、平滑法、预测法和频率统计法等统计数据相关模型或算法,对投资统计大数据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对比分析或核查。 3 结束语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投资统计知识、理论、技术、方法等正处于大变革、大跨越、大发展之中,投资统计也面临良好机遇。特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投资统计大数据处理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中应用,极大丰富了投资统计的数据来源,使投资统计工作如虎添翼,同时也对投资统计理念、数据来源和数据生产方式提出全新挑战,继续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更要广泛深入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交流,不断创新探索,有助于繁荣投资统计科学,传播先进投资统计理念和方法,提升投资统计能力和水平。 大数据处理论文:对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处理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改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作用,就要求深入、全面研究大数据处理技术,摸索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改进与完善对策。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大数据的特征,然后探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Hadoop架构和Storm架构,并对比分析两种架构的优缺点。 关键词:大数据处理技术 Hadoop架构 Storm架构 大数据时代的超大数据体量以及占据一定比重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在,就决定了传统数据库管理难以满足需求。大数据技术将会成为IT领域的新一代技术和架构,会帮助人们存储并管理好大数据,从复杂、庞大的数据里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加之各种技术以及产品的出现,很可能促使IT行业步入新的黄金时代。因此,分析研究大数据处理技术极具现实意义。 1 大数据特征 大数据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数据量庞大。大数据计算要存储以及处理的数据量是十分庞大的,而且这些数据都处于不断变化、增长以及更新的状态,所以数据量就会越来越庞大。这就要求承担处理数据任务的硬件设备必须具备很大的存储能力和良好的处理技能。二是数据多样化。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处理的不单单是各种结构化数据,还有图片、文字、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要识别并处理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要耗费很大力量,而且识别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数据快速型。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目就是要能处理变化迅速的数据,摸索出其变化规律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以及各项决策的有效性。四是数据准确性。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必须要控制数据来源,确保数据准确性,而且要结合现实所需不断更新数据处理技术,确保数据处理结果具备准确性和有效性。 2 大数据处理技术 2.1 Hadoop 架构 Hadoop架构的核心构成部分是HDFS,即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全称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tstem,以及Map Reduce分布式计算架构。其中HDFS以Master/Slave体系结构为基础,在集群里任命一个主节点担任Name Node,主要负责管理文件系统元数据,其余子节点担任Datanode,主要负责保存具体的数据块[1]。 Hadoop架构的关键点就是借助大量PC构成一个PC群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先分解数据,然后结合分配的相应电脑处理数据,最后整合数据处理结果。通过Hadoop平台实际操作发现,在Hadoop平台运行的时候,系统初始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是处理更新速度快的数据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并且,在处理某些小数据的时候,系统初始化时间就更久,对数据处理准确性的影响也就更大。所以,系统不适合处理较小数据。基于Hadoop架构对reduce任务进行处理的时候,各种技术问题就更加突出,在利用相应技术把数据转为存储实施处理的时候,不仅数据处理速度慢,还会占用很多的带宽。所以,Hadoop架构在处理变化速度较快的非离线数据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2.2 Storm架构 和Hadoop主从架构相同,Storm架构也是以Master/Slave体系结构为基础,通过Nimbus与Supervisor两种服务进程实现分布式计算机,其中Nimbus进程在集群主节点运行,主要负责分派与分发任务,Supervisor进程在集群从节点运行,主要负责任务的具体执行。Storm架构利用Spout/Bolt编程模型通过流式方式处理消息。消息流是Storm架构里对数据的基本抽象,一个消息流对应一条输入数据封装,不断输进的消息流通过分布式方式得到处理。Spout组件是消息的生产者,在Storm架构里属于数据输入源头,能从多种异构数据源里获得数据,同时发射消息流。Bolt组件主要负责对Spout组件发射的信息流进行接收,同时完成相应的处理逻辑。如果业务逻辑比较复杂,就可串联多个Bolt组件,并且在每个组件里都编写相应的功能,进而呈现出整体的处理逻辑。 2.3 架构对比 就总体结构而言,Hadoop和Storm是相似的,具体构成部分对比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Storm架构具有以下优点:在Storm架构实际运行时,系统不用每次都初始化,数据处理效率较高,在处理较小数据时这一优势更加显著;Storm架构的信息处理模式能确保数据的高效处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UI数据的需求;spout组件能读取不同形式数据里的消息流,并把读取的消息流传递给bolt组件进行处理;结合处理业务量的大小以及业务难度的高低,Storm架构能串联多个bolt组件实现消息流的有效处理,进而实现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与快速性。 3 结语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新业务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不断提升,当传统离线处理架构不能满足需求时,就可以使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架构。但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瞬息万变,因此,对大数据处理技术我们也要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大数据处理技术得到更好地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交通中的大数据处理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交通行业大数据发展现状以及大数据在交通行业发展的浅见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交通运输;大数据处理技术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点 顾名思义,大数据即一个体量特别大的数据集,大到无法使用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操作。而大数据技术,就是对大数据的处理技术的集合。可以说,大数据兴起并非科技的突变,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急速增长应对而生的技术进步。大数据的特色之一是体量成级数增长。由于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物联网”为方向的信息采集技术的逐渐普及以及包括“4G”在内的网络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社会,包括交通运输行业,人类所拥有的数据量及其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信息技术预设的处理极限。限于科技发展的规律与速度,或者是人类智能体量的局限,信息技术专家们提出以“云计算”概念为核心的的一系列数据分布式处理技术作为阶段性替代方案,以适应现阶段的信息爆炸。 大数据技术与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有如下不同:使用分布式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现代社会,“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4倍”,“大约每三年就能增长一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分布式技术成为信息处理的必然选择。早期的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固定的数据存储设备、运算服务器实现信息化;随着数据量以及运算需求的增加,发展出部署集中的集群的信息存储与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使用范围;当数据量进一步增长,受益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相应而生,通过将分散于各地的存储、处理设备,实现可与巨型计算机媲美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大数据技术善于由结果推断模型。不同于传统的智能化技术,需要完善地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条件,推导结果。大数据技术着眼结果于海量数据,通过大量的事实总结规律,形成知识。传统的建模实现智能化技术,一旦结果出现异常,就需要反溯,修订模型,重新进行实践。而大数据技术,则只通过对相关性的结果进行比较,便能总结归纳相关原理。大数据技术着眼于动态,而不是静态。传统信息处理技术着眼于当前数据的使用,业务办理、行业监控,数据一旦使用,则降低或失去其实用价值,历史数据需要人工的比对、判断。大数据技术着眼于一段时间或全部时间上的动态发展数据,着眼于动态数据之间的联系与发展规律,大数据技术长于整体的运算效率,而非个体的精确追踪。由于数据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传统的信息化技术对于有限的样本进行分析与统计,更关注于奇异数值并加以分析,着力于对个体样本的精确追踪。而当大数据处理成为可能,数据的总体成为一个独立样本,一些奇异值由于发生概率太小,完全可以忽略,数据整体的运算效率成为重要指标。 如同哲学上的量变引起质变,大数据技术正是随着信息化数据的不断增长而产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人对于数据存储、应用的理解与认识。同时随着数年的演进,大数据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2012年7月,美国知名IT咨询顾问公司Gartner《2012年大数据技术成熟度曲线》,对大数据涉及的46种技术进行逐一分析。根据当时报告内容,对比当前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2012年报告中提到的,将在2年内实现主流应用的列式存储数据库、预测分析、社交媒体监测等技术,已经成为近些年IT行业普遍实用的技术;报告中预测的2~5年内成为主流的云计算、内存数据库、社交分析、文本分析等技术,当前在google、百度、facebook、阿里巴巴、新浪微博等处于IT技术前沿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分别得到广泛应用;而报高中认为5~10年才会得到普及的内容分析、混合云计算、社交网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及认为10年以上才会普遍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应用和推广。 二、交通行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交通行业是天然的大数据应用行业。传统的静态数据并非大数据,如路网的基础信息,户、车、人基本信息,这些数据随着产业增长而逐步增长,一直在传统信息处理技术预设的限度之内。但随着互联网与产业结合的不断升级、物联网―――车联网的快速兴起,3G、4G无线网络的普及,行业数据量已经开始成级数增长。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大数据来源主要在3个方面: 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出行服务数据,如大运输联网、网上售票、城市公交刷卡、公众在线交通路线查询、网购物流数据等。 如某公交一卡通截至2013年已经发卡超过3200万张,日刷卡量超过1000万人次;百度地图手机应用日访问量1亿次,PC上的搜索量50亿次中20%访问和出行相关,每天约有1000万人使用百度,其中70%和公交相关。 基于行业运营企业生产监管数据,如货运源头称重数据,货运、危险品运输电子运单数据,客运进出站报班及例检数据,营运车辆维修检测数据,邮政包裹数据等。 如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完成92亿件,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业务量同比增长60%,最高日处理量已突破6500万件。 基于物联网、车联网的终端设备传感器采集数据,包括车辆相关动态数据:GPS位置信息、车辆能耗、车辆技术状况信息,路网监控信息:卡口视频监测、基于传感器的路况监测、路上动态称重设备、桥梁监测GPS等。 车辆位置信息采集仅举一市为例,2013年10月,杭州市符合交通运输部“两客一危”定义且经营范围、营运状态、营运证有效期等状态正常的车辆上线数为6329辆。车辆位置信息假设每5s传输一次,则每日位置信息接近1.1亿条。北京市6.67万辆的出租车GPS数据实时接入,日均数据量可以达到6G。 车流量监控数据,笔者曾参与河南省新乡市动态称重系统建设项目,仅一个信息采集点,2013年11月平均每天采集14000辆车左右,包括结构化数据与照片信息,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是1791MB。 三、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种应对大数据处理的解决方案应时代而生,7 年前,雅虎创建了一个用于管理、存储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平台 Hadoop,它作为一个批处理系统具有吞吐量大、自动容错等优点,目前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Hadoop 本身存在的缺点是不能有效适应实时数据处理需求,为了克服该局限,一些实时处理平台如 S4, Storm 等随之产生了,他们在处理不间断的流式数据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下面将介绍和分析目前比较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平台。 1、Hadoop Hadoop 是一个由 Apache 基金会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 [10] ,允许用户在不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的情况下,开发分布式应用程序。Hadoop 主要由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和 MapReduce 计算框架两部分组成。 HDFS 结构如图 1 所示,三类节点 Namenode,Datanode,Client 之间的通信都是建立在 TCP/IP 的基础之上的。Client 执行读或写操作时首先在本机临时文件夹中缓存数据,当缓冲数据块达到设定的Block 值(默认 64M) ,Client 通知 Namenode,Namenode 响应 Client 的 RPC 请求,将新文件名插入到分布式文件系统结构层次中,并在 Datanode 中找到存放该数据的 Block,同时将该 Datanode 及对应的数据块信息告诉 Client,Client 便将数据块写入指定的数据节点。HDFS 有着高容错性的特点,可以部署在低廉的(low-cost)硬件上,并且能提供高传输率(high throughput)来访问应用程序的数据。 图 1 HDFS 结构图 MapReduce 是一种并行处理模型,主要有两个处理步骤:map 和 reduce 。 Map 端处理流程如下:计算框架先将要处理的数据进行分片,方便 map 任务处理。分片完毕后,多台机器就可以同时进行 map 工作。map 对每条记录的处理结果以的形式输出中间结果,map 输出的结果会暂且放在一个环形内存缓冲区中,当该缓冲区快要溢出时,会在本地文件系统中创建一个溢出文件,将该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这个文件。写入磁盘之前,线程根据 reduce 任务个数生成相同数量的分区。当 map 任务输出记录时,会产生溢出文件,这时需将这些文件合并。文件不断排序归并后,最后生成一个已分区且有序的数据文件。最后将相应分区中的数据拷贝给相应的 reduce 任务。 Reduce 端处理流程如下:Reduce 会接收到不同 map 任务传来的数据,如果 reduce 端接受的数据量相当小,则直接存储在内存中,如果数据量超过了该缓冲区大小的一定比例,则对数据合并后溢写到磁盘中。随着溢写文件的增多,后台线程会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有序的文件,然后交给 reduce 函数处理,reduce 函数安装用户定义的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结果。 Hadoop 在本质上是一个批处理系统。数据被引入 Hadoop 文件系统 (HDFS) 并分发到各个节点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汇总,生成的结果文件存放在 HDFS 上。 2、Storm Storm 是 Twitter 开源的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 [8] ,Storm 具有高容错性,水平扩展性好,快速,可靠处理消息的优点。Storm 的核心概念是“流(stream)”,流是一个无限的元组序列。Strom 为流转换提供两个基本组件:“Spouts”和“Bolts”。Spout 是一个输入流组件,Spout 将数据传递给另一个组件(Bolt) 。Bolt 执行任务并创建新的流作为下一个 Bolt 的输入流。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 “topology”。 Strom 集群有主要有两类节点:主节点和工作节点。主节点上运行一个叫做“Nimbus”的守护进程,它负责在集群分发代码、 分配任务和故障监测。 而每个工作节点运行一个叫做“Supervisor”的守护进程。Supervisor 监听分配给它任务的机器,根据 Nimbus 的委派在必要时启动和关闭工作进程,每个工作进程执行 topology 的一个子集,一个 topology 由很多运行在机器上的工作进程组成。 Nimbus 和 Supervisors 之间所有的协调工作是通过一个 Zookeeper 集群,Nimbus 的守护进程和Supervisors 守护进程的状态维持在 Zookeeper 中或保存在本地磁盘上。这意味着 Nimbus 或 Supervisors进程杀掉,而不需要做备份,这种设计结构使得 Storm 集群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3、S4 S4(Simple Scalable Streaming System)是 Yahoo 的一个开源流计算平台,它是一个通用的、分布式的、可扩展性良好、具有分区容错能力、支持插件的分布式流计算平台。S4 将流的处理分为多个流事件 Process Element(PE) ,每个 PE 唯一处理一种流事件。S4 将用户定制的 PE 放在名为 Processing Element Container(PEC)的容器中。PEC 加上通信处理模块就形成了逻辑主机 Processing Node(PN) 。PN 负责监听事件,PEC 接收源 event,event 经一系列 PE 处理后,在通信层 Communication Layer的协助下分发事件或输出事件处理结果。在分发事件的过程中,S4 会通过 hash 函数,将事件路由到目标 PN 上,这个 hash 函数作用于事件的所有已知属性值上。通信层有“集群管理”,“故障恢复到备用节点”,“逻辑节点到物理节点映射”的作用。同时通信层还使用一个插件式的架构来选择网络协议,使用 zookeeper 在 S4 集群节点之间做一致性协作。 四、大数据在交通行业拓展的困境 1、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困难 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非常不均衡,广大西部地区缺少信息化基础,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差,数据采集困难。信息化建设较早的省份,由于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顶层设计,系统建设、使用单位均不相同,交通运输主管机构与各二级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头建设业务系统,系统技术架构差距大,基层单位上级机构多头管理,造成数据来源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差距同样造成部级数据整合困难,无法发挥实际的应用价值。 2、缺乏工作规范与要求,数据应用机制困难 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人员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系统用户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思想,传统的办公方式与习惯难以改变。政府管理机构没有针对信息化应用与数据的采集应用形成上下联动,奖惩结合的管理机制。信息化应用游离于业务办理之外,信息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各管一摊,无法真正将实际业务实现在线办理,真正提高办公效率创造信息价值。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对行业企业生产监管数据进行采集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面向企业提供数据服务,既没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行业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也无法通过信息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和变革。 3、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强,大数据应用思路缺乏 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对数据指标价值与数据应用方式缺乏认识,一些信息化规划、项目规划不接地气,系统重建设轻实用,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数据采集需求无法得到贯彻。如交通运输部部省联网项目,采集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户车人基础数据,但是既没有制定政策法规,保证数据的更新与同步,也没有进行数据指标的价值分析,实现真正有价值的应用,造成后期维护困难,数据逐渐陈旧,实用价值迅速流失。此外,全国各省、各地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五、大数据在交通行业发展的浅见 1、积极立法,确立数据采集与应用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并制定政策法规,面向部、省、市、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将数据采集、整合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明确哪些信息化工作该哪级机构做,该哪些部门做,同时明确科技信息化主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并给予相应的监察、评定的权利,对行业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与数据采集方面的社会责任。另外,对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进行全面的梳理,数据保密性与应用价值进行分级,对数据的采集与应用进行立法,明确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可以对哪些数据自行进行分析和利用,那些数据可以开放给社会或企业使用,真正实现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2、加快体制改革,设立数据采集与信息化和单位考评相结合的制度 结合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传统的上级规划、立项、投资、监管、评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规划与立项、资金使用与审计、项目监管与后评审的权责分离,让信息化项目建设实际落地,上级单位更注重资金使用的控制与系统应用效果的后评审。尽快制定政策,将指定数据指标的采集和上报纳入行业管理规定;通过体制改革,设立数据上报与信息化应用水平考核制度并实现常态化,同时实现数据上报制度与行业统计工作的全面结合,改变传统的统计人工上报模式,用信息化数据支撑行业统计。考核制度包括3个层面:管理机构对企业考核;单位领导、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考核;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单位的考核。 3、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通过示范指导,引导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在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规划与设计中,广泛引入云计算等大数据处理技术,选择试点单位,建设应用示范项目,总结大数据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方式方法与使用价值,对具有适用性的项目进行全国推广,引导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随着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各机构、各部门、各企业数据量的迅速增长,以及IT企业交通运输相关数据的迅速增长,逐渐在我们面前显现,发展大数据技术,积极应对、抓住下一次信息化变革、产业浪潮的机遇,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产业变革、结构优化、服务社会与公众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大数据处理论文:用大数据武装”云”: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 【摘要】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数据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数据存储、处理、分析的巨大压力,而大数据技术(Big data)的引入,不但满足了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要求,带来良好的可扩展性,降低了IT部署的成本,还拓展了数据智能分析的应用领域。同时,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的发展密切相关,云计算是大数据处理的基础,而大数据技术是云计算的延伸,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架构为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智能分析提供了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分布式计算框架、分布式文件系统、大数据管理技术、实时流数据处理、机器学习以及可视化技术等。 【关键词】 云计算 大数据 MapReduce Hadoop 一、大数据 1.1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可以从四个维度去解,即三个V和一个C。三个V分别指的是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种类多(Variety)和数据增长速度快(Velocity),最后一个C指的是处理、升级或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手段比处理结构化数据要复杂的多(Complexity)。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因为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像Map-Reduce一样的并行计算框架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配到“云”中成百上千的节点。 1.2大数据与云计算 大数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集,云计算技术是目前解决大数据问题集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云计算提供了基础的架构平台,大数据应用在这个平台上运行。目前公认为分析大数据集最有效手段的分布式处理技术,也是云计算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云计算将网络上分布的计算、存储、服务构件、网络软件等资源集中起来,基于资源虚拟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实现了资源和计算的分布式共享和并行处理,能够很好地应对当前互联网数据量高速增长的势头。 1.3大数据与Hadoop Hadoop是一个Apache的开源项目,主要面向存储和处理成百上千TB直至PB级别的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大数据。Hadoop提供的Map-Reduce能将大数据问题分解成多个子问题,并将它们分配到成百上千个处理节点之上,再将结果汇集到一个小数据集当中,从而更容易分析得出最后的结果。 Hadoop项目包括三部分,分别是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HDFS)、Map Reduce编程模型,以及Hadoop Common。Hadoop具备低廉的硬件成本、开源的软件体系、较强的灵活性、允许用户自己修改代码等特点,同时能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任务。这些特点让Hadoop被公认为是新一代的大数据处理平台。 Hadoop同样具备出色的大数据集处理能力,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数据方面远远超越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Hadoop经常在构建大数据解决方案时被用作基础构架软件。 二、大数据技术综述 大数据处理不仅仅是Hadoop,许多特定的数据应用场景是需要实时分析和互动反馈的,这时候就需要利用包括内存检索、流处理和实时计算等其他技术。而云计算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架构开启了大数据技术研究的大门,打造健全的大数据生态环境,所有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大数据处理系统。 2.1分布式计算框架 MapReduce是Google开发的一种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型和高效的任务调度模型,用于大规模数据集(大于1TB)的并行运算,使云计算环境下的编程变得十分简单。 MapReduce将数据处理任务抽象为一系列的Map(映射)和Reduce(化简)操作对。Map主要完成数据的分解操作,Reduce主要完成数据的聚集操作.输入输出数据均以〈key,value〉格式存储.用户在使用该编程模型时,只需按照自己熟悉的语言实现Map函数和Reduce函数即可,MapReduce算法框架会自动对任务进行划分以做到并行执行。 Pregel是Google 提出的迭代处理计算框架,它具有高效、可扩展和容错的特性,并隐藏了分布式相关的细节,展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一个表现力很强、很容易编程的大型图算法处理的计算框架。Pregel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大型的图计算,例如交通线路、疾病爆发路径、WEB 搜索等相关领域。 2.2分布式文件系统 为保证高可用、高可靠和经济性,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来保存数据,用冗余存储的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目前广泛使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是Google的GFS和Hadoop团队开发的GFS的开源实现HDFS。 GFS即Google文件系统,是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用于大型的、分布式的、对大量数据进行访问的应用。GFS的设计思想不同于传统的文件系统,是针对大规模数据处理和Google应用特性而设计的,运行成本低廉,并提供容错功能。 HDFS即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受到GFS很大启发,具有高容错性,并且可以被部署在低价的硬件设备之上。HDFS很适合那些有大数据集的应用,并且提供了数据读写的高吞吐率。HDFS是一个master/slave的结构,在master上只运行一个Namenode,而在每一个slave上运行一个Datanode。HDFS支持传统的层次文件组织结构,对文件系统的操作(如建立、删除文件和文件夹)都是通过Namenode来控制,Datanode用来存放数据块。 2.3大数据管理技术 互联网数据已超出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范畴,电子邮件、超文本、博客、标签(Tag)以及图片、音视频等各种非结构化数据逐渐成为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面向结构化数据存储的关系型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数据快速访问、大规模数据分析的需求,随之而来,一系列新型的大数据管理技术和工具应运而生。 2.3.1 非关系型数据库 NoSQL,也有人理解为Not Only SQL,它是一类非关系型数据库的统称。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数据表模式、可以分布式和水平扩展。NoSQL并不是单纯的反对关系型数据库,而是针对其缺点的一种补充和扩展。典型的NoSQL数据存储模型有文档存储、键-值存储、图存储、对象数据、列存储等。而比较流行的,不得不提到Google的Bigtable,它把所有数据都作为对象来处理,形成一个巨大的表格,用来分布存储大规模结构化数据,数据量可达PB级。而HBase是Hadoop团队基于Bigtable的开源实现,使用HDFS作为其文件存储系统。同时,Cassandra(K/V型数据库)、MongoDB(文档数据库)和Redis等一系列优秀的非关系型数据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问世。 2.3.2 数据查询工具 Hive是Facebook提出的基于Hadoop的大型数据仓库,其目标是简化Hadoop上的数据聚集、即席查询及大数据集的分析等操作,以减轻程序员的负担.它借鉴关系数据库的模式管理、SQL接口等技术,把结构化的数据文件映射为数据库表,提供类似于SQL的描述性语言HiveQL供程序员使用,可自动将HiveQL语句解析成一优化的MapReduce任务执行序列.此外,它也支持用户自定义的MapReduce函数。 PigLatin是Yahoo!提出的类似于Hive的大数据集分析平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接口.Hive提供了类似SQL的接口,PigLatin提供的是一种基于操作符的数据流式的接口.可以说Pig利用操作符来对Hadoop进行封装,Hive利用SQL进行封装。 Google Dremel是个可扩展的、交互式的即时查询系统,用于完成大规模查询结构化数据集(如日志和事件文件)。它支持类SQL语法,区别在于它只能查询,不支持修改或者创建功能,也没有表索引。数据被列式存储,这样有助于提升查询的速度。Google将Dremel作为MapReduce的一种补充,被用于分析MapReduce的结果或者是作为大规模计算的测试。 2.4实时流处理技术 伴随着互联网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企业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处理随时发生的数据流的架构,现有的分布式计算架构并不适合数据流处理。流计算强调的是数据流的形式和实时性。MapReduce系统主要解决的是对静态数据的批量处理,当MapReduce任务启动时,一般数据已经到位了(比如保存到了分布式文件系统上),而流式计算系统在启动时,一般数据并没有完全到位,而是经由外部数据源源不断地流入,重视的是对数据处理的低延迟,希望进入的数据越快处理越好。数据越快被处理,结果就越有价值,这也是实时处理的价值所在。 流计算的数据本身就是数据流,不需要数据准备的时间,有数据流入就开始计算,解决了数据准备和延迟的两个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中,Twitter的Storm和雅虎的S4框架更适合数据流计算的场景。Storm是开源的分布式实时计算系统,可以可靠的处理流式数据并进行实时计算,单机性能可达到百万记录每秒,开发语言为Clojure和Java,并具备容错特性。S4是面向流式数据和实时处理的,所以针对实时性较高的业务,可以很好地对数据做出高效的分析处理,而且系统一旦上线,很少需要人工干预,源源不断的数据流会被自动路由并分析。对于海量数据,它和MapReduce都可以应对,但它能比后者更快地处理数据。 三、思考与展望 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挖掘手段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工具,通过对大数据分析、预测会使得决策更为精准,这对媒体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媒体的数据库中拥有海量信息存储,这些多媒体数据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格式,符合大数据处理的基本特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资源进行存储,计算和分析,了解用户行为,挖掘数据本质和关联,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终端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新闻定制,增强新闻信息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如今,在开源社区,围绕Google MapReduce框架,已经成长出了一批优秀的开源项目。这些项目在技术和实现上相互支持和依托,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大数据”生态系统。系统为我们实现优质廉价的大数据分析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新闻媒体可以顺应大数据的技术趋势,加强技术调研,早日选型,搭建大数据处理平台,利用云计算项目资源,将海量数据统筹管理,通过分析和挖掘,实现新闻产品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以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国。 大数据处理论文: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困境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使得智能电网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智能电网的建立,有利于将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实现全系统管理,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应用到电力网络中,特别是云计算平台的应用,大量的异构数据积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在新的时期,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就分析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并探讨在新时期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困境 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智能电表安装、电力运行等环节。电力企业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从而构成电网客户端大数据,根据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更好的了解用电用户的实际情况,以便科学合理的设置大数据处理系统。 1 智能电网大数据概述 1.1 智能电网系统中的大数据 电网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电网运行中设备监测数据、电网运营数据以及电网管理数据。 根据电网数据内在结构,可以将其分为结构数据以及非结构数据。其中结构数据包括关系库中储存的数据,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结构数据不断的增长。跟结构数据不同的是,非结构数据不方便用二维逻辑表现,主要包括图形处理数据以及视频监控产生的数据。由于智能化的发展,非结构数据每年以60%的指数上涨,逐渐成为智能电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电网不同的是,智能电网具有很强的智能化,这就需要能够对电网运行实时数据及时的获取,目前智能电网大数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能够实现对电网运行中实时数据的获取,就必须设置越来越多的采集点,监测设备应用也越来越多,每一秒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2)设备对电网运行信息采样的频率越来越快。 3)为了掌握电网运行的细节,就需要对电网运行中相关信息的实时变样采集。 1.2 智能电网大数据特点 智能电网中大数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智能电网数据量大。随着智能化的发展,电网数据从TB级逐渐上升至PB级。 2)智能电网数据类型种类繁多。社会对电力需求量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满足电量数据要求,电网数据的种类也越来越繁杂,包括文本数据、媒体数据等结构数据,还包括非结构数据,在数据的应用以及处理上也不尽相同。 3)智能电网大数据利用价值密度较低。就以电网监控视频为例,在实时监控的过程中,有用的数据占总数据的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的数据都属于正常数据,而少数的异常数据正是有用的数据,也才是对电网运行检修提供有力依据的数据。 4)数据处理速度快,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速度可以用微秒计算,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分析数据,为电网运行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 智能电网大数据处理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2.1 智能电网大数据传输、存储技术 智能化的发展,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各项数据、以及电力设备监测数据被全部记录下来,数据量越来越多,这给电网运行监控设备以及数据的传输、存储系统造成巨大的负担,并对电网智能化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智能电网大数据的传输,采用数据压缩的方式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降低数据传输量。所以越来越多的网络数据压缩技术被应用到智能电网数据传输中,通过数据压缩能降低数据储存的空间,但在压缩以及解压过程中也会对系统中心带来一定的资源浪费,需要更为合理的平台支持。 对于智能电网大数据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文件保存的方式能够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存储,但对电力系统实时性数据处理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对系统中大数据性能进行分析并实行分类存储。 智能电网中非结构化数据占据很大的比重,在存储方面需要将这些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这正是目前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面临的困境。 2.2 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大数据的处理速度至关重要,数据的规模越大,数据处理的时间就越久,如果数据量的规模超过了处理技术承受的能力,难免对电网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这就需要确保数据传输、分析、处理的速度。云计算系统能够为智能电网提供快速的服务,但也会造成网络堵塞现象的发生,虽然堵塞的时间较短,也会对电网服务器造成障碍。 2.3 智能化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 智能电网运行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及时分析处理,并在有限的屏幕中将其展示给电力用户,这也是目前智能电网运行大数据处理面临重要的挑战。可视化分析技术能够有效的处理大数据,并逐渐应用到实际电网运行中。可视化分析技术,利用高度集成技术、高分辨率图像,以及交互工具,为电力用户提供明朗的数据处理结果。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可视化分析技术也面临着挑战,包括该技术的扩展性,以及重要数据的提取、显示以及图像合成方面的挑战。 另外,还需要保证智能电网数据网络的质量,对其进行定期检修与维护,如果在数据网络运行中出现故障,需要根据故障的现象,结合网络诊断技术,找出故障发生的原因,从根源上排除故障,使数据网络恢复正常。进行网络故障诊断,不仅需要及时的恢复发生故障的网络,不断的改善调度数据网络的性能,还需要掌握数据网络的运行状态,确保数据网络的通信质量。 3 总结 我国智能化技术在电网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处理技术成为了维护智能电网安全运行的主要手段。云计算为智能化数据处理、存储提供有效的平台,也能够保证智能电网大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分析与处理,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但是随着电网智能化程度逐渐深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在实时性、隐私性、一致性等方面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必须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大科研力度,不断的探索,相信我国智能电网系统运行会越来越稳定,必将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健康发展。 大数据处理论文:试论云计算技术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 摘 要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完善,为了促进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功能多样化,云计算技术在大数据处理系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研究了在多元因素的影响下的数据模型对大数据处理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思想,采用了混合架构以及分散处理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整体部署策略。 【关键词】云计算 大数据处理 融合处理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当前的数据增长速度已经呈现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目前专家对大数据处理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云环境下的分布式部署以及网络架构的融合和动态实时数据处理这三个方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当前的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实践基础。 2 基于融合思想的大数据处理方案分析 云计算技术模式下,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以及网络逻辑处理技术等都相对交融,处于深度融合状态。因此基于融合思想的大数据处理方案就是以融合思想为核心,将云计算技术模式下的各种分散的网络资源进行协同组织,然后再进行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分散状态下的资源优势,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比较优势,因此这种融合式的大数据处理方案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在云计算技术模式下,大数据处理研究更多的着力点放在了大数据处理系统的构建、分散资源的协同以及相关的辅助技术等。从宏观角度来看,可以氛围内混合处理和混合管理两个方面。其中混合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各种无线以及有线的处理机制和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机制的管理,同时还包括了分散数据管理机制和协同机制管理等。而混合处理的研究核心则是着力于系统运行模型和相关辅助技术上。 3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处理系统分析 3.1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 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基于融合式架构的应用。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模式,其中服务器主要负责应用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以及相关应用的逻辑处理和数据调度等。而客户端则是专门进行人机交互,当用户想要执行数据处理分析人物时,通过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有服务器完成并返回给客户端。这个融合式架构相对简单,且容易维护,但是服务器功能有着极高的依赖,这也往往成为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的瓶颈。 (2)分散式架构。这种架构的特点就是协同控制的节点都是平等地位,并且和处理系统有关的控制和管理模块都是分散在各个客户端上。客户端拥有一定的自治属性,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诸多优势。但是由于数据采用分布存储和分布操作,这样在维护方面就变得较为困难,而且节点之间的实时同步和用户动态注册的应用也难以实现。 (3)混合式结构。这种结构拥有前两两种结构有点,通过服务器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维护,而客户端一方面实现信息传输功能,同时也能够和用户在某些应用方面进行充分的交互,因此能够有效减轻服务器端的压力,这样也能够消除服务器端的瓶颈。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灵活性。 3.2 云计算技术下的大数据处理系统具体分析 3.2.1 系统架构 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大数据处理平台的节点主要体现下面几个特点:其一是节点分散性;其二是数据处理动态性;其三是数据来源混构性。 这个处理平台架构采用了融合式的调度执行层和任务融合调度管理,并根据处理规则和不同的参数来调整处理引擎的数据和算法组合以及计算资源。对大数据资源的数据交互和任务分工工作进行了有效融合。同时在管理层,也对业务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提升了容错处理能力。 3.2.2 系统处理流程 系统处理流程主要是对分散状态数据进行处理,其关键就是对分散的数据进行提取,因此首先给其他应用提供数据接口。然后数据管理部分要融合数据资源,并在一定容忍度的基础下,对不同的数据处理机制进行比较,进而优势融合。最后数据处理中心则是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然后统一分配数据资源,从而在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处理的融合。 3.2.3 处理系统的部署 某信息产业园的大数据处理系统的部署是根据信息企业集群的需求,然后对现有分散数据资源进行挖掘,比如企业内部的ERP和SCM系统中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该企业提供战略发展资源。图1就显示了这个部署图。 从部署图可以看出,在这家企业中,ERP和SCM和CRM是其数据源,然后经过服务器处理之后,分布到n个数据库,然后进行合并进入到大数据管理模块,最终能够实现数据查询和数据决策服务。 4 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采用融合式思想,在云计算技术条件下,对大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部署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当前的信息产业,由于其自身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够实现大数据条件的比较优势,所以本文提出的融合式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有效的提升了数据利用深度,拓展了大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范围。
会计实训论文: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使得会计能更准确、更及时地收集处理和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这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同时使会计人员从重复、枯燥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放出来,更好的从事管理和决策工作。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一种手段,手工会计面临挑战。财政部指出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都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如果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是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需求的;而只学习会计电算化忽视手工会计的基础地位,会计理论中所学的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概念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生可能永远不会明白这些理论的实际内涵。如在实训教学中将会计手工与电算化有效衔接可使学生在校内就可积累在社会上多年才能积累到的双重做账经验,缓解校外实习基地难求的局面。因此,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是必要的,也是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1 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策略 1.1 分两步实施 笔者建议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岗位的手工实训,以熟悉会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流程,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电算化实训,以掌握会计软件核算程序的应用。第二步,在毕业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使用同一会计主体相同会计期间的实训资料进行手工与电算化同步综合实训,通过每一操作流程的对比验证,分析异同,体会会计手工的基础作用与电算化的优越性,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实践操作技能。 1.2 实训资料同步是实训教学衔接的质量保障 实训资料同步有利于将手工实训资料转化成电算化的实训资料,正确完成手工建账和电算化基础设置和初始化工作,保证实训的衔接质量。其次,有利于将两种操作手段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手工会计所学的概念理解;进一步体会会计电算化的优点与不足。第三,一旦两种操作取得的结果不一致时,便于引导学生查找原因,分析解决。 1.3 会计手工操作编制的记账凭证是衔接的起点 会计手工操作首先要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手工汇总和记账、对账和结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主要是通过调用会计软件的有关模块,根据手工编制的记账凭证,从输入记账凭证数据开始,自动汇总、记账、对账和结账,直至设置和查询会计报表。因而会计手工操作编制的记账凭证,就成为电算化的数据起始点,也是手工与电算化操作的衔接点。电算化核算结果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的数据尤其是记账凭证录入准确与否,这是保证手工与计算机输出结果是否一致的关键。 1.4 会计手工是电算化的基础,电算化是会计手工的拓展与延伸 会计电算化意味着操作手段的现代化,但手工操作总是基础。原因在于:(1)学完基础会计以后,学生初步形成了关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和核算处理程序的初步概念,学完财务会计等课程后经过分岗位的手工实训,学生基本能够弄清楚实际工作中的会计是怎么工作的。(2)如果忽视手工操作的基础作用,学生不免会产生一种概念上的模糊认识,认为电算化中能够如此简单地完成记账、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工作,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普及的又是如此之快,那么手工会计操作势必会被淘汰,从而不重视手工实训,这对将来的会计工作是不利的。而会计电算化具有的及时、准确地处理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预测决策和分析判断等功能则是会计手工操作的拓展与延伸。 2 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具体实施 2.1 先手工后电算化的分岗位会计实训 (1)会计手工实训。 会计手工实训是通过各岗位的具体业务、岗位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相互配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手工处理会计业务的要领。我们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实训小组,每个小组形成一个模拟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机构,按业务分工各自扮演不同的财务角色,要求小组之间、小组成员(岗位)之间密切配合,严格按照实际业务的有关规章制度认真地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保证整个实训过程有条不紊。指导教师认真检查每个学生填制的会计凭证、登记的会计账簿、编制的会计报表,给出手工实训阶段的成绩。经检查合格,才可进入第二阶段的电算化实训。 (2)会计电算化实训。 电算化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建立账套、基础设置、各模块初始化操作。通过调用会计实训软件的有关模块,将手工实训编制的记账凭证录入会计软件,完成从输入记账凭证、凭证审核、电算化汇总、期末结账,直至电算化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操作流程。 2.2 手工与电算化同步的综合会计实训 手工与电算化同步的综合会计实训是指利用某同一会计主体相同期间的同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与电算化两种实训手段,对比两种实训手段的异同,验证账务处理结果是否一致,并将其紧密结合的一种会计实训形式。通过操作流程对比,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实训手段的异同,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实践操作技能。(如表1所示) 3 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的成效 笔者通过对传统班和实验班的教学对比,验证了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衔接在实践操作上是可行的,是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一种有效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形式。 3.1 在会计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初步具备了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习惯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就是指从事会计职业应具备的“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因此在实训中我们注重对学生渗透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效果显著。 (1)通过创设职业情境,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介绍本企业的优秀人才事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了“爱岗敬业”的会计职业道德。 (2)将业务实训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同时促进了学生维护和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对学生就业后认真贯彻执行工作制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通过模拟会计工作的专业场景、班费管理中引入内部控制制度、举行会计技能大赛、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类讲座等途径,丰富、发展校园会计文化氛围。 (4)通过将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每一步的操作流程对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热情,学生不仅会“做账”,还能“懂账”、“用账”,学生的探究意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和养成。 (5)通过规范数据输入行为,学生养成了严谨细致的职业习惯。实验班学生操作熟练、规范,数据录入的准确率在93%以上,职业技能抽样测试合格率在98%以上,优良比率达92%,明显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 (6)加强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领导意识、自我完善的意识、良好的竞争意识、协作和组织意识,毕业生在就业时能适应不同企业会计岗位的需求,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3.2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的会计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观最重要的支撑性理论,因此我们在手工与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评价中尽量做到“五个关注”和“四个结合”。“五个关注”指关注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四个结合”即知识评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制订了课程考核标准和学生成绩评定表,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会计实训成绩进行评价,显得更为人性化。 实训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使得教研起到了真正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推动了学校教学研究的发展。由于笔者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局限,使得有些问题解决的不够深入。如何丰富会计实训教学资源?如何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这是我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会计实训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是高职会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而言,无论以后从事企业会计岗位,还是参加会计职称考试,这门课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固有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程度越高,对成本会计岗位技能训练效果就越好。所以,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仿真实训教学。经过不完全调查,多数高职院校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改革。 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成本会计》课程定位不准 在高职教育会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成本会计》一般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介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然而,不少教师认为《成本会计》附属于《财务会计》,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会计》的独立性,体现为学时偏少,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动手甚少,学习效果停留在了解程度。事实上,与《财务会计》相比,成本会计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因为企业成本降低了,利润就会提高,所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多数规模较大企业基本都设置了专门的成本会计职业岗位。因此,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确定以《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岗位训练课程,加强技能训练,《成本会计》实训的学时数应占总学时数一半以上。 《成本会计》实训内容薄弱 《成本会计》的理论教学偏向教条式,计算内容比账务处理内容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内容,轻实训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成本会计》是《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但因学生从未直接从事过实际成本管理工作,对成本会计岗位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对从未接触过该实际工作的学生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岗位技术,不如说是纯数学的教条公式,只能死记硬背。再如,学生不了解实际产品的具体生产流程,甚至连半成品与产成品都不能辨别,所以《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越脱离实践,就越难讲好。由于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到高校,从没有接触过实际成本会计工作,理论上是行家,但也只能就材料讲材料,缺乏真实感,教学难免与实践脱节。二是成本会计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成本会计》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不一样,其实训内容数据上的因果关系较强。如产品的同一个生产流程从要素费用分配,到成本计算,要用到较多的数学公式,表与表之间的数据钩稽关系则反映了成本核算的过程。这种数据主要通过各种表格反映在《成本会计》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计算公式多、表格多,教师讲得太多则学生跟不上,讲得太少则内容缺乏连贯性。所以,现行的《成本会计》教学手段主要是用粉笔在黑板上一个个地写公式,一个个地画表格,有时会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在画表的过程中,学生无事可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实训跟不上,实训效果不好。 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材一般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设计,实训内容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与实际工作能力需求的“无缝”对接,并以此统领理论教学内容。《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重点放在掌握单一的费用分配方法上,而对各费用分配方法在整个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环节未加以重视,使学生难以全面掌握产品成本形成的完整过程。同时,在讲解成本计算方法时,案例也并不是涉及产品成本形成全过程的完整案例。 将生产性实训软件应用于《成本会计》的仿真实训存在不足 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能应用生产性的成本核算系统开展《成本会计》课程实训的很少,能应用成本核算系统开展仿真实训的更是凤毛麟角。然而,设立成本会计岗位实训和生产性成本会计仿真实训是《成本会计》课程开发与建设成熟的标志。在不少院校的综合实训中,业务与财务一体化实训不到位,更谈不上用手工和电算并行方式处理成本业务,这样业务的仿真性就会大打折扣。 《成本会计》实训教学改革思路 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 《成本会计》实训教材是学生学习成本会计技能的指导书,如教材总是乏味地强调教条式计算步骤和公式,学生考试完成后,就会将所学全部忘光,不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只有开发基于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实训指导书,使学生如同跟着一位师傅工作一样,让复杂而乏味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变成有趣的成本控制案例,教学效果才会显著提高。 注重成本会计实训,加大实践课的开设比重 《成本会计》是《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有些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成本会计》课程每周只有2学时,这显然只能完成基本理论的学习,不可能实施成本会计实训。教学计划的总学时固然不能随意增加,但对《成本会计》这门核心专业课程应予以重视。笔者认为,每周4学时较合适,可让教师每周分出2学时实施成本会计实训。 加强成本会计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实施erp管理实训 erp成本管理系统为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核算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一般而言,erp成本管理系统可提供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预测等功能。在生产过程中,erp系统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实时地将生产领料、工时核算、产成品或半成品入库业务集成到财务,及时地计算生产成本并分析成本差异,而不是到月末或整个产品完工时才计算产品成本。同时,erp成本管理系统可与固定资产管理、工资费用管理、仓存的出入库管理、销售成本管理进行“无缝”数据连接,使学生关注整个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及企业外部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不仅仅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对象,还能更多地关注企业整个增值链的成本流转,使学生在学校形成“大成本”理念。 通过实践加深对工业企业生产和加工流程的认识 在《成本会计》实训教学中应设置生产性实习内容,让学生亲自到工厂看看,到车间走走,使他们能了解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流程生产出来的,让学生感性地接触生产成本对象,了解不同企业实际情况不同,成本计算方法也不同的原因。要了解单步骤生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可以带学生到电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参观生产过程;要了解多步骤生产的过程是怎样的,可以带学生到服装厂、机床厂、配件厂等企业参观生产过程。在参观企业生产工艺的过程的同时,讲授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在短期内了解产品成本计算过程和产品加工工艺过程,初步了解对什么样的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应采用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理解。 《成本会计》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案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可采取分组设岗和轮岗方法实施教学,以学生实训为主,以教师演示和辅导为辅,让学生从会计主管、主办会计、库存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和出纳岗位中选择一个角色扮演,然后,团队合作处理账务,教师扮演往来单位、税务局、工商局和银行的角色,并收取各组、各角色流转过来的原始票据,采用手工原始凭证处理与电算账务处理并行的教学手段。具体的岗位分工如表1所示。 基于成本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业务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业务设计是依照一个真实背景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运作,从销售订单信息驱动下产生采购订单开始,包括往来会计、库存会计、成本会计、主办会计、出纳和会计主管等会计最常见业务,采用手工处理与电算处理并行的业务处理方法。在单据流转过程中,按照真实企业的财务制度仿真执行,让学生理解在实际工作岗位中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技能,理解企业资金流通监控点的重要性,学会成本和费用的控制。利用金蝶k3erp系统,采用手工处理原始凭证与电算处理账务并行的教学手段,经过轮岗,让每个学生都承担成本会计工作,完成如表2所示的实训任务。 笔者设计的方案经过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财经系会计电算化专业2007~2009 3个年级近70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教学效果明显。 会计实训论文: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关键字]高职 会计电算化 实训 [摘要]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实训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切实开展专项训练需要认清实训目标、调整实训内容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电算化与电脑化管理的调查报告 中华会计网校 作者简介:应连军(1978- ),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投资理财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和研究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应用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一般都开设有电算化实训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训时间。但效果是否满意是否满足社会要求,还有待进一步证明和探索。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四年多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高职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首先,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在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其次、我们必须认清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录取过程中,高职是第五批。虽然在一些学校当中,财会类学生录取分数相对与其他专业要高一些,但总的看来他们普遍素质不高。即使是财会专业的学生,从生源上说,普高生和职高生也有区别。普高生相比较而言学习态度和方法要好一些,但在会计核算和计算机基础上略有欠缺。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的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的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再次,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 根据最近一份对湖北、湖南、广东的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甩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甩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的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大多数学校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70-80学时。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这一点应该同企业里的专项突击培训有所区别。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单设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此外,如果有可能,单设的电算化实训最好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结束以后,通过老师的编排和指导以电算化的方式实现会计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利用,并和手工业务做比较,相信这会更好的促进教与学。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erp)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这一点非常实际也很实用,在对很多毕业生的回访中得到证实。例如,使用excel处理会计业务前要设定公式,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具体会计核算的原理和步骤,因此它还会提高学生完成其他会计课程作业的质量和速度。曾经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用到财务管理分析计算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该课程授课老师的赞许。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辅助理解visual basic编程的原理,这就使这部分内容学习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时间、认识等因素,往往很多教材或教师授课中会忽视这个内容。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简单一种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的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到运用到实际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防止实训内容大而全,不切实际。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高职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该说,校企联合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考虑高职学生及相关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按照诸如用友、金蝶等公司的培训模式来辅导我们的学生,站在erp的角度,综合介绍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功能,全面铺开,涉及诸如生产制造、物料管理等内容是不妥的。这些都过于专业而且主要针对与企业专业人员,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理解,如果不增加大量课时,至少在目前是不切实际的。 3、解决实训教材的问题。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教材建设可分两阶段进行。首先选择一种较好的手工会计模拟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使之应用于电算化实训教学;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组织一线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最好是系列化教材。 会计电算化实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至少30学时来完成教学,如果是其他专业方向的应该更多,而且至少有一半以上时间在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此外应当特别注意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巧,以便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总而言之,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 会计实训论文:试析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 论文摘要: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所以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更要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就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训存在必要性与教学教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会计;实训;教学 会计模拟实训是在会计教学中,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余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之中,通过写、算、做三项基本功的独立操作以获得知识和能力,巩固学习内容,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缩短理论和实践的“适应期”,胜任工作任务奠定基础。现就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谈几点看法: 1 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模拟实训的必要性 1.1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源于社会实践,又运用于实践。实践—认识—提高—再实践—再认识—再提高,这是财会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由于会计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抽象,同时,这些年来职业学校普遍出现了生源素质下降的情况。招入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而会计模拟实训直观逼真,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激发学习兴趣,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相结合。因此,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 1.2 增强职业意识,强化技能训练 长期以来,会计教学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教材中多以文字表述的方法来代替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例如:“某年某月某日填写现金支票从银行取出现金2000元备用。”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会计分录。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常见于会计专业的练习和考试中。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已经经过文字加工过的“经济业务”做出反映,而失去了对原始凭证的阅读和理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一些学生参加工作以后,虽然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看不懂原始凭证。会计模拟实训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练习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审批签字等。这就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实际的距离。由于学生们可以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则进行“实战”演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1.3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会计学科知识抽象,学生来校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会计基础知识,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演示的少,使学生听得多,看得少,动得少。因此,学生只凭空记忆,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失去兴趣。比如:在讲解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时,教师一般是在黑板上采用简单的“t”型账,先说明各个阶段主要账户借贷方的核算内容;而后采用例题讲解的方式说明账户的运用、会计分录的作法。但是,对于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通过这种方法很抽象,即便能听懂老师的表述,学生也难理解。会计模拟实训就使理论变得很容易理解了。分步骤、分阶段的实训操作使学生如同当上了企业的会计人员一样,感觉新鲜、好奇,因此,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模拟实训作业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能力高低分别布置不同业务量的案例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掌握会计知识较好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业务量可以多些,让他们全面体会企业会计工作的整套流程;对掌握会计知识较差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业务量就可以少些,可以重复布置一些经济事项相同而金额不同的经济业务,让他们多制做凭证和登记账簿,编制的会计报表要项目少,内容简单,让他们也体会到完成会计流程的成就感,以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能力。 2 如何做好模拟实训 2.1 选好综合模拟实训教材,贴近实际工作 现行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材修订不够及时。近几年我国会计制度在不断改革、完善,而有些教材仍未修订,特别是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务处理未能及时修正,不利于学生按新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模拟实训,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不够贴近实际工作,有些教材没有使用真实的记账凭证,会计账页作事例,以表格代替记账凭证,特别是多数教材的原始凭证不能单独裁下来,造成学生在填写记账凭证后不能在记账凭证后加附原始凭证,学生尽管已经模拟实训过了,但在填制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页时仍会存在填写错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组织实训时应采用最新修订的教材,同时教师要注重收集最新的会计政策法规教授给学生;在进行账务实训时,一律采用最接近现实情况的(若有修正教师需先将业务事例进行调整)、有能够撕下原始凭证粘贴的教材。这样保证了学生模拟实训与实际操作相联系,便于掌握会计基础工作的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2.2 做好具体操作辅导,注意与专业课程知识的复习和衔接 (1)备课要全面。要指导学生操作,教师必须自己亲手动手操作,才能在辅导中掌握重点,突出难点,有的放失,使学生在操作中少走弯路。在备课中可以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完成电脑演示课件,将学生以往的难点和常见错误通过课件演示讲解给学生,增强他们对实训课程的理解和知识准备。 (2)熟悉操作要求和过程。在动手操作前,除分发有关资料和实习用品外,还应做好:①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料所列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特点、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以及涉及的税金核算和明细科目的开设要求等有关情况及规定。②复习《基础会计》讲述的七个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清晰的脉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建账。在全面复习《基础会计》中的账务处理顺序的同时,使学生知道账簿的用途、种类,各种账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账页格式的选择和期初余额的填写。应充分利用编制期初试算平衡表开始建账工作,即在将资料所提供的各账簿期初数据转抄到各个账簿后,要再一次利用平衡表检查已登记载的各账簿的期初余额。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漏抄和错抄期初余额,节省以后检查时间(因为期初数如果出错,后面的期末平衡就不可能实现,从后往前查找起来就会很麻烦),这一过程对初学者很有必要。 (4)制证、记账。记账凭证是学生动手的基础部分,所动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全面,占用时间较多,是实训的核心阶段,教师应有较详细的辅导。对制证要求,可充分利用《基础会计》教材“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这一节,使学生明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师举规范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为例并演示讲解,同时要进行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过程的复习,特别是企业供产销流程的重点账户要进行规纳总结以利于学生复习和运用。对具体业务处理,尤其是疑难业务的会计处理,教师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在哪个科目核算,明细科目是什么,需要编制几笔会计分录,它的依据是什么,从哪里取得所需数据,避免操作时出现混乱。 (5)成本计算。这是实习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根据账簿的有关资料,编制汇总表和分配表。教师要结合复习有关成本计算章节的基本计算程序,按照教材所列举的表格和资料来源,着重说明每一张分配表和计算表中每一个数据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学会查阅账簿,编制有关计算表格。在会计教学过程要向学生提供一个教材上的规范例子,以便完成实训作业并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参考。 (6)结账。教师可结合《基础会计》结账这一节内容,做出“t”字形工作底稿,先利用工作底稿对怎样进行月结、年结、期末转账给学生作详细辅导,并举例说明。而后再根据底稿登记账簿后结账。要总结对比“t”字形账结账与账簿上结账的异同点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差错也可保持账簿的美观。 (7)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应先复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的填写方法,尤其是报表中部分难填的项目,如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充分利用试算平衡表,复习数据来源,再根据资料,师生共同查找数据,让学生真正掌握报表编制的具体操作和数据来源。 (8)会计档案管理。可先复习《基础会计》中会计档案保管这一节内容,指出归档前应做好的工作,并予以实践性指导,如:①原始凭证的折叠,折叠部分怎样防止被装订;②会计凭证怎样装订、包角;③明细账页怎样编号;④年末账页空白处怎样划线等均给予学生以具体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 3 要在模拟实训中增加学生学习电算会计的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手工做账的资料,而后再进行电算会计课程的学习。应当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凭证处理、记账、结账和报表输出等工作,都由会计人员操作计算机来完成。基于信息时代对会计专业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和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会计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建立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实验室。通过上机操作或教师演示,让学生体会使用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的异同,激发他们学习电算会计的兴趣,为下一步进行电算会计的学习和提高做好准备。 总之,会计模拟实训是解决当前会计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必备功课,做好手工模拟实训作业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为适应电算会计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必要增加会计模拟实训的电算化内容,将手工做账与电算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4 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活动 实践性课程教师要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具体的业务环境也要亲身经历。教师在担任实践性课程前,应该先到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三个月到一年时间的实践锻炼,不断对实践感悟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把典型个案归纳提炼运用于实训的教学工作。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没有实践就没有提高,应当把社会实践当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作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会计实训论文: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浅析 [摘要]开展电算化会计的实训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切实开展专项训练需要认清实训目标、调整实训内容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会计电算化 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电算化会计专业授课老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3.解决实训教材的问题。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如何理解这种思想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 总之,会计电算化实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要有一半以上课时应在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此外应当特别注意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巧,以便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是一项长期而又充满挑战的任务。 会计实训论文:我国高职教育会计实训现状的研究 1. 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会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较高会计知识技能水平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高职院校大多开设了会计实训课程.然而,实际操作中却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高职会计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高职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现状 2.1实训教材建设具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出版了很多实训教材,但不能满足实训的需要,这主要有以下的局限性: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近年来会计准则不断更新和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和通则对会计工作和会计教学的影响都相当大,并使会计实训教材过时,但很多会计实训教材重复印刷,实训内容一成不变,严重地影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急待创新。实训教材缺乏岗位性。大部分的实训教材都是综合实训教材,一般都是选取某个单位一个月或者二个月的业务,不分岗位,学生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角色,缺乏岗位性。 2.2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缺乏系统性,教学计划偏重于理论。 会计实训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在实训性教学安排上缺乏系统考虑。实训教学应该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的会计实训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训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训环节的目标、要求、内容、步骤和程序,使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通过会计模拟系统实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另外,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上仍“重理论,轻实训”,会计实训教学课时比重较轻,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计划下培养的人才,很难达到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2.3会计实训教学的教学环境欠完善 在当前情况下,会计实训一般都要在专门的实训室里进行,因此会计实训室是完成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条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手工会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设置了类似于财务部门的仿真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实际模拟和操作会计流程。但是随着市场需求以及实训教学内容的更新,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会计部门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部门,而是和其他部门高度整合进行会计信息共享。因此,在实训教学当中,还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进行手工实训教学时,不能进行涉及银行、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实训内容;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中也没有相关硬件或软件的相应设施的配备,仅局限于财务软件等会计实践教学,更没有配备使用包含供应链、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模块的erp管理软件以及集团财务管理软件等。这样就造成大部分高职院校所进行的会计实训内容是孤立的,在当前这种企业和社会信息高度共享的情况下,用这种实训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2.4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实训教学的好坏与教师的经验和能力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师资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一方面教师绝大多数来源于各大高校,从学校到学校,未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进修机会少缺乏实训经验,在实训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实训指导,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训相结合,致使实训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师资数量相对紧张,大多数教师忙于校内教学,擅长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经验比较欠缺。对实训教学的理念、技巧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使实训教学在实施中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 3. 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3.1加强实训教材建设 实训教材建设要根据实训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按照实训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以及梯次提升的层次体系的要求,在处理好了基础与应用、知识与技能、单项与综合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进而满足会计实训教学的需要。对于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 校外岗位能手和校内专业人员,根据开设的实训课程以及各门实训课程的实训要求和目的等自编实训教材,这样可使教材更具针对性,才能更好满足教学需要。 3.2合理设置实训课程,加大实训力度。 以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突出实训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企业委托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彻底改变理论与实训教学脱离的现状,做到实训课程设置和实际工作紧密衔接,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衔接。调高实训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训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训教学。 3.3加强会计实训教学环境 针对会计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各级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会计实训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加大投入,推动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实训室的仿真度,甚至可以建立记帐公司。积极筹资,运用各种筹资渠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大力进行实训室软硬环境建设。 另一方面,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实训队伍的建设。 主要通过各种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高水平人才到实训室从事实训教学, 使实训教师、兼职实训教师、专职实训人员比例趋于合理,增强实训队伍管理能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的深度融合。可以探索“订单式生产”的方式进行学校可以与实习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实习单位上班,在学生前往实习单位实习时,实习单位也无须担心企业的财务信息会泄露,反而因为让学生提前了解了企业的真实情况而在毕业后能够马上进入状态,节省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加强校外实习的管理。 首先要制定保证实习质量的规范文件。 其次,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最后重视实习后的评价工作。实习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实习单位出具的接收函、实习鉴定和所撰写的实习计划、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实习答辩是审查实习过程的一种补充形式。 3.4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 要保证会计实训的效果,指导教师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有透彻的了解,同时,要熟悉会计实务,留意实践中的细节向题。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有必要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学校应尽可能为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接触会计实务和审计实务的机会,制订教师的会计实务培训计划,多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单位锻炼实务操作能力,参与一定的会计和管理工作,对一些具体业务处理系统,有目的地进行调研,增加专业新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另外,还可以从各单位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承担学校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管理上应打破实训教学人员与理论教学人员的界限,淡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界限,使之互相兼容,实现教师的一专多能。 会计实训论文:高职《成本会计》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设计与分析 《成本会计》课程所讲授的制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内容是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笔者试图采用生产性实训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以此增强《成本会计》的直观性、趣味性及可接受性。 《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成本会计》与其他会计课程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计主体特定。成本会计主要是研究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如何计算、核算与分析的,而不包括其他行业。二是会计核算与产品生产工艺及过程直接相关。不同制造企业有不同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单步骤生产与多步骤生产,多步骤生产又包括连续式多步骤和装配式多步骤生产。因此,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就相应地要进行调整。三是计算环节比较多。成本会计的计算比较繁杂,而且不同计算环节,选择的费用分配的方法及标准也会不同(有的按工时、有的按劳务量等)。四是涉及的原始单据大多为自制单据,而且种类比较多。这是因为成本会计根据会计核算的要求,需要编制特有的成本费用分配原始单据,包括各种费用汇总表、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等。 《成本会计》课程的学情分析 学生普遍感觉《成本会计》内容不易学习,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如有的学生中学阶段就不喜欢计算,对计算有畏难情绪;有的感到计算内容较多,记不住;有的对编制各种表格感到吃力。根据笔者的教学体验与观察,上述各种原因其实大都是学习困难的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企业生产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学生学习产品成本核算时非常茫然,机械地听从教师的要求,教师让怎么核算就怎么核算,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的习惯,也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生产性实训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缺少企业生产经验,而这些生产经验又是成本会计核算认知的重要前提。为了引导学生较好地学习成本会计核算,生产性实训是一个好的思路。在此,分析其中的一种设计方案。 生产性项目的选择 《成本会计》关于产品成本核算的情形比较复杂,相应地核算方法也较多(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及分类法等,其中,分步法又分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因此,在选择采用何种生产项目来实施生产性实训时应有针对性。在此,以品种法中相关教学内容为例,选择食品加工——生产包子项目。 实训组织 (1)小组划分。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根据包子生产情况,可将50人的班级分成5个小组,每组10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训。(2)小组内分工。每个小组要独立完成以下工作任务:材料的采购、产品的生产加工、核算材料的整理与统计。因此,在小组内设置岗位有:材料采购岗位、仓库岗位、生产加工岗位、核算岗位。(3)各岗位职责。材料采购岗位(可设3人),负责材料的采购并与仓库办理材料交接。具体要求是,按小组讨论通过的“材料采购计划清单”(如具体购买哪些青菜、什么肉馅等)进行采购,采购后,列清所购材料的数量、单价及金额(因在集市采购无法获取发票,要求参与采购的人员签字确认);仓库岗位(可设1人),负责材料采购岗位所购材料的入库工作,生产岗位领料工作,并负责办理“入库单”和“出库单”的填制;生产加工岗位(可设4人),负责材料的加工及产品的生产,具体是打水、洗菜、切菜、和面、包包子、蒸包子等;核算岗位(设2人),负责考勤、产品生产定额的统计(包括各种产品耗料定额、工时定额等),产品数量的盘点,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等。(4)账表设置。在组织实施实训前,应将实训期间需要用到的各种账表事先准备好,包括成本明细账、记账凭证、原始单据(入库单、出库单、各费用分配表、工资明细表、各种统计表、考勤表等)。 操作规范 包子生产性实训的操作规范:将本次生产性实训视同为企业一个月的生产过程,而且在每一个具体的生产经营环节,都要及时形成经济业务数据。各要素费用的计算可规定如下:(1)所采购材料入库后,发出的材料成本采用个别计价法;(2)工资采用计时工资制(编制“工资明细表”),可设定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物价补贴等项目,具体数额可确定为人均20元上下的水平;(3)蒸包子所耗电费,根据电磁炉功率采用计时方式计算;(4)所用设备折旧费按设备价值的0.1%确定(编制“折旧计算表”);(5)将所生产的包子设定为两种规格(以便确定定额)——一种大、一种小,单个包子所用面粉用秤进行称量确定,所用包子馅以标准勺子进行测量;(6)拌馅所用的盐、油用称进行称量领用,并计算其成本。 实训时间及地点 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本实训可以安排在正常的上课时间,也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实训地点,如果学校有生产性实训基地,则在实训基地进行;如果没有,可选择在手工会计实训室进行,但要保证用电安全。 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手工实训教学相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突出特点有:(1)学生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亲身体验,包括岗位分工及相互关系、产品的生产过程;(2)成本会计生产性实训所用到的成本核算数据,是学生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训数据具有真实性;(3)对各项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动力费用等,在不同产品间分配标准,都是根据生产实际确定的。 生产性实训原则分析 教学适用性 每一次生产性实训都应针对特定的《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当然,要尽可能通过一次生产性实训容纳较多的教学任务,以提高教学效率。如上述包子生产性实训,其实训教学目标应当包括:成本会计中定额耗用量的概念,包括定额工时(一个包子的生产工时)、定额材料费用(两种规格包子馅定额用量)、定额材料耗用量(两种规格包子的面粉定额用量);产品生产量的盘点;不同产品间生产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与产生(两种类型包子材料费用的分配标准、电费的分配标准等);体验产品生产过程(包子的生产需要经过洗、切、搅拌、包、蒸等生产过程);费用的归集(采购人员工资归入管理费用,车间管理岗位人员工资归入制造费用,生产岗位工资归入生产成本等);相关原始单据的编制(材料入库单、出库单,工资明细表等)。但该实训无法完成产品盘点、约当产量的计算、半成品成本计算等教学任务。 技术可行性 组织生产性实训在符合教学适用性基础上,还需要满足技术上的可行性,包括生产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生产中不能有难以操作的机器设备(如机床等),可以有菜刀、剪刀、针线之类的工具。包子的生产,有生活经验的学生是可以独立操作的。有些项目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如布娃娃的生产。 经济可行性 生产性实训比传统的手工模拟实训要用更多的经费。每次实训都要购买相应的材料及耗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办学成本。因此,生产性实训要考虑实训结果的可利用性或可回收再利用性。如上述包子的生产性实训,实训生产的产品——包子可以直接作为学生的午餐或晚餐,这样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出10元左右实训经费,学生也可以接受,而且每个小组包什么馅的包子,由学生自己决定。当然,每个小组都要用到的设备与器材,还是由实训室统一购买,以节省整体费用,如面板、水桶、菜刀、电锅、盐等。 总之,为了更好地实施《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传统的以实训材料为基础的模拟实训,采用生产性实训方法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会计实训论文:技工院校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探讨 技工院校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探讨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主要按照专业课程授课,学完基础会计后,再进行基础会计的实训。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在进行实训时,会忘记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造成课程技能训练的脱节。本文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基础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技工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或不能按期毕业的高中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也不高,课堂纪律散漫,也不会在课余期间复习课堂学过的知识。而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课后记忆和复习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公式也非常多。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让学生学好会计的专业课就成为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编写一体化教材 基础会计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应采用一套教学资料。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设计基础会计的教学安排时,一般从借贷关系讲解会计分录。老师讲解的重点是会计分录中的借贷关系,虽然非常容易理解,但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处于被动,长此以往,会厌烦听过多的理论。要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填写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在讲课的同时,也让学生动手操作,改变了会计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一体化教学要求老师每讲授一个类型的分录或理论知识就配以相应的会计手工操作内容,供学生练习。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会计业务的办理流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一般使用的《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两本教材。这类书籍要么注重理论知识,要么按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思路编写,并不适合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教师应当遵循一体化教学的思路和实际会计工作流程,编写一本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实用性教材。 2.建立会计实训室 传统教学通常在固定教室进行。一体化教学可在专业的会计实训室上课。会计实训室中应为学生模拟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学习氛围。实训室应配备齐全的实训资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报表、银行进账单、转账支票、文具、装订器和安装有会计电算化软件、excel软件的计算机等。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后,就可指导学生在实训室中借助电算化软件进行开设销售专用发票、出库单等操作,让学生体验会计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训室填写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在实训室中,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这样的教学活跃了学习气氛,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学校招聘的老师需要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这也导致了大部分专业教师为应届毕业生,缺少工作经验,属于理论型教师。一体化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任务进行无缝结合,并能教会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针对大部分青年教师是应届毕业生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工作1~2年,让老师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技巧,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出既能“讲”、又能“做”的教师。 4.加强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基本都有校企合作项目,以实现所教内容和实际工作的接轨,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术工人。但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很难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找到实习的企业。同时,因为行业的限制,即使有实习企业,能去实习的学生数量也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会计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单位一个月内实际发生的部分会计资料,由企业财务人员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实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写方法、课本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如何应用于会计工作中、不同会计岗位的相互联系和牵制等内容。 三、小结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避免过分注重理论,让学生感到枯燥的弊端;也可以有效地将“动脑听”和“动手做”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当然,我们也应该从教学模式、教材、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会计实训论文:如何搞好中职会计模拟实训课 如何搞好中职会计模拟实训课 会计模拟实训是指在会计教学中,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际业务能力。目前的会计模拟实训主要是通过写、算、做三项基本功的独立操作进行的。虽然说这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适应期”,为即将从事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有着种种欠缺。现就怎样指导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中职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职教育比不得较早。首先从生源的角度来看,以前我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数人才能考上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中职教育在当时因为上学时间短,国家能给予解决工作问题而深受当时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青睐,那时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高,领悟及学习能力强。而今的教育已不复过去的精英教育,大批的孩子都能考上一所高等学校,国家亦不在安置工作,所以说现在的中职教育已不再受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所追捧了,总体上是初中毕业时成绩掉尾的,甚至是初中都没毕业的学生才会考虑。因此说现在的中专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差,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带有厌烦心理。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现在的中职教育的难度很大。相对纯理论学科而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因此说,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更应从实际操作中弥补学生理论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其次,会计模拟实习的教材编排不尽合理,实习内容多,时间紧,学生不堪重负,实习效果不佳。现在使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的问题。在现有会计实习教材中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能完成从凭证-帐簿-报表的一个循环。先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帐簿,最后根据帐簿编制会计报表,看似前后衔接紧密,实则是省略了会计的审核监督环节。翻阅多本实训教材,我们都会发现教材中没有给出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资料供学生选择鉴别。这就会造成学生在观念上忽视对会计业务的审核工作,直接导致学生默认为即使是现实工作中提供的会计原始凭证都是不会出现差错的。并且,针对每一笔业务,大都会以精炼的语言点出所述的是哪笔业务,学生只需按照文字来填制凭证。如,某企业购入一批原材料,价款为8100元,进项税额为1377元。货已收、款未付。学生看到这里,自然会条件反射般的做出借:原材料8100应缴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1377;贷:应付账款9477的凭证。而在实际工作中是不会出现这段文字的,以至于在工作中,没了文字说明,学生就会不知如何进行下一步了,由此而培养的会计人员走上工作岗位注定是不合格的。另外在新会计标准下的帐务处理中需要有更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一项资产是否采用稳健原则,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在现有的会计模拟实习中,根本没有会计职业判断的体现。只需按图索骥就可以了。通过以往的会计模拟实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往往是学生每人一套实习资料,其内容相当于一个中型制造企业的一个月的业务量;一个人充当企业的各种人员的角色:既是仓库管理员又是销售人员;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等等。给学生感觉很混乱,理不出头绪。一个多月的实训下来,实习资料在老师辅导下算是勉强完成。但要学生对实习进行总结时,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且由于从头到尾的囫囵做账,给学生们的印象就是:会计就是记记账,填填表的活。只要把资料给的原始凭证都用了就可以了,根本没有体现出会计应有的作用。再次,实训时只重视手工模拟,忽视了计算机模拟。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但我们看到在会计模拟实训方面,还主要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训的相对还较少,这会使得学生工作后依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一定的会计工作。其实,造成上述的种种差距的原因,并非都是物质方面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意识观念问题。 二、解决的方法及建议 首先,要贴近实际工作,选好综合模拟实训教材。 近几年我国会计制度在不断改革、完善,而一些相应的教材仍未修订,特别是会计科目和相应的账务处理未能及时修正,如果仍然采用这类的教材将会不利于学生按新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模拟实训,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在选择教材方面我们应该及时更换所用教材,使其尽可能的贴近实际工作。为学生较好学习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其次,分角色认真做好实操课的操作辅导。 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课大多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做一套帐即可。让学生们意识不到会计与其相关岗位的关联性。所以说,在今后的操作中,应将学生分角色进行实操课。如,将班内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划分成出纳、会计、仓库报关员、采购员等几个,让学生在各个小组中分别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定时更换,使其在实训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与会计相关的各个岗位的职责。再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操作要求和过程。在动手操作前,除分发有关资料和实习用品外,还应做好:(1)复习《基础会计》讲述的七个会计基本核算方法的原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清晰的脉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2)让学生全面了解资料所列企业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特点、财务制度、会计核算、成本计算以及涉及的税金核算和明细科目的开设要求等有关情况及规定。(3)建账。在全面复习《基础会计》中的账务处理顺序的同时,使学生知道账簿的用途、种类,各种账簿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会账页格式的选择和期初余额的填写。应充分利用编制期初试算平衡表开始建账工作,即在将资料所提供的各账簿期初数据转抄到各个账簿后,要再一次利用平衡表检查已登记载的各账簿的期初余额。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漏抄和错抄期初余额,节省以后检查时间,这一过程对初学者很有必要。在建账的同时,对于相关岗位也应相应的做好准备。比如说,对于库房保管来说,就应让其分清自己所保管的材料、产品的明细目录,根据实务的要求,采取计划成本还是实际成本记账。(4)制证、记账。记账凭证是学生动手的基础部分,所动用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全面,占用时间较多,是实训的核心阶段,对于这一环节来说,教师应有较详细的辅导。要求学生分角色来填制、稽核。对制证,可充分利用《基础会计》教材“记账凭证的种类和填制方法”这一节,使学生明确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并由教师举规范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和填制为例并演示讲解,以此帮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笔经济业务,应该在哪个科目核算,明细科目是什么,需要编制几笔会计分录,它的依据是什么,从哪里取得所需数据,避免操作时出现混乱。同时要进行主要经济业务账务处理过程的复习,特别是企业供产销流程的重点账户要进行规纳总结以利于学生复习和运用。当然也可以在演示编制的过程中,人为的填错,让学生们进行稽核,找出错误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更正错误。(5)成本计算。这是实训中的一个难点,对中职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结合复习有关成本计算章节的基本计算程序,着重说明每一张分配表和计算表中每一个数据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学会查阅账簿,编制相关计算表格,指导学生根据账簿的有关资料,编制汇总表和分配表。在具体操作中,应在按照教材指定的方法来进行成本核算的同时,也应进一步讲解一下其他方法。譬如针对水电费的分配,分别采用交互分配法和直接分配法进行核算,让学生在直观上了解不同方法对成本核算产生的差异。(6)结账。这一环节,可结合《基础会计》———结账这一节内容,做出“t”字形工作底稿,先利用工作底稿对怎样进行月结、年结、期末转账给学生作详细辅导,然后再根据底稿登记账簿后结账。要总结对比“t”字形账结账与账簿上结账的异同点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差错也可保持账簿的美观。(7)编制会计报表。对于这一步应先带领学生复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的填写方法,尤其是要针对报表中部分难填的项目,如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等,充分利用试算平衡表,复习数据来源,然后再根据资料,师生共同查找数据,让学生真正掌握报表编制的具体操作和数据来源。(8)会计档案管理。到这一步的时候,就应教好学生原始凭证的折叠,折叠部分怎样防止被装订;会计凭证如何装订、包角;明细账页怎样编号;年末账页空白处怎样划线等。以上八步是一个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会接触到的工作程序,教师在实训的过程中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满足感。 再次,在模拟实训中增加电算会计的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也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信息时代对会计专业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和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会计教学改革的要求,要建立会计模拟实习电算化实验室。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会计模拟实训都采用手工做账的资料,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却是脱离实训课进行的。这一点,我觉得是不可取的。对于这两部分来说,应使之相结合,将手工帐的模拟实训与会计电算化教学密切联系起来。对于手工帐中出现的凭证、报表信息等由充当相关岗位的“会计人员”及时录入,通过上机操作或教师演示,让学生体会使用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全盘账务的上机操作。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账和计算机做账的异同,激发他们学习电算会计的兴趣,为下一步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和提高做好准备。 第五,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要求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这一职业即是授业、传道、解惑。这是几千年来对老师的定义。为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教授学生学习个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内涵。而对于从事实践性课程的教师,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具体的业务环境也要亲身经历。这样才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如条件许可,教师在担任实践性课程前,应利用节假日或假期等时间,定期到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长短期的实践锻炼,这样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出真知,应当把社会实践当作是教师的一种进修,作为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总之,会计模拟实训是解决当前会计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必备功课,做好手工模拟实训作业能够使学生将书本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为适应电算会计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更要增加会计模拟实训的电算化内容,将手工做账与电算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实训论文:浅谈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的有效途径 摘 要: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普遍存在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够的问题,校外会计实习几乎不可能。如何进行校内会计实训,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真正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实现学生与会计岗位零距离,是职业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作者依据多年会计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 关键词:会计实训;现状;有效途径;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现状 会计专业教学成本低,大部分的职业院校都有会计专业,但真正能让学生在校内真刀真枪地从事会计工作的并不多。大多数职业院校把会计考证作为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在校两年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教学和校内会计模拟实训,第三年的校外实习基本上流于形式。这种模式下,领取了会计证和毕业证书的毕业生仍对会计工作感到迷茫的大有人在。学生毕业从事会计工作仍需要接受企业的培训才能上岗。毕业生不能与企业会计岗位很好对接,学生就业受到严重影响。鉴于此,职业院校如何在校内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实训平台,让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从事会计工作,掌握会计实际操作技能,是职业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的有效途径 (一)、改组教学实习商场,成立学生股份公司 大部分学校的校内实习商场打着教学实习商场的幌子给外人承包,或者是学校自己经营,成为学校赚钱的渠道,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实训。如果实习商场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实习平台,它可以为会计系、工商管理系提供多个实习岗位。以笔者单位为例,学校将场地交给工商管理系,由学校市场营销协会牵头,学生自愿募集股份,原始股发行价1元/股,面向全校学生发行校内股票,在校内流通,挂牌上市交易。学校安排一名或多名指导老师即可。老师不持股,不经营,只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监督商场财务状况。公司设立经理、采购、营销、收银、安检、会计、出纳、报税、仓管等岗位。公司所有部门经理由工商系、会计系学生竞聘上岗,职员全部由董事会面向全校学生择优录取,由公司发放工资薪酬。公司参照上市公司规定,定期招开董事会、股东会,公开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学生股份务必在毕业前转让给在校生,如果转让不出去,公司按市价负责回购。由于公司设在校内的优越地理位置,公司几乎是垄断经营,只赚不赔。一方面解决学生实训,另一方面为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学校几乎没有什么风险,就是少收点租金,比起耗费巨资兴建实训大楼要实际得多,有用得多。 (二)、在社团联合会成立会计服务社 职业院校都有学生社团。以笔者单位为例,目前就有100多个学生社团,包括会计服务社、威风锣鼓队、校礼仪队、阳光志愿者、模特队、电子电工之家、、学生艺术团、博浪文学社、瀚海书画社、电脑俱乐部、蓝波新闻社、集邮协会等。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社员,每个社团都有经费,有的社团还有创收,或者接受有关单位的捐赠。如威风锣鼓队、礼仪队等,某些单位庆典,会邀请这些社团为其演出,并获得相应的收入。为了规范社团行为,公开社团的财务收支情况,由校团委下面的社团联合会负责管理,并委托会计服务社对各社团进行会计核算,进行经费的有效管理。会计服务社不仅可以为这些学生社团提供记账,还可以对其他系的经营实训场馆进行记账。如工艺制造系的模具加工厂、酒旅系的旅行社、体育系的各项培训、学生勤工俭学中心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既可真刀真枪地做账,各经营实体和团体又可节约成本,一举两得。 (三)、校企合作,在校内成立会计师事务所 虽然校属企业、学生社团会计业务涉及到加工业、商品流通、旅游和非营利企业会计业务,但业务范围相对较窄,需求人数少,有些会计行为还不够规范。为更好地规范会计实习行为,扩大业务范围,应以会计系或职业院校的名义,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在校内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分所。利用学校强大的师资团队优势,学生实习不计报酬,劳力成本低的优势,会计师事务所的技术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以学生家长(或亲戚)的公司为突破口。大部分家长都愿意将自己公司的会计业务交给未来的接班人,有老师亲自指导孩子处理自己公司的会计业务,家长也非常放心。 三、职业院校会计实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内的会计实训工作,职业院校还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首先,学校要对各系的实训场馆或企业统筹管理。凡是要进行经费核算的实训场馆或企业,会计人员和指导老师由会计系统一安排,并做好轮岗和考核。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习制度和流程,包括实训操作规程,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选拔和聘用、考核制度,学生实习岗位的轮换制度等,以保证校内会计实训的有效性。最后,在招生入学时建立学生亲属公司档案,方便日后开拓业务。 会计实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职业院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实训对学生就业的重要影响,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创设更多的校内实训机会。我相信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能不出校门进行会计实训,真刀真枪地做会计,实现与企业会计岗位零距离。 会计实训论文:生本教育理论下的会计实训教学实践探讨 技工院校的学生目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以教为主,重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体系相当的不完善,技能实训的目的性不强,考核评价方案不健全等等。为了使学生能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能更快地适应单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质量人才,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学生理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培养的教学体系。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并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实训体系,使学生在这个连续的不断递进的“体验式”训练过程中,既达到学习、理解知识的教学目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生本教育教育理论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意义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也就是说,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而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课程融合性不强,各学科之间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不深刻,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成为其体系化的教学思想走向现实的桥梁,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具有可操作性。 二、生本教育理论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因此,树立生本教育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构建工作过程知识为载体的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给学生设计项目,让他们带着任务来学习。由于会计这门学科的特点,更侧重于实践。因此,教师在每次教学时,都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完成掌握所学的内容,同时能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针对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 (一)设计会计教学实施步骤 1、教学中体现生本教育。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让学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计算成本、纳税申报、编制财务报表或者进行财务分析等等,使其主动学习。然后教师再提炼知识点,整合后再进行理论教学,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达到人人动手以提高操作技能。 2、分工合作实训方式。教师针对所学内容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将学生分组,在每组中按照会计机构内部各岗位的分工情况进行分岗位操作,让学生共同完成该项目,从而对整个会计操作流程的来龙去脉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比如对成本计算或企业资产核算等内容实行单项模拟,并规定项目完成时间。从原始凭证的收集处理,到项目的完成及目标的实现,均由学生自己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参考书来查找资料,在研究中学习,逐步完成实训项目的目标,从而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体会到合作和竞争的气氛,既锻炼了他们自学的能力,也让他们体验了团队协作快乐。 3、建设校内综合实训实验室。技工院校会计模拟实训室是会计专业培养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和基地。实训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会计工作的实际作业流程。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引证理论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并能使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建设实训仿真基地。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仿真实训,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会计岗位操作平台。比如,在校内建立校园餐饮业作为会计教学实训基地,将各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轮流担任收银员、核算员、会计员工作,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实训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能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实习,从而得到更感性的认识。 (二)建设会计教学实训平台 1、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为满足会计仿真实训的需要,应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建设会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包括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即手工模拟实验室和银行大厅、税务大厅)和电算化会计模拟实训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实现财务核算功能,如出纳岗位、工资结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费用核算岗位、往来帐结算岗位、财务成果及总分类账核算岗位等;而银行大厅主要模拟企业财务人员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相关业务,如现金的存、取,票据的填写和支付,办理贷款等业务;税务大厅主要模拟财务人员到税务机关办理相关业务,如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变更、撤消等业务。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可引进现在较通用的用友软件,实现erp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让学生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生本教学。传统教学中,教室只能教授理论,实训室只能动手训练。生本教育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可以将教室、实训室功能一体化。教师可以首先根据学习内容设置项目,并利用会计实训室引导学生实现项目目标。同样,在教室也能进行实训项目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提问、查询资料等方式获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教师再进行提炼知识点,从而达到理解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基本技能。 3、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体验真实工作环境。利用校园内资源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仿真训练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建立校园超市实训基地,让学生轮流担任收银员、会计员的工作,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以实现对学生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磨炼,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在工作中体会知识的运用,以此培养学生具备会计、出纳相应的岗位能力。 三、生本教育理论下的实训教学综合考核评价 实训教学评价是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实训教学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的学习,以便提高学习效果。因此,从方法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这样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调节。 (一)加强过程评价考核,全面衡量学生水平 要求学生在实施每一个实训项目中,严格按照实训标准实行。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从实训目标的完成程度及正确程度来考核,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比如通过平时在课堂上的讨论,案例分析的表现,项目的动手能力等,一方面由专业教师来评分,同时由分组同学进行自评,以便全面衡量学生的水平。 (二)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灵活多样,更加关注学生综合提高 在考核评价内容上,不仅仅看中技能的成绩,还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的评价以及参与态度的好坏,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的考核。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等方面能力,都是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构成依据。采用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可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学习报告、项目报告、团队活动、阶段测验、技能竞赛等手段进行,对珠算、点钞、税务等实训课程开展评价。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平时的实训学习后进行阶段性测试和比赛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实训课程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评价办法,比如以会计证书的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成绩,即将实训课程的通过与否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挂钩。我们认为,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珠算考试,会计上岗证等技能或职业资格证等等。 生本教育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发展。为了达到活跃学生、活跃课堂,从“师本理论”走向“生本理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会计实训论文: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重要性 [摘要] 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实训,对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手工账务处理; 同步; 中职; 专业业务技能; 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会计实训论文:浅析中职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在研究会计实训意义和会计实训环境的基拙上,指出会计实训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解决会计实训教学的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实训;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符合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中职学校的传统专业——会计专业的教学,在新形势下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难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中职会计实训教学,充分认识加强会计实训教学的必要性,传统中职会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会计实训的必要性 1.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本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群体。与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同,对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既有必须、够用、管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特别突出对实践技能的要求。会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正是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能够检验教学成果。 检验教学成果,即通过综合分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因此,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寻找理论教学的薄弱环节,把握理论要求与实践要求的差距,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中职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民心工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业务素质以及今后的就业综合竞争力。保证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学生的会计实务工作能力是教学质量的体现,会计实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毕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就业,争取社会的高度评价,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中职会计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会计实务的应用型初、中级会计人才。中职学校会计实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一般业务会计操作技能。而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一些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没有突出这个特点,过份依赖课本向学生灌输基本理论,忽视了实训教学。由于定位不准确,不适应会计的发展形势,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进入角色,遇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2.实训师资力量不够。“双师型”教师匮乏。 大多数中职学校缺少专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由于双师型教师缺乏,会计专业教师越来越难以专业化,另外大多数中职学校未能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化,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更新。目前会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具备的“双师型”教师为数不多。 3.会计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课时偏少。达不到实训效果。 职业教育强调实训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上仍以理论传授为中心,并没有把实训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会计实训课大多数也只停留在手工实训。如手工模拟实训是基础,在传统会计教育中起到给予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但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普及的今天,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手工实训上,难以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 4.缺乏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 会计实训教学与专业理论课教学一样,有着本身的规律和特征,对学生成绩评价也应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考核办法。这要求在中职学校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判标准。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起步较晚,存在很多评价标准上的空白和考核办法上的不完整,甚至有时会完全取决于实训教师的主观判断,有较强的随意性,这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会计实训的教学效果。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的改进措施 1.正确认识、合理定位。 会计实训作为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把它当作中职学校形成特色、提高质量、重树品牌的重要手段来抓,把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作为中职学校会计教育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中职人才培养规律,重视实践,突出实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特色,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学生自身就业的需要。 2.加强会计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首先,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实训师资队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兼职优秀会计人才;鼓励教师进修或脱产学习,补充实践知识的不足;紧密联系企业,选送会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任职,使教师能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的工作实际,弥补自身不足;强化会计教师的终身学习思想,把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职业会计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或者对教师进行培训等,这样既可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还可以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其次,中职学校应配置专门的会计实训教师,并采取措施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以强化其会计工作的实战能力;或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来担任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3.形成较完整的会计实训教材体系。 会计实训教材的选定,对于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是在选用和编写会计实训教材时要根据中职财经类会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选定和编写的会计实训教材适时实用、内容新颖,二是教材要形成体系,各实训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三是注重实训教材中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结合,实训教材中不仅要训练会计核算方法,同时也要编写一些有问题的凭证,让学生识别、审核。 4.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考核办法。 为使会计实训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对会计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对学生实训成绩和教师工作质量严格考核,做出客观的评价。会计实训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的,为全面公正地评价其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两方面双向考核,即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议。在整个实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是:(1)实训态度端正;(2)掌握实训方法;(3)掌握基本操作技能;(4)具有一定分析及处理问题和研究创新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是:(1)教学态度好;(2)具有指导学生实训的能力;(3)能够执行实训计划;(4)教学效果良好;(5)实训环境与设备管理良好。 总之,在新形势下,教师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理念教学,围绕就业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在会计实训教学中要不断的摸索与探讨。 会计实训论文:浅谈中职会计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摘要]针对会计课程应用的特点,提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中职会计教学设计思路,探讨中职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适应行业需求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使教学过程紧扣中职生就业的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中职 会计 实训 会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课程等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目前在中职教育中,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脱离行业应用、随意性大等问题,有相当部分教学仍局限在理论知识本身操作上,使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水平不高,距离会计应用岗位要求甚远,这样的后果就是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会计应用领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困难。会计专业的教学要从行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发,围绕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的目标开展教学。专业课内容对多数学生来讲是比较生疏的,学生觉得它复杂深奥、难于理解,无形中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屏障,而且这种观念的存在也是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在讲授专业课之前,应当先给学生介绍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要求,进一步导入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习要求和学习的方法。教师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讲解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其次,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对于中职这样一个学历层次的学生来说,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是首要任务,我们要把精力花在搞懂学生怎么干,而无需去钻研这些理论和方法是怎样形成的。方向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加强实训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取得显著效果。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模拟实训的技能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师一心只想把有关概念、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本没考虑到这些概念、原理具有的抽象性、人为习惯性,使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放弃学习。建立模拟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从而领会会计的任务和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真正具有会计方面的技能。在教学方法上面,传统的讲授法、讲练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限制。会计学专业是一门人为学科,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是根据人的习惯和社会的需要而固定下来,具有时间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上可以采用比方教学法、提问解答法和创设操作模拟岗位法来引导学生融入会计学习中。比如:进行账户教学时,可以根据人的习惯引用“男左女右”来说明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并且习惯的定为“左借右贷”而且固定下来;采用问题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内容,联系实际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尝试操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探索,去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模拟岗位法与岗位替换法相结合 模拟岗位就是让学生充当某一会计职位来完成模拟实训的整个过程。在技能训练课中,针对所要操作的内容分组设置多个会计岗位(如设置会计员、材料员、出纳、录入员等岗位),分别让组内人员担任,各施其职,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去体会各自的操作。通过模拟岗位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职位所从事的工作,如出纳员掌管企业的现金收发、银行存款的提取;会计员汇总凭证、登记账簿、核对账目;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收发;录入员是在电算化的前提下根据会计员汇总的资料录入到会计软件中,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与乐趣。特别是在与外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时,组与组之间进行角色替换,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体会“会计主体”的含义,体会会计主体与工作范围的关系,又可以联系其他相关的业务。 三、加大会计实务操作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始终开展对学生的会计实务教学,教师应改变以往光说不练、先讲后练的做法,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基础会计》课程要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同步的教学方法:将会计原理实训融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精讲多练”、“边讲边做”、“岗位模拟”、“总结提高”。 例如:在介绍收发原始凭证的填制及凭证传递程序时。若按教材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既抽象又枯燥。但如采用演示教学则事半功倍。其具体做法是:让学生们活泼愉快地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工作,在真真切切的“生活”中感悟知识。课堂实践的时间有限,大部分实践活动可安排在课后。 再如:在介绍有关日记账的知识时,可在班级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每位同学以一个月为单位,记下每天的消费情况。月末的时候,要求大家对本月消费进行小结,分析哪些费用应该消费,哪些不应该消费,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教育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在知识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感悟知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财务关系日益复杂化。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素质,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学习书本以外的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组织学生走上社会集体见习的难度较大,机会不多,尤其是会计专业。但如果让学生留心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学起,却是收获多多。比如:教师经常设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自行组织见习。如:如何开设个人银行账户;给家里交水电费、电话费等等。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微不足道,但许多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为获取知识,有的可以亲身实践,有的需要向他人请教,有的需要收集资料、计算分析,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获取的信息多了,与社会的接触多了,视野也开阔了。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科研项目管理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取代它的是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探讨与时展相适应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现实。 关键词:科研项目;项目管理;团队精神;管理专家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认识 项目就是以一套独特而相互联系的任务为前提,有效地利用资源,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所做的一次性的努力。 管理是指通过管理专家(包括各级各层管理者)以项目为工作对象,使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更有效的过程。 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连续过程中对项目的各方面进行策划、组织、监测和控制,并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并达到项目目标的全部活动。 项目管理由于其注重成效、注重团队精神、注重柔性、以及注重跨部门间的配合,可大大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竞争力。 二、科研项目管理的内涵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似乎不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而是一系列简单的逻辑和步骤的组合。但若要合理正确地运用这些逻辑和步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将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实现科研活动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科研资源的作用,适时、保质、保量出成果、出人才,绝非简单的管理所能达到。 科研项目管理就是以科研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分解和分工,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资源(人、财、物、技术和时间等),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确保项目的成功率。 三、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是以部门、单位为中心,按指令性计划的管理理念对科研项目实施管理。这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其弊端已经显现。 四、科研项目管理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的理念 按项目一般规律,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人、财、物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阶段。而传统的管理恰恰忽略了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放在项目前期管理,把项目管理狭义的理解为评审、立项,立项后的管理投入大大减少,一旦项目列入计划,即大功告成,忽略对项目的全周期、系统性管理,呈现出“重立项、轻管理”、“一篇报告交差”的“虎头蛇尾”现象。 本文将侧重对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探讨。 (一)现代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科研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一般包括项目可行性论证、规划计划(编制)、实施与控制、总结和验收等几个阶段,所涉及管理内容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项目队伍管理、设备采购管理、成果管理等等。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的有效性是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是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科研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运作机制 1.项目论证。在科研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中,应该邀请国内相同研究领域的相关专业专家,从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技术先进性、可行性以及经济性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证。论证的项目目标既要符合国家的科技发展方针和规划纲要,又要突出项目的关键研究领域,既要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最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项目论证报告。 2.制定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是项目管理者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围绕项目目标最终实现而对项目实施进行的各项活动做出的周密安排。项目计划系统地确定项目的任务、进度安排、编制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预算等,从而保证项目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完成。项目计划的编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项目的范围、任务分解、资源分析等制定一个科学的计划,能使项目团队的工作有序的开展。当然,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100%的遵照计划,所以必须跟踪科研计划的实施,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及时修正计划,使整个项目处于掌控之中。 3.组建项目团队。项目团队是由一组个体成员为实现一个具体项目的目标而组建的协同工作队伍。项目团队的根本使命是为实现具体科研项目的目标,完成所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和有效地工作。项目团队的组建应包括管理团队和科研团队的组建。管理团队是由组织项目实施的部门派出的管理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是由相关单位进行该项目实施的技术专家组成的。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与项目技术首席专家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按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既分工负责又相互协同,则可建立起高效协调的项目管理机制。 (1)确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项目的组织结构是实施项目管理的一个基本手段,也是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针对科研项目情况和实施要求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至关重要,科研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由项目专家组、项目技术总负责人、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技术组组成。 项目专家组是项目的咨询机构,由本行业、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对项目的执行情况实施全过程跟踪和技术监督,对阶段工作进行评估,提出评价意见,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提出项目调整建议。 项目技术总负责人即为项目研究的技术首席专家,负责项目的技术抓总、协调和管理,同时是项目专家组的成员之一。 项目技术组负责项目的技术抓总和把关,进行项目研究的技术协调工作。 项目管理办公室由德才兼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管理专家组成,负责项目全过程的实施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项目实施的协调,确保实现项目研究的总目标。 在上述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下,项目实施才能实现归口管理,统一调动项目实施的资源,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实施动态,建立信息渠道,缩短信息传播幅度。 (2)确定项目研究团队。通过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采用择优或定向招标等方式选择研究单位,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优选项目组成员,实行优化组合。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科研团队则应当组成“国家队”,合理分工、协作攻关、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这样可以合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4.实施节点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节点设置与节点控制,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采取阶段控制、节点控制、里程碑(阶段标志性成果)技术性能指标控制的管理方式。项目 研究的各个重大节点进行阶段性专家评估后,再安排下一个阶段的实施。项目的实施和控制遵循逐层实施项目各阶段、各节点、标志性成果的阶段评审,动态控制整个项目的过程实施与管理。 5.项目经费管理。我国科研项目实施中的一大风险就是发生经费不足的问题。对科研项目加强经费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对项目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项目预算评估评审制度,科研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并批复。经费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人管理,逐层审批,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应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6.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结果质量和项目工作质量的全面管理工作。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管理内容: (1)项目质量计划编制。项目质量是通过质量计划的实施所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达到的,而不是通过质量检查得到的。项目开始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就应从总体考虑,编制一个保证项目质量的规划性的质量计划。随着项目的进展,编制相应的各阶段较详细的质量计划。项目质量计划中应明确项目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和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要求的工作安排。项目质量管理通过这一过程,努力控制有碍项目总目标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最终使项目达到质量要求。 (2)项目质量控制。科研管理部门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质量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将项目质量的实际情况与项目质量标准相比较,确认项目质量误差,采取纠编措施,以消除项目质量问题,确保项目质量达到要求。这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一项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是直接对项目质量进行把关的工作。 (3)项目质量保障。在执行项目质量计划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经常性地对整个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核查与改进,确保项目质量计划能够得以执行和完成,使项目质量能够最终满足项目质量要求。项目质量保障是一种从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程序、方法和资源等方面为项目质量保驾护航的工作,是一种预防性、提高性和保障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7.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风险是指由于当事者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的因素影响,使得事情的实际结果与当事者的期望值产生背离,并给当事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项目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度量去发现项目的各种风险,并合理地使用各种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在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阶段,对创新多、使用新技术多的项目和预研不充分,不定因素多的项目,应围绕项目的总目标,分析项目的风险大小,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通过风险分析,可加深对项目和风险的认识与理解,澄清各方案的利弊,了解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以便减少或分散风险,并制定出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踪和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控制情况,以便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提高项目实施的整体效益。 8.项目结题。在规定的研究周期内,项目的研究工作全面完成,实现了研究总目标,这时就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总结,对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验收。验收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一是由项目团队先进行自检,二是正式验收。 五、改进我国科研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 我国在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依然制约着发展。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从改进科研项目管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研究的规律出发,提出几点建议,供探讨: 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本是同志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武器装备研制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将“四个机制”推而广之,应用于我国各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对发展科学技术、合理配置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效率,最终实现我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竞争机制。目前有些科研项目采用了合同制,但全面实行招投标、合同制,还没有得到有效推行。建立竞争机制,必须培育合格竞争主体,建设竞争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竞争的规范、程序和规则等法规。使竞争在公开、公平、有序的环境中进行。 关于评价机制。评价工作应贯穿于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科学的评价是决策的基础,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决策的主要依据。评价对决策有补充和修正作用,最终是对决策的检验。建立适合科研特点的评价模式、建立专业化的评价专家队伍或评价中介机构,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法规体系,对推进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强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竞争环节、经费投入和使用环节、节点控制环节的力度,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避免监督缺位。不仅要有内部监督,也要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以保证监督的公平、公正。强化监督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关于激励机制。其核心就是建立有利于激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奖励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以及科研成果即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 (二)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意识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要把好立项和验收关,还应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手段,对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使项目从启动到结束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处于有效地控制和跟踪状态,以提高科研项目成功的有效性。 (三)注重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 所有的项目管理要求,必须落实到人才能真正实现,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现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项目管理专业训练,不掌握项目管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之一。即使有相关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培训、提高,以增加实践的技能和技巧。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若干问题及应对方法初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近年来,科研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项目管理是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探究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应对方法 科研项目是一个企业或单位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或单位软实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将自己对科研项目管理的一些初浅认识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审批不规范,项目缺乏实效性 有些项目在立项时,让知名人士挂上头衔,以借助专家的优势和高管的权势,有利于审批顺利通过。在审批过程中,片面关注项目的主要人物,却忽视了对科研项目工作者本身的学识水平、资历、研究经验、技术能力等因素的考察。还有的项目是与外部机构联合开发的,目的是增强项目自身的科技实力和为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但当科研项目由外部科研机构具体执行时,会使科研项目的针对性、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实效性的有效发挥。 (二)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不够严格 理论上讲,财务管理人员有权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有权进行监督,对科研项目各种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跟踪控制和管理,而事实上,在实际工作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工作一般主要由项目的课题组长来负责,财务人员并不参与管理和实施监督。这就给一些人留有了可剩之机。致使一些项目的实际支出和预算不相符、项目预算经费不准确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效率,降低了科研工作的工作质量。 (三)资源浪费 一些单位由于资产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混乱,不去了解实际情况和对设备的具体需求,盲目购置设备和资产,造成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等资源浪费现象。平时不注意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一旦出现大问题,只能临时抱佛脚,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更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进展的速度。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项目审批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审批制度,加强对审批工作人员的管理,审批工作人员要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对科研项目做出正确的u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立项管理是关键,对于立项的科研项目,审批部门主要从项目的预期效果和科研团队的能力水平来考察,既要考察项目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又要考察项目是否有预期的价值。对于科研团队,要考察团队中每个成员对所研究领域的贡献和技术能力,参与项目研究的程度等,严格控制研究团队和实际科研人员不符的违规行为。坚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保证项目的质量,使通过审批的项目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一直以来,项目申报单位只注重项目的研究过程,把提交结题报告作为项目研究完成的依据,交了结题报告,项目就宣告终止,忽视了项目的应用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纳入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既要完善对科研成果考核的评价机制,又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跟踪管理。把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及时记录,在科研人员的个人档案上立项、研究成果、成果产生的效益等都要有详细记载,作为以后立项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可见,科研成果的管理无论对课题组还是小组成员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重科研成果的管理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严格经费管理 项目经费是科研项目的物资基础和重要保障。因此,加强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项目预算是经费管理的关键,根据相关政策,认真做好项目预算工作,控制好预算编制,做到账目清晰,一目了然,比如在项目研发过程中,所购买设备的价格、用途、型号、购买时间、对项目的作用等都要记录在案。以便核算。从实际出发,做出严谨符合实际需求的预算编制。对于工作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的预算编制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处罚或处分。经费支出也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由财务人员专人管理,严格按支出程序进行,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经费支出不超过预算,对各种违规行为遵照相关的规定,严惩不贷。 (四)实行奖励激励制度 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是调动科研项目组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人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研究效果的有效策略。科研管理者要做好科研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把小组成员通过科研项目展示自我价值的目的转化为自我激励,真正会认识到这是组织给自己提供的机会和发展平台,所以自己要更加努力,不断进取,养成自我激励的好习惯。对于表现突出,贡献大的成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比如奖金、带薪年假等等,同时在提拔、晋级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多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把物资奖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使科研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研究工作,充满工作热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技术水平。 三、结语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科研不仅是一个企业或单位科学技术能力的体现形式,更是企业或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完善项目审批管理、加强项目成果管理、严格经费管理、实施激励政策等有效策略,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初探“工业4.0”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摘 要:工业4.0战略作为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设定的未来十大发展项目之一,德国工业因此朝科技化迈进。我国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表示将与德国开展“工业4.0”合作计划。在“工业4.0”的不断深入下,我国制造业呈现全新的发展面貌,坚持创新,大胆研发,在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论以“工业4.0”为背景,探究得到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管理;趋势 1“工业4.0”的内在含义 “工业4.0”乃德国政府就制造业改革发展问题提出的设想,此项目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目的是推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民族的战略竞争能力。 德国政府基于新的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形势,提出了“工业4.0”战略,并且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这项战略,这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工业技术革命中抢先占据制高点,继续保持德国在世界工业技术领域的有利地位。该战略得到了德国以大学和广大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界和以传统公司巨头为代表的工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例如,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研究中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也在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之中引入了该概念。 “工业4.0”要求我国紧跟时代的步伐,看到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向德国、美国等国家借鉴,设计一条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计划。与以往的经济技术计划不同,该计划以支持和帮扶中小企业为主,力图通过国家计划扶持,将中小企业打造成为高新技术的开发者和受益者,成为新形势下技术革命中智能化生产的主力军。 工业化时代纺织机等机械的出现和应用彻底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劳动分工成为了社会共识和通行做法,以此为基础,20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实现了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活动。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持续到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这一时期利用机器来取代人的生产。德国充分利用其作为世界领先的制造设备供应商的地位,利用四通八达的物联网向全世界扩散这一技术,在第四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抢先一步占得战略高地。 2“工业4.0”下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在“工业4.0”这一大背景下,我国致力于制造业科研目管理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发展趋势: 2.1必将搭建成熟的信息化社会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早已在多个领域形成初步完整的产业体系,比如新型传感器、3D打印、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由总体来看可以明显得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途径一直没有脱离以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通道,所以,依据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的方式来逐步提高传统制造业已迫在眉睫。创建起一个资源、人、机器三者能够互通互联的网络化社会,这是“工业4.0”战略的重点,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与应用软件间的一系列操作,比如维护、数据信息识别与交换等都需要以标准化体系为根据。基于此,我国制造业制定并颁布“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该蓝图无疑推动了“C9型客机总装下线”项目的成功,飞机制造行业通过搭建网络化社会,实时共享科研成果,及时得知科研瓶颈,让该行业各个部门实现了快速交流,缩短了项目研究时间,节省了成本。 2.2定然会加快转型步伐,优化产品 我国素有世界做大工厂之称,毫无疑问,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伴随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瓶颈,若无法与时俱进,加快转型步伐,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战略,那么必然只能被时代淘汰。由此可见,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走出难关的必然选择。而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则是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战略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着重开展科研项目活动,而“关键基础件及通用部件优化项目”是我国十一五推出的课堂之一。在该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我国摒弃传统管理方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试验资源等,搭建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等体系,完善了沟通机制,试图让国产零部件朝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促使国产零部件行业不断冲破瓶颈,成功搭建和完善了高效率、低投入的生产机制,该举措无疑为我国零部件行业实现转型,打造优良口碑推波助澜。 2.3朝自我调适、自我预测方向发展 在“工业4.0”时代,我国唯有打造和完善自我调适、自我预测、自我保养的工业乌托邦,才可在这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让中国制造业稳步发展。换言而之,我国必须要制定完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并形成监控机制、管理机制、修复机制,逐渐搭建一个智能工厂的模型,让中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汽车制造行业,我国为了提高竞争力,大力开展科研项目,其中在“运用横向稳定杆棒料生产汽车自动化系统”的项目研究中,我国汽车行业率先打造了一套完备的调适、预测方案,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汽车制造业不仅可通过监测明确项目存在的问题,智能调适;还可实时预测风险大小,这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的成功几率。 2.4项目管理软件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 在数字社会,网络科技及软件工程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而项目管理软件(PMS)的开发与运用加强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在未来,我国因“工业4.0”的深入定然会不断完善项目管理软件,在推进科研项目的同时,会合理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项目运行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完善。 3总结 我国必须要把握“工业4.0”带来的机遇,并且以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学习榜样,探究符合中国制造业特点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案。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纷纷转战革新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较好的,若能够打破现阶段的瓶颈,放大优势,定然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探索 【摘要】企业的项目管理实践表明,良好的制度建设是企业更好运营的保障。如何在企业科研项目中做好制度建设、实施和管理,是实现企业项目良好发展,保证成本质量的关键性措施。对此,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项目管理的制度建设,我们对企业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效果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科技微创;新制度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上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突破了各个行业的技术难关并逐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投入和研究力度,旨在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虽然当前,各个企业总体来说都能够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关注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不同企业的发展实际各不相同,难免在制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此,各个企业必须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建设力度,以求更好的发展自身、完善自身。 一、项目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企业人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管理相关人员,涉及岗位规划,员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而是对各种事务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应遵循指导方针,具体过程,具体内容,达到程度等。虽然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由人构成的,在管理者管理项目的实际过程中,管理制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则是:第一,规范化原则。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作用是对各种职位的企业员工的业务活动建立标准化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动态稳定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活动方面,项目管理标准的变化和科技创新制度的自身改变不能解释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要调整项目发展和变化的稳定性标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阶段评估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效能化原则。由于各个业务正在不断发展,但取得的成果不尽相同,项目管理体系也必须不断创新,确保工作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合理化和科学依据的重要实践。随着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项目管理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将管理体系和主体的使用范围必须加强作用标准化不断创新的标准。 二、科研项目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科技微创新制度指的是涉及到科研课题、生产技术以及微型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相关报道指出,当前因缺乏制度导致技术活动无法落实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做成极大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结合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监管,从而形成长效、合理的微创新制度、新规范,并在动态中不断修正、完善;同时,不断调整经费使用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结构,从而推动科技微创各项新活动的发展与进步,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更好的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运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定合理的支出制度。科研项目的项目立项和成果均有资金的支持,为企业消除资金方面的担忧。但是在没有立项和取得结果之前,技术研究是没有经济支持的,这对企业员工来说不利于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型微创新项目为目标,制定适当的资金体系和使用计划,给予科技创新体系相应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科技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动员工作人员的热情,从而从人员上保障制度的运行。 二是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究指出,微观创新机制在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是非常可观的。在工作人员取得微创创新项目成果的同时,不仅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保障,而且楹笮获得企业研究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奖金、岗位提升等激励措施,制定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这不仅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进行创新,也为公司带来新的动态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 总体来说,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企业只关注已经建立的研究项目,尽管目前有了重大的发展,但后期并没有新的立项课题或者研究动力,那么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很困难的。因此,为了进行技术研究项目开发适当的支持体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还要推动技术升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总之,科技创新新项目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制度建设开始,支持科技微创新项目的发展,为科研项目成果的取得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促进企业科技核心的进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摘 要: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并渗透到教育行业中的每一个环节。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是学校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研项目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逐步展开和实现。本文先从“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优势切入,然后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立足于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实际,提出了三点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希望对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优势 1.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同时也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优化管理模式的关键之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组建起一个网络化的科研项目体系,从而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形成项目中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结构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性管理。利用强大的信息化管理,能有效降低科研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资源信息的有序整理和区域共享,对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高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决策水平,对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快速高效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汇总工作,让科研人员能合理地确定科研目标和研究方向,在科学的时间里开展最佳的研究项目,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2.创造高校科研项目资源共享的环境 高校之所以开展科研项目,目的是实现科技创新,始终坚持一致的目标,以共享信息和共同利益为依托,展开相应的科研项目。只有创造出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校园环境,实现科研项目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产出高能的科研成果。高校应该始终坚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基础,努力建设一个资源共享和项目协作的高新科技服务平台。高校科研项目团队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能通过集合各环节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成一个科研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构建知识共享型环境,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开展和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3.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信念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理念,坚持“项目管理”和“项目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项目进程的每一环节。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让每一位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既是资源的者,又是资源的使用者。科研项目管理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管理项目开展的质量,因为科研管理人员需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的每一环节,如课题的立项申请、课题的可行性探究、课题的立项论证、项目的结题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等。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信念,坚持以人的利益为最终目标,始终把科研管理人员放在关键地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知识潜能和创造力,从而确保高校科研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探究 1.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高校管理者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人物。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而科学的工程,它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必须要有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管理层的积极调动和基层人员的主动参与,才能推进项目顺利开展。另外,一套完善而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是确保科研项目管理有序可循、长久不衰的重要保证。“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整体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仅靠一个部门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全体部门协调工作、合作发展。同时,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互联网强大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降低了项目资源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甚至会造成项目网络系统的瘫痪。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系统,明确划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做到发生错误时能找出根源并及时纠正,让科研管理人员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的科学健康发展。 2.创建促进科研项目信息化大发展的管理模式 推行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综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对传统的、僵化的、低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建立起符合时展需求,贴近学校实际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只有把过去不合理、不科学的东西除去,重视项目信息化建设,实现项目管理转型升级,才能解放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范围,把工作重点放在宏观管理上,进而有效提高项目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能最大限度地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他们能在灵活的时间里,灵活使用各种方式,对科研项目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项目管理者向学习管理者角色的改变。同时,有利于组织本身改革的实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创造力,以科学、创新、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扁平化、人性化组织的建立。 3.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是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科研项目的成败。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复合型队伍作为支撑,让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都能顺着预期目标发展。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给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第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科研项目开发的新方法,在不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强化自身的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懂得使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第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保持长期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和技能竞赛,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信息敏锐度的观察,不断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和强大信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实现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教育学者的关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这个过程也是相对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究。然,建设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各大高校管理人员立足于学校实际的办学资源和未来的办学方向,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建设理念和建设经验,依靠优越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设计并不合理,因此导致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这使得学生做科研项目的收益与其成本不相匹配。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讲,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提供者、项目审核者和项目申请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完全契约,所以,创新当前的管理机制以应对这种契约条款的不完全性,并处理由不确定性事件引发的有关契约条款带来的各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项目管理;信息不对称;新制度经济学 1996年清华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之后全国各大院校开始陆续开展,提供很多科研训练,激畋究粕参与项目研究,开拓思维,并配套相关经费。现在科研已成为评价本科生学术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各大高校都逐步加大对于本科生科研的重视度,采用各种措施来对其进行鼓励。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已发展近二十年,但在管理中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这一系列契约用以描述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①。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不能表现为一个完全的契约,即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本文将基于此来分析本科生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改进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提供思路。 一、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 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三方――资金提供者、项目审核者、项目申报者。项目审核者并不了解项目申报者是否确实具有申报书上所描述的学术能力,也不确定申报的内容是否能被很好的实施,有可能申报者只是想做出好的申报书以获取项目资金。资金提供者只是根据审核者提供者审核通过的名单来拨付相应的资金,他们并不能保证审核者会严格地按照审核程序来确定每一个项目,有些情况下审核者可能会因为某些私人原因偏袒某些项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制度如何安排,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组织专门的评审小组对学生的申报书进行审核,但是如果评审组的老师互相徇私,互相推荐项目,可能会使得“有关系”的同学可以通过审核,但是真正优秀的同学被排挤。有的项目承担者只是希望项目通过,以此来获得荣誉,又或者只是为了获取项目资金,在取得立项受资助后,不会按申报书的计划进度展开研究,最后在交结项书时弄虚作假。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执行监督以及监督的力度并未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大多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外部性 科研项目经费一般是财政资金拨款,而财政资金往往被认为是公共品,作为公共品,就会存在外部性,所以“搭便车”的现象无法避免。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共享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搭便车”的现象突出,科研项目会表现出很强的收益外部性。外部性会使得市场不能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导致效率损失。 二、解决思路 (一)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公示平台 减小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降低搜寻成本。学校应该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有关每个项目的审核、实施、结项、监督等信息。信息的上传和下达可以通过网上、邮件发送、短信发送以及文件传递等多渠道来进行,以此完善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的信息数据库,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及制度约束机制,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产生,确保科研项目管理的公平、公正。 (二)明确各阶段任务及对应经费 在项目实施前,规定好项目每个阶段需要达到的标准,如果项目实施期限是一年,就可以规定每季度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根据其完成的情况拨付相应的项目经费。如果项目存在拖延或者完成状况不好的情况,则停止经费资助,取消该项目的参与资格。 (三)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具体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如果在项目申报或者执行过程中被发现有弄虚作假或者学术抄袭行为,应该取消其项目资格。同时,如果审核过程缺乏公平性,也应该予以惩罚。学校的科研项目应该实行一对一监督管理,将项目监督者负责的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日常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之一,直接与其绩效津贴与个人收益挂钩。 三、结语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游戏规则”,有效的制度可以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是难以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科研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只有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项目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当前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浅谈科研项目管理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在我国的经济和科技都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对道路交通项目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交通道路的项目的工程质量就要做好道路交通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管理,这样才能为道路交通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对于道路交通科研项目管理的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道路交通;科研项目;管理问题;方法 在当前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现状来看,道路交通建设的科研项目管理为道路交通建设工程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一方面是关系到交通道路的工程质量,另一方面直接关系到我国交通业的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交通道路的科研项目管理。要做好科研项目管理不仅要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要深刻的剖析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且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来提升道路交通的理论支持水平,来进一步推动交通道路行业的发展。 1 科研项目管理的内涵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似乎不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而是一系列简单的逻辑和步骤的组合。但若要合理正确地运用这些逻辑和步骤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将项目管理方法运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实现科研活动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科研资源的作用,适时、保质、保量出成果、出人才,绝非简单的管理所能达到。 科研项目管理就是以科研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科研项目进行合理分解和分工,有效配置并充分利用资源(人、财、物、技术和时间等),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动态管理和目标管理,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确保项目的成功率。 2 结合当前基层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介绍 2.1 科研项目管理缺少相应的规范制度和标准 在科研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没有明确相应的制度,从而导致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缺少约束力,工作效率降低,延缓科研工作的开展。没有明确的制度监督管理,一方面导致工作开展存在着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不明确,工作职责没有具体到位,这就出现了责任混乱的现象。如果在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责任到人,不仅影响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 项目专业水平有待提升,项目成果转化水平不高 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科研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项目专业水平较低,项目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整体技术开发能力仍然薄弱,申报的项目仍然不能够很好的将科技研发同实际生产需求结合起来,成果转化的局面仍然没有打开;缺少专业研究团队同技术领军人物,大部分项目参研人员并不能真正的持续介入到研究工作中,致使主要研究人员工作效率不高,影响项目研究质量与工作效率,仍需探索稳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2.3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一方面是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缺少明确的参考标准,在申报项目之初,没有对经费预算内容进行细化,导致争取来的科研经费利用率不高。最终的项目支出与预算支出存在出入,从而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不能吻合,存在着误差。另一方面就是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缺乏和财务部门的有效合作,很多预算的编制是项目的相关人员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的预算编制,没有通过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行核算,这就会出现预算不准确的问题,预算结构不合理,导致后期项目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小支出、大预算的现象。同时在实际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很多项目参与人员缺乏一定的财务法律知识,会根据实际的项目支出随意的修改预算调整预算结构,这就会出现预算出现混乱的现象。最后预算编制不合理与财务相关部门的监督也是有关系的,相关的财务部门因为没有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才会出现一系列预算上的问题。 3 加强基层科研项目管理的方法 3.1 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意识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要把好立项和验收关,还应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和手段,对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使项目从启动到结束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处于有效地控制和跟踪状态,以提高科研项目成功的有效性。 3.2 注重项目负责人的培训 项目负责人是整个科研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项目的确立还是项目的实施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来开展的,因此项目负责人一定具有专业的素养。对于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对于一些项目项目负责人可以多提升实践的能力。对于一些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的项目负责人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培训,这样能够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知识的提升,将专业知识和实践要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来保证整个项目负责人的专业水平。 3.3 落实和强化科研项目的内控制度 科研项目的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的对整个科研项目进行约束和管理。内控制度能够明确的规定科研项目本身的管理权限、职能分配、相关管理程序、项目经费的管理等等方面,是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最有效的制度。 3.4 改进科研项目审批管理制度 对于科研项目审批管理制度的完善来说,首先要建立专业的项目审批和验收的小组,避免出现临时组建的现象,小组成员要由专业的人员组成,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的作用,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推进项目改进和进步。同时对于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多参加一些国内相关行业领域的专业会议,从而来保证自身的科研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保证整个项目的跟上时展的脚步。对于项目管理人员要多参加一些专业的科研费用管理培训,从而来提升对项目费用的管理,将项目的费用发挥最大的价值。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科技齐头发展的背景下,交通道路建设也在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工程质量,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交通道路项目管理的水平。提升交通道路科研项目管理水平能够有效的保证交通道路的理论支持水平和实际开展的顺利程度。在整个交通道路科研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M行解决,从而为交通道路工程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基于Asp.net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分析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根据科研管理业务流程确定系统的功能,基于框架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 科学研究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科学水平高低和科研活动规模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科研管理被赋予新的使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学校顺应时展要求,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所在。 1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2]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实现科学研究职能,服务广大科研人员的重要保障。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围绕项目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工作、科研成果管理、科研奖励评审及科研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展开,项目生命周期长短不一,各环节工序繁琐。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借助Excel、Word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完成,仍处在半自动半手工的水平。在当今信息化的浪潮下,这种半自动的管理手段显得力不从心,在日常工作中呈现出各种问题。一方面,在数据收集上,耗时长,效率低。科研处长期忙于催收各种申报材料,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在数据的管理上缺少实时的、精准的科研数据,造成年终科研工作量统计难度大,教师个人科研档案不健全。为此,绝大多数高校引入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2 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开发的目的在于简化科研管理工作程序,规范科研项目数据管理,健全高校教师科研档案管理。因此,系统功能应满足科研管理的日常工作需求,包括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同时要满足管理层面所需要的数据分析需求。根据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可将系统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如图1所示。 2.1 立项管理 立项管理主要完成课题指南、立项申请、立项审批、确认立项、统计查询等前期工作,是科研实施的数据来源。由科研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及评审专家共同维护。首先由科研处上网课题指南,公布项目申报的各项信息,设置课题申报的开放时段;科研人员报人根据课题指南要求,在线提交立项申请;经专家评审、投票通过后确定立项项目;最后,在线公布获批项目。 2.2 结题管理 科研处公布到期结题项目名单,并结题通知。科研人员通过结题管理模块在线提交申请。科研处在线受理结题申请,并分配给专家评审,经专家组投票确定结题项目。科研人员可在线实时查看项目审批状态。 2.3 成果管理 成果管理用于在线收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由科研人员自行在线对自己的成果进行登记,维护个人科研成果信息。 2.4 奖励管理 科研人员通过奖励管理模块申报科研成果奖,并附上支撑材料,科研处在线进行鉴定,公布科研成果奖名单。 2.5 专家管理 科研处建立专家数据库,并通过专家评审模块完成专家评审授权。评审专家得到授权后,可在线浏览立项申请和结题申请,并完成审批、投票。 2.6 基础设置 基础设置实现对系统公共数据的设置,包括用户权限分配,项目类别、成果类别、奖项类别、立项申报时段、结题申请时段等基础数据的设置。 2.7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模块为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管理人员包括高层决策者和科研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分析模K查看历年项目立项、结题的情况,能够统计历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设立的奖项。科研人员则能查询本人的科研情况的历史记录。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将统计查询作为子模块分布到不同的功能模块中。 3 基于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 系统采用B/S模式,以和SQL Server2008为工具进行开发,采用三层架构[3],如图2所示。 3.1 数据层 数据层位于最底层,负责数据的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软件。本系统是在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开发,在数据库设计上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教职工数据库和部门数据库,根据业务需求,增添以下主要表格。 申报人(人员编号,姓名,部门,职称,职务) 项目库(项目编号,名称,级别,类型,年份,申报指南,立项申请书,可申请经费取值范围,日期,截止日期,申报人数,立项人数,申报状态) 申报库(申报编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请人编号,所属学科,摘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专家授权库(授权编号,项目类型,权限设置,评审开始时间,评审截止时间) 投票结果库(评审编号,专家编号,项目编号,投票结果) 成果库(成果编号,成果类型,成果名称,作者,发表时间,刊物级别,支撑材料下载路径) 奖励库(奖励编号,奖励类型,奖励名称,获奖人,获奖时间,奖励级别,授奖单位,支撑材料下载路径) 3.2 业务层 业务层部署在服务器端,位于表示层和数据层之间,负责所有的业务处理,包括基本业务处理和底层数据库访问。系统基于框架,实现各功能模块的开发。 3.3 表示层 表示层位于最顶层,是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界面,负责接收用户参数,呈现运算结果。 4 结束语 利用和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开发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效率,促进高校科研管理进一步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真正实现数据共享,辅助领导决策,使决策更具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挣值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科研机构发展和成长,但由于缺乏独立、有效的管理,导致科研管理的实际成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基于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及大量文献分析,阐述了挣值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科研机构提高管理效率提供理论参考,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科研 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机构项目中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管理质量,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科研项目管理中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大多在以前的科研单位应用,该管理模式忽视细节,使得项目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延误研发周期,最终造成不良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项目管理在科学研究机构发展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科技研发会面临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有些风险是不可预测的,这些风险不仅存在于各个子项目中,也存在于日常操作中。因此,只有在科研项目管理企业中推行项目管理模式,将项目日常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项目,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步骤规避研发风险。我国科研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科研项目管理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依旧沿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存在组织结构配置不合理、分工不明确与市场反馈缓慢等问题。因此,只有在项目管理模式下实施科研项目管理的企业,才能将该项目分为一个单独的项目,按照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步骤有效地规避研发风险。企业应在科研机构项目研发中推行项目管理,优化组织结构与经营程序,形成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由一个个单独的子项目构成,实现岗位责任制,促进项目研发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一般情况,项目管理指的是科研院所与企业双方沟通后,明确企业对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人员加入到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中,并确保科研项目的研发质量。 二、科研项目管理内容及现状 本部分主要介绍科研项目管理内容与现状分析,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推进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应用质量。 (一)管理内容 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就是科研管理,科研管理工作包含两方面内容:组织科学活动和组织管理科研。对科研团队研究项目及技术活动内容等方面管理就是科研管理工作,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科研管理来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及进步。科研管理主要是考虑我国科技研发实际发展情况及技术水平,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同时遵循科研项目的研究规律实现创新管理,最终实现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果、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目的。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说,科研管理存在于不同的行业机构中,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有高校、企业以及比较重要的科研机构等。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需要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等,主要是管理产品与技术的创新;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量人才,主要是管理人才的培养;而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就是科研机构,其主要涉及管理科研项目、团队及内容。 (二)现状分析 科研项目需要满足行业需求,但在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科研项目管理的流程之下,存在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信息滞后的问题;在各阶段的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科研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处理信息跟踪情况的问题;在科研任务繁杂的情况下,科研人员无法对研发进度、流程执行进度等情况进行准确而全面了解,从而难以完成高质量项目任务的问题等。由于科研企业根据行业需要而加大了任务承接量,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要完成相当数量的研发任务,其时间短、任务重,在项目资源有限情况下,极易发生资源与进度的不协调与矛盾。再加上项目管理中的设计、安排、实施等问题凸现,资源之间的内耗巨大,导致完成项目的难度加大,最终影响了制造质量。科研项目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纸质文件,而依靠手工的签审,容易使项目计划、执行和跟踪欠缺系统、科学的管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判断的程度也较低,不足以应对日益增多的科研内部和外部的项目的影响。 三、科研项目研发中项目管理的具体应用 科研机构不能盲目使用项目管理方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原有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 (一)做好准备阶段项目控制 科研项目研发开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这也是有效推行项目管理重要前提。制定事前计划的目的在于确保研发中完成项目的执行度,项目完成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环节的完成。在科研项目研发开始前,如果研发意图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项目进度,因此,企业在项目确立前展开进度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控制项目重点内容,保证项目按照计划完成;另一方面全面综合分析数据,确保这些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行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企业应做好准备阶段的项目控制,为后期研发展开做好铺垫。 (二)建立健全项目例会制度 基于科研项目研发的特点,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项目例会制度,以完善项目管理中的不足。每次例会召开时,可以将项目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与会人员共同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运行效率。因此,建立项目例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管理者可以与项目研发人员共同构成例会成员,主要分析项目计划与实际进度之间的差距,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保证科研项目研发中项目管理作用的更好发挥,提高项目研发效率,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 (三)完善控制项目进度的措施 科研项目研发实施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不对原有计划进行修改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项目进度执行方式通过跟踪检查实现,通过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问题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研发人员跟踪记录工作,合理控制项目进度,合理安排研发调度工作,协调各部门、各人员的关系,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四)提高项目管理力度 传统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在进行前都需制定好相应的课题,然后再组织科研团队进行研究,但这种管理方法存在“吃大锅饭”的嫌疑,很难调动起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保证科研的进度及质量。为有效解决这种问题,科研机构应制定项目管理方法,在制定科研项目课题的过程中召集所有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各抒己见,最终选定最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根据具体要求编制成相关文件,从而确保编制文件的质量。 四、项目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l展趋势 虽然项目管理方法在我国起步较晚,但目前其应用及发展势头较为良好。随着项目管理应用,目前我国科研管理工作大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的科学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相应的科研质量模型,虽然我国相关机构对于科研质量模型建立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是该模型是科研项目的质量保障,不仅能够提高科研项目研究的效率,还能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企业除了对科研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外,还需要加强对实践操作的研究。 五、结语 科研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本文中基于此探讨全面质量及科研管理的内涵,并从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三方面入手,分析项目管理中需要注意问题,最后对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科研管理质量,最终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步。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JBPM4工作流引擎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教师科研工作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高等院校都投入了大量资源来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然而,繁重的教研项目管理既加大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荷又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项目纸质材料的申报和审核,管理效率很低。因此,本文提出基于JBPM工作流引擎设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系统具有流程定制、管理自动高效的特点。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 JBPM工作流引擎 1 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教师科研工作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研项目也事关高校的成绩与名誉。因此,高等院校一般都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投入大量资源帮助教师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进行申报、审核。随着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更加规范、详尽,这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科研项目管理实践中,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等环节主要基于手工方式,有些采用简单的网上材料提交方式,即通过对数据库的直接操作来实现项目流程控制,这些方式都无法有效支持项目的逐级审核以及灵活的流程定制,从而既造成重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负荷很重,又需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项目材料的申报和审核,管理效率很低。为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急需引入工作流引擎等新型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科研项目的高效在线管理。 2 工作流引擎技术 2.1 工作流引擎概念 工作流简称流程,是业务流程的全部或部分自动化实现。工作流引擎是将工作流作为应用系统的组成部分,负责为工作流提供控制流程走向的机制,包括工作流的节点管理,工作流的流向管理和工作流的实例管理等。 工作流引擎能有效保证所构建系统的稳定性、易维护性和弹性,使得设计者可以更专注于设计功能强大的逻辑层而不必过多操心程序的正确性。工作流引擎允许用户自己设定流程的定义,实现工作流的用户高度定制,极大提高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大大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同时显著降低对系统的维护成本。 2.2 JBPM4工作流管理框架 JBPM4是基于Java语言的开源工作流/业务流程管理框架(Framework),主要包括工作流引擎(Workflow Engine)和基于Eclipse平台的图形化流程设计器(Graph Process Designer)。JBPM凭借其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被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制造业、政府等需要“流程”管理的诸多行业领域。 2.2.1 JBPM4工作流引擎架构 JBPM4工作流引擎的架构如图1所示,JBPM4的核心类是Process Engine类,用于获取Execution Service(执行服务)、Task Service(任务服务)、History Service(历史服务)、Identity Service(身份服务)等功能类,这些功能分别与流程执行、流程任务、历史流程、组身份的定义识别相关。 2.2.2 JBPM4所用数据库表结构 JBPM4工作流引擎采用了18张数据库表,图2列出了其中关键的七张表及其表结构。这些数据库表分别用于记录用户名、用户组关系、当前任务、当前流程变量、历史任务、历史流程变量等工作流信息。JBPM4工作流引擎通过hibernate3模块实现对这些数据库表的操作。 2.2.3 JBPM4工作流引擎的工作流程 JBPM4工作流引擎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从定义流程开始,直到调用JBPM接口结束。定义流程时需要设计者或使用者绘制流程图,生成JPDL或直接编写XML文档(JPDL)。工作流引擎能够识别JPDL并用它来创建流程实例。被绑定的流程实例中的每个节点都能够被令牌(Token)对象访问。使用者可以通过界面操作或直接对后台操作来调用JBPM提供的接口以实现具体的流程操作。 3 高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高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能帮助高校科研管理机构高效地定制项目提交并审核流程,有效提高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系统的核心是项目管理模块,通过在该模块中应用JBPM4工作流引擎,可以实现全自动的流程管理。 高校在线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涉及教师、院校管理人员和专家等不同用户角色。系统设计时通过引入JBPM4工作流引擎框架,重点实现了项目管理流程、目管理状态、各用户角色间交互关系的处理等模块。 3.1 项目管理流程设计 在线科研管理系统项目管理模块的流程设计如图4所示。用户首先填写对应项目所需的申报信息,然后由用户自己负责对所填报信息进行在线确认。当信息确认无误后即可成功提交。用户的项目信息一旦成功提交,就会被系统依次自动报送院级管理人员和专家审核。 3.2 项目管理状态转换 用户所申报的项目在经历申报到立项过程中,涉及三种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如图5所示。当某一个项目刚被创建时,该项目将会进入“未提交”状态;当用户已确认信息无误并提交项目后,该项目就进入“已提交”状态;如果院级审批和专家审批都获通过时,则项目获得立项或报送上一级管理机构,否则该项目就进入“被退回”状态。进入“被退回”状态的项目,经用户修改后,可重新进入“已提交”状态。 3.3 系统职能用户间交互 系统工作流涉及教师、院校管理人员和专家等职能用户间的交互。结合科研管理系统工作流设计,图6展示了教师、院校管理人员和专家职能用户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交互关系。 4 结论 通过引入JBPM4工作流引擎,可以有效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全自动管理,有助于设计者极大简化对流程的管理,可以使设计者更多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设计。工作流引擎设计也便于用户定制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践表明,采用工作流引擎设计的系统更加安全、运行也更为稳定。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中预算、财务、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初探 摘要:2016年6月1日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更大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这些措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力下放,给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更大自主权。科技创新需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但这不意味着必须对财政资金的监管留有空白,因此,建立既可以M足科研人员对自主权的需求,又能够满足公众对财政资金更严格监管的需求的管理体系非常必要,文章旨在探讨能够融合两种需求的路径――即科研项目预算、财务和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初探。 关键词:科研项目 预算 财务科研 项目决算 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科学人员对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要求更大自主权,二是社会公众对公共财政资金要求更严格监管,这两大矛盾严重桎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特别是从2012年以来,国家对科研项目的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和差旅费等的规定越来越严,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管理的诟病越来越多,科技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如何在提高财政监管水平下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传统的财政资金预算、财务或决算的某一点的监管转变为对预算、财务和决算整个系统的监管进行探讨。 一、科研项目管理中预算、财务、决算三位一体改革必要性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数据分三块,一是项目预算数据,二是项目财务数据,三是项目决算数据。 项目预算数据是科研人员根据初步试验设想估算出来的,但目前实际情况是项目预算成了项目验收的硬约束,而科研人员对预算调整等政策又不重视,因此很多项目在验收时遇到各种问题,甚至面临验收通不过的风险。项目预算是估算数,但最后演变成为项目管理或验收是否通过的标准,有失偏颇,所以科研人员意见较大。 项目财务数据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最原始的、最客观的数据。因为财务核算就将经济活动真实准确、完整地加以反映,不允许人为任意改变,这是财务人员的底线,也是财务人员的职业操守。但目前财务数据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因此,如何将财务的客观性数据转化为项目科研活动的客观反映,值得深思。 项目决算数据是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反映,这个数据应该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特征。但是目前的项目决算表一般是由项目组人员,或者由项目组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编制的,决算表编制时也是以通过项目财务验收审查为目标,因此,具有较大的人为操作性。 项目预算数据、财务数据和决算数据这三块数据有密切的联系,也相互约束,但现实中这三块数据被分割管理:科研部门管理预算,甚至科研部门连预算也不管,只负责帮助项目组申请项目;财务部门管理财务数据;决算没有人管理,最后只有项目组自己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提供这部分数据。因此如何建立这三块数据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并在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中体现监管理念非常必要。 二、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将项目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决算管理融为一体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系统。它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前设定、优化财务日常报销过程,实现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约束,从而实现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自动输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如下页图所示(内为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步骤 1.对科研项目按照不同管理政策和方法分类。随着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进一步整合,各类科研项目管理规定日趋一致,但是不同项目还是有不同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需要将科研项目分为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地方项目和横向项目,其中国家科技计划可以分成基础前沿、公益性、市场导向项目、重大项目等;地方项目可以根据地方项目的管理情况再进行细分,也可以统一管理;横向项目不同于其他两类项目,资金使用更自由,所以需要单独管理。 对科研项目分类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续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基础,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之前进行梳理分类非常必要。 2.建立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任务是建立项目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关系到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关系到项目决算数据的可靠性。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可对比性和可对接性,减少多次加工数据的工作量,建议国家科技和财政等部门应加强沟通,颁发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之间对应关系的指导性意见。这既可以为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助力,也可以更加丰富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更可以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推向更高层次,为以后财政科研资金的规划和配置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3.建立集预算约束、财务报销和决算报表生成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以项目预算为起点,以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为基础,实现科研项目经费的日常报销功能,最终自动生成项目决算报表。该系统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融入到科研项目的日常财务报销过程中,科研人员在报销每一笔经费之前,系统先根据预算判断是否有预算、预算金额是否足够,这一步通过后才可以进行财务报销,这时财务的管理功能开始体现,比如支出是否合理合法、票据是否合规、手续附件等是否齐全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过程痕迹化、智能化,实现了项目的全局控制,节省了人力,使科研人员更专注于科研工作,财务人员更专注于财务管理工作,既提高了科研效率,又提高了管理效率,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优势 (一)解决了科研项目决算编制的责任主体问题 系统中科研项目决算数据是根据科研项目预算数据和财务数据自动生成的,这样数据的最终责任主体就是科研单位,而不是科研单位某个部门,减少了单位内部推诿扯皮的现象。 (二)减少了科研项目决算数据的人为操作性 系统中科研项目的决算数据受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约束,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这样就降低了每个项目结题时人为操作决算数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决算数据的真实性。 (三)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后,科研人员在项目批复后只需关注科研实验活动和经费支出,不用再人工记录各个预算科目的预算数和支出数,也不用时不时到财务部门对账,项目从立项到项目预算、项目支出、直至项目结题所有的信息都在系统里完整呈现,而且这些基础信息可以加工成其需要的信息,减少了科研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减轻了科研经费管理压力,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为科研人员申请新课题提供参考。 (四)减少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目前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因为审计内容比较复杂,而且大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给科研单位出具决算数据,因此审计收费比较高。使用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后,会计师事务所人员只需审计科研单位的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的对应公式,以及这些公式的合理性,并根据公式确定重点关注领域,科研项目决算也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编制,这样审计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审计收费也会相应降低,从而降低科研项目审计成本。 (五)整体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实就是大数据,它提供的是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直接查看利用,也可以再加工分析,还可以与其他管理系统对接。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科研项目管理提供更多有参考性的建议,进一步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该系统采用B/S结构,运用Tomcat服务器,基于JSP技术,MySQL数据库,实现了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功能。系统主要以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实现了学校科研人员可在线提交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实现了在线进行科研项目的信息、进度、质量、结果的管理及全过程的监控。实现了科研项目的网络化管理,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科研管理成本,也使科研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系统;B/S结构;JSP技术;MySQL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为高校的教师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面向学校应用服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与交流平台,是实现学校科研资源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的必要途径和基本措施。努力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转变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方式与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工作高效、运转协调方便、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构建一个良好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是能及时增加或修改更新科研资料的中心和进行科研项目管理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施科研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为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方便的科研信息服务,为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比较多,主要有科研成果管理系统、校内科研项目申报系统、教职工管理子系统、系统维护子模块等,文章将以南通大学科研项目管理为例,详细介绍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1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子系统涉及因素较多,是贯穿其他各子系统的主线,并为其他各子系统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它的主要功能有:查询各个项目的信息,例如科研项目编号、项目负责人、项目中文名称、项目英文名称、项目类别、所属二级学院、系、研究所、科室、项目开始时间、项目结束时间、项目资助金额、学校匹配经费、项目当前状态、项目性质、参加人员、关键词、内容摘要、项目已有成果和项目填写日期等;包括增加、修改和删除各项目的信息;显示各项目的申报、审批、结题、验收或鉴定等情况;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查询各项目的经费。课题的在线申报、审批、立项、项目进度的检查、评审、验收鉴定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等内容。 2 科研项目管理用例 科研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申报、项目立项、查询申报项目、审核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科研项目及结题验收科研项目等,其用例如图1所示。 3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3.1 系统体系结构 本系统设计使用B/S 架构[1-4]。安装运行环境采用的是JDK1.6。在WINDOWS XP或WINDOW 2000下进行MySQL[5-6]、Java Server Page(JSP)[7-11]、Tomcat的整合配置[12-14]。 3.2 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科技处根据科研项目申报指南要求通知科研人员填写项目申请书,交科技处计划科审查项目申请书形式和审核预算经费是否适当,科技处组织相关专家预评审申请的项目,如有问题时申请书返回给申请者按要求修改申请书后再次提交。科技处计划科办理上报手续,将申请书送交各类基金项目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评审后,获资助者签订项目任务书或项目合同书。然后,根据完成项目进展要求进行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束时,完成项目总结或结题报告以及经费决算表等,至此项目完成。 3.3 校科研项目立项状态流程 校级科研项目申请人完成项目申报表,并将项目申报材料上传到服务器。科技处管理人员在线收到项目申请人的项目申请报告后,查询、审核项目申报表和申报材料,检查是否有问题,若有问题则通知申请人修改,如果无问题则打确认通过,一旦确认后申请人就无法再进行修改。然后科技处管理人员把相关科研申报资料上报到项目主管部门。如果审批通过,项目主管部门下达相关文件,此时,科技处管理人员负责将其上传至服务器,并通知申请人查询。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项目合同书,科技处管理人员负责合同信息录入,此时校级科研项目正式立项,生成项目立项表,同时生成项目经费表报财务处入账。本模块流程如图2所示。 3.4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主要用户包括系统管理员、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员,根据不同的用户所拥有不同的功能,数据流向也在不同的用户之间。整个系统的顶层数据流程如图3所示。 3.5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实现和应用 3.5.1 校级科研项目申报界面 在校级科研项目申报界面中,如图4所示,填写“项目名称”,从下拉框中选择“项目性质”,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申报金额”,“项目开始时间”和“项目结束时间”,填写“当前成果”和“论文摘要”。检查无误后“提交”。 3.5.2 校级科研项目进度界面 在校级科研项目申报界面中,填写“提交”后,进入科研人员已有项目进度界面,如图5(a)所示。 点击“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图(a)”中“查看并操作”,进入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界面图(b)。 在“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图(b)”中,根据课题进展情况,选择“立项附件”“申报附件”“中期检查附件”或“结题附件”。通过本系统能够对科研项目进行项目立项、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点击“浏览”,添加“附件”,出现图5校级科研项目进展图(c)所示。然后再上传相关立项、申报、中期检查或结题资料。 3.5.3 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 管理员登陆后,进入南通大学科研管理系统的项目管理界面,如图6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图(a)所示。 管理员点击“图6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图(a)”中,“操作”,则出现“图6管理员科研项目管理界面图(b)”:根据课题进展情况,分别有:同意申报、同意立项、同意中期检查及同意结题。 3.5.4 管理员科研项目查询界面 管理员科研项目查询:如要查询科研人员“蒋伟”的科研项目情况,则在项目查询姓名对话框中输入“蒋伟”,点击“确定”,则出现蒋伟科研项目情况,见图7管理员科研项目查询界面图。 4 结束语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本系统采用B/S结构,教师无需在客户端安装客户端软件,只要有浏览器就可随时登录系统,进行快速、准确查询科研项目信息,申报科研项目等。 本系统投入使用后,通过测试,安全性较好,运行快捷。为科研项目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大节省了时间,极大地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本文根据现有的技术现状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项目子系统为例,通过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系统功能需求用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来提出了一种科研项目管理的设计方法,然而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是随着科研管理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的,希望本文能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新时期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策略 摘 要: 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作为我国科技活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不仅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着高校自身综合实力的提高。尽管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管理观念的更新、资金投入与运行机制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高校科研项目 项目管理 对策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生力军,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科研项目是高校科研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高校把承担各类科研项目的数量作为衡量自身研究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成为衡量学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校科研实力的日益增强,科研项目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对提高科研效率、促进高校教学、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探讨发展与新时代相适应、与科研项目发展相匹配的科研管理模式显得迫切与现实。 一、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的现状与特点 1.各级纵向项目立项竞争激烈,项目主管部门的过程管理日益严格和规范。 从近年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公布的项目申报与立项结果等数据来看,尽管各部门用于科研项目立项的经费逐年增长,但所资助的项目数却没有显著增加,经费的增长主要用于加强科研项目的投入强度。同时,申请的项目数却成倍增加,因此,立项竞争日益激烈。另外,由于各部门之间计划沟通不畅或相互覆盖,导致一些项目重复申报,一题多立。这样更加剧了高校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间的竞争。从项目管理方面来看,各部门从接受科研项目申报一直到结题验收整个过程的管理明显比过去规范和严格,尤其是加强了对资金投入方向和效率的监控力度。如明确规定项目的资助范围与额度,采用限额申报,加强项目的年度与中期检查,甚至把结题验收与新项目的申报与评审挂钩。 2.横向项目前景广阔,但随机性较大,难以把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高效运行的条件下,社会各界对科研的需求越来越大,投入经费日渐增多。其中,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研究、各类科研院所借助高等院校智力优势的合作研究,以及大中型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已成为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但是此类项目往往是各部门单位随时根据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或重大需求而提出的科技研究计划和科技攻关课题,因此随机性比较大,其特点与前述的每年有固定申报时间和程序的纵向项目不同。这就需要及时获取各类需求信息及高校自身丰厚的技术储备,才有机会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和经费。 3.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两大职能是科研和教学,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等学校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对提高科研效率、促进高校教学、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的高校科研工作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一是学科门类综合齐全,容易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创新成果;二是学术氛围宽松,市场压力较小,非常适合开展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研究工作;三是年轻人才不断,科学思想活跃,利于源头创新;四是信息通畅灵便,学术交流频繁,拥有广泛的校友等社会资源,有着获取各类科研信息及国内外合作交流的便利条件。 尽管高校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面临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科研人员信息不灵。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不足,导致在项目申报中经常出现低水平的重复。二是研究人员与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沟通不足。研究人员缺少主动咨询,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的建设性指导不够,双方多是程序性地进行项目申报工作,从而使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选题、人员组合与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等方面结合不紧密。三是缺乏有效整合科技队伍的有效凝聚机制。由于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使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研究力量分散,队伍整合比较困难,学科交叉合作困难,争取并承担各类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较差。四是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和成果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申请轻结项”的现象,缺乏有效的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机制与制度,未能很好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高校巨大人才优势的发挥,从而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和成果质量的提高。五是重大科研成果产生难、转化难。高校科研人员往往具有重学术,轻效益的观念,大批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阁。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相当一部分具有良好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产业化前期中试的投入而无法转化。 二、新时期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积极对策 尽管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受校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学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1.深化相关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 为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需要,应加大对目前的管理制度,对于机制创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转变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观念,尝试建立更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以更加灵活有效的分配奖励机制、更加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等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保护好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内外联合,增强科研实力。 强化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学科之间,高校之间、高校与各级主管部门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联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根据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产生重大成果,必须实行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攻关,才有能力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3.加强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解决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随着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科研管理水平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也会愈发显现。科研管理人员应当是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水平,熟悉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具有科研管理知识与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科研工作的要领,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其实就是直接对人的管理,如果仅靠条条框框来实施,就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应尽可能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各类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充分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首先是服务,其次才是管理。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 高校要积极主动加强与社会研究单位、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强调科研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论文、学术报告、专利等形式上,而是尽可能地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可交换的产品,最终在市场上取得各类收益。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科研项目管理策略 [提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经济对新技术和新成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科研项目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项目管理概况入手,着重分析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并积极探索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策略,以促进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关键词:科研项目;项目管理;实施;必要性;策略 项目管理是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科研项目的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和策略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项目管理的认识,而且对科研项目的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管理概况 (一)项目管理的内涵。项目管理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工具和技能,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以实现项目目标。在项目管理中要协调各项目主体之间的关系,注重项目的质量、成本、范围、进度及风险,进而创造高质量的项目产品。 (二)项目管理的特点。项目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项目本身及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组织的活动。项目管理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将项目看成动态的系统进行管理,注重项目的生命周期。同时,项目管理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确立项目组织。但是,项目组织是临时性的,只为这次项目服务,一旦项目完成就可以解散。另外,项目管理应注重管理方法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 (三)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项目管理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既适用于商业部门的管理,也适用于政府、教育及军事部门的管理。同时,项目管理对大型的复杂性管理工作十分有效。科研项目具有内容复杂、管理周期长、环节多等特点,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 (一)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松散、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实施项目管理能够对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及科研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项目管理能够协调项目的利益关系,提高项目产品质量。项目管理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科研项目管理的不足,提高项目管理质量,促进科研项目的研发共组。由于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十分必要。 (二)科研项目需要加强管理控制。科研项目内容复杂、管理周期长、管理环节多等特点要求科研项目管理具有动态性,并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和管理团队,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控制。项目管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巧,能够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和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并加强管理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管理合力,实现项目目标。在科研项目中运用项目管理能够对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根据科研项目的动态变化调整管理方法,提高管理质量,进而促进科研成果的研发。 (三)科研项目需要成果转化。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运用到社会经济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当前由于我国的科研工作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导致大多数科研工作在选择科研项目时,倾向于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小的项目,导致我国科研工作缺乏技术创新项目。针对这种情况,科研项目管理应积极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加强对项目研究的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效率。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十分必要。 (四)科研项目需要整合资源。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科研项目研究朝着协同创新的方向发展。高校与企业、政府相互合作开展科研工作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高校、企业与政府共同研发科研项目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企业、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科研项目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科研项目的研发。而科研项目资源整合需要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能够有效集中各方力量,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而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极为必要。 三、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的策略 (一)科研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 首先,科研项目阶段划分。科研项目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科研项目的发展阶段包括项目申报、立项、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策略应明确科研项目的发展阶段,并确定每一阶段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例如,在科研立项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建议、项目分析及项目合同签订;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跟踪、目标调整和项目评估等工作;在项目验收阶段,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目标、组织绩效及合同指标管理。 其次,科研项目立项管理。第一,科研项目的项目建议。科研项目的项目建议主要分析项目研究的必要性、项目研究的技术运用于项目研究方法、项目研究的必备条件、项目目标等。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不同,很少从经济角度来进行项目建议;第二,项目可行性分析。科研项目往往有国家的支持,政府对科研项目有着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因此,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科研项目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可行性。项目可行性首先要满足理想目标,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第三,项目合同的签订。签订合同是立项工作的最后一道程序,既要总结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又要为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提供依据。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的关键技术、项目目标和项目经济指标的规定,确保科研项目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再次,科研项目实施管理。第一,制定科研项目计划。科研项目技术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科研项目计划的制定要全面考虑科研项目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根据科研项目的特征做出周密安排。同时,科研项目计划的制定要以科研目标为中心,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第二,项目跟踪管理。在科研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要对科研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监督和控制,确保科研工作按计划进行。同时,当科研工作出现意外时,项目跟踪应根据项目的进展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减小项目损失;第三,项目进展评估。项目进展评估指对项目的进程进行评价,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质量、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及时发现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案。 最后,科研项目验收管理。第一,科研项目验收要注重项目合同的考核指标,检查项目的达标情况,并根据项目合同的考核指标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作出客观中肯的评价;第二,项目验收管理要重视项目组织管理,确保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协调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第三,项目验收要注重项目绩效管理,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科研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二)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管理 首先,实施阶段的过程管理。第一,要对科研项目的实施阶段进行识别和分析,策划项目的研究技术和研究方案。同时,要重视对项目的资源支持,确保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需求及项目的资金保证。另外,项目管理应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和项目的评价改进,促进项目研发;第二,项目管理工作应积极建立过程模型,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核心,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成,并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价改进。同时,项目管理工作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实现项目过程模型信息资源共享;第三,项目管理工作应加强对项目过程的控制,积极控制项目的策划过程、资源支持、实施过程及评估过程,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其次,实施阶段的目标管理。第一,要加强对项目的质量管理,确保项目成品的质量及项目各个研究阶段的质量,对项目研发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控制科研项目成品的质量;第二,要加强对项目的进度管理,确定项目研发活动及活动的排序,并计算研发活动的用时。同时,要对项目工期进行编制,确保科研项目能够按照计划进度进行;第三,要加强对项目的成本管理,预算项目成本,并细化每一阶段的项目成本,增强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全面控制项目成本。 (三)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科研人员管理。第一,要掌握科研人员管理的规律。科研人员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科研人员管理应采取柔性管理方式,加强对科研人员的人文关怀,积极重视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第二,项目管理应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管理水平。为此,项目管理应改进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的重视,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同时,项目管理部门应建立科研人员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积极采用激励机制。另外,项目管理应注重科研人员的培养工作,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其次,科研组织管理。项目管理工作应加强对科研工作组织模式的管理。目前,常见的科研项目组织模式主要有项目式、矩阵式和职能式。职能式组织具有层次化的特征,在科研项目中运用最为普遍。当前,我国大多数科研机构按照学科划分部门。但是,这种划分导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合作,而科研项目需要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之间共同合作。这种项目组织模式忽视了项目的整体性。项目式组织使科研项目独立存在,有着自己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是,这种组织模式容易导致设备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矩阵式组织是新兴的科研项目组织形式,能够将职能式组织与项目式组织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利用业务优点,解决项目的进度问题。因此,科研组织管理应积极建立矩阵式项目组织。 最后,科研沟通管理。第一,科研沟通管理应积极制定项目沟通计划,确定项目沟通的时间、技术和方式,为项目沟通提供科学指导;第二,项目沟通管理应积极落实项目沟通计划,在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及项目验收阶段积极开展项目沟通,加强项目管理。 四、小结 随着管理行业的发展,新兴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并且新的管理方法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项目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管理行业发展的新方向。项目管理在管理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方法。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十分必要。这是因为科研项目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需要加强管理控制、需要成果转化、需要资源整合。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应加强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注重科研项目的阶段划分、立项管理、实施管理及验收管理。同时,项目管理应对科研实施阶段进行管理,注重实施过程及目标管理。另外,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应注意对科研人员、科研组织、科研沟通的管理。分析在科研项目中实施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并探索项目管理的实施策略不仅有利于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对科研成果研发有着重要意义。 科研项目管理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 摘 要 科研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科研项目可作为科学衡量学校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结合实际,立足于激励机制,论述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原则和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并提出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旨在丰富有关理论,并希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 科研 项目管理 激励机制 科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对国家创新进行衡量。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国家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科研队伍,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科学水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就科研人员而言,其工作包括科研及科研管理。最近几年,激励机制受到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其次,阐述了激励原则;再者,探究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 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1)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参与工作的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人的工作动机或人的行为旨在满足某种期望、欲望、需要。对于该点,每个社会人都是一样的。此外,欲望及需要也是引发人做出行为的动力。期望及需要一旦得到实现,人的满意度便会明显提高,对动机或行为的强化及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人可坚持不懈努力,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2)能够促使个体行为得到积极改变。就每个个体行动的基本动力来讲,其表现为个体利益与目标。在总体利益及组织目标方面,当高校与科研队伍保持一致时,必然会推动、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当高校与科研队伍处于背离状态时,总体目标会对个体目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激励机制,其基本作用为满足个人需要及利益,促使学校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统一,进而实现共赢。 (3)能够促使科研队伍凝聚力得到有效提高。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来看,其包括学科群体及学术群体。由马斯洛层次理论可知,个体具备众多需求:工作价值、社交习惯、尊重、个人发展等。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现行的工作守则及规章制度,是自身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此外,对内部关系进行密切关注,以促使团队向心力及凝聚力得到增强,进而加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协作。 (4)能够促使高校科研顺应时展潮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高校科研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当前,竞争日益加剧,为在其中占据优越的位置,高校须对自身战斗力及凝聚力进行增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所有个体来讲,激励是公平的。然而,激励作用存有很大的区别。受个体素质、能力等差异的影响,马太效应会应运而生,即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快速,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缓慢。但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个体并不会甘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创新能力及素质会明显提升,从而与快速的个体保持一致的前进节奏。由于竞争的存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对高校科研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激励原则 (1)激励原则之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能动性加以调动,将人作为工作中心。以人为本原则表明,就管理中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而言,人至关重要。在实际科研管理中,人发挥着双重作用:灵魂及核心;施行科研项目管理,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等同于单个人,其通常指组织或群体(由协作关系、目的相同的人所组成)。 (2)激励原则之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有机整体,其目的及功能较为统一。对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其指的是有机组合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基于全面考虑、分析基础上)。毋庸置疑,管理的成功与否,与各环节衔接性、细节等存有密切的联系。唯有科学改变所有组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严格意义上来讲,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属于系统范畴,其具备相应的功能目的:对人的创造性、科研水平、高校创新能力加以提升,以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激励原则之针对性。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高校在以往采取过很多激励措施,但其效果不仅任意。究其原因,当属这些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正因如此,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满足,以致其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不高。例如:现实中,提出新方案与建议、标新立异、创新失败的人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导致创新受到抑制。就针对性原则来讲,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对所期望及需要的行为进行正确激励;其二,以高校科研人员层次性为依据,针对不同时期及人,同一时期及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各式各样的激励措施,以达成激励目标。这个要求表明,须对激励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3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来讲,其存有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科研在高校中居于核心地位,品牌是高校生存及发展的基础。纵观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皆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多,人员配备未得到切实协调,以致科研管理人员在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较为匮乏。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管理人员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完全没有工作激情。 二是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学科作用影响下,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不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此外,具备较弱的对外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创新及管理能力。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导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外部生存环境引人担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并未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评优、激励、福利等)。对于从事科研助理工作的人员,其大都由行政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担任,没有专门编制科研管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奖金与福利,导致兼职科研管理人员可耗费与管理工作上的时间、精力较少。加上教师评优考核及二级学院发展,导致高院拥有大量科研管理相关任务。与大量管理任务相反的,高校培训科研管理人员也只是通过会议对项目做些简单的介绍,并未注重培养及管理科研人员,很多科研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所有的现状表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使科研管理人员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 (1)注重激励科研团队,促使凝聚力得到提升。在规划发展时,高校须统一自身与科研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及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促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公平”原则得到严格遵循的情况下,须对考核体系进行科学建立及完善,增强科研人员的归属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可简化工作,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工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和提升科研管理的团结性。 (2)注重考核目标,促使个人发展要求得到满足。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特色及科研人员的差异性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考核目标与激励措施进行规划、编制。具体考核包括二级学院考核及学校考核。制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切实保证科研人员的利益,以促使其得到有效激励,进而专心致志于科研工作。如此,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注重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得到健全。现今,挑战与机遇无处不在,人力资源在核心竞争力中所占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当前,高校因获取、利用及稳定人才而困惑。其中,高校激励的施行最为困难及繁杂。薪酬激励机制的推广及施行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对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其还充当着另一角色“经济人”。 为更好地稳定科研队伍,须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科学管理人员社会地位进行转变。在投入方面,应倾斜于科研管理部门,保证情感层面上尊重及关心该队伍。此外,绩效化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且直接挂钩加薪、晋升等。与此同时,采取岗位明确或补助的措施,以激励二级学院兼职教师,激励方式有晋升、荣誉、分发福利、职业发展等。由此可见,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大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力度,以大大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其知识结构与观念进行更新。条件允许状况下,可专项审批及申报科研管理项目,且对科研文章的撰写加以组织。通过研讨会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提供平台。激励政策的建立,为持续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高校所有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促进、健全、推动和建立作用。为保证高校长远发展,须对管理机制加以建立及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有组织的完善及配合催生出科研管理工作,其对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保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中学生阅读论文:分析中学生语文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快速阅读前,教师应将培养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使他们心理上有准备。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关键词】视觉运动;阅读目标;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习惯 中学生的快速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日益盛行的读书方法。它不单是指眼睛看过文字的快速,更主要的是理解的快速、想象的快速、记忆的快速。因此,快速阅读法不同于一般的浏览,而是注重读书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可以采取比较固定的读书程序,,每次阅读时让学生都遵循这个程序,在脑子里形成“定势”,从而养成读书要讲速度又需求甚解的习惯。只要一看书,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下面七项内容去读,这样就能读得快。七项内容是:文章的题目 ; 文章的作者 ; 文章的出处及发表时间 ; 文章的基本内容 ;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或重要词语、句子); 文章的特点或有争议之处;文章的新观点、新思想,以及读后的启示。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的浏览,甚至研究问题时所寻找的内容,而且其中不单要有记忆,还需要有思考,选取有用的信息,略过对自己用途不大的内容,所以进行这种能力培养时,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能力、阅读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1.快速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大量书报资料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快速阅读这一概念的内涵应有以下几个属性构成,即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阅读文学材料的无声性;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1.1 阅读文学材料的快速性。 要想达到此目的,关键是眼肌能训练,即用特殊方法,使眼肌能灵活自如,达到视角,视幅,视停,视移等视觉最佳状态,使视线如行云流水般地快速阅读,当眼肌能训练适应之后,可采用快速阅读初级方法之一:跳读法。所谓跳读法就是指眼光从一个"字群"跳到另一个"字群"进行识读(字群是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这个过程眼球按"凝视--跳跃--凝视"的程序进行连续,不断运动,当跳读练习熟练之后,我们可进行练习扩大视力识读文字的单位面积的训练,这样就能缩短凝视时间,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1.2 阅读文字材料的无声性。 上面我们介绍的只是快速阅读的先决条件,速读的关键还在于"无声"训练,在阅读速度上,无声要比有声快,无声阅读只是运用眼和脑两大器官,省去了口的发音和耳朵的监听,因而它的速度要快,快速阅读的信息变换方式为:书面信息- 眼睛扫描信息- 大脑记忆中枢的信息。因此我们应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消除读音和心音,特殊手段就是用自身单声调鼻音,单声调心声或外界背景音乐抵消并消除读音和心音的手段,对特殊顽固的不发音不能阅读的人,还可用一套自创歌曲,边唱边读,最后达到无音。 1.3 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通过直觉,联想,相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把顺次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完成阅读过程,要完成其过程,必须进行科学阅读,进行科学阅读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自信心:一个人要想在快速阅读上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自信心,在快速阅读时,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能成功,通过长期苦练就会实现的。 (2)集中注意力:快速阅读的同时还要求快速记忆,这就要求在阅读时,不仅要阅读,而且要记,要理解,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没有集中的注意力是很难保证"速读"的完成。 (3)快速理解是快速阅读的催化剂。"理解"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并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 (4)抓住关键词句。为了提高阅读速度首先应抓住关键词句,因为它是联接上下文的纽带,快速阅读时只注意瞬时关键词,其它便可迎刃而解,通过识别主题句,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中各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如果能把每一段落的大意抓住了,那么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把握住了,在阅读中识别主题句,并准确理解其意思,可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搞清楚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5)快速阅读能促使快速记忆。快速阅读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连续的快速阅读是一种强化活动,强化活动能够巩固和促进快速记忆的成果。以阅读现代记叙文类(童话故事,作文选等)为例,要求硬记的是文题,作者,文中时间,地点,人物,姓名,名人名句等;要求联想记忆的故事情节(事件起因,事件发展,关键情节,高潮情节,事件结局);要求理解记忆的关键词,关键句,中心语,段首语,事件性质,人物命运,作者态度,人称变化,词语概念,文章含义或中心思想等等。总之,快速阅读能促进理解的质量,促进理解的速度,促进快速记忆。 2.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本文所谈的目标,其外延包含两大方面。 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当然,对于这点,教师也应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其次,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 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 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它包含三个小问题。 第一是明确试题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学习的目标是渴求知识,但直接的现实目标还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及平时的练习题)。而近年来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都是很大的,并且,学生答题时都比较被动,盲目性很大,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养成答题前弄清题目要求的习惯,搞清楚试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语音知识,或词语理解、或词语运用、或是句子分析等等。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中出现了一些较灵活的阅读题型,如词、句、段歧义的分析、辩证等。 第二是明确自我阅读目标。(这主要指学生课外阅读而言)。由于学生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经有关调查表明,走读学生白天从早自习到下午放学,其中只有下午第四节课才有一部分时间学生能自由支配,晚上在家大都要做一小时的家务,除有时看自以为好看的电视节目外,每晚用于学习的时间至多两小时,住读学生除下午那一课时外,也仅多出晚上的一小时。何况,他们还要利用这点时间来完成课外作业和温习功课),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至多有两小时。所以,采用快速阅读来充分利用这可怜的两小时,必须有明确的快速阅读目标。关于总体阅读计划,本文不赘述,只谈单个的一次阅读活动的目标。这就是,指导学生首先速读书前的序言(或出版说明,或内容提要)、书的后记、或刊物的目录、或报纸的各版大标题等,了解其大致结构,揣度其内容框架。筛选出自己要寻求的信息范围,如人物形象、环境的描写,语言的运用艺术或是知识性文字的某个知识点,或是该文章(作品)的写法,或其它科技知识。 第三是明确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因为对阅读对象的文体规律性特色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比如,议论文,就要涉及到论点、论据及论证,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和语言的书面化等,而小说则更多的是讲求塑造成功的典型形象,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更讲求形象性和生活化等。如果我们象阅读小说那样只注重议论文的形象性,那将导致事半功倍。又如,人们发的一封电报,文字简略到几乎不能再简略的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程度,但如果是写成一封信,那文字恐怕就会增加到几百字甚至几千字。其实,它所包含的阅读信息量也还是电报那点。了解了这一层,我们即使是快速阅读这电报,也必须一字一字地“看”在心里,而不能象阅读这信那样“一目十行”,甚至有些句、段根本就不看。对于这个问题,有的还涉及到作者的文风和学风、写作背景等因素。因此,学生只有在阅读前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色,才能更好地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了这些目标,就能更好地减轻阅读负担,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3.交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了快速阅读的目标,还仅仅是具备了速读的一个基本条件,其更重要的,带有关键性的条件乃是懂得快速阅读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较灵活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去。 首先是,使学生明确何谓快速阅读。所谓快速阅读,是指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当前,对于速读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国外对此研究的成果已喜人,但对于汉语来讲,还有它的特殊性,而且还只是刚引起人们的重视),还没有一套较系统的科学方法。这里只谈点肤浅认识,只根据前文的定义来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应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而已。 根据人在阅读时的眼跳规律和“视读野”的特点,人眼在眼停时具有摄取相当多的文字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具有把摄取到的大量信息及时传递到大脑的能力。因此,人就能够通过一定的快速理解方法,把输入在大脑的信息整理加工,快速记忆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实践证明,传统的声读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现实的需要,必须变声读为视读,提高视觉扫描的速度,在不影响理解和记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视读野”,充分调动大脑的积极性,综合左脑得来的信息,并充分利用右脑的图式认识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对于快速阅读的速度,到底以多快为标准,综合诸位专家的测定,我认为,一般中学生以每分钟600—800字的速度阅读,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这个速度也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我们要能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快速阅读,其实际情形又是极为复杂的。我们要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既要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形、知识水平和教学实际,也要看阅读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灵活运用。 4.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除了前文所谈的使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交给快速阅读的方法外,还得进行一些必要的快速阅读课堂训练和快速阅读习惯培养。 4.1 快速阅读课堂训练。按三步训练法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训练: 4.1.1 提出要求,讲明目标。提出本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训练的题目。开始训练时,可提示该次训练的目标,逐渐地就取消了目标提示。题目由单一逐渐到复杂全面、循序渐进地过渡。最初训练,可只注重字词的注音、注释的运用,这时就可采用“误读”(此指阅读学上讲的,读者根据上、下文按自己的理解诠释的高级阅读方法);然后到训练语、句的诠释、运用、“误读”;再到段、篇的分析;最后是对一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反复的整体训练。 4.1.2 给予材料,规定时间。所给予的材料,既要讲求新颖、规范化,又要注意地道、大众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语言通俗化、大众化、内容单一的材料,逐渐加深到形式多样化的、内容复杂的材料。总之,注意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选择的材料要讲求知识性,使其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既培养了快速阅读的能力,更又达到了学习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对于时间的规定,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即是说,所给的时间,不能过多,导致达不到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也不能过少,导致学不到知识、回答不了问题的后果;而应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全班中等偏上一些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准。一般地讲,要求初中学生每分钟阅读500—600字,要求高中学生每分钟阅读600—700字为标准。同时还要给予适当的思考时间。所有这些,都应在实际运用中灵活处理。 4.1.3 到时检查,纠正评析。规定的时间一到,应立即交卷,严格检查、总结,纠正错误答案。重要的是对典型的错误进行精到的分析,找出其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提出补救的办法。而且,检查评析,还要注意兼顾评析上、中、下各等级学生的答案。实践证明,最好是采用现身说教法,即由答案正确的学生介绍自己怎么地进行快速阅读的,把他成功的思路介绍给其他同学;同时,由答案错误的学生谈自己的错误思路,老师纠正;对于根本就没能安时完成的学生,更应让他们谈自己的阅读情况,然后给予正确引导。 4.2 快速阅读习惯的培养。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难。所以,我们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单靠课堂那点训 练还远不够,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教师来讲,我们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养成习惯。我认为,除了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和需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研讨的课文外,都应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即是说,每个单元,可重点讲析、研讨一两篇课文,其他的课文,就可大胆地按照前述的“课堂三步训练法”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既可进行篇与篇的快速比较阅读,也可选择该篇中精彩的片断进行快速阅读。既可口头回答,也可书面回答。二是相对于学生来讲,既要通过课堂训练逐步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生活中的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其实,生活中的快速阅读的机会是很多的,而且是快节奏的生活逼迫人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掌握尽量多的阅读信息。所以,从社会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习惯是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实践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在某个问题上学生的见解有独特精神,而自己的理解属于很一般的看法或是看法片面陈旧的时候,要勇于肯定学生的见解而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在认识到相信学生,激起他们的成就动机面适度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缺乏快速阅读基础和习惯的学生,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在进行快速阅读前,教师应将培养能力的目的、方法、要求等告诉学生,使他们心理上有准备。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重在启发点拨,“拨开迷雾,使见端倪”。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中学生阅读论文:指导高中学生阅读物理课本的策略 在中学物理学习中,重视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是当前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方法。 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的、基本的工具。因为教材体现了物理科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及技能和研究方法,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物理学习的全过程(即课前预习,课内听讲,课外复习、练习、考试、试卷分析与评讲)中,学生都不能离开教科书。同时,学校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在时间、空间、知识范围和深广度、智能培养与训练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学知识急剧增加,今后将面临很多需要认识、探讨、分析和解决的复杂问题,这就使得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有了读书能力,学生今后可以从工作需要出发,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本中去寻找和猎取大量必要的知识。只有这样,才算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终身受用。就眼前来说,物理概念抽象,规律公式繁复,而高考对学生“双基”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学生会读书,也是解决物理难教难学这一长期困扰广大师生的老问题的重要方法。 在物理学习中,常见学生在阅读时出现“四不”现象。 读不惯:学生开始学物理,由于不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常常认为学物理就是背公式,做习题,只要完成了作业就万事大吉,不习惯阅读课本内容。 读不细:阅读时,有的类似看小说、翻连环画,一晃而过,不假思索;有的用朗读语文、外语的方法来读物理,死记硬背,不重视将现象与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阅读之后,收效甚微。 读不懂:一开始阅读物理,由于方法不当,常常现象与概念脱钩,便感到读不懂,产生倦怠情绪,以致觉得物理难学。 读不实:好动好奇是现在的高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因此导致注意力不持久,兴趣易转移,使阅读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 针对这些现象,在教学中,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可采取以下阅读课文的基本程序: (1)首先理清课文的层次和条理。课文大致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想要探讨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抓住重点,反复琢磨。概念和规律作为第一节内容的重点,要真正理解它们的物理含义和使用条件,有时对一个概念或规律要逐字“咀嚼”。对于重要的地方,可采用眉批和标注的办法,以加强认识,帮助理解。 (3)看完后归纳、总结,形成体系。只有形成了知识体系,才能融会贯通,牢记于心,使知识得到升华。 这一基本程序要与通常用的“三读法”结合起来。 通读:上新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通读新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不忙于解疑答题。阅读中,了解哪些是新内容,对概念和规律要用着重号标出,疑难地方作记号。 细读:要求具体地将现象和概念、规律等联系起来,细致地逐句阅读,弄清其内涵、外延,明确逻辑联系,对抽象难理解处反复多读、多思,并同相关的旧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识记,以了解知识的脉络。 精读:做到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含义,能把来源于现象的概念、规律活化,达到见“物”能明其“理”,知“理”能联其“物”,能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精读关键字句,以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楞次定律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重要规律,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其中关键词是“总是”、“阻碍”、“变化”。“总是”指出了楞次定律适用于任何电磁感应现象,“阻碍”不是“阻止”,并说明“原磁通”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原磁通”减小时,感应电流的磁场要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课文阅读指导有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答疑性阅读。即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中解答疑难。一边看书,一边圈画重点句子,一边做笔记。最后大家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再整理成笔记。 第二,示范性阅读。对于比较难以看懂的课文,教师给予示范性阅读。如《光子说》一节,可逐段阅读,逐段解释:第一段,经典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实验规律上遇到的矛盾;第二段,光子说的提出及光子说的内容;第三段,光子说解释了第一、第三个实验规律;第四段,光子说解释第四个实验规律;第五段,光子说解释第二个实验规律,特别对于光电效应方程,如何从能量守恒出发,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叙述,并将其变形。通过较详细的阅读解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预习性阅读。对于重点课文要抓好预习性阅读,如对《表征交流电机的物理量》、《光的干涉》、《光电效应》等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列出提纲。上课时,抽查同学们所列提纲,请几个学生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提纲。然后,再让大家讨论取得较一致的意见,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抓住课文的重点。 第四,复习性阅读。即每章学完之后,全面整理阅读课文,然后编织知识网,做小结。 中学生阅读论文:对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论述 1缺乏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学生没有相应的社会活动阅历,无法理解经历了长期社会经历的作者所写出的优美文字。阅读教学材料的解读往往只能依靠教师一个人,对学生自己理解与提升不利。造成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社会阅历的缺乏,从而导致二者脱节。我们看到,无论是阅读课的范文还是阅读理解试卷的题目,其所选取的材料都是文学形式见于实际生活的载体,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刻的社会背景,而我们仅仅局限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显然无法让学生去社会中感受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刻的心理活动,阅读教学的效果十分有限。 2提高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对策 2.1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提升的关键,是学生文学素养养成的关键,也是教师水平的重要体现,中专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理解阅读教学,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上积极实现创新,用更加适合中专生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用更加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阅读教学不仅是课本内容与有限知识的教学,更要认识到阅读教学与人生真谛、真理的重要关系,通过阅读教学将学生引导到对实际生活的感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来,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达到强化内引,提升素质的目的。 2.2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相对于中专语文其它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可以让欣赏到更多优美的作品,实在是一件多姿多彩的事情,中专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们愿意学、能学好的课堂。用更先进的、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教学观念开展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情景教学。针对阅读量大、内容生涩的现实,在吃透课本的前提下,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营造有利于学生提高效率的教学情境,将取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从点到面,逐步突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作者都是围绕着其重心与中心而展开写作的,抓住了作者表露出或是隐藏的关键环节,整个阅读将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诗歌的朗读、戏剧的主题表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他们自己的演绎,加深学生对阅读作品的理解与掌握,如此一来,在兴趣的带动下,阅读教学效果将更有保障。 2.3积极拓展教学内容 毫无疑问,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或是教师没有正确地将阅读材料与生活相联系,将会导致中专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兴趣缺失,无法保障教学效果。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心灵共鸣的纽带,阅读教学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作品与作者心灵、情感的交流,要在阅读中,将自身置身于作者创作的背景中去,从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作品所讲到的人与事,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通过感受与休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与升华。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从自己的阅历中找到与优秀作品的共鸣,进而实现优秀的阅读教学。中专语文教师可以用开展开放式教学,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保障阅读教学。同时,注意多给学生预留一些阅读时间与空间,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思维,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实现我们的中专语文阅读教学目的。 3结语 中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关系到学生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课改日益推向深入的今天,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中专语文教师更加重视阅读教学,用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积极拓展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文学修养,陶冶学生心灵性情,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中学生阅读论文:论促进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提高阅读的基本条件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字成词、词成句、句成段、段成篇来完成的。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掌握的字、词以及词组的量太少,不能准确的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就更不用说段的意思了。由此可见学好语文对我们的重要性。中学阶段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学习打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为以后丰富的阅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2.了解熟悉基本的科学知识 现在的东西都是息息相关的,谁也离不开谁。在现代化社会里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面对现代社会全方面人才的要求,不能专攻一门,其他不精也要略懂。 3.懂得运用工具书 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字、词或以及词组,我们都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的工具太多了。例如最简单的《新华字典》。 二、始终忠实于原文,抓住主体特征 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回答什么样的题目,毫无疑问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忠实于原文,面对无从下手的问题谨记要去原文中寻找答案。当然,原文中的答案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或许要经过加工、修改才能用,或许要提取主干,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总结答案,才会得出较为完整的答案。同时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字不离词 在文章中每个字眼的意思要根据原文的意思去翻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同样的字在不同的场合就代表着不同意思,因此,必须要忠实于原文。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中常常要求解释某个词语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或含义,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综合该句话在文中的意思,表达的含义,再作答,如果仅仅是着重于该词语去作答,得出的答案往往会有所偏颇。 3.句不离段 在做题是要求对某一句进行分析时,不能脱离原文中的段落,要看看该句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某种情感。 三、多读文学名著,勤于思考 多读书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有益无害的,不论是那类的文章,科普文、记叙文等,我们都可以去读,这样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同时对我们提高阅读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多读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严密,解决问题时逻辑性更强。而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我还是建议要博览,不必精读。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读书的效率,又可以开阔胸怀,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结语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把握好那些宝贵的时间,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利用这一段时间多读些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多给自己存储些精神食粮。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的将来有很大的益处,可以为他们一生奋斗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的阅读生活也会给他们在将来的自学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使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作者:朱伟娟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作为教育初级阶段,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总结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大部分教师依旧崇尚传统教学模式,只负责教学,学生的学习模式就是埋头做笔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书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如今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课堂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尊崇单一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灌溉式教学方式,整个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都是教师耐心讲解,学生埋头做笔记。其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标准,认为不符合答案就是错误的解题思路。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不同,在学生阅读时,每个人的见解都不一样,不能单一的肯定某个答案。再者未能做到各科之间相互联系,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无时无刻不运用在生活当中。很多老一辈的教师全然没有注意到这点,只是一昧的解决自己负责的学科。最后年轻的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去探讨新的教学方式,但因为传统教育的根基太深,老一辈教师的反对,家长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只能让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半途而废。 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学模式应当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转换主导作用。培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善当前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巧妙设问,营造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先是从识字开始,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连字成句,连句成段,最后才可以在朗读文本的时候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对于课本的阅读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若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要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培养,利用巧妙设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例如,在小学课本《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学习到中间部份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2)他是如何获得这项本领的呢?(3)他是如何切苹果的呢?跟我们平时切苹果的方法一样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竞争回答,在课堂快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刀与苹果,实践操作,切出不同形状的苹果,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紧接着让学生思考按照文章中所提供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切出一样形状的苹果。如此一来,通过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实用性和乐趣。 (二)事先预习,自学存疑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预习是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步骤。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第一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就是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预习可以让学生发现疑难问题,带着疑问认真听讲。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又能有效的提高课堂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严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眼、口、手、脑相结合,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例如,在学习《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找出课文当中的生字,并标注拼音,利用新旧结合,让学生温故而自新。如形声、笔画、加换偏旁的方法巩固学生的记忆力。对于文中生词的意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解答,课后应当让学生用生词进行造句,从而加深记忆。对于重点问题,课堂当中可以进行学生之间讨论,或者师生之间进行讨论解决。例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蚂蚁”“蝈蝈”各自拼音,教师应当做出示范和领读。 (三)解决质疑,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教学培养的重点目标之一。质疑能力培养的前提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质疑,团队合作解决质疑,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高年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区别于低年级教学方法,高年级更应该注重引导,设计矛盾,精心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定势,把握整堂课的走向。例如,在《穿山甲问路》这篇课文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题质疑,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将整篇课文合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穿山甲是什么?为何要问路?最终问到路了吗?让学生按着要求去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解决完课本问题之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再次提问“在我看来路就在脚下”这句话有何意义?从文章中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三、结语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应当有适当的调整,制定出一套适合于放下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应该改变课堂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控制课堂,从而增强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本文分析总结的几个案例可以看出,想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从低年级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提出疑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韩志军 单位:河北省南和县史召学区中心学校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培养 摘要: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似乎从来都未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关注,很少有语文教师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专门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很少有专家对一堂阅读课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出评价。这一现状使我怀疑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授人以渔”这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若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思维的培养也只是狭隘的考试思维。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逻辑思维;培养 1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概括、推理、评价、判断、解释等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对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并形成自己的认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理性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学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才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甚至出口成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能力,科学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手段。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2.1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阅读文本中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语言“说了什么”以及“怎么说的”,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无异于医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诊疗方式,不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目的即关注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通过分析、概括能够把握一类文学体裁的表达方式,以小见大。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目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阅读教学应兼具感性和理性,引导学生理性的多角度看待问题。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时,一般教师会列出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了解该演讲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反复诵读文本,了解排比、比喻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体会文本科学严谨的语言;第三,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并学写演讲词。就教学目标而言,并没什么不妥之处,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把握演讲词的实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关注语言的目的。如,恩格斯为什么要在马克思墓前讲这些内容?他所讲的内容和他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他是怎样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他的目的的?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通过认真的研读文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演讲词,了解受众的需求,通过灵活的科学严谨的语言达到自己演讲的目的。 2.2关注阅读文本的内在逻辑: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作者有感于社会生活才能够进行文学创作。社会生活是客观的,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因此,阅读文本是有一定的逻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抓住文本的内在逻辑,才能够抓住文章的文脉,抓住文章的主题,才能够深入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并内化为自身修养,逐渐的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关注阅读文本的内在逻辑,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从关注文本的语言目的入手,结合文本的体裁,进行深入的阅读。如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在明确文本所属体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祥林嫂出场的时间以及每次出场的变化,关注变化的地方,思考变化的原因,从中分析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思考作者将文本命名为“祝福”的原因。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将祥林嫂的死安排在鲁镇人们祝福的时候。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了解鲁迅所说的中国人民的劣根性,以及整个病态的社会。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时代的对比,在比较中能够更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自己,思考当今社会的相关问题,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2.3关注作家创作态度: 传统的阅读教学更过的关注的是对文本写作手法的赏析,但是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作家的创作态度,在关注作家创作态度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把握文本内涵,提高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关注作家的创作态度,要理清写作手法的赏析与作家写作态度推断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写作手法是对文本某一个写作特点的诠释,写作技巧归根结底是属于“形式”的范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内容”又是为表达作家的感悟、观点或者态度等等服务的。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篇文章,文本中最感人的是喂水这一场景,但是作者对这一场景的描写并不多,更多的笔墨是对伽西莫多接受刑法时的表现以及周围观刑群众的表情进行描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停留在对写作方法进行分析的层面。而应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作者突出伽西莫多忍耐力强、力量超常、蠢笨、狂暴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的原因。学生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这样写是为了更加突出“水”的影响力,伽西莫多因为艾丝美拉达的水,流出平生以来的第一颗眼泪。作者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抽象的独特的见解即善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恶的人性可以被美的人性感染。 结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可行的,是有效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目的与内在逻辑,关注作者的写作态度,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魏丽娜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培养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感悟“牵手”,阅读教学将呈现出另外的风景。它不仅可以解决一些理性“言说”的困难,还能丰润文学的“趣”“味”“气”“韵”,使阅读走向轻松,走向精彩。然而,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走入了“感悟”的困境,课堂上的“感悟”知识走过场,缺少过程;有些问题本可以迎刃而解,结果却因学生不懂得“悟”而变得困难。如何跳出困境,走出云雾,突出重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立根培土:找准切入的点———可悟 文章的重点词语、句子、标题、文眼,包括作者重力凸现人物的言行及心理活动的字、词、句,是研读教材领悟文本的切入点。抓住这些词句,能为落实教学目标找到有效途径。而这一个个点往往又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健所在,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提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作为老师,更要找准这一个个点,为学生引路,立根培土,让学生去习得,去感悟体会,把握文本的价值或内涵。教学《军需处长》一文时,学生通读文本后,了解了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其主旨是赞美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立足于这样的根,笔者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应是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内心活动。军需处长死去了,只能通过活的将军来解读。于是,笔者大量培土,让学生读一读文中描写将军的地方,看能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丰富蕴涵。因为先给学生引了路,学生悟出两个“愣”内涵不一样:前一个“愣”可能是气愤、发怒;后一个“愣”则是震惊、震撼。可见,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潜在的信息,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对文本潜心涵咏,品味语言艺术,发掘文本核心的价值。 二、理枝舒蔓:接对相关的线———敢悟 教材中总有部分内容因其发生的事件久远,人物所处的环境或角度与现在不尽相同,如果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可能很难起到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舒枝理蔓,适当链接,为儿童课堂学习知识提供源泉和补给,为他们的感悟插上翅膀,将有助于学生感悟相关材料。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这样一段话“: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学生读完后完全明白这段话,那个学生由对徐悲鸿的嫉妒产生了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但就此抛出“因嫉妒徐悲鸿转而歧视他的国家的原因”的问题让学生悟,是不现实的。这时,笔者适度地把当时国内国际情况与文本内容进行对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在海外的学子,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强大的国家,哪里有个人的人格、地位。 三、固本思源:融合情境的面———能悟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离不开教师创设典型的场景来融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心段,感悟他学画的“勤奋”时,笔者采用融合情境来激活学生的理解力,让他们可悟,敢悟,能悟。首先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徐悲鸿学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当学生寻章摘句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后,从学生的表情、朗读上,笔者发现这些并不是学生的真实感受。于是笔者让学生回忆节假日他们常常干什么,接着让学生填空:“每逢节假日,当我们,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再将填空进行整合,从他们的朗读中,笔者听出学生们真正感悟到了徐悲鸿学习的“勤奋”。学生用同法感悟出“:严寒的早晨,他的双手冻得通红,也不肯停下画笔,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炎热的夏夜,蚊虫四处叮咬,他也舍不得花时间驱赶,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画一整天。”笔者融合场景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填空形式训练他们的语言,以朗读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敢悟会读。 四、传花授粉:激活生活的圈———会悟 学生的生活常识、经历和经验常常是他们进行学习活动、从事实践、展开思维、丰富认识、加深理解、提升感悟、加深体会的源头,是他们的认知原点、思维根基和策动力。教学《最大的麦穗》最后一段时,在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在关键环节传花授粉,让学生真品细悟。当学生们一个个说出“最大的追求”是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就是指眼前的机遇。只有实实在在抓住当前,才能展望未来。在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之间进行“传花授粉”,学生会感悟出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 五、结语 总之,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文本出发,帮他们找找点,连连线,设设面,盘盘圈,巧妙地引导学生感悟,学生才可感悟,敢感悟,能感悟,会感悟,从而真正感悟出生活的真谛、做人的内涵及人生的价值。 作者:徐小玲 单位:淮安 市富士康实验小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一、抓好基础,掌握词汇奠定阅读基础 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地基,是感知语言的触角,是实现交际,促进沟通的神经。高中阶段的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延续发展,阅读材料的词汇量与词汇难度明显加大,很多学生都产生了一时无法适应的高原现象。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秉承“狠抓基础,拓展词汇,打好根基”的阅读教学策略,从文本的构成源头入手,丰富学生们的词汇储备量,奠定阅读的基础。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1Advertising》这一单元时,笔者考虑到,随着信息传播的日新月异,各式各样的广告(Advertising)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可谓无孔不入。因此,在教学前,笔者采取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们以“Advertising”这个中心词汇四面拓展,以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各种广告为素材,快速地说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词汇。在学生们苦思冥想过程中,笔者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学生们日常常见的广告图片或商标,给出提示,如当教师呈现著名运动品牌安踏的商标时,不少同学立马脱口而出:“keepmoving!”通过这样的词汇互动,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关注词汇,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为随后的阅读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二、找准关键,逆向推导准确定位内容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明确的抽象意识,因此,对他们而言,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审美的体验,更是一个思维漫步之旅。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英语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抓文本的关键词,以逆向推导的文本阅读思维精准定位本文结构与所需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模块一《Uni3Lookinggood,feelinggood》时,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Dyingtobethin”这篇文本时,引导学生们采取“带着问题抓关键”的阅读策略攻克难关。在阅读前,笔者引导学生以快速横扫的方式,揪出所给问题的关键,如WheredoesAmycomefrom?(圈出关键词Where);WhatkindofpillsdidAmytake?(圈出关键词Where和pills),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抓着关键找答案的阅读技巧。在教学中,笔者发现,通过由问题再阅读的逆向推导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缩小阅读范围,精准定位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长足发展。 三、瞻前顾后,精泛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在阅读学习中,瞻前顾后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把握文本,周全有效地考虑问题,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会引导学生学会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泛读快速地定位文本类型、情感基调以及题末问题;通过精读,细细品味英语文化魅力,寻找细枝末节里的玄机,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有效性,提高阅读课堂的目的性与指向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阅读目的,采取符合自己阅读习惯的阅读策略。教学译林版高中英语二《Unit3Amazingpeople》时,笔者在课堂阅读实践活动中,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补充了一则关于BillsGates的阅读材料,通过这则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比尔`盖茨为什么被称为“Amazingpeople”。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瞻前不忘顾后、精读泛读巧妙结合的阅读策略,结合教材中有关BillsGates的简介,泛读找相似,精读破问题,在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回答“Howcanhebecomesorichatsuchayoungage?”这个探究性学习方法。 总之,阅读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一块“大蛋糕”,如何让这块“蛋糕”新鲜诱人,帮助学生吃到、吃好这块“蛋糕”,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深入探讨的教学课题。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着力打造与学生们心理相容的阅读氛围,为学生们提供紧跟时代、贴近实际、彰显文化魅力的英语阅读素材,为学生们创设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氛围,让阅读变成愉快的体验而非喘不过气的学习压力。 作者:邱美芝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阅读创新教学 一、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打捞铁牛的办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二、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就了落水的小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需想,续写想象作文。如《粜米》、《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弄清溪流的宽窄缓急变化,弄清溪流和双龙洞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声调子”变化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阅读方法的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方法段意的概括方法、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方法、默读方法和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从整体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有机渗透,适时点拨。比如教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可采用两种学习方法:(1)认真仔细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再把各段大意有机合并,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2)抓“四要素”句子(就是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俱全的句子。例如《登山》一课,①先看题目,“登山”是“四要素”中的一要素——事情;②通过阅读,找到人物——列宁和巴果茨基,地点是普罗宁,时间是一天早晨;③根据故事情节,归纳一段“四要素”俱全的话。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图书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服务方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知识信息等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各个时期的阅读行为,分析各个阶段的阅读需要,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他们各个阶段的阅读动机,从而在读者工作中掌握主动,指导课外阅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是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爱好。 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因素、职业、年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要引起兴趣的行为,并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的内在原因。培养读者的阅读动机,首先是通过阅读目的,激发读者的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调节个人的阅读活动,引向一定不变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创造各种“诱因”来引发读者,培养读者阅读动机。中学生尚未正式进入社会,职业尚未定向,知识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还不成熟。因而,他们的阅读目的只能是为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知识能力、行为思想方面的准备。图书馆就要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图书展览等来激发学生,把直接、间接主导和辅导的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阅读兴趣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研究问题、探索未知的一种认识倾向和心理素质,是人们对阅读某种出版物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倾向。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是图书馆当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呢?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和年龄差别,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者阅读兴趣是有它的广泛性、深刻性、选择性及自觉性。读者阅读兴趣都是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的,或是实践的需要而决定,亦受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职业、活动、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影响而产生的兴趣。而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凭兴趣,随意浏览,遇到什么看什么,没有一定的阅读目的。因此,阅读起来缺乏方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书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以上的特点,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爱好兴趣,提供不同的读物,并提供一些爱好以外的读物,作参考阅读,培养学生的多种阅读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中学生阅读兴趣亦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他们二者能够有机结合。能够使阅读兴趣持久下去,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培养课外阅读兴趣。首先要做好: 一、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料 现在的课程结构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组成。除了必修课以外,选修课有知识类(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技能课(家电、电脑)和体、艺类(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多种类型。活动课也将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图书馆要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要按上述教学内容和要求,添置各类课外读物供师生阅读。 二、搞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 中学时期是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年龄、身体、性格、思想、学识等各方面都经历着跨度较大的变化。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内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需要从课外获得广博知识。其主要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为此就要开辟学生阅览室,让他们在良好的场所阅读图书、报刊资料,逐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而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我们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学》《少年文艺》《中学生阅读》《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中的优秀文章。还要适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名人传记》《名人录》和一些介绍新知识、新科学、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科学世界》《求知与探索》《飞碟探索》等,以扩大知识面以及图书展览,进行直观宣传,使一些五颜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使学生眼馋手痒,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使他们逐渐接近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而有细致的工作。在培养阅读兴趣过程中,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还需要多下点功夫。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工作者,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师生得到更多的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课外阅读兴趣,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合格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本职工作,使课外阅读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 一、反思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1998年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三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四、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6万字。 五、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阅读新空间”栏目,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共进行了如下10个专题: 1.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2.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3.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4.品读文化雕塑(关于文人与古迹) 5.风景的再造(关于唐诗宋词散文化) 6.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7.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8.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语言的艺术 以上每个专题各由3篇同一话题不同角度的文章组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每个专题约有6000字,共计6万字。利用课外辅导课进行。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高三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据班主任反映,在学习之余学生借读《读者》做调节的为最多。在调查中有50%的同学能期期必买必读,有90.2%的同学读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还有不少同学课桌上同时有几份杂志,阅读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选抄佳作时,有许多学生一次抄10页以上甚至20页,我劝他们不要因此而费太多时间,应适可而止时,他们竟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权利,我喜欢,你管不了。”在学生离校前的调查中,有95.8%的同学认为经过高三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近400万字,有6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以上,有30%的同学达到2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10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了新大纲要求高中三年阅读300万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在20万字以上的只有9.85%,10万字以下的却有70.4%,而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达36.6%。300万与10万之比是30倍,300万与3万之比竟达100倍,而这又是在学业最紧张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7.2%,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赞成的为0。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有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第三,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原先在自习课看不到学语文的状况极大地改变为人人都在学语文,致使其他学科羡慕不已。而当高三的课外辅导课在学科安排上有冲突时,学生总是以最快最急切的声音呼唤语文课。在多次问卷调查中,语文课总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欢迎的课。 第四,高考结硕果。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评判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禁得起高考检验的教改实验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令人欣慰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实验的四年中,实验学生的高考成绩年年有进步,届届有突破。1999届有4位同学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届政史地班平均分达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级9名本科生的语文成绩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语文的受益者;2001届政史地班均分创历史新高达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届理化班和生物外语班均分均达530分,较上年提高30分,创学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主要应归功于课外阅读,2000届几位学生戏称自己的本科是读《读者》读来的,戏言中有真意。2000届王雁声同学回北京参加高考,语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优异成绩(最高为140分),她说坚持读《读者》,爱读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为大量阅读、少做练习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学生中有80%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10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钟锦云同学在《满溪流水香》的推荐语中写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挠而勇往直前,那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们用心去把握那股冲劲,那么当深度、广度、纯熟度合并为一时,便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阻碍了。”在选抄点评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同学们更是自由地抒发出了一些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一台破旧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爱的结晶,物件因为爱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为爱而充满生气,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满眼都是爱!”“文章是随性随心的东西,它的美需要共鸣和应和的。凡事只求不负心,不负心,便有了宁静;而宁静,恰是绵延的源泉。”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周家荣和钟玉清两位同学对《满眼都是爱》和《缺口》写的点评,课堂是教不出这种体悟的。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选择率高达90%,学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三、启迪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四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高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30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苟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第四,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允许在统一中求个性,阅读的方式要在稳定中有变化。在“五个一工程”阅读尝试中,“最喜爱的杂志”以《读者》为主,也允许选择《青年文摘》等;“欣赏一个作家”任学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课前评《读者》演讲”因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力和心理素质能力而受欢迎;“推荐一篇文章”因同龄人推荐,更有知音之感,并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大受赏识;“系列专题阅读”则因开阔了阅读的视野得到70%同学的肯定;即使是被少部分学生反对的“每周抄写并点评自己喜爱的一篇文章”的阅读方式也仅仅由于“抄文章也是一种享受”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维护和认可。让名著经典与杂志时文并存,读写抄评与听说论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多样中获得丰富,在丰富中拥有厚实,在厚实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阅读欲望。 第五,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浙江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刊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中学生阅读论文: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 内容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育。图书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想、服务方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知识信息等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兴趣 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只有把握各个时期的阅读行为,分析各个阶段的阅读需要,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他们各个阶段的阅读动机,从而在读者工作中掌握主动,指导课外阅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是图书馆读者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者的阅读兴趣千差万别,要培养他们好的阅读兴趣,有针对性地做到符合读者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效果,并不是容易的。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读者,研究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爱好。 读者的学习心理,阅读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因素、职业、年龄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求知欲、性格等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阅读动机是反映阅读需要引起兴趣的行为,并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的内在原因。培养读者的阅读动机,首先是通过阅读目的,激发读者的阅读,通过阅读的过程,调节个人的阅读活动,引向一定不变的方向。同时还要不断创造各种“诱因”来引发读者,培养读者阅读动机。中学生尚未正式进入社会,职业尚未定向,知识能力、思想感情等方面还不成熟。因而,他们的阅读目的只能是为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知识能力、行为思想方面的准备。图书馆就要开展有计划、有目的地辅导学生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座谈会、报告会、图书展览等来激发学生,把直接、间接主导和辅导的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阅读兴趣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研究问题、探索未知的一种认识倾向和心理素质,是人们对阅读某种出版物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倾向。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是图书馆当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要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读者阅读兴趣呢?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和年龄差别,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者阅读兴趣是有它的广泛性、深刻性、选择性及自觉性。读者阅读兴趣都是由一定的需要而引起的,或是实践的需要而决定,亦受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职业、活动、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影响而产生的兴趣。而中学生的阅读往往凭兴趣,随意浏览,遇到什么看什么,没有一定的阅读目的。因此,阅读起来缺乏方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书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健康的优秀读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以上的特点,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爱好兴趣,提供不同的读物,并提供一些爱好以外的读物,作参考阅读,培养学生的多种阅读兴趣,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中学生阅读兴趣亦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他们二者能够有机结合。能够使阅读兴趣持久下去,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培养课外阅读兴趣。首先要做好: 一、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提供学习资料 现在的课程结构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组成。除了必修课以外,选修课有知识类(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技能课(家电、电脑)和体、艺类(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以及研究性的学习等多种类型。活动课也将是丰富多样的。因此,图书馆要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学习资料,要按上述教学内容和要求,添置各类课外读物供师生阅读。 二、搞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 中学时期是人生里程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其年龄、身体、性格、思想、学识等各方面都经历着跨度较大的变化。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内打下坚实的基础,也需要从课外获得广博知识。其主要是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为此就要开辟学生阅览室,让他们在良好的场所阅读图书、报刊资料,逐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三、积极引导,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要正确选择课外读物,而中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正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在当前浩如烟海“良莠”并存的课外读物中,我们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思想内容健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的书,课内学习有关的读物,谈理想、人生、思想品德修养、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的著作,也要读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文章,如《人民文学》《少年文艺》《中学生阅读》《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阅读与鉴赏》《阅读与写作》等刊物中的优秀文章。还要适当读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革命领袖、名人、英雄人物的传记《名人传记》《名人录》和一些介绍新知识、新科学、新成果的科普文章、科学小品《科学世界》《求知与探索》《飞碟探索》等,以扩大知识面以及图书展览,进行直观宣传,使一些五颜六色、有趣的封面,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使学生眼馋手痒,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书世界。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和兴趣,使他们逐渐接近图书馆,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到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加深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而有细致的工作。在培养阅读兴趣过程中,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是多样的,还需要多下点功夫。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工作者,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师生得到更多的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课外阅读兴趣,以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合格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做好为读者服务的本职工作,使课外阅读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中学生阅读论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阅读;能力;技能;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要学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阅读教科书,学会归纳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鉴别各种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运用教材中的导图、章首语、插图等创设问题情境。现在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每一章节都有导图、章首语和插图,形象生动,充满了人文气息,符合广大初中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巧妙利用这些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教学《声现象》(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海豚发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分析为什么人听不到海豚之间交流的声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 习惯,就是为了完成某一类型行动的需要,多次重复某一行为(或方式)使得动作趋向于自动化、稳固的行为习性。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提供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预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和学习兴趣。为了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提供阅读提纲和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概括性、启发性、针对性,形式上可以采用问答式、填空式、计算式等。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导学案中的习题的解答情况,分析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①摩擦力是什么?滑动摩擦力又是什么?②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突出木块是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为什么要通过弹簧测力计拉木板,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多方实践,提高阅读技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技巧。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增强阅读效果。例如,在讲述“阿基米德定律”的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浮力的大小”“浸”“排开”等字词。其中,“浸”是原理发生的条件,“排开液体应承受的重力”“浮力的大小”是理解把握阿基米德定律的关键。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的内涵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运用定律时就不容易出错。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分析语句结构。当学生阅读到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时,可以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和定、状、补。最后,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通过某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结合课本内容,列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知识结构表,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纵横对比、前后联系,使零碎的知识条理化. 作者:梁清源 单位:北流市石窝镇初级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摘要:在初中历史日常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结合笔者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思维,认识到历史学习必须加强学生对史料阅读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2001年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重难点突出,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课前提示(导入框),放在每课最前面的方框内,以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诗歌、文物、图画等形式呈现,便于把师生带入正文的学习;第二,正文,也就是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既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线索,又补充大量史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穿插许多图表和注解,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情境,便于学生感知;第四,利用黑体字(即竖排字)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第五,设置了许多课内动脑筋和课后活动探究题,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六,课后附设诸多自由阅读卡,扩展与课本有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教材安排,增强了课本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符合口味的,对教师而言,可以把课本作为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范本。 二、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1.对照课文子目,阅读课前提示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每课前面都有课前提示(导入框),主要概述本课主要内容和帮助教师引入正文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照课本子目阅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主要内容,并在出示学习目标时,突出“重点、难点目标”,点明三维目标时,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强调贯串整个初中历史课本的主线: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历史事件为纲,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大字和小字相结合阅读 大小字结合,小字多于大字,内容富有弹性,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一大特点。大字言简意赅,但结论性比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小字则是对大字的补充,尤其是课后附设的自由阅读卡,多姿多彩,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字和小字结合起来阅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的理解。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涉及到经济术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了解当时一些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早期资本家,一些小的家庭作坊变为大型手工工场的过程,就不难理解课本出现的“机户“机工”“机房”三个历史概念和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文字和图表相结合阅读 图表文并茂,以图表佐证文字或直接叙史或充实文字等是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的又一大特点。学生喜欢看图,但往往肤于浅表,抓不住图中反映的问题,或者仅仅看图,而忽视文字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看图和阅读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凡尔赛体系”这一目内容时,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这一结论,学生在空间概念上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地图,通过对比,就能从空间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在一战前后势力范围发生的变化,从而就弄明白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统治新秩序。 4.讲练结合阅读黑体字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人教版)几乎每课中都有黑体字(竖排字)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既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同时也是学生平时考试或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黑体字,还要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弄清意思。同时,要根据文献资料,设置一定问题,加强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5.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师应以规范的板书和醒目的提纲进行示范,指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建立知识体系。学生在整理课堂笔记时,教师指导学生既要记住知识点,也要记住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这样,学生既归纳整理了课堂笔记,也提高了识记效果和阅读能力。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具有爱看图、爱发问、爱动手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尽量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阅读。同时,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精心设计阅读模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让他们逐渐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陈庚 中学生阅读论文: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对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都有要求。但就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来说,学生的英语能力主要是通过“读”来获得,“读”即我们常见的英语阅读。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单词的掌握、语法的理解以及文章结构、主旨和背景的领会。笔者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做出一些总结和分析,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探讨。 一、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总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模式问题。过去的英语教学多通过“朗读翻译练习”的途径进行,容易形成“灌输式”教学,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握英语阅读的要领以及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语言学习能力、个人性格特点对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然而,教师往往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角色及其特点。 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笔者针对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采取“学生先理解,老师再讲解”策略 为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老师可先让学生自我阅读,利用已有知识背景诠释文章,在学生已把握文章大意后,老师进行讲解。在加深学生对文章印象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例如,在学习高中英语文章《HowtoImproveYourStudyHabits》时,老师可先与学生开展关于文章题目含义的互动,发散学生思维。在学生形成“StudyHabits”的思考模式的基础上,规定在15分钟内完成阅读。另外,可利用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以及分享文章中提到的“StudyHabits”。最后,进行逐句讲解、翻译,让学生充分参与。 (二)授予阅读基本技能,让学生自主完成细读环节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语法是沟通词汇和文章的桥梁。因此,要高效率地完成英语阅读,必须在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完善语法知识的教学。另外,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存在许多阅读技巧方面的缺陷,老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在学习高中英语文章《Sailingtheoceans》时,老师可首先通过直接介绍法、猜词法、形象法或多媒体展现法向学生介绍本文涉及的新词。如“voyage、deposit、exploration”等,保证学生能完全把握新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其次,老师需先通篇把握文章包含的语法点,根据其难度、重要程度分层,并在课堂上轻重有序地介绍和强调。如《Sailingtheoceans》一文中,关键语法点为谓语,主要要求学生把握谓语的分类和应用。老师可以文中句子为例,提炼出使用谓语的一般方法,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引申造句,从而构建学生关于谓语知识的框架,以独立完成文章其他部分的细读。 (三)口头重述文章,提升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有效的英语阅读不仅在于对词、句等细节的理解,全文的把握和顿悟也很重要。因此,老师可在完成词、句以及语法的细读教学环节后,设置课堂活动,如使学生用英语重新叙述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创意延伸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阅读深层次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符合新课程教学宗旨。例如,在学习《JourneydowntheMeKong》一文时,可在学生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后,设置分享活动环节。首先,令学生用两句话复述全文,复述的侧重点可根据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不同;另外,可让学生回忆旅行经验,以《JourneyDownTheMeKong》为模板,结合自身情况叙述旅游经历,如“JourneyDownTheYellowRiver”等。 三、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采取科学、有效、适宜的策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模式,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与时俱进,向学生呈现与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等有关的英语阅读素材,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为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新课程视野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应集效率、质量、创新为一体,培养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英语运用能力。 作者:李瑞 单位:通辽市奈曼旗实验中学 中学生阅读论文:初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 初中语文阅读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就文章进行交流,阅读是交流的媒介。但是由于师生之间存在年龄、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师生之间的阅读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认知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切实贯彻初中语文阅读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介绍几点教学原则:第一,抓住文章中心思想的原则。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可选取教材中一些经典的并且容易理解的文章来作为案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的信心,也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的生活实际,将一些处事方法、思想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质和素养。第三,理解文章整体结构和首尾呼应的原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的分析,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注意文中过渡句和过渡段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效果。 (二)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挖掘对学生有益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点学科,语文课具有综合性和联系其他学科的特点,因此学好语文课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起到了基础的作用,因而合适的、良好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有深入教材理解和把握,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对学生有益的教学内容,才能逐渐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实现教学目的。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提高学生注意力 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有利于明确教学目的,避免课堂上出现没头没尾的现象。在安排教学顺序时,应当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坚持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原则,突出教学重点,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效率。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感情进行阅读 情感是事物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初中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语文教师既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章作者情感的疏导者,每一篇文章都会蕴含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五)掌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1.增强语文课堂气氛,激发初中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共同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平等看待学生,学生必须尊重语文教师,才能制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地帮助初中生融入作者的世界里,感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建立一个合理而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意识地发表感想,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素质 在进行课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生僻字词,这时教师不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僻字词,而应教导学生要自觉使用语文工具书和相关文章资料进行查询,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课堂任务,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不断地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真正从文本出发进行阅读教学,以此有效地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对阅读学习充满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徐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施庄初级中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基于“4.5+0.5”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探析 摘要:探索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注重核心能力培养;三是搭建平台,从内部培养与适度引进两方面入手,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四是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工学交替下的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4.5+0.5培养模式;高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医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探索新形势下的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改善民生、提高职教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面向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从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药品营销、药品养护等一线岗位工作,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文化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探索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目标,细化专业方向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建设方向要以把握并及时跟踪市场变化为基础,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的发展动态、人才结构及需求情况、毕业生就业现状等进行调研,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图,以药品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为例,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脉络如图2所示。 通过与企业专家研讨,共同明确了专业面向的职业范围、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制定了“4.5+0.5”人才培养方案,即校内学计4年半,加强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实训教学和校外认知实习、教学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 系统设计,注重核心能力培养 坚持“一个提高,两个培养,三个面向”的专业建设理念。“一个提高”,即提高专业能力;“两个培养”,即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面向”即面向医药行业生产、经营、使用一线,面向基层医药企业,面向药品技术现代化,探索“综合职业能力+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用人企业现场调研的情况看,企业对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求知、学习能力”、“现场管理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团队合作”等职业素质尤为重视,但职业素质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得到的职业文化教育,是一种长期影响和感化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尤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岗位意识 职业素质教育是依据区域经济而设置的专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就是区域的企业岗位,要使学生牢固树立准备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心态。另外,要激发学生向车间管理、部门管理、更高技术含量岗位和自主创业方向发展,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的心态。 (二)切实落实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职业需求多元化和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强化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学生与职业对接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应着眼于良好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岗位技能、健全积极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等层面,构建以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能力素养为主要单元的素质教育体系。 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搭建课程体系,同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遵循由简到繁、从单项到综合、从基础到应用的认知规律,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鉴定、社会实践等合理配置,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搭建平台,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为了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建立一专多能(一个专业多种技能证书)已成为高职师资的特色要求。要解决目前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团队单一化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难引进等问题,要以自主培养、校内调整为主,适度引进为辅,注重师资年龄、学历、职称、“双师型”结构的合理,建设一支实践性强、敢于创新的优秀教学团队,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教师“双师型”能力的培养,从实践能力提升着眼,为师资培养搭建平台,从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入手,通过开展与企业的科研合作、技能比赛等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另一方面,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建设团队,注重教研活动开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多吸纳企业一线的专业人才加入教学团队。 工学交替,探索教学改革之路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石,按照“开放办学,合作互赢”的专业建设思路,要建成基础性强、综合性强、专业口径宽的特色专业,必须依托行业企业,进一步深入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有序、长效、紧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开展“订单式”、“工学交替”、“冠名班”等针对企业特定需求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互动,‘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专兼职教师在校企间的互动,引进行业先进的培训课程,职业标准等,保证人才培养全程校企对接,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确定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和素质,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项目课程,确定核心课程建设目标,通过专业认知学习、专业基础技能实训、专业单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岗位职业能力形成(顶岗实习)的能力培养流程。如图4所示。 高职“4.5+0.5”培养模式下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尚在不断尝试探索中,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抓住机遇,依托市场,做出专业特色,秉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摘 要】本文根据劳动力市场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需求,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了探析,提出了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应该以市场作为导向来调整教学结构,把提升专业技能作为进行药品经营和管理专业的主要教学目的,然后制定出教学原则与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医药产业 药品经营与管理 课程体系 改革 到目前为止我国药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已经颁布,医药市场对药物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劳动力需求量在不断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过短,所以,在这一专业的教学上,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使得从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学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学结构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进行调研 1、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和专业岗位需求情况调研 为了能够培养出与医药行业市场的需求相符合的人才,学校在构建教学体系与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应该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展开实际调查。为此,笔者对相关行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就行业内各个企业具体可以提供哪些相关岗位,可以提供多少;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知识储备有什么样的要求;对学生应该获得的证书,通过的考试有哪些要求;对学生应该具备的出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技能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得到的信息是:医药行业不仅仅需要哪些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它们更需要哪些有过培训经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执行能力等与过硬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样重要。很多企业与部门表示,现在的学生共同有的一个缺点就是虽然知识面宽广但是研究不深,比较肤浅,综合素质不高。对这一实际情形的地调查了解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2、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岗位群分布情况的调研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药公司、连锁零售药店、药厂等; 其主要岗位群分布为药品零售服务( 营业员、店长等) 、药品市场开发( 业务员) 、药品仓储及物流管理,少部分从事药品质量管药品生产等工作。 二、构建课程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 为了能够让毕业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适当地多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增加实验、实习环节,利用“2+1”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前两年在课堂学习,剩下的1年去各个单位参加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单位实地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提高实战能力。 2、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符合当地医药行业发展的形势, 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学分制课程管理模式, 体现以人为本, 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 1、树立全新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接受的是学科模式的培育,他们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属于新手群体,缺乏足够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技能。因此,想要确立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形式,作为教育者的老师们首先必须从他们所受的教育模式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注重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力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战演练与理论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以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形式。 2、优化知识结构教育板块 知识结构板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专业课程、营销与管理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四大类课程涵盖公共基础、法律法规基础、化学基础、财务基础知识及药学、营销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医药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重视与加强药学基础知识, 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开设人际沟通、会计学基础、医药市场营销实务、药店营销管理等专业课程。 3、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板块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包括药学专业技术能力、药品销售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及社会实践等环节来实现。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总结: 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众多拥有扎实医药知识,具备过硬的医药技术的专业工作人员,尤其是沟通药品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的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成为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工作。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近几年,我国医药事业迅速发展,对医药商品经营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医药高等专科院校的当务之急。许多院校已经开设本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因此,探讨如何建立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1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1.2岗位群分布 经营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药店营业员、医药公司采购员、保管员、销售员,医药企业销售员等工作。 1.2人才需求的数量 从我院就业情况看,企业对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对人员的需求主要是从事营销工作,很少一部分从事生产相关工作。 1.3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医药经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等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统一,加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发展良莠不齐。主要问题是:技能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学生素质不足以直接胜任工作的要求等。 3 对建立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3.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学院可将职业指导课程与学院专业特点相结合,通过就业指导课,强调“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理念,讲授生动活泼、切实可用的就业指导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思考与决策,珍惜就业机会,成功就业。其次,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通过系统地培养高职生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建立个人发展规划,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教会他们捕捉就业机会的技巧,促进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形成自动自发的执行能力,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再次,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指导课程由于从个人发展需求的方向切入职业思想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促进正确职业观的形成,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必将体现为他们为实现职业理想而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行动,由此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最终塑造出高职生作为新一代职业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还可以为高职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选修课程,使他们了解企业管理机制,进入企业工作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技术人才” 。 3.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爱心的人。(2)把学生培养成为吃苦耐劳的人。(3)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当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4)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感恩之情的人。(5)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曾轰动一时的大学生伤熊事件,震惊全国马加爵杀人案,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就不能对社会负责,不能对他人负责的人,即使才高八斗,也会因为道德的沦丧,责任感的缺失而危害社会。 3.3加快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1)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可以采用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按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岗位综合技能分解为不同的层次,再针对不同层次的技能要求来构建逐步提升的阶梯式实践课程体系。 (2)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带动专业的建设,是专业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内可以增加销售技能实训室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设法与更多的企业建立更广泛、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它们在满足教学计划内的实习需求的同时,还满足学生寒、暑假期间的实习和打工需求。此外,要加快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模拟公司,增加从模拟岗位获取工作经历的途径。 (3)加大实习投入,抓紧实习基地建设。学院要充分挖掘学院的行业背景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特别是与知名大企业的合作,尽可能获得企业的支持,利用企业资源来培训学生,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并借助实习企业这一平台实现与就业市场对接。院实训车间应具有对外服务的功能,真正成为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学校科研转化的前沿阵地,最大限度地适应、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3.4加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一是创造更多的校内实践活动机会。在现有的条件下,学院尽可能提供便利,促进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社团的建立,搭建平台,扶持各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竞赛信息,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赛,在竞争中挑战自我,磨练自我,增强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的信心。 二是为高职生提供自愿(志愿)服务的渠道。每个企业都喜欢学生具有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青年志愿者行动弘扬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关系,改善了社会风气,颂扬了人间真情,树立了时代新风,促进了社会稳定与进步。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新载体,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年通过参加志愿者行动,将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增强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验,锻炼和增强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因此,让高职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自愿者活动,既积累了工作经历,也培养了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社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双证书”制是高职生职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帆”。高职生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就是这些能力的见证。学院应积极探索多种职业证书认证制度,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技能,做到一专多能。 此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当代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个人学习和发展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层出不穷,因此,还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4 结语 通过大力探索和改进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员工。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中职药品经营与管理教学一体化探讨 摘要:《药品经营与管理》课程是卫生类中职院校三年制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培养实用型中专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设计《药品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授课及课堂施教方法,使授课课堂真正做到教学一体化。 关键词:教学一体化;模块教学;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职 在20世纪后期,能就读一个广东省的中专学校是光荣的,尤其是就读卫生类中专学校,因为大多数卫生类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为“珠三角”的大医院或卫生系统中的机关单位。但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卫生类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经调查发现,近几年中,在卫生类职校就读的三年制药剂专业的毕业生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药店工作,有一部分学生在医院药剂科和药厂工作,还有小部分学生在其他行业、岗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药品经营与管理》(下称《药经》)就应运而生,成为卫生类中职院校三年制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正是为培养学生能到药店和医院岗位工作而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待学生有一定医药学基础知识后开设。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合教学环节,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药经》应采用一体化教学。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操作技术,课程在开设时还应单列技能训练与考核。 一体化课程目标 《药经》课程主要针对到药店和医院工作的大部分毕业生,使其一毕业就能上岗。在医院,中职药剂毕业学生主要在西药药房、仓库工作。而在西药药房工作就必须学会西药处方调配,熟悉处方调配的工作制度,培养一种认真负责、小心谨慎的态度。而在仓库工作,则要求学生会药品验收、药品入库、药品贮存养护、药品盘点、药品出库等工作。中职药剂毕业学生在药店工作,则要求有较为全面的工作能力。要学会既能调配西药处方又能调配中药处方,既能采购药品又能验收药品,既能把药品入库贮存又能进行药品货架陈列,既能销售药品又能售药收款。除了培养学生具有以上能力外,该课程应同时针对营业员和调配员上岗证、药士、药师、执业药师等职业考试,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及训练。 一体化课程设计 为达到课程目标,笔者认为《药经》课程开设应分为七大模块:营销知识、药品知识、处方调配、药品销售、药店经营、药店管理和职业考试。《药经》课程共开设84学时,具体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一体化教学实施 《药经》课程的授课设置中,分为七个模块进行一体化授课,而七个模块的授课方法应有所不同。 (一)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结合起来,高效率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应采取理论教师到药品经营企业工作、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让教师到药品经营企业工作学习,亲身体验药店中各岗位的工作。要求教师在药店工作过程中学会药品陈列、接待顾客、询病给药、药品推销、中药处方调配、药品验收等日常工作,并总结操作经验。 (二)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大纲和校本教材 过去,职校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教学方式。但一体化教学没有现成、可借鉴的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中专药剂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的教材。应根据医院药房和药店营业员岗位工作需要取舍教材内容。例如,笔者所在任教学校(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便不断鼓励教学创新,出台新规定,奖励编写校本教材等措施。于是,各教研科室都积极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笔者也参与了药学教研科室组织编写的《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知识与综合技能》等的校本教材。 (三)对课堂实施一体化教学质量控制 一体化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单靠先进的设备和教师的热情远远不够。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课程的改革、开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质量,是保证一体化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以药品销售项目中的询病给药为例,探讨如何进行课堂一体化教学质量控制。询病给药共开设三次一体化教学,每一次的课堂目标和重点应有所不同:第一次课堂目标和重点是掌握接待顾客礼仪及熟悉询病给药的程序;第二次课堂目标和重点是熟悉问病的内容和掌握问病的技术;第三次课堂目标和重点则是学会正确介绍药物并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为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笔者在设置每节课时都绞尽脑汁。现以第三次询病给药为例,讲述授课过程。 教师情境模拟一体化示范 一位教师演患者,并主诉: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钝痛、消化不良。另一位教师担任药师:接待顾客、听患者诉说、进一步问病史、分析病情体征、合理用药、介绍药品正确使用方法、礼貌送客。 全体学生训练 分组指导训练、纠正。两位学生一组,一位学生演患者,另一位学生担任药师,进行实践训练。要求做好礼仪、接待服务、认识聆听患者病情、询问病情、分析病症、正确给药、介绍药品正确使用方法、礼貌送客等。 训练结果检查 抽三组学生做演练,每一组演练完毕,先由学生点评,后由教师点评。按各方面指标进行评价。 一体化课堂总结 以表扬及鼓励的方式总结评价学生表现。同时强调如何能正确介绍药物和掌握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启发学生多看药学书籍积累用药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常识记忆药物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批改实验报告 检查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记录,以检查学生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建设与探索 摘 要: 为了适应对高职学生的教学要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将原来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适应该专业实用性强的《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师资建设、课程的考核评价等。 关键词: 《临床用药指导》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学院的特色专业,目标是培养在流通领域中从事药品采购、销售、贮藏、养护及质量控制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改革,改革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适应需求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1]。《临床用药指导》课程就是依据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各工作项目对临床药学及合理用药的需求,将原先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融合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的一门实用性强的全新课程。 1.课程性质 《临床用药指导》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药品营销、采购、仓储、配送、养护及管理等职业岗位,紧扣职业岗位任务,培养药学情报咨询、协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治疗的干预及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能力,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促进合理用药及考取临床药师、执业药师等职业资格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该课程还是后续课程药品仓储配送、药品采购、药品销售、医药商品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内容 通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专家研讨会分析得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处方及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阅读与分析西药处方,掌握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药物咨询服务,且能够辨别不良反应并进行简单的处理。 3.教材改革 为了有与此相适合的教材,我院组织专业任课老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临床用药指导》院本教材,教材编写内容以“强化目标培养、淡化学科意识”为指导思想,突出适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形成两个模块:一是基础理论模块,二是实训模块。其中理论模块包括各系统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实训模块包括常用药物用药指导,如感冒药用药指导、治疗咳嗽药物的用药指导、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用药指导等。 此外我们还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学科的参考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4.教学模式 4.1项目化教学。常用药物用药指导部分采用项目化教学,所有项目均有案例引出,通过案例引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分工协作、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咨询和协调下最终完成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4.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场所,为学生创造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室。我们在学校内部开设了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让学生在店内感受到将来工作的真实场景,拿着各种药盒,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书、药品商品名、通用名、主要成分、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在模拟药店和模拟药房里学生还进行角色扮演,学以致用,不仅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加强和巩固,还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师资建设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调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执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制度,提高教师授课的准确性,并在网络上开设教学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教师,教师对教学中学生的疑惑可以及时予以解答,弥补教师授课中时间和空间的不足。此外,学校规定专职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行业发展情况等。通过长期的工学交替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达到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真正对接。 6.课程的考核评价 《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评价一体化的评价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的鼓励,并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将任务汇报、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训成绩等过程性记录纳入考核成绩之列,注重学生的日常积累,使其占总成绩的50%,理论考试作为期末成绩同比例占50%。 7.建设方向 7.1师资建设。建设一支能规划教学方案、开发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充满生机、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注重同时具备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7.2教材建设。在学生使用反馈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调整,实现中英文双语化,争取早日高质量出版高职统编教材《临床用药指导》。 7.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实训场所和专业化训练,而学校为企业的用人需求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8.结语 通过将理论性强的《药理学》课程改革成为《临床用药指导》课程,满足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对应用性、技能性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推动了高职药学教育的发展。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探索 [摘要]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历程,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和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流通领域管理体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必然对药品经营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以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学管理者和专业带头人认真研究和探索课程体系建立的基本规律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以高职高专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导引,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研究剖析,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带动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1 教学计划修订依据及基本思路 遵照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根据2006、2007、2008年企业药品经营管理人才需求调查的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分析及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技能)分解,最后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而构建初步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为:①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基于药品经营管理的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开发。②“必须、够用”为度,精简课程,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避免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③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知识要求接轨,利于学生取得双证书和学生后续的发展。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加大,增设选修课,如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商业应用文写作等。 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的实施 2.1 提升职高专的教育理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科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对职业教育不熟悉,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都非常缺乏。所以,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广大教师要从原来的学科型教学思维中摆脱出来,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努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教师是具有丰富实际业务能力的职业能力指导者和组织者。 2.2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社会和岗位需求调研 制订出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计划,其总体框架和思路应该来源于企业的岗位需求,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工作: 2.2.1 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为使制订的教学计划能够真正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首先在企业、药业公司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在药品经营管理岗位必须具备的医药知识、企业认为该专业学生最需的职业证书、本专业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制药企业不仅迫切需要具有营销或医药专业知识技能,有过良好培训经历的人才,而且,多数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情况,如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需要对市场敏感并且反应迅速,爱岗敬业,团队意识强,德才兼备的营销管理专才。多数企业认为学生最需要解决的突出知识缺陷是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和人文素养欠缺,这将为设置适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2.2.2 召开一线技术骨干访谈会 为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基本符合企业的工作技能岗位要求,我们邀请了不同层次的药品经营管理的骨干,畅谈该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为依托等作为以工作任务为框架课程开发的基础。同时,对完成具体任务时,需要设置哪些工作情境来组织学生学习等相关问题与一线专家们进行了探讨。 2.3 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笔者设置了职业能力(技能)分解表,岗位知识、能力(技能)与课程设置对照表等,将本专业一线就业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列表对照并进行分析,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不仅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注意分析非专业的技术能力,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以建立适应药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4 药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 2.4.1 打破学科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由“多而全”转为“少而精”为避免课程设置专业面太宽,专业知识不够精的弊病,在课程设置时采用“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课程整合适当减少系统的理论内容讲解,如公共关系学,社交礼仪整合为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中药学和中医学基础整合为中医药学概论,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品检验技术,重点讲解在工作实践中最实用的知识;删减了一些课程,如天然药物化学、药品经济学、广告管理教程,在学习药品营销专业知识时适时渗透相关知识。 2.4.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规划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指导思想。以往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有学科化的痕迹,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力图将专业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以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 新的课程体系将药品经营管理分成若干的任务,如药品市场开发、药品零售服务与咨询、药品采购与储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课程如电子商务课程、市场调查有预测、药品经营管理、药品营销技巧、社交商务礼仪、品检验技术、临床药物治疗等,成为相应任务项下的子任务。由教师和药品经营技术骨干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协同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以实现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这种以药品经营任务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2.4.3 重视并加强职业关键能力课程设置职业关键能力为除职业技术能力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这也是药企近年来人才招聘中特别看中的能力,而且需求迫切。因此,我们在必修课中增设了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社交商务礼仪、人际沟通、演讲与口才、营销与消费心理学、商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以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 改革的关键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对学科体系教学计划的颠覆性的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积淀,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同时,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和注意的问题不容忽视。①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强调实践,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并不是不要理论,应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②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时要注意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时有必要适时融入人文课程,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③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精简课程和课程整合,减少基础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课程开发是否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相匹配,主要取决于一线技术骨干的评价。④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同时考虑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4 总结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教学观念得到转变,学生由专业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专业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所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企业所需,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 [摘要]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项目化课程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探索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流通领域管理体制改革,这必然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有广泛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就要求学校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笔者于2008年7月开展了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 部分调研结果 1.1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①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经营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药房营业员、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采购员等。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生产企业中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其面向的业务岗位包括: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③相关的岗位还有: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食品、日化企业等行业的营销人员、市场调研、仓储管理、销售内勤、初级管理人员等。 1.2 江苏省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根据笔者的调研,我省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始招生的,各校的课程体系都是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如市场营销学、医药电子商务、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营销与管理的课程,因此这些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的知识体系。 2 项目化课程模式与学科课程模式的区别 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指按照学术研究的需要将学科知识分类所建立的学科门类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既然工作知识是附着于工作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以工作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只能来自于工作体系。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表明,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就必然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从而也决定了课程项目化改革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其体系结构应当是高职课程本质属性的反映。 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以项目课程的结构不同于学科课程的三段式结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进行一场对“结构”的革命。笔者的工作是要建立与职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建立与工作结构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并完成符合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并完成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 3 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步骤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正确建立的前提是专业定位准确,岗位明确,工作任务分析清晰,课程分解、整合合理。因此笔者具体研究的思路是: 3.1专业岗位需求调研 首先在医药企业等学生可能就业的部门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就企业能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等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迫切需要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比较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大多数企业认为原有的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3.2专家“头脑风暴” 为了使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能够符合企业岗位需要,我们邀请了不同企业、不同层次的行业专家,运用“头脑风暴”法,就专业的就业岗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哪些技能等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以项目为引导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3.3项目化课程模式的开发 基于工作任务体系进行规划是项目化课程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新的课程模式将药品经营与管理分成若干项目,如药品质量管理、药品采购、仓储配送管理、药品销售、临床用药指导等,将常规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如:市场营销、药理学、公共关系、推销技巧、电子商务、药品经营企业管理等成为相应项目下的子任务。通过项目化课程模式的运用,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项目化课程模式,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 4 结语 笔者从2008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项目化课程模式的探索,目前正在2008、2009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教学,2008级校内教学已顺利完成,进入企业实习阶段。由于这项改革需要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希望通过我们的改革探索,为企业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实现本专业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反思 摘要:探讨目前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 基础化学是我国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组成,是学习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后续专业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药品从开发研制、合成筛选到临床试验、中试生产,再到最后申报上市,直至市场销售,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关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一名高技能的药学专业工作者,其化学基础的厚薄,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前途。 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运用。目前,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课程存在着内容繁多与课时数不断压缩的矛盾、教师难教与学生难学的问题,如何营造有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成为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吃透教学大纲,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基础化学部分教学内容涵盖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目前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多存在内容拼凑明显,知识体系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化学理论内容庞杂过深,实验实训等配套资源缺乏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又面临课时数不断压缩、教师备课量大的情况,所以,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技术需求,突出高职教育“实用”与“够用”的原则,使用教材时多研读和比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自编教材。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生源存在文科和理科学生并存的局面,文科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一般越到后面学习就越感到吃力,极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考虑到文理科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际教学效果。可采取文理分班教学的模式,对文科生加强基础部分教学,对高中阶段的必须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加强其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从基础的操作抓起,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力争在基础化学课程结束时,文理科学生能达到具有基本一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高职教学基本上都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蕴含大量形象生动的素材,能将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实验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快速建立起空间模型,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信息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由教师制作好的,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可预见,实际教学活动中容易造成教师课堂节奏控制不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的理解不能与教学同步等状况。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分子立体结构和化学反应,让课件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留提问、启发和解释,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造成师生的教学互动减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疲于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常常会因为跟不上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或者只是单纯地看“图文电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改进课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实验实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现有的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基础化学教学很多都是简单模仿理科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注重理论性,实验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实验课的内容设置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与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联系不紧,难以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实验项目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导向,适量增加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将实验分为三个模块开展教学。 1.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主要训练内容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的定性和定量实验技术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溶解、蒸发、过滤、浓缩、结晶的操作和验证性的定性、定量滴定测定以及电光分析天平等常见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2.以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有机化学物鉴定分析的训练。 主要包含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和常见有机化学物的制备,有机实验室常见的阿贝折射仪、旋光仪等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实验。 主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药物鉴定、药物质量检测和药物含量测定等内容等相关的小课题,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都充分调动起来。 如笔者将医用硼砂的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等实验纳入到综合试验中,实践证明学生在从事这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时,能强烈激发求知欲,在练习操作中学生的动手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四、量化考核标准,多元化评价体系 考试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具有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对于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以单一笔试为唯一评价方式,只注重知识的考查,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为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克服传统考试模式带来的弊端,在“化整为零,重在平时,全面考核”的原则下,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评估体系。笔者将学生最终成绩分为卷面考试、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和课堂考核三部分。 1.卷面考试的成绩由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决定。 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化学中的基础概念记忆与理解、掌握基本计算的能力,以并能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实验操作与方案设计部分。 包含针对每一项实验的操作的规范、熟练程度的基本实验考核,又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课题,设计自主实验的考核,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堂考核部分 包括学生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内容,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避免考前突击复习。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现基础化学的最终考核从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做到不但对学生的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查,而且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基础化学的教学要从培养高等职业应用型、技能型技术人才目标出发,突出专业特色,处理好化学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学生重点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兼具初步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他们都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调查分析研究 摘 要:分析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校企合作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岗位能力的调查,认为课程体系改革应当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块和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职业素养、岗位胜任能力。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岗位能力;调查分析 专业课程体系是社会需求与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而岗位能力培养是课程体系设置的落脚点,因此,构建药品经营与管理课程体系必须经过详细的岗位能力调查研究,才能将社会需求更好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选取12家校企合作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其中药品零售企业5家、药品生产企业2家、药品流通企业5家。 2.调研方法。对12家校企合作药品生产经营单位以及60名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样本分析。 3.调研内容。(1)企业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现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职责;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企业对毕业生持证上岗的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企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求等。(2)行业企业专家访谈的主要内容。了解药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药品经营、服务企业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建议;对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3)对毕业生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培养等情况的反馈;了解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情况;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实际工作中得知识短缺等。 二、调研结果 1.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与岗位设置,(1)分析显示,药品零售与流通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主要集中在高中、中等职业院校毕业,企业经营人员主要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和本科学历层次,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同时,药品零售与流通企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学历要求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2)分析显示,在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从事岗位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以从事药品购销员、药品调剂员、药品营业员等岗位为主;本科毕业生则以从事质量监控岗位为主,研究生更加侧重从事药品研发岗位。调查显示出低学历层次主要从事服务技能型操作,而高学历层次倾向于研究开发。(3)分析显示,药品经营企业的岗位设置主要有门店经理、药品营业员、库管员、收银员等;药品生产企业的岗位设置主要有药品生产、产品营销、研发等。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入两类企业选择擅长的工作岗位,培养独特的技能。 2.药品企业对药品从业人员的知识要求。为了了解药品企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需求,我们从课程体系设置角度队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见表1。 表中显示,从业人员对企业管理知识、药品储存与养护知识的需求最高,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药事管理与法规和市场营销的知识要求次之,整体反映了药品从业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的需求。药品炮制技术和药品鉴定技术的低需求反映了岗位的差异,调查对象更多从事服务技能型的岗位,缺少详细的药事指导服务。 3.药品企业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从业人员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要求。(1)企业对专业人员在通用能力方面的要求。通用能力是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都要具备的能力,是跨职业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药品企业对员工通用能力的要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往和联系、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其中,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表明企业看中员工的自我学习能力,希望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岗位技能,培养竞争优势。 (2)企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药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包括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知识、技能、行为以及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程度等,调查结果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专业能力的需求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市场营销能力、储存与养护能力、公共关系、财务能力、药品炮制、药物鉴定能力。 (3)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针对药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调查分析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从业人员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是法律意识、诚信度,还需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敬业精神、挑战精神。其中,企业最为看重工作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表明企业希望员工具备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并愿意与团队成员一起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三、讨论 1.通过调查显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并且对学历层次的要求正在逐步提升,希望招聘高层次的优秀员工。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多样的岗位类型为毕业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同时也对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出了综合性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在考虑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养成的同时,注重学生专项岗位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应当按照比例来设置理论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并通过设置实训实践课程增加岗位技能的培养。 2.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逐步增加场景式和项目化教学方法,营造逼真的教学、实习环境,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场景式教学主要通过模拟药房、沙盘实训室、商务谈判室来实现。在模拟药房教学环节中,按照企业实际运作流程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以此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掌握特定岗位的工作技能。沙盘实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运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宏观决策能力。 3.课程体系应逐步增加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模块,以培养学生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法律意识、诚信度和敬业精神 项目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与社会、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实操模拟、讲座和各种兴趣小组。 4.学校教学应当更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办学等模式,强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教师和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需求,理解企业对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在授课中积极导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将用人单位引入校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对通用能力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通用能力在职场的重要性,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就业心态,客观、真实地认识企业和个人,增强学生对通用能力的认识和重视。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 【摘 要】通过建立教育工作全程化、教育内容课程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辅导个体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 职业生涯教育 设计 2012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招收大药学方向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就业的岗位种类较多,但大多数学生在来校之前,基本未受过职业教育。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将大大影响他们在二年级的选择方向及之后的实习和就业,这对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我们进行了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的探索,以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和实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 一 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1.手段单一,内容枯燥 高职学校一般都比较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靠就业教育课,但该课程课时少,手段单一,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案例分析不充分,学生参与性不强,缺少个性化指导,局限于表面文章。而且所授内容偏于理论,枯燥乏味,实用性差。 2.学生被动,师资缺乏 目前,许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教师来说是完成任务,对学生来说是获得学分,远未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生一直扮演被动的“教育对象”角色,加上一些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发现问题,更不能有效的去解决问题。而相关的任课教师也多是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的领导或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学生辅导员,而非专业教师,他们很难给予学生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的有效指导。这些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不利的。 二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依据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根据不断变化的行业企业需求和就业形势,密切关注职业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或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2.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倾向为切入点 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的性格、志趣、潜能、价值观等特点,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职业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 3.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线 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规划、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 通过大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材料,以及亲自参与和体会,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的职业发展环境,从而顺利地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三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思路 四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实践 基于学生不同学习时段的特点,职业生涯教育在高职三年应有所侧重。 1.一年级上半学期 通过入学时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业要求和就业方向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试以及企业成功校友介绍相关岗位的人才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开展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并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规划自己的学业目标和五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2.一年级下半学期至二年级上半学期 学生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组织各类活动,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终身学习能力、外语与计算机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可以考取与本专业或未来职业有关的各种证书。在一年级暑假进行为期两周的行业见习,亲身经历未来职业情景,再通过教师的随堂教育,在企业进行的交流、参观活动,逐渐坚定自身的职业选择,或者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二年级下半学期 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进行就业及创业教育。通过专业讲座,了解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行业领军人物互动,使学生感受正能量的鼓舞;不同企业的宣传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企业的文化;利用就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择业技巧培训;通过竞聘实习岗位,锻炼面试技巧,挑战挫折,学会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加强就业前的心理辅导,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提高求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三年级 主要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择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时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以及当面沟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求职、继续学习和自主创业之间做出抉择和做好毕业后的规划。 五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创新点 1.由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全方位立体式职业发展教育模式转变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将职业发展教育覆盖了整个高职学习时段,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到离校,皆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职业教育活动伴随。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不断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信心满满地走向自己的职业岗位。在毕业生离校后,利用校友会、同学会、网络等多种途径建立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信息库,与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资料,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逐渐建立起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长效机制,这样既能有效地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又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2.手段多样,满足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该体系中,应用了个别辅导、自我认识、学生演讲、师兄师姐互动、岗位精英授课、网络互动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3.企业参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 在整个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中,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自身职业发展生涯的认知,皆由企业主要承担教育任务。弥补了在校教师无相关职业经历的缺陷,对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六 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实践的初步效果 由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中的数据可看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实践初有成效。无论从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还是工作收入,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的排名都在学校其他专业的前面。 由表2、表3、表4和表5的数据可见,本校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的就业质量在同类型药学类专业中排列第一,职业匹配度较高,工资收入较高,就业满意度较高,离职率也较低。这些数据说明职业生涯教育使药学专业学生可以分析自我,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对未来职业的性质、自身的职业期待、企业的文化等职业元素有较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说明选择校企合作,由学校设计规划引领,企业积极主动参与,提供场地、影像、优秀典范及企业精英的模式,使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更切实际,效果明显。 总之,通过建立教育工作全程化、教育内容课程化、教育载体多样化、教育辅导个体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浅谈乡镇卫生院药品经营与财务管理 摘要:药品经营与财务核算是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我国卫生院财务及会计体制不断革新的情况下,卫生院药品核算也在相应变革,目前最主要的就是以药品的进价核算取代了零售价核算。本研究就新财务会计体制下,乡镇卫生院药品经营与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及管理建议。 关键词:成本控制;药品经营;财务核算 对于乡镇卫生院来说,药品经营是保证医院能否正常运作的基础;药品经营的财务核算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所以,对药品进行合理、科学的经营及管理,同时做好药品经营的财务核算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乡镇卫生院生存和发展、为农民提供更高品质的卫生和医疗服务的保障。 一、乡镇卫生院药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药品储备及库存管理 因为药品本身具有一定特殊性,而且有严格存储条件与有效期,所以库存管理药品时一定要与相关要求相符合,很多药品必须防潮、避光,甚至有些药品还要求控温与冷藏,否则药品就会变质,不能将药品效用真正发挥出来,但是很多卫生院并未重视这些存储细节,不利于药品管理。药品储备具有数量大、种类多、流动性大及管理困难等特点。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药品种类越来越多,乡镇卫生院受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力量限制,储备的药品种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常常造成共需矛盾。有时,患者或医生需要使用的药品库存没有,“不常用”的药品又摆放过期,造成浪费。 乡镇卫生院毕竟“庙”小,受流动资金和存储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等诸多条件限制,药品储备数量有限,“管理不到位”、“库存信息不畅”、“采购不及时”等药品经营工作稍有不慎,极易“断粮”。如何做到合理储备,减少资金占用,又能保证药品经营工作的顺畅,是乡镇卫生院面临的一道难题。 (二)不合理的剩余药品处置方式 卫生院治疗住院患者时,通常会有突发状况发生,造成病房产生很多剩余药品,比方说,患者擅自离院、提前出院、对药品过敏等,都会导致不能完全使用药品。很多卫生院在处理剩余药品时,都会将剩余药品放入仓库,核减药品成本,尽管该方式可以擅自处理病房剩余药品,然而,也使得卫生院财务部门不能及时接受药品处理信息,造成药品成本与收入不匹配[1]。 (三)不规范的药品出入库管理 很多卫生院缺乏完善的药品管理流程,使得药品到库后,无法及时将药品验收单据开具出来。而且药方补充药品后,不能及时进行药品复核与确认调拨单,导致药品发放后,卫生院库存药品余额不足。 (四)滞后的药品信息化管理 一般卫生院都具有繁琐、复杂的药品种类,而且也具有较大现金流量,滞后的药品信息化管理会加大药品管理人员负担,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很容易增加人力成本,同时又会存在较大出错率。近年来,很多卫生院还在使用手工记账法,缺乏药品专业管理软件,导致药品核对、入库、成本核算过程中统计效率不高,而且极易发生偏差等情况,对卫生院药品成本数据真实性产生直接性影响[2]。 二、卫生院财务管理中药品成本控制策略 (一)合理统计药品 为了与我国新会计准则相配合,应该制定适应会计准则的药品管理方案,以此实施药品统计工作,并以金额为主要计量单位,报销依据为药品实际消耗量,明细记录药品收发工作,做好药品分类管理等相关工作,将其汇成卫生院财务表格,并由会计部门在月末盘点相关药品,以此对药品库存金额与账面金额两者一致性予以确认。 (二)合理采购药品 在卫生院中,药品所占资金额度比较大,所以,在药品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做好合理的药品采购工作,由此可以有效控制药品资金合理、科学流动,卫生院财务管理者一定要做好药品成本记录,并根据季节变化、药品使用频率以及本卫生院医疗水平等来确定药品采购量,对药品进行合理采购,避免浪费药品,导致药品成本增加。 (三)强化药品应付账款管理 对“应付账款”进行合理设置有助于避免药品成本管理中差错的出现,而且还可以提升卫生院财务管理效率,将所需药品账款理清,有效监督药品变动情况,此外,还可根据药品供应商单位实施有效的子科目设置,从而对药品实施科学、合理的核算管理。并在每月末核对药品入库单与相关发票,确认药品使用情况后录入凭证[3]。 (四)完善药品对账制度 卫生院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核算药品金额与库存量,保证药品库存、账本和实际耗损具有一致性,因此,卫生院应该不断完善药品汇总核对及销售制度,卫生院库房应该每日结算处理所进出的相关药品,由此可以准确、有效掌握药品总体使用情况,由此才能是药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五)强化药品信息化管理 在社会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也相应提升了卫生院药品管理信息化程度,将药品管理软件应用到药品成本管理中,有利于药品库存盘点与对账,并通过药品二维码管理,扫描药品二维码,在计算机中输入药品信息,由此就可以快捷的找到药品相关信息,而且也有助于药品成本核算。 (六)加强制度完善与员工培训工作 卫生院必须不断提升药品管理者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使其工作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定期培训药品管理人员,鼓励其积极参加培训与学习,而且药品人员管理体制与药品采购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这样对控制卫生院药品成本极为有利。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卫生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管理科学、合理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卫生院的未来发展与经济效益,在该工作中,应该由卫生院各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积极做好药品成本控制工作,但是,目前的卫生院财务部门药品管理中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需要不断探讨与研究,由此才能科学、合理管理卫生院药品,控制药品成本,以实现卫生院的良性发展与进步。 药品经营与管理论文: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目的:为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思路。方法: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和国内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结果:现有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改革。结论:紧扣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及专业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训教学条件、实训教学水平和师资等方面应尽快做出改变。 关键词:高职高专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随着近些年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和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而逐渐兴起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专业,医药行业对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持续增加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现有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水平已不能保证毕业生在综合技能上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满足,为此,在对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国内专业课程建设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对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性意见。 1 调研指导思想和调研方法 1.1 调研指导思想 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统一组织,认真学习教育部国发[2005]35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该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以职业为导向,紧扣培养目标和专业岗位的要求,积极推行教学活动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遵循创新性和可行性原则,开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调研工作。 1.2 调研方法 组织熟悉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认真学习文件,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突出就业单位对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的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展开调研工作。 1.2.1 查阅资料 从国家和河南省各政府机构通过网站和媒体公布的各项数据中了解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获取关于人才需求的数据。通过各院校网站及中国知网、方正等专业性强的网络数据库广泛查阅国内各大专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兄弟院校尤其是本省内兄弟院校专业开设的课程、教学特色及就业等状况。从各企业在其官方网站或媒体等渠道的信息中了解各企业对于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的具体要求。 1.2.2 发放调研表 在医疗机构、制药企业、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药店等学生可能就业的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就企业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来自企业的其他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利用暑期及在医院等单位实践的机会要求教师进行深入调查。 1.2.3 邀请行业相关专家、往届毕业生座谈 利用南阳的医药资源优势和本校教师、毕业生的社会关系,邀请了各级医药行业骨干、往届毕业生,深入座谈,了解企业用人状况和学生在工作技能上的欠缺。 2 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果 2.1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8年以来,尽管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但我国医药产业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由于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医保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支付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城镇化给医药零售商业企业代来新的竞争和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阐述,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820亿元,较去年增长20.4%。2012年全国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总值1.1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 面对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作为中原大省的河南省,在医药行业尤其是中医药行业发展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1年1-9月份,河南省医药制造产业产值位于全国第3位,总体规模为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的两倍。河南的中药药材资源居全国第二,总量优势明显。2012年河南省和山东省并列医药销售中资金利润率排名第一名。2012年全国医药工业500强中河南省有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福森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名列其中。这些数据无一不彰显出作为有着深厚积淀的医药大省,河南省所具有的实力。为了推进行业快速发展,河南省于2012年3月7日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鼓励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竞争的状况,为河南省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根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数字,2013年河南省医药行业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全省中西药品类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 作为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市巧用“医圣牌”,利用得天独厚的伏牛山中药材资源优势,联办生产、加工企业,实行订单种植,加速了中药材产业的种植、开发与研究,构建起了南阳中医药诊疗、科研、学、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医药产业已成为南阳六大战略支撑产业之一。根据南阳市统计局的统计数字,2014年前两个月,南阳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8.4%,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2.7%,“天然药库”正逐渐变为“中华药都”。南阳市有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11家,年产值近30亿元,保健品企业19家,产值15亿元。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行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有序发展期,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2.2 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交叉跨越医药、经营管理两个领域,具有药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且精通经营管理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成了行业急需。调查数据显示,现有药品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是48%,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占了21%和25%,初中(包括初中) 以下学历的比例是6%;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人员约占4 9%,管理类专业毕业人员约占10%,而具有药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背景人员寥寥无几。 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医药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达20万。目前河南地区高职院校的年培养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有着非常深厚的行业基础和紧迫的市场需求。 3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3.1 人才缺口较大 国内高职院校招收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较多。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物流方向)、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子项目)、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等等数十家。但外省院校学生一般较少到本省工作,而省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和招生规模较小。根据河南招生考试信息网提供的信息,2014年河南省内有郑州华信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化工职业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及我校共八所院校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招生计划,2014年招生人数分别为50、70、55、54、70、40、90、58,共计487人。从招生院校和招生规模来看,省内开设院校较少,整体招生规模不大。 3.2 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不足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较少,使得在医学和药学专业开设之余本专业课程占比较少,从而使一些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急需的课程未能开出。全国范围内存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不实用,缺少高质量的医药推销技巧、谈判、电子商务等专业教材。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采取的是理论讲述与案例教学结合的模式,学生营销实践技能的训练时间少,专业实训场所建设有待完善,缺少药品流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零售药房和物流实训内容。 3.3 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包括医学基础课程、药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在内的专任教师主要是学院科班出身,所学知识及长期的教学工作都与医药市场和患者实际用药情况有一定距离,大多缺乏一定的药品经营与管理实战经验,对目前药品市场不够了解,所教知识也与市场有一定脱节。如在药学专业课程中的经典药物,事实上,目前医药市场中经典药物偏少,多数为结构经过改进,功效有所改善的品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及新进教师比例增大,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业务面有待拓宽。 4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1 改革目标 围绕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教学“教学做”合一。 4.2 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4.2.1 准确定位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议以经管课程为主,以医药类课程为辅,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经营管理”和“医药”教学内容之间实行7:3或6:4的比例。重在知识的集成、能力的复合、素养的全面培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注意内容的多元化配置,探索医、药、管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医学院校综合优势。 4.2.2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构建与技能大赛、执业资格考证、专业技能鉴定、综合素质提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外语等考试以社会考试取代课程考试。组织学生参加西药药剂员、医药购销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考试,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纳入课程体系,为顺利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3 重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道路,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尽快建立模拟药房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和医药物流实训室,训练学生将经营管理知识在模拟的市场情景中加以实际运用。根据生源的就业方向和各专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建设立足南阳辐射全省周边地区的校院合作基地。学校和企业形成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4.2.4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扩展行业师资 组建由专职教师、其他学校的兼职教师以及企业界兼职专家构成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加强对医药基础知识老师再培训,使其了解药品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知识;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规定年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熟悉医药领域。同时,多渠道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对兼职教师或专家的协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设计毕业论文:关于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六结语 从近几年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情况看,采取的各项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指导教师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学生选题质量得到保证,真题真做比冽逐年上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规范方面效果明显。但应该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全方位考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敢于改革与创新,制定完善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模式,成熟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切实可行的管理平台,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 设计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毕业设计;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摘要 通过分析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指出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毕业设计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实施办法。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和意义 创新能力培养是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超越性,强调在积累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超越前人。因而,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这种超越思想,用之去理解、分析前人的知识,使他们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知识。 2)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了个性才可能有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要弘扬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2 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的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习与实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证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毕业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从而得到科学研究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并取得设计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而去自学一些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毕业设计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验验证、总结、答辩等阶段,从中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设计中的主体是学生,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因此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教师的引导理解比较深刻,从而提高创新冲动和创新思维的自觉性。 4)毕业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试验或实验的机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要以实践为基础,又靠实践来检验。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在毕业设计中进行验证,有些想法通过验证来纠正、完善,直到成功,从中使学生提高兴趣,也增强创新自信心。 5)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选题到设计方法和内容的选取,从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和验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华,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挖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毕业设计实施细则中有一些制度和措施来监控毕业设计的质量,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但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3.1 创新的意识不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比较缺乏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差;二是创新实践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不容易找到创新点。 3.2 创新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奖实施办法(试行)》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但对创新考核的力度还不够。如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标准”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评阅人还是答辩过程,对创新的这个评审项目比重不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无所谓,都不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只要求毕业设计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了。如果毕业设计形式精美,内容规范,即使没有创新,一般都可以拿到优秀,有的甚至还能拿创新奖。 3.3 毕业设计的通过要求较低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联系工作准备就业的阶段,加之毕业设计一般都能全部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远小于就业压力,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即使学生找到了工作,没有了就业压力,也不会专注于毕业设计,只等着毕业,毕业设计只能走走过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动力了。 4 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4.1 掌握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毕业设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毕业设计的基本常识等。开设“创造学基础”“科技发明”讲座,并结合一些有创新成果形成过程的事例,增加学生创造学和发明学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启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参阅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个全面了解,便于将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自如地发挥创造力。 4.2 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技术先进、恰当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有创新性,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人一题或多人一个大题但分工不同,典型的好题不同届的学生可以一样,但要求上要有所提高,禁止多人一题。选题由教师确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题目,使其有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和教师共同拟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进行审定。 4.3 教师要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点[2]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题目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进度,按照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答疑和引导。定期进行总结,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己遇到的一些疑问,进行启发式讨论。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探索写成科技论文,并力争公开发表,对学生的工作以及将来职称晋升都有好处。 4.4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毕业设计成果验收和毕业答辩评分时,把其中体现的创新点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中要占有很高的分数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论述有创新意识,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的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但是,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成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目标,亦即毕业设计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毕业论文:浅论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育模块 柔性化 多元化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本文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 (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就英语专业来说,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查阅中外文献,论证总结等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培养会使用英语的人才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娴熟使用外语的学生的地方,至于学科建设的贡献,除了对语言语法研究以外,不可能出重大成果。实际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对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世纪,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大挑战。各行各业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已往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与此配套的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大弊端。以往僵硬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了过多的必修课,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依照自己兴趣和目标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并为此选择实现路径的锻炼机会。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往课程体系的又一明显特点。现行的毕业设计方案反映和强化了这种意识,毕业设计呈现出单一性、狭窄性、实效缺乏性的特征,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做的有关文学风花雪月的赏析及晦涩深奥的语言学探讨对不再继续深造和从教的学生来说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很多学校论文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2.从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因为两方面原因,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一是国外高等学校对“专业”的理解要宽一些。目前我国“专业”概念带有实体意味,是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这种认识。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Major)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在个人专业、跨学科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与我国不同的特征;其二是美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所有学生必修高级写作这门课,课程结业时写出一篇论文,题目任选,但必须是原创。该论文不由本校老师批改,送交专门学术机构交叉批改,通不过者不得毕业。 3. 从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工业、旅游、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外语。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并为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需要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向世界人民宣传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现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与时代性质不相适应,急需改革。 4.从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外语学科发展很快。1998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院校开设本科外语专业,到2005年增长到600多个。目前,全国共有外语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多个。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英语专业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那些语言文学研究实力不是很强的大学来说,不被淘汰出局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办学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大学志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需求。 为了改变已往专业设置的偏颇,诸多大学力求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实现本科教学的模块化,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四大教育模块:即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或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在多个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专职翻译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英语语言基础课+翻译技能课(口、笔译)+专门用途英语课(自选)+公共课(思想品德、计算机、中文等)”四大模块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比重,以求开阔学生视野,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体系力求把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有意识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本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势在比行。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管理、研究、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体现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专业的方向设置也灵活许多,可以构成“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改革提出了启示。 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融会贯通了四年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充分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X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独当一面,实现一专多能。 5.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时间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毕业之前,实习之后,为期2-3个月。这时学生普遍忙于找寻工作,深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已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步入社会,或就业,或求职。离开校园意味着资料信息的缺乏,势必给论文写作带来不便;学生对未来一无所知,不懂自己将要干什么,能作什么,论文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不得已而为之,毕业设计不仅与社会严重脱节,论文质量也难以保障。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延长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想结合,不仅可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特色教育模块,拓宽课程口径,实现专业交叉,做到宽口径,厚基础,“1+X”型的柔性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具有必不可少的应用前景。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是“英语+新闻传媒”,“英语+经贸”,“英语+旅游” 或“英语+酒店管理”等等,再也不会出现毕业论文选题重叠的难题。毕业设计多了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设计毕业论文:基于PHP技术的网站设计毕业论文 摘 要 随着Internet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项新的技术来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由于WEB页面能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不但使信息的显示更加生动,而且使信息的浏览更为方便,同时WEB页能实现网上交易平台、客户信息反馈方便了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交流,因此许多企业纷纷建设网站以增强企业知名度. 柳州华力网站主要介绍柳州华力的有关信息,并用PHP+MYSQL架设用户登陆以及客户信息反馈,使客户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企业,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本篇论文是对我设计的网站的一点论述,主要论述了柳州华力网站建设规划的主体思想、利用PHP+MYSQL数据库实现用户登录和信息反馈,以及在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要点、难点等。 关键字:网站规划、PHP+MYSQL数据库 目 录 1 . 绪论 1.1 . 互联网现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可以实现快捷的信息传送以及直接的客户介入,但企业中各个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使信息渠道比较混乱。企业系统中各类人员的信息渠道多种多样,互不兼容,没有一个统一的应用界面让系统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想要的信息,这不利于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建立和开展。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单独的界面给企业遍布全球的现实客户、潜在客户、供应商、雇员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企业信息和应用呢?于是企业门户(Enterprise Portal)诞生了,并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1.2 . 如何定义企业门户 目前,尚不能准确地对企业门户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企业门户与IT业有些名词一样,不同的专业人士和机构对之有不同的理解,并有很多术语用于描述企业为其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的方便而采用的"门户",如企业门户、社团门户、员工门户等。同时根据应用的具体功能不同又把企业门户细分为信息门户、知识门户和应用门户等,并且这种划分方法已逐渐得到认可。下面介绍一下这3类门户。 1.2.1 . 企业信息门户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的基本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企业信息。企业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了解企业的访问入口,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对企业来说,信息门户既是一个展示企业的窗口,又可以无缝地集成企业的内容、商务活动及社区等,动态地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支持网上的虚拟社区。企业信息门户强调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和无缝集成,这类门户必须提供数据查询、分析和报告等基本功能,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及供应商都可以通过企业信息门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1.2.2 . 企业知识门户 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EKP)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是知识加工平台、决策平台、知识与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企业各部门职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数据库、文档、企业政策方针和过程手续等,甚至包括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等非具体化的信息资源。 企业知识门户是企业信息门户的延伸与发展。信息门户的重点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传输,有效利用企业已有的信息、知识和公共关系,并能收集、分析、增值、共享信息和知识。企业知识门户的重点是企业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企业知识门户的目的是使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企业信息门户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技术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供决策支持服务。 1.2.3 . 企业应用门户 企业应用门户(Enterprise Application Portal,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商业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商业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企业应用门户看成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界面,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企业应用门户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进行网上交易等。 以上3类门户虽然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能够将以上3类门户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通用型企业门户,这已是一种趋势,我们在这里把它们统一称为企业门户。 最后,让我们试图通过企业门户的作用来帮助读者理解企业门户的定义。维持客户的最基本战略因素是企业整体强大、互利关系网,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员工本身。这些关系的培养主要通过各方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任感--即各方及时收到相关信息、信息准确并且服务最优。企业门户被认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通过使用户利用方便、可靠的工具接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或者说,企业门户能为用户提供建设信息型企业网站的应用,包括网站生成、信息、信息管理、信息反馈、网站管理等系统,实现企业网上形象展示及对外沟通的需求。 1.3 . 有无必要建立企业门户 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实施企业门户战略已经被列入了许多大企业的日程表中。与国外相比,国内了解企业门户概念的企业十分少,而计划建立企业门户的企业就更加微乎其微。但是,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中国企业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为自己的客户、员工和商提供综合性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网络经济的特点来看,速度和知识是网络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获得发展的先机,这就要看谁能够以最迅捷的动作联系客户、供应商和商,组织生产和销售。毫无疑问,企业门户是实现上述目标最有力的手段。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企业门户是以最小可能成本,实现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目标的可行途径。首先,企业门户将本需要占用多台不同硬件系统的应用集成到较少的系统设备上,从而节约硬件的投入。其次,减少了多种未经集成的应用软件的总体维护成本。除了新设立的企业,其他实施企业门户的企业都已有多种应用系统和以数据库、文档等形式存储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条块分割,分散维护成本高昂。新的企业门户将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并经过一定的处理,最后集成到企业门户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提供给更多的用户。由于它的继承和集成,企业可以实现集中维护,从而降低维护成本。第三,企业门户采用高效的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相比建设或租用线路价格低廉,同时减少了人力投入。第四,企业门户的实施可以改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门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 由此看来,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不论是从节约成本角度还是从提高竞争力角度考虑,建立企业门户都是有效的方法。 1.4 . 如何建立企业门户 既然企业门户功效如此之大,那么企业要想建立企业门户应该如何去操作?一般来说,企业要成功地部署企业门户可按照如下几方面进行。 1.4.1 . 前期准备工作 企业在建立企业门户之前,要进行大量的信息调查工作,弄清楚企业的商业信息是如何使用的。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进行商业信息应用的调查和研究。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谁使用信息,信息是如何使用,以及信息如何流入和流出。 1.4.2 . 产品与技术的选择 在进行完信息的使用调查之后,企业就要选择门户产品和技术。门户软件不仅要满足商业信息和应用访问的需要,还要满足事先定义的技术层面(如协议)的要求。目前,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公司推出了企业门户解决方案,这为企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但不可否认,目前企业门户的产品良莠不齐,功能和所采用的技术差别较大,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企业门户产品是一门学问,本栏目下期对此进行讨论。 1.4.3 . 企业门户的建设 选好技术和产品,接下来就是建设了。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信息要集成到门户有关目录之下,或安排在某个主题里,以便用户可以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组织及个性化,应用和服务以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 1.4.4 . 推广使用企业门户 企业门户建好了,并不意味着工作就完成了,因为建企业门户的目的是让其发挥作用。接下来就是让更多相关的用户群体来了解和使用它。在这个阶段,个性化是举足轻重的。个性化的目的是针对合适的用户群,如营销分析、财务分析、经理或商业伙伴,合理地将门户信息、应用和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2 . 网站规划设计要点 因特网正在改变世界,它促成了网络经济雏形的形成,特别是电子商务正由新概念走向实用化。由于因特网具有传播信息容量极大、形态多样、迅速方便、全球覆盖、自由和交互的特点,已经发展成为新的传播媒体,所以全球几乎各个企业、机构纷纷建立自己的Web站点。 Web站点是向用户或潜在客户提供信息(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方式。其文档所包含的内容是由被称为超文本(HyperText)的文本、图形图象、声音,甚至电影等组成。使这些超文本能够有机地关联并可使浏览器识别,是通过HTML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实现的。同时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公共网关接口)能使Web具有交互功能。Web站点指引用户浏览该站点或其他站点上的分页信息,可以通过表格和电子邮件的连接提供双向交互方式。站点建立后,你的企业就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了一席之地,有了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虚拟门市部”。网站是未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它是“知识经济”的制高点,企业的网址犹如企业的商标和品牌一样,是反映企业形象和文化的巨大的无形资产。 因此企业网站规划必须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2.1 . 目标明确、定位正确 Web站点的设计是企业或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企业站点作为在因特网--这个新媒体上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信息空间,领导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设计站点的目的和用户需求,从而作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挑选与锤炼企业的关键信息,利用一个逻辑结构有序地组织起来,开发一个页面设计原型,选择用户代表来进行测试,并逐步精炼这个原型,形成创意。 分析有些网站的效果不如预想的好,主要原因是对用户的需求理解有偏差,缺少用户的检验造成的。设计者常常将企业的市场营销和商业目标放在首位,而对用户和潜在的用户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所以,企业或机构应清楚地了解本网站的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如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需要信息的范围及深度等,从而能够有的放矢。 2.2 . 主题鲜明、富有特色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完成网站的构思创意即总体设计方案。对网站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作出定位,规划网站的组织结构。 Web站点应针对所服务对象(机构或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有些站点只提供简洁文本信息;有些则采用多媒体表现手法,提供华丽的图像、闪烁的灯光、复杂的页面布置,甚至可以下载声音和录像片段。最好的Web站点将把图形图像表现手法与有效的组织与通信结合起来。 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力求简洁,要点明确,以简单明确的语言和画面告诉大家本站点的主题,吸引对本站点有需求的人的视线,对无关的人员也能留下一定的印象。对于一些行业标志和公司的标志应充分加以利用。 调动一切手段充分表现网站的个性和情趣,突出个性,办出网站的特色。 设计毕业论文:关于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仅仅是校内的评选,不能认清学校自身教学水平处于何种地位,因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积极参加全国性质的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竞赛。如我校艺术系将毕业设计坚持与“中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主题年竞赛”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由学生和教师投票筛选出参加竞赛的作品。此项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夔,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增进了各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术交流,找出了与全国同行教学水平的差距,并能及时总结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六结语 从近几年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情况看,采取的各项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指导教师责任心进一步加强,学生选题质量得到保证,真题真做比冽逐年上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在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规范方面效果明显。但应该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全方位考虑,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敢于改革与创新,制定完善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模式,成熟的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切实可行的管理平台,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 设计毕业论文:浅论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教育模块 柔性化 多元化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本文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 (论文)是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设计,应使学生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就英语专业来说,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查阅中外文献,论证总结等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培养会使用英语的人才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比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娴熟使用外语的学生的地方,至于学科建设的贡献,除了对语言语法研究以外,不可能出重大成果。实际上,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综合训练和考核,对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世纪,人们需要面对来自国际方面的大挑战。各行各业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1.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已往过于狭窄的专业设置和与此配套的僵硬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校培养模式的一大弊端。以往僵硬的课程体系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了过多的必修课,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依照自己兴趣和目标选择课程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并为此选择实现路径的锻炼机会。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往课程体系的又一明显特点。现行的毕业设计方案反映和强化了这种意识,毕业设计呈现出单一性、狭窄性、实效缺乏性的特征,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做的有关文学风花雪月的赏析及晦涩深奥的语言学探讨对不再继续深造和从教的学生来说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很多学校论文只是走过场的现象。 2.从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因为两方面原因,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一是国外高等学校对“专业”的理解要宽一些。目前我国“专业”概念带有实体意味,是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这种认识。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Major)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使其在个人专业、跨学科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与我国不同的特征;其二是美国大部分本科毕业生不需要写毕业论文,但所有学生必修高级写作这门课,课程结业时写出一篇论文,题目任选,但必须是原创。该论文不由本校老师批改,送交专门学术机构交叉批改,通不过者不得毕业。 3. 从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工具。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外语的重要性愈发凸现。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贸易、工业、旅游、管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外语。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语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并为世界的发展和和平奠定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需要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需要向世界人民宣传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一切都离不开外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成为主流。这就意味着现行单一的毕业设计模式与时代性质不相适应,急需改革。 4.从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外语学科发展很快。1998年,全国共有200多个院校开设本科外语专业,到2005年增长到600多个。目前,全国共有外语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多个。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英语专业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那些语言文学研究实力不是很强的大学来说,不被淘汰出局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办学与市场接轨,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很多大学志在寻求英语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才市场的多元需求。 为了改变已往专业设置的偏颇,诸多大学力求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实现本科教学的模块化,在本科教育的教学、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四大教育模块:即技能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或以培养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在多个领域从事口译和笔译的专职翻译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外语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英语语言基础课+翻译技能课(口、笔译)+专门用途英语课(自选)+公共课(思想品德、计算机、中文等)”四大模块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其目的是拓宽课程口径,加大非专业课比重,以求开阔学生视野,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课程体系力求把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大幅度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设置了技能教育模块,有意识地加大了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本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育、外事、外经、文化宣传、科学研究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适应这种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势在比行。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管理、研究、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纲》体现了“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专业的方向设置也灵活许多,可以构成“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给我们的毕业设计改革提出了启示。 毕业设计作为英语本科生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该与专业分流模块相关,用柔性化的毕业设计与柔性化的专业相结合,用“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学生真正作到学以致用,并有效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不仅融会贯通了四年所学的英语专业知识,还能充分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熟练掌握X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旦踏上社会,就可以在自己选定的领域独当一面,实现一专多能。 5.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时间看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毕业之前,实习之后,为期2-3个月。这时学生普遍忙于找寻工作,深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已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很多同学已步入社会,或就业,或求职。离开校园意味着资料信息的缺乏,势必给论文写作带来不便;学生对未来一无所知,不懂自己将要干什么,能作什么,论文只是为了获得文凭不得已而为之,毕业设计不仅与社会严重脱节,论文质量也难以保障。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五学期,延长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边学习边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想结合,不仅可提高论文质量,还能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 结论 根据市场需求,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特色教育模块,拓宽课程口径,实现专业交叉,做到宽口径,厚基础,“1+X”型的柔性毕业设计必将成为发展趋势,并具有必不可少的应用前景。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是“英语+新闻传媒”,“英语+经贸”,“英语+旅游” 或“英语+酒店管理”等等,再也不会出现毕业论文选题重叠的难题。毕业设计多了更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设计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毕业设计;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摘要 通过分析本科毕业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指出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毕业设计中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索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种实施办法。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既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 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和意义 创新能力培养是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规律,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超越性,强调在积累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超越前人。因而,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培养这种超越思想,用之去理解、分析前人的知识,使他们能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去丰富、创新和发展前人的知识。 2)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有了个性才可能有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要弘扬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2 毕业设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的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习与实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部总结,是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证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毕业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问题,从而得到科学研究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并取得设计成果。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为解决问题而去自学一些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毕业设计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要经历选题、调研、提出方案、确定技术途径、实验验证、总结、答辩等阶段,从中受到提出问题、检索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及关键要素、实验验证、撰写说明书和毕业论文、接受答辩等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维品质,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学环节不能替代的。 3)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设计中的主体是学生,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因此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教师的引导理解比较深刻,从而提高创新冲动和创新思维的自觉性。 4)毕业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试验或实验的机会。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归根到底要以实践为基础,又靠实践来检验。学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在毕业设计中进行验证,有些想法通过验证来纠正、完善,直到成功,从中使学生提高兴趣,也增强创新自信心。 5)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选题到设计方法和内容的选取,从问题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和验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展示他们的才华,有利于个性的培养和个体潜能的挖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优秀的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毕业设计实施细则中有一些制度和措施来监控毕业设计的质量,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进行创新。但在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3.1 创新的意识不强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比较缺乏探索新问题的动力和能力。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综合运用能力差;二是创新实践与社会要求脱节,不知道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本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不容易找到创新点。 3.2 创新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毕业设计(论文)奖实施办法(试行)》对指导教师、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但对创新考核的力度还不够。如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审标准”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评阅人还是答辩过程,对创新的这个评审项目比重不明确。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无所谓,都不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只要求毕业设计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了。如果毕业设计形式精美,内容规范,即使没有创新,一般都可以拿到优秀,有的甚至还能拿创新奖。 3.3 毕业设计的通过要求较低毕业设计阶段也是学生联系工作准备就业的阶段,加之毕业设计一般都能全部通过,学生的学习压力远小于就业压力,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即使学生找到了工作,没有了就业压力,也不会专注于毕业设计,只等着毕业,毕业设计只能走走过场。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都不能保证,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动力了。 4 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4.1 掌握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毕业设计,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毕业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毕业设计的基本常识等。开设“创造学基础”“科技发明”讲座,并结合一些有创新成果形成过程的事例,增加学生创造学和发明学的一些基本思维方法,启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内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毕业设计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参阅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有一个全面了解,便于将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自如地发挥创造力。 4.2 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技术先进、恰当新颖的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有创新性,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要覆盖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一人一题或多人一个大题但分工不同,典型的好题不同届的学生可以一样,但要求上要有所提高,禁止多人一题。选题由教师确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题目,使其有选择余地。提倡学生和教师共同拟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进行审定。 4.3 教师要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重点[2]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题目的不同内容和不同进度,按照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答疑和引导。定期进行总结,结合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自己遇到的一些疑问,进行启发式讨论。建议学生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探索写成科技论文,并力争公开发表,对学生的工作以及将来职称晋升都有好处。 4.4 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毕业设计成果验收和毕业答辩评分时,把其中体现的创新点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中要占有很高的分数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论述有创新意识,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的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彻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但是,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成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目标,亦即毕业设计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毕业论文:计算机平面设计毕业论文 【摘 要】图形设计作为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现象,起着沟通人与文化、信息的作用,这一点与文字的作用相通。汉字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具有很大涵盖性的符号文字,因此,我们应该去研究与认识它,从而发掘更多的造型方法,更深入地利用汉字来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引 言 在日本设计师白木彰先生的作品中,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汉字的世界。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的堆积,每个字仿佛从符号世界中还原了出来,带着它们来自远古时代的神秘气息。这样的文字形态,引起我对汉字的新的认识。 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点画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利用文字来进行平面设计,我们所要利用的不光是它的“形”,更重要的是它的“意”。目前日本人似乎比我们更懂得怎样利用汉字,他们用汉字的造型原理去设计图形,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是装饰,而且具有了图形设计的表形性思维,使汉字真正活了起来。利用汉字,日本人传达出他们的本土文化,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汉字传达我们的文化?这一点令人深思。 平面图形设计与汉字的本质联系 1.汉字本身即是一种平面图形设计 从平面设计来讲,汉字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设计。它以最为简单的设计元素,运用最丰富而复杂的设计手段,设计出了一件又一件恒定而单纯的“产品”,并使这些产品的内涵丰富,构架完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同时,这些“单元产品”又具有无穷的联络方式,具有开放而递增的同构能力。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在《庄子外篇》中就已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语言和事物之间存在着表征物与被表征物的关系,语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语言的被表征物,语言的任务是事物信息的被传达,语言的角色是传达信息的媒体。文字正是利用语言来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东西。 2.平面图形设计与汉字构成学原理 a.平面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而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平面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物象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图形。 b.汉字是经过设计的图形 汉字的目的是承载信息,而汉字本身即是中国人在二维空间中对点画挑选、组合、转换、再生,使之代表一定信息的产物。从符号学原理分析,汉字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由于汉字演变至今已变得十分抽象,洗练,所以将汉字承载着的原始信息还原出来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过程,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这种还原的结果不是文字,是一种加入人的思维的奇妙产物,一种特别的平面图形。 更多地发掘汉字的特征 更准确地运用汉字承载的信息 设计师借平面图形设计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以达到其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换言之,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人性的概念在今天已经广义化,如何使我们的本土文化得以体现?还原汉字的原始信息应该说是一条捷径。在追寻汉字本源的过程中去体会中国文化,其本身就是在提高设计师文化修养。这样,我们在作品中体现本土文化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1.使汉字不断地深化 a.运用汉字来发掘本土文化,是一个抽象难懂的说法,那么,让我们看看日本人是如何做的吧。 七世纪时,日本引进中国的表意文字,称为汉字。日本人快速地消化了中国的汉字文化,之后又把汉字迅速地加以改造,日本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来自中国,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我们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日本人以纤丽纤小、简约淡泊作为其审美的意趣,形成了“物哀”、“空寂”、“风雅”、“幽玄”等审美理念。汉字被日本的设计注入无限的遐想,成为他们在作品以外的思维空间“留白”的有力武器。“喻物于意则乐,留意于物则病。”汉字作为抽象图形的魅力在乎似与不似之间。 《读卖新闻》中曾登载过一位日本小学三年级女生写的诗: “港”这个字 真像美人鱼 “共”是头 “巳”是尾 三水是浪花 你看像吗? 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魅力,没有哪种文字可能引发人这种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的。正是汉字在人思维空间里的留白,使汉字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现代图形设计是对文化的认同,而不是简单的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运用汉字进行图形设计的精髓所在。日本许多著名设计师,几乎都是汉字学的专家,他们在作品中巧妙地将汉字作为抽象画看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就是一个执著的汉字迷。他在《活字礼赞》一文中提出汉字造型的直角思想,其起源为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学;日本另外一位汉字迷设计师白木彰先生,更是巧妙地将汉字作为图形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 日本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并赋予民族情感的内容,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值得我们青年设计师们学习和借鉴。 b.我们的先民如何利用汉字设计生活 我们的前人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于是形成了“书法”这类二阶意义上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艺术,它靠单纯的线条架构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 在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艺人也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极富视觉意趣的字体图形。如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节庆与民俗活动中的吉语,吉祥纹样中的连笔字等。这类反映日常生活形态的杰作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2.用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理解汉字 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类并非宇宙创造的中心,而是自然中次要的部分,能否符合大自然的韵律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与模式,汉字的创造无疑也遵循这一法则,即模拟自然,将物的形简化地融合于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 a.“神”来之笔 古人对于“神”的信仰,主要表现在占卜和祭祀上。最早的汉字其实是占卜的记录,上古文字的笔划结构,用今天的眼光看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古人对自然、对生命的一种诠释。这种记录占卜结果的文字,来源于远古的文字画(近似文字的图画)。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性是汉字的主要特征之一,汉字是反映自然造型的。汉字在反映自然造型的同时,还具有深奥的构成原理,而这种原理就来源于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设计在线.中国 b.汉字中有大智慧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中国人信仰上天潜在的超越之力,这种超越之力即自然规律。观察汉字的构成,更多的是揭示自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西周以前),象形程度较高,体现出对书写的简化和易识别的趋势。而汉字在发展为记号文字体系的过程中,则体现出了古人独到的智慧。 在汉字的创造过程中,古人很注重“形”与“意”的结合,简单摹仿不是文字。 在初中时,语文老师对于“牧”字、“采”字的解释,引起后来我对汉字中蕴含的先人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前有“牛”而后面有一个人持木棍趋赶,这样便组成了“牧”字。在汉字的造型原则里,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这样有趣的例子,只要我们耐心品味,其中奥妙无穷。 结 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我们如何运用文字进行平面图形设计? 汉字不是世界普及的文字,但是汉字字符本身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拉丁字母却无法完成。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们将汉字直接用于标志显然行不通,这样只能使我们的作品显得腐朽而庸俗。但是在了解汉字的意义和构成法后,我们把汉字精辟总结物象特征的方法运用到平面图形设计中,却未尝不可。例如,中国邮政的标志,来自于“中”字的古形“中”。其意义指一面有长穗的旌旗随风飘动。邮政的标志将它赋予了新的涵义,一方面保持“中”字的古意,象征中国邮政旗帜性的作用,在公众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将“中”字变形,像一双手托起一封信件交给收件人的形象,寓意着中国邮政以服务为本,快捷、安全、礼貌。 发掘汉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积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前途。除了标志设计,无论是装饰、书籍、招贴、广告还是环境艺术设计,都应当充分发掘汉字中包含的中国哲学,从事设计工作的我们应当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修养,让抽象的汉字艺术在现代设计中产生更大的魅力。 设计毕业论文:社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家庭暴力问题 近年来,家庭暴力一词已经越来越为现代人所熟悉和关注。本人结合学习的专业知识,开展了一些调查,浅谈了对家庭暴力问题的一些个人见解。 第一章 家庭暴力的现状和特点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一方侵犯他方人身权利,造成他方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伤害的强暴行为。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本文所说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之间也即婚姻主体之间的暴力行为。 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既包括应受刑法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也包括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还包括应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实践中看,构成犯罪应受刑法惩罚的家庭暴力案件只占家庭暴力行为的15%左右,但却属恶性暴力案件,危害性极大,能被社会所关注和对施暴者给予应有的制裁。而其他家庭暴力行为虽然也具有违法性,应受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但却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忽视了它的危害性,客观上起到了纵容暴力行为的后果。由于长期放纵这类暴力行为,导致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升级。因此,不管是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为,还是一般违法的家庭暴力行为,都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减少和消除。 1.1家庭暴力的现状。 近些年来,在婚姻家庭领域,家庭暴力问题比较突出。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目前的家庭中,有33.9%的家庭中存在程度不等的家庭暴力,特征是在离异中,强度较大的暴力事件比例高达47.1%.在每年解体的40万家庭中,1/4家庭的解体缘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多少触目惊心的家庭恶性刑事案件的起因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家庭暴力或是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而实施的极端报复行为。因此,不管是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为,还是一般违法的家庭暴力行为,都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减少和消除。惩治家庭暴力,是实现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根据1994年国务院的《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是由于家庭暴力引起的。家庭暴力不仅对受害人造成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它还表现为对家庭中弱势群体人权的严重侵犯。人权不仅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还包括所有社会公民取得平等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仅体现在政治生活领域,还体现在家庭生活领域,而且只有在家庭生活领域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才能为整个社会的人权保障提供必要的前提。对家庭暴力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对于受害者的关怀,更体现了对于他们人权的尊重。 1.2 家庭暴力的特点。 由于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受害者往往无力或不愿公开,加之公众的漠视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不够,从而使家庭暴力与发生在社会上的暴力相比更具有显著的特点。 家庭暴力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捆绑、殴打、讥讽、辱骂、恐吓、不予理睬、性虐待、性暴力等。家庭暴力主要包括夫妻间的暴力、父母子女间的暴力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即家庭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其中约 90%为女性。本人这里所说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之间也即婚姻主体之间的暴力行为。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既包括应受刑法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也包括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还包括应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实践中看,构成犯罪应受刑法惩罚的家庭暴力案件只占家庭暴力行为的一小部分,但却大都属恶性暴力案件,危害性极大,能被社会所强烈关注。而大部分的家庭暴力行为虽然也具有违法性,应受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 但却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忽视了它的危害性,客观上导致和起到了纵容暴力行为的后果。由于长期放纵这类暴力行为,导致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升级。 1.2.1家庭暴力具有家庭性和违法性。这里所说的家庭性是指暴力行为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之间。而这种家庭性正事是家庭暴力犯罪和其他暴力犯罪的基本区别。正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具有隐蔽的特点,也使得人们对于家庭暴力的态度同对于其他暴力行为的态度具有很大的不同。 当前有人认为,如果是出于合理的目的和动机,对家庭成员实施的暴力不属于家庭暴力犯罪。比如丈夫因为妻子的婚外恋而对妻子的毒打、父母出于教育的目的而对子女的肉体惩罚。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反对家庭暴力,是因为暴力行为本身侵害了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进行解决和救济,但是决不能诉诸暴力的手段,否则就具有违法性。 1.2.2家庭暴力的施暴 者多为男性。在家庭暴力行为中,妻子欺凌丈夫甚至勾奸杀夫的现象,从古至今时有发生,但相比之下,更多而且更为普遍的则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行为。根据中国妇女联合会权益部门统计,在目前的家庭暴力事件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的占绝大多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90%--95%是女性。从古至今时有发生,但相比之下,更多而且更为普遍的则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暴力行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90%以上的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为丈夫。宁夏1998~1999年发生的几起恶性家庭暴力犯罪案件,都是丈夫用残忍的手段剥夺了妻子的生命。在知识分子聚集的高等院校内存在的家庭暴力,也都是丈夫对妻子施以暴力行为。 1.2.3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大多数受害人认为,家庭暴力系个人隐私,“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反映到司法机关,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因而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家庭暴力行为除杀人和重伤外,司法机关大多作为自诉案件处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因此,家庭暴力案件中,真正由司法机关介入处理的较少。 1.2.4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由于家庭内部关系的复杂性导致了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实施的手段、产生的后果以及造成的危害各不相同,使家庭暴力具有复杂性。 1.2.5家庭暴力具有持久性。通过对已暴露的家庭暴力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这类案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暴力实施的时间上具有持久性。由于受害者对家庭暴力无力反抗或不愿公开,导致实施暴力行为者更加为所欲为,长时间、屡次地对受害者施暴,积累了矛盾。 第二章 家庭暴力存在的原因 导致家庭暴力存在且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有经济、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还有婚姻当事人自身的原因。 2.1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暴力事件发生较多的农村落后地区,不少家庭还受“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思想的毒害。有些人认为父母对子女、丈夫对妻子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打骂自然也是天经地义的。 2.2家庭婚姻“腐败”现象诱发家庭暴力的发生。引发家庭暴力事件的原因大多已由以前的夫权思想作怪,转化为家庭婚姻“腐败”现象所致。一些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失去道德伦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和美色,在外包“二奶”、养情人,对婚姻和家庭毫无责任感。这种现象称之为家庭婚姻“腐败”现象,最终导致夫妻关系恶化。这是家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家庭暴力既是婚变的原因,又成为施暴者达到离婚目的的手段。 2.3社会变迁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因素。我国在近二十年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社会变革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竞争压力。当生活的压力积聚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就容易外化为家庭暴力的行为。 2.4家庭暴力与施暴者的教育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男性的素质差、教育水平低下是造成家庭暴力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2.5基层社会防范控制乏力。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他人不好干预也难以解决,即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致使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很少得到制裁,从而助长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增长。 第三章 对预防和治理家庭暴力方法的几种思考 世界《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规定:“人人拥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一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第7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受到酷刑或残忍、不人道或有侮人格的待遇。”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将反对家庭暴力问题列为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要求各国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我国,根据全国妇联权益部的调查,近年来,各地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首先各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有效地制止家庭暴力。其次各级党政领导和工青妇组织把反家庭暴力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形成全社会重视、各机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今后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应着手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妇女的宣传教育工作。 3.1加强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力度。注重立法,使惩治家庭暴力行为有法可依。我国现行刑法以及新婚姻法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规范都比较原则、抽象,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4条规定,“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第 35条规定,“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妇女;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禁止虐待、遗弃老年妇女。”,修改后的《婚姻法》也作出了规定:在总则中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第3条,),因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第46条)但对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暴力事件在法律适用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加大立法力度,使得反家庭暴力有法可依。 此外,还应在条件成熟时加强和完善人大立法。现行法律法规涉及家庭暴力多为自诉罪,不告不理,且只有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才施以量刑偏轻的刑罚,难以对家庭暴力犯罪构成有效的威慑。建议某些自诉罪可改为公诉罪,可以考虑在时机成熟时可以制定一部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在该法中详细列明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家庭暴力行为的表现及其法律责任,国家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保障等内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可进行司法解释以弥补国家立法的不足。立新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我国现有法律结构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架构,我们应该着重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它。 3.2注重立法,更要强调执法。就是要求国家的司法力量(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惩罚,对受害人进行司法救助,从而有效控制家庭暴力犯罪的发生。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司法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对于构成刑法规定伤害罪和遗弃罪的案件,由公安机关逮捕,经过检察机关的起诉,最后由审判机关定罪量刑。虐待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只有受害人本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害人受到精神强制无法告诉,检察机关才代为向人民法院告诉。实际上,这两种处理途径都不利于家庭暴力问题的真正解决。这两种司法解决的方式都要求进入正式的司法审判程序,对施暴人进行定罪量刑。而家庭暴力不同于其他暴力犯罪。受害人与施暴人之间存在共同的生活关系,彼此有着感情的联络。很多受害人寻求司法介入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施暴人的家庭暴力,使其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而不是希望施暴人接受现实的严厉刑罚处罚。对于很多家庭暴力的施暴人进行定罪量刑,特别是对生活压力而产生的家庭暴力和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暴力的定罪量刑,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为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现实生活问题。这种司法手段的介入不是对被害人的帮助,而是给被害人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因此,对于家庭暴力的处理,除了极为恶劣的暴力行为,应在遵循被害人意愿的基础之上,由公安机关作为进行家庭暴力处理的主要机关。 3.3健全机构,调动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力量。司法机关要重视对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在反对家庭暴力中,行使好监督权。为了保护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除重视立法工作外,要重视和加强对施暴者的打击力度,使妇女权益切实得到保护。有必要建立反家庭暴力的社会保障机制,努力增强人们的防范意识,并使警察成为反家庭暴力的主角,形成有医疗、鉴定、律师、妇联、公安及心理康复等机构组成的“反家庭暴力网”,各组织相互协调配合,从根本上来控制家庭暴力,推动全社会反家庭暴力的行动。 3.4注重调解劝阻与惩罚制裁相结合的措施。《婚姻法》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及时劝阻和制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公安机关接到受害人提出的请求,经过查证属实的应当依照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5重视和加强对妇女自身素质的教育工作。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转变妇女的屈从和依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受害者采取极端报复行为而成为触犯刑法的罪犯。《妇女权益保障法》第 48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可以向妇女组织投诉,妇女组织应当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保护被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因此,各级妇联组织要对妇女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让保护妇女的法律规定深入人心,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制观念,增强其反家庭暴力的自觉性和斗争性,这是改变妇女家庭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遭受家庭暴力侵害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暴、抗暴能力。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制家庭暴力时,要及时求助于邻居、街道、所在单位组织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帮助,扼止家庭暴力的再次发生。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选择法律而不是选择极端的报复手段,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6加强公民伦理道德教育。倡导和弘扬法治、民主、平等、文明,提高全民道德水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二十字道德规范就教育人们要具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展开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此外,对残害妇女的家庭暴力行为要通过社会媒介和舆论监督及时地曝光和谴责,对欲施暴者起到警戒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危害性的认识,达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的目的。家庭成员间发生矛盾时,要善于克制自己,不要恶语相对,要做到互爱、互谅、互让。基层组织及公检法司部门应当建立和健全家庭暴力防范体系,把家庭暴力消灭于萌芽状态。 因此,对家庭暴力应实行综合治理,发挥社区、单位和执法机关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使家庭暴力走出“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执法机关不理”的真空地带。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家庭暴力,受害人要甩掉“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捍卫法律赋予自己的不可侵犯的权利。社会各阶层、执法机关要改变“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漠视态度,对于家庭暴力不仅要管,而且要加大治理力度。 1999年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多年来,我国也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并在建立了多部门干预机制,法院、检察、公安、妇联、社区及其他部门的介入推动了全社会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表明了中国政府消除家庭暴力的决心。随着全社会对家庭暴力行为的打击和防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家庭暴力行为将得到有效地遏制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从微格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入手,阐述了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及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并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 关键词: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 一、微格教学模式的涵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在我国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主要是利用采用摄、 录像技术进行实时录像,并通过录像重放,系统、高效地培养高质量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训练而设计的一种短小精悍的训练模式。 笔者所说的“微格教学模式”并不是指“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而是指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运用微格教学的模式来开展,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步骤 微格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保证了大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这个模式可以分为七个步骤: 1.教师做好课程教学的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首先要调查包括教学班上学生拥有的电子产品及资源环境如何保证这种微格教学的开展;其次了解学生前期的学过的内容,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和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程度,学生经常运用的网络小软件有哪些(比如视频制作软件、图片处理软件等),对常见的腾讯、微博、电邮等的实用是否熟悉。 2.教师根据课程拟定微格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案。这一步最为关键,它是保证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人力资源专业中,笔者认为是以小组形式开展,3-6人为一组,通过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教师首先是对内容的选定,内容是否是学生能把握的,内容的取舍是否合适,保证学生在10分钟内很好的呈现;其次就是小组人员搭配的安排。 3.学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设备准备、小组任务的分配、学生实施的方案。学生拟定试教方案,包括试教人、地点、训练项目、目标、过程开展步骤、需要哪些配合、采取什么样的摄影方式等。 4.学生实施预录像阶段。对学生的录像阶段设备调试,功能的实用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试教人的需求与特点来录制录像,尽可能的全面体现试教人整个的教学过程。 5.师生评议阶段。由试教主体、教师、小组成员,集体观看。对媒体的选择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适当, 媒体应用是否熟练, 应用媒体后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都应成为反馈评价的主要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建设性的评价。 6.学生正式录像。这一步主要是让每个学生在第一次预录像阶段是会出现各种状况,在第二次了正式录像过程中,根据第一次的经验完善整个实施方案。 7.师生再评议。结合两次录像的过程来适当探索已经实践过的知识技能的优化组合。这样,在整堂课的微格教学实践中才能灵活运用、自如安排,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三、微格教学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体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微格教学模式的实施思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管理技术两大模块。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方面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社会保障理论、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人力资源实践管理技术方面的学习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几大模块。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部分都可以采取授课形式在课堂内完成;实践技术部分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来完成。 2.以《员工招聘与配置》专业课教学为例。《员工招聘与配置》按照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的要求把优秀、合适的人招聘进企业,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常用的招聘方法有:招聘面试情景模拟、心理测试、劳动技能测试。在日常教学中,《员工招聘与配置》的知识部分可以选取招聘渠道,招聘需求等内容采取5-10分钟,讲课形式来开展,主要是完成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撰写实施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员工招聘与配置》的实践部分,可以说是采取模拟与讲授结合,或者选取单个的小知识点来开展。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通过狭义的微格教学模式很 难完成诸如面试模拟的项目,在这里又会结合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开展。究竟如何来实现呢?教师在安排内容时一定要细分,细分后学生会具体针对自己的内容下去设计内容,而且每个环节尽量连贯进行。见下表: 3.微格教学模式实践中注意的事项。(1)课程内容的任务的分配和前期辅导尤为关键,注意教学任务分配和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结合学生的课外时间,并让学生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完成一个项目,记录完成项目的全过程。(2)教师的设计的主题忌宽泛,前期辅导跟进工作非常重要。主要是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演讲从材料收集、课件准备以及演讲技巧等的重要性,同时及时调整心态,时间把控等等都要有细节交流;同时了解学生拥有的可以开展微格教学的条件及学生具备的能力,在以小组完成主体时,要特别协调学生的资源组合。(3)评价环节很重要。在评价过程中,他们集“评价对象”、“自我评价者”和“他人评价者”为一身,既要接受他人评价,也要进行自我评价,还要对他人进行评价。他们可以为评价结果进行辩解,在评价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得出共同认可的评价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修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胜任力。非管理类专业学习此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文章在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按需设置优化课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优化和改革教学方法,以期对非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素质全面型,不仅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还应对社会实践有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准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求职技巧,“求职众生相”屡见不鲜。初入职场,从未规划过职业生涯,履行岗位职责不尽人意,难以适应职场。在高校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忽视人文社科类学习,对认识社会和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高校为让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开设的课程,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都会遇到诸如签订劳动合同、薪酬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它不仅能够帮助了解招聘单位的组织构架、薪酬福利、绩效考核、劳动关系,而且能指引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有效地找准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然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实践性 人力资源管理与纯理论课程的性质不同,它是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形成又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指导人力资源实践,而此门课程的教学设置是否科学,决定了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二)普知性 当今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组织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知识结构的精英,诸多人通过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提升职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基于社会实践总结而出,不少人虽有兴趣关注,却是一知半解,无法系统地掌握应用。为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应对经验加以抽象,理论联系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的普知率。 (三)多学科性 人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应用的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由社会实践总结而出,它来自于多个学科,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正是以上学科与理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 二、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入门慢,教学目标缺乏特殊性 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案及知识结构熟悉,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起初有可能对与自己不相关的知识理论产生学习疑惑,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无联系。与教授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同,非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与此课程的应用实践性决定了必须与非管理类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操作欠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摆脱单纯的理论讲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比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绩效、薪酬、培训等,简单易懂,由老师带领案例情境的分析和判断,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大都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会“水土不服”,而国内案例介绍不深入,起不到案例教学应起的作用,无法让学生吸收、启发并运用。另外,实践教学安排时间少,内容单一,仅表现为论文和调研报告,学生学到的不是实践直接获得的一手知识,而是间接知识,对今后怎样有效开展工作仍很迷茫。非管理类学生教学时间仅限于课堂,任课老师大都为管理学院教师,师生之间交流时间仅限于课堂,易出现简化教学内容、降低要求的情况。 (三)评价形式单一,缺乏激励性的考评方式 课程考评方式传统,即以出勤率为主的平时成绩和以卷面成绩为主的期末成绩,两者各占相应比例组成考评方式。虽能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度,却无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死板的考试方式弱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出勤率,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是基本能力,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却无从考量。 三、非管理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一)课程开设理 对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从未学习过经管课程,对企业经营管理概念模糊,所以应从课程开设理由出发,尤其是第一节课,避免用专业化、抽象化的词语,转通俗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让学生易懂、易记。例如,请学生谈谈开设这门课程的理由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各抒己见,建立起管理类专业教师与非管理类专业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结合今后每个人都会遇到职场上的招聘、绩效、培训、薪酬等问题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把握企业的组织构架、明确岗位职责,以及在出现各类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时,如何针对性地解决。总之,第一节课告知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关系,激发非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 非管理类专业此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求职能力和未来工作岗位的胜任力,培养学生成为各个专业领域中的有效管理者,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教师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尤其是针对各专业发展现状及其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例如,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那么当今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紧缺问题如何解决? (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且互动性强,通过演示操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难免会觉得招聘、培训、绩效、薪酬、职业生涯等理论知识抽象和枯燥,利用影音视频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授招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非你莫属》、《职来职往》、《就等你来》、等关于招聘与面试的电视片段,提醒学生观察应聘者和面试考官的言谈举止,并让学生对应聘者的表现分析和评价,再将之与视频中专家的分析和评价进行对比,为毕业后应聘面试做好充足的准备。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学生在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选择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诊断案例、找出解决方案,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特别是非管理类专业学生,适当的案例讨论,符合学习过程由感性到抽象、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规律。第一,引入教学重点时,采用小型专题案例,不管是就业者还是管理者,今后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第二,引入争议型案例可加深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第三,在整个课程结束或部分章节结束后,采用综合型案例,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体系和全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均为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能够让学生逐渐归纳出知识脉络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 3.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是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扮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实践活动模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教学效果。例如招聘章节,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第一步,小组拟定所招聘的职位,撰写岗位职责和工作说明书;第二步,设计招聘广告,选择招聘渠道和平台;第三步,设计面试的题目和评分表;第四步,招聘面试,学生既要在本组内充当招聘人员,也要被教师随机分配至其他组充当应聘者。面试情境模拟完成后,双方发表体会,招聘方同学认为,在员工招聘时要熟悉公司的历史背景、价值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用人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加强沟通;应聘方同学认为,要了解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分析自己应聘此职位的优势。情境模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小组分工又决定了所有组员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改进考评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成绩的评定,应改变普通课程考评方式,加大平时学习及实践课程中的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之前提到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团队,那么对每个团队的考评就可分为现场知识汇报效果、小组评估报告、课程资料等学习成果。另外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发言等,这些均可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而期末卷面成绩占50%,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在非管理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原则,适当运用如上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思维,教师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作者:杜宇 李楠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 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组织生产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同时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全国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都存在许多不足,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又是一门应用型和操作型很强的学科,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从大学校园迈入职场时,出现操作技能不强、实践经验缺乏等现象。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改革。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提高该专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人力资源几大模块,如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参加相应的实践环节,通过亲身经历、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虽然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但也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进入企业无法马上开展工作,还需投入一定的培训经费用于新员工的技能培训。而矛盾的根源则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操作能力的实训课程开设太少,导致学生普遍就业能力不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加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书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三)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技能,投身于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而言,首先,需改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于专业、学校、学生的重要意义。其次,需结合专业和课程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增加视频教学、案例讨论分析、小组讨论、文件筐游戏、角色扮演等。最后,专业教师还需走出校园,下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锻炼,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致使在制定或修改教学大纲时,设置课时和课程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出发点。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部分学校甚至削减到5%左右,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如美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同时,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材也非常缺乏,模拟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沙盘模拟等都没有科学系统的教材作为参考。另外,也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检查监督机制,如学生校外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二)师资力量不雄厚 首先,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不外乎有两种来源:其一是由过去的行政管理专业、劳动经济学专业或是社会保障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其二是学历较高的年轻老师,他们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但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企业的挂职锻炼,没有进行诸如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甄选、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实务操作。其次,由于许多高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师资力量不雄厚影响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经费投入不充裕 部分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把更多的经费投入理工科实验室,对于文科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相对较少,甚至错误地认为只要提供一定的图书资料和上课场所即可,使得许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前都没有见识和学习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事测评软件、沙盘模拟软件、绩效考核软件等,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1.修订教学大纲,凸显实践地位。 各高校在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大纲时,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实验。 2.规范实践项目,整合实践学习。 在大学四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中,应根据不同学期设置不同的教学实践项目。(1)大一学年。管理实习:参观一两个典型企业,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认知实习:调研人才市场,并进行人才模拟招聘,熟悉员工招聘流程和原则等。(2)大二学年。专业软件学习:熟悉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相关知识和操作。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实践,认知社会和适应社会。职业技能考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培训师资格证、职业生涯规划师等。(3)大三学年。专业实习:进入企业实习,熟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几大模块的实务操作。沙盘模拟实验:每组模拟一个企业,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专业技能训练:模拟招聘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处理、绩效反馈面谈、角色扮演、薪酬调查、模拟加薪等。课程设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不同企业面临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参与技能大赛:参加各种社会大赛(如模拟招聘大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激励自我。(4)大四学年。毕业实习:找到一个具体的企业去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3.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效果。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要建立相应的评估考核制度,注重对实践教学参与过程的考核。为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客观的评价,为具有创造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是督促其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4.重视实践教学,开发实践教材。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材数量少、针对性不强等特点,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教师自编实践教材和讲义,以便适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提高实践性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性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迫在眉睫。一般来说,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亲身体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流程和活动,总结经验和心得体会,以便用于日常教学和学生实践指导,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请进来”是指可以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或是知名高校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校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专家讲座、实习指导、公开论文答辩、技能大赛评委等。 (三)增加实践性教学经费 稳定的经费投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平衡理工科和文科的实践经费预算和划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经费的投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添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图书教材资料和购买专业软件,引入专业实践教师或是培训在岗教师,努力改善实践性教学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满足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就业的综合实力。 作者:张世免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课探新 1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1.1传统的教育方式缺少创新 曾任美国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在其签署的《莫里尔法》中指出“:平淡时代的那些信条己经跟不上风云变幻的现实。当现实中充满了困难,我们必须勇往直前;当情况与以往如此不同时我们必须重新思索。”地方院校教育也一样,我们都知道明天不可能和今天一样,不断发展才是地方院校教育发展的硬道理,因此我国的地方院校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水平就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而要不断创新、深入实践,所以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要进行变革。现在中国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还在不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甚至只是借用重点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照本宣科,丝毫没有体现地方特色,缺少针对地方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所以这方面的开拓应成为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中心,明显突出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关键。 1.2不突出教育的实践性 1.2.1地方院校教育过度侧重于理论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需要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因此地方性院校就要相应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是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开发的结合,而地方院校侧重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缺少实践的培养。通过学校系统化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可塑性还是较强,但在培养过程中却存在实践性与理论性不能平衡。 1.2.2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原因首先,大部分管理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国外,并且基础管理知识的发展也是借鉴于国外的理论,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只参考重点院校进行设计,但在中国大环境情况下管理与国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所谓的需要中国化的管理,并且地方院校教育应更具有对地方的针对性,现在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汲取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大大的脱节。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趋向于私营企业,而在中国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方式不规范,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存在很大的不适用性。再次,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差异性,而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着同一性,这就不能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最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的存在不便于实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包括企业的内部文件,比如,企业的薪酬制度、管理制度等,而不便于实习生去接触内部文件,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性的提高增加了难度。 1.3各地方院校教育人力资源专业不具特色性 在今后的10年发展中,各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是90后的一代,虽然90后的一代遭受质疑,但地方院校教育就要改正其缺点同时发展其优点,那么90后的一代就是拥有自信、抱负、个性化的一代,人力资源专业教育要立足学生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上也要突出这一方面建设。随着大量学校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地方院校在培养人力学生的目标、方向、结构、能力上基本模式与重点院校和地方院校都相同,趋同现象十分的严重,无论在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方面各地方院校都没有进行准确的定位,各地地方性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并没有各自的特色,而前面有简单概述,不同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而地方院校的这种同一性的教学方式无疑不利于学生也不利于市场。 1.4地方性企业的忽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各个性质的企业都希望招收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地方性院校就可以为地方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在各大地方所在地的企业并没有对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进行辅助,而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但由于地方性企业的不重视所造成的恶性循环无论是对于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还是地方企业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2地方院校人力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2.1教学改革 为什么地方院校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进入社会会受到冲击,对地方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方案方面的创新设计,能很好的解决上述的课程与市场脱节及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从人力资源人才需要何种能力的角度分析。 2.1.1地方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综合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要综合素质的能力并且需要大量跨专业的知识,综合素质,既包括专业的知识的深度也包涵学科领域的广度,要在扎实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晓财务、物流、营销、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结合。而地方院校的教师却只专而不通,所教授的学科理论、科研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涉及面很窄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性院校在师资力量竞争力不足重点院校的情况下,地方性院校可以设法从市场上获取这方面的教师人才,而不应只局限于职业教师。 2.1.2地方院校对实践能力培养以下就从学生、教师、政府以及地方企业四方面进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分析,也相应的解决了企业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学生方面,在对学生专业培养时还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地方性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训更应注重应用性的培养,这样才能避其所弊,趋向于实用的针对性,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等方面,伴随着是中国企业管理会逐渐走向规范化的大趋势下,将来一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在这些模块中趋向于某一方面,顺应发展潮流地方院校就要在对学生教育时,进行方面的引导,针对性的传授,这样对于学生的未来规划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方面,现在地方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能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原因,教师着重进行教学和教学科研项目却缺少人力资源在社会中运用的开发与管理的经历,因此教师都相应的实践能力不足,对于学生想通过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就更加困难了,所以中国地方院校应在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加不能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这样对学生分析社会需求是拥有很强的指导性的。 从政府方面,政府是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坚实后盾,只有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使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得到保障,政府在政治、经济发面都要给予支持。企业方面,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中是关键性因素,企业能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对于地方教育人才的培养缺乏关注性,追其溯源,地方性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大部分将服务于企业,在重点院校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地方院校正拥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与企业联系,其中政府也要起一定的作用,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企业建立培养协议,当然地方院校也要进行战略规划,以什么样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比如,对于自愿参加实践的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为其提供实践的企业签订合同等方式进行双方共赢。 2.2地方院校特色教育 2.2.1教学战略的针对性各大地方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硬件与软件的基础上,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性,在人力资源各大模块的建设上,注重方向上突出自身地方院校的特色,而学校真正的竞争核心就是地方院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而要是能够各大地方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突出特色也就更有利于地方院校学子的就业成才之路了。 2.2.2地方建设特色性各地方院校在发展特色时还需要结合所在地区的性质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地方院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地区,而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结合,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特色性首先就体现在区别于重点院校的特色性,体现自身的实践性、针对性。其次,区别各自院校的特色性,拥有各自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打方向,突出自身的专攻。 作者:李晓红单位:莆田学院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改革 摘要: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指出我国实践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则凸显重要。本文从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在构建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企业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建设,企业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为顺应社会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另外,从走访调查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多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策略。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录用也有了更高要求。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指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和特点 1.1现状 一方面,企业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小企业都很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中的很多高层领导都会这样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通过员工帮助计划、员工职业之路、关键绩效指标等一系列手段和方式健全和完善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资金成本投入。另一方面,该部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职能比较全面。现今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很广,例如,一些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人员储备、员工报酬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和培训、企业的人才规划等工作都由其负责管理。 1.2特点 很多企业比较重视此项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为促进此项工作。另外,此项工作职能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工作面很广,同时这项工作也很关注员工的生涯规划。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 2.1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因此,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专业的、丰厚的坚实理论知识。另外,还要学好心理学这门学科,这项工作涉及的工作面比较宽广,在与人沟通交流中,都会用到心理学。同时,还要掌握并熟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 2.2具备责任心与吃苦耐劳精神 很多企业员工大多数是80后或是90后,这些年轻人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论做任何事情遇到挫折或是困难,都有父母帮助处理,可以说他们的前程父母早已安排好,所以生活中或是工作中缺少责任心,工作意志力不强,在吃苦方面缺少锻炼。很多年轻员工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与老员工相比较,责任心不强,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这也让很多企业感到头疼。据了解,有的企业中,一部分年轻员工因为吃不了苦,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辞职,在工作中经常发情绪,不虚心向老员工学习,等等。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首先要具备谦让、工作责任心强、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吃苦耐劳的精神。 2.3敬业与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与同事友好相处,更希望员工有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讲,工作内容包括:掌握企业一些员工的个人资料、薪酬、对员工的考核详细资料等,可以说工作的内容是比较敏感的,对员工的一些个人资料等不能够随意的让其他人知道,更不能轻易地往外泄漏。经过走访多家企业得知:有些员工通过校友关系了解其他企业的一些薪酬水平,导致很多员工随意的流动,这样企业就会缺少一些技术人才,同时给该企业的名誉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4良好的心态十分重要 目前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员工队伍中,很多员工虽然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经验,但是没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在工作中经常抱怨、发脾气,对于领导安排的一些小事情不认真工作,觉得自己总是大材小用,一些大的问题和事情也处理不好,所以心里总是觉得自己职位太低。事实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纵观历史风云,那些著名人物都是从小事做起,只有做好小的事情,才会做好大事。因此,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来说非常重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位,在工作中要积极做事,不论自己职位高低,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看不起小事,因为做好小事成就大事。这样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外,良好的心态也有助于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更好、更快的成长。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设置科学、完善的专业课程 为了适应并符合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各院校要加大此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帮助这些人才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例如,对专业课程中的一些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际关系学、劳动法、绩效管理等课程要多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专业课程,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加强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各院校要加强此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这样学生可以多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提高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等。另外,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今后的工作。同时还能够多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涉及的一些工作内容可以及时的掌握,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脱颖而出,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加上对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措施,才会符合当今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 作者:李惠丽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三百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每年达数万人,但是,培养的整体质量却差强人意,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重头学起,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技能。很多高校对于为什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什么职业技能,怎样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等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除少部分学术型人才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的必备要求。2.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的需求也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迎合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1.一般技能。一般技能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内的管理者应当普遍具备的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基础性的职业技能,涵盖逻辑思维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建议决策技能、持续学习技能、创新创造技能等。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备技能,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是否具备一技之长的重要尺度,包括工作分析技能、人力资源规划技能、员工招募甄选技能、培训开发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薪酬福利管理技能、劳动关系管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社会要求,大学所学与社会所需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培养中依旧占有绝对的权威性地位,专业课程教育围绕知识的讲授和教师的经验展开,教学评估的标准依旧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业完成的结果以及出勤率等,致使学生被动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侧重基础理论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来解决。1.以需求为导向。社会所需即培养所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胜任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确定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需求。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将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充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3.以实践为载体。职业技能的培养,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实践。传统的讲授模式更多适用于知识的培养,但职业技能不可能“看”会、“听”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置实训课程、开展专业比赛、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还应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而做到课程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作者:云文婷 曹建巍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教学研究 摘要: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障学》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这一课程教学中仍然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先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议,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教学质量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社会保障发展速度很快,原因在于社会保障属于国民再分配的范畴,关系到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保障事业逐渐为国民所熟悉。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是当前授课教师的突出任务。 一、社会保障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社会保障学教学体系逐渐成形。但是,社会保障学的学科属性比较复杂、涉及面宽广,理论框架虽已定型,但是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在教学中产生了特殊的教学难点。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保障体系中,各种规章制度非常琐细,并且世界各国规定千差万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都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关理念和制度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不仅社会保障政策变化周期短,而且每项具体政策在不同地区的执行上存在很多差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据教材,必然使课堂知识内容滞后于现实发展。鉴于此,社会保障相较于其他课程,自身特点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其次,学生容易受自身阅历和课程内容影响,感到社会保障学整门课程内容都与“生老病死”有关,至少这些内容现在与自己没有关联,所以对课程内容自然提不起兴趣。最后,学生容易对本课程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有的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六大模块没有体现出重要地位,导致学生对社会保障学不太重视。 二、社会保障课程教学研究目标 教学过程中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几方面能力:第一,通过构建社会保障理论整体框架体系,使学生能从整体观出发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各方面问题。第二,深入社会保障各个板块,能有效分析问题,树立学生自己的问题观。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讨论教学法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很多方面都不完善,专门依靠教师讲授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书籍,多关注社会保障领域相关问题,多思考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应如何发展。例如:养老保险学习中,首先给出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析: (1)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老龄化,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种压力下我国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3)未来的养老保险如何才能应对老龄化? 其次分别就每一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融入社会热点共同讨论,如:养老压力环节,让学生讨论会同意父母入住养老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与要求。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学习一直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不同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学习经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从各个维度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激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员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以及产生自主性和协同性学习。 2.案例教学法 社会保障学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中如果不结合案例,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显得死板,内容枯燥乏味。此外,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而案例教学法则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针对案例涉及的主要问题,首先进行与案例问题相关理论的回顾或者阐释,再对与案例有关的政策规定做出正确解读。因此,该课程案例教学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对案例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现实政策,提高学生自觉运用社会保障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社会保险内容讲授中,对于社会保险的每一个险种而言,相关政策是实施依据,相关社会保险争议和问题往往是围绕政策实施形成的,借助相关案例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不但可以重新理解相关理论和政策,还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感受和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角色扮演情景,进而分配角色。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是应用了该方法具有的游戏性质的娱乐性特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既能让学生学习效果有所增强,又能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课程实质,更为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课程内容。该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社会保障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习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4.实践教学法 由于教材偏重于介绍社会保障理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故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实践性环节:一是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考察和调研,带学生到北京市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事服务大厅参观学习,了解该服务机构的工作性质与服务内容。二是到社会养老服务部门进行调研。三是进行暑期社会保障专业问题调研,结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进行,并要求学生提交专业的调查报告,主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因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摸索高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有较大收获,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玲玲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摘要: 本文以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就业竞争力概述 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所具有的能力,恰好符合雇主或市场的需要,对其拥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总体概述 根据各种要素对学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以此构建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或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由其延伸的学习能力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某项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以及从中延伸出的其他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是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个方面。其中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等指标;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竞争力包括学校条件、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等指标。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具体分析———以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为例 (一)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调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生具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问卷中“您现在的专业成绩绩点在以下哪个绩点区间内?”一题得知,89%的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绩点集中于3.0-4.0,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是否准备考取或者已经考取相关技能证书”这一题可知,过半数华师人力在读生准备或已经考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证书、计算机等级类证书、语言类证书。华师人力专业在读生的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创新能力一般。 (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要求,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很好的表现自我,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愉快的与人交往。这里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外语水平、而且更重要是母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很重要的。求职过程,本质上是求职者与招聘者相互沟通的过程,双方能否有效的沟通,决定着求职的成败。据调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已意识到就业过程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为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协调各种人际关系,重视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为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六)工作经历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请问您参加过哪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活动?”一题,得知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半数参加过实习、比赛类活动、学生工作、相关培训讲座等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七)身心素质及就业心态 在针对在读生的问卷中,在“您认为您自身的性格是否合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一题中,约63%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合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但也有25%的学生选了不清楚,体现了学生存在着对自身认识不足的缺陷。在“您对您以后工作的起薪期望是?”一题中,过半数的在读生选择了3000-5000元/月,符合基本的择业就业观。 (八)学校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师资一流。华师人力资源专业更是广东的先锋,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九)家庭条件 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合理的人事制度还不健全,许多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地域差异、“照顾”关系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影响还较为明显。 (十)社会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越来越收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越来越重要! 作者:梁嘉健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探索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探索 【内容摘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然而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构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样才有能力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对提高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内各高校对人力资源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实践与实训等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起步更晚。而且,与本科层次的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职业性和教学为主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必须考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随着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日趋复杂和竞争能力的日益提升,企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表现出轻实践重理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造成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工作难找的困境。因此,通过企业需求和本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时,依然偏重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环节。即使学校设置了实践操作课程,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实践操作的比例要求,所以导致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实践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较大,使得课模拟训练、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实践标准中的要求。有些教师甚至没有设计实践操作的内容。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而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相关技能。 (二)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滞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学校建立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普遍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没有配备相关的实训操作软件;没有开展员工招聘和心理技能测试实验等等。这就使得该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前不会操作,有些甚至没有接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软件。从而造成他们到实际工作中束手无策,所以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合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利益分配。由于合作意识和利益问题等原因,目前比较少的企业能够接受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主要原因:第一,由于学生数量比较多,以及缺乏与企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加上企业都处于激烈的生存环境中,压力大、任务重等原因,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第二,由于学生是学习生身份,实习时间可能比较短,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对学生的指导也往往流于形式。实习生很难接触到专业工作的完整流程和参与具体业务工作,所以学生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 (四)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该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更看重教师的学历,学历越高越占优势。虽然他们学历较高,但是他们缺乏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没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经历,这样会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实践和实训课程时,显得“功底”不足。因此,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展现课程实践环节,更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一)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的方式,根据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目标,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讨论,设计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避免高职毕业生出现理论知识不及本科生,但操作能力不及中职生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培养基本技能入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建设,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依据,全面发展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培养满足社会要求的专业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该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分析测试、劳动强度测试、工作疲劳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等。在人员招聘、开发和培训、人员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创设各模块的工作情境,模拟实训,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情认识,强化学生的情感,以达增强记忆的目的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专业技能训练通常安排学生在学完每门专业课后进行,并且由教师预先提供企业背景和岗位等相关资料,然后学生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角色,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设计和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各个环节信息的获取,并且进行协调与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应用技能和操作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在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学科竞赛、相关软件操作与训练、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为主,让学生在参加实际工作中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技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加强专业化教学实验室建设。为了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应该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实训室,而不是生搬硬套高校技能实训室。同时还要配备操作性强、生动形象的技能软件,比如ERP沙盘、HRM沙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分析、人事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教学软件。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都能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和实验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的规划、人才的招聘、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工作与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等专业问题能力。因此,学生还积累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针对人力资源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领导应该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意识,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联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健全和强化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制订校企合作计划,确定校企合作细节,明确校企合作职责;第二,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科学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企业,学校应该尽量为企业创造利益,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论或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对于学校老师,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在确保双方利益的前提下扩展校企合作资源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例如课题研讨、企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和兼职授课、学校专家到企业指导工作和解决难题等形式。第四,学校和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这样企业可以为学校的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出要求,明确培养方向,从而使得学校的课程体系尽量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保证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行业人才变化的要求得到同步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从而保证实践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非常重要。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要有一定的学历和必要的专业背景外,还应该要求应聘人员具有相应的企业工作经历,例如要求应聘人员具备3年或以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经历,熟悉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相关软件的操作;第二,要求教师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工作,培养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校可以去企业聘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担任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实训等工作,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专才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制定实践活动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实验室、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这些都需要进行深人的探讨并付诸实现。 作者:孔美婵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生产论文: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智能控制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它的发展得益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模糊集理论和生物控制论等许多学科的贡献,同时智能控制本身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并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步。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控制技术的基本定义、分类、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评述,并讨论了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智能控制;工艺优化;故障诊断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遥感技术、传感技术、数控技术等一系列智能控制手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控制理论与新式管理理念结合,创造出了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智能化生产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当前能源危机、人口膨胀、资源不足的社会背景下,高效率、低能耗的生产模式更加为人们所推崇,因此,能够应变复杂环境、复杂对象、复杂任务,解决棘手问题的智能控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本文主要综述了智能控制技术的概念、实现形式、特点和发展现状以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智能控制技术 1.1概念与特点 智能控制是指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控制理论经历了传统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维度与深度上的拓展,进一步发展到了现如今的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智能控制技术的核心工作是对高层组织的控制。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实际工作环境的管理、组织、策划,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和人类相似的思维方式,可能会用到诸如处理信息、设置程序、推理演绎等技术手段。智能控制的特点包括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记忆功能,并且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对当前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演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高改善控制能力;还具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根据目标环境、目标任务的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一定的包容性,在受控能力范围内,可以实现自身修复,故障屏蔽等;具有一定实时调节能力,能够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在线处理等。 1.2原理与分类对智能控制技术的分类 主要是根据其所研究的被控制对象、参与控制的环境、最终的控制目标来进行的。不同于传统的控制方式,智能控制技术并不完全依托于现实存在的模型,它可以通过非模型化的手段实现对被控制对象的管理。目前,根据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阶段以及各自依托的技术原理的可以分为模糊逻辑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 1.2.1模糊逻辑控制系统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家查德斯首次使用了“模糊理论”这一说法。时至今日,模糊数学技术已经成为了诸多智能控制手段中的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实现形式;而这一理论也已经成为了智能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控制并不是一种建立在人们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摸索得出的、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的控制理论,它可以被用于非线性的、时变性的甚至是时滞性的控制系统;它具有智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人类的思维方式相匹配。 1.2.2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技术可以说是最广为人知的智能控制技术,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智能控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容错性,其次,它能够处理随机的、不确定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此外,“学习算法”是神经网络的最主要特征,这里面所说的“学习”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的概念相似。“学习”不同于模仿,也就是说,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使其能够在面对不同环境、不同问题情况下,能够进行自我调节,通过修改加权系数的做法,改变其输入状态,进而达到目标输出值。现阶段“学习算法”是神经网络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 1.2.3专家控制系统应用 专家系统的概念和技术,模拟人类专家的控制知识与经验而建造的控制系统,称为专家控制系统。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由推理机、知识库、解释机等几部分构成。相对于其他几种智能控制,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更善于自动推理,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环境变化等,它的处理灵活性更高;此外,它还能够通过循环程序,完成对生产过程的不间断性监督检查;能够针对性引进一些定向措施和深层知识,用更智慧的方式解决程序矛盾,完成过程控制。因此,专家系统已经成为了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分支。 2工业生产中的智能控制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到的智能控制种类包括局部型的智能控制和全局级别的智能控制。其中,局部型智能控制指的是在工业生产中的某一部分、某一个环节中引入了智能控制技术,例如化工生产工艺总流程中,可以在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单元操作中,借助于智能控制技术,客服人工操作的不可控性、不稳定性等问题。全局级的智能控制则有更大的控制范围,涉及到整个生产工艺的各个方面,包括各个单元操作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故障诊断等。 3在工艺优化中的应用 无论在传统控制理论还是在智能控制理论中,控制对象、约束条件、控制要求始终是研究控制技术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对约束条件进行优化是必须进行的过程。在工业生产中,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处理,是智能控制技术在生产应用中的最重要体现。段克宽等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在化肥生产装置控制的改进中,通过安装智能阀门定位器,提高了对液态反应物流量、流速的控制精度,还通过引入数字信息通讯,提高了对生产装置的驾驭能力,为生产过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有利保障。耿志明等为了实现对生产车间间歇式反应釜的数据采集、智能控制,考察了各种中控控制系统和运行监控平台,并通过使用变论域模糊控制算法实现了对具体反应流程、单元操作的跟踪控制。巨永锋等为了实现对振动压路机的数据采集、设备安全联锁等功能,建立了适用于振动压路机的控制系统,确保可以对振动压路机实现参数设定、实时数据分析等,并且能够实现故障诊断功能。 4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智能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括;现如今,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多个工业生产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而随着工业环境、工程环境的不断精细化、复杂化,工程实际应用对智能控制的要求也就会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更加合理、更加灵活的智能化方法会被逐渐开发、探索出来;智能化的实现方式也会不断增多;智能优化控制在面向工程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会对未来工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刘畅;王胜辉;庄益诗;王伟杰;杨芳;梁东森;牛成玉 单位: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生产论文:工业生产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现场数据收集以及自动化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至一些公司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核心技术已经跟不上新世纪的步伐,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怎样有效的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与提高企业的自动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国内各个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成为了现在很多计算机技术人员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关键词: 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工业生产;现场应用;发动机试验 1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应用的背景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很多的大中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现在已经广泛地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来实现企业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优化、管理和决策,这种精密的操作方式显著的提高了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也保证了企业生产的效率。例如在液态挖掘机当中应用计算机的自动控制方面,如果没有计算机的自动控制,挖掘机操作人员在进行平整地面及挖掘作业时,就不能够准确的控制铲斗的倾斜角,而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就能够将铲斗保持在预先设计的角度,可以极大的提高作业效率。所以,为了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新的革命性的突破,就必须将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信息科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工地的环境与办公室的环境差距还是很大的,工厂的环境一般都比较恶劣,由于大型机器设备众多,并且往往都同时运转,所以,工厂中经常充斥很强的磁场、很强大的电场,还有空气中漂浮着的粉尘,对电子计算机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电子计算机的自动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干扰的性能。同时,在工业现场中,几十上百甚至是上千万的设备比比皆是,所以,电子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必须具有比办公室更好的安全保障,电脑的可靠性也必须更高,如果一旦出现意外,那么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工业控制计算机核工业控制技术就随之产生了,它包含了很多模拟量和开关量的信号输入和输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数据采集的功能,这种方式具有人力所不能比较的精准和方便快捷,大大较小的生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企业生产中的成本,给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用计算机的自动控制技术控制发动机的试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的发动机已经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现在,怎样研制一款具有高生产力并且可以自动获得运行数据的发动机已经成为各个企业高层所关注的问题,也是现在国内外科学家都在研究的一个话题。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监控的发动机,就是专门针对这种需求所产生的最新控制装置。这种装置一般都被放在靠近测试网或者靠近试验台的地方,当多台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同时工作的时候,也已将中心计算机分别与几台发动机相连,以此来取得发动机的具体特征和实验的数据资料,给企业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便利。试验控制器的主要组成部件就是一台或者几台配有几个印刷板电路的微型计算机,他们往往和一台或者几台试验台相连,以此来收集输入信号和输出控制。具体流程就是,计算机现将发动机索要运行的流程以编程的方式记录下来,将发动机将要进行的每一步都正确的编排下来,按照编程时所规定的流程准确地进行下来,并且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而计算机监控试验控制器的主要作用就是作为整个试验系统的控制部件。为了显著的提高实验效率和试验的时间,每一台发动机试验系统都应该包含把发动机快速移进试验台,连接好必要的辅助接头的装置,以及自动把传动轴与测功器准确矫正连接起来的设备,这个设备的使用可以为在复合式试验台中测量发动机的性能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从功能上来说,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监控功能实质上就是记录一台发动机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需要的时间,特别是在发动机的操作条件的稳定性记录和发动机性能检测的时候,计算机检测比人力监测更加有效快捷,也更加准确,计算机可以讲确定发动机质量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给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生产过程中必需的一点就是计算机要主动将试验中取得的试验数据进行打印并自动保存,这些数据将会作为将来维修或者报废的依据,是至关重要的。 3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工业应用 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几乎在每一个工业现场都有所应用。HRL微机控制称重系统,一套符合我国现在工业发展情况的计算机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设置称重与数据采集、数据和文件处理等功能。有了它的存在,就可以对现场称重和核燃料装管进行不间断的监视和控制,极大地增强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工业生产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这个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一边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有就是这种系统可以输入各种信息,如放行号、芯块批号,还可以做日报表以备存档。HRL微机控制称重系统包括二层网状结构,其低层是现场总线将数据采集、设备控制以及工控机等重要设备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层,上层是将PLC可编程控制器,工控机以及操作员界面连接在一起的控制层,完成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功能。其中有三个工作台,在工作台上将核燃料装管,贴上条码最后再称重。由微机控制称重系统完成装管控制,读条码,称空管和毛管的重量,然后传输汇中心计算机并处理数据等工作,大大节省了工作的成本,给企业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可编程计算机控制机(PLC)技术试验使用了分时多任务功能,可以运行并行的实时控制与操作,具有可编制程序,可以实现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等;自动化生产中的现场总线广泛应用于自动化制造业、现场总线使用专用处理器置入传统的测量控制器中,使多个测量控制器与计算机网络直接对等连接,使自控系统与设备之间具有了互相通信实时分析的能力,在更新数据方面具有方便灵活性。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现场的诸多应用能够推动高效产品的生产,有助于提高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节约设计成本,提高运行质量。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与革新,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也成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先进的技术,由它所提供的数据采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可靠性和方便性中有着传统的监测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给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网络化和现场总线技术有事的工厂机械自动化的进程极大地加快。计算机自动管理系统建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得企业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资源倾注在信息化和高科技的研发中,它是当前社会条件下我国工业自动化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作者:夏建清 单位:湖南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生信系 工业生产论文:丙烯醛的工业生产工艺研究 丙烯醛(CH2=CHCH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易挥发、具有刺激性气味和催泪性质的液体。丙烯醛中的碳碳双键与羰基能够形成共轭效应,使它成为很重要的合成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1,3-丙二醇、丙烯酸、蛋氨酸、3-甲基吡啶等下游产品的合成过程中,还可进一步应用于树脂生产以及其他有机合成过程[1]。工业生产丙烯醛最主要的方法是丙烯氧化法[2]。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的重视,新催化剂的不断开发,工业上开始以丙烷和丙三醇为原料生产丙烯醛。 1丙烯醛的工业生产方法 1.1甲醛乙醛气相缩合法在1942年,Degussa用两性氧化物与二氧化硅的复合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在320℃条件下,研究了甲醛与乙醛经气相缩合制备丙烯醛的反应[3]。该法是工业上最早生产丙烯醛的方法,但是存在反应原料转化率低以及产物分离难等缺点。目前该法在工业上已被丙烯氧化法取代。 1.2乙烯醚热解法乙烯醚热解法是利用丙烯醚在540℃下热解合成丙烯醛。该法主要缺点为反应原料来源少,对生产设备的要求高。在工业上已被淘汰[4]。 1.3丙烯氧化法目前,工业上最主要的生产方法是丙烯氧化法。反应过程丙烯氧化法的反应温度为250~400℃,催化剂主要是以Mo-Bi-X″-X″为基本结构并负载Ni、Co、Mg、Ne、Pb、Cr、Fe、Ce和Al等金属的多组分金属催化剂[5]。工业生产中,通过对原料气体共混进样提高丙烯醛的收率,单程收率达到85%[6]。杨斌等在Mo-Bi催化剂中加入La、Ce、Sm或Th元素,以酒石酸锑为锑元素的前驱体,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其通式为Mo12BiaFebNicSbdXeYfZgQqOx。该催化剂用于丙烯氧化制备丙烯醛,丙烯醛收率最高时接近93%,且在连续运行4000h后性能仍保持不变[7]。Macht等人设计了连续的双床层反应体系,该体系由反应床层A与反应床层B组成,床层温度均在280~420℃,所用的催化剂为一般的Mo、Bi、Fe多组分金属催化剂。原料先通过反应床层A反应,将生成的丙烯醛分离后继续通过反应床层B反应,通过控制反应床层A的温度θA和反应床层B的温度θB的差值(即θB-θA≤50℃)来保证丙烯催化氧化反应长时间稳定运行。运行时间至少达到6个月,丙烯醛产率≥80%。然而,丙烯主要是通过石油裂解而来,随着石油能源的日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和丙烯用途的扩展,工业上开始采用丙烷代替丙烯制备丙烯醛。 1.4丙烷氧化法丙烷氧化法是以丙烷为原料,首先部分氧化合成丙烯,然后再进一步氧化合成丙烯醛。第2步丙烯氧化合成丙烯醛和传统的丙烯氧化法所用的催化剂基本相同。丙烷部分氧化合成丙烯的反应温度在350~650℃,催化剂分为负载型催化剂和非负载型催化剂2类。其中,负载型催化剂是将Mo或V氧化物负载到多孔的氧化铝、二氧化硅以及二氧化钛载体上,非负载型催化剂主要是中空柱状的多金属氧化物。工业中,丙烷氧化法一般采用多管固定床反应器。Machhammer等人设计了一个已经工业化的丙烷氧化工艺流程,丙烷混合气体首先通过反应区A进行反应生成丙烯,反应温度控制在450~650℃,采用的是以ZrO2、A2O3为载体的含Mo的多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活性组分中要求包含Cs或K、La或Ce、Pd或Pt。然后进入反应区B进行氧化反应合成丙烯醛,反应温度在320~350℃。采用的是以Mo、Fe、Bi元素为活性组分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丙烯醛的最终收率为25%。丙烯醛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制备丙烯酸,但工业上,丙烷氧化法制得丙烯醛收率不高。所以工业上直接用丙烷氧化法制丙烯酸。这导致了丙烷氧化法制备丙烯醛受到了限制。1.5丙三醇脱水法丙三醇(又称甘油)主要来源于化工生产过中的副产物,但它可以通过加工转化为各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比如丙烯醛。丙三醇脱水法是以粗丙三醇水溶液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脱去两分子水制备丙烯醛。其中,丙三醇脱水法的重点在于脱水催化剂的研究上。丙三醇脱水合成丙烯醛的催化剂主要分为3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和杂多酸类催化剂。此外,实验室还研究了将酸改性的蒙脱石用于丙三醇脱水制备丙烯醛的方法,收率达到近45%。目前,丙三醇脱水制备丙烯醛的技术开始工业化。Paul等将不同类型的杂多酸负载到经过Zr改性的多种介孔二氧化硅上,制备了多种杂多酸负载介孔硅催化剂,用于丙三醇脱水制备丙烯醛的工业中。其中,温度为275℃时,负载质量分数20%硅钨酸介孔二氧化硅Q10催化剂脱水性能最好,丙烯醛收率达到78%。而且经过97h脱水反应后的催化剂在275℃下能够再生,再生后的催化剂继续进行脱水反应,丙烯醛收率最高能达69%。Devaux等利用浸渍法将磷钨酸负载到二氧化钛上,通过500℃焙烧合成了磷钨酸负载二氧化钛催化剂,用于丙三醇脱水工业制备丙烯醛。催化剂床层反应后,将丙烯醛含量较少的液相层中的重型副产物分离后将液体重新循环再反应,最终丙烯醛的收率达到70%[22]。Dubois利用Fe、P、碱土金属和稀土金属构建了用于丙三醇脱水的催化剂体系,催化剂通式为FePxM′yM″wOz,其中M′指碱土金属,M″指Pt或Rh。在300℃条件下,丙三醇进行脱水反应,丙烯醛的选择性达到71%[23]。丙三醇脱水制备丙烯醛催化剂存在易结焦,易失活等缺点,导致催化剂不能长时间循环地运行。因此,目前丙三醇脱水制备丙烯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决催化剂易结焦及易失活的问题上。 2丙烯醛下游产品的开发 2.1合成1,3-丙二醇1,3-丙二醇用于合成聚酯PTT、紫外光固化涂料以及防冻剂[24-25]。PTT因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耐磨性和抗静电性,被应用于纺织产业,而且它的回弹性、耐污性等均优于常见的热塑性聚酯PET。工业上生产PTT的原料为1,3-丙二醇,主要是通过丙烯醛水合加氢制得[26]。主要包含2步,首先由丙烯醛水合得到3-羟基丙醛,然后再通过加氢制备得到1,3-丙二醇。丙烯醛水合反应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器内装填活化后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丙烯醛在阳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下进行水合反应生成3-羟基丙醛[27]。脱除未反应丙烯醛后,在加氢催化剂下进行加氢合成1,3-丙二醇。常见的丙烯醛加氢的催化剂主要是Raney镍催化剂,以及包含有镍的多元金属合金。其中,脱除未反应的丙烯醛的脱醛工艺的好坏会影响丙烯醛的回收利用率,因此如何提高丙烯醛的回收率是提高丙烯醛合成1,3-丙二醇收率的关键措施之一。唐勇等使用模拟软件AspenPlus对3-羟基丙醛溶液分离回收丙烯醛的脱醛系统进行模拟,并优化了制备工艺。丙烯醛的回收率在脱醛塔理论塔板数为6、分流比为1.2~1.5时达到最佳,丙烯醛回收率可达到96%~97%[28]。目前,丙烯醛水合加氢是1,3-丙二醇的主要制备方法,但丙烯醛的毒性大,对人体及环境危害较大,使生物发酵法制备1,3-丙二醇成为了主要的研究方向[29]。 2.2合成丙烯酸丙烯酸是最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及合成树脂单体[30]。丙烯酸工业上主要通过丙烯醛氧化合成,并被用于生产聚丙烯酸钠[31]。丙烯醛氧化合成丙烯酸的催化剂主要活性组分是Mo和V的氧化物[33]。研究催化机理有助于制备合适催化剂,提高丙烯酸的产率,因此丙烯醛氧化合成丙烯酸的研究重点在催化剂催化机理的研究上。Sadakane等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具有斜方晶系晶体结构Mo3VOx金属氧化物,并对Mo3VOx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性质进行探究。合成的Mo3VOx催化剂呈棒状,催化剂上与正八面体{MO6}相连的七元环提供了有序的微孔通道,有很好的热稳定性(400℃)和氧化性能,对丙烯醛氧化合成丙烯酸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34]。Jekewitz等研究了在Mo8V2W1.5Ox催化剂催化下丙烯醛氧化制备丙烯酸的情况,并探索了水的加入对反应的影响[35]。研究发现,水分子在该催化剂表面上发生吸附,形成羟基,提供了Br准nsted酸性中心。这些酸性中心作为丙烯醛氧化的活性位,提高了丙烯酸的收率,为工业生产中引入水蒸汽提供了理论依据。Liu等将V和Mo负载到具有大比表面积的SiC上,合成了用于丙烯醛氧化制备丙烯酸的VMo/SiC催化剂。反应温度在300℃时,丙烯醛收率最高,达到94%。最近,Zhong等利用HNO3溶液处理不含金属的碳纳米管(CNTs),合成了氧化型碳纳米管(o-CNT),并首次提出用该催化剂催化丙烯醛合成丙烯酸。在300℃条件下,丙烯醛的选择性最高达到近80%。发现氧化型碳纳米管结构上的C—OH,C—O—C和O=C—O—C3个官能团共同对丙烯醛的氧化起催化作用,而单独的这3个官能团没有催化活性。氧化性碳纳米管催化剂的使用,为丙烯醛氧化制备丙烯酸提供了新的思路。 2.3合成蛋氨酸甲硫氨酸,俗名DL-蛋氨酸(DL-methionine),是构成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因不能在动物体内生成,只能通过合成得到,所以成为动物饲料主要成分之一。DL-蛋氨酸中的硫可以和重金属形成络合物,因此,也被应用于防止重金属中毒方面。在工业上,DL-蛋氨酸主要是由丙烯醛、甲硫醇(MSH)和氰化氢在碳酸钠溶液中制备而来。Sanders等将丙烯醛和甲硫醇为原料加入到甲醇溶剂中,在80℃、405kPa压力下,通入氰化氢、氨气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反应1.5h,反应产物在碳酸钾溶液的作用下,140℃温度下反应4h制备得到DL-蛋氨酸[41]。该方法模拟了工业生产蛋氨酸的方法,并优化了工艺条件,最终得到的蛋氨酸产率高达95%~99%。Devaux等以丙三醇为原料生产蛋氨酸。过程如下:先以质量分数25%的丙三醇为原料,在含有W和Zr的酸性催化剂下350℃反应得到丙烯醛,再以纯化后的丙烯醛为原料与MSH在碱性催化剂和20~60℃条件下液相反应合成蛋氨酸。最终得到的蛋氨酸产率为76%[42]。 2.4合成3-甲基吡啶3-甲基吡啶(3-picoline)是制备B族维生素的主要原料,同时在新型农药和医药中间体合成上有重要应用[43]。3-甲基吡啶可以通过丙烯醛与氨气反应制备。丙烯醛与氨在气固相反应制备3-甲基吡啶由于丙烯醛易自聚,容易阻塞反应器,存在着不能持续反应的问题。Luo等以丙烯醛的衍生物丙烯醛缩二乙醇为原料,ZnO/HZSM-5作为催化剂,与氨在气固相反应制备3-甲基吡啶和吡啶,这种方法解决了丙烯醛易自聚的问题。在反应温度为450℃时,液相空速为0.85h-1,氨与丙烯醛缩二乙醇摩尔比为4:1的条件下,3-甲基吡啶的收率最高为34%[45]。然而,该法合成3-甲基吡啶的同时,其副产物吡啶的收率也达到了27%,存在产物分离的问题。Zhang等以丙烯醛和醋酸铵为原料在乙酸介质液相体系中用SO42-/ZrO2-FeZSM-5作催化剂制备了3-甲基吡啶。原料中,丙烯醛、醋酸铵、醋酸的摩尔比0.025:0.125:1.8,进料速率为12mL/h,反应温度为130℃,3-甲基吡啶的收率最高达到60%,同时其选择性为100%[46]。 2.5合成丙烯醛-DNA加合物DNA加合物是指DNA分子与化学诱变剂间共价结合形成的产物,它能够激活DNA的修复功能。丙烯醛-DNA加合物可以用于大肠癌的治疗以及进一步合成其他DNA加合物应用于细胞修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丙烯醛-脱氧鸟苷(dG)加合物。E-mami等通过丙烯醛和脱氧鸟苷dG进行加和反应得到2种非対映异构体α-OH-Acr-dG和γ-OH-Acr-dG。并使用了一种用32P标记的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对产物进行了检验,验证了α-OH-Acr-dG和γ-OH-Acr-dG2种丙烯醛-DNA加合物的存在。α-OH-Acr-dG存在于人体白细胞中,其细胞突变性高,容易导致癌症的发生。然而目前对α-OH-Acr-dG以及其他丙烯醛-DNA加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检测以及分析技术精确度较低。因此,如何改进α-OH-Acr-dG以及其他丙烯醛-DNA加合物在生物体内检测及分析技术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3结语 丙烯醛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5种,分别是甲醛乙醛气相缩合法、乙烯醚热解法、丙烯氧化法、丙烷氧化法和丙三醇脱水法。甲醛乙醛气相缩合法和乙烯醚热解法得到的丙烯醛产率低,丙烯氧化法丙三醇脱水法得到的丙烯醛产率高,是目前主要的工业生产方法。从原料角度,丙烷比丙烯更廉价,在工业上逐渐取代丙烯生产丙烯醛;丙三醇易得,具有可再生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也逐步开始工业化。但丙三醇脱水法仍存在产物易结焦、催化剂寿命短等问题。因此,在丙三醇脱水方面,有必要探索新型的催化剂减少丙三醇脱水反应中的结焦现象,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目前,开发的丙烯醛下游产品,主要是1,3-丙二醇、丙烯酸、蛋氨酸、3-甲基吡啶和丙烯醛-DNA加合物。其中,丙烯醛-DNA加合物被应用于大肠癌的治疗和合成其他DNA加合物,因此,丙烯醛在丙烯醛-DNA加合物上的应用是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丙烯醛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自聚能力,工业中更多以丙三醇或丙烷作为原料合成1,3-丙二醇、丙烯酸、蛋氨酸和3-甲基吡啶等产品,而丙烯醛更多地作为反应中间产物参与产品的合成。 作者:赵汉彬 邓凯 安宁 花东龙 杨慧敏 俞卫华 钟哲科 周春晖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催化新材料研究所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工业生产论文:美术设计在石油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实用美术,顾名思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实际应用的美术。实用美术的涉及面很广,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同时,在石油工业美术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历经几十年的变迁,伴随着石油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实用美术愈来愈突显出其重要性。 一、实用美术设计的市场适应性 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说道:“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情况下,大庆油田开始了二次创业,并进入转型发展的阶段,这给石油工业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石油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行业在科技上、艺术上的成就。无论是石油工业产品或由其衍生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存在一个产品外形的美化问题,这是现代工业生产也是石油工业生产中无可回避的事实,有时它的作用往往还是决定性的,它可以决定产品的等级和市场地位,因为外表是消费者首先接触的。谈到石油工业产品的质量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质量,二是外在的质量。所谓内在的质量,包括以下几种:原材料的质地、成品的组织结构和技术设计、现代先进的制作工艺。所谓外在质量,首先是商标设计;其次是产品本身的美术设计,从设计分类看,立体的是产品造型,平面的就是纹样图案;最后就是产品本身必要的附件,如封口设计、标贴、内包装、外包装,等等。 1与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石油工业产品也存在一个条件问题,所谓条件就是要求和可能,所以设计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条件约束。优秀的设计人员是会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从事工作的,相反不善于利用条件就会陷于脱离实际的空想,或者设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说,我们是否可以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呢?这也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说,商标问题解决得好,就为后来一切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反,起步不好,以下文章就难做了。因为商标是一件产品的标志,它代表了石油产品的信誉,也是消费者希望和寄托,这方面的设计应该加以重视。包装设计是可以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加以改进的,但商标就不能随便改变,所以这方面的设计要有远见,不仅要有好的含义,而且在艺术结构上要简洁明快,有高度的艺术性。设计者要有联想,考虑其适应性,应用于其他从属的设计工作中都能恰到好处,而且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东西虽小,关系却很大,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2产品的造型问题。造型问题不仅是美术设计问题,而不少是牵涉原料的质地与品种规格的问题,如织物图案与各种类型坯料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统一体,玻璃器皿设计中玻璃质地如何则是成败的关键,大庆油陶如不体现高级材料的质地美,那就是艺术处理上的失败。各种设计中,不仅图案的本身必须做到很好的推敲,而更重要的是烘托出坯料本身具有的质地特点,这样的设计才是高明的,否则不问图案应用在何处,而单纯为图案而图案,这样等于没有充分利用技术上和组织结构上的有利条件,那是非常可惜的。就织物而言,丝、麻、棉、毛及其他纤维的交织物,结构多样,成品各有特性,这些特性都是纹样设计工作中的前提,要多加研究,使设计工作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以此类推,其他产品都有同样情况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实用美术在工业生产中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内在质量和外表质量应该说都是决定产品的地位和市场价格的关键。于美成老师在谈到大庆美术创作中说道:作者不仅直观地反应工业生产的现实,而且要注意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探索表现现代工业、现代技术美的特点与规律。注意挖掘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层中的对工业技术美的感受、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工业、技术的审美对象笼罩上浓厚的人的力量、智慧及情感。 二、实用美术设计在石油工业的行业性考量 实用美术设计的行业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石油工业在其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特点,政治上的变革,生产上的发展,文物中可以见到时代的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是从渐进到突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用美术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面取得了些成绩。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存在着工作中发挥上的现实限制,从事实用美术工作的同志也缺少交流、探讨和研究。如果没有一个机构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对实用美术设计的研究发展也是不利的。石油产品的设计如何尊重行业特性,这体现在设计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工业的制度和行业习惯;2自然条件和石油文化;3石油标志和石油产品;4大庆精神和优良传统,等等,这些范围并不仅限于用绘画手段直接进行描绘,而是提炼其中的精华通过设计进行加工,以石油行业固有传统图案的特点为基础加以推陈出新。如果设计贯穿以上要求,就会反映出浓厚的石油行业风格,相反一般化处理而不注意特点,一个行业产品的特性就没有了。这里贯穿了设计思想中对石油工业的崇敬和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一种强烈的创新愿望,根据现代设计的要求进行探索,有这样的要求就会有良好的结果。从设计的具体情况看,对每件石油工业产品的美术设计要做到以产品本身的特点为前提,做到在同类产品中有它自己独特的面貌。有特性的工业产品,往往容易一目了然地给人一种明确的印象,从它的漂亮外表联想到内在质地的,同时,如果在设计工作中体现了石油工业的传统特色,那对这方面的美化工作真可以说是到位了。优秀的实用美术设计,它塑造的外形及一切图案处理和采用的色调、制作工艺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石油工业产品设计中风格与类型应该是多样的,总的说来设计者应在材料质地的选择和多样上下功夫,图案力求概括、完整、稳定,与必要的文字排列进行周密地组织,给予人们极其完美的观感。“人是工业产品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工业产品是设计师设计实践的结果,从构思、选材、市场调查到最后的设计生产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 三、实用美术的时代性 实用美术设计的时代性问题是形式格调和内在质量的统一问题。它体现一种新造型有别于过去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与现代科学的进步相一致的,这种改革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实用美观又符合经济要求(原材料的节约,生产成本降低等)。这样的设计与其他各类产品设计协调与和谐,反映了当代技术革命中出现的一种科学和艺术上综合的新成就。这样的产品设计是科学智慧和艺术技巧的结晶,是符合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市场规律的督促下开始的一个新的开端,然后逐渐进步到再来一个突破。作为实用美术的设计者应当走在时代前面,或者至少做到充分利用目前具备的条件,来加以发挥,这样设计出来的工业产品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石油产品的设计,更应该有它的特性,新颖、别致、机巧、简便,又要大方得体,从使用的不同对象到造型色泽,做到美妙结合,融为一体。凡是令人耳目一新,又有强烈时代感的,在实销中就很容易成功。有经验的设计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对设计的实际效果应做到心中有数。织物设计不是成品出厂就算完成,最后的结果在服饰的裁制和穿着的效果上。同样处理包装、日用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的要求上就有显著的不同。美术设计与绘画一样,都存在一个格调问题,只有作者不断地学习钻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取得不断进步,否则一旦定型,改进就难了。个人的智慧总有它的局限,要做好工作,调研一定要跟上去。启发和借鉴是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具有勇敢的独创精神,能否定,善取舍,才能开辟新的途径,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应有的素质。任何良好的设计不仅在于画面的追求,而要在实际制作中精密地考虑使用上的效果。在实用美术中与绘画同样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单纯地追求局部的“精工细雕”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同样只求大体而忽略局部是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所以大胆地创新和细致地推敲,是一个设计者慎重对待工作的美德。 实用美术有它特定的要求,在美术领域中不同画种中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如果不注意它的特点,难免要走弯路。石油工业产品门类众多,消费者的要求也各种各样,花色品种繁简之间不能强求一律,但美化工作总要做到恰如其分,区别对待。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要求,不懂得生产过程,不了解市场要求,这样的设计往往容易失败。设计工作中造型和色彩是有主次之分的。没有好的造型,色彩再好也不完整。但从另一方面讲,色彩往往是首先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至于造型的优美和质地的良好,是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使用后才得出结论的。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做好造型设计,还要懂得色彩的变化和研究色彩的配合。 作为石油行业设计人才,学习面应该广泛,要善于学习石油专业知识,了解石油行业特点。一切设计应该是符合实际和切实可行的,应该符合“适用、经济、美观”行业原则。好的石油行业设计人才,不仅在图案设计上能够精益求精,得心应手,而且对石油精神也要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对石油产品设计工作中的发挥,对风格上的多样,都是有帮助的。 作者:杨俊锋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工业生产论文:工业生产中电气设备的维护 1工业生产中电气设备的常见故障 1.1电动机 1.1.1故障在设备接通电源之后,倘若电动机不工作,并且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便要分析其主要原因。第一,可能是和电动机配套的起动电器元件,例如起动机构采用的是软起动器,首先检查软启动器是否报有故障代码,软启动器是否完好,起动电路当中的其他电器元件是否完好,这些都会使电动机无法正常工作,然后再检查电机故障。第二,可能是电动机内部绕组短路,局部绕组烧毁,从而使得电动机停止工作,只要怀疑电动机自身故障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万用表电阻档测各绕组阻值便知。 1.1.2维护(1)使用环境应该经常保持干燥,电动机表面需要保持清洁,进风口不能受尘、纤维等阻碍。(2)当电动机的热保护连续发生动作时,必须查明故障来自电动机还是超负荷或保护装置整定值过低,在消除故障之后,便可以投入运行。(3)应当保证电动机在运行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润滑,在运行时发现轴承过热或是润滑变质时,应该及时换润滑油。在更换润滑油时,必须消除旧的润滑脂,并用汽油洗净轴承和轴承盖的油槽。(4)在轴承无法继续使用下去的时候,电动机运行时的振动和噪声会显著提升,检查轴承的径向游隙一定数值时,需要更换轴承。(5)在对电动机进行拆卸时,从轴伸端或者非轴伸端取出转子,倘若没有必要卸下风扇,还是从非轴伸端取出转子比较便利,从定子中轴出转子时,应防止损坏定子绕组或绝缘。 1.2变频器 1.2.1故障变频器的故障主要有谐波问题,变频器负载匹配问题和发热问题,这些问题都已引起相关管理部门与厂矿的注意,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比如说谐波问题,我国在1984年和1993年通过了“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及GB/T-14549-93标准,用于限制电系统以及用电设备的谐波污染。 1.2.2维护(1)增加变频器供电电源内阻抗。通常情况下,电源设备的内阻抗可以起到缓冲变频器直流滤波电容的无功功率的作用。这种内阻抗就是变压器的短路阻抗。当电源容量相对变频器容量越小时,则内阻抗值相对越大,谐波含量越小;电源容量相对变频器容量越大时,则内阻抗值相对越大,谐波含量越大。对于三菱FR-F540系列变频器,当电源内阻为4%时,可以起到很好的谐波抑制作用。所以选择变频器供电电源变压器时,最好选择短路阻抗大的变压器。(2)安装电抗器。安装电抗器实际上从外部增加变频器供电电源的内阻抗。在变频器的交流侧安装交流电抗器或在变频器的直流侧安装直流电抗器,或同时安装,抑制谐波电流。(3)变压器多相运行。通用变频器的整流部分是六脉波整流器,所以产生的谐波较大。如果应用变压器的多相运行,使相位角互差30°如Y-、-组合的两个变压器构成相当于12脉波的效果则可减小低次谐波电流28%,起到了很好的谐波抑制作用。(4)风机泵类负载。风机泵类负载是目前工业现场应用最多的设备,虽然泵和风机的特性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离心泵和离心风机应用为主,通用变频器在这类负载上的应用最多。风机泵类负载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这类负载对变频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具有U/f=const控制模式的变频器即可。如三菱变频器FR-F540(L)系列。风机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转动惯量比较大,所以变频器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变频器具体设计时,在变频器起动时不发生过流跳闸和变频器减速时不发生过电压跳闸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时间。泵类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喘振、憋压和水垂效应,所以变频器选型时,要选择适于泵类负载的变频器且变频器在功能设定时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单独设定。(5)调节变频器的载波比。只要载波比足够大,较低次谐波就可以被有效地抑制,特别是参考波幅值与载波幅值小于1时,13次以下的奇数谐波不再出现。 2结语 工业生产中的设备维护要做到预防性维护,这是对设备维护人员的最终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到维修,更要做到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能及时的发现并处理,是工业生产正常进行,尽可能减少损失。 作者:田光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唐钢分公司 工业生产论文:工业生产电力经济论文 1经济与电力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一种基于假设检定的统计方法,其基础是回归分析当中的自回归模型。2个时间序列yt和xt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可以描述为:若在包含变量yt和xt过去信息的条件下,对yt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只单独由yt的过去信息对yt进行的预测效果,即xt有助于解释yt将来的变化,则认为变量xt是引致变量yt的格兰杰原因[5]。变量xt和yt的回归模型如式(2)所示:根据表3数据可知,在10%置信水平下,lnGDP和lnGIOV都是lnlCAP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阶数均为1,说明GDP、GIOV与ICA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另外,lnGDP和lnGIOV都是lnEC的格兰杰原因,滞后除数分别为8和4,说明GDP、GIOV均与EC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区内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是推动区内装机容量增长的原因,也是区内电力消费增长的原因;但装机容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迅速,而电力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经济与电力的协整平衡关系分析 如果所研究的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且在某种线性组合方式下使得组合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降低,则称这些时间序列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节采用两步检验法[6]对描述广西区经济和电力的4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论证经济、电力是否存在长期协调稳定关系。其计算步骤可分为以下两步:1)步骤1:鉴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以电力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经济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对4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计算得到变量间协整方程如式(3),其中,R2、DW和F分别表示判定系数、杜宾-瓦特森指标和检验统计量。从表4结果看出,ε1、ε2、ε3的t值均大于各个置信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序列显示非平稳特性;ε4的统计量t值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序列平稳,说明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社会用电量具备长期稳定的发展关系。概括为,在1978—2007年统计年份期间,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与电力消费存在协整关系,当工业生产总值增加1%,对应全社会用电量需求增加了0.5408%。 3结论 以上对广西1978—2007年间电力、经济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区电力装机容量、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依赖于广西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即自治区经济发展对于区内电力发展具有正向影响效应。2)广西区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对于区电力装机容量影响显著,但是对区内电力消费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说明广西经济快速增长促使电力装机容量增长迅速,但作用于电力消费增幅则相对缓慢。3)广西区经济发展不一定依赖于广西区电力增长,也就是说,适当放缓电力发展,在短期内未必会影响到广西区经济增长速度。4)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与全社会用电量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长期来看,广西区工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对应的全社会电量消费相应增长了0.5408%,这说明自治区电力消费的长期边际效应大于1。 作者:孙志媛刘默斯王富松单位: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供电局 工业生产论文:切实抓好工业生产管理规定 一、正视当前形势,克服松劲思想。近年来,我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年工业增速达到了20.5%,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形势催人奋进。尽管当前工业生产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工业化水平尚处于产品加工的初级阶段,总量小,基数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甚至与全省以及周边市州的发展差距还在继续加大。对此,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绝不能产生骄傲、自满和松劲思想,要切实把一季度的工业生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成县、徽县和西和县要立足自身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千方百计多产多销、多出效益,为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多做贡献,其余县(区)也要奋起直追,为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生产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及早安排部署。针对部分县主要领导在撤地设市期间因工作调整而对工业生产组织领导放松的实际,各县(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果断措施,切实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组织领导。要搞好生产调度,加强经济运行预测、分析,把握经济走势,及时生产、供需、资金、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掌握经济运行的主动权,更好的指导生产经营。特别对春节期间的生产工作,既要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和电力供应相对充足的有利时机,抓好工业生产,做到过节不停产;又要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教育职工树立新观念,增强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确保不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三、服务重点企业,保障正常生产。要继续坚持对全市确定的30户利税大户倾斜扶持,特别要抓好成州、洛坝、宝徽、磨沟、尖崖沟等五户市明星企业的生产。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围绕实现“首季开门好”,加强调研,摸清情况,找出问题,针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运力不足、资金短缺、原材料大幅涨价、工业产品产销率偏低等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 四、发挥协调作用,促进企业融资。我市工业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企业自身资本积累少,流动资金更是紧缺,致使一些中小企业每年生产启动迟、任务完成差。为此,各县(区)要抓好中小企业的融资工作,发挥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少,周期短的优势,抢先向金融系统融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做到早启动,早生产,早见效。 五、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生产效益。效益通过销售产生,税收通过销售实现,加强企业营销至关重要。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引导、指导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积极推进营销体制改革,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方式,组建营销队伍,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形成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达到以销促产。 六、加强综合协调,促进企业生产。各县(区)要努力搞好综合协调,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供应及销售情况,帮助企业协调原材料、能源等物资,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把电力供应作为组织工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与电力部门加强协调联系,争取电力部门对工业生产的最大支持。同时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编制工业企业有序用电预案,政府领导要亲自协调电力供应,有关部门要积极争取电力供应,在确保重点企业用电的同时,合理分配电力供应,切实做到有序用电,确保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特别对碧口地区的高耗能硅铁企业要合理安排好用电时间,做到错峰用电,避免因限电和电力供应不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工业生产论文:古城工业生产建设 一、古城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为依托园区办工业,丹东市元宝区于2002年11月规划、建设了古城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共有工业企业57户,(已投产50户,在建7户),其中已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18户,在建的7户企业投产后均可达到规模以上水平;园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户,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3户。园区内现已投产的企业资产总额达11亿元,是全区原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近3倍。2006年,园区内工业企业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7.4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左右,占全区工业企业的65%以上。园区内现有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以上的项目4个;500万以上的项目37个,园区现有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5亿元,是全区现有工业企业总资产的3.4倍。论文百事通项目全部达产后,可新增产值26亿元,是全区现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倍。 古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近7000亩,其中工业项目用地4800亩,旅游、仓储用地2200亩,现有项目已占用土地近4000亩,尚有3000亩土地可摆项目,其中有1700余亩可摆放工业项目,其余为旅游、仓储项目用地。 古城工业园区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况为迅速发展、快速裂变、渐成规模——原有企业迅速发展,投资规模快速裂变,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园区的洼地积聚效应逐渐显现。形成了以金丸集团、机床公司、桃李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为中心,以曙光集团、克隆集团、恒星泵业等企业为左翼,以天泽集团等企业为右翼,中心迅猛发展、两翼比翼齐飞的良好格局。目前,园区已初具规模,集聚了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纺织塑料、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2005年3月,古城工业园区被市政府确定为装备制造业基地,2005年12月,被列为市重点建设的四大工业园区之一,2006年6月,被列为重点建设的10个市级工业园区之一。 二、古城工业园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金支撑脆弱。元宝区财政基本上处于吃饭财政状况,财力紧张,甚至难以维持工资的发放。而古城工业园区主要采用政府开发的模式,市场化程度偏低。以区财政目前的资金状况,根本无力进行基础设施投入,弱化了园区吸引力,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如目前园区内蛤蟆塘火车站东侧、大沙河以西、外环路以南的一宗1528亩地块。由于四周被沟河环绕,至少需要修一座可供出入的桥梁和一条出入通道,并征用道路所占土地,才能达到供投资者入驻建设的水平。由于资金缺乏此块土地的规划还停留在图纸上。 2、产业特色不突出。古城工业园区2005年3月被丹东市政府确定为装备制造业基地,这就为产业群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而目前入园的企业涉及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纺织塑料、食品加工等多种行业。园区现有装备制造业企业13户,所占的比重为22.8%;电子产品加工企业6户,所占比重为10.5%;食品饮料加工企业5户,所占比重为8.8%;医药化工企业、仪器仪表企业、纺织企业各4户,所占比重各为7%。园区企业的行业分布比较分散,产业特色没有突显出来。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降低了园区整体竞争力。 3、项目单位负担过重。古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薄弱,几乎没有任何基础设施,所有进驻的项目均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按照现有政策,仍需交纳大配套费,加重了项目单位的负担,使有些投资者望而却步,影响了园区的招商工作。 4、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随着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规划的逐步实施,城区内工业企业将陆续迁出,元宝区唯有古城工业园区可摆工业项目。而古城工业园区的项目用地已越来越少,城区迁出项目虽增量不大,但仍需占去一部分土地,使新项目无地可摆,这直接影响了元宝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5、承办征(占)地手续周期长、难度较大。所有项目几乎都涉及征(占)地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征(占)地的难度较大,表现为周期长、阻力大,直接影响了项目进展。究其原因,一是承办征(占)地手续需报市、省逐级审批,周期长,如现有几户企业,因城市棚户区改造需迁移到古城工业园区,但至今土地审批没有下来,迁移工作无法进行;二是来自于被征占地农民的阻力较大。如泰泽纺织机械项目,因为占地问题,前后几乎拖了一年的时间,才得以实施;富格林项目二期工程道路外移,与8户农民协商了一年多才迁出。 6、现行税收管理体制不利于其财力增长。根据古城工业园区近几年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真正新招进项目,新创办企业较难,大部分属于现有企业的延伸、拓展或市内及其他县(市)区的企业迁移进园区。这些项目除原有企业延伸、拓展的外,其他迁移项目在产值和税收上增长幅度都较小,但还要占用大部分土地。尤其是一些原来的市属企业,按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税收仍归市级财政,区级财政毫无所得,却要占去本已十分有限的土地和资源。 三、古城工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如何把古城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突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使古城工业园区成为元宝区经济发展的兴奋点、动力源和增长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力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园区建设的关键是要有项目进园。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招引项目上,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招商方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介。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各种招商会、展销会、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大力推介园区规划、特点、优势、基础建设状况、优惠政策等,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吸引企业投资。二是积极鼓励。鼓励投资者采取合资、合作、独资、品牌买断、设备入股和租赁等形式到工业园区投资创业。鼓励以园区名义对外招商,做好招商项目的准备和跟踪落实工作,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制度。三是创新手段。积极探索项目定向招商、利用中介机构委托招商、组织对海外热点地区对口招商、项目上网招商和上门招商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多样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2、突出产业特色。园区建设必须突出产业特色,才能增强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古城工业园区建设初期,为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形成园区工业集聚规模,在项目招商上缺乏选择性,大中小项目、各行业项目一齐上,虽然园区规模发展较快,但产业特色不明显。随着园区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招商思路,要结合园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把重点放在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型骨干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主导产业带动项目、与企业配套项目和企业集群项目上。要有意识地根据产业关联度培植企业群,要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延伸产业链,加强产业集聚。把园区发展成市场有方向,产业能聚集,规模可做大,产业链有活力的产业群。 突出产业特色的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集聚的核心所在、支撑所在。具体工作中:一要围绕终端企业搞好配套。引进并发挥终端企业的产业中心作用,靠终端企业衍生项目,靠终端企业的市场需求集聚配套项目。二要围绕中间企业“前推后拉”。摸清上游产品的供应商和下游产品的采购商,建立相应的项目库、客户群和联系网,开展产业链招商。三要围绕上游企业加快延伸。以资源型项目引进加工型企业,以加工型企业增加加工环节。新晨 要严把入园企业的项目选择关,对入园项目、入园企业的投资总额、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做出硬性规定,提高入园企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避免传统低水平项目,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防止有限的园区土地在近期内被小规模、低水平的企业占用,以保证园区的持续发展。 3、形成多元投资渠道。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市区两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拿出一定资金扶持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同时在政府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要明确园区开发建设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经济行为,必须按市场规律运作,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园区开发建设良性运作机制。要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种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可采用BOT等方式,将园区内的经营性项目改过去由政府包揽建设为行业部门投资建设或者合资合作建设;尝试公开拍卖园区公共设施的经营权、广告使用权、道路冠名权等,把园区建设变成资本运营过程;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建设公司作为园区建设的项目业主,全面筹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集、多元化投入,集中进行基础建设和配套服务,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市场化;建立和完善为园区服务的信用担保体系,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园区内企业的合作,争取金融资本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银行资金、民间资金和境外资金进入园区开发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4、强化无形服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形成园区核心竞争力并保持园区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古城工业园区在招企业、引项目上,应淡化特殊招商政策,强化无形服务。在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创新服务理念,完善和强化园区服务功能。提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服务机制,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层次,提高各项服务质量。为企业兴办实业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吸引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政策、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整体优势与功能。 工业生产论文:现代工业生产管理重点和难点 摘要: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和整体运作的核心内容就是生产管理。通过有效的生产管理可以减少在制品库存、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的经济成本,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使产品和服务质量达到顾客满意的水平。通过生产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突出经营生产过程中各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此可以为现代工业生产管理分析提供重要支持,带动现代工业生产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现代工业;生产管理;重点和难点 本文从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入手,对现代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生产安全、成本管控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制约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因素,其中包含企业管理意识薄弱、制度体系不成熟以及员工素质较低等方面的影响。对提高工业生产管理效果的建议进行了完整总结,强调应该树立先进的管理意识、完善现有的制度体系、不断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通过研究和分析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现代工业生产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研究指导和支持。 一、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1.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多数情况下都与员工的质量观念薄弱和质量意识不足有关。很多员工认为产品质量问题事不关己,每天完成固定的工作任务、相同的工作内容,会缺乏长远的工作目标。此外,部分产品最开始的设计环节存在问题也容易导致产品质量问题的最终出现。如果设计技术水平盲目调高,导致技术人员操作困难,反而容易使产品质量下降。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质量也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如果材料和设备脱节,必然导致产品不符合规格要求,加之部分员工不规范的作业,也会严重阻碍产品质量的提升。 2.生产安全问题突出。部分企业不重视工业生产的安全问题,单一重视经济效益,减少了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很容易导致机械设备不合格作业,为企业埋下安全隐患。此外,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不到位也会导致安全生产实践水平下降。在企业的生产工作中,应当注重生产管理机构的不断完善,避免人员冗杂,以及缺乏生产经验和安全知识的员工参与生产。目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营竞争环境下,企业一旦片面追求资金成本的降低,就很容易引起技术革新水平降低,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不利于企业增加生产活力,进而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生产安全问题需要企业的不断关注和重视。 二、制约工业生产管理的因素 1.企业管理意识薄弱。一旦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薄弱,就很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发展涉及到的各项事务受到影响。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自觉的运用已有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知识来维护企业运行,通过合理科学同时符合企业实际的问题分析,来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发挥对实践的良好规划和指导作用,进而不断成为一种内在意识。企业管理者如果在制度存在漏洞时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很容易导致企业运营失调;如果不重视企业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很容易导致生产安全隐患增加。所以,需要企业将人才管理、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和竞争创新发展各方面充分考虑到位,形成全面科学的管理意识。 2.企业制度体系不成熟。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整体工作的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纲要。所以需要借助生产管理规范和标准的引导力量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生产效率,维护良好的生产规律和氛围。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存在管理体系不成熟的问题,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决策没有良好的管理标准和指导,阻碍了企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因此,应当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并积极投入实践。在财务调查和统计等方面也应该关注工作的全面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管理来维护正常企业运行。3.企业员工素质较低。正是因为大部分企业的员工来源范围较广,整体的员工受教育程度较低,所以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无法保证。这些都是现代工业生产企业员工的最大特点。如果在员工培训期间的工作不到位,更加会导致员工综合素质降低。主要的员工素质低下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培训前期没有调查员工的个人意见,培训内容广泛但是没有明显的针对性,盲目依据热点设置课程,脱离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第二,没有制定较为系统的员工培训管理计划,导致培训课程不合理,进度不连贯,培训队伍建设混乱。 三、提高工业生产管理效果的建议 1.树立先进的管理意识。应当树立起先进的现代工业生产管理意识,做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无论是管理阶层还是被管理阶层,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对于管理者而言,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个人的管理知识水平,充实自己的管理经验,革新管理意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还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安排管理工作内容,不断提升管理工作效率。被管理人员也不应该仅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被管理者也应该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对管理效果和管理实践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构建起可循环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2.完善现有的制度体系。制度的完善是现代工业生产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应该遵循管理体系和管理知识标准要求,充分实现管理工作详细划分。对于人力资源、财务成本管控、设备维护、员工精神文化学习等多个不同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同时也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准则和管理标准,不可以局限于某一管理层面,忽视其他的管理内容之间的联系。而且,在长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研究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制度配合来达成管理部门整体统一,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管理服务制度体系。 3.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现代工业生产管理团队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方式就在于培训课程的开展,需要关注和重视构建良好的课程培训氛围,提升培训的员工满意程度,高标准、高要求的开展各项培训活动。应该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生产管理培训人员进行培训授课,提升培训指导的水平,加大对培训的整体课程内容制定和培训进度把握的关注程度,提升系统化水平,带动整体培训流程更加紧密。可以提前做好课程安排,避免出现培训混乱等问题。此外,培训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可以积极鼓励员工进行自主学习,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工业生产管理效果应该树立先进的管理意识、完善现有的制度体系、不断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和整体运作的核心内容就是生产管理,生产管理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好经营决策。企业管理意识薄弱、制度体系不成熟以及员工素质较低等因素都不利于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发展。因此,应当树立先进的管理意识、完善现有的制度体系、不断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通过研究和分析现代工业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现代工业生产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研究指导和支持,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刘薇 单位:中航工业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
管理行政论文:浅析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摘要】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迫切;城市管理的职能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最大限度地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维护城市环境的明亮、整洁、有序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城管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推动城管事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城管执法队伍,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广大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是当前城管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在城管工作最基层的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现结合几年来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中的实践,对当前影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作简要分析,并就对策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管执法 积极性 原因 建议 第一章 当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表现 (一)不良心理表现 作为城市管理主力军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在保障良好的市容环境秩序的同时,由于职责多、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影响大等诸多压力,使得部分城管执法队员们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如: 1、特权心理。认为城市管理就是简单的处罚,自己头顶国徽,身穿制服,就可以为所欲为,处罚随意性大。在执法时追求结果,忽视与执法对象和群众的沟通,缺少执法艺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甚至出现暴力执法的现象。 2、自卑心理。由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基础建设相对落后,办公条件、通讯设施、车辆装备等均与其他执法部门有较大的差距。而且由于城市管理的自身特点,造成了管理松了群众不满意领导要批评,管理严了群众不理解社会不支持,同时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也多是对城管工作的负面报道,更主要的是作为一支行政执法队伍,在人员编制方面许多试点城市的城管行政执法队员未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编入公务员序列而仅仅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相对其他执法部门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地位并不为社会所认同,由此导致部分执法队员不同程度的产生了自卑心理。 3.厌烦心理。由于城市管理工作反复性较大,经常是反复清、清反复,使队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时间一长,就会对工作丧失信心,缺乏兴趣,不认真履行职责,对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之,暴力抗法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但给执法人员造成了身体伤害,也使得大部分执法人员在出勤前,就背上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4. 矛盾心理。当前城管工作的执法对象很多是下岗、无业人员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其困境往往能赢得很多群众包括城管执法队员的同情。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城管队员不可避免地产生既要对他们屡教不改的违法现象坚决取缔,又由于看到其生活艰辛而产生同情的矛盾心理。 如果忽略执法队员存在的这些不良心理状态,不对其加强引导,势必会造成执法队伍思想松懈、作风倦怠、行为放任,从而使得城管执法工作难以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敬业精神退化,政治信念淡化,缺乏岗位意识和干劲。 一是精神状态差,不思进取。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对城管执法业务知识缺乏钻劲,满足于学校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实践的直接经验,学习新知识少,钻研法律少,从实践到认识的理性思索少;二是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城管执法队伍带来勃勃生机,同时也使一些执法人员滋长了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思想,以致执法人员,横向比福利,纵向比职级,怕吃苦,怕吃亏,追逐名利,谋求享受;三是服务意识低。“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综合素质不高。 近几年,各级城管执法机关都很重视学历教育,鼓励执法人员参加自修、函授大专、本科等学习。城管执法队伍的学历层次上升了,但在这些学历文凭中,“水货”多,含“金”量少,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许多城管执法队员不能将工作中的实际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也不能写作出水平较高的调研性文章更好的为上级领导出谋划策。 (四)违法违纪问题突出。 一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徇私舞弊,对违法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开绿灯;二是执法犯法,办“人情”案,只重视实体法,不重证据、不遵循法律程序;三是“三乱”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章 当前影响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原因 (一)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执法力量不足。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__]63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__]17号)文件的规定,“作为试点城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者下设机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必须是公务员。”“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条例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脱节情况。如笔者所处的宁波市来说,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通过笔试、面试、考查、公示等一系列复杂的考核程序,并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军式训练和严格的执法证考试,最终取得上岗条件和执法资格。但由于编制问题,目前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仍未能按照《关于在浙江省宁波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复函》(国法函[20__]135号)文件中所规定的享受公务员待遇,而只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此种情况不仅仅是宁波市个例,作为试点城市的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这种执法人员编制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担负着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重任的执法队员们由于不编制问题未能妥善解决,时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作为政府的执法 人员却不属于公务员,社会地位与执法效力可想而知。同时由于根本的编制问题没有严格落实,导致执法队员的其他福利、待遇、工资、奖金只能与事业单位相同,由此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长期超负荷运转为队伍建设埋下诸多隐患。目前,城管工作十分繁重,工作一个接一个,保障任务一项接一项,从各种检查到各类专项整治,队员们几乎天天在加班。这样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一是给队员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二是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日益低落,三是队员每天疲于奔命,忙于应付,几乎没有培训学习的时间,其素质的提高自然也难落实。管理的职责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标准越来越高,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虽然我们非常重视日常长效管理,也希望通过认真、细致、踏实的工作赢得百姓的认可,但因管理职责较多,执法依据不明确,人手有限,有时也只能靠突击整治、疲于应付来处理工作,而广大群众也对城市管理的这种工作方法和表现也产生本能的反感,容易使本属人民内部矛盾激化,造成冲突。 近几年来,各地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只重建设,不重管理”的观念已经大有改变,自1997年全国各地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城管执法的职能越来越多,城市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现有的执法力量与繁重城管执法工作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的执法力量与城管执法机关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相比无疑是杯水车薪。现在,城管执法人员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执法人员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拼,用自己的健康去搏。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长期超负荷大能量的运转往往会造成执法人员心理负担过重、精神压力过大,就也是工作不积极的原因之一。 (二)管理、保障体制不顺。 城管执法保障体制不完善,这也是产生暴力抗法的主要因素。在城管执法队伍中配备公安干警,形成公安协同配合机制在全国许多城市都有,实践证明它对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减少暴力抗法和妨碍公务有很大的作用,但就目前全市城管系统而言还没有形成该项机制,这就给城管执法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宁波作为寸土寸金的沿海开放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各种利益矛盾十分突出,因而在城管执法中暴力抗法时有发生,城管队员因缺乏应有的手段和保障,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况,经常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一方面会降低城管执法队伍在社会上的威望,另一方面也大大挫伤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现行的城管领导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各级城管执法机关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城管执法机关的业务指导。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城管执法机关的业务工作、人事管理和经费保障都受地方党委政府管理,容易出现许多弊端。地方领导运用权力,以言代法,以情代法,阻扰城管执法机关正常执法,或指派城管执法机关参与一些非执法类活动,浪费执法资源。以致于对于城管的职责和定位,别人搞不清,自己吃不准。可见,管理体制不畅、职能设定不清,也会影响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经费保障不力。 经费保障问题一直是制约城管执法机关可持续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城管执法工作任务日益加重,经费不足问题愈加突出。现行城管执法经费供给体制实行的是“以块管理,分级负担”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不愿负担或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城管执法工作的发展。客观地讲,城管也是一种职业,执法人员从现实生活和理性考虑出发,也要以谋取工资待遇来解决生活来源,保障家庭收入。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提倡奉献精神,但是与之相适应的物质、精神补偿也要跟上。可想而知,经费严重不足的后果必然导致城管执法工作被动,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市财政每年按规定给每位在编执法人员一定补贴,不足部分及其他费用(如办案取证、通讯、交通装备等费用)全部由各区和街道自行解决。这样一来,加大了各区和街道的经济负担,从而引起一定的矛盾。同时,有关文件所确定的津贴、目标管理奖等数额与执法人员的工作强度明显不符,队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同程度受挫。 (四)友邻单位及社会支持不够。 城管执法的综合性遭遇执法环境孤立性的尴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上级的业务指导、友邻单位的相互配合。然而行政综合执法机关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的“独生子”,执法环境是相对孤立的,没有统一的执法模式,全国80多个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甚至连执法的范围、权限、标准也不尽一致,其他友邻单位的配合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够,致使在很多情况下城管执法部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执法重心下移后双重管理的规范性尚需探索。宁波市实行市、区、街道办三级管理的模式,尤其是区与街道办这一级实行双重管理,目前两级管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双赢互动还没有形成规范性,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有些街道办事处与执法中队关系处得好,有些就不尽人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一些一线执法队员常常“几头受气”、“吃力不讨好”,致使心理状态非常糟糕,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 部分媒体的宣传也较为片面,社会的发展对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部分媒体片面宣传执法人员应该文明执法,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对于群众阻碍公务是违法的,是要受处罚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威摄力。甚至有些媒体一味追求新闻效应,在一些事情尚未证实的情况下即行报道,给城管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现实中,城管执法工作也缺乏群众的理解支持,城管执法威信度下降,直接削弱了执法人员的自豪感。很多违章者(包括居民)对城市管理法规了解甚少。他们认为:无证设摊也是规规矩矩地做生意,不偷不抢,干嘛非要取缔?城管执法工作管理的对象大多为社会低收入阶层,城管队员在对这些对象采取强制措施时,因群众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自然要遭到种种非议和阻拦。再加上改革开放势必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缺乏对城管法规的了解,把对政府的不满都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而作为当事人的摊主,为了维持自己甚至一家人的生计,城管扣押其经营工具就是“端掉其饭碗”,矛盾不可谓不激烈。几乎每一个基层执法人员在执勤的时候都会遇到的:当事人不积极地配合执法工作、人们的漠视、嘲讽、抱怨、谴责,甚至发生暴力抗法。在我们城管执法人员认真工作后,听不到群众的一声“谢谢”,我们的付出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得不到支持。 (五)政绩判定失当。 内部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完善。一些城管部门没有把执法人员的业绩与利益直接挂钩。奖勤罚懒不兑现,奖优罚劣得不到体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是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调动和激发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干部的任用上,未能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以及“公开公平竞争”的用人原则,未能做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摆脱不了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甚至是人情风、关系网的困扰,由于没有任人唯贤,不是以德才和政绩取人,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这些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建立了一批城管法规,但至今为止我国仍没有一部关于城市管理的全国性法典,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当前城市管理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不少涉及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化,有很多缺乏可操作性和强制性。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市民反映强烈的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扔垃圾以及机动车辆在人行道路上停放等行为。虽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处罚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拒不接受处罚的情况非常多,城管部门也因缺乏相应的后续强制措施,最终不了了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精神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章 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主人翁意识。 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这是调动和激发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各级城管执法机关要对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执法队伍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在全体城管执法人员中开展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执法人员公仆意识、执法为民意识和忠诚意识,使每个执法人员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讲政治的高度进行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并实现九个转变,即是:由以管人者自居向为民服务的转变;由行政约束向自我约束的转变;由工作被动服从向自觉尽力的转变;由无过便是功向无功便是过的转变;由无为也有位向有为才有位的转变;由干多错多,缩手缩脚干工作向敢闯敢做的转变;由因循守旧向开拓创新干大事业的转变;由“ 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由“要我忠诚”向“我要忠诚”的转变。 在定期的政治业务学习以外,同时要针对队员各个时段情绪波动而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如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家对城管队员进行心理咨询和医疗,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通过思想交流工作,及时掌握队员的性格特点和情绪波动,消除队员的疑虑和担忧,强化队员的责任意识,培养队员从事城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使队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一起小小的违章能涉及城管、规划、公安、工商、环保等方面,因而部门协作到们显得尤为重要。城管执法机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与各有关业务部门的联系,经常互通信息增进感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双管齐下或多管齐下,才能卓有成效地把城市管理好。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树立“大城管”意识。有些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几次整治就能管好的。城管是一盘大棋,不是城管执法局一家的努力就行的。例如超出门墙占道经营,本身店铺经营面积小,里面放不下几张桌子,如果不出店经营,根本无法维持生存,而在核发营业执照时就没有这方面的前置条件;例如人行道违章停车当事人处理率不高的问题,城管部门因没有象交警部门一样的后续制约措施而无可奈何;又如涉及到环保、规划等方面的一些案件,需要相关部门相当大的配合力度方能较好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予以协调,进一步建立各部门长期联动机制方能有效解决。再比如“牛皮癣”的问题,光靠城管单兵作战力量太薄弱,除了必要的发动群众参与,明确城市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场所的所有者、管理者的市容环卫责任,做到群防群治外,一方面城管部门要取得通讯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暂停这些通讯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更要取得公安、卫生等部门的配合,加大对假文凭、假证件和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对“牛皮癣”进行遏制和打击。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到位的宣传对城管工作来说必不可少,它能减少工作中的直接矛盾冲突,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居民的自我约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共建共管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树立新城管、新形象;除了城管战线自身要加强宣传外,还要充分发挥舆论在城市管理中正面导向作用,多加强城市管理的正面宣传,让人民群众关心城管人、城管事,理解城管人、城管事,彻底正确展现城管在群众中的形象。对市民进行城管相关法规的教育,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教育广大市民不要以自身利益、个人好恶为评判标准,而应当从维护公共秩序和城市管理的角度,从代表城市形象的高度“换位思考问题”。在重点难点路段要与沿街店主多沟通多交流,这样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强制取缔时能保证减少群众阻力。 (三)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不断完善城管执法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执法人员的等级评定要与经济利益、政治待遇、末位调整等队伍管理措施挂钩,并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治队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执法保障机制等,真正发挥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整体作用。同时,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大城管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尽力挖掘优秀干部的潜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改革过去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僵化体制,充分显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全面推行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双向选聘、任职资格考试、末位调整、分离培训等工作,离岗培训后仍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彻底打破城管执法机关“铁饭碗”,激发队伍活力。 (四) 切实解决城管执法人员编制问题,提高队伍的保障力。 执法人员编制问题是解决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员工作积极性的重中之重,各试点城市只有严格按照(国办发[20__]6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的规定,切实将城管执法人员编入公务员序列才能正确的摆正城管执法人员的位置,从而全面激发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各级政府更应当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笔者建议市、区每年能划拨专项城市管理执法资金,并能与有关城市管理职责相联系,确保基层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能正常有序开展,因为无论是环境的改造还是管理的深入,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同时要提高执法队员待遇,解决城管执法人员的后顾之忧,也需要经费的投入,在目前的体制下,每个街道还存在着城管协管员,这些协管员在日常工作中和执法队员一样工作,有的甚至更辛苦,他们大多是街道聘用的临时工,无养老、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低,也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基本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 各级城管执法机关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对执法人员的工资、装备、办案等所需经费综合考虑,制定相应最低保障标准,并适当逐年递增,同时要充分考虑城管执法机关的特殊性和执法人员工作强度、压力,切实体现“从优对待”原则;要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确 保执法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岗位津贴等应享受的政策性经费按时足额发放;要落实年休假制度,确保执法人员得到一定的时间的休息;要建立执法人员定期体检制度,确保执法人员每年体检一次;要关心执法人员的生活环境,千方百计为执法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切实解决执法人员的住房和家属、子女就业等问题。 (五)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维护城管执法权威性。 首先,各级城管执法机关要在执法工作中培养、选拔身边的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学习先进典型氛围,从而充分激发每一位执法人员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超越先进的意识,激发执法人员从事城管执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业、敬业、乐业意识,满腔热情地积极投入到城管执法工作中。其次,城管执法工作与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开展执法工作前后,应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积极与当地政府及新闻媒体进行沟通与协调,做到既依法办事,又合情合理。第三,要注意抓住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广大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执法工作,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谋求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树立城管执法的权威性和增强城管执法人员的优越感。 对于暴力抗法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参考其他试点城市设立“委屈奖”,对在执法过程中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耐心细致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受到群众攻击时,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同时加大对“钉子户”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抓几个典型,刹一刹歪风。这样,既弘扬了正气又解决了城管队员的后顾之忧。此外,可建立健全公安配合协同机制,向上级公安机关力陈其必要性和现实性,建立城管公安特勤支队,有效维护城管执法的严肃性。 (六)尽快为“城市管理”专门立法。 依法行政是城市管理的必由之路,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要实现有效的城市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体系,还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持其先进性和适度的超前性。 明确理顺城市管理的职能范围,完善制约机制,使执法权限与执法责任相匹配,考核对象与相应的职权相结合,加强行政执法力量,并把执法人员的管理权下放到街道,与其相应的责任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对这支执法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政治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促进文明执法,公正执法,提高执法水平。 第四章 结 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转换改革的进行,在城市管理体制方面的综合执法机制势必长期进行下去。作为一种新的行政执法形式,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安定与进步。作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行政执法队员更是队伍建设的解决因素。笔者通过近几年在执法第一线的实践,从六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积极性的原因,并结合实际由浅及深地提出提升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最大限度地调动城管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全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城管执法队伍,推动城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管理行政论文:深入先进性教育 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济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是2003年8月成立的,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7名。2004年8月中旬至11月底,他们按照省、市委的要求,立足机关实际,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扎实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找准问题,高起点开展教育活动。执法局是新成立的单位,干部职工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进入的,其中党员占到了80%,整体素质比较高。但是也存在发展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和管理范围的扩展,亟待提高执法水平等问题。他们接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任务后,感觉到这既是市委对他们的高度信任和鞭策,又是对党委驾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严重考验,任务光荣、责任重大。对此,党委连续两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省、市委精神,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认为试点工作是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良好契机,明确提出,把教育活动作为党委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完成,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为此,他们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从组织人事、机关党委、纪检监察等处室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开展这项活动。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他们印制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摸底调查表》,从"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本单位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有何意见和建议"四个方面,在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中进行摸底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摸清了局党委、基层支部和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了努力方向,进一步理清了开展教育活动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把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要求细化分解,具体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个人。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突出主题,抓住四个环节,高标准搞好学习培训。执法局围绕深化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这一主题,抓住四个关键环节,强化学习培训,保证了学习的内容、人员、时间"三落实"。一是搞好思想动员。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座谈会、开设专题宣传栏等形式,对教育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了广大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主动性。二是突出三个学习专题。他们把整个学习培训阶段分成三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明确了学习重点。第一个专题重点学习市里编发的学习资料,加深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领会;第二个专题重点学习《党章》、党的两个条例,明确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掌握党员基本义务、权利和党内纪律规定。第三个专题重点学习城管执法的有关知识,提高党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严格学习纪律。他们根据机关人员比较容易组织的特点,规定每周二、周五下午和周六全天为以支部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的时间,其他时间由党员自学。并建立了严格的请销假、补课制度,制定了专门的考勤登记表,把每个缺课人员的缺课时间、原因、补课安排和责任人记载清楚,切实作到不漏学一人、不漏学一课。党员参学率达100%,集中学习时间达到50学时。四是创新学习形式。改变过去一人念、大家听的模式,坚持边学边议,边学边实践。在集中学习的前半时进行集中辅导、交流和观看录像,大会交流时采取点名的方式发言,领导带头;后半时进行自学或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每周进行一次读书笔记评选,把优秀的读书笔记在宣传栏上交流;学习阶段结束前,召开了全局党员学习经验交流大会,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邀请市委党校的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组织全体党员赴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重温"两个务必"和入党誓词,提高党员对先进性的时代内涵和如何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认识。积极开展"执法为民、党员争先"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到街头、景点等公共场所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帮助特困户、残疾人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在实践中深化学习的效果。 在搞好学习,提高党员素质的基础上,局党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讨论的通知》,引导全体党员列举"自己心目中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启发每位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单位、个人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思考,从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发展意识、坚持党的组织原则、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动脑动手列举出自己心目中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通过党员答卷、小组讨论、支部汇总、制定标准、征求意见、党委研究六个步骤,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反复讨论,制定出了符合机关实际的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8条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14条。 三、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高质量组织开展分析评议。一是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组织局机关和督查大队党员,深入到建筑施工工地、有关厂矿企业、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家中,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放《征求意见书》300余份、《致经营业户的一封信》900余封。重点到违章占道经营的贫困残疾人家中走访,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要求。经过归纳梳理,征求到关注弱势群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执法水平等5大类189条意见和建议。局党委召开会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初步提出改进意见;属于党员个人的问题如实反馈。在此基础上,引导党员对照先进性标准和不合格党员主要表现,查找存在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写出了2000字以上的党性分析总结。二是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做到思想见面。开展谈心活动,让党员面对面地征求意见,相互沟通思想,是查找自身问题有效措施。为此,局领导班子带头,找全体中层干部和部分党员谈心;要求各支部成员与全体党员谈心;一般党员谈心面要在支部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注意引导党员到平时对自己有意见的党员群众家里谈心交流,借此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增强了谈心效果。全局67名党员相互谈心545人次。谈心结束后,根据谈心情况,进一步修改党性分析总结。普通党员的党性分析由所属党支部把关,党支部书记的党性分析由局党委把关,局党委成员的党性分析报市委督导组把关。对问题查找不准不全的、根源挖得不深不透、下步努力方向不明确的,要求重新进行修改,使党性分析总结真正触及了思想和灵魂。三是开展民主评议,给党员划档定位。他们严格按照市试点办规定的程序规范操作,精心组织好评议工作。评议前,把每个党员的党费交纳情况、参加党内活动情况、模范作用发挥情况、工作情况在机关全体党员职工中进行了通报,使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支部为单位召开大会,采取一人说、大家评的形式,从领导开始逐人评议,最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每位党员进行综合评价。评议过程中,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群众参加,确保评议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经过评议,共评出优秀党员13名,占党员总数的19.4%,合格党员54名,占党员总数的80.6%。四是召开民主生活会,展开思想交锋。他们把民主生活会作为帮助党员进一步查找问题,深化认识,促进整改的重要环节,切实组织好。会议召开前,按照市试点办"三个不能开"的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对5名同志的会议发言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会议中,采取"一人谈、大家帮、逐人进行"的形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一针见血、触及问题、促人警醒。会后,各支部对民主生活会情况进行了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 四、抓整改,建制度,在促进教育活动见实效上下功夫。"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落脚点。在教育活动中,执法局把整改贯穿始终,坚持边学边改、边评边改、边整边改,在确保教育活动见实效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好党组织和党员突出问题的整改。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局党委针对大家提出的"关心同志、关心一线执法队员不够;与同志们谈心交流、沟通思想不够"等问题,建立了党委成员周六恳谈日制度,规定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上午为局党委成员谈心日。各党支部针对理论学习抓得不紧、活动开展不够活跃的问题,建立了定期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党员针对自己在思想、工作、作风、宗旨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他们还开展了党员个人整改措施观摩活动,集中半天的时间,将每位党员的整改措施进行书面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向社会公布了城管执法的三项承诺和五项禁令,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决制止粗暴执法行为。制定了《济南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建设三年纲要》,明确了今后三年城管执法建设的总体规划,力争在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跨入全省、全国行政执法的先进行列。三是建立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常抓不懈机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意见》,规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半年上一次党课,每周五下午为党员学习活动时间。对每个党员进行定岗定责,由党员填写《党员定岗定责工作量化表》,支部定期进行考核,作为党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督查大队第二党支部还制定了《党支部建设目标管理工作细则》,进一步规范了组织生活、密切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通过试点工作,他们体会到搞好教育活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集中力量、全心全意抓教育。从局党委到普通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全员参与,使各级党组织"活"起来,党员"动"起来,齐心协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要加强沟通、思想见面。在教育活动的每个阶段和关键环节都要召开一定形式的动员会和思想见面会,与党员群众及时沟通,打消思想顾虑,激发党员参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和民主生活会等环节中,要深入挖掘思想根源,真正触及灵魂,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要贴近党员思想、机关特点和工作实际,把工作做到实处,使教育活动深入人心,融于实践,增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构建 [摘要] 城市管理是新时代的产物,体制相对不是很健全,加之城市管理对象复杂、多变,使得城市管理行政体制在实施过程中问题诸多。目前,我国各种体制都在进行改革,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也是改革范围之一,如何改革、强化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力度,构建有效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革新提供创新依据,并指导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实践,实现我国城市的善治。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对策分析 0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城市化的新时代,城市是社会环境的中心地带。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管理来支撑,行政执法则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的对象复杂且多元化,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执法难度。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要进行革新,也就是行政执法体制的创新。创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可以解决现行我国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城市环境和执法队伍之间的冲突,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因此,需要改革现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力求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新的突破,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体制,促进城市管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行政执法管理对公民的参与不够重视 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多数执法机关并没有足够重视当地公民的参与。公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公民参与没有得到认可,公民参与管理城市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得到执法机关的认同,一定程度上照旧是行政执法机构自行实施管理,导致人民大众对执法机构的不满,心生怨气,进而削弱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会给城市发展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1.2执法分力与执法不力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属于城市综合行政部门,因此,有一部分权利是从其他的行政机关分过来的,涉及一些权利分权的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管理的范围广,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各个部分之间的权利做具体、详细的划分,导致在行政执法上出现各部门对处罚的认识的偏差,部门之间配合不默契,工作不积极,遇事就相互推托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在公民中的形象,也导致了执法机关办事效率低。 1.3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 城市发展很快,但在城市的一些繁华地带,经常出现小商贩占道的现象,他们经常成为城管管理的对象。在我国经常会出现商贩和城管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的状况。商贩处于弱势,而城管处于强势,因此城管在一个城市中是名声最不好、最不招人民大众喜欢的公务员,没有之一。商贩和城管之间的矛盾也越发的频繁,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集体性暴力抗法和集体性暴力执法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对老百姓的生活也极为不利。 2完善和革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 2.1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执法 一个城市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城市管理也是为公民的利益做后盾,城市管理执法离不开公民的参与。相关的行政机关应该足够重视公民参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一种与公民互动的行为。老百姓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对城市各方面的建设、改进、管理也是最了解的人。因此,当地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应大力鼓励我国公民参与城市管理,这既能体现我国民主、尊重人民大众的理念,还有利于增强公民与城管之间的交流,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公民的参与是一个地区的政府能真正做到体恤百姓,为百姓服务,为百姓谋利的职能。城市管理加入众多的民主、公平、公正的执政执法元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综合能力。让更多的公民有“城市是我家,保护城市靠大家”的公众意识,公民自主参与“家庭”的建设、环境的保护,能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实现我国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2.2集中执法权利 在传统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中,由于法律没有给出具体而详细的权利分布界定和划分,往往导致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因此,相关的行政执法机构应重视权利分布的情况,明确规定执法权力集中于某一个部门。如凡涉及城管监察组织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除了城管以外的部门不可再参与此事的管理处罚,城管监察组织承担了处罚违法行为之后,不能再对这种处罚专门设立处罚机构,就是要维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权利的唯一性。构建城管管理行政执法的新体制,一方面避免混乱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能保证城管在执法过程中的公正性,有利于城管机关的发展。 2.3加强城管教育与公民教育 目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因此要优先解决这个问题,这影响着我国城市和谐发展的未来。在城市管理中,有关部门应该对城管进行教育,让城管多体恤百姓,能温和执行的就采取温和执行的方法,城管的目的是为广大公民谋福利,小商贩也是我国公民重要的一员。同时,城管还可以设立专门地带,在不影响公众生活的情况下,按程序让商贩在专门地带进行买卖。当然,应对小商贩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城管的工作宗旨,行政执法是城管的工作之需要,小商贩还应提升自己的素质,在买卖的过程中不影响城市生活的发展,不遗留垃圾影响市容。可以与城管进行协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发生。因此,加强城管和小商贩公民的教育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是尤其重要的,不仅能推动新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产生,还能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 3结语 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经历一个漫长而喜悦的改革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体制不断成熟的过程。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是行政执法体制革新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构建新型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有利于转变传统行政执法管理中不合理的执法过程,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合作性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效益,同时促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理念和方式更加的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人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等等。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要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促进我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不断创新。 作者:袁礼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行政论文:高校管理行政管理论文 一、研究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的必要性 (一)为提高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需要建立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加强校内教学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要完成一个手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织气氛决定了组织的发展。对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进行研究,有利于管理者了解高校行政管理组织的内部组织特点,从而为制定具体措施来改变和影响组织气氛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止2014年7月9日,我国的高等学校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增长率为2.18%,比2013年下降了0.63%;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77%,呈逐年增加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校数量非常大,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的结果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另外,从2014年的我国高校数据来看,未来民办普通高校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在高等学校的比重也会逐渐上升。民办普通高校的加入推动了教育市场的改革,加大了公办高校的竞争压力。公办和民办高校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就要重视行政管理,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的研究 (一)研究思路 首先,将国内外的组织气氛维度的学说进行比较整合,选择其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气氛维度因素。其次,根据选择的气氛维度因素制作调查问卷的题目。考虑到调查的深度,此次调查的维度因素控制在5个左右,调查问卷的总题目数控制在40道左右。再者,选择合适的样本高校,向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二)研究方案 1.组织气氛维度因素选择。根据对国内外的学说研究中的因素进行对比,发现领导支持、领导方式、士气、激励、冲突、绩效、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控制过程九个因素的出现频率比较高。本文选择这九个因素来进行研究。然而,根据研究思路,需要缩减到5个因素,因此要对这九个因素进行研究。从性质来分析,冲突属于人际关系中的范畴,而领导支持其实是领导方式中的一部分。从因果关系分析,士气是激励的结果,绩效是激励的出发点,因此冲突可以归入人际关系当中,领导支持可以归入领导方式中,而士气、绩效都可以归入激励的研究范围。经过合并后,九个因素可以缩减成领导方式、激励、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和控制过程五个因素。 2.调查问卷阶段。首先,根据选择的五个维度因素,制定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为40道,平均每个维度因素8道题目。其次,考虑到群体组织气氛维度在一定区域内的稳定性,调查对象要选择同一个区域内的高校来进行,对象数量尽量比较多。最后,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从各高校中的行政管理群体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向调查对象发出调查问卷,记录问卷的发出数量。回收问卷后清算问卷数量,清除不合格的问卷。在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三、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维度研究结论的应用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五个维度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一个区域内的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进行研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本区域内的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的组织气氛维度对组织气氛的影响力排比分别是:控制过程>领导方式>人际关系>管理制度>激励。 (二)研究结论应用 根据研究的结论,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以下的建议:一是高校行政管理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管理制度。虽然管理制度在五个因素的影响力排行的位置比较靠后,但是控制过程因素在排行中位于第一的位置,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控制过程的前提。控制过程因素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具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严格依照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最终实现管理过程民主化。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制定过程要民主公正。完善的高校管理制度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前提。制定高校管理制度的方式要民主,制度对各部门的职责规定要明确,工作分配要做到公平公正。其次,要严格依照制度进行管理活动。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活动有利于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加强管理部门对高校行政活动的监督,避免出现互相推脱的局面,提高高校行政活动的效率。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规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高校各级领导要坚持依照有关规定行使管理权限,实现科学管理。最后,要加强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因此,控制过程因素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履行程序,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力度,实现民主管理。二是高校的领导要注意领导艺术,使领导方式要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在研究的五个因素中,高校领导的领导方式对高校行政管理群体组织气氛的影响仅次于过程控制,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高校各级领导必须重视自己的领导方式的科学性与人性化。首先,高校的领导要深入基层,了解行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只有了解行政人员的生活需求,才能实现决策科学化和人性化。其次,高校各级领导要加强与基层人员的联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领导与工作人员的感情基础越强,领导决策推行的阻力就会越小,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会越高。最后,高校各级领导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领导者素养的层级水准,关系到管理的效果。领导者要采纳适宜特性的领导艺术,在平日之内的管理强调基层人员的主体作用,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基层人员的权益,关心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活。在高校行政工作的日常管理中,不应当是单向领导的特性,而是经由互通及协商,获取各方管理意见,预留足量的选择空间而做出的。 作者:温小丹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设定研究 摘要: 行政处罚的设定是行政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行政机关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行使处罚权的法律依据。行政处罚几乎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地方性法规在设定行政处罚时,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合理性与适当性,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两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为背景,以当前地方性法规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的设定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对完善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的设定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方性法规;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 一、引言 行政处罚权是行政权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力,也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一项有效的行政手段。近年来对行政处罚力度的不合理暴露出地方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中违反上位法规定的问题,行政处罚的设置是否合理合法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基本权利造成重要影响。为了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就以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四地为例对其城市管理的行政处罚的具体条例进行分析。 二、地方性法规对城市管理行政处罚设定的实证分析 1.城市大气污染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第48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限期治理的决定权限和违反限期治理要求的行政处罚由国务院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是财产罚即罚款并规定其最低额为一万元最高额为十万元而且没有加重处罚规定的情节。 1.1法律规定:对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行为罚:责令限期治理财产罚;财产罚:罚款,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1.2北京;一是排放不符合国家或本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二是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总量指标。行为罚:责令限期治理;责令停业关闭,查封设施。财产罚:罚款,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 1.3上海:一是未持有排放许可证而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是有排放许可证,但排放主要大气污染物超过核定排放总量指标。行为罚:责令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责令停业关闭。财产罚:罚款,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1.4天津:一是未持有排放许可证或无临时排放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二是有排放许可证,但排放量超过核定排放量;三是有临时排放许可证,但经限期整改排放量仍超过核定标准。行为罚:责令停止排放污染物;吊销许可证,责令限期治理;责令停业关闭财产罚:罚款,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 1.5河北:被处罚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取得了持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未按许可证的具体规定排放污染物。行为罚:责令限期整改财产罚:罚款,五千元至五万元。《防治法》只规定了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这一种处罚情形。针对《防治法》规定的处罚情节四地的行政处罚均在其范围之内而对于加重处罚的情节却不尽相同,在加重处罚的情节即污染排放超过总指标的,北京处五万到五十万的罚款并可责令停业关闭查封排污设施,上海、天津也规定了责令停业关闭的行为罚但处罚数额还在一万到十万之间,在无证排污方面方面天津罚款数额在十万元以下,而上海却在五万以上五十万以下;河北的行为主体更细化是单位、个体经营者,因此规定的罚款数额也更小,在五万元以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四地行政处罚的行为罚和财产罚的设定都符合法律规定,对于情节严重这一处罚情节,四地都做了不同的处罚规定,这些规定的合法性还有待进探讨。 2.城市市容环境方面。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管理条例》第37条规定,凡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有关单位和个人限期改造或者拆除;逾期未改造或者未拆除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由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强制拆除,并可处以罚款。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是行为罚责令整改或拆除和财产罚罚款。但对罚款数额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就给了地方立法机构在罚款数额上一定的裁量权。 2.1法规规定:针对的是不符合容貌标准、环卫标准的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或拆除;责令强制拆除财产罚:罚款,未具体规定。 2.2北京:规定较为具体,主要涉及在临街的建筑物擅自增加各种装饰物,在建筑物顶部或其周围堆放物品;及街道两旁和主要地区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市容和环卫标准,并应当保持干净整洁。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整治;责令强制拆除。财产罚:罚款,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 2.3上海: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街道及公路两侧以及其他公共场搭建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城市环境卫生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整治。财产罚:罚款,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 2.4天津:可主要概括为违反城市容貌标准的;若对道路两旁和风景地区之内的建筑物进行重装、改建的,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并且改建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应符合城市容貌标准。行为罚:责令限期改正。财产罚:罚款,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2.5河北:对于违反规定在城市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上张贴宣传品的单位及个人,应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规定的期限和地点张贴,期满后及时撤除.行为罚:责令限期改正.财产罚:罚款,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法规规定了行为罚责令限期改造,但对罚款数额没有规定。四地均设有责令限期改正的行为罚,在财产罚的罚款数额上就有一定的差别。北京、上海、河北三个地区的罚款数额就相对较低,最低罚款数额只有五十最高也只有五百,罚款数额最高的则是天津为五千。在上位法未规定行政处罚的数额时,地方性法规应如何设置其罚款数额,首先应合法其次应合理。因此北京、上海、河北三地罚款数额的设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天津的设置是否提高了罚款数额应进一步研究。 三、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立法权行使的改进建议 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的设定等方面,地方立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创设、越权立法的问题,其中以法扩权、借法设罚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需要对地方行政处罚的立法权进一步规制。法律、行政法规对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规定的较为原则时,地方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某种违法行为规定了罚款的具体数额,地方立法不能增加或减少,即使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也不能修改。法律、行政法规对某种行为并未设定罚款的,地方立法不能擅自设定罚款处罚。对于违法行为较轻,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可以依情况不设定罚款。对严重破坏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范围内增设加重罚款的情节,但也应有具体的罚款数额幅度。 作者:崔亚楠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管理行政论文: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论文 摘要: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根据道路运输管理法规、规章中的行政程序,阐述了行政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 我国目前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中,县级以上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包括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其日常的执法活动必须按照行政法及道路运输有关法规、规章中的行政程序进行。 所谓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空间与时间表现形式。 在我国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法律文化传统一向不重视程序法规范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行政权力膨涨,运用混乱、控制不力,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求能有高效率的行政权力行使。 基于此,行政程序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行政权力的恣意行使,防止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行政权力的侵害;二是使行政决定具有确定性、合法性,维护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例如,《行政处罚法》第一条就表明了立法目的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条例》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旅客、货主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体现上述精神,道路运输行政法规及规章设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程序来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略述如下。 1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 行政处罚种类繁多,它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对这种权力的行使规定一个正式而严格的程序以保障相对人的切身利益。然而,其中一些较轻的处罚如警告、小额罚款等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甚小,而正式、严格的行政程序一般手续繁琐、费用较高,国家所付出的较之当事人受到保护的利益更大。《交通行政处罚规定》第十条规定了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即:“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十五条规定“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对案件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即为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两种程序的不同在于普通程序有着严格的调查、质证、抗辩、决定、送达等规定,而简易程序较为简便,可以“当场”作出决定。 2听证程序 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重大利益,因为听证能扩大相对人的行政参与权,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便于行政决策切实可行,通过为当事人提供辩论、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以避免行政机关片面地作出行政决定。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确定了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在普通程序基础上,对“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规定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交通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它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许可事项”〔第二十条〕;“交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关在作出交通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力”。 听证程序的核心是抗辩,即当事人可以对于自己不利的证据提出异议并要求指控方加以证明,同时可以提出利于自己的证据。当事人通过这种参与、介入对行政行为的事实和理由加以论证,防止了行政专横和自由裁量权的恣意行使,保持了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 3申辩和质证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使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注意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促使依法行政;二是允许当事人申辩、质证,可以澄清事实、避免失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可以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当事人在申辩质证过程中,可以增强维护主体权利的意识,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有利于法治观念的培养。 4职能分离程序 (1)办案与决定处罚相分离。在普通程序中,规定由执法人员调查或检查、收集证据,而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罚决定,重大复杂的违法行为导致的行政处罚还应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在听证程序中,要求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2)罚款决定的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不得自行收缴罚款,由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银行交纳罚款。同时罚款必须全部上交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分截留。 5说明理由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讲认定的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第二十条“交通管理部门…告知给予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实施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的,…说明理由…” 理由,是行政决定作出者对法律、政策和自由裁量权所持的观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对行政决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政策适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识。行政机关如果不对这种理由作出说明,就会使得行政权力行使趋于草率、专横,当事人往往也无法明了其理由及行政机关所执行的法律政策的意义,不利于法律和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说明行政处罚决定的理由有助于限制自由裁量权力的恣意行使、促进合理、谨慎行政,有助于行政处罚决定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也有助益能成立。 6资讯公开程序 资讯公开是现代行政程序的重要制度之一,指有关行政主体活动的情况和资料,凡是涉及相对人权利义务、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范围,都应依法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组织均可依法查阅或复制。资讯公开制度是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的体现,可以增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加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调动公民参与行政的积极性。此外,也便于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都确立了公开原则,规定对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结果必须公布,后者还规定了进行公示的方式。 7通知程序 通知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或其他管理活动时,将应该让公民了解的事项通过一定的途径告知。通知的对象不仅指利害关系人,有时也针对一般公众。听证程序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如时效、回避等,在此不一一详述。就前者,《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调查、送达、听证等法定期限;关于后者,明确规定了在听证程序中“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管理行政论文:浅析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问题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不仅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创新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平台,旨在打破具有行政依附性的传统农村治理体制,为农民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提供制度保障。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表现,分析了导致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原因,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去行政化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突破点是群防群治,健全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系,通过群众自治,让群众自己组织起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努力把城乡社区建成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新型农村社区正是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而出现的,它相对于传统村落拥有更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更民主的管理方式,相对于城市社区它是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支撑起的以农民为主体的自治管理单元。然而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自治管理仍存在明显的行政依附现象,影响了社区自治管理中公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表现形式 (一)自治管理工作重形式、轻实质 可以说,“现有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是在保持政治与行政控制的前提下,形成一种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假象,用基层自治的表象掩饰了基层社区中政治与行政管理实质,对建立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模式极为不利。”[1]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在价值理念和工作原则上,赋予了社区居民自主决策的权力,是对农民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农民自治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但是在社区实际建设和管理中,多年形成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力剥夺了农民的这种权利,农民往往成为公共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计划的被动执行者,尤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征地补偿、社区规划等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公共事务,农民更是缺乏合法有效的参与途径。“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者和农民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甚至有些情况下演变为对立和冲突,导致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无法执行。”[2] (二)社区自治组织和基层政府之间传统隶属化关系没有改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曾明确规定基层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中,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之间也应该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现实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传承了传统农村自治体制中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实际上主管着新型农村社区自治单位的大部分公共事务,社区居委会也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完成政府安排的任务上。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公民的公民意识不断加强,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迫切要求建设更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而行政化色彩较浓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 (三)公民非制度化参与现象增多 邓小平指出“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3]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制度化的产物,社区在兴建过程中常因征地拆迁、评估分房、资金补贴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民群众产生利益纠纷。同时新型农村社人员流动性大,公民异质性增强,公民的价值观发展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也增多,这就需要新型农村社区建立起民主的自治管理体制。但目前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中,一些公民因参与渠道不足和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非制度化或非法的参与形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例如因征地拆迁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和因自治选举导致的暴力事件等。2009年辽宁省北镇市赵营子村村民李东辉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因“有贿选行为”遭到举报后未能成功担任村干部,一怒之下他将举报人一家5口全部残忍杀害。非制度化或非法的参与形式的存在是在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模式下,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缺乏民主协商,群众基础不足、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了一些公民的非理性化的参与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原因 (一)国家行政管理的过多干预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像西方国家社区的形成那样是经过长期自然地形成,更多的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保障和后盾。一般来讲基层群众自治是对基层政府行政权利的消解,层政府为保持对基层社区绝对的控制,促进行政任务在基层社区的顺利推行,常决定和干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事务,“往往将自己的权力渗透到最基层的社区,使基层的自治管理行政化,基层社区组织的权力也经常变为地方行政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4]所以在社区管理中基层政权组织一般把村民自治组织看作下属机构,直接对其发号施令,形成一种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基而社区管理者因忙于应付基层政府的任务安排,挤压了社区自治管理的空间,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行为效度,压抑了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社区管理严重依赖于政府行政部门。 (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一方面,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关系不明确。基层政府把社区居委会当作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机构,社区管理者的选任、财政拨付等重要事项均由乡基层政府控制,基层政府常以操纵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影响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社区居委会对此只能是“忍气吞声,任劳任怨”;另一方面,社区党支部与社区居委会关系不协调。《村民自治委员会组织法》只明确了党组织领导的核心地位和基本职责,却没明确具体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导致有的社区党支部过多地干预社区公民自治。“有的社区支部书记把党的领导简单理解为社区支部的领导,甚至是支部书记的个人领导,而有的社区居委会产生后,认为自己是社区多数公民选举出来的,有群众基础,腰杆子硬,因此,不把党支部放在眼里,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5] (三)自治管理资源的匮乏限制了自治管理能力的发展 社区资源是指能够服务社区管理的人、财、物、技术的各种要素,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出发点,我国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普遍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首先是物质资源的匮乏。马克思曾说“消除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6]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只能从其外部获取资源以实现治理。但政府部门对社区管理财政的投入相对甚微,社区系统和外界进行资金、物品、信息等交流的时候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其次是人力资源的匮乏。目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者多是传统村落原班人马,大多数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社区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所具有的管理知识多与时代脱节,缺乏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能力,难以满足社区对高质量专业管理的需求。所有这些又进一步增加了社区自治理管理对政府的行政依附。 三、改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的措施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十二五”规划中针对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要“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7]在新型农村社区基层选举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三个代表”思想和改革创新精神,选拔思想好、作风正、有创新意识和市场头脑的中青年人才,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行岗前培训,实践能力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干部现代化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切实促进实施乡村精英参与社区管理,因为乡村精英对本社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资源、农业特色等情况熟悉,可以制定出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策略。通过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中干部人才的更新,从内部提升社区自治管理的执行力度,能有效防止对政策的行政依附。 (二)改革两委及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在上下关系的结构上消除行政化 基层党组织对于农村社会管理实施主要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在新型农村社区内部通过基层党支部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基层党组织主要监督和规范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民主规范执行,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实施居民自治民主选举,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社区发展。基层政府部门应以支持者、协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通过行政管理方式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促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公民有效参与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文化氛围,而不是直接对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中的公共事务进行操纵。同时,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权力由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共同支配,事关社区的重大决策需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在权利上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自主决定社区的公共事务提供更大的运行空间。 (三)调动开发内外资源,提升社区自治管理水平 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需要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类组织、普通公民多元参与新型管理体制。同时注重新型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重构,社会资本是农村社会中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相同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而形成的人际及组织关系网络[8],是强化公民社区归属感,促进公民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其次,逐步完善社区财务制度。就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财务来看,政府拨款仍是社区财力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来源。这种主流的财务模式很难维持社区长足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问题严重,这种情况不仅导致社区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同时也加重了社区对政府的依赖。社区管理者需主动寻求外界的财务支持主体,同时加强社区内部成员的财务管理,保障社区管理经费来源多元化,通过内外协调来保障社区管理的独立性、自主性。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1996年国务院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中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结合本地方实际提出调整行政处罚权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城市管理综行政执法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初步解决了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探寻能够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平的策略和途经,对构建和谐美好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执法队伍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暴力冲突现象存在 近年来,网络上频频曝光城管执法人员暴力执法的恶性事件,让这支队伍似乎体现出越来越多“污名化”的“负面特征”。汕头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圣华说:“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城管和摊贩无形中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对城管来说,维护城市秩序、形象是职责所在;对摊贩而言,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每天和城管上演“躲猫猫”的游戏,为的只是寻求一个生存空间。由于缺少相应的行政强制力和行政执法保证,城管从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不使用暴力,则执法几乎没有效果,但使用暴力则要遭到谴责”。近年来有些城市管理者也在不断改善执法方式,但各地不时曝出放大的城管暴力执法事件,都让这些传递出的善意衰减。[1]城管暴力执法引发城管与小贩之间频发冲突,影响社会稳定,也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毁坏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二)执法队伍人素质参差不齐、协管员流动性大 由于城市管理业务工作的量大人少,工作很难铺开,许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聘用了部分没有编制的协管人员,来帮助开展日常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这部分人与正式城管队员相比较,往往呈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偏低和收入偏少等特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实群众工作技巧,对突发事件处理无所适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往往给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带来被动局面,也不能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日益复杂的执法考验。 (三)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执法人员行政处罚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难以体现公正公平。在当前经济社会金钱至上,金钱大于法的错误思想引导下,部分违反规定的当事人,走歪门邪道想方设法,花钱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部分领导凭主观意志办事,相信“人治大于法治”在执法人员办案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干扰行政执法;加上执法人员个人判断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加入, 容易造成行政处罚权的滥用,处理问题随意性很大,反复无常,不同情况相同处理,相同情况不同对待,产生不良后果,执法过程没有做到公正、公平,更加激发社会矛盾。 (四)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工作仍处在依靠“运动式”、“突击式”、“集中式”整治,长效化、常态化、长期化的举措不足,使得整个城市管理工作始终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城市管理的现状是: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一直是嘉兴市城市管理没有走出的怪圈。 (五)城管执法监督不到位 一方面,城管体制上存在先天性不足,我国城管机构在设置上被描述为“中央无部委、省里无省局”,纯粹属“地方部队”,只为地方利益服务,缺少上级对口主管机关,用群众的话说就是“只有公公,没有婆婆”,规范行政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对城管执法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2]社会舆论、媒体的监督也更多地关注一些社会热点,负面影响较大的问题,也没有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群众监督在实践中所能发挥的成效和作用显得比较有限,因此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缺少监督约束,造成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 二、完善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的途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定位、新课题、新要求。只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日渐复杂的形势,才能迎接新的挑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城管法律法规 正如《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必须有相关的法定授权或者合法授权,委托赋予其行政处罚权”,城管行政执法部门的主体资格需要法律明确赋予,因此迫切需要全国人大进行专门立法,在赋予城管行政执法部门主体资格的同时也对城市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进行明确和细化,明确城管行政执法的职责范围和程序,[3]“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本身的公正、合理,才能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只有权责清晰,才能依法行政,只有消除了法律依据在理论上的困惑,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认可和推广。 (二)转变执法理念 基层执法人员应当深刻理解和领会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明确执法工作的目标和端正态度,转变传统的执法观念,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文明执法和严格执法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人权观念,自觉尊重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以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人性化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执法对象着想,变“严格执法”为“理性、文明执法”。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执法过程中更注重从源头控制和末端警示来解决问题,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多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才能得以和谐执法。城市治理这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时刻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强化人员业务素质和操作能力 城管是一个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行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要特别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城管执法工作岗位不同,分类提出要求,根据干部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可将学习内容分为公共部分和专业部分两类;实行考试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安排工作、调整岗位的一个依据。基层执法人员在实践中,要注重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法,处处行法,在执法过程中既要重视实体行为,也要注重执法程序,在日常执法工作中运动法律思维解决各种执法难题。 (四)城市管理需要发挥公众参与的 没有其他社会成员(包括机构和个人)的参与和配合,上百万人口的现代都市,仅靠数百人、数千人的城管执法队伍实在无法管理好。应该将公众参与引入城管执法工作中,鼓励公众参与,增进政府、社会、居民三者之间的沟通理解,把城市管理由单纯靠政府转变为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把政府的强制性变为市民的自觉性。在城市管理中建立沿街商户共建机制,与商户签订共建共管协议书,充分调动沿街商户的积极性,开展城市管理知识普及宣传,与群众一起齐抓共管,共同治理城市问题。 管理行政论文: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理论基础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活不仅带给人们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理城市,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各级政府专门成立城市部门,负责解决城市和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中,明确提出城市行政执法应当以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为依据进行执法。然而,在城市综合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执法机构职责不清、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程序违法等等诸多问题。因此,立足于城市综合执法的实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研究我国城市综合执法法律规范建设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和对策,能够对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行政执法;理论基础 引言:城市涉及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公安交通、市政、城市规划、工商行政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进行的其他方面的城市管理,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的正常秩序,保障市民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建立和谐的城市家园。从城市管理的内容来看,它与市民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是城市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保障。所以,系统地研究与城市行政执法相关的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和推进行政执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城市行政执法的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执法主体地位与职责不明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但是,只有公安机关能够行使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城管作为一个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被赋予了庞大的行政权力。在2000年和2002年,根据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分别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63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要求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不得作为政府一个部门内设机构或下设机构,而应当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行政机关。然而,在事实上,城管部门直接由地方政府管辖,这样很容易成为完全附属于地方政府的工具。 1.2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行政执法部门监督机制不健全,在工作中往往容易让人钻空子。从内部来看,对于城管监督的设计忽视了人的利益,未从“经济人”出发。引人市场经济之后,“经济人”逐利行为难免在城管执法活动中存在,城管执法人员寻租行为的出现自然而然。现行的内部监督制度没有对于城管执法活动进行完整监督的制度,仅仅是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当前所有的监督均未从“经济人”角度出发制定标准,使得执法趋利化,“钓鱼执法”“经济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现象层出不穷。 从外部来看,外部监督机构分工不清。外部监督体系的设计主要表现在监督的“交叉带”和“空白带”两个方面,每个部门表面上严抓严打,但时效性差。在城管执法过程方面的监督仅仅局限于上级法制部门监管,其他部门“无人问津”,有损群众权益。 1.3城市执法工作的理念滞后 城市执法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各职能部门的执法权限模糊,往往将许多不属于自己职能的事件纳人自身范围,尤其当全国范围内普遍进行清查活动时,各地城市执法人员往往四处遍布,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歧视现象,造成越权执法和不遵守法定程序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给百姓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而且极易产生冲突,甚至导致暴力抗法现象。 2、公共利益优先的依法治国理念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核心则是行政执法。所以,理清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也就明确了行政执法的理论基础。治国理念总是建立在既有的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哲学及其反映的民族精神对于治国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不需要争“物”的和谐,显然是真正的和谐,因为这种和谐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权利是用来保障公民利益的,所以当公民利益得以实现的情况下,权利就成为被动的“看客”。国家依据法治原则,赋予公民权利,确保公民在“争”的过程中尊重并遵守规则,即法律。所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和分配者,其管理和执法的公正与否对于公民利益直接产生重大的影响。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作为行政管理者或者行政执法者,从管理和服务公众的度来看,道德层面上应该是高尚的“自愿者”,其承担的职位在剥离“权力”的味道之后,就只剩下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因为从党的先进性及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得出,行政管理或执法的承担者必须在道德层面具有高尚性,在思想层面具有先进性,将为公众服务作为终极目标是行政执法者理所当然的选择。所以,明确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法治目标具有基础上的指导意义,因为行政目标必须服从于法治目标,而法治目标决定了行政目标的指向,即对公众的服务性和行政执法者的高尚性、先进性。与其相应的是,行政执法者的选拔和考评以及公共监督制度对于我国的行政执法相关制度的建立将具有指导意义。 3、“市民社会”理论与权利本质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就不能带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的人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黑格尔认为,在家庭之中,每个人都受家庭伦理的约束,以“爱”为纽带,置身其中。然而,就像人无法摆脱家庭一样,人同样也无法摆脱社会群体,所以人就同时具备了家庭与社会的二重性。与家庭中的关系不同,人不能奢望在社会交往中一定获得在家庭中的“爱”的联系,所以在市民社会中,“人是目的”便成为主要特征。在黑格尔看来,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首先为自己着想,而且其他人则成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媒介。但是由于这种思考和行为模式是每个人的特征,所以就具有了普遍性。每个人在满足自己愿望之前总是要满足他人的愿望,从而达到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 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经常被混淆。在很多情况下将本应该是法律要求的事项表述为道德诉求,将遵守法律和尊重法律混为一谈,常常使人误解遵守法律是一种道德义务。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社会的发展在倡导高尚品格的同时,必须铺设坚实的基底规则,或者底线规则,而这个规则的基本原理是:遵守法律,即是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对于每个人来说,遵守法律不是一个道德要求,而是现实的自我利益保护的要求。遵守法律本身并不体现为高尚,而是体现了对自我利益的认知。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事件,都是基于对于守法道德化的误解而产生的。很多执法者不懂执法的根据乃至法律的内在涵义,只知执法,不知违法;同样很多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不知法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常常会成为暴力事件的旁观者,被冷落到了一边。 结语:城市行政执法作为依法行政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在理论源头上为其执法搭建制度框架,形成究责机制,使行政执法不再是对于“事件”的事后补救,而是在合理的制度设计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和谐执法。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又在不同地域富有不同的特色的概念。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或小贩暴力抗法的事件屡屡进入人们视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极不利于政府形象、社会和谐。因此,如何改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寻求积极有效的对策尤为重要。论文通过对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着重理出2013年社会影响较大城管执法案件,进而从执法队伍自身、执法对象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度分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执法人员的选拔机制、优化执法环境、完善社会保障、探索执法方式方面探求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理;暴力冲突;执法队伍;执法环境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相关研究的综述 对于“城市管理”内涵的界定,张民省、王淑梅(2004)认为:城市管理是以发挥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为特征的、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为主要对象的综合管理。高梅生(2007)认为城市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涵盖范围广的大系统,是人们对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所进行的控制和治理活动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满足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它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也是一门专项科学。王琳、费蓬煜(2012)则强调城市管理与城市化之间的重要关系,认为城市管理贯穿于城市发展整个环节,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城市发展呈正相关关系,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指出城市管理需要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保证城市规范有序运行,而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不配套、不健全是目前执法问题层出不穷源头,且城市管理中监察职能与管理职能未分离是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的关键性因素。陈玉和、孙作人(2006)等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在分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具有自组织耗散结构的高阶次、多变量、多回路、强非线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法律地位不稳固、管理体制不统一、职能界定不清等客观原因。吴军飞(2006)从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角度出发,阐明了建立科学的综合执法体制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内部各部门科学、有效的运作,降低执法工作的“缺位”、“越位” 及推诿扯皮等不良现状的促进作用。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大都是从城市管理法律缺失、监督机制不完善,针对全国还没有出台一部针对城市管理和执法的独立法律文书,绝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借法执法行为来探讨,缺少了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现状可改善的现实性指导意义,法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对于目前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困境应多从现实可行性角度分析,探讨从现实层面可积极改善执法现状。 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队伍自身素质较低 从我国频频发生的城管执法人员与被执法对象的暴力冲突事件中,不难发现城管人员的组成往往鱼龙混杂。依据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城市管理执法人员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公务人员;二是非国家公务人员。由具体调查得知,非国家公务人员在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构成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比重,而这部分人员往往是由临时工、雇佣工组成的非正式的执法人员。这个现状直接导致了在工作表现方面和国家公务人员几乎无区别的非国家公务人员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执法不当的隐患问题。城市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执法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对执法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而部分执法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政治观念薄弱,对方针政策理解的不到位,则直接导致了执行不力的状况发生,所以执法队伍自身素质建设急需加强。 (二)执法对象流动性强 就我国目前的执法现状而言,城管的执法相对人大部分是外来务工者、下岗工人、失业群体,以及鳏寡孤独、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这部分人往往知识文化有限,谋生能力相对较弱。当他们面临城管人员的执法活动时,往往采取躲避的措施来对抗执法。久而久之,执法人员与屡劝不改的执法相对人的矛盾冲突升级,可恰恰对于这些群体来说,在城市各个街角流动摆摊经营是维持生活的全部,在没有合适的出路选择之前往往不会轻易放弃已有的基础,所以他们顽强“抵抗”,一旦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往往容易以暴制暴,情绪偏激,致使矛盾不断升级。 (三)执法社会环境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大量的外来人员不断向城市进军,使得城市人口剧增,各种社会矛盾激增,城市管理日趋复杂。一方面,流动摊贩往往无孔不入与执法人员长期打“游击战”,这给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并且对执法人员的工作耐性要求很高。长期一来,执法人员采取暴力行为执法的概率就上升了。另一方面,部分市民的意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管理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当执法人员在按正常程序执法时,碰到执法对象胡搅蛮缠或是老婆孩子齐上阵的可除模样时,围观的市民往往会倾向于看上去比较弱势的一方,继而是舆论的批评与指责,使得城市管理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化执法人员的选拔机制 针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要优化执法人员的选拔机制。首先,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培训,尤其是加强执法人员的道德、法律的方面培训,使得执法人员在对方针政策的解读上更趋正确性,在政策的执行上更趋合理性,这样才能有效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再次,在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录用中,需采取合理的聘任机制。可采取统一考试或者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方式进行考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解聘,以保证执法队伍的素质。最后,对在执法工作者屡次出现不文明执法的工作人员,应严格进行教育,给以严厉的措施,例如罚款、待岗甚至下岗的处罚政策。 (二)优化执法环境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应树立“为民执法”的正确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保证公正执法,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并加大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寻得市民的理解,在市民中重塑良好形象。例如可借鉴北京市城市管理局的做法,在市里各大电视台、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中设立城管专栏,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的难度。再者,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应加大打击力度,对有团伙、有预谋的暴力抗法、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切实保障城管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众所周知,执法对象大多是生活在底层没有社会保障的困难群体,如果政策能提供他们能过上基本生活的保障,冲突将大大减少。例如,可以仿效上海的模式,划一片指定区域允许流动商贩经营,而不是一味的驱赶他们。正如俗话说的“关了一扇门,需开一扇窗”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探索新型城管执法方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在进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这虽然有集中、统一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决策与监督并列”不能有效监督的问题。在执法活动中,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往往是“水火不相容”,但以暴力方式解决并不是执法者的本意,这样只会更加剧矛盾升级。本文认为有必要探索一种第三方监督执法的模式,第三方是独立于执法人员和执法相对人的平等群体,一方面更好的约束执法人员管控好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对执法相对人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留下更多的社会隐患。 管理行政论文:改变高校管理行政化、企业化倾向 有关部门对北京的11所市属院校、7所部属院校以及上海和西部地区的9所高校进行的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是一个活力和热情不足、教学和科研积极性比较低落的群体。 办好大学,有效地激发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的功能,必须遵行管理大学、激励教师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改进高校管理的制度模式和决策程序,改变当前的行政化、企业化倾向,让教师更广泛地参与学校决策,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此建议: 1.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主体的地位应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权利、收入和待遇不低于甚至在某些方面高于行政人员。只有当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教学、科研是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另一个群体强加给自己的任务,并且自己能够根据科学规律和管理规律自主地支配教学和科研过程时,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高涨起来。 2.建立公立高校校长的资格证书制度。对中层行政职务应进行岗位资格考试。高校管理应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基础,校长和党委书记应是高等学校管理专家,而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家或行政官员。 3.学校的教学、科研事务应该以教授委员会为主进行决策。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专业职务设置和聘任教师招聘和录用、专业人员考核、校内各类科研项目的设定和评审、学术奖项的设定和评选等,均应根据教授委员会的意见做出决定。 4.教职工代表大会应参与学校重大行政事项的决策。包括校内的干部制度、资金使用、工资制度、福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凡关涉教师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应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王晓龙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顾问) 管理行政论文:城市规划管理行政服务标准化问题刍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城乡规划建设逐步健全完善,人民的依法行政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积极作用,对城市规划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行政服务;标准化 城市规划决定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整体布局,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科学有效的行政服务工作是保证城市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规划管理上,不断优化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提供高效快捷服务,城市规划管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但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不够具体完善、规划审批与技术审查还没有完全分离、“建字口”部门联动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建设单位或中介机构诚信执行力不够等等,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规划管理法制化建设力度,健全完善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不断提升规划审批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效能,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确保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切实增强做好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工作,首先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时刻牢记职责和使命,正确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牢固树立“人民公仆”和“服务员”的思想,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体系,不断规范行政审批和执法行为,为城市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持续性。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方针,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积极构建便捷通畅的规划审批服务通道。要加强窗口人员配置和对窗口审批工作的授权,逐步建立起“一站式”审批办证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窗口现场办结率。每一名窗口工作人员都要主动作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对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要积极开展“贴身服务制”、“绿色通道制”,努力落实“项目代办制”,真正把服务的意识、便民的理念体现在审批标准和流程的制定上,把“方便让给公众”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以主动高效的积极姿态为社会、为企业、为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规划服务。 二、要统一规范,建立体系,为做好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服务标准化的精神在于“统一”,标准化之下的所有行政行为都应遵循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以保证整个审批服务过程流畅、顺利进行。一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城市规划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要通过调研分析,本着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采取走访群众、现场察看、问卷调查、电话回访、客户评价等多种形式,了解体察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掌握公众群体对规划审批工作的需要和期望。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或借鉴先进市区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系统分析本市区本部门标准化的运行体系及运行特点,积极探索广泛适用性又有鲜明特色的服务标准化工作路子,认真研究编制适合本市区规划管理和行政审批工作要求的标准化体系。二是注重实际,科学编制。规划审批过程中因建设主体、用地位置和性质、建设规模等内容不同,导致审批工作存在复杂、多样、不固定性,也增加了规划审批服务工作的难度。鉴于规划审批的特殊性,编制规划服务标准化法规文件,就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实用,操作性要强。必须要进一步加大“一书两证”审批规范力度,健全完善规划服务标准化体系,要切实让报建单位非常清晰,技术指标规定多少就多少,申请方案符合标准就批掉,不符合标准就不批。对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到位怎么办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性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克服行政审批工作的随意性,不断增强行政审批效能。三是优化创新,改进完善。标准化体系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持续改进”,只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完善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才能增强行政机关对社会环境、对公众群众的适应性和公信力。为此,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优化业务流程,修订规划审批标准体系。如,解决规划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的问题。突出抓好专业审图中介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工作,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将原本由政府包揽的图纸审查全面推向市场,改由具备法定资质的专业审图中介机构依照国家规范进行审查,规划部门只根据专业中介机构的审查结果,签发格式化的审批意见书。另外,“建字口”项目涉及的部门多,应建立联合审批运作机制,在方案图纸的审定上,可由建管、消防、规划、气象等单位进行联合审图,实行“牵头受理、报送相关、信息共享、资料互认、联合勘察、会议协调、超时追责”,确保建设单位只要跑一个地方就能解决相关问题。 三、要加强学习,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规划管理和行政服务本领。学习是提升能力、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规划工作者必须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能力素质,不断增强为公众、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规划管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是一项全局性、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服务标准化对窗口和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时间和质量限制,还有相应的服务标准和具体事项。要出色地完成规划审批、规划服务和规划监督等任务,就要加强规划服务标准化体系知识的学习,既要熟悉规划审批法规政策,又要清楚掌握行政服务标准化的相关知识,知道规划审批流程、标准和要求是什么,每项工作内容、每个工作环节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真正达到“时时处处学习标准化、人人事事实践标准化”效果,从而有效避免走弯路、出差错。二是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行政审批和服务质量的好坏。要维护好城市公共利益和规划法规的严肃性,就要熟悉掌握规划业务中涉及到的相关指标和技术规定,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退后道路红线、公共设施配套等强制性内容,知道哪些是“钢性的”,坚决不能超;哪些是“高压线”,坚决不能碰;哪些是违反原则的,坚决不能办,切实维护好法律法规的权威,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每一块土地都列入规划,不留下空白;每一个方案都按标准报建,不随意审批;每一个项目都按规划实施,不盲目建设”。三是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城市规划管理是涉及不同利益主题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规划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规划业务知识,而且社会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要过硬。为此,要坚持“技管”结合,进一步加强复合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本职岗位和实际工作需要,采取请进来辅导、走出去培训、组织业务轮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鼓励干部职工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的加强规划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规划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加快办事效率,提高审批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四、要严格管理,规范行为,不断增强行政服务标准化工作实效。严格、正规的日常管理是确保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有效落实的根本保证。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要切实加强规划审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区分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坚持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规划部门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部门行政审批管理的领导和监督;部门分管领导要全程参与,负责把关,并协助解决和指导审批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科室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有效落实。切实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科室负责人具体抓”的的良好机制。二是严格要求,规范行为。行政服务中心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言行举止代表政府部门的形象。为此,要严格按照行政服务标准化要求,从行为规范、项目办理、硬件环境等具体事项入手,要求每个工作人员一言一行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都要严格把关,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做到用管理服务标准,用标准规范管理,切实形成“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的有效机制。三是积极宣传,广泛参与。要加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支持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保证在规划管理行政审批时,能充分听到有关利益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呼声,不断扩大规划部门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要完善规划信息公开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安排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的活动或平台,如将办事流程绘制成流程图,在流程图的每一个环节下面标明相应的服务标准,并通过印制宣传手册、报刊或网上等各种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开,做到规划审批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公开化、透明化,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群众办事,也有利于对服务结果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四是加强监督,严格考核。要加强规划审批工作的监督管理,每一项工作程序都要有计划、有执行、有监督、有反馈,对工作进展到哪个环节,都要有严密的跟踪,对出现的问题要立即进行整改,确保服务质量持续改进。要以网上审批为支撑,以电子监察为保障,建立网上监督运行机制。把规划审批的标准和流程固化到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全面实施网上申报、受理和审批办理,做到规划审批“规范、透明、效能、可究”。要积极做好绩效管理和考核工作,不仅注重年终考核结果,更要注重平时服务过程,切实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实绩”的陈旧思想,不断提高绩效考核的客观真实性和公平性。 管理行政论文:分析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管罚不明、执法强制力弱、执法成效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发展。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原因,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 问题及对策 原因分析 1.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罚不明确 城市管理的内容几乎涵盖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环保、工商、交通、规划、绿化等,这就要求城管必须行使全面化管理的职能。但是,现阶段执法局集中实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其他的行政部门的职责或多或少的被削减,并不进行日常事务管理,这就相应的增加了执法局的日常工作量,而城市管理多而杂的工作,必定会影响到执法效果。如在城市流动摊位和店外店管理中,一般情况下,要求市容和工商齐抓共管,但是,在行政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谁许可,谁管理”,也就是说,这些小商贩仅仅服从于工商管理,而对市容单位却不具有依从性,因此,在工商管理不执行的情况下,小商贩的违规经营行为很难得到遏制。 1.2执法强制力弱 执法强制力是保障执法效能的关键条件,但是,在执法工作中,并没有相应的强制手段作保证,这就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行政相对人不配合执法、机动车乱放、垃圾乱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市容、市政。由于强制性保障的缺失,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往往不具有强制性,其只有管理而并没有执法的权力,若进行过渡管理,则会出现一些暴力抗法和暴力执法的行为,进而会造成一些不良社会影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管后期管理。 1.3执法方式单一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和谐发展。在人们思想观念开放化的今天,城市管理的方式也应发生多元化的改变,尤其在构建人文城市的环境下,城市管理的方式应当适应于人们的要求,坚持人本管理的原则。但是,现实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式相当单一,仅仅停留在“罚款”管理上,这就不免会使人产生抵触心理;而尤甚的是,一些执法人员将自己的职责和权力定位不清,在面对抵抗管理的行为时,会以暴制暴,这就有悖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原则,从而起不到城市管理的目的。 1.4执法成效低下 执法成效低下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行政执法是为了促进城市发展,维护人民利益,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造成此目标很难实现。其一,城市管理的范围较广,且内容较多,这就增加了行政执法的难度,影响了执法成效。其二,在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人员受到被管理者的言语威胁,甚至是行为威胁,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或是措施,使得人多城管无法正常行使自身职能,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就影响了执法工作成效。 2.问题原因分析 2.1权责定位模糊 执法局的职能范围虽然有一定扩大,但是,从只能效果来看,仍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其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定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权责。其一,权职不对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工作范围虽然广泛,但是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性的法律法规规定城管执法范围,城市管理工作只是根据地方政府的文件行使部分职能,这就相对降低了执法管理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管工作的权力。其二,责任没理清。在相关性法规缺失的情况下,管罚范围、管罚力度并没有全面规定下来,执法局在具备行政执法权力的同时,也将相应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面对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执法者很难明确自己的实际管理责任。 2.2执法法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缺乏专门而独立的城管法律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性较强,缺乏统一性,如一些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而受地域保护观念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法规与中央制定的法律具有一定冲突性;很多地区仅仅依靠地方性的法规作为执法依据,而没有国家正式法律的支持;一些法律仍旧停留在十几年前,如很多地方仍旧采用1992 年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进行绿化管理,这就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进而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 2.3执法模式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定要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模式与现代经济相适应,但是,很多地方仍旧坚持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造成执法效力不高。其主要体现在:管理停留在“见面管理”上,信息滞后,管理被动;政府管理缺位,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管理粗放,常利用运动式、突击式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造成事发后推诿责任。 2.4执法人员素质较低 执法的实施的过程,归根结底是执法人员发挥其职能的过程,这就需要执法人员具备强硬的城市管理专业技能,但是,现阶段仍存在违规执法、暴力执法的行为,这集中反映出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其主要体现在:执法专业性缺失,在执法过程中,仅仅认识到自己要执法,而并没有认识到如何执法;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一些城管利用制度漏洞,采用“走后门”的方式进入城管队伍,还有一些城管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经受不住经济诱惑,往往出现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暴力执法等行为。 3.解决问题的途径 3.1健全城管法制,理清权责 法律法规是实现执法的最权威的保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性的法规,以明确城管局的权责范围以及规范城管的行为。其一,健全法制。制定规范城市综合执法的法律,统一全国各地现行的相关规范,实行集中行政处罚权,健全地方法规,将综合执法纳入各行业法律法规之中,为城市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制定统一的《城市管理法》,明确执法组织的权责、地位、人员编制、组织管理等,从法律上为综合执法提供保证。其二,明确主体。城市管理的主体有具有城市管理权限的行政机关和社会群体,因此,在城市管理中,要以立法的方式,确定该行政机关的权责,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将学校、企业、媒体等社会各方因素吸引到城市管理之中,以有效促进城市和谐发展。 3.2更新执法方式,坚持人本管理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城管要改变原来单一的执法方式,从服务民众的角度出发,全面更新观念,转变行为,切实做到服务于城市发展和人民利益。其一,加强沟通。在执法过程中,要以教育和沟通方式为主,向被管理者宣传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在提升意识的基础上,实现民众与城管的协作,创建一个和谐的执法环境,禁止采用强制性的暴力执法行为。其二,设置场所。针对一些无照经营的游商,在适当的地方设置专卖区、解禁区,并规范其经营,这既能实现管理之目的,又保护了民众利益。 3.3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效力 一方面,加强内部监督,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执法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根据执法人员的行为表现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或是惩罚,以有效规范执法者行为。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网络公共平台、信箱等,调动社会群体参与到执法监督中,并公示典型现象,以此实现城市管理的有效性。 3.4提升人员素质,强化执法专业性 一支高素质的城管队伍是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学习等方式,促使执法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法律法规;实行竞争上岗制,展开公开竞争、择优录用,以此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和素质建设,增强城管的责任心,使城管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增强执法人员的正义感和抗压能力,保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 4.结语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保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执法模式,树立人本管理的观念,提升执法人员素质,采用多样性的执法手段来实现执法效能;同时,相关部分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强化监督,以提升城管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强制力,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而促进城市和谐发展,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江苏 溧阳 213399) 管理行政论文:高校学生管理行政立法的定位与完善 摘 要 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与学生间的法律纠纷日趋增多,其原因是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纠纷的解决方式未护明确,即高校学生管理在行政法上的定位不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归宿则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行政立法。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行政立法 广义的高校管理应为高校对国有财产、师生员工的全面管理;而狭义的高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管理,即学生管理。所谓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本文仅从狭义角度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在行政法上的定位。高校是复杂的事业单位,其组织内部具有主体众多、法律关系多样的特点。既有学校与教师间的法律关系、学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也有教师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既有民事法律关系,也有行政法律关系。这就必然地导致了高校管理的复杂性。总体而言,高校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研究的出发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之所,高等教育更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己任。为此,高校必然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但这之中也存在着管理方式简单,甚至不依法管理的情形。同时,当前部分高校中学生问题也多,这些都说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势所必然。可现实是,诸多高校,包括很多名牌大学在努力加强学生管理、为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时,却作为被告被自己的学生“无情”地推向法院的大门。这一巨大反差引起了社会各界包括法律界的深刻关注,高校成为人们关心和研究的热门话题。 然而,当前对高校的研究,“大量的探讨都集中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扩招及学费的提高等热点问题上。相形之下,对高校的角色定位,职能性质,法律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却很少有人论及。而这些问题却正是近年来刘燕文这类案件在各地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远期讲,则有可能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只有完善和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明确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能,清晰地把握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高校被诉之类问题,才能将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到极至。 2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在行政法上的定位 2.1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职能及法律地位 一般而言,高校的性质为事业法人,属于民事主体。但它又与普通的事业单位有别,在性质上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表现为它的主要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本是一种国家职责,因为各种原因,国家将其交由高校来实施。以管理者的身份,单方行使国家职能,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以期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这类活动理所当然地带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高校在行使这些管理职权的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地是行政行为。 2.2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在对学生实施教育行政管理的时候,是授权组织。顾名思义,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管理权时,是行政主体,因此,此时它与学生是一种当然的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但是,亦不能因此认定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完全的行政法律关系。在有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却是民事法律关系。明确了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后,应进一步了解高校对学生违反教育法律规范以及高校自订的校纪校规后,对学生的处理决定等问题。依照《教育法》的规定,高校享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可见,法律赋予了高校对违纪学生的处分权。 2.3高校学生管理中教育行政纠纷的救济 本文的教育行政纠纷,仅指高校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管理职权时,与学生发生的行政争议。即学生对高校对已作出的纪律处分和其它处理决定不服,而在高校与学生间发生的纠纷。现今教育方面的法律规范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不具体、不全面的。正如前文所言,学校在对学生管理时,是行使法律授予的行政职权,是行政主体。按照行政法理论,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既可申请复议,也可提起行政诉讼。 3完善高校教育行政立法 我国教育方面的立法从总体上说已比较完备,基本形成体系,但是,由于这些法律规范性文件多是多年以前的产物,仍带有较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滞后性日趋明显。所以,修订完善教育行政立法已刻不容缓,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育法》第28条将学校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等规定为学校的“权利”。笔者主张,这些“权”都属“行政权”,宜改为使用“权力”二字更准确。并应在此基础上将学校的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分门别类予以规定。如此,方能实现高校对学生的行政管理有法可依,学生以高校为被告提起诉讼和法院受理有法可据。 3.2明确高校管理中对违法乱纪的学生所作处理的形式 如对《教育法》第42条第4款,就应在原有法条基础上,进一步具体明确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提出申诉来的期限,向何地、何级、何类具体部门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宜应明定因侵权行为性质不同,可提起民诉或行诉。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加强深基坑围护工程的渗漏风险管理 摘 要:地铁深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来源,除开挖支撑的时空效应控制失当外,主要是基坑底部的破坏(如承压水)和四周围护结构的质量缺陷。围护工程的施工质量缺陷诱发渗漏,将对周边道路、管线、房屋产生不良甚至毁灭性影响,经验教训惨痛。本文针对地铁车站频发的渗漏事故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安全技术措施,最大限度规避此类安全风险。 关键词:深基坑 安全风险 渗漏 监测盲点 堵漏 抢险 一、工程概况及环境 某地铁车站开挖深度19m,地下连续墙围护。地墙最深37.0m。工程场区属第四系冲海积相沉积平原,地表向下所揭示的土层主要有6个工程地质层和若干个亚层,浅表层为厚1~2m的杂填土,其下为厚度约14~20m左右的粉土和粉砂层,再以下为厚度达10m~20 m的高压缩性流塑状的淤泥质土或灰色粉质粘土。潜水主要赋存于上部填土层及粉土、砂土层中。承压水主要分布在深部的1层粉砂中。承压水头埋深在地表下8.1m。 与该站线路平行的管线有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路灯、煤气管等;基坑两侧有市内交通主干道,道路宽15米,干道外侧为居民住宅和在建高层建筑。 二、频发渗漏事故 该地区地铁深基坑开挖后发现地墙接缝处不同程度的渗漏水,施工方采取随挖随堵的办法。本站在地墙接缝约12.0~16.0m深度处多次发生较大的漏水、漏沙险情,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坑外地表陷坑;道路出现裂缝;各种管线大幅沉降;基坑内因渗漏灌入大量泥沙。若长时间不能堵漏,将直接导致基坑坍塌、道路毁坏等重大事故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渗漏成因分析 (1)地墙工程中,连续墙渗漏主要是墙缝渗漏。 在地墙一雌一雄施工工艺中,液压抓斗不可避免地会碰撞或啃坏墙体接头,使墙体接头凹凸不平;施工中刷壁不彻底;而且当浇注完一幅地墙,拔出锁口管施工成槽下一幅地墙,塌方或掉落的大石块卡在刚完成的地墙(仅仅初凝)的接缝位置,从而形成较大渗漏点。由于接驳器也产生渗漏水现象。 (2)基坑前期坑外高压旋喷桩的止水加固在深层处质量较差。 (3)基坑外侧均为机动车道,坑外地墙接缝处地墙和止水桩多次被车载挤压分离,形成间隙,从而导致漏水源点查找困难和漏水范围的扩大。存在较大渗漏风险。 四、建议措施 1、加强巡查克服监测盲点 大量监测数据分析证明,对于渗漏水事故,地表沉降、管线沉降、冠梁位移、支撑轴力、测斜等数据,事故发生前后无明显异常变化,甚至水位监测数据也变化较小。所以,仅靠监测手段,渗漏事件是监测盲点,无法预测事故的发生。因此,现场组织全天候巡查(特别应加强夜间巡查)十分必要,现场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肉眼观察(如墙缝渗漏水是否浑浊、探挖观察渗水量大小),注重细微变化,结合工程经验,发现渗漏风险,及早采取控制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2.现场技术措施建议 (1)地墙质量 预埋刚性十字钢板接头是预防地下连续墙接缝渗漏水非常有效的方法。相比环境破坏带来的安全损失,“预埋刚性十字钢板接头”的成本可谓微乎其微。另外加强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特别是锁口管刷壁以及泥浆制备循环工序质量控制是容易被忽略的重点。 (2)固化土体 放坡开挖并注意坑内深井降水,固结基坑底板下土体3到5米,减小地墙开挖后的位移量,从而使相邻两辐地墙墙缝间位移差异值减小,规避渗漏诱导因素。 (3)快挖快撑 控制时空效应,要求基坑施工做到快挖快撑,从而控制好连续墙的变形。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变形加大加剧了接缝和裂缝的渗漏水。 (4)坑外设桩 质量可靠的高压旋喷止水桩是地墙接缝处最可靠的防渗技术措施。对渗漏抢险段落,在地墙接缝坑外重新设置3根质量可靠的高压旋喷桩(桩径1m以上),控制好压力,保证深层止水效果。一般在开挖较深的地段补设高压旋喷桩容易造成支撑轴力和地墙测斜报警,所以要控制好注浆施工的设备压力值,必要时候加设临时钢管支撑以确保结构安全。 (5)坑内早堵 发现小的渗漏要及时导管引流并及时采用双快水泥及时封堵。后续结构回筑时,基坑内渗漏点的处理仍需谨慎。对于较小渗漏点,在墙缝渗水用引流管导出后,迅速用双快水泥封堵渗漏点;对于较大渗漏点,宜局部凿开缝两边地墙钢筋采用钢板焊接牢固,然后采用聚氨酯灌注封堵。 严禁结构施工后仍然渗漏,以免影响地铁正常运营。 (6)坑外快堵 抢险堵漏方法需改进。若出现类似渗漏险情时候,可先采用聚氨酯止水材料在坑外快速封堵,之后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巩固(可在双液浆中添加速凝多矾防水剂提高其凝结速度)。 (7)其他措施 部分车站采用在渗漏迹象明显的地墙施工缝外预先设置深井(或称泄压井),当渗漏抢险时急速降水以减小坑内外水位差,便于坑内堆土注浆堵漏,是可行的方案之一,但要注意潜水土层降水容易引起地表较大沉降。 (8)有备无患 建议培育当地的三家以上专业的防渗堵漏规模企业,这些企业应拥有先进的设备、充足的材料、优秀的人员和丰富的经验。鼓励借鉴的其他专业领域的快速堵漏新材料新工艺,造就地铁领域的专业人士的创新精神和谦虚、务实、上进的工作作风。让施工项目部与之签订应急抢险合同并接受地铁公司监督和扶持,让地铁风险真正可控。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加强了合作,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已是司空见惯,并且中国企业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得可圈可点,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国际上的如潮好评。但在实际中,国际工程总是出现很多诸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风险,如果不能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工程建设很容易失控,最后工程建设效果和预期要求会相差甚远。这不仅对国内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引发国际争议,使国内整个建筑行业都受到质疑。 关键词: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国内企业在拿到国际工程项目总承包权时,就要有风险防范意识,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效益损失所,还要对项目中有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并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控。本文主要针对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一、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概述 1.风险类型 主要有三大类型,其一是政治风险。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很低,因为一旦发生政治风险,就意味着该国家政局失稳,有可能发生内战,那么该国家的经济以及其他方面必然会受到影响,工程也会停止建设,直到该国家恢复和平稳定状态[1]。建筑项目半成品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还会浪费不必要的成本,这对承包商来说,意味着资金不能在短期内回笼,甚至没有回笼的可能性,所以当这种风险爆发时,最严重时承包商有可能血本无归。其二是经济风险。承包商所在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或在其他政策方面作了调整,都会使项目的建设资源价格发生无规律波动,这种价格变更,会使工程造价方面出现超预算现象,承包商所能获得利润会减少,甚至会亏本。另外,工程项目有可能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影响,会出现停工现象,承包商还需要不断调和,才能继续施工,这同样也会给承包商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其三是其他风险。指的是自然风险、环境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这些风险发生的机率很大。在施工期间,项目负责人进行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效果不好,施工人员没有落实好施工技术,最后施工质量也达不到预期要求,有可能还需要返工重修,这对承包商来说,就是增加了维修成本,降低了利润,还会承担恶评。在自然风险以及环境风险方面,国际工程的施工总工期再长也是有期限的,如果施工现场自然天气不适宜开工,或对施工质量有影响,施工进度自然就会变慢,施工成本就增加了。 2.风险的成因 按照风险成因可以将风险分成两类,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前者指的是在客观角度上看待国际工程项目,项目是存在不完备性的,毕竟无论是在最后的造价方面还是其他方面,总会存在一些变更,前期所采用的应急措施只是将这些变更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更何况,有些变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综合种种,就造成了一定的风险。主观风险指的就是工程项目承发包双方之间产生的风险,具体指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或一方利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不择手段达成目标,违约施工就是其中的一个手段,违约施工带来的风险很大[2]。 3.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在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参与建设的国家可能有多个,对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要求或其他方面就有可能有无数种看法,再加上项目本身具有不完备性,最后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必然存在无数风险。即使各国人员就建设方面以及风险防范达成一致意见,也阻止不了风险的发生。 二、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技术和工具 人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是很难在表面上察觉到风险存在的,风险能被识别出来,必然经过对相关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反复分析和验证。在准确识别出风险后,相关人员才能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识别技术和工具主要有以下五种。 1.核对表 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案例有很多,国内企业可以将以往项目案例的工程档案作为本次施工的参考资料,并作出内容齐全的核对表。核对表中包括成功案例所采纳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规划设计、施工中遇到的风险及采取的应急措施,也要将失败案例中风险来源、成因以及后期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内容列入表中[3]。如此,相关人员在对核对表内容进行一一分析时,会总结出丰富的经验,给本工程承包项目风险规避提供参考建议。 2.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无非表现在四方面,即施工质量、进度、成本、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这四方面贯穿整个工程,所以可以将项目看成一个整体结构,然后对其进行分解,分别找到与这四方面有关的环节,并针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在每方面有可能出现风险的关键环节,管理人员要着重监控管理。如此,本项目所有的风险被细化管理,风险规避的机率就大了。 3.常识、经验和判断 基于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复杂性、国际性以及严谨性,承包商在组建项目建设班底时,选用的也是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能力强的人。所以这些人在接触到实际的工程概况时,会变得很敏感,能凭借自己的常识、经验和判断找到项目中潜在的风险。而过往国际工程项目案例的所有资料会成为他们进行判断的参考依据。 4.试验或实验 试验或实验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在施工前期,模拟施工环境,对设计好配合比的混凝土材料与调整好性能的设备进行试验,看其是否能使施工顺利,如果在模拟环境中,还存在漏洞,就要对其进行调整[4]。另外,还可以对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以免施工后,出现质量风险。针对价格风险,可以做市场调查试验,并在计算机软件上对价格波动情况做出分析。有了这些试验或实验,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在前期就能被检验出来。 5.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直接对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通过价格变动造成的内部收益、净现值等数值的变化来反映风险后果影响程度。相比其他分析,敏感性分析更加准确,相关人员也更容易找到管控目标。 三、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1.风险控制措施 主要有四种,其一是风险回避。在估计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因为预料到工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在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亏本时,国内企业在一开始就会想办法使自己达不到中标要求,虽然失标,但最后至少不会因风险发生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某钢铁企业在参与某国项目投标时,在发现举办招投标期间,该国要支付的币种贬值了,该企业通过一切手段,使自己不中标,从而有效回避了这种风险。像这种不使自己中标的回避风险方式实现比较困难,毕竟在招投标中,既不能哄抬价格,又不能故意降低价格。并且富贵险中求,回避风险可能不会产生经济损失,但也会与其他方面的收益失之交臂。其二是风险转移,包括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顾名思义,由其他人员或组织机构接手潜在风险的处理。非保险转移主要通过双方签订的合同来实现。在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开标,选定中标方时,业主就要和施工企业做好协议沟通,将施工中有可能出现的工程变更带来的经济风险由业主转移给施工方[5]。双方要将这项协议纳入到合同中,作为证据。另外,承包商在中标后,通过对国际工程项目的仔细研究,发现其中有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施工技术,而自己一方没有把握达到施工要求,所以就会将这部分工程通过合同,转交给其他承包商,并明确责任和经济损失赔偿等方面的条款,如此就转移了技术风险带来的其他风险,虽然获得的利益少了,但承担的经济风险也降低了。保险转移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购买相关的工程保险,这样在工程施工出现经济损失后,由保险公司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如此就减轻了承包商的经济负担,使其的经济损失能降低。这就是将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为了减少赔偿,也会对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其三是风险缓解。风险缓解是积极应对风险,在风险爆发的前、中、后期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使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虽然也会有经济损失,但总的来说,承包商最后还是会将项目成为成功案例的。风险缓解落实到实际中,具体的措施是制定相关的应急计划,该计划制定的前提是承包商所委托的风险评估专家已经就该工程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准确的风险预测。应急计划应该包括风险应对演练,承包商所在的建设队伍就工程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环境制定演练计划,使成员能对风险做出应激反应,如此风险来临,成员也不会手脚无措,会从容应对,以保证工程项目顺利施工。其四是风险接受。这种是在风险发生后,所采取的一种风险应对措施,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主动接受是指承包商在风险爆发时,及时应用应急措施在质量、进度、成本以及安全等方面,使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能在承包商承受范围内[6]。被动接受指的是承包商在一开始没有接受风险的意识,也没有事先预料到出现的风险类型,所以只能被动承受,这种往往会给承包商带来巨大大的经济损失。 2.风险应对方案 主要对三个阶段采取应对方案。首先是事前控制,承包商所在的建设队伍中的管理阶层以及技术人员要对以往相同国际承包项目的成功案例以及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成功案例中所采纳的施工组织计划方案以及其他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对承包商来说,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另外,着重分析失败案例失败原因,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分析。承包商一般对国际工程施工现场所在的区域信息了解不多,为了避免施工团队不能适应施工环境事件的发生,承包商所在的队伍中的所有成员都要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有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样能使施工队伍快速融入施工现场,进而使施工顺利[7]。其次是事中阶段。在施工期间,承包商委托的优秀工程师通过现场监控传过来的视频,对现场施工进行动态监督,以便在第一时间得到风险爆发信息,及时协助现场管理人员做出应急措施。管理人员一定要对每一环节的施工都做好旁站监督工作,很多情况下,风险是人为创造的,对施工人员进行管控,施工风险会少一些。最后是事后控制。主要指的是风险爆发后,无论是外界因素引发的风险,还是现场施工造成的各种风险,现场管理人员首先要将施工人员的情绪稳定住,然后采取事先拟定的应急计划,施工人员情绪稳定,才能像平时演练一样,对风险进行后期处理,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看有没有可能快速恢复施工。 3.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承包商应针对国际工程项目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体系,并随着接收的项目增多,逐渐使风险管理体系日臻完善,使风险得到专门、专业化的管理。要聘请专业的风险评估专家,专业的工程师,以及组建专业的施工队伍。如此,在处理风险时,他们能在自己的领域发挥所长,使风险实现有效管控。 四、结语 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类型多,承包商一定要对风险做好应急计划,使风险都在预测掌控中。如此,承包商才有机会规避风险,使项目因风险产生的损失降低。 作者:卢洋 单位: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增加了金融风险危机蔓延的可能性。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防范、预警、控制金融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金融工程技术,从商业银行风险的特点及分类入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构想,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高峰 单位: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安装工程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其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物的应用功能。然而,建筑安装工程在实际施工时,由于其涉及的项目内容和安装技术较为繁杂,所以面临的施工风险也是极为明显。因此,为了进一步确保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相关施工单位应对工程项目风险加大管理力度,制定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和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质量,达到理想的安装效果。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目前,建筑安装项目已成为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和施工周期,而且对于技术要求也是十分之高,相对,这就给安装工程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合同风险等因素也开始应运而生,不仅影响了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也给企业效益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必须做好建筑安装工程风险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减少工程变更情况,提高施工质量,使整个建筑安装水平都能获得最大化提升。 1风险识别方法 1.1核对表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是对建筑安装工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及其事故成因、来源等相关内容用表格的方式清晰的罗列出来,以便可以让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安装工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2工作分解结构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是将整个建筑安装工程进行合理的细化,以便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每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大大节省了风险识别的时间,促进管理人员在短期内找到存在的具体风险因素,并及时的做出妥善处理。 1.3常识经验判断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是将以前的成功案例作为参考方案,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制定出新的风险控制措施。因为建筑装工程会涉及很多新技术,对其施工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控制方案,所以采用常识经验判断法,就可大大解决风险因素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困扰和影响。 1.4敏感性分析法 该风险识别方法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可对项目施工风险进行假设和分析,进而帮助工程管理人员准确判断项目的性能变化以及所产生的变化幅度和影响等,以便可以快速的找出风险来源,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 2风险内容分析 2.1外部环境风险 一般情况下,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都会处在露天环境中,且施工周期较长,因此,所面临的外界影响因素也是十分之多,如:地震、洪水、暴雨、泥石流等不可抗的自然力风险。另外,一些特殊地区还会受到、社会动乱、暴动、宏观政策变动、市场价格波动、利率浮动等不可抗的非自然力风险所影响。 2.2决策错误风险 工程项目承包商,在投资某项工程前,都会对应的制定一系列措施方案,若是这些方案内容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的偏差,则势必会给项目投资带来一定的决策错误风险,如:信息取舍失误风险、信息失真风险、业主买标风险、报价失误风险等。 2.3缔约和履约风险 该类工程风险主要是指合同管理、工程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风险,目前,很多建筑承包单位都无法对缔约和履约风险给予正确的认识,进而使得安装工程在实际建设时,经常会发生各种违约问题,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承包单位破产倒闭。 2.4责任风险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职业责任、法律责任、人士责任等基本都是由承包单位所承担,一旦这些责任出现差池,则都会给企业利益带来不可规避的责任风险。 3风险评价 首先,要清晰的明确出风险评价基准。且项目主体还要针对各种风险后果进行认真的推敲,看其是否与自身所承担的能力相适应,这种风险评价基准既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对的。另外,个体风险和整体风险都要建立对应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确保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对项目整体风险水平进行有效的评估。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全面掌握各种常见风险,并对其制订相应的评估打分表,可聘请相关专家来进行打分,这样才能精准的获得风险单项分值,通过求和,就可合理的定位出安装项目的整体风险等级。最后,采取对比的方法,将项目整体风险水平和单个风险水平,与气相对应的评价基准进行有效对比和分析,进而看工程的项目风险是否处在可控范围内,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控制措施,以便可以将风险控制在最小化,为整体工程的顺利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4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4.1风险防范措施 4.1.1政治风险 该类项目风险是在承包商不知情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扩散,相关承包单位应在投标前,对所要投资的项目进行认真的了解,并结合当前的国情以及社会发展形势,来制定严谨、完善的投资计划,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会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举措加以防范和控制。 4.1.2经济风险 建筑安装工程的经济风险,必须要符合当下的社会经济体制,所以,为了杜绝风险因素的产生,建筑承包单位必须在投资前期,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调研,详细了解国际金融市场信息,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还可在相关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使合同参加汇率保险,然后再通过多种货币组合或多家公司联合承包的方式来分散汇率变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防范。 4.1.3合同风险 对于该类项目风险因素的防范,首先,要安排专业监理人员对工程合同原文进行详细的审核,看其是否存在不平等条约。其次,项目风险控制人员要明确工程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划分出双方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对出现争议的条文,要及时与业主进行协商和沟通,以便可以适当的做出完善和修改。最后,还要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充足,按照相应的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并有效处理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关系,进而使其整个安装工程施工都能在合同的约束下,按部就班的实施开展。 4.1.4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的防范,关键在于加强成本管理,并实时掌握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同时,在安装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4.2风险控制措施 4.2.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措施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风险处理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项目风险因素的回避,来减小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损失。一般情况下,风险回避都会作为一种规章制度出现在工程管理规范中,如要求安装项目在实际施工时,一定要禁止采用技术不成熟的施工工艺,并规定相关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对已完工的施工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这样才能最大化控制项目风险的产生,提高安装工程质量。 4.2.2风险损失控制 首先,风险控制人员要对安装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并结合其施工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案或减少损失的措施。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指导计划,如:安全计划、重复检查工程建设计划、灾难计划、应急计划等,这样才能帮助承包商有效避免损失的发生,使风险损失程度降到最低等级。 5结束语 建筑安装工程,是一项投资大、内容多、风险高的投资项目,其在实际施工时,难免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所影响。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施工情况,相关承包单位一定要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采取有效的风险识别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以便可以最大化的保证工程利益,为其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作者:赵小军 单位: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电网是国家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覆盖面广泛、技术含量高,会面临很多建设风险,使得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干扰到电网工程项目的建设,如果不及时的做好风险刚空,会使电力公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几点风险管理建议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电力公司;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电力公司电网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和妥协,还要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是一项风险性很大的工程。我国目前的电网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电力公司在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一个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已经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的浪费、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等。因此电力公司要加强对于电网建设过程中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电网工程建设风险管理体系,保证电网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 1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1.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对于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和了解,然后通过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于风险进行控制,将风险事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 1.2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有五大特点:即客观性,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自然环境的突变,以及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矛盾,这些都是不一人的意志伟转移的,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是指在进行电网工程项目的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和风险带来的危害具有不确定性。可变性,是指电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性质的可变性、发生后果的可变化性。相对性,是指发生风险主体的相对性与风险大小的相对性。阶段性,是指在电网建设工程在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生风险,并且风险发生的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时段性特点。 1.3电网建设工程进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市场,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市场行为准则,市场框架等体系,但是由于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自身具有建设周期长、建设规模大、施工技术要求高、涉及单位较多的特点,给电网建设工程施工中带来很大的风险,严重影响到电网建设工程的成本和质量,甚至还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工程项目主要指电网的基建及技改项目,该类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因素多等特点,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很多,风险的后果相对严重,因此研究电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要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对于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现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保障建设质量,使得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目标顺利实现。 2影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因素 2.1自然因素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由于其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地区跨度大,不可避免自然环境对于建设工程造成一定的风险,比如狂风、暴雨、泥石流等。在遇到狂风自然灾害时候,由于电网建设工程自身的强度相对较低,一些电网建设工程设备和一些基础电网结构,会在狂风中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电网建设工程收到经济的损失。其次,在遇到暴雨等洪涝灾害时候,会危害到电网建设项目的地基工程,比如在边坡支护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暴雨洪涝会将边坡结构冲毁,使得地基偏移或者下降,一旦出现地基的坍塌,将会造成施工设备的额损害,影响到电网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此外,在山区进行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遇到泥石流自然灾害,会造成工程项目施工的设施毁灭性的危害,其修复的可能性很低。这些自然风险因素,都会影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2.2施工技术上的风险因素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由于施工设计图纸不标准、施工工艺不合理等都会造成一定的风险。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会设计到很多的学科以及专业知识,如果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会使得在进行施工图纸设计时候,不经过现场的勘查就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这回造成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缺陷、设计错误等风险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施工。另外在施工过程如果施工工艺不合理,比如电器设备的安装工艺存在错误、施工人员的不按照相关的规范等都会造成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从而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 2.3管理上的风险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中施工环节复杂且多变,如果在管理上存在漏洞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度量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法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控制,以及妥善处理项目风险事件所造成的不利结果,确保项目总目标的实现。造成管理风险的因素有施工管理者的素质不高、承包转让风险、合同风险、招投标风险以及质量管理风险等。如果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层出现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不高,对于相应的管理标准制定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完善,都会影响到项目工程顺利进行。另外,在进行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工作中,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程序制定以及管理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都会造成项目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对于施工合同进行管理,如果合同制定的不合理,在进行施工管理过程就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就会使得工程的施工质量存在很大的风险。 3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3.1建立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注重事前风险控制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要积极的进行风险防控体系建立,针对于不确定的自然风险因素进行提前的预防。第一,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前,需要组建自然天气预测小组,针对于自然环境突然造成的影响,进行及时的预防。比如,可以依据当地气象部门进行天气的预测,一般可以预测到未来15天内的天气状况,尽量选择在优良天气环境下进行施工。第二,在遇到雷雨天气时候,需要立即停工,做好塔吊、脚手架的接地。在施工现场要考虑到有可能被雷击中的电气设备,比如起重机、缆机等机械设备,可以在这些电气设备上进行接地设置,避免施工期间遭受雷击。另外还要进行施工人员的防雷减灾宣传,使施工人员掌握避雷方法和技巧。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进行避雷演习活动以及将必要的避雷技巧相施工人员进行讲解。第三,当出现洪水、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候,要及时的向水文站进行灾害发展趋势的了解,并做好安全转移工作。 3.2加强施工技术风险管理 首先,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要进行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培训,组织施工人员对于电网建设过程的基础施工知识、杆塔施工知识、导线展放知识进行培训,让施工人员对于施工的工程项目进行了解。比如利用施工闲余时间,利用PPT知识培训方法,对施工人员进行基础开挖、混凝土施工、杆塔组立、分解等施工技术的讲解,使得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其次,建立施工人员操作规范书,施行工作票制度,保证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施工,对于电气设备和设施的安装进行规范操作。再次,要对于施工方案进行反复的推敲,保证施工图纸科学、合理,施工方案的清晰、明确,可以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方案设计。 3.3做好管理上的风险防控 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上,要针对于招投标、合同、工程分包上进行风险管理。在招投标管理上,进行程序科学化、对中标企业进行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的监督,另外在工程造价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估,在注重成本的同时注重于工程质量。在合同方面的管理,需要合同制定者以审订着对于合同的条款进行细心研讨,在违约补偿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电力公司由于缺乏合同风险管理,将会陷入合同纠纷,给经济利益带来损失。此外,在工程的分包中,要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科学工程分包,并对于分包企业进行施工质量,施工材料的管理,做好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电力公司需要通过风险挂你体系的建立,以及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将工程项目建设风险降到最低,保证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本文通过对于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风险管理防控措施,希望可以给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胡松 单位: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响水县供电公司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机电工程风险管理 摘要:在进行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周围施工技术环境非常复杂,增加了机电工程施工的管理风险,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机电工程施工风险管理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机电工程;风险管理;管理措施 正文: 对机电工程施工而言,施工周期比较长,施工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会受到很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比如设计因素、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等,都会对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作为施工单位,要做好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工作,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的查找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实际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做好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接着提出相应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从而为机电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帮助。 1.机电工程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 机电工程涉及施工、安装以及调试等多方面工程施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重点分析施工过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从而保证机电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第一,资本管理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工期比较紧张,并且施工环节复杂,需要对资本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但是在实际资本管理过程中,资金成本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旦施工遇到阻碍或者出现工程变更,就会增加额外支出。第二,施工质量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遇到设计变更或者工程变更,就会影响到机电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并且机电工程量很大,施工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一旦出现返工,就会增加施工质量风险,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第三,安全风险。机电工程涉及建筑和电力施工,施工现场环境比较复杂,再加上施工人员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大大增加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很容易引发工程安全事故。第四,施工技术方案管理风险。在进行机电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单位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并且很容易受到周围施工环境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实际工程的施工难度。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技术论证和机电设备调试工作。但是在把施工技术方案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增加了施工单位的施工风险。 2.机电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施工单位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不断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明确不同施工阶段的操作规程,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过程存在的风险,满足当前工程建设的标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下面就如何做好机电工程风险管理展开论述。 2.1做好风险识别工作 从机电工程风险产生因素来说,在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自然因素、政策因素、资金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以及设备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材料的统计分析工作,针对电力工程施工情况,列好工程风险清单。在进行风险识别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马每一个步骤标准,全面搜集各方面的信息,正确预估潜在的风险形势,并且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做好风险事件归类工作。 2.2做好风险评价工作 在进行风险实际评价过程中,需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然后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广泛搜集相应的信息,明确施工技术进度,结合实际行业规范,明确施工技术标准,保证满足实际工程技术要求。同时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施工风险管理计划,广泛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工程建设施工进行模拟,然后制作出量化序列表,再根据风险量化的结果,对施工项目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从而保证完整既定的施工任务,保证工程施工计划顺利实施,提升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实际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施工进度,不断搜集广泛的技术信息,然后进行相应的整理,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 2.3做好风险管理 在进行机电工程投资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相应的价格管理,避免超出预算范围。在进行施工进度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施工进度,做好资金管理,有效避免非正常索赔情况,重点做好施工人员费用、施工机械设备费用等管理,避免因为工程延期,增加工程投资。在进行施工质量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复位纠偏和加固补强的费用,避免出现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避免增加质量风险。在进行进行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控制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为了有效排除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潜在的风险源,排除特定的风险事件,降低安全风险,控制好风险系数。作为施工单位,需要针对机电工程施工的特点,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制定完善的采购计划,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对策,坚持预防性的措施,从而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要,为施工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机电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为满足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建设情况,重点分析潜在的风险,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施工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结合,控制工程施工质量。 作者:曹凯亮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风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一个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计划到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控制项目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大型风电工程;风险因素;合同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地球资源减少,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也逐渐增多。由于其在实际施工中受到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具有很大风险。我国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而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刚刚兴起,人们对风险管理不甚了解。因此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为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正常开发和使用提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根据项目风险的类别,寻找影响项目正常安全施工及工程质量的风险因素,并依据这些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进行初步评估。(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影响后果分析和评估[1]。(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指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防范控制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因不确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危害和损失。(4)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指对项目工程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对该风险方案措施进行及时监控,保障该风险能够控制和管理,保障项目安全实施。 2我国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现状 (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差。虽然我国在其他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具备一套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但很多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能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导致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2]。(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统一风险管理标准,一般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诸多单位参与,这些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工作模式,对项目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不能明确对该风电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严重影响施工质量。(3)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不具备有效管理模式。自2006年来,我国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大规模建设。因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不同施工环境下的风电工程项目,风险因素也不相同,因此传统风险模式已不能满足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3风险管理与控制举措 3.1决策阶段 该阶段主要针对项目定位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投资进行风险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建设单位要考察该大型风电场项目的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出具文字报告,详细编制工程项目的确定、对资金进行融资和投入、项目的审批程序流程等内容;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施工目标,并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良好依据;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需组织专业人员对该报告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研究,并审查该可研报告的经济、技术和建设方面的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最后相关人员根据审查后的建设性意见进行修改,并上交给上级领导进行决策。 3.2施工前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施工图的设计变更、招投标管理及施工合同管理。其风险管理和控制应注意以下两点:(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位进行招标,应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设计图纸,保证设计规范、科学、合理。同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设计出现变更,提前做好防范措施。(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施工单位进行招标时,要科学合理划分标段,避免后期施工阶段各分包单位的扯皮和相互干扰,选择符合招标条件和有经验的施工单位,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设置投标控制价,避免出现投标最低价的单位中标。同时采用科学合理方法进行评标,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确定施工单位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按照国家建筑范文规定拟定合同内容,明确双方施工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严谨性,确保合同的正确实施。此外要加强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合同实施,保证合同的正确与及时履行,降低合同管理风险,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能源管理 3.3施工阶段 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的主要阶段,该阶段风险因素包括施工进度风险、施工质量管理风险及周围环境影响的风险,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制定施工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如图1所示),加强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还要注意施工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积极响应“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方针,在确保工程安全零事故的同时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由于大型风电工程规模大,占地面积较广,因此会选择在空旷远离居民的地区修建,这就导致需要占用人民的耕地或林地。在与人民协商占地补偿时,许多人未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漫天要价,组织工程开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因此此过程中须及时与当地人民和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制定合理补偿条款,让政府有关部门对征地补偿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同时要注意各施工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施工人员的团结和责任心,为工程施工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进度报告进行施工,把施工进度的总目标作为施工目标。在不影响总目标的前提下控制好各施工阶段进度,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保证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肃性。通过合同管理实现工程建设总目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台账的全面、清晰、详细,将合同索赔事项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监理单位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的监理单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上岗资质要求及合同要求,进而提高监理单位的专业性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施工现场的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对现场的每一道施工程序进行监督,做好防范措施,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不仅保障我国风电工程项目的安全正常实施,还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促进经济进步和发展。 作者:马丰云 单位: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在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较为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领域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针对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今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性作用,最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正文: 前言 项目管理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国家星期的一项管理技能,现阶段已经逐渐在世界范围之内各个国家当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因公。因为通信工程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较为容易遇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想要评估较为困难。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各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如果想要使得工程项目的风险抵抗能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话,需要不断的使得自身的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可以使得自身在市场中获得更加强劲的竞争力。风险管理是评判项目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与此同时在通信工程项目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呈现出来的特征 1.1投入资金额度比较大 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资金数量比较多,现阶段为了能够使得全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与之相应投入的资金数量自然也就会比较多,特别是各个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国家问题的重大性项目。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大的资金一般情况之下是交由政府有关部门、通信企业以及建设单位等多方供应。但是因为参与到通信工程项目当中的各个单位不同,并且各个部门当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横向管理组织单位,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责任推诿问题较为严重,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对工作效率形成有效的控制也就会显得较为困难,从而也就会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风险性比较强 通信工程项目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数量比较多,因此在工程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的各项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就会对工程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方说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管理措施以及设备传输工作等等,假如说上文中提及到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的话,都是会对项目建设整体性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针对各种类型的影响性因素施行管理措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整体的层面上,因此也就会使得管理工作的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会显得比较大。 2.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应当施行的措施 风险回避措施,当针对风险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识别和评估工作之后,明确的将发生几率比较高并且会造成较为严重负面影响的风险找寻出来之后,但是却难以找寻到有效性比较强的风险应对措施的情况之下,应当主动的提前将这一项项目的建设工作规避掉,从而也就可以从本质的层面上规避风险了,最终也就可以对损失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损失控制措施,风险对项目造成的影响一般情况之下是经济瞬时、信誉损失以及关系损失等等,并且将时间作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长期性损失、短期性损失以及直接损失等等。为了能够对各种类型风险引发的损失形成有效的控制,需要将风险的特征作为依据主动施行预防以及控制性措施,以便于可以将风险损失控制在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上,在对以往较为接近的项目管理经验展开分析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来对风险源形成有效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之上设置出来一道风险警戒线,从而也就可以更早的对各项风险形成一定的感知,进而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应对措施,来对项目损失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风险转移指代的是将风险引发抑或是风险有可能引发的损失中的一部分抑或是全部转移到其他相关组织抑或是个人的身上,从而也就可以使得自身承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水平上 3.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各个投入建设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予以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风险性因素充分的重视,并应当将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放置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在项目建设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应当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类型的风险因素充分的重视,将科学合理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依据,找寻出来有效性比较强的项目风险管理措施,针对通信工程项目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管理工作,以此为基础来使得通信工程行业中的各个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作者:刘敬敬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摘要: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品质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将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影响因素、风险控制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影响因素 1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场,人们不再执着于物质的充足,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产品质量和产品体验和产品体验,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日渐提高。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需要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目质量需要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即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即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因素而使得建筑工程实际结果与工程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风险本身就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性,因此这种项目偏差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便是通过控制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出现的可控因素的可控因素,预测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出现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尽可能降低项目实施偏差出现的可能性或者避免这种偏差的出现差的出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别、建筑工程项目可能的风险界定和建筑工程项目常见风险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并根据以上科学的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险出现的概率、采取相应的应对风险出现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以及妥善处理目前已经出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风险因素的存在性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风险因素的存在性、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三个主要因素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三个主要因素。因此,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即通过建筑项目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认识工程项目风险的内在规律筑项目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认识工程项目风险的内在规律,把握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利用目前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和高度发展的生产水平来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合同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质量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环境风险风险。所谓合同风险是指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要素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要素,比如合同中遗漏项目目、合同语言歧义或者表达有误带来的合同纠纷等;管理风险则指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单位自身的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明晰带来的纠纷带来的纠纷,或者施工单位职能部门与其他单位职能部门之间交流出现障碍而给整个项目施工过程带来的风险间交流出现障碍而给整个项目施工过程带来的风险;质量风险是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带来的所有问题题,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一旦某一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度甚至最终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响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技术风险即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任何技术原因导致的隐患任何技术原因导致的隐患,比如技术标准的变动可能会给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技术水平不到位可能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即主要指那些由自然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即主要指那些由自然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比如地震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的破坏个建筑工程带来的破坏、洪水、火灾、台风等自然不可抗力的环境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环境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 3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即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因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造成的可控风险因素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造成的可控风险因素、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以及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3.1自然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因素自然风险因素,顾名思义即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及其进展的因素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及其进展的因素,主要是指各种不可抗力自然因素可抗力自然因素,比如地震、洪水、暴风雪以及各种可能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正常实施的地质情况变化建筑工程项目正常实施的地质情况变化。 3.2社会环境因素 所谓社会环境因素即指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上层建筑等宏观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观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调整会经济结构发生调整(目前的经济转型)、社会政策发生变化、建筑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筑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发生大的变动、社会经济疲软或者持续走低等特殊状况疲软或者持续走低等特殊状况。 3.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风险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除去以上所说的两类不可控因素之外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导致的风险因素素之外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导致的风险因素。比如建筑工程项目总策划中存在的计划风险筑工程项目总策划中存在的计划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的技术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失误风险,这类风险正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风险因素正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风险因素,而且技术不过关与施工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害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坏性,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类人为风险因素。 3.4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 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其现场签证以及相关事宜变更问题所导致的变化其现场签证以及相关事宜变更问题所导致的变化,这类变化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导致延误工期,从而增加整个工程实施的费用从而增加整个工程实施的费用。其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延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也会影响和延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比如社会转型带来的人员下岗可能影响劳动力成本来的人员下岗可能影响劳动力成本、经济疲软带来的市场萧条也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展条也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展。 3.5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失误因素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失误因素主要就是指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素,既包括实施单位管理部门自身的失误,也包括其与其他单位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出现的失误位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出现的失误。这类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影响项目工程实施与否或者整个推翻项目工程设计能会影响项目工程实施与否或者整个推翻项目工程设计,因此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此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应该尤其重视这类风险重视这类风险,通过有效合理的协调来尽可能地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生的可能性。 4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建筑工程项目可能的风险界定和建筑工程项目常见风险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并根据以上科学的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率、采取相应的应对风险出现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以及妥善处理目前已经出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则包括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施则包括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散已经出现的风险、转移已经出现的风险经出现的风险、应付处理小的风险。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制措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损失。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时期分类我们可以将管理措施分为前期施分为前期、招标期、施工期以及竣工期四个阶段。项目施工前期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审核相关资料以确保双方的资历合格格,调查分析项目实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尽可能地减少经济、社会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进行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以减少人为风险因素的影响施可行性研究以减少人为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认真审核建筑工程项目总设计图稿以及人员安排筑工程项目总设计图稿以及人员安排、财力部署等减少人员失误所导致的的项目风险失误所导致的的项目风险,此外在项目施工前期的风险控制中要格外注意潜藏的政治风险中要格外注意潜藏的政治风险;招标期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的关键以及核心就是趋利避险管理措施的关键以及核心就是趋利避险,通过对于业主以及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的调查、评估、审核等确定人员资质、确定队伍规模伍规模、协调人员安排等,尽可能避免日后的技术风险因素以及管理风险因素及管理风险因素,同时努力用最低的成本建设最强有力的队伍,达到趋利避险的效果;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资历审查资历审查、施工监督、定期检查以及制定合理的保险机制等。即通过审查即通过审查、监督、检查等措施保证施工质量,通过建立合理的保险机制以降低人员伤亡的保险机制以降低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损害害;竣工期的风险控制是四个阶段中最为简单的控制,其主要措施就是确定施工队伍竣工资料的真实性措施就是确定施工队伍竣工资料的真实性、投资成本的合理性性、施工开销的透明性以及所涉及数据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工程验收流程的规范性中要格外注意工程验收流程的规范性,避免出现程序错误。 5小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趋利避险,通过对经济风险过对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等风险因素的管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管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建筑理论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筑理论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但是相关的理论知识依旧不够扎实扎实,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探究。 作者:刘慧明 单位:山西省霍州市霍州煤电集团团柏煤矿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为国家和政府所重视,对于工程类的企业更是存在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愈加剧烈的问题。近来,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也是为产能输出提供良好平台,而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位,不仅要靠过硬的技术和对国际标准的把握,更要对国际工程的风险管理进行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控制。文章主要通过对国际工程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方面,着重介绍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以及项目后期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同时介绍了如何从风险管理过程角度进行国际工程风险管理。 关键词: 国际工程风险;全生命周期;宏观风险;风险管理过程 1宏观风险 宏观风险贯穿整个工程的寿命周期,同时对工程起着至关生死的作用,对宏观环境的忽视往往会对工程造成不可泯灭的损失。而国内工程的宏观环境和国际工程的宏观环境又不尽相同,这就为国内企业在国际工程上提供了难题。 2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指战乱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恐怖袭击风险、政府信用、办事效率以及为政治目的服务的一些限制性政策风险,甚至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而对外来企业设置的一系列限制。政治风险的影响程度至关重要,政治的不稳定性会极大的影响工程的可持续性。具体有:①国际关系是否友好,这直接关系我国企业在当地办证,审核等程序的顺利与否;②政府的可信度与财政情况,极有可能出现政府拖欠工程款或者新政府对欠款的不承认的情况;③政局的稳定性,东道国政局动荡会对工程造成危害,例如恐怖袭击等。 3经济风险 指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企业蒙受损失的情况:①通货膨胀风险,东道国通货膨胀的程度直接影响货币的价值,需要注意在签订合约时是以何种货币进行结算;②外汇风险。外汇风险是国际工程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汇率变动大等可能在工程结算时造成重大损失;③利率变动,利率调整等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 4环境风险 包括自然风险和社会人文风险。从自然环境来看,施工项目所处地的地质条件,水文气候,季节交替等都会为工程带来影响。如施工工期应尽量与雨季避开。从社会人文来看,民族习俗,公共服务,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工程的进行。例如:要合理安排当地员工祷告时间和工作时间不冲突。 5项目全寿命周期风险分析 5.1决策阶段 (1)招投标阶段。招投标阶段前期计划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工程估算和风险预测管理的阶段。在此阶段,详细的对工程项目各方面信息进行了解,进行风险的预判以及做好风险应对措施,防止在项目开工后产生纠纷造成重大损失。招投标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息获取不完善,对东道国的国情状况不了解,对该国招投标规则的不熟悉造成标书不规范,或者对竞争企业信息收集甚少,造成标书缺乏竞争力。(2)合同缔约阶段。合同缔约阶段是招投双方明确合作关系缔约合同的阶段。在该阶段中,承包商与业主就项目细则进行探讨修改。合同缔约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相较于国内工程而言类似的有关合同方面的问题,例如:条款不明,条款遗漏等问题;同时应注意项目所在地国家的法律可能会对合同造成的影响。 5.2实施阶段 (1)合同履约阶段。合同履约阶段即项目具体实施建设至交付的阶段,是风险发生的阶段。在此阶段,风险管理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承包商自身风险因素主要有:资金不足,垫付困难;现场工作的国内人员易产生负面情绪;自身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甲方需要;后期服务系统薄弱,难以保证项目后期质量,对企业信誉产生负面影响;施工质量存在问题,不能收回质保金,造成损失。外部风险因素主要有:甲方经济状况不稳定,工程款难以交付;国内外材料价格差距大;不可抗力;东道国社会政治动荡;汇率损失;通货膨胀;当地分包商质量难以保证,人员不易管理;当地分包商索赔;当地税法等税收法律或者政策变化导致费用增加。(2)项目后期。该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一个吸取积累经验的过程,有利于企业的前景发展。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建立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分类,信息整合,信息统计和解释的功能。①风险评估子系统:系统包含来自各专家和各方面的信息建设项目,然后使用统计技术评估项目。②风险对策子系统:它可以解决相应的风险管理决策者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6风险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价。风险的评估识别主要是对未出现的风险通过信息和经验进行预判和分类;风险分析则是对每项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发生的时间等;风险的应对则是基于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需求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风险评价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的全部过程进行分析,获取经验教训,同时还可以建立风险系统,为下次工程提供可靠依据,使得风险管理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闭循环。风险的管理过程信息的获取之于承包商企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有经验的企业和初次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前者可以通过类似工程的风险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后者则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结合相关风险管理知识以及部分国内工程风险管理经验进行管理。 作者:张雯 单位:武侯区四川大学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摘要: 工程项目的风险其实就是工程项目出现不确定性的损失,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时间比较长,成本消耗也比较大,因此如果工程项目建设中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加强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极为必要的,保证工业建筑工程项目能够高效推进,全面实现经济以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是长工期、高投入的工作,并且工程建设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人员的流动也比较大,因此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常会出现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因此工程风险也相对较大。若不能有效的控制这些风险,将给工业建筑工程项目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工程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使风险降低。 1工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种类 1.1经济风险 在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建设方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项目使用之后,能够通过生产等方面顺利回笼资金获得盈利,这一目的的实现也就表示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计划顺利落实。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成本是一个敏感性比较高的问题,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设计图纸的改变、建设方修改方案等出现设计变更[1],使得工程出现额外的支出,成本要比预期超出很多,就会出现成本风险的问题,此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如果出现数据核算等问题,也会影响成本,这些经济风险将对企业效益的实现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1.2进度风险 在工业建筑工程项目中,进度风险也是风险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使工程延迟,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施工环节,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进度受到影响,工程无法按照预期时间交付使用。 1.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有现场和后台两种之分[2],现场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使得工程质量无法得到预期的目标,对工程竣工验收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后台的技术风险就是没有处理好设计环节,施工中技术管理缺失,工程计划以及方案等与施工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工程建设时间等发生变化,产生的这一部分费用就需要建设单位承担,因此需要面临一定的经济损失。要对技术风险进行控制,就要对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方案进行管理,依据工程实际挑选施工工艺,使用技术部门任何的技术与方法,从根本上避免风险。 1.4安全风险 在工业建筑工程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施工工程中避免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可以需要保证工程的项目结构是安全的。当前安全风险的出现主要是安全意识不够强,没有有效的控制安全因素,导致工业工程使用之后出现诸多安全问题,并且会产生一系列的连带反应,导致人们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果严重的甚至会上升到法律问题[3],影响工程进度。 2工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 2.1树立风险意识,有效回避风险 为了对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应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有效的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防范,建设施工企业需要形成回避风险的意识,加强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宣传,并增加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做好工业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以及安全意识,能够将安全、质量等放在首要位置上。此外还需要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明确施工的方法与工艺,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设备[4],有效防止工程项目风险的出现。 2.2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要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必须要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其中。在制度建设中,可以参照一些以往比较成功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调整。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实际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执行以及监管机制,使得工程风险的管理有效推进。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做好风险的前期识别,施工过程中强化风险的防范,竣工之后还需要进行阶段性的管理,保证不同环节的风险都得到妥善处理。 2.3优化信息系统建设,有效预测分析风险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完善也是极为必要的。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比较长期的工作,因此要求信息技术人员达到较高的水平,强化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由于信息系统的信息来源缺乏可靠性,所以在工作人员采集信息时需要指导其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5],保证利用信息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很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结合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文件内容等进行分析研究,有效的预测和整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风险,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处理。 2.4建立担保人市场,完善中介机构 要积极建立担保人市场,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积极建设中介咨询机构,使得风险管理的效果以及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建立担保制度,需要银行以及其他具备担保资格的机构发挥担保作用,健全担保人市场。对于专业的工程担保企业而言,他们的资金实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只能担保中小型的工程项目。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竞争,防止出现垄断情况。作为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有能力中介咨询机构参与,使工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得到很好地服务。 2.5优化风险管理技术,有效处理风险问题 风险管理一般是需要通过风险控制、保留以及转移等进行的。风险控制就是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使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害。风险控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风险的回避,控制损失。风险回避其实就是完善制度,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停止,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控制损失就是制定完善的风险处理计划,减少损失和危害,使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风险保留就是对承担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从而对企业能够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风险保留需要对风险承担进行科学的准备,使风险承受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保留可以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项目管理中要积极的保留管理,可以建立风险准备金,自保等[6],使工程项目的风险得到有效的处理,完善财务计划保证风险损失得到有效的处理。风险转移涉及几个方面,合同管理、投保、建设方担保等,合同管理就是利用合同,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分担责任进行明确,了解责任管理。明确施工企业的索赔权利,确定工程付款,资金保证不及时的违约处理等,使得风险得以减少。工业建筑工程项目中,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如果自然风险、设备等,为了减少工程项目风险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实现,减少工程建建设损失的风险,使工程建设施工更加顺利。对于建设方担保,施工企业要明确建设方的实力、信誉等,建设方要出具银行开出的预付款、投标保函等,使工程项目风险得以降低。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比较系统、专业的工作,风险管理也是长期的,因此在工业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必须要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利用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此外还要注意使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的效果,使风险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强化工业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能够为建筑企业的发展进步奠定基础。 作者:董雅微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监理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自建设工程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会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因此对于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是保障一个建设工程能否顺利完工的关键因素,笔者就从现代社会中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浅析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总结出现这种困难的原因,运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提出建设工程监理的具体措施,解决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中监理的困难,希望对相关部门产生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市场不够规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与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市场中的地位对应的是,其承担的风险系数也越来越大,监理企业能力的有限性和市场需求的无限增长形成了一系列矛盾,导致近几年来建设工程各种风险事故时有发生,对企业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工程的监理企业作为建设工程的主要方面之一,一定要注重风险的管理,规划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发展前景,解决日常运行过程中困难,使监理企业在我国实现全面推广和稳定发展。 1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所遇到的主要风险及其原因 在建设工程的日常运行过程中,监理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以分为自身内部的风险和和外部环境的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是由于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形成的风险事故,而外部环境的风险是因为工程建设企业、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工程市场环境中的风险三个方面影响而成。做好建设工程中监理企业工作的前提就是搞懂自身的风险来源和产生原因,下文就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引起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的风险内容和引起原因。 1.1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内部引起的风险及原因 第一,某些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没有长远、安全的发展眼光,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建设工程招标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审核申请材料,追求利益过程中失去了对市场的理性思考,造成的后果轻则对监理企业的声誉和信用造成破坏,重则触犯国家法律,对于违法行为受到严重地处罚。第二,因为监理企业自身体系的特殊性,造成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较大的特点,增加监理企业对监理人员管理难度,不可避免地忽视部分人员的管理工作,无法在良莠不齐的监理人员中优选出人才,在监理工程结束以后没法进行后期教育与培训,使监理队伍的发展不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上内容都是对于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内部发生的风险,其实建设工程的主要风险还是由于外部严重引起的,下文主要讲述三个主要方面。 1.2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由工程建设企业造成的风险 第一,为了节约成本和获利的最大化,建设企业往往会压缩工期来实现工程进度的加快,许多建设企业甚至没有收到建设许可的情况下偷偷建设,或者假造建设许可证应付政府监管部门的审查,这样的违规建设方式具有很大法律风险。第二,部分建设企业为了节约施工成本,采购劣质的原材料,这些建筑原材料往往都是市场监管时淘汰下来的残次品,应用到工程的建设中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建设工程的风险之一。 1.3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由施工单位造成的风险 建设工程的具体施工是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的,也就是建设企业对于某一次工程的对外承包商,承包商的施工行为往往最能影响工程的质量水平,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按照规定要求施工,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的错误行为就会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诸多风险。第一,一些施工单位专业素质能力较低,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大多数服务施工的部门仅有一定的形式,没有实质作用,施工现场的管理者和具体的施工人员技能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会导致许多工程质量安全隐患,进而影响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安全问题。第二,部分施工单位和建设企业有某些秘密关系,具体包括的现象为施工单位是建设企业的子公司,或者建设企业的管理人和施工单位管理者有亲属关系,甚至二者都是同一管理人,这样就会容易进行内幕操作,合作谋取利益的同时破坏正常的建设工程监理机制,一旦发生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问题,建设企业和施工单位之间推脱责任,受伤的工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2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为了预防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采用相应的对策对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监理、风险处理等具体措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风险分析一般采用调查分析、流程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监理企业风险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以清晰的监理风险为前提,对所有的风险进行评估,具体采取知识模型方法、针对定向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工作;风险监理是重中之重,从建设工程开始到结束要求全方面的监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建设工程的风险从萌芽状态实行监理措施,才能采用应对措施;风险处理应当做到发现风险时尽量回避,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不能回避的情况下要对风险进行控制,有针对性措施实现控制目的,在遇到无法控制的监理风险时要做到自身风险的最小化,减少建设工程的利润损失。从微观角度来讲,必须将监理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做到针对性,针对不同方面引起的风险分别对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建设工程风险形成于工程建设企业、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工程市场环境中的风险三个方面,具体的应对措施也要分开对待。 2.1防止恶意抬价 首先防止监理企业内部招标过程中恶意抬价,因为这属于畸形的市场竞争,会使中标报价远远高于国家和市场规定的合理价格,防止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和投标单位的暗箱操作使监理成本低于正常监理的成本水平,较低的监理费用造成监理工作质量不达标,要减少建设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其次加强监理企业的监理总管的工作责任心,防止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形式主义”,不作为的现象。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监理工程相匹配,监理中发现业务错误问题,出现安全事故的隐患及时排查、纠正。最后监理企业加强学习,减少在未涉及的专业领域的风险,熟悉业务内容,减少对于监理工作协议鉴定、法律责任、监理方法等方面的空白。 2.2对施工单位的应对措施 主要是摆脱现代社会中监理制度的制约,将监理企业的监理工作和建设企业隔离,增强部分建设企业责任意识,开展对施工单位的监理工作,具体表现为监理的日常内容大幅度增长,建监理企业针对每个施工单位设立监理人员和监理机构,这些都减少建设工程潜在的风险。 2.3针对建设企业的应对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监管,防治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施工成本,不遵守施工准则,删减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措施的预算费用的现象,如果工人在没有安全措施保证的情况下进行工程施工,极大增加了工程建设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和监理企业的风险,所以一定要保证监管的到位。最后防治建设企业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或者施工危险系数大、利润少的分段工程,采取分段外包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会有很多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不同方面并且产生因素有所不同,但是必须做到了解这些风险,采用正确的监理措施管理风险,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的最低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希望本文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 作者:许开攀 李翔海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大型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水利项目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它们的存在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极大的便利。目前我们国家建造了数量众多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其数量更是国际首位。但是,由于其面对很多的干扰要素,导致它们的意义被弱化,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作者在这个前提之下具体的阐述了此类水利项目面对的各种风险问题,并且提出了几点自身的看法。 关键词: 水利工程;风险分析;系统风险;工程保险;风险控制 众所周知,水利项目的意义较为独特,它和常见的土木项目的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它被建设在水域周围,很显然它们和降雨情况等有着较为明显的关系。除此之外,很多的大坝都被建设到山区之中,因为这种区域的地形非常复杂,加之其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导致它们非常容易被自然灾害所影响,比如最常见的地震等。第三,项目的施工量非常大,组织繁琐,在开展质量控制工作的时候面对的难题非常多。所以,综上来看,它们面对的风险较之于常见的土木项目来讲高了不止一点。由于当前社会的形势使然,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以及管理等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作为水利工作者,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认真分析项目潜在的风险要素,明确各种风险的种类和级别,进而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将问题合理的控制住。 1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识别 对于大型的水利项目来讲,其风险可以有如下的几种划分方法。第一,按照它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三种,分别是工程安全风险,生态环境风险,社会管理风险;第二,按照项目的组成和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单个工程与工程系统风险两类;第三,按照风险要素的体现来看,可分为可识别风险和隐性风险。 1.1工程安全风险 工程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不确定的荷载、地基及建筑物的抗力、设计方法、施工质量等几方面。从世界上已经发生的溃坝案例来看,大坝的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一是水文的随机性,特别是洪水风险。二是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高坝一般建在山区峡谷之中,坝基、坝肩和库岸存在着大量地质构造及地质缺陷,常常是大坝及水库的安全隐患。三是坝体或者坝基的渗透问题。 1.2生态环境风险 目前,不论是科研人员亦或是普通大众,都开始意识到水利项目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不会再短时间内就体现出来,因此大型水利工程未来必须面对生态环境长期影响问题,如水库泥沙淤积、库区水环境、库岸稳定;水库下游河道冲刷、河流地貌改变、河流水文积水动力过程变化、江湖关系变化等都将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 1.3社会管理风险 对于水利项目来讲,其社会风险体现为土地被淹,群众搬迁等。众所周知,由于项目的规模较大,因此就会涉及到土地被大量占用,群众需要大量迁移,移民的后续发展等问题。假如补偿不合理或是标准不断改变的话,均会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项目无法运行,伤及相关人员。如今,很多水利项目的移民补偿费用早已超过其建设所需的费用了,项目的社会管理方面的风险不断增加。 1.4水利工程系统风险 一般来讲,大规模水利项目常常由大坝、水电站和船闸等众多建筑物组成,其系统风险非常明显。同时因为阶梯式水库群的存在,使得上方的水库如果溃堤的话,下方的水库也会受到牵连,有时候还会引发很多严重的问题,导致水库无法正常使用。如果一个区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强对流天气或是地震的话,都会引起某个特定区域之内的水库群产生连续的破坏,导致系统风险。 1.5隐性风险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知,如今水利项目的绝大部分的风险要素都是可见的,不过也存在一些不可见的要素。这些要素会引发很多的隐形风险。暴雨洪水、地震、泥石流和滑坡引起的次生灾害或者区域性、工程群的风险的识别和应对难度也很大,需要特别重视隐性风险。 2水利工程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2.1溃坝主要特点 第一,项目的建设过程以及初期使用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溃堤现象。第二,在出现问题的大坝中,中小规模的占比较大。第三,常见的溃坝类型是堆石坝。此类坝体所需的材料在当地就可以获取,建设速度非常快,成本较低。 2.2我国大坝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来讲,其早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就已经完成了大坝之类的水利项目的建设工作了,目前工作的重点是工程风险管理工作。具体来讲,通过定时举行的安全等方面的评价工作,为项目发放相关的执照,通过多种措施切实激发出广大群众参加到项目管理中的热情,同时还会从法规方面完善管理体制。在我们国家的水利行业,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不常常使用风险这个词,而是喜欢用可靠度之类的词汇来表达。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认知能力较低。所以,我们国家的相关部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有关的设计标准,也未建立风险测评体系,通常多是在问题发生以后再采取应对方法,很显然这使得我们处在非常被动的局面之中。 3大型水利工程的风险管理 3.1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依据如下的步骤。首先要认识风险,明确它的来源以及要素。第二,要划分类型和级别,确定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第三,分析主要风险,明确风险出现的频次以及影响程度等。第四,开展决策和管理工作,结合风险的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等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3.2水利工程的保险问题 通过分析很多的案例,我们得知风险的主要出现时间是项目的施工阶段和开始运行的阶段。通过分析溃堤的原因可知,有超过一半的项目是因为其泄洪能力较差导致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项目的施工品质太差而导致。通过分析溃堤的类型可知,土石坝的风险最为严重。因此相应的保险费率要适当的提高一些。当项目投入使用以后,它的机电装置以及使用的防渗物质等老化会导致很多委托,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修复计划。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水利项目保险工作还刚刚起步,其主要是建设方为了确保广大员工以及单位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为工作者购买的一种防止意外事故的保险,除此之外也会为一些贵重设备的输送以及安装等购买相应的保险,不过对项目的施工以及维护等工作就没有购置对应的保险。水利工程安全除了依靠国家和政府投入外,未来应该逐步建立与市场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制度,洪水保险、分蓄区使用保险、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保险都需要推进,水利工程未来的保险市场巨大。 作者:霍万国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监理的风险管理浅议 摘要: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讲,自建设工程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会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因此对于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是重中之重,是保障一个建设工程能否顺利完工的关键因素,笔者就从现代社会中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角度出发,浅析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总结出现这种困难的原因,运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提出建设工程监理的具体措施,解决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中监理的困难,希望对相关部门产生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市场不够规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与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市场中的地位对应的是,其承担的风险系数也越来越大,监理企业能力的有限性和市场需求的无限增长形成了一系列矛盾,导致近几年来建设工程各种风险事故时有发生,对企业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工程的监理企业作为建设工程的主要方面之一,一定要注重风险的管理,规划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发展前景,解决日常运行过程中困难,使监理企业在我国实现全面推广和稳定发展。 1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所遇到的主要风险及其原因 在建设工程的日常运行过程中,监理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以分为自身内部的风险和和外部环境的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是由于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形成的风险事故,而外部环境的风险是因为工程建设企业、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工程市场环境中的风险三个方面影响而成。做好建设工程中监理企业工作的前提就是搞懂自身的风险来源和产生原因,下文就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引起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的风险内容和引起原因。 1.1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内部引起的风险及原因 第一,某些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没有长远、安全的发展眼光,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建设工程招标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审核申请材料,追求利益过程中失去了对市场的理性思考,造成的后果轻则对监理企业的声誉和信用造成破坏,重则触犯国家法律,对于违法行为受到严重地处罚。第二,因为监理企业自身体系的特殊性,造成企业内部人员流动较大的特点,增加监理企业对监理人员管理难度,不可避免地忽视部分人员的管理工作,无法在良莠不齐的监理人员中优选出人才,在监理工程结束以后没法进行后期教育与培训,使监理队伍的发展不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以上内容都是对于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内部发生的风险,其实建设工程的主要风险还是由于外部严重引起的,下文主要讲述三个主要方面。 1.2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由工程建设企业造成的风险 第一,为了节约成本和获利的最大化,建设企业往往会压缩工期来实现工程进度的加快,许多建设企业甚至没有收到建设许可的情况下偷偷建设,或者假造建设许可证应付政府监管部门的审查,这样的违规建设方式具有很大法律风险。第二,部分建设企业为了节约施工成本,采购劣质的原材料,这些建筑原材料往往都是市场监管时淘汰下来的残次品,应用到工程的建设中就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建设工程的风险之一。 1.3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由施工单位造成的风险 建设工程的具体施工是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的,也就是建设企业对于某一次工程的对外承包商,承包商的施工行为往往最能影响工程的质量水平,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按照规定要求施工,采购原材料时以次充好的错误行为就会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诸多风险。第一,一些施工单位专业素质能力较低,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没有达到规定要求,大多数服务施工的部门仅有一定的形式,没有实质作用,施工现场的管理者和具体的施工人员技能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会导致许多工程质量安全隐患,进而影响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安全问题。第二,部分施工单位和建设企业有某些秘密关系,具体包括的现象为施工单位是建设企业的子公司,或者建设企业的管理人和施工单位管理者有亲属关系,甚至二者都是同一管理人,这样就会容易进行内幕操作,合作谋取利益的同时破坏正常的建设工程监理机制,一旦发生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问题,建设企业和施工单位之间推脱责任,受伤的工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2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为了预防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采用相应的对策对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监理、风险处理等具体措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风险分析一般采用调查分析、流程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监理企业风险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以清晰的监理风险为前提,对所有的风险进行评估,具体采取知识模型方法、针对定向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工作;风险监理是重中之重,从建设工程开始到结束要求全方面的监理,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建设工程的风险从萌芽状态实行监理措施,才能采用应对措施;风险处理应当做到发现风险时尽量回避,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不能回避的情况下要对风险进行控制,有针对性措施实现控制目的,在遇到无法控制的监理风险时要做到自身风险的最小化,减少建设工程的利润损失。从微观角度来讲,必须将监理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做到针对性,针对不同方面引起的风险分别对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建设工程风险形成于工程建设企业、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工程市场环境中的风险三个方面,具体的应对措施也要分开对待。 2.1防止恶意抬价 首先防止监理企业内部招标过程中恶意抬价,因为这属于畸形的市场竞争,会使中标报价远远高于国家和市场规定的合理价格,防止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和投标单位的暗箱操作使监理成本低于正常监理的成本水平,较低的监理费用造成监理工作质量不达标,要减少建设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其次加强监理企业的监理总管的工作责任心,防止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形式主义”,不作为的现象。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监理工程相匹配,监理中发现业务错误问题,出现安全事故的隐患及时排查、纠正。最后监理企业加强学习,减少在未涉及的专业领域的风险,熟悉业务内容,减少对于监理工作协议鉴定、法律责任、监理方法等方面的空白。 2.2对施工单位的应对措施 主要是摆脱现代社会中监理制度的制约,将监理企业的监理工作和建设企业隔离,增强部分建设企业责任意识,开展对施工单位的监理工作,具体表现为监理的日常内容大幅度增长,建监理企业针对每个施工单位设立监理人员和监理机构,这些都减少建设工程潜在的风险。 2.3针对建设企业的应对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监管,防治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施工成本,不遵守施工准则,删减施工人员的安全保障措施的预算费用的现象,如果工人在没有安全措施保证的情况下进行工程施工,极大增加了工程建设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和监理企业的风险,所以一定要保证监管的到位。最后防治建设企业对于那些技术要求较高,或者施工危险系数大、利润少的分段工程,采取分段外包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会有很多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不同方面并且产生因素有所不同,但是必须做到了解这些风险,采用正确的监理措施管理风险,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的最低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希望本文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 作者:许开攀 李翔海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工程风险管理论文:层次分析法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而项目的一次性使其不确定性要比其他一些经济活动大许多,项目风险的可预测性也就差很多,一旦出现大的风险,则很难补救,特别是出现一些非常复杂、非线性极强、不确定性极高的非技术性和非经济问题,致使项目目标不能如期实现。所以,为了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计划目标顺利完成,一定要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早发现早解决。在文章中,基于层次分析法,将其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对其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为工程项目成功实施提供了主要依据。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层次分析法是当今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一种新解决手段,将其应用其中能够解决各种复杂因,促进不同层次的有效划分。通过对项目管理中的一个层次中风险要素的分析和判断,不仅能对不同风险类型、风险程度进行研究,还能及时实施检验和纠偏工作,顺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确保项目计划目标的顺利实施。 一、层次分析法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意义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隐患,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工期、进度、质量、安全和环保等关键性施工要素。这些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随机性、相对性、可变性等主要特征,导致一些风险无法确定、分析,以及无法有效应对。由于这些风险因素受到影响后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期间,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在工作中,需要对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损失或损害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研究,从而降低风险隐患的产生。如果对一些风险要素实现细致化分析,将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面对表达难度。所以,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通过引入了层次分析法,将存在的风险进行划分,减少风险工作量,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1]。 二、层次分析法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层次分析法的主要原理 由于国内开展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晚,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在该体系执行下,层次分析法为其中的主要部分,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基本原理是将各个复杂要素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风险要素的类型和程度,实现不同的层次划分方式,基于相关经验和基础条件的划分,针对复杂的风险要素,需要根据内在因素进行分解与划分,使其形成各个层次与不同指标,保证在同一个层次上,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判断、比较与分析。在该程度下,基于不同风险因素的分析和理解,能对风险重要性、影响程度以及分析结果进行合理检验,实现各个要素的分层次汇总,这样才能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决策。 2.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施工、荷载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各个方面都会给整个工程带来较大影响。但是,这些因素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同因素之间也会导致相互之间形成隶属关系、耦合关系,从而给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带来较大难度。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通过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其中,能够将风险按照一定层次进行划分,重点研究一些主要因素,在该工作执行下,不仅能减少风险工作量,还能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的实施步骤主要体现在: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要素主要对建筑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各个风险进行分析与辨识,为风险管理工作执行期间的首要步骤。风险识别工作能够对一些明显的风险进行划分。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外部各个因素的影响,导致风险呈现动态性的变化。所以,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变化以及一些新的风险进行分析十分重要[2]。 (2)层次模型的构建 积极构建风险层次模型。根据已经识别出的风险,需要为其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在期间,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主要的实施目标,能够基于该目标,实现模型的有效形成。一般情况下,下层为风险因素层,该层次主要是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全部风险因素,可以将其分为方案风险、合同风险、工期风险以及与技术、自然因素、资金等方面相关的因素。最低层为风险的解决方案层,在该层次下,能够对上一个层次的风险进行解决,存在的解决方案具有针对性特点。比如:风险规避,该风险需要使用计划变更工作,保证能够将原计划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积极解决。在具体使用期间,该方法为合理、可靠的执行方案,不需要分析手段的技术性。如:风险转移,该方法能够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弱化处理,减少风险产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在具体实施过程,需要在某个工程实施前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和验收工作。如:应对风险,该方法在使用期间,不仅能减少风险的产生几率,还能对风险进行科学、合理应对,促进应对方式的有效解决,最大程度的减少了风险。该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为一些紧急事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计划,也能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以促进应急储备方式的完好发展[3]。 3.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应用 将工程项目实施中面临的决策问题通常分为多个层次:最高层为目标层,即层次分析要达到的项目实施总目标,通常只有一个总目标,表示能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为指标层、策略层、约束层等等,表示为实现预定的总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而采取的某种措施、方案等;最低层为方案层,表示将选用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政策、方案等。每层有若干元素、层间元素的关系用相连直线表示,通常有几个备选方案。层次分析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于最低层对最高层的相对权重问题,可以对最底层中的各种方案、措施进行排序,以此从不同的方案中做出选择或形成选择方案的原则。 4.执行层次判断对策 为了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要素进行管理,在工作具体执行期间,需要先为其建立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的上层与下层存在紧密联系,在该基础下,能够通过比较与判断,促进风险评估工作与检验工作的优化发展,进而为其提供有效的实施手段。不仅如此,还需要为每个风险因素进行分解,促使其形成各个影响因素,遵循一定原则实施评价工作。基于构建模型的分析和使用,还需要对一些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合风险程度对其划分,实现良好的对比工作。在该工作执行下,不仅能对工程中存在的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等合理确定,还能为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 三、总结 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使用,对各个风险因素、风险类型进行了不同划分,实现分层次的汇总工作,能够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决策,基于理论上进行分析,该方法在本人长期实践中得到一些验证。层次分析法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复杂的系统分解,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后,最后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所得结果简单明确,容易为决策者了解和掌握。但是,在我国应用实践发展中,其实现周期还比较短,还需要对其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在该执行方式下,能够保证层次化分析法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稳定发展,也能给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潜能发挥提供最大条件。 作者:刘民辉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本文就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困难的现状做出相关原因分析,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行政管理 硕士研究生就业 公务员 一、问题的提出 行政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应涉及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六个领域,主干课程包括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政策分析、行政组织学、政府经济学、市政学等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向公务员队伍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对口的候选人, 对口专业, 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相关专业知识, 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工作, 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因此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公务员的角逐理应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然而,当前行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道路越来越狭窄,与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 二、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难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 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当初选择报考行政管理专业,都认为只要能考上,就距离公务员不远了,总认为自己走上一条通往公务员的捷径。其实当他们考进来以后,距离与现实的差距,又让他们不知所措。得知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公务员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将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今后将继续做好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乡镇公务员工作,探索从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办法。让一心想考公务员的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不知所措。于是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另辟蹊径,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他们到处出去找兼职做,到附近的一些大专院校做兼职教师,到培训机构做培训等等,无心专研学业。他们普遍有种焦虑和浮躁的情绪。 (二)家庭期望。 家庭给压力,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以为考上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以为孩子以后肯定在官场施展才华,光宗耀祖。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想“当官”也必须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残酷的现实,让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再次经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胜景”,考公务员并没有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有优势,甚至处于劣势。在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并没有额外的照顾,考试的科目也没有什么太强的行政管理专业色彩。复试很多单位的招聘职务都有很强的专业要求,因为公务员考试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对你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所以一般都需要中文系、计算机系、法律系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定位如何管理好社会事物,如何领导好行政机关,这样专业的学生显然是不适应非领导职务的具体要求的。 (三)学校教育。 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主要是在学校培养成的,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高校对行政管理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许多给研究生开的课也就是把本科时的课程重温一遍,而且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也没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管理,法学,技术)。 二是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大多数老师都是偏向纯理论的研究。随着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扩招,有些导师所带的学生过多,以至导师无暇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 三是重理论轻实践。行政管理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各高校的行政管理研究生教育“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课后的实习锻炼都比较少。有些课即便分了专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制作ppt,课上由学生自己发言,然而所收获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这种课程设置“必然产生重理论、轻实践,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样所培育出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不可能平衡,也给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困难。” (四)社会环境。 一是一些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发生了变化。许多单位从成本效益出发,宁愿选优秀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也不愿选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多单位又不依学生能力素质为标准来决定录用, 反而因年龄因素横加要求, 致使许多大龄研究生就业相当被动。此外,用人单位对性别的歧视也相当明显, 有的单位在招聘会上打出专要男生的条件, 令许多女研究生望而却步。 二是由于研究生的扩招,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量少于其供给量。201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534000人 硕士生47.2万人。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51万人。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数量也一直增长趋势,据统计2010年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单位共有136所,2011年预计招生4100人。 现在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之后, 所有专业进入国家机关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 大家都可以报考, 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优势, 甚至通过近几年对国家招录公务员情况的观察,发现国家机关对行政管理专业的需求量很少。比如2007年12月进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各招考单位招考人数共计1377人, 招考岗位共计6691, 其中明确标明招考行政管理专业的岗位只有82个共240人, 占岗位数的1. 2%, 占招考总人数的1. 7%。 三、对策 (一)个人。 行政管理研究生,是经过考试,选拔,筛选等一系列程序的具备很强专业知识的人才。对其本人而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定“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将来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不仅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而且要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明确定位和设定中长期目标,对自身的有效充实和提高,使得自身就业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升。 (二)家庭。 家庭成员不但不要给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压力,而且更应该给他们减压,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理解和支持他们,考公务员并不是唯一最好的出路。他们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职业,不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到公司做一位普通的员工,家庭成员都要给予理解和帮助。 (三)学校。 学校对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合理,有侧重点。其次是加大师资结构调整,发挥导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性是行政管理学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 如果行政管理不能从实践中发掘课题和解决课题, 行政管理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因此,学校可以与企事业机关建立合作机制,学校有针对性地为单位培养人才,实现双赢。同时学校应该进一步重视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并将就业信息准确、高效、及时地传达给学生,做好学生从学校过度到社会的“桥梁”。 (四)社会。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考公务员问题的解决需要寻求社会多元力量的支持。首先,用人单位要多给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机会,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扶持力度。比如,“三支一扶”政策要惠及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和省级公务员考试中,适当增加设置对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适合的岗位,等可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而减轻其压力。如:安徽省现设13个省辖市和4个地区行政公署,9个县级市和56个县。部分市县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较许多东部沿海省份低, 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低, 特别是基层行政管理部门、皖南山区及皖北偏远地区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奇缺。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规律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调配制度,单独建立人事档案,考核机制,聘用制,鼓励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到县市工作。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在1996~1997年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做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将原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中,并命名为“行政管理”。由此可见,行政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学科发展史并不长。在笔者看来,中国经济社会与政府机构的转型与改革,一方面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增强该学科的活力。截至2011年5月,国内共有34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行政学类的本科专业,由于该学科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历程短,目前只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有限的高校在该专业师资配备、教学方面走在前列,相比之下,其他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平衡,参差不齐。所以,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入手,能够促进该学科与国外教研的对话与接轨,使之适应于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诸领域的发展要求,最终有助于推进其自身学科体系的完善。 其次,对于学习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本科生而言,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如果能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把实践性与创新性结合起来,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激发其时代使命感与职业责任感,又有利于加强在校本科生的行政管理修养与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的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再次,对于全国高校而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模式创新,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从表面看来,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好像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探索一种兼具创新性与针对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有助于使高校行政管理学科由当前的“注重理论”向“注重实践”转变,推动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合理化、师资配置科学化、学生培养专业化,逐步与国外接轨。 最后,对于政府与企事业单位而言,在政府机构改革与企业流程再造的背景下,探究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新模式的着眼点在于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日常行政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人事选拔与机构重组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以更好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企业的绩效水平。 二、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路径 1、依据行政管理专业属性,推崇案例教学与“情景仿真模拟”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准确定位行政管理专业,依据学科特点授学是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其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这种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行政学等学科领域,跨度非常大,可以说“行政管理专业是多个学科的综合体”。行政管理学专业本是一门实践性与适应性较强的专业,然而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理论性过重,而理论性较强的科目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笔者建议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辅之以“情景仿真模拟”。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从某些晦涩难懂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接触活生生的案例,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应聘请有关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当地政府机关中的公务员现场进行“模拟企业招聘”或“公务员模拟面试”等,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角色的扮演,并能针对疑惑问题当面请教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 2、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市场与政府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笔者所在的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管理学类、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社会学类、法学类共六大类。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通常意义上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然而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各专业在报考政府机关职位时基本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因而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丧失优势。此外,当大中型企业在招聘经济、秘书、法律等专业的职位时,行政管理专业自身庞大的学科体系导致该专业针对性不强,缺乏自己的特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懂一些,但又不是很精通,往往处于尴尬境地。笔者建议可将行政管理专业细分为企事业单位方向与政府管理方向,同时灵活地增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行政管理企事业单位方向中,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学等课程;在行政管理政府管理方向中,设立市政学、公共部门决策理论与方法、行政管理学等课程,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学科的实用性与适应性。 3、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方式,减少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过度依赖,适时改变师生角色。长期以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教法”轻“学法”;整个过程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在课前,教师认真备课;在课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教材内容;在课后,教师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以充当学习成绩。教室中的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一方面极大地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师生容易沦为这些教学设施的“奴隶”。教师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全盘搬到投影仪上,学生不假思索地抄课件,做笔记,省略了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大脑思维的惰性因素增强。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以人为主,以机器为辅。在讨论案例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师点拨答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头脑风暴”,在课堂上掀起一场热烈讨论的学习氛围,并适时地抓住机会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互动,启发学生的心智。 4、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实践教学。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往往重视知识理论的传授,忽略心理素质,智能结构的培养。国内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校外的实习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岗位实习需要。相反,国外公共行政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例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的学生有70%的时间在课堂外。行政管理专业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类似的人文科学在国外地位较高,不少国外顶尖大学成立专门性研究院,如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等。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笔者看来,高校一方面应重视起课外实行基地建设,申请专项资金搞好学校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以及企业文化与战略研究室;与此同时,也可将研究生教学运用到本科生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定期定量组织学生到行政机关、公司企业等实际部门,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实习,使学生了解行政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具体方法,以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官员来校作专题报告,营造该专业领域的学术与实践氛围。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提高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我国自在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行政管理学科以来,全社会对其建设和发展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各类教育机构尤其是综合型大学纷纷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看,其人才输出尚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水平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暴露了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中的缺陷。本文从教学和科研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问题的原因做简要分析,着重提几点建议。 一、注重师资培养和教育资源整合 师资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内很多大学都积极探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并不断应社会需求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其教育方法和手段也逐渐趋向成熟。但从总体上看,行政管理专业师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些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从学校到学校”的就业路径使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内容单调,科研素材匮乏,整体效果不佳。 因此建议:首先,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中注重实践能力,即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高校应为在职教师创造更多的再学习条件,鼓励教师到政府机构挂职锻炼;第三,与政府机构进行各类合作,聘请具备教学能力的政府工作人员做兼职教师,并定期为教师做实践技能培训;第四,把实践工作经验和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要求之一。总之,就是“引进来、送出去”,使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科学地制定和完善培养目标 国内很多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中,提到要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即注重学生要在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能力强、素质高等一般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对社会的适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阶段不能定位过高、过广。要求学生通过几年的本科学习,学生就担任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高级管理工作,显然是不够现实,因为,没有一定的实践积累,理论的东西是不能一蹴而就地转化为“生产力”的。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有必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笔者认为,本科阶段还是以知识和理论普及为主,同时,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地了解社会的机会,在实践中修更多的学分。而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则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保证实践教学的长效性 针对社会需要,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有了对教学实践平台的经费投入却缺乏有效的管理,缺乏长效机制,产生不了实际效益,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行政管理教育应是需求导向型的,不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会导致就业困难,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 因此建议,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为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性发展。首先,不能忽视实验室建设,在注重资金投入的同时,做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横向考察和学习,引进先进学习软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室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教学平台。其次,加大对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积极与社会相关机构联络和合作,为学生拓展实践学习场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安排。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科理念落后与前沿思想、学科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单一、特色不突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因此,为了避免这些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实施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几年来,我们不断摸索和研究,总结了几个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第一,以时政要闻为主题的课前演讲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评,演讲内容也可以作为本课教学案例。这种课堂学习形式不仅能丰富教学的内容,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第二,类似“seminar”形式的双向互动研讨课,即学生和教师平等参与某一话题,双向自由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和理论归纳。这种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三,以特定教学章节为主题的“team work”活动,即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角色模拟,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们普遍反映这形式很好,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并增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力。 总之,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在探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需求,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上不断探索和思考,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要适才适用 行政管理专业,尤其是该专业的学术研究生和mpa招生,目前很是热门,但是,正在读的人都有一种困惑感,都不知道这个专业该怎么定位。官方的解释实在差强人意,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连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优势都搞不清楚,可想而知,我们读书是何其盲目,我们的 教育 资源分配又是何其盲目,又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自己的自信呢?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分析一下。 行政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行政管理或称公共管理,是一个新鲜专业,随着国外有关方面著作大量翻译进来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率先设置该专业以来,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在各个高校中纷纷显现,而这些学校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个专业也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使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种“繁荣的假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那么这种“假繁荣”背后,学生们又藏着多少无奈和“投机”行为呢? 很多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也有不少学生是第一志愿报考的,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人生就会和这个专业结下不解之缘。当“这个专业不好就业”、“这个专业没有核心竞争力”、“行政工作人人能做”等等,一系列困惑席卷而来时,留给学生自己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无奈之心和悲观之情。 “投机”,我们也并不陌生,简单的解释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个专业我也用“投机”一词,想表达的就是有些同学,尤其是来读这一专业研究生的一些同学,完全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要么是来混文凭镀金的,要么就是看到这个专业相对好考一点(不考数学),而完全没有从自己的学术爱好方面考虑,这就使得报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数年年攀升,也使得一连串的学术腐败现象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当然,这只是学术腐败现象的一点折射。 行政管理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理由 当然,行政管理专业能否脱离这种尴尬,必须先从专业设置的理论合理性入手。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行政管理是一门 科学 的话,它就可以成为一门专业。何谓科学?科学有两个必要条件,即 规律 性和可知性。如果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且以现在的条件,如果对其进行探索的话,我们能够掌握规律所在,那么这一方面就可能是一门科学。无可否认,行政管理主要就是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进行探索,而公共部门的管理跟私人部门的管理相比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如公共部门的管理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即使现实中可能出现一些破坏公共利益的现象,也不能否认公共部门本身的价值追求),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把自己的利益(尤其是 经济 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共部门的管理以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则、处理各方利益纠纷、减少外部经济和增加外部经济、提供公平的日常服务和保护环境等为重要内容,而这是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任务大相径庭的。早在行政管理研究初期(那时行政管理还是 政治 学的一部分,尚未独立“由于对政治的实质性关注,以及该学科领域面对冷酷的理智批判,公共行政敏捷地回到了政治科学温暖的怀抱”),学者们就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方面达成了共识,这也是行政管理的规律所在。当然,在行政管理的具体领域,都有着大量的规律需要学者们探求和 总结 ,如公共政策方面、人事行政方面(现称人力资源方面)、行政组织方面、财务行政方面以及行政伦理方面,等等。并且还能细分,也就是说行政管理的领域很广泛,但每一个角度都有其深度可挖,也就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我们可能已经可以发现,到现在还没有科学的总结出来(至少还没有按规律办事),靠得只是人为管理,而这些人为管理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个人随机意识或有意识的偏向某种利益对象,庆幸地就是如果管理者好了,有能耐了,群众可能会比较满意,但据我所知,这样的情形是少之又少的。而且,靠人为随意的管理很可能造成部分与整体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影响整体利益和效能的实现,比如部门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所以说,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定性偏向于公共部门管理的话(目前各大高校是这样),从理论上讲,它的设置是有理由的,而且理由是充分的。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素质和就业现状 既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必要的,就需要培养适量的合格人才。适量,就是遵守市场供求关系,甚至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当然,目前的现状实在令人堪忧,行政管理无论是大专层次,还是本科、硕士或博士层次,都形成了大步扩招的事实。 怎么样才算是合格的行政管理人才呢?这点有一种共识,即这类人才要能够满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或研究需求。仅从专业名称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目标定位是合理的。但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漏洞所在,这样的目标实在过于笼统和敷衍。难道其他专业就不能满足这些机构的管理需求和研究需求了吗?难道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只能跟人共享饭碗和吃别人剩下的饭?当然不是,只是很多人还不了解行政管理这个有广度而没深度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具备了什么特长。事实上,行政管理人才真的应该好好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因为这类人才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思维,一种善于从宏观方面和合理管理方面出发的思维,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那就是具备专业熏陶出来的公共(公平、公正、公开)服务精神和做一位 现代 社会急需的责任公民的可塑性。而这种人才如果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正确使用,将必定成为社会文明和人文精神得以宣扬的重要支柱。这类人才太适合安排到公共部门中去,给已经显得“无药可救”的公共部门弊病输入新鲜血液。忧虑的是,不知道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吸收这些新鲜血液?至少目前看来,除了某些地方政府,国家公共部门整体上还没有认真对待这类人才,以至于这类人才毕业后流落到自己不太擅长的领域,造成了人才浪费和 教育 资源浪费。 行政管理人才如果很大一部分不能被应用于公共部门,也就是说,没有适才适用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盲目的,我们的政府在人才使用方面是缺乏回应性的。行政管理人才拥有难能可贵的公共服务精神和责任精神,甚至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可以通过大学时段以外的其他途径,如公务员短期培训,就能塑造出来的。因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品格培养阶段,有幸上大学的人往往对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印象最为深刻,可以说,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就要给自己的品格定性了。四年的行政学、 政治 学、社会学、 经济 学、法学、逻辑学、 历史 学等行政管理相关或相近知识熏陶,早已使行政管 理学 子们对公平、效率、原则和责任等核心价值内在化(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而通过简单的培训,很难相信能使不具备这些精神的人才顿时就具备了这些精神。我一直坚信,技术至少是可以学习弥补的,而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因此,政府必须重视这类人才,因为一些不和谐社会因素已经凸显了这样一种事实:靠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解决不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政府对外加强软实力影响,对内也到了该重视文科这一相对于工科是软文化的时候了。一个社会的社会 科学 不发达, 自然 科学也难以有长足进步。要 发展 社会科学,必须要解决社会科学人才的出路问题,至少不要出现文科毕业生和理工科毕业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行政管理人才也要适才适用,比如在一些综合管理类或专业性不是很强(没技术干不了)的岗位,多向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倾斜,以及在一线部门和基层单位多给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机会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行政管理专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合理,而入口处就在于行政管理人才能被公共部门很好的吸收运用,而行政管理专业的资源则能根据实际需要实现较优化配置。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使得实践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中如何创新科学定位和实现显得迫在眉睫。本文提出构建以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的“三位一体”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内容,形成方式多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机制等适合于现代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行政管理专业 应用型课程 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真才实学,这也是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统一体离开了实践活动片面地强调能力的培养,充其量只能向社会输送“半成品”。①高等院校是培养和造就高层优秀人才的摇篮,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好“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1 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实践教学内容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中,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新思想和“手动、腿动、脑动”的实践理念,以实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为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计和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践内容。具体讲在增加课内实践环节的时数的同时,增加专门的实践性课程,并增加专业实践的周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实践教学三条线和三个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一条线、基地实践教学一条线、虚拟管理实践教学一条线;实验室环境、仿真模拟环境、真实管理环境,并使其高效率地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大力加强行政管理基础的教学力度;高年级学生实行分层培养,强化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课余时间,组织多种类型的课外兴趣小组,重视信息技术和虚拟管理模拟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的“三位一体”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 2.1 强化课堂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所忽视,但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它实践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专业也适合于实行课堂实践教学。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记的局面。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根据行政管理属于应用性科学的特点,改变单一讲授法教学模型,可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根教鞭” ②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2.2 丰富社会实践在感性学习中的内涵 第一,管理一线见习。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可以联系本专业的对口企业,把学生带入生产经营现场进行考察、观摩,使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这是实践技能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应掌握哪些基本实践技能。 第二,专业实习。现在大多学校在该专业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但这一做法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均只安排八周左右时间;二是一旦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难以再回到书本中去。因此,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即安排10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单位顶岗上班,挂职锻炼。这将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易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收效,增加实际工作能力。待第八学期再安排10周时间去实习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理性和知识,处理问题或许更加老到成熟。另外,任课教师也可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建立稳定的行政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这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③ 2.3 发挥科研实践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中的关键性作用 结合社会实践、课堂实践的具体内容积极开展科研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管理专业课的科研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也是促使理论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结合学生撰写调研报告、自学讲稿、命题论文、讨论提纲等形式完成。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写作要求、规定评分标准等方式指导学生进入研究的状态和研究领域。专业协会与兴趣小组是学生课外活动的良好基地。通过专业协会与兴趣小组这种具有共同专业知识和兴趣的群团活动,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群团活动中得以展示和检验。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某项实践活动或学术讨论,不仅能增加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口能力。在指导其活动时,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动员大多数学生参加活动,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活动的目标落实到培养科研和开发的能力上。比如我校的政治与行政学院的“政府管理学社”由学院原时事调研社发展而来,是我院青年学生中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而成立的一个以“政府管理践、学、研”(政府管理实践、政府管理理论学习、政府管理调查研究)为主的学习型社团。社团定期举行配套的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辩论、沙龙、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趋于多样化,使社团更加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有效地补充和发展了科研实践。 3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 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实践教学则难以开展。当下实践教学出现的各种异化问题,就或多或少的与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相关。当然,就理想层面而言,教学资源越丰富多样,就越能够满足各种类型实践教学的需要。但是,我们提出的丰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确实是实践教学所必须的基础条件。首先加快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实践教学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基地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中介和平台。实践教学除了要求实践基地数量充足外,还要求实践基地类型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目的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另外,实践基础的工作人员也是指导学生实践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学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结合相关章节的教学要求,带领学生深入管理实践现场教学,以拓宽视野。二是行政管理专业要尽快加快实践操作平台建设,创建模拟实验室,为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基地。根据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及特征,模拟实验室内要设置开展专门实践教学的电子政务、决策分析模拟厅、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文献资料室、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模拟展厅等。学生在这些模拟教育实习实验室里,通过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三是编撰突出实践教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材。这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在制定实践计划的基础上,要编写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材和实践指导书。在编写实践性教材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放在首位,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要注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实现人财物等传统资源管理的一体化;在实践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反映教学重点及行政管理过程的实际要求。 4 提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实践教学实效提高的关键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再合理的培养模式也无法实行和取得成效。实践教学队伍,应该是由实验专家与学者、实验技术能手和实验管理人员组成的群体。学校要制订相关政策,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行政管理专业的许多专职教师是科班出身,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经历,懂行政学理论,却没有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这势必导致对行政管理实际工作理解不深不透。④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增加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如选送一部分专职教师“走出去”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到行政管理实践岗位进行调研,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情况,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相关课题研究,结合讲授的专业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把那些具有丰富党政机关工作经验的领导者“请进来”为学生讲解我国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各层次的权责划分以及运转情况、地方机构改革的难点分析和对策等,这种鲜活的实地教学,与呆板的课堂讲授相比,其教学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 [摘要]公共关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所处的地位却很尴尬。本文指出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认为其举足轻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其所处之现状,最后给出了几条可能走出困境的道路。 [关键词] 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分析与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载体。高校通过划分专业来设计教学体系,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人才。不同的专业是由各学科理论知识依据不同规则和方法进行归集、配置所形成的。所以,专业成为学科、师资、课程、设备等资源的集结点或配置平台,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的关键。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 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行政特色不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体制独有的,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也能找到学理和实践的例证。政府管制领域是经济行政的集中体现领域,这一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为日益关注的热点。 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公共工程等话语和理论体系是值得关注、研究、探索和借鉴的。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助于在国际环境中检验、调整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有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理解,从而不断延续、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发展。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教学改革步伐缓慢存在矛盾,突出表现在实践教学模式滞后,本文认为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的关键就在于探索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整体联动教学实践新模式。 关键词: 行政管理 实践教学 创新 一、 现状: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教学改革步伐缓慢存在矛盾 行政管理专业学科门类归属上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意味着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甚至创新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体系逐渐完善,很多行政管理的专家也在积极探讨本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不太重视,或者已经得到了重视,但是却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教学实践环节单一重复,缺乏创新,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和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第二,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或有了对教学实践平台的经费投入却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混乱,产生不了实际效益,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第三,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情景演练的方法与现实行政管理环境脱节,无法引导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师生之间互动困难,学生难以从课堂得到实际的提高。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总体上仍然是以政治学取向为主,培养偏重学术性,而对应用性重视不足。 在这样的专业教学实践情况下,必将导致我们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缺乏,进而出现就业困难,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从而影响到行政管理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公共管理教育应是需求导向型的,社会需求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现实教学投入与人才素质要求不尽统一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就业选择,应当转换教学机制,走按社会需求求发展之路。 二、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存在实践教学模式滞后的软肋 在严峻的现实下,我国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迈开大步,在教学实践上取得新的突破性发展。反映到当前就是要使我们的行政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更加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注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入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构建新的培养模式时,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切实完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各个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普遍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步履缓慢,主要表现在许多学校不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认为这是理工科才有的事情,缺乏战略性眼光,而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管理学科门类很早就开始探索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问题,如:会计实验室,金融分析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进而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资金缺乏,我国的社会科学教育长期处于传授单纯的理论知识的低水平上;在我国当前的公共行政管理教学实践中,少、慢、差、费等教学低效现象仍比较普遍,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注重教学效率的观念。 部分已经展开实验室建设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往往只注重资金投入,却不做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缺乏成本—效益的权衡与控制;再就是实验室建设缺乏科学的规章制度,例如实验室管理混乱,教师对学生在实验情景中的模拟互动缺乏有效的指导,导致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难以产生出来,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人才培养的目的却无法达到。 2、实习基地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充足的实习条件,往往局限在少量的实习基地,对学生广泛的熟悉政务运作,熟悉工作流程,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工作方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目前大部分既有的实习基地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或统筹安排不妥当,主要表现在未能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学校与实习单位互动不够,学生实习往往很盲目,缺乏有效的指导,这些都将导致学生实习效果欠佳,教学实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际受益的少。 3、案例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实践手段引入课堂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在实际效果来看,却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往往与实际问题联系不够,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挖掘,课堂情景演练形式单一,教师在模拟案例方面,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三、 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加快实现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探索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案例教学“三位一体”的整体联动教学实践新模式。 (一)加快专业实验室建设。 加快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首先要有战略眼光,重视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如电子政务实验室;第二,要增加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切实保障我国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投入资金和自然科学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第三,已经开展实验室建设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上,要在有前期的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努力去探讨实验室建设的成本效益综合分析,进行有效的控制,切实杜绝资源浪费,促进实验室综合效益的提高;第四就是要为实验室制定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情景中的互动模拟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既方便教师进行管理,也方便广大学生自学,将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高实习基地建设重视程度。 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们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政务流程运作、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探索创新非常重要。重视调查研究在国内外行政管理课堂上已经应用的比较广泛,就是让学生亲自到政府机关中去实习,了解工作环境,接触行政管理人员,学习他们的处事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对学生增长才干,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得到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没有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与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这就要求院系必须与政府机关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尽可能的多开拓实习基地,切实为学生们把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并创新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内外行政管理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行政管理案例,然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课堂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实践证明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管理学科极强的实践性,使得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案例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创新改进:一是要建立自己本专业学科团队的案例教学库,摒弃以往过分倚重外国案例教学的理念,切实把本国本专业的案例与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所选案例一定要是本专业教师研究的热点,只有对实际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案例教学中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三是在案例教学中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教师要创新案例教学的方式,特别是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案例教学三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应该是“三位一体”、整体联动的关系,不应该偏废任何一个环节,因为案例教学关注课堂,实验室教学是在学生走出课堂后的第一次仿真模拟训练,而教学实习恰好是能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前能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综合演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走进课堂能通过案例教学学出成绩,走进实验室能高仿真模拟管理情景,走出校园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锻炼。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浅论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问题及革新 [摘要]行政管理是一门交叉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现今,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认为民办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办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应对现有专业建设思路进行革新,走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兼具应用型学科特点的道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 专业设置 应用型人才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第一,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从就业市场的反馈来看,民办院校的学生在理论掌握方面不如“一本”和“二本”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理论,生源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民办学院人才培养到底是套用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的培养模式?在民办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模糊不清的背景上,民办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还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样难以界定。在对民办学院行政管理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握标准,课程设置也很难准确定位,直接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 第二、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国内行政管理专业最早脱胎于政治学,行政管理专业既要兼有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又要顾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场和社会需求相融合。目前,虽然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院校有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或博士点。普遍来看,很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对管理规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一状况,或许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和需求。民办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中也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显示,在某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44门主要专业课程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只有: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公文写作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是演讲与口才和管理学原理,诸如西方行政学说史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仅有不到20%的学生感兴趣。究其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在学科设置上并没有考虑到它首先是管理学科,有关管理中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原则、方法,管理实践具备的调查、统计、信息处理、分析决策等等,这些基本管理知识常识行政管理专业在学科设置中被置于非主要地位的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招聘单位面试的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实际需要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析、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欠缺。 第四、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现今,民办院校仍然主要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安排,重视理论性课程,轻视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应用性课程。目前的培养模式仍然是注重填鸭式的理论知识培养,而将更为重要的实践能力培养放到次要地位。大部分院校并没有像设立课程体系一样,设立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体系。学生的实践环节虽然也算学分,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涉及到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到校外合作、日常管理、安全、责任等问题,有流于形式之嫌。 事实上,民办院校由于生源不同,以及办校理念、定位的不同,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场竞争力。民办院校常常将借鉴演变为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体系,在学科设置上,民办院校要走出与办学理念相吻合的道路仍需研究和努力。 三、如何革新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 民办院校要想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上有所突破,使该专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和特色的专业,至少要在以下方面做出研究和革新。 其一、较之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在遵循培养行政管理人才规律,迎合公共部门、企事业组织职业需求,注重专业的应用与实践方面更具灵活性。更能够根据自身院校的资源和特点,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才。 其二、民办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基础资源、专业体系、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确保行政管理专业在民办院校建设所具有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 其三、改进专业课程在课程实践方面的措施,注重实践的教学,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尤为必要。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及研究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近年来,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良性、快速发展的形势,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一般普遍比较注重在课堂进行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虽然本科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实习有明确的规定,但普遍存在实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实习单位不对口,督导不严格等现象。如果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彻底改变,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适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科研单位的工作需要,也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剖析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策略。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会计大作业、军训、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专业实习(行政)、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与衔接上,会计大作业与军训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的实践周阶段,时间长度分别是1周、2周;教学实习(行政)、社会调查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教学周阶段,其中教学实习结合秘书学、公文写作等课程进行实习,社会调查结合城市管理与实践考察等调研活动进行,时间长度分别为4周、2周;专业实习(行政)安排在第六学期,有60小时的上机时间,结合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性工作;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教学周阶段,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时间为两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分别为16周、4周。为了全面了解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梳理出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计划相互脱节的矛盾与问题,本次采用调研问卷的形式,由同济大学实践教学课题组、教务处联合开展,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院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比如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室,在制度上加以保障等,这些因素在宏观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学校作为管理层,是改善实践教学效果的外因,关键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重学轻术”的思想,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有些教师还没有产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的思想,依然认为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在实验、实习过程中的责任心不够。学生方面,虽然意识到实践教学对提高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落实到实际中,仍不清楚各项实习阶段的目的和内容;还有学生抱有功利态度,只重视与成绩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实践教学对综合成绩影响不大,未能正确对待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学时比重有待增加,考核标准有待提高。科学化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次数及所占课时评价为“过少”、“过短”的居多。其中,选择“次数偏少”的占45.5%;选择“次数过少”的占4.5%。对于本专业实践教学所占课时的评价,选择时间偏短的占50%。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实践教学课时太短,实习机会太少等,不能充分满足真正实践的需要,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现实中,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确实比较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重更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于参观相关单位并听讲座、实验操作竞赛及挑战杯等比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方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社会调查研究、部门参观、课内模拟实验、创新设计赛事应该有选择性地纳入实践教学范畴。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学生对考核标准不太满意,认为现有实践教学考核往往只对结果进行考核,例如对调研报告、实习日记等进行考核,考核缺乏可信度。因此要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的考核标准以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 3.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有待提高。目前行政管理系校外实习基地在数量方面仍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调研数据显示,仅31.8%的行管班学生由学院安排校外实习单位。所安排的校外实习单位性质是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可见,行政管理专业的校外教学基地容纳学生数量有限,而且性质较为单一。在实习质量方面,集体参观作为一种认识实习,往往由于人数众多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并不能对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而分散实习在管理和监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往往在实习期间缺乏老师指导,导致学生不能明晰实习目的。我系有不少校外实习基地,关键是怎么样更好地使学生在基地真正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锻炼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在科研工作量、理论课时量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所占的比重较大,对实践教学方面的考察较少。学院对于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更倾向于口头鼓励,而没有实质性的激励。以科研和业绩等作为考察对象的教师考核机制,没有为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安排一席之地,或者只重视一些量的方面,比如课时、作业量等,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考察,从而导致教师在科研压力等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实习、实验教学安于现状,不进行探索。 三、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全面、系统、复杂的过程,要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不可偏废。 1.完善实践教学计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广泛征求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意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制定、修改实践教学大纲,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质上的结合。而且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校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制定了严格的变动审批流程,规定学院不得随意变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以确保实践教学时间。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三种类型——感知体察型、适应经验型、分析研究型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院可安排学生去行政部门参观、考察来了解行政管理概貌,还可以安排以扩充知识面为目的的系列讲座,促进交流;适应经验型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导向,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主要包括实习、挂职等;分析研究型实践教学是国外行政管理专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政策分析实践、学习研究小组、专题研讨会等。 2.统筹规划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创造实践条件。①建立综合实验中心,创新实验教学体系。针对学校实验室现状,重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类专业共同规划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验中心,将有限的设备、经费、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并进行科学化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同时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既可以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又具备学科知识。借鉴其他高校的实验教学经验,本校行政管理专业可创建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平台实验是全校统一开设的信息实验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电子信息处理能力;专业综合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涉外事务处理能力、行政领导、决策和人事管理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选择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际调研,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论,该实验可与大学生创新竞赛或学生毕业设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还可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②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坚持共赢原则下,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为基地单位员工提供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为实习基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或者可以与基地联合做课题。同时可依靠社会上公有或私有培训部门,参与制定专业技能标准,由他们提供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训。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行政管理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参与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各种培训抓好“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工作。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素养的合作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作为教学改革与实践顾问,并向他们颁发聘书。聘请的这些顾问不仅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也是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者。还可以鼓励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标准,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确保有纲可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2],学校应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以确保实践教学工作有纲可举。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建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另一方面,通过设立课外实践学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应根据学分制实施管理办法,对认知实践、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采用实践教学中期检查督促和成绩考核办法的方式促使实践教学达到应有效果。而且,对学生社会调查、社会科普宣传活动、课外科研活动等课外实践方面,可根据工作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给予相应的学分,从而在制度上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保障。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较为广泛,“主要是流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大中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行政相关岗位的工作”[1]。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从业要求,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公文处理、计算机操作、调查研究、信息处理构成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要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能够从管理岗位实际需要出发,使该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与其他专业竞争中会显现极大的优势,迅速提高就业率”[2]。行政管理本科教育要注重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科学确立培养目标 各高校应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结合区域发展情况,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对所办行政管理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相应的培养目标,避免专业设置上的“趋同性”。 (一)审视专业发展定位 在知识架构上,应以管理学、行政学为基础,不应过于强调政治学和法学;在人才适用领域上,应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主体,不应过于强调党政机关;在从业岗位性质上,应定位于基础管理工作,而不应过于宽泛;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而不应过于笼统,如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因此,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方面知识,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基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明显,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且高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高校应认真研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确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民族地区高校可着重培养能够从事民族地区事务管理的行政管理人才,政法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司法体系的行政管理人才,医学类院校可着重培养卫生行政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开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尽管“各高校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课程基本雷同,并且一成不变”[3]。合理设置能够支撑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是问题的关键。 (一)突出管理学特色 尽管行政管理学已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但“当今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4],在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占有较大的比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管理学取向,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管理理念、良好的管理能力为中心来搭建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变。 (二)突出实践性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但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倚重理论学术类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实践应用技能的传授与培养”[5]。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突出实践性特色,不断增加管理定量分析、文书写作、办公自动化等实践性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模块化特色 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着明显的政府管理偏向,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以政府管理为中心的单一化特征。但从目前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看,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分方向设置课程模块,如政府管理模块、企业行政模块、社会管理模块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四)突出专业化特色 “各地各类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办出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避免与其他学校同一化”[6],如农林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林业行政、土地行政方面的课程,医学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卫生行政方面的课程,财经类院校的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可多设置经济行政、财务行政方面的课程。 三、重视应用,加强实践教学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共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增加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比例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中,除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以及在一些课程中增设实践环节:不仅要增加如社会调查与统计、管理定量分析、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还要在本专业的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特别是传统的理论性课程,如行政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等。 (二)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专业实验室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应立足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的作用,开设如电子政务、管理定量分析、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处理、人力资源测评等课程实验,为学生搭建模拟锻炼的平台,促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 (三)加强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实践教学而言,“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性,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专业意识”[7]。各高校应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观摩和实习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接触,了解不同组织行政管理工作的环境和要求,熟悉行政管理运行的步骤和程序,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从业能力。 四、强化师资,优化教师结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教学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充实教师数量,还要不断优化结构,逐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充实教师队伍的数量 课程是开展专业教育的载体,类型和数量众多的课程需要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来承担,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突出特征,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构建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职称、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结构。注重引进具有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多引入一些高职称、高学历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发展的潜力;多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注重团队建设,强化制度保障,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相互结合。当前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社会实践匮乏,对实际行政管理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专题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使教师积累行政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五、创新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出优秀人才。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宗旨,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联系中外行政实践,积极引入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努力实施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考核内容和方式 要改变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偏重理论识记的传统做法,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立足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考核方式上,可引进面试、口试、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专题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视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引导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课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活动等,加强对自身能力与素质的认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促进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准确定位核心能力,有效地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行政管理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行政管理专业设置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几乎在所有的大学专业就业排名榜中都不属于靠前的行列,大连海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有其特殊和特色的地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活生生职业素养培养始终是专业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课程进行等各个方面的实践努力,形成一套从隐性、显性职业素养两方面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学科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养;行政管理;专业设置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该具备的的素质和修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和智慧。 具体讲,职业素养包括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两个方面。隐性素养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内在要素;显性素养是指职业技能等外在表现。 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职场工作的表象内容,隐性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隐性素养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需要逐步形成,逐渐完善。显性素养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职业素养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不完善,都会对职业人的职业生涯造成巨大影响。而就目前的形势看,一个人的隐性素养的重要性远远高过显性素养。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社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金钥匙”。大连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适应社会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及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人才要求,从专业建立之初,我们就非常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全面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中。 一、隐性职业素养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公共基础课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之外,隐性的职业素养更多的体现在日常教学和活动过程中。 1、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要求,体现专业的内涵和特色方向。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讲授、学生课前课后演讲、案例分析、社会现状调查与分析、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个人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和培养学生们的隐性职业素养——即个人的素质能力。比如我们《管理学原理》的课程、《社会学概论》、《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等都在课程中贯穿对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思维等的培养。 2、其次,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团委、班导师、专业课教师都会自觉地帮助学生培养各种素质,对于文科或者具体到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一项活动,每一次锻炼的机会,老师们都会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礼仪、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实际上,一个素质能力的综合提高,无论他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以一个良好的基础姿态和基础能力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工作状态,并能够做到最好。 3、除此之外,隐性素养的培养还落实在班级、系里的日常活动中。无论是班级凝聚力、班级发展还是系里、学校的各项活动,行政管理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参与并努力做到最好。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行政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每一届都有学校、省里的优秀班级,学生获奖次数更是无数。 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另一方面也能说明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整体力量较强。 另外,敬业精神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 实际上,我们一直认为,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隐性的职业素养是第一位,也是最基础的。常言道:品质决定基础。用人单位在招一个新人的时候,专业知识当然是要考虑,可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不是最重要,反倒是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当然,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职业)技能,相应在,进入角色和熟悉工作的时间就可能会缩短,更容易开展工作,也更容易让用人单位得到收益。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1、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我们会指导和帮助学生确定这样一个观点: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2、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注重实践环节,比如行政管理专业有计算机训练和办公自动化的课程,注重的是培养对于信息技术和实践操作、运用能力,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要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打交道。当然,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能通过国家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最好,如果通不过,我们也不强求大家一定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个上面,毕竟,等级考试不是考的具体应用,重要的是编程,而作为使用者,熟练掌握使用和较高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们实践操作的技能,除计算机方面的外,还有,行政文秘和公文写作等方面,都给学生许多充分练习的机会,以使得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另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些跟专业、对口工作单位关系非常密切的集中实践环节,比如《渔政与渔港监督管理认识实践》,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到渔政局、渔港监督管理局去实习实践,将所学专业知识面对实际工作,同时也会请相关单位人士来给大家做具体工作的讲座,在讲座中与学生们交流,不但给学生传递工作信息,还会传授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与能力培养。我们也会请社会上、企业里专业的行政经理、人事经理来给学生们做讲座进行交流,把社会需求最快传递到校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早了解早准备。 3、通过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入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最对口的单位当然还是公务员,对于公务员,社会上很多人也都非常向往,而每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公务员考试都成为非常热门的考试。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上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公务员,也不是说学了行政管理就一定要考公务员。如果确定要考,或者说,即使以后不考,作为公务员考试必备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学习和练习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考试考的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而能力的培养不是等到大四你去考前一个月突击一下做几套题就好,必须得有较长时间、有目的有方向的积累和练习,尤其是公务员考试中的一科《申论》如果没有平常对时事的关注、没有对政策分析的学习和掌握练习,那个,真的不能成功。 如果去企业等其他社会单位就职,作为行政管理,除了细心、有责任心、沟通能力强之外,有些资格证书,比如说文秘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都是很有必要的敲门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爱好,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考证,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确立,使高职院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如何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培育高职院校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内容入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促进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实现路径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管理队伍等因素的制约,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特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院的品牌与标志,更是学院的吸引力所在。高职院校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升整体素质,进行特色建设的准确定位,是促进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内容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内容具体包括:一是理论知识涵养。这是基础,要求从业人员掌握行政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熟悉职业教育政策方针,形成专业意识与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走向保持高度敏感。二是专业技能素质。这是核心,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公文写作功底,逻辑思维严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如请示、报告、通知等,做到内容准确、言简意赅。三是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经常涉及组织会议、布置会场、安排议程、安排大型活动等,需要与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协调合作,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当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意识不强、整体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的岗位大致可分为行政管理岗、教学科研岗。目前,高职院校要求新招聘管理岗位均需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受陈旧观念的影响,对行政管理岗有所偏见,重视程度不足,组织系统培训不够。在薪酬待遇、职位晋升上,一定程度向教学科研岗倾斜,由此导致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勤于职守,无心提升专业化管理知识,也就更谈不上以科学理念指导行政管理工作。另外,行政管理人员自身对岗位的认可度不高,甚至有人认为不需要专业化知识,加之任职经验欠缺,无法以科学理念指导工作。 2.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缺乏稳定性 高职院校关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引进、培训、激励、评价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导致队伍缺乏稳定性。目前,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青年职员刚参加工作,大多缺乏管理经验,加之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工作积极性难以调整。尤其是部分人员有继续深造、转岗至一线教学的意愿,导致队伍稳定性不足。第二,返聘已退休的行政管理人员,受身体、精力等因素往往无法兼顾。总而言之,这两类人员都具有不稳定性,可能在自主选择时放弃行政管理工作。 3.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落后、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由所属省、市人事部门管理,分为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大多为年末或到期时本人填写统一制作的考核表格,逐级签署意见上报。这样的考核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考核缺乏量化标准,无法体现被考核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工作成绩等;在推荐优秀人员的程序上,受到上级分配指标的限制,大多为合格,难以体现工作绩效。 三、促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实施路径 1.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意识,提高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要形成教学科研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氛围,通过制度手段强化专业化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制度到人员、从教学岗到行政岗的认同。打破职称晋升、职务选拔的局限,解决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调动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培育专业化意识。加强与同类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交流,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为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创造条件。支持并鼓励行政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如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着力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2.创新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保持队伍的稳定性 高职院校应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创新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缩小与教学科研岗的差距,体现“同工同酬”的理念,以此减少人员流失,调动工作热情。例如,给予加班薪酬、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设立行政管理基金等,增加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待遇,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行政管理人员流失的另一原因是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困难,导致薪酬待遇难以提高,制定科学的管理职称评定标准、优先职务选拔等,能够有效激发工作热情。在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解决领导职位“僧多粥少”的问题,为行政管理人员的晋升打开另一通道,提高待遇、获得荣誉感、认同感。职务与职级并行,使行政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的实际自由选择,不需变换岗位,长期以同一岗位工作。 3.科学设计行政管理人员的评价体系,推动专业化发展 高职院校要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工作成绩等建立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使之实现科学、可行、实效性的结合。上级人事部门应逐步下放权力,或委派人员进行监督,由高职院校自主创新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标准。一方面,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相关人员认识到工作的不足、改进的方向。另一方面,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员工并给予奖励,树立“标杆”,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专业化发展。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作者:李阳 单位: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继续教育层次多样化 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未来几年全党经济工作的重心。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具体来说其主要有两点内容。首先是三大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鼓励第三产业合理扩张;其次是第二产业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内结构调整,用效率高、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替代一部分老旧的效率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促进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进一步进行,社会分工将更加精细化,不同行业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明显,各行业对于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也为继续教育行业,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高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层次的成人教育显然已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告诉我们,新兴产业对不同领域技术有着不同的需求导致科技成果在各行业的重视程度不同,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不同要求,反映在对劳动者的需求上是各种不同层次人才的兼容及需求量的不同。实践证明,经济建设既需要高层次具有一定创造力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时也更需要一大批中、初等层次的技术型、实践型人才。新型从业者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与知识,又要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由继续教育来承担,必须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完成。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这样的人才需求,继续教育必须要加快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升级。首先,专业的设置需要市场化。所谓市场化是指人才培养直接与市场挂钩,人才市场上缺少什么专业的人才,继续教育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并且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最新动向及时做出调整。其次,教学内容要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深度定制,即使同一专业也应当划分层次,更加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充分发挥新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使学生可以在网络终端各取所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教育成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创新型经济迫使继续教育加入创新教育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产业,才能支撑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继续教育领域践行创新教育,关键是要加入一种启发式教育,即我们不要将知识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受教育者,而是要通过教育过程给予他们启发,引导他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融合最终转换为自己的思维。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总结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增加“头脑风暴”、无领导小组讨论这样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新型继续教育助力企业成长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人才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继续教育等培训手段提高员工的素质与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把继续教育看作是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法国继续教育法规规定企业必须将工人年工资的0.8%运用于企业的培训计划,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培训工作,由此可见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参与全球性竞争,必须提高继续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率,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教育行业的相关调查显示,2008年以来教育培训机构虽然承受着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压力,却也迎来了各自发展的春天。其中企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这就说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继续教育已经引起了企业的重视。新的经济发展时期继续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一种方法是继续教育机构内部求变,加快继续教育体系的升级,另一种比较流行的思路是组建“企校所联合体”。所谓企校所联合体,是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同企业联合,形成既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经营的业务,又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联合实体。这样一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提高企业教育的质量,降低教育成本。总而言之,继续教育将会在未来为企业培养大批新型人才,以新的姿态助力企业发展。 继续教育论文:对县级继续教育培训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培训者队伍的现状 近年来,有教师反映:“培训者这支队伍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了”。这一评价,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需要,从主观方面看,我们的培训者确有懒惰的一面,对自身的学历提高、专业进修、研究水平不够重视。这么多年了,自己在进修学校所教学生都已经大专、大学毕业了,甚至攻读研究生了,而很多培训者却还是原来的学历,这就造成了培训者与受训者学历之间差距越来越小,更甚者,受训者学历高出培训者。这一现实,受训者从内心深处会接受培训者吗?专业进修不够,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出现和普及,许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而我们的培训者还有一部分仍沿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采用原始的“耕作技术”给老师们上课,这一切,难道受训者会满意培训者这支队伍吗?由于受训者从心理上不佩服培训者,必然影响到培训的质量。 (二)从客观方面看,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不能简单地就认为培训者素质差。培训者大部分曾经都是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 (三)教师进修学校正面临转型期。即学校面临发展方向的转变,学校工作由以往的学历培养向教师专业化培训转变;培训对象由以往的中师生向大专生、大学生转变;培训的形式由以往的集中统一的理论培训到专题讲座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等转变;培训工作由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培训要求由培训的单一化向训研一体化转变;施教内容由单科型向综合科转变。这一转型期使培训矛盾尖锐,为培训者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 二、提高培训者队伍素质的策略 (一)不断提高培训者学历层次。培训者学历提高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应规定三至五年内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达不到最低学历者应取消培训者资格。 (二)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观,切实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教育理论的学习也需要终身教育。教育理论学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学和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获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培训机构,应要求培训者每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教育专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地为培训者提供创造外出学习的机会,多听听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或讲座,使培训者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先行于受训者。 (三)深入课堂,加强实践活动和经验的总结。为了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培训者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实践。培训者只有深入教学第一线,在一线中反思、学习和研究,在一线中分析培训问题和解决培训问题,找出受训教师的所思、所想、所需,丰富培训内容,才能提升培训质量。 三、建设一支研究型的培训者队伍 (一)培训者要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学会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是当今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特别是新课程的理念更要求每位教师、每位培训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培训教师,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新课程目标与原教学大纲、新课程内容与老教材内容的区别、研究新课堂教学的设计、新课堂资源的开发、新课堂教学的方法等,在不断实践,反复提炼的基础上上升为教学理论,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努力为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此,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提高培训者的研究素质,每期下达一定量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任务。 (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质 量。培训效果不佳,受训者意见大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集中培训或校本研修模式本身,而在于培训者队伍不能很好适应培训的要求。进修学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学科教师短缺,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素养或科研水平不高,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又不可能配齐中小学所有学科的教育科研人员,因此,聘请当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省市教育专家兼职县级培训者,势在必行。 继续教育论文:经济师职称论文: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所谓继续教育,又称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首先必须认识到持续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后还要精心地组织管理。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等);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我国当前会计人员领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 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增强继续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财政部颁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在第七条又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1)立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与实务; (2)“财务、会计法规制度; (3)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4)其他相关法规制度。《暂行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内容的规定从总体上讲是合理而明确的,它涉及到了对会计人员工作胜任能力各项要求的要素。同时也不难发现《暂行规定》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 训过程中往往将不同级别的会计人员和不同对象的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应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因此,从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做到分层次、分对象地进行。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l.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人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态度决定一切”,针对成人教育,只有调动起学习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培训效果,否则流于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他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户j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 3.成立会计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经验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培训资格的确定上、培训计划的制定上、培训监督和评价仁就一直存在问题。在财政部门中设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讨一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参与,财政部门本身(会计管理处)也要有专人参与,除财政部门人员外,其他成员可以采取个人自荐、财政部门审核聘任的办法。 办公室可设在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处。4.健全继续教育考试制度,增强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不要考试,目前仍有争议,但实践证明,考试是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仅完成培训形式,就会极大地削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会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继续教育考试纪律的严格管理,同时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年检一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通过本年度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 实践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及其成绩管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挂钩,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对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一项更高的要求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同时一也决定着我国会计领域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相关领域应高度重视该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使我国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人良性循环.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效果及路径 自从1998年财政部出台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后,各地大都开展了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规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问题也在所难免。笔者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讲教师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破除任务观点,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担负着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实现知识更新和人才创新的重要使命,对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会计教育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苦心经营,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立足地方实际,明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员作为经济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目前会计人员总体水平不高,因此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一批不仅精通会计业务处理、并且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具有战略发展思维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三、切实发挥财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努力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搭建一个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服务平台,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谐、高效的培训环境。首先财政部门中专司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可以借风使船,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努力研究继续教育的规律、要求、实践方式等;在接受上级监督、管理的同时,主动寻求上级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制订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计划以及近期工作安排,高效率地整合和配置稀缺的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其次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成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构成除财政部门的人员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外还应吸收大企业集团的财务负责人、高级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骨干以及金融、保险、审计、税务等相关部门的高层次人员参加,另外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和部分行业领导。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其主要职责应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修订、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培训单位和教师资格的认定、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和方式的选择、教材和考核形式的确定、培训过程的监督检查和培训效果的分析、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等。 四、加强优势教育资源的培育,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应选用德才兼备的教师,并为他们颁发聘书,以增强角色意识;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按培训计划授课;注意教师的合理搭配,力求人尽其才。条件具备时,可建立会计师资库或培训教师备案制度,根据不同的培训要求从中抽选教师。同时,会计管理机构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优秀教师应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教学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可以在一些硬件设施配套到位、服务意识较强、服务质量较高的地方挂牌,将其作为定点培训场所,为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五、合理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精心设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激烈竞争要求会计人员由传统报账型向参与管理决策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事后核算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应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转变“,职业判断”、风险的控制与会计计量等都成为会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环境会计、资源会计、社会保障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合伙会计、会计等会计领域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继续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会计人员的现状确定会计人员的能力框架,在能力框架的范畴内有计划地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并编写详细的指南或手册。把最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必修内容,再根据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能力框架内的专题内容,其他问题则需要通 过自学、实践中摸索、参与科学研究、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等途径来解决。会计人员的自我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 六、以人为本—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前已述及,集中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应想方设法引导会计人员通过自学、自我教育来提高职业能力,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参加上级组织的高层次培训,还应组织各种专题研讨、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有条件的还应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同时为解决会计人员的工学矛盾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会计人员的需求不同问题,在健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可在同一培训点的工作日和周末分别开设日班和晚班,金融保险、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培训最好与企业分开进行,取得从业资格时间较短且以前未接受过专业教育、缺少从业经历和不在岗的持证人员应与一般会计人员和高级会计人员分开进行培训,条件成熟时可开办“培训超市”,提供多种培训“菜单”,让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合适的考核方式是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必修的内容应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自学内容应定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查。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可通过提供制度设计方案、调研报告、工作论文、经验总结等进行考核。 七、重视教材建设,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方便条件 继续教育教材应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在能力框架范围内按能力培养需要编写的系列教材,这类教材应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稳定性,既通俗易懂,又全面具体,便于自学,可结合会计人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力量编写;另一部分为每年的培训教材,这类教材主要体现知识更新的需要,主要介绍最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内容、办理特定业务的具体办法等,并注意与上一次培训教材的衔接。为保证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在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主持下根据继续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讨论组织专门的相对稳定的编写班子,成员应由财政部门的相关人员、院校的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和理论基础较好、业务能力较强的实际工作者等构成。 八、职业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阿朗?布里当于2005年6月斯德哥尔摩ISO社会责任标准国际研讨会后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说:“实施合乎道德的行为,方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劳秦汉在其所着《会计伦理学概论》的序中指出:国家间的贫富差别不在于建国时间的长短、不在于自然资源、不在于聪明与否、不在于种族,而在于国民的态度。在研究富国国民的行为时,可以发现大多数国民遵循以下原则:把道德作为基本原则、遵守秩序、廉洁诚信、准时、负责、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爱岗敬业、节约与投资。可见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富民强国的法宝,是值得我们花大气力去做好的一件大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职业道德规范,是我们全体会计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修炼、身体力行的。从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树立到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再到最终形成会计职业道德习惯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渐进的反复的过程,所以这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相辅相成,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参与管理等,另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 九、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除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挥作用的。知识就是力量,在会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会计人员应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终身学习观,自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理念,与时俱进,主动融入会计改革的潮流中。只有会计人员自身的认识提高了,排除外界干扰,树立坚定的内心信念,将继续教育作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继续教育工作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还应更好地发挥财政会计学会和一些行业组织及相关单位主管部门的作用,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经营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论文: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英语教师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不少英语教师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知之甚少,在使用教材中往往“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很多教师授课用汉语组织教学,甚至用方言进行英语教学。更多中学英语教师反映:现在的英语越来越难教,似乎在教学中完全无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很难形成特色教学,极难做到应试成绩和素质教育两者兼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调查了部分中学英语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类: 第一、对英语实践性教学不适应。传统的语言教学主要通过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直接法(Direct Method)来完成的。这两个方法对教师的备课和课堂讲解要求较高,但相对而言操作起来比较容易。而现在英语教学要求以一种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包括学生基础差,课堂时间短,学生班级人数多,实践设备严重缺乏等等,课堂教学操作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中学英语教师自身英语综合水平的简化问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除英语教学外,极少有英语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机会。经历长时间的英语课堂教学之后,英语综合能力方面简化现象十分严重。如连贯性的流利表达简化成为单句和词语表达。英语思维方法也被一些固定的词、句子、句型所禁锢。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育,难度是相当大的。 中学英语教师迫切要求在英语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使自己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这也是我们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 二、关于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开展中学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势在必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方针,针对中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各类教学问题,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有针对性的课程。首先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加大主干课(综合英语、听力、口语、阅读)课程比例,使学员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如开设《中学英语课堂分析与研究》、《英语课外活动指导艺术》等类别的课程,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开设《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修辞》、《英语语言学概论》、《国外英语教学流派和国内教学动态与研究》、《英语写作基础》、《语言与文化》等课程,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理论水平和语言文化素质。在进行英语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时,还可以从实用教学的角度,结合英语教师的个性发展需要,以培养教学特色和专长为出发点,开设《英语教学艺术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常见英语表达错误分析》、《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分析》以及《英语教学测试原则和方法讨论》等课程。继续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以及教学大纲和学历培训是不同的,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教学。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充分地考虑地域性和教师类别的差异,可以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一定的针对性,突出重点课程,并结合教师的不同学习特点和不同教学经历,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开展深入浅出的教研讨论,使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既是中学英语教师语言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疑难问题的最佳教研方式。 三、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强化口语,侧重听、说 为了真正满足英语教师需要,笔者认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是一种不定时、连续性和强化性相结合的教育。不定时、连续性的继续教育主要可以由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和训练来实现。而强化性教育可以由一些培训机构来实现和完成。强化性教育是一种周期短、见效快的教学形式,其主要教学形式可采用:强化口语,侧重读、听,以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具体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操作。 1. 强化口语 口语表达对中学英语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开始重视口语教学,其主要根据是从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中获得的。儿童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是一字一句大量的不定时地听,然后再一字一句地模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整句表达,而后再经学校教育使自己的语言逐步走向完整化。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引入大量语法知识和规则为主,使初学者感到外语学习重点在于了解语法知识,语言则被当成一种死的知识来死记硬背。最终的结果是,初学者感到语言表达和运用十分困难,到处是禁区,处处是难点,极大地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会记一些语法规则和一些单词以外,什么也没学到。所以近年来,根据语言学习的自身的特点,在中学教师中,编入了大量生活化、趣味化的材料,以实践性教学为主,为中学英语课教学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如果教师长时间用汉语组织英语课教学,无法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没有把英语当成除母语以外的第二语种学习,除模仿以外,学生完全缺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口语强化就是为真正实现英语教师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从增强他们口语表达积极性入手,提高他们继续教育的兴趣。针对这一点,强化口语教育的内容设计主要就是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为目的。设计出各类具体项目:如课堂问侯,提问技巧,抽查方式,检查作业,评语形式,作业布置等。集中一些常见的表达式,英语学习者能系统地接受口语训练,通过指导教师所设计出的一些特殊语景进行实践活动,激发口语表达的信心和积极性,使自己的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2. 侧重读、听 准确的拼读和辨音能力是一个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信息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器官(如:眼、耳)输入大脑,然后经过解码形成概念,这是语言信息的自然接受过程。读、听是语言学习中最基础的,主要输出形式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读、听就要求一种信息接收的准确性。中学生往往是从英语教师那里获得英语信息的,在这一过程中,极容易形成一种固定型的发音和表达习惯,有时到了成年这种语言习惯都难以更改,所以英语教师表达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如果语言教师缺乏一种经常性的训练,那么,就无法排除母语逐渐对大脑内原来已形成的语言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没有准确的语言信息的吸收,就没有正确的语言信息输出。 在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多层次,抓活动教学,强调应用能力,拓展教育空间,促进全面发展。把培养复合型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使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使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最终能够用正确的语言信息进行语言传播。 继续教育论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体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在参加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中,由于体育教师比其他专业的教师少,把体育教师培训融进其他学科中培训,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对新兴运动项目、新的教学观念、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很少涉及,体育教师的培训只能成为学分或学历的培训。学分培训中,培训单位中涉及体育教学部分也面对全体教师,讲授部分理论知识,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缺乏启发性,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很少关注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的体育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对于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说,只能听课,无法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没有认识。 (二)培训模式单一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主要以学历培训为主,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师资开展的教育以函授教育学历为主。体育教师利用假期几周的面授时间把高师学生需要花一年时间学习的内容学完,通过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考前强化培训,降低考试标准等方式,让体育教师从低学历者成为高学历者,结果就是很多体育教师学历提高了能力没提高。 (三)部分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功利思想严重部分体育教师培训目标主次不分,参与培训的功利思想严重。体育教师参加培训的过程是掌握新知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些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本校教研工作。对一线教学研究的实践环节缺乏足够认识,对参加的继续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仅仅把各种培训看成是为将来职称评定的一个经历,为了评定职称时所需的教育学分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为了获取学历参加函授学习。 (四)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培训增加了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对于多数体育教师来说,培训主要是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或学历教育。对于城镇的体育教师来说,培训地点近,有一定的花费,但还不足以成为负担。对于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平时的生活负担普遍就很重,参加培训的车费、住宿费、学费、生活费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济负担是边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开展培训的途径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各个学校支持,体育教师踊跃参加的模式开展培训工作。 (一)培训内容设置要合理 培训要按学科分类进行,针对专项教学内容展开培训,培训内容要新颖、实用,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真正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应多组织短期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选择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针对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如何制作乡土体育器材,民族地区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课堂等;体育拓展训练知识、体能训练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在一定区域组织体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在学生体质下滑的今天,开拓体育教师视野,加强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应该是教育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完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1.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质量是体育教育质量的核心,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提高。现阶段我国对成人的学历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函授、远程教育、电大的成人教育及自学考试的方式进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体育系教师参加各种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高校要严把教学质量关,使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体育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现和体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体育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网络优势,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学校的培训网络,有利于资源共享,缩小体育教育的地区差异;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借助教师进修院校的优势,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例如:组织体育短期进修、开展专项教学讲座、举办教学观摩、倡导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岗前新教师培训、在岗定期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要按教师岗位需要进行专项培训。为了提高培训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可建构一定规模,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体育专业素养的熟悉新课程培训的“讲师团”,采取“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新课程培训,以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3.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化,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培训理念,把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体育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高尚师德的示范和教导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质量的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师特点,制定思想道德培训规划,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将体育教师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端正体育教师的思想意识,正确看待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职业素养,全心全意教 书育人。 (四)加大体育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力度,加大继续教育培训投入,组织免费培训,减轻体育教师的经济负担,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 三、结语 教师参加培训是一件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正确看待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平等对待体育课和其他文化课,并清楚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体育教师后续培训教育,为体育教师自我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继续教育论文: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的重要性 1护理理论教育 让本组护理人员系统地学习专科护理及整体护理的护理理论,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护理专业知识,以更新较旧的护理观念。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了解采取何种护理方式能帮助有自理缺陷的患者,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并应真正掌握3种护理系统的应用时机:①在病人没有能力满足其治疗性自理需求的情况下,为其采用完全补偿护理系统。②在病人仅有能力完成部分治疗性自理需求,而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完成另一部分的自理需求时,采用部分补偿护理系统。③在病人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治疗性自理需求,但需要一些指导和支持时,为其采用支持-教育护理系统。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和治疗性自理需求,在其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灵活地为其采用不同的护理系统。临床实践证实,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护理系统,才能为病人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服务。 1.1操作技能教育 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护理基本操作技能:静脉输液法、静脉输血法、肌肉注射法、皮内注射法、无菌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法、胃肠减压法、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法、褥疮护理法、灌肠法、氧气吸入疗法、导尿术、吸痰法、备皮法、雾化吸入法、口腔护理法等。应为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以下急救技能:心肺脑复苏、人工心肺复苏术、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洗胃机、除颤仪的使用方法、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等。在进行上述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的动作应规范、轻巧、熟练,并应令患者感到满意。 1.2沟通能力教育 护理人员要提高沟通能力,就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沟通经验。因此,应促使本组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养成多听、多学、多动脑的习惯。护理人员进行沟通能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其在与病人沟通时进行换心换位思考,采用适当的语言,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掌握“情、忍、乐、全、换”五字服务艺术。指导其要“真情相对、忍让在先”,让病人得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指导其将爱心和奉献贯注于护理工作中,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要求。此外,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还要做到六会:会主动关心病人,会主动帮助病人,会主动解决病人的问题,会正确有效地执行医嘱,会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会按护理的程序和步骤实施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 1.3行业素质教育 以护理专业的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内容,要求护士做到以下几点:①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患者热情相待。②及时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尊重其权利,不向其泄露医疗秘密和其他病人的隐私。③对临床技术精益求精,对同事以诚相待,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行为规范、思维敏捷、动作快而有序。④与同事团结协作。⑤微笑服务、淡妆上岗、仪表端庄。 2结果 2.1护理理论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5分,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理论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9分。 2.2护理技能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9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护理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5分。 2.3沟通能力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1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沟通能力考核的平均成绩为91分。 2.4护士素质考核成绩本组护理人员在接受继续教育前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77分,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进行职业素质考核的平均成绩为86分。 3讨论 继续教育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护理操作技能、与患者及外界的沟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可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将所学的护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工作联系起来,掌握独立解决和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在获得良好的继续教育成果后还可激发专研业务的积极性。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努力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得到病人的信赖,把对患者的间断护理改为连续的、有系统的护理,把对患者的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统一起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用真诚和蔼的服务态度,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全市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考核中,我医院的护士名列前茅。这也说明,持续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可显着提高其整体的职业素质。 继续教育论文: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笔者参与建设"厦门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中所涉及的有关信息教育的一些思路和正在研究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培训网站建设本身的规划考虑的问题;在宽带网特定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网站培训的设计以及培训信息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组织、制作和等问题的探讨。 关键字:网络教育、培训网站、教学模式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学习;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应用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影响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目前,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 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电子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 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 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 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 让老师发表现代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 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 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 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 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 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 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 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 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方法(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 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 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 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内容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目前,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学习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 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方法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 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计算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 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 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 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网络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实践基地。厦门教育宽带网建设的同时,正在积极的筹建应用于教学的数据中心(IDC)。这一中心的功能虽很多,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让老师在网上进行各种教学活动。通过我们培训网站训练的老师,将比未经过培训和训练的老师更容易适用这种在未来将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模式。 继续教育论文:会计继续教育初探 刘知生 所谓继续教育,又叫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特点、组织管理谈点粗浅看法。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感悟时局变化对企业财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程序,要加强学习,坚持方向,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综尚超前和创机关报、竞争和法制,更体现了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根本法则,归根到底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些均有赖于国民教育和不断学习。 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当前会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 。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名会计人员,要在两三年之内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是史无前例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一是工作新和专,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一是内容新和专,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 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 7.社会性、服务性。坚持以属地原则为主,级别管理为辅的原则。一般地,高级培训权限在中央、省里,中级培训权限在地市一级,初级培训在县里,按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属地原则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8.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学习; 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 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 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 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 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 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 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艰巨性和紧迫性,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证质量。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它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可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别层次,分清职能。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系统,区别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部门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 ②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 ③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救灾计划、收费标准,并指定教材; ④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 4.围绕主题,规划目标。 5.坚持原则,加强管理。 ①严格许可证制。 ②坚守师资条件。 ③严审硬件设备。 6.严格监督,保证质量。一是考试试建档;二是注册年检;三是制度约束。以充分保证按质量按量完成会计继续教育任务。 继续教育论文: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方法 摘 要 本文介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与实现的方法。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提交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对如何构建网上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基于WWW;远程教学支撑系统;同步多媒体 一、简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终生化和国际化的新型教育形式和必然途径。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能创造出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可以送教上门;让人人享有教育;能克服人多、地广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能解决工学矛盾;可以请最好的教师,运用最好的教材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 二、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广东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对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师资;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关键在于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01年,在充实中小学教师缺额的同时,使98%以上的小学教师,95%以上的初中教师、70%以上的高中教师和60%以上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或任职标准。因此,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办学开放性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办学模式,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有助于建立起一种满足终身学习要求的教育保障体系,有助于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使广东成为教育强省。 1、目标和基本思路 广东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的基本思路是:以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广州、深圳、珠海大中城市为先导,逐步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腹地分层次推进。到2002年,远程教育覆盖面达广州、深圳、珠海和珠江三角洲400多个城镇中2800所中小学。到2004年,现代远程教育辐射全省5000所中小学。发展目标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建设广东教育强省服务,对广东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为国内师范院校开展远程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2、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为广东省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和各类高层次教育人才。 3、技术路线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采取的是基于WWW的远程教学系统和基于www光盘多媒体授课课件压缩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模式。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校外教学点设在网络条件教好的中小学)或家庭就近上网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来访问和学习;同时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室或家庭本机操作,学习压缩在光盘中的多媒体授课课件。该技术模式可以分为五大模块: (1)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 基于WWW的远程教育系统提出了一个 基于Internet的网上虚拟集成学习环境。AnswerWeb系统、Web远程测试系统、Web远程交流环境、多媒体作业系统以及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 AnswerWeb系统----在一般学习过程中,提问与回答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而通常在一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的问题往往具有相似性。另外,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汇总和分析可以总结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作为反馈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高效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了经验教师的培养周期。 AnswerWeb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 Web的网络自动答疑系统。通过关键字匹配、 搜索算法,和问题勾连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得到问题的解答。系统提供问题分析功能,以使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Web远程测试系统----基于Web的测试系统支持学生入网测试。学生只要接入Internet,可以从在何地点进行实时考试,考试完毕后立即可以得 到成绩,同时教师可以立即统计、分析该次网上考试的学生成绩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本系统实时纪录考生的考试状态,若考生因网络失败而导致考试的异常中断,其可以在下次登录到系统中时,自动恢复到上次考试的中断点。 Web远程交流环境----远程交流环境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异地师生交流的场所多媒体作业系统----多媒体作业系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 Internet的作业、作业完成和提交的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预先编辑好的基于各种媒体的作业 ------ 文本、图片和语音,在 Web中。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学生可以通过 Internet 浏览教师的作业,并可以利用本系统完成并提交作业。 基于Web的网络大学管理系统----本系统综合管理虚拟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及各类课程的信息。提供学员注册、课程安排、分数查询和交费情况等信息。 (2)基于光盘的多媒体课件压缩系统 该系 统利用最先进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老师授课过程具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压缩在光盘上,然后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生在本机的多媒体环境下学习,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3)远程教学综合信息库 教学资源库包含教育信息本地化、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实习软件工具库等。 (4)网络课程建设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 门 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 数学方法论 国内外数学教改动态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化学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化学习题教学研究 化学竞赛指导 日用化学选讲 新材料、新能源专题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 门 听说能力训练专题研究 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 英语视、听、说 翻译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数学学科核心课程6门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比较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心理专题 数学发展简史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学科核心课程5门 英语教学概论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研究 小学英语教学技能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音乐学科核心课程5门 小学音乐教学基本技能 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儿童舞蹈及音乐游戏 音乐欣赏及作品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 (5)考试和实习的实施办法 按照远程教育"宽进严出"的原则,必须把好考试这一关。考试场地可以设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标准化考试在校外点局域网的计算机上进行,实习可以在校本部和校外教学点。 4、该技术模式的主要特点 远程教育的前期设备投资小,基本上是利用我校原有的教学条件和设施资源,如网络中心的核心网络设备、出口的信道等。 网上学员入网投入资金少。学员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来上网学习。一种是在校外教学点中小学多媒体室里上网学习;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家庭上网来参与网上的学习和网上的辅导。特别说明的是广东五大网已经10M-155M互联,珠三角地区普遍提供家庭上网接入,方式有:拨号、ISDN、ADSL、CABLE MODEM,有些地方已经光纤进入家庭。 利用最新的多媒体压缩技术,把多媒体课件、教师授课的影像资料等压缩在光盘上,邮寄给校外教学点,安装在多媒体室的服务器上(网络条件较好的校外教学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线路下载多媒体课件),也可以直接邮寄给校外学生。学员可以在校外教学点多媒体环境上自学,也可以把光盘带回家学习,犹如把最优秀的教师请到家里来上课,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完成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按照远程教学的大纲,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真正体现了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由优秀教师开设的课程。这大大方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 多媒体光盘压缩成本低。以物理教育专业(专升本)为例,一个学生需完成15门课程(三年完成),授课课时约750个学时。如果用目前流行的VCD MPEG-1的压缩格式,每个学生需派光盘700张左右(每张光盘播放1小时),这是不敢想象的。但如果用我们开发的最新压缩技术,每张光盘可播放17个学时,仅需44张光盘,也就是说每月每个教学点或学员派发1-2 张光盘就可以了,每张光盘的成本不到5元。 光盘压缩技术采用国际流行的基于web和www浏览方式,非常方便用户用浏览器调用。由于有较好的市场和前景,Microsoft微软公司已把播放器嵌在(plug-in)win98操作系统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开展远程教育,可以激活我校的教育信息产业,特别是带动我校的课件制造业和出版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采用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路线易于推广,应用前景广泛。该技术路线适合我国各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但可以应用在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可以应用工矿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以及工程继续教育等。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创新 在网络时代,会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以高新科技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 目前,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宽带与异步传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南国农)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的优化(李克东) 。会计教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将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现代教育的大众化、个性化、实时化思潮的发展也使得原有的会计教育思想日益显得落伍和陈旧,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会计理论和管理制度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重大的创新。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论者认为, “网上实体”的出现, “网络公司”等虚拟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拓展了原有会计基本假设(陈卫星,1998) 。甚至有人认为会计假设将被取消,会计将表现为一个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袁树民等,1999) 。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围绕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 的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察特派员制等三种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可见,由于网络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无论会计教育思想和手段,还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正是这些变革,使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必要。 1、会计继续教育应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这种新的模式究竟应是怎样的呢? 有无可以照搬过来的经验和模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教育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培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情况,. . . ”(阎达五等,1998) 。可见,探索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并无多少成功的经验可寻。我们应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规律,从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个能真正适应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我们认为,新的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探讨。 首先,新模式应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应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术代替了人力,高科技产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日趋高档化、复合化。就会计实务操作而言,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取代手工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化 ———财会人员不仅要懂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新模式应充分体现创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有好奇心,有创造欲和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财会人员不应仅仅是新会计理论和方法实践中的“沉默羔羊”,而应为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事实表明,许多理论和管理制度上的纰漏正是由于财会人员的积极大胆预防才得以化险为夷。若是财务人员墨守成规,不仅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同时也使新理论和方法无法得以完善。所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财会理论,又能在新的特定情况下具有果敢、合理创新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尤为必要。 ———新模式应是开放式的个人教育。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式的个人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个别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和现实,使教育效益和质量相应得到极大提高。这也是会计教育新模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模式应是不间断的终生教育。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后,继续教育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因此,会计教育新模式应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业技术队伍。 其次,这一新模式还应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已开始重视会计继续教育问题,这为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和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已决定成立中国会计学院,着重对全国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大力提高高级财务会计干部的素质(如:财务总监和稽察特派员等) 。国家财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发文(财会字[ 1998 ] 4号) ,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中规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对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财政部门组织的定点培训;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文中规定高中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68 小时(含自学时间) ,初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2 小时(含自学时间)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约7 个工作日。显然,规定中的会计人员每年用于继续教育时间偏少。而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手段———教学方式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学校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可见,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况无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际效果,还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方便性和针对性上,都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着的形势的要求。 2、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具体设想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从业需要,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又难以很好地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既大胆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硬件”创新———框架结构上的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现有的网络资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现有高校财经类院(系) 和已有的财会人员培训机构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会计继续教育: ———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级财政机构和中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站(或网页) ”,或者在我国国家政府机构所属的网站(或网页) 中开设财政服务专栏———“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 ———着手设立和充实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省级网站(网页) ”。对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可以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 先行建立网页,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和条件成熟时再向其它省市推广。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创新———内容及内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即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的大的方针后,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容的提供者———高校财经类院系等有关会计继续教育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商”进行择优, ———只有优胜者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地也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高校财经类院系在会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财经类院系不断紧密追踪和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页”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该网页充分了解和吸收会计实践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议,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的理论充实到教学活动中、粘贴在会计继续教育网页上,进行实时互动服务。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 网络的“理论———实践———理论创新———服务实践———新的理论创新”的一个更为迅捷和灵活便利的认识论的高速循环,这无论对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会计实务的促进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3、结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在新的世纪,会计在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为及时、充分地做好新的会计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尽可能地使新的理论能迅速“实时”地指导日新月异的实践,也使广大的会计实务工作者能迅速“实时”地适应当今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本文在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质、开放式、个性化、实时性和终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提出了这种新的会计继续教育的模式,并从会计继续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结构上)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模式还把高校财经类院系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库,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在一个高倍速的、稳定的和高素质的载体之上,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然,该模式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对模式的具体技术支持系统的讨论等;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例如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等。这些将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继续教育论文:计继续教育体系架构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是指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有内在联系并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子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会计继续教育教学系统与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会计继续教育系统整体运行状态如何,取决于各子系统的运行状况,只有当各子系统的运行达到高效、灵活、协调时,会计继续教育整体才能处于良性状态。以下对三个子系统的结构特征与运行机制做一分析。 一、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子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的立法、管理权限实施的手段与途径、对管理行为的监督等。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整个系统中,该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对教学系统和科研系统起着决定作用。就其自身而言,其运行路径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管理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遵循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运动规律。因此,要把握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影响分析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不同的平台。首先,经济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会计继续教育都相当重视,在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顺利运行的强大后盾;而在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或地区,政府或民间用于会计继续教育管理方面的支出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均无法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造成这些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不够完善且不规范。其次,经济体制的差异导致了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方式有所区别。在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如美国、英国你拿大等,崇尚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介入的范围严格限定在那些市场失灵的地方,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一些民间机构,如会计职业组织、协会、高等院校、企业等;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政府在很大程序上参与会计人员的管理,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格局;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如我国,政府积极介入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继续教育领域,形成该体制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再者,制度创新的差异性诱发各国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内容的不一致性。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荷兰等,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会计继续教育,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予以保证,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从培训的组织与服务、培训的质量控制、对学员学习效果的确认与评估、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审核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从而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顺利开展;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会计继续教育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重视,这样,相关的法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继续教育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二)会计继续教育自身运动规律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多样性。这主要表现在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职能、内容、形式等方面。首先,各国对会计继续教育目的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从哲学角度考察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人文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追求精神解放;进步主义学派强调了解现今社会,以实用为目的;要素主义学派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力争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哲学分析学派则认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传递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多方面的知识,发展理性能力,学习道德价值。上述种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会计继续教育的目的,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其次,会计继续教育的职能具有多样性。在当今社会,对于从事会计或相关工作的人士来说,会计继续教育具有补充职业教育、延长学校教育、进修提高教育以及发展个性教育等多方面的职能。再者,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而言,有针对不同学习对象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会计人员教育等,有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会计继续教育,例如对会计法的学习、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学习、对会计职称和职业考试指定教材的学习等;就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而言,有正规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以及短期培训之分。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动态性。会计继续教育打破了阻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形障碍,直接沟通了会计教育界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其教学内容与会计实践联系密切,并要不断适应社会、个人的各种不同需求,信息反馈及时,内容更新迅速。这就使会计继续教育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它的教育对象是流动的,教学内容是变化的。 第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结构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表现在:一是教学对象具有普及性。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对象为广大会计人员以及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其所处行业、领域覆盖了整个社会,具有极强的普及性。二是管理主体具有社会性。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民间两个方面,每一主体内部又各自有一套自上而下完整的分级管理机构,由这些相互联系又相互分工的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网络。三是教学主体具有广泛性。教学主体包括会计职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单位、社会力量、高等学校等,公私并存,种类繁多。 (三)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运行机制分析 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制约作用以及会计继续教育自身多样性、动态性和社会化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从体制结构到运行机制应具有宏观调控的功能;基于会计继续教育自身的规律,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还应具有开放、多元、协调和灵活的特点。这样,会计继续教育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宏观如何调控、微观如何搞活,如何确定二者的结合点、接触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孤立地谈论会计继续教育的管理问题,而必须将其放置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之下来研究。宏观上由谁来调控,是政府还是民间,如何调控?微观上如何搞活,是否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宏观与微观如何协调、衔接?对这些问题的考虑都离不开对具体国情的分析。就宏观调控来说,存在着民间主导、政府主导以及政府与民间共同管理三种模式。选择哪一种模式,必须结合本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以我国为例,由于政府掌握着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认可权、从业资格审核权等,这样由政府组织会计继续教育活动应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就微观搞活来说,也有市场调节和计划控制两种模式。市场调节是指由会计人员自主选择培训机构从而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的模式;计划控制是指由政府制定一定标准选择指定培训机构的模式。其中前者业已成为各国管理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导模式,这与会计继续教育生源多变、目标多元、方式灵活的特征相吻合。但会计继续教育毕竟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绝不能完全市场化,准确地确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结合点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该结合点应体现在制度建设方面,特别是对会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上。 二、会计继续教育教学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子系统处于会计继续教育系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完整系统,它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等。与会计学历教育相比,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教学特点 第一,学员学习的特点。(1)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下同)是以独立的方式、主动的态度参与会计继续教育活动的。他(她)愿意而且有能力判断自己的学习需要,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与途径。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她)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指导与帮助,而绝不是强制性的命令与约束。这种“自我”意识和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使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对象与教学主体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2)会计人员丰富多彩、个性化的经验,成为他们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每个人根据自己以往的职业、学习等方面的经验,对学习目的、内容、效果等做出分析和判断,减少学员学习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第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计继续教育主体的教学职能要比学历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职能复杂。它主要包括:(l)传授知识。这是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职能。他们要把会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会计制度变迁的新问题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学员,这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授课等一系列具体教学活动。(2)提供咨询。这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具体问题,当他们走进课堂进行学习时,自然期望能够从教师那里得到帮助,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有关理论就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分析,则会形成学员、教师双方共同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教学原则 第一,市场化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服务。它直接面向广大的会计人员,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不能照搬会计学历教育的模式,而应以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急社会、个人之所急,教社会个人之所需,使会计继续教育直接有效为社会服务,使会计继续教育的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应具有灵活、多样和开放的特点,具有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的变化,随时调节、不断整合的功能。 第二,自主性原则。它是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会计人员,激发和引导会计人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帮助式教学和自我学习,使会计人员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大限度地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会计人员的自我意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是会计继续教育教学中宝贵的积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的效率。 第三,全面发展原则。它是指会计继续教育的教学应使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前已述及,会计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人的素质由多方面组成,它包括智力、技能、文化水平。意志、责任心。道德感等。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尽可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另一层含义是会计继续教育不仅应教会学员教材中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教会学员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会计继续教育科研子系统 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子系统是会计继续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辅助支持系统,它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的设置、科研经费的筹集与使用、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等方面,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科研系统的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一)科研系统的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的专一性。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科研系统,其主要宗旨在于为会计继续教育第一线服务,因此,其研究内容必须围绕会计继续教育这一命题而展开。诸如研究会计继续教育的功能、历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方式、方法、管理模式、产业化问题、信息技术对会计继续教育传统方式、方法的冲击等。 第二,研究手段的多样性。在进行会计继续教育研究时,可以大胆地借鉴社会科学一切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尽可能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为了提高会计继续教育研究的适用性和说服力,应广泛采用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二)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 会计继续教育科研系统的运行机制是指课题的选题立项、课题的开发研究、对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转。首先,课题的选题要突出会计继续教育的主题,体现现实性和科学性,重点围绕当前会计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来展开研究。课题的选题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所公开的选题,由于这类选题一般经过科学的充分论证,因此其研究价值相对较高;二是研究者自身经过广泛实地调查、询证,并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借助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地筛选,最终所确定的选题,这类课题一般具有十分明显的针对性,因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过由于受研究者研究视野、样本采集等局限性的制约,其研究价值相对较低。其次,课题开发是科研系统运行的中心环节。要保证课题开发得以顺利实现,提高课题开发的成功率,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人员保证。必须成立一支结构合理。搭配得当的研究队伍,并对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的分工。二是方法保证。要实现研究内容的创新,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十分必要。因此,研究队伍应就本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广泛地讨论,并尽可能细化,提出每一部分应该采用的研究方法。三是经费保证。要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筹集到的经费,研究者应对其使用途径作出合理规划。最后,课题成果的质量评估是科研系统运行的跳跃性环节,是科研能否转化为成果的关键所在。针对不同的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估办法。为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科研管理机构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就评估的各个环节如专家的资格条件、答辩程序、投票程序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继续教育论文: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探索 【关键词】 护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护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是我们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从实际来看,护理人员知识面偏窄、能力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单一、内容单调等有关,说明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就如何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进行了较长时期的实践与探索,现报告如下。 1 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1 缺乏系统的学习 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已陈旧化,在日益更新的护理方式、新技术、新药品、新手术等面前,显得束手无枣,无能为力。因而护理人员急需充电,用新的知识来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1.2 护理科技的日益进步 当今已是21世纪初,正是世界总体科技大幅度发展的阶段。护理科技的发展同样一日千里,由此而生发的护理理论层出不穷。如果不抓紧学习,终将被淘汰出局。 1.3 护理成果的不断涌现 纵观国内外护理界,研究成果叠出,其中不乏优秀者。如何将这些成果推广,并在实践中运用?首先要对它们进行研读、吸收,然后应用,做到资源共享。 1.4 护理经验的总结 护理人员自己的经验教训需要在理论指导下总结,每位护理人员走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护理之路,有经验也有教训。要将它们进行总结,必须借助于全面而不断充实更新的护理理论,因而必须进行系统学习。 2 继续教育的方式 2.1 学历性进修 这是普遍采用的进修方式,目的是通过此种进修,将基础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将护理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或专科。但应清醒地看到学历性进修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学历性进修不等于要把学习束之高阁,而必须参加其它方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2.2 非学历性进修 这主要指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等。非学历性进修相比学历性进修最大的特点有这么几个:一是专题性,短期培训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只能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二是速效性,短期培训往往以突击培训的方式,时间短,效果显著。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非学历性的学习,可以把它作为学历性进修的补充与延伸。 2.3 专题研究 这是目前护理人员比较忽略的方面,这源于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题研究只是科学研究人员与专家的事,不属于自己的范畴。殊不知,护理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有着其他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她们处于长期的实践之中,天天都遇到新的问题,天天又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专题研究的厚实基础。专题研究需要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课题,然后学习理论,将理论用之于实践,进行课题的研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课题成果推广。这既是一种相当见效的继续学习教育方式,又将学习、工作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2.4 讲座性学习 讲座性学习分2个方面???听别人的讲座与自己作讲座。听专家的讲座,这是一种知识的吸收,这是极为有效的学习形式。自己作讲座是自己的经验、成果等知识的输出,不仅使其资源为大家共享,而且由于准备一个讲座,自己必须把自己的护理经验、见解等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总结,也属于主动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过程。当然护理人员作讲座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合理安排听众。 2.5 科室性学习 因医院的专业性很强,故科室性的学习十分必要,也有条件。科室学习应定期进行,除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全部参加,主讲人员可以请医生或年资高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也可以请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其他人员, 还可以根据自己科室的需要进行安排。同时可以阅读护理杂志,了解最新的护理动态。 3 继续教育的管理 3.1 建立档案 建立继续教育的档案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此类管理的有效措施。在科室中要记载每次学习的内容,护理人员参加学习的次数与时间,有条件者可以让护士在签名册上签名。在医院组织的学习中,同样应有记载。外出的继续教育应有学习体会或回来后组织有关护理人员学习,这样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继续教育档案可作为护士年度考核、晋升的必备资料。 3.2 定期检查 在规定的期限内(季度、半年或一年)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进行检查并予以总结。应把检查的情况记录在案备查。没有完成继续教育的通知其本人,督促其完成。 3.3 奖惩措施 在继续教育中规定奖惩制度、落实奖惩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保持继续学习的长效及有序进行。对积极参加学习的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对于参加不够认真者,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长期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又无特殊原因的,予以适当的处理。 4 讨论 总而言之,对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并使其逐渐深化,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护理队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还会遇到除本文所述以外的许多问题,如本职工作和继续学习在时间上产生矛盾、参加继续学习者基础不一、继续学习如何循序渐进等,只要我们做到方式多样化,内容通俗化,教材衔接紧密,理论能为实践所用,同时做到时间巧安排,管理人性化,措施有力,奖惩得当,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继续教育论文:浅议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考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 继续教育 新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对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对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应本着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采用多样、灵活的专业化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的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一)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要求1994年首届全球终身学会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应开展终身学习,不断地开发人的潜能,以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的思想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在职培训“不应当是随意安排的时断时续的活动,而应当是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随着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政府机构等各种组织管理过程中取得成功,整个社会都在向学习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向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学校组织的必然选择。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更能体现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这是因为,其一,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领导人的管理活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正处于生命发展的特殊阶段,需要有成人的关心、引导,以便逐步完成其社会化进程。其二,与企业组织的活动相比,学校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学生活动的学习本质自不待言,就教师本身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从20世纪中叶教师在职培训受到重视开始,其目的已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达标方向逐渐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这也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必须发扬不断求知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二)教师职业生涯理论使民办高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必需师成长有周期性特点,不同的成长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同一教师群体中也并存着处于不同职业成长期的教师。国外对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作过初步研究:一是适应期(1—3年),主要是新任教师,他们一方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感到无所适从,急切希望获得实用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因初为人师而兴奋不已。二是稳定期(4—7年),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教学,并可根据实际教育情景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探索自己的教学风格。此时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较为投入,情绪较为定。三是试验期(8—23年),也称为重新评价期,被认为是职业危险期。此时教师开始埋怨教师职业缺乏挑战性而不满于现状,大胆进行教改试验、批评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弊端等。四是平静和保守期(23—31年),长期的教育工作使之成为资深老教师,他们所拥有的教育经验和技巧使之对教师工作充满自信,同时也失去专业发展的热情和精力。五是退出教职(31—39年),即教师职业生涯的终结。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来说,处于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的教师都有,每一阶段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的教育需求。年轻阶段的教师需要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中间阶段的教师寻求突破和创新,年老阶段的教师需要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传递,这一切都离不开针对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条件,都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来不断充实与提高。 (三)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成败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国内教育市场进一步开放,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三种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1.与公办学校的竞争。公办学校在数量上、办学积累上。抗风险能力上都比民办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它们相对较低的收费和背靠政府的招牌,将在生源竞争和师资竞争等方面给民办学校带来巨大压力。 2.民办学校自身之间的竞争。新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学校的投资人取得合理回报,保障民办学校师生与公办学校师生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益,这些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资兴办民办学校。由于我国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的原因,教育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会导致未来几年内民办学校对适龄生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3.与外资办学的竞争。日前,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将再一次掀起境外机构与国内教育机构开展各种形式办学合作的高潮。境外办学的存在将在国内生源和财源方面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展开激烈争夺,尤其会对高收费民办学校产生巨大冲击。归根结底,竞争是人才——教师队伍的竞争。继续教育成功与否是提高教师竞争力的关键,是民办高校能否在竞争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业化模式 (一)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原则进入21世纪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办学机制和实际操作中,已经呈现出愈来愈鲜明的市场化倾向。民办高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已经表现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被人们称为”双刃剑”的市场,已经成了推动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民办高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要培养出人才市场上最需要的人才,就要有能培养出这种人才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民办高校必须首先把好“人口关”,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质量。由于民办高校竞争力有限,所以教师质量难以与公办院校相比。因此,民办高校更应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应与其发展规划、目标、定位、特色等实际需要相挂钩。例如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使教师不但具有理论水平,还有实际应用能力。如果一个商务英语教师既可以在授课时扮演教师的角色,又可以在学生需要实践时扮演管理者或者客户的角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定会比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市场竞争力。又如如果学生的专业是英语教育,就业去向是中小学英语教师,那么授课教师就应该受到相关的培训,在授课时针对中小学实际需要安排授课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再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去向的学生,学校就应对授课教师进行合作国家文化、对接大学情况、相关专业国外课程设置等各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未出国门就已知己知彼、成竹在胸。而如果学校要想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研究水平的继续教育就必不可少了。总之,民办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质量是惟一的生命线,人才是成功的奠基石,遵循按需培训的市场化教师继续教育原则是百年大计。 (二)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笔者认为,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实地进修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是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较好的专业化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可以采取如下不同的措施: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以在职教师任职学校为基地,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以解决教师教学中经常性教学问题为主的教育模式。校本培训理由在于,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着大量的经常性问题,这些问题不能积累起来一次性解决,需要即时处理;另一方面,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使每个学校和课堂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有关的教师最能够诊断出来,只有当有关的教师参与了整个过程,并一致同意问题的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有效的变革才能成为可能。教师必须认识到其所在学校自身存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教师个体积累的良好经验聚合起来,在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群体的价值。校本培训主要有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培训两种具体方式。正式培训是通过高校、地方教育机构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与有组织的较为规范的培训。如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教育系提出培训在职教师的六阶段模式。包括:确认阶段,由专职培训人员确定教师的需求;谈判阶段,由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就具体问题协商,选择最适宜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与方法;协议阶段,主要是确定谈判的结果;实施阶段,主要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束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往成绩与不足。非正式培训是最经常的校本学习方式,如对新任教师和专职教师,可以进行“导师带教”的培训方法。导师可选择课程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教师或外聘优秀教师,让他们与青年教师组成对子对其传帮带,这种方式对速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而对缺乏新思想、新观念的中老年教师,可通过教科研、协会团体活动、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更新教育观念。还有在岗自我培训、开展教改试验活动、教学评优、教学技能竞赛等都是进行间接培训的渠道。 2.校外进修 校外进修是一种目标明确、规范、正式、投入较多的培训形式,它主要针对民办高校中的骨干教师群体进行学历性或研究性的系统学习,以期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各种素质。这种培训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参加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二是在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的生活体验型进修,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技能;三是参加各种类别的研修班、短训班、专题讲座、讲习班等。这种形式具有培训容量大、信息密度大、计划性强等特点,较适用于新教师培训、各类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四是校际交流和国内外考察。组织本校教师赴名校听名师课,与名校教师座谈研讨,各民办学校互派教师等,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学习方式。通过国内外考察总结经验,探讨规律,也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3.远程教育 现代化远距离教育是现代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来进行。这一途径不受教学双方时间、场所、距离等限制,具有灵活性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重复性等特点。开展远程教育是建立完善的、大众化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对民办高校教师来说,远程教育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调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可以随时浏览、复习学习内容,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教育设施较好的民办学校和接受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三)实现教师、学校、培训系统合理结合,达到最佳培训效果作为一个系统过程,民办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到三个重要方面,即培训者(培训单位)、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三者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的一个整体,只有协调好三方面的关系,达到三位一体的合理组合,才会收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1.受训者——民办高校教师 作为继续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对培训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除了年龄、性别、学历结构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在培训动机、需求上的不同是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训动机上,有的教师为追求自我实现,有的是由于评职、竞争等外在压力,有的是从众心理等。事实上,用外在压力的方式使教师参训与教师自主自愿进修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教师的主体意识很强,如果没有参加培训的需要或这种需要很弱时,效果就不会很好。所以在对教师进行培训前,学校应调查教师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使受训者能够更加关注自身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习形式和途径。 2.培训者——培训单位 培训单位与受训教师问是教育上的供求关系,供者所供能满足求者所需,求者所需能为供者所知,是实现供求平衡的前提。因此,培训单位对培训的多元分析尤为重要,包括培训对象分析、培训目标分析、培训内容分析、培训条件分析等。民办高校新任教师培训、骨干培训、学历进修、素历提高等不同的培训层次各有其培训目标,每项具体目标对培训课程和内容又有不同规定和要求,培训单位要在对受训者和选送单位的需求信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特别是针对民办学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出有效性、实用性强的教学大纲和培训计划,设计出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培训形式,同时调集到一批教育教学效果好、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培训队伍和与其相配合的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队伍,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条件,实现培训效应的最大化。 3.受训者工作单位——民办高校 学校应在认真分析自身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和条件,了解培训机构情况,剖析受训教师情况,帮助教师对培训单位提出的培训形式进行选择。学校在培训中的角色和任务,一是提供经费支持,使教师参加培训不存在资金障碍。二是尽量保证经济便捷。即提供的培训途径是受训教师和学校在人、财、物、时间等方面的投入都是最经济、便捷的,能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在线教育论文:高校在线教育国际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 4月21日上午,由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主办,深圳市优课在线教育有限公司、美国CMS Global、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的“2017高校在线教育国际论坛”在深圳大学举办。 本次“高校在线教育国际论坛”的主会场以中美在线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为主题,在线教育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平台建设、在线教学管理等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和思想交锋,共同探讨在线教育的新趋势、新发展。 论坛上,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校长Becky Takeda-Tinker博士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网络学院运营总责人Dr.Scott Shireman分别进行了与在线教育相关的主旨报告。此外,在本次论坛上,还成立了中美高校在线教育联盟,该联盟将促进中美高校在线教育领域的合作发展、资源共享,推动中美高校在线课程的共建与共享,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教育机会。同时,论坛还针对“中美在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这一话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另外,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四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在线教育科技、在线教学课程设置与开展、在线教育教师管理考核、学生在线管理与服务等主题,深入解析了互联网智能化技术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下的教育生态趋势。 在线教育论文:浅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摘 要:以网络在线教育带动教育现代化逐步成为国内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物联网、云计算以及虚拟化等信息技术在高校互联网建设中不断勃兴,拓宽了教育信息数据的来源,将高校网络在线教育工作融合到大数据时代中。文章通过探析大数据时代特征及其与网络在线教育的关系,梳理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应用现状,解读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在线教育发展趋势,提升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完善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测评体制。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发展;慕课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结合,实现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革新。网络在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慕课 所谓“慕课”(M0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据统计,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2013年7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在他看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认识到在线教育的优缺点以及在线教育对学校、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抓住机遇,做好角色转变,在享受在线教育带来红利的同时,积极应对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二、我国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1.综合资源库的构建 完备的资源库需要技术支持,必须保证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行业需要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联结网上优质资源又相对独立的、立体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中心。内容上采用强大的检索功能,多层次、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行信息的p向流动,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与共享。它基于传统的试题库评价形式基础上,加入大数据监控等对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评价,及时双向反馈,让教师更好地针对性教学。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高效学习、社交、交互等需求,完善自身的技术实现教育系统化。致力于打造一个用户体验更加友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学习环境。 2.大数据交互的发展 在线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优势,在网页设计、功能设置、用户使用体验等方面应用社交化。团队的规模和其内部的沟通对学习者长期、稳定的贡献非常有意义,成功的在线教育平台不应单单只有庞大的用户群,一定程度的互动、沟通很有必要。综合分析、评估在线教育平台的社交化功能并研究该功能对学习者使用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对于提高学习者之间交互质量、集中学习精力等有积极影响。借助现在互联网的技术,使教育变得更加智能化,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让沟通变得更加无边界。这将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规律。 3.开放学分互认,师资队伍重组 源于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特性,部分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以委托兄弟学校负责某些学科的教学任务,并且逐步开放学分互认。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获得教育部常规认可并大范围流行后,将重塑当前教育分布格局,以及进行区域性教学资源重组是必然过程。中国名校通过平台中的明星课程,更容易吸引到优质学生的青睐,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民办院校,可以依托慕课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向周围大学开放在线课程,并且进行学分互认,实现抱团取暖,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最终保证稳定生源。 三、结论 总之,在线教育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率提升,校园内使用无线接入,使现代教育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随着在线教育的科目越来越多,以及在线教育接受程度的提升,高校将直接与传统高校展开线上虚拟竞争。各高校应积极地去应对这种变化,采取创新策略,推动未来整个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线教育论文:进化在线教育 互联网应该进化教育,而不是颠覆教育。 纯粹的在线教育是不存在的。这是韦晓亮对“互联网或者技术之于教育行业的作用”的思考之一。 在他12年的教育从业生涯里,以及创业智课教育的这4年当中,他一直在思考和求解这个问题。因为自己读了9年的技术专业,搞的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算法、机器人视觉跟踪,又做了12年的老师,出版了8本有关出国考试备考与留学规划的畅销书,一直在内容研发的一线,他发现互联网对教育行业和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和作用差别很大。 在智课教育CEO韦晓亮看来,“互联网+”其实包含着至少两种不同内核需求的行业模式:一是标准化行业,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标准化的服务,比如大家熟悉的购书、打车等,互联网有利于帮助这些传统行业去除中间环节,提高效率;二是国人最看重的教育和医疗这种典型的个性化行业,深度的个性化、 深度的效果导向、深度的安全感,是这两大行业的共同点,人们对其最敏感的绝非价格,而是害怕没有效果,因为教育和医疗都是不可逆的。 互联网应该进化教育,而不是颠覆教育。“对于教育和医疗,互联网技术改变不了这两个行业的本质,更多的是辅助,而且这种辅助作用非常大。”韦晓亮说。 经过4年的打磨,智课教育一直在以打地基式的节奏发展着整个企业的产品、生态、技术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运营的美国翻转课堂。韦晓亮说,智课教育专注于以内容、产品和效果为核心构建一个闭环的教育生态。 很多人都说智课教育很“重”,他们一上来就把大量的资金投入放在了服务、内容和技术上。韦晓亮常常这么反驳他们,“教育本来就不应该太轻,教育本来就不可能纯线上化。教育‘重’的属性恰恰就是线下氛围的属性以及学生和 老师间双向的人格影响力。”在他眼里,每过一年智课就会变得更厚重、更安全、扛风险的能力就会变得更强。 现在看来,韦晓亮和智课教育的选择是正确的。 线上线下混合式运营 “教育行业科学的模式必然是线上线下深度的融合,而不是粗暴的结合,也不是互相的排斥。”这是韦晓亮相当用心总结的思考结果。 在他看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往往是去改变传统行业的生产关系,去中间环节化,是典型的生产关系的重塑,把中间环节去掉了之后,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提升了透明度,这都是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所起到的好的作用。 但教育和医疗行业的核心诉求不是改造生产关系,而是释放生产力。这两个行业优质资源稀缺,好的老师和医生占比极少。如何释放他们的生产力,让好的东西能够去辐射更多的人,以及帮助更多的同行变得更好,这应该才是互联网、技术“赋能”教育行业的。韦晓亮认为,教育的很多中间环节恰恰是为了保证学习质量,“线下的学校提供的不止是知识,它保证了整个环节链条的顺畅和安全。” 智课教育生态正是在实践“线上线下深度的融合”:线上提供可循环复用的且结构化的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服务,线下提供的是内容和服务的线下个性化教学管理和延伸服务,不可能被替代。 智课教育用3年时间阶段性地完成了这种融合:2014年,以内容为核心的智课网和以服务为核心的极智批改网,组成了智课翻转课堂的雏形;2015年智课教育实现了线上“智课网”、“极智批改网”加线下“智课出国精英学习中心”的立体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真正能够让学习变得个性化,也能够让学习变得自主,让学习真正产生效果;2016年智课教育搭建了完善的用户产品生态(智课翻转课堂:智课网+智课出国精英学习中心+智课移动端)与企业产品生态(智课教育云,面向高校、中学、运营商、TV和VR硬件提供商,智课提供内容、服务、技术、系统);2017年,智课教育将迈入以教学行为数据和学习行为数据驱动的,依然以内容为核心的“智能教学生态”时代。 韦晓亮谈及他对“教育”的理解,认为这是两个词,必须要拆成“教”和“育”,“‘教’可以线上化,‘育’无法线上化。这就是为什么有智课网和智课混合学习中心的原因。‘育’要搭建一个氛围,构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人格影响力,如果没有这几点的话,其实你只是一个做培训的,而不是在做教育。” 进化的内核 智课在线上和线下用的都是一个体系,包括学、练、改、管、 测,本质上是陪伴式的教与学。简单来说,智课产品体系面对用户的产品形态,就是智课翻转课堂;面对企业的产品形态,就是智课教育云。 根据智课教育的官方资料,智课网的注册学员目前已达400多万,名师课程已经累积达到7000小时,全部是自主研发。韦晓亮表示,智课始终相信一句话,内容研发是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根本,而内容研发不是简简单单的直播,是内容的沉淀和直播的服务。 内容是他们最重要的企业标签之一。“智课整个生态围绕内容去做构建。大家会发现,我们线下学习中心的学生们的听课完成率很高,同时我们线上的课程黏度很高,这其实都来自于品质。” 韦晓亮和他的搭档、智课教育首席内容官翟少成被他们的投资人称为“内容控”。翟少成曾分享过他们对在线教育内容的观点:老师以电脑与遥控笔为工具,实拍授课过程,是线上教学的1.0时代;在2.0和3.0时代,老师逐步适应平板电脑辅助教学,在专门的录播室内录制;当下是4.0时代,智课教育的老师会运用 大于12寸的平板电脑,屏幕的尺寸有助于提升教学体验,在演播厅里通过实拍加虚拟的摄制方式,呈现更具视觉吸引力、课程节奏更佳的内容。他表示,智课教育正在研发教学视频的5.0版本,“a lot to imagine”(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 韦晓亮介绍,智课自主研发的知识课程的切片视频达到12800个,每一个切片都对应着相应的标签系统;逐题精讲达到4200小时。智课保障这个内容体系良性运转,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几个核心角色,首席专家有160位,线上线下的全职的教学督导93位,线上的外教写作和口语批改团队一共592位都是全职的。 背后支撑智课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引擎,是智课Smart系统,“还没有真正达到成熟阶段。”韦晓亮强调,这是未来智课“会花大力气,投入大资金和人力去做的事”。按照智课团队的设想,Smart系统未来会全面进化成以学习行为、教学行为、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的生态,真正以内容和服务为核心,用数据来驱动,来构建整个智课的生态系统。 延伸教育的场景 伙伴,是智n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智课教育的官方资料,截止2016年,智课教育的生态圈业务合作伙伴有1000余所高校、50余所重点中学、40余家留学机构和移民公司、25家国内外的教育培训机构、15家在线视频网站和直播平台、100余所公共图书馆、3大运营商等,并将学习场景从PC、手机延伸至TV端、VR端,智课教育已与创维酷开、海信、小米、乐视等主流智能电视厂商达成战略合作。 自2016年年初起,智课教育开始深度开放所有的内容、技术、系统和服务,包括混合式翻转课堂立体的生态,构建了智课教育云,向企业用户提供服务。事实上,这些生态圈的合作伙伴,无论是体制内外的学校,还是覆盖其他教育用户的平台,都将成为智课教育重要的内容和服务的源头和入口。 在将内容和服务拓展到更多的应用场景、拓宽服务管理幅宽时,智课教育也在摸索新的合作模式,比如“翻转课堂合伙人”计划。2016年智课的翻转课堂合伙人已经超过了15家。这批合作伙伴过去很多都在经营传统教育培训,比如托福的工作室和出国考试培训的小机构,他们有共同的痛点――缺教学内容、缺教学管理系统、缺专业化的教学服务体系。而智课恰恰能把这三点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在各地生根发芽,发展得更加健康,也让智课的内容和服务所覆盖的市场得以拓宽。 2016年11月,智课教育对外宣布获得2亿元B轮融资,同时宣布智课教育将成立5000万元智课翻转课堂合伙人互助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50名优秀合伙人,包括在波士顿和纽约,覆盖中国29个省,共建互联网+的教育生态。 韦晓亮坚信,在线教育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发现市场、也不在于整合平台, 而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在线教育能和线下教育一样,达到“教育”这个唯一的目标。 在线教育论文: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教育创新论坛综述 摘要: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教育创新论坛于2016年11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此次联盟大会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相关教育协会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围绕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问题展开探讨。本次大会由领导致辞、特邀嘉宾主旨报告及经验交流等环节组成。大会凸显了富有价值的观点与概念,联盟也将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优势互补原则,共同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会员代表大会;论坛;在线教育;互联网+ 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概述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强文艺人才培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文件精神,以传媒与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抓手,推动专业院校的校际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加快传媒与艺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中国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综合型大学二级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山西传媒学院、辽宁传媒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产业机构,于2015年7月8日在南京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 领导致辞 本次联盟大会特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廷山等相关领导出席并致辞,中国传媒与艺术在线教育联盟副会长、河北传媒学院校长李锦云主持大会开幕式。 1.致辞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致辞,他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1)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同传媒与艺术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鼓励联盟院校积极组织相关教师,通过协同进程,建设高质量的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优质课程群。同时,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通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多种手段,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验,在线学习知识、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 (2)着力完善传媒与艺术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源学习认定制度。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在线开创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特别是要探索建立将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度,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 (3)着力创新传媒与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教育创新的观念是机制创新,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联盟具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高校的属性,希望联盟高校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以联盟为纽带,立足合作共赢的理念,立足优势互补的原则,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学校之间的教师互信、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2.致辞二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廷山致辞并指出,在线教育的迅猛发展,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北传媒学院作为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能够牵头参与发起联盟,积极承办联盟盛会,为河北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增添了一份新的力量。期待联盟在“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贡献。 3.致辞三 联盟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高福安教授致辞并强调,联盟将坚持“凝心聚力、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宗旨,进一步整合传媒与艺术学界、业界的优质资源,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吸引市场资本合作;充分发挥强大的平台整合效益,发掘各院校资源优势,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名师荟萃、优课云集”,共同推动联盟合作互惠共赢和成果转化,为我国在线开放教育的创新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特邀专家报告 本次联盟大会邀请了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从不同视角对在线教育行业给予了解读,让我们对在线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了全新的认识。 1.媒介融合趋势下传播教育改革的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作了题为《媒介融合趋势下传播教育改革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媒体发展演化当前大致呈现五大趋势,其中两微一端成为媒体融合的主流产品。媒体的转型与发展催生了众多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能否和市场的需求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明确三个基础问题:一是基本问题,即夯实文字基础。这是传媒人才教育的一个基础,亟待加强。二是更新语文知识。传媒教育在教材、教师观念等各方面都比较落后,跟不上传媒的行业转型。三是新技术的应用教学。全新的移动互联给人们带来的体验与冲击不言而喻,如何将这些最新的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来,让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充分接轨显得尤为重要。 2.互联网+慕课的高校实践现状和未来 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中心主任徐士进作了题为《互联网+慕课的高校实践现状和未来》的主题报告。他表示,在线教育联盟应该有一个机制模型:一是共享资源,二是服务模式。人们期待的发展趋势,就是在线教育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多样的学习场景结合教师的服务,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另一个趋势就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未来教学模式需要大数据平台评估,数据需要存储在学校本地,对教学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总结,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方案带来很大帮助。 3.跨界时代:传媒与艺术的科技连接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教授作了题为《跨界时代:传媒与艺术的科技连接》的主题报告。他提出,人才培养的机制,重大的行业变革,这些都和教学息息相关。传统的平台课程或者模块课程已经在发生变化,模块课程可能在未来会变成平台课程。那么新的内容模块课程很可能来自于慕课,来自于我们的在线教育。未来的教育学习生态环境,业内和业外的产业生态环境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不是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模式,而是共同面对难题,共同处理解决,共同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学习是终身的,而不只是在课堂里的这一段时间。当我们进入到智能化媒体的生态时代,除了课内的时间,一定是要有更宽泛的空间,将学习和应用即时连接在一起。 经验交流 此次联盟大会参会嘉宾代表,山西传媒学院武校长、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教授、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院长、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史院长、四川传媒学院冉校长分别作了相关的经验交流。 1.打造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传媒教育改革与创新 山西传媒学院校长武升平教授作了题为《打造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助推传媒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发言。他谈到,山西传媒学院建校三十年以来,始终坚持能力与行业需求结合,探索形成了突出基础、突出特色、突出技术、突出应用的办学特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最大的办学特色是“三五式”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平台、五个环节,既传承了业务人才培养经验,也是媒体融合形势下适合学校办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2.MOOC与传媒高等教育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刘雪梅教授作了题为《MOOC与传媒高等教育》的经验发言。她认为,结合MOOC在高校中的应用,应重点关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慕课资源建设。MOOC对传媒高等教育的启发主要包括:前沿的课程设置,文理交融的课程布局,相对具有娱乐性的授课模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MOOC平台上实现互通,以及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学校应把重点放到学生的洞察力、好奇心、敏感度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上,希望MOOC的普及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思路的转变。 3.寻找市场与公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勇作了题为《寻找市场与公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的经验发言。他认为,三江学院在由传统型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联盟提倡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非常好,尤其是三江学院这类转型中的民办院校,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在线课程来补充和支持专业建设,这样的转型改革才能更加坚定,才能有底气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4.静悄悄的革命――从用资源到建资源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史晖教授作了题为《静悄悄的革命――从用资源到建资源》的经验发言。他指出,所在传媒学院自2013年就开始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一是以提高未来传媒人的人文素养为目的,组织学生在校4年期间,自学30门大学视频公开课,观摩30部经典影片;二是在2015年尝试自建了一门结合当地文化的线上课程《西游记的历史文化解读》,该课程内容获得了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课程被爱课程精品课收录。目前,学院正在建设摄影技术的网络课程资源。 5.审时度势,用好在线教育好工具 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冉光泽教授作了题为《审时度势,用好在线教育好工具》的经验发言。他认为,在线教育作为一个好工具,其发展趋势是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主要体现在:一是网络使得能者为师成为一个大趋势,二是教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我们的教学模式、n程的表现形式等,势必要发生变化。 完善的在线教育,必须包含两个基本元素:一是要有互动环境的设计,二是要有教学过程和后台管理。只有具备了这两个基本元素,才能把教学和课程紧紧结合成一个体系。 结语 此次大会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和学者基于传媒与艺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主题,具体围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向、内容创新和互联网环境下传媒与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经验交流。会议代表一致表示,将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优势互补原则,共同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面了解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III对CNKI数据库中与在线教育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量化分析,绘制出高被引文献网络图谱及其时序图,确定了该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献,梳理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热点图谱的分析,揭示了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在线教育资源开发。 关键词:在线教育;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一、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与学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知识获取的途径也更加灵活与多样化。在线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它更倾向于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在线教育产品层出不穷,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日益丰富。那么,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是什么?哪些文献能够体现这些热点?哪些文献对在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通过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旨在找出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以系统直观的图谱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归纳分析,为之后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辅之以定性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引文分析等。采用CitespaceIII(4.0.R5 SE版)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这个软件包含了以上多种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将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这样在最后生成的图谱中,既可以看到历年来所有数据的可视化结果,也可以按照年份单个观察每一年的数据,还可以按照时间线生成数据走向的图谱,方便观察并得出历年研究热点的变迁过程。另外,可以在生成图谱时,通过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突现词、分类等一个或多个选项作为节点类型,并确定选择范围top N值或者top N%的值,来有效地约束生成的图谱结果的清晰度及其准确性,top值越高代表从每个切片中收集的数据越多越广泛,覆盖面大,但也会造成其中某些数据的中心性偏低,甚至为零的现象,所得结果不够准确。反之,top N%的值越小,则说明数据越精确,中心性高,但覆盖面小。我们根据获得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阈值来确保所得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图谱的清晰度。最后选择Pathfinder算法,Pathfinder 算法是一种对复杂网络进行剪边压缩的网络优化算法,在网络链接分析、检索界面设计、社会网络分析、认知结构表示、引文网络分析、知识可视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确定好各项参数之后即可生成图谱,随后可通过调整聚类标签、节点大小、标准范围等参数来得到最终的可视化结果。 在最终的统计结果中,频次代表各个关键节点出现的次数,频次越高的节点越有可能反映出研究热点,通常情况下,频次排名越靠前的节点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也越高。但是,不能仅依据频次来确定研究热点,还需要参考该节点的中心性。中心性表示一个节点在网络图谱中连接作用的大小,中心性越大的节点越有可能成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节点),有时一个节点的频次很高,但中心性却为零,这表示该节点为孤立节点,不应被视为关键节点。为了确保所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在研究热点问题时应注意结合高频次与高中心性的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 2.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CNKI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功能多、文献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内含丰富的在线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本研究以“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网络教育”,或“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远程教育”,或“在线教育”作为关键词或含“MOOC”,并筛选学科领域,除去不相关学科,设定时间限制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进行高级检索,得到有效数据41879条。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1)高影响力文献的可视化呈现 对以上所得数据再次进行筛选,并按照被引次数对其排序,将前100篇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运行软件生成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网络分布图,如图1所示。取高影响力文献前20篇,如表1所示。 (2)高影响力文献的分析 结合图1和表1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线(图2)对这些关于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进行解读。 2001年,在《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指出,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多高校和中小学都开设了网络课程,但效果却不理想。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1995年~2004年,全世界网络教学的市场规模将以高百分比持续增长。虽然自1988年起,我国就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但相较于同期OECD国家来说,我国的网络教学仍存在着教学基础设施不达标且不够普及、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课件太少、师资队伍匮乏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2004年,文献《移动学习研究综述》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又出现了一种作为远程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扩展的学习模式,即移动学习。同时期,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多种在线教育平台,国内也逐渐开始引进和自主研发多种在线教育平台。由此可见,在当时,我国在线教育发展已处于起步状态。 除了2010年以前的文献外,由表1可以看出,高被引文献多集中于2012年和2013年,这意味着,从这两年开始,国内在线教育研究走向高峰,且重点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研究。《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一文中,作者指出,受互联网技术、高等教育成本攀升以及未来职业教育需要等因素的影响,MOOC对互联网产业以及在线学习、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它的兴起绝非偶然。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L.Hennessy)将其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Laura Pappano(《纽约时报》作者)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2]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正式加盟全球著名的MOOC平台edX,“中国在线教育MOOC元年”正式来临。当时,在线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模式、Flipped Class模式,其中,MOOC又分为cMOOC和xMOOC两种模式。MOOC代表的仅仅是在线教育的最初形态,经过一系列发展,现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已处在“后 MOOC”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新的术语,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Meta-MOOC(超级公播课)”、“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深度学习公播课)”、 “MobiMOOC(Mobile MOOC移动公播课)”、“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PMOOC(Personalized MOOC个性化公播课)” 、“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等。这些术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在线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在线教育的应用范畴,也形成了不同的在线学习新样式。[3]同时期,另一种以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在线教育模式――微课,也迅速在全国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微课比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论是MOOC还是微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在近年来都持续升温,被广泛接受并应用。2015年11月19日,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指出,“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显著,希望在“十三五”时期,能够把握“互联网+”的潮流,开放共享教育,继续大力推M教育信息化。目前,涌现的各类在线教育工具、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在线教育资源,都充分说明了国内在线教育已走向高峰,与之相关的研究会越来越多。 2.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1)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呈现 将上述所得数据按照主题进行排序,取前400篇有效文献导入Citespace软件,绘制出热点图谱,如图2所示。在热点图谱中,出现频次越高的关键词,该圆环就越大,其中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用紫色圆环表示,可视作关键节点。本文依照频次顺序,取前3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2)研究热点的分析 综合图2和表2中的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术语,将2001年至 2016年国内在线教育的研究热点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从表2中可以看出,MOOC出现的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关键术语,且中心性大于0.1。这一关键术语出现的年份为2012年,当时,随着可汗学院的成功创建,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兴形式,MOOC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掀动国内在线教育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时至今日,MOOC的研究依然火热,并且还衍生出了SPOC等新形式,在国内的发展也日趋成熟,是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领域最大的热点。 第二,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传统教育”、“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这几个关键术语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对于在线教育来说,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混合学习是最常采用的模式。例如翻转课堂,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它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在线课程视频或阅读书籍文献来自学相关内容,可整理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院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除了上文提到的MOOC、SPOC等,包括微课,其实都是在线教育的几种新兴教学模式。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一样,教学模式的探究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故这也将一直是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第三,在线教育资源开发。结合关键术语“开放教育资源”对上述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进行延伸,可以得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是进行各项学习活动的基础,在在线教育中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新型教育资源则需要不断地设计和开发,只要在线教育仍存在,建设相关资源的工作和研究就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在线教育研究中永恒的热点问题。 (3)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根据上述热点分析,按时间顺序生成了热点变迁时序图,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01~2003年,国内在线教育的研究比较笼统。这个时期,由于早期的狂热和投机而形成的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随着2003年“非典”的爆发,全国学校大面积停课,一些网校出现短期回暖,也对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4] 2004~2005年,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崭露头角,但由于技术限制,在国内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研究趋势。2006~2012年,虽然这段时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热点较少,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并没有止步不前。到了2013年,随着MOOC研究的崛起,国内在线教育研究也走向了高峰,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新的术语,研究变得更加细化。国家着重强调教育信息化及其重要性的各项举措,也为推动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在线教育所依赖的互联网技术更加完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国内在线教育的资源、工具、平台以及使用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为我国在线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内容。 四、结论与思考 本文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搜索以及对高中心性的关键节点的分析,找出了国内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并大致梳理了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绘制出了相关表格和可视化图谱。本研究认为,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跟随早期互联网一同出现的萌芽期、早期远程教育的短暂繁荣期、2000~2010年的徘徊期、以及2010年至今的迅速发展期四个阶段。中国在线教育在20世纪末开始缓慢起步,2000 年时进入徘徊期,是一个增长比较缓慢的行业,直到2012 年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5]随着网络用户人数的快速增长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线教育行业必将持续快速发展,其相关研究也会持续升温。 采用结合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这种更具科学性的方法,本研究认为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MOOC研究、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在线教育资源开发等方面。从热点分布的时间来看,有关MOOC的研究是自2012年开始在国内兴起的,并且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究度和关注度,现在,还出现了SPOC、DLMOOC、MOOL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而在线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究以及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这两个方面,将始终伴随着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而发展。 结合高影响力文献和研究热点中一些比较稳定且发展势态良好的关键词,以及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推断出未来我国在线教育的研究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基础理论更加坚实,资源管理更加细化;与传统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传统课程高质量地向在线课程转化;智能学习环境下在线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行业盈利模式分析与发展建议 摘 要:当前,据互联网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整体上盈利的在线教育企业不超过 5%,约有80%的在线教育项目将在1~2年内死去。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在线教育行业还没有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所以,积极寻找和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是当前在线教育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以及现有盈利模式特点进行了分析,为在线教育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在线教育;产业链;盈利模式;建议 自2012年起,资本市场对在线教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逐步提升。BAT巨头加速了对在线教育行业布局,传统线下教育机构新东方、好未来也加快了在线教育业务的发展,同时,各种在线教育领域的新项目也层出不穷,使在线教育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更多的企业则面临着倒闭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网民和学龄人口巨大,教育消费比重大,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超过万亿,2016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也达到了1000亿以上。根据《2015年互联网教育产业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中国在线教育领域企业数量约有9500家,包括学前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出国留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语言培训类教育领域。但就整个在线教育领域而言,真正可行的盈利模式还没有被找到。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和现有盈利模式特点。 1 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分析 在线教育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按照产业链架构进行划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提供方 内容提供方的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企业包括传统教育机构和在线教育机构;个人是指从事在线教育的教师等。提供的内容包括四种:一是教学视频,主要是传统的教育机构或个人将线下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内容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因此一般缺少针对性。二是文档资料,一般提供给用户无偿或有偿使用,比如百度文库、知乎等。三是教育工具,主要是指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辅助类学习工具,包括背单词型产品、题库型产品、笔记型产品、早教类产品、评测与资讯工具。 (二)平台提供方 平台提供方是为在线教育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的中介平台。在线教育的提供者主要包括机构和个人,所以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B2C模式,指在线教育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二是C2C模式,指个人向用户提供服务;三是C2C+O2O模式,指个人通过“线上+线下”向用户提供服务;四是B2C+020模式,指在线教育机构通过“线上+线下” 向用户提供服务[1] (三)技术提供方 技术提供方的主要职能是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华平股份为远程教育系统提供支持,立思辰、天喻息在政府或学校搭建教育云平台等。[2]技术提供方不提供教育内容,而是为在线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 (四)电信运营方 宽带是实施在线教育的技术基础,而这一切技术基础恰恰是电信运营方提供的。电信运营方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在4G时代下推广移动端在线教育产品具有极大优势,信运营方也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在线教育类产品。 (五)渠道提供方 渠道提供方是指帮助在线教育机构或从事在线教育的个人将产品和服务推广、销售给最终用户。渠道提供方一般分为三种:一是以百度、腾讯等为代表的网络推广服务商;二是在线教育企业独立建立的推广和销售渠道[3];三是商和加盟商,专门为在线教育机构的产品做。 (六)最终用户 最终用户是指购买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群体,包括企业、家长、学生和老师等。这里指的企业,主要是入驻在线教育平台的企业,这些企业会付给平台一定的佣金费,然后利用在线平台上的客户资源,销售自己的教育产品。家长和老师作为最终用户,主要是在学前教育和K12教育领域。家长是为子女选择最合适的在线教育产品,老师主要是利用在线教育产品来辅助自己的教学。 2 在线教育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在线教育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一方面,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提升在线教育行业的变现能力,在线教育行业将无法持续发展。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现有的在线教育盈利模式。 (一)内容收费模式 是指针对用户购买的教学课程和资料收费。代表性的企业有梯子网、第九课堂等。采用内容收费模式的在线教育机构,往往在同行业和领域内有良好的口碑和大量的用户,收费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具有知识产权的高价值内容,一般具有原创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通过建立网站,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渠道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 内容收费是在线教育各细分领域的重要收益来源,内容主要以下几种来源:一是部分在线教育机构独自创作的内容,尤其是传统的线下教育机构转战线上后,将原有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课程和资料上传,针对部分核心内容有偿提供给用户;二是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购买线下教育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加工、再造和整合,将其上传至网络进行销售;三是一些在线教育机构购买线上个人教育内容的版权,然后在在线教育平台上销售。 从目前来看,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要想采用内容收费模式,必须保证课程和资料的质量,因为用户只会对高质量的课程和资料买单。但从在线教育领域来看,盗版以成为影响该盈利模式的重要问题,盗版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和机构的收益。 (二)增值服务模式 是指用户在享受免费学习资源后,产生了免费资源无法解决的进一步需求,在线教育机构针对用户的这些需求提供进一步的服务,但要收取一定费用。比如一些在线教育机构首先会提供给用户一些免费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用户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时一些机构会推出网络咨询服务,针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盈利模式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互动性,能有效避免盗版问题,所以在在线教育的各细分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比如从事职业教育培训的中公教育推出的线上申论批改,就是针对参加申论笔试的考生希望有老师能够对其申论写作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和指导,而提出的一项增值服务。 (三)佣金费模式 佣金费模式是指一些具有大量用户资源或流量优势的在线教育机构通过开发软件或搭建平台,对入驻的教育机构或个人收取一定的费用。采用佣金费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淘宝同学、沪江网和YY教育。淘宝同学和沪江网搭建在线平台,通过收取教育机构的入驻费来实现盈利。因为淘宝同学和沪江网等这类在线教育平台具有流量优势和大量的客户群,所以能够吸引众多教育机构入驻,保障收益。YY教育搭建平台后,主要是吸引教师入驻。入驻的教师只要能够保证授课的质量,并且平台有足够多的用户,就能实现比较可观的收益。这些收益只需少部分提供给平台做佣金费用,剩余的收入基本上归教师自己所有。 (四)会员收费模式 会员收费模式,是指用户通过缴纳会员费,能够学习平台内部分或所有的课程和资料。这种模式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华图网校,用户只要交固定额度的包月费,就能观看网校内的所有视频。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用户不可能需要网校内所有的课程,这样就会使用户感觉机构收取的会员费太贵以及内容的针对性不足。 (五)广告收费模式 广告收费模式,是指向在线教育平台上或教育工具上投放的广告进行收费。鉴于在线教育行业各细分领域用户的特点,学前教育和K12教育领域采用广告收费模式比较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语言培训类教育领域采用广告收费模式比较常见。从收费方式来看,广告收费模式主要包括定额收费、按业绩收费和按流量收费。比较受欢迎的是按流量(点击次数)收费,但这需要在线教育机构必须具备品牌优势、流量优势、用户数量优势和点击量优势。然而,具备这些优势的在线教育机构很少,因此,广告收入只能作为在线教育机构收入结构上的一个补充,而不能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六)软件收费模式 软件收费模式,是指向教育的移动终端或PC终端收费[4]。比如一些在线教育 APP 软件,当用户安装使用时,有一些必须先付费购买。 3 在线教育企业发展建议 在线教育企业应该选择价值链中的哪一环,选择何种盈利模式,取决于在线教育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开发能力、技g水平和资金状况。目前进入在线教育领域的企业大部分属于新创企业,资金有限,技术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所以应结合自身最大的优势,做成小而优的企业,而非大而全的企业。比如一个企业要想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首先就要对在线教育的各个细分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预测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透彻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在线教育产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确定市场定位。 如果选择K12教育产业链中的内容提供方,接下来就要分析同类企业市场情况,确认目标人群和产品定位。K12教育可以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家长的需求,因为学生家长是最终的买单者,详细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后,最终确定产品的定位,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同时,产品也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增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设计,吸引家长购买。最终通过不断完善产品的功能,形成较强的产品壁垒,增强用户粘性,进而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在线教育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清晰和完整,但是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还比较单一,而且每种盈利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从总体情况看,内容收费、佣金费和增值服务是主要盈利模式,其他模式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在线教育领域仍需探索和发展新的盈利模式。本人认为,在线教育可以多借鉴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因为在线教育与电子商务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在线教育企业在借鉴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一定可以找到更多适合的盈利模式,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研究 摘 要:针对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资源优化展开了研究,详细阐述了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教学理念,包括培养具备新式思维能力的多栖人才以及参与式互动教学理念两个方面,指出当前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在线教育理念下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措施,例如,开发自主学习系统,教师承担教育数字出版资源的引流者与开发者,教学内容应该是基于出版流程训练的课程资源整合等,以期切实推动我国数字出版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在线教育;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 处于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线教育和数字出版应运而生,不断挑战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颠覆传统的新生事物给教育领域带来改革创新的新风。在线教育和数字出版的结合,创新推出数字化教学理念。数字化教学理念在满足市场所需,顺应时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教学资源,成为牵动教育使命的重要课题。 一、在线教育理念下的数字出版教学理念 数字出版冲击着传统印刷出版业的运行模式,传统出版印刷教育理念进一步调整与改进,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传统出版形式的变革,二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 1.培养具备新式思维能力的多栖人才 如今的数字出版是综合媒体多栖平台――出版物融合多种媒介平台,不再受限于单一的固定的平台,用不同的方式,如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网站媒介等,迎合不同的群众与媒体的口味[1]。这就对数字出版从业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如传统技术层面、新数字时代层面等来看待出版和发行出版。面对数字出版,有自己的解析与认识。要让数字出版教育的理念与模式推陈出新,从业者必须自己先跳出来,不局限于以印刷传播为主的教育理论的公式,更不拘泥于工程体系的古板模式,总结归纳出全新的以传统印刷教育理论为基础,创新性结合数字化编辑、数字化传播的特点,优化传统固定单一教育理论的模式,建立出依附于多种传播渠道的新理论和新模式。与之相适应的全面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具备市场勘察能力,选题精准能力,数字化创新性能力,营销传播、发行出版成本核算等多种技能,需要用“大编辑、大文件、大媒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培养具备新式思维能力的多栖人才[2]。 2.参与式互动教学理念 在线教育可以看做现代数字出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为准确地概括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字出版是作为在线教育的母体而存在的,未来的数字出版教学活动将会向着“在线化”方向改进,通过师生共同的在线互动完成重要教学步骤及内容。数字出版教育中包含了在线教育的先进理念,其可执行性极高,例如,有关数字出版的核心课程教学,都能够以在线自主学习系统来完成[3]。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性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性以及共享性都得以提升。在线教育理念下,用户体验被放在了首位,因此,无论是在市场的开拓中设计学习过程,还是在教育产品的研发过程都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数字出版教育中通过对该理念的引入,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注重生生、师生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教育中应该始终贯彻参与式互动教学理念。 二、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数字出版,指的是在数字化操作平台下,编辑过程中对出版物作出数字化的呈现方式,该专业是从编辑出版学专业分离出来的,在教学资源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W资源的短缺,二是教学资源的滞后。前者主要指的是数字出版专业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和历经多年发展、技术相对成熟的其他专业相比,无论是文字、视听教材,还是CAI、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都很不完善,也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4]。后者指的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服务的网络系统环境,和互联网及多媒体环境支持下的教辅和监督系统与理想中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现代数字出版系统还很不成熟,没有体现出数字出版的专业要求。具体来讲,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材资源仍然以纸质书刊为主,第二,课程体系采取以理论教学为主,第三,在教学方法中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以上几个问题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相比于数字出版专业,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将会严重打乱人才培养计划,阻碍专业技能的发展,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在线教育理念下数字出版教学资源优化措施 1.开发在线自主学习系统 近年来,在线教育获得了迅猛发展,这充分表明在互联网支持下的在线教学系统已经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手段,这不得不说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大冲击。发展到今日,传统印刷出版业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该行业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而数字出版的出现恰好迎合了出版业的这一需求,成为其最要的发展目标[5]。在数字出版专业中,课程的设置必须始终做到把学生当做主体,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强大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对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流程再造以及新型数字媒体的形式有全面的认识,而且能够在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对专业教学资源的最大运用,不仅是数字出版专业师生的手段,同时也是该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专业在线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能够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学校与社会等,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完成对数字出版教学内容的学习。在设计构建的自主学习系统中,综合了在线学习、评价及留言等多种功能,对于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该学习系统中,其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大幅提升。此外,对于数字出版专业的教师来讲,该系统属于效率高、应用方便的教学工具,大大提升了其工作效率。 2.教师承担教育数字出版资源的引流者与开发者 和传统的出版相比,教育数字出版在内容资源方面占据了较大优势,在我国的数字出版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我们还应该意识到教育数字出版和数字教育出版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类似于硬币的正反面。作为教育数字出版产品最初的体验者,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师生可谓是推动教育数字出版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丰富数字出版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数字出版作出积极正确的引导和开发。 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意识到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高校的电子图书及数据库等多种数字资源激增,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分析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肩负起信息和知识二次传递的责任,海量的数字资源通过教师的搜集与整理,再传递到学生。然而我们必须注意,教师的引导只是在利用优质教育数字资源进程中最初的环节。要想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交流等理念,就必须对二次传递后的资源展开重新梳理,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现代流行的翻转课堂、慕课等在线教育模式,固然有其众多优势,例如这些教学形式能够拓展教学资源中知识的深度、广度等,然而,唯有现场授课的形式才能够解决教学资源知识的精度问题,这是因为在现场授课中,才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6]。 实际上,通过数据库技术向使用者提供完整的信息获取、存储以及查询等服务时数字出版的主要技术之一,通过这种形式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在数字出版专业中,教师对教育数字资源的引流和二次利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了为学生服务,同时也体现了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3.教学内容应该是基于出版流程训练的课程资源整合 在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应用型人才的匮乏,因此,与业界发展动态紧密结合,为业界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数字出版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在以往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通过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架构,比较注重形式。尽管这种教学方式逻辑性较强,但是和现实出版活动严重脱节,不利于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构建。通过“业务流程教学法”的运用,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在数字出版业务流程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课程和教师资源,对其展开二次整合,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根据现行数字出版业务流程,将数字出版教学课程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安排:数字化信息采摘、编辑实务、版式设计、发排技术、出版物数字呈现技术以及数字期刊营销策略。@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必须以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割,逐渐培养出学生的全媒体出版理念,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对数字出版的各步骤有所了解,掌握各技术要求,然后展开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根据自身优势,以课程组的形式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是对教师技术优势的考验,能够确保将教师最高的业务技能发挥出来。 此外,注意到数字出版属于文理兼备的应用型学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在相应的教学评价中也应该加强对专业技能的检验。例如,在考核中,可以采取实践报告+作品的形式,根据学生报告作品的合理性、逻辑性等对其作出评价。 在线教育论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在线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大规模网络在线教育快速发展,在学历教育方面建立远程教育系统、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以及非学历培训网校等,而现阶段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及教育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促使网络在线教育发展长期处于瓶颈阶段。该文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在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进行分析,并对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在线教育发展对策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提升网络教育意义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对策 近几年来,大数据应用逐渐被社会各界重视并且得到快速发展,其自身具有多样化和大量化特点,同时也影响着网络在线教育。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并现对未来发展趋势准确预判是促进网络在线教育的关键环节。 1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在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1.1 学习体验边际收益逐渐缩小 基于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网络在线教育也成功跃进大数据应用的最前端,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得到极大转变,以往黑板及书本形式逐渐发展为网络在线学习,利用多媒体网络体验便捷、贴心的学习服务,促使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改善,同时网络在线教育发展空间逐渐扩宽。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不断进行更新升级,学习者要求随之提升,在积极改进学习支持服务的同时并未获得更多的认可,大量的“休眠学生”使投放的教学任务响应人数较少[1]。目前,很多网络游戏通过收集数据信息发现用户问题,当用户对游戏有放弃意向时,开发者则通过大数据对问题环节进行修改。因此,网络在线教育业也应利用大数据来满足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诉求。 网络在线教育通过大数据创造了更新的学习交互方式,通过先锋(MOOCS)学生能够在线进行作业互批,在分析过程中得出结论,通过该种方式能够达到教授批改的准确率,为大规模开展网络在线学习活动创造条件。这种情况并不意味学习者成为教授,但基于大数据的影响下,任何学习者都有成为教授、律师以及医生的可能。传统模式影响力逐渐消逝的情况下,大数据能够有效激发休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教师胜任教学的危机感逐渐增加 传统教学对老师的要求相对轻松,只要教学思路清晰和丰富的板书内容就已向教学任务迈出一大步,现阶段教师在教学基本功的前提下还应具备课件开发能力,并且掌握一系列相关技能,否则任务环节的纰漏都会被学习受众明察秋毫。现代教师教学具备较强的竞赛性质,对可能打败自己的对手要时刻警惕。美国教育史上曾出现一个底层次院校开设一门管理学课程,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反响并占领排行榜首要位置,领先于各大院校[2]。 大数据在网络在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群狼效应,强烈的竞争模式从根本上带动施教者工作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高质量课程结合网络学习优势让在线教育得到广泛推广,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1.3 学习支持服务需求空间逐渐增加 在网络在线教育中,学习者并未属于完全的自由体,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同时自主学习和自学也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在于交互活动,而网络在线学习交互学习更为复杂,与面对面教学相比要求相对较高,这种现象导致传统教育与非传统教育的界限逐渐趋于模糊,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越来越少,教师对学生缺乏全面了解促使教学控制力不断被削弱,在线学习的作用被弱化。 现阶段网络在线教育逐渐加强试题库建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认识到错题库的重要性,这种情况极易发生所应非所求的现象。恩格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教授,他曾发现在2500名学生同科作业中的错误都是相同的,计算过程均是选择错误的方程式,而在线系统针对此类问题则会给出“检查算法”的提示,无需教师人工检查[3]。同时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在线教育将“外部环境干扰因素少时则注意力相对集中,其中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是一对一教学,利用该种模式可将45min课堂教学内容压缩至20min”作为信息化教学前移的重要心理依据。所以,利用大数据建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人机一对一,基于该种模式,教学行为、方式以及习惯等逐渐成为课程教育的主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益迅速提升。 2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在线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2.1 重视教育数据的基础地位 一方面,在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与基点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使其时刻处于可处理和可储存的状态,从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另一方面,数据交叉及重复利用,通过大数据对教学活动中潜在问题进行模拟预判,使更新的思维、知识以及方法及时被归纳总结,为提升教学质量及掌握教育主动权创造先提条件,该种方式是保证教学实践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大数据应用于网络在线教育还用注重理念的转变,应全局角度出发,不应局限于小区域的部分,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还应提升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对相关性时刻保持百分之百的信任,突破传统因果关系的壁垒。同时应促进大数据结构化,并保证其应用的开放性和可取性,拓宽数据获取范围,针对数据建立统一标准。网络在线教育中大数据利用价值虽高,但不能形成完全依赖,重视数据错误率及成本最为关键[4]。 2.2 提升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大量收集的数据中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准确找出价值数据是网络在线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实现技术超越的基础。技术超越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应用新技术,在保证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益的基础上充分解放教育生产力,对教育技术进行不断开发并建立共享机制,使其功能覆盖领域越来越广泛。另一方面,挖掘旧技术,从质量与存量角度出发,积极促进教育生产力发展,数据分析技术最为重要,其中的横向联系、纵向升级、数据活性以及数据热度是发展教育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国BAT三巨头数据技术能够为实现该目的提供借鉴,在百度用户需求数据与Web公共数据中,“深度学习”是攻关技术中的重点,通过大数据进行“机器”学习,促进多媒体搜索结果、语音、视觉以及相关智能搜索得到有效改善,对保障网络在线教育处于无监督学习模式奠定基础[5]。 2.3 突出教育思维的关键影响 大数据属于无规则生产元素,自身并不具备自发与随机转变系统性资源的能力,基于相关关系分析法对大数据思维变革进行预测是体现其制胜力量的关键所在,网络在线教育处于该种背景下,形式变革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大数据基础结合相关技术明确发展方向,充分l挥数据应用的独创性,现阶段大数据利用价值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自主开发项目,针对大数据处理、管理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且成本不高。然而创新思维缺失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中所缺少的,因此加强对数据背后价值的理解,并针对价值提取开发新技能,在网络教育中实现数据、技术以及思维有效结合。 2.4 推进精准的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是发展网络在线教育的一种工具和利用资源,利用信息通知让人们了解群体规律中的个体需求,在协助人们加深理解的同时也会发生控制性数据独裁、主观数据迷信以及局限数据障碍的现象[6]。加强教育数据识别,实行精准的个性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忽略因果关系分析,应在两者间进行科学辩证及教育反思。当集成教学模型、固定教学参数成为解决网络在线各项问题的唯一途径时,则问题与答案仅仅是单线贯通,中间的无法验证,从而教育模式机械化。因此,重视网络在线教育过程,避免成为流水线式的文凭工厂是实行个性化教育的关键,也是网络在线教育改革的重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网络在线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学习者提供便利,同时加强与大数据匹配的教育技术开发,在实践中掌握网络在线教育发展规律,使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制定相应对策是促进网络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方兴未艾 知识付费渐成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38亿,较2015年底增加2750万人,年增长率25%;在线教育用户使用率18.8%,在2015年基础上增加2.7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学阶段用户使用率最高,为53.4%,较2015年底提升15.7%,用户规模7345万人,年增长率76.9%。 2016年12月,果壳网MOOC学院、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MOOC和网易公开课联合发起“2016知识青年大调查”。该调查访问了30187位学习者,其中70%在2016年为在线学习付过费,这一数字在2015年为26%;75.65%的人表示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超过50%的人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本该付费获得。 知识付费为越来越多网络用户所接受,随着国内在线支付环节改善,从知识共享到教育付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线教育市场正迎来一轮新爆发。 差异化竞争细分市场 1月12日,针对婴幼儿市场,爱奇艺推出早教益智类儿歌动画《奇宝儿歌》,开播第二天播放量246.8万。 这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自2012年前后开始,互联网巨头们便纷纷瞄准在线教育市场。 网易云课堂2012年12月25日上线,截至2016年12月,累计用户数4040万。网易云课堂目前拥有近2万门课程,30门微专业,覆盖18个教学领域,100多个细致分类,近50万个课程视频,合作机构、讲师近5000家(人)。网易教育事业部战略总监孙志岗告诉《综艺报》,网易云课堂核心人群大多在18-29周岁,他们对在线学习接纳度高,愿意付费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淀。除网易云课堂外,网易在线教育还拥有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有道词典、有道精品课、有道口语大师等核心产品。 百度在2012年通过推出文库课程介入在线教育市场,2014年连续投资沪江网、传课网、智课网等教育企业。 2013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淘宝同学教育频道(后改名为淘宝教育),主打电子课堂模式。据2016年淘宝教育的《2016年度教育数据报告》,2016年淘宝教育整体业务体量为数十亿,保持120%增长;入驻品牌240余家,其中学历/考试考证成交量占总量42%。 除成立在线教育平台腾讯学堂之外,腾讯通过战略投资方式布局在线教育,先后参投新东方在线、赛道,猿辅导和疯狂老师等教育企业。 爱奇艺教育频道于2012年10月上线,爱奇艺内容部总监唐建表示,目前爱奇艺教育拥有日均用户520万,月度用户3100万,日均PV(页面浏览量)3500万,年增长率超过95%;内容涵盖幼儿、早教、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考研、职业教育、外语学习等各领域。爱奇艺教育用户主要以幼儿、家长、职场白领、中小学及大学生为主,其中,幼儿和职场白领是最主要用户群体。“2017年,我们有三大计划:首先是树立行业标杆,将与所有合作教育机构推出更多具有标杆意义的精品课程;其次,扶持300家中小教育机构,成立在线教育联盟,为这些教育精品课程提供优质的推广资源和服务。此外,我们将与教育机构联合打造明星老师,为这些老师的课程提供付费直播、付费点播等服务。”唐建表示。 在线教育平台竞争者多,做平台难;做单个产品容易,做产品矩阵难,这是业界的普遍看法。孙志岗表示,虽然竞争激烈,但互联网公司在选择进入在线教育市场时,都在寻找不同切入口,以求差异化。百度向综合型大平台发展;腾讯聚焦校园;阿里巴巴依托淘宝平台,淘宝教育延续电商基因;网易以精品课程、优秀教师、课程拓展等为主,向不同细分领域突破。“未来,我们会考虑在教育生态链上延伸,在上游和下游都会有所拓展。”孙志岗说。此外,网易也开始在K12(基础教育)领域探索,针对中小学生个性化诊断和辅导的平台产品“网易100分”已推出内测。 优质内容促进付费转化 2016年11月29日,爱奇艺与新东方在线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内容、营销及校园活动上进行长期深入合作,共推精品课程在线上的传播与推广。“教育是天然的用户付费意愿更强的商品。”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说。据爱奇艺公开数据,其VIP付费会员2016年6月突破2000万。耿聃皓表示,要开放爱奇艺付费平台与教育类合作伙伴共享。“爱奇艺搭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合作伙伴只要把内容上传,后续的转码、分发、播放都不用再去费力。在商业模式上,我们的合作伙伴有更多空间,可以自主定义内容是否收费,如何收费。” 对于新东方在线等教育企业,希望拥有庞大用户尤其是付费用户的视频网站能够为教育IP运营带来新模式。“怎样通过视频的传统分发渠道去做教育内容,需要探索新方式。简单把内容放在某个平台或教育频道上,肯定是不行的。”新东方集团副总裁兼新东方在线CEO孙畅表示,“我不希望我们在视频网站上仅仅是卖课程,我们跟视频网站运营模式的逻辑一样,要卖‘教育IP’,卖我们的品牌和品牌后的内容。视频网站不应仅是上课的平台或售卖课程的平台,也应该是用户运营商的平台或学生运营商的平_。” 孙志岗透露,网易云课堂从诞生起一直在免费和收费内容间寻找平衡点,通过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化、体系化和实用化三大特点完善平台,“营收能力不错,网易自研的课程内容――微专业,半年营收超过千万元。”微专业脱胎于网易内部员工培训,为提供更专业的教学服务,网易云课堂邀请高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对一线工程师进行教学指导。 网易云课堂还拥有不少明星课程,如《和秋叶一起学PPT》(单价149元)、《和阿文一起学信息图表》(单价199元)、《跟简七学理财》(单价398元)等,并与秋叶团队、叶梓团队、简七理财团队等明星教学机构达成独家合作。在合作模式方面,网易云课堂作为平台方,为机构和讲师提供平台运营、课程服务、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版权保护等支持,机构和讲师则提供教学内容。“我们对一些爆款课程、明星机构可以提供更多渠道与资源,包括网易新闻等兄弟产品的资源,也会与他们展开直播、系列课程等新形式合作,给他们更多曝光机会。此外,我们还有与教学配套的服务体系。”近期,网易云课堂还推出企业版,为企业搭建员工在线学习平台。 “教育是慢热又充满个性化的行业,每个人都有不同学习需求,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用户行为模式等都存在差别,如果我们只是引入好老师而未提供其他附加服务,对用户、教师、平台帮助都不大,吸引力也不会太高。”孙志岗表示。 互联网公司布局在线教育 拥有网易云课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有道词典、有道精品课、有道口语大师等核心产品。截至2016年12月,网易云课堂累计用户数4040万,核心人群在8―29周岁。 2012年通过推出文库课程介入在线教育市场,2014年连续投资沪江网、传课网、智课网等教育企业。 旗下淘宝教育2016年整体业务体量为数十亿,保持120%增长;入驻品牌240余家,其中学历/考试考证成交量占总量42%。 成立腾讯学堂,并先后参投新东方在线、赛道,猿辅导和疯狂老师等教育企业。 旗下爱奇艺教育拥有日均用户520万,月度用户3100万,日均PV3500万,年增长率超过95%;幼儿和职场白领是最主要用户群体。今年推出的早教益智类儿歌动画《奇宝儿歌》,开播第二天播放量246.8万。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伴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实践,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自2001年至今,已经不断持续推出在线教育的相关课程,自MOOC出现之后将在线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该次研究则是基于在线教育的背景下对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找准研究切入点与关键点,为高职教学改革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在线教育;高职教学;课程改革 在线教育之所以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差异,主要是其充分运用了移动设备作为基A的载体,支持课内外的有效学习,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移动设备获取信息,重新定义高职教学与课程改革实践。望充分结合近年来有关于在线教育的发展内容,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形成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1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优势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及课堂改革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其一,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慕课与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从多层面做好实践工作;其二,在学习地点与学习时间方面,充分自主化革新传统的课堂模式;其三,对高职院校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作用显著。 1.1 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网络资源 在线教育背景下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慕课与微课的途径完成学习资源的具体拓展,确保在线教育所能够发挥出的价值。高职院校一门课程通常多位主讲教师,提供不同讲课风格的教师提供辅助资源,确保学生能够与高职课程之间保持较高的协调性与互动性,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环境。在线教育的出现,对我国高职教学与课程改革效用显著,能够构建一个丰富的网络资源,供学生完成自主学习[1]。 1.2 学习地点与学习时间宽松 在线教育所表现出的优势则是不拘泥于高职课堂环境之中,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获取自身所需的关键性资源。学习地点不受限制,能够充分运用零散与碎片化的时间,保证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在学习时间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自愿选择时间进行课程的学习,学生支配权更自由,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去感受内在价值。 1.3 有利于终身学习习惯养成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是这种教学模式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形成良性的学习习惯。如充分运用零散与碎片化时间,学生高度自主性,感受在线教育所提供的便捷性。课堂时间掌握之后,课后实践巩固知识,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奠定坚实基础[2]。 2 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及课程改革策略 2.1 资源库云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设置主要是以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职业能力为基础依据,针对性的做好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对于资源库云平台的建设,教师应该做好积累、整理与入库工作,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所需资源进行整理,最终将零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完成高职院校内部的共享与跨校共享。通过这种方式去真正意义上解决数学资源难以融通与共享方面的问题,做好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整合,发挥出云平台建设的基础目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发展平台。线上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活动与互动交流,线下交流则是指师生之间的面对面指导。两者相互联系,并非处于一种独立存在的状况,具体过程更加紧密,资源库云平台建设要求更加显著。在资源库云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应该构建一个评价系统,针对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的优势与不足之处,采用质性评价、量化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多种结合方式,将其中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保证评价内容符合资源库云平台建设要求[3]。 2.2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与参与意识,更愿意感受生活实际当中的知识点。作为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明显增加。在线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设计与构建一个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框架。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资源的整理工作,将优质教学资源存储到资源库云平台当中,学生可以依托于网络环境获取相关信息,掌握专业技能,确保教学评价、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发挥实效。具体课堂教学设计如下:(1)高职院校教师在针对学科内容所展现出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将内在价值展现出来,更好的诠释与解读内在指标与要求,进而针对教学目标提出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相关资源,并将资源存储于数据库当中;(2)课堂教学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课堂资源做好实践工作,真正将课程的内在价值挖掘出来,课堂教学保证在有组织、有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发挥出内在价值与功效;(3)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运用上文中所提出的关键方法,做好评价工作,展现出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效[4]。 2.3 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 传统教材在高职院校当中的应用显然已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发展需求,数学教材的建设十分必要。将传统的纸质教材重新设计,编排成具有较强交互性的内容,面向平板电脑等全新的媒体设备进行UI设计,当然也同样兼容PC端与笔记本,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呈现出一个可拓展、可丰富、精致化的全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展现出数字教材的内在价值与优势,提供全新的教学体验,整合碎片化教学时间。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能够取代传统的纸质教材的固定性。应用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有所了解,进而针对数字教材设计交互性体验方式,作为开发主体应该保证数字教材内容与内涵,发挥出数字教材的便捷性。 2.4 手机进课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禁止手机进课堂,认为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鼓励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教学当中,利用智能手机,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环境。将智能手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探索的经验与模式整理出来,保证为其他院校的建设提供经验。手机进课堂的方式并非是一种教学弊端,而是一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探索,手机进课堂符合在线教育的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作为一种高职学生获取资源的载体,应该发挥出其所展现出的内在优势,引领在线教育在高职教学及课堂改革风尚[5]。 3 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挖掘在线教育的价值,设计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本次研究与实践当中,从多角度丰富在线教育的内涵,让在线教育的价值能够展现在高职教学与课程改革当中。具体策略从资源库云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设计、开发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与手机进课堂等多种方式,挖掘在线教育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在线教育论文:基于Symfony的多语种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近三年,网络教育飞速发展,平台和学员数量都得到高速增长。新疆作为西北地区多民族聚居地,多种语言文字并行使用的地区,但民语化的在线教育平台,寥寥无几,平台质量就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基于新疆云教育技术资源实验室多年的研究成果,利用PHP的大型企业框架Symfony开发一套基于SAAS云模式的多语种在线教育云平台。 关键词:在线教育;多语种;PHP;Symfony;Mysql 1 背景 近三年,在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在K12教育、企事业培训、继续教育、大中专院校等领域出现众多平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笔者在新疆,位于西北边陲之地。新疆是2013年提出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拥有2360万人口,其中维吾尔族全区人口最多达1127.19万人占48.53,网民数量达1140多万,互联网普及率近50%。笔者对比目前市面上的众多在线教育平台,存在对民语支持不足,兼容性不够,不能适应当前主流教学模式等问题,不能满足新疆在线教育推进需要,为此设计开发了本土化的多语言网络教育平台,有效利用网络实现多语种学习培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培育多语人才,促进区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2 远程教育系统发展现状 2.1 民语教育平台缺乏 新疆在线教育平台,受制于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网络教育平台较少。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主体汉语言存在沟通问题,支持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平台笔者没有见到大规模部署应用的系统。 2.2 设备利用率低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网络基础设施已大幅改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然而,受制于缺乏专业的维护人员,经常出现设备得不到及时解决。 2.3 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过程,比较简单,互动性差,缺乏优秀课程资源。学习课程相当一部分以文字阅读为主。教育技术在现实教育过程中,运用程度低。 2.4 优秀师资匮乏 新疆本身师资力量就缺少,据粗略统计显示,每年缺口在1万名左右。教师普遍超额代课,压缩了老师学习时间和继续教育时间,导致老师知识更新缓慢,形成恶性循环。优秀师资多集中在大城市,缺少互动机会。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目标 支持新疆主体民族汉、维语言,使各民族学员快速适应平台,简化平台使用难度;采用SaaS云模式提供服务,降低终端设备故障率;系统具备分布式部署,利于系统拆分及大规模应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过程及评价机制,确保教育质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过程,同时将名师、优秀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深度结合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为“互联网+教育”奠定基础。 3.2 系统需求分析 在线教育平台主要满足于学校、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等领域在线学习。系统的角色主要是学员、教师、小组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学员学习课程、在线考试、查询学习记录、查询证书。教师、小组管理员、系统管理员都继承学员的功能。教师可以管理课程、课程、管理题库、管理试卷。小组管理员可以查看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系统管理员完成系统参数配置管理,拥有系统最高权限。系统功能用例图如图1。 在线教育论文:在线教育大资本时代 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三大主旋律:大融资、大并购、大直播。 在线教育的投资风暴引燃了国内的互联网教育市场,过去几年国内的风险投资也在持续推动着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2016年以来,行业内频现数亿甚至是数十亿的融资案,融资记录不断在被刷新,但与此同时资本却由癫狂跌入冰点之后,渐渐恢复了理智。 一些布局互联网教育的上市企业开始积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和并购优质教育标,这对于商业模式成熟但面临资金匮乏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上市公司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也开始并购同一产业链上的标的,与自身业务构成商业闭环。行业内的并购案开始增多,特别是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案,而且并购的资产规模较比以前都大得多。继在娱乐行业火热之后,在教育行业也点燃了直播热,而且很多大型教育企业也都纷纷转型做了直播。互联网教育研究院《2016互联网教育产业景气研究报告》将其总结为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三大主旋律:大融资、大并购、大直播。 大融资 大融资指的不仅是融资金额大,更指参与投融资的企业规模都很大。回顾过去三年互联网教育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资趋势,2014 年属于互联网教育的投资上升期,投资事件和投资规模为 206 次和 77.85 亿元。2015年是互联网教育投资的爆发期,投资时间一跃增长为 333 次,相比于上年增长了 50%。投资规模达到了 158 亿元,相比于上一年翻倍。 大融资是互联网教育从业者2016年最先感受到的强力信息。2月1日,v讯3.2亿元战略投资新东方在线。融资金额虽不及2015年沪江的10亿D轮融资,却也属于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大手笔。更何况参与投融资的双方都是行业内绝对的巨头型企业。巨头间的强强联合引得众人阵阵惊呼,同时也给了行业竞争者强大的压迫感。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阵营中,职业教育领域包含的子领域非常多,其中在线 IT 培训的需求也在这几年互联网大浪潮推动下越来越强。因而2016年职业教育是仅次于中小学教育的投资热门市场。投资事件为48起,投资规模也达到了 15.09 亿元。而在线语言学习领域,投资虽然没有职业教育热,但在 31 起的投资事件下,投资规模反而超过了职业教育达到了 29.02 亿元。在其他的细分领域虽然投资热度相对低一些,但仍明显感觉到某些细分领域正在快速崛起,如才艺教育、兴趣教育等。企业培训领域投资少,主要是由于这一市场的互联网模式尚处于萌发阶段,消费者习惯尚待养成。教育技术领域突破难度大,因而也处于平稳发展期,虽然陆续有投资进去,但不是很多。综合领域主要是一些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过去一年这些企业中如虎添翼的投资确实不多,总体规模也只有 8.77亿元。 伴随新一轮互联网教育创业浪潮,各个细分领域也都出现了一大批互联网教育企业,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思路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产品与服务面向的受众不同;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市场经营策略也不同。 从商业模式看2016年互联网教育的投资规律,B2C模式的企业仍是众多资本追逐最多的对象。B2C 模式面向的是学习者课外辅导市场,用户规模和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庞大。一旦C端市场的消费习惯养成,盈利模式可谓水到渠成。风险投资的愿望自然是投资回报最大化,同时B2C模式相比于其他市场资本的操作性及市场可控性更强,因而B2C模式投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市场。 步入2017,或许会有金额更高的融资新锐会刷新已有的纪录。 大并购 并购整合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也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教育行业更是如此。作为华东地区知名地产商,2016年2月29日,伟东云教育集团并购欧洲第二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德莫斯,拉开了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大并购的序幕。2013年6月,伟东云教育平台正式上线,现已发展成为横跨基础教育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两大领域的知名教育品牌。一家仅成立4年的企业并购一家成立43年的企业,很多人说这是一场蛇吞象的并购事件,然而对伟东云有深入了解后,还会发现这是一起有着不少玄妙的强强跨国并购。 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并购,2016年的立思辰算是最大的行动者,从360留学到百年英才再到跨学网,立思辰在四个月内先后并购三家价值数亿元的互联网教育标的,并购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布局的决心让人叹服。早年就将教育作为其主营业务之一的立思辰,近年来更是大力布局互联网教育产业,过去几年立思辰先后并购了提供商合众天恒、康邦科技、敏特昭阳三家教育信息化提供商。7月19日,立思辰宣布3.44亿元收购360教育集团,在教育行业内激起轩然大波。此次并购360教育集团是立思辰在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布局,为其补充了国际教育中留学服务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留学领域,360教育集团虽然并不具备强力优势,但也在该领域精心耕耘了8年,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从咨询、申请、签证、接机及住宿等留学一条龙服务。立思辰并购360教育集团的收购价虽然不高,但鉴于两者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此次并购仍可称之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重大并购案。 大直播 2016年,互联网娱乐的直播热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多家互联网教育企业纷纷做起了直播。不只是大型的在线教育培训企业做起了直播,就连去年受到资本追捧的教育O2O项目也做起了直播,还有这几年获得多轮融资的题库和答疑项目也做起了直播。称这种现象为大直播,一来是做直播的企业都是业内影响力极大的企业;二来做直播的教育企业非常多,辐射的用户非常广。 谈到教育直播,实际上其并非始于2016年,早在2008年就有包括邢帅教育在内的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在YY教育上开设直播课,后来有了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等在线教育直播课平台,又有很多的培训机构在这些平台上开设直播课。不同的是,以前自身做直播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多数企业还是借助别的工具或平台做直播。而从2016年开始,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直播系统。 除了教育O2O项目外,在线答疑产品也是转战教育直播的主力军。2016年5月,小猿搜题母公司贞观雨科技推出真人在线辅导品牌――猿辅导,提供在线直播课服务。6月,学霸君迅速推出在线直播独立品牌――不二课堂,提供基础教育各科专题课。7月,作业帮也快速在PC端和移动端同时上线直播课堂。三大在线答疑产品纷纷推出在线直播服务,在商业模式竞争上谁都不愿落于下风,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游戏娱乐直播平台也在近期上线了鱼教鱼乐教育频道, 直播是不是互联网教育变现之路,目前尚不明朗,但种种迹象已表明直播毅然成为了2016年互联网教育又一主旋律,也是众多教育企业投资跟随的大节奏。大型在线教育平台大力提供高体验的专业课服务,衰落的教育O2O项目纷纷转型投资教育直播模式,竞争激烈的在线答疑产品再次在直播领域展开新一轮的竞争,但仅仅靠直播模式的跟进,未必就能永立江湖。 (本文摘编自《2016互联网教育产业景气研究报告》) 在线教育论文: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现状研究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在线教育产业达到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的形式及江苏省中小学在线教育中的问题,对如何有效推动江苏中小学在线学习提出改善建议,期望能为在线学习平台未来应用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 在线教育 互联网+教育 中小学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要求通过“互联网+”模式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创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全新教育体系,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政策的大力推进就意味着“互联网+教育”模式不能仅仅存在于理论与学习的层面而是要在实践中发挥效果。 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形式之一,即能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达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理想,减少城乡教学差距,帮助改善传统教育中现场教学的不足性,又能建构出独立的虚拟教室,让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加多元化的交互,更能利用大数据实时筛选、存取大量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更丰富的选择与机会接触信息社会的学习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的在线教育推广都是靠国外总结的经验缓步前行,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不同于国外,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型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当先进的经验“水土不服”时,要想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时代下的在线教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学生,了解我们自己的在线教育应用现状。 2当前国内在线教育的主要运营模式 2.1 B2C模式在线课堂 B2C是在线教育领域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即由在线教育机构把教学资料和视频资源等产品上传到服务器,再以会员或者学习卡的方式向学生出售权限。 B2C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稳定且成体系,课程内容有保障,企业盈利也比较稳定。 2.2 C2C模式在线课堂 C2C模式是教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直接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即时的讨论。 其优点在于平台两端的主体都是个人,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完全以学生自己的兴趣取向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平台,对教师而言,C2C模式的在线课程不像B2C那样要求教师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只教授自己擅长的课程,人人都可以成为教师。 2.3 B2B2C模式在线课堂 B2B2C模式,也就是B2B模式,在线教育机构将自身服务直接提供给机构、学校或者团体。 B2B2C模式在国外运用的非常广泛,几乎90%的大中型企业都会选择这种模式进行员工培训。B2C模式的在线教育可以提供一整套制式的培训计划,更加集中稳定。对机构而言也有更强劲的现金流,通常在线教育企业会用B2B来养活自己的B2C和C2C业务,后者再通过积累客户评价反哺前者。 2.4 O2O模式在线课堂 近年来有大量学者和投资人看好O2O模式。其核心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用网络学习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再通过线下教学来保证服务的质量。既能利用现有线下培训资源,又能降低线下培训成本,有效结合PC,面授,移动三方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2.5其他模式在线教育 因为在线教育涵盖的范围之广,所以还有很多在线学习的方式,比较常见的比如题库模式,大多数B2C模式在线教育平台里面会包含题库模式,采取题库免费课程收费方式或者购买课程免费享用题库。也有很多单独的题库平台,能够让学生自主测验并由系统分析结果,指出学习者不足的知识点。 3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的现状 2012年,美国三大MOOC平台的大规模融资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预期,“慕课”“微课”“腾讯课堂”等不同线上教育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数以百计的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进入这个市场,高潮的2013年全年就新增近千家在线教育机构。大量资金涌入的结果并不是线上教育质的突破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泡沫。江苏省既是教育大省也是信息大省,江苏拥有着全国前列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和学生资源。理应提高在线学习的效率与普及度。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提高江苏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起到更大的作用,将中小学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有目的、针对性的学习。但是目前的在线教育存在众多问题。 3.1缺乏个别化、适性化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在线教育平台虽然众多,但是同质化严重,大多是各科试题的堆积,缺乏针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比如,对于初中数学中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中,有利润问题,如果学生对这类问题没有掌握,在线平台能否根据学生的问题归{总结,并推送同类例题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目前的在线平台缺少这样的功能。 3.2缺乏与学校主流教育合作的教育平台 学生们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学校,不管在线教育功能有多强大,如果在线教育平台没有跟学校教学相结合,绝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条理、长期的在一个教育平台上进行系统学习。 而目前,学校的推广力度和认可制度依然有待提高。江苏各市的中小学中有部分学校开始与在线教学平台合作,老师也在进行尝试,但在线教育平台的可选择余地还是有限。就笔者所在城市而言,中小学在线平台就只有“极课”没有其他选择。而“极课”目前也只是在试运行阶段,只有一个错题的推送,内容单一。 3.3学校对教师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考核制度有待改进 推行在线教育,对于学校的教师来说是一项额外的负担,特别是,在线教育要求针对学生的个体进行个性化的私人定制,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上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学校的鼓励和推广,教师很难长期坚持。而现行的中小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主要还是看课堂教育的形式,对老师在线上对学生的辅导、教学,甚至付出的创新都不予认可。这就导致老师对推广线上教学这种模式不积极。日前,北京市教委出台政策,要为每名中小学学生配备一名在校学习的教师,这就从制度上对在校教育提供了保障。而类似的政策在江苏还比较缺乏。 3.4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同样体现在在线教育中 在线教育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可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使得偏远地区可以共享重点学校的优质教学名师等教育资源。但是,现实是南京、苏州等富裕城市的教育投入,不仅是政府而且家庭,教育投入都较大。而苏北地区学校与家庭都缺少在线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硬件上缺少电脑、网络;软件上缺少使用在线软件的培训、管理甚至是维护人员。这种情况使在线教育的优势大大减弱。 4推进江苏中小学在线教育发展的建议 4.1政府教育部门主导下,整合资源减少低端重复 与国外为了学生着想的在线教育相比,国内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是近几年资本家大量融资导致的,因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赚钱导向,小型在线教育产品甚至存在着捞一笔金就走的情况。因此不同教育产品累积了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初级资源,学生难以分辨和筛选。教育部门必须将低端资源整合起来,用多余的精力去发展深层次的课程,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全面提高资源的深度和广度。 4.2加强学校培训力度和重视力度 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同时也是新的机遇,中小学中引入在线教育既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课堂枯燥,也能解决在线教育平台服务反馈差,互动性弱的问题,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带来巨大的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有网络及在线教育平台的使用能力,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课堂教育中是骨干,但对于新兴的各类层次的教育平台,使用并不能得心应手。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对其进行培训,使这些有经验的教师在在线教育平台上也能成为名师,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惠。 4.3优化互动平台,提供多元化学习支持 在线教育如果仅仅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那么其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平台既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要打破距离的限制,提供迅速的互动反馈。另外由于课程性质,学生素质的不同,不同的课堂体系应该有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互动方式,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多元化的学习支持。比如为基础较高或时间不充裕的学习者提供碎片化的教程,为基础过低或自律能力差的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课程,并按期获取学习反馈。 4.4充分发挥在线教育时间、空间优势,利用中小学生的碎片化的时间 与课堂教育规律、定时的特点不同,在线教育时间灵活,又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在线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事情。利用慕课等短小的教学形式,可以将学习变成趣味性的游戏和休息,把中小学生的课堂外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更可以将中小学生从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游戏里拉回来。 但这还需要学校、家长和在线教育平台一起努力。 5总结 中小学在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只依靠商业模式。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商业机构、社会团体、家庭,多方联动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在线教育运行模式。从而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利用在线教育的优势让更多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小学在线教育任重道远。 在线教育论文:高校在线教育探讨 [提要] 在线教育在美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中国则刚刚起步,尚未得到各大高校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状况进行剖析,并对在线教育平台建设、课件制作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教育;高等教育;对策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8日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根据清华大学朱永海的研究,美国在线教育呈稳定发展态势,注册学生数持续增长,从2002~2003学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2~2013学年的710万人,已占全美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的33.5%。在线教育的质量也逐渐得到认同。大多数院校已将在线教育纳入了长期发展战略。十年间,美国提供网络学位和网络课程的院校越来越多,近九成院校提供在线课程,近六成院校提供在线学位。没有提供任何形式在线教育的院校,大多数是学生数很少的小型院校。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在线教育同时面对在职学生和全日制学生,选择的课程和最后获得的学位认证完全相同。 (二)美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教师群体对待网络教学的态度及认可度不容乐观,原因是制作视频课件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花费更多的时间,而院校并没有因此给予教师更多的补偿和激励。学生的自律能力受到质疑,在线课程的保持率低,学生随时可以自己终止一门课程的学习。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目前的在线教育有两种体制:一是普通高校所下属的在线教育学院,其招生、教学、考核甚至发放学位证书都独立于所属高校;二是普通高校开展的网络教学,是对传统面授教学的一种辅助和延伸。近些年,在线教育学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相比之下,普通高校的网络教学仍然处于边缘状态,其作用和价值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的进入高校课堂。虽然说一些院校已经走在了前列,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使用“弹幕”技术,还有清华大学已经创建了“学堂在线”。2014年5月,由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中国大学MOOC”在线教育平台。但是,大多数高校仍旧裹足不前。 (二)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基本上与美国类似。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开展网络教学积极性不高,开展网络教学的多是靠个人的兴趣或者是领导的强制要求;二是院校本身也没有重视网络教学的开展;三是网络教学平台有许多问题,教师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和研究如何使用,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只能在学校使用,家里和宿舍不能使用;四是学生能否适应面对电脑而不是老师学习,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能否自觉去学习;五是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而非讲课质量,这也限制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我国高校在线教育的建议 鉴于我国高校在线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对在线教育的深远意义缺乏认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关政策方面的支持。政策的支持包括国家和高校两个层面。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教育被明确提出来。那么下一步就要看高校的脚步了,高校是否愿意去开展在线教育,是否认识到在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个问题,如果高校领导层不愿意开展,那么光靠教师是没有用的,因为没有平台,这个平台是要靠学校建设的。建设平台需要资金,这笔资金还要纳入到高校的预算当中去。教师在录制教学视频中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的付出也要进行适度的经济补偿。职称评审也要与在线教学相挂钩,在线模式下,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变得相对容易,因为教学视频的点击率、好评差评可以一目了然的被看到。 (二)有关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在线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平台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视频要上传到这个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平台学习,所以这个平台是核心。那么平台如何建设,目前有这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教师自己录制视频,然后上传;第二种是将平台的建设外包,请专业公司制作。第一种模式显然比较粗浅,而且问题较多,不仅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录制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录制的形式也会因不同的教师而千变万化。第二种模式避免了这个问题,外包公司会帮助高校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平台,然后像录制电影一样为教师拍摄教学视频,专业的设备、统一划一的界面,让学生看起来更加的舒适。但是这种模式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能为高校提供持续的服务。要知道在线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仅有平台的维护,还有视频课程的更新,那么后期外包公司会不会为高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呢?通过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不太可能。这些公司一开始为高校安装软件的时候服务都比较好,但是一旦安装完毕,若要再请教问题,他们便有很多理由推辞。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第三种模式:由高校招聘专业人士自行建设平台。如果有的高校有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也可以聘请这方面的教师,还会省去不少费用。如果没有,则自行招聘,纳入编制。这些人员常驻学校,对教学也会越来越熟悉,与教师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对网络教学也会提出更好的建议,而外包公司的人员显然缺乏这方面经验。 (三)有关视频课件的制作 1、画面清晰。目前各大平台的视频课件有几种模式,有教师出镜的、有不出镜的,本文认为极客学院的模式最好。极客学院号称是国内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课件中看不到教师,只能看到教学内容,画面颜色搭配协调,使教学内容非常的清晰明了。为什么要推崇这种模式?因为教学无非听、看、做。对于“听”来说,只要听到老师的声音即可,无需看到老师本人。对于“看”,没有教师露面的视频,学习内容显示得更加清晰,文字更大,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如果有的教师长相比较美观,露一下脸也是可以的,毕竟“美女教师”、“帅哥教师”会更有吸引力。如果这样的教师不给露脸的机会,估计也会招来不少的吐槽。 2、必要的“强迫”功能。因为无人监督,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学完了整个课程。所以应该有学习记录功能,学完前面一章才能进行下一章,学习中不能快进,避免学生根本不看,直接从头拖到尾。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听完所有的课程。但是这也并非完全可靠,因为只要学生打开电脑,任凭课件自己播放,自己去干别的,也不能保证学生观看了课件。所以,还需要设置“暂停”功能,视频播放一定时间后自动暂停,如果学生不点继续,则视频就会停止播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逃课”。 3、答题部分。每一节听完都有课后题,不做题也不能听下一节,这样可以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效果。大连会计网有这种功能,但还是太“仁慈”,当提交后,页面会出现正确答案。这样的话,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认真答题,随便选几个选项,直接看正确答案,然后再重新答一遍提交,很容易就会通过,这也是一个漏洞。所以,本文建议不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直到全部答对为止。而且,大连会计网要求60分以上就可以通过,本文建议要全部答对才可通过,以保证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点。 (四)有关在哪儿听课的问题。在线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哪儿听课?反正都是自己看视频,还有必要去教室吗?那么,干脆在家看好了,学校也没有必要来,还可以省去住宿费、生活费等许多费用,何乐而不为。如果这样,大学这个“实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本文认为,在学生自律性、主动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前,大学都有存在的必要,教室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仍需要学校的监督来完成学业,但方式会有所不同。一种方式就是目前流行的“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通过自行观看视频课件学习,到了课堂,再与老师、学生互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的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保证所有学生事先都观看了课程,如果一个班级人数太多,有效的讨论也难以展开。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学生依然到教室学习,只不过携带的不再是书本,而是笔记本电脑,在教室内各自观看视频课件。学校依然监督学生是否出席,只不过不一定是任课老师。以上两种方式到底哪种好,就需要实践来检验了。 集中学习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向上。除了学习之外,学生还有恋爱、交友的需求,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在大学,学生还能形成团队意识,进行团队合作,而这是学生步入社会所必要的一项技能。因此,大学远非仅仅为学生提供知识那么简单,大学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在线教育论文:论在线教育的发展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阿里、网易、优酷、腾讯、金山词霸等传统互联网公司都已涉足在线教育领域。而在国外,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可汗学院”风靡世界。 根据教育投资机构蓝象营的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教育科技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近四年复合增长率达32%。科技在教育中的渗透率正在增加,教育信息化的潜力巨大,下一代 教育创业的发力点将变为来自技术和教研领先,从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在线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创新势力,2016年也亮点颇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K12领域的发展 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领域蕴藏着巨大的金矿,2014年出现了题库类的产品和公司,2015年的O2O平台,2016的优秀创业公司,猿辅导,疯狂老师等机构,创新价值和成长速度成为两个关键的因素。猿辅利用猿题库积累的大量用户练习数据,以及在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上的技术积累,由系统自动生成专门的讲义,使教师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疯狂老师主推明星教师,单月课耗过亿,势头凶猛。但其中发展最好的仍然为黄冈中学网校。2003年左右,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五中、天津一中等七八十所国内知名的中学都做了网校。利用黄冈中学的名校品牌与教学资源,黄冈中学网校切入了中小学在线教育这个被汪建宏称之为“有大势”的行业。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中小学补习市场规模有2740亿元,而网络教育市场在2012年的市场规模约为700多亿元。2012年,黄冈中学网校将其所创办的学路公司以股份置换形式合并了其东家太奇公司的黄冈中学网校项目。一年内,黄冈中学网校增加了数亿元的营收,加盟分校增至200多家,有近100家直营分校。营收迈上10亿级的台阶。名师+名校+同步教学+在线辅导是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的主流路径,黄冈中学网校也毫不例外,但是它在线下设有自己的体验店,是一个“智能学习中心”,有电脑、圆桌、学习顾问、学习测评系统,家长可以和学习顾问一起类似沙龙一般地进行交流和沟通。黄冈中学网校极力想把产品、商业模式、学习做得标准化。一个教育产品并不在于有多创新,而在于其对这个行业能构成多大的颠覆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到年收入10亿,对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语言类在线教育的发展 ABC360上半年B轮融资1亿,同样是在线外教一对一平台,同样是菲利宾外籍老师,ABC360的发力重点在于后端运营、研发,提供更切合用户的产品体验。英孚、新东方这样的传统教育巨头也开始加紧布局在线教育。 沪江模式的价值在于通过大量的专业内容获得用户,解决了在线教育流量获取的难题,降低了获客成本。过亿的用户量变现则采取C2C+B2C+B2B2C组合商业模式。从最早的论坛到在线培训,口碑和内容在在线教育中含金量颇高。 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将课表、教材搬上互联网,对所有学生进行毫无差异性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或像其他电子商务网站那样卖卖“学习卡”和课程光盘,这是教育利用互联网科技的第一次勇敢尝试。遗憾的是,这种“传统”模式在“个性化为王”的时代对学习者几乎不具任何吸引力,而且容易被复制,很难构建稳定的盈利模式。然而,科技的进展为乐观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门: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正在引发教育创新的第二波爆发,沪江网校开发了大量的APP手机软件,和ipad版本,充分的利用了碎片化时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身也随之发展壮大。在移动式平台上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种学习将是无时无刻和无处不在的。未来谁占据了用户的手机,谁就占据了市场。 三、职业教育类的发展 通过在线方式,灵活的,低成本的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直播、自适应等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新的在线学位完成职业能力认证。这样的学习闭环正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实践。专注于提供编程教育服务Udacity在去年宣布完成1.05亿美元的D轮融资,并且估值达到10亿美元,进入独角兽的行列。Udacity采取的就是以上闭环的学习方式。相比Udacity的全英文教学,国内统一赛道的极客学院则显得更接地气,二者无论从培训方向到形式都如出一辙。通过线上图书馆的形式极客学院上线2年注册用户突破了300万,线上新型大学的培训方式则让用户变现的方式更加多样。成立于2010年的CreativeLIVE主要向创业者提供摄影、商业、设计等培训课程,在全球拥有近100多万名学生。 中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是知识的结构性欠缺,即大学生并没有学到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必要技能,这方面的知识需求很大,所以做职业培训和考证培训是条道路。MOOC 以知识的了解和初步掌握为目的,以现视频的展示形式,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但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来说,其内容供给方存在问题:如果内容由传统的培训机构来提供,网络上的廉价学习将冲击其线下销售,其面临着左右手互搏,目前在 MOOC 网站上挂出免费课程的机构更多是出于营销目的―这绝不是 MOOC 网站能够存活的基础;如果内容由个人提供,则其质量堪忧,劣币最终驱逐良币,网站将逐渐没落。 随着社会的加速演变,技术的创新应用,学习模式将会从在校学习变为终身学习。未来的发展或许不仅仅是文凭的获取,更重要的技能的获取。如果得到用户的终身使用,不仅仅对于用户是及其重要的,更不止于对某一家在线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巨大推动。 四、儿童早教类的发展 儿童早教这个赛道从“鲨鱼公园”为代表的内容衍生到家园沟通软件,创新的内容和方向愈加多样化。贝聊是一款家园沟通软件,上半年宣布完成由威创股份和启迪教育领投的过亿B轮融资。专注于提供家园共育服务。接受程度高,重在启迪心灵和服务,相对K12赛道,内容知识点要求不高,VR的兴起和融入和更加细分的服务将会是新的发展热点。 互动和交流已成为在线教育的真意,其背后不乏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会对学习产生广泛影响,比如开心的情绪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而沮丧则使人们更关注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式并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热情与学习效果,比如学习的目的、压力和强度等。对于儿童早教,如何引起儿童的兴趣与热情,从玩乐中学习成长,吸收知识,比学习本身更加的重要。 在线教育是慢事业,财富只是教育方面的一方面,更深入的了解教育培训行业的特殊性,尊重行业的内在规律,寻找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在线道路是所有赛道选手的必修课。如果把传统学校教育称为教育1.0,2005年左右出现的网校为教育2.0,那么眼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则是教育3.0。在线教育,特别是移动在线教育,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是一条漫长而遥远的道路,绝不适用于既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快速奠定用户基础、快速成功法则。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未来社会的发展必将是科技知识引领的时代,作为未来的发展人才,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全方位完善自身的素质,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应对不断发展进步的科技等,要懂得相关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并能有效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方便自己对信息的获取和棘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时掌控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经管类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将由被动服从向主动创造方向过渡,是一个积极发挥个人自主性和自觉性的时代,并最终实现人性化管理,除此之外,未来的知识社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并在不断地生活学习及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预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进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快速发展社会的要求。 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措施 1.校校协同,为资源共享架桥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知识快速增长和飞速传播,而作为促成这一发展的最重要场所,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义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义务,我国的现代高校应积极开展“校校协同”,首先应开展校际间的专业协作组建设,通过建立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圈等,积极推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的能动性集思广益,多组织承办一些专业方面的讨论演讲,促进校际间的的互动和讨论,实现对电子商务方案的解决目的,电子商务问题的解决,促进校级合作,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素质;其次,应建设经济管理实验室,经过建立一定的经管示范试验中心来吸收其他高校的相关经管经验,促成各大高校间的共同交流与发展,为经管类学生提供仿真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得各大高校经管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最后,高校之间也应大力推行跨校专业辅修这一措施,校校合作的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是选取合作高校的特色专业进行学选修,高校也应积极敞开选修之门,并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选修的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颁发相应的专业辅修证书,推动校校合作和经管类学生的共同发展,进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资源的更合理、更高效使用。 2.校企协同,为实践教学助力 在高校进行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应积极利用企业这一有效地训练基地和实践基地,积极促成校企的合作,使得校企各取所需,各尽所长,在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各自优势的发挥和劣势的互补,共同促进现代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实现校企目标的同时更高层次地实现社会效益。 校企协同发展时,应当建立一定的协议,并根据校企协议成立相应的经管类发展项目,进行签订协议的具体运作,发挥高校学生理论知识的优势和企业推广应用的优势,共同研究实施和发展,实现既定的协议及成果,在这方面,东华大学与IBM公司的合作是最经典和成功的案例,具体的协同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精心设计方面,东华大学开设了多门与IBM技术相关的课程,促成了学生与实际企业管理的接轨,实现了理论知识与企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其次,是与课程体系建设相匹配,在这一合作方面,东华大学派出30名教授级副教授等组成的师资队伍,进入到IBM公司进行相关培训,使得东华大学经管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了大幅的提升;再次,组织学生进行IBM全球专业认证的项目,经过对组织的学生进行培训,让其进入项目中实现实际操作,积累了大量经管类经验;最后,IBM公司与东华大学共建了教学平台,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了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和一整套的电子商务创新实验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得企业作为“第二课堂”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除上述措施外,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可以进行国际协同,为跨国交流铺路等方式来进行,加强交流学习,注重实验与实践,为学生的成才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创造更好的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以及社会等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校校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等等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最终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 作者:李晶晶 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重要性 一、“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抄袭、剽窃学术成果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经常会被要求上交论文类的大作业,与理工类大学生的试验、数据、公式、计算等相比,经管类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抄袭机会。他们在写文章时东拼西凑,甚至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成果”。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课题。 2.伪造证书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超过他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如伪造证书、简历造假等。笔者对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90后”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到“你会在求职简历上弄虚作假吗?”其中,有15.3%的大学生选择了会。“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一些不良认识,如果任其发展,定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还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并造成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混乱局面。 二、“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笔者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分析 (1)社会上的负面现象淡化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信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使得学生会错误的认为,不讲诚信也可以谋取到很多的好处,社会上的潜规则是要理解和学习的,老老实实的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能换来美好的前景。特别是“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模仿力强,对周遭环境具有较强的感知力,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致使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大、更多。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业务学习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就使得他们很早就对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有所感知,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刺激也是导致他们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2)家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导致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理较为松散,家长往往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在诚信教育方面,有些家长自身就具有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其偏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德行的培养,包括诚信意识的教化相对较少。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得“90后”大学生无法达到时展对人的诚信意识的要求。 2“.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他们却缺乏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注重的是个人的享乐和感受,对于要承担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并不明确,缺乏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重任的担当感。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原因。笔者针对经管类学生的诚信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问到“当诚信和你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做”时,有55.3%的学生选择了“将会采取舍弃诚信而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更多的是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而诚信品质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仍是满足个人利益需要之后的一种奢侈品。 三、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 通过分析“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感到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我们更要把诚信育人作为主要的道德目标,紧紧围绕着此类学生人群的特点,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为“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营造文明诚信的氛围 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的诚信育人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社会大环境来说,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教育方面,应创设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这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只有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健全人格,才能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走得更顺利、更稳健。 2.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助力“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学校应为每位在校大学生设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反映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违纪、有无缺课、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实践、是否贫困生、是否少数民族、评优评奖情况和是否获得助学贷款等。对于此项工作学校应给予重视,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在校及未来走出校门的诚信保证。学校对学生诚信档案要及时进行更新,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公示。学校要把诚信档案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入党考察、就业推荐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学生工作的又一个有利抓手。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诚信观,使他们能够在经济大潮中,凭借诚实守信、踏实敬业的品格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我们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强化诚信意识。当学生面临重大的抉择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哪些价值是值得珍视和维护的,最终把自己的价值经验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并形成教育的合力。为了寻找大学生产生诚信知行不一矛盾的原因,我们应从大学生群体本身出发,综合考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其诚信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要人群,如何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诚信品质,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以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入手,从外部诚信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自身诚信品质提升的角度,展开了集中论述,目的在于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 作者:齐颖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简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创建 一、实验室的建设平台 硬件平台作为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应坚持综合运用、计划实施、规划具体等原则,保证平台一次性搭建,节约成本。主要的硬件平台如FastT600、WS-C4506与其他服务器等。要保证以太网为拓扑网络结构并有相同的IP与VLAN,做好杀毒软件的安装,对震荡波、冲击波等进行查杀。在建设中,要从各方面分析投入的经济利益,杜绝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分析。建设效果的好坏不以设备数量多少,软件先进与否为判定标准,而看是否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在未来补充建设方面,要综合考虑到实验室的各个方面。 二、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范围较大,如课程的建设。包括有通过JAVA程序、研发网页技术、设计数据库、信息技术网络理论、C++语言设计、硬件设计等实验的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基本实验;质量管控实验、生产销售实验、项目管控实验等综合管理模拟项目;银行业务实验、电子支付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国贸知识操作实验等证券实验;ERP系统设计实验、信息分析实验与信息监控实验等信息管控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大教科书指导下进行的,在实验中可向学生提供参考教材。 三、实验室科研 实验室科研的目的在于科研中自主创新,绝不抄袭,培育原创作品。实验室可以从事以下研究项目。电力市场研究。根据目前能源需求的增加,电力市场广阔,研究分析电力的发、送、配等部门行业的关系,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和前沿性的科研项目。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节约方面,可研究怎样合理配置资源与其数学方程式,资源的成本定价计算办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面,可研究企业的投资决策与市场的关系,提升企业管理与资本投资的关系,期权实物的定价方法等。在创新技术方面,有国家政策与技术创新,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科研项目。再如成组技术、工业工程、MIMS、CE、精益生产、PSM、PE、PQM等生产管理的前沿研究项目,进而开放研究思路,提高科研能力。在项目管理评价上,主要有合约管理、信息管理、风险把控、目标成本等科研项目。 四、管理实验室 在管理实验室方面有多种管理办法,如整体管理法,该管理办法把实验室当做一个整体,参考分析全局、变化跟踪、方向控制、反馈调节、关系认识等步奏,进而实现管理实验室的同步进行与组织。另外,可在整体管理法的基础上,采用目标管控法,具体包括制定目标、实行目标、完成目标,并对目标结果进行分析。在实验室人员管理上,可在交谈、理解、满足、观察等方法下做到有序的管理工作人员,人员管理是在沟通的基础上满足员工的要求,解决其工作困难,进而满怀信心的工作。 五、结语 实验室的建设方便了经济类管理的师生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建设成一座效果良好、运用通畅、设施优良的实验室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原创水平。本文简要的介绍的实验室建设目标与应遵守的原则,并分析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验的内容,当然,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此。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上成就明显,为学校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硬件、软件设备。但也应注意到,要通过不断完善实验室以适应市场的变幻莫测。 作者:刘美平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各项政策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各项工作开展都紧紧围绕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实际目标开展,高校实验室建设也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要求,更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便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概述 1.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断提升,这样的社会背景刺激了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刺激了经济管理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应用,经济管理并不是完全由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构成,更多的需要的是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另外,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可帮助高校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现实中有很多的学生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学科,而是由于外界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选择了经济管理类,但对于经管类科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很难接受,学习压力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加,但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1.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方法和建设途径都经历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是手工地模拟实验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采用手工的方式模拟经济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这是最初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经济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环节,但这种方法最大的劣势就是手工模拟不够精确,比较浪费时间,实验室的教学效率低下。第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与之前的实验室建设方法相比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类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授课效率。第三是兼具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管理经验和体会,比如仿真的炒股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买卖股票,体验真实的经济管理,这种近乎真实的体会能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 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确实为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而且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经在各大高校开展和应用起来,为高校经济管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在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给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以下主要针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2.1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它的优势,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管理部门的认可,且当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已经成为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校的必备基础设施之一,关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主要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实际的课程开设需求,并不是随意建设的,有实际的教学需求的专业和学科才可以开设实验室,另外就是很多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必须要保证实验室的分配和使用制度得到落实及使用。但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开展。 2.2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实验室,对这种实验室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用它开展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出现很多问题,但总结这些问题的共性,可看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并没有把实验室看做学习和研究的地方,而是一个放松的地方,这样的态度和看法最终导致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存在障碍,院方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建设实验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要不就只是摆设,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要不就是根本没有投入建设,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带来一定影响。 2.3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教师欠缺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所有课程开展的基础必备条件之一,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误导,很多教师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程教好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自己唯一的职责,但新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对教师和教学过程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新的课程改革和要求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程的活跃性,实验室课程也是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起来的,但实际的现状看来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应用还不充分,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该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因为在特殊的实验室课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对知识的分析等进行讲解,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这种类型的实验室在我们国家的很多高校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普及程度还不够,因此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还很短缺,这是制约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使得经济管理实验室得到更好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升关注程度,及时对其进行解决,否则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2.4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 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范围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所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学科的学习都可归入到经济管理类的范围中,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设立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导致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最终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有过科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主要是由于:首先就是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资金不够,这是制约实验室建设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投入人力,设备的购入、安装和投入使用更是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学校各项事务繁杂,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资金问题是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就是师资力量不够,这样的情况下过多的实验室建设却不能投入使用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师资力量是影响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最后就是学校对于实验室建设的设置和分配情况不够明确,最终导致实验室功能混乱,既没有达到预想结果,也影响了正常的实验室结构设置和分配。总的来说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也是实验室建设中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3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实际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效率,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职责,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有实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主要针对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3.1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以及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和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因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可看出,只有提升了与这些息息相关的实验室对待实验室建设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效率,规范实验室的使用规则等,也只有这样提升高校负责人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才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但对于提升高校负责人的意识和态度,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高校的负责人、相关专业的教师等到一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比较成功的高校去参观和学习,只有从这样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高校负责人和教师才能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的对比对他们的冲击力才是最大的,这样的参观和学习对于高校建设自己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2培养专业水平高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教师 整体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同样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验室建设同样也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实验课教师,针对我们国家高校中目前的实验课教师的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实验室教师素质和专业的提升方法可是:首先学校必须要充分利用相关专业教师的空闲时间提升对这些教师的培训频率和次数,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了解知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授课方法,这样对于学校来说是最节约成本的一种培养实验课教师方法,同时达到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其次学校可招聘以下专业水平和素质高的实验课教师,这样可从根源上解决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同时也可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总之,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为学生实验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3.3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 不断丰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是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专业程度的最基本保证,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是对所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统称,实际上还包含很多的学科,这些学科之间有关联,但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对于有的相似相比较大,或者项目重叠的学科,可共用一个实验室,但很多的学科实际的授课并不能共用同一个实验室,因此在实际的实验室建设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授课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的实验室,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考虑,总的来说,实验室建设者充分了解每个经济管理学科的分类和课程开设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完整性和完善性。使得实验室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做贡献。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很明显地看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于这些问题和问题解决措施的讨论都比较简单,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还有待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社会和政府都在为高校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高校以及教师的支持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制度能更加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作者:陈佩馥 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思考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和挖掘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定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规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 著名统计学家C.R.Rao曾说过:“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学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赋予了经济的含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处理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大量公式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 2.课程针对性不强,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 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未能进行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枯燥,即使学完也不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统计学方法,无法将统计学作为定量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相关专业领域的预测和决策。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计算方法,却对所计算的变量、参数和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统计就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无法起到让学生形成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的教学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 统计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检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统计实务,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统计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据目前针对武汉市各高校统计学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仅有理论课程的讲解,教师只注重课本例题、习题的讲授,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从word、excel自带的统计功能包到SPSS、SA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大量繁琐的数学计算,便捷地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让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案例分析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针对统计软件的讲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只讲公式运算不讲软件,学生甚至连统计静态描述中的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连统计图表都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算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统计学学习完全脱离了统计学方法论的本质,不但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让统计学沦为有形无神的一纸公式。 4.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本科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为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统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作,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一是教师的讲授,一是学生的攻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学必须在以诱导为核心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地探讨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时间序列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企业经理的角度,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往年公司的销售额思考如何预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最大程度地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平铺直述、一讲到底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课程内容为导向、教师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统计学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2.突出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 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会实际应用的目的。其次,通过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社会经济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对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统计调查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如果向全校同学都发放问卷调查即为普查,但普查工作量大、成本高;如果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调查则是抽样调查,若针对某特定年级的调查也可以分为整群调查,或选择占全校大多数学生的学院调查为重点调查等。通过案例使学生加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突出专业契合度。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管类许多专业均要开设。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既能让学生加强对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突出统计学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比如对会计专业讲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我们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再如,将统计学中平均指标计算与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会计课程中销售预测相联系。存货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则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这样,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解起来会更为透彻。统计知识在专业的应用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有了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统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3.加强实践性教学。 (1)课程引入实践专项训练。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用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对理论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学完后根本不具备独立定量分析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只有大力改进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打破经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个唯一实践性教学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教育体系。以专周或独立设置的统计学配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管理。保证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独立设计统计调查的方案、搜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预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使专业教学与统计实践密切结合。 (2)重视电算化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计算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技术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如Word和Excel)和统计学软件(如SAS和SPSS)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成为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正确操作相关软件的步骤,引导学生输出计算结果,重点阐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累进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将基本理论、统计实践和统计思维纳入考试体系中,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设计完成统计方案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水平共同决定。为此,考试模式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书面考试外,综合采用演讲与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现象自拟选题,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答辩的方式考核,变单纯闭卷考试为闭卷与开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卷面考试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进考核成绩。 作者:李莎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探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培育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训练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通过“点、线、面、体”多层面的立体架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1)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课程体系。 (2)分层次开设专业课程群,将专业相关知识和拓宽知识合理设置,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按“综合—分解—再综合”模式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4)结合地方建设需求,拓展教学内容。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加强跨学科教育,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在培养目标上: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在教学计划上:研究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上: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过去的“三段式”模式转化为“两段式”模式,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着重研究如何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上:研究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研究“模块”与“平台”想结合的方式,即“两大模块、四个平台”。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学生的二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研究如何改造原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以应用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开发的全过程。以开放的理念、立足边疆、服务地方、传承地方文化的科学定位为指引,构建学校通识课、学院学科平台课、“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中做与做中学”的专业课为主线的“四层次”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厚基础与宽知域,强能力与深专业的T型知识结构,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结构”协调发展,通过课内外实践整合、校内外智慧集成、知识与项目对接、教学与课题融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来构建“多能力教育综合模式”,并辅以科学的教学管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素养良好,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备独特专业能力,勇于创新,擅长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强化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强化双语课程建设,使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积累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在双语教学中采用原版外文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双语课程教学资源,双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讨论专区,使学生及时沟通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这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在双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用全英文讲解专业知识,只有在觉得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情况下才用中文加以补充或解释。学生需要阅读英文教材和案例,用英文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用英文制作PPT和做课堂报告,用英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甚至考试答题也需要用英文,这样,就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己再看纯英文教科书更容易,词汇量增多,阅读速度大大提高了。双语授课模式对于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来说效果更明显,为他们能快速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个课堂结合”即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教学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三个课堂联动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1)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企业专家指导为支撑,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践行立体化教学模式,以突出实践、兼顾理论为办学特色,培养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3)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向基层培养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 (4)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学生调研并撰写的国有老工业基地企业调查报告,荣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6年学生参加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2007年学生参加黑龙江省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获全省第一名;2008年学生参加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创业大赛获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亚军;2008—2010年学生参加第四、五、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均获黑龙江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一、二等奖。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获国家二等奖。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省级“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标兵称号。 作者: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院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教育 随着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经济及管理学科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提升,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而且也导源于经济管理类教育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的积累。经济管理类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九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在校生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1999年全国各类在校生总人数为719万人,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在校生155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近21.5%,在校硕士生总数为23985人,占全国在校硕士生总数的13.44%,在校博士生总数为3204人,占全国在校博士生总数的6.72%。 经济管理学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适应高等教育环境变化、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转变过程。 首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经济管理类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高等院校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即数量均衡),而且要使人才的规格、能力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需要相一致(即规格和能力均衡)。为了培养知识、素质、能力更适应于产业升级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专门人才,高等院校适时地进行了培养目标调整和人才规格定位。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各高等院校正在调整专业方向,加大适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了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启动了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办了“WTO经济双学位班”、“经管法复合型人才试点班”等)。 其次,适应信息化的发展,经济管理类学科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我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大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教育网络、网上课程、教学课件、计算机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改善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引发一场教学内容的革命和教育资源的再配置。信息网络放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来吸收一些优秀的、适用的课程,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搜集、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教育的远程教学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 再次,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能力、素质、知识诸方面有了新的提升。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使知识的半衰期缩短,不断更新知识和获取新知识要求我们重视独立获取知识和破译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对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工作环境,要求经济管理类教育注重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承担起民族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塑造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的眼界、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在这一方面,经济管理类教育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对经济管理类教育需要在发展战略、布局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并“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步伐的加快,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也日益凸现。现阶段,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包括:(1)人才培养国际化,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人才;加紧培养学生对“入世”后的适应性,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作出新的调整;(2)教材和课程国际化,即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包括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或英语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直接进行国际课程的学习,缩小某些应用类教材和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3)评价、认证及机构的国际化,为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在金融、保险、精算、会计、审计、咨询等方面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资格和质量认证标准及制度(如目前高校中的精算师、金融分析师等),同时,也要逐步建立和规范国际化的教育资格认证评价机构;(4)教育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要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资金、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办好中国的教育,包括吸引优秀留学人才,也包括充分利用可流动、可交易的网络资源。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对人才的索质教育也赋予了新的内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善的人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应是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战略性的、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经济管理类教育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和储备。根据我国“十五”计划,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7%左右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今后十年城乡巨大的就业压力,经管学科教育的各类招生还应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这包括为更多谋求职业的年轻人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链、向在职人员提供更多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为失去求学机会的人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在结构和规格上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在地结合起来,不仅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总量和总体能力要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要适应于经济结构变化和升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等不能再维持在原有的框架内,需要重新审视并作超前的调整,以为新历史阶段的发展提供适时对应的人才储备。又如,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大大改变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职业岗位也将会大大改变,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各类科技企业、不同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跨国组织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吸纳会大大增加,相当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还会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因此,更注重个性化和能力培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经济管理类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必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以往具有更大的不定性,职业转换也比以往更为普遍和频繁,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如此多变的职业前景,经济管理类教育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更要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更多地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使之步入社会有更强的应变性和灵活性。 第三,在战略布局和结构上应有分工,注意差异化和层次化。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但我国毕竟是一个教育大国,经济管理类在校学生已经达到180多万人(2000年统计)。鉴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类教育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经济管理类教育在战略布局和结构上不应搞单一化,应有分工,注意差异化和层次化。 首先,学科和师资力量强的重点院校在人才规格、层次结构方面应考虑适当“上移”和“外移”。所谓“上移”即在这些院校建立经济学英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批理论扎实、理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十几所重点院校启动了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其宗旨即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并以此来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谓“外移”,即发挥重点院校的资源和学科优势,有目的的培养一批外向型人才,如能够进入重要涉外经济部门、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驻外机构等领域所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尤为突出的是挑战WTO的既谙熟经济又懂国际法规的优秀专业人才。从目前的人才需求看,这类专业人才的短缺是相当突出的。 其次,就多数院校来说经济管理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复合型应用人才上,突出适用性。我国承担经济管理类教育的院校有几百所,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点有1544个,这些专业点分别分布在综合性大学(377个)、财经院校(351个)、工科院校(567个)和其它院校(247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办学资源、学科布局、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构成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有的差异很大,此外,近些年来不同类型高校办的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成人教育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方面也占有很大比重。不同类型的学校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并逐步办出自己的特色。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不同时期人才市场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包括不同层次的需求,因地因时地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既有利于发挥不同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也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再次,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联动,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保持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因而不同地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规模和规格也就存在差异。随着各地区高校与地方的共建,不同地区高校在服务于国家人才需求的同时,应在人才规格和专业建设方面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同步提升,并与地区产业结构保持动态平衡。一些建校历史短、学科基础和师资队伍较薄弱的院校不必搞“小而全”,更不必去与高水平大学比硬件、比指标,而应更多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不同地区的经济管理类教育在保持基本办学规范和标准的同时,应依托于本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一种各具特色、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经济管理类论文:虚拟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实验环境部署与维护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一项主要日常工作,本文通过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云桌面的实践应用,从选型到落实,采用桌面虚拟化技术,转型经济管理实验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快速部署不同的实验环境,满足不同的实验课程教学需求,实现了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的有效统一,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虚拟云桌面;VDI;构架;部署;实验环境 近年来,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对运行环境和网络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云计算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网络时代的脚步。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云计算环境下,虚拟化层向应用层提供平台的物理资源映射,使得平台中的应用与硬件设备之间的关系解耦,虚拟化技术为云计算平台提供了调节服务规模的能力,并使得管理操作更加灵活有效。 一虚拟云桌面建设背景 经济管理实验环境主要是计算机及专业应用软件。传统的经管类实验室都是单机PC,再加保护卡分区管理。实验软件,实验平台,实验课程,繁多复杂,环境部署时,大部分软件不得不交叉并存于同一个物理系统上,很多系统共用相同的数据库,兼容性冲突时有发生,稍有差池,还会影响到原来正常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种类数量、复杂度日益增长,操作系统和教学应用软件的更新日益加速,桌面维护管理频率和难度加大,需要找到一个高效管理桌面的解决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地进步,网络环境不断完善,桌面云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它将虚拟桌面技术、远程桌面访问技术和瘦客户端技术结合,使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访问教学桌面,同时管理人员可以远程方便有效地进行后台管理。 二虚拟云桌面基础构架选型 虚拟云桌面是云计算时代的典型应用,它通过虚拟化引用,将数据空间,管理服务等通过桌面化的方式给各操作终端,真正实现了终端设备与桌面环境的结合。虚拟云桌面技术构架主要以VDI和IDV为代表。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采用“集中管理、集中计算,分布显示”的原则,支持客户端桌面工作负载托管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用户通过支持远程桌面的协议的客户端设备与虚拟桌面进行通信。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来访问个人桌面,就像是访问传统的本地安装桌面一样,从而大大改善桌面使用的灵活性。终端设备可以采用配置较低的瘦客户机或陈旧计算机主机设备。智能桌面虚拟化构架IDV,是直接安装在客户端的裸金属架构,多个操作系统可作为虚拟机并排安装,类似服务器虚拟化一样的方式。IDV要求每个终端桌面为胖终端(和PC机一样),在每个硬件终端上可以由服务器下发多个操作系统虚拟机,这些虚拟机可以被分配不同占用的硬件资源,即集中管理,分布运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实验环境要求多,各类应用软件复杂,软件变化更新快,综合考虑客户端成本,网络环境,管理模式等,VDI构架更加符合经济管理实验环境需求。 三虚拟云桌面网络构架 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有三个综合实验室实施了虚拟云桌面解决方案,分布于两幢大楼。楼层之间,以万兆光纤通过学校网管中心链接。千兆光纤到每一个实验室。旭日楼的实验室有121个虚拟桌面就至少需要1210Mbps的带宽,千兆光纤线路并无法满足。因此将现有的两条光纤链路从故障转移的模式下改为链路捆绑,拥有了2Gbps的带宽后就足以支撑。在项目实施完毕后进行了压力测试,通过所有虚拟桌面均播放高清视频的方式测试系统稳定性与网络质量,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虚拟云桌面建设实施 (一)虚拟云桌面硬环境建设 VDI虚拟云桌面通过构建虚拟化服务器群,建立虚拟资源池。虚拟资源池是通过不同的技术将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近似同构的虚拟资源池;可以屏蔽掉物理资源的复杂性,实现从物理资源向逻辑资源的转化。选用X86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配置2颗8核高性能CPU,128G内存,800G固态硬盘用于模板系统,若干块SAS硬盘用于桌面数据存放。一台这样的服务器可以虚拟出30台虚拟桌面,动态分配共享虚拟的CPU,内存,硬盘等资源。VDI虚拟云桌面客户端,选用配置较低的瘦客户端,节能省电,每台设备平均功耗20多瓦;或者利用即将淘汰的旧电脑,继续发挥使用,绿色环保。 (二)虚拟云桌面软环境实施 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云桌面建设,采用云机双系统模式,实验环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利用瘦客户端或PC终端安装独立的操作系统,保障在虚拟云桌面遇到故障可以启用本地系统,确保实验课程教学顺利进行。中心使用噢易教育桌面云OS-EASY,登录分为教学桌面和个人桌面。教学桌面进入实验教学环境。经济管理实验环境包括Win7、Server2003、Server2008、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根据教学需求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桌面场景可以按专业、年级、系统环境、教师要求等创建教学环境模板,统一快速部署到需要使用的实验室,学生按照实验要求选择相应的系统进行登陆;个人用户选择个人桌面,可以私有地、连续地、灵活地配置使用桌面学习环境,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同的用户可以有不同的应用需求。管理员维护通过网络登录后台管理,只要有网络,任何一台机器都可以进行管理操作,包括资源池、桌面、模板、终端、用户、监控、排课等管理功能。每个桌面系统配置广播多媒体软件,有屏幕广播、下发作业、收取文件、行为管控等功能,行为管控可以对学生机上的行为进程、上外网、使用U盘等外设进行限制。虚拟化云桌面解决方案,本地客户端几乎不需要维护,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网络在管理平台中操作,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完成维护管理工作,方便快捷。 五结语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虚拟化云桌面建设,实现了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的有效统一,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维护使用效率。从管理角度来看,实验室面对的专业多、学生多、科目多、学生流动性大,使用云平台构架,搭建新一代实验教学平台,转型经济管理实验模式,打破了传统实验条件和环境的壁垒,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晏爱敏 黄基诞 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本文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深化,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要的新形势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而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高职经济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以“问题导向”作为重要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从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要,特别是一些教师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掌握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而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因而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应当引起重视。二是教学模式制约。从目前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还不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一些教学内容还缺乏实践性,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经济管理前沿理论的引导,特别是还没有将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还没有形成较好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仍然没有广泛的走出校门,因而实践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多学生都无法深入到经济管理实践中进行锻炼,必须制约实践教学的效果。三是教学平台落后。从目前一些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教学平台还比较落后,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没有形成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际、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的实践教学基地,因而制约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对接机制,因而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学生无法更多的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大力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人力、物力、财务的投入,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把素质化、人本化、市场化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发展理念,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强化学生职业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体系,积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这就需要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延伸性,加强对当前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对于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就要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前沿的经济管理实践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三是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市场化”教学机制,努力打造“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可以开展“订单式”实践教学,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再比如可以开展“企业化”实践,将企业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深入到经济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比如还要创新实践教学基础,在学校教学基地设计方面,应当按照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制约、教学平台落后,必须积极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除了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作者:牛琴 单位: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对现阶段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在创新能力培养前提下,实现对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不断实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高效发展与管理。 关键词:创新能力;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目前,创新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经管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一)教学安排及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企业对于经管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由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在培养时投入较小而产能较大,有利于高校自我发展,因此各院校逐渐开始扩招经管类专业学生。现阶段,经管类专业教学人数已在各院校专业人数中位处前列,但随着经管专业的不断扩招,其管理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随之导致其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各院校经管人才质量低下问题凸显。经管专业需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而多数学校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无法实现高效实践教学,教学实际安排及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高效发展。 (二)教学模式设置缺乏完善性 我国高校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时,多采用讲授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理论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中只能根据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相关学习,多数院校忽略实践教学在经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实现具体操作及应用,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及实践性。目前多数院校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多以实验验证操作为教学主体进行实验教学,但验证性试验教学在本质上仍属于理论课教学,因此常常以课堂理论为背景,使学生按照教师提前设定好的程序实现教学,这种固态化的实践教学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延伸,促进学生被动的实现实践,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各高校经管专业在对实践教学时,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及高效管理,部分教学实践环节难以落实,无法实现高效实践教学。 (三)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欠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其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相应的差异性,理论教学评价考核时主要是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同理论知识题目作答,后通过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这种理论考核方式有利于公平公正性,有利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现系统评估,但此类评价机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无法实现对学生具体实践能力的考核,经管类学生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包含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等形式,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实践场所多为校外,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考核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考核时,往往是以考查为主,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考核及管理。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托于主体现有知识及现有思维实现对知识及经验的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思想及模式等。创新能力是后天可塑造的优秀能力之一,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与内外部因素均具有重要相关性。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应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学与引导,实现学生经济环境下的思维开拓。 (一)吸取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结合实际实现高效实践 教学管理体制建立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我国现阶段对于实践教学缺乏具体实践应用,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只是一味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指导,而未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因此我国各高校应结合国外具体实践操作体制管理,吸取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发展。目前,我国在教学中逐渐以学生主体为本,这便是结合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而产生的转变,因此在具体实践教学开展中,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多开展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完善发展。 (二)结合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创设创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融合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及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于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也有了进一步认知,创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基于现有教学管理体制实现内容创新。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及教育环境,因此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应在各校教学大环境之下实现管理体制完善。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配套的运行机制 经管类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操作时,对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时,应尽量满足这一实践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及运行体制,保障该实践操作的完善运行。例如在现代实践操作中由于内外部因素各院校很难找到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使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相关企业运作流程[7]。在此背景之下,便需建立仿真实践教学操作环境,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建立模拟企业网络系统实训软件,因此在此条件之下,学校便可成立实践教学部并设立专门的运行机制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承担实践教学、培训及职业认证等工作。实践教学部其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其中包含实训室建立及实习单位建立,若建立实训室,则需采用项目管理制度,并根据项目具体建设操作内容对管理者及相关负责人予以确立,并按照建立内容设置建设方案,其建设方案由该部门管理者统一评审,同时还可与实习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对实践模式及实践内容予以探讨制定,更好的实现实践高效教学。 (四)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操作中,学校应针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建立并完善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从而不断实现对实践教学的高效管理,监督学生的具体实践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实践要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基础下,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管理体系。新型评价管理体系包含多种评价元素,不可将其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书面考试,而应对学生的日常操作实现综合考核,不仅应重视考核的具体结果,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予以考核,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将理论及实践相互结合;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评价当中,保证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平等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知与理解,主动接受评价结果,针对结果实现对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最后在具体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中,其评价项目应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内容等,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量化评价,制定实践信息反馈表征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逐步实现高效实践教学,同时在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体制时,还应重视对评价机制及实践教学成果的完善监督,通过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实现对实践教学因素的追踪、控制与评价,从而改善实践教学及评价中存在问题,促进实践最优化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完善,是现代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目前我国经管专业教学中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还存在相应问题,因此各学校应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试验教学内容,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创设创新型试验教学,不断促进高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发展。 作者:谢海军 王巍 刘苹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商务教学分析 一、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广泛,但课时有限 由于电子商务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与理论、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物流技术、支付技术等。因此,与之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通常包含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工具、电子商务流程、电子商务设计和电子商务模拟创业共6个模块。但据作者了解,大多数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学时通常在8-20个,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想完成所有6个模块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技能和深刻认识所学理论是无法做到的。 (二)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片面关注结课考试成绩的高低,忽视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当前学生只重视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电子商务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内容,就已经掌握了整个电子商务,没有必要劳神费力的去做什么实验。于是在电子商务的上机实验中,很多学生利用上机的机会,看电影,打游戏,浏览网站,对待实验过程却只是走马观花,缺乏分析与思考,更谈不上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了。 二、强调仿真模拟,脱离真实商务环境 很多院校通过购买电子商务模拟系统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掌握B2C、B2B、C2C等电子商务流程知识和技能的实验环境。学生体验并操作这些模拟软件的优点是他们可以学习电子商务各种交易模式的详细流程,并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其中,自主的开展和使用电子商务,从而能够把课本上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电子商务理念,加强了感性认识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由于成本、能力或技术等原因,很多模拟软件提供的场景与真实的商务场景差距较大,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开展电子交易的工具和环境;实验模拟系统模式固定,缺乏创新、灵活机制;不少软件还普遍存在开发水平、版权保护和版本更新等问题;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很难更得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迅速成长的需要;学生只能看到模拟软件的前台实现形式,无法感知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的后台运行与处理流程。 三、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弊病的解决办法 面对上述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明确实验目的,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不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的定位不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电子商务课程实验设计时,应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实验内容体系。一般来说,电子商务课程实验包含三种类型内容:体验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创业性实验。体验性实验包括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网上购物、网上拍卖、B2B电子商务交易、第三方物流、外贸电子商务、CA认证、电子签名、ERP等9个实验;操作性实验包括网络接入与系统设置、网页制作、网络广告的制作与交换、网络维护、模拟CA认证中心、系统集成等6个实验;创业性实验包括网站总体设计和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设计两个实验。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掌握电子商务概念性知识;通过操作性实验,掌握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型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了解和掌握各种开发工具;通过创业性实验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但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依据本院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以上众多具体实验内容进行取舍或优化,并采用与之对应的教学形式。 (二)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完善实验环节的成绩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和兴趣低落,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这就需要强调实验环节的成绩考核,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客观上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对实验任务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不同方面,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因此,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考核重点不是仅仅只看学生的最后实验结果,而是要考察学生理解知识点、主动探询知识的能力以及软件工程的素质等情况,为此教师应设计一些知识点在实验中考核。并通过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提出不同的考核方法。 (三)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际操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教学与电子商务实际发展同步,奠定电子商务的整个教学基础,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们对电子商务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子商务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我们除了进行常见的电子商务工具技术操作、互联网网站访问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网上创业、校企合作等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电子商务实验中的案例分析教学是通过提供丰富的电子商务案例,运用基于案例分析的实验教学方法与启发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参加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主要的知识内容,汲取企业的电子商务实践经验。而网上创业是建议学生到一些能提供免费开店的电子商务网站去实际操作,如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网站注册会员,通过身份认证后进行前台和后台的操作,从而到现实世界中去体会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使学生通过网上交易来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对于校企合作,既可以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实际的电子商务相关岗位工作,也可以与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企业联合,学生直接采用商业软件的测试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直接促进软件的改进。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的思考 摘要:本文强调了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近几年来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提出了目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思考 1引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培养总体目标的确定外,教材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本好教材的问世意味着一门好课程的出现,也预示着一批优秀学生的成长.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做一思考。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业教材建设是院校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深入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教学建设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深入研究高校学科特点,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通俗适用的原则 证券投资学起源于西方,不少概念和理论都是从国外教科书中引进,教材编写者对于涉及的比较专业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要尽量通俗的表述,让学生能够领会和贯通。同时,教材编写必须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要合理,应适应各院校确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字数规模要适应学制、学时的需要。 2.2整体性原则 教材的体系结构要完整和成系统,一般地说,证券投资学教材要至少能够涵盖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知识、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方法与交易技巧、证券投资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些内容缺一不可。 2.3新颖性原则 教材建设一定要体现编、著相结合,不断纳入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的结合我国金融行业、证券行业改革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一些能上升为理论成果的东西编入教材中,增强教材的创新性,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该学科知识前沿,又能够紧跟改革时代潮流,不断增进知识。 3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一经编定成型,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较快,教材建设如何与之适应,适时修订推出新版与变化了的实际相匹配,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的实践、产生一些新生事物,例如优先股的重启、个股期权制度的实施等等。经济实践和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需要把新兴实践提炼和上升为理论。此外,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轨道,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要吸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好的机制、制度、模式和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使得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的再版修订要不间断的吐故纳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教师和教材建设者们,一是要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进程,必要时实地进行一些考察和调研,增进认识;二是要不断总结与思考,提炼出或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中,使教材不断更新,知识更加前瞻,体系更加全面。 4目前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教材编著要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总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宏观基本面分析当然首先要完整介绍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如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及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其次,要进行产业分析、行业分析,领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现状;再次,要进行微观基本面——公司的分析,包括公司的财务分析、价值分析。目前出版的教材,有的对宏观基本面分析编著内容不够充分和深入,比如,缺乏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热点分析,有的对微观基本面诸如公司价值分析很不细致,使得教材内容体系不尽完整。 4.2证券投资学教材要精简投资模型和量化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教材中,一些诸如马科维茨选择资产组合方法、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以及量化分析交易等内容,对于金融、投资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这毕竟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应该也必须掌握这些现资组合与分析理论。但是,对于一般经贸和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不是其专业核心课,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只是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一定的投资水平,而不是执业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大量介绍一些西方投资学中的看似高端的模型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这些较为复杂的投资理论,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一般不易学懂,如果学得似懂非懂,反而难以正确指导其投资理财活动。 4.3教材建设应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沪港通、深港通、熔断机制等新事物。沪港通,即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指两地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或者联交所参与者,通过上交所或者联交所在对方所在地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进一步学习借鉴香港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后于2016年1月8日暂停。熔断机制虽然目前不适合我国国情,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它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功能还是值得肯定。对于这些新兴知识和内容,教材应该予以介绍,一般可以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增加教材附录,通过附录加以介绍;二是在相关章节增加专栏,介绍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适应证券市场活动的能力。 4.4增加案例分析方面的篇幅 案例是指对某一具体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一般可以在投资、管理实践和教学中运用。案例有真实性;典型性;有效性;完整性;可读性五大原则,案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具有指导作用、借鉴作用和经验积累作用。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为了使学习者增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活动的实践能力,教材编写中适当增加案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投资学教材内容体系中,产业与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K线、均线、技术指标等技术分析章节以及风险防范和组合管理等章节均可以编附案例,通过案例及其分析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已近出版的教材,案例方面的内容不太多,再编时,适当增加案例篇幅很有必要。总之,在改革深入推进,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追求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已经成为当今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更要地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系统、新颖的理论知识,并由此提升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作者:向瑞伦 叶文明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经济学院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经济管理类论文:财经院校经济管理类整合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验平台实验资源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目前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其功能分析,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提出整合实验资源的设想,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目前,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等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有:“ERP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这些课程所用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运行,即计算机网络与各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因此,可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将这些模拟软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功能分析 1.ERP实验课程 ERP实验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获取现代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最佳途径。目前,该专业设有《ERP生产运作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系统》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可在金碟ERP-K3系统、金算盘ERP等模拟操作系统上运行,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工作站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2k、WinXP。 2.会计电算化实验 该实验开设初、中、高级电算化,都是在多媒体会计实验室操作平台下进行实验,主要完成账套的建立,总账系统的管理,利用工资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的日常工资业务处理等操作。本软件也都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3.证券、外汇交易实验 证券交易包括股票交易、外汇买卖、期货交易等。该实验是在世华模拟股票财税系统V2.0平台上进行业务处理,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交易的主要流程,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3Advanced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98。 4.电子商务实验 该项实验开设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实验,通过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来完成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借助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和网上资源,掌握电子商务主要模式流程及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本软件也是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从以上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功能要求,以及对同类院校的考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中实验室建设中大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建设,主要是财经类院校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相应实验大多是采取软件模拟的实验方式,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实验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硬件平台,以各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材料,可以搭建一个完成特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立 1.硬件资源整合 (1)服务器配置与建设。服务器的作用主要用于网络版教学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存贮、数据交换等,由于实验教学数据的重要性,特别是金融专业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及其他等课程实时在线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服务器管理不仅要在速度、软件调用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且也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学院网络中心服务器规划采用硬盘阵列形式,支持RAID的级别有:RAIDADG,RAID5,同时硬盘的阵列形式可以自由扩展、获取最佳兼容性,并对系统数据采取容错保护。由于金碟ERP-K3系统等软件运行的要求,要求服务器配置要高些,运行速度要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目前实验中心服务器配置:配置两个双核IntelXeon5110处理器,配置4GB(4x1GB)PC2-5300全缓冲DIMMs(DDR2-667)内存,64MB高速缓存,集成双NC373i多功能千兆网卡等。另外,选用性能较好的CISCO4006交换机为核心交换机接入和级联,用HP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整个网络硬环境支撑的平台,在学院整体网络结构上,由多台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组成网络平台,校园网主干为1000M以太网,实验中心100M交换到桌面。采用这种模式,实验中心可为工商、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并可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场所等。 (2)服务器安全管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院每台服务器均设有实时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管理,以防止本网及外网的非授权访问和病毒攻击造成服务器瘫痪等现象的发生。 (3)工作站配置与建设。工作站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的主要工具,在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工作站运行速度快慢、性能稳定等因素。因此,工作站除了安全管理外(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还配有各专业应用软件供学生进行实验。目前ERP机房硬件环境。学生机基本配置:CPU: INTEL赛扬处理器346/512MDDRII533内存/硬盘80G7200转SATA接口/主机:INTEL915GV芯片组等;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al、WindowsXPProfessional多重操作系统,把基础软件和低版本的软件装入Windows2000,把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XP上,为保证专业软件的正常使用,每台工作站上都安装硬盘还原卡,对计算机硬盘实施保护。 2.软件资源方面 有了硬件平台,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软件建设尤其重要。目前学院也非常重视软件建设,购买正版金碟ERPU8、纳税申报实验室、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世华模拟股票系统V2.0、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等正版软件。 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随着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了大批实验室,提高了硬件配置。同时,财经类院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日益成熟,合理利用学院的网络规模,根据实验课程的不同应用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接入Internet的方法,进行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采用用户使用最多的网络协议--TCP/IP,建立基于B/S的网络模式。同时实验平台上应给每位学生与教师、管理员设立唯一账户,给每位学生设计像资源管理器式的专业课程实验数据存放文件夹,建立学生、课程、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如需要某门课的实验数据,只需选上课教师所对应上课班级的学生的课程实验数据文件夹进行汇总,就可快速得到实验内容。同时还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如统计数据、证券数据等不断的存储在数据中心,为今后的实验室评估及科研开展积累数据。 五、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思路 学院实验网络的建设,我们在考虑硬件设备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专业特性和特色。增加形式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实施实验考核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目前我院建设的ERP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在硬件配置上都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把新颖的实验项目与教学方案加以融合和渗透、采用优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良好的管理理念方法,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才会显示出专业特色,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才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才,这就是整合实验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教学方法探索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表现的又与工科学生不一样。研究探索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特别是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以此提出开放性实验在经济管理类中如何开展的问题。最后结合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实验教学活动的情况介绍经济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法及开设效果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高校正在朝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连续几年的扩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给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是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低薪酬,应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期望能缓解这种矛盾。这些改革中的重点都落在“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来。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青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递给学生,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启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按其开设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与理论教学结合的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两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一般这种实验在与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表现为完成理论教学中某些内容之后,为了验证理论并加强记忆而进行此类实验,比如高校中的物理、电子电工等基础性实验。独立实验课程是指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而是根据前面已经学习的一门或几门相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综合性比较强,往往需要集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分析连接才能完成。本文中主要结合经济管理类实验讨论独立实验课的问题。 2经济管理类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方面,以前面向学生开放的实验极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熟悉实验的流程,按照实验课程所设定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去完成实验。这些实验操作机械,没有创造性,学生也对此种实验毫无兴趣,通过模拟软件完成的实验,多半如此。按照模拟实验软件公司所设计的实验流程,学生基本上只需要点鼠标,按照实验指导书设定的流程就可以完成,有的甚至不用键盘输入任何内容就可以完成。这种实验教学显然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去太远,学生在做这类实验的时候也多半只是应付,因而实验教学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开放性实验方法在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开放性实验方法介绍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时间上向学生开放,而且教学内容上也要向学生开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学习较差的学生随时可以补做一些基本训练的实验,学有余力者可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实验。因此可以这样说,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为验证性、掌握流程型的实验,学生是否能完成实验,一方面要靠实验的本身的“吸引能力”,另外一方面还要突出实验的可控制性.即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掌握和评价手段,在这类实验中,实验教师通常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衡量学生实验完成情况。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采用软件模拟的方式。 实验软件的选择问题,多采用B/S结构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实验教师进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的校园网络,更好的服务学生,更好的去尝试开放性的实验。根据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作者认为开放性实验方法比传统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 3.2在实践中探索并开发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更强调个性化的实验,而不是大众化的实验,更强调学生的兴趣与因材施教。如果一个实验几乎所有人都要进行,且实验的过程要求保持一致的话,此类实验采用以前按班级完成实验更加合适一些。而开放性实验最好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实验室提供的助学助研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课题共同研究开放性实验的开放方法。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开展开放性实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行实践: (1)实验前的准备。 开放性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实验开始前要加强实验相关知识的整理与积累,要做好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的设计,多结合实际业务设置相应思考题,思考题应该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而不应该是凭空想象。 (2)实验的方法。 兴趣实验法:由于经济管理类实验自身的一些特点,导致这类实验本身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因而在实验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加入竞争,加入生活中的常识知识,加入各实验的补充知识等等。 讨论实验法: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探讨,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深,而在实验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试图说服对方,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好处。同时,为了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大多数学生会更加认真去完成实验,通过掌握一些实验的技巧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中来,比如设置实验课程论坛,并对大家讨论的话题及时总结并加以引导。在实验课成绩评定时适当倾斜,对讨论积极的同学及能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设计教学法:如果一件事情太难,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如果一件事情太容易,我认为喜欢做的人也不会多,对于经济与管理类的实验刚好就类似这种情况。如果按照最初设定的流程去做实验,学生可能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去设计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如此,设计教学法才更需要突破。 (3)实验的考核。 实验的考核应该更加严格而有序。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实验考核一直不好规范,多数教师都采用写实验报告的方法进行考核。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原理,记录完成实验的步骤以及回答相应思考题。对于平时的考核主要以教师点名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一是手续比较麻烦,二是效果并不太好。对于实验报告中的内容,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对这类的实验报告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开放性实验的条件下,实验的考核主要软件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并依据学生实验的过程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分为练习与考核两个阶段,练习只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不记成绩,只记录考勤;考核部分设置时间限制,并将学生完成的过程做好记录,软件评分。实验报告就可以省略大部分的内容了,学生对照实验报告中的思考题去完成实验,这样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实验的考核就包括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此实验课的总成绩,这个成绩会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3.3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 实验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有些模拟实验软件有部分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模拟软件在这方面是失败的。一样的实验流程,一样的实验指导书,一样的实验过种,甚至有一样的实验报告,这也难怪会出现有同学将别人的实验报告复印一份交上来的情况了。当然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除了选用较好的模拟软件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适当给学生置疑,并且这些思考题是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还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固定的。当然,这种实验方法的改变对于实验教师的要求更高,实验教学的工作量会更大,对实验教师提升的帮助也会更大,对于创建科研性的实验室也更加容易。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实验过程中营造竞争的环境,可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俗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实验环节及实验内容的平淡,学生在实验中也不能感受到现代社会竞争的你死我活,这也不可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当今的一些网络游戏为何如此让人着迷,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游戏中充满了竞争,有了竞争才会有胜利的喜悦和奋争的快乐,而这些又恰好是当代大学生所津津乐道的。 现在的实验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们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我们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在我们的“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验中”,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如果有部分同学有不负责任的态度,把市场价格定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这样会导致这个市场竞争的无序,甚至是这个市场中的所有企业都受其害,所以在这个实验中,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教育。 4结论 现代的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我们主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灵活而又紧凑,特别是在实行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要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实施力度,扩大开放性实验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品种的实验,推出更多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最后还要更大力度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经济管理类论文:院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问题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软硬件建设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软硬件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并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出若干构想。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P670、Web服务器IBMXSeriesX345、应用服务器IBMXSeries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0/Windows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2000、VisualFoxpro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Delphiclient/server2.0、SQL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Server、Access、Sysbase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Page、ASP、Outlook等;④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与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经济管理类论文:经济管理类教学平台的建设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阐述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打造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综合平台。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建设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以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7个专业为主要依托,面向全校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平台。目前下设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务实验室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实验中心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服务器、计算机等实验教学设备420余套,实验软件23套,面向大学开出的专业实验课程21门,实验项目142个,其中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占总实验课程的86%。 一、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需求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更多的强调理论教学,对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能力重视不足,学生毕业实习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企业对来实习的学生并不欢迎,即使接受学生,也出于保守企业技术秘密、保障生产安全的需要,不让实习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特别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业务,更是不让其参与。因此学生下企业实习住住只看不动手,不能真正实践所学的知识,使经管类专业在学以致用,技能训练,和实际相结合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模拟实习,去营造一个能真实反应社会经济生活的模拟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动手实践的综合平台,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模拟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项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做各种实验,进行反复的实习。 二、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 实验中心根据学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和重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提升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中心的实验教学服务能力。 对此,我们提出的思路是:总体规划、分类实施,建立一个与本校经管类专业设置相匹配的综合性的实验实习平台。这个思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资源共享的应用平台。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互联网技术架构与校园网相统一的网络平台:再一个是采用统一的应用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通讯协议等。按协同集成的要求,实现各专业的教学软件的应用集成。可以把各个教学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用三层架构的技术,通过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在实现应用集成的前提下,使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功能互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2.根据院校经管类专业结构设置的要求,可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分设若干个满足多专业综合实训要求的集成系统。如电子商务系统、ERP沙盘模拟系统、企业经营模拟系统、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等。为学生进行多专业、多种技能的互动化训练,提高综合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1.实验中心资源整合 实验中心整合全院实验教学资源,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并配备相应的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编写实验教材与指导书,完善实验项目卡片。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综合实验平台的软硬件建设,最终建立了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务实验室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5个综合实验平台。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类公选课与学院各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电子商务、统计模拟、会计学基础综合模拟、计量经济学等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学院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如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工商管理模拟、网络营销模拟、人力资源模拟、市场营销模拟、国际贸易模拟、商业银行模拟、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模拟等实验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会计模拟与审计模拟的手工仿真操作部分。商务实验室承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单证模拟等课程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沙盘模拟和企业经营模拟的实验任务。 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细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相关规定,规范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实践教学。 2.实验中心信息化建设 实验中心在资源整合的同时,利用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中心网络通过1000Mbps光纤链路与校园网互连,所有实验室的所有计算机设备通过实验室网络以100Mbps的速度连接到校园网,并可访问国内所有网络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有着非常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中心网站、精品实验教学课程网、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学习平台、网络考试平台、在线实验平台等作为载体,提供教学课件库、实习参考资料库、多媒体视频资源库等素材。所有实验课程的实验大纲、实习指导书、实验项目卡等也到学习平台之上,配合在线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地点,桉需开展实验。 3.实验教学方法 (1)手工仿真模拟 学院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都是基于手工仿真模拟实验的理念建设的,全面采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单证、流程进行各项专业业务的模拟,通过手工仿真模拟,可以在校内构建各类专业实验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计算机仿真模拟 学院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致力于搭建网络环境下的经济与管理模拟平台,其中电子商务模拟、证券投资模拟、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模拟、国际贸易模拟、企业决策模拟等实验课程都是通过在网络环境下搭建仿真的实验系统来模拟现实情况。 通过这些仿真与模拟实验平台,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学习与掌握与现实生产实践相符的专业技能,很好的解决了经济与管理专业技能与现实生产脱节的情况,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3)学生自主训练与分组协作 在巩固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实验示范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将教学资源到网络学习共享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校园网内随时随地都可以访问这些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验中心除了自主学习的实验之外,在实验方法上大量采用分组协作或分组对抗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证券投资、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等课程进行分组实验,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岗位轮换,进行专业性训练。企业经营模拟、ERP沙盘模拟等课程实行分组对抗,每个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同学负责销售,有的同学负责财务,每一组不同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其他组的决策,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也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立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的实验考评制度 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项目的考核,提交实验报告、笔试,实验软件自带的考核系统、分组对抗结果评分等。实验中心根据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机制,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两方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包括设计方案、实际操作、结果分析以及理论测试等,重点突出考查创新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中心还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网络考试系统,建立了学生信息库,教案库,课件库,资料库,试题库等,进行无纸化考试的探索和研究。 4.师资配备 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队伍按照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组建,其中,专职教师承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以承担实验教学为主,兼职教师本身也是承担实验课程理论部分讲授的教师,保证实验和理论不脱节,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在综合性的分组对抗实验中,每组指导教师从各系中选出,至少两名以上,这样有利于解决对抗过程中遇到的各专业结合方面的问题,也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教师的交流沟通。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从资源整合到平台构建,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也是不断探索的历程。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建设,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验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和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道路上需进一步努力。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管理研究 1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运行过程管理 实操、实作、实训是着眼点不同的新闻传播类实验类型,对于这些类型的实验教学的运行管理,可以借鉴理工科实验教学管理的方法,但也要根据专业特点,采取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方式。根据教学流程,把管理细分化,分为准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准备管理指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下发实验教学任务书到院系,院系把教学任务书下达到专业教研室,由专业教研室把各门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具体教师。教师根据教学任务书制订课程大纲、教材或指导书,大纲、教材或指导书经过教研室主任同意后,开始执行。并在管理部门备案。 过程管理指实验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实验教师开课后,针对每次上课情况,填写实验教学运行记录表和学生考勤表,课程结束后将这些表格交由院系保存,以备管理部门的教学检查,样表如表1所示:实验教学运行记录表对上课过程进行记录,重点填写上课内容和教师总结。把本次课主要操作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总结本次教学的效果,学生掌握程度,需进一步训练的内容等,用以指导下次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考勤表是对学生到课率的统计,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 结果管理是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提交实验课总结报告或者作品,教师根据课程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品进行批改,并及时把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课程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实验总结报告和学生成绩、评分标准等上交院系。学校管理部门定期对这些材料进行检查。准备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涵盖了实验教学运行的整个过程,是对教师在教学运行过程中所完成工作量的审定和规范,有效地记录整个实验教学运行过程。教师完成教学运行过程后,相关管理部门还要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 2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运行过程监督与检查 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内容涉及到实验教学的准备、过程、结果三个阶段的教学工作,包含了实验大纲、教材或指导书、实验教学运行记录表、学生考勤表、学生成绩表、评分标准、学生实验报告等内容,检查方式和说明如表2所示。管理部门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后,要将上课结果及时反馈给实验课教师,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成效,为下次教学做准备。 3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运行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督导检查人员与上课教师对教学结果和效果认定的分歧。督导检查人员经常认为报告过于简单,没有明晰的实验步骤和结果,等等。其分歧的根本点在于理工科实验与新闻传播类实验认识和观念的差异。理工科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发现实验对象间确定的因果关系或验证某一自然规律,从而证明课堂教学所讲授的知识,其实验过程很少受社会因素影响,所以,其实验结果是定量的、稳定的、可重复再现的。文科实验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实验目的是发现人文现象规律,在社会、经济、历史、政治、艺术、文学、语言等活动中探索某一因素的作用、意义、表现方式等,其实验结果往往是定性的、不稳定的、多种多样的。所以理工科实验结果要求量化,有对错之分,但是新闻传播类实验不能量化。 因而,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结果和效果的评价就要符合其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新闻传播类实验结束后,学生向教师提交实验总结报告和作品,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以作品为主,总结报告为辅。作品体现了学生整个创意过程和创意实现程度,体现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及分析能力、实施能力,实验总结报告只是对本次实验课程得失的总结。新闻传播类实验作品往往体现在一个思路、一处分析、一组画面、一组采访等里面,这些内容无法直观呈现在督导检查人员面前,只有相关专业教师才能了解和体会到。所以对于新闻传播类实验效果的评判不能只看表面的数据和报告,要看的重点是作品本身的进步与优点。 除此之外还要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取得的其他成绩。如广告摄影课,在实验课进行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举办摄影展,学生分组分配任务,自行组织实施,教师跟踪指导并进行记录,最后进行摄影展效果调查,将调查结果上交院系。类似这种实验活动不仅让学生把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符合新闻传播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活动也应该被纳入课程考核、检查范畴,并给予积极肯定。 4结语 当下高等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尤其是新闻传播类专业更需要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因此新闻传播专业的实验教学效果很重要。理工科院校背景下的文科专业,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订实施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理工科院校管理者要改变理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思维和观念,给文科实验教学以更大的空间和支持。 作者:鲍芳芳何湘民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能力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趋于融合,新闻传播专业就业状况发生了变化,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及提升需要做出调整。在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对现行环境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充分把握,注重能力提升的前瞻性。针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传播专业人才能力提升进行探究。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提升 1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也相应地改变。媒体业发展至今,原有的对立性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竞争模式,实现了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也逐渐趋于复合化,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能力提升加以探究以使新闻专业人才能够符合媒体行业人才质量需求。在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现状调研中显示,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这一政策后,65%的被调查人员对媒介融合有大概的定义认知,而且大部分被调查人员意识到了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有6成调查者认为从业过程中受到了媒介融合的影响;在从业过程中,掌握新旧媒体的复合型人才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与新媒体有关的岗位也要求员工不仅在媒体渠道,更要在传播内容上敢于创新,以好的媒体平台为依托,推出更加优质的传播内容。调查还显示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文字等综合表达能力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甚至大于跨学科的教学改革。 2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合以上调查状况来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有着诸多的弊端和急需改进的地方:(1)现如今大学教育对新媒体及媒体融合方面的知识传播较少。(2)跨学科拓展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媒体融合的把握仍停留在“拓宽媒体渠道”方面,忽视了内容的深层次要求。 3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升对策探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能力,就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同时拓宽媒体渠道认知和加快媒体融合教育方式,双向提升。 3.1注重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 融合时代媒体行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其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包括充足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从多方面把握实际媒体渠道、媒体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传播实际效率。关于“复合型人才”的界定,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复合型人才为立体性的,不仅需要文笔出众,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素质,能够准确及时地将内容传播出去[1];其二,复合型人才具有高能性,需要采集传播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制作成传播内容;其三,复合型人才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具备制作传播内容的素质,也需要确保内容的有效传播。例如在近年来的新闻领域中,“全能记者”非常受欢迎,还有一些“背囊记者”,在承担传播新闻信息责任的同时,还要背着移动工作站,采集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另外,“全能记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传播技术,还要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特点,如形态不同的信息、理念不同的信息等等,都要囊括多重知识领域。这就需要学校在对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播,还要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扩展知识面,让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向其他专业领域延伸,做到不同学科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融合。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也需要在教学的指导下拓展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的行业要求。而我们提出的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到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就是让学生以一名从业人士的身份参与到学科学习和实践训练中[2]。项目教学就是将满足就业人员需求的资源转变为教学内容,让愿意从事新闻传播业的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按照项目运行规则展开活动,将传播学专业知识渗入到项目内容中,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项目空间中更好地学习,还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课程内容,从而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充分整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2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上也要注重教育模式的转型。中国虽然已经进入到媒体融合时代,但是,媒介融合落实到具体运作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媒介融合环境中,媒体的运行必然会产生巨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要将媒体融合专业教育模式构建起来,以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指导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提升。建议高校采用媒介融合专业教育模式,对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予以探索,并根据本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构建起来。具体在运行中,在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学的前三年,对学生进行跨媒体经验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获取经验。进入到第四年,就可以对学生从新闻传播媒体的角度进行专业培养。此时,学生就会从专业的角度把握传播内容,过程中与其他的媒体形式充分融合,使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具备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重点把握内容的专业能力。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对不同形式的媒介都要充分了解,在平台上采用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再加以符合传播性的内容,将新闻传播中媒体障碍打破,这样传播内容得以突出,才能做到双向媒体融合。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时代,在进行信息传播中,就要能够根据新闻传播需求采用相应的媒体形式,重点把握传播内容;学校在对新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重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并尝试着采用媒体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在此教育方向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拓展,以使所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要求。 作者:方珍珍 许怡岚 孙波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创意产业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启示论文 关键词:创意产业数字传媒市场化全球化知识产权 摘要:由文化产业、内容产业演变而来的创意产业正在由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转变为全球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发展创意产业也正在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新闻传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创意产业则为新闻传播教育提示了新的发展方向:一是抓住传媒发展大势,增强对学生的数字传媒技术的培养,把新闻传播学办成文科中的理科;同时充实社会科学内容,以增强技术含量和专业特征。二是把握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培养新的创意阶层,以开辟更广阔的新闻传播人才市场。三是顺应创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增加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课程,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新闻传播人才。 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又称创意工业、创意经济等。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英国最早于1997年组织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IndustryTaskForce)”,首相布莱尔亲任主席。1998年该工作小组率先对创意产业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即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现在,创意产业概念正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即认为当代经济的真正财富是思想、知识、文化、技能和创造力所构成的创意。 创意产业概念的前身是文化产业。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世界各地以各种方式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产业。”现在,文化产业已经迅速成长为全球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而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递进,集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于一身,也一跃成为经济全球化舞台上的佼佼者。英国将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00亿英镑,占GDP的7.9%,提供就业岗位115万个。2002年达到809亿英镑。2003年,创意产业更成为了国民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提供了200万个就业岗位。新加坡在1998年将创意产业确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主要包括艺术、设计和媒体。2003年新加坡的创业产业占GDP3%,提供就业岗位7.2万个。2005年11月,新加坡举办的“展望2005年以后:环球创意工业高峰论坛”,是亚洲首个大规模的创意工业论坛,同时还举办了第一届新加坡设计节、亚洲媒体节、亚洲电视论坛和青年创意交锋会。其基本目标是在2012年,让创意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从3%增加到6%,从而把新加坡建设为一个新的亚洲创意中心。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曾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大约创造220美元财富,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与英国的增速最快,分别达到14%和12%。 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按照现行分类,香港的创意产业包括设计、建筑、广告、出版、音乐、电影、电脑软件、数码娱乐、演艺、广播、古董与艺术品买卖等十一种。另一部分创意产业,则已包含在香港的传统支柱产业如旅游业之内,而且外延至相关的社区建设和城市形象等方面。香港前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认为:“在全球化的新竞争年代,要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便要通过设计、包装、形象和广告等手段,实际上是凝结和体现文化的无形价值。因此,我认为应把先前所说的「创意产业,改称为「文化及创意产业,藉此更清楚表明我们努力的方向。”为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他们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如设立数码媒体中心、数码港资讯资源中心和培育中心,推动数码化创作。启动2.5亿港元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作为高增值设计的集中地。港府还参与筹划多项推介港产电影的活动,如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影视展、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数码娱乐领袖论坛等,并将「香港影视娱乐博览作为一项世界级盛事来举办。根据2003年9月《香港创意产业基础研究》报告,2001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3.8%,为461.01亿港元。从1996至2002年,香港虽然整体经济衰退,但是创意产业的机构数目和整体产业就业人数都有实质上升。2002年香港创意产业机构达30,838家,从业人员达170,011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3%。创意产业正在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我国政府在2000年10月的“十五”计划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并在2002年11月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最近两年来,随着国内对文化产业的关注点由概念转向内容,“创意产业”一词越来越频繁地为人所引用。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这些年,上海大力举办国际电影节、电视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北京在2005年7月召开了“2005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众多中外学者的研讨涉及广告、建筑、电影、动画、网络游戏、音乐、出版、软件、文物交易等众多行业。2006年2月,北京市市长向市人代会提出,将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3年里,将打造6大文化中心,即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和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使创意产业在北京市生产总值所占比例达到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除上海、北京外,国内其他许多中心城市如深圳、杭州等也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创意产业。可以想见,创意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新闻传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飞速发展,从最早的二级学科新闻学,发展到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包含新闻、编辑出版、广告学、广播电视等四大专业以及更多的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从50年代“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转为面向人才市场,适应各种媒体,以及公司企业、国家机关等各种公关、广告和其他信息传播活动的需要。社会需求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全国新闻传播专业“迅猛”发展。到2005年,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学类专业已发展到661个。据推测,目前新闻类各专业点的在校人数当在13万人以上,每年毕业生超过3.2万人。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如何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如何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在竞争中胜出,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为新闻传播教育指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向、新的增长点。围绕着创意产业的思路,我们可以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修订课程体系,打造学生新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同时为新闻传播学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这种设想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内容: 首先,抓住传媒发展大势,加强对学生掌握数字传媒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新闻传播办成文科中的理科;同时充实社会科学内容,增强专业特征。 传媒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媒业的发展方向,是一切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汇聚。无论报刊书籍还是广播电视,最终都能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中得到体现,并得到进一步延伸。因此新闻传播专业必须注重对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力的培养。早在1989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创办了“计算机辅助新闻采访协会”。该组织致力于培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记者编辑。他们不仅善于利用网络与人交流、采访,而且善于从网络上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寻找素材,用各种软件来分析政府运作数据、财经资料、市政和各种社会现象。新一代的传媒人,应该有网页制作基础知识,用HTML编写稿件,使用EXCEL、FOXPRO等软件处理数据,用PHOTOSHOP等处理图片,对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的流媒体如REALPLAYG2等都有一定的了解。由于新传播技术体现出来的不是对传统媒体的完全取代,而是以往各种传播技术的汇聚,因此,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当适应不同媒体传播的需求。如《中国青年报》副总编陈小川所说,学生“应当有跨媒体的能力”。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蒋宏教授也曾提出,应开设“传媒设计”课程,以使学生把握不同的传媒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和内容表现特征。 然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资源日益丰富,传播手段越来越容易被普通人所使用,传播日益平民化、大众化。因此新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必须以内容为竞争手段。欧洲在上世纪90年代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内容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以内容为王。欧盟在“info2000”计划中把文化产业定义为内容产业,其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像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作消费的各种数字化软件等,主导的内容是视听传媒业。创意产业实际上是在内容产业上的一个提升。新一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如何能够在充满各种低水平重复甚至垃圾信息的网络中搜寻和传播有用信息,以职业眼光对信息进行判断、筛选和解读以赢得受众,创造新的内容,并树立传播的品牌形象,这取决于传播者的专业素养、文化修养和理论基础。美国著名新闻教育家、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原主任贝蒂•迈斯格教授在演讲中说,新媒体应用技术越来越成为简单易学的小手艺,今天的新闻院系培养的仍然应该是发掘和讲述新闻故事的能力。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简单易学”的新媒体应用的“小手艺”,即接近于传统“理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需要充实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知识,在“内容”上与理科学生划清界线。这才是我们应有的专业定位。 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学界就倾向于将新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一种职业学科来教授。新闻记者不仅要被培养得知道如何写新闻,而且能够理解他们所报道的这些事件由以生成的社会。因此,在4年的本科教学安排中,四分之一的课程为新闻课程,而其余的四分之三则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包括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著名的“老爸”布莱尔曾强调,新闻学教育必须具有学术责任,因此他就那些自认为能提高报纸质量,也能为新闻教学提供更合适的知识基础的问题,进行了社会科学研究。九十年代香港的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设置,也从以往注重写作基本功的职业教育转为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专业教育,强调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应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批判精神的新闻工作者。从中国目前媒体对人才的需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一般性采访写作和节目制作能力的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虽然有上手快的优点,但也有目光狭窄、知识储备不足的缺陷。在传播内容日渐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他们有可能竞争不过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我们在专业培养上应该突出新闻传播跨学科培养的特点,或者使学生在新闻传播之外还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如经济、法律、国际关系、体育等;或者突出综合院校学科齐全的特点,坚持“宽口径”培养方针。其方法当然不是仅限于给学生提供“大杂烩”式的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注意引进和整合其它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广泛涉猎的同时培养较为宽广的学科视野。笔者在传播学和舆论学课程讲授中,就比较注意整合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思想和方法。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同。 其次,把握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向,培养新的创意阶层,以开辟更广阔的新闻传播人才市场。 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投资、流通和传播环节,需要大量的中介机构,如策划人、经纪人、制作人、文化传播和市场营销人才。他们处在精英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既熟悉艺术和艺术家,又有很强的市场操作能力,能用经济和传媒运作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由此开辟出新闻传播人才的新的就业市场。 哈佛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凯夫斯(R.Caves)在《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创意产业的经济特点,并指出,各类艺术家在实现其艺术创作工作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其他人员加入。如画家需要艺术品经销商经销他的作品,小说家需要出版商将作品发表。影视产品的创作更是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协作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推知,随着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中介环节的急剧扩张,创意产业中将出现大量的艺术中介机构、文化传播、经纪人、制作人等中间环节。经济学家理查•弗罗里达(Florida)在其《创意阶层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在当代经济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中国也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创意阶层虽远未成形,但已是呼之欲出。与旧的经济与文化体制的转型相伴,出版人、设计师、广告人、经纪人、建筑设计师、报人等文化人群最终将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型,成就中国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 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逐渐加大的市场化转型,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一般性的写稿、播稿人员,发展到组稿、组版、节目策划以及公关、广告等市场营销人才甚至媒介经营管理人才。而在新闻传播的专业设置中也增加了广告学和公共关系等专业和相关课程。未来的传媒业不仅本身会成为创意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会成为其他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中重要的环节。未来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掌握采访写作和一般性的节目制作,更需要了解媒体发展方向和媒介市场的运作规律。因此我们应当把社会需求较大的产品市场研发人才及影视制片、广告创意和节目策划、媒介产品营销、媒介信息综合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等作为自己新的培养目标。 在“2005IPTV技术论坛”上,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中数传媒”总裁孙玉胜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市场上并不缺少优秀的电视节目编辑或制片人,但缺少从事商业化运作的电视人才,也就是懂市场、懂销售、懂技术、懂节目制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新的创意—中介人才,实际上应该成为目前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目标。 第三,顺应创意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增加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课程,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新闻传播人才。 经济学家霍金斯在《创意经济》(TheCreativeEconomy)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产品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类都有庞大的产业与之相应,由此而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1996年电影人大卫•普特曼就发现,“英国的摇滚音乐家为出口做出的贡献超过了钢铁工业。”英国1998年最大的单项出口是与辣妹有关的产品。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99年报告》中指出,包括电影、电视、家庭录像、商用软件、娱乐软件、图书、音乐和唱片等在内的版权产业199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为3484亿美元。从1977年到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为6.3%,远超出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2.7%的年增长率。其间,版权产业就业人口翻番,达到380万人。1997年美国版权产业从国外销售和出口中创利668.5亿美元,超过包括农业、汽车、汽车配件和飞机制造在内的所有主要产业。当时预计2001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将为国民经济贡献5351亿美元,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正式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政府承诺遵守的“贸易相关知识产权协议(Trade-relatedIntellectualProperty)涵盖了所有的创意产品,包括专利、著作权及相关权利、商标和服务标示、工艺设计、商业秘密等内容。WTO具有实施相关规则及行使法律制裁的权力,各国政府可以通过WTO要求实施相关规定。而知识产权方面的不当行为,也可能导致他国在其他贸易领域内的制裁。 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传统艺术单件产品经营的模式,进入到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络为基础和传输渠道的规模化经营。其经营的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品,还可以是包括所有与创意作品相关的、具有高艺术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商品,包括日用品。在WTO的市场体制下,对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体现在各种方式的国际艺术授权。目前,世界授权零售市场包括艺术与出版授权市场、品牌和商标授权市场、人物玩偶授权市场、运动类授权市场、娱乐授权市场、网络和互动性授权市场、流行类授权市场等七类市场,其中以艺术授权市场增长速度最快。在美国,以艺术为标示物的授权对象,以居家用品、衣物布料和小五金为主导,占了授权商品市场的半壁江山。 因此,新闻传播教育应当适应这种创意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与需求,不仅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海外留学及实习机会,而且要增加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多少了解一些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以适应中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 总之,新闻传播专业无论最初的创办还是后续的发展,都深受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新闻传播教育必须把握时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使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适应性。而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方面确实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应对。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财经院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教学的目的性不强、教师的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产品”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远远高于所开设专业本身。 二、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新闻的学生反而没有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媒体工作,新闻学博士不会写通讯等等,这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我们的新闻教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到底将来做什么,这些院校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教材选择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教材,与财经类各专业毫无关联,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一般来说,正确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目的进行教材的组织,教师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而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是基本没有目的,学生所用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财经新闻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性。 2.教师的实践机会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这句话足以说明实践经历的重要。然而当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越来越严格,如果一个学期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3.高水平教师引进难。教师学历门槛抬高,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财经类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办好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把这个专业真正办好办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这里所说的“师资”,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这类师资应该是既懂经济学理论,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师资,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以解决。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特别要注意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师资中选派有一定新闻工作基础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二,财经院校要加大从财经新闻媒体引进教师的工作力度。第三,将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或是有选择地安排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承当专业课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第四,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引导。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五,选派新闻学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在进修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 1.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财经类的课程置于“前在”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具体。这就需要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带有浓厚本专业色彩的新闻工作者,以满足财经专业传媒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经济学基础,又懂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前,开设有关经济学的相关课程,打好经济学学科基础,以引领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从事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工作。 2.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多是照抄照搬新闻传播学类名牌院校的传统模式,缺少个性。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做深刻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财经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用经济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财经新闻媒体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经济又懂新闻,既懂得WTO法则又懂传媒市场规律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有专家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播与制作于一身,一人顶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典型而又独特的应用经济学+新闻教育的办学路径。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国际性的眼光”。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探讨论文 一、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学生整体人文素质难以满足专业要求 以前,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上是老牌综合性大学,其人文社科专业开设比较齐备,云集了人文社科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大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在校学生有机会听到很多高水平的人文讲座、选修各种人文课程、参加各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社团、与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相处。在这种学校里成长,学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容易养成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必备的人文素质。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校思路、制度安排、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邀请、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都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以讲座和学术会议为例。笔者所在的学校绝大多数讲座,是“务实”性质的,它基本上与经、管、法、税、商、金融等学科有关。请来开讲座的,更多的是各级官员、各行业的行政管理者以及总裁、经理之类的业界精英;讲的内容,很多是对具体政策法规的解读、对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解答,对业界实操经验的介绍。 缺乏人文氛围,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课程份量,或可有所弥补。但遗憾的是一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了突出本校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不是增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人文课程的设置。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管如何探索特色,不能忽略它人文性质浓厚的学科基础。一般的理工类、专业类院校办新闻传播专业,既缺少人文氛围的熏陶,又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人文学科相关课程的设置,学生要在以后的新闻传播实践中走得更好更高,恐怕有点难。 二、培养目标贪大求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程学习疲于奔命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总想发展自己的特色,在特色的形成过程中,却往往存在学生学习课程过多过杂、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个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往往秉承这样一种宗旨,既必须努力保持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基本面貌,又想依托本校一些龙头学科的教研条件,形成培养独特的学校烙印鲜明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优势。为达成这样的宗旨,其培养目标难免贪大求全,教学课程难免大包大揽,学生课业负担难免过重。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也容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种甚至多种:一、课程过多;二、学时学分过多;二,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浅尝辄止,学生的课程学习往往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请看某法商类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7级)。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宣传部门从事传播方面的工作,能在法律、经济部门从事宣传、文秘、管理等工作,也能在党政机关、出版部门、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编辑出版、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本专业依托法商专业,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领域,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第二专业、修读第二学位,成为有法学、经济学或管理学专长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这所高校在开办新闻专业的很长一段时间内(2002级——2004级),竟然把微积分概论等设置为学位基础课必修课(对02级的学生而言,还有统计学和经济学概论,且每门课都是54课时3学分)。看起来,这是一个对学生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十分全面,对学生的出路考虑十分周全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但是,这样的目标和方案难免给人贪大求全、难以实现、流于形式的感觉。学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学深新闻传播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当困难。 再看某体育类高校新闻专业的本科课程方案(2007级)。看起来,它像是体育新闻专业新闻学专业与体育学专业的简单叠加。除涵盖一般新闻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外,又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体育课程,以及由新闻学与体育学交叉嫁接出来的所谓体育新闻类系列课程。在具体的方案里,体育概论、篮球、体操、体育科研方法等9门体育课程,文学概论、逻辑学等7门人文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12门新闻传播课程,全是它的基础课或主干课,此外,它还要学生学量的公共选修课、方向选修课、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如活动、专题调研等),加上公共必修课程,面面俱到,学生须完成165总学分,57门课(不包括实践课和校本课程)才能毕业。此外,要拿到学位,还需满足“英语必须达到全国英语四级水平,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水平……达到计算机水平测试二级等级的要求”等条件。在一个以体育生为主的院校学习新闻传播专业,许多学生本身也是体育生,要都达到这样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种现象,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德胜教授感触很深:“在教育部三令五申减少学时学分,减轻学生负担,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的今天,连北京大学等名校都在努力把授课总时数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总学分控制在160学分以下,而部分学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授课总时数却高达近3000学时,如此一来,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上课,几乎没有实践或娱乐的时间。”学生不仅仅是没有实践和娱乐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大量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每日忙于应付各门功课,疲于奔命。学生当中甚至出现了“不想做课程学习工具”、“希望能更多享受读书思考乐趣”等说法。专业教育,看来也要减负,尤其是一些理工类、专业类院校培养目标贪大求全的新闻传播教育。 三、新闻传播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完整的专业培训体系难以形成 办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许多理工类、专业类高校不同程度上存在本科教育职业技术化的倾向,努力构建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培训体系。为了避免传统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易产生的学生“坐以论道容易、站起动手困难”的弊端,也为了避免在就业市场上与综合性高校的传统强势正面对撼,它们想走一条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道路:一方面,努力把学生训练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的专才,偏重于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翻译、摄影、摄像、传媒新技术应用等技能、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努力在课程设置、实践形式、实践内容上与综合性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有所不同。 这本来是一条很好的思路,但是一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资源的匮乏,却使它们的专业培训体系难以形成,尴尬百出: 首先,师资庞杂多元,专业培训力量难以整合。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其师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来自传统新闻学院的,来自业界的,来自邻近学科的,来自校内所依托的特色专业的。其中,要整合前三类师资,已有相当难度,因为大家的专业背景难免有一定差异。要把第四类师资也整合进来,难度更大——你的专业教育特色要依赖它才能形成,许多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都由它的老师来上,但它的专业背景与你却相差十万八千里。长此以往,多好的课程设置和体系设计可能都流于形式。 其次,学科处于边缘地位,专业培训体系建设举步维艰。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当然不是新闻传播,一般而言,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分配经费,有一套物竞天择的运作体系;计算酬劳,有一套偏重本校优势学科的成熟方案;申报课题,无论校内校外你基本处于弱势地位。在这样的环境里办新闻传播专业,难免这样一些后果:一、很难吸引本专业的著名学者、教授;二、难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三、难以引进“双师型”老师(同时具备业界职称和教师职称)——业界一些想进来的业务精英,受学历、职称、理论、教学水平的限制,往往无缘高校教职;四、相关实验设施和培训经费的投入难以得到保障。缺少办学经费、合格师资和相关设施,又难以充分调动现有老师的积极性,如何建设正常运转的专业培训体系? 再次,缺乏业界人脉和实体资源,缺少像样的实训和实习基地。业界的人脉和实体资源优势,不是一朝一席可以形成的。一般的理工类和专业类高校办新闻传播专业,要拥有广泛、深厚的业界人脉和足够实体资源,还有待长时间努力。 四、人才培养定位强调特色,却难以摆脱新闻传播行业用人惯性的支配 新闻传播业是一个没有严格专业门槛的行业,近年南方报社等新闻单位招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所占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大部分降低到现在的约20-30%甚至更低。新闻单位用人,越来越强调从事某类报道的采编人员的专业背景。尽管理工类、专业类高校在办新闻传播专业时八仙过海,各具特色,但是,其毕业生基本上仍然被用人单位看成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不是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外国语、计算机、信息科学、体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新闻单位用人所说的专业背景,指的是后者。很多理工类、专业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本校的“特色教育”下忙活了几年,到头来发现,无论实习还是工作,新闻单位考察他们的,首先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功,并没有把他们当作有特殊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来看待和使用,在“专业竞争”中,他们仍然难以与具有真正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相提并论。特色办学,却依然难以逃避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面临的共同尴尬。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要让自己培养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得到业界认可,绝不是贴个标签那么简单。 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突破这些瓶颈,让学生人文素养整体不足、培养目标贪大求全、培训体系资源匮乏、特色人才的培养难得业界认可等现象继续长期存在,理工类、专业类高校走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道路的追求,难成现实。 摘要本文认为,当前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普遍遭遇到诸多瓶颈。不突破这些瓶颈,理工类、专业类高校难以真正走出一条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之路。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类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瓶颈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新闻传播专业认同、认知与职业发展意向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认同、认知与职业发展意向的关联为研究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新生和毕业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年级对新闻传播专业均呈现低认同高认知,在重新选择专业的职业发展意向上倾向于选择非新闻传播类。该现象与法学单科类大学属性有关,但在其它单科类大学中也普遍存在。 关键词:专业认同;专业认知;职业发展意向 一、引 言 随着学科专业门类的细分和大类招生的趋势,专业认同与认知是考生填报志愿、选择学校,以及毕业就业取向与职业发展的基础。不同属性的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认知对职业发展的关联性如何,同样也值得研究。 1.专业认同与认知 专业认同指个体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专业的积极情感[1]。楼尊从角色认同理论视角出发,检视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意向的意义,认为个体对某一角色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角色行动的动机就越强,从而论证明专业角色认同是大学生专业认知和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2]。专业认同包含认知了解、情感态度、意志行为以及职业选择四个维度。有研究在操作层面上以专业态度情感、专业满意感知和专业认知评价为自变量,专业学习为因变量进行测试,发现了专业学习行为受到专业认同影响,同时发现内部情境条件和外部情境条件作为调节变量的作用[3]。学生如果对所学专业认同较低而产生不满,容易使学生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4]。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同和认知是促进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而且影响其专业发展与职业定位[5]。一项研究发现:专业认知对大学生个人就业倾向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专业认知度高的大学生面对一般就业选择时如读研、进企业、考公务员等较为倾向于考研深造;专业认知度高的大学生面临就业时考虑专业因素较多;专业认知度越高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看法越乐观[6]。可见,专业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形成正确的学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意识,以及自我认知、人生价值观认知的良好开端,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关键,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未来职业的挑战。因此,对于学生专业认同和认知的研究对于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以及引导就业取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本研究以大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认同、认知与其职业发展意向的关联为研究问题,以期能够对教学和管理者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同,修订培养方案、改善专业学习效果进而知道就业有所助益。 本文将专业认同定义为:大学生对新闻传播作为专业学习和就业的定向;将专业认知定义为:大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角色、功能和职业素养的认识和判断。在具体的操作中,专业认同以“填报志愿”“重新选择专业”“是否有职业榜样”和“填报新闻传播专业的原因”作为题项设计问题;专业认知以“新闻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性认知”和“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认知”作为题项设计问题。“重新选择专业”和“职业榜样”编码:1=是,2=否;“填报专业原因”、“新闻传播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性认知”和“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认知”三项均用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无所谓,4=重要,5=非常重要。研究对象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学生。之所以选择该院校,首先基于立意和方便抽样;其次,西南政法大学不同于综合性大学有其特殊性,而对于单科大学的非主要专业新闻传播学而言,有其普遍性(如交通大学、邮电大学、农业大学、地质大学、理工大学等设有新闻传播专业)。这类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与认知是否会受其学校属性和优势学科影响,值得做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具体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两个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样本由2013级和2011级学生构成。对2013级学生的调查问卷在2013年10月进行,即初入学的新生,在本研究中表述为大一学生;2011级的问卷调查在2015年6月初进行,是该年级学生毕业时期,本研究表述为大四学生。样本构成表1。同时,本文还辅以深度访谈,对该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共十人进行了访谈,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二、新闻传播专业认同 1.专业选择意向 是否填报新闻传播专业一项:在大四学生219人中,填报本专业第一志愿的86人,占39.3%;第二志愿29人,13.2%;第三志愿40人,18.2%;根本没有填报的64人,29.2%。也就是说有64人(占总数的29.2%)是调剂到新闻传播专业的。根据学生处的统计,新闻传播学院每年的新生均有近30%是从填报法学专业调剂而来的。重新选择专业题项中(如表2所示),两个年级的466名学生中,重新x择新闻传播专业的有109人,仅占样本总数的23.4%;其中大一学生62人,占年级总数的25.1%,大四学生47人,占年级总数的21.5%。选择非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有356人,占样本总数的76.4%,大一学生185人,占年级总数的74.9%,大四学生171人,占年级总数的78.1%;另有1人未作出决定,占0.2%。 是否有职业榜样一项中,总样本466人,有150人选择有,占32.2%,有315人选择没有,占67.6%,缺失1人。其中,大一学生选择有的92人,占年级总数247人的37.2%,选择没有的155人,62.8%;大四学生级选择有的58人,占年级总数的26.5%,选择没有的159人,72.6%,1人缺失。 在466人中,毕业后选择工作的有209人,占总数的44.9%,其中大一学生80人,17.2%;大四学生129人,27.4%;选择继续深造的257人,占总数的55.1%,其中大一学生167人,35.8%,大四学生90人,19.3%。可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选择有很大不同,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就业选择高出深造选择近三分之一;而大一阶段选择深造比例高出选择就业近50%。 从以上数据统计来看,新闻传播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不高,无论是大一新生,还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后的毕业生,均没有形成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认同,更谈不上热爱。 2.填报新闻传播专业的原因 本研究调查问卷设计中有:该选项的填写前有题项“在你填报的专业志愿中,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各个专业是第几志愿”选项①新闻学,②广播电视新闻学,③传播学,④根本没有填报任何专业;在该题项下面有答题说明,如果选择了④,就请跳过13~16题,从第17题继续作答,而“填报新闻传播专业的原因”是第16题。因而,这一题项的填写总数是366,缺失100,也就是说,有100人根本没有填报新闻传播任何专业。大一学生有201人填写,缺失46;大四学生有165人填写,缺失54,填写人数占样本总数的78.5%(部分学生没有填写新闻传播专业,却填写了原因)。在有效样本366中,对大一和毕业年级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年级的独立样本(大一:N=201;大四:N=165)。 本研究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大一和大四学生对于填报新闻传播专业的原因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表3的数据表明:从个人层面对新闻职业的认识在“新闻传播工作能让我获得写作乐趣”“新闻传播从业者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新闻传播工作能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新闻传播工作拥有某些特殊的便利”“从事新闻传播有望让自己迅速声名远播”“新闻传播工作充满刺激和挑战”“新闻传播工作时间灵活”“新闻传播工作富有成就感”方面,两个年级的学生多认为无所谓或比较重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3所示)。 然而,t 检验显示:“新闻传播工作有机会锻炼能力和发挥潜能”的选项比较,t =6.378,P0.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从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数据看,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新闻传播工作有机会锻炼能力和发挥潜能。“新闻传播工作可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一项的 t =5.500,P0.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新闻传播工作有很多出差旅行的机会”一项的 t =2.705,P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有较显著的差异,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新闻传播工作的收入不错” t =4.359,P0.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从事新闻传播能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一项, t =3.833,P0.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有显著性差异,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从事新闻传播可以揭露社会丑恶,伸张正义”的 t =2.867,P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有较显著的差异,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从事新闻传播有很多接触各界知名人士的机会”,t =2.484,P0.05,表明大一c大四同学有微弱差异,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以上六个方面存在差异,从刚进校门和已有实习经历看,大一学生尚未真正接触新闻传播专业的职业境况,想象的成分重于实践后的认识,而大四学生经历了在新闻传播机构的实习,也与社会有所接触,对新闻传播职业的认识感触更真实。 三、新闻传播专业认知 对新闻传播专业认知题项,大一学生有247填写;大四学生有219填写。样本总数466,同样对大一和毕业年级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1.新闻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性认知 新闻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性认知,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综合素养的前提,也是“准记者”对其入职的基本能力的认识。 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大一和大四学生对新闻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性认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在“强烈的好奇心、出色的语言能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巨大的创造力、高效的办事效率、强烈的社会同情心、对于社会的深刻体认、强烈的正义感、富有魅力的人格”十个题项上,选项的 p 值均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在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的十个方面,大一学生与大四学生没有差异,都认同其重要性。 2.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认知 对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认知,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而言,是对媒体与社会、媒体与政治、媒体与法律,以及媒体与公众多项关系的认识,也是对本专业从业者的特殊使命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对大一和大四学生对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认知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了分析。表4 的数据表明:在新闻媒体“迅速为大众提供新信息”“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报道可靠信息以阻止谣言的散播”“对复杂的问题提供分析和解释”“对正在形成中的政策展开讨论”“对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释”“引导公众舆论”“帮助市民行使舆论监督”“成为市民的喉舌”“推动社会改革”“报道最大多数市民感兴趣的新闻”“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质疑和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行”“质疑和批评工商界的言行”以及“质疑和批评社会团体的言行”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两个年级的学生均认为以上各项的重要性。 然而,t 检验显示:对新闻媒体“帮助市民了解政府政策”的认知选项比较,t =4.575,P0.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对此认知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从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数据看,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对“媒体声援社会弱势群体”的认知选项比较,t =4.215,P0.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对此认知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从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数据看,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对新闻媒体“教育群众,提供他们的知识和文化”的认知选项比较,t =5.273,P0.001,表明大一与大四同学对此认知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从李克特量表百分比数据看,大一同学比大四同学更倾向于认同。 四、结 语 1.新闻传播专业的低认同高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认同度偏低。在志愿填报、重新选择专业这两个专业选择意向上,新闻传播专业都不是大多数学生的第一选择,但是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新闻传播专业。在选择新闻传播专业原因中,大一与大四学生在个人层面原因上无显著差异,在社会层面原因上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的认同度稍高。对专业的低认同度导致在重新选择专业上更倾向于非新闻传播类,从是否有职业榜样的低比例看,两个年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意向都不以新闻传播为从业目标。 对新闻传播专业和新闻媒体功能的认知相对较高。其中大一新生仅凭自身对专业的理解,对新闻传播专业充满了期待;而大四的学生经过了三年多的专业学习之后,到相关的新闻传播实务部门进行了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实习,更多地接触了社会,对新闻传播尤其是记者职业和新闻媒体比在校期间有更多的体悟。因而,大四学生对新闻媒体对个人发展的认知上有不同理解;在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声援弱势群体”、“帮助市民了解政策”等方面的认知与大一新生有较大差异,显得不那么乐观。2016年毕业的受访者D认为,新闻媒介已经不是促进社会进步唯一的信息渠道,并且由于进入媒体行业后更多考虑到实际因素,付出与收获差太多,基本不会想要声援其他群体。 总的来说,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与认同极不一致。学校属性是专业认同度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西南政法大学原本是法学单科大学,而法学学科在全国一直有较高知名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工作者和法学教学研究人才,学校张贴和宣传的均是作为西政校友的全国大法官和检察官,榜样的树立清一色法律界成功人士。经济法和诉讼法是全国一级重点学科,无论是学科历史和发展以及学术和师资,法学外的其它学科无法相比。新闻传播学院建立仅二十年,尽管学科发展快速,有奋力追赶之势,但在法学作为优势学科和强势学科的对比下,学生的选择似乎理所当然。受访者A在被问到为何选择毕业后报考法学研究生时说,“在西政待久了,报考法律硕士轻松一点。环境比较重要,如果不在西政选择就不一样。”可见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单科特质确实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有影响。受访者B认为如果在综合性大学学习,有70%左右可能不会向往法学。同时,辅修过法学的受访者C也表示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优势是在选择辅修其他专业时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于许多被专业调剂的学生而言,辅修法学和自考法学给予了那些“人在新闻心在法学”的学生“曲线救国”的机会。在学生中每年都会出现法学“辅修潮”“自考热”与“司考热”现象。多数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近法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另外,职业声望与职业前景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也是值得讨论的因素,赵云泽等等认为,由于“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当代新闻记者的职业地位已经下降。网民将记者戏称为“妓者”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新闻传播专业对于专业身份的认同感;收入水平不高而工作强度大造成了记者的职业倦怠感[7]。这也是大四学生对新闻传播职业认知明显不同于大一学生的原因。而“纸媒已死”“新媒体发展太快”等观点是否会导致学生产生悲观主义心态,从而消极面对所学专业,更值得深入研究。 2.问题的特殊性抑或普遍性 本研究仅以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对新闻传播专业高认知和低认同结果中,发现法科大学中非法学学科的大学生的专业意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单科类大学学生对非主要专业认同度低是共同的问题,还是西南政法大学特有的问题?笔者作为教师也遇到过“法科院校也有新闻传播专业?”“地质大学也办新闻传播专业?”等问题。跨专业的一位研究生也被问过“你怎么在农业大学学会计?”。林诚彦等在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认同研究中也发现学生经常会被同学询问“社工和义工有什么区别”之类的话题。在单科院校中容易出现的专业身份困惑,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而且到毕业临近时,学生会经常进行专业内外群体的价值观、职业发展、待遇等方面对比,这种对比一方面或多或少会加深专业认知度,而另一方面又内化了社会导向,对自己的专业身份会越来越困惑,最终降低学习本专业和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意愿[8]。医学类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归属感弱,专业认同低而造成就业迷茫[9]。究其原因,是合法性危机导致了单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这种综合化并非只存在于个别院校中,可以说是“集体现象”[10]。应亮在对医学院的非医学专业认同的研究中也提出,为获取更多资源、提高办学层次,医学院招收非医学专业是向综合性大学过渡的一种形式,但是医科大学医学专业的优势和受重视程度限制了非医学专业发展,从而对学生的专业认同造成重要影响[11]。因而可以认为,单科性大学中非主要专业的认同度低不仅仅是西南政法大学的特殊情况,而带有普遍性。那么,如何消减单科大学中非主要学科的边缘化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意向是不容忽视而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新闻传播专业评价体系亟待纠偏 专业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与否,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健康与繁荣。当专业评价体系发生畸变扭曲时,其所代表的行业也就弊端丛生、危机四伏。中国的新闻传播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专业和行业,在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兼之又长期处于管制严格、约束严厉的状态,因此,难以避免染上初级阶段所特有的痼疾,概括起来,就是专业评价体系出现偏差,陷入误区,这既体现在教育界、学术界,也体现在业界,由此导致了新闻教育的质量滑坡、新闻学术的粗制滥造与新闻报道的八股化、官样化,并沾染了铜臭。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排名 据说中国大陆的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或系所已多达八百多家,难免鱼龙混杂,故如何评判优劣,成为当务之急。前些日子上海一位同行好友与我见面,便提出了研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排行榜的设想,我认为极有现实必要性。 大学排行榜是西方教育产业的通行做法,近来国内也有人引进了这种模式,对全国的大学进行非官方的排行。尽管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反对这种来自民间的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但客观上,各家高校还是非常重视这种排名的,而社会公众也需要这种评价体系以供报考择校时参考。 排行榜作为一个新闻炒作热点,首推胡润的财富榜。他的贡献在于让非官方的排名成为公众事件与舆论焦点,事实上,按照中国现行体制,是不可能有任何官方机构出面组织个人财富排名的,每年一度的富人榜成为一个评价标准,企业家也乐于参与其中,虽然依据与结论都非常可疑。这说明了任何行业都需要评价体系,哪怕是明显不科学或不准确的评价体系,也聊胜于无。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新闻教育阵营简单、高中低层次分明,而现在由于新办的新闻院系层出不穷,有些名牌大学新设了新闻传播学院,而其水平实力较之一些地方普通院校还不如,也有一些新办的新闻院系因为礼聘了专业高手办学,很快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并不为公众所知……。这些信息目前没有公开的渠道可以获得,对于学生来说,只能靠打听过来人与局内人,而这样显然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与主观性。 相对超然客观地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排名,只要指标与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分析方法科学合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当功德无量。 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 不必讳言,“人治”在现今社会仍广有市场,新闻传播专业并不例外。当评价体系的主导因素是某些官员的主观判断时,“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很多单位依然是现实。在晋级与职称评定等环节,相当多的单位至今还在实行非量化考核方法,票决往往成为一种貌似民主的专权形式。而要根治这种弊端,就应加大客观评价的比重,也就是依靠外在客观指标来量化评价。 现在新闻教育界与学术界的评价体系,主要由教学、科研与著述任务等指标构成,比较简单明了。从真正的学术与理论高度出发,一个学者、出版著作的数量多少其实并不重要,然而,在质无从评判高低或者说有权做评价的人做不到公正无私的时候,量是惟一值得重视的标准。打分是最简单也最公平、最科学的方法,把相关因素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选。 在新闻业务层面,新闻工作或新闻作品的好坏,是需要有评价体系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各种新闻奖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导航标准,遗憾的是,由于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把新闻奖变成一种行政权力而非专业评价体系,代表的是官方机构的价值观与专业标准,其结果便是近年来得奖作者、作品与新闻传播工作中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从业人员、稿件成为两股道上跑的车,各行其是,基本上不交叉。一些在全国都极有影响的著名评论员、大牌记者或撰稿人、摄影师,有的甚至成为专业标志性人物,如新闻摄影师唐师曾,却无缘大奖。而很多获得大奖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公众几乎闻所未闻,就连新闻界同行也往往从未听说也未曾看过其作品! 造成这种怪现状的原因,就是在推荐送评新闻奖的过程中,各单位都采取的是领导拍板,而且选择依据主要是个人主观印象或偏好,基本不考虑传播效果、转载率等影响力因素。 专业头衔职务空壳化 在正常情况下,专业头衔职务应当是业内对同行的实力水平进行推测了解的最可靠的依据。如教授、博士,在欧美国家就意味着知识修养与专业造诣。然而,在中国大陆近年来盛行假冒伪劣之风,从商品开始,凡事都可以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劣币淘汰良币其势汹汹,专业头衔职务也是如此,假的甚至比真的还气势,特别是最近几年,假的比真的还多。既有地地道道的冒牌货,如学历造假或资格造假,最近法国爆出中国学生买文凭丑闻决非个别偶然现象;又有货真价实的、合法正式办到的假学历、假文凭,如中南某大学的博士不乏在职获得的,人可以在北京全职在岗,三年功夫就戴上了博士帽,价钱也不贵,八万元而已,多少有点权力就不难找到报销的机会。在职务职称上,论资排辈与靠关系提拔,导致出现新任命的副处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竟然仅为中专或大专学历,而新评的高级编辑也只有大专学历。社会发展进步到了21世纪,还会出现没受过高等教育的新闻专业工作者自学成材乃至超越了同一单位大有人在的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的同龄人这种情况,真是对教育事业、对新闻事业的莫大讽刺!诚然,确有能力和实绩而破学历破资历的破格另当别论。 西方社会不把新闻传播工作列为用职称来评定专业水平与地位的行业,与大学、医院完全不同。实事求是地讲,这或许更符合新闻传播业规律。 职称成为官本位的辅助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闻单位开始评聘职称开始,这一关系到从业人员切身利益的专业评价体系,就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弊端,愈演愈烈。职称评聘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已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质疑,而且评职称缺少复议或申诉机制,更没有类似于驾照年检的考核机制,成为一种终身制的待遇。职称成了有权位者必然拥有的职业荣誉头衔,而某些在职务与级别上无法安排的人,便以职称予以补偿。这岂非一种怪象乱象? 专业环境污染严重 当某些不是靠资格、条件与实力而是靠关系拥有专业头衔职务的人多起来之后,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享受到本来不配得到的待遇,而是进一步污染恶化了专业环境。 由于新学科高速发展,拔苗助长,催生了一整批博导教授,流风所及,新闻传播专业如今很难凭一个从业人员的外在职务或职称评判其能力,常常是正高级职称不高于副高级职称,甚至不高于连评职称资格都没有的从业人员。 我很反感某些不学无术的同行把“学界”挂在嘴上。严肃的新闻传播学者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的贫困早有共识。依我之见,目前优秀的新闻传播学者凤毛麟角,还远构不成一个新闻传播学界。 至今为止,全国范围内新闻传播专业能称职地开设硕士研究生层次课程的教授大概超不过十位,而事实上居然已经有了上百位博导!不言而喻只有误人子弟。所以有人说,现在新闻专业的博士并不比本科生水平高多少。 新闻传播处在变革时代,日新月异,不注意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即使是专家权威也有落伍之虞。在行业进步之后,靠吃老本得到学术教育界名位的人,抱残守阙,还端着权威的架子放不下来,就让学生们非议甚至蔑视了。 新闻传播专业有理论有思想的学者太少,炒冷饭的太多,说似是而非、冠冕堂皇的废话的太多,徒有虚名虚位。赵泓先生在出版社工作时,告诉我他正在编某人的书要出版,因为其专业头衔职务无懈可击,当时我很不以为然地发问:“连这种人的书你也出?”事过五六年,他承认我当时的评价是正确的――那真的是一本垃圾。 课题经费科研基金错位浪费 作为对新闻传播专业的鼓励与资助,国家设立了各种课题与基金项目。从学科建设与扶助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当然有必要也有效果。在历史新闻学、传播学或新闻理论等相对务虚的领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而在应用学科领域,不论是国家级课题还是省部级或校级课题,所付出的资金几乎完全是浪费掉了,这些年出版了数以百计鲜有读者、鲜有任何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所谓成果。课题成为知识垃圾制造的一个渠道。 如果梳理或回归盘点一下近年来应用新闻学方面的课题项目,不难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这些成果根本没有投入实践,全是空对空的形式主义。即使是国家级课题成果,无论是广播、电视、网络还是报纸、杂志、出版方面的,哪家单位的哪些业务工作曾经受益于已经结题的车载斗量的所谓成果?事实上,这些名义上是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工作寻找对策或出路、研究问题与规律的课题,几乎没有从业人员会读,更没有从业人员参考或应用。某些课题项目其实已沦为打着学术研究幌子瓜分国家钱财的游戏,反正只要形式上符合规范,技术上正确,就可以交卷,事后又无须检验,也无考核程序。 国家基金与课题项目是对学科的很高层次的专业评价,至今总量并不多,好钢应用在刀刃上,一定不能再坐视浪费。从效果出发,有限的资金在使用时应当改革方法,应当改为奖励成果而不是申请立项后就拨经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需要大宗的技术设备等硬件购置,一个课题几十万元或十几万元,基本上都是变相的收入津贴。以奖代课题经费,奖励蛋而不是奖励鸡,有些鸡占着窝不下蛋,但因为占着窝,便有申请课题的资格与机会;与此相反,有些能生蛋的鸡却没有机会吃到官粮。长此以往,显然不利于新闻传播学术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曹鹏博士现任经济日报研究部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校兼职教授,著有《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中国媒介前沿》、《闲闲堂茶话》、《大师谈艺录》(一、二)、《传媒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把脉中国传媒》、《黄苗子说黄苗子》、《许鸿宾说许鸿宾》等专著十余种,亲手创办与参与创办或改造多家报刊,是若干媒介机构的咨询顾问。作者长期致力于媒介经济与市场研究,欢迎同行联系交流。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跨媒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摘 要:近年来,跨媒介的融合发展为新闻传播业界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而且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紧密结合多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媒介创新力量融合、把握媒介创新形式,构建跨媒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协同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跨媒介业务技能得到提升,满足现代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跨媒介 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 当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闻传播工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电影和广播,互联网成为各类新兴媒体的载体,门户网、微博、数字传媒、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为新闻传播从业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用以实现跨媒介的内容采集、内容制作和内容表现。同时不可低估的是,跨媒介新闻传播正推动着全球媒体营运进行彻底性变革,对新闻传播从业者的专业综合素质也提出了变革性要求。基于对新闻传媒未来发展的趋向,将跨媒介教学实践纳入学生实践教学变革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授课模式改为实践教学课,循序渐进开展跨媒介教学,在激励学生以创新、进取的态度尝试多种媒介、跨媒介实践业务训练,培养学生的跨媒介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一、跨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在跨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多种媒介背景下媒体对所需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焦点问题。“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互联网时代需要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进行拓展和改革创新。目前新闻传播教育的学科体系,已有一定历史而且相对成熟。但当面临新闻传播的物质基础即技术平台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时,如门户网、微博、数字报、新闻客户端等,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内容,增加新的专业方向教学形式,即开展跨媒介新闻传播教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使新闻传播业更加快捷、多样和个性化发展。新兴媒体介质,如门户网、微博、数字传媒、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以高速度、大容量、交互性、多媒体形态特点见长,它以自己的技术优势,不仅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阅读空间,媒体受众的互动,新闻事件的还原等,这就使新闻传播能够在一些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焦点人物上,形成了个性化的舆论环境。同时,多媒介新闻传播使新闻源、传播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彻底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介中人们难以与原始信息源直面,被动接收新闻的现状,而表现出在复杂的社会信息中,运用多种媒介自主、个性化选择阅读、吸收、交流以及发表观点。这些事实就对新闻传播类学生具备相关从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需要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新媒介、跨媒介的教学形态。 跨媒介实践教学课程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新闻传播教学体系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一贯按照传统媒体介质安排,不同媒介形态的课程分门类独立存在。因此,新闻传播类学生在某一门课程学习结束后,往往难以熟练掌握多种媒介、跨媒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思维观念,缺乏复合型动手能力。针对相关情况,在本科生教学改革中,按照专业性质要求设计了跨媒介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境中掌握报刊、广播电视之外的互联网、数字化终端新媒介业务运用能力。 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的主要途径 在互联网、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的现代社会,媒介融合、媒介形式创新对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媒介融合、跨媒介运行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全球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技能方面,要求从业者能够综合使用各种传播工具,强调跨媒体的复合技术能力; 在媒介经营与管理方面,强调跨媒介平台的管理能力,要求管理人才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复杂媒介环境下的整合管理才能。” 构建跨媒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新闻传播业界需求,主要研究新时期对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要求,一方面应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展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跨媒介新闻传播教学。从而达到“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 ,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传播行业素质。 与媒介创新力量融合、把握媒介创新形式。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形态多样化的不断更新,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已得到普遍认同。门户网、微博、数字传媒、手机报等媒介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纸质、理论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要求,必须根据多种媒介要求,把实践教学与多媒介,跨媒介深度融合,时刻掌握媒介创新动态和灵活的变化形式。 建立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融媒实训机制。通过校内解说模拟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语言实验室、演播厅、实验剧场等基础是实训场所,让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技能后,协调、拓展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台、门户网站、微博、数字报业、数字移动媒体等实训基地,进行交叉性,交互性,渗透性“融媒”实践能力综合实训,进行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实务专业课教师, 应该了解网络数字信息时代新闻传播的技术核心与技术趋势, 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的能量互换方式和传播效果控制的原则及手段”, 建立跨媒体工作能力,为培养具有跨媒介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创造实践教学平台。 跨媒介融合正在影响新闻传播方式,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建构媒介融合的教学生态,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走到纯粹的“媒体”,融入到媒体的工作环境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更需要教师应具备跨媒介的知识技能,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建构跨媒介融合教育的全新体系。 三、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跨媒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时,专业面涉及新闻传播概论、编辑学、影视编辑技术学、摄影摄像、数字化媒体、多媒体技术等,要在总结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面对新问题、新观点去思索解决。 首先,多媒介融合、跨媒介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教育实验法、调查法去解决构建问题。跨媒介综合实训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同时也对实践教学指明了更高要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应注重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多种媒体介质相互融合,运用合理的途径处理好实训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关系,明确实践内容、目标,关注多种媒体平台交叉渗透,以此为原则才能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迫在眉睫的。 其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合理落实到教学环节、“融媒”实训规范管理问题。将综合运用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去解决相关问题。在多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媒体大都拥有多种形态的信息平台,因此,将实践教学纳入不同形态的平台中,实行“融入媒体,融入媒介”实践教育,让学生口头表达、文字写作,技术处理能力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这样才能将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毫无疑问,目前新闻传播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着剧变,媒介融合给业界从业者带来了专业能力方面的巨大挑战。基于传统新闻传播业的运营方式和分工结构而构建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正如当前的业界变化一样,正面临着变革的诉求。这就要求教育界应对跨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提升学生知识与技能,增强跨媒介与融合培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彭成(1979―),男,重庆梁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营运及媒介伦理。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关于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以往的传播流程与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这也对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模式等,从而才能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合理意见,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媒体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新闻传播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来说,应该加强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积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所以,笔者就这一问题分析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合理举措,以此可以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型人才。 一、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 (一)树立融合的理念,选择科学的方案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实践需要进行合理的改进,应该将融合的理念培养起来。作为融合报道来说,主要是从事情内容出发,并且针对报道形式的特征,选择比较适合的形式,以此发挥优秀的报道效果。比如,观察文字的理性特征,如何能够积极引发人们的思考等,就可以进行深度报道;而对于图片来说,可以对画面进行瞬间定格,以此为读者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而且极具表现力。而对于视频内容来说,结合了声音与图画的形式,能够积极吸引观众的眼球,可以进行动态场景的表现[1]。另外,作为数据图表来说,主要结合了数据与文字的形式,可以使内容的浏览更加方便。因此,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来说,应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认清融合报道的特征与内容,而且还要积极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性特征,以此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多层次建构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构建起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内容。首先,需要积极从时展要求出发,构建新型的媒介融合专业;其次,应该对以往的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合理改革与创新,并且对其考察手段进行改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作为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来说,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特征,而这就需要积极洞察未来几年的发展;还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另外,还要在评价学生实践课程的方式上,应该以实践作品为主,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此外,还要将多层次的实践基地构建起来。在校内,作为新闻院系来说,应该积极沟通学校宣传部门,建设相应的校园广播、网络、报纸、微信平台等。而这些平台需要负责相应的对外宣传的职责,而且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积极的帮助。而在校外,可以进行媒体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且加强校内外媒体基地的融合发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在校内进行实践学习;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可以走出校园到校外的实践基地中进行实习,从而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与提升。 (三)教学硬件的更新,创设媒介融合实验室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借助相应的教学设施。而随着现代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可以积极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新媒体教学实验室。当前的新闻传播活动的信息传播并不仅仅是传统的采集与编辑等,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该积极改善以往的教学平台形式,应该将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构建起来。此外,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应该适当的追求时新性,并且加强平台与业界的结合发展[2]。比如,可以在业务流程方面,对媒体工作模式进行模拟,也可以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此外,还可以打造一种综合性校内外学习平台的形式,以此来实现资源的共享,能够积极为学生的实践学习而服务。例如,在学习报纸编辑课程过程中,可以将电子图文编辑、网页制作以及网络新闻编辑等内容纳入进来。最后,针对当前的一些比较有实力的院校,可以加强与当前新媒介的融合。比如,开展网络传播、动漫设计等等内容形式,能够使学生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与发展。 二、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教学来说,应该加强自身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起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还要注重教学设备的积极更新发展,这样才能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积极的帮助。高校应该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并且培养自身的媒介融合的理念,使学生能够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获得积极的发展与进步。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试论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对照国家需求的培养目标,可以发现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对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忽视、超负荷的课业压力、课程设置缺乏自主创新、忽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亟待改革。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方案,这是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该方案突出强调了在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导向,旨在推动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体系。 以新媒体时代为大背景,研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对于中国新闻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媒体发展迫使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近年来发展速度日益迅猛。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等特点,在给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也因此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为求生存,纷纷寻求转型,媒介融合的优势日益凸显,成为大势所趋。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这些都在向我们发射同一个信号,那就是媒介技术的革新,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自然成为当务之急。新闻学教育作为输送高素质新闻人才之根本,也自然迎来了更为巨大的挑战。 “在现阶段媒介融合的条件下,新闻业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然而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各高校对于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均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新闻媒体对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造成这方面的优秀新闻人才本身就很短缺。在媒介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显然更无法满足当下业界对于新型新闻人才的需求,因而我国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思考与改进,以促进整个新闻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简称MJC,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硕士研究生类型,该学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的专门人才。[2]”因而可以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存在,正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因新媒体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新闻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并且,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存在,对于完善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整体水平,保证新闻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是2010年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关于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近几年来,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在为传播新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使新闻业的专业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兴起,使得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只要有一部手机,就拥有了一个新闻中心。这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地把握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而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自然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在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下两个方面必须明确:一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决定理论,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若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脱节,新闻学教育则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新闻传播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提高。[3]”二是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领域,要多领域跨学科进行培养。媒介技术的革新,新闻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内容之复杂,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在培养过程中被加以重视和体现。 三、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 对于新媒体条件下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曾指出,新闻工作者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简而言之,就是要懂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也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指引方向。 首先,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时间一定要保证。其实践教学的时间应相较于学术型硕士必须要长。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聘请一批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任课教师,还应将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请到课堂,向学生分享前沿资讯以及一些实战经验。以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课程中,就安排了新闻实务界的专业人员做课程的任课教师。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资源,增加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其次,课程的设置也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不应被忽视。新闻学学科本身就是多学科的杂糅,不能局限于学科本身,加之当下媒体融合探索步伐的不断加快,新闻从业人员只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跨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并且注意与学术型硕士课程的区分。 另外,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给新闻学教育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冲击,也为新闻与传播课堂教学提供了便捷,随时可通过手机客户端查找新闻并当堂分析、教学,现场模拟研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见,善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其带来的便捷,对于提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课堂教学水平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问题与改进 首先,是对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理论知识的忽视。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两者不能割裂,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若在课程安排上忽视对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只片面追求实践,一样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因此,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阶段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设置。虽然相较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更加注重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理论,没有理论做基石,必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是在校时间短而所学课程多造成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人的精力有限,超负荷的课业压力会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都是2年制,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一年,而这一年间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学术型硕士一年半的课程。不难想象,这一年专业硕士所面临的课业压力自然是相当繁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延长学时才能解决问题。依靠改进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合适的特色课程,去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同时,这样也保证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再次,是高校课程设置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比如师资能力、校外资源、学生基础的不相同,所进行的课程设置也不会完全相同。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在照搬一些有名气的高校。这样只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对此,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自身师资力量来设置特色课程,这样既能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若只是一味地照搬名校的课程设置,后果可能是老师讲不到精髓,学生也学不到真本领,这样实际上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有违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设置的初衷。 最后,是忽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设置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大多对培养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上只重视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单一性专业学习。显然,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培养方式并不是最合理的,高校应尝试进行学科融合,通过学科之间的融合来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利用本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将该学科资源与新闻传播教育最大程度的结合,打造为本校的独有特色。例如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利用本校强大的法学资源,打造法制新闻研究、法制新闻学评论等精品课程,强调法学与新闻传播学专业之间的联系,增加了所培养人才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的适用性。 虽然当下各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培养模式为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我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这一模式会渐渐得以优化,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分析 摘要: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培养的特点――应用性是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为此,要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强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强化实验室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严把毕业论文关等。要强化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有些上升为纪律,使道德制度化。要基础理论与人文素养并重,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关键词:专业硕士;新闻传播;媒体;实验室;案例教学;职业素养;职业道德;道德制度化 我国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以来,仅仅走过了4年的路程,各个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院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根据国家的用人需要,专业硕士是一个较大的“缺口”,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素质高、懂专业、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新闻传播类专业更是如此,传媒大量需要的是不经过见习或经过短暂的见习就能“顶岗”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其培养的特点是什么?这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应用性是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 与研究型的硕士相比,专业硕士更强调应用性。研究型的硕士重在认识世界、探究规律,即格物致知;专业硕士重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即知行合一。因而,应用性是专业硕士最根本的特点,围绕着这一特点,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基本都是校内老师授课,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虽个别课程由校外导师来上,但授课内容和方式大多也是以理论研讨为主,重点放在学术创新上,与校内老师的授课大同小异,只是增加了一些实践经验和素材而已。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增加实践型导师授课(实践型导师不仅仅是校外指导,也要承担授课教师的职责),其主要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不是讲理论,而是讲实践,讲操作,讲应用。如“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电视节目的选题”、“图书的选题与策划”、“图书的装帧设计”、“广告的设计与制作”,等等。实践型导师授课增加了时代感,针对性强,学生学到的技能是与社会媒体同步的,更会受学生欢迎。 2.强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对于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教师也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但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即使与研究型硕士名称相同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即使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不是简单介绍案例,重点要放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上。项目教学是说,把老师的应用性项目拿到课堂上来讲解,或是分给学生一部分课题,让学生完成。在理论教学中植入了这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问题,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这就符合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3.强化实验室建设。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对实验室具有较高的要求,实验室可以模拟、再现媒体的过程,为教师的实验课提供基本的平台和硬件支持,为学生实验、实习、操作提供基础条件。实验室至少要有演播厅、摄影实验室、影视编辑实验室、图书报纸杂志编辑实验室、印刷实验室等,这些基本实验室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在设备的性能和参数上要与社会媒体同步,这样才能实现学校与媒体的互动。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研究型的硕士,各学校都建立了一些对口的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有的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出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是学生和实习单位双向选择),仅仅是“挂牌”而已,学生并未去单位实习或者很少有学生去单位实习,实习基地形同虚设。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学院要主动与实习基地联系,签了协议“挂了牌”就要落实到学生,要确保每一个专业硕士都有对口的实习单位、对口的工作岗位。如能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岗位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严把毕业论文关。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主要考察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选题上要限制在应用性的选题上,论证要充分,要能解决某一项工作的实际问题。要求理论分析准确、到位,实践对策有效、合理。这就要求由“双导师”来审阅论文,一位理论型的导师把握理论与学术,一位实践型的导师把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位导师都通过了才能进入预答辩和答辩环节。在答辩评委会的组成上,也要有一半以上媒体业界实际部门的专家,确保专业硕士达到“应用性”的要求。 二、强化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基本的素质和修养,职业道德是职业内共同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专业硕士的职业性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具有传媒业界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而目前传媒业界的情况是,受各种利益的驱动,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变相有偿新闻)经常出现,媒体权利寻租较为普遍,尤其媒体的媚俗之风随处可见,俯首即拾。要培养正直的有职业良知的传媒人,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重要一环,同时,要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有些上升为纪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1.增加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由于是从本科毕业生中直接考入的,缺少工作经验,其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养成依赖于相关知识的积累。学校一方面要增加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要增加此方面的案例教学,通过感性和理性两方面信息的强化,使专业硕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基础。 2.细化职业道德规范,有些上升为纪律,使道德制度化。道德是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良知来发挥作用的,当利益驱动大于人的尊严和良知时,有些人就会铤而走险,这时道德的约束就显得苍白无力。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条件下如何增加道德成本,使道德也成为一种敬畏的筹码,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一些职业道德上升为纪律,使道德制度化。我国虽然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11月修订),各个具体行业如广播电视、广告、图书、报刊、杂志等部门也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规定,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年9月)、《广告管理条例》(1987年10月)、《出版管理条例》(2001年12月)等,但总体说来规定较为原则,属于“号召”性的多,涉及处罚的相对较少,即使有处罚也是针对较为“宏观”的大问题,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五章罚则,专章讲到处罚问题,但都是一些大的原则性的问题,至于工作人员的具体违规、违反道德的行为,一般都没有涉及,或涉及很少,因而对一般从业者不具有“威慑性”(只对领导具有责任性、威慑性)。如果把道德规范细化,其中一部分上升为纪律,对从业者的具体行为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强制力和威慑力。违反纪律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从业者守道德不仅仅是一个心理的自觉,更带有一种强制性、强迫性,一种敬畏感,使道德的成本大大增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能上升为纪律,哪些在纪律之内,哪些在纪律之外,要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来定,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纪律条例,把一部分道德通过制度固定下来,这无论对于加强道德建设还是对于减少传媒领域里腐败现象的发生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基础理论与人文素养并重 专业硕士强调应用性,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文素养,离开了这些,能力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基础理论是说理论课要学精、学透,强调人文素养是针对传媒业界的行业特点,其涉及学科的庞杂性而言的。读者、观众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专业常识的错误,使媒体的形象大为受损,究其原因在于记者、编辑知识面窄,人文素养积淀不够。改变这种状况要从本科生、研究生抓起,专业硕士的培养就是关键的一环。 研究型的硕士生培养所开设的课程一般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硕士的培养同样可以沿用这三个模块,但课程要作较大调整――去掉一些不适合专业硕士的理论课,保留的理论课要减少学时,讲重点,讲精华,增加交叉学科和实验课程,同时增加文史哲和科普的相关课程,文史哲和科普的相关课程可以放在选修课中,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多选选修课,鼓励跨学院、跨学科选修课程,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在学分既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奖励学生超出规定学分多选的选修课,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高校都处在探索过程中,愿笔者的探索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践双向考评机制研究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培养现状的困境,本文确立了一套极具针对性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习实践的双向考评机制。其通过确立各类别考评维度,细化各级别考评指标及其各自所占权重,以实现考评机制的可测量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将建构实践单位与校内导师对学生实践的双向互动考评模式,以更为有效地引导、激励和督促学生实践学习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校内外实践;双向考评 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类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作为刚刚启动不久的新兴学位,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对于优化新闻传播队伍结构,提升在职新闻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水平,进而完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且在其培养方案中,采用校内外导师合力培养的做法更是为专业型新闻人才提供了学习和展现自我的平台。然而,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往往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为此,落实每一个具体的实习项目,建立可量化的校内外实习实践考评机制,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双师制下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践瓶颈 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其中,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首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此举“改变了中国高等传媒教育硕士阶段只有学术型硕士的单一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向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学位并存的双轨体制转型”。“双导师制”的师资结构最能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相区别,在培养专业和专门技术的基础上,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重视实践与应用,“弥补了新闻教育中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探讨动态,深入一线,互动研究,对接研究和实践,培养专业潜在眼光的新闻工作者”。这无疑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具体培养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校内外导师责任范围的模糊化 由于是新兴学位,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索状态,部分学校也一直沿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唯独在专业课上有些许的变动。由此也直接导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盲目学习,校内导师将其与学术型学生相区别,学术修为上放任自由;实习阶段也是匆忙上岗,即使有业界导师带领引导,亦属于蜻蜓点水般的浅尝辄止。长此以往,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仅在校内无法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校外的学习实践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技能,表面上是坐拥两位导师,实际上却是两头不顾。而据《新闻与传播硕士设置方案》,以“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其培养目标来看,不仅基础理论教育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体实践能力方面亦提出了比学术型研究生发展要更高的要求。因此,为落实这一培养目标,明确校内外导师的教育教学责任是培养应用型媒体人才的第一步。 (二)具体考核操作过程中的简略化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实习态度的问题,更有业界导师“招收免费劳动力”的思想作祟。首先就实习者自身来说,在实习期间往往因为学校催交毕业论文、找工作、不适应实习单位等种种原因使得实习时间缩短,实习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新闻专业技能的真正掌握。其次是在具体学习实践中,现阶段的业界导师对于学生的每一次作品往往只是给出当下的参考意见,并不会给出具体的后续性指导意见和中肯的评价;还有就是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出勤、出访,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和操作要求,使得学生自身对于实习实践的投入和关注度不高。这些都对培养杰出的“新闻人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高校传媒的教育目光不应只满足于简单的粗放型培养和粗糙的管理体系,而应转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就对新闻传播学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习结束后沟通对话的缺失化 当前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在实习之后的普遍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后续的经验总结,忙碌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事宜常常掩盖了实践的真正意义所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也无法让他们沉心静气地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但就未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来说,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储备队伍的发展决定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衰,亦关乎整个传媒业的未来和发展,匆忙的实习和就业并不利于他们长远的发展。而通过学术交流,分享其在采访、写作、策划、编辑等经历中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不仅有助于实习者自身在新闻业务上反思,使其更快成长,更是对他们的个人思想、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可以言传身教地影响下一届的学生。 学者李彬“把政治素质、文化底蕴、实践意识和国际视野,作为新闻教育的四个有机环节”,其中新闻通识教育贯穿始终。因此,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研究生的未来发展“先行探路”,制定一套严密的培养方案,尤其是对其实习实践中的考评机制进行细化处理更是迫在眉睫。探寻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模式,来培养和提升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也是优化我国新闻传播专业队伍、提高业界新闻工作者整体业务质量、增强我国媒体影响力的关键。 二、双向考评:校内外实践基地拓展下的具体机制建构 虽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比媒体的实践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够真正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且早在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曾明确指出专业学位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为此,细化学生实习实践的各项指标,实行校内外实践基地拓展下的双向考评机制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极具战略性意义。在依托(校、院)报、电视台、网站、微博、论坛等的全方位建设,形成立体式的校内实践平台的同时,积极开展与校外实践单位的长期合作,建立与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将其作为校内实践平台延伸出的实践主战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校内外导师的双向考评机制。 由此,笔者认为整体的双向考评机制应以新闻与传播实践为导向,实践单位与在校导师均需纳入考评主体范围,且双方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能力考评侧重点,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考察。亦正如法国大学里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追求一般文化素质培养,注意教学内容与科技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环境中传播技术和传播实践内容的演变”。 (一)业界导师考评的量化操作 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新闻与传播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半年”。为此,在为期半年的学习实践中,不仅要尽快地适应业界对于项目策划,稿件采写、刊发或是播出的快节奏,更要培养时代敏感性,以高质量的专业素养完成每一次的任务。 1.历次参与的详细备案。具体而言就是要有详细的出勤表、出镜表和出访表,对每一次的准时参与都要有业界导师的勾选和认定。正常的出勤首先体现的正是实习者的态度问题,对于不能及时到达或缺席的应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以请假条的形式写入当日的实习报告中。对于缺席一次者扣除1分,迟到者扣除0.5分,并最终纳入作品成绩中,而对于缺席或迟到3次以上者,将给予实习不合格处理。 2.阶段性详细记录。该部分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求实习者呈现每一次的专业作品――产品开发、广告设计、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艺作品、新闻作品或音频视频等形式,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业界导师对于每一次作品的评价。在为期半年的实践学习中,实践单位应根据具体的实践岗位要求,以相应的指标体系给出阶段性的评价表。例如,在个人完成的作品中,最终的成品固然是评判成绩的参考之一,而更应着重考察初稿与指导后的终稿之间的前后变化,以此判定其专业态度并打分,由此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个人专业素养,更有利于激励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而在二人以上合作完成的作品中,以分工形式出现重在考察集体协作能力,并以出力的多少、努力的程度和团队的协作程度来判定最终作品的成绩。 3.报告式自评记录。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除了业界导师对于学生作品的阶段式评价之外,学生对于自身的考评和审视亦尤为重要。自评包括对于每一个阶段作品的评价,实际操作中对自我表现的评价、对每一次进步的评价,以及实际出访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的评价,乃至个人在此期间的思考等都应纳入其中。由此,一方面可以使其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业界导师在查看时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培养方式。 4.总结式他评鉴定。在实习实践的最后阶段,不仅需要业界导师对于实习实践的总结评价,更需要业界资深导师团队对其实习作品和表现的综合鉴定,由此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判此次实习的最终成果。整个实习中作品成绩占50%,自身业界导师占30%,业界其他导师评价成绩占20%,构成最终的实习成绩。 (二)校内导师考评的细化指标 基于前期已有的实习作品和业界评价,此考评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习实践之后再次回归校园之时,校内导师检验作品、分享经验所用。具体做法如下: 1.检验实习日志或实习报告。这是在学生回归校园之初需首要完成的任务。检验学生的实习报告,包括其实习期间的各类作品和业界导师的评价,以及自身在此期间的自我认识等等。不仅让校内导师对其实习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更可以让导师及时发现问题,回归理论指导以弥补实践中的不足。 2.再现实践作品。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学校媒体资源请参加了实习的同学再次展示或讲述实践过程。如在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时,向以自身校内导师为中心的小组分别讲述实践体验的过程,让他们通过实习生的讲述和应对过程给予一定的评判。其次是进行实践课题(学位)论文答辩,同样以导师为中心进行小范围的答辩和释疑,由小组成员和责任导师打分,各组再推举一位最优者面向全部实习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讲述创作过程,最后由所有导师评价给分,取综合平均分为最终考核分。如此一来,既可以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较为科学的考评和检验,又可以借此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以此激励和督促学生实习实践。 3.近距离师生交流总结。经过上述考评之后,以经验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自由的讨论,导师参与但不主导,主要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这样导师不仅可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进行教学反思,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实现新闻传播教育的细化、优化和个性化”,更可以在零距离的沟通中敦促学生及时梳理实践经验,总结教训,以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三)校内外双方经验交换式对话 当前我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践的突出问题除了缺少落到实处的量化指标外,还有就是在实习实践结束后鲜见校内外导师的沟通,以致出现了培养分歧也往往不了了之。为此,学生在实习实践结束后,校内外导师之间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成果,包括实习作品和回校汇报作相应的交换式对话,两者“通气”后才能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有较为明晰的判定,并以此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较为明确的喻示。由此形成双向沟通带动学生积极性的良性循环,营造出“高素质、高水准、高就业”的实习实践氛围。 三、落实双向考评机制的实际意义 学者张昆认为,“在新闻传播领域设置硕士专业学位,一方面是基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性质,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就属于应用文科,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本来就应该是专业学位,何况其对应的庞大社会行业所需要的,并非高级学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是社会巨大需求的拉动,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固然有其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必要,但是比起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来,毕竟要少得多。”由此可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建立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项应然之举,而对于其实习实践过程中落到实处的科学考评机制的建立尤显重要。 (一)以细致分工明确分配导师职责 建立双向考评机制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校内外双导师的职责,细致分工下才能对学生的实习实践业绩做更为科学的指导和判定,也不至于在具体实践中出现无人指导或交叉重叠的状况,导师们亦可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所长,作出有针对性地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有依可循的考量指标为学生们实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现实保障。另外,科学的校内外考评机制细化双方的培养标准,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通过积极的统筹规划和安排,更是保证了正常的教学和实践秩序,也为未来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以量化指标激励学生实习实践 “新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干中学,经验只有由实践累积”,为此,高质量的实习实践经历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关重要。双向考评机制中的考核维度、各级考评指标及其权重,以及最后实习成绩,都将以等级或分数的形式予以阶段性的呈现。值得一提的是,量化的指标有助于学生实习作品的精细化,快速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精细化的考量为上进的实习生提供了不断进步和展示作品的平台,为进一步深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可视化的评价指标,亦方便学生自身总结、反思,开拓新的思路和想法,促使这群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再上新的台阶,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整体水平。 (三)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为适应新时展下的媒介融合趋势,通过制定科学、全面、可测量的考评机制,以推进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实质性进展,更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导向性”来促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增强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是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他们的媒介素养。而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介素养,对于不管是否将来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公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此,精细化的研究培养方案,不仅可以促进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的快速发展,还可以通过构筑良好的专业平台,形成独具新闻传播院系特色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亦可借此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加入培养队伍,实现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的良性循环。 结语 虽然“在我国特色学位制度的建成初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真正做到与学术型硕士‘并驾齐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外实践双向考评机制的建立,不仅保证了考核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公开性,更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提升其本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保证新闻传播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新闻人才的培养是媒体机构和教育机构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二者只有密切合作,在硕士专业研究生实践环节上做足功课,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才能满足新闻业界对高层次实务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大踏步提升与繁荣。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媒介融合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且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媒介融合将各种媒介的采写,编辑,播报等多功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在媒介融合视角下,初步分析了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当前,网络数字传播技术已成为媒介融合的主推力量,这种融合趋势使得新闻传播有别于传统的传媒行业。同时,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也给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应朝着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我国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我们解决。 1. 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 没有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点不断增加,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体系涉及多个领域,并发展成为博士、硕士、本科、专科、成人教育多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不同,对于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为此,应该有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就目前多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拟订,还是教学内容的选取,各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缺乏创新,仍旧沿用本科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显示出新闻传播专业层次办学的特色。 1.2 无法满足市场对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 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数字传播技术,新闻从业者在具备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积极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型技能。另外,社会对于传媒专业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很多新闻单位越来越关注跨专业、跨学科的毕业生。据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往往不能找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专业对口率不高,而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都设置了新闻传播专业。为此,新闻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变得更高。媒介市场与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无形之间增加了就业压力。 1.3 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职业岗位对于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忽略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锁定学生未来有可能就业的岗位,因此无法按照社会职业岗位的现实发展需求进行专业的有效的培养,对于新闻传播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不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求。 2. 媒介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介也呈现出多种形态,目前,为了适应新媒介不断更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模式的变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2.1 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教育 教师仅仅只在校园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对于新闻传播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鼓励学生踏出校园,积极参与不同媒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要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教育,同各种媒介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媒体企业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在锻炼中不断提升之间的能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教育,关键在于制定符合实际的多方合作模式和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多方合作模式,要求校企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建良好合作平台,并进行多方合作活动,通过校内名师和学生社团共同构建的团队来完成相关合作任务;另一方面,根据团队的自身实力,选取最合适的合作契合点,并作为合作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开展全面合作。科学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多方合作模式的有效运行,找准合作切合点,潜力互补有利于实现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 2.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学生在新闻传播学术生涯的领路人。为此,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组织结构合理、心甘情愿付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让教师参与传媒机构的价值创造,进行挂职锻炼,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为解决师资队伍匮乏问题,可引进业界知名教师和国内名校名师,同校内在编教师形成“三师型”合理的师资结构。校内在编教师主要负责新闻传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优化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国内名校名师主要负责讲授新闻传播专业教材以外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传媒方向发展;业界知名教师则通过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结合典型案例讲授实战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为将来满足传媒行业岗位需求做准备。 2.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缺乏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受经费限制,各高校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往往只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忽略案例教学,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以往的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先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再参与社会实践,不利于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相融合,实现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一体化运作,顺应当前媒介融合趋势,将平面媒体课程、电子媒体课程、网络媒体课程和实战应用课程等教学模块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双学位模式,让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学习本专业并获得相关学位之外,还可跨学科辅修另一专业获得第二学位,从而实现专业交叉的融合,同时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即将教学实验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3. 结束语 随着日益更新的数字传播技术,国家提倡的三网融合策略逐渐推行,新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市场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也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态势愈加强烈。因此,本文在媒介融合视角下,初步分析了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究竟该不该读新闻传播学专业 在一个人人都离不开信息和媒体的世界,新闻传播人员从事的正是一个人人都需要,都离不开的职业,这正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意义所在。 近期,一则记者苦劝高考“状元”莫报新闻学专业的消息引发了热议。据《现代快报》6月27日报道,今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吴呈杰原本对北大新闻专业很感兴趣,但“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我考新闻”,于是,小伙子纠结了,“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 其实,类似的消息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报道过。2013年,就有媒体过北京某高三女学生欲报考新闻学专业,记者当场劝阻称压力大,工作不定时,女生入行要慎重的消息。 与记者劝考生莫报新闻传播学专业等正规媒体报道的消息相呼应的,还有很多调侃嘲弄新闻传播学专业和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类“小道消息”。如网上传的一首题为《2014新闻专业招生简章》打油诗这样写道:“刚高考完毕,送给有志于新闻学专业的莘莘学子:理科毁一生,文科穷三代;你若学新闻,脑子被烧坏;值班干通宵,终生满街跑;记姐尚未嫁,记妹色早衰;学长已谢顶,学弟天然呆;神州殴记多,总有你的菜;没有金钟罩,跆拳须黑带;面对大砍刀,还得少林派。终年无假期,手机须常开;突发急先锋,现场冲前排;新闻不归路,微笑等你来。” 没有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工作的人,可能无法体验学生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选择上的“脆弱”。这样的“脆弱”一半来自于即将面临的沉重的就业压力,一半则来自于学生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加之对未来职业的迷惘。不仅高考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显得无所适从,就是已经录取到大学里的大学生,也同样会对自己已经选择的专业产生犹豫和怀疑。 我所在的省份和学校公开允许学生在大学期间自由选择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虽然转到有些“热门”的专业会存在一些竞争,但是,那些执着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正因为学校允许学生大学期间转专业,我所了解的一些新闻传播类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都在纠结自己是否应该读新闻传播类专业。想转换的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要转到外语类专业,有的要转到经管类专业,有的要转到艺术类专业,还有的学生对机械设计感兴趣,也有的要去学习饰品设计……当然,从各种各样专业转来学新闻传播学的也大有人在。从我所在的学校来看,总体上,怀着做新闻传播工作的梦想转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远大于转出的学生。 我认为,所谓专业和职业选择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或职业,包括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和职业,是适合所有人,是永远“热门”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专业、职业,实现自己梦想的权利,只要他的选择是慎重的,是适合自己或是自己喜欢的,我们都应鼓励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也是从一个与新闻传播毫不相干的专业慢慢通过自考、考研、考博,直至做博士后,转行到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从职业选择来看,也是经历了企业、媒体、机关工作,再到现在学校教学工作的转换。但是,除了最初的企业工作经历与新闻传播专业无关,后来一直从事的是新闻传播类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我并不后悔自己的专业和职业选择,而且认为新闻传播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我也很感兴趣的工作。 我所做的有关新闻人具体从业经历的研究发现,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承受过很多职业带来的压力、苦闷,甚至屈辱、伤害。特别是在一些新闻媒体市场化之后,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稳定感、荣誉感进一步降低,使得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也进一步走低。于是,各种调侃新闻传播职业的“段子”开始流行,出现了一些新闻人的自我调侃“已由自嘲升级到自辱”的状况。但是,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有兴趣,新闻传播类专业和职业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一个人人都离不开信息和媒体的世界,新闻传播人员从事的正是一个人人都需要,都离不开的职业,这正是新闻传播工作的意义所在。虽然新闻传播工作会和其他工作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但是,只要你有兴趣,肯为理想努力,一定会“痛并快乐着”。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独立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思考 摘要:独立学院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开设多年,但随意性大,而在这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尤为重要,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显得很重要。 关键词:独立学院;传媒人才;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设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结构。教学科目设置不当,结构不合理,都不能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高校独立学院传媒类专业开设人文素质课已有多年了,但各高校大都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课程开设比较随意,有的开设几门,有的开设多门,科目繁多,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而且往往是重数量轻质量。要充分发挥人文素质课程的最大效应,就需要有很好的顶层设计: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有效地整合课程内容,并辅之以良好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措施。 一、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性质及内容 制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必须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明确的目标来进行。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文知识,什么是人文素质,两者有何区别?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知识是指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美学、宗教等。我们让学生认识文学、接触文学,非常关健的一点是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倘若文学真有所谓的百种“功能”而我们必须选最重要的一种,那便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这就是文学跟艺术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哲学,犹如有一天,你在迷宫里找不到出口,待到晚上,抬头望天,满天星斗,借着星光,走出迷宫,如此神奇。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便是历史的价值。历史能让人清楚一个事件、一个现象,它在更大的坐标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否则就不敢对这个事情进行批判。广义的人文素质是指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生存和生活能力。素质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明显的差别。知识是可以量化,是材料、是工具、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进而渗透其生活、行为,才能称之为素质。说到底人文素质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离开了对“人”的关怀,绝不能算有了人文素质、人文素养,充其量只能说有了点人文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在培养传媒类人才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传授,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开拓视野,为专业学习打好宽广、扎实的基础;二是提升人文境界,体现人文关怀;三是强化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以此巩固新闻传媒的专业精神。终极目标是培养其在进行新闻采编及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判断能力,成为高素质的传媒人才。 三、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或两个载体进行,一是课程体系,二是开展各项活动。开展各项活动,全方位地营造校园人文氛围,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陶冶清操、拓展审美境界、塑造大写的我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甚至对其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也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所大学是否有文化底蕴,固然有很多因素构成,但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便是很好的体现,它也是现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实,很多大学都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如以课程、专业、学科、社团等载体作为依托,开展读书活动、举办人文讲座、邀请名家名师进校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环节等,但这些活动相对来说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而课程体系的构建,则充分体现其系统性、规范性、层次性,一般而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第一层面:学校层面。首先,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本科教学顶层设计中把人文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人文素质”系列通识课程,并列为必修课程,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性教育。此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克服在课程设计和开设方面的随意性。第二层面:专业层面。根据独立学院新闻传媒类人才的培养定位,认真调研、精心设计课程模块,科学组合核心课程群,强调系统性和层次化。可从以下方面考虑: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核心课程群或模块选修课;面向优秀生开办辅修、双学位班甚至开办辅修专业;在各类实践、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中体现;以上两个层面,在具体设计课程时要体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学时安排、内容要求上有层次差别,适宜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独立学院传媒大类人文课程宜设定48学分,分三大类。公共必修课12分,周课时12课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专业必修课16分,周课时16课时:中国古代文学3学分,中国现当代文学2学分,外国文学2学分,中外新闻史3学分,普通话训练2学分,语法与修辞2学分,新闻采访写作2学分。专业选修课20学分,其中:必选8学分:逻辑学2学分,社会学2学分,中西哲学精粹2学分,美学原理2学分。任选12学分:中国传统文化2学分,世界历史与文化2学分,传播与文化2学分,跨文化传播2学分,人际传播学2学分,影视文化文化2学分,创意产业概论2学分(以上任选6学分);文秘与公文写作2学分,大学语文2学分,时尚与潮流2学分,演讲与口才2学分(以上任选6学分)。 一般拟解决以下问题:开设哪几门课程?怎样讲授?谁来讲课?怎样找准定位?如何进行课程体系和内容的组合?学分如何设定?怎样对这些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与评估? 四、构建传媒类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组织保障及评估体系 1.加强领导。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特别是在媒体时代,加强传媒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学校党政领导应有高度认识,应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调动各方要素,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加强对人文社科师资的培养,更要重视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的完善。 3.克服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呈现两极分化的模糊认识。本科阶段要咬住专业教育不放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应该过分用专业来限定学生的成长,要把目标锁定在培养“完整的人”(well-rounded)上面,从某种程度上说通才(general education)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品质。它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承担社会责任,转移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解决重大问题、复杂问题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能够研究原子弹的是科学家,能够在反核宣言上签字的是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是有人文素养的,而这大概就是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工程师的区别吧。不管学生以后从事何事,掌握基本的写作、表达沟通能力,培养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品质,树立普世价值观,这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因此,培养出“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的传媒人才,是高等学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社会的需求。 知识如果没有价值和伦理的制约,不一定能够造福社会。二战时期大量的德国科学家沦为纳粹的帮凶,给全世界的知识分子敲响警钟。新闻传媒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守望者,更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强化人文关怀,因此,提高新闻传媒类学生的人文素质尤为迫切。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全民记者时代”对专业新闻传播者的职业自律要求 【摘 要】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发新闻的“全民记者时代”,在“全民记者时代”,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专业的新闻传播者,都有新闻报道的权利,都会拥有信息传播的一些渠道。本文从职业自律的角度入手,介绍了职业自律对专业新闻传播者的要求,指出了在全民记者时代,专业新闻传播者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努力提升其传播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打造法规和道德素养等。 【关键词】全民记者时代;职业自律;要求 什么是“全民记者”呢?新闻传播学者是这样进行解释的,所谓“全民记者”所指的不是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在新闻报道中发挥专业作用,而是普通民众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记着的作用。也即是民众在收集信息、传播新闻时发挥主导作用。“全民记者”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必须是非专业新闻传播者;2、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专业新闻传播者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如网络,手机,博客,微博等的进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公民参与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渠道变得日渐多元、快捷。例如,“被免职事件”、“ 微博直播动车事故”、“ 日本东海岸发生大地震”等公共事件中,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就都是由普通大众借助于互联网的。只要登录互联网,每个人就拥有了话语权,可以记录生活和工作中愿意留下痕迹的内容。如果这些内容有着非常强的时效性,那么自己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记者,为社会公众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这种通过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新闻或信息的“草根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加体现民意,更能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准确、广泛的信息。在全民记者时代,专业新闻传播者的角色与以往应当相同,对其新闻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职业自律是新闻事业高度发达、实现大众化传播并与社会各界发生更密切关系后的必然产物。 1.职业自律要求专业新闻传播者提升其传播信息的能力 在“全民记者时代”,由于缺乏职业自律,一些人不能区分媒介真实和社会现实的差别,同时人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完全拥有了生产、收集和消费信息的权力,选择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欠佳。而作为专业新闻传播者,在这方面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专业新闻传播者要提升选择信息、解读信息、抵御负面信息、参与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完善自我。例如,网络编辑要强化“把关人”的理念,在新闻方面,严格按照新闻报道的原则进行,严格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确保网站内容真实。面对海量的网络新闻,网络编辑要守土有责,不因商业利益而失去职业操守,对相关危害国家利益,危害公众利益的虚假有害信息,不传播不复制不链接,努力形成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社会风尚。 2.职业自律要求专业新闻传播者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广大市民通过传统媒体或新媒体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只不过在发挥沟通或表达言论自由的功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符合一般的社会和道德原则(如真诚公正,最低损害、责任承担等等)。这种行为是比较普遍和一般的,他们的动机或目标没有没有必要是为了“公众利益”。他们可能是为了一些兴趣,爱好,或者完全是处于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或者是为个人的自我利益的考虑,这与专业新闻新闻传播者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专业新闻传播者,在工作中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而不能一味地谋求商业利益和个人私利。有偿新闻是新闻媒体刊播的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新闻。[1]其特点在于:一则新闻报道是不是能刊播,不是由其价值决定的,而是由提供“新闻”的单位是否给予新闻机构“好处”来决定的。一些新闻媒体将广告演变成人物专访、企业或产品通讯、生活专题、新闻消息、科学常识等形式进行传播,不少地方新闻媒体包括党报在内常常大篇幅地刊登这样的文章。对于拒绝给予“好处”的,就会利用媒体的影响力“封杀”或“搞臭”对方[2]。今年的1月底至2月初,当地报纸拒绝公司拉广告,于是抓住卫生监督部门在企业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商品为由头,在早报和晚报两份报纸中进行连篇累牍的所谓曝光,甚至还发表“后续报道”,在当地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响,同时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与形象。 3.职业自律要求专业新闻传播者打造法规和道德素养 专业新闻传播者应具有较强的法规素养,善于从符合时代精神的政策、法规中吸取营养。打造传媒人才的法规素养,最基本的是要以“崇尚法律”为价值取向,并在传媒作出权利导向和义务影响。同时,专业新闻传播者要坚持公正的原则,比如伦理道德思维是否以符合道德的要求为恪守的原则,是不是以是非善恶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思维要树立是不是以投入产出比为恪守的原则,是不是以追求经济效率为最终的价值取向;政治思想是不是以权衡政治利弊为恪守的原则,是不是以有利于社会良性进步和发展为最终的价值取向。 有些新闻记者为获得所谓的第一手材料往往不择手段。当下社会,媒体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各传媒为抢先刊播最新的新闻报道,可谓功夫用尽。以致触犯法律。香港杂志《忽然一周》记者梁崇基为拍摄独家照片,不惜贿赂他人进入片场偷拍,其行为触犯了《防止贿赂条例》,判处即时入狱三个月。 提高专业新闻传播者道德素养,从他律性角度说,要加强从业道德的监督机制建设,特别要加强主动监督,从自律性角度说,要加强从业道德的养成机制建设,加强从业道德的教育与修养。重视专业新闻传播者的道德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通过教育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 总之,在全民记者时代,专业新闻传播者应当对自身要求更高,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虽然职业自律条目众多,但新闻工作者以此为报道准则并不是自缚手脚的表现,而是藉自律提高专业水平,维护新闻伦理,并赢得受众的信赖与尊重。发展和变化的时代对专业新闻传播者有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新闻传播者要继续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己任,才能跟上媒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才能负起历史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积累知识和专业培训,这些有形的东西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而像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看不见的东西,需要新闻职业自律来调节限制,需要社会监督专业新闻传播者,因为依靠其自身意识完全是不够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的时代,专业新闻传播者从来没有这么被重视过。所以记者应该更多的自我尊重,不辜负民众的期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出色的表现才能赢得民众的尊重。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重视新闻职业规划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点越办越多,新闻专业学生急速增加,人们对新闻传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把中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四个方面:超常规发展、供过于求、与市场需求的偏差、研究生培养等。而在诸多问题中,新闻职业规划教育是被新闻教育忽视的一个方面。 一、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规划是指运用职业评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等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的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的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则是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进行升学或就业分流选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全面素质,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施受过程。 但是在我国的新闻教育中,职业规划教育却被忽视了。近几年来,新闻传播类专业院系在各大学快速增长,在招生方面大规模扩招,截至2005年上半年,全国各大院校新闻类专业点数量总计661个,比2004年增加200个,是2003年的2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的在校生人数在130,000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000人。那么,这些新闻学子毕业后将要就职的传媒市场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我国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在内的传统新闻媒体总量约13000多家,而且近几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将坚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基本未审批创办新的媒体。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传统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从媒体来说,中央和各省市的大多数传媒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对记者、编辑工作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媒体的报道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因此为了提高报道质量,在招聘人才方面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多元化,新闻专业毕业生不再是媒体招聘的主要方向。 另外,目前新闻院校背离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使得它所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而媒体需要的毕业生新闻院校又培养不了。当今的新闻媒体对于相对单一的采、编、播为主的人才逐渐失去兴趣,而越来越倾向于兼备节目策划经营、宣传销售、制片管理、市场运作为主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恰是我国高校新闻教育所欠缺的,这无疑加大了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二、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 一个完备的、科学的、富于发展眼光的新闻教育体系应当有义务向学生告知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帮助其了解新闻传媒具体需要的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将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相契合的新闻规划教育。 1.高校要提高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另外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不同的指导,也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分阶段进行。有关专家认为,对于大一新生,要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上大学的目的,树立规范意识;大二学生则要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培养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等能力;大三学生面临选择,就该进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及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大四学生的焦点是就业,就业政策、法律环境、求职技巧、就业压力疏导等应该成为这个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 2.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高校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个人学习、个人发展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新闻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把学生的志向、兴趣、自我概念与传媒事业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与传媒市场发展的契合点。就新闻人才成长而言,职业规划就是通过人才自身的自我变革,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并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达到人才自我实现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双重目标。 第一,教育学生树立全面的职业认识,尤其是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观。新闻工作者是时代风气、时代精神的传递者与塑造者,同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守望者与监督者,还是社会生活和大众的沟通者与服务者。新闻职业规划教育,要分析与摒弃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职业的错误性认识,避免对新闻职业进行所谓“无冕之王”的夸大其词的宣传,通过学习我国新闻史上如王远生、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穆青等老一代著名新闻人的事例,使学生树立新闻职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理想。通过新闻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新闻职业背后所肩负的民族大义和社会责任,所必需的付出、风险甚至牺牲。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准确判断新闻职业,抱定正确远大的职业理想、职业追求。 第二,帮助学生进行认真的自我剖析。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对自我有一个实事求是地剖析、判断和准确的定位,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性格、兴趣和未来从事的新闻职业交叉的可能性有多大?交叉点在哪里?如喜欢做战地记者,但是自己身体不好,或是性格内向,就未必能胜任战地记者的工作;喜欢做传媒管理,但是性格太过直率,容易冲动,可能无法从事理性的指挥与策划。职业规划教育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在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既符合自己的兴趣,又符合社会的需要。 第三,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长短期计划。规划教育要针对学生的职业诉求,帮助学生做合理的长短期计划,具体计划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计划。长期计划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计划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计划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期计划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些计划不断充电学习,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高自己对所选择的职业需要的相关能力,并要根据自身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规划。坚持自己的计划,大学四年必然能积累下足够的职业资本,就能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状态面对求职与就业。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新闻传播专业建设 随着新世纪中国世界化步伐的加快,信息的全球化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世界的了解要求越来越深入,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是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所以,新闻行业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而且,互联网、电视等电子媒体因其具有社会活动功能的扩大、储存信息的超大量以及制作周期的超短性、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先进性等优势,对传统新闻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新闻从业人员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新闻媒体受众人数的急剧增加,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媒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以及面对海外传媒介入所采取的多元化战略和多媒体融合的战略,在新闻传播方面都形成了新的发展平台。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步伐,迎接新形势下的冲击与挑战,在嬗变中谋求更合理的存在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新闻行业最紧迫的任务。 作为培养新闻从业人员后备军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在此形势下也面临着变革。而且随着新闻职业的升温,各高校也纷纷开设新闻专业以弥补新闻从业人员不足的状况。尤其是在以技术学习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既要区别于本科院校,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如何进行专业建设,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本文拟在以下内容中,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培养目标及定位 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新闻传播由事业型传播向产业型传播拓展,媒体形态的变化正如美国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所说:“……新媒体决不会自发和孤立地出现――它们都是从旧媒体的形态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①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大改变了传统新闻专业的职业要求,如何去适应新闻职业的变化并继续深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至为关键的一环。 信息高速公路宣告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展示了新的传播观念,正如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那样: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竞争实力体现在知识的资本上,尤其是信息知识的资本上。全球境况下的新闻传媒业,越来越重视新闻传播方式的转变、传输手段的变化,与信息化息息相关。在传播方式上注重信息的全球性、个性化和共享性特征,把传媒业适应市场、满足受众需要作为首要的任务;现代传媒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及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取代模拟技术,智能方法正在取代线性方法。从节目的策划直到制作完成,所有的程序均可用数字技术完成,而且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成品的质量。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在传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强调掌握与信息化社会相关的应用技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站在行业的前端。 专业能力要求 中国的新闻媒体具有以下几种功能:舆论工具、信息媒介、交流渠道、舆论监督、教育载体、社会论坛、服务中介、娱乐休闲等,同时,还面临着海外传媒在文化与科技、市场经济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所以,高职高专的新闻专业能力应有以下新的要求: 一是具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生动地融于各类新闻传播方式中的能力。新闻传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性地体现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就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并具有特定的政治敏锐感受能力。所以,我们要首先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政策水平,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感受能力,这是新闻专业学生在改革开放和发达国家无可阻碍的传播技术与政治文化攻势面前最应具备的能力。 二是培养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中国的新闻叙事方式与传统的文学叙事方式是相同的、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时间为序,讲究首尾相连,一以贯之。这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尤其对于现代青年人来说,传统的观念和思维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虽然也接受传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新的传播方式更乐于接受。所以,新闻叙事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新闻专业学生要既具有传统又具备现代思维习惯的新闻叙事能力,把新闻做精、做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和发扬媒体的优势,立足于其人格化魅力,引导受众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当务之急。 三是具有各种新闻文体的书写能力和规范的语言范式运用的能力。语言是人类存在和交往的重要工具。在用汉语作为载体进行交流的中国新闻媒体中,怎样用规范的民族语言传播民族文化,是新闻专业教育之本。如何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保持民族特色,不受外来文化侵蚀,体现民族内涵和民族感情,不仅是专业新闻教师,更是所有汉语教师在授课中要时时体现出来的。 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调整 针对新闻职业的转变,新闻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也应随之相应地调整。 一是压缩理论课内容及课时,增加必要的新的实践课科目。以往,新闻专业除公共课以外,各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几乎占到80%以上,而且,一些学校的基础课(如文学或语言课)的课时大大超过了其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所以,我们主张传统的中文类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概论等课程,在新闻专业就不宜分得过细,尽量综合并以大纲形式讲清脉络即可,把学科基础课的部分内容以作业的方式下放给学生自学或讨论,既压缩了部分课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增加必要的、新的科目。比如,网络传播实务,广播电视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编辑,广告学,公共关系学,新闻栏目策划与制作,社会调查方法,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读者学、观众学,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新闻心理学等,这些科目大都是为满足目前新闻职业的新要求而开设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开设这些科目是十分有必要的。各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开设新课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职业要求的内容。 二是增加实习、见习、实训的内容和学时。由于职业需要,新闻专业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内容,因此,我们建议:尽量增加实习、见习和实训的内容与学时。原因有二: 一为一些学校由于资金、师资等原因,无法大量利用课堂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而新闻专业新的课程要求却把实践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有必要增加实习、见习的时间,尤其是在实习外,可以每学期增加一至两周到新闻单位见习的课时,也可以在每学期灵活掌握见习的时间,比如可以在学校所在地的新闻高发时段集中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能力。 二为学生可以通过实习检验已学的知识和技术,以便对所掌握的知识、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我们的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往往和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新闻工作突发性强,对知识和技术要求比较灵活。所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个体差距与问题,在实习结束返回学校以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补充,缩短就业时的工作适应期。另外,实习时学生的指导教师大部分都是一线的新闻从业人员,和在课堂上的教师相比,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这是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但又是极其宝贵的知识,所以,增加见习时间,等于加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职业技术日趋重要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因其实际性、快捷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建设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和完善。这是新闻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的问题。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博客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更为紧俏。因此,加强新闻传播学科各专业中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新闻教学理念的构建和新闻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很不完善,而且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比较突出。新闻传播学科包含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传播学等专业,其专业性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在新闻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媒体的不断发展下而日益革新,博客也逐渐融入了绝大多数网民的生活,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知,为人们所用。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形式和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利用博客,不但可以写日志还可以设置分类、布置超链接,甚至通过创建群组博客来开展分组协作等。因而笔者认为,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博客自身的功能使其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博客记录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反思平台。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知识进行反思,并在此反思基础上完成自我知识的更新与重建。因此,反思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肯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应现实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比如改革一些业务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量化考核方式;改革写作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写作作为实践训练由课堂开始贯穿始终。又如举办各种论坛以及与媒体合办节目等,让学生呼吸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空气,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专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碰到并通过记录、思考、评价形成的解决方法中的一部分。 博客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博客又是基于网络技术,随着3G、WIFI无线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博客也借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无处不在。任何博客日志都可以很快地被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访问到,并随时可以对博客日志进行回复、评论,并进行在线或离线对话。博客日志的对话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教师浏览博客日志并发表回复、评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基于此,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平台,可以帮助修正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利用博客完成实践课程中显隐知识的转换,有助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并且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而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大大节省这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对自己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学习、利用、创新的一个过程。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博客,对博客内容更新、管理、评论等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因此,通过博客来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既强调传播学、新闻学基础理论这类显性知识,同时又强调操作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一类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博客正好为信息环境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手段,而在使用博客过程中信息资料就不断转化融合为学生的知识。博客作为信息化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从而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利用博客改革以往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是以考试分数而定,成绩一般就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再加上出勤情况,但对于新闻传播类课程,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既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使用博客记录学生的整个实践课程学习过程,可以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 例如利用博客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实践课程电子学习档案,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更长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累积, 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学校和老师利用学生的独属电子档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博客本身具有留言、评价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博客系统中开展自评、互评。既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又可以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照老师的讲义死记硬背,不得要领,又集合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机器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的优点,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避免学生为考分而学的功利性。 利用博客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时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新闻传播教育倡导“走出去”教学,尤其看重社会媒体实践,一到假期,各大媒体往往人满为患,有些部门的实习生远远超过记者人数,可见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之高。但奇怪的是,学生们的职业热情在课堂上往往不见痕迹,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上不乏老师讲课、学生读报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导,适时使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进行学习。 博客平台主要是为新闻传播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探讨的平台,由于博客群组是一个共享型的开放网络交流平台,学习更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协作学习,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协作教学环境不足的缺陷。当学生在课后碰到疑问也可以通过博客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其他同学也可以避免重复问相同的问题,通过看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的指导即能得到解决方案。 利用博客的网络优势,组建学生第二课堂。一些新闻传播系会制定本专业的相关课外阅读指导书目,并装订成小册子,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中外新闻史、新闻人物、新闻边缘学科、文学、广告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若干本著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希望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扎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系里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员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但新闻传播专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专业,一些前沿的领域内容不断更新,课外指导书目也因此会变化,纸质册子不能即时把这个变化传递给学生,而博客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网络上课外阅读指导书目,既环保,又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资讯,很好地为学生组建了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博客的出现与发展给个人学习、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以上我们谈了新媒体博客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入博客丰富了以往的实践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虽然利用博客参与教学的效果和应用改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挖掘,但这一应用思路可以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灾难事件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控制与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传播中,政治控制和新闻专业主义一直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不得不衡量的两把标尺。新闻专业主义,是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功能,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用了三个表述方式――监视者(watcher)、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新闻专业主义者认为公民有“知”的权利,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政治控制却刚好与此相反,它作为新闻调控者和管理者,主要在新闻的报道程度和范围上作限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不同,由此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景观也迥然不同。总体看来,正面报道两者目标更容易达成一致;越是灾难新闻或负面报道,两者似乎更容易背离。但“近来我国媒体在灾难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常被看作是灾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项,或甚至灾难期间的社会大众情绪动员者,而成为灾难研究的重要一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调下,媒体该如何应对给社会正常秩序带来冲击的灾难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灾难新闻中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灾难新闻中,知情权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众作为新闻接收的主体所具有的对灾难有关情况了解的权利;二是遇难者亲属和灾难受害者对事件全部真实情况与细节了解的权利。 1、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灾难有以下特征: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前四者的合力加之公众处于信息“饥渴”状态,此时如果媒体权威缺席,很容易给流言,甚至谣言提供滋生至而蔓延的空间。而谣言一旦蔓延,在灾难事件中形成舆论,就很有可能导致群体冲动而引发失控行为,成为社会种种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及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对其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 2、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必要性 (1)传播渠道多样化。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极大丰富使传统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权和控制权正在丧失,一个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与控制的信息空间正在产生,人类进入了“人际大众传播”时代。 2003年非典事件的全球传播就是最先起源于公众通过互联网而的信息。北京301医院一位老中医蒋彦永在知晓事实真相而媒体集体失语的情况下,首先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中央及海外媒体发信,引发了全球信息传播的高潮。网络使原本集中的权力大大分散。李永刚认为:“互联网的扩张几乎在各个方面已经成为政治控制的克星,它正在以自己的节奏改变甚至摧毁着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控制机制。” (2)法制社会民众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要求强烈。现代社会公众对信息已由被动接受渐变到主动寻求,政府的职能也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变化,这些都要求作为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公共信息资源一一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分享。 此外,灾难新闻对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和痛苦压抑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灾难新闻中,通过对灾难的认知,不但可以自警,更在怜悯他人中获得自我安慰,增加自我保护。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 (一)前期“失语”。后期“喧哗” 以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为例: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11月15日到11月21日为治理污染的最佳时期,各报均无关于“吉化爆炸”可能(或已经)对松花江产生污染的报道,此次事件中关键时候媒体“缺席”已是定论。 11月22日后,哈尔滨开始全城停水,媒体开始专题、专版报道,与前期的“失语”形成鲜明对比。 1、报道的数量和程度受到严格控制。无论何种媒体,报道原则均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在信息传播中,媒体是最重要的“把关人”,其选择标准有二政治标准和新闻价值标准,两者必须俱备。传统上,新闻价值有五个指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灾难新闻关乎人们生存,在重要性和接近性甚至显著性上都不言而喻,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但在新闻传播历史上似乎一直都不符合“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政治选择标准,它的发展也一直步履维艰。但总体社会政治控制对新闻传播仍有强度的影响,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自觉受到抑制,政治――媒介组织一一从业者之间还是单向度的影响,媒体仍然首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领域。 2、异地监督。 事发地吉林省对此次污染报道出奇的的少,从爆炸开始到12月31日共25篇而邻近的非事发地黑龙江省11月23日一天的报道就达到26篇,最多一天达到57篇。 3、较少关注灾难本身。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一直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表现在报道内容上,对造成灾难事件本身原因缺乏思考,更遑论灾难预警。 (二)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行政控制 1、事发当地的瞒报、谎报。11月21日,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以检修供水管道为由了第一份停水公告。其实在18日就已经得到松花江被污染的信息,“由于正处于招商引资和招商引资关键时期,所以没有公布”。对此公告发出质疑,地震等谣言四起,政府才又发出第二份公告。一前一后不同的内容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2、信息权威部门迟报。对于灾难事件,一般都把信息权控制在有相当级别的政府手中。SARS事件后国务院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将信息权归于政府。其中第三章第25条写道:“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对此,陈力丹写道“地方媒体没有报道权,需要中央部门协调管理,延误是不可避免的。真实的情况是,2003年4月30日香港《大公报》撰文指出,西方主流媒体利用中国防治非典前期工作失误和对国际的不利影响,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负面报道,形成了198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反华舆论浪潮。” 此后不久,国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建议建言 1、媒介: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也要重视新闻本身。“监视环境的功能是大众媒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它是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准确和最新的信息来实现的。重视新闻媒体宣传功能是需要的,但一旦这种重视走向片面化、绝对化,社会完全排斥新闻自身规律,副作用也必然显现。因而必须建立新闻专业理念,协助政府进行灾难预防和信息传递,为政府提供社会支持。 2、政府:积极构建宽松的媒介生态环境。政治控制是媒介生态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以及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一个政府的民主开放程度和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目前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由于限制过多而总显得步履维艰,特别是对灾情的实况报道更是讳莫如深,实在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一种漠视。“同级报纸不能批评同级党委”、信息权的过度集中等制约和限制了新闻的“专业主义”的发挥。因此,给媒介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媒介才能真正担负起“耳目喉舌”的重任,建构起我国传媒的公信力。 实践证明,“灾难新闻”: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引发社会反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产生正面的作用。可以肯定,负面新闻是可以转化的,其中关键是信息渠道的畅通。正如《中国青年报》总结评论说的。有坦诚的政府才有理性的公民”。
电子小制作论文:鉴于GIS的电子政务系统制作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稳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业规范、公正严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索。我国政府也把构建电子政府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加以实施。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完善,利用GIS建立电子政务已日趋成熟。电子政务与GIS的关系突出体现在:GIS是电子政务的地理空间定位平台;GIS赋予了电子政务以空间辅助决策的功能;GIS为电子政务提供清晰易读的可视化工具;电子政务的建设为GIS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1.1电子政务的内涵。在西方国家,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被称作“电子政府”。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与运行模式与国外有很大差别,除政府首脑机关国务院之外,还有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为了反映我国政府机构的实际运行情况,我国将“电子政府”称作“电子政务”。电子政府至今尚无确切的定义。西方学者的一般定义是:所谓电子政府,实质上就是将工业化模型的大政府(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层结构、在物理经济中运行)转变为新型的管理体系,以适应虚拟的全球性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这种新型的管理体系就是电子政府。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电子政务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政务包括电子党务、电子人大、电子政府、电子政协等;而狭义的电子政务主要指国务院、国务院所属专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综合业务管理和科学决策活动。狭义的电子政务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政府内部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政府部门通过信息网络与企业(事业)以及社会大众进行信息交流。 1.2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电子政务就是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开展政务活动的全新的政府工作模式,具有五项基本功能。1.2.1实现协同办公。也就是通常说的办公自动化,这是电子政务应用中最基本的功能。1.2.2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前的政务信息基本上是在各单位内部,利用效率太低,实施电子政务,就是要通过网站和数据交换系统,使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共享政务信息资源。1.2.3实现政务公开。推行政务公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的重要形式。各级政府都要广泛利用功能强大的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大量政务信息。1.2.4提供网上公共服务。政府不仅要对社会进行管理,更主要的还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比如审批办证、查询政策资料,与百姓交流等等。1.2.5提供安全保障。在电子政务的平台上,集中了所有的政务信息,是政务信息流通的主要通道,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因此,还要为电子政务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1.3电子政务的技术基础。电子政务的建设以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政务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和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从政府信息、政府网上服务到政府部门间及政府部门内的信息共享和网络办公都需要持续地研究和开发与电子政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从而保障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与高效应用。电子政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包括: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多源海量数据的融合与管理技术、全文信息检索技术、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空间决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标准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共享技术等。 2GIS的基本概念 GIS(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融合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于一体,用来存储和处理空间信息的高新技术,它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满足城市建设、企业管理、居民生活对空间信息的要求,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功能,进行各种辅助决策。GIS作为一种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处理、存贮、应用和分析技术,随着其技术自身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开始融入信息技术的主流。政府拥有80%以上地理信息资源,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GIS应用的主战场,GIS在电子政务中的广泛应用将对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的共享、交换与整合问题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是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烟窗”,构建由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互操作形成的信息系统体系的过程,电子政务建设涉及网络、数据、应用、流程和服务的五个统一集成,数据的集成是应用和服务集成的基础。 3GIS与电子政务的关系 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必须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为支撑,GIS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的方面如环境监测、土地规划、防灾减灾、城市交通、通讯指挥、道路建设、医疗卫生,以及突发应急事件等;小的方面如车辆导航和定位、物流配送等。基于GIS的电子政务赋予电子政务新的特色和内容,丰富了电子政务的内涵,为其以后的发展拓宽了空问。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离不开地理空间信息和以GIS为代表的“3S”技术的支撑。 4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4.1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建设要与政府管理和GIS技术的改进相适应。政府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的过程,同时GIS技术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过程;4.2整合各种政府信息资源,数据源要稳定可靠。通过相应的GIS技术把现存的海量、分散的地理空间数据、统计数据和专题数据等集中起来进行分析、提取和集成,为政府部门的各项决策做支持。4.3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以及GIS相关组织的合作、指导下,制定和完善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的统一标准,消除“信息孤岛”。现有的标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应用数据、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整合不够,一些通用的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标准难以确定,标准未反映应用业务的共性和基础性等;4.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由于现有执法水平的不足,这方面光靠立法解决是不够的,要考虑和承认数据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并帮助掌握这些数据资源的政府部门增加其所拥有数据资源的信息价值,增强其信息共享的积极性;4.5加强和完善基于GIS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处理好信息保密和利用的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大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专题数据属于保密范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所攫取的目标,影响和限制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信息安全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瓶颈”,阻碍其向前和深入发展。 5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国家一系列关于电子政务的方针、法规和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17号文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等政策措施,基于GIS的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进入统一的轨道。基于GIS的电子政务系统,不仅为政府领导进行宏观分析决策提供多要素、多层次、摘要: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电子娱乐等5个部分。电子政务多时态的空间型信息,同时还能提供科学的分析、预测、规划和决策等技术手段。将会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GIS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空间定位基础平台,GIS特有的空间分析能力,给电子政务辅助决策赋予了空间化的手段和方法,各种与地理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的信息可以在空间上进行各种组合叠加分析,进而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GIS对空间数据的综合处理和操作能力,为电子政务提供了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可视化工具,可以提高政府办公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电子政务的建设实施工作与GIS是密不可分的。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服务系统的结构制作与技术创新 1电子服务系统发展概述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1]。这种趋势性的转变,直接推动了电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电子服务系统[2]作为新兴的服务技术手段,其特点是快速、方便、交互性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个性化服务的实现。随着互联网从Web1.0、Web2.0发展到Web3.0时代,电子服务系统已从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发展到了强调互动、交互的电子服务系统。 1.1以信息为主的第一代电子服务系统 Web1.0时代,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信息[3]。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3大门户。在Web1•0时代的电子服务系统以信息系统[4]为主,如新闻系统、电子公告板系统、广告系统等等,它们都是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系统,不同系统间的区别主要是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字段设置及操作这些字段的权限不同。这个时期电子服务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信息从系统单向流动给用户,用户与系统间没有交互,用户被动接受系统提供的信息。 1.2强调互动、交互的第二代电子服务系统 Web2.0时代,网站实现了用户的交流与参与[3],典型的电子服务系统有blog(博客)[5]、wiki(维基百科)[6]、sns(社会网络)[7]等。这个时期电子服务系统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强调用户的交流与参与,强调系统与用户间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制造者。 1.3可直接进行信息交换、互动和信息整合分类的第三代电子服务系统 Web3.0.时代,网站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进行交换和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3]。Web3.0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8]。目前,Web3.0正处于概念阶段,还未有Web3.0网站及系统出现。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电子服务系统,都是围绕着信息的、互动、交换、整合、分类来开展信息服务,但信息服务仅是传统服务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传统服务是生活服务、商务服务、社会服务等。比如医疗服务就是传统服务的一种,医疗指令、病况信息、生命体征都是一种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然而怎么通过互联网将医疗指令转换为服务,直接为病人服务?解决这一问题是建立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互联网要突破“最后一米”,将传统服务传递给用户。依据这一思路,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丰富外设、具备强大服务能力的,可将控制指令、服务指令直接转换为用户服务的电子服务系统。 2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从系统目的出发,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元素的集合。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包括服务机构、服务者、服务对象、服务信息、服务指令、控制指令、互联网及相关实体或服务环节。其体系结构由服务提供层、服务协作层、服务传输层、服务解释层共4层构成,是呈喇叭形状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服务提供层 服务提供层由提供传统服务的服务提供者或服务设备等组成。服务提供层接受服务协作层的服务指令,通过传输控制指令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广播服务信息。服务提供层中每个服务者/设备,可单独为用户提供服务,也可通过基于某种机制形成服务网络,联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如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中的专家会诊服务,可把每个专家看成提供医疗服务的服务者,多个专家之间通过专家会诊的形式,联合专家智慧为用户提供医疗服务。另外,服务提供层接纳服务提供者或服务设备接入的机制是动态、开放的。各位服务提供者或各台服务设备只要遵循服务提供层的接入协议,即可加入到服务提供层为用户提供服务;相反,如果不遵循协议,按照一定的退出机制,即可退出服务层。 2.2服务协作层 服务协作层由多个服务Agent组成。服务协作层接受服务提供层向用户传输的控制指令,代替服务提供层与用户交互。每个服务Agent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服务者/设备,系统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特定的服务Agent。通过服务Agent,服务者/设备能够从操作员的角色中解放出来,由服务A-gent直接跟用户进行协作。服务协作层通过一个平台把各种传统服务集成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对传统服务进行语义查找,并绑定其需要的服务。而服务提供商则通过这个平台来注册、、监控和管理其不同的服务应用。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3服务传输层 服务传输层由互联网或者专用网络组成,传输服务指令、控制指令、服务信息等。 2.4服务解释层 服务解释层由多台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组成,它将服务提供层的服务直接传递给用户,为用户直接提供服务。这些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主要由软件系统、输入设备及输入转换器、输出设备及输出转换器等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2.4.1软件系统 在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中,软件系统是设备的核心。软件系统负责服务请求传递、接受服务/控制指令、解释用户请求、解释服务/控制指令等任务。当多个外设间出现请求、响应等冲突时,或各种服务间出现服务冲突时,软件系统负责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使整个系统能够以有序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软件系统将输入设备及输入转换器、输出设备及输出转换器等各种元素有机联系在一起,让服务者可以通过系统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服务,使整个系统能够以一种稳定的方式存在。 2.4.2输入设备及输入转换器 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设备不仅仅包括常用的键盘、鼠标等设备,它还包括摄像机、数位仪、传感器、RFID读写器等信息采集设备。当这些设备连接到计算机时,计算机就具备了采集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就可以感知服务对象的形状、位置、动作等变化,就可以感知服务对象发出的各种各样信号。这些信号均是模拟信号,在通过输入转换器进行输入转换后,这些信号将可转换为对应的数字信号,然后传递给服务者。 2.4.3输出设备及输出转换器 具有丰富终端的计算机设备的输出设备包括绘图仪、影像输出系统、语音输出系统、磁记录设备等丰富多样的输出设备。未来,输出设备将朝着可精确响应服务指令、控制指令的方向发展。如数据手套是虚拟现实应用中主要的交互设备[9],它作为一只虚拟的手或控件用于3D虚拟现实场景的模拟交互,可进行物体抓取、移动、装配、操纵、控制等操作。利用输出设备精确响应的特性,当前许多传统服务将可通过互联网直接传递,可直接服务于用户。这样一来,互联网“最后一米”的问题,就能得以解决。 3新型电子服务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从逻辑结构来看,新型电子服务系统既包含有一定的物质成分,又包含一些非物质成分,它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利用不同的系统元素协调作用,通过互联网传输传统服务的控制指令、服务指令,并反馈用户需求信息,最终协调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机整体(如图4所示)。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元素间逻辑关系如下: a.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联系各元素的核心是用户需求,集中表现为对某种传统服务的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至31.8%。手机网民2010年上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2.77亿人,增幅为18.6%[10]。日益增多的上网用户为新型电子服务系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需求驱动力。用户需求将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各层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用户需求相对应的需求信息流,它的流向与用户反馈信息流正好相反,从用户需求开始,用户反馈后,再回到输入端。 b.用户需求从输入端开始,经过需求识别、业务处理、输出等环节,通过传递、解释、表达等动作处理后反馈给用户。此时用户的反馈又形成新的需求源,这新的需求源又从输入端输入到系统中,再通过传递、解释、表达等动作后反馈给用户,这样就不断形成循环,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c.输入、需求识别、业务处理、输出这4层都对应不同系统设备或者软件系统,并且一层可能对应几个不同的设备。尽管输入层与需求识别层之间,或者需求识别层与业务处理层之间的联系介质可能是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系统,但从逻辑上看相邻层级之间的元素联系还是非常紧密,上层级某个元素可以对下层级中多个元素任意选择,下层级元素也可以被上层级多个元素选择。这多种多样的选择,让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可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中。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这种维持系统稳定的功能体现在处理用户需求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系统可以迅速建立起新的“需求”与“反馈”对应关系,以使系统正常运行。 d.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同层次元素之间也存在竞争,就输入层多个输入设备之间而言,键盘、鼠标、摄像机、数位仪、传感器、RFID读写器这些输入设备适应不同的输入要求,对应着不同输入场景,输入信号也不相同,输入信号对信号处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几种不同输入同时进行时就会产生资源共享冲突或者资源需求协调的问题。当然,这些冲突或者协调,不一定能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竞争,但它们都是资源需求的竞争,需要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进行协调或者控制。 4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虽然在电子医疗、汽车电子、现代物流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还不能够真正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众多传统服务,如生活服务、商务服务、社会服务等。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要广泛投入应用,就要提高信号采集过程中采集信号的准确度,就要避免信号处理或数据传输过程中损失信号信息,特别是要研制出能够将输出信号准确地转换为相应动作或操作的精确响应设备。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如下。 4.1高速度、高精度的模数转换技术 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模数转换器的精度、速度以及系统的成本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实用性。因此,模数转换器的高精度、高速和系统的低成本是衡量系统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标准。一般来说,想提高模数转换器的精度、速度,势必会引起成本的增加,而且精度与速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在精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就要牺牲一定的转换速度。反过来,追求高转换速度,就要容许一定的精度损失[11]。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要根据输入信号类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模数转换器,如人体的脉搏和血压等微弱信号,就与货物位置、电网电流等信号的转换要求不同。 4.2超大数据处理与数据传输技术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要处理大量的模拟信号,必然要求系统具有高效的处理能力及稳定的数据承载能力。随着系统处理数据量不断增加,以及系统实时处理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当面对高质量信号传输要求时,普通的视频基带、一线通、双绞线、微波等传输方式均无法适应传输要求。目前只有2种传输方式在高质量信号传输中得到了认可,一种是采用光纤专线传输,另一种则是网络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干扰和设备故障常使数据传输产生错误。为了检测通信错误,传输数据中设有冗余的错误检测码,这些冗余的错误检测码和传输的数据按一定的数学关系组合。数据在传输中产生错误而不满足预定的数学关系时就能被检测出来。 4.3小信号采集抗干扰技术 在新型电子服务系统中,要想实现信号的采集、分析、处理、智能控制等完整的控制过程,必须使用系统现场数据(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湿度、电压、电流等),信号采集是通过相应的传感元件将其转换为电压或电流信号,经过数据传输通路进入计算机外部数据采集器,将其转换成数字量进入计算机,计算机按照相应控制程序,进行实时控制。计算机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信号既包含真实的现场信号,也包括一些外界通过传输线路传入的干扰信号。如果现场信号转换成相应电信号数值较大,相对来说其抗干扰容限较大。对于小信号,其抗干扰容限较小,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12]。现场信号源一般与数据采集器有一定距离,现场数据通过传输线路传到计算机数据采集器,外界很多因素会通过传输线路形成干扰,使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对小信号的干扰可能使传输失败。因此,信号采集质量的提高对新型电子服务系统意义十分重大。 4.4精确响应设备制造技术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响应设备是指接受系统的输出信号,将输出信号转换为相应动作或操作的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响应设备通常是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这些设备都仅是将计算机的输出信号进行输出,并没有根据这些输出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或者操作。相对比普通计算机系统对响应设备的要求,新型电子服务系统对响应设备的要求更为精确和更为严格。 5结束语 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应用势在必行,是传统电子服务系统的发展方向。目前,虽然制约电子服务系统快速发展的因素仍存在,但相信随着传感器技术、精确响应设备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应用指日可待。本文对新型电子服务系统的系统结构、逻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具有丰富外设的电子服务系统是传统电子服务系统的发展方向这一论断,这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成果无疑可以为电子服务领域研究者今后的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 电子小制作论文:鉴于GIS定位与导航电子地图制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地图已经从纸上走进了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甚至移动设备里面。如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电子地图里面搜索感兴趣的地点、行车线路和公交线路等,大大方便了地图使用者,电子地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一个常用工具。现有的电子地图可表示的范围大者如亚洲或者中国平面图,小者如学校平面图或一个社区的平面图,表示的都是室外区域,尤其对于定位导航应用,电子地图与GPS定位技术广泛结合,为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物联网感知定位技术也逐渐由宏观向微观演进,定位导航技术越来越向小型化发展,随着十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基于大型场馆的室内定位与导航显得越来越重要[1]。 本文正是利用电子地图的特性,结合室内定位与导航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用于室内定位导航的电子地图。在进行室内定位导航电子地图的开发时,本系统是在AutoCAD开发的基础上,采用GIS的二次开发方式,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定位导航终端的位置,对某一指定的方位,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导航路径,该电子地图操作方便简单、显示直观清晰,符合室内定位导航的功能需求。 1室内定位导航地图模型 1.1室内定位导航地图模型的应用 1.1.1室内场景模拟 快速调度数据、绘制虚拟场景是室内场景模拟的关键问题。将整个室内空间中的房间、走廊、门窗等建立合适的关联,这便可以有效缩短数据查询调度的时间。于是用代表门窗的线将室内的房间和过道连接起来,建立起单个楼层上的门窗与房间、室内物体与房间的拓扑关系,实现对空间的剖分,从而提高查询效率,加快浏览速度[2]。 1.1.2室内路径发现与空间可达性 室内空间路径发现问题在认知学领域多有研究,侧重点在探索人对整个室内环境不断完善认识,自身行动不断判断调整的这一路径发现过程。在地理学领域,人们多是将现有的理论方法进行改进,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应用。如在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混合空间模型。明确划分了各个结点和各条边的建筑功能,用于辅助建筑物空间内部路径的描述[3-4]。空间句法理论[5]应用时,将移动过程的代价和阻抗因素纳入空间可达性问题的计算过程,得到更为符合实际的室内定位导航结果。 1.1.3室内应急管理 大型建筑物内部结构复杂,人员流动大,这些都为室内应急管理增加了难度。将GIS技术应用于室内环境,一方面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有效地对楼宇内部实时监控,疏散人群。在一般室内监控系统上辅助以GIS和定位手段,可以解决目前视频监控系统面对目标移动速度快、多个摄像头频繁切换等情况,从而解决快速定位的问题[6]。另一方面,可以在室内空间中模拟灾害蔓延如有毒气体泄漏的状况,从而评估该室内空间构造的安全性。 1.2室内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同室外定位导航电子地图的差异性比较 室外定位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从全球范围来看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可以说已经成为传统应用,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所接受。而相比于室外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基于大型场馆的室内电子地图虽然发展时间比较短暂,但也有其自身特点,下面表1列出了本系统设计的室内电子地图同当前室外电子地图的比较。 2定位导航电子地图设计的基本流程及创新点 2.1电子地图设计到应用的基本流程 本地图的应用场景为10万平米以上的室内大型场馆,本文以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为例,结合GIS软件,对室内定位导航地图进行专门制作。室内定位导航地图制作流程图如下图1所示。 2.2电子地图设计阶段创新的关键技术 2.2.1地理数据库 地理数据库的开放式结构将空间数据及其对应的属性数据统一存放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7]。本系统采集使用的地物要素作为地理数据库中的空间要素类(FeatureClass),如网格、线等,对应存储在DBMS中的一个表中,每一个具体的要素(Feature)则对应于表中的一条记录,其空间几何特性存储在长二进制字段中。为便于数据的组织和使用,可以按习惯和需要将相关的一组具有相同空间参考的要素类(FeatureClass)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大的结构,称为要素数据集(FeatureDataset)。除存储空间要素类外,地理数据库中还可以建立关系类(RelationshipClass)、几何网络、注记要素,定义要素子类型(SubType)、属性域(Domain)及有效性规则等。所有的要素类均可以通过通用的CASE工具(如Visio、RationalRose等)建模来进行定义与扩展。地理数据库以要素为对象的存储结构提示我们,以地理数据库为目标的数据转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象间的对应转换[8]。 由于手持终端其本身硬件的限制,其存储空间不可能与电脑相比,当前大部分电子地图设计都是采用B/S架构,把大量的地理数据库信息放到本地服务器上,通过远程调用服务来实现对地理数据库信息的存取,但是过分依赖无线网络会限制数据加载的速度。本系统开发的地图是基于大型场馆的室内定位与导航地图,手持终端存储空间足以存储大型场馆地理数据库信息,因此,可以在手持终端直接保存地理数据库信息,不必再从服务器端下载,而是直接调用缓存中的数据,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数据显示和加载的速度,而且就算中断网络连接也不会影响手持终端的操作。 2.2.2网格要素图层 图层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3种:点类型(Point)、折线类型(Polyline)和多边形类型(Polygon)[9]。每一层(Layer)是某一类元素(Feature)组成的集合,每一个图层表示一类地图信息,如房间、走廊、楼梯、出口、设备等等,还有一些扩展应用类型如导航路径层、导航连接点层,以及标注层等,而这些图层(Layer)相互叠加(但不覆盖)形成一个图层组(LayerGroup)。网格要素图层就是其中一个多边形类型(Polygon)图层,它是为数据采集阶段专门添加的图层,该网格图层每个网格存储了当前网格的坐标、网格号等属性,用于在数据采集时提供给采集者每个网格的属性信息。 该网格要素图层具有下述优势: 1)避免了人为手动的输入网格信息,降低了出错的几率,使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2)可以对每一个网格实现颜色的填充,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网格的不同作用。3)准确计算每个网格的间距,可以提高手持终端定位精度。通过GIS软件制作出加入网格要素图层之后的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四层电子采集地图,如图2所示(圆点代表网格要素)。 2.2.3导航路径规划 室内电子地图相对于室外电子地图来说,包含的地理信息比较少,可以直接在GIS软件上直接规划出所有的路径信息,因此,要做导航电子地图,只需在现有图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折线类型(Polyline)的道路(road)图层,它是为路径导航专门添加的图层,在该道路图层上会规划出所有的路径信息,实现每个房间、每个所要达到的地方都是通路状态。道路图层建立完毕后,利用ArcGIS软件中的ArcCatalog生成网络数据集(NetworkDataset)[10],ArcCatalog提供的网络数据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它能获得两张图层,一张是点图层,存储road图层上每个线段终点的集合;另一张是线图层,存储road图层上每个线段的集合。通过这两张图层,可以给每个点和线段添加属性信息,把每个逻辑上不相关的路径信息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路径之间有关联的网。每个点按照出生的前后,都存储了该点的序号;每条线段存储了当前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及编号等属性,这样每个线段就有了关系,在两个相邻的线段中,前一个线段的终点肯定是下一个线段的起点,用于在路径导航时提供给导航者属性信息,从而把每条线段连成一条线,实现导航。最后,为了能在程序中调用GIS服务接口,需要再次利用ArcCatalog软件生成地址定位器(AddressLocator)[11],把road图层信息加入到指定的地图中,这样在程序中直接可以调用ArcGIS提供的导航接口。通过GIS软件制作出加入道路图层之后的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四层电子导航地图,如图3所示。 3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应用 3.1终端数据采集阶段 数据采集是实现定位技术的前提条件,之前添加了网格要素图层就是为实现定位技术所做的准备。终端会加载本地缓存数据,把数据采集地图加载到手持终端,实现采集无线信号(wifi)。加载地图完毕后,在手持终端点击所要采集的网格要素点,此时,手持终端会搜集周围的无线信号(wifi)并与该网格属性信息进行绑定。当采集完毕后,在手持终端的数据库中会存储每个终端所对应的无线信号的信息,并把该网格的颜色置换成深色,表示该网格已经采集完毕,此网格信息就是实时定位时所用到的比对数据,如图4所示(浅色网格为未采集网格,深色网格为已采集网格)。 3.2终端定位应用 数据采集阶段完毕后,可以进入到定位功能界面,开始进行终端定位。在定位时,手持终端实时接收周围的无线信息,并且结合定位算法与采集阶段所采得的指纹数据进行对比,得到最匹配网格,通过读取该网格的属性信息得到未知位置的信号采集终端的坐标信息,此时定位电子地图的作用就是把终端当前位置准确及时地显示在我们的电子地图上,并且能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下图5展示了在手持终端的定位及对地图的操作。 3.3终端导航应用 终端载入本地缓存数据后,可以直接进入导航功能界面进行导航。因为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所有导航路径信息已经规划在电子地图上,当加入缓存地图后,可以在终端直接调用所需路径信息。起始位置是终端定位的坐标,目的地位置是某个房间区域号。导航时,只需输入目的地的区域号便可以导航,程序会找到这两个点的所有相关线段,逐一排查,找到距离最短的一条线段,然后输出,并且能实现电子地图的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下图6展示了一幅具有导航路径信息的电子地图。 4结束语 本文根据大型场馆的室内定位导航的需求,引入了室内GIS矢量电子地图模型的概念和设计方法。室内GIS矢量电子地图的开发充分利用了GIS软件,结合地理数据库、网络数据集等技术,实现了在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的定位导航功能,该定位导航电子地图在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的成功应用,对同类室内定位和导航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电子地图虽然在定位导航上取得了较好的显示效果,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整个电子地图制作都是用线框图画出来的,虽然也能够清楚展示北京邮电大学教四楼的结构设计图,但没有侧重视觉效果的体现,不太人性化,也不太美观,这是该电子地图在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系统实施中元数据方案制作 1研究背景 1.1国际范围内元数据标准颁布情况 作为描述文件(records)背景、内容、结构及其管理过程的数据,元数据(metadata)对于文件(包括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上个世纪末以来,澳大利亚[1]、英国[2]、加拿大[3]等国家纷纷推出了不同适用范围、使用目的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而相关国际标准的颁布,与各国、地方的标准形成良性的互动,[4]推动元数据标准不断走向成熟。ISO14721:2003《空间数据与信息移交系统———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参考模型》的,引发了数字保存(digitalpreservation)领域基于OAIS的信息模型开发元数据方案的热潮。在文件管理元数据(recordkeepingmetadata,recordsman-agementmetadata)标准缺失的情况下,也有一些档案部门据此模型开展了元数据标准的探索和实践。[5]ISO23081-1:2006《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原则》和ISO/TR23081-2:2007《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概念与实施》[6]则开辟了面向文件形成机构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的疆土,其提出的多实体、多属性的元数据框架结构,则被此后很多国家、地区、单位制定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方案所采纳。文件管理元数据和长期保存元数据的区别和联系也日益为大家所重视。[7]ISO/TR23081-3:2011《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自我评价方法》则进一步明确了评价现有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方法。国际上对于文件管理元数据的探索焦点从原则、概念逐步走向实施、应用。 1.2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的建设 2002年底,青岛市档案局颁布的规范性文件《青岛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试行)》以“附录A电子文件著录项目”的方式规定了电子文件的元数据项目;2005年底,天津市档案局制定了《天津市电子公文元数据表》;2008年3月,我国核行业标准《核电电子文件元数据》(EJ/T1224-2008)颁布;同年7月,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电子文件档案资源管理规范第4部分:元数据》(DBJ440100/T10.4—2008)出台;2009年底,档案行业标准《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问世;2011年1月,ISO23081-1《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原则》被正式采纳为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26163.1-2010;国家档案局承担的国家标准《通用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研究项目正在推进过程中,建设、石油等行业的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正在酝酿出台。这些行动标志着我国电子文件的元数据管理从自由探索步入了标准引导、从地方规范和行业规范走向国家规范的发展阶段,且标准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与国际标准接轨。[8] 1.3元数据标准的实施问题 随着诸多标准规范的出台,文件形成单位和保存单位如何贯彻实施有关标准,在相关系统中产生、管理和利用元数据,日益成为关系到系统建设质量乃至最终文件管理状况的关键。本文所指元数据方案(metadataschema),是文件形成单位或保存单位对电子文件元数据元素语义、语法、赋值及其相互关系(结构)的系统性规定。本文根据电子文件元数据形成和积累的规律,结合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实例,围绕着一类单位———文件形成单位在建设一类系统———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lectronicRecordsManagementSystem,ERMS)过程中的元数据方案设计问题展开探讨。 2电子文件元数据形成、积累的规律 电子文件的元数据随着文件形成和管理过程而不断产生、累积,而这样的产生、累积是要通过系统实现的。探究元数据形成、积累的规律,首先要辨析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的系统类型。 2.1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的系统类型 从系统的功能来看,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系统通常包括三类:[9]支持文件形成单位日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形成合格、完整的电子文件的“业务系统”(BusinessSystem,BS);[10]从业务系统中将信息以文件的方式加以捕获、维护、利用和处置的ERMS,捕获和处置分别是该系统文件管理功能的起点和终点,我们也可以将ERMS理解为立档单位档案辅助管理系统在数字世界中的功能拓展;长期保管各类电子文件,保证其真实、准确、可理解的“文件保存系统”(RecordsPreservationSystem),国际上也将此类系统归入“可信任数字仓储”(TrustedDigitalRepository,TDR)。 2.2元数据在各类系统中形成、积累的过程 电子文件不同生命阶段的元数据依次在BS,ERMS,TDR中形成,前一阶段形成的关键元数据将随着文件一起进入下一个系统。但是,不同系统管理文件的目的不同,管理成本亦有限,不可能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元数据都保留下来。也就是说,电子文件的元数据是动态增加的,但并非所有的元数据都会和文件同步积累、转移,某些元数据只存在于产生它的系统中,不会进入下一个系统。当一份文件从BS进入ERMS,或者ERMS进入TDR的时候,部分元数据会与之同行,部分则会与之分离,这样的过程如图1所示。 2.3电子文件元数据的运动规律 通过图1可以看出,电子文件元数据的行程好比一条不断汇聚的河流,沿途会消耗掉一部分水分,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河水注入其中。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细水长流、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在这个平缓向前的过程中,尤其是在ERMS和TDR的运转过程中,可能因为文件管理的某种需要临时性地增加元数据。这样的需要至少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移交的需要,为便于TDR长期保存文件,ERMS在向TDR移交文件的时候可能需要临时增加元数据。比如全宗名、全宗号原本只是全宗级的元数据,文件级元数据可不包含此项,在移交时为了让每份文件具有自我说明的能力,需要给每份文件重复记录同样的全宗名、全宗号。再如为TDR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文件保存规划,可能需要大量补充电子文件的技术环境元数据,除了文件格式外,还注明软件产品、版本号、压缩类型,字符编码方案、软件商信息等。第二,利用的需要,为更好地实现信息服务、知识挖掘等,可以通过元数据自动抽取工具临时挖掘文件的主题信息,并加以标注。应需临时增加的部分,通常借助特定的插件、工具完成。正如ISO23081-2:2009所言:“优质的元数据体系是动态的,能够在必要时随时增加文件管理元数据”。[11]因此,我们认为电子文件元数据具备持续形成、选择积累、应需增加的特点。 3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准备 为设计出适用的元数据方案,除了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准备之外,还需要明确ERMS的系统功能定位,了解相关标准及其实施路径,掌握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以便最终逐一确定元数据元素及其规则。 3.1系统功能定位的确定 上述BS,ERMS,TDR只是概念划分的结果,各单位需要购置的系统既可能与之对应,也可能具备其中一类系统的部分功能,或者其中两类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需要根据系统实际的功能定位来制定元数据方案。比如西方国家所称的ElectronicDocuments RecordsManagementSystem(EDRMS)即为一类从电子邮件系统、桌面办公软件、工作流系统、扫描系统等办公类系统中捕获非结构化文档,并实施集中存储、统一利用和文件管理(档案化管理)的系统,有些EDRMS本身也提供工作流、扫描等功能。提供工作流并支持文件形成业务的EDRMS元数据方案,通常要单纯的ERMS包含更多的业务类元数据。类似地,如果我国有单位要实现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相集成的电子公文一体化管理系统,或者工程项目文档协作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相集成的项目文件管理系统,也要设计更为丰富的业务类元数据。此外,一些大型企业面临建设ERMS和TDR的双重任务,在系统选型的时候,也倾向于将两者集成在一起,对此类系统的元数据方案,则要在文件管理元数据之余,更多地考虑长期保存元数据。本文以独立的ERMS实施为假设前提展开讨论。 3.2标准环境 任何单位在设计ERMS元数据方案的时候,都要寻求标准的支持。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不少相关元数据标准,不过,标准实施还是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 3.2.1标准适用性不够 早期出台的电子公文元数据规范在适用范围上规定得很明确,区分了文件形成单位和文件保存单位的需要,比如《青岛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试行)》明确指出面向青岛市市直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文件形成单位,《天津市电子公文元数据表》分别对电子政务系统归档电子文件和档案室向档案馆移交的电子文件的元数据加以规定,后者比前者多出5个元数据元素,同时还有各自配套的数据结构规范。但是这些标准大多为经验性总结,缺乏元数据顶层框架的支持,在与文件形成系统的互操作性方面的支持力稍弱。2008年之后出台的《电子文件档案资源管理规范第4部分:元数据》(DBJ440100/T10.4—2008)和《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则分别依据OAIS和ISO23081的概念模型,元数据元素的设计相对严谨,但是其内容较全面,同时包含文件管理元数据和长期保存元数据,适用范围较广,同时面向文件形成单位和文件保存单位,导致这两种具有不同文件管理职责的单位,面临实施同一个标准的境况,这就需要其根据各自的功能目标加以选择、拓展、改造、具体化的实际问题。 3.2.2标准实施支持力度不够 从国际范围的实践经验来看,ERMS元数据标准实施路径有两种:第一,将系统功能要求标准和元数据标准衔接,通过系统测试的方式强化合规性要求,使得元数据标准由书面的规定变成市场通用软件内嵌的事实标准。这样的系统功能要求标准包括:1997年开始颁布、并且每隔5年更新一次美国国防部标准DoD5015.2-STD《文件管理软件设计标准》,其中具体规定了文件、文件夹的元数据;[12]2002年英国公共文件局推出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系列标准,元数据标准是其中第2部分;欧盟《文件系统通用要求》(MoReq)的2008年版本MoReq2,元数据方案是其重要的一个附录[13];在MoReq2基础上推出的改进版本MoReq2010,则将元数据方案和功能要求条款密切融合,即在功能要求条款中明确具体的元数据要求。[14]第二,制定元数据标准的实施指南,指导各单位具体应用。比如加拿大国家图书与档案馆(LAC)在颁布《加拿大政府文件元数据标准》的同时,颁布了《加拿大政府文件元数据应用方案》,阐明了元数据元素的应用规则和方法。[15]据笔者了解,已经完成起草任务的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规范》和《通用电子文件元数据规范》以及《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相对独立;亦未见有关文件元数据标准的实施指南。作为文件形成单位,应该牢牢立足于文件形成单位ERMS的基本定位及其元数据的构成特点参考既有标准。鉴于ISO23081提出的元数据模型以及实施建议已经成为国际最佳实践经验,本文将此标准为基础展开探讨。 3.3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设计 ERMS元数据方案,就是选择元数据元素并建立其相互关系。根据ISO23081-2:2009的规定,元数据元素的选择路径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那就是基于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等五类实体的文件管理元数据模型,依次定义和标识实体及其级次;按照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等六类属性的模块化设计思路,描述实体及其级次所必须的元数据,建立相关实体/级次元数据之间的关系;[16]根据ERMS需要管理的文件的特点,以及系统实施单位业务和文件管理的情况,建立元数据赋值规则(如赋值范围、赋值格式、赋值方式等),建立元数据管理规则(如存取权限、导出格式)等。一个元数据方案,只有具体定义到每个元数据何时由谁如何产生、修改、利用、删除的程度,方可实施。本文主要聚焦于实体、实体级次及其相互关系的确定上,这是元数据方案设计的根基。 4实体的确定 4.1基本实体模型 ISO23081:2009确定的元数据模型,包含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等五大实体,如图2所示,这是ERMS实体实施的顶层框架。[17]其中的业务实体分为形成文件的业务和文件管理业务两部分,这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图1所揭示的元数据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区分实体的意义在于准确定位元数据描述的对象,理解构成文件管理整体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分实体的元数据描述,有助于实现系统功能的模块化设计,以及跨系统的互操作。 4.2实体的实施方式 ISO23081标准申明并不要求直接实施五大实体,而是可以采取非常灵活的策略,既可以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实体,也可以在上述五大实体之外,扩展新的实体。实体的实施方式取决于不同实体描述保持持续链接的能力,也和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有关。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实施方式: 4.2.1单实体实施 采用以“文件为中心”的实施方式“简化”实体模型,即在文件实体中包含了其它实体的信息。早期时候出台的元数据标准多采用这种模式,如1999年1.0版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机关文件保管元数据标准。早期的档案辅助管理系统也多采用这种实施方式。 4.2.2多实体直接实施 在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实体中选择2-5种实体实施。比如我国《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6-2009)采用了文件、责任主体、业务和关系4类实体;MoReq2将文件保管期限与处置表理解为特定的法规标准,采用了文件、文件保管期限与处置表(法规标准)、责任主体三类实体,而业务、关系实体则作为其他实体的属性。[18] 4.2.3多实体扩展实施 即除了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关系这五大实体之外,还拓展应用其他实体类型。文件、责任主体、业务、法规这四个实体都是多层级的,每个层级都可能包括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等六个方面的属性元数据,而且实体的元数据本身还要靠元数据来描述,如此形成多实体、多层次、多属性的循环、关联,由此可以将实体层级、属性、元数据定义等也作为实体来实施。MoReq2010是多实体扩展实施的典范,其规定已经细致到可以在系统中直接应用的程度。MoReq2010共定义了文件聚合(aggregation)、类(class)、组件(component)、背景元数据元素定义(ContextualMetadataElementDefinition)、处置保留(DisposalHold)、保管期限与处置表(DisposalSchedule)、实体类型(EntityType)、事件(Event)、功能定义(FunctionDefinition)、组(Group)、元数据元素定义(MetadataElementDefinition)、文件(Record)、角色(Role)、服务(Service)、模板(Tem-plate)、用户(User)共16个实体类型。[19]这16个实体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六类,如表1所示。其中聚合、类别、文件、组件属于文件实体的不同层级,处置保留、保管期限与处置表属于法规标准实体的三个具体类型,组、角色、用户属于责任主体实体的不同层级;其余8个实体类型分别从属性、元数据定义(元数据的元数据)、系统这三个角度作的拓展:事件乃属性元数据实体,背景元数据元素定义、元数据元素定义、模板、实体类型属于元数据定义实体,而功能定义、服务这两个实体类型属于ERMS系统本身的元数据。 4.3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 ERMS的元数据实体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项目是由杭州市档案局承担的系统建设项目,其主要任务是为杭州市党政机关统一建设ERMS,即在全市范围统一采购、部署和维护ERMS,杭州市档案局为各ERMS使用单位提供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软件的服务,但不代替其完成本单位内部的文件管理业务。这也是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的一种新定位,不同于永久保管文件、文件中转站、现行文件查询服务、文件备份等其他各地电子文件中心的功能定位。[20]该项目计划分四期开展,一期已经于2010年完成,实现了杭州市政府机关统一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的元数据改造,使其产生合乎文件管理要求的元数据;二期于2011年10月完成,完成了ERMS的选型、研发和试点,可以接收管理OA中的电子文件;三、四期的建设将逐步扩大ERMS的使用范围,逐步和其他系统衔接,以捕获更多类型的电子文件。本文简单介绍二期项目设计完成的元数据方案。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ERMS的元数据方案采用多实体实施模式,包含文件、责任主体、文件形成业务、保管与处置、权限管理五大实体。其中保管与处置、权限管理属于法规标准类的实体。文件实体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实体相互链接。关系实体作为文件实体的属性加以实施。本项目并未采用完整的业务实体,仅将文件形成业务作为一个实体,这跟整个系统的实施方式有关。描述文件形成业务,即收发文处理过程的业务元数据,并非在ERMS中产生,而是在OA中产生、被ERMS接收管理。这些元数据在OA中被固化为一个XML文档,作为文件的有机组成(可以视为文件的一个特殊的组件———笔者注)随同文件内容一起进入ERMS。这个XML文档相对独立,目前暂不进入文件元数据库中,日后若普遍存在查询文件形成业务数据的需要,可比较方便地将其中元数据导入文件元数据库中。至于文件进入ERMS之后产生的文件管理业务元数据,则作为文件实体的一个属性存在,其中大多被包括在“事件历史元数据”中。本项目借鉴了MoReq2和MoReq2010,将保管与处置作为独立实体加以实施,系统将将该实体中包含的保管期限、ERMS保存期限、触发条件、处置行为等元数据作为一组相互关联的元素加以实施,定义好的保管与处置规则可直接应用在类、案卷或文件上。权限管理实体实施的思路与此类似。 5实体级次的确定 5.1实体的级次 ISO23081的概念模型中,文件、责任主体、法规标准、业务等4个实体都具有多个层次,其中文件实体涉及全宗、系列、案卷、文件等层级,责任主体实体包括机构、部门、工作组、个人等层级,业务实体包括联合职能、职能、活动、事务等层级,法规标准实体包括法律、政策、业务规则等层级。区分层级的意义在于精确地定义各层次的元数据,同一实体不同层级的元数据,既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而对于每个层级都有的元数据,下位层次则可以通过链接继承上位层级实体的元数据,而不一定要全部重复描述,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精简元数据方案及其实施成本。 5.2文件实体级次模型及其实施 文件实体是各种实体实施方式中必备的实体类型,因此在各种层次体系中,文件实体的层级最为关键。笔者综合考察了MoReq2,MoReq2010,I-CAREQ以及我国标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通用功能要求》研究成果中所规定的信息模型,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文件实体级次模型,该模型包括聚合(aggregation)、文件(record)、组件(component)三个层次。聚合是由文件组成的,文件是由组件组成的。这三个级次是任何一个ERMS元数据方案都要描述的对象,缺一不可。 5.2.1聚合 聚合即按照机构职能、业务或者文件的性质形成的文件集合体。在ERMS中,聚合通常表现为文件夹(folder)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文件类型(recordstype)的形式。按照档案管理的传统,聚合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全宗、类目和案卷。其中,全宗(fond)是最高的文件聚合层次,在ERMS中,它表现为根文件夹(rootfolder)。类目(class)一般指全宗下具有有机联系的文件集合体,在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分类体系中,类目的设定一般比较稳定。类目可以有多级,在ERMS中,可以建立多个父文件夹(parentfolder)和子文件夹(childfolder);也可以根据多个维度建立不同的类目结构。案卷(file)是最低的文件聚合层次,可以在类目下根据需要灵活地增加案卷。在ERMS元数据方案中,既可以将全宗、类目和案卷设定为聚合(文件夹)这一个级次,也可以区分为全宗(根文件夹)、聚合(子文件夹)这两个层次,或者保留全宗(根文件夹)、类目(中间层次文件夹)、案卷(最低层次文件夹)这三个级次。一个实体级次的好处是系统设计更为简单、统一;三个实体级次的好处在于更便于区别化对待不同的聚合层次,比如不同级次聚合的编号规则不同,且与档案管理传统有效衔接;两个实体级次则综合了一个实体级次和三个实体级次的好处。值得一提的是,在MoReq2010的实体模型中,对等使用了聚合、类两个实体级次,前者指文件系统中的文件夹,通常是为了文件形成者对文件归类而设置;后者则是指产生于同一业务活动因而具有相同保管期限的文件集合,通常是为了文件管理员(可以理解为文件形成单位的档案管理员)鉴定处置文件而设置。在实际单位,聚合和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这样的设置照顾到了有些单位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表不衔接的情况。 5.2.2文件 文件是能够独立记录业务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对象。文件是文件管理业务意义上而非技术意义上的最小单元。在数字环境中,文件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容器,其中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组件(component)。包含单个组件的文件为单文件(singlerecord),包含多个组件的情况则又两种:第一,组成文件的组件之间具有技术上的紧密关联,如网页文件中的HTML、CSS、JPEG图片,或一份嵌入外部音频、视频的年度报告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份复合文件(compoundrecord)。第二,组成文件的组件之间具有管理意义上的紧密关联,如请示和批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档,但二者需要组合在一起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管理活动,这样的文件被称为组合文件(combinedrecord)。只有理解了复合文件和组合文件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到ERMS管理到组件级次的必要性。 5.2.3组件 组件是计算机系统中一组数字信息流,是技术意义上的最小管理单元,如一个图片,一个word文档,数据库的一个视图等。识别哪个(些)组件构成一份文件,主要看这个(些)组件能否独立地反映业务活动。组件可能有两种表现形式:单组件和复合组件,后者本身是有多个技术上紧密关联的组件组成。比如就一个问题产生的一问一答两封电子邮件共同构成一个组合文件,其中一封电子邮件带着附件,这封邮件及其附件共同构成复合组件。对于以非结构化形式存在的组件,IT领域也称之为文档(document)。 5.3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 ERMS的元数据实体级次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ERMS的元数据方案中,文件实体包含全宗、类、案卷、文件、组件五个级次;责任主体实体包含单位、部门、角色、人员四个级次,其中角色是一定数量操作权限的集合,部门可以按需改变,人员也可以流动,而角色是相对稳定的;文件形成业务实体目前只有一个级次,随着三期、四期ERMS管理对象由OA公文向行政审批系统中业务文件的扩大,该实体的级次可能增加;保管与处置包括保管与处置规范、保管与处置规则两个级次,前者描述国家档案局及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电子文件保管期限和处置要求的法规规范,后者描述具体的处置规则;权限管理实体只有一个级次。 6元数据的确定 6.1元数据的模块化设计 确定了实体及其级次之后,需要确定每个实体级次的元数据元素。ISO23081—2:2009推荐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即每个实体,尤其是文件实体,包含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等六类元数据,这样的元数据,被张正强教授称为“属性元数据”。[21]可以看出,这样的设计思路吸收借鉴了戴维?比尔曼提出的“可为业务活动接受的通信的元数据参照模式”的成果,该模式将文件管理元数据分为登记、期限和条件、结构、背景、内容、利用史六个层次。[22] 6.2属性元数据的实施 具体的ERMS项目,可根据六类属性元数据模型灵活变通,设计出可在系统中实施的元数据。比如MoReq2010将实体的属性信息区分为元数据、事件历史、权限控制列表三类,如图4所示。其实这三类信息都是元数据,只不过因为事件历史、权限控制列表(使用类属元数据)这两类元数据非常重要,MoReq将之凸显出来。因为实体是有级次的,故需要根据实体及其级次的特点,选择实施上述六类元数据的部分或全部。对于文件实体而言,这六类属性元数据都是必须的,但是实施的方式有别,不同级次同类属性元数据包含的具体元素亦有别。下面分别阐述文件实体中标识、描述、使用、事件计划、事件历史、关系元数据的一般实施要求: 6.2.1标识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于标识文件实体,是每个文件实体级次都必备的属性元数据,如全宗号、类号、案卷号、文件号、组件号等。 6.2.2描述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文件的内容,以方便检索,是每个文件实体级次都必备的属性元数据。如全宗名、类名、案卷标题、文件题名、摘要、主题词等。 6.2.3使用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和文件利用、权限有关的信息,至少可以细分为三类:技术环境、秘密程度、访问权限等。技术环境元数据描述文件的软件、硬件、格式等方面的信息,如存储格式信息、计算机文件名、计算机文件大小、完整性等。秘密程度元数据用来标识文件实体内容的保密要求,如密级、开放等级等。访问权限元数据用来记录文件利用的详细信息,一般要定义何文件能够由谁执行什么操作,通常由一组相互关联的元数据组成。虽然都属于使用类元数据,但是技术环境、秘密程度、访问权限这三类元数据的实施层次及其方式有所区别。技术环境元数据需要在最低文件实体级次———组件上精确定义,只有组件才是ERMS切实管理的内容对象,才具备存储格式信息、完整性等属性信息。其他高层次的文件实体级次则并没有此类属性信息。秘密程度元数据需要在文件、聚合级别实施,下级实体可继承上级实体的秘密程度元数据,原则上组件不具备独立的秘密程度元数据,虽然让同一文件的不同组件具备不同的秘密程度在信息系统中毫无问题,但是这样设置会增加管理的复杂度。访问权限元数据可在各个文件级次上都要实施,下级实体可继承上级实体的访问权限元数据,不过在组件级别上定义的情况较为罕见。也可以将访问权限元数据单独作为一个实体来实施,与文件实体进行链接。 6.2.4事件计划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文件进入ERMS后将要发生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对于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事前计划和控制,比较典型的事件包括创建、捕获、处置、调整开放程度、调整密级等。这类元数据通常包括事件时间、类型、描述等一组相互关联的元数据,可能由ERMS根据其他元数据自动产生,比如某类文件的处置计划元数据可以根据其应用的“保管期限与处置”规则自动产生。事件计划类元数据是传统档案辅助管理软件相对缺失的部分。 6.2.5事件历史类元数据 此类元数据用来描述ERMS已经发生了的管理行为,通常即执行了的事件计划。通过对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同步记录,可以支持对于ERMS管理过程的事后监督和审计。事件历史类元数据也由ERMS自动记录。6.2.6关系类元数据虽然关系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实体来实施,不过目前大部分的ERMS规范和项目都是将关系作为文件实体的属性。 6.3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 ERMS的文件实体元数据除了将使用类元数据中的访问权限元数据单独作为一个实体之外,杭州市电子文件中心ERMS的文件实体元数据包括其他所有属性元数据。此外,在设计文件实体的元数据时,还需要注意处理不同文件类型、组件类型的元数据设置问题。所谓文件类型,是指根据业务活动的需要,对若干具有共性的文件的抽象表示。文件类型可以为一个单位的分类方案所直接体现,也可能无法在分类方案中直接体现。典型的文件类型如发文、合同、工程图纸、发票、订单等,不同的文件类型在文件级次往往具备一些不同的元数据,如合同的发文的签发者,合同的甲方、乙方、合同金额等。对于这种情况,本项目设置了一个通用的文件级次元数据集,未来随着ERMS管理范围的拓展,将在此基础上再逐一明确各文件类型个性化的元数据。除了多文件类型外,ERMS还要管理不同类型的组件(即计算机意义上的文件),一般根据技术属性划分组件类型,比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的组件的技术环境元数据(可能还包括其他属性元数据)并不相同,这类元数据也被黄玉明局长称为“编码元数据”或“技术元数据”,国内外也有很多标准支持。[23]对于这种情况,仍然可以借鉴对于不同文件类型元数据的处理方法,即先设置一个通用的组件级次元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再逐一明确各媒体类型组件个性化的元数据。 7小结 元数据是ERMS的血脉,元数据方案与其所有功能都存在关联,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复杂而细致。本文只对实体、实体关系的确定以及元数据模块化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未涉及到更为细致的语法、语义规则、赋值要求和系统实现方式,更未涉及多元化的元数据管理规则。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深觉ERMS元数据方案设计的不易,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ISO23081为ERMS元数据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概念框架,国内相关标准则为ERMS元数据方案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元素。然而,任何的标准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应用到每个单位,系统实施者需要根据系统使用单位文件及文件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软件产品本身的基础加以变通。与此同时,任何一个具体的元数据方案本身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初始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日后的变化,保证方案的可持续性。 本文建立的文件实体级次模型,得益于中国人民大学钱毅副教授的启发,本文关于文件类型的定义,得到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谢丽的指点;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测试台研发及制作 电子膨胀阀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节流元件,既可控制蒸发器供液量,又可节流饱和液态制冷剂,已广泛应用于空调、制冷和低温冷冻系统。它具有调节速度快、流量调节范围宽、节能效果好、温度控制精度高等特点[1]。电子膨胀阀在不同的开度下的流量是其重要特性,直接关系着制冷系统的质量,因此,流量测试是电子膨胀阀合格与否的一个关键测试指标[2]。而由于目前电子膨胀阀流量测试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测试方法不合理、测试件安装困难、替换工装夹具费时等,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一致性差,准确的流量测试成为了电子膨胀阀生产企业的技术瓶颈[3]。因此,设计开发测试结果准确、操作快捷的电子膨胀阀流量测试设备,满足电子膨胀阀生产企业的需求,是提高电子膨胀阀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该产品在空调等制冷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测试台的设计与开发 以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研究机械行业标准为基础,遵照JB/T10386—2002[4]标准的测试方法,对流量测试精度要求为1.5%,压力测试精度为0.1%,流量检测压力为1.5MPa。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测试方法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调节阀口进气压力,锁定电子膨胀阀前后压差在0.1MPa,然后在流量计出气端排空的条件下测量规定脉冲数下的空气体积流量。气路部分主要包括空气压缩机、储气罐、过滤器、精密减压阀、电磁阀、软管等。软件部分则由VB开发,该软件可以直接控制电子膨胀阀各项检测内容,实时显示工作状态和测试参数,将测试结果以报表、图形的方式显示,还可以将报表保存或打印。 1.1电器单元 测试台主控机采用研华IPC610工业控制计算机(P42.4G,内存256M,硬盘40G)实现界面操作和过程控制。人机交互由一个带触摸屏的研华液晶显示器实现,测试台提供了3种操作方式:触摸屏、鼠标键盘、功能按键和提示灯,操作方便。利用高性能电子膨胀阀驱动器实现电子膨胀阀的控制,采用研华数据采集卡PCI—1711进行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驱动器与计算机之间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电子膨胀阀驱动器在测试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来驱动和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和与工控机实现双向通信。它是由PIC24单片机、电源模块、最小系统、通信模块和驱动模块组成。其中驱动器主控芯片使用PIC24FJGB110,它是PIC单片机系列中比较先进的一种单片机,有着高性能的CPU[5]。测试台系统框图如图1。 1.2气路单元 依据标准JB/T10386—2002[3]设计了电子膨胀阀流量测试的气路系统(如图2所示)。空压机和钢瓶构成的气源部分提供稳定的高/低压气体。电子膨胀阀前后安装NS501压力传感器用来测定前后压差。气源中的压缩空气经过过滤器、精密减压阀再通过被测电子膨胀阀,最后由流量传感器测出气体流量。流量传感器前设置过滤器,用来过滤气源气体中的杂质,以防空气中的杂质损害流量传感器。用精密调压阀来调节被测电子膨胀阀上游的气体压力,根据显示值与需要的压力调节电控比例阀保证电子膨胀阀两端的压差。考虑到流量测量的准确性,在过滤器后分别设置三条分支,每条分支上安装有不同量程的流量传感器,分别用来测试三路气体的流量,其量程分别为0.05~0.5,0.1~10,2~200L/min,精度为1.5%FS。系统可以根据被测流量,自动选择某一支路流量传感器实现测量,以防止大流量通过时破坏小量程流量计。 2测试台的操作控制界面 测试台的软件由VB来实现的,为操作者提供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现整个系统的现场控制,方便地对测试台进行监控、数据采集处理、调试实验。系统首先完成各硬件的初始化,通过显示屏,针对不同的测试目标进行设置、电气检测和仪表修正。上位机以流程图、表格等形式显示工作状态和各类过程参数,在检测时,把采集到的数据实时处理,一方面图形显示或数据显示,另一方面实时存储以备存档或后续处理,最后判断电子膨胀阀合格与否,自动统计生产数和不合格数。在测试的过程中可以更改各项参数,并以文件的形式保存下来,比如:设定曲线参数,包括测试点数和各点测试值,最多测试点数可以达到100点(默认测试20点)。该测试台还能将本机的数据输出为EXCEL格式,供用户分析,同时具备条码输入功能,能按照条码信息进行数据存储。另外,系统亦可通过以太网络或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 3实验结果分析 被测样品为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DPF(N型)电子膨胀阀,阀口径为6.35mm,采用弯管的形式。 3.1不同开度下电子膨胀阀的流量特性 将电子膨胀阀安装在测试装置上,开启驱动电源,保持电子膨胀阀进口温度为常温,调节电子膨胀阀前后压差为0.1MPa,根据工况规定进行参数设置,待工况稳定后,然后使电子膨胀阀从全闭逐渐增大到全开即从0~500脉冲(正行程),每隔50个脉冲驱动一次。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电子膨胀阀从全开到全闭(反行程),测定数值如表1。到全开的状态,各个开度下流量基本与标准阀相对应,最大引用误差为1.5%,在要求的范围内,上下行程误差也符合要求。 3.2流量计的前后位置对流量测量的影响 在上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流量计置于电子膨胀阀的后端,分别在正行程和反行程测试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数据。改变流量计的位置于电子膨胀阀的前端,分别在正行程和反行程测试电子膨胀阀的流量。得到流量特性曲线如图3。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与流量计置于电子膨胀阀前端时相比,流量计置于电子膨胀阀后面时的流量明显较大,这是因为流量计位于被测阀后面时有备压,整个气路内的压强就变大,电子膨胀阀两端的压力就增大,压缩空气的进气流量变大,所以,测得的流量数据就变的偏大。实验证明:流量计放在电子膨胀阀前面测得的流量相对更精确,经计算,精度维持在0.11%以内。 4结论 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测试是电子膨胀阀的主要性能指标,针对这个性能指标的测试,自行设计开发了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测试台。该测试装置结构简单,基本完成电子膨胀阀的流量测试,压力测试精度达到0.1%FS,流量测试精度小于1.5%FS,测量参数指标达到技术要求,并且具有方便的计算机控制操作界面。以采集卡PCI—1711为核心硬件,开发设备驱动程序用VisualBasic6.0编写同时把采集处理过的数据用图形和列表显示,完全满足实际工程要求。 电子小制作论文: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制作及创新 1引言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殊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基础网络、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电子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园内单位、企业或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校园电子商务带给在校师生的不仅是便利,还有效率和满足。当他们急用某些东西而又没有时间去购物时,只需用鼠标轻轻在网上一点,用不多久这些东西就会出现在面前,还可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另外,当有东西长期闲置但仍有价值舍不得扔时,去二手交易市场商品出售信息是他们最佳的选择。所以这一切,使得电子商务进入了大学校园,走近了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 2功能模块 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比较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广大师生员工和学校管理事务的各个方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现在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己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如何将电子商务与高等学校校园中广大师生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当前广大师生员工有一些对校园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需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网上商城,网上自由市场,网上支付,后勤服务,社区服务,娱乐活动等。 2.1网上商城(B2C) 学校内有很多便利店、超市,师生员工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基本上都有售。可是,学习的压力、教学任务和科研的压力使得广大师生员工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闲暇时间越来越少,这样如果每次所需物品都要到商店购买,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师生普遍对网上购物的呼声较高。目前,学校内外的商业实体很多,但都没有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如果能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将这些商业信息都都网络上,师生员工就可以足不出户地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自由而方便。只要是学校授予经营权的商家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商品销售,提升商家的影响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快捷高效公平,透明程度也高。 2.2网上自由市场(C2C) 在学生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公告栏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购信息和出售信息,在学生毕业期,校园内也可看到许多学生在摆摊出售自己的学习用品。这些信息一般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而且注意到的学生也不一定有购买意向,因此,这种交易方式效率很低。网上自由市场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买卖双方都到这个自由市场里进行商品交易,采取撮合成交的形式,可以是进行网上拍卖的形式交易或者二手交易市场,学生只要是有物品需要出售,都可以信息到这个平台,进行交易。高校的二手交易市场是一个大市场,学生们的消费水平本来也不高,都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个时候,网上二手交易市场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 2.3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资讯、通知、在线申请、招聘信息等。如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后勤服务效率都很低,比如学生公寓报修,一个简单的日光灯的修理,从报修到最后修理可能要等上好几天。如果将维修消息到网络上,修理工在家就可查看,准备好器材即可上门修理,方便快捷。因此,校园后勤的很多服务可以放到网络上进行,方便大家获得快捷的后勤服务。比如报修维修、订火车飞机票、买电影或节目门票、包车租车、汽车驾驶培训等服务,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使得在校园内的生活工作的师生更方便地获得后勤服务,并且可以整合学院管理业务,降低管理成本。 2.4网上教育 学校教学资源丰富,学生众多,大家在进行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会有很多学习其他方面知识的需求,学校有能力提供教学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可以在网络上出教学服务和各类培训的广告。这些服务可以是免费也可以是收费的,可以进行网下教学服务,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提供教学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视频、音频、课件等多种形式,这样一方面能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大众,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和补充教育培训体系。 2.5在线娱乐 学校师生有许多电子娱乐资源,比如视频节目、音乐、图片等,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大家可以下载或在线享用这些娱乐资源,还可以推荐上传好的娱乐资源供大家欣赏。综合这些需求以及挖掘师生的潜在需求,这些需求主要体现在服务的全面性、资源的丰富性、信息的时效性、支付的安全性、操作的方便性等几个方面,根据这些需求,建设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的主要目标如下:内容丰富多彩,为师生提供及时获取日常信息的快速平台,将师生日常交易活动电子化和信息化,提供全24小时的服务,提高交易效率。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给师生提供实际的方便,让师生满意。师生对系统的掌握与控制,根据自己需要定制个性化的服务。系统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更新速度快,操作与使用方便,才能产生黏性。 3电子商务的模式 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决定了校园电子商务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的特性。通常而言,校园电子商务包含普通电子商务的两种模式,即B2C,C2C模式。 3.1校内B2C 校内B2C是指企业或部门对个人(师生员工)的电子商务业务,其网络流程如图2所示。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提供个人服务为主,主要借助于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服务活动。譬如网上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购买书籍等。 3.2校内C2C 校内C2C是指校内个人与个人(师生员工)之间的交易行为,其网络流程如图3所示。目前校园电子商务C2C模式为双方搭建拍卖平台,或是提供平台方便个人在上面开设店铺进行交易。校园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业务系统。校园内的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发挥网上银行的作用。财务中心(结算中心)与校园电子商务平台之间通过支付网关进行数据通信。用户包括个人、部门或企业,通过平台发出需求请求,电子商务平台把不同的需求发往不同的目标,譬如拍卖商户、相应部门等。需求订单确认后交财务中心(结算中心)审核监督,当业务流程完毕后进行费用的结算处理。 4影响 4.1方便师生员工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师生员工的很多日常事情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来完成,例如在线购物、学校缴费、网上订票、教室申请等等,而不必像过去那样为一件事情跑好几个部门、盖好几个章、办很多手续才能完成。学校或部门只需在网上公布相应的信息就可以做到信息的及时传达,保证了信息传递效率。 4.2降低了交易和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 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大大减少了交易环节,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师生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获得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对于校内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减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及时了解商品销售情况,从而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库存。对学校来说,采用电子商务系统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为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4.3实现了资源共享 高校内师生员工众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数量巨大。通过校园电子商务这个平台,汇集大家的智慧,即使互相不认识的同学之间都可以共享一些学习资料,教师之间也可以共享科研和教学资料,相互联系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文件资料,有利于学习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存在问题 显然,校园电子商务带给在校师生的不仅仅是便利,还有效率和满足。当他们急用某些东西而又没有时间去购物时,只需用鼠标轻轻在网上一点,用不多久这些东西就会出现在面前,还可以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另外,当有东西长期闲置但仍有价值舍不得扔时,去二手交易市场商品出售信息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但是,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的。一些高校开展电子商务的初衷只是设立教学平台或鼓励学生创业的平台,是以非盈利为目的,但是没有盈利,也就没有能让校园电子商务网站继续运作的资金,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更进一步的就是为了方便在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但其经营状况也都不容乐观。鉴于目前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目前阻碍校园电子商务良好发展的问题。 5.1信用、物流 淘宝网总裁马云曾说:“中国电子商务存在信用、支付、物流3大瓶颈。”信用问题不容忽视。物流配送方面,一个小型校园电子商务B2C系统,需要自己进货、存储、送货一条龙,这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物流系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做保证,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还有兼顾学习,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5.2市场规划 在Google和百度搜索校园电子商务,所搜索出来的大多是学校为教学所需设立的教学平台,或教育、鼓励学生创业而把校园电子商务作为创业教育试验课题来搞。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创业,资金投入较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性大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的高风险,学校毕竟不是金融投资公司,对待投资项目的管理上也不是那么完善,这些问题也构成了阻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5.3安全支付 网络安全和支付风险是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两大障碍。一方面,学校师生一般以电话线或宽带等方式接入校园网,由于网络传输的可靠性,网络的硬件或软件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导致交易信息传递的丢失与错误;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在校园网传播快,影响了正常的网络运行。另一方面,学生利用下载或自编的黑客程序对校园网进行攻击,破坏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控性。 6结语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校园电子商务也日趋重视,而决定校园电子商务的发展成功与否的校园电子商务模式也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如何使各高校的校园电子商务能走出去,摆脱本校的局限,逐步实现真正的商业化,这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重点。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商务网站制作策划创新 自从互联网进入商业应用以后,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网民数量逐年稳步上升。在众多的网络行为中,电子商务应用占据了很大部分。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人。让众多网民们在互联网上流连忘返的一个重要去处就是——网站。同样的,中国网站的数量也与日俱增,2011年12月底达到了230万个。这个数字似乎显示了网站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CNNIC数据显示,中国网站的使用率却非常低,其中近八成网站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 1.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 网站的浏览量及使用率过低便滋生了另一个行业,那就是企业对网络营销的重视和利用,在注重网站内容提高的同时,大多数企业加大网络营销的推广力度,不惜砸以重金采用名目繁多的网络推广手段。这样有可能网站排名和网站访问量都不错,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转化率、回报率,这时就应该思考网站自身的原因。所以,网站重构及网站重构策划日益得到相关人士的重视。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属于电子商务的一个部分,是网络营销策划中的一个方面,是网站策划人员的工作范围之一。由于网站工作内容不断细分,用户对网站专业化程度、网站易用性等要求不断提高,因而诞生的一个工作类别。网站重构策划归根到底就是网站架构的梳理、优化、整合与框架布局的重新搭建,应该说,网站重构属于一种理念。这里我们思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来重构网站,从电子商务应用的角度,它包括网站目标定位、网站用户访谈、网站的结构梳理、用户体验流程设计、网站框架设计、网站交互设计等内容。 1.2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原因 分析网站重构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 (1)企业原因。网站比比皆是,也许网站的点击率很高,网站排名也靠前,但是企业网站的收益不理想,也是企业投资所得到的回报率(ROI)不理想。衡量企业投资收益的度量标准最常用的是“转化率”,通过跟踪用户在网站浏览的过程中有多少被“转化”到了下一个步骤,就可以衡量网站达到企业“商业目的”的效率有多高,通常需要重构的网站在这方面是不尽人意的。所以通过网站重构,不仅可以提高用户访问的有效性,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2)用户原因。用户访问网站,是希望网站能够给自己带来效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网站访问的可用性和方便性,从而能主动地访问网站,这直接带来网站访问量和企业的网站收益。 (3)网站自身原因。在研究网站的过程中,发现网站自身也存在许多隐患因素,常见的因素是由下列构成的: ①网站程序安全性不高。 ②网站结构不系统。 ③网站不符合W3C等国家通行标准。 ④网站可扩展性差。 ⑤网站色彩丰富,但栏目布局杂乱。 在网站重构策划中,考虑了这三方面的因素才能使得网站的“存活”的更久。 2“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设计理念 2.1“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要求必须具备认知科学知识,才能构想适当的网站界面和用法;要具备营销知识才能对网站的整体市场策略和定位进行深入思考;要善于与客户(即用户)交流沟通才能洞悉客户在网站上的真实动机;要有战略的思维才能对网站的整体架构和布局作出有正见的决策;要有美图设计的眼光才能使得网站排版赏心悦目;当然还要能够编程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E)是指“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因此,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又因为它是纯主观的,所以带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而个体差异也就决定了每个用户的真实体验是无法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全模拟或再现的。不过设计者可以界定一个明确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体验的共性是能够经由良好设计的实验来认识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UCD)”是AJAX之父的JesseJamesGarrett提出来的。用UCD来进行网站设计关注的是网站的思路而不是工具或技术。他灌输了关于“网站用户体验开发的总体概念”,即从战略和信息架构需求到视觉设计。这种方法有助于任何一个网站开发团队去创建一个成功的用户体验。 2.2“以用户为中心”的五个要素及网站设计思路 用户体验的整个流程开发,要考虑到用户有可能采取的每个行动的每种可能,并且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的期望值。因此,可以把设计用户体验的工作分解成五个要素。将用户在网站中的浏览过程看作是用户对整个网站的体验,将这个过程自下而上地设计成五个层面: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见图1所示。在最低的战略层只关心网站如何满足我们的战略(同时也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最高的表现层只关心网站所呈现的最具体的细节,这样,随着层面的上升,网站的决策就一点点地变得具体,并关系到越来越精细的细节中,同时,每个层面都是根据它下面的层面来决定的。所以,表现层由框架层来决定,框架层则建立在结构层的基础上,结构层的设计基于范围层,范围层则是根据战略层来制定的。这种依赖性具有“连锁反应”,层层制约,共同保障着整体网站建设的进程和质量。 (1)战略层。战略层关注用户的需求,也就是用户希望从网站上得到什么,这对应的就是企业的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明确这些因素就知道:企业为什么建这个网站;企业要从这个网站上得到什么;用户要从这个网站上得到什么。 (2)范围层。进入范围层,网站建设关注网站的内容需求和功能,要弄清楚如何去满足战略目标,也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即网站要建设什么。用户的需求会有优先级别之分,需要站在用户的立场,采用一些方法去收集需求和确定需求优先级。 (3)结构层。战略层的决策和范围层都有些抽象,进入结构层,要转移到用户体验的具体因素,实质是范围层的内容建设的具体化。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优先排序,综合多个学科内容,用户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 (4)框架层。充满概念的结构层中开始形成了大量的需求(这些需求来自战略目标的需求),在框架层,需要更进一步提炼这些结构,确定很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这样能使晦涩的结构变得更直观实在,逐步将下层的抽象过渡到了具体。 (5)表现层。五层模型的顶端,实质就是用户会首先注意到的:视觉设计。在表现层,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到一起产生出网站的最终设计,这就是最终的网站设计效果。表现层将满足其他四个层面的所有目标。 3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核心及内容 3.1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的核心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去重构电子商务网站,策划的核心内容是:从用户需求层、管理战略层、编辑运营层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重新诠释、并定位包装,使网站在既有基础之上,更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更符合管理层的战略定位、更便于运营人员的编辑使用。 3.2网站重构的内容 用UCD进行网站重构,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按照UCD五要素从下至上进行分析和构建。首先进行网站目标的定位,从战略高度确定网站目标;为了实现网站目标,进行网站用户访谈,分析得出用户的需求;将用户需求进行优先级别排序后,梳理网站的结构;进行网站框架设计,进一步提炼满足用户需求的结构层次,用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等诠释网站的内容;最后,考虑到用户的感官活动,通过视觉设计和网站交互设计,将网站的内容、功能、和美学高度融合在一起,最后是一气呵成,整体网站展示在用户眼前。 4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的策划流程 根据UCD的思路,网站重构策划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网站目标定位(战略层设计,确定网站目标)——用户访谈(范围层设计,了解用户需求及其优先级别)——用户体验流程设计(结构层设计,通过流程体验确定用户界面的友好)——网站框架设计(框架层设计,确定网站详细的界面外观、导航和信息设计)——网站交互设计/交互菜单(表现层设计,网站内容、外观和视觉元素融为一体)——网站策划原型展示。 5电子商务网站重构策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电子商务网站的重构策划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注意承前启后。应该尽量对原有的网站体系进行形式或内容上的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深化。 (2)标准化开发。网站开发时贴近最新技术形势,使用标准化开发,从而可以促进多平台模块的互通,也强化了相互之间的沟通渠道。 (3)建立完整的用户体验流程,设计完善的交互菜单。 电子小制作论文:基于Ajax和CULT3D电子商务系统制作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三维世界成为可能。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商务方面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网络虚拟商店如雨后春笋,应当采用的技术也众说纷纭。但由于受到软硬件及网络带宽等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做到完全地展示网络三维世界。 针对B2C的电子商务模式,从购物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大多数顾客在网上购物真正关心的是产品的质量以及购物的快捷方便,提出了基于CULT3D与Ajax技术的网络购物系统的设计方案。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产品的设置,并且通过互动的操作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通过更加完善的网上购物模式,让用户在网络购物中既放心又省时,提高顾客对商品的满意度,同时也促进商家产品的销售。 1CULT3D技术 1.1三维显示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实现网络三维显示的技术和开发工具。先后出现了VRML和X3D虚拟现实行业国际标准。当前比较主流的三维显示技术还有Shockwave3D,Java3D和Cult3D等。Cult3D是Cycore公司的一个面向电子商务的交互三维软件,是一种崭新3D网络技术,主要应用于主流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交互三维渲染软件。使用Cult3D技术,用户可以在线浏览、观察可交互的三维产品模型。Cult3D三维的交互展示可以通过Cult3D对象和JavaScript之间的通信来实现。Cult3D的文件量非常小,在低带宽的连接上提供了高品质的渲染技术。采用Cult3D技术的另一个理由是,它的开发环境比较人性化,开发效率高。 1.2CULT3D的应用及开发流程 使用Cult3D,必须安装Cult3DDesigner、Cult3DExporter插件和Cult3DPlayer插件。Cult3DDesigner是Cult3D的核心技术,通过它可以让已有的三维模型实现交互。Cult3DExporter插件是给3D建模软件(如,3DSMAX或者Maya)使用的导出插件,通过它可以从3DSMAX或者Maya中导出Cult3DDesigner可以接受的.C3D文件格式。Cult3DPlayer插件是给浏览器(如,IE或者Netscape)使用的显示插件,安装了Cult3DPlayer的IE或者Netscape才可以播放Cult3D对象并展示其交互性能。以3DSMAX为例,Cult3D的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在3DSMAX进行建立模型,放置场景中的对象,如摄像机等。接着,将所建立好的模型导出成.C3D格式的文件。再将.C3D文件导入到Cult3DDesigner中,对三维模型对象设计交互,并导出成.co文件。生成的.co文件可以看成网页中的一个对象,最后将它加入到网页中,网页。安装了相应版本的Cult3DPlayer的浏览器打开网页就可以看到三维交互对象。如果使用Dreamweaver来制作网页,可以再安装Cult3DforDreamweaver插件,安装了该插件的Dreamweaver很容易就可以将.co文件放入网页中。 2Ajax技术 AJAX全称为“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是指一组创建交互式网页应用的网页开发技术组合。Ajax提供与服务器异步通信的能力,从而使用户从请求/响应的循环中解脱出来。 如图2所示,与传统的Web应用不同的是,在浏览器客户端和Web服务器之间添加Ajax引擎。借助于Ajax,可以在用户单击按钮时,使用JavaScript和DHTML立即更新用户界面,并向服务器发出异步请求。这时用户不需要等待服务器的响应,而能够继续浏览和交互。当请求返回时,就可以使用JavaScript和CSS来相应地更新网页数据,而不是刷新整个页面。这样以异步的方式得到所需的请求数据,大大提高了网页的响应速度,提高了网站的交易效率。Ajax的核心是Xml格式的,嵌入对象的代码也一样。 objectclassid="clsid:31B7EB4E-8B4B-11D1-A789-00A0CC6651A8"width="300"height="300"codebase="///download/cult.cab#version=5,2,0,99" paramname="SRC"value="file.co" embedpluginspage="///download/"width="300"height="300"src="file.co"type="application/x-cult3d-object" /embed /object 如果有的商品需要观看其内部结构,没办法通过旋转看到,那么在建模的时候应该放置几个摄像机以获取多个视角,再通过编程来实现触发更换摄像机事件。实现方法类似更换商品材质。 4.1.2商品材质更换 对于有些商品,可以有不同的材质或者颜色选择,那么客户可以通过点击网页上的按钮来更改材质或者颜色。以更换材质为例,解决的办法是当客户点击按钮时,通过JavaScript脚本来调用JAS脚本或Java程序,以触发更换材质的动作。具体要更换什么材质,由JavaScript脚本中传递进来的参数决定,如果使用JAS,那么该参数决定了应该执行JAS脚本中的哪一个动作块。如下是更换桌子材质的具体实现代码。 首先,在Cult3DDesigner中,放置可供更换的材质图片,同时在JavaActionScript.txt添加如下代码: javaActionsScript(1,0,0){}//场景初始化actionsList(“table1”){setTexture(“table”,“table1.jpg”);}//更换材质为table1.jpg样式actionsList(“table2”){setTexture(“table”,“table2.jpg”);}//更换材质为table2.jpg样式同时还需要在网页上添加JavaScript代码。在的开发环境中,需要在.aspx页面中加入如下代码。 %@PageLanguage="C#"% scripttype="text/jscript" functionchangeMaterial(pra){if(CultObject.triggerAction(“JASExecuteBlock”,pra))returnture;elsereturnfalse;} /script scriptrunat="server" protectedvoidPageLoad(objectsender,EventArgse) {//如下对服务器端控件添加JavaScript事件属性Button1.Attributes.Add("onclick","returnchangeMaterial(‘table1’);");Button2.Attributes.Add("onclick","returnchangeMaterial(‘table2’);");} /script 在.aspx页面中,按钮控件脚本如下: asp:ButtonID="Button1"runat="server"Text="Button"OnClick="Button1Click1"/ asp:ButtonID="Button2"runat="server"Text="Button"OnClick="Button2Click1"/ 同样的功能也可以使用Java语言来实现。Java语言实现相对比较复杂,开发效率不如使用JAS脚本,但是对于比较复杂的交互控制,使用Java语言实现起来会比较灵活。 AJAX技术的应用 使用AJAX技术,并不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web开发技术。可以根据实际功能模块的应用特点选择性地使用AJAX,以充分发挥该技术的优点。以论坛模块模块为例:在论坛模块中,可以采用AJAX技术。当许多人参与交流讨论时,每次有新的回复,点击提交时向服务器发送异步请求,这样服务器只要将新提交的回复信息显示出来,以最快的速度刷新了部分网页信息,避免了整个网页的刷新带来的等待。 4.3网站效果图 如下截取网站的部分效果图,如图5所示。 5结束语 实践证明,对于同样的一个模型,保存为.C3D格式的文件大小远远小于把它存为.WRL格式,甚至连后者的一半大小都不到,cult3d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系统,使用cult3d进行产品3D制作有它独特的优势,模型的精细度较高,3D产品互动操作也比较流畅,产品3D交互文件小提高了网站总体响应速度。同时,对于特殊的一些模块,AJAX技术的图5产品展示应用优化了网站的运作,使得B2C网站更加的人性化。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军务中T-RBAC访问控制组件的制作及尝试 1引言 近年来,军队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指挥自动化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以数字证书管理中心为代表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也已投入使用。同时,军队各业务部门构建了大量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部队作战、政工、后勤等业务数据的网络传递、存储、远程查询和管理,有效提高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军队整体防卫作战能力。网络时代的电子军务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单机版系统,而是基于开放网络协议标准,运行于军队内联网上的分布式、综合性、实时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复杂性和扩展性导致系统安全漏洞增多,使电子军务系统面临日益严重的安全威胁。 因此,研究和应用符合军队特殊工作环境的安全机制,确保系统、人员编制、业务数据的安全,已成为构建电子军务系统时首要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电子军务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中,破坏认证和会话管理、破坏访问控制两种安全漏洞威胁最大。一方面,一些军务系统仅采用了简单的口令鉴别机制;另一方面,尽管传统的访问控制策略,如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AccessControl,M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AccessControl,RBAC)、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TaskBasedAccessControl,TBAC)机制已经广泛使用,并且有一些适应性改进[1-2],但都不能很好地适应部队的特殊需要。针对军用访问控制模型的相关研究[3-4]在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方面有所不足。 针对上述两种主要的安全威胁,本文探讨了将权限控制与业务部门的人员编制、任务分工和工作流程相结合保护系统与数据安全的方法,并利用公开密钥基础设施[5](PublicKeyInfrastructure,PKI)和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6](LightweightDirectoryAccessProtocol,LDAP)实现了基于数字证书的统一认证以及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ask-RoleBasedAccessControl,T-RBAC)安全组件。在司政后多种军务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结果显示,安全组件能够对用户访问和操作权限进行严格、规范和灵活地控制,有效保证系统、工作流和数据的安全。 2电子军务系统的安全需求及对策 部队作战、政工、后勤业务系统运行于内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安全威胁既可能来自于非授权用户的各种恶意渗透行为,也可能是授权用户的故意或者误操作[7]。其中,政工业务系统由于既要向普通用户开放,又要保护关键数据,因此安全风险最大。现以人民武警报社投稿和编审系统为例,分析电子军务系统安全需求。 (1)各级官兵均可通过内联网访问该系统投稿、查稿,用户的复杂性导致可能存在恶意攻击行为,因此需要依托指挥自动化网安全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用户认证机制。 (2)编审人员处理稿件的流程比较规范,稿件按编、审、定、发的工作模式流转,一般不允许编者有跨越编审步骤和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更不允许稿件作者介入编审流程。 (3)业务人员编制级别不同,各司其职,下级只对直接上级负责,上级对下级有监督管理权,这使得系统含有多类具有不同角色和等级的用户。 (4)业务部门希望部分工作流程能够人为控制,从而获得更好的灵活性,以便能应对突发事件。 可见,《人民武警报》编审系统的需求涉及到用户群、人员编制、任务分工、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其面对的安全问题可以推广到网络环境下的多种电子军务系统。因此,需要将权限控制与业务工作流、部门编制、人员职务和角色分工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以角色为基础的访问控制模型和以任务为基础的授权控制模型结合在一起,实现以任务为中心的认证与访问控制,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3T-RBAC访问控制策略基本原理 3.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RBAC的基本思想是:将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包括对处理功能的使用权和对数据的读写、搜索、比较等操作权,进行分组、归类或建立层次性关系,抽象为“角色”,再根据安全策略为用户指派角色,从而实现用户和权限之间的灵活对应关系(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角色是一个逻辑意义上的概念,它在实际中可以映射为一个主体的集合,同时角色又对应为一个权限的集合,因此,角色表现为一个将主体和权限联系起来的纽带。RBAC[8]访问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本质上属于强制访问控制的扩展,其用户与访问权限隔离的特性减少了授权管理的负担。RBAC允许灵活地定义角色之间的关系,容易实现最小权限分配,能够适应范围广泛的安全策略,极大地简化权限管理,因此是目前最流行的访问控制策略。 3.2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 TBAC[9]有两点含义:首先,它在工作流的环境中考虑对信息的保护问题,是一种上下文相关的访问控制模型。在工作流环境中,每一步对数据的处理都与以前的处理相关,相应的访问控制也是这样。因而TBAC中的许可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授权和许可等行为都在被不断地监控,许可状态也随着不断地变化。其次,它不仅能对不同工作流实行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而且还能对同一工作流的不同任务实例实行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它能抽象出任务之间的一些访问/授权关联关系,包括顺序依赖、失败依赖、分权依赖和依赖等。比如,顺序依赖表示只有当任务A被授权访问后,任务B才能被授权访问。TBAC授权模型[10]如图2所示。TBAC采用“面向任务”的观点,从任务角度来建立安全模型和实现安全机制,在任务处理的过程中提供动态实时的安全管理。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流、分布式处理以及交易管理等系统中的分布式计算和多点访问、控制和决策的信息处理任务。 3.3基于任务-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 RBAC根据任务职责设置角色,可以在人员职务变动的时候方便地分配新角色,然而RBAC在权限的动态管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仍然无法胜任对分布性、协作性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解决方法就是在RBAC的框架下再加入任务的概念,结合基于角色和基于任务策略的优点,利用任务来动态管理权限,这就是基于任务-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11]在RBAC的角色和权限之间加入了任务层,模型的核心已经不是角色而是任务。模型将权限直接与任务连接起来,角色只有通过执行任务才能获得权限,实际上,角色只是用来限制可执行任务的一个途径。任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动态产生,动态分配权限,这样就实现了动态授权和最小权限限制。T-RBAC模型如图3所示。T-RBAC具有RBAC和TBAC两者的优点。在T-RBAC中,工作流中的每一步操作在执行之前都会检查操作者是否具有权限,这样就能在任务级别上免除军务系统受恶意操作和非授权使用数据的威胁。同时,每个任务都是一个独立的活动单位,因此任务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并根据上下文环境控制任务的各种状态,解决了RBAC在灵活性以及实时性应用环境中的不足。 4认证与访问控制安全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将RBAC访问控制策略与业务流程结合在一起,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RBAC的安全控制组件。以《人民武警报》投稿编审系统为例,在嵌入认证与访问控制安全机制后,系统能够在确保数据与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用户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审稿、稿件管理等功能。本节介绍基于LDAP和PKI的身份认证、基于RABC的访问控制以及它们与报社编审工作流绑定的实现方法。 4.1基于LDAP和PKI的身份认证 由于LDAP服务器可以用于存储各种不同的数据类型,本文采用LDAP数据库服务器作为认证系统的核心,将其与PKI结合起来,使用LDAP作为数字证书库的存储和备份系统,实现了基于LDAP和PKI的身份认证构件[12]。LDAP用于存储当前网络环境中所有资源的信息,包括基本的个人账户信息和各种系统服务。如图4所示,在LDAP目录树中设定了以下组织单元,分别是用户person、用户组group、应用系统对象ser-vice、角色role、数字证书Certificate。这样,每个用户的安全信息,包括PKI提供的数字证书、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权限,都被保存在活动目录中。编审系统通过活动目录控制用户的登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也受到活动目录控制。 4.2基于RBAC的访问控制 系统基于RBAC模型对用户访问和操作数据的权限进行控制[13-14]。 (1)用户 根据武警部队的编制,在LDAP中建立一个全局的部门目录树,所有投稿和编审用户都可表示为目录树上的结点。例如,从结点的区别名(Distin-guishedName,DN)“userUid=llx,ou=newspaper,dc=apf,dc=cn”可唯一定位到报社编审用户llx。利用JNDI(JavaNamingDirectoryInterface),能够对目录树进行AUID(add/update/insert/delete)操作,这样就同时实现了对用户和部门的管理。(2)角色系统中的用户根据功能被分为8类角色,即通信员、管理员、编辑、副主任、主任、副社长、社长、主编,这些角色与编审工作流相关联,具有不同的职务和职责。在T-RBAC模型定义中,表现为他们所拥有的对文稿(OBS)和操作(OPS)的权限各不相同。 (3)文稿 首先根据报纸的结构定义一个版面与栏目树,文稿被划分到相应栏目分支下。用户通过角色与许可的绑定,能够获得对文稿的访问权。目录结构树允许通过AUID进行操作,这使系统具有了针对突发事件增加临时版或专版的灵活性。 (4)许可 许可用于限定一个角色可以访问报纸哪些版面和文稿,以及可以执行哪些操作。用户首先被赋予角色,然后再与文稿类型以及删除、提交、返修、录用等各种操作相关联。在将用户、角色和许可进行绑定之后,用户就获得了在系统中访问文稿、进行操作的权限。用户登录时,系统首先访问LDAP验证用户身份,然后根据用户的角色显示不同的操作功能列表,包括公共操作和由角色控制的操作。用户的操作权限如图5所示。可见,在同一应用环境下,不同角色的用户除具有公共操作项目外,还可得到特殊的操作权限。例如,编辑可将误投给自己的稿件转投其他编辑;主任享有查看本处所有稿件、对稿件进行重分配的权限;主编有录用稿件、安排版面、查看所有稿件的权限;社长则监督全局、处置突发事件。 4.3基于T-RBAC的工作流控制 工作流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它是整体或部分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其间文档、信息或者任务按照一套程序规则,从一个参与者到另一参与者进行处理。在报社编审系统中,首先将编审流程分解为由多个操作任务构成的具有时间约束的任务集合,再将任务集关联到用户角色集和许可集,就实现了基于任务-角色相结合的工作流控制。系统对业务工作流的管理任务主要体现在如何控制报社人员对稿件的访问、编审、管理等工作。报社编审流程实行四审制,即编辑初审、主任复审、社长审定、主编组版。因此,可将与编审相关的用户划分为6类角色:编辑、副主任、主任、副社长、社长、主编,每种角色在工作流程中可以对稿件执行不同权限的操作(OPS),每个操作动作都会改变稿件的状态。编审过程的状态转换过程如图6所示,审稿工作是由多个并发的编审任务构成的。一个稿件的编审过程,是一个稿件由新稿到编辑、审定、终审、录用等各个状态的转换过程。每个用户的角色将他限制于四审制流程的某一个位置。当具有不同角色和权限的用户登录时,系统筛选出的稿件将会因用户的工作职责(编辑、主任等角色)的不同,对数据的访问权(所负责的栏目)不同而不同。当用户完成所负责的编审任务并“提交”稿件时,会改变该稿件的状态,使稿件进入流程的下一阶段,并显示在流程中具有更高层次角色用户的任务列表中。通过这样逐步的编审和提交,就能完成对稿件的编审工作。同时,在稿件编审过程中,可以选择“返修”、“淘汰”等提交动作,使该稿件的状态转换回退或终止,支持更复杂和灵活的编审任务。 4.4系统测试与改进 我们对所实现的《人民武警报》投稿编审系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了测试。以2011年3月数据为例,系统管理报社编审用户47人,各类通信员773人;处理文稿5328件,录用稿件1484篇,平均状态转换4?2次,无恶意操作与数据安全问题发生。应用测试结果显示,在嵌入安全组件后,系统能够实现对用户权限和编审业务流程严格、规范和灵活地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报刊信息处理的集成度、网络化和自动化。在测试中发现,编审系统中的访问控制组件与业务功能关联比较紧密,不利于组件的移植。为了进一步提高所实现安全组件对多种电子军务系统的适用性,对组件进行了两方面改进:首先,对代码进行了封装和优化,将组件与业务流程进行了分离,减小了安全机制与业务功能之间的耦合度;其次,为用户提供了业务流程编制接口和权限配置管理接口,使操作和访问权限与业务流的结合变得更加灵活。我们将改进后的安全组件分别嵌入到作战公文处理系统和后勤经费管理系统中。在用户和角色管理方面,只需经过少量编程和设置即可完成。而在操作权限、工作流程管理方面,通过分析作战系统中公文的撰写、提交、审核、签发等流转过程,以及经费管理系统中的预算、申请、审批、核算等执行流程,并将操作权限与流程进行编程绑定后,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整体来看,该安全组件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可移植性。 5结束语 针对电子军务系统的数据与操作安全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业务工作流,结合部门编制、人员职务和角色分工,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认证与访问控制,从而保护系统操作和数据安全的思想。本文实现的基于PKI和LADP的统一认证以及任务与角色结合的T-RBAC访问控制组件适用于司、政、后多种业务系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示,基于PKI和LADP的认证组件严格限定只有合法用户才能登录系统,防止了非授权用户的恶意渗透攻击;基于T-RBAC的工作流控制组件确保了业务流程中的操作和数据安全。在未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安全组件的完备性和易用性。 电子小制作论文:多重数字签名的电子签章制作及实现 在电子政务中,公文流转系统极大推进了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不仅突破了时间与地域限制,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与传统书面信息传递中保证有效性的签字、盖章不同,公文流转中电子签章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提供有效性、完整性的安全保障。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实用的电子签章方案已经出现,如文献[1-6]中提到的系统。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应用下,某些重要文件需要经过多方签署确认才可生效。根据该需求,电子公文需要多个部门进行签章认证,共同认可公文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并且需要用户对多个签章认可。但是,目前现有电子签章系统全部面向单用户,不能解决多签章问题,即使可以改造,原有系统在印章管理及计算量上仍然存在很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电子公文系统中引入多重数字签名技术,设计一种新的签章系统,使得公文流转系统能够方便的解决多用户签章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1多重数字签名与多重电子签章方案 1.1多重数字签名 多重数字签名[7-10]是由多个签名者对同一份文件进行签名的特殊数字签名,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有序多重签名(sequentialmultisignature)和广播多重签名(broad-castingmultisignature)。有序多重签名是按照一定顺序将电子文件依次发送给签名者,除第一位签名者外,每一位签名者收到文件后需要验证之前签名的有效性。签名有效的情况下继续签名,并将签名后的文件继续传递,并最终将签名传给签名收集者。如果签名过程中出现无效签名,签名过程立即中止。广播多重签名是将电子文件同时发送每一位签名者独立签名,并将签名后的文件发送给签名收集者,由签名收集者对签名文件进行整理并发送给签名验证者,签名验证者验证多重签名的有效性。多重签名的过程一般分为系统建立、签名和验证3个阶段。其中,系统建立阶段主要是建立一个签名系统,同时各成员生成自己的密钥与公钥;而签名阶段则是对消息进行签名的过程。验证阶段所做的工作是对各个成员的签名进行验证,判断签名是否合法。 1.2多重电子签章方案 自多重数字签名提出以来,专家学者已经提出很多的多重签名方案,参见文献[8-13]。在众多的数字签名算法中,RSA算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签名算法之一。在1989年,Harn和Kiesler给出基于RSA的多重签名模型,允许任意个数的人对同一文档签名,但需要多次处理且认证效率依赖于签名者的个数。2003年,张键红等基于RSA和Hash函数求逆的困难性提出了一种有序多重数字签名方案,王天银等在文献[13]中给出张键红等提出的签名方案和计算过程。文献[13]同时指出,该签名方案存在伪造攻击,并在分析其原因后给出对隐患的改进方案。因为张键红等所提出签名方案具有签名的长度不随签名人数的增加而增加、计算量少、通信量低、速度快等特点,同时考虑到多用户签章的应用及签名方案的实用性,本文仍以张键红等给出的签名方案为原型,对已知安全隐患进行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多用户电子签章方案设计,主要包括颁发印章、用户签章、验证签章3个过程。 (1)颁发印章:基于RSA公钥密码算法,服务器为每位用户生成一个签名密钥对;服务器在印章图像库中为用户选择一个印章图像,并按照用户名制作电子印章;同时,服务器为用户及电子印章分别产生唯一身份标识:用户标识UID和印章标识SID,并将标识信息写入服务器端的印章数据库。另一方面,服务器按照既定算法,将用户标识与印章标识作为水印信息嵌入到印章图像中;并将嵌入水印信息的印章图像、用户签名私钥、用户标识、服务器公钥等相关信息写入用户的eKey中。 (2)用户签章:根据系统提供的待签章人员列表,服务器将待签章用户的印章标识SID生成一个待签章序列,并按照印章标识SID将待签章电子文档及待签章序列发送给签章用户。用户完成签章操作后,按照待签章序列中的顺序依次将签章后的电子文档发送给下一位签章用户。所有用户签章完毕后将电子文档上传到服务器。用户所执行的签章操作包括两个过程:计算签名和加盖印章。计算签名:提取待签章电子文档中的内容信息M,并按照签名方案计算签名信息S。加盖印章:按照系统设定的脆弱性强的数字水印算法,将包含电子文档指纹的签名信息S作为数字水印嵌入印章图像,同时将印章图像添加到待签章电子文档中。 (3)验证签章:对于待签章人员列表中的第一个签章用户而言,只需要完成自己的签章操作即可。其他签章用户在进行签章操作之前首先需要验证上一个签章的真实性、可靠性及电子文档的完整性,验证通过后才可以继续进行签章操作。当电子文档的最终用户在打开文档进行访问时,同样需要验证所有用户的签章合法性。验证签章过程包括3个部分:提取水印、验证印章和验证签名。提取水印:按照系统设定的数字水印算法,从印章图像中提取两层水印信息W1、W2。验证印章:从W1中取得用户标识UID和印章标识SID,并通过比对UID和SID检验印章的合法性与真实性。验证签名:从W2中取得电子文档的签名信息,并按照签名方案验证电子文档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电子签章系统组成 电子签章系统包括印章服务器、密钥服务器、客户端控件3部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印章服务器负责对用户电子印章申请进行审核,按照用户要求制作和颁发电子印章;密钥服务器承担部分CA功能,即为用户生成签名密钥对,并制作与颁发数字证书;客户端控件提供电子印章的盖章与验证功能。在实现中,电子签章系统分为应用层、密码服务层和设备层,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应用层:包含客户端印章控件和服务器端管理程序。印章控件是电子签章系统的业务逻辑实现模块,主要负责对电子文档进行盖章以及对已经签章的电子文档进行验证,保证电子文档在公文流转系统中的完整性,同时保证签名的不可抵赖性。服务器端管理程序负责生成电子印章,并对电子印章的相关信息进行维护,如申请人信息的审核,制作电子印章,为用户生成签名密钥对等。密码服务层:应用层在进行摘要计算、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密钥对生成等操作时,需要进行大量密码方面的计算。密码服务层采用OpenSSL提供的密码算法库,并将与密码相关的操作进行二次封装,以函数接口的形式为应用层提供相关密码服务。设备层:应用层产生的密钥对、电子印章等信息,需要写入安全载体中保存和使用。考虑到eKey的功能和性能,印章服务器将电子印章和用户标识SID等进行签名后与印章图像一起写入eKey。并且,当使用电子印章进行签章操作时,eKey是用户身份认证的要素之一。eKey设备的加密、认证、安全存储一体化的功能,为密码服务层提供有力支撑。 3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3.1两层数字水印 在电子签章系统中,用户标识UID与印章标识SID建立起用户与印章之间的关联,而印章图像是将两者紧密联系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持有印章用户的重要表现。如果没有这些紧密的关联,电子印章可以被任意伪造和盗用,进而丧失印章原有的权威性与可靠性。同时,电子文档的签名信息是文档的指纹,而印章图像作为指纹的载体与电子文档紧密结合。所以,签章后的电子文档正是因为印章使得其完整性、合法性得以保障。在数字水印技术[14]中,鲁棒性数字水印可以实现鉴别,脆弱性数字水印用于完整性保护。多重水印的设计思想可以在不影响载体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嵌入不同类型的水印信息,实现资料真伪的鉴别。电子签章系统将用户标识UID发送给印章服务器,与印章标识SID一起进行数字签名,并将签名后的数据采用不可见的、鲁棒性强的变换域水印算法嵌入印章图像DCT(discretecosinetransform)域的中频分量中。当印章图像遭到篡改时,电子签章系统仍然能够提取到完整的UID和SID信息,从而确定印章的真正拥有者,保证验证印章的可靠性与唯一性。这里标识信息与鲁棒性水印起到印章防伪的效果。同时,将电子文档的签名信息采用脆弱性空间域水印算法嵌入印章图像的最低有效位LSB(leastsignificantbit)。考虑到该脆弱性水印的易碎性,当电子文档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比如内容被篡改、被删除等,在感观上可以通过印章图像直接验证。当电子印章非法复制、使用时,由于其内嵌有原始文档的签名信息,在与当前文档的签名信息进行比较时,电子签章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出这种非法操作,保证印章图像的真实性。考虑到两种水印算法的不同特点,必须先嵌入鲁棒性水印再嵌入脆弱性水印。 3.2eKey技术 eKey是一种将USB读卡器与智能卡两者相结合的硬件设备,主要由USB接口(数据传输模块)和智能卡芯片(智能卡模块)构成。数据传输模块负责PC机与智能卡模块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模块与PC机之间按照USB协议进行数据传输,而数据传输模块与智能卡模块之间的通信遵循ISO7816规范。eKey对安全问题在设计上有针对性考虑。①由于eKey在硬件电路中采用了安全存储介质,任何试图对安全区域内容的访问操作都经过COS(chipoperatingsystem)处理,外部用户无法绕过COS直接通过eKey的接口读取数据。②一般情况下eKey中都固化一些密码算法,如随机数生成算法、对称密码DES算法、公钥密码RSA算法,这些算法为加密、签名等操作提供支持。③eKey通过自身提供的硬件PIN码保护机制和文件安全属性机制,对用户访问文件进行限制。只有知道PIN码的用户才能达到权限,实现对文件的访问操作;对于不知道PIN码的用户,即使其获得eKey硬件也无法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eKey为用户身份识别、数据加密和签名等操作提供了安全可信的硬件平台。eKey作为用户身份认证的有效方式和安全存储的重要部件[15],在电子签章系统中也承担认证与存储的功能。作为签章用户,必须通过eKey的身份认证后才可以进行签章的操作,并且用户的电子印章、服务器公钥、用户私钥等信息全部存储于eKey中,只有取得eKey的使用权才可以进行后续的验证、签名等操作。设计中,将eKey的存储空间分为两种类型:公开空间和私有空间,并通过口令将空间的访问进行区分。公开空间中存储任何用户都可以访问的eKey标识、用途、公钥等信息,私有空间中存储需要保护的电子印章、用户私钥等信息。当用户进行签章时,检测eKey与系统是否连接;在连接的情况下读取eKey公开空间中的标识信息,检测是否是电子签章eKey;向eKey认证命令。在此过程中,应用系统通过密码服务接口与eKey交互,能够保障交互过程中的安全。 3.3ActiveX控件 电子签章系统中,电子印章利用ActiveX控件嵌入文档,并提供两种功能:验证签章和存储数据。ActiveX控件设计有更新对象数据IUpdataObjectData和读取对象数据IGetObjectData两种接口,并设计多个存储数据对象,包括印章图像、印章标识、数据、状态信息等。同时,控件定义有两种状态:激活(Active)与非激活(NoActive)。由于同一电子文档中存在多个用户签章,按照签章方案,只需要验证最后的签章便可以完成对所有签章的验证。所以将最后一个有效签章设置为激活状态,其余签章为非激活状态。 打开电子文档时,处于激活状态的控件通过印章标识SID遍历文档中所有印章控件,并从每个印章图像中提取分量值。按照电子签章方案,从激活状态的控件中读取印章图像数据,并从中提取嵌入的水印信息,进行电子印章真实性和签名信息正确性的验证。当进行签章操作时,在确认用户身份后,系统使用eKey中的私钥对电子文档进行签名运算;从eKey中读出印章图像,并将签名信息嵌入印章图像;通过IUpdataOb-jectData接口更新控件中印章图像数据,更新印章控件中分量值;通过调用AddOLEControl方法将印章控件嵌入到电子文档中。最后,更新原控件状态为非激活状态,并设置新印章控件的状态为激活状态。当电子文档加载时,只有具有激活状态的印章控件进行运算,其他控件保持休眠。这样,即使在没有安装电子签章系统的平台上在控件的作用下用户也能正常的打开文档,极大的提高了易用性和透明性。 4实验测试 电子签章系统客户端完成多用户的签章和验证操作,同时,也最容易遭受电子文档篡改、电子印章伪造和盗用等方面的攻击。正常情况下,用户可以按照流程进行顺序签章,签章后的电子文档片段如图3所示。由于电子印章图像及用户私钥存储在eKey中,如果缺少eKey和eKey的认证口令,攻击者无法进行签章操作。如果攻击者模仿合法电子印章图像伪造非法印章,并将伪造后的印章图像插入电子文档中。由于电子文档中处于激活状态的控件中保存有合法签章,并且电子文档中增加了伪造印章图像数据,相当于对文档内容进行了修改。 所以,当用户打开文档时,其结果与图4所示类似。如果伪造发生在多用户签章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则后续签章操作中止。如果电子文档已经具有完整的签章,则当前电子文档不可信。假设攻击者截获一份已签章电子文档,从中成功提取出电子印章。当攻击者试图对电子文档进行签章操作时,由于缺少保存在eKey中的用户私钥,攻击者仍然无法真正完成签章操作。并且由于盗用的电子印章中嵌入有原文档的指纹签名信息,在插入盗用印章的新文档打开时,同样会出现验证失败的结果,如图5所示。通过以上实验表明:由于电子签章系统对电子文档内容进行了摘要运算,并利用eKey中存储的用户私钥进行数字签名,攻击者无法获得私钥时也就无法伪造签名信息,系统很容易检测出文档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由于伪造的电子印章图像缺少嵌入的水印信息,并且缺少控件的功能,无法通过系统的验证;虽然盗用的电子印章仍然嵌有水印信息,但是水印是基于原文档产生,与当前文档内容无关,仍然无法通过验证。综上,无论是对电子文档内容的攻击还是针对电子印章的攻击,电子签章系统都能很好检测出这种攻击行为,满足电子签章系统对文档的安全性要求。 5结束语 本文根据电子公文进行多用户签章的需求特点,结合基于RSA的有序多重签名算法,应用数字水印、eKey、ActiveX等技术,设计出一个多用户电子签章方案。方案中,每个签名者都验证上一个签章者所进行签章的合法性、真实性后才进行后续签章操作;应用数字水印技术保证电子印章的完整性与唯一性、文档的完整性;使用eKey进行用户身份的验证并安全存储电子印章图像;利用ActiveX控件技术存储签章后的电子印章,在不改变原始电子文档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多用户签章。多用户电子签章系统实现多个用户顺序签章,并且可以由公文流转系统灵活控制签章顺序,因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电子小制作论文:小型电子气象站研发及制作 由于成套自动气象站价格昂贵,对于校园或高塔可采用成本较低的简易电子气象站,实现需要的功能。本文设计了一套小型气象站,采用飞思卡尔MC9S08AW60单片机采集温湿度、气压、风力风向及雨量传感器的信号,经串口通迅RS232转RS485后,可传至千米以外的PC机,PC机端采用LabVIEW接收和显示来自串口的数据,同时可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送至其它计算机。 1系统设计原理 系统总原理如图1所示。 2硬件选型 2.1单片机 本系统单片机选用MC9S08AW60,为Freescale的08系列产品之一,该产品因其稳定性高、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型号多、兼容性好而被广泛应用。同时MC9S08AW60的高可靠电磁兼容性EMC与EDC让其可在各类恶劣环境中使用,适用温度范围很广,适用于本文的室外工作环境。 2.2传感器选型 2.2.1风速传感器 采用RY-FS01风杯式风速传感器,用于实现对环境风速的测量,其输出信号为标准4-20mA的电流信号,可广泛用于智能温室、风力发电、船舶、码头、索道、气象站等环境的风速测量。其量程:0-60m/s,供电电压:DC12V,精度:±5%,环境温度:-40-80℃,传输距离:>300m,响应时间:<1s。 2.2.2风向传感器 RY-FX01风向传感器可测量室外环境中的风向,测量分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工作电压:DC5-12V,其中棕线输出高电平风向为北,红线为东北风。黄线为东风,绿线东南风,蓝线南为,紫线西南风,黑线为西风,白线为西北风。 2.2.3雨量传感器介绍 RX-YL型雨量计是一种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用以测量地面降雨量。其原理为承水口收集雨水经注水口注入计量翻斗,当注入水容积达到3.14ml时翻斗翻转,在翻转过程中磁钢经过霍尔元件开关一次,送出一个脉冲信号,代表0.1mm降水,脉冲信号输入单片机计数,获取每分钟降雨量。 2.2.4气压传感器 MOTOROLA的MPX4115A系列集成压阻式气压传感器具有较大的输出信号并可进行自温度补偿。这种芯片可靠性高,经济性和适用性均符合要求,其输出与外加压力成正比。MPX4115A测量范围是气压15-115kPa,输出电压范围是0.2-4.8V。由于MPX4115A气压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为模拟量,需进行A/D转换,并换算为大气气压值。MPX4115A的输出电压公式为:Vout=Vs(0.009×P-0.095)±(Pe×Tf×0.009Vs)式中,Vs为电源电压;P为被测压力;Pe为压力误差,TF为温度误差系数。可见,MPX4115A的输出电压Vout不仅正比与压力测量值,而且正比于电源电压Vs。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法,一是实时测量电源电压;二是采用稳定电压供应。本文采用后者。同时可见,测量的压力值还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进行压力测量的同时还应测量温度,以便进行温度补偿。由于当地气温都处于0-85°之间,因此Tf=1.0。 压力误差Pe=±1.5KPa在此可忽略不计。因此公式可简化为:Vout=Vs(0.009P-0.095) 2.2.5温湿度传感器 本文采用的SHT11是一款集成温湿度传感器芯片,该芯片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信号调理、模/数转换器、标定参数及I2C总线接口全部集成到传感器内部,提供了全标定的数字输出,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与卓越的长期稳定性及100%的互换性。SHT11供电电压为2.4-5.5V,SCK用于微处理器与SHT11之间的通讯同步。DATA三态门用于数据的读取,需要采用外部的上拉电阻。 SHT11温度值输出特性非常好,故可用直接采用下式将温度数字输出转换成实际温度值:T=d1+d2SOT[2]当电源电压为5V,且温度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4位时,d1=-40,d2=0.01;当温度传感器的分辨率为12位时,d1=-40,d2=0.04。SHT11的湿度输出值为相对湿度,其输出特性曲线呈一定的非线性,为了补偿湿度传感器的非线性,可按如下公式修正湿度值:RHlinear=c1+c2×SORH+c3×SORH2式中,SORH为传感器相对湿度测量值,系数取值如下:对于12位输出SORH:c1=-4,c2=0.0405,c3=-2.8×10-6对于8位输出SORH:c1=-4,c2=0.648,c3=-7.2×10-4除去温度对湿度值的影响的实际湿度值:[3]RH=(T-25)(t1+t2×SORH)+RHlinear式中当SORH为12位时,t1=0.01,t2=0.00008;当SORH为8位时,t1=0.01,t2=0.00128;2.3A/D转换芯片A/D转换芯片采用12位模数转换器TCL2543,与具有SPI接口能力的MC908GP32可直接连接。TCL2543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I推出的一种性价比较优的芯片,具有转换快、稳定性好、与微处理器接口简捷、偏程价格低等优点。 2.4电源 电源选用太阳能电池,功率为20W,蓄电池额定电压12V,额定容量:7.0AH,采用LM7805将12V转5V为单片机及各传感器供电。 2.5串口通讯RS232转RS485转换器 本文所设计小型气象站一般安装在高层建筑顶楼或高塔,通过通讯电缆与PC机进行串行通迅,由于PC机RS232串口的电平标准和单片机的TTL电平不一致,因此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串口通讯必须要有一个RS232/TTL电平转换电路,但RS-232信号传输长度最长只能达到15米,故采用232-485转换器,将信号转换成RS-485电平来通迅,RS-485采用差分的信号传输方式,最长距离可以达到1200米。由于PC机上都不带RS-485的接口,因此在接入PC机时需要通过485-232转换器再次进行电平转换。这样可以将信号传输至距离一千米以上的PC机中。本文选用武汉鸿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E485CRS-232/RS-485/422无源转换器。 3软硬件设计 3.1硬件电路[4] 3.2软件设计 3.2.1信号采集 雨量传感器输出为脉冲信号,接外部中断引脚IRQ,在外部中断服务程序中对脉冲个数进行计数。定时计数器程序定时五分钟,当五分钟时间到时,对雨量计数值先备份后清零,重新计数,把备份值从串口传送。同时,当五分钟时间到时,调用AD转换程序,采集气压和风速传感器输出值。调用IIC程序读入温湿度值,读入风向传感器输出,并根据高电平所在的输出线号判断风向。数据采集完毕,从串口传送至PC机。PC端实时显示相应的风向、风速、温湿度、气压、雨量值,同时对雨量值以24小时为单位进行统计,并统计累计全年总降雨量。 3.2.2基于LabVIEW的串口数据采集与显示 LabVIEW是一种用图标代替文本行创建应用程序的图形化编程语言,广泛地被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实验室所接受,是一种标准的数据采集和仪器控制软件。LabVIEW集成了GPIB、VXI、RS-232和RS-485协议的硬件及数据采集卡通讯的全部功能。用户可十分方便地找到各种适用于测试测量领域的LabVIEW工具包,这些工具包几乎覆盖了用户所需的所有功能,包括大量的信号处理函数及通信功能函数。 本文中单片机MC9S08AW60与PC机进行串口通信,采用通用的仪器驱动器VISA标准编程,VISA即虚拟仪器体系结构是一种标准,确保不同厂商、不同接口标准的仪器能相互兼容、通讯和数据交换,并且提供给用户方便易用的驱动程序。如VISA配置串口函数、VISA写入函数、VISA读取函数等。 3.2.3PC端LabVIEW程序 串口通迅程序框图如图7,VISAConfigureSerialPort函数对串口进行初始化,设置串口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VISA读取函数从指定的串口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按指定字节读取到计算机内存中。匹配模式及截取字符串函数,根据与单片机的通迅协议,提取从单片机送入的气象数据,字符串至字节数组转换函数及索引数组函数用于将传送的数据按字节截取,将截取的字节数据送入相应的气象数据算法子VI,运算结果显示于输出控件。 4结束语 本文所设计简易型电子气象站成本低,能实现相当的功能,可用于高楼及高塔的气象监测,所测气象数据对安全生产具有参考意义。 电子小制作论文:高频电子技术的收音机制作教学创新 传统的教学理念通常是教师台上讲授课程,学生坐在下面听。此外,由于通信学科隶属于工科的范畴,对于学生接受并掌握课程的学习精髓难度较大,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总是无法将理论的知识点与实践的电路问题融合在一起。而以往的高频电子技术实验往往是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的孤立的存在进行验证性的教学,由于知识点其整体框架结构性不足,因而学生不能通过传统验证性实验全面的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对于以后的专业学习有了相当大的困难。 信息与控制分院通信工程教学团队摒弃了以传统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我院开展了以收音机为载体的教学工厂项目,不仅可以把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活灵活现,而且针对收音机电路图讲解相应的章节。讲解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以前的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相应的进行融会贯通。为同学们以后学习课程奠定基础。此外,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领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下面分别从项目教学的意义、实施过程和效果三方面对高频实践教学来展开分析。 1项目教学的意义 收音机教学项目以全方位掌握该门学科的知识、多角度理解电路原理图、力求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为目标。该教学项目可以达到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1.1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工科的课程难度系数较大,针对于工科的课程学习,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一方面是因为课程的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一方面与学生的自身素质偏差有关。由于高中采取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了自我创新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学习知识时过于理论化,不注重实际动手操作。导致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处理和解决。不但使学生丧失了动脑思考的能力,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也不能十分透彻的理解。更给老师在教学上增加了难度。前后课程无法达到相互贯通。由于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我院本着“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决定从实际出发,直指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增加实践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专门针对通信电子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工厂项目。 1.2对于就业形势的影响 现如今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对于本科的录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导致每年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找不到工作。工科类学生在严酷的就业环境下,缺乏实践能力意味着缺乏了就业竞争能力。本专业在全院开展项目教学的要求下,对于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大了关注度。此外,对于学生的培养即使有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也不能解决在实际案例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了一定的困扰。收音机教学项目可以用一个整体的实践项目结合一门课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所有理论,大大的提高了项目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目前危机的就业形势下增加了竞争筹码。 2教学工厂实施过程 2.1确定方案内容 开展项目之出初,首先针对如何合理的开展教学工厂进行了讨论,并且制定阶段布置工作。然后根据各阶段布置的任务融入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中。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加深对这门课程的了解及掌握学习办法。这个项目开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摆脱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通过亲自动手做一个跟课程理论一一对应的实物来提高对于课程的掌握能力。开展项目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选取收音机的型号。讨论发现如果选取直放式的收音机的话会很容易产生振荡,结果发现超外差式收音机采用的本机振荡频率和接收频率之差形成了中频,具有灵敏度高、工作稳定、选择性好及失真度小等优点,因此该项目最终选择了EDT———2901型号的收音机。 2.2项目开展过程的收获 首先,开展该项目是以高频实验室作为实验基地。在实验正是开始前,老师会对收音机的基本部件和电路原理图通过PPT的形式在实验课上进行讲解。在实验课上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会着重讲解,以便学生可以在实际的焊接过程中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率。此外,对于本次教学项目,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在实物的电路原理图中理解各部分的实际作用。然后就是焊接的过程,因为在大一的时候,本院对于通信专业就开设了电装实验。让同学们了解电烙铁、焊锡丝等电装的工具。然后就是对于焊点的练习。还有就是可以识别出焊接的电路板上虚焊的部位,为以后再实际的大型项目中不会因为这个小的方面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在整个实验教学改革中,最值得说的就是维修的部分。因为前期的准备,基本上都差不多,焊机的过程可以根据说明书理解电路图进行实物到电路板上的焊接。但是在焊接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学生们开始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是不能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 并且也发现不了问题出现的具体位置。正是不能解决问题,激发发了同学们学习高频电子线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开展该项目也是希望可以促进工科学生的学习乐趣,不要因为课程的难度大,而降低了学习知识的决心和勇气。开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开始遇到的问题如:收音机焊接后无声、实际的波段范围达不到说明书的要求、器件焊接的位置等。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学生们对于高频电子线路与电路原理图的分析,仔细分析了电路的芯片作者简介:陈勇,男,沈阳,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电子信息与通信教研室,助教。针脚,对于不同的针脚管的是什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针对出现的问题对应相应的针脚及周围相连的电路进行维修。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解决一部分出现的问题,正是学生们自己焊接,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至于,后来又有一部分学生的加入进行谈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也在适当的时候对于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汇总和讨论。更加促进了师生的感情,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工科课程的兴趣,也把教与学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不在是在大课堂坐着听老师讲课而是实际参与到教学工厂中,亲自体验、动手操作。更值得说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体凝聚力越来越浓、互帮互助,以至于该项目的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2.3以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工厂 作为一名工科的学生,对于大一学习的专业基础为以后的专业基础课有了相当大的一部分铺垫。尽管已经学习了一部分知识,对于本专业的课程也有了一定了解对于抽象的知识点还是理解起来有难度,就会发现学习的难度加大,而且学习的科目逐渐增多。就不能让我们十分系统的梳理学习的知识点。学校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工科学生的我们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在学校课程计划的改革下,不在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习,如果只是在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就只能掌握的是理论知识的皮毛,因为没有器件可以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就不能把知识学习的连贯以及深入。也就达不到现阶段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会对期末的复习造成一定负担。自从,开设了教学工厂,可以让书本上的知识清晰化、明了化。同时,书本的知识点和实际的器件电路原理相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对于了解实际的电子产品有相当大的帮助,对于今后就业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都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因为项目的开展,不但是加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教学工厂对于学生是利大于弊的。 3结论 总得来说,项目教学工厂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大的放面来说现今各大的高校都面临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总结毕业生工作后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发现大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十分扎实,但是针对特定的电子产品却无法与学习的理论知识相联系。我院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让本院学生在社会工作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开展了项目教学。学校的改革趋势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在今后的发展中比其他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好的项目得到相应的发展,并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从小的方面来说,项目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润滑油,增强了师生间的了解。老师还可以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加强专业课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在是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拓展课外知识的学习。针对以上方面,我院开展了项目教学工厂。目前,我院开展的项目进展顺利,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互帮的精神。在此以后,我院会陆续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扩展和创新学习。 电子小制作论文: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制作运用 1、虚拟数字化包装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子商务交易在美国银行家协会以及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发表的第一个EDI标准下诞生,由于网络在那时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很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仅仅处于一种想法阶段。直到90年代,基于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想法逐步成熟,Internet网络开始真正应用于商业交易,这时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起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产品交换、订购等活动,并成为9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模式。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开始走向世界,电子商务也就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把利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B2C市场发展迅猛。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报告,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接近8000亿,达7735.6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将达到1.87亿人,在宽带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1.6%。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势必对虚拟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虚拟商品提出新的要求,虚拟商品的包装设计也就应运而生。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虚拟数字化包装从初期的产品名称、货号及图片的展示,到现在全方位细节特写、材质说明、3D展示、视频音频展示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传统包装设计正面临着新的转型 传统的购物方式,往往是消费者与商品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商品,商品通过实体包装去传达自身内在的功能和形式信息。传统的实体包装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对商品的保护、运输、形象展示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超级市场模式下的架上购物时代,包装本身就成了产品的推销员,更进一步的拥有了宣传和导购的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中的一员,数字媒体技术作为网络信息传递的载体,已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需求与分配的组织化已不分国家、地区、投资、贸易额大小等,一律将通过网络来完成,按照网络秩序来活动,许多传统企业正面临挑战。在网络的虚拟购物环境中,坐在电脑前,简单的几个指令,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现实世界中想做的事,在这些事当中,包含了人类世界发展的最基础环节——生产与消费。随着网络购物热潮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商品,无比的高效与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涌入这个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服务之中,成为网上消费者中的一员。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潮流化的趋势,在现实社会中得到用户的青睐并且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发展、网络购物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在短短数年之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80后年轻人,超过八成人的习惯在网上购物。因此虚拟网络商城的快速发展,实体购物环境中的商品包装促销功能也将随之被淡化,实体商品包装的优势逐渐失去了它昔日耀眼的光环,原有的宣传、促销甚至是导购功能已经被新的包装形式所替代——虚拟数字化包装。 3、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新时期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 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相对传统实体包装的概念而言的,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利用数字化的图形、文本、超链接等相关信息,将交易的虚拟商品材质、功能、大小、外观、促销信息等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环境展示出来,辅助其完成对商品宣传、销售,诱导网民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应用型设计模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开拓了一个依靠网络虚拟空间来生存、发展的时代。虚拟数字化包装依赖于互联网络的虚拟环境才得以快速发展。网络虽然是虚拟的,数字包装手段和形式也是虚拟的,但在这一环境中相关的买卖双方的商品本身却是真实存在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通过数字手段将商品的各个层面信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通过这些虚拟信息了解商品。不得不承认的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虚拟包装与现实商品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或大或小的差距,如色差、质感等,但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一差距正在被逐步的缩小,这也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2001年网络传递花香的技术在日本总务省诞生,改变了以前网络传递仅限于传递图像和声音。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大网络传递技术为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服务,扩大虚拟数字化包装的展示效果,产品信息用数字的形式把文字、声音、视频、图像、气味等信息通过机顶盒或传感器等传递技术传达给网民,满足网民对产品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大大增加网络虚拟市场的成交量,必将冲击着传统商品的销售。虚拟概念性包装的发展一旦突破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结合瓶颈,一定会成为未来包装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虚拟数字化包装以最低廉的成本实现宣传与销售的最大化,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以交互式电子文件的形式把产品信息到虚拟网络市场中,没有固定的店铺、厂房、办公大楼等固定资产,只需要计算机、网址、数据库、软件系统和优良的信誉度来进行营运,减少了投资者成本,实现零库存和低成本运作;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简化了包装的设计流程、缩短了设计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无纸化的包装设计,真正实现了绿色包装,使人、自然与产品之间达到最大的和谐,对社会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并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真正的符合了当前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这也是B2C电子商务市场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B2C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功不可没。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得虚拟数字化包装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4、虚拟数字化包装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 现代包装设计的目的有两大功能——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设计师要探究两者优化组合的规律和方法。其前提必须符合“科学、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要求体现科学、适用、美观和经济原则,产出无任是自然功能,还是社会功能,无论是科学原则,还是适用原则,均以经济原则为准绳,均受到经济原则的影响和制约,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虚拟数字化包装。全面了解其经济属性,不仅有助于对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本质意义的认识,而且对准确把握其发展过程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虚拟销售环境中产生了一类网上成交网下运送的产品一一“虚拟产品”,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就是为这类产品进行设计策划、营销的一项专业技术;是辅助其完成对商品的展示、宣传、销售过程的一种设计模式。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电子商务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如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获得数据(共享数据库、电子公告牌)以及自动捕获数据(条形码)等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随着销售商品的展示环境的变化而延伸发展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传统包装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虚拟购物环境下的数字包装技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当前的虚拟数字化包装,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通过实验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网民抱怨网络上的产品画面太小、太模糊,有些网站甚至不能提供产品的形象,要么将商品包装拍照上传到网页中,以静态模式展现在浏览者面前;要么是将产品实物拍照以后直接展现在网页上,人机不能互动,展示一面就是一面,满足不了网民对产品信息全方位的了解。顾客不能被虚拟视觉包装所说服,虚拟产品包装与网民之间的沟通遇到瓶颈,就必然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要发展电子商务,就必须先从虚拟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上着手,强调其包装装潢的视觉效果的真实性与美观性,最大限度的缩小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遍览世界电子商务格局,对网络虚拟产品包装虽有不少规范,但却并不得要领,仅仅是对网络技术上的上传图片尺寸、分辨率、格式、文件大小做出了技术性的要求,但对虚拟产品包装的设计要求交代甚少。很少有企业或者研究者将虚拟数字化包装的设计提到日程上来,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目前虚拟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包装设计思路和设计模式里徘徊。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流通,设计师如果没有针对其特殊的销售环境、特殊的消费人群和媒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就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不利于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数字虚拟包装设计的应用研究必须要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网络推广营销手段植入数字包装设计规划之中,使得实现虚拟数字化包装更好地为消费者、厂家、商家服务。 5、虚拟数字化包装与传统包装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于传统的商业模式而言是否是狼来了?事实并非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反而在更大程度上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了传统商业市场的经济活力。它仿佛是一种强效润滑剂,使得整个经济链条以更为顺畅的方式运转起来。同理,虚拟数字化包装也不能够取代实体包装而代之,实体包装在结构、容器造型、安全保护、实物展示等方面是虚拟数字化包装所无法替代的;而虚拟数字化包装的便利、迅速、成本低廉、全方位细节特写、数字化网络传输等有些也是传统实体包装所无法实现的。在电子商务市场中,虚拟数字化包装为商品的线上交易过程提供宣传与导购的功能,实体包装为线下的运输、投递提供安全保障和更为真实的形象展示,实体包装和虚拟包装二者互为补充,因此,两种包装形态必然长期共存下去。这种长期共存的现状必然导致包装设计师的分化,设计师必须在实体包装和虚拟包装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进行选择、融合。这也就进一步推进了包装设计专业学科的进一步细化的过程。 综上所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的设计手段不断涌现。传统的设计程序与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消费市场的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设计流程和科学的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电子商品的虚拟包装上着力研究,从而打开局面,确立我们的优势。面对目标消费群体发生的变化,虚拟数字化包装设计在设计构思、设计定位、表现方法、设计原则、制作技术等等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连包装的审美原则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制定虚拟数字化包装在网络世界中应遵循的“游戏规则”,才能进一步适应整个电子商务虚拟市场的变化。只有恰当传递产品信息,才能坚定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在虚拟概念性包装上要重点研究其表现技法,使其成为提升网民产生购买动机、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有利武器。 电子小制作论文: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教材设计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高职教育形势的发展与需求。当前,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下,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重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是《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理念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解决的中心问题。 一、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拓展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主要以企业真实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任务为载体,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线路板生产、电子生产工艺管理、产品研发助理等岗位设置的课程。本课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目标和校内外教学条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采取集中教学、分组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以及项目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实现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的。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适合于高职教育。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1]。学生在完成指定学习项目的同时,应用相关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而是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完成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要求,《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的项目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项目教学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的理念 (一)开发校企合作的项目化课程 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是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方式是进行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一定要能够坚持基于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本课程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的调研,整合了电子行业对于人才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各项要求,通过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等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共同开发了适合学生学习,满足企业职业技能需求的六个学习情境,形成了完整的项目化课程。 (二)构建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的学习情境内容都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产品的开发与制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用项目设计任务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布置以及任务分解。按照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然后通过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分析,对设计的任务进行直观的理解,根据设计产品的特征进行产品设计的计划,并根据计划进行任务实施,在规定时间内设计完成的产品通过自查、互查以及教师查阅的方式进行产品功能的检查与分析,最后进行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分析,总结本次项目设计的得失以及完成情况等。实践证明,其构建了完整的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三)推进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过程 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分析,进行设计流程以及设计工艺的指导。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对设计中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等。 (四)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实际产品,如通过脉冲点火器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进行单面板绘制的专业能力,通过欧式电烤箱的线路板设计,培养学生进行双面线路板设计所需要具备的工艺理念,而相对比较复杂电子产品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电路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业产品设计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的内容 为了保证学生今后就业时能够很快胜任应用电子专业技术岗位的需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为导向,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与校企合作的技术专家经过反复研讨后,选择了贴近合作企业实际的6个典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项目教学规划如表1所示。设计6个学习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如表2所示。四、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的效果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一方面由于教学情境内容都是采用企业的实际产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学生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实际的电子产品的开发流程、生产工艺以及设计技巧等,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基于项目教学的《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研究,经过3年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成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了毕业生工作所在的电子类企业的一致好评。 电子小制作论文:村田制作所加大中国汽车电子市场攻势 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也是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几十到近百只传感器,而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可多达二百余只。汽车传感器在汽车上主要用于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中。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电子化的程度,增加了汽车驾驶的安全系数。村田制作所是提供汽车传感器的大厂之一,近来,该公司继其村田顽童登陆中国之后,对汽车传感器产品着力推广,对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展开积极攻势。 村田传感器产品事业部部长宫崎二郎告诉记者,根据村田制作所的统计数字,中国生产的汽车台数在2005年是580万台,在2006年达到650万台,预计到2010年这个数量达到1000万台。中国汽车本身市场的扩大,必然会带动电装产品的扩大,这对村田的传感器事业部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和重视的市场。 村田的传感器几乎存在于整个汽车电子系统中。从发动机控制系统所用到的温度传感器到底盘控制、车身控制传感器,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在汽车电装设备中,超声波传感器、冲击传感器、安全气囊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旋转位置传感器以及振动传感器都会被用到。 村田的很多产品很有特点。例如用于胎压显示系统的加速传感器(TPMS),一般来说,这种传感器是用来检测加速度的。但村田的TPMS传感器既不是检测加速度,也不是检测压力,其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TPMS系统靠电池来驱动,使用时间通常非常长。利用冲击传感器,村田让整个汽车系统在汽车处于停止状态时处于睡眠状态,在汽车行驶起来时,TPMS传感器输送一个正弦波形,系统检测到这个波形才开始工作,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用于停车辅助系统的超声波传感器也很特别,比如倒车用传感器和靠边停车传感器。倒车用超声波传感器通常安装于车的尾部,在倒车时,超声波碰到车后障碍物后会反射回来。系统通过测算传感器(车体后部)与障碍物的距离,并发出报警信号,告诉驾驶员障碍物可能已经非常接近。宫崎二郎指出,普通的倒车用传感器发射出去的声波是圆筒状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角度都是一样的,这种形状的声波在垂直方向角度太大,如果碰到地面一个不会影响停车的障碍物,声波信号也会马上被汽车系统感知,会造成错误的报警信号。相比之下,村田的传感器在垂直方向角度非常小,水平方向高度合理,能够提高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在美国和欧洲,靠边停车的情况相对比较多,利用这个原理,超声波倒车雷达系统可以检查车位空隙是否满足停车条件。 在汽车导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汽车和电子地图中的位置吻合,角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GPS信号在汽车行驶到隧道或者有建筑物屏蔽的情况下就接收不到GPS信号,系统就无法正确定位车身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角速度传感器转换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找到准确的位置,保证地图和行驶位置的吻合。宫崎二郎介绍,村田的陀螺仪传感器使用硅加工工艺,稳定性较好。 环保是村田一直关注的问题,并致力于废弃物削减工作。村田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主要是金属陶瓷,目前,利用其开发技术,村田开发出了多种陶瓷材料,其中包括介电陶瓷、半导体陶瓷、热电陶瓷和绝缘陶瓷等。村田制作所发现,原材料为钛酸钡(BaTiO3)的原钛酸钡(Ba2TiO4)在550℃以上高温条件下具有高效吸收CO2的性能。宫崎二郎告诉记者,介电陶瓷的主要成分就是钛酸钡。同时,村田还持续进行产品的小型化,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量和环境负荷。与2000年相比,村田产品废弃物排放量降低了30%。他说,目前中国的汽车电子市场正蓬勃发展,这一市场给村田带来很多商机,因此未来村田会继续为汽车安全与舒适性添砖加瓦,同时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电子小制作论文:浅谈电子书制作过程中PS处理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更多的媒体会利用网络技术将信息制作成电子书的形式用于网上信息利用。本文将从图片处理应用最普遍的应用的PS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图片式电子书的制作。 关键词:电子书制作;photoshop处理技术 传统信息载体中的信息、资料都是以纸张文本的形式存在和传播,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将这些纸张上信息制作成电子版形式的电子书将成为现代及未来信息承载的主要方式。那么,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图片的处理,PS作为图片处理的主流手段,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 扫描资料标准图片制作 电子书合成程序有很多种,图片修正程序也有很多种,本文采用Photoshop cs4为例,对图片处理的具体步骤进行说明。对于制作图片式电子书来说,PS扫描资料图片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图片经过PS扫描,可以使图片的尺寸更为适用,页边有适当的减小,特别是图片的尺寸都是一致的;二是图片经过PS扫描后,图片数据的亮度以及对比度等主要参数更为一致且适用;三是图片经过PS扫描后,上面的污垢、阴影或者印记等缺陷都可以处理掉。 (一) 用PS创建标准资料图 在PS修图中,一定要有一张图作为处理其它图片的标准。设计人员要选择一张在图片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但是要注意选择图片时,要选择版面内疗图片和文字内容比较丰富的,并且有相应公式。这样标准图片经过处理,其幅面可以不用做缩放就可以将其它图片的内容容纳进去。要特别注意的是,标准图片的基本值一定要准确――即对比度、亮度、饱和度等都要能为其他图片处理提供参照。 在PS中打开文件,首先去掉幅面多余的部分:用剪切工具(C)在副本上选择需要的幅面。将鼠标放在剪切框线的四边和四角,当出现双箭头,再拖动该箭头对区域的位置或者大小进行变动。选择指定区域,做剪切。将对比度和亮度做出适当调整。拖动亮度、对比度滑块,观察屏幕,确定图片背景颜色。为了获得好的效果,一般需要增大亮度值和对比度值。根据文稿、扫描仪的具体配置情况,调整资料的亮度值和对比度值。注意一定要处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印记。处理完毕后,再添加一个背景为白色的图层,合并存储以备后用。 (二) 批量处理资料图片 标准图片制作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对其余资料进行PS处理。视电脑性能和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而定,确定每批次10-20个资料文件。把选定的文件加至PS编辑窗口,依次自动打开。 1. 打开前面制作的“标准”资料图片 首先拖拽副本标准资料图到批量图的旁边,进而对标准资料图全选:(Ctrl+A),对该批量资料图片中最顶层的幅面进行修整。第一步是在标准图中选取虚线幅面框,具体做法为:选中矩型选框工具,把标准图中的虎线幅面框,拖曳至要修整的资料图片中,将位置调整好,不要改变选框大小,从而保证全部图片有一致的幅面。第二步,剪裁幅面选区,具体做法为:将虚线框外的区域去除。经过剪裁可以将资料周边诸如扫描阴影等缺陷有效去除。在对待修图片资料顶层幅面的对比度和亮度进行调整时,可以采用上述提到的方法,利用Alt+I+A+C快捷键操作。利用快捷键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弹出标准图片资料参数窗口,此时就能保证该批待修图片有一致的亮度。 2. 资料图片的进一步处理 擦除扫描资料图片PB上的和污垢,方法如上文讲述。初始化时,对存储修改好的作为标准的资料捷键操作:Ctrl+S+W。重复上面的剪裁、对比度、亮度处理等程序,直到每一张资料图片全部处理完成。当稍微熟练剪裁和相应的快捷键操作后,将资料文件合并为:Al上存盘、关闭的快捷键操作。这样,通过一系列连续的快捷操作,可以将资料文件成批的处理成质量高的成型资料,其也是高效扫描图片电子书的素材。 二、结语: 上文我们主要研究了PS技术在扫描图片式电子书中的应用,本文探讨的是扫描图片式电子书PS处理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较为使用,尤其运用了快捷键的技术,不仅保证了图片资料素材高度一致的亮度、对比值以及幅面尺寸,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电子版文件。可以说,快捷键的应用成倍地提高了PS处理资料图片的工作实效,为下一步进行上传和其他的处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教育经验论文:对于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经验之谈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几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切的感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儿歌,而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手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体育委员会喊“请你站在直线上”的口令,学生会在班干部的的引导下说出"我就站在直线上”,站起队来'快'、'齐'、'静';走路队时,路队长喊“手牵手”,学生会在路队长的引导下说“一起走”。当学生握笔姿势不规范时,可以用以下儿歌来诱导:"两指握住笔,中指托下底,笔杆小淘气连忙往后移……";学生是按小组形式坐的,所以,学生是面朝黑板还是面朝桌子坐,我们也编了儿歌:面朝黑板是师喊“1、2、3!”,生喊“看黑板或看白板”;面朝桌子坐时就是师喊“4、5、6”,生喊“朝里坐”。要求读书时,师喊“读书准备”,学生喊“书斜立”。翻书时师喊“把书翻到__页”,生喊“我就翻到__页”…… 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要讲普通话、用文明语,都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如:老师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要发之于内心,出之于真诚,避免流于形式或应付。家长、朋友来访时,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都有引导学生效仿的功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总是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知道了两个人说话不让第三人听见。 如何打饭菜不把菜汁饭粒洒在地上、如何在离座后快速把把板凳插进桌子、在出操时如何做到双手有力摆动,摆到什么幅度,怎样才叫做走路有精神、如何用扫把扫地、用大拖把拖地、如何系红领巾、如何敬队礼、下位上讲台展示如何行走、什么叫轻走慢行等等,我都会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做法。当然,我也会要做得好的同学上讲台示范,一年级孩子的榜样效应出奇好,他们会带动一大批学生朝好的方面努力。 学生有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示范,他们就会学着老师和同学去做,行为就会慢慢规范。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着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 班级设奖如下: 我班学生每次帮班级做事一次就奖励一元班币,孩子们做事的积极主动性就调动起来,而不需要我事事去吩咐,事事去督促;当然回答问题正确、做作业正确、书写漂亮都会奖励班币或是小奖品。为了杜绝一年级的孩子把断掉的铅笔芯乱扔,导致地面有很难擦掉的铅笔印,我会奖励捡到断铅笔芯的孩子;我班每周评一次我“进步了”,入选人数为四人,入选的同学相片上墙,并发小奖品鼓励;每周评一次优秀小组,11个小组评选4个小组,这四个小组每人发一个小奖品;每月评一次成长 银行小富豪,入选人数为25人,为了鼓励大多数,50%的学生可以当选(评选依据主要是参考得班币的数量和课堂表现),当选小富豪的25人可以得一张奖状和小奖品;每次评比的结果都会在班级群里和班级博客公示,目的是扩大宣传效应,也激励家长督促孩子进步。 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不乱扔纸屑奖"……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 比如抓个人卫生,我会在每周二晨会时间检查个人卫生,除了周二,我会在任意一个时刻抽查个人卫生,每次会重点查个人卫生习惯差的孩子;比如出操时双臂没有有力摆动的,我会在出操回来之后,要那些没有按要求行走的孩子站在讲台上练习原地踏步走,直到全班学生说走得很好为止,接连几个星期这样抓,慢慢地都会养成出操时双臂有力摆动的习惯了。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离座后板凳插桌子、饮水机、电灯、电扇的开关没人时要及时关掉、书包的嘴巴要合上、吃饭时桌套要取下来、自己座位旁有垃圾自己捡起、上课前把学习用品统一放在书桌的左上角等等,我会在这些要求提出来之后的一两个星期都会强调,如果发现上述情况没有做好的,我会让本人去完成,宁可让全班同学都等着他,也要让他自己去做,目的是要让他明白,该他做的事,他自己必须做好,长期这样抓,每人的责任意识就增强了。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通过"电话"、"班级群"、“QQ个人对话框”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一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抓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要有耐心、有信心! 教育经验论文: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经验体会 着力三个层面 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海南专员办党组书记、监察专员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四风”问题,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通过学习思考,我认为要从“为什么”、“改什么”和“怎么改”这三个层面,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 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能否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党员领导干部如果弄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就会割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动摇党的执政之基。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人民赋予职责的基础,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专员办是财政部派驻各地履行财政监管职责的部门,是财政管理职能的延伸,直接面对基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既要围绕财政中心开展工作,保障中央重大民生、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又要发挥好财政部与地方政府、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基层单位和人民群众,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全过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的干部队伍。现阶段,财政改革发展对专员办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是进一步改进财政工作、推进专员办工作“转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和机遇。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思考,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真正以“公仆”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站稳群众立场,克服私心杂念,把作风建设作为事关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来对待。自觉行动,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克服轻视、观望心理和敷衍态度,增强直面问题、抛开面子、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其次要明确“改什么” 聚焦“四风”,结合本办实际,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什么”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求内外意见,聚焦“四风”,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症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主动触及问题,对号入座、敢于担责。如,在形式主义方面,是否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深入性不够,对重大民生财税政策学习研究不透,理解不深,制定的监管方案、办法不切实际,影响监管效果;一些制度、决议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等问题。在官僚主义方面,是否存在调查研究视野不宽,站位不高,一些检查不深不透;有的党员干部责任心和执行力不强,工作拖拉,得过且过,服务意识不强,以监督者自居,口气大、态度生硬;有的干部存在执行力不强,合意就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的现象,对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等;在享乐主义方面,是否存在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争创一流的勇气的现象;存在精神懈怠,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奉献和奋斗精神,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个别干部利用监督权,私下放水、吃拿卡要的现象;在奢靡之风方面,是否存在办公会议等费用控制不严、铺张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专员办的工作成效和可持续发展,影响专员办履行为民监督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道德品行等方面认清实质、深挖根源,下大力气予以整治。 三、最终落脚在“怎么改” 解决查摆出来的“四风”问题,抓好落实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并取得实效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一是强化责任意识。领导班子成员和处室负责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更是参与者;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以身作则,努力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步、查找问题先一招。精心组织并确保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整改落实,认真执行中央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厉行勤俭节约的规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要坚决不做。二是主动整改落实。党员干部要勇于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行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改起,不等、不靠,将整改落实贯穿活动始终。对征求意见中各方面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能够改的要马上改,立行立改,不等不拖,让各方面看到干部作风有实实在在的变化。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怎么改,方式路径很重要,集中教育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问题在短期内一次解决,因此建章立制很重要,而且要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长抓不懈。要着眼于通过建立健全改作风的常态和长效机制,使好的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四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制度是硬保障,让人客观上不得不去转作风,理想信念教育是软引领,让人主观上努力去改作风,两力合一,才能真正让转作风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 教育经验论文: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要]二战之后,美国的教师教育体制逐步由半开放走向全面的开放,传统的专门师范院校也逐渐升格转型为综合性大学。转型为学校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但也为教师培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略作展开分析,并结合当下我国师范院校的境遇,提出相关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育;师范院校;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愈加高涨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开放性、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高层次化的呼声,在历经百年的定向型、封闭性师资培养体制之后,已经习惯了被国家包办而从无生存之虞运行方式的师范院校,面对巨大生存的压力,也不得不各自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并期望通过办学体制乃至办学方向的变革,来谋求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如果说,在整个国家教师教育培养体制层面上,这一改革被称之为“转轨”,那么,至少对于部分教师教育机构而言,它无疑是一次涉及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全面调整、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这一转型的实质内涵并非是拘泥于传统的所谓师范性与非师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之争,而是具有两个层面的现实内涵:一是如何通过办学方向和策略的转变,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优势,扩大眼务面向,提高学校的整体和综合办学效益;二是在愈加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如何通过转型,在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包括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前提下,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师范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与合理配置。本文即围绕这两个问题,结合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历史经验和教训,略加以展开分析。 一、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历史回顾 美国的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形成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1823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私立性质的两年制师范学校(normal school)。随后在1839年,马萨诸塞州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19世纪下半叶,在巴纳德(Henry Barnard)和曼(Horace Mann)的推动下,大量的公立师范学校在全美纷纷涌现,一个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为己任的专门师范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并初具规模。与此同时,为满足中等教育扩张的需求,美国许多的传统文理学院,也陆续扩展了其作为中学师资培养机构的职能。这一情形一直延续到二战前后,即至少到二战时期,美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由师范学校和文理学院共同组成的半封闭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美国定向型师范教育机构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鉴于韧等教育师资数量渐趋饱和、质量亟待提高的现实需要,美国大量的师范学校在各州政府的扶持下,逐渐升格为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层次提高性质的转型,大量的师范学院开始把教师培养年限由两年延长至四年,并提供学士学位,少数甚至提供硕士学位,培养方向不仅有初等教育师资,而且在战后为顺应迅速膨胀的中学入学人口增长趋势,也提供中等教育师资。 然而,美国师范教育机构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转型,实际上是兴起于二战之后,这就是战后专门性质的师范教育机构的综合化变革走向。二战之后,在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人们日渐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美国各州开始逐渐关注州立公立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展。传统的师范学院因为原本就是公立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因此,与19世纪美国大量出现的赠地学院(农工学院)一样,师范学院也被纳入到各州的统一规划之中。为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满足地方社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各州逐渐淡化了师范学院传统的专门化教师培养职能,而将其改造(升格或合并)为面向地方服务的文理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譬如目前加州的圣何塞大学、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等,便是由早期的师范学院改造后而形成的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在全美如今的各州中,几乎都存在一些早期由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再到综合性大学这样的典型机构。 被改造后的师范学院,虽然不再定位于专门的教师教育培养,而成为普通的大众化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但是,大多学校并没有放弃其传统的师范教育职能、只是把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和压缩为综合性大学内部专业性的院系机构,这些机构或称教育学院、教育系或教育学部等。如目前的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苏必利尔分校便依旧设有教育学部(division of education),学部下设教师教育、教育管理、咨询、体育与健康等学系。在提供本科层次教师教育同时,学院、学部或学系还提供5年制的教育硕士层次教育。压缩后的专业性教师教育机构,教师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学部或学院之中,而是具有跨院系培养特征。其基本学习要求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全校性的普通教育课程必修要求,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两年;二是学科学习,小学教师要求稍低,中学教师要求高。包括小学教师的培养,都一般要求专修一门本科层次的学科;三是学部内部相关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小学教师一般要求50-125个学分,中学教师平均26个学分),学生对专业有自主选择的自由,学部在继续开设师范性专业的同时,对于大学内部非师范专业中希望从事教职的学生提供双学位和辅修课程,除此之外,学院还提供教师资格的证书教育。 在20世纪80年代,由近100所研究型大学教务长和人文与教育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霍姆斯小组所提交的《霍姆斯报告》中,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甚至强调取消所有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卡耐基教育基金会进而提出,所有教师培养都应该进入研究生层次,入门者必须拥有一门学科的学士学位。然而,颇为有趣的是,正是在传统的师范院校出于转型的变革时期,美国的诸多传统知名公私立大学也对教师的培养产生极大的热情,据 统计目前美国约有1000所公、私立综合大学设有教育院系提供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课程,而其中不乏一批世界顶级大学。继1888年东部长春藤联盟大学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1917年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由人文艺术教育系发展而来)成立之后,美国的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也纷纷发展或创办了教育学院、教育学部或学系。(各校英文名称不一,如哥大为teachers college,斯坦福、哈佛和伯克利等为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则为school of education等,在此权且统称为教育学院)。这些知名大学所创办的教育学院,虽然相对缺乏师范教育的传统,且学院在各校内部学术地位并不突出,但是,由于它们有着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理综合性学科实力雄厚的先天优势,创办不久,各自的教育学院就成为美国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教师培养的重镇。譬如,在2002年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学院分类排名中,斯坦福的教育学院名列第一,其后分别是哈佛、加州洛杉矶分校和哥伦比亚。 与大多传统的转型师范院校所承担的职能多少有些不同的是,上述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一般不提供本科生教育(本科生的辅修专业除外、另外如康奈尔也提供学士层次的师资培养),而主要承担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位教育。如哥大教育学院设有9个系,包括人文艺术、行为科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课程与教学、健康与行为科学、人的发展、国际跨文化研究、数学、科学与技术、组织与领导等。所提供的学位有教育硕士(Ed.M.)、文科硕士(M.A.)、理科硕士(M.S.)、教育博士(Ed.D.)、哲学博士(Ph.D.)等等。也就是说,知名大学的教育学院实际所承担的主要职能是培养高层次的教师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从事学术理论研究、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性的咨询等。如哥大教育学院便声称学院的责任是:“参与有关教育核心议题的研究;培养下一代教育的领导者;为当代教育领导者提供有关实践与政策教育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引起有关教育的公众辩论和形成教育的公共政策;改善教育机构的实践。” 二、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中的问题分析 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大致完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而,目前基本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完全开放型教师培养体系。所有教师教育都由综合大学来承担。教师培养趋于高层次化,这种特点应该说基本反映了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大势。然而,统观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过程及其变革效应,尽管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却也并非尽善尽美。在此尝试略为展开分析。 相对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传统上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其从业人群女性占绝对比例,1990-91年度统计,全国女性教师占73%。即使到今天,教师从业者的境况也依旧不尽人意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进入教育领域学生的学术性向测试(SAT)分数普遍低于其它专业,在13种专业中名列倒数第二。因此,我们与其说,美国教师教育机构的转型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延伸,不如说,是外在各方面力量强力推动的结果。构成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外来力量,除了我们以上曾提到的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政府的强制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美国社会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兹纳(Kenneth M.Zeichner)等人认为,美国的教师教育中存在四个传统:学术传统、社会效率传统、发展主义传统和社会重建的传统。其中最为古老且在当今教师教育中影响依旧深远的便是主流的学术传统。学术传统早在正式的师范教育机构“normal school”出现之前就已经根深蒂固,其原始的本义是古典的人文(liberal arts)教育本身就等同于“为教而准备”,而人文教育原本就是传统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培养一位教师,只需要给予适当的人文教育,再辅之以一定学徒经验就足够了。如果说这种观点在以前是不言而喻的(如早期很少有人会认为,中学教师也需要专门师范机构来培养),那么到20世纪上半叶面临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的成型,它就开始显示出强烈的反弹,许多保守人士对此甚至予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如弗莱克斯纳(Flexner)和贝司特(Bestor)等人便提出一种教师教育“学术传统”观。其基本含义如贝司特所言:一种新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是建立在坚固的人文和科学基础之上,而不是纯粹的教育学职业技巧之上。……它要求教师必须接受足够的学科训练,并对学科报以彻底的忠诚。 可以说,正是美国教师教育的“学术传统”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二战后美国师范院校变革的政策价值取向,至今在美国社会中还很有市场。例如目前美国一些州,甚至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对于入门者是否有过专业训练资历并无要求。学术传统观为教师教育的两个层面的转型提供了合理解释:一是既然学科训练是教师培养的基础,显然最有效的学科训练应该是在综合大学而不是在所谓的专门性师范机构中进行;二是为保证未来教师能够接受足够的学术训练,就有必要延长他们学科教育的年限,而把专业教育内容压缩并后延,因此,教师教育的高层次化也就在情理之中。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福特基金会通过以基金支持的方式,鼓励综合性大学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包括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在内的众多知名大学都是这一基金的受益者。而事实上,当时所探索的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模式直到今天依旧被广泛采用。80年代的《霍姆斯报告》和卡耐基教育基金会的主张都是这一理念的逻辑延伸。 学术传统观存在明显重学科培养而淡化专业养成倾向,这种观念固然在间接意义上促成了美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转型,但是,在转型之后,这种倾向包容易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事实上,在传统师范学院综合化之后,伴随着各院校对学术发展的青睐,教师教育的地位普遍有所下降,教师教育资源也逐年萎缩,教师的学术训练与专业能力培养间的平衡也不复存在,美国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辅修制和4+1的双学位、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模式的形成,便反映了这两者间的严重失衡。此外,在实现转型成为综合性大学之后,伴随着学校内部评价制度的变革,传统师范教育注重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优势被削弱了,即使是教育学院中的教师也由于其工作被绳之以通用的学术标准,因此他们对知识和智趣的偏爱远胜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探索,人们似乎更乐于去建构理论和出版专着,而无暇顾及对未来教师实践层面的能力和技能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早在师范学校升格 为师范学院以前,美国的小学教师一般是由师范学校来培养,而中学教师的培养则由文理学院来承担。在转型之后,所有各阶段教师的培养都强调了学术性,而淡化了专业性,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难免忽视了不同教育阶段对教师素质要求所存在的差异,因而,势必带来教师适用性问题。实践表明,在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高层次未必一定等同于高质量,换言之,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也未必就一定有较高的“教”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对小学教师而言。 三、由美国教师教育机构转型而得到的启示 目前在我国对于师范院校的转型,尽管人们讳莫如深,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转型已初显端倪。其表征有二:一是鉴于东部及东南地区学历达标教师数量的相对饱和,传统的中师教育机构大大缩减;二是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出台后,几乎所有高师院校纷纷扩大了非师范专业的比例,有的甚至非师范专业比例超过5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少数综合性大学也开始仿照美国大学建制通过院校合并或独立设置的形式创办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独揽教师培养的格局已被初步打破。因此,对于目前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是否有无必要的问题讨论,实际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或许一个更值得探讨的现实议题应该是我们如何实现平稳的转型?即如何避免转型可能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以及转型的程度究竟如何? 与美国相比,我国有着更长期的师范院校的独立设置历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我们又逐步建立了一个层级分明的封闭型师范教育体系。而在美国,实际上从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封闭型体制,综合性的文理学院自始至终都承担着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因此,在面临教师培养高层次化的压力下,美国也便自然而然地选择厂综合化的发展道路。然而,我国因为原本就存在一个等级分明的体系,高层次化即使在如今相对封闭的培养体制之下也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何况封闭型也并非是乏善可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各地师资水平分布还很不均衡的条件下,它不仅可以提供数量上基本的保障,而且在质量保障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如果说存有问题,问题的焦点恐伯不在于是否必须走综合化、开放型发展道路才能满足现实教育发展对高层次教师数量需要,而是综合化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质量?由此进一步所引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如果说综合化是教师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目前高师院校的综合化程度如何? 同美国早期的师范学院相比,我国目前大多高师院校应该说有着更好综合化基础和条件。大多学校文理学科齐全,而且有少数高师院校的学科群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甚至在综合性大学之中也位居前列。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为,所谓综合化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然之路,在中国恐怕也不是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真实问题所产生的语境是:在体制开放后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参与教师培养的前提下,高师院校如何能够维持与其竞争的传统优势?此为其一;其二,对于少数高师院校而言,既然它们已经具备相当高的综合化程度以及比较雄厚的研究实力,继续强制性地要求它们定位于教师教育,这对它们而言是否公平?也是否是一种效率之举? 显然,这两个问题其实都牵涉到一个核心问题:既然教师教育对综合性大学开放,综合大学的培养模式是否也应该对师范院校开放?从公正的角度来考虑,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此,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语境,我们再来探讨师范院校的转型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那么,师范院校如何转型?这里实际也隐含了另外一个问题,即转型的程度如何?就目前状况而言,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教师教育领域师范院校还维持着综合性大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至少在一段时期内,大多师范院校实行适当转型,采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并举的策略,应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否则,轻易放弃自己的传统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不仅不利于我国教师教育的稳定发展,而且也无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上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整体重学术而轻专业的倾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教师教育培养质量问题,足以表明,美国转型经验不可盲目仿效,它未必符合我国教师教育现实。 但是,对于少数已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范大学而言,它的转型则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从美国教师教育转型过程中,我们看到,最出色的教育学院也往往分布于那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格局,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知名大学强大的文理综合实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显赫的声名,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教育学科的学术水平,正所谓水涨船高。因而,这些大学的教育学院通常不仅仅定位于为中小学校直接提供师资储备,而是更注重培养和培训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为其它教师教育部门输送高水平的学术人才,为政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与美国传统的师范学院不同,我们目前少数师范大学不仅在师范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理学科各个领域,也已具备相当的学术水平,并在社会中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也就是说,就学科的综合程度和水平而言,它们更具有美国的综合大学特点。因此,与国内其它非师范性综合性大学相比,无论在众多学科学术水平还是教师教育资源积累上,少数师范大学所具备的这种双重优势都决定了它们在国内教育领域无可置疑的领先地位。但是,面对在未来一个更为开放的培养体制中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的崛起,目前暂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少数师范大学的优势能够维持多久?显然,继续坚持目前的“师范性”定位,前景堪忧。 毫无疑问,既然综合性大学可以办教育学院,本来就具备综合优势的少数师范大学,就没有理由不允许它发展为一所完全意义亡的综合性大学。或许,唯有如此,它方才能够在提高自身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维持教师教育领域的竞争优势为主动应对综合性大学的挑战,目前少数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应对策略不外乎两点:一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综合化程度和提高学校整体学术水平,带动教育学科的发展;二是对现有教师教育资源进行更新配置和教师教育制度安排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以资源集中优势激活教育学科的学术发展动力。 这两个策略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少数师范大学办学方向的重新定位,即所谓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问题。显然,在此所谓的转型,就是超越师范性的传统定位,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展开全面的公平竞争转型后的教师教育资源将逐步从原来的学科组织中剥离出来。并向教育学院集中,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承担如美国知名大学教育学院同样职能的教育以及与教育相关学科研究的重镇,高层次教育学科人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的基地。 教育学院内部学科设置和组织建制,可结合各校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哈佛和斯坦福的教育学院,由学院一级设立不同的培养计划和项目,并根据研究课题需要设立相关的虚体研究性机构。或许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建制更符合我国师范大学的实际,即以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为主,在保留目前既有的系所结构框架的前提下,整合分散于学院外部的其它学科教育资源,不妨增设如哥大教育学院所设置的文科教育系所或中心、理科教育系所或中心。教育学院承担学术研究和教师培养双重职能,教师培养可采取4+2模式提高层次,也可以采取双学位制和辅修制的方式,通过合理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向有意于从教的本科生提供专业化的训练。 企业普法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普法以来,莱钢集团紧紧围绕公司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深化普法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一、把握企业发展要求,强化“三个突出” 我们在抓好全员普法教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根据生产经营、改革发展需要,突出三个重点,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一)突出重点人员,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莱钢一直把抓好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各级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举办法制培训班,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全面法制培训。实现了法制教育进党校,所有新提科级以上干部要在党校进行包括法制教育在内的上岗培训。开展“净心”、“警示”教育。自*年开始,分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警示教育,通过犯人现身说法,使广大干部从心灵上受到触动,提高了遵纪守法、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二)突出重点岗位,防止经济犯罪的发生。每年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工程、财务、供应、销售等部门、岗位人员进行专题教育。近几年,突出抓了大宗物资采购、产品营销、资金调度、合同管理、质量检验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普法教育和监督制约。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亲自为工程管理人员上法制教育课,提出了“招标活动不准收受索要投标方或施工方的礼金、回扣”、“不准单独或在家中接待投标方”、“不准透露与招标有关的信息”等“八不准”要求。由于教育、规范到位,在总投资140多亿元的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案件。工程建设创下了高炉、转炉、焦炉等全国同类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建设成本和达产速度等多项纪录。 (三)突出重点内容,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根据企业实际,采取举办法律培训班、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重点加强了公司法、合同法等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增强业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深入学习贯彻合同法,规范合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先后举办了10期合同管理培训班,对562名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同时,针对企业生产安全第一的要求,加强了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考核,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效保证。公司连续4年被省工商局认定为“企业年检免检单位”,连续16年被评为“山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连续6年保持“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称号。 二、不断深化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合同管理办法、纠纷处理管理办法、工商登记事务管理办法、注册商标和名称字号使用管理办法、招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作了合同审查工作流程图、颁发委托授权书工作流程图、参加招标活动工作流程图等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了企业依法管理、依法运作,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严格监督检查。公司纪委、法律事务部、监察、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合同管理、劳动用工、依法经营等各种专项检查,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杜绝和防范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在莱钢“十五”技改工程全面展开的*年,共进行大宗原材料、工程建设项目、机械设备、备品备件等招标监督1121项(次),提出意见和建议129条,避免经济损失2730.86万元,增创经济效益1.16亿元。 (三)依法经营运作。*年,针对部分子公司进行改制的情况,制定下发了《关于在改制工作中加强监督工作的意见》,以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改制过程中发生低估贱卖、暗箱操作、转移藏匿资产等违规违纪行为,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在工程建设土地征用中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积极保障农民利益。莱钢大h型钢工程全部建在荒山野坡上,为国家节约用地1860亩。 (四)建立“廉政效能管理体系”。*年,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创建了“廉政效能管理体系”,在全公司建立健全廉政建设教育和培训、管理程序控制、重大问题决策、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这个体系的建立实施,把源头治理、过程监控和事后监督查处有机结合起来,把对经营管理人员的遵纪守法要求贯穿到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之中,从过去主要靠法律和党纪、政纪约束,转变为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这个体系荣获中钢协管理创新一等奖,并被《中国监察》杂志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五)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制订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规定》,确立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制订了《职工代表大会实施意见》、《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和职工工资支付办法、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办法等,实行了社会保险“五险一金”。对困难职工实行大病医疗互助、超限额救助,实行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安康保险和女职工“四病”保险,出台了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去年,又制订了职工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健全了职工利益表达机制和权益维护监督机制,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发挥法律顾问作用,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年底,莱钢开始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成立了法律事务部,积极参与公司重大经营活动,规范公司经营行为,依法处理各类纠纷,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参与经营决策,发挥法律参谋作用。法律事务部坚持“规范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的原则,积极参与公司重要经济活动90余项,出具法律意见书90余份。其中包括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合作制定“十一五”发展战略;与世界钢铁巨头阿赛洛公司股份转让谈判、协议审查修改;公司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相关工作;公司收购、重组、融资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的谈判;对外投资调查清理等。在这些工作中,法律事务部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法律意见和建议,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活动和职能管理部门的实施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妥善处理各类纠纷,依法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年以来,共处理各类纠纷案件534起,涉及标的额8.78亿元。在处理过程中,公司法律事务部针对莱钢存在的债权形成时间早、缺乏证据、超过时效、合同难以查找等特点,在对纠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的策略,共盘活债权2.31亿元,避免和挽回损失1.18亿元。 (三)强化合同管理,把好预防风险关。审核建设施工、技术、买卖、融资、合作项目等各类合同1561份,涉及标的额56.89亿元,提出修改意见1100余条;参加招标活动438次,实地调查企业86家;审核办理授权委托书197件;对公司业务单位的164件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进行清理和审验;对53家企业的合同管理进行了书面审查。严把合同关,维护了企业利益,防范了风险的产生。 “*”普法期间,由于我们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结合、普法教育与公司管理结合,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员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持续推进,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办法规范、健全,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人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明显提高,职工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建设、改革实现了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去年,钢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 教育经验论文: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回顾及经验 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回顾及经验回顾信息学院半年来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学院党委和各党支部采取了许多措施和好的做法,保证了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1、确立整体观念,保证各个阶段工作内容的有机联系,提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 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和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在制订学院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方案时,既体现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不同具体工作任务,又认识到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必须正确把握。实践证明,用整体意识的基本思路指导我院先进性教育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切实提高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 从整体性意识出发,始终注意把学习和提高党员思想认识作为各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广大党员而言既是一种具体的组织要求要求,同时又必须客观地看到不少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严格程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经过层层发动和广泛动员,许多党员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毋庸置疑,在部分党员的认识中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是带着抵触、怀疑和观望情绪被动地进入学习阶段的。 学院党委认识到要解决党员队伍中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存在的问题,反思党员在先进性、发挥模范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抓好党员学习阶段的学习。要从中央的重大战略布署高度和建设一流大学的具体要求来激发和要求党员积极投入到保先工作中来;学院各党支部按照党委要求,强调学习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并围绕学习内容开展各种有效的学习和讨论,专题发言,布置撰写论文和读书笔记等,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为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和整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每位党员认真阅读学习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光学工程教工 一、二党支部,光电研究生第 二、三党支部,光电博士生党支部,信电本科生第五党支部,控制系本科生党支部党员在学习中深入思考,每位党员都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学习心得和论文,促进了学习的深入。退休党支部书记曹向群、徐兴潮、诸葛玲同志认真组织退休教工党员学习,写出较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给年轻党员作出了榜样。 5月2日开始,学院保先工作转入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这阶段的工作政策性强,每位党员都要面对不同的意见和批评,还要在党内进行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党员四个等级的评定。学院党委就该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完成时间、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布置,明确提出开好三次会议(支部动员会、民主评议会、等级评定会),个人总结要三上三下(征求意见,自我总结情况汇报与党委指导意见,民主评议、等级初评情况汇报及党委意见,等级评定及党委审批意见),党支部要上交三份材料(支部大会记录本,支部阶段工作小结,党员评议登记表)的总体要求,各党支部随即召开第一次支部党员大会,对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自我剖析和总结提出具体、严格的要求。各党支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学院党委严格督查,及时指导,在整个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做到突出党性要求,紧扣思想实际,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将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个人总结、民主评议等各项工作紧密衔接,逐步深入,坚持广泛性、真实性、严肃性、准确性,并力求有所创新。学院党委、各党支部和党员个人采取各种方式征求党内外意见(意见箱、电子信箱、书面调查、个人交谈、座谈会等),并将征求到的意见梳理后及时反馈党员个人,党员将个人征求到的意见和支部反馈意见进行认真反思并再次修改总结。信电系机关党支部广泛征求了服务对象(系主任、所长、教师、学生等)的意见,能改的马上改正,暂时改正有困难的,积极创造条件,使机关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光电硕士生第二党支部,在首轮电子信箱征求意见时,肯定和表扬的意见多,不足意见反馈少,支委和党小组又组织6个小组,分头面对面与党内外群众征求意见,取得较好效果。信电系光电子所党支部设计了政治思想、党性锻炼、教学科研、服务奉献等8个方面的意见征求表,征求了所内全部教师的意见。各党支部严格把握党员自我剖析和自我小结关。光电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用问馐欠裾易迹词欠袂宄姆矫媸欠衩魅返谋曜技觳槊扛龅吃备鋈诵〗幔笱细瘛⒁饧魅罚缓细竦耐嘶氐吃备鋈私行薷模Р吭偕蟮诙濉?/P 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准确到位的个人总结为党员民主评议创造了条件;全院41个党支部均严肃、认真地完成了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收到了良好地效果。信电系机关支部8名党员,民主评议党员从晚上6点开始直至11点多,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赵颂平同志为信电本科生第四党支部书记,用了三个单位的时间参加了支部三个党小组的评议,掌握了支部全体党员的评议情况。控制系仪表所党支部对党员要求明确,党员认识到位,党员自我剖析材料普遍深刻而具体。党员民主评议会议后,不少党员反映,象这样主题鲜明、剖析深刻、批评到位、态度友善的党内组织活动,近几年少见,教育深刻,受益非浅。党委在此期间,注意掌握政策,与支部一起切实抓好二头,做好重点人的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省蹲点组组长茹惠祥同志多次来信息学院检查指导工作,还亲自参加了光电博士党支部第二党小组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并给予较高评价。 六月初我院开始进行“整改、巩固提高”阶段的保先教育工作,各党支部和每位党员克服学期末事情多、“非典”后任务繁重、出差多等因素,都认真完成了书面的整改计划,落实了整改的措施。在落实整改工作中,教工党支部和教工党员与年度工作考核、聘岗工作结合起来,把落脚点放在学科与研究所发展上,放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毕业班学生党支部结合毕业高校的实际,提出文明离校的倡议。为了强化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光电系本科生党支部开展了“交一次特殊党费,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入学”的活动,为资助磐安县一小学生完成小学6年学习捐款1310元;控制系工控所党支部,着眼于加强党支部的作用,制定了可行的措施;信电系硕士生党支部开展了“金点子”活动;薄膜与显示技术研究所党支部着眼于骨干教师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新的研究方向布点,研究所集中资金投入到光电显示材料新的研究方向中去。 学院党委结合学院发展和现状,充分认识到这次保先活动是促进学院发展,理顺关系的一次机遇,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和党员个人要求并制定了措施;根据广大党员提出的建议,提出调整机制、理顺关系、提高效率、认真做好学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 2、严格督促检查,加强上下沟通和面对面指导,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序进行。 高校教师党员绝大多数是教学科研的骨干,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担心党内活动多影响业务工作,对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些影响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主、客观不利因素,学院领导小组加强了督查工作。学习阶段一开始,学院就成立了督查小组,全面负责学院层面上的督查工作,工作中坚持督查与指导相结合,重在落实。学院督查组在学习第一阶段结束时,对各支部学习情况进行第一次检查,在了解各支部的学习情况后,召开全体党支部书记会议,请四位支部书记分别代表教工、研究生、本科生支部介绍本支部的学习情况,典型支部的发言起到了启发和深化工作的作用。在学习阶段中期,学院进行了第二次更为全面的检查,检查了41个党支部的学习讨论计划、记录和相关材料,抽查全院近二分之一党员的读书笔记。学院督查小组全体成员用了一天时间阅看材料,汇总情况,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然后把检查情况全面反馈给各党总支,各党总支分别召开支部书记会议,详细通报各支部的工作情况与党员的读书笔记质量。有的党总支在学院督查之前,检查所属支部全体党员的读书笔记,归纳读书笔记的几种类型,向党支部通报可以学习、参考的笔记形式,对质量不够格的党员明确提出补课要求。对进度滞后、组织不力的党支部,提出具体要求,进行个别指导。对个别认识上疑虑重、学习态度尚不够端正的党员,学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找其谈话,帮助其提高认识,搞好学习。在学习阶段,学院先后召开两次全体党员大会,三次党支部书记会议,进行动员和布置;召开五次党总支书记和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分析与研讨;查阅了300多位党员的读书笔记。实践证明,督查能有效地促进面上各党支部、党员的学习讨论,而检查后的落实更关系到下一步的学习质量和做好重点支部、重点人的工作。扎扎实实做好督查与落实工作,才能确保学习质量,才会消除死角,全面完成学习任务。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学院组成三个督查小组,先后两次化了三天多时间对全院41个支部的征求意见情况、党员总结(初稿)情况、支部大会评议情况、党员等级测评情况进行检查,对个别支部征求意见广度、党员自我剖析深度不够的,要求补课。在督查中,加强沟通与指导。特别是在征求意见、党员自我总结即将完成之际,学校党委召开第七次院级单位党委书记会议,传达了贺国强同志来浙大调研时的重要指示,张浚生、黄百炼同志提出搞好民主评议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学院党委分别情况采用两种形式进行贯彻,指导党支部工作。通过学生党总支传达贯彻到学生党支部;对教工支部和部分研究生支部,学院党委采用与支委面对面交流的方式,逐一听取支部前段工作汇报,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共同商讨支部如何贯彻执行,重点是深化党员的自我剖析和民主评议大会。事实证明,这次重点指导对支部的党性分析、民主评议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促进作用。不少支部的党员都对自我总结进行再次修改,增加了查找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和整改措施的内容,党员的思想认识再次得到提高。全面的督查工作,保证了我院各支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代特性,着力于学院各项事业发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核心就是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促进事业发展。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作出贡献,关键就是发展。学院把整个先进性教育的重心定位在发展上,围绕发展这个中心展开各个环节的工作。 学习阶段,学院请先进控制研究所所长、长江特聘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褚健教授为全院党员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科研与学科建设”专题报告。褚健同志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业优势,人民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事实,深刻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我们应正视我国科技和物质社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对差距,面对发展的空间,褚健和他的团队提出了“我们的事业刚刚开始”的响亮口号。褚健作为我校知名青年教授,他的报告贴近师生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学科发展。报告会后,师生们反响强烈,对学科建设及学院今后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新时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对我们学校的政策和规定,应该在发展的框架下来认识、来检验,任何个人的意志、利益必须服从于事业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院党委认识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可以也应该有更科学和全面的表述,但发展意识和推进发展的实践是最核心的内涵,具有时代的根本特性。 我院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证明,强化发展观点,有利于统一党员的思想,在学习讨论和民主评议中确立非常鲜明的是非标准,容易达成共识,凝聚人心。先进性教育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发展的过程,为学院今后发展打开了空间,减少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学校先进性教育活动回顾及经验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教育经验论文:简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 论文关键词:英国;科技教育;古典教育;历史经验 论文摘要: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兴起的科技教育运动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打破了古典教育的垄断局面,奠定了现代科学在英国教育中的地位,促成了英国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l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将科技教育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采取了适当的干预策略,在运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了科技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关系,注重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强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世纪中后期,在面临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科技教育运动。这场涉及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等领域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使科学技术正式步人了英国教育舞台的中心,教育也由此实现了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进而成为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如何兴起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总结,有助于拓展学界对19世纪中后期英国教育变革的认识,并对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教育被置于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兴起的。17世纪至18世纪,作为第一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英国凭借政治体制的优势,借助部分领先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利用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霸主。然而,正当英国人在大英帝国的美梦中沉醉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英国原有的优势迅疾消失殆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渐处下风的形势使英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不足。英国科技教育的倡导者普莱费尔指出:技术领域“是我们英国人的弱项。我们有充足的思想,我们有足够的手工技能,但是我们缺乏将这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长期以来英国社会对科技教育的忽视,与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国相比,英国根本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正如普莱费尔所说:“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普遍被认同的原因是法国、奥地利、比利时和瑞士都建立了相当不错的工业教育体系,而英国则根本没有那样的教育体系。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成立的多个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也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观点,纷纷要求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科技教育体系,以应对英国面临的危机,延续大英帝国的辉煌。如1881年成立的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在对德、法等国的技术教育的现状、技术教育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等课题进行广泛而深人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英国和欧洲技术教育的概况》、《英、法、德、丹麦、荷兰的农业教育》、《美国的技术教育》等报告。这些报告充分肯定了科技教育对工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强烈建议英国政府把科技教育摆在事关英国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英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牛津大学法案》、《剑桥大学法案》、《捐办学校法》、《技术教育法》等法案,这些法案很好地体现了重视科技教育的立法宗旨,为科学技术全面进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和财力支持。如在(技术教育法》的指导下,“到1898年,英格兰所有郡和郡自治市都采纳了征收‘一便士’税的做法。在160个地方当局中,共征得39 000英镑用于技术教育的税款。1900年至1901年税额增至106 209英镑”。1890年颁布的《地方税收法》(local taxation act),明确了从关税和货物税中提取一部分用于自主技术教育的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到“1898年,在总金额为807 000英镑的关税和货物税中,至少有740 000英镑用于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为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府注重对科技教育干预的策略 19世纪中期以前,亚当·斯密首创的自由放任和最小国家原则一直是英国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从这一观点出发,人们普遍反对政府对教育的干预。但在普法战争之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自由放任的原则在英国社会受到质疑,国家干预的思想逐渐得到认可。到19世纪70年代,人们普遍承认缺乏国家干预是英国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样,英国技术教育是自由市场和自愿主义的牺牲品。正是在对自由放任原则的反思和修正过程中,英国政府逐渐放弃了对教育不加干预的传统,转而通过多种形式涉足教育领域的事务,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然而,在干预科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策略性。在干预的方式上,英国政府通过成立皇家委员会,对科学技术教育事务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进而颁布相关法律,以引导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达到一定标准的科学技术教育机构提供资助。从1844年5 月首次提出成立皇家委员会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调查,到1850年8月31日皇家委员会正式组建,期间经过了6年多的酝酿时间。委员会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完成了调查报告。直至1856年,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牛津大学法案和剑桥大学法案才获得通过。这两个法案在引导这两所传统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等教育领域,英国政府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1861年成立的克莱伦登委员会对公学的调查及相关的报告是1868年《公学法》的基础,1864年汤顿学校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及相关报告成为1869年《捐办学校法案》的依据,1881年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的调查及相关报告则是1889年《技术教育法》的主要支撑。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政府坚持采取以资助和引导为主的间接方式,而不是直接设立相关教育主管机构直接进行干预。 此外,政府这种间接干预科技教育的范围是有限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国家辅助的技术教育主要是部分时间制的,具有实践导向的,在管理上处于主流教育部门的边缘。也就是说,以科学与艺术署为核心的各级政府对科技教育的资助以部分时间制的科学学校、夜校为主要对象,而对于相对规范的学制系统内的教育机构的资助力度则相对薄弱。 总之,尽管在内外压力下英国政府突破了自由放任的信条,采取了一定的干预科技教育发展的措施,然而,这种干预是非常注重策略性的,且这种干预多是宏观的、间接的,主要是方向上的指导。英国政府这种适度干预的策略使科技教育运动既获得了了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和方向上的明确指导,又能够坚持灵活自主的发展模式,为其取得良好的效果铺平了道路。 三、正确处理科技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关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及其浓重的绅士文化传统,造就了“自由放任”的价值观。“地主阶级的文化、老式专业阶级的文化和资产阶级的文化一起同化的结果就是乡村文化和保守主义占主要地位,对工商业持怀疑有时甚至是鄙视态度,对科学和技术以及一切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事务漠不关心。由于这一阶级始终控制英国的体制,就形成了外行管理而非专家管理的政治领导风格,以及不利于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反工业文化的主流地位据说导致英国抵制盎格鲁式的传授科学和技术的大学和中学,政府也就没能完成教育体制现代化的任务。这种传统绅士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就是重品格轻智能、重古典轻科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科技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来自欧美等国的激烈竞争面前,英国勇于革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建立了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引进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开展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科技技术教育的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以各级绅士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古典学科和数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为教会和各级政府培养后备人才的古典教育传统逐渐被突破,教育领域开始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在英国19世纪科技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教育的影响并没有自动退缩。在教育理论界,纽曼的古典教育观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主张通才教育培养绅士品格,反对进行专业性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的教育。在与古典教育的论战中,斯宾塞提出的科学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点虽然颇具新意,但显然没有说服全体英国民众,更没有使古典教育观的拥护者们心悦诚服。 不过,随着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论战的深人,古典文科与科学知识兼容并包的观点开始逐渐占据上风。1867年,穆勒曾评论说:“让我就当前关于高等教育中这场大辩论说几句话。教育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古典语言、现代科学和文科之间的争论,普通教育是否就是古典教育—让我用一个更巧妙的词—是学文科呢,还是学理科……我对这些问题能有一个回答:为什么不两者都学呢?不兼有文学与科学的教育可以称为好的教育吗?科学教育教我们思考,文学教育教我们如何表达,难道我们不是两者都要吗?” 经过不断的调试与磨合,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在自由教育的框架内实现了共同发展。剑桥大学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古典教育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生存空间。在剑桥大学的普通学位考试中,希腊语的《使徒行传》、拉丁语或希腊语的古典著作、宗教改革的历史均是必考科目。在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参考人数和通过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仍有很多学生参加并通过古典学科荣誉学位考试。1900年剑桥大学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的通过人数为161人,自然科学因此成为通过人数最多的荣誉学位考试学科。与此同时,古典学科荣誉学科的通过人数为137人,是通过人数仅次于自然科学的第二大荣誉学位考试学科1895-1890年间,牛津大学古典学科荣誉考试的通过人数多达697人,远远超过自然学科荣誉学位考试的229人to。就是在新近成立的高等学校中,教学内容中也包含有一定比例的古典文科内容。伦敦大学设有东方语言、英国文学与写作、法国语言文学、意大利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言文学、德国语言文学、罗马法等文科内容。英王学院的高级部传授宗教和道德规范、古典文学、逻辑学、普通历史等学科领域。 在中等教育领域,古典文科的影响更加稳固。 19世纪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教育传统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科技教育的发展并没有以丢弃古典文科教育的传统为代价。在服务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历程中,科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变革之后的古典教育依然保持其顽强的生命力。 四、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科学与技术之间虽然在内涵、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就是人们通过各种认识活动获得的关于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应用这些知识体系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科学虽具有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价值,但并不具有明确的、直接的社会目的。技术则是满足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发明和创造,追求的经济、军事和社会领域的直接利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科学与科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和创新都是某种知识体系的具体应用。缺乏科学知识的依托,技术的发明创造将如同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技术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工具,指明发展的方向。人类历史许多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曾在发明、运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获得启迪和灵感,科学是技术不断升华的产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正是在人们对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步认清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的。早在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鲍姆等人就曾明确指出,科学已经成为19世纪后半期技术发展的知识基础,在纯科学与其应用之间联系的欠缺是英国与法、德等国家相比存在的明显劣势。由于初、中等学校的课程为古典学科所垄断,传授的科学知识十分有限,学生毕业后缺乏学习技术知识的理论基础。虽然经过学徒制的训练,英国工人在多种生产工艺的实践技能与常识方面并不逊色于外国同行,但“当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都要走上更高级的岗位的时候,英国工程师开始感觉到初等训练的需要十分迫切,与外国工程师相比,对在他的视野下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方面,他处于劣势”。正是在对科学与技术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汤顿委员会建议第二类中等学校设置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进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工作打下基础。塞缪尔森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更是直截了当地建议把与工业生产存在紧密联系的基础绘图等课程列人小学课程,向学生讲解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的使用技能,为学生日后接受技术教育打下基础。在这些皇家委员会报告和相关法律的指导下,各类初、中等学校课程体系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显著上升,技术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因如此,科学学校和夜校才坚持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并重,所设置的课程体系既包括数学、化学等科学理论方面的内容,也涵盖绘图、实用几何学、钢铁制造、轮船运输、制碱等方面的技术教育课程。也正是因为有了相对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参加伦敦同业公会技术教育促进学院教学活动的人数、参加并通过考试的人数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至1900年,通过伦敦同业公会技术教育促进学院考试的学生人数上升到14105人,与1880年的515人相比增加了13 590人。 五、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 科学实验既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的途径,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验证已知理论的手段,科学实验具有研究和教育两方面的功能。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实验教育方面,不论是高等学府,还是中等学校,不论是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古老学府,还是新近设立的教育机构,在发展科技教育的过程中都把实验室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在实验教学方面投人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汤布里奇公学、达利奇公学、伊顿公学兴建了进行实验教学的专用教室,购置了蒸汽机等实验器材。牛津大学设立了克拉莱登实验室,剑桥大学建起了卡文迪什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卡文迪什实验室专门为低年级的学生设立说明性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剑桥大学还举办实验物理学讲座,设立协助教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实验演示员职位,编写出版实验指导教材。在接受完剑桥大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戈登、舒斯特、弗莱明等理论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英国实验物理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伦敦大学及其他城市学院在进行实验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立了实验室,专门开设了实验教学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实验科学研究方面,英国大学顺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学习德国大学的成功经验,成就斐然。以剑桥大学为例,借助实验科学的发展,剑桥大学在物理、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涌现出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约瑟夫·汤姆森在担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期间,以阴极射线为主攻方向,开展气体放电理论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对法国科学教育佩兰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重复验证赫兹实验,最后通过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测定阴极射线电荷与质量的比值,成功地发现了电子的存在。著名科学史专家丹皮尔在评价电子发现的重大意义时指出:“这个伟大的发现终于解决了一个古希腊留下的问题:即不同的物质是否有共同的基础的问题。同时也阐明了‘带电’的意义。电子的发现,标志着现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生物化学领域,霍普金斯与科尔经过大量的合作实验,成功离析出纯色氨酸,证实了“辅助性食物因子”(即维生素)的存在。福斯特、兰利等生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了神经系统的基本机制,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福斯特的重大影响,英国的生理学研究才能跻身于世界的显赫地位。凭借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卓越成就,剑桥大学不仅成为英国科学教育的中心,而且被誉为世界物理学的圣地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摇篮,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正如丹皮尔所说:“所谓各门科学之冠的数理物理学,再度在剑桥得到温暖的孕育之所,其后,在麦克斯韦、雷利爵士与汤姆森、卢瑟福诸人的倡导下,又创立了驰名世界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实验学派。经福斯特、兰利与贝特森诸人倡导又创立了生物学学科,这样剑桥就成为今天我们所知道的科学研究的重要中心。剑桥大学正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借助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实现迅速腾飞的缩影。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在英国面临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兴起的,这场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在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领域都有所体现。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教育在西方各国中的落后局面,客观上推动了英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同时,这场教育领域的变革也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经济以及国家实力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教育经验论文:浅论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企业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经验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要发展?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参与非常重要。文章总结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论述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措施。 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又是推动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对当前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形势严峻。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难以适应市场需要?二是职业教育资金紧张?三是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基于这些原因?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变差?招生规模逐渐萎缩?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疲软。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若企业不能很好地配合职业教育?仅靠职业学校的理论教育?又怎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呢?为了改变职业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 1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共同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共同特点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地规定各类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以保障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这是按1938年的《国家教育法》的规定在全德国实行的。双元制特征?职业培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即企业和学校中进行。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门同时在同一批人身上实施职业培训。受训者既是企业学徒?同时又是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和学校分别依照不同的法规进行职业培训?企业根据民法签定培训合同?学校则依据公共教育法进行职业培训。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联邦及联邦政府主管?职业学校的教学则由州主管。雇主组织和雇员组织的独立管理机构(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企业工会委员会等)掌握着职业教育的主要权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费根据《国家教育法》的规定由三方承担?企业职业培训的费用由私人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各州和乡镇承担?跨企业的教学工厂的费用由各有关主办单位(如同业协会)承担。 英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靠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来保证的。英国职业教育的种种改革?都是对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作出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想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脱节的状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的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部门与企业界的伙伴关系13益加深。无论是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还是创办城市技术学院?教育部门和工业部门都开展了通力合作?其结果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1973年?英国政府为加强职业训练?弥补职业教育设施的不足?颁布了《就业与培训法》?推行了一系列的旨在提高青年职业素质的训练计划?包括青年机会计划(uop)和同一职业准备计划(uvp)。实施青年训练计划以后?对政府来讲?减轻了失业压力?减少了失业人数?吸纳了大批青年参加职业训练?对企业来讲?能招收到受过良好技术训练的雇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青年来说?获得就业资格?提高职业竞争力。英国的这种“合作职业教育”模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为学校输送学生。英国的企业主很重视员工的培训?他们深知员工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更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已就业的青年来说?离职学习必须经雇主的批准?因此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雇主培训员工的意愿。英国大多数以企业为依托的工读交替制学生以及获得学习假的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是由雇主付给薪金?有些开明的雇主还替学生支付学费、书费等。我国有些企业虽也有类似的做法?但远不如英国那样普遍。第二?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英国的职业教育主体是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机构中的大多数教员是直接从工商业和专业岗位上招聘而来的。他们都有适用于本行业的某种专业和技术资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多是担任职教院校的兼职教师。同样?学校的教师在假期里?也到企业讲学或从事研究?企业为他们提供研究设备和经费。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克服职业教育发展中师资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第三?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课程。英国的继续教育机构要求开设的课程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因此课程计划的制定必须由企业参与完成。入学条件、学习期限、学习科目、学习类型、教学大纲、考试标准以及教学与实习比例等?都要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商才能确定。第四?企业为学校办学提供物质条件。在英国?继续教育机构中的许多昂贵的设备以及建筑经费都是由企业提供的。有时企业还提供助学金、科研经费和实物援助?企业的场地可以作为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此外?按法律规定?每个企业每年至少要付出工资总额的1?作为训练经费。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可利用学院的图书馆和其他设施。 日本的职业教育主要也采用了产学合作的模式。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第三章对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及企业主的援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日本以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依托?采取了社会化的多渠道的职业训练投资模式。即社会(特别是产业部门、企业)取代政府作为职业训练的投资主体?而政府投资为辅助形式。政府在稳定增加对公共职业训练的投资以基本保证公共职业训练经费的同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投资于职业训练?从而共同确保职业训练资金的充分投放?进而从根本上消除了职业训练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障碍。《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雇佣对策法》、《雇佣保险法》等法规规定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对职业训练经费的负担比例?对公共职业训练的拨款办法及对民间职业训练机构(主要是企业内教育机构)的补助办法?对职业受训人员的补助费用等。这种职业训练投资方式调动了民间特别是企业对职业训练投资的积极性?使职业训练经费来源多样化?从而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也使职业训练经费有充分的保障?确保了日本职业训练顺利发展。 2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职业教育模式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要看到教育产出的后劲?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才是企业实力的所在。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重视劳动者大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企业要参与教育、参与人才开发?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更需要企业和学校联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2.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 (1)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以保障职业教育的融资渠道的畅通?减轻政府的负担。职业教育机构只有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够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充分地调动职业教育机构内部各要素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率。 (2)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师资?以将企业内的前沿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领域的最新动态?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同时?企业的员工兼职职业学校教师可以将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及企业文化带人学校?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感触社会生活?对学生适应社会大有帮助。 (3)企业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物质条件的帮助?包括实验实习设备、实习场所。企业的设备种类比较齐全?资源丰富?这是我们现有的职业学校无法比拟的?特别实习场所的提供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通过工作现场实习将理论切实地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4)企业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树立职业教育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看法?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等价的重要性。 2.2我国职教与企业脱节的现状及原因 (1)职教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初?企业往往需要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对毕业生进行再培训?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所致?使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严重脱节。 (2)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训环节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由于资金缺乏?职业学校自身的实训条件非常有限?而企业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接受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观、实习、实训?学生所学的仍然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与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不相一致?使得职教与普教之间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 (3)职业教育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工程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我国现阶段的人事制度使得企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只能服务于企业?而不能到职业学校兼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所学的知识脱离现实。 (4)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地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企业不愿投资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紧缩使得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办学资金相当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 2.3几点启示 (1)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大力推行企业单独创办职业学校或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理顺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关系以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使各自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早在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已经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三章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企业可以单独举办或者联合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也可以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3)企业必须依法接收职业学校学生的参观、实习与实训?为职业学校提供师资。 2002年12月2日?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的意见》。该文第四条规定?加强企校合作是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积极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接受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企业要支持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教师。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员等优势?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规模较大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应与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对口联系?其负责人可成为对口联系学校的咨询委员会或理事会成员。 (4)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的费用。 我国职业教育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因国家投资紧缩?融资渠道不畅?造成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资金缺乏。另外?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迟迟不能建立起正常的循环关系?加之系统内效益低下?故难以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经济社会的投资。实行企业分担培训资金制度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往往以高薪为诱饵?挖走了我们许多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人才?使我们的企业面临人才匮乏的困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已在有关政策方面、税收方面等得到政府的优惠?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人才的使用、竞争方面?我们如不能尽快地用法律加以保证?无疑又给本来处于困境中的国营企业雪上加霜。因此?外资企业在录用技术工人时?应向国家交纳培训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或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规定。一般企业要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并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5)加强校企间的信息沟通?大力推行订单式教育。职业学校应根据企业提出的人才规格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为企业提供订单式教育?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浪费。 (6)切实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一书多证制?让每一个毕业学生具有多种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所有进入职业工作岗位的人员都必须持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不准招收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上岗就业。 总之?我国境内的企业应当依法担负起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地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为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经验论文:试论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论文摘要:目前,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基本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但是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要好一些。关于这一点,从装备管理部门的会议内容和形式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会议大部分都是管理经验交流会,而很少管理科学研讨会。对教育装备采取经验管理还是科学管理,以及什么是经验管理,什么是科学管理和怎样进行科学管理,这是摆在教育装备人面前实际而又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教育装备 科学管理 管理部门 管理经验 管理工作 装备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科学研讨会 1经验与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的袁正光教授在“百家讲坛”的一次讲演中说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凭经验发明的,这些发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生产经验。而人类近一二百年甚至近几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使这些发明产生了根本性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袁教授的这段话使人想到中国的火药发明。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火药的制作,但是他们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威力更大的各种火药和洋枪洋炮。清朝的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就是用这些洋枪洋炮,只调动数干人,就2次从天津登陆并一路打到北京,如入无人之境,还火烧了圆明园、颐和园、香山。这是经验败于科学的典型案例。 教育装备管理也是如此,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管理上而不是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则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教育装备管理功能将逐渐被削弱,装备管理部门将逐渐被取缔,教育装备人将逐渐被分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2从经验到科学 从经验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知识量化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是从经验实践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经验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劣构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科学知识属于理性知识,具有显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良构的、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则是通过书籍阅读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如果具有大量的经验,则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是个“大工匠”;而如果他掌握了科学,就表现为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成为一个研究者、智者、学者。 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必须经历一个管理知识量化的过程,使得管理工作成为可测量、可预测、可重复、可控制的科学管理过程。为此,就必须将管理学、运筹学、人机学、认知科学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装备管理,使其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3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发挥装备的使用效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加教育效益。而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过程包括装备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装备论证、招标采购、日常维护、科学使用、绩效评价以及退役处理等。这些工作都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进行的。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采用相关性分析;系统设计阶段则应全面考虑人、机、环境的和谐搭配;装备论证需要对装备教学的适应性与非适应性进行全面讨论;招标采购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日常维护包括设备验收、登记入册、校验维修、折旧更新等一系列工作;科学使用是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装备效能;绩效评价工作反映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这一思想。笔者近期在本刊连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总137期《用层次分析(ahp)法研究中小学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总l41期《用网络技术求解教育装备用户周期费用的最小值问题》、总143期《马尔可夫分析在达标评价预测上的应用》、总l45期《教育装备管理中主成分分析前的数据预处理》、总l47期《主成分分析在教育装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总149期《也谈教育装备的成本一效益研究》、总l68期《数据包络分析在教育装备成本一效益研究上的应用》、总171期《教室用电子白板尺寸的人机因素分析》等),都是通过实例,引用数据,运用数学来具体说明这些科学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4科学管理与人文精神 在强调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教育装备管理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表现在教育装备管理理念中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绿色装备、装备环保)以及教育装备的艺术美感。 教育经验论文: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教育 启示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一、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近代日本教育百十余年的历史就很好地想我们说明了教育本身现代化的必要性和艰难性。1872年就开始了近代化历程的日本教育,由于没有注重自身的近代化,最后沦为军国主义的工具,将大量善良和无知的青少年培养成杀人工具送上了战场。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危机风暴中显露了其脆弱性。于是再次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古老又新颖的问题。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从19世纪70年代起,日本民族开始觉悟到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一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成功的日本的教育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准。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1月25日的《21世纪教育重生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七个战略重点:通过通俗易懂的教学提高基础学力,通过多种多样的服务、体验活动养成感情丰富的日本人,完善可以愉快安心学习的学习环境,创建受家长、地方信赖的学校,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推进世界水准的大学建设,确立与新世纪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的基础设施。 因此,必须承认教育的独立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人的发展,不在于其他,至于其他都是教育在完成自身的目的后的副产品,不能跃过教育的现代化,用手段的现代来取代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百年树人,需要认真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能有半点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不能幻想教育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回报。日本成功的经验在哪里?通过对日本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感觉首先对基础教育,日本是抓的很紧,而且经过反复摸索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当然也有其不足和教训之处,这些对我国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或是明天的基础教育的设计,都不无参考价值。 二、要做到立法严谨,执法坚决,依法治教 1984年8月,中曾根首相设立临时审议会。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发表了4次咨询报告,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等,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各级的职责都由法律明文规定,一目了然。法律形成体系,法令执行细则、实施条例等环环紧扣,面面俱到,避免了人们在执行过程中任意曲解。不仅要制定和完善法制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们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有法不依,甚于无法。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更要严格守法。政府部门按照法律行事,老百姓依照法律对其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反或不执行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违法民法、触犯刑法是犯法;违反有关教育法规的也是犯法,也得由司法部出面加以追究,进行处理。 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学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哪一级教育该由谁管,谁负责解决经费,都通过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级部门各操其事,恪守其职。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同时国家还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避免了各地因经济发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则少补或不补,以此来调节各地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质量。 三、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日本国在教师教育研讨中,特别注重实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中,首先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研究”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强调课程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聘请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另外,强调联系实际,联系全国的各类中小学,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我国在教师教育中,也注意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编写教材中,注意提高质量。但是往往一考虑中小学教师需要,有些部门就考虑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也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编制与选拔、研究项目和承担任务,请国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导与支持,这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再次,在实施中小学教育中,要反对形式主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部长、日本国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成员藤田英典在研讨中提出,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反对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他也反对只顾尖子生的培养,要发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这些,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启示的。在教师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与中小学校联系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专门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证教师终身受益。让教师终生都处在培训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学、专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联合起来,为教师提供随时的服务”。日本对教师研修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工作日程,构建了学校的校务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动制度紧密结合的体制,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学校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都起到推动作用,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是有借鉴作用。 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重要,让每个教师都知道,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清楚的认识教育的实质,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列举本人当教师的体会谈到,自从读了“日本战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确了怎样当教师,怎样认识、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师要了解历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一点中外教育发展史,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自我负责的精神。必须按照这个原则重新评价日本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政策,凡是与此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必须加以革除。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日本对各类不同类型的学员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对残疾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我国也创办了特殊教育专业,据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性还不强,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学员的收获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教授方法,为了让残疾学生学到某种技能,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附属小学校副校长大津昌昭先生所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都考虑学生的需要,教与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就会大有希望,就会培养大的的高素质的人才。 五、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原则。要实行学校制度的多样化、类别化和开放化:要改革教育内容,纠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视创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重视德育和体育;要扩大中学阶段的选修课:高等教育要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取代现行的国立大学一次性统考制度,创设国、公立大学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试。 创新是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为前提的,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创新活动的逻辑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创新只是某种或某类个性的产物,而是要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只有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内容作出独特的贡献,社会才能在综合众多个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藤田英典先生认为,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是不变的,根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经验,创造能力是由3个最基本的要素:“读、写、算”,再加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体现的,这是最基本的、不变的。他特殊提到,要实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尊重学生变化性,要尊重学生取得的各种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这种观点是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六、重视充实心灵的道德教育 “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总之,尽管中日目前经济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面临的教育问题不同、中小学教育改革使用的用语不同,但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培养适应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竞争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是最基本的,日本称为“心灵的教育”,中国则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德育教育。第二,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等。第三,培养自立性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 教育经验论文:浅析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研究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教育 经验 论文摘 要: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论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教育对于国家的意义可见一斑。在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中,道德教育最为重要。新中国建国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经验 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主要场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也就没有了国家、民族。中国在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来奠定青少年道德的基础。中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同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精选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入教材。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可对中国优秀文化和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品味感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日常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早已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深入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注重学校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 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工作中十分注重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的灌输教育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灌输教育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灌输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灌输活动明确的目的性和灌输内容的层次性使得这种方式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设置道德教育课程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而学校的渗透教育则是灌输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对灌输效果的强化。道德教育是个复杂的活动,学校只有充分发挥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各自的作用,两者互相合作、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才能发挥出学校教育的最大作用,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 (三)重视学校教育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注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还是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者。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说: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在道德教育方面肯定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在环境中的主导作用,营造课堂中的民主氛围。第二,教育者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传授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使其获得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第三,正确运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四)学校教育注重受教育者共性的培养。 中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人民当家作主,彻底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而集体主义正是这种社会制度的价值取向。因此学校教育中对于热爱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是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培养的根本要求之一。在共同的知识学习和价值取向养成的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学生当然表现出许多的共性特征。共性特征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在共性培养中更好的将集体主义精神宣传推广开,并深入人心,确保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稳步推进。 二、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家庭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具有先天的优势。家庭生活这种自然的教育环境,使得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融合,在实际日常生活中达到教育目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教育模式是知识和实践的同步进行,更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一)家长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是家庭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 家长的言行和行为习惯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成长的初期都把家长作为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态度和行为习惯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孩子也能耳濡目染,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想要孩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习惯,家长就要身体力行,亲身示范,谨记身教胜于言传,在持续的示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其打牢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对青少年教育严宽结合、松紧有度是家庭道德教育中基本准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度的定义为: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度,事物的本质就会变化,就不再是原来的事物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活动也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进行。要使青少年要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获得健康的人格,家长在教育中要把握好严宽的界限。家庭教育中根据孩子个性的不同找到严宽的度、松紧的度才能准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把握好严宽结合、松紧有度的原则是青少年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障。 (三)以和谐家庭环境铸就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说明环境因素在个人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的家庭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作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家庭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获得良好道德认知、提高道德修养的环境保证。只有以和谐的家庭环境为背景铸就道德教育的坚固基石,青少年道德修养才能步步提高,不断前行。 (四)重视小事在青少年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界始终认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不可忽视小事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思想。而在道德教育方面,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表述。只有在小事中处处融入道德教育因素,在小事的处理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形成行为习惯,这样才能为青少年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用适当的奖惩措施促进青少年道德意识行为的养成。 道德教育中,适当的奖惩措施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奖的措施能在青少年表现为正确的道德思想和行为是给予肯定和鼓励,能形成并强化良好的道德思想行为。罚的措施,是对青少年所表现的错误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纠正措施,是促使青少年学会反思、重新进行自我认识的手段。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奖和罚一定要根据所处情境灵活运用不同的措施。在众人前奖,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在私下罚,维持其自尊心,使其能纠正错误,保持自律。 三、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经验 社会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个人品格、道德意识、行为习惯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要取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整个社会包括政府都要发挥其作用,尽到其职责。 (一)利用好现代传媒手段,积极宣传正确的道德观。 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道德宣传对于正确道德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媒体的宣传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通过大众传媒积极的正面宣传,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励青少年积极上进,抵制丑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现代传媒手段是传播信息的高效手段,也是道德宣传的优秀载体,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能更好促进道德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好成效。 (二)加大德育事业投资力度,推进道德教育研究。 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政府作为国家的领导机关和服务机构更应该成为从事此项事业的中流砥柱。道德建设要取得更好成效,就要加强道德建设的力度,就要增加关于道德建设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既要加大研究投入力度,又要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道德教育工作也取得不小的进步,这些都与政府的投入力度有不断加大有关。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并不断支持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才能不断创新、快速进步。 (三)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国民严于律己,弘扬社会正气。 任何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少不了法律的保护。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也要求有完善法律的保证以减少违法行为,净化社会环境,给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政府制定严密的法律体系,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弘扬社会正气,才能保证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各个社会成员更要严格自律,遵纪守法,倡导和尊崇高尚的道德行为,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官民双方努力下强化良好的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进行的工作,三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要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共同致力于未来一代的健康发展。 教育经验论文: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是关键;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认真总结、凝练和汲取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是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的领导是关键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加强和改进的根本前提。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得到落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充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指导,特别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指导,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和加强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得到加强和改进;什么时候淡化和削弱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受到影响和削弱。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的领导体制受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曾经一度试图推进党政分开,在领导体制上强调试行校长负责制。全国先后有100多所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在试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和动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思想困惑、信心动摇、情绪消极、队伍不稳、工作波动甚至出现重大挫折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总结这一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1](p306)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削弱了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90年开始,中组部、和教育部连年召开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研究高校党建工作,明确强调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以党建带动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得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走上了系统建设、全面创新和稳步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可喜局面。事实证明,只有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强基固本,从根本上得到加强和改进。 二、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放在第一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否自觉引导、动员、推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什么时候引导人们坚持了正确方向,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什么时候偏离了正确方向,就会遭受巨大的挫折,给党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一度存在的“左”和右的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方向,结果导致严重的政治风波,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反对偏离党的基本路线的“左”或右的错误倾向,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克服用社会价值否定自我价值或用自我价值否定社会价值的价值偏向,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中央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本身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动员和团结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坚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疏导的方针 坚持疏导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针。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做解决人民内部思想矛盾的工作。对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疏通引导,不能压制阻塞,只能化解矛盾,不能积累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用压制的方法去对待。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种种复杂的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事出有因,更需要自觉贯彻疏导的方针。过去,与“”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阶级斗争为纲”相适应,在解决高校人民内部思想矛盾时,往往也采取斗争和整人的方式,对师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不是按照疏导的方针和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是采用压制、批判的方式去解决,导致解决思想矛盾过程中的紧张、对抗和激烈冲突,后果十分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和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克服过去指导方针上的“左”的错误影响,坚持按照疏导的方针,运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高校师生的思想矛盾问题,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分开,既在政治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在学术上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自由的探索、研究、讨论和争鸣,来解决理论形态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同时,对于反映社会变化的各种日常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也注重广开言路,加强咨询,疏通引导,澄清认识,理顺情绪。通过按照疏导的方针和要求来解决师生的思想矛盾,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四、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始终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只是党的中心工作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任务和价值有所不同而已。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工作是武装斗争,根本任务是建立革命政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军政素质的人才,提高革命军政人才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战斗力。和平建设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体现在高等学校,就是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并把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生产力。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它在国家中心工作(经济建设)和高校中心工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的作为与贡献呈现出日益密切的关系。“有为才有位,有位需有为。”事实证明,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面向和自觉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有效提升自己的地位;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和脱离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以及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时,就会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严重削弱自身的地位,丧失自身的价值。因此,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时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游离和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另搞一套,只有始终紧紧围绕和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高校的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五、坚持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摆在突出位置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逐渐实现由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的过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提上了日益重要的议事日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随着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断产生和发展,这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十分重视继续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在为维护大学生的物质利益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物质价值,而且日益重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务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还具有生产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才能,生产和创造出大批富有中国高校特色、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产品,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继建国初期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后,我们党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部署,从而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服务国家和高校中心工作、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精神生产力,创造和生产日益丰富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实现和凸显自身的独特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六、坚持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不断增强,但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明显滞后于硬实力的发展,这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和高校的发展构成了不利的影响。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软实力,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又能增强学校凝聚力,扩大学校影响力,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增强文化软实力同增强国家硬实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一起提了出来。发展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开放的国际环境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成为我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头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价值日益凸显。同时,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越来越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在,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和我国的综合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战略价值也得到进一步实现,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七、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特点,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开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上,坚持贯彻疏导方针,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定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服务型转变为生产型,在注重为高校中心工作服务的同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承担人才培养中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展上,注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上,既注重做好高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扩大对外宣传文化工作,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既注重运用传统教育方法,又注重运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方式,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实证明,坚持以改革的精神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八、坚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这一根本任务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责任,关键在于能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分散了,就会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了,就会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缺乏系统的思想和开放的观念,往往依靠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力量单打独斗,显得势单力薄,效果有限,甚至往往自身的工作努力和成效被校内外其他方面的因素所抵消,局面十分被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系统科学的产生和运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日益开放和校内外的互动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加强校内外的合作与整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内部环境,推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外部环境,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进家庭育人、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相结合,形成高校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正是由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资源的内外整合,才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深度发展。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增强,就不可能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根本改观。 教育经验论文:浅析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与特点管窥 论文关键词:大众高等教育 质量保证 经验 特点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确保教育质量的良方。本文主要梳理了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经验和做法,并对全球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质量保证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背景下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大众高等教育简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总结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的概念,并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15%一50%之间和50%以上为界,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划分为精英、大众化和普及化这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的核心观点。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有数据可比的153个国家中,52%的国家的高等教育仍处在精英教育阶段,45%的国家进人了大众化教育阶段,3%的国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接近半数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少数非洲国家如南非、埃及、利比亚,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也进人了大众化阶段。就我国而言,“到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2003年达到了17%”目,正式跨人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来看,世界各国不尽相同。无论是由于政治原因还是由于经济原因,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还是教育民主化思潮的推动,无论是政府的制度性安排还是民间的自然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都表现出了相似的两大结果,即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幅和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因此,就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而言,它包含量与质两个方面的变化,即它不仅仅是指高等院校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还包括高等教育的质性变化,如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功能的扩展、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等等。从各国实践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多样化”,即高等院校的办学主体多样化、教育目标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现实引发高等教育在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给各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对教育质量的维持与保障也带来必然影响。大众化对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技术、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质量保证的专业人员、质量的衡量标准、质量保证的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国际上是如何适应大众化的发展进程,确保本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呢? 二、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实践经验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和质量的挑战,各国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方面不断改革与实践。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其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完全是形影相随的。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国家就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而今,在精英与大众高等教育并存的时期,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实践也是风格各异。现实中各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做法有共性也有个性,主要经验有: 1、对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高等教育中的三角权力协调模式,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位置取决于国家权力、学术权威以及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广义上说,这些包含了政府、社会/市场、高校这三类不同的质量保证主体及可用于质量保证的手段,这就要看在这三角张力中哪种力量最强,是由国家直接监控院校和专业的质量,还是为教育机构实施自我管制提供激励措施,抑或是依靠市场机制来提高学术质量?很多国家在迎接大众化的挑战中,对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各质量保证主体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偏重大学自治的国家,加强了国家的行政干预,如美国等;而政府强势的国家,则开始重视非政府力量的参与,如日本等。国家控制与大学a治并存的国家逐步走向协调与融合,如德国和英国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现代社会教育管理均权化、民主化思想的影响,有些国家的政府还越来越重视地方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等。 目前的国际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结合、相互协调,重视大学自治或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促进政府与非政府或准政府机构等多方参与,强化政府的监督、拨款与决策服务功能的做法日益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20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以多科技术为主的理工院校的迅速发展,英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几十年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过程至少经历了不小于三次的重大变革,从2o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自治到大学与非大学质量保证双轨制,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由多家机构实施的、统一的“大学”质量保证制度,又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单一”的专门机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实施的大学质量保证制度,期问充满着不同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大学历来有着自治的传统,大学质量的保障职责应有由大学自己或大学学术团体来承担。但长期以来英国政府、基金委员会和大学及其团体三者之间不断进行争论,谁来评价大学教育质量,谁来实施质量控制审核,又由谁来制定学术标准?最终以1997年合并成立专门的、单一的机构——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来实施大学质量保证而告终。qaa通过与英国主要的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签订合同来开展工作。目前,英国在整体上已将大学自治与外部质量管理结合在一起,政府/拨款委员会、学术组织、大学各自的质量保证职责明确,已形成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再如澳大利亚,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也已形成了由州政府、联羯政府、澳大利亚大学质量审核署(auqa)、大学等共同实施的运行体系。州政府主要基于澳大利亚2000年的《高等教育审批规程的全国性协议》,对新设大学的资质进行鉴定和认证。大学是由州专门的法律进行认可的,其质量一般是自我认证的,即澳大利亚的大学有权对其专业进行认证,自己对其教育质量负责。同时,澳大利亚的大学质量审核署对大学和州域自治区认证机构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周期性审核,并向公众公布审核报告以及相关信息。而联邦政府的职责则定位于拨款、数据统计与分析、规划质量认证等。 2、重组或新建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有些国家原本已有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了进一步适应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切实维持、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对已有的教育质量保证机构进行了改革或重组。如美国,由于其固有的高等教育分权管理体制,导致了其教育认证制度早在20世纪初就诞生了。“从1885年到1924年的近四十年间,美国相继成立了六大区域认证机构[31”,而“美国从1950年到1971年,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4.3%迅速提高到35.3%”的时候,美国已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为了进一步适应大众高等教育的多元质量发展观,提高教育认证质量,美国将1949年成立的“全国认证委员会(nca)”与1964年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区域认证委员会联合会(frache)”,在1975年合并成为“美国中学后教育认证委员会fcopa)”。二十年后,copa又被新成立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所取代。同时,政府为了加强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干预,美国教育部(usde)对教育认证机构也实施政府官方认可,强调认证机构要确保院校或专业具有足够的质量,证明其获得联邦经费有足够的理由和根据。再如日本,“1970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15.81%,2000年达到了49.1%”。为了确保高等教育教学及学位授予质量,也将1991年成立的日本学位授予机构fniad)在2000年改组为“大学评价及全国学位授予机构(niad—ue)”,专门从事大学评价并授予学位,对学生在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学术认可。 除了重组质量保证机构外,有的国家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以及国内教育管理体制的深人改革,新成立了全国性的或国家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如印度在1994年成立了“全国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ac)”,专门负责定期对印度的大学和学院进行质量评估与认证。芬兰在1995年成立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瑞典为了保证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目的的实现,于1995年成立了瑞典“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署(nahe)”,专司瑞典各高等院校有关质量评估、认证以及审核等事宜。中国也在高校扩张政策实施5年后,于2004年成立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等。 3、变革外部质量保证的内容与功能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问题和压力,不少国家对外部质量保证的内容与功能进行变革。在内容方面,首先,他们对高校的教学活动更加关注,这些原来都是政府和基金组织等外部质量保证机构在过去不大关注的领域。一些国家的外部质量保证对教学的质量、学习的质量特别关注,政府不仅建立了教学条件、学习环境的监督与调查机制,而且鼓励各高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以确保达到既定的标准。其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要求进行定期评估,不再是因为某些决策而进行的没有规律的评估。定期评估的时间有五年一轮的、八年一轮的、十年一轮的等等。再次,质量保证更加关注结果,尤其是关注大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大学生的毕业质量,而不是关注投入多少和学校的容纳能力有多大。在某些拉美国家,如巴西、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都已建立起了测试大学毕业生某些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公共机制。就外部质量保证的功能而言,不少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的功能更多地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通过对院校或专业进行评估,使其获得许可从而成为社会认可的实体;对高等教育现有功能发挥情况进行监管,一般涉及的是最低标准和要求;为毕业生提供在职业界的专业资质证明;提供院校和专业是否通过认证或获得认可的信息等等。 4、发展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实施专业认证 为了加强多样化高校间的竞争,确保高校的专业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与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相辅相成的专业认证制度,由行业性的专业组织或专门的专业认证机构组织实施。国外高校的专业认证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是由美国医学协会发起对美国、加拿大的医学专业进行了认证。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专业认证都陆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已形成了相当完善的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目前,美国全国性的、地区性的专业认证机构共有40多个。加拿大目前也有20多个全国性的专业认证机构。英国、澳大利亚在许多领域也设立了全国性的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专司或参与高校有关专业的认证。从国外进行的认证专业来看,主要集中在医学、牙科、药学、护理、工程、建筑、法律、师范、会计等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国家的专业组织有时不独立进行专业认证,而是会同高校等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组织专业标准制定和认证,如英国。有的则不同,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他们有多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或专业协会,不仅有比较完善的专业认证程序文件,而且直接参与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制定,并对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认证。 随着各国高校专业认证的发展,国际的专业认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如1989年宣布实施、1997年又进行了补充完善的《华盛顿协议》使所有加盟国高校的工程专业认证具有等效性和可比性。再如我国建设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高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委员会自1993年以来,与英国土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协会及其联合评估委员会一直保持密切合作。1998年,双方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等等。 5、建立国际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区域性的、全球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网络、加强国际间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合作与交流成为时代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建立了多个国际性质量保证组织。如1991年,全球性的“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inqaahe)”在香港宣布成立,其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收集与传播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信息与经验,探索与研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理论与实践,促进与加强国际问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另外,区域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组织也相继成立,为地区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全球已成立了十多个区域性的教育质量保证组织,如亚太地区质量保证网络组织(apqn)、加勒比海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canqate)、阿拉伯国家质量保证网络组织(anqahe)、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组织(enqa)等。这些国际性民间组织在开发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促进教育质量保证经验与信息的交流、加强教育质量保证合作,特别是为高校提供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合作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三、大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特点 实践表明,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与时俱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中央集权国家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在不断探索与改进质量保证的方式与方法,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且形成了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质量保证模式特色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有明显的国家特征,不同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其大众化的成因、速度与规模存在差异。相应地,其适应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际上目前主要形成了三种质量保证模式,即质量审核模式、质量认证模式和检查评估模式。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与大陆模式”。 (1)质量审核模式。质量审核的全称是“质量控制审核”,亦即高校对自身的教育质量都建立有质量控制机制,但质量控制的措施与效果如何,则需要外部相关部门进行审查与核实,这类似于财务上的审计。质量审核主要是检查高校内部质量保证的组织与机制的有效性、学校公开的质量与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等内容。大学教育质量审核注重大学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尊重大学办学的自主权,以大学所追求的目标为依据,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质量审核。通过同行专家(特别是国外专家)进行审查、指导和帮助。采用审核模式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芬兰、爱尔兰、瑞士、南非、挪威等。 (2)质量认证模式。质量认证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广泛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方式,它是一种达标(或合格)鉴定,一般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依据,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周期性的检查,以达到持续改善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认可。在实行质量认证的国家,没有获得认证资格的学校,就是质量缺乏公信的代名词。认证一般有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院校认证和专业/课程认证以及政府/准政府认证和民间认证之分。目前采用认证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印度、菲律宾、埃及、南非、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香港、日本、韩国、瑞典、芬兰、马来两亚、匈牙利、阿联酋、印尼、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等。另外,有些国家仅对课程或专业实施认证,如荷兰、波兰、捷克等。 (3)检查评估模式。检查评估多指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估,它是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教育方方面面进行的评价,既包括院校层面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又包括学科专业层面的评价等。不同于认证模式或审核模式,检查评估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采用检查评估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使用综合性评估、单项评价、合格评估、等级鉴定以及特色评估等多种形式。目前,采用评估模式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瑞典、芬兰、丹麦等。 当然,上述三种质量保证模式在一个国家并不完全独立分明的。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模式来看,多种评估模式的交叉融合、综合运用是未来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之一。各国的高校评估不再是只用一种单一的评估方式,而是更多地寻求一种多样化的、有效高质的、适合本国国情的评估方式。在实践中表现为.有的国家既有审核又有认证,抑或审核、认证、评估三者兼而有之;有的国家既有政府行为,又有民间行动。如澳大利亚的外部的质量审核与大学自我认证相辅相成;美国的民间认证机构与政府的间接的学校教育质量保证政策不断互补;日本的政府评估日益走向政府评估与社会第三方评估的融合与并举;芬兰既有质量审核,又有专业认证,还有选优评估,等等。 2、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 国际经验表明,各国适应大众化发展的质量保证实践具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质量评价的标准多元化。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多样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的相关利益群体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的角色更多地体现为是一个社会服务机构,高等教育发展得如何,关系到所有相关利益人的需要。不同利益相关人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产生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在所难免。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的《2l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也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避免使用一把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多数国家都对高等院校采取了多层次、多类型的评价标准。如澳大利亚,大学有大学的自我认证标准,高职有高职的质量标准,另外还有外部的质量控制审核标准等。再如芬兰,大学有院校审核标准、学科评估标准、院校认证标准、课程认证标准等;选优类评估中,大学有大学的“优秀”评估标准,理工学院有理工学院的“优秀”标准;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标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都自成一体,等等。 3、质量保证权力法定化 从国际上看,大多数国家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建立都是由政府主导创办的,由法律或政府的政策授予其质量保证的权力,质量保证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职责分明,且机构成员中学术专家占较大比例。即使是在教育管理实行分权制国家,民间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的成立及其开展的活动也是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的。因此,质量保证权力的法定化是各国在大众化进程中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共性特点。如泰国是根据1999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法》建立的“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onesqa)”。根据法律规定,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负责对泰国学校实施外部评估,五年一轮。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所有学校必须在五年内接受一次由国家标准与质量评估办公室组织的质量评估,以此来检验办学绩效,确保和提升教育质量。再如匈牙利,根据1993年的国家《高等教育法》成立了“匈牙利认证委员会(hac)”,《高等教育法》对匈牙利认证委员会在院校认证中的使命、任务、认证程序、组织结构、经费来源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确立了其对院校认证的合法地位。另如芬兰,根据1995年《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1320法令》,正式成立了“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专司芬兰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审核与评估工作等等。 另外,质量保证的专业化特点也十分明显。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质量保证机构,形成了专业化的质量保证队伍,制定了质量保证的专业标准(包括质量保证机构标准、质量保证的人员标准等)。质量保证的专业化发展为大众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水平与质量提供了强有力有保障。 综上所述,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上探索了一些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经验,形成了一些特点。这对于刚刚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我国而言,无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在参考国际质量保证经验的同时,必须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和欧洲的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启动和进行的,且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缺乏必要的密切联系。这不仅表现为大众化的启动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缺乏市场的力量。这种带有计划和政府痕迹的大众化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结构、类型、层次等方面出现了部分“畸形”;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已经超越了国际上其他国家在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的发展速度,“美国是最早进入和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期间经历了20年。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分别经历了l3年、10年、8年和9年。韩国和泰国也用了6年。”嘲而我国从1999年扩招到2002年进人大众化阶段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奇迹,但我国社会是否能继续承载这样的发展速度还是个问号。因此,在这样一种大众化发展成形的背景下,如何维持和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挑战。 教育经验论文:加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浅论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经验 论文摘要:本文从加强设施建设、强化队伍建设、狠抓设施应用、实施课题带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数字化 信息化 校园网 校校通 网上教研 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化学校的创建,带动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通过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校务系统,优化了学校教育决策与管理,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了集管理、教学、学习、科研、办公和后勤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沟通方式和后勤服务方式。通过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锻炼造就了一批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要求的专业化人才。数字化学校为教科研工作搭建起了高效、便捷的研究交流平台。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互成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涌现出了一批教科研典型,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约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一些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一是目前学校信息化设施配置偏低,老化严重,维护、更新需要大量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二是数字化学校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建议从上到下形成电教、教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机制。 教育经验论文:浅谈借鉴国外经验 发展我国高职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存在问题;借鉴与建议 论文摘要:分析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办出自己的特色,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一、国外院校高职教育办学特点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及能力的主要特点: (一)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1.入学资格获取灵活 各院校普遍规定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即具备了入学资格,不进行统一招生考试选拔录取。 2.学制灵活 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两个层次:两年学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四年学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由社区教育学院承担,目标是培养学生懂得并运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当技术员或从事职业性工作。后者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两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此时也可参加工作;如再续读两年深造,获学士学位。 3.学习内容灵活 日本有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技能的单科职业学校,如电子计算机运用、文字处理机运用、音乐、体育、英语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了培养企业适用的职业技术人才,普遍实行了“工读交替制课程”,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分几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定时间,接着在校学完一定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即所谓的“工读交替”。 4.学习方式灵活 日本有全日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和通信制职业学校。定时制职业学校吸收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学习,大部分晚上上课;通信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家里学习,学校采取报告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面授指导,或利用广播电视指导,在4年内经过考试合格者即可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政府高度重视 各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把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了职业与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学院模式。同时,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保障职业与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发达国家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前后,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出现了明显的快速增长。 (三)专业建设特色明显 1.“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没有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十分突出能力培养的特色。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百年理工学院,正是具有这种特色的一所社区学院,覆盖了本专业理论与技术所有方面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十分明显地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别强调学术和职业专业能力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强调一定知识的拥有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其相互的均衡。挖掘学生个人潜能,突出多种通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共事相处的能力、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运用设备和软件的能力、创新与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多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2.预测未来,超前建立新的专业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设置的新专业,不是消极地等待国民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地组织超前的专业培训,以储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必须具备足够深刻的洞察力。欧盟大多数国家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制定了预测未来的技术要求方案并正在加以实施,一些国家企业主、社会合作者、行会及专业团体直接提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意见。 3.结合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设置急需的专业 “高新技术下移到职业技术教育层次,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新特点”,德国职业教育定位于发展现代技术上,即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新技术,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如数控加工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可控硅集成、网络与商业在internet上的应用等项技术,在今天的职业教育中已广泛接触。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十分重视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和建立新的专业。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的加快,使得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发生变动,产生了许多与高新技术直接有关的职业岗位,急需设置新的专业。 (四)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各国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中都十分重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工作,在探索、改革和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特色。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等,都直接指向市场实际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他们强调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应用性等要求,重视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强调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五)强调工学结合、校企联手的办学方式 德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和实训内容。这些实验和实训项目不仅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与教授的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突出了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既适应了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如日本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非常广泛,据日本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表明,2/3的企业同大学合作进行研究开发;资金在l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中,有9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中,有50%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偏小 虽然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招生规模小、办学效益低、发展缓慢等问题,现有的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生误认为高职院校是差的学校、差的老师、招差的学生、办低水平的高等教育。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所带来招生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应实行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集团领导,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有的由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的归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还有的由企业集团代管,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领导小组管理等等。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规范,导致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办学机构的职责、权限不清晰。加之有些学院是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有些是成人高校改制而来,现在作为高等学校具有的办学层次、特点、性质与原先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设置机构、人员编制得不到批准,学院成为“黑头户”,只能沿用原有的建制,内设机构不能按高校标准建立,严重影响学院的人才引进和正常管理、建设与发展。 3.教学内容不适宜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科研究型人才,其培养过程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高等职业教育,则需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在分析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具体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l生地确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方向,不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职业的综台性、应用性。 4.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近几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同整个高职教育发展相比仍存在诸多问题:(1)教师人数明显不足、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育方法与手段陈旧;(2)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很难适应高职发展需要;(3)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不足,一专多能教师奇缺,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匮乏;(4)师资补充渠道不畅,现高职院校师资补充主要来源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实践经验不足,成长起来需要时间,企业优秀人才进事业单位严格受控,“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5)高职教师职务评聘不规范,没有自己的系列,其标准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由于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迫使高职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撰写论文或理论研究,失去了自身应有的实践能力强的特色。 5.高职教育特色不鲜明 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的社会需求缺乏定量分析;二是人才培养方案或多或少带有学科式痕迹,没有真正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大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大多是在解决实验、实训等浅层次的结合上,而校企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深层次机制上的结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与发展,职业资格、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的国际化使现行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培养的人才规格、专业技能应尽快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和突出职业与技术的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生命体”。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在从初级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转折关头,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形式、专业体系、教学方法、培养规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研究国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吸取他们的办学经验,对于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三、借鉴与建议 1.树立“大职教”观念,提供更多职教机会 职业教育贯穿个人一生的职业发展,成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连接点,应该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国外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来看,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教毕业生,还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我们可借鉴国外做法,在高职教育人学资格上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制度,取消考试录取制度,以满足不同学员的求学愿望。还可借鉴法国短期技术学院招收技术高中毕业生的做法,实行招收“三校生”制度,可以在现有学制或缩短学制的基础上完成高职教育,有利于高职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以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招生规模等方面,高职院校应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所设专业滞后现象。同时通过政府的行政机制配置资源,比如加大财政资助、实行奖学金制度或贷款等方式扶持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 3.以就业为导向,紧贴市场办学 在学生培养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使高职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企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以及生产状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成为从事应用和操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践教学应在高职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设置要针对职业岗位群,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高新技能要求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4.拓宽专业设置,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但随着服务业、信息业的发展及对就业要求的提高,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迅速拓展到第三产业领域,许多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娱乐服务专业、冷藏服务专业、招待管理专业,甚至开设了照看小孩的家务专业,很多第三产业行业已经在呼唤高级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拓宽思路,放开跟界,把握住培养“第一线”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本质,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认真分析规划好专业结构,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5.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结构 (1)邀请外国专家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资格证书制度、教学方法、评估制度,以深化我国高职教育改革。 (2)选派高职教师赴国外有关院校实地考察职业教育,吸取借鉴先进经验。 (3)组织教师培训和研讨,开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整合教学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当前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4)尝试采用“教学文件选辑”,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利于教师本身教育生涯的进步和发展。 6.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办出特色高职教育的重要条件。根据各专业的教学需要,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训设备,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英国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其技能训练主要是在校内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场完成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教学任务,因为仅依靠学校的条件很难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使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兼职专业教师。产学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论文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已除了要求有合理、先进的工艺流程,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水,还需要整个厂区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建筑形态。这就必须对给排水工程的原有设计方法和程序思路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应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以确保设计出一个优秀工程来。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就生产而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业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 近年来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必须在设计的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革新,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真正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质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功能可为生产和管理人员创造舒适安全和整洁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当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时,其池长达100余m,在水厂中会形成单调冗长的池体,都需加以仔细设计。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高潮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的习惯做法是工艺一马当先,先提出设想,后再递交给其它各工种,尽管各工种可以回提条件给工艺,但由于已成习惯,且因为各专业对工程总的概念认识不足而未能充分进行必要的商榷了解,互相质疑,因此就提不出内在的、关键的问题,致使矛盾隐蔽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有时还会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尴尬局面,导致项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达不到最理想的质量。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建筑)在思想上趋于封闭狭隘,在形式上趋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趋于灰暗、单调,总之建筑在如何体现满足人类的舒适和精神要求这方面考虑得太少了,更谈不上在美观的构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功能性构筑物,仅为满足生产而已,别无它求,诸如环境、空间、选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无关紧要也无须多考虑。 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造成厂区建筑不美观,品味不高,大家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懂总图的设计师来进行总的牵头、控制和协调,平衡各专业,取其所长限其所短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暂且称此设计师为总协调建筑师吧。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总协调建筑师要始终以能形成最佳环境景观的观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工艺流程的最先进、最便捷,结构布局的最经济、最合理,不断地向各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就当地环境景观的形成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并不时向他们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种状态建议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构想,以达到最广泛的共识,统一的行动。 为了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总协调师还要根据其对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观念预先策划制定各项设计细则,它将作为整体设计的原则引导各个单体在循序渐进中得以贯彻、实现、完善,起到启发创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对各单体专业自由构想的束缚,以细则为依据进行整个设计运作的协调,在各专业之间按照具体的变化情况就整体和单体衔接部分之间进行柔和的调整,使之达到统一。 此外,总协调师还要在尊重各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为实现全局的一种“缓和宽松的秩序”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总的协调是指制约的开放性,或者说是在整体观上充分保持单体设计(专业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把所谓的束缚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后达到辩证的统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长处,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综合效应。 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公共建筑(1)总平面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构图优美,比例匀称,并注意韵律。(2)功能相近者尽量合并,减少地面分散的构筑群,要做到大中见小、见透。(3)要处理好内外部空间,做到宽松、明亮、空透、轻灵。(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过于平直、呆板,可适当组织上下、左右、高低参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畅、舒适。(5)色彩上可区别于厂区建筑,但又不能太过于突出,必须符合统一中求变化的大原则,即在和谐中求局部的突变和醒目。(6)屋顶的处理可以在平屋顶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小斜顶,或局部注以建筑符号起到全区的点缀、装饰之用。 2生产性建筑(1)合并同类型相近功能的设施,多占天,少占地。(2)平面要简朴,要注意构图均衡,立面处理不宜运用过细的线条,要突出块形,要有厚实感。要注意虚实对比,高低有序,前后层次,交错合理。窗子形式可作为一种图案,多求变化。(3)要注意细部设计,任何一种粗心大意、不拘小节都会给整个建筑带来败笔。特别要注意室内的线路,管道、孔洞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一般不暴露在外。(4)色彩处理宜平淡整洁为主,另配局部点缀,其鲜明程度要次于厂前区建筑的色彩处理。(5)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连接体处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过渡,进行超常规的处理,并顾及相互的空间和环境。(6)屋顶的处理可略同厂前区建筑。 结束语综上所述,给排水工程的建筑设计是一门多学科又“色、香、味”俱全的特殊工程,牵涉到的因素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本文因涉及到的面较广,工艺流程也较复杂,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由于这方面的理论较缺乏,实践不够,因此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但不管怎样只是想通过本文能对水厂(污水厂)的建筑设计全过程引起重视,作为提高水厂(污水厂)整体设计质量的一种尝试、探讨。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给排水工程的建筑设计研究论文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已除了要求有合理、先进的工艺流程,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水,还需要整个厂区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建筑形态。这就必须对给排水工程的原有设计方法和程序思路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应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以确保设计出一个优秀工程来。 关键字:给排水工程建筑设计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就生产而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业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 近年来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必须在设计的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革新,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真正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质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功能可为生产和管理人员创造舒适安全和整洁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当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时,其池长达100余m,在水厂中会形成单调冗长的池体,都需加以仔细设计。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高潮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的习惯做法是工艺一马当先,先提出设想,后再递交给其它各工种,尽管各工种可以回提条件给工艺,但由于已成习惯,且因为各专业对工程总的概念认识不足而未能充分进行必要的商榷了解,互相质疑,因此就提不出内在的、关键的问题,致使矛盾隐蔽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有时还会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尴尬局面,导致项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达不到最理想的质量。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建筑)在思想上趋于封闭狭隘,在形式上趋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趋于灰暗、单调,总之建筑在如何体现满足人类的舒适和精神要求这方面考虑得太少了,更谈不上在美观的构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功能性构筑物,仅为满足生产而已,别无它求,诸如环境、空间、选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无关紧要也无须多考虑。 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造成厂区建筑不美观,品味不高,大家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懂总图的设计师来进行总的牵头、控制和协调,平衡各专业,取其所长限其所短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暂且称此设计师为总协调建筑师吧。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总协调建筑师要始终以能形成最佳环境景观的观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工艺流程的最先进、最便捷,结构布局的最经济、最合理,不断地向各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就当地环境景观的形成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并不时向他们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种状态建议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构想,以达到最广泛的共识,统一的行动。 为了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总协调师还要根据其对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观念预先策划制定各项设计细则,它将作为整体设计的原则引导各个单体在循序渐进中得以贯彻、实现、完善,起到启发创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对各单体专业自由构想的束缚,以细则为依据进行整个设计运作的协调,在各专业之间按照具体的变化情况就整体和单体衔接部分之间进行柔和的调整,使之达到统一。 此外,总协调师还要在尊重各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为实现全局的一种“缓和宽松的秩序”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总的协调是指制约的开放性,或者说是在整体观上充分保持单体设计(专业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把所谓的束缚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后达到辩证的统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长处,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综合效应。 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公共建筑(1)总平面要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构图优美,比例匀称,并注意韵律。(2)功能相近者尽量合并,减少地面分散的构筑群,要做到大中见小、见透。(3)要处理好内外部空间,做到宽松、明亮、空透、轻灵。(4)立面和平面都力求避免过于平直、呆板,可适当组织上下、左右、高低参差,和配以局部的弧形以示流畅、舒适。(5)色彩上可区别于厂区建筑,但又不能太过于突出,必须符合统一中求变化的大原则,即在和谐中求局部的突变和醒目。(6)屋顶的处理可以在平屋顶的基础上适当配以小斜顶,或局部注以建筑符号起到全区的点缀、装饰之用。 2生产性建筑(1)合并同类型相近功能的设施,多占天,少占地。(2)平面要简朴,要注意构图均衡,立面处理不宜运用过细的线条,要突出块形,要有厚实感。要注意虚实对比,高低有序,前后层次,交错合理。窗子形式可作为一种图案,多求变化。(3)要注意细部设计,任何一种粗心大意、不拘小节都会给整个建筑带来败笔。特别要注意室内的线路,管道、孔洞都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一般不暴露在外。(4)色彩处理宜平淡整洁为主,另配局部点缀,其鲜明程度要次于厂前区建筑的色彩处理。(5)要考虑到建筑物的连接体处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过渡,进行超常规的处理,并顾及相互的空间和环境。(6)屋顶的处理可略同厂前区建筑。 结束语综上所述,给排水工程的建筑设计是一门多学科又“色、香、味”俱全的特殊工程,牵涉到的因素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本文因涉及到的面较广,工艺流程也较复杂,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由于这方面的理论较缺乏,实践不够,因此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但不管怎样只是想通过本文能对水厂(污水厂)的建筑设计全过程引起重视,作为提高水厂(污水厂)整体设计质量的一种尝试、探讨。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浅议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 摘要 高层建筑中给排水系统的工程质量对用户的生活便利及舒适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建筑使用性能。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给水排水安装质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建筑物的使用价值的主要原因。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多为框剪或筒体结构,主体结构预留预埋的套管、孔洞到位准确情况,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给水排水施工需要精确的施工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对给排水系统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严格的施工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1 给排水工程设计 1.1 建筑给水 1.1.1 给水管道设备的选用 我国传统的给水管道材料为热镀锌钢管,近几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塑料给排水管道,如PP-R管、PVC管、PE管、ABS管等,他们都具有质量轻、耐压强度高、输送液体阻力小、耐化学腐蚀性强、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当采用PP-R管等可热熔连接管材时,可将接头设置于地面下,当选择铝塑复合管等非热熔连接管材时,应将连接接头设置于地面上,防止漏水时检修困难。 1.1.2 给水方式的确定 高层建筑与一般多层建筑相比,建筑层数多、建筑高度大、结构复杂,在给水排水技术上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对高层建筑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的选取加压供水设备,对给水系统进行合理的分区,并加设减压设备以及中间和屋顶水箱,使系统运行完好。 1.1.3 管道设备的布置 对管道布置进行优化可以在满足用户用水的情况下减少工程造价。但是相对于城市管网优化设计,建筑管网具有特殊性,且管网覆盖面小、管径小,造价自然低,这就需要在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针对高层建筑管网的特殊性,不断提高管道的质量和性能,通过进行管道的优化改善管道设备的布置。 1.2 建筑排水 在高层建筑中,由于排水立管比较长、泄水量大、落差高、产生的能量比较大,往往会在管道内产生气压波动,最终造成卫生器具的破坏,从而下水道中的臭气侵入室内,污染环境。因此,为了提高建筑排水的效果和质量,要从以下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排水系统运行的安全。 1)卫生间出现渗漏情况,主要原因是卫生间地面防水未处理好,地面水渗透到下层,因此要做好卫生间地面的防水处理,保证卫生间所有的管道进行严格注水试压后方可进行隐蔽工作; 2)如果卫生间采用后出水式座便器,侧排地漏,应该将浴盆或淋浴房垫高,各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应沿卫生间地面墙角处引至外墙。器具存水弯、排水横管及立管均设于建筑外墙处; 3)在施工中要注意和各个专业的协同配合,由于排水横管及立管均设置于外墙,为了减小对外观的影响,要在建筑方案设计中,根据给排水施工人员的建议将卫生间布置在建筑的凹槽处,尽量降低对建筑立面的负面影响; 4)高层建筑为减少空调凝结水的自由散落,因此在空调机旁要设置凝结水排水立管,卧室大多采用分体式空调机排水,在离地面2 100m处的冷凝水排水立管上接入三通口,将空调凝结水排水软管接入。 2 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法 为了应对高层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难点问题,特提出以下方法予以解决。 2.1预留预埋 预留预埋是给排水施工的关键工序,套管、孔洞的预留位置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到给水排水管道的安装质量,最终影响到厨房、卫生间的管道安装;当套管、孔洞的预留位置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将浇筑好的混凝土凿开,重新进行埋设,即费工又费时,因此在现场施工时,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图纸尺寸进行预埋,保证对设备的安装尺寸、管道配件的安装尺寸非常熟悉,并绘制出预埋图,才能顺利的完成预埋工作;当预埋完成后,应该做好固定工作,保证浇筑混凝土时不会出现移位情况。 2.2样板层 为了保证标准层的管道安装、尺寸、位置都满足要求,卫生洁具的定位尺寸正确,就需要在施工前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做好一个样板层,可以在制作样板房的过程中发现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与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沟通,及时处理,最后要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检验验收。 2.3分区施工 高层建筑具有外墙面积大、高度高、功能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给排水施工时,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应该采取分区安装的施工方法,按建筑的层数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分别施工,这种施工方法具有施工速度快、节省材料、避免施工作业面混乱等优点,有效的执行施工组织、监督工作。 3 施工质量控制 3.1事前控制 在施工前,要熟悉工程相关文件,并组织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做好施工图纸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通过设计交底就可以了解设计意图,了解工程的难点和重点,通过图纸会审解决设计中的缺陷、错误,作出相关专业的位置、尺寸、标高协调,解决各专业问题的矛盾冲突,统一各方面的意见,为工程顺利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3.2事中控制 工程质量的施工控制是质量控制的重点,其控制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应该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的进行控制:1)严格执行给水排水材料检验制度;2)做好隐蔽工程检验工作;3)合理组织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组织人员施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施工质量。 3.3事后控制 在给水排水工程完成后,要做好竣工验收,根据高层建筑给排水的情况可以按照工序验收、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三个步骤进行,进而确保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 4 结论 现代高层建筑中,给排水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满足使用要求,必须严格组织施工,做好施工各环节的统筹规划,并针对施工中的重点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科学的施工设计,采用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保证施工质量,使给排水工程达到满意的质量效果。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常见渗漏问题及其防治 摘要: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建筑施工最重要的分项工程之一,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建筑使用的方便程度,因此如何对建筑给排水中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渗透防治;排水渗漏;工程质量控制;水压试验;闭水试验 给排水工程是建筑施工最重要的分项工程之一,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使用的方便和其他分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我们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出现给排水工程的渗漏问题,这已成为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病之一。因此,本文这里从这个角度探寻常见给排水工程出现的渗漏问题、渗漏问题出现的机理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办法。 一、常见给排水工程渗漏问题的分类 由于施工是建筑材料的整合阶段,因此,任何施工质量的产生必然可以从材料及自身施工等方面寻求其产生的机制,当然给排水工程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按照造成给排水工程渗漏问题出现的原因可以从材料及施工等方面对给排水渗漏问题加以分类: (一)材料原因产生的给排水渗漏问题 1.由于主管道管材、管件弯头、三通等和附件阀门、水嘴等本身质量不合格或在运输、装卸、组装等环节发生破损,未经严格检查就用在工程上引起的渗漏。如管材上出现裂痕、针眼,配件二端部出现的变形,丝口有偏丝、断丝、毛丝及缺口,各类阀体内的部件损蚀、密封圈破损、松懈、闸板和阀体毛糙而闸不到底,阀杆变形折断,另外洁具冲洗水箱出水口与浮球接触不密实,阀件老化、腐蚀而失灵、接管渗漏,等均会产生渗漏。 2.所选用的排水铸铁管质量合格,但其内壁毛刺很多,因此,与用水器具下水口连接的排水横管,特别是与横管连接的直三通支管以及管径小于50 mm的排水管,都极易形成堵塞。管道堵塞后,管道内污水长时间腐蚀管道接口处的皮圈或垫子,造成管道渗漏,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堵塞的管道内污水膨胀导致管道破裂的情况更为常见。 (二)施工问题产生的给排水渗漏 给排水渗漏实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其在施工阶段是产生给排水渗漏问题的主要阶段,具体来说,施工阶段产生的给排水可作如下分类: 1.由于安装人员技术不熟练或操作不当所造成的渗漏现象常见的有:镀锌管在套丝接口时断丝或缺口大于丝口总长度10%,丝口过松或过紧;丝接口长度不足或缠绕物生料带、油麻丝不足、不均匀,或在边接旋转过头又返回产生松动而造成渗漏水。另外,法兰之间偏心受压而渗漏,焊接管道之间或管道法兰之间焊缝不到位,造成开裂,卫生洁具边接填料不当。蹲坑冲洗皮碗与接口未绑紧或任意采用细铁丝而锈蚀造成的种种渗漏。 2.由管道穿越混凝土板面的预留洞所产生的渗漏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楼面预留洞不设套管,因预留口侧面光滑,管道安装时未作凿毛处理而直接二次浇注洞口砼,使洞口砼与板面砼之间或砼与立管之间出现渗漏。另外预留洞口位置埋设不准,安装人员随意敲凿板面砼使得预留洞口扩大,造成板面砼体破裂,填补洞口时又没采取有效浇注封口的补救措施。另一种情况是虽埋设了套管,但因在楼板混凝土浇捣时,未能在套管四周充分密实震捣,而造成套筒四周砼较松散而渗水或是套筒固定不牢,震捣时产生偏心移位,使套筒与给水管之间一侧的空隙无法嵌入填充物造成渗水。 3.操作者责任心差,技术素质低,未按施工程序和规范办事,施工监理人员工作疏忽,未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或发现后未及时提出修正;再加上住户装修时任意改管布线这些也是导致管道堵渗漏的普遍原因。 4.竣工后未做水压试验或闭水试验,同时进行了试验但是试验不合格也会产生渗漏问题。给水管道安装完毕后必须做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达到设计标明的试验压力。压力检验方法分为两档,金属及复合管给水管道系统在试验压力下观测10min,压力降不应大于0.02MPa,然后降到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应不渗不漏;塑料管给水系统应在试验压力下稳压lh,压力降不得超过0.05MPa,然后在工作压力的1.15倍状态下稳压2h,压力降不得超过0.03MPa,检查各连接处不得渗漏。同时,管道试压应分阶段多次进行,如暗埋给水管道应在隐蔽之前试压并合格,可隐蔽后因各工种交叉施工,很难避免别的工种施工过程中对已隐蔽的管道造成破坏,故在交工前还应进行一次试压,确保管道无破坏。 二、常见给排水渗漏质量问题的预控及整治措施 工程质量控制是依靠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给排水工程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针对以上原因产生的给排水问题必须采取全过程控制的办法进行相应的布控,以杜绝渗漏水问题的产生。 (一)事前预控措施 1.做好施工图的设计与会审工作。对管道施工图,不仅要弄清设计意图及工艺流程,而且还要对照与之相关的其它工程施工图,对安装位置及必要的操作空间与其它工程有矛盾的部位,逐一作认真分析研究。对卫生间等纵横排水管大量集中的区域,要留心排水管的管径选择,标高、坡度以及检查口、清扫口、地漏的设置是否恰当。对排水管的埋深也应注意,在保证立管具有正常最高水位时,不致造成底层下水口冒水,以上问题要在设计中和图纸会审时彻底解决。 2.原材料质量控制。排水管材料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选用管材时应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品应用于工程;安装前应逐根仔细地进行外观检测,注意是否有砂眼、裂痕、包括管件的承插口及存水管、检查口、清扫口等配件质量情况,发现有缺陷,或有疑虑,则可通水试验,要严防施工方使用低价购入的劣质产品,如管壁过薄、内壁粗糙有裂痕、砂眼较多的产品,一旦发现坚决予以清退,否则隐患无穷。 总之,应根据施工和设计的要求,提前做好可能引起渗漏的材料质量控制工作。 (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1.对于管道接口处不密实引起渗漏的质量控制。对于关口不密实的预防措施是施工安装人员除具有严谨的工作责任心、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如在承插铸铁管连接口与管口,四周间隙应匀称垂直,可先采用油麻丝均匀嵌入,随时调整垂直度,固定后采用水泥灰或石棉水泥堵头,严禁用水泥砂浆堵头,且周边匀称嵌实,根据管径尺寸,设置固定垂直、水平支架,以免管道偏心、变形而渗水。 2.配水点的接驳件与墙体的固定措施。这是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接驳件固定不牢极易引起管道的松动,而经过试验观察发现,长期的接驳件松动是管道接口渗漏的常见原因之一。根据施工经验,在施工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措施:一是对于嵌装在砖墙内的给水配件,除将其固定在砖墙上外,还应用高标号的水泥砂浆或环氧胶泥将其牢牢嵌在墙体内;二是对于明装于墙体的塑料给水管,除采用在管件处打固定支架外,还可采用将终端弯头改成三通件,但三通件中有一个口不通,在不通的一端接上镀锌钢管短管,尾部砸扁,扎入墙体内,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填实固定;三是在支管中间用三通接出的配水件,应把三通改成四通,四通件有一个口不通,并接上镀锌钢管短管,尾部砸扁,扎入墙体内,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填实固定。 3.给排水安装施工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操作规程意识,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教育以确保施工质量。如在管道套丝时做到管子锯口平整,切口与管子中心垂直,丝口清晰。管子丝口应略呈园锥状,衔接时严密并外露两牙,丝口缠绕适量、均匀,法兰与管道之间在边接时应进行水平或垂直交叉校正,选择不同对应介质的垫片大小相称,为防偏心应力。螺拴紧固时应顺序对称平衡控紧,外露丝口或埋入地下的管道应及时进行水压试验,蹲坑皮碗与接口必须采用≥2mm的铜丝绑扎2~3道,且绑扎严密,亦可临时通水试验。这些施工的经验积累都必须能够及时地传达给一线操作工人,真正在源头加快控制住渗漏产生的可能性。 做好管网的防腐处理,也是防止管道由于长期使用发生腐蚀而导致管道渗漏的有效措施。如埋地或暗装的钢管、排水铸铁管,管外壁一般刷石油沥青两道;有特殊要求的管道,须用沥青浸煮一遍。明装时,管外壁均刷丹油一道、银粉两道。 (三)事后控制:试验与检查修补 1.给排水管道试验。给水及循环水管道要及时进行分区段的水压试验,即每完成一个自然段,就应进行一次试压,形成系统后再进行系统试压,所有管网都必须在土建或装饰封闭前试压完毕,对查出的有漏点的管段要在处理后重新试压,直至全部合格。排水立管每安装一个自然段、横管及分支管每安装一层后,应进行分段或分层的灌水试验,以检验管道有无渗漏。 2.对发现的渗漏及时进行处理。给排水工程试验完成后,可以发现渗漏点所处的位置,此时应加快整修。对于发现是管道质量问题引起的渗漏应及时更换管道,对于施工引起的渗漏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补。同时修补完成后还应再进行一次相关的试验,确保渗漏问题得到解决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作或工程交接工作。 三、结论 本文根据给排水渗漏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给排水渗漏进行了分类,并针对各类问题提出了应有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进行排水工程渗漏防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措施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绿色环保、节约能源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话题。高层建筑中排水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了如何在给排水工程中实现能源节约,提出了六项节能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排水工程;节约能源;热水系统;冷热水压力平衡 我国是能源缺乏的国家,全球人均能源保留量只是世界水平的1/2,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于2006年3月1日开始实施,绿色建筑成为当前建设领域的热点,也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其核心包括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及建筑智能化等。对于高层建筑,为满足用水通常需要增压供水,因此节能与节水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特别是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除了保证用水点水量的水压要求外,还应特别考虑节水与节能。文中主要对给水系统与热水供应系统设计中可采用的节能措施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组成和布置 高层建筑的排水系统由卫生器具或生产设备受水器、排水管道、通气管系统、清通气设备、抽升设备、局部处理构筑物组成。管道布置与敷设,按如下方式进行: 1.设置:不同性质的污废水用不同管道排出称为排水系统的分流制。依据技术、经济分析决定采用分流制或合流制。民用建筑生活污水与雨水应分流排放;工业建筑生产废水和污水污染较轻,可与雨水合流排放,生产污水污染严重,应单独收集处理。 2.排水管道布置:以最短的距离排出室外,尽量不越变形缝。有利于安全和建筑物的使用及维修、清通。 3.排水管道的敷设:管道之间、管道与墙要有一定的间距;管道穿墙、穿楼板、基础要预留洞;排水立管与排出管端部的连接宜采用两个45°弯头或弯曲半径不小于4倍管径的90°弯头。 4.通气管道系统:建筑物内排水管道统要设置通气管与大气联通,排水管道通气方式:伸顶通气管,专用通气管,环形通气管,主通气管,副通气立管,结合通气管,器具通气管。 二、节能措施 (一)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压力 由于市政给水管网承受的压力有限,供水水压通常难以完全满足高层建筑的供水要求,因此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常采用增压给水方式,将管网进水直接引入贮水池中,然后用水泵将水抽到水箱或打到水罐中,再向给水系统供水。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水压通常为200Pa左右,夜间可以达到250~270Pa左右,但由于以往市政供水管网供水安全性不是很稳定,为确保建筑供水的安全性,宁愿舍弃该部分水压,从而造成电能的浪费,尤其是当贮水池位于地下层时,反而把可用压力全部转化成负压,很不经济合理。高层建筑的下面几层通常是用水量较大的公共服务商业设施,如:浴室、洗衣房、汽车库、餐厅、美发厅等,用水量占建筑物总用水量相当大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供水管网安全性较好,特别是新建城区,供水水压也较大。因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市政给水管网提供的水压,高层建筑下部几层直接采用市政给水管网供水,上部采用水箱供水或水泵加压供水,当下部用水安全要求较高时,设计中可以考虑将上下部分管网用常闭阀门进行连接,平时分区供水,市政管网发生事故时,将常闭阀门打开,由水箱或水泵加压供水,在节能的同时可以兼顾供水的安全性。 (二)设置热水干管或支管回水系统 对于设置了热水系统的宾馆、病房、办公楼等高层建筑,由于供水管网较长,为保证用水点的水温,一些建筑的热水系统设置干管循环水系统,使用时仅需放掉支管部分冷水,即可得到所需水温,相对节约了用水,但干管循环的方式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支管较多,浪费的水量及电能积累起来也是很大的。因此,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用支管循环的回水系统。 对于住宅,一般采用燃气热水器或电热水器分散供应热水,当卫生间与厨房之间距离较远时,使用中同样会浪费大量的水。因此,在装修设计中应设置热水回水支管,在热水器附近设置循环水泵,使用前采用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预先开启热水循环泵。 (三)控制热水系统冷热水压力平衡 同一个用水点冷热水供水压力如果不平衡,用户很难将水温调节到所需的合适温度,那么将会浪费大量的冷水和热水。因此,设计中对冷热水管应采用等程布置,保证同一个用水点冷热水间压力差不大于0.07MPa。 (四)采用变频调速水泵 高层建筑通常采用水泵水箱联合供水方式,由水泵将水提升到高位水箱,再向下供水,为防止一些用水点超压,需设置减压装置,造成不必要的能耗,而由于电机的启动非常频繁,也会造成电能的大量浪费。设计中可以采用变频调速水泵直接向给水系统供水,采用调节速度的方式来调节流量,根据水量需要自动调节水泵电机转速,水量需要大时电机转速增大,需要小时电机转速减小,避免电机频繁启动,从根本上防止电能浪费。同时省去了水箱、水罐,减少了设备投资费用。有调查结果显示,采用变频调速水泵供水,节电率可达到30%~50%。如今变频调速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和成熟,具有显著的节电效果、方便的调速方式、较高的调速范围、完善的保护功能以及运行可靠等优点,因此推广变频调速水泵在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对于减少电能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五)防止超压引起的供水能量损失 1.合理分区。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3.3.4条规定,卫生器具给水配件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不得大于0.6MPa;第3.3.5条规定,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竖向分区应符合下列要求: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设施。 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如果分区压力选择过大,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可能会由于长时间超压而容易产生水流泄漏和能源的浪费。 《规范》第3.3.6条规定,建筑高度不超过100m的建筑的生活给水系统,宜采用分区并联供水或分区减压的供水方式。如果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考虑,设计中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分区并联的供水方式,合理的供水方式可节能25% ~ 40%。 2.设置减压节流装置。《规范》对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的要求是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0.45~0.55 MPa;且规定了水压大于0.35 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减压设施;但要求各分区最不利配水点的水压,应满足用水水压要求。《规范》第3.1.14条规定了各种卫生器具最低的工作压力,除淋浴器、延时自闭式冲洗阀等为0.10 MPa外,其他卫生器具多为0.05 MPa,设计中如果满足了各分区最不利配水点的用水水压,那么其他配水点卫生器具必定会产生超压出流,实践证明,当配水点静水压力大于0.15时,水龙头流出水量将超过额定流量的3倍以上。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满足规范要求的不大于0.35 MPa的要求,而且应从节水节能的角度将卫生器具支管的压力控制在0.15 ~0.20 MPa满足燃气热水器的工作压力要求,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为此,设计中在入户管水表前设置调压孔板或者节流塞。 (六)采用节能型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光热转换原理,把太阳光作为能量供其系统转化为热能,能够提供洗浴和采暖热水,辐射能量大、时间长、运行费用低、使用寿命长、无污染、无噪音、无危险,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中,不仅节能而且环保无污染。热泵热水器是新型节能环保热水装置。通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利用制冷剂温差吸热和压缩机做功,来制取50℃以上的生活用热水,提高了热效率,利用了可再生能源。 设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或热泵热水器取代传统高能耗的燃煤、燃油、燃气热水器及电锅炉。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 要:在经济的推动下,建筑行业实现了迅猛发展,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建筑物的质量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就要求在建筑物施工建设中要不遗余力地提升项目质量。本文结合建筑给排水工程,对其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质量问题;解决对策 给排水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提升项目质量,必须要找到其中常见的质量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建筑给排水施工中,会经常出现渗漏、爆裂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因此,必须要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下面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一、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常见问题 在建筑给排水施工过程当中,经常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影响到其使用性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道渗漏问题。这是给排水施工当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操作不规范,技术措施不到位,环境因素等,都是造成管道渗漏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根源上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 通过本人长期的施工操作发现,管件和管材强度不符合施工要求、管道以及管件存在着砂眼和裂纹现象、管道连接接口不严密以及给水管材热胀冷缩等现象都是造成管道渗漏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之后就能够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给水管道用水量以及水压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将会影响到居民的用水情况,引起该质量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如涉及不合理,在设计的时候对于水力损失或者是用水量计算错误,进而选择了不合理的水泵扬程和给水管径,就会出现用水量不足的现象。 管道内部存在杂物,也会影响到用水量和水压。当水通过存在有杂物的管道时,因为管道横截面积变小,这时水量就会变小,影响到使用效果。除此之外,水箱安装时高度不当,位置不合理,也会影响到水量和水压。 第三,管道堵塞问题。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管道堵塞情况,如管道施工当中因为防护措施开展不到位,将会有水泥砂浆等杂物进入到管道当中,一旦遇到谁,就会积聚在管道的弯头或者是三通的位置,堵塞管道。施工过程中因为操作不当也会引起管道的堵塞现象,尤其是在连接镀锌管道的时候,需要将麻丝等填料缠绕在接口的位置,如果缠绕的过多,或者是缠绕不紧,都将会使得麻丝进入到管道接口的位置,造成堵塞。 第四,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出现的其他质量问题分析。在建筑给排水施工中,还会出现其他的质量问题,例如给水系统的消毒措施不到位,不符合规范的相关要求。相关规定要求,对于给水系统的消毒,需要采用含有20mg/L~ 30mg/L氯离子浓度的清洁水进行消毒,并且溶液需要在给水管道内部停留24小时之后,才能够用饮用水进行冲洗,但是当前管道施工当中对于这一措施并没有开展到位,消毒方面没有达到规范的要求,将会埋下质量隐患。 排水管道的排水不畅通,也是存在的质量问题。在排水系统安装的时候,室内和室外的水管管道坡度设置并没有按照施工的规范标准进行,使得排水出现不畅通的情况,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管道还会出现噪音污染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使用的塑料管道,其噪音比铸铁管道高,在加之现浇楼板隔音的效果较差,进一步加剧了噪音的污染。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建筑给排水施工当中,针对当前存在的质量问题,必须要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第一,下大力度控制好管道渗漏问题。针对上文中提出的管道渗漏出现的原因,在今后施工当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在管道安b之前,一定要严格选择材料,确保管材和配件相匹配,保证质优合格的产品进入到施工现场,同时,需要采用和材料相适应的管道连接方式,防止出现连接接口渗漏的现象。施工中必须要严格地按照施工方案进行,采取合理的安装程序开展施工作业。需要注意的时候,在安装施工的时候,对于暗埋的管道,需要使用分段试压的方式,要安装一段试压一段,并要达到相关的验收标准要求,确保管道接口的严密性。 在管道和配件进行连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密封填料的密实性和饱满性,一些使用的小器具如密封橡胶圈等衬垫一定不能够出现变形的情况。要保证金属管道和非金属管道转换接头的质量,进而提升接口的严密性和牢固性。 针对管材尤其是PPR管材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安装的时候一定要引起注意,安装非直埋管道的时候,需要采取技术措施解决管道热胀冷缩变形现象,管道的伸缩补偿需要尽量利用管道折角自由臂,如果这种方式不能够完成的时候就需要采用其他的补偿技术措施。待管道全部安装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承压试验,非承压管道系统则需要进行灌水试验,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 第二,解决好给水量和水压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需要认真的审核施工图纸,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计算水力损失以及用水量,满足日常生活用水需求。设计时可以以相邻的建筑物进行参照,确定好相应的数据关系。 对于管道堵塞的情况,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地清理管道,注重管道的防护,避免其影响到管道的水量和水压。选择最佳的位置安装水箱,确保其高度和位置满足用水需求。 第三,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管道堵塞的现象。针对上文当中存在的管道堵塞的现象,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引起高度的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在进行管道安装的时候,尤其是立管安装中断的时候,为了防止杂物进入到管道当中,则需要用麻袋将管道敞开断口位置裹紧缠绕好,当管道井内立管安装中断的时候,为了避免大块的杂物进入到管道当中,则需要用厚木板改在管道井的上方,并且需要树立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同时需要注意,施工人员在开展施工作业的时候,必须要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操作,并且需要考虑到管道的实际使用要求。 第四,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给水管道的消毒作业,一定要保证消毒工作按照规范的规定严格进行,不能够出现疏漏之处,影响到水的安全性,在处理完成之后还需要具有相关资质的检验部门进行质检。 对于排水管道,需要确保管道的排水通畅,室内和室外水管管道的坡度设置一定要符合施工标准要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建筑物的优势作用。 对于管道具有较大噪音的问题,则需要从设计着手,可以设计曲挠橡胶接头,并且在底层部分安装减压装置,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管道的噪音污染。 结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当中,给排水施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给排水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使用建筑物的情况,因此必须要找到施工中经常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解决。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当前建筑给排水中存在的较为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对于后续的施工操作起到帮助作用。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由于给排水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备受关注。为了保证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与探索,促使现代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向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方向转变。文章通过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指出了具体施工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材料检验;管道敷设 1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 材料检验 1.1.1 管材检验。在进行各类给排水管道安装时,首先应确保管材质量,特别是承压管道的规格必须满足材料生产验收规范要求,才能保证目前各类建筑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给水管材质量参差不齐,各种规格的管材充斥于建材市场。以常用的给水涂塑、衬塑钢管的基管为例,其基管所使用的焊接钢管的壁厚就存在很多问题。按照国家规范《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3091-2008)的要求,焊接钢管壁厚允许偏差为±10% t(t为管道标准壁厚),但是以DN100mm的焊接钢管为例,管道标准壁厚为4mm。但在实际使用中笔者通过各种建材市场调研发现,多数DN100mm规格的焊接钢管壁厚为3.5mm和3.25mm,根本达不到规范要求的壁厚。这样的管道使用到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甚至承压1~1.5MPa的消火栓系统中,很容易造成日后使用过程中产生漏水及爆管等严重事故。 1.1.2 阀门检验。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检验一直以来都是容易忽视的地方,现场的施工人员对于阀门的质量检验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验收仅凭阀门的合格证和厂家出具的检测报告来判定阀门质量,无法判断阀杆填料、阀门密封面等关键部位的加工质量,有时甚至使用翻新的旧阀门。同时施工单位对阀门检验不予重,没有专门的试压胎具来对阀门进行压力试验,仅仅是安装到管道系统后,利用系统压力试验一并对阀门进行试验检测。这样使得给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将阀门的漏水、关闭不严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增加了建筑后期运营维护管理的工作,更换阀门也容易造成用户的停水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类阀门的检验,按规范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制阀门试验方案,坚决杜绝不合格的阀门进入安装阶段。 1.2 管道敷设 1.2.1 管道井内管道敷设。目前各类高层建筑中都设有专用的水暖管道井,有的高端住宅将给水管道和采暖管道分开管井设置。一般来说高层建筑考虑公共部分的面积所占公摊面积比例,将管道井设计得都很小且布局很局促。而且管道井内一般都设计有消火栓立管、各分区给水立管、采暖供回水管等各类管道,图纸设计的各类管道位置仅仅是平面布置的考虑,没有考虑实际施工时管道安装所需的空间尺寸、管道保温所占的空间尺寸等。如不充分考虑管道之间的位置关系,很容易造成管道安装困难,甚至维修人员都无法进入管道井的情况。所以在管道井施工时,不应盲目简单地按照图纸示意来排布管道,而是首先应该对图纸设计的管道位置进行优化调整,图纸优化时应考虑管道的施工顺序,将雨水管、排水管等不需要频繁维护的管道设置在管道井角落处,而将给水管道、采暖管道等布置在距门口较近,便于维修的地方,合理充分地利用管道井内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立管的安装需求。要对管道井内最复杂的管道安装部位进行样板施工。按照图纸设计将各类管件、阀门等先安装样板,如果管道井的尺寸无法满足安装实际尺寸,则应在满足规范的情况下,考虑更换阀门、改变管道阀门安装方向、改变管道连接方式等方法,确保各类减压阀组、热计量表、控制阀门、水表等满足管井内安装要求。 1.2.2 给水支管敷设。目前各类建筑中从美观角度考虑,户内给水支管绝大多数以暗敷为主,暗敷管道又以户内结构板面上暗敷居多,这样就对给水支管的暗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GB 50015-2003)第3.5.18条中第5条内容:敷设在垫层或墙体管槽内的管材,不得有卡套式或卡环式接口,柔性管材宜采用分水器向各卫生器具配水,中途不得有连接配件,两端接口应明露。这样促使现场选择管材时就得考虑管道如何避免连接配件的问题。第一,应考虑整根管道在结构板上敷设,比如从管道井到住户家中厨房的给水支管,从住户厨房到卫生间的冷热水支管敷设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目前最普遍适用的材料有PE-RT盘圆管、铝塑复合管等,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暗敷管道有接头的问题;第二,利用地暖工程或者装饰面层对已经敷设的给水支管进行保护,在给水支管隐蔽前进行压力试验,这样就最大限度地确保了给水支管的安全供水,提高了住宅给水支管的使用年限。 2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道的堵塞问题 在当前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当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管道产生的堵塞问题。之所以出现管道堵塞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在进行管道安装时,可能会出现安装中断的情况,在中断的这一段时间内,相关的施工人员未对管道接口进行封堵保护,容易使杂物进入管道当中,以致在流水的作用下使得管道的转角处堆积很多杂物,从而导致管道的堵塞;第二,由于施工错误所导致的管道堵塞。例如,套丝连接的给水管道,油麻的缠绕不符合施工规范,导致油麻堵在接口处;橡胶圈接口的管道由于胶圈错位造成管道堵塞等;第三,排水管道存在倒坡现象。这是最常见的排水管道堵塞的原因所在,由于排水管道倒坡,污物堆积在管道低端的弯头、三通处无法排出,造成排水管道堵塞。 2.2 管道的严密性问题 除了管道的堵塞外,给排水过程施工中的管道严密性问题也是常见问题。在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引起管道渗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管件材质不达标。施工单位不重视管件的质量,仅考虑主要管材的质量标准,在给排水工程的施工中使用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管件,管件本身就存在质量隐患,导致给排水管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出现渗漏的情况;第二,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的不严谨。施工过程中没有能够严格的按照规范中的要求进行,容易出现管道套丝不合格,法兰、卡箍等连接件不紧密等问题;第三,图纸设计上的缺陷。图纸设计缺陷容易导致各类管道交叉的情况出现,管道安装必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施工人员采用拉、拽、撬等方式强行将管道连接,容易导致管道出现轴向偏转产生应力,这些应力长期作用在管道本体及接口处,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管道渗漏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2.3 施工人员综合素质问题 建筑给排水工程对其施工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高层以及超高层的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对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建筑给排水工程不仅要求施工人员的操作符合规范,还对其工作精细度提出更高的标准。从整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存在着偏低的情况,部分施工人员甚至不能完全看懂施工图纸,使得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淡薄,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关的安全预防措施,这样除了会对施工人员自身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 3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3.1 加强建筑给排水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由于建筑给排水工程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容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和损失,要保证给排水工程与建筑物寿命同周期,确保使用过程不发生跑、冒、滴、漏等情况发生,在建筑给排水工程管理中,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应当健全完善给排水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树立质量职责到人的管理机制,明晰各工种人员的岗位职责,充分发挥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的作用。从材料进场阶段就严把质量关,落实各项质量验收工作,确保各类管材、管件、阀门等主要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三检”制度,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按照规范要求做好管道隐蔽验收、压力试验、严密性试验、灌水试验等环节工作,及时发现给排水管道系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避免将施工质量隐患遗留到使用阶段。 3.2 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给排水工程最终需要施工人员来实地操作,才能将图纸设计落到实处。因此应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技术素养,确保安装施工人员准确理解图纸设计意图,也是解决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让施工人员了解给排水工程施工的具体状况,掌握各类管道安装的技术要点,可以更好地做好建筑给排水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在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每道工序施工前,应提前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让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可以熟悉掌握施工过程中所应用的施工工艺,了解质量通病预防办法及其注意事项,对于所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问题在初期就能够预防,这样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也是确保建筑给排水工程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所在。 4 结语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普遍的质量问题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根据每个问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重点是要建立健全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机制,提高施工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于施工当中所产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从而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提升。 作者简介:李东(1976-),男,甘肃兰州人,徐州博轩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给排水安装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浅析建筑给排水工程常见施工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质量,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施工水平,将各种质量问题在源头上予以杜绝。文章对笔者参建的超高层建筑某广场项目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建筑施工企业;广场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水涨船高,城市建筑高度也不断刷新。近几年超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这使其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使用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给排水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不断提高施工工艺,这样才能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1 建筑给排水工程常见施工质量问题 1.1 原材料选型不对或未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和选型对于整体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实际开展建筑给排水施工工作时,管材常常存在各种质量隐患,引起渗漏、爆裂、堵塞等问题。因此,作为业主方工作人员在工程设计阶段就要介入参与方案的讨论,对市场上常用的给排水材料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查,结合自身建筑特点合理选材,超高层建筑中雨水管材的选择比较容易出问题,例如对于一栋超过200米的超高层建筑,层面雨水系统按满流进行设计,在最不利暴雨的情况下,建筑底部水压达到2.0MPa以上,如果选材不当就存在很大安全隐患。2016年6月13日的一场特大暴雨,本人参建的广场项目就因排水管接口断裂造成地下室被水淹的情况,事后调查原因正是因为管道接口热熔连接时没有控制好时间和力度,造成接口不够牢固,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发生断裂,由此可见原材料的选型有多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以下工作要点:仔细检查管材上是否存在细小裂缝,若有则不能进场;检查管道连接处的严密性,防止该位置产生漏水问题;检查材料的资格证书;材料入场后有序存放,非材料管理人员不能接触,并在获得许可后才能取用材料。 1.2 管道渗漏问题 进行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时,管道渗漏是较为频发的一个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有下述三类:第一,管道本身的质量低劣,本来就有裂纹、砂眼、锈蚀等细小问题;第二,所设计的管材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宜,例如:对PPR管使用承插热熔法连接时,因其稳定性不够好,所以经常会产生伸缩变化;第三,未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进行施工,常常导致管道安装次序不合理的问题,最终使管道渗漏问题频发。 1.3 管道堵塞问题 实际进行给排水工程施工时,常常会产生管道堵塞问题,其原因有下述三点:第一,正式开展管道安装工作前,未将其中的异物彻底清理掉,常常使其顺水流进管道内,最后便会停留在三通处、弯头处,最终会使管道堵塞;第二,进行管道设计工作时,管径常常不符合要求,很多杂物都无法通过,这些小颗粒杂物的聚集最终就会导致管道堵塞问题;第三,采用普通地漏代替屋面雨水斗,造成排水不畅通,屋面积水严重。 1.4 噪音问题 排水横支管中的水流进立管时常常会因水体冲击而产生噪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排水横管内的水在流进立管时,常常会因接连配件的阻碍产生旋转水膜和气塞流,且两者的相互作用会使负载立即发生很大的变化,产生立管气体压缩或膨胀的问题。此外,水流冲击管壁时,也常常会和气体相撞,导致噪音的产生,且噪音强度会因管材差异而发生变化。 2 严格控制建筑给排水施工质量 2.1 使用高质量的管道材料以及根据建筑高度正确选择管材 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时,就要根据建筑高度及是否承压等选择在源头上给排水管道的品种。现在建筑给排水管最常用的管材有UPVC管、PVC管粘接、PE管热熔连接、铸铁管、镀锌钢管等;UPVC管、PVC管一般用于100米以下排水建筑,PE管可用于大于100米超高层建筑的给水管,也可用作排水管,目前市场上使用比较多,但要注意PE管是热熔连接管,对施工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热熔连接质量的好坏主要靠工人工作验,没有统一标准,因此连接质量不可控,在最不利情况下容易出现热熔连接口断开的情况,因此在超高层建筑排水选材时建议选用铸铁管或镀锌钢管。 在管道入场时,就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要确保材料在满足采购标准的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最好能一直使用某一信誉高的合作厂商的材料。管材的质量对于给排水工程的整体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安装排水管道时,其他部分的施工可能会损害管道,因此一定要标注好管道的确切位置。若需安装PPR给排水管道,则还应防止管道伸缩问题。 2.2 如何预防、解决管道堵塞问题 管道堵塞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施工方依然要严格开展施工成品保护工作,并保证管道的密闭性良好以及内外部的清洁性。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应当将设计方案作为有效依据,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很好地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出现管道堵塞的问题。除此之外,设计工作者所设计的图纸是可以进行微调的,因此施工期间一定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若管道已经出现了堵塞的问题,但问题不是十分严重,则应指派工作者立即进行疏通清理;若问题严重,则应要求施工单位将堵塞段拆除重新进行施工。 2.3 管道渗漏预防工作和处理措施 2.3.1 做好管道防护工作,施工前需要加强对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的审核、检查工作,确保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的质量满足施工要求,同时需要对施工中的成品、半成品材料进行合理保护。尤其是结束管道施工后,施工者必须将实际施工情况告诉后续工作人员,以使员工在知情的情况下开展后续施工。 2.3.2 对于给排水工程中的各个管道,要定期开展检查、抽查工作,若检查出现问题,就要立即对问题部位予以解决,以保证排水管道的正常使用功能。 2.3.3 在施工之前,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施工人员。特别是进行三型聚丙烯管的安装工作时,必须事先制定好健全、完善的施工方案,并针对其中的多发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管道收缩问题的产生。 2.3.4 若实际施工期间产生了渗漏问题,则必须组织工作人员立即寻找渗漏点,只有在确定好渗漏点的情况下,才能科学、精确地分析渗漏原因。若施工期间要更换管材,则必须保证更换工作的时效性,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这样不利于控制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若因三型聚丙烯管的温差变形而导致了渗漏,则最好立即返工,并将变形部分截掉再进行施工。 2.4 噪音解决措施 进行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工作时,一定要先对建筑结构的基础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协调性和科学性。所铺设的给排水管道不应该穿越对于环境要求高的空间,其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此外,设计给排水管道的铺设方案时,必须合理地确定水流流速,要保证整个给排水系统在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流速不会很高,不然水锤所带来的持续性噪音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进行管道设计工作时,必须要考虑到科学性、合理性等各个方面,应结合各个管道功能的不同来设计其最佳的流速,这样才能够在保证工作性能的前提下更好的控制成本。为高效处理给排水管道的噪音题,可根据工程实际使用密度较高的管材,并结合有关设计标准安装管道支架和吊架,在构建两者时一定要全面、深入地考虑温差变化所产生的胀缩力的影响,还应进行绝缘施工。另外,在确定管材时,立管管材最好安装PVC-U螺旋消音管,并选用顺水三通及45度弯头,提高横管与立管连接弯头的曲率半径,以达到优化排水工况、降低噪音的目的。要对排水管道的各项性能不断进行优化,并探究问题的根源,这样才能制定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大大减少管道噪音问题的出现率。 3 结语 综合本文论述,建筑给排水工程对于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保证这项工程的高质量。但在实际施工期间,管道常常会产生很多质量问题,这不仅会缩减管道的使用年限,甚至还会污染室内环境。不断改进给排水工程的性能、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已成为人们的迫切诉求,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钟立超(1976-),男(壮族),广西南宁人,供职于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给排水工程。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科技发展迅速,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这位建筑有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契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居住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给排水工程的合理建设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文章论述的重点包括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施工中的主要技术要点。 关键词: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改进措施;发展意见 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最为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给排水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保证建筑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后期费用的支出,节约了成本。 1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施工单位缺乏重视 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受到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有的单位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致使施工单位忽视了给排水工程中的预留管和预留孔。给施工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1.2 相关的管理部门缺乏监管 政府不能应该加强对建筑的监管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相关的部门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只关注建筑的外观和主体的建设,而不关注内部施工的细节。另外,政府缺乏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给实施有效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施工单位更加不重视对建筑施工内部的建设。影响了建筑的整体质量,不利于建筑的施工安全。 1.3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素质较低 给排水工程在我国的建筑业中发展比较晚,而且由于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不够重视,在此行业中的施工人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相关的技术培训,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图纸的解读能力不够,不能完全按照图纸中提供的信息施工。另外,有的施工单位比较重视外观的效果,忽视了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的施工人员自身安全意识比较差,也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1.4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计划性不强 政府部门和部分的单位不够重视给排水工程的发展,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施工计划,对给排水工程中孔洞的预留不准确或者没有预留,带来了质量的问题和安全问题,即使发现问题时已经很难挽回,不仅影响了后期的施工,而且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5 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管道出现渗漏 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总,出现管道渗漏的情况比较多,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外界环境对它的影响,外界的温度的变化使施工的材料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外界的温度升高的话,材料中的管材会受到影响之后热胀冷缩,进而受到破坏。 第二,施工方面的原因,在进行施工时,管道接口的地方应该进行严格的密封,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常常出现接口密封不实的现象,如果出现了渗漏,很可能是由于密封胶涂抹的太少或者没有涂抹,还有可能是管道的插入比较浅造成。 第三,材料的原因。合金材料是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材料,比如镀锌的钢管材料,这种管材的质量早施工中容易被忽视,导致渗漏的情况发生。另外,施工人员操作的不规范也会造成管道的渗漏。 2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要点和改进措施 2.1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一,做好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给排水工程在建筑中比较重要,因此政府相关的部门和施工单位应该在重视起来,应该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为给排水施工提供技术保障,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积累自身的工作经验。 第二,制定给排水工程的详细计划。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能蚨允┕び泻芎玫闹傅甲饔茫详细周密的计划可以使施工的程序不能混乱,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有相应的准备,并且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施工的计划主要包括施工图纸的准备,施工前的材料准备,施工计划中的检测和测试,施工中的具体细节和补充的环节。 第三,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对材料的准备和检查。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应该对施工的材料进行检查,其中主要包括对施工图纸的审查,对施工设备的检查,确保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在审查图纸的过程中,应该认真仔细,不能出现任何的疏忽,特别是尺寸和管道标高的数据的检查,必须符合规定,不能出现一点差异。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施工的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符合给排水施工的规定,检查之后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 2.2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协调、监管和质量把关工作 第一,对施工中的进度和质量控制。在工程施工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之间应该相互配合,使施工能够按照一定的施工程序进行。 第二,预留埋设和归类分区施工。在给排水工程的施工中,应该做好预留埋设的工作,预留埋设时应该按照图纸的规定进行。确定埋设的空洞与设计是否一致,防止安全隐患的出现。 2.3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后期的扫尾和质量控制工作 在进行工程的收尾阶段,对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把控的注意力会下降,放松安全警惕,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工程的收尾阶段,施工单位应该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安全意识,保证施工的质量。 第一,检查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主要对管道的位置、管道的渗漏、阀门漏水等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及时清理排水设备,进而保证设备足够清洁。 第三,对给排水工程进行相应的调试,先进行运行,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而保证施工的质量。 2.4 检验之后验收好合格证书 在进行检验时,应该对施工中的各项材料进行归类和验收,根据工程的施工情况绘制出工程竣工图,并且做到原始数据的真实,以备查看。 3 结语 作为建筑还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施工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给排水的施工技术,进一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如何改进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技术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升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有序运行,应不断提升给排水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进行进一步地深化改革。文章通过分析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与发展,通过进行施工技术的改进来提升施工的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满足建筑给排水工程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改进 1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给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许多建筑的建设年代相对久远,供水系统的使用年限较长,因此会出现压力不足、供水不良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现状,技术人员应通过自来水供应系统进行无负压给水方式的改进。该方法具有许多优势,但依然存在问题:第一,需要进行视频设备的集中优化;第二,水管噪声留宿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第三,排水工程的经济性以及技术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第四,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竖向管道的优化等问题。 1.2 排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排水系统设计过程中污水处理是其存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随着建筑层高的不断增加,污水冒溢现象成为当前高层建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排水最大限制的控制以及地漏的设置需科学规范化。如何避免水封干涸等问题,同样是给排水工程面临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水封遭到破坏,比如可以采用真空排水技术、压力排水技术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还可以使用同层排水技术。 2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给水工程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给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活给水管道安装结束之后并没有进行水压实验就已经隐藏,这样导致给水系统存在一定的渗漏隐患。因此,在隐蔽前应进行给水试压,并且要求给水工程段内的各支路阀门全部打开,如果有某些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将不能保证所有的支路均无渗漏隐患。 第二,如果使用的是塑料管作为热水管以及冷水管,敷设在楼层混凝土楼板内,当出现接头或者是分支管道时没有使用分水器。但是在用水量较多的卫生间以及厨房应该设置分水器,可以采用多支路布管的方式,来避免管道中采用管接头或者是分支管等现象。如果水池溢管的直径相对进水管的直径要小,但是却没有设置网罩时将会出现,水位控制器失灵等现象,进而无法保证多余的水能够从溢流管中排出,如果没有设置网罩将会导致所积存的污水回流至水池,进而造成水质的污染。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该通过排泄储水池的最大流量来确定溢流管的管径,并且要求其管径比进水管的管径稍大。 2.2 排水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地漏的安装,在进行地漏的安装过程中应确保地漏的高度合理,进而避免出现积水现象或者是在地面上形成水坑等问题。如果是公共卫生间则不应该采用钟罩式存水弯地漏,因为钟罩式存水弯地漏的过水横断面较小,杂物难以通过,进而容易造成堵塞问题。其次,由于钟罩式存水弯地漏水流转弯过急,水头损失过大,很容易造成悬浮物质下沉导致的堵塞。因此,在公共卫生间应该选用格栅形的地漏,进而防止出现堵塞现象。 在施工后期,有关人员应做好质量安全控制工作,应根据管道的位置以及漏水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并全面清理排水设备,并对整个给排水工程进行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确保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验收阶段,施工单位应将相关的验收资料、报告、证书等整理完善,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绘制建筑给排水工程竣工图,并将相关资料装订成册以便今后查询使用。 3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3.1 推广并使用新型节水设备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应采用新型的给排水管材。当前市场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给水管材、铝塑复合管等新型管材。具有防止钢材生锈、节约水资源以及防止水污染等优势,在进行阀门的选择时应尽量使用节水阀门;第二,o排水节能设计中所使用的的器具包括配水管材以及节水卫生器具两大类。在进行节水设备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卫生器具是否会受到影响。在进行卫生器具以及节水性配水器具的选择时,应选择质量较好、节水性较强的,在考虑经济性能之外还应主要考虑节水性能。 3.2 加强对中水的开发与利用 在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开发与优化过程中,应加强对中水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中水的再利用,通过开发中水技术能够进行污水的再次利用,进而缓解水资源浪费问题。 3.3 合理收集并利用雨水 为有效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匮乏问题,应充分利用雨水。施工单位可以在居民楼的屋顶设置雨水的收集及净化装置,通过净水器进行雨水的简单处理,之后用来卫生间的冲洗等,进而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3.4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在给排水技术的改进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督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环节,从宏观控制的角度对建筑给排水技术加以管理;其次,通过各类监督途径加强约束,建筑给排水行业的行业给予一定的压力,并不断规范其行为;最后,还应不断完善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后的管理。 3.5 对现有的排水设施进行创新和改革 对现有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革与创新,有助于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给排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水渗漏问题,对于后期工程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影响而进行现有排水设施的创新与改革,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于工程竣工阶段应加强管理和监督,进而保障给排水工程的顺利实施。 4 结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想要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施工技术的改革需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力量,要求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且通过制定各类规范来约束给排水工程的相关行为。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节能减排措施研究 摘要: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城市建设也随之不断发展,因此人们对于建筑中的给排水工程的关注越来越多。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许多大城市都属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因此对于建筑中水资源的节能减排就应该格外的重视。本文就将以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节能减排的意义以及措施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减排;措施 一、 前言 水资源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因为我国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因此对于水资源的节能减排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建筑中的水资源假如能够通过一些措施节能减排,那么就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们对于水资源的浪费。我国的建筑给排水工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并对我国的建筑给排水工程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让我国的给排水工程得到不断的发展。 二、 建筑给排水工程节能减排的意义 (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存在,因此对建筑中的水资源进行节能p排能够减少人们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还能够通过减少水资源的利用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实也是对其他能源回收利用的促进,这样才能够通过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来让人们对其他资源的回收利用不断的重视。 (二) 保护环境的要求 人类是生存在地球这个大环境下的,因此环境的保护对于人类来说也是能够影响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但是人类之前的行为已经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只有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够逐渐的修复之前的生态系统破坏。在这其中水资源的节能减排也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好的体验,生态环境也能够通过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来逐渐的修复。 (三)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减排,能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经历来追求其他层次的需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就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真正的重视起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节能减排,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不断发展的技术来让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污染率得到下降。 三、 现阶段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问题 (一) 给水与热水供应系统 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问题主要是给水系统的出流超压以及后期的水资源浪费。现阶段我国的发部分建筑工程的给排水工程系统都存在着出流超压的问题,一旦问题出现就会给承包商带来很大的危害。除此之外就是这种系统的设备一般都设置到地下等隐蔽的地方,但是这就给发现故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样一些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就不能直接的解决。在冬季热水资源也无法充足的发挥其作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是因为建筑供水系统中长期没有应用循环的热水系统,或者是出水的地方与热水器所在的地方比较的远,这样就会是水的热量在运势的过程中消耗掉,这样等到出水的时候,水的温度就会过低。 (二) 给排水系统的资源浪费 在建筑的给排水系统中,排水系统的配件质量不合格以及管路渗透等问题是出现比较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给排水系统中,假如系统的设计不合理、材料使用的不合规范都会让管道产生故障,而出现的渗水问题更是可能全面发生的,这时候在进行渗水维修的工作,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维修,这时候的水资源仍然一直处在浪费的状态之中,这样的水资源浪费不但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用水,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四、 对新形势下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节能减排措施的解析 (一) 建筑工程给水控制技术 1. 节水型设备的使用 想要对建筑工程给水控制技术不断的完善,采用节水型的设备是一项必须的措施。现今的许多建筑中采用的多是镀锌钢的管道,这种管道使用时间达到一定的长度就会生锈,这样不仅仅会影响使用管道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资源浪费是因为人们为了避免使用生锈的水,多会采用不断的流水来让生锈的水流出,这样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除了管道之外需要注意的解释阀门的问题,因为阀门在工程中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一旦阀门出现问题就会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带了恶略的影响。假如使用的阀门并不能正常的关闭,也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使用节水型的设备,这包括一些创新型的管道以及阀门。 2. 卫生器具的节水效果 卫生器具以及配水的节水效果对于整个建筑的节水效果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卫生器具以及配水的选择。比如现在的水龙头一般有充气、瓷芯以传统的水龙头这三种,在相同水压的情况下,充气以及瓷芯这两种水龙头比传统的水龙头的节水效果会高出25%左右,当静压变高后,充气以及瓷芯这两种的节水效果会更好。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选用充气或者瓷芯的水龙头。因此卫生器具以及配水的节水效果对于整个建筑的节水效果的提升是非常显著的。 (二) 给排水水压的有效控制 给排水水压的有效控制对于给排水工程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当水压太高的时候,进场会给给水配件以及入户直管等地方产生限制,因此应该重视水压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还能够利用水压来检测给水配件的情况甚至还能够遏制出流超压。 1. 控制建筑预设的水压范围 排水系统的排水超压问题一般都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忽视,因此先要从根源上处理水流超压的问题就应该掌握每户人家的工作压力限值,这样就能够将建筑的水压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内部进行减压装置的安装,这样就能够对水压进行另一种保护。 2. 热水供应系统 热水供应系统也是一个浪费严重的地方,因此应该进行热水循环系统的推广,只有使用热水循环系统才能够将最新的技术运用到给排水系统中去,对管道进行保温处理,运用符合标准的控温设备,这样就能够减少在热水供应系统上的浪费。 3. 渗透问题 我国现今的给排水工程系统的最大问题就是管路的渗透,管路的渗透牵扯到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比如设计师的能力、材料的选择、施工技术等。当设计师进行设计时,很多时候不能将现场的情况考虑进去,因此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对质量进行严格标准的制定,包括施工采用的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技术的质量都应该进行审核,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管路渗透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够将水资源更合理的利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水资源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因此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节能减排的应用也应该得到大力的提倡,通过对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各方面的严格把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水资源的节约成为可能。我国的建筑给排水系统仍然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为我国建筑给排水系统的不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安全及质量的探讨 【摘要】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建筑的使用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建筑给排水工程安全及质量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安全;质量 一、 前言 文章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安全和质量管理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对当前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安全质量管理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安全和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阶段,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保质保量。在施工时,一定要确保施工的内容得到落实,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并把握好施工的进度与效率。同时,还要对水电做好调度工作,将每项任务及时合理分配下去。此外,施工单位需要建立一套实用,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对日常的质量控制认真做好记录。 1.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给排水工程在施工期间,施工单位要做好相关检查工作,杜绝存在违规操作的状况出现。此外,当在施工开挖管沟需要占用道路时,需要及时向总承包单位进行汇报,总承包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好做部署,确保开挖管沟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完成施工后及时保证道路通畅。在凉水塔施工方面,要严抓防火工作,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需要使用电动工具时,一定要提前对工具做好检查工作,避免电火花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2. 施工质量管理 总承包单位要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计划进行,并把这种理念在各个施工单位进行强调,确保施工单位在每一个质量控制点都可以提前做好检查工作,检查合格之后再进行其他的工作。同时,要做好监督工作。经常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有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是按照科学合理的操作进行各项施工,还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展开质量检验评比等活动。 三、当前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1)施工期间到各施工单位没有到或很少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造成很多违章作业。 (2)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机构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施工前安全教育以及施工中各项安全措施并没有具体落实。 (3)各施工单位开挖管沟断路时,没有提前上报总承包单位,所以承包单位不能根据施工道路布置条件,统一安排时间和在同条道路上,同时施工挖管沟,导致不能限期完成施工并恢复道路交通。 (4)凉水塔安装施工不以防火工作为重点,施工顺序混乱,使用电动工具时,对导线绝缘性和工具安全性没有进行检查,有时导致电火花引起火灾。 2.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质量问题 (1)施工过程中工艺粗糙造成的现象,如水管连接处渗水,设备安装尺寸不精确造成的噪音过大等;建材质量不过关造成的现象,如材料进场不按规定验收,造成使用时水管开裂,水嘴、阀门关闭不严;设计考虑不周造成的现象,如阀门数量不足、泵房内未考虑排水等;在建筑设计时,对管道及设备的设计安装缺乏精确的计算,致使在实际安装操作时接口不准,设备位置不准,坡度、标高、位置发生偏差,有些单位为降低工程造价,忽视工程质量,片面压低造价,导致施工单位购买劣质产品。 (2)施工程序不规范,管道安装施工与其它建筑施工一样,有着内在的规律性,这就要求施工时严格按科学的程序进行,防止随意性和盲目性,如管道的安装,如果前后顺序颠倒,就会使管道无法进入预定的位置。 (3)技术水平未达标准,在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中,因施工技术水平不高,而造成质量问题的占很大比例。很多技术工人,连起码的施工工艺都不懂,就滥竽充数,在一线施工;有些施工技术人员,没有施工经验,甚至连图纸都吃不透,就独挡一面;一些监理人员未经培训,连上岗资格都没有,直接影响了给排水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安全质量管理的实施 1.实行跟踪监理,加强过程控制 (1)给排水项目施工的质量是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分项工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靠检验和评定出来的。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对每道工序均进行过程控制。特别对于进场的要投入使用的原材料要监理工程师按规定比例和频率进行抽检,确定符合质量要求后才允许使用。合格材料在场内应分类堆放,不合格材料要清退出场。(2)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要进行跟踪监控督促承包商坚持实行工序施工活动前的操作技术交底制度,向所有参与者明确施工质量要求,由全员自觉维护工程质量,提高质量水平;密切注意承包方在施工准备前各阶段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是否发生了不利于保证工程质量的变化,以及工艺与操作情况是否始终符合要求等。 2.严把分部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关 分项工程质量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为确保质量监理工程师要督促和帮助项目经理积极在工人中开展质量控制小组活动,按照《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中规定:各分项、分部工程质量的评定,分先评定后核定两个程序,其质量检验评定的程序及组织参核查检验过程,监理工程师要求参加,且工程项目质量检验、评定及核定程序由监理工程师签证认可,可以对质量评定和核定有效地起到监控作用。此外对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评定要持慎重态度,对增加造价、不成熟或没把握的技术绝不批准使用;对于变更要求和技术要核定,要认真地进行审核。 3.提高管道设计、施工质量策略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之前,监理部门需要先协助施工单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专家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进行审核,核查土建和电器有无故障。其次对进场材料进行检验,看设备、配件和产品有无出产日期和质量合格证。当参与的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组织施工单位将相应材料移交给建设单位;给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用材质量标准应统一,管道试验必须以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为依据进行,而不能随意改变施工顺序。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给排水系统竣工或交付使用前,需进行吹洗,以确保管道清洁,用水安全。此外,还应该注意土建吊顶和装饰施工之间的协调,以确保给排水工程质量。 五、 结束语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建立合理的监督体系,每一道工序都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来操作,这样不仅能保证施工的质量,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施工安全系数,希望可以得到落实。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摘要】在建筑中给排水工程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建设质量,因此应该加强对给排水施工技术的掌握。文章对建筑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问题;处理措施 引言 建筑给排水工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如何避免给排水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给排水工程和建筑结构工程不同,在产生质量问题后经过原因排查后,可以截取存在问题的管道部分,及时地进行局部整改,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和工时损失相对较小。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规程、标准操作,控制好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 1、建筑给排水工程中常见问题 1.1管道渗漏是最为常见的问题 管道渗漏是给排水工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这种渗漏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管材因素。如镀锌钢管弯头和管材有砂眼等管材及其附件的质量不合格,而在施工过程中是很难发现这些问题的。塑料管材是通常不会出现渗漏的情况,其质量比较好,若出现渗漏基本上是因为施工人员不合理操作引起的。②环境方面的原因。施工过程中环境温差较大,致使管道材料及其配件极易受损。比如PPR管的两端均是插头,并且管道配件均是承口,一般选用承插热熔的连接方式,这属于固定不变的永久性连接。然而塑料管道的线膨胀指数较高,容易受温差影响出现热胀冷缩的情况,从而管道长度随之发生变化,通过外力作用,管道配件接口处破损导致渗漏。③施工方面的原因。给排水在施工作者中会经常出现接口位置密封不严、加工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排水管发生渗漏的几率较小,即使发生,也是由于插入深度不够或者施工人员忘记涂密封胶水导致的。 1.2管道堵塞 排水管道在使用时常见的问题就是管道堵塞,发生原因有:①在安装过程中管道发生断裂,却没有及时进行修理。其他施工环境下,比如清扫建筑地面垃圾时,将大量水泥砂浆等混合物体排进管道,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杂物聚积成块纷纷堵塞在管道的弯处和通口处,造成管道堵塞。处理这种问题十分麻烦,必须将管道堵塞处截断,再换上新的管材和配件,由此可见,平时要多加注意管道的防护工作。②水管道特别是用来排放粪便的污水管道管径不够大,以至于管道排水不畅,出现堵塞现象。实际生活中的菜叶、饭粒以及布条等杂物也有可能会使管道堵塞。③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特别是需要在镀锌管道接口处缠绕麻丝时,其缠绕不紧或者缠绕过多都会进行管道接口,造成管道堵塞。 1.3水压或供水量不足问题 1.3.1设计存在误差。在设计过程中,关于用水量或水力损失的计算存在偏差,或者是选择水泵扬程和水管直径不合理。用户的直接供水来源是市政管网,在水高峰期,市政管网的供水压力太低,导致水压无法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 1.3.2水箱的高度安装位置不够恰当或泵的扬程不符合设计标准,以及出水电的高差产生的势压不能达到其水压和水量的要求。 2、建筑给排水施工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建筑给水施工环节的措施 2.1.1用于给水的管道要选择相适应的管道材料、管道配件,同时,生活给水系统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一定要经过严格检查,必须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才能使用。 2.1.2管道直径不超过100mm 的镀锌材质的钢管必须选择螺纹连接,在进行套丝扣时,在外露螺纹部分和已被破坏的镀锌层表面要及时进行防腐处理 ;管道直径大于、等于100mm 的镀锌材质的钢管必须选择卡套式或法兰专用管件连接方式,法兰焊接处以及镀锌钢管一定要注意二次镀锌。 2.1.3给水塑料材质的管道以及复合管道均可以选用粘接接口、热熔接口、橡胶圈接口,法兰连接以及专用管件连接等连接方式 ;塑料材质的管道以及复合管道还有金属质地的阀门、管道配件等连接处都必须选择专用管件连接方式,另外要注意不能在塑料管上套丝。 2.1.4钢管连接可以选择专用管件连接方式或者焊接,如果管道直径不超过22mm,就应该选择承插或者是套管焊接方式;当管道直径不小于22mm 时,应该选择对口焊接方式。 2.1.5水管上应安装可拆卸的连接件,同时支管始端配置有3 个或3个以上配水点,也应安装可拆卸的连接件。 2.1.6如果同时安装热水管道和冷水管道,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选择上下平行安装的方式,冷水管应置于热水管下方;第二,如果选择垂直平行安装的方式,冷水管应置于热水管的右侧。 2.2加强建筑排水施工环节的措施 2.2.1如果排水管道的位置较为隐蔽或者需要埋在地下,在施工前一定要先进行灌水试验,其灌水H必须高于地面卫生用品的最上层边缘或是地面高度。 2.2.2给排水塑料管安装装饰伸缩带时一定要根据设计规定和位置。加入设计中没有提到要求,一般情况下伸缩带之间的距离必须小于4m。 2.2.3水平干管和排水立管的管道必须进行通球试验,并且通球的球径必须大于排水管管道直径的 2/3,通球率必须达到100% 的标准。 2.3检查消防给水系统安装是否合理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某些工地往往只对管网做试漏试验,甚至试验压力完全没有达到设计和规定的要求,这无疑给系统正常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按照严格的安装要求来说,在完成安装管网的工作后,必须及时进行严密性试验以及强度试验。针对消防给水以及生活给水管道来说,试验压力为必须设为管道工作压力的1.5 倍,而且必须大于、等于0.6MPa。检测是否通过强度试验,就看管网在试验压力下10分钟之内,压力降是否小于0.05MPa,如果是小,即为合格。针对自动式喷水灭火系统,如果设计工作压力小于1.0MPa,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即为设计工作压力的1.5倍,而且必须大于 1.4MPa ;如果设计压力大于1.0MPa,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该工作压力加0.4MPa。要检测是否通过水压强度试验,就看管网是否在试验压力下稳压30分钟,压力降小于、等于0.05MPa,若是,即为合格。 2.4 检查排水系统安装是否实用 排水系统经常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安装地漏不合规定,如果室内地漏高度高于地面,就会导致积水,如果地面高度高于地漏,那么就会在地面上形成地坑,导致屋面地漏的周边无法形成适当的坡度,同样造成积水现象。因此选用地漏十分重要,例如公用卫生间最好不要选择钟罩式存水弯地漏。因为钟罩式地漏的横截面窄,不利于过水,导致杂物不便通过。另外,选用钟罩地漏,水流转弯过于湍急,致使上升过程中的水流冲击力过小,悬浮物就容易下沉,最终导致下部堵塞。所以最好是选用格栅加P型或 S型存水弯式地漏。饭堂盥洗槽的排水口也是经常出现堵塞的地方,为缓解此类问题,应在排水口放置活动网箱进行隔离碎渣,其设计尺寸必须大于200mm×200mm×300mm(长×宽×高),这样更有利于取箱倒渣,不导致堵塞。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给排水工程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施工出现质量问题,将会给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麻烦或损失,并影响给排水工程后续使用功能。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对其施工技术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将其提高,才能保证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运行质量,才能真正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建筑给排水工程论文:探析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住宅建筑物占了很大的比例。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和施工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对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特点,对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要点与施工要点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阐述了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特点;设计要点;施工技术;注意事项 1 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的特点 高层住宅建筑具有建筑面积大、层数多、有地下层和设备层的特点。因此高层住宅建筑土建施工阶段如果不重视给排水预埋工作,极易造成预埋、预留不准确或漏留、漏埋。要注意的重点部位的特点如下:地下室方面:高层住宅建筑多数重要设备一般设计安装在地下层和设备层,设备管线多,往往出现管线冲突,并造成可用空间标高低,严重影响使用功能。因此应仔细核对图纸并及时与设计沟通,有问题提前解决。标准层方面:转换层及标准首层建筑结构较为复杂,梁柱密集,管道的敷设较难解决,标准层给排水套管、洞口、管线留设要一致,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建筑物使用及美观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点是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施工质量,并使工程按时完成。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难点是根据施工条件的差异,去制定施工方案,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去调整施工方案,尤其注意要配合其他专业管线,避免冲突。 2 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要点 2.1高层住宅建筑给水系统的设计要点。高层住宅建筑给水系统设计的关键是选择给水方式,它直接关系到给水系统的使用和工程造价。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城市给水管网的水压一般不能满足高区部分生活用水的要求,绝大多数采用分区给水方式,即低区部分直接由城市给水管网供水,高区部分由水泵加压供水。由于高层住宅建筑内所需水压较大,所以高层住宅建筑给水系统应采用竖向分区。高层住宅建筑给水方式可分为串联给水方式、并联给水方式和减压给水方式。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供水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给水方式。高层住宅建筑给水还应注意水量计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公共部位的水量计算比较复杂,尤其是综合楼,建筑功能越多,水量计算就越多,而一些公共娱乐场所、饭店、餐厅等的用水量注意要分别计算,这对于国家提倡的节水节能的政策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2高层住宅建筑排水系统的设计要点。高层住宅建筑室内排水系统是采用污水、废水分流还是合流方式,应根据所在城市室外排水制度、市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是否有利于综合利用与处理要求来确定。在高层住宅建筑中,排水立管长、水量大、流速高,通常容易造成排水立管底部连接的卫生器具有溢水的可能。因此,底层卫生器具的排水管道不接到排水立管上,应单独排出。排水立管需要进行转换时,底层卫生器具的排水支管可以接到排水横干管上,连接点距立管底部下游水平距离不宜小于3 m,不得小于1.5 m。对满足不了上述要求的排水支管,应以单独的排出管排至室外检查井。 2.3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消防系统的设计要点。 2.3.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闭式系统中的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最为常用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而该系统设计要注意的要点如下:一是喷水水量的计算;二是喷头布置的合理与否和环状管网的形成;三是底层配水管入口减压问题。设计水量应按照最不利点处作用面积内的喷头同时喷水的总流量确定。至于配水管道的布置,应使配水管入口压力均衡,配水管入口压力不宜大于0.40MPa。入口压力过大,必然使得喷水管上的喷水压力过大,各个喷头的喷水流量增加,会造成作用面积内的设计流量增加。此外,为保证供水安全,自动喷水泵 的出水管应接环状管网,一般在湿式报警阀组前成为环状管网。并应在环状管网上设置室外的满足室内设计水量的水泵接合器。 2.3.2消防栓给水系统。室内消防栓给水系统是目前保障建筑物消防安全的重要设施,其设计涉及对消防水箱和消防栓设计的具体要求。该系统设计要注意的要点如下:一是水量的选定;二是环状管网的形成;三是底层消火栓的减压问题。 3 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中施工技术的要点 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中的技术要点主要有: 3.1 管道的安装要点。施工前认真审查图纸,结合编制施工方案,全面安排管道的安装位置。关键部位的管道甩口尺寸应详细计算确定。管道安装前注意土建施工中有关尺寸的变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管道安装时,要认真清除管道内杂物,安装的坡度要均匀,防止局部倒坡。 3.2地漏的安装高度和走管要点。地漏在结构板面上安装,竖向高度空间上可以考虑借用二次装修时必须有的装修基层的高度。为稳妥起见,在不影响结构安全及防水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在地漏安装板面位置局部下凹以尽量降低地漏面的标高。此外,地漏紧贴结构板面安装,地漏的排水支管无法与大便器的支管进行顺接,应单独设支管接入立管。 3.3卫生洁具的安装要点。不得破坏防水层。已经破坏或没有防水层的,要先作好防水,并经12小时积水渗漏试验。此外,卫生洁具固定牢固,管道接口严密,而且要注意成品保护,防止磕碰卫生洁具。在通水之前,将器具内污物清理干净,不得借通水之便将污物冲入下水管内,以免管道堵塞。还有,严禁使用未经过滤的白灰粉代替白灰膏稳装卫生设备,避免造成卫生设备涨裂。 4 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 高层住宅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4.1在预留预埋方面要注意的情况:预留预埋的套管、孔洞及管井的准确与否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技术人员应充分理解施工图纸,并对设备、洁具等的安装尺寸、管道配件的安装尺寸及安装工艺熟悉,可对重要部位和关键工艺做专项施工方案。 4.2在样板层方面要注意的情况:样板层的作用是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以后对其它楼层施工时参照样板层的数据或完全跟样施工。确认标准层每层的管道安装形式、尺寸、位置和各类管道配件、支托架等得布置形式,卫生间洁具的定位尺寸等。 4.3在成品保护方面要注意的情况:为防止卫生洁具、管道、配件不受损害和保护表面的光洁度,应对成品进行保护,派专人看护并对全体工人进行成品保护的重要性的教育。 4.4在管道的试压方面要注意的情况:给水管道试压方面,在管道安装完毕后再全面检查核对已安装的管、阀门等,全部符合设计和技术规范规定后,把不宜和管道一起试压的配件拆除,换上临时短管,所有开口处封闭,并从最低处灌水,高处放气。系统试压时须考虑应急措施,发现异常立即中止,并应有及时泄水或排水的方案和设备。试压合格后应对管道进行吹洗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住宅建筑朝着层数更多、标准更高的方向发展。 高层住宅建筑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规范不断完善,设计和施工的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库存及采购管理研究 【摘要】 采购不合理造成库存过大常常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库存管理费用过高以及难以更换产品等问题,还会由于一些产品存在着时效性和保质期两个特性,使得企业不得不将一些积压的商品低价出售,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此外,库存不足还会使企业由于产品脱销而错过销售机会,降低企业的信用,并且紧急订货还会使企业所支付的各项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利润下降。本文以沃尔玛为例,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来达到降低采购与库存成本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 【关键词】 连锁企业;库存与采购;问题;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很多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国内外许多连锁企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份额争夺战,零售业仅仅依靠销售额的增长已无法确保利润有大的提高,因为销售带来的收入正在被不断增加的成本所腐蚀。沃尔玛作为一家世界性的连锁企业,也是一家外资企业,对零售行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这样的一家企业来说,控制成本显得至关重要,而企业的采购和库存成本在整个成本费用中占据着一个主要比重,其中采购成本占了沃尔玛销售额的39%,而库存损耗大约为15.12亿美元。因此一个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利润,就必须抓好采购和库存成本这两个方面。而控制成本不只体现在企业现金流出的减少,还直接体现在商品结构合理化、品类管理科学化、补货的及时性、库存商品最低化等各方面,且最直接体现的是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和企业利润的提高。 一、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问题分析 把美国沃尔玛的管理模式移植到中国,一直是沃尔玛的终极梦想。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一路跌跌撞撞,所付的代价不少。因为要在两个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国家实施同样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势必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就比如说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就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商合作共赢的意识不强。虽然沃尔玛与供应商在信息上实现了共享,但在中国很多供应商只知道通过直接的需求来提供产品,而不会去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做分析和改变,对于通过供应链系统传输过去的信息,供应商很有可能只是粗略地查看一些经过总结处理的比较简单的指标和报表,因为很多供应商还无法理解这样去做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沃尔玛对供应商的管理并没有像国外一样形成良好的循环合作。并且,由于沃尔玛会把一些商品的销售情况传输给相应供货单位,由他们来进行分析并供货,而一旦某些供应商对这些信息没有细看,忽略了几个指标,势必会给沃尔玛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名誉上的损失。 (二)手工查保影响采购计划。商品的保质期对超市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超市也会放较大的精力来管理商品的保质期,因为商品保质期这一特性会影响企业的采购策略。而我发现在中国的沃尔玛依旧运用着最原始的人工查保的方式,另外,在给商品上架的时候,超市的有些员工可能会嫌麻烦,在上货的时候直接将补货商品放在外侧,而把原来的商品直接推到里面,造成了剩余保质期较长的在外侧进行销售,而剩余保质期较短的则在内侧被忽略,同时也给现在的手工查保工作增加很大的负担。而若在这工作中没有很细致地检查,不小心忽略了几样临保商品,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促销和采购计划。 (三)中国消费者的不确定性给采购带来的挑战。相对于欧美地区消费者基本都是带有很强的目标性购物,中国的消费者则由于生活方式和地域的不同,在购物的喜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沃尔玛在集中采购时无法全面系统地考虑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致使某些地区就可能无法因时因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消费者对沃尔玛的满意度。因此,中国消费者消费的不确定性为沃尔玛的集中采购配送增添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门店库存过高和缺货现象严重。在中国的一些沃尔玛超市中,一些畅销品总是缺货,而非畅销品却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库存空间,由于这些商品的存在,严重影响门店的库存周转率和资金周转率。有一次,我们在沃尔玛超市进行问题查找时,就发现缺货已经成为了沃尔玛十分常见的一个现象,很多货架都空置着,甚至一些日常必需品,比如盐都进入了缺货的行列。而我觉得对于某个热销产品亦或是必需品来说,超市若达到了严重或经常性的缺货状态,供应商没有及时了解情况和采取补货措施,而沃尔玛的采购人员可能也没有精力来关注到这一单品,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这个商品出于一直缺货的状态,作为一种处于热销状态的商品或生活必需品,长时间或经常性地处于一种缺货状态的话,对零售业企业来说是十分严重的一个现象,会造成一个较大的利润损失。 (五)欠缺对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中国,沃尔玛的部分采购人员可能会出现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出现只考虑节支的采购误区,一味地向供应商索取费用,以及将自己的费用转嫁给供应商,这就造成了采购人员过度集中精力于索取费用,而没有考虑到与一些希望长远发展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甚至有些还会利用自己的身份一味地欺诈供应商,不遗余力地索取一切利益。这种行为势必会破坏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影响双方良好的合作,还可能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六)仓库的管理和配送缺陷。中国地域广大使得配送中心显得很少并且分散,在执行少部分商品的配送上有些力不从心,松散的物流格局也造成了产品配送效率的低下,而这就意味着企业必定会存在部分资源的浪费,包括在配送的人力物力上。并且在中国各个门店相互间还比较独立,在很多的信息上口径不统一,造成了只要一有门店的某种产品存在缺货,就得从配送中心进行调货。同时还会由于部分库存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工作比较随意,对商品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管理和分类,而使得超市的整个仓库显得比较混乱。 二、对中国沃尔玛超市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对重点供应商加强培养。我们可以按80/20的规则进行划分,占80%采购金额的20%供应商为“重点供应商”,占20%采购金额的80%供应商为“普通供应商”。沃尔玛公司作为零售行业规则的引导者,不能坐等其供应商来慢慢进入角色,而是有必要地付出一些前期的培养成本,而这一成本的划分则是对重点供应商投入80%的时间和精力,对普通供应商投入20%的时间和精力。接着,对供应商进行培养后,沃尔玛还得进行后续的考核,对于这个事情,我认为总部可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或一个团队来进行跟进,着重来提高重点供应商的一些素质和能力,来接近沃尔玛为供应商制定的标准,为以后更长远的合作打下基础,而非对合作的供应商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造成双方共同的损失。 (二)建立临保提醒系统。为了应对人工查保带来的失误和减少这一方面的人力成本,超市可建立一个商品临近保质期的到期提醒系统。在这个系统上建立两个版块,一个是库存商品保质期管理,另一个是货架商品保质期管理。运用了这一系统,超市不仅可以降低对商品保质期的监督检查工作,管理人员还可以直观的看到门店所有商品的剩余保质期,对于有些商品及时采取促销策略而不至于因错过最佳促销时间而造成超市更大的损失,根据这一系统超市管理者还可进行一个采购进货的安排和监督,减少了由于人员的疏忽给超市带来名誉上的损害和经济上的损失。 (三)采取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的采购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消费者在消费需求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虽然,集中采购给沃尔玛带来了许多的优势,但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和面对生活习性存在较大差异的中国百姓,我觉得对沃尔玛各门店的商品配送都由配送中心进行统一配货是不太不合理的,我觉得其完全可以将集中和分散这两种采购结合起来,即在总部集中采购的前提下采取部分分散采购的策略,这样的一种结合不但可以发挥集中采购的规模经济效应,还能通过调查不同地区消费者在购物上的喜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在各地区采购一些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提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比如在一些节日,人们选择庆祝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商品自然也会有所区别,而这些正是集中采购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部分商品采取分散采购的方式也是为了能让企业真正做到为顾客着想和服务。但这是在不改变大部分商品依然处于总部集中采购管理的状态下进行的。 (四)采用库存信息联合法。沃尔玛采用如下图的方法进行采购,可以高效便捷地满足日常经营的需求。但在有些时候它还可以利用各门店之间的库存来进行调配,比如说这一商品在这地区门店刚好处于销售高峰期,而在另一地区却处于低潮期,那么为了让生产出来的商品更有效地得到利用,而不至于过期变质掉,就可以相互进行补充销售,这也是基于这一系统数据可以在各门店呈现,进行一个数据的交流,让门店的负责人可以看到其他门店各个商品的库存情况。一旦发现自己门店内的某一产品处于高库存低销量的情况,超市的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将这一情况反映给总部,并在总部允许的前提下采取这一方式将自己门店内的库存进行一个选择性近距离的转移,降低库存成本并减少损耗。 (五)加强采购人员的专题培训。在采购一种新商品时,采购人员在这一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优秀的人员往往会带来一个令人满意的谈判结果。因此对采购人员,公司应加强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比如不弄虚作假,不见利忘义;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比如采购流程、谈判技巧、合同管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分析技巧、逻辑思维、决策能力、合作精神等,对每一个供应商要像对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的共同所有者一般,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应对门店仓库配送和管理缺陷的举措。当某个门店出现少部分商品缺货而配送中心又相对比较远时,总部便可以安排同地区门店进行补给,一旦一个区域内一些门店同时提出补货需求时,总部便可以统一进行补货,这样可以降低配送的费用,而这些都是要建立在将各门店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之后。应对超市仓库管理上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要依靠仓库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区域的总部可以在平时多加强这部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如何才能根据各门店的不同情况把商品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并且在平时总部也要加大各门店仓库管理上的检查力度。在商品的搬运上,总部还应尽可能给予一些技术和工具上的支持和指导,最大限度降低在搬运过程中对产品造成的遗失和损耗。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在中国发展的沃尔玛采购与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采购和库存的优化管理是当今连锁超市打造核心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连锁超市企业就要全面系统地考察评估自己的库存和采购管理系统,并围绕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完善供应商系统、采购模式、信息系统、仓库管理方式以及提高采购人员的能力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采购系统和良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就无法保证企业销售系统的顺畅运作,也无法较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当然企业也很难获得目标利润。 作者:周芳琴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论文 1.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 1.1企业采购部药品引进时同质化严重,并且针对市场浅在消费对象定向不清晰,形成一种商品业绩突出,其他品种业绩不尽如人意,那些部分药品周转率低,最后滞消成有效期药品,这只是直接表象,间接表象为此类商品的周转率不高,掩盖了业绩突出单品的贡献值,导致采购方向决策失误。 1.2季节性药品采购时期与数量控制不到位。如夏季易重暑,大量购进藿香正气系列产品,高温期远少于历史同期,结果大量积压成有效期药品。 1.3对国家政令变化的反应迟钝。近年来国家药监部门加大了含麻黄碱类药物的销售数量,消费者在药店可以随便买到此类药品的现象得以控制,其销售量在零售药店急剧下降。因此,仍按原计划购进的大量含麻黄碱品种滞销,成为有效期药品。 1.4对药品生产商的生产、营销政策调整的应变能力低,广告药品购进未顺应药品广告计划。当今广告效应普遍,老百姓用药跟着广告走。当生产厂家产品广告效应明显时,便大量进货,现在药品性能改良迅速,再加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一旦厂家出于成本考虑降低或停止广告投入,百姓不再认可且购买力骤降,前期大量进货滞销后成为有效期药品。1.5店铺药品品类管理与采购部采购结构不一致。门店作为销售终端不仅要按计划最大限度实现销售额,而且要最低限度的存货报损。如门店新张时,为了满足店面陈列需求,增强顾客入店的视觉冲击,需加大其库存。正常营业后,由于前期市场调研与实际存在差异,未及时进行市场需求的跟踪分析,药品结构不合理,门店管理者又未与采购部及时沟通进行库存退换调整,结果造成大量药品成为有效期药品而报损。 2.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甚至缺失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企业内部缺乏存货进、存和销的制度和科学的核算工具。虽然企业设有内部控制机构,也配备了相关人员,但其职能严重弱化,内控人员的主要职能仍然是算、记、报,不能发现在采购程序运转过程一些违规甚至于因无相关岗位间制衡而产生的舞弊,更不能根据企业财务信息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形式可控下的实质是否可控,导致各级管理部门有恃无恐,趁机钻了内部控制的空子,使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甚至瓦解。管理观念落后,导致新兴进、存、销工具软件的诸多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更没做到存货财务管理工具与商品进存销软件的结合。例如:库存软件的数据海量计算与财务管理中存货最佳库存量的融合使用等。 2.2预算中存货采购预算形式化 企业由预算生成的采购计划因控制与考核不力,采购人员出现频繁采购,未按批次、批量采购,盲目和没有计划的采购,会导致产品的积压,然后通过配送中心分配到各个药店,以分散中心库的库存压力,但药品的库存量却未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即使采购人员将此部分药品进行了退货处理,也忽视了存货的成本和资金占用率,这就是没采用单品品类合理库存量的指标所致。应急性药品采购流程凌乱,及时性差,有时候需求高峰后到货造成堆积,有时候采购量又太少而需增加采购频次,给存货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3.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加强存货管理的方法措施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国家监管部门为加强对药品的全链条管理,提高药品流通环节的准入门槛,出台了新版GSP,实现对其流转环节的全程电子监管,确保药品质量,提升全民用药安全。与其他商品最主要的区别是有严格的效期规定,因此加强药品存货的管理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仅关系到企业效益,更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3.1以销定采,发挥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 商品管理部直接控制采购订单的生成。每月商品管理部门对各门店上报的有效期药品月报表进行分析,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定义滞销药品,要求采购部门对其停止采购,并直接加停购标识。若有特殊情况,经商品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取消停购标识。此方法将有效监控采购部门对已经形成滞销药品的再一次进货,否则将增大低动率药品的促销压力。对商品管理部已提出控制采购量的药品,严格按存销比进货。尤其是对季节性购进的药品、广告药品要严格按预算计划和促销方案进货,并跟踪销售情况,及时与供应商协商因特殊情况造成商品退货处理。采购部门如何及时准确的了解一线门店千差万别的销售结构,并将其转化为适销对路的采购订单,仓储中心的作用就开始彰显,首先其向采购部门将各门店的商品品类和数量需求如是反馈,其次验收核实实物与计划的一致性,尤其对产品批次有效期进行重点审核,把住有效期药品产生的源头。质量管理部根据GSP规定,对供应商所提供的药品有效期有严格的规定:对离效期还有6个月以内、6至12个月、12至24个月以及24个月以上来确定药品购入时间距离有效期的时间间隔规定。仓储中心验收员按照以上规定对所有入库的药品进行验收,杜绝效期问题药品入库。 3.2创建符合企业自身的ERP管理系统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以海典软件为例,根据企业实际设定初始存货单品上下限,使海典软件自动生成周期采购量,实现形式上的智能补货,包括销售终端的子库和仓储中心的主库,然后根据库存做采购计划。但还应综合考虑,所以标准库存与最小库存的设置显然非常重要,并须经常重新检验。下面推荐使用ABC法和EOQ法结合使用,这是药店连锁企业销售特点决定的。全国百强医药连锁企业前50名的单品品类均在1万个以上,但这1万种商品中20%的商品创造企业近80%的销售额,甚至销售前十的商品年销售以百万计。所以先采用ABC分析法进行分类,找出重点。A类品种少,金额比重大,约20%品种占金额比重80%;B类品种约15%,金额比重15%;余C类品种数多,但金额比重很小。控制库存其实主要控制A类品种就可以了。海典软件对此操作就很简单了,但接下来需进行A类中的更重点商品进行EOQ法进行量化控制。 3.3加强存货的财务成本控制 根据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特点,结合对存货进、存、配和销的过程进行期间划分,计算最佳采购量,将存货成本控制精细化和数字化。 3.4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间制衡 企业应根据ERP系统设置明确的请购、购进、付款、销售、收款、保管等岗位职责,有的岗位职责可能会交叉,需加强不相容岗位间的相互制衡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舞弊的发生。 4.总结 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库存管理是一门高动态的管理,根本原则是保证首推品、应季品和畅销品充足的前提下各零售终端药品供应缺货率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一定统计、财务管理方法,降低不合理库存量,提高存货周转率,加速资金周转。综上所述,加强库存药品管理,完善采购、存储、销售环节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医药零售连锁企业仓储中心“蓄水池”作用,保证零售连锁企业存货的安全与高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王春宝 单位:唐山永和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资金管理论文 一、连锁经营的主要模式 一是直营连锁,即所有店铺或网点均归同一经营实体总公司所有。二是自愿连锁,即各店铺所有权独立,通过协议的方式,统一定价,共同采购,达到横向联合、抱团经营的目的。三是加盟连锁,也称特许经营,即被特许人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并由被特许人投入资本,按照事先的约定条件,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被特许人自负盈亏并对自己的投资拥有所有权。综上所述,连锁经营就是通过快速扩张,依托分散经营来开拓市场、打开销售渠道,在细分市场上不断提高自身品牌的占有率,从而扩大市场销售份额和销售收入,达到规模化效应的经营方式。其可以在企业内部采用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实行批量采购,集中配送,通过规模效益降低采购、配送和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更高的差额利润。 二、连锁经营的筹资渠道 连锁企业的经营方式是通过高速扩张,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规模化的优势来获取差额利润,如何先于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渗透市场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连锁企业一般采用成长型战略,通过网点拓展来开拓市场、渗透市场,有时也可能会同时经营两个不同的品牌,利用品牌互补优势,拓宽不同的业务渠道。大规模的网点拓展,需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后盾,企业财务战略应采用与成长型战略相匹配的扩张型战略,大量筹措资金,以满足大批量新增网点所需的前期投入资金。企业的筹资渠道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一)内部筹资渠道 内部筹资的主要来源为企业的内部留存利润,即企业分配给股东红利后的剩余利润。企业甚至可采用零股利战略,将所有的剩余盈余都投资回本企业,但是对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而言,单单依靠内部筹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途径的资金来源。 (二)外部筹资渠道 外部筹资可分为权益性筹资和债务性筹资两类。权益性筹资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接受投资者直接投资等获得资本的一种方法。在企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采用权益性筹资无需按期还本付息,只需在企业盈利时支付股东股利即可,因此筹资的财务风险小,但容易引起企业控制权的变更,且筹资成本较高。债务性筹资构成负债,企业需按期还本付息,如银行借款、发行的债权,此外还包括各类营运负债的资金来源,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债务筹资与权益性筹资相比有筹资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受需按期还本付息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于权益性筹资,且过高的资产债务率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筹资能力。企业在选择筹资渠道时,需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编制资金预算,综合资本结构及可持续增长性,优化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在留存收益和权益性筹资既定的情况下,对于连锁经营企业而言,如其需要筹集更多的运营资金,则多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资金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负债率的高低。连锁经营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各连锁网点的店铺都以租赁方式取得,因此无法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来获取大量的银行借款,更多的是依靠大量的营运负债来获取营运现金流。营运负债的主要来源为各类应付账款(主要为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预收款项(消费者预存的卡券类收入)。以某知名连锁披萨店为例,作为餐饮连锁零售企业其存货周转速度相对较快,一般为1个月左右,而其与食材供应商约定的付款期通常为3个月,这样的运作方式能使企业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获取一定资金且相对稳定,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增长。假设企业月营业总收入为2000万,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则通过营运负债的方式,可以从供应商处获得1500万(2000*25%*3=1500)的资金。新增一家门店的前期投入资金约为180万,月营业额约为30万,则1500万的资金可用来拓展8家门店。这8家新增门店又能为企业增加180万(30*25%*8*3=180)的营运负债。再加上企业通过留存收益、股东追加的投资、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获取的资金,将不断增加门店数量,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规模化效益和品牌效应的产生,企业总营业额和单点营业额都将逐步增长,随之也将带动从供应商处获取的营运负债资金的滚动增长。 三、连锁经营的资金风险 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风险来自于经营和管理两方面。 (一)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经营风险来看,由于连锁经营企业负债率较高,且大多来自于尚未支付的供应商货款和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其盈余资金通常都用做再投资,进行新网店的开拓,以满足高速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需要。这样的资金运作方式就使得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资金链起着重大的影响。连锁经营企业多以服务业为主,一旦经济环境不景气,消费者的消费支出随机就会减少,这就对连锁经营企业的营运现金流入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旦企业的主营收入呈现出递减状态,其必须面临以目前产生的较少的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已到付款期的供应商货款,这样企业之前维护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营运负债能力也将随之下降。仍以上文提及的连锁披萨店为例:假设食材成本占营业收入的25%,企业每月的营业总收入均为2000万,其每月用500万营运现金流入来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支付后尚余1500万。如果企业的营业总收入突然下降至1800万,则其仍需支付到期的食材货款500万,此时剩余的营运现金流则降为1300万。消费者的预存卡券收入面临同样的问题,大量的预收款项实际上是对未来销售收入现金流的透支。当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时,除本期的预收卡券收入将相对减少之外,消费者如果使用前期购买的卡券消费,对本期而言非但没有资金流入,反倒还要承担相应的资金流出,这就加剧了企业本期资金流入量的减少。再有,连锁企业快速扩张的经营手段,使得企业将留存收益和结余资金都用于新增网点的前期投入中。以连锁披萨店为例,新店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养成期,在开业半年后产生正现金流(EBI-TA 0),并在三年内收回投资。因此,如果企业未能敏锐察觉到经济环境的恶化而及时调整网点拓展计划的话,高负债率和较少的流动资金必将导致连锁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此外,诸如保底租金、折旧、人员的基本工资、水电等固定费用的资金流出,不随资金流入的增减而变化,主营收入的减少影响企业资金支出的固浮比,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供应商也可能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因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要求企业缩短付款周期,这些均是企业在经营时可能面对的资金风险。 (二)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从资金管理风险来看,首先连锁经营企业网点众多,又大多分散在各地,所属门店会在各地银行开户,造成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降低了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零售企业的收入以现金交易居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来监控各地的资金情况,就会给企业带来最直接的经济损失。最后,分散经营主要是看重单个网点的营运能力,一旦网点与总部的资金管理信息不对称、不及时,就会误导企业决策层的判断,导致决策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和资金方案。 四、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 连锁经营企业降低资金风险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防范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两方面。 (一)防范因企业日常经营产生的资金风险 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对市场环境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察觉经济周期的变化,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经营决策和资金运作方案。根据企业的营收状况和盈利能力,结合企业的筹资能力和负债能力,合理安排新增网点的外拓进度,并依此编制资金计划。且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时时跟踪和定期反馈,以便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及时获悉企业资金运作情况的第一手信息,对企业的资金计划和网点外拓计划,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安全。 (二)防范因企业内部管理产生的资金风险 在内部对资金管理上,企业首先应要求分散在各地连锁网点的银行账户由总部统一开户,总部采用银行账户“自动划款零余额”方法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避免乱开户带来的资金散乱、沉淀等现象,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外支付除极个别零星支出外,均采用总部统一支付,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和安排。其次,健全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各网点的资金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法;每日的营业款需在当日解送银行,对于夜间的营业款必须在次日中午前解送银行并及时与营收系统核对;岗位设置相互制约和牵制,不相容岗位必须有效分离;关键岗位采取轮岗制度,重视授权、审批、复核等制度。最后,重视营收系统在连锁经营企业中的应用,利用信息化系统将各营业网点的实时营收情况上传至总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决策层提供更为准备、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作者:戴卿 单位:上海豫园黄金珠宝集团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问题 1、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1市场扩展中的冒进现象 所谓冒进,就是超过具体条件与实际情况,盲目加快工作。开拓市场的战略各种各样,但都应与企业的具体实力为依据。既不能采取不思进取的保守主义态度,又不能采取忽视实际的冒进措施。 1.2物流配送的柔和性和应急性差,影响顾客忠诚度 连锁经营的核心就是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在连锁经营中,其中心环节就是配送,它是厂商与店铺之间的纽带,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理论上,各连锁店的售货品种是由配货中心统一安排配送的,不必自己安排仓库,但是,目前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还并不完善,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如:没有采用先进的配送技术,导致效率不高,配送规模不大等。这些都在制约着连锁企业发展。 2、解决连锁企业营销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强化质量控制,提升品牌美誉度 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销售商是直接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例,消费者往往从中直接购买食品,生活用品等商品,因此,超市的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往往会在超市里发现过期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以及“三无”商品,这些商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会对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销售商更应该对商品的质量问题多加监控,只销售正规、合格的产品,杜绝“三无”以及假冒伪劣商品,并且对过期产品及时进行下架条换。在消费者眼中,购物环境与服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洁净的购物环境以及周到的服务往往会使消费者产生好感,促生预约的购物心情。因此商家需要将消费者的购物环境细心装饰置办,保证清洁卫生。同时提升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主动为顾客提供服务,尽量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 2.2突出经营特色,寻找最佳竞争位置 在顾客心中,总会给企业一个定位,尤其是特色比较明显的经营者。比如,北京的贵友大厦在顾客心中的地位就比较高,而街头小地摊就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企业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顾客,就要努力做出特色。以屈臣氏为例,屈臣氏就能够很好的找到自己的最佳竞争位置。屈臣氏企业目标锁定方式:①锁定目标消费群.在日益同质化竞争的零售行业,只有为消费者提供合适的产品选择和优质的购物体验才能赢得市场。②塑造“专家”形象.走进屈臣氏,你会发现给人的感觉不是走进了一家超市,而是一家专业的个人护理店。③屈臣氏自有产品不仅定位好,而且配有好的促销和优惠的价格。总之,依靠精准消费群定位,专业化服务,物美价廉的自有品牌产品,专业和系统化的促销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精细经营举措,屈臣氏牢牢抓住了大量的忠诚顾客,并有效避免了与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和网店等零售形态的同质化竞争,着实有效地实现了自己的经营特色。 2.3处理好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在有限的资源里,市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之间是对立统一的的,其对立性主要表现在,当一笔资金投入深度开发时,广度开发就不可以了;反过来亦是如此。其统一性在于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可以互为条件。二者的对立统一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新建连锁企业中,怎样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着其发展状况,因此一定要谨慎处理这一问题。 2.4完善物流配送制度 (1)建立和完善连锁企业的配送体系。从实质上来讲,连锁企业要实现五个统一,即采购,配送、管理、标识、核算五方面的统一。其中配送是连锁企业经营的核心部分。 (2)建立和选择适当的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对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配送中心的建立需要依据企业经营状况确定其规模,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配送体系。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依托资产联合、重组等方式方法,改变地区封锁的状态,打破行业界限,以在最大程度上方便各连锁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信誉。 (3)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当今科技社会中,信息化系统管理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连锁企业物流,就是在物流实际活动中充分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将其中的各环节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从而实现物流管理整个流程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物流观念,物流不仅包含储存和运输,还涉及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信息化程度,决定着连锁企业的发展前景。 作者:王浩 李新仓 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策略初探 1餐饮连锁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前景浅析 1.1管理方面所存在不足和缺失的原因 由于企业主经常把主要的注意放在了连锁店的不断扩张和占领市场份额而绞尽脑汁,常常为了谈判和视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毕竟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这是企业主所造成了这方面的内容缺失较为严重的失策。另外还有一面是管理部门的沟通所带来的滞后性,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性,无法及时的有效的将工作基层的意见和情况反映到管理部门之中,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后果产生,还有就是管理层的职责职能规划得还不够清楚,互相越级报告,甚至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候,相互的进行推诿责任,另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流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核心,所规定的管理内容朝令夕改,让管理者进退不行,没有形成同德同心的管理心态。 1.2内部员员工的服务水平不高的原因 服务者的服务第一印象对于很多顾客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尤其是服务者在服务顾客时候,第一次的坏印象,直接就决定了很多顾客不满意的情况和下一次是否还回到餐馆消费的主要原因,列如说:服务者怠慢了顾客、对顾客不尊重、抱怨顾客等等行为,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团队的积极性。假如没有加以重视的话,必将会给企业造成了许多不必的损失,对于品牌和美誉度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好的口碑会不断的传播,而坏的口碑同样也是如此的。在许多的餐饮企业之中,工作企业是非常之辛苦和劳累的,工资上一直以来是被企业所忽视,这就会造成了很多餐饮企业的员工极大的不满,以至于对企业产生了抱怨的因素,这种管理上的失衡更多的是反映出企业的工资激励政策失调所造成的,列如:员工缺乏了积极上进的精神、不够主动招待客人、接待客人的时候懒懒散散无精打采的。由此可见,员工的服务水平与企业的管理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没有具备一个服务者所具备的那种饱满的服务心态,而是把工作的抱怨带到了工作之中,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精神。 2需要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方式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 不断加强以信息化来调整企业内部改革,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这种企业改革的必不可少的重大的事情。如何形成一个较为严谨和开放的信息平台来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更加行之有效规范要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就需要餐饮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管理和改革了。 2.1加强信息化为指导的人性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的管理之中,餐饮企业需要明确的一件非常之重要的事情就是信息化的管理最终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发展,能够改进以前那种信息落伍、闭塞的情况,促进企业不断与信息时代潮流接轨,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列如:财务系统、管理系统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这些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之后,企业主对于管理企业就不必那么的费心费力的去应付和解决了,整个企业实行了计算机信息平台的联网管理,当天所发生的事情、资金情况、员工的管理马上就可以通过计算机以数字和文字的形式展现在管理者的面前。而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化管理,提前的了解员工的上班情况,身体情况等,显得非常人性化的管理,能够运用信息平台及时的公布一些企业最新的资讯、行业资讯,以便让更多的管理者、员工能够尽快的了解,企业总部最新的规则和方案。 2.2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 在提升员工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的理念,是以一个较为重要的企业课题,如何加强这种培训更加的深入人心呢?首先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员工是作为了餐厅里面最为直接和最重要的把手,这就需要通过培训来强化个人的得到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由此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最终能够达到餐饮企业里面员工都能够执行统一的标准化服务流程,从而能够使得餐厅之中形成较为友好的氛围和具有较高的服务心态,无论是面对什么样子的顾客都能够始终如一的招待和接待,能够满足顾客在餐厅消费的需求,以便能够将顾客把握住,避免顾客的流失。进行这两方面的培训是需要周而复始的进行培训的,并不是说培训一两周两三周就能够得到较大的效果,需要餐饮企业给予员工信心和体贴下属,理解员工的在接受培训时候出现的误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培训改革的过程中,企业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和不良的反应,可是一旦坚持下去了,效果自然会不断的表现在服务之中的各个方面之中,从而使得员工们的道德素质修养与服务理念得到充分的提高,能够产生更多的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论 随着这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跨越式增长的推动下,使得众多优秀餐饮连锁企业顺流而上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浪潮中取得了非常瞩目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还有待于诸多的餐饮企业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提高,完善自身的服务心态,调整市场战略目标,最终提升自身竞争力。 作者:贺静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谈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设计 一、高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以理论讲解为主,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更无法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其结果形成了“越不懂兴趣越低,兴趣越低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当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工作时又出现了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此外,教学目标单一,始终保持在“是什么”的认识层面,缺乏以工作任务导向的技能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理论讲解为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分离,教学效果差;在学生评价方面,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考核。 (二)学生方面 高职学生相对基础较差,在学习《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缺乏必备的数理统计、社会调查及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使其无法较为深入的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方法和技术。另外,高职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对问题缺少直观性的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在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很多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所学的专业关系不大,对今后就业的帮助也不大,因此没有认真学习的必要,学不学全凭兴趣。 (三)教学条件方面 高职院校可选择使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版本较多,但针对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却比较少。这些教材中虽然不乏高职高专专用教材,甚至规划教材,大多数出版于2010年以后,体现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念、发展趋势和连锁企业的实践特征,但从编排来看,这些教材仍然是以传统的知识结构为主线,以知识讲解为主要内容,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知识编排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投入,例如建设实训室、购买一定的设备或者实训软件。 二、《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改变《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思路,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职能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主体”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 (一)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确定课程能力目标,通过对连锁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各项工作流程分析,安排工作任务和活动,采用“工作岗位→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设计”的设计思路。 (二)在课程实施设计中,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团队学习。 (三)在课程效果评价设计中,强调过程考核,以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主要因素,结合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和工作态度,以平时考核、项目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成绩评定依据,三项成绩的权重分别设为20%、50%和30%。同时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纳入考核范围,以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项目设计 为了完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项目设计,笔者深入连锁行业一线,调查访问了多家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能力要求,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分为七大项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认知、连锁企业人员配备、连锁企业员工招聘、连锁企业员工培训、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以及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一)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认知 1.教学目标:能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能通过搜集、调查信息,掌握目前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发展情况。2.项目设计项目一: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知识讨论连锁企业的特点,总结连锁企业与其他企业经营形式的异同,从而分析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异同。项目二:有关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的调查。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较简短的问卷,以市内各类型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其所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应用状况等;(3)回校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互相汇报讨论;(4)最终使学生明确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发展现状。 (二)连锁企业人员配备 1.教学目标:(1)能对连锁企业组织结构和岗位进行设计;(2)能编写岗位说明书;(3)能为模拟公司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并制作人力资源规划书。2.项目设计项目一:参观连锁超市。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每组在一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至连锁超市参观;(2)一边参观,一边由指导教师讲解连锁超市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3)学生现场观察超市部分岗位的作业流程并记录;(4)返回学校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5)明确连锁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项目二:实地调研。操作步骤:(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同学自行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作为调查对象;(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岗位调查方案;(4)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方案进行调查;(5)根据调查结果编写岗位说明书;(6)回到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汇报和工作总结,分享经验。项目三:模拟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1)教师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向全班同学介绍模拟企业的相关信息;(2)将学生按照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3)各组同学根据教师所给的信息进行该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预测;(4)在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各方面情况,制订出合理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书。 (三)连锁企业员工招聘 1.教学目标:(1)能根据招聘岗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招聘渠道与方法,并制作招聘计划;(2)能组织连锁企业招聘活动;(3)能对招聘活动进行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制定招聘计划。(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设计自己公司名称和背景,确定招聘岗位;(3)为所招岗位编写招聘计划和招聘广告;(4)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由教师进行指导。项目二:模拟招聘现场。(1)将学生按照既定方式分组;(2)每组同学自行安排一部分学生扮演招聘者一部分扮演应聘者,进行招聘模拟;(3)在课堂上每组同学将自己设计好的招聘活动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展示;(4)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或建议。项目三:对模拟招聘活动进行评估。每组成员总结各自小组模拟招聘活动的成败、原因及改进方式,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四)连锁企业员工培训 1.教学目标:(1)能根据培训系统模型编制培训计划;(2)能为员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3)能组织、实施培训活动,并担任培训讲师;(4)能对培训效果作出评估。2.项目设计项目一:编制培训方案。按照本课程分组,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模拟招聘活动中所招人员、岗位情况,为其编制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项目二:培训演练。每组选择培训计划中一至两种培训方法和内容对全班同学进行模拟培训,培训结束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项目三:培训评估。各组根据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活动。 (五)连锁企业员工绩效考评 1.教学目标:(1)能结合绩效考评的流程安排绩效考评工作,根据考评目的确定考评内容与标准,选择考评方法,并组织实施考评;(2)能对绩效考评工作进行正确评估;(3)能分析考评结果,并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工作。2.项目设计项目一:实例分析。(1)教师事先准备好某连锁企业的绩效考评实例;(2)将学生按照前面的方式分组;(3)每组同学自行讨论实例中连锁企业在绩效考评方面的优缺点;(4)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观点;(5)各组学生互评,讨论意见的合理性,教师点评。项目二:考核方案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出合理的考评方案,并对各自在模拟招聘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项目三:辩论。(1)教师公布辩题;(2)将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3)各自准备材料;(4)由教师组织在课堂进行现场辩论;(5)最后教师总结。 (六)连锁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1.教学目标:(1)能进行薪酬调查;(2)能评估连锁企业各岗位价值;(3)能进行薪酬与福利方案设计,并确定企业薪酬制度。2.项目设计项目一:薪酬调查。(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确定薪酬调查的企业、岗位及信息;(3)每组制定薪酬调查计划;(4)设计调查问卷并实施;(5)对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6)撰写调查报告。项目二:岗位评价。(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对模拟连锁企业的岗位进行分类;(3)收集各种资料,并制定岗位评价计划;(4)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5)实施评价方案;(6)形成评价报告。项目三:薪酬制度设计。(1)按照既定分组;(2)在教师给定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企业薪酬市场定位、薪酬构成、奖励重点;(3)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构成及各构成项目所占比例;(4)确定薪酬水平;(5)确定薪酬制度调整条件及额度等;(6)形成书面报告。 (七)连锁企业劳动关系管理 1.教学目标:(1)能办理劳动合同签订、续订终止等手续;(2)能统计核算企业各种保险费用及补偿金;(3)能够妥善处理劳动争议。2.项目设计项目一:劳动合同的订立。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为企业讨论劳动合同的订立,并形成书面的劳动合同。项目二:角色扮演:劳动争议处理。(1)将班级同学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2)每组选定几位同学分别扮演企业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处理专员,和与企业发生了劳资纠纷的员工;(3)各组模拟纠纷处理,并在课堂上表演;(4)其他各组同学对表演进行评价;(5)教师点评。 四、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一些高职院校将《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这时连锁专业的学生刚刚从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回到学校,同时又面临着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压力,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课程的兴趣;再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大,教师难以完全监控。因此,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加强工作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自然班级人数过多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适合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一个自然班级人数都在50-60人左右,分成小组后一个班也会有7-10个小组,教师工作量非常大,因此,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曹莹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连锁企业论文:探求连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商业连锁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资源配置风险 资金严重不足。在如今的微利时代,企业要想获利,必须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因为规模效应是获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些企业利用连锁经营的方式来扩大规模,但其思想局限于连锁店数量上,在其质量上并没有太多的照顾。而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现金净流出使许多连锁企业不堪重负,频频向银行贷款。但由于信用等级低、抵押物少,可贷款资金较少。然而,扩大规模并不意味着收益增加,常常出现一些店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一些店门可罗雀、购物者寥寥可数。资金链之痛是连锁企业快速发展的一块心病,导致连锁企业长期运行在高危状态。人力资源短缺。开张一家新的连锁店,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从市场上一抓一大把,但人才的质量、综合素质令人堪忧,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必然给企业带来风险隐患。资本结构不合理。大多连锁企业自有资金并不充足,扩张中需要大量资金,于是造成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系数变大,无法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经营管理风险 实际上一些连锁经营企业并没有如此做,一方面他们对这种做法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他们管理不到位,允许连锁门店自主采购。这样会使门店资金分配不平衡,一些门店缺乏资金,一些资金有富余,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会使库存量变大。各店的销售价格也不一致,根据地段的不同或竞争力的差异,门店自主制定价格,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形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这些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可能成为企业走向衰败的条件。投资内控流程不完善。企业的股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第一股东成为企业的掌门人,基本是他一人说了算,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成了陪衬,在立项之前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只要领导喜欢就盲目追项目,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项目仓促开始,也仓促结束。 二、应对商业连锁经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科学发展连锁企业 对企业要有科学的规划。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作为连锁经营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把握好负债、人才、资金等因素条件,只有使这些因素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才能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连锁企业现在不是发展太慢,而是太快,所以不必急于求成,稳扎稳打,使规模与效益达到统一,以确保企业的健康。扩大融资。连锁经营企业单凭自身或银行贷款是无法完成巨大的规模投资的,所以要广开渠道,大力拓展融资途径。目前,风险投资公司与私募股权公司对拥有销售渠道和网络的企业比较青睐,连锁经营企业可利用这个机会使企业资本化,得到大量规模扩张所需的资本。人才常备化。要扩张就需要引进人才,而人才并不是随时给企业准备的,所以在平时就要加强人才的锻炼与储备。要积极落实以岗位技能、财务会计、电脑操作、职业道德等知识为主的全员岗位培训和业务练兵制度,并加强绩效管理,从服务理念以及服务流程标准化上提高全体员工素质;对于重要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员工,实行适当的股权激励政策,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才基础,增强了内部控制的功能。 (二)建立适应时代步伐的财务内控机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要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主要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费用、资金流的控制上,通过合理安排,统筹规划,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完善决策程序。市场投资机会稍纵即逝,但不能盲目的去抓机会,当负责人看到商机以后,一定不要盲目立项,应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市场调研,进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在决策时,负责人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来决策,而是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反复权衡,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益的良好方案。所有记录都要以书面形式记录,以备以后考查或经验借鉴。 三、总结 总之,连锁经营是现代流通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表现。商业连锁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化管理,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下去。 作者:滕永勇 单位: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对策 一、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资金是连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资产是无法适应发展需要的,往往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隐患。因此,连锁企业需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筹集资金。连锁企业通过筹集资金能够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经济效益;连锁企业能够利用筹集的资金来偿还债务;连锁企业能够通过筹集资金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 二、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完善 在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资金管理不完善。连锁企业资金管理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私自挪用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定期盘点,在资金管理工作中也表现得比较松懈,连锁企业总部也没有设立专门部门进行资金管理,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公款。第二,私自开户,截留公款。由于连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银行管理机制,这就导致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私自使用企业的公章,在银行开立户头,将企业的部分资金转移到自己开设的银行户头上,造成部分资金被截留。第三,连锁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虚开票款。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连锁企业总部没有对各分店进行定期实地考察,这就导致一些连锁企业的分店在经营过程中篡改票据数据,使资金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督导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利用监督管理与激励这两种手段,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激励机制进行资金管理。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有的分店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总部的相关规章制度执行,这就导致连锁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方法,很难进行统一管理,难以形成企业文化。另外,连锁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难以使企业总部的激励机制落实到位,连锁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人员没有受到有效的激励,这就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比较松懈。 3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 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存在销售价格管理机制不灵活的现象。连锁企业只有建立起销售价格管理机制,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才能够实现价格统一管理。有效的销售价格管理机制,能够控制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能够使连锁企业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能够有效地调节各季节的商品价格差价,满足不同季节的价格需求。 三、中国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1加强资金管理 连锁企业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通过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连锁企业通过现金流量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能够了解本企业的经济实力。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能够实现资金管理一体化,能够实现专业的财务管理。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能够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资料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连锁企业加强资金管理,主要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连锁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连锁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的时候,要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经营风险。连锁企业尤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本企业抵抗风险的实力。第二,连锁企业要加强成本管理。连锁企业要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本进行规划,并制订一套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连锁企业要能够将成本决策方法在各分店进行推广应用,以保证连锁企业能够进行统一的成本费用管理。 2使用财务督导和激励手段 连锁企业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各分店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连锁企业的各分店分布全国各地,给连锁企业的管理带来困难,但是连锁企业可以通过远程财务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另外,连锁企业还可以安排人员,定期到各店面进行实地考察,加强监督与管理的力度。连锁企业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并将这一激励机制推广应用到各个分店。这样有利于连锁企业对分店进行综合管理,能够进一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3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连锁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连锁企业要以精简机构、提高运行效率为原则将各店面的管理权限与职责落实到位。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还需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特征、管理方法等因素作为考察依据。连锁企业在设计内部组织结构的时候,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参考,明确连锁企业董事会的权限范围,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确保经营决策、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相独立。连锁企业在完善连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要以精简、科学合理、高效为基本原则,合理设置相关的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各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使财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连锁企业要需要进一步根据法律规定与企业的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根据该职位的要求配置工作人员,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4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连锁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连锁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应用该制度,以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连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需要所有部门积极参与配合,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形成一致。连锁企业需要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监督管理的意识及自我约束的意识。连锁企业要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中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连锁企业要建立三级主体、两级考核、一级管理的预算管理体制。即以总店、分设总店、分店为预算主体,逐级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总店与分设总店,分设总店与分店之间进行全面预算考核,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 本文作者:胡德斌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连锁企业论文:我国连锁企业品牌论文 1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意义 1.1创造企业良好形象真正的连锁企业品牌其内涵应主要表现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连锁企业塑造品牌的过程必然要严格把守产品质量,精心维护品牌的信誉,不断提高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过程,是扩展连锁企业品牌知名度和提升企业及产品美誉度的过程,而这样的连锁品牌塑造过程也是企业建立良好形象和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过程。 1.2扩大企业无形资产深度挖掘品牌价值,将赋予产品超值形象价值,能满足消费者购买时的多方面利益需要,其中除消费本身的实用价值需要还涵括注重权威、身份形象、地位象征,看重成功等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需求。连锁企业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就是让消费者真正有一种消费体验,这样的品牌更能贴近消费者,能够培养忠诚顾客。真正体现出了连锁企业品牌是商品质量内涵和市场价值的评估系数和识别徽记,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无形资本。 2连锁企业品牌管理重要途径 2.1顾客主导品牌形象良好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一个夯实的基础,与外资连锁企业品牌比较我国的自有连锁企业品牌形象需要飞跃的提升,这个提升要必须针对顾客为导向来进行。我国现有的连锁企业品牌绝大部分投入都是围绕产品或服务进行的,但是从连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企业通过消耗有形资产来建立无形资产以及企业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日趋无形化,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已逐步成为企业的价值主体。因此,我国连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半壁江山,将原有的品牌形象打造成以顾客为主导的品牌形象就尤为重要了。在一系列的品牌形象提升调整过程中,必须获得顾客的认可,品牌价值才有实现的基础。 2.2完善品牌管理机制任何一个连锁企业所处的行业都会成熟,在行业的成熟阶段,行业内各企业的产品、价格、渠道都会趋同,出现同质化竞争的局面。此时,竞争就将在“品牌”这个更高的层面展开。因此连锁企业与独资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品牌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品牌形象是产品在实际使用价值之外给予顾客的一种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比如归属感、身份感、荣耀感等,它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这种品牌形象是需要企业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思维模式、产品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主要反映在企业精神、理念、内部管理制度。连锁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销售、公关事件、广告宣传等传达给顾客的一种企业品牌形象精髓。因此,连锁企业在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中都应该注重品牌的管理,这样才能将连锁企业本身的品牌价值及企业文化清楚、明确、持续地传达给消费者。 2.3注重管理人才培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高铁生曾说,“我国自主品牌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是一项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能否取得品牌强国地位并不断地保持发扬下去,不仅取决于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能否积极贯彻品牌强国战略、协调一致地推动品牌事业发展,还取决于能否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品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连锁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经营方式,在品牌管理上与传统企业相比较要求上更为规范。所以,连锁企业建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能只盯在眼前利益上,要培养和锻造出更多、更优秀的品牌管理人才。 2.4不断增强品牌营销品牌形象是连锁企业整体形象在外部市场上的表现,其目的是在文化价值观上与目标顾客达成共识,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从另一方面来说,连锁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也间接地向顾客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及体验的保证。在产品功能、包装与外观等方面通过市场营销等方式向顾客传达品牌信息。更深一层次说,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体现连锁企业品牌形象价值,我们可以依靠品牌营销来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或公关事件,使之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从而吸引媒体的报道与顾客的参与,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打造连锁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换句话说就是在营销活动中,运用品牌形象造势和建立起一种新的产品和品牌需求联系,充分运用品牌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所以说,正确地实施品牌营销,对企业有效地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有效地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都是功不可没的。 作者:徐静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论文 一、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 (一)企业控制经营管理成本并提升资产流动性水平 目前,全国大中型城市商业地产租金价格持续上升,企业用于维持连锁经营的长期租金成本压力不断增加,而为防止经营意外而预留的库存和尾单资源则占用了大部分流动资金,直营企业单纯依靠扩大门店数量和经营范围的传统盈利模式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出于提升资产流动性和控制经营成本的考虑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相对传统线下门店零售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渠道流量优势,众多直营连锁企业因此选择参与电子商务来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加快现金流转。在直营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较为生疏的阶段,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络市场便成为首要选择。 (二)经营思想由“二八定律”转化为“长尾意识” 国际《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一文论述亚马逊网站和Netflix的商业模式时,首先提出了“长尾意识”(TheLongTail)概念,即新形势下的企业利润主要来自于以往被市场忽略的中低端客户群体,这些客户较之高端客户在数量和范围概率分布上更广,以往企业依据“二八定律”(企业利润来自于市场上20%的优质客户)的盈利思想已经过时。目前我国的消费市场恰好是对“长尾意识”的最好诠释,如图1所示,中产阶级和低端客户形成主要消费群体(B部分),因此直营企业关注到以往这部分被忽略的市场价值,利用电子商务的综合优势而充分发掘“长尾价值”。 (三)迎合大数据经济发展时代的市场供求变化需要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云资源共享与数据整合分析是微观企业充分把握市场供求变动、了解消费群体偏好和实现按需生产的重要工具,传统的直营连锁企业对于供求分析与生产环节的处理顺序是先生产、后适应供求,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产品积压、库存不足或产品功能特性不符合消费者需求而承受亏损的风险,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将企业的生产和获取供求信息工作的顺序进行调换,使得企业利用详实的互联网营销数据来充分掌控消费者需求偏好和市场容量,进而制定符合科学大数规律的产品生产计划,尽量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升生产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二、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一)规模资源优势 由于采用直营经营和网点密集布局方式,直营企业集团往往规模庞大,长期维持垂直管理经营而形成的科学管理制度与较为完备的人才储备制度,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奠定了资源统筹调配基础,物流、商流、信息流等相对非直营连锁企业更为丰富,布局较为广泛的零售店面也使得消费者有更多机会对产品的线上与线下购买质量进行对比。在我国,直营连锁企业遍布餐饮、家纺、家居、家电、医药流通、农资以及服装等行业,并且正逐渐向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服务等行业渗透,巨大的产业经济网络在为电子商务提供硬件资源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直营连锁经济模式。 (二)B2C潜力优势 近年来,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网购产品质量和渠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企业基于B2C平台的电子商务直营省却了大量的产品渠道成本,并且以原生产厂家为直接产品来源的网购属性使得产品质量具有较高保障,众多直营连锁企业认准形势,纷纷以厂家认证方式进驻高水平B2C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原装”和“一手渠道”的需求。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B2C平台消费份额为29.6%,而C2C平台消费份额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滑,充分反映了消费者网购意愿的结构性变化趋势。 (三)物流经济优势 直营连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以外的网购产品自提服务,一方面,企业总部可以集中大批量进货,通过稳定的供货渠道而科学分配物流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分布的城市网点,消费者网购后可以依据个人意愿和便利程度而选择就近在直营连锁网点上门提货,既可以节约企业对于小、散物流的碎片化成本,又提供给消费者相对于第三方物流和自建物流所不具备的直观产品体验,在提倡消费服务差异化的今天,非直营连锁企业与不具备高规格线下实体零售店的企业都不具备这种成熟的物流渠道优势和产品体验功能。 (四)营销要素优势 从直营连锁企业的产品营销角度来看,其对于目标市场定位、开发、宣传等工作的组织方式相对传统企业更能迎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追求营销效率,直营连锁企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对于目标市场有更强的渗透能力,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利润增长点的营销方式既避免了“一次性营销”所产生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又以人性化的服务建立起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双向沟通通道,任何一方的反馈意见都能够及时得到采纳,进而调整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这也是直营企业B2C营销相对第三方营销的突出优势。 三、直营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模式 (一)B2B2C B2B2C电子商务模式实质上企业直营和经销的结合体,致力于发展电子商务的直营连锁企业将销售任务承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网络商家,委托其负责企业产品的部分或全部销售工作。在B2B2C模式下,原直营连锁企业并没有增加新的经营部门,也不用负担自营电子商务的繁琐工作流程和管理维持费用,而只是将线上销售业务进行了对外委托,因此成为众多直营企业的首选。B2B2C的缺点在于中间商缺乏对于产品的深度理解与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调度、定价、进货、库存、物流等主动权均在企业一方,商很难做强,往往只是扮演承接企业产品尾单的角色。 (二)依赖型B2C 直营企业开展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主要依赖对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著名的博洋家纺和骆驼户外用品都是我国依靠B2C平台发展成熟的典型企业,淘宝、天猫、京东、苏宁云商、一号店等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代表。目前主流三方电商平台在消费者和商家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直营企业在这些平台上只需要将产品上架就可以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和网店搭建工作都较为便利。依赖型B2C电子商务的后期维持需要企业投入专门资源来建设网络营销团队,管理费用构成长期成本,需要科学规划长期成本的会计摊销。 (三)独立型B2C 独立型B2C电子商务是直营连锁企业摆脱B2B2C和依赖型B2C“不完全网络直营”特征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直营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第三方B2C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大流量、专业化和品牌认知度高的平台优势,但对于进驻企业来说,长期店位租金和广告费用构成较大开支,在直营企业对依赖型B2C电子商务平台运作具备较高认知程度和知识储备程度时,企业就可以选择自建B2C平台,实现产品与消费者的网络对接。自建B2C平台需要付出前期建设成本和持续期管理成本,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直营企业获取独立渠道优势和推进实体零售向网络零售发展转移的重要步骤。 (四)O2O模式 O2O是完美契合直营连锁企业经营组织特点与网络经济效率优势的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理解为线上(Online)与线下(Offline)商业机会的集合。O2O模式对于直营连锁电子商务作用最为显著的行业即为餐饮服务业,“团购”模式的兴起为消费者线上下单和前往密集分布的任何一家连锁实体店铺消费创造了便利,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在2012年中国高成长直营连锁企业Top10中,餐饮行业品牌占据前七位,其中的六家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备的O2O电子商务模式,全部十家企业都选择发展电子商务,仅次于O2O模式应用比例的为依赖型B2C模式,餐饮行业对于B2B2C和独立B2C模式的应用比例较低。 四、结论 本文从直营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动机出发,通过列举直营连锁企业的规模资源优势、B2C潜力优势、物流经济优势以及营销要素优势,分析了直营连锁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方面的领先特征,讨论了直营连锁企业契合B2B2C、依赖型B2C、独立型B2C以及O2O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以O2O餐饮企业为突破点,对四种电子商务模式在高成长性直营连锁企业CR10中的应用比例进行了基于图表的研究,可以发现餐饮连锁企业对于O2O电子商务模式具有较强的偏好特征,房产家居连锁行业偏好B2B2C模式,零售连锁行业则偏好依赖型B2C与独立型B2C模式。直营连锁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大有可为,如何将直营连锁企业的传统线下优势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云数据”效率和“长尾经济”思想进行结合,值得企业进行深入探索。 作者:王铁桩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连锁企业论文: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探求 一、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分析 1.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的现实状况 (1)终端缺货率普遍偏高。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这与国际7%左右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零售连锁企业来说,商品缺货会导致消费者评价变低,从而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 (2)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零售连锁企业虽然实现了计算机化,但企业内部,尤其是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并不通畅,企业通常把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从而使得供应商无法及时获得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导致供货延迟等很多问题的出现。 (3)供应商良莠不齐。每一个零售连锁企业都会有一个庞大的供应商群体,但个别供应商质量不良,供应货物品质低,交货期不稳定,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4)配送运输成本偏高,配送效率较低。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不大,绝大多数的配送中心都没有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这就导致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也普遍较高。 2.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及意义 (1)提升零售连锁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目前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可以与世界跨国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企业实现同场竞技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一城市或某一区域的中小型零售连锁企业。如果我们能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做得更好,就会增加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信息化方面可以进行更多的投资,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实际运营与管理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化。 (2)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践证明,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零售连锁企业充分发挥了其网点覆盖广、货源渠道稳定的优势,在组织货源、物流运输、物品投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障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维护了市场平稳运行。在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中,零售连锁企业的这些突出作用已得到了证明。同时,零售连锁企业深入农村,以开展直营店、建设加盟店、建设物流中心等各种方式在源头建立基地,打造农村流通网络和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带动了当地的就业。目前,分散在农村广大区域的近30万家“农家店”大多是加盟某一连锁品牌或由连锁企业直接开办的。 (3)可以在节能环保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零售连锁企业是最大的塑料包装袋使用者,如果能在这个环节做好成本控制,不光是对企业本身,对中国的整个节能减排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二、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1.建立完善物流信息系统,统一物流平台 信息化是迈向成功的重要方法。我国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普遍实行了计算机管理,但在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应用却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而且企业缺乏对市场、资金流、物流的总体控制能力,这说明我国的连锁信息化策略还很不完善,还有待加大投入。 2.加强配送中心的建设 虽然近几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扩张步伐很大,一些大中型零售连锁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和国外的零售连锁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以及管理能力上。 3.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1)完善供应商选择程序。通过现场评估,真正全面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程度。 (2)定期评估供应商的绩效。主要评估指标包括主动性与灵活性、品质绩效、价格、财务优势、能力、库存周转率及潜在风险等。 (3)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在很多时候,标准不清楚是导致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造成了费用的增加及交货期延迟。 (4)协助供应商共同改善产品质量。企业派出质量或技术人员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善产品质量的途径,能有效提高质量改进的效率,使企业的整体产品质量得以提升。综上所述,每个零售连锁企业都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在经营适销对路、质优价廉的商品的同时,又能保持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李新宇单位:大连新港通关技工学校 连锁企业论文:论连锁企业成本管理之不足与策略 各个分店之间统一采购的制度并未实现,分店之间总是形成一定的矛盾,让这一制度难以推广。其次,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产品的销售应该是买卖直接成交,但是现在却存在代销,并且在市场中占据主导的地位,这就给商家和厂家造成一定的压力。生产企业占用的资金多,资金周转慢,商业库存积压,只能花费精力去搞促销。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生产商会以高的价格卖给连锁企业,这样都会增加连锁企业的压力。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引用供应商方面,没有采用较为严格的步骤。很多同类的原材料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和与其他厂家对比,很多都是直接签订订购合同,而且在原材料的质量方面,很多都是直接进入销售,难以保证质量,这样价格也没有优势。 首先,各个连锁分店自行储存,很多连锁分店为了不让自己断了货物,都建立自己的仓库来储存货物,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每个分店为了防止商品没有影响销售,而会准备一些货物的储备,这样会增加货物储备的成本。其次,在商品的运输方面,企业运输方式的不合理,会增加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成本。物流的配送在连锁企业占据很大的地位。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物流配送比较滞后,并且大部分为分散配送,这就给连锁企业一定的成本压力。另外,连锁企业很多忽视了第三方的专业物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商业连锁企业和供应商为了获得主动权,都尽量的完善物流系统,这可能会让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重复,造成浪费。最后,商业连锁企业在物流和采购等方面很多都是分开来管理的,采购不是单独的活动,很多都是大型连锁企业自己建立物流的配送,但是有些分店较远,可能会形成配送成本大于采购所节约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广告费用的支出过大,形成却比较小,不能做到销售对路,花费的成本。 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问题之对策 在购进原材料时,要对供货商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取得较低的价格时,发挥大规模的优势,这样可以降低价格,同时可以享受大范围采购带来的优惠,以及商品经营之间的品种多,费用低,周转高的优势。 实现商品储运成本的控制,要采用现代化的配送方式,要做到集采购、运输、分货、理货于一体,要取得低成本进购货物的价格优势,可以有效的对消费者形成购买的刺激,以此来增加商业连锁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商业连锁企业利用商品的大规模经营来进行购货的控制,可以让商业连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断增加市场的份额,来维护连锁企业的利益,避免出现难买、难卖的问题。这样可以形成购买原材料到销售的良好循环。另外,由于企业的储运系统承载着商品的储存、运输的职能。储运成本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连锁企业的成本控制。随着现代化商业经营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连锁企业规模化和竞争化的趋势。商业连锁企业加强对储运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会让商业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突出其重要性。因此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集中储存、配送以及物流和采购的共同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要进行统一购进原材料,来进行虚拟配送;分散进货来由总部进行确认;适当的分散进购原材料,来进行二级的配送。 员工数量多,分店多,存在着支出大的现象,具体措施为:首先,加强分店之间、分店与总部之间的配合,要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要做到整个业务之间的顺利进行。其次,要优化组织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机构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要建立相关的奖惩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高效率。再者,要完善网络和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来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来降低管理人员成本的支出。最后,要积极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办法,要实现战略管理成本,借鉴其商业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办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我国本土连锁企业的特点来形成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营销时的成本主要表现为商品广告费用、销售机构以及售后的费用等,企业要避免不顾营销成本而采用各种促销手段的方式,企业要合理安排促销的时间,要分阶段的做好广告宣传,并要在一个阶段的促销结束之后做好分析,来进行下一步计划的制定,减少不必须要费用的支出,企业还要根据战略目标做好预算,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进行及时的改正。 作者:雷杰单位: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 连锁企业论文:区连锁企业经营状况工作汇报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连锁企业经营情况,更好的促进连锁企业的发展,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连锁企业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8年6月底,我区规模以上连锁企业7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在用配送中心7个,连锁门店290个,其中直营连锁门店96个,加盟连锁门店184个。营业面积96390m2,其中直营门店面积为:87700m2,从业人员1201人,2007年度销售总额69382万元。2008年1-6月份营业额为42568万元。 二、经营存在问题 我区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连锁企业的发展,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又面临着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基础设备滞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建设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网点门面破旧,设施落后,特别是配送中心建设,配送车辆少,库房面积小,设施条件差,跟不上连锁网点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民营连锁企业更为突出,没有固定配送中心场所,靠租赁经营,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发展,更新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我区连锁企业网点规模偏小,配送中心配送能力差,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低御风险能力偏低。 3、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连锁企业偏少。我区连锁企业主要集中在特种行业,如石油、医药等,而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行业偏少,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商业信息化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连锁企业发展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布局走向分散化、小城镇化,商业也随之走向分散化、连锁化,连锁经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企业分店铺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必然出现管理链条的拉长和管理规模的扩大,对全区范围各分店之间的信息的主效传递、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查表明,对一个多门店,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企业来说,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具有统一规范的,大量数据信息查询决策分析,也就是在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只能盲目判断,而且无法实现规范化管理和有效控制。要实现连锁化经营与一体管理的统一,依托的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单店的成功商业模式得以大量复制,企业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才能迅速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设施,没有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能及时了解连锁门店的信息反馈,第一时间掌握门店经营情况,信息滞后,从而延误商机,缺乏科学化管理。 5、连锁企业布中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我区连锁企业在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发展的模式,但缺乏统一规划,目标任务不够明确,布局、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不能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区连锁企业正在逐步兴起,各级各部门对连锁经营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要想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从客观上加强筹划和指导,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现根据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五点连锁商业发展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连锁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根据现有网点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连锁商业网点应主要规划在居民居住区(除特种行业外),逐步向乡村辐射。 2、坚持多种形式探索,讲求实效的原则,正确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实践证明,连锁企业一般都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发展规模上,既要优先发展中小型连锁企业,也要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发展大型连锁企业。在发展类型上,要以发展正规连锁和自愿连锁为主,同时积极发展其它类型的连锁。在发展形式上,要以连锁便民店、连锁超级市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专卖店、连锁快餐店以及连锁服务业为主,在零售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三个方面同时推进。 3、坚持统一管理,规划化动作的原则,逐步实现商业活动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先进管理体制。 在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是连锁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发展连锁经营,要研究制定连锁经营的管理办法和各类经营服务规范,使其在发展有序竞争。要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的“六统一”标准,规范连锁企业的经营服务运作。 4、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建设新型商品流通体制。 连锁经营企业是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需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手段来管理,商流、物流、信息流等。连锁企业要配备和要的计算机、电视监控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建立现代化管理网络,使之与连锁经营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管理相适应。发展连锁经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不断地发展壮大。 5、坚持政府扶持引导与企业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连锁商业发展。 我区连锁商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在政策上,要把连锁商业网点建设列入城市基本建设计划,建设改造资金的筹集,在企业自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建设改造连锁商业网点,免征各项费用。连锁商业企业的地方税收可采取先征后返还的办法用于扶持连锁商业的发展。在措施上,一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参观、考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普及连锁商业知识,培养发展连锁商业管理、经营技术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职工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达到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树立连锁商业新形象。二是要抓好典型,重点突破,要下大力气抓好示范店、样板店,如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按连锁商业的规范要求,抓好起步工作,使广大店员和消费者真正认识到连锁商业的优越性。三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商州区发展连锁商业领导小组,研究制定连锁商业的管理办法和各类服务规范,统一组织连锁商业发展工作,确保连锁商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连锁企业论文:国内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缺陷及策略 [摘要]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高低,影响着企业盈利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物流体系建设、自身配送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改进方案,旨在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物流配送管理水平。 [关键词]物流配送区域共同配送多元化 一、我国连锁零售业物流配送现状分析 有着百年历史的连锁经营,是提高零售连锁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获得成功的零售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实现了商品销售的“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低费用、最高效率”,降低了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国内外零售连锁超市间竞争格局的展开,配送体系成为他们的竞争焦点。物流配送的好坏是零售连锁超市经营的重要保证,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规模效益以及能否给供应链上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当前,我国零售连锁超市配送的现状如下: 1自营模式为主导。随着连锁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企业纷纷建立起自有配送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连锁超市的门店数量也随之高速增长,目前形成的格局为配送中心众多但偏小,其中自营模式为主导。 2配送要求与配送效率不匹配。连锁零售超市进货频率频繁,要求配送速度快,标准化程度高,同时对整个流程需要较高水准的监控。目前零售业连锁超市销售的商品的品种繁多,涉及食品、日用品、家居装饰等,决定了对配送的要求高。如对于冷冻食品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要有严格的卫生和保温措施——食品冷链物流。据统计,上海的超市的冷链商品占销售额的20%以上。由于供应商的实力和地区不同,导致供应商所能提供的配送服务有所不同,很多服务都不能达到超市的需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物流配送的整体水平偏低。所以,超市也难以选择到比较适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而导致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超市很少,物流配送的标准也不高。总之,不论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还是第三方物流模式,因企业实力与配送服务水平偏低,致使配送效果大多不尽人意。 二、我国连锁零售业配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理念落后,对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看到物流配送实则代表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快速应变市场风险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力。(1)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对仓库、车辆、装卸搬运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物流配送作业仍以人工操作为主,运作效率很低,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2)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宁可增加投入成本,构建自己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也不愿与其他同行合作。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一般都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专门负责为门店进行商品配送,有些建立的配送中心离供应商的配送中心只有几百米的距离,造成了商品的重复装卸运输、运输成本增加。 2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备。(1)整合程度低。连锁零售业最本质的特征是五个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在我国连锁商业企业中,能够进行统一采购的比例只有30%~60%,连锁零售企业存在连而不锁的现象,大多数门店和门店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不能取得大规模采购获得的优惠价格。(2)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连锁零售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限,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零售企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信息和现有的库存信息,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就丧失了价格优势,同时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3尚未形成自身独特优势。中国具有地域辽阔、人力成本低等特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配送中广泛使用的GPS卫星导航等先进设备,在我国连锁超市使用未必就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找出符合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实际而又具有成本优势、时间优势的配送方法,值得每一家中国企业深思。 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改进策略 1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2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我国连锁零售业,基本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经营范围窄,配送范围小,配送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同时由于配送集约化程度低,因此也很难形成规模效益。零售企业应当首先在集中化布局战略基础上,建立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共同配送,这既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又可提高配送效率。 与此同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必将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这将极大改善各个门店订单处理效率,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并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使商品生命曲线在上市之初就达到销售量的最高点,最大程度享受企业内部协调效应所创造的价值。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 3结合地域实际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面对不断进入的外资国内连锁经营企业的强大竞争,国内连锁经营店一定要抓住抓牢本土优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举例而言,国内某些地区人力运输成本可能小于机械运输,送货上门服务可结合社区内部资源完成等,这些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发展,根据地域性磨合自身物流体系。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摘要:质量问题是建筑施工的主要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和施工单位均必须严格控制工程的质量标准。目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引起重视。本文就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析,然后简要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并就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进行简析,最后就改进其管理和控制应该采取的对策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施工工程开始不断朝着规模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发展迅速。然而,建筑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过度的看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忽视了建筑施工的质量等问题,这对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十分不利[1]。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要以保证服务和管理的质量为前提,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尤其需要重视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问题。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各施工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1施工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决定着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较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事实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均属于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内容,在建筑过程中加强对质量的监测可以更好地保障建筑物的质量,从而为企业树立更好的口碑[2];第二,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满足客户的质量要求,提高客户对本企业工作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是企业形象提升和竞争实力增强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影响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因素 2.1施工设备和材料因素 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试想,如果用于施工的设备和材料自身存在着严重的质量缺陷,施工工人即使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也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3]。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后必须要加强对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监测,确保施工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能够达标。 2.2人员素质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给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更加专业和全面的素质,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妥善应对系列的难题,满意日常增长的客户的需求。 2.3管理和执行因素 质量管理,尤其是对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是重要的制度前提。因为施工工程的质量涉及了整个工程的方方面面,仅仅依靠人别人员的重视与质量管理并不能做到全方位的质量检测。而建筑施工过程中,一个环节或者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的工作[4]。因此,要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需要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当然这首先需要企业的领导人员具有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同时要求企业相关管理员能够利用专业能力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调动所有部门的力量加强质量管理,最后还有加强执行力度。 3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 3.1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虽然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较为快速,现代城市化的大力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和速度,对工程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少数企业只关注发展的利益,不关注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第二方面则表现为大部分企业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意识,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第二种是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常态。许多企业领导人并非完全不看重施工工程的质量,而是在具有质量意识的前提下,放松对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5]。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企业虽然经常提到质量问题,但是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在质量管理的具体执行中力度也不足,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仍然较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3.2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建筑施工的工作人员要具有更加专业的素质。然而在实际的发展中,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调查,许多企业施工工作人员均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较好的在施工过程中完成施工操作,同时在工作效率方面也有较大的优势[6]。但是,农民工出生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学等专业领域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许多工作人员并了解建筑施工相关的知识,其工作更多依靠的是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产生错误的认识,也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护士影响工程质量的小问题。因此,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进一步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3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许多企业并未制定完整的质量管理机制,也并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第一,质量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第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足;第三,在建筑材料和设备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 4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对策 4.1加强企业领导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 当前我国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施工工作人员和施工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忽视对质量的监测、管理和控制。因此,要加强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首先需要强化施工企业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筑施工企业领导人必须要认识到,企业只有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切实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为企业树立更加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相反的,如果不重视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企业最终将会由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而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4.2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心。施工人员始终从事在工作的一线岗位,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保证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必须要选拔更加优秀的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其次,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3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质量体系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机制必须要对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程序进行具体规范,使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制度进行管理和控制;其次,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和惩罚机制,保障质量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最后,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做好建筑设备的日常和特殊保养工作。例如,在材料的采购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关,确保材料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与施工设备和材料、人员素质、管理和执行等因素有关。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有: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加强对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加强企业领导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苏婉芳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探析 摘要: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无形中给众多建筑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建筑工程的进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不过从当前来看,各个行业早期的施工管理与发展理念已经突显出一些弊端与缺陷,比如对环境问题产生了或多或少不利的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亦是如此。如何通过建筑施工的有效管理,在创造企业效益利润的同时,实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生存机制。本文作者从建筑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从建筑施工管理的具体环节,对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进行探析,对于更好地进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管理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 绿色建筑 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作为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如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快各个地区发展的需求,无形中对建筑施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需要从传统的一味注重企业经济利润的观念中走出来,这是因为建筑施工管理落后的理念已经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像对环境方面造成的负面效应就已足够引起高度重视,建筑施工管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逐渐得到人们密切的关注。因此,用现代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进行建筑施工管理,良性地推进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1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从建筑施工管理的具体内容来看,建筑施工管理具体是指,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建筑施工项目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而这些工作内容都是需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展开的,为了使得这些繁琐而相互影响的施工项目有序地进行下去,建筑施工通过人的介入与干扰作用,借助一定的措施与手段,对建筑施工进行细致规划与执行,让它们按照一定的有序性良性地开展下去,从而实现对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即建筑施工管理。传统意义上的施工管理其重点是对建筑施工成本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成本目标,为企业创造利润与效益。 1.1建筑施工进度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是其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进度的按期完成,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从而避免了进度缓慢或延期而造成的成本费用的增加。因此,建筑施工进度管理首先需要依据合同规定的有关工期作为项目进度管理控制的重要参考数据,进行建筑施工具体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编制,在具体的进度编制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方案的临时改变、施工队伍人员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细致考虑,这样编制的进度管理计划才具有实际的参考与依据价值。具体地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与实际项目的进展情况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进度计划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这就需要在实际中对进度有关的干扰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排除,像加大人力的投入,合理安排工序衔接施工及交叉施工等,这样才能有效对进度进行管理。相应地,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的良性进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成本目标进行有效管理,进而节约成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出现额外成本费用的增加,从而通过进度管理实现对成本的施工管理。 1.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建指施工质量管理一直都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方面,这是因为施工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及赶工期状况的存在,无形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就会存在疏忽。而从建筑施工的本质来看,建筑工程最终需要在质量达标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利润收益,因此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应始终贯穿于建筑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具体来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对建筑原材料质量的管理,这也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源头,具体在材料进场后及时进行质量检测,从检测关卡上控制不合格材料的混入;另外需要从建筑施工的具体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就是对施工的工序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从最大程度上防止隐蔽工程中少钢筋、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质量隐患的存在。 1.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安全必须放在所有施工管理的首位,所谓“安全第一”就是这样的道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的不安全因素,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就是需要多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消除或警示,从而将安全问题一一消灭。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其安全管理的范畴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物的不安全因素,也就是建筑项目中存在的物体高空坠落、物体碰撞伤害、机械设备故障或失控而引起的不安全风险;另一种是人的不安全因素,也就是施工作业人员对不安全因素的认知与理解,对不安全因素认知的不到位等等,从而导致施工安全管理出现漏洞。因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一方面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与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对建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思想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思想意识,进一步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到位。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2.1对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做到节约 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通过能耗的降低,保障工程成本的降低。首先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果,其次要对不需要能源消耗的地方及时控制调整,避免浪费。在施工机械设备的选择上要选择工作效率和设备性价比都相对合理的设备,对高能耗的老设备及时放弃选择,尽量选择能耗低的新设备。合理利用能源,可以通过少量机器设备完成的工作避免增加设备投入。 2.2重视环境问题避免污染情况 建筑施工需要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是未来建筑施工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施工过程中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相互结合,对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预防需要重视。建设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尘土以及粉尘,机械设备作业也造成了周围空气的污染。控制混凝土合成和浇灌中容易出现的泥浆外漏等问题,把污染物的出现降到最低。安全人员对环境状况进行检测,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出。保持出入施工场地的车辆不泄露污染物,对道路破坏最低。 2.3废弃物的排放要合乎标准 建筑废弃物的处理过去一直采用车辆运输到特定区域集中处理,在推行绿色建筑施工中要对废弃物的排放运输做到控制管理。对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按照回收资源的标准进行节能再利用,对容易发生道路污染的废弃物要预防泄露的同时再集中地进行合乎标准的处理。对环境破坏巨大的废弃物要按符合环保标准的排放处理办法执行。 2.4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使用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需要在用水设备和使用水的情况进行两方面控制。对用水设备要选择设计合理和先进的,对不具有节水功能的不能进行优先选择。同时要防止污水对环境的破坏,设计相应的水收集办法,建筑材料需要在建筑施工前对如何用料,用多少进行确定,并做好对可以再生性能的考虑,让建筑材料用料合理,避免浪费。 2.5控制噪声和强光 噪声和强光是建筑施工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机械设备在运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噪声,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都造成了影响。因此需要避免在夜间居民休息时大规模的机械开机作业,对建筑设备保持先进,润滑油等保养设备要及时维护,降低噪声。一方面夜间施工需要用强光照射辅助,另一方面,光的强度大让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和休息造成了影响。在施工中合理设置阻挡保护,调整光照射的角度,控制电气焊的人员工作保障方式都很有必要。 3结束语 对于建筑施工管理而言,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是在传统的施工管理的基础上衍生的,它对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必将在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赵小荣 单位:西北大学基建处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在日益进步,现如今的建筑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务必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及完善,不仅有助于增强施工企业自身的实力,同时还能推动行业的良性竞争,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1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意义 1.1重要性 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是指采用最科学合理的方法计划、指挥、调控企业内部的各个要素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应该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在保证施工质量、控制成本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建筑施工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工种协调配合才能完成,但各个工种采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每个工种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管理规范,以便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1.2作用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能保证以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建筑施工,对建筑施工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通过相应的技术管理能够发现施工中的问题,有效控制质量和安全的各类隐患,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技术管理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技能;最后,通过技术管理能够制定出最高效的施工方法,全面发挥人力、物力等优势,提高施工企业的竞争实力。 2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2.1技术人才 我国积极倡导人才强国战略,人才的重要性可谓是不言而喻,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也不例外。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建筑施工中的每一环节都十分重要,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对建筑施工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相关的技术管理,做到科学调配、实时管理。此外,还要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建筑工程的质量着想。 2.2工程管理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工程管理标准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所以完善工程管理标准已经迫在眉睫。工程管理标准是建筑施工的硬性指标,也是保障建筑安全和质量的重要工具,对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完善相关工程管理标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杜绝一切建筑施工违法行为。 2.3图纸会审 由于建筑设计和施工两个环节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所以在日常建筑施工中经常出现施工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强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熟悉施工的整个流程和环节,规范施工操作,明确各个单位的职责等。另外,技术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中的重点环节和难点环节,并加强对这些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建筑施工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2.4落实技术管理制度 上述三个方面均是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理论指导,只有在建筑施工中予以实际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技术管理工作要真正落实到建筑施工中的每个环节,继而发挥技术管理的优势和作用。 3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制定并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可以使技术管理有强大的制度保障,也能够使技术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所以为了提高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企业要定期对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为了在源头上尽可能多的杜绝安全隐患,要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力度,抵制一切不安全行为,并对违反相关规范的人员予以严厉惩处。 3.2完善基础性工作 国家针对建筑施工技术有一定标准,施工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技术标准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技术标准。要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施工企业制定的技术标准应适当的高于国家技术标准,只有企业有了规范的技术标准,才能正确的对建筑施工给予指导。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原始资料的记录工作,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完整性,对一些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要特别批注,并且要将记录的原始资料以及其他建筑施工中产生的资料和档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保存,因为这些资料均是建筑施工的原始数据,对今后建筑施工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此外,还可以根据保存的资料进行技术研究并予以创新,促进施工质量的强化。 3.3落实责任制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应该明确责任制,激发技术管理人员高度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在建筑施工中由于技术管理人员的疏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应当由技术管理人员负责。所以,技术管理人员要认真审核施工中的数据,严格把关建筑施工中的各个环节。 3.4完善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交底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进行技术交底是技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每一级技术管理人员都应当及时与下一级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准确的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和对建筑质量的要求。 3.5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不仅存在于对材料质量的管理以及对技术的管理中,同时还包括工程维护等多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工艺和新技术相继产生,在建筑施工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难题,需要成立与之对应的技术小组才能保障施工工程的质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图,揭示了建筑施工管理的全过程。 3.6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是展现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能用较少的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收益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有竞争力。加强施工成本控制能够节约建筑施工中不必要的开支,整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上进行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成本控制目标。技术管理人员要根据每个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既要达到建筑施工的预期效果,同时还要减少资金的使用,在成本控制目标的引导下使得成本控制更加有效;其次,成本控制要贯穿于工程的每个环节,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降低成本。 3.7施工安全控制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安全为基础,只有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一切施工工程才能顺利进行。现阶段很多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的,所以企业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企业和政府要加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出现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 4结语 工业与民用建筑质量的好坏与人们息息相关,所以,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施工成本,增加市场占有率,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及施工质量的提升。 作者:李成栋 单位: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分析 一、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 1.施工质量管控的重点 (1)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的管控在建筑施工中,图纸作为主要的依据,对于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加强施工图纸的研究和会审,综合考虑各种施工要求。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要求,可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设计适当且合理地进行优化。(2)原材料与半成品质量的管控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自身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控。在管控中,应该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物的检查,查看材料的质保书,明确其性能、型号以及规格等是否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尤其是一些防水材料与钢化材料等。在应用之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来实施复试。此外,对于一些易污染、易碎、易变性以及易潮的材料与半成品,在运输、安装以及堆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其的管控。(3)施工过程中主要环节与分项工程的管控基于施工图纸的会审,采用合格的半成品、成品以及原材料,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的工序来控制,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尤其是施工中一些关键部位与比较薄弱的环节,更是要加强对其的管控。 2.施工质量管控策略 (1)采取技术复核方式,加强隐蔽工程的验收。在技术复核中,应重点放于半成品、定位、成品、引测标高、各层标高以及轴线等的选择上。在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过程中,隐蔽工程的验收为管控的一种主要方式。凡是隐蔽项目,都必须要实施验收工作,比如下水道、地基验槽、电缆、桩基、防水层、桩基、平顶吊筋、管线、钢筋、保温层、地下混凝土、暗埋、地下砖墙等。(2)借助于材料的试验,通过抽检的方式,来进行材料质量的验证。对于一些防水材料、钢材与水泥等除了要检查其合格证以外,同时还应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进行抽样检验,随机进行检查。此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通球试验与试水试验。(3)采取班组自检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点。借助于事前控制,将建筑施工中所存问题消除在萌芽中。为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与评定的力度、制约性。其中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应基于施工单位分部工程的自检,逐步对竣工中关键环节进行强制性或社会化的评定。(4)采取质量成本化,规范建筑工程项目管控。在建筑施工质量管控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质量等级竣工建筑,采用不同质量保障期与质量保证金,促使质量成本成为建筑施工项目的一项经济技术指标。同时还应规范项目管理的资质,构建并完善项目质量保障机制与相关的赔偿责任机制,扩大项目质量保修责任范围,强化关于建筑管理管控方面的文件与规范的法律效力,以此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控与治理提供更为有力且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 1.增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加大安全投入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组织施工人员学习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的规程,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按照操作规程来实施作业。同时还应在施工场地与办公生产的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牌,或者悬挂相应的安全生产标语。且专职的安全人员每天上岗之前,应检查施工人员是否佩戴了相应的安全帽等。在安全投入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上的投入;第二,在安全防护措施与手段上的投入;第三,在安全用品上的投入,比如安全帽与安全带等;第四,关于安全生产的视觉可识别系统上的投入,如安全警示、规章、标语、职责以及标牌等。安全投入不仅为安全生产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技术操作以及安全作业的规范运作等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重视安全生产这一问题,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采取人人抓和时时抓的方式,明确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责任。其次,在企业内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者机构,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能够深入人心。最后,还要不断强化其安全生产责任机制,采取层层负责的方式来实施管控。同时企业领导还要做好榜样,且在奖罚上必须要分明。 3.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律来实施管控,加大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 在建筑项目施工之前,除了要对施工人员、施工便道、电力供应、机械设备以及物资材料进行检查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一些施工较为困难项目必须要严格把关,尤其是一些土方工程。在雨季进行施工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滑坡或者坍塌事故。在夏季施工时,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暑降温工作,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地调整;而在冬季施工时,则应注意路面的防滑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预防建筑施工中出现触电事故,很多施工场地都安装了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并且采用铁木跳板与自升式吊车来施工,这些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对于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规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来施工。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指数,保障建筑施工质量。 本文作者:李晓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与监控技术探讨 一、工程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综合服务楼建设为研究对象,该综合服务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北部山西高校新校区内(晋中市榆次区),经一路以东,纬四街以北,学院街以南。该综合服务楼设计采用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17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为20675.57m2,总建筑高度57.4m,抗震设防烈度8°,建筑耐火等级为地下一级,地上二级。该综合服务楼的基础环境类别为二类,总体使用寿命为50年。.本文对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该高层综合服务楼的地理位置与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问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建筑处于学院的位置与施工条件,存在以下问题。(1)该高层建筑安装技术质量高,需要满足在特定的位置处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不能够全面细致对交叉部位进行考虑,容易发生安全问题。(2)该综合服务楼工程项目量比较大、分布范围广、涉及到的施工方多,不同方之间协调工作不容易安排。(3)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的考虑控制能力不足,没有综合考虑一些对工艺参数的影响比较大的因子,对综合服务楼的安全性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4)该综合服务楼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与工艺的采用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对高层建筑安全产生很大影响。(5)相关的监管负责责任分工不到位,安全问题很容易产生。并存在为了减少成本而减少建筑安全管理人员,使得该工程安全不到位。(6)在综合服务楼的施工环节,首先要进行地基施工,很容易产生开挖深度超过规定的技术尺寸,造成坍塌安全事故的危险。 二、高层建筑安全管理与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项目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而且需要对施工人员提高技能的培训工作,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有制度可循,促进工程安全施工。 1.建筑安全管理目标的制定 通过得到上级下达的安全指标,并根据综合服务楼建设的内容制定该工程项目的相关指标与内容,将项目目标所涉及到的安全责任目标进行分解处理到每个施工人员与小组中。并制定一定的考核标准来进行安全责任目标的考核与记录工作,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对建筑安全施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该工程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与组织,保证安全事项在相关负责人的管理下能够安全生产。 2.高层建筑安全问题清点与安全制度建立 由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成立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检查小组进行安全措施计划的编制,对违章施工行为、意识淡薄、教育培训不到位以及技术方案不过关等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清点。将工程中涉及到的施工环节的每个工序进行分解到监控人员与管理人员中,落实责任到位,前提是必须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责任与考核标准。通过各种安全保护制度的建立,并根据该高层建筑的情形,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保证安全指标顺利实施。 3.高层建筑安全意识培养 通过在高层建筑中,不断地提高广大施工人员的安全思想,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融入到员工建设施工的每个环节。必须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相关的安全知识,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态度,防止在施工环节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4.施工中安全理念贯彻 在项目的管理中,将预防为主的理念实施到整个综合服务楼建设过程中。实时的检查与记录相关的数据信息,包括综合服务楼的技术条件、安全性,施工管理等。同时,在综合服务楼施工过程中,采取如现场安全警示的方式对施工安全进行控制。 5.施工前后的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开始时候,做好预防为主的理念,将安全责任到位,完善工程安全责任体系的建设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重视监督与管理,重视每个项目节点,分单元的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施工前要做好工程施工条件的调研工作,对施工安全产生影响的地质条件进行记录与排除,将安全隐患降至最低点。在施工过程中,设定一个监督专职小组,严格保管施工图纸要求。对工程的各项安全技术指标进行排查,跟踪建设施工的过程信息,对有些违规操作与安全隐患行为进行剖析与处理。 6.完善的工程监理机制 建立一个完善的工程安全监理机制,提高每个监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实现综合服务楼建设全过程中的监理人能够参与到每个环节中,提高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与控制手段。在施工中,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对相关的监理部门、学院、施工方进行协调管理。在三方的安全生产指导与监管条件下,形成一个有效的监控模式,这对于施工责任人的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具有很重要作用。 7.施工安全保护安全 在该楼层的建设施工环节中,安全问题作为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投入到安全的费用比例需要增强,保证涉及到的施工人员具有足够的防护产品。并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具体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可靠性。保证配电箱只允许配置一个机器,定期对机器进行养护与保护,确保电线安全性,从而高空作业触电危险。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在位于具有安全稳定的脚手架与操作平台的安全保护装置下工作,从而防止高空坠落。 三、结语 在建筑行业发生的事故中,高层建筑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安全措施管理与监控手段对高层建筑作业进行有效管理,将安全施工深入到每位施工员工内心中,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能有效降低安全隐患,保证学院综合服务楼的施工安全,对保证师生的人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刘峰 工作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处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管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评价 1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1.1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原则 3R原则:3R原则是使用、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原则。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降低资源浪费率。而3R原则能够促使创新技术和创新资源的开拓和发明,对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提供了发展的保障。科学性原则:所有的管理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来构成绿色施工各项性能指标。整个指标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遵循简单、实用、操作性强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地域宽广,在绿色建筑时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同时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绿色施工管理是把多项内容综合在一起,为一个目的服务的。这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整个项目体系都必须把资源、能源、人力、物力、管理、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互相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整体。可量化原则:所有的指标和目标都应该经过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量化考核。这样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就能清晰明了,更方便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的了解。也为之后的施工做了数据库,便于以后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导向性原则:绿色建筑施工要围绕“绿色”这个关键点进行。管理工作和管理过程都要能够体现我国绿色建筑的历史、风格、趋势。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引导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监督原则:施工过程中要想每个指标都能达标,必须借助政府和监理机构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要根据建筑的原则对环境破换、资源浪费的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作出相应的惩罚。监理单位的监督制定在施工之前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并且在过程中随时注意每个环节的监督指标。 1.2加强绿色施工管理技能 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涉及到建筑学、环境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整个体系包含的内容众多。绿色建筑施工就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节能、舒适、绿色的基本原则来设计施工图。所以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要对设计人员进行绿色建筑的理念植入,让设计者对绿色建筑形成相应的生态意识。而对于建筑施工人员来说,要使每位施工人员知道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同时对绿色理念和实践进行培训。加强相应的绿色管理系统的配套设施。提高绿色施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对现有的技术规范加以补充和完善。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评价标准 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专业的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评价体系,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整个施工工程的绿色管理水平。一个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绿色施工体系能够有效保证施工环节中的绿色节能标准。只有施工标准符合评价标准才能使各个部门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知道通过哪些方面可以改善施工工艺和施工效率。在国外发达国家中都有着具体的绿色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其中英国建筑研究机构BREEAM的评价方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标准。BREEAM是在1991年的,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体系,经过多年的更新和修改现在的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全球问题、地区问题、室内问题、管理问题。我国在2005年,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编制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指标是:资源的利用率、环境负荷、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健康。虽然在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我过还与其他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健康、系统的评价体系。其中《联系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就是一次质的飞跃。这个体系从规划到设计、从施工到验收、从管理到监督,整个过程都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对每个阶段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都进行的评估,当上一个项目达到了绿色标注体系时才进行下一阶段的绿色监督。 3结语 建筑行业的环境问题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建立完整绿色建筑施工管理评价体系是未来趋势。但是现在大多数管理指标是以资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两方面来节能型,对建筑的经济性能和社会历史等绿色人居环境都未作出相应的标准。 作者:徐丰贤 单位: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与控制要点 【摘要】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之一,其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将简单探讨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及其控制要点。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控制要点 在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施工流程,每个流程的施工质量都直接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房地产施工建筑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合适的施工管理队伍,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要点,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质量。 1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要点 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包括很多方面,如: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等,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的管理要点才能够实现全面化、科学化管理,实现最佳管理效果。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房地产建筑施工管理要点: 1.1安全管理要点 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安全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施工原则,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以及施工材料的安全管理等。在对施工过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要点:①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依照相关制度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管理,保证施工流程的安全可靠。②深入各个环节管理,将每个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问题落实到位,改变传统的抽查方式,对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③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施工流程进行管理,且保证所聘请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经验、专业素质都能够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做到对工作认真、负责,以保证施工的整体质量[1]。 1.2质量管理要点 建筑施工的质量是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在房地产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有效管理是保证建筑高质量完成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当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就开始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每个环节的施工质量,知道建筑施工结束。在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材料的质量、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施工方案、施工流程、施工监督等方面出发,综合以上内容对整个施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建筑质量的全面管理。 1.3成本管理要点 成本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建筑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对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施工成本管理,如:材料采购、费用预算、工程设计等,掌握好每个施工环节的成本预算,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2]。 1.4进度管理 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施工工程能够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避免延误工期而带来一定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在对进度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可能影响到施工进度的因素全部考虑在内,如:建筑当地的气候条件、施工单位的工作能力以及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等。此外,为了提高进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需要定期召开进度例会,并在例会上及时分享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制定完善的方案来保证建筑工程按照预定的施工进度来展开施工。 2房地产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环节出发,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对施工的质量、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下面将从施工前、中、后期出发,简单阐述施工控制要点与管理工作,以保证施工工程的高效、高质量完成。 2.1施工前控制要点 在施工前,相关单位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要点出发,对整个施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控制:①施工场地。施工场地的外貌、地形以及相关地质条件对整个施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当要保证施工场地的平整性,使其能够适合当地的施工条件,这样才能够在施工的开始阶段就为其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促进后期工程的稳定进行。②施工设计。施工设计是整个施工的向导,其内容应当全面具体,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聘请资历经验较好的设计师来进行施工设计,保证每个环节的科学合理性发展。③施工审核。一方面,房地产建筑施工应当保证施工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并获得我国相关部门的审批资格,方可进行后续的施工环节,另一方面,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资料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以此,要对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在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3]。 2.2施工过程中控制要点 施工过程中是整个建筑施工的重点,也是最难管理和控制的环节,因此,在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要点内容:①重视测量工作。测量工作是整个施工的基础,测量的精确度越高,则施工的质量越高,因此,要做越好基础测量工作,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保证数据的精确度。②重视材料质量。在材料采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成本的控制,同时也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保证材料的质量,还要在运输的过程中保证材料不被损坏,且在存放的过程中派遣专员进行看管,避免材料在存放的过程中发生质变,这样才能够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4]。③重视各环节施工要求。施工的细节内容对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各个环节的施工要求,如在主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混凝土预制件结构的性能检测、原材料强度检测等内容、在外网工程施工中要避免交叉作业的现象,确保暖通、电路铺设不会交叉相互影响,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环节的科学合理性,为整个房地产建筑质量提供保障。 2.3施工后控制要点 在施工后,不仅要做好控制和管理工作,还要做好“善后工作”,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因此,要掌握好以下控制要点:①在工程的验收环节应当采取分步验收的方式来对工程进行验收,该种方式要比整体验收的方式更加科学,不仅能够站在高要求的角度对工程进行验收,同时也能够对工程进行全面审核,提高工程的质量。②在工程的验收环节,应当由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展开验收工作,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物业公司等,由上述单位共同配合验收工程,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工程不同的功能进行全面审视,并能够在宏观上保证工程质量,在经过上述单位共同验收合格后的工程,才能够真正投入使用。③工程竣工并不代表所有的工序都已经合理完成,相反,需要积极与业主前行买卖合同,并向每位业主提供房屋相应的质量保证书,以便为业主的居住环境质量提供保障,维护其合法权益[5]。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房地产建筑的逐渐增多,施工过程管理工作的作用逐渐增大。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各个相关单位应当掌握管理重点,对施工前、中、后期进行全面化、科学化的管理,并制定合理的制度和方案来对整个过程进行“向导性”监督,从而提升房地产建筑的整体质量。 作者:吴昌诚 单位:中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经济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管理模式以及理念都在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满足目前施工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才能够显著提高施工管理效果,这对于保证施工质量至关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开展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施工安全;质量控制 前言 就目前来看,国内经济正在持续迅速的发展,并且施工管理模式以及理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这样才能够适应目前施工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于企业而言,怎样提高目前施工管理的效率,这对于最终的工程质量以及经济效益非常关键。此外,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对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会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还为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帮助。因此,在对建筑工程开展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标准有效落实,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对施工质量的要求,开展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建筑施工管理的安全与质量控制策略开展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措施。 1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途径 1.1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通常情况下,工程质量监督都会涉及很多不同的环节,并且涵盖多种技术,相对比较繁杂。因此,监督队伍自身的执法能力将会对最终的施工质量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建筑工程自身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依然会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问题。由于施工人员自身的质量意识都比较淡薄,这很容易造成工程质量发生严重的问题。在新时期,必须要不断完善监督机构的内部考核机制,从而使监督工作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最终发挥出监督站的作用,这样会有效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率。 1.2加大监督力度 一般项目投资者需要对项目负责,并且也要对最终的工程质量负责。为了能够对投资者开展有效的监督,必须要注意防止投资者签订一些虚假合同,这样就可以对他们实施监督。此外,必须严格的监督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核,确保参与投标的单位都是符合招标要求的施工主体,同时要对那些施工部门进行严格审批,审批流程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来进行,只有拥有许可证,才可以开展进一步的施工。在工程竣工的后期,必须对验收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如果发现问题或者不合格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不能办理产权登记。 1.3引入群众监督 要想使项目监督工作顺利的开展,必须要逐渐引入群众监督。对于监督小组而言,如果在施工期间发现一些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的制止,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施工部门停工。此外,对于那些从项目工程中受益较多的住户,也能够对施工开展监督,并设立相关的投诉中心,这样在发现存在质量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投诉,对于住户的这些投诉,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及时处理,经过核实处理后,要将最终的处理结果传达给投诉人。通常情况下,有奖举报活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用户监督手段,这样既能够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为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发生严重质量施工带来很大帮助。 1.4加强监理管理 通过开展质量监理能够使工程最终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根据规定,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比较合适的监理单位。在对监理单位自身的资质进行审查的时候,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这样就可以使监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还需要不断强化总监负责制,这就应当对监理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并且项目总监一定要具备较好的水平和资质,否则不可以担任这一职务。在对监理单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般业主都比较重视监理能力。 1.5建立保修服务制度 要逐渐完善工程质量保修期制度,这不但可以维护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使用者,同时还能够对所有者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在工程即将完成的时候,施工部门应当把材料整理好,并将其交给相关部门,然后再由监理公司负责保修期之内的监理工作。在保修期内,如果用户提出了一些要求,必须要给予重视,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保修服务,直至用户满意。对于企业来说,高层领导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使技术负责人的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一般情况下,都需要让总工程师负责所有的项目工程,其中经理要承担第一责任,这样一来,就能够促进各部门形成有效配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开展监督工作,可以对施工期间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处理。在实际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项目经理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不断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使责任划分更加清楚,分工也变得更加明确。此外,要对施工质量实施严格的验收制度,每一个流程都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来执行,这样就会使质量评定工作变得更加公平。施工作业一定要保证每个人都可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最终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1.6规范监督机制、施工管理机制 在对建筑开展施工管理的时候,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从而使最终的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制定出科学的规章制度来使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使政府内部监督机制变得更加高效。在保证管理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学习,从而使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应逐渐加大对行政监督权的监督,避免在实际施工监管中出现严重的腐败问题。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就目前来看,建筑工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并且相对于其他项目,事故发生率更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未能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第一方面是现场设备的管理。在施工现场,特别是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扣件、以及钢管等,需要对生产厂家的许可证进行严格检查,使材料质量得到保证;第二方面用电管理。应当对机械机具是否存在重复接地的问题开展密切的观察。第三方面是否具有比较规范的配电,配电参数是否满足配电仪器的需要等。 3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正在逐渐提升,并且国家有关部门对质量控制逐渐制定出了相关的法规,这使得工程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也使建筑工程适用性得到提高。所以,企业在对施工开展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使各项标准得到有效的落实,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对施工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作者:马何烈 单位: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建筑施工管理 摘要: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同时建筑工程建设数量日益增多,只有加大施工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存在诸多的缺陷与不足,对于各项资源不能进行充分利用,还会对施工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面对这种现状,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出,不仅能够很好的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人们加大了对绿色施工理念的应用。通过采取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资源出现过度损耗现象,有效防止环境出现污染。基于此,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施工管理力度,更要注重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管理 1.1施工质量管理 质量问题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点,为了保证质量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拥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从而防止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次,施工管理人员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对于新出现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最后,建筑企业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等,促使管理人员不断完善自己,使管理水平得以提升,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1.2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工。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建筑企业首先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展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极其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基于此,需要进行全面考虑,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浸塑计划表,对于材料、设备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其次,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定期检查施工进度,以免出现工期延误等不良现象。 1.3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都是首要问题。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最多,再加上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对于施工流程以及相关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以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问题。还可使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图像、视频等将安全技术的专业知识进行展现,使工作人员可以清楚、明白的理解并掌握一系列培训内容。 2绿色施工管理理念下的建筑施工管理 2.1合理使用材料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的使用率最大,使用数量也最多,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就会导致出现浪费现象。在进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极大重视程度。尽量使用绿色环保的施工材料,在对材料进行使用的时候,需要对其选购、进库、保存以及出库等进行全面把握与掌控,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质量缺陷,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只有合理使用这些新型材料,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绿色节能的目的。 2.2钢筋和混凝土的应用技术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筋和混凝土施工技术是主要使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在选择使用钢筋的时候,需要首先选择使用那些高规格以及高强度的材料,进而使建筑工程具备高强度的预应力,大大降低自身重力;另外在选择使用混凝土的过程中,需要首选用亲骨料型,从而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 2.3正确对待水资源 大多数人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就我国现状来看,水资源极为匮乏。对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水资源的控制力度。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水,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及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生活用水的科学控制,合理用水,减少水资源出现浪费现象,对此,建筑企业可以指定有关的规定。比如,明确规定用水量,从细节抓起,有效控制水资源,从而实现绿色施工的目的。 2.4对光污染的控制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周期较长,难免出现晚上作业的情况,对此,需要对临时照明系统进程合理安装。具体如下:首先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与当地居民区住址相结合,将挡光板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同时对照明灯进行合理设置,为了对照射角度进行灵活改变,可以使用可移动式照明方式;其次,将灯罩合理安装在照明灯上,削弱灯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升照明有效性。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电焊作业时,为了减少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可以使用一些遮挡工具。 2.5对噪音进行合理的控制 噪音污染也是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有效控制噪音问题,需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不少的大型设备,比如切割机、搅拌机等,这些设备极其容易出现较大的噪音,进而对附近居民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在对设备进行使用的时候,尽量选择白天使用;其次,在保证工程质量,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尽可能的选择使用噪音小、功率低的设备,对于设备产生的噪音指数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其满足相关的规定及指标。另外,还要合理协调不同施工时间、施工顺序的设备。只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将噪音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进行施工管理尤为重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比如质量、安全、进度等,只有全面进行控制,才能保证建筑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另外,由于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开始加大了对绿色施工的需求,为了实现绿色施工,必须要加大绿色施工管理。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绿色施工管理,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节约资源,这是未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 作者:栗炜栋 单位:河北省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与内控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利润低的原因,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地位逐步改变,要提高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满足企业的现代化建设理论,施工的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中小企业必须在各方面的提高管理,同时,应该协调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本文进一步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质量。 [关键词]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内控;系统管理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建筑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和中型的项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小型建设项目中将避免多层次的重复建设,中小企业面临着萎缩被淘汰的危险,加入WTO后,行业壁垒在降低,国内市场国际化促进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全面融合,外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优于国内市场,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到内部的攻击。 1中小建筑企业质量控制 中小企业利润低,经历了很多投资规模的扩建,建设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数量明显增加,但在增加的良好形势下,施工企业在工业仍处于不良地位,据统计,近年来,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增长缓慢,资本积累慢,没有竞争力,目前建筑业表面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胶着的状态,市场的整体状况对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不利,要尽量扩大市场份额,大部分建筑企业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利润下降,竞争混乱,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2家庭管理模式的缺点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占建筑施工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出现统一的产权关系以血缘关系相结合的现象,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早期的创业企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企业规模中家庭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家庭、企业和股东的干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功能部门需要执行有关的管理。 3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 法治统治下,应该建立规则和条例,应遵循一定的制度,中小企业建筑施工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要遵循现代企业理论,提高建筑企业的特点,进行建筑行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支持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制度。 3.1建立人员岗位规范 建筑工地领域中的信息流、物流的良好联通能够保证作业的标准,保证领域的秩序,严格执行岗位制度,岗位作业标准的对象是施工生产员工,在企业中要提高技术标准,确保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施工操作程序,包括工作条件、人员岗位等,因此,提高操作权限,满足岗位作业技术质量要求,标准化内控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提高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的保证。对施工现场的过程以及下一个过程负责,过程与程序的质量需要得到保证,建筑公司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通过相互控制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检查和检测,帮助积极推进新的科学的审计质量。 3.2技术培训 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特别是对于承担主要施工的人员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辅导,请专家进行施工的讲解,通过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示范传授技术经验。 4中小建筑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 4.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筑企业对人事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存储管理,金融管理,管理的基本框架重在提高一系列的系统管理方法,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建材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求当事人统一技术标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标准修订成为整个行业的国家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等;不同行业、地区进行技术标准的建立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评估的管理系统,需要细化和完善相关内容,保证工程的质量是确保安全的核心。该方法基于质量控制方法制定内控管理体系,条件影响活动的质量,根据统计对整个过程判断质量的稳定性,判断不同的方法对施工活动的影响,使用质量检测方法要及时掌握质量动态,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通过设置的一个工序内控措施,提高质量,以便良好的进行状态的控制。 4.2材料质量管理体系 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阶段都需要对材料进行控制,根据材料的质量验收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保证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妥善的处理,提高管理系统的作用,系统控制保障质量,对质量验收进行控制,即控制产品质量,其中包括隐蔽工程,对接收部分的验收以及分部工程验收,对整个中小建设施工企业的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工作。 4.3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质量反馈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有关,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创建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量管理需要一个强大的内部信息反馈,根据质量指令,使信息流得意控制,还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质量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上级部门,建立施工现场质量体系是保证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5结语 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意味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使用的系统是有区别的,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适应企业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促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的性质,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避免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机构应该进行相应地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调整,以提高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 作者:杨莉 单位:恩施市公路管理局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筑的施工比较复杂,涉及方面广、专业性强、安全和质量要求高,对施工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为建筑施工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使得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管理越来越规范化,在实施工程时,包括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内的相关活动的管理工作合称为建筑施工管理。劳资、施工、建筑、物质等部门和单位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而保证施工各个环节有序进行。因为施工时间和空间的相互配合并不容易,存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并且因为人员经常性地流动,因此,必须将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进而良好地实现预期施工目标。经过不断协调人力、财力与物力,展开合理科学的协调运作,进而为建筑施工的管理带来显著的工作成效。加强建筑施工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完成对人力、财力与物力的科学统筹工作。最终保证项目按照预期目标安全竣工。因此加强建筑施工管理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 1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意识缺乏 因为建筑工程施工自身较为特殊,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开展的环境都是露天条件,涉及大量的施工人员,存在较大流动性。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安全措施防范上缺乏足够的投入,建筑企业和施工人员不具备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 1.2施工管理责任不明确 我国大多数施工建设单位均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且配备了对应的安全责任制度。然而在实际施工时,依然未能严格遵循这些安全知识,有效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再加上一般在自上而下实施安全责任时,发展到最低层就很难贯彻最初的模样,所以,未能明确施工管理责任。 1.3缺乏合理分包模式协调管理 分包模式普遍的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致使很难对工作范围进行合理、具体的划分。分包单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往往都以自身的利益为目的,而对自己应负的责任互相推诿。导致施工工序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协调管理带来了诸多麻烦。同时,还存在着缺乏合理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技术等,这些因素同样也导致了施工中协调管理的难度,降低了工程管理质量。 1.4施工工序缺乏合理性 为保证建筑施工良好的质量,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为科学合理的施工工序,施工工序不合理,将难以充分保障建筑工程的高质量。 2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实施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完成施工方法与任务的目标,为建筑施工创立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奠定了基础。在工程的实施中,根据工期、质量成本等要求,进行财力、人力与物力的合理分配,协同好每个工程与每道工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能让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化,最终实现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2.2强化安全意识 施工安全意识的增强式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进行施工时,以安全意识为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为主导思想,却依然有大量施工人员未能高度重视安全意识的增强,未能正确认识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施工安全性的重要性。因此,亟待积极培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定期对施工人员组织安全意识的培训,及时宣传建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等,有效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而保证建筑工程良好的施工质量。 2.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在整个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当中,构建完善健全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即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安全问题是建筑施工现场中的首要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得到处理,则可能导致施工人员产生伤亡事故。所以,不仅在要在日常施工工作中必须积极组织开展安全培训,而且要根据相关施工技术标准展开施工,此外,还应当由专业的施工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建立相应的制度,按照相关制度标准严格处置违章或者违规操作的行为,严格控制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控制施工材料,把握大型机械设备等,进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2.4提高质量管理 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运行工作,就需要不断的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建立一支优秀的施工管理队伍。因此,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对建材、配件以及设备的监控。(2)完善施工工艺。(3)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相关文件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 2.5加强建筑施工监理 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工程造价以及监督工程质量,影响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就是建筑施工监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需要将之前的设计或是对某一项施工项目进行变更的时候,大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因其缺乏技术、经验等方面的条件,而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选择,但监理工程师往往能够依据自己的优势以及丰富的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同时还存在业主与承包商由于某些情况,无法在某一个项目上达成一致,因此监理单位需要对双方进行有效的协调,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进度能够按时进行,提高建筑项目的质量。 2.6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为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构建健全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顺利开展:(1)建立健全的硬件设施。专业的技术人才、健全的技术指挥运行系统、科学的设计图纸、专业的机械设备和配套的技术说明,均能有效提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并且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全套的技术指导措施,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等条件。(2)在建筑工程施工前期,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3)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应该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设计人员将其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施工人员进行讲解,让施工人员能够充分的了解设计意图并对其中的施工要求进行充分的掌握,避免在建筑施工中出现较大的问题。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和其他的分包企业要将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审核,看其是否存在缺陷。(4)提高对技术档案的管理力度,同时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相关的问题、设计变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2.7创新施工管理模式 在建筑行业的逐渐发展下,建筑施工的管理模式也必须同步更新技术,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当前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的需求,并且其一般把项目建设的内容限制在合同内容上,而项目经理的职责也只是管理一个合同的内容,进而造成项目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产生矛盾。在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有多个合同同时存在的情况,难以有效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间的关系,并且也很难使项目与员工间形成一致的关系。所以,应当对建筑施工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进而推动建筑施工单位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有些问题依然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较为突出,比如,施工管理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不合理的建筑施工工序等,都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有序进行产生限制,亟待有效处理好这些问题,进而改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为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杨新强 单位: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要想顺利的完成必然不能离开高质量建筑施工管理,特别是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文章首先分析建筑施工管理,然后提出绿色施工管理策略,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研究 绿色施工主要指运用比较合理的工作以及管理制度对施工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降低绿色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减少能源以及相关资源的浪费。绿色建筑在实际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安全制度,保证和施工技术相符合,促进绿色建筑施工在管理过程中的水平和质量。 1建筑施工管理分析 1.1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不仅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同时也属于综合性工作,因此在实际进行管理时,其质量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所以建筑施工中如果对质量进行管理,就要结合相关需求让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所有的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个施工阶段都满足施工需求。要想保证施工质量管理,就要对材料关进行严格把手,了解建材质量标准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熟练掌握,在对材料选购时一定要保证材料自身质量。另外还要做好对建筑施工工艺进行检测工作,如果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要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解决。 1.2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 对建筑施工中的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能够对整体施工效率进行加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作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结合建筑工程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工期要求,对施工条件以及施工中存在的限制因素等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对整体施工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进度在实际安排的过程中应该对工程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的考虑,不仅要对施工前期中的材料准备进行关注,同时还要有效的安排施工项目和工序,保证施工中的额材料以及机械等方面物资能够及时供应,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管理。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自身存在灵活性,所以在施工中应该按照施工状况以及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对原来的施工计划做好积极改变,对施工安全以及质量进行保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对整体施工进度进行加强。 1.3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成本来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工程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施工成本一般情况下会对建筑单位中的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目标就是对相关各项资金实施统筹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支出,对资金利用效率不断加强。要想对施工成本进行降低就应该从施工的每个方面进行入手分析,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选取价格不是很高,并且具有较好的性能的产品。施工工人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工资支出时,需要对预算准确算出,对资金支持的主要关口把好。不管是施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费用,还是维护中需要的费用,都要对资金门槛进行设置,对资金支出进行保证。另外对施工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一定要适度,不能由于过分的进行节省就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带来影响。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才是对保证建筑设备的先进性以及资金的最小化使用的主要基础条件。 2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 2.1加强建筑材料及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资源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分为六种,水资源;木材;钢材;混凝土;塑料材料;现代化高分子等一系列材料。在施工时不仅要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同时还要对工人的思想积极教育,施工中要对资源节约利用工作进行做好,可以使用一些节水等相关施工器材,为了能够对用水量有效的控制,可以安装水表。用电要节约,如果在非用电操作下应该对电源关掉。相关建筑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材料自身的综合作用,做好材料回收利用。另外还应该建立废料回收系统,把回收起来的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离,对其余别的用途进行发挥。结合价格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装修材料应该对其多样性进行充分重视,建筑装修时对利用空间积极开发,不断对利用效率进行加强。 2.2对能源消耗进行不断降低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能得到有效的降低,能对能源利用方面的一些支持进行降低;对周边环境出现的污染进行减少,对能源消耗进行不断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绿色建筑施工管理重点内容。为了能够起到对能源消耗进行降低的目的,应该从两点进行分析:对不必要的浪费进行减少;对资源率进行加大。建筑施工中,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的向工人传授能源利用的正确方式。在存在施工设备的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功能相对比较齐全,并且能耗较低的设备,同时还要对设备做好维护以及管理工作,促进节能水平。针对资金条件好的建筑单位,可以购进一些技术含量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设备,利用科技这一技术对能源节约的目的进行达到。 2.3减少污染及破坏,提高环境治理 针对建筑单位而言,必须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和存在着的一些不良影响,可以积极的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对于环境的治理。首先,减少建筑粉尘对于周边空气所带来的影响,积极的去改进建筑的设备,降低粉尘的产生量,全面的去提高粉尘的处理能力;其次,提高污水以及污物的处理能力,尽量在建筑物施工的区域可以完成相应的处理工作;再次,为了能够减少噪音对于周边居民所带来的生活影响,设置隔音板或者是各种机械安装消音的设备;最后,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光污染通常情况下会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进行电气焊进行操作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或者是降低产生所出现的额刺眼造影,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也是可以适当的对其周围进行维护,避免对周围带来一定的影响。 3结束语 建筑施工的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管理过程中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所以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也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对于绿色的建筑而言,其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先进管理理念,也是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必须要能够对自身的职责进行明确,对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行提高和拓展自身的事业,将其绿色的建筑施工理念以及方法可以充分的落实到实际的施工之中,在真正意义上去提高施工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水平的提高。 作者:周拓 单位: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创新要求与路径 摘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发展的同时壮大自己,需要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建筑市场也不能因循守旧了,要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在管理方面的创新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建筑施工队伍。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创新;路径 1引言 为了改善人居条件,以及拉动内需,需要从建筑工程建设开始抓起,使其促进国民经济越来越好地发展,以及促进城市积极建设。目前,建筑工程越来越多,积极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与此同时,在工程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就会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所以,建筑施工一定要进行管理创新,才能保持和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相一致[1]。 对于建筑施工,要实现管理创新,先从进度管理方面进行着手,从而有效地实现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发展,成本管理也有新的进步,对于安全管理方面,以及工程监理方面,也要逐步实现改革,从而使得建筑施工更加得科学化和规范化。 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2.1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在建筑施工方面,什么样的管理创新都要本着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进行,也就是说,要满足社会经济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创新发展,主要包括:在思维方面的改变,路径方面进行了创新。对于建筑施工工作者,他们要结合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维方面的改变,从而更加科学化地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分析,实现社会利益。而方法创新,基于建筑施工管理的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方法。再有,创新机制,即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内、外部的资源环境方面,构建一个机制完全的管理方面的创新[2]。 2.2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企业是否实现现代化,需要看建筑施工管理是否实现创新。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当中,流程管理尤其重要,对于流程管理,主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而对于现代企业的一些法人代表,他们按照所治理的机构进行运行,促进企业的管理方式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目标的实现,包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等。 2.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谋求发展的时代要求 伴随着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时代对建筑施工管理提出一个要求,即创新。目前,在我国的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施工方式主要是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方面的管理[3],为了深化建筑施工管理,需要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不断创新,即从思维、路径、方法、机制等方面创新,才能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连接,这样,阻碍了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质量,从而不能够有效地整治建筑市场的发展,也不能够增强建筑投资。所以,只有创新,才能促进企业发展,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3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路径 对于建筑施工的企业来说,他们非常关注在施工管理方式方面的改革,进而顺应我国当前的国际化的总体要求,在观念上得到创新,从而建设一个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大力度投资于建筑设施,包括:一些硬件和软件的环境方面,不断推动建筑管理的革新,此外,还要加强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得他们的业务能力能够提高,积极应对建筑施工市场的竞争,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 3.1坚持管理机制创新 为了实现建筑施工方面的管理得以改变,我们必须要对于建筑施工管理机制进行改变,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同时,企业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因而,在建筑施工管理中,针对这些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管理,使得建筑施工体系更加完善化,朝着更加协调运转,加强建筑施工管理。 3.2坚持技术手段的创新 在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当中,其技术层面提出的要求,即创新技术手段,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决于技术手段是否科学、先进,因此,有必要创新技术手段,运用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行施工管理,从而构建具有自动化的建筑施工体系,科学化地进行施工管理,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3.3建立与完善四大机制 为了不断实现建筑施工的四大机制,首先要构建一个一流的建筑工程,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建设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施工团队。在组建相关的竞争机制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竞争的形式进行岗位的上任,这样才能确保这些有才华的人才不至于外流。另外,需要积极引进大量的优秀人才,来进入到队伍中,关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方面进行管理,就要先从施工人员的技术入手,加强他们的技能培训,才能不断增强施工的质量。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政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4]。综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树立精品质量观并时刻惦记品牌,从每个分项入手抓质量,从每个角落抓安全及现场文明,确保管理无死角,以过程精品创优质工程,楼盖得好,房才卖得好,最终收益的还是施工单位,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小业主是我们的上帝,让小业主满意是我们持之以恒工作的目标。基于新的建筑改革形势,建筑施工管理就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机制来完成,不断创新技术手段。 作者:宋艳丽 单位:河北省沽源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阶段工程成本的控制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概况分析 (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在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中,其成本控制已经逐渐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问题。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其材料成本控制还是不够完善。很多施工人员依旧采用传统的就近施工的原则进行施工,让施工材料造成了大量的浪费。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改善建筑施工阶段工程成本施工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对其材料进行相应的管理。在目前,很多施工场所已经逐渐地设立了物料员的岗位。其能够使得施工阶段的施工成本得到全面的降低。同时还要加强现场施工的各种管理工作。只有这样,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才能得到全面性的控制。(2)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意义。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对施工成本具有更好地控制效率。其不仅能够让施工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也能让施工质量得到较好地保障。与此同时,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其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现场施工的管理,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因此,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2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在施工项目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料消耗,资源费用进行有效地控制,监督以及调节,即时纠正因为成本和资源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规避风险,防止问题的发生,使建筑施工进入正常的渠道,使建筑行业能够在基础行业上平稳发展。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1)人工费控制。人工费的控制,主要控制数量,通过改善和减少,劳动组织,劳动工费,以及材料资源所消耗的费用,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浪费资源的行为进行惩戒,对于合理利用资源的部门进行表扬和奖励,加强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素养以及职业修养,加强纪律的管理,使工人有效率的进行工作,形成企业的工作规范,压缩非生产用工以及辅助用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用工节省资源。第一,根据劳动的数量计算出,运用资源以及消耗人工的数据,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运用一定的比例,一般为5%-10%,进行包干控制,把结算出来的数量交给领导层。第二,提高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组织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团队的凝聚力,增强纪律。培养工人节能环保的意识,增加工人以及领导层的精神修养,减少无用工,避免无效劳动,精减人员。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可以实行包干制,把工作分给分包商,降低消耗,节省资源和资金。(2)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是节省材料,避免材料不合理的运用,节省资金,进行环保节能。管理对材料的采购,收发,运输,保管等环节,减少损耗,对于可以利用的材料要采取循环利用,对于不能循环利用的材料要节省使用,避免污染,合理利用材料,避免二次搬运。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制动规则或者措施节约材料,包括材料的价格以及成本。(3)机械费控制。机械也是建筑施工一笔比较大的开销,如果选择不好机械就会浪费资金,甚至影响施工的进行。机械费的应用应该合理,应该正确选配机械设备,做到一机多用,然后多加保养。(4)管理费用控制。管理费用的控制就是根据各个工程规模的大小,所需要的资金,以及资金的损耗,按照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设职,各司其事,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同时也要多招进复合型人才。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是靠每一个施工人去努力改善的,提高精神素养,提高环保节能意识,创新施工技术,合理运用资金,这样问题就能有效的缓解。 3建筑工程成本动态控制与管理 (1)成本动态管理。在进行成本的管理中,需要对其变量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其成本制定相应的计划。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进行分割,并不断地缩小实现优化管理。这样成本管理中的风险就能逐渐地缩小。与此同时,还要坚强对项目不可控成本进行相应的控制。这样就能让成本的浮动性逐渐稳定,其随机性也会逐渐有规律,这样就能将成本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数值内。(2)现场施工的管理。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现场施工的管理必不可少。其也是贯穿整个施工成本的重要因素。在进行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因为只有将质量控制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其才不会有返工的可能。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施工裂缝以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水热化等问题都要进行相应的现场施工管理,让这些施工中的问题都能够被及时地排除。同时在施工的安全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因为如果出现工伤事故,其建筑施工的成本必然也会有相应的增加。所以在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施工设备的安全性进行相应的检测,同时也要规范员工施工的规范性,只有这样现场施工管理才能逐渐地变得合理。最后还要对施工的效率进行监督。因为在现场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部分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只是浑水摸鱼,并没有将施工内容落到实处。所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施工监督管理,从而有效地提升施工的效率,让成本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4结语 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然后对其施工的成本做出合理的预算。在控制施工成本时,一定要从多方面出发进行控制,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现场施工管理以及动态成本分析。只有这样,建筑施工工程的造价才能全面降低。其施工成本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作者:刘巧芬 单位:石嘴山市众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与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与创新 摘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突出的是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安全生产技术,怎样把科学成果转变成企业生产管理的手段,将科学技术创新应用到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技术改进;安全管理理论 1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新开工的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技术作用。在项目施工之前要有规划,制定安全管理专项方案,对关键的施工方案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多方比较选取科学、合理、经济效益高的方案。针对项目独有的特点采用既先进又科学的安全生产技术,规避技术落后、能耗高的安全生产技术,具体是在施工方案中积极采用在行业中运用范围最广泛、发展程度最高、最受客户信赖、成本控制合理、安全系数高的技术。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在传统技术中穿插创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工程尽善尽美。例如,对于基坑开挖的方案,有很多种可供选择,能选择开挖放坡的设计实施方案,也能选择锚杆支护或是使用锚钉墙等的其他方案。选取哪种方案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总体安全性的高低。 2安全防护设施的更新 安全防护设施属于施工环境中的一道重要安全防线。防护措施包括人员防护、临边防护、洞口防护、通道口以及电梯口的防护等。安全防护设施的创建对施工现场来说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施工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降低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率。但是很多工地仍选择钢管搭配安全网的防护措施,这种措施成本高且效果不佳,尤其在本质安全方面具有封闭性不佳、脆弱易损坏、稳定性不好的缺点。依据标准构建的定型化、工具化的防护措施成本低、外观简洁整齐、持久性强、易搭建也易拆除、方便回收利用,最重要的是安全性高。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既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又需具备强烈的安全管理意识。若在一个新开始的施工项目的主干道上分别搭建钢管防护、定型化围栏防护,通过对安全性、文明施工及成本三方面的比较,就能看出孰好孰坏,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程度的重要体现。 3特种设备的技术改进 特种设备在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控制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的对象,特种设备引起的安全事故占总安全事故的比重较大,特种设备引起的安全事故不仅导致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还常常伴随人员伤亡。为此相关部门应对特种设备的监督、管理有足够的重视。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一定要遵守严格的验收流程,并遵循定人定机的制度,对于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一定要进行安全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持对应设备的合格证书上岗。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趋于年轻化,依据通常施工项目的工作强度,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施工作业,操作人员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也由于施工现场状况复杂,使其难以分析出足够准确的信号及指令。有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玩心重,安全意识不够高,设备运行中玩手机、听音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一大诱因。要彻底消除这些现象,既要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采取安全教育,又要增添冗余安全度方面的设计,相关设计包括机械连锁装置、在驾驶室加装监控提示装置、指纹识别装置、防碰撞装置等。 4临时用电的改进 施工用电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力使用中的触电事故也时有发生。施工项目可利用TN-S系统配置“三相五线制”系统,这样不但加强了触电保护方面的措施,而且对设备的正常运行没有不利影响。系统配置的关键放在对PE线及重复接地系统可靠性的把控上,在配电系统的使用中确保对电的安全使用。在施工现场要对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的配电系统的规范性进行把控,禁止私拉乱接、分配电箱与开关箱设置的混用以及用电设备未接漏电保护器,电气控制装置设置得不合乎安全规范等现象,特别是要加强移动式开关箱在施工现场的使用的管理及控制。有的项目在专业电工人数上设置得不够,经常出现无证电工私自拉接电线的情况。要想消除上述对用电安全不利的因素,既要严格遵守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又要在安全用电技术方面不断的创新。新型开关的采用能够规避很多不安全因素,实现用电安全。其具体方式是在开关箱内安装合适的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添加对线路用电情况提醒用的指示灯,并在箱体外部安装插座,运用滑动块对插座的使用个数进行控制。这样既能够达成“一机一闸一漏一保”的工作模式,消除私拉乱接的现象,又能够降低电工的工作强度,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及规范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5门禁系统的运用 施工项目的管理方式中最受推崇的是实名制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实名制的运用对于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够避免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施工现场人员的出入登记、恶性讨薪等问题的管理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对施工现场采用封闭的管理模式能够有力地屏蔽外界干扰,也有利于构建文明的施工环境。在施工现场的大门上设置门禁系统能够实现人员考勤登记及工时统计,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此处要求员工都佩戴安全帽,这是安全、规范化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实名制及封闭式管理作用的有力体现。门禁系统的设置方式包括刷卡、刷身份证、指纹或面部扫描等种类,现阶段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指纹或面部扫描。门禁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实名制管理的准确度,若能加上语音识别的方式,效果则更佳。在施工现场的大门处也能体现出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及标准化管理推行效果的优劣。 6构建安全体验区 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到位是施工项目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完善更新的事业,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应该不拘一格,其中安全体验区是一种比较好的新型教育形式,直观且具有震慑性。在安全体验区中施工人员能够真切体会到各种不当操作行为导致的触电、物体打击、高空坠落、失稳等事故场景,使施工人员意识到正确佩戴安全帽等常用的却往往忽略的安全措施的重要性。通过安全体验区的教育活动,能够显著提升施工人员对于不安全操作行为及潜在安全事故的警惕效果。安全体验区这种新型的安全教育形式可以成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应用的典型案例。施工项目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安全体验区,多多开展观摩、体验的安全教育形式,对安全事故的逼真体验比耳提面命安全措施要有效得多。 7结语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发展的动力,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推进改革,把科学技术创新转变为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中,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方面有所帮助。 作者:樊哲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基于B/S模式的售楼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的实现 【摘要】通过系统功能分析,得出系统数据库的辑结构在此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结构的建,实现了员工信息、部门信息、员工的考核信息的管理功能及对系统用户进行管理,对管理员和员工设置了不同的权限级别。 【关键字】工资管理系统 B/S 售楼 一、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1、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2、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结构设计:系统包含管理员信息表(Admin)、工资信息表(Pay)、部门信息表(Dept)、绩效信息表(Benefit)、员工信息表(Person)、项目信息表(Project)6个表,每一个实体对应着一个表,实体的属性对应着表的字段(图3)。 二、系统主要功能代码设计:绩效按钮代码 三、系统的实现 1、管理员登录界面:当管理员输入用户名、密码,系统自动将输入的息和相关数据表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如果该用户输入的内容和数据表中的内容相符,则通过验证,此次登录成功;否则登录失败。 2、员工登录界面:当员工输入自己的工编号、密码,系统自动将输入信息和相关数据表中内容进行比较,如果该用户输入的内容和数据表中的内容相符,则通过验证,此次登录成功;否则登录失败。 3、管理员操作界面: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进行对部门、项目、员工、工资和绩效的信息管理,统计和打印以上信息的操作;对部门信息进行新增、编辑、删除操作,其中部门编号和部门名称是必填项;对员工信息进行新增、编辑、删除操作,可根据所属部门和真实姓名对员工进行查询;对项目信息进行新增、编辑、删除操作,其中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以及项目奖金比均是必填项;对未制作的月工资进行生成操作,根据员工编号和日期对员工工资信息进行查询;可根据员工编号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信息的查询,对该员工的绩效信息进行编辑、删除操作,添加新绩效信息;可根据员工编号、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信息的查询,此时将该员工的绩效明细以列表的形式统计出来;根据登录名称和真实姓名对管理系统人员进行查询操作,对其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添加具有同样权限的新管理员。 4、员工操作界面:进行查询自己在入职以来的工资信息、绩效信息和修改密码等操作;根据选择的日期对自己的工资信息进行查询,其中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实发工资信息;根据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对自己的绩效信息进行查询,其中包括绩效工资总额以及绩效发生日期和奖金明细;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密码可以是英文字母或者是数字,英文字母或数字长度都不得超过10个。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论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工资管理系统是体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表现。所以本文详细阐述了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工资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管理。并且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与工资相关的员工信息、职称等数据越来越多,单纯的依靠人工已经无法适应大量数据的汇集。由此可见,设计与实现工资管理系统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一、可行性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包括用户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分析。用户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用户。企业利用工资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财务管理人员轻松管理与企业员工工资有关的所有数据,包括员工请假情况、工资计算情况、工资认领单据等等。另外,企业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节省人力资源,减少投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系统功能分析,是指软件能够实现什么功能。首先,软件的界面及操作应该尽量简单,以满足不同水平用户的需求。其次是运行要快,以满足现在快节奏的办公效率。最后是软件功能。工资管理系统软件应有的基本功能包括处理人员变动、员工工资的计算和修改、查询、报表打印。 可行性分析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经济性,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益,因而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尽可能的需要较少的资金投入。二是技术性,任何一个软件的开发都需要基本的技术体系支撑。工资管理系统隶属于财务管理系统,常用的开发环境是Windows,开发技术是VB。但是选择开发技术还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实际的情况。三是操作性。工资管理系统面向的客户是不同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因而系统必须足够简单、快捷。 二、系统结构设计 (一)子系统划分 通常系统结构的基本组成是将整个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再划分成若个子模块。本文涉及到的工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五个子系统:员工工资、工资核算、工资设定管理、员工信息管理、工资设定。员工工资子系统下又包括工资单打印、工资查询。工资核算子系统包括高管人员、行政人员、员工人员。工资设定管理子系统包括考勤工资管理、课时工资管理。工资设定子系统包括工资修改、工资设定。员工信息管理包括信息增改、信息查询。 (二)代码设计 在不同的企业之中,员工使用的基本信息身份证号和姓名,但是如果按照这两个信息进行查询,不仅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劳动量,还会增加系统设计的难度。所以一般在工资管理系统中,都会给每个员工分配一个特定的编号。这样不仅能简化数据操作的流程,还能标识出具体的信息。如将员工的编码设定为八位,前三位代表所属部门,中间两位代表科室,最后两位代表员工序号。 (三)数据库设计 工资管理软件在整个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而在系统设计时,一般添加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另外,建立数据库还能方便用户调用数据。通常工资管理系统会采用E-R模型,并根据各种数据项的表单来选择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规范化定义。然后再依据各个数据库之间的管理,建立相应的总体结构图。在工资系统设计中,数据库结构包括员工基本信息表、保险金表、工资工龄表、基础工资表、职务工资表、职称工资表、奖金工资表、所得税表、工资表。 (四)界面设计 界面设计师实现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重要接口。该工资管理系统的主界面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工信息、工资设置、工资核算、员工工资、工具、帮助内容。用户可以通过主界面增加员工信息、查询员工信息、设定工资、设定保险、等操作,同时每个子界面都有返回主页面的选项。另外,在设计工资管理系统时,会增加用户权限,如系统的后台界面指允许管理员进入。 三、系统功能实施 (一)技术要求 该系统所用的主要编程语言是VB,同时运用VB自带的Access数据库。Access数据库具有存储方式单一、面向对象、界面友好和易操作、集成环境和处理多种数据信息的特点。另外,还采用ODBC开发数据库互连技术。Access本身是支持开发数据库互连的,它主要是通过DDE和OLE特性,使图片、文档、音频等数据嵌入统一数据表中。在该系统中,系统和数据库的连接是利用ADO.连接底层的ODBC数据库。 此外,还可以利用Tree View控件开发工资管理系统。这种方法虽然不常用,但是具有系统完成时间短的特点。该系统的主要优势是利用Tree View控件替代常规系统软件的选单和按钮,在统一界面窗口下,完成系统的各项功能需求。当有新的功能需求出现时,不必增加控件按钮和改动系统界面,只需设计处理好各个新的功能需求相应的Access对象,并通过对Tree View控件明细选项表的增删改处理,便可随时方便地扩展系统功能,满足实际需求应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完善工资管理系统系统能够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所以系统开发人员应该结合实际的企业用户需求和技术水平,设计科学、合理的工资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从施工企业看农民工工资管理的问题 摘要:在近几年,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很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无法及时给付工程款,从而 相应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严重,势必给施工企业信访稳定、企业形象、企业经济情况带来很大影响,现从三个方面来看农民工工资管理问题:一、从市场情况来看,二、从用工管理来看,三、从付款单位来看。 关键词:农民工管理;施工企业;解决措施 农民工管理问题,在近几年,在媒体的关注下,国家的监督要求下,不断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并未重视。所谓的农民工管理部门形同虚设,甚至未设立或其他部门监管,使得总承包单位在发生农民工上访的时候有苦说不出,明明给的工程款大大超过了农民工工资,为何还会发生农民工工资迟迟到不了农民工手上。 在现今工程环境下,能按时按量支付的建设单位非常少,而国家对农民工管理的越发重视,导致很多总承包单位在发生农民工上访的时候有苦说不出,非常被动,往往都是给钱了事,使单位白白蒙受额外损失,甚至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在下文中,作者谈谈对农民工管理的浅见: 一、市场情况来看 垫资压价现象极其严重,?过激市场竞争造成的垫资压价现象极其严重。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不得不接受业主提出的垫资、压价等条件。这就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利润空间和资金流动。而一般的建筑项目工期长,投资大,企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不然流动资金链出现问题,极有可能造成工期的一拖再拖,甚至难以完成,不仅使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而且影响到企业的信用。业主普遍拖延工程款结算及工程款的支付。工程竣工验收后,业主往往以各种理由不予结算,拖延工程款的各项支付,在前段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而这也使得建筑企业无力支付民工工资、材料款、设备租赁费等各项费用,疲于应诉。企业的形象和信用严重被影响,同时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各类保证金层出不穷。各政府为了能够规范市场行为,要求建筑企业缴纳保证金,而业主为了自身利益、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也要求建筑企业缴纳保证金,于是乎,各类保证金如民工工资保证金、安全生产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期保证金等等大行其道。不可否认,这些措施确实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同时加剧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而这些所谓的保证金在发生劳资纠纷时,一方面政府手续麻烦,另一方面企业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这些保证金很难使用,甚至可能成了某些地方政府的敛财手段。 税费政策问题,税费负担过高。由于税务机关采取定率随征和委托代扣代缴等方式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及当地政府对外地施工企业采取强制征税,使得建筑企业的税收负担不断加大,其中重复征税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而建筑行业属于微利行业,这样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无论从施工质量及各种人工费,都是无法保证的。 二、从用工管理来看 施工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都是签订合同,但是大部分劳务分包企业与农民工的雇佣都是通过口头形式商定各项内容。这样无论是作为用工单位还是劳动者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其用工形式也是不合法行为,但因为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再加上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是亲朋好友一起打工介绍来及农民工流动性广,无论劳务企业还是农民工都觉得签订合同是个繁琐的事情。然而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农民工们得到相应的权益。 所以当施工企业与劳务分包企业签订劳务分包协议时,必须要求劳务分包企业与每一位到所在工程进行作业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在施工总承包企业进行农民工登记时,核对相应农民工信息,有缺失必须要求劳务分包企业提供,否则一旦出现劳资纠纷,总承包企业有权从相应工程款中扣除所拖欠的劳务工资直接对农民工支付。 三、从付款单位来看 1、由劳务用工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 优点:劳务用工单位和农民工是直接劳务关系的甲乙双方,包括人数、名字、队伍负责人、考勤都有详细的数据。通过劳务用工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能有效的减少施工总承包单位对农民工管理的负担。 缺点:与劳务单位合作时,合同中必须明确农民工薪资支付相关条例,这类单位在工程款不能如期到位的时候,最少能保证不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从工程款里扣除相应的工资,从而避免拖欠农民工薪资问题。 2、 由施工单位直接支付农民工工资 优点:可以确保记录在册的农民工拿到工资。 缺点:(1)劳务用工单位不愿意,削弱了劳务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管理权利 (2)总包单位项目管理任务加重,当劳务用工需求量大时,必须加派大量人手确保每位农民工都记录在册,且足额发放工资。 (3)当农民工流动性大时,无法确保每位农民工都登记在册。 两种支付方式,各有利弊。一般施工单位肯定选择第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是发生农民工上访事件最多的一种方式,因为一旦建设单位拖付工程款,施工企业不堪忍受垫资时,相应的会拖欠分包企业工程款,而这时很多劳务分包企业会将已给付的工程款用来确保自己的利益,如有多的工程款才会给农民工,从而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发生上访事件。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建筑管理部门会要求施工企业采取第二种方式,采取第二种方式,项目部管理人员必须去对每一个人登记在册,并每月按时按地对农民工进行支付。施工企业可以用机器采取农民工第二代身份证信息来进行登记,这样大量减少人工及时间,并可以确保信息准确度。而且在施工总承包企业在每月对下面分包企业进行支付时,在月度资金支付表外可以加一个表或一栏,表明所属所有农民工工资该月已都支付,并要求分包负责人签字盖章。这样就能劲量避免分包企业雇佣农民工恶意讨薪。 结束语: 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管理的重视,也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管理的投入,无论生活、工作、安全、子女教育等。加设劳务用工企业名录,有效的对劳务用工企业进行筛选,并严格管理机制,让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才能劲量避免发生农民工上访事件,确保农民工的利益不受侵犯。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浅议企业工资管理系统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其应用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促进了各项工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工资管理系统逐渐被广泛应用。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企业管理中应该如何运用工资管理系统,进而实现企业工资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企业;工资;管理系统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于企业而言,其必须要不断改革,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随着企业工资结构的不断变换,财务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大增,单靠人力已经无法解决,因此计算机工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文章针对企业管理中工资系统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一、企业需求分析 随着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其人员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并且相关福利也在增加,而关于企业的工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工资管理系统的不断健全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工资管理人员解决工作量繁重的问题,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完成工资管理的相关工作。针对普通企业而言,工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企业财务管理职能体现,同时与企业人事管理密切相关。进一步改良工资管理系统,不仅在内容上需求更复杂,而且在内容上呈现出繁多趋势。此外,工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人事管理相联系,并且还要连接工时考勤,完善医疗保险等等,进一步生成每个员工的工资构成,主要包含其基本工资、津贴、医疗保险、保险费等等。如图一所示,为基本的企业工资管理系统示意图。 (一)作为企业资金管理来说,企业员工的工资是其中一项基本支出。而对于企业工资管理来说,其实质就是员工工资管理。针对工资管理的各个环节而言,其每个部分都必须以数据作为支持,这项工作相对而言相当琐碎,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仔细核对各个项目,一旦出现问题,即使是小数点的问题,就会产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应。基于上述原因,对于企业工资管理而言,相关财务人员在运用该系统进行工作时,必须要进行周密思考。比如针对计算机,要考虑其两方面的高效性,如快速技术、实时统计,确保系统正常运作。 (二)对于员工工资,每个企业都必须按时发放,依照公司相关规定,准确完成员工工资的核算,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发放。对于企业工资管理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特性,如复杂性、规律性、时间性,因此企业必须对工资管理进行更新,并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完善工资管理系统。采用计算机程序这种先进的办公软件,以此取代大量人工计算以及数据统计,促进企业工资处理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完整并安全地储存,以便随时查看。 (三)在企业的工资管理中,数据是其重要组成,但在使用过程中,其会由于操作不当,或是断电等原因,致使相关数据极易丢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该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功能要求,使其具备数据恢复还原。在系统运作过程中,一旦突然发生断电,而相关数据没有保存,还有一些其它原因致使系统重启。为了保证数据信息不丢失,系统会提供相关防患措施,如每间隔30秒,系统就会自动保存数据,这样一来可以从最大限度上,确保相关数据得以恢复。 二、功能需求分析 针对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对于工资管理系统,企业主要是借助该系统完成工资发放,并进行数据录入,然后对各项数据,通过对其分析计算,最后经汇总生成台账,并且可以进行工资报表打印,采用相关安全机制,如用户名,按照用户的不同权限,进行登录访问。对于企业工资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 (一)用户管理。在对系统进行访问时,采取控制策略,没有经过授权的用户,不能进入系统。同时,根据用户级别不同,给予其不同权限。而只有系统管理员,其才拥有所有权限,可以修改系统数据,而其他人只可以查看信息,但是并没有权利修改信息。 (二)员工管理。对于工资管理系统而言,其首要功能就是增加员工,或是删除员工,对于员工一些基本信息,可以随时更改。而对于系统中的所有数据,都可以随时进行处理,并且对于员工的档案,可以进行调入与调出。 (三)考勤管理。针对工资管理系统,其可以接收考勤系统,并且可以实现该系统与工资管理两者之间的联通,并可以根据员工考勤数据进行计算与核对。而对于每月考勤情况,可以将其结果通过系统传输使其进入薪酬管理系统,然后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计算功能,进而对工资进行最后地核算。 (四)薪资绩效管理。针对工资管理系统,其对于不同薪酬方案,根据总体计划,进行分门别类的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的员工,完成他们的工资计算,并进行发放,而且要做好相关统计工作。进一步促使绩效系统与工资管理系统实现互联,并建立不同形式的绩效考核方法以及奖励体制。 (五)保险福利。工资管理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完成员工的相关保险上缴,如五险一金以及其它保险,还涉及到企业年终奖金。可以通过个人台账以及公司台账对于员工福利进行反馈,并且完成数据统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时代背景下的企业工资系统管理进行阐述,并从企业需求以及功能需求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工资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加强企业工资管理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摘 要:工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必须完善工资管理制度。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现行工资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如何通过完善工资管理制度来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工资管理;问题;对策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工资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根据当前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形势,不断改进工作制度和工作模式,完善工资管理制度和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使企业员工对自己的工资水平达到满意的程度,工资管理制度能够切实发挥激励作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然而,目前随着现代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企业也加快了工资管理制度的改革。这就需要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工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使工资制度切实发挥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综合竞争力也得以提升。 1 企业现行工资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往往与岗位绩效相结合,它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工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然而,部分企业在制定工作制度时缺乏科学性,没有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以及职工的个人需求来进行系统的规划,企业也没有为工资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相应的政策制度环境,导致工资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公平性也受到影响。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在开展绩效工资制度时存在盲目性,企业领导和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绩效工资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本企业是否适合采取这样的工资制度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只是一味的效仿其他企业,导致工资制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1.2 工资管理制度难以发挥激励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完善的工资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实行的工资管理制度都比较单一化,激励作用不明显。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职工岗位的差异性,采取单一的工资模式,这样非常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在在薪酬组织管理方面也缺乏创新性,只采取了短期的工资激励制度而没有采取长期有效的工资激励方式,因而不能帮助员工很好地树立信念,严重降低了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完善工资激励制度,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1.3 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 在现代企业当中,随着企业领导者对绩效考核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一套高效的工资管理制度必须要有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作为支撑,需要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明确绩效考核指标。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实际制定工资管理制度时为了避免遗漏工作,经常大量的罗列考核指标,使企业的工资绩效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受到影响;也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工作量,随意舍弃一些绩效考核指标,导致考核结果并不符合员工的真实的工作情况,这很可能造成员工对企业的不信任,进而忠诚度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2 加强企业工资管理,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对策 2.1 做好工资管理的基础工作 企业的工资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细化,因此企业必须做好工资管理的基础工作才能为工资管理制度的高效实施提供保障,如果基础工作做得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制度的落实情况。首先,企业要完善员工的工资档案,对员工的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学历等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为员工工资待遇的确定提供充足的依据。其次,对于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人员增减变动情况要及时地了解、记录和核对,对于出现问题的环节要及时纠正和改进,避免企业在确定员工工资时出现误差和混乱,影响工资的准确发放。加强对员工工资档案的管理,便于企业和员工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查询和使用档案资料。 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在现代企业当中,一套完善的工资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就是绩效考核,它不仅是衡量员工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员工工资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制定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的同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保证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能够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其次,要根据员工的岗位不同制定相对应的绩效考核办法,要避免整个企业全部采取同样的绩效考核方式,从而提高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和公平性,员工的工资质量也得以保障,这对于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充分发挥工资管理的激励作用 现代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积极上进的员工,如果企业能够建立一套基于工资管理的激励制度,必定会对员工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比如,企业可以每个月为员工制定一个确切的目标,对于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的员工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最终结果体现为工资水平得到提高,这不仅能够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还能使员工的能力和价值得到肯定,从而增加信心,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工作中去。另外,企业还可以变更工资的表现形式,即通过物质、奖金、福利等形式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这同样也可以作为企业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来实施。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现代企业在工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时期情况不断优化工资管理模式,加强工资管理基础工作建设,完善工资管理制度相对应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企业工资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还要充分发挥工资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加努力地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基于Excel函数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管理 摘 要:Microsoft Office Excel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办公及业务处理工具,内含几百个函数。通过这些函数的使用,可有效地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和工资管理,能快速准确地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应发工资;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 Microsoft 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良的性能成为人们办公软件的首选,而其中的Excel更是电子表格领域的权威,它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直观的图形菜单和图标按钮,很方便地对数据、公式、函数和图像进行处理,函数是数据计算、统计、处理和分析的核心工具,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文秘、经济、管理、统计、财会、审计、金融、工程、数据处理及相关行业等多个领域。 在实际工作中可用Excel函数实现企业员工工资的管理。 根据单位员工工资明细表,来计算员工的应发工资、个人所得税和实发工资,并统计每个部门工资的平均水平,最后可用图表直观地表示不同部门的工资水平。 1 计算应发工资 按图1设置员工工资明细表 根据图1工资项目所示,员工的应发工资=基本工资十交通补贴十住房补贴-保险-公积金交纳。 根据此公式,在单元格I3中输入公式“=D3+E3+F3-G3-H3”,使用最简单的加减运算来完成应发工资的计算,按下Enter键后得到计算结果,设置数据的显示格式为货币形式,然后拖动单元格I3,使其自动填充该列的其他需计算应发工资的单元格。 2 计算扣税所得额和个人所得纳税 2.1 个人工薪所得纳税的相关背景知识 员工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个人所得税是对按税法规定具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外籍人员的个人收入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工资、薪金所得按以下步骤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3500元/月即为应纳税所得额,起征点是3500元,再按3%至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表1是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计算公式是: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如某人当月取得工资收入90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600元,费用扣除总额为1600元,则某人当月应纳税所得额=9000-2000-1600=3900元。根据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某人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3900x10%-105=285元。 2.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不同的应纳税所得额有不同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因此要计算个人所得税应先计算出员工的应纳税所得额,即需要纳税的那一部分收入。 应纳税所得额为应发工资减去3500元后超出的数额,如果这个值小于零(应发工资小于3500),就不必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这个值大于零(应发工资大于3500),就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中3500元为当地个人所得税的起征额。 根据此计算方法,在单元格j3中输入公式“=IF(I3 使用IF函数进行判断,若个人应发金额(I3)小于3500,则返回0(即应发工资小于3500,就不必交纳个人所得税),否则返回I3-3500(即应发工资大于3500),就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为应发金额-3500)。 2.3 计算个人所得税 计算出了应纳税所得额,就可以根据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出个人所得税。 在单元格K3中输入公式“=IF(J3=1500,J3=4500,J3 在这里使用了IF函数的嵌套形式来判断,非常简单明了,判断其应纳税所得额处于哪个级数和范围内,再相应地选择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J3即应纳税所得额小于1500,根据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则应纳税为J3*3%,若大于1500,继续判断。若J3大于等于1500,而小于4500,则应纳税额为J3*10%-105,若大于4500,继续用IF函数判断。若J3大于等于4500,小于9000,则应纳税额为3*20%-555。 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如加入辅助列,使用数组公式,VBA等。 3 计算实发工资 实发工资就是应发金额减去个人所得税,因此只要在单元格L3中输入公式“=I3-K3”即可,按下Enter键后得到计算结果,设置数据的显示格式为货币形式,然后拖动单元格L3,使其自动填充该列的其他需计算实发工资的单元格。 4 制作工资条 在企业管理中,常常需要将工资表打印成工资条,再将工资条发放给员工,每个工资条上都会有员工的各项工资信息。在制作工资条的时候,需要用到IF函数、MOD函数、INDEX函数、ROW函数和COLUMN函数。 制作工资条的具体步骤如下: 4.1 插入一个新的工作表,并将其重新命名为“工资条”,然后在“工资条”中的单元格A1中输入公式“=IF(MOD(ROW(),3)=0,"",IF(MOD(ROW(),3)=1,Sheet1!A$1,INDEX(Sheet1!$A:$L,(ROw()+4)/3+1,COLUMN())))”,按下Enter键后得到计算结果,即工资条中的表头信息“员工编号”。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关于国有企业工资管理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工资管理关系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应该受到格外的关注。只有员工的工资分配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否则,将会是企业中一个潜在的危险。国有企业工资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资管理;绩效管理 1工资管理的概念 所谓工资管理,是指一个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该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对工资水平、工资体系、工资结构、工资形式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并进行工资调整和工资控制的过程。工资调整是指企业根据内外各种因素变化,对工资水平、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进行相应的变动。工资控制是指企业对支付的工资总额进行预算和监控,以维持正常的工资成本开支,避免给企业带来过重的财务负担。 2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对象复杂、工作繁重 自工资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每次进行工资的调整都要求工资管理部门做出相应的变更,工资变化次数的增多,使工资的组成也更加复杂。同时,因为职称职务的变化、人员的加减、调动、退休以及各类病事假等人员工资的变动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资管理难度加大,致使工资管理人员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出错的概率。 22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影响企业工资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工作是国有企业财务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是一项看起来简便、做起来却十分烦琐的工作。它与人事、财务等部门的相互配合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若任何一个部门配合不好,就会出现差错。而且,工资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时限性,若因某些原因拖延几天,那么就会有员工询问。所以,应有明确的工作流程的时间规定,人事部门应于每月的几号前把与发工资有关的个人资料送达财务部门,以确保工资按时准确地发放。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是企业工资准时、正确发放的前提。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一个较大的症结就是各个部门配合度较差,从而导致企业工资管理水平低下。 23国有企业的工资管理制度缺乏激励作用 由于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制度相对统一,管理过程僵化,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在工资待遇上缺乏差异化,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导致国有企业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缺乏激励作用,没有很好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国有企业的工资管理制度发挥出积极作用。 24多数国有企业绩效工资考核过程不够严谨 绩效考核是一个复杂连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绩效考核。而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上下没有建立共识,缺乏统一指导性原则,导致双方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配合不紧密,影响考核的准确性;又如:一些国有企业考核评审委员会成员结构单一,往往只由上级领导组成,缺乏对员工的充分了解,不可避免地导致考核结果产生误差,从而大大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再如:一些国有企业没有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方面的选择以及各方面的权重都会影响到考核结果,也有引导员工的作用,而很多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这方面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3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工资管理的具体对策 31积极做好工资管理的基础工作 现阶段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主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工作年限、工作时间、学历、任职年限等数据来对企业员工进行工资待遇评定,而且,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每个员工的工作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其中更有很多员工的工资发生多次调整,如果对基础工作做不好的话,势必会影响到企业工资管理工作质量,因此,应积极做好企业工资管理的基础工作。重点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针对不同岗位人员建立相应的工资档案,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性、完整性、准确性。②要及时做好企业减少人员以及新增人员工资的调整,尤其是对新增人员的各项基本信息,必须保证核对准确,一旦发现某个环节的信息出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影响到后期员工工资发放。③要对国有企业内存在的身兼多职的员工建立特殊工资档案,避免对这部分人员发放工资时出现混乱的现象,而且,建立完整有效的工资档案,也便于后期工资管理时的查证。 32加强国有企业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在国有企业工资核算中,工资发放部分包括岗位、薪级、津补贴和其他项目,各项目的调整和变化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需要及时、完整提供各项信息,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促使企业工资管理工作顺畅化、规范化及科学化,使得发放至每位员工手中的工资均不会出现错误,且有理有据。如劳资科在每月工资核算时,应主动与有业务关联的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社保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沟通,而各相关部门也需要自觉地相互配合,及时提供变动信息和数据,财务部门再次认真核对纸质和电子版数据,确保工资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最终保证工资核算及时有效地完成,按时准确发放。 33国有企业应实行绩效工资制,向关键人才倾斜 所谓的绩效工资就是指,以岗位职责作为基础,增添对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来调整职工的工资收入,还要将以往的工作岗位、基本工资定薪改为和绩效考核相联系的以岗定薪和薪随岗变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在实践应用中,企业要对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定期考核,通过对各岗位特点的分析,建立专业的技术岗位和不同的管理岗位等。而对于不同的岗位和等级,采取的是一个岗位一种薪酬,薪酬随着岗位改变的政策。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工资制度,使岗位管理和绩效管理更加有效,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强,更主动。 34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绩效工资考核的过程 绩效考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国有企业最高领导和直线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门共同配合。对于国有企业绩效工资考核过程的完善,笔者认为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企业上下建立共识,主要是建立国有企业的统一指导性原则,包括对绩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考核制度的确定等,在建立共识的基础上,才会有企业上下的紧密配合;其次,丰富国有企业考核评审委员会的结构层次,成员不仅仅包括领导,也要包括老员工、技术骨干、外界专家等,这样考核过程才能更加客观、科学。最后,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征求企业员工意见和总结经验教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改进现有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方面、方法。另外,为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需要将绩效考核工作的结果应用在企业的报酬结构中,根据员工的贡献来确定报酬,防止绩效考核工作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强化考核结果的实际性应用不仅可以充分提升工资的保障性作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4结论 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劳动者来说,工资问题无疑都是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同时,工资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手段和激励手段。国有企业工资管理运作灵活与否,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等日常活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对工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认真执行相关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凝聚成企业的精神力量,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筹码。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企业工资管理岗位绩效实施探讨 摘要: 岗位绩效工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工资管理岗位绩效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 企业;工资管理岗位;绩效实施措施 0 引言 分配机制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来决定,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分配机制是企业转型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产生,下面就针对企业工作管理岗位中绩效的实施进行深入的分析。 1 岗位绩效工资的内涵 岗位绩效工资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该种制度建立在员工被聘上岗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员工的工作责任、技术含量、环境优劣程度、劳动强度来确定工资标准,以员工劳动成果来支付工资。岗位绩效工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是一种由岗位技能、岗位责任、岗位环境与岗位强度组成的工资单元,也是绩效工资的主要部分。其基础可以根据市场劳动力价格与企业支付能力来调整。 1.2 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是根据员工工作业绩与企业效益来确定的工资分配模式,绩效工资可以根据考核结果来制定,也可以使用奖金的形式来支付。 1.3 年功工资 年功工资是根据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来确定的工资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老员工的利益,提升他们的向心力与稳定性。 1.4 辅助工资 辅助工资是对在特殊劳动条件、作业环境下对员工生理、心理、生活的工资补偿。 2 现阶段下企业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1 简单的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 截止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一些管理人员简单地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实际上,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而绩效管理工作时由绩效考核、绩效计划、绩效沟通、绩效分析与绩效改进几个部分组成的。绩效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不仅是个人绩效,还包括组织绩效,在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很多企业都未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来制定绩效管理体系。 2.2 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 在现阶段下,很多企业都将绩效考评作为机密,这就导致员工对人事部门与考评工作出现了一种不信任感,严重影响了考评工作的指导作用。此外,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员工对于绩效考核工作知之甚少,不明确考核标准,不知道考核结果的作用,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也不知如何来解决。 2.3 绩效考核指标科学性不足 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对于绩效管理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企业为了提升绩效考核指标的全面性,除了考察安全指标、生产指标、质量指标、政工指标、设备指标,对于员工的思想觉悟与工作态度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过于复杂的指标只会增加绩效考核工作的难度,也会影响员工的满意度,这就致使绩效考核制度无法发挥出理想的效用。 2.4 绩效考核定位不清晰 绩效考核的定位关乎着实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存在绩效考核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考核形式化严重、为了考核而考核、为了分配奖金而考核的问题广泛存在,这就导致员工的注意力放置在如何免除处罚上,不会积极地提升自己。 2.5 绩效考核存在主观性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充分激发出员工的工作潜力,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的绩效考核往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这种缺陷严重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有效度与可信度。 3 科学构建企业工资管理岗位绩效体系的策略 目前我国企业工资管理岗位绩效实施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真正发挥出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必须要建立起科学、完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岗位绩效工资管理体系。这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 3.1 提升标准的客观性 为了提升企业工资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标准的实施效果,标准的制定必须要具有客观性,能够科学合理地反应出员工的工作情况,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管理人员与开发人员的管理一直都是重点与难点工作,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相比而言,他们的工作更加具有创造性,也更加的复杂,在绩效考核上难度较高。为了提升考核标准的质量,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工作说明书,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流程,让他们能够从心理上接受考核,保障考核机制得到深入的落实。 3.2 提升考核标准的可控性 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并将绩效管理工作与员工业绩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出发点,分析出其中的关键性绩效指标,将绩效指标量化。对于各项量化指标,可以采用程度进行表示,防止发生主观偏差。 3.3 提升绩效考核定位工作的准确性 只有将激励措施与考核结果密切的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但是不应该将绩效管理作为划分奖金的依据。现代管理学强调,考核应该是一种管理过程控制手段,其根本目的应该是让员工明确自己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改善。如果将考核工作作为奖金分配激励,这必然会使员工产生心理上的压力,这是不符合人性化管理需求的,也扭曲了考核方式的本意。 3.4 强化考核结果的实际性应用 为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需要将绩效考核工作的结果应用在企业的报酬结构中,根据员工的贡献来确定报酬,防止绩效考核工作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在使用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辅助工资的模式时,必须要注意公正、公开,在该种模式之中,绩效工资需要根据员工劳动情况进行确定,主要起到激励的作用。在必要的情况下,绩效工资比例越高,激励作用越显著。强化考核结果的实际性应用不仅可以充分提升工资的保障性作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此外,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必须将薪酬理念落实到管理制度中,引入精神激励制度,将员工培养教育、工作氛围的影响、员工职位的晋升以及员工工作条件的创设融入到薪酬管理体系中,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注重发展精神文明,将弹性福利计划充分地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员工的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充分发挥出绩效考核工作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解决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绩效考核工作升华到绩效管理的范畴,充分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出岗位绩效工资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注意提升主人翁地位,让员工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两者的双赢。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做好铁路企业财务工资管理工作的探究 摘要:铁路企业工资管理工作在近年来铁路经济改革进程中越来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工资成本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做好铁路企业财务工资管理工作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安全稳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针对在铁路改革的关键时期,对如何做好企业财务工资管理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铁路企业 财务工资管理 一、铁路企业工资的发展 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变化,工资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和延展,它所承载的责任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工资的概念由原来只是单纯的对职工劳动报酬的回报,到现在新的“薪酬准则”对工资的诠释: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随着铁路企业工资成本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攀升,迫使铁路企业把工资管理放在成本管理的首位。 工资无论从发放方式、表现形式、内涵外延都在发生着实质上的改变。工资条内容由原来需手工抄写到80年代末简单计算打印,再历经二十多年的演变到现在由越来越完善的工资操作系统进行整齐美观的打印,它是工资发展的最好的见证。 工资的变迁,在为财务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大量的与个人有关的现金支出全部通过工资系统进行转账支付,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金支付风险、加强现金管理的同时也给工资人员带来繁重的工作量,在职工多、项目多的单位就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铁路工资改革步伐越来越大新文件陆续出台,对工资规范管理不断加强,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给财务工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课题。 二、企业工资具有的功能 工资的发展使工资的功能日臻完善,具体来说,工资具有以下功能: (一)补偿功能 职工的工资水平决定着他们的生存、营养和文化教育的条件,是保证企业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因素。 (二)激励功能。 工资制度制定得公平与否,直接影响职工工积极性的调动。工资的激励功能的典型表现是奖金的运用,奖金是对工作表现好的职工的一种奖励,也是对有效超额劳动的报偿,对职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企业文化展现功能。 工资的分配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缩影,根植于不同企业文化的工资分配制度会呈现出企业的管理特色、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也是工资制度的载体,它可以培养职工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影响员工归属感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员工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可和重视,而企业给予员工的工资分配则是这一重要内容的体现。 (四)人力资源调节功能。 工资分配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不同分工的工作技能、工作风险、劳动强度、艰苦程度是大相径庭的,应配备与之相匹配的工资待遇从而吸引适宜的人力资源。 工资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做好铁路企业财务工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紧迫。 三、做好铁路财务工资管理的前提 财务工资管理工作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担负这项工作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想胜任这项分工应具备下面的前提条件: (一)会计专业知识的储备 会计法规、制度、准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修订与完善的,学习新知识是长久的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有利于在工作中形成积极的、整体思维意识,减少盲从的、狭隘的受限思路。 (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准备 与工资紧密相关的知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两者休戚与共,平时积累些这方面的东西,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书本里得到的都会对更好的作好工资管理工作有推进的作用,也使财务会计工资工作的全面性得到加强,从而对工资各单元有了更为理性的领会。 (三)税务知识的掌握 财务会计工作离不开税务知识的把握,在工资中对个税的理解的偏差会造成工作中的计算失误,从而造成个人或政府的损失,为此对税法的掌握是对工资会计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势所趋。 (四)信息系统知识的运用 现行铁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是V5.0系统,并且其处于不断的升级过程中,这个系统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容纳信息量大,功能也比较强大,如何运用好这项工资管理系统,需要耐心研究与揣摩。 (五)本行业、本企业的了解 对本部门的生产运营要具备基本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把会计工作做得更好,少出一些低级错误,还会起到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六)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工资管理人员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经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道德品质符合工作需要,否则再好的企业管理规章都会形同虚设;最完备的内控制度,也会在舞弊的行为下毫无效用。 在以上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工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平台,把工资数据维护好、运用好、分析好,尽可能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效用,对工资会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现在组成工资的每个单元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其或是在以往工资项目汇总、撤并中形成的或是适应新形势需要应运而生的;其或属于工资总额中的项目,或属于工资扣款的项目,还有的属于工资外的返还项目等等。如何把握好这些项目,使工资系统真正能发挥效用最大化,对企业成本管理起到看似无用实则大用的功能,对财务工资人员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四、对铁路现行工资管理系统功能的挖掘与运用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只有把工资系统的各个功能运用娴熟,才能起到既提高工作效率,又提升工作质量的作用。 (一)系统的基本功能 V5.0工资管理系统是现行铁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可以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查询分析、工资打印、并可以与账务系统集成使用,将工资传递到账务中。工资系统主要分两大部分:基础设置和业务处理。基础设置主要包括工资分类项、工资类别、工资项目的设置和工资公式模板、工资编辑模板、工资凭证模板的定义。业务处理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数据的编辑、导入导出、查询、分析、打印、月末结转等。 (二)基础设置的工作流程 首先是分类项的设置,其次是工资类别的设置,然后是工资项目的设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工资公式和其他类模板的定义。其中工资项目设置是尤为重要的,其设置应遵循以下规则:遵循路局每年的有关工资的文件中关于工资项目设置的统一规范要求;在整体要求的工资单元项下,根据单位自身所处的具体工作环境,设置科学合理能提高工作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工资项目;如有必要修正,做最少量的工资项目变动和调整,以保持项目的连续性;在项目的设置上还应综合考量效率提高与时间成本的关系。 例如:在存在大量人员轮班制的情况下,对夜班工资、加班工资可采取通过设置夜班天数与加班天数的办法通过公式进行计算。又如:企业现在都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稳定”方面的奖项比例就会比较大,发放次数比较多,为方便核对,就可以设置安全1-安全n,来分别录入,作为“安全稳定”的包含项,方便单据核对与整理。 工资项目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而加深日常工作中对工资项目的理解与运用:工资项目可按性质分为四类即枚举型、字符型、金额型、日期型; 可按结构分两类即复合型、单一型;可按状态分两类:静态型、动态型。 (三)工资业务工作流程:根据设置好的模板对工资各项目数据进行导入或者录入,通过批量修改、工资数据稽核功能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再通过公式计算将全部工资数据提交数据库后,可以进行工资查询分析、工资条打印及月末工资结转等。 工资数据编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心,要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对每一细节的把握,尽可能的发掘系统的潜能,提高效率和准确性。由于工资内容庞杂,工资工作会涉及到单位内部、外部的多方提供数据源,同时工资工作还具有要求严、标准高、时效性的特点。在职工人数多的大中型企业,工资会计面对多如牛毛的数据,如果得不到其他方的配合,工作会很艰难,所以争取到对方给你的支持,使他们提供的纸质版、电子版的数据能够符合工资系统的要求也是很有必要的。 只有通过以上两个流程的工作,完整的工资数据库才能得以形成,大数据分析也才能得以进行。可以为各级决策者提供最基本的信息资源,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平台。 财务工资管理工作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体制,离不开一个公平合理的相对稳定的绩效评价办法,这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必要的。工资奖惩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消极怠工与激发潜力。许多的事实让我们警醒,究其根源工资机制的制约不能不说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如何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发挥员工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安心、更投入、更机智,真正提高职工的素质是一个企业需要多方思考的。国家需要长治久安,企业也是如此,“不患寡而患不均”更多的强调的是分配中的均等的机会、公平的理念,果真如此每个人自然心定神闲,麻烦自然也会退避开三舍了,日常工资管理中遇到的那些让管理者纠结的问题也会化解了。可见财务工资管理工作单单依靠会计人员的技能与经验做好的只是必须的,而只有做到前面所述才能真正使做好工资成为必然!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企业工资管理浅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工资问题与企业发展关系,分析了企业现有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工资管理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企业;工资管理;浅析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将进一步的得以完善。企业的工资管理关系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应该受到格外的关注。只有员工的工资分配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否则,将会是企业中一个潜在的危险。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对工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认真执行相关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凝聚成企业的精神力量,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筹码。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企业中大多数员工的薪资及福利待遇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由薪资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员工对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满意度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工资制度的改革,使得一些原既得利益者不再享有优势;一些员工的薪资虽然有了提高,但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下面,就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做初步探讨。 1 工资问题与企业发展关系 谈到企业的工资问题,需要简要地从企业的演变发展来观察。企业除原始积累过程外,通常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转变而来:一是从原来的乡镇企业,街道集体企业等通过改变其隶属和管理关系而来;二是企业改制形成从集体企业向企业的转变;三是通过资产变动方式,即兼并、转让、破产清算等演变形成。 企业发展成型后,仅靠其独有的资源经营权和市场机遇,还很难正常生存和发展。为什么企业能在行业壁垒重、技术门槛高、市场风险大的情况下发展呢?其中之一就是在用人上独特灵活的方法。由于企业在工资决定上的优势和灵活性,能招聘到各类迫切需要的专业人才,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企业初期发展的秘诀。人才资源的猎取和运作,对干企业来说具有更为重要和更为特殊的战略意义。首先是节约了人才的培养时间,其次是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其带有规律性的发展特征。 但在获得了这个必要的平台、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之后,企业所具有的“工资优势”逐渐演变为“工资困境”。企业的高薪优势,因为竞争对手的加入、环境的改变、人才的充分供给、宏观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进步等原因,逐渐出现递减效应。由于人力资源成本过高导致产品成本较高问题、人力资源激励后劲不足等原因,又反过来造成其竞争优势丧失,成为阻滞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最终造成较为激烈的“管理冲突”,成为企业决策者、经营管理者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2 企业现有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工资体系凌乱,理性欠缺,感性过重 现在很多大型的集团化企业都会在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大量招收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公司的储备人才,在需要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人员紧缺问题对公司造成重要影响。这种人才储备模式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利,不但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更不会造成同等岗位工资差距过大等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来讲,如果采用这种模式的话,就会增大很多成本负担。因此,很多企业都是需要人的时候才开始招聘,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人员紧缺的问题,工资势必会有所上涨,所以就会对其他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企业的工资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秩序混乱,员工之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2.2 企业工资管理缺乏科学系统性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工资的调节,其本身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但是,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工资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掺杂了很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尽管,企业一直都在关于工资的问题上进行改革与调整,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的不完善加上执行的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的工资结构单一并且模糊。单一的工资发放模式,使得员工对工作失去的应有的激情,变主动工作为被动工作,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架势。另外,工资的不公开制度,会令员工对彼此的工资互相猜测,对企业的工资发放公平性产生质疑,不利于员工安心工作。 2.3 工资制度安排缺乏人本主义的精神 由于所有权权威在企业中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动摇性,包括工资决策在内的所有事项都具有鲜明的所有者权威特征。法权关系在这里表现得无以复加,以致企业的生死存亡发展快慢等,往往都取决于企业一把手的个人素质和文化背景特征。可以想象,企业的工资、福利、保险、奖励,这些对员工来说必须量化的东西如果遭遇尺度模糊和不确定性,其结果是何种情况。 3 企业工资管理的应对方法 3.1 制定具有人本主义特征的动态工资管理体系 按照激励和业绩考核原则来设置动态工资管理体系,要制定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业绩考核指标及方法,设计能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励经营管理者的工资结构和回报比率,实施岗位付酬要素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确定岗位及岗位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并按付酬要素方法兑现工资,同时对所设置岗位实行绩效考核,对每一个方面的要素进行个别考评,以防止畸重畸轻的情况出现。 3.2 引进人力资本,以解决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产权相关问题 产权关系是明确的,但对于规范的现代企业而言,单一的资本结构是不够的,这也正是企业深陷“家族式企业”陷阱的原因。企业的资本改造和企业改造,应当首先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在家族资本中注入外来资本的血液,另一方面也是资本形式多元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人力资源产权的引入对于企业稳定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3 企业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确立绩效考核制度 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明确的产权关系来达到经营绩效的目标,这就为所有权控制经营权、推进和实现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最大制度创新莫过于对经理人的经营目标考核和工资的设计、控制和激励。把经营权交给经理人,把责任与权利、风险和收益同时交给经理人,这既保障了所有权的安全和效率,也解决了经营者的贡献和报酬,对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都以绩效考核设计,这样的制度创新其实也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已经比较熟悉的委托-问题或制,其核心一是激励,二是监督,关键在于有效的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管理现行分配制度种种问题和弊端既有制度本身问题,也有管理运作问题,更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剖析思想认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坚决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严格贯彻新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标准,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根据市场变化和工作需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定编、定岗、设置岗位,并通过岗位规范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责任和上岗条件。 3.4 设置工资管理的目标,实施工资决策管理 这包括工资体系、工资水平、工资结构三大核心决策,以及工资构成、特殊群体的工资、工资日常管理三大支持手段。工资体系是由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来计算的基本工资,由职位、技能、年功(资历)等因素组成;工资水平是企业内部的工资平均值,它形成企业工资的外部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工资结构则是内部职位职级等级差异关系,形成企业工资的内部竞争机制。这些设置都涉及到工资构成、特殊群体工资及工资管理政策和策略等。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企业在人员工资管理方面做出重大调整,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工资管理是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稳定发展。本文针对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企业工资管理系统需求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文章对一般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设计目标,介绍了研究开发过程,为企业设计自己的工资管理系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用户环境;性能需求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劳资关系的改善,薪酬问题日益成为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加之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得企业工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建立一套适合于企业自身特点发展的薪酬管理系统日益提上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日程。一套行之有效地工资管理系统有利于减少企业的薪酬错误,避免矛盾,同时减轻人事部门的任务,提高效率,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企业成本。 1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功能需求简介 系统数据流程图如下: 就企业而言,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简洁、实用,同时能满足人事、财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多方对工资管理需求的系统即可。大型的数据库系统反而容易出现操作不便、浪费人力、不易解释的问题出现。就一般的大、中型企业而言,它的设计内容应包括员工信息管理功能、工资管理功能、工资查询功能、工资报表输出功能、相应的模块也增加,例如报表设计模块、打印输出模块、模糊查询模块等。 系统的设计应首先对企业的员工工资管理业务进行分析。经过笔者多方面调研,一般企业员工工资系统主要涉及的参与者包括员工、系统管理员、上级主管部门、总经理。 2 企业的工资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2.1 员工信息管理 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具有员工信息输入、员工增删和员工信息查询三个功能。员工基本信息包括员工号、员工姓名、员工性别、所在部门、所在岗位、工龄和工资等级等信息。员工增删实现了对数据库中员工信息的增加和删除。员工信息查询可以通过员工号或员工姓名对员工信息进行查询。 2.2 工资管理 结合各个公司的工资管理实际情况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劳资规定将工资、结构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工龄工资、绩效工资等标准完成对基础数据条目的设定,增加相应的模块例如工资统计和发放、打印工资条及员工奖励和惩罚等内容。 2.3 工资查询 可根据条件查询员工历史工资数据(如按月份查询、按姓名查询、按部门查询等)。 2.4 汇总打印 提供报表打印输出功能,可以报表的形式打印员工信息、工资发放报表、工资历史报表、员工奖励和员工惩罚报表。 2.5 系统维护 可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并可实现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2.6 管理员设置 实现系统用户及密码的设置操作,可以增加和删除系统用户(仅系统管理员才有权限),对系统当前用户修改密码。 3 用户环境选择 选择操作系统最好为Windows XP,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规划内网时,将微软平台作为首选方案;从技术角度而言,微软平台上的应用和开发也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绘制UML所需要的Rational ROSE或office VISIO。 4 数据库介绍 功能的实现应尽可能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据库管理系统高效、安全、可靠、便捷的性能,减少编程人员的工作量。工资管理系统具有大多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特征,在进行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用SQL Server的功能完成下列功能设计的各项操作。 4.1 数据表设计 设计者应根据功能要求中所提到的要求设计数据表,力求数据结构科学合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保证并实施数据完整性,合理建立表与表之间的关系,设计各种数据库对象。 4.1.1 员工信息。员工基本信息应包含员工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地址、电话号码、所属部门、职务、职称、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等字段,并预留空白字段若干。 4.1.2 员工工资。员工工资应包含员工编号、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住房补贴、津贴、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应发金额、应扣金额及实发金额。应发金额、应扣金额及实发金额使用计算列,并预留空白字段若干。 4.1.3 部门信息。部门信息应包含部门编号、部门名称、部门负责人、部门人数等字段。 例如: 字段 字段名 类型 宽度 说明 1 员 工 号 字符型 3 数字 2 员工姓名 字符型 10 小于等于15个汉字 3 员工性别 字符型 2 “男”或“女” 4 岗位名称 字符型 14 小于等于25个汉字 …… 4.2 数据完整性设计 为了保证数据库系统的正确性、完备性和一致性,就必须进行数据完整性设计。可考虑如下数据完整性:给表设置主键及外键约束;设定缺省约束;设置非空约束;实施CHECK约束。 4.3 数据库对象的设计 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效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执行效率,可以考虑使用视图、存储过程及表的触发器来实现某些功能。 4.3.1 指定部门信息查询。设计一个存储过程,以部门编号为参数查询该部门的所有员工的相 关信息,同时统计出此部门的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 4.3.2 设计一个视图,返回所有员工的工资信息。 4.3.3 为提高检索性能,为表创建相关的索引。 4.3.4 为调入、调出人员创建INSERT、DELETE触发器,实现部门人数的自动更新,员工调离本单位时,应当从员工信息表中删除这个员工的信息,并将其工资信息的数据删除。 5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5.1 运行需求 系统在进行数据的录入、计算、统计的时候,能将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小数。系统接收到用户的操作命令后(如计算处理、查询等),能迅速地响应其操作请求,响应时间不超过1秒。在同一时间,系统还提供支持至少10个客户端进行同一个操作请求的响应。 系统可移植较强,在不同的平台下运行,均不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支持在客户端安装不同 操作系统、浏览器版本,均不会影响系统的运行。 5.2 安全需求 为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性,系统采用访问控制策略,未授权者不能进入系统。同时,对不同级别的用户授予不同的使用权限。在系统运行期间,如发生掉电尚未保存数据或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系统重启等,为保证数据的易恢复性,系统提供每隔30秒自动保存数据的机制,让用户的数据在发生意外时能最大程度上得到恢复。同时,系统提供强大的容错性能,当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系统能自动切换到另外一台服务器上,从而保障服务器能长时间地提供系统的运行支持。 5.3 系统界面需求 系统开发基于B/S的开发模式,界面直观、简洁,人机交互性强。基于表单和弹出式窗口的数据录入方式,菜单电击的方式操作。用户使用时,只要是按照格式和要求填入信息,系统在后台响应用户操作过程。让用户在最短时间里,不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就可以轻松上手使用。 5.4 其他需求 数据不管是在企业内部之间传输,还是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进行远程数据传输时,防止数据被不法分子任意地修改和破坏,对所有的敏感数据均进行基于SSL协议的加密操作,只有对信息解密的人员才能最终读取数据信息。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数据在传输过程的安全保密性。 6 结语 本文分析了企业工资系统设计的主要流程,但各个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及时掌握本企业的人才信息、第一时间处理好随时变化的工资管理问题,还需要企业因地制宜从长计议,才能建立出一套符合本企业实际特点的工资管理系统。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企业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企业在人员工资管理方面做出重大调整,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呈现增长态势。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企业工资管理是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稳定发展。本文针对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管理 工资管理 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企业中大多数员工的薪资及福利待遇有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由薪资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员工对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满意度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工资制度的改革,使得一些原既得利益者不再享有优势;一些员工的薪资虽然有了提高,但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下面,就企业工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做初步探讨。 一、企业现有工资问题分析 (一)工资体系凌乱,理性欠缺,感性过重 现在很多大型的集团化企业都会在每年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大量招收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公司的储备人才,在需要的时候,就不会因为人员紧缺问题对公司造成重要影响。这种人才储备模式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利,不但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更不会造成同等岗位工资差距过大等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小型的企业来讲,如果采用这种模式的话,就会增大很多成本负担。因此,很多企业都是需要人的时候才开始招聘,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人员紧缺的问题,工资势必会有所上涨,所以就会对其他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企业的工资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秩序混乱,员工之间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二)企业工资管理缺乏科学系统性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工资的调节,其本身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但是,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工资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掺杂了很多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尽管,企业一直都在关于工资的问题上进行改革与调整,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制度的不完善加上执行的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的工资结构单一并且模糊。单一的工资发放模式,使得员工对工作失去的应有的激情,变主动工作为被动工作,大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架势。另外,工资的不公开制度,会令员工对彼此的工资互相猜测,对企业的工资发放公平性产生质疑,不利于员工安心工作。 (三)工资制度安排缺乏人本主义的精神 由于所有权权威在企业中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动摇性,包括工资决策在内的所有事项都具有鲜明的所有者权威特征。法权关系在这里表现得无以复加,以致企业的生死存亡发展快慢等,往往都取决于企业一把手的个人素质和文化背景特征。可以想象,企业的工资、福利、保险、奖励,这些对员工来说必须量化的东西如果遭遇尺度模糊和不确定性,其结果是何种情况。 二、企业工资管理的应对之策:调整和创新 (一)制定具有人本主义特征的动态工资管理体系 按照激励和业绩考核原则来设置动态工资管理体系,要制定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业绩考核指标及方法,设计能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励经营管理者的工资结构和回报比率,实施岗位付酬要素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确定岗位及岗位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并按付酬要素方法兑现工资,同时对所设置岗位实行绩效考核,对每一个方面的要素进行个别考评,以防止畸重畸轻的情况出现。 (二)引进人力资本,以解决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产权相关问题 产权关系是明确的,但对于规范的现代企业而言,单一的资本结构是不够的,这也正是企业深陷“家族式企业”陷阱的原因。企业的资本改造和企业改造,应当首先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在家族资本中注入外来资本的血液,另一方面也是资本形式多元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人力资源产权的引入对于企业稳定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三)企业产权与经营权分离,确立绩效考核制度 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明确的产权关系来达到经营绩效的目标,这就为所有权控制经营权、推进和实现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最大制度创新莫过于对经理人的经营目标考核和工资的设计、控制和激励。把经营权交给经理人,把责任与权利、风险和收益同时交给经理人,这既保障了所有权的安全和效率,也解决了经营者的贡献和报酬,对整个企业的经营运作都以绩效考核设计,这样的制度创新其实也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已经比较熟悉的委托-问题或制,其核心一是激励,二是监督,关键在于有效的实施。 (四)设置工资管理的目标,实施工资决策管理 这包括工资体系、工资水平、工资结构三大核心决策,以及工资构成、特殊群体的工资、工资日常管理三大支持手段。工资体系是由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来计算的基本工资,由职位、技能、年功(资历)等因素组成;工资水平是企业内部的工资平均值,它形成企业工资的外部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工资结构则是内部职位职级等级差异关系,形成企业工资的内部竞争机制。这些设置都涉及到工资构成、特殊群体工资及工资管理政策和策略等。 三、小结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将进一步的得以完善。企业的工资管理关系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应该受到格外的关注。只有员工的工资分配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否则,将会是企业中一个潜在的危险。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对工资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认真执行相关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凝聚成企业的精神力量,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筹码。 企业工资管理系统论文:浅谈企业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的各行各业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完善服务质量。这就对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个科学、完善、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工资管理系统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涉及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一些内容。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人数与规模在不断壮大,工资管理也日趋复杂。所以,企业在人事工资管理方面如果缺乏一套完整而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必然会给管理人员与员工带来一定的麻烦。因此,讨论如何加强企业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就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系统目标设计 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对企业工资方面进行管理,对工资数据的录入、计算,生成企业员工的个人台账,打印出员工的工资报表。设计时要采用用户名、密码输入等安全机制,以保证工资管理系统不受其他主观因素的干扰。 二、系统的设计理念 首先,要从企业软硬件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好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设备,工资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案要适用于企业网络运行的环境,在实现应用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企业内部资源。其次,系统的设计要与企业的工资管理规定相符合,以满足企业全体员工的日常需求,对操作系统设计时,要以方便、快捷、实用为原则,以确保系统的高效使用。再次,系统要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式,便于对系统各种功能进行组合与调整的同时,也便于对日常的维护。最后,系统设计要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这就可以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添加、修改与删除等操作。 三、系统具备的功能 1.工资管理。依据工资项目、计算公式,能够自动计算出个人所得税上缴额度。具体操作包括工资类别、工资基础数据、资料汇总以及计算结果等等。 2.员工信息。能够增加与修改与员工相关的基本信息,比如员工的调动、离职、退休等等。系统能够根据部门申请,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上报给上级领导进行审批。 3.绩效考核。绩效系统的设计包括:相关考核信息的收集、绩效考核计划的制定、输入等等。人事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进行分析与评分,并把这一结果应用于工资发放之中。 4.查询功能。系统能够对员工的基本信息、各种与工资相关的资料进行有效查询,并且可以采用工号查询、姓名查询两种方式。 四、数据库的设计 我们要针对企业工资管理的内容、流程、模式出发对系统进行设计,设计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系统的设计结构要包含以下内容: 1.人员的基本信息。数据库项主要包括:员工的姓名、性别、工号、籍贯、出生年月日、民族、宗教信仰、身份证号、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内容。 2.部门与岗位信息。包括部门名称、岗位名称以及岗位工资等级等内容。 3.工龄工资。这一数据库项要包含员工的工龄以及对应的工资数额。 4.工资信息。主要包括员工的姓名、工号、员工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福利待遇等。 五、数据库结构设计 数据库结构的设计要建立在对企业实际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数据库结构设计必须要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为前提,保证结构之间的逻辑性。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实体:即:员工实体、工资实体、岗位实体、工龄实体以及福利待遇实体等部分。 六、系统的实现 实现系统的逻辑结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Visual FoxPro这一项目管理器来具体实现的。企业可以通过Visual FoxPro的开发环境,对数据库的结构进行有效设计,并且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对界面、检索、报表以及各种菜单进行有效设置,并且利用项目管理器对程序、数据库进行修改、控制与管理,同时生成可执行文件、应用程序等。 七、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数据的安全 企业的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机密的,一旦这些数据信息遭到破坏,或者是一些数据信息被盗取、泄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数据加以保护。我们可以以低级文件的形式将数据表打开,利用密钥的异或运算功能对数据表中的每一个字节进行加密,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安全性。这种对每一个字节都进行异或运算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加密模式,它的特点就是对于同一个数,在连续两次异或同一个数的情况出现时,那么这个数会保持不变。当操作员进行这个程序时,系统会提示操作员打开密钥,并且对数据表进行解密处理。当操作不成功时,系统就会弹出一个错误提示,操作员再重新输入正确的密钥即可。 (二)保证数据的完整 我们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必须要经常对工资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操作失误、病毒入侵或者黑客攻击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八、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工作与生活的效率。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资管理系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认真、系统的加强对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