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线路工程论文:3S技术对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的应用 【摘要】“3S”技术包括: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当进行电力线路工程的勘测设计时,将“3S”技术应用其中,不仅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全面采集,而且还能实现数据库的构建,以便于通过电力线路应用平台的创建,对电力线路工程进行勘测与设计,从而降低电力线路的整体投资,同时缩短工程勘测设计的工期。对此,本文首先分析“3S”技术,然后对其作用进行阐述,最后研究“3S”技术在电力线路工程与其勘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3S技术;应用 在3S技术中,其中GIS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分析,GPS技术是对数据的收集,而RS技术则能够进行数据存储。因此,在信息与测绘方面,3S技术一直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诸多行业。现阶段,结合3S技术的应用现状发现,由于3S技术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将其应用于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或者民用测量等方面,每项技术均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应用,使其呈现良好发展前景。 1“3S”技术的分析 1.1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所谓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主要是指:将地球作为中心,由地球表面、二十四颗卫星所组合而成,即主控站与数据站等。由于接收联络卫星数量与定位精准性存在直接联系,该系统可以对用户位置、海拔高度予以准确定位。通常情况下,GPS信号可以分为两种,即民用与军用,主要是以精密定位、标准定位两种服务为主,前者误差10m以下,后者误差100m左右,在2000年以后两者差异得到明显控制,其中民用型更是具有较高精准性。 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包含地图学与地理学等,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使其成为新型技术手段。由于该系统具有存储和集中等作用,能够对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此,在对GIS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此项技术可以实现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有效结合,具有大数据综合管理等作用,能够在处理数据前提下,对地图进行有效绘制,从而构建数字模式,以实现图形和数据的有效整合。 1.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RS)通常是以人造卫星或飞机等方式进行电磁辐射数据的收集,以便于对地球资源、环境进行判断。基于光学原理,任何物体均具备光谱特点,即呈现反射与辐射光谱等功能。与此同时,同光谱区内物体反应状况各不相同,且相同物体会呈现不同光谱反应。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按照此类原理进行物体的判断,一般情况下,遥感技术会以三种光谱的波段进行探测,即绿光段能对地下水和岩石等进行探测;红光段可以对植物生长和变化等进行探测;红外光段则是对土地与矿产、资源进行探测。除此之外,还包括微波段,主要是以气象云层和海底鱼群的探测为主。 2“3S”技术在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作用 2.1基础信息的收集 在电力线路工程中,当进行勘测设计时可以利用“3S”技术进行获取:①交通系统中,可以利用卫星照片进行分析,以便于掌握其分布位置。②能够对地质灾害频繁区域予以全面了解,通过遥感数据、实地勘测等进行数据收集,以便于进行准确推测,从而保证自然灾害区域得到科学规避。③设计区域如果存在电力线路与变电站等,则可以利用“3S”技术进行信息判断,同时对其定位和标注,以便于进行电力线路的规划。 2.2三维立体管理 基于“3S”技术构建电力线路的信息平台,能够对线路系统进行三维立体管理,此项管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通过卫星图像对区域地形进行掌握。②地理信息的汇总与分析等处理。③对现有电力线路与电网系统有关信息进行录入,通常会造成信息量的持续增加,但为了保证建设信息可以提供准确、真实数据,可以利用GPS高程数据与卫星数据予以比较,以此提升数据精确度。因此,在对GPS的控制点进行布点时,需要保证其均匀分布,确保整个区域均在管辖范围内。 3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3S”技术具体应用 由于电力线路属于电能输送过程,通常遍布整个陆地表面,使其成为巨大工程,工程质量更是和国民生活、生产存在直接联系。因此,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前期,认真做好路径选择和勘测等相关工作极其重要,在传统测量工作中,通常会消耗巨大人力、物力,需要对其科技手段进行勘测设计及施工。基于此,电力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应该构建专业测绘团队,通过“3S”技术的应用,以实现施工现场的全面勘察,同时根据地形图的相关比例标准进行绘制。当前,电力系统应以精准性为中心,并将数字化作为基础条件,以便于实现电力线路网络的构建,从而为系统后期维护、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最终达到信息管理的目的。 3.1GPS技术的应用 电力线路工程进行勘测设计时,对于GPS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空间数据的获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更好构建地理信息的控制系统,与此同时,针对获取数据予以汇总和分析,则能防止建设过程出现障碍物、地质灾害等。在进行工程勘测设计时,对于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在简化整个工作流程的同时,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确保线路建设得到有效测量和监督管控。当进行GPS技术的应用时,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少,如间隔距离、通视条件等,因此,将GPS应用于地理信息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各控制点予以全面监控,确保测量结果符合精度要求。而进行检查与核算时,各测控点间隔距离的核查属于重中之重,一般会将其分为两种,即GPS相关观测值进行计算、对现有控制点区域予以准确计算,最终得出GPS观测结果。 3.2GIS技术的应用 对电力线路工程予以勘测设计时,将GIS技术应用其中,首先应该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利用数据库的反馈,以便于掌握电力线路具体情况,同时进行线路科学设计,保证电力线路分布具有合理性特点。而GIS技术的利用,还可以实现平面像素地图的创建,同时对其予以观测和相应调整,通过放大、缩小等方式进行实时观测。对于地理标志而言,利用不同符号进行相应模型元素的明确,能够使其模型更加精确。另外,GIS技术还能够对地图分层提供数据支持,若是地图生成过程比较复杂,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则很难对电力线路进行全面呈现,对此,在进行重要信息的全面筛选后,及时发现地图内各杆塔位置、线路分布。而GIS技术应用于电力选线时,还应对某区域内建筑和水域等进行相应标注,将其作为限制点,以便于对物体、电力线路间距离进行真实反馈。3.3RS技术的应用电力线路的勘测过程,RS技术所具有的应用优势具体表现为:可以解决原有勘测设计存在的问题,使其不再受时空限制,在提升勘测质量的同时,保证整体信息具有较高准确度。因此,RS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地形地图顺利绘制,在保证地图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使其整体画质更加清晰,从而更好进行观察。对勘测方案进行制定前,还可以通过RS技术进行勘测区域的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地理信息和交通路线等相关内容,同时判断是否会出现地质灾害,以便于判断该区域电力线路工程施工的可行性。方案设计过程,对收集信息进行合理应用,能够确保线路规划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特点,RS技术应用还能保证电力线路的信息系统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对数据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后,使其信息得到直观呈现。 4结束语 在诸多领域内,3S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尤其是电力线路工程中的应用。因为电力线路工程具有工作繁重等特点,通过3S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精确定位,使相关数据得到科学计算,而且还能及时弥补原有勘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在降低人力与物力投入的同时,提升电力线路工程整体建设效率。所以,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过程,将3S技术合理应用其中,能够有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从而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者:吏军平 单位: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技术 【摘要】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行业企业的持续增加,都增加了对电力的需求。电力线路在生活、工作、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电力线路建设极为重要。而当前,占地面积较大、效率较低、稳定性缺乏是当前电力线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电力系统的健康发展。利用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设计技术进行电力线路建设,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有助于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输电质量。 【关键词】同杆架设 10kV电力线路 设计技术 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为电力系统打搭建建设、施工提供了指导,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施工质量。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的设计往往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导线选择设计,其次是双回线路导线撑杆设计,最后是导线防雷设计,本文针对这三个设计方面进行了着重论述,以期为我国电力系统的建立健全提供有效借鉴。 一、导线选择设计 相比较传统的电力线路架设的特点,同杆架设10kV电力设计有着较强的优势,其对环境的要求较小,即使是地理条件不好的环境,其也可以进行架设,很大程度上节约占地空间,同时施工难度也较小。但同时,同杆架设10kV设计对导线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导线无法满足架设要求,那么同杆架设10kV电力设计的优势则会受到影响,有可能会导致线路故障产生。基于此,导线选择设计极为重要。从当前实际来看,普通型导线和轻型导线是主要的两种绝缘架空线类型。相比较之下,前者的绝缘层比较后,可以与树术有较多次的接触,而后者的绝缘层相对较薄,不允许与树术有频繁的接触。在遭到雷击后,绝缘线会轻易断线,其对档距有着很低的要求,风荷与弧垂比较大。基于以上特点,其在市区更加适用,而郊区用裸钢芯铝绞线则更为合适。 二、双回线路导线撑杆设计 如前面所述,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行业企业的兴起都对电力有着更大的需求。T接新增设备的带电作业工程数量会在10kV供电馈线的档中补立电杆之后随之增加,而之前的利用小三角左右同杆架设10kV双回线路的导线布设方式,不仅影响了施工效率的提升,也影响了施工安全性。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产生,在进行线路设计时要利用更加科学的方式进行导线撑杆、布线和线路移动,提高施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双回路导线撑杆设计 在对双回路导线进行撑杆设计时,为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性以及使用长期性,要使用全绝缘10kV导线,一般而言,10kV单回路和双回路的横担平均长度分别约为1.6米、2.5米,基于此,如果导线撑杆装置如果配置有上下两根撑杆、调节丝杠和可调节的吊带,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效率,并增加施工的安全度。 (二)导线布设方式设计 为了提高10kV双回线路的有效性,需要对其稳定性进行保证,因此,需要对导线进行加以固定,而撞击式夹头设计方案是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操作如下:在进行实际布设之前,设计人员要提前进行勘察,对勘察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确定布线排列的形式、需要布线的数量和人员,然后与施工人员进行方案探讨,将导线布设的方式加以确定。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确保作业安全性,另一方面便于后续导线撑杆的拆卸。 (三)水平开撑移动方案设计 在对水平开撑移动方案进行设计之前需要对双回线路架设导线的特点进行分析,就10kV双回线路而言,其上层和下层分别有两条导线和四条导线,并且每层的导线都是以平行的方式加以排列,就载荷而言,上层比下层要小。所以,为了实现水平开撑方案的有效设计,需要考虑其载荷力,结合实际的载荷水平,上层和下层分别用抽拉式结构和z杆结构进行调节,实现开撑移动。 三、双回线路导线防雷设计 在10kV双回线路进行设计时,最为重要且难度最大的是防雷设计,如果防雷设计不合理,双回线路的使用寿命将会大打折扣,并且安全隐患非常大,所以,防雷设计极为重要。在进行设计之前,要提前对双回线路架设的位置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方案,以提高防雷设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主要方式如下: (一)使用线路避雷器 避雷器和线路绝缘子之间是并联安装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果避雷器收到雷击打,闪络现象也可以避免,雷击停止,系统也可以以较快的速度重回正常。如果遭到雷击的是双回线路,避雷器可以把电荷导入地面,而此时,雷击相导线的作用与耦合地线类似,这就使得塔间相邻倒显得耦合系数得以增加,从而有助于降低导线横担电位。可是,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产生,如果电压较低,由于导线横担电位的作用,不同线路上的避雷器可能同时发挥作用,这样的后果是可能会出现跳闸现象。 (二)全线架设避雷针 避雷线和避雷器之间的工作原理有很大的差异,将雷电流进行分流,对导线产生耦合作用,是避雷线的工作原理,从而将雷电波陡度加以降低,这样的作用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是的抗雷电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这种方式,则会增加施工压力,且增加造价。 四、结论 当前,我国电力传输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同杆架设10kV电力设计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并意味着我国电力传输系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架设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断提高10kV电力线路的架设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系统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测量LIDAR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传统测量技术进行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获得的勘测成品精度较低,内、外业工作量大,勘测设计工期长,不利于勘测设计优化,不利于降低工程投资,该文以LIDAR在电力线路测量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实例,证明了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技术上是可行的,精度是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可方便地进行电力线路工程优化选线,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 关键词:LIDAR 电力 线路 测量 精度 LIDAR技术可获取各种地表数据。它发射的激光能穿透地面的植被,在剔除地面植被和地物的数据后,就可以生成地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DEM数据及通过差分GPS和INS得到的航空数码影像的外方位元素,对航空数码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可以生成正射影像图。还可以对地面的地物、道路、植被等信息进行分类提取。LIDAR技术测量只需要做少量的地面控制点和少量的外业调绘工作。LIDAR技术不需要做航测外控点测量,只需在利用LIDAR技术进行测量时,在地面做少量的基站。LIDAR技术能获取地物、植被的数据,还可以直接提取所需要的交叉跨越(道路、河流、电力线、通信线等)、房屋、独立地物等信息。LIDAR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主动式遥感系统:它由机载激光扫描仪发射激光,接收地面反射回来的激光。激光脉冲信号能部分穿透植被,可以同时获取地面和地物数据。(2)高效率:LIDAR技术采集高程点的密度大,能够迅速采集大量的高程数据。LIDAR数据后处理工作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将LIDAR点云数据转换为GIS数据。(3)高精度:激光脉冲不易受阴影、太阳光角度的影响,高程精度不受航高的限制,它的平面精度可以达到亚米级,高程精度可以达到10 cm左右。(4)采集的信息丰富:LIDAR技术可以获得地面和地物三维坐标,通过滤波处理,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地面、地物、植被的数据。 1 传统测量技术应用 在传统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中,多采取工程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进行。工程测量方法测量的地面信息精度高,但外业工作量大,测量的工期长,而且不利于勘测设计的一体化与优化设计。而利用传统航空摄影测量进行电力线路勘测设计,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GPS外控点测量,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调绘工作,航测的内业时间长,勘测设计的成本很高,工期偏长。而且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在测量植被厚的隐秘地区时,测量的高程精度很低,影响电气专业人员准确排杆;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也不能生成准确的塔基断面图。所以,采用传统测量技术进行电力线路工程勘测设计,获得的勘测成品精度较低,内、外业工作量大,勘测设计工期长,不利于勘测设计优化,不利于降低工程投资。 2 LIDAR技术应用方法及流程探讨 利用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具有很大的优越性。LIDAR技术只要做少量的GPS控制点和少量的调绘工作,缩短了勘测设计的工期,减少了勘测设计的成本。LIDAR技术的激光能穿透植被,得到地面数据,这样就能进行隐秘地带的测量。对LIDAR数据进行处理后,可生成正射影像图,进而生成带电力线路路径的三维数字地面模型图,可以方便在上面进行线路路径选择。确定了线路路径后,可以生成线路平断面图,再生成塔基断面图,便可进行一次性勘测设计,能让勘测设计一体化,大大地缩短了勘测设计的周期,减少了勘测设计成本,并且能进行优化设计,节省工程投资。 (1)LIDAR技术外业航飞。 首先做基站点,基站点要分布合理,保证航飞时飞机30km内至少有一个基站。基站需要选在开阔、交通便利的地方,没有树木、房屋等挡住卫星信号,周围无电子干扰源,不能有大片水面或其他反射面。基站最好事先进行高程、坐标的联系测量,便于以后进行坐标转换。在进行外业测量的时候,应注意航带是要有一定的重叠度,要注意LIDAR系统的以下参数的选用如激光波长、最大重复脉冲频率、脉冲回波录模式、功率、光斑尺寸、扫描角、扫描模式等。 (2)LIDAR数据内业处理。 先进行异常点的剔除,在LIDAR数据中有些数据明显不合理,要将它剔除,例如:经过多重反射回来的数据、空中飞行物反射的数据等。再进行坐标转换,GPS接收、解算的均是WGS84坐标,而我们常用的一般为1954北京坐标,要将WGS84坐标转换成1954北京坐标,一般要联测3个以上的54坐标控制点,进行七参数坐标转换。高程系统一般与平面坐标同时处理,将大地高转换成正高。再进行航带合并,进行航飞时经常有多条航带,这些航带必须有(10%~20%)的重叠度,要将不同航带的LIDAR原始数据进行合并,按一定的顺序合并成一个整体。 内业数据处理最重要的步骤是LIDAR数据的滤波。目前可采用芬兰公司的TerraSolid商业软件来实现LIDAR数据的滤波,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提取。TerraSolid在MicroStation平台上运行,利用瑞典Axelsson等人提出的分类和提取算法,包括TerraScan(用于数据分类提取)、TerraModeler(用于生成和处理各种面)、TerraPhoto(用于处理原始影像)等多个模块。此软件是目前比较成熟的LIDAR数据处理软件,但对复杂建筑,还需要人工手动处理。此软件可以进行机载激光扫描数据的滤波,将地面数据和地物数据进行分层,再将机载激光扫描数据进行无缝拼接(在这里要消除航带间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生成DEM数据,并将DEM数据进行分层或合并输出。接着进行正射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数据的生成,将已有的电力线数据、协议区数据、与电力线路路径有关的拟建、在建项目等相关数据输入,一起生成正射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数据。 (3)电力线路路径优化。 以线路电气专业人员为主,在结构、测量、地质、水文等专业人员的配合下,进行电力线路的路径选择和优化。在LIDAR数据生成的正射影像图和三维立体模型图中,设计人员可以在图上看到全局的真实情况,能很容易地避开不利的因素,得到合理的线路路径。由于LIDAR技术能对隐秘地带进行测量,能比较准确地获得每个塔位的位置和高程,设计人员在选择路径时,可考虑塔位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时能做到线中有位、线位结合,能得到最优的线路路径。 (4)确定线路杆塔位置。 在线路的路径基本确定以后,就可以生成线路的平断面图,也可以生成风偏点。美国的海拉瓦平台和我国的适普软件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功能。由于LIDAR技术能穿透植被,建立的地面、地物高程模型比较准确,生成的平断面图也比较准确,线路设计人员可准确地确定杆塔位置。 (5)生成塔基断面图及三维立体模型。 在杆塔位置确定以后,可以生成较准确的塔基断面图。设计人员可以检查每一个塔位的地理情况,如果不合适,还可以进行塔位的调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塔位,还可以将线路路径进行调整。接着可制作带塔位的线路路径三维立体模型。 (6)外业定位放样。 确定了线路路径、杆塔位置以后,就可以利用RTK(实时动态)GPS进行外业定位放样。此阶段,要注意检核危险断面点、高等级电力线、通讯线、重要跨越、隐秘地带的高程、塔基断面等,如,有出入的地方,要及r改正,并反馈给设计人员。 3 应用实例 在某500 kV线路工程中,应用机载激光雷达技术进行优化选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与初设相比,缩短了线路长度1 km,减少了交叉跨越3处,减少了占用森林、农田面积56亩,减少了房屋的拆迁4 000 m2,节约了工程投资555万元,切实达到了线路路径优化的目的。 4 LIDAR技术的误差分析 进行了LIDAR系统的完善校正以后,机载LIDAR的定位精度是由GPS的定位精度、姿态测量装置的量测精度、激光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和扫描角的测量精度决定的。系统中任何一种传感器精度的降低,都会导致系统定位精度的下降。误差公式如下。 在飞行高度小于600 m、地面坡度小于30°的情况下,INS的姿态测量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程度要低于GPS的定位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程度。随着飞行高度、地面坡度的增加,姿态测量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也就逐渐增加而超过GPS定位精度对测距误差的贡献。因此,在低空飞行时主要是要设法提高GPS的定位精度,而高空飞行时则必须有一个高精度的姿态测量装置。 在某高压线路工程中,使用4台天宝GPS 5700,用运五飞机进行航飞,利用芬兰公司的TerraSolid商业软件进行LIDAR数据处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得出结论:用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技术上是可行的,精度是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平地可控制在±0.3 m左右,山区可控制在±0.6 m左右)。 5 结语 利用LIDAR技术进行电力线路的勘测设计,只需做少量的地面控制点和少量的外业调绘工作,能提高隐秘地带测量的高程精度,缩短了勘测设计的周期,并且可以实现勘测设计一体化。可方便地进行电力线路工程优化选线,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利用LIDAR技术生成的三维场景,可以进行全线漫游及多视角观察,设计人员能更好地进行优化设计,对地物的判断、空间位置的确定更准确、便捷,能更好地避让重要地物,更合理地选择线路路径和杆塔位置。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急剧增加,电力线路网络在解决区域电力资源短缺,保障国家和人民用电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电力线路建设工程存在着占地面积较大、电力输送效率低以及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设计技术的应用,克服了传统电力传输系统的缺点对于提升电力系统输电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设计技术 同U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是后续电力系统架设施工的蓝图,好的工程设计不仅能够在工程施工中给予施工人员明确的施工方向,还能确保电力线路在投入使用后的工作质量。本文从导线选择设计、导线撑杆设计以及双回线路导线防雷设计三个环节入手,对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过程作了详细的阐述,旨在提升我国电力传输质量。 1导线选择设计 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建设可以在过分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节省的地面空间、降低导线架设难度,但同杆架设电力线路工程与传统电力线路架设工程相比,对于导线的性能要求更加苛刻,如果在同杆架设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中使用的导线性能不能满足线路的实际工作要求,就会从很大程度上导致电力线路系统发生故障的几率急剧增加,因此在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中首先应当作好导线的设计选择工作。目前我国绝缘架空线分为普通型和轻型两种普通型绝缘层较厚,允许与树术频繁接触,轻型绝缘层较薄,允许与树术不频繁接触,绝缘线需击后易断线,风荷较大,弧垂较大,档距要求较小,适用市区选用,郊区可选裸钢芯铝绞线。 2双回线路导线撑杆设计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以及居民对于电力的需求逐渐增大,在10kV供电馈线的档中补立电杆后T接新增设备的带电作业工程数量急剧增加,但使用传统的小三角左右同杆架设10kV双回线路的导线布设方式进行工程设计,由于没有专门的工具对下层的4条导线进行稳定的支撑以及提拉,极大的降低了施工效率,同时还增加了作业的危险性。 因此在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设计时,应当采取科学的导线撑杆、导线布线以及水平开撑移动设计方案。 2.1双回路导线撑杆设计 采用全绝缘10kV双回路导线撑杆设计,通常情况下,10kV单回路的横担长度为1.6m左右,同杆双回线路的横担平均长度可以达到2.5m以上,所以可以使用上下两根撑杆、下层撑杆调节丝杠和具有可调节性的吊带等部件组成导线撑杆装置,以此来提升同杆架设的工作效率,并确保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 2.2导线布设方式设计 为确保10kV双回路线路的稳定性,固定导线通常采用撞击式夹头设计方案,具体来讲,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施工现场实地勘察,确定所要固定的上下层导线的排列方式、数量等情况,并根据勘察的情况和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充分交流,在此基础上确定上下导线撑杆具体的布设方式,以便工程的施工安全以及后续撑杆的便捷拆除。 2.3水平开撑移动方案设计 10kV双回线路架设导线的排列特点表现为:上层两条导线水平排列,下层由四条导线水平排列组成,且上层导线间水平负载和下层水平荷载相比较小。因此在进行水平开撑方案设计时应当根据上下两层不同的导线数量以及荷载能力分别设计,上层两条导线荷载较小,故采用抽拉式结构实现水平开撑。而下层四条导线则采用丝杆调节结构实现无级调节开撑 3双回线路导线防雷设计 防雷设计是10kV双回线路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双回线路防雷设备的设计质量,关系到线路的寿命、工作质量以及生产安全,做好双回线路防雷设计需要根据线路架设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方案选择,从而实现防雷设计性能的最大化。目前应用于10kV双回线路防防雷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3.1使用线路避雷器 一般情况下,双回线路避雷器与线路的绝缘子并联安装,一旦在雷雨天气,双回线路避雷器遭遇雷击时,线路避雷器的残压低于冲击放电电压的一半,从而避免了绝缘串产生闪络现象。当雷击结束后,双回线路上残留的电流仅仅为毫安级别,并在一定时间内熄灭,系统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当双回网络线路遭遇雷击时,避雷器可以通过向杆塔接地装置将大量电荷导入地面,将雷击相导线等效为耦合地线,从而增大塔间相邻倒显得耦合系数,实现降低导线横担电位的目的。 但使用避雷器进行防雷设计时,双回线路电压等级偏低,导线横担的电位有可能使得两相以上的线路避雷器同时动作,线路出现跳闸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 3.2全线架设避雷针 和避雷器的工作原理不同,避雷线通过分流雷电流以及对于导线的耦合作用,降低雷电波的陡度可以有效地提升双回线路的抗雷电能力。但使用该方案进行雷电防护时,对接地电阻要求加高,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相应会比较昂贵。 4结论 同杆架设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设计技术在提升我国电力传输质量,缓解区域用电压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相关设计人员应当充分掌握电力线路同杆架设技术,并结合施工场所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以此来提升我国10kV电力线路的架设水平。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浅析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 摘 要 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对电力工程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电力工程施工当中我们应当做好施工技术管理。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的意义和重要性,解析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电力工程是现在及未来的重要能源之一。在电力线路当中10kV电力线路不仅在城市广泛运用,还扩展到了乡镇,它是否能正常运作,关系着供电速度、电力系统及安全用电等方面,它对电力工程建设的进程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影响着电力工程建设的成败。现在,我国不断加强电网建设,电力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也迫切需要以前的电力线路施工技术能够跟着发展而进行改良。下面我们对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工艺做出详尽的概述,给电力线路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1 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测量方法 它通常用仪器测量方法和标杆测量方法来定测架空线路。其中标杆测量方法适用于各类标准的线路,它的经纬仪测量有着效率较高、杆位精准和路径偏差小以及容易操作的优点,在线路转折处和较长线路时经常被用到。针对于仪器测量定测线路来说,它程序比较繁杂,首先得选好直线线路的中心位置,对准直线一头控制点上标杆,得到水平盘的数据,做出相应的记录,之后还要测量线路的中心。特别注意水平转角测量时,必须采用两次测量正倒镜盘左盘,得到两次数据的平均数,以确保它的准确。对于定杆位的方法,要测量好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使用经纬仪把中心线上的全部标杆成为一条一直线,在标杆处做好标记以及订上杆位标桩,除了这些还要做好辅助标桩,了解电杆的型号和规格,如果线路要越过别的架空线路,要掌握好高仪测量交叉的距离的高低,才能选择相应的标杆型号。 2 10kV电力线路工程开挖的施工工艺 2.1 基坑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进行开挖之前,要仔细核实杆位标桩有未达到设计标准确,采用三点一线的测量方法,最后确认标桩是不是在正确的位置上,各标桩之间的水平距离要用皮尺进行检查,达到要求后,方能进行标杆画线。同时为了杜绝坑壁塌陷,除了要考虑坑口的大小和坡度问题,还要做好土质调查工作,尤其是直线H型杆杆坑、转角H型杆杆坑和转角单杆杆坑等。 2.2 开挖土石质基层要注意哪些方面 对于土质基坑的开挖,可用普通的镐和铁锹等,依照它的画线和定位,首先把中间挖好,之后把坑壁修理平整,坑位与土堆之间的距离要超过0.5m以上;如果在挖坑时,土质有了别的变化,要对坑口大小和坡度进行合理修整。如果开挖时遇到土质非常松散,或者地下水位过高时,要采取板桩方法固定好坑壁,在放置电杆一侧的拉线坑和杆坑中挖出通道,用标杆测定坑的深度,让H型杆坑底保持在一个直线上,把多余的土清理掉,保持坑壁和坑底平整。 对于石质基坑的开挖,因为它是需要爆破技术的。在进行爆破前可先用人工或机械做打孔作业,选好炮孔的位置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可选用约束爆破的办法来装好相应数量的炸药,在爆炸区域内必采须做好安全措施,要有专人放岗,做好警戒工作,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如果爆破完成后,要把残存在坑里的小石块清理干净,测量好坑的深度的大小,如果达不到标准,还要二次操作。 3 10kV电力线路工程撑杆和立杆安装工艺 首先是关于撑杆施工工艺,它需要先做好施工准备,之后开挖杆坑,最后组合撑杆。它的前期环节跟立杆方法类同,在最后的撑杆环节时,先组合好撑杆的支架,测量好杆顶到全部支架的组合位置,做出好记录,之后把撑杆的支架吊起来,连接在杆顶区域。在立杆的时候,如果支架低于撑杆高度,就要调节好吊绳,将撑杆放到支架内合适的位置,稳固好吊绳,保持撑杆平衡,之后要对撑杆进行加固,可以选用钢钎对撑杆的底盘和底部调节好,运用撑杆支架稳固好撑杆,必须让电杆和撑杆夹角达到要求。 关于立杆的施工工艺,它也需要做好施工准备,之后进行立杆和调节杆身,最后进行填土和防护工作。在立杆时必须做好准备,工艺可以选取人字型抱杆,特别要留意地锚,以及地锚与起吊机器的相接地方,起吊钢丝绳要用U型环稳固在电线杆的合适位置,还要穿越单滑轮,吊绳和抱杆要联接单滑轮,受地锚作用的经滑轮组要联接好抱杆起始地方,做到动滑轮拉出牵引绳,再经由导向滑轮联接绞磨,使牵引绳和U型环吊绳稳固在抱杆位置,另外如果立杆选取的位置地势不平,就要用晃绳捆绑在抱杆的起始地方,让抱杆保持平衡,加强它的稳固性,如果立杆的地方长期积水或有淤泥,要在抱杆下面安装木头固定好,为了一防万一还要放石头,保证抱杆不会下降。最后要对电杆进行起吊时,要做好填土和防护工作,调节好杆身,在整个工艺完工后,要考核质量是不是过关,杜绝有电杆不平和电杆有裂缝等等现象发生。 4 接线安装类型的具体环节 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接线安装分为普通接线安装、水平拉线安装和弓型拉线安装3部分。 首先讲下普通接线安装在准备工作时,要选好合适的拉线杆方位和拉线坑的具体方位及复测拉线位置,拉线盘和挖坑时,要留意拉线盘和拉线棒,以及挖拉线坑的连接部分,还要注意填土。在进行预制拉线要算好需要多长的钢绞线,用尺子测量好再做好记号,要捆好主线和尾线,连接好线夹和拉线的抱箍,抱箍在安装时,要依据情况测量出它的位置做出记号,并安装在合适地方,在这时要留意线棒和线夹要放在合适的地方,保证安装方法正确。对于UT型线的安装,先要把紧线器拆除,调节好线夹,之后拉紧线夹和线棒及钢绞线。 对于安装水平拉线,在做好全部准备,按照普通接线安装方法一样,进行下拉线盘和挖好坑。预制拉线时要注意,测量好坠线和实际水平线,要在这基础上加上0.8m,另外,它也必须要预制坠线和水平线,还要打好钢钎,抱箍也要安在合适的地方,工作人员在拉线杆上安水平拉线时,必须要注意安全防护,工作人员拉好水平拉线,线夹安装好就可以了。 对于弓型拉线安装,它的安装方法与普通拉线安装工艺工序类同。 5 10kV电力线路工程的导线架设施工工艺及其余工艺 导线架设施工工艺的步骤先放线让线紧绷,捆好绝缘子,接好引下线和过引线。在放线的时候,架好线轴,把导线拉到线路的起始位置,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放线,其一把滑轮安装在横担上,在放线过程中慢慢把导线放在滑轮里面;其二在电杆下面放出一定长度的导线,然后把它起吊在电杆上。之后把倒链绑在地锚上或紧线器挂在首端杆上,在电线尾处,把导线卡安装在绝缘子或线夹上,这才能安装绝缘子。进行捆扎绝缘子时,要留意直线杆导线的捆扎位置,它是需要两次捆扎的。之后再接好引下线和过引线,耐张杆,转角杆等特殊位置一定得接好引线。 10kV电力线路工程除了以上所说的工艺外,还有些其它施工工艺如:越级变台安装工艺、杆上变压器安装工艺、杆上设备接地施工安装工艺等,这些就不多加叙述了。 6 结论 10kV电力线路工程关系城市和乡镇用电的稳定和安全,这就要求它更加的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对于电力部门要做好和监督好施工过程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容易出错的部分更是要仔细,以保证它更加规范和标准。运用好各类施工工艺,让10kV电力线路工程更好的服务于民。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浅析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高压输电线路逐渐呈现呈现距离长,容量大的特点。配电线路用 10kV 电缆环网供电到各配电变压器, 高压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依据施工图设计,保证施工的质量和进度,是 10kV 输电线路施工中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就10KV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安全;质量;方案 一、施工方案与重点 (一)施工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进行停电操作;如条件不允许,应该让施工人员与高压线或者带电的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也必须和高压电绝缘,确保施工人员不会受到生命危险。规范这些注意事项也能够使管理技术得到有效的提高。制定好施工前的施工方案和注意事项,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从而减少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繁琐或问题的发生,这对整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输电线路的勘测施工 输电线路的勘测是整个工程的首要关键点,方案的合理性对线路的经济、技术指标和施工、 运行条件起到主要作用。因为要做到既合理的编短路径长度、降低线路投资又保证线路安全可靠、运行方便,所以线路勘测工作是对设计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的综合考验。因此,要严格对其质量进行控制。10kV 输电线路测量中平距高差和转角这些关键的数据测绘时一定要注意,提高测绘的精度及效率。 (三)输电线路架线工程施工 在 10kV 输电线路施工中,常常遇到跨越各种障碍物的跨越架线施工。架线施工的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施工的安全性。另外要考虑到架线施工的经济性,架线施工从展放方法来讲,分为拖地展放、张力展放。在放线过程中,保持对交叉物始终有一定安全距离的展放方法。一方面,要检查各器具设备工况是否良好等工器具问题,为施工提供工具设备保证。 另一方面,组织侧绘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勘察现场,做好施工前保障计划,凡参加安装施工的所有人员,必须学习本施工方案并进行安全措施交底。各施工小组应根据本施工进度、事先周密地考虑好组织人力、落实任务、施工进度及准备好施工所需的材料、工器具。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按规定办理工作票、安全施工作业票等手续,尤其对辅助工交底清楚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带电部位注意事项及危险点,并做好加强监护。 (四)输电线路杆塔工程施工 基础优化对于减少基面开挖,保护环境尤为重要。远距离大容量的输电方式,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使线路走廊杆塔基础的开挖量不断增加,这不仅破坏了塔位原有的天然植被,而且使原稳定土体受到扰动。 为配合杆塔高低脚的使用,塔位降基应考虑基础保护范围内将基础降为同一作业面,保护范围的高差采用深埋主柱,这样降基可大幅度减小,而且杆塔高程相应地提高了。 (五)塔脚的优化 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在杆塔位于陡峭山顶控制铁塔的正侧面根开,减少施工基面挖方量。如果地形坡度较大,一般的方法是采用长脚对应基础主柱升高的办法来平衡过多的高差,万一不能满足要求,可做特殊基础,或者对短脚所在基面适当挖方。 (六)环状排水沟,为防止上山坡侧汇水面的雨水、山洪及其他地表水对基面的冲刷影响,保证有通畅良好的基面排水时工程质量保证的一个关键。依山势设置环状排水沟,以拦截和排除周围山坡汇水面内的地表水,有利于基面挖方边坡及基础保护范围外临空面的土体稳定。 (七)基面处理 施工作业后要及时进行基面处理, 消除安全隐患。 一般情况下基面土石方的开挖会使原稳定土体受到扰动, 而且, 挖方弃土堆积在基面边坡上会增加了边坡附加压力, 在雨水侵蚀下,容易产生塌方和滑坡。 (八)排水沟护壁 为了避免排水直接冲刷塔位基面,工程竣工前排水沟都要求采取护壁措施,应根据路径塔位附近的地质情况区别对待,对少数风化和冲刷特别严重的塔位,整个基面表层全部作护面护面宜在线路施工后期进行,有岩石剥落或风化物坍塌时,往往需用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护面。护面应依基面排水坡度作为斜面,以利基面排水。 二、施工注意事项 (一)攀登被跨越的 10 kV 电力线路铁塔,人工翻越经绝缘测试合格的丙绝绝缘绳的施工人员,应经过带电作业培训,并持有带电作业证,作业时要穿屏蔽服。 (二)迪尼玛承力绳要避免直接与尖锐物体、粗燥表面、热源体等接触,并注意牵引时的摩擦力不能大,尤其不允许产生集中摩擦发热。在施工中绝对不允许系扣进行锚固,只可利用原绳的回头套用金具进行锚固,收绳时绳盘直径不得小于 400mm。 (三)不停电张力架线防护设施的施工要选择天气晴好、 风力小的日期, 避免雨天等恶劣天气,要随时注意天气预报。 (四)施工前,施工所用的机具设备和工器具规格在使用前都必须检查机械性能的完好性,确保万无一失。 (五)为预防万一,确保安全起见,在搭设、拆除防护设施和架线施工时,在施工期间应闭锁被跨越电力线路的重合闸装置。 (六)输电线路检修施工工作结束后, 必须查明所有参加线路检修施工的工作人员及材料工具等确认已全部从杆塔、导线及绝缘子上撤下,然后才能拆除接地线,拆除接地线后,检修施工人员不得再登上杆塔在导线安全距离范围内做任何工作。 三、结语 线路施工是一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野外工作, 而且受天气、 环境、地理状况等的影响较大,在施工中注意安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探寻更为先进科学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是每个电力工程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企业管理及技术标准,保证施工质量。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措施和建议 电力线路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是建设前期、工程实施、工程竣工的全过程控制,虽然每个阶段的造价控制都很重要,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和管理是关键中的关键。对此,本文对电力线路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1、推行限额设计。 推行限额设计有利于强化设计人员对工程全过程的造价意识,有利于经济管理人员及时进行造价计算,为设计人员提供信息,使勘测设计小组内部形成有机整体,克服设计深度不够及勘测设计相互脱节的现象,改变设计过程不算账、设计完成见分晓的现象,使投资达到动态控制的目的。同时,推行限额设计还可以促使设计和造价人员进行项目全寿命费用的分析,使他们不仅要考虑项目一次性投资,还要考虑施工阶段和运行后的经济费用。比如:在电力线路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对于主变容量选择、主接线方案的确定和线路选线定位以及在雷区的防雷、冰区的避冰、抗冰、防冰、融冰等对运行成本影响较大设计方案的优化时,就有利于设计人员进行全面分析、仔细考虑,认真权衡,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在投资限额内控制好工程造价。 2、实行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近几年来我国从国际标准化组织引进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勘测设计单位全面实行ISO 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很多优势:通过第三方认证,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勘测设计人员可在第三方的监督和内部审核管理约束下自觉按照体系文件中的勘测和设计过程控制程序以及后评价程序进行项目的勘测设计和后评价分析,对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成本,有良好的效果;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可以提升勘测设计单位的形象和信誉,增强勘测设计单位在设计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督促勘测设计单位申报和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将勘测设计单位是否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视为进入勘测设计市场的准入条件之一。 3、健全设计单位经济责任制,严格控制工程成本,提高竞争意识。设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对于设计节约和浪费应制定明确的奖罚标准,促使设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相互间竞争能力,增强为业主控制投资成本的意识。 4、提高工程设计、造价人员的素质和加强设计、造价人员的管理。 电力线路工程的新工艺、新方法发展和运用很快,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设计、造价人员,除必须懂得和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外,还需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建设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这就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事工程造价控制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在工作中注意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工程质量。造价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现在从事造价管理的工作人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受过培训就上岗;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素质水平低;不能真正掌握工作方法,只会照搬公式;责任心差;没有熟练地掌握施工技术;报价不可行。提高报价准确度的具体措施提高报价准确度的方法。对预算中所涉及的内容要准确且熟练地掌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所涉及的定额子目数量特别多,所使用的数据数量也极为庞大,所以要想掌握这些内容不是非常容易的。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定期参加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这些基本功,明确各个定额之间存在的差别。施工技术是报价的来源和基础,所以报价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种施工技术。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和设计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经常组织设计、造价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不定期的对设计、造价人员进行考核。同时,要加强工程设计、造价人员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设计人员和造价人员要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根据设计委托进行现场调查,选择方案,既要克服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又要反对重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等现象。特别是造价人员应该及时对项目投资进行分析比较,反馈造价信息,能动地指导设计,使设计方案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投资。 5、切实全面推行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制。 工程项目的进度,不仅受施工进度的影响,而且设计阶段的工作,往往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如土建与设备各专业之间因缺乏协调而出现矛盾时,施工单位很难按图施工,只得催业主找设计单位几经周折才能解决,影响了工程进度和工序的正常开展。还有设计变更,设计质量的好坏也对工程进度有重要影响。此外,由于业主没有足够的工程经验积累,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设计任务书,影响设计质量,在施工过程还需经常修改设计,给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工程进度控制带来困难,从而影响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 因此,监理单位受业主委托进行工程设计监理时,应落实专门人员对设计进度实施动态控制。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应由监理工程师审查设计单位所编制的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在进度计划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定期检查设计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分析,一旦发现偏差,就应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措施,以加快设计工作进度,同时控制设计质量,使设计错误和变更不发生或少发生,尽可能使设计图纸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按规定时间提供,从而使工程项目在拟定的进度目标内实现。到如今,虽然工程监理制在工程建设领域内已实行多年了,但从目前的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现状来看,设计监理的推广还不广泛。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二是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人才缺乏。因此,主管单位一方面应尽快建立电力线路设计监理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工作职责。另一方面应通过行政手段保证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广度,为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监理的全面社会化提供条件。 6、建立专业的电力部门造价信息网。 及时准确的向造价人员传递国家与电力建设投资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定额标准、政策文件、价格水平及与造价有关的指数。广辟信息来源,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处理,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7、定期公布各项造价指数。 建议各地和相关部门根据地方实际经济发展和生活指数的变化情况,定期公布各项造价指数,及时提供设备材料价格信息、以便减少工程造价人员对市场规律的变化不清而增加的造价控制难度,从而使工程造价比较真实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 各级主管部门、建设和勘测设计单位要及时转变观念;在造价控制各环节上加快改革步伐,逐步与国际造价管理体系接轨,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实例分析电力线路工程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工程实例,对电力线路工程基础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程;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某电力线路工程,全线长度为31.817公里,全线均为双回路架设,新建铁塔76基,其中双回路直线塔为42基,双回路耐张转角塔为34基。本工程基础形式主要是板式斜柱式基础、台阶式现浇基础。本工程全线为双回路架设。导线型式采用双分裂2×LGJ -400/35型钢芯铝绞线;两种地线型号不同,一根复合光纤地线(OPGW),另一根地线为LGJ-95/55型钢芯吕绞线和GJ-80钢绞线。下面谈谈质量保证措施。 1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本工程质量管理实行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制;项目总工程师制定工程《质量计划》,负责监督工程质量的控制、实施、落实情况;专职质检员(即质量工程师)为工程质量的具体负责人;基础工程施工队队长为本队基础施工质量负责人,也是当然的质量监督员;施工队配备质量监督员,均为一级质量监督员,在上岗前,经项目部培训考试,取得资质认定后,签订《质量监督员协议》,挂牌上岗。施工队质量监督员对施工组施工现场的基础施工质量进行把关,严格监督、控制、检查其职责范围内的施工程序的实施;施工组组长为本施工组基础施工质量负责人;施工组质检员为本组施工质量的具体实施者,必须坚持在施工现场负责对本组基础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协助施工队质量监督员和施工组组长搞好本组的质量工作。 项目部在基础工程期间实施的质量监督体系是对《施工组织设计》中质量检查网络的细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由施工队队长、施工队质检员及配备到各施工组的质量监督员完成一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而由项目部专职质检员、工程部技术人员通过对施工现场100%的检查完成二级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最后通过公司安质部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完成质量监督检查的过程。 基础工程最终要通过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通过各质量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通过质量监督检查流程图的正常实施,最终确保实现本工程的质量目标。 2 完善项目部质量监督检查网络 各施工队、组应按上述质量监督检查网络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责,确保项目部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实施;在施工过程中,各施工组应配备施工负责人、技术人员、质检人员,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标准得到有效的执行,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各施工队、组应完成100%的一级质检工作,项目部的质量安全监察部完成100%的二级质检工作,公司安质部完成30%的三级质量检查。 3 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在施工程序的两个关键点(停工待检点):支模完成后浇制前24小时内和拆模完成后回填养护前24小时内。施工组组长要向项目部工程部汇报,在接到汇报24小时内由项目部专职质检员会同监理人员到施工现场检查基础支模、扎筋、根开尺寸、砼浇制表面工艺质量等,若工艺质量满足要求,则专职质检员和监理人员签字认可,施工程序可继续下一步。 本工程按照规范要求制作试块,试块的制作要严格按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从试块的取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养护等各方面进行控制,质量监督员应监督好试块制作的过程,试块制作好后签字认可。并负责将试块在做好养护一星期后及时送项目部,通过正常手续填写《试块交接表》后移交给项目部专职质检员。然后由项目部专职质检员负责送试验室进行试验,并取试验报告。 基础回填也是一个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质量监督员应负责监督施工组的回填施工,回填前将基坑内水抽干,回填时按《规范》、《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分层夯实。使得基础回填土满足规范密实度要求。 4 强化专职质检员职责 认真贯彻执行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和上级领导部门有关质量方面的指示与要求,在项目部的领导下,做好本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 参加开工前的技术、安全交底,明确工程质量要求。 负责监督、检查本项目施工段的施工质量情况,具体负责《作业指导书》和《质量保证措施》在施工中的实施,对查出的事故隐患,立即督促队(组)整改,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5 强化质量监督员职责 质量监督员是施工组的具体质量负责人,是经项目部培训考试合格后认定的质量监督员,隶属施工队管理,在工作上受施工队长分派,但在质量上对施工组负责人、测工和施工人员均有监督指导权责,对施工组在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具有一票否决权,可立即停止施工组的施工,重大质量问题有权力和责任向项目部汇报。质量监督员在工作中的具体工作职责有: 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掌握和了解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模式,服从施工队队长和项目部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努力搞好本职工作;质量监督员应对所管辖范围的基础质量负全部的责任。 在施工过程中认真、仔细、负责的填写《施工程序把关卡》,对每道工序实行把关、签字。质量监督员对工序实行监控,在对每道工序签字后施工组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若项目部专职质检员在巡查中发现质量监督员在施工过程中未履行质量监督程序和在施工质量检查评定中填写方面有不符实际、敷衍了事的现象(如:填写情况不实、填写内容不完善等),则视质量监督员失职,将予以处罚。 施工前检查复核施工队测量情况,在认为没有问题后,才能同意测工分坑,如有问题应通知测工继续复测,直至准确为止。 挖坑后,应复核坑深是否满足要求,如不合格则继续挖坑程序,直至合格后方可同意施工组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支好模后,施工组负责人要认真填写《分坑开挖检查记录表》、《隐蔽工程签证单》、及评级记录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交质量监督员检查、复核,检验钢筋规格、数量,保护层,地脚螺栓规格,偏心,大小根开尺寸,模板拼制等是否都满足质量要求,如都满足,在监理人员和专职质检员签字认可后,可转入下道工序施工,否则应重新回到支模工序。 浇制前检查原材料质量、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认真填写《材料跟踪表》;检查配电盘、搅拌机、震动棒是否齐全完好;并检查施工负责人是否熟悉施工配合比、塌落度,上料数量是否正确;浇制过程中复核配合比,塌落度及支模尺寸;督促施工人员按作业指导书和本措施要求制作试块,并标明砼标号、级配、制作日期。 浇制后检查养护措施是否得当,养护条件(如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拆模后检查复核根开尺寸、外表质量情况,并做好记录。在监理人员和专职质检员签字认可后,方可回填养护。 检查回填土是否符合施工规范和作业指导书要求,如不满足则继续监督回填,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监督施工组负责人、测工填写施工记录卡,汇总后在回填后5天内移交项目部。 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严格公正。必须坚持在施工现场指导、监督,不得擅离岗位。 及时向施工队长反映施工情况、质量问题,接受施工队队长、项目部质检员、项目部技术员和总工的业务指导。 配合监理工作,及时提供现场资料交监理审查、签字,及时移交现场资料。 在基础工程结束后,对各施工队、组进行经济考核时,工程质量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对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本工程质量目标,达到达标投产标准,争创国家优质工程,达到优良级标准的将给予奖励,对没有实现本工程质量目标的将予以重罚。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关于电力线路工程接地线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要】为保证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我们要重点做好电路的接地线工作,这是关系到电力稳定运行的基础。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电力线路;接地;问题;施工 一、前言 当前,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很快,但是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尤其是线路接地问题更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二、电力线路施工的构成和发展 为了保障电力线路的正常施工和线路后期的施工不会对周围的环境、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电力线路往往采用架空的方式分布在高空中。这样不仅可减少复杂线路对陆地交通的影响,还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触电事故。我国电力线路主要是由杆塔、导线、拉线和相应的避雷设备组成。杆塔为架空线路的地下支撑;导线可安全、损耗较小地传送电力;拉线可保障杆塔的稳定性,使杆塔在恶劣的暴风、雷雨等天气仍能顺利传送电力;避雷设备可避免因雷击而造成设备损害和人员伤亡。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线路在输电线的材质上、电力支撑的架构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使我国的电力传送损耗更小,电力设备更加稳固、耐用,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可见,我国的电力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三、电力线路接地注意问题 1、悬挂接地线的地点和数量的控制 在对整个线路进行检查修理的时候,虽然整个线路是停电的,但是如果接地线的悬挂地点没有选择正确,也会发生触电的危险。常常出现的错误做法有:仅仅在工作的电杆塔上挂接地线;仅仅在工作相上接地线;在大规模的检修中,只对整个线路的两端接地线,这是远远不够的。悬挂接地线的正确做法是不仅仅要在工作线路的两端接地线,同时还要在附近的电杆塔上使用保安线,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和两端的接地线一起使用使用保安线,否则会引起一万的环流的出现。多个工作小组同时进行工作时,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悬挂接地线。接地线的悬挂必须要保证正确,不会掉落,同时附近必须把要有人监督,并且放置明显的标识牌,在所有的工作结束后,还要查验接地线的数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情况出现,未经过相关人员许可,不可以进入工作区,原理电杆塔,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2、验电器和接地线的保管问题 在我们平常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将验电器和接地线随地乱放的现象,甚至是和其他的材料混在一起。这就导致了接地线的绝缘部分严重的损坏,这种接电线的使用会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我们必须要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先关部门在这放弥漫的意识不强,甚至是对于库房里的材料从来不进行检查,也没有对材料的性能进行定期的查验。我国的相关制度规定,验电器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外观上的判断,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不的使用;其额定电压必须要和被淹的设备的电压相近才能够使用。对于接电线,也应进行使用前的外观检验,对于松股和绝缘层损坏的接地线禁止使用。对于这两种设备要有专门的库房,取出使用时也要用专门的箱子存放,不可以将其和其他材料一起混放,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检查,使得我们的每个工作人员东能够养成这样的良好的操作习惯。 3、制定相应的的接电线的正确操作流程制度 现在大部分的电力部门都有比较完善的停电检修的操作流程制度,但是对于验电和接地线的工作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很多单位对于这一项工作的操作规范是按照《安规》中所规定的去做的。但是对于怎样正确的悬挂接地线,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给出的大难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对于那些新来的操作人员也只是告诉在哪里悬挂而已,并不告诉他们为什要这样悬挂,这就使得我们的年轻的操作人员产生了一种不重视的情绪,忽视了接地线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违规的操作,极易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由此,为了操作人员的安全着想,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挂接地线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让这种出成为每一个人操作的培训教材,使得他们在学会正确的操作的同时,也明白这对于安全操作的重大意义。 4、智能监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本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方面的一些问题的存在,时常会出现不悬挂接地线,不按照标准流程来安装接地线,或者是在拆卸接地线时有遗漏,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常常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安全隐患。而我们只能监管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远程监管,比如说对于接地线的位置以及数量是否正确进行远程管理,悬挂接地线的时机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检查是否有遗漏的接地线未进行拆除等等。运用这种现代的智能管理技术,会对以上情况的解决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提高管理方面的科技化。智能监管系统实质就是将接地线工作和管理系统利用卫星信号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对整个检修线路进行监控。在接地线时,利用其自身的感应装置向外发射信号,并且传回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接到这种信号后,就可以确定接地线是否已经被悬挂,或者是悬挂是否正确,以此达到对于整个操作流程的实时反馈,也会对整个工作进行监督,确保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四、线路路径的选择技术 1、野外选线技术 野外选线是根据初步电力线路设计原则和设计审核意见进行的电力线路路径勘察选线,该技术是对初设电力线路路径的实践,为定位、定线工作确定线路的最终走向。野外选线对电力线路的运行条件、施工和技术指标、经济条件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线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野外选线通常在终勘之间进行,需要与定线工作结合进行。因此,应根据线路的具体状况开展。在野外选线工作中,应坚持“以线为主、线中有位”的原则,即在选线的过程中,既应考虑线路中杆位架设的可靠性,又应考虑杆位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对于特殊点位,应比较、分析各种线路后,再确定经过特殊点位线路的最优路径。工作人员应始终遵循野外选线的基本原则,不违背国家、社会以及集体的利益;同时,选线时应该综合考虑经济性、施工方便和安全性等因素,通过多方面的比较选择最佳路径。 此外,在提倡环保的今天,选线时还应重视环境保护,尽可能地避开防护林带、公园、绿化区和原始森林等地区,从而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电力系统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推进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图上选线技术 图上选线是先拟定数个电力线路路径方案,再进行野外勘探、资料收集和技术比较等,并在相关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相应的协议书,最终确定电力线路路径。图上选线采用的比例通常为 1∶10 000 和 1∶5 000。图上选线能将电力线路的地形图放在图版上,标出电力架空线路的起始点,再用不同颜色的线将转角点连接起来,从而构成多个初步路径设计方案。可根据这些初步设计方案收集线路设计的相关资料,再根据采集资料,去除明显不合理的数据和线路方案,计算、比较剩下的设计方案,确定两三个较为合理的方案等待实践。通过野外勘察获得相应数据后,最终确定电力线路设计的最佳路径。电力线路路径的比较点主要包括以下 4 方面:①交通运输条件。②大跨越、不良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的比较。③线路沿线地段的地物条件、地势条件以及对周围环境、其他建筑和农作物的影响程度。④线路路径的长短。如果线路沿途的地质条件较好,则可进入不良、拥堵的地段勘察重要跨越地点。对于协议单位具有特殊要求的地段,例如建筑物密集区、地下采空区和大跨越地带等,应采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全面、严格地勘察线路,获得必要的数据资料,从而为电路线路路径的选择提供可靠参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线路接地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耐心解决,不断强化自身素质,按照流程操作,才能有效保证安全。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的安全与风险 摘要:电气线路是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供电可靠性之外,必须满足相关的安全要求。文章分析安全问题,探讨其危险控制。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程;安全;风险 引言 对于电力施工企业来讲,安全生产更是至关重要,通过在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控制,可以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一、施工安全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一)坚持法治约束施工原则 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控制要结合安全法治管理的高度来硬性规范施工人员安全施工;同样作为项目负责人务必掌握相关的法规条例以及国家电网、省市区域等相关安全技术生产文件,并严格贯彻其文件精神并加以落实。同时要正确权衡好安全质量生产与工程工期进度、效益三者的关系,对违规以及跨越安全生产行为底线的人员要加以严格处理。 (二)遵循依法施工原则 应用法律手段可从根本上保障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合理应用法律手段控制电力线路的施工过程,全方位掌控施工安全、进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同时,为了增强运行风险的预控能力,必须不断完善各项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展开反事故演习,提高解决复杂电力线路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中,严格遵循责任和权利相结合原则,在管理中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在电力线路施工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电网、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人工控制施工行为和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以保证安全施工。 (四)维护人员安全施工 电力线路安全控制的好坏,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作为电力线路安全管理负责人员,则需要在有效的掌握施工现场人、事物等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不安全行为,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 (五)狠抓安全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 在电力线路安全管理工作中,工程负责人需要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对各级安全责任进行明确,建立施工责任制度,并将其落实到每一个人头,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心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各项预防措施及控制手段,从而将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发现安全漏洞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排除,确保安全施工。 二、电力线路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领导往往过于注重电力线路施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相关部门也没有认识到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重要性,难以保证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施工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施工人员无法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漏洞,难以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在承载线路架设工程施工中,大多采取分包的方式进行劳务作业操作,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没有全面掌握各种先进设备的管理知识,导致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各种设备隐患,且难以及时排除,严重降低了电力线路施工的安全性。 (三)工期和组织的设计缺乏合理性 由于过于追求自身利益,部分电力线路工程的建设单位盲目缩短工期,导致电力线路安全施工的管理难度不断增加,引发各项安全隐患。由于施工组织的设计缺乏合理性,各种施工资源利用率较低,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负担,难以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质量。 (四)征地拆迁纠纷的影响 电力线路施工路段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增加了征地拆迁的建设项目。在征地拆迁中,出现了很多纠纷事件,严重拖延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安全施工的工作效率。 三、电力线路的运行与维护 (一)减少人为破坏的情况 减少人为破坏的主要途径就是加强电力部门及政府执法部门的管理力度,对电路铺设范围内的居民进行电力安全教育,对破坏电力线路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从而使人为破坏的情况减少。同时电力部门还要加强宣传力度,向电力范围内的居民群众宣传相关的电力知识与法律保护知识,让沿线居民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到相关的知识与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好电力线路与电路器材。对于在沿线范围内施工的工程与人员,电力电路相关管理人要及时制止大型工程器械在线路保护区中活动,并且向工程施工的单位与负责人提出安全施工的要求。如果有不听从劝阻的就要下发及时的整改工程通知单,立刻向相关的政府部门报告,对违法的行为依法查处。倘若电力线路杆塔或拉线基础与行车道路有着很近距离,就要成立电力线路设备保护组织体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向各个电力部门分工电力保护职责,从而让电力线路能够在各种保护中正常运行。 (二)采取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措施加强维护 在进行电力线路维护工作时,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及时发现电力线路存在的故障,及时运用相应的技术修复故障或者更换新的设备,防止由于电力线路本身的设备缺陷而导致损坏,从而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有效运行。 (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电力线路的损坏是不可估计的。在遭受雷电破坏比较频繁的地方要安装好避雷线或者避雷器,从而有效地减轻或防止雷电的侵害。同时还要有效地对风暴与冰雪带来的电力线路的侵害进行维护,根据天气的情况对相应地区的电力线路进行全面的检查,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上减少自然环境对电力线路所造成的破坏,维护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 四、施工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 (一)编制施工方案和危险点控制措施卡 一般性检修作业项目,由工作负责人或班组长组织全体作业人员,作业前分析查找作业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威胁人身安全的危险因素,然后再对照规程和该作业项目的危险点数据库中的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由工作负责人编制“危险点预控措施卡”,经工作票签发人审核批准并签名后执行。复杂的检修、施工作业项目,大(小)修、技术改造工程及多班组作业等,应事先编制检修文件包,其文件包中的危险点控措施,由工区(车间)专业组长针对本项工程全过程各个环节按专业制订。各作业班组根据制订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对本作业班组承担的作业项目进行具体的危险因素分析,然后再对照规程和该作业项目的危险点数据库中的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编制“危险点预控措施卡”,交专业组长审核,经工区领导批准并分别签名后执行。如果作业现场有跨部门的多专业班组同时交叉作业,还应经企业生技部门批准。复杂的电气倒闸操作、重大特殊的操作,在操作前应分别由站长和工区技术员组织进行危险点分析和制订危险点控制措施,由运行值长编制“危险点措施预控卡”,经工区运行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二)作业中危险因素的控制 (1)维修时危险点的防范措施 配电线路带电维修时,因工具使用、运输等引起的安全事故是十分普遍的。因此,要着重这一方面危险点控制措施的落实。首先,施工中所需的绝缘工具应当由专人进行管理,对每一个新进的工具都应做到认真的登记,并将登记过的工具放置于干燥且利于通风的工具间内。同时对绝缘工具进行定期的检修,对检修中出现问题的工具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另外,对施工要使用到的绝缘工具,管理人员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大小进行工具的分配,以免因工具不适合而造成绝缘工具的损坏。 (2)天气原因产生的危险点的防范措施 如果在施工中忽然遇到大雨天气,应及时停止作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另外,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忽遇大风天气,且风力在5级以上的,应立刻停止作业。如风力小于5级而大于3级的,在必须作业的情况下,应对作业设备加以固定,以确保施工人员与线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线路施工中,应严格遵循电力线路的施工原则、制订安全责任制、编制安全管理计划、增强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才能充分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提高电力线路的安全管理水平。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浅谈电力线路工程关键环节施工管理工作 摘要:电力线路施工作为电力工程改造的主要内容,其施工效率将直接决定工程的收益,尤其是在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方面,其对整体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是针对电力线路工程关键环节施工管理工作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线路施工;施工管理 引言 作为我国发展的先行军,电力线路施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极大。因此必须加强电力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做好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及进度管理。将施工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将实际工程特点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结合,进而从总体上提高电力线路施工的管理控制水平。 1、电力线路施工管理概述 1.1、电力线路施工管理的目的 电力线路施工管理是为了保障电力工程顺利进行、施工质量达标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其施工管理目标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其一,协调组织施工现场各环节,使施工过程高效运行;其二,保障输电线路工程质量;其三,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减少事故发生;其四,缩短施工周期;其五,控制施工成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当抓住“质量、效益、节约”这三大原则,以更好地达到施工管理的目标。 1.2、电力线路施工管理的特点 复杂性;专业性;可控程度低。 1.3、电力线路施工管理的内容 (1)现场施工管理 电力线路施工现场范围较广,并且是工程管理的主要地区,对于架设输电线路现场的管理应该着重对基础浇灌、杆塔组立、加线工程等进行重点管理。线路架设需要地面的高度配合,从地基到地面设施的搭建到现场施工单元的相互配合与协调,都必须纳入现场施工管理的范畴之内,尤其是现场作业机械设备、施工人员配置、建筑材料储放加工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等等,这是电力线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所在。 (2)施工质量管理 电力线路施工质量对电力使用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量不达标就很可能造成输电过程中的大量损耗,引发漏电、火灾、触电等事故。电线施工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设备质量管理、设计负荷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内容。 (3)施工安全管理 在电力线路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将造成难以估计的危害,尤其在地形复杂、高度较高或者线路改造施工过程中,任何纰漏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此,施工管理必须重视对安全的管理,包括对人员施工安全管理以及材料、防火、环境、电气设备使用等安全管理内容,做出全面考量。 2、电力线路的施工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2.1、电力线路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电力线路施工人员主要是采用雇佣临时施工人员的传统劳务分包施工方式,准入门槛较低,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不高,各作业流程间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工作和施工控制的难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临时工没有进行专门的电力线路施工培训,施工人员严重缺乏安全施工意识,这也导致随时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2.2、电力线路施工控制严重受到征地问题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的电力线路施工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施工管理上有所进步,但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造成承包单位与工程建设单位对征地利益划分难以界定,电力线路的施工难度加大,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工程进度严重受阻。 2.3、电力线路施工周期提前,导致各种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电网建设,各个地区的电网建设迅速发展起来,电力线路施工工程也随之增加。甚至出现在同一地区多个电力线路施工项目同时进行的情况,这种成项目过于集中,任务达到饱和状态,造成电力线路施工压力不断增加。同时,部分发电企业为追求利益,缩减工程工期,这些都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急剧上升。 3、电力线路工程关键环节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3.1、安全管理是整个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中的核心 由于电力线路工程大多是在野外环境作业,很容易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而且电力工程本身人员的流动较大,工期较长,相比其他工程来说,电力工程难度较大技术含量也有一定要求,尤其是需要带电工作,这给其从事电力线路的施工人员带来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安全保护措施以及制度。 制定施工工作票与安全检查等制度,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实行安全制度,并随时进行抽检,做到持票工作,保证随时有人督查工作流程,确保工作人员人身安全,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对于电力线路施工管理中的每一个流程都要有相应的施工技术的安全措施,且在施工前进行交底工作。 3.2、电力线路施工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坚持依法施工的原则 从法律的角度来对电力线路进行施工,能够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因此,要求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的依据相关的法律规范来对电力线路施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主要对施工安全、进度、质量以及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解。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就运用法律途径来对其进行处理。另外,建立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作为电力线路工程的施工主体,对于工程的安全管理具有直接影响。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电力线路进行施工。另外,还要注重对电网、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进行考虑。此外,对人的施工行为和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控制,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施工。 3.3、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考核机制 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考核要按月度和季度进行,考核工作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面前一视同仁、考核结果要公布于众,接受监督。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爱护职工,避免事故发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手段。事先考核如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目的是为了增强安全意识。 3.4、做好施工质量的控制,严把验收关 施工质量同样也是电力线路重要的一环,在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出科学实际的质量管理控制制定,根据电力线路建设的施工工艺,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尽可能保证电力线路施工的规范性,标准性和科学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将工程质量责任制划分为三个层面:基层(施工队伍),中层(项目部),高层(公司)。作为高层质量管理部门,公司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对施工质量进行统一管理。使质量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是中层质量管理的关键,中层管理者必须对高层的质量管理决策有充分的了解,熟悉业务流程,并制定出可施行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施工方案,认真落实好每一项质量管理工作。 3.5、加强电力线路施工的成本控制 在进行电力线路施工前要根据施工设计资料,项目承包合同,设计图纸等进行成本的控制,算出整个项目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费用,以此来制度成本的控制目标,进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的同时,必须对各个施工工序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进而实现电力线路经济利益最大化。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电量也越来越大,那么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就越来越多,对其管理就显得很重要了。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技术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调节。要在管理过程中遵从自然规律,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施工。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水平在经过这20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输电线的管理。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国的电力事业得到更好地发展。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工期保障的主要措施 摘 要:输电环节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负荷的日益增长,电力线路新建和改造工程必须实施。电力线路工程相比一般工程项目具有难度大、跨度大和受外界因素限制较多的特点,必须保证人力配置和工程管理的合理化才能使施工过程顺利进行。文章结合电力系统特点,分析了电力线路工程中影响工期的因素,从主要问题着手,同时考虑重要的细节,并提出了确保线路工程工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力线路;工期;主要措施 无论是工程建设单位还是具体施工单位,都追求高质量、低造价以及短工期,电力线路工程也不例外。在整个电力线路工程中,会受到诸如征地、拆迁、变更方案以及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如何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期不延误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工程延期,很可能带来电力供应不足,给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下文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以及综合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保证电力线路工程工期的主要措施。 1 工期保证的基础措施 1.1 工程前期准备 ①根据电力线路的实际情况,组织工程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审核。对于施工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正,避免其在实际施工工程中造成延误工期的情况。另外,还应该在施工前组织试点,根据现场反馈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对于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做到提前做好防范应对措施。 ②准备完备工程过程中所需的材料,在购买材料时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达标。严格贯彻材料采购和交接制度,保证材料能根据工程需要按计划供应。 ③电力线路工程管理部门应该对招标公司提供的器械、材料等工器具进行验收和清点。指派专人负责,做到科学管理、灵活配合,按照计划进度及时提供相关工器具到施工现场。 ④选拨和招募技能专业、有相关工程经验的职工和施工队伍,确保人力投入充足并制定管理措施达到人力的科学分配和使用。 ⑤在开工前组织宣传动员大会,确保各岗位人员明确职责及进度安排。做好安全教育与防范措施,避免施工工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1.2 一般性措施 ①充分发挥各个施工单位的现场经验以及软硬件实力,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组织专业、高效和运转灵活的项目部,全面负责电力线路工程工期的把控,严格按照施工合同组织安排相关事项。 ②根据施工要求配置具有优良性能的各种工程器械,包括重型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等,确保设备数量足够并能灵活调度使用。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尽量做到有机组织全自动机械化流水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应该做好零配件的供应、日常保养维护等工作,减小设备故障率,保证整个工期过程中机械化操作的顺利进行。 ③加强各方面管理,在综合施工方案的指导下,做到周密安排、统筹规划与施工有序;加强计划管理措施,做好网络管理和目标管理以及成本把控;紧抓核心工序,把控好施工作业进度,缩短工程对接时间。 ④制定完成总体施工方案后,应该组织一支施工经验丰富、工程技术力量雄厚、安全意义强并且硬件设施配备齐全的工程队伍开展具体工作。在开工前工程人员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第一,必须做好技术准备。工程人员要做到熟悉设计图纸,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搞好工程材料的取样鉴定以及科学合理的技术交底。 第二,必须做好相关物资准备。工程人员应该根据施工计划以及现场的情况,制定好材料物资计划表并进行相关供应疏通工作,确保施工物资和材料的及时到位。 第三,必须办理全套的土地征(租)手续,配置充足的临时房舍和现场水电供应方案,确保相关施工工作人员的进场快、安家快和开工快。 ⑤建立良好的技术沟通与交接工作。在设计资料到手后,应该立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图纸学习与会审。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积极筹备与安排具体工程计划,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失误。施工子任务完成后,应该及时交接,确保工程进度的连贯性。另外,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和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系,充分前做好雨季等恶劣天气状况下施工方案的准备工作。 ⑥科学调度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工作。结合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配设专用账号做到按计划专款专用,杜绝施工过程中的出现资金断链的情况。 ⑦制定规范的管理计划,确保施工进度的分段管控。各部门根据电力线路工程全段的工程计划,结合施工方案与现场施工情况,编制月度和季度以及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均衡施工生产。 ⑧运用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工程质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严格把控施工质量,避免不合格返工情况的出现。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大大提高工程合格率,确保工期的快速稳步进行。 ⑨通过标准化施工作业方案的确定,提高施工速度、加快工期。在施工的过程中,适时组织召开进度汇报与工程分析讨论会议,加强工程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并把工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处理、合理调控,最大可能加快施工进程。 ⑩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做好相关分包工作,确保任务及时完成、工程质量优良、安全事故率低以及工期不延误。设置奖惩制度,大力调动工程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组织和管理保证措施 为了达到良好的工期进度控制效果,电力线路工程的实施需要有系统的组织保证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①健全管理机制,做到各部门职责的具体分配。配置各类专业管理人员,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工程实施期间,构建以计划合同部门为核心,设备物资部、工程技术部和质量检查部协同合作的工程进度实施体制。建立健全施工进度协调机制,保证各项工程进度的全局调整,加快总体进度速度。 ②招募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经验充足和富有责任心的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形成项目综合经理部门,同时选拨工作能力突出的项目经理进行现场工作指导与监管。按照项目法进行工程过程的管理,实现一级核算,并做到工作组织、计划协调以及工程现场管理和资金收付、物资供应的高度统一。 ③充分发挥个单位的强项,有机调配出水平一流的施工队伍。为了最大可能地加快工程工期进度,在施工合同签订之后,确保两天之内项目具体负责人和前期施工队伍进驻到现场。 3 技术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合理分配各种技工到具体的岗位。电力系统工程按照技术工种可以分为电工、高空作业工、普工、焊接工、测量工、起重工以及压接工等。在杆塔组立、架线工程、变电所工程和验收调试环节中都需要有充分的技术保证措施才能使得工程如期进行。具体保证措施如下: ①实施技术责任制,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技术管控体系。 ②根据前期实地调查搜集的工程地质以及气象情况等环境条件,制定出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系数的技术方案,同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技术措施。将工程各个阶级的技术档案建档管理,切实做到资料保存与查阅的科学有序。 ③充分发挥各类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特长,组织技术难题攻克小组,制定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尽可能做到提前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④当原定技术方案和现场施工情况出入较大时,应通过技术责任小组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避免盲目施工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⑤使用最新且成熟完备工程技术,通过这种高质高效技术的广泛应用来缩短施工周期,从而缩短整个电力线路工程的工期。 4 工期调整措施 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计划工期和实际工期出现偏差时,应该分析工程滞后或者超前的原因,并采取调整措施来保证总体施工进度的稳步前进。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和监理工程师的反馈,三天内分析出工期偏差原因并提出初步解决计划,一周内制定出完整的工程工期调整方案并完成绘制总体进度的调整计划图。完成调整方案后,需要重新改进和制定月度计划以及周计划,确保施工进度的细节管理。当出现物资及人力供应不足的情况时,就需要重新分配资源,实施工程的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总工程工期的按时完成。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对工期进行控制,对提前完成分配任何和工程队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5 结 语 总体来讲,电力线路工程的工期保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保证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施工安全为前提,通过制定有效的工期保证措施确保工程按期完成。文章从电力系统工程的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对路、科学严谨的工期保证措施,对于电力系统扩张以及改造过程中的线路工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对于其它类似工程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试析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若干因素 摘要:做好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对于承建单位控制工程成本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首先运用分类归纳法对架空电力线路工程的各项所用费用进行了归类;之后结合架空线路结构组成、电气参数、技术经济人员预算标准等指标,进行了深度细分;其次,借助计算机并运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对所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最终确定出了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架空电力线路 工程造价 影响因素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用电需求量急速增加,原有的电力设施和数量已经满足不了高用电量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建设一个经济、可靠、安全、放心的电力网络刻不容缓。担负着电能输送任务的高压、超高压输电线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耸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我国地质地貌类型众多,加上经济建设又改变了原有的生成环境,给输电线路的架设带来了诸多的影响因素,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存在多变性,且伴随着设计与施工新技术的不断革新,架空线路的施工方案也越来越复杂,以往业内多认为架空线路长度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但是通过观察图1所示的线路长度与投资金额分布图,其离散性较大,便说明了仅考虑线路长度这一单一因素无法有效反映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组成。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为此,本文在分析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时,将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得出较为准确的影响电力工程造价的因素。 图1 线路长度与投资金额散点图 二、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主要费用构成 (一)工程造价 具体指用于建设架空电力线路工程的资产投资。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所需投资的地方主要包括两方面,分别是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因最近几年内贷款利率和市场物价变化较为平稳,动态投资没有太大波动。因此,将静态投资中的主要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作为主要研究部分。 (二)静态投资 参照目前较为主流的定义,静态投资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本体费用和其他费用,根据其用途再将本体费用具体细分为五点,分别是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基础施工成本、附件安装和运输成本;将其他费用细分为土地相关成本、本体关联费用和其他费用。 以国内某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信息为例,对其静态投资成本进行分析,参照上述本体费用和其他费用细分规则,在图2中绘制出各项成本按照其占静态投资比重,在这些成本中,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和本体关联费用在静态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八成,属于主要成本类,附件工程成本、基础工程成本在静态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一成,属于次要成本类,其余部分属于一般成本类。因此,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成本主要受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和本体关联费用影响。 图2 分类归纳图 三、造价影响因素指标 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主要与架线工程成本、杆塔组立成本和本体关联费用有关,那么可以结合架空线路结构组成、电气参数、技术经济人员预算标准等指标,继续细分上述三项费用。进而初步确定出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具体包括:电网输送容量、架空线路长度、输送电压等级、导线横截面、导线分裂数、回路数、紧凑型结构与否、线材量、风速、覆冰、地形、塔材量、耐张塔比例等技术参数,以及塔材价格、线材价格技经参数。因上述部分影响造价的因素具有很强相关性,造价受其影响敏感性较差,为了有利于进行敏感性分析,应对上述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拆解出各个因素间的关联性,之后再针对影响工程造价的独立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得到真正影响造价的因素。 (一)剔除紧凑型结构与否、导线横截面、导线分裂根数、回路数和电压等级五因素 作为电力线路架设方式中涉及到的参数,前四个因素不但受电网输送容量影响,而且还受输送电压等级影响,所以,通过电网输送容量和输送电压等级便可以体现出前四个参数对架空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但是,因本文以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为重点评估对象,并且对于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研究多在同一输送电压等级层面下进行,不同的是重点研究各个因素对于不同电力线路工程的造价成本的影响,因此,输送电压等级因其具备统一性,可以将其剔除。那么,仅保留电网输送容量这一因素。 (二)剔除线材量、塔材量两因素 由于上述两个因素主要受架空线路长度影响,因此,通过架空线路长度便可以体现出线材量、塔材量对于造价的影响。所以,仅保留架空线路长度这一因素。 (三)地形因素 在对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地形是必不可少需要考虑的因素,电网公司下发的《典型造价》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成五类,分别是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有起伏的丘陵、一般山地、河网泥沼、峻岭。虽然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受不同地形影响较大,但是因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遇地形类别众多,在不影响造价系统有效性分析的前提下,为了方便进行工程造价的成本分析,将《典型造价》中列举的八种典型施工方案的地形基准均划定为地势平坦的平原,并作为计算调整系数,从而有助于掌握地形综合系数对于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影响,最终体现出多样化的地形对于工程造价的实际影响。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定性分析,拆解出各个因素间的关联性,将成本影响因素密切相关的因素剔除出去,将影响工程造价相对独立的因素保留下来,其中技术参数分别为电网输送容量、架设线路长度、地形综合系数、风速、覆冰、耐张塔比例等,技经参数主要为塔杆材料价格和线材价格。 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检验 (一)工程造价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其定义为在众多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中,若某一因素发生一个细微的变动便能引起工程造价出现明显波动,那么其便是工程造价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2、因素敏感性分析。具体来说,敏感性是指某因素以其单位值变化后所能引起每单位造价成本的变化程度。例如,表1中所示的敏感性分析中,架设线路长度的敏感系数为0.773,那么则意味着其他因素恒定的条件下,架设线路长度每增加或缩短一千米,造价就相应增加或减少 0.773万元。 收集并总结过去三年内国家电网公司公布的已经竣工并投产的58条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数据,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借助计算机并运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计算独立影响造价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工程造价受架空电线长度和电网输送容量影响较大,即其敏感性最强。地形综合系数、电线材料价格、风速、塔杆材料价格、覆冰等因素的敏感性次之。耐张塔比例的敏感性最低,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耐张塔比例所带来的造价变化。因此,最终确定影响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的因素为: 架设线路长度、电网输送容量、地形综合系数、电线材料价格、风速、塔杆材料价格、覆冰。 表1 敏感性分析 (二)样本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敏感性分析结果正确与否,再次收集并选用近一年内电网公司18条22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数据,其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再次证实了本研究的结论的准确性。 表2 敏感性验证 五、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使得在经济建设中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线路,通过掌握架空电力线路工程造价主要影响因素,并有针对的进行成本预算,对于电力工程建设单位控制工程成本而言至关重要。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之我见 摘要:输电建设工程每项都有各自特点,若电力线路设计中脱离工程实际,是无法保证设计质量与满足电网发展需要的。因此,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优化方案,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 关键词:电力线路设计 一、合理选择线路路径 线路路径的选择影响本体工程的多个单位工程,线路路径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线路曲折系数越小,线路越短,造价自然就低。但路径的选择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片面强调曲折系数的大小,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反而使造价升高,路径的选择不仅要衡量经济性,还要从社会效益的高度看待路径走向的影响。在工程的路径方案选择中综合各方因素,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路径方案的选择:按照已掌握的沿线路径资料。对全选出各有特点的两、三个路径方案进行比较,在大的方案中也可选出不同的小方案参加比较。各路径方案要从路径长度,可利用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条件,沿线路地形、地势、水文、地质情况。特殊气象,污秽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跨越河流。各种障碍物,选用的线路转角及线路曲折系数等情况.来说明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经过对各路径方案的选择,除从技术上看出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程度外,还要从安全运行、方便施工、降低造价、经济运行、障碍物的处理及大跨越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后,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 二、基础设计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的l/2,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的60%,费用占整个工程的20%一35%。因此,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 送电线路杆塔基础分为电杆基础和铁塔基础,其型式应根据杆塔型式、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以及施工、运输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确定。送电线路所采用的基础类型.按其承载力的特性大致可分为“大开挖”基础、掏挖扩底基础、爆扩桩基础、岩石锚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倾覆基础等。在选择基础型式时,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并符合经济技术的要求。 三、同塔多回路在电力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同塔多回路由于通常深入到人口密集地区,线路附近的房屋、通信等设施众多,因此要着重研究多同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和危险影响:对无线电、广播电视的干扰影响;可听噪声的影响:高压静电场的环境影响;接地装置的地电位升高影响。 近年来由于光缆通信的发展,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已经逐步降低。并且采用良导体地线或加装耦合线的措施,通常能使沿线的通信线路的危险影响水平满足要求。同塔多回路由于铁塔的外部荷载及塔身风压与单回线路相比,将成倍增加,铁塔的自重、基础作用力均将大幅度增加。为保证可靠性要求,多回路铁塔和基础设计可参照大跨越工程的重要工程乘重要系数的做法,对多回路结构设计的安全系数适当加强。 对500kv或220kV大截面导线的同塔多网路.为降低材料的体形系数和塔身风压.可考虑采用钢管桁架结构,对跨越塔等特殊型式也可采用高强度钢材。由于多同路塔的导地线很多,因此,设计中可能很多结构材料受安装工况控制,在设计中如适当限制施工作业工序,采用合理的施工手段。甚至加大施工临时拉线的平衡张力.则可以有效降低塔重,同塔多同路的铁塔和基础设计还应该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塔犁选择时,尽量采用结构传递清晰、简单的型式.以防止计算误差:基础选择则应该选择同类地区运行经验丰富及可靠性高的型式,在地质条件差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灌注桩基础。同塔多回路在国内一些地区已得到关注和运用,目前建成或在建的220kV同塔四同路(等压或混压)就有6条,设计、施工和运行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从已建成的同塔多同路的运行情况分析.省内、省外的大量同塔多线路均未发生安全事故.包括雷击跳闸、绝缘闪络等线路故障也没有比常规线路明显增加的迹象。 四、杆塔的定位 1、杆塔的室内定位 室内定位是用最大弧垂模板在平断面图上排定杆塔位置的;室外定位是把室内排定的杆塔位置到野外现场复核校正,并用标桩固定下来。杆塔位置排定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线路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杆塔定位的主要要求是导线的任一点在各种气象情况下均须保证对地面的安全距离(即限距),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定位时,为了满足限距要求,必须用最大弧垂模板确定定位档距。终端、转角、跨越、耐张等特种杆塔先行定位后,再分段用最大弧垂模板沿平断面图排定各耐张段的直线杆塔的位置。 根据所排出的直线杆塔位置,计算出该耐张段的代表用以计算或查取导线应力,再算出K值,看此K值是否与模板的K值相符(相等或相近),如果相符,则表明该段杆位正确。否则,应按实算的K值重选模板重新排定杆位,直到两次的K值相符时为止,排完一个耐张段以后,再排下一个耐张段,直到排完线路全部杆塔为止.定位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1)应尽量避免孤立档距,尤其是档距较小的孤立档,它易使杆塔受力情况变坏,造成施工困难,给检修带来不便。 2)山地定位时,除应考虑边坡的稳固外,尚须保证电杆的焊接、排杆、立杆、临时打拉线紧线等条件是否具备。 3)立于陡坡的杆塔,应考虑其基础有无被冲刷的可能。 4)引拉线杆塔应注意拉线的位置,平地应注意避免拉线打在路边或池塘洼地,山地应注意避免顺坡打拉线使拉线过长。 总之,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中线路路径方案的选定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线路的技术经济指标、施工和运行以及维护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到线路的造价和施工、运行与维护的方便与安全。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质量、安全问题。 电力线路工程论文:关于电力线路工程设计的探讨 输电建设工程每项都有各自特点,若电力线路设计中脱离工程实际,是无法保证设计质量与满足电网发展需要的。因此,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通过优化方案,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 线路路径 基础设计 杆塔定位 同塔多回路 一、合理选择线路路径 线路路径的选择影响本体工程的多个单位工程,线路路径是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路径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线路曲折系数越小,线路越短,造价自然就低。但路径的选择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片面强调曲折系数的大小,可能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反而使造价升高,路径的选择不仅要衡量经济性,还要从社会效益的高度看待路径走向的影响。在工程的路径方案选择中综合各方因素,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路径方案的选择:按照已掌握的沿线路径资料。对全选出各有特点的两、三个路径方案进行比较,在大的方案中也可选出不同的小方案参加比较。各路径方案要从路径长度,可利用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条件,沿线路地形、地势、水文、地质情况。特殊气象,污秽地区,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跨越河流。各种障碍物,选用的线路转角及线路曲折系数等情况.来说明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经过对各路径方案的选择,除从技术上看出各路径方案的优劣程度外,还要从安全运行、方便施工、降低造价、经济运行、障碍物的处理及大跨越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后,推荐优秀的路径方案。 二、基础设计 杆塔基础作为输电线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造价、工期和劳动消耗量在整个线路工程中占很大比重。其施工工期约占整个工期的l/2,运输量约占整个工程的60%,费用占整个工程的20%一35%。因此,基础选型、设计及施工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线路工程的建设。 送电线路杆塔基础分为电杆基础和铁塔基础,其型式应根据杆塔型式、沿线地形、工程地质、水文以及施工、运输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确定。送电线路所采用的基础类型.按其承载力的特性大致可分为“大开挖”基础、掏挖扩底基础、爆扩桩基础、岩石锚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倾覆基础等。在选择基础型式时,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并符合经济技术的要求。 三、同塔多回路在电力线路设计中的应用 同塔多回路由于通常深入到人口密集地区,线路附近的房屋、通信等设施众多,因此要着重研究多同线路的电磁环境影响,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和危险影响:对无线电、广播电视的干扰影响;可听噪声的影响:高压静电场的环境影响;接地装置的地电位升高影响。 近年来由于光缆通信的发展,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已经逐步降低。并且采用良导体地线或加装耦合线的措施,通常能使沿线的通信线路的危险影响水平满足要求。同塔多回路由于铁塔的外部荷载及塔身风压与单回线路相比,将成倍增加,铁塔的自重、基础作用力均将大幅度增加。为保证可靠性要求,多回路铁塔和基础设计可参照大跨越工程的重要工程乘重要系数的做法,对多回路结构设计的安全系数适当加强。 对500kv或220kV大截面导线的同塔多网路.为降低材料的体形系数和塔身风压.可考虑采用钢管桁架结构,对跨越塔等特殊型式也可采用高强度钢材。由于多同路塔的导地线很多,因此,设计中可能很多结构材料受安装工况控制,在设计中如适当限制施工作业工序,采用合理的施工手段。甚至加大施工临时拉线的平衡张力.则可以有效降低塔重,同塔多同路的铁塔和基础设计还应该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塔犁选择时,尽量采用结构传递清晰、简单的型式.以防止计算误差:基础选择则应该选择同类地区运行经验丰富及可靠性高的型式,在地质条件差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灌注桩基础。同塔多回路在国内一些地区已得到关注和运用,目前建成或在建的220kV同塔四同路(等压或混压)就有6条,设计、施工和运行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从已建成的同塔多同路的运行情况分析.省内、省外的大量同塔多线路均未发生安全事故.包括雷击跳闸、绝缘闪络等线路故障也没有比常规线路明显增加的迹象。 四、杆塔的室内定位 室内定位是用最大弧垂模板在平断面图上排定杆塔位置的;室外定位是把室内排定的杆塔位置到野外现场复核校正,并用标桩固定下来。杆塔位置排定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线路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杆塔定位的主要要求是导线的任一点在各种气象情况下均须保证对地面的安全距离(即限距),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定位时,为了满足限距要求,必须用最大弧垂模板确定定位档距。终端、转角、跨越、耐张等特种杆塔先行定位后,再分段用最大弧垂模板沿平断面图排定各耐张段的直线杆塔的位置。 根据所排出的直线杆塔位置,计算出该耐张段的代表用以计算或查取导线应力,再算出K值,看此K值是否与模板的K值相符(相等或相近),如果相符,则表明该段杆位正确。否则,应按实算的K值重选模板重新排定杆位,直到两次的K值相符时为止,排完一个耐张段以后,再排下一个耐张段,直到排完线路全部杆塔为止.定位时应注意下列情况; 1)应尽量避免孤立档距,尤其是档距较小的孤立档,它易使杆塔受力情况变坏,造成施工困难,给检修带来不便。 2)山地定位时,除应考虑边坡的稳固外,尚须保证电杆的焊接、排杆、立杆、临时打拉线紧线等条件是否具备。 3)立于陡坡的杆塔,应考虑其基础有无被冲刷的可能。 4)引拉线杆塔应注意拉线的位置,平地应注意避免拉线打在路边或池塘洼地,山地应注意避免顺坡打拉线使拉线过长。 总之,电力线路工程设计中线路路径方案的选定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对线路的技术经济指标、施工和运行以及维护等起着决定性作用,关系到线路的造价和施工、运行与维护的方便与安全。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质量、安全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 计算机在中国普及的这几十年里,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也逐渐在高校中得到重视。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给予高等教育全力的支持,使得高校的活力增加,规模也不断的扩大,计算机科学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们选择计算机专业,使得计算机专业成为现在高校热门专业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急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的结果并不因如人意,近几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们在面对就业时,遇到了两大困难。首先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其次便是毕业生专业技能并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造成这样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育时,缺乏对学生们社会实践的培养,没有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片面的培养学校主张的高知识人才,却缺乏最基本的实践经验,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发展相脱节。 一、高校必须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 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必须首先要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要讲实践融合在基础理论当中,深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高校不再是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输出,还要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提高本校的学生质量与教学质量。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时,要求学生们首先要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将其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具备基本的能力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所要求的有关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能力与学习动手能力;其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是要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远离,把专业教育当做平台,实现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深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呈现出的多样化形态,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工作与实践研究方面的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上,大部分的高校都主张在整体上进行计算机科学现状与特点及其内在存在的规律,结合社会现实与专业研究优势,将学科的基础做扎实,进行实践与特色多方面的发展。在高校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专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构建多个层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其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在高校,学生们需要从整体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将教学内容的知识面进行拓展,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是,让学生们学会举一反三,并且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让学生们更深入的思考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对于课堂的改良可以指引学生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增强实践的能力,课堂教学也可以更加具有特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和专业拓展课程,按照这四个层次的要求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方面。 三、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关节点课程体系 所谓的关节点课程指的主要是指课程体系中能体现专业特色且对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能起到特别关键作用的课程。中国的高校在培育人才时,需要发现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节点,在这基础上的关节点课程体系,需要建立实施保障体系,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上进行改革试验,在此基础上积累经验。在考虑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用人单位的需求与专业优势方面的因素后,在四个层次课程体系中,仔细的按顺序的选择关节点课程,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研究的关键在于关节点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否成功。关节点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许多方面,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以“关节点”课程教学为主的学生素质考核评价体系是判断以素质本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的保障。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出关节点课程,并且将学生们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社会型人才。中国的高等院校按照这个关节点课程体系,选择与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术相适应的关节点课程,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我国高校专业学科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作为人才集聚的高校必须要选择与社会实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作为高校教育将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选择适合本校的关节点的课程,培养学生们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素质。了解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将学校的四个层次的关节点课程体系与社会的供需想结合,努力为国家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改善学校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社会的和谐。参计算机在中国普及的这几十年里,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也逐渐在高校中得到重视。在进入21世纪之后,国家给予高等教育全力的支持,使得高校的活力增加,规模也不断的扩大,计算机科学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们选择计算机专业,使得计算机专业成为现在高校热门专业之一。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急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的结果并不因如人意,近几年来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们在面对就业时,遇到了两大困难。首先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高校扩招之后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其次便是毕业生专业技能并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同。造成这样困难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在进行人才的培育时,缺乏对学生们社会实践的培养,没有实现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片面的培养学校主张的高知识人才,却缺乏最基本的实践经验,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的发展相脱节。 作者:韩冰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的建构 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较为广泛的两项内容,其中课程实验是指课内试验和独立的实验课,课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以此来补充课堂教学所不能传授道德技能知识。独立实验则是针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对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有效衔接。一般课程时间教学大纲包括了实验概述、实验目的和要求、主要原理以及实验概念和环境方法等。另外,课程设计是指和课程的某个环节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它的难度高于课程实验,应外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多种突发性因素,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未形成系统的计算机教学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注重理论性,在技术主干课程的开设上存在概念与方法上的独立性,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在计算机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未能形成系统的计算机教学体系,特别是在相关课程的传授或者理论知识的研究上,仅仅停留在验证某个概念或者方法上,对于计算机的整体认识程度不够深入。另外,实践教学手段的单一型也是计算机教学缺乏系统性的一大表现,多数中职学校在计算机课程传授中往往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考核体系的设置上也存在诸多缺陷,这些问题都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进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一个系统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是学生进行计算机相关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这些问题应该被有关学者专家重视。 2.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其中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知识阅历等等不确定的因素,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概念化的教学倾向是最为明显的,这种现象延续到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导致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现象。[3]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3.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建构的原则 在现代化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的建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基础建设,同时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得学生的实践目标更加明确。在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中,校外与校内的配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实践教学建构的原则性工作上应该注重目标性原则,因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必须是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进行,所以以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建构能够保证其自身的有序和科学进行。[4] 3.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建构的策略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和作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活动中,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体把握也是教学建设的一大关键点,这对于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建构中,首先要对实训、实习和综合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五个子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注重对这些问题的实际分析处理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潜能。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进行专业人员的培养上应该加强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其次是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相关学科的内在交互性,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将来的计算机课程与实践教学设置中应该朝着实用性和复合性迈进。 作者:李海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发展非常快的学科,尤其是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对学科前沿技术进行关注,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这些前沿知识,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增长。但是,我们现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更新,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可。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应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为只有从业人员具备了相关的应用能力,才能够切实承担各种工作任务,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但是,很多学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理论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使得学生难以快速地融入到岗位工作当中。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良好教学方法能够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科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教师教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差、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低,因而教学质量较为低下,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计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1.及时更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 首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前沿内容予以不断地关注,然后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将学科前沿知识融进来,既能够让学生明白学科发展方向,又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提升其专业知识的新鲜程度,避免被社会淘汰。其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知识,另一部分为学科前沿知识,基础知识为固定的教材,学科前沿知识则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而随时更新,促进教材内容的时新性。 2.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加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应用。实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理论课程之后开展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其次,让学生进入到相关的企业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学习,促进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3.改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开展教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应用能力的提升。其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来促进教学过程的进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兴趣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大幅提升。 作者:王月红 单位:唐山劳动技师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探讨 1.三段制学分课程设置比较 第一,美国大学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小于中国大学。如果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三段式教学过程分类,中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分和国际上总体相差不大。但是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兰州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明显高于美国的三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71%)之多是普渡大学(20%)的三倍有余,是UIUC(24%)大学的近三倍,同时是麻省理工大学(43%)的近两倍。兰州大学(37%)也是接近普顿大学(20%)与UIUC大学(24%)的两倍。在我国,第一、第二学年主要是学习公共基础课,这体现了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另一方面,在总学分有限的情况下,这会导致专业核心课程的弱化。由于基础课大多数属于必修课,必修课所占比重过高,课程的多样性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进而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塑造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三所大学公共基础课比例相对较小,有利于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扎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选修课课门类多,任选课学分比例大。虽然两国在选修课学分比例方面不相上下,但是美国三所大学的选修课课程门类多,任选课比例大,每个学生选课的模式多种多样,同一专业的学生注重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培养。美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采取主辅修制,学生除了主修学校规定的必修课以外,课程的设置通常包含与本专业无关的其它学科领域的课程内容,这样就能加强计算机科学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横向合作,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些新的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新的专业和与此协调的课程。我国课程设置中任选课门类偏少,学分分值相对较高,学分和课程内容衔接较弱,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相对窄小。有一些选修课也是集体课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知识面的扩宽有一定的限制。随着近几年教学改革的发展,虽然选修课的数量和范围都有所增加,但仍然都局限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范围内,难以有所突破。 2.启示及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发现,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公共课比重大、选修课比重小以及选修课门类少,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保障政治理论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缩减以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增加选修课占比以及选修门类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需要。同时以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人才目标,以公共课程为基础,以本学科的课程内在逻辑体系为根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的能力为着眼点,注重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作者:王澄海 王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研究 一、专业实践环节没有建立合理的管理、激励及评价体系 由于学院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容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与习惯,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造成部分已经有的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执行,没有真正发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总结出问题所在,我们进行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提出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方案,并且指出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同。依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的要求,围绕着专业,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我们对计算机实践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 二、面向问题找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1.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大纲,独立院校计算机专业以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有一定的专业认识能力和抽象能力、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与自信、创新、吃苦耐劳精神品质为培养目标。专业教师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认真理解,以此作为教学导航。在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时,不能向以往一样只罗列出知识点,必须在提出典型应用的项目及项目分解的任务,纳入计算机前沿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具体任务操练时还需指明课程群中各课程间的联系,以及实践环节中对综合项目的实际作用,并要求提供全面、专业的参考资料。在实际操作过程讲解中要增加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我们对已有的专业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联动性和任务性,对任务的难易进行相应的分类,加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实践教学活动改变过去演示性和验证性的现象。 2.制作出严格规范的实践流程。实践性环节与理论授课相差甚远,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教师中心,强调以学生为本,通过对项目内容的深层挖掘分析,对任务的恰当安排,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实践流程的实施一般包括:项目的收集,任务课题的拟定、任务课程的实施步骤、学生设计与开发、提交、评阅、总结等。教师的引导要从收集到总结,穿插在每个实践环节之中;利用网络及参考资料辅助学生搭建项目知识框架、划分出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任务中的问题,引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由学生去自主探究,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潜能。每个实践环节的具体任务都要明确要求,使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做都有统一的标准。实践操作的实施主要体现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产生相应的文档资料的编写能力。 3.挖掘适合的实践项目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的主干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中课程群的实践教学项目,不要仅限于课程本身,而应尽可能地与课程群内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科学的项目。当学生在完成某一主干课程实践任务时,能复习或了解先前学习的相关课程,并在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能通过本课程任务进行综合理解,知晓本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就要求实践项目既要锻炼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更需要给学生理解本专业实践设计整体知识体系的网络。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识计算机专业本身的规律,让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维,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满足就业岗位需求。 4.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考核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考核不仅能体现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改变;同时也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体系及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应分层分类的进行,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每一个单元中设置考核评价环节,考核内容,评分要求、评价方式非常明确,将学生态度也纳入考核内容。过程考核占最终成绩的60%,综合考核点最终成绩的40%。总而言之,在完成综合项目及各项操作任务与考核任务过程中提升技能、增长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每一位学生终生受益。独立院校在科学、严谨的教学制度下能够培养出具有真正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真正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许志英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综述 一、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条件限制教学质量 当前由于很多高校的发展不均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条件也不同,特别是计算机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满足当前学生的教学需要。如果计算机教学的硬件设施配备不上,学生就不能在很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此外,学校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更好的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我们学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1)体系构建的目标:培养高级的专业应用型人才(2)体系构建的规范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人才的培养计划相一致,并且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规范,使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3)体系构建的整体化: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按各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协调统一,贯穿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过程,并分层次逐步深化提高。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构建原则,我们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通过对学生的某项专门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在该领域的工作能力、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将整个学科知识贯穿起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模拟生产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实习:实习是每个高校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时所必须的,因为通过实习可以对所学知识如何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应用有充分的了解。具体可以学院内部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学院联系单位学生进行实习,或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教师通过学生的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鉴定。(3)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及毕业设计等,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勤工俭学、学术讲座、社会服务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提高自己的对综合素质。(5)创新创业:我们学院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采取开放实验、科研科技活动及创业大赛等活动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结语 在具体的实践中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作者:甘赟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步入电子信息科学时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院校,针对时代的对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师资源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做出更符合要求的改革、导师的相关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组织课内外的兴趣小组等相关的措施来提高教学方面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当前世界上发展的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不管是理论上的创新害死技术上的改革都日新月异。而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计算机学科也将面临着网络化、集成化、多媒体化及在计算机科学革命带动下的社会信息化。崭新的信息时代的带来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社会的人才培养理念及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纳入教学改革是我们计算机学科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简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计算机专业属于新兴的前沿学科专业,其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其专业领域内,相关的科学技术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改变,其相关的科学技术每隔半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会进行更新换代。因此,这也就要求从事这个专业的人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否则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就当前的形势看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教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先进实用的教学教材内容不能反映当前计算机学科的前沿技术;教学方式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说黑板和粉笔的使用还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使用,进而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长期没能得到创新方面的培养,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跟社会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应的计算机教学必须做出相关的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 二、培养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依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结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教学和科研讷讷公里的提升程度。教师及其自身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工作心态、对待工作的态度不管是在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是人类发展历程中超前的一项事业,教师进行教育工作不仅要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更要以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大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师资力量。 (二)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针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以及在教学方式上都做了相应的变化。课程改革是为了帮助刚进入这个领域学习的新生了解这门学科,让他们认真学习,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在这一学习领域中不断的去探索,利用自身已经学到的知识去了解未知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不少专业课程中都包含了实验内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的学习环节、其中集设计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性的知识可以得到验证,学生的创造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得到有效激发。 (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在大学校园中有很多的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者可以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创造力的培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加计算机协会或者电脑节等,在专业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开展一些计算机学科方面的竞赛,通过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人才的理念中,作为一线教学者不仅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培养人才的发展规律,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将专业知识传输给学生,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完成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型人才 摘要本文在全面分析地方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已在苏州大学进行实践,效果良好。 关键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等战略思想。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无限的商机。 “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计算机人才需要每年增加100万。在我国总共664所本科学校中,有505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人数接近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3。这一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计算机专业建设数量大、任务重。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这样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2.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距。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3.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4.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与计算机发展同步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还不够丰富,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截至到2004年12月,全国IT职位需求数达到72302个,比2004年1月份增长了17336个。需求职位以研发工程师、产品工程师、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系统分析员、Java开发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为主。赴日软件工程师以及小语种IT工程师在本地就业机会也很多。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大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却是IT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IT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与IT企业结合不紧密。 针对以上问题,计算机教育界一直在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其中层次化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即根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将计算机人才大致分为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第一类以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教授和学者;第二类注重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第三类以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优秀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为目标。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早就从社会功能、智能结构等方面对人才类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这四类人才中,学术型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工程型人才要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学术型人才不应作为主要培养类型,而技术型和技能性人才更适合高职高专等院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工程型人才培养为主。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角度看,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演变为软件或硬件产品的设计、项目规划或决策。强化实践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与企业沟通的能力是这类人才培养的最佳手段。大力培养工程型人才符合地方院校特色,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2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工程型人才的特征要求,本文从地方高校的角度,以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重点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设立了数据库综合实验和硬件综合实验等五个大型综合实验;制定了二年级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三年级到企业进行暑期实习、四年级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的企业实习计划;开设了日语等小语种选修课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公选课,包括聘请企业高级主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IT项目管理选修课等。本节仅从强化实践环节这一侧面介绍我们在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探索。 1.教学模式概述 苏州大学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软件园毗邻,周边IT企业众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55%的企业为IT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国际科技园现有企业240多家,80%为IT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IC设计。苏州大学在多年教学中,结合地方特色,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注重计算机专业人才基本理论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循环教学模式,既注重理论教学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同时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论文设计看成一个整体,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仅学到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某种具体的开发手段,更能全面掌握整个课程体系和开发过程。实践教学中,我们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从“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同时,我们与企业密切联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新模式。 2.主动适应IT企业需求,定制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的IT企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跟踪IT企业的发展,分析其人才需求状况,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现状,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各相关企业联合成立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苏州大学IT专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指导与支持。同时,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还不定期地给计算机专业学生举行技术讲座及前沿知识讲座,并与教师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有关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为学生、教师打开了了解市场的窗口,同时也为企业和学校架起了人才需求的桥梁,从而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定制化培养。 3.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 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上,改变原有实验课中传统实验多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而创新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少的状况,建立了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把有原来固定的实验时间安排改变成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把原来封闭的实验项目改变成支持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把原来的成批实验方式改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实验方式。针对专业特点,可分设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培养学生专长。 4.建立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室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经。目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 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5.建设加强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有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因此,应积极引导教师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主战场,把专业建设深深根植于生产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M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T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 结束语 强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江苏省程序设计及网页设计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也始终在98%以上,人才就业面也非常广。目前,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在扩大实习基地范围的同时,更加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如开展“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这一课题研究,希望通过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企业联盟等松耦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共建创新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既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也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本文获得“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二等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着专业优势下降、社会认可度下滑、培养目标趋同、专业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提出要搞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就要树立有前瞻性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科学准确把握专业建设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核心, 以加强学科建设为支撑,以特色文化建设为动力,凝练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 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和变革走向也表明,打造特色,彰显特色,走特色化、个性化、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其生存、发展、成功的正确选择。 专业建设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它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它是学校根据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激励性、示范性。专业有了特色就有优势,有了优势就有实力,有了实力就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在高等学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办学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竞争能力较强、深受社会欢迎的特色专业,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培育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生存活力、持续竞争能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声誉,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资源合理配置、国际合作交流、产学研结合等主要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不同地区的学校,应该基于自身的环境和条件,确定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努力将共性很强的专业建设工作建出个性,建出特色。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来说,由于它是分布面最广、年招生人数最多、在校生人数最多、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的一个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难度可想而知。 1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WWW的出现将“计算”泛化了,平民化了,“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必须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有相对优势的知识结构和明显的专业特色。 (2) 招生不如以前,表明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可度下滑。就业不如以前,表明社会对计算机教育的认可度降低。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减少了,恰恰相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是不断增长的。因为计算学科是一门基础技术学科,在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计算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差额,就业压力开始加大;另一方面,IT行业所具有的技术前沿、更新迅速的特点,使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研发创新能力,还要求毕业生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可适应性、可培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而高校的教育教学还没有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完全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这一日益苛刻的要求。 (3) 不同层次、不同科类、不同地区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趋同情况十分严重。对于较早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院校来说,由于经验的积累及国家的扶持,人才培养方案比较完善,但对于大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办本科院校来说,较多地是从表面上模仿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未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06JG047)。 (4) 前几年,过于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各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变化,教学计划频繁修改,使得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与优势被淹没了,难以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离市场需求越来越远。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计算机专业应有自己的特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有其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和执行的深度,“宽口径”不能掩盖专业特色。 上述问题的存在,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策略 2.1树立有前瞻性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是前提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创新性原则、差异化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前瞻性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2.2科学准确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 “特色”的科学准确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专业”的命题,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在对专业教学资源条件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行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际,准确把握专业建设方向,发现特色,凝练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 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矿业类高校,与煤炭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校友资源、毕业生就业,还是横向科研项目的获取、校企合作等,都是如此。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完全有必要主动融入行业发展中去,通过提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改善行业的IT人才素质,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在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加快特色专业的建设。同时,高校的属地化特征也要求与地方实现更紧密的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有利于提升专业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实力,也有利于获得切实的支持,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把培养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IT人才作为特色。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是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而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是否有特色。如果没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水平高超并不断追求创新的特色教师队伍,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搞好特色专业建设,就必须加强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 (1) 凝聚、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研究团队。遵循“强化特色,突出优势,整体带动、动态发展”的原则,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成员,形成能够适应和把握现代学术研究方向的协作、创新型学术团队,争创科研高地,确定学科优势,培育和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团队建设,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提高科学研究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水平高、素质好、能力强、结构合理、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和地位的优秀学术群体,为特色专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 选拔、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实施了优秀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科研、、出版著作、申请专利等方面予以经费支持,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留学深造积极鼓励,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干事创业环境,促使一大批优秀学术人才快速成长起来。另外,每年都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并坚持多年利用寒假、暑假由校院两级对全体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厚待遇,营造良好发展空间,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留住、用好现有人才,着力打造人才高地。而且,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专业特色不断充实、提高、发展。 2.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特色专业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把“基础理论实、应用研发能力强、创新能力优、人文素质高”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多方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如连续多年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训练大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吸纳大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培养训练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形成专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等等。 2.5优化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 专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最新《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简称CC2006)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下述的三种类型、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科学型(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和软件工程专业方向)、应用型(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河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自然是工程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确立了“打好理论基础,拓展人文素质,细分专业方向,强化应用能力,突出技能培养,跟踪最新技术”的教学原则,建立了由基本理论、素质教育、专业基础、就业定向等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 2.6加强学科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 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标志是专业建设水平,二者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和支撑平台,是“源”;专业寓于学科当中,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学科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是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其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与研究基地建设,可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因此,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保证。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所以能获评河南省特色专业,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河南省重点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校级重点学科的有力支撑分不开的。 2.7特色文化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动力 一所大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此,特色文化建设是特色型大学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找准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提升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规范师生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河南理工大学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铸炼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严慈,严谨,严格”教风、“勤勉求是”学风和“勤奋务实,爱国爱校”办学传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为学校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总之,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特色的鲜活和与时俱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方面的具体做法,即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工程三个专业方向上大规模设立综合性课程设计。 关键词:实验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计算机学科 1紧跟学科前沿,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我院长期跟踪、研究了ACM和IEEE联合推出的教学计划和美国CC2001教程,并深入剖析了国内外十多所一流大学和著名军事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据此制订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2本科教学计划。我们将实验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四个层次,如图1所示。这四个层次之间点面结合、融会贯通、配合紧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以计算机硬件方向为例,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逻辑”三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基础上,开设“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在“计算机原理”和“数字系统设计工程”两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以及“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基础上,开设“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在“计算机控制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三个课程内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和课内综合性实验以及“数字逻辑课程设计”和“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基础上,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形成从电子器件到功能单元、再到部件、最后到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依次推进,最终让学生深入而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原理与技术。 这种创新性的实验体系科学、可行,有效保证了实验建设具有先进的水平和显著的效果,为后续实验内容、实验平台、实验组织管理等方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创新实践采用项目团队的方式组织和实施,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课程设计的作用,我们率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三个专业方向上大规模设立了综合性课程设计并单独设课,见表1。这些综合性课程设计穿插在系列课程学习的各个阶段开展,实验内容结合了我们的科研方向,体现了综合性和系统性,不仅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多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系统分析、设计和集成能力,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研素质。 图1 实验课程体系的层次 表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 2教学科研结合,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我院在坚持依照教学大纲施训的基础上,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特点,结合我院科研实践和成果,设置了9门综合课程设计并逐步开设一批新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够学到较新的知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课程,作为“数字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的后续课程,要求学生在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上掌握计算机部件级的逻辑功能设计,通过数字闹钟、八位运算器、交通灯、乒乓球游戏、流水算术逻辑部件、串行收发器等课程实验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较先进的设计手段掌握数字系统设计和调试的工具和方法,增加集成电路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课程中进一步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HDL语言描述电路,并使用HDL语言设计和实现一个完整的八位机,通过逻辑模拟和综合,在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上测试和验证。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原理和组成,掌握计算机部件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比如“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尝试对以Agent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进行扩展,以机器人为主线,将人工智能的各个论题处理成机器人任务,学生通过构建机器人并编程完成任务,更好地将人工智能的各个知识点有机整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机器人论题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激励,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相当的成就感。目前我们用于实验教学的典型实验内容如表 2所示。在学校“十一五”实验教学经费的支持下,我们将继续丰富和拓展更深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 表2 “人工智能导论”实验教学内容 3 依托学科优势,完善实验支撑体系 经过“十五”的建设,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在实验教学硬条件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建设并完善了专门的基础教学实验室“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实验中心”,下分“计算机系统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三个分实验室,制定了一系列的实验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度,方便老师与学生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依托“211”工程和“985”建设,利用“高性能计算中心”等专业科研环境支撑创新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 在实验教学软条件建设上,一方面我们充分贯彻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宗旨,将一些科研成果,如银河系列巨型机系统等直接服务于课程实验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充分开发调动老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自主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自主研制配套的软硬件实验平台。 在不断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教材建设先进成果的基础上,面向我院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自编实验教材和讲义十余部,例如《收音机安装指南》、《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计算机系统课程综合设计指导书》、《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和《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并有多部高水平教材已经正式出版。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和课程体系相配套、结合自身科研实际的富有特色的完整实验教材体系。 在硬件实验平台方面,我们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成功了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见图2。该平台可以满足数字逻辑课程设计、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数字系统设计工程、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求。 在软件实验平台方面,我们自主设计研发了NetDemo计算机网络原理辅助教学系统,见图3。该系统可以对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原理和有关协议进行参数可配置的、直观的、动态的多媒体演示,使原来静态的板书式文字教学成为动态的、图文并茂的、交互式演示性教学,在提高学生对网络原理理性认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2 计算机系统综合设计平台 图3 NetDemo计算机网络原理辅助教学系统 4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我们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目前我们的实验教学队伍主要包括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TA(教学助理)和研究生教辅组成。从2004年开始我们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在综合性课程设计课程中聘请TA。此外在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所有研究生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辅导,课程辅导成绩合格方可毕业,研究生教辅力量成为实验教学队伍的有力补充。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增强了学院实验辅导力量,促进了实验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5注重全面发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十五”期间的全面实施,实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院“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获国防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我院毕业学生业务能力强,能够适应军队和国家建设要求,受到用人单位和领导机关的高度评价。 2004年以来,我们组织本科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60余次,参加人员近700人次,有415人次获奖,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奖项有:8人次获国际数模竞赛一等奖;14人次获国际数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二等奖;18人次获全国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43人次获全国数模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二等奖。本科生组队参加主要由研究生参加的全国微软“创新杯”软件开发大赛获团体银奖。 6致谢 感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教学研究项目“探索开拓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空间的方法和途径”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十一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资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摘要:本文从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依据、思路及特点。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山东半岛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及家电是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将形成以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网络与通讯、新型元器件和软件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群。烟台大学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作为地方性院校主要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将建设成省内一流大学,目前正处于由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过渡过程中。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烟台大学校级重点建设与特色建设专业,该专业一度是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理工科专业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我校高等教育对国家及地方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同时反映出了专业建设的规模大、任务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为:学科发展达到省内一流,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这一定位基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特点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了目前与将来可实现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与定位相符的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工程实践或计算机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于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机会。 2专业方向的确定 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比地方信息产业发展的状况同CC 2005的观点,结合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有三个:计算机科学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与信息技术方向。 2.1CC 2005 建议的专业方向 IEEE/ACM的CC2005 课程体系规划了5类人才:计算机科学(CS)方面的专家主要关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重点在于计算的理论基础;软件工程(SE)师主要关注大规模软件在它的生命周期内的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工程(CE)专家致力于开发和维护基于计算机的产品;信息系统(IS)专家关注信息资源获取、部署、管理以及在组织内的使用;信息技术专家(IT)则在一个组织或社会环境中通过计算技术的选择、创建、运用、集成和管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2.2专业方向的确定 在计算机科学方向上,我院有比较雄厚的教师资源,国家在信息产业中加强基础研究需要大量的人才,该方向的确定也是为本学科在省内乃至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我们将CS确定为研究型的专业方向。在工业企业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工程方面的人才,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对这方面的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在师资、设备等方面我们也有比较大的优势,我们将CE确定为工程型的专业方向。经调查,我们过去的毕业生约有50%左右在从事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在未来也将长期延续这方面的态势,我们将IT确定为应用型的专业方向。信息系统方向的要求更贴近管理领域,不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软件工程由于已经具有了软件工程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不再考虑该方向。 2.3各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方向――目标是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具有较高的抽象计算思维能力,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复杂算法,懂得系统软件的开发与测试,能够参与大型软件的编写,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该方向学生经进一步深造后,将满足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复杂的计算机系统的需要。 计算机工程方向――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研究和开发及软件和硬件综合应用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该方向学生能够满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需求。 信息技术方向――目标是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了解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具有将计算机基础理论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应用能力,对信息技术的效用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在各种企事业单位有效地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该方向学生将满足各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需求。 在三个方向中,从学科建设角度,计算机科学是重点,是长期培养各方向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证与动力来源,也是保证我院省内学术地位的体现;从毕业生流向上看,信息技术是关键,是实现学生就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保证,影响到我校的声誉。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希望学生在有明确方向的同时,各方向也能有一定的交叉,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而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方向的学生也在理论、思维方式上有较扎实的基础。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本次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的确定,既继承了旧版教学计划中的成功经验,也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继续加强专业基础的培养。我们认为,即使是应用方向的学生,为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也必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此同时,制定教学大纲时强调了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 继续坚持四个不断线。(1)数学不断线:在前六个学期中,每学期均安排一定量的数学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2)外语不断线:除基础外语外,在三、四年级通过专业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继续加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3)程序设计不断线: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功,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使学生具有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能力;(4)实践教学不断线:除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大了对实践条件的建设。 加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本次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提供的专业必修课学分为42.5,专业选修课可从52学分中选修10学分,并有三个方向,每个方向9学分的课程可供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所修课程。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更新了教学内容,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从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出发,参考专业规范的教育内容与知识体系,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基础课程奠定三个方向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涵盖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单元,选修课程从扩大学生视野的角度设计课程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和IT行业市场的状况,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紧跟信息时展和社会需要,以IT产业人才分层需求和IT行业产品主导市场的特点为切入点,按照IT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进行专业定位。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应用型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和高等院校结构性调整,新增了一批处在省辖地级城市的新进本科学院,校名大部分为“地名+学院”形式,这类学校一般称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并且一般都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问题。如何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定位是这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专业发展现状 过去1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几乎所有的学科专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说是跨越式发展。 (1)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本科教育在外延上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到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为1867+444=2311(所),其中本科720所。高等教育总规模为2500万,毛入学率为22%,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年招生546.05万人、年毕业生377.47万人,在校生1738.84万人,研究生110(硕士生89.66+博士生20.8)万人。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模最大 目前,由于国家及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迅速发展,使得该专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据统计,1996年全国共布点410个,到了2005年全国共布点775个,本科在校生人数为44万,平均每点675人。软件学院10年前根本没有,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建了162家。1996年招本科生26000人,2005年招了10万人。另外,硕士点、博士点也大幅度增加。 (3)只设一个体现计算学科的本科专业我国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一个体现计算学科的专业,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的计算学科人才的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已经不能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尽管后来又增设了几个目录外专业,但由于受到设置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铺开。 2 就业与市场的矛盾 急速的扩招造成了各种计算机人才尤其是低水平的计算机人才泛滥,很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媒体又打出计算机人才紧缺的报道,造成了供需之间的极大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专业的发展一定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教育与需求的脱钩 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着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美国、印度和爱尔兰的信息产业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由于只有一个体现计算学科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致我国的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培养方向模糊,培养的学生都是“通才”;且学校办学水平有差别,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方案无特色、结构不合理,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这就导致了教育和需求的脱钩,偏离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学与用的矛盾 即使有的高校在一个专业下设置了好多方向,且专业方向的设置都是非常合理的,并且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学生毕业时却很难达到这个预想的目标,所以毕业后学生很少能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大多数学生从事了业务员、收银员、文员等工作,导致对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目前全国计算机专业招生仍然不错,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抱有很好的想法,以为一进校就天天和计算机打交道,所以都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但到了学校才发现,第一学期学习的都是公共课,专业方面只有“计算机导论”,这样很快便失去了对专业的兴趣,等学习专业课时也很难再提起学习的热情。而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反馈来看,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范围太广,学得不精,理论多于实践,学习时没有动力,特别是没有达到一定的技能。 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会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聚集各种资源,突破核心技术制约,在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现代移动通信、信息安全、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加强创新,促进IT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我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需要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绝大部分是近十年内新成立的地方本科普通高校,其本科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经验、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文化积淀等方面,同老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属于“二本”中的第三世界,属于技术应用教学型。 (1)培养IT人才。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属于“二本”中的第三世界,其专业定位不能类同于其他同层次的老本科高校,要有自己和特色,为地方经济培养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一线需要的大量的IT人才。 (2)培养具有开源意识的技术人才。在我国现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开源意识淡薄、开设开源软件课程的学校少,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开源软件在中国的推广并且助长了软件垄断。而以(Linu)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软件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软件发展方向。开源是平等的象征,开源预示着拒绝垄断,开源意味着通用,开源已经对软件行业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开源思想。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等学校,应当大力发展开源教育,培养具有开源意识的专门IT人才。 (3)培养具有程序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这方面能力通过程序设计与算法系列课程培养,该系列课程可以包含计算机导论或者算法初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技术引论、数据结构与算法等4门课程,依次安排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与算法能力。 (4)培养具有搭建系统能力的技术人才。随着IT产业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对软件生产人才的需求已经向系统化、多层次转换,形成软件系统设计管理人员、系统工程师、编程人员等呈金字塔结构的分层格局。整个IT行业在高端缺乏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需求分析人才一一“软件白领”,在中端则缺乏具有搭建系统能力的技术人才――“软件灰领”,在低端则缺乏最基础的编码、施工、销售等技能人才――“软件蓝领”。而搭建系统是以基本计算机系统为基础建立某方面应用的信息系统,强调实现给定条件和要求下选择、创建、应用、集成、计算管理等方面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具有搭建系统能力的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 (5)培养某一方向具有系统建模能力的“专才”。IT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的壮大,IT产业内部也出现了诸多学科分支,因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IT专业方向设置和专业教学计划要及时进行调整,始终坚持“三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的原则,以培养更多的“专才”。在这个方向上,学生能够把现实问题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从数学模型再变成算法,再依照算法编制程序,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IT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4 结束语 因此笔者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应该是:以培养程序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培养搭建系统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某一方向具有系统建模能力为目标的具有开源思想的IT应用型专门人才。当然,同层次的不同学校也应有所不同,办出自己的特色。即使同一所学校,也要与时俱进,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民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方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民办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市场需求,提出了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从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改革两方面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民办本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如何满足社会对从事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人才的需求,是高校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真正目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培养转入了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此同时,民办高等院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市场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对于国内一千多所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来说,培养何种规格的学生以满足市场需要,也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民办院校则更加关注这一问题。 1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随着1999年各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作为一种新型办学形式,民办学院更是一朵奇葩。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作为教育部批准的以新机制、新模式开办的本科二级民办学院,紧紧依托校本部的教学资源,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 招生对象的社会性学生的来源有参加当年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有来自高等专科学校的专转本学生和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对口单招生。范围广,社会性强,带来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 2) 办学的特色性民办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应用型,大多数为本地区、本行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3) 教育质量的保障性依托校本部的教学资源,保证按计划培养出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4) 学历文凭的公证性文凭的含金量高,有助于提高民办高校在公众中的信誉和地位。 由于学校招收的学生范围广,社会性强,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相比公办学生有下列一些特点: 1) 人生价值积极务实,但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表现在学习上对社会热门的知识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但不注重基本功的掌握;生活中热衷于社会活动,喜欢表现自己,但忽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2) 基本道德水准呈提高趋势,但抗干扰性差。知道该做与不该做的,但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能坚持自我。 3) 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但缺乏持久性,表现在自我约束力和学习毅力、刻苦精神不够。 4) 技能特长优势比较明显,但平衡性不够,思想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文化底子薄,基础差。 2社会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 2.1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滑,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不少学生加入了考研大军,出现了“考研一族”,计算机专业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假象,这里对就业形势做简要分析: 1) 世界IT人才短缺。尽管一些国际大的IT公司大幅减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发达国家,人才缺口达20%,这些国家不得不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人员。 2) 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不平衡,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2.2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1) 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等学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素质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具有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这是企业的要求,也是在校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2) 企业要求人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而目前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3) 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只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我们不断地走访、调查,目前企业招聘人才已趋于理性化,把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选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于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即:通过四年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实践动手能力强,较好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应用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应用开发、维护和教学等工作,成为与当今人才市场“零距离”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因此,学生在掌握大学生所必备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外语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作为民办本科毕业生,特别要注重以下能力的培养: 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实际操作与维护技能。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使用与维护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译、写的能力。 较宽的数学基础和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吸收、消化国内外最新计算机理论、技术、软件的基础和能力。 学习相关领域知识的基础和能力。 这样,本专业毕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外语+计算机+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就业(创业)素质与能力,特别要强调理论注重基础,实践强化能力。 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3.1培养既有理论,强调应用为主的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的理论基础厚实,开发和研究的后劲较足;作为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既区别于研究性的大学,又区别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的高职高专。 3.2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变化 根据目前市场需求,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两个方向: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针对这两个方向,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见表1和表2。 3.3培养模式的多样性 1) 民办本科学生的来源广泛,社会性强,基础不一,但从总体来讲,基础较薄弱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因此,不能像对待公办(本一、本二层次)学生一样照抄照搬,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因材施教,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在应用与创新培养中关键的知识点与难点在教学中要反复的提示与重复,以达到巩固消化熟练的程度。 2) 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结合实际,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更接近就业的实际需求。 3)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方法、新工具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使我们的学生学习到新工具、新方法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4) 加强考证训练,目前,社会上提供了许多认证,其中有国家级的(软件、网络),也有许多企业级的(华为、思科),通过考证,使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而且也具有专业技能证书,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砝码。 4结束语 江苏省民办独立学院现有26所,尽管此类的民办学院依托的师资、学校层次不一,但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形成共识,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得学生出口顺畅,已成为院领导、系主任必须要考虑的大事,关系到民办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首届毕业生取得了学位授予率、毕业率、就业率均超过90%的业绩,这为今后南徐学院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民办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陶建平(1966-),男,江苏丹阳人,实验师,软件设计师,华为网络讲师,南徐学院计算机中心副主任,从事实验室管理和与实验教学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的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体系,讨论研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的可行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室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嵌入式软件;课程体系 嵌入式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医疗仪器、智能仪器等众多领域,“嵌入式无处不在”已成为现实。而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2004年6月,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IEEE-CS)和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公布了“计算教程2004”(Computing Curriculum 2004,简称CC2004)。CC2004对原“计算教程CC2001”四个专业方向进行了修改和扩充,并给出了新的评述,其中在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中将嵌入式系统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分两个学期进行学习。可见,国内外将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作为一个重点方向。本文根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体系,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进行探讨。 1 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的可行性 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以其小型、价廉、高可靠性特点,迅速应用在智能化控制领域中,这使计算机失去了原来的形态与通用计算机功能。为了区别于原有的通用计算机系统,把嵌入到对象体系中,实现对象体系智能化控制的计算机,称为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简称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系统所涉及到的知识有电子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在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中,人才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搞硬件设计,他们大多数在本科阶段学习电子类或通信类专业;另一类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他们大多数在本科阶段学习计算机专业。嵌入式产品硬件设计完成后,后期工作主要靠软件技术人员进行开发与设计,不同的软件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软件开发与设计占总工作量的80%左右,所以在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开发中需要更多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 目前,我校从事嵌入式应用方向研究的教师有16人,其中副高以上5人,讲师5人,助教6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有8人,在读研究生4人。与嵌入式相关的实验室有计算机组成、接口实验室,以51序列为主的嵌入式实验室,以ARM7为主的嵌入式实验室,正在筹备的以ARM9为核心的嵌入式实验室。 从社会需求、师资力量、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可得出,在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增设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是可行的。 2 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2.1 培养目标 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是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软件开发的过程,掌握必需的嵌入式软件理论、主流嵌入式系统硬件架构,和嵌入式软件编程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 2.2 培养规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软件方向)的学制一般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1)职业素质 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职业化的专业人才,企业选拔、考核人才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德排在首位,因此,职业素质是培养嵌入式软件人才的基础。在计算教程CC2004报告中,各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中都包含社会和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涉及与计算相关的哲学、历史、社会、职业和道德责任、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犯罪等内容。通过这些知识体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2)专业能力 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知识结构比较庞大,为了在本科阶段培养出合格的嵌入式软件专业人才,需要将计算机知识、嵌入式系统知识、相关交叉学科(电子、通信)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领域知识。 (3)实践能力 培养嵌入式软件人才,工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要求学生能借助于硬件开发平台进行实际的研究与开发,并且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设计产品的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 课程体系结构 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出发,分析现阶段嵌入式相关产业领域、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及发展趋势,合理地安排课程,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根据培养嵌入式人才的能力构成将所学课程归纳为如下五个模块: 人文社科模块(A模块):在于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对社会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可安排政治思想、形势与政策、法律等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心理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相关的课程也放在该模块中。 基础学科模块(B模块):在于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方面的基础课程。 专业知识模块(C模块):是体现本专业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核心、涉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学、逻辑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概论和学科前沿讲座。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嵌入式微处理器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方法学、Java 语言程序设计。 实践教学模块(D模块):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主要安排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职前培训或案例分析等环节。 专业扩展模块(E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适应能力,该模块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必修课程主要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DSP软件开发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专业任选课程可安排多种不同要求的选修课,任选课有 Windows 环境与编程、面向对象技术、无线局域网、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安全技术、J2ME、移动通信、家庭网关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WinCE 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传感器概论等。 4 实验室建设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设计技术,必须建立嵌入式软件实验室,在建立嵌入式软件实验实之前,首先要对嵌入式实验课程内容、实验体系、实验室师资队伍等诸多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和规划,以保证嵌入式软件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实验室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开发环境和软件。硬件包括开发板、仿真器等必须的硬件设备,最好采用以ARM9为核心的实验开发平台,软件包括常用的Linux、μC/OS、VxWorks、WinCE等常用操作系统,以及相应的软件开发工具。实验室要有经验丰富的、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5 结束语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设置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是可行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嵌入式系统将多种学科交织在一起,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知识点,形成嵌入式软件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独特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开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学及实施策略 摘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导师,将导学策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将学生引入“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境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专业导学分为入学初的目标导学、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导学、实践导学、考核导学等,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运用了行之有效的导学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专业导学;导学策略;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倡导“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引导学习过程、启发学习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达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导师,在导学结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即将导学策略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将学生引入“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境界。 鉴于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我系重视导学工作,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入学初的目标导学,学习过程中的课程导学、实践导学等环节。 1 入学初的目标导学 在入学初,结合入学指南,我们主要进行了目标导学。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确认和选择最佳学习策略和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辅导学生应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手段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并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和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1.1 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理念 我系开放本科学生原有的专科学历多是通过传统的学习模式取得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针对这种现状,入学初安排集中辅导向学生详细介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性质、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要求等,使学生在进入正式学习前有一个学习观念的转变,明确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的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探索自觉主动地获取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能力。 我系2004年秋季曾对开放本科62名学员作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利用网络开展教学这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表示认可。 1.2 专业思想形成的引导 在树立自主学习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入学初,向学生详细介绍开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介绍本专业开放教育教学过程和基本环节;向学生展示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等。除面授辅导、个别化指导外,在系网主页上开辟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放本科专栏,向学员动态显示了从入学直至毕业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规程、课程介绍、师生交流途径以及包含形成性作业信息和小组学习信息的学习园地等。 1.3 远程学习技术培训、学习资源引导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知识的传播,构建学习化社会,这就需要对学员进行远程学习技能培训。我系开放本科学员,多数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的网上学习能力。入学初,我们主要做了学习资源导学。通过集中辅导、课程责任教师的个别指导,短时间后学员可以顺利、便捷地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学辅导平台“网上课堂”、“电大在线”、“语音答疑”、“双向视频”及“课件学习”等的使用;登录“数字图书馆”、“数字阅览室”等。这些都为学生入学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根据我系开放本科62名学员的问卷调查,“您平时上网学习的地点大多在(多选)”的调查统计结果,可知本专业学生目前都具有网上学习条件;“您平时每天用于本专业学习的时间”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多数同学每天能抽出1~2个小时,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都参加“网上课堂”学习,其中65%的学员自觉参加,35%的学员经教师引导后参加。 1.4 专业学习计划指导 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以前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时间上又可以在8年内完成学业,这就要求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妥善解决工学矛盾,循序渐进地学习。在了解学生在专科学习时所学的课程及入学时的水平测试成绩的基础上,专业责任教师向学生讲解教学计划中的各门课程及其相互间的衔接关系,提出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按学校提供的教学计划,根据个人工作、家庭、学习基础与学习时间等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如计划选学多少门课程,需要补修的课程如何安排,计划几年完成学业,每个学期各修哪几门课程等。 2 学习过程中的导学 2.1 课程一体化导学 我系课程一体化导学窗口,除系主页外,更重要的是网上课堂资源。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本专业17门课程的网上课堂已陆续建立起来。每一门课程的网上课堂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考核说明等教学文件;课程导学栏目、课程辅导内容;中央电大提供的IP课件及宁波电大自制的TOD视频课件以及部分CAI课件、网络课件、网上自测等教学资源。 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员能便捷地从网上课堂获取信息,学生的学习资源除文字教材以外,已大量地采用IP课件、网上课堂、课程BBS等网上资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都参加“网上课堂”学习,其中65%的学员自觉参加,35%的学员经教师引导后参加。学员对网上课堂的资源是否丰富和BBS答疑效果都给予了肯定。 2.2 课程学习导引 我系规范“一个书包”的工作,专业责任教师依据试点倡导的“个别化学习为主、集体学习为辅”的教学思想,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开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学习导引”模板,充实了“一个书包”,完善了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课程学习导引”规定了课程简介、课程教学资源、面授计划、自学指导、关于作业、关于实验、小组活动、课程考核等教学设计一览表。各课程责任教师参照模板,完成了“课程学习导引”一览表,开学初下发给学员。教师通过“一个书包”的设计,进一步明确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的特点、内涵和要求,明确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构思适应“个体化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案。学生通过“一个书包”的学习,了解课程学习的目的、特点和方式方法,以及“个体化自主学习”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 2.3 课程章节导学 网上课堂的课程辅导内容以章节的形式组织,集结章节的内容勾勒出课程的体系结构。例如列出了每一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要求的层次、网上音视频内容的地址等;列出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结构;给出了这一章重、难点内容的分析、理解及应用示例;列出了这一章的辅助学习资料。为了方便学员面授辅导课后的复习,我们将面授辅导课的电子讲义也链接在章节中。 2.4 课程考核导学 课程责任教师对本课程形成性考核、自评自测、期末及终结性考试等提出要求进行指导。网上课堂给出了课程考核说明,列出了中央电大历次考试试卷。 2.5 实践导学 (1)课程实践导学,指课程作业的安排布置,课程实验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平时作业是形成性考核的重要形式。开放教育试点把安排适量的平时作业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业增加了学员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使学习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课程责任教师通过作业的布置、批改、总结和检查,可以随时发现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放本科课程实验是培养学员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完成好实验也有助于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领域方面,我系倾向于进行小型探究性、验证性、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学习导引、网上课堂导学栏目、教学大纲、教学实施细则中,对这种实验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了可行的指导性实验方法及步骤。 (2)集中实践导学,指对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指导。对毕业设计,专业责任教师制订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手册。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资格、教学要求、教学环节、选题原则、开题报告要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论文格式的要求,评定成绩的要求,答辩的要求,全面验收和终审的要求等。通过目标引导、集中辅导、个别指导等方式对毕业设计各环节进行引导、辅导、指导。 3 学习过程中的导学策略 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践及我校中期评估以来形成的“面授与网上课堂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系在实施“导学”的过程中,既有面授辅导方式,又依托网络平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媒体交互使用的方式,扩展导学时空与能力,实现与学习者多方位的实时与非实时的信息交互。 (1)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交互学习体现出多种教学辅导手段综合使用的能动优势,有利于学生更加顺利地学习。交互学习主要包括集中辅导过程中的交互(知识归纳、重点剖析、难点解惑、作业讲评等)、远程辅导过程中的交互(视频点播、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BBS网上讨论等)、小组学习过程中的交互(同专业、同层次、居住地较近、所选课程相同、学习进度比较一致的学员一起交流,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个别辅导过程中的交互(电话答疑、电子邮件辅导、手机短信、语音信箱等)。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和学生的不同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技术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网上动态助学信息,包括各系网上的教学信息公告,网上课堂的教学资源信息。开展现代远程教学,课程辅导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室里的几十个学生,而是不同时空、年龄、基础、自学能力的大量远程学员。因此,教师平时相当一部分时间放在了维护网上课堂教学资源,理清课程逻辑体系,归纳总结课程重点、难点,提供学习理解方法;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最新信息与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知识面;设计与课程学习内容或方法有关的BBS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发表自我见解等工作上。教师需按时参加中央电大直播课堂教学活动,并及时将课程信息传播给学员,并通过网络教学辅导,使学生认真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会根据自己所需,选择、利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当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输送教学信息并不排除传统的印刷媒体的使用,在我系开放本科学员中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学员在大量采用IP课件、网上课堂、课程BBS等网上资源的同时,文字教材仍是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 (3)做好远程教育的实时与非实时的交互交流。目前我校可进行远程实时交互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中央电大于1998年9月起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开通的“直播课堂”,校“语音答疑”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实现的双向视频“虚拟课堂”等。非实时交互交流的方式主要有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网上BBS讨论等。在我系开放本科学员中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员认同使用课程BBS进行网上答疑。在工作实践中,要进一步推进BBS的应用,教师要主动应用BBS来带动、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生的BBS使用情况予以统计,将学生使用BBS的情况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容之一,使BBS作为远程教学中弥补师生交互不足的有效手段。 我们除了认真组织学生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工具之外,还很重视电话及传统的书信等交互方式的使用。辅导教师在日常解答个别学生的各种问题时,注意作好必要的记录,并及时整理,将其中的共性问题总结出来,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安排适量的集中面授辅导课。在了解学生的素质能力基础上,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意识入手,使用多媒体技术对面授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主要是进行重点难点讲解,技术应用分析、解答疑难问题、作业讲评、组织学生讨论等。着眼于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思辨方法,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组,每次集中面授辅导的内容,系里根据情况有时会为学生提供多次听课机会。集中面授辅导一般安排在双休日或晚上进行。 (5)认真改作业与答疑,指出存在的问题,给出意见与建议,指导学生下一步学习的目标。现代远程教育强调学生自治,平时作业是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也是其个性的流露,同时更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与监督。因此,学生平时作业的批改是试点工作形成性考核的重要环节,而平时的答疑解惑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导学的角度,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时,不应简单地告之答案,而应先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在其表述的过程中注意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后引导他自己去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也同样,要善于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把正确的思路与方法或者需修补的内容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共性的也可集中在网上,同时应跟踪检查其改正的情况。 (6)以学习小组为基础的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协作学习就是借助教师的参与,以学习小组形式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合作互助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我系开放本科学员中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员认同“小组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有帮助。我系以课程为单元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具有如下功能: ① 互助功能。这不仅体现在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而且能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启发。 ② 激励功能。不论学习好与不好,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会受到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毅力,能消除学生独立学习的孤独感和乏味感。 ③ 教育功能。学习小组可以成为远程教育活动的最小细胞,在其中不仅可以互相交流与促进,而且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自我完善。 我系要求开放本科班主任要引导组织学习小组的建立;要求课程责任教师把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场地及时间,设计小组讨论课题与方式。小组活动的内容可以是评讲作业,课程重点、难点的讨论,课程实验等内容。要将学生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的情况予以记录,并作为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且规定每一学期、每门课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课程责任教师必须有两次在现场,适时引导、调节小组学习气氛,并作总结发言。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摘要]介绍了基于三面向三融合(Three Orientation,Three Fusion,TOTF)人才培养模式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简单介绍了TOTF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以及基于TOTF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目标,详细论述了专业建设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对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关键词]TOTF;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扶持与广东省支柱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大力提高工科类专业比例,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而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的龙头产业之一。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强聚集态势的三大产业基地之一的广东珠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名牌家电企业众多,为电子信息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区域发展空间和就业环境。 高等工程教育包含三个要素:产、学、研,主要强调通过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方式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及各个高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提出了卓越工程师理念,引进国外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等思路,并提出与国外工程教育接轨。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正在各个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 五邑大学结合学校十余年产学合作办学经验,在工程教育实践基础上,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提出并建立了基于TOTF(Three Orientation,Three Fusion,TOTF)工程教育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TOTF代表“三面向,三融合”。三面向指面向企业、面向工程、面向珠三角洲;三融合指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教师科研与企业研发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相融合。基于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建设,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为:与企业深度产学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企业对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使之落实到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聘请企业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实时将企业需求、技术前瞻、用人标准以及企业管理等信息融入本科教学中,以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需求。同时,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于企业,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对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的评价不仅来自教师和学生群体等校内考核,更要来自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为珠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 1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建设目标 依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精神,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2年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特色鲜明,探索出一套基于TOTF工程教育、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一套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在2年中将得到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珠三角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创业,具有行业技术应用的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为珠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使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2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建设内容 2.1 建立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运行机制,以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为背景,以校企联合培养有较高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主线,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重点,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融合、教师科研与企业研发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相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企业应用紧密衔接,工程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相互补充,集理论知识、实验与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为基于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四大模块设计实施,即基本数理基础模块、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高技术课程模块。 大学一年级强调学生打好两项基础:一是数理基础;二是基本功训练,包括电子焊接技术、基本仪器仪表使用技能等。基本功训练主要由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技能引导。 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新增以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为背景的“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程,将原有“电子实习”等课程进行整合,内容涵盖电子设计工程、电子焊接工艺、生产安装工艺等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理论问题,并纳入“工程经济”课程,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生产成本的评估能力。同时,结合企业提供的项目实施,锻炼学生技术文档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能力以及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将原来独立设课的基础课实验分别整合到相应的理论课教学中,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要求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在实验室中完成理论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将企业提出的技术课题,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按计划进行各级项目的实施,对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结合实际完成二级项目;通过质量评价体系客观考核学生的能力提高状况,由此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与交流。同时,利用教师与企业建立的网络,帮助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或寒暑期实习,并对参加实习实践的学生给予相应学分。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专业高级课程模块引入“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和“DSP技术及其应用”课程,使学生结合单片机、ARM以及DSP等技术,进行语音数据采集与处理、图像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在本科四年级期间,结合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人数,将四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些专业课程搬到企业去上课,涉及到具体系统、设备、电路等工程问题,请企业工程师授课,在企业完成部分实验。鼓励学生将在校学习期间所学技术结合企业提供的研发性课题进行实际的工程设计,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并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相应的毕业设计答辩。 2.2 建立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该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同时,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当前大学教学实践为基石,重点突出工程教育中的“大工程”概念;在现有应用电子技术、信号处理两个方向的基础上培育建成第三个方向——微电子技术方向。通过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新培养方案,加大邀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讲课的比重;结合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为珠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核心,以企业项目和工程训练为手段,以创新应用为目标。 2.3 建立满足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集校外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一体,是具有创新意识、工程素质和行业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该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的实验室。其建设目标为:依照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广东省珠三角电子信息行业,不断向外拓展产学合作教育基地;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覆盖当前、适应未来的电子信息工程类课程体系;建立一支教育理念新、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创新精神强的师资队伍;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形成具有推广作用的教学改革成果,并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2.4 建立一支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 适应TOTF工程教育的师资力量是实施工程教育的重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校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十分重要。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教学和科研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应用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利。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发展的希望,是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生力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因此,该专业为青年教师提供宽松的成长环境,对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实行工作量减免;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督促与管理,促进其快速成长。要求每个青年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于企业,提高工程素质。 提高教师工程素质的主要途径有:(1)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机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或新技术市场开发等,了解新技术在工厂中的应用,获得第一手工程背景材料和经验等,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2)充分利用现有校外产学合作教育基地,与企业建立持久而有效的合作机制;聘请企业兼职教授担任专业课教学、进行新技术应用讲座等;将企业需求、技术前瞻、用人标准以及企业管理等信息融入本科教育中。(3)将科研课题工程化实现,学生的科研课题与企业的工程项目密切结合,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到学生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 2.5 建立适应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与TOTF工程教育模式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以此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TOTF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不可单一,要多样化;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群体等校内考核方式,更要通过TOTF工程教育方式获得来自企业对学生的质量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 结合五邑大学的办学方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基于TOTF工程教育、适应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原理、工程、工艺和管理”四位一体及“教学、研发、产业”统一的教学理念。以“低频电子线路”为试点,提出并实施以“课程+课题+实验+成果+报告”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其中的课题来源于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项目融为一体,提高了该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在培养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形成了特色。 3 结束语 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近年来,该专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特色学科专业的强化建设,在多年产学合作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提出并建立了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在基于TOTF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创业,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TOTF工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必将在我国工程教育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 以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为例,介绍了提高办学质量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倡导课外创新活动以及进行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质量;专业建设 1 引言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30省市自治区321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含香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1月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华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办于1999年,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5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对本专业进行立项建设。 2 进行专业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州,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学。为了满足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结合我校在农业和生物方面的学科优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服务,力求在数字农业、精细农业方面凸现出专业特色。 3 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一个专业,首先要有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随着近年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同时,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调入了部分年轻教师。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1.7岁,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注重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既鼓励、要求教授担任专业授课,同时利用“1+1”等方式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计划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以上。 采用参观调研、提高进修、新技术培训等“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交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人才开设技术型、管理型讲座,为师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创造机会。 3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抓好课程建设 3.1 动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①适应社会需求。组织本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学校教师和管理千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四年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一次大范围的修订,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体现专业特色。 ②建立培养平台。围绕培养基础厚、专业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人才,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体会,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和动态调整,整个培养方案不断得到优化,目前已形成了本专业的培养平台:一级平台由学校工科公共基础课组成,二级平台由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组成,三级平台由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③发挥名牌专业示范作用。依据广东省名牌专业建设目标,探讨名牌专业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2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①课程体系改革。适应时代要求,密切关注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其加入培养计划,让学生掌握几门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马上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全球定位系统”、“DSP技术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系统”等选修课程。对由于新增课程造成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情况,在修订培养计划进行了合并和删除。 ②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并在工作量计算方法上给予倾斜。按照专业建设规划,“电子线路CAD”、“可编程逻辑器件”、“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移动通信”和“DSP技术与应用”5门课程列为双语教学课程,双语课程开出率占全部专业课程的比例为17%。截至2006年,本专业讲师队伍中有4人获得学校的双语讲师资格认证。 ③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名牌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开出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按照专业建设目标,“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自动控制原理”争取获得学校精品课程。 3.3 教学方法改革。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全体教师在广泛获取资料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使本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具备电子课件。开办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课程网站,使本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全部上网,既方便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课后上网浏览、自学,同时,便于师生交流、互动。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黑(白)板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使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②组建课程队伍。每一门课程最少配备2名教师,其中1名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具备博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研讨、教学计划及课程建设,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组织讲师到周边高校或省外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吸收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精髓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精华。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本专业3名教授全部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 4 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创新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4.1 实验室建设。2002年,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教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室立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开展电子信息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可靠保障。 4.2 加强实践教学。①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课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提高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能力。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将全部实验程序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补充填写所缺的一些关键语句,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完成阶段性实验内容后,采用学生提问、师生讨论、关键实验演示、学生自行总结等多种形式,定期举行课程实验讨论会。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推行网上预约实验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人数多、实验室安排时间过分集中的问题。 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本专业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建设来推动专业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和创新。首先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课程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实验内容的整合规范,达到综合设计的要求。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减少验证与观察环节,增强实验的综合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智能与开拓创新能力。专业课程实验基本形成了基本实验一综合设计性实验一研究型实验(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 课外创新活动与专业文化建设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活动。在2001年以后的各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专业都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广东赛区一等奖、二等奖等。学生还多次自行组织竞赛活动,邀请老师作评委并进行颁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其他类的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等,以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专业开办之初,以99级为首的学生创办了我校唯一的专业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刊――《星韵》。刊物的征稿、打字、编辑、排版、印刷等全部由专业学生自己完成,印刷经费主要由各班级勤工俭学解决,专业也资助部分。自1001年以来,每届学生自动向后传接,每年出版1期,目前已经刊印7期。《星韵》刊物的出版发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整个专业的凝聚力,特别是增加了新生对专业的认同,为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一个有效渠道。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形成“笃学、求知、活跃、创新”的学风。 6 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人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根本任务。本文结合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设,介绍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在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经验,通过名牌专业建设,带动辐射其他相关专业建设,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绩效的目的。 浅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对策分析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飞速发展的专业,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指出学科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际的角度提出了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教学实践 1 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的措施 1.1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科主干课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和更新内容。在对电路系列课程和计算机系列课程实施改革时,要求既要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相适应,又要与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第一线专家对课程内容设计的建议,同时考察兄弟院校,参考往届毕业生的意见,最后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分析、讨论,明确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教学内容,改善课程体系结构。 1.1.1 建立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从未接触过电子技术的学生学习、了解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基本单元电路工作原理和电子电路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计算机仿真程序的应用方法,熟悉以简单单元电路为核心组成的实用电路工作原理,接触电子技术应用的系统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包括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一些实用性、先进性较强的电子领域新技术与实验手段,逐渐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借助计算机和实验设备,进行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电子系统设计与实现。这部分课程的内容包括: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可编程器件、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 1.1.2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工程实践能力 整个课程体系中,所有课程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大量的实验和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PLC可编程器件、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技术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综合电子系统设计等课程的理论课学时和实验学时可以按1.5∶1的比例来配置。除了以某个具体计算机作为背景机的教学方法,并应该加强综合性实践环节,即一门计算机课程除有适当的实验教学外,还加强了EDA实验,进行系统性实验,并要积极创造条件从而能进行集成电路设计的实验。 1.2 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得计算机技术成为各学科专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其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开发应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除了会使用已开发的软件包外,还应对已有的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或直接利用某种高级语言进行设计开发,也能从事控制电路、接口电路等方面的设计与调试工作。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关系到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能否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1.3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强化开放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开放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实验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既坚持“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的要求,又及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对于课程内规定完成的实验,要采用提前集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完成预习后,在网上预约实验时间。计算机管理系统及时为学生排位,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各种相关信息,供教师和学生查询。针对开放实验后可能会存在学生抄袭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问题,要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析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摘要:一个国家和民族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于国于民有利的高素质人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本文就结合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详细分析了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 1、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 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革命导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制订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都依赖于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精辟分析以及对建国后四十年社会历史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之上。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同样,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2、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的情感。历史能明理,曾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3、历史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 热爱并忠于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培育爱国主义情操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长达几千年的悠久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摧人泪下的爱国主义故事,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选择人生的光辉榜样。可见,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对教育青少年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历史学科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推行的应试教育,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轻视历史学科的念头,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副科,在中招考试中分值很小,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大部分学生只是听“热闹”而已,这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必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为中国的强大而学习,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明确学习目的的同时,教师要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真挚的感情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要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实质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新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标准,理解新标准的实质意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成一种教师素质,以此支配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上实现真正的突破和革新,全面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各项目标。 3、注重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 过去,我们的历史教学和历史教材实行的是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结论或答案,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4、优化历史教学技术手段 中学历史教学现代化是指相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传统观念、传统模式、传统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变革和整体重构,以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现代教学体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实施于教学,可极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会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对于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强国富民的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繁荣昌盛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要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努力奋斗,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教学 1对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1.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1.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2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师深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含义,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来介绍做人的道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度责任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内涵,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中国人民遭受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几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这些民族英雄和斗争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为了摆脱外来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和先进分子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以上史实的讲述,同学们懂得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深刻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共产党、祖国和人民。 3改变学法,教会学生学习 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方法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并学有收益,确实是每位老师经常探索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乐学常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和学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初二中国近代史课当讲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时,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我国劳动人民营造150余年的艺术结晶――皇家园林,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劫后一火焚之,成为一片废墟,至今不能修复。为什么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伴随各国瓜分和抢夺殖民地的高潮,通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件,通过租借的手段,步步紧逼,抢去或租借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不断扩大势力范围,逐步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命脉,直到解放前夕,我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呢?学生听后,不言而喻,动力和激情并存、愤怒与仇恨并举。群情激昂,复仇的火花、向上的火花,建国、强国的火花,从同学们的眼神、表情、坐姿中即可看出。事实教育了他们,“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将永记心间,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支柱。运用此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教育自己,要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好,他们不但学到了书本中的知识,还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让学生从前人活动的功过得失、经验教训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并且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析新课标下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历史教育,做好两阶段的衔接教学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出发,在历史学科教学理论指导下,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探求解决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 衔接 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功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 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 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 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谈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摘 要:过往,由于应试压力的影响,历史学科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新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理解历史学科的教学意义,以及新课程改革也为历史教学发展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大对于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课堂教育;兴趣;方法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改革进步,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而对于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多于主动思考,才能去发现、去创新,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是真正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高中历史教学逐渐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高中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巧妙导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且能够进行评价,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作为新时期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就要主动的去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合理艺术知识导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能力。 二、加大教师的要求,提高专业素养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成果的优劣,不仅仅是学生学习专心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也很突出。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不是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要“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就是为了不教。相比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更注重学法指导,其实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因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法才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教师的功底决定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的广度也影响着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开阔。因而,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要从实践出发,主动走出课堂,面向社会,了解社会实际,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可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只有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传授知识。教师素养的提高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学生,因此,作为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做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 三、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开展的方式方法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优劣不一。不过,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增进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能指导个体将某一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定时间。学习动机在历史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动力因素,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将大大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教师要把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为并非只有历史学习的开始阶段需要动机来启动,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动力系统的支持。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就具体的一节高中历史课来说,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历史教学的进行阶段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阶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训练、情意的培养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方面的发展,都主要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在这个阶段,历史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注意规律进行组织教学,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把预料之外所发生的事件处理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这也为教师处理课堂发生的突发事件指明了方向。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要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加以合理优势教学方法的辅助,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我们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加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有效方法的开展,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能力。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对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的探讨 摘 要: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少,要求不高,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增大,能力要求大幅提高。因此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有历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能力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和不能适当改革历史教育教学的方法等,同时也面临着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以及一系列客观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学衔接;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衔接。但在现实的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初高中的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就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由于历史教师对初高中历史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总体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的课程目标是搞好本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的课程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需要历史教师去研读、去比较、去应用。初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但在课程具体目标,能力要求,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基础,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实践、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也使得初高中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二、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而形成衔接问题 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时间、人物、事件、原因、内容、措施、影响、意义、作用等等),建立知识的立体架构,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对能力要求特别高,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从材料提取有效思想的能力,比较能力等等。 高考要求高,中考要求低,这就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历史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再加上学文学理犹豫不决,进入高二年级(由于学不懂理科,才下决心学文科),才开始认真学习历史,为时有些晚矣。有些知难而退而放弃,不放弃也在问老师:“老师,历史怎么这么难,这么苦”。老师只好摇头叹息,无奈之余对他说:“何其难,何其苦矣”。 三、由于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容量,知识深度,能力要求,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了衔接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容量小,要求不高,老师慢慢讲,学生慢慢学。而高中历史教学容量翻倍,能力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学讲快了,学生不理解,老师讲透了,学生懂了,但进度却慢了,教学任务又完不成。这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任务基本不能完成,学科教学很难达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初中历史教育是基础,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升华和提高。基础不牢、难以构建历史的高楼大厦。 初中历史着重于素质教育,让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而高中历史着重于应试教育,虽然大家都高喊要进行素质教育,但回到高考中,无不重视应试教育。 四、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历史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参与、思考。而高中教材在设计上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这些特点导致初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初中老师重在讲清事实,要求学生记忆。而高中教师则重分析,强调理解。教学方法不同,使学生进入高中后,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问题。 在教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景创设与活跃的氛围,创设教育情景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带着有兴趣的问题下课,在活跃的氛围中启发思维,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和健康的成长。 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初高中的历史老师都应贯彻这一原则,充分发挥历史的这一功能。 五、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而不少教师使用传统的教育教法又加剧了初中生学习的被动性。而高中教育则需要更大的主动性,仅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生去主动掌握和理解。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后,由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就影响了学习效率。 六、教师素质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当一个老师容易,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就更难。 历史在中考中的地位,决定了历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半路出家”的不少。没有经过历史专业培训的更多。经过专业培训而又“改头换面”的不少,经过专业培训而又在岗的“心不在焉”的更多。这样一只参差不齐的队伍,又怎能对学生学习历史进行系统的教育,又怎能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历史的思维,而又怎能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综上,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历史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把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探讨历史课教育教学之见我 提取出教材的体系。历史事件,虽则头绪纷繁,但都是有章可循的。一节历史教材,一个课题,都有它严格的体系。大体说,一节教材,有的叙述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意义,有的叙述某一历史变革的条件、内容、意义或影响,有的用几个历史事件说明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有的从几个方面说明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全貌等等。 一、改变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深。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因为考试制度的原因,教学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转,教师关心的是今年考试处什么类型的题,明年又可能出什么类型的题。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给学生,教学进入机械模式。教师教学围绕升学指数,学生学习也形成功利性的,只要老师说是考试的内容,就拼命的死记硬背,从不松懈。如果老师说这部分内容今年不考,无论对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多重要,看都不会看一眼,这些思想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这背叛。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历史知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看电影、电视、旅游观光、社会交际和与人谈话等。历史的教学目标就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问,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建设未来。 二、树立历史教学的素质观 历史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对外关系等。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历史是为了提高历史素质,了解祖国的过去,建设美好的明天,做祖国的合格建设人才。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教材主要是说明文,如果照本宣科,课堂就是干巴巴的,学生没有兴趣,老师唱独角戏。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因此,教师讲课时要有教学艺术,把美育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美育要贯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表情、眼神、手势等,给学生以友好、平等的感觉,把学生带入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的情感体验中,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产生正义感。教师讲课时要使用文学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手,这样历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开放性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所谓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通常所说的“开放题”,其特征表现为问题偏多或不足,具有一定的潜伏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去解答。毋庸置疑,开放题的教学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对于开放题的教学应从初一教学开始,教师就要在设置课堂提问和作业时,善于创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情景”,使所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给学生留有自由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不是呆板、枯燥、封闭的问题。实践证明,开放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而发现社会的更替是有规律的。而且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励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与素质教育密切联系。 四、历史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的内容,如: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通过对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学习,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建设强大的祖国,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坚强、勇敢、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军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因为教材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左权抗日等。教师在讲课时,在传授知识中,不应该照本宣科,而要声情并茂的讲述爱国主义的故事,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来传授知识,同时也要言简意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要用更多的时间讲大道理,主要是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搜集有关爱国主义的故事,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历史教学里,教师要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引起学生的联想、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同时,要多开展历史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看电影、历史知识竞赛、故事大赛、到历史陵园扫墓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五、教育学生以唯物主义为指导 在历史教学中,坚持辩证法,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指导,尊重客观事实,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避免片面性看问题的产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人和事,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评论他们在当时所起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指出消极、落后的方面警示后人引以为鉴。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方法。”历史教学的内容丰富,头绪纷繁。要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探究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摘要:新时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历史学科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针对当前课改的实际、学情的实际、学生发展的实际、高考改革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找准教学的着力点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育教学 兴趣 众所周知,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讲,课堂教学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优劣不一。但是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大家也在为此努力。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对于新时期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时期,对于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兴趣培养尤为重要。如今是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电脑教学设备,以历史图表为核心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所谓“图”主要指概括历史知识的图示、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表”主要指概括历史知识的表格、大事年表等。历史上留下来的地图、图片实物资料、文字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因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视觉、听觉等很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发现历史,给历史课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以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多媒体教学具有优化教学内容,整合课本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展示的内容多,信息量大,通过丰富的材料,再现历史的真实,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反应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模式正适应素质教育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通过这种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课本知识,还了解了很多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办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还原历史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教学,即首先让学生看到历史事件,再进入历史事件,最后走出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旁观者评价和认识历史事件。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充分地看到了历史事件,并以其展现的生动性、丰富性吸引学生走进历史事件,这为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事件作好了最好的准备。多媒体的出现,大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合理有效,最大化地使用教材 现如今,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教师要充分合理的使用教材,最大化的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能力。新标准及依据新标准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已近被普及,但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的力量,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创设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于教材的重视,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力的。 3 加大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历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新时期,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优化教师专业素质,打造教学特色。过硬的自身素质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根本的支撑。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更新理念,博览群书,提高修养,善于反思,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善于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历史课。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在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在课堂上擦出智慧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如上是对于以为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要求,如今,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教师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学习,多进步,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学生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并加大教材的重视程度,以及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自身努力,真正的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如何做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更新。那么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呢?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当前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要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电脑、家长、社会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 当然,只有先进和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能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这又要求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成为博学之师。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兆武先生在《历史与历史学》中曾经提到:观察历史,我们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更新思维观念,思想就难以突破边界。我前面已经提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那么,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需要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 3、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达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内化。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历史教师及时更新了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创新,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3、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教学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历史教学的思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小议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摘 要]初中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好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初中历史中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和风细雨般的慢慢渗透,就一定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把握好这个主题,不仅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效果,而且关系到德育工作的大局。因此,认识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特点,关注并探索本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和规律,就成为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要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击日本吉野号,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为之奋斗终身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要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把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后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动,甚至热泪夺眶,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决心为实现祖国现代化而勤奋学习。 二、知、情并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只有正确把握历史学科中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知、情、义、行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这些年来,成效显著。 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抓不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他们融情于史,大大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改变了过去不重视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巩固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丰富了历史知识,为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奠定了基础,并在县、市统测、中考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通过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们的思想觉悟有了普遍提高,懂得了爱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关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增强了爱我中华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学习先辈,学习英雄,学习楷模尉然成风。学生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勤奋学习,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家乡做贡献,表现出了跨世纪一代青少年所应有的精神风貌,有力地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明确爱国主义内涵,做到有的放矢 有的历史老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的教学,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研组首先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江总书记给国家教委领导的信,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及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经过学习,我们统一了思想,达到了共识,一致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通过学习,大家深深地认识到承担这项工程既无限光荣又责任重大,决心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包罗万象,历史教学却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经过学习研究之后,认为当今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①加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②加强祖国现代化建设教育;③加强改革开放的教育;④加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教育;⑤加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的教育。认识明确后,就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本内容,突出上述几方面的教育。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不读史慢无以爱其国”,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生要的意义。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摘 要: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需要教师主动探讨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以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促进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提出了几点方法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是采用“灌输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味向学生灌输纯理论性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过于枯燥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1)教师可为学生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知识,因此,教师可把课堂教学充分开放,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课外的知识,有的学校会雕刻一些名人的石像供学生参观,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些石像利用起来,向学生讲讲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去参观,对于书本中涉及的知识可结合实物向学生讲解,这不但可以将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2)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些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课,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这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要多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3)教师要多增加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这有利于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人民版高中历史课本中的《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章节内容为例子,在统一学习完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次讨论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我们学到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都有哪些,请学生讨论过后整理出相关的知识。然后,教师可请学生发言,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说出有中国军民的斗争以及抗日战争,那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对这两场战争可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知识。同时,教师还可开展竞答赛,对本章细节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创设多种课堂教育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么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课本当中,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创设多种教育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不但能够给学生设置下强烈的悬念,而且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兴趣想要投入到书本中去寻找知识。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学习中,教师可这样引入新课:“对于我国的国家制度,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那么,在建国初期,我国的领导人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而不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呢?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没有借鉴过别国的发展经验呢?我们经常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那么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呢?”教师利用这几个问题可给学生留下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定想要从书本中找到答案,那么,教师则可以引入新课,带领学生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重点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由于高中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倘若只是按照课本中有的知识向学生讲解的话,就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翻阅一些古籍,通过查阅史料来供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则可以把这部分课外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即可,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电脑、古籍史料来学习相关知识。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的战争,那么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战争的知识,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发生时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抗战时的人民生活等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分析以上方法策略可以看出,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的改革要跟得上教育领域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理论,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第一中学)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中学历史课作为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也必须重视对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 【关键字】中学历史 创新型 培养模式 重要性 拓展 1977年9月,我国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自那以后,我国教育模式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而言,应试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应试教育也出现了很多弊端,尤其是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出现了固化,应付升学考试的目标性太严重,这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未能研究和探讨出比应试教育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因此,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而言,应试教育依然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当前,我国正在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中学历史是我国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率的高低对我国中学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都在探索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本文就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做了几点阐述,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读者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要探索创新型培养模式。而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一般都是主要依靠老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常常扮演着"听众"的角色,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对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再依靠陈旧的教学手段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求,更加不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教学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首先,部分学校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把历史课当作副科对待,这种教学观念就会引起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度下降,进而不认真对待历史课学习。另外,老师在授课时过于重视自己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学校都在教学过程中未进行较大的改变,这也是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上述分析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两点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种情况,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只有落实好这项工作,才能引导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走出教学困境,才能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横向学科拓展 教育界有句俗话说:"文史不分家,政史地不分家。"这就证明历史课与文学、政治、地理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探索就应该以历史学科作为起点,向文学、政治、地理等学科进行横向上的拓展,这种拓展形式不但能够扩大历史学科的知识面,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贯通起来,而且还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在解决问题时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思维方式。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仅仅将历史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知识范围内,这就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等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因此,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探索中,必须要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确保历史学科知识获取的前提下,实现政治、文学、地理等学科的共同发展,这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纵向知识贯通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外,还要从纵向上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要完成纵向上学科知识的贯通,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1、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 中学历史知识不能只是局限在"过去发生过的事情"这种传统性的思维中,而应该将过去的历史经验同当前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制定历史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政治影响、地理地貌、文学背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导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认识程度。同时,在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适当的加入历史线索,这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 2、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加强各学科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比如开展小规模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时,在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历史遗迹景点内,当学生充分了解历史线索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政治背景、文学知识等内容进行了解,同时鼓励学生将平时在文学、政治、地理等学科中学习到的与该历史遗迹相关的文学知识、政治知识、地理知识讲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历史资料分析、研究和整合,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考察地点发生过的政治事件、经历过的地理变迁、出现过的文学大家等知识,对提升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控制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要重视对创新型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基于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现状,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加强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融会贯通,才能提高我国中学历史的教学效率。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模式 摘要:历史教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的科目之一,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不够重视,导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模式没有建立起来,与素质教育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逐步发展,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越来越受到关注,形成了一些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本文探讨了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期望能够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历史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态度和定位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学模式也是随时在发生着变化,多元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包含了教育教学中多种教育教学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集合体。美国学者乔伊斯等人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学学习模式,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实践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固定性的、系统性的,包含了多个元素的一种学习环境。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义务教育和历史教学新课标的,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也在逐渐的进行着变化,这些教学模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 1. 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仅仅是由教师单纯的教授学生历史相关知识,这导致中学历史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而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单纯教授模式开始逐渐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开始转变。 2.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赫尔巴特的授受式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另一种是以杜威的活动式为代表的教学模式。而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也没有脱离这两种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随着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等的创新发展,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地位逐渐开始动摇,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3.学科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所有学科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的统一模式,但是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历史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学科化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中学主导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科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更大程度上贴近了历史教育教学的特点,成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I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初步完成,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随即诞生了较多的更加符合新课标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成为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指导模式,其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而信息传递教育模式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学生的认识要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这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通过教师的组织,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的历史信息,在其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进行认知是信息传递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2.情景再现教学模式 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与学生的情感相互作用是情景再现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概念的认知方面。而应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感受和体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进行将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相互结合,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能够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去体会和感受。 3.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地以历史问题的特征以及问题的起源为学习和教学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在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下,更多的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历史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结:随着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新的历史教学模式必将层出不群,同时也没有一种绝对的教学模式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通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历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有可能的前提调价下,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不断随着社会的要求而进步。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分析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要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创新教育的相关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创新教育的发展背景之下,中学阶段的历史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课题。本文就新形势下对中学历史教育的相关要求进行详尽的阐述,希望对于日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高校开展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 教育教学 相关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且由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推动,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也从教育者数量多少的比拼转到教育者素质高低的比拼中来。所谓高素质人才是指集良好人格结构与较高创新精神以及能力为一体的新型人才,中学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有着无法复制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国历史学科教育的方向在哪里? 一、新教育观念的树立 (一)人本教育观念 人本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定义就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具体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所谓人本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去展开日常教学 这不仅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展背景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客观要求,因此在中学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学生缺什么补什么,学生更容易接受哪种方式就多采取那种教学方式。 (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质量观 学生并无优劣之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履行其为人师者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创新教育观的树立 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与传统教育观最大的不同是对于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观念的要求,“创新”是其血脉。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为重心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为新世纪的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 二、新教学方法运用 结合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那么在新的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该如何开展历史课程的日常教学呢?有哪些方法可以采用呢? (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时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进行学习。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堂中感受历史科学的人文熏陶,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 与其他科目不同,历史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过往重大事件的相关论述,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主要包括对于传统文明、传统优秀思想以及相关文化产的传承。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对历史规律的探寻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历史科目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以史为鉴”。而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建立在“以史为鉴”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而没有创新的传承,只是原地踏步,毫无生机。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实进行结合比照,从而把握时展的主题,让学生立足过去方言未来。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对一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得出自己的结论。然而我们都知道,任一事件的发生都存在两面性,即我们经常说到的“世事无绝对”,也许这一种做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外部环境发生一定变化的情况下,同样一种做法或许又转变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转变出传统结论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怀疑式学习,在原有结论的基础上试着去更新他们甚至是推翻他们,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使他们能用不同的眼光多角度的去对待某一事件或者是某一社会现象。 (四)通识教育理念的融入 现代市场要求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创新背景下的历史学科教学应充分贯彻落实通识教育理念,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将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融入进来,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知识体系之间进行交叉和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研究性活动的开展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虽不是没有可能,但存在一定难度,有目的的开展相关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学以致用,将具体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来,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改革,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肩负起为人师者的使命,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事业中,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贡献最大的努力。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才能够提升初中历史的教育教学质量 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初中学生以后的发展以及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这门课程来说,更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的课程,鉴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师需要采用相关的方式或者措施提高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初中历史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历史课程在时间上比较长久,在空间上来说内容比较丰富,与此同时,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包含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故事,也有那些比较有趣味的风俗习惯或者地方风情。历史课程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或者特色,从而使得大部分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比较有兴趣,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比较认真地听讲历史老师讲述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的历史人物。学生能够对历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或者学习热情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动力。然而,假如学生仅仅将历史课程当做一门娱乐课、一门休闲课,而不能够领会到该课程的灵魂或者重点内容,就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或者水平,与此同时也就不能够达到历史课程开展的目的。 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以及研究,发现现在我国国内的部分初中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或者漏洞。 历史教师以及学生不能够正视历史课程的重要程度。在以前的升级考试过程中,有些地区并没有将历史课程作为其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就可能使得有些教师或者学生觉得历史课程不是特别重要,从而使得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对历史课程不够重视,具体表现为部分学校对于历史课程的时间安排严重不足,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将历史课程安排在下午的时间,这样就很容易使得学生走神或者犯困。 由于学校以及相关的任课教师对历史课不够重视或者关注,所以学生就会放松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或者研究,有些学生在历史课讲述过程中做其它作业,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老师讲述的相关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消遣对待。 二、部分学校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关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同时也开始实行素质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的部分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有转变,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或者对教师的考查方法,甚至对学校的考评,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点内容。 这样的考核方式就可能使得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历史成绩,从而让学生对于某些历史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掌握。如此可能会使学生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但是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思维方式,更不用说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创新思维方式。 三、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么就需要相应的历史教师迅速转换教育教学观念,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历史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在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主动性,那么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改革或者新型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采用积极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历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比如,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需要添加一些有趣味的东西,让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能够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或者热情,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或者教学质量。 2.教师需要时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与此同时需要历史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于不同的历史知识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需要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历史课本中难度比较大的历史知识,可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了解或者知道该内容即可,然而对于那些学生能力比较强或者对于历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其进行掌握。 3.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或者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或者探究能力 大部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相关的知识,不如教师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加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教师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或者分析,这样才可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及主动的探究能力。 总之,要想彻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地尝试,积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教学,掌握到历史文化的精髓。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摘 要:教育改革背景下,应试教育不再适合目前的教育现状,素质教育正以其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入课堂。本文从历史教师自身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素质教育下体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特色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师素质;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一、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一位素质教育下合格的历史教师,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特点。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互联网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更新教师自身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要站在书本知识结合真实案例的位置,观察历史的发展进程,给历史学科以合乎实际的客观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 同时,历史是一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因此,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更新教学观念,做复合型历史教师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突破思想边界。要想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很好地实施在教学中,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做到“授之以渔”。 现代社会,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发紧密,学科逐渐融合,综合性越来越强,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型例子。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因此,教师仅仅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已完全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了,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当中复合型的历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全面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除了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知识外,同时也要掌握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各学科间知识,并且要很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要以学生合作者的姿态定位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自身教育特色的、综合性的历史教师。 3.要想把历史教学观念内化,教师就必须在课堂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在反思中积累经验 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必须是以事件为依托的,也只有在一定的场景中才可以发生。教学反思的效果、深度,教师成长的速度,取决于教学课堂场景的性质。经验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才能快速地积累,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在史实的基础上,运用悖逆的方法,设立新的场景,启发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挖掘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隐性问题,然后交给学生自己来猜测、论证,启迪发散思维,使学生得出富于创造性的新结论。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提升学生自己的历史修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 1.推陈出新,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的创新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并大胆采用了新的历史教学思维模式,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创造思维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自身要敢于摒弃旧的教学方法,选用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并大胆推陈出新,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的创造。 2.变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对于新素材、新场景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当中,在充实教学新素材的同时,更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转到发散思维的运动轨道当中。 因此,对于学生言之有理的“异端”声音,历史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打死。对于“异端”,要秉持包容的原创,引导学生自我发散思维。在教学工作中几乎每份教学材料都会有固定的参考答案,答案的准确度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在于广大历史教师会因此陷入思维定式当中,将参考答案当成了问题本身的唯一标准答案,如有学生出现“异端”解答,一概加以否定。如此以来,教师的这种“奴化思想”定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培养出不会动脑筋,只相信标准答案的盲目学习的学生。这种学生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又如何担得起建设祖国未来的的重担?因此,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打开历史课堂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教学所特有的特色性、时代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历史教育教学应渗透德育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记录,是对人类过去的经验总结。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战争、社会变革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这种精神尤其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浅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的动力。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中不断壮大,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华夏历史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内容。 在教学中,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古代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再结合当今的中国航天成就,奥运的成功举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通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45年的日本投降,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回顾,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使学生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哲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努力去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 (2)在教学中进行远大理想教育。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虽受腐刑,仍旧没有动摇他写《史记》的决心,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这部史学巨著;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最终取得真经,等等。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名扬千古,流芳百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矢志不渝,心中拥有崇高远大的理想。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教育。 (3)在教学中进行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伟大领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历史上,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大量光彩夺目的精神文化财富。语言和文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发展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舞蹈的创造,都出于劳动人民之手;在劳动人民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文明家、艺术家。教学中要利用这些生动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群众是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同时结合史实,着重指出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这种“决定”作用,这种作用,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运动,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总是通过人民群众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新兴剥削阶级也加入革命运动,甚至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但革命的根本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始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历史事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人民,树立爱民的思想,在建设祖国的大运动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总之,在教学教育中,老师应深挖历史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创设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在历史教学中有机的实现德育教育,最大化地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为社会培育有道德,有知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拓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改革,并在一些地方进行素质教育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者,如何做好当前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更新。那么在新的教改形势下,如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呢?下面就从几方面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第一、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素质。这是当前背景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何提高素质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要做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电脑、家长、社会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习教育学理论,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史学研究理论和成果来充实自己。 当然,只有先进和教育教学理念是远远不能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的。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这又要求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真正成为博学之师。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何兆武先生在《历史与历史学》中曾经提到:“观察历史,我们总需戴上一副眼镜,观念就是那副不可或缺的眼镜。”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不更新思维观念,思想就难以突破边界。我前面已经提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那么,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如何“教”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那就需要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想想看,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念、并真正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授之予渔”,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 现代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掌握独自一门学科的知识已远远不够用了。同时,现代对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素质要求,需要复合型的人才,科目学科之间逐渐走向综合性,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例。因此,教育教学更需要复合型的历史教师。尽可能地学习和了解其它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除了要掌握本门历史知识外,还需要多掌握政治、地理及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主动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自然交叉和综合。从而成为复合型历史教师。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的姿态从教,最终成为一名具有自身教育特色的教师。 3、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达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内化。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经验和反思都是在一定场景中发生的。场景的性质决定经验的效果和反思的深刻,决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经验在富有挑战性的场景中才会迅速发生,反思也只能在观念的冲击下才会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提升自己。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历史教师及时更新了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创新,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3、打破“权威”的信仰,树立“信仰”的权威,宽容“异端”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大胆地对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并引用史实加以论证或驳斥,不能盲从“权威”。 因此,对于学生的“异端”声音。言之有理的,历史教师就要多鼓励和表扬,千万不可按“常理”一棍子将其打死。对于“异端”的声音要以宽容来对待。一般每份教学资料都会为它上面的题目提供相关的参考答案,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常常陷入思维定势,人为地将参考答案当成标准答案来向学生讲授,只要学生意见与之相左,一概加以否定,长此以往,教师这种惰性与奴化的思想必然在不知不觉中带出一批不会用脑,只会盲从的学生!这种学生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怎能担起建设祖国的重担?怎能参与国际社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妨多听听“异端”的声音。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历史教学应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历史教学的思路,从而体现历史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议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行得越来越顺利,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为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一片新的历史天地。本文作者通过多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经验和心得,详细分析了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育的特点和目标,为广大教师朋友们更加有效地实行新课改提供了实践参考和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与时俱进;选修模块;多媒体 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运用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严肃又不失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在教学内容上,能够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高中历史课程要与时俱进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还要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创造能力。在高中历史的教育当中,我们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未来建设祖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在历史教材当中,历史和政治应该是不分家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事实,对多领域、多层次的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在当代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从教学内容的结构、模式、目标、内容、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多为封闭、保守状,这样的教学现状不仅会令学生和老师产生疲劳,而且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萌动、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整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已经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历史教材中获得,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出改革。不管对于学生还是祖国的下一代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学生应当是先进文化、优秀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可以列举在历史的进程中,那些为祖国带来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先进青年们,让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感受历史、感受国家带给个人的自豪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从历史课本中选出最打动自己的抗战事例,并与全班同学分享,让学生们在对历史的感悟和体会当中,感受爱国热情。 二、设置教学模块和选修课 新课程标准中的历史教学方案与传统教学方案相比,在教材中增加了教学模块,在课程中增加了选修课,对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都有很大帮助。这样的设置课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生源情况等设置教学方案,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新课标的历史课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的基本知识的重复。在传统的历史课程中,在初中学习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后,在高中还要学习中国史和世界史,这样简单的重复过程,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认为历史课的知识只是枯燥乏味的重复这些历史事件。从前的课程改革改为初中学习中国史,高中学习世界史。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有一部分学生只学到一半的知识,知识体系没有建立完全。所以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充分改进了这一弊端,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全部放入初中历史的课程;而在高中,学生们主要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这样每一时期都有所侧重,就成功地避免了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重复性。 在模块的设计上,也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有的同学对政治课十分感兴趣,但是对历史却不感冒。教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可以推荐学生选择历史课本中“社会民主思想”之类的模块进行学习,相信学生能发现历史与政治的互通之处,从历史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些教学模块,老师可以自由地转变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所以说新课程改革能够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 在我国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电脑不再是奢侈品。学生们对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兴趣远远大于历史课程,教师就要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将学生有效地引导到历史的学习上来。首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处为下节课设置问题,让学生们通过查阅图书馆、网络等资料独立自主的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多发散思维,不要固定于教材的模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与其他的同学和老师交流,借鉴他人的优点。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创建讨论组,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之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在讨论组中可以自由的发言和讨论。高中时期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喜欢表现的心理,所以在讨论组中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可以极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让他们体会到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为学习增添动力。 在历史课程的展示上,多媒体技术也为高中历史的新课堂注入了很多活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从视觉、听觉、感觉上,运用视频、音乐、动画等形式进行展现,为同学们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让学生在或古色古香、或激情昂扬的氛围中,加深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多媒体设计了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或整个学期的知识,或最令你动容的知识制作成ppt,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展示。这样在学生们制作的过程中,无疑对消化历史基础知识,体会历史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肯想肯干,就能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三个超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广大教师来说它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本文浅谈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三个超越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广大教师来说它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向原有知识体系挑战,向固有的教学模式挑战,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领会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自我”,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超越教材 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反复强调“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因此教师在对待历史教科书时大不可把它奉为“圣经”、原封不动地全盘地搬给学生,其实它也只是一个“范例”、一个教学的“案例”。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超越。 1、拓展教材。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如今学生获得知识可以从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多媒体等多种途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知识权威的化身;学生已不再是“一无所知”的一张白纸。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对教材进行拓展,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如:在进行“秦始皇陵兵马佣””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特别是如今河南、陕西等地古墓新发现等现实材料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古代文物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通过这些材料的拓展与引入让学生明确考古学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2、重组教材。新课程下的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无论从体系、内容,还是其知识覆盖面上都是被专家学者所推崇的、是当前教学中最佳的教学载体,但由于各地的教学实际不尽相同、学生认知的水平与程度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认知需要与教学实际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大胆地重组教材。学习“甲骨文”就会联想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中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讲造纸术的发明,可以联想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等。学习“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就可以联想到战国的名医扁鹊、唐朝的药王孙思邈、明朝的名医李时珍等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尽量拓展教材、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不断刺激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由于本校学生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小学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整天忙于生活,不懂得对孩子教育和管教。因此,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时候,围绕学习主题不仅要备材料,更要备学生。学生家庭上网条件差,尽量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计算机)搜集更多的资料和图片,重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为学生大文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超越课堂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成为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者、开发者、建设者,它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纯粹”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场所,教师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超越。 新课程强调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加强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超越课堂。教材、教室、学科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人生的教科书。课堂教学必须向课外延伸,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把活活生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在学习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活动课时,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包括每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了解历史有哪些途经?(文物、古迹、遗址)研究历史有哪些方法?(了解调查法、阅读文献法、课堂学习法等)给学生一些通识知识的学习。然后举例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历史’”。 举例一:记时方法的演变。通过阅读材料及学生的集体智慧,学生了解到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用“太阳日出”、“鸡叫三遍”、“月挂树梢”来计时。春秋时期用圭表、漏刻。唐代僧一行发明了自鸣钟。郭守敬发明了机械报时钟,民间燃香、燃烛等计时方法。现代机械钟、电子钟、石英钟是从西方传入的。 通过这些活动课的组织,让学生认识历史是触手可及的,不是深不可测、晦涩难懂的。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再问问:什么叫历史?有的学生归纳得好: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通过这些活动课的组织,培养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培养学生认识现实世界、了解现实世界的正确的观念和方法。 三、超越自我 新课程的学科知识体现了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学科间的交叉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的更新本学科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其它学科的综合知识,不断地积累生活中出现的教育素材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新课程下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自觉、主动地抢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的至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而这些工作能否胜利进行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技能与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教学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新的挑战,也将为教师带来创新的新空间与契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与新课程同行、不断地进行超越,为教育改革的多彩的春天贡献自身之力量。 历史教育教学论文: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朋友三个帮。生活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学习更需要朋友的帮助。我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多年,送过多届初中毕业班,长期试图探索一条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习惯的有效途径而大胆实践,今写此文,谈谈自己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共勉。 一、实验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环顾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境,大多数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的情况和学生团体活动的情况还不为多见,占主流的仍然是竞争与个人的活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和合作观。 我校虽是甘孜州的一所重点中学,但初中历史知识薄弱,这些实际情况表明,初中进行历史合作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实验设想与尝试 初中历史合作教学具体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师师合作三种形式。 1.师生合作。在“合作教学”中,师生合作是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的合作。 (1)讲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教师讲授内容力求做到精、新、深。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读目录。明确章节目的关系,明确该课在全节或编章中的地位作用,明确课内各目的关系。第二,找出本课的核心内容,即教学重点。第三,列出本课的知识重点和基本线索。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消化。 (2)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讨论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结合各章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疑问,如教材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一节《鸦片战争》,我们设计的疑问是:①有人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破坏了中英间的贸易伙伴关系。”你认为这个看法对吗?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你掌握的知识发表你的看法。②你见过鸦片吗?现行法律规定贩运多少克鸦片或制品就要判死刑?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为什么不是“烧烟”?二者有何区别?从中你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课堂讨论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以班级为单位,或设正方、反方辩论,或师生正面交锋等等,最后由教师评价或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和史实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生生合作。我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1)课前合作,消化教材。我们提倡学生合作预习来消化教材,具体要完成以下工作:①共同划出重要知识点;②在疑难处标记,协力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和途径;③做好读书笔记并相互交流。 (2)课上合作,解决难题。课上合作,学生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这一节时,我们设置的问题是: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是如何侵华的?中国各政党各阶层分别采取什么对策?结果怎样?②有人说,如果不去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更不会有国共第二次合作,你认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两道题涉及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包含着“现象与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基本史论。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自行发现并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们大多能达到要求,而且愈来愈好。 (3)课后合作,探索未知。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广泛浏览历史书籍,多掌握史实,多了解理论,然后史实结合,合作探索一些理论问题,达到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懂得了一些学史治史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师师合作 我校初中历史组青年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经历和教学风格,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为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师师合作,具体做法如下: (1)在每一学期初,由初中历史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它包括教学进度、集体备课时间、内容、主备课人等项目。 (2)按年级组成备课组,备课时,先由主备课人提出课题,然后通过备课组的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目的、重难点、关键点、教法学法、教具学具等诸项内容。尤其是对如何运用合作教学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能力、训练思维等方面,备课组成员充分交换意见,最后统一认识。 当然,初中历史合作教学模式实验,短时间的实践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理论都并不完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修正与提高。我们历史组几位同志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此项实验深入持久下去,使她更趋于合理、趋于成熟、成果更加显著,成为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网络利与弊论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资源共享的利与弊 【摘 要】 高校规模逐渐扩大,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高校的发展。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为例,阐述了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的利与弊。 【关键词】 综合布线实训室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的不断普及,各高校对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越来越重视,将网络技术相关的实训项目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好项目、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之一,这就面临着要建设实训室、大量采购实验耗材以供师生使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的资源有限,对于如何有效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实训室资源,达到利益最大化,提出了开放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的新概念,将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1 实训室的基本情况及共享对象 实训室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训室工作既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衡量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校的综合布线实训室,其主要功能就是模拟一个环境,这个环境能让受训者进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施工、验收、测试、运行和维护的训练,从而掌握综合布线工程技术流程,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知识。该实训室配备光缆展示柜、铜缆展示柜、工具展示柜、配件展示柜、铜缆工具箱、光纤工具箱、光纤熔接机等等可实训器材及必备耗材。实训室内安装了电脑、投影、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料、图像、录像、样品等,是一个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该实训室还具备钢结构模拟工程实训墙体,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实训室能完成从设计、安装、测试到验收的综合布线工程全过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抽象的综合布线知识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通过综合布线基本技能实训和工程项目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综合布线工程施工、项目经理、布线工程师和工程监理等岗位的职业能力。按照实训要求采购相应器材,可以将电气自动化、楼宇智能等实训教学项目引入本实训室,使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充分达到有限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图1~图3为实训室一角。 2 实训室共享的好处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部门对高校实训室建设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对实训室的资源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尽快推进高校实训室的资源共享,提高实训室设备的利用率,引发了资源开放共享的紧迫需求。高校实训室资源的共享,需要解决科技条件资源效益价值与实验室资源个体利益价值在追求最大化中的冲突,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益与实训室资源双重价值,实现参与主体各方的最大利益共享。对资源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协调和提升,正是高校实训室资源共享工作重要解决的难点和待突破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的战略性举措将有利于解决科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中双重价值最大化的冲突。 (1)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将实训室开放给计算机网络和建筑楼宇智能,开展实训时可以共享实训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及工程实训墙等学习设备,提高了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情况,减少了闲置资源的无的放矢,避免实训室资源的浪费。实验室开放后共享可用的资源,有效的节省了设备购买费用。随着学校的不断扩大,实训室场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也制约着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不影响专业课程实训的基础之上安排多个专业共享一个实训室的机制,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实训课程,为其他专业开展教学节省了空间。 (2)有利于学科间优势互补。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如果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很难在社会立足。将实训室开放,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对工民建电气安装方面有所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就业另辟蹊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建筑类专业是当下各高校的热门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是实现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实训室中,通过综合布线工程实训墙模拟实际楼层建筑结构及实训室配备的工具箱,可以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学习中,通过对实训课程的逐步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并根据个人爱好选修其他学科的实训课程,充分实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 (3)有利于系部的扩大发展。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机构,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技能型人才是高校办学的宗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各专业学生到实训室进行参观学习,提高了外系对本系情况的进一步了解,扩大了本专业知名度,随着本系实训室的共享使用,自然会激发很多外系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选修本系课程的欲望,进而获得更多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倾心。生源不断增加,教学不断完善,对系部的扩大发展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3 实训室共享的弊端 万事都具备双重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实训室的资源共享,除了以上的好处以外,还存在着一些避免不了的缺点。 (1)实训学员分出各系,不便管理。共享综合布线实训室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系部,学习内容及个人素质不同,在进行实训的时候避免不了会因为人多手杂而错误使用不对应的实训材料而造成实训室材料混乱、误工误事的情况。参加实训的过程中,即使进行设备工具登记,往往也会出现好动学生对实训设备乱摸乱碰、乱拿乱放的现象,而为此整理实训设备及清点不同专业的实训耗材将占用一部分学习时间,此外,实训室内的卫生方面也很难保障,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交替学习的过程中将造成极大的不便。 (2)实训设备及工具损耗速度加快,维护及二次购买投资巨大。通常来说,高使用率是保障设备拥有较好的使用效益的基本前提,但是使用率高并不等同于使用效益高。由于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训室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样对于实训设备及器材的使用情况频率增加,就意味着各种工具的损耗程度均成倍数上升,对于贵重仪器的后期维护及必要设备的再次采购耗资巨大。对于专业设备而言,大量低水平重复使用,将对设备的性能指标使用寿命等带来严重的影响。有效把握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之间的平衡,对其使用效益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是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3)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还不成熟,政策配套不完善。目前,大多系部管理体制中对教学资源配置上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状比较普遍,教育教学资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属于系部所有,导致实训室共享实施困难。对于校区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行政上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业务协调机制,使分属于各部门的教学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资源共享制度的滞后,缺乏一个协调机构对他们进行综合应用的设计,造成实训室共享不便。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室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及优势,综合布线实训室开展资源共享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高校在加强自身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积极促进校内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破除人才培养的资源瓶颈。在实现实训室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强领导、管理,建立合理有效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充分实现实训室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共享才会大大的减少弊端,增强多方优势,实现积极发展,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营销模式的利与弊分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互联网完成各种日常的交易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和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利与弊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就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的利与弊展开探讨,旨在引导读者能够正确对待网络营销,进而能够在这种营销模式下能够享受到其便利性,而且在面临一些非法营销时能够冷静对待,进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关键词】网络营销 传统营销 非法营销 营销渠道 一、概论 (一)相关概念。 传统营销是指不同的商家通过一些实体店铺将各种商品信息尽可能充分地展示给顾客,主要是通过实际体验,给顾客以真实可感的体验,从而促成交易的一种活动模式。 网络营销是指不同的客户通过INTERNET这一工具在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检索相应的商家及商品信息,然后通过不同的手段跟有意向的商家取得联系,从而由潜在客户转变为有效客户的过程。 营销渠道是指为了保证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营销媒介,也可以说是经营渠道,以网络营销为例,其营销渠道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达到营销目的,营销渠道的选择对于营销活动至关重要。 (二)网络营销图解。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更加形象的对网络营销加以理解,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产品信息供消费者阅览和购买,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借助网络收缩到企业网站上商品信息,进而进行相关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营销主要是借助于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网络来发挥其营销效果的。 (三)研究意义。 一方面,研究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那么对于一些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地区,对于网络营销接触的很少,面对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刚开始接触的话肯定会有恻隐之心,那么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指导读者对于网络营销产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以及当面对网购产生的问题如何回应就有了参照,从而使得消费者更加安全安心的进行网购,能够比较理性的进行扬长避短。 另一方面,其理论意义也不可忽视。网络营销现在发展还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兴事物,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还很欠缺。那么这不利于以后相关学术资料的进一步完善,笔者通过对于网络营销一些方面的感想,能够在学术资料方面作为一定补充,可以供以后学者的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创新。 尽管目前研究网络营销的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但他们大多从纯理论上进行分析,或者是仅是以某个行业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而没有上升到理论,笔者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某种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笔者通过图示形象的向读者展示何为网络营销,并且以生活中一些可见可感的事例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实际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进而指导实践,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所在,但是笔者所谈还是局限于表面,有待于深入。 二、网络营销的利与弊分析 (一)参照物的选择。 为了突出网络营销模式的利弊,我们不妨找出一个参照物——传统营销。自从交易活动开始之际,其实我们认同的就是传统营销,它主要强调的是实物体验,即在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进行产品买卖活动,因此,选取传统营销作为参照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营销渠道的对比分析。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主要差异在于营销渠道不同,我们不妨抓住这一个落脚点进行分析。为了更加形象的突出两种营销渠道的差异,笔者认为图示不失为一个很好地分析方法。正如下图所示: 首先相同点可以看出:两种营销模式都有两种营销渠道,即:直接营销渠道和间接营销渠道。但是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无论哪个营销渠道,网络营销都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的中间环节,作为一名消费者来说,从消费者心理学来说,对于同样的产品肯定更加倾向于购买活动的简单化,即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三)网络营销的利与弊。 一方面,与传统营销模式相比,网络营销的有利之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于企业来说降低了成本。网络营销不需要和传统营销那样装修很好的实体店,有时只需要一些简单装修的场所即可,就房租这方面来说就少了好多,所以就目前的趋势来说,网络营销越来越受到一些小企业的青睐。 第二,对于企业来说所接触到的顾客来源更加广泛。由于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营销,即使一些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够购买自己的产品,这和传统营销相比往往是达不到的,消费者的覆盖面越广,那么营销者的买卖机会就增加,这对于营销者来说是一个绝好的营销模式。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的可供选择类型更加丰富。由于现实出行限制,当消费者在一些实体店进行消费时,往往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商品,只能退而求其次。而通过网络营销,消费者各异购买各种类型商品,可以通过条件检索,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商品,从而增加消费活动的幸福指数。 第四,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会购买到漫天要价的商品,因为网络上可以查到即时信息,通过一些店铺商品信息价格对比,消费者可以据此判断出某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从而能够避免传统营销活动中被老板胡乱要价的现象。 第五,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效率更高。从事过网购活动的人都知道,对于自己喜欢的商品,通过和商家联系确定购买后,只需通过一些简便的支付方式就可以享受到送货上门的服务,这样一来,对于那些工作比较忙的人来说,就能够达到购物和工作两不耽误的现象,充分利用时间。 第六,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例如,在收到的商品与网络上的商品不符,消费者可以申请替换或者退款等服务,这样一来就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另一方面,网络营销存在一些弊端值得我们注意,特别是一些非法的营销方式,主要表现在: 第一,非法网络营销。有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营销这一工具在网络上出售一些荼毒精神的商品,那么对于一些认知度不强的消费者来说一旦购买商品之后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有些人在网络上售出的商品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到的商品根本不是一种商品,而且现在互联网法律还不健全,有些消费者即使吃了哑巴亏也无处申诉,这样只能致使这种不法风气愈演愈烈。 第二,网络营销模式的信任度问题。由于买卖双方不能面对面的交易,可能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于传统营销模式的消费者来说,不敢轻易接触这种营销模式,特别是如果刚刚接触就碰到一些非法营销的话,会导致消费这对于网络营销信任度降低,甚至于排斥这种营销模式,不利于消费市场的发展。 第三,网络营销风险。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还有待加强,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需要通过一些支付手段,如支付宝,网银等,万一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会被人盗用,导致财产损失。所以消费者在线进行网络购物时一定要按照提示在进行交易完成后及时退出账号,以防止有人盗用。 第四,产权界定不明显。笔者在此进行例证,比如网络上有些要进行论文写作等,一旦交易完成,商品出售者就直接在网络上抄袭他人作品,这种行为就会使得原作者的权利受到损失,而且很难查询始作俑者。还有,有一些商家在出售商品时商品图片直接从别的商家那边复制,导致商品失实。 第五,价格导致的商品质量问题。在网络上无法通过竞价产生太多利润,于是一些商家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就只有在商品质量上动手脚,那么就会导致商品质量问题,虽然商品价格比较低廉,但如果购买到的商品质量不好,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那么这种交易活动就是失败的。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营销虽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的规避这些问题则显得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以下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应该在进行网络营销活动时先做好相关知识学习。我们要懂得一些互联网的基本常识,要在掌握互联网基本法律的基础上从事互联网交易,理性的辨别非法营销活动,在遇到非法营销时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从而能够减少非法营销活动。 其次,理性看待网络营销,不要片面的认为网络上的信息不可信,否定网络营销这种高效的营销模式。我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出判断的同时要有理有据,只有我们不断深入接触互联网购物才能够对它更加理性的看待,一种交易活动的进行是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够完成交易。因为,我们要增强信任感,只有这样网络营销才能够更加迅速的发展,消费市场才能更加繁荣。 再次,提防网络营销风险。在此笔者主要是以网购支付问题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就这方面而言,正如上面论述的那般,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使用支付工具,即使不可避免要使用的时候,也必须保证账号的及时退出,以避免有人冒用账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要注意各种安全措施的使用。 另外,互联网相关的法律规章必须及时完善。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才能够给那些通过非法营销的人员一定程度的惩罚。法律的强制力必不可少,同时如果能够界定产权归属,那么一些商品信息就不会被另外一些人非法乱用,造成商品信息混乱。一旦出现那种非法活动,一经发现有关部门就有法可依,及时处理相关人员,这样一来有助于良好的网购环境的形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针对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商家为了提高利润销售给消费者质量不过关的现象,网络营销模式中应该加强对于这种现象的监管,一旦有消费者投诉,就应该立即有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取证,一经查实,就将商家的信息在网络上公布,只有这种通过社会监管的方式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威慑力。因为在网上从事营销活动的话,信誉最重要,一旦被消费者评价的信誉度很低的话,那么该商家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网络营销模式正在快速成长,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正是由于发展不成熟,所以会有一些弊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模式的好处,随着微博,微信以及相关网络手段的发展,相信网络营销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深入人心。笔者在此建议读者切忌因噎废食,以后网络营销一定能够独当一面,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我们应该享受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析网络对中学生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信息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学生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效率观,全球意识等,它使学生们不断经受着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挑战。可以说,网络是学生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注定要成为中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的一部分。对学生是利?是弊?众说纷纭,但网络与学生之间的众多契合点是无法否认的,如何利用这些契合点正确引导中学生绿色上网,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加强第二课堂的学习,同时避免网上不健康的东西,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中学生;利与弊 一、引言 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丰富,表现形式生动,使用方便等特 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科技技术,从家庭到办公室,从个人到集团它的“足迹”无所不在,它带给人们高效率工作,趣味性娱乐,便捷式交际…历史可证,每一次的科技发展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即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技术,也毫无例外地具有了这种双刃特征。如何正确看待网络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垫脚石?还是绊脚石?本文拟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网络对中学生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网络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的 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可随意在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因此,网络堪称知识的海洋、学习的摇篮,成为中学生查阅资料、检索信息的源泉。正因为它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内容多样性和广泛性、无穷无尽的知识源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环境,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中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对学校开设的语、数、外等科目提供辅助性帮助外,还开阔了学生们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甚至催生了学生们的全球意识,综合素质也日益得到提高。 (二)网络加强了中学生的交际能力 当今的中国社会,90%以上的孩子均为独身子女,在家中比较孤单,尤其是中学时期处于叛逆期,从心理上来讲,是渴望与人交流沟通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而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因为网络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里,每一个人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避免了直面交流中可能的摩擦和伤害,对于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 (三)网络促进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网上知识浩如烟海,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使中学生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具有了实现的极大空间。他们消除了心理障碍,可以任意在网上发表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全方位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建网页,开博客等,培养动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开发内在潜质和潜能,同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资源和动力,思维创造得到充分发挥,逻辑分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朝自己理想的目标奋进。 三、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导致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 中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以抵制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污染”,网络高度的“隐蔽性”使得在网上的人可以无拘无束地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丑恶的一面,这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这种“弱化”有可能被带入现实生活中。同时互联网在强化了地球村的意识时,也弱化了民族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很重的国际化色彩。互联网全球化特征,也可能导致中学生思想混乱,淫秽、色情、暴力、丑恶无时不在充斥着网络,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二)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吸引着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渴求,最终导致中学生对网络的迷恋,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不少人由此得了“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心态扭曲,心理受损,最终导致自我迷失,出现人格发展障碍。 (三) 网络容易滋生是非 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上网费用便成了他们必需考虑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结伙敲诈,偷盗抢劫现象,网吧中打架斗殴事件更是频繁发生。于是网吧成为了是非之地。 四、积极对策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在中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帮助他们认清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危害,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倡导网络道德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责任意识。 (二)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无法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认清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使用监督,防止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丰富课外活动,提高情趣修养。提倡做网络技术的主人,让网络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而不是让学生沉溺与网络生活中。 (三)引导学生把握好上网的“度” 教育学生有节制地使用网络是很有必要的。网络与人的交流实质上是人机对话,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强化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方式,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思维能力。 五、结语: 在网络环境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当前急于解决的课题,网络社 会已不可避免,我们即不能因其强大的优势而忽略了其带来的种种问题,更不应该因为它的负面影响让学生远离网络,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 解决新问题,将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知道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帮助他们建立防范意识,做到即给与指导,又对其进行保护。 网络利与弊论文: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利与弊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摘 要】文章就我院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总结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及使用数字网络化实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心肺复苏(CPR);实训教学 心肺复苏(CPR),是一门常见的急救技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能。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了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进一步加快教学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于2012年引进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GD/H1200)。以下就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CPR教学方面的利与弊与大家探讨。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技术特点 CD/H1200高智能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学技术与仿生学技术完美结合,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模拟技术赋予一身,他会说话,会呼吸,有心跳,有脉搏,可以自主表现生命体征,对所给与的治疗措施自主而非人为的做出反应。该系统由全身男性模拟人、生命体征仿真器、多参数模拟监护仪、计算机为一体:具有基础护理和高级护理的功能,可提供心肺复苏术、体外除颤等多项急救操作技能。通过虚拟护理案例,制造实际医疗工作场景,提供不同状态病人,不同病情变化,使学生置身于创建的情境当中,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各种判断并实施相应急救措施,教师可通过计算机教师端对每个在线学生的操作手法和过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综合计算机同步统计数据,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训练考核情况。 二、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CPR做为应全民普及的急救技能之一,在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培训中显得越发的重要。护理人员对该急救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急危重老人的抢救效果。但由于其过程复杂,学生很难顺利掌握。 CD/H1200系统以PPT的形式将CPR课程,通过大量的图片、案例演示给学生,其形式形象、生动,易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的操作技巧,应达到的标准,通过不同的训练模块使学生能从感性和理性上迅速掌握知识点。该系统执行美国心脏协会(AHA)2011国际心肺复苏(CPR) 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实训操作提供3种训练模块:自操作练习、标准操作练习和实战操作练习。 (一)自操作练习:可以随意进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作,时间控制区、统计区、吹气、按压条形码和操作时间实时显示。不需要按人工呼吸:心外按压=2:30的比例操作。适用于基础动作的自主练习。 (二)标准操作练习:(1)检查模拟人初始状态:瞳孔散大,颈动脉无自主搏动,判断是否符合心肺复苏操作标准。(2)单击“开始”,计时开始。(3)开始操作练习,FLASH同步演示标准动做。(4)胸外心脏按压。系统可依据按压深度和频率统计正确率。当按压深度过浅、正确和过深时,条形码显示为黄色、绿色和红色。(5)人工呼吸。系统可根据吹气量(系统默认为500-1000ML)自动统计正确和错误次数,支持口对口、简易呼吸器对口等多种通气方式。当吹气量不足、正确和过量时,吹气条形码分别显示黄色、绿色和红色。(6)系统实时显示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的波形图。操作成功后模拟人自主出现胸廓起伏,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瞳孔LED发光显示。(7)操作结束后,系统自动进行统计,显示学生姓名、操作日期、教师、成绩,并可打印成绩单。本模块适用于标准操作流程的训练。 (三)实战操作练习:根据系统内存案例或自定义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病人意识状态的判断、标准的急救操作流程。本模块适用于应急演练。 三、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在CPR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一)数字网络化护理技能训练系统的应用使实训教学真正进入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式、开发式、研究式的学习,更新了教学模式。 (二)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加体现互动性及人文的特点: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而是参与到逼真的环境教学中来,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模拟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该系统可以模拟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设置病人生理参数,设置治疗过程,以及治疗后的效果,可对各种不同的病情进行训练和考核,丰富了教学及考核手段。 (四)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更好的培养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从基础生命支持到高级生命支持,可以全方位的帮助养老护理学员进行标准化的技能培训。 四、使用CD/H1200系统在实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不足 (一)CD/H1200系统功能强大,涵盖了护理教学大纲中几乎所有的训练项目。可能由于考虑面较广,一些细节问题做的不是很完美。比如模拟人为了进行气管插管的训练,口腔会较大,但在做CPR训练时会发生漏气现象;比如静脉穿刺的管路设置、关节部位的固定装置等等都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 (二)新设备的引用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但如果教师无法尽快的掌握使用方法并运用自如,提高教学效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用前一定要请专业人员做好培训,熟练掌握软、硬件系统的操作非常关键。 (三)精心维护CD/H1200系统的软硬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建设一支计算机业务过硬又热爱实训室工作的实训技术维护队伍,适时进行维护保养。同时要与厂家人员随时沟通,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及时将解决,定期保养。 五、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CD/H1200系统非常适合老年服务与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尤其在CPR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迅速便捷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仿真的模拟环境还增加了学生的职业感,更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在以后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和开发CD/H1200系统,才能使这一高智能的教学系统得到最大化的使用,才能使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成为实践型精英人员。 网络利与弊论文:也谈网络对教育教学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我们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便利,财富等,把自己各方面都予以提升,避免网络所存在的负面影响,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化导向机制,用优秀、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给社会和个人以更多的利益。 关键词:网络文化 方便快捷 弊端 措施 网络文化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是互联网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然而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网络教育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来传递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及视频信息,更直观,更,加速了对学习内形象,加深了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网络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和困惑也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我们要合理的运用互联网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的一系列便利,广大师生应辩证分析网络教学的利弊,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网络的优点 (一)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在城市,由于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生活,学生要查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猛增,各高校图书馆压力都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因特网上,学生学生不仅很方便的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相关政策,知道学校里的重大安排,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在农村,以前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差,资金短缺,老师奇缺,交通闭塞。学生遇到难题,只能去咨询老师,别无选择。现在则大大不同了,有许多农村家庭都用上了电脑,学生有什么问题,在家上网一查,答案马上出来,俨然一个活老师!计算机绝对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它有无限广阔的知识和“百问不烦”的耐心。 (二)方便了老师的教学 老师上课、备课、写论文时,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条件落后时,只能询问别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网络的帮助下,教师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上网一查,就有可能圆满解决。同时,网络教学则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知识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使认知、阅读、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网络的弊端 (一)青少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学生上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地那些网吧,大多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查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一玩儿就是一通宵。不少学生晚上“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成千上万的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物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朋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 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二)知识产权受到严重侵犯 由于网络处于一种虚拟状态,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导致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三、应对措施 (一)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尽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制力;在上网之前,最好能拟个小计划,把要做的事情先写下来,一件一件的去做。学生要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害;三是拒绝不良癖好、不良行为;四是拒绝黄、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进入未成年人不应该进入的网吧。总之,学生要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二)家长要正确引导上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避免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另外部分学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联网,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的目的,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到底看些什么,学到了什么,并且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家长与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两代人交往探讨的话题,共同上网,查找信息、评论是非这就是一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好机会。家长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争取成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监管,更是每个家长责无旁贷的事情,严格控制孩子的上网内容、上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既借助网络帮助中学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应该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网吧登陆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三)学校要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及网络自护的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各学校的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中以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并组织专题讨论。同时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提供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总之,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他的管理还不成熟。如何趋利避害,使网络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中。 网络利与弊论文:简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利与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大发展趋势。这种新形式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新的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它犹如一把双刃剑,从其产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争议,文章综合相关文献,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的利与弊展开简要分析,目的是为了理清我们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刃剑;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现在来说,应该都已经众人皆知了。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迅速应用,极大地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学者卢鹏就提出来,在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使用的普及性和作用的双重性,对我们的政治鉴别力、行为的控制力及道德品质、品格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之下,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的正面作用,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从一些网络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最初在1996年6月,张建松《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中,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后来还有,在2000年2月,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最早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2000年前国家主席也强调过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参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来,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写出了不少相关著作和文章,比如清华大学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等,产生了一批较为权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和学者。这也为我们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法提供了史料和文献。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简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点说的更直接一点其实就是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面作用,也就是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最为显著的一点,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加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它能够把很多具体的东西抽象化,通知图片、声音、影片等较为直观的,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受教育者更加容易的接收到教育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这样直接的感官冲击和感官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不具备的,并且是不能够与之匹敌的。 其次,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提供了各种有用的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到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可以掌握各种当下甚至过去很早以前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有力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步伐,更新学科信息,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 第三,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加强。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往只是一种“教与被教”的关系,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这一传统局面被打破了,二者主要以相互沟通为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二者是和谐和睦的关系。这也就直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多更为具体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其便捷的沟通渠道,只要主题与客体双方都有网络这一基本工具,就能够直接进行沟通,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此不一一列举。 2 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具备了各种优越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也有许多让人们头疼的不利之处,也就是说这一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各种现实性挑战。 首先,在受教育者这一方面,当他们接触和使用网络时,他们极有可能被网络上许多垃圾信息所干扰,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说,网络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各种外国网站上赤裸裸的色情宣传,很容易让抵制力不强,价值观不定的人误入歧途。又如暴力影片的渲染,在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及其容易导致网络受众的跟随、盲从,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会让人产生虚幻思想,可能会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我们随时可以听见这样的新闻,某地某网吧内有人长时间上网,迷恋游戏,废寝忘食,导致身体虚弱,甚至出现死亡的案例,也有很多网虫在网上的虚拟世界里生龙活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胆小冷却,不敢、不愿面对现实生活,甚至和亲人和朋友也生疏,没有共同语言。 三、小结 总而言之,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不可以片面的看待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如此,它本身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将其有利一面发挥到至极。 网络利与弊论文:论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发展的利与弊 【摘要】网络语言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问题也愈显严重。尤其是网民中的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特殊,生理、心理等方面还没有成熟,他们在网上敞开心扉,排解郁闷,不分场合的随意使用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如果不好好引导的话,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那些自控能力差、猎奇心理强、模仿能力好的学生负面影响就很大,严重的话也许会阻碍他们健康的人格发展和正确的道德意识的养成。所以,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不良词语对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变异词语;语言发展;影响;对策 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关注,网络语言也日益显示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传播符号,网络语言在语词、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出现了变异。有人把网络语言概括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他"[1],作为网络语言的特殊受群--学生,正处语言发展得特殊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造,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语言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判断是非模糊,可塑性很强,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中的不良词语的侵害,如何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词语"病毒"对中小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网络语言词汇对小学生言语交际的侵害 现在中小学生上网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在网民"推波助澜"下,从网上走到网下,从虚拟走向现实。网络语言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渗透到年轻人甚至孩子们的生活中。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形式,离开了它,他们会失去许多乐趣,生活也少了某些色彩。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他们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网虫们使用网语聊天,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增加娱乐性和标榜个性,这也是现代人面对压力在网络中的一种宣泄方式,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大都是已掌握正规语法的成年人,并在固定的范围中使用,只是为了适应网络聊天这样独特的氛围而产生的,并将在整个社会语言变化环境中处于潮头[2]。 目前网络语言词语已大量出现在学生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语言,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时尚语言。 还经常有小朋友这样说,"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系斑猪,上课6,8吵6"、"还米打铃呢,就敢酱紫管偶们,真是BT"、"949"("我是班主,上课了,别吵了"、"还没打铃呢,就敢这样子管我们,真是变态"、"就是就是"),看了这些,你一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吧……这些都是中小学生"网虫"们的网络语言。如今很多同学不仅将"网络语言"常挂嘴边,而且不少在学生中间十分畅销的口袋书里也充斥了如"青蛙"、"大虾"、"稀饭"这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现在几乎已经是许多学生们之间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什么"恐龙(长得丑的人)"、"稀饭(喜欢)"、"东东(东西)"、"GG(哥哥)"、"MM(妹妹)"几乎都成了口头禅,还真是让人听得一头雾水。然而,对这些看起来十分杂乱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小学生却认为它们不仅活泼幽默,有利于调动谈话的气氛,而且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当然也觉得很时髦。口语交际中使用网络语言词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数字代码谐音表示 例如,4242(是呃是呃),7456(气死我了),51396(我要睡觉了),5555555(哭声呜呜呜……),8147(不要生气),"8系"、"8素"(不是),886(拜拜了)等。 2.用汉语的谐音 例如,介(这)、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偶来乐(我来了)、蟀哥(帅哥)、霉女(美女),点心局(电信局);你猜(泥才);密马(密码);米啦(没了)等。 3.运用表情符号表示 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o"表示哇塞、惊呆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等。 4.肆意曲解词语 有一些传统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例如,偶像(呕吐的对象),潜水艇(没水平),化妆(意指粉发涂强,转意奋发图强),天才(天生蠢材),神童(神经病儿童),蛋白质(等于"笨蛋+白痴+神经质"),黄昏恋(晚上锻炼),后起之秀(最后一个起床的)等。 5.用昵称表示 例如,"东西"说成"东东"等。 6.用自创英文简缩略语或拼音字母表示。 例如,PF(佩服);BT(变态);PMP(拍马屁);BD(笨蛋)等。 7.借用动物名称表示 例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大虾(超级网虫)等。 8.新造词语 例如,"你真是个286"(速度慢的处理器,傻,笨、智商低)等。 诸如此类的网络语言,不枚胜举[2]。现在这样的网络语言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非常流行,而且会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时髦,是一种时尚。不会说或听不懂的同学会被别人耻笑,被认为是落伍。如果谁要是还在一本正经地和别人聊天,肯定会被人当成"老古董"。 二、网络语言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侵害 网络语言在学生中使用范围较广泛。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多数在网上聊天、游戏。网络语言确实有快捷、简便的特点。如果只是用于网上聊天、日常口语运用倒也无大碍,可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很多粗俗、低级、胡编乱造等应该摒弃的网络语言已大量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日记、作业、书信当中,由此不难看出,网络语言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上聊天的工具,这种态势在学生中还在不断扩展,没有停止的迹象。严重影响小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下面这段话据说出自学生作文:"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偶带来很多好东东,都系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懂得网络语言的规则,读解也不十分困难。"稀饭"是"喜欢"的谐音,"KPM"是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三个洋餐馆英文名称的头一个字母。用英文缩写外国机构的名称已经是一种时髦,汉语的大量简写况且都难弄得清楚,而对洋文缩写,除CEO、WTO、GDP这些常见名称外,不是业内人士,谁能知其中究竟? 有位四年级的学生写《我最尊敬的人》的作文是这样写的,题目:"偶滴巴巴",开头"偶TB系玩的巴巴8系一个青蛙,恶系一位蟀哥。偶稀饭偶巴巴。泥西到吗?偶巴巴老10芭蕉,BT系玩电脑他酒素286"(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不是一个丑男,而是一位帅哥。我喜欢我的爸爸。你知道吗?我爸爸老实巴交,特别是玩电脑他就是特别笨)。从这段话学生作文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小学生简直满纸都是"网语",生造词错别字满天飞。 在网络语言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如:"菌(俊)男、霉(美)女、油饼(有病)、粉发涂强(奋发图强)、气死我乐(气死我了)、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这对于网络语言的"门外汉"而言,理解起来确有困难。 类似这种"语言形式"的作文在学生中已是屡见不鲜。网络上流行的故意写错别字或歪曲本意全都出现在作文中。这些与这种洋泾浜式的词汇并生的,还有语法的混乱,这些新的词汇和语法混乱会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一头雾水,更为严重的是,会给小学生认字和语言学习造成极大的误导,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 因为学生对于新奇简便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且学生对于复杂的汉字确实还不太会写,于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大量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的办法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书写形式,很可能成为他们今后难以改变的书写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再进一步,对年纪很的学生来说,在未掌握规范语言之前就过多地被不规范语言所熏染,这对其今后的成长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语言的发展是遵循"积非成是"、"约定俗成"的规律。网络语言也是"害你没商量"作业、作文、日记中出现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病毒"对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侵害最突出的表现。 三、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会造成语言隔阂 语言隔阂是指由于人们使用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交流、沟通、理解上的困难。使用网络语言在语言交流上会产生很多方面的隔阂,给生活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使用网络语言词语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形成语言隔阂: 1.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语言隔阂 有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的日记中发现这样的文字:"7456(气死我了),今晚米电(没电),偶不能跟斑竹了了(我不能跟版主聊了)"。也会从孩子的谈话中听到这样的句子:"偶稀饭粗稀饭"(我喜欢吃稀饭),"偶恨不得一脚TST(踢死它)","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我不是美女,我很丑)等新新人类的网络语言。难怪许多家长都无奈地说:"这是什么话呀,日记本成了密码本,根本看不明白。口头语成了外星话,根本听不懂,看来我们和孩子之同已经有了'网络代沟'了。"长此以往,父母也许真有一天不知道孩子到底在说什么,如果连他们的语言都不了解,就更别说走进他们的世界了。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会更加扩大。有些隔阂很容易就会被填平的,比如因年龄和阅历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有些隔阂就不那么容易消除了,特别是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而造成的隔阂,更难消除。 2.造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隔阂 网络语言是一个"拼盘"式语言,它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造词和表达方式。这种五花八门的"拼盘",使"外行"解读起来确有很大困难。可正是这种"拼盘式"的书写形式,在学生中十分流行。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高级的语言交际。网络语言的出现打破了这个规范的语言交际中的完整性,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交流中的语言文化隔阂。走进各所中小学校,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泥才"、"密马"、"米啦"、"泥血洗玩了米(你学习完了吗)"等网络语言,试想,"神童"何以变成了"有神经病的儿童","偶像"何以解释为"呕吐的对象"。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对于这类网络语言,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并把它当成语言"新宠",使网络语言迅速在校园内流行起来;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语言的使用本来就应该不拘一格。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绝大部分教师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滥用网络语言是对现代汉语的污染。师生之间语言难以交流,批改作文作业试卷时很费神,对于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一大障碍。 3.造成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语言隔阂 这种网络语言与社会产生隔阂以后,使网民和社会的正常交流发生变化,甚至产生困难。如一位学生去买东西,对一位伯伯说:"这系虾米东东?"老伯伯挠挠头听不懂呀,被这一学生网民说"奔死"(笨死),老伯伯终于听懂"奔死"两个字,恼羞成怒,追这学生就打……差点酿成大祸。有的网民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习惯,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会尽可能在现实社会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且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现在网络语言正日益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现实社会毕竟不是网络世界,网民们时难以和不上网聊天或不经常上网的"菜鸟"(新手)很好地交流的。学生正处于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年龄的特殊使得他们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猎奇寻趣心理强,但却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网络语言的生动风趣、简洁省事以及强烈的个性色彩,非常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来者不拒,辨别善恶的能力较低,他们并不具备鉴别语言好坏的能力,往往为了求"新"、求"怪"而不分场合的随意把网络环境中的东西都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网络语言在学生群体中的规范刻不容缓。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语言,采取怎样的对策呢?结合以往的研究探讨结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公正、客观、发展地看待网络语言的影响,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不加消化全部拿来。以网络对中学生语言的形成有负面影响为由,抗拒使用电脑网络,是因噎废食,行不通的。新型的语文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大量语言学习材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准确、完整地把握这些材料。使学生在准确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正确、规范地处理、运用语言文字,并养成尊重祖国文字的态度,加强对祖国文字的关切以及使之更加完善、规范的意识,提高使用语言的文明程度。 其次,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但也要注意摆准它的位置。承认网络语言存在的合理性,譬如,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张德鑫先生认为:对新生词语的产生和"入境"首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如吕叔湘先生所谓"宁滥勿缺",此谓"有容乃大,厚德载物"也;对新生词语的规范原则,要变过去的消极规范(或曰刚性规范)为积极规范(或曰柔性规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树立一种柔性的规范观来拥抱多姿多彩的新生词语;柔性原则主要表现在尊重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是无可替代的客观伟力,体现了语言特别是语汇发展过程中"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3]。有这样一个比喻,"网络语言就像休闲服,正规语言就像礼服,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4]既然是网络语言,就应在网络这一特定场合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是使用正规语言较好。网络语言只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仅限于网络环境。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是可以进入基本词汇的,是人们的创新使用,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但是不能够违背现代典范汉语言的规范要求。 学生往往分不清这一点,不分语体及环境场合,随意使用网络语言。所以教师和家长应教导学生学好标准的语言规范,不要为了求"新"、求"怪"而把网络环境中的东西都照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特别是教师应及时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将网络语言和正常的语文教学加以区分,限制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以及正规的语言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引导学生重视正式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及合理性的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让他们明白,网络语言使用的场合正确,它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用的场合不恰当,就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以此逐渐使学生改正滥用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习惯,逐渐培养中学生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当学生意识到语言使用的场合问题时,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目前学生群体已成为使用网络语言大户。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语言,现行的语言规范正面临着威胁和挑战,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网络语言,抵御网络语言"病毒"对学生的侵害,是当前摆在网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我们积极地面对,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以正确引导、转变网语的不规范使用[5]。针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防微杜渐,要有规范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好传统语言的重要性和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这远比强行禁止他们使用网语的效果好。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去"学一学"网络语言,多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才能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取之精华,去之槽粕。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往往具有逆反心理,在对待使用网络语言问题上,不要强行禁止,毕竟网络语言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提高他们对正确规范的语言和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的分辨能力。 总之,网络语言的存在相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侵害,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不给予丝毫规范与引导;也不必谈虎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一味扼杀。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言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乘着时代的东风,因势利导,这是当前摆在刚络信息传播者和语言文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网络利与弊论文:辨证看待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摘 要】网络传播传受双方之间的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它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本文从网络传播优缺点两方面来分析,认为网络媒介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新力量。 【关键字】网络传播 舆论监督 话语民主 细数近年通过网络媒体最先曝光的新闻事件,包括“房爷”周伟思、“表哥”杨达才、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90后女副局长”王茜、毒胶囊、虐童老师颜艳红等,事件内容涵盖教育、经济、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事实表明,网络舆论作为推动舆论监督的新力量,其监督效果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传统新闻媒介。 一、网络传播,为营造舆论环境聚集正能量 研究显示,“媒体对冲突类型的选择,经济性冲突最常被报道,其次是社会性冲突,与公权力直接关联的政治学冲突最少被选择。”①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平等性以及交互性等特点,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亲身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交流平台。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媒介自发展初始就是作为供公众“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②。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曾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的三大功能,即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各部分以适应环境,一代代传承社会遗产。③然而,大众媒介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被政治因素、经济利益等干扰削弱了公共性,沦为某些利益群体的工具。但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人们重新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监视环境的威力。有学者指出,“中国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在为外部世界提供了一个透视中国的窗口的同时,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表达心声、申诉冤屈的场所和畅所欲言的空间,营造了一个特殊的舆论环境。”④ 第一、传受双方互动性增强。美国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说过,“电视新闻到底来自何处呢?并非空穴来风,亦非来自于记者,而是来自既有的、官方的新闻来源。”⑤传统新闻媒介的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一般都是与政治、经济集团保持高度一致的,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判断往往要屈从于政治意识形态。因此,人们接触到的新闻信息往往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之后的产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上的传受双方固定的模式,改变了传受双方身份的限制。这种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信息的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媒体人在信息编码时所受的结构性压力的束缚。 第二、受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增多。2012年9月,苏州“秋裤门”引发网友热议。互联网作为一个及时交流互动平台,可以快速收到反馈信息,方便公众的交流互动。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发展,论坛的崛起。在这个“全民传播”的时代,公众早已习惯并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公共交谈活动,公众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议题转变成主动出击制造话题,在话语权的把握上有了质的飞跃。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力度加大。公众舆论不仅是给政府施压,让一切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哈贝马斯曾提出在公共领域范围内公民之间享有平等公开的交流互动过程,通过这种互动过程最终可以形成公众舆论。在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利误论”⑥,即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舆论监督工具,是对党和政府在公共决策制定、实施过程中,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舆论监督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监督,它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Web2.0时代,网络平台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提高,公众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明显增多,舆论监督力度加大。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民参与式的、自下而上的、多层次开放型传播方式。 网民是异质的、松散的,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规模庞大。也许他们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疏离的,但是对核心议题的关注却是一样的,尤其是那些关乎切身利益的议题。这些议题又将松散分布的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引导舆论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有待完善的网络传播 虽然网络世界精彩纷呈,新鲜议题时时更新,却也呈现不少问题。近年来有网络谣言引发的新闻也给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包括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导致4人遇难、2011年“皮革奶粉”传闻导致中国国产乳制品严重受挫,销量大幅下降、2011年日本海啸引发的中国人“抢盐风潮”等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安定,也让中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需要不断完善。 首先,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与匿名性让激进分子见缝插针。作为网络传播公共表达的主体——网民,并非作为公民的真实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从严格意义上说,至少在目前,网民并不完全具有确切的法律意义,网民在网络上的参政身份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对其身份的界定是难以确定的,而且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并未被明确的法律所赋予,这是公民与网民的重要区别之一。”⑦虽然各大社交网站已经要求实名制认证才能进行注册并发表言论,但是“实名制”的要求不带强制性,公众最终以何种身份进入网络传播世界仍旧依照网民的个人意愿而定。个人、企业、群体等的权益和名誉经常遭受到网络不实信息的损害。艾瑟·戴森曾指出:“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⑧ 其次,低准入门槛,信息接收依旧存在顺序差。“知识沟”贯穿整个网络传播链:普通网民对于新资讯的接受速度落后于精英群体,新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广度又与传播者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网民对历史、国情、文化传统的了解限于自身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权利意识、政治法制观念不够明确的条件下,这种私人角色对于公共话题的讨论大多是从私人经验出发进行公开批判。这种私人体验对于整个公共事务的适用性也是有限的,尽管网民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却很难超越个体或少数集体利益的局限性。”⑨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提到自最初形成的文化公共领域起,处于公共交往中的公众已带有批判性。虽然说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辩论的场所,但是批判精神作为实现民主的必备条件,却由于网络媒体的包容性特点,无法普及到全体网民身上。所以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公共交往平台,但是交往主体的性质却始终存在天然缺陷。“‘一眼的讯息适用于全体’只是理想。”⑩ 第三,看似开放的网络却充满“人为因素”。网络媒介信息海量储存,方便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不用担心版面或者播出时间的限制;电子图书馆、RSS等网络资料库的建立,方便受众随时查阅、订阅所需资讯。多媒体技术的便利性似乎让人以为网络媒体并没有对每日议题进行设置,其实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功能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操控受众。虽然网络媒体的资料是海量储藏,但是储藏的内容仍旧是由专业媒体人所决定,那些不利于某一利益群体或者政治集团的信息总会被刻意的删除。最终网民获取的信息,只不过是媒介筛选后的结果。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网络媒介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只是被操纵它的人赋予了人的情感,网络世界的乱象丛生并不完全是互联网络技术的缺陷,但网络媒介总体发展趋势是乐观的。 第一,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低准入门槛曾带来许多诟病,但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诟病逐渐转变成一种激励机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和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试图通过互联网络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网络世界让政府和公众听到了多元声音,看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极乐与贫苦,感受到民众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第二,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正在加强。在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必须尊重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只有充分体恤民意才能完善民主制度。不同知识群体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使用技巧都各有特色,只有做到包容不同的话语声音,才能让公众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本来意义上的公共性是一种民主原则,这倒不是因为有了公共性,每个人一般都有平等的机会表达其个人倾向、愿望和信念——即意见;只有当这些个人意见通过公共批判而变成公众舆论时,公共性才能实现。”⑾哈贝马斯对于社会公共交往互动的实现,从来都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话语民主本质就是一种协商民主。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政府部门也应该带着一颗包容的心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各类信息,积极参与、应对每一个突发性事件,保证信息公开透明,让公众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驶向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 责编:姚少宝 网络利与弊论文: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 【摘要】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应用已逐步进入各个领域。它改变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它正在充当现代社会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网络互动是现实互动在虚拟空间的一种延伸,一根网线连载世界,网络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流体验与信息猎取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社会互动方式,它对现代生活的方向和内容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的出现和应用对于大学生思维,提高多方面素质是很有益的,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某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 现代生活 利与弊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人类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成为了新时代的产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娱乐,看新闻了解国内国际间大事,交友聊天等等,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地球村变得更小了;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网络的优点 (一)必要性 在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正在膨胀。作为21世纪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个高科技社会,认真学习基础科学知识,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创新发展。而因特网则适应了这个要求,让我们及时获取到有效科学信息,并及时传播普及。 (二)有利于学习 网络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我们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地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造力。也可以研究我们自己的专业,开发自己的潜能。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问题时,也尽可以随时询问。也可以在网上看看小说,图文并茂,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 (三)图片制作 网络中的一些软件,像PS、美图秀、Flash等等,通过对图片进行优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也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 (四)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网上的信息,我们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文贴向世界范围公布。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上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 (五)聊天交友 QQ、人人,YY等等的聊天工具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在此认识来自祖国各地的朋友。也可以在空间发表自己的心情,无聊的时候写写日志,或者把自己出去游玩的照片放在相册中留作纪念…… (六)了解身边的琐事 通过观看新闻(暴风资讯,等),可以了解有关国内国际间的大事,或者乡间乡村的小琐事儿;也可以了解一些娱乐新闻,财经,体育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爱往上购物的朋友还可以及时关注折扣信息,并在网上买到自己心仪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七)娱乐 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可以玩玩小游戏,像QQ斗地主,双扣,象棋等,或者看看一些娱乐性的视频,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 二、网络的弊端 (一)垃圾信息的传播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E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 (二)网络过于隐蔽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而我们,根本无法找到是谁在这个庞大的网络系统中进行恶意传播,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从这一点上面来看,现在整个网络为虚假信息所充斥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网络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现在网络上面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的东西,而在许多地方,网络对未成年人是全开放的,没有丝毫保护意识,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家长反对小孩上网的局面,极端的不利于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网络传播的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三)对人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对个人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沉溺网络 大多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而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取舍,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持久性,很容易造成上网成瘾性,以致荒废学业,性格也变得封闭,影响身体健康发展。 三、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网络技术所制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一)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和有利促进 1.网络的信息共享和阅览,可以丰富每个人的知识面,并掌握有最新信息。 2.网络的QQ群、MSN、阿里旺旺等各种聊天工具,对社会成员之间新的关系重新配置。 3.网络的虚拟和想像空间,能实现每个人在现实或理想中不能得到的体验和扮演。 4.网络中传播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加快了个人在整个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进程。 (二)网络对个人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中的黄色、暴力内容和负面言论,对个人的思想易形成不良影响。 2.网络上的多元观点和思想,容易使各种新的不良思想和国外反动言论涌入。 3.网络的出现也会导致“人机关系”的出现,使亲情、友情产生了隔膜和疏远。 四、我自己的想法 为了解决大学生正确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大学生计算机网络生活的利弊,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他们,通过我自己的看法,现提出以下几点。 (一)自我节制 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力的人。大学生只有充分认识了这点,才能在潇洒地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和良性互动,科学利用互联网,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以理性取代任性,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意志。 (二)摆正心态 心态是人们生活的关键,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把网上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活生生的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相信解决的方案总会有的,就不致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从容和真诚的心态是大学生们缓解紧张情绪,积极融入现实生活,并受到他们尊重的法宝。网络中道德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呈失范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网络教育,引导上网者对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惑能力,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坚定信心,把握方向,拒绝堕落,自觉构建网络道德长城,积极倡导“绿色网络”。同时要规范网络行为,如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文明上网、不发送垃圾信息、不浏览黄色网站等等,使学生自觉地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全面、有效的新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信息网络环境。 (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信息化社会,信息大量存在,真实信息与劣质信息同时并存。因此,就迫切需要大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分辩信息的真伪,理解劣质信息可能带来的后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特别是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不仅要善于做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的精华,把它们科学地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去。 (四)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后,更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最近几年全国许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站或心里诊所,辅导员以及作学生工作的教师也都补上了这一课从而可时学生进行更有力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毕业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身处在网络新时代的我们,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幸运。但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运用好网络,这就得看我们自己了。世界之所以选择我们。因为它需要美,我们之所以选择世界,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流水在选择中下落,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朋友们,请把握好自己选择的那一刻,让我们用自信,坚决地选择网络有利的一面,共创一个健康活泼的大集体、温馨可爱的大家庭,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江民夏(1986-),男,助教,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占文海(1988-),男,助教,工作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授课利与弊 【摘 要】 人类从直立行走那天开始就有种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从语言和货币的产生到“孔子周游列国”都传递着中华文化的前进史。人类也就是用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推动着自我从幸福走向更加幸福。 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互联网信息的极大丰富,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收发电子邮件等事项来帮助我们学习、娱乐、喧泄。这就要求我们自身要有强大知识学库来驾驭和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自我学习来适应社会的进步。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平台网络教学,已成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网络教学如何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挥特点,筹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来进一步体现网络课堂的教学的优势呢?老师经常讲“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网络授课给授课人员提出新的课题,成为网络教学实践探讨的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的规律、设计、开发网络视频授课的平台,从技术手段、角度、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来创造新颖的网络授课的模式。我通过学习一些著名网络教学课题谈谈网络授课的好处。 【关键词】 网络授课 新课题 1. 网络授课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我曾经拜读过一篇文章,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存在模糊认识,感觉学基础课程直接关系个人成长进步,不学不行。学思想政治是个软指标,写笔记、背背理论关系不大。他在调研中对120名学生(36名初中生,61名高中生,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理论不感兴趣的占16.7%、对理论学习带有抵触情绪的占2.5%。当时我有些困惑,因为我们作为一名新世纪青年,坚定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国家克服极难险阻的必胜法宝。现在青少年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安全稳定和蓬勃发展。有些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厌倦,从而抛弃社会道德和国家利益,走向了不能回头的万丈深渊。事实证明提升青少年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才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网络授课可以利用其特点,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一是利用图片来增强学习的诱惑力。网络授课可以加一些明星、球星、美女的图片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以前黑色的版面和白色的粉笔给人以抵触心理,缺少了吸引力。从而使有些人厌倦单一的授课形式,导致授课失去了重要意义。网络授课可以使授课人员根据授课内容利用图片说法施教,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增加授课质量和学习效果。二是利用网络提高学习兴趣。无论是来自城市、农村,还是来自平原、山区都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甚至有些人接触计算机就“兴奋”,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机答题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来提高理论学习的趣味性。达到“问题中得学问”的效果。三是利用动画效果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授课人员以前授课时只是用嘴说或用自我肢体去演绎,而网络授课可以添加动画效果来增加生动性,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增加学习效果。 2. 网络授课提升授课的真实感,达到立竿见影 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卖毒案件的警示教材、以及一些关于间谍和腐败案件。尤其是一位国家干部在位期间,分管的业务和事项较少,参加学习教育不深,三年以来的学习笔记,仅有十次记录,除一次为应付检查工整补抄了十多页以外,其他每次都只记几行字,连标题都记不全,很多事涂涂画画,对教育不敢兴趣,听不进去,失去了基本学习的机会,与社会道德,国家法规背向而迟。人生就是永不停止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一些触目惊心的触动才能提高自我的警觉能力。那些牢狱里的人,在狱中忏悔时,看到他们的父母在撕心裂肺的呼喊时、妻儿泪花横溢时,难道我们的心理得不到教育吗?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清醒认识到违背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丧失社会道德的严重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社会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时的头脑发热,在汹涌而来的大潮中迷航、呛水。网络授课可以通过视频情景在现等手段,使那些在偏离人生轨道的人员有一次看清前途的机会,不再被假象欺骗下去,确保面狱而泣的场面不在自身上发生,做到清醒自我不为“浮云遮眼”,识“庐山真面目”,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 网络授课能履清思绪,提高学习质量 一部好的电影能教育一代人,一段视频能让人懂得防患于未然的道理,一个好的课件能让人了解整个操作流程。因此网络授课能直接教给人以直观的印象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很好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过程。一是能履清思路直观易懂。针对课堂网络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有些授课人在课本上、教案上很难完全呈现整个过程。例如一个零件的生产过程让人们在书本上或课堂上很难读懂,然而一段很小的视频就能迎刃而解,并且在头脑中有了大概印象,方便以后在操作过程中直观。二是实现网络对话。每一节课堂每一个人的记忆时间大概是15-20分钟,这有限时间要使整个堂课的所有内容灌输给每一名听课人员,并做到人人发言有点难,网络授课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能使每个人思维得到体现,达到思维互换,从中了解更多的技术技巧。三是理论灌输趣味化。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兴趣不高是大部分人存在的。然而通过视频、漫画、小品、顺口溜等方式来激发个人的成长进步,从中了解到真正的美与丑、善与恶。帮助人们轻松愉悦的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做一名真正的“人”。新世纪的青少年具有新世纪的特点,他们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求知欲望强,但叛逆和厌烦心理极大,一堂好的思想教育课,能使头脑清晰,胸怀宽大。 4. 网路授课重难点突出,难易拿捏恰当 每节课都有难易重点,尤其思想教育课重难点非常难以把握,以前授课人利用黑板把重难点写在黑板上得到体现,然而网络可以用字体的颜色来突出重难点,提高青少年对本节内容目的和精髓的认知力。一是引导青少年认清理论学习的精髓。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联,精心策划和残暴实施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其用心险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旨,我们通过视频看到其破坏活动的物质损失,而且认清其本质,更加认清他们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的丑恶面孔。二是认清理论学习的本质含义。抗震救灾、防洪抢险、奥运安保、海外维和等重大任务时,都是依靠我们解放军战士,他们以很高的思想觉悟,挺起胸膛站排头。用“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去约束自我。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电视、网络才能感受到军人的精神。三是重难点清晰明了。重难点以前在黑板用板书可以体现,但板书过程中速度较慢影响授课进度。而网络授课可以用字体大小和颜色来明确重难点,使学习人员直奔主题简单明了。网络授课可以很好的体会到其本质的精髓,更好的结合教材影响每一名青少年。个人成长进步知识是根基,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掌握知识才能进步和成长。 网络授课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正通过几代人共同努力完善网络教学。网络授课保留以前个性化自主学习,构建一种更加接近现实,能够再现现实课堂教学实际集听、看、记网络交流为一体的学习方式。但是通过实践交流也存在缺陷。一是网络授课互动性不强。网络向青少年传递的教学内容互动性不是很强,效果不是很好。网络授课不能很好的听到老师的本意及授课思路。尤其是授课人员的面部表情不能得到深层次的体现,和听课人员的互动性不太好。二是网络授课带有局限性。网络授课对偏远的山区带来极大的局限性。电、网络传递、计算机、教室这些硬件设备比较局限,导致网络授课不能很好的开展,直接影响网络授课。网络授课要靠个人自觉他给“思想溜号”的带来了方便,会造成久远缺课越走越远,失去了授课人的督促,使其结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解决问题的速度缓慢。网络授课有时不能对所提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导致问题积垒存多,导致遗忘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心理授课时医生能及时发现听课人的问题在课堂上能及时纠正,防止问题滑坡。网络授课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其不足,应充分发挥好网络授课和授课人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教学与社会共同进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网络授课正是发挥网络推进先进文化转播,满足先进文化需求。网络授课能给人们带来新的视野和真实感,还把“孔子”带到世界和未来,方便“保存”和传递,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和培育公众科学素养都能产生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大官厅乡白贾村小学)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政府监督网络化的利与弊 摘 要:对于政府的监督一直是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一个受到有效监督的政府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民主执政和高效执政,才能更好地运行相关权力管理国家,而在各种监督方法中,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监督模式更加自由和民主化,虽然网络监督方便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但由于网络自身的一些弊端和网民素质的不等,使得网络监督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引导政府积极对待网络监督的方式来让政府监督网络化走向民主法治的一面。 关键词:网络监督;政府行为;网络言论 网络言论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督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一个个社会事件网络化,从而在论坛上、博客与微博上引发各路网民关于政府行为、社会道德以及人性的讨论,如果没有网络媒体这种新出现的、极具影响力的传媒形式出现,可能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能知道这些事情,而网络又促使人民紧盯这些事件,对这些事件展开广泛讨论,这些活动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实施,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给司法活动带来压力,网民的意见或多或少影响了司法活动。 一、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的特点 传统的行政组织系统一般是金字塔结构,自上而下分为三级,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如果这三层之间的分工不明,将不利于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而且也不利于沟通和传递信息,从而造成各种不必要的浪费。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的传递,打破传统的单向或双向模式。网格的形式传输,极大方便了信息的传递,使行政效率得到极大提高,管理大大扩展。此外,在中央和地方电网的影响下,一个新的趋势,功率分布可能是更符合中央和地方实际发展需要。地方得到一个更大的自主空间,政府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增加,网络已经成为政府和公民之间更密切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而且还帮助政府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 奥斯本曾说过:“官僚制模式是在等级时代里发展起来的,只有处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才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作出熟悉情况的决定”。而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呆板的交流模式,此外,对政府行为监督通过网络可以使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得到很好的落实。此外,通过一个网络平台,民众对于政府的活动能够多一条了解的途径,也可以与政府展开互动,从而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行政主体。此外,网络监督平台能够使政府行为展现于阳光之下,让公众都能看得见,这样在另一个层面能够提高政府的民主性,提高公民对于政府的信赖度,更好地为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基础。而网络监督人即为互联网用户,具有高度自由性,相对政府行政部门而言,这些监督中,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个个体的网络活动都是十分自由和自主的,因此,对于网民来说,可以对政府行为产生巨大的监督作用,但网民的自由性造成许多网民常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我的意愿行事,反正当前网络立法较滞后,凡是未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政府也无法对网民行为进行控制。每个监督主体对于每个网络事件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进行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每个网络监督主体都是“独立的高度自由人”。但网络监督主体的自由也造就了网络舆论的混乱和虚假,然而,网民的社会属性,即网民仍然是普通公民,其地位相对行政主体来说仍然是处于弱势的,因此在社会角度上,网民仍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大多数发言权仍受到政府的监督管理,由于我国体制原因,正常途径很难发表自己的内容看法,而网络的出现给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舆论的机会,而由于大家都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在个体的心理上都会团结一致,扭成一股舆论力量压制政府的欲望,因此广大网民会不断从政府的行为中的挑刺,给政府施压,揭露更多不为人知的政府行为。 二、政府行为监督网络化的优缺点及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是公众对于政府的监督途径增多了,通过网络舆论来监督政府的活动取到了很好的成效,推动我国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的进程。在政府面对社会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突发事件时,网络为这些舆论的澄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网络监督政府能够使政府负担起完善民主和高效的责任。当代政府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型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是一个能够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民主的政府一定会对民众的各种权利认真对待,而对于民众呼声,政府需要通过各种平台来及时了解,网络平台的出现能够使政府更广泛地实现及时了解民众想法的目的。民主政府在为民众服务的过程中,也要求民众能够普遍参与,双方互动,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政府活动中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然而这种网络舆论一定是规范的网络舆论,这样才能提高政府权力的制约,实现控权政府,促进政府权责统一,这也是当代政府分权原则的必然要求。规范的网络舆论监督作为人们参与国家治理的途径之一,可以促进民主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再次,网络监督有利于建设一个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有些网络谣言者出于某种目的,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诽谤和诋毁,混淆大众视听,影响国家正常的政治生活。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的传播,是开展言论监督的前提。但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性,网络信息庞杂而主观性强,信息过滤机制较少,我国大部分网络论坛、博客普遍出在管理缺位现象,因此网民、转载消息的限制性不强,信息真假难辨。而这些虚假信息,正是影响网络言论监督效力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的兴起对于谣言的散布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任何时代,谣言都会存在,其利用公众对事实不了解的空隙,在人际交流中快速传播。在过去,谣言的传播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传播效果与范围有限,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等特性更是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在很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凡是涉及政府部门的问题时,网络言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现状,给行政人员和事件的解决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障碍。 三、完善网络监督机制的相关建议 1.完善立法对于网络言论的管理 对政府行为的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兴的监督方式,是时代的进步。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网民是一个年轻的、偏执型的群体,他们往往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些消极,对待社会主流问题往往容易叛逆,常站在主流思想的对立面考虑问题。尤其是在思想汇集密集时,一旦有一股高调的舆论出现,其他人的思想和目光全部会集中到那个点,如果这股舆论是正面的,那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法制的进步。如果是负面的,那么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种倒退和麻烦。因此,对于网络舆论,需要政府能够积极引导和监管,否则,有些地方政府的小事件将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和集团利用、散布,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真假难辨,公众无法看到真实的舆论。而虚假网络信息的存在,也严重地影响了网络言论监督的效力,对于政府,虚假的网络信息也使得公众对网络舆论监督失去信心。所以,很有必要完善关于对网站运营商的立法约束,使其对网络言论加强监管,针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网络言论的真实性进行一定程度的甄别,对于毫无事实依据的谩骂和人身攻击性言论,应该过滤和禁止,并采取禁IP的方式进行惩罚。 2.推动政府建立相应的平台以应对网络舆论监督 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交流平台,地方政府能够集思广益,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合理化,使民众能够和地方政府有很好地交流,从而进一步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误解。其次,有一个民众和政府交流的平台,地方政府能够很好地负担其高效便民的责任,而及时快速地针对民众的舆论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和民众的互动,使法律权威和政府权威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障,也是新时期下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建立网络舆论应对平台制度除了能够加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外,还可以加强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个开源的地方,除了民众会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外,还有一小部分不利于和谐安定的网络分子会针对政府展开舆论攻击,虚假消息、恐慌消息,从而达到其某种目的,因此,政府有必要有一个官方平台来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公众辟谣,识别虚假消息,尤其是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需要官方的力量来控制传播和引导公众情绪,从而更好地维护政府形象。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利与弊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1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种形势下,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于2002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教师的网络研修学习时代随之而来,教师培训的模式在逐渐地向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我通过3年的网络辅导教师工作,对300多名网络学员的管理,体会到这种网上教学形式无论从学习结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上,还是从学习内容上是比较科学的,效果是前所未有的,让中小学教师们受益匪浅,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写出来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一、网络研修的优势 1 培训资源丰富。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是面向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培训工作,研究、开发和探讨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力求快捷、便利、有效地为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和教师自主培训提供丰富的教改信息和优秀的网上培训资源。各地的网络研修平台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更直接地提供了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2 培训时间灵活。有一位学员曾在学习日志中这样说:“可以说网上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网上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网上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教师们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学员的亲身体会。是啊,只要学员们想学,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他们成了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人。也正是解决在职教师“帮”的最好办法。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中步调一致的局面,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重复性地选择学习内容,深入理解专家的教育理念,突出体现了个性需要和特点。 3 交流空间广阔。在网研中每个学员都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学员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员的帮助,并且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次数的限制,从而为有兴趣的同行进行协同学习,共同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可能;异地进行科学研究也完全是有可能的,并且能吸收最好的优秀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障碍。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些学员的顾虑,打破了他们固步自封的思想,人与人之间通过“机”联系,而非面对面,就可以忽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条件,无所顾虑地和学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教师们的学习如鱼得水,热情高涨。如果学员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对待这种网上学习,真正坐下来,听听本学科专家的讲座,从多角度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论是从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教学艺术上去改进教学都是相当有益的一件事。 二、网络研修的弊端 1 对学习过程监督、管理受限。通过3年来网络研修辅导教师的工作,我也从中体会到网络学习的弊端,比如授课教师、辅导教师和学员及各级管理者几个主体不能面对面地沟通,信息反馈不及时,从而造成缺乏对学员学习过程的监督;学习时间即使能保证,但不能肯定就是学员自己在真正参与学习,也有可能为完成学时要求而空开电脑,纯粹是资源浪费;还比如从作业的提交上可以看出有部分学员的作业是相同的并且是网上摘抄或下载的;有的作业与题目不相符,只是为了应付篇数;有的过于简单,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有的过于繁杂,这主要是从网上下载的东西。自己不愿修改,也不会修改,因为根本就没听课,不知道作业从何做起,只能直接提交上来,认为只要跟题目粘边就可以,根本就没认真对待。这样类似的作业,我们一定会让他们重新写,退回去重新提交,以示要端正学习态度,珍惜这经过多少人的努力才创造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2 学习效果不能准确掌握。就是不能够真正感觉到他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到底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三、改进措施 我认为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措施。比如:让受训学校每个学科出一个学习代表,把他们的学习情况汇总上来,然后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见面会,见面会主要由班长、辅导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把存在的问题汇总一下,以便改进工作,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这种反馈也有利于我们进修学校对继续教育培训探索新的更先进的培训模式,加速研训一体化的进程。如果有必要,就要进行面对面地教学,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这也是辅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势必会走过场,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浪费学校的物质资源,投入太多,收效甚微,得不偿失;而且让部分学员对专业化发展失去信心和兴趣。 其次,非常有必要对受训教师进行课堂随访。教师进修学校的辅导教师除了在网上进行学习辅导外,还应该经常深入各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路径,是了解学员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和学员面对面效流的最好机会:有目的地与学员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总之,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并为网络研修的组织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便于他们改进、完善研修网的内容、培训项目和考核方案,网络研修辅导教师必须起到网络组织者、管理者和学员纽带的作用。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 〔关键词〕 网络;中学生;利与弊;虚拟性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逐步延伸,被称为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正在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是利还是弊,本文将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对这个问题做出深入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随机问卷调查情况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笔者采取了查阅历史文献、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三种方法。其中文献资料包括网上资料、国内各大媒体和各专业期刊杂志中的文章等。 1.调查的对象:上网的初高中在校同学。2.被调查人数:高中生30名,初中生20名,其中男生35名,女生15名。3.上网地点:公共网吧(49%),家里(29%),学校网吧(10%)4.上网目的:玩游戏(62%),聊天(20.4%),找资料(10%),其中一部分人是找明星的相关资料,其他(7.6%)。5.上网时间:每周平均上网时间50人中有34人都超过了10-12小时以上,个别甚至超过了20小时。6.上网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50人当中有21人曾经由于上网导致视力降低、体力差、心情郁闷、反应迟钝和头晕等症状;在学习方面,49%的人因为上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只有15%的人成绩提高了。 二、分析研究结果 1.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1)开阔视野:网络的信息含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中学生上网可以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性格内向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2.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1)网络丰富的信息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对中学生来说负面影响甚广。 (2)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这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容易丧失道德规范。 (3)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互动性的立体途径。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3.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1)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中学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身体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求,这些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干扰。 (2)互联网本身的原因。互联网具有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及表现形式丰富和使用方便等特点,这就为以盈利为目的的色情服务行业提供了难得的经营场所。这些网站为吸引顾客,常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使网民都能随时看到,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 (3)家长和学校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有七成的中学生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指导孩子正确上网,而学校作为中学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三、研究结论 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给予指导和适当的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这将是家庭和学校解决中学生上网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网络利与弊论文:浅论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摘 要】网络语言已随着网络的应用及普及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对语文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让它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文教学;利;弊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而在信息传播和科技发展过程中,“网络”无疑成了人们交流工作、信息往来的主要工具。自然的,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同样的,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教学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也是史无前例的。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网络语言所带来的利和弊,实行“拿来主义”,才能让语文教学更添风采和更有活力。 说起网络语言,其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和特别用语,如软件、硬件、病毒等。另一个含义是指在网络交流中常用的词语,如冲浪、美眉、给力等等。本文在这里涉及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第二种含义。和许多新兴事物一样,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种群中的一个新兴物种从起初的不起眼——引起人们的兴趣——直到铺天盖地的席卷和冲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或方式来对待网络语言这一新兴物种呢? 一、坦然面对和接受网络语言的“利” 1.网络语言自身的优点 仔细分析,当今社会网络语言得以大量使用,无不显示出它自身的优点: ①新颖实用。新颖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亮点。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一个虚幻而自由、张扬而随意的空间里面,人们往往能摆脱现实中的种种束缚,这就给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一方难得的沃土,使得网络语言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网络语言表现出更具新颖性和巧妙性。自然就容易吸引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现快速地被使用。如去年出现的“给力”一词,其使用率之高之广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上到中央的《人民日报》的标题,下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都有它的身影。即便用“无孔不入”这个词来形容它也不为过啊。 ②生动形象。为了能在虚拟的空间更快更好地交流,并且表达出至真至切的情感,人们在网络中创造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又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如“菜鸟”表示在网络技术及其它方面应用水平较低者;“恐龙”指无论相貌和性格(主要是相貌)其实际和想像相差过于悬殊的女孩;“网虫”指每天花很多时间(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上网的人等等。这些词不但传神形象更是符合人们的日常审美习惯,给虚拟的网络世界带来许多的生气与活力。 ③简洁明快。网络用语杂合汉字、数字、符号和字母等元素,综合了各种元素的精华和特色,简洁却明快地表现了特定语境下的词语的特定含义,并改变了部分词语的常规意义,从而创制了网络用语的全新的解释和用法。如用“东东”一词表示东西,其词意的丰富性和词性的灵动性远远高于汉语常规词“东西”。此外,因网民在交流过程中常使用一些符号或数字以及简单字来表示更多更长的语义,使得网络用语的明快性也十分凸显。如用“表”字表示“不要”的意思;用数字组合“94”表达“就是”的意思等等。 ④幽默风趣。虚拟而轻松的网络平台给人们提供了轻松随意的交流契机和空间,网络用语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得以产生。所以一些休闲而风趣、幽默而生动的网络用语就迎合了广大网民的需求,或幽默风趣,或张扬创新,或调侃随兴,满足着不同需求者的喜好,装扮着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氛围。如“人肉”、“坑爹”等词。 2.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会给语文教学尤其是语言学习带来诸多益处 正因为网络语言有着以上种种的优点及优势,而且网络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而出现的一种新兴语言形式,所以广大的语文教育尤其是语言教学方面不可因噎废食更不能武断的认定网络上的“东西”都是洪水猛兽,都是不可接近的。 ①“不断创新的人民语言,它们对丰富现代汉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带有进步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认为,网络语言的活跃,是时代的反映,是思想解放的反映。语言文字需要规范,尤其是教学用语更需要规范。但规范不是说把语言文字管理得很死、不能逾越雷池一步,这是不需要、也是不可能的。社会不停的发展,在今天中国多元化的社会下,人们的思想很活跃,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落后的表达形式,人们的生活要求我们的语言相应的有反应。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简单、有幽默感的特点,现在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要求语言表达一成不变,我们的语言表达手段也应该随之丰富,否则就会滞后于社会生活。而网络语言有着五彩缤纷的词汇,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些对于丰富社会语言表达手段都有好处。 ②加快信息的传播和增强人们的交流速度,给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研究热点,为语文教学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提供了可能。网络作为一个大众信息平台,因其信息交流的快捷和内容覆盖的全面性早就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了。再加上网民中青少年占着绝大多数的份额,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奔放,自主性和创造性都极强,这就很容易催生出更多更新的创作素材和创作形式,如网民们从开始的网络聊天,发展到论坛发帖或灌水,后来又趋向网络个性签名或创作网络文章,直至变化到现如今的几乎人人都热衷的微博等等。此外,在多种多样的形式面前,使用个性化语言或词语更是彰显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最主要方式,很多网民在自己的创作中并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创作,正因为如此,新颖、个性且张扬的一些新的网络用语或词语才层出不穷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给文字创作的领域拓展出更大更广的空间。 ③加强表达直观意象的功能,增进语言的表现能力,为语文教育尤其是语言学习开拓了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网络之所以能成为今天人们交流信息和沟通情感的最主要工具,无不跟这个平台的方便快捷以及门槛低等因素有关。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不敢放肆不敢张扬甚至连牢骚都不敢发的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于是广大民众的创作激情和创作冲动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并最终获得了“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所有权,自然地,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个性化词语或词句的机率就比传统的、硬式的创作方式多得多。这为语文乃至中文的学习和发展都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网络利与弊论文:网络、动画对孩子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摘 要: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网络无处不在、动画层出不穷,这些内容对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吸引孩子观看、操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利与弊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强调,幼儿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有自己的种种需要和权利。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和情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教育,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自我发展潜力,面向所有孩子,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幼儿教育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有所反映,主张把学习与幼儿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孩子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 2.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即身教胜于言教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孩子的思维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那么,作为父母,不要把素质教育当成一句口号,而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并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首先,父母要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的统一。爱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但爱要有分寸,不要溺爱。家长经常坚持诸如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自私、不说谎、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正确的要求,就能使疼爱变成促进孩子进步的动力。实际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理智的爱。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可以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各种社交技能,同时能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公平与合理,也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 再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韧性、同情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要适当给孩子安排一些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应付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能力。 二、网络、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网络、动画盛行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化,人们获取信息和生活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为更多人带来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结果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只好借助于网络、动画等手段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腾出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多样化的生活。结果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溺于其中,或者上了瘾不能自拔等。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有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 网络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扩大知识面。网络教育超越了传统单一平面化的教育内容,将多个学科的各种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各种课内和课外知识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把孩子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使孩子能接触到一个多元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②提高孩子的求知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孩子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要获取的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和促进其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和能力,使孩子的智育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③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材料,使其想象力有了源头,而多种类的网络环境又为孩子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其想象力有了腾飞的舞台。网络是信息化的重要产物,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增长知识,积累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使身在局部的孩子可以放眼大千世界和无穷的宇宙空间,激发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追求科学精神。 (2)网络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过度上网容易产生上网综合症、网络孤独症 由于网络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孩子们产生对网络的迷恋,在他们的心目中,网络是至高无上的。有些孩子一到电脑前就废寝忘食,“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诈骗”等现象应运而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摧残了好多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警告,青少年上网学习知识值得鼓励,但如果过度沉迷其中,将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加之长期与家庭缺乏沟通,势必导致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乃至日趋淡漠。 ②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使孩子们对自己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质疑 众所周知,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泛滥,一些自制力较弱的青年学生往往易受这些不良内容的诱惑和影响。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带来了种种困惑,在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如果缺乏有效和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道德认识可能难以协调和统一,进而对他们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与弊 (1)动画对素质教育的利好之处 ①改变暴躁情绪 由于幼儿对于卡通动画片拥有高度的专注力,收看时所受到的教育效果会比其他工具好很多,比如书本、录音带等,可说是相当适合用于调整幼儿性格的教养工具。平时父母可先多了解动画内容,筛选出适合幼儿观赏的精品节目。再说现在的年轻父母都很忙,下班后也可能要加班或忙于家务,无法长时间陪伴幼儿,因此幼儿可能会闹情绪,此时便可挑选适合的动画给孩子看,帮助他稳定情绪。 ②帮助学习规矩 由于现在的动画片很多都加入了一些生活常识、交通规则、日常礼貌等学习内容,并融入到动画故事中,其实这就是很好的教养契机。父母想要幼儿学习良好的习惯,如保持环境清洁,都可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习惯来达到目的。 ③加速语言学习 说到卡通动画片有助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很多家长可能感到难以置信。其实,只要婴幼儿能够多接受语言刺激,就可以达到提升语言学习的效果。如果父母平时比较沉默寡言的话,不妨多让幼儿收看卡通片,可间接增加其语言刺激。 但是对于如何选择卡通动画片,可能令许多父母感到头大,因为总是担心卡通片里存在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因子。要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父母陪同收看。凡是卡通片中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如《巧虎》中包含了教导小孩如何学习生活细节,家长可借机将卡通片中的内容转化成日常生活,教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卡通片中的负面信息,如《哆啦A梦》中的胖虎,总是仗着自己身强体壮就欺负弱小,家长也可趁机告知幼儿“不可仗势欺人,应当帮助别人”。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更好地去思考卡通片的情节、逻辑,并且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 (2)动画对素质教育的不利之处 ①身体素质比较差 有些孩子如果太热衷于动画片的话,往往缺少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而宁愿选择在家待着看动画片。久而久之,身体方面的锻炼就会越来越少。 ②不愿与人过多交往,比较孤独 孩子看动画片养成习惯之后,往往会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而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和小朋友一起玩,还必须学会谦让、有先后顺序等规则,而自己在家看动画片则会随心所欲。 ③视力下降严重 长时间盯在电视上或电脑上,会使孩子的视力急速下降。小小年纪就要戴上眼镜,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会增加日后学习和生活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总之,通过以上从网络和动画这两个新生事物分析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影响,作为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既要肯定其对孩子素质教育的有利之处,也要及时纠正孩子在使用和收看时所吸收的负面影响,为提高孩子的素质做好守门员。
新媒体下企业发展篇1 引言 新媒体是指在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媒体形式,主要包含网络媒体、数字化媒体、移动端媒体等。新媒体具有平等互动、自由开放的优势,可以满足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也可以满足人们对即时互动和娱乐的需求,便于人们个性化地获取信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社会管理的新区域。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资源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党建工作是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强有力的保障,对于企业党建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研究离不开当下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新平台,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较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有许多显著的优势,能够让人们清楚地感觉到其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企业在发展中愈加重视党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企业改革的新时期,推动党建工作当中的廉政文化建设无疑是夯实企业基础的重要途径,把廉政文化有机地融入企业的党建工作之中,不仅可以让企业文化的内涵有着大幅度的提升,还能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必须从领导层出发,使企业内的党员干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党建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进行融合式发展,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营造廉洁高效的企业氛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企业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新媒体为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 目前,比较常见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具有直接性、零距离、低成本、高效率、多渠道、广泛传播等优势,在传播时具有速度快、受众面大、信息多、影响范围广的特征。人们在使用新媒体时,能够主动地选择想要获取的信息,这给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媒体对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了企业党建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新形式,而且拓宽了企业党员的新视野。这是新的机遇,也是不可比拟的新优势,它使两者的融合更加顺畅,彼此之间都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人们在日常工作当中要获取很多的信息,新媒体平台的出现能够拓宽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保障了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要抓紧机遇,面对即将到来的机会及时做好调整,特别是在党建工作的手段和模式上。党建工作中的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上的宣传,重视廉政文化在企业内部的引导作用。依托新媒体平台,企业与党员之间共同成长,熟悉各类的平台运用,可以让廉政文化建设在党建工作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一)提供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路径 当前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大量扩张,给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都与新媒体深度结合。新媒体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上的作用,都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例如,可以将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的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到平台上,供企业员工阅读,并设置评论区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仅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因此新媒体传播的渠道是广泛且快捷的。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在“十三五”期间增长了43.7%,达到了9.89亿,已经可以称作“全民上网”,其中手机上网者达到了9.86亿。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广泛覆盖。企业可以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优质的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融合并推送给员工,为开展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基础;积极地研究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为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拓展新途径。 (二)提升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效果 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不同,新媒体具有共享性和交互性,能够进行双向甚至多向的传播,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随时随地地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并交流互动。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将企业的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内容进行编制,并利用新媒体平台,顺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构建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新媒体宣传模式。企业应建立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新媒体宣传部门,以员工喜爱的文章内容、音乐、日常生活实例、表演与再创作等方式,将宣传内容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企业员工在接收到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信息后,可以对推送信息进行评论交流,并转发给其他人。这样不仅丰富了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还可以使信息内容摆脱时空限制,增强了企业员工及外部人员的参与度,增加了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的内容的宣导,推进了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效果。 (三)提高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效率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的优势,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应用于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宣传可以有效提升效率。企业可以树立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典型,将先进事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编制成适宜不同新媒体平台发表的内容,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让典型成为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也可以将违纪违规事件通报发布,树立廉洁风纪,让企业文化为之一新,让员工引以为戒。通过新媒体平台在建党节等重要时间推送党建与廉政资讯,警示员工保持廉洁,防微杜渐,可以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效果和教育效果。传统媒体从内容生产到发布的耗时较长,难以满足时效性的要求。而新媒体传播时所用的技术手段简便,传播快捷,能够即时更新内容,将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内容迅速推送到员工手机端,大大提高了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效率。 二、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优势 在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时候能够形成长效的机制。首先,可以明确企业在党建工作中的责任主体,规划廉政文化建设。要成立专业的企业党建工作小组,带头抓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协调工作;要将廉政文化建设切实融入公司党的建设工作之中,确保管理工作得以高效推进。这种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必须做好整体的策划。其次,公司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公司党建工作之中。不但要培训和选拔,更需要完善和推进,必须定期地去检查落实廉政文化建设如何切实纳入公司的党建工作,如果出现了问题必须及时加以完善,并以此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 三、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背景下,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有着一定的优势和机遇,不过发展总是要面临挑战和问题的。由于发展节奏的加快,企业党员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方法还是思想都有着很大的转变。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效率就会低下,双方的协作配合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一些新型的设备出现,企业内部也应该集体学习新的方式和方法,力求达到高效地工作。企业内部分为年轻的员工和年纪比较大的员工,两者在学习的态度或者学习的进度上都会有所不同。年纪比较大的员工通常都会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如讲座、报告这一类的宣传方式来宣传廉政文化。这体现出企业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融合上的投入不够多。因此,企业一定要在新媒体技术上加强投入,使得党建工作有基础保障,创新两者融合的发展途径,构建新媒体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新局面。四、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培养企业廉政文化理念 企业要重视内部的文化理念,积极把廉政文化建设做好。在原有的企业文化当中要充分融入文化的创新,力求有新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提高企业党员的文化修养,还要把良好的廉政文化做成良性的文化生态。培养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要积极地开发新思路,提高企业党员之间的凝聚力,日常全面梳理党建工作的模块和流程,对岗位责任、制度进行有力的管控,这样可以让日常的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培养企业廉政文化的过程当中,构建完善的管束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党建工作当中,党员在廉政问题上出现差错,有利于净化企业的工作,引导全体党员队伍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二)打造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 基于新媒体的技术支持,党建工作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形式,这是对融合方式的一种创新,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廉政文化建设。线上打破了空间上的束缚,即使企业内部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地进行线下的文化建设推广,也可以采用线上视频会议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学习。这样的互动模式不仅可以给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还能让员工积极投入党建工作当中。 (三)采用多维度技术支持 新媒体使用非常便捷,而且其功能也十分强大。在企业运行,特别是党建工作中,需要从多维度来寻求技术上的支持,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特性作为支撑。不仅要完善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方式,更要搭建工作后台的管理系统。企业可以依据不同的党建工作来分析,究竟利用哪一部分的平台,从而不断地完善新媒体的平台功能。在廉政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的渠道,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多维度技术也包括不同的平台,如手机、电脑软件等。企业的党组织可以在上面发布公告、公示,及时处理党建工作任务,开展服务;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员工党建工作的水平,让大家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转变对党建工作的刻板印象,树立起良好的工作口碑。尤其是公司的廉政建设,要贯彻好公司内部的法规条令,解决好员工内部的问题,维护好企业的权益。针对公司内部腐败的问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在后期还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模式,从而形成党建监督网络体系。在企业党建工作当中,对于不同的老员工群体要进行界定,并且分类加以管理。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公司里面有已经离退休及年纪较大的老员工,这时就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及对年轻员工进行帮助等,增加老员工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从而使他们享受新媒体下党建工作的便捷,逐渐带动他们,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新媒体党建工作当中。 (四)重点抓好廉政监督 企业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要重视持续性,要强化监督工作,无论是在党建工作上还是在廉政文化建设上,都要实现监督机制的常态化。企业党组织进行党建工作,是整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新时代,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在树立廉洁工作之风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在企业的实力上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更是为企业经济带来了新助力。我们要将监督日常化,这样才能肃清腐败的不正之风。另外,对监督方式进行创新也是重中之重。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设置一些监督平台,把监督做到企业基层中去,让监督的责任贯彻落实到每一个党员身上。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党建工作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全面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我们一直以来都尊崇着廉政的优良作风,所以在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上,一定要全面提高企业党员团队的文化修养,做好党建监督工作。 结语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手段,通过一些高效的手段,把廉政文化建设真正融入企业的党建工作当中。这样可以加强企业党员领导的带头作用,让整个党员团队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企业党建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张琪龙 单位:中共宿迁市委党校 新媒体下企业发展篇2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崭新的发展环境,国企所面对的巨大发展困境和压力,使得每个国企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宣传,以扩大国企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用企业文化来帮助国企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但因为国企在当下面临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传统的企业文化宣传方式和路径显然已不适用,为保障文化宣传的有效性,各个国企都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工作现状,加大企业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国企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宣传工作传播效率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宣传尤为重要。为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来带动国企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国企都需要从思想上重视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并加大对此项工作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企业文化宣传效果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宣传途径和渠道的影响巨大。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传统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宣传方式的弊端日渐暴露,在各种宣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资源,经由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可使得企业文化的宣传载体更为多样。新媒体平台和资源在宣传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传播效率。在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QQ、微博、微信和抖音等软件的陆续出现,可以给企业文化宣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丰富资源和多样形式的引入,可以给大众带来独特的宣传享受。 (二)提升国有企业外部形象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互动性、数字化特点都是比较突出的,这些方面的优势使得在当下的市场上,在各项宣传和推广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人们非常乐于利用新媒体资源与平台。在国有企业文化宣传中,新媒体技术和资源的利用,可大大提升国企在市场上的形象,使得社会大众对国企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认可国企的发展。但国有企业文化宣传的难度较大,为保障宣传工作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要求,各个国有企业都需要在当下的发展背景下逐步突破传统宣传理念、方式的制约,在新媒体平台上投放宣传资源,提升国企在市场上的外在形象。 二、新媒体时代国企企业文化宣传面临的挑战 国企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在当下的环境中,因为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国企发展举步维艰。每个国企在长时间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文化,通过文化的宣传,可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文化宣传作为国企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在新媒体背景下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舆论环境愈发复杂 在传统的企业文化宣传中,主要的宣传途径是主流媒体,但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主流媒体的地位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社会上复杂的舆论环境给各项宣传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新媒体出现后,国企文化宣传的路径和渠道明显增大,宣传的便捷性凸显,但因为新媒体环境中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因素,如果无法有效进行这些信息的筛选和辨别,很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和隐蔽性明显,在互联网环境、手机终端中,海量的信息可高效传播,这种媒体环境下,个人与非正规媒体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各种思想意识在交融碰撞中,增大了社会舆论环境的复杂性,国企在这一环境下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需克服很多的难题,以保障最佳的宣传效果。 (二)主流媒体权威地位受到冲击 因为传统的媒体形式、路径和方法的特殊性,人们常将传统的媒体环境称为平面媒体时代。在这一时代条件下,得益于相对简单的媒体环境,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比较固定,无外乎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几种,主流媒体在社会上的传播地位长期稳定,在利用这些媒体来开展国企文化宣传时,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非常大,人们在这些媒体的影响下,在企业文化接受的过程中很少出现一些不好的反馈。但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主流媒体的传播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些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显著提高,处于媒体环境中的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再加上新媒体环境中搜索引擎技术的优化,人们在信息的获取方面更为便捷,也就可在接受国企文化的宣传时,听到来自不同媒体的反馈。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各个国企需要另辟蹊径,实现宣传方式方法的创新。 三、国有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一)重视和投入力度不足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性质的特殊性,在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国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正向的价值观念,就是企业文化。国有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开展,可发挥企业文化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但为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国企需从思想上重视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并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技术、资金等投入。但很多国企在现阶段的发展环境下,尚未转变其发展观念,依旧深受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性,因为思想上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企业相关部门也就没有根据这一工作的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资源、资金投入。 (二)宣传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对于国企的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来说,为强化宣传效果,国企有关部门需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重视企业文化宣传,并逐步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宣传机制,在该宣传机制中明确规定相应的宣传要点,指导有关部门、人员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但显然,很多国企在宣传工作中,并未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宣传机制。因为文化宣传的主题丰富且内容多,一旦没有对应的机制指导,将导致整个文化宣传工作缺乏统筹和规划,也无法科学进行岗位责任的细分。一些国企内部,针对企业文化宣传方面,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是固定的规章制度,并未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宣传机制中相关内容的调整,机制中所规定的有关制度与企业自身的情况不一致,无法发挥制度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此外,部分国企的企业文化宣传中,没有制定有 效的评价机制,因为这一机制的匮乏,导致在企业文化宣传时无法动态化开展管控,难以对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三)宣传模式缺乏创新 对于国有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而言,宣传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为保障宣传成效,提升国企文化影响力,国企应结合自身的企业文化特点、组织结构,选择最为恰当的宣传模式,以保障宣传模式与新媒体时代下的工作方向相符。但显然,很多国企在企业文化宣传时,工作创新意识不够,并未形成崭新的宣传模式,在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时,思路受限,宣传内容和形式都未开展对应的创新,宣传效果不佳。 四、新媒体时代国有企业文化宣传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重视力度 为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文化宣传的现状,各个国企在当下的发展条件下,需充分从思想上意识到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将此项宣传工作作为常态性的工作来抓,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应该有包含关于企业文化宣传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升此项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随后根据企业文化宣传的预期目标,增大对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投入,尤其要注重新媒体人才、技术的应用。 (二)完善宣传体制机制 为提升新媒体时代下的国有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成效,国企应逐步建立完善的宣传体制机制,在该宣传体制机制中,确定企业文化宣传流程和要点,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以确保企业文化宣传工作的高效推进。因为企业文化宣传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为提高整体的工作成效,需在实际的工作中注重各项资源的整合,在宣传体制中根据总体的工作要求,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并细分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通过宣传责任的全面落实,提高宣传工作成效。在国企内部,最好设立专门的宣传部门,由该部门来统筹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 (三)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 在企业文化的宣传中,宣传内容和形式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方面,只有保障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才可以确保实现良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国企内部负责企业文化宣传的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具备主动创新的意识,按照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文化宣传要求,对宣传内容加以优化,对形式加以创新。企业文化宣传必须与国企本身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宣传素材加以深入挖掘,做好领导层与基层职工的交流,引入现代化网络技术来搭建互动和交流平台,通过丰富的宣传素材挖掘和应用,保障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在宣传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同样需加强对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所选定的宣传和素材加以全面整合,提高内容的吸引力。此外,宣传部门也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准确把握宣传主题与方向。 (四)拓宽宣传途径 企业文化应该是根植于每个员工心中的,为使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各个国企都应该在新媒体环境下注重宣传途径的拓展,保持宣传渠道的多样化,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来提高整体的宣传水平。国企在企业文化宣传时,可加大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来拓宽宣传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宣传优势,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巨大传播量和影响力,延长宣传链条、扩大覆盖范围。在宣传方式的选择上,要突破传统宣传途径的束缚,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确保在企业文化宣传时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当然,国有企业也需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和预测受众的需求,从需求出发来推送受众感兴趣的内容。 (五)注重人才建设,培养优秀文宣队伍 国企企业文化的宣传具有复杂性,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下企业文化宣传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提升宣传水平,国企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参与到此项工作中的人员都是专业化人才,以发挥宣传工作的人才优势。综合当下很多国企的企业文化宣传工作,宣传效果不理想就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宣传人才。国企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并没有根据新媒体时代下的企业文化宣传工作要求来配备专业的宣传人员,参与宣传的人员很多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专业素质偏低且经验不够。因此,针对这一情况,为保障文化宣传达到预期的效果,符合新媒体时代下的总体工作标准和要求,国企要注重人才建设,逐步在企业内部组建一支专业的文化宣传队伍,确保文宣人员的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足,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文化宣传团队,并根据国企的具体情况,对该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开展严格的工作权限划分,通过在文化宣传中的责任落实,确保宣传的有效性。优秀的文宣队伍应具备以下素质。 1.极强的专业素质 国企内部要针对文化宣传工作设定专门的岗位,并选聘专业的文化宣传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定期组织文化宣传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来确保这些岗位人员熟悉关于国企文化宣传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具备极强的文字功底、写稿能力,能够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从多个角度来保障宣传效果。 2.丰富的创新意识 新媒体时代的国企文化宣传工作,重点要加强创新,只有创新才可以保持国企文化的影响力,利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路径,制定崭新的宣传思路与策略。 (六)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宣传需要奠定宣传基调 国企文化宣传工作就是要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向社会大众展示,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社会大众会越来越认可国企的发展,也就给国企的市场地位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可能性,有助于国企的业务拓展和市场开拓。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国企文化宣传中,同样要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进行宣传基调的正确设计。为保障宣传基调满足新媒体时代下的工作要求,国企内部负责文化宣传的专业人员要将传统的文化宣传方式、措施和效果与现在的加以对比,从中寻找新的切入点,制定最符合新媒体要求的宣传措施。 (七)强化平台维护管理 在新媒体时代下,很多国企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新的宣传平台,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国企的专业部门要对宣传平台的使用和管理开展量化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进行平台管理的优化。比如,在考核指标中设置“微信平台每周每月发送推文篇数”“网站更新时效”“平台浏览量”的内容,这些考核工作的实施,可使国企相关岗位人员重视平台的维护和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平台在宣传方面的作用。 结语 国有企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条件下,应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创新,为保障文化宣传与新媒体时代下的要求相一致,各个国企都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做好企业文化宣传中的理念更新、制度完善、技术引进。 作者:贺超逸 单位:神东电力公司神木新能源分公司 新媒体下企业发展篇3 新媒体是新时代借助网络阵地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介载体。新媒体环境则是由于新媒体流行所随之产生的对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有所影响与改变的新传媒环境[1]。新媒体环境给各行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这与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特点有关。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媒体环境对企业营销管理带来的影响,而后从战略高度及可行策略两方面,为企业营销工作创新思路提供借鉴。 一、新媒体环境对企业营销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环境及其特点 首先,新媒体环境具有信息传播快的特点。一方面,新媒体多依托于网络阵地,信息的传播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跨越空间距离传播。同时,鉴于新媒体信息在网络传播中具有较高的复制性,信息通过转发等形式能够呈现扩散式的传播趋势,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被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群同时接收,而无需像纸媒般散播需要较高的印刷复制已经运输成本[2]。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快,在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基本能在相近的时间内获取同一信息,能够较快通过信息的互通补齐信息盲点,最大程度还原事件。因此,信息发酵时间短,结合多数信息均会快速传播的特点,与之伴随的必然是同一信息在群体内的关注时间集中,热度在短时间内达到高点后,也较快被其他信息冲淡。其次,新媒体环境具有内容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海量,传播速度快,大众关注时间短,这决定了只有焦点明确、吸引眼球的内容更容易捕获大众的注意。碎片化的信息更容易具备此类特点。从各类社交软件APP平台发布状态的字数限定,到短视频等动态新媒体的时长限制,均说明舆情的导向与市场点击率验证了这一点。再次,新媒体环境具有用户细化程度高、黏性大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海量信息的获取除了由用户个体的主动筛选决定外,网络大数据也会自动识别相应的群体,推送针对性高的内容。除了内容的集中度以及同质性高以外,用户群体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也有偏好。如出于人际互动或休闲消费等目的的不同,用户会选择不同的新媒体渠道发布信息或搜索匹配对象。而出于个体特点及消费层次等方面的差异,用户也会对品质型高消费新媒体或追求性价比的渠道有所偏好倾向。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用户渠道的选择与新媒体网络呈现的技术特点以及用户个人特质与需求等因素有关,一旦用户基于长久以来的习惯形成某种相对熟悉的路径,对从该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的黏性以及依赖性较高,不容易改变[3]。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营销机遇 新媒体环境的特点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机遇。首先,信息传播快的特点便于企业营销信息的传播与覆盖。企业可通过电子海报、文案等形式利用新媒体进行企业形象宣传活动的推广。同时,在新媒体上发布相应信息,成本较低,消费者本身通过转发即可成为传播渠道中的环节,基于“熟人间”的信任,对吸引同质群体消费有较高的可行性。其次,内容碎片化的特点有助于企业在营销中百花齐放,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新媒体环境下短平快的内容对亮点与热点更为追捧,相较而言弱化了华而不实的铺垫与包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企业形式化的精力。此外,用户黏性高的特点有助于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积累忠实度高的用户群体。新媒体环境下,黏性高的用户维护成本低,同时还能够通过转介绍、团购组队等形式助力企业节约大量“引流拉新”的成本。同时,当下用户群体除了注重产品的性价比以外,对服务关怀等软性因素也更为重视,新媒体环境下,通过网络问候、定制化服务提醒等形式能够较为便捷地实现用户维护。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营销挑战 新媒体环境对企业营销的挑战不容小觑。首先,信息传播快、成本低意味着利用新媒体环境进行企业营销的门槛并不高,不被局限于实力雄厚的大规模企业之间。小微企业同样可以利用新媒体阵地展开营销。同时,小微企业可能因为不如大企业体制流程复杂,能够较为灵活地根据市场动态作出及时调整,在结果导向的市场经济中反而更胜一筹,这对习惯了以宏大、繁复营销方式的传统企业是不小的挑战。其次,内容碎片化的特点也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的内容创新带来了挑战。短平快的内容容易被消耗,用户对新异性较为敏感,较少反复体验或品味同一内容,这需要企业在营销中不断推陈出新,把握用户痒点痛点。然而,企业任用的营销团队往往因为相对稳定的团队配置容易拘泥于固定的营销模板,进而桎梏于“换汤不换药”的流水线式营销内容产出。最后,用户黏性高也为企业在营销中重新分配市场带来了挑战。黏性高的用户是基于习惯性的消费体验产生的,新媒体环境下任意产生新的营销平台对发展客户有较高的难度,而模仿同质平台则可能面临创新瓶颈,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的法律与道德风险。 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发展布局战略创新 (一)精准选品,细化渠道 鉴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丰富化与碎片化,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更要精准选品,细化渠道,才有可能促使营销管理事半功倍。首先,选品涉及企业所处行业赛道的选择。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选品特点乃至其所对应的用户群体大相径庭。一方面,从产品本身来讲,不同行业的资本投入以及运作周期等因素有差异。如依托互联网的轻资产重技术类行业,资本投入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产品库存等场地压力较小。另一方面,不同行业所对接的客户群体有差异。如依托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行业可能在直接对接企业大客户上更有优势,而追求个性化服务与高品质的定制类产品则需要拓展净值个体客户群。新媒体环境犹如一张大网,囊括了丰富的行业和企业类型,不同的赛道选择在营销管理上最终的归宿也会有所差异。其次,选品的精准性在于企业需要聚焦明星产品。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产品也会随之不断丰富,甚至衍生出不同的产品线。一方面,同一企业会针对不同人群设定高中低档产品线。另一方面,同一企业可能往集团化多栖发展,由不同的支线事业部或子公司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但新媒体环境下,基于对碎片化信息记忆的有限性,如果在营销中面面俱到地宣传推广每一种产品,一则特点不鲜明,二则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较为高效的战略在于精品推选,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营销投放,实现持续化、渗透式的营销,不断激活用户的产品记忆,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同线其他产品的营销。此外,精准的选品需要细化渠道配合投放。较为通用的用户群体分类方式是根据年龄段、性别等因素展开,据此可从大致方向上根据目标用户的新媒体使用偏好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宣传投放。但通用类的用户群体划分较为宽泛,同质性竞争产品较多,进一步保持用户黏性还需要更精准细化的渠道划分。 (二)目光长远,积累口碑 新媒体的快传播信息以及碎片化内容,容易营造“速食”的氛围。由此,近年来甚至还诞生了以“薅羊毛”为业的群体,即利用新媒体各渠道中的信息,获取新客优惠券等折扣优惠,在使用完较大力度的优惠后,转投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替代性产品。而企业营销为了获取用户,也只能参与到“白热化”的市场价格竞争中,不断推出各类优惠策略带动销量。回馈用户本身是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社会担当,同时,新媒体环境下,除了在营销技巧上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较大的格局,以积累口碑而非短期业绩为导向。口碑的积累在前期需要较大的投入,但同时口碑的积累也具有滚雪球效应,一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其传播与发展往往具有垄断性。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周期短,大众心态较为浮躁,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影响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也急于求成,希望通过创造热点甚至为了博取关注不惜哗众取宠,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并不能推动后续有效流量的转化[4]。同时,口碑积累前期的大量投入也会对企业资金链带来压力。通过粗犷型的盲目让利优惠可能吸引的更多是在意蝇头小利的体验式用户,高黏度的用户转化率低。相反,企业如果树立长远的眼光与战略格局,从企业参与社会入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可能反而是营销战略中稳健而有力的办法。 (三)双线并行,互联互动 双线并行指在营销战略布局中需要同时考虑“线上线下”的联动。即通过新媒体发布相关营销产品、活动时,也需要在线下同步实体店,让产品走进市场,客户实地体验。同时,进行线下发布会、路演活动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推广,如通过直播等形式实现不同地区的互动。双线的并行和联动并不仅仅停留在同步执行营销宣传,更重要的是真正实现“互联网+”落地。用户往往更青睐可在线下实体店面进行尝试和体验的产品,但线下实体渠道由于场地、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需要更高的产品,而线上新媒体的营销渠道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但这一消费模式容易使线下营销销售人员业绩流失,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在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渠道打通中考虑体制机制的完善,为营销人员赋能。 三、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发展创新路径 (一)搭建新媒体运营团队 首先,需要明确新媒体运营团队的定位。新媒体环境下的运营团队应该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职队伍,而非临时由掌握部分操作技术的人员兼任。究其原因,新媒体信息虽然具有碎片化特点,但把握市场动态的同时也要有持之以恒的风格路线,不断激活、加深客户对产品的记忆,只有将新媒体营销的职能专业化、独立化,才更有可能保持输出的稳定与持续性。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创作者门槛降低,自媒体盛行,由此,在产出内容的过程中,技术的操作反而不是最难掌握的,甚至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催生了越来越多操作简便的“傻瓜式”应用软件,硬件设备的门槛也逐渐降低,甚至只要轻便的手机也可以拍出“爆款”内容。因此,对内容的把控才是制约新媒体运营的关键。而专业的新媒体营销人员更能把控市场需求,保障内容产出的质量。其次,需要完善新媒体运营团队的结构。新媒体环境下,专业的企业营销需要有团队意识,若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则与自媒体无异。一方面,在团队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分工合作、细分模块、各展所长。如按照新媒体作品由产生到转化的过程,数据分析、内容创作、用户维护分属不同的模块,所需要的新媒体思维也有差异。另一方面,在团队运营过程中,需要互通有无、通力合作,方可更充分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此外,需要打磨新媒体运营团队的优势。新媒体营销团队中有大量的从业人员,而一个企业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开辟具有独特性的营销天地,必须要打造“新媒体+企业特色”的运营优势。这要求在新媒体营销中,以更为自然的形式融入产品特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企业风格与文化。形成了企业特色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高的默契度,行业壁垒也由此初具雏形[5]。 (二)开拓新媒体营销渠道 一方面,新媒体营销渠道需要适应用户使用习惯,确保有较大的流量,为后续的转化与营销落地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企业营销中容易产生的渠道开拓误区在于在用户积累尚且不足、技术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地将用户引流至独立开发的渠道。但实质上,不成熟的营销渠道带来的用户体验并不好。更高效的方法应该在目光长远的营销创新布局下用好现有资源,借鉴成熟平台的模式,展开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逐步增进用户黏性。另一方面,新媒体营销渠道的开拓重在创新与突破。可对现有的新媒体渠道进行优化,可通过嵌入链接、转发引流等手段将通用媒介内的大众流量导流到企业营销私域。同时,可开拓全新的新媒体营销渠道,如开发小程序、应用软件等。在行业壁垒较高、专业性较强的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三)丰富新媒体展现内容 一方面,根据新媒体营销中的用户导向,新媒体内容应以用户为内容创造的主体与关注点,落脚于细分用户群体的关注点与时代热点。企业营销展现内容的较高境界应是不见产品而随处有产品,通过场景式的内容展现产品的功能与意义。另一方面,根据新媒体营销“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布局,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应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线上的展现直观生动,线下有可套用、可联动的模式。如通过线下团购口号等形式获取线上购物的折扣,由此既保障了用户体验的权利,也激活了线下营销的动力,同时线上的营销还便于对库存、数据等方面的整合与管理。总之,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要站在战略高度谋求企业营销管理的发展,需要有宏观的布局,以及具有较高可行性的具体路径。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不容小觑,既要从战略高度做好创新的谋篇布局与排兵列阵,同时又要从具体的实现路径落脚,这是支撑其落地转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美.企业营销竞争力与消费者选择:社交网络营销的作用机理[J].商业经济研究,2021(11). [2]邓倩.新媒体营销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学决策,2020(8). [3]张静,王敬丹.新媒体时代下的短视频营销传播——以抖音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4). [4]黄志宏,周高鹏.网络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企业的营销创新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0). [5]张俊杰,杨利.基于大数据视角的营销组合理论变革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15(6). 作者:费圆苑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的控制 摘 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建筑工程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筑工程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的、建设工期长的系统工程,其进度与质量安全的控制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与流程进行。该文主要分析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与主要控制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进度 质量安全 控制 1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 1.1 施工系统的复杂性 建筑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多种分项工程构成,在制定施工计划时,要综合分析各项工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分项工程对整体项目的重要性,以对主体施工的重要项目进行有效控制。建筑工程施工的控制目标是综合性的,应该包括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等,其中进度与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必须进行控制目标的分解、协调与分析,这是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的关键。 1.2 施工期间的影响因素较多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非常复杂,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既受工程内在施工工艺、施工人员、施工进度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受外在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内在影响因素的可控性较强,而外在影响因素则通常不可控制。所以,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控制参数。 1.3 施工系统的主动控制环节 建筑工程是一个“主动系统”,其中涵盖了管理者、决策者、投资者等“主动环节”,同时还能根据工程施工情况制定调整方案。在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控制上,充分考虑人为控制因素的作用,全面评估调整方案对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影响,是整个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 1.4 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协调性 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是对立统一的。一味地追求施工进度,必然会导致质量安全的降低,质量安全要求太高,必然会延长施工工期。合理地制定进度计划,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工期,也能够提高工程质量,可有效预防因质量安全问题造成的返工。因此,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关系是复杂的,必须对二者进行协调控制,以确保目标综合控制的最优化。 2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控制的主要控制环节 2.1 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既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其实际进度常常滞后于计划进度。因此,必须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实时控制,确保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统一,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施工进度比较分析与控制活动实现控制目标。对于建筑群而言,其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环节在于建设程度的严格遵守以及施工技术的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流程,有效配置资源,提升设备的利用率等措施,均能在确保施工质量安全的情况下缩短施工工期。 2.2 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 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的控制对象主要是施工方案与施工工艺。施工方案设计合理与否、施工工艺是否有序进行,均会对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造成影响。在施工方案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施工现场的环境、工程规模、工程的整体结构、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队伍的资质、施工设备的性能等,其中工程规模与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是确定施工方案的重要决定因素,施工工艺是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的关键。 3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控制的方法 3.1 施工进度的控制方法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分析方法主要有横道图法、网络图法、S型曲线法以及前锋线比较法4种。不同控制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工程的施工进度,其优缺点也存在差异性。横道图法主要用于表达施工进度计划,具有表达简明,直观易懂的特点,适用于网络计划技术产生前。网络计划图法由节点与箭线构成,主要用于编制、优化施工进度,可清楚地表达现在或即将完成的工作内容与各工序之间的关系,能强化对关键工序施工进度的把控。S型曲线法m用于业主对工程整体进度的偏差比较或投资控制,可清楚地反映出分项目工程施工进度与整体工程施工计划的符合度。前锋线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用于时标网络计划的控制,其应用关键是准确标定工作实际进度的前锋位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程序与方法如图1所示。 3.2 质量安全的控制方法 目前,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控制主要还是通过人的主动控制为主,要求建立强大的质量安全控制系统,充分利用各部门间的协调性,实现联合的网络化控制。控制方法主要包括:(1)现场质量监控:对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追踪管理,预防一切可能产生的意外事故,发现问题则及时纠正;(2)实时监控:对施工过程的每个工序进行实时监控,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对施工质量的各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定时召开施工现场会议,及时落实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以为提升施工质量安全创造条件;(4)责任到位:签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通知单,明确各个施工环节、施工工艺的责任人。 3.3 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控制系统的应用 针对上述对建筑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以施工条件控制为基础,以施工工艺控制为核心,以施工目标控制为标准的实施控制系统,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建设对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对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进行严格把关,以降低工程施工的不良影响,确保工程按期按质完成,进而提工程的整体质量。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策略 摘 要: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技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不仅对技术性要求较高,而且还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运行,一定好做好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控制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更好地保障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管理控制 1.加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控的意义 1.1 确保建筑施工的正常运行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和风险,及时地做出相应对策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提前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使建筑工程安全顺利地开展。 1.2 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年限 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工作是对建筑工程的技术保障和安全维护,是在确保工程|量和安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当建筑工程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技术性能和结构耐久性。进而在建筑工程结构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建筑工程使用年限的延长。 2.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对策 2.1 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管控体系 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管控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明确质量目标并且将质量目标进行划分,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人身上;第二,明确施工工艺标准,做到质量控制有据可依;第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岗,实施奖罚责任制;第四,要根据具体施工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完善的施工质量管控措施,实施全程全方位的监控工作。 2.2 建立和完善施工原材料的管理与控制制度 首先,建立严谨的施工材料采购制度。在采购施工原材料时应该按照采购程序根据要求的技术指标和功能指标,筛选出信誉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供货,以保证产品质量。当材料进场时要严格依据进场材料的验收制度对材料进行检查,例如进场材料是否有质量合格证书,对质量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入场。此外,对进场的重要材料例如钢材、水泥等材料进行抽样加强实验检测,进一步满足施工的规范和要求。其次,制定妥善的库存保管制度。将入库后的施工材料根据材料的具体性特点,分类进行妥善保管,以免因为材料的保管不当而造成材料技术指标或功能的降低甚至丧失,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2.3 建立施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施工质量问题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建立有效的施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对预防和减少施工质量问题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质量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分为5个环节,依次是识别、评估、评价、决策及处理。其中风险识别是5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质量控制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了风险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对于一些技术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工程项目实施有效风险管理十分有必要。 2.4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根据我国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情况,施工单位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人员培训体系,包含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培训周期及培训内容等等。对新招聘的工作人员培训相关的建筑工程质量专业知识、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上岗之前要进行严格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3.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策略 3.1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 建筑项目施工之前,要首先对相关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规范方面的强化培训,使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生产作业。另外在建筑现场和办公场所设立相应的警示牌或者安全生产标语。每天上岗之前一定要检查是否佩戴安全帽等相关安全用品。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二是,在安全防护措施及手段方面的投入;三是,安全用品上的投入,比如安全带及安全帽等;四是,安全生产相关的视觉可识别系统上的投入,例如安全生产警示牌、规章、标语等。安全投入是整个生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施工的安全规范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严格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实施管控,投入新工艺新设备 建筑工程在施工之前,通常要对一些施工设施和设备如施工便道、供电系统、机械设备及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检查,以确保施工安全。对一些施工相对较难的土方工程项目更要严格把关。在雨季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止滑坡和坍塌情况的准备工作;在酷暑的夏季还应该做好防暑降温的作用准备,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则应该做好路面防滑措施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很多施工工地都配备安装了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以防止建筑工地发生触电事故。而且施工机械采用铁木跳板与自动式吊车进行施工,新工艺与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对施工安全起到了极大的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3.3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除尘措施 建筑施工避免不了会造成场地与周围空气环境产生大量的浮尘,对施工人员或者周围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项目部要派专人在施工场地及街道周围实施道路洒水措施,以沉降空气中的浮尘;另外施工场地中容易起灰的水泥及一些沙石散料应该进行入库或者进行覆盖处理,对长期裸露的地面应该进行绿化或者覆盖,防止产生灰尘污染环境。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项目的逐渐增多,在新的形势下,建筑企业必须加强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控,从设计阶段到竣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作业,同时还要深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加大新设备新工艺的投入以进一步提高施工的安全系数。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 摘要: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壮大的首要前提,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施工企业如何搞好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围绕建筑施工领域的这些新变化,详细论述了如何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减少事故发生,把因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为建造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施工安全;安全第一;安全事故;安全管理 1建筑施工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1.1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法律形式确立的这个方针,是整个安全生产活动的指导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劳动保护的基本方针。 1.2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前提。事故一旦发生,其后果就无法挽回,防患于未然,把预防措施落到实处,从思想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予有力保障,在组织机构、安全责任、安全教育、提高防范、监督管理以及劳动保护、施工现场、环境卫生各方面都对事故预防措施予以充分重视,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内容,各级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建设企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重要步骤,也是企业素质和形象的外在体现,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是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3 安全生产现状。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基本建设规模逐年增大,科技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工期安排紧的工程日益增多,工程技术风险日益突出,建设工程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建筑施工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施工领域的这些新变化,使安全生产和监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建筑行业为高风险行业,难免在生产建设过程发生安全事故。近年来,随着建设项目的大量开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令人忧心。所以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人力、物力、安全监督检查等方面加大安全预防措施的投入,减少事故发生,把因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2建筑施工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充分暴露出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二是对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还不够得力,有的责任没有真正落实,措施没有真正到位;三是在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粗放;四是一线操作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较差。 3预防为主,在条款中加入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内容 3.1 招标文件及其相应的合同条款中,应当对施工安全生产措施提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招标文件中应要求投标人在报价时针对施工安全措施进行单独报价。 3.2 投标文件中除施工现场的总体安全管理措施外,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技术方案和组织措施都必须分别配以相对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必要的计算书,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责任人和岗位职责,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特殊专业工程还应制订专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等等;投标人的投标价格中应就安全措施进行单独列项报价,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投标人必须在“措施项目”中就安全措施单独列项进行报价。 3.3 评标办法中,对施工安全的要求列入招标文件的实质性要求内容,把对安全保证措施的评审作为技术标评审的重要内容,并设立安全保证措施评审的合格标准,投标人的安全保证措施不能达到招标文件规定的合格标准的,应作为废标条件之一施工安全措施的评审。 4加强日常管理 4.1 监管的方式手段要改变。一是要主动出击,建立稽查、巡查队伍,无论是在建工程项目还是拆除项目;二是要抓住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监管要针对出了问题的企业,出了问题的地区,让有安全问题的企业、工程项目不得安宁;三是要改变单一的运动式检查,从重点监督检查企业施工实体安全,转变为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4.2 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 4.3 要重视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和运用安全适用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建立危及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的限制、淘汰和禁止使用制度,经济发达地区要率先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4.4 要进一步充实、优化、整合建筑监管资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不该管的事项,交由公民、市场和社会去处理和运作,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将有限的监管资源调整到直接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方面,特别是调整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方面。 5总结 目前,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正是考验施工企业和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时刻。我们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把因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为建造和谐社会做贡献。 5.1 企业高层领导首先要提高警惕,认真履行国家相关安全法规,从企业安全规章制度上下工夫,加大人力、物力、安全监督检查等方面安全预防措施的投入,同时,经常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安全队伍素质,增强安全管理能力,另外,对一线施工人员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严格按安全规章制度施工,杜绝习惯性违章和违规施工操作等,做好“安全三宝”等劳动保护措施,从源头严防事故的发生。 5.2 作为基层一线的安全管理人员更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严格认真履行神圣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检查职责,负责对施工现场和施工人员的安全监督检查、人员教育和指导等安全工作。并加大安全检查力度,经常巡视监督检查施工现场,采取月检、周检和不定期的巡回检查及专业性检查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检查施工现场的违章现象和不安全因素,检查施工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方案及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各工种安全技术交底,班组班前安全技术交底和自查自咎,定期检查整改记录,职工安全教育活动记录等,促使安全检查管理形成一条龙的保证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5.3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机械及电气焊等特种作业工种等须由有资格证的专业人员操作,尤其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项目施工时,要加强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如脚手架工程、现场临时用电以及高空作业中的悬空作业、临边作业、洞口作业、平台作业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可靠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 5.4 同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施工现场须有齐备的安全消防措施,疏通消防通道,经常检查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普及消防知识,避免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试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的管控措施 摘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但是近年来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差而导致的工程事故常有发生。因此工程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生存。本文论述了强化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提出了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施工 安全管理 质量管理 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开始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以下结合本人的经验,谈谈强化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四点控制措施。 1 以“两个目标”为根本,进一步推动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思路的变革 重点是紧紧锁定“无重大人身伤亡、人为设备事故”和“无重大工程质量事故”两个目标,突出主体,落实责任,创新监管,强攻薄弱。要加大对工程安全、质量的检查和监管力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全面落实好各管理主体、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要处理好抓安全和抓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安全和质量作为履约过程中的有机整体,同时抓、同步管。全面实现工程安全和质量管控由“围绕事故抓”向“围绕经济、围绕品牌抓”的转变;由突击性检查向常态化管理的转变;由单一完成指标向主动强化基础管理的转变。 2 以“三项制度”为保证,进一步强化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 (1)要全面推行各级负责人“安全质量承诺”制度,逐步实现法定代表人到项目安全质量具体负责人,层层签订《工程安全质量承诺书》,以书面约定的形式严肃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目标,岗位规程和监管职责。本着“谁分管谁负责,谁的责任谁承担”的原则,实行安全和质量管理的问责机制,突出安全和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的重要位置。 (2)要进一步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要继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危险源分级管理机制、跟踪落实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在全面提高自查自纠自觉性的同时,推行“隐患建档,挂牌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坚决不能放过任何隐患和薄弱环节。逐步构筑起“安质委总协调、领导搞督查、部门抓监管、项目促落实”严密、完整、有序的排查保证体系。 (3)要进一步完善安全质量管理风险抵押金制度,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风险抵押金新机制,触动各级管理人员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经济风险。要进一步细化风险抵押执行的对象、抵押的数额和兑现的方式,提高机制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完整性。要做好抵押金的收缴、管理等基础性工作;要严细过程考核,切实发挥出经济的调节效应和机制的联动效应。全面营造出全员抓安全、保质量的浓郁氛围。 3 以“四化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创新工程安全和质量的监管方式 3.1 推行标准化管理 其一,安全质量机构设置和安全质量管理人员配备要实现标准化,做到机构设置统一、项目专职人员岗位配置统一,形成模板式管理。其二,安全质量管理制度要实现标准化,统一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纪律、劳动纪律和安全质量管理操作规程,形成高度稳定的管理秩序。 3.2 推行规范化管理 巩固规范的基础管理,继续优化安质委例会制度、工作报告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巩固规范的巡检机制,继续优化分级监管、定期排查制度;巩固规范的组织协调,本着“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分级指挥、分级监控工作。以各项工作的不断规范和完善,推动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工作向规范化、高效率的方向迈进。 3.3 推行网格化管理 要建立以安质委为条、各公司为块、项目部为单位的安全质量监管责任区,进一步明确各区域的工作责任和职权范畴,发挥出各个管理单元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管理的覆盖率,构建统筹合理的区域化管理新布局。 3.4 推行数字化管理 加快推进安全质量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要做好安全质量信息电子管理系统、专职管理人员分布系统、重大危险源预警检测系统、安全质量应急指挥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安全质量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利用软件程序和互联网,实现安全质量动态监管,打造现代化、简洁化的管理模式。 4 以“五个体系”为支撑,进一步提高工程安全和质量管理的综合效能 4.1 要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安质委作为工程安全质量的核心层,要进一步发挥统管职能,做好决策工作;各单位领导班子作为紧密层,要进一步发挥督导职能,做好监管工作;公司专职部门作为实施层,要进一步发挥推动职能,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各项目部作为操作层,要进一步发挥基础管理职能,做好安全和质量的过程控制。通过明确管理层次和管理目标,严细责任体系和联控网络的具体职责,切实形成更加高效、更加科学的安全质量管理组织网络。 4.2 要完善责任考核体系 进一步加大工程安全和质量目标管理的考核力度,建立考核奖罚机制,通过每月随机抽查、季度分析点评、年终综合考评的方法,督促各责任主体、责任人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管理目标。凡是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的项目都要受到严肃惩戒;凡是因安全、质量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集体和个人,都要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安全、质量责任制度的健全与落实,构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4.3 要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要切实加强安全质量的宣传教育,强化对企业负责人、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质量培训,严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凡进入施工工地的员工必须先接受安全、质量培训教育,一律持证上岗。要鼓励业务骨干参加执业资格考评,逐步扩大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全国注册建造师、全国注册项目管理师在员工中的比例。逐步造就出一支业务精湛,资质过硬的高素质工程安全质量管理者队伍。 4.4 要完善投入保障体系 要加大安全质量管理的技术投入,针对隧道、深基础、超高层等复杂工艺项目所占比率的逐年放大,必须在提升技术水准上下功夫;必须在学习借鉴上下功夫。要利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培训等途径,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新型技术成果,为新形势下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保驾护航。要加大安全质量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通过多培养专业人才,多引进先进技术,多提取安全管理经费等措施,不断稳固安全管理工作的硬件根基。要加大安全质量管理的精力投入,既要抓好优秀典型,搞好经验推广;又要查找反面教材,严肃奖惩。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保障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4.5 要完善应急反应体系 要建立工程安全和质量应急管理机制,要按照相关规定,做好专项工作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定期组织总包单位开展专项演练,配备相应装备和人员,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建立起应急联动体系,确保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处置得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施工安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筑项目不断增多, 造成管理跨度大, 对工程安全的、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本文分别论述了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几个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措施 在建筑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任务目标,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施工管理是从项目准备的开始阶段,一直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系统管理,施工设计、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具等各种施工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施工系统,其中,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施工安全,是整个是施工系统过程的重点,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下面就简单谈谈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1.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质量安全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验收、自我保证、自我管理出现大幅度滑坡。在政府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社会监理单位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管理队伍却在不断萎缩、大量流失,反差很大。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地位下降,原来独立的质量科、安全科现在都精简为工程管理部内的一个岗位。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下降。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检查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由项目经理发放,因此,他们不可能违背项目经理的意志,难以实现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建筑企业过分依赖监督机构和监理单位,有时企业内部质量安全检查人员甚至站在监督、监理单位的对立面。调整机制,让企业质量安全检查管理人员成为监督机构、监理单位的最好助手。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2.1 样板管理 样板是一种标准楷模, 建筑工程的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样板要体现设计要求, 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 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实物化, 使全体施工人员, 尤其是操作工人看得见、摸得着, 便于对照。因而, 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 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2.2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管理 2.2.1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作用与目的 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有力的质量监控能使工程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能控制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 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2.2.2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范围及重点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范围较广, 从设计图纸、原材料到分部分项工程施工,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熟悉和掌握监控的范围及重点,有利于事前采取措施,使质量处于预控状态。 2.2.3 施工过程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手段 质量监控对施工现场来说一般有事前监控、施工中监控和分项完成的监控。如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 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 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对于在施工中容易产生的质量问题, 则应重点加强过程中的监控, 做到随时发现随时纠正, 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有些分项工程虽然已经完成, 但离整体交工尚有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对产品若不注意保护, 则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实行监控, 直到交工为此,如地面面层、油漆、表糊等等, 这些属于分项完成后的监控。 2.3 质量验评管理 2.3.1 检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 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 覆盖面要广, 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细”就是要逐项对照检查, 不能抓一头丢一头, 或是走马观花, 不求深入:“面要广”就是不能见一当十, 检查覆盖面要大。在班组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 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 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 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 2.3.2 抓住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 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 所以分项质量不能认为他是个局部, 不碍大局, 应该看到他能牵动全局, 所以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3.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是建筑企业的大事,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始终,安全管理则是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而且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作业,与提高施工质量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的管理,保证施工场地的井然有序,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这些对保证工程的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筑工地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是现代施工安全的基本原则,即从对施工安全的事后追究,转向到施工安全的事前预防、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全程监控,提前排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施工企业还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制定项目施工现场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制度,增强建筑工地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的损失和危害降低到最小,预防为主是降低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它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 3.2加强监管 我国的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同时施工的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国家监督执法部门应该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劳动条件、事故隐患等进行检查,督促施工企业建立起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施工安全保障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通过建筑工地安全检查和生产监督,使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那些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推广正面的经验和吸取反面的教训,确保施工安全。 3.3提高意识 施工人员是施工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施工安全必须将人员管理作为主要手段,增强人员的责任感,提高施工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人的安全行为,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所以在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方面,如何提高人员的安全意义,调动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自觉性尤为重要。为了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施工的具体项目,施工的不同环节,对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涉及到工程质量管理、施工方法、施工安全等和相关人员岗位直接相关的具体内容,同时针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的要点以及培训方法。 4.结束语 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我们要创新监管手段, 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新形势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 遏制建设施工事故发生,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 以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确保质量、安全能真正得到控制。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探析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摘要】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线。在工程建设中,提升工程质量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都具有积极地意义。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益的提升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这里分析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策略,对于提升工程质量,促进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策略 工程建设质量是建筑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通过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举措,落实各项管理政策,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质量发展是兴国之本,强国之道,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也是相关企业发展之本、兴盛之道。重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是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分析 优质的工程建设质量指的是建筑工程能够根据相关标准规定或者是合同约定要求进行建设,所建设的工程具有安全使用功能,耐久性能,环保性能等特点,工程具有坚固、耐用、经济、实用强等性能,能够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建筑业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工程建设质量整体水平也得到提升。尤其是随着工程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目前得到有效的提升,工程质量事故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工程结构和安全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工程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工程建设的质量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现实要求,工程建设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盼,工程质量改进问题依然应该成为相关单位和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性,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工程建设质量,这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们的长治久安的问题。具体而言,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工程质量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工程质量问题关乎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是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虽然较之前得到明显的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各种报道中,有很多关于工程质量事故的报告,工程由于质量问题造成了坍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工程事故问题还是时有发生的。工程质量如果得不到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的合法权益就很难得到保障。工程质量的改善,需要依托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依托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我们要能够全面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能够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提升工程质量水平,有效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当下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 (二)提升工程质量是实现质量强国的需要 建筑工程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家完善发展。国家的发展要以质量取胜,这里的质量就包括工程的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搞好了,提高了,国家才能走向繁荣昌盛,建筑工程质量提升了,才能使国家改善民生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型,促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提升工程质量是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实现中国民族伟大振兴的发展之路。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发展,需要依托一些大项工程的建设,人们的富裕安康,需要依托小型工程的建设。工程质量在强国富民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如果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将劳民伤财,对国家,对百姓都将造成巨大的创伤。工程质量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与强盛,相关各方要能够把促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提升质量上来,提升到增长效益上来,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决定效益的价值认识。通过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监督管理体系,真正把工程质量搞上去,以促进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 (三)提升工程质量是推进城镇化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搞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必须要能够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时刻抓好质量主题不放松,才能保障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单纯追求城镇化数量规模的增加,更需要追求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要通过提升工程质量,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筑工程呈现出点多、面广、量大、线长、周期短的建设特点,这种建设特点,决定了必定会有很多难度工程的出现,这对的工程技术要求很高,对施工工艺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风险和隐患就会增加。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研究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要素,迫切需要完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能够创新质量管理机制与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工程的质量。这样,才能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完善发展。 (四)提升工程质量是促进建筑行业完善发展的需要 工程质量的提升,需要依托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完善与落实,通过完善的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效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有效促进工程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工程建设行业而言,如果建筑质量不理想,行业发展就失去了动力。目前,建筑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筑行业市场行为还不规范,尤其是在一些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建筑企业单位会通过压缩工期,虚假招投标、违法分包,偷工减料等方式实现经济利益。这就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也导致整个建筑行业中乱象丛生,严重影响到这个行业的完善发展。因此,规范建筑行业市场秩序,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加大惩处力度,有效制止违法乱纪建设劣质工程的行为,是确保建筑行业健康完善发展的需要。 二、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不履行工程建设程序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有些施工单位,在没有得到取得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就开始施工,这种行为是对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严重违反,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施工图纸审查不严格,使用不合格的图纸的情况,会出现施工监管缺失的情况,会出现对质量风险不加规范的行为等等,这些违规行为都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 (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监督管理不健全,相关质量管理人员职责不分,质量管理责任不明,工程施工工作违反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侦查技术不齐全等等问题,都会时常出现,这就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三)质量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也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不同地区,不同建设单位的施工质量管理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质量管理技术不高,技术人员水平低下,对标准、规范内容理解不透彻,对技术内容掌握不完善,技术管理经验缺乏,就难以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就难以保障工程施工的高质量。 三、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建筑市场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而规范建筑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样,就难以保障对工程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因此,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落实政府监督职能。 目前,对建筑市场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是《建筑法》,在新形势下,《建筑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建筑法》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的法律法规是很必要的。国家要加大关于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地方政府也需要根据地方建筑市场发展的特点与个性,完善相关法规。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建筑公司市场准入标准、招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强制性监理、质量检测、竣工验收备案、工程保修等各环节的工程建设质量行为进行法律规范,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为有效开展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供法律依据,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 (二)加大执法力度,对建筑市场进行整顿规范 严格监督执法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严格执法也是各级建设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当前,在建筑市场中,一些企业忽视质量管理,不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导致建筑行业各种质量问题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与政府监督执法不利有很大的关系。在建筑行业中,所有的质量事故案件都与相关单位、企业不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有关。因此,作为执法部门,严格执法,是保障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对建筑市场进行整顿规范,发现相关企业的不法建设行为,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其进行惩处,是保障建筑市场规范发展,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 (三)明确工程参建主体责任 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多参建主体,落实这些参建主体的责任,是构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工程建设所涉及的主体主要有建设主体,勘察主体,设计主体、施工主体和监理主体,要严格落实这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实现项目负责人的质量终身责任制。能够强化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质量管理的责任,是保障工程质量的重要举措。相关机构要督促工程参建各方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开展工作,要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要能够制定科学的工程质量指标,积极推行工程质量标准化建设。相关单位能够针对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做好调研,分析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策略。要严格监督环节,完善工程质量事故和质量问题调查处理机制,发现某一方的问题,坚决追究责任人的事故责任。政府需要对一些违法违规案件进行曝光,要充分调动舆论的力量,营造工程质量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发现哪一方责任主体出现问题,严格追究其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工程的质量。 (四)强化工程监理环节 加强工程监理机构建设,完善工程监理相关制度,积极创新工程监理方式方法,突出工程质量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是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监理机构,要切实发挥作用,履行自己的监理责任。要能够创新工程监理的思路方式,能够实现差别化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通过飞行检查和随机抽查,常规性检查等多种方式,提升工程监管的力度。如果发现工程质量问题,就要及时公开监督执法情况,对质量事故,质量问题进行曝光,通过多方力量,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整顿,提升工程质量。监理机构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突出质量监理,积极推进质量监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相关人员的监理意识和能力,提升监管效果。以强化工程监理的方式有效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五)多渠道提升从业人员素养 《建筑法》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依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在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容从事建筑活动。对于政府的工程监督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这方面的技能才能有效履行自己的监理职责。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也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相关的技能,才能有效完成自己的技术任务。法律对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严格的要求,相关人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多渠道提升从业人员的素养是很重要的。 对于工程监理人员而言,监理单位要要求他们不断学习,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要通过引导他们再学习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工程监理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对于建筑技术人员而言,建筑单位要坚持先培训后从业的原则,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师傅带徒弟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和技术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要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升建筑从业人员的素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建筑工程总体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在建筑行业中,质量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线,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有效推进。因此,相关机构单位和部门一定要重视建筑工程建设质量问题。要通过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方式,加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以促进工程质量的显著提升。这对于规范建筑行业的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浅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与安全监理工作 【摘要】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要求更加严格的今天,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要以过硬的质量作为保证。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监理管理,能够保证安全生产,及时发现整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建筑的质量。本文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和安全监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监理;安全监理 1做好建筑现场施工质量监理和安全监理的重要性 监理单位是在业主授权的情况下,对工程建设的实施进行监督管理的社会组织,要想获得高质量的工程产品,就必须不断改变监督管理的方式,通过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来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工作决定了工程的综合效益,关系到用户在使用阶段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便捷性,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一直是重点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安全监理工作需要针对一些重要的分部工程或工序,监理人员要通过旁站监测和控制的方式来实现对其的质量监理,确保该工序所使用的材料,施工工艺可以满足施工方案要求,这对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因为通过监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其施工阶段存在的质量缺陷或安全隐患,监理人员指导与帮助施工单位通过制定合理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所以现代建筑行业必须遵循国家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规范,将监理制度充分落实到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全过程中,帮助建筑工程项目更好的实现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目标。 2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现场施工管理经验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强、综合性强的工作,它要求监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确保工程施工的精确性。然而,我国对土建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并不高,没有现场施工管理经验,导致监理工作中出现了各种施工问题。 2.2缺乏对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主要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对工程材料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如果无法有效监督施工材料的质量,那么,势必会降低工程质量,严重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而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度不够,在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监管程序检测不符合规定的工程,所以,无法保证工程建筑物的质量。 2.3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在监督管理施工现场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施工部门不能合理分工,施工人员之间相互推脱责任,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监督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不够是开展土建施工现场监理工作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4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 在土建施工现场,安全是最重要的。然而,当今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只是简单地将安全停留在标语形式上,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如果施工现场监理人员不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就无法对工程建设实行安全预控。此外,监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导致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无法将监督管理与建筑工程的规模同步化。安全隐患的存在会为建筑工程带来恶劣的影响。 3加强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监理措施 3.1加强相关设备、技术的监理管理工作 施工所需设备和技术是保证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和进度,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所选设备的性能、型号、强度等都能满足施工设计需求,从而有效的避免由于设备或技术不合适而影响施工进度。同时,对采取的施工技术、人员、标准等进行事前控制,以提高施工设备和技术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施工技术进行施工现场模拟、施工现场测试、相关事故预测等,这样做可以为施工的正常运行提高保障。现场施工阶段,对施工设备的更换、进出场顺序以及检修、维护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设备的循环性和有用性。在提高设备施工效率的时候,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出现混乱和设备故障等问题而影响到施工的进度。在竣工阶段,监理管理部门还要对设备和技术进行相关资料的汇总和分析,建立全面的设备、技术施工记录,从而为日后的施工提供良好的施工条件。 3.2建立健全监理制度,实施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对于监理公司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在施工现场中乱接线、配电器内闸刀无标示、配电器不上锁、无保护接电、员工施工期间不带安全帽、高空作业时不扣安全带、搭设不严密有漏洞等现象,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人工挖孔桩、模板工程、起重吊装、脚手架、拆除工程、爆破、卸料平台以及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都存在安全隐患,应对以上问题做出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单位和业主的安全教育,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行使安全生产监理职责,保证安全生产,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3.3充分利用监理手段,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实施监理 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的进场作业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每日班前的安全交底,并定期组织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所存在的安全事故隐患,督促施工单位限期整改。日常监理工作中如发现有安全隐患,监理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的严重程度,按照安全监理细则中的处理程序,下发监理通知单,督促施工单位限时整改,或向总监汇报,下发局部工程暂停令,并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后方可复工,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3.4加强施工现场巡视,加强质量检查 对于重要部位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部位施工,监理工程师必须全天候的24小时跟班旁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例如在浇砼时,质监工程师亲自在施工现场测定砼坍落度是否稳定,试块抽取、制作是否符合要求,甚至还要亲自取样,监督后料台上料的计量,工人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发现质量问题及时通知施工队整改,消灭质量隐患。又例如框架梁柱节点处、悬挑结构、结构错层标高、偏轴线等部位,要认真细致检查,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验收。对临界项目,则要求施工队进行"三检制",实行对工序交接检查,避免不同工序、工种交接时,将质量问题和隐患带入下一道工序中。 在施工现场巡视过程中,还应通过实地测量结果和数据,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如轴线、标高有误差,轴线偏多少,标高低还是高,钢筋绑扎少了几根,规格绑错多少,砼浇筑完后蜂窝、孔洞各多少,蜂窝多大,孔洞多深,在什么部位等等,提前以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并附上所测的数据,使施工单位对于质量问题不能遮掩,不能马虎处理,避免今后出现类似质量问题。 3.5加强现场监理核心队伍的建设 监理单位的职责是监督管理施工现场,其工作决定了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因此,在监理过程中,必须组建现场监理核心队伍,建筑企业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统筹安排核心队伍的任务并分工,确保每个监理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在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整个项目工程监理工作能否顺利执行。 4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是保证施工现场管理正常进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实际监理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认真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施工现场监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试述建筑结构施工结构安全性能与质量水平 【摘要】建筑结构的可靠度是衡量建筑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在计算可靠度时,需要根据材料的尺寸与计算模式进行。分析建筑结构主体结构安全性以及施工质量和可靠度的关系能够帮助相关人员了解我国建筑结构的现状。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施工结构安全性能与质量水平进行研究与探讨,希望能给同行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施工结构;安全性能;质量水平 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筑工程的耐久性与安全性有着深远的影响,构建材料的不确定性与施工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厂家生产质量也有一定关系,建筑结构主体结构安全性和可靠度的关系能够帮助相关人员了解建筑结构的现状。 1建筑结构施工中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主体结构与地基施工质量会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而保温隔热以及屋面防水等则会影响建筑物的施工功能。此外,建筑工程的功能还包括供电、供水、燃气等方面。下面,就针对建筑物主体结构对于施工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1.1对建筑结构安全性产生影响的施工质量种类 建筑结构安全性的施工质量类型分为结构构件、建筑材料、结构施工质量水平、结构构件连接几个部分,结构构件有构件外观质量、截面尺寸、构件轴线偏差、截面尺寸、构件内部质量等。建筑材料则包括木材、钢筋、砂浆、钢型材、砌体、混凝土等,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严格的内容与质量控制标准。 1.2建筑结构构件质量对建筑安全性的影响 建筑物的结构构件是整个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性,而建筑构件包括多种工序。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为例,这一工序是由模板、钢筋以及现浇混凝土等工序构成,国家相关标准中对于各个工序的检验与验收均有着明确的规定。 1.3建筑材料对于建筑安全性的影响 建筑材料是建筑构件的基础要素,也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如果材料不符合要求,也就降低结构耐久性与承载能力。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建筑材料的控制制度,这对规范建筑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4结构构件联结件施工质量 对于建筑安全的影响在建筑物之中,结构构件联结件的承载力必须要大于构件承载力,才能够保证联结件不会失效。例如在结构抗震的设计中,框架节点承载力必须要超过梁柱构件承载力,预埋件承载力也需要大于联结构件承载力。 1.5 结构构件钢筋布置均匀性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 在现代建筑中,钢筋的使用几乎渗透到各种工程中,建筑物质量的好坏也与钢筋的使用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在型号尺寸上,钢筋结构构件是不可出现任何问题的,曾经有很多因为钢筋方面偷工减料而出现建筑事故的例子,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人们就发现很多建筑物的钢筋只有筷子粗细,完全达不到建筑要求。至于箍筋,其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约束混凝土的作用,但是在承载力方面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是对主筋的有力支持,所以其分布一样重要,既要保证能完全约束混凝土,要能保证在力的传导中处于均衡状态,在震后的一些建筑中我们发现箍筋间距过大的建筑往往都有主筋压曲的情况出现。 1.6 建筑结构的外在环境及内在质量对结构安全和耐久性能的影响 环境会对建筑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说在高寒地区,混凝土的冷凝时间延长,强度就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在潮湿地区,钢筋会不断地受到锈蚀的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建筑结构。所以建筑结构对外在环境的考虑是必须要严密的。至于内部的建筑质量更不必说,比如说内部的不密实,则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及混凝土对钢筋的粘结和握裹力,给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2建筑结构施工水平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对于建筑材料、联结件、结构构件的施工质量有着明确的固定,对于各个验收细节也有相关的处理办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施工企业与监理人员并未意识到这一问题,对于建筑结构施工水平还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 2.1结构构件截面尺寸施工质量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对于构件承载面积与刚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分析构件截面尺寸离散型时,必须要考虑到构件承载面积的问题。综合种种因素,截面较多的框架柱,应该适当的增加地震作用效应与抗震承载力之间的比值。在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考虑到支模操作会导致梁柱节点发生缩颈的情况,而节点剪承载力是由轴压力、箍筋与节点区混凝土受剪共同构成。因此如果减小节点区间面,就会对节点受剪承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2.2 结构构件钢筋布置均匀性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构件结构是构件截面钢筋受力均匀的首要条件,如果主筋的配置向一侧偏移,就会导致一侧钢筋出现屈服的情况,这便会对构件承载力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构件的箍筋不仅可以影响主筋承载能力,也会约束混凝土、削弱主筋支撑能力。如果遇到强烈的地震,就会导致主筋出现箍筋剥落以及主筋压曲的情况。 2.3 建筑构建轴线偏差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的 在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放线不紧密,就会导致建筑物轴线发生偏差,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结构构建的受力性能。因此,在施工完成之后,必须要进行验收,防止由于轴线偏差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4建筑结构内部质量与外观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建筑结构内部质量与外观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如果内部不紧密,就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混凝土对于钢筋的包裹力与粘结力。如果将钢筋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下,就会导致钢筋发生锈蚀,严重的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5结构楼层构建材料强度与设计偏差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 结构构件材料的强度会对构件刚度、受弯能力、受压能力与承载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结构楼层构件材料强度与设计偏差也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其中结构体系合理性、竖向布置与结构平面规则性对于建筑物施工尤为重要。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设计的质量,保证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水平以及结构的安全性。 3开展施工质量水平控制工作的方法 自从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开始实施之后,建设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在勘察质量、审图机构的设置、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确切的规定。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也制定了各项条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筑结构的施工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未来阶段下,施工企业必须要严格的根据规范标准进行施工。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对于建筑物结构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我国建筑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信通过相关部门与施工企业的共同努力,施工结构的施工质量水平必然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建筑施工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探讨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高速兴起。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成为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施工质量与安全也是建筑物质量合格与安全的前提与保障。基于以上情况本文在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方面进行研究及探讨。 【关键词】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管理;安全;措施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区发展及人口的迅猛增长,建筑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也日趋重要,人们对各类建筑物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以建筑施工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与核心是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本文以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及研究对如何保证建筑施工中的质量于安全管理措施进行研究探讨。 一、施工质量与安全的影响因素 1、原材料的应用及管理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原料的选择是紧密相连的,优质的原材料是对工程质量的保障。错误材料的选择将货币严重影响施工的质量,质量问题的出现将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所以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大对原材料质量的监督及管理,尤其在选购原材料时对所用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辨别,监测,检查,查收,使用及管理,要始终贯彻“质量第一”的原则。有时在原材料的选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商家进行打折或赠送活动,这就需要施工单位选购时进行货比三家,严格把关,不要被低廉的价格迷惑双眼,确保无质量不合格及三无产品入库。 2、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施工前设计人员科学紧密的规划方案是建筑施工安全的前提保障,首先设计人员应依据现场考察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及施工人员。对于高素质的施工管理人员,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了如指掌,熟练,全方位。同时要做到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分析解决及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指导,并能严格按国家相关法律规范进行施工。 3、科学安全管理制度的应用 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与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科学安全管理密切相关,每个施工单位施工前都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若无一个安全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管理及安排不到位,不仅仅会影响施工的进程甚至会对工程留下安全隐患,所以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施工单位一定要制定一套严格的科学安全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建筑工程井然有序地展开。 二、加强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1、做好前提准备工作 只有在具体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对将要进行的施工有充分的信心,从而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展开。前提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图纸的节点构造、图纸的样式、线路管道的核对了解;对工程的进度、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及工程的总造价做到全面合理的估算。除此以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好管理人员并且明确其分工职责。 2、施工现场重点工作的管理 建筑工程过程的整个的核心是工程质量,工程质量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及其生存,而施工现场的工作管理又决定着整个工程质量的,所以加强施工现场重点工作的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施工单位时时刻刻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检测,同时做好过程质量隐蔽验收工作。 3、施工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科学详细的建筑工程管理机制是促使建筑工程质量上乘的保障,同时也能使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结合管理制度来进行规范操作,从而使其对施工过程有更好地理解。与此同时,工程建筑的相关人员需要编制出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制度,以方便施工人员对管理制度的熟悉与须知,来保证施工的合理性和有序性。 三、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执行强制性的标准 安全措施的采取是对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问题的及时预防,采取措施以防止事故发生后造成严重损失的一项安全工作。而执行强制性的标准是对侵权措施的采取的一种保障,在评定企业资质以及市场准入方面增加企业落实强制性标准的内容,结合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来认证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而企业需要在安全施工方面增加投入来确保生产的安全性。企业的强制性标准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例如:安全机构、安全施工管理制度、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技术的管理等等,如果在强制性的标准管理下出现了不合格的分项考核内容,就需要限期责令相关人员经行整改,然后重新认定项目。通过本项目工作的开展,促使企业对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人员进行强化,从而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除此以外,对安全施工的资金投入进行加大,要积极的引进新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把落后的设备及时更换淘汰,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强化,在此基础上提高和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 2、开展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排查 施工单位要根据现场施工情况来制定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施工人员的违章作业、工作人员的违章指挥、违反纪律劳动等情况及时制止并严格处罚,将安全隐患打压在最始端,从而将安全隐患排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从而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项都能达标。 3、设置施工安全监督人员 设立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是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设立一定数量的施工安全人员负责对施工场地进行监督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要。以前由于机制不健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急于施工,没有人员的监督导致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不断,给施工安全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设立施工安全人员的监督不仅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而且施工安全监督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现场的不安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进行纠正,从而可以提前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束语: 在现当代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建筑的数量也越来也多,因此建筑施工中的质量与安全管理也成为广泛关注的重中之重了,这时我们要依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来依此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来强化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从而促使建筑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从而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简析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得到显著发展,并且房屋建筑施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而要想使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就要不断做好安全与质量管理工作,使各项建设工作能够更加规范、系统。本文主要对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探讨,从而表现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做好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 安全质量管理方法 建筑行业 质量监督 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建筑单位开展施工项目必不可少的工作,做好安全质量管理是确保施工项目能够达到行业指标的关键。而在房屋建筑施工当中,质量管理者是施工当中的组织者也是指挥者,其监管力度直接影响着房屋质量能否提升[1]。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提升也会影响到建筑单位在市场中的信誉,如果质量不过关,将受到人民群众的谴责,受到相关部门的责任追究,其造成的影响非常恶劣。为此,鉴于上述因素,建筑单位要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质量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处理,提升整体房屋建筑的质量,推动房屋建筑施工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不健全 鉴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变革当中,我国已经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了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但当前,仍然有非常多的建筑项目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上存在诸多不足,政企联合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2]。很多政府部门都不能严格执法、不能定期对建筑行业进行整顿,致使建筑市场的管理非常无序,常陷入混乱局面。并且政府管理力度的缺失还会使建筑行业的发展环境受到影响,地方相关管理部门也不能相互配合,为建筑市场的规范出谋划策,致使出现了非常多的违法乱纪现象也不能及时制止与管理。 (二)房屋建筑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差 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中的基层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质量提升意识都严重不足。因为这些施工人员都是项目开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员,对于维持房屋建筑稳定性安全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这些人员缺少质量监督意识,将不能对各项工艺、各项材料、设备的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容易出现非常多的施工漏洞,影响到施工质量的提升[3]。虽然我国已经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提升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建筑施工单位依然缺少规范性的管理观念,不能严格履行各项规定的义务。还有一些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缩短工期,最求利益最大化,会偷工减料、不按照施工程序开展施工,导致房屋质量大大降低。 (三)房屋建筑施工中的现场监督与管理力度不足 在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管理当中,现场管理与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是对施工材料、设备的使用是否规范、工艺流程开展是否达标、施工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等内容进行监督与管理[4]。科学的现场监督与管理方法能够对现场容易出现的施工隐患及时清除,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的质量监督管理目标。但是,在实际工程开展过程中,监督管理人员缺少专业性的管理手段,对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能提出解决办法。 二、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法 (一)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为了使房屋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监督,首先就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与监督经验,再结合本国的实际施工情况,建立施工安全与质量规章制度以及各项操作规程等,这种方式能够确保制度建设更加合理、科学,并符合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可实施性与操作性非常高[5]。但是,我国当前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存在非常严重的模式化与雷同化,不能结合房屋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度相应的制度,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导致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失去控制。为此,在出台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大实施的力度,层层落实,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真正发挥其约束作用。 (二)加强对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不够重视会使房屋质量大大降低,而提高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则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材料人员、质检员等都要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与质量管理意识。这些施工人员全部都是质量监督的直接领导在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中充当着重要作用。其中,项目经理以及技术负责人一般都是工程类的专业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其他技术人员则只凭施工经验开展技术操作,专业知识非常少,为此,要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6]。为此,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增强对施工质量的认识度,能对各项危险因素、安全隐患做出正确的分析。 此外,还要不断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基层的作业人员就如同建筑物的根基,如果根基建设不牢固,将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并且,施工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直接受害人就是施工作业人员。为此,要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其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从当前施工建设行业的人员素质上看,施工作业人员文化水平大都很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培训与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就要通过培训提升其技术能力与安全操作水平。 (三)加强对项目部的领导与监督 随着各种施工包揽、项目挂靠等现象的日渐普遍,加强对项目部的领导与监督显得非常重要,依靠严格的管理与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施工质量问题,防止出现施工中因为监管不良出现的质量问题。为此,要对相关人员的资质做出评价,检查其是否具有上岗书或者是职业资格证等,使项目部的监督与管理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施工中,鉴于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对安全与质量提升认识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都会造成施工质量的不足。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几点加强的措施,从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教育、加强项目领导与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的措施,对于提高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的管控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工程施工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施工人员的安全,甚至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因此,必须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以保证工程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实施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事业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建筑使用及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甚至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条件变化大,非常不稳定,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若不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注重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人员安全及使用安全。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实施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如果不进行安全管理,极有可能对整个工程项目或整个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施工安全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生产中的一切人、事、物等都属于安全管理对象的范畴。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到位,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及集体财产,甚至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二、建筑工程施工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恶劣、人员流动大,露天作业多,危险性高,而许多建筑企业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结果出现了问题,带来了较大的麻烦。目前,建筑行业主要存在以下安全管理问题。 1、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企业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着较严重的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工程质量及安全的不良现象。因为我国建筑行业缺乏健全的招投标机制,故许多建筑施工单位为了提高中标率,往往将工程投标报价降得很低,使得施工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安全管理工作,进而导致分项工程分包不规范,企业中标后,工程被分包给了施工队伍,企业更不重视对分包施工方的安全管理。长此以往,施工企业始终未能形成正确的安全管理意识,进而对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使安全管理工作未能顺利进行,最终埋下了安全隐患。 2、施工现场条件不稳定,施工组织安排不合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场地作业条件非常不稳定,加之一些施工人员不熟悉施工现场及施工机械、设备的布置情况,结果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施工现场的露天作业多,极易受自然环境影响,尤其是在开展主体结构及土方工程的施工活动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环境问题而引起的安全事故。除此之外,施工组织安排不合理也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施工组织安排不合理,使得施工杂乱无章,各工种交叉作业混乱,也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施工现场条件的不稳定及施工组织的不合理安排,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一种重要问题。 3、施工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未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在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施工中,大多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并不高,施工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故经常出现一些违章操作,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还存在着较普遍的不同工种及不同工序交叉施工的现象,加之施工人员的文化知识层次不高、安全意识较弱,也经常发生违章操作。一些施工人员由于自身缺乏安全意识,不重视施工安全,随意拆卸现场的电气设施、防护设施等施工设备,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施工安全应急预案 施工人员是否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将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必须注重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使其安全防范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明确安全生产权利及责任关系;同时,建筑企业还要积极进行专业安全知识教育,如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讲座等,从而实现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并建立起有效、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防治安全事故,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安全应急预案。通过建立安全应急预案,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较好的我预备状态,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突发情况,相关人员能根据预案作出有序、科学的处理,从而实现对突发安全事故的有效控制。因此,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并制定有效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才能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2、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建筑市场秩序是否规范,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招投标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充足的专项经费。同时,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如施工现场特点、工序特点等,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责任管理责任机制,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与权利,将责任切实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以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完善施工作业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 在布置施工现场时,建筑企业必须严格安全相关的安全规范进行,如防护栏要安装到位、高风险施工作业区域要挂警示牌等。同时,还要注重对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进行科学管理。相关人员应根据安全规范对施工机具、机械及电气设备进行检测,不合格不予进场;在使用设备时,作业人员应认真使用说明书进行正确操作;施工前,对各工种的施工人员及车辆驾驶员进行岗前培训,必须持证上岗,以免由于操作不当或机械故障而引发安全事故。 结束语 完善的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是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哪一部分的分部分项工程,在开始施工活动前,都应该由相关技术人员结合工程实况编写安全技术交底,并与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能够较充分地了解到安全技术交底资料,以有利于其开展施工活动。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为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措施保障,如确保施工设备的齐全与安全,对施工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制止违规操作、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等。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探讨 摘 要:本文就房屋建筑工程类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详细阐述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方法及保证措施。提出了以人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质量的理念。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前 言:百年大计,以质为本。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要提高工程质量,工程施工质量的严格管理对建筑产品的最终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做好房建工程施工质量策划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才能造出更多的优质工程。随着生产日益复杂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滑坡的原因分析 从检查情况看,建筑各方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责任不落实,管理薄弱,甚至违法违规的现象。有的建设单位压工期、压造价;有的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投入不足,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确保措施 要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房屋施工人员素质: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因此,良好的管理队伍素质,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因此,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入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目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对钢筋或混凝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还不清楚,就仓促上岗,因此在施工中常常发现钢筋的正负筋搁反、搭接长度不一、对抗剪钢筋如何制作、水灰比如何控制,施工缝如何留置等掌握不住,有的技术人员对施工验收规范,检测标准很不了解,因此,予控便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明确责任。 三、施工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 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期间能否真正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质量控制的实施,要建立一个质保体系,最重要的是使其有效运行。其次,建立和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再者,从工程调研和任务承接、施工准备、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建筑产品功能试验、施工交验、回访用户与保修这8个环节完善和改进质量体系结构,并使之有效控制运行,旨在严密控制建筑产品质量。人人提高质量意识,才能确保质量的提高。 四、做好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质量控制 加强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正式施工前,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五、建设好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现场管理制度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报表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 (一)质量责任制度 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不合格产品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资格做出规定。 (二)技术复核制度 包括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做好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三)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不合格,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组织、指挥不当等责任过失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或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都是工程质量事故。 六、房屋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主体 (一)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应根据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确定合理标段、合理工期、合理造价,通过项目招投标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二)设计单位质量管理 设计单位必须按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设计任务,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完整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复核、审查、会签和批准制度。 (三)施工单位质量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其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依据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 (四)监理单位质量管理 监理单位应根据承担的监理任务和监理的要求,向工程施工现场派驻相应的监理机构、人员和设备,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工程验收。同时还必须对进场的和设备进行把关验收,对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不得进场使用。 (五)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 要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的有机结合。 (六)监督 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六、对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针对影响工程质量品质的一些关键问题、从技术、人事制度上建立更有效的、更加科学的,明确每一个施工人员的目标责任。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协调管理的措施 1.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在图纸会审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下转第209页)(上接第198页)上加以解决。 2.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项目经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有序到位。 3.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甲方、项目经理应定期组织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三)及时经验教训 施工中协调部分的常见问题包括:电气部分与土建的协调,给排水与结构的协调,建筑的外表、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各种预制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施工的特点、要求,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等。 (四)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搞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比一般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而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项目能否成功,更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关键之关键。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分析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在当前是建筑行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对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也应当逐渐完善。本文主要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一、前言 近几年,中国的房屋建筑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它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可是跟着这种发展的不断进行,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房屋的建筑工程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重,因为中国在建筑行业上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行完善,因而,在这个大形势下,怎么控制好房屋建筑的工程质量,保证建筑的质量与安全就成为了建筑行业需求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及时采纳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现状 1、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质量方面,很多建筑工程都存在着参与建设责任主体普遍对工程质量意识不强,在有关质量责任的划分方面也不够清晰,甚至有时找不到相关的责任人。在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上很多建筑企业都没有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即使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也只是纸上谈兵,在具体的施工中都会出现一些违规施工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房屋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建设单位未办理报建报监手续和领取施工许可证就先开工建设,甚至压缩工期、压低预算,不按照预算造价组织施工,文明措施费用只是一纸空谈。 (2)勘察单位承揽勘察项目在偏远地区时,违规采用开挖地基的同时进行地质勘察的方式。 (3)设计单位不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为讨好建设单位,美其名曰节约费用,但实际却反差很大,未能执行节能设计强制性标准规范,一张节能设计说明只是为了通过图纸审查。 2、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房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面同样存在着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在很多的建筑企业中对安全问题一直没有足够的重视,始终以效益和效率为追求目标,忽略安全管理。各级文件一再强调,但对各个项目部门的检查也是流于形式,还有些企业是在口号上强调安全管理,而在施工中却将安全管理抛在脑后。对安全管理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企业在安全文明措施上费用投入较少,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安全交底和安全保护工作不到位,甚至在很多建筑企业中都存在强令指挥作业的问题。安全管理上的薄弱使得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受到很大的威胁,安全管理问题的存在与整个建筑行业市场环境的不规范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地加以克服和完善。 三、强化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措施 1、强化质量与安全意识 无论是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还是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都要在意识上加以强化和重视。由于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关系十分广泛的工作,所以需要建筑企业配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从而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细致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搞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和加强安全管理都需要对具体的从业人员进行素质上的提高,尤其是对于施工中的一些施工人员、民工等都要经过有组织的培训才能上岗,惟有如此才能保证施工中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如果民工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就直接上岗,对于如何将主体与外脚手架进行有效拉结、如何进行C25混凝土或水泥砂浆的配比、如何进行三级钢不同直径钢筋的搭接、如何进行住宅工程的逐套验收等等都没有具体的认识,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 2、建立健全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安全管理。所以作为现代化的企业要在管理中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施工中有明确的依据可执行,才能为质量以及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才能够发挥出效果。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应当是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的始终,要从工程的勘察、设计阶段到施工、自检、初验收、验收环节处处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质量和安全体系深入人心,才能使质量和安全问题得到重视和控制。 3、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问题,关键还在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控制,对此应当对相应的施工队伍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明确指出施工中每一个环节和阶段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和安全管理的重点。可以通过阶段性的划分将事故过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在施工前就对质量问题作好安排部署;事中控制是在施工过程中按照事前的安排部署进行质量与安全的严格要求与执行;事后控制主要是在事前控制的目标下结合事中控制的效果进行补充和纠正,现阶段事后控制主要是通过竣工验收来完成和体现。 4、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主体 (1)作为建设单位要整体把控建筑工程的全局,做好制度安排和程序设定,严格按照相关的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合理安排施工,同时根据施工要求选择相应的有资质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2)作为设计单位,要按照自身的业务和等级对承接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设计,设计中要重视质量与安全的设计,为了保证质量和安全还要对所设计的工程进行复核和审查,只有经过严格把关才能作为质量和安全管理的依据。 (3)施工单位是保障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和责任的核心,也是对质量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的单位,施工单位要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有关的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等进行施工,还要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和安全管理机构的监督。 (4)监理单位同样对质量的把控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三控一管”来实现。监理单位要在施工前派驻具备相应资格的监理人员进驻现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审查施工质量和设备材料的质量,实行旁站监理制度。总监理工程师对重要部位一定要到位履职,监理工作的到位将会使质量多一层保障,也会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生产有多一层的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把控,才能使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善,才能切实把建筑工程质量逐渐稳步的提高。同时因为房屋建筑不但关系到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同时也关系到交付使用后居住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因此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策略分析 【摘 要】为进一步推动建筑事业的发展,使建筑施工质量得到保障,文章对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 施工质量 安全生产 管理控制 策略 前言 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屋建筑建设也随之增多。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其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不仅和人们的使用需求相关,同时也直接关系着社会财产的安全。由于建筑工程项建设周期较长,高空作业和露天作业也相对较高。在施工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对建筑安全生产的要求更高。为使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达到要求、确保施工作业的安全,建筑单位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理控制。 一、 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 1. 施工质量管控的重点 (1)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的管控 在建筑施工中,图纸作为主要的依据,对于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加强施工图纸的研究和会审,综合考虑各种施工要求。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要求,可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对设计适当且合理地进行优化。 (2)原材料与半成品质量的管控 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成品以及半成品自身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控。在管控中,应该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物的检查,查看材料的质保书,明确其性能、型号以及规格等是否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尤其是一些防水材料与钢化材料等。在应用之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求来实施复试。此外,对于一些易污染、易碎、易变性以及易潮的材料与半成品,在运输、安装以及堆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其的管控。 (3)施工过程中主要环节与分项工程的管控 基于施工图纸的会审,采用合格的半成品、成品以及原材料,严格按照工程施工的工序来控制,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尤其是施工中一些关键部位与比较薄弱的环节,更是要加强对其的管控。 2. 施工质量管控策略 (1)采取技术复核方式,加强隐蔽工程的验收。在技术复核中,应重点放于半成品、定位、成品、引测标高、各层标高以及轴线等的选择上。在建筑施工质量的管控过程中,隐蔽工程的验收为管控的一种主要方式。凡是隐蔽项目,都必须要实施验收工作,比如下水道、地基验槽、电缆、桩基、防水层、桩基、平顶吊筋、管线、钢筋、保温层、地下混凝土、暗埋、地下砖墙等。 (2)借助于材料的试验,通过抽检的方式,来进行材料质量的验证。对于一些防水材料、钢材与水泥等除了要检查其合格证以外,同时还应按照相应的规定来进行抽样检验,随机进行检查。此外,还应采取相应的通球试验与试水试验。 (3)采取班组自检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质量管理点。借助于事前控制,将建筑施工中所存问题消除在萌芽中。为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与评定的力度、制约性。其中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应基于施工单位分部工程的自检,逐步对竣工中关键环节进行强制性或社会化的评定。 (4)采取质量成本化,规范建筑工程项目管控。 在建筑施工质量管控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质量等级竣工建筑,采用不同质量保障期与质量保证金,促使质量成本成为建筑施工项目的一项经济技术指标。同时还应规范项目管理的资质,构建并完善项目质量保障机制与相关的赔偿责任机制,扩大项目质量保修责任范围,强化关于建筑管理管控方面的文件与规范的法律效力,以此为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控与治理提供更为有力且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 建筑安全生产的管控 1. 增强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培训,加大安全投入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组织施工人员学习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操作的规程,要求施工人员必须要按照操作规程来实施作业。同时还应在施工场地与办公生产的场所设置相应的警示牌,或者悬挂相应的安全生产标语。且专职的安全人员每天上岗之前,应检查施工人员是否佩戴了相应的安全帽等。 在安全投入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上的投入;第二,在安全防护措施与手段上的投入;第三,在安全用品上的投入,比如安全帽与安全带等;第四,关于安全生产的视觉可识别系统上的投入,如安全警示、规章、标语、职责以及标牌等。安全投入不仅为安全生产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安全技术操作以及安全作业的规范运作等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2.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安全责任的落实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重视安全生产这一问题,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落实。采取人人抓和时时抓的方式,明确安全生产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责任。其次,在企业内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者机构,使安全生产这一观念能够深入人心。最后,还要不断强化其安全生产责任机制,采取层层负责的方式来实施管控。同时企业领导还要做好榜样,且在奖罚上必须要分明。 3. 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律来实施管控,加大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 在建筑项目施工之前,除了要对施工人员、施工便道、电力供应、机械设备以及物资材料进行检查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一些施工较为困难项目必须要严格把关,尤其是一些土方工程。在雨季进行施工时,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滑坡或者坍塌事故。在夏季施工时,应该做好相应的防暑降温工作,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地调整;而在冬季施工时,则应注意路面的防滑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预防建筑施工中出现触电事故,很多施工场地都安装了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并且采用铁木跳板与自升式吊车来施工,这些新工艺与新设备的应用,对于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项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建筑必须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生产的管控,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施工技术规程,结合工程项目具体需求来施工。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指数,保障建筑施工质量。 张启,男,助理工程师,工作于河南地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质量与安全论文:浅析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技术的深化革新,我国的建筑事业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建筑施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筑施工通常伴随一定程度的问题及危险性,给建筑施工的发展带来一定问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协同管理 建筑施工行业目前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自身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之中,建筑施工过程通常带有一定程度的危险因素,给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造成影响,阻碍建筑施工行业在未来的整体发展。建筑施工企业要想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及整体质量,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重视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一、影响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因素 在建筑施工的具体过程中,其自身的安全与质量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指的就是能使建筑施工过程出现安全与质量问题的操作人员体现出来的不安全因素。很多建筑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中无法按照施工规范来进行操作,与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安全要求是相悖的,这样就会造成施工在安全与质量环节出现问题。与此同时,一些施工人员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个人能力与施工具体情况不相符,也会对施工安全与质量产生影响。 第二,物的因素。物的因素,主要指的就是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施工设备的安全性和整体质量,没有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甚至在设备超出了自身的使用年限之后还在进行使用。这样一来,施工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就难以得到合理保障,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严重问题,给建筑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带来严重危害。施工设备一旦出现严重问题,会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三,管理因素。管理因素也是影响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对人和物的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要对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进行管理工作。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无法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人员和设备疏于管理,就会给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无法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协同性。 二、如何做好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做好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保证施工工程的安全性与整体质量,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相应工作。 (一)正确认识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指的就是对建筑施工环节中两个或以上的不同个体、资源、部门进行协调管理,让其在同一个目标之下进行协同发展。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要实现建筑施工中的很多环节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发展,如不同的人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人与设备之间等。对建筑施工中这些环节进行协调,最终可以实现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使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达到最优。 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对建筑施工中的资源进行掌控和优化,要将建筑施工中的壁垒打破,实现各个部门及各个资源之间的协同发展,让所有环节在一个发展方向之下进行运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的本质,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认识到其重要性,为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员培训 要想保证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首先就要对人的因素进行分析管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筑施工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但是,很多施工现场都进行非标准化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很多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相对来说并不高,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这就造成建筑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难以得到合理保证,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开展。 某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在工作中开展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特意对施工人员进行了培训。该企业的管理者专门聘请了素质较高的培训师,培训师首先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观念的培训,让施工人员真正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培养安全意识。此外,培训师还对施工人员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施工人员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根据工程的施工情况选择合理、恰当的施工技术,并且保证技术的使用质量。施工人员在进行培训之后,不仅认识到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还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使用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施工的整体质量。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施工安全性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开展。 (三)设备管理 在对人员进行管理之后,施工企业还要对施工设备进行管理,以此保证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某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经常用到打桩机,为了保证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该企业对打桩机进行了严格的管理。该企业专门安排管理人员对打桩机进行管理,将责任明确落实到管理人员身上。管理人员在采购人员买回打桩机后就要进行检验,质量不达标的设备不能进行入库和后续使用。此外,管理人员还定期对打桩机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维修,打桩机如果达到自身使用年限,就要上报单位进行更换。由于该企业对打桩机进行了妥善管理,因此,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安全性也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 (四)监督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做好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工作,还要对这项工作进行严格监督。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虽然对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给予了一定重视,但是没有进行相应监督,造成工作内容出现缺失。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来进行解决,以此保证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监督工作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监督人员,一定要选择素质相对较高、责任心较强的监督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五)应用信息技术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协同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在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中应用传感技术,传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测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工程轨迹及工程的整体质量,还能在工程出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报警。某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应用了智能化的传感技术,当施工人员不小心进行了错误操作或者靠近了施工中的危险位置的时候,传感器就会感应到这种危险情况并发出强烈的报警信号。这样一来,施工人员就会意识到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解决。由于该企业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施工质量也得到了合理保障,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工作也得到了顺利开展。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的协同管理,不仅对施工工程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未来发展也会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重视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建筑施工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的内容和本质开展这项工作,并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只有这样,建筑施工安全与质量协同管理才能得到有效开展。
时事新闻论文:网络环境下时事新闻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的运用 摘要:本文从输入理论出发,以输出为导向,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时事新闻运用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提出了基本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输入;时事新闻;读写课;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促使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科技进步和网络的发达,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之中。虽然如此,很多学生仍然对大学英语课,尤其是读写课缺少足够的兴趣和主动性。由此,本文从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理论出发,将时事新闻引入读写课的学习中,以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目前,大学英语读写课程基本遵循“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上精讲,学生课后复习”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往往认为课堂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所学到的是一种简单化、抽象化、形式化的概念,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同时也导致教学过程枯燥,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被动、缺少兴趣,课堂所学知识也无法应用到具体的实际的情境中。 时事新闻由于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素材丰富、语言简约,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成为大学生们拓宽眼界和增长知识的可靠的阅读材料。基于外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将英语新闻素材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有利用英语新闻促进听说能力提高的研究,如徐袖珍、包延新、郭丽萍、彭佳;有把英语新闻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研究,如韩少杰、周可欣、张潮、毛静、张知国、赵诚;有关于英语新闻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索,如茅丽莎、朱莉、蔡敏;也有对课堂教学中英语新闻导入原则的探索,如单亚萍;还有对英语新闻在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文化修养等方面作用的探讨,如赵霞、王小平。(周振行,2011) 一、新闻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运用的可行性 1.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实事新闻的获取来源更加便捷迅即。因此,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有取之不尽而又及时更新的资源。甚至是刚刚发生过一天甚至几小时之前的新闻,都可以改造成上课的材料。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不少材料就是取自英语主流报刊杂志,而这些报刊杂志基本都有网络版,这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能与时俱进,又不跟大学英语考试脱节。同时各组织机构,主流媒体也都有英文版官方网站,使我们可以便捷获取英语资讯。网络环境下,大量的新闻还意味着教师可以针对所授课的主题和学生兴趣量体裁衣,也可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取向、以及参考四六级考试的选材,有针对性地选取新闻。而且,网上还有一些有关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上传更新各自选用的新闻教学材料,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效率。 2.动机。动机是学生学习最大的推动力。试想学生整天阅读书本上的静态的资料,未免会把它当成是要考试的符号,为了考试而读书,阅读的热情与动机怎么能达到最大限度。而阅读时事新闻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因为他们想在英语课上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获取资讯。Genesee认为:“内容不一定是学术性的,它可以是任何话题、主题或非语言问题,只要学习者感兴趣或认为重要就行。”因此,即使有时的材料难度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也愿意挑战自己,继续完成阅读,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Genesee,1994) 3.真实性。网络时代的繁荣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资讯。这种资讯可以是英语的,也可以是汉语的,至少是学生自身感知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知识建构具有指向真实世界的性质,只有当知识处在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之中时,其意义才会凸显。而知识建构的社会情境性使得知识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知识建构者所处的特定情境、所拥有的具体可用的知识及文化资源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学习者所能够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语言学习的最终成效又取决于语言环境的质量。只有当语言学习与真实的语言环境相联系时,学习者才能最佳地实现对目标语言的建构。而将英语新闻引入课堂即是为英语学习创造真实的环境,学习者可亲临其中,直接用目标语言感知现实世界。原汁原味的新闻报道,构建出用英语直接进行实际交际的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从根本上减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恐慌感和排斥感。根据外语教学有关语言输入的理论,真实的信息具有可理解性、重复性和凸显性,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和参与热情。同时,用目的语讲述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4.时效性。课本上的内容毕竟是一年或几年前的选材,内容未免滞后、话题陈旧,令学生有时过境迁之感,更无法保证学生及时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而通过网络了解的时事新闻提供了丰富并且动态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国内外的最新时讯,不断接收全新的信息刺激,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习兴趣,进而充分调动英语阅读的积极性。 二、新闻在大学英语阅读课上运用的具体设计和注意问题 1.任务设计。课程之初明确本学期读写课上要涉及的主题,制定具体的时间安排和进度。通过网络,教师、学生小组分头搜集符合某一主题的近期网络新闻材料,在上到该主题前两周汇总起来,预先设计围绕该主题并有可能引起争论的初始话题,设立相应的学习讨论组。学生在阅读网络新闻材料之后,参与到讨论组中,就设定的话题进行发言和讨论。讨论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活化集体教学模式下所学的阅读技巧,展示语言基本功,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其次,有老师选择合适的文章按四级试题的模式,做成快速阅读,仔细阅读或完形填空的形式,在上课时作为辅助书本学习的阅读练习材料。①选取材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兴趣选取合适的网络新闻。②选材处理:将选取的网络新闻根据话题分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对影响阅读的个别词语加注。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的第二语言监控模式,输入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入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Kashen,1985)③教学重点:拓宽学生阅读量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增加学生的信息输入,关注学生深入讨论与交流观点的能力。④应用方式: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的变化,改进话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感受深刻的题目,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并灵活运用课本所学的结构分析和写作模式,写成大学英语作文的形式。选用前期做好的阅读练习来强化重点单词的掌握或阅读技巧的运用。 2.注意问题。把时事新闻运用在大学英语读写课上对老师来说无疑使巨大的挑战。且不说无形中工作量增加了很多,还要有广泛的阅读量和时时的资讯更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归纳和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地看待分析问题和现象,不能以个人好恶而妄下结论或一概而论。同时,材料的选择要不断调整,既以学生的兴趣喜好为出发点,还要参照大学英语考试的选材取向,多关注有关教育、人文、环境、科技发展社会生活的领域的新闻。此外,上课班级的专业方向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新闻他们自然愿意多加关注。 时事新闻论文:运用时事新闻让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变得鲜活 摘要:农村初中由于受到地域、环境、师资方面的限制,当前教学手段、内容、方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运用时事新闻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活起来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重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增加时事新闻热点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本文将首先探讨时事新闻教学的意义,然后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将时事新闻运用到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去。 关键词:时事新闻;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一、时事新闻教学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拓展和补充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 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应该紧密联系瞬息变幻的生活实际,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素(试行)》。思想品德教材的变化速度明显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时事新闻的鲜活性、及时性特点正好弥补教材的不足,能有效的充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关心国家大事。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运用时事进行教学,通过时事材料理解基本理论观点,利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血有肉,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有用,从而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另外,学生在研究时事的过程中也会碰到一此困难,感到知识的不足,从而自觉地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求知欲。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将时事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又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教师可以讲朝鲜半岛的局势、南海争端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学生兴趣盎然,能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教材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时事新闻教学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十分钟开设“时事纵横”栏目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拘泥于书本,要让学生主动从社会生活中正在发生的重大时事中汲取知识,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就是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狭窄的空间投向辽阔的社会大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本人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开设了课前10分钟的“时事纵横”栏目。该栏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进行时事新闻报道,要求选取有重大影响力的、有教育意义的新闻素材,杜绝花边新闻;第二部分是学生对所报道时事进行讨论。对于同一个时事,大家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给大家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学生参与度很高,有时时间到了,大家还意犹未尽;第三部分是教师或学生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没必要对其定性分出谁对谁错,只要言之有理就对其肯定,然后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考核。该栏目每节课两个同学参与,一位男生一位女生,每周两次,按学号顺序分组。该栏目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2、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 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用学生关注而熟悉的重大时事问题,设置悬念,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场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初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认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选用了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素材导入新课:首先展示315晚会剪辑视频3分钟,内容涉及被曝光的苹果手机、大众汽车、网易等一批国际国内大品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虚假欺诈行为,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身的感受。由于这此材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是学生十分关心的时事,学生会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赶紧设问:A、商家的这此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呢?B、碰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通过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状态。 3、开展以时事热点为主题的辩论赛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辩论是中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表达自身观点的方式,在这样的针锋相对、思想激烈碰撞的场合,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启发,知识更得到了增长,见解得到了升华,逻辑得到了锻炼。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此理论知识正好和社会上刚刚发生的时事热点相对应,那么这个时候,开展一场针对此社会时事热点的辩论赛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策略。比如:在讲授《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结合当时的时事热点,给学生设计了一场以“老人倒地要扶”VS“老人倒地不要扶”为辩题的辩论赛,男女双方分别为正反方进行自由辩论,大家在激烈的辩论氛围中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此时,辩论的双方谁输谁赢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在激烈的交锋中引发的学生对课本知识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才是最大的收获。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时事教学法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只要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多注重结合社会热点,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找准时事热点与教材的切合点,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去,就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时事新闻论文:从法学与新闻学角度再解读“时事新闻” [摘 要] 新闻作品有别于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时事新闻”的简约解释则没有结合新闻界的具体情况,导致“时事新闻”的范围常被扩大。关于“时事新闻”的定义,法学界与新闻学界从未形成过统一的意见,两者对“时事新闻”概念存在严重分歧。长期以来各类新闻作品的著作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关键词] 时事新闻;新闻作品;新闻作品著作权保护 一、关于时事新闻的定义――法学界与新闻学界的分歧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媒体刊载或者转播其他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不少新闻作品(包括时事新闻)被随意转载的“保护伞”。关于《著作权法》中的“时事新闻”定义,在后来颁布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是这样的解释,“时事新闻是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据曾参与制定著作权法的专家解释,时事新闻又称纪实新闻,是指全部由信息或“硬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事实)组成的新闻,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可以认为,法律认可单纯事实消息属于时事新闻。这类新闻没有撰写人的主观情感,也没有对新闻事件的细节或背景描述,只是作为信息来传播,报道者对客观事实没有独创性劳动,所以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上述界定是法学界的一种普遍看法,作为一部操作性很强的法律,其势必与新闻界有紧密的联系,也牵涉到新闻界的利益,那么新闻界对时事新闻的界定又是怎样的呢? 时事追踪、时事报道、时事调查、时事政治,以及时事新闻名称等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上普遍存在,“时事”两个字眼常被拿来加入这类栏目的名称之中。而在新闻学教材中,很难找到关于“时事新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时事”即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新闻”一词的定义,国内新闻学界较为认可著名新闻人陆定一先生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以理解为,“时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事实的报道。新华社早年曾出版的一本《时事新闻标题》给“时事新闻”的定义是“时事新闻报道国内外大事,具有重大和广泛的特性”。这一定义与笔者前述定义大同小异:区域上,包括国内外;规模上,体现出重大性;性质上,是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学角度讲比较符合我国新闻实际,而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时事新闻的简约解释则没有结合新闻实务的具体情况,导致“时事新闻”的范围常被扩大。 对比上述关于“时事新闻”在法学界与新闻学界的定义,出现的分歧显而易见。笔者赞同一些学者的观点,“时事新闻”是法学概念,是法学界创造出的概念,在新闻理论界基本上不认同法学界的定义。 二、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新闻作品是指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传播的反映新闻事实的作品,其形式既可以是文字,图片等视觉传播形式,通过报刊网络进行传播,也可以是以有声语言、音响等听觉传播形式,通过广播进行传播,或是以视听结合的传播形式,通过电视进行传播。根据不同新闻体裁,新闻作品可以分为消息、通讯、新闻调查、专访、新闻评论、新闻图片等形式,以上是新闻学界较为统一的认识。法学界实务中没有给新闻作品给予定义,导致时事新闻的概念被扩大化,现实中被与时事新闻混为一谈,新闻作品遭侵权可想而知。 要说将法学界定义的“时事新闻”概念来在新闻学中找一个相近似、套得住的概念的话,从形态来看,似乎只有新闻作品这一体裁中的“消息”这一类型更加接近“时事新闻”。显然,时事新闻是法学概念,而新闻作品是新闻学概念,含糊一点说两者的关系,可以认为时事新闻(消息)属于新闻作品的组成部分。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是否有《著作权法》所称的“单纯事实消息”呢?应该是有的,比如党报经常报道的会议新闻,内容往往是领导讲话稿;又比如日常报纸中关于一些突发事件的短消息,往往是何时何人在何地发生何事,此类消息影响重大、新闻价值大,但是由于时间仓促,记者还未能及时获得进一步的信息,但是又不能不报道,所以往往是简短的几十字消息。如下面这一则新闻,就是单纯事实消息。 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 总理致电慰问 据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 日本东北部地区11日下午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损失。 国务院总理就此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日,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和杨洁篪外长分别致电日本防卫大臣和日本外相表示慰问。 以上仅仅是列举,不能穷尽地概括。但是日常中,这类“单纯事实消息”占新闻作品中很少部分。因为,新闻报道中,这种“单纯事实消息”对读者而言,往往是“食之无味”,读者不感兴趣。因而,我们的记者、编辑或者采编部门千方百计地希望能在这些“单纯事实消息”中提炼出一个亮点,提炼出读者关心的问题,然后深入挖掘,加入很多背景材料、采访。这样一来,“时事新闻”已经不再是普通的 “单纯事实消息” 了,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新闻作品”已不再是“单纯事实消息”了,已经具备了《著作权法》所说的“独创性”,如调查性报道、专访、创作性摄影报道等。这类新闻作品在法学界中,很多人认为是时事新闻,并且被其他媒体以“时事新闻”打擦边球进行转载、转播,严重侵害新闻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结论:进一步区别时事新闻与时事新闻以外的新闻作品 综上笔者论述,应该明确,“时事新闻”≠“新闻作品”,时事新闻以外的很多新闻作品已经具备《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具备了“独创性”就一定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著作权法》所保护对象的特征要求在此不一一讨论),属于新闻记者、编辑的智力成果,应该加以保护。 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调整新闻媒体行为规范的相关法律,新闻作品是依靠《著作权法》规定来进行保护的,但我国《著作权法》也有明文的规定:“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这也是造成很多新闻媒体借口时事新闻不受法律保护而对其他媒体的文章进行抄袭、剽窃或者非法转载的深层原因。《著作权法》本身存在很多模糊不清和过时的规定,对于“时事新闻”的界定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直接导致新闻学界解释和法学界解释不统一,从而引发各种新闻著作权纠纷,造成相关案件审理困难。 尽管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明确将时事新闻排除在保护对象之外,但在司法实践中必须将时事新闻和时事新闻以外的新闻作品加以区分。笔者建议,法律实务部门有必要对时事新闻深一步细化,《著作权法》所述的“单纯事实消息”应有别于笔者前述的经过加工后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经过加工后的“单纯事实消息”已经成为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应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提高新闻工作者、新闻机构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以促进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时事新闻论文:自媒体时代党报时事新闻的“突围”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记录者和传播者!”研究自媒体的学者喜欢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如今,随着我国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凶猛”扩张,微博、微信的用户数量以几何速度增长,中国的自媒体时代已然开启。媒体记者、政府部门和普通网友每天通过互联网、传播海量的即时信息,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已习惯于通过电脑屏幕和手机终端接收这些信息,并以之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渠道。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给报纸特别是党报媒体的时事新闻(国内国际新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党报时事新闻版要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扩大舆论影响,最终在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夹击下成功“突围”,必须解放思想,坚持“新闻党报”的办报理念,不断改进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 解放思想掀起“头脑风暴” 党报是党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作用,需要遵循宣传规律;但党报更是新闻纸,承载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贴近新闻资讯的作用,必须遵循基本的新闻规律。一段时期以来,党报时事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一些重视宣传规律而忽视新闻规律的现象,造成“会议式”“文件式”报道多、时效性差、信息量不足、贴近性不强、文风僵化、版式死板等现象,读者评说“不好看”。在自媒体时代,再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新闻改革,必将使党报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差距越拉越大,潜移默化地消磨党报在读者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而影响媒体的生存发展。 因此,改革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掀起一场“头脑风暴”,强化时事新闻版面的“新闻”属性,将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结合而不是割裂开来,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探索和丰富具有党报特色的时事新闻报道模式;对于一般的灾难性、监督性报道,只要舆论导向正确,有利于产生正面积极的社会效益,都应该及时、充分给以报道,以满足受众对新闻资讯的基本需求,而不应该使党报在这些事件报道中“缺位”。比如,中共中央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党报时事新闻版应就此进行深入舆论监督,狠刹吃喝风,这种监督性报道既有利于党的工作,也顺应百姓呼声,必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给时政新闻一张鲜活的“面孔” 时政新闻是党报时事新闻版报道的重头戏。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党和国家各种会议报道、有关部门的新闻会等等,这是党报时事新闻版的资源优势,却同时也最为读者诟病。这是因为许多时政新闻报道篇幅冗长、味同嚼蜡,让读者一看就“头痛”,难以产生阅读兴趣。编辑必须大胆创新,让时政新闻收敛起严肃的面孔,变得鲜活起来,变得让群众喜闻乐见。 1.在新闻篇幅上,要敢于删砍,使文章“短”下来 冗长空洞、套话连篇的报道不会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只会起到负作用,提出文风要“短、实、新”,时政新闻报道也是如此,必须对稿件进行深加工,以达到去除水分、取其精华的目的。对于国家领导人常规的会见活动,甚至可以采取标题新闻等简洁形式给以报道,而为其他更有可读性的新闻腾出版面空间。 2.在新闻标题上,要精心制作,提炼稿件中的新闻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媒体已然进入了“读题时代”。我们不做“标题党”,但网络媒体在会议报道中做“新闻题”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标题制作中要遵循“精炼、动词、实题”的原则,即标题要短小概括、多用动词、标出新闻点。 强化“三个”意识赢得受众 党报时事新闻报道要占领市场,赢得受众,从整个版面安排到一篇新闻稿件的选取,都要更加鲜明地体现出贴近意识、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 所谓贴近意识,就是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此话讲了好多年,但党报做得还很不够。每天,面对浩如烟海的时事新闻稿件时,编辑一定要选择那些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贴近性的新闻。对于全国性的重要时政报道,也要找准与当地百姓利益的“贴近点”,让报道真正“落地”。 所谓民生意识,就是多选择那些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稿件,比如,成品油、天然气等生活必需品调价,保障房建设,医疗改革等等。只要没有重要的时政要闻,在头题等重要位置上,尽可能以较大篇幅刊载此类稿件,对于提高党报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谓服务意识,就是使报道尽可能为读者的生活做好服务。比如,时事新闻报道中关于天气变化的报道,比如,最近关于“H7N9禽流感”预防措施的报道,都会鲜明体现这种服务性。 做足“包装”启动视觉革命 “好马配好鞍”。精彩的内容,也必须依靠美丽的包装,才能为读者喜闻乐见。当今,视觉设计已成为一张报纸能否吸引读者眼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党报时事新闻版面一定要充分重视“视觉冲击”,把视觉设计的重要性上升到更高层面。 首先,报纸已经进入读图时代,要大胆运用新闻图片,强调大幅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在版面上半区,尽可能安排一个核心图片区,照片本身应有新闻价值,具备一定的冲击力和美感,以使报纸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在版面的其他位置,应视情况安排大小图片,与核心图片区形成呼应、主次分明。 其次,在效果图、新闻图表的制作和运用上应更加频繁,并使其成为一种主要的版面美化手段。在新闻照片不足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化版面的作用,更能够直观地表现稿件中的“新闻点”,对新闻稿件起到配合说明、提炼升华的作用。美术编辑综合运用新闻图片、图表、效果图、地图等各种视觉表现手段,使版面达到一种“图形化”的效果;文字编辑也更加注重与文字编辑的协作,增强了版面“图形化”的意识,使版面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第三,遇到全国两会、雅安芦山地震等类似的重大战役性报道,要加强对版面的整体包装,包括版式、报眉、栏题等等,使版面整体和谐统一,更有力量。 总之,在自媒体时代下,党报时事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进一步提升报纸品质的契机。自媒体最大的弱点,是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而党报的优势恰恰在于它的权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党报时事新闻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报道形式,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成功“突围”。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1],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地理时事,收集并运用时事素材引导和阐释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就中学地理教学中时事新闻应用谈谈认识。 一、时事新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运用时事新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事新闻与地理教学整合,时事新闻穿插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因关注时事问题的发展,产生探究的欲望,继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时事新闻的引用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共鸣。 2.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地理教学中穿插时事新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3]时事新闻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加深。时事新闻来源广,涉及面广,能丰富地理课堂带来的信息,并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情况理解课本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时事新闻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课堂教学。时事新闻引入课堂,能拉近教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锻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4] 二、时事新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时事新闻导入地理新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导入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向和学生的热情,适当运用时事新闻,是良好的课堂导入。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时,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过程,学生难以感受短期内气候的变化,可引入时事新闻:蝴蝶一年中的飞行时间是根据气温变化而调整的,随着全球变暖,它们的飞行季节随之改变,蝴蝶更早出现,也更早进入活跃的飞行季节,而这让它们有可能遭遇霜冻而死亡,或比它们所依赖的植物食物提早出现而挨饿。用这一时事新闻导入新课,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气候变化引起的后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心中形成种种疑问,便于引入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 2.应用时事新闻阐释地理理论。在阐释一些疑难的地理理论时,仅用书本上的概念,可能难以使学生明白这些理论的意思。辅之典型事例解释地理理论,使学生清晰地认识这些地理理论所讲述的内容。[5]例如,讲到厄尔尼诺现象时,单纯讲述其定义学生很难理解,可用2009年我国“暖冬”的案例说明“太平洋现在的表层水温比平均水温高1.3℃左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偏暖的态势仍将维持,并且继续影响大气环流的正常分布。在这种情况下,专家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可能会出现‘暖冬’”,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后果。 3.应用时事新闻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抽象的地理理论讲授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致不高,对地理学习关注度不够,不能适时地记住所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水循环的意义时,依靠书本概念讲解,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也难以意识到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引入黄河在最近几十年内的断流情况: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80%以上。通过黄河断流的具体数字,引起学生对母亲河的感情共鸣,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讨保护环境、缓解黄河断流的热情,继而体会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4.应用时事新闻拓展课程练习。时事新闻可对教材中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做进一步诠释,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利用刚发射的嫦娥三号,可出试题: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近日发射,将挑战人类月球科学探测历史上的几项“第一次”。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信联系的是?摇?摇 ?摇?摇;嫦娥三号属于?摇?摇 ?摇?摇(人造行星或人造天体)。利用这一题目可及时复习课堂所学的《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节,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三、时事新闻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时事新闻的筛选。在地理教学中,离不开时事新闻的使用,而时事新闻需要平时的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时事新闻需要筛选、整理,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才能与地理教学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时事新闻。[6]筛选时要做到:一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尊重客观事实,在选取时事新闻时要从正规网站和知名度较高的报纸杂志上选取,对于不确定的内容、存在争议或是无法解释的地理现象要适当应用,并注明是未确定内容,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二要结合教材,适当选取,根据课堂需要,抓住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教材为基准,对所要使用的地理时事新闻进行处理,保留精髓呈现在学生面前。三要保证新闻的及时性,最好选取最近发生的地理时事新闻,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提出解决方法,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7] 2.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引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教学面临重大改革,时事新闻的使用需要教师合理地组织和引导。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学生做朋友,从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学生,就时事新闻的应用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学习,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其次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时事新闻,达到通俗易懂,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探究兴趣。最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时事内容进行查找、整理和分析,自主展开和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理论结合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自觉掌握课内知识的积极性和掌握的牢固性的提高,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事新闻论文:浅议时事新闻侵权行为的规制 【摘要】由于时事新闻侵权行为不易调查取证等因素,当前我国时事新闻使用侵权行为普遍存在,对新闻行业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危害。对此,我们需要对时事新闻使用侵权行为进行合理规制,明确“时事新闻”的定义,明确对时事新闻使用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 【关键词】时事新闻 侵权模式 规制建议 我国法制的完善过程,也是对公民的各项权利保护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标志着我国法律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同时,我国对公民的各项权利保护也切实得到了加强。我国于1990年开始施行《著作权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对时事新闻的侵权模式、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规制,无疑能有效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正确理解“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含义 按照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相应规定在1990年开始施行的《著作权法》中就以明确法律条文确定,后来2001年修订后的《著作权法》中继续沿用。为了明确“时事新闻”的概念内涵,避免执法中的混乱和相关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泛滥,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对“时事新闻”做出了定义。“实施条例”之所以强调时事新闻为“单纯事实消息”,就是针对当时“克隆新闻”的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制定的。 然而,现实中的时事新闻往往被错误地理解为: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于新闻的报道,将在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均理解为“时事新闻”,加上《著作权法》第五条“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规定,各媒体中的“克隆新闻”越来越多,新闻报道的秩序越来越混乱,对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随着网络技术日益的发达,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新闻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网络、报纸、电台、电视等各种媒体无时不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新闻传播活动。网络等新媒体的发达使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著作权法》规定:“媒体刊载或者转播其他媒体已经发表的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实时性文章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稿酬”,导致了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刊载新闻作品的混乱状况。新闻工作者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其他媒体可以不经作者同意、也无须支付稿酬就被广为转载,转载新闻作品的媒体没有付出任何成本而坐享其成,打击了新闻媒体及其工作者的热情。新闻报道的内容真实性和质量保障力大大减弱。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国家法律对新闻报道这种商品应予以特殊保护,而目前的法律规定不利于对新闻报道的保护,亟待加以规范。 我国自1990年颁行《著作权法》以来,一直遵循“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观念。虽然国务院《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了时事新闻的定义,但是对于定义中的“单纯事实消息”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导致对“时事新闻”的定义自始至终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这就成为许多纠纷和问题的根源所在。要准确理解时事新闻的概念和内涵,就首先得对“单纯的事实消息”进行明确。笔者认为,“单纯事实消息”的作品,其文字表述应该是简洁的,肯定不是长篇大论的。“单纯事实消息”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新闻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情等基本概念,除此之外不应该包含其他的修辞和情感色彩、观点主张、主观感受。 时事新闻使用的侵权模式简析 即便当前《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使用时事新闻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导致侵权,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转载转播其他媒体的时事新闻作品。《著作权法》规定:“媒体刊载或者转播其他媒体已经发表的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实时性文章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稿酬”,即便法律做出此类规定,但是,如果媒体在未经授权的情况在转载其他媒体的时事新闻作品,如果连作者的署名也给省略了,这很显然是极其不公平的。笔者认为这样的转载构成了对原刊载媒体、原作者的侵权。何况,民事活动中要遵循“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许多媒体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果其他媒体仍然不予理会其声明,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予以转载,就构成了侵权。1999年11月,《中国青年报》发表《偷文章就是偷钱偷正义偷良心》一文,该文认为“我们被偷了”、“我们遭遇了最无耻的偷窃”,并且指出,1998年12月24日某报转载《中国青年报》的八篇文章,并且这八篇文章没有任何一篇注明“摘自《中国青年报》”,其中有五篇连作者姓名都没有署具。①《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刊登后,引起了众多媒体对此种转载行为的谴责。此事并没有诉诸法律,但在新闻行业中形成了对此类转载行为的共同抵制。 第二种,提前在采写媒体之前刊登相关时事新闻。提前在采写媒体之前刊登采写媒体的新闻稿件,可能导致时事新闻的侵权使用。比如,某地发生新闻事件,A媒体以本媒体名义指派记者前往采访并写出新闻稿件,后B媒体从各种正常的或者非正常的渠道获得了A媒体采写的时事新闻,便抢先在A媒体报道之前在B媒体刊发、刊播了A媒体采写的时事新闻报道,则B媒体构成了对A媒体时事新闻稿件的侵权。A媒体指派记者以本媒体名义前往新闻现场采访,A媒体付出了包括交通费、记者工资在内的相应采访成本。B媒体没有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刊发、刊播A媒体采写的时事新闻稿件,很显然有违公平原则,并且不符合《著作权法》的“转载或者转播其他媒体已经发表的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实时性文章”的免责条款。由于新闻稿件此时还没有发表,如果时事新闻的采写者对此没有过错,就构成对A媒体的侵权。 第三种,未进行任何采访活动而据他人的独家线索撰写并刊发新闻稿件。对于此类侵权模式,我国已有法院相关审判案例。1995年9月,广东省汕尾市广播电台记者曹伟向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余海龙(原《汕尾广播电视报》记者部主任)承担侵权责任。理由是,1994年8月,原告接到了被拐卖妇女的求救电话之后,即刻联系公安、妇联等部门对被拐妇女进行解救,原告也参与了解救活动。在解救成功之后对被拐妇女进行了独家采访,在广播电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原告向被告汇报相关工作,并且提供了一些文字素材。8月18日,被告在未进行任何采访的情况下,根据原告的文字素材和口头汇报掌握的情况,撰写了《热线电话骤然响起》的文章,该文的立意和视角与原告的文字表述相同。被告撰写的新闻稿件,是根据原告的材料整理之后进行发表的,后来还在1994年度全国城市广播电视报的新闻评比中获得两项奖项。本案中,被告撰写的稿件线索完全来自原告的有价值的独家新闻素材,并且其成文发表时并未获得原告准许,被告的行为并不适用于《著作权法》“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规定,被告的行为构成对原告权利的侵害。②其实,类似事件在当前的新闻界时有发生,只是只有极少部分对簿公堂。 第四种,网络背景下盗链其他服务器的服务内容。除了上述时事新闻使用侵权模式之外,还有盗链等模式可能造成时事新闻使用侵权。所谓盗链,就是服务提供商自己不提供服务内容,通过网络技术手段绕过广告等其他有利益的最终用户界面,直接在自己网站上向最终用户提供其他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内容,以此骗取用户的点击率,而在此过程中,真正的网络服务提供商没有得到任何利益。以盗链方式构成时事新闻的使用侵权,在国外已有具体审判案例得到法院支持。但是,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复制侵权的七种形式为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其中并未规定网络环境下的“盗链”构成侵权。所以,如果在我国发生盗链行为,司法审判机关审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必定存在不同的观点主张,导致案件的审理存在争议。 时事新闻使用侵权的成因分析 时事新闻被我国《著作权法》确定为不受该法调整的范围,但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时事新闻”的概念和内涵,法律和道德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冲突,仍然容易在具体的新闻事业发展中产生时事新闻使用的侵权行为,其成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被侵权的时事新闻具有经济价值。时事新闻具有新闻价值。在我国学者专家对新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新闻的商品性、产品性,认为新闻具有交换性等商品价值,新闻能够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为刊发媒体带来相应经济收入,新闻的商品性和经济价值由此体现。时事新闻的时效性特征十分显著,在以前的新闻出版过程中,如果某媒体刊播了某条新闻之后,对于之后会产生的时事新闻使用侵权似乎不是那么重视,媒体在乎的是时事新闻是否在第一时间刊播,新闻的时效性会使新闻在媒体之后导致其价值迅速递减。然而,目前的网络技术、印刷技术、通讯技术、复制技术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网络等技术的高度发达使新闻信息可以呈现几何级的速度和增长,被侵权的新闻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迅速传播。正因如此,各媒体均以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重大新闻、独家新闻为荣,在新闻的经济价值刺激下,给时事新闻侵权行为提供了动力。 时事新闻使用侵权不易调查取证。时事新闻使用侵权调查取证难,是导致时事新闻使用侵权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因素。因为存在调查取证方面的困难,许多时事新闻使用侵权纠纷案件不了了之,侵权行为并未付出违法成本,更加造成时事新闻使用侵权现象的越演越烈,难以通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自我约束解决问题。当前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条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是媒体及其记者竞相追逐报道的对象,国内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一时之间众多媒体立刻跟上进行报道。对于此类新闻报道,不同媒体的采访时间、成稿并刊播的时间可能有所不同。在其他媒体已经报道同一件新闻事件的情况下,后报道的媒体如果完全重复报道之前的已经报道的内容就会导致新闻的价值贬值,在通过广大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广泛报道之后,在报道完全相同的新闻,其新闻价值可能接近于零。媒体及其新闻采写者为了实现新闻的传播价值,千方百计挖掘和新闻事件相关的新内容。此时,不同的媒体及其记者之间如果出现完全相同内容的报道,双方或者多方就可能到法院起诉,而法院对此难以进行调查取证。 《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够规范。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法》本身并没有对什么是“时事新闻”做出界定,国务院颁行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将“时事新闻”界定为:“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但是,实践中对于“单纯事实消息”存在不同理解,导致时事新闻侵权纠纷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和规制。此外,按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除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在实践中,各媒体对《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扩大化应用”,导致时事新闻以及其他相关文章转载的秩序较为混乱。 时事新闻使用侵权行为的规制 明确“时事新闻”的定义。当前新闻行业中新闻转载秩序的混乱、侵权行为的普遍存在,以及法律对时事新闻侵权现象的难以规制,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法规对“时事新闻”的概念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为此,必须在《著作权法》中明确“时事新闻”的定义,从而使人们对“时事新闻”不会产生认识上的歧义。目前,学术界、新闻界和司法实践界还没有对“时事新闻”做出突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界定,对于“时事新闻”概念的明确界定需要通过立法方式做出,建议在修改《著作权法》时将“时事新闻”的定义予以明确。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当前,许多时事新闻侵权行为均以“合理使用”为借口规避法律的制裁。对此,司法机关在审理时事新闻侵权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已经构成侵权行为的,对侵权行为者依法从重予以制裁,通过具体的司法审判案例确立“侵权可耻”的观念,以法律制度推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当前,需要对“合理使用”形成正确的理解,形成行业内统一的认识,避免更多的媒体及其从业者以“合理使用”为借口实施新闻时事使用的侵权行为。关于“合理使用”的作品,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对于未发表的作品何时发表、是否发表、怎样发表等问题均需由著作权人决定,任何媒体不得在未经著作取人准许的情况下擅自发表他人未发表的时事新闻。③同时,任何媒体在转载已经发表的时事新闻之时,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否则就构成侵权。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合理使用”的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定,对此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著作权法中某些较为规范的法律条文,将引用时事新闻后导致著作权人无形资产损失且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均视为侵权,当然,这样的规定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确定。 明确对时事新闻使用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何种情况下构成时事新闻使用的侵权,是规制侵权行为的前提。明确时事新闻使用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须从如下方面考量:第一,以新闻的来源作为标准进行认定,未经许可而转载“独家新闻”的行为构成侵权。因为,“独家新闻”的来源是针对唯一媒体的,如果没有经过“独家”的许可而擅自转载,无疑构成了时事新闻的侵权;第二,以涉嫌侵权的媒体及其新闻作者是否有深入的采访作为认定标准。如果涉嫌侵权的媒体及其新闻作者通过自己的深入采访后,创作出和其他媒体已经刊登的内容相似或者相同的新闻报道,则不构成侵权;第三,以被转载的新闻作品是否有独特的构思与艺术品质作为认定的标准。如果被转载的新闻作品并非“单纯的消息”,那么该新闻作品就具有独创性,比如包含富有特色的摄影作品等,此时如果转载行为未得到著作权人准许,可以认定构成侵权。 (作者为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采编技巧探析 摘 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已进入信息爆炸时期,时事新闻的采编,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更新观念,以选取信息、与时俱进和个性化为采编要求,努力提升职业素质,力争在时代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时事新闻采编;观念;方法 时事的发生有着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的特点,所以时事新闻的采编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还要做到跟踪事件的发展,追求事件的独特性。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纷乱而至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给采编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采编人员做到辨明真伪,勇于创新。 1 时事欣慰信息的选择创新 时事新闻采编首先面临的是信息的选取,选取哪一种信息作为信息报道的内容,在成功与否上起着关键作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工作内容等与过去截然不同),铺天盖地、应接不暇的信息会让人无所适从。特别是如今网络上流行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多种新颖信息传播介质,对纸质新闻报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时事新闻既是国家意志的载体,又是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再现,由于各种媒介的参与,会使得事情的真实性有所偏差,这就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工作量和脑力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地区爆发的类似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因采编人员考虑从哪方面入手,事件的报道顺序,报道的中心点是什么,采用哪一种报道形式等,所以最后达到的报道效果可能略有不同。时事新闻要以事件的真实性为基础,不受外界势力的影响,另外,报道的内容和目的应当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客观规律。 与此同时,采编工作要跟踪事件的发展,并且及时报道,使听众存有期待心理。为了使听众得到的信息更全面、真实,对于重特大事件要从多方面给予关注,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采编人员可以借助多方面信息来源渠道,如电视、各家报纸、电台广播,还有网络上的QQ群、博客、微信、论坛、UC等多种媒介,把这些信息予以加工、整理。另外,还可以运用多种媒体信息共享,对信息进行深度研究,以达到信息的连续性的目的。 2 时事新闻的采编要顺应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遍地开花,高等人才也层出不穷,中国的中青年人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在少数,文化知识水平显著提高,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辨别能力。中青年一代,也是当今网络应用的主要人群,网络上的新闻首先会进入他们的视野,引起中青年人群的关注,所以新闻采编人员要根据中青年人群的特点,提供其关心、感兴趣的信息。 时事新闻采编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觉悟。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制度改革和文化大发展的思路以后,文化在时事新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它与时事新闻也是密不可分的。如今,经济发展压倒一切,文化只是经济发展的附属物。比如,某些地区近些年筹办的形形色色的文化节,当然这些文化节宣传了一些地方文化特色,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与文化推动作用。可是这样的文化节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过于简单,和高层次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差距。关于这些时事新闻,实际上是根据一些地方政府的意愿,为了实现更高的经济利益,与文化品味关之甚少。还有一些新闻媒体单位就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来进行参与。这些都是新闻采编人员应该远离的行为。 新闻采编要有教育性,也就是新闻报道要对现实的人具有教育意义,教育如何做人、要有同情心、善心。采编人员要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教育人人都要对社会负责,要学会判断美与丑,“ 以判断为前提,侧重某方面来报道,落实事件中的美与思想中的美的一致性。”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人都有条件担当报道者,网络上的QQ群、微博、微信等等多种信息媒体的参与,把每个人都融入到信息报道当中。网络技术的大面积普及和数字科技的多方面应用,能使传播者与听众的位置发生互换,他们之间的分界线不再明显,出现多种形式的信息提供方式。台湾艺人大S的婚礼,回绝了新闻媒体的参与,但是其宴请宾客张朝阳利用自己的微博对婚礼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且还上传了许多的照片,在网上被一时热炒,张朝阳毕竟不是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他所记录的婚礼过程没有进行信息的整理,也缺乏新闻的应用性,读者读来略显零乱,但也开辟了一条新的新闻报道渠道。因此,社会急需新闻采编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踊跃参与信息报道的竞争,增加新闻报道的实用性与应用性。 3 推行新闻采编的个性化发展 第一,建立个性化新闻报道的制度和实行方法。合理有效的实行方法能使工作进展顺利,适时高效,所以,报业部门要根据时事新闻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创造自己独特的运行制度和考评制度。报业部门现在仍然存在着旧的制度,大多数的晚报仍归日报管辖,管理方法和办报的宗旨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仍受党报党刊模式的影响。这样的形势下,固定的办刊思路和模式化行为占很大的比重,甚至占主要地位。所以,如果要想采编人员真正地运用个性化的方法和创新思维模式进行工作,就一定要付予他们广阔的工作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发展,也要制订相应的考评制度和方法,如和他们的绩效挂钩等,对其个性化的新闻报道要有足够的安全措施,要能包容其新闻报道的一定内容等等。 第二,时事新闻报道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新闻采编人员不但应该具有发现事件的能力与敏感性,对新闻事件的快速播报,还要具有能够预知某些事件的发生和一些社会现象的能力。有些社会现象能够提前预知,如奥运会、人民代表大会、亚运会、NBA、CBA等职业篮球联赛等。大多数的新闻事件不能提前预知,但报道时间与事件的发生时间也不能相差太远。时事新闻的采编工作,既要做到对象的典型性,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不久前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种现象,中国文化界几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有的新闻媒体对此早已做好了前期工作,事件发生后,这样的新闻媒体比没有做准备工作的新闻媒体,所做的报道一定更有说服力和社会意义。所以,个性化的新闻报道,对采编人员的信息来源渠道和对社会多方面现象的预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争取深入时事新闻的实践过程。时事新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异常敏感的话题,只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丰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事件的发生当中去。要想做到新闻的个性化,只有亲身来到事发现场,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事件发展情况。用2012年夏季的伦敦奥运会为例,奥运会的开幕和赛程是能够预知的,但大众关注的是每个赛事的金牌归属和奥运会金牌榜情况,这种信息是不可预知的。如果某媒体没有向奥运会派出记者,那么他所得到的信息都是其他媒介转述的,首先在时间上就落后于其他媒体,由于没有亲身体验,对事件的剖析也略显苍白,缺乏说服力,当然,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对这种情况给予弥补,如请体育界的权威人士和专业人士到场评论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能取代亲临现象所带来的那种震撼感与感染力。这样的新闻报道一是没有新鲜感,二是缺乏形象性与创新,不会引发观众的追捧。所以,纸质媒体应该增加大量的人力、财力,让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员深入到事发现场去,亲临其境,有力推动新闻报道的个性化发展。 时事新闻论文:探讨“时事新闻”在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摘要: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总结性的概念和结论比较枯燥,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记忆。我们时常读书、看报、听新闻广播。那么,可否把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时事新闻加以挑选和整理,并运用到高三复习阶段中来呢?本文针对这一设想展开初步的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三历史;复习效率 一、利用“时事新闻”进行高三历史复习的必要性 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由于现在大部分选修历史的学生主要是由于理科基础不太好,尤其是数学是其弱项,然后把赌注押在了历史上。认为历史只要临考前背一背就能得到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他们殊不知,高考历史与高一时的历史科目测试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如果没有一个正确学习导向,仅抱如此想法,必吃败仗。如今高考一贯题型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体现了现在高考对记忆要求降低,而能力考察突出。由于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而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缺乏社会体验,从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非常抽象,必然在心理上产生出一种距离感,这种心理特点,势必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把握。 其次,从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来看,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宽泛,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稍加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经常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体途径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结合起来,运用到历史复习课程之中,势必会产生意外的学习效果。况且时事新闻具有“内容新”、“时效强”、“事件真”、“跨度广”等优势,与时代紧密结合。与之相反,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总结性的概念和结论比较枯燥乏味,使学生难以理解记忆,也不大容易产生兴趣。如果以时事新闻辅以历史复纲,因势利导,运用到高三复习阶段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将提高学生备考的效率。 二、时事新闻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效用 1.补充教材知识,弥补教材滞后的不足。时事新闻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密切结合现实,灵活巧妙,彰显平实、自然与亲和,以最大限度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 2.佐证历史材料。历史因其过去性导致许多史料的欠缺或证据不足。以当前的时政新闻来验证以往史事的真伪,提供相应的说服力,况且时事新闻的语言文字表达通俗易懂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没有什么阅读障碍。 3.进行情境设置的命题研究。通过设置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使试题依托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一方面吸取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借助了史学新范式,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来命题;另一方面改进了以往命题套路的局限,为命题人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使命题思路游刃有余。 4.服务于高考复习热点。联系时政热点,提炼把握分析,以史入今,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点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5.推动课外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复习,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三、如何利用时事新闻进行高三历史教学 1.补充式。例如,复习历史必修一中关于分封制和宗法制问题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制度建设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封制和宗法制必然成为高频考点。但作为早期政治史,学生必然不容易理解。那我们可以用时事新闻来解释“中共中央总书记2009年5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和他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并同吴伯雄举行会谈。”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基础是血缘关系。而且可以用来考察当今社会一些习俗: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这正是宗法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远影响。但也导致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法制的意识有些背离。让学生意识到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性,艰难性。这可以联系到必修一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等等。让学生掌握对时事的理解和延伸,这正是现在高考要求学生所达到的能力。 2.对照式。对照式就是在讲述世界当代史的一些难点问题时,对照中外正在发生的类似事件进行对比式讲解,从而起到加深理解教材的作用。例如,关于货币的贬值问题。教材叙述1973年,由于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美国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引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类似的美元贬值,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也讲到过,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刺激出口,因为货币贬值,使得出口货物相对便宜。这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学中的问题,学生不大好理解。这可以同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结合在一起进行对照讲述。我国政府在亚洲一些主要国家相继宣布货币贬值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多次重申人民币不贬值,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中国的出口受到困难,但为亚洲摆脱金融危机、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作出了最重大的贡献,中国此举受到了世界舆论的一致赞扬。当然,人民币不贬值,中央是经过通盘考虑的,也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通过这样的对照讲解,并不是要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货币贬值问题,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认识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释疑式。释疑式就是利用时事新闻讲清一些疑难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全面发展过程,并辅之典型事例,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例如,讲到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滞胀”问题时。“滞胀”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可用目前日本的经济态势来加以说明。据载,90年代初以来,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速增长状态,1992年至1996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1%,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出现0.7%的负增长率,1998年的衰退更要严重。目前日本经济的缓慢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就是“滞胀”的典型。 时事新闻论文:活用时事新闻 提高课堂效率 摘要:时事新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生活密切相关,反映普遍关注的问题等特点,为大多数学生所关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合理、灵活地运用时事新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下面结合课堂实例从课堂导入、教学设计、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四个方面来谈谈时事新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时事新闻;课堂效率;拓展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曾说:“只有借助现实,我们才能理解过去;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实。现实和历史是相互对应的两扇窗户,关闭了其中任何一扇窗户,彼此的沟通就难以实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时事新闻与历史史实进行精心整合,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堂探究,融会贯通地掌握历史知识,同时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一、活用时事巧导入——磨刀不误砍柴工 上课伊始,学生从课间的喧闹过渡到紧张的学习状态,需要有一个调节的过程。教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所学知识的兴趣,及时有效地导入新课?这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重视。历史教师如果能及时挖掘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新闻素材并将其用于导入新课,这必然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并为课堂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学习选修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课时,笔者在课堂导入时运用了题目为《日本最高法院裁定中国劳工对日索赔败诉》《日本决定为每名韩国二战劳工赔99元引抗议》两则新闻,同时又引入一段对比性新闻链接:“德国赔偿二战劳工共支付43.7亿欧元”来调动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并针对以上新闻设置如下问题: ①德、日两国对待二战劳工的态度有何不同?②为什么两国对二战劳工的赔偿数额有很大的差别?③这反映出两国对战争及战争责任的态度有何不同?由于这段新闻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自然而然地就将话题引到了战后对法西斯的处理以及“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的不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想要知道这段历史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一些时事新闻的篇幅虽小,但也不能忽视其作用,只要教师稍微用心就可利用到课堂上。如每年的7月7日、9月18日等纪念日,5月1日、10月1日重大节日等,教师如果及时、合理地运用相关新闻导入,既能让学生“不忘国耻”,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又能让学生明白原来历史和现实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然而,教师在运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时,不能舍本逐末,不能为了迎合所用的案例或时事而部分曲解课本知识,时事一定要能 很好地和历史知识相联系,否则不如不用。同时,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性新闻素材最好是具有典型性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要不然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成为课堂的另一个难点。 二、活用热点巧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所谓“热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它既有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如近期的两会、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对台军售、美国总统奥巴马白宫接见达赖)及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等。历史教师充分利用高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的心理特点,联系社会热点、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能拉近时空距离,进一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有助于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进行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的教学时,由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外交成就等知识性的东西较多,如果按传统的讲授法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则课堂枯燥且效率低下。笔者联想起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学生对此兴趣浓厚。因而在教学中采用了“外交部长答中外记者问”的形式设计了其中的一个环节:假设老师为“外交部长”,学生中一部分为“记者”,另外一部分为“外交部发言人”。有“记者”身份的同学可以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外交部发言人”身份的同学进行回答,若有困难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整的问题再请“外交部长”作答。学生对这种身份的转换饶有兴致,课堂中提出了许多教材内外的问题,不仅培养了提问能力和解答能力,而且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兴趣盎然。这种方式在选修4《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一课的教学中同样得以运用。 但是,因为高考对热点的考查角度也不是直接的、显性的,历史教师所选择这种联系社会现实问题,不能像政治课那样以理论观点说明解释社会现实问题,而是从历史课的内容出发结合史实来进行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应该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健康、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热点问题。 三、活用新闻巧拓展——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抽象简略,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且高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阶段,知识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也不仅仅满足于“知其然”。如果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照本宣科,只是传授教材内容,那么历史课就谈不上栩栩如生。而且可以说学习历史是“小知识,大智慧”,如果我们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考查今天的社会,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就容易得多,反过来,用今天的新闻也可以印证学过的历史知识。 笔者曾把《美国对台军售中国强烈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无 视中方反对会见达赖》两篇新闻报道用在了必修1《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中美关系解冻”一目的教学中。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一直是历史和现实中的热点,学生普遍对此有深厚的兴趣。中美关系一直是中国非常重视的外交关系,但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不允许受到侵犯,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始终坚持的最重要 的原则。当两者冲突时,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通过拓展,学生既了解了中美关系的始末由来,又理解了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是决定 一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这一难点。 此外,由于历史课内任务紧张,教师延伸课堂内容,适当地结合时事热点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在看新闻时完成作业,既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又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选修4《联合国的建立和作用》这一课,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全球性问题,诸如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朝鲜核问题、索马里海盗等诸多挑战。面对这些威胁,你认为联合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请写出你的看法。要求:(1)上网查找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增长自己的见识。(2)如果你查找到了联合国在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你也可 以把这些措施写进你的作业中。 四、活用时事巧收尾——余音绕梁韵犹存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事实上,教学也是如此。巧妙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比如说,台湾问题是学生所熟悉和关注的问题,但是要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仅靠历史教师空洞的说教是难以达到的。在进行必修1《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实践》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2010年3月14日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中的一段话进行小结:“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教师无须多言,一切感情已尽在其中。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的一些实践与体会。实践证明:“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一些时政新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总之,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时刻关注和收集国内外的新闻热点、重点,充分利用好时事新闻这一重要资源,将最新新闻背景材料及时、恰当、有效地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历史课不再枯燥,让“历史”焕发生机! 时事新闻论文:报纸时事新闻如何做出“独家菜” 很多时事新闻编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面对几乎完全相同的新闻资源,国内国际新闻很难做到“独家”。不过,有进取心的报纸都在“独家新闻”上力拼。除了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本地新闻的“独家”外,时事新闻在挖掘“与众不同”上也展开了有益的探索。笔者归纳了一下,面对相同的“食材”,时事新闻大致有以下八种烹出“独家菜”之法。 川 菜 虽菜色各异,但都离不开麻辣。对于时事新闻,就是无论做的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虽然都是“别人家的事”,但要想方设法与“我”联系起来。每个地方的“本地”都有特殊之处,这就构成了“独家”。时事新闻编辑要尽力找出“联系”,与本地或本国元素搭上界。具体方法有地理接近、心理接近、情感接近和利益接近。 比如:2011年11月29日《法制晚报》国际版有一条《人均GDP超日 咱至少需28年》,其新闻源头就是日本内阁府在11月26日公布,2010年日本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2983美元。按说这只是一条常规的国际短讯,但是《法制晚报》记者通过统计中日两国历史经济数据,用专家解读的办法得出了“预计2040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日本”的结论。这就是典型的加入“我”的麻辣法,使得一条人人有的新闻变成了独家新闻。 “中外结合”是把国际新闻做成独家新闻的一大法则。对国内新闻而言,就是外地发生的事,应尽可能地与报纸发行地人们的生活工作发生联系。比如,某地查出了假药、有毒化妆品等,记者立刻要进行联想,跑跑市场看看本地是否也出现了这些问题。这种有了“我”的内容的稿子,就不同于全国的“通稿”了。而人们对与自己接近的事会更为关心,新闻价值同时也得到了增强。 火 锅 报纸与读者互动起来,营造火热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就像涮火锅一样,吃的是一种热闹,也聚合多种口味。随着网络和微博的兴起,报纸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近,报网联动越来越频繁。对新闻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报纸提供发言平台,对“声音”择取角度不同,可以形成与其他报纸不一样的特色。《福州晚报》有“国内点击”版,对国内社会新闻,配上网友的点评,就是一种“小火锅”了,将各种观点都杂烩其中,拓展了新闻的深度。 自助餐 主要是针对国际新闻,自力更生,直接动手编译。正如吃自助餐,自己去取想吃的,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提供。 时事编辑一般是“二道贩子”,尽管拿来的菜做法不同,但说到底大家的原料都差不多。直接从外报编译稿件,就不同了,可以拿到与别人不同的原料。这种办法要求报社有极强的新闻翻译人才。 比如,《法制晚报》记者2012年1月10日根据美国媒体编译了《内外各有一屏幕 英特尔推“超级本”》,2012年2月26日从印度《经济时报》编译了《2022年 苹果市值将破$3万亿》等。 当然,直接派记者赶往事发地,是最大的自力更生,可以抢得第一手材料,也能根据本报制定的报道计划采写稿件、配发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也就避免了与同城其他媒体雷同。但对国内国际新闻来说,这种报道方式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实力、新闻纪律等。 茄 鲞 整合、策划、运用独家解读,深度开发,使得报道改头换面。就像《红楼梦》里面的茄鲞,相同的原料,加进不同的调料,就成为一道特别的菜。在时事新闻里,新闻源头在整个策划里也不再是主要的了。 《法制晚报》2011年12月20日国内版有一条新闻《“限”字当头 明年房价还得降》。新闻源是当日下午,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2011互联网十大热词、年度汉字会”,“限”字入选2011年年度汉字。记者没有将它处理成常规性的短讯,而是通过梳理2011年限号、限流、限娱、限广、限车、限行、限购等新闻,并采访专家,把百姓关心的房价问题再做进一步的预测,使得这条回顾性的消息有了深一层的新闻点。 沙 拉 有意识地组合稿件,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增添新闻价值。《福州晚报》2010年3月29日国际版做了一个“废弃的瓶子大有用处”版面,将“塑料瓶建船”、“瓶子建屋”等与瓶子有关的图片新闻组合起来,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另外,有些媒体还会编发国际国内的零点新闻。在截稿的前几分钟即零点左右,编发一组短小精悍的最新新闻稿件。这种新闻大多数媒体都没有,打“时间差”的做法就能做到“你无我有”。 拔丝水果 将新闻与评论相结合。就像在水果上浇上热热的糖浆,使得水果既好吃又发出不一样的亮光,而且很好消化。 网络上国际国内新闻铺天盖地,而国际国内形势又错综复杂,一般网民并不是专家,这就要求编辑在提供新闻事件最新报道的同时,也要提供详尽的解读和鲜明的观点,从而起到释疑解惑、引领思考的作用。 比如《法制晚报》2012年1月16日有一篇新闻《网瘾致脑残?中国研究引热议》,里面有“观点争锋”,英美专家对上网成瘾是否属精神疾病存争议;也有“马上就访”,采访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对 “网瘾”在我国的现状和列为精神疾病的标准都做了访谈。一条小新闻就热热闹闹地成了一个话题。 霸王餐 霸王餐,一般指吃了不给钱的餐。这里取其霸气,只准他吃,不给别人吃。时事新闻要做“独家”,有些靠的就是买断和预约稿子,用财大气粗的办法,杜绝雷同。 目前,一般是采用买断新华社和权威媒体时事新闻稿件使用权的方法,或向他们预约稿件。在一座城市里常常会有多家综合类平面媒体,其中一家可与新华社等国内的大通讯社、权威媒体签订协议,买断特稿,在这一城市里,决不允许第二家媒体刊登。这类特稿往往是对某一重大事件的深层次剖析,如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新闻背景、发展预测等,稿件的分量较重,发稿的速度极快,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 《新民晚报》国际新闻部的负责人曾说,他们追求的一个原则是:“在新闻里看到人。”他们有时也从新华社通稿或者其他媒体的稿件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约请新华社记者采写“能看到人的新闻”。 配 菜 对时事新闻配发图表和漫画,就像在主菜的周围放上一些赏心悦目的花叶。 配发图表一般是针对某些硬新闻,内容比较专业,对此类新闻可将其中的主要数据等制成图表,读者就能一目了然。 配发漫画则一般是针对读者喜闻乐见的软性新闻。美编根据内容采用抽象、夸张等手法,配发鲜活生动的漫画。即使各家媒体都采用了这篇稿件,这种做法也可以胜人一筹。《大连日报》在国际、国内新闻版面开辟了《幽默时事》栏目,将一些重大的国际时事报道形象化、幽默化,通过漫画、诗歌等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版面,吸引读者。 配菜当然不拘于图表和漫画,只要开动脑筋,还可以想出很多新菜相配。 (作者单位:福州晚报)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在《日语读解》教学中的实践与作用 摘要:《日语读解》课程,主要是以能阅读会翻译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编辑放送“时事新闻”,作为辅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了快速阅读与翻译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实践,验证了该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可实施性。 关键词:时事新闻;阅读能力;翻译技巧;实践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五项基本技能,才可以称得上学会了一门语言。如何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学会这五项基本技能,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课题。而大学里的日语教学更有别于英语教学,即使被日语专业录取的学生,其99%都是零起点。因此,三年制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能通过《日语能力测试2级》的毕业生,就需要精心设置每一门课程及每一项教学内容,更要钻研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改进。本文试述的是在《日语读解》课程的教学中,将时事新闻作为辅助内容,应用与课堂教学中所取得的实践结果,证明该教学方法现实感强,把握了学生的实践心理,学有所用,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可借鉴、可实践的价值。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 《日语读解》是我学院为日语专业学生在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读”即为阅读能力,“解”意为翻译水平。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日语文章,引导学生如何理解日本式的思维及惯用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译的阅读能力。通过讲授翻译技巧,使学生能遵循原文,有根有据的将文章译为通顺易懂、符合中文表达规律的译文。为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材选择上,根据学生所掌握的单词量和语法知识以及当今的就业趋势,采用了由我院多名日语教师参编的以“商务日语”为主题的阅读教材。该书是2011年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职高专日语类课程规划教材。意在将内容最新、时代感最强的知识传授与学生。在教学方法上,首先注重辅导“读”的方式方法,不仅自己要会读,还要能听懂他人的读。要追求语音、语调、表情上与文章内容相符,以综合五项基本技能中的听、说、读的能力。其次在教授“解”的过程中,要及时提示文中的语法表现和惯用型,讲解如何看懂长句中所包含的短句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将文章译为“日式中文”,即日语是“谓语置后,宾语提前”的语法表现。通过课后的习题演练,使学生在“解”的过程中,又锻炼了五项基本技能中译和写的能力。 二、编入时事新闻的教学实践 尽管所选教材传达的是最富有时代感的最新信息,其中有日本新兴企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日本年轻人的择业思维与方式;日本工薪族的工作态度与人生追求;跨国企业解决商业纠纷的方式方法等诸多内容。但与时事报道相比,依旧有逊色之感。因此,我萌发了编入时事新闻内容做辅助教材的想法并迅速付诸于实践中。 例如,我在本学期编辑的第一篇时事新闻即是2011年9月3日报道的题为「18歳未満脳死、臓器提供へ原文:日本臓器移植ネットワークは、頭部外傷で関東甲信越地方の病院に入院していた15歳以上18歳未満の男性が、改正臓器移植法に基づき脳死と判定されたと発表した。虐待を受けていなかったことも病院の虐待防止委員会が確認しており、臓器提供される。本人による書面での意思表示はなく、家族が承諾した。5日、改正臓器移植法に基づいて、18歳未満で2例目の脳死と判定された男性からの臓器について、7病院で行われていた移植手術が、すべて終了した。译文为:“未满18岁的脑死患者,步入脏器提供者行列”。日本人体器官移植联合组织于9月3日发表了因脑外伤,在关东甲信越地方医院入院治疗的15岁以上未满18岁的男性,依照“脏器移植修改法案”,判定为脑死。经医院的防止虐待委员会的确认,生前未曾受过虐待,可作为人体器官移植提供者。其本人虽没有书面申请,家属承诺了提供意愿。5日,依照脏器移植修改法案,作为第二例被判定为脑死的未满18岁男性的人体器官,在7所病院进行的移植手术全部结束了。在讲解这篇新闻报道时,首先解释了何为“脑死”以及日本的旧“脏器移植法案”的内涵,其中制定“不许对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做脑死判定,因此也不能成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提供者”,因此就明白了作为新移植法后第二例未成年器官提供者的新闻价值。接下来从学习单词的角度,掌握“脑外伤、器官移植、虐待”等词汇,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讲解了“……に基づき”、“……について”、“……行われていた”等语法表现。在《日语读解》的教学过程中,每次都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多媒体放送编辑的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所选内容多侧重日本的政经新闻,社会时事以及反映日本社会的“少子高龄化”和各种犯罪等社会问题。并且为方便学生阅读,对生疏单词都一一标注读音,需要掌握的语法,都用醒目的颜色标记,有益于记忆与理解。 三、总结实践结果 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在《日语泛读》、《日语读解》、《日语听说》等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性地编辑难易度不同的时事新闻作为辅助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通过口头调查的结果与学生的课堂表现表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新闻内容就是昨天甚至是今天发生的事件,感受到了它的“呼吸性”。在2011年10月的课堂上,还编辑了发生在广东佛山市,2岁女孩“悦悦”前后被两辆汽车碾压,司机逃逸导致女孩致死的报道。熟知中文内容的学生更想知道相应的日语报道,实用价值感很强,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科书可以回家后慢慢看,而时事报道只限于10分钟左右,即要求快速阅读又要求快速理解、翻译,因此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全力跟上教学进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查看原文的新闻报道、关心社会时事、扩展视野的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少,不能十分理解新闻内容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另外,新闻报道打乱了知识链接的顺序,有时不能准确把握语法知识。 教师在教学方面,增加新闻时事的内容,不仅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和工作量,对教案也有了时限性,有时为追求新闻的时事性,一直追踪后续报道到上课前的10分钟。但是,只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就证明该教学方法是有实践价值的。 时事新闻论文:浅谈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 摘要: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时事新闻作品侵权的纠纷大量涌现的现状,分析了时事新闻作品缺乏著作权保护的主要原因,建议其应当纳入到《著作权法》保护的必要性,并从保障权利人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意见。 关键词:原因;正当性;制度构建 随着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大众化、市场化,信息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时事新闻。时事新闻报道每天所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广大受众所关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无论是传统的平面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非常重视时事新闻;另一方面,新闻业界之间的侵权问题却频频发生。其原因虽然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著作权法》规定的“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这不仅纵容了实践中的侵权,更为严重的是使司法审判遭遇尴尬。 一、时事新闻缺乏著作权保护的原因 我国2001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5条第二项规定:“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将时事新闻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时事新闻的本质是反映事实。时事新闻的根本属性是真实性,构成新闻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客观事实,而事实是不能创造的,因此时事新闻只是忠实地反映了客观情况,不具有创造性,因此,时事新闻不属于著作权的保护对象,即作品。 其次,时事新闻的表达性形式是唯一的。有学者认为时事新闻使用简单的文字将某一事实作为信息反映出来,符合“唯一表达”标准,其他媒体表达同一新闻事实时,也只能以同样方式表达。[1] 再次,时事新闻的功能在于传播。因为时事新闻的内容涉及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与人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其功能要求广泛且迅速的传播,不应当予以控制,所以法律不给予其著作权保护。[2] 二、设立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正当性 在现实中,对时事新闻给予著作权保护是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事新闻不受法律保护”的规定不能够有效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助长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消极作用,有损新闻职业道德。《国际新闻道德信条》第2条第2款规定:“任何中伤、诬蔑、诽谤和缺乏根据的指控,都是严重的职业罪恶;抄袭剽窃的行为亦然。”与此相应,《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6条第2款规定:“尊重同行和其他作者的著作权,反对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据此,无论时事新闻是否为原创性作品,但作为一种劳动成果,无疑应当受到保护。 第二,随着传媒的产业化,新闻的商品性日益显现。由于时事新闻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具有时效性特征,因此时事新闻,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独家新闻,成为媒体赖以确立其行业地位、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信誉的重要资本。时事新闻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但时事新闻采编人员的原创性劳动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3] 第三,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有两种方式:一是公民有权要求公开信息;二是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有获取的方便和自由。著作权的保护和信息的传播,与公众的知情权不是绝对矛盾的:保护时事新闻记者的权利并不是忽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而是保护促进创作繁荣。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10月12日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16条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这一规定对于时事新闻给予了更多保护。也就是说,即使时事新闻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的形式存在,在转用时也必须保护权利人的人身权利。这就否定了前述认为时事新闻不具有创造性、是唯一表达形式从而不应当被保护的结论。 三、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制度构建 从保障权利人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否向时事新闻人支付报酬,但必须在转用时注明该信息的来源,从而确保权利人的信誉。此外,还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修正有关时事新闻的法律规定。 第一,删除《著作权法》中“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保护”的规定。 综合上述分析,《著作权法》第22条第3、第4项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已经从法律层面摒弃了《著作权法》第5条的规定,亦即对时事新闻予以保护。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的法律上有例可循:根据英国1892年Walter 诉Steinkopff一案的判决,只要新闻被记录在实物作品上就认为具有版权。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解读这一规则,就是说只要新闻被某种载体承载并表现出来,即应当受到保护。《意大利版权法》第101条规定:“在注明出处和不违背新闻业公正惯例的前提下,可以复制新闻报道。但下列行为视为非法:在实际公报16小时内,或在通讯社授权的报刊发行前,转载或广播通讯社的新闻公报。” 由此可见,无论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是国外的相关规定,都应当删除“时事新闻不受法律保护”的规定,以排除相应引发的一切法律障碍。 第二,对时事新闻实施优先权保护。 时事新闻的目的在于传播,使得广大公众对相关信息内容尽快知晓,因此,在承认时事新闻享有著作权的的同时,应当鼓励其他媒体、使用时事新闻;另一方面,时事新闻的核心价值在于时效性,转载新闻必须在实际公布的一定时限以后,其他媒体才能够使用,这样才能够保护时事新闻权利人的创作积极性,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及时的新闻报道,满足社会需要。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一般作品的保护长达数十年,而作品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性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如此长期的保护对于时事新闻来说,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会妨碍时事新闻的正常传播。因此,只需要给予时事新闻权利人以数小时的优先权,在这段时间内,权利人以外的主体不得转用该时事新闻,时间限制以后,在注明权利人的前提下,可以转用此信息。比如美国对时事新闻给予知识产权保护,针对其时效性强的特点,只给予20小时的时间优先权保护;而前述意大利的版权法给予权利人以16小时的优先权。 第三,严格规定新闻报道中的合理使用的条件。 为了保证时事新闻时效性的发挥,从普遍适用的角度来说,一事一议的方式并不符合时事新闻的特殊要求,因此,不妨采用“一揽子协议”的方式,即以一定时间段的时事新闻作为合同标的,一次性签署协议。比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我国《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11条规定:“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的新闻的业务,应当同上述有关新闻单位签订协议,并将协议副本报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备案。”这种方式既能够保障时事新闻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能够通过前期签署协议的方式避免由于谈判、签约对时事新闻时效性的延误,有效发挥时事新闻的作用,并且协议内容也具有灵活性,双方可以根据意愿协商具体条款,比如是否支付转用报酬等等。 时事新闻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为了保证其质量,首先要保障时事新闻权利人的基本权益。对时事新闻给予著作权保护无论从法理上还是实践中都是必须且可行的,相信这一制度的完善能够为我国时事新闻乃至新闻业、文化业的有序发展增添盎然生机。 作者单位:科技潮杂志社 时事新闻论文:传媒产业化催生时事新闻著作权 [摘要]绝大部分时事新闻报道体现着记者、编辑的心力与智慧,能满足我国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构成要件,应当享有著作权。给时事新闻作品著作权保护有利于我国传媒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符合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文章提出了有效传播营销期理论和具体保护运作模式。 [关键词]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传媒产业;新闻线索有偿 一、时事新闻著作权问题的思考 时事新闻不是作品,不受著作权保护,目前在我国法学界是通说。但新闻界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年度大评奖,时事新闻就是一类主要的作品之一。在法律实务部门的实践中,关于时事新闻品类归属的界定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并不统一,相互矛盾的判例屡见不鲜,急需一个科学公正、相对稳定的标准。基于时事新闻不是作品、不受著作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媒体之间相互使用对方新闻稿大面积处于无序化:有的直接冠以“本报讯”、“本台消息”,署名为“宗合”等;有的从各家媒体的同一题材报道中分别“载取”标题、导语、主体事实和新闻背景;不同质媒体直接把对方的文字转换于配音、播音;文字媒体把对方的图像播音直接转为文字稿或新闻照片,各种手段或直接或稍作遮掩不一而足。 各媒体相互抄袭使得一些根本没有什么采编力量的“空壳媒体”一样能存在,且靠抄袭减少了外采新闻的费用,节约成本。如果其增强发行的力量和速度,在竞争中不排除会占优势,甚至包括新闻的时效,使得公众分不清究竟谁是真正的独家采访报道者。另外,千报一面,新闻无差别的雷同信息浪费公众时间,增加公众选择需求信息的难度,徒增公众对媒介的厌烦。在这种情形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如一方直接通过网络进入对方编排系统,调用对方正待出版的新闻稿件,或在网上拦截对方记者从一线发回本部的新闻消息等这样一些恶性竞争的手段,按著作权法都可以理解为正当行为,因为时事新闻没有著作权。这显然违背了法律公平正义原旨。新闻竞争的加剧迫切要求对著作权的有关时事新闻的规定及传统权威理解进行反思。 在国际上,人们认为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保护被认为是国际惯例,其直接法律渊源就是《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二条第八款本公约的保护不适用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该规定不好理解的是“日常新闻”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还有后半句“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各国虽加入伯尔尼公约,但理解却不一致,法律规定也不一致。我国理解概括为时事新闻,解释为单纯的事实消息。美国版权法系可谓洋洋大观,但通篇没有时事新闻或新闻消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规定条款。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七条第八款规定“为了促进科学与实用技术的进步,国会有权赋予作者对其各自的文字作品和发明享有一定期限的专有权”。新闻就是典型的文字作品,所以在美国,一般对于新闻或新闻事实,如要转载和传播,即使这些新闻消息的传播是国家鼓励的,是对人民有益的,除非双方有协议,否则必须给原始获得新闻者20小时的优先传播权。一定时间的优先权可以给利益的原始获得者相当的经济利益,专利、著作权制度都是保持一定时间的独占优势,这与新闻的一定时间优先权性质是同质的,只不过具体时间存在差异而已。据此,我们可分析时事新闻在美国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在英国知识产权法系中,《版权法》第三条规定“文学作品系指除戏剧或音乐以外的任何书面、口述或演唱作品、其中不包括……”通篇也找不到时事新闻或新闻消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规定。英国是判例法体系国家,在Walter诉Steinkopff(1892年)案中,法官得出:“新闻之上不存在版权,除非主旨被记录在实物作品上。”可见在英国只要新闻事实通过有形载体表达出来就有独创性,受保护。作者基于原始的素材,只要提供了新的劳动、技术和精力就是一件原创性的作品。因此版权保护在英国可涉及电话号码、广播、节目表(例如:1984年BBCand ITP诉Time out案)。法国《著作权法》典相当成熟,堪称大陆法系著作权法的典范,在其中也找不到“时事新闻”或“新闻消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条款。该法典Lll2-4条规定智力创作的标题具有创作性的同作品本身一样受保护。 二、催生时事新闻著作权理论生成的背景 (一)形势政策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传媒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大势已见端倪:政治家办报,企业家经营,市场化运作,公司法保障。其实马克思针对新闻传媒之一的报业曾指出,报纸是作为舆论纸币流通的,这揭示了报业的文化属性,但同时他也指出,报刊是一个有收入的文字事业,这又揭示报业的经济属性。可见新闻传媒是能充分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特殊产业。目前,我国大部分传媒单位已经“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走向市场了。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传媒业的竞争全面升级,已进入比拼内力时代,媒体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苦功。在近年电视业享誉全国的湖南,“频道之间、栏目之间、制片人和主持人之间,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程度,经过了比设备、比技术、比财力、比覆盖面、比收视率的过程后,当物质手段的竞争已经不相上下的时候,比到最后比观念”。竞争如斯,然而媒体的主打产品新闻消息的权益归属却并不清晰,流转就自然无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产业的有效竞争必然会受到影响。“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充分有效的竞争,“优者不胜,劣者不汰”,竞争的效益、目标就难以实现,资源就得不到优化配置。 (二)新闻采编的现实因素。虽然记者享有采访权是国际新闻惯例,但仅是一种权利而不是权力,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消息来源有偿的现象已非罕见。如当名人一旦发现自己的信息成为一种求大于供的稀缺资源之后,他们(包括经纪人)自然而言想到用金钱法则来筛选要求采访的记者。这种情形在欧美等地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把其称为“支票簿新闻”。在一些重大事件的采访过程中,金钱同样是打通采访渠道的制胜武器。如采访美国攻打阿富汗、伊拉克,巴以冲突等就得为采访支付“采访费”,采什么新闻、拍什么场面的镜头都明标价码。时下,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媒体广泛使用“提供新闻线索有奖”、“新闻线人”等形式。新闻竞争形势的发展确实在打破媒体无偿地使用信息来源的习惯沿袭。另外,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新闻信息,如果同期被竞争对手媒体无偿使用,对记者及其供职的媒体来说都是不公平的,有违知识产权伦理。据此,时事新闻至少是一种劳动成果,是劳动成果就有产权,时事新闻作为一种智力产 品,只要具备作品的独创性、有形可复制性,当然得享有著作权,不享有著作权的,至少也应享有新闻信息产权。 三、时事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分析与模式构建 我国目前关于时事新闻不适用著作权的理论,立论依据都经不起推敲,且又不适应新闻媒体产业竞争发展的需要,应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媒体产业化发展的深入而淘汰。笔者认为时事新闻适用著作权法保护,不受保护的是新闻事实本身.或说构成新闻事实的五要素。新闻品种中的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国家的新闻公报(公告新闻)可能例外。这种例外的条件是指对简讯、一句话新闻来说,作者如果接近该信息无需付出任何智力活动和业务知识技巧即可获得,并且表达出来(完成写作)的形式也体现不出任何智力成分、业务技巧,即视为等同新闻要素的本源性记载,不能为新闻作品,不享有著作权。这种等同新闻要素本源性记载构成唯一表达,内容本来是单一信息,没有进行取舍、结构编排的创作空间,或只有唯一的语言形式,不可能用其他的表达方法和其他的语句加以表达。 需要补充的是,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可能不予保护不是因为它们篇幅短少,事实上很多佳作短得让人叫绝,如法国作家将书稿《悲惨世界》投出后见久无音讯,就写信催问,信的内容仅为一个“?”号,出版商的回信是一个“!”号。不久,这部巨著问世于众。这两封信,均堪称是最短的作品。还有诗人桑某的七个字的作品《船》“离开水/你能航行?”由于其内涵深刻言简意赅也曾被视为佳作。所以笔者对上述几类新闻体裁没有简单地一概视为非新闻作品。新闻实务中,媒体往往采编一定数量的简讯或一句话新闻编辑在一起,组成新闻集纳,即使单条都不享有著作权,但集合后的整体体现了编辑的智力选择和思想成分,应享有著作权保护。两条简讯往往由于其内容上有某种关联,排到一起常产生妙趣和单条信息内容不包涵的增值效果。“公告性新闻”包括新闻公报、公告新闻、文件全文及摘要。这三种公告性新闻虽具有重大新闻价值,但笔者认为不受著作权保护。首先由于其具有官方文件性质;其次由于其传播有不得擅自更改的特别要求,其产生也非新闻记者的独创作品,由一家首先刊发的媒体享有著作权没有依据。按法理,国家是著作权主体,但国家希望这类作品尽快让人们周知,可理解为国家放弃著作权。所以把这类作品视为公有,而不是这类作品没有独创性。相反,这类作品虽用的是应用语体,但往往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包含相当高的智力创作成分。近几年来,新华社在播发国家政策法规等“公告式新闻”的同时,往往配合播发记者自采的新闻背景和政策解读,虽常常是交待客观事实,但属于一种解释性的深度报道,凝聚记者较高的智慧,记者应享有著作权。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新闻,是基于文字基础上的播音或配音加画面,播音、配音和摄像都是一种专业技术工作,不可置疑其是一种智力创作成果。因此,直接录制播发电台、电视台的新闻侵犯著作权。如果把播音、配音转换为文字稿则按上面阐述报纸新闻作品的要求判断是否侵权,即看是否仅利用等同新闻要素的本源性事实,是则未侵权,否则侵权。 时事新闻作品的著作权保护,由于其具有职务作品和时效性的特点,其保护应有别于普通作品。笔者把报纸的出版时间与次日报纸出版时间之间称为“有效传播营销期”(电台、电视台为新闻首播至重播间时段)。这段时间是报纸有效零售时间,到次日新报纸一面市,便成废纸。新闻媒体转载别人媒体原载的时事新闻,如在同一有效传播营销期内面市,除注明出处、作者姓名,支付作者稿酬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给予对方媒体合理的补偿。如在原载媒体的有效传播营销期后面世的,则仅注明出处、作者名,给作者支付稿酬即可,因为这种有效传播营销期后的转载对原载媒体有效传播没有什么影响了。时事新闻作品受著作权保护并不排除其他媒体对已报道(发表)的新闻中的新闻五要素的使用,如可以根据一篇新闻消息作品的五要素编发为一条简讯。法律确认时事新闻有著作权后,各级新闻记者协会可以成为新闻作品集体管理组织,行使新闻作品的著作权报酬费用结算中心的功能,并行使新闻抄袭、剽窃的技术鉴定工作。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的贴近路径 纸质媒体一般都开设有国际、国内、文娱和体育等时事版面。稿件来源主要是新华社的时事新闻。众所周知,时事新闻基本与媒体所在地没有“血肉”联系。缺乏贴近性,再加上新闻来源单一,时事编辑又常常照抄照搬,导致各媒体时事新闻同质化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个性,降低了媒体吸引力。那么,媒体时事报道如何在保持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显示出贴近性呢? 一、从时间上贴近。在动态中捕捉最新消息 对纸质媒体而言。“昨日新闻”是时效性较强的新闻。而“今日新闻”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贴近性,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新鲜感。这就要求媒体密切追踪不断变动的时事,特别是对于重大时事、突发新闻和体育比赛等,要在不影响报纸出版时间的前提下,尽量推迟截稿时间,在动态中捕捉最新变化,在变化中捕捉最新结果,从而让读者更接近事实、更了解真相。 二、从地域上贴近,在空间上捕捉最近距离 但凡媒体,都十分注重从广度、深度和密度上挖掘本埠新闻,因为本埠新闻就发生在读者身边,在地域上、空间上具有贴近性,容易触发读者的兴奋点和阅读欲望,让读者产生归属感。国际、国内新闻虽然在内容上距离地方读者比较遥远,但媒体可以利用地域上的关联性,把国际新闻的着眼点放在国内,把国内新闻的着眼点放在省内,把省内新闻的着眼点放在市内,通过“跨越空间”的二次加工,从地域上拉近和读者的心理距离,从内容上博得读者的心理认同,增强时事新闻的贴近性。 2009年9月11日,三峡晚报报道美国两架飞机相撞的新闻时,把视点从国际转移到国内,标题拟为《美两飞机相撞,一中国人死亡》,将国际新闻做成了“国内新闻”,吸引了中国人的眼球;2009年10月2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第11届全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时,把目光从全运会赛场聚焦到湖北,专题报道湖北奥运冠军总成绩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将国内体育盛事做成了“湖北新闻”,吸引了湖北人的眼球;2008年,荆门晚报报道北京奥运会,浓墨重彩地让时事新闻本埠化:4月,征集“见证奥运会”特约记者。将北京赛场风云传真到荆门;5月,启动“记者直击奥运场馆”活动,摄影记者每天从北京发回报道;6月,火炬在临近荆门的宜昌市传递,记者全程追踪;8月8日奥运会开幕,组织“万名读者签名祝贺奥运会开幕”活动;盛会期间,还推出“祝福奥运短信征集”“我看我评”“奥运金牌数竞猜”等栏目,突出新闻的互动性,把万里赛场从北京拉近到荆门,凸显了地域上的贴近性。 三、从人物上贴近。在情感中捕捉最佳触点 时事新闻只有时间和地域上的贴近性,还远远不够。因为,时间上的贴近性是贴近之“表”,地域上的贴近性是贴近之“里”,而人物上的贴近性才是贴近之“核”。地方媒体只有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勾住读者的魂,撩拨读者的情,激发读者的志,才能成为在本埠有影响力、凝聚力、吸引力和公信力的媒体。 2009年8月2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总理在浙江考察的新闻,从新华社通稿中提炼出《温总理考察途中帮黄石孩子转学》的新闻。黄石是湖北的一个地级市,总理关心黄石打工仔子女的上学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湖北读者特别是黄石读者的眼球,俘获了湖北读者特别是黄石读者的心,总理的爱民之情,触动了黄石读者的乡情,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2009年10月10日,荆门晚报报道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在众多选手中聚焦荆门佳丽,以《京山姑娘王丽敏闯入华姐大赛总决赛》为题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荆门市及其所辖的京山县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 时事新闻论文:地市报时事新闻编辑思路 当前,地市报的时事报道愈来愈受到重视,受到欢迎。但综观地市报的时事新闻版面,又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版面不固定,时有时无;有的稿件零散,选择性不强;有的版面呆板,缺乏吸引力。虽然地市报由于版面不多、稿件来源相对狭窄等原因,时事新闻难以和一些全国性、区域性的大报相抗衡,但只要编辑多学习、肯策划,小版面也能做出大文章。 选稿思路:瞄准“大、高、近” 目前,新华社通稿是国内报纸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编辑要在每天新华社播发的数百条稿件中,根据自己报纸读者群的特点和分布选用稿件。这就要求编辑一方面对所办报纸的读者年龄结构、职业分布十分了解,另一方面有很强的新闻敏感。对当前国内国际的形势和动态了然于胸,并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在此基础上,明确“大、高、近”的选稿思路。 所谓“大”,是指人们普遍关注的大事要事。国际上重要国家及邻国的政坛变动、金融动荡经济危机、对本地区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国际性地区性重要会议、地区冲突、战争、重大灾难性事件、重大体育赛事等等。国内像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要工作的安排部署、重要政策法规的制定与、重大突发事件等等。 所谓“高”,是指人们关注度高的热点、难点、焦点新闻。就近几年的形势看,国际上如环境气候问题、核武器问题、经济危机等,国内如求学、就医、就业、房市、股市、网络事件等。 所谓“近”,就是“三贴近”的新闻。时事新闻的“近”,还要考虑新闻事发地地域的接近性和读者的针对性。对周边地区的新闻。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涉及到本地读者切身利益的新闻,要睁大眼睛,抓住不放。 在此基础上,要大开大合,大取大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读者而言,获取时事新闻的渠道很多:网络上随点随看。电视滚动播出,还有广播新闻、手机新闻等。在时效上,报纸处于劣势。如果报纸在新闻的选择上求全,那就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因此,要发挥报纸的优势,抓住读者最关注的做深做透,给读者以深度阅读。 编辑思路:做到“广、深、透” 要给读者以深度阅读,编辑在对选定的关注度特高的新闻进行编辑时,就要按照“广、深、透”的思路进行。 “广”,是指新闻的广度。它既包括我们平时说的横向到边,还可以拓展到相关联的方面,让读者看了报纸以后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了解。在编辑新闻时,可以围绕新闻主题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搜集、选择、编辑相关内容,或编辑成篇,或组合编排。 “深”,是指新闻的深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纵向到底。编辑时围绕主题新闻向深挖掘,追寻新闻的进程、发展、趋势,探寻新闻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等。让读者对新闻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 “透”。是指新闻透明度。通过寻找新闻成因,分析事物走向,回答读者疑问等,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做到“广、深、透”,除了精心选稿、认真编辑外,还要尽可能地运用多种新闻体裁和编辑手段,文字、照片、图表、漫画,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编排思路:追求“重、大、活” 版面的设计,一方面要体现选稿的思路、编辑的思想和审美观,一方面要为读者考虑,要能很快吸引读者,让读者感觉舒适、自然。版面设计,其实是编辑的一次再创造过程,是编辑的再一次取舍和意图的表达。一个好的版面,不但需要自己的栏目与风格,更需要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冲击力。时事新闻版面的编排,要追求“重、大、活”。 “重”,就是要突出重点。选编时的重点,要在版面编排时得到体现,要通过编排思路和编排手段。让重点新闻在版面上凸显出来。可以采用大板块、大标题、大线条、大色块、大对比的方式,使重点新闻形成阅读的第一亮点。多个重点时,要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对于其它新闻,可以舍弃,也可以编一组简讯。 “大”,是指时事新闻版面的风格要庄重大气。不需要太多的字体变化和美化修饰。重点板块一定要强力推出,可以用大标题、大照片、大色块使之从版面中“跳”出来。第一时间跃入读者的眼球。整个版面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线条、色块简洁明快,标题、文字、板块之间疏朗养眼。 “活”,是指时事新闻版面要活泼、活跃、富于变化。时事新闻的选择、编辑和版面编排,自主的空间较大,可以在与报纸的整体风格和谐的前提下,追求特色和变化,做得更活一些。有重大新闻时突出重点,追求冲击力;没有重大新闻时寻求亮点。追求吸引力。
美术本科论文: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方法探析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美术学本科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地位不对等,即专业基础课地位不受重视,这直接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怎样改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地位,作者在民间美术本科基础教学当中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教学方法 造型 观念 实践教学中,笔者针对班级的一些情况,在课程开始前有了一些思考,着重解决教学能否从新角度、学生的主观态度是否能积极配合、学前知识量能否根据需要给予串联为这一课程服务,并让他们主动参与和互动。 具体到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重视这门课,因为它似乎距离专业课较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二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充分激发出来;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紧密度不够。 这一课程是民间美术造型课,侧重在观念引导人的造型,是艺术设计学生未来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关形式和观念的意义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以下经验: 强调本课程与专业课的联系,举例说明一些典范作品与民间美术观念造型的联系,使学生在一定高度上重视这一课程内容。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优劣作品中的造型特点及感人内容,说明作品中哪些内容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有联系,使学生有一种“土东西也能登大雅之堂”的感觉,这在潜意识加强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视这一课程,从而为课程的深入开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决定其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单纯的造型出发,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得到一个或多个有创意的造型,是创造性思维观念引导下的个性化结果,而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个碗,其口是圆形的,但它的底部却是直线的”,这是民间美术造型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民间美术的一个观念:“碗口应该画成圆的,这是为了能盛入东西,而碗底应该画成直线的,这是为了能放在一个平面上”。这是从客观、现实出发表现的一种造型观念,即现实是不能改变的——碗口是圆形的,画到平面上也一定是圆形的,如果画成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就不对。这种观念在古代埃及、印度等文明中也普遍存在,如埃及人画池塘,池塘是椭圆形的,池塘边上的树是围绕着池塘边立着生长的,那么在平面绘画中,埃及人也会将树画成围绕池塘边立着生长的样式,而不是西方绘画中通常的一点透视法画出来的样式。再如印度绘画,有时候画一个侧面人物,本来只能画一只侧面的眼睛,但为了求全,艺术家往往把另外一只眼睛也画在那只侧面眼睛的旁边,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民间美术当中比比皆是,楼梯口的透视在画面中可以是近小远大,因为它不是生活中的焦点透视作用下的物象。在民间美术中,画在纸上的碗,不是被某一个视角固定的碗,而是从各个角度抽取出来的观念意义上的碗。按照西方绘画的理论,这是简单造型的立体主义(是否立体派的产生也运用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视觉内容的创作,是观念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功能的作品产生。这种功能存在于人们见到的物象,并且自然地被经验衔接在头脑中,因此创造的思维需要大量造型观念支持,这些观念的运用在民间美术作品中有很多,而且需要我们去发现,并学会使用它们。 用民间美术造型思维去思考,重新审视中西方的艺术作品。在学习西方美术史时,我们总是按照西方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能否按照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在让学生看法国现代主义画家塞尚的绘画时,学生发现他的绘画的视角不是在同一个角度取景,这些和传统的中国画的画法相似。这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全方位空间”思维方法可以解释,即同一画面有不同的视角组合在一起,这与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总结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思维方法相符。有的学生认为挪威画家克里姆特“母与子”系列作品,按照吕胜中的“时间与运动”理解,表现人从出生到老的过程。在西方的“观念艺术”中,观者与作者的参与、互动是一大特点。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剪纸能人剪了一位手拎七星秤卖鱼的场面,有人开玩笑对作者说只有卖鱼的,怎么没有买鱼的?作者说谁看他的作品谁就是买鱼的……这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互动的概念,学生也做出了许多好的作品。如学生张思明的作品《无题》,内容是一个男人挥拳打自己的影子,却被自己打倒。这个学生是利用影子的造型方法反映民间“以虚为实”的观念进行创作,说明人应该不断和自己斗争才能发展;学生袁东明的作品《错乱》从民间美术中“信天游”的造型手法得到启示,反映了“秩序与混乱”的观念意义等。 从本质意义来说,年轻人多有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最前卫的东西,也就是说具有先进性,他们在享用这个时代生产的社会和文化财富,并利用这个时代产生相关的新观念去思考,要了解他们这些知识的背景下,与有意义的观念结合,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贡布里希曾说,社会发展不是技术上的进步,而是观念上的进步。观念意义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旧的观念让人迂腐顽固,新的观念使人开明进步。时代要求我们有新鲜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而关键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去体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设计色彩;实践;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苏州科技学院色彩课程改革于2008年立项,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色彩基础教学的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规律,建立具有较强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的课程架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专业院校的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所遇到的难题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上的探索是本人研究的重点。 基于调查研究,本人认为,“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对于设计色彩训练与造型表现的形式,并未有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模式。由于涉及色彩与色彩构成之间本来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理论,如果不能在色彩理论认识和造型表现的形式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有可能混淆于色彩构成,造成观念上与教学上的混乱。 因此,只有理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形成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模式,才能有效促使设计色彩教学与其专业特性的衔接,充分发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作用。而这种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内容不单单只是对色彩基本原理、基础知识、造型塑造表现上的认识,更要注重它对设计专业主体课程的引导作用,从色彩教学的观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训练。 二、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设计色彩》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更多应用的是主观色彩,针对学生主观色彩意识的树立、色彩审美情趣个性的培养和自主驾驭色彩的表现能力的锻炼就是设计色彩教学的方向。过去的教学一般是以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构成理论为主,当时很多人认为设计色彩教学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附庸,这是一种片面的说法,设计色彩应该是设计课程的基础,它为设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设计思维与审美意识及造型表现的功底。 因此,针对上述分析及本科学生特点,本人提出构建一个科学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色彩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针对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色彩认识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结合对20世纪不同派别和风格的绘画大师经典作品的剖析,为学生讲述基本颜料色的属性、品性、类别知识,让学生对颜料色有一个全新的、理性的认识,了解颜色衍生和梯度变化的规律。 2.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精读其局部的色彩语言,如形体结构与颜色明暗法的语言合理转换关系、形体结构与颜色的强弱变换的平面化语言、颜色冷暖在形体构造中空间推移关系等,通过局部色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色彩在画面中的形成原因。 3.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感知色彩。通过临摹分析画面色彩的色性,认识色彩作品结构中的基础色、派生色以及不同色域之间的渐变关系,理解色彩结构中的颜色固态和流动的关系,使学生明确色彩形态结构中的明度秩序关系和色彩明度和梯度之间的关系,形与形态的关系。 4.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解读色彩。认识色彩结构中参与组构的每一块颜色具有的形状和大小对比关系。理解特定的色彩构造具有的整体形态结构关系,来让学生理解色彩画面构造视觉扫描路线在画面的锚定作用。 5.结合20世纪绘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表现色彩。理解色彩构造是一次主动的绘画过程,理解色彩现象中具有颜色形状与形状之间的对比关系,形状与大小之间的关系,形状具有的方向性和颜色具有的强弱对比关系所形成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理解色彩构造之间的色域与色域转换以及颜色的渐变推移关系。 设计色彩课程是培养学生色彩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它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色彩与绘画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相互关系,为学生能够达到应用色彩规律设计、整合自然色彩奠定基础。学生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感知,以提炼、归纳的手法练习,并借助这个训练过程,体验、掌握设计色彩的内在规律,具备对纷繁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具备对物体立体感和画面空间感的塑造能力;具备对物象丰富微妙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的能力,为后续的课题训练做铺垫。通过写生课题,结合摹写大师作品的色彩经验,自由表现色彩,全面提高对于形与色的自我借鉴、转换及造型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训练学生对组织色彩能力的把握,激发学生的观念性的视觉思维,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创造和表现能力,为后续的设计课程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 针对本科设计专业学生特点,鉴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在设计色彩课程训练中强调的重点要有所差异,但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激发式的教育手段为主,培养学生在写生色彩中的主动性。 本人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集中全体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手法,讲述色彩的基本知识,明白色的由来和色彩的三大属性;展示大师作品图片,带领学生认识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并布置练习任务;二是实践练习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单个的辅导。练习的过程分为两步,其一熟悉颜料色的性能及颜色混合的规律,通过单个物体写生,注重调色盘里颜色混合链的形成,在原始色彩的基础上去发展新的颜色和色域。其二以临摹的方式,深入学师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三人一组,合作研究,分析画面无彩色和有彩色的价值,冷色和暖色在画中的作用;感知物象色彩语言所构成的形体轮廓和结构具有的内在凹凸变化所导致的明度转换关系及空间转换关系,用纯平面化的色彩语言构建新画面。其三结合作研究的经验,以写生的方式,单独完成命题作业。根据所给静物,自由组合,合理构图,以主观意识运用色彩的属性客观的表现物体的形态结构关系及空间关系,最后形成画面具有一定的设计意识性和观念性。 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训练调色。调色是学习设计色彩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调色就是认识颜料色色相、明度、纯度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一个实践过程,有利于感性的吸收和理性的分析。 2.通过写生单个物体,积累新的颜色混合链产生的经验。一是限色练习,通过颜色控制在不同的蓝与无彩色构成画面。二是根据写生对象所呈现的色彩冷暖变化,依据色彩调和的规律,扩展出多种不同品貌的冷暖颜色链。 3.在学生做完上述练习后,对颜料色的基本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积累了颜色混合规律,对色彩的三大属性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总结。为进一步对色彩造型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小组合作方式欣赏、分析、临摹大师作品,感悟解读大师作品的色彩组合奥秘。 4.了解大师作品中有彩色和无彩色的结构形式分布,进一步对色彩中具体的形态结构和明度结构所展现的色彩语言进行学习。要求根据塞尚原作,以小组分工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方法各自总结画面,并互相讨论。 四、成果总结 通过两年的设计色彩教学及总结、讨论、改革及再实践,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本课程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对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之前的学习偏重于写生色彩,因为时间限制,学生自己信心不足,自认为没有“色感”。而上述方法能使全体同学得到针对性的色彩锻炼,使其不再惧怕写生,信心十足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本课程主要针对设计专业新生,与之前的色彩学习方法有了大的变化,从死记硬背式的模式色彩训练到初级的调色练习,使其在色彩认识的兴趣上有了改变。从临摹到解读大师作品,由不懂大师作品的色彩形态表现到逐渐看懂的过程,使学生充满好奇并表现积极。 3.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明显。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注重自主设计意识的加强,缩短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距离,同时还使学生研习了许多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在有意识的色彩语言解剖中,无意识地学会了品味高尚作品的手段。 设计色彩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的,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设计色彩课程的训练能够使学生了解传统色彩与设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强化绘画写生与艺术设计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色彩的概括、提炼、创新能力以及形色的塑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主观视觉思维方式理性地创造具有色彩空间、色彩意境的画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组织色彩的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美术本科论文:广西高校美术类本科生心理特征研究 【摘 要】近几年,由于大学教育逐步向普及化教育发展,加之,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普及、高校学习费用增加的同时,艺术生这个群体也随之不断的扩大。然而,对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盲区。由于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明显的专业特点,对于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成为近些年各大院系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当代艺术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艺术学科教育。 【关键词】广西高校 艺术生 心理特征 随着高校的扩招,普通高校艺术生的人数逐年扩增。艺术类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思想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坚持“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又要注重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对于广西艺术生来说,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昂贵的学费。广西一直以来趋于全国经济水平以下,并且全区高校中艺术考生占大多数,所以高额的学费成为艺术生求学路上的第一道坎。虽然目前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贫困学生高度的重视;在各大高校开设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面对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强大压力,许多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情绪不高,对未来不知所措。 另外,广西整体的教育水平较全国来说相对偏低,由于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在广西开展艺术类教育显得尤为困难,造成了广西高校中许多艺术生对于新兴的艺术形式、艺术活动了解甚少,使得很多艺术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构造以及发展前景不太明了,因而产生了不安感和失落感。 为此,对广西高校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查了解广大艺术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各高校艺术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师有着极其深远的作用。 一、广西高校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身心特点 广西地区地处祖国华南,占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但整体经济水平不高。这对广西高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广西高校学生中的一个整体,直接影响广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这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身心健康,而美术专业学生的身心健康较其他专业学生又有其特殊性。 (一)学习生活压力大 美术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特点,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但广西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造成各大高校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新的艺术设计潮流,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眼光。通过对广西几所本科院校的考察,了解到广西高校中的美术专业教学的开展有其以下几点欠缺:教学基础设施欠缺;师资力量的不足;缺少外部交流等,这就造成广西地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就业压力较大。 再者,由于美术类专业的学费比普通专业的学费高出很多,因此美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自然要比普通专业学生的压力大很多,另外美术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开销也比普通学生要大。因此,不少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无法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这对美术类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自律性不强 美术类专业本科生思维活跃,往往对某件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身要求较为松散,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较为随性。加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发散性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主实践的课程,这样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随意性逐步养成,经常会以自身的需求和对事物的感悟作为学习工作的主导。 (三)集体荣誉感不强 首先,由于艺术创作追求的自由与唯美,艺术手法追求的创新与个性。所以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虽然真诚,但往往自我、冷漠、不关注集体活动,少与人交流与沟通。 其次,由于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生活状态单调,很多同学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美术专业本科生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和独立的专业创作,导致生活内容的单一。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交际面相对狭窄。 二、如何加强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由于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美术类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逐年上涨,在这一情况下,关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这使得我们教育者要从根本上去了解这类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对于美术类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对专业老师有较强的认同感,在进行学习生活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产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不应简单的进行思想交流活动,应该通过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了解其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 (二)加强管理与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应生硬的进行教育,更应该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把握学生的特性和喜好,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完善,提高每次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并学会总结。将学生所关注的内容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服务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窗口,对于少数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时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一定的社会援助。加强这类学生的性格引导,增强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越来越关注,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群体的关注也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充分认识。对于一名艺术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与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运输更多的有用人才。 美术本科论文:学前教育系本科层次美术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摘 要】美术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本科课程中的改革方案,最后提出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2012年2月召开的国家学前教育项目工作会议上,通过以项目促改革,我国学前教育正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国幼儿园增加1.6万所,在园幼儿增加400多万人。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尤其在舞蹈、音乐、美术、英语、管理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缺口较大。因此,我们成都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前景,培养立足本地区,面向全国,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综合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外,还要具备美术基础、儿童画、幼儿玩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及音乐舞蹈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到既能熟练掌握又能灵活运用美术等各种技能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实施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理论学习,轻技能培养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专科层次课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每周2课时的美术课学习,只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画简单的平面形画,能做简单的手工;这显然不能适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在幼儿园等幼托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及“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能够在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在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教学中,我们需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比重进行改革,进一步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美术课程的技能训练模式,才能适应本科学前教育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特点。 (二)目前各高师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一直没有统一的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各年级学生在每一学期应达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评价方案,都只是按照本学校任课教师擅长和喜好的课程进行美术课教学,存在着盲目、单一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本科培养上通过对美术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材建设缺失 就美术基础这部分内容来说,市面上的美术基础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专业理论与技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都太难,内容专业性太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非艺术类高考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或美术基础较弱,这就让他们对美术学习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改革思路 (一)增加美术课的课时 一、二、三学期每周2课时的美术基础学习,四、五、六学期通过选修形式,美术基础好的学生每周4课时,其余学生每周1课时。美术学科的性质要求学生要经常进行练习,如果长时间不动笔、不动手,会“手生”,学生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大量实践联系,才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细分为:《美术基础》(包括平面形画、素描、色彩、装饰色彩四部分),《儿童画》(包括简笔画、儿童画、装饰画、版画四部分),《手工与应用》(包括编织、泥塑、布艺制作、剪折纸、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制作六部分)。三大块的构成,既突出了美术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加强了实践环节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健全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进一步修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计划,在专科美术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美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对美术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美术课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在评价中,既要看到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又要看到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一个新提法。其中,后者的提出与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有直接关系,具有深远影响,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必须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为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正是美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忽略这一点,就会把美术看成只是学习技能的学科。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审美情趣这四大方面入手。 (三)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基础教材 应有别于美术专业学科的美术教材,需要学习多种形式的绘画类别,但不易太深;需要囊括平面形画、素描、水粉、水彩、图案、国画、装饰画等。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等,要配备针对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PPT授课讲义、知识点的Flash动画、插图的电子挂图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教师节约备课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思路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路 强调个性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美术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要充当课堂的组织者,不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调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强烈欲望。”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设法为学生创设情景,创造机会,让学生实现这种愿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先示范再要求学生模仿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只会照葫芦画瓢,脱离了教师的示范,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艺术的创作。例如,我在教《黑白装饰画》一课时,不是先讲解、示范,再让学生动手绘制,而是先出示大量黑白画作品,请学生自己看都用了哪些元素和形式构成,再请学生讲解对黑白装饰画绘制方法的认识,我只是对学生的讲解进行引导和归纳,比如,黑白装饰画有哪些颜色,点、线、面在画面中是怎么表现的,等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明确了画黑白装饰画就如同画素描一样,首先要把握住黑白灰的关系,再对点、线、面进行创造性的变化,比如点的密集与疏散,大点与小点的排列,直线、折线、曲线的不同排列,都会形成不同的面,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改变了学生不动脑子、不去体验和感受事物的习惯,使学生不再忙于用笔在素描纸上按部就班地摹出一张作业,而是更多地去体验对象的特点、美感和意义。此时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毫无顾忌地画出所想、所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即使同一个图案,但由于对点、线、面的不同组合排列,对黑、白、灰色彩分布的比例不同,也会形成不一样的画面效果。学生只要掌握了黑白装饰画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把看到的、喜爱的任何图案、图形加以创造,绘制成一幅精美的黑白装饰画。通过调整教学程序,教师就为学生提供了发散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创造性。 (二)设置美术鉴赏课程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在专科层次的课程中几乎不涉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导致专科毕业学生几乎不具备美术鉴赏的能力,更不用说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学。因此增加开设《美术鉴赏》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积极创作,开设作品展 幼儿园的玩教具基本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完成,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学生具有丰富的联想和创造力,能把生活中看似没用的东西通过想象,制作成为幼儿需要的玩具或教具。因此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在每学期开设1次汇报展览,一方面是对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测评,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积极性。每位学生都要选出一到二个在这学期自己认为不错的绘画作品或课堂作业参展,通过对学生美术作品的展示、评比,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 美术本科论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内容摘要】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文章针对当前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优化 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才培养为目标,由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构成,包括课程设置和宏观教学过程。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原则、培养目标、规格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指导下,通过整体优化,形成升级、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现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是,现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却与基础美术教育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许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登上讲台后出现了人文素养不足、专业技能狭窄,教学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究其缘由,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受传统美术学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原有“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师资的工作母机,理应深情“凝望”基础教育需求,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教育做好服务工作。在新课程知识背景下,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当今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症结何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才能满足基础美术教育需求?针对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就成为了必然。 二、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症结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 传统“教师教育”的概念一般界定为教师对教育科学原理、普遍的教学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这其中,对“专业”的理解更多地局限为一种现代主义(技术主义)的范畴,狭隘地将“专业”定义为一种静态的、僵化的、有待教师被动掌握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框架,这往往会在无形中限制或削弱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或自主权。基于这一考虑,此次课程设置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认知,课程弱化传统技艺传递与训练式的美术教育范式,而强调教学培养方式的“探究取向”。课程培养方式力争实现“基础拓展、研究导入、创新引领”,提倡“学生成为研究者”,这是当前我国师范美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尤其是从事师范美术教师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都要从教育观的最根本来充分认识美术教师教育的性质与特点,把握师范美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本质,彻底改变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倾向专业美术工作者而不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认识它的终极目的是针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作用于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要把握师范美术教育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地位,要看到美术“育人”的终极目标与育人功能,即育人价值和育人本质。只有如此,才能从客观存在的本体事实中全面、准确地把握师范美术教育这一概念所体现的性质与内涵。 2.教育内容方面 现有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第一,过于强调方向性。现行各高校美术技能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并不少,许多院校的美术技能课程都占到总学时的一半左右,但为什么不能满足基础教育需求呢?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画、油画、水彩等方向课程占用了大量课时,美术技能课程学习集中在绘画类,设计与手工制作类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设计类课程开设面窄,有些是作为任选课开设,手工制作类课程除雕塑课程外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从而导致高校美术技能课程设置与初中美术课程要求的脱节。当今,基础美术教育需要的是美术技能宽广型的教师,而不是美术技能专攻型的画家或画师。第二,师范性不强。师范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师范性”。如果丢掉了应传授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也就等于否定了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存在价值。强调师范性,就是强调要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要克服课程单一性,丰富和扩展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使师范美术教育的内容具有一种多元性的组合,考虑课程内容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完美地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师范美术教育目标的互动关系。第三,人文素养缺失。我们曾对湘版初中美术教材做了分析,初中美术课程所涉及的边缘学科达到了19门,其中人文课程占11门,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以及除美术外的艺术学科等众多领域。初中美术教育多元的人文素质课程要求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却未有体现,除去几门基础的公共必修政治素养课程外,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屈指可数”,如中学美术课程中涉及次数最高的文学课程,在调查的高校中设置与之直接对应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寥寥无几。 三、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 1.针对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精心设计、优化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 师范美术专业课程要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创新,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课程设置必须将教育目标具体化,即改变原来专业课程远离中小学教学需要的现象。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过于强调课程的学科系统性,一方面,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不强,部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相关性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尤其是忽略了课程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会有很多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特点,必须着力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通过“课程集成联动”解决这个问题,即破除原有按学科设课、内容重复、连贯性不强的弊端,实现部分课程整合、重组,达到连贯、互动的效果。 课程以模块组合的形式设置,是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统一性与多样化的矛盾、保持课程体系的弹性的有效方法。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模块的执行形式设计为“平台+柔性模块”。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平台、实践创新平台,柔性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等12个模块(表1)。 美术本科论文:高校美术学专业外国美术史本科教学方法新探 高校外国美术史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教学主要有两个层次——研究生阶段和本专科阶段。本专科阶段的授课对象又可分为艺术理论专业学生、非美术类专业学生和美术类专业学生三类。本文所涉对象主要是最后一种。 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美术史教学在教材选择、讲授侧重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应有所区别,正所谓“因材施教”。艺术理论专业的美术史课当然是理论性最强;非美术类专业学生主要是综合类院校公共选修课上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技法和基础知识比较陌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倾向于艺术鉴赏,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为导向;美术院校和美术科系本专科学生普遍重技能轻理论,甚至对美术史这样的必修课也较为漠视。 外国美术史这门课较其他课程起步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尽管国内各院校在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建设上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出“四结合”教学法,即“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外国美术史教学改革与发展,使外国美术史充分发挥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理论课的价值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得相当重要。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与动力,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曾谈到这点:“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①外国美术史不同于中国美术史,它几乎涵盖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的美术,除了需要重点讲授的西方美术以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都有所涉猎,以适应全球美术史观的教学要求。外国美术史内容多、材料杂,学习与记忆难度较大,如果美术史教学只是以史为主、照本宣科,将讲授仅仅局限在艺术流派、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鉴赏上,课堂教学未免内容浅显、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笔者认为在授课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如适当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及趣闻轶事等,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强记忆。再者,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补充一些文化史的知识,其中包括神话、宗教、历史、风俗等大量的文化资源。例如,在讲古希腊罗马美术的时候加一点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讲欧洲中世纪美术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基督教文化知识,等等。将美术史与文化史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授课生动有趣,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愉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另外,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如《埃及秘辛》《特洛伊》《角斗士》《迷恋莫奈》《梵高和提奥》等都是很好的辅助资料,不妨截取一些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当然,美术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层面,鼓励学生进行有现实意义的对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单一讲授与比较讲授相结合 如果在某些部分采用比较法会使讲授内容更加鲜活。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30年代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柏林大学举办艺术史讲座时,同时用两部幻灯机给学生演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然后讨论它们在风格上的相似与差异。他的演讲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的听众。②灵活运用比较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和跨文化视野的拓展。比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比较是指将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就会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家或一种风格流派不同时期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横向比较是指将不同作者、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对照彰显各自的艺术特点,加强学生的领悟力。在外国美术史中,处处存在着可比性,如古希腊雕刻与古罗马雕刻的比较,日本浮世绘与梵高绘画的比较,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艺术的比较,现代派雕塑与原始雕塑的比较,等等。例如,外国美术史上的《大卫》雕像不止一尊,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贝尼尼的作品各具代表性,如果把他们三人的《大卫》雕像同时展示给学生,就会清晰地显示出各自的特色。《最后的晚餐》也一样,虽然题材相同,但由于画家的画面处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三、史论讲授与技法讲授相结合 外国美术史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人文、历史、美学、哲学等都会牵涉,仅仅一本教材是不够的,这就使得这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但是,教学对象不是搞理论研究的,而是从事美术创作的,如何使课堂讲授既深入浅出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才是行之有效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而来,应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讲授者不妨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增加些技法分析。例如,在讲西方油画时,如果对一些优秀画作的构图、色彩、画面处理等方面多加分析,这样不仅会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其创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史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没有直接感受体会美术作品的条件,所以只能借助于图像,教师在制作PPT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片质量,力求选择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图片,不妨在印刷精良的画册上翻拍,因为在无法看到原作的情况下,拙劣的图片会产生误导。再者,结合当代艺术作品分析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维更加通达。 四、课堂讲授与观摩活动相结合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课堂讲授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庞杂的教学内容,便于整合、比较和归纳,不足是学生缺乏亲临艺术品和艺术遗迹的现场感,感性经验缺失,细节也不易观赏,材料、肌理等触觉感受更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开课期间可安排一至两次观摩活动,并让学生写出观摩体会。但是,外国美术史的学习毕竟有地域方面的局限性,国内几家博物馆的收藏也有限。尽管如此,教师还是应当克服困难,尽量为学生提供观摩原作的信息和机会,使他们走出课堂,近距离观赏实物。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教堂、清真寺,或参观国外来华艺术展等,面对实物分析讲解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外国美术的魅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他们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总之,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巴班斯基说过:“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现代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努力探索教学新思路,改革旧模式,外国美术史教学就一定能从单一的教学方法中辟出新径,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正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主要形式、教学原则、实行要点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实行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的一些情况,并对发展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 本科 导师制 探索 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取得初步成效。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制度,高校美术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专业办学的特点,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已经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但作为一种正在建构中的制度,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一、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目的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显然,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很有建设性的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艺术人才,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学习的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主要形式 (一)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实行导师工作室教学制度是高等美术院校的一种常见形式。其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应该是发展得最快的,他们基本实现了工作室制,根据专业方向和导师研究领域的不同全院共分了十几个工作室。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各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 (二)科研创作辅导制度。 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开发设计深度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美术与设计创作竞赛、评比活动;协助导师完成横向科研任务,主要是指社会上的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参与社会上各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做到学有所用。 (三)全程辅导。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参加竞赛、科研创作进行指导,培养德、才、美、育等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导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兴趣、特长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是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模式,加强高水平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导师指导形式上,可以“一对多”,也可以“多对多”。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上,既可通过“学校导师工作日”开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可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加强沟通。 三、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教学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是个性化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并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 (一)导师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引导过程中不要把写生课与创作课在概念上截然分开,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始终是一个个性开发的过程,教师是启发式、引导式教学而非强制式教学。非设计类写生课可以带有主题性;设计类专业课则带有案例性。比如油画班画半身写生可以规定要符合话剧雷雨中的一个场景中人物的神态:设计专业预算课可以根据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做一套预算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去钻研、去动脑。 (二)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导师制,都要求导师能站在专业学科理论的高度上把自己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吸呐美术相关学科、相关专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影响学生,使他们在素质教育和其他知识拓展能力上不断提高,触类旁通,以此来宏观把握教学。 (三)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 四、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行要点 由于对本科生导师制认识不清晰,对“本导”重视不够。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数量不少,但真正落实的不多。笔者认为,当前在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是摆设,要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但对导师制如何实施,如何考核和计量导师的工作量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导师制难以有效落实。一方面,对本科生教学和培养重视不够。受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和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上;另一方面,缺乏导师制实施的工作程序与考核制度,这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首先要对本科生导师制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才有望有效落实。 第二,选聘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的导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导师职责的教师,要合适地选聘导师机制,保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知识丰富、乐于奉献的老师走上导师岗位。对于有资格做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人数远远不够的高校,可以暂不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或者在条件具备的院系部分实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部实行。此外,指导学生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导师也不应该再担任本科生导师。当然,一些研究生数量比较少,教学、科研任务不是很重的教师可以兼带一部分本科生,但数量一定要少于专职本科生导师所带学生数,这样才能保证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三,界定本科生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研究生导师的不同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专业的,对学生进行个人引导教学;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集体管理。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的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第四,把握美术本科导师制自身发展的特点。导师针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表现欲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要区别对待,对美术专业的性质、状况、前沿和有关动态等要有清醒的把握,真正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对长期形成的现有教学模式的全面改进,使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艺术前途的长远发展,让他们一毕业就有能力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社会的需要,成为新时代有用的美术人才。 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好机遇,同时因其迅猛发展和大量扩招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育大众化时期继续培养美术专业精英人才,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的全新课题。高校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的探索和发展无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期待着高校一种良性发展的美术专业本科导师制得到更深入更广泛的实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求 2009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动漫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预计市场空间为每年1000亿元,但我国动漫产业与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蓄势待发的中国动漫产业求贤若渴,由此带来动画教育热潮涌动。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的93所到2007年的447所,4年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数量增加了4.8倍。快速增长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动漫发展高涨的热情,却也暴露出缺乏理性的一面。仅2009年,全国20―30所高校同时新增的13个专业就包括动画专业。 全国1000余所院校加之各类动画培训机构产生动漫相关专业学生47万人。人才培养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即制作型人才多,策划、创意、营销类人才少的现状。多数学校开设动画专业存在盲目性,缺乏思考与市场定位。 影响动漫产业发展的首先是上游缺少高端的创意、编导、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下游缺乏市场营销、国际授权和等方面的人才;其次,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和院系发展速度过快,部分动漫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和硬件水平都较低,造成毕业生数量剧增,但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却相对缺乏,大部分毕业生的形象设计、编创能力较低,多处于模仿阶段,缺乏创意。在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千余所院校(包括中专及中专以上)中,多数仍在培育制作人员,使制作类人员过剩、创意及管理类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才整体结构失衡以及教育体系不完备的问题亟待改善。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的需求。 在近年的研究与实践中,笔者立足市场需求及动画生产环节,深入思考美术类生源条件下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定位、教学体系设计、具体实施方案等,重点提出了“分层板块式课程结构”等理念,促使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一、更新观念,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全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电子工程、自动化和机械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或者衍生专业,涉及了文、理、工三大学科方向,由于该学科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考虑上博而滥,甚至于混淆学科自身概念,缺乏自身培养特点,似乎是培养了能适合任何岗位的人才,其实根本无法胜任任何工作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忽文忽理,艺术和技术的交叉行使。 我们对当前动画市场用人标准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系统分析,立足美术类生源的优势,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点,力争做到错位化、阶梯化、模块化、联动化、动态化。并以此作为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实现五大培养指标:造型基础、人文素养、创新思维、技艺兼顾、团队意识。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思路 1.错位化――强化创新型、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有别于安徽省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塑造体系。 2.阶梯化――遵循课程的教学规律,分步骤、有计划地逐步解决问题。 3.模块化――将课程分解为五大模块,从而更为清晰地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便于教学的掌握与分析。 4.联动化――实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公司实训“三位一体”,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牢固树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 5.动态化――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以市场为人才培养的坐标轴,适时、适当调整课程体系及内容。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五级指标 1.厚造型基础。打好深厚的造型基础是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本科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2.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动画专业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育人义务。 3.拓创新思维。作为设计师,最核心的价值便是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宽度、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 4.求技艺兼顾。所有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其检验方式就是就业,因此一切都是立足于就业方向。 5.立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是未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课程作业在一、二年级强调个人完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动画生产所有环节中游走一圈,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小方向定位;三年级开始强调团队合作,有助于个人在各自的强项中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符合设计专业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早日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就业及个人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三)培养方向上的“小方向与大强调” 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需考虑课程结构安排的合理性;从行业、市场反馈的信息中,找出知识结构链,构建课程框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删除、增加或整合调整。在保证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明了、教学内容丰富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学科比例、教学课时合理规划,灵活掌握,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可塑性。调整好专业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方向、专业基础、专业实践等课程设置比例,不能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强调“全才”的引导,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差,缺乏教育的指导性。 动画专业知识结构涵盖面广、更新迅速。课程设置要有意识地针对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每一门课程要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化成一方知识结构;尤其在专业课方向上,明确教学目标,积极鼓励学生对于实际设计项目的解决。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按照“二二”制,即自学生三年级开始进行学科方向分流,控制每个学科方向的人数,达到一专多能、错位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分层板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时空维度上的“四阶段分层培养” “分层”的概念,即四年阶段的分层培养。一年级打造型基础,二年级打动画基础,三年级打创作基础,四年级实现与市场完全性接轨。 一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如动画造型、动态速写、场景速写、人体解剖课程等,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造型问题上,这也就是学生通过美术专业考核进入该专业的主要优势点。在此基础上辅以专业了解和欣赏性质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动画概论、动画欣赏等课程,建立学生对于动画专业的基本认识。 二年级安排专业方向课程,如二维手绘表达、二维动画软件基础、动画运动规律、二维动画短片创作基础、雕塑、三维动画软件基础等课程,主要集中解决学生在进行动画学习环节中的基本制作问题,是从基本造型意识向动画制作意识转变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辅以专业理论课程――动画史,从而实现动画创作思维的有效培养。 三年级安排专业创作课程,如动画剧作、视听语言、分镜头脚本、非线编辑、后期特效等课程,主要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对于动画的整体认识和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辅以联合作业、动漫产业概论等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其对于动画创作的整体驾驭能力。 四年级安排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专业实践、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等课程,实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与市场的有机接轨。 (二)知识结构上的“并联式板块结构” 课程模块化:一个核心模块、三大依托模块。 1.专业核心:动画类课程 相关课程:手绘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分国别动画研究、原画创作、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动画剧本创作、二维软件基础、三维软件基础、Flash动画、动作设计。 2.三大依托 (1)美术类课程 相关课程:美术名作欣赏、民间美术研究、素描、速写、雕塑、风景写生、图形想象、构成基础等。 (2)电影类课程 相关课程:数字影像、动画表演、视听语言、音乐欣赏、经典动画导读、后期合成、音乐与音频制作、故事类型与策划。 (3)人文类课程 相关课程:安徽文化、人文概论、文学作品分析、文化产业概论。 (三)评价方式上的“开放式与反馈制” 1.考核方法:技法课程现场制、独立作业展览制、联合作业汇报制 素描、速写、插图漫画设计等静帧画面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即举办展览,展览现场评档组予以定档。 二维动画软件、影视后期等动态视频为结课作业的要求,课程结束以公开放映、学生介绍的形式予以定档。 采取作业展览和课程作业汇报制,评分过程是开放式,上下届学生都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平行班级相同课程统一打分,以此确保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 2.评分方式:集体定档,教师打分;开放评分,及时反馈 其中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结课成绩需由评档组评定等级,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定的等级给予相应的成绩。评档时教师不少于三人,本班授课教师不参与评档。具体做法为评档组按照比例对学生作业进行优、良、中、差、不及格五档分类,班级授课教师按照评档组评定的等级给予具体的分数。开放评分,当场给予学生反馈点评。 三、实施实践教学新思路 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思路,积极搭建校内外实践平台,实现两大平台、三项制度,形成具备创新性、操作性、高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引进来”,就是将一些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开展实训课程。同时强化校内自身实训平台的建设;所谓的“走出去”就是让学生走出校园,直接进入企业或者实训机构,了解市场规范,尽早做到思想上与市场接轨。 动画教育目前是动漫人才培养环节中较薄弱的,也是产业创新和产业走向腾飞的最大软肋。动漫教育本身的实力比产业发展现状薄弱,要依靠一个还相对薄弱的动漫教育来承担现在和向未来行业的人才输出重任,不进行前期的投入,仅仅依靠院校本身是不行的。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监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能更好地让院校接收到动漫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跟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动漫的开放性教学。 (一)两大平台 1.校内平台建设 (1)学校:工作室――公司 以工作室为基础形态,进行公司的雏形搭建,最终目标是实现学院公司,从而形成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真正意义上实现动画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 (2)公司:研发――生产线 积极鼓励公司在校内投资兴建项目研发工作室以及动画生产线。 2.校外平台建设 学校应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积极与相关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应指定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聘请实习基地中政治思想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 (二)三项制度 1.导师制 实施工作室――导师制。配备基本设备,“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各一名,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制。每年规定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创作,未能完成的第二年补齐,如仍未能完成需在第三年全部补齐,如还未完成予以收回教师的管理及使用权。 教师可以招募学生参加个人的动画创作,也可使学生带着项目进入。打破年级界限,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以实际项目进行支撑。 工作室的建立可谓“三赢”:学生在校期间得到良好的实践机会,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工作室中得到教学的实践,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应用;学校获得部分经济效应,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2.联合制 设立联合作业机制。从学生二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一定量的创作实践课程,以便给予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进行认可。 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必须参与一次创作课程,也就是学生3年内必须参与动画创作及制作3次,要有3件经学院学术委员会认可的完整作品。要求一次参与、两次主要参与,大四必须是担任主要岗位。 强调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机制,全面打造学生的服从意识、团队意识。 3.学分制 学生如需参与创作动画,实现绿色通道,根据学生在创作中的分工任务及完成情况由系内直接认定给予相应的专业分数。设立学院动画项目及基金。动画项目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将给予启动的基本资金,对于未能完成的,将收回经费。同时设立相应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 结合动画产业人才需求及流程中各环节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理清高等教育美术类生源条件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美术本科论文:高师美术教师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与构想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美术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国现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错位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高师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质量。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型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美术学科课程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等问题。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增加“设计基础”、“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高师;现状;问题;构想;美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概况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美术师资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课程性质是:“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课标中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来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课标中课程的内容结构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新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改变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的弊端,调整了传统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大纲以美术门类来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本次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淡化了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改变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合格师资,因此,基础教育美术新课程对美术师资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定位与设置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 设置的现状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通识教育课程有: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李海英在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高等师范教育教师课程研究》中,选取了中国大陆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其研究结论显示:目前,在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中,通识课程约占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人文课程缺乏。我国不同的高师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不大,其比例占总课程数的25%左右,这是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种普遍现状。 (二)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三类。学科基础课程有素描造型I和素描造型Ⅱ、色彩表现I和色彩表现Ⅱ等4门;专业主干课程有国画基础、油画基础、色彩基础、版画基础、摄影基础、人体素描基础、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10门;专业选修课程有4个模块共48门,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0%左右,设计类课程明显偏低,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偏高,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不足。 (三)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的现状 专业拓展课程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提高课程、理论提高课程等。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美术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约占总课程数的10%左右。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全面实施美术新课程的今天,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体系仍然过于重视美术技法课程的设置。 (四)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现状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有教学技能训练(一)和教学技能训练(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写生、采风)、毕业论文等课程,占总课程的10%左右。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不密切。 培养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是高师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联系不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师美术学科课程的设置面窄,所开设的课程科目过于偏重于技法,没有完全照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内容,这将会造成毕业学生面对基础教育美术学科内容出现认知的盲点;第二,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强调“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两大领域,所占的比例超过50%,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强调的是以“造型”为核心的技法课程,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不相协调;第三,美术《课标》明确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强调的是课程的“人文性”,而高师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人文课程偏少,这也造成了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错位。 (二)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 比较高师美术教师教育四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可以看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最多,高达50%左右,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比例占20%左右,而教育类的课程设置比例仅占1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不符合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合格师资的需要。 研究美国、日本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状况”(见附表一),可以看出,其“公共基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比较均衡,“教育课程”得到相当的 重视,所占比例最多。 (三)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效仿美术专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模式,没有突出师范性的特征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 课程设置,是在以美术专业院校的美术学科课程为参照的基础上,增设一定的理论课程和教育课程而形成的,教学的重点仍然是美术技法、技能的传授,学生以训练美术技法、锻炼美术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和美术技法、技能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美术教育的适应性没有得到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师范特征不突出。 四、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 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 (一)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总目标是:建立开放化、终身化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培养面向21世纪的在数量、规模、质量和结构上全面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以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师资。”培养基础美术教育新型师资是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办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明确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办学目标,彰显教师教育的特色,改革以培养美术创作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创生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提高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 (二)优化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 1.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标”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准则。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让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价值、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可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行的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其主干课程的特点是美术“技法”性质的课程与几门“教师教育”性质的课程简单相加所形成的“拼盘”,这将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影响了基础美术教学的质量。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增设美术“课标”作为必修课程,是培养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合格美术师资的需要。 2.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包含“造型・表现”、“设计・运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而在我国大多数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中,油画、国画等传统的造型技法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课程的多样性不足。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师课程体系中的“设计基础”类课程的不足,这种“差异”,容易使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学的需要。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比例。 3.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标”把“美术教育”界定为“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基础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美术文化的“教育”,而非“技术”的传授。基础美术教育的美术教师,需要的是广博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这与我国高师现行的美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不相协调的。纵观当前我国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在于对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技能”培养上,强调的是美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法实践,“人文”性的课程不足。这将不利于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了高师毕业生“营养”不全的局面,难以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需要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面临的现状问题分析 摘 要:针对美术学专业在高校的本科教学中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现状,以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该类课程所面临的具体教学问题以及原因,主要从教学管理者、教学主体的角度剖析,并提出应该重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 关键词:美术学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 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与科研基础实力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重要指标。而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往往只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看作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忽略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当下,不单纯是专业美术学院,包括大量的综合研究型大学的美术学院其实大都存在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当成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形式而已,因论文质量问题没能够毕业的情况几乎很少。 1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课程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其实这里提增加实践环节和自学时间就是要强调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与方向,就美术学专业而言实践不是简单的技法实践与创造,而是与学生能力直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自身办学优势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换句话说美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只有画家、雕塑家而已(这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也只有具备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管理者才能在其课程设置上体现办学特色与思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一系列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指标应该是多样化的综合的。美术学专业本科生除了专业技巧能力,科研的能力同样重要,而四年的综合科研水平和人文素养正是从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上我们不难看出,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就是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 2 目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理论素养的培养意识薄弱 近年来,在综合型高校的美术学院里开始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重视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批评方向的美术学(理论)专业模块的尝试,但大部分美术学(绘画)培养目标中仍然缺失对科研理论和人文素养的重视。这样的不重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1)就管理者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和战略意识薄弱和模糊,扩招导致的本科生素质下降的客观事实让他们把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转向研究生,从而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体现在毕业论文的课程指导安排上也不够重视,质量也就不高。同时,由于重视度不够,也就没有拿出一个衡量学生科研素养、理论研究的目标体系和量化考核依据。这既不能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也不能规约教师的教学活动。 (2)就论文指导教师而言,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传导到教师这里,让本该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师由于失去了激励机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和重视,就更谈不上根据学生情况而进行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甚至由于多年自身重技轻理的惯性思维也会让毕业论文指导变得流于形式。以致学生论文质量得不到严格把关。 (3)就学生自身而言,从进校以来所接受的所有课程就是围绕技法课程展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没有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科研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兴趣与目的性不明确,探究性科研意识淡薄等多方面原因让学生到了大四就是有心想做好毕业论文也显得力不从心,为时已晚。这些都是值得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深思的问题,如何从人才培养意识、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师教学策略与组织形式等方面转变观念、改革课程模式、探索教学改革思路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2 实际课程培养方案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高等院校(专业美术院校、综合型院校、师范院校)在对本科“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个多年来突出的问题,即单一而片面地强化技能训练和艺术语言的个性创造,模糊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优势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加上扩招以来艺术类专业在各式各样的高校里都有设置,不同类型院校的美术学人才培养方向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其实是非常模糊的,其中毕业论文指导这一重要的后期课程在设置、安排和实施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1)高校的美术学毕业论文指导课程在设置上缺乏规范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本科论文指导的随意性很强,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地点,一切都是自主的教师安排。虽然给教师适度的教学自由度是合理的,但缺乏课程安排的科学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和不作为。常常出现论文指导留于表面形式的情况。 美术本科论文: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状况的初步调查 【摘 要】为了提高美术学专业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对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焦虑感、自信心和学习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理、工科学生相比,美术学专业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CET-4考试和大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欲望不强,外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外语学体状况较差。学校应加强正面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外语学习的效能感与自信心,尽可能使外语学习活动个性化,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动机迁移,帮助学生树立个人发展与自身特长相联系的观点。 【关键词】美术学 大学生 外语 学习动机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学外语、教外语、用外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也在经历着重大改革。灌输式或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已不再受欢迎,取而代之是按学生需要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已得到广大师生的共识,明确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外语的两件法宝。学习方法让学生怎样学得更好,学习动机则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学。在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看来,学习外语仅仅是完成学分,将来很少能派上用场,加上少数专业教师过于强调专业学习,导致部分学生在外语学习遇到困难、进步较慢时,就灰心丧气,其外语水平提高自然就不快。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各种教学对策有效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拟对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外语学习动机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改善其学习效果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二年级美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理科和工科学生为对照,研究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特征。调查方法:以调查表(略)调查为主,结合对同学进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份,每个专业学生30份,共收回68份。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有一定差异。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理科、工科和美术学专业学生比例分别为23.8%、20.8%和21.7%,差异不大。但理科、工科认为学习英语很有用的学生分别达到85.7%和79.2%,明显高于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相应比例65.2%。不同专业来自父母的压力与劝导而学英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在三个专业的学生中来自工科学生的这一比例稍高。学英语主要是为CET过关的学生比例以理科为最高,其次是工科,美术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43.5%。为考研而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在不同专业间差异很大,理科学生最高,达到66.7%,工科学生为41.7%,而美术学专业学生为考研学英语的学生比例最低,为17.4%。为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比例与为考研的学生比例在三个专业中的分布趋势完全相同。受调查的所有学生中,为获得学分而学英语的学生比例均为100%。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种各样,但没有一个学生彻底放弃英语的学习。但同时让人十分担心的是所有被调查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仅在20%左右,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高较为困难的主要原因。美术学专业为考研和出国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仅分别为17.4%和0%,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接受高层次美术学教育没有追求。 2.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焦虑感特征 不同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感类型有明显差异(表2)。理科专业有较高比例的学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近六成的工科学生也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而美术学专业感觉压力大,并努力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不到一半。感觉英语学习压力大、学习受煎熬学生的比例正好成相反的趋势,美术学专业这类学生的比例达到26.1%。在三个专业中感觉没压力、认为天无绝人路的学生比例均很低,都不到10%。感觉无所谓、并已有出路的学生比例以工科专业为最高,其次是美术学专业,理科专业最低。值得注意的是,有26.1%美术学专业学生一方面感到压力大而想学,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习受煎熬而可能难以坚持。 3.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自信心特征 表3中数据表明,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英语学习的自信心类型也存在明显差异。理科专业有66.7%的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不到5%。而美术学专业英语学习自信心“很好”和“好”的学生比例仅为30.4%,自信心“中下”和“差”的学生达到21.7%。工科专业学生介于其间。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极有可能是其考研或出国深造的最大障碍。 4.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特征 不同专业来源的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类型存在差异。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理科和工科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较好,多数学生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能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的学生都在九成左右。相比之下,美术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够理想,能听懂慢速VOA或BBC节目的学生只有26.1%,能听懂大部分英语新闻的学生只有8.7%。实际英语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反应到是否跟得上老师英语授课进度这一指标上,因为美术学专业采用了完全不同于理科、工科学生的英语教程,大幅度降低了教学要求。尽管如此,跟不上老师英语授课进程的学生仍达到17.4%。 三、讨论与小结 动机作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动机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人的需要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有社会和文化的需要,据此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出现得晚些,但往往更加强烈。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外语学习活动中会有多种动机并存,不同专业来源的学生有人把提升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出国留学等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而有人把通过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老师肯定与表扬作为外语学习的主导动机,前者往往更加持久。 面对思想十分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教师应密切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情感需要、认知需要、成就需要及自主需要。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看,美术学专业学生虽然外语学习的起步稍迟,在多种外语考试中的成绩不及其他专业,但绝非因为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造成美术学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状况欠佳的原因初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就读美术学专业后,客观上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主观上认为考研、出国希望渺茫,从而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2)对英语学习有较多的否定情绪体验,特别是考进大学时英语成绩就不理想,进入大学后又没有及时补课、调整好外语学习时间与精力,在英语考试中往往成绩不佳,学习积极性再次受挫。(3)对于部分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说,大量精力被用作简单的创作与作品的准备之中。(4)受部分老师导向的影响,认识不到外语学习的价值,认为花时间于外语上,不如多花点时间到自己的专业上。(5)学习动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教师不仅要注意正面性引导,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来自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不仅强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而且要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责任。(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意识到学好外语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3)坚持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外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学生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和好的考试成绩都是强化物,都能起到积极的强化和固化作用。(4)加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学好外语有较强的自信心,对自己会提出较高要求,确定较高目标,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5)使语言学习活动个性化。尽量安排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所授课程就会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7)促进动机迁移,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班主任可借助于学习动机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己有的对其它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8)更新观念,树立个人发展应与自身的特长相联系的观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不强,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没能正确归因。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修炼内功,让个人发展能与自身特长相结合,无论在何处求学、在何方工作,成功的希望就更大。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美术本科论文:对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备受教育界的重视,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对此,本文详细探讨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问题,从培养的目标入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四方面问题: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学生学习艺术急于求成、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最终从改变美术教育观念、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两方面提出了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 1 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1)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及知识结构。德育教育始终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管是在哪一门学科中起的作用都是首要的。自古以来,我国所倡导的就是德才兼备,德在教育中是处于第一位置。而对于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来讲,他们在将来毕业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育类型的工作,他们只有拥有了较好的人格品质,只有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为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来讲,必须要让学生把基本的专业技法以及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等都掌握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心理学、多媒体应用以及审美教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当然,在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上面,也要有一定的基础。 (2)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实践能力。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活动组织功底。同时,在备课以及教材的把握上要能够张弛有度,要有能够给学生师范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效地指导和点拨。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有相关的教学研究能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来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归纳和反思,在归纳和反思的基础上,按照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最终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3)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其艺术审美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来把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把学生的智能,把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充分的调动起来。而我们知道,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本科生,在未来,他们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美术教育事业,所以,对他们的审美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对其创新能力,对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其问题分析的能力等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2 目前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目前的师范院校美术生情况来看,为了追求时尚,很多学生都标新立异,而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都只是表面性的都行,看不到实质性的内涵。而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仅仅只是在感官上面,给人以一些刺激,而让人无法深入欣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创造本身的真实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了。 (2)学生学习艺术太过急于求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比较心急,从而盲目的急于求成。而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学生也通常对表面性的东西比较重视,往往喜欢在赶时髦的同时,把自己的所谓个性体现出来,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连最基本的画笔都无法画准确。不仅如此,在文化知识方面,他们也不能够引起重视,对美术理论以及传统艺术等等,他们也没能够认真的学习,更别说理解和深入体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作品往往太过花哨,在文化功底这一方面显得异常薄弱。 (3)学生在艺术创作中重模仿而轻创新。在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模仿这一问题是比较典型的问题,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讲,必要的模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把各种刊物或者是各大网站上面看到的作品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在创作中进行模仿。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忽视了知识的逐步积累,更忽视了真实。这种仅仅只想通过捷径来获得成功的做法,必然不能够获得显著的成效的,甚至是毫无效果科可言。 (4)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出现一点困难就会退缩,就没有了信息;有的学生是打从心里就不喜欢美术这一门学科。对于这两类学生来讲,他们的这种心理,会逐渐转变成对学习的厌倦,那么,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的时候,就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兴趣,往往都是敷衍了事。一味的照抄,从而统一形式,同种内容的作品时有出现。 3 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改进措施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对于师范院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讲,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服务于中学和小学的美术教学。基于这一目标,师范院校在进行美术专业培养的时候,就必须要具有过硬的美术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而这里所说的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在绘画上面,同时也应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上面。这些专业知识可以是艺术设计,也可以是工美,也可以是民间美术,还可以是摄影或者雕塑等等。这所有的课程,在对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的。所以说,要想把师范美术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有效地提升,就必须要让其能够和未来基础美术教学相适应相符合,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院校加以更深入的探索。 (2)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课程结构上面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必修和选修,必修毫无疑问就是关于专业方向上面的平台课程,也就是中国画和油画;选修则是在必修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延伸,更深入的加以创新。而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校都是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实行的,只要学生拿到了相应的学分,学生就能够毕业。所以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为了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满足,就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结合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强的这一特征,在课程结构上面,应该要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够兼顾选择性和综合性。所以说,针对传统的课程结构特征,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下,大学后两年是单独对中国画和油画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做法,可以改变。改进之后,可以立足于未来基础美术教师的培养的目标,全面对新方案的学习内容做出精心的统筹、设计。第二,在传统的课程结构之下,在关于学科基础平台的课程以及教师教育平台的课程方面,所占据的比重很大,但在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方面,在学生素质的延伸方面,却只占据十分小的比重。而按照这样的比重所设置的课程,必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的,所以,必须要在这一方面加以调整,把相关课程的比重加以提升。 4 结语 总之,目前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问题上,必须要把传统的观念予以更新,必须要把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必须要通过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通过专业文化结合的方式,通过技能素质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培养和发展。最终有效地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把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 张伸(1992—),女,湖南常德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美术本科论文: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摘 要:数字媒体专业近来年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在这种关注之下衍生出的弊端反而阻碍了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这种弊端就是对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轻视与脱轨。美术基本功的学习与深造是数字媒体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原则,使三大构成、美术欣赏与绘画基础能够成为基础教学,加强艺术与技术体系的统一优化建设,突出教学模块的重点,最终以能够完整掌握数字媒体为目标,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专业的基本功不扎实问题,使数字媒体专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的主流专业。 关键词: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 诚如网络刚开始兴起时人们讨论的那样“网络是把双刃剑”,现在即便重新定义这一观点,也是很贴切的,网络的迅猛发展,让很多人看到了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正是这些优势,使人们逐渐忽略了“手工时代”的基础。数字媒体专业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艺术方面的提高,让作品呈现出更完美的效果,然而这些程序软件绘制出来的作品如果少了美术基本功的铺垫,也只是生冷的画面,而少了艺术的灵魂。面对现在越来越多的忽略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象,提出一些自己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观点与看法。 一、因材施教,加强理工类学生美术基础课程教学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正式到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网络正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着每一个角落。作为互联网发展较晚的国家,近几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可以说是进行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许多固有的工作方式、学习方法都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小到吃、穿、住、行,大到工作就业谈合作,很多在曾经认为只有面对面才能进行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实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将世界紧密相连。面对强势袭来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就是与网络有关的各类新生事物,电商、网络营销、网络媒体,这些在曾经让我们无法预想的衍生业正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利用率的提高,增加了很多热门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就是互联网时代教育业方面最好的代言人。 数字媒体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这一学科主要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因此很多高校就盲目的认为技术、软件等科目是属于理工科范围,因此将理工科类别中加设数字媒体专业。这一做法现在看来是有些拔苗助长倾向的,高校只注重了热门专业的设立与以市场就业前景为中心作为教学目的,而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特点,忽略了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契合度要求。很多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也同样犯了这样认识不清的错误,仅仅在招生简章中选择热门、容易就业专业报考,没有与自己的实习情况相结合,导致入学后学习费力,不得方法,最终浪费了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就业带来困难。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该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目的是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数字媒体人才,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大潮中脱颖而出,更准确的把握未来。 二、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本科理工类学生在选择数字媒体专业时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能否认的,这种优势就是在对于技术软件方面的领悟会相较于其他文史类或高职类学生更透彻,接受软件知识也会更快,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强也是理工类学生的特点,这些都为学生能够学好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方面问题打下了基础。然而,理工类学生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都让理工类学生在美术方面相较于专业出身的艺术考生缺少了很多对艺术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美术,理工类学生在美术专业领域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学习。美术基础课程是由素描与色彩基础、三大构成和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因此可以将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美术功底作为分界点,进行分班制教学,让美术零起点的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教学内容制定方面也应该以精炼、重点突出的教学模式为理想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举例说明此观点: (1)在素描与色彩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线条准确性和造型的严谨性,以练习为主,重在打造学生的素描水平,舍去对于光影这样深度教学的详细说明,浅显易懂的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找到素描技巧。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也不要过多强调专业技法的运用,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写生对象的主色调,善于分析色彩变化,从整体色调开始,逐步分析固有色、环境色、色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了主要课程讲解后,适当的配合深度教学,联系主课程进一步讲解色彩技法等专业知识。 (2)调查表明,对于三大构成教学很多院校并不重视,这是狭隘的做法,因为三大构成对于美术专业零起点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短时间内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机能的重要途径。三大构成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组织形、创造形的能力,进而对立体造型有一定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使用,简明清晰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感受教学内容,为下一步的理解与操作提供帮助。三大构成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造型观念,加强他们对几何空间的想象力与概括能力,提高设计水平。 (3)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与三大构成的提高,三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教师对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一定要注重创新,不能过多的运用解说式教学,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美,发现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美术作品,深入浅出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中得到灵感,进一步提高艺术敏感度。 对于本身就是属于艺术类的考生而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提高和升华,让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够在基础美术之上达到提升的目的。在学习美术基础课程的同时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要多于零起点考生,这杨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分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取长补短,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 三、融会贯通,数字媒体与美术基础教学的相互融合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详解和的新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这一定位的成立就意味着数字媒体专业需要技术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厚此薄彼的选择性学习与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要二者兼顾,让教学的每一个模块都能够与专业知识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有了绘画与色彩功底基础上通过操作相关联的软件完成后期设计,这对学生最终的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美术功底再强,无法运用到数字技术上,也不能称之为一个合格的数字媒体人员。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在联系,参照教学内容与教师指导,逐步完成艺术到技术的平稳过渡。 数字媒体专业的宗旨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这就需要各大院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教学环境,切实可行的设置相关专业,这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是关键性的存在,不要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跟从,随意设立专业,影响学生的发展。设立专业的同时一定要配合可行性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数字媒体相关软件时,必需掌握美术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为本科学习需要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美术专业基础的要求也就越高,美术专业技术知识决定着数字媒体的未来发展,只有做好基础性建设,数字媒体产业才能得到更高一步的升华。 四、结语 本科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一定要合理整合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和绘画基础之间的关系,制定相关教学任务,突出教学模块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考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本科院校理工类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美术本科论文: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内容摘要】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三种基本模式。而现今被各美术院校运用最多的就是“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发挥“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完善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加强实践检验成为各美术院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等美术教育 “两段式” 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多所高等美术院校探索施行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而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较早开展“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等美术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果,具有自身的特色,对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系统,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培养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通过研究东西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起来不外乎师徒(父子)授受制培养模式、班级授课制培养模式、“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对这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我们发现“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时展,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美术人才的需求(表1)。 中国美术学院在2000年尝试开展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延续至今。具体来说,主要是在一年级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分为书画、造型、设计、图像与媒体、建筑、理论六个大类,通过基础学习,掌握大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经过双向选择性分流后,学生进入二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可能是工作室制、小组式、课题项目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并结合实验、社会实践、市场调研等,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通过多年的实践,中国美术学院从教育学和自身美术专业的特点形成了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即融合建构主义、终身教育、人本主义的主流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美术学院特有的美术教学思考,形成的用来指导完成本校高等美术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思想。 一、“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汲取了其中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即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协作,使得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让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发展。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根据这一思想,学校教学改革中提出了设置“专业工作室”或是其他的特定教学空间,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美术资源平台,如美术实验室资源平台、图书资源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学生自觉形成情境学习或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为点拨式、启发式的教学。 二、“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提出把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采取有利于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以其所长回报社会;注重教育的民主化,通过教育的民主化实现社会的民主化,提出每个人的教育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当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总量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了。就美术本身而言,纯绘画的造型艺术大概发展了数千年的时间;而从设计纳入美术的范畴算起,大概发展了百年;但是当代美术已经将影视媒体、动画摄影也包含了进来,这大概就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未来美术的发展肯定会更快。所以,美术教育的终身化也将成为常态。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将终身教育思想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强调美术基础教育,保证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能力的掌握,了解了美术学习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需求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就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量身定制的。深化专业美术教育阶段,则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教学,完全摈弃了传统美术教育单一的对纯美术技能的学习,融入现代科学和人文素养,更加多元化。 三、“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是对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继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为了应对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危机,希望教育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的人,提倡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人中心,要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让学生在自我促动中成就自己。 随着当代美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功利,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美术中的人格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被忽视,面对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塑造完美人格。“两段式”的设立,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对美术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对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有所了解,为进入专业深化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到了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工作室或是选课制、课题式的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是一个多学科的团队而不是单一的个体,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顾及了学生个性培养,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思想对“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影响 “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李可染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学习美术的写照。李可染早年接触绘画是从中国画开始的,可是后来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是西画,工作之后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政治部三厅以及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的也主要是宣传画,抗战爆发之后,其辗转到内迁的重庆国立艺专之后又开始专攻中国画。李可染的经历和言行说明美术中的各种美术形式是相通的,学习可以触类旁通,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方向的知识,也不能仅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去拓展新的领域。 中国美术学院“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了这种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阶段,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锤炼美术思维,了解自身的潜质和兴趣类型;专业深化教育阶段则是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阶段。李可染1954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时在“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后面加上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正好被用来强调专业化深化教育阶段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阶段,但它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指导式的教学,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获得学生个性的发展,完成自身美术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两端深入” 按照社会对美术的需求以及个人的美术潜质、天赋的研究,当代社会既需要美术大师、设计大师来提出“美”的概念、“美”的风尚,探索“美”、追寻“美”,也需要美术工作者来生产“美”、宣传“美”,来帮助大众享受“美”。所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需要从两端入手,既要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进行创新,培养出美术大师,又要满足社会对创新美术实用人才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实用型美术工作者,两端都要深入,只不过各有侧重,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也部分取自“两端深入”的美术教育思想。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第一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美术工作者,终极目标是培养美术大师、设计大师。通过“两段式”的教育,作为实用型美术工作者已经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专业也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可以胜任社会的美术工作。同时,通过“两段式”的教育,前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奠定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未来的大师培养锻炼了美术创造思维,当然在未来要成为大师就是把这些基本美术功底和专业美术技能深入再深入、锤炼再锤炼的过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①所以,毫无疑问地说,美术专业“两段式”培养模式开启了成为大师的大门,在以后的大师培养之路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中的“多元互动,和而不同”内涵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对范畴。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何,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②所谓“和”就是指不同的、对立的因素之和合统一;“同”则是指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或同一。所以要“去同而取和”,主张多样化,强调“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单调划一不如多样丰富、和谐交流。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就提出美术教育也应具有“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美术形态都不是孤立或是割裂存在的,为了保持美术的发展,应该让不同形态的美术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和谐共存而又保持各自的特色。“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美术专业系科的限制,以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形式使得不同形态的美术得到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在这种交流互动中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术,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注重“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提炼,也在具体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原则,作为理念的补充。 坚持美术教育的目的性原则。经过几年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是由于学生入校后就明确了未来专业的发展方向,无论一年级成绩如何、学习态度如何,并不影响学生进入各工作室的学习,学习的动力自然就弱了很多,此外,对素描、色彩、构成等炒冷饭式的内容兴趣不高。所以,学校建立了6个专业基础教学部,打破专业界限、大类教学,并且在一年级结束后实施双向分流,以确定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同时要求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强化教学目的意识,将“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由总的人才培养目的层层分解到各专业、各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目的,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各门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如火烛一般照亮每一名教师、教辅人员、学校管理者,明确我们教育培养的目的。 坚持美术基础教育与专业深化教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开展“两段式”培养模式的几年时间里,学院不断接到师生的反映,认为“基础美术教学教得太基础,专业美术方向深入教学教得太深入,中间没有过渡,学生学习习惯、观念的转换有困难”。的确,各系工作室的教师认为进行过基础美术教学的熏陶,学生的本专业素质应该发展得不错,可以立即进入专业精深圆熟的学习,但是实际是基础美术教学教的已非本专业的基础,而是美术的基础。所以遽然让学生走入工作室接受课题式的教学,学生非常不适应。因此,学校提出上端院系下基础部,直接进入基础教学,定期进行讲座、展览,让一年级学生熟悉未来的专业。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要靠外部的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研究学习,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也不能完全让学生无目的地自主学习,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让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杜绝各类空洞的课题式、工作室教学的存在。 “技”“艺”兼备,“艺”“德”兼备原则。针对在校学生艺术品质、思想境界不高,创作思维不足、作品趋同等问题,学校提出既要重视学生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美术文化的传递、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等来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艺术品德。 总之,随着近些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单纯满足温饱需求向享受精神生活过渡,“美”越来越生活化,艺术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渴望美的享受。国家、社会、民众对美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不断增加。大学美术教育是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是研究和传播审美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大学美术教育,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美术类专业人才质量是大势所趋。高等美术教育本科“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而中国美术学院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其他美术院校改革教育教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本科论文: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究 【内容摘要】文章以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从分析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的要求,设计结合地方高校区域特色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八大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八大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教改类论文: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教改研究 摘要: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特点,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文章就《工程力学》课程的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编排、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应结合具体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核心,将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思想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由我校工学院力学教研室承担,开设专业有环境工程、设施农业、食品工程和工程管理等,其中仅环境工程专业为必修课,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总共56学时。课程体系包括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客观地说,《工程力学》这门课对非机械类学生,尤其对缺少必要的先修课程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由于这门课理论性强、概念多,教师要讲清讲透问题本质,需要联系众多工程实例来建立概念,通过力学公理、法则及规律,经数学逻辑推理建立得出理论,然后应用于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生产实际中,物体的受力、变形、失效、破坏等现象随处可见;工程设计中,力学分析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农业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对《工程力学》课程不够重视,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学习时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不够;甚至还有学生觉得公式定理太多,理论抽象,不易理解,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这样导致学习这门课的效果不佳。经典力学包括工程力学,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很强,我们学习《工程力学》,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力学,对我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科研具有指导作用。我们在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课程已开设多年,学生反映良好,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可以作如下概括和总结。首先,凝聚共识,通过对《工程力学》进行改革,把基础公共工程教育和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通过自学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次,改革着眼于我校农业工程类各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把“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理念付诸具体实践;第三,力学教学的改革同样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求,适应国民经济对新时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适应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要求,这是我们进行《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我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环境工程、食品工程、设施农业和工程管理等)与力学教研室所在的工学院(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在基本素质、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实验教学要求不一样,教学培养目标不一样,学生今后的去向更是不同。机电、能源和自动化类学生有前修课程如机械制图、大学物理、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知识做基础,在讲授材料力学内容时,学生较容易接受。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不同,有些专业学生学过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有些专业甚至连这样的前修课程也没开设,如果不区别对待,采用同样的讲课模式,同样的语速,同样的互动方式,不少学生要即刻消化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工程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入《工程力学》的实例和概念,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重点突出农业工程类专业实际应用的特色,注重能力的培养,满足并保证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针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教师授课的着力点应侧重工程应用和拓宽拓展知识面,培养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内容编排与创新 针对农业工程类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和教学大纲要求,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汇交力系、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任意力系与静力学专题等六章。如果以研究的问题进行重新整合,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部分,即力系的简化与等效替换一部分,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应用一部分。组织教学通常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可以很好地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得力系的合力矩定理以及力的平衡方程的证明与推导等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减轻了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效率。实践证明这样编排和讲授学生易于接受,是可行的,可以推广。材料力学部分主要讲授四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与压缩、扭转、剪切和弯曲;另外还介绍组合变形、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和压杆稳定等问题。先讲解基本变形,后介绍组合变形,甚至可以把组合变形安排在应力状态之后讲解。四种基本变形其内力、应力公式是不一样的,但其研究方法和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先作外力分析和内力分析,再作应力分析,建立强度条件及应用,最后作变形分析,建立刚度条件及应用。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比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课后列一张基本内容一览表,表示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应力、强度及刚度的计算式。这样,学生会加深对各种基本变形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四、多媒体运用与模拟实验 《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工程力学》这门课工程背景很强,一些工程实例,如工程结构、机构的动作及机器设备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屏幕活灵活现地展现,使学生能够将该课程与实际工程背景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多媒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新颖有趣,生动形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充分展示,尤其充分展现启发式教学的全过程。就拿“静力学基本概念”、“约束与约束力”、“材料在拉伸与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这些单元来说,因为抽象概念较多,需要的图形和图片数量较多,以往教师课堂上板书的工作量很大。而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能够当堂消化课程的内容,而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不断在提高。采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黑板粉笔。农业工程类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有些时候更能将这一分析思考的过程直接地再现,尤其是在推导力学公式时,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适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引入力学概念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出直观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分析求解问题时,可借助粉笔黑板逐步展开,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力学的美、逻辑的美。 从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工程力学》实验课依然是理论课的补充,基本任务是验证定理和公式,所以一般为验证型实验。从实验内容看,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用已经制作好的试件进行加载,测取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和讨论工程实际问题,有所收获,但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目前的现状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软硬件跟不上,把《工程力学》作为必修课的相关专业的学生才能进入实验室,选修课的学生甚至连实验室也进不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技术演示力学实验过程。目前国内不少大学网上模拟实验做得比较成功,可以有效利用网上资源,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理解。 五、结语 以上就建设《工程力学》优质课程谈了一下个人体会和粗略见解,还有不少模块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比如网上例题、习题的精选、师生互动、网上综合测试等环节都需要我们做深入讨论与研究。总而言之,优质课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关心。一个体系全新,内容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工程力学》优质课程的建设和完善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项工作既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只有唯一的“解答”,愿本文能成为农业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优质课程建设的铺垫。 教改类论文:专科学校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的探讨 摘要: 在我校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实践的基础上,从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存在的弊端和目前电类专业毕业生对C++课程实际需要出发,总结了我校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的内容和方法,与相关同仁共勉。 关键词: 学用并存;交叉融合;面向对象 0引言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展,微机控制技术在自动控制中使用越来越多,其中基于PC总线的工控机系统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这些系统多数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采用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的组态软件作为控制软件,因此,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对专科电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转科电类专业讲授Basic语言和C语言,这些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对控制用的组态软件等的设计和维护的任务。C++语言是从C语言发展来的,它继承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一门高级实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因此我校在2000年将C++程序设计语言引入电类专业的教学中,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出了一部分经验,现总结如下: 1提高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的定位准确性 专科电类专业主要培养获得电气工程师基本的训练,具有较高素质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生产一线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对较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维护能力。专科电类专业C++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是满足学生对VC++或VB总结学习,从而能够满足其对控制软件进行设计使用维护的要求。作为VC++或VB的基础,学生需全面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想,因此,C++课程首先应是一门语言基础课,其次,电类专业的学生多数都学习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单片机,而单片机的程序设计现在多采用C语言设计,因此学习C++需同时照顾到学生学习单片机程序的要求,所以C++课程同时也是一门专业实践课。 2提高C++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C++语言所涉及的概念很多,要全部学习需要很多的课时,对于专科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课时往往都很少,因此,C++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针对学生学习单片机课程的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应用出发,将C++语言中过程化语言的部分安排1/2以上的课时,其中函数的概念、数组的概念、指针的概念、结构的概念、三种程序的基本结构及流程控制语句应详细讲透。而针对继续学习VC或VB等程序语言的要求,引用、继承与函数的概念应是重点讲授的内容。 3C++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C++课程内容很多,专科学校所安排的课时较少,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尽快掌握C++的精髓,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3.1 联系实际,提高兴趣,学用并存单纯的语言学习往往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学生往往厌学,在课程学习开始阶段,我们给学生放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的现场画面,演示一下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作用,并告诉学生这些软件是用建立在C++语言基础上的VC++等语言做成的,使学生看到C++语言的应用前景,从而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学习兴趣。 由于C++语言的前半部分是过程性语言部分,本质上是高版本的C,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单片机的程序设计编一些短小实用的控制程序,并用单片机给学生作一些演示,让学生体会一下用C语言来设计程序相对于汇编语言的优点,同时用一些实际小问题,让学生自己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学用并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3.2 针对电类专业的特点,突出C++语言的控制特点电类专业的学生学习C++语言主要是以控制为目的,因此,在讲授C++时应突出其控制特色,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及流程控制语句、函数、指针、数组、结构的概念作为与单片机的控制有关的概念是C++的重要概念,结合单片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让学生明白C++程序是函数驱动的,在讲述它的概念时,要突出它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础,具有在它的基础上控制用的组态软件才能够进行模块化设计,具有突出控制的特色。 3.3 突出对象,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现代计算机控制系统所有的组态软件种类很多,比如国外的IFLX,国内的组态王等,这些软件各有特色,但其共有的特色是可以自由组态,设计快捷方便,维护简单。而要实现这些功能,没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而C++语言正是由于引入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后,才变得功能强大而使用灵活方便,因此在讲授C++程序设计语言时需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让学生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指导下来理解和掌握对象的概念,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组态软件的设计基础,有利于自己对组态软件的应用和维护。 3.4 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加强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C++课程理论性较强,因此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将 C++语言程序设计和单片机应用与开发,以及拖动控制系统课程的部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通过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以及对实际调速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语言程序设计的应用能力。我校将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以及拖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结合一起,用C++语言程序设计,实现了对步进电机、交直流电机调速的微机控制。既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效果突出,受到学生的好评。 4总结 通过多年来,对电类专业C++课程教改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是此类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教改类论文: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结合教改的研究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开展与高职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是创新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的改善。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较多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迫切课题。 一、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得知,目前在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仍然有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案例选用时仍然是选用为学生所熟悉的、普遍适用的案例,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关联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及就业市场化的今天,高职学生的关注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普遍趋于实用性,关注的重点则是学习能否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较少关注职业发展的长远需要。因而,部分高职学生对于能帮助就业的课程和感兴趣的课程就会认真学习,对于具有“隐性”效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不太感兴趣。而对于经贸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经贸类高职院校学生现在所学专业的“技术性”不像工科专业那样直接体现技术性,将来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素质、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经贸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顺应这一变化,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其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使学生真切感觉到学习对今后的个人前途、职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合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首先,作为经贸类高职院校与工科类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具有较大的区别,工科类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所培养的技能是显性的,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表现出来,而经贸类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培养的技能大多数属于“隐性”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方能检验其掌握得如何。经贸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强调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及掌握。其次,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是无法参与其中的,而经贸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之间具有同质性,是相融相通的,即使没有大学学习的基础,经过短期的学习及培训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工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对职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现代职场对职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可见,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对于经贸类高职学生的就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专业课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指的是“要在遵循教育部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贴近学生所学专业,自主、适当、生动地带入专业知识、技能、实训,顺乎自然地联系专业所对应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对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伦理规范、职业能力要求等的认知,在释疑解惑中促进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思政课,以积极的态度获得专业发展”[2]。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 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每一个高职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前途,尤其是希望毕业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经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体系,将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本高职院校的实施具体化,与大学生的专业、成才目标、个人生活学习做到良性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个人所需吻合,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的过程之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标准,一般只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工作,行为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形式,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未能调动起来。因此,科学、恰当、客观、合理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体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充分满足企业岗位特定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且均从普遍的要求上进行阐述,面对专业的不同及教学课时的有限,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而内容取舍及案例选择的依据就是学生专业的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教材从一般内涵阐述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延伸,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讲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是相关会计人员的案例;对会展专业的学生讲述会展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是涉及会展专业的相关案例;对金融专业的学生讲述金融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应是涉及金融从业人员的案例;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讲述营销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选择的案例则应是市场营销的相关案例。总之,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构建不同的教学体系,延伸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手段,而教无定法、教学有法。高职学生生源结构比较复杂,一部分是参加高考录取的;一部分是中职毕业生,即使是高考录取的高职学生一般也是分数较低的部分,总的来说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欠缺,因而,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中心”的“灌输式”方法恐怕难以较好地适应高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样选择易于本专业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视。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注意专业特点,用行动导向推进课程改革,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如市场营销及导游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更多地采用讨论法、辩论法甚至学生模拟教师上课的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上台锻炼;对于会计类专业及文秘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细心、耐心等。 (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有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又熟悉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应该做到: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及时关注行业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累素材;二是保持与专业课教师密切联系,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三是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社团、专业活动以及班会,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思想状况。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坚持深入企业,走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只有这样方能较好地结合专业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以专业实践为载体,在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3]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众所周知,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仍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承担教学任务的繁重、外出安全及经费等原因,课外实践教学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为:一是确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二是建构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三是设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4]。四是掌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法方式。五是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比如,依据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通过学生的亲身调查,使其深刻感受到职业活动中对职业道德及法律知识的基本要求,增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提高高职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意识及法律知识,为高职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专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学生专业实践情况,及时依据专业实践内容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将任务布置下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检查教学成果和发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是过程,学生的“行”应该是考核的重中之重,不同专业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采用的仍是理论考试加课堂表现为主。在理论考试中笔试仍是考核的主要形式,考试内容为课本的理论知识,方法单一,题型陈旧,评分标准不科学,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在理论考试中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过程考核,增加考核日常的表现及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点,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质考核评价,包括自我管理能力、情感信念、遵纪守法、工作态度、动手能力等非智力方面的评价。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其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与专业相结合并不能上成专业课,用专业课的知识来取代,更不能用专业课的教学来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及要求,在与专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不应让专业知识内容冲淡主题,削弱这门课的政治性、思想性的内在属性。 教改类论文:现代企管方法在管理类专业课教改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国家的强盛需要大量的人才做贡献,而人才基本上也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强弱。为了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现在开始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先简单叙述了教学改革,接着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办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实践具体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现代企管方法;管理类专业课;教改;应用分析 伴随着国家实力的强盛,人才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致胜的关键因素。现今社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只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被社会大众给予了厚望。现代企业管理专业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为各个企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管理人才[1]。 1 概述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开始追随着时代的脚步,这就要求教育要实行相对应的改革,而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推进社会向前进一步发展。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其实还是提升教学质量,与传统时期的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只注重学和教,而现今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管”。总的来说,如果想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那么除去教师自身的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办法,我们从ABC管理方法和目标管理这两种方法中提取精华来和教学管理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教育管理模式。 2 ABC式教学管理模式 ABC的管理办法实际上指的是对于现代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质性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抓住中心,对于一般的给予照顾的管理模式。而把ABC管理法移植到教学活动中之后,这个办法就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它可能就会遍布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可能在备课阶段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考试才能够结束。综合这些环节,我们发现其实最重要的环节实际上是备课阶段,因为备课要根据课程的总目标,渗透整个教材,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后续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按照从整体到单元再到章节最后到具体的小节,通过每个循环的环环相扣,最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最后形成的模式才能环环紧扣而不会出现问题。 ABC管理办法一直秉承着重点和次要相结合的办理办法,而在ABC式教学管理中这个办法也是行得通的,我们要在整个过程中抓住主次要矛盾,针对重点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从细节到大局整体全面结合,这样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2.1 教材中的ABC管理模式 我们一般在备课的时候就会对教材进行相对应的处理,总的来说,对于教材的内容我们主要划分为5种等级,重点以及次重点占据整体比例的20%,而次要、一般以及不重点的内容则占据了剩余的80%,在进行等级层次划分的时候,除了教师有概念之外,还必须在自身的教案或者讲义中体现出来,这几个等级必须在教材的整体、单元、章、节中体现出来,通过一个循环模式确定一个等级。比如说这个知识点对于很多行业的企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一类的归为A等级,这一部分的内容除开老师要认真讲解之外,我们还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2.2 课堂教学中的ABC管理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ABC管理模式操作的重点其实在于要讲透知识点,把重点和难点问题标记出来,营造一种愉悦宽松的教学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上课的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次教学的重点(也就是A类),而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内容上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从而去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基础性的知识,也能够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从最根本上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本能。 而对于知识点相对比较轻松的C类知识点,我们可以基本抱着轻松愉快的状态去听课,这样不仅是学生,就包括老师自己讲课也是处在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下,这样反而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记下这些知识点。 3 教学目标管理 教学目标管理其实就是由老师组织管理制定相对应的目标,而通过一定的办法使目标得以实现,最后完成目标的教学管理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相对应的提纲去完成所对应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能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得以渗透。不过教学目标其实也有不同的等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使其能够充分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模式。 而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就要依靠教师个人了,结合当下社会的走向和风向标形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所以在目标的制定上就有了很大的主观性,我们就要全面充分去考虑,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2]。 3.1 教材中的目标管理 教材上的目标管理就要求教师将学习的内容与培养的目标相结合,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整个学习管理中倾付很多心血,要对教材认真研读,科学编排,认真组织。所以,对于整个教材的目标管理,我们基本遵守一个原则:在突出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给学生教授的知识点只要够用就可以了,适度的教学反而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 3.2 教学要求的目标化管理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成这四个关键点:“学会、会用、反馈、反思”。“学会”――实际上说的是在整个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办法;“会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具体情况运用到实际中;“反馈”――整体学习的效果如何?能不能达到该有的目的?“反思”――如果发现学习的东西不够用,或者运用不到实际中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了。教学目标一旦成立,我们就要在整个课堂中去贯穿,最后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给予检测,比如说考试、实习等。 至于对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还是要站在总目标的基础上去细化和具体,尽量将东西细化。上面说的四个关键点其实就很能够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整体的教学达到应该有的效果。 4 结语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现今社会的发展急需要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我们就需要从中去挑选合适的人才。而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我们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色去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办法。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得以生存发展,从而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教改类论文: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改方法探析 摘 要:工商管理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而要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就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方法进行了探索,首先分析了教改的具体目标,然后对教改的方法进行了阐述,试图为高校更好地进行工商管理类教学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改方法 工商管理类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工商管理类课程教改成为了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的具体目标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在我国当前阶段中,高等职业院校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具体到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工商管理能力,以达到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类教学时,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基本要求。 2.注重理论与技能的结合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学生的理论学习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专业技能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知识为实际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能将技能体现出来,因而,习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为掌握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工商管理课程,更是如此,如果只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技能,就会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工商管理实践中,会降低工作质量。因此,在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培养时,要将理论与技能结合作为目标。 二、高校工商管理类教改的方法 1. 转变教学思想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包含很多课程,对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的特色,结合人才能力的培养目标,将课程简化,将其中存在的“学科本位”课程难度降低,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有很多课程是具有一定联系的,如经营管理、销售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这些课程的内容当中,具有一定的贯通性,可以为对方提供理论支撑。因此,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有效地对市场进行调查,提高学生对经济状况的了解程度,促进其实践经验的增加,同时,有效地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 2.改变课程结构 在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对课程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变,以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要求。在传统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数学、文学等学科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而这些课程对工商管理工作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就要适当地降低这些课程的比重,将更多与工商管理相关的课程安排进去,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扩充;另一方面,加强对各个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研究,尽可能地消除其中存在的界限,重新设置课程,并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等级的课程,形成一体两翼式课程结构。 3.整合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使工商管理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可以将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处在主导的地位,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现在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采用情景模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结语 在当前阶段中,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教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无法对教育质量做出保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不仅要从教学本体的角度出发,而且还要对其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商管理类教学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教改类论文:浅析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的教改措施 摘 要: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课程应该是整个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但因为一些原因它在整个教学中反而是教学难度最大的。本文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办法,希望对后续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统计课程;教改;措施 一个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大学生,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很适合去保险公司、银行、企业管理等一些工作岗位。而这些岗位又相对来说随机性比较大,这就要求这部分的人才必须对统计学有所了解。当然,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对于经济也开始了数量化的统计和分析,所以自然就出现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1]而这些课程一出现就变成了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所以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关于统计的课程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1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我国有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受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应考模式的影响,整体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当然,其中就包括现在新兴起的统计课程,它的教学模式整体还是处在落后的状态。总体来说,主要集中表现在下面这三个方面:第一,统计课程没有专门的教师,多是由经济管理专业其他的老师兼职任教,而这些学科的老师又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即教师的专业性不够;第二,因为不是相应科目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就极容易会忽视学生自身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这也就会极大影响学生最终的学习考试成绩;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最原始的时期。老师,粉笔,黑板,这就是整个教学课堂的全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也达不到原来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不能够合理的选择统计课程的教材 通过分析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选择统计课程教材的时候,他们忽视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性,[2]选用的教材全部都是一大推的理论,完全是理论性的教材,而统计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这样的错误选择很容易破坏掉学生对于统计课程的兴趣,而且这种类型的教材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实践能力。在实际的生活中,统计学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选用这种理论性的教材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结合教材自身实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注意培养理论和实践二者兼得的优秀人才,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对于经济类学生的要求。 (三)专业教师队伍的壮大,素质的加强 这几年,随着国家对于人才需求的扩大,学校开展了扩招的政策,受这个政策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师显得数量紧缺,而且整体的专业素质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这个学校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有些老师的年纪比较大,思想比较古板,不易接受新鲜事物,更不注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这样一来学生就是牺牲品,他们的专业性就很大程度上被束缚住了,这样其实很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壮大专业教师的队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显得迫在眉睫,至关重要。 2 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办法 (一)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多种教学手段 其实对于经济管理类的教师而言,尤其是统计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改变自身原来的思维模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多去培养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科研型的人才,另外,还要有系统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去培养和发展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统计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多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为学生立体生动的展示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后,教师要多注意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慢慢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渗透到学习中。 (二)在具体实践中实现教学,整理教学内容 之前我们就说过统计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操作的学科,所以,对于统计学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最基础的课本上,我们必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实践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种办法去学习统计课程。第一,统计课程中,案例分析和情景再现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办法,通过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整理,以及整体思路的探索,最后依靠计算机的分析功能,我们就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而最后结论的得出必定可以使学生的信心大增。这样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效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第二,我们要注意统计学科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容整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统计学作为一门入门级别的学科,它在别的学科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整个统计学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就可以为别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强大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合上述说到的教师数量紧张,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现阶段必须想办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壮大,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实这是确保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科质量的最重要的一环坏,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基础。所以,帮办法去提升教师的统计能力和水平,完善老师原来的统计知识体系,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才是现阶段工作的重点。这个主要从三方面去实现:第一,在保证原有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积极吸引更多的教师,不断完善教师的结构体系;第二,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还要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第三,教师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去对统计课程研究,深入认识统计课程,从而能够从整个宏观上去把握整个课程的学习。 3 结语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课程其实相当重要的,它作为整个专业基础性的学科,必须受到充分重视。而在学习统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学科的实际,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加强对于统计学科的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教改类论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改模式分析 摘 要: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往往存在很多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在目前的课程教改模式的探索下,针对此类问题也有较多的积极探索。笔者以高职教师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从教学方法改革、考评制度改革、强化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改革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教改模式 高职院校主要立足于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对各行业高等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施教方法、施教目的上具有很突出的自身特点。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教学,也应当切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和发展实际,重视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探索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课程教改模式。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现状 1.1 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着因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导致在应对新教材和新课程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弊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类课程中,教师通常以书本内容为主,较少联系实际,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同时,枯燥的教学方式很难提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课程效率不高、学习情况较差[1]。 1.2 缺乏有效的课程体系规划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由于教育部的课程改革,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课程简化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主要课程。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由于需要考虑到学生学制年限短,课程的设置安排相当紧凑,因此多数院校只选择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东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门课程学习,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规划,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1.3 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 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着多样性的学生来源,主要是成教生、单招生、普招生,这些生源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基础不一,具有不同的教育教学适应性,应当能采取不同的程度上的不同课程安排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但往往在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育上,缺乏科学的针对性课程安排,造成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特别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综合评价管理还远远不够,还存在着较为单一片面的课程评价状况。 1.4 缺乏充足的师资队伍建设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安排上来看,由于更加重视专业课,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相关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充裕,特别是课程时间安排上存在冲突,就轻率的决定延时安排相关课程;而由于缺乏充足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导致通常以合班教学的方式来实现教学课程安排,这些不仅不能缓解教学课程设置压力,更是造成了受制于办学条件、课程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枯燥的综合因素影响,极大降低了教学质量[2]。 2 解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问题的几项有效措施 2.1 科学施行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加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交流和研讨,形成综合性强、交流性强、课程教学组织能力强的教学研讨和研究班子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且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专项的扶持,运用专家讲座、多方面技术研讨、教学方法交流促进活动等综合方式,改变当前缺乏有效教学组织方法的困境。另外还可以充分发动学生集体,参与建设“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中去,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并直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达成。通过具有延伸性和延展性的拓展式教学、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实现具有影响力的全面深入的教学引导,改变受制于课堂的紧凑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科学组织高效的课程体系规划 高职院校课程安排的整体规划应结合学生的学制年限和就业导向安排,合理设置较为高效的课程体系规划,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重点回归到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这一目标上来。可以打破束缚在相关课程课本的内容上这种现有的课程体系规划原则,多结合学生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架构的比例和重点关系。尤其需要课程教师充分把握学生整理和个体的关系,结合当前学习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合理进行课程规划;并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整体课程安排设计上,考虑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整体课程体系规划,丰富原本具有缺陷的不完整课程体系内容,减少形式化的、按部就班的采用高校课程教材安排的繁复内容。还可以通过丰富课外内容的方式,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3]。 2.3 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安排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较为多样,应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和不同类别上的生源的自身需要,减少缺乏实践调研的不符合实际情况要求的合班教学,应当较为灵活的组织课程设置,按照“循其所需”的原则,有计划地调整针对性课程安排。例如按照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生源状况,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课时,对一些重点内容可以尝试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班课,对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应当组织一定的研讨活动和应知应会能力的专项培养,设置一些形式多样的辅助课程加以配合,以有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课程所需的相关配置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多考虑综合全面的实际情况,补齐所缺乏的师资力量,并对现有教师进行合理的调整安排,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现实需要,完善课程所需的人员、资料、基础设施和活动安排上的相关配置。 3 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解决其在思想政治类课程教育中面临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问题,就必须紧抓教学模式改革,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实际,并根据当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所突出表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做出适当的课程教改模式探索,以提高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改类论文: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质量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实务类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不断推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方面的人才较为稀缺,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外贸经济领域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加强实务类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而教学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实务类的课程比较关注现阶段人们所真正接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通过开展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清自身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人才的要求求就是希望相应的从业人员能主动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阶段的各个外贸领域,促进国家经济的良好发展。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改革的问题分析 2.1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接触相关知识的时候,基本都是先从课本上开始接触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要求来安排的,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尽管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即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更能符合社会的需求。现阶段使用的实务类教材,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并且教材中的经典理论所占的比例过大,对近几年出现的新理论没有及时更新和完善,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专业成长必然受限。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的课程安排都是按照具体的教学大纲进行设定的,课时的多少,每个星期的课程量,都是教务处按照之前的规定进行安排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类课程较少,专业的主干课程方向设置比较偏,在选修课程方面比较窄,实际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现阶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3 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比较缺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外贸出口方面的工作。学生在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授课,阅读基本的理论性教材,进而获取基本的专业知识。尽管大学里,教师是课堂的配角,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进行实务类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工作阅历丰富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就现阶段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高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的学历和科研水平,对教师的实践经历并没有予以重视。长此以往,很多教师也会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实践技能的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必须由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进行讲授,能够更加深入实际,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但是有些长期工作在外经贸领域第一线的人员,拥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历,由于学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限制,想进入高校任教也是很难的。因而就目前来看,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科研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是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是顺应时展的趋势,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进行改革的关键举措。实务类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应用,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3.1 优化课程资源,完善课程体系 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首先,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资源中,实务类课程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先整理部分资料,供学生一起学习。构建一个有序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深入接触这方面的知识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把实务类课程中不同内容进行协调,并能够有效明确其逻辑关系和区别,从而形成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课程体系。接着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要对课程内容体系重新界定,突出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2 遵循其专业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并重应用作为前提。教学内容也要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着眼于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很多时候需要看个人的能力,但是必须要结合国家的发展状况,在外贸领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学改革也要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对实务类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不论处在教育的哪个阶段,教师都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具体状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注重教师的学历、科研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着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实践锻炼”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挂职锻炼机会,深入到外贸企业进行学习,亲身实践实际业务的具体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具体地向学生阐述行业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与外贸公司的合作,积极聘请一些长期在外经贸领域工作的一线资深高管到学校开展讲座,给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行业常识,并将最新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动态讲授给学生听,加深学生对行业的理解,从而有效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实务类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教学的良好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4 严抓教学的实验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关注学生的实践教学。首先,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毕竟理论知识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掌握好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后续开展的实验环节才能更加投入。实验环节主要是结合现阶段国家外贸经济中反映出来的一些现状,让学生加入其中,并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根据教师的安排,可以参与某个项目,并从中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实验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很是关键。 3.5 采用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通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加强实务类课程的教学。通过引进一些实用的学习软件,应用于国际贸易业务教学中,从多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不断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采取多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升教学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强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改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体制,从而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改类论文:多维健康观下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研究 摘要:多维健康观要求实现身体、生理、心理等多个维度的健康。本文以多维健康观为指导,就如何更好地促进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进行了总结,期望可以为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多维健康观 多维健康观强调身体、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的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强化了以球类为主的专项课教改,以期适应多维健康观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多维健康观下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进行了探讨。 1强调兴趣为本,注重兴趣激发和培养 目前高校球类专项课教学,过于强调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这样一种模式,背离了专项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专项课教改为契机,在球类专项课教学中,以兴趣培养为本,在保障基本技能教学之外,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观看专业比赛、进行技战术辩论、模拟比赛解说、竞彩比赛结果等非对抗性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球类专项课教学不仅仅是训练自己的球技,更是提升本人对球类项目的全面认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除了丰富教学内容外,还创新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校将教学方法创新作为教改的内容之一,积极采取“程序式+主体式”的教学方法,既发挥了老师的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兴趣。 2以心理健康为中心,着重培养健全的人 球类项目已经被证实在调节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增强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我校在球类专项课教改中,以促进身体健康为基本手段,注重心理健康,强调培养健全人为教改着眼点。主要的手段包括对抗、组织比赛、模拟情景、观看专业竞赛等。通过适当的对抗,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竞争意识。采取分组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团队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比赛和情景模拟则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统筹能力。观看专业比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休闲需要,起到了压力舒缓效果。在整个教改中,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原则,取得了较好效果。 3创新教学内容,减少基本技能的教学时数 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球类专项课教学的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后者旨在为专业运动队伍提供后备人才,因此更强调基本技能的习得。我校针对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球类专项课教学重点的差异,利用教改机会,减少了基本技能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基本理论知识、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教学时数。目前,我校球类专项课约50%的教学时数用于技能教学,10%的教学数用于基本理论教学,40%则用于组织能力培育、观看专业比赛、小规模对抗及情景模拟等,契合了普通高校球类专项课教改的时代需求,扭转了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专项课“一个样”的局面,更符合多维健康观和培养全面人才的育人要求。 4优化评价模式,减少运动技能评分占比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校球类专项课评价存在运动技能评分过重的弊端。由于评价反作用于教学,又导致教学过于强调技能教育,形成了教学―评价的恶性性循环。为此,我校在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努力减少基本技能教学时数的同时,还进行了评价的配套改革。在整个评价中,运动技能评分占比从曾经的70%下降到30%,减少了技能评分项目,技能评分主要集中在发球、运球、传球等基本技能方面,取消了技巧评分。基本理论知识采取开卷笔试,占比为30%。10%为学习态度评分。上述三个项目由任课老师评分。剩余的30%为心理和社会适应力评分,由学生相互打分,重点围绕学生的竞争意识、组织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心、抗压能力等进行评分。 总之,现代健康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健康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才符合现代健康观。高校球类专项课必须以多维健康观为指导,深入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教改类论文:也谈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汽车维修类专业教改 摘 要:汽车行业人才已经成为紧缺型人才,要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型汽车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服重重困难,制定出一套即符合市场需要,又迎合学校现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其中包括个性化实训室建设方案;18个领域的课程置换;集中教师培训;第三方考核制度等。 关键词:个性化 双元制 理实一体化 第三方考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维修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汽车维修人才的方式要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汽车人才的质量更能够经得住市场的考验,然而目前我国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面临与工作岗位脱节、书本上的知识陈旧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已经是迫在眉睫。汽车行业人才已经成为紧缺型人才,要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型汽车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克服重重困难,制定出一套即符合市场需要,又迎合学校现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其中包括个性化实训室建设方案;18个领域的课程置换;每年暑期为时一个月的教师培训;三阶段的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推荐;第三方考核制度等。 一、结合学校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市场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为此,我们召集了一批具有丰富维修经验的维修人员,和在教学一线从业多年的资深教师,经过多年走访国内著名汽车品牌的4S店及一类、二类维修企业共400余家,根据企业组织机构图和标准化企业工作流程及岗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对已经合作的院校我们均由专人负责,并与校方负责人协商共同制定即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紧密贴合企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全面引进先进的德国“双元制”汽车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后,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根据国内汽车行业的特点以及4S店标准、规范的管理流程进行了本土化,将德国现行汽车领域转变成适合本土需求的学习领域模块,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以企业要求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导向;以课堂实践为核心;以双元交替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法律制度为规范。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的培养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发了适用于高职诊断与维修方向的18个领域教材;适用于高职服务与营销方向的18个领域教材;适用于中职维护与保养方向的12个领域教材;适用于中职服务与营销方向的12个领域教材,目前全国有近百所中、高职院校正在使用该教材。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双元制”本土化到我们的课堂 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直接反映出汽车维修专业内涵的多样化和技术发展要求。我们打破了“先学基础理论再进行实践实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上我们采用工作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拆装学习元件的位置以及构造;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学习元件的作用以及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仪器设备的使用学习故障检测的一般方法;通过实车的操作学习故障排除的流程和方法。如: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车间,课堂再现生产车间的真实场景,场景按照4S店实际商务环境搭建,课堂再现企业商务真实环境,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情景教学法。严格按照一线生产与服务流程,将每个知识点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然后完成整车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继而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称为工作流程导向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充分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分的证实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种方法称为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模式上还要注意三个转变,一是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现在主体变成了学生,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学生在不停的要求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来完成项目的实施;二是将专注于阅读课本转变为专注于完成任务或项目,从而把课本转变为学生随时填写的项目单;第三,将课堂转变为与企业相同的工作场所。我们就是利用这三个转变来完成贴合企业实际的各实训项目教学。 三、培养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对于师资力量,我们要求合作院校为本项目组建专职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具备汽车及汽车相关专业基础且通过中德诺浩考核后持证上岗。为了能让合作院校的教师满足相关要求,我们又为合作院校提供了专门的师资培训服务,其中包括在每年的暑期召集全国的合作院校教师进行定点集中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中德诺浩汽车教学模式方法的培训、汽车服务与维修技能的培训和示范课。 四、加强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为了能够使三年18个领域的教学任务顺利实施并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会帮助合作院校设计相关实训室与服务大厅,其中包括汽车认识与维护保养实训室、发动机机械构造实训室、汽车地盘机械构造实训室、汽车电子与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实训室、汽车底盘(AT)管理系统实训室、汽车车身管理系统实训室、汽车整车拆装检测实训室、奔驰宝马实训室以及多功能服务大厅。每个实训室都具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功能,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建立第三方考核体系 中德诺浩还秉着贴合企业实际的原则,在对学生每学期末进行的期末统考中,会有企业中的资深技师围绕当前任务结合企业典型案例来进行现场考核。在毕业结课考核中,还邀请德方专家来到国内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考评内容包括三项理论、八项实操、一项专业会谈。主要考核学生的还是各方面综合能力,考试合格的学生还可以拿到德国手工业协会颁发的证书。 教改类论文:中职教学工厂模式对电工电子类课程教改的积极作用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职院校发展速度较快,其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及缓解我国就业难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职院校是中专生掌握专业技术以及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在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中职教学工厂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工厂模式;作用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电气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要课程,其与中职院校后续专业性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电工电子类课程具有很多电工电子产品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生产方式等知识,这有助于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我国中职院校的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工厂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其有利于提高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工厂模式 最先采用教学工厂模式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较为著名的高职院校,其采用了教学工厂模式,为新加坡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为新加坡产业结构调整做了很大贡献。由此之后,教学工厂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教学工厂”即将工厂中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技术等运用到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体验工厂的实际氛围,并针对自身的特点学到良好的工作技能。在这种教学中,课堂即工厂,而学校即社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目前,“教学工厂”模式受到我国各大高等院校以及中职院校的大力追捧,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纷纷采纳“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教学工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工厂模式的教学理念是“模拟、模仿、融合”。教学工厂模式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首先,中职院校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时,其设计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模式都将充分体现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参与度。其次,中职院校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时,其课程教学模式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环境的仿真性,而且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再次,中职院校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后,该校学生的学习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通过运用教学工厂模式,中职院校将工厂的环境引入学校,并在学校内建立设备完善、技术先进以及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校学到实用的工作技能。教学工厂是一个集教学、培训以及工作实践于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政府直接参与或者统筹兼顾下,中职院校能够构建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教学组织。在教学工厂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都是中职院校的教学主体,也是教学工厂的组织主体。 三、中职电工电子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国中职院校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思维,并采用知识满堂灌的形式传授知识,其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实践综合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而非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实验课堂中,教师粗略地演示了电工电子技术,而学生只能观察技术操作过程,而极少有实践演练的机会。因此,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动手以及动脑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对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一门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实验是其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容易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需要配备很多教学仪器,例如,电工电子类教学设备、仪器仪表以及电子元器,等等。在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中,如果这些仪器没有被正确使用,那么这些教学仪器极容易发生损坏。当前,中职院校实验室中的电源是220V的市电,其远远高于36V的安全电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操作不当,实验室极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纪律观念普遍较弱,因此,中职院校的实验室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3.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中职院校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虚拟的实践教学方式。在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地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原理。如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那么学生将无法充分理解电工电子类知识,更无法运用电工电子类课程的理论知识。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方式将导致学生无法成为真正的电工电子学科的应用型人才。 四、教学工厂模式对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教改的作用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非常重视教学工厂的作用,并引导教师利用教学工厂模式进行教学。在未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时,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自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架构教学的教学工厂,并集中专业的教师解决分散的问题,进而创建相对集中的学习社区。当中职院校建立了教学工厂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并引导教师去校外承接校外电子产品项目。自承接电子产品项目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电工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在教学工厂模式中,教师越来越专业化。教学工厂的出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且很多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师已经自愿参与社会实践。通过采用教学工厂模式,教师可以记录自己对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思考,并不断地参与、学习以及交流,从而不断成长。 2.完善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工厂”模式下开发的课程体系,从课程开设的门类、项目体系的架构、专能与综合能力的定位、教学组织管理、教师职教能力水平评估、团队合作、成本的控制等全方位的、科学的、人本的角度出发,保证用人单位在课程设置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决策权。在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后,中职院校设置的电工电子类课程将能体现市场的需求,并具备先进性以及实用性的特点。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体现了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即“模拟、模仿、融合”。随着先进职教理念的融入,中职院校在设置电工电子类课程体系时,主动走进用人单位,立足于人才市场,以“工学结合”模式为出发点,打破本科“压缩型”的学科体系,摆脱了“三段”学科体系对课程体系的约束与影响,在借鉴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办学实际,课程体系开发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五、结语 当前,教学工厂模式备受中职院校的青睐。很多中职院校都已采用教学工厂模式进行教学。电工电子类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要课程,其与中职院校后续专业性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学工厂模式是将工厂中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技术等运用到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工厂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其有利于提高中职电工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教改类论文: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 摘 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分析了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对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经管类专业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科学,综合了社会科学与技术领域等多个交叉学科[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成为经管类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由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系统开发原理的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分析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前续课程少 根据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理论较多,综合性强,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透彻理解课程的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2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性是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有些没有安排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些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安排实践课时太短,实验教学方法不合理。我国高等院校在很多课程中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在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却没得到好的推广,由于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感觉难度大,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教师有宏观的管理视角,熟练掌握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但很多教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运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这类教师在案例的讲解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案例教学法很可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当前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其教学改革目标入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3.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优化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将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间的前后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先导课程的重要性,先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与该课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课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基础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课程应尽量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较为合理。 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应将信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到教材中,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优化。在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经管类学生.应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当作经管类课程来学习,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化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管理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再者,针对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应该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开设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数据库技术、JAVA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尽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 3.2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通过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既懂管理和经济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将相关理论的前沿技术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提高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和宽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解决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前需要阅读的书目、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辅助学生课前进一步补充基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开始从简单问题开始讲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案例选择后要进行科学的制作,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提升讲解的难度和深度。在课程讨论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等需要提前告知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课程听课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不是软件开发课,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点不在于软件开发本身,具体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ERP沙盘模拟训练和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来完成。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技术。首先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突出讲解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思路。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等主要部分,可添加相应的案例,在课程中让学生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等,同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某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为背景,让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写出相应的过程文档,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实际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软件的功能进行ERP沙盘模拟训练等是不错的方式,可以以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去,体会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和操作,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流程等,这样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人分析,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教改类论文: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摘要: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具体做法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对物理学习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差异;因材施教;评价多元 一、实验的做法 我校于2003年春,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 分类建组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丙、丁(差生)四个程度级,再接甲盯丙乙、乙丙、丁甲的搭配方法编座。 (二)针对实际 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2.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合(集体讲授)――分(分层质疑)――分(分类指导)――分(分类练习)――合(集体归纳)。 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3.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4.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5.考查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6.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二、实验的效果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辅导”通过6年的实验,现已取得可喜的收获。 (一)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往初中毕业生不升高中留在当地,对于农业生产或乡办企业的需要毫无准备,所学到的物理知识不知道怎样去运用,造成学用脱节。通过实验,使各层次的学生基本上都能适应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 (二)转化了差生,培养了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006年秋我接教的初三(4)班,原来在初二年级全市期末统考检测中,物理成绩较差,及格率只有34.7%,优秀率在10%左右。我接班后实施这种教学改革实验,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7年全市统一举行的初三毕业、升学考试中,及格率达80%,优秀率达28.1%。可见,通过教学改革实验,两率上升幅度较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实验的体会 (一)实验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 (三)实验重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教改类论文: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 1.实验的原因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特别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95%以上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1/3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2/3的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即使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大到1/2或4/5,仍然需要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考虑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为此在教育科研部门的配合下,根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的理论,由点到面进行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课题的实验。 2.实验的做法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物理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具体做法如下: 2.1 了解差异,分类建组实验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物理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物理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学生的座位按优差搭配的原则编排。把学生分成甲(优生)、乙、丙、丁(差生)四个程度级,再接甲盯丙乙、乙丙、丁甲的搭配方法编座。这种编座法有两大优点:1.乙类集中在中间两纵排,两旁是丙类,丙类两旁是丁类,丁类左右是甲类,这种安排给教师按层次教学带来了便利;2.每一桌都有一个甲类(或乙类)学生和一个丙类(或丁类)学生,这样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奋发进龋 2.2 针对实际,分类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纲要求,过分放漫教学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2.3 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3.1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 2.3.2 上课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优、差生的“分”环节。一般步骤按:分(分类自学)一合(集体讲授)一分(分层质疑)一分(分类指导)一分(分类练习)一合(集体归纳)。 这“四分二合”的课堂结构,“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进了预习、新授、质疑、辅导、巩固、小结的正常教学程序,而且较好地解决了好、中、差各层次间的动静支配的矛盾。此外,我从各类学生听课神情、解题准确率中搜集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公布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查是否达标。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2.3.3 作业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 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物理难的状况,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2.3.4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即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各种物理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其观察、理解、表达、实验的能力;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2.3.5 考查即抓关键重补缺的过关考查。过关考查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实行分类考查。每份物理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提高题占10%,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根据物理考查的不同结果,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还组织平行检测,对在平行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2.3.6 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在考查、评价的基础上,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3.实验的原则 3.1 主体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实验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3.2 主导性原则。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名学生,他们不但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的程度也不同,不同班级学生群体的差异也不尽一致。因此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自己的教学安排,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 3.3 保底性原则。这是保证实验能获得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的根本。R・M・托马斯的“掌握学习原则”认为每个学生都应有均等的机会去达到学习目标,尽管每位学生达标的速度不同,但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掌握、学会。所谓保底,即最终必须保证学习后进的学生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使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允许成绩好的学生超大纲学习。 4.实验的体会 4.1 实验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摒弃了缺点,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内在潜力,较好地处理了面向全体与照顾个别的矛盾,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2 实验突出了教师主导,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齐步走”、“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全面素质。 4.3 实验重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教学信息的反馈,引进了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各类学生始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形成好的学习风气。 教改类论文: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中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改实践 [摘 要]在建设机械类特色专业的大背景下,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应适应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就教材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手段和课程设计这四个方面,阐述了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改革措施及效果,并就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械原理 双语课程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工程正全面展开,高等教育已逐步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专业人才培养也由原来的“趋同”向“特色”转变。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1]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求生存、求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2]作为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原理课程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部分高校已逐步开展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并就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做了有益的探讨。[3-6]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具有特定的行业背景,所建设的机械类特色专业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此背景下开设的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如何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专业的前身是江汉石油学院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具有浓厚的石油行业背景。近年来,石油工业国际化合作越来越深入,为了促进学科发展, 办出专业特色,本专业就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选取 从学习英文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的角度出发,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最好选用国外原版教材,目前较好的原版教材有《Design of Machinery》(Fifth Edition)、《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等。但上述教材的覆盖面太宽,知识体系庞杂,不但囊括了国内机械原理教材的所有知识点,而且包含人机工程学、引擎动力学等内容,大大超过了国内普通高校对机械原理的教学要求,不符合国内机械原理的教学实际。因此在本专业开设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时,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了福州大学叶仲和等编写的《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作为教材,该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与国内普遍使用的《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相近,部分章节顺序作了适当调整。该教材难易适中,学生在预习、复习时困难不大,同时其结构体系与西工大的机械原理接近,便于教师从汉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在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分析及机构综合方面的内容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对机器动力学及机构现代分析和综合方法讲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同时由于该教材面向通用机械专业,书中实例偏少且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将来面向石油行业就业的作用不大。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国外原版教材《Design of Machinery》中第11章“Dynamic Force Analysis”的部分内容,并将该书中“Oil field pump”等与石油机械相关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此外我们还将教学与科研实际相结合,如以新研制的钻机用多级行星变速器为例说明行星传动的组成及设计要点,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丰富了教学内容,还突出了本课程的石油机械特色。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我校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具有进行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通过读、听、写、说等方式,培养利用英语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将以“教”为主转变成“教”与“学”并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们注重给学生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作业等,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读写环节,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其次,注重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我们充分利用本特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拍摄照片、视频和制作动画等方式,积累了大量机构原理和应用方面的多媒体素材,并适当配以英文说明,将静态的、抽象的机构模型转变为形象的、动态的机构实例,不但能够充分发扬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优点,而且为将来到上述企业就业的同学预先提供了熟悉相关产品和设备的机会。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重要知识点和结论书写在黑板上,可弥补多媒体教学呈现较快、不利于学生思考、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同步的缺点。最后,在双语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校开设双语课程的要求之一是课堂上英文比例不少于50%,但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从第一节课起就严格执行此标准,不少学生会因不适应双语教学环境、英语听力不足等原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采用由双语交叉渗透教学到完全渗透教学的方式,前15-20个学时课程中,英语比例逐步由30%上升到50%,易于理解的部分用英文讲解,重难点部分用汉语讲解,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时兼用英语和汉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适应英语授课的意识。在后50-55个学时的课程中,则进一步增大英语的比重,力争达到授课、讨论、练习和考试的全英语化,只对少数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当用汉语引导。 三、考核手段改进 在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检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其中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课堂提问等)占20%,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存在以下缺点:(1)考试题目以基本概念和公式为主,题型呆板,不能体现特色专业建设中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2)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太大,存在严重的“一卷定乾坤”现象。(3)考试内容单一,短时间内死记硬背也可应付,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投机心理。因此,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手段,难以全面反映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 鉴于此,对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考核方法作了如下改进:(1)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结果中的比重,相应降低考试成绩的比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持续学习的动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效果,消除了期末突击复习的种种弊端。(2)实行半开卷考试,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在半开卷考试中,学生可携带一页书写有与本课程相关内容的A4纸张进入考场。这样可减少大量机械背诵的负担,但一页纸所记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认真理解课本内容,用心领会教师在课堂上加入的新知识,将重要知识点进行筛选、综合和整理,浓缩于一张A4纸上。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则进一步侧重于考核学生运用机构分析和综合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观察、思考,做到学以致用。(3)将机械原理实验成绩列入考核范围。在以往机械原理教学中,实验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但未纳入考核范围,致使少数学生敷衍应对。为此,我们将实验成绩以10%的权重纳入考核范畴,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设计改革 机械原理双语理论课结束以后,学生将接受为期两周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训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和深化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特别是机构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是基本建设任务之一。为此提出如下改革方法:(1)课程设计题目围绕石油机械主线,彰显石油特色。我们拟定了“游梁式抽油机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及“往复泵动力端传动机构设计和分析”这两大类题目,并根据实际设备给定不同的已知参数,做到了同班学生之间不重题,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习,又有效避免了抄袭现象。(2)鼓励学生自报题目,培养创新氛围。对于平时学习表现良好、有明确意愿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且已确定题目的学生,鼓励其以创新设计大赛题目进行课程设计。(3)鼓励学生采用英文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巩固双语教学效果。由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中大篇幅的文字论述较少,以公式推导和结论性叙述较多,所以对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在2周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对于采用英文撰写报告的学生,适当拔高其报告成绩。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机械原理课程中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的热情。 五、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校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历年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77.8%的学生表示完全接受全英文课件,92.6%的学生认可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安排,93.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了石油特色。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学生的评教中得分均在90分(优秀)以上,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改革持肯定态度。从近5年来我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来看,“后置三角摆架式长冲程抽油机”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基于反馈原理的高楼缓降器”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含油污水分离器”等20余项作品在省级竞赛中获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双驴头前置式异相曲柄长冲程节能抽油机”等11项国家专利,30余篇,不但其中大部分成果涉及石油装备及设备,而且是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双语课程之后创作产生的,充分体现了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通过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我校总体上摸索出了一套适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培养既懂专业又通英语、在石油机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教改方案。由于目前双语课程本身在国内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尚存在一定争议,所以给特色专业建设环境下的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提出三点建议:(1)大力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的教师,尤其要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2)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传授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外语知识放在第二位,不可本末倒置。(3)无论何时都不应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施工管理论文:公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测量研究 引言 从事公路与桥梁施工测量工作的目的是根据施工的需要,将设计图纸上的工程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几何尺寸和高程,按设计要求以一定的精度要求敷设在施工现场地面上,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测量工作,以衔接和指导各工序间的施工。 施工测量工作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从道路导线、水准联测、中边线 放样、桥隧等构筑物的轴线定位,到基础工程施工,桥梁下部构造到桥梁上部构件的安装和桥梁的桥面系施工以及施工场地平整等,都要进行施工测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结构或建筑物各部分的尺寸、位置和高程符合设计要求。有些高大或特殊的建筑物及软土地质的路基及结构物在建成后,还要定期进行沉降观测与变形观测,以便积累资料,掌握下沉和变形的规律,为今后建筑物、道路及结构等的设计、维护和使用提供资料。 为求得放样位置尽可能的准确,以上放样工作必须遵循“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进行。放样中线的程序是先进行导线点的敷设与联测,继而放出中线。为防止施工与设计的周期差而导致的导线控制网的偏位,在放样时还应对控制网进行复测,这些复测工作不但在平面上进行,在纵面上也要进行,如水准点的复测等。 1必须逐级控制做到层层放样 定位和放样工作中,习惯上是按“逐级控制”的办法来进行,这种控制分为平面和纵面控制。对于路线放样,目前有三种平面控制方法:一种是沿路线附近设置的由一系列的导线点来构成的所谓“专控导线”,亦称为“自由导线”。这些导线点和国家高级控制网联测,其坐标取自国家高级坐标系统。一般而言,测设的导线点的坐标是经过严密的平差计算后而成的,公路中线是以这些控制导线点为依据,再确定公路中线上各桩点位置的。实际上是确定导线点与公路中线点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相对方向,继而确定出公路中线。 以上两种控制的放样方法是先放路线导线,再放中线,最后放边线,即逐级控制放样。 对于斜、弯、坡桥放样逐级控制的方法是,先在“专控导线”基础上,围绕桥梁设一个闭合导线圈,这些闭合导线点跟路线的控制导线进行联测,在符合精度要求的前提下,经过导线平差计算,得到闭合导线的精确坐标;再以导线点为基础,放置桥梁的轴线桩、桥或墩台中心桩和基础轮廓及开挖边线等,这些是一种平面逐级控制的方法。再如,施工大型结构物往往要在结构物附近引测几个水准点,这些水准点均引自路线水准点并经平差,再以这些水准点控制结构物各部位施工标高,这是纵向逐级控制。 2 坚持复核签认符合精度要求 公路工程施工测量工作中,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是严格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以保证测量工作质量,防止错误,提高测量工作效率,保障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必须做到: 2.1在测量工作的各个程序中实行双检制 (1)施工单位测量队应该核对有关设计文件和监理签认的控制网点测量资料,应由2人独立进行,核对结果应作记录并进行签认,成果经项目技术部门主管复核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后方可使用。 (2)测量外业工作必须有多余观测,并构成闭合检测条件。控制测量、定位测量和重要的放样测量必须坚持。两人两种方法”制度,坚持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或不同仪器)或换人进行复核测量。利用已知点(包括平面控制点、__方向点、高程点)进行引测、加点和施工放样前,必须坚持“先检测后利用”的原则。 (3)测量后,测量成果必须采用两组独立平行计算进行相互校核,测量队长、测量组长对各自的测量成果进行复核签认。 2.2测量工作互检复核和签认各工点、工序范围内的测量工作,测量组应自检复核签认,分工衔接上的测量工作,由测量队或测量组要进行互检复核和签认。 2.3 施工单位对控制网点和重大工程的放样进行复核测量 施工单位测量队组织对控制网点和测量组设置的施工用桩及重大工程(如桥梁工程)的放样进行复核测量,经项目经理部技术部门主管现场进行检查签认,总工程师审核签认合格后,报驻地监理工程师审批认可。 项目经理部总工和技术部门负责人要对测量队、组执行测量复核签认制进行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3 规范测量记录分类整理归档 (1)测量记录与资料必须分类整理、妥善保管,作为竣工文件的组成部分归档,具体包括:④项目交接桩资料,监理工程师提供的有关测量控制网点,放样数据变更文件;②项目及各工点、各工序测量原始记录。观测方案布置图,放样数据计算书;③测量内业计算书,测量成果数据图表}④计量器具周期检定文件。 (2)控制测量、每项单位工程施工测量必须分别使用单项测量记录本。测量记录统一使用水平仪簿和经纬仪簿。 (3)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在现场记录清楚,不得涂改,不能凭记忆补记、补绘。 4 正确选用仪器使用方法合理 4.1尽量消除仪器误差 由于受测量仪器、观测者和外界条件等的影响 ,不可避免地造成测量误差,因而对某一施测对象进行测量而得出的数值并非是其真值。尽管如此,我们总希望取得最接近真值的值(即最或然值)。测量放样工作中讲究确定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其精度评定,这也是施工测量技术人员必须注意的方面。例如,为减少或尽量消除某些误差,测量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消除仪器本身误差而引起的测量误差,经纬仪在测角时用正、倒镜测回法,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横轴不垂直于竖轴及横轴不垂直于视准轴对水平角观测结果的影响;又如在使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时,应尽量使前后视距离大至相等,这样可减少和消弱由于仪器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2强调多次放样注意反复校验 由于不可预见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我们十分谨慎和仔细做了大量的测量工作,但难免有遗漏和疏忽之处,为此,放样后的点位应至少校验2~3次,力求万无一失,特别是对桥梁和隧道等重要工程结构物尤应如此。 施工管理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 农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只有抓好工程进行前的前期工作,严格监管和控制工程进行中的各个环节,按照规定进行详实的检查验收,才能真正保证工程的质量,使农田水利水电工程真正发挥其重大作用,为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而贡献力量。 一、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农田水利工程一般分布在基础条件差的农村,项目范围大,涉及面广,工程零散,一般一个项目要覆盖几个乡镇,少则几万亩农田;单位(座)工程量小,单位工程造价低,一般一个单位(座)工程造价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工程施工季节性强,一般在秋冬施工;工期较短,一般为三、四个月工期。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即: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 1、人员: 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凡是参与建设的全部人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施工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包括人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2、机械设备:是提高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一些施工队设备老化、陈旧, 在施工过程运行中常常出现故障, 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3、工程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 质量不合格的材料制造出的整体工程质量肯定不会满足质量规范标准。任何进入施工场地的材料,如钢筋、水泥、碎石、卵石、砂、块石必须进行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 4、方法: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先进的施工工艺能够缩短工期和节省投资,反之, 就会拖延工期,造成施工企业为了赶进度而影响施工质量。 5、施工环境: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必要条件。施工中认真搞好文明生产, 保持良好的施工秩序,合理利用时间和空间。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创造出优质的工程。 二、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控制的措施 1、提高施工队伍人员素质 在工程招标时,必须确保每个中标的施工企业都应有该工程项目所要求的施工资质,国家水利部认可的项目经理、“五大员”的数量、技术工人的比例都必须符合要求。施工前,监理工程师必须会同发包方代表复核该施工队伍关键技术人员与中标通知书上是否一致,确保施工企业不存在非法的分包与转包。施工队伍自身也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还要搞好施工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知识、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特殊工种如开挖掘机、起重机等机械、爆破工、钢筋焊接等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学习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上岗。要求所有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施工技术,坚决杜绝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质量问题。 2、加强原材料进场控制 建筑材料进场后,施工方要会同发包方、监理人员对进场材料的厂家资质、出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查,特殊材料还要有实验报告和生产许可证,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主要材料必须进行复试和见证取样试验,当检验不合格时,要加倍取样或全数检验,如仍不合格,则该批原材料不得使用。水工金属结构、启闭机及机电产品进场后,有关单位应按合同进行交货检查和验收。安装前,施工单位应检查产品是否有出厂合格证、设备安装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对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受潮、损坏等问题应做好记录,进行妥善处理。无出厂合格证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得用于工程中。 3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控制与管理 我国地形丰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戈壁等类型齐全,因此,不同的地貌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也都不尽相同,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在施工前期就做好充足的地质勘测,根据当地的实际自然环境来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具体的施工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减少后期因环境问题等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 4、 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安全管理,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唯利是图者人为破坏。一方面要加强《水法》的宣传,使水利为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加大水利执法力度,打击各类水事违法案件。对重点工程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河道管理保护制度,加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努力建立河道管理的长效机制。 5、 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个方面。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他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造优质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环节。 (1)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应根据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确定合理标段、合理工期、合理造价,通过项目招投标,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2)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 设计单位必须按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设计任务,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完整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复核、审查、会签和批准制度。 (3)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其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依据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 (4)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 监理单位应根据承担的监理任务和监理合同的要求, 向工程施工现场派驻相应的监理机构、人员和设备,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工程验收。同时还必须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把关验收,对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不得进场使用。 (5)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 要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的有机结合。 (6)社会监督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要完全靠社会监督来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总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项目施工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难度更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丝毫不能放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质量关,才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 施工管理论文:对水利工程中几个施工管理问题的探讨 1.水利工程施工的任务及特点 水利工程任务艰巨,是一项多系统、内容复杂的工程项目,与其它工程项目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1.1 水利工程施工的任务 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 1) 依据设计、合同任务和有关部门的要求,综合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以 及设备、材料和人力等资源的供应情况和具体的工程特点,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 ( 2)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准备,加强施工管理,有计划地组织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多、快、好、省”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 ( 3) 在施工过程中开展观测、试验和研究工作,促进水利建设的科学发展观。 1.2 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具有实践性、复杂性、风险性、多样性和不连续性等特点,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工程量大,工期较长,耗资大。 ( 2) 施工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需要修建临时导流工程,以此解决施工期间通航供水等问题。 ( 3) 由于水利工程有很强的季节性,须充分利用枯水期施工。 ( 4) 专业工种多、技术较复杂。应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因时因地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达到缩短工期、均衡施工强度的目的。 ( 5) 施工工期长和临时设施多,规模大、投资大。 ( 6) 运输量特别大。 ( 7) 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 ( 8) 需要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必须合理安排计划,精心组织施工,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防洪、度汛及冰凌等问题。 2.水利工程的导流与排水 2.1 施工导流 水利施工有两种基本的导流方法: 一是全段围堰法,即河床外导流。方法是先用围堰拦断河床,将河水逼向河床外临时修建的泄水建筑物,如明渠、隧洞( 涵管) 等往下游宣泄; 另一类是分段围堰法,即河床内导流。方法是先用围堰包围出一部分河床,形成基坑,进行部分建筑物施工,水流通过被束窄的河床宣泄。 2.2 截流 一般截流过程为: 先在河床的一侧或两侧向河床中填筑截流防堤,这种向水中筑堤的工作叫进占。戗堤进占到一定程度,河床束窄,形成流速较大的泄水缺口叫龙口。为了保证龙口两侧堤端和底部的抗冲稳定,通常采用工程防护措施,如抛投大块石、铅丝笼等,这种防护的堤端叫裹头。封堵龙口的工作叫合龙。合龙以后,龙口段及戗堤本身护底、合龙、闭气等四项工作。截流的基本方法分为立堵和平堵,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水文、地形、地质、施工条件及材料供应等条件选择,设计出一套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施工方案。 2.3 基坑排水 在围堰合龙闭气后,就应排除基坑的积水和不断流入基坑的渗水,保持基坑干燥,这样有利于基坑开挖、地基处理及建筑物的正常施工。基坑的排水工作安排水时间和性质,可分为初期排水和经常性排水。初期排水是指排除围堰闭气后基坑内的积水、渗水和降水; 经常性排水是指在基坑开挖和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排除基坑内的渗水、降水和施工废水等。此外,安排水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明沟排水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两种。 3.水利施工管理重点事项分析 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以下重点探讨关于施工目标、施工计划、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和施工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3.1 水利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措施 进度控制的措施主要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措施五种。 ( 1) 组织措施包括: 落实项目进度、控制部门的人员; 具体控制任务和职责分工; 进行项目分解、建立编码体系; 确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包括协调会议的时间、人员等; 对影响进度目标实际的干扰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 2) 技术措施是指采用有效的方法加快施工进度。 ( 3) 合同措施主要有分段发包,提前施工以及各合同期与进度计划的协凋等。 ( 4) 经济措施是要保证资金供应。 ( 5) 信息管理措施主要是指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动态比较,定期地向建设单位提供比较报告等。 3.2 水利工程施工投资管理 施工阶段项目投资总额是通过工程概预算来确定的。它主要要由工程质量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使用成本、施工管理费、计划利润、税金、规定的取费及不可预见费等方面组成。其中计划利润、税金、规定的取费及不可预见费属于固定费用 ,不可控制。 ( 1) 总工期是指从工程破土动工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部日历天数。它直接影响工程投资总额、投资回收期和建设项目效益的发挥。若在施工过程中,工期发生了变化,无沦是工期延长还是加速施工,都会带来投资金额的变化。 ( 2) 工程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所付出的代价总和。长期来,工程质量成 本混淆于工程成本之中,而工程产品优质优价问题—直未得到合理解决,常常发包人只提出工程的质量要求,而不为高质量付出代价,工程质量也就得不到应有保证,这严重影响了对投资的控制。 ( 3) 施工阶段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是通过工程概预算确定的,属于可变动的直接成本,与已完工程量成正比。若实际成本超过计划成本,将增加工程总投资。 ( 4) 施工机械使用成本是通过施工图预算确定的,属于工程投资小的直接成本,这种直接成本既包含固定成本,也包含可变动的混合成本。使用租赁施工机械的租金,属固定成本。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械的成本是混合成本。 ( 5) 施工管理费是通过工程概预算确定的,是一种可变的混合成本。由于它包括的内容繁杂,金额较大,对投资的影响也较大,且具有综合性。 ( 6) 如果并非承包人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成本增加或工期延误时,承包人可以根据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向项目法人提出索赔要求。由于索赔直接影响到承包人的经济利益,承包人往往通过索赔渠道,提出过高的索赔要求或提出一些投机性的索赔,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将使项目投资失控。 3.3 影响工程质量的控制措施 (1)人的控制。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遵守操作规程与否、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程度等,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影响较大。 (2)材料控制。通过全程对材料的质量控制全方位对工程进行系统的监督与控制。 (3)方法控制。方法控制主要有三种方式: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施工方案等。 (4) 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合理选择符合质量进度要求的施工机械型号、性能参数及数]量,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管理,是对施工机械设备控制的有效措施。 (5)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因素控制的措施主要是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排除环境的干扰等。 3.4 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1)施工准备阶段 在工程项目正式开工以前,项目经理及其项目组主要负责人,要对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地下管线,施工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考察。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如施工区域内有地下电缆,水管或防空洞时,要派专人进行妥善处理,并给出所在位置,使施工人员事先知晓;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要注意防止施工设施对周围居民的安全、住宿和交通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在安排施工进度时,要妥善安排每个工序的进度,防止进度过紧或工作时间过长。 (2)基础施工阶段 基础施工阶段的安全生产,主要是防范土方坍塌或深坑井内窒息中毒。在深坑部位,应采取支护措施,并计算边坡荷载能力,采取必要的加固边坡的措施。在雨季施工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施工时,要做好基坑支护和排水措施,并密切注意防止基坑两侧土体滑塌。在深基坑内施工时,要注意防止沼气或有毒气体因通风不良造成施工人员窒息死亡。 (3)结构施工阶段 在结构施工阶段,建筑物的高度不断上升,要特别注意高空作业安全,尤其是注意作业人员的坠落或被坠落物扎伤。为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完善结构施工层的外防护,预防高处坠落事故; 做好结构内各种洞口的防护,防止落人落物; 加强起重作业的管理,预防机械伤害事故; 特别注意危险工种的安全保护。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作业人员要牢记各项施工要点,结合具体水利条件,综合分析水利施工管理中的重点事项和措施来完善水利建设。 施工管理论文: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近年来,国家经济的战略转型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依然不断推动城市化建设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上实施,市政道路作为这两项战略实施都必须进行建造的基础性工程,其建设需求量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而工程建设作为一项比较复杂的人类大型创造,我们必须加强对其施工的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以保障道路工程施 工的高水平实施。下面我们就对此展开比较详尽的探讨。 一、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要素的分析与探讨 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要素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发现施工管理在各要素上存在的不足与漏洞,然后据此制定比较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质量水平。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施工中的人力资源是工程施工管理的第一要素 人类是一切活动的实施者,工程施工中所运用到的施工人员在专业上和数量上都是众多的,这些施工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其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了工程综合质量的高低。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可以简单地将其细分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采购人员、设计人员、施工工人等等。通过对这些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地管理,从而约束他们的工作行为,使工程施工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上前进,所以说它是我们施工管理的第一要素,毕竟所有的施工作业都是通过人类的劳动来实现地。 (二)道路施工中的物力资源是工程管理的基本要素 在道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物资设备是比较众多地,既有工程实体的组成材料、也有施工的辅助性材料、还有辅助工程的建造材料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其质量水平的高低都会对工程施工的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工程实体的构成材料。而工程用材料能够对工程质量造成重要影响的是工程材料从市场到投入到使用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说采购时生物质量、储存保管时的质量、投入到使用前的质量以及工程材料使用中的质量,从保障工程质量的角度来看,这些全都是需要我们重点管理的内容。 (三)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机械设备也是需要我们管理的重点所在 随着道路工程建设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工程施工中所运用到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比如说搅拌机、压路机、压光机、摊平机等等。从工程施工质量以及造价来考虑这些机械设备,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有计划性的管理,以确保这些机械设备能够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下以及最合理的组合下来实施工程作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质量以及投资收益。 (四)关于质量、技术制度和计划以及施工方案等工程建设的组织性文件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有许多的组织性文件制定于工程施工之前和施工的过程中,这些组织性的文件是对工程整体或者是某一时段的施工进行整体上的计划与统筹,尽管这些组织性文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工程施工的相关指标都是紧密相连的,比如说工程质量、造价和工期,这三者之间有一个出现变动,其他两个指标也会出现相当明显地变动。因此,加强对这些组织性文件的管理,以保障这些组织性文件从制定到优化再到实施、甚至到评价全过程的科学规范性,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市政道路施工中加强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的措施 通过我们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要素以及他们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措施。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建高水平的施工团队,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 1、鉴于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施工的各个环节的切实需要来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施工团队,通过高水平施工团队的高质量作业来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具体的措施主要是:首先,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挑选一些专业知识高、管理能力强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项目经理等等组成管理团队,对工程建设进行高水平的指导与监管。其次,加强对基层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主要从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和专业技能上入手。最后,组建高水平的施工技术团队。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技术人员,如果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及时进行抽调,有必要的情形下还应该聘请技术团队进行整体上的技术指导。 2、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建设高水平的道路工程光有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团队还是不行的,必须这些施工人员积极的参与到工程的施工中来,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到底,树立起较强的质量意识以及责任意 识,才能切实的做好工程施工作业。具体的措施可以采取:首先,加强工程质量重要性的宣传,让全体员工在心里树立起质量的意识。其次,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将质量责任落实到个人,全面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最后,建立质量管理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质量管理制度应该从质量标准、人事管理以及技术标准等多个方面来综合性的制定,而管理 制度的保障机制主要有质量监督体制以及质量评价机制等等。 (二)做好工程用材料的质量管理工作 做好工程用材料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主要是:1、做好工程的材料采购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好工程材料的质量。选择性价比比较高、信誉卓着的材料供应商进行材料的供应。2、做好工程用材料的验收工作,确保进场材料的高质量标准。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质量、数量、产地说明、规格品种以及出厂发票等等。3、做好材料的保存、保管工作,防止材料出现质量下降或者是变质。在这个阶段我们一般要做的工作是将材料分类别、分性质的分别储存,并做好防雨淋、暴晒、受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质量损失以及虫咬、失窃、丢失等引起的经济损失。4、做好材料投入使用前的质量检测工作。确保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能够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这也是控制好工程用材料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卡,同时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此外,还应该做好材料制作的质量控制工作,比如说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的制作质量控制。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是控制质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现场施工是直接建造工程实体的重要建设过程,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从施工人员管理以及施工技术管理两方面着手。具体的做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安排足够的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天候的监督管理,对于不符合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的施工行为坚决制止和整改。另一方面,对于工程设计变更应该及时地进行审查,确保设计变更符合实际的工程建设需要。此外还应该建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评价机制,对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及时地进行调整与弥补,始终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科学有效的实施。 总结: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工作量大、施工期限长以及影响因素多的工程建设活动,我们在此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措施还需要工程建设的实地条件以及施工所处的环境来客观的制定。本文主要的目的是与同行业从业人士进行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来,为确保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事业的高水平发展而共同努力。 施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细化施工管理工作,明确建筑施工管理职责。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施工管理的基本规律,并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的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研究了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的现状。 众多国内外学者都研究了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原因,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管理系统方面,主要有管理的规章制度、监督的有效性、管理的程序以及员工训练等,造成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都是管理失效的原因。因此,建筑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有效地防止与控制,其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而在建筑施工中往往存在着多个责任主体,包括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等。目前很多人认为安全质量事故大多是由施工单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有很多责任主体,因此,明确建筑施工管理职责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建筑设计包括了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从立项到竣工所有进行的设计工作,这个过程需要所有设计人员的合作。而建筑设计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合理安排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空间以及使用功能,建筑物与各种外部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配合,设计好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如何得到艺术的内部和外表的效果,以及综合协调好建筑与各种设备以及建筑与结构等等相关技术,以及在实现上述各种要求的前提上,如何保证使用的材料、劳动力、投资以及时间是最少的,并最终建设成适用、经济、坚固、美观的建筑物。 建筑设计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因此建筑设计也存在着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安全方面,如何同时实现结构设计、防火、抗震以及加固等功能。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矛盾,进而也会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疏漏,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建筑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么矛盾包括可能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设计本身与投资者、使用者、城市规划以及施工制作之间,以及由于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使得它们彼此之间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外部与内部之间、建筑物群体与单体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在技术要求上各技术工种之间存在的矛盾;建筑的几个基本要素之间,包括了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等等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时候是可以通过管理来解决,但很多时候是不可解决的矛盾,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2)施工安全与质量方面 政府及社会各界自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越来越重视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建筑施工出现质量安全等问题,不仅给国家和企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失,还让民众对中国建筑失去一定的信心。然而,在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方面,各责任单位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一些建设单位不遵守建筑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甚至是不按施工企业的资质要求来承接业务,使得建筑市场混入了很多不合格的施工企业。还有的施工项目对应招投标的项目不实行招、投标,使得建筑市场一派混乱,并且出现了恶性竞争,甚至还有一些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为了收取管理费,允许没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挂靠其名下,以他的名义承揽工程,但事实上这些施工单位没有技术和资质,其管理水平也很低,是有名无实、虚有其表的伪施工企业。这些管理问题都是导致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3)建筑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的决定性要素,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使用功能和工程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同时也直接影响投资建材者的经济回报。因此选择并合理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材料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钢材、水泥和机械设备。(1)钢材引起的工程质量事故, 一方面是钢材本身材质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没有严把质量检验关。(2)水泥是混凝土和砂浆的胶凝材料, 但目前使用的水泥质量较差, 主要表现在安定性不良、强度不符合规定以及成品、半成品、构配件问题。(3)机械设备包括设计设施、施工机具、检测设备等, 这些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检修设备,定期校核计量用具、机械设备故障, 也很可能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二、建筑施工管理职责的分配现状 (1)建设单位的管理职责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已经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建设单位不仅会由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而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因此,对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的安全责任,建设单位以及管理人员必须要实施。首先在招标的过程中,建设单位选择的进行建筑施工的承包商必须要具有相应的资质。其次,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再次,为了保障建筑的安全质量,建设单位还要积极地提供保障措施,对勘察、施工、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的要求必须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标准规定。 (2)施工单位的管理职责 项目的直接实施单位就是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安全地进行建筑施工,对于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要时刻做好。施工单位首先要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最好是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来保证现场安全。项目经理要大力支持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还要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高度的安全质量意识。 (3)监理单位的管理职责 监理单位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也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监督施工的质量安全生产。监理人员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尤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若能发现建筑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必须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整改或者是及时上报给建设单位,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有权利要求建设单位让施工单位责令限期改正。如果施工单位坚决不执行整改,监理单位必须向有关 主管部门报告,按照合同中规定的强制性措施强令要求施工单位消除隐患。 (4)设计单位的管理职责 设计单位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并不是提供了施工图就不再承担任何责任的。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防护的需要以及施工安全操作,还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并提出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指导意见。注册建筑师及其所在的设计单位要对其设计负责。 结语 由多年以来发生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来看,事故发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施工单位方面的责任。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设计单位等等各参建方都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本文的切入点是各方责任主体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管理职责问题,并对目前我国的安全管理职责分配现状进行了分析。要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合理分配建筑施工过程中各建筑主体的管理职责,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路。通过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及明确各方安全责任,在进行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要有效预防和控制,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 施工管理论文:通信网络工程施工管理 一个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施工企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普遍实行了项目经理负责制,特别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在施工企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工作已越来越被企业的老总们所重视。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企业的兴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已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头等大事之一。 一、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原则 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 社会主义商品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通信工程项目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长,是"百年大计",是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自始自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人作为施工的直接组织者、操作者、指挥者,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质量意识,不断学习通信施工的规程、规范和标准,以提高人的技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因此,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进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者联盟 。 3、"以预防为主"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的检查,这是确保工程项目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项目管理者联盟文章 质量标准是评定工程项目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二者是经过论证后而制定的。工程项目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二、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因素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等,事前对上述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1、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作为控制对象,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对施工队伍人员的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养,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激励人们的劳动热情外,还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工程质量出发,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完成,严格禁止无技术资质的人员上岗操作,对不懂装懂,无技术知识,有意违章的行为和苗头,要坚决制止。总之,在使用人的问题上,项目经理应从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全面加以控制。 2、材料控制,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关键,器材是保障,项目经理要了解器材的质量、性能、特点、技术参数。必须把好材料的质量关,正确合理地使用。特别是通信线路方面的器材,更应该注重适用于使用地点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掌握,验证产品的合格证,使用许可证、入网证,杜绝"三无"产品,以旧充新,以坏充好的伪劣产品,避免器材质量问题而影响整个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3、机械控制,工程项目经理不但要用好人,正确检验好器材,还要正确合理地使用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等,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测试方法、技术要求,选用合理的机械设备和仪表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和仪表的校正。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4、方法控制,项目经理要懂得制定施工方案,做出施工组织设计,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还应切合实际,解决施工难题,加速进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质量。 5、环境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由于点多面广,施工周期长、流动性大等特点,对不同的工程,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也不同,要根据工程技术环境、劳动环境、工作环境等具体条件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杜绝"野蛮"施工和违规施工,保持器材工料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控制的方法 1.对施工项目管理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心,在整个施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具备一有知识二有经验的前提下,抓好施工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安全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因为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甚至同国家财产和安全,社会环境的安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最重要一环。******主席说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战略……"。工程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项目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应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既要对建设单位的成果性目标负责,又要对企业效率性目标负责,切切实实抓好每项工程的质量。 2.例如程控交换机软件测试时,调测人员贪省时省力,对常用的、重要的数据指令都逐一测试,而对个别尚未开放或开发的新业务功能以及日常维护中难于用到的数据命令,不作测试,在软件测试签收本上以"ok"填上交差。在竣工验收时不可能对每条数据命令一一验证,交付使用后,需要用到这些命令时,就暴露出问题,命令无法使用。上述的两例不难看出,不重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控制,不在施工过程中严肃认真排除一切有害于工程质量的因素,不按施工规范要求,是很难保证工程质量的。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涉及的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工程项目生产流动,结构类型,质量要求,施工方法,建设周期,自然条件等不同情况,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必须抓住、抓好。施工质量控制控制原则。对施工项目而言,质量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施工。 3.要经过严格检查,以测试的数据说话的。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工程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面对事实,尊重科学,正直地、公正地、不持任何偏见地、遵纪守法地处理问题,杜绝不正之风,做到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的态度。 4.通过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和直接进行现场检查等方法来实施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因而对技术资质证明文件,开工、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器材质量检验的报告,工序质量动态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工程质量检查,问题的处理报告,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而现场质量检查,是通过目测法,实测法,试验检查等对工程项目开工前、工序交接、隐蔽工程质量检查的具体方法,必须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操作质量进行巡回检查,追踪检查来实现的。 施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 1.1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有人员流动性强、工程项目分布点多、劳动密集等特点。传统的信息统计方法是书面记录,信息化不同于传统方法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易得性和准确性。将数据信息化有利于企业信息交流的流畅,不会出现横向或者纵向信息交流不畅的现象,这样就能有效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使得企业更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恰好能适应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强、数据量大、项目范围广的特点,将计算机通信技术作为施工企业信息交流储存的有利武器,打破企业空间、地域、时间的局限,为管理人员创造出新的管理方式与环境,使其准确、及时地获取企业各种信息。因此,创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为企业建立共同交流信息的平台,企业成本的核心为施工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也主要来自于施工信息。 1.2提高施工技术的整体水平 建筑施工行业有传统的施工习惯以及固有的行业特点,这些特征都会影响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传统施工过程中引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期通过新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施工方式。 1.3杜绝扰乱建筑市场的不良行为产生 各行业的主管部门若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将会扰乱市场。在招投标活动中,若是没有及时有效的信息公布、广泛的信息传递,投标单位可能就会减少很多,这样的活动不符合投标规范要求,若是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就能及时传递招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招投标过程中的公平、公开、公正性,从而对建筑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施工企业加以管理,营造一种和谐竞争的行业环境。 1.4降低信息的风险性 建筑工程具有庞大的信息量,时时刻刻都有新信息的产生,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各种资讯、咨询信息的交流,寻求合作的信息,因此创建建筑工程信息系统是极为有必要的,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在系统数据流通的过程中,若是有阻碍信息传递的阻力存在,就会对人力、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浪费,既会对企业利益产生损害,又会影响建筑市场的发展。由此可见,利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弥补信息反馈、传递机制的不健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网络信息化管理,可以使得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与开发商、业主、分包商、承包商、工程师、设计师等之间进行协同工作,达到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保证质量的目的,同时还能合理地缩短工期。 2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设计和应用 2.1进度控制信息化管理 进度控制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施工总承包进度和进度管理模块与其他信息模块相连接两大内容。施工总承包部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种工作方式:网络——子网络和WBS(项目工程分解结构)。依据制定的工程总体进度网络计划,通过建立里程碑,将WBS节点上分配的资源自动导入网络图。这样就可以利用网络下发工作并对其进行分解,接受分包商上传的任务完成情况,同时进行实际进度的自动统计汇总,做出与计划进度的对比分析。进度与其他信息模块的连接主要有以下四点:进度与合同管理模块连接;进度与采购模块连接;进度与支付申请连接;进度与设计变更、合同变更连接。 2.2机械设备管理信息化 机械管理主要包括:设备进出场的记录;设备的编制与审核;设备易损件的查阅和统计;设备维护的提示维修保养时间;设备的损耗统计;设备档案等。 2.3质量与安全控制信息化 2.3.1质量控制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质量信息化管理是指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范和标准的约束下,对工程项目中每一质量控制单元进行管理,主要包含的功能模块有工序检测、质量检测管理、质量缺陷、工程项目划分及事故的登记处理等。每个管理者应当依据国家标准进行相应模块的质量管理,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以期做出精品工程。 2.3.2安全控制信息化。施工安全信息化管理是指相关施工安全信息的收集与维护,主要有安全检查、安全措施、安全操作规范、安全事故及处理、伤亡事故、安全会议、安全培训等。 2.4合同与资料管理信息化 2.4.1合同管理信息化。所谓合同管理信息化工作,就是要对工程施工各个部门有关该项目的合同进行信息化建档、分类、归档。分包商、施工总承包部就能以多种形式依据自己权限的不同进行对分包合同、总承包合同、材料采购合同等进行追踪、查询,以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同时还能对归档的文件进行变更的全面化管理。 2.4.2施工资料管理信息化。进行施工管理的时候,会产生许多施工资料,这些资料数目繁多、种类繁杂,并且还与时间编号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这些资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归档,并依据资料管理的规程、国家标准以及城建档案馆的要求和规定,保证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资料具有可追溯性。仅依靠传统资料整理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只有 利用施工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块,对施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管理,才能实现资料的电子化综合管理,进行迅速存档、便捷查询、简洁输出,以便管理人员及时获取准确的知[!]识。 3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系统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在项目的拟建、在建、竣工验收的过程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质量信息,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并做加工处理,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建筑工程信息系统网,整合建筑信息,汇总数据,进行信息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得参与项目的各个部门可以对工程进度开展情况以及各部分的质量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这样既能使各部门相互之间关系友好,又能避免争端,对重大事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改进措施 摘 要: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出发,首先分析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利施工管理; 合同; 监理; 验收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水利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一定要重视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多,而且多变,其组成也非常多样,因此,施工管理相对复杂。为了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管理,必须首先了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目的,也就是尽快的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施工高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总之,作为施工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不断的发现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此,笔者从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出发,首先分析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1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要想提升中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必须首先了解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笔者主要从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完成后三个阶段介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在施工前期,必须要形成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项目法人(业主)、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之间相互协调。这一期间,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合同的管理,在合同控制中要明确投资,工期和质量的相关问题。2)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相关人员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施工人员能够按照图纸正确的进行施工,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措施等等。另外还要核实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整理相关文件等等。3)在工程完成后,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协助相关的监督部门,做好竣工验收的工作,保证工程质量[1]。 2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如下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前期准备工作不足,目标管理不细致,现场管理混乱。 2.1 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 对于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质量有问题,其它的一切都是免谈。要想提高质量,首先要培养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而目前,我们很多的水利施工单位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相对淡薄,导致出现了较多的豆腐渣工作,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疏忽大意,没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没有按照规定办事所致。由此可见,施工相关人员质量意识淡薄是影响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中,很多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技术素养,对工程的进度、质量、成本没有很好的把握和控制,另外也缺乏现场的经验和技术,这些都导致管理水平不高的现象,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 2.3 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来说,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如果前期的准备工作如果能够做充分,对于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非常关键。但是现在很多的工程项目,在前期调研中遇到很多的问题,但为了尽快的进行项目,赶工期,就忽略了这些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施工阶段,这样就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施工管理水平。 2.4 目标管理不细致 要想让工程能够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而,很多施工单位对于目标管理非常模糊,成本管理不落实、控制不到位;质量管理重结果轻过程、或重形式轻本质等等。这些严重影响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进行。 2.5 现场管理混乱 施工的现场对于施工的顺利进行是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现场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是否能够进行下去。目前很多水利工程单位在施工中,缺乏科学的现场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2]。 3 水利施工管理的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可以知道施工管理,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在施工中遇到质量问题,做到了有章可循,因此,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为关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从措施、制度、组织等各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管理层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监控,只有这样,工程质量才能有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3]。 3.2 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是保障施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化水利工程施工的资金管理,尽可能的做到用最小的成本,建设出较高质量的工程。避免浪费,对资金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3 重视材料管理 很多的水利工程所处环境复杂,需要的材料品种多,变化性大。因此,为了保证施工管理,必须重视材料管理,一定要做好材料的计划管理,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做好材料的储存与保管,做好材料的使用和监督,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节约投资成本,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4 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为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人员和机械一定要相对固定,实现操作证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作业。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的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强化意识,加强各方面的管理,落实责任,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 施工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施工管理 实际上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上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因素,不仅有各种设施的配套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者来说就应该优化资源配置,把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只有组织高效益的施工,才能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的要求,要适度地增强企业施工管理的软实力,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把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好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很好地促进施工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施工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恳请相关专家予以指正。 1.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今天,一些水利工程企业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制度设置以及人员管理上呈现出了很大的变化,这是目前的一种发展趋势。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正视水利工程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目前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着责权不分以及管理混乱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领导在施工中不能以大局为重,缺乏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有一些企业中的项目管理存在着责权不分或者分的不到位的现象,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也就没有很好的施工质量的保证,特别是一些国有的企业甚至还相当明显,因为项目管理的责任制存在滞后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造成了监管上的疏漏,这样就给具体的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限制了施工的质量的提升,而如何加强项目部的管理上的职能,很好地配套相关的管理制度,这些方面都与施工的科学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另外就是人员的素质问题,这实际上一直是制约相关水利施工企业的难题,因为没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配置,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施工工程的顺利进展。说到底施工企业管理问题的存在,还是一个人员的素质问题,我们看到在些施工企业中,一些综合素质偏低的人员缺乏对成本、质量以及进度的控制能力相对多一些,这样就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的有序开展,还有的人缺乏必要的现场经验,即使是讥真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但是还与实际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还有的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不能很好地看到企业的实际投入,因此这些负面的因素都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消极的影响。另外,在施工管理中,我们一些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还在影响着施工的有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质量管理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现象,不是狠抓质量工程,而是只看重施工结果,这显然是舍本逐末之举,还有一些施工单位成本管理不良,因为不能很好地进行预算决算,所以在成本控制上常常出现问题,控制不落实的现象也刚有发生,随意性较大,这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在具体的工作环节中个,约定合同是一套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义是一套,一些合同的设置似乎只是给相关领导以及检查刚备用,在具体的环节中也不追求科学性和严格性,领导放任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因此必须看到这种工作作风的负面作用,各级领导要下定决心把这种重形式而轻本质的现象必须予以扭转。可想而知,在具体的施工现场,如果说系统的组织性不强,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作为工作的核心,那么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无从谈起,一些必要的安全和监督流于形式,只要规范性利自主性的管理较少,那么必然人们趋于应付的空间增大, 旦趋于应付性的工作,那么一些施工现场符理上存在的混乱的现象依然很突出。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控制措施 作为相关的水利工程管理的管理者,定要在思想上高度予以重视,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下决心扭转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因为制度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石所在。要合理地制定成本预算,在各种流量目标的正确执行下有序地看站各项工作。要注重于企业的软实力建设,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各种培训,不仅增强他们企业主人翁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增强他们的技术实力。一个成功的实力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于人才的尊重,因为人才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动力所在。如何管理好这些人才,利用好这些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感觉必须让人才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发挥在企业施工r巾的核心作用,要在物质上适度予以奖励,同时必须在制度上做好文章。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环境是实现大水利施工人才的保证,是充分利用的基本条件。笔者以为,作为实力工程施工的建设企业,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然后群策群力进行更大的 努力,必须集中管理规范,在管理上要成绩。 除了做好人才的管理和引进工作之外,我觉得对于水利工程管理者来说,能否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则主要体现在相关制度的量化和制度化建设上。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显得很重要,它是水利工程企业中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因为它的宗旨在于适当降低操作成本,以减少整个组织成本, 提高企业管理和运行效率,实现价值的增长。确保其核心是“成本优势”而非单纯的“降低成本”,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在推动这个价值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确保在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全面规划,积极行动,渐次推进,先易后难。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对项目进行分解、控制、核算,这就要求相关管理者要统领全局指挥整个工程的进展,而要密切把全员成本控制、全过程控制、开源节流相结合起来。 一定要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开源节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国家近年来采取的是财政紧缩政策,这就给相关企业融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作为水利工程企业,必要从大处着手,降低企业的成本核算,在资金运作方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审批制度,在物流方面也要客观控制物流成本,从而达到降低能耗增加技术含量的目的。今天大多数的水利工程施I企业处于一个资金短缺,导致收益低、运行困难的时期,这个现象实际上在提醒我们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平 稳运行多么的重要。在具体的管理中要特剐必须改变观念,要绿色施工,要保证自己的工程成为优质工程的同时,还是环保工程。 总而言之,所谓水利丁程施工的管理者,要在大局上把握好明确的工作方向,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想法,密切注意加强制度建设和自身建设,这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在。在管理控制上,力求做到:心中有数、装备过硬、快速高效、树立品牌意识。而在施工管理控制意识上,必须做到:制度先行,精心施工,顾客满意。 施工管理论文:水利施工管理主要问题 1项目管理的层级与内容 水利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管理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层次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企业管理层,二层是项目管理层。从项目管理层级来看,项目管理可以分为三层:一层是企业管理层,二层是项目管理层,三层是劳务作业层。企业管理层指企业本部机关,企业管理层的人员包括企业的领导人员、各职能部门的主管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的内容:制定和健全施工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计划管理,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序流动,并为项目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服务;对项目管理层的工作进行全过程的指导、监督和检查。项目管理层指项目经理部,项目管理层人员包括项目经理部的领导人员、各职能部门的主管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项目管理层项目管理的内容:负责施工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施工生产经营的管理,实现所承担的项目管理目标。 2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的关键问题 2.1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与绩效考核方面的问题 ①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签订不及时或没有目标责任书。水利施工项目有许多是应急、抢险工程,可能会出现由业主指定承接或议标承接,施工时间紧急,这时候往往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来不及签订,甚至有的工程直至施工结束也没签订目标责任书。没有目标责任书,项目管理就缺乏指导,项目盈亏界限模糊。②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目标设置不合理。有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各项目标设置不合理,表现在企业往往看中经济目标的设置,对质量、工期等目标设置不明确或根本就没有。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目标水平定得不合理。有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各项目标水平定得不合理,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方式与手段来制定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如有的项目成本目标定得过低,违背了定立目标的初衷;有的项目成本目标定得过高,失去了定立目标的意义。④绩效考核不合理。有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中绩效考核规定的不合理,对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部的奖励不明确或不合理,使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部成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以至出现完不成项目目标的情况。 2.2项目经理部的组建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①对项目经理责任制认识不够。有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认为项目经理是自己的下级,可以让他干,也可以不让他干,随意干涉项目经理的工作,不严格执行与项目经理签订的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造成项目经理工作积极性不高。②项目经理素质不高。有的项目经理经常以领导者自居,喜欢强迫命令,不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的项目经理满脑子“挣钱”,从不关心政治学习,甚至违法;有的项目经理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忘记自己是领导者,整天忙于事务,失去了领导者的作用;有的项目经理知识不全面,又不接受培训,较易在一些决策问题上出现失误;许多项目经理虽经历了不少工程,但不善于总结经验,缺乏解决实际技术、管理和经济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水平很低;还有的企业项目经理人员众多,但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缺乏。③项目经理部组织结构不合理。项目经理部的组织结构形式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有些项目施工内容单一,工艺也不复杂,但在组建项目部时派出了庞大的管理人员,所设部门也有重叠和臃肿之嫌,造成了人浮于事和内耗的发生,这种现象在那些工程项目少、经济效益差的单位表现特别突出。而有的项目需要较多的管理人员和齐全的职能部门时,又不能派出相应的施工管理力量,过分地强调一人多岗、一人多职,造成管理人员疲于应付,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那些施工项目多、人员紧张的单位。④部门间接口不畅。部门间接口不畅表现在两个层面上和层面问的相互关系上。从项目经理部层面看,所属各部门内部沟通协调有时难以顺畅、有序,职责接口经常错位、漏位;从企业管理层面上看,有些职能部门监督、服务不力,很少做自己份内的监管工作,也几乎失去了服务意识,甚至只要与项目经理关系好,或从项目上得到了好处,对项目的一些违规操作也睁一眼闭一眼,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从层面的关系上看,有的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项目管理完全是项目经理部的事务,片面地扩大项目经理的职能和职权,忽视企业总部对项目经理部的服务、控制和监督的职能;也有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习惯于用行政的手段管理项目,越姐代厄,不适当地干预项目经理的职权和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 2.3项目过程管理与控制方面的问题 ①项目成本管理方面。有的施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承揽工程,不惜牺牲利润,以低标价中标,甚至答应业主的无理要求,他们以将工程项目承揽到手为第一要务,没有很好核算和预测实际成本。这一现象在水利施工行业非常普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企业的风险,损害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成本意识,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②项目质量管理方面。有的项目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工期拖后,被监理通报批评;有的项目管理责任不明,出了质量事故,管理人员相互推诱。③项目进度管理方面。有的项目进度严重拖后,影n向了总工期;有的项目工期安排缺少计划性到哪算哪。④项目安全管理方面。有的项目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产生麻痹思想;有的项目特殊工种操员没有上岗证,极易发生安全事故。⑤现场标准化管理(文明施工)方面。有的项目经 理老资格,不善于学习、借鉴,现场标准化管理依旧沿袭自老一套,不符合现代项目管理的要求;有的项目现场管理标准化管理不到位省就省:有的项目管理出于临时观念,能凑合就凑合,现场管理很乱。 3结束语 企业项目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是搞好单个项目管理的前提,针对水利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做好水利施工企业(企业管理层)项目管理工作是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施工管理论文: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 摘要: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企业内外条件,按照现代企业运行规律,通过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以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提出了创新的原则和方案。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1、创新的必然性 1.1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 建筑施工企业在招标承包制下,推向了市场,接受了改革风雨二十余年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观念、经营意识,人们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加强,清除了人们思想中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生存、发展靠市场、靠自己的观念形成,并被加强。看到改革成果的同时,冷静思索一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大的变化,机制不活。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而施工项目能否全面、顺利实施,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关系模糊,激励不够,约束不严,不确定因素过多等严重影响着项目施工管理的正常实施,必须通过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2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无论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创新、改革、发展一体化,己成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跟在别人的后面,落后于别人是要挨打的,这是历史深刻的教训。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推行十几年来也是时适应、时阻碍生产力发展。面对新的世纪,如何建立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提升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需要的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努力走一条“创新、改革、发展”的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需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五”期间四大重点工程的开工以及交通、能源、水利水电建设、城市建设的热潮等等无疑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的扩大意味着将重新被瓜分,企业如果没有管理、资本、机制、体制、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将无法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意即其市场份额将减小并逐步被市场淘汰,特别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国际承包商进入中国建筑施工市场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使我们面临着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不管愿不愿意,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参于世界经济的大循环。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 1.3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中存在的过渡竞争,相互压价、低价中标,仍然是普遍现象。业主由于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的要求、不平等的条款,使业主摆脱责任,承包商地位十分被动,设计和监理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也难以履行职责,职能错位常常不自觉地发生。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与集体、个体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影响公正、公平的实现;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仍然较为严重,建筑市场行业、地区间的壁垒,阻碍和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建筑市场有其固有的特性,特别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存在以上种种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法律法规没有健全,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政策导向、政府行为乃至灰色交易,但无论怎样市场经济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建筑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的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 1.4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 管理科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本世纪50年代该理论体系形成并正式存在,管理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多种活动,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并把这些模型通过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减低不确定性,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较为成熟的管理科学模型有:决策理论模型,盈亏平衡模型,网络模型、资源配置模型、对策模型等。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将不断进步和日趋完善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及时运用于项目施工管理和企业管理当中,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顺猛,如何将其及时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生产实践当中,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关键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2、创新原则 2.1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不同。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潜在的生产力。在补缺经济时期,不愁劳动对象。而在市场经济时期,劳动对象是要靠市场竞争才能获得,如果在竞争中失败,得不到劳动对象,生产力诸要素就不能组合,潜在的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和转化,这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这是十分残酷的现实;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是获得劳动对象,掌握、使用劳动工具的主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工具,在如今,“高、新、大”{技术含量高、设备新、产量大}设备、器具的使用,工程成本在劳动工具中的凝结就越多,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生产力三要素很好、有效的协调组合,充分发挥并使之发展,这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2.2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要 市场是动态的、变化的,只有适应市场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获得效益。这里的效益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中为社会创造的效益和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企业占有巳有市场,开拓潜在市场的关键,如果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不好,进度拖后,那么社会形象欠佳,获得市场就困难。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就增强了企业开拓、占有市场的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项目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合同项目规定的范围,从市场的角度,我们应把项目延伸到市场,即从市场中得到项目,在市场中执行项目,在项目的执行中增强竞争力,然后参与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所以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从广义上使项目的内涵前后延伸,深度上,更好地建设好项目,处理好企业与项目的关系,增强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 2.3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要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 只有高素质的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才能及时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否则,市场已经变化了,你还没有弄清楚,根本不具备应变能力,这样的企业就会迅速被退出市场。所以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文化及品牌效应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发现、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以不断充实、更新企业各级管理层;通过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开拓市场,使项目部成为企业开拓市场的前沿阵地;通过项目的实施不断熟悉了解市场,为企业的改革创新提供市场信息。 3、创新方案 3.1观念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这一方案就是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方案。 3.2组织机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史,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项目施工管理中,把项目定义为合同签订后,合同明确的范围作为项目,然后对此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经理部随着合同的签订而诞生,随着合同的终止而完结。项目部代表建筑施工企业,但它本身又并不是企业,无法承担这一明确的有界限的责任,项目部在工程施工中往往只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能将项目部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给企业留下了潜在的隐患;项目经理拥有人、财、物的处置权,拥有指挥、决策权,企业对项目经理有责任书,但缺乏有效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同时进行着数个项目的工程施工,企业与项目、项目与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协调,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创新来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建筑施工项目施工管理的内容进行空间、主体延伸,应从市场跟踪、投标竞争、合同签订、履约、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过程出发,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来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即将项目部作为企业的分公司进行定位和设立。 3.3体制创新 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管理进行机构创新后,必须给这一机构的体制进行创新。项目的生命周期仍然是合同履约期,但项目部不再仅仅是企业的派出机构,而是把项目部变成分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要确立有限责任制度。企业是项目分公司的投资主体,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做到产权清晰,依法建立新型的产权关系,作为所有者的企业退居到控股公司的位置,用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承担有限责任,用这个办法来界定企业与项目部各自的边界责任。 第二就是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项目部拥有一块边界清楚的财产,用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承担法人责任。要依据边界清楚的法人财产来确定项目部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法人的财产,够不上企业法人。这样项目部才能真正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承担法人责任。 第三是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来自所有者(对项目部分公司来说,企业就是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因为项目部分公司是企业出资来兴建的,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控股公司的意志。控股公司的意志是一方面追求最高利润,另一方面尽量回避市场风险。追求最高利润是对控股公司的激励,促使项目部分公司要认真执行合同,切实抓好质量、工期、成本的控制,同时要回避由于合同缺陷、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险,使项目部分公司形成必要的约束,即来自控股公司的激励和约束。 3.4机制创新 项目施工管理创新方案确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了母、分公司的体制,并相应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案基本具备了,但这一方案的有效运行还要有创新的机制,方能使这一创新方案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创新的机制就是要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牢牢占有已有的市场,不断开拓和占有潜在的市场。企业竞争力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实力和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而企业的实力是来源于项目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机遇的判断和捕捉能力是来源于项目部及时准确的信息和良好的业绩,因此要增强企业实力,实际上就是加强项目部的建设,提高其赢利水平,提高其社会形象,提高其市场敏感性,必须对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类、各层次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创造环境,要给人才适应的土地、阳光和雨露;必须对其建立约束机制,约束项目部必须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按市场规律合法经营、守法经营,约束项目部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遵守党纪、国法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对其建立风险机制和决策机制,来规范项目部决策层的行为,实行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回避市场风险。 3.5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采用从后往前做的模式,即根据市场确定产品,根据产品确定技术和工艺,最后确定所采用的技术是自主开发、合作开发还是引进。 项目施工管理只有在强有力的创新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施士的质量和进度,才能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且只有掌握了相关的核心技术才能占领相应市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技术创新还为体制创新、结构创新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基础。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项目部作为企业的派出机构是企业的分公司,是企业的缩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体现着企业的实力,是企业在市场的触点,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源泉,因此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惟有创新才能使生命之树常青。 施工管理论文:浅谈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重点及方法 1、进度管理 1.1制定进度计划 承包商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制定进度计划时要考虑其它种种因素对进度计划的影响,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自然条件变化、材料供应变化、业主违约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因此,在我们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及时的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保证建设项目在合同工期内竣工。 1.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 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承包商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监督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各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合理的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并确保到位。 1.3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 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下面几方面。①施工组织不当:例如,施工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劳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各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均会引起工期延误。②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低估施工技术困难,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没有把握确保进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冒然采用;有时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理解,会导致盲目施工,造成返工。③不利的施工条件:自然条件变化和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规定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正常施工。④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 采用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①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②技术措施: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既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③经济措施:及时向监理和业主报告阶段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④信息沟通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 2、质量管理 2.1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切实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 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企业技术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对于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要提前一周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保证措施,以及新技术新材料试验,鉴定证明材料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审批。 2.2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作业指导书组织分部分项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做到心里有数。正确选择和合理调配施工机械设备,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保持机械设备良好技术态度。 2.3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 所有隐蔽工程记录,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设质量管理点,并设专人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如建筑物轴线坐标和高程;基础的土质、位置、标高、尺寸;梁、板、柱混凝土模板的尺寸、位置、标高,以及预埋件(管)和预留孔的位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钢材、水泥的试验成果资料;特殊项目大样图的形状、尺寸以及其它需要复核的项目。杜绝重大差错事故的发生。 2.4坚持“三检”制度 即每道工序完后,首先由作业班组提出自检,再由施工员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接检。隐蔽工程“三检制”的基础上,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证认可。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事故,一经发现,组织力量,严肃进行处理,事故的处理均由监理工程师负责全权组织。对于质量的处理,绝不允许心慈手软,必须按照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和没有具体的整改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认真处理,防患于未然。 2.5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以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决策机构(项目经理部)。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执行机构,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封闭式信息网。现场质检员要及时搜集班组的质量信息,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提样法客观地提取产品的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 3、安全管理 (1)实行主要领导安全负责制,公司要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面的安全工作,主要职责是领导公司开展安全教育,贯彻宣传各类法规,通知和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制订各类管理条例,每周对各项目工程进行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处理有关较大的安全问题。项目部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并设专职安全员,主要职责是负责进行对工人的安全技术交底,贯彻上级精神,每天检查工程施工安全工作,每周召开工程安全会议一次。制订具体的安全规程和违章处理措施,并向公司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1次。各作业班组设立兼职安全员,主要是带领各班组认真操作,对每个工人耐心指导,发现问题即时处理并及时向工地安全管理小组汇报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除正常的安全检查外,公司每月或每半月检查一次,项目部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落实到人,限期整改,确保消除隐患。 (2)按照有关法规以及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宣传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现场组织切合实际的作业程序,正确严格地执行和运用施工安全规范。对进场的工人进行摸底测试,统一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要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安全规范,经过培训交底达到合格的职工才允许上岗操作,为安全工作顺利圆满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建立每周一次的安全教育,由项目经理或专职安全员主持。同时在每道施工工序进行前,由专职安全员做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各班组长带领施工人员认真贯彻落实。 (3)坚持安全奖罚制度和特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对违规人员要严肃处理,对安全工作模范个人和班组予以表扬和适当的奖励。特殊工种,如机械操作工、电工等一定要持证上岗按章操作。人机配合作业区应有专人指挥管理。施工现场设立安全标语和安全标志牌,进入施工现场区内的人员一定要戴好安全防护用品。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现场的各种防护工作,如 "四口五临边"的防护以及各种安全设施的设置都要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和市政有关规定严格予以落实。 施工管理论文:试论水利工程建设的立项与施工管理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 立项 施工 决策 论文摘要:从我国水利建设的形势切入,指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水利建设的高潮期。水利工程上马之前,首先要进行环境评价、地质评价和人文评价及经济效益评价,决策时应实行民主原则,防止地方官员为了GDP盲目建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只有这样,在决策立项和工程施工中都管理到位,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真正造福人民,而不是变成水害工程。 引言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的决定》被列为第一号文件,可以预见在今后五年时间里,我国将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据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透出的信息,未来10年,每年水利投资的资金将是2010年的一倍。2010年,我国的水利投资2000亿元,也就是说今后10年,我国每年的水利投资达到4000亿左右。这意味着未来将有一大批水利工程上马。 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对今后该地区的影响深远,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好,将会对当地造成不间断的麻烦。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首先是立项管理,然后才是施工管理。本人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在此就这两个问题发表不成熟的意见。 2 水利工程的立项应科学决策 一项水利工程是否应该上马,需要对它进行多学科的研究,然后根据专家的意见,才能决定这项工程是否立项。工程立项就意味道这项工程不久将开始建设,如果决策不正确,将会使水利工程变成水害工程,贻害无穷。对设想中的水利工程进行立项,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工程进行论证和评价。 2.1水利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母。水滋养着大地的一切生物,还具有调节气候和生态的巨大作用。在水利工程立项之前,首先应该进行环境评价,运用气象学、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水利工程完工后所造成的环境变化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描述,哪些方面会变化,哪些方面会有影响,对生物链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否会造成洪涝和干旱频发,当地植被是否会发生改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描述要有充分的数据作基础,不应笼统述说,结论的得出应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2.2水利工程对地质产生的影响 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在一个地方平地聚上成千上万吨的水。在水利工程蓄水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当地地质产生一些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会引发地震、泥石流等到灾害,需要有个详细的说明。另外当地地质是否适合建设水利工程,也是对工程进行地质评价的一个重要选项。如果工程正好位于地质断裂带上,那这个工程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立项建设,如果不顾事实执意建设,将会给子孙后代造成灭项之灾。 2.3对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我们建设水利工程,决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是为了让它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去建设。在立项之前,应邀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水利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详细的估算,拿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应让社会学家对工程完工后当地社会结构的变迁、人际关系的改变,甚至习俗与文化的保存会产生哪些影响,都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2.4立项决策应当采取民主原则 任何一项工程的上马,在短时期内都能对当地的GDP产生拉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当地官员对工程上马极度不正常的热心,至于该工程以后会造成哪些恶果,这些当政者根本不想管,因为那时他肯定已不这当官了。这也造成了我国的拍脑袋的工程众多。 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的上马应采取民主原则,各个方面研究者应根据学理和数据,拿出独立的报告,在决策会议上进行讲解,工程决策者应由各方面的专家和当地官员及群众代表组成,在听完各方面研究人员的报告后,决策者们在质询时得到圆满回答时才可投票表决,决定工程是否上马。这种决策机制防止了官员们为了GDP不顾后果的作法,也保证了工程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3工程施工应强化质量管理 水利工程立项之后,不久就进入施工阶段,施工是将水利工程的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这一阶段必须严格质量管理,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达到设计的目标,发挥理想的工程效益,造福子孙后代。 3.1影响工程施工的几大要素 (1)劳动力要素。水利工程施工的劳动力要素主要包括人员和机械。在进行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人员和机械有所选择,尽可能地选择熟练工人进场施工,高素质的劳动者能让工程质量锦上添花。工程机械也要适得其用,注重机械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特殊设备要定期检查。 (2)工艺与环境。施工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发包方应尽量选择施工工艺先进成熟的公司进场施工,在制定施工方案和工艺时,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取最有效最经济的施工工艺。环境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原因,施工方不仅要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施工,还要尊重当地民俗环境,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3)设计图纸。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有进行设计,虽然图纸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地质环境,但在施工中也难免出现与图纸不相符的地方。这需要施工方与设计方进行及时地沟通,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工程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更合理更经济的设计方法,设计出高水平的图纸,这样可以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 (4)管理问题。再好的工艺、再先进的图纸、再水平高的工人,如果没有很好的现场管理和目标质量管理,不能将工程质量目标化解到每一步工序中,并现场督促大家进行施工,这个工程要想取比较满意的效果也是很难的。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必须对进场的材料进行严格检查,不合格的坚决不许进场;在施工中,不合格的施工必须推倒重来。管理人员必须保证现场施工有序流畅地进行。 3.2加强施工管理的措施 (1)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个方面。建设单位具有全面协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实施的权利与责任,其它各方要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的工作,工程四方都要有自已的质检组织,建设单位要对在施工的各个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监理单位要按照业主的意图对每个环节的建设进行监督。图纸设计单位要积极与建设方和施工方沟通,保证工程按图纸施工,少出偏差;施工方要遵照建设方的要求施工。 (2)严格实行施工监理制。监理人员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的,所以业主要大力提高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方如果出现质量不合格,监理人员有权责令对方返工。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能,让工程承包商按业主要求建立质量体系,监督施工方在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工程的质量,在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质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如果发现问题,业主不仅要向施工方索赔,还要向监理方问责。 (3)严格禁止工程转包。工程质量出现,大多是因为转包造成的。工程一经分包转包,业方连追究责任的人都找不到,造成巨大浪费和不必要纠纷。业主在施工承包商订立协议后,应严格禁止承包商将主体工程分包出去。同时,业主对于进场施工的技术水平要严格检查,达不到要求的,要施工承包商换人, 4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的立项与施工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如果立项阶段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草率上马,那这个水利工程就有可能变成水害工程,即使后来施工质量再好,也只能起到危害作用。如果水利工程在施工阶段没有认真执行质量标准,也会让水利工程变成水害工程,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协。要想让水利工程真正造福人民,首先要把立项做好,其次在施工中兢兢业业。这两个阶段的管理必须全部到位,缺一不可。 施工管理论文:新时期项目业主施工管理的工作思路 摘要: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管理层次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提高,施工管理作为工程建设最直接的管理阶段,关系着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失败,因此丰富和发展其管理内容及其涵义。针对管理阶段施工管理理论的局限性,提出管理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施工管理 理论 补充 工作思路 引 言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业主的建设项目投资越来越大,相应的首先是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一般来说,小的几百万元,大的上亿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品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以及监控的手段也相应越来越严格,以往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职责范围在“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施工管理理论也日益显得过于片面,根据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个人认为在“三控制”基础上将“安全控制”、“环保控制”和“文明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人员,尤其是甲方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范畴尤为重要,这将是新形式下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力的补充。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中需充分处理好“六控”的辨证关系,使建筑工程建设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从传统的单一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在建设领域,传统的指令性计划安排施工任务的旧体制被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工程开始实行了招投标,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至1990年,我国分别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进行了施工监理试点①,经过总结,1993年进入了稳步推广阶段,从试点中专家们总结出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宝贵经验,十几年来,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它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创造了全国翻天覆地的伟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精品工程层出不穷,在日趋规范的工程施工管理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不断更新和完善。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本人认为,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安全及生态环境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工程建设中应将人身、设备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文明施工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并付诸实施,并将其纳入监理的职责范围,将“三控制”更新为“六控制”(质量、工期、投资、安全、文明施工、环保控制),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目前,一些施工管理人员也曾有人提出“质量、工期、投资、安全、文明施工”“五控制”的要求,但个人认为把“环保控制”一同放入管理职责更能充分体现新时期管理职责的完整性。 二、如何做好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六控制” 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的“六控制”是互相矛盾又互为补充的,按照各自的控制原则为共同的目标开展工作,对搞好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认真抓好质量控制工作 所谓质量控制,就是在质量方面为了满足使用要求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工程质量与工作质量有紧密的联系。工作质量就是建筑安装企业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所做的“控制”。工作质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工作质量的反映。要使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必须既要管工程质量,又要管工作质量,而且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作质量上,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要按施工程序及时跟班到位进行监督检查。旁站监理不仅要具备现场质量控制工作的相应素质,加强合同意识,避免相当然的人为因素,而且需吃透合同规定,避免出现问题措手不及,要及时果断地处理质量和工期的矛盾。 (二)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工期控制关 施工管理人员不要转嫁责任,放弃职权。应积极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方案,寻找经济与进度的最佳结合点,认真编制施工进度?络计划图,找出关键线路,合理安排和调整工期,发掘一切有利因素,加快施工进度。平时要及时跟踪工程进度,全过程控制指导项目进展,减少窝工、怡工现象,有效地赢得工期。 (三)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工作要及时、规范、准确,把好成本关 降低成本是社会主义国家积累资金的基本方法,因此,如何管理好成本就成为极重要的事。投资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工程项目在确保质量、工期、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的前提下,不超出批准的总投资额,而且是合理的支付。质量、工期、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与投资六者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做好成本控制,因此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每一个程序都要求做到及时、规范、准确,避免反反复复的无效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 (四)重视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 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尽管在施工过程中各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都不曾轻视过,而且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套针对此方面的条例和规定,但始终没有把其提高到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理论来对待,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把“安全、环保和文明施工控制”和“质量、工期、投资”并列起来是必要的和适时的。 1.安全,不仅从尊重人命这一观点来讲是重要的,而且事故的发生会给企业,甚至给国家财产带来很大损失。这里有一组来自建设部的统计数字:据建设部数据统计,2003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519起、死亡人数582人、重伤6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上升24.5%和20.7%,重伤人数下降41.9%。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保护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计划时,要同时编制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计划。必须建立和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律,内容包括: (1)安全施工责任制度; (2)安全施工教育制度; (3)安全措施计划制度; (4)安全施工检查制度; (5)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制度。 2.环保,是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里所讨论的“环保”问题仅指项目施工中的产生环保问题,尚不包括项目可研阶段的“环保”问题。而主要常见的包括:(1)建筑垃圾;(2)建筑粉尘;(3)有毒气体;(4)其他。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城市化发展,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废水等,据粗略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t。由此可见不正确处理建筑垃圾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和健康问题。将现场的环保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的职责对工程至关重要,所以管理人员应重视并监督施工单位对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理。 3.文明施工,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深入,建立文明的施工环境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文明施工不但与安全隐患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举个例子:某港口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在其进港公路扩建时,由于路障标志不明确、扩建材料堆放不规则、以及施工不洒水造成灰尘滚滚,以至施工期间出现多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损失惨重;该港口因开山填海运土车来车往,运输路面却不清扫、不洒水,港区整天灰尘滚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该港区仓储项目较多,而大部分仓储项目是在海滩填土形成的陆地上建成,这些项目在基础处理时强夯、打桩不分日夜地施工,噪音严重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将现场的文明施工控制纳入施工管理和监理的职责,并强制性执行对工程是至关重要。 (1)施工单位开工前,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文明施工条款。 (2)施工现场周围必须设临时围墙或围挡,并做到及时修补损坏部位,保证围挡整齐。 (3)施工现场材料必须按施工平面图中规定部位堆放,并要求码放整齐。 (4)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必须放在指定位置,并及时清运。 (5)施工现场不得随便抛弃垃圾,施工区、生活区、道路等处应经常清扫,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施工区严禁吸烟。 (6)其他一些保障人们衣食住行的措施。 三、结 语 在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重视安全、环保及文明施工控制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参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施工管理人员有必要做好“六控制”,并充分把握好六者的辨证关系,使我们的建筑项目在新时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施工管理论文:浅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管理 论文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论文摘要: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我国道路建设中使用非常广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材料都得到了实际应用,各种规范、标准比较齐全,但从实际施工来看,尚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质量的控制和检查是保证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谈了一下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这对于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1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内容 与其他产品一样,沥青混凝土路面也是工、料、机三个主要因素结合而生产出来的。因此,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就是对工、料、机的管理与控制。 1.1对人的管理 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和主要岗位(含管理人员)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或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的人员操作或管理。要有明确、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要有严格的奖惩措施。要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产品的质量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既有干好的技能。又有干好的愿望和动力。要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产品质量重要性的教育。特别是各级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思想。 1.2原材料的管理与控制 对用于永久性工程的材料。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质量检验。把好原材料质量关。保证使用的原材料全部合格。对各种混合料的管理与控制。首先是抓配合比设计。使用于生产的配合比设计理想。然后是抓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对沥青混合料来说。一是控制好油石比和矿料级配。二是控制好各个环节的温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这两个问题控制好了。质量就有保证。对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混合料主要是控制好水泥、石灰等稳定材料的剂量。这是保证强度符合要求的主要因素,不得减料,必须用足;其次是生石灰消解要充分,过筛要严格,防止未消解的石灰块,否则将造成路面拱起;此外,含水量要适当,否则难以压实。 原材料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缺少专门按规范要求规格生产各种粗集料的厂家和产品,特别是底、中面层所需的粗集料尤为突出。大多是用其他用途的碎石代替。给矿料组成设计带来了困难,通常很难配出较理想的合成矿料级配。沥青混合料用量大的地区。有关部门应注意开发沥青混合料用的碎石和石屑。关于沥青质量的问题,有些沥青的质量不稳定。使用前应从沥青供应厂、沥青供应站取样检查。不合格的沥青不得运往拌和厂;在使用过程中应按规定的时间和次数检查沥青的质量,避免使用不合格的沥青。 1.3对施工机械的管理 先进、良好的机械设备是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加快进度与改善劳动条件的基础。机械管理主要是让各种路面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状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拌和厂和工地应有一个精干的机械维修小组并配备足够、适用的机具和易损零配件。一旦发生故障应能很快排除或修复。各类操作机手应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运行。漏油的机械、车辆不应上路,以避免给路面造成污染和损坏。 2沥青混合料摊铺时的质量控制措施 2.1沥青含量的直观检查 如果沥青料黝黑黝黑。料车上的混合料呈圆锥状或混合料在摊铺机受料斗中“蠕动”则表明沥青含量正常。如果混合料特别黑亮,较车上的混合料呈平坦状或沥青结合料没有充分烘干,表面上看起来沥青太多,如果混合料呈褐色,暗而脆,粗骨料没有较完全裹覆,受料斗中混合料不“蠕动”,则表明含量太少。 2.2混合料温度 沥青混合料在正常摊铺和碾压温度范围内,往往冒出淡兰色蒸气。沥青混合料产生黄色蒸气或缺少蒸汽,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通常在料车到达工地时,测定混合料的温度,有时在摊铺机后测定。每天早晨要特别注意做这项检查,因此时下承层表面温度和气温都较低,平时只要混合料似有温度较低现象或初次碾压,而压路机跟不上时,则应测定温度。测量铺层的温度时,应将温度计的触头插进未压实的面层中部,然后把触头周围轻轻用足踏实,目前也有许多地方采和电点温计测定。 2.3厚度检测 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应经常检测虚铺厚度。 2.4表观检查 未压实混合料的表面结构无论纵向或横向都应均匀、平整、无撕裂、小波浪、局部粗糙、拉沟等现象,否则,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5摊铺中的质量缺陷及防治对策 摊铺中常见的质量缺陷主要有:厚度不准、平整度差、混合料离析、裂纹、拉沟等。为了防止和消除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质量缺陷,应注意以下几点: 2.5.1浪形基层的摊铺。不必考虑摊铺厚度的均一性,实际的混合料用量应比理论计算的要多。在波浪地段,即使摊铺得很平整,在碾压后仍会出现与基层相似的波形,因此对有大波浪的基层应在其凹陷处先铺上一层混合料,并予以压实。 2.5.2摊铺机的操作及本身的调整摊铺质量很大,摊铺机速度的改变会导致摊铺厚度的变化。为了保持恒定的摊铺厚度。当速度变快时,厚度调节器就稍微向右转动。当速度减慢时,则稍微向左转动。其调整量还应根据混合料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2.5.3沥青混合料的性质也是影响摊铺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混合料的性质不稳定,易使摊铺厚度发生变化。如果温度过高,沥青量过多,矿粉掺量过多等都会使铺层变薄。 2.5.4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与矿粉过量减小其承载力,所以熨平板的工作迎角应增大,使铺层增厚一些,这种混合料还容易受温度的影响。一般温度应控制在140~160℃的范围内,当高于此范围后,混合料变软而承载力大大降低。温度过低时,混合产又会变硬,当矿料中的大颗粒尺寸大于摊铺厚度时,在摊铺过程中该大颗粒被熨平板拖着滚动,使其最大粒径小于摊铺厚度的一半。 3沥青混合料压实时的质量控制措施 3.1碾压温度 碾压温度和高低,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质量。在实际施工中,要求在摊铺过程完毕后及时进行碾压,一般来说。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压实温度110-120℃之间,最高不超过160℃。 3.2选择合理的压实速度与遍数合理的压实速度 对减少碾压时间,提高作业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施工中。保持适当的恒定碾压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速度控制在2~4km/h,速度过低。会使摊铺与压实工序间断,影响压实质量,从而可能需要增加压实遍数来提高压实度。碾压速度过快,会产生推移,横向裂纹等。选择碾压速度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沥青混合料碾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碾压速度,从而减少碾压遍数,提高工作效率。压实质量的检测应根据合同有关文件的规定及要求进行。主要检测项目有压实度,厚度,平整度,粗糙度,而且要求表现密实均匀。当沥青混合料碾压成型后,其缺陷一般很难修整。对于一些较大缺陷,如厚度不足,平整度太差,松散,泛油等应及时返工,即使已成型也要返工,对松散,泛油往往是局部返工,而对厚度不足或平整度太差的往往要求一段落返工。当然,经济损失是较大的,因此,现场压实过程中质量的检查与问题的纠正是十分重要的,要努力把缺陷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好不出现返工现象。 4质量意识、管理的力度、科学制度的制定和严格执行是施工质量的保证 4.1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不能用于道路建设,抓好混合料配合比的试验,严格进行现场检测和室内试验,这包括拌合厂、施工现场的各项温度检测与记录,包括规定频率的混合料马氏试验、抽提试验等,还包括路面外形尺寸检测记录、路面厚度、压实度、平整度检测等等。 4.2检测资料的管理与分析是工程质量建设的又一个方面,也是工程质量的实际记录。其中包括料场状况、按工日的混合料拌和记录、按工日的施工现场记录、检验资料的论定和反馈、按工日的工程质量指标图表、工程质量的动态分析等等。 5结束语 沥青路面平整度涉及的面很广,影响因素多。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关键是人员、材料、设备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克服不良人为因素,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严格控制各种试验及检测。施工当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只有加强管理,精心组织施工,才能铺筑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创造优良工程。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解析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 摘 要: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娱乐的重要工具。但是当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办公,娱乐的时候,却很少会关心到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下,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优化有着重要意义。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果。因此,基于电力系统的巨大意义,本文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维护;优化;分析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带来了人类的社会的巨大的进步。其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技术的日趋成熟,标志着人类迈入了新的纪元。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计算机的使用与计算机系统的良好维护,都离不开电力系统的大力支持,电力系统的良好稳定的的发展也会推动计算机的发展,因为只有有了稳定的电路,计算机系统才能够正常的工作,人类也才能更好的使用计算机。在本文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概述,电力系统对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影响以及电力系统的良好发展对于计算机的系统优化的重要意义的相关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的维护和优化计算机系统,使其让计算机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重要性 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操作系统,该系统控制并管理着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操作部件,起着主导的作用。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包括控制处理器,控制信息管理,控制外围设备以及管理指令作业。计算机有着不同的系统,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使用方法等。计算机最常出现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计算机系统。最常见的计算机使用系统是Windows操作系统,也是目前出现问题最多的系统。微软公司对于该系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研究与改进,却依然难以达到完美的程度。计算机系统不会没有漏洞,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因此,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样才能够使得用户正常使用,也能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计算机中比较脆弱的系统之一,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日常维护,显得及其的重要,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人们应多加的注意。计算机系统需要及时经常性的维护和优化,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能够使得在平常的使用过程中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济财产的损失。 2.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优化的影响 在现代计算机的应用中,计算机系统必须进行合理的维护和优化,才能够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而只有当有一个稳定的电路的时候,计算机才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当电路出现故障的时候,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会造成计算机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一,电路不稳定本身就会危及计算机的相关硬件,使得计算机的硬件无法使用;其二,电路的不稳定对计算机的软件也有极大的危害,文件无法及时的保存,应用软件得到破坏等等,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只有在有稳定电力维持的时候,计算机系统在高速的运转着,其内部系统程序的软件和硬件均处于一个相对稳定高速的工作状态。但是,一旦发生断电等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工作寿命。当突然断电的时候,对于电脑所有的部件均是一个严重的损害。当突然断电的时候,硬盘由于处于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突然断电使得硬盘的盘片马上也停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硬盘的磁头是和盘片直接接触的,当重新开机的时候,系统也会对计算机硬盘进行重新的扫描和检测。突然的断电,会使得瞬间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冲击到电脑的硬件芯片,电脑突然断电,其磁盘读写操作由于突然的中止,坏道现象很容易产生。另外,突然断电会使得正在编写的文件丢失,造成使用人员的损失。 在公共电网系统中,当突然发生断电的时候,主机会立刻停止工作,正在处理的数据很容易发生丢失的情况,电脑设备也会很容易由于断电而遭到损坏。闪存盘在其读写的过程中,发生突然断电的时候,会丢失计算机上所储存的数据,同时还可能损坏盘片。在对BIOS进行刷新的时候,断电会使得Firmware变的不够完整,升级程序宣告失败。当突然发生断电的时候,电脑系统的串口以及其外部设备很可能被破坏掉。突发性的断电和电压不稳等电力系统常见故障,容易引发电脑的重新启动,还会使得电脑关机等,这样容易造成电源的破坏,甚至硬盘的损坏。在突然断电又突然来电的情况下,瞬间电压是非常大的,其危害也是非常的大。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会承受更大的电压,其硬盘控制电路以及一些其它的系统元件等很容易被破坏掉,造成经济财产的重大损失损失。另一个突然断电又突然来电的重大危害是,由于停电来电的时间间隔太短,会使得硬盘的控制转速的部位失去控制,从而使得盘体被划伤等。硬盘是否得到破坏,主要还是和设备的反应能力有关,也就是在发生突然断电的时候,电源设备能否及时的发出PG信号,使得计算机系统获得准确的PG信号,从而做出预防。当电压不够稳定的时候,电源系统会发出了PG信号,硬盘会根据得到的指令进行读写,然而,电压不稳定会导致转速不稳定,因而导致磁头不能够按照正常的水平进行悬浮而使得盘体被划伤。而如果使用人员自己进行主动性的关机的时候,电源系统就会很自然的发送出所需要的PG信号,通知电脑进行清场处理,准备及时的关机,然后电源系统真正的进行断电关机。然而,突然断电,电源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出PG关机信号,这样就相当于告诉硬盘,立刻关机,什么都不要管了。因此,数据丢失就成为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了。 3.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方法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是计算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维护,对于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很有意义。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最脆弱的可以说就是硬盘了。硬盘常出现的问题是在进行文件读取的时候出现错误,或者是在运行软件系统的时候出现错误,还有的情况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操作完成。硬盘在读取的时候,还会发出一些比较刺耳的声音,平常的使用不注意,会引发硬盘的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合理的进行维护和优化。首先,不能够对硬盘进行随便的低级格式化。每个硬盘的低级格式化的方法是不对的,在进行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包括多个方面,对于每一个方面都应该考虑到,而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适当的清理卫生,断电的时候,要配合适当的处理措施。通过多方面的注意,使得计算机的使用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使用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浅析计算机系统维护的策略和技巧 摘 要:现如今,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几乎遍布各个领域,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使得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为了降低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发生几率,必须做好相关的维护工作。基于此点,本文就计算机系统维护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浅谈。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维护;稳定 中图分类号:TP307 1 加强计算机系统维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计算机系统现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虽然大多数用户都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熟练操作,但是他们对整个系统的了解却并不全面,这就造成了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正确的操作。同时,有很大一部分用户缺乏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知识,从而造成了用户只会操作却不懂得如何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维护,这不但增大了系统故障问题的发生几率,而且还会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通过大量调查分析后发现,计算机系统的很多故障问题都是由于系统维护不到位引起的,若是用户能够掌握正确的维护发方法和技巧,便可以有效减少系统故障的发生,从而确保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正常、稳定。鉴于此,除了要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维护策略与技巧之外,还应不断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2 计算机系统的常见故障分析 大体上可将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系统硬件故障,另一类是系统软件故障。 2.1 硬件故障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硬件故障的出现与使用时间有关,即使用时间越长,发生硬件故障的可能性就越大,比较常见的硬件故障有以下几种: (1)参数设置不正确。计算机中很多硬件的运行都需要相应的参数,若是参数设置的不正确,便会导致系统发生错误。例如,病毒警告开关设置为开启状态时,Windows系统便无法成功安装; (2)接触问题。在计算机系统中,有些硬件是直接安装的,一旦这些硬件接触不良,便会引起各种故障问题,容易出现接触问题的硬件包括插卡、内存、CPU、电源线、数据线等等。其中主板与内存接触不良的问题比较常见; (3)硬件自身问题。由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种类较多,有些硬件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故障,同时,计算机运行中负荷过大或是其它一些原因也可能引起硬件故障,例如,电源功率偏低,CPU超频使用等等; 2.2 软件故障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程序,一旦软件出现故障,则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大部分软件故障都是因为硬件驱动程序安装不正确或是病毒导致的,例如,驱动程序之间存在冲突,造成软件功能异常。计算机病毒是影响软件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计算机被病毒侵入后,不但会影响运转速度,而且还会是文件遭到破坏,严重时会造成计算机系统死机。为了便于对计算机进行维护,需要准备好杀毒软件等工具,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必须予以注意。 3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策略与技巧 3.1 系统硬件的维护策略与技巧 (1)给计算机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为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应当为其提供一个干燥且通风条件良好的运行环境。实践证明,过多的灰尘会对计算机系统硬件的运行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系统使用寿命缩短。为此,必须定期对计算机进行清灰保养。同时,计算机系统若是长期闲置不用,部分硬件设备会出现腐化。所以,要保证计算机的开机率,即便不使用的情况下,也要定期开机运行,这有助于减缓硬件设备的老化速度; (2)保证线路连接牢固。计算机系统有很多外置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通过数据线与计算机进行连接,若是数据线接触不良或是脱落便会造成外置设备运行异常。例如,计算机显示器接头松动会导致屏幕无显示。为此,应当保证电源线以及数据线的连接牢固可靠。这就要求使用者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应对各种线路进行检查,重点看线路有无松动、脱落等现象,并定期对线路接头进行紧固,防止接触不良等问题的发生,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运行; (3)主要硬件设备的维护。对于计算机系统而言,CPU、硬盘和内存是最为重要的硬件设备,一旦它们之中的某个设备出现问题,都会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所以要加强对这些设备的维护。1)CPU的维护。在计算机系统中,CPU又被称之为中央处理器,它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计算机的运行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PU,由此不难看出CPU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对CPU进行维护的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几点加以注意:其一,要确保CPU运转频率正常。在安装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有些使用者为了提升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而有意提高CPU的运转频率,这样一来会对CPU造成一定的损害,若是CPU长时间处于超频运转,不但会导致系统运行稳定性降低,而且还会缩短CPU的使用寿命。所以,必须确保装机时的CPU运转频率正常。其二,保证CPU散热良好。如果CPU的散热性较差,会造成系统频繁重启、死机或是无法正常运行等问题,为确保CPU运行稳定,应当配置一个功率较大且性能良好的CPU风扇,同时,应当对散热片和风扇进行定期清理,保证散热良好;2)硬盘的维护。硬盘是存储各种数据和软件的设备,若是硬盘出现问题,则会导致系统瘫痪。为此,必须加强对硬盘的维护。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好防震,尽可能不要经常移动计算机,或将之放在稳定性较差的地方,如果需要移动设备,则应当采用海绵或是泡沫等进行包装,借此来减少对硬盘的震动。同时,要防止硬盘与手机、电动机、音响等磁场接近;3)内存的维护。内存在使用一定时间之后,容易出现氧化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可在维护时使用橡皮擦去除氧化层。对内存进行升级的过程中,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内存条,防止不兼容的情况发生。 3.2 系统软件的维护策略与技巧 (1)不得随意对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软件进行删改,尤其是一些系统应用程序,若是删除或修改之后,则会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为此,存储重要的数据的移动介质应当写保护,并做好备份,同时,还应当对硬盘上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2)可在注册表编辑器中以手动的方式编辑注册表,借此来灵活使用控制面板等相关功能,这样能够有效防止未经允许的程序修改操作。同时,要经常对系统程序进行更新,并下载相关的补丁程序,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尽量不要拷贝来路不明的软件,在对新软件进行初次使用时,应当对软件进行检测,看其是否带有病毒或木马程序,软件安装完毕后,要进行扫描,确保安全后,方可进行使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系统的维护是一项较为繁琐且复杂的工作,而想要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就必须对计算机维护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系统硬件与软件的维护策略与技巧,并在实际维护中进行合理运用,这样不但能够确保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运行正常,而且还能进一步延长计算机系统的整体使用寿命。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南京 210007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探讨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二、《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编写校本教材,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三、《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五、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六、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院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计算机在现代医院运行与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一些医院信息科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只是简单的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日常更新与维护,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作为其最主要的关注点,应当加强思想重视。文章将对当前国内医院信息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就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的维护工作,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系统;维护;研究 实践中可以看到,作为一种知识集合体的现代医院信息科,即为院信息化建设的心脏,同时也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信息科所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目前来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作为信息科建设的基础,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加强对计算机系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国内医院信息科建设现状分析 据调查显示,当前国内很多医院对信息科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医院医生难以相媲美。在倡导国内卫生信息系统快速建设的今天,管理体制却严重滞后,这完全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客观需求。对于国内医院信息科而言,其软件和硬件设施的配置水平普遍较低。实践中可以看到,医院信息科软件和硬件设施的配置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医院信息科建设整体过程之中,比如,建立患者信息库、网络资源系统,所需的相关硬件设备先进程度。在目前的医院信息科建设中,不少医院缺乏先进的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因此,医院信息科应亟需增强技术手段的运用,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等,来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水平与效率。作为信息科建设的基础,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小觑,因为医院的所有住院资料录入、存储以及病人的挂号、手续办理等,均需要依赖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系统,这关系着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关系着收费管理方面是否存在着漏收、错收以及多收和人情费等不良现象。基于此,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对于信息科的建设至关重要。 2 计算机硬件设备维护方法 基于以上对当前医院信息科建设、计算机硬件维护的重要性分析,应当结合信息科建设实际,对计算机硬件维护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对于实质性的硬件设施维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主机与主板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主机维护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半年之内应当对主机内部构件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特别要是对板卡、接插件、散热扇以及其他硬件进行清洁擦拭。在此过程中,应当确保主机内部不出现残留物、杂物,以防止出现短路问题。同时,还应当注意不能将接线与排气扇等部件错连在一起,以确保硬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对于主板而言,其维护过程中应当注意三个方面,即硬件设备应当避免盲目热拔插、确保设备持续接触、防静电,以免造成主板上的各种细小硬件设备烧坏。 2.2 硬盘、光盘以及光驱维护 硬盘是医院信息科计算机数据信息的主要存储装置,对信息科而言显得非常的重要,实践中可以看到,硬盘通常比较脆弱,所以维护过程中应当加强重视。通常情况下,硬盘会一直处于高速运转以及频繁读写状态,而在此过程中很可能会受到不断程度的震动因素影响,因此硬盘可能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损伤;基于此,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的降低计算机硬盘的应用符合,坚决杜绝损害性运行操作。确保光驱自身的清洁、干净,同时这也是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硬件维护的重要内容。在维护光驱部件时,建议用棉签蘸少量酒精对其进行擦拭,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光头不能沾上酒精,只需利用气囊将激光头上的灰尘吹掉即可。 2.3 鼠标、键盘以及显示器等硬件设施的维护 对于医院信息科而言,键盘和鼠标是最重要的两个输入硬件设备,因此具体应用时,应当注意键盘敲击与鼠标的点击力度,这样可以减少对键盘弹性的影响,同时还应当注意某键的敲击时间,持续时间不应当过长,以免影响其功能;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一定不要将异物掉进键盘缝中,特别是不能将饮料、水等洒到键盘上,这样很可能会导致键盘短路,丧失功能;鼠标应用时,应将鼠标放在较为光滑的桌面上,并且要确保其平整性。对于各种类型的鼠标,比如机电式鼠标、光电式鼠标等,都应当借助鼠标垫,以减少应用中的磨损。按压过程中力度不要太大,尤其是不能一直按住长时间不放开。当出现故障问题时,可以拆开检查,通过清洗尝试解决之。对于显示器而言,一定要注意其防尘与除尘操作,在显示器上安装防尘罩,定期用专业清洁设备进行除尘,切忌用水或者酒精等,对显示器进行直接擦拭,以免对液晶显示器造成腐蚀或者损害。 3 计算机软件设备维护 对常用的Windows XP系统而言,应当还原新增、可用于系统恢复的重要工具。目前医院已经做好一键Ghost备份还原,同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软件设备进行维护。 3.1 设置公司计算机网络访问权限 实践中,应当不断的加强对医院非法访问的严格限制,对访问者的身份进行全面的核查。在设置访问权限时,应当从访问者的身份、等级以及目录和用户类别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限制;信息科计算机采用口令方式来控制授权访问,其中口令一定要符合复杂口令之规则,定期进行更换口令。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同访问权限,比如应用系统的功能菜单、各个界面的按钮、数据显示的列及行级数据信息进行权限操控。 3.2 强化医院内部信息备份及恢复管控,防范黑客攻击 对于信息科的重要数据一定要进行备份、更新。必要时建议进行多次备份操作,并且对其进行分开存放。当意外事件发生时,应当及时恢复数据,以保证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计算机网络攻击软件的频繁出现,导致黑客攻击大量存在于公司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国内医院信息科运行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遭到电脑黑客的攻击,这也从以另一个侧面说明黑客攻击较为普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和防范,则可能会对公司计算机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造成系统瘫痪。 3.3 加强对医院信息科计算机网络系统登录密码的管理 尽可能的将密码复杂化,多层次保护,以免非权限用户进行恶意访问或盗取、破坏信息数据;同时,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密码类形式进行设置,以免密码被破译程序后数据库遭到攻击、相关数据信息被恶意的篡改;同时还要加强对计算机病毒、木马以及非法程序的有效管理,尤其是外来数据载体更应当加强管理,不应用未经杀毒移动存储设备;最后还要对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研发和升级换代,以此来提高信息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科是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硬件又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因此实践中应当加强对计算机硬件设施的维护,以确保医院信息科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传统教学逐渐显现出了不符合当前计算机人才需求的问题,为了满足当前用人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保证实践的比例,把实践教学放在比理论教学更为突出的位置上,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IT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人才短缺问题也日趋严重,我们的毕业生因缺乏计算机实际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就业困难,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团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主动参与实践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技能的掌握受到限制。 二、实践教学现状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认清自身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过分的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另外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及手段都远远不能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当前的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中,操作型人才需求居多,在学校的学习中,实践作为辅助的理论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演示性和验证性的操作,使学生提高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使我们现在的高职教育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导致了当前的高职毕业生毕业后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在实习实训方面,高职很多专业缺乏动手实践的平台,所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校内工厂都是空谈,没有实际的落实,没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训的氛围,使学生对实习实训的重视和兴趣不高,由于没有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使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措施和考核标准都变成了一纸空谈,很多课程的实验变成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验证,学生的考核主要是笔试,对于综合的实训没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导致学生对大型的实习实训持应付的态度,大型的课程设计最终只是流于形式,高职教学最终还是以理论教学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 三、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应该根据这一目标来设置教学计划,突出理论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更注重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忽视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传统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注重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把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作为重要的活动;为了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软硬件故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我院创建了“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室”和“计算机外围设备实训室”,在“计算机硬件实训”课程中,每个学生利用一套旧的计算机硬件,逐件认识每个部件的形状,了解其功能,观察和记录安装位置、连接方法,逐件拆解所有部件,然后再安装还原。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机各个部件的接插位置、安装方法以及手感力度等均达到满意程度后,再提供一套完好的套件供学生安装并通电检验结果。 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单纯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常常要受到实习场地、实习设施、技术力量、实习经费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确定能力和技能培养目标,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创造实践教学条件是非常有效的举措。利用企业的资源,完成具有岗位针对性的生产实习教学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学生经过真刀真枪的实习,不仅学到了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熟悉工作岗位要求,了解岗位技术工作的职责与特点,全面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正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四、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也是动手实践较强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思想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使实践教学能真正发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我们要不断研究探讨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新路子,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随着高职高专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建设和改革仍然是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关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几点思考 摘 要:我国的现代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趋普遍。多媒体教学有效推动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还是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内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实际维护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系统维护策略及技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维护 视频展示台、投影机系统以及扩音设备等多种设备,相互配合构成了多媒体教室教学系统的教学平台,该教学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系统。整个多媒体教室能正常顺利运转的核心保障是计算机系统,该教学平台中,多媒体计算机控制平台统一管理和使用各种媒体设备。因此,维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是多媒体教室的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鉴于此,对于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本文浅析了几点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1 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不能够及时地进行维护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系统。在高校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系统不能被及时维护是以下问题造成的:由于教师的流动性的课程,不能统一管理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进行相应的维修,教学的正常运行也遭受严重的影响。 其次,使用和管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出现混乱。针对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以下几方面因素对计算机系统安全造成了威胁:高校教学有较大的流动性,多媒体教室与较强的公用性,由不同的教师使用计算机系统,而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在授课时,课件的传输与使用都得通过优盘才能进行。 再次,病毒容易入侵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系统。高校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较高,未及时更新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被教师不规范的使用,对高校多媒体计算机系统造成以下问题:病毒容易入侵电脑,因而无法正常运行多媒体教室,相应地,系统崩溃、频繁关机、丢失数据和软件等现象,都是计算机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整个高校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会导致崩溃,因为多媒体教室相互连接,病毒或木马程序进行相互传染,正常的高校教学进行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长时间的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设备。由于数量有限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设备被长时间的使用,而且使用频率高,久而久之,由于系统未及时更新,便导致了计算机系统反应慢、计算机系统的设备老化以及易受病毒感染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2 对于维护计算机系统的方法技巧 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教学平台的多媒体教室,在运行期间,在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中,为了保证其相关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必须予以考虑:一是如何在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用最短的时间消除故障,从而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也会降低;二是如何把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故障率进行消除或降低,从而减轻对正常教学的影响。以下就是相关技巧方法: 措施需加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护理措施:一是护理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升级过程;严格护理计算机相关硬件设备、机体等的卫生情况。卫生情况是否合格,在保证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能定期地清除多媒体教室的灰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机相关硬件设备与机体的运行。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对于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升级过程进行护理,至于相关的护理工作,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课余闲暇时间来进行,护理杀毒软件的升级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就是杀毒。 防范于未然:针对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工作,对于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上,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以严加防范各种软、硬件故障和病毒的入侵。一方面,在软件防护工作中,为了加强防范各种病毒入侵,一些相应的杀毒软件要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安装上,如诺顿、瑞星、卡巴斯基等、金山毒霸、巨盾等。此外,考虑到学校多媒体教室普遍采取的联网方式是局域联网,我们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有关ARP防火墙,以便能够在病毒侵入时,能够有效控制其传播与蔓延。另一方面,在硬件防护工作中,为保护计算机系统,在其每次启动后可以自动还原至初始运行状态,从而使计算机系统长期处于安全运行状态得到保障,计算机系统中还要安装上硬盘保护卡,这些保护卡须由专业软件生产商提供。 培训需强化:学校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负责多媒体教室的专业培训,经过专项培训后,以便于教师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应用技巧能得到强化。培训人员要把正确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系统、相关设备的方法和步骤等向教师进行详细地讲解,特别地,要细致地讲解一下关于一些常见病毒的常用的防范措施和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把各项使用守则、操作规范等注意事项,在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制度中明确标注出来,以降低因人为失误而损坏计算机系统和相关设备的可能性。 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作为一项繁杂、琐碎、长期的工作,要想在维护工作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上几个技巧来维护计算机系统。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故障现象都可能出现,产生的故障涉及到软、硬件多方面的知识,因而维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可以说是复杂而长期的。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学习,总结有关经验,采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技术与操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样才能把高校的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真正的做好,进而高校教学的正常运行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浅析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工作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医院这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机构行业是越来越关注了,对医院的各种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系统的这种设备也是越来越关注了。不仅如此,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工作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支持系统和医院的信息主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作为领导进行决策和指导工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对医院实施有效控制的保证,也是医院实现定量化以及现代化科学管理的依据。本文主要从医疗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维护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我国医疗单位的现代化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医疗单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也开始在医疗单位的业务工作中开始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也使得医疗单位的各项业务不仅仅是医疗的技术还有医疗单位的管理对计算机系统安全以及稳定运行的依赖性也是非常之大日,而这样也使得其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的重要性也是随之增强。所以,为了提高医疗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工作质量,就应该对医疗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工作管理要加以重视以改进,而让计算机系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1 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是一个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为目的工作,而作为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来说,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缺乏标准化的故障处理制度,也就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工作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分配,而导致问题发生时容易产生混乱。 第二,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处于被动的阶段。这也就是说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没有做到主动,而是等待问题发生后才去采取措施解决。 第三,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缺乏标准化的操作方法。这也就是说,计算机系统的维护的效果受到了维护的工作人员本身的技术条件制约。 2 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中问题解决措施 从上文可以知道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和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的,所以,应该要对其解决措施进行探讨,而通过问题可以知道,要对其解决那么也应该从医疗单位计算机维护工作的故障处理制度以及维护工作的阶段还有规范标准化人手分析,下面就是具体的阐述: 第一,建立标准化计算机系统故障处理流程。这主要就是在首先要是医疗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的各个部分的管理做到责任明确。其次,当发生故障时的处理申请流程要做到具体。最后,那就是对计算机处理故障的工作人员的责任以及处理时间要做到明确的规定。 第二,建立完善以及行之有效的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事前维护体系。这方面的任务主要就是要对计算机系统做到定时的检查以及对关键系统部位做到实时的监控,另外就是对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的网络安全要做到位,争取把医疗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故障消灭在萌芽态。 第三,建立和完善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的标准化的操作以及提高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的整体水平。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就是以下的两个部分构成,也就是规范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下面就对这个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而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要做到规范流程和操作方法,那么首先就应该做到建立计算机系统设备的档案和人员档案,建立了计算机系统设备档案和人员档案,也就是在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维护数据库中建立了整个维护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而能够让医疗计算机系统维护整个工作流程的规范提供可能。其次,那就是建立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故障处理记录和运行记录。这两种记录的一旦形成那就相当于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记录,而有助于分析计算机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这也为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的责任追究和工作评估提供了依据,不仅如此,这还能够从管理上而保障了计算机系统维护的有序进行。最后,建立计算机维护的操作方法文档。这种文档的建立不仅能够让计算机系统维护操作人员能够有一种经验的借鉴和学习,而且这还能够使得让计算机系统维护夫人工作经验能够得到交流,而提高医疗单位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的自身技术实力以及维护工作的经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系统维护的管理工作对医院来说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的管理在医院的管理之中只会承受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医院来说,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也应该是医疗单位的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所以,医疗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探索计算机维护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重视对计算机系统的检测和维护,客观地对计算机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系统能够在医疗单位中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能够更好地为医疗单位服务。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浅论微型计算机系统维护 摘 要:计算机作为目前信息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设备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不仅仅需要正确合理,同时在计算机的系统维护上也有着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的系统在日常中的维护需要注意的基本方法和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目的就在于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观点。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日常维护;软件故障;硬件故障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生产力,计算机的普及使人类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发挥作用的同时,计算机的系统的维护以及稳定性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硬件系统故障维护;其次,软件系统故障维护;最后是日常使用维护。 1 硬件系统 在计算机的使用中,由于硬件故障产生系统问题的时候较多,并且由于计算机本身元件的复杂程度较高,所以故障的原因也较为的复杂。计算机的使用中黑屏或开机无反应、频繁死机,开机出现报警等,一般是由于硬件上出现了问题造成的。而硬件维护工作主要通过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维修或者是常规的维护。一般出现了硬件问题我们可以: (1)遵循外设维护在先,主机维护在后的顺序。由于计算机不仅仅是单单有一个主机,其外接设备比较多,大部分通过连接线和主机相连,线路极易出现故障。这些故障容易被发现,且排除较为简单。一般出现故障之后会在系统上出现报错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相应设备进行检查,若是故障依旧,才考虑主机部分。 (2)遵循先维护电源后维护部件的顺序。其实计算机的故障也有可能是电源问题造成的。很多用户都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电源就是供电的只要是有电就行,其实这是错误的,有些时候虽然有电,但是电源功率不能满足电脑的需要,且输出电流异常,这些时候很容易出现故障。但是电源故障通常为人们忽视,所以,对于显卡、主板以及硬盘等等都检查了之后仍旧找不出故障所在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认清电源的故障。(3)先对简单问题进行维护,后对复杂故障进行维护。由简入繁是对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故障排除的基本原则之一,首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检查,这种时候问题的发生大多是灰尘过多或者是接线松动接触不良,对这些问题进行排除后再考虑部件的损坏以及故障。基本的处理办法有,将怀疑有问题的部件拔下,将好的部件更换上去,再进行运行看看故障是否排除,这就是替换法;计算机上一般都带有系统自检,可以根据自检信息进行直接观察,或者是根据系统的报警声用以判断故障的位置;最后一种则是需要利用专门的诊断软件检测。 2 软件系统 软件主要包括了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这是计算机的常识问题,所以软件系的故障主要也就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造成。有可能是因为硬件的驱动程序不恰当的安装而使得硬件无法正常工作,也有可能是因为系统软件的误删和修改造成的。 主要的具体原因如下:(1)软硬件相互不兼容。由于硬件的运行需要有相应的软件环境,若是在运行上软件的版本同硬件的配置无法匹配就会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出现死机、卡机、当机现象。或者是由于硬盘的空间太满磁盘的碎片太多使系统无法正常的运行,系统的错误会造成文件不明改动以及丢失。(2)软件和软件的不兼容造成的冲突故障。这是由于两种软件有可能在运行环境上有所冲突就会造成一些不良现象,诸如,存取区域的冲突或者是工作地址的冲突等,从而系统发生故障。除此之外人工操作失误也会造成软件系统的故障,计算机病毒也会对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使得数据被破坏,最后,软件需要有着正确的搭配,不当的配置也会造成故障的发生。 对于软件系统故障的应对方法有:(1)利用Ghost软件对系统进行备份,在计算机系统出现大故障时,利用Ghost软件将备份文件还原系统。(2)学会防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在日常使用中随时都有可能受到病毒的侵害,所以学会防计算机毒是计算机软件日常维护的一大要旨。通常情况下,就算就算计算机系统中装有硬件防火墙,也要装其他防杀计算机病毒的软件。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要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和对系统补丁进行修补,保持计算机系统对新病毒的防杀能力,这样可以让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在网络环境中。(3)学会应对计算机系统的死机。 很多人在遇到计算机系统死机时就可能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冷启动,经常这样做就会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很大的损伤。其实计算机系统死机分很多种,不要害怕计算机系统死机,而是我们要学会在发生死机的情况时如何正确应对。对待死机的原则是:死机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的,但频繁死机一定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必须进行相应的系统维护了。 3 提供一些日常的计算机系统维护 (1)计算机系统比较适合的工作环境。a.温度:计算机系统理想的工作温度应该是常温环境。b.洁净度:是在计算机系统运行了一段时间后, 应对计算机硬件系统进行相应的清洁工作, 即全面进行计算机内部硬件的清洁。c.电磁干扰:在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因尽量使计算机运行在远离电磁干扰源。 (2)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正确的开关机,也不要频繁进行开关机操作,每次关、开机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30秒。在插拔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设备的时候, 必须要先断开与电源的连接后,并且确认自己的身体不带静电时, 才可以进行操作。使用来路不明的U盘或光盘等移动存储器前,一定要先进行查杀病毒操作,安装或使用后也要再查杀一遍病毒。(3)备份硬盘及硬盘上的数据。为计算机系统准备一张干净的系统引导盘,及时的将硬盘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尽量不要乱用分区、格式化等危险操作命令,防止硬盘被意外做了格式化操作。备份分区表、文件夹分配表和主引导区等信息。 结语 日常使用表明,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多数都是由于用户缺少必要的日常维护或维护方法不当导致的,假如用户注意日常维护,既能防范故障发生,就是发生故障也可以将故障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维护和保养好计算机,不仅可以使计算机系统保持比较稳定的工作状态,也能最大限度地延长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寿命。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分析研究 【摘要】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娱乐的重要工具。但是当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办公,娱乐的时候,却很少会关心到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影响。在实际情况下,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优化有着重要意义。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果。因此,基于电力系统的巨大意义,本文对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维护;优化;分析研究;意义 0 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带来了人类的社会的巨大的进步。其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技术的日趋成熟,标志着人类迈入了新的纪元。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计算机的使用与计算机系统的良好维护,都离不开电力系统的大力支持,电力系统的良好稳定的的发展也会推动计算机的发展,因为只有有了稳定的电路,计算机系统才能够正常的工作,人类也才能更好的使用计算机。在本文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概述,电力系统对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影响以及电力系统的良好发展对于计算机的系统优化的重要意义的相关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的维护和优化计算机系统,使其让计算机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重要性 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操作系统,该系统控制并管理着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操作部件,起着主导的作用。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包括控制处理器,控制信息管理,控制外围设备以及管理指令作业。计算机有着不同的系统,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使用方法等。计算机最常出现问题的地方也就是计算机系统。最常见的计算机使用系统是Windows操作系统,也是目前出现问题最多的系统。微软公司对于该系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研究与改进,却依然难以达到完美的程度。计算机系统不会没有漏洞,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因此,对于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样才能够使得用户正常使用,也能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是计算机中比较脆弱的系统之一,对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日常维护,显得及其的重要,需要使用计算机的人们应多加的注意[1]。计算机系统需要及时经常性的维护和优化,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能够使得在平常的使用过程中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济财产的损失。 2 电力系统对于计算机系统优化的影响 在现代计算机的应用中,计算机系统必须进行合理的维护和优化,才能够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而只有当有一个稳定的电路的时候,计算机才能够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当电路出现故障的时候,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会造成计算机不同程度的损坏。[2]其一,电路不稳定本身就会危及计算机的相关硬件,使得计算机的硬件无法使用;其二,电路的不稳定对计算机的软件也有极大的危害,文件无法及时的保存,应用软件得到破坏等等,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只有在有稳定电力维持的时候,计算机系统在高速的运转着,其内部系统程序的软件和硬件均处于一个相对稳定高速的工作状态。但是,一旦发生断电等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工作寿命[3]。当突然断电的时候,对于电脑所有的部件均是一个严重的损害。当突然断电的时候,硬盘由于处于一个高速运转的状态,突然断电使得硬盘的盘片马上也停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硬盘的磁头是和盘片直接接触的,当重新开机的时候,系统也会对计算机硬盘进行重新的扫描和检测。突然的断电,会使得瞬间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冲击到电脑的硬件芯片,电脑突然断电,其磁盘读写操作由于突然的中止,坏道现象很容易产生。另外,突然断电会使得正在编写的文件丢失,造成使用人员的损失。 在公共电网系统中,当突然发生断电的时候,主机会立刻停止工作,正在处理的数据很容易发生丢失的情况,电脑设备也会很容易由于断电而遭到损坏。闪存盘在其读写的过程中,发生突然断电的时候,会丢失计算机上所储存的数据,同时还可能损坏盘片。在对BIOS进行刷新的时候,断电会使得Firmware变的不够完整,升级程序宣告失败[4]。当突然发生断电的时候,电脑系统的串口以及其外部设备很可能被破坏掉。突发性的断电和电压不稳等电力系统常见故障,容易引发电脑的重新启动,还会使得电脑关机等,这样容易造成电源的破坏,甚至硬盘的损坏。在突然断电又突然来电的情况下,瞬间电压是非常大的,其危害也是非常的大。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会承受更大的电压,其硬盘控制电路以及一些其它的系统元件等很容易被破坏掉,造成经济财产的重大损失损失。另一个突然断电又突然来电的重大危害是,由于停电来电的时间间隔太短,会使得硬盘的控制转速的部位失去控制,从而使得盘体被划伤等。硬盘是否得到破坏,主要还是和设备的反应能力有关,也就是在发生突然断电的时候,电源设备能否及时的发出PG信号,使得计算机系统获得准确的PG信号,从而做出预防。当电压不够稳定的时候,电源系统会发出了PG信号,硬盘会根据得到的指令进行读写,然而,电压不稳定会导致转速不稳定,因而导致磁头不能够按照正常的水平进行悬浮而使得盘体被划伤。而如果使用人员自己进行主动性的关机的时候,电源系统就会很自然的发送出所需要的PG信号,通知电脑进行清场处理,准备及时的关机,然后电源系统真正的进行断电关机。然而,突然断电,电源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出PG关机信号,这样就相当于告诉硬盘,立刻关机,什么都不要管了。因此,数据丢失就成为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了。 3计算机系统维护和优化的方法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是计算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的维护,对于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很有意义。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最脆弱的可以说就是硬盘了。硬盘常出现的问题是在进行文件读取的时候出现错误,或者是在运行软件系统的时候出现错误,还有的情况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操作完成。[5]硬盘在读取的时候,还会发出一些比较刺耳的声音,平常的使用不注意,会引发硬盘的很多问题,因此需要合理的进行维护和优化。首先,不能够对硬盘进行随便的低级格式化。每个硬盘的低级格式化的方法是不对的,在进行的时候要多加注意。 在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中,内存故障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内存是电脑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计算机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件之一。电力系统是否正常的工作,对于计算机内存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内存质量不好的话,很容易使得计算机系统出错,故障产生。还有就是计算机的内存所具备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对于计算机内存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机都具备的,有的计算机内存是不具备良好的一致性和兼容性的,因此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要注意。还有就是计算机的CPU其散热性能要好。CPU的工作频率很高,其运行是否正常和它的风扇关系很大。[6]因此要有足够功率的风扇才可以,风扇也要及时的进行清灰,确保计算机散热的畅通。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包括多个方面,对于每一个方面都应该考虑到,而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适当的清理卫生,断电的时候,要配合适当的处理措施。通过多方面的注意,使得计算机的使用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使用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浅谈计算机系统维护 摘 要 计算机作为日常工作里不可缺少的工具,稳定正常运行是基本要求。作为电子产品,它的硬件软件系统都影响着使用效果。所以,需要掌握相关的硬件软件知识和对应技术,才能使维护人员正确处理可能面对的各种计算机问题。 关键词 日常维护 硬件 软件 故障分析处理 计算机在现代办公室和家庭里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何使计算机长期稳定的工作是办公人员和维护人员的努力方向。 在计算机维护中,判断故障的原因是很关键的,是正确高效的维护工作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计算机故障分为两类: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 硬件故障包括:机械故障,电气故障,介质故障,人为故障。 那么这些故障一般常见起因会有这些: 环境因素:长期工作在多尘,多静电,恶劣温度湿度等环境中,一些部件就会因为积尘、静电、潮湿等出现故障。 供电电压不稳,没有可靠接地,开关电源接触不良等等电气问题也易诱发故障。 硬件质量:硬件设备中使用的各电子元器件和其他配件的质量以及制造工艺,都会影响到硬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硬件和硬件之间,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硬件和驱动程序之间,也可导致故障出现。 人为因素:不正确,不科学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方法,都会增加故障率,影响计算机使用寿命。 一、硬件的维护要求和目的 作为电子设备,计算机对运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好的环境才能保证其正常高效运行,因此提出下列要求: (1)定期(半年至少一次)检查机箱内部各散热风扇是否运转正常,灰尘多时要拆开清洁。尤其检查润滑情况,避免停转导致元器件温度过高等问题。尤其是CPU、显卡等关键部件上的散热风扇是否运转正常。 (2)定期清洁光盘驱动器的光头(如半年一次)。目的是防止器件或光头因为灰尘或脏物造成读盘出错。 (3)计算机及相关外部设备应该定期进行使用,避免长期放置不用。目的是防止计算机元件因为接触不良或电容失效而致使使用时无法工作,另外也避免受潮霉变等不利于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情况出现。 (4)不要频繁开启关闭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正确的开机顺序为:先给外部设备加电,后给主机加电;关机时应先关主机,后关各外部设备,开机后不能立即关机,关机后也不能立即开机,中间应间隔15秒以上。目的是防止电源电压对计算机元件的意外冲击而损坏。 二、软件的维护要求和目的 (1)避免不必要的软件崩溃。开机后,系统软件没有完成进入正常使用时,不能立即关机。目的是防止损坏软件,当然也会容易导致硬件损坏。 (2)基本应用软件安装使用正常后,马上进行系统区域备份工作(可使用专用软件备份到另一硬盘区域或另一个硬盘,还可以刻录到光盘上或U盘上)。目的是为快速修复系统软件作好预备工作。 (3)防毒杀毒工作必须到位。使用可靠的杀毒软件,能保证自动更新升级,能定期对磁盘进行检查分析。 (4)使用当中随时或定期做好自编文档、自拍图片和录象及其他重要文件的备份工作。目的是防止因为计算机系统软件或硬件的损坏而导致自己的劳动果实丢失。 (5)不要随便更改删除系统盘上的软件。目的防止系统软件被意外损害而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6)不要打开过多的同类软件,避免系统资源超负荷,另外也避免出现运算和配置错误。尽量避免软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使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7)关闭软件系统时,要严格按照软件要求关闭,有步骤,有顺序操作。避免强行改变,强行关闭软件系统而造成的软件系统错误。 三、大型办公环境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维修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维修技能,熟悉网络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技能。 (2)要了解和熟悉本单位或行业的计算机硬件构造,理解各部件的性能特点。了解基本电器件的测量,更替维修工作。 (3)了解和熟悉本单位本行业的软件安装和使用,能够设置软件备份工作,加强操作人员间的沟通交流。 (4)基本熟悉常用工具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能进行常见问题的处理,可以使用软件暂时修复使用。 (5)能合理有效分配资源。另对24小时运行的机器,要定期在机器闲时阶段进行停机或不停机检查和维护。 (6)可以对一般网络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分配,检修。预留应急处理方案。 (7)对配有的UPS电源,进行定期的放电和功率测试,防止UPS电源失效而无法起到备用电源的功用。 (8)设置运行维护记录日志,定时记录有关状况,以保证维护工作顺利执行和完成。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试谈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管理 【摘 要】本文就当下计算机维护状态以及维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一系列简单的叙述,并且针对计算机系统维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管理策略和实施的具体措施。可见,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有序的进行是系统维护的主要目的。并且,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应用、管理、计算的系统信息平台,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若不能掌握好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就会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可见,计算机的维护与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维护;管理 1.计算机硬件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1.1制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环境 为保证计算机顺利正常的运行,为之提供一个干燥并且通风的环境是极为重要的。计算机的良好运行,要有清新的空气,避免有过多的灰尘积累,灰尘积累过多将会导致计算机寿命缩短,因此要做好计算机硬件的保养,及时清理积灰。另外,要注意保持计算机的开机率,若将计算机长期闲置也会造成计算机设备的腐化与老化。 1.2牢固计算机电源线,数据连接 数据线是用于计算机与外设的连接,数据线接触不良或突然脱落都会导致外设运行异常。例如,显示器的接头松动回使屏幕出现偏色或无显示等不良现象。保证计算机以及外设正常运作的就是电源线的连接是否牢固,如果电源线连接不稳固会产生因电源接触不良而打火的安全隐患。若是笔记本电脑,会导致电源的突然中断,对电脑的电池或是计算机都有着很大的伤害。 1.3计算机内部主要硬件的维护与管理 CPU,硬盘和内存是构成计算机内部部件的主要三大部分。对于计算机内部硬件的维护与管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CPU,即中央处理器,计算机的核心部分。计算机正常稳定的运转都主要依靠于CPU,可见CPU的重要性。CPU的维护与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CPU运转的正常频率。计算机的实际装配过程中,一些人为了保证计算机的高性能而有意提高运转频率。这种做法,极大地损害了CPU,造成了计算机运行不稳定并且缩短了CPU的实用寿命;其次,高度重视CPU的散热性,倘若CPU的散热性能较弱,将会导致计算机突然无故重启,死机或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等故障出现。所以,为了保障CPU的正常运行,需要配置一个高性能的CPU风扇,并且要经常清理CPU散热片和风扇。 (2)硬盘。计算机中数据和软件的储存都是依靠硬盘,因此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对硬盘进行维护和管理。第一,硬盘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防震。在使用计算机时尽量不要移动计算机或是在不稳定的地方使用计算机。在移动或运输硬盘的时候采用泡沫、海绵等包装以减少硬盘的震动。第二,避免硬盘靠近喇低音炮,电视,手机,电机等磁场,防止受干扰。同时要注意保持硬盘使用卫生,避免在潮湿,灰尘过多的地方使用计算机。 (3)内存。计算机内部主要硬件之一——内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在实际的维护与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存条在使用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氧化的现象。之所以会导致此种现象的发生主要在于在内存条的配置卡和金手指之间仅仅只隔着一层铜箔,因此可以通过橡皮擦来擦除氧化层;第二,升级内存条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与原装内存条相同品牌和外频的内存条来搭配使用,从而避免运行不稳定和系统不能兼容的现象产生。另外,在对内存条进行更换时,内存条的工作电压是否一致应引起注意。 2.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2.1合理构建软件运行环境 在对计算机硬盘进行分区的时候要具体结合用户的格式和计算机的实际容量,选取最为合适的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并对相同类别的进行归纳然后存入对应的硬盘。这样一来可以清晰明了的将不同用途的数据合理选择分区和目录机构进行存储,从而促进计算机运行的安全和效率,使磁盘的使用空间得到扩大,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的工作量得到减少。 2.2重视常用软件的管理 (1)不可随意对软件进行删除和修改,特别是应用于系统的程序,随意删除会导致误删从而使计算机不能够正常运行。因此,存有重要数据的移动介质要写保护,并且做好系统备份工作,硬盘上的重要数据亦要通过移动介质备份。 (2)在注册表编辑器中手工编辑注册表,促使如隐藏驱动器图标和控制板等相关功能单元的灵活使用,有利于将未经许可的修改与操作的修改所造成的系统崩溃扼杀在萌芽状态;要经常下载系统补丁程序,从而使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加强。 (3)不可非法复制来路不明的软件,在首次使用新软件之前要对此软件是否带有病毒进行检测,要及时扫描不确定来源文件。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3.1注重计算机网络漏洞的查补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应该做到经常查找以及修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漏洞从而防止网络攻击对计算机造成的破坏。 (1)数据库的安全。各种软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要通过网络对主机数据来逐一筛选主机数据库,对安全漏洞进行预测,促使安全漏洞能够得到及时发现。例如,用户设置,口令密码,账号密码等,以此来判断当前系统的安全系数,并针对所存在的情况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2)系统安全。采用agent的方式装置与重要的服务器主机相连,从而有利于检测出安全配置中所存在的漏洞与错误,同时确定黑客攻破系统的方法和途径,及时提醒用户对漏洞进行修补。 3.2技术上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与管理 (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隐藏信息内容,从而有效防止用户非法获取信息的一种技术。为了使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得到加强,运用数据加密防止外部破析获取秘密数据。加密技术是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切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 (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作为一个存在于计算机与它连接的网络之间的软件,其职责在于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止未经用户授权的外部网络的访问。利用防火墙来扫描流经她的网络,从而过滤部分恶意攻击且避免攻击在目标电脑上的执行,最大程度的阻止网络黑客的恶意更改,删除或移除计算机上的数据。换而言之,防火墙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有效的遏制了Internet上的不安全因素弥漫到局域网内部。 (3)物理隔离网闸。物理隔离网闸是从电路上切断网络之间的链路层连接带有多种控制功能的专用硬件,并且能够在网络间进行安全适度的应用数据交换的网络安全设备。物理隔离网闸能够十分干脆从物理上隔离和阻止具有潜在攻击的一切连接,以达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的。 综上所述,为了能让我们的计算机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运行,必须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首先要在硬件方面做好维护与管理,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离不开硬件的保养。其次是计算机软件,我们打开电脑,软件处处存在。做好软件的维护与管理防止漏洞或病毒等不良因素对电脑造成影响。无比广阔的网络世界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安全隐患,黑客的入侵以及非法用户窃取计算机的重要资料都是要通过网络来完成,可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与管理亦是不可忽视的。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探讨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入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预设故障-分组讨论-尝试修复-纠错重试-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我们在我院机电系、经济系和文法系多个专业开设了这门课,并对三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学生普遍认为符合市场需求,受到用人单位重视。用人单位反馈,学生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对于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解决了单位的一大难题。 相对来说,《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是一门新课。笔者认为不论高职高专院校还是本科院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都是有必要的。但课程内容设置是否恰当,课时分配是否合适,如何更好地安排实训课程,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进一步探讨。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机房及办公网络计算机系统维护的改进 摘要:现代生活中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对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计算机主板为我们提供了PXE技术,却是一个非常方便实用的功能;维护计算机网络不可缺少的是病毒库管理,但是对于普通企事业单位及学校如何才能既省钱又省事地使用防毒、杀毒软件呢?本文讨论的方法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PXE;GHOST;组播服务;虚拟机;漏洞修复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许多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等教育部门的计算机已经很多,甚至是每人一台或一个教室有几十台。这么多的计算机要想轻易地实现管理,不但要保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也要保障计算机不被病毒困扰,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尤其是许多单位计算机已都连成局域网和能上互联网,维护情况复杂及维护量之大,是许多单位都存在的问题。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网络,实现计算机系统维护呢? 现在计算机主板集成技术越来越高,主板上集成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集成声卡和网卡已经成为普及,主板制造商在集成网络芯片后,都将网络引导PXE也进行了软件固化,这给我们日后的管理及维护带来了诸多方便。我曾走访了许多单位计算机机房,但是发现许多的管理人员根本不知道或不会用主板的这部分功能。 其实许多的维护管理是可以不用我们机房管理人员自己介入的,就拿现在流行的克隆来说,一个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只要告诉他按哪几个键,三五分钟后就能将系统安装好,那他又何必找来管理员费九牛二虎之力去折腾计算机浪费那么多时间呢! 再者就是现在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病毒,更是让许多管理维护人员忙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因为多台计算机在网络使用中通过局域网病毒传播是非常之快的。病毒库升级效率低和杀毒软件使用成本的增加,无疑是给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加大了支出,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很少的投入却能产生很大的功效呢? 下面分三部分来讨论如何进行网络计算机维护和管理: 一、 操作系统的维护――克隆 Norton GHOST在进行系统维护中的功劳是有口皆碑的。由于有了它,我们不用再为每台计算机分别安装系统。这套软件不单单是适用于Windows系统,同样也可用于BSD和LINUX操作系统,甚至有些UNIX系统也可以用。GHOST软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服务器端,一部分是客户端。 (一) PXE引导功能的实现 在作为管理功能的计算机上安装PXE服务端,具体软件可用超级一键网克,该软件集成了DHCP,只要进行相应的设置,符合您的局域网即可。 在这里,要注意DHCP服务器的地址采用本机的IP地址,不可以乱指派,如192.168.1.1,然后指明具体网络中有多少台计算机,建议不要设置的太大了。启动文件名不可以更改,因为这个软件启动后会具体生成启动文件内容,子网掩码用C类地址即可,最后一定要按保存按钮,将前面进行的设置值保存起来。 (二) 组播服务器的搭建与配置 安装完超级网克后,组播服务器已经安装到计算机上了,但是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设置才可以正常工作。 如果下面的客户机比较多,可以先准备一台计算机,将所有的驱动都安装好,最后将高级电源管理功能关闭,再生成映像文件进行克隆(切记要关闭电源管理功能,否则不同种类和配置的计算机是无法进行引导的,安装时会出现计算机硬件不匹配而蓝屏)。 (三) 客户机的使用 在客户机上需要设置PXE功能,使其可使用。具体的设置一般在BIOS启动项高级特性引导顺序。对于笔记本或部分台式机,也可以在启动时按引导顺序切换键,将引导顺序选择为网络引导即可,启动后一小段时间就会出现中文菜单。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自己要区别使用分区和全盘网克的不同,如果网络速度快的话,一个教室50台计算机,全部重新克隆一遍大约耗时5分钟左右,这样的速度估计即使是课间操的时间就足矣! (四) 虚拟机的使用 对于有些单位或学校,没有专门的服务器,就该使用虚拟机啦!何谓虚拟机?虚拟机是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完整计算机系统。 我们常用的是Vmware 和微软的Virtual Pc,在安装好其中任一款软件后,安装一套Windows XP ,然后按照第一至第三步骤进行即可。 二、 病毒防护 按现在的计算机病毒发展状况及计算机使用情况,计算机没有杀毒软件简直就没法使用!由于现在U盘的盛行和网络软件及邮箱的普及以及盛行,无孔不入的病毒更是猖狂到了巅峰,以前流行的冲击波、熊猫烧香等一类的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病毒和木马,使得使用计算机的人有时都有谈虎色变之一说。 可以用一套互联网杀毒软件,如金山毒霸杀毒套装(价格便宜,对国内病毒升级比较快,要优于其它国外的杀毒软件,也可以采用瑞星等其它软件),具体防毒杀毒的使用方法分二步: (一) 服务器端 在服务器端安装金山毒霸杀毒套装,并且激活自动升级功能,这样可以保障计算机的病毒库能得到及时升级,免除新病毒的困扰和破坏。 并且要设置金山毒霸升级用的病毒库文件夹update为共享文件夹。 (二) 客户机上的安装设置 在所有的客户机上也安装此套软件,“在线升级”处设置为“自定义升级模式”“从本地、局域网上升级” “浏览”找到共享文件夹并确定,同样在综合设置中的升级设置为实时升级。 这样设置后服务器和客户机可以同样进行实时升级,但是使用费用可以极大的节省。这样优秀的软件非常适用于学校类单位使用。 三、操作系统漏洞的及时补救 这项功能仍然要依赖于金山毒霸的金山清理专家。现在的新版金山毒霸已经集成了金山清理专家,其中的“漏洞修补”就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又省时又省力的修补功能。具体设置是在金山毒霸的综合设置中,打开主动漏洞修补功能。在使用这项功能时要区分一下:如果是普通漏洞,可以多个漏洞一齐来修补;如果遇到有些漏洞是独占资源型的,这种漏洞修补起来麻烦,需要一个一个进行修补,修补完之后要及时更新前文第一项中用到的映像文件,以免不必要的重复更新和重复劳动。 如果能够将这三部分功能完整地应用于现代机房及办公网络计算机的维护中,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功效,不但能常时间保障计算机的稳定运行,也能解脱维护人员的劳动量及人员配比数量,同时也能很好地提高效率。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系统维护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结合我院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了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维护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一门实用的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计算机系统维护是高职计算机专业必开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这门课程讲授的技术非常实用,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深受学生的喜爱。然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显得过于陈旧,该课程的教学计划应该跟踪新技术的发展潮流,创造条件力求把计算机系统维护最新技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的对计算机进行维护。笔者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感触很深,结合我院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该文就该课程的改革进行探讨。 1 教学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都是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讲起,讲授计算机的主要配件如CPU、内存、主板、硬盘等的性能、基本原理,然后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进而告诉学生如何排除故障。接着讲授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利用PPT给学生讲解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杀毒软件及常见工具软件的安装,部分学校对注册表、BIOS设置等进行介绍……,这样的安排教学内容,一方面使用传统的教材,知识更新较慢,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会逐渐削弱,使一门非常有活力的课程变的枯燥入味。 我院这门课程完全采用项目化实训教学形式,采取理论够用的原则,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动手练习。我们结合计算机系统维护的实际应用,将该课程分成三个大的项目: 1) 实验室机房的组建; 2) 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3) 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当学生拿到该课程的实训项目书时,就对该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第一个项目中我们根据机房组建的实际情况,将该项目分成以下任务: 1) 利用计算机网络调查当前计算机主要配件的品牌、价格、性能等,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时需根据自己的调查,为实验室配置一台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电脑; 2) 独立对计算机整机进行拆装; 3) BIOS的设置; 4) 利用fdisk与pq进行硬盘分区; 5) 操作系统安装及优化; 6) 装机必备工具软件的使用; 7) 网线制作及网络连接。 第二个项目我们分成以下任务: 1) 硬盘数据的恢复; 2) 注册表的合理使用; 3) 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备份及还原; 4) 机房大量电脑操作系统的还原; 5) 计算机维护及监测软件使用; 6) 利用主板检测卡分析、排除硬件故障。 第三个项目我们分成以下任务: 1) 打印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2) 刻录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3) 扫描仪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4) 汉王识别软件的使用。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很多院校都采用教室理论学习加平时实验室实验的手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比例为1:1,实际上该课程的很多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没有较大帮助,相反会给学生带来厌学心理,如:硬盘工作原理、扫描仪的工作原理等,对于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些知识可以完全放弃,职业教育的原则是让学生能够非常熟练的对计算机进行维护,遇到故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排除。该课程可采用理论与实验1:3的课时分配,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多媒体教室演示、实训室分组训练对一些学生难于独立操作的内容我们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的的方法,如计算机的拆装,我们在互联网上找到多种目前主流计算机的拆装录像,形象的将拆装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录像观看结束后,我们对一些重要知识采用幻灯片讲解的方式再度强化,如:主板跳线的安装、双硬盘的安装等。演示完后我们将学生带进拆装实训室,让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进行拆装练习。对于BIOS的设置、硬盘的分区我们采用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讲解完后我们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在系统维护实训室进行练习,根据不同的内容我们会留下一些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摸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如合并分区、拆分分区、BIOS的优化技巧等。 2) 电脑城及社会维护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训期间,我们利用周末,联系好电脑城的十几家电脑公司,让学生在电脑城进行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如:组装电脑、U盘维修、系统安装、故障维修等。除了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专业化的实训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外,还可以鼓励或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维护维修实践活动,免费为居民维护维修电脑,让学生有意识接触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收集在维护维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学习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训课程的考核一直是大家困惑的话题,利用传统的试卷做题肯定不行,本课程考试属于技能型考核,因此我们采用操作性考试,项目化考核手段。如:第一个项目的考核我们给每组学生一台电脑,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的拆装、分区、系统安装、网络连接等。在第二个项目的考核中我们采用预设故障让学生在指定时间内排除。第三个项目我们让每组学生走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办公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及维护措施,然后让学生和老师来共同为他们的表现打分。从考核效果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种考试方式,学生反映这远比笔试要好。结束语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门非常有活力的课程,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对计算机系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目前全国上下高职院校都在搞课程教学改革,我院也毫不松懈,围绕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展开紧张、细致的学习,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总之,PC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产品更新换代快,如何在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中,将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与PC新产品、新技术的"动态"进行充分、合理地联系,值得进一步思考。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浅谈高校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维护 摘要: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高校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系统维护也日益重要。本文结合实践,介绍一些电子阅览室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及系统安全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维护;系统;安全 高校电子阅览室是读者获取电子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平台,它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检索和阅读、网络信息服务、馆藏信息与参考咨询服务等。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大力发展,由于资源更新速度快、智能化检索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读者到电子阅览室检索和阅览信息,电子阅览室在高校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高效维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使之能安全、方便为读者服务,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硬件系统维护 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及普通工作机。一般来说电子阅览室用的交换机无需配置,只要将网线做好标记,直接插入就可正常使用。电子阅览室的路由器需要设置,其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设置IP/MAC地址绑定,防止ARP攻击和欺骗,保护系统安全【1】。第二,关闭路由器DHCP服务器,不使用局域网自动分配IP,方便阅览室对工作机的管理。路由器的其他配置可按照实际情况根据配置规则具体实施。路由器配置完成后,测试成功,将路由器放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注意防潮、防尘、防过热,避免撞击和震荡,防止数据丢失和设备损坏。 电子阅览室服务器维护是硬件维护的重点。服务器数据库是图书馆的核心数据,不容出错,一旦出现数据丢失或服务器停止工作,将对图书馆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也会极其严重,服务器维护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器硬件维护主要是服务器配置升级,为支持多芯的主板增加CPU、内存硬盘扩容、添加千兆光口网卡、安装SCSI卡提高数据读写速度、安装RAID卡以增强数据容错能力等。另外,有些服务器部件如电源和风扇由于长时间不间断运转,也可能出现老化或故障现象,应及时发现及时对其进行更换。服务器防尘也是维护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服务器故障都是尘土引起的,一般来说每个月都应打开服务器机箱清除一次灰尘。另外,服务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过热的环境影响服务器正常运行,应注意观察机房空调的工作状态,确保服务器工作在适宜的环境温度。 电子阅览室的工作机,是维持电子阅览室正常运行的基础【2】。阅览室工作机的维护主要是对易耗品的维护,经常清理显示器、鼠标、键盘机箱外壳上的灰尘,检查耳机使用情况,每天检查工作机运行情况,对有故障的设备即时维修。由于出入电子阅览室读者众多,而计算机采用风冷散热,电脑长时间工作后,灰尘会在机箱内大量聚集,影响散热造成主机故障,应定期对其进行除尘维护。 二、软件系统维护 电子阅览室软件系统包括工作机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还原系统。 电子阅览室工作机操作系统同大多数普通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用保护卡为系统分区,对于工作机,将硬盘分成2个区:C盘、D盘,C盘安装所有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启动时自动还原,保证系统与应用软件正常运行;D盘供读者使用,定期清除。系统安装的是WindowsXPpack3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安装安全卫士360最新版并修复所有的系统漏洞、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防火墙。不同的是要更改注册表、组策略,设置一些规则以利于日常工作管理,减少系统漏洞,提高系统安全性。如关闭网络文件和打印机共享,禁用Automatic Updates、Fax Service、Telnet等服务[3]。根据实际情况,阅览室工作机操作系统应安装一些常用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Photoshop、FlashMax2004、VB、VF等;还要有各大数据库阅读器,如超星阅读器Ssreader4.0、中国知网阅读器CAJViewer7.0等,以便读者阅读文献时需要。阅览室管理系统用于管理、监控阅览室客户端工作机,以便管理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管理系统很少需要维护。阅览室还原系统是阅览室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工作机遭受病毒感染系统崩溃,提高整个阅览室计算机系统安全性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系统安全 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维护重点是系统安全性能维护,系统安全也是软硬件维护的目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同时提供多程序、多数据流向和各种数据业务的服务,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这些都是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维护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安全设置。将安全性等级设定到“中”或“高”,禁用注册表编辑工具regedit.exe,尽量删除Debug、Attrib命令,避免被修改CMOS参数。利用NetshareC$/delete命令删除没用的默认共享,把“MicroSoft网络的文件和打印机共享”取消,并在WINS面板中NetBIOS设置选中“禁用TCP/IP上的NETBIOS设置”,在服务中禁用“远程访问注册表”“TCP/IPNetBIOSHelper”,禁止用户更改“我的文档”路径,禁止更改主页设置等,还可以利用注册表和组策略进行更多的控制,但要慎重考虑,设置太死会造成某些软件无法正常使用。对于某些有远程控制的程序,为了避免漏洞遭黑客攻击先不要安装[4]。 (二)做好病毒防御。网络病毒是阅览室计算机病毒的最主要来源,阅览室的工作机都装有还原系统,大多数的病毒感染还原系统都可以还原,保护系统不受破坏,采用冰点还原和360还原系统保护器同时使用,可以有效防病毒对系统的穿透,提高系统安全性。阅览室病毒感染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读者自带存储设备传播,U盘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移动频率最高的存储设备,却成为阅览室计算机病毒寄生和传播的主要媒介。U盘病毒都会运用到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当双击打开磁盘时,就会激活并运行病毒,而系统默认自动播放功能都是打开的,这样一来,当U盘插入电脑时就会自动打开U盘内的内容,这样虽然方便了读者操作,却也构成病毒传播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以下操作关闭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开始- 运行,输入下面的命令:gpedit.msc用户配置- 管理模板- 系统- 关闭自动播放- 启用。关闭了系统自动播放功能,提醒读者在使用U盘前进行杀毒,有效防止了病毒在阅览室大范围感染。U盘病毒查杀可以使用USBCleaner6.0和USBKiller2.3,这两种工具免费使用,而且相当实用,在相关网站可以下载使用。 (三)系统备份。这是计算机系统的最后防线,用来对系统遭受攻击之后进行系统恢复。阅览室系统备份主要包括工作机系统备份和数据库备份。工作机系统备份在工作机装完操作系统及各种驱动后,将常用的软件如杀毒软件、媒体播放软件、office办公软件等安装到系统磁盘,升级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各种更新补丁,优化系统,清理系统垃圾,使用Ghost或其他备份工具做一个系统镜像文件,以便在系统遭遇不可恢复损坏时使用镜像系统。我校阅览室使用超级一键网克对阅览室工作机进行系统备份和恢复,该软件是图形化界面,全中文显示,自动化程度极高,操作十分简单,非常适用于学校电子阅览室的系统管理。阅览室数据库是阅览室的中心数据,每天的数据库备份工作必不可少,高校电子阅览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用专业的备份软件,建议每小时做一次事务日志备份,每四小时做一次差异备份,每天做一次完全备份,以保障数据损坏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四、结束语 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必须把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管理融合起来,才能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变革,需要阅览室管理员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积极面对各种困难,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使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系统保持高效、安全的运行,为读者提供舒适、便捷的文献检索与阅览环境。 [作者简介]成定荣(1962-),男,祖籍安康,大学本科,工程师,现就职于西安医学院。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经验分析 1计算机系统维护的改善对策 (1)CPU的日常维护。为延长CPU的使用寿命,我们要确保CPU在正常的频次下工作。因为超频工作会降低CPU使用寿命,因此尽量让CPU工作在额定频次下。同时作为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的发热部件,CPU的散热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如果CPU无法很好地散热,系统运行就会出现异常,机器就会出现故障,因此给CPU加上散热风扇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计算机正常运行时尽量不要动CPU,在清洁完CPU安装时要一步到位,避免引起机器启动故障。 (2)内存条的日常维护。升级内存条的时候,尽量选择和以前品牌、外频相同的内存条,这样搭配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了系统运行故障。 (3)显卡和声卡的日常维护。显卡的发热在计算机系统维护中也需要引起重视,可以将显卡带上一个散热风扇,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留意显卡风扇是否正常运转,是否有杂音,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换个新的显卡的散热扇,以延长显卡的寿命。而在插拔麦克风和音箱时,要关闭电源,不能带电操作,以免损坏其它配件。 (4)硬盘的日常维护。①避免硬盘读、写操作时断电。硬盘工作时转速高,在对磁盘读、写操作时,如果突然断电,磁头与盘片之间会产生猛烈磨擦,对硬盘损伤。因此在对计算机进行关机操作时,要确定机箱的硬盘指示灯是否亮着,若硬盘指示灯还在闪烁,说明硬盘的读、写操作还没有结束,因此这时不能关闭电源,当指示灯停止闪烁时,才可以关机。②硬盘的防灰防潮。为防止印刷电路板的表面以及主轴电机的内部吸附灰尘,影响硬盘的正常工作,硬盘的安装过程中,应将带有印刷电路板的背面朝下,尽量减少灰尘与电路板的接触空间;同时为防止空气潮湿所引起的绝缘电阻等电子组件无法稳定的工作,导致硬盘读、写操作时计算机出现产生数据等问题。因此,常进行室内通风,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尽量减少空气中的潮气和灰尘。③不要擅自打开硬盘盖。如硬盘出现物理故障时,不要擅自打开硬盘盖,若灰尘进入硬盘内,在磁头读、写操作时,灰尘会划伤盘片或磁头,如果实在需要开盖维修,也一定要送到专业维修计算机的地方,一定不能自行打开硬盘盖。④硬盘的防震。在硬盘工作时,磁头在盘片的外表浮动高度是几微米,当硬盘在读、写状态时,较大的震动可能引起磁头与盘片的撞击,致使硬盘的受损。因此,当计算机硬盘在读写操作时,尽量不要挪动计算机,同时硬盘在搬运过程中尽量用泡沫或海绵保护好,减少震动。⑤温度控制。硬盘的最佳使用温度为20-25℃,当硬盘在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热量,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硬盘电路元件无法正常使用,也影响着磁介质的精确度;如果温度过低,水蒸气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导致短路的发生。 (5)病毒的防治。①不接来历不明邮件,不上不了解的网站,不使用下载后未经杀毒的软件,关闭或删除不需要的软件。②定期下载安装补丁,使用复杂一些的密码。③病毒入侵文件后迅速隔离感染文件及计算机,必要时可即刻断网,防止感染扩散。④尽可能多了解病毒常识,便于能及时发现新病毒并及时采取措施。 2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计算机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当我们尽情享受资源丰富的网络带给人们的便捷的同时,是否也为计算机故障而烦恼,因此,为了计算机能够健康安全的运行,我们必须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不但在硬件方面做好保养,系统的软件的良好运行同时离不开维护和管理,每一个计算机使用者都应该认真学习计算机系统维护经验,确保计算机时刻在安全健康环境正常运行。 作者:林文献 单位:广东电网湛江雷州供电局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出路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及现状 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系统常用软硬件工具,具有软硬件安装、操作、维护和开发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普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计算机也正以每年上百万台的速度迅速增长,大量涌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庭办公、教育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学习计算机也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但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计算机系统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计算机行业面临的困境 市场经济的疲软,给PC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据权威机构调查,最新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PC销量同比下降14%,创1994年以来降幅新高,这也是连续第四季度PC同比销售下滑。另外在市场逐渐倾向移动互联的时代,用户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同,过高的性能已经成为一种没必要的浪费,而与功耗直接相关的,是产品的续航问题,这也是用户非常注重的一点。智能手机在移动性性、便携性、用户体验、续航等方面均比计算机具有优势,特别是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给世人奉献了一个iPhone,让全世界的客户更青睐智能手机。PC行业在衰落,PC厂商重心转移,另寻出路;因为PC厂商寻求多元化,导致PC行业更快速地衰落。蓝色巨人IBM早在2004年就将其PC业务出售给了目前中国最大的PC制造商——联想。目前联想以PC+的战略寻求PC市场之外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增长,进入手机领域,并主攻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市场。智能手机、平板的迅速崛起,抢走了大部分市场。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就业 3.1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超过727万人,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超过100多万人,全国有930余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在30万人以上。① 3.2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愿望仍然十分强烈。大部分毕业生寄希望于参加省上或地方事业单位统一招考,导致出现前期“有业不就”和后期“无业可就”的现象。另外大学对就业薪水的期望值过高,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据一家招聘网站的《2014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2014年名牌大学中52%的毕业生期望起薪在6000~8000元之间,只有38.8%的大学生理想起薪在2000~4000元之间。过高的薪酬期望使部分学生不愿意就业,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也不愿意增加更多的岗位。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的出路 4.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目前计算机走入千家万户,计算机普及到各行各业。计算机培训司空见惯,电脑操作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今天计算机初级操作人才的社会需求已经逐渐饱和,但是行业性、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十分紧俏:系统维护管理员、络管理员、硬件维护维修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制作员、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员等是目前社会紧缺的专业人才,②社会缺口比较大,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是就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系统维护专业应该开设主板维修、硬盘维修、电源维修、打印机复印机维修、笔记本电脑维修、网络原理与组网设计、服务器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制图、网站设计与维护,网页设计与开发等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毕业了能直接上手。 4.2借鉴国际计算机教学的先进理论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对国际计算机教学先进理论的学习理解、借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系统维护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探索使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把新知识融入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到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做任务的同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对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用计算机辅助教育(CAI)开展教学,深入推进网络环境下师生的交互,加大实训力度。③ 4.3强化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这么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强化学生专业素养,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忠实;有较丰富的知识结构,很好的文化素养;能自我调节心态,能放弃、敢选择,自信但不骄狂、自重而不浮躁;身体健康,能自我锻炼,保持优良、健康的体魄。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基本硬件维护能力;计算机基本软件维护能力;能熟练地维修主板、显示器、硬盘、打印机等硬件设备。 4.4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双制合作,开办定向培养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学校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国家的教学大纲来的。但学生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企业需要的,所以,很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与新企业进行磨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融入企业当中。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已经让学生完成了角色转换的过程,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卸下行李就能上岗。系统维护专业是一个与企业关系十分密切的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可以让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也能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 5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的毕业生可以做电脑组装技术员、电脑系统测试员、电脑系统维护员、电脑硬件维修员、网络管理员、电脑销售员等。 5.1选择做计算机维修员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计算机故障也层出不穷,普通用户无法解决千奇百怪的故障,社会对计算机维修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选择做一名计算机维修人员,对于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各方面都有优势。 5.2选择做计算机组装维护员、测试员随着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组装维护岗位的缺口也在不断加大,品牌电脑生产线需要组装员,兼容机组装市场也有需求,系统维护专业地毕业生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理论和动手能力,毕业了能很轻松的胜任这份工作。任何产品生产出来后都需要进行检测,计算机也一样出厂前需要进行兼容性、稳定性测试,系统维护毕业生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5.3选择网络管理员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随着用户的指数增长网络故障也成倍地增加,而且网络故障的排除对一般用户来说是无法解决的,网络对普通用户来说是一个黑箱子,需要专业的技术员进行维护和清障,系统维护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扎实的网络原理的组网基础及服务器配置能力,能很轻松地胜任网络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 5.4选择做软件技术员、网站开发设计员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企业需要数以万计的软件技术开发员和网站设计员,电子商务巨头们需要年轻的有创新的软件开发员和网站设计工程师加盟,系统维护专业的毕业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站设计及开发、网页制作等课程后,有进一步深入学习软件开发和网站开发设计的潜力,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选择做一名软件技术员或者网站开发设计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5选择做营销人员如果你是电脑技术员你可以把相关产品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解释得很到位、很专业,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可以对答如流,这样可以增加客户对你的信任程度,当电脑出现故障时你能处理,可以解除客户后顾之忧,客户没有理由拒绝你推荐的计算机。虽然选择作一名计算机营销人员,有点大材小用,但是销售可以给你带来不菲的收入和经验,甚至你以后可单干。当然,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营销人员,不仅要计算机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拥有良好的交流能力。(2)热诚友善,销售员和客户沟通时,热诚表现出来的自信和兴奋会引起客户的共鸣,容易使客户接受。(3)有丰富的电脑知识,熟悉电脑各个部件的功能,并能快速维护计算机的常见故障,这样,才能让客户充分信任你,能更快地接受你,从而接受你的计算机产品。(4)熟悉有关计算机的各种信息和行情,例如:各配件和整机的最低价格和市场价格。 5.6选择创业现在有很多政策帮助大学毕业生创业,很多毕业生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创业的形式有很多,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来说,可以开公司,主要经营:计算机硬件维护、电脑销售、软件开发、数据恢复等等。 作者:任朴生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计算机系统维护论文:企业计算机系统维护措施 摘要: 企业中机房的管理及系统维护作为企业计算机管理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因为机房的设备如果能够安全、高校、稳定的运作能够保障企业信息化管理正常开展。基于此,主要介绍当前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康运行。 关键词: 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维护 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让企业管理模式发生变革,企业的管理中计算机成为主要的工具。尤其是集团型的企业,很多都运用大型的集中部署机房管理模式,形成系统化的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中心中存储着很多企业的核心资料和核心资产。因而对机房开展管理不但是能确保企业计算机系统网络正常运行,更能保障信息数据安全。 1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的新思路 计算机机房在管理和维护中,需要面对各类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工作中的惯性思维。针对这一问题,希望能够借鉴机械维修中的前沿维修状态,指导工作的开展,在问题没有出现之前杜绝隐患的发生,预测可能出现故障的各类问题,提前解决问题,这是计算机机房维护中的一种新的工作思路。因而在机房维护和管理中,需要加强这一点,改变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抚,把计算机机房看成一个整体设备,以状态检修为解决问题思路。因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对工作状况有以下情况的挖掘:第一,挖掘问题,表述问题,主要是把计算机机房中的表面问题分析处理,通过问题的显现尽量了解问题出现的实质,在对比中寻找设备出现的最初根源,当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最终获得妥善解决。第二,多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多挖掘“为什么”,这样才能最终确定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并且在工作中立足实际情况,大胆的实践创新。笔者总结问题的时候,总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防微杜渐的过程,在保证细节和核心的基础上,让计算机机房能够真正的长久地进行下去。新思路的开展需要把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实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转变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 2当前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安全隐患对计算机正确运行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灰尘,因为设备自身能够产生静电吸附,所以灰尘对计算机产生的危害比较大,当计算机处在多灰的环境中,内部零部件易受到损害,特别是计算机主板上面的精细部件,影响计算机散热,减少计算机使用寿命。另外,计算机温度、湿度不在合适范围,也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对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也会产生威胁。所以计算机的运行环境监督变得尤为重要。 2.2机房管理维护不足计算机机房的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如果相关的设施不够齐备,会对信息管理造成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计算机长期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运转,会威胁系统的安全。 2.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机房的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如产生数据更改、丢失等情况,与人员工作不细心、操作不当有关,严重会损坏计算机硬件,危害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当计算机出现问题后,需要及时妥善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埋下安全隐患,因而在平时工作中需要加强管理计算机的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2.4完善的管理制度缺失第一,由于计算机的技术档案不甚健全,所以人员对设备的基本信息概况及软件和硬件的相关技术参数了解不多,这对计算机今后的管理形成较大的威胁。第二,设备的整体利用状况不佳。因为信息系统中各项资源不能合理运用,减低了系统的使用效率。第三,设备维护不到位,根据系统资料显示状况,当前计算机出现的大部分系统问题都是因为维修管理不当和不及时。 3设备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3.1环境措施的完善 3.1.1温度湿度方面对计算机的相关设备,比如交换机、服务器等通讯电源等设备。室内温度、湿度过高会影响设备的整体散热性能,加速半导体材料老化速度,影响晶体管参数,干扰电路稳定和可靠性。所以计算机的机房温度需要持续在18~24°,关机后温度保持在0~40°的适宜温度。如果在机房中储存比较多的硬件或设备,且需要常年运行,将产生比较大的热量,因而机房温度需维持在22°左右。机房湿度比较大,金属元件会发生锈蚀,这样也会威胁设备,引起电路板和插件的绝缘,引发短路。但当空气湿度逐步降低后,会出现静电效应,威胁设备的整体安全。所以要严格的控制机房的湿度和温度。 3.1.2防尘方面防尘主要是为了保持机房较好的工作环境,如果设备内积尘较多出现绝缘新能不足及接触不良,严重还会影响电路板,造成电路短板及设备损坏。空气中污染物比较多,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机房,很容易吸附到线路板上面,不及时清洗就会出现功能障碍。因而,为保持室内的空气洁净,要在计算机机房中安装空调过滤设备,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维护和保养,尽量减少机房内的尘埃。 3.2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履行机房的监督和控制原则,按照规定检查和维护各类设备。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做好相关文字和数据报告,以此为基础解决各类系统故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工作人员如果没有经过许可,不能随意进出机房,另外在特殊的情况下,一定做好人员登记表的填写工作,进入机房的相关人员需要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开展操作,如果违法操作规定或者不按照操作规定执行的人员,工作人员一定要马上提醒和及时制止。 3.3硬件安全实施管理硬件是计算机能够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因为使用频率过高,所以损坏几率也比较大。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房能够正常运行,合理的管理计算机硬件。另外电路板及接插件不能随意触动,做好日常的管理和除尘养护工作。定期维护和保养硬件设施,发现问题马上更换问题部件。定期的除尘工作后还要做好散热工作,散热的有效方法是配置除尘吹风机和吸尘器等类型的设备。显卡是不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件,但如果不能处理好电线和网线,显卡显示器的线路因为牵绊搭线过热的情况,容易烧毁显卡。所以问题的不同采用解决方案和解决措施也将不同,及时的排出故障,保障设备运行是维护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以上的切实问题,需要做到几方面的防护,第一,管理登记表的填写;第二,检查和维护管理制度的经常落实;第三,备用储存硬件设备,当出现问题后能够及时的排解故障;第四,记录和分析硬件故障,提高系统管理工作效率。 4结语 计算机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环境维护、软件和硬件管理等方面,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工作人员相关的操作素养及专业技能,更要运用严格的制度管理,提升企业机房管理的高效性。但当前机房管理中很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所以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也变得任重道远。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 摘 要: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毕业设计选题、内容、指导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矛盾,并提出建立多元化的选题平台,采用“群体”指导模式和多阶段、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方式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毕业设计 创新型人才 电子信息类专业 当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主题,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然而创新型人才需理论修养与实际动手能力兼备并同时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但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知识应用死板,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性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实践体系。毕业设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独立完成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下降,造成毕业设计成为走过场,并没有起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一)毕业设计选题与社会发展脱节,与就业脱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起始环节,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发展一致,对毕业设计起着方向性的作用。科学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都是由教师出题目,由学生选题。在教师层面,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在毕业设计方面指导工作量大,再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教师几乎没时间和精力花在毕业设计方面。所以很多教师都会选择重复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电子信息类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日新月异的技术。因而重复的课题往往很多都已过时,与社会发展不相符[2],使毕业设计课题本身就失去创新性和实用性。还有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的科研带到毕业设计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题本身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若难度过大或是指导不当,会造成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影响学生的发挥。在学生层面,由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与就业时间重合,不少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认为就业和考研才是大四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只要找到工作或是考上研究生,学校就不会因为学生毕业论文而影响毕业[4]。正是这种心态的影响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轻视,首先反映在选题上,不是因为兴趣或需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而是随意选题或是跟风选题,有些学生甚至于对所选题目一无所知。同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课题与实习单位或是就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这也会导致学生消极地认为毕业设计无用。 (二)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当今社会是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多元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因而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型人才是能够打破常规,在原有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的素质,其中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研究、企业产品制造等实际问题,最终得出创新性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并分析问题,同时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都注重课程知识的运用,而忽视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于实践应用方面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综合运用知识相互融合的技巧。而往往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学生欠缺的、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指导模式和考核方式的固定化、单一化。 在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依然采用一个教师定期指导几位学生的指导方式。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毕业设计的时间又太过集中,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这样就出现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对所指导的不同课题的学生都统一辅导,与学生的互动少,针对性不强,实现不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种固定的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具有针对性,遏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最后考核方式也会影响毕业设计能力培养的效果。目前多数高校考核方式都是以最后的答辩形式考核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并未列入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对整个毕业设计的考核并不全面,同时也造成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有应试心态,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如何在毕业设计中体现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改革措施 (一)构建多元化选题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毕业设计需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选题平台[1]。我们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分为四大类:应用性研究和设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设计及其他。它们的结构范围如下图所示。应用性研究和设计主要是由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组成,突出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与学生的实习或就业相结合,更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主要是教师科研项目的子项目组成,与教师目前所做的科研项目相挂钩,相对前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这类题目由于不可预测性,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所采用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否正确,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这类题目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更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设计主要由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所组成。创新团队和学科竞赛是高校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载体,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性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调查结果自主设计选题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的题目组成。学生自主选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自拟题目,并确保题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采用此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图 多元化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 (二)采用“群体”指导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到调研、开题、设计、论文撰写最后答辩。考虑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对学生集中的毕业设计指导并不是很现实,再加上毕业设计的选题大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校企合作,因而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该变为“群体”指导[3]。由原先的单个教师指导多个学生毕业设计变为教师团队指导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碰到的不同专业的问题可以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教师指导。同时,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还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交流经验,讨论毕业设计的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群体”模式的指导使教师从繁重的指导工作中解放出来,与其他教师一起分工协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再加上定期的交流会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丰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建立。 毕业设计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历时长,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单由答辩情况考核毕业设计的优劣是不合理的。毕业设计的考核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并对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按不同比例考核。考核方式越丰富,并在考核内容上强调创新性,就可以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地做好毕业设计的每一步。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段较长时间的磨炼,塑造创新人格,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能持续创新,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 三、结语 在当今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作为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尽管目前毕业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很多高校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以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方面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只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毕业设计方面的改革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果实。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调查研究 摘 要: 为了找到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思考学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程设置,整理用人单位提出的反馈意见和问题,从而制定问卷内容,调查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现状,得到大众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不足之处,提出可参考的教学改进方法和优化建议,同时让更多电信类专业学生了解现状,更好更快地调整学习方法和就业方向。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 专业知识 调查研究 一、引言 现今,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渐增加,同时各个细分的专业方向发展前景也相对广阔,作为一项新兴热门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涵盖运用到各个行业中[1][2],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作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核心人员。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扩招后,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电子类专业,其结果是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差额,加大了就业压力,致使供需失调,同时另一个就业困难主要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所以目前仍有一定数量额毕业生依旧待业或在所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的问题[3][4]。 二、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需求调查 通过招聘会走访电子信息类企业(公司),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用人要求。 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全国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很多,而重庆早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每个区县都有电子信息工业(产业)园,急需大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结合大型单位的岗位信息,电子信息类就业岗位范围基本分为两大类:普通岗和技术研发岗。普通岗包含电子生产一线的装配人员、调试人员、检测人员、维修人员、一般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技术研发岗位主要就是设计开发新产品。 用人单位反馈近三年电子信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第一,毕业生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由电子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践操作技能较差,有的甚至看不懂电路图和不能熟练地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等;第二,仍存在多数就业观念落后的学生,虽然很多院校都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存在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等现象,经常把企业单位给予的薪酬待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择业;第三,由于现在多数的毕业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成长,自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毕业生不能吃苦,很难适应企业劳动强度的要求,加之经常抱怨,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率提高,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人力成本浪费,以及招聘和培训压力。 三、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调查研究 针对企业所反馈的情况,我们对近三年的电子信息毕业生专业知识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近三年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共118人,收回问卷100份。主要是调查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英语水平、实验动手能力、行业的认知、研究项目能力、计算机编程水平问题等,从调查的数据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专业课程过级率 评价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考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考试合格率,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最基本的专业基础情况,因此为了掌握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设定对专业课程考试挂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100份问卷里,大学四年中,自己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没有挂科的有51人,占51%;而挂科1门和2门的人数分别为19人和16人,挂科三门及以上的人数有13人,共占11%,由此看出有过挂科记录的学生占半数,这体现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情况。 2.实践动手能力调查 现在的用人单位很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工科生拥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实践动手能力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在调查问题的设定中,结合毕业生的工作实际情况,调查大家对于自己在学校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工作后实际操作的认识与了解。在此项调查中,有18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达到熟练,有20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处于较好状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很一般,有45人,剩下的17人中表示对于实验动手情况表示担心,认为实际操作困难。 3.外语过级情况 根据调查和企业招聘消息分析,很多公司将英语水平列为一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在每一条招聘消息中都有体现。作为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很多都是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或者需要对外推广,能够看懂英文材料、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是必需的。英语水平往往是日后职场中加薪晋升很重要的筹码,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各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毕业生CET过级情况的调查,从数据表现上来看,过了CET-4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占61%,但是未过级的学生的比例也相当大,而通过CET-6或雅思托福的学生则较少,占27%,可是从毕业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比其他毕业生要好很多。 4.自主项目设计能力 对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发现,如果毕业生曾有过电子设计竞赛或者独立研发过某项设计,那么往往会被优先招聘,所以,可以看出项目研究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另一个经验筹码,这也是近年来学院不断增加创新课题项目、开设实验小组、举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活动的目的。但是近三年的数据发现,曾经参加各类电子设计比赛,或参与老师科研,或独立完成某项专业设计的人都不是很多,如下表所示。 5.专业软件熟练使用能力 专业软件编程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也是被用人单位重点考查的能力。程序设计及进一步的系统开发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建模能力,能熟练掌握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软件工程规范,但是目前,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电信专业学生普遍编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特征不明显,尤其女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偏弱,导致学生从事技术编程开发就业质量不高,下图是毕业生对各个编程语言熟练掌握人数,可以分析得到,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是目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建议及结论 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毕业生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成就,依据调查分析结果,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专业知识水平不能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不能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期望,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广泛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领域的调查,了解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现状和前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反馈及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问卷调查,总结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及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学生优化改进的方法,旨在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提高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 摘要: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完整的综合素质和电子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过程。该文结合职业院校实际,对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问题;能力素质;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本专业范围内某一特定课题,通过毕业实习、现场调研、收集资料等过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经研究选题、确定思路、计算、绘图、实验、仿真、安装调试等基本手段,作出一个解决一般工程应用问题的毕业设计,并撰写出论证设计过程及成果的毕业设计(论文)报告书。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环节,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综合能力素质与电子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写作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和院校培养质量的一次综合检验。 1 高职教育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特色鲜明的是其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来组织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具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毕业设计课题的选题要与电子信息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更加具备生产实用性,使毕业设计过程成为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类企业生产工艺制定、电子产品技术要求及组织生产运行模式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就目前现状来看,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1 导师、学生认识不足、投入精力有限 一是沿用本科学位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偏离了高职教育教学目标,设计题目大而偏、难度过高,要求设计的完整性,产品性能的先进性,脱离了高职教育“实用够用”的原则。 二是有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不过是完成一篇文章,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根本用不上,因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能认真对待,消极怠工;还有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都是指导教师确定,自己也不感兴趣,从网上下载或参考以前的成果来完成;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部分老师忙于上课或科研,甚至经常出差不在位;也有老师认为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技能人才,实质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没有必要搞毕业设计;因此,在学生身上投入时间相对较少,指导不到位。 这些问题,其根结就是教、学双方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仅把它作为一项任务或获取证书的一种手段,没有上升到“毕业设计是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培养学生工程理念的重要环节”的高度。 三是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必然面临着参加各种就业招聘会、面试以及顶岗实习等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因此,毕业设计的实际有效时间比教学计划安排的要短,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查阅资料、方案设计、实验验证、成品制作、撰写论文和答辩等诸多环节,没有几个月踏踏实实的工作,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 1.2 选题缺乏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应对 选好毕业设计课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选题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选题途径相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虽然也采用双向选择,但实际上学生只能在指导老师事先拟定的范围内选择,学生没有参与题目拟定,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能力也没作为参考因素。这样就造成一些题目学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题目又没有,只能是为完成任务不得已而选之。二是选题方向不够恰当。一些指导老师依托自身研究课题进行选题,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特点,导致有些题目过大、过深,超出了高职学生的研究能力;有些选题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者与专业无关,脱离高职应用型方向;有些选题太过陈旧,缺乏新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的选题既达不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同时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过程监管不够,学生容易应付了事 为了规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高职院校一般都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指导、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全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以加强监管,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管理体制上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在形式上要求严格,但具体操作上没有认真监督检查,缺乏督促学生定期汇报、导师认真指导的机制,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二是一些指导老师考虑到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时间紧、任务重,其他任务冲突较多等实际情况,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要求,无特殊情况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和答辩,从而造成学生没什么压力,自身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1.4 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能力欠缺 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更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普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欠缺:一是文献检索能力较差,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联系、整合的能力不足,导致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研究现状,极有可能在方案设计、研究思路上出现偏差。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大多数学生平时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只少数学生重视并参加科技小制作或电子设计竞赛。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较少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导致大多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欠缺。三是写作技能有待提高。虽然制定和出台了论文撰写的基本规范,但在毕业设计(论文)中仍旧问题百出。主要体现在:论文完成后检查不细,错别字较多;基本格式不符合要求;论文结构设计不合理,章节之间缺乏逻辑性。 2 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对策 2.1 提高认识,加强导师育人责任意识与学生思想教育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一是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方面,可与院校的“学业导师制”相结合选聘,因学业导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也较密切,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和个体能力特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端正思想、明确职责,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在自身能力素质上,导师应拓宽专业知识结构,把握专业发展前沿,提高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只有指导教师自身科研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二是学生方面。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开展关于毕业设计的各种讲座,说明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毕业设计与证书获取、择业就业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事先对毕业设计的目的、开展方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思想上完成由“要我学”、“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学”、“我要做”。 2.2 优化选题模式,着力突出选题的科学性和工程应用型方向 选题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至关重要的一步,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设计型和实用型选题为主,减少综述性题目,导师与学生间双向选择,尽可能体现专业性、实践性。优化选题模式,应考虑以下几个结合: 1)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以选题要围绕工程应用方向展开,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现场调研、方案比较、电子元器件选择、实施方案、课题模拟、实际制作及最终结论等方面。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生岗位基本能力训练的过程。如果选题不当或跨度太大,既达不到训练目的也不利于专业建设,所以选题也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个体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2)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毕业设计关系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选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企业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增强毕业设计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可与合作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并开展课题设计,面向电子信息产业一线,设计切实可行的电子加工工艺方案,调动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因材施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毕业设计的主体,被动选题模式难以满足其个性需求。因此电子信息类课题设计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来安排,既要保证一定量和质的要求,使学生在深度、难度等方面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同时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尤其要满足那些思维活跃、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毕业生个性发展。 2.3 规范毕业设计流程,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一般流程是:确定选题与分析任务书、现场调研、收集文献资料、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电路图印制仿真、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答辩和成绩评定,历时近多半个学期。其中每个环节的学生完成情况、导师的设计指导意见,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为此,有必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 1)精心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明确任务要求:一般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或由导师根据生产企业实际加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下达设计任务书。也可由学生在符合专业要求的情况下,根据毕业实习岗位、就业单位的岗位工种实际,提出自己的设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商定课题,确定设计工作任务。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应明确本课题设计的具体要求及要解决的侧重点问题,并按时间安排阶段性工作任务,以加强对学生的检查、考核和指导。 2)严把开题报告质量,切实提高学生调研、资料分析及文献检索能力:开题报告要求学生通过现场调研,分析设计目标及实现目标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与特点,解决问题途径与技术关键,围绕设计题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来收集文献资料。电子信息类毕业设计涉及的资料众多,如电子加工工艺、电气设备、电气技术标准等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电子电气类设计规范资料。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写出文献综述,作出毕业设计的整体架构,并合理安排时间进度,经导师审核提出相关建议或意见。 3) 加强指导,落实质量监控措施,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有序高效运行:发挥院系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管理目标明确、内容具体、途径多样、反馈快捷的优势,落实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运行管理的具体措施,突出对实施素质教育、服从培养目标、课题与专业相关性、选题原则的符合性、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进程、学生学风及工作进程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管理,并选派督导人员进行中期检查。中期考核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指导意见。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毕业设计(论文)文件是否齐全(任务书、指导书、设计方案、毕业实纲等),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及指导教师评语,《毕业设计过程记录表》内相关内容的完成情况,课题选择是否满足教学基本要求,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选择原则是否一致,课题进展(是否按原计划进行)及已完成部分质量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辅导情况及下阶段工作意见和建议,学生出勤及精力投入情况,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学双方遇到问题和困难等情况。 4)明晰职责,严格考核,科学评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审、答辩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估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规范的评审、答辩程序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评审、答辩要明晰权责,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考核过程,考核必须经过“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学生在答辩前要准备好答辩提纲,提纲中应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问题的提出、技术路线和内容框架、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等;应熟悉自己的设计要领、报告论点和相关知识,以便在答辩老师提问时准确详实的作答;要仔细审查设计报告中出现的模糊不清的文字,仔细斟酌,务必做到心中有数。在答辩时应准备充分,按答辩规定程序进行,指导教师应就学生的设计目标,设计成果、论文内容、方法、结论等提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和意见。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答辩小组应重点从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型、科学性及实际应用价值;毕业设计(论文)的格式规范、撰写水平及工作量;答辩中自述及回答问题情况等方面,参照考核标准给出公平客观的成绩评价。 2.4 创新指导模式,注重独立科研和工作能力培养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根本目标依然是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怎样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设计应用能力,达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此,需要在指导模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1)调整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提前安排:高职的最后一学期,学生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找工作,忙于招聘,存在着没心思搞毕业设计,以至流于形式的现实问题。为此,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将毕业设计在第四学期末安排一部分,例如设计前的实践、参观,召开毕业设计会,布置设计任务,确定研究对象和设计题目等,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在第五学期基本完成,有效避开学生就业面试应聘期,确保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2)结合高职特点,调整毕业设计要求,探索、创新指导模式: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针对职业院校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当的调整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灵活的毕业设计模式,将理论、实践教学进一步有机的结合,改变高职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现状。同时,学生可得到更加接近生产实际的综合训练,将高职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一个台阶。 为此,应鼓励指导教师避免生搬硬套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教学方法,以高职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毕业设计是训练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培养学生工程理念的重要环节为施教理念,积极探索、研究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各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如: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模式改革、基于工作工程的高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学模式改革等。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建议 摘 要 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议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和模式等方面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 电子信息 毕业设计 工程实践 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原理图与PCB图设计、实物制作与调试、撰写论文以及答辩等多个环节,是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工程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导致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倾向,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有的不会做方案设计;有的缺乏研究思路和方法;有的仪器操作不熟练,不会排除在实物制作与调试中遇到的故障和问题,导致实物没调试成功;这些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 我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的1~16周,正是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高峰时刻,由于如今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寻找一个好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如果面试成功,用人单位希望学生马上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当然还有极少数学生忙于补考等遗留问题的解决也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3 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上有误区 我校大多数学生认为毕设对寻找工作单位没有影响,同时认为毕业设计总是可以通过的,没有将毕业设计看成是大学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综合实习,是对自己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己清晰了解设计过程的学习,是自己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对自己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尽快适应社会,影响巨大。 2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措施和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进行系统设计、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课程体系改革中进行了如下修改:(1)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五个模块。(2)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建设,对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教学内容优化,主要强调电路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电子器件的外部特性,突出实践运用,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性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3)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将其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选修课,考核方式为项目设计,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4)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调整专业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运用,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进行调整,如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调整为射频电路及CAD技术、FPGA通信设计基础、ARM原理与应用等。(5)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有序,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在一、二年级注重专业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和建立基本的系统概念,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动手制作实物的能力;三、四年级则是专业工程设计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电子系统的能力。(6)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电子工艺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自主管理,其他专业实验室由学生申请,系部批准后对申请学生开放,尽可能提供实验室给学生使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7)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MULTISIM,PROTELL等。尤其是单片机教学采用CDIO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校企合作,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如与TI公司合建单片机实验室,将最新的电子技术引入教学中;并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开展科研活动。(9)开设科技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2.2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模式进行调整 (1)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有责任心的中青年教师组成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选题的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时效性进行评价和筛选,强调选题以设计类题目为主,要求软硬件相结合。(2)学生的选题时间可灵活调整,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做毕业设计时可选取与学科竞赛相近的题目;参加飞思卡尔的可选取智能车的题目;还有一些学生可在第6学期单片机实践时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选题,如有学生在单片机实习时做的是电子抢答器,毕设时做的是无线抢答器,学生完成得非常好。(3)对学生加强教育,认真开好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是一个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一个预演,对学生很重要,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4)严格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制度,对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不合格的给予警告,如在毕业设计中确实不合格的要求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还不合格的则毕业设计判定不合格。 3 总结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调研,借鉴其他学校的一些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突出应用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毕设时间和组织机构,整合学校实验室教学资源,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已初步扭转质量下滑的趋势。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传统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学结合的实施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并对此模式的优点进行阐述,实行此种毕业设计模式能较好解决目前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毕业设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学生高考后填报志愿选择院校时,对所报考的学院专业是否好就业这个因素越来越关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如何更好地将人才培养与就业相结合,成为各大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开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养,再用一年时间到企业实践提高职业技能,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与岗位融合。在整个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践过程中,实施过程往往是先进行实习后进行毕业设计。这样的实施模式使得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的贴近度低,内容轻技能、重理论;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较多,脱离培养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锻炼;综合应用课题较少,基本与实践无法结合;与市场偏离较大,经济效益更不可能实现。所以最后一学年的实践实施过程必须改革,实施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能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 1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实施的优点 1.1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能提供丰富软硬件资源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招,校内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等所需要的硬件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电子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需求,仅仅停留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的层面,无法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等实习,利用企业的项目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设备、测试设备等硬件设施,使学生能较高质量的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前两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为企业解决一定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问题,利用毕业设计的完成将这些解决的问题进行实现。企业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找寻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成果,得到企业利益;学生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了解行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明确人才需求,获取能力和自信,拓展就业渠道。 1.2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能增加与岗位的贴近度 将“工学结合”与毕业设计组合实施,通过毕业设计课题引导使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了解电子信息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产品开发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等。依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将信息、技术进行加工、整合,通过自己的再创作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毕业设计。提早熟悉工作岗位要求,将理论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经过长时间的企业实践,在走出校门前就得到企业岗位锻炼,使学生及早接触电子信息产业,增强了就业信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突破 毕业设计选题应满足学生志趣和研究能力,部分专业素质能力较高的学生,在企业工学结合过程中,从企业最需要的发展方向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使用各级技能大赛的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利用实习企业的现有软硬件资源,结合企业现有产品,完成论文的同时又能实现大赛作品的设计。通过设计能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过程,从选题、立项、方案研讨、电路设计、实现、装配过程、系统调试、总结报告等全过程的所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因企业参与毕业设计选题,所以既省掉了选题调研考察的过程,又保证了毕业设计内容与市场需求的密切联系,同时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长和能力水平,在毕业设计内容中添加行业优先发展、迫切需要的最新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在这种结合的实施过程中,不但是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促进,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也能提升专业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1.4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能实质促进学生就业 学生进入企业工学结合被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通过师傅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了解岗位技能,其中就包含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有的企业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就会提供合适的岗位进行留用,工学结合的岗位就成了学生就业的第一个岗位。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培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考察需求。同时使学生在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 1.5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能有效的解决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并且是产学研三者互补而又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培养模式。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无论是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方案设计、确定研究思路,还是评定毕业设计成果都要合作各方的积极参与,最终做到“真题实做、校企融合、共同指导、重技能、重创新、得效益”。 2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实施的注意事项 2.1 提高学生对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认识水平 最后一学年学生会积极寻找实习企业,主要是为毕业后就业做好准备。在企业实习开始后许多学生都不能很认真的完成毕业设计,大多从网络等途径找寻相关资料,使用ctrl+c和 ctrl+v进行复制粘贴,对复制的内容根本不进行任何的整理、分析和消化。课题选择上,出现很多相近、类似的题目,导致有的学生稍微修改下别人的设计就能蒙混过关,但在毕业答辩的时候对自己的毕业设计却是一问三不知。如此的毕业设计必定无法实现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2.2 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宏观指导作用 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实施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各派一名指导老师,校内指导老师主要负责设计的规范管理和总体脉络要求的把握,校外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对设计中技术性问题的指导。指导教师要明确职责,具有较高责任意识,按要求完成管理和指导任务。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要奖罚分明,对于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成绩扣分处理,对于设计制作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分值奖励。 2.3 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实施的前提 建立稳定的校外合作实习基地,保障学生的实习就业,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校外实习基地与一般的合作企业不同,基地不仅要能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创造实习环境和安排任务,而且要保障实施畅通。实习基地企业的选择,针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特点,选择具有较完善生产、设计、开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专业品牌效应,实现合作双赢。 3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学习、实践、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更是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影响就业企业对学生的印象,直接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而毕业设计的成果又可以反过来丰富工学结合的内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课题又给了实习企业满意的考察依据。基于工学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即能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又能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有机结合互相兼顾。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举措 [摘要] 毕业设计是理工科大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表现,理工科大学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本文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的和课程特点出发,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关键词] 毕业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提高措施 地方高校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如同铸剑师在宝剑成型后淬火这道工序,淬火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宝剑的品质,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培养质量。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毕业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直接反映,也是学生能力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大学生体现自己实践技能的绝佳场所。理工科大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运用的过程;更是一种深化学习,将书本知识升华的一个过程。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大学毕业设计也是学校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后一道关,是学生能否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的最后认定依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细致分析,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大学严谨地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态度,进行科学实验研究时一定要一丝不苟、严谨推理、认真负责;第二,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学实践研究,大胆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进行实践设计与研究,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第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做到学有所用,在毕业设计中要善于运用所学之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施毕业设计中获得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的专业能力。 本研究从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一些提高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举措。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1.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第一,选题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大。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科学研究最为关键的一步,可以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研究大门,选好了研究方向、确定了研究题目说明就进对了大门,经过科学的实施一般都能成功,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是必须高度重视选题。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根本不符合本专业的基本教学要求,缺乏必要的论证,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深入调查后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完全由自己确定,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参与选题的指导和选题的论证,学生由于能力和经历等方面的不足造成了部分选题的不合适;其二,学校在毕业设计控制方面的政策缺失或不健全导致学生选题的不恰当。 第二,选题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这类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说是一类失败的选题,整体看来就是虎头蛇尾。由于大学毕业设计有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否则即认定为失败,有的毕业设计大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内完成,导致毕业生在最后的毕业答辩中非常被动。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注意题目的宽度和深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第三,选题重复率偏高,抄袭情况严重。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力的条件,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与交流,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般研究者不愿自己动手进行创作、抄袭变得更为简单等等。通过调查发现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会发生重题情况,不同院校间同一年级或不同年级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也会发生重题现象,有些重题是无意的、有些重题却是有意的。有意或者无意的重题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 2.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第一,分析专业特点,确定研究方向。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科特点来看,本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研究:其一,理论研究型;其二,电路设计型;其三,计算机科学等类型。 第二,立足专业,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最终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这一点。选题尽量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使毕业设计尽可能形成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成果。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研究方法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方法是获得成功的梯子,只有选对了研究方法,才能从爬上科学研究成功的大楼。所以,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要灵活运用。对历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研究后发现有两成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只选择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对于相对有一定研究难度的学位毕业设计不太合适,不能很好的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 笔者认为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时应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研究方法。对于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必须采用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于研究的论证部分一般应该采用访谈法或者是调查法,对于研究的实质部分一般应该采用实验、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答辩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质量的举措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生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毕业答辩是进行自我综合能力历练的绝佳机会,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满怀信心的积极面对、认真细致地做好答辩准备。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毕业设计做的非常好,但是设计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设计的主旨、关键环节、创新点等内容,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四、结束语 全面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措施应该从对毕业设计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过程的操作性以及最终的答辩等方面进行提高。学校教务部门还应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落实必要的监控过程,从管理上规范毕业设计的操作程序。多管齐下,相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浅析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毕业设计(论文)改革 摘 要 民办院校面对其培养特点和学生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必须对大四阶段的毕业设计进行相应的改革。重视题目申报环节,转换选题模式、加大过程管理,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同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申报 选题模式 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衡量学生对四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性考察环节,是体现教师业务能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民办高校,对本科的毕业设计环节也予以了重视,但也只是照搬许多公办院校模式,结果没有凸现民办本科培养的特点,再加上就业压力大,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环节不够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从提高毕业生和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发,对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 1 目前的现状 (1)题目申报;(2)选题;(3)动员大会;(4)见面。以上几点看似很全面,但在各个环节上却考虑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题目申报时部分内容不足以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选题带有强制性在里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动员大会没有起到动员目的而是走形式。总之,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心也没有得到提高。鉴于以上现状,本文旨在各方面提出改革。 2 改进措施 合理利用民办院校有兼职教师的优势,发挥他们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要求毕业设计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方面的特点,学院制定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 申报题目 电子信息类毕业设计的题目大体可分为三类:工程型、科研型和理论型。针对民办院校应用性的培养模式,对于纯理论型的题目应一律不许申报。其中题目申报类型可以包括: (1)鉴于本校电子竞赛的优势,可以将大赛中的内容进行延伸由暑假已参加大赛的学生自主选题。(2)根据教师科研课题的分支,拟定题目。(3)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还可以根据其自身专业的性质,加强学生对EDA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电子系统的设计和仿真的题目。 2.2 选题环节 (1)选题模式。据统计,目前许多高校的毕业设计环节都存在选题不当的现象。就选题模式来说,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以教师选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的传统选题方式。这种模式可以发挥教师的优势,但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习条件,使学生不能或不愿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选题环节,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可以把教师所拟题目按类型分类,进而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来选题。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平时授课过程中各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特长,自选题目。(2)选题时间。尽早将题目告知学生让学生可以尽早了解设计内容。(3)选择原则。在以往选择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带8-12人,弊端很多,如教师管不过来,学生应付较多,论文质量很差等。因此,在选题时,每个教师最好控制在4个学生左右,最多6人。 2.3 管理措施 加强过程控制可以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杜绝抄袭。为了进一步加大毕业设计改革的力度,必须加大中间环节的督促与检查,增加相应的激励制度。主要表现在: (1)加大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激励。目前学院对毕业设计的检查工作通常都是针对学生的,对指导教师的检查相对薄弱。要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加大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包括:工作态度,责任心,与学生见面辅导的次数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等。在分院进行中期检查时应让辅导教师对所带学生的进度及存在问题及时给予综述和阐述,并将其存档,在毕业设计结束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样对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都是一种促进。 (2)加大对学生的监督与指导。毕业设计的主要参与者是学生,所以加大对学生的监督与指导是很关键的。首先学生应第一时间向指导教师提供其联系方式,包括电话、QQ、电子邮件等及时、快速地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探讨。同时,尽可能地保证见面辅导,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更加适应当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题探讨次数和提出问题质量进行记录和评价,可以提高并督促毕业生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同时也可作为成绩评判的参考依据。 (3)提高平时成绩在毕业设计成绩中所占比例。重视并强调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目前我院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是按照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软硬件验收和答辩小组等四部分组成,其比例分配是3:2:2:3。这样的组织方法基本上能够保证毕业设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又能够对过程进行监控,分布还算合理,但仍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对学生中期检查和指导教师中期或设计后期阶段所提交的学生设计过程中学习态度等方面没有被体现出来,而且作为电子信息类等工科学生来说,软硬件验收阶段很能反映出来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其所占比例较小,这样的评分标准对工作态度的激励性是不足的。同时在执行时发现学生对此验收环节不够认真,有应付的想法,这些都应在成绩比例中有体现。 提高平时成绩和中期检查成绩的比例可以使毕业生养成定期总结和阶段性小结的良好的惯,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积极地予以反馈和改正。还能够有效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方便教师及时调整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方法。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建立形式多样的成绩评价体系,来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度,如可以用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发表的论文或产品等材料替代毕业设计(论文)。 3 总结 鉴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改革目前的毕业设计模式,重视题目申报环节,转换选题模式、加大过程管理,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满足当前大学生大四毕业设计阶段的需要,通过检查辅导记录、教师综述及学生评价等手段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同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形式,对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从高校、政府、大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1.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3.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5 年达338 万,2006 年达413 万,2007 年达495 万,2008年达559万,2009年更是高达611万人,加上以前未就业的毕业生积累,实际需就业人数将达到800万以上,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个层面去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以便能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心态以及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指导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30名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一共回收问卷315份,回收率95.45%。剔出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97.14%。 1.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调查发现,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是什么时,有58.2%的学生反映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就业”而“就业指导”,与整体的教育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专业和学科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基本上还是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技巧培训、协议办理、毕业生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服务性工作。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就业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高校普遍采用就业指导课教学以及就业形势报告会等面对全体毕业生的工作,缺乏针对性的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 2.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地区分布方面存在不协调,从而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就业数量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地区的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仍然求贤若渴。调查发现:在问及就业取向时,有45.18%的学生选择东部发达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目前演变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区域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三个区域相应地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已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聚集地。此外,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3.毕业生本身缺乏足够的工作或实习经验,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发现:在问及目前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时,有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的“惰”性,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以独生子女为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香饽饽”,许多大学生家庭背景较好,在家里娇生惯养,自身依赖性很强,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农村一线和厂矿等基层工作,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普遍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危机意识,从未主动培养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他们也大多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没有想过把社会实践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大都缺乏实实在在的社会经验,遭遇企业“退货”。 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所关注的共同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高校、政府与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校方面: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的内容有:大一年级的入学引导教育及大学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特长,完善职业目标;大四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及专业化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调试不良心理,掌握求职技巧。此外,根据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指导档案,结合不同时期指导工作的重点、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就业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个别指导成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主要形式。 2.政府方面: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以解决区域性结构失业问题;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健全人才培养进修方案,使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服务中西部的队伍中来,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有也不就”的状况。 3.大学生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端正态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不尽责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实习单位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有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弥补了教师实践的不足。但有的指导教师存在依赖性,把指导的工作寄希望于实习单位的工程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跟学生联系较少,对学生放任自流,指导不到位;也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太强,生怕学生完不成任务,亲力亲为;还有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毕业设计材料不符合要求,院里要处理学生时,生怕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为学生说好话。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2.管理不到位虽然学校和学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形式化问题。如:学生的选题确定并开题后,有的学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随意更改毕业设计选题,找一些有现成资料或是更简单的选题,存在网络抄袭的现象,或是选题雷同的情况。虽然学院制定了进度表,要检查任务书、开题报告、初稿、二稿,并进行中期检查等,但在检查时主要还是看文档材料,并没有仔细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硬件或软件的功能是否实现。对于学生是否按时提交材料,所提交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的处理意见没有落实到位。毕业答辩时并没有严格要求现场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存在部分学生没按要求实现相关功能,弄虚作假,通过采用视频演示来蒙混过关的现象。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1.提高认识首先要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教师要端正思想,明确指导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学生要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与质量考核要求、任务进度计划以及不达标的后果和责任,并要妥善处理好毕业设计与择业等时间冲突的问题。 2.加强交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指导教师能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关指导。每位学生将前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做汇报并将存在的问题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督促进度迟延的学生抓紧完成任务,并将考勤、任务进度完成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首先在选题上双方应进行沟通,确定选题是否结合了工程实际、难易程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双方讨论确定学生的研究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如需改变设计方案应向指导教师和工程师汇报,三方沟通确定。 3.落实过程监控毕业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方向,参照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表,分为选题、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实现、测试、撰写毕业设计文档,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表进一步规范各阶段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学生应根据进度表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和疑难问题请教,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情况、答疑情况和考勤做好记录,并将相关文档存档备查,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根据预先安排的进度计划表,学院应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学生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考核中,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督促进度滞后的学生进行整改,这样对学生和教师形成有力的监督作用,严把毕业设计的指导关,进一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应重点考核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以往主要看毕业设计文档的方式改成:毕业设计过程(占30%)+毕业设计文档(占30%)+毕业设计成果(占40%),同时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中“优”、“及格”与“不及格”等级不限制比例,而应根据成绩评定标准客观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毕业设计过程的成绩根据学生在进度安排表各阶段的表现由指导教师评分(占60%)和学院监控小组评分(占40%)两部分组成。毕业设计文档的考核还是根据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占30%)、答辩小组(占30%)三部分成绩组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占50%)和答辩小组(占50%)给出,主要考核制作的产品功能、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界面是否友好、是否按预期实现了全部功能以及创新之处。在毕业答辩时应延长答辩时间,要求学生现场全面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并回答教师提问。 5.开展团队合作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特别关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采取真题真做、一人一题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不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尝试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成立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工程实际设计一个课题,明确总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细化每个子课题的目的、任务和具体研究内容。再将子课题发给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人一题,学生既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团队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通过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监控,改革成绩评定方式以及开展师生的团队合作模式等具体改革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作者:杨冰 邓曙光 邓杨保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析 一、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重视 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以为毕业设计只是走过场,到时都能按时毕业。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成绩等级是按比例的,反正自己不是垫底的。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调整了毕业设计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第七学期或是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以各种借口拖延毕业设计进度,到了要验收材料时就东拼西凑敷衍了事,甚至还有少数学生通过网络购买资料或是抄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将毕业设计分成硬件和软件两个主要方向供学生选择,但有的学生不结合自身情况,而是根据毕业答辩时哪个方向容易通过,哪个老师好说话,哪个选题更容易实现的原则进行选择,存在混日子的想法。 (二)教师指导不尽责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模式,由实习单位工程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有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弥补了教师实践的不足。但有的指导教师存在依赖性,把指导的工作寄希望于实习单位的工程师,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跟学生联系较少,对学生放任自流,指导不到位;也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太强,生怕学生完不成任务,亲力亲为;还有的指导教师因为学生毕业设计材料不符合要求,院里要处理学生时,生怕影响对自己的评价,为学生说好话。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管理不到位 虽然学校和学院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形式化问题。如:学生的选题确定并开题后,有的学生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随意更改毕业设计选题,找一些有现成资料或是更简单的选题,存在网络抄袭的现象,或是选题雷同的情况。虽然学院制定了进度表,要检查任务书、开题报告、初稿、二稿,并进行中期检查等,但在检查时主要还是看文档材料,并没有仔细检查学生所设计的硬件或软件的功能是否实现。对于学生是否按时提交材料,所提交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的处理意见没有落实到位。毕业答辩时并没有严格要求现场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存在部分学生没按要求实现相关功能,弄虚作假,通过采用视频演示来蒙混过关的现象。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教师要端正思想,明确指导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的指导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要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工作。学生要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与质量考核要求、任务进度计划以及不达标的后果和责任,并要妥善处理好毕业设计与择业等时间冲突的问题。 (二)加强交流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指导教师能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高质量[7]。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定期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关指导。每位学生将前段时间所做的工作做汇报并将存在的问题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督促进度迟延的学生抓紧完成任务,并将考勤、任务进度完成情况进行登记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依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首先在选题上双方应进行沟通,确定选题是否结合了工程实际、难易程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双方讨论确定学生的研究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如需改变设计方案应向指导教师和工程师汇报,三方沟通确定。 (三)落实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方向,参照项目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表,分为选题、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实现、测试、撰写毕业设计文档,根据毕业设计进度表进一步规范各阶段应提交的材料,同时学生应根据进度表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和疑难问题请教,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汇报情况、答疑情况和考勤做好记录,并将相关文档存档备查,用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根据预先安排的进度计划表,学院应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学生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和指导教师的考核中,并以教学简报的形式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督促进度滞后的学生进行整改,这样对学生和教师形成有力的监督作用,严把毕业设计的指导关,进一步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四)改革成绩评定方式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应重点考核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以往主要看毕业设计文档的方式改成:毕业设计过程(占30%)+毕业设计文档(占30%)+毕业设计成果(占40%),同时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中“优”、“及格”与“不及格”等级不限制比例,而应根据成绩评定标准客观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毕业设计过程的成绩根据学生在进度安排表各阶段的表现由指导教师评分(占60%)和学院监控小组评分(占40%)两部分组成。毕业设计文档的考核还是根据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占30%)、答辩小组(占30%)三部分成绩组成。毕业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定由指导教师(占50%)和答辩小组(占50%)给出,主要考核制作的产品功能、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交互界面是否友好、是否按预期实现了全部功能以及创新之处。在毕业答辩时应延长答辩时间,要求学生现场全面演示所设计的产品并回答教师提问。 (五)开展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特别关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8-9]。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采取真题真做、一人一题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不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尝试开展团队合作的模式,成立指导教师团队,根据工程实际设计一个课题,明确总的研究任务,在此基础上将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细化每个子课题的目的、任务和具体研究内容。再将子课题发给该团队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人一题,学生既要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团队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意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应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通过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工程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落实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监控,改革成绩评定方式以及开展师生的团队合作模式等具体改革措施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作者:杨冰 邓曙光 邓杨保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毕业设计及学员的培训 电子信息类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日新月异的技术,因而重复的课题往往很多都已过时,与社会发展不相符[2],使毕业设计课题本身就失去创新性和实用性。还有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的科研带到毕业设计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课题本身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若难度过大或是指导不当,会造成学生失去信心和动力,影响学生的发挥。在学生层面,由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与就业时间重合,不少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认为就业和考研才是大四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只要找到工作或是考上研究生,学校就不会因为学生毕业论文而影响毕业[4]。正是这种心态的影响造成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轻视,首先反映在选题上,不是因为兴趣或需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而是随意选题或是跟风选题,有些学生甚至于对所选题目一无所知。同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课题与实习单位或是就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关系,这也会导致学生消极地认为毕业设计无用。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当今社会是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多元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因而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更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型人才是能够打破常规,在原有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的素质,其中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相对独立地解决科学研究、企业产品制造等实际问题,最终得出创新性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开拓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并分析问题,同时独立地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设计都注重课程知识的运用,而忽视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于实践应用方面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综合运用知识相互融合的技巧。而往往这方面的能力正是学生欠缺的、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指导模式和考核方式的固定化、单一化。在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依然采用一个教师定期指导几位学生的指导方式。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毕业设计的时间又太过集中,使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这样就出现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对所指导的不同课题的学生都统一辅导,与学生的互动少,针对性不强,实现不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种固定的指导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具有针对性,遏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也会影响毕业设计能力培养的效果。目前多数高校考核方式都是以最后的答辩形式考核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并未列入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对整个毕业设计的考核并不全面,同时也造成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有应试心态,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毕业设计需构建一个多元化的选题平台[1]。我们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分为四大类:应用性研究和设计、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设计及其他。它们的结构范围如下图所示。应用性研究和设计主要是由实践性比较强的项目组成,突出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与学生的实习或就业相结合,更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主要是教师科研项目的子项目组成,与教师目前所做的科研项目相挂钩,相对前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这类题目由于不可预测性,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所采用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是否正确,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这类题目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更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设计主要由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所组成。创新团队和学科竞赛是高校推进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载体,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性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他主要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社会调查结果自主设计选题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设计的题目组成。学生自主选题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自拟题目,并确保题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教师可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采用此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到调研、开题、设计、论文撰写最后答辩。考虑到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对学生集中的毕业设计指导并不是很现实,再加上毕业设计的选题大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校企合作,因而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该变为“群体”指导[3]。由原先的单个教师指导多个学生毕业设计变为教师团队指导多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碰到的不同专业的问题可以由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教师指导。同时,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还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交流经验,讨论毕业设计的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交流,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专业领域的信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群体”模式的指导使教师从繁重的指导工作中解放出来,与其他教师一起分工协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指导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再加上定期的交流会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建立。毕业设计属于一个系统工程,历时长,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单由答辩情况考核毕业设计的优劣是不合理的。毕业设计的考核必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并对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按不同比例考核。考核方式越丰富,并在考核内容上强调创新性,就可以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地做好毕业设计的每一步。同时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创造性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从而通过毕业设计这一段较长时间的磨炼,塑造创新人格,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能持续创新,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 在当今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越来越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毕业设计作为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全面检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尽管目前毕业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很多高校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以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方面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只要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毕业设计方面的改革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果实。 作者:黄萌 单位:衢州学院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选题工作 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前提。因此,选题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内容涵盖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选题应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促进学、研、产的结合;选题应反映本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符合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题分量、难度、深度要适当,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改进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可以设立毕业设计课题审查小组,进行选题审查,对课题内容、工作量、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可行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来选题。考研类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较强,选用理论研究型课题类型为主;专业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以工程实践类课题为主,鼓励到工作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专业不相关岗位任职类学生,其就业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以相对难度稍低的设计类或仿真类课题为主。 2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决定整个毕业设计质量好坏的关键。基于专业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问题。专业导师负责制,即从大三开始,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由专业导师指导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实施专业导师负责制,专业导师来自于科研教学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其次,三年级学生即可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 3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3.1建立毕业设计规范制度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毕业设计大纲、指导教师职责、评阅教师职责、成绩考核标准、答辩工作规范、工作流程、论文格式规范等系列文件制度,从过程管理上形成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标准。 3.2选题规范化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的选题申报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一人一题、题目不重复。严把指导教师质量关,选派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讲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3.3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有学校、院(系)及专业建设组(或教研室)三级,采取院(系)自查和学校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明确各级监控岗位职责。监控环节分为初期检查阶段,包括指导教师资格、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阶段,包括教师指导、设计进度、学生工作情况等;末期检查阶段,包括设计质量、答辩资格审查和答辩情况,整个监控环节形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 3.4毕业设计量化考核 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应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为依据,对质量监控过程进行量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质量监控、题目选择、论文或设计质量),二级指标(组织领导、质量监控、选题、成绩评定、总体水平)及主观观测点,最终达到对毕业设计工作的量化考核。 3.5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 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网上出题、开题下任务、中期检查、论文审阅的全过程指导,提供师生互动平台,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组织立题、中期检查、答辩分组、论文评审、归档全过程监督管理提供了工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管理水平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4结论 教育部一贯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严格管理,确保质量”等。针对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当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第一,以毕业设计规范制度建设为抓手,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做好选题规范化管理、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毕业设计量化考核及毕业设计网络化管理。第二,以推行导师制为核心,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助于解决指导环节存在的问题。 作者:徐刚赵莹单位: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毕业生知识调查研究 一、引言 现今,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渐增加,同时各个细分的专业方向发展前景也相对广阔,作为一项新兴热门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涵盖运用到各个行业中[1][2],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作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核心人员。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扩招后,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电子类专业,其结果是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差额,加大了就业压力,致使供需失调,同时另一个就业困难主要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所以目前仍有一定数量额毕业生依旧待业或在所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的问题[3][4]。 二、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需求调查 通过招聘会走访电子信息类企业(公司),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用人要求。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全国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很多,而重庆早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每个区县都有电子信息工业(产业)园,急需大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结合大型单位的岗位信息,电子信息类就业岗位范围基本分为两大类:普通岗和技术研发岗。普通岗包含电子生产一线的装配人员、调试人员、检测人员、维修人员、一般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技术研发岗位主要就是设计开发新产品。用人单位反馈近三年电子信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第一,毕业生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由电子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践操作技能较差,有的甚至看不懂电路图和不能熟练地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等;第二,仍存在多数就业观念落后的学生,虽然很多院校都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存在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等现象,经常把企业单位给予的薪酬待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择业;第三,由于现在多数的毕业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成长,自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毕业生不能吃苦,很难适应企业劳动强度的要求,加之经常抱怨,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率提高,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人力成本浪费,以及招聘和培训压力。 三、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调查研究 针对企业所反馈的情况,我们对近三年的电子信息毕业生专业知识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近三年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共118人,收回问卷100份。主要是调查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英语水平、实验动手能力、行业的认知、研究项目能力、计算机编程水平问题等,从调查的数据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专业课程过级率 评价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考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考试合格率,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最基本的专业基础情况,因此为了掌握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设定对专业课程考试挂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100份问卷里,大学四年中,自己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没有挂科的有51人,占51%;而挂科1门和2门的人数分别为19人和16人,挂科三门及以上的人数有13人,共占11%,由此看出有过挂科记录的学生占半数,这体现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情况。 2.实践动手能力调查 现在的用人单位很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工科生拥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实践动手能力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在调查问题的设定中,结合毕业生的工作实际情况,调查大家对于自己在学校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工作后实际操作的认识与了解。在此项调查中,有18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达到熟练,有20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处于较好状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很一般,有45人,剩下的17人中表示对于实验动手情况表示担心,认为实际操作困难。 3.外语过级情况 根据调查和企业招聘消息分析,很多公司将英语水平列为一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在每一条招聘消息中都有体现。作为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很多都是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或者需要对外推广,能够看懂英文材料、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是必需的。英语水平往往是日后职场中加薪晋升很重要的筹码,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各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毕业生CET过级情况的调查,从数据表现上来看,过了CET-4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占61%,但是未过级的学生的比例也相当大,而通过CET-6或雅思托福的学生则较少,占27%,可是从毕业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比其他毕业生要好很多。 4.自主项目设计能力 对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发现,如果毕业生曾有过电子设计竞赛或者独立研发过某项设计,那么往往会被优先招聘,所以,可以看出项目研究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另一个经验筹码,这也是近年来学院不断增加创新课题项目、开设实验小组、举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活动的目的。但是近三年的数据发现,曾经参加各类电子设计比赛,或参与老师科研,或独立完成某项专业设计的人都不是很多,如下表所示。 5.专业软件熟练使用能力 专业软件编程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也是被用人单位重点考查的能力。程序设计及进一步的系统开发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建模能力,能熟练掌握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软件工程规范,但是目前,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电信专业学生普遍编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特征不明显,尤其女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偏弱,导致学生从事技术编程开发就业质量不高,下图是毕业生对各个编程语言熟练掌握人数,可以分析得到,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是目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建议及结论 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毕业生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成就,依据调查分析结果,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专业知识水平不能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不能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期望,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广泛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领域的调查,了解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现状和前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反馈及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问卷调查,总结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及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学生优化改进的方法,旨在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本文作者:雷国平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 一、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心态以及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指导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30名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一共回收问卷315份,回收率95.45%。剔出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97.14%。 1.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调查发现,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是什么时,有58.2%的学生反映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就业”而“就业指导”,与整体的教育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专业和学科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基本上还是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技巧培训、协议办理、毕业生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服务性工作。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就业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高校普遍采用就业指导课教学以及就业形势报告会等面对全体毕业生的工作,缺乏针对性的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 2.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地区分布方面存在不协调,从而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就业数量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地区的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仍然求贤若渴。调查发现:在问及就业取向时,有45.18%的学生选择东部发达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目前演变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区域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三个区域相应地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已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聚集地。此外,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3.毕业生本身缺乏足够的工作或实习经验,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发现:在问及目前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时,有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的“惰”性,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以独生子女为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香饽饽”,许多大学生家庭背景较好,在家里娇生惯养,自身依赖性很强,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农村一线和厂矿等基层工作,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普遍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危机意识,从未主动培养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他们也大多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没有想过把社会实践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大都缺乏实实在在的社会经验,遭遇企业“退货”。 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所关注的共同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高校、政府与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校方面: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的内容有:大一年级的入学引导教育及大学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特长,完善职业目标;大四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及专业化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调试不良心理,掌握求职技巧。此外,根据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指导档案,结合不同时期指导工作的重点、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就业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个别指导成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主要形式。 2.政府方面: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以解决区域性结构失业问题;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健全人才培养进修方案,使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服务中西部的队伍中来,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有也不就”的状况。 3.大学生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端正态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要:本文首先主要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然后从毕业生、教师、高职院校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与质量;对策 随着高职教育的较快发展以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定会影响公众的教育需求以及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一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不容乐观,其就业竞争力不强、就业应聘技能缺乏、就业质量不高应该说是不争的事实。 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质量不高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初次就业质量和最终就业质量)都相对较低。 (二)专业对口较少 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对口的问题。近年来尽管不少用人单位很强调专业对口的问题,将该条件作为招聘新员工,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一项硬性规定。可是实际上,大多数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仍然难以找到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导致大部分学生出于压力和无奈不得不“未就业,先转行”。这样容易导致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荒废,最终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工资待遇较低 对于就业问题,人们已经不是只关心表面的就业率,而且开始进一步关注毕业生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工资待遇问题。很多电子信息类毕业生表示,找到一份工作不难,但是要想找到待遇较好的工作则是比较困难的。 二、提升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对策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方面 1、不断积累与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在校学习期间,高职院校学生要积极地参加学生社团活动,扩大交往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2、树立自信,注重实际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不要认为是高职的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看到高职学生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高职毕业生要树立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而是更应看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就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注重能力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在求职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在求职前具有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撰写技术文档的能力、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4、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 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的选择。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们的期望值也要适时地做出调整,比如对工作单位性质、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收入等的预期。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较大程度的提升自身的价值,为今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注重经济待遇,更要看重发展前途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要不断加强自主意识,不应该只把工资薪水等经济待遇作为首选,而是要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企业的发展前途,把企业的发展与自我能力的提升结合考虑。高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应选择最能使你的兴趣、品格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职业。只有这样,你的发展前途才将会一片光明。 (二)高职教师方面 1、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实现从学校学习到单位工作的过渡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又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时,应尽可能从企业生产实践中选择设计题目,高职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高职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制度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这表明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教师通过深入企业锻炼,进一步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支持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服务 科研既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为区域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作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高职教师在研发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 (三)高职院校方面 1、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要在教育教学方面大力进行改革,适应知识更新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参考用人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建议确定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要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加强高职电子信息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加大自主创业力度 作为高职院校,要加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帮助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很多的创业机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切实加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力度。 三、结论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涉及面广,因此改善就业状况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需要电子信息类毕业生、教师及高职院校三方的共同努力。通过三方齐心协力,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能真正得到缓解和改善。(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形式,对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从高校、政府、大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1.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2.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3.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有关数据,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2005 年达338 万,2006 年达413 万,2007 年达495 万,2008年达559万,2009年更是高达611万人,加上以前未就业的毕业生积累,实际需就业人数将达到800万以上,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个层面去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以便能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心态以及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指导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330名电子信息类本科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一共回收问卷315份,回收率95.45%。剔出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是97.14%。 1.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调查发现,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毕业生的因素是什么时,有58.2%的学生反映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就业”而“就业指导”,与整体的教育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专业和学科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基本上还是局限于政策宣传、信息、技巧培训、协议办理、毕业生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服务性工作。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就业指导方法缺乏针对性。高校普遍采用就业指导课教学以及就业形势报告会等面对全体毕业生的工作,缺乏针对性的学生个体特性的专门咨询和指导。 2.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地区分布方面存在不协调,从而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就业数量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西部发展地区的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仍然求贤若渴。调查发现:在问及就业取向时,有45.18%的学生选择东部发达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目前演变成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区域三足鼎立的局势,这三个区域相应地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已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聚集地。此外,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 3.毕业生本身缺乏足够的工作或实习经验,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发现:在问及目前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是什么时,有55.6%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一方面是大学生本身的“惰”性,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以独生子女为主,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香饽饽”,许多大学生家庭背景较好,在家里娇生惯养,自身依赖性很强,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到农村一线和厂矿等基层工作,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普遍不够,主体意识不强,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就业危机意识,从未主动培养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学校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他们也大多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没有想过把社会实践当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时大都缺乏实实在在的社会经验,遭遇企业“退货”。 二、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所关注的共同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高校、政府与大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校方面:搭建就业成才导航体 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学生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来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的内容有:大一年级的入学引导教育及大学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年级的专业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特长,完善职业目标;大四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及专业化职业测评,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价值取向,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调试不良心理,掌握求职技巧。此外,根据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指导档案,结合不同时期指导工作的重点、学生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的就业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个别指导成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主要形式。 2.政府方面:打通毕业生服务中西部的绿色通道,平衡人力资源分布。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公众舆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持肯定态度。另一方面国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以解决区域性结构失业问题;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健全人才培养进修方案,使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服务中西部的队伍中来,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有也不就”的状况。 3.大学生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要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端正态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重要载体,培养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电子信息毕业论文:电子信息毕业生知识调查研究 一、引言 现今,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涵盖的行业领域逐渐增加,同时各个细分的专业方向发展前景也相对广阔,作为一项新兴热门的高科技产业,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显示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涵盖运用到各个行业中[1][2],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作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核心人员。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扩招后,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电子类专业,其结果是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了巨大差额,加大了就业压力,致使供需失调,同时另一个就业困难主要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所以目前仍有一定数量额毕业生依旧待业或在所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的问题[3][4]。 二、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需求调查 通过招聘会走访电子信息类企业(公司),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用人要求。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密切的联系,全国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很多,而重庆早就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几乎每个区县都有电子信息工业(产业)园,急需大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结合大型单位的岗位信息,电子信息类就业岗位范围基本分为两大类:普通岗和技:请记住我站域名术研发岗。普通岗包含电子生产一线的装配人员、调试人员、检测人员、维修人员、一般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技术研发岗位主要就是设计开发新产品。用人单位反馈近三年电子信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第一,毕业生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由电子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践操作技能较差,有的甚至看不懂电路图和不能熟练地使用常见电子仪器仪表等;第二,仍存在多数就业观念落后的学生,虽然很多院校都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存在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等现象,经常把企业单位给予的薪酬待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正确择业;第三,由于现在多数的毕业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温室中成长,自然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毕业生不能吃苦,很难适应企业劳动强度的要求,加之经常抱怨,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率提高,同时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人力成本浪费,以及招聘和培训压力。 三、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专业知识调查研究 针对企业所反馈的情况,我们对近三年的电子信息毕业生专业知识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近三年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共118人,收回问卷100份。主要是调查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在大学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英语水平、实验动手能力、行业的认知、研究项目能力、计算机编程水平问题等,从调查的数据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不过硬,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专业课程过级率 评价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考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考试合格率,这样才能够了解学生最基本的专业基础情况,因此为了掌握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设定对专业课程考试挂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100份问卷里,大学四年中,自己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没有挂科的有51人,占51%;而挂科1门和2门的人数分别为19人和16人,挂科三门及以上的人数有13人,共占11%,由此看出有过挂科记录的学生占半数,这体现出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情况。 2.实践动手能力调查 现在的用人单位很注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工科生拥有的基本能力之一,实践动手能力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尤为重要。在调查问题的设定中,结合毕业生的工作实际情况,调查大家对于自己在学校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工作后实际操作的认识与了解。在此项调查中,有18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达到熟练,有20位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处于较好状态,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很一般,有45人,剩下的17人中表示对于实验动手情况表示担心,认为实际操作困难。 3.外语过级情况 根据调查和企业招聘消息分析,很多公司将英语水平列为一项基本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在每一条招聘消息中都有体现。作为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很多都是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或者需要对外推广,能够看懂英文材料、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是必需的。英语水平往往是日后职场中加薪晋升很重要的筹码,但是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各高校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毕业生CET过级情况的调查,从数据表现上来看,过了CET-4的学生还是占大多数,占61%,但是未过级的学生的比例也相当大,而通过CET-6或雅思托福的学生则较少,占27%,可是从毕业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比其他毕业生要好很多。 4.自主项目设计能力 对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发现,如果毕业生曾有过电子设计竞赛或者独立研发过某项设计,那么往往会被优先招聘,所以,可以看出项目研究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的另一个经验筹码,这也是近年来学院不断增加创新课题项目、开 设实验小组、举行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活动的目的。但是近三年的数据发现,曾经参加各类电子设计比赛,或参与老师科研,或独立完成某项专业设计的人都不是很多,如下表所示。 5.专业软件熟练使用能力 专业软件编程能力是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也是被用人单位重点考查的能力。程序设计及进一步的系统开发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建模能力,能熟练掌握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软件工程规范,但是目前,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电信专业学生普遍编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特征不明显,尤其女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偏弱,导致学生从事技术编程开发就业质量不高,下图是毕业生对各个编程语言熟练掌握人数,可以分析得到,提高学生编程能力是目前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建议及结论 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毕业生在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成就,依据调查分析结果,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专业知识水平不能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不能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校和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期望,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广泛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涉及的相关专业领域的调查,了解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现状和前景,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反馈及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问卷调查,总结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及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学生优化改进的方法,旨在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
广告设计类论文: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探究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平面广告中的隐喻亦可称为视觉隐喻,属于一种二重结构,是指设计师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在抽象的信息形式和形象的视觉形式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并通过这两种形式之间的这种相互转化来实现广告作品主题的传达,一般包含喻体(源域)、本体(目标域)、映射和经验基础与语境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 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 2.对比式隐喻 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 3.嫁接式隐喻 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 4.关系式隐喻 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方向研究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一直是仅仅针对广告设计的方向来设置的课程,并且主要以美编人员作为主要就业方向,由于招生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试图寻找化解这种矛盾的方法,开拓新的就业方向,针对于艺术类相关的专业岗位,对中国的艺术交流中心城市——上海,对上海的市内最具代表性的11家画廊及博物馆,艺术中心,做了以走访为主要形式的调研,以此为契机进项研究如何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相关社会形势背景:艺术品市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公认的三大投资市场,再加上中国即将2010上海世博会,大量的资金将会涌入到这个市场中来。投资者们主要通过艺术基金、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几个主要渠道来进行投资。 艺术基金在西方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品运作模式,他有着很完善和很专业的管理、投资计划。在中国,艺术基金刚刚起步,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已经开始形成规模经营的模式,这些投资会根据经营者的定位不同产生分流,一部分流向高端艺术品,另一部分流向了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画廊是投资者们最常见的投资渠道,是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画廊通过举办主题性的展览形成自己的定位风格,画廊通过签约艺术家,收藏了很大一部分作品。拍卖行是当今艺术市场中最与画廊相得益彰的投资方式,也是国际艺术品市场的一种常见现象。拍卖行吸引的藏家都是具有相当一定经济实力的高级投资者和收藏家。 二、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画廊类 上海顶层画廊(地点南京东路479号先施大厦12层)香格纳画廊(SHANGHART)地址上海皋兰路2号视平线画廊地址虹桥开发区紫云西路24号凹凸艺术地址泰康路210弄12号德加画廊(DEGASGALLERY)地址上海大木桥路37号1204室上海大戏院画廊(SHANGHAIGRANDTHEATREGALLERY)地址上海黄陂北路286号朵云轩(朵云画廊、飞虹画廊)地址上海南京东路422号国友画廊(GUOUOUGALLERY)地址上海虹桥路农工里100号在这对画廊的询访过程中,先后走访6家具有代表性知名画廊,4间主要以经营现代绘画艺术品为主,另外2间主要经营传统艺术品及国外艺术家作品为主,画廊目前反映所急需的人才是对中外美术史,各知名画家以及画家的技术特点,手段有深入的了解的员工,能够熟悉当前的绘画艺术品行情,投资的趋向以及市场的走向,除了对工作人员有比较高的知识水平要求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经验,能够为部分投资者提供绘画艺术品的增值趋势或收藏价值。美术馆类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路1660号美术馆类所走访的大型艺术品美术馆共计4家,都是上海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此类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同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对所需求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熟知还要对一定的书画收藏保养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如:对古画收藏的光线、湿度、温度要求,为参观人员做简单介绍,还要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种类,不同的运输方式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参观人群所会出现的对艺术品不利的行为有一定预见性。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继登琨艳之后,仅仅两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加上星星点点散落在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苏州河沿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苏州河艺术仓库是上海的前卫艺术家以及一些知名画廊的聚集地,在这里做为一名工作者既容易也不容易,如果说容易,那么这个职位应该只是为画家们跑腿的伙计,如果说不容易,那么你就的深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一定要具备全身心热爱这个行业环境,抱着和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学习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认知的学习工作中,同时这里还是一个时尚的前沿,上海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时尚新品的会会在这里举行,所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的工作岗位。 三、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一个岗位群的定位,不仅能够环节就业的压力也能够拓展就业的方向,以发展的时代感去看待分析就业的前景。可以在本专业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改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以增设一个岗位群为切合点,带动课程的调动,增设一两门左右的新课程,如中外美术史,艺术品投资、书画装裱等能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讲授的课程中不仅讲授固有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即使引进当今的艺术品投资趋势,当代画家的作品估值,用最快捷的最具时代感的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早期就能够对这种动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能够起到示范的标尺作用。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拓展专业建设、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是要走创新的路子,要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更能具有前瞻性,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将知识内容更深化,理论基础应该学得更透彻扎实,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理论知识是能够扩大认知者内涵的重要砝码,也是求职的秘密武器。提倡学校相关部门专业能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学校邀请艺术品投资界知名人士,相关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在学校讲学,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已经发展起来很多年了,学校在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上在理论指导上多于实践,而且保守多创新少,但是社会发展现状是企业所需的工作人员有了更广泛和具体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有责任为自己的学生摸清相关行业专业的发展趋势,动态,不仅在学校做好课堂的讲授工作还要对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要保证学生的就业知识对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远的规划,开发新的就业方向就是必行的手段之一,只有跟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作者:王海礁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学研产一体化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告设计产业的不断完善,现代广告设计行业对于广告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在这一严峻形势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纷纷向实践性和综合性法相发展,学研产模式成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实现的主要形式。本文将立足于现代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际,结合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教学;实践平台;广告设计 0前言 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教学实践、广告设计创新研究实践和现代广告设计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教学实践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与科研创新活动、实践生产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形式,以实践生产为目的的综合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创新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就业指导性教学的主要实现形式。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 (1)师资队伍素质问题。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囊括了美学、经济学、人文科学、市场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综合性专业,同时广告设计活动也是一个与社会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活动形式,所以教学实践活动中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教师常年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广告设计思维和理念落后于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设计实践教学与现代广告设计实践不符等现象严重,形成了高校广告设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无形隔阂,阻碍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践行。[1] (2)实践性的提升途径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三个主体分别是学生、高校和企业,而实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但是当前高校与广告设计企业之间的合作十分有限。以高校主体为主的校企合作数量稀少、规模较小,很难组织学生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到广告设计企业实践学习、与广告设计实践活动接触。这种实践性提升途径的稀缺和狭窄已经成为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瓶颈。[2] (3)社会经济主体的投资矛盾问题。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广告设计主体的规模较小,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以获得经济利益为核心目标,对于短期内投入较多的科研活动兴趣不大,这就造成了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现实困难。广告设计创新科研活动很难获得外部企业主体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4)学研产机制问题。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高度集成教学、创新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对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之间的合作要求极高。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需要企业主体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岗位,企业主体需要高校提供优秀广告设计人才。这种处于浅层的“合作”从本质上讲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3] 2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践行对策 (1)专项资金的支持。德国“双元”制教育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优秀学研产一体化教育模式,其与其他教育模式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专项教育资金的充分支持,这种“双元”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主体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投资成本问题,吸引更多的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来,与高等院校深度合作,为高等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教学提供实习基地、科研经费支持共同研究创新技术。[4] (2)校企联合的刺激机制。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活动中,高校与企业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是重要基础,相应的政府管理主体应该认识到促进校企合作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对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刺激企业主体对校企合作的兴趣,强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刺激机制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企业方资质的审查,严格落实合作承诺,签订公正协议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校企合作中高校一方能够切实借助企业主体的力量提升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以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为例,建立省内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吉林省老韩头食品有限公司、吉林省城邦集团、吉林省吉广集团等省内外20余家企业共建合作机制。[5] (3)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一体化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派优秀教师到广告设计一体化教学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学习,了解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以及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实现方式。第二,鼓励教师到广告设计企业的设计一线近距离学习、实习甚至工作,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广告设计形式和设计潮流的变化实际。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学习经历,多次选派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到国内一线城市的国际4A广告公司进行实践学习。例如,香港麦肯光明、上海BBDO、北京杰尔思行广告公司等,及时掌握新鲜的广告操作手段及广告案例,传递给学生最有效的实战经验。第三,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以最优惠的条件、最宽松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去引进人才。[6] (4)参与学研产活动的激励机制。校企合作不仅要改善经济政策环境对企业主体的合作需求和合作广度、深度进行激励,同时对高校内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也是极为必要的。首先,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奖励项目奖励为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一套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水平相应的职称评价配套政策,切实提高教师主体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推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水平的贯彻、落实、提高。第三,充分借助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自己组织的广告工作室在学研产一体化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组织的工作室进行规范,在明确的管理制度下发挥个人工作室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提升作用。[7]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有效地推进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工作室3个,产业平台工作室2个,实践培训基地3个,切实提升了广告设计专业学产对接水平。 (5)学研产氛围的营造。学生作为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参与一体化教学的积极性将会对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广告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氛围的营造。广告设计竞赛是营造这一氛围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理解。例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便是较为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大型广告赛事的举办不仅为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广告设计理念和作品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为广告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营造了适宜的氛围,让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研产一体化教学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得到更多社会经济主体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如上图所示是吉林动画学院广告学院参与这一赛事的获奖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成果。 3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研产一体化实践模式探究 (1)学研产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订单”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高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企业主体的订单为依据,确定教育的目标,在具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广告设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借助企业主体的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广告设计技能和广告设计理念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模式以广告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推动力,以企业主体在广告设计活动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问题为指向,切实体会企业主体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将这种对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量化融入广告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对现代广告设计企业、广告设计行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企业主体提供的实践操作平台也为学生广告设计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8] (2)“校企直通车”教育模式。校企直通车是现代校企合作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其突出特点是高校与企业主体的深度合作,在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高校可以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设置、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实际,组织学生多次到相应的企业主体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对广告设计实践活动的熟悉程度,拓展学生广告设计的实践能力,整个直通车育人过程高校和企业主体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能力上都能够适应当前广告设计的环境。此种教育模式极大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效性知识的获取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阶段就熟悉广告设计的基本流程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融入企业的生产活动中。 (3)科研人才库。人才库是学研产一体化教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将一定范围内包括教师、学生和广告设计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专业设计人才集中在一起,建立其一个广告设计信息的互通互联网络,在这一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能够与优秀专业教师就广告设计问题直接互动,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主体也能够与广告设计的一线骨干人员进行广告设计理念可信性的交流。并为广告设计作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一个寻找合作伙伴的途径,缩短原始设计到产品成型再到市场推广的过程。[9] (4)“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合作培养模式是高校优秀课程和企业主体完善实训设备的整合,通常情况下以项目开发或者技术服务等科技服务等活动为媒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活动以校企合作协议为基本架构,由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共同主导,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优秀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企业实现就业。[10] 4结论 在信息化时代广告设计产业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广告设计产业自身的高速发展也对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等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提升学生广告设计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的实践探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现状、应对策略和践行模式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广告设计产业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作者:于剑昀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广告设计的分类解读 一、广告隐喻的解读 具体而言,广告隐喻是把已知的意象以及事物的属性映射到广告本体的过程,是以设计者的意象嵌入或是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广告主题和意义的。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素材和经验感受(即本体)进行解构、加工和重组,以构建一种新的意象和形象(即喻体)。这一创作过程是以设计师的个人经验和具体语境为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本体向喻体的映射,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以有效传达广告的主题和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隐喻的理解是建立在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以及生活习俗等都会对广告隐喻图形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要对此予以特别的重视,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传递的目标。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隐喻的分类 1.替换式隐喻替换式隐喻是用一个事物A来占据另一个事物B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作为喻体的源域没有出现,而是用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对其进行替换。虽然作品中缺少喻体的存在,但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受众已有的经验基础,受众很容易根据本体猜到喻体,能依循目标域的轨迹快速找到源域。且在一般情况下,广告作品中所出现的图像(即目标域)也就是该广告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例如,在一幅以“拒绝偷井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本应设计的轮椅车轮却被一口没有井盖的井所替代,依据推断得知,这里的车轮是源域(喻体),没有井盖的井是目标域(本体)。在这幅公益广告作品中,设计师是想通过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一种替代式隐喻来向大家宣扬一种公益理念,即在马路上没有井盖的井是很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偷井盖的不法行为,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再如,某保险公司的广告就是用生活中常用的创可贴进行替代的,并以此来巧妙地向受众传达保险安全、方便等现实优点。2.对比式隐喻对比式隐喻是指源域(喻体)和目标域(本体)都以图像的方式完整、独立地出现在平面广告作品中。其中的本体和喻体都属于同一类物体,但是两者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而这个不同之处便是对比隐喻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的地方。在当今平面广告的市场上,对比式隐喻是广告设计师最为青睐的表现手法之一,其能一目了然地将目标域和源域的不同之处呈现在受众面前,以引发受众对此不同之处的思考,从而引导受众快速了解到该广告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在对比式隐喻的广告作品中,为了降低受众判断的难度,源域和目标域在同时出现的时候还经常会伴有一些文字或是图形的说明。以某某牌酱油的广告为例,画面中的源域和目标域表现的是同一条鱼,但不同的是上边表现的是前一刻刚出锅时的完整无缺的鱼,下边则表现的是后一刻只剩下一副鱼骨头的鱼,这种前后鲜明的对比会让受众思考其中的原因。而在画面的右下角则画有某某酱油瓶子,看到这里,受众会明白是因为烹调时用了该品牌酱油才使得这条鱼如此美味。这种对比式的隐喻有效传达了商品的属性和优势,并促使受众对此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平面广告的同一对比式隐喻中可能会存在多组隐喻关系,如“禁止酒驾”的公益广告,这幅公益广告的主体由两个酒瓶的盖子构成,左边的酒瓶盖子是没有缺损的,上边印有一辆完整的小汽车,而右边的酒瓶盖子是扭曲有凹陷的,上边画有一辆翻了的小汽车。其中就有两组对比隐喻关系,一组为喝酒与不喝酒的关系,另一组隐喻关系为没有喝酒时正常的开车状态与喝酒之后开车导致翻车的状态的关系。该公益广告就是借助这两组对比隐喻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为了安全,请勿酒后驾车”以及“开车不喝酒、酒后不开车”的交通理念。3.嫁接式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嫁接式隐喻凭借其形象性和趣味性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喜爱。在嫁接式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都会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二者都不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现的,而是各自出现一部分,然后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再组合成一个“既非A又非B”的新的个体,受众可以根据部分来还原整体原型,以进一步了解到新图像的实质。事实上,嫁接式隐喻是以转喻为基础的,它是隐喻中的一种特例。以金特·凯泽的公益广告《为什么和平还未实现》为例,画面中的图像是一个头上长了一只白鸽的骷髅头,骷髅本身是用来指代灭亡、不安、残酷的,白鸽是用来比喻和平的,两者嫁接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隐喻意义,即痛恨战争,期盼和平。再如,某某牌海鲜酱油的广告中的产品是一个四不像,说它是酱油,它却有鱼的尾巴和鳍,说它是一条鱼,它却又有一个酱油瓶子的身体,设计师将瓶子与鱼尾、鱼鳍嫁接在一起,从而设计出了一种新的物象,并传递出了该广告作品的主题思想“某某海鲜酱油,海鲜品活色生鲜的秘密”。4.关系式隐喻相对于其他的隐喻方式而言,关系式隐喻是一种稍微抽象一点的设计方式。在平面广告的关系式隐喻中,目标域和源域往往都不是具体可见的具象事物,而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在进行关系式隐喻解读的过程中,很多受众会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替换式隐喻或是嫁接式隐喻。关系式隐喻的关键就在于广告作品中的目标域和源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指代事物本身。例如,在一则“禁止吸烟”的公益广告中,画面中食指的大部分都被燃烧的烟所替代,旁边的中指和无名指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被烟熏的状况。这则公益广告从表面上看貌似是嫁接式或是替换式的隐喻,但是这样所形成的“吸烟就会烧到手指头”的寓意显然是行不通的。实质上,这则公益广告是关系式隐喻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源域是手指与手指之间的亲密度关系,目标域则是吸烟者与周围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广告设计者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抽象的关系用手指这种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手指之间的关系映射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式隐喻,该公益广告作品向受众传递出了“吸烟不仅有害自己健康,还会伤害到周围其他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越是亲近的人所受的伤害就越大”的理念。 三、结语 总之,隐喻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广告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隐喻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隐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两者的结合度,以不断促进当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新发展。 作者:赵明良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讲师 广告设计类论文:校园广告设计的类型及特征 一、校园广告的类型 校园广告的分类方法很多,如果以空间存在形态来划分校园广告类别的话,那么目前校园广告存在形态总的来看可分为校园平面广告、校园电波广告、校园网络广告这三大主要类别。 (一)校园平面广告 1.校园传单校园广告中同学们最经常接触的广告类型就是传单,它是校园广告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广告形式,走在大学校园里,随时都有可能接到业主派发的各类传单。2.校园海报招贴校园招贴广告是指张贴于校园公共场所的印刷品广告,也称校园海报,可分为校园商业海报和校园公益海报两大类。(1)校园商业海报在高校中常见的商业广告有企业招聘广告、产品促销广告、职业技能培训广告等。从广告经营方面来看,校园商业广告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类型。在校园商业广告中,中国移动在高校校园业务的市场推广广告是最为常见的的。动感地带以“我的地盘听我的”这句极具个性、活力、时尚的品牌宣言,以及“时尚、好玩、探索”的品牌内涵,成功地进入了年轻人的消费领域,成为高校手机通讯业务的首选。(2)校园公益海报校园公益海报一般以校园公益现象为题材,如倡导戒烟、鼓励环境与资源保护、呼吁和平,重视教育等。同校园的传单相比,校园内的海报招贴作为平面广告的一种,它的广告视觉效果更加强烈,可创作发挥的也余地更大。优秀的海报招贴设计往往引人注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3.校园横幅走在大学校园里大家抬起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横幅广告:“天翼杯”校园足球赛、感谢“动感地带”对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的支持等。这些横幅广告,不仅仅提升了广告主的知名度,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成本低廉,也颇受广告主的青睐。4.校园POP广告校园POP广告的目的是将活动策划者的意图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学生,在活动现场激发学生们即时参加的冲动。由于POP广告符合现代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并且成本低廉、简单快捷,具有其他促销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备受商家的青睐,在校园产品销售中,担任重要的角色。5.校园户外平面广告校园户外广告可分为非电子类和电子类两种基本形态。非电子类有道路指示牌、商店招牌、招贴等。电子类有霓虹灯、电子显示屏、LED电脑显示板、电视墙等。校园户外平面广告利于培养和维护品牌知名度并且提升产品好感度的广告。因此在设计时应该适当的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美化作用,注意广告的艺术品位和格调。好的校园户外平面广告会用一些新颖的造型、醒目的图形和色彩、巧妙的广告语来唤起受众的关注度和好感。 (二)校园电波广告 1.校园电视广告(也称影视广告)在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里面都会有一台电视机,同学们平时会有意或无意的看到电视里面各种类型的广告。在校园广告中,电视广告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媒介。2.校园广播广告校园广播广告是借助听觉形象作为诉求手段,来传达讯息的一种传播方式。校园广播也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喇叭里传来各种讯息,包括新闻、歌曲、散文等等。 (三)校园网络广告 校园网络广告的特点是和网络媒体的传播性息息相关的,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校园网络广告的触角和表现形式也必然随之变化。网络广告是利用网站上的广告横幅、文本链接、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刊登或广告,通过网络传递到互联网用户的一种高科技广告运作方式。高校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电脑,接触的网络广告和网络信息不亚于其他的校园广告形式。(四)异军突起的校园手机媒体校园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媒体形式,校园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计算机终端设备的限制,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可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受众与信息的同步。校园手机媒体,拓展了沟通能力,延伸了互动的意义,手机媒体在校园广告中的前途无可限量。 二、校园广告的特点 (一)校园广告设计的封闭性 大学校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校大学生获得信息方式大多是通过广播或者互联网,而信息的普及也主要是依靠相互间的口头的传播。这样的环境下,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但又不失活跃的消费市场。 (二)庞大的受众群体 对商家和企业来说,高校是一个巨大的,高素质的新型消费市场。目前为止,企业在校园的竞争不是十分激烈,要比在市场上竞争容易的多,并且开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三)校园广告设计的集中性 校园广告的消费市场集中,商家和企业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进行快捷并且有效地宣传。高校的学生必将走向社会,致使校园市场具有未来的导向性,和信息传达的连续性。这就用最低的成本占领了最有潜力的未来消费市场。 (四)广告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的文化既有校园文化,又蕴含着部分的社会文化,因此具有大众性和独特性的双重特征。校园广告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具有相同的属性。 三、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对校园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加强校园广告的管理 大学校园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受到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各类广告不断出现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里面。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广告信息也随之蔓延到了校园内,严重影响了校园的文化建设,破坏了校园的良好风气。因此要加强对校园广告的管理,建立校园广告准入制度,杜绝不良广告的侵袭。⒈加强不良广告监察力度对校园不良广告要加大监察力度,严厉打击不良广告,从源头制止不良广告的入侵。 ⒉监督各类广告传播校园广告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要对各种类型的广告的传播过程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不良广告,应及时进行制止和清除。⒊开展校园广告欣赏教育加大校园优良广告的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明白不良广告的危害,让大家学会自觉抵制不良广告,共同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对校园广告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 校园广告是校园与社会间的桥梁,合理的利用校园广告,不仅仅会带给商家利益,也会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建议如下:1.校园广播与广告校园广播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校园广播可以合理的利用广告,不仅仅带给商家利益,也能丰富学生的视听,活跃校园生活。2.校园活动与广告大学生的校园活动十分丰富,各种运动会、迎新晚会、征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就可以与广告主协商,一方面解决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在活动中收获了各类的知识,娱乐身心。3.校园平面媒体与广告常见的校园平面媒体有校报,各院系宣传栏等,这类校园平面媒体也可加以利用,与广告主一起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⒋校园设施与广告校园的很多设施都是广告的载体,比如:校园的灯箱可让商家做一些符合校园文化的广告等。 四、结论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庞大的广告市场,越来越受广告主的重视,校园广告发展迅速。有效地掌握校园广告的类型和特点,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利于规范校园广告的准入制度,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借鉴。因此针对校园广告类型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秋华 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广告设计类论文:中职装潢设计类广告设计教学 我所任教的是装潢设计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广告设计课程,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构成基础、图形设计、广告基础等课程,因而有一定的设计基础,也基本掌握了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但也存在大量遗留问题,如学生入学前没有美术基础或是根基薄弱;长期在学习上养成的惰性对自己创意意识缺少信心等。经过系统的分析,教师基本掌握了中职学生的专业情况及心理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在今后的实习实践中动摇学生的信心。中职学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既要强调对广告设计理念的理解,更要强调对各种技能能力的熟练掌握,因而在教学上必须采取一些有别于传统高等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下面就我校装潢设计专业的广告设计教学谈一些心得与体会,与同道商榷,以期抛砖引玉,探索一条能够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计专业的特色教学之路。 一、教学方法一:转换角色,共同参与 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讲完广告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精彩案例(要有老师自己的实际案例)分析之后,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进行创作和相互交流讨论为主,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对每一个同学的创作思路进行交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更多的是做一个提问者,不断的对学生的创意进行考验,让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创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与进度作相应调整,打破以前按教案模板教学的形式,因为如果只是按照事先已经备好的教学内容来上课,那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太多因素会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因此适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课题的布置,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方法的讨论与课题设置中来。 二、教学方法二:因材施教,逐一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以学生为本”,对每一个同学都会进行单独的辅导、交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创作主题和思路都不一样,教学的方式就必须跟着改变,对于基础好、思想敏捷的学生,主要以大方向大思路的引导为主,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分析,独立进行思考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多欣赏一些国内外较为前沿的广告设计作品,并要求其能略为评点一二。通过这种方式,能调动起同学们的积极性,也能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也使得“以学生为本”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进行软件的熟练操作和进行更多的广告技法讲解,帮助其能尽量的表达出创意。在课程结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创意作品和学习心得,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同学们之间能相互加深了解。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之后能更好的向设计主管或是客户表达出自己的创意构思。 三、教学方法三: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备课和作业布置上,要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多做一些他们立即能感兴趣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的练习,这样学生就干劲十足,发挥的余地也大,也能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表达出来,并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在广告设计作业的布置中,要求学生为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做一些海报设计,以学生自身最感兴趣的产品,如“饮料、运动品牌、数码品牌、游戏”等产品为主题进行海报创作。这样的主题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热情,因为这些产品都是他们最感兴趣且日常能接触到、使用到的,同学之间会有很多的心得可以交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与创作主题相关联的精彩广告作品,并教会学生怎样以专业的眼光去分析作品。 四、教学方法四:项目教学,以赛促教 将实际的设计项目引进课堂,是对中职教学强有力的促进手段。项目教学的特点在于对设计结果的评判是来自于实际的市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去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接受市场的考验。所以我会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为学生创造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毕业之后才能接触到的设计经验。在为潮州的一个印刷企业设计圣诞节的宣传手袋的项目中,我班学生经过内部挑选共提供了16个设计方案全部被企业采用,并制作出成品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企业的客户,企业奖励的奖金也悉数发给学生。除了利用身边的实际项目之外,我还常常将一些设计比赛也引进到课堂中来。我组织装潢专业的老师带领08装潢设计的同学共同参与了《2010年广东省“小手拉大手,禁毒建和谐”主题禁毒宣传海报创作竞赛》,分别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一个D组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的良好成绩。这样的项目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增强了对自身的信心。项目教学的引进对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严格的考验,也是中职学校提高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操能力一线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实训场地。要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让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教改思索 1引言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核心课程。广告设计教学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广告作品的艺术性、轻视广告信息的传播性等。广告是通过语言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并引导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媒介,是广告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所谓符号学,按一般理解,就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能指与所指、编码与解码,以符号学为切人点,在广告设计教学中结合符号学理论,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广告的本质和要求。 2当前艺术类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 教师对广告的本质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广告的艺术性和表现性,没有把握广告的本质特征——准确地传播商品信息,使教学陷入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过分注重广告图形创意,忽略广告的策略创新图形创意不等于广告设计,图形只是广告作品中的一种设计元素。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一般表现为在没有广告策略创新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各种图形语言手法,如同构、异影等进行广告设计,其结果是导致广告的表面化。广告策略指导图形创意,没有好的策略,最好的图形创意也是徒劳;但好图形能够为广告加分,但其前提是必须有好的广告策略。 2.1.2注重表现,缺少对广告诉求的诠释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都学习过绘画,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广告作品的漂亮与否,导致广告设计的信息传达不准确,广告作品的后期表现需要服从于前期的策略诉求等,是对其的执行与完善。 2.2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改革不足 扩招以来,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明显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课时越来越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平铺直叙,没有更多的时问进行教学研究和试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创新;另一方面艺术类的专业教师学历化,缺少实战经验,在批评和修改学生作品上存在不足,间接影响学生广告设计作品的好坏。 2.3学生难于消化教学内容 广告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门类相对较多,如广告学、文学、符号学、传播学等,而当今世界的广告话语权(如评判标准、设计思维、审美潮流等)一般被西方把持,广告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此对一个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教学课时内消化教学知识并设计出好作品存在一定的难度。 2.4教学大纲和教材普遍化 课程授课以教学大纲为指导纲领,授课内容、教材的选用以及作业的布置都须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导致教学呆板、缺少灵活性。很多高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大同小异.教材也是如此,内容、知识点基本近似,而且几十年来都是一样,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3符号学与广告设计 3.1符号学与广告信息传播 符号学是研究有关符号性质和规律的学科,如符号、修辞和意义等,代表人物有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巴特、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等。罗兰•巴特提出“视觉修辞”的概念,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皮尔斯则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理论更接近现代信息传播,图像符号和指示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和载体,人类信息传播是对符号的一种组构、转换、再生的过程。广告设计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其是在一定广告策略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图形,并加以设计表现,以传播特定的意义或广告信息为中心,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过程。广告设计在选择图形时需考虑图形的能指与所指,能指即图形,所指是广告所要传播的信息或意义,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和关联性,广告作品中的能指能否形象地表现所指、能否合二为一是广告信息传播的关键之一。 3.2修辞与广告创意 修辞是指运用语言的技巧与方法,用来加强传播的效果,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其中部分修辞可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即视觉修辞——在平面广告设计等视觉领域中寻找与语言学修辞手段的对等性图形,用以启发广告创意和设计,常见的视觉修辞有视觉隐喻、视觉换喻和视觉类比等。 4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尝试 如前所述,符号学是研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即图形与意义,这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如,笔者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艺术类专业的广告设计课程采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4.1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教改尝试 符号学中哪些原理可以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中?何时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巾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征?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特征?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中的代表性理论,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融入到广告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如能指与所指、.视觉修辞、符号的传播过程等,并将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对应概念和元素向学生讲授清楚,能指对应广告设计的图形或表现形式,所指对应广告设计中的主题或诉求,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双面体,一种能指具备多种所指,也就是一个图形具备多重意义,在使用时需明确其语境。广告设计需要精确地传递商品信息,对能指与所指就需要有深刻的选择和表现。但讲授过程中不能涉及过深和复杂的符号学理论,做到浅入浅出。笔者认为符号学原理应在文案和视觉元素之后融人符号学原理,符号学原理中的“修辞”可以运用到文案创作和广告创意中,“能指与所指”可以运用到广告视觉元素的表现中去,使学生对广告的主题诉求和商品信息更明确。如教学内容可以调整如下:广告概述广告市场调查广告策略与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广告视觉传达的形式与要素符号学原理与广告设计关于符号学原理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与结合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与广告创意方法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符号学原理与商业、公益招贴广告与系列广告符号学原理与报纸与杂志广告设计 4.2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仅把符号学原理融入广告设计教学大纲中是永远不够的,怎么教?怎样使符号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 4.2.1强调语言符号与图形符号的转换与结合 符号包括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指口头文字语言,图形是非语言符号,语言与非语言都是用以传播信息的工具或方式,具有同等的功能。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学生需要明确符号学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及其与广告中的对应设计元素。笔者认为在进行广告设计教学时,需以广告的传播特性为主,坚持“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这一广告设计过程,且这点需对学生重点强调,并落实到学生的广告练习中去,即采用“以大量不同的图形来说明同一广告创意概念(文字语言)的方式”布置课堂练习,创意概念文字由单义到多义,图形由一般到特殊,做到图形与文字意义之间的多样性和准确性表现,即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问的转换与结合,并联系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与相似性进行讲解。如对加加酱油的“新鲜”诉求的广告设计练习,“新鲜”可以从不同的言语角度去表现,即用不同的能指表现同一所指,扩展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案的多样性,最后再将其转换为广告视觉表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结合案例教学法,注重广告文案与广告图形符号之间的关系,图形符号一般用来说明文案,文案对视觉图形有着指导性的作用。符号学原理在“广告的诉求和文案确定”期间同样可以运用,广告文案就是文字语言。索绪尔认为语言则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性的东西,在进行广告创意策略和文案时同样需要提醒学生将“一般个体语言”上升到“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上来。 4.2.2双轴关系(横组合、纵聚合)原理与广告创意原理 索绪尔认为双轴关系是两个范畴的链接关系,即句段和联想,双轴关系可以运用到广告创意方法当中去,广告设计也是一种图形和意义的组合关系,广告中的横组合是广告创意本身的组合,纵组合是广告表现之外的联想、象征等因素,也就是要求广告作品除了表现的图形元素之外,还需有更深层次的感染力。在进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轴关系”进行广告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横组合:不同的广告主题语言之间的组合,要求学生组合不同的主题词语,在广告策略上合乎逻辑,并有所创新;二为纵聚合:在选用非语言符号组合表现时,广告需要有深层次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不能只是简单的“直白”式广告。 4.2.3视觉修辞与广告创意方法 视觉修辞是文学修辞在广告表现中的一种“移用”。“修辞出现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与设计艺术有关”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先讲解视觉修辞的类型和用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运用,尤其是某些难于直接表现的广告主题概念或敏感性的题材时,可以运用比喻、象征、借用等修辞手法,以图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广告主题。教师则可以进行一些专题练习,如践踏人权、战争等主题的政治性公益广告。 4.2.4课堂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对符号学原理的讲解需图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②采用案例教学,着重分析广告作品中蕴含的“符号学原理”。③反复要求学生遵循“广告的诉求和文案(语言符号)先行,后再将概念转换为图形、色彩等非语言符号”的过程。 5结语 把符号学的相关原理融入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广告设计的认知,扩展其设计思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反复地进行教学磨合。 广告设计类论文: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思路初探 摘 要:S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培养全面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目前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并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来的。艺术类广告设计作为最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该文首先阐述了理实一体化,从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究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主要途径,并总结了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关键词:艺术类 广告设计专业 理实一体化 教学 途径 1 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 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 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 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广告设计类论文: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 要 目前高职广告设计类传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网络环境下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手段为:基于网络平台,从设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法、变革组织形式、重构学习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从设计任务网站中选择真实任务,模拟企业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网络背景 广告设计 教学改革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广告行业存在特殊性和多变性,尤其中国入世以来,广告行业对于设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求不但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职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根据课题组调查,目前我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所面临问题是:(1)广告课程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陈旧,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企业项目来源不稳定,时间进程与教学不同步。(3)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陈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等共享资源来辅助学习,完成网络招标任务。通过基于网络背景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较好地掌握广告设计类课程主要知识,具备广告设计的综合职业能力。 1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概念 传统项目选择最主要的困难是企业合适项目的时间往往和学校的教学时间不符,项目来源不能保障,渠道过于狭窄。 而网络项目资源十分丰富,不仅获得及时而且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即可使用。最中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招标项目,师生可以直接和客户沟通并建立联系,直接掌握客户的需求,可以锻炼学生的洽谈能力,并为今后的自主创业提供帮助。 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例如设计在线等网站,其中有提供各类广告教程资源、设计素材网站、印刷工艺流程等资源都可作为广告设计类课程学习有益补充。尤其是如中国威客网等以网络招标为手段,提供工作任务的设计交易平台。这类平台作为服务中介,公布有设计需求客户的任务信息,以悬赏的方式招标,有很高的诚信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来筛选项目作为训练内容。 2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 现代广告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必须懂美术、会电脑制作、懂营销、并具备有心理学知识和广告学市场调查能力、有创意和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熟悉整个广告设计流程和相关法规,能够使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并最终能制作出有创意的广告作品。因此,高职教育教学目标就要求学生掌握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因此广告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要具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不但使学生具备广告类的理论知识、工作程序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网络查找广告资源和素材,并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设计和制作典型广告产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创意等多方面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2 学习内容的重构 课题组将广告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行业职业能力培养发展规律,以广告企业项目为平台,根据平面广告设计的工作流程,以网络项目驱动为主线,以工作岗位为依据,由单一到综合,根据不同课程设置标志设计、包装装潢、书籍设计等项目。 例如在平面广告课程中可选择以猪八戒网这类的创意服务交易平台作为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类课程的项目载体,在相关课程中安排真实项目,以真课题来强化设计的实践性。真课题往往能够极大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内涵,其针对性也更强。学习内容的重构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整个项目流程:委托方的设计任务与要求、市场调查、策划创意、制订实施方案、设计表现与制作、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等。①这种全过程的参与,使学生所得到的锻炼、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是全方位的。 2.3 教学方法的实施 课题组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个工作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应用, 进行自主和团队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同时完成工作任务。 在广告类课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模拟广告公司、工作室现实情况或者情境相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创设情境的要求,一是主题要求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二是情境模拟要求真实、直观、简便。(2)确定任务:基于前面的虚拟情境,设计一个中心内容,将学习内容改造为某一事件或任务,让学生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例如在版面设计课程中笔者将某公司的旧版宣传画册给学生,要求进行改良,首先让学生提出旧版画册中的不足和不合理之处;然后再进行新的改良。这一任务的解决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应用到现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解决企业的当前问题。 2.4 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广告设计类课程要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采用团队式,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学生分组构建“创意团队”,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某些途径、可能需要参考文献的来源。②针对青少年爱上网的特点,利用专业网站等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间不同创意策划观点的讨论,集思广益,团队协作解决当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合策划及团队精神。 2.5 教学评价机制 在教学改革中同样要注意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效果评价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尤其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真实项目,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3 结语 基于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从网络平台中获取项目资源,应用于广告设计类课程从而直接服务于企业,促使学生在课程中与客户直接利用QQ等网络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接触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较好地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河北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1240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广告设计类论文:重庆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研究 【摘 要】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广告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明显上升,了解和认真分析重庆高校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重庆高校2000余名广告设计类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创业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从兴趣、要素、心理和方向四个维度,分析他们的创业意识现状,为高校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以使广告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效地转化为创业行动提供依据。 【关键词】创业意识;广告设计类专业;重庆高校;问卷调查 1.引言 又是一年毕业季。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广大毕业生心中除了充满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更多的是开始为今后如何走出个性、走出自我的人生做出思考。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高校扩招,迅速提高的入学率也直接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学生尚未毕业,既已“失业”,由此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问题。俗话说“选择决定命运”。在如今市场配置资源时期,很难有谁能发给你“铁饭碗”[1],为此,大学生需要未雨绸缪,除了自主择业外,还可以有自主创业的观念,尤其对于广告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言,更是如此。 自主创业指的是主要依靠自身学识、智慧与发明开创自己的事业,而非完全依靠传统就业渠道。从宏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以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从微观角度而言,自主创业也有利于个人寻找机会,发挥才干,发掘潜能,促进自我完善。从自主创业到自主择业,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鸿沟就是“观念”,即创业意识[2]。正所谓“观念更新,万两黄金”。成功创业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环境变化,用应变、善变的精神去打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因此,创业教育自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新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创业意识内涵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意向或愿望,是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所引发的,是创业思维与行为的前提和动力,激励着个人以某种方式活动,向着目标前进。对于大学生而言,则更多表现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求、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念等关键要素[4]。当然,创业道路是艰难的,不同的人对机会和资源的发现与把握能力是不同的。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没有人是一定不能自主创业的,只是受到传统思想定势影响,不愿走,也不敢走自主创业之路。实践证明,创业意识是可以强化的,创业意识的早期强化对创造力开发及创业能力增强均有良好催化作用。具体的强化手段包括组织参加创业设计竞赛、自主创业成功人士专题报告、具有创业理论与实践经验人士的专题讲座、举办校内创业实践市场等。 图1 创业意识的维度 总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率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因为创业意识支配着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接下来就通过在重庆多所高校中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广告设计类专业学生中[5]发放问卷,对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等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所持创业观点,客观反映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广告设计类学生创业指导和帮助[6],并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培训方面提供支持。 3.问卷调查 在开始正式的、大范围的问卷调查之前,先在一定范围内做了试调查,发放了100份问卷,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问卷,形成了最终问卷,然后到重庆十所高校(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中有本科学生,也有专科学生。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635份,回收问卷2169份,其中有效问卷1952份,有效率90%。图1所示的是调查维度,从创业兴趣、创业要素、创业心理和创业方向四个维度对创业意识维度展开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及相应建议。 4.结论及建议 4.1 创业兴趣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大部分都表示考虑过创业,平均比例达到了60%以上,其中男生所占比例普遍高于女生,除此就是正在创业和已经成功创业的,平均比例5%不到,剩下的就是完全没有创业打算,比例占到了35%左右,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有创业打算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创业目的大多倾向于挣钱和提升自我,所占比例达到70%以上,而由兴趣爱好引发的人数较少,大多为男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比较明显,功利性较强,需要适当引导;创业想法多来源于自身,其次是社会影响以及朋友或名人效应,家庭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不到10%,女生则更低,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兴趣更多表现出自发性,家庭的影响相对较小,父母长辈更多地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走“毕业—择业—就业”的传统发展道路,与大学生内心的发展诉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年轻有活力、敢拼搏被普遍被认为是大学生的创业优势,而学习能力强反倒占的比例最低,平均只有13%,这说明本科学生中的创业兴趣过于注重精神层面,带有较明显的冲动性,缺乏足够的理性思考,同时,创业兴趣中男女差别明显,高年级相比低年级学生的创业兴趣有明显增加。为此,建议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措施来适当鼓励并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运用自身独具的优势来创业[8],而非一时的冲动与盲目;大学生自身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4.2 创业要素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70%的人认为创业团队组织能力、广泛的人际关系和敏锐地商机捕捉力是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9],这说明大学生对各个方面的能力均比较重视,这与现今社会强调全面性人才的价值取向是相匹配的;而创业资金的来源中,60%的人一般会通过长辈、银行和政府三种渠道获取创业资金,其中,男生还看重从兼职和创业比赛中获取资金,这体现出男女性格的差异,男生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与开拓性,而朋友同学的帮助才是最后的选择;社会经验不足被认为是创业中的最大障碍,占比近50%,毕竟对于一直脱产读书的大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的欠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人特别强调在毕业后通过各种方式积累经验和见识,为创业做准备,其次才是资金不足;对于创业支持,本科学生80%以上普遍希望能有更加宽泛的资金来源,开设创业基地和以企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支持。为此,建议政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无息贷款或免费补贴,举办大规模的创业比赛,刺激创业欲望;开设创业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请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开展讲座;开设创业基地提供经验积累平台[10];学生自己也需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相关课程与活动,培养团队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商业捕捉力;资金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参加创业比赛获得一定奖金和赞助,还可以适当运用银行金融服务。 4.3 创业心理 对于创业的合理定位,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30%以上的人首先会考虑到市场需要,然后才是兴趣爱好和自己熟悉的领域,而所学专业的影响不大,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市场的概念,知道市场的需求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也知道要适当考虑兴趣爱好和熟悉领域,但是不好的现象是忽视了所学专业,其实专业知识很多是非常有用的,只是这种作用在一时半会无法发挥出来,学生也无法很好地体会到;作为创业发起人,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60%以上的人认为需要善于交流与沟通及敢于行动与担当,当然,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很重要,占比20%,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独立思考与自我调节,越是在关键的时刻,独立思考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体现得更加明显。为此,建议根据创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动态,合理定位自己的创业[11];可以通过在学校参与一些社团组织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12];以便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 4.4 创业方向 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55%以上都认为创业与方向专业关系不大,这虽然体现出当前的本科学生创业领域比较广泛,思路和想法比较丰富,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也体现出我们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问题,这个问题简单而言,主要包涵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脱节,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二是课程设置中存在缺漏,某些方面的内容比较欠缺,需要对专业培养方案等进行深入审视,查漏补缺、弃旧更新,以便专业学习给予创业方向提供更好的支撑;在创业方式上,参与调查的本科学生中,85%的人会选择合伙创业或自主创业的方式,而非家族创业和加盟连锁,这说明大学生希望在创业中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能够施展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受到家族和加盟连锁的约束,他们希望走出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能够体现个性和想法的创业道路。为此,建议立足于所学专业,但也不要受专业思想束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与方式,尤其在创业初期,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正确把握创业方向,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始,就要坚持不懈地前进下去。 广告设计类论文:论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户外媒体类广告设计教学 【摘要】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户外媒体广告 特点与优势 教学目的 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具体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可以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五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很多课程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譬如,标志设计、CI设计等也是设计中的一套实效设计体系,因此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了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一系列扶助课程,它们把平面设计、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等统一起来,塑造了整个广告的整体个性形象。 户外媒体广告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颇具艺术色彩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现代文明,它贯穿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政治领域生活,遍布于人的衣、食、住、用,行之中,它不是单一的具象形式,而是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信息学、电子学、语言学、美学、传播学等诸要素的综合。一般把设置在户外的媒体广告叫做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有:路边广告牌、高立柱广告牌、灯箱、霓虹灯广告牌、看板等。现代户外媒体广告是繁华都市的时装,是令人心醉的现代化梦境。户外媒体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媒体广告。常见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如下: 一、灯箱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灯箱广告的应用场所分布于道路、街道两旁,以及影剧院、展览会、商业闹市区、车站、机场、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灯箱的制作技术及材料、工艺不仅可以制成覆盖整个墙面的巨型灯箱与建筑物溶于一体,还可做成实物模型,应用广泛。尤其在夜间更是醒目,既可以起到宣传商品、店铺的作用,还能美化城市的夜景。首先灯箱媒体广告画面大:众多的平面广告媒体都供室内或小范围传达,幅面较小。而户外灯箱广告通过门头、宣传栏、立杆灯箱画的形式展示广告内容。比其他平面广告插图大、字体也大,十分引人注目。其次灯箱媒体广告远视强:户外灯箱媒体广告的功能,是白天通过自然光、夜晚通过辅助光两种形式,向户外的人们、远距离的人们传达信息。广告作品的远视效果强烈,极利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来去匆忙的人们在远距离刻意关注。再次户外媒体广告内容广:在公共类的交通、运输、安全、福利、储蓄、保险、纳税等方面;在商业类的产品、企业、旅游、服务等方面;在文教内的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均能广泛地发挥作用。 二、霓虹灯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霓虹灯是户外广告中灯光类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媒体特点是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材料,在表现形式上以光、色彩、动态等特点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提高信息的接受率。霓虹灯广告一般都设置在城市的至高点、大楼屋顶和商店门面等醒目的位置上。它不仅白天起到路牌广告、招牌广告的作用,夜间更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到点缀城市夜景的作用。 三、路牌的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它的特点是设立在闹市地段,地段越好,行人也就越多,因而广告所产生的效应也越强,路牌画面多以图文的形式出现,画面醒目,文字精炼,使人一看就懂,具有印象捕捉快的视觉效应。现在路牌广告的发展趋势是逐渐采用电脑设计打印(或电脑直接印刷、或写真和喷绘),其画面醒目逼真,立体感强,再现了商品的魅力,对树立商品都市形象最具功效,且张贴调换方便。所用材料也有防雨、防晒功能。路牌广告相对较大的优势就是时间长,收益大,成本却相对的低,是物有所值的大众媒体了。 四、招贴户外媒体广告的特点与优势 1.传播信息广泛:招贴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特点就是传播信息。招贴宣传的范围广,它可用于公益类招贴等方面,也可用于商业产品、企业方面,能广泛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商业招贴,其传播信息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商品的性能、规格、质量、质地、成分、技术、特点、使用方法、养护和维修情况等进行说明,画幅相对其它平面广告面积大,十分引人注目;有利于竞争。 户外媒体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所以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工学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学———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户外媒体广告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和设计人才。 在户外媒体广告设计创意教学中,我们也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和尴尬:学院内广告设计学科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对广告相关教学的知识和课程,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毕竟不在一线工作,难免对广告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敏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我们户外媒体广告设计的教学结构完整,但缺乏时效,不能真正的和市场相接轨,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为了能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效对接,应该调整教学师资结构,建立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一线广告从业教师为辅的教师团队,弥补因教师资源的缺憾所带来的知识结构的欠缺。与此同时,我们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户外媒体广告的实训课程和相关市场课程,使学生正确理解广告创意在整个广告活动中的位置和应具备的团队精神。 广告设计类论文:从广告设计类比赛看课程的改革方向 内容摘要:近年与企业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类比赛的影响力在逐渐的扩大,与之联系紧密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也随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与不足。本文就如何更好地让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与设计实战结合进行探索。 关键词:广告设计 课程改革 交叉融合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广告设计类比赛层出不穷,国家级的、地方级的、一些企业机构举办的,这些比赛在给广大在校的艺术类学生带来广阔的展示自我才华空间的同时,也给一些项目单位和企业带来了不少好的广告创意和一定的经济收益,使得这类比赛不管在高校还是在社会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广告设计,作为和这些设计比赛可以直接挂钩的专业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既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设计技法,同时又具有适应社会上专业广告设计实战要求的能力,无疑成为现在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指导的焦点。 广告设计课程是各个具有艺术院系的高校教学大纲中都设置的一门设计类专业课程。在笔者所在的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该课程设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中,同时也出现在动画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技能展示的专业课程,它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的上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学生们经过了基础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创意、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先修课程的学习,其教学总时间为64学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从创造性思维,广告概念创意,表现创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使学生认识、理解广告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基础理论讲解和优秀广告范例赏析为主,学生课堂和课下练习为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学生们会对什么是商业广告,什么是公益广告会有了解;对广告组成的基本元素也有了概念;对于课堂上赏析的优秀广告范例也有所认识,但是这毕竟不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从选题到创意策划,再到制作实施的过程。也正因为此,在每次的广告设计课程设计的大作业中,我们总会发现不是广告要素不够,就是文字选择不符合广告产品等等诸多我们教师看来认为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并且3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安排有市场调研,草图绘制等过程,大部分学生却几乎在两三天就完全搞定,原因很简单:闭门造车。简单的网络素材搜集,简单的软件抠图、拼凑,极少数的同学可以做出像样的广告作品出来。 到了每年春季一些广告设计类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广告设计课程早已结束许久,很多同学都已经把知识又交还给老师了。面对确实的广告主,广告策略单,想参加比赛却又无从下手,自己就打了退堂鼓,使得学生们一直以来参赛的欲望都不强烈,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毕业后到广告公司里工作还是困难重重。 面对以上的种种,教师们想了许多的办法去改变它。比如,课堂上的优秀广告作品赏析不再是教师讲解,而是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认为优秀的广告作品,将其带到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分享,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使得他不得不思考,不动手。再比如,分组去完成一个拟定的广告设计题目,大家齐心协力,创意碰撞,不仅能够互相督促学习,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诸如此类的方法在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有一定改观,但并不可喜。 因此在此次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计划的时候,大家认为应该根据这些切实的广告设计比赛的时间来调整我们教学时间,让有密切联系的二者能协调统一起来。就像一些工科或者研究生的专业教学一样,将真实完整的项目工程引入课堂,教师学生共同承担,分工合作完成,这样不仅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打下一定基础。 调查发现,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一年一次的时报金犊奖、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和河南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金帆奖等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每年的春季,各种比赛时间穿插在一块,前后有近半年的时间。如果将广告设计课程安排在每学年的春季学期,学生们就可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战训练,比赛得奖固然是很好的,但是参与比赛、选择真实命题、创意构思、实践制作的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是最可贵的。 调整后,广告设计课程从春季学期一开学开始,先进行广告基本理论知识和创意技法的讲解学习,并进行适当的模仿练习。紧接着各种广告设计比赛的宣讲拉开帷幕,会上学生们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广告主们对广告命题的解读,掌握更多的企业信息和广告主的真实目的;同时也可以听到一些广告行业专家的建议与启迪,利于后面的广告创意制作。但是全国性的广告设计赛事的宣讲会我们很难切实的参加到,面对这种情况,计划组织学院相关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每个策略单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切入点。这种形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不是单枪匹马,老师可以随时为他们进行指导,对比赛就不会再畏惧了。 在确定参赛选题后,每次广告设计的课堂就会变成讨论会场和欣赏会场。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频繁的互动,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同学们有切实有用的收获。并且大学生的好胜心理也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做得更好。这个过程不仅是广告设计的实践学习,之前的先修课程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得以实践运用和检验。最终广告设计比赛的作品设计完成,师生一起点评、欣赏,并将作品寄送大赛组委会,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也就此结束。 在此种教学改革方法的指导下,整个广告设计课程的学习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广告案例制作过程,这也是现在新编的一些广告设计类教材的内容趋势,一切以实践为主。最终获不获奖不重要,最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与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了解掌握了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同时还真切体会和参与了广告制作的过程,不再是纸上谈兵,不再是闭门造车。 当然,广告设计课程单纯的依靠这些比赛来作为单一的教学手段还是不全面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生的一些手绘技能,摄影技巧,创意方法来辅助完成广告设计作品。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如何欣赏辨别好广告作品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学习写生绘画之前大家都要经历临摹绘画的过程一样,在优秀的大师作品中学习好的绘画技能和一些绘画问题的处理方法。对于广告设计来说,要让学生能够分辨出什么广告作品好,什么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逐步提高个人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除了课堂上教师分享的优秀广告案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余的生活当中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报纸广告、站牌广告、电视广告、DM广告单等等这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广告形式。只有把学习带离课堂,带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所学的知识也才会变得有用。 总结近几年来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参加不同广告设计类比赛的效果来看,笔者认为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方向就是:将与课程相关又与社会接轨的广告设计比赛尽可能多的和广告设计课堂教学的时间相交叉,内容相融合。当然这中间也会有一些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广告设计比赛的总赛程时间相比是很少的,如何更好地协调这个时间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再探索,争取早日将广告设计课程的改革做得更加完整和细致。 尤曌颖,女,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电气工程论文:有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以电磁感应定律、基尔霍夫电路定律等电工理论为基础,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使用及其过程中涉及 文秘站: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主要以控制理论、电力网理论为基础,以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控制理论是在现代数学、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诸学科基础上相互渗透,由维纳等科学家的精炼和提纯而形成的边缘科学。它主要研究信息的传递、加工、控制的一般规律,并将其理论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将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电气工程中,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同时也能减轻体力、脑力劳动,改进生产工艺等。 在实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中,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进行硬件的设计,根据实际的工业控制需要,针对性的选择电子元器件,首先应该设置一个中央服务器,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核心,然后选择外围的辅助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等,通过线路的连接,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实际的设计时,除了要遵循理论上的可行外,还应该注意现实中的可行性。由于生产线是已经存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在不改变生产型的基础上进行,对硬件设备的安装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设备的体积较大,就可能影响正常的加工,要想使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稳定的工作,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的考察,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对设备的型号进行确定。在硬件设计完成之后,还要进行软件系统的设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通用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动化水平,企业通常都会选择一些软件公司,根据硬件安装和企业生产的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软件设计。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分析 2.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理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是为了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采用的主要是人工的方式,虽然机械设备出现后,人们可以操控机器来进行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快,对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操作机器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二十四小时生产,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采用这样的生产方式,机器可以不停的运转,操作人员却需要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必须增加企业的员工,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的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效益,必须对生产的成本进行控制,于是有人提出了让机器自行运转的概念,这就是自动化技术。 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1)防雷接地。雷电灾害给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智能系统、航空等领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智能建筑建设中也要十分注意雷电灾害,利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将单一防御转变为系统防护,所有的智能建筑接地功能都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2)安全保护接地。智能建筑内部安装了大量的金属设备,以实现数据处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金属设备对建筑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智能建筑中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为整个建筑装上必要的安全接地装置,降低电阻,防止电流外泄,这样便能够很好地避免金属设备绝缘体破裂后发生漏电现象,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3)屏蔽接地与防静电接地。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十分注意电子设备在阴雨或者干燥天气产生的静电,并及时做好防静电处理,防止静电积累对电子设备的芯片以及内部造成损坏,使得电子设备不能正常运转。设计师将电子设备的外壳和PE线进行连接可以有效地防止静电,屏蔽管路的两端和PE线的可靠连接可以实现导线的屏蔽接地。(4)直流接地。智能建筑需要依靠大量的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脑操作系统进行信息的输出、转换与传输,这些过程都需要微电流和微电位来执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也容易造成电气灾害。在大型智能建筑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为建筑提供一个稳定的电源和电压,还有基准电位,保证这些电子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2.3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措施 (1)强化数据传输接口建设。在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时候,数据传输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进行高度的重视。只有提高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快捷性、高效性与安全性,才可以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在进行数据传输强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数据传输接口的建设,这样才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安全。在建设数据传输接口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其标准化,利用现代技术处理程序接口问题,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程序接口的完美对接,降低数据传输的时间与费用,提高数据传输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全面落实。(2)强化技术创新,建立统一系统平台,节约成本。电气工程自动化是一项比较综合化的技术,要想实现其快速发展,就一定要加强对技术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确保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有效实现。所以,在进行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加强系统平台的建设,结合不同终端用户的需求,对自身运行特点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展开操作,满足不同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统一系统平台,是建设与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首要条件,也是必要需求。(3)加强通用型网络结构应用的探索。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通用型网络结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有效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技术监控,并且对设备进行一定的控制,在统一系统平台中,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可以更加快捷的完成,同时增强工作安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同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更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安装的质量及措施 一、建筑电气工程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气工程作为建筑中间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电气工程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很多新的技术开始采用,电气工程中间的智能化技术就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质量。电气工程的施工工序主要是安装控制装置、安装相应的电缆、安装变压器、安装照明装置、安装发电装置等一系列装置,在所有的装置安装到位之后,我们还要试运行,然后再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改。 二、智能化技术 随着建筑工程要求的提高,很多的新技术开始使用,智能化技术就是众多新技术中间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又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技术的集合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包括用语言识别系统、语言处理系统、图像文字分析系统、专家系统等。智能技术在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的丰富着其他的系统结构,逐渐的在原来的系统基础之上加入仿生学、自动化等新的知识,构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系统。既提高了智能技术的整体的可靠性,又提高了它的运行速度和设备性能。 三、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间的应用 智能技术已经开始频繁的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控制中,在电气工程设备故障检测和电气工程优化中都是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在这些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自动化程度,加快了电气工程设备故障的检测维修速度,对电器工程的优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智能技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在电气化的领域中间,电气化的操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涉及的领域较多,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才能进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控制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来确保操作的良好进行。(2)电气控制中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电气控制在整个的建筑电气工程中间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实现电气控制的智能化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加快工程的进程、提高工程的质量、降低工程的成本。在电气工程中,我们的电气工程需要自我保护,我们通过将GPS的定位系统安装在里面来确定电气控制的线路。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计算机智能系统就会自动的传送出运行状况,然后对传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智能化的电气控制。2.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故障检测分析中的应用(1)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控制。在控制的中,我们对于系统的智能化检测就能很好的反馈出问题的所在。对于发生故障的部分进行智能数据的传送,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智能监控,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神经网络,模糊网络,专家系统等。(2)对于电气的变压器、发动机、发电机等诊断,我们需要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电气工程中间经常会出现故障,对于故障诊断的不及时和故障诊断的不准确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而传统的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术比较的繁杂、检测的时间较长、准确率不高。对于变压器,我们的传统方法是检查变压箱的气体,然后对气体进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故障。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很高的准确率,往往还会出现分析错误,导致故障的分析错误,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智能化的应用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故障所在。通过人工智能中的模糊理论、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来分析,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准确度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中进行设备的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遗传算法,另一个是智能化技术的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是模仿生物遗传的模仿,在运算的时主要是利用生物的进化规律进行搜索,然后对于里面系统的缺陷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通常是采用遗传算法和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设备进行优化。(2)除了使用遗传算法和专机系统进行电气设备的优化升级之外,还可以采用模糊逻辑、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设备的优化升级。模糊理论主要是利用物理的方法进行的设备的优化升级,神经网络主要是将计算机中间的算法进行升级,从而提高运算速度。这种方法充分克服了神经网络运算速度慢的问题,并在优化升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1)从目前来看,国内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甚至有些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可行度。但是从整体的人工智能化应用来说,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很多的智能化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在实践中间检验它的可行度,现在的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还是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小的步骤。对于现在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将研究理论拿到实践中间来检验。然后将这些成果更多地应用到建筑的电气工程中间,为整个的电气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2)从以上可以看出,智能化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中,对于变压器、发电机、电动机等部分研究的比较的深入,而在其他发展中则相对滞后。在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加深对于其他部分的智能化,从而整体上推动电气工程的智能化。(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中,要是智能化没有更多的创新,那么肯定会有其他高端的技术来代替智能化技术。因此,智能化技术也要在时代的发展中间不断的前进,来适应电气工程的需要,从而将电气工程推向更高的智能化水平。(4)智能化技术是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其他的学科知识的发展,将其与智能化的发展相互融合,从而推进智能化的发展,以便对建筑的电气化工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化。 五、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将加快工程的进度,将更好的节省工程中间的人力资源。智能化技术也还在发展,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中间应用的更加成熟。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一、“电机学”现状及问题 各门课程的衔接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已经受到一些高校的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提出了“2+4+X”的培养模式,核心是通过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强调培养内容上的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不同层次教育阶段的平滑过渡和有机衔接,从而构建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主体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多规格多层次多模式培养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提出了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的想法和方案,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系统的观点,按照统一整体观重新设计相互关联的课程,如电路、电磁场、信号、电子技术基础等。同时,对各课程实验进行整合,实现跨课程可持续性实验的开发。因此,从关联性分析入手,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也能将其熟练运用到电机性能分析,实现“电机学”与电气工程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平滑过渡和衔接,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探索,将大大加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的统一规划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协调发展,并对相关学科建设可起到促进作用。图1是“电机学”关联性现状与预期示意图。 二、“电机学”关联性分析 1.与相关课程的相关性 “电机学”的课程内容涵盖磁路分析、变压器原理、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感应电机、同步电机)、永磁电机与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电机、电机绝缘、电机发热和冷却等章节。这些章节绝大多数涉及电路中的很多内容,如回路法、节点法、相量法、自感与互感的概念、三相电路、磁路的概念、谐波分析法等;要用到电磁场中的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压(反电势)计算、磁路的计算、自感和互感的计算、电磁能量计算、电磁力计算、涡流、损耗等内容,这些知识点在电机学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与普及,电磁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数值计算被引入“电机学”教学之中,为电机性能分析和校核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工具,并为研究生的“工程电磁场”课程提供了大量的仿真实例。 2.与课程建设的相关性 “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在这些课程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它们的关联性。“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建设,与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息息相关,师资队伍实力提高和协调配合是实现“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关联性建设的关键。而相应的学科关联性建设是“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支撑和保障。学生既是“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受益者,又是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检验者。因此,关联性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些将在本文第三部分进行介绍。 三、“电机学”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 1.“电机学”关联课程的多样化教材建设 电机学中大量地应用了电路、工程电磁场的概念、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电磁场数值计算也为电机磁场分析和性能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更体现工程教育的背景。首先,在纸质教材中,可引入相关电路、工程电磁场知识背景的链接,或者在讲解理论、公式时,介绍其所体现的电路和工程电磁场的原理,力求使学生明白公式的出处,从而自觉地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电机学中的概念、理论和公式的理解。另外,引入解析解和有限元法等计算方法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相应的电机学基于磁路的分析方法相互印证和比较,使学生了解电磁场计算对电机分析的重要性,也开拓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在电路和“工程电磁场”课程例题或习题中,适当增加体现电机原理的工程类题目,在“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增加电机电磁场数值分析的例题和习题,挺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日益进步对丰富传统教学方式和纸质教材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多样化的电子教材成为纸质教材的有力补充。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学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电机学电子课件可以和其他相关课程相关章节之间进行链接,从而方便地将不同课程知识关联起来。充分利用其他相关课程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丰富和完善。互联网技术为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各课程网站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习题难题解答、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而网站中相关课程内容知识链接可使学生迅速将不同课程间相关知识点及相互的继承关系联系起来,便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电机学软件的开发中突出关联性 开发电机学软件,从工程实用背景出发,可包含电机设计和电机电磁场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可使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中将学到的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知识与电机学贯通融合。在运行这些软件时,学生可通过帮助弹出电路、工程电磁场、电磁场数值仿真和电机学中相应的理论和公式,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掌握相互关联的理论,并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笔者开发了电机设计软件和电机多物理场分析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加强学生对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掌握。图3是电机设计软件界面及相应帮助信息。 3.“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改革中的关联性 电机学本科实验以三相变压器参数测定、连接组测定和传统电机如(直流、异步、同步电机)的参数测定、运行特性测试为主,多属于验证性实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更多新型电机如永磁电机、开关磁阻电机和横向磁通电机等的出现,为电机学实验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测定永磁同步电机转子中内嵌永磁体的剩磁”实验,作为新型电机的参数测定,需要“工程电磁场”和“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而电路实验课程中,也可开设单相变压器参数测定和性能测量,为“电机学”打下基础。三峡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已有意将电路、模拟电字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协调统一设置,体现这些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的关联性,因此,在更为广泛的相关课程范围内,从关联性观点出发,整合实验项目和内容,将有助于包括“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实验在内的电气工程类实验课程的协调发展。 4.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关联性 课程建设的保证与支撑 关联性课程建设,不是单一课程建设,涉及到各专业多门课程中对多种形式的教材、教学网站等资源、教学软件开发和各层次实验的统筹安排和协调配合。这对参加具有关联性课程建设的教师而言,要求更高。这些教师不仅需要对自己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非常熟练,而且要深入了解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各个课程的关联性。在本文第三部分中详细讨论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在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软件开发和实验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可以看出,从关联性角度进行课程建设,需要承担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和了解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充分讨论和磋商,找出各课程的关联内容和关联方式,巧妙制定各课程各种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关联方法,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加以实现。这些工作量大,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因此,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措施必不可缺。充分调动参与关联性课程建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扩大师资队伍,并不断通过协调和磋商,及时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关联性课程建设中,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同样起到了支撑作用。“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涉及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二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工程实际应用范例,总结新的原型例题,开发新的开放创新实验,可丰富“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同时,参加学科建设,参与科学研究,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对教师队伍起到稳定作用,同样可以促进课程建设。 5.充分发挥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 本科生往往不具备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个别点上,不易融会贯通。因此,通过本科生对“电机学”关联性课程的学习和软件的使用,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整体系统知识体系。研究生由于参加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如对电机进行设计、优化、控制和故障监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从事助教工作,可以将自己的工程背景知识传给低年级同学,使本科生在学习“电机学”及关联的课程时,可通过实例掌握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系统知识。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机学”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体系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各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等问题,分析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如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研究生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的关联性,提出了在“电机学”关联性课程中开展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及共享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开发的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探讨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对关联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关联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对“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实践能力。 电气工程论文:论电气工程基础的教学革新 一、改革教学模式 通过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师生在讨论式互动教学过程中坦陈已见,做到良好沟通,促进教学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讲好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分析方法,又要指明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能够做到突出重点,牢固基础,透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连接好知识网络。对于本课程和相关领域内的新知识点、新技术应用及时适当补充、说明,拓展学生视野,以适应其工作需求。对于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相对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或引导、帮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学习。这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效。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实验、配电柜装配、试验台操作等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较好地改变过去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直观化图形、动画教学课件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并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并不是要求所有课程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要根据不同章节的不同知识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电力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等内容,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好重点知识,学生通过课后习题、作业等对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和拓展。对电气工程基础等基本概念,继电保护装置整定计算,工厂供配电装置防雷与保护接地,高低压供电线路选择、设计与敷设,变电所地址选择与供电系统设计、布置,以及系统无功补偿与高/低压放电实验等内容,可以采用计算机仿真教学、观看现场录象和校外供电厂实习基地教学等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和领域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对变压器和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如各种配电柜等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和设计标准等内容,则充分利用校外配电柜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以下厂培训为主,实物教学为辅,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相关内容。 二、增加课程设计环节 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概念渗透和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程复习与设计,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经济、技术比较,方案选择,具体设计步骤及设计内容等,保证了课程设计质量。通过课程答辩,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到企业后经比较短的见习就能较快适应本专业技术工作。 (一)选择设计题目 通常选择10/35kV变电所作为设计蓝本。在设计中,提供给学生较新的参考资料,如设计规范、设备手册等,供学生设计时参阅。这样,可以使学生课程设计内容与当前电气工程基础技术相适应,不至于落后甚至流于形式。同时,采用AutoCAD等工程设计软件,使学生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工作技能的要求。 (二)加强过程管理 加强并做好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并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中选出一到两名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全面管理本小组设计工作,如制定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设计进程,对设计任务和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与协调,定时进行考勤和组织讨论等,向教师提供本小组的设计成果,并进行总结与报告。指导教师主动、及时与小组长联系,既不包办,也不放任。指导教师可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使学生课程设计能够圆满完成[7]。 (三)注重总结和考核,及时点评 要求学生提供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内容可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个人的设计专题部分)、设计要求、正文以及参考资料、设计收获、体会与建议等。其中,报告正文部分应该包括详尽的供配电系统方案分析、选择与确定,参数设计、计算与校验,设备选择与各种校验,以及绘制图纸等。设计结束时对申请成绩或评定成绩为中及以上学生进行设计答辩。答辩气氛严肃认真,可由指导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其他组的同学提问,或以抽取题签的方式回答问题。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和报告说明等进行总结和点评,认真做好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 通过课程设计及答辩,指导教师在肯定学生设计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诸多不足,指出应该改进的方面,并根据具体情况建议其今后的学习方向,为工作做好储备。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的节能设计 1.减少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损耗 电力系统在线路的传输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的电能,消耗的这一部分电能是由线路上存在的电阻所引起的,如果要减少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损耗只能降低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而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是与导线的电流密度以及导线的长度成正比,与导线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的[2]。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导线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电阻:(1)选取电流密度较小的导线;(2)缩短导线的长度;导线在布线时尽量保持直线的状态,避免出现弯曲的部分,这样可以缩短导线的长度从而达到减小电阻的目的,降低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3)增大导线的横截面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消耗。 2.无功补偿 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的无功功率,这样不仅对整个传输线路造成了损耗,也降低了整个电网的电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能的质量以及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响。而对于使用者来说,无功功率直接表现在功率因数方面,当功率因数达不到供电部门所规定的数值时,使用者就要缴纳相应的罚款,这样不仅增加了使用者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效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来平衡无功功率,最大限度的缩减无功功率的损耗,提高功率因数,保证电能质量,从而达到稳定电压的目的[3]。使用无功补偿设备时,有以下几点要求:(1)在利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时,电容器容量要根据配电电压的整体容量、负荷能力、平衡度、自然功率以及功率因数等数据的计算来确定。如果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必要的谐波,就要利用电抗器的串联来清除电力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谐波。(2)为了避免投切振荡、过补偿以及无功倒送的现象出现,在一些相关参数的选择方面最好选择无功功率。(3)传统电容器的分担形式与投切开关的形式大多数都是利用等容量分组和循环投切的方式,后来经过不断的改革,开始利用等比例分配、按级投切等方式,但这些方式都不能达到我们理想中的效果。因此,通过不断的创新,利用模糊投切的方式,这种投切方式的适应面极广,且效果显着,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我们理想中的补偿效果。 3.滤波器 整个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多,会产生大量的谐波电流,当这些谐波电流产生的电压与正常电压相遇后就会产生电压畸变,从而导致电网连接的电气设备发出误动作。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避免谐波的出现,而目前避免谐波出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有源滤波器。而有源滤波器有以下的特征,例如:反应快,具备良好的动态性能,在无功补偿设备的辅助下可以避免谐波的出现,使功率因数能够达到规定的数值;三项补偿的谐波电流在有源滤波器的前提下可以同时清除 3-50 次的谐波;有源滤波器采用的是并联的运行模式,这样的运行模式可以扩大功率范围。利用有源滤波器清除滤波时,在进行误动作操作之前进行阻止,这样会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促使无功补偿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作用,从而实现节能。 4.其他形式的节能 电气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除了利用上述的节能技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节能方式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5],例如:利用高效光源来节约电能,在大多数的家庭中照明所消耗的电能在总电能的消耗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选择发光率高、显色性能优秀的高效光源是每个家庭的不二的选择,既节省了电的使用量,也达到节能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科研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突出的成绩,对电气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近年来,对电气自动化节能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种节能技术的出现不仅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其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电气自动化的节能设计要从根本做起,每一步都要在节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节能技术的作用。 电气工程论文:论强化电气工程管制的重要性 第一阶段的审核应重点核查设计图纸中方案性、原则性的问题,如果审查不严格,在以后的施工设计中若出现问题,则会造成修改不及时,或者一边建设一边修改, 造成浪费。在第一阶段的审图完成后,就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审核———技术交底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设计单位应该与施工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传递自己的设计想法,做一次全面的图纸说明工作,在这个阶段中,电气部分的审图工作主要包括:1)检查管线布局走向是否合理可行;2)各种设备位置设计是否合理;3)施工图是否齐全、施工图各部分(系统图、平面图、大样图、小样图、通用图)是否统一。4)配管线是否合理;5)设备型号规格说明是否准确无误。 由建设单位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定货,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要认真选择型号、厂家,把握好设备质量。对现场所用的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检验,包括从外观、性能、构成部件等全方位的检验。同时,对于设备和材料的说明书、合格证书、装配图说明等有关材料也要进行严格审查,并做好相关记录。与此同时,对于不合格产品,要果断拒绝使用。另外,要做好设备和材料的储存工作,妥善保管,防止他们因发霉、受潮、损坏而影响工期。 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管理在施工阶段,要加强管理,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按照图纸进行规范施工。一些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为了图方便、省材料,不按图纸进行施工。施工中还存在忽略按系统图接线的问题,由于设计回路的安排是有一定原则的,如果违反原则进行操作,不按图纸回路编号接线,则会造成连接错误,使开关保护措施失去作用甚至烧毁线路。因此,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阶段,应严格检查并加强管理。2)加强隐检记录。 在建筑施工中,电气施工是随结构施工分段、分层进行的,因此,管理人员对于工程的检查也应该逐段逐层进行,在对每个层级的施工检查中,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不能因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事后集中补填表格。上级单位进行检查时,应认真复查检验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与图纸进行核对,避免遗漏。 加强在电气工程安装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了解电气安装环境以及条件的要求。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的实现,并做好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调试简单地说,就是对之前的所有工序进行一次检查。调试的第一项工作是电通灯亮,配电箱柜要做好相应标签,明确所控制的对象,在设备调试的过程中, 要注意一定要按照产品说明书和设计规范进行规范操作,对设备性能指标进行逐项检查,必要时可增加调试次数,确保设备准确、可靠、安全运行。 设备调试过程是对本项工程进行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因此,需要调试单位、使用单位以及各专业管理单位的相关人员密切配合。另外,还要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机制,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更新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并强化实践学习,凡是从事电气工程的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 要】 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选题、指导、验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规范选题程序;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又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1]。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讲,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它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2]。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必要准备,其整体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本文将根据西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分析近年来学校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可发现毕业设计面临许多值得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选题不够"新"、不够"实",题目重复率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重要因素[3]。选题的"新",是指选题应尽可能反映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是一种创新;所谓"实",是强调选题内容和深度范围等应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实际水平[4]。通过与几届毕业生的交流,发现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毕业设计选题过于陈旧或与自己的专业相差甚远,这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另外,一些题目多年不变,以及多名学生共同做一个题目等现象也比较普遍。 2、学生选题很盲目,且程序不够合理 前几年,学校电气专业先由教师拟题目,之后将选题发给学生选择。因为缺少各个题目主要的研究内容、需要的知识等说明,学生拿到题目后很茫然,基本都是盲目选择。而且,多个学生选择同一个题目的情况非常普遍,遇到这种情况,最后基本上按照学号的前后随机决定如何调剂。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被调剂,安排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选题程序缺少双向性。 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精力不够以及责任心的缺乏 由于各院校连年扩招的原因,毕业生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指导教师负担过重,有的指导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学生,而且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其精力投入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学生数目的增加也使一部分水平未达要求的教师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这样就难以确保指导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就拿学校电气专业来说,指导教师有12人,而每一届学生却有120人左右。不论从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场所、设备方面来看,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有些老师对毕业设计重视不够,学院要求上报题目时,没有经过仔细考虑就草草上交,导致题目不合适,等到学生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又更换题目;有的老师也保证不了每周至少两次的见面时间。这样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4、毕业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部分同学投入精力过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导师没有动员学生在思想上给予充分重视;其次是由于毕业生考研、就业的冲击。目前大部分院校,包括本校在内,在教学计划中毕业设计都安排在第八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确定工作的时期,择业的巨大压力使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上,考研的同学开学前一个月一直在准备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够。相当一部分同学仅用几天时间东抄西拼完成论文,草草了事。而已找好工作的同学由于没有意识到毕业设计的意义,往往存在这样的想法"反正也已经找到工作了,毕业设计的好坏也不影响什么",这样他们也不会认真主动地搞好毕业设计。 5、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监督各校有不同的做法,拿学校来说,每个导师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确定每次指导的时间,大致是每周一到两次,到毕业设计结束前一个月左右以系为单位组织督导组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抽查。这样,由于时间安排的关系,学生遇到问题就不能及时解决,而只能等到下次与导师见面。同时,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指导不力、监督部门管理不严都纵容了学生不负责任的态度。一部分学生往往在集中抽查前才临时抱佛脚,做出的论文内容空洞,他们也不可能通过设计学到什么。 6、对毕业论文考核不严 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一般以答辩成绩为主。答辩形式各异,一般分两步: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所选课题的研究内容、设计思路和具体实现方法,之后由答辩组老师提问,每个学生答辩时间在15分钟左右。根据学生答辩情况老师当场给出成绩。2008年以前,学校电气专业毕业生论文成绩大致集中在"良"档,基本上没有不及格成绩,且全部学生一次通过答辩,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当然这和具体的考核环节有很大关系,例如中期抽查不够深入、末期的实验验收不够严格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感情因素,大部分老师不愿意让学生仅仅因为毕业设计的原因而推迟毕业。 二、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其中很多措施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严格选题审核,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既要考虑到题目内容、难易程度、知识覆盖面等是否能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同时强调其与科研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上报题目时,要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手段以及预期的成果等,让学生对题目有个大致的了解,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下发给学生之前,组织教师对题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避免一些空洞的题目。多次审核修改后再下发给学生。结合电气专业的发展,将以往单纯设计类题目数量减少,增加了产品开发型、实验研究型以及仿真研究型题目,保证了选题的多样性,并要求三年内题目不得重复。 2、规范选题程序 在第七学期末提前公布选题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来从事的工作进行初步选题,可以选择两个题目。选择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选择,实现双向选择。遇到同一个题目多个学生选择的情况,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在保证宏观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3、提高认识、加强过程指导,采取一些新手段强化师生研讨交流 作为导师要明确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在学生做设计之前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讲明毕业设计的目的、作用,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要全过程、全方位。在每个阶段要及时对学生提出要求,必须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法。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每周与学生见面答疑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同时要做好考勤工作。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和督导机构对毕业设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 为了保证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疑问能及时解决,学校电气专业借助了qq群、bbs、电子邮件等平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校电气专业每年都要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评优,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认真评阅、严格答辩,严把论文撰写的质量关 要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外语应用、计算机应用、文献资料查阅及全面质量要提出具体、规范的要求,并切实把这些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中。不规范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 答辩之前,指导教师的评阅意见、评阅教师的评阅意见必须完成,否则学生不能参加答辩。评阅意见要全面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少于150字,并尽量结合论文提出2-3个问题供答辩委员会参考。 答辩要分组进行,分组原则是按学生选题类型划分为人数尽量接近的小组,答辩教师也同样分组,并且教师不得与自己的学生分在同一组。答辩时,学生讲解时间10-15分钟,每个答辩组安排一名老师作为答辩秘书,对学生讲解内容、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记录。今年学校电气专业要求学生制作ppt,全部采用多媒体讲解,效果很好。 每一小组的答辩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具有一定的百分比,不及格的同学论文整改后参加二次答辩。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三、总结 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和教师均应充分重视这一过程,对上报题目、选题、开题、设计、论文撰写、答辩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才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学校电气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卓有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以使毕业设计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电气工程论文:试论“卓越电气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培养 论文摘要:结合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针对电气工程专业许多本科毕业生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的现状,提出了学生经过大学阶段学习后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探讨了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这些知识要素的意义和做法。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四、结论 本文从培养未来的“卓越电气工程师”角度,阐述了几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及培养方式。文中并不涉及“卓越电气工程师”的能力和人文素质要素及培养。其教学环节也已在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实施卓越计划并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就能牢固电气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学生毕业时分别又熟悉各地方行业所需的各类工程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达到了这个培养目标,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要素就能满足电气行业中各类产业对大学毕业人才的不同知识需求。而作为毕业生,由于掌握了对口行业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能很快胜任岗位要求。这些都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卓越工程师”的造就不单纯取决于学生在高校所受的教育和经历,还要有较长期的工作磨练过程,同时需要他具有开拓精神和开阔的视野,此外也受社会环境、工作条件等影响。但高校的工科专业教育是工程技术教育的启蒙阶段,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工程意识的教育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有相应的知识要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长久发展和真正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 电气工程论文:论述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摘 要:论述了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从做好设计委托书的电气要求、把好审图关及加强施工阶段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以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关键词:电气工程管理;电气要求;工程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建设工程已不满足于结构牢固,外表美观,建设工程需要装备大量的现代化电气设备,因此,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中的电气工程管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电气工程的重要性 现代建筑的电气部分已不只是埋管穿线,电通灯亮的简单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现代化电气设备和装置的安装使用,已是建筑物现代化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住宅建设必须包括电话,有线电视;高层住宅的高层供水,消防报警及其控制系统;现代办公楼的空调、防盗,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各种生产,科研教育用房的自动化系统及设备;文化娱乐场所的音响,灯光设备,各类建筑的现代化照明灯光装饰,代步工具的电梯、电动扶梯等等,无一不是电气工程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筑物必须具有的使用功能的重要内容,还有正待或正在开发的新技术,高新技术在生产、科研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机网络系统,高科技通讯系统等的推广应用,使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电气工程如发生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高层建筑消防电气质量事故造成无法消防灭火,中性线断开,三相不平衡时,会烧毁电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不外是对图纸和设备的技术要求未能深刻理解,布线错误或是一个焊点不牢造成的,因此,加强对电气工程的管理是必需的。 2 加强电气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直到最后竣工验收各项工作中都会含有电气工程部分,如需建设单位参加研究的讨论会,也应对电气部分给以足够的重视,以便提供必要的资料。 2. 1 做好设计委托书的电气要求 篇章设计委托书应包括电气要求篇章,如果设计委托书不能详尽地有效地表达出建设单位对拟建工程的各项电气使用的具体要求,设计单位完成的施工图将是不完整的。委托书应明确施工图设计对电气的要求、功能,应包括各项技术指标,主要设备的情况和建设位置提供电源的位置方式,各相关专业与其他建筑物电气连接的要求和条件以及使用性质,并包括工作制和工作时间,决定供配电设计的级别及设备用电计算利用系数等。设计委托书特别应对影响保障系统设备起重要作用的参数明确指出,对可燃气体报警器,如不告知气体元素名称,就无法知道它的特性、比重,无法选用合适的探测器,也不能确定探测器安装高度。所以委托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设计图纸的电气工程质量,作为电气主管人员应该认真参与委托书的起草工作。 2. 2 把好审图关 设计单位提交设计图纸后,建设单位电气部门主管人员应审核电气设计指标、设备布置、强电、弱电电路布线等。第一阶段的审图应着眼于总体性、方案性等重大原则问题。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审图后,第二阶段的审图即为技术交底和开工前的准备,设计单位整理提供向施工单位做一次较全面的图纸说明,这期间电气部分的审图主要包括:1) 管线布局走向是否合理和可行;2) 各设备位置是否合理;3) 施工图大样、做法和施工图说明是否齐全;4) 配管线是否合理;5) 设备型号规格说明是否清楚。 2. 3 施工阶段加强管理 加强施工阶段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检查施工人员是否按图纸施工、规范施工。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常出现图方便,省材料,而不按图和规范施工。如焦渣层的电线管不给予水泥砂浆保护,布管时该留间距的未留,平行布管给予重叠,不按规范弯管等。施工中还往往忽略按系统图接线,设计回路的安排是有一定原则的,是进行了“相”平衡的,如不按图纸回路编号接线,一是可能造成接线错误,也可能造成“相”不平衡,使开关保护措施失去作用或线路烧毁。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检查。2) 加强隐检纪录。电气施工是随结构施工分段、分层进行的,所以质量检查必须分段分层进行,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格,不能事后集中补填表格,甲方管理人员在阶段检查质量时,同时复核检验记录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并应对照图纸检查是否有遗漏。 2. 4 做好设备选型、选厂 一般情况下工艺设备由使用单位提供,保障系统由建设单位按图纸要求定货,建设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质量,严格选择供货单位。现代建筑灯具不只有照明作用,其装饰性、艺术性在建筑物内起着重要作用,灯具选择要特别注意其电气性能指标,使其具有安全、实用、美观的综合性能,灯具必须看样定货,以选择合适的产品。 2. 5 了解电气设备 电气工程管理人员应对工艺设备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其安装的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施工阶段电气工程管理人员要和使用单位人员密切配合,及时发现设计时未考虑到、审图时没有发现的一些不符合使用要求的现象,及时纠正修改。 2. 6 进行设备调试、保证使用功能 调试,是对前述大量工作的一次检查。电通灯亮是调试的第一项工作,配电箱柜要做好标签明确控制对象,设备调试要按产品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要求,对其性能指标逐项进行,如空调机制冷、温度控制范围、安全保护等指标需逐项检查、试验,特别是有关安全的各种控制、操作设备,一定要反复实验,使其达到设计要求,设备调试过程是电气专业人员和各专业管理及使用单位密切配合对本项工程进行最后检验的关键性工作,决不能仅由调试单位进行,要请使用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调试,一方面可以监督检查设备的安装质量和设备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调试为今后的使用管理打下基础,调试完成后还要经过时效考验,稳定可靠后,才能交付使用单位。 总之,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电气部分管理,那种认为只有主体结构、装修才是主项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一项工程如电气工程质量存在若干问题或隐患,设备不能正常稳定运行,且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这个分项工程就是不合格工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重视电气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电气工程论文:浅议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它的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如何做好电气工程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 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 1.1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对电力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电力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逐渐向法人企业转变,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提高服务质量和开拓市场就成了电力企业(供用电施工企业)搞好经营管理的主题。但电力企业的管理,关键在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效益,能否在电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与一般项目管理一样,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就是由一支项目团队执行一定的规程、运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做出一定的经济分析、按照一定的流程来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完成既定的电力供应与安装任务的全过程。成功的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对项目团队、所执行的规程、所做的经济活动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以及工作流程(程序文件)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1.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企业实施电气工程项目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通常认为项目管理就是把工作任务分发给各部门间或相关人员,然后设想他们将取得预期的进展,结果导致许多项目的拖延;或者是有一个目标和大致的计划,但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法。部分电力企业,还停留在那种项目管理无序的状态,企业硬软件管理不规范、器具材料的现场摆放严重杂乱,更谈不上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也有部分企业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部署,各部门的进度要求不明确,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直接增加了由于配合不好造成的时间延误。一个项目的进度如不进行科学管理,任其自由进展,势必延长工期,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如若盲目追求进度,不顾一切地赶工期、抢进度,又势必加大成本、影响质量,给项目留下无穷隐患。 2电力企业电气工程项目管理内容所有电气工程项目像一般项目一样都涉及时间、成本与质量性能这三个因素。不同的项目,对项目的三大目标有不同的侧重。电气工程项目对三大目标都要同时兼顾,全面平衡。并且要使这三大目标最佳地实现,还要特别注意安全控制。2.1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电气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更强调安装与生产同时,要尽量减少动能转供的停歇时间。 2.2电气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质量管理是确保项目及其交付结果符合相关质量标准要求的过程。当前,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在电力企业中更是如此。一个线路跳闸,都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给电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施工企业有必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挖潜力。尤其是项目部管理,在施工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为了保证项目各阶段的输出结果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项目小组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制定一份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完整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其中主要是责任制度。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达到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②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在施工前,针对可能影响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必须对各个施工环节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以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至施工过程中,推行施工现场技术员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政策,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正常的工程技术秩序,把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到提高工程质量,缩短项目工期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具体技术工作业务上。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按图纸、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方案施工,要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标准检查、监督。根据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点,关键部位及重要影响因素设质量管理点的原则,并设专职质管员负责。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由质检员、技术员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有关施工实体或人员,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闭环信息网。 2.3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就是要通过制定项目成本计划,监视实际成本执行情况,对照成本计划找出正负偏差及原因,运用各种控制的方法和技术,使项目在达到客户要求(如质量、工期等)的同时实现项目的目标成本。企业能否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常是通过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来实现的。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永恒的主题,它贯穿在电气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之中。电气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如下:①增强职工降低成本的意识。电力企业一线生产人员或外包单位是电力施工生产的直接参加者,是直接成本控制的主体,只有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直接成本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只有调动一线生产人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强调施工人员的自主管理;使职工形成一种人人讲成本,人人讲效益的新观念,才是抓成本管理应该抓住的最关键的环节,才是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点。②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的建立。项目工程目标成本管理基本数据包括从项目工程总目标成本、人力资源分配、材料的消耗、实际成本。这些基本数据的建立,就能为我们预测、决策及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2.4电气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工作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最终完成项目目标的保证。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加强检查监督、强化基础工作、落实安全责任三个环节。就电气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它贯穿在从签订施工合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现场平面设置等施工准备工作阶段,直至工程竣工验收活动全过程。因此,作为一个电气施工企业,搞好施工的安全管理,保护员工在施工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设备、物资不受损坏,不仅是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的施工条件,也就没有施工生产的高效率。3结语毫无疑问,二十一世纪将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希望。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向管理要效益,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项目管理无疑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也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选择。 电气工程论文:试论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摘要:分析我院在电气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项教学改进措施,即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增加有关电子产品制作方面的内容,加强电工电子技术在训练中的应用,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实践教学 生产实践 1 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2 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 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 结语 在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炼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和电气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增强求知欲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电气工程论文:电气工程施工预算管理要点分析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工程在整个建筑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突出,所占造价的比重也在增大。因此如何准确确定电气安装工程部分预算值,关系到整个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否成功。电气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根据电气工程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标准规范,思考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电气工程预算值的准确度。本文从编制电气工程预算实际工作过程出发,结合08版清单规范的相应要求,强调了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以及如何提高电气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关键词】施工图预算 准确性 08清单 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预算的简称。它是由设计单位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根据施工图设计图纸、各种现行定额以及地区设备、材料、人工、施工机械台班等预算价格编制和确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文件。施工图预算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施工图设计不突破设计概算的重要措施,是编制和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依据,因此要注重如何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 电气工程是由变配电、动力配线、电气照明、电视、电话和火灾报警等部分组成。随着经济发展,对于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电气投资占工程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高。例如,高级宾馆的电气投资已经占到总投资的25%左右,所以电气投资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总造价。由此可见,电气工程预算编制的质量高低,对工程造价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电气工程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也是每一个电气工程造价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按照编制电气工程预算的几个步骤,结合08清单计价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说明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问题。 一、准确识读电气施工图,是准确确定电气安装工程预算的基础 电气施工图相对于其他图纸而言,图纸内容表现更简洁,表现形式更加抽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第一认识似乎是电气图纸较其他部分图纸较简单,实际则刚好相反,特别是电气照明平面图,只是简单标明平面内的线路走向,对于垂直部分的线路则需要借助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土建相应的数据经过简单计算才能得出,因此难度也更大,对于造价人员提出的相应要更高。电气设备施工图主要由设计说明、设备和材料汇总表、图例、平面图、系统图和标准图集中的大样图等几部分组成。电气识图过程中一般遵循下列顺序:设计说明统图平面图。 二、熟悉相关标准规范、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工程量 电气安装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工程量的计算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造价值的准确性,所以每一个造价人员都应对工程量计算环节给予充分重视。实际工作中影响工程量的准确性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是编制人员素质不够高,对工程量相关的计算规则和电气安装工程的构成特点了解不够,就着手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工作,往往会出现多算漏算等现象。其次是由于前期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后期工程设计变更发生的概率增大,而造价管理人员没有及时与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没有能够获取工程设计变更的信息,这些都导致了工程量计算的不准确。根据以上具体情况,在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应强调从以下方面着手,来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度。 第一,掌握08清单和传统定额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本质区别。应用传统的定额计价得出的最终的线缆工程量是在净量的基础上考虑适当的预留量和损耗量得出。而清单计价规范要求,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的量只是指实体的净尺寸。所以根据08清单计价规范和定额计价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的不同,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求重点区分清楚下列三个量:图纸中实际测量出的工程量;各部位的预留长度;缆线敷设施工损耗量。明确各种量的使用范围,以及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准确选择。 第二,注意图纸上没有明确反映的工程量。电气部分图纸往往表现较简单,预算编制过程要特别强调计算工程量时,对于图纸没有直接反映的工程量部分不要遗漏。例如电气工程的电气系统调试部分、电缆头、终端头等内容没有在图纸上直接标明,因此在确定电气工程造价时,不少造价管理人员容易忽略该部分。但是电气调试部分对于整个系统最终能否有效投入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电气调试部分所占费用往往比较高。解决这一典型问题,首先要求电气工程造价人员一定要建立系统调试的概念,明确对于相关标准条文对于调试系统的划分说明。其次注重对图纸的材料表、设计说明的应用,最后要求造价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电气部分的基础技术知识,多方面着手提高造价的准确性。 第三,强调与施工人员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变更的情况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据此,造价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设计变更的具体情况,使造价值能够更好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提高造价值的准确度。 第四,重视图纸中材料设备表的具体作用。编制过程中应注意在进行工程量计算时,一定不能照搬材料设备表,因为材料表中提供的线缆、配管量有一定的余量,不能准确反映实际量。但是其他灯具、开关量、配电箱的数量则相对准确,对于编制者,可以借助该部分材料表中的工程量,作为最终检验工程量计算准确与否的工具。 三、准确区分电气安装工程中的材料、设备 材料和设备是两个不同概念,不可以混淆。而且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只包含了材料费,并未包含设备费。因此要准确确定造价值,首要就要熟练区分材料和设备。特别是电气工程中材料和设备的种类众多,价值比重大。根据国家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编写的《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及概预算编制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送审稿)》中第6条电气部分的相关规定:其一,各种电力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感应移相器、电抗器、高压断路器、高压熔断器、稳压器、电源调整器、高压隔离开关、装置式空气开关、电力电容器、蓄电池、磁力起动器、交直流报警器、成套供应的箱、盘、柜、屏及其随设备带来的母线和支持瓷瓶均为设备。其二,各种电缆、电线、母线、管材、型钢、桥架、梯架、槽盒、立柱、托臂、灯具及其开关、插座、按钮等均为材料。其三,刀型开关、保险器、杆上避雷器、各种避雷针、各种电扇、铁壳开关、电铃、照明配电箱等小型电器,各种绝缘子、金具、电线杆、铁塔、各种支架等金属构件均为材料。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应参照上述规定,如果造价管理人员对材料与设备的划分这个概念没有分清,将设备当作材料进入预算造价,就会给预算值的准确度造成影响。 四、掌握电气材料的价格 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费用大约要占到工程费用的60%—70%左右,因此设备和材料的价格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重大,直接关系到造价值最终准确与否。市场上,建筑设备、材料型号不一,品牌繁多,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导致了同种型号材料价格差距交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市场。因此,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造价人员要多方询价,力求最终采用的材料价格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实际价格。具体要求造价人员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当认真了解材料的价格信息,及时收集有关价格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才能提高工程造价值的准确性。 五、要熟知08清单和定额相关的规定,逐步积累自身相关的数据资料,准确确定单价 有些造价管理人员对电气工程部分定额认识不深,定额子目的选取不准确,最终选择的子目没有反映实际的工作特征,也就无法准确衡量完成工程所需的生产要素的消耗水平。电气工程采用定额主要是要求熟悉第二册定额的相关规定和内容,同时注意配合第十册使用。 08清单的价格形成机制属于国家调控价格阶段,应用范围在逐步推广。在08清单的要求下,首要是掌握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在价格确定上的区别。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提出的是综合单价。综合单价的构成同定额计价的单价有明显不同。工程量清单计价在进行综合单价确定时主要要求参照企业内部定额确定,这一要求也符合调控阶段竞争形成价格的特征要求。在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初始过渡阶段,由于企业定额的编制不完善,所以统一定额在确定单价中的作用和地位不会立即被取消,在很长时间内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因此造价人员必须熟悉电气安装工程的定额子目,合理选取,尽可能使得所选子目和工程实际相符。同时必须明确对于施工单位造价人员而言,要特别强调注意自身数据资料的积累,要求能够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内部消耗水平的资料,才能更好适应在清单计价模式下综合单价的报价要求,提高自身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六、在工程造价文件编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编制说明的完善 实践工作过程中,编制说明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容。编制说明中详细的说明在编制过程中图纸中遇到的不确定问题,以及编制人员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同的处理方法足以引起最终编制的准确程度,因此,专业人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准确编制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既是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造价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也是进行造价控制,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如果工程造价人员不能保证造价的准确性,工程造价人员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做好电气工程施工图预算工作,就是要求工程造价人员熟悉电气专业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造价业务知识,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08清单规范,强调不断学习,不断学习,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电脑、软件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电气工程论文:浅析建筑电气工程安全及质量问题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是依赖于建筑物而存在和使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等关系密切,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发生的电气火灾居各类火灾之首,人身触电事故、电气设备损坏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建筑电气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必须妥善地进行处理,防止在今后使用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安全质量问题 措施 一、建筑电气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1、触电危险。触电危险是指由于工程人员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上的疏忽,以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疏于维护或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或线路等出现的过热、绝缘失效以及pe线断线等故障,从而对用户或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构成的威胁。 2、电气火灾或爆炸。电气火灾危险是指由于设计过程或运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造成供电系统中出现的运行短路、过载、铁芯短路、发热等故障,导致局部系统过热,从而带来的火灾或爆炸隐患。 3、静电危害。静电维护由于系统缺乏必要的检修及维护,或接地、跨接装置的不完善,以及工作人员的静电防护不合格等造成的静电或静电火花危害。 4、雷电危害。雷电危害是指由于电气系统中缺乏必要的防雷措施,或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存在缺陷等因素,导致建筑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5、电磁维护。电磁维护是指由于高频设备参数调整不当,屏蔽设备缺陷,或外界环境因素导致人体长期处于电磁场照射下,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 1、塑料管线敷设常见问题 接口不严密,有漏水、渗水现象。恨弯处出现扁,凹,裂等缺陷。 1.1预防措施 购置pvc管时,需购置相应的接头、螺接等附件,以及适应不同管径的冷弯弹簧,以备很弯时使用。管与管连接一定要用接头并涂粘结剂。偎弯时使用与管径匹配的冷弯弹簧,必要时可将垠弯处局部均匀加热,均匀用力,弯成所需弧度,减少出现扁、凹、裂现象。pvc管连接形式有两种:可采用同径管插人法连接,将一头加热胀出承插口,插人深度易为管外径的1.1一1名倍;套接法连接,套管长度易为管外径的1.5一3倍,管与管的对口处应位于套管的中心。两种连接方法在连接处均应涂专用胶合剂。管子连接禁止用异径管相连接,如需变径可通过接线盒、箱解决。 2、导线的接线、连接质量和色标问题 多股导线不采用铜接头,直接做成“羊眼圈”状:与开关、插座、配电箱的接线端连接时,一个端子上接几根导线;线头裸露、导线排列不整齐,没有捆绑包扎:导线的三相、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pe线)色标不一致,或者混淆。 2.1预防措施 多股导线的连接,应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在接线柱和接线端子上的导线连接只宜1根,如需接2根,中间需加平垫片;导线编排要横平竖直,剥线头时应保持各线头长度一致,导线插入接线端子后不应有导体裸露。铜接头与导线连接处要用与导线相同颜色的绝缘胶布包扎;采购人员要按现场需要配足各种颜色的导线,施工人员应分清相线、零线(n线)、接地保护线( pe线)的作用与色标。 3、箱与盒安装常见问题 箱、盒安装标高不一致;箱盒开孔不整齐;铁箱变形;现浇板内箱、盒移位;安装电气后,箱、盒内赃物未清楚干净。 3.1预防措施 (l)严格按照室内地面标高确定箱、盒标高; (2)铁箱、盒开孔严禁使用电气焊,应用专用工具打孔,以防箱盒变形; (3)现浇板内箱盒应先放稳,用带丝固定好,以防浇注混凝土时箱、盒移位; (4)穿线前,先将箱盒内灰渣清除,以保证箱盒内干净。 4、灯具、吊扇安装问题 灯位安装偏位,不在中心点上;成排灯具的水平度、直线度偏差较大;吊链目光灯链条不平行,引下的导线未编叉;吊扇的吊钩用螺纹钢加工,成型差;钟罩不吸顶,接线盒外露;阳台灯底盘铁板大落,生锈;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太大,不整齐。 4.1预防措施 安装灯具前,应认真找准中心点,及时纠正偏差:按规范要求施工,成排灯具安装的偏差不应大于5mm,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拉线定位,使灯具在纵向、横向、斜向均为一直线:预埋吊扇挂钩时,应用不小于中8的镀锌圆钢与板内的钢筋固定在一起,不准采用螺纹钢,吊钩加工成型应一致,且刷防锈漆,吊扇的钟罩能够吸顶且将吊钩和接线盒遮住,成排的吊扇应成一直线,偏差小于等于5mm;日光灯的吊链应相互平直,不得出现八字型,导线引下应与吊链编叉在一起。阳台灯具的底盒铁板厚度i 0.5mm,油漆表面均匀平滑,能很好地起到防锈的作用。玻璃罩不能太薄,以免安装时破裂;天花吊顶的筒灯开孔要先定好坐标,除要求平直,整齐和均等外,开孔的大小要符合筒灯的规格,不得太大,以保证筒灯安装时外圈牢固地紧贴吊顶,不露缝隙。 5、配电箱的安装、配线 箱体与墙体有缝隙,箱体不平直;箱体内的杂物未清理干净;箱壳的开孔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用电焊或气焊开孔,严重破坏箱体的油漆保护层和箱体的美观;落地的动力箱接地不明显,重复接地导线截面不够;箱体内线头裸露,布线不整齐,导线不留余量。 5.1预防措施 认真将箱内的沙浆杂物清理干净;订货时严格标定尺寸,按尺寸生产,使箱体的“敲落孔”开孔与进线管相匹配,如不匹配,必须用机械开孔或送回厂家重新加工;动力箱的箱体接地点和导线必须明确显露出来,不能在箱底下焊接或接线,箱体内的线头要统一,不能裸露,布线要整齐美观,绑扎固定导线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一般在箱体内要有10cm~15cm的余量。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安全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高的工作,一方面既与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关联,又与建筑工程的统一组织管理密切相关。在建筑的初期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电气安全的综合措施,既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也要保障各技术措施的有效施行,确保建筑产品的电气安全。 电气工程论文: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宽、专、交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并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科研成果研制综合实验系统等方式建立了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导师制、创新研修课、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等政策和措施有力推进了研究性教学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研究性教学 一、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2008-2009年,根据学校要求重新修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本次修订工作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做到宽、专、交兼顾,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1、公共课程——注重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课程,即公共课程。针对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课程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占总学分的16%。 2、技术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技术基础课程涵盖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课程。为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程群,将各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纳入该平台,包括:(1)强电类课程(电力工程导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控制类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网络);(3)信息类课程(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仿真技术及应用)。 上述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新要求,使学生基础扎实,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兼顾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3、专业课程——接触学科前沿,注重设计和实践能力。本专业设有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楼宇自动化5个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方向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拓展课3个层面。专业方向核心课为本专业方向的支柱课程,有理论、有实验、有课程设计;专业必修课针对本方向的技术发展,选择接触学科前沿的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拓展课不再按专业方向设课,鼓励学生交叉选修。在专业拓展课中,新开出了5门工程设计类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与实验、飞思卡尔(freescale)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电能参数测量系统设计、网络化运动控制工程设计专题、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设计专题。 二、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无疑十分重要。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仍持续加大实践环节比例。同时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由于资金紧张,加之高端专业设备价格昂贵,专业实验室建设一度成为专业建设的难点。为此,专业建设突破常规,提出“高起点出发,建设和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造双赢”的实验室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专业已建立了“哈工大一松下电工plc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哈工大一罗克韦尔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等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争取到公司和学校投资总计1000余万元,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进入实验室,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在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 2、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研制综合实验系统。在“十五”和“十一五”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中,除实验室常规建设外,借助专业的科研优势,着力建设综合型、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研制多套适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高水平实验系统。目前已基本构建3个综合实验系统。 (1)控制技术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包括集散控制实验系统、开放式伺服运动控制及负载模拟综合实验装置、直升机姿态控制系统。 (2)电机及其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卫星姿态控制飞轮电机系统和导弹舵机电动伺服控制系统。 (3)嵌入式及网络监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力监控器和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通信实验装置。 这些装置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其中,反映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前沿。同时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成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验平台。 3、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真正成为学习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不应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手段,而应成为获取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此思想为指导,为充分利用上述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综合型实验项目,本次培养方案中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门重要的平台课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由12学时增加至24学时,其中8学时为仿真、研究型实验。在对实验装置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开出新的设计型实验,并要求学生针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仿真分析。电力系统和楼宇自动化方向专业实验也分别独立设课,改变以往实验附属于课程,内容分散、单元化的缺点,整合实验内容,开出综合实验。使学生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在实验室完成设计和研究工作。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强调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师资条件和研究氛围,开展研究性教学。本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由探究、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已有观点,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设计、自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此外,通过对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探索,我们还按照以下途径推进研究性教学。 1、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选择导师,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达到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博士、硕士研究生资源,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共同的导师联系起来,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者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2、开设创新研修课——实现学习、研究一体化。我校自2007年开设创新研修课,本专业已开出23门,课程均由博士生导师担任主讲教师。每期选修人数限制在6~10人,课程内容以实践、研究为主。课程内容以教师相应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从项目中提炼,突出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研究,实践了集“知识传授与研究创新”为一体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 3、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在2008、2009两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奖中,我专业的23个项目中获得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4、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本专业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成效显著。 电气工程论文: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5.结论 电气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突出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创新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成本控制解析 摘要: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火热,建筑行业一直呈增长趋势。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建筑行业的竞争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在工程建设之中,成本控制成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怎样有效的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就显得十分很重要了。本文说明了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组成、我国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措施以及改革措施。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前言 建筑安装工程作为一项建筑工程的建设项目,建筑安装工程的各个建设部门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将工程造价的工作做好,这对安装工程的完成速度以及质量有这直接的影响。建筑安装工程方面的造价管理具备综合性,其不但会受到市场因素以及技术因索的影响,还会受到突发事件以及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在进行造价时,工程的造价人员不但需要考虑到材料、技术、设计以及施工组织各个方面的专业的建筑知识,而且还要考虑到行业造价管理以及经济市场的行情等内容。所以想要将建筑安装工程方面的造价管理做好,就需要合理的、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价,进行多方面的充分的考虑以及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实施。 1建筑安装的工程造价组成 建筑安装工程的造价指的是以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将特定的比如说设备、技术以及工程等商品当作交易对象,经过各受益方的确认、测算以及运用所规定的交易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市场价格。因此建筑安装的工程造价是由税金、规费、分项分部的工程费、措施项目费以及其他的项目费组成。 1)分部分项的工程费指的是为了将一个所规定的计量单位其中所包含的分部分项量清单完成,而所需的企业的管理费、人工费、利润、材料费、风险费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费相加得到的总值。 2)措施的项目费作为非实体的项目费包含施工之中一些方面的费用,比如说:技术费用、生活安全费用以及环境保护费用。其中所包含的安全文明施工费不能算入竞争性费用之中,需要通过所在省或者是国家行业建设的相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方式计算。 2我国建筑安装的工程造价的所存在的问题以就影响的因素 2.1影响因素 1)设计变更所带来的影响。在施工的过程之中,建设单位一旦决定对既定的设计内容进行修改,增强其标准,提高其建设的内容。在施工的工程之中就会造成增加设计的变更,对于设计变更所带来的签证费以及变更费不能够及时的处理,会对设备安装的工程造价造成直接的影响。 2)招标和投标的影响。在进行招投标的时候,由于设备的类别以及选型有不明确的情况发生,一旦没有在招标答疑中合理的解决掉,那么就是导致合同中存在很多的活口,对今后的控制造价不利。而且在进行招标时,由于计算的错误以及没有合理的选择施工的单位,都会对设备安装的工程造价造成很大的影响。 3)施工单位带来的影响。由于在进行工程竣工结算或者是工程预算以及分阶段结算等阶段时,施工单位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有意的曲解定额子目套价以及定额工程量的计算规则,一旦发现定额当中存有的活口,就会对其加以利用,低类高套,以达到提高安装工程造价的目的。 2.2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的管理比较落后。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框架,而且一系列的工程造价软件也越来越完善了,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越来越突出了:采集的技术比较落后,不能够统一的对信息进行分类,致使不能够及时的更新信息资源、信息的维护质量提高不上去,不但不能够使信息市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且还不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因为经营观念的落后以及组织体制僵化,导致缺乏有效的管理工程造价的信息资源系统。 2)工程造价的预算条款以及合同不够严谨。预算以及合同都是比较严肃的法律文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之中,经常因为编制者的整体水平或者是其他的有意或无意的原因,造成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出现:有一些施工的企业缺乏法律意识,在签订不够严谨;有一些施工的企业,其合同管理员由于不够了解合同的条款以及业务,缺乏明确的目标,致使其在进行合同业务的处理时不能够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有时候可能会带给企业很多的经济损失,甚至带给企业很多负面的影响,造成企业声誉的下滑;现在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管理合同的机构,造成了不能够有效的制止已经有违规现象出现的合同,只能任其发展,最终导致成本提高、工期延误。 3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改革措施以及控制措施 3.1控制措施 1)需要按照合同的规定进行工程量的计量,提高现场签证时的管理和控制,防止有重签、错签以及多签的情况发生。及时的将工程索赔的工作做好,防止其造成更大的经济上的损失。在施工的过程之中运用动态跟踪式的造价控制,一旦实际和计划有所偏差马上对原因进行查找,及时的处理掉并时时跟踪查看处理的结果是不是恰当。 2)在进行招标时,需要以诚实守信、公开公正为基础。在投标单位中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以及报价合理的施工单位。并且在招投标时通过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形式进行,避免定额缺陷所引起的风险。在进行承发包合同的签订时,明确的进行任务的分担,做到合同不留活口。 3.2改革措施 1)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的管理。a.通过统一的标准,科学合理的进行各种工程造价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b.建立起合理科学的、适用于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库,强化信息的披露制度,确保以及增强信息的质量、合理分类以及标准化。 2)规范以及完善合同的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的项目经营来说,施工合同是其法律依据,施工合同是以法律为依靠制定出了在工程承包的过程中施工企业所具有的义务和权力。因此合同的签订必须程序化、规范化,时间和技术相协调以及工作的内容完整,所以需要提高对合同的管理。因此,a.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企业的执行层、决策层都要具备合同意识,明确了解合同的重要性能,加强对合同进行管理,充分的分析同行业其他施工企业所制定的合同;b.企业的内部要加强合同的管理,在签订合同前需要反复的进行细致的思考,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并要逐字逐句的对合同的内容进行研究,收集以及掌握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情况,通过研究相关的资料,提前将索赔的方案制定出来,防止企业被反索赔。 3)设计阶段的控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的比选和优化,合理化工程设计。在工程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工程造价,并依据经济和综合效益指标科学的选择设计方案。实行限额设计,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各专业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限额设计要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和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实际内容为原则进行。合理选择标准、设计规范,有利于降低投资、缩短工期。 4)招投标阶段的控制招投标过程中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在众多投标单位之间选择质量可靠、报价合理、信誉好的施工单位。采用丁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招投标,克服传统定额的缺陷、合理分担风险。在签订承发包合同时,尽量任务分担要明确、合同少留活口。 4总结 对于施工建设来说,工程造价是其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有很多的因素会对建筑安装的工程造价造成影响,所以就需要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以及造价人员严格的遵守合同的规定,时时刻刻的把每一个细节和环节都放置在分项目标的范围中进行控制,并且还要提高对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所实行的造价控制,达到工期短、质量高以及投资少的终期目标,使得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提高。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浅析高职高专《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 【摘 要】《建筑设备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科目,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具备建筑设备的专业知识和识图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建筑设备工程的教学改革做出如下尝试。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设备工程;教学 《建筑设备工程》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及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给水、建筑消防、建筑排水、建筑采暖、建筑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程科目。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暖电系统的基本知识、识图及施工方法,为将来从事建筑工程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打好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笔者对《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教学内容 首先,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设备投资在建筑总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从而社会也需要更多了解建筑设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高职教育规模虽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从现有的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陈旧、与工程实际脱节、实用性不强,学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另外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对这门课要求的差异,学生基础又各有千秋,要求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使用统一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选用合理的教材,然后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需要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可适当增加课本上没来得及更新的内容,让学生熟悉最新设计、施工验收规范,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以及环保、节能的产品,以满足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建筑设备涉及的专业较多,而各专业、各系统之间又互不相关,不论是基本理论知识还是专业内容都差别很大。如何选择建筑设备的教学内容,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根据建筑设备在建筑施工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授课的重点、次重点、一般了解和选学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本着“必须、够用、会用”的基本原则,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如: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照明进行重点讲解,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施工图识读。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不讲授,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 第三,建筑设备工程应以工程应用为重点,重视培养建筑设备识图能力。识读施工图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通过建筑设备水暖电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指导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同时能够按图计量计价以及按图进行工程监理,将设计图纸内容转化为实际工程。在《建筑设备工程》这门课中,识读施工图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图中,除详图外,平面图、系统图上各种管路用图线表示,而各种管件、阀门、附件、器具等一般都用图例表示。所以,对于给排水施工人员必须了解建筑设计规范、施工图集,熟悉建筑设备、材料和工艺,以及工程施工图中常用的图例和符号,才能有效识图,否则,在识图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要想提高识图能力,必须熟悉设计规范、施工图集,牢记施工图中常用的图例和符号,勤学多看、熟能生巧,并做到及时总结。 2 教学方法 2.1 黑板、挂图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这就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以黑板为主,挂图和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利弊共存的,我们不能只用黑板或只用多媒体,应该相辅相成。黑板教学是最传统,有时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重点的授课内容和难点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思考、记忆和讨论。建筑设备教学中挂图也是不可或缺的,挂图的图像和图例比手绘的清晰、规范,便于演示。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形象直观,可以通过文字、数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形象地勾画出建筑设备的真实情况以及与建筑的配套关系,更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设备各系统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如果采用黑板、挂图和多媒体并用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2 实物演示 《建筑设备工程》这门课中所讲的很多知识都是抽象的,老师难讲,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可多采用多用实物构件作为教具,如:阀门、管材和管件等,书上介绍了其构造、特点及其连接,并有相应的构造图,可学生仍觉得很难理解。若老师借助于实物,把各种阀门、管材和管件的实物拿给学生看,让学生先有个直观的了解,再对照实物讲解它们的构造、连接方式、优缺点以及应用场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现场教学 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法。比如带学生去尚未吊顶的施工现场去看给水管网的布置以及敷设方式,带学生到消防泵房去了解消防给水系统的构成,带学生到教学楼、多功能报告厅去看消防设施,带学生去图书馆顶楼参观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等或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他们到建筑设备市场了解常用的管道管材、水表、阀门、卫生洁具、自动空开等。学生可根据现场实地观摩和市场了解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各类建筑设备安装与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实例教学 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例题和作业选题上,要结合工程实例。例如,教师在讲授建筑给排水这一章节时,应提供某一建筑物的给排水施工图,然后结合施工图纸讲授建筑给排水图纸的内容、图例、符号以及具体识读方法,并讲明图纸上管道管线等的位置及其布置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绘制和阅读房屋工程图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能学会如何将图纸变成工程实际。 3 师资队伍 一方面,从事教学的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进校门,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因此任课教师应该轮流或利用寒暑假到施工单位实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水平,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聘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来为学生授课、做专题讲座或现场演示,介绍当前实际施工中所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以及实际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介绍他们宝贵的施工经验等。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到施工现场实地观摩建筑设备的系统形式、管材管件连接、器具安装等,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4 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期末考试(50%)与过程性考核(5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试卷内容着重放在考核学生对建筑设备安装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水电识图能力等;过程性考核包含上课出勤率、到工程现场观摩时的表现、听专业讲座的次数及其习题集作业完成情况等。 5 结语 从事建筑类各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对现代建筑物中的给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供配电、建筑照明等系统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以及在建筑中的设置应用情况有所了解,才能在建筑和结构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装饰、建筑管理等工作中合理的布置,这就对《建筑设备工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谈建筑设备管道工程决算审计 摘 要:建筑设备管道审计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工程项目从开工到竣工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材料型号、施工方案、承包范围等,对这些变化进行收集分析,有助于做好审计工作 关键词:设备管道工程 工程量 综合单价 审计 引言 工程造价审计主要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依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定额工料消耗标准、取费标准以及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参数、设计图纸和工程实物量,工程造价的确认和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以承包合同为基础,在竣工验收后结合施工变更、工程签证的情况,作出符合施工实际的竣工造价审查结果,它是承发包双方结算的依据,也是工程决算的基础资料和依据。 工程审计前还应查看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查看约定的结算方式。因为建设工程周期较长,可变因素较多,所以双方签订合同时多采用可调价格。施工单位投标时一般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把原中标价报上来,另加上工程洽商,值得注意的是施工单位往往没有减掉未做的部分。工程竣工后与编制投标报价时相比,工程造价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工程量的变化 现在招投标往往采用工程量清单,实行量价分离,量的风险由建设单位承担,但工程量也是可以调整的,如有的项目招标文件中对工程数量调整有如下约定: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其工程量增减幅度在5%以内的,工程数量不允许调整;工程量增减幅度在5%以外的,超过部分的工程量允许调整。所以,审计时审计人员还是要依据竣工图纸,把图纸全部内容重新计算一遍,核实原工程量清单数量与设计变更和洽商的量,计算工程量的增减幅度。举个例子:假设工程量清单中有设备管道?109*5直埋项目原报价是10000m,双方核对后,审定为11000m,允许调增11000-10000×(1+5%)=500m 综合单价的变化 综合单价包含完成一个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和利润,以及一定范围的风险费用。价的风险由施工单位承担,但综合单价也是可以调整的,综合单价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工程量清单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增减,有些主材是建设单位供应、市场价格波动超出一定幅度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231020-GB50500-2013第9.3条:因非承包人原因引起的工程量增减,该项工程量变化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应执行原有的综合单价;该项工程量变化在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其综合单价及措施项目费应予以调整。第9.3.1 条:工程变更引起已标价工程量清单项目或其工程数量发生变化,应按照下列规定调整:(1)已标价工程量清单中有适用于变更工程项目的,采用该项目的单价;但当工程变更导致该清单项目的工程数量发生变化,且工程量偏差超过15%,此时,该项目单价的调整应按照本规范第9.6.2条的规定调整。(2)已标价工程量清单中没有适用、但有类似于变更工程项目的,可在合理范围内参照类似项目的单价;(3)已标价工程量清单中没有适用也没有类似于变更工程项目的,由承包人根据变更工程资料、计量规则和计价办法、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信息价格和承包人报价浮动率提出变更工程项目的单价,报发包人确认后调整。承包人报价浮动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招标工程:承包人报价浮动率L=(1―中标价/招标控制价)×100% 非招标工程:承包人报价浮动率L=(1―报价值/施工图预算)×100% (4)已标价工程量清单中没有适用也没有类似于变更工程项目,且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信息价格缺价的,由承包人根据变更工程资料、计量规则、计价办法和通过市场调查等取得有合法依据的市场价格提出变更工程项目的单价,报发包人确认后调整 第9.3.2条中规定:工程变更引起施工方案改变,并使措施项目发生变化的,承包人提出调整措施项目费的,应事先将拟实施的方案提交发包人确认,并详细说明与原方案措施项目相比的变化情况。拟实施的方案经发承包双方确认后执行。该情况下,应按照下列规定调整措施项目费:(1)安全文明施工费,按照实际发生变化的措施项目调整。(2)采用单价计算的措施项目费,按照实际发生变化的措施项目按本规范第9.3.1 条的规定确定单价。(3)按总价(或系数)计算的措施项目费,按照实际发生变化的措施项目调整,但应考虑承包人报价浮动因素,即调整金额按照实际调整金额乘以本规范第9.3.1 条规定的承包人报价浮动率计算。如果承包人未事先将拟实施的方案提交给发包人确认,则视为工程变更不引起措施项目费的调整或承包人放弃调整措施项目费的权利 另外231020-GB50500-2013第9.3.3条:如果工程变更项目出现承包人在工程量清单中填报的综合单价与发包人招标控制价或施工图预算相应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偏差超过15%,则工程变更项目的综合单价可由发承包双方按照下列规定调整 (1)当P0 (2)当P0 P1×(1+15%)时,该类项目的综合单价按照P1×(1+15%)调整 第9.3.4 条中规定:如果发包人提出的工程变更,因为非承包人原因删减了合同中的某项原定工作或工程,致使承包人发生的费用或(和)得到的收益不能被包括在其他已支付或应支付的项目中,也未被包含在任何替代的工作或工程中,则承包人有权提出并得到合理的利润补偿。 在投标报价时,施工单位往往把主材设备的价格都装进了预算,但是实际施工时,有些重要的主材、设备是由甲方购买的,而不是施工单位,如配电柜,配电箱,电缆、电线、桥架等,工程审计时审计人员要把这部分的主材设备价格从综合单价中去掉,但可以给这部分甲供材的采保费。若施工期间内市场价格波动超出一定幅度时,231020-GB50500-2013第9.7.1条:合同履行期间,出现工程造价管理机构的人工、材料、工程设备和施工机械台班单价或价格与合同工程基准日期相应单价或价格比较出现涨落,且符合本规范第9.7.2、9.7.3 条规定的,发承包双方应调整合同价款 施工项目的变化 设备管道一般分强电和弱电两部分,强电包含动力、照明、防雷接地等,一般施工图中强电的内容都被编进了工程量清单。但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甲方分包,即有些项目是由别的单位施工的,如住宅楼项目中的照明配电柜的安装,电表箱的安装,照明配电柜至电表箱间的电缆或电线敷设,一般是由当地的供电部门来做,所以结算时这部分的量应给当地的供电部门,即从原工程量清单中把这部分减去,与此相关联的送配电装置系统调试也应随之减去。再如企业医院住院病房楼项目,病房内有设备带,设备带上有床头灯、开关、插座、呼叫按钮等电器元件,连同医用气体管道都是由分包单位施工的,而房间内的吊顶荧光灯,嵌入式夜灯等则是由总包单位施工的,审计人员一定要分清总包单位与分包单位的工作范围及交界面 对完工程量后,上电脑时,若有施工单位中标时的电子版,直接修改电子版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的金额自动跟着调整,若没有施工单位中标时的电子版,就得用EXCEL表格重新输清单计价表了,输完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后,别忘了按施工单位投标时措施费占分部分项计价表的比例把措施费调过来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高职院校《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对于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设备 教学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给排水、供暖工程、热水及燃气供应、通风与空气调节、建筑电器等,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该门课程要培养学生成为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设备工程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施工安装方法,正确读解施工图,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要求,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对于建筑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精减教学内容 (一)强调实践性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教育。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而强调实践性环节即将规划、设极图纸及方案转化为物质的能力的培养。为实践“实施型”的培养目标,我们应工程施工、组织管理、检测等作为重点授课的内容,并增加实践性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引入新知识新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也在快速发展,而我国高校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一些。因此,教师应在讲课中及时向学生讲述新的知识、介绍新产品、介绍新材料。比如讲到管材时,应注重介绍各种塑料管材、塑料与金属的复合管材、铜管等及其连接方法。而传统的钢管、铸铁管只做简要的介绍即可;在讲水表时要注重向学生介绍TM片知能水表、红外感应节水龙头;在讲到水泵时,则强调变频调速装置的选型、调试、节能等(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变频调速装置在实际上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讲采暖系统的散热器时可给学生介绍新型铜铝型散热器及其特点;还可向学生介绍当今流行的地板采暖和分户热计量的原理、设计、施工方法及验收标准等。 二、优化课堂教学 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优化教学方法对保证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对建筑设备课程可采用实物教学和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缩短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抽象、枯燥,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很多设备学生根本没见过,没有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设法缩短教学与具体工程实际之间的距离。 方法一:是尽量采用实物教学法,即在上课时多用实物构件作为教具,结合实物进行教学的方法。如在讲授给水阀门时,教材上讲了闸阀、浮球阀等几种阀门的构造、特点、适用环境等,并绘制了相应的构造图,可是同学们看后仍觉得很复杂,构造图也大多搞不懂。如果教师上课时拿来这几种阀门的实物,同学门就会对其构造一目了然。在讲述低压空气断路器俗称自动空气开关时,教师带来几种常见的自动空气开关的实物,对照实物来讲其原理、构造和接线,使同学学习更直观,这样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 方法二:是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即在讲述系统原理、方法时,结合工程实例来讲。例如在讲建筑给排水系统时,教师应提供某一建筑物的给排水施工图,结合该建筑物的工程施工图纸,讲明建筑给排水图纸的基木内容、图例及符号,图纸的具体识读方法。讲明图纸上的管线、卫生器具、管道附件等的实际位置和具体布置。这样,同学们很快地学会了如何识图,并很好地理解了如何把图纸变成工程实际。 三、进行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使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是一门工程应用型的课程,在强调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其工程特色和实践性。不妨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即安排一定的时间,从外而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来给学生作专题讲座或现场演示,比如给排水新材料讲座,智能建筑讲座等,此为“请进来”。而“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实地观摩建筑设备的系统形式、管材管件连接、卫生器具安装等。或者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他们到建筑设备市场了解常用的管道管材、水表、阀门、卫生洁具、自动空开等,并根据现场实地观摩和市场了解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各类建筑设备方而应注意的问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卞动性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从工程技术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比如:讲解水系统的管网设置与敷设时,可以让学生在宿舍的卫生间等处观察各种不同类型的卫生器具,了解管道布置与安装的力法;在讲解空气调节系统时在学校综合楼或人型商场等装有集中式中央空调的建筑物内进行现场讲解,直接观看制冷机、冷凝器、农面式冷却器、百页窗式送回风口、风管风道等设备;讲解电气照明时可直接利用教室里的照明设备如荧光灯等进行分析与讲解;亦可请进此具有丰富现场施工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举行各类讲座,加强课程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通过各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自己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语 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蕴育着现代建筑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建筑设备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现代建筑朝着“以人为本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建筑设备工程》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授课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工程设计与施工实践,紧跟时代潮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现化科技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探讨 实训基地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教学设施与运行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其开发与建设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关乎职业院校的生存发展,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体会,从体制机制建设、基地硬件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办学水平,高质量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建设目标 以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以与湖南建筑设备安装行业综合实力强的知名建筑企业紧密合作为平台,通过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建设,创新“政行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推进“五平台”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秀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鲜明的合作办学特色,服务和引领建筑设备业发展。使基地成为湖南省建筑设备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建筑设备类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基地、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基地。 二、建设内容 1.创新“五模式、三机制、二体系”的“政校行企”合作共建体制机制建设。依托湖南建筑职教集团,建立健全“五模式、三机制、二体系”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五模式”是创建股份制、经营承包、委托管理、协议合作、捐赠冠名五种建设模式。“三机制”即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二体系”即搭建“生产性实训教学培训管理体系、生产经营管理体系”。按照五种建设模式与企业合作建设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基地,以共建体制机制、共建师资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建实践教学条件、共建生产技术服务能力等项目为载体,构建“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强化“生产性实训教学培训”“生产经营”两大管理体系,使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2.构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五位一体”基地硬件环境。通过对校内实训基地合理布局,加大投入,优化实训室设施设备,形成“生产性教学、培训、鉴定、研发、服务”的“五位一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室的规模、布局、设施配备建设都采用企业化模式,校内实训基地面积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建设生产经营实体与名师名匠工作室;建设一个实训基地管理中心,为师资培训和异地异校学生实习提供生活配套设施及设备;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以此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和教师企业锻炼的要求。 3.建成“双师互兼、角色互换”的高素质基地实习实训教学团队。借助湖南建筑职教集团平台,完善基地的专任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与湖南建筑安装行业实力强劲等合作企业采用“双师互兼、角色互换”的方式充实基地实习实训教学团队数量;通过送培、进修和学院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提升基地实习实训教学团队水平;建立基地教学团队建设措施与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建成一支“双师互兼、角色互换”的高素质基地实习实训教学团队。 4.构建“二方向、三层次、五功能”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行业职业标准,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通对湖南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等优秀规模企业的调研,确定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需职业能力,与企业共同构建“二方向(电气安装施工、水暖安装施工)、三层次(基本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创新拓展模块)、五功能(教学、培训、鉴定、研发、服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入企业典型真实项目,筛选实训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展项目仿真实习实训;以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和生产管理方式,构建符合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员技术技能训练规律的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开展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综合评价,确保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质量。 三、结束语 湖南建筑业建筑设备类工程从业人员约20万人,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仅占9%。建筑设备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技术技能水平滞后,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创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依托企业深度参与基地建设并共享基地资源,形成“双主体”建设机制;企业共同参与基地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模式的建筑设备专业及集生产性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院校师资培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为社会、行业培养培训急需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合格人才,具有明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作者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论述 摘要:本文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工作实践为基础,通过介绍设计文件中对材料的要求和材料相关的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实现对工程材料的有效控制,以保证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材料;质量控制 前言 各种房屋建筑及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之配套的设备、线路、管道的安装活动称为建筑活动;而建筑活动中的房屋建筑及附属设施的线路、设备、管道的安装活动则称为建筑设备安装活动,是对给排水、通风空调、智能建筑、电气、电梯安装工程的统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中共包括9个分部,而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占5个分部,占据了较高的比重,所涉及的专业较多。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建筑使用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材料实施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整个建筑过程中,除去设计、施工上的原因,材料对最后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与人们的生命密切相关,其质量良好与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将极有可能会发生投诉事件;与此同时,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是由安装工程所用的材料决定的,假如材料出现了质量问题并引起返工,将会给多方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保证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材料进行质量控制显得非常重要。 二、设计文件中对建筑材料的要求 安装工程的设计文件应符合以下几点:国家的法律法规;现行的规范;合同要求。而安装工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构配件要对其规格、型号及性能做出明确的介绍,而且其质量要求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禁止制定生产厂家、供应商。 三、建设单位购买建筑材料应注意的要点 建设单位所采购的建筑材料、设备等,建设单位要确保其质量标准、规格等要符合设计文件或合同中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相关物资文件是真实的、有效的和完整的。 四、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工作 建筑材料是安装工程得以进行的物质前提,因此必须做好材料的进场与验收工作,严把质量关,以保证材料的质量,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引起工程返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进场的材料一定要有真实的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而且合格证与检验报告的标准一定要与产品的相一致。 (2)在检验进场材料时,检验人员一定要对材料的尺寸、颜色等内容进行检查,如果材料不达标,必须让其退场。 (3)应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样与检验。负责检验进场材料的相关人员,应以设计文件、规范及产品技术规范作为检验的标准,对那些认为需要进行检验的材料实行抽样检验的方法,并做好检验记录,最后将检验报告收集到施工技术资料内。 五、工程材料的收集、整理及汇总 如果工程在竣工决算、使用等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利用资料,查询到当时的现场真实情况,让事情有追溯的可能。施工资料主要是由施工技术资料、施工物资资料及施工记录等七个部分组成,因为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所以要使资料与现场同步,就必须做好平时的收集整理工作,以免在竣工验收时缺乏实际数据。在工程决算、使用、维修、诉讼等过程中,工程资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禁止对工程资料涂改、伪造、损毁等。 六、与材料有关的国家制度介绍 1.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相关分析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一种由各国政府根据法律法规而实行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人身与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及国家安全,该制度要求产品与国家标准及技术法规必须相一致。强制性产品认证则是指通过制定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及相应的认证程序,来完成对强制性产品的检验与审核。已在强制性产品目录的产品,若是没有认证机构的认证证书,也没有根据规定给产品加上认证标志,将禁止其进出口、销售及使用。 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常见的几种强制性产品认证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电线电缆、电路开关、照明设备、低压电器及安全技术防范产品等。 2.关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相关分析 为了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国务院颁布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对重要的工业产品采取强制性的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管理方式。此外,国家还制定并公布了《实施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目录》,目录规定:任何单位或企业在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前,均不可生产《目录》中的产品。对于未获得生产许可证却随意生产的行为,视为无证生产;如果产品已获得生产许可,必须有许可证的编号及相应证书。 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要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材料有:1)电线电缆,常见的如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VV、VLV等,聚氯乙烯绝缘控制电缆KVV、KVVP等,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YJVV、JLV等;2)泵,常见的有小型潜水电泵QS系列、Q系列等,多级离心泵D系列、DF系列等;3)防爆电气,常见的有防爆配电装置(接线盒、配电盒等)隔爆型隔爆、正压型等;防爆开关隔爆型隔爆及其它复合型等;防爆插接装置隔爆型隔爆及增安符合型;防爆型可燃气体报警器、本安符合型等;防爆附件(穿线盒、接头等)隔爆型、增安型;4)制冷设备,常见的如制冷空调末端设备及配套风机、压缩冷凝机组等。 3.以消防类产品形式进行认证的材料 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有部分材料是以消防类产品形式进行认证的,如灭火器、消火栓、消防水器、消防应急灯具等。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涉及消防类产品形式认可的材料有:灭火器、消防水枪、消火栓、防火阻燃材料、灭火剂、消防接口、消防应急灯具、消防水带、喷水灭火设备(包括洒水喷头、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消防用压力开关)。 4.关于卫生许可制度的相关分析 我国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1)国家对供水单位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实施以卫生许可制度管理的管理方式;2)生产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先按照要求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产品卫生许可的批准文件,经批准后,才可进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不可生产、销售及使用未获得批准文件的前款产品;3)二次供水设施的选址、设计、施工及所使用的工程材料,应确保不会污染饮用水水质,同时还应符合利于清洗与消毒的要求。 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与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有关的主要有箱体材料、生活蓄水池中的内壁放水涂层,接管用的密封橡胶圈、法兰垫片等。 5.关于计量认证器具管理制度的相关分析 我国的《计量法》规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及用于贸易结算、环境监测、安全防护及医疗卫生方面的已列入《目录》工作计量器,采取强制性检定管理的管理方式,对其实行强制性的计量认证器具管理制度。未按照规定申请或者经检定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使用;处于前款规定外的计量器具及工作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应进行检定或者送往规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强制性检定不同于依法管理的地方是:强制性检定指的是政府行政部门所属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开展的定点和定期检定;该检定的法律规定,任何人或组织,不得对其进行变更,更不得违反,当事人必须配合,严格按照规定行事。 七、结语 建筑材料与设备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材料与设备的质量合格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会对人们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现行的规定,对建筑材料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以保证安装工程的质量,防止发生由于材料质量问题而导致的返工,最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浅谈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成本控制 摘要:建筑工程设备安装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增多,需要的设备也不断的增多,建筑设备安装市场前景广阔。施工企业通过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制度,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它将对我国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施工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建筑设备 设备安装 安装工程 成本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项涉及内容多,复合的工作,成本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依据成本管理的条件、内容及控制的方法,在每一环节都要按程序做好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控制、分析、考核和编制成本报告,才能在低利润时代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一、完善成本管理组织,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成本专职管理机构,对企业成本实施专业化综合管理 在企业内部设置成本管理科,负责人、财、物和产、供、销各方面有关成本的经济活动,组织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核算、分析和考核。其次,完善成本的基础工作,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材料、设备消耗、费用开支、工程变更等原始记录的填制、审核、传递和保管制度,建立物资收发、转移、清查盘点制度,完善计量检验制度,使成本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管理模式,以企业法人为核心,项目管理为中心,作业层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系。 2、丰富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内容 重视成本预测,结合项目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市场情况以及本企业的水平,深入研究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踏勘现场,对招标工程进行全面分析,进行定性定量预测,充分估计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及企业能承担的能力。在开工前,通过核算,测算出费用消耗指标,对各种技术方案、措施进行初评,尽力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确定目标成本。 完善供应过程的成本管理,控制好材料的成本支出问题,要求企业内做好材料采购的规划和管理。材料费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材料控制作为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关键从采购、库存管理、消耗和回收利用四个环节着手,目的是降低了资金成本,减少了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的风险。材料采购方面,应根据工程计划,采用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购;在离建筑材料市场比较近的情况下,部分材料可通过信息化系统,建立虚拟仓库,实现零库存。同时动员施工人员做好余料的回收工作,减少材料浪费和流失。 二、建筑工程设备安装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如果过程控制重视不够,那么在整个施工过程积累的经验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项目在施工过程遇见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项目的成本控制也无法得到保障。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前期,建筑企业为了应付业主、监理的检查及满足本企业程序与形式的需要,对成本控制的制定比较全面,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成本费用控制的指导作用,制定的成本控制措施根本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更谈不上对项目成本控制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设备安装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方法不科学、不合理,成本控制制度不健全、考虑制度内容时不从实际出发,只是简单套用规范成本控制的内容,对项目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很少考虑,造成项目成本分析与技术分析脱节。受此影响,有些建筑企业投标报价时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重视对多种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估,因此,项目成本控制就失去技术支撑,报价也受到影响,往往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三、加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成本核算 1、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 在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指在计算工程成本时,确定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具体对象,也就是生产费用承担的客体。工程项目成本核算要定期进行确认,详细记录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以便真实反映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通过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明确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及责任要求等,来反映、监督项目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进而改善项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项目成本核算要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对象,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也可按照承包工程项目的规模、工期、结构类型、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等情况,结合成本控制的要求,灵活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2、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特点 由于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具有周期长、多样性、固定性、价值大等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的特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成本核算涉及的内容较多且周期长。成本核算需要全员参与来共同完成。成本核算需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三同步。成本核算主要以原始会计凭证为基础,借助一定的会计科目,运用货币形式,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工程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及结果。统计核算是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整理,反映和监督工程项目成本的方法。统计核算中的数据资料可以用货币计量,也可以用实物量、劳动量等计量。业务核算则是通过简单、迅速地提供某项业务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料,以反映该项业务活动水平的一种方法。在项目总分包制条件下,对分包商的实际成本很难把握。核算的数据处理工作量巨大,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使核算工作程序化、标准化。 3、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项目经理部应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明确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及要求,并设置核算台账,记录原始数据。项目经理部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应坚持形象进度、产值统计、成本归集三同步的原则。项目经理部应编制定期成本报告。 4、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认真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对于加强成本管理,促进增产节约,发展企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首先,通过项目成本核算,将各项生产费用按用途和一定程序,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各项工程,算出各项工程的实际成本,将它与预算成本比较,可以检查预算成本的执行情况。其次,通过项目成本核算,可以及时反映施工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检查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措施费的耗用情况和间接费定额的执行情况,挖掘降低工程成本的潜力,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进而降低成本。再次,通过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可以计算各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各项承包工程合同的盈亏,分清各单位的成本责任,最后,通过对项目成本核算,为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积累经济技术资料,为修订预算定额、施工定额提供重要依据。 三、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成本控制的对策 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对策有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健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成本控制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成本出现偏差,要对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纠偏措施,弄清发生成本偏差的真正原因。对施工企业来说,制定完善的定额管理系统至关重要的,假如对定额管理认识不足,影响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在设备安装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加强对人工费、材料费和施工机械使用费成本的控制,其中,对材料费的控制主要包括对材料数量和单价的控制。同时,施工企业还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止员工徇私舞弊,提高施工企业资金利用率、回避风险和实现项目成本的重要手段。 对工程项目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能实现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土建设备安装工程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研究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术的人才,目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不能突出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性,内容上比较分散,属于普及基础知识,无法配套土建施工过程中的设备施工。而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是我院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对建筑设备的特性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能够配套土建施工,编制基本的方案,进而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本课程的现状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是我院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在整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对核心课程起特殊的辅助作用。 1.课程定位主要针对学生的施工管理理论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区别于过去单一的土建施工的能力,重点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土建施工中相关的设备基础知识。 2.实训过程中实施开放性设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是本课程的。在实训中进行了以实践图纸为基础进行模拟实践设计施工模式的尝试,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设计施工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 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创造现场见习条件。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对行业动态、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能及时把握,并有针对性性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在实践中的建筑设备正确安装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加深对土建类规范施工的理解,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4.本门课程定位情况。前修课程是《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同时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砼与砌体结构施工》等核心课程相配合,共同完成房屋建造过程的学习。后续课程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本身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应用技术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广厦学院的品牌专业,其实训基地是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本课程利用1:1模型,按照建设品牌专业对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求,使本课程教学水准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的师资力量雄厚,实训人员、实训条件良好。实验室资源丰厚,实验设备按国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随时更新,完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进度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配合土建施工的设备安装施工为主要内容,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结合土建施工过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管理操作能力为核心,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根据岗位培养方向将本课程分为五大项目: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消防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采暖工程的识读与安装;建筑通风空调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变配电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与安装;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简介。 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评价:实行理论技能阶段性“驾证式”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评价。 在教学环节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将专业理论型的内容体系转变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理论体系。 (二)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精化,将本课程分为五大模块,教学内容注重基本识图及施工的教学,加强对学生对土建施工过程中设备预埋意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将职业岗位证书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同时增加新标准,删除一些旧标准。以实用、够用为准则,加大突出主要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实践项目设计,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增强工程意识。设置以下三个项目: 项目一 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 (2学时) 项目二 绘制建筑内部暖气、燃气管线系统施工图 (2学时) 项目三 绘制室内电力系统施工图 (2学时) (四)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实物教学法、讲练结合、案例分析、工种施工训练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现场教学设计中进行1:1建筑模型参观,认识建筑室内外给排水系统各类管线名称以及施工方法以及认识建筑室内电气工程系统管线名称以及施工方法。 (五)本门课的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课程前后衔接较少,落实起来难度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联系不大。 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增删得体。同时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 1、学生上课前的“职位需求”介绍 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例如我们将职业层次施工员、技术负责、项目经理等介绍给学生,并介绍每种职业所需掌握的知识面(设备知识的掌握便于提高总体管理水平),增加学生职业认识的同时,极大的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建筑设备这门课。 2.建设市政实训室进行实体教学 建设“建筑设备实训室”,教学中尽可能在每种建筑设备类型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实物样品教学,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新型建筑设备。 3.现场教学(1:1模型、教室、家庭)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1:1模型将土建与日常设备施工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设备同时获得相应的土建工序知识,这样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水电管道的预埋方法,管子不同时间的埋设和不同方式的埋设,都会对结构有不同的影响,让学生对自然裂缝和人为裂缝有了直观认知。 同时利用教学楼的内外开展现场教学。如在课堂上拆取开关插座面板进行身边认知,对走廊消防设备的测量,进行规范认知,或者家庭给排水电气的维修等。课程教学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重点体现在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实训室、1:1模型进行,在教学中以学生实践操作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对客观象、举一反三,研讨纠偏,分析推理、引导鼓励;在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将问题反馈到课堂。通过课堂——现场——实践的课堂循环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法 对实际运用较普遍的部分,提供建筑实践图纸图集,要求学生学习如何识读图纸,了解设计意图,进而如何实现施工。如在讲建筑给排水时,教师在课前用多媒体给出一个图纸案例,先学习图纸相应的表示方式,然后要求学生说出管道水流方式,进而提出其每层施工方式及线路布置安排,最后让学生根据建筑物特点对管道有无改进方法。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案例启导,通过师生互动,导出施工临时给排水的设置和计算。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的设计理论,也学会了施工方法和简易的施工计算。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又符合高职培养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施工问题的能力。 5、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以学校自编建筑施工图实例图集为案例,根据建筑布局特点,采用任务书指导书教学模式,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布置建筑设备,通过完成平面图和系统图设计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六)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亲身现在指导、聘请兼职教师讲座指导等方式,以及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武装教学团队。 (七)教学评价:实行“驾证式”考核方式,采取阶段性理论和技能的考核。理论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技能成绩课程内容比重分布,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占40%;绘制建筑内部暖气、燃气管线系统施工图占30%;绘制室内电力系统施工图占30%。 (八)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现已构建系统全面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电子课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优质工程视频录像及图片等,让学生对设备工程施工有更深入的理解。 下一步目标与进度:我们进一步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继续做好《建筑设备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建立网络试题库系统,继续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创新。积极自编特色教材。建立设备实体施工实训场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针对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的阐述,明确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最后分析并总结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科学的界定。因此,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是解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瓶颈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属于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等与本科高校存在明显区别。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取得职业认证为毕业考核条件,以培养职业化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笔者所在学院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本专业主要是针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而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而设置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建筑业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方向,具体的就业岗位包括建筑设备安装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助理、设备运行管理员等,毕业生工作单位主要是建筑设备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建筑设计院、市政管网归属公司(如燃气公司、热力公司等)和物业管理公司等,毕业生可获得的岗位资格证书包括设备安装施工员证、造价员证、质检员证、安全员证、材料员证、资料员证、测量员证等。根据以上专业定位的需要,提出本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培养的是面向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生产第一线的精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可以确定为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基础和重点,以建筑设备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培养为必要条件和拓展方向,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和特色,以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及其优化整合。 (二)专业建设的核心 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建筑设备水暖通和建筑电气方向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相关专业领域就业竞争力、相应的择业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及未来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可靠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深入调查,及时了解建设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优化调整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构建以项目导向、工作过程为教学组织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建筑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方向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使本专业毕业生达到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复杂工程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主要能力与辅助能力紧密结合,要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定位于建筑设备安装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是就业的主要渠道,而辅助能力包括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设计助理以及建筑设备系统运行管理。这两种能力需要紧密结合,突出主要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稀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强化本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动手训练。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能够体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扩大校外实习基地规模,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提供平台。在校期间完成建筑给排水工程、供热工程以及建筑电气课程设计,依据真实工程背景完成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和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综合实训,具备符合就业需要的上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第四,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设置与建筑业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要求相结合,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相一致,使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标准要求。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融通。在正常专业教学的同时,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基本要求,做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的真正互相沟通衔接。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大专文凭,同时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工作后能通过考试取得建筑设备专业贰级建造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证书,从而为就业和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强化专业适应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很广,可在建筑业企业第一线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可在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从事建筑设备水暖通以及建筑电气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可在建筑设计院从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设计助理工作,还可以在市政管网归属公司以及物业公司等单位从事设备系统运行管理工作。毕业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强化专业适应能力,就会不断地拓宽就业范围。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本专业强调的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模块化为基本结构,以专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新技术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需要为根本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与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相互融合,能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了人才培养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根据建筑设备安装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突出能力培养,适应企业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建立符合行业岗位群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法 1、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保持一致 在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明确就业岗位群。在课程体系中要规定各门课程的界限,避免出现知识介绍的漏洞和重复。教学时要根据课程容量确定,重点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建议充分体现,从而使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2、课程体系符合职业能力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应进一步加强 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任务。相关课程应以职业岗位课程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以建筑设备工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岗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分析,完成专业知识的解构与重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知识的针对性,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岗位技能训练,突出学生施工过程要素控制、验收环节质量控制、工序交接进程控制的能力培养,形成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构建的有效途径。还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开展精品课建设,从而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影响力,以此来推动教材建设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3、优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2] 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建设中的核心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方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1)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人才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实践教学应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实训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性,提高学生质量意识、建筑节能意识和涉外工程能力,突出职业化、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过程还应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做好实践教学基础建设工作。另外还要努力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暑假生产实习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分别利用好大一和大二课程结束后的暑假进行认识与生产性实习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指导教师的统一安排和指导,由学生在假期内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并自主实习,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真正利用所学开展实质性工作的极好手段。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是在校外完成,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所在学院采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进行过程管理,教师除利用系统进行各阶段文档内容评阅外,还采用电子邮箱、飞信和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选题并掌握毕业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采用远程交流、指导与控制,因此要求学生在实习现场也要明确现场的指导教师。通过采用双导师制,并以现场指导教师为主进行毕业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4)搞好学生课外学习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小组活动,参加科技竞赛,参加岗位培训,获取相应证书。邀请专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启迪人生价值追求,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专业生产实践活动,以组织课外专业领域科技竞赛等手段,促进学生开展创新与科研活动效果。这些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技能素养有效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力度[3]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改造、扩建、新建实训基地。主动邀请建筑设备安装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本专业建设,发挥他们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指导作用。 四、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过程 本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通过顶岗实习的教学环节,达到毕业后能上岗的目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优质的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开发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与产业对接,以校企共建的方式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具有双师型、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得到可靠保证,人才培养水平将会不断提升,更加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 【摘要】本文介绍了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分别通过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探讨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 【关键词】建筑设备 安装造价 有效控制 前言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是关系到工程项目整体造价的重要工程环节,在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整个过程中由于一些行业性、市场性、技术性、监管性等滞后的原因造成了造价管理中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从预算开始,以科学的预算为实现科学造价管理的前提,接下来利用先进的网络和电子技术实现科学的动态的施工过程管理,以保证造价的合理和准确,然后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以动态管理的理念来实现造价管理的过程管理,最后在结算时也要注意对基本施工资料的保存、收集和计算,以此保证造价过程监管的有效性。 一、机电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由建筑、设备工程以及其他管理费构成,其中设备工程是建设项目工程造价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材料品种多、规格多、品牌多。 如给排水工程中的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等等,规格从DN15mm 至DN350mm 以上,以上3 种阀门在使用功能上区别不大,在一些非工业工程中,3 种阀门任选一种都可使用。即使同一种品种的阀门,又可分螺纹连接、法兰连接,从其材质上又可分为马铁铜芯、全铜等,法兰又可分为单闸板式、双闸板式阀门等,它们的价格相差较大,即使同一规格、同一型号的产品,其产地、厂家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 2、新材料、新工艺、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 近几年来,不少新产品、新材料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一些传统产品,如给排水工程中,传统的镀锌钢管已逐步被塑料给水管、铝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铜管等新型材料所取代。 3、现有安装定额落后于建筑领域的发展速度。 施工机械水平的提高,设计验收规范更趋合理化、国际化,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推广应用,已使目前的定额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4、变更多。 由于机电工程要与土建工程、装饰工程相配合,以及机电工程有其自身的技术特点和要求,以致于在设计的平面图纸上无法完全表达实际施工情况。 5、暗装、暗敷多。 为了美观,安装工程多采用暗装、暗敷。因此,竣工后的工程,现场不能直接地反映出安装所用材料的规格、品种、尺寸,不易检验出是否按设计验收规范施工。因此,也就不易发现是否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问题的发生。 二、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 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实施有效的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转变观念,强化经济意识 长期以来,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设计保守,任意加大安全系统,提高建筑标准,不重视设计方案的选择对资金造成严重的浪费。设计的三大目标是:适用、经济、美观。设计单位在求稳求安全的同时应该强化经济意识,不应怕承担风险而过于加大安全系数造成很大的浪费,三者应综合权衡,做出最合适的设计。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很强的繁杂的系统工作,设计单位应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大中型项目的定案,应请经济管理人员参加,使其了解工程的全貌,提出合理的工程造价。 2、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增大设计文件中经济论证的比重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做出决策。限额设计实际上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与经济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技术人员在设计时考虑经济支出,作出方案比较,有利于强化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优化设计;经济管理人员及时进行造价计算,为设计人员提供信息,设计阶段是控制工程投资的重点阶段,要积极的推行限额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 3、优化设计实行设计招标投标 对生产性项目,在满足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规格、品质、产量的基础上,应多设计几个方案,并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通过反复比较、论证,挑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4、加强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对造价工作的不够重视,致使有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从事造价工作人员有学工程的,有学经济的,有学其他学科的,他们专业单一,不适应实行工程造价全过程动态管理的需要。今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员除应有工程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工程价格管理、法律与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外,同时,还必须了解熟悉财务、金融、会计、统计、保险、咨询、计算机应用、外语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应是一专多能的、具有综合分析、判断、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在施工工程中,建筑安装设备工程的造价控制 在项目实施阶段,实行建设监理制和项目现场施工管理,可以确保建设项目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达到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目标。在施工阶段,建筑安装设备工程的造价控制也不容忽视。 1、认真图纸会审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图纸会审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方技术人员,对图纸中不合理的设计,过于保守的、过于加大安全系数的设计,都有责任积极提出修改方案,让设计人员及早修改,让不必要的浪费尽早避免,对各方提出的一些优化方案应及早论证,积极采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2、加强工地现场及劳动力的管理 (一)加强现场管理,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临时工程设施,降低现场各种管理费用支出。 (二)加强劳动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计件、包干形式,减低人工费。 (三)用好用活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增产节约的积极性。对关键工序施工的关键班组要实行重奖,这对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项目建设的高速、优质、低耗有明显的效果。 (四)实行班组落手清承包,使建筑垃圾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免在施工过程中与土建施工因垃圾问题而产生扯皮,或在施工后期因处理垃圾而增加费用。 3、加强工程变更管理 工程变更所引起的工程量的变化和承包方的索赔等,都有可能使项目建设成本支出超出原来的预算成本。建设单位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参与控制工程变更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签证操作。 4、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施工现场 做为建设单位造价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参加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熟悉施工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要根据设计、施工图等有关技术资料,熟悉该项工程拟定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 5、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 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 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浅议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渗漏水防治 摘要:随着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建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建筑设备安装的工程也是越来越重视。可是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渗漏水的问题还是时有发生,这给我国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本文就从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渗漏水原因以及渗漏水的防治,即从施工的程序以及施工细节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这种类似的建筑设备安装工程参考,以便能给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渗漏水防治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设备;安装工程; 渗漏水;原因;防治 引言:建筑设备安装的渗漏水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建筑工程的主要通病之一。根据近年来的调查资料的显示:在我国一般的居民住宅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卫生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的问题,不仅居民住宅而且高档的招待所酒店宾馆也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水。这种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渗漏水问题和土建渗漏问题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点,那就是土建渗漏只是会在下雨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而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渗漏是会天天发生时时刻刻可能发生的,所以,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渗漏水的防治更迫切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1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渗漏水的原因 1.1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材料的不科学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材料的不科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没有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在安装过程中对安装的承压管道、设备、容器进行试压,而只有试压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使用,否则会使得没有试压合格的材料进入安装工程导致渗漏水。第二,需要安装的管道有裂纹和卫生设备不合格,以及用PVC 管粘接用胶质量不合格等而导致渗漏水。第三,在建筑设备安装过程中由于设计、选材、施工操作等原因, 往往会造成管道设备的保温效果不好而产生结露滴水,发生渗漏水。 1.2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试压的不科学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的试压的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对管道设备以及容器的试压采用的是以通水试验来代替着水压试验。通水试验和水压试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也是完全不同的效果。通水试验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管道设备以及容器是否顺畅和管道设备以及容器是否合格漏水。而试压试验是为了验证管道设备以及容器是否合格,是否在安装后安全可靠可用。所以,这两者的混淆也会导致工程渗漏水。 1.3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安装的不科学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中安装的不科学主要从两大块:第一就是管道的处理,那就是管道穿过楼面时套管的埋设不当,会使得套管间隙又没有用填料密封, 而使得当地面积水时便会沿套管流淌下滴而产生渗漏。另外管道在穿过楼板处孔洞时补得不好也会有渗漏产生。第二卫生设备的问题,也就是卫生设备安装的问题,卫生设备( 如洗脸盆等) 的安装不稳不牢固, 当有碰撞、振动发生时就会引起管道设备以及各种零配件接口处松动或错口, 造成渗漏。不仅如此,卫生设备的坐标或标高不当也会出现渗漏的问题。因为卫生设备的坐标、标高不符合设计的要求,会使得使卫生设备的配件和排水管道甩口很难衔接而出现渗漏。 2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渗漏水的防治 2.1建筑设备安装前期防治工作 建筑设备安装前期的防治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严格按照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设计进行安装,严格的按照施工以及验收的规范进行施工安装。第二,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把关对安装工程所需的各种管材、阀门、卫生设备的检查和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有产品合格证。第三,对施工材料要进行该有的实验,也就是对工程之中需要承压的管道、设备以及容器要进行各种严密性试验, 而不需承压的设备管道也要做到灌水、通水、盛水试验,而且该试压的不能用通水代替要严格的按试压标准进行。此外在阀门的安装前应该对阀门进行强度试验还有对散热器组成后应该进行单组试压, 只有在合格后才能安装和配管。这些构成了工程安装的前期工作。 2.2建筑设备安装中期防治工作 建筑设备安装中期的房子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对管道的施工管理,那就是做到预埋管道要符合设计施工的要求,做到套管与管道的空隙要填料密封。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管道穿过楼板处的孔、洞时应该要用水砂浆封堵严密。第二,卫生设备的处理。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卫生设备与管道的连接要处理好,除此之外不仅如此要做到卫生设备的安装的稳固程度,同时还要对卫生设备的坐标或标高要做到合理。第三,土建和安装的施工要进行密切的配合, 在设备的安装时,安装人员应该及时预留预埋不随便的打孔打洞,而且对卫生间地坪的设计应该是3%的坡度向地漏,而且要做到地漏低于该处地面5mm。这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中期的防治工作。 2.3建筑设备安装后期防治工作 建筑设备安装的后期工作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冷冻管道的保温保护。这个可以从以下入手,首先就是在选用管道时,施工建筑人员选用性能良好的保温材料,其次就是施工工程中空隙要填实且要做到隔热层和防潮层按规范施工。最后就是住宅人员在平时的冷冻天气时要注意人为的保护。第二,住宅人员在平时的生活使用时及时发现排除,以及因管道堵塞造成的渗漏, 而且要施工人员在施工之时按规定设置检查口、清扫口以便日常的清洗检查。而以上这些就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后期的防治工作。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国的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渗漏水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防治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根治,同时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漏水也不仅仅是安装工程企业的一方责任,因此 也应该发动各方的参与以及努力,去详细的分析安装工程渗漏水原因,而分开区别的对待这些原因, 采取有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做到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渗漏水有效防治,使得社会居民的住宅在这方面安全和方便以及稳定。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节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与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节能技术在整个的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节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及其现实意义做了论述,并以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为例,具体介绍了节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一些加强建筑设备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节能技术;建筑设备;应用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能源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从而无节制的开采使用使自然能源严重枯竭。因此,节能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只有在建筑工程中施加节能技术才能更加有效的减少建筑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在建筑工程中充分使用节能施工技术是当今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节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的现实意义 随着自然能源的无节制开采,能源危机不断加深,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近些年,国家开始大力宣传节能环保,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是当今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节能环保已得到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以及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整体提升施工成果,更能加快建筑业繁荣发展的步伐,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从某一意义上完善了建筑工程的整成技术。其涉及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多个学科理论相交叉,并且联系紧密,通过技术之间的相互配合,来连接和带动其他技术种类集体。 2、节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 2.1、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 通常,在建筑物内部,部分空调系统有很好的节能效果,这是由于采用了地源热泵技术, 而地源热泵工作的主要原理是应用了地表层内存储的大量能量对室温展开调节。由于室外的气温早晚变化幅度较大,但是地表往下的温度一般较为稳定,通常来说,地温在一年之内变化并不是非常大。在炎热的夏季,建筑物里剩下的热量会持续地排出,而且能够被地表所吸收,这就会导致建筑物里的温度变化幅度不明显,维持稳定态势。 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能源, 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地源热泵系统通过进行高效率的室内环境调节,降低了热损失,节约了自然资源。它是一种有益环境、节约能源、显存效率最高,被认为是目前可使用的对环境最友好和最有效的供热、供冷系统。 2.2、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设备工程中的应用 太阳能是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因此对它的开发利用是21世纪以后人类可期待的、是建筑上很具有利用潜力的最有希望的绿色能源之一,近年来太阳能在建筑建设中的运用得到极大的发展,如德国的零能耗住房,这种住房靠太阳能,不需要电、煤,也没有有害的废气排入空气中,这也是我国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建筑应用,包括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太阳能空调,还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电能,并且将光电产品与建筑构件合为一体,如光电屋顶、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它们可以获取更多的阳光、产生更多的能量,从而节约能源且满足居住者的舒适要求,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不断纵深发展,现代绿色建筑将太阳能发电、热能利用与建筑的外墙材料、屋面材料和构建一体化,形成一种崭新的建筑材料,成为建筑材料发展的趋势,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节能建筑设备的具体应用 3.1、 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 空调的能耗在建筑物总的能耗当中占其多数。据有关数据表明,在全市的用电量中,空调用电量占据了用电总数的30%,给国家及城市中的配电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空调系统中的能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空调冷热源的消耗以及空调中风机和水泵所造成的用电消耗。在整个建筑能耗中,空调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通过对空调的最小新风量进行控制,以及预冷前需关闭新风、降低室内设定温度,均可缓解空调的能耗。同时,采用新型环保节能的燃气空调和地温空调,也可减少其能源消耗。 在对空调进行节能控制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对空调房间进行合理的温度设定;(2)保持室内通风透气;(3)提高空调系统中的送风温差,降低配电系统中的电源消耗;(4)减少空调系统中的新风冷热负荷的消耗;(5)通过降低用电高峰所需的负荷,从而减少空调的用电量。 3.2、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 照明控制系统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室内光线环境,还可减少能源的消耗。在对照明控制系统进行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开灯数量、开灯时间、以及照明亮度,从而延长电源的使用寿命,提高照明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在对照明系统进行组装时,应选用优质电源、高效灯具以及适用性强的节能电器,以此减小照明系统中能源的消耗。此外,通过对照明线路、照明方式以及照度值进行科学设计,并合理利用自然光,均能达到节能照明的效果。 3.3、建筑电气新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节能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各种先进的方法对传统建筑电气设备加以控制,可有效地解决传统节能技术中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此外,还可通过了解各房间、区域内中的实际温度,从而对房间内温度的上下限标准进行调节;利用定时设置对场所中的灯光、空调、窗帘进行控制;采用控制系统对整个建筑内的灯光、空调等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均可达到节能的目的,从而降低建筑电气设备中的能量消耗。在对建筑电气进行设计时,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并严格依照节能的标准对建筑进行设计,对于人们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加强建筑设备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 4.1、开发研制建筑节能材料 建筑工程中节能技术的应用依赖于节能材料的应用。现在我国的节能材料是在国内生产出来的,但是大部分来自于购买的国外技术,这样肯定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因此,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技术的应用要求不断开发研制新的节能材料,最终实现节约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的目标。 4.2、创新节能技术的理论,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加强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应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立施工节能技术的支撑体系和节能的政策体系,在保障技术稳定和成熟的情况下,将节能技术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有效的提高节能技术的实际使用率,将节能技术的环保效果和节能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节能技术的创新。此外,还应该对建筑施工中的各种节能技术进行调研和考察,借鉴成功优秀案例中的经验,对节能技术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4.3、借鉴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 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在早些时期已经开始研究建筑节能技术,并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而我国在近30年才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因此,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节能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求发展,而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需要,从而研制出新型的节能施工技术。 结语: 就我国目前的形势分析,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整体呈多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发展趋势,并通过与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现阶段的工程节能施工技术,以满足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对节能环保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建筑行业相关的技术研发人员切忌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对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有效控制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 摘要: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贯穿于建设、生产、延伸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规模较大、功能较多的现代化建筑中,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由于项目多,技术含量高,涉及的管理部门多,设备安装造价往往很难控制。因此,在比较成熟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中,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成为项目建设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建筑设备安装 造价 控制 0 引言 长期以来,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设计保守, 任意加大安全系统,提高建筑标准,不重视设计方案的选择对资金造成严重的浪费。设计的三大目标是:适用、经济、美观。设计单位在求稳求安全的同时应该强化经济意识,不应怕承担风险而过于加大安全系数造成很大的浪费,三者应综合权衡,做出最合适的设计。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经济性、政策性很强的繁杂的系统工作,设计单位应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大中型项目的定案,应请经济管理人员参加,使其了解工程的全貌,提出合理的工程造价。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特点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费用由设备费、设备安装费、管理费等费用构成。安装工程造价与土建工程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也有自己特有的地方。 1.1设备品牌多、品种多、规格多以房屋建筑中消防设施为例,现代化建筑中大量的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设备设施,主要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和正压送风系统;水灭火系统,包括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和水喷雾系统,以及最常用最便捷的灭火器:防火门、防火卷帘、水幕等;消防电梯;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专用电话,以及报警电话等。每种设备设施又根据设计参数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品种和规格。 1.2新材料、新工艺更新速度快各种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新设备设施不断投入使用,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建筑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 1.3现有安装定额滞后现有《建筑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中由于缺项较多,更新速度比不上社会生产力发张的速度。与生产实际脱节甚远,已明显滞后于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1.4不可预测性因素多设备安装过程中,要与土建施工交叉进行,由于设备安装工程涉及的专业较多,图纸设计中难免会有各专业之间相互矛盾或考虑不周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合理的进行变更设计等工作,给工程成本的控制带来更多的复杂性。 2、影响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2.1工程设计的影响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当前,各设计单位相同专业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人员安排上不可能择优组合,这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 2.2招投标的影响招投标时,设备饷选型、类别等存在的不明确,如果在招标答疑中没有解决,会导致合同留有许多活口,不便于以后的造价控制。同时招标过程中标的计算错误、旅工单位选择不合理,都会影响设备安装工程造价。 2.3施工单位的影响在工程预算、分阶段结算或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往往从自身角度考虑,故意曲解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价,对定额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充分利用,低类高套,增加安装工程造价。安装工程未计价材料的价格,目前是实行市场价。在进入计价表之前,必须经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 2.4设计变更的影响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既定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标准。使得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增多,未及时妥善的处理设计变更费和签证费,会直接影响设备安装工程造价。 3、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通过对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和施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大。因此,加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 控制与管理,实施动态跟踪控制,将工程造价始终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具体如下: 3.1设计阶段的控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的比选和优化,合理化工程设计。在工程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工程造价,并依据经济和综合效益指标科学的选择设计方案。实行限额设计,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各专业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限额设计要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和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实际内容为原则进行。合理选择标准、设计规范,有利于降低投资、缩短工期。 3.2招投标阶段的控制招投标过程中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在众多投标单位之间选择质量可靠、报价合理、信誉好的施工单位。采用丁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招投标,克服传统定额的缺陷、合理分担风险。在签订承发包合同时,尽量任务分担要明确、合同少留活口。 3.3施工阶段的控制工程量的计量要符合合同规定,根据施工图纸、工程量变更、设计变更等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加强现场签证的控制和管理,避免错签、多签、重签现象。及时处理工程索赔工作,避免产生更大的经济损失。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要实行动态跟踪控制,实际与计划出现偏差时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并跟踪检查处理结果是否妥当。 3.4造价管理人员的控制无论是建设单位的造价人员,还是施工单位的造价人员,根据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使工程造价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不断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从业道德水平、专业技术从业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为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与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5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深入施工现场。做为建设单位造价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参加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熟悉施工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要根据设计、施工图等有关技术资料,熟悉该项工程拟定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 3.5、做好竣工结算工作把好工程造价控制最后一道关。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的三把钥匙。竣工结算是控制造价的最后一道关口。 建设单位必须按图纸、 规范、合同及基建程序的要求进行复查。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首先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复核,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逐一核实,予以确认; 对工程质量、工期作出评定,此后再按核实工程数量、定额单价、取费标准确定结算造价,并按合同要求作出进一步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完善地控制好安装工程造价。 4、结语 随着现代建筑中设备设施的增多,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作为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影响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因素多、复杂性强,就需要设计人员、造价人员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执行,将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时刻控制分项目标范围内,加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最终达到质量高、投资少、工期短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国家的经济损失。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浅析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 摘 要:在建筑设备的安装工作当中的造价管理之中,很好的应用有针对性的方案策略,运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将对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文章将就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建筑设备的按照工程造价管理,并且对相关的造价控制措施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升工作质量、改进工作效率。 关键词:建筑设备;安装过程;造价管理;研究 引言 在建设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管理当中,相关的工作,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房屋的建筑、生产以及延伸的过程,所以,对于其总体的质量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一些规模比较大并且功能也比较多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其相关的建筑设备安装过程,由于其中项目比较多,并且较为繁琐、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所以,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也就较多,对于整体的控制来讲,有着相当的难度。所以,在相关的工作当中,应该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以及施工建设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制定,力求全面的保障安装工程造价的控制得到全面的掌控,保证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 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主要特点概述 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其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有管理费、设备安装费、设备费等,而其相关的过程,也有独特之处,下文将进行重点的分析。 (1)设备的品牌、规格较多。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当中,配备有大量的现今消防设备以及相关的设施,例如火灾当中的自动报警器、消防系统、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的喷淋灭火系统等等,以及最为常用的防火门、水幕、防火的卷帘等等,每种设备、其品牌、规模都不一样,并且品种也比较多,所以,在进行相关工作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来进行综合的选定。 (2)新材料以及新工艺。在机械设备的更新当中,其频率比较快,相关的新设备等不断的投入到实际的使用和操作当中,这样就可以提升相关的工作效率,并且提升建筑的观赏性。 (3)安装过程之中不可测因素比较多。在设备的安装过程当中,要和相关的土建施工来交叉的进行,这样就涉及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同时,设计图纸当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还需要针对其考虑不周全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工程建设进行变更,这样又给造价控制带来更多的复杂性。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分析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设计的影响、招投标的影响以及施工单位的影响等,下文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设计的影响。设计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建筑工程成本以及造价控制的重要环节,其对于整体的工程造价的影响,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各项相关的设计以及相应的设计单位,人员的素质、专业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再加上可能存在管理之上的矛盾,所以,在每一个工程项目当中,设计人员的安排不应该是择优选择,这将直接的影响到整体的建设质量以及造价。 (2)招投标的影响。在此过程之中,相关的设备选型、类别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很好的进行解决,就会影响到后期的工作。同时,在此过程之中,相关的计算错误、施工单位的选择不合理,也都会对造价造成直接的影响。 (3)施工单位的影响。在相关的工程结算之时,施工单位往往按照自身的利益和角度去考虑问题,针对一些定额当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利用,来提升工程的造价。针对这一点内容,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该有所准备,并且要制定详细的规定来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造价控制的措施 根据上文的详细阐述和分析,可以对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当中有关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的特点有着一个明晰的了解和掌握,接下来,将针对主要的措施方案,进行全面的阐述,力求进一步加强工作、改进效率。 3.1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当中,应该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特点,结合当前的主要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分析,力求设计方案的优化、合理并且科学。在相关功能不变的前提之下,进行工程造价的降低,并且根据经济以及综合性的效益,来进行科学的方案选定,按照相关的专业分配,来进行投资定额的设计和制定,严格的控制其中所有环节额的合理性,以实事求是以及精心设计的态度,来进行相关的工作,保证设计的方案可以降低投资并且有效的缩短工期。 3.2招投标阶段 在此阶段当中,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开展相关的工作,并且以诚实和信用,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改进,在众多的单位当中,选择最可靠并且信誉最为良好的单位,降低风险并且保证相关工作可以顺利进行,进一步的为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作出积极的贡献。 3.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要保证所有的工程量都符合设计的要求和规定,根据设计的图纸以及相关方案的变更,来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和计算,并且加强现场的签证管理,监督其中的工作,减少疏漏和错误的发生,针对偏差,要及时并且准确的找出原因,进行改进,力求保证经济效益,保证造价管理在应有的控制范围之内。 3.4造价管理人员的控制 针对人员的管理,要制定详细的规范,并且严格的执行,使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道德水平等更上一步台阶,并且加强其责任心,为相关造价控制的有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合理的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对现代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方案措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并且深入的对其主要特点以及影响的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力求加强工作、改进存在的不足之处,使管理的措施内容更加充实,更好的为建筑设备的安装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筑设备工程论文:浅析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 摘要: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是工程成本控制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分析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特点和现状,探讨了加强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备安装;造价控制;设计;施工 引言 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如果过程控制重视不够,那么在整个施工过程积累的经验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项目在施工过程遇见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项目的成本控制也无法得到保障。 1.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特点 1.1设备品牌多、品种多、规格多以房屋建筑中消防设施为例,现代化建筑中大量的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设备设施,主要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和正压送风系统;水灭火系统,包括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和水喷雾系统,以及最常用最便捷的灭火器;防火门、防火卷帘、水幕等;消防电梯;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专用电话,以及报警电话等。每种设备设施又根据设计参数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品种和规格。 1.2新材料、新工艺更新速度快各种机械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新设备设施不断投入使用,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建筑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 1.3现有安装定额滞后现有《建筑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中由于缺项较多,更新速度比不上社会生产力发张的速度。与生产实际脱节甚远,已明显滞后于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1.4不可预测性因素多设备安装过程中,要与土建施工交叉进行,由于设备安装工程涉及的专业较多,图纸设计中难免会有各专业之间相互矛盾或考虑不周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合理的进行变更设计等工作,给工程成本的控制带来更多的复杂性。 2. 影响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的因素分析 2.1工程设计的影响是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关键与重点。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75%以上。当前,各设计单位相同专业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管理及用人制度的诸多矛盾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工程项目,在设计人员安排上不可能择优组合,这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的多少。合理科学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 2.2招投标的影响招投标时,设备的选型、类别等存在的不明确,如果在招标答疑中没有解决,会导致合同留有许多活口,不便于以后的造价控制。同时招标过程中标的计算错误、施工单位选择不合理,都会影响设备安装工程造价。 2.3施工单位的影响在工程预算、分阶段结算或工程竣工结算时,施工单位往往从自身角度考虑,故意曲解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定额子目的套价,对定额中的活口,更是加以充分利用,低类高套,增加安装工程造价。安装工程未计价材料的价格,目前是实行市场价。在进入计价表之前,必须经建设单位的价格认定。 2.4设计变更的影响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修改既定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标准。使得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增多,未及时妥善的处理设计变更费和签证费,会直接影响设备安装工程造价。 3.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3.1 设计阶段的控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的比选和优化,合理化工程设计。在工程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工程造价,并依据经济和综合效益指标科学的选择设计方案。实行限额设计,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各专业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限额设计要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和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实际内容为原则进行。合理选择标准、设计规范,有利于降低投资、缩短工期。 3.2 招投标阶段的控制招投标过程中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在众多投标单位之间选择质量可靠、报价合理、信誉好的施工单位。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进行招投标,克服传统定额的缺陷、合理分担风险。在签订承发包合同时,尽量任务分担要明确、合同少留活口。 3.3 在施工工程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 在项目实施阶段,实行建设监理制和项目法施工管理,可以确保建设项目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达到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目标。在施工阶段,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也不容忽视。 3.3.1 认真图纸会审,积极提出修改意见 在图纸会审中,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方技术人员,对图纸中不合理的设计,过于保守的、过于加大安全系数的设计,都有责任积极提出修改方案,让设计人员及早修改,让不必要的浪费尽早避免,对各方提出的一些优化方案应及早论证,积极采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3.3.2 加强工地现场及劳动力的管理 加强现场管理,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临时工程设施,降低现场各种管理费用支出。如现场工人的家属应控制,一方面增加工地临时设施,使工地到处是临时住处,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加强劳动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计件、包干形式,减低人工费。用好用活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增产节约的积极性。对关键工序施工的关键班组要实行重奖,这对激励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项目建设的高速、优质、低耗有明显的效果。实行班组落手清承包,使建筑垃圾减少到最低程度,以免在施工过程中与土建施工因垃圾问题而产生扯皮,或在施工后期因处理垃圾而增加费用。 3.3.3 降低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量最大,一般可达70%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减少工程造价的关键。加强工地材料消耗的管理,杜绝浪费,以降低成本。在采用新型材料和施工新技术上,防止脱离实际,采用过高标准,造成费用增加。 3.3.4 提高机械利用率 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结合施工方案、施工进度的制定,做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能,同时对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因不规范操作或操作不熟练影响正常施工,降低机械利用率。 3.4在结算审核过程中,建筑设备安装工程的造价控制 3.4.1 核对施工合同条款 当一个安装工程项目审核开始时,就该首先核对施工合同条款,应核对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件要求,工程是否竣工验收合格,只有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其次,应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价格和优惠条款等,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核,若发现合同开口或有漏洞,应请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认真研究,明确结算要求。 3.4.2 检查隐蔽验收记录、落实设计变更签证 所有隐蔽工程均需进行验收,两人以上签字,实行监理的项目应给监理工程师确认,审核竣工结算时应该对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验收签证,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设计修改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和修改图纸,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证;重大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结算。 3.4.3 认真核实单价、注意各项费用计取 结算单价应按现行的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确定,不得违背。安装工程的单价核实在结算审核中是很重要的环节,该部分往往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对安装材料及设备单价的把握尺度大小是安装工程结算审核的难点也是重点。安装材料、设备的价格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并有造价站公布的信息价,市场上询问到的供销商口头价,以及实际购买的合同价或发票价等三种来源的价格,而且这三种价格有时差别还比较大。因此,该部分首先应按合同或甲乙双方的约定采用那种价格,什么时期的价格。另外应特别注意供销商的材料或设备供应价,往往是工地价(也就是说商家送货上门),而施工单位经常重复计算运输费、采保费等。 建筑安装工程的费用标准应按合同要求或项目建设期间与计价定额套使用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规定先审核各项费率,价格指数或换算系数是否正确,价差调整计算是否符合要求,在核实特殊费用和计算程序,特别应注意安装工程各项费用的记取基数是否以人工费为基数。 结束语 影响建筑设备安装工程造价的因素多、复杂性强,就需要设计人员、造价人员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每个细节都控制在分项目标范围内,达到质量高、投资少、工期短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个性化教育论文:漫谈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措施 一、高校体育对学生的性格作用 各个高校的学生们大都是20出头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个性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定型的时期,学生们自己的个性崭露头角,但他们都是随自己的潜意识做自己想做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谓我们常说的性格就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别差异。而个性化指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的性质得以定性的发展。 因此,高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首先,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性格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太多的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存在同别人合作的概念。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对此种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课程活动中,会有很多运动环节需要团体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这样就能使他们较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不再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在完成课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样还能培养学生们的精神韧性,让他们面对困难更加顽强。 其次,高校体育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心理发展的高校学生,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袭击可能会给学生们的心理造成不一样的冲击,如果内心深处的不满长期无法得到缓解,会造成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妨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高校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们运用“假想敌”的性质,利用肢体的运动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使学生学习、生活或感情带来的紧张情绪得到适当的放松,从而调节内心的不平衡,使其恢复平静的心理状态,以及快速的投人下一节生活中去。最后,高校体育能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发展人际关系。 学生门刚踏人新的起点,对新的开始既充满了好奇,新奇的同时夹杂着些许不安。体育活动就是一个让身心放松的课程,在使学生们得以放松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的交流机会,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放下内心的焦虑,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其找到在学校的“家庭”归属感,也为学生们今后适应陌生的社会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二、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措施 教师理念个性化,教师作为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思想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要想彻底改革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就要从理念人手,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师资队伍。学校措施个性化,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改革的软件设施,那么运动基地、教师场所、器材的更新这些硬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个性化基础设施能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打好思想基础。 培养途径个性化,增加一些与社会接触的体育项目,多给学生提洪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生在社会这所学校里会遇见不同特点的老师,学到与众不同的知识,贯彻实际行动更能深人学习。学习氛围个性化,传统的氛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想创新发展就要走不同的步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带动学生的热情,能吸引更多的不了解体育专业知识的学生参加,促使体育知识广泛传播,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内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总结 在我国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迎合世界的发展,与世界体育接轨,使我国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医学生个性为主体的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必不可少。 作者:胡勇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德育教育之个性化教育 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内涵剖析 陶行知先生指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可见,个性化教育需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简言之,个性化教育就是为教育对象个性和谐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不是所谓的外表穿着与众不同或一味反对别人意见等,个性是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独特气质和潜在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个人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相统一的整体自由状况(黄友生,2007)。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个性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和个体性理应受到教育的关注和培养。个性化教育关注个体主体性的唤醒和发展,旨在实现教育对象个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提出了多样化需求。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需要强化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从本质而言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发展个性,并不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相反,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和事实都证明,约束个性发展便会禁锢社会活力。个性被压制过甚的人,主体意识非常欠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十分贫乏,缺乏建设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马克思指出:“我们陷入困境,也许是因为我们只把人理解为人格化的范畴,而不是理解为个人。”人既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又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肖雪慧,1987)。个性化教育唤醒主体意识,尊重主体性、鼓励积极性、发展创造性,旨在培养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实现个人解放中推动社会的解放。恩格斯曾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社会要得到解放,必须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缺乏个性化教育,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都难以实现(中央编译局,1972)。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个人必须具备更多的个性特征,作为培养个性化突显的多样化人才的必由之路,个性化教育旨在为社会发展输送活力的源泉——富有创造性的生气蓬勃的个体,以每个个体的力量去充实集体的力量,以每个个体的丰富性去造成集体的丰富性。 二、德育需要个性化教育理念 从道德的产生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道德,这是因为道德满足着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人是道德创造者与体现者的积极主体,道德在本质上对人是一种肯定关系,人类的德育活动应尊重这一本质要求。个性发展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要求,作为尊重个人、肯定个人、发展个人的重要手段——德育,其价值正在于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整道德人格的人。不可否认,道德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约束性,但道德约束的是个人身上可能妨碍他作为人的能力和本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其目的在于保证个性的积极发展。德育工作者切忌因强调道德约束性而忽视个性发展,甚至以道德规诫压抑个性发展。 美国学者乔治桑塔耶那曾尖锐指出:“伦理道德往往变成一种强制约束力量,但这是它的耻辱而不是它的本质。”道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设,而决不是为了给自己套上枷锁(肖雪慧,1987)。因此,德育是为促进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将道德规诫通过教育笼统强加给每个人。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突显,就是明确要求当前德育工作积极融入个性化教育理念,这也是德育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体现。当前德育中,仍然遗憾地存在着这样的教育现象:受着传统德育中集体式教育的惯性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往往停留于集体教育层面,忽视学生个性特点,凭主观愿望而不是依据学生个体道德意识水平提供个性化教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生个体道德意识不是“白板”,可以任由德育工作者凭主观愿望去描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能够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即德育内容只有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李蕊倩,2005)。作为学生道德成长引导者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承认并分析学生个体道德意识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德育,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道德个性结构以塑造完整道德人格。 三、德育个性化教育践行的思考 (一)树立德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个性化的德育工作者才能培育出个性化的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具备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不但不能有意识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主导作用,甚至会盲目地在学生个性发展中起阻碍作用(鲁洁,1994)。只有德育工作者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并在工作中践行,才能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者为适应德育对象应不断超越自我,要紧跟当前个性化教育改革步伐,更新传统德育观念,融通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并付之实践,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二)建立个性化德育机制 1、建立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建立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的前提。德育工作者要在掌握学生集体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可多途径收集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为分析学生个人特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参考,如对通过学生个人信息采集表、心理测试表及道德价值观测量表等表格采集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留心观察学生个人平时表现,因为平时表现是无意识的,最真实可靠地体现了学生个体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人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从学生个人的重要他人——教师、家长、同学等角度了解他们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听取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体现了学生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者依据学生自我评价恰当地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中积极完善自我。当然,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建立专门研究团队对收集的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德育工作者,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学生个人完善道德人格。 2、建立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建立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的关键。没有评价就不知道好坏,没有将学生个性化发展纳入学生品德评价机制,便不能评估学生个性发展的好坏。只有将个性发展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指标,才能促进德育工作者加强个性化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建立个性化德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建立个性化德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的保障。完整的个性化德育机制,既包括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又包括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还包括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开展个性化德育机制,需要学校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要保证个性化德育效益最大化,有必要通过对各单位开展的个性化德育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完善整改;同时,对个性化德育工作取得优良培养效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有效激励。 作者:喻琼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声乐教育实践 【摘要】声乐教育是目前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重点要求的内容。传统的声乐教育采用的是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基层文化干部认识到个性化声乐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进行探讨,一方面是讨论个性化声乐教育的原则,另一方面讨论个性化声乐教学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声乐教育;实践 一、个性化声乐教育原则 (一)性别差别对待原则。 个性化声乐教育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进行性别的差别对待。之所以要确立这样的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音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区别化对待,在教学策略上也要进行细致的区分;其次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存在着差异,无论是从音色、音质,还是肺活量来讲,两者之间的差别显著。在音色上,女性的声音清亮、尖细,而男性的声音厚重、沉稳、雄浑,此外,由于男性的肺活量明显高于女性,所以在声乐教育的换气教学中差异性显著。 (二)生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在个性化声乐教育中,生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重要的原则。在声乐实践教育中,不同的群众在音质和音色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就男性的音色而言,有的低沉,有的沙哑,有的带着浓重的鼻音,有的古典气息浓厚。针对不同的音色,必须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才能将音色的特质充分地发挥出来。再者,虽然同为男性,但是不同的人擅长的音域也不一样,有人擅长高音,有人擅长低音,有的人中音、低音、高音全部都能驾驭,针对这样的特点,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起到资源优化利用的效果。 (三)心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心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个性化声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所以要重视心理特征,主要是因为声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教学,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与表达。声乐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宣泄,而这种情感必须是要经过心理活动来完成的。心理特征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情感表达也会不同,声乐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差别。 二、个性化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确立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非常不利于个人特点的发挥,因此为了进行区别化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必须要确定以个性化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做到两点:首先,要对群众的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因为个性化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其次,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虽然个性化教学充分尊重了群众的个性,但是声乐教学具有共性,教学需要在共性的规律上发挥个性。 (二)根据群众的具体情况选定教材。 在个性化声乐教学中,教材选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时候,科学合理的教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原则:首先,教材的难易程度要根据群众的情况而定,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群众选定相应难度的教材,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学习水平。其次,教材的选定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对待,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材选择要有多样化的特征;最后,选择教材应充分尊重群众自由。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群众们能够对自己的状况进行估算,尊重其自主选择教材一方面是有利于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是可以唤起群众的兴趣。 (三)根据群众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 根据群众的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这是个性化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制定有三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因人而异的原则,基层干部们要根据群众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制定要分阶段进行,在不同的阶段,群众们的水平会有不同的发展,基层干部必须要根据不同阶段群众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审视和制定;最后是在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动,这样教学方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根据群众学习情况备课。 基层干部的备课情况对于群众的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在个性化教学中,声乐教学的备课比较有针对性,对于解决群众学习中的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备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能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基层干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这样的备课才会更加高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声乐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的实践性更强,差异性更为显著,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基层教学干部要遵循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利用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方法,使个性化教学的效果更好。 作者:文家阳 单位:四川省米易县文化馆 个性化教育论文:产科护理中个性化健康教育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35例产妇(其中剖宫产42例,自然顺产63例,会阴侧切30例),年龄20~39岁。 1.2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方法 确诊怀孕的妇女,对其进行系统的孕期检查,并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建立孕妇健康档案,从孕早期开始对孕妇 进行心理关注。使准妈妈们通过丰富、实用且趣味易懂的内容,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了解有关妊娠、分娩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妊娠、分娩这一生理过程。 2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内容 2.1产前宣教 告知孕妇产前检查的意义和重要性,预约下次检查的时间及产前检查的内容。 2.1.1生理心理活动 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血液和内分泌调节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过度的紧张、恐惧可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大量的研究证明,情绪困扰的孕妇易发生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如严重焦虑的孕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易于导致流产、早产、产程延长或难产。 2.1.2生活起居 孕期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孕妇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不要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每日应有8小时的睡眠。卧床时,宜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液供应。 2.1.3衣着与个人卫生 孕妇衣服应宽松、柔软、舒适、冷暖适宜,宜穿轻便舒适的平跟鞋。胸罩的选择宜以舒适、合身、足以支托增大的乳房为标准以减轻不适感。 2.1.4胎教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实施的最佳措施。现代科学技术对胎儿的研究发现,胎儿的眼睛能随送入的光亮而活动,触其手足可产生收缩反应,外界音响可传入胎儿听觉器官,并能引起心率的改变。 2.1.5孕期自我监测胎动 嘱孕妇每日早中晚各数1小时胎动,胎动数少于3次/小时,提示子宫胎盘功能可能不足,胎儿可能缺氧,应及早就诊。 2.1.6性生活指导 妊娠前3个月及末3个月,均应避免性生活,以防引起流产、早产及感染。 2.1.7分娩先兆的判断 临近预产期的孕妇,若出现阴道血性分泌物或规律宫缩则为临产,若阴道突然大量液体流出,可能是胎膜早破,嘱孕妇平卧位,臀部抬高,由家属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2.2临产分娩宣教 向产妇讲解各产程的生理变化及正常分娩的过程,安慰鼓励产妇,消除其思想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多喝水,少量多次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其在分娩时的体力。宫缩间歇期,全身放松,充分休息,保持体力。2~4小时排尿1次。子宫收缩时,出现阵发性腹部剧痛或腰部胀痛,指导产妇腹式呼吸及按摩腹部。宫口开全时,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宫缩开始时,先深吸一口气,随着宫缩加强,如排便一样向会阴部屏气,宫缩间歇时放松休息。 2.3产后宣教 2.3.1饮食指导 饮食以多样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多食高蛋白的平衡饮食,多吃汤类,并吃一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2.3.2休息与活动指导 产褥期要保证休息和睡眠,适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产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防止疲劳;产后4小时要自行排尿,24小时后,无特殊情况,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以促进恶露排出及子宫复旧。 2.3.3母乳喂养指导 一般于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哺乳,通过吸吮动作刺激泌乳,回病房后再次将母乳喂养好处、手法反复向产妇宣教,鼓励产妇早开奶及按需哺乳。 2.3.4新生儿护理指导 讲解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让新生儿侧卧,左右交替,根据季节采取保暖措施。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大便性质。勤换尿布,包背包裹松紧适宜。但哺乳后不宜立即换尿布。向产妇示范操作,并让产妇自己演示。 2.4产褥期宣教 2.4.1计划生育指导 产褥期内禁忌性生活。于产后42天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主,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2.4.2产后检查 于产后42天行健康检查,了解全身及生殖器管复旧情况。 3小结 个性化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产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与非妊娠期妇女比较,妊娠期妇女基本属于健康的状态,被视为正常人的特殊生理状态。产科护理重点在于提供产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产妇以独立的家庭形式生活,这使其更注重护理婴儿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在医院里主要通过母婴同室、护士的指导和专门的教育课程来实现。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不同时期,给予适时恰当的心理护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使产妇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可避免人为因素的难产。通过对135例孕产妇在产前、产时及产后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使产妇基本掌握了新生儿的喂养、护理及观察,为出院后对新生儿的护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吕娟 单位:山东省宁阳县华丰镇卫生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高校个性化教育管理论文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首先,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其次,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第三,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二、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实际教育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管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需结合高校教育的若干问题,准确定位高校教育管理目标,明确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向,促进高校教育朝着人本化、网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作者:宋磊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教学开放教育论文 一、实施过程 1了解学习情况,进行课程设计 (1)确定实现的目标及措施一是激发学生阅读选文的兴趣。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文章在学学语文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就要掌握不同文体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让学生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重点让学生养成阅读各类文章的习惯,不断提高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四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听讲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语文能力对学习本课程的目标。 (2)分析课程重难点,摸清学习困难,找原因、定方法课程涉猎散文、小说、诗歌,古代叙述性文章、现代的叙述性文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写作常识等等。重点内容明确,但难点因学生个体差异,出现不同。学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古文的学习有困难。原因分析:一是平时学生接触的少;二是因时代变化,古代文选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与现代语言差异较大。解决办法:注重平时的阅读;结合《学习指导》学习古文;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些规律性的常识。 2主要实施了四个环节: (1)沟通电话沟通和QQ沟通是采取的主要沟通方式。通过电话询问每个同学对学习课程的情况,其兴趣和学习条件,告知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习的要求;通过QQ给学员传达学习的要求,学习的资源 (2)要求学期初,将本门课程确定为个性化教学后,在与学生建立联系时,就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每个同学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给教师反馈与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至少两个,多则不限。 (3)反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对教学进程中,对没有反馈的学生进行进步沟通,询问学习中的困难和收获。 (4)解决通过交流、传送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解决学生课程考试的问题传送期末教学辅导资料、期末考核要求等。 二、实施结果 1可以提升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远程开放学习与传统的集中面授学习不同,它强调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远程指导为辅。所以,直属学院一些课程不安排面授辅导而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完成一些规定动作,所以,模式的实施避免了学生在没有教师情况下的不学习的自由放任。 2有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由于成人学生的年龄、事业、学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课程学习时的具体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帮助和引导。 3在学生便于自学的课程开展,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有要求,就有一定的反馈”。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对精选文章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对文言文的学习困难较多,个别同学反映作文写作也是他们的弱项,并且文体不同,各自的难易程度不一,所以,在学期初,就要求同学们反馈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收获,到学期末,有一半学生表现主动反馈问题和体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理被动与教师反馈与交流,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说“学习中问题不多”或“没有时间复习暂时没有问题”等等。从直属学院13春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大学语文》及格率为91%。 4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有老师在管理实施个性化教学,一对一的送去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关心,聆听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的学习有老师在过问、有老师在帮助,就会感到有目标、有亲切感。在目前学生学习兴趣不很浓厚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教学,应该是督促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办法。当我电话沟通,又给学生发送辅导资料时,有学生感慨地留言,“老师,您太好了,谢谢您。”等等。总之,优化教学模式是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的载体。我们认为,在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等相近课程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同时,我们觉得,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注重四个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展个性化教学取得效果的前提;学习过程考核评定是开展个性化教学有效的保障;分层差异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便捷的沟通渠道是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平台。 作者:郭延兵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商务英语论文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个性化教育中的“个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教育的个性化主要是指在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外化影响,逐渐形成有利于个体自身成长的独特教育手段。个性化教育面对独特的个体,通过适合每个人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不同于“个别教育”、“一对一教育”或“特长教育”,它强调的是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的潜能发挥,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转化的过程。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育要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个性化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学校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谋求适合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要基于和谐教育。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将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的统一性相结合。三是要突出自我教育。个性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教师要通过情景假设、心理暗示、自我激励等措施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增强自信,从而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 二、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系 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培养具有相同的内涵,都是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个性化教育最基本的特质便是主观创造性,教育者要注重强调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两者互为一体。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个性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要打破课堂教学常规,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另一方面,个性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不断明确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 三、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高职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采用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不将学生框定在分数的“模具”里,不将英语语法、翻译等能力作为衡量学生实习的标尺。在语言教学中要善于疏通学生的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自我知晓的口语、眼神传递信息等方式开展语言交流,将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同时,教育者要树立导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 (二)创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需要按照“四个结合”的原则开展,一是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二是将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三是将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四是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学生、社会和课程目标相统一,注重将各国各地区的商务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创新要体现侧重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商务沟通和处理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安排和选修课的安排上更加灵活多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的方向选择学习的课程。与此同时,要优化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实施英语口语流程性动态教学流程性动态教学引领着教学变革的走向,它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科学设计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过程,突破传统的授受模式,探索和构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倡导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变动性,让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保持同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采用分级动态教学的设计方式,二是要采取分级动态的教学管理,三是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变革,四是要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师生关系由“主体———客体”到“我———你”的关系转化。 (四)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融合与体验规模扩张后的高职院校不能成为“标准化产品”的“制造商”,面对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矛盾和冲突,高职院校要力图摆脱统一的“生产线”模式,鼓励学生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探索课程的自由组合与更新。要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不断设计新的课程与专业,同时,要围绕核心课程实施自由选课制度,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二是实施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和体验。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氛围,将人文关怀融入课程安排以及生活的点滴。三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要锻造自身的竞争力,面对市场,明确定位,办出特色。 (五)培育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宽、厚、活”的三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确立“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课程模式。在校内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英为商用,商英结合”的教学实践,融合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即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商务知识、在商务课程中采取双语教学。对一些核心的商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函电”等,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英语的氛围中学习商务知识,避免学用脱节。 (六)试行“潜能导师制”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关爱“潜能生”导师队伍,构建和谐校园和“追求人人成功,力争个个成才”的理念。高职院校有少数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和能力发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每位导师深入访“三室”,即教室、寝室、实训室,以平等、民主、热情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沟通,结对谈话,帮助“潜能生”纠正学习和思想上的偏差,从而充分发挥“潜能生”的潜智潜能,全面提高“潜能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目前存在课时少、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缺乏评价标准等问题。“能力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还未真正得到体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为宗旨的课程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商务英语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与其相关联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法、企业文化等等相关学科学生也应该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采用“室内交互式教学”、“户外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改善和提高。 现代社会突飞猛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之中,对创新的需求非常强烈,高职院校不能再像往日一样,制造“同一型号的标准化产品”,应该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学生就像一颗颗小树苗,需要汲取不同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更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和专业设置改革,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教育创新,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刘洋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护理健康教育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普外术后患者64例。纳入标准:顺利完成手术;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调查和回访;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沟通障碍、失明者、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54.15±2.15)岁;手术类型:胃部手术12例,胆道手术20例,阑尾手术20例,十二指肠手术8例,其他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与护理,没有时间限制,健康教育与护理相对随意。治疗组选择健康教育路径。责任护士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护理路径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认识程度,病区护士长及高级职称临床护士负责监督并检查落实路径执行的具体情况,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路径知识和外科手术知识、交流沟通技巧、专科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技能等。护理周期为10天。 1.3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调查,设定选项分值从1到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依从性越好,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经过调查,护理后治疗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整体护理现阶段在临床上已得到了深入地开展,个性化护理与健康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临床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具有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的特点,是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共同制订的照顾计划,是一种系统、连续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协调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改善预后。其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能够有效避免个人情况不同而引发的护理质量偏差,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将健康教育路径表放置于患者床尾,也有利于患者更好掌握健康教育内容及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并使患者自觉参与到自身疾病的护理中来,从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本文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经过调查,护理后治疗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基于临床路径的个性化护理与健康教育在普外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洁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医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教学探析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1.1体育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质量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总是遗忘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得高职体育教学的变革缓速发展,教学理念的发展落后,并且因为现在教育强调学生应全面发展,则误理解为通过向学生教授多种运动竞技项目,就能使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得设置体育课程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只追求全面发展,难以提升学生独立练习水平,使得学生兴趣缺失,降低锻炼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因此下降。 1.2体育课程实施中教学过程主客体错位 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参与”,即学生应该作为教学任务的主体,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现在已存在的体育教学中仍旧固守成规,教师依旧处于主体地位,仅仅向学生教授体育技能知识,重理论,以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差。因此,如果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来,就要使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练习,这样既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更好的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找出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益于对高职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设想的构建。 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1高职体育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与高职院校的职业走向相结合,合理的规划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首先,高职体育教育课程应该表现侧重于教育学生体育的行为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将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寻找出来,使其逐渐培养出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心理教育业应该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去,比如举办一些集体性活动使得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加,或者一些简单的、易行的竞技类体育项目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的体育文化,利用学校的体育优势设置体育课程内容,使得本校拥有自己的体育文化。对高职院校体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设想。 2.2教材内容的确定 (1)由于高职院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多种方面,让学生能够用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教材内容符合下述几点。 (2)必修教材必须使具有科学、实用、趣味的特点。具有科学性能表现出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感;具有实用性则强调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基本技能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现代化社会中最适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具有趣味性测试强调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潜在能力,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3)专项教材的内容应该综合多样化。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性强、学科类别杂、应用性高的特点,隐性课程的作用显现出来,将其利用于身体素质练习和技能的锻炼,通过综合训练的进行来弥补体育显性课程的不足。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差异,采用多种教材。 (4)选项教材应该确保课程内容具有弹性化和乡土化的特征。即针对不同的职业特点,寻找与相关学生专业的差别,有目标的进行课程安排。把专业性和职业的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一主一辅,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混合教材应保证内容的分化与综合。将不同的体育项目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同时增加新的内容。使得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感觉到结构的完整性,既能增强身体健康又能提升心理素质价值,真正使得高职学生的个性价值取向从综合选项中表现出来。 2.3教学方式的确定 通过对传统的分班模式进行变革,通过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划分,进行基础素质班和专项基础班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发挥自觉主动性。对于基础班的同学,在教学时应侧重身体素质培养,对不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学进行个体再教育;专项基础班应该注重于健美操和大球类的基础训练和形体教学,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保证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的运动负荷量,又可以让他们在其它专项课上有所准备,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技术、素质层面。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则要开设一些娱乐性高、实用性强的以保健为主的体育项目课程。 3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 设想的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在高职体育教育占主要地位,应该采取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它是必修的体育课程,由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与此相对的即为隐性课程,尽管高职体育隐性课程没有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目标及要求,它的重要性也是难以磨灭的,同样也是形成高职体育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由于体育课所具有的特殊的空间交互性作用,合理的将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习惯以及社会观念等理性的东西,通过体育教育的各种活动反映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应的综合效力,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对隐性课程内容进行的必要性的选择与设计,要使其反映出真正有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内容,将其寓于隐性课程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发展。 4高职体育课程类型体系 可将高职体育课程类型按规定体育课程与活动体育课程进行分类。并且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将规定课程分为选修课和保健课;根据社会体育性质可以将体育活动课分为体育教师组织的俱乐部模式协会和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模式协会。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通常将体育课程的主体设为以一、二年级,并且活动体育课程的设置主体主要侧重一、二年级和三年级空闲时间多的同学。由于现代教育注重个性教育,即创造性的教学,如果无法保证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确保学生未来个性的发展。对于规定体育课程中的选修课与保健课,教学应侧重体育健身,项目应不分男女,且以点带面进行教学活动。活动课程中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和协会制教学模式,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课程类型。通过学生的自学自练、自主活动、集体的组织训练、比赛竞技等方式,辅之教师的辅导协助,再综合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组织形式和教学价值基本取向等方面。 5结语 要成为新世纪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体系,就应该将现今社会的体育教学体制与对应的实践特点相结合,进行个性化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适合现代化进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再者,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用富有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将高职院校的运动能力体现出来,这样既能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优良的人格品质,努力成长为对21世纪有用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陈功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构建个性化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与途径 一、发挥个性化英语教育的特点与优点 所谓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和考核,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学生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学生个人目标,量身定制教育目标、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学生的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创业教育和修养教育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技能、经验等进行教育、辅导和培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英语教育系统。个性化英语教育是“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的高度统一。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因材施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个性化英语教育不仅只是“目的个性化”,还要有“过程个性化”作为保障,并且,最终要实现“结果的个性化”。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组织、实施、评估等环节,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 二、与技工学校培养特色与目标相契合 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专业业务的能力。作为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英语教育理念。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源及其特定的教育方向,决定了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理念改革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英语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他们能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多带他们到实训车间,根据一些简单常见的实物向他们介绍该实物的英文专业术语等,让他们先接触身边熟悉的物品的术语。而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鼓励,简化学习内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目的是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允许基础差的学生慢慢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英语学习和考试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英语的人,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英语能力。所以应该从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来判断,从而帮助每位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使各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三、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辨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在个性化英语教育的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考查内容和方式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个性化英语教育可结合最后测评,强调过程性,注重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科理论成绩、活动效果等都列入考核的范畴。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体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传统英语教学要求授课进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都统一。教师如果考虑授课进度,就无法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程度;教师如果考虑统一的教学内容,就无法考虑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速度的差异;教师如果考虑班集体统一教学,就无法去考虑个别化教学。英语教学成了要求学生必须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英语教学。这种常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有了必然的趋势,因为教师可以考虑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保证全体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的不同特点,然后再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引导和帮助。只要明确了具体目标,并做到学用一致,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从知识体系转向应用能力。 技工学校学生是以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精选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必须从实用出发,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以培养听说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生活英语和业务英语,以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专业英语的词汇过于生僻,文章晦涩难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首先可以从简单的语音知识入手,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音标和简单的发音规则,能自己拼读专业词汇。教师可从英语词汇的构词方法和拼读规律入手,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这个阶段任务设置简单,教学目标要容易实现,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帮他们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其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或者实习现场教学法,向学生展示设备和工件的实物,以及工作流程示意图等,形象直观,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专业设备的英语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两种教学法都比较直观、形象,符合技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避免了他们对理论课的排斥心理。教学内容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密切相关,尽量避免抽象和捉摸不定的内容,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万圣节、元旦、圣诞节等节日,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和游戏。这样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要营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课堂环境。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送,而是言传身教。育,不是填鸭,不是吃饱就可以成长,你需要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看看他们怎么想,听听他们怎么说,了解他们世界和我们的有怎样的不同。在构建个性化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抓基础,让每一学生都能在英语课堂上有所收获。英语教师不但要能驾驭英语教学,更要具有融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擅长课堂管理的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课堂气氛活跃,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作者:陆曼莎单位: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远程教育服务体系探索 远程教育服务系统主要就是指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学术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与非学术性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学术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负责导学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能够使远程教育中的一个学生或一个组的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非学术性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则主要包含着由远程教育中教学管理人员帮助新学生进行所要选择的课程的修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服务帮助支持,使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困难,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内容。 建立远程教育学校支持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第一,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学习人员的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人员在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不再只是简单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受,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自学兴趣,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和创新知识理论等。但是往往在有许多学习人员在现实中由于这么多年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和自身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认识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在面对广泛的庞大的网上学习资源内容时,很难选择出适合学生本身的学习目地和目标的内容,对学习品质和结果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就能够根据学习人员的自身特点而设计帮助学习人员的个性化的帮助。第二,远程教育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在一个时间与空间分离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人员的学习行为势必要经过一个再度的整合过程。远程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教育过程中即使设计和开发出来精良的课程学习资料,也不能够确切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业取得成功。因此,给学习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对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与学习要素再度整合并且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第三,远程教育机构的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也是学习人员的社会发展性的需要,目前在远程教育中设立一个学习中心,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变成了远程教育学习过程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并且对远程教育上对学习人员给予支持服务系统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而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给予学习人员提供支持服务是能够达到高效的学习吸收知识和加大深层次学习的必然要求。 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 远程教育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表现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并且要鼓励学生们在远程学习环境下,将适合自己的要求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创建出适合每个人的人性化地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氛围,并且逐步地养成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与此同时,创建能够配合远程教育的帮助学习服务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成果。在远程教育学习的环节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能够自发主动的学会在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第二,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出个性化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第三,要回运用在网上的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学习中心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材料、影像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第四,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远程教育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当出现问题时组员也可以互相进行帮忙解决学习任务。第五,当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等资讯和询问老师辅导和答疑。第六,制定可行的作业计划,按时完成制定的作业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七,当完成了各项学习计划后根据所学的学习课程内容后进行考试测验。根据远程教育教学学习的各项内容设计实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内容,设计创建有效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从而能够帮助完善远程教育活动有效的展开。 构成远程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有: 第一,远程教育所必须需的门户网站。一所远程教育机构能够正常运行一个完善的高效运行的门户网站是必须的。门户网站是远程教育机构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和学生们见面的第一站,所以门户网站也是一个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中心。当学生们通过门户网站用户名称登陆以后,就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例如学习需要的资料,软件以及老师还有同学们的联络方式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机构的门户网站随心的使用学习平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而又刚兴趣的学校以及专业进行学习。 第二,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中心。这个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中心作用是不仅仅是传统含义上学校,同时也是一个学习使用资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学习中心而实现,老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站在讲台上老师,应该包括一些不同性质的人员分配,例如,教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管理人员、网站技术人员和咨询人员还有主讲教师等。远程教育机构中参与学习的学生也不仅仅只是在校的学生,还包括一些对于知识和能力上希望有所进步的那些有学历或者没有学历的学习人员。学习中心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间接的支持服务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论坛这些网上交流的方式对一些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把那些学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探讨而找出结果,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第三,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过程服务。远程教育机构组织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学习过程服务。首先,是提供入学服务。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始阶段,需要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很好的宣传远程教育的优点和提点,让学生们在观念上对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能够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融合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其次,要做学前准备服务。当学生们正式决定要开始远程教育时,就要把正式开始学习的内容所要用到的学习资料还有相关的培训学习技巧发送给学生,将入学前的每个环节做到最好。再次,在整个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服务。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管理服务主要是对学习人员的情况进行相关的了解,创建适合学习人员自我学习的舒适环境,并时刻关注着学习人员的情况,配合学习人员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解决,从而能够很好的将远程服务做到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远程教育机构想要高效有序的运行就离不开适合的配套的服务系统。因此,个性化的远程教育服务系统的发展对于整个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慧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个性化教育论文:学生个性化教育思路 一、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认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意义重大.而且也十分必要。 1.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透彻领会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活生生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具有鲜明的个性。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即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应是个性化教育。目前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探索.个性化教育正在全球兴起。例如,1996年6月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全纳性教育,即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儿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都有特殊需要,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应当努力适合学生的状况: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不是残疾儿童的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的精致的教育。特殊教育可以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发挥作用,等等。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纲要为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要求学生工作若应该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良个性t23。 2.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个性化教育的出现 当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呼唤个性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教育时期学生来源具有更大的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如何推动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大众化时代与精英时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学习障碍学生人数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别相当明显。面对大众化阶段学生极大的多样性、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最佳选择且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发展迅猛.需要品种多样的生产,有多种职业要求,适应信息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发挥优势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因而信息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都要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 3.学生工作中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变革、发展、风险,培养创新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与个性化教育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必然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其次,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为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才可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二、个性化教育的哲学基础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共存 人既是自然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是自然的社会动物。人的动物性在人的社会中才能人化,人的社会性只有以自然性为基础才能存在。人的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个性的自然性是指作为形成个性物质基础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自然性是个性的特质载体,是个性形成的物质条件。个性的自然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品质,不能预定个性的发展方向,但它构成了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了个性的形成。人更是社会实体,人作为自然实体降生于世,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个性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发展。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对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_3_。 2.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每一个现实的人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个合理健康的社会.会在遵循共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不能为了片面追求个性而放弃遵从共性,也不能为了遵从共性而削弱个性.而是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力的均衡点。人的特性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影响,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每个个体在发展中其个性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在不同生活环境下可以显示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是人存在的载体。人之所以为人,是由社会决定的。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习俗下,人的个性带有一定群体的、共同的相似性。同时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和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同一范畴的问题。因此,学生工作应顺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加强个性化教育,把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与社会的总体要求统一起来[41。固然,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应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互相融合。 3.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要求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活动要合规律性和目的性。个性化教育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不断彰显的结果有学者指出:教育存在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外部关系基本规律,主要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系统相互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关系基本规律,指的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内部基本规律_5_。一方面,实施高校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外部规律作用的结果。实施高校个性化教育,促进个体创造性能量的充分释放,是教育外部规律不断彰显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实施大学个性化教育也是教育内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代社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弘扬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教育的使命在于激发个体创造潜能,并使其在教育理性的疏导下,自由、充分地发展。大学个性化教育,因其契合了时代精神的属人本质,需大力提倡。通过这种教育,以期达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和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致力发掘所有学生的优质个性潜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学生工作中坚持个性化教育途径 目前学生工作存在如下现象:第一.事务性强而教育性弱。日常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天黑”,辅导员往往扮演“保姆”、“救火队员”等角色;第二,常规性多而创新性少。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通常表现为常规的管理工作,即“千条线一根针”,执行性工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性;第三,统一性强而个体性弱。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任务缺乏思想性.教育力薄弱。针对现状,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尝试进行个性化教育。 1.传统的交流方式。 群体交流。一方面,利用“朋辈群体效应”交流。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12,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朋辈群体的交流对个体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巨大.不仅可以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促进兴趣爱好发展,而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是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特殊群体的交流。如单亲家庭、贫困生、学习障碍、学生干部培训等。目前,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使得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负担大.内心世界较为封闭,性格一般偏内向。此外,贫困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和恐慌心理,更需要辅导员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真正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进而引导和教育他们。个别聊天法。在个体谈话中,辅导员要以一个知心者的身份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个别聊天,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谈话技巧,更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只有学会做学生的听众.辅导员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其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思想空间。倾听之余辅导员应宽容理解学生,给学生发泄的空间。后进生因其心理和经历的某些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同学更易犯错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因此,教师应冷静地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过错。当学生的想法和我们的看法发生冲突时,允许学生发泄自己的情绪。此外,辅导员应该让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他们是颗弱苗,要健康成长,更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偏爱”。因为问题学生常常是被“师爱”遗忘的角落,因此,对问题学生的“偏爱”既是对他们爱的补偿.又能起到师爱的放大效应。家校联系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辅导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家长沟通,从学生利益出发.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真诚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输入正确的教育观念、态度和合理的教育方法。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通信工具等是学校和家庭进行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也是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交流方式。 信息化时代,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而且交流渠道更丰富,辅导员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辅导员要真正投入学生事务,就要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情感交流方式和沟通需求,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辅导员工作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辅导员要拓宽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通过QQ、Fetion、邮件、人人网等各种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更好地增进师生的了解和情感沟通。 3.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培育良好个性。 积极倡导和践行个性化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他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学生,但真正能够把辅导员教育内化为自觉行动的人只有学生自己,“教是为了不教”,唯有使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发挥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要使学生在结合自身内在需要与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设想和规划,沿着自我发展的道路,发挥主体性,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由、自觉、自律地发展自我,因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最终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学生工作若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掌握学生在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实施个性化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实施富有生命力的学生个性化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对时代精神的最终皈依。 个性化教育论文:个性化教育理念分析 个性化教育不同于个性教育,也不同于个别教育。个性教育,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培养人的个性品质的教育,只不过对个性品质的强调有所差异,有的强调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培养,有的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有的强调良好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等等。其实,就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品质而言,比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等,本身是人所具有的,它不是经过教育或通过培养才具有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个性教育”实际上并不存在。假如说个性教育要发展人的独特性,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自然造人时,给每个人赋予了唯一属于他的东西,因此,每一个体的生命本身就是独特的,教育无需去造就独特的生命。所以,个性的发展并不是所谓的“个性教育”的结果,它是生命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个别教育(教学)(tutorialinstruction),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是:“在一个屋子里聚集着年龄悬殊、程度不一的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个别施教,教学内容和进度各不相同,教学时间没有统一的安排,教学效果一般都很低”。 显然,个别教育(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教学。个别教育的形式能够给个性的发展提供时空,有利于个性的张扬,但这还取决于使用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所以,也不尽必然都能带来个性的发展。我们所说的“个性”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而是指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因此,是有个性。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就等同于个性[1]。生命的独特性所表示的意义是:(1)唯一性。每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存在,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基于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因此,每个人的生命唯一地属于他自己。正如社会学家米德所说,一个人就是一种个性。(2)不可重复性。人是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是一个“进行时”。因此,生命在时间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他是什么取决于他在时间变化中所遇到的条件和现实。柏格森因此把人看作一个时间性的存在,时间在流畅,生命在绵延之中,此时的生命与彼时的生命是不同的,是不可重复的。(3)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性存在着。(4)自我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属于一个共同体,但他把共同体的因素融进了他自己的行为之中,对社会都是通过自我的独特和唯一角度来反映的。所以,同样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唯一的模式。我们说,每个人之间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有自我独特价值的觉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一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生命是独特的,“生命作为对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成为标准,它有责任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形式”[2]。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农业时代,教育是“农业”,它似阳光、雨露、肥料,滋润种子,使之自己发芽、开花、结果。工业时代,“正如经济上的统一生产需要大批工人集中在厂里干活,教育上的统一生产在过去也需要大批学生集中在学校里学习,随之而来的是统一的学纪、正规的学时、经常的考勤等等。总之,形成了一种求齐划一的压力”[3]。工业时代的教育,不再是“农业”,不仅不是农业的个体生产,而且也不允许个体生命的自由伸展。它像“工业”,学生处在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中,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着批量生产,塑造着统一规格的人才,把原本独特的生命,加工得一模一样,成为一个个“合格产品”。与过去的农业时代相比,“过去人们比现在自由得多,那时,‘自由选择是确实办得到的’。 今天恰恰相反,‘无论怎样来理解,人们都再也无法行使选择权了’”[4]。托夫勒认为,标准化是早期的技术水平(即原始的工业技术或自动化前的技术)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任何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后工业的信息时代,不再是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而是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我们又重新获得了工业时代被剥夺了的“自由”。这就是后工业时代教育个性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这支社会文化支柱,一如经济也不得不考虑起产品的多样化了。也正像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情况一样,新的技术并不能带来标准化,反之,却在推动我们走向超工业时代的多样境界”[5]。信息技术结束了标准化的历史,而使人类的生活走向多样。教育因此而与工业时代的划一性宣告割裂,而踏入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时代。个性化教育成为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教育的唯一形态。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个别化教学),而且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其基本理念是: 1.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性化教育不同于划一性教育,就在于划一性教育的重心在教师,教师行使权利,而无视学生的差异和要求。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上帝”,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借用今天的商业用语就是:“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教师所提供的”;“学生的满意,是教师的最大追求”。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就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不只是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尊重,而是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1)尊重个体的个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个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所以说尊重人归根到底是尊重人的个性,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2)尊重个体的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动力,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尊重个体需要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既要尊重教育者的需要,又要引导受教育者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使所有学生都享有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即都能接受适于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学习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心需求,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差异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暂时的。无论是什么差异,教育必须根据差异来进行,谋求适合差异的教学方略。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风格、愿望、学习步调等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现在先天形成的差异中。先天差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能优势类型的差异。以往人们多认为智能是以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是一元的,每个人的智力都可以测量并用来加以比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推翻了智能的一元论。他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全面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到目前为止提出了经过验证的9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他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领域,但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6]。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形式,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因此,他反对划一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7]。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8],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但活动有两类,一类是自主的活动,一类是被迫的活动。马克思说,“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体获得自由”,才能“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 这就说明,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因此,个性的发展只能存在于自主活动之中。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摆脱来自教师的控制,还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性是指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活动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科恩说:“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情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觉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9]。自主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意识、思维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顺从他人的意志。自主的人能够自我立法、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过程视为教师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制造”符合教师理想的“产品”的过程,它忽视了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10]。教育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树立“学生的发展只能由自己完成”的观念,切实把精神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当然,自主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更不是取消教师,盲目的自主。教师在学生自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要从前台走向后台,扮演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和“顾问”的角色。学生的自主,不是盲目的自主,而是对教师提供的多样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包括选择不同的学科内容,而且还包括对教师提供的同一内容的自主理解,珍视自己独特的经验体会。自主和选择是密切相连的,没有自主就不可能有选择,选择的过程体现着自主的过程。学生只有面对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具有了自主选择权,才能避免划一性的教育,个性的发展才有希望。 自主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也是个性的本质。自由的人即是有个性的人。自由包括多个层面:处理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自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自由,和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内在自由。在教育活动中,前两种自由赋予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和合理的限度,它使学生在一种非强制的状态下或非强迫的制度下自主的学习。杜威说,“自由就是提供机会”,“给儿童以自由,使他在力所能及的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现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使他能尝试他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的种种冲动及倾向,从中他感到自己充分地发现这些人和事的特质,以致他可以避免那些有害的东西,发展那些对他自己和别人有意的东西”[11]。所以,这两种自由是人的内在自由的途径,内在自由是儿童在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发展的自由,它反映了人的自主性,是人按照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 3.创设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使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哲学人类学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生命具有发展的潜能。弗罗姆甚至把人的本质就看作是一种特定的潜能。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人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潜能不是培养、教育的结果,但潜能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12]。教育对潜能而言,可以促进潜能的发挥,也可以扼杀生命的潜能,这取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刀切”、“一锅煮”的思想,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教育因此成了压抑潜能自由发展,扼杀学生个性的“元凶”。个性化教育的首要原则或首要理念是“适应性原则”,即“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学生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自由、自觉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教育只是为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特色化的、唯一化的。而不是,让教育用一个标准来塑造所有的学生,人为地消除他们之间个性的差异。 个性化教育所主张的生命潜能的发展,不是潜能的平均发展。个性化教育相信,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生命,生命的独特性就表明每个人都具有优势潜能,教育就是要“扬长避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制高点”,在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教育,努力挖掘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巨大潜力,使其优势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生命潜能的发展需要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这种外在的因素并不必然保证生命潜能转化为现实个性。因为促进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在于生命自身的活动,在于这种活动的自主性。只有在自主活动中选择、消化、吸收、利用这些资源,才能激活沉睡的潜能,使潜能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是全面发展而又具个性的人,是一个真实实现自我的人。所以,生命个性化的发展,还必须置于主体教育的视野之中。“培养人的主体性是以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育个人独特的创造性为宗旨的”[13]。人只有成为发展的主体,才能全面激活潜能,使潜能得以自由的发展,优势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不仅激活生命的潜能,发掘优势潜能需要主体性,而且有个性的人,必然具有主体性的人格。所以,主体性不仅是培育独特个性的条件,而且也构成了个性的本身。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人,才是有个性的人。唯唯诺诺,唯书唯上,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不可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只能是供他人使唤的“奴隶”和“工具”。所以,个性化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良好人格,给生命的自觉、自由、创造性地发展提供动力。任何的发展都是基于自身的现实,是对已有现实的自觉超越。而人的现实自先天的遗传就赋予了个体的差异,所以,发展的过程是增强差异和个性化的过程。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体自由发展的教育。所以,个性化教育不是要培养个性,而是采取个性化、特色化的手段,保护原本就有的独特生命,促进个体生命更好地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个性化教育论文:艺术院校个性化发展教育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内涵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人的健康个性的实现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育健康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实施个性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清楚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人固有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具体来说,能动性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求取发展。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艺术创新的基点是艺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能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而一代代艺术家富有个性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个性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避免三种偏见:一是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有个性,就会影响集体的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个性,把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甚至以个人需要代替群体需要;三是认为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克服以往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不顾及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使正确的育人目标无法实现,又常通过开会和听报告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接受的被动与抵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育人办法。 1.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创新的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儿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们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但他们同样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宽松的天地。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擅长形象思维,这是推行个性教育的良好基础,老师们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心理获得自由安全,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艺术思维活动,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人会在艺术上有所造诣。 2.坚持合作性原则,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艺术教育的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完善个体独立与群体协作关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的艺术形式及思维,发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体协作关系。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沐浴,而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更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艺术的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本,还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促学习。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需要实践作导向。而重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突显专业个性。 (二)坚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个性发展与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环境的滋润和呵护。在适宜的环境下,人的个性会得到健康发育而丰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视和排斥的氛围里,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扭曲甚至扼杀。素质教育理论大力倡导“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去努力,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个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的舆论工具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环境,增加党和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社会是源,学校和家庭是流,学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响更大。不能只重视智力培养,重智轻德的危害性很大。个性形成和发展,学校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还在于处在性格铸造最佳时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学校,这里个体性格丰富多彩,可比较、参照的对象众多,相互激励效应好。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评价学生力求将负面作用减少为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强调政治教育较多,强调思想教育较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不要将一切评价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评定,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体评价,有自我评定、同伴评议、辅导员评定、任课教师评定等。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 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构建了宽、专、交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并通过与知名企业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科研成果研制综合实验系统等方式建立了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导师制、创新研修课、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等政策和措施有力推进了研究性教学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电气工程;专业建设;研究性教学 一、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2008-2009年,根据学校要求重新修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本次修订工作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出发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做到宽、专、交兼顾,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 1、公共课程——注重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化教育课程,即公共课程。针对学生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公共课程由文化课程类、工具课程类、能力培养课程类构成,占总学分的16%。 2、技术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技术基础课程涵盖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及对应的实验和设计课程。为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程群,将各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纳入该平台,包括:(1)强电类课程(电力工程导论、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控制类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工业控制网络);(3)信息类课程(信号处理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仿真技术及应用)。 上述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传统专业的新要求,使学生基础扎实,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兼顾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求。 3、专业课程——接触学科前沿,注重设计和实践能力。本专业设有电机、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和楼宇自动化5个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方向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拓展课3个层面。专业方向核心课为本专业方向的支柱课程,有理论、有实验、有课程设计;专业必修课针对本方向的技术发展,选择接触学科前沿的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拓展课不再按专业方向设课,鼓励学生交叉选修。在专业拓展课中,新开出了5门工程设计类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与实验、飞思卡尔(freescale)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电能参数测量系统设计、网络化运动控制工程设计专题、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控制系统设计专题。 二、面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 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无疑十分重要。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学时紧张的情况下,仍持续加大实践环节比例。同时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实践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构建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由于资金紧张,加之高端专业设备价格昂贵,专业实验室建设一度成为专业建设的难点。为此,专业建设突破常规,提出“高起点出发,建设和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创造双赢”的实验室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专业已建立了“哈工大一松下电工plc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哈工大一罗克韦尔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等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争取到公司和学校投资总计1000余万元,一大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进入实验室,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在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上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全面提升了本科教学水平。 2、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研制综合实验系统。在“十五”和“十一五”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中,除实验室常规建设外,借助专业的科研优势,着力建设综合型、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研制多套适合对学生进行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高水平实验系统。目前已基本构建3个综合实验系统。 (1)控制技术综合实验教学系统——包括集散控制实验系统、开放式伺服运动控制及负载模拟综合实验装置、直升机姿态控制系统。 (2)电机及其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卫星姿态控制飞轮电机系统和导弹舵机电动伺服控制系统。 (3)嵌入式及网络监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系统—包括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电力监控器和控制器局域网络(can总线)通信实验装置。 这些装置结合教师的科研实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其中,反映了相应技术的发展前沿。同时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成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验平台。 3、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真正成为学习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不应仅是理论知识的验证手段,而应成为获取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此思想为指导,为充分利用上述实验资源,开出更多的综合型实验项目,本次培养方案中部分实验独立设课,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2门重要的平台课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学时由12学时增加至24学时,其中8学时为仿真、研究型实验。在对实验装置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开出新的设计型实验,并要求学生针对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仿真分析。电力系统和楼宇自动化方向专业实验也分别独立设课,改变以往实验附属于课程,内容分散、单元化的缺点,整合实验内容,开出综合实验。使学生拿出相对集中的时间在实验室完成设计和研究工作。 三、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强调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型大学,应充分利用师资条件和研究氛围,开展研究性教学。本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大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鼓励教师使用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由探究、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已有观点,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实验教学中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设计、自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其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此外,通过对研究性教学的不断探索,我们还按照以下途径推进研究性教学。 1、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学生在二年级开始选择导师,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达到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主的一对一指导。学生可以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尽早进入实验室感受科研气氛,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博士、硕士研究生资源,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共同的导师联系起来,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者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2、开设创新研修课——实现学习、研究一体化。我校自2007年开设创新研修课,本专业已开出23门,课程均由博士生导师担任主讲教师。每期选修人数限制在6~10人,课程内容以实践、研究为主。课程内容以教师相应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从项目中提炼,突出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研究,实践了集“知识传授与研究创新”为一体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 3、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以项目为载体,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实验方法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得以充分锻炼。在2008、2009两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评奖中,我专业的23个项目中获得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 4、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竞赛的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磨炼意志,增强自信。本专业根据学校的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成效显著。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优势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1.引言 目前全国已有311所院校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出现了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的格局。虽然众多高校纷纷设立电气工程学科,但是教学水平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的,通过借鉴和分析其它高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优势和我校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规划和设计,经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2007年成为学校确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给予了重点支持和投入,2008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校优势专业。 2.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1 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从2004年招生以来,经过了3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遵循了强化基础、注重能力、按宽口径培养的改革原则,基本思路是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更加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的根本。因此,专业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明确理论和实践的规格要求,要在培养规格上体现突出创新性、应用型。围绕嘉兴地区光伏产业基地、风力发电产业基地、以及浙江省制造业基地、水电、热电联产巨大的系统优势,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别是多元化的电力企业布局和嘉兴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了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个方向。专业人才目标是: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业电气传动控制领域、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试验分析、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一直坚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加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和创新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创新型与应用型协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将创新型与应用型融合,构建适宜的培养模式,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做到二者兼顾,不偏不废,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强化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校内学科实验室平台和团队,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 (1)加强“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吸引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实验室在研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形成“听中学”、“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机结合的环境,构建“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为平台,横向、纵向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专项培训认证”的培养模式。 专项技能培训既可以是来自校内的,也可以是来自社会的,培训内容不仅是职业工种的训练,主要是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能力的训练,并通过社会机构的认证,取得相应的资质。从大二开始,建立了“电子电子信息技术人才认证(eitp)”、“注册电气工程师”、“自动化系统工程师(ase)”“维修电工”等认证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按照认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专业规范的培养目标和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规格、能力结构要求和知识结构要求,来设置培训课程和课程内容,以达到培训认证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要求。体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加强,每届均有学生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培训和资格认证率均达到80%以上。 (3)加强“五位一体”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更系统、更充分地建设“创新领导小组+创新协会+创新基地+开放管理机制+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吸引学生实验室开放选题、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接触科学前沿技术,学到先进、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长期接受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培训,在学生中产生了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参加各种竞赛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本专业每年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2.3 进一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成果为依托,更新教学内容为抓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突出课程建设为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经典与现代的融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协调,理论与实践环节搭配的合理,为本专业构筑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梳理课程内容和边界,课程与培养规格一一对应,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经过2006年、2009年、2012年三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经建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层次设置. 同时结合区域产业优势特点和学生就业状况及市场需求情况,为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1) 构建模块化、系列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建立电气传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模块方向的“课程库”。 (2)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数量。将专业课按专业方向划分成几个系列模块,使学生选修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打破课程设置受教学计划更新速度的限制,充实新的理论和技术,调整内容重点,加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电、新能源电气控制、物联网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地方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 (3)紧扣“创新型”“应用型”主题,改革课程设置 与教学内容,切实拓展专业优势,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创新教育”不断线,进一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不断线。 (4)立足于相关课程的融合,课程重新组合,避免内容的重复,提升课程的层次和水平,使各门课程内容得当、边界清晰,整体优化课程的内容,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2.4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习基地功能。 建立体现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体系的培养要求,建立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的结构化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实际能力。 (1)构建“工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工程实际背景结合紧密的优势,强化“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工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以“工程”的观念指导教学实践,以“工程”的思路组织教学实践。实际操作中在一门课程中,或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工程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工程设计的实施;工程的运行维护等工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新的实践教学内容。 依托地方、行业和校内资源,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加强联系,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狠抓实验、实习、实训环节。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为校内实验教学平台,承担“电路原理”等学科平台课、“电机学”等专业基础课;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电气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教学,以及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等实训环节。新能源及耗能控制教学平台和嵌入式系统教学平台等为依托构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学生创新活动、研究课题开放服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环节的教学。 (4)分类型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目前,依托校外已建立的15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分类型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任务有: 巩固基地型校企合作:本专业实习教师将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使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实际经验。扩大毕业设计型校企合作:部分毕业设计选题结合工程实际,题目来源于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培育专业培养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内容、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全方位参与,教师需积极主动融入企业,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实行校企深度合作,构建良好的合作环境。 3.专业优势更加凸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精心培育专业特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5%、达线率15%、录取率10%,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校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获奖每年达到10项以上。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围绕电能的产生、传输、分配、使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课堂与实验室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相结合。在培养质量上形成了高就业率、高考研率、高(竞赛)获奖率。专业特色体现在: 3.1 培养方向的特色。紧密围绕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设计,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发电、输电为主)、机电传动自动化(以配电、用电为主)培养方向,根据应掌握的核心知识能力精心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增加新能源发电和装备的内容等新型产业的内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培养方法的特色。实施“在通才教育平台上实施专项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实施“专项技能培训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基础上,创建“依托学科团队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实验实习、专项培训相互支撑、协调促进,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教育与培训结合、专项强化与全面发展结合”。 3.3 培养结果的特色。根据学生自身情况鼓励个性成才,引导学生参加考研、竞赛、培训,逐步形成各三分之一比例。考研比例20%以上(录取10%以上),参加学科竞赛比例20%以上(获奖约20%),参加培训比例80%以上(获得职业职称资格认证50%以上)。 进一步凝练和提高已经初步形成的专业特色,坚持内涵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创新,总体培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4.培养效果的跟踪和反馈 建立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闭环系统。将培养方案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控制通道;研合作机制作为修正系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社会与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反馈评价作为反馈通道。产学通过这个闭环系统,及时跟跟踪和反馈培养效果,调整和修改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5.结论 电气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突出工程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长期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依托学科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创新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深度参与型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誉。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浅谈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摘要: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专业,它主要研究的方向是现代智能建筑的建设问题,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化的智能建筑飞速增长,而在这方面缺少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各高校中建设这门专业对于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关键词: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 楼宇自动化 电气照明 1 增设新专业的必要性论证 1.1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各种智能建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设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物业经营管理等行业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极大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1] 1.2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在宽口径的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平台上,设置2个专门化专业方向。 a.建筑电气施工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担任电气方面的施工工程师、施工队长、项目经理、工程监理等工作,也可从事运营管理及中小型工程的设计工作,或在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b.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楼宇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1.3专业服务方向及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成就了房地产行业的崛起,特别是现代智能办公大楼的建设已经成为时尚。智能建筑对建筑内的设备、配电、线路集成等的要求标准比原有的普通建筑要高很多,智能控制需要更规范、更准确、更安全、反应更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就更高,因此,需要一大批实用技术知识面宽、高技能、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重庆市高职高专院校共有20余所,目前只有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本专业,而在整个西南地区,也只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此专业。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智能建筑市场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智能建筑新职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国内建筑电气从业人员数量巨大,已达到约100万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很低,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目前,全国建筑电气新职业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建筑电气施工人才、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2 增设新专业的可行性论证 2.1专业开办经费及专业教学成本核算 专业开办后,可以依拓发电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很好地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的作用以节约成本。后续资金可以通过该专业招生、学院的教学投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和培训建筑电气施工人才的收入加以解决。另外,以后随着学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教学上的投入,共同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赢利。 2.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实验室、实训室建设 由于本专业是由电气系、建筑系和计算机系共同构成,因此可以利用其它专业的实验室和教师,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现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作用以节约成本。 2.3产学研结合背景 强化实验、实习和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校内外生产性实训时间超过50%。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本专业长期坚持为建筑行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我们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优先选择毕业生,并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校企联姻,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工学交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类专业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摘要:电气工程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设备种类多、规模庞大、接线复杂、电流大、电压高等诸多特点。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还能优化电气工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电气工程类专业;应用 0引言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全面详细了解电力工程的运行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保证师生的安全[1]。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项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进行实验提供相应的条件。与此同时,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开放优秀的实验教学资源,给社区、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提供教学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1.2实现不可逆以及不可及过程 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面临着强电的威胁,很多实验必须要在极端或者高危的环境下才能完成,操作过程也是不可及或者不可逆的,对学生相关技能的训练需要高消耗和高成本,不仅危险而且能够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的知识和技能少之又少。但是如果在电气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就可以有效改观这一局面,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为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的实验手段,既能消除强电威胁,又能促进学生把握和吸收相关专业知识。譬如,在高电压虚拟仿真实验当中,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高压放电的情景,还可以反复观看[2]。 1.3教学环节更加灵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实验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随着学习进度的变化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或者跨越教学层次进行提升。在这种虚拟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自主权,不仅得到更多创新实践和接触专业实验的机会,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环节更具有灵活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2虚拟仿真技术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策略 2.1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学习进度以及专业方向上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不同的学习和实验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之间必须要有较强的联系。尤其当教学资源出现学科交叉的时候,老师要按照系统构建、综合设计、理论应用三个层次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例如,电气工程类专业老师可以从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验和生产练习这三个方面制定实验教学综合培养计划。基础课程实验主要包括专业的课程实验和工程设计基础训练;综合实验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生产实习主要有毕业设计和创新设计训练。 2.2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安全的环境和可靠的保障。其课程教学体系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工程设计基础以及专业课程实验。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还可以细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可以细分为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老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当中有效贯穿课程内容。同时,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层次,利用横向连接的方式将不同平台的教学资源有效结合起来。在注重因材施教、专业培养的同时要保证教学平台之间互通互融,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层次之间呈现出一个相互补充的状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电气工程类专业的老师要敢于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 第一,创新与实践训练平台。针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特色,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结合“新型传感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建立虚拟化的仿真系统,从而加强学生对有关学科先进成果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第二,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工程设计综合训练、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等集中的教学环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给学生创建一个近似真实的虚拟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也能有效实现生产现场和实验室的无缝对接。第三,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创建该平台主要是为了进行基础知识教学,通过仿真技术对一些技术原理以及基础科学进行验证,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除此之外,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实验,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结论 在电气工程类专业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让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还能让一些不可能的实验转化为可能实现的实验。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师要重视虚拟仿真技术,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要构建互通互融教学理念,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要以教学环节为导向,创建合理的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技术的价值和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作者:周丽荣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正在全面进行改革,逐步突破传统教学的界限,完善教学体系,深入探究,使教学方案的制定更加迎合时展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师制度与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电气工程师制度与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必要性和教学的改革探究给出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电气工程师制度;电气工程;专业改革 随着电气工程事业的高速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工程中的设计人员,为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制定的重要教学任务。电气工程师制度的有效开展对该专业的日常授课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使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专业课程当中涵盖的内容,要能反映出该专业的全新发展方向,加强对工程的训练程度,增加实践授课的环节,以便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 1.电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相符合的必要性 实施注册工程师的制度,为对本科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评估环节。在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在经过该专业进行教学,对其评估成绩合格院校当中的毕业学生,参加注册考试的时间可以提前一年进行[1]。同时,在教育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经过该专业进行教育,对其进行评估之后成绩优秀院校当中的毕业生,可以不参加相关的基础考试。但是,对于评估成绩不合格的院校,毕业生必须得参加相关的考试。由此可以看出,在考试的纲程当中,对未来电气工程师的能力素养和知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便促使各院校对该专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制定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具体策略。该专业不但要培养学生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工程管理的能力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 2.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 2.1制定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相符合的专业方向方案 当前,我国对于该专业的资格考试大纲当中,并没有分专业,考试大纲当中将专业模块分为:供配电以及发输变电,在发输变电这一模块当中,将其分为了发电和输配电、电力系统;在供配电当中,将其分为了供配电和建筑电气、电气传动。在这些领域当中,对我国当前的工程界的真实情况给予了如实的反映。面对当前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全新形势,制定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相符合的专业方向方案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对授课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对相关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全面符合电气工程师所提出的要求。同时,各个院校要将该专业教学原有的优势继续保持,不能被考试的制度限制住,要全面多角度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培养。 2.2优化基础知识授课 在资格证的考试当中,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其中包含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力学知识、材料知识、计算机具体应用、电力工程知识等内容,此外还会涉及到电气工程管理和安全、经济、环境、法律等相关知识[2]。这些教学内容,不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能让学生符合之后职业的要求。将基础知识的相关教学活动进行强化,并不是简单的将内容的完整性进行强调,而是要将课堂的具体体系进行有效的整合,把课程的内部架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建设完善的课程模块。 2.3增强学生能力素养的有效培养 该专业对于授课计划的制定,一定要具有弹性。其一,对于内容进行的设置,要依照考试的具体大纲实施不断地进行调整;其二,要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同时,授课的内容以及计划一定要展现出非常强的开放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不能被教学大纲约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该专业所涉及的新领域以及规范技术适当的加入其中。(1)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对该专业的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非常强的综合认知能力,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想象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2)发展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知识能力、收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3)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将思维进行创新,具备研究新技术和成果的能力。(4)人际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非常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3.结束语 总之,对这一制度的实施对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影响深远。所以,学校要实时关注该项制度的发展变化,以便制定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将教学的质量进行提升,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人才。 作者:陈硕 雷锦 罗晓莉 乔莉 牛梦洁 单位: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教材中心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认证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和注册电气工程师的发展。 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分两个专业:发输变电、供配电。考试由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两部分组成。基础考试又包括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这两部分。只有通过了基础考试,并且具有相对应的职业实践年限之后,才能够报名参加接下来的专业考试。专业考试包括专业知识础部分和专业案例两部分组成。专业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通过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科目和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考试内容的理论部分和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一致的,所以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开始考虑把注册电气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的选择。所以,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进行满足注册电气工程师指导的教学改革,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必将促进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以及注册电气工程师的发展。 1.2有利于构建健全的电气工程教育体系。 世界上普遍认为,一个合格的电气工程师需要经过高中毕业后8年左右时间,主要包含“工科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际的长期练习”及“较长的工程实践经历”等三个阶段的培养。通过对我国和国外的电气工程本科教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主要的区别是:国外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为学生提高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职业基础,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完成注册电气工程师需要的职业训练。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企业没有注册电气工程师培养训练的条件,所以就要求高校在学校内完成对注册电气工程师培养内容,使得电气毕业生能够上岗前就应熟练掌握应有的专业工程技能。因此,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进行满足注册电气工程师指导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构建一个由学历教育、专业训练,工程实践等环节组成的健全的电气工程专业大教育体系。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综合化。 课程体系是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所使用的课程体系具有课程结构不连贯、课程之间缺少衔接等问题。这些造成学生没有一个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要想通过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考试,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因此,为适应注册电气工程师要求,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建立以专业理论为基本,增强专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生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将不同课程在整个电气工程学科体系中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能够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能够适应实际工程对电气工程专业综合能力的需要。 2.2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更新、精简并活化教学内容。 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及时吸收最新的理论方法,关注最新的实践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使基础理论和社会发展相一致,以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宽知识面和增强动手能力的关系,解决好社会更高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学校学时压缩的矛盾。 2.3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除了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外,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其中要提高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对电气专业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但要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要用创造性思维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取代灌入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使用“翻转课堂”等科学的授课方法,精心准备每一次课,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供配电及照明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采用工程实际场景,利用课程中相关的专业知识,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在工程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活跃多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2.4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现阶段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学与做比重均衡,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培养综合能力的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虽然比重加大,但是并没取得期望的效果。因此,实践环节应该注重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体系中把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真正的面向工程实际;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对接,真正建立起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一条龙良性体系。 三、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只以注册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的相关专业知识,就会导致学生满足不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造成学生就业方面的困难。同时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才允许报名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所以,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改革要适应注册电气工程师要求外,更应注重教会学生在所有可能从事工作的领域,具备自我学习和继续深造的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电气工程界更宽广意义上的人才。 作者:李兵 崔春艳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1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电气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能综合掌握电气信息和控制、电子与计算机等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个目标,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电工技术、信息控制、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获取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训练,能够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2有利于适应电力工业和电气信息科技的发展步伐 电力工业和电器信息科技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来弥补课程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总之,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适应电力工业和电气信息技术的发展。 1.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点转移到技术性人才方面,企业需要的不是理论性的人才,而是具有超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过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电力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实践训练,完成理论和技能的转化,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2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目标应该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融为一体,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对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以下策略。 2.1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 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综合国内电气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完成课程的设置,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的联系度。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适当的减少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比例,使其占到总课时的30%左右即可;同时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加实践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转化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比如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返校之后进行总结。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大一的新生到企业中去参观,对电气工程有个科学、完整的认识。第二,基础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是实践训练,让他们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第三,专业实践阶段,这个阶段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2.2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因为学生的人数比较多,而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人数有限,不能很好的完成所有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实践培训基地,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或者是实践平台,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校的资金压力来完成实践基地的建设,而且还可以增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3加强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对人才的人文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人文素质的教学中,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结语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实践创新能力非常重视的专业,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完善课程比例、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等方面来进行。电气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适应电气行业的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高俭 单位:沈阳市排水管理处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专业实践教学电气工程论文 一、实践性教学系统的构建原则与方案 1.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在内容上都是相互关联的,在教学中根据专业性质相结合;效率性的原则是遵循全能型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的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科学性研究三者合一的模型,对不同专业实验性教学形式提供服务。防止了相似的实践性教学实质,并为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实验经费。 2.实践性教学系统构建的基本方案。 实践性教学系统含有实践性教学理论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等,这在丰富实践性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同时更加可以教育和训练同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遵循高校的不同学科的教育计划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与同学们在各个阶段的现实状况相综合,而且综合其专业具有的不同特色,创办了实践性教学系统,该系统综合了三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系统即“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性教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和综合性训练”,并培养一个大学生革新创作能力的基地。高等农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由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和一个大学生创新基地组成,其中三个主要实践教学平台包括电工电子的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以及综合训练。为了让同学们从进入学校直到离开的这段过程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学习,实践性教学训练系统的模块化实际上是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专业类型以及学生们的需求所开设的必修实验、开放性选修实验项目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农业电气工程训练教学系统:面向大学一、二年级本科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电工电子技术教育和电子工艺技术训练,电气工程训练课程包括5大实验教学模块,分别为“电类专业认识、电子电气工艺实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现代测控技术实训、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实训”。农业电气工程基础性实验教学系统:要以在校二、三年级电气类及相关类专业的大学生为教学对象,把增强同学们的科学技术能力和自主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电气基础性实践教学系统覆盖4个实验教学模块,分别为“电工、电子、电力电子以及控制基础”。专业实验教学系统:集中针对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信技术、工程管理、电气工程”等大学的本科专业之中的年级较高的本科学生。该实验目的是教学,加强学生的专业,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技术能力。此教学系统涵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模块。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农业工程类的本科所有学生为对象,同时设定定向培养集创新性与实战性为一体的全方位人才的目标,此外,制定了全面的教学方法且完整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翔实的教学大纲、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模式的教学方法等。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踊跃性,其涵盖的主要内容包含有由学校承办立项的“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由学院组织的国家级及省级各种开放性科技创新竞赛等。为了充分帮助学生,所有的竞赛活动均配备了专业的指导小组并且这些专业小组成员有以下特点:成员稳定,并由各个专业教师团队组成而且组织性较强,从而确保竞赛顺利完成。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保障的措施 1.改善实践性教学系统。 实质是改善文件及其计划制度,其中涵盖对实践性教学的方针、教学体系和实用指导材料、实践项目单、实践项目卡及实践项目报告等很多实践性教学材料的改善。改善实践性教学系统的目的是让其得到全面实施,我校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实验室教学、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材料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师职责规范》等管理制度。 2.以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的建立是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让学生拥有独立的实验和学习时间以及空间,提高自己的学习及动手能力。因此,学院实施以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并制定了相关的使用说明与管理协议,同时,允许学生在申请到项目后,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安排时间,到开放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实验。灵活的实验时间以及先进的实验设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同学们提供了发展自我个性的空间。 3.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 优秀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避免学生走不必要的弯路,因此,我院本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目标,采取措施,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在教职工工作后,对教职工给予政策性的鼓励:拥护青年教职工们攻读硕博学位,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研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经常参加学术交流,进而大大提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 4.对实践性教学所需教材进行撰写。 教材的撰写需要参考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验设备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参考各方面因素编写适合本校的教材,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其中,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实验设备,并编写出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方便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要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至今为止,通过教师们的呕心沥血,共撰写关于实验的理论教材163本,包括指导教材66本。教材的出版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肯定,对培养创新性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5.对实践性教学系统的质量进行把关。学院对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学院坚持以严要求、高标准为终极目标,要求教师重视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建设,更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系统的质量。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实践性教学系统质量的前提,在文件中,会制定适合学生向创新型人才转变的发展目标,同时,确定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根据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设定相关的准则,定期进行考核,确保整个过程的顺利推进。 三、实践性教学系统运行以来的效果与作用 1.实践性教学系统运行以来的效果。 农业工程确立的实践性教学系统履行到现在,鼓励在校教职工主动研究教学改革并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根据实践性教学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活动,截止至2014年末,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及创新类竞赛总共获奖127项,教职工荣获23项教学成果类奖项,出版164部教师编写教材以及52部统编教材;自从2001年起,截止到现在,发表的文献统计为441篇,并有13门校级精品课程;除此之外,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41项,其中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和省攻关项目等,科研经费达到2682万元,并获得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最佳专利奖;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与铜奖各1项,16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奖以及2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 2.实践性教学系统的作用。 已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系统的再次构造,充分利用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有效承担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中在特定的实践环境中加强训练,并在练习和总结中完成任务。使学生接受在电气工程实际环境中的电气和电子技术培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现代测控技术实训、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实训,产品方法技术的准确、高效的开发等方面项目的综合性培养与训练,充分学习了解并详细掌握了现代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方式、生产流水线各个组成部分、领先水平的制造方法和技术,提高电气专业的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具有领先生产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并且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实践性、技术性人才。进而慢慢培养基于熟悉传统的机械以及加工现代先进制造,学习并熟练应用以材料成型工艺方法以及控制方案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模式。为我们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比较符合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以及综合利用专业理论应用的能力,真正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房俊龙 果莉 马文川 任艳杰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自动化专业实训电气工程论文 1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这种强化实践教学的新的举措,适应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竞争意识,对综合素质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凭借自己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为社会奉献了他们应有的贡献。但还应该看到,实行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并非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问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散慢、肤浅和随意。从面上看,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比较松散,实践过程衔接不紧,逻辑性也不强;实践过程中说闲话的、从事其它活动的有不少人,这种现象称就是“散”。从实践安排的内容上看,缺乏一定的深度,实践只在表面上打转转,对问题的本质触及不多,这种现象称就是“浅”。从实践参与的主客体来看,有比较大随意性:一是老师比较随意。有的教师治学不严,放松对学生日常教学管理,对各种不良现象不问不管,听之任之,管理、指导均不到位。二是学生随意。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自由涣散,旷课、迟到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就是“随意”。“散”、“浅”“、随意”成了很多高校目前制约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对广东海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而言,前面这些问题虽然也有一点,但并不突出,该系专业教师都能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实践环节,珍惜每一次给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机会,甚至自己出钱找关系为学生联系实习,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该专业多年来一直缺乏实验条件,建设专业实验室投资较大,去生产单位也只能参观不能动手实践,这成了制约专业实训开展的主要原因。 3解决办法 3.1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环节教学过程 在认识上重视学校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相对的教学投入来保障,投入高,成本大,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贻误了学生,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2加强实际培训,提高指导老师技能实践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实践的效果,教师只有对指导的方法、实践的内容了如指掌,才能保证指导到位。目前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因此需要组织实践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提高指导教师的技能,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积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一支专业技能强,作风过硬的专兼职实践教师队伍。 3.3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观念,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从事教学多年的老师都懂得,一个老师既要指导学生实践,还要保障学生安全,可谓是责任重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导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要保证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稳定,让老师安心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制度措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4加强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方法和体制,采取合理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老师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督导和过程监控,并要清楚认识设备的危险性,告知学生,对实施效果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各种措施实施到位。我们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训采取指导教师责任制,这个专业特点是危险性较大,所以必须有安全责任到位的意识,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3.5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强化校校合作办学 校校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普通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校必需和企业或者其它有实力的学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广东海洋大学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实践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校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能为校-校联合办学带来一条新路,使全社会办学互助,节约型办学,共享型办学。这学期该校有3周的专业实训就采取了这个办法。选择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作为该校的合作学校,原因有三个,一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是华南地区该专业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拥有一名院士和电气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二是费用较低,不出省路费节约,住宿在对方学校学生宿舍,住宿费用也低廉,对方学校收的实训费也在该校预算之内;三是地处广州,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利用实训间隙走访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因为从该校多年的就业数据统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90%以上的学生都在珠三角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在对方学校安排了电气工程的三个实训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的过程实训、电能计量和校核、综合自动化动态模拟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广东海洋大学均没有实训条件。学生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亲自动手体验电力系统主要生产环节的工作,实训结束后都表示这次实训真正是实训,不虚此行。 4结语 笔者认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是一个可行的选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力求功能多样化、现代化,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便于产学研结合,利于开展课题化训练。专业课教学全程实施案例教学,由学校提供设备需求、技术和师资支持。校校合作正好解决了各个学校不同专业实训条件的不足与互补,使我们的办学条件立刻得到大幅度改善,培养的学生也更具竞争力,真正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李一峰 樊海红 吴卫祖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革新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面临的新变化 1.考研人群的增加和本科生生源来源的多途径使得毕业设计类型选择出现差别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考研本科生的增多,为了更好地使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衔接起来,一些学生更愿意选择研究型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另一些同学因其家庭(比如有些属于电力系统内职工的子女)和个人的原因更愿意选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部分同学更愿意选择应用型毕业设计。 2.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差异性使得研究能力出现差别 录取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本科生,其地域等差异性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也有较大区别。在笔者供职的学校,其中几届电力专业的本科生来源还包括部分专升本学生,这样迥异的知识背景加上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本科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造成了更多差异性,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出现更多差别。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无处不体现了“多样”和“差别”的特性。面对这些新问题,对该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也有必要随之做相应改革。 二、面向具体对象的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改革 1.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合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几种传统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变电站或发电厂电气部分设计、继电保护设计、电网规划设计等。这些传统设计不仅种类较少,且设计模式大同小异,往往在网上有大量相似的范本。若大比例出此类题型,既难控制学生的抄袭行为,也未能适应学生兴趣及就业新形势所带来的新变化。因此,毕业设计选题种类更应多元化发展,除体现专业的“强电”特色外,还要兼顾所学的“弱电”(控制、通讯、电子)等方面知识,给学生更多选择。毕业设计选题的差异性则主要表现在具体对象化的选题。 针对学生自身水平及兴趣要求制订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题目,并指引学生进行适合自身情况的选择。即:既不让学生见到题目后因无从下手而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要让基础好的同学一拿到毕业设计题目就产生轻视的态度甚至觉得和课程设计没什么区别。不仅如此,不管对于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设计,也均需根据本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和需要把控好各自比例来进行选择。表1简单列举了改革后的一些毕业设计选题的案例,这些案例可以大致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宗旨。 2.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改革 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不仅要表现在各种文献的查找方法介绍,Office、MATLAB、VC++、AutoCAD、EMTP等各种专业软件的使用教学以及论文写作方法、规范的讲授上,更要表现在最新的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贯穿上。例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近年来有不少学生相继进入风电厂、核电厂等新能源电厂工作,因此在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中也要有意识逐步加入这部分内容。表2对这些内容均做了部分列举。 3.教学方式和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差异性改革 (1)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改革。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有专升本学生的院校。因本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水平上各有侧重,因此差别较大。其中统招的学生在理论知识上水平整体较高,而专升本同学因其之前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原因致使其理论知识相对较弱,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实践知识却较丰富。因此,在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认清这些差别,分别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对于专升本的同学应注重过程教育,让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规范、设计原则、标准等,而对于理论知识较丰富的学生则主要注重方法指导和难度稍高的资料提供等。 (2)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利用。动用包括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校外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平台,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也是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效果的改革要素之一。比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本科生在签约之后进入该企业进行工作前的实习,为了使得毕业设计更贴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利用企业人力技术及设备平台来完成毕业设计也是相当可取的一种方式。对应于多元化、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和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也应反映出多重性。除了论文评阅、正常答辩、学校公开答辩抽查、学校和学院论文抽查以及论文重复率抽检等多个质量监控和评价环节外,指导老师更应注重学生毕业设计的平时表现,对于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还应定时联系并做好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双重监督和评价。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对电力工业日益深远的影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强弱结合的特点也日益突出。为适应这一变化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去向、个人兴趣以及研究能力,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多元化、差异性教学方法改革思路。通过课题组专业教师的多年实践,证明该思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热情,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减少畏难情绪并有较大收获,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也可推广到与电气信息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中,去经受更多实践的检验。 作者:左望霞 苏泽光 单位: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定位及其目标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型水电厂工作模块的分析,得知基础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具备良好的工作品德。在现阶段教学工作中,进行学生服务方向的分析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满足市场导向的需要,展开辐射全国的电力行业就业模块。这就需要高校展开电力行业就业岗位技能教学、专业发展方向及特色。本专业分三个专业方向,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大二的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特长,自选一个方向进行专业技能学习。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1在现阶段电气工程工作模块中,进行教学内容及其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人才质量的提升。保证培养目标模块及其培养规格模块等的协调,进行教学新型模式的开展,进行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进行教学内容的不断组织,进行培养目标的控制,保证技术应用及其技术开发模块的协调,为地方经济服务。公共基础类课程群由公共基础、相关知识、专业拓展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多角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现阶段专业技术教学模块中,进行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及其专业课程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从而针对其专业方向的差异,展开技术基础课堂群体系的健全,进行其课时的积极安排,保证技术基础课程群体系的不断优化,按照其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知识要求,展开课程的交叉安排,保证其综合运行效益的提升。技术基础课程群主要由“电路”、“模”、“数电”、“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传感技术”、“工程力学”、“电磁场”等系列课程构成,使学生获得电气工程的基本知识,并充分考虑了将来专业口径的拓宽,为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2在现阶段电气工程发展过程中,进行自动化专业技术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工业自动化方向及其电力系统发展方向的分析,保证专业课程群体系的健全,按照其专业方向的侧重点展开分析,进行课程设置模块的优化,进行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使其满足市场的需求,保证其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健全,保证实践教学模块的有效开展。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工程应用,面向市场需求,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实践性教育。 在实验教学模块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重要的模块,从而保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保证实验项目的积极选择,保证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更新,避免其一味的验证性实验的开展,进行经典的实验项目的开展,进行不必要实验项目的删除,实现其教学效益的提升。在保留的实验项目中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另外开设一些研究性实验。教学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和部分研究性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3在现阶段教学模块中,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多元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开展,保证校内实习模块、校外实习模块等的开展,进行实践教学效益的提升,保证培养方案的积极贯彻,从而满足专业实习基地的教学需要,进行实习任务书、指导书等的教学优化。建立我们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每次实习之前由带队指导教师写好实习计划书,及时组织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然后由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实习。实习采取参观、跟班、动模实验和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讲座等形式。在实习期间写实习日记。 2.4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学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模块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工程设计模块的协调,进行科学问题的积极解决,保证科学态度的培养,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保证团体协作精神体系的健全,这也需要进行毕业设计体系的健全,实现教学实践效益的提升。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查,而且是审定学生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的依据。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确保其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健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需要,提升其创新精神及其实践能力,这离不开科技创新培养方案的应用,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及其能力,这些程序的开展都与毕业设计教学模块密切相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科学定位,确定培养基层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对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和教学研究项目来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结束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更有利于现阶段电力工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其应用效益。 作者:张俊权 单位:铁力市宇祥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的现状 1.校外实习方面 高校工科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这是高校专业特色的重点所在。但是当前由于高校经费不足,实习单位接待困难以及其他安全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更多的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虚造实习单位,无法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设计题目较为单一,每届学生的设计题目都大同小异,缺乏更新和创新。学生实践性少,极易出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因此整体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一定的创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欠缺。4.开放性实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更多以科研为主,科研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大,因此实验室开放性能力不足,学生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开发性的实验就无法开展,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也就缺乏创新性。对此,高校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同时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以适应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 1.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同步进行 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一般来说,该课程的设置共分为工程实践训练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实验两个部分。前者以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主要是从课程理论的方法和技术上为后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打好基础,其目的在于能够将用于工程实践训练实验的理论学习透彻,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步走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以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知识搬到实验中,带领学生熟悉有关的电气设备,并且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使讲课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气工程实践实验训练中。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实训基地大都有成套的装置和设备,都是模拟一个变电工程,一般2~4个学生可以共用一套装置。而课程设置则可以涵盖到供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测量、信号、控制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课程进行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绘制相关的图纸并且根据设备的型号和有关的技术特性,将设备安装到实验屏上再亲自进行全部接线、核对和通电检测,并且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和一些事故的试验排查等。教师也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事故,让学生们反复实践和探索,逐一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2.结合学生就业单位开设专业综合实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一般大学四年级会开展有关的实验课程,而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来为学生开设不同的实验课题。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签约单位生产特征来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课程设计,使实验能够与生产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开展。一般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实验、铁磁谐振实验、电网调度自动化通信综合实验、发电机综合实验、变压器综合实验等等。要出色地完成这些综合实验项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资料的查找工作。学生可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拟定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有关的实验费用。第二,对实验方案进行解释和论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要学会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复核,指出其方案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保障 1.建立创新研究理念,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理念是指在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和一些先进的现代研究成果,以此来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教科书。在教学手段上,要综合运用诸如多媒体实验教学、现代通讯技术等来活跃实验课程氛围;教学方式上则可以采用一些诸如回归启示法、故意出错法等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和双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示范和学生探索为主,积极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课程的安排,有选择性地设置一些课外研究课题,教授学生如何独立地对有关的课堂进行立项、分析、论证和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成果总结。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的实验课程与当前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以课程群方式建设数字化的工厂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要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水平的全方位提升。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项制度之间常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为此,有必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对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要积极制订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有利于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和完善的教学计划,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科研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教师队伍管理,重视高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3.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 实验室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加大了实验室的建设投资力度,购买和开发了许多的先进仪器设备,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涵盖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众多,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实验室还配备了实践经验丰富和责任心强的实验教师,部分高校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专业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到高校的课题研究项目中。另外依托一批实验系统开发平台,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到电气工程实验课题的联合实验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台对实验进行模拟,与学生一起联合进行课题实践。因此,实验室的开放既解决了学生找不到开展科技活动的仪器设备和实践场地的难题,又有效地避免了高校实验室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 作者:周勇 张强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电气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开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立足于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并提出几点思考,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思考 1前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很好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为电气工程领域培养优秀人才,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模式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教学理念已经在高校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力度,政府部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以培养学生。但是,从目前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和情况来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第一,大部分高校不重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目前,大部分老师的教学仍处在传统的理论教学阶段,只是简单地传授课程的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教学,对实验课敷衍了事、不严格要求,没有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效果。第二,教学体系不合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性很强,教学中一些课程设置和教材的使用没有正确评估学生所处的阶段和水平,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有的课程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让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没有用,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第三,缺少对学生实践的管理体系。现有的高校在对学生实践考核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试卷或报告形式,评估具有片面性,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实践课程的表现以及掌握技能。同时,学校对实训课程以及实习都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出现了部分学生蒙混过关的现象。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对未来社会的建设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以下几方面浅析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 3.1建设完善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第一,完善教材和课程设置,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要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程难度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二,要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设置合适的实验课程和相关实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建立合理的考核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实施的效果和质量。 3.2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达到教学目的。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外,高校可以开展课题、实训、实习及一些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应该大力鼓励同学们进行与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通过实践调查或走入实际工作中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老师予以指导和审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研究调查以及督促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其次,学校要对学生实训严格要求,真正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以达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好地吸收掌握的教学目的。同时,学校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管理,达到实习的目的,避免学生蒙混过关。 3.3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还要求教师具备责任意识和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及实践工作,从企业中引进优秀的教学人才,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而对于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教学能力有所欠缺的老师,学校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我国现有的教学还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人员素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发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指日可待。 作者:彭德奇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专业论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本专业突出特点是其发展并不主要依赖本身的研发工作,更多是直接集成其它专业的实用成果。因此,本专业特别重视主动学习和实践,强调应用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技术发展的学习能力。结合黑龙江东方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办学理由、就业分析、课程体系和能力指标等制定,尝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电气专业的办学理由和就业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老专业。目前,全国已有240余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和80余所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院校设有4年制本科相关专业,每年招收3万人,另外还有460所专科院校每年招收1万人。且研究生的每年招生已近万人,占本科毕业生的1/3,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专业教育体制相当成熟。我们认为生源是办学最基础的条件和理由,其次便要考虑学生就业,因为当前的就业也会影响将来的招生。总体上电气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在所属学校中位居前列,但我们的问题是本院本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高,这里说的对口不好主要是指就业层次低的同学比例较大。由于专业竞争能力不高,较难拿到所期望的工作职位和待遇,因此便有相当部分同学只好改行从事某种本专业性质较弱的其它工作。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各类传统企业中从事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改造,如担任设备动力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车间设备技术员和电气设备维护人员,以及其它生产过程的运行人员。2.在自动化公司中从事项目开发和售后服务,如项目工程师和施工技术员、调试人员、售后工程师和项目经理。3.在中小微企业中研发、生产电子和电气产品,如从事产品设计和工艺的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线技术负责人或骨干、测试工程师、元件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等。4.在相关领域中从事公务员、教师、文秘、管理、经营、销售和运行等工作。为了应聘这些职业,除了需要掌握必要的文化素质,还要接受基本电工理论和电工技能的训练,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原理、制作、调试和PCB的设计方法,需要熟悉计算机的软、硬件基本技能(包括单片机应用技能和PC软件的应用方法),同时要求掌握PLC和工控设备组建、运行、调试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和熟悉某些测控、电力电子和电气传动的典型系统。为了适应本专业宽口径的就业特点,强调一专多能、可上可下(多次就业),以及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体系和能力指标 本专业将整个教学分为入门、课程和实训3个阶段。为使学生尽快安全入门专业,将编程类计算机课程尽量前移,同时专设入门课及其分组实践课培养学习骨干,并以电子技术和单片机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试图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英语和数学知识的运用;实训则作为顶层学习的出口,分为嵌控、工控、测控和电控(电力电子与传动)4组,分别进行典型系统的综合实训、毕设和基本能力的培训验收,并倒逼传统课程的改革;而目前传统课程则尽量尊重国家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任课教师的不同改革举措,以不同方式反复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基础,以及适于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方法。考虑我们学生应聘职位的入门性和实用性,而非领域专家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写入大纲的基本能力指标暂定如下:1.熟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回答基本理论和安全用电的应知常识100题。2.自选原理图分析,鉴别主要电路和元件,展示电路板的装、焊、拆、调、测能力。3.简单功能电路板的原理图和PCB设计能力,展示自选中英文元件资料的阅读能力。4.继电器和PLC等工控系统的梯形图设计能力,自选示例,并说明电气设备的安装、配线要点。5.自选单片机最小系统或应用系统,展示电路设计和编程能力,说明调试方法。6.展示基本测试仪器和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阐述自选测试任务的工作过程。7.说明自选典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产品设备或测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展示综合分析能力。 三、本专业为完成应用型人才能力指标的具体措施 为了响应学院加强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号召,我们先后在齐齐哈尔二机床、省自动化所和汇业集团等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科研合作关系。也与其它一些公办民办单位进行了一些合作探讨。如今,我们计划一面尽快积极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另一面积极发动师生继续探索适宜的企业、内容和合作方式,并重点探讨:(1)以平房工业园区为重点,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目标。(2)重点寻访工业机器人、电磁测量和信息处理协会、电控焊接设备、LED和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需求、就业渠道和合作伙伴。(3)探索聘请校内外各层次专家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和方法。 总结 本文阐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措施以及个人想法。具体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作者:吴琼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探讨 摘要: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针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实训中,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重点和设计成果的展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方法,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0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通过该环节的实践训炼,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加深扩展己学过的知识,并且能使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初探,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设计思维方式在实践中的验证所迈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类型的改变,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我校培养人才方案的重点以成为必然,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应的教学体系也在进行适应性调整。机械设计基础作为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将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机械设备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其在了解各种机械的传动原理、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及设备的故障分析等方面获得必要的基本知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占的教学比重在逐年增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最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越加显现出了其重要性。我们围绕着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成果展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讨,指导学生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结合创新设计思维,应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及设计手段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考虑相关的工程技术要求,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设计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1教学内容的改革 长期以来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的经典设计题目,这是由于减速器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减速器作为机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减速器的零部件覆盖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便于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应用检验所学的知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不同类型的减速器和参数的设计参数要求,所设计出的减速器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 选择减速器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可行的。然而, 减速器只是一个部件, 每届学生都重复同样的设计内容, 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另外, 我校制图课的测绘练习也选择减速器, 这就使得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重复,使学生缺乏新奇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影响设计成果。因此,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和学生对本门课的掌握程度,适当地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势在必行。 鉴于我校的机械设计、材料成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材料科学、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数控等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课程设计,其专业跨度大、学生人数多以及减速器涉及的设计问题的经典性,故减速器齿轮减速器设计题目仍予以保留,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适当地增加了设计题目,例如,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普通机床的传动系统, 给出电动机的动力参数, 通过带传动,带动主轴箱的运动。在这样的传动设计中,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相关机床,这样既进行相关的带传动和减速器传动设计,也结合学生的自身专业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设计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 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不再进行传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而是结合其专业特点,设计汽车用变速器,这样,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同时也符合专业培养的特色。实践证明, 适当拓宽课程设计的选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工程设计训练, 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进行创造性设计,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机械专业等为期三周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提交一份装配图、一到两张零件图和一份设计说明书外,还要提交箱座和箱盖的零件图。这样更能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几门课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现代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课程设计作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达到以上教学目的,首先应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观念,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应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验,来实现预定的运动规律。然后,让同学进行减速器的拆装实验,通过这次实验让大家对减速器的常见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减速器内部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和装配关系, 对加工制造的工艺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 再此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有零部件设计一个合理的轴系,使学生能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实际的参数要求设计出合理的轴系结构和尺寸。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要重视老师的指导作用,一次成功的课程设计与教师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为此应改变以前过于集中的指导方式,变“集中式指导”为“集中与分段相结合式指导”,设计前通过集中式的讲解交待清楚所要完成的设计任务,针对具体的设计任务如何入手去做,通过教师已有的设计经验,引导学生解决设计初期的入手难得问题,对于设计中的主要注意事项应交待清楚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学生走弯路,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到教室中去,发现共性问题要及时地集中讲解,对个别底子薄的同学应进行个别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障碍性问题,便于设计的如期完成,在设计的后期主要是检查与纠正细节。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设计思想为主线,在不改变学生原有总体设计方案的前提下,进行指导完善此设计,让学生能真正地进行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设计,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设计的主体,在完成此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完成一次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收获自己的设计成果的成就感。总而言之,课程涉及的改革方向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 3设计成果的展现形式 采用现代先进的机械设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纯手工绘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提交的设计成果为手绘的设计草图,手写版的设计说明书,以及电子版的设计总体装配图和典型的轴类、齿轮类和箱体类零件图。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在设计、生产、试验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重视学生的应用和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在我院的机械设计专业率先试点要求总体装配图利用CAD完成。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求应用SolidWorks、CATIA等三维绘图软件完成齿轮、轴、箱体、端盖等所有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完成整机的装配,然后进行机构的运动仿真和干涉检验。 设计成果的评定方式,改变原有的只看图纸的评定方式,采用答辩与平时的设计表现相结合的方式,以图纸、计算说明书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设计态度、准备情况、出勤率、进度、协作、总结等表现。答辩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教师评定设计质量高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答辩老师能够发现总结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自我检验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答辩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地看待问题和总结能力,能够强有力地督促学生及时地解决设计过程所存在的细节问题,防止懒散和懈怠现象的发生。 4结束语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全体机械设计基础教师的努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和实践,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专业特色适当地改变教学内容,在设计手段上应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在成果的展现形式上突出了实时动态的考核方式,能够全方位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再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是我们全体机械教师不断努力地探索和奋斗的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摘要: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一方面提出开发应用一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件系统,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能力;培养 1加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 1.1 改善现有的教学手段,研究开发出一套新型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课教系统,提高机械设计基础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电化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教改和开展课题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需要,是加强教师备课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需要。使用电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要有利于创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②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要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而不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电化教学方法,都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电教为“电灌”。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预先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会发生变化,适时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重点内容尚未引起学生注意时,学生思维展开尚缺少形象材料时,复杂机械动作的运行方式难以想象时。投影片的使用方式,可以是老师先演讲,后播放,再概括;也可是先设疑,后播放,再演讲;还可以边播放边讲解等。为获得课堂电化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先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动手制作教学课件。 1.2 利用新型的动态模型展示,提高学生实践感受力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等人也多次对我国教育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出批评。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传透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流弊。 2提高教师自身实践创新素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创新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年轻一代的创新能力要靠教师的创造力去培养。而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仅要善于不断地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还要能交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这些不断更迭的新知识、新技能,又难有召之即来的现成的教科书提供答疑和咨询;只能靠教师本人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去学习、去掌握。当前部分教师在认识上有“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有些人片面的认为只有增加投入才能提高实践教育能力;另外,在教师能力方面,存在部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育活动,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的青年教师扎在的小圈子里,缺乏从事专业实践教育的底气。通过探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增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对自身实践创新素质提高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要乐于参加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方面,而且更体现在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上。这种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内涵。不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而这种反思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3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四种能力 3.1 将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专业、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既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且以项目、任务、工艺、范例、案例、设备、产品、实验、厂家等作为课程的实践形式。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大部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各自成体系。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绝从职业群众归纳整合出的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可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将原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的教学内容按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过程来安排。 3.2 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施行“精讲多练”及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等,突出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机械创新设计方面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中,由教师提出案例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形象直观,用大量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机械装置和机构有更广泛的了解,开阔了眼界。 3.3 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人文讲座等,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自由报名、自选课题参加比赛,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组后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品在大赛演示并参加评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还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部分科研或科研项目,学生能够从中或得许多创新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学到许多书本中没有的东西,并可以综合运用到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究 摘要: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结合教学实际,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制度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构建了新的实践体系和实验管理模式,为提高机械设计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创新 0引言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其实践教学环节对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测试仪器和设备落后,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学时相对较少,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需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养过程中,教师掌握实践教学的开发、设置、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主动权,学生只是被动完成和接受,教学互动较差,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1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而且可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完善基础实验,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购置新式机械零件陈列柜、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等设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实验内容,将单纯的基础性实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测试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综合实验项目。如带传动实验和滑动轴承动压润滑油膜形成原理实验。在实验中,教师除了实验内容的介绍外,还要加强测试技术、设备的原理讲解。通过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各种传感器及不同测量和数据处理方式有新的认识。 1.2 增设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生产实际,增设和拓展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实验重点、难点,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如机构运动方案创新组合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设计实验,利用各种运动副和构件搭建各种新型机构,验证机械传动设计方案,加深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机构创新设计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3 增加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更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以后,便可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以锻炼、提高其实验能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学院为学生提供科技制作场所,利用教学资源,广开兴趣小组,对一些在动脑、动手及创新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在学生中,展开“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之类的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改课题,拓展创新实践途径,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为机械设计课程提供好的选题和实践项目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手段,探索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相对其他课程枯燥乏味,图形复杂、结构抽象。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述+板书”的教学授课方式,扩充了课堂信息量,突破了实验设备的局限,扩大了现代实践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齿轮范成模拟实验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实验。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机构运用的录像,齿轮啮合和轴系运动的影片,将难以讲授和理解的内容表达的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软件,扩充实验内容实验设备匮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可有效地弥补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学生的实验时间,提高实践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将机械零部件、机构三维化,并进行各种装配、拆卸、组合实验,可达到一些在实验设备上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项目。在减速器装拆课程设计在中,学生不受所给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减速器,模拟机构的运动和装配,检验机构的运动状况和故障等,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为毕业设计等工作提供参考。 2.3 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践大纲、指导书、课程资源库等资料上传共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预习实验、预定实验,提交作业,甚至与老师互动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同时,网络教学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严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设备顺利运转,教师辛勤工作,发挥专长,学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长的保障。 3.1 根据内容特点,改革考核方式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变一次性考核为过程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随时对学生实验课程的预习情况、原理认知、注意事项、操作态度、实验进行状况等情况进行考核。在评价手段上,尽可能的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专题报告、技能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在学习成绩评定中,加大实验操作、平日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比重,实行实验成绩的“一票”否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检查与评定。鼓励学生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及早与企业接轨。在培养方案允许的情况下,实行实践单独设课,保障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便于科学管理和评价。 3.2 规范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考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规范教学档案,实现授课经验的制度化,鼓励优秀老师的“传、帮、带”。同时,组织教师互相学习,结成梯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制定规范的实验课程表和计划,将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对开课老师进行严格的“试讲”和“试做”考核,并定期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将进行培训或停课的处理。除此之外,学院实验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检修,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对利用率低的设备,鼓励老师积极展开实验教研项目的研究,拓展实验,改进实验设备,杜绝设备的闲置。 4结语 实践教学是学生从理论知识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和过度,是关系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实践和思考,机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参加各类大赛的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明显增多。但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必须在各个环节上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为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后对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摘要: 分析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工程能力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课程特点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的改革,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思想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能力,增加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工程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改革 0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校近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课程,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必修课[1]。工程能力是我们培养未来工程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2]。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与专业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工程能力的学生来。目前,我们在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忽视工程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学生团队意识、工程意识不强;独立解决问题,研究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学生很难将学到的课本知识用于实际中去。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实验改革,以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能力,提高在社会的竞争力,增加就业率并提高就业质量。 1 课堂教学改革 进行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教材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保证必需的知识点的前提下,避免内容冗长重复。教材内容要以“会用”为目标、“需要”为准绳,以“够用”为尺度[3]。传统的教材需要重新审核,删除陈旧的章节,增加社会发展所用到的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新知识点和新的经验。强调机械设计基础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重新确定重点、详略并重新编排课程顺序,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构建出新的与实际更加接近的课程体系。 第二,增加研讨课。在研讨课的选题中要选择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题目,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模型中。例如,可以讨论分析各种工厂中实际机构的设计方案,画结构运动简图,分析能否实现设计意图,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多种修改方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做准备,每组在上讨论课前将题目的求解过程准备充分。在讨论课上,让每组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然后选出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到讲台上进行讲解,老师再对其讲解进行点评和总结。将讨论课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使学生对研讨课极其重视。通过选择与工程实际结合的研讨课题目,使学生增加工程意识,并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采用类比式的教学方法来理解新学到的知识点。例如,学生在学习齿轮的精度等级时容易记错。那么,我们在讲解齿轮的精度等级时,可以将齿轮的精度等级类比成中国古代的官位等级,告诉学生一品官要比七品官职位高,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齿轮的一级精度比七级精度的精度要高,从而来掌握这个知识点。 第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可先实验后理论的方法。比如进行轴的结构设计时,可先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对轴系进行装拆试验,这样学生就会对轴系上各个零件的先后装配顺序以及各个零件在轴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深入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回到课堂进行理论教学,相信学生就可以很快掌握轴系的相关知识点了。 第五,黑板授课与多媒体相结合。对于复杂难以理解的公式推导、学生经常出错的课后题等可以在黑板上进行讲解,而对于基本概念和复杂的设备内部结构和难以理解的运动状态可以用多媒体来进行讲解。例如,在讲解自由度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时,对于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概念都可以用动画展示出来。例如,在讲解动压油膜形成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将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 第六,经常邀请生产一线上的工程师来学校开设论坛和讲座,使学生了解到与工农业生产最接近的信息,拓宽知识面,并与时俱进,而不是“关起门来学习”。 2 课程设计改革 首先,课程设计的改革应打破“多年一题”的状态。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设计是减速器设计,由于该设计题目基本上涵盖了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因此一直被许多高校使用。然而该项目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学生在做这个题目的课程设计时,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好多相关资料,然后直接按部就班,比葫芦画瓢进行设计,可以说没有什么创新。因此,可以将课程设计的题目转变为具有一定开放性满足一定条件的传动系统设计项目。例如,卷扬机传动装置设计,搅拌机传动装置设计,简易卧式铣床传动装置设计等。这些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增强团队合作性并积极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二,应该增加课程设计答辩环节。答辩可以督促学生对于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搞清楚细节问题,也可以避免课程设计抄袭;答辩的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第三,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兴趣设计小组,让学生对现有的设计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经过讨论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并将之付诸于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CAD和CAE软件,学生可以先使用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进行结构优化,选用合适的材料,进行性价比最高的设计。对于比较好的想法和创意,可以帮助学生申请专利,写成等。 3 实验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传统的实验内容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认知和验证,缺乏深度和新意,无法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因此实验教学质量较低。如: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齿轮参数的测定等。而要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必须要开设工程型、开放式、创新型的实验项目[4]。因此,本着“试验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可提出两种层次的实验课程:基础性实验和工程创新型实验[5]。例如,实验课中可增加机械设备的主要零件检测与测绘、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等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程型创新性实验。新增实验均采用真实的机械设备,这些真实的机械设备要涉及到学生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四大结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结构、带传动和链传动。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机械参数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量具,并通过对零件的测绘,更进一步地掌握了零件尺寸的测量方法,而且加深了理论课所学习的知识点。除此以外,可以使实验与大学生创业项目相结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搭建试验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原有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甚至自己设计出新的设备来。最后,要重视实验成绩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考勤和实验报告给成绩,应该增加实验前的预习考核,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技能考核,这样不仅学生重视实验,也可使实验老师重视实验。 4 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型人才,必须要摒弃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与时俱进和创新实际的项目,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层次。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思想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能力,增加就业率和提高就业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探究: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摘 要: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铰链四杆机构部分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CAXA实体造型软件和云班课手机App课前教学资源共享、课中教学环节合并、课后作业整合等方式将知识点交织利用,并配以电子任务书等手段来搭建立体的辅助学习平台,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理解知识,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三维软件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实践 教师教学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终生学习。职业学校新设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为基础,去学习新课程的新知识,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用处,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信息化的浪潮推动下,教学内容急需打破原有的课堂模式,采用“双课堂结合”的模式,将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就业需求出发,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组内学生的优势互补,通过小组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直观性、互动性较差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四杆机构传统教学手段缺乏动态,直观性差,抽象难学,往往采用先理论后计算的教学模式。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平面四杆机构各种类型特点,动力传递方式等知识。学生锻炼较少,学习兴趣不大。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可以部分解决直观性的问题,但互动性的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 2.教与学效率低下 由于受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限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学生的练习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要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学反馈周期长,教师不能及时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易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 二、解决策略 数控专业高级工班学生已经学过三维软件包括CAXA实体设计,PRO/E,UG等,能运用三维软件进行零件装配,具备了本次课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他们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动手能力,有助于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去化解枯燥的未学知识。 本课以信息化为平台,以“动手-发现-验证-分析-总结”为主要脉络,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法,发现学习法为主要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发现学习法 利用职高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课前设计完成平面四杆机构的三维杆件库,包括机架,连架杆,曲柄,连杆等不同长度的杆件,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将本课程理论知识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 通过游戏式的任务驱动法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三维软件,将原本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的讲演内容,转变成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的实践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信息化手段 运用微视频导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运用电子教室,完成学生电子签到,学生可通过电子教室举手提问;下发任务书,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对学生进行屏幕控制,实现课堂信息化沟通,提高教学效率;用电子任务书代替纸质任务书,提高课堂效率,游戏式的评价机制,学习效果有效反馈。 三、教学实践 CAXA实体设计是一款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三维设计软件。我们已经跨入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已经在我们身边普及,而传统的教室多媒体将老师和学生固定在 PC 前教与学,教室没有开展课堂互动反馈的设施。蓝墨云班课App专门为移动环境下的教、学而设计,能实现即时的沟通分享,让教、学更轻松、自由、有趣。课前确保教师和学生手机都已下载安装蓝墨云班课App。教师课前上传铰链四杆机构的课程资源,创建铰链四杆机构的班课并发送邀请码邀请学生加入,根据需要可组织班课成员进行投票问卷,讨论答疑,头脑风暴,课堂测验,布置任务,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丰富移动课堂与学习体。 1.创设情景 教师结合学生闲暇时常玩的游戏跑跑卡丁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三维软件模拟操作卡丁车三维模型,引出铰链四杆机构实现车辆的转向机构。 2.任务一 教师进行演示并且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定义和组成并布置任务一:在电脑三维软件中打开准备好的四套铰链四杆机构模型,模拟连杆现实运动,在任务书内填入四杆机构各杆杆长。该过程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好动手的特点。学生在摸索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了积极性和自信心。 3.任务二 教师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以及三种机构的各自特点,并列举实例,如汽车前轮转向机构、汽车雨刮器、搅拌器、火车车轮、吊车、雷达、旋转式水泵等,最后布置任务内容:判断以上任意四种实例的连架杆是否能作360度整周运动,并判断属于哪种铰链四杆机构,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竞赛。学生多角度地观看实例的三维模型,动手操作并找出每个模型的机构原型。带着理论知识去看实践,更能发现知识的真谛。 4.任务三 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和设想,尝试从三维软件杆件库中选择相应的杆件进行组装,进行探究。在任务书的帮助下,归纳总结曲柄机构的共同特点,进而验证曲柄存在条件,最终总结出平面四杆机构曲柄的存在条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协作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 5.任务四 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上课重点,并以寻求帮助的方式给学生提出最后一个任务,判断雨刮器和健身平步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学生相互讨论完成任务,展示任务成果。 6.拓展与评估 评价是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判断过程,包括专业知识掌握、职业能力提升情况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是对教师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的反馈。学生通过电子任务书包含的自评和小组评价环节,每完成一项不同难度任务都能获得相应的“经验值”。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提交任务,主动接收每个学生的即时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电子表格进行统计整合。 最后的拓展可以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作业布置,巩固提升,通过超星数字图书馆查找发现查看相应机械设计类课程电子图书,教学视频,进行拓展学习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生活中的四杆机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结合,培养主动学习及创新能力。 四、小结 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三维设计软件,学习新的机械设计课程中的铰链四杆机构部分的内容,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演示解决问题,并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交给学生,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采用分组互评、老师点评等评价方式,让学生交流分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课堂气氛活跃。从整个教学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同时,电子表格、电子书、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的各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化的使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提升学习质量方面的确有着积极作用。 (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研究 摘要:中职教育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电力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力行业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员。因此中职教育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了与电力行业需求相关的如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以及高电压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工作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本文主要就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加以探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中职学校培养的对象多是初、高中的毕业学生以及一部分需要提高专业水平的电力行业员工。由于参训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学习能力不强,而所学内容又是一些设计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原理、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相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遇到难懂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长期下去就会出现学习兴趣差学习效率低等不良现象,影响到专业学习的效果。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成为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探索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能力。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具备专业知识素养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的。教师要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教师要求较高,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要既“专”又“博”。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参与科研项目,学习新设备的使用等等,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让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工作,而且常常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虽然专业性较强,偏于理科,对于中职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比如,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知道将要从事的电气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重要作用和专业需求,知道从事各个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等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发展方向,树立坚定的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使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就业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才更有动力,也才能给主动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粉笔加黑板的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教师费力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差强人意。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电教手段被应用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计算机、大屏幕等教学手段,让专业课堂生动、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三相交流电动机运动原理教学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对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进行描述,学生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运动的画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在引进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运动场景进行展现,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作用下,对知识点有了直观、生动的了解,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此外,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教学模型和实验设备,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以及运动原理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替代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提高安全系数。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经济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不仅包含着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大量的专业知识实践训练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实践操作环节。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内容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和工厂供电实训以及登杆作业实训等众多项目。通过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训。从而体会理论知识的重要,及时发现掌握不够熟练的理论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展,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技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能力。此外,实践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知,并在体验实际操作成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通过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体会职业荣誉感。在教学中,开展内容丰富、项目多样的专业技能比赛,展示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专业技艺,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荣誉。进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以就业为目标,实现教育与就业零对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市场需求,根据企业需要培养能够尽快进入职业状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为中职学校开辟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采用校企合作的实训方式进行教学,不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还使企业节约了吸纳专业技术人才的时间,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共赢。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赵晶晶 单位:北方工业学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能源开发、装备制造、钢铁冶金等行业也逐渐走向成熟,电气自动化是衡量这些行业自动化程度高低的核心技术。电气自动化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由于就业较好、工作环境好、工资收入高、名气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它将工、文、理相结合,又融入计算机、机械工程以及艺术学,实践性和理论性要求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了,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师,我们必须立足实践,探索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践 技师学院一直以来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贯彻落实这一宗旨[1]。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机械工程相关的行业,可以说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的开发,都有电气制动化的存在,社会对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结合,优化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抽象[2]。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落榜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专、大本就读于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实际的就业需要为基础,让自动化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习提高今后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输送器、自动装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组装传送带,首先我们将组成传动带的模拟装置为学生准备好,给出单台机组织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最后让简易的传送带能够运作起来,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技师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是“双师型”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个教师完成[3]。教学中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械设备较少,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机械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书面。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的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电气自动化博览会,或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教师应该积极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毕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机电系统不断问世,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博览会,熟悉SCADA\EMS等系统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新型设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在技师学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提高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技师学院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那么,要如何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色基地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实习的基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验电气自动化机械的操作流程,学会总结错误,探究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例如:在学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实习的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在保证学生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力让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维修机器,让学生明白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引入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优化课程,让自动化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立足实践、开发创新,努力的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自动化教学质量,探讨出符合技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技师学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 作者:周业春 单位:东营市技师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动力及教学现状分析 1.1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动力分析 我国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专业,而职业技能竞赛正是一项将实践动手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竞赛活动,不只是对社会各行业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体现,还有着宣传及展示和激励人才等重要功能。从这些方面的内容能够看到,开展技能竞赛并非是选拔选手的比赛,它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1]。主要就是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有着各行各业的专家,在竞赛当中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着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这些都能够反映出专业的实际水平发展,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有着很大促进作用。由此能够看到,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的开展,最为主要的就是能够最大化的促进教学的改革,通过竞赛促进学习。 1.2当前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还有着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首先就是在电气自动化教学的实训设施和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由于在电气自动化设施自身的价格比较昂贵,并且更新速度方面相对较快,所以高职学校迫于经济方面的压力,在这一方面没有及时对电气自动化设施进行更新,致使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也使实践和理论得不到有效结合。另外就是教学实训模式的落后,由于受到传教学思想的影响,当前的高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采取填鸭式,这样就对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发,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比较滞后。还有就是在高职电气自动化的实训管理方面比较落后,激励机制不完善,这样就对实训的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2]。再者就是在教学的创新意识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先的一些知识结构已经和当前的社会发展不能得到有效适应,在创新能力方面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另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也没有得到完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引进主要重视老师的学历水平以及职称结构,在实践经验和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重视,这也对学生的电气自动化实践学习有着影响。 2.以技能大赛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赛教结合”加强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硬件建设 首先要能够将技能大赛作为一个载体,以此来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上首先要能够将高职电气自动化的硬件建设得到有效加强,为更好开展以及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要在机电以及电子实训等设备上进行配备,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将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加强并推广。 2.2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将技能大赛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能相结合比较容易,但是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等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落实就比较有难度,笔者对实际进行了考查并参考了相关资料,认为首先要能够对顶层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加以优化[3]。将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行业以及企业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来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也要能够和技能竞赛相结合及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相结合,从而融进企业的生产实际项目当中,对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设置,从而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技能竞赛的体系。 2.3以技能竞赛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 随着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不断深化,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尤其是在技能竞赛的促进下,使得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了创新,在这一发展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要能够对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进一步的改革,从而建立新的教学标准以及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等,要能够落实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能够以任务作为导向和以项目作为载体,按照模块设计课程的方式,将教、学、做得到有机的结合,强化实践以及创新的能力培养,要能保证每学期设置一门和技能大赛相契合的课程,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期间和技能大赛保持连接,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真正达到通过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例如:可以对以往的电气自动化技能竞赛的项目进行参考,从而组织校级的技能竞赛,将其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紧密结合,对PLC应用技术以及单片机的应用技术等比较容易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进行试行,分层次的进行改革,把Protel99SE电路设计和AutoCAD得到结合从而构成电气CAD,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将弱电和强电结合的特点得到了体现。也可根据企业的对高技术人才的要求增加一些技术性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以及市场企业得到有机结合,真正成为实用的专业。 2.4以技能竞赛推广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项目 在技能竞赛的作用下,高职学院可成立专门的竞赛办公室,这样就能够将竞赛和教学的改革得到有效的加强,在研究以及指导方面也比较方便。要对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进行分析,将能够和技能大赛有关的课程进行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及时的对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进行捕捉,这样就能够以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为技能竞赛提供理论和技术条件,从而将其转化为教学的重要项目进行推而广之,最终实现从教学改革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创新再到技能大赛这样一个循环互动的环形促进圈,教学改革和技能大赛能够双向获益[4]。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不仅要能够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还要能够借助有利的环境进行促进,技能竞赛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无疑是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技能大赛作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制度的创新,已对高职学校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未来也一定会对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起到更广泛的作用。 作者:于秀娜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浅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 摘要: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浅议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关键词:教学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及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加大,同时对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的需求,除了加强学生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措施等方面加以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素质教育为主线,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1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教室上课比较适宜。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在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合理地调动多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不同功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过分依赖于电子教案,教师的讲课方法单调,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讲课风采,效果不佳。所以,对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要扬长避短。不要简单地否定一种教学手段,即使是黑板加粉笔,也有它适用的场合。合理地搭配不同教学手段,可以各取所长,相得益彰。本教研室实施如下改革方案。 1)在教学观念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即以知识传递、灌输为主转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2)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换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由直接面授转向远距离的间接传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 4)向自主性、合作性及研究性、创新性发展。现代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是在逐步向以高层次教学方法为主、几个层次的教学方法有机组合的方向发展。 5)重视教学方法整体改革。研究证明,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可能是促使学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显然,现代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是以研究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到首位,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 教学改革中的做法 2.1 研究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及素养方面参差不齐,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高职教学的需要。部分的工科学生对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厌学,而对实践环节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针对这样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整合,使得我们的教学既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2.2 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之初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厌学畏难的心理。理论联系实际,在讲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时候,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工地的升降机,生活中的电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控制电路等。让学生明白学之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单纯的讲抽象的原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学习,上课也能增强注意力,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总体效果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演示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演示教学手段,既有利于将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现象,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讲解《电路基础》叠加定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演示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再和理论推导相比较,增强教学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比较牢固,应用也较灵活。 2.4 总结归纳,列表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加强记忆 教学过程中,碰到难点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得透记得牢?教师应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循环渐进的教学手段,来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而不能很好掌握一些重点知识。在每一章的结束时,将重要知识点以列表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会把整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印象深刻又不会混淆,对重点难点也容易掌握。 2.5 学习教学艺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将重难点突出,还要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以达到既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参加广东省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送教上门的培训,再经过我们自己的探讨与分享,将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课堂。 2.6 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 当前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尝试制作各种教学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我们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室,结合着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的加大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持久的任务,需要结合着学院和学生的实情灵活运作。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在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因此,“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被逐渐重视。重视“理实一体化”教学,才能让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加显著,从而更好地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出发,剖析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希望对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职;电气自动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对策 一、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对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保障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双重能力的社会人才,为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源。只有革新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做到专业能力上的并重,避免顾此失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尊重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自然选择,是中职学校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二、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面对电气自动化市场的不断变化,我国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仍然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还有予以调整的空间。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 1.能力方面有所失衡,理论学习重视程度较低 理论是实践活动的有效先导。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的老师依然过分看重实践环节的成绩和效果,而严重忽视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明显割裂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践环节缺乏有利的理论指导,如此,专业理论水平呈现较低状态,无法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潮流。 2.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与市场要求差距较大 必要的设备设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很多中职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无法将学生引入更加贴近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当中,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效果不太明显,也导致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环节充分运用。最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与电气自动化的市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实习机会比较有限,影响学生能力提升 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更为有益的实习环节必不可少。然而,很多中职学校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密切,致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存在逃避实习的现象。此外,很多学生的实习单位是自己联系,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比较松散。最终,学生的实习机会整体上比较少,阻碍了在校学习之后的检验效果。 三、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策略 在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符合本专业未来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中职学校应当采取得力对策,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真正落实。 1.打造学生双重能力,避免能力有所失衡 首先,老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来制订较为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从而保证自身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学生的专业能力必然出现失衡的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定期在实践环节实现\用,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及时更新设备设施,确保教学质量与效率 中职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人为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职工借助良好的设备设施来完成。因此,如果单位的设备设施不过关,过于陈旧老化,也无法帮助学校及时完成教学目标,也无保证学生自身能力的打造。这样,老师的教学质量无从保障,教学效率也必然呈下滑趋势,影响学校教学的正常进度与效果。鉴于此,中职学校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一旦学校的设备设施需要更新时,要实现即时更新,尽管设备设施是辅助工具,却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不可或缺的帮手。最终,设备设施有所保障,老师的教学会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才能有所保障。 3.强化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切实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 很多时候,实习过程才是真正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平台。因此,中职学校要真正重视实习环节的重要性。学校应当强化自身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其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现有的专业发展形势,从实习单位那里得到更多有益的信息,也利于自身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好好表现,从实习单位感受未来的工作氛围,从实习单位吸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如此,才能使“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价值得以完整体现。 中职学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需要“理实一体化”的科学理念。如此,才能确保学生掌握双重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也能顺利完成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才能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为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探究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模块化教学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都非常迅速,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教育事业也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中职教育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模式也不断在发生改变和创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中职学生更好的教育,让学生学到技能,能够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这样的情况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中职 电气自动化技术 模块化教学 探讨 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职学校也不落其后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中职学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力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这样的教育目标驱使下,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就更加有创新和发展的必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CBE和MES,而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模块化教学有所研究,一直被沿用至今。当前在中职学校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也开始应用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加强,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充分使用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模块化教学给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的影响 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当中,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并能够使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能有相对应的模块。一般在运用模块化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同教学目标也会出现不同的模块教学,将这些模式与对应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并用所选模块来验证教学目标,将所有的模块教学最终都能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使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时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富含丰富性,拥有简单的课程同时也有综合性的课程,通过教师将知识不断进行时深化,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用模块化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补足传统教学模式所忽视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学习节奏过快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充分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操练习,由此可见,模块化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种种不足,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也能让学生良好掌握。 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方向所有不同,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将教学活动的时间增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应用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这样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具备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这对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每个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估算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分析和总结,这样应用模块化教学才能发挥出真正作用。 二、模块化教学在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有效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完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求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中职教育在设置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这样才能发挥出中职教育的意义。在模块化课程建立上,必须要将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并且难度上也要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良好接受知识。例如,在《电子技术基础》这门基础课程使用模块化教学时,用可编程控制技术这节课举例,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让学生掌握工作站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阅读电路图和气路图;学会用指令编写控制程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电路图和气路图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利用学生学习,之后教师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操工作站的生产系统,练习安装设备,并让学生运用指令进行尝试编写控制程序。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实践操作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并能在不断操作中运用知识,从而掌握知识。 (二)制定培养人才对策 当前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中职学生想要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就要掌握良好的技能和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发挥个人才能,具备团队意识,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够有效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并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模块化教学,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中高职3+3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笔者介绍了本院“中高职3+3分段培养教改试点项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框架和主要课程的教学安排。 P键词: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0 引言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苏教高[2012]5号)的精神,2012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联合,选择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进行试点,由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级品牌专业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对接,2013年至今,根据省教育厅最新文件要求,两校试点模式改为中高职“3+3”分段培养。经过近五年的合作试点,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行共建共享。已初步达到了办学目标实、培养模式活、课程体系新、实践效果好的预期目标。 1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1 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分析各类调查问卷和麦可思公司的关于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市场需求基本情况如下:①电气自动化技术就业口径宽、企业需求大;②企业需要操作、维护和检修合一的复合型人才;③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控制设备维护、维修人才最为稀缺;④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旺盛;⑤电气技术类班组管理岗位大部分由高职院校毕业生承担。根据市场需求,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对专业技能和知识要求见表1。 1.2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在校企共建的平台上,按照行业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要求,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的要求,中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2所示。 2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应从职业面向分析入手,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又要使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因此中职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要深化课程改革,重点在新知识、新技术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在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中高职3+3分段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安排见表3,表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和开设学期。 3 结语 从13年开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试点3+3中高职分段培养,就重点着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衔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一方面自动化生产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为研究蓝本,以《关于实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按照建设目标,项目在深度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开发、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构建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而从深入总结建设工作的经验体会,对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基地 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设三个方面。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三元二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融工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辐射引领系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完成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以及多门校本教材的撰写工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成专业教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和教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学习交流、内培外引等途径,优化构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富有热情的师资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成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实训场地,电气故障检修室、电气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本专业建设以系主任总负责,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系部建设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定期召开例会,沟通信息,保证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行。 2.建章立制,规范项目建设 项目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有效落实,遵循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小组研究相结合,为建设项目的有效推进、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系部成立专业建设日常工作组织机构,对各建设模块确定具体负责人,并落实参与建设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项目组将重点建设专业落实分解为三级子项目,并逐级指定专人负责;对具体参与建设的人员进行工作细化,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4.学习借鉴,加深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建设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与参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兄弟学校广泛交流,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共建共享,互相促进。 二、项目建设特色 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躬行。通过全体师生的锐意探索和孜孜追求,本专业在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总结技能人才培训规律三大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学校依据“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要求和自身情况创新了“三元两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三元”为基础,同轨并重;“两翼”即产教融合模拟工厂和企业师生工作站,“两翼”为支撑,围绕“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贯彻“德技双优”,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并以此为框架,实现了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德国工商联合会职业标准内容以及学历教学内容的“三融合”,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专业设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的“五对接”。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专业多年与德国合作的积淀优势,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国情校情,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灵活采用企业师生工作站、订单式冠名班等多形式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直接与生产一线对接,促进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现校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承担社会服务责任。充分利用专业师资与教学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培训规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技师等各类专项培训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 三、建设成果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通过不断地挖掘积累与提炼优化,形成了突显本专业特色的多个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与取得成果。 1.引进国际化职业认证,推动品牌化专业发展 关注本专业实现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成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2.借力国际化课证融合,创新实践型评价模式 关注本专业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创新改革评价考核模式,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3.建成企业师生工作站,适应产教研融合发展 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学校任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本专业通过搭建企业师生工作站这一平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4.试点兴趣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科研争创新 目前职业院校正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本专业尝试让兴趣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5.多元意识晨会谱新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本R到岷献ㄒ堤厣,融合学校“树型”教育体系的优势,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晨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本专业在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需要继续总结、不断优化,借助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实现与区域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在后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训模式的形成与建设成效的体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续还需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期间,制订了正确的建设规划、完整实施了建设的各项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建设成果仍可进一步挖掘。将充分总结项目建设的积淀经验,借助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探讨 摘 要 探讨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作用、实际操作教学模块的构造及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探寻中职专业课模块化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中职教育;电气自动化;模块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职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先进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重视。我国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改革变得尤为重要。历史上,模块化教育模式主要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专业实践课教学中正积极探寻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的创新教改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1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的作用 中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重点教学内容为中心,紧紧围绕重点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每一个模块都对应一个教学内容。正常状况下,每个教学目标的出现还都具有差异化的模块,把教学目标与对应的模块相结合,并且在模块中能够检验,存在有关的教学目标,同时每个教学模块间能够相互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块中的教学目标包括综合性课程、简单课程等,经过强化,从而相对推进了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相互联系。应用模块的方式展开教学,能够快速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践操作课程的缺陷,可以从根源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1]。 同普通高中教育相比,中职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实操课程的学习,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实操教学的学习时间,利用实操教学,指导学生把已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同时协助学生培育适合社会的能力。在设计模块化教学措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目的,整体结合学生的学习实力,并且对学生学习能力能够完成的目的展开整体探析,有效设定教学模块中的实操课和理论课间的权重。 2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操教学模块的构造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教学模块中需要加入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内容。比如就中职院校来讲,基本的电子技术、电路理论等课程一同组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在构建进行电气自动化技能专业课程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积攒校外实践学习的实操阅历,必须将全部的实操课程展开整体研究,从而指导学生准确认知工作岗位,并且指导学生改进基本理论课程,推进指导学生养成整体利用实力,把职业技术整体训练时期放在工作之前。 研究就业岗位,协调课程意识 就中职院校而言,想要全面增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育学习效果,必须将教学体制展开进一步改进,从而构建有效的教育教学体制,指导学生建立就业方向,并且必须要注意:1)对就业职位内容有准确的认知;2)对课程的真实进程有准确的认知;3)对人才的整合性条件等展开准确认识。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制定实操教学模块时,必须对工作岗位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解析,并且不断协调课程建立意识,从而迅速完成人才培育目标[2]。 探究解析就业工作过程,建立健全的课程步骤 中院院校的教学跟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高中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相对弱,那么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时代,中职院校需要科学有效分析中职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以及所在岗位的工作职责,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意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科学分析,中职院校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应于中职学生学习以及对中职学生未来就业有效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并且,在整个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中职学院应本着顺应时展的思想,结合理论和实践,逆思维分析,制定真正适应学生的课程体系。 3 中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大。中职学生要想在就业过程中突出个人优势,必须要有个人的创新之处。因此,在整个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教学方案,需要顺应社会需求来进行不断改变,比如利用工学结合的方式。 中职学生本身因基础的一些限制,在一些理论知识方面理解不是那么深入,那么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中职院校应从两方面入手:个人素养以及个人动手能力。针对个人素养,中职院校应设置相应课程,在学生就业前帮助其认识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应该具有什么职业素养。而针对个人动手能力方面,中职院校应采用理论和实践共同教学的模式,多开展实践训练,多鼓励和倡导学生自主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得到相应提升。通过这两点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健全的模块化课程体制 探索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对于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的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通过研究探索相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得到公司对于该岗位的人才需求标准,中职院校就能够合理科学地制定出专门针对中职学生的模块化教学课程,相信这部分教学课程是真正适应中职学生未来就业的[3]。 因为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设计模块化教学课程过程中,一定要协调专业知识、技术知识。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对于课程的难度一定要有梯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一定要明确,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使得整个模块化教学达到设置目的。通过制定这类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也能够科学合理地结合相应理论知识进行正确的实践操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模块化教学不但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学校在推行模块化教学实践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教师压担子,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能够吸收当前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不足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推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单片机与传感器课程联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 要】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单片机和传感器两门课程近年来一直独立的,但传感器作为自动控制系统中信号的采集器件,必须和控制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在现有的高职实训设备中,多见于将传感器与PLC结合进行控制,而没有与单片机进行结合。该文通过研究分析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联合起来进行教学,对实现高职生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单片机;传感器;复合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应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3)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两门核心专业课程。这两门课程内容各自为一个体系,但在实际产品应用中,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作为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需要他们具备解决实际产品的问题的复合能力,比如产品故障查找和修复等,这要求学生除了学会单片机和传感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必须熟练掌握单片机和传感器之间的电路连接和信号传递关系以及程序编写的技能。 1 研究现状 现目前,我院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两门课程是独立开课。学生反映单片机技术课程难,不容易弄懂,导致学习没有兴趣;而传感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枯燥,对各种传感器的介绍只限于书本上,即使会有用到实物进行教学,但没有动手操作机会,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效果不好。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调研,他们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也分别开设了《单片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两门课程,学生学习时也同样存在以上问题待解决;同时我们也在网上对四川省内乃至国内的多间高职院校M行了调研,结他们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都分别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但都没有将这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2 复合型课程设计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将单片机和传感器这两门课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这两门课程是两个独立的知识体系,我们要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将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二合一”的转变。 首先,将这两门课统一为一门课程,其课程类型定位为实训课,授课内容安排在学生实训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授课时间安排为6周。因为单片机和传感器本来是两门课程,两门学科本来有自身完整的课程体系,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学科完整和连贯的知识系统,所以应该分配独立的时间分别来学习这两门学科。计划分配为单片机实训2周、传感器实训1周、单片机和传感器综合实训3周。 首先从单片机的学习入门,利用前两周学习单片机理论及实验,单片机的功能强大,对其控制也比较难,但本次课程会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实训课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包括单片机I/O基本控制,单片机定时器及中断系统,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对直流电机和步进电机的控制,为最后一周寻迹小车的综合实训打下基础。 第三周内容为学习常见传感器,主要涉及的传感器有红外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实验、超声波、金属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重力传感器、PM2.5传感器。掌握这些基本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将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上传到上位机,进行简单通信和显示。 第四、五周开始将单片机和传感器结合在一起,以专业特色的实训任务为载体,将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输入给单片机进行运算,用单片机进行简单的运算和控制,最后输出显示。设计的实训内容有:单片机声音检测仪、单片机控制红外报警器、单片机控制倒车雷达测距仪、单片机控制烟雾报警器、单片机控制温度实时监测仪、单片机控制生产线产品分拣系统等。初步将传感器和单片机结合起来。 最后一周为综合的实训任务――寻迹小车,寻迹小车的结构采用四个直流减速电机驱动四轮前进,四轮采用左右两轮平行安装的结构。小车在单片机控制下能够实现的基本运动,包括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将使用红外和超声波传感器进行测距,采用光电对管和CCD图像采集进行寻迹,结合单片机控制寻迹小车在场地按要求进行移动。 3 实践结论 此次课程设计是针对两门课程的本身的特色与本人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对相关学校专业进行调研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最后,于上学期在本院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个班,对以上的课程设计进行试点。通过试点班与普通班进行问卷调查,试点班90%学生认为这样安排上课内容兴趣更浓厚,既能够分别学习两门课程,又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方便理解和掌握。通过最终考试成绩分析得出:试点班学生及格率100%,平均分在80分左右,而普通版的及格率为94%,平均分为72分左右。下一步,考虑将试点班的课程进行推广。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施 [摘 要]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紧缺,究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课题组研究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实践;改革 高等本科院校以培养和造就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扎实理论功底,有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而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1]然而,在高教大众化的背景下,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受教育能力和环境的限制,多以验证性的课程试验为主,综合性、研究性试验比较少,而且实践环节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与实际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隶属于电气工程学科,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该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实践能力成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很重要的方面。[2]我系一直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与实施。结合我系专业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从2012年开始,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原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逐渐将设计性、综合性的理念与职业能力贯穿于整个实践体系的各个环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系已经构成课程实、课程设计、生产实习 “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现有教学体系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 1.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目前,根据多年的电气专业办学经验,大多数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但是实际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目前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课程的要求不高,同时实践教学设备落后,未能与社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师生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 2.开设综合实验项目少,原有实验项目更新慢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上企业对技术岗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中实验部分开设的主要属于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缺少综合性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未能及时根据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的需要进行优化和更新。同时现有实验项目还存在不同课程间缺乏项目间的联系,内容重复等问题,需要对实验部分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更新。 3.缺乏特色实践项目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现有实践体系中实践项目的内容多是针对某一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的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4.部分环节之间还缺乏递进式的有机联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能够统筹兼顾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各方面、各环节保持协调统一的步调,最终保证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常依附于一门或几门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各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各个实验项目之间新旧知识的衔接,各个实践性环节之间的协调还存在问题。 5.组织实施过程需要进一步优化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多数实践项目要通过实验完成。随着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量的减少,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求学生上好理论课还要完成一定量的实践,这将给实践性环节的实施带来更多的困难。因此,应对这些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确保实施效果。 6.考核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合性实践环节,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应多样化,不应只看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分。现有的综合实践性环节虽然已经考虑了方案制订、动手能力及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但各部分的比例如何、如何客观地评分等问题仍不明确,而且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项目要求不同,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 1.更新综合实验项目内容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体系内所有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进行统筹协调,去掉老旧、重复的项目,降低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大设计性实验比重,积极开发与企业结合紧密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购置新的实验设备,充分利用设备,旨在实现实验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体现实验内容的模块化设计,一个大的实验模块由多个小的模块组成,由各个小组完成,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进行相互的比较和讨论,以达到某一内容的深入讨论。 2.加强“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指导环节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直接向电力企业及电力相关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员,与生产实际结合十分紧密,为此我们在实践教育体系建设中应坚持走“学习服务生产,生产促进学习”,即“产学合作”的道路。一方面,通过任课教师主持或参与企业课题,为企业人员进行定期理论讲座,加强与电力相关行业企业间的业务合作,实现生产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生产一线,给学生最真实的实践环境、最专业的实践条件,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产学合作”中针对参观时间较短问题,我系对原来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改革。如:指导教师将各个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学生实习中应重点了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在指导书上列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实习结束后,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所有的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较为全面地掌握实习内容,从而提高生产实习效果。 3.完善考核体系,重点培养创新能力 将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项目按照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划分为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环节,分别制订考核体系,考核体系中突出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标准,以考核促发展。 4.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及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由教师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的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实训的准备工作。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从而真正达到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5.制定合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由于实验课时有限,需要实验室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补做、重做或进行创新性实验,制定合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顺利、安全完成的关键。 6.构建凸显工程实践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系通过“对外引进、内部培养、地方共享”的方式,正在逐步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极大丰富了教师队伍的结构,能够弥补传统模式只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空洞的缺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师生应用能力培养,符合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系围绕电气专业的现有教学团队,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带领其他教师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结合实际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水平、有实践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使现有教师队伍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另一方面,发挥了双师骨干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了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潜力,构建了工程实践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后盾。 7.开展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构建突出地方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我系组织相关实验教师编写了多部与现有设备相吻合,内容丰富,质量较高的课程实验指导,对外正式出版教材及校本教材。为监督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系内组织学术委员会教师对实践教材的编写进行系统审核,以保证实践教材在内容上的适用性与完整性,大大推进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多方面入手紧抓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将学生在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实践验证,并在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总结提升理论素养,才能有方向的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应用型人才。通过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各项措施,我系的整体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伴随对学生就业市场的多年调研,我系结合目前的办学实际,仍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很必要。该专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不仅有计算机技术学科、电气技术学科,还有工控技术学科等等。但在当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当中,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必须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 教学改革 思考 如今,机电一体化设备逐渐增多,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社各个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变得愈来愈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始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足够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和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1]。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教学问题的出现,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文主要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 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明确改革方向 对于大部分销售者来说,在实际的市场预测以及经营决策当中,开展市场情况调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其不仅是必要工作,还是基础性工作。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能够及时明确改革方向,调整教学改革方案,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紧密结合各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展开详细的数据信息分析,了解各个阶段经济市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要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整理出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2]。 2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在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时候,切忌盲目和不联系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的根本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要想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成功,应当结合经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律,根据相关规律和要求确定教学改革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正确改革的轨道。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系统化和针对性,要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为最终目标。换句话来说,不仅要培养出集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知识、建设知识、管理知识的一线人才,还要保证这些人才未来的发展空间足够宽广,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因此,一方面,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切忌教学改革过于片面。真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味去旧,而是在不断继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追求创新。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 要想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有效建设,只有意识到位,才能落实行动,教师只有意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和教学改革当中的不足,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重进行弱项教学改革。第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式的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和实物参观,还要实现实物操作和理论课程知识讲解的有效结合,将最初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可视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3]。第三,要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率与质量。尤其要合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技术,比如FLASH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难以理解的课本理论知识以图片和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科长期建设。 4 增加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 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要想加强教学改革,应当适当提升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实习课程,提升学生的电气设计研究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块开发利用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水平等。通过大力开展实践性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性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操作当中进行验证,进而促进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在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补充理论薄弱内容。因此,实践操作实习与理论知识掌握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占有比重,能从根本上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4]。 5 促进校企合作 在大多数的学科教学改革当中,加强校企合作都必不可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取充足的新生人力,丰富人才资源,为企业人才战略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对高校来说,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技术环境以及设备条件,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探究,进而研发出契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技术产品,提升高校就业率,还能有效转移昂贵的教学设施购买的负担和压力[5]。对学生来说,可以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深入掌握学科实践性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了解自身专业学习的不足,以及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不断地完善自我。可以看出,不论站在哪个角度上,加强校企合作都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 6 创造条件,使得教师获取先进知识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必须创造有利条件,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获取先进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第一,高校要多和企业合作,在企业研制出新产品之后,教师可以及时获取信息资料,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共同开发出新产品,确保教学前瞻性。第二,教师要深入到电气自动化水平足够高的企业内部,实现技术生产和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多参与专门的技术研讨会以及展销会,在参与研讨会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发展趋势,规范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获取综合化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信息,拓展知识面,与时代同步发展[6]。第四,教师要善于进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吸取国外优秀的理论和文化,不断地完善教学素材。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必须结合市场的根本需求,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点,以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改革,最终满足社会、企业、高校多层次的需求。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在数字化新形态背景下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材开发初探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论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开发环节,归纳总结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的效果。为我国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态;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纸质材料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正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强烈冲击。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单一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因此,在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开发数字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 1 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发展现状与趋势 1.1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快速发展趋势 国外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和发展进程比国内快速很多。第一,国外熟悉互联网的年轻新生代逐渐步入各类学校,同时,国外数字化教材的整体技术得到了持续改进。第二,国外的版权保护状况较好,民众普遍具备知识产权的理念。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商在21世纪纷纷进入数字化教材的发行领域。目前数字化教材主要有以下形式:一种是出版商和阅读器电子公司合作。例如,皮尔森教育集团的Addison Wesley公司已向芝加哥的go Reader公司提供了134种共13500本数学、计算机、经济等学类的大学教材。另一种是在线出版的学习模式。例如,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与Wize Up合作出版的数字化网络教材,学习者可以登录相关的Web网站阅读或下载相关图书。还有一种是在提供数字化教材的同时,配套相关的延伸服务。例如,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不但提供在线自学评估课程,还提供了相关课件。 1.2 国内数字化教材发展现状 国内大部分出版的教材都配有各种形式的数字版教材和教辅,但一般都采用光盘形式。国内也尝试过特定文件类型的数字化教材与阅读器集成的数字化图书,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薄弱,很难将这种形式的数字化教材商业化。国内也在学习国外发展在线学习出版模式。例如,北京一百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上百家教材出版社合作,将英语教材放到“100e网络英语学习平台”,制作出语音课本,让学习者进行付费在线学习。还有以在线学习为基础,延伸多媒体教材与在线教学辅助的模式。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自2006年起,着手搭建对外汉语教学资源与服务平台、作者客户互动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网上营销平台。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的具体环节如下: 2.1 内容、资源一体化设计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应具备传统教材的全部特点与功能,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还要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为教学案例、习题试题库、视频操作、动画演示等提供明晰的导航。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传统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内容应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学中做、 做中学、学做一体”的要求,表现形式应生动、活泼、新颖。同时,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教材边白设计,做好资源标注,还可以利用关联技术和手段,帮助学习者将纸质教材的内容与对应的数字资源联系起来。 2.2 相关资源同步建设 数字一体化教材的开发不能脱离音频、视频、文本、动画、图片等相关资源的同步建设和持续更新,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处理与加工。 2.3 科学的资源标注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支撑,应符合教学规律,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数字一体化教材开发应对相关数字资源的名称、类型等进行科学标注,以便归类和检索,还要进行有效的关联。 2.4 关联路径需通畅 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关联路径一定要畅通,这关系到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当下主要关注与线上资源、线下资源、二维码资源的关联。 3 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一体化教材的效果 目前,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开发的新形态教材,特别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被全国众多职业院校采用并广受好评。实践证明,通过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开发,可达到以下效果: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教材可以非常方便地在教学过程中调用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习者对查找和利用网上资源,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弥补纸质教材不足,保证教学时效性。纸质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再版周期一般是3-5年,在制度、准则、技术等出现变化时,纸质教材的内容不能实时反映,从而影响教学的开展,严重的还会产生误导。而数字化资源则可以及时更新,以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 (3)避免纸质教材太厚,降低印制成本。通过关联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在拓展纸质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将部分内容从纸质教材移至在线资源,减少纸质教材印张数,以降低生产成本,得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避免纸质教材单一学习方式,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开发 “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已成为必然趋势,丰富的在线课程数字化资源,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还能通过自测、答疑等方式实现互动学习。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开发数字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已经是形式所趋,我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与出版,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跟上时展的步伐。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电气自动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现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 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高职教育面临有利的发展时机,高职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实践教学因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现行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实训。课程实践的主要作用是配合理论教学,以实践操作印证、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内实验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验证经典理论,多用于专业基础课程;另一种是搭接经典电路,多用于专业核心课程。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较差,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教师在上课时没能将课程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入到理论教学体系中。因此,在课内实验中,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重复操作步骤,照本宣科。课程实训是指在理论教学完成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但是,往往因为实验室条件、时间和经费等,使课程实训的题目理论化且数量有限,使学生产生相互模仿和抄袭的现象。 1.2课外实习 课外实习包括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课外实习是让学生到企业,到实际生产中,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刻地了解、掌握所学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教学实习安排大二下学期,由教师带队进入企业,学生完成跟班学习或者顶岗实习。但是,由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同时考虑到电气操作的危险性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生产企业一般不允许学生进行顶岗操作,最后教学实习只能成为参观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全部课程完成之后,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2],改毕业设计为毕业实习。但因该实践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约机制,部分学生待在家里不参加毕业实习,或者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其他工作报酬更高但与专业无关的实习工作,达不到综合实践的目的。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以实践为主线,制订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对于制订、修改教学计划,我校每年都派遣调研组到区内外各大高校、企业调研,与各校专家、企业人事技术主管座谈,明确企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根据调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定位为从事自动化设备操作,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维护,小型自动化系统集成及自动化产品、系统的销售等,因此人才培养方向确定为自动生产控制与维护、楼宇自动化。 (1)整合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对高职高专科学生来说,只要理论够用,应用才是主要的,以“必须、实用”为原则[3],对原有教学计划中过于理论和超范围的课程进修删减是首要进行的。此外,对有一些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合并,减少课程的冗余。合并后减少了理论,增加实践应用的比例。循序渐进,建立“基本能力”、“职业技术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更新实践教学课程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教学的单位也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按岗位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设计、组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加入如监控组态软件、触摸屏等新而广泛应用的技术,让学生进入社会更能适应,避免因课程内容陈旧而落后。 (3)实行专业分流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专业,涵盖了工业电气自动化、配电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等方面,几乎包含了所有与电有关的行业。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其在校时间短,学校课时有限,不能像本科生那样面面俱到。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专业,采用专业分流的方式,主要分成自动生产控制与维护、楼宇自动化两个方向。 2.2制定实践管理机制,规范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管理机制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制度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现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各项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督导、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的随机检查,学生、任课教师的信息反馈,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教学计划的执行力度。 (2)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任课教师的职责和分工,落实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 (3)改革实践环节考核方式,在成绩评定中增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比重,不仅考虑学生出勤、实践报告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 2.3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方式[4]。 (1)重视课程实践 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分析能力和基本动手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设备调试运行、系统分析计算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形成项目的概念。改革传统课程设计模式,降低难度,拓宽范围,以实物作品代替“集中实训+设计报告”,其中优秀作品予以表彰奖励,参加课程设计优秀作品展,同时获奖学生可以参加课外培训,为各类竞赛培养人才。 (2)改革课外实习 针对教学实习时间较短,不利于实践开展,将教学实习改至暑假期间,时间增长为1-2个月。在教学实习中,教师带队进入校企合作企业,企业提供食宿及生活补贴,由企业一线工人带领工作,真正面向职业、面向岗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近两年,我校取消了传统的毕业设计,改为毕业实习。由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生产企业或者由企业指导老师直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实际中熟悉、掌握整个生产流程、技术规范、设备操作和维修保养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改变原来辅导员集体管理模式,由专业教师进行分批跟踪指导,指导教师定期与企业单位、学生联系,了解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3.1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实训室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实验实训室建设要围绕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力求体现工作的真实情景。2015年,我校在原有七大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投资300万元,新建成自动控制实验室、自动扶梯综合实训室等,将“电气实训中心”真正建设成开放型、综合型实验实训中心。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要有硬件的支撑,更要有软件的充实。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广西区特色建设专业,采取本科高职共同发展策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同时聘请企业高职称人才到校长期或短期任教。 3.3落实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支持。通过校外教学实习,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近两年新建的校外实践基地,努力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以往校外实训基地只挂牌参观的形式。我校与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现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实训课程都由该公司派遣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以为该公司的项目为授课内容,以丰富的实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开放型实验室。 电子创新实验基地作为本校的开放性实验室,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时间、内容、方法的全方位开放。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科技活动的特点及专业发展要求,鼓励实验室老师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供学生预约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实验条件。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校参赛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1组、二等奖2组。广西赛区一等奖2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6组。 4.结语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电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实现了调整和优化,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适应了职业岗位需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保证学生就业,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因此,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重任,以此本文重点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与现状,对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方案,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0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中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现在俨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培养就业,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按照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这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如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地完善与发展教学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人才。 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可以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设计、调控、维修与管理等等,并且可以参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高技术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也是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研发、调试、操控、维修等等,这些岗位对专业化技术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不仅仅是在理论中就可以完成的。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是当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重点研究的课题。 1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平,要实现什么样的结果,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能做出措施和手段,而确立目标的同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的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适应当前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设计、维护维修、运行操作与调试安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变革,当前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等,老一辈的电子技术专业人员已经无法适应变革后的电气自动化,因此急需能够适应当前以科学技术为基准的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当前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所以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大量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为满足当前电子自动化对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要确立培养专业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并且满足专业技术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仅要掌握电气自动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全面型、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2 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的,也就是重点在于实践,但按照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把理论知识放在了前面,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学校都只是封闭式的教育,只重视了课堂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基础上,培养专业技术化的人才就要先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比进行重新划分。 (1)专业课程的重新整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应该注重实践,但不能表明就可以轻视理论知识的培养,优秀的实践能力是以扎实的理论知识做基底的,因此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来完成,必须让学生充分的消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理论基础,而后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2)专业课程的删减与扩展 删减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将一些研究的过深的课程可以放到选修中来满足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意向的学生的学习,增加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等实践性与实用性比较强但是难度不高额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3)顶岗实习 要想满足当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岗位内容,了解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现实岗位中的工作方式以及技术需求,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的技术与现实需要的技术之间的差距,更好的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共同为培养专业人才作出努力,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使工学结合进行,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在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加适应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专业人才,增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校企合作是满足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强化,同时企业与学校也可以建立“校中厂”来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投资提供设备与师资技术等,学生可以在校内就完成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专业技术与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学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必要时可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聘请具有高级专业技术水平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兼职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对教师管理制度,组织不定期的演讲和讲座等,增加教师的阅历和专业技能,使教师可以带给学生更专业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指导。 4 针对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培养方案 电气自动化专业与科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紧密的挂钩,当前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方案。在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中也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培养出可以适应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5 总结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的创新与探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技术型人才。 作者简介:徐雯雯(1985-),女,山东临清人,研究生,初级,教师,主要从事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现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优化重组课程的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程体系改革 优化课程内容 工程实践 当前国家重点强调,对于二本院校着力进行转型发展,然而二本院校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我院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建设,那么怎样对现行的课程体系做出改革,培养当前适合制造大国的应用型人才是众多二本学校需要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纵观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建立已经有几年,也多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但是从前后知识的逻辑性连接,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及内容的详尽性等方面考虑,不适应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10]。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很多教学课程缺乏整体性的课程内容规划,比如课堂上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内容不够完整,跟不上当前电气专业一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而且主要出现一些较严重的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对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进行教学的深度远远不够,大多数课程甚至缺乏实践环节,整体规划和合理的课程安排欠缺妥当。 依旧存在学科本位思想的课程模式。对于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学科本位思想仍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设置依旧采用学科本位的思想。也就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大多习惯学科课程的思想方式,以致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没有向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向实现本位转换。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采取以工学结合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融合行动、本位和知识体系等课程模式的优点,对我校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建以项目为本体结合课程学习方式的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的确定。 本院将主要培养以岗位和职业资格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采用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在校的四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及从业的一些资格证书,而且可以在学习时就掌握企业岗位所需求的职业技能,不至于出现众多学生口中念叨的毕业季失业季的现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之后从事企业第一生产线的相关工作,并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情操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具备完美的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基础能力,对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系统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等工作的高薪人才。 (2)课程体系的重构。 当前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主要以适应社会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从整体突出课程框架中技术工作过程的主线地位,构建整体性工学结合的适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根据本专业的具体定位和培养目标,并通过合作企业的指导,共设置五个模块:职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要求对企业自动化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涉及的各环节有全面了解。 (3)课程设置的确定。 本院采取以企业工作任务引领方式,主要以适应企业从业的岗位需求实行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课程知识轻松自如地应用到企业的相应岗位中,体现理论联系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课程理念。对于社会此方面动态性的发展和前瞻性,将会不断调整适合我国自动化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设置体系。 (4)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重点打破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以项目和理论教学为主体方式,以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为组织课程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在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边做边学习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5)“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重点采取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行为,在课程教学中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边教边学、边学边练和学做合一的适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项目研究兴趣。 2.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 本校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前期的实践,发现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是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具体共同采取措施和培养方法如下: (1)专门针对我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成了课程体系开发组,该课题组主要由我院经验丰富的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内的行业专家组成。 (2)为了明确适应社会人才的培养目标,特意进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我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优秀人员进一步进行洽谈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得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从方方面面反映出的具备优秀的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同时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勇于冲上企业第一生产线,并胜任自动化生产线的各种设备的维修、调试和设计等工作。 (3)重构课程体系。结合前述的课程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为主体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根据我们与企业人员共同研讨论证,按照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流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 (4)专业课程的重置。面对当前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置专业课程。设置中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设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根据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术的需求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根据当前社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而且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为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安排一个学期到上海丰武光电有限公司的顶岗实习。 (5)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当前社会对应于型人才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综合考虑社会需求现状,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本院重点提炼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着重以实际真实的工作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努力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学习任务中,不断成长,不断探索和开拓进取。 (6)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本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所有学习任务将都防灾实训过程中以理论讲授、实验和实习合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行企业中实际项目作为学习导向,统一应用边学边做边看边教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授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者,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开发项目的主体,让他们自行体会自己真心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最想干什么,这样对各方面的积极性的调动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7)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每所高校基本都离不开试卷形式的考查,故本院设立的理论试卷考查形式,重点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考核,在实训和试验中完成对实训成果、技术报告、对仪器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和正确程度上的实际考查。各项考核按一定权重相加评定实验和实训成绩。 当前我院经过两年的实践及全体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初步的成效。以主体为项目课程的课题体系不仅仅让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于岗位的细化,让学生真正与社会紧密联系,拓展就业口径,实现按需办学。 电气自动化专业论文:如何提高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 中等职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自动化相关的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实验分析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为了提高专业水平进行入职前短期培训的系统职工。电力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劳动者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教育服务于电力行业,主要设置电工、电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这些是使学生能够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从事电气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专业授课内容包括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这些专业课程不乏有很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专业术语、繁琐枯燥的原理公式推导,这对于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与之不同的文学类课程则能引入很多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因此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不能及时解决,便逐渐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这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教学是否仅仅就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呢?如何才能将专业教学工作做好,成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好教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启发式教育,反对注入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他认为治学应以兴趣为主。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气专业教学中,不能整堂课面无表情从头到尾讲原理、讲推导、讲公式、讲计算,一味讲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样会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脱节,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让他们知道电气专业属于“朝阳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未来几十年里具有过硬技术的电气人才将会有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知道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会在工作中胜任其职;引导他们去发觉现在所学习的这些电气专业知识,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从事电气相关职业,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能力,不会被快速发展的电力行业所淘汰。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兴趣,就可以发现学习的乐趣。作为专业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前途,规划自己的人生,使自我价值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这样,教学带有了目的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比较强。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课堂通常是一张嘴,一本书,学生们被动接受着知识,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枯燥。特别对于电气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内部结构复杂的设备运行转动原理等问题,例如三相交流电动机的运动原理,光凭老师讲,让学生在脑袋里构成电动机内部磁场运动产生动力驱使绕组转动的动画,这除了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需要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百分之百集中的注意力,但这通常很难同时达到,因此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视听结合可以有更大的信息量、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保持率。因此,在电气专业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多媒体、电气设备模型和实验设备等。多媒体的引入,将一些难以理解的设备运动原理制作成动画,通过彩色的画面,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解说,能帮助学生有效观察和透彻理解动态教学内容、相关运动原理,还可以代替危险现场的参观和观察,比如高压断路器的拉弧现象,增加学生的现场经验,加强电力安全意识。模型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大型电气设备进行近距离直观的了解,而实验设备的引入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操作动手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突出中职生的优势。 四、开展专项综合专业实训,加强职业竞技校企合作 在电气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教学外,专业实训也占有很大比例,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实训、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工厂供电实训、登杆作业实训等。这些实训的开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其基本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唤起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探求欲望,在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在实践中还能及时发现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的地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达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而专业技能竞赛的举办,采用正确的比赛规则和多样化的比赛内容,例如钳工比赛、焊接比赛等,则给学生一个展示积极向上风貌、熟练专业技能的平台,让他们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肯定自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热情,让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迅速成长。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适应时代潮流,把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正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非常有效的途径。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可以与电业局、发电厂等企业进行合作,学校提供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提升平台,电业局、发电厂则提供先进的现场电气设备应用,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学会应用,在现场还能加强学生对本职岗位的了解,熟悉工作规章制度和安全要求,加快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性。由此可见,校企双方互相支持、资源共享,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桥梁,也是学生由一直以来的学生角色向工人角色转换的训练。
健康教育论文:在护理中如何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护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是通过健康教育唤起患者的健康意识,使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健康素质及生活质量。几年来,我院在临床护理中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将患者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活动之中,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学护理知识和健康指导,有目的、有计划的为患者解决更多的健康问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作好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 1.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 1.1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教育人们树立新的健康观,鼓励人们具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并帮助其实现这一愿望。1年来,我院对82∞名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调查,所有患者都认为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1.2健康教育能疏导患者心理方向的问题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战胜疾病,密切了护患关系。我院开展健康教育以来,增加了很多工作内容,但与患者交流、沟通多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很大提高。满意度由过去的86.5%(年平均),上升到现在98.8%(年平均)。患者有疑问有心里话愿意对护士讲,而护士也能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予以全面、周到地护理。 1.3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许多疾病产生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如:吸烟、酣酒、高糖、高脂食、性混乱等,通过健康教育对某此偏离行为方式进行矫正,以提高患者和人群的自控能力,就会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1.4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焦虑状态患者住都有陌生紧张心理,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健康教育是消除不良心理反应,解除患者及家属种种疑虑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最理想的保健措施。 1.5健康教育是一项技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美国医药协会调查显示,每花1美元于患者健康教育服务上,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的要点 2.1内容必须具体患者健康教育是适合患者状况和生活需要的具体活动。为此应该把握患者的生活内容和习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健康教育成为适合患者个体需要的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引导患者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2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实施技巧,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需要、文化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可能碰到或必须了解或掌握的知识,护士应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在为患者解决问题上起指导作用。 2.3抓住关键、把握阶段性在宣教过程中把握好宣教的时机。如外科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入院宣教、术前准备、术后指导、出院康复指导等,每一阶段都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2.4合理掌握宣教的时间。 2.4.1入院宣教中患者最关心的是床位、病窒环境、设施介绍,而危重患者入院最关心的是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危险、需要马上见到医生和护士,这些内容应及时介绍,至于规章制度等内容的介绍可能不是患者最急需知道的,即使介绍,效果也不好,可在患者安定后再进行,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即可。 2.4.2宣教时间在非治疗和护理时间内,下午治疗后相对固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谈,联络感情并收集资料,以便系统地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 2.4.3贯穿在治疗操作和护理中在为患者进行特殊检查和护理操作时给患者解释和介绍有关知识。如:给患者静滴膜岛素时,告诉患者此药不宜太快,自己不可随意调换,完毕后不可突然站起,以免因低血糖引起晕倒。 2.4.4需要患者家属参与、了解的内容,可安排在探视时间。 2.4.5做出院指导不要等到办理出院手续时才匆忙地向患者进行宣教,应在出院前1~2d内完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健康教育论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 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健康教育论文: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亿,老年人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以本地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检健康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对__年4月-12月在我社区服务站参加健康体检的609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其中男297人,女312人,年龄60-86岁。其中60—70岁413人,70岁以上196人。退休前职业:工人234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145名,农民211名,其他19名。 1.2 方法。主要进行的体检项目有: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电图,脂类分析,空腹血糖等。诊断标准:正常血压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__年修订版)确定的高血压水平分级.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110mg/dl),但 7.0mmol/l(126mg/d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采用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血脂测定结果的新参考值,血清中胆固醇 5.17 mmol/l,或三酰甘油 1.7 mmol/l为血脂异常;身高体重评价,采用体重质量指数(BMI)法.评价采用WHO标准: 18.5为体重过低,18.5~24,9为正常范围,≥25为超重。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压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高血压158人,占受检人数的25.9%。其中1级高血压101人,占总受检人数的16.5%,2级高血压45人,占7.3 %,3级高血压12人,占1.9%。 2.2 心电图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心电图异常人占受检人数的54.1%。 2.3 生化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异常者共有476人,占总受检人数的81.8%。检查结果见表1。 2.4 BMI检查情况:以BMI为判断标准,其中BMI 18.5者43人占总人数的7%,其中男20人,女23人。BMI≥25.0者96人,占15.76%。其余为BMI值18.5-24.9。 表1 生化检验结果统计情况表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高血压患者中70%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研究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与工业化程度相关,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工人,农民。 3.1.2 本资料统计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占首位,共计110人,占18%。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中,企业管理人员,教师等发生ST-T改变的比率高于企业工人,农民,这可能与精神和工作压力相关。另外,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方面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尽管有些症状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但是考虑到受检者年龄较大的因素,因此应提高对其重视的程度。 3.1.3 生化检查结果分析,高达87.1%的老年人都有异常,这表明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特别是血脂异常比率较高,高血脂症的主要症状是并发症,如并发动脉硬化、心脏病、大脑供血不足、肾脏病等或出现肝功能异常。 3.1.4 体质指数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有7%的离退休人员体质量偏轻(43人),而有15.76%的人员体质量偏高,达到了96人。体质量异常对人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体质量偏高的原因一般在于营养摄入过多,同时体育锻炼不够。 3.2 健康教育对策 3.2.1 改变老年人的体检观念。老年人一般有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生病了才会体验”。其实很多潜在的疾病是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的,通过体验就可以将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来,并对症下药,提高生活质量。 3.2.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重、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要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进行适宜的运动,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3.2.3 提高生活情趣,保持乐观态度。老年人要消除“树老根枯”的消极情绪,要坚定美好的信念,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则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教师亦应从培养学生亲自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出发,为创造学生美好心境,具备健康心理夯实基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是一个大群体,每个学生都在这个群体中与同学、老师相互交往,然而,如今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调查显示,30%的小学生不愿和别人在一起,即使是和同龄人在一起也不感到快乐;10%的小学生对同伴不关心,与人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系冷漠,得不到同伴的友谊;5%的小学生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由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交往能力又差,因此常感到苦恼。针对学生交往上的心理问题,可归结为几种原因:首先,有些学生学习跟不上、考试害怕、有厌学情绪,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什么都不行,没人喜欢,于是诱发心理上的自卑、焦虑、离群,从而产生孤独感,或者因学习任务过重,交流变少了;其次,现在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家养尊处优,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遵守集体规则;再次,有些学生在父母长辈的呵护和宠爱下成长,经不起批评和挫折。针对上述小学教育的现状,在素质教育占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的今天,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音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内涵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心理素质可分为审美心理、协作心理、表现心理和柔韧心理。 (一)审美心理素质 教师通过对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剖析和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综合了一切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作用于人的心理,提升了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造就知音,知律的人,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事物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净化美的心灵。通过对不健康的劣质音乐的批判,让学生认清它,抵制它。在优劣对比中使学生获得审美心理素质的教育。 (二)协作心理素质 合唱,器乐合奏的训练,它严格要求学生按“严谨的节奏,谐和的和声,复杂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方面表达出优美的音乐。因此任何不顾群体的个人表现,只能成为破坏音乐完美性的大敌。所以合唱、合奏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节奏、旋律的掌握程度,又能教育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着眼全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表现心理素质 当学生学会一首歌曲,如何更生动、更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情感呢?培养学生表现的心理素质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要求学生从“音乐记忆力的准确性,表演技巧的娴熟性,音乐形象的创造性”诸方面去进行音乐发散思维的启示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二度创造”的表现心理素质。 (四)柔韧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柔韧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一些胆小、怯懦的学生,在老师热情、积极地鼓励下,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放声歌唱时,他那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素质便能逐渐得到纠正,自强、自信的心理素质便逐渐形成。当学生在音乐比赛获奖后滋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心理时,教师应及时地施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自满的心理弊病。当学生在音乐比赛失败后,灰心丧气,痛哭流涕的时候,教师应施以“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 三、在音乐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考 如今,独生子女任性、逆反心理较重,时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正当要求。音乐教学就是要着重帮助学生纠正诸如此类不良的心理问题,运用音乐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帮助其揭去心中的那一层障碍,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协作心理、表现心理和柔韧心理素质。 (一)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中融洽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同时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 (二)在创设审美情境中净化心理 美育原理指出审美教育能使人获得真知,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按照音乐教学和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例如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唱表现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作品过程中,学生的 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和充实。《雪莲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等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激越的情绪,抒发了学生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之情;雄壮激昂的《歌唱祖国》、《抗敌歌》等作品则以凝练的歌词、鲜明的形象、昂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飞来的花瓣》、《让我们荡起双浆》则以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美的音色、多变的力度,表现了学生对生活、对老师、对大自然及一切美好事物赞美之情;更有《采茶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歌曲给学生欢快活泼、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精神面貌与民族风格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营造了健康的心理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唱游教学寓音乐教学于游戏之中,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教学形式之一。它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龟兔赛跑、捉豺狼、邀请舞”等游戏或集体舞,歌表演等,启发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同学合作,怎样对待困难、挫折等道理。再如用优美舞姿表演舞蹈《小白船的梦》,让学生感受美感。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教学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欣赏大量国内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并随乐曲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有益,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渗透进学生的整体素质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三)在课外音乐活动中锻炼心理 课外的各种演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增强胆量,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给其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例如,课外的合唱、合奏比赛有利于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因为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养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并使其懂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平时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此类音乐活动中,会逐渐学会与别人交往,也会时刻考虑到应以集体的面貌去想或做每一件事。在音乐教师注重围绕他们的协作精神时,学生无形中会形成先大家、后自我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理问题。每一个人都具有惰性,小学生自然也不能摆脱依赖性。那些生活上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的独唱训练和独唱比赛,正可以帮助小学生消灭此类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人去扶持。音乐教学,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处处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开启孩子心灵的美好窗户,锻炼其健康心理。 (四)在引进课堂竞争机制中活跃心理 在长时间的教师讲述活动中,学生会出现交头接耳、开小差等心理疲劳现象,这是学习心理上的一个现象。学习疲劳属于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引进竞争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疲劳的心理障碍,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心理、柔韧心理和协作心理等心理品质,主要有以下几项功效: 一是培养自信,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动力,它可以促进儿童更好地学习的愿望。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感兴趣。”成功的心理需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希望获得成功的机会;二是希望胜过周围的人。课堂竞争机制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可以满足自尊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我常用谚语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终会成功”。当然,设计和竞赛项目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使他们逐步战胜自卑和胆怯。 二是提升心理承受力,提高心理适应力。当今社会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发展讯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折同在,竞争机制无时不有、忧患意识无刻不在,学生求知亦然。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适应力。音乐教学引进竞争机制正是训练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的手段。只有乐观的态度,才能不断战胜困难、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因素找起,由小组自身音乐知识结构缺陷上找起,分析与其他组的差距,让其充分意识自身不足,逐步消除嫉妒心理,使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最佳心境。同时在课堂竞争中,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时老师要设法走到学生中,引导他们自我反醒、剖析明确自身素质的优劣点,改进措施,弥补知识缺陷,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三是敢于合作,善于合作。各组中学生优劣不等,常影响小组竞赛的成绩,这时候,指导鼓励学生要大胆参加,无需相互“顾面子”,开展积极合作。同时认真做好以优带劣工作,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树立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认识到小组成绩的提高需要每一位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当一个同学失分,不要忙着责怪,而是帮助其补上缺漏,课外督促学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通过引入课堂竞争机制,在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同时,排除了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健康教育论文:当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措施 历史的巨轮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当今世界面临的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挑战的格局。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代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青年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各种不良的主观、客观因素,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20__年11月份,我县未成年办协同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教育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对我县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其中,在对__一中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中的结果表明:“感到有学习压力”的占64.8%,“有轻度强迫症状”的占65.8%,“存在情绪不平衡”的占56.4%,“有轻度焦虑症状”的占51%,“适应不良”的占54.4%。由此可见,在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__年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足以见得我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如今,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青年学生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以下“五全”: 一、统一思想,确保认识“全面”到位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步较晚,许多学校领导、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淡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也十分缺乏,从而导致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陷入了误区。因此,加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二、深入了解,面向学生“全体”教育 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当然,我们不否认,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事实上,心理健康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三、把握关键,启动教师“全员”尽职 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也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专门职责,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尤其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承担的任务,因此学校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 要实现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甚至一些教师管理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学校要分期、分批地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时,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发放学习材料、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工作 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熟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掌握自身调节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积极引导,渗透教育“全程”运作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首先,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的相互渗透。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付诸于行动中。此外,还应结合各学科的自身优势渗透心理教育,如:在语文课中着重渗透情感教育,在数学课中着重培养智力技能,在政治课中塑造良好品格等等。 其次,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渗透。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再次,我们要以活动为载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相互渗透。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并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五、强化宣传,调动社会“全民”参与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有意组织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家长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健康教育论文: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 [摘要] 目的 介入治疗已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手段。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预防手术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健康教育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技术,给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种选择治疗方法或补充治疗方法。由于一些患者对此项治疗方法了解不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解除了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及家人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1健康教育的方式 1.1 利用病房每月举行的公休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小型的健康教育讲座,就其提出的疑问和忧虑进行解答和指导,并发宣传资料。 1.2 由主管护士在恰当时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个体化指导。 1.3 利用病房的宣传栏定期张贴有关介入治疗知识的板报。 2健康教育内容 2.1患者对介入治疗抱有很大的希望,一旦术后出现身体不适、疼痛难忍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即产生疑虑和恐惧心理,甚至表现为懊恼、自暴自弃等,患者家属也感到焦虑和痛苦[1]。因此,护士须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一切可能减轻患者痛苦,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顺利渡过术后反应期,达到治疗目的,早日康复[2]。 2.2饮食上尽量做到色、香、味、形俱佳,少量多餐,平衡膳食、适当增加营养,进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可以导致腹胀、便秘,家属可以按顺时针方向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利肠道蠕动增快,缓解症状) ;不吃霉变食物,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分甜腻或脂肪过多的食物以及热食易引起呕吐,呕吐时饮食要清淡,温热适中,偏酸性的水果、硬糖可缓解恶心,出现恶心呕吐时,应作短暂休息,分散注意力,呕吐严重时暂禁食,呕吐停止后从汤水开始逐步恢复饮食。 2.3术后疼痛的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保护疼痛部位,药物镇痛是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 ,心理护理可缓解病人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心理暗示疗法 :暗示如何进行自身调节,此法主要是增强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止痛法:全身松驰可有轻快感,肌肉松弛可阻断疼痛反应。闭上双目,作叹气、打呵气等动作,随后屈髋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缓慢作腹式呼吸;物理止痛法:通过刺激疼痛周围皮肤或相对应的健侧达到止痛目的。刺激方法可采用按摩、涂清凉止痛药等,也可采用各种温度的刺激,或用65℃热水袋放在湿毛巾上作局部热敷,每次20分钟,可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转移止痛法: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闭上双眼,回想自己童年有趣的乐事,或者想自己愿意想的任何事,每次15分钟,在进食后2小时进行。事后要闭目静坐2分钟;也可根据爱好,选放一些快声调的音乐,边欣赏边随节奏作拍打、拍手等动作;看一些笑话、幽默小说,说一段相声乐曲。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方法(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微屈手腕,最大吸气后稍屏息一段时间,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达到松弛目的,减轻疼痛。限制探视人数,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4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应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比如卧床不起的病人,可选择按摩,病情好转能起床后,改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习剑、气功、游泳等活动项目,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2.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形成良好的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生物钟。 2.6定期复查 ,术后一个月复诊,有不适随时就诊。遵医嘱按时服药,以改善肝脏功能。 3 持续进行评估 在开展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之后,仍要持续评估肝癌患者所出现的忧虑状况,观察其忧虑是否减轻或消除,评价其介入治疗的依从性有无改善,是否出现新的忧虑,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反馈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以及建议,根据实际况作出改进,从而使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4 讨论 通过护士的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能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常识,从而减少了恐惧、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心理素质在考试中的异常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单有坚实的知识水平还不够,还须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它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不同的考生所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驰与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而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因而就影响了正常的发挥。此外,还有那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使其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当前考试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由于自身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象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和一个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的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心理紧张是一般人的常规,但过度紧张则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理紧张,拘紧异常;二为考生受着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虑杂念自然产生,从而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则是灾难性的。 3、燥动心理。它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烦燥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进行猜题、押题。一进考场发现题目与自己特别准备过的相差较大,又不能适应新情境试题,顿时产生强烈的反差心理,心慌意乱,茫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燥,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九六年我的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使其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本来紧张的情绪犹如火上浇油,心发慌、头发胀,汗腺急剧分泌,头脑一片空白,而且还不能迅速恢复,好好的答题思路一时无影无踪,以致影响整场的考试。 4、惰性心理。它是指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一种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大部分考生在考前都做过不少习题,高考时看到试题与自己平时练的题目"差不多",心里一时怦怦直跳,窃喜异常,迫不及待地将事先掌握的答案匆匆全盘照搬,唯恐等一下就会忘掉。这种轻率心理使其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高考试题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其发问并非浅显直露,而是多角度、多侧面、一题多问,层层限制,具有较强地考查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功能,它所要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但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是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的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胆怯和否认心理。这种状态主要是指在完成试卷后不能正视自己的答案。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为不敢检查修改的胆怯心理。认为改来改去会使卷面成为涂鸦,给阅卷者造成思维混乱的印象,会影响成绩,同时怀疑自己的构思,本来就没有多大把握,如果检查修改,可能把正确的答案改错,干脆抱着侥幸心理不去检查修改;二为与此相反的否认心理,能够检查修改。应知道,开始答题时根据自己的语感和印象,一般答案是正确的,若修改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一般意义上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答案。但有些考生在最后临考结束前几分钟内检查试卷时,不能够认真思考,对那些拿不准的答案持否认心理:若不改,万一错了怎么办!但要注意:若修改错了又要怎么办?结果是匆匆地盲目修改。等考后见到正确答案时,方知自己把本来对的修改错了,悔之晚矣。上述几个方面是考生非正常心理的表现,它充分表明能否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做到临场不惊,泰然处之,防止过分紧张,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心理的明确性。它主要是指在考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既是对部分考生知识和能力全面运用的一种测试,又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能考取大学对考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没有考取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因此,考试时不能背包袱、有顾虑,不要朝最坏、最糟的方面去想。应该十分明确:不用紧张,考不上明年再考,或许明年在各方面更有利于自己,考取更为理想的学校。即使考不上,还可通过其它途径深造。"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上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它只仅仅提供了一个成才的外部条件而已。所以,考前要端正目的,明确目标,正确认识高考,如此才能在考试中稳定情绪,避免失误。 2、心理的稳定性。它主要指考生面对庄严肃穆的高考做到不慌不忙,临危不惊的情绪稳定状态。这种心理素质首先与教师的培养、指导分不开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考前休息,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有一个较宽松的休整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以养精蓄锐,在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考前要有遇到试题难易如何应付的思想准备和处置方案,考试中才能充满信心,不盲目乐观、轻率和粗心。其次,考生要做到心静如水,情绪稳定。临考前不要过度考虑考试的成败,不能把高考当作通向仕途的敲门砖和索取福禄的必经之路。更不能将其看作生死攸关、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否则将会产生紧张、焦虑、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使许多自己熟悉的知识,由于"忙中出乱",都会无法再认或再现。应对自己作正确的估价,不要存在过高的奢想,期盼"奇迹"出现。要把高考当作平常的一次模拟性测试,即使考不上,人生的希望和机会还多着呢。以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情绪,使交感神经从过 度兴奋状态中,迅速恢复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较快地与考试所需的纯洁心境相适应,营造出良好的应试状态。第三,人为地进行思想转移。由于多种原因和反复的考试,考生逐渐对考试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进入考场就会出现大脑皮层极度兴奋。只有抑制刺激信号,使其介于兴奋与抑制之间,才能保持最佳的应试心态。对此可采取转移注意力,扭转思想焦点。如做一做眼保健操,环视四周,放眼远处绿色景物,或闭目养神,回忆曾使自己感到最开心、最幸福的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放松情绪,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认识盲点。 3、心理的自信性。自信心能给人们以勇气和动力,它是成功与否的一个先决条件。考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考出好成绩时,临场才会冷静沉着、挥洒自如,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增强自信心的方法较多,但以下方法可供参考:发卷前,脑子里回忆过去在考试或其它方面的成功事例,遐想美好的未来;接到试卷后,通览全卷,粗略掌握题目的布局,数量、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相信自己能用现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试题中可能出现的平时未见到的新问题,相信自己的表述与标准答案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一致。一时不会做,可暂时放下,待其它题做完或在做某些题时受到启示后再做,如此可避免遇到难题后紧张发怵。同时心理可这样想:我做不出的别人也做不出;别人做得出的,我也做得出;但我做得出的别人却不一定能做得出。如此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对于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有着重要作用。 4、心理的投入性。它主要是指考生在考场上能够积极应答,达到忘我境界的最佳发挥心理状态。由于考试的特殊性,监考老师多,又陌生,场面严肃,这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监考老师是面向全场监考的,其职责是维护考场纪律,为考生提供一个好的、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是为每一个考生发卷、改卷而进行服务的。即使监考老师站在身旁看你答题,也不用心慌意乱,抱一个"你看你的,我答我的"旁若无人的态度。只要高度集中精力答题,全身心地投入,完全"进入角色",根本不会意识到有监考老师存在。 5、心理的预见性。它主要是指在答题前对试卷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行之有效的对策。首先通览全卷,了解题量、各题的布局和难易度,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对各题用时多少,必须有准备,防止太快而慌张,太慢又完不成的结局。其三把握解题方法和步骤,明确各题所考查的方向,属于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迅速构思,而且能果断地取舍难易题的回答先后顺序,以免在个别题上耗时太多,出现"做不完"、"来不及"的结局。一般是先易后难,对一些难题可尝试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去理解,或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考虑。此外,对考试所需用的各类证件,如准考证、座号通知单等,预先就整齐地放在易使监考老师拿到的地方,避免检查时给你要或乱翻试卷找证件,以致影响答题。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差,考生心中无把握,自信心不足,由此导致各种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最根本的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至于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作法。但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必然会促进考试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影响。(作者: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健康教育论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根据学校所提出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我们心理教研组计划在巩固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将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涵,丰富学校心理辅导的形式与途径,使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增进其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__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教师及学校有志于心理学教育研究的在职教师。 心理校本研修将以积极、规范、实效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和教科研能力。以“关注学生,回归本真”为主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心理辅导实效,使师生得到和谐发展。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一)走出去 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开创从无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引进来 请心理学科专家,来校做讲座、报告等形式,扩充教师的理论基础。 心理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师百家讲坛”活动。演讲对象为学校积极教育研修主干教师,演讲内容将突出以积极教育为核心、为主题,通过研修主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使全体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一定的提高。4.名师培养对象教学开放周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及培养对象等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本学期将继续举行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具体针对名师及培养对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规定一位名师至少开放一节,一位名师培养对象至少开放两节课,每个教研组成员分批去听。通过名师及培养对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让广大教师在自己学校充分感受新课程、新理念,更为大家提供优秀的课例进行研讨。 (三)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1)本学期开放个别心理咨询室,(每周三下午15:20-16:20),由专兼职教师定时定期接待有求助要求的学生(主要针对上学期调查的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与矫治。 (2)开放团体咨询室,针1对年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心灵氧吧)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健康教育论文: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的健康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在高中课改推进中,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尽管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参与实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因此,学校健康教育除了有规定的内容外,还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类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养生保健、心理与体质健康、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适应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把学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的原则进行分类,安排教学计划。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 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健康教育论文: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大学等一些高校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后,政府和高校逐渐认识到加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更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指导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巨大挑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都会产生。 (一)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以前在学校出类拔萃,上大学以后,面临激烈的竞争,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大学生不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另外,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同时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缺乏对学校和专业情况的了解,盲目填报志愿,直到被高校录取时,才发现现实情况与自己理想相差很远,于是便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情绪消极;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受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抵触情绪,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很多家长平时教育方法的不正确,从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考大学,导致部分学生把考大学看作是完成父母布置的一项任务。考上大学以后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从而导致整天沉溺在游戏当中,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四)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的校园环境和人际关系与中学有着显着不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情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部分学生交际能力差,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变化,造成社会交往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会使气氛变得紧张,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五)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目前全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不景气,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说法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听到。因此,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困惑和迷茫,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六)由于个人情感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约都在16~25岁之间,从生理上来说,对异性的渴求比较强烈,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大学生往往对感情比较执着,经常陷入感情纠葛而不能自拔。有的大学生常常因为失恋而陷入感情漩涡,思想也逐渐变得偏激,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理念滞后,存在认识误区 综合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的情况。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大多数人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就医,这种世俗的眼光使得部分想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也敬而远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面子观念强,担心去心理咨询中心会被人发现,从而被扣上“有问题、不正常”的帽子,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求助的对象并不是具有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咨询服务人员,而是朋友和同学。 (二)心理教育应试化倾向严重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为了显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正规的课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被带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学生的成绩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整天记忆一些枯燥无味的心理学名词,而真正能运用到自己身上的却寥寥无几,从而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情况,教学效果很差。 (三)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本土特色和系统全面的规划。大多数高校都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校甚至直到出了问题才感觉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维护高校稳定的临时性工作。这充分说明部分高校还没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了忽轻忽重的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 档案 要全面认真地建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治疗。与此同时,要对前来咨询的同学进行跟踪观察,并保护好他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从而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构建网上心理教育平台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媒介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积极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平台,面向全社会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 另外,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渗透能力强的特点,有效利用互联网,构建“微信”、“飞信”等网络沟通平台,创办多种体验式的心理游戏等,还可以缓解当前高校心理师资缺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心理教育方式相比,互联网教育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顾虑,更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思想动态。 (三)积极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与同辈辅导相结合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辅导起步的,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个体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明显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同辈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模式应运而生。特别是同辈辅导,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这种辅导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在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他们需求帮助的往往是同辈而不是成人。因此,同辈辅导员和当事人都可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 (四)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全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院系、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中分层次进行,并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建立心理健康/:请记住我站域名/“五位一体”的防护网,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资源和经费,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心理保健的意识,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健康教育论文:做好企业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创建卫生城市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职工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的部分,他们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的健康素质,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健全组织网络,制定计划,保证企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健全的组织网络,并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作为企业,从组织网络看,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应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爱卫办、工会、共青团、安全和后勤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健康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明确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和专兼职人员,形成了建设公司──二级公司──作业处(车间)──班组、建设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作业处——班组的健康教育网络。同时,为加强教育业务指导,应考虑在百人以上的单位中聘请一名兼职的健康教育指导员,主要职责就是制定教育计划、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好教育的组织工作。 公司爱卫会每年要制定明确的教育计划,召开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布置当年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各部门、各单位教育任务。通过组织网络迅速行动,使企业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推进。 二、建立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制,加强企业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 在有了组织保证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提出企业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规定企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制订出单位健康教育达标要求,由公司爱卫办定期组织检查。通过边检查边指导,使各单位基本能做到领导重视,责任到位。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知识及职业卫生、女职工和上岗前的健康教育培训;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健康教育专栏(橱窗或局域网上设置专栏)或黑板报,并坚持及时更换内容。保证教育工作的经常化。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提高广大员工的健康意识,维护身心健康。为了解企业职工健康需求,帮助职工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我们必须注意经常地对职工健康知识需求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职工的卫生科普知识的需求率,了解他们最想了解的是自我保健、防病治病和中老年保健、妇女保健以及急救知识。针对这些需求,一是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讲座和妇女保健图片展等活动,大力普及防病保健知识。二是经常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防病治病的《员工健康教育》专题电化教学。组织员工观看。三是开展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考核活动。及时印发《员工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问答》手册,根据创建卫生城市的要求,组织广大员工学习。通过强化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四是各单位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利用厂报搞知识竞赛,举办讲座、讨论会等,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
学前教育学论文:情感教学心理学对学前教育学的应用 摘要:学前教育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学前教育学中有效地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对幼儿未来价值观的形成和人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教师在课程教授时,应做到对此课程进行全面透彻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全方位培养幼儿的情操与品质。通过对情感教学心理学及学前教育学两者关系的分析,来阐明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应用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地传授情感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只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自身修养。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环境 情感教学是指当教师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完善教学、优化教学的目标。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知识的求索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在学前教育学中合理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情感教学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观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儿童及如何对待儿童的总和。儿童观所包含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儿童的能力,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发展,儿童与教育之间的联系,等等。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学生儿童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情感教学以沟通配合为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沟通,有效提升个人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教学在学前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时合理控制自身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角,师生合理做到情感沟通。教师要到学生中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踊跃发言。肢体动作的运用也是教师感染课堂气氛的方式之一,有效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活泼风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多的喜爱与关注,在不自觉中增加师生间的情感。 (二)加强对学科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于对学科的了解程度。加强对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只有研究透彻学前教育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完善有效的传授技巧,才能达到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例如,在“10元购物”这堂课中,教师可以在纸上画出1元、2元、5元、10元的购物券,然后让学生买够10元的物品,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搭配?怎么组成10元?有多少种组合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再进行评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分析情感的教学案例 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情感相联系,增进学生的学习亲近感,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课堂上经常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的情感。例如:在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情感中,教师可以以《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歌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先播放音乐,写出歌词,引出主体:“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红军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啊。”通过对歌曲的理解,教师可以教育学生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爷爷。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引导学生关爱老人,如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位,等等。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孩子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阶段。只有对孩子做到全面的了解,才能针对其特点做出合理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与高尚情操。在学前教育学中,全面合理地实施情感教学心理学对于每一位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家庭、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杨建 单位:河南省新蔡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学前教育学论文: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高师学前学前专业都是通过文化课考试的形式招收专业学生,因此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有待提升,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文化课知识的,但音乐素质和基础比较薄弱,而学生的弹唱水平也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二)弹唱技能难以同步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弹唱技术掌握不熟练,从而造成有些学生在表演时达不到弹奏和演唱的同步,形成只弹不唱或者是只唱不谈,学生缺少弹唱技能。 (三)简单弹唱或者不弹不唱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缺少对弹唱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在学生从事教学中只采用简单的播放录音的方式进行教学。一部分学生认为弹唱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加以重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缺乏弹唱技能,因而在教学中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二、高师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弹唱技能培养的途径 (一)明确目标,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观念,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音乐知识,技能与理论之间相互脱节。因此高师学前教育的教学应当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弹唱能力为主线,加强学生相关基础的训练,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弹唱技能的培养要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体现弹唱能力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将弹唱能力简单的贯穿在一位教师的教学中,要贯穿在声乐、钢琴等所有的课程体系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弹唱练习之外,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弹唱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二)采用新型化、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培养学生的弹唱能力教学实际中,如果运用传统的老旧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上的倦怠,再加上学前专业的学生没有收到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基础较差,因此在展开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能力就必须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利用钢琴、多媒体、MIDI等先进的教学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促成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三)分部掌握,全面拓展 在展开课程之前首先让学生了解到弹奏和演唱的技巧,增强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和弹奏方法。在弹唱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将歌曲的形象和内涵展现在真实的课堂中。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弹唱的主次地位,引导学生重点加强弹奏和演唱能力的配合上,促进弹唱技能的全面发展。 (四)持之以恒,强化技能 弹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技能活动,如果要求学前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弹唱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高师学前专业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能力和对旋律的处理,重视学生歌唱技能的表现和对乐器的掌握能力,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音乐技能。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达到持之以恒、融合贯通,使学生弹唱起来得心应手。除了在学生的课堂中加强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的平时的课余生活中进行反复的联系,增强对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弹唱技能。 (五)体验教学,重视实践 培养学前教学专业学生的弹唱技能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上,弹唱能力需要表演者具有很强的实践和专业能力。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将弹唱技能应用懂啊课堂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弹唱能力与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避免以后在弹唱环节的教学中出现失误。在培养学生弹唱能力时可以开拓学生的体验教学模块,增加学生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学生分组进行课堂的模拟试讲,其他小组的学生为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打分,做出评价,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又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弹唱能力。 三、总结 高师学前教育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弹唱技能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弹唱技能教学实用性价值的认识,通过更新课程设置,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强化弹唱能力的技能训练,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凌 单位:云南省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学论文: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策略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计片面夸大了艺术、体育等个性化课程,针对幼儿园实际需求的核心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及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开设不全,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错位,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求不能有效对接。2.专业教学标准缺失。专业教学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指南,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河南省制定并实施了现代农艺技术等32个专业教学标准,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开发,导致该专业教学管理混乱,各自为政。3.师资队伍难以支撑专业发展。一是专业师资数量匮乏。面对幼儿师资的突发需求,中职教育的学前专业师资亦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超量,专业技能课教师不足;普通师范毕业的师资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少。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薄弱,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4.实习实训条件薄弱。不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条件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新型条件严重不足,内部设施不完善,缺乏幼儿园模拟教室、区角教室等。从校园融合情况看,多数学校还处于表层和短期合作,实习实训的成效不明显。5.“双证书”较难对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除按学校规定修完相应课程的同时,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这意味着中职学校除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外,还需依据资格证书的要求增设一定的课程。既加大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难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证书”的无缝对接。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5%,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0%。国家还制定了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了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并对0至3岁婴幼儿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各地通过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改建了一大批农村薄弱幼儿园,新建了一批示范性幼儿园,支持了一批民办幼儿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会有非常旺盛的需求。2.学前教育岗位能力分析。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创新与合作能力;三是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弹奏乐器、唱歌、跳舞、绘画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四是学结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自我反思,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3.幼教机构的人才实践需求。调查表明,幼教机构对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二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五是要掌握一门特长。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1.构建基于“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园合作,即通过学校与幼儿园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协同育人。一是基于校园合作,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即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只是学校的事情,要充分发挥幼教机构专家的作用。二是基于校园合作,探索“2+4+4+6”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指两周的职业和教育见习,第1个“4”指四周的保育和教育实习,第2个“4”指四周的专业综合实习,“6”指六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工学结合,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对接。三是依托校园合作优势,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采取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总结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然后以岗位(群)的工作流程以及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为导向,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岗位群所要学习的领域和内容,构建理实一体、以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两类五模块”课程体系。两类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五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应依据上述设计,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开发制定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有效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缺失的问题。3.构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1)要持续扩充教师数量。既可从往应届毕业生中择优选择,又可从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中选聘。(2)要强化教师团队建设。一是注意选拔领得住、用得上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注意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意年轻教师队伍培养,通过主动参加观摩会、鼓励参与示范课、深入幼儿园学习等举措,使其尽快熟悉岗位要求。(3)有效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一是要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在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二是定期参加学前教育的专业培训,挂职到幼儿园锻炼。三是注重“双师”素质提升,力争使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达到“双师”要求,适应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多样化要求,适应幼儿教师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四是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大比武,督促全体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应用技术,充分展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4.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1)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教育财政资金,科学规划,体现专业急需,统筹合理使用,切实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率。(2)要统筹规划。坚持把基础性实训和特色性实训两类基地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本着基础够用、特色优先的原则,建设一批完善的内部实训设施。(3)要校、园结合。充分利用当前幼儿园紧缺的现实需求,采取自建、校企共建或引企入校等多种方式,在理清产权、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幼儿园,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幼儿园的快速发展相互促进。(4)要虚实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设计开发适合学前专业实训需要的虚拟仿真实训室,破解经费不足、建设缓慢、场地不够的问题。(5)要协同发展。本着适应、相近、共享、共进的原则,从当地区域遴选一批符合校外实训基础的幼儿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园合作。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效益。5.开展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专业建设评价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1)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评估机构。省一级应成立由校领导、教务主任、专业主任、骨干教师和幼教机构相关人员组成的专业评价机构,负责制订评价标准、评估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实施等活动。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日常数据采集和动态监测,开展自评和区域评估,为全省统一评估奠定基础。(2)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要改变传统注重学校内部评价的做法,更多地将评价的渠道转向教育外部的监控与评价,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应将幼教机构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建立将幼教机构分类岗位标准和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的机制。(3)充分利用信息化开展专业评价。专业建设评价应与时俱进,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使学前专业建设的评价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评价,引导学校规范建设,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内涵发展。 作者:杨金栓 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 学前教育学论文:艺友制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 一、对“艺友制”的解析 对于艺友制,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解释的:“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幼稚园是一幅艺术的园地,幼稚教师的事业也是一种手艺。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2]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解释,艺友制是脱胎于师徒制的,艺友的本质是徒弟,做上学、做上教就是艺友制。艺友制是以教学做合一以及追求教育平等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陶行知先生在批判“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艺友制教育是用朋友之道来训练同志学做教师或别种艺术的,这朋友之道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平等思想。艺友制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以“艺”为载体,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艺友的目的是跟着幼稚园教师学手艺或艺术,艺友和幼稚园教师以学做艺术或手艺作为载体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2.以“做”为手段,培养“躬亲实行”的教师。培养艺友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先行先知的在做上学,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做是艺友学习的手段,艺友在做中学习,在做中发展并最终成为一个躬行实行的教师。[3]对于幼稚园艺友的资格要求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凡是愿意把他的一颗热烈的鲜红的心捧出来献给儿童的人,都是我们和儿童欢迎的艺友。”这是一句笼统的、也是对幼稚园艺友资格的最根本的答复。从这句话可知,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喜爱儿童是对幼稚园艺友的根本要求。幼儿教师是需要富有爱心、有耐心喜爱儿童并且具有奉献精神。 关于幼稚园艺友的学习内容,由于幼稚园艺友制是把幼稚师范搬到幼稚园里,采取幼稚师范的意义而不取其名称与形式,因此,凡是儿童教育领域里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幼稚园艺友都要学。具体包括五个方面:1.一般的教育理论。2.幼稚教育的过去和未来。3.儿童身心研究。4.一般的儿童教育方法。5.幼稚园的一切技能。包括音乐、图画、手工、故事、游戏等等。[5]从幼稚园艺友的学习内容可了解到当时的艺友制比较重视艺友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儿童的发展、体现以儿童为教育的出发点的思想。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解释,艺友制实际上是从徒弟制中“脱胎而来”的,但是“艺友制又不完全同于传统的徒弟制,其是对传统的徒弟制的一种改造,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艺友制的学习内容并非只有技术而无学识的,它不同于传统的徒弟制,教师并非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师和艺友是事事采用研究的态度,处处体现平等的精神。在教学做合一的情况下,艺友是徒弟又是师傅,是学生又是先生,体现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融洽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做合一是艺友制的根本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6]陶行知先生首创了艺友制,并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其进行解释。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对艺友制的理解也应结合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艺”不仅指艺术、手艺,还应包括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所有德行和技能。“友”体现了一种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暗含了教学相长之意。友的对象应是多元的,不仅是朋友,还应包括老师、同学、幼儿园教师和幼儿等。对于“艺友”,不再是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那些人,而是正在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师范生。艺友的实践内容不再是一些随机的、毫无规律的问题,而是有目的、有指导地把自己在校的所学、所思、所想付诸实践,他们的指导者不仅是幼儿园教师,还应包括幼儿家长、幼儿、实践单位的管理人员等。 二、艺友制对当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启示 艺友制是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的改造中国师范教育的一种有效措施,其不仅对弥补当时幼儿师范教育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当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幼儿及幼儿教育的喜爱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将要面对的是一群3-6岁的幼儿,这些幼儿年龄小,独立能力差,生活中有些方面还不能自理,因此幼儿教师是需要较大的耐心和爱心的。因此,只有那些真心喜欢孩子、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并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陶行知在论述“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幼稚园的艺友”时指出“凡是愿意把他的一颗热烈的鲜红的心捧出来献给儿童的人,都是我们和儿童欢迎的艺友。”可见陶行知先生在当时就看到了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对于一名幼儿教师的重要性。现如今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人们对学历的狂热追求,培养学生对幼儿及幼儿教育的喜爱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是出于自己的喜欢而是由于父母的要求、高考分数限制、调剂等原因而被迫就读这个专业的。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这个专业的兴趣、使他们真心喜欢这个专业、喜欢幼儿并愿意为之付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学好,将来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2.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所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指那些具有普适性、基础性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体来看:基础知识包括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儿童发展的知识和一般的教育教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等;基本技能涉及到弹琴、唱歌、讲故事、画画、跳舞等方面的初步技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艺友的学习内容的五个方面也主要限定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幼儿教师将来工作的工具,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以致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如何精选学习内容,适应时展的潮流,不被时代所抛弃就显得极为重要。虽然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知识的寿命变短,但是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是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的,它们是我们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工具。因此,学校的教学应该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教给学生不断学习、发展的工具。如,幼儿师范生应该学习基本的幼儿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各个领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育要领,幼儿师范生还应掌握基本的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和各种才艺技能,所有的这些都是他们将来工作以及不断发展的工具。 3.教学实施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实施是将原定的教学计划付诸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实施受到教学思想的影响。陶行知的艺友制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做,并将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艺友制的具体指导步骤分为四期:第一期,实地参加幼稚园生的各种活动,做一个儿童的领袖;第二期,指示几种简单的方法,如讲故事的简明点,认方块总的变化方法,带小朋友在地上玩的应注意的要点等;第三期,继续做各种基本技能的练习,他们一方面在幼稚园里实地做,这时期导师常常放手,只拟定一个活动大纲,给他们找材料的方向,另一面他们需要参观本校各中心幼稚园以及外校的幼稚园;第四期,每两个艺友担任整个幼稚园工作两个月,导师完全处于旁观的地位,每星期开讨论会三次,其中一次是预定下周活动大纲,指示材料所在地,方法所在地。其余两次都是讨论做过的情形。[7]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对于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十分明显。幼儿师范生在大学的象牙塔里学习那些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用处的知识,他们很少去幼儿园,很少接触真实的幼儿,但却天天在讨论研究幼儿,这是几乎成为现在学前教育中一种怪病。针对这样一种现象,学前教育的专业培养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大学应积极与幼儿园合作,密切大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连接。幼儿园是幼儿理论知识实践的园地,同时也是幼儿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大学是幼儿理论知识的传播以及幼儿实践知识不断升华、理论化的重要场所。大学应该与幼儿园取得密切合作,使得高校与幼儿园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和双向建构。 4.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艺友制主张用朋友之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艺友和幼稚园教师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普遍追求,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发展,更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一方面,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实现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师范生,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示范作用,为他们将来从业提供了榜样作用,而且他们自己亲身体会到这种师生关系的益处,这更加坚定了他们将来实践中建立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决心。 5.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艺友制脱胎于师徒制,但其不完全等同于师徒制,其不仅重技能的学习,还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事事采用研究的态度。研究能力是幼儿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指学生能够独立的学习和发展的,能够钻研不断深入学习的能力,其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毅力、耐力等。幼儿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方面,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并按其规律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由于幼儿具有个体差异性,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将面临各种不同的场景,需要作出各种决定,幼儿教育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基于幼儿的个体性、差异性,幼儿教育场景的复杂性,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幼儿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幼儿师范生的培养应该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丽丽 单位: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论文:学前教育学生礼仪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及其成因 知书达礼,是古代对高素质人才的美誉,同时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礼仪。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在校园内穿着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在上课时随意开小差、不尊重教师、在公共场合出口成脏等。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教师的形象,无法体现出学生受到的良好教育风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家庭方面,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关心和溺爱,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是学校方面,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和礼仪教育,仅仅注重概括性的道德发展教育,而忽略了养成性道德教育,大道理讲的很多,实际上的实践教育却很少;其三是社会方面,以学生结业成绩进行评价考核的硬指标作为学生能力的评定标准,常常是“一俊遮百丑”,不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考察。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品德通常是在六岁之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礼仪修养严格说起来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作为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必须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师工作时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新思路 随着最近几年以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内部风气非常不好,学生行为粗暴、出口成脏、逃学逃课的问题常常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好文化礼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一)端正认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学校可以举办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的启动仪式与开学典礼同时举行,让学生都知道了解这个活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留言板、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宣传作用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明白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落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礼仪的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善良、礼让、尊重、诚信、谦虚等良好美德。另外还应该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的分辨是非丑恶和善恶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身体力行,严格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前专业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他们未来将要教育的是犹如一张白纸的幼儿,担负着塑造幼儿心灵的重要职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师生在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礼仪教师可以在幼师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文明公约、常见不文明现象等,以此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能够遵循这些规范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 (三)加强管理,举办科学有效的活动措施 随着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开展,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出台一系列礼仪宣传检查活动。比如校园整洁情况检查、教室学习情况检查、寝室生活情况检查等。还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文明习惯检查岗、礼仪评比奖励等制度等对学生的行为礼仪养成情况进行检查。有了制度以后关键就在于落实,礼仪教师必须要坚持每天检查,检查结果当天公布;每周监督进行一次礼仪评比,一个月结束之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除了用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学生,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制度,才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规范,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自身行为。 (四)积极更进,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 为了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礼仪培养教育中,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以礼仪教育为主体的活动。比如说观看中国传统美德的电影、举办礼仪黑板报大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礼仪相关的主题班会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召开讲座;定期举行文明礼貌演讲比赛,从而让学前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借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礼仪内涵的理解。 (五)检查评比,构建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一般由课堂教学、学生行为管理、礼仪习惯的养成这三个方面组成。自从礼仪培养课程开展之后,学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课堂教学的负责人是礼仪教师,由教务科负责进行管理;学生的礼仪习惯养成则由学生会和团委负责管理。礼仪课程教师是各种礼仪培养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同时也是活动的制定者和直接发起者,在开展某项礼仪教育活动之后都应该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的评比,评出文明礼仪标兵和先进班级,对于做得好的班级或学生要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大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美好的仪态以及良好的外在形象都是非常向往的,只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礼仪课程教师能够正确的引导,把教师的礼仪培训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通过礼仪课程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健康美好的形象,掌握培养礼仪的方法,纠正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学论文: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听的训练 学会听别人说话,知道对方说的内容和意图。在听的训练中,老师念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让学生复述并加以分析,有的甚至要求挖掘出“话中之话”。记住人名、时间、地点、数字、事件等关键词、关键句,还原有声资料。除此以外,还要训练学生听的技巧,听的态度和接打电话的礼貌。谈话中的倾听要面带微笑,目光专注,不随意摆弄东西。要注意应和,用点头、眼神表示关切,用“是的”、“嗯”“、好”等词表示肯定;必要时可以重复对方说过的精彩话语,表示充分认同和尊重;适当提问,激发谈话者的兴趣,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别要学会在和幼儿的家长交流时,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明白家长的意思,才能更好地和他们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2.说的训练 每节语文课前,我会给学生5分钟时间,轮流让学生到讲台进行3~5分钟的见闻播报、口头作文、讲幼儿故事等,再让一个学生对他的表现作点评。我每周给学生一节课进行语文活动,进行自我介绍、相声小品表演、主题辩论赛、模拟与家长沟通,设置场景进行应聘面试的模拟训练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敢于说,说得好。他们以后走上幼教的工作岗位上就会得心应手地说话、讲课。 3.读的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发音正确标准,结合普通话教材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让学生收听《新闻联播》节目,提高普通话水平,对以后工作中对小朋友说普通话有个示范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将朗读技巧迁移到幼教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声音的高、低、缓、急在表情达意中的不同表达效果。以《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引发学生质疑“作者为何多次强调‘轻轻’呢”,与文本及作者对话,回到当时情境设身处地地揣摩理解作者感情———“轻轻来,轻轻走,连告别也都是轻轻,不让自己的脚步惊扰了康桥的宁静,可见诗人爱康桥的深切、离别时的不舍。”指导学生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有声语言呈现主体变化态势。如让学生找出重音———“轻轻”,并标记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以舒缓、轻柔、低沉的语气表现告别的小心翼翼,表达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再次,开展朗诵比赛,比如诗歌朗诵、散文朗诵、儿歌朗诵等等。 4.写的训练 写,首先是要写好字,我每天让学生练字,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临摹,写规范漂亮的字,对以后的幼教工作打下基础。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作文训练,结合要求,我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和范文,老师上课时加以引导,学生写作文就容易多了。当然,为了配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职高语文教材上还有应用文写作,根据专业需要让学生写通知、会议记录、启事、条据、广告、申请书等应用文。总之,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工作,要从学生的多一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结合专业多开展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语文听说读写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作者:赵千秋 单位:四川省射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 学前教育学论文: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锻炼 近年来,我们国家十分关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把学前教育单独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未来十年发展规划。总书记特别指出,学前教育是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把解决“入园难”的问题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和突破口。总理强调,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学前教育工作,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主要精神就是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并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建设一支能胜任幼教工作的师德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坚持科学保教,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深远意义,不断增强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开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办学形式,它既区别于大学本科教育,也有别于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依据高等教育的特点,使学生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因此,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学前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改革对人才的需要,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尽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探索的新的领域。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教育十分重要。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性高技术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特点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目标,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泛,素质较高等特点。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能从事各级各类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合格学前教育师资。 由于高职学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能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它更强调应用教育,应在“实用和够用”上下工夫。“实用和够用”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其一,应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其二,应具有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其三,应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其四,应具有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其五,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一)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外在因素 从职业定向来看,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由稚嫩走向成熟,从简单无序趋向复杂有序,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能力不能离开职业而形成,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例外。可见,职业需求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不仅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并且他们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需求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生存适应阶段;适应能力阶段;厌倦阶段;成熟阶段。在实践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极其复杂,其中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是外在的社会因素,此外通过个体自身内部的不断完善、更新,不断向前延续和发展。 (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内在因素 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努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也需要有良好的内在因素的支持,其中成就动机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要素。成就动机是指个人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因。表现为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进取精神、自我实现需要等外在形式,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每个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新手到逐渐成手的成长,以实现从最初的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飞跃,其根本原因就是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内在成就动机。人有了成就动机,就能在工作中产生内在动力,并在专业上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 立足于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如下分析: 第一,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性以及健康的能力等。 第二,教育素质与能力。即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熟练运用幼儿保育、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懂得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组织、领导和设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创设环境活动的能力以及与家长合作沟通的能力等。 第三,艺术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领导和设计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表演能力等。 第四,科研素质与能力。即具有一定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幼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素质以及开展各领域教学研究的能力等。 第五,信息素质与能力。即具有较好的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进行信息处理;具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开展学习与研讨以及交流的能力等。 四、努力探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如何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从以下几方面通过多种模式加以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 1、明确课程目标 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要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因素,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性高等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学前教育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知识以实际有用的为主,不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顺应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具有尽快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 2、设置课程结构 根据幼教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性。课程结构应按照模块来设置。一是对幼教岗位能力来优化,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相对比较稳定,属于必修课程,体现专业特征;二是将幼教岗位各个具体工作的技能来优化,将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课程模块,相对比较灵活多变,属于选修课程,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能力要求,基本上由基础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三大模块组成,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色。 3、改革课程模式 要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应给学生必需、足够和先进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储备今后发展的能量。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训练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重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推行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任务式、问答式等多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20%的时间为课堂讲授知识,80%的时间为课堂技能训练。同时,特别将学前教育最新领域内容引进课堂,使学生能及时掌握当今幼教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模式 幼儿园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幼教岗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独立地从事幼儿园教育和保育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幼教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应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在做中学,从学中做,推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加幼儿园实践环节,使学生能顶岗任教、独立带班等,通过分阶段实习教学,将理论知识变为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为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与市内二十几所幼儿园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第二课堂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幼儿园实践教学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基础知识的充实以及对幼教事业的认识都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专业努力的方向。 (三)技能训练与竞赛模式 要求每个学生具备“唱”、“跳”、“弹”、“说”、“写”、“画”、“玩”、“做”等技能,由专业课教师、学生会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幼儿舞蹈创编比赛、说课比赛、讲故事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通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以自身的技能水平,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和典型,调动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不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技能训练与竞赛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课程教学与未来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向社会和用人单位宣传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四)职业能力考核模式 考核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考核是推动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手段,改变过去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以课堂、教师、学生、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首先,应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制定了考核标准,完成四种技能考核。一是每次课堂面授均要求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考核(占15%),考核结果纳入课程总成绩;二是课堂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活动参与考核(占15%);三是课后作业、每项技能训练(占20%);四是期末技能考试(占50%)。其次,将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有关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再次,还要求学生参加亲子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早教师等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实现高职教育学生“一凭多证”。 (五)教材支持 教材建设对教学培养目标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支持力量。因此,应注重以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内容的创新,以适应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和重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以满足其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需求。改变过去教材单一的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增加技能训练的比重,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写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均选用水平高、质量好、实用性强的国家统编教材。同时,鼓励教师教改研究,结合专业特长,开发校本教材,体现高职教学特点和实践操作型体系,以使教材内容能达到学生形成和提升其职业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实现应用性技能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因此,只有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性高素质人才。 学前教育学论文:舞台实践在学前教育学生舞蹈水平锻炼 舞台艺术实践是学生将其所学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日常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中进行比较、运用、处理和理性思维增强的过程。显而易见,这个过程需要靠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和调节,在幼儿园教学中,舞蹈教学与实践运用的脱节和分歧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课堂上所学的舞蹈知识不能与幼儿园的舞蹈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与时代的进程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强烈的差异对比,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立刻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已的作用,目前,师范院校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模式是:选准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界定专业人才的塑造模式。根据此目标定位模式,舞蹈教学应改变以学科为中心,专业单一、分工过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模式的教学新理念,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实战能力的全面实用性人才。高校学前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能力不是单一的舞蹈专业的能力,所以在舞蹈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原搬艺术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学前教育舞蹈能力的培养应该有自已的特色。舞蹈技能是学前专业技能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所以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舞蹈能力的培养是很值得探讨的。 一、舞台实践与舞蹈教育之间的关系 舞台实践是对舞蹈教育成果的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舞蹈学习者从课堂走向舞台的演练,是舞蹈学习者在生活中找寻舞蹈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学前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包括对于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功训练,各种民族舞蹈的学习,幼儿舞蹈的学习以及具体的舞台实践。舞蹈课堂教育为舞台实践奠定了基础。而舞台实践是对教育过程中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动作要领和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实践。因此,舞台实践与舞蹈教育是一个相互支撑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是并存的,在实际中相互促进和提高。在舞台实践过程中,学习者可以真正感受舞台表演的心理状况,开阔视野,提高临场的应变能力和现场的表现力、感染力,提高综合能力。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从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到熟悉舞蹈表演的技巧,从学习到表演,从被动的学生角色转变为自主的表演者角色,这是一个以实践来对舞蹈学习者进行深刻教育的形式。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能力的现状 1.首先,学生来源及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学前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在入校前,未经过任何的舞蹈专业的系统训练,部分有过小学、中学时期业余舞蹈基础的学生,由于中学以文化课为重,作为艺术学科的舞蹈根本就没有开课,学生的舞蹈能力还停留在小学和中学时的基础,这些都阻碍了大学舞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生经过高考的洗礼来到学校,思维还停留在理论学习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上,一下子接触到舞蹈的训练中,很多学生脑一下子还转不过弯来,大部分学生舞蹈课表现为进入课堂很慢,对动作、音乐极不敏感。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课授课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学生上节课没有学懂的知识没有在较短时间里再接受老师的指导就又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再加上舞蹈专业课的上课形式以大课为主,学生人数众多,个别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得到辅导的机会少。这就使得一年级的学生觉得舞蹈学起来很难,很枯燥。三、舞台艺术实践对学前教育学生舞蹈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1.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学习兴趣 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教育,拓展教育空间,在参加艺术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提高他们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多样化的形式也使得学习者对实践教学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促使其将理论和基本知识转化为舞台上的生产力,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找到自已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舞台艺术实践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真才实学。“实践出真知”,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强化,使得课堂知识成为真正可以运用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综合素质。另外,通过实践,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其他的社会技能,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通过舞台实践学生了解了舞台的调度,灯光的运用,服装及舞台布景的作用,这远远比课堂所学的知识丰富得多。 2.艺术表现能力得到增强 学生从学习作品,排练作品直到诠释作品,都是对舞蹈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艺术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和艺术实践的实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舞台艺术实践其实是在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学习,使学生对舞蹈情感更准确地把握和分析。虽然艺术实践并不是增强舞台表现力的唯一手段,但它却是艺术表现力提高最有效的途径,在反复、长期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不仅使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而且更为教学的提高和舞蹈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舞台艺术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媒介,学生应该加强对自我能力的培养,用发展的眼光去要求自己。舞台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平时学习和表演之间的差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亲身面对各种挑战,认真对待表演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在舞台上展现自已的良好风貌,一年级的新生第一登台时都会晕台,一看到台下众多的观众就会慌神,往往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及平时的排练,经过一次,两次或多次的舞蹈实践后,学生对于舞台的整体把握度明显增强,往往还有超水平发挥,这是学生的自信心增强的表现,也是提高了自我学习的意识后的结果,通过舞台实践,引导学生对于基本功训练、基本动作中的情感表达即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的糅合、舞蹈表现力和舞台表演经验的综合反思,从而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进行改进和提高。舞台实践促使学习者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塑造鲜明灵活的舞蹈艺术形象,将舞蹈技能与舞蹈情结合起来,以全方位的因素展现自已学习所得,艺术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学习、自我进取的意识。 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 舞台实践首先能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律动来传达人类信息的情感语言,具有强烈的传感作用,并含有浓郁的情感因素,尤其是集体舞,大家都要伴随统一的节奏有规律地动作,自然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个人的合作感、责任感,加强了整体感和相互的协调与配合,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融入性和介入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第三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舞蹈是人类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举动。在舞蹈训练中,审美对象蕴含的审美力量,可以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理解能力,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审美境界的实现对于净化情感,陶冶情操,铸造灵魂,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从而达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的目的。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存在基础薄弱、年龄偏大、身体条件不占优势的特点,但其由于高中良好的文化教育,使其在理解力、想象力和文化功底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点。针对高校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培养方法和策略,解决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出现的生源素质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其中舞台艺术实践作为一门新的学习功课放在我们的面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课堂内容和舞台实践结合,“舞台艺术实践”是推动舞蹈艺术发展的有利途径,舞蹈艺术实践的发展就是推动国家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学校教学生存的发展,推动学生质的发展。只有艺术实践与理论教学有利的相结合,学生学习才能够发展。 综上所述,舞台实践是学前专业学生舞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舞台实践,可以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完善。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幼儿园的各科教学中充分发挥舞蹈的作用,培养出幼儿园和社会需要的能综合运用舞蹈能力的人才,舞蹈教育要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舞台实践教学,将舞蹈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前教育学生舞蹈能力的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学前教育学论文: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前教育学生能力 1引言 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中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为落实中央部署,国务院于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意见》还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1]在2012年省教育工作会上,副省长黄彦蓉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着力加强学生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实用性技能人才。[2]著名教育家韦钰指出,“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方法、体系,探索新教学模式;把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占领制高点。”[3]作为教育技术教师,笔者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成长”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理想效果。 2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能体系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准》提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对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游戏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儿童激励与评价等专业能力。”[4]在《标准》引领下,我校根据幼儿园用人标准,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培养能胜任一线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拟定了《隆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 3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复杂,有初中、高中、职校毕业学生,也有打工青年;在4000余名学生中,有藏、回、彝、羌、汉等七个民族。她们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学习成绩与习惯均较差,多数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还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学习理论知识兴趣普遍不高。就技能而言,以舞蹈为例,多数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舞蹈,更谈不上有好功底;以普通话为例,很多学生都使用方言,根本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更谈不上有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在三五年内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成为合格幼儿教师,时间紧,难度大。面对在完成“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中的难题,作为教育技术教师,我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资源,积极配合其它教师,在学生技能培养中,通过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加速了学生技能成长,顺利达到《隆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及考核标准》要求。 4实施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 4.1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专业技能课学习效率 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示范资源。现代教心学理论告诉我们,技能形成分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四阶段;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5]我校各班人数都在70以上,技能训练课指导难度大。像舞蹈课,上课时后排学生不易看清教师示范,且课堂训练时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试想对于技能训练,如果连示范都看不清,学生怎么练习呢?没有正确练习,又怎能形成规范技能呢?面对困难,我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如舞蹈教室安装的集电脑、电视和电子白板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一体机、影碟机和无线扩音机等,再通过校园电视网、互联网,将教学资料输送到每个显示终端。学生可通过一体机收看或下载资料,并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播放。学生通过近距反复观看教学资料,并在视频引领下模仿练习,达到整合、熟练的目标。这既减轻了教师反复示范的压力,又满足了学生可视性学习要求,且时间安排更灵活,加速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 4.2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技能 为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学校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笔者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资源和手段来促进活动成功开展,为提升学生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4.2.1建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生社团,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笔者先后指导学生创建计算机协会、舞台音响灯光兴趣协会、摄影协会、校园电视台等社团。在活动中,笔者加强指导,学生积极性高,通过活动提高了技能。如摄影协会、舞台音响灯光兴趣协会、计算机协会的学生,在每年30余场演出中,在笔者指导下制作LED展示图,并负责摄影、摄像、操作音响灯光等;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在校园新闻播报中,笔者指导学生采访、摄像、编辑、制作。学生通过活动,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升华了思想境界,又提高了技能,真是一举两得。 4.2.2教学资源数字化,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最佳支持 我校电教中心设施齐全,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室、多功能教学一体机、校园网络等。为充分利用上述资源,我将中心资源数字化,并传到校园网上,学生不出教室就能通过一体机登录校园网或因特网,能方便地查阅、下载资料。起到了开阔视野、提高自学能力、促进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 4.2.3用摄像机记录学生活动,通过回放促进反思,缩短学生技能培养周期 在技能竞赛活动中,充分发挥摄像机记录功能,为学生技能学习提供反思性素材。通过观看录像,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和他人成功的细节,也可发现自己和他人不足的地方,教师还可通过录像进行点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如年级说课、试讲、舞蹈、演讲等比赛,笔者都利用摄像机将比赛实况摄制下来,并通过班级回放、校园电视台全校直播等手段,再现活动场景。既让参赛学生受益,也可让其它年级学生观看学习,让更多学生加速专业技能成长。 4.3探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技能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获得教育实践技能的途径是个人对复杂教学过程的认识和处理,只靠被动的理论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只有在具体实践中,学生才能有效将各种专业技能熟练应用,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综合能力。 4.3.1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教育示范资源,丰富学生观摩学习内容 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技能过程中,学生普遍对枯燥的教法理论不感兴趣。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利用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搜集平台,搜集全国各地幼儿园优质课、示范课教学录像,并根据教师需要整理成若干专题,由教法教师结合教法理论,指导学生观摩。学生通过系统观摩,形成大量感性经验,再加上教师分析指导,学生快速获得了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经验。因我校多数学生将到县、镇、农村幼儿园工作,为加深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笔者还到乡镇幼儿园去收集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料,将其中优秀教育教学活动摄制成光碟,组织学生观摩,让学生熟悉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城市、农村幼儿园教育差距,有针对性加强技能学习。 4.3.2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录制学生模拟教学,提供反思性素材 模拟课堂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法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创造性,自行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并进行模拟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模拟课堂上,学生作为施教者,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实施于实践,培养学生活动组织能力,其它同学既是学生的扮演者,又是课堂教学的观摩者、评价者。[6]因班额大,教法教师分身乏术,指导无法到位。为解决这问题,我们采用分组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的方法。通过应用教育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班额大、指导不到位的难题。具体如下: 第一,全程录制模拟教学,提供反思、点评、评判的一手资料。试讲组每名学生均选择一个课题,进入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全程摄制。课后,由组长组织授课学生在内的全体组员观摩、评课,分析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之后,学生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授课、摄制、观摩、评课。最后,每组评出优胜者,由教法教师观看每组优胜者模拟教学录像,并通过全班点评、指导学生总结反思,达到提高全班学生模拟教学能力的目标。 第二,收集整理学生优秀模拟教学、专业老师点评资料,为教育中心提供丰富资源。组织各学科模拟教学比赛,指导学生将模拟教学实况、名师点评等现场摄录下来,制成光碟,由教育技术中心保存,既可以成本价复制给需要的师生,又可作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教材。通过大量模拟课堂教学实践,学生的语言表达、板书、美术、弹唱、舞蹈、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4.3.3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记载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教育教学的历程,为学生综合技能全面考核提供依据 教育实习是校内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培养师范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培养师范生工作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师范生科学系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为加速提高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实习中,笔者注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利用现代媒体协助观察记录儿童。实习中,实习生要注意观察、了解儿童。为更好克服实习生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儿童因种种原因产生戒备心理而影响交流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在与儿童交流过程中,尽量利用手机、相机、摄像机等媒体记录儿童活动,从多个角度对儿童进行观察,以深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儿童个性心理。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笔者要求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通过网络等查找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尽量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将学生实习资料数字化。笔者要求学生将教学设计方案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回学校,以备教法教师检查指导。要求学生将实习汇报课、公开课摄制下来,并将录像交回学校,由教法教师结合录像和实习单位评价,完成实习成绩考核。 第四,利用QQ等加强远程指导,提高实习质量。笔者要求每个班成立QQ群,成员包括学生、教法教师、班主任等。要求学生定期将观察笔记、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上传群中,教师既可利用QQ群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又可通过QQ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加速了学生成长。 5结束语 在生源素质下降,国家又提高对幼儿教师要求的形势下,作为幼儿教师培养摇篮的中职师范校,要培养出合格师资,就须加快教育改革,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技能科教师),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加快培养一大批实用性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学前教育学论文:运用课程整合加强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质 2010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按照该文件的要求,我国将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有赖于科学的课程设置。目前,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重技能而轻理论。为此,学者们纷纷指出,必须改变课程设置中的艺术化的倾向,加强实践环节,以增强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但这目前还只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并没有拿出一个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艺术化倾向的技能培养改变为增强学生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方案。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幼儿歌曲创编、童声合唱训练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音乐类课程,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是不尽相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有很高的技艺和高深的理论知识,但需要通过自身音乐修养的提高及音乐感觉的获得以形成自己的音乐教育能力。为此,学校就应在现有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对音乐类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便能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认知教育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做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提高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一、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整合 基本乐理要讲的是音乐中最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音的特性、节拍、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调性关系、基本曲式结构以及记谱法等。它像一把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演唱、演奏、歌曲写作、和声、编曲等各种专项技能的前提条件,也是成为一个有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的另一门基础学科。其中,视唱属于识谱技能训练,一般要求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进行积极的思维,从中练习识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音乐旋律片段或音乐主题旋律的视唱,能从中获取大量音乐养料、积累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资料,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立阅读音乐资料及演唱(奏)的能力,形成自己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练耳即听觉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在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内在的听觉,增强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和对音响效果的想象能力。 学生通过系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训练,会较牢固地掌握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出自己良好的对音乐的感觉。这两门课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脱离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了解,视唱练耳将会因失去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而无法进行。这是因为,对音高和节奏的认知,对音程与和弦的听辨以及对各种表情述语的掌握和运用等,都离不开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论支撑。同时,作为音乐实践类课程的视唱练耳课,又相当于是对基本乐理课程学习成果的展示。因此,两者就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着的。视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其感性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乐理则是指导一切音乐实践活动(包括各种乐器演奏、人声演唱、音乐创作、音乐研究等)的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其理论思维更多更强些。但是,在教学中,这两门课却是分开讲授的,这就造成了课程间的严重的脱节或无意义的重复,由此也引发出学生对枯燥的乐理课学习的厌学情绪,引发出由于对乐理知识学习不够而在视唱练耳时缺少必须有的理论上的支持与指导的状况出现。因此,就需要将视唱课与乐理课加以整合,以使二者能相得益彰。要有效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进行基本乐理的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了音的产生、音的长短、音的强弱以及节奏和节拍之后,就可以引入视唱练耳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克服识谱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视唱的能力,教师还可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对中外优秀儿童歌曲或动画片主题音乐的分析与视唱等内容,以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视唱练耳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地加深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学生有了对基本乐理知识的理解之后,也有利于他们将之用来指导和辅助自己视唱练耳的练习。 二、琴法课与即兴伴奏及和声学课程的整合 琴法课包括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琴法课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钢琴、电子琴与手风琴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技巧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及音乐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和声学是音乐的基础课。通过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声的基本知识,懂得在伴奏中和弦及伴奏织体的应用,并为键盘即兴伴奏做好准备。键盘即兴伴奏是对键盘课及和声课教学的延伸,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开设键盘即兴伴奏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即兴伴奏的知识与技能,即要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了和声学知识及键盘弹奏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大小调式体系中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歌曲(主要是少儿歌曲)的伴奏方法,以使之能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教学质量。由于琴法课是技巧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对弹奏者的基本功的要求比较高,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又没有接触过键盘乐器,所以学生对这门课往往是既感兴趣又有点恐惧。同样,和声课的教法也往往是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环节,所以也会使学生对它有望而生畏的心理。 根据以上情况,如果我们只为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而一味地要求学生像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反复地弹奏练习曲,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消磨掉。鉴于对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才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最常用的技能,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弹奏姿势、正确的触键方式及正确的指法的运用后,适时地加入对作品进行和声分析的内容,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力度与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效果,以及不同的和声语汇与伴奏织体对不同体裁的歌曲的表现作用等。这样,在教师的要求与提示之下,学生通过逐步积累,其弹奏与伴奏的技能技巧等就能不断地提高,就能为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声乐、幼儿歌曲表演唱及童声合唱训练课的整合 声乐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类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不同于一般音乐专业的声乐课。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目前多数教师还是按对待专业艺术院校声乐课的办法来授课的,所以就使学生较难有机会接触儿童歌曲及童声演唱的技巧与方法,这会使他们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训练。为此,除了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演唱技能与技巧之外,还应让学生了解儿童嗓音保护常识,了解儿童歌曲演唱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歌唱方法正确地范唱儿童歌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用自己的最佳音域来范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要使之做到歌唱的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而甜美、表情亲切而自然。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儿童歌曲的音乐形象,提高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还应适当地加入重唱与合唱的训练,应培养学生具备能指导儿童进行合唱训练的能力。还应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选择一些新创作的优秀幼儿歌曲或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将其充实到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材之中,以让学生能较早地接触到幼儿园或学前班歌唱教学的内容。还应尽力探索如何为幼儿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创编,或进行儿童歌曲的表演唱,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应结合琴法课的实际运用,自弹自唱,使学生练就自己的实用技能。 四、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课的整合 儿童歌曲创作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开设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儿歌创作的理论,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以满足他们将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舞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幼儿舞蹈的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及我国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还要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典型动作和表现力等。要通过幼儿舞蹈训练使学生具有适应舞蹈需要的正确的身姿,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节奏感、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还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以使学生初步掌握自学、记录和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掌握幼儿舞蹈的教学法,使之能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活动。这两门课都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的。幼儿园教学要求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求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这样,作为幼儿音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幼儿教师,就要在活动中充分地激发出幼儿的情感,激发出幼儿活动的兴趣,以使他们能积极而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尚在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消除对创编课的畏难心理,要求他们要试着学会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带着一颗童心,选择合适的主题来进行音乐创作,并随之创编出合适的舞蹈。这种将幼儿歌曲创作与幼儿舞蹈创编加以整合的做法,将会为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整合,会使课程间原本就存在的内在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因课程间内容的重复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能收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学论文:高职学前教育学生钢琴技能的培养 一、教材的选取应当以传统实用为主,趣味为辅 学习钢琴弹奏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教材,一些优秀传统的教材如:拜厄钢琴基本教程、钢琴基础教程和车尔尼钢琴教程等,来学习如何放松、触键、怎样转动手臂等弹奏的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有音阶、琶音、和弦等弹奏技巧的练习曲掌握,再根据其中的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拓展,如:练习曲中左手和弦的各种弹奏音型在以后的歌曲伴奏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在学习练习曲的课堂里随即学弹一首简单的儿歌可使得学习的知识得到灵活运用,发挥教材的实用性。 钢琴课程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必修课,不可能像专业院校的学生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来进行钢琴专业练习。所以,钢琴课应该在选取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再添加一些趣味性更浓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和主动。同时教学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二、教学中授课方式的安排以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每一周大多只上一次的钢琴课,平均给每位学生也仅是十几分钟,由于时间限制等诸多原因,学生收获较少。另外全班学生弹奏的曲目大多是相同的,又显得特别单调。教师上课主要是检查学生弹奏上周布置的钢琴作业并做简要指导,再就是布置下一周需要练习的钢琴作业并讲解指导练习的方法和要点。因此在这样传统的上课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难得到提高,同时也耽误了一些对钢琴有特别兴趣的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中,对授课方式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是必要的。集体课教学可以安排对钢琴弹奏技巧的训练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示范演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键盘的综合能力,如:视奏唱谱教学、移调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有增加授课容量并拓展知识面的优势。小组课教学可以将弹奏程度相当的学生编成一组进行统一指导,使学生的弹奏有相互促进的动力。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能够因人而异,教师能够细致观察到并解决学生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采用不同的教材或不同的曲目。因此,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加上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首先应注重基础训练 在钢琴弹奏中,要求弹奏者能以熟练的弹奏技巧来表现乐思,要求弹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学生学习弹奏的第一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注重基础训练,要强调钢琴弹奏理论和技能,要让学生掌握弹奏的基本概念和奏法,如:断奏、连奏、跳奏、重量弹奏法、左右手交替奏法、乐曲分句时的换气奏法等。在进入钢琴弹奏的触键学习时,手臂放松训练显得很重要。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会陷入一种困境,不知道怎样来控制各种弹奏动作。在训练学生手腕抬起时,整个手臂应处于彻底放松状态,身体要端坐在键盘前面,手臂要自然地从肩部往下垂,手指落到琴键上面的同时,大臂力量透到指尖,使指尖牢牢地落在键子上,然后放松。这样来进行练习放松,为后阶段的钢琴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布置弹奏基本练习曲和小乐曲的同时,还可以安排学习各调音阶、琶音、和弦以及双音等技巧的训练,可从一个八度的音阶、琶音、和弦开始,增加到两个八度的练习,直到四个八度的练习。通过这些基础训练,能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弹奏方法,同时训练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 钢琴的基础训练中,指法应严格要求。指法训练在初学钢琴课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乐谱上设计的指法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体会出指法运用的规律,不至于给自己的弹奏增加不必要的困难。在指法顺利的状况下,有利于配合看谱和唱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弹奏习惯,使学生的弹奏更加连贯、流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钢琴基础训练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为将来胜任学前教育工作,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而加强学习钢琴弹奏的技能。 四、教学方法要注意科学有效 (一)弹唱。弹唱在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先将谱子中较难的节奏型挑出进行打节奏练习,即手打拍子而不是弹奏,从单手练习到双手合练,初步训练学生的双手协调能力。在节奏熟练后,再到键盘上进行练习。在单手练习的过程中,要求一边唱谱一边弹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看谱能力,为视奏作准备。在乐曲弹奏中,有时双手是同一个方向做弹奏,而更多的是双手弹奏方向是交错进行的,或者右手是连奏,而左手则是断奏。所以在弹奏简易的双手配合的练习时,就要练好双手的协调性,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有的学生手部的肌肉和韧带不够松弛,所以对较难掌握的连音弹奏,应进行慢练,练的同时要注意自然地调整呼吸并打开手指的触键动作,正确地运用手臂的带动,轻轻地哼唱旋律,使弹奏出的曲子自然优美。 (二)视奏。视奏是指为了表演拿起乐谱立即边看边演奏,谓之视奏。演奏者眼睛要面视钢琴曲的乐谱,同时双手按照乐谱的要求弹出乐曲的织体,视奏是钢琴演奏艺术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视奏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具有促进作用,需要在一开始教学的时间就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因为视奏能力直接关系到成年学生学习钢琴的进度,是提高弹奏水平的技能之一。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视奏容易被学生忽视。有些学生感觉看键盘要比看谱子更容易找到音位,所以在练习弹琴时,眼睛始终盯着键盘和手,以致于完成一首小乐曲或练习曲都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即使完成了练习还有很多地方出现错误,导致弹奏技能受到影响,教学进展出现缓慢。 钢琴学习中,正确的视奏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弹唱,可以提高钢琴学习的效率,提高弹奏质量,还可以建立学生正确的内心听觉。视奏的时候,教师要强调手与键盘和乐谱要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将视线保留在乐谱上,而多用双手去熟悉键盘的距离感,这样可使得一些学生纠正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只看键盘和手而不看乐谱的习惯。教师在带领学生视谱的时候,应该要求眼睛全神贯注地注视乐谱,要强调学生注意谱子中的速度、谱号、调号、音位、拍号、节奏、变化音、力度记号、表情记号等等,并理解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涵义,并将其牢记在脑海里。最后在视奏练习中如果有弹不熟练的音符和节奏,不要囫囵吞枣随意弹奏而造成错误,而要仔细辨认思考,待明确后再动手弹奏,做到正确对好音符和节奏。 五、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 在钢琴弹奏教学中,即兴伴奏的教学难度较大。在学习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两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和声的配置和伴奏音型的选择。也就是说弹奏者在看曲谱的旋律时,在头脑中就要能够配置和声和伴奏的音型,并能及时的在钢琴键盘上弹奏出来。即兴伴奏还要求伴奏者在短时间内弄清楚速度、情绪、风格。即兴伴奏的难度是要将学习的钢琴、和声、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把这些学科知识转化为键盘和声,学会分析歌曲,能灵活运用各类不同的和弦。 钢琴即兴伴奏不仅适用于歌曲,还适用于幼儿律动曲、幼儿舞曲、音乐游戏、打击乐等。在进行即兴伴奏的时候,首先要正确判断出歌曲的调式与风格,选用的和声功能要正确,确定半终止、终止式。而伴奏音型是通过分析作品得来,不同的伴奏音型有不同的表现力,伴奏的基本形式有和弦原形式、半分解和弦式和分解和弦式。如:《红星闪闪》这首歌曲抓住坚定向上,庄严有力的节奏特点,表现红军整齐的步伐,可采用立柱式伴奏音型。而《摇篮曲》可采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来表现母亲的温柔和小宝宝要睡着时的情景。由此看来即兴伴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训练,很值得我们在高职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展开进行。 高职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改革必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道路中不断探索经验,走出一条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特点的新路,为幼儿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力量。 学前教育学论文:学前教育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当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教育部对幼儿教育的持续重视和资源投入,使得社会对幼儿教育者的需求量相应的逐渐增加,因而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高考生的热门首选。在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中,钢琴课占得比重还是较大的,但是却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忽视了钢琴课,因而钢琴教学质量逐年在下滑,针对这一情况,学前专业的钢琴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钢琴课,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其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钢琴有时候是欢快愉悦的,有时又是很乏味、枯燥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能跟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学生相比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其独有的特殊性:一是没有钢琴基础,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基础,可能钢琴课是他们首次接触,于是这一门课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阻碍;二是硬件设施的匮乏。学前教育招生的逐年递增,造成了学校硬件设施的供应不足,钢琴不比其他课程,钢琴不仅要有足够的琴房以供学生练习,还要有相对应的配套设施;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一些教师钢琴专业知识深厚,因而在教学上就显示出“中规中矩”的现象,这样枯燥无趣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成为学生厌烦学习钢琴的原因。那么,究竟要如何让学前教育中的学生对钢琴产生兴趣呢?下面就简单做几方面的探讨。 一、教师“示范” 音乐是美的享受,它是一种听觉上的艺术,因而学生可以时常观看享受。学前教育的教师在专业上肯定具有比较高的音乐素养和鉴赏力,所以在课程中,可以先尝试着演奏学生喜欢听的钢琴曲,如:《献给爱丽丝》《月光》等曲目,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影像碟片,如:《夏日香气》中的《雨中印记》,《我的野蛮女友》中的《卡农》等曲目,还可以给他们播放一些音乐剧中的插曲或钢琴演奏会。利用这些手段激发学生对钢琴的求知欲,以引起他们对钢琴的兴趣。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性演奏,总是充满了期待,其中教师弹奏的姿势,曲子的优美旋律、跌宕起伏的乐句、富有韵律的节奏,都会让学生产生遐想和兴趣,他们会从教师的演奏中感受到钢琴的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要合理 很多高校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也相对来说陈旧、保守,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都不能得到提升,学生学习钢琴只是一直重复着单调的曲子和枯燥的乐理知识,作为学前教育中的钢琴教师应该树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课”为主,“多种课”形式并存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就把钢琴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刻意地安排在一个小组里,对其进行小组辅导。对他们的要求就是在课前,必须完成上节课布置的练习曲目、指法等内容,并抽查他们对于乐曲资料的掌握情况。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练习内容都差不多,上课时学生逐个演奏,每位同学都认真聆听,评价演奏者的优缺点,在教师的综合点评下,想想自己,看看别人,找出自己不足,以及和别人相比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以便及时改正。最后教师再逐句讲解,分析乐曲的结构、乐句和旋律特点,音色及和声、伴奏等。 三、游戏与表演共同教学 在钢琴初学者中,大多数学生都很难记住教师的要求,以及理解教师对乐曲的讲解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对钢琴课程的兴趣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活动将抽象、艰涩的乐理知识融入到其中。如:“开展钢琴演奏会”“自编故事理解乐曲”“用画图表现音乐”等,教师都可以采用这些新颖别致的方式对音乐进行教学。在“用画图表现音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钢琴曲《秋日私语》,这首乐曲优美,在弹奏时最开始的一段低音,好似让人能听到森林里的窃窃私语,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幅画,来对这首音乐意境进行表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会画出不同的景物,枯叶、大雁、落日、硕果,甚至是骤雨初息、雷鸣闪电,这些都会成为学生画笔下的一道风景线。最后再来弹奏一曲《秋日私语》,这样一下子就能弹出秋日的柔和与丰收感。 四、结语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对于学前教育钢琴的教学,虽然不能要求他们和音乐学院的学生一样,把钢琴课作为专业课来学习,也不必要将每一个旋律和音色都把握得那么到位,但有效的钢琴课对于他们职业技能的提升却是有所帮助的。因而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中的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学生,寓教于乐,努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游戏或表演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转变他们的钢琴学习理念和态度,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能知识,同时,也要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让使学生树立坚实的信念。 作者:杨若芳 袁青 郑瑞霞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学前教育学论文: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论文 一、在活动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儿童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二、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四、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建立,有利于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为学前教育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学前课程的内容是涉及到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但是又不同于学科的知识,其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它既要考虑到儿童身体的和心理方面的全面发展,还要包括儿童生活的全部范围,这样,在采用学科互涉路径的课程设置的过程当中,才能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而且又为学前教育的研究理论创新提供一个新的支点。学前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幼教机构所的重视。现代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创新理念穿插在其中进行教学,同时,还需要广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来不断地完善这一体系。因此,只要学前教育工作者在遵循新课程理念改革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原则来进行培养,学前教育创新一定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还能够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到接受知识洗礼的过程中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颜星明单位:辽宁省彰武县二道河子九年制学校 学前教育学论文:幼儿教育学前教育论文 一、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其一,教育观念滞后。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思想,很多幼儿教师不能充分融入到幼儿环境中,在对待幼儿时仍然秉持成人思想,认为幼儿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殊不知这正是幼儿丰富想象力的体现;虽然每个幼儿都各有特点,但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孩子的个性思维逐渐削减,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其二,管理方法不新颖。近年来,幼儿园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幼儿园都有独特的办学形式,虽然模式新颖,但是管理方法仍然比较落后,很多幼儿园在管理方面缺少完善的体制,处理事情全凭经验,还有部分幼儿园过于重视局部利益,忽视了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其三,幼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在不断转变,虽然现在幼儿园既有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出类拔萃的新教师,但是幼儿教师整体水平仍待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仍然有待优化。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顺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潮流,转变思维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个方面,现在的幼儿教师大多数是女性,凸显幼儿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幼儿园要积极引进男性青年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帮助幼儿培养健全的人格。其五,与幼儿家庭沟通不足。有时幼儿教育无法真正贯彻和落实其宗旨,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和家长之问进行积极有效并且良好的沟通。对幼儿来说,父母是他们最好的教师,家庭是培养幼儿人格的重要环境,但是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后,认为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孩子已经不需要父母教育了,实际上造成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现象。如果幼儿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和教育,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再加上父母和幼儿教师之问存在沟通问题,家长的意见无法传达给教师,教师无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对孩子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解决幼儿教育问题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当前幼儿教育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要有效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我们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内容。幼儿教育课程内容要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力求幼儿教育方法和模式符合幼儿发展需求,首先,我们要确立幼儿教育导向,以先进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结合孩子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后,要让孩子成为幼儿教育的主体,以孩子需求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幼儿园应和政府联合,进行实验性的特色教育,将取得的成果向其他办学单位推广;再者,幼儿园可以借鉴其他幼儿园甚至国外优秀幼儿园的办学经验,这些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方法等可能并不适合当前情况,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取舍,结合幼儿园实际,构建新颖的教育理念。第三,促进专业成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幼儿园应定期选派优秀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到其他幼儿园进行交换学习,交流经验和理念;针对幼儿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幼儿园要积极引进男性青年教师,保证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第四,加强家园沟通。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同样不可或缺。家长要明白孩子的发展不单单是成绩的提高,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家长应和教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三、可以尝试的几种幼儿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策略实现的具体表述,结合以上思考及他人研究成果,笔者提出这样一些教育方法供同行批评指正。一是情境教育。顾名思义,情境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气氛、环境等创设教学情境,以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获得贴近生活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修养。例如某个孩子生日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举行生日晚会,并教会学生如何传达祝福;又如某个孩子生病了,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前往医院探望,并教会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这些情景的熏陶能够帮助幼儿认识人生和社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激励教育。幼儿是非常乐于接受激励的,激励能够带给他们愉快的心情以及前进的动力,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激励措施。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孩子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意见,教师可以口头表扬和赞赏,并用微笑、目光来肯定孩子的意见;还可以为每个孩子建造一个行为记录,将孩子的良好行为记录下来,并给予一定激励。需要注意的是,奖励的使用要适量、公正和灵活,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指出并纠正。综上所述,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作者:梁惠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育系 学前教育学论文:学前教育学科外语听力的培育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日常化 语言是用于交流的,所以语言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英语学习带到课堂外。我们要求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要求一律使用英语口语,一方面可以练习听力,能够听懂不同人的英语表达,经过大量的实践听力练习,英语听力会逐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口语,能够学会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个人思想,将个人思想运用于生活实践,将所学词汇,句型,特殊表达方式同实践相结合,用实践去检验所学知识,让实践去修正,改善所学知识,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语法教学案例和假交流活动。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零活动和假交际活动,这种传统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失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浸泡化 所谓的浸泡化就是要求教师和学校全面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模拟的接近于真实的英语环境,这就要求教师一律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口头表达方式,例如,sorry,Icannotcatchyou,When…where…what…Iamsorry,but…等表达。另外,学校配置多功能语音室,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对语言产生亲近感,不再陌生,从而克服语言学习的心理障碍,学校配置英文阅览室,全天候开放,让学生从视觉上亲近英语。学校设置语言视听说教室,开展语言听说训练,在视听欣赏过程中,了解英语文化,熟悉风土人情,在欣赏的过程当中进行大量的讨论,表达个人观后感,从而培养个人听说能力。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艺术化 在英语听说能力培养过程中,除了硬件的配备外,教师本人还应该注意能力培养的艺术化。主要体现在对听说能力要求的艺术化上。虽然对高年级的要求肯定要高于对低年级的要求。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不变:语言是用来听说,只要听得懂,说的出来,就达到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要求。这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张嘴说一句英语,就会被教师打断几次,极其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实践证明对学生的学习持有宽容态度,能力的培养讲究艺术化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阶梯化 在每批新生入学之后,教研室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在以后的五年的时间里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每一个年级的学习目标都不同于其他年级,都拥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参照其他班级的教学历史和经验教训,结合本年级的具体教学实践,对最初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不断完善,它不但给本年级教学目标的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未来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做好了铺垫。听说能力培养阶梯化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同一个年级,随着学龄的不同,具体的听说能力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总体上采用由浅入深的基本模式,在学前专业学习的五年里,基本上可以完成从最基本的因素到较复杂的英文故事的口授,英文诗歌的朗读等教学目标。 教学考试口语化 新的教育教学大纲提出,在现今的幼儿园教学过程当中主要采用听说,省略了过去的写,甚至禁止写这项活动。为了更好地配合现在的教育模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再采用传统的纸质考试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系列下列活动。采用语音室小组活动,情景剧表演形式等。在实践过程中,会参照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而采用具体的考试模式。例如,在一年级时,对学生主要采用朗读和对话的形式,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基础的常用口语和基础词汇的掌握。另外,对于平时成绩的核算也采用了新的考核标准。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中,通常采用2∶2∶6模式,即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60%。在新的考核模式里采用了双重标准。 (1)改变原有的百分比模式,修正为4∶2∶4模式,即平时成绩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40%,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百分比,不但可以从客观上督促学生注意平时语言的积累,而且从主观认识上加深学生对语言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在平时成绩这一部分里,进一步减少书面作业成绩的数量,加大课堂回答问题的成绩,让平时成绩作为一种奖励出现在成绩单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表现活跃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肯定,对消极的学生给予合理的刺激。实践证明,转换教师教学模式,不近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满足未来幼儿教学需求,而且也能够间接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学生身份也随之进行转变,由过去被动的参与转变为语言的需求者和语言的掌握者。 作者:宁永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机电专业论文:试析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高专教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教学指导思想,围绕企业的需求,采用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实施柔性教学模式,完善柔性管理体系,进行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实践,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柔性化;教学研究;教学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为了紧跟世界经济和技术的步伐,我们当今社会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还要有很好的继续自我学习能力,有很好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作为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适应社会对应用人才不断更新的需求,其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随之调整和优化,应该在重视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其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上。相对而言,高职高专院校过去那种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老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 “学与练”的有机结合,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和劳动技能的严重脱节,另外一方面,学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往往更新不及时,这些都导致了高职高专院校满足不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要有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一、柔性教学的背景 柔性教学是基于柔性教育理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内涵是: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以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适应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可组织性、可选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其强调是教育的弹性和灵活性,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学生对客观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适应岗位变化能力。 要实现柔性教育理念,高职高专院校在教育实践中上,就必须是以学生为本,实施能力教育,其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内容选择、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管理和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强调教给学生是可转移的技能,是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知行能力、适应能力、自我驱动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会影响着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从而直接影响受学生的一生。在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强调学生发展性的评价,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柔性化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评价管理,不仅仅是要看重他的各项成绩和相关学位证书、技能证书,还更应该看重学生的个人档案。学生的个人档案记录了学生大学期间的所有事件,这些包涵了学生在课内课外的思想行为、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对自己评价态度、学生参加和组织的活动和可转移技能实践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柔性,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有许多教育机构和众多学者在关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柔性。可以说,柔性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高职高专柔性教学研究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教学设施、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再加之高职高专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学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个人素质差异增大,学生将来毕业的去向的多样化,这些种种都对现有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冲击较大,高职高专院校教育质量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些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众所周知,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教育质量,要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就应该实施因材施教,对不同素质的学生要有区别地对待,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行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要全面,要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原来那种局限于某一专业的专才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同时,社会对应用性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的差别化、个性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高职高专教育就是要把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技能教会给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出的学生是能较强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高职高专的教育发展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其发展的动力,所以,高职高专教学更应该注重的是传授给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制订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定时更新的开放式的弹性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课程,实施灵活的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多样化的功能,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与我国相比,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就紧密跟随着社会的科技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对传统教学进行革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进和探索。 目前,我们高职高专教育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出现了诸如专业设置没特色,课程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缺乏“细分市场”的概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受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模式理念的束缚,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单一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刚性的,没有柔性,使得高职高专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胜任现实岗位,无法让用人单位满意,也使的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处于十分被动的地步。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高专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应对此问题,高职高专教育就必须要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来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要克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弊端,高职高专教育只有通过柔性化教学改革,使其在建设教学制度、设置与选择专业、构建教学内容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柔性,使得其教育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更能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在柔性教育中,学生的能力开发被注重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学生应对客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培养被着重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被树立,这样学生具备了将来适应岗位变化能力,这些都将大大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充分显示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优势。 三、柔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机电类专业应用领域广、专业种类多、社会需求大,学习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多,因此,当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就在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可以说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很有代表性的,所以我们就通过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来探索柔性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机电类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涉及面广,课程内容概念性强,知识点繁多并且十分抽象枯燥。针对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柔性教育的改革。我们把“学生能学以致用”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着重清理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教师授课与教材选用、学生学习与选用教材等种种关系,建立了机电类专业的柔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实用性技能,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我们培养出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完全适应现在社会需求;我们制定了柔性化的专业教学计划,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柔性课程体系,完善管理体系的柔性,教师采用并加强了多样性、互补性的教学方法,在现有的课程学习内容多而课程学习学时少现状下,通过种种措施,来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我们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进一步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因利势导,实行柔性教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我们的高职高专教学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实施柔性化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培养计划有一个充分了解,能够掌握和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市场动态和从事本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等各种信息。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地利用各种有关的信息,采用柔性化的教育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习观和就业观,才能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起适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目标,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实施柔性化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置柔性课程体系 “应用为主、理论够用、研究提高”是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我们遵循这些思路,来构建柔性的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教育作为我们的培养重心,进一步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教育才能为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我们采用的主要措施总结为:根据课程在学生教育中的所起的作用,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基础公共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和讲座课程。基础公共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根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必须要加强加厚;专业模块课程包含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课程,其又可再细分成了相关的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这是学生将来从事职业的专业基础,必须要强化专业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并进一步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并且要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对此,我们采用专业单元和专业模块的不同组合,及时地调整专业课程,我们还通过以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克服专业细分方向的局限性,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发展方向的专业。这样,我们建立了合理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并同时使整个课程体系具备了较好的柔性。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密切跟踪专业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根据现代企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及时地更新调整专业选修课,从而使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适应性。讲座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授一些例如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需求状况、相关相近可从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可从事行业动态和新兴行业发展方向及职业需求、从业人员的岗位结构和职业能力、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将来才能做什么。这类讲座课程必须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柔性,只有这样,讲座课程才能达到其真正应有的教育效果,以很好地满足现代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实施柔性课程教学 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思路,实现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运用现在先进的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通过设计和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自己通过观察和反思,从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另外,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采用刚柔并济的课程内容和课堂管理。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作用,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教学内容和柔性教学内容。刚性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一般为那些已经形成了完善理论体系的那一部分知识内容。柔性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一些该课程当前的研究发展趋势、该课程和行业,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掌握专业课程。对于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发挥学生潜能为教学目的,我们实现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管理柔性化。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理解学生心理,通过合理地使用激励措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具体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让教师和同学通过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的互动,来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和经验,共同进步。对于不同层次学生所取得的学习进步,我们要充分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建立起正面思维,增强学生自信心,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根据所讲授的课程特点,采用诸如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组织教学。例如在学习某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案例,让学生在模拟法庭里,分组模拟不同的双方,从事与法律课程学习相关的行为,进行诉讼和辩护。先由学生互相讨论,再不同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样,大家一起加深相关法律理念的理解和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变枯燥的法律条文学习为生动的法律教育,学生充分理解法律理念,再通过教师的总结,就进一步掌握了相关法律理念的内涵。学生经历了一个清楚法律条文——认识法律——掌握运用法律——全面认识和理解相关法律的过程,从而对相关法律概念有了一个深入的、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2.加宽加厚基础课教,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基础课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根基,我们要适当地加宽加厚其的教学。例如我们加大诸如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础、电工学、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着重点协调这些基础课和后续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去掉其中的一些重复落后的内容,并根据现在专业变化及时地更新调整补充教学内容,适时调整基础课的课程和学时,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基础课内容体系,实现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柔性化。在加宽加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我们也适时地更新专业选修课。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由若干相关学科、甚至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所产生的结果,新兴学科在不断产生,相关相近学科也在不断地交叉渗透,所以我们要充分掌握专业教学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清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另外还要通过在专业课中开设综合性课程的选修课,以克服专业方向细分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总之,采用加宽加厚基础课教学, 适时更新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措施,使得我们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本功,又不乏对本专业、本行业发展的眼光。 3.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是一种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职业,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所以,我们一直在强化技术基础课,加强实践性环节。诸如机械设计、机制工艺学、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PLC控制与应用、传感器测试技术等技术基础课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技术基础,我们不光是要不断的强化其理论教学,更要积极地更新实验设备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其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创新训练+工程应用”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我们要求技术基础课的授课教师要熟悉掌握本专业、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重点,并根据当前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引进新的实践环节和方法,加大和改进实践环节。 (三)完善管理体系是实施柔性教育的保障 要确实有效地实施柔性教育,真正有效的达到柔性教学的效果,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与之配套相适应的柔性管理体系。反之,也只有在建立了一个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的前期下,柔性教育的各项措施才能够顺利实施,柔性教育才能有序地运行,柔性教育才能达到的其良好目标。我们在注重学校学生的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我们建设完善了学生的柔性管理体系。例如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信息平台,我们为专业学生提供了相关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模式、从事行业动态、人才交流市场、学生管理制度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引入了适当的竞争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把学生管理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我们建立了柔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对学生进行灵活、规范、动态学籍管理,采用适合柔性的学生专业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对学生发展性的评价,评定方法是多元化、柔性化的,这样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动态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这样就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同时,我们还注重建立健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及时的引导,保证学生能够沿正确的方向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柔性教育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现阶段高职高专教学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学生能学以致用”为教学指导思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目的,改进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柔性教育,建立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下高职高专教学的新要求,满足社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使学生能为之胜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论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专业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依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素质以及特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更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一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具有指导本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素质川:(1)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验、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2)应具备“三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3)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操作人员的“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维修人员的“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4)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熟悉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2)素质结构。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必须具有敬业精神。(3)能力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任。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原来主要从事开放本、专科和普通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研究生占83%,都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还有教授和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院成立之初,已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要求,及时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或到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教师基本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但还有不少教师未达到要求,他们所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尽快地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笔者提出建设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议。 (1)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虽然“双师型”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双师型”的含金量。 (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发达国家或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3)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高校教师必修的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4)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也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单位进行锻炼。要求他们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5)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教研室可以安排已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帮助未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 (6)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兼职教师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已成为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正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商谈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事宜,这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了积极的准备。 (7)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具备“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如增加校内津贴等。 (8)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学院还没有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职称仍用“普通本科标准”。其实,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可以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做出的许多相关指示和规定,从经济发展趋势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织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9)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而要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当专业课程发生变化时,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 10)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肩负着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开放教育手段,培养合格人才,已取得成效。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我院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学院应该积极鼓励教师认真研究和实践,使教师成为能利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 机电专业论文: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习教学的措施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这种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实习教学管理,把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看作是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应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环节管理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应根据实纲并结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合理安排制定。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2、机床数控技术应用;3、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教学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实习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在制定实习教学计划时,采用分阶段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即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四周的阶段实习,进行钳工、电工的有关基本操作入门实习;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结合专业课教学,每周安排一天半到二天实习课,进行车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达到初级车工操作水平;在三年级安排顶岗实习,通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逐步使学生达到中级车工操作水平,并能赴工厂生产实习,使学生接触现代企业生产与管理实际,并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入门实习、提高实习、强化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为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应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要体现实习过程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考核要求等。 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对实习教学设施设备工具、对学生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工厂交待一下实习课题、示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4、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接轨,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确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1、 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机电专业论文:试论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初探——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高职教育 机电类专业 教育资源 优化整合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两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辅导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师生的努力是实现整合的根本所在。 一、两类教育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两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两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教育目标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都是强调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机电类相关专业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远程开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性。 2.教学内容的共性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两类教育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更适合自学,高职教育则更适合课堂教学,但两类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够用、实用。 3.教学资源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讲义、教学录像、参考文献、阅读材料、自测练习、教学辅导等,同时还包括实验的实施方案、演示课件、现实的和虚拟的实验设备以及辅导教师的实验指导等;另外,一些学校也增加了实验的硬设备供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辅导资料、讲义等理论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还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2003一2007年间建成了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高职课程。因此,两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两类教育可以共享重复的教学资源,互用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和网络资源。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远程开放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学习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教育设施先进的特点;而高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得比较扎实,一般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其师资力量相对比较稳定、数量比较充足。两者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弥补高职学校办学层次单一、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灵活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实验实训硬件欠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弱点,从而促进两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都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学分互认,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了很多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因此高职学校通常都有大量的先进设备。然而,数控机床、汽车、三坐标测量仪、实验台等机电类产品设备的成本通常比较高,维护费用也相当可观,如果这些硬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就会浪费国家大量教育资金。另一方面,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由于系统大、分校多,各级学校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实验实训的设备较少,实践性环节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利用当地高职学校的一些资源,可以使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完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设备的利用率,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二、两类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主要途径 1.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可以互相利用设备资源,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例如,把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当地的一些高职学校或其校外合作的企业完成,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帮助开放教育的学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可以共享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培养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一些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与当地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或高职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部分远程开放学员已经在这些高职学校完成了一些实践性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央电大的汽车(维修)专业起初是中央电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开办的,随后逐步在全国各省级电大开设。该专业开办伊始,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与北京电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办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把电大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硬件资源的力量及优势集聚起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在全国电大推广开来。又如,中央电大的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数控自动编程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等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有些电大的市县分校缺乏实验资源,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许多高职学校的机电专业都设有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训室,利用率并不高。远程开放大学可以与附近的高职院校合作,使用这些高职院校的场地和设备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 2.教学辅导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更注重网上教学辅导资源的建设,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提供大量的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课程的实践性强,但学生基础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只靠教材讲解很难掌握,课后复习有一定难度,也需要增加必要的网络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网络教学辅导资源上可以合作共享。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更容易完成教学生产录像等辅导资源的建设;而远程开放大学,则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网络平台支持。例如,两类教育中负责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通过视频会议和聊天系统等先进的工具在网络平台沟通,共同商讨优化整合教学辅导资源的方法。两类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公共的教学辅导平台,并将教学中都能使用的一些优秀教学辅导数据(如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和多媒体动画)上传至公共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院校学生都可以取得权限登录网站下载和使用教学辅导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学资料,对于课堂上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辅导资料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利用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资源、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it at远程培训教育资源以及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为高职的学生开设了一些网上选修课程。这种网络选修课程可以使高职学生自由灵活地运用学习时间,也可以缓解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等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费用相对紧张,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学辅导资源上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弹性学习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和实践性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3.教师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合作。例如,两类教育的教师可以组成教研小组,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建言献策,取长补短。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可以深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学习网上教学的先进经验。以江苏电大为例,其机电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每个专业都建立了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包括江苏电大各分校和高职办学点的一些骨干教师。这些教师通过定期的qq群讨论、网上bbs讨论和全省视频会议等一些交流平台,共同讨论专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整合已初见成效,一些教师通过江苏电大省校责任教师将自己整理的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江苏电大在线平台,与全省师生共享优秀资源。 两类教育师资可以相互兼职。由于两类教育近年来生源都大大增加,因此都出现师资短缺的局面,许多学校都聘用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的不足。目前,很多电大的教师到高职院校兼职,同时也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到电大担任兼职教师。教师的相互兼职,使两类教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如果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只在学校建立教学资源,思路必定狭窄。近几年,很多远程开放大学都安排机电类的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出国进修,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培训,或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将高职教育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融人开放教育,如在一些实践性环节中融人项目制教学的元素。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也为开放教育注人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三、优化整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体系,重新打破原有的体系,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长期性;而将两类教育重新整合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的学校能够以诚相待、互相监督,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两类教育进一步有效的优化整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内部整合来看,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上至下的系统办学,强调纵向联系和发展,忽略学校间的横向联合。因而,优化整合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个观念,加强各个学校间的横向交流。其次,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两类教育,必须使两类教育在发展中既坚持自己的特色优势,又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利用共同的资源,搭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共同发展。这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两类教育各自原有的教学体系,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因此,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2.政策的支持 两类教育的深人融合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规范,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远程开放大学和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加强合作,在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教学工作量的统一协调、合作的资金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拟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合理的政策和领导的有力支持,可以充分调动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建的工作顺利进行。 3.师生的努力 机电类远程开放教育的资源整合,必须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长期不懈的实践探索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需要完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手段共享和校园文化氛围的互相渗透。因此,各个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层面的支持是有效整合的根本所在。师生经过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正确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得失,才能获得更适合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方法,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化整合。 机电专业论文: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环节的采用、教学模式的选择、考评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教学一体化 机电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高度融合,机电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航运、造修船等机电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电制造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人了解现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变革。首先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但不能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探讨了高职机电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并试行了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 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改之前,曾经有学生反映:“进校快一年了,家里的日光灯坏了都不会修。” 3.专业特色不明显 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这里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且指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上处处体现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但其毕业生出了校门并不能马上独立工作,需要一个见习期,有个师傅带一带才行。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其毕业生离开学校,只需一个短暂的适应期,就能迅速上手,顶岗工作。机电专业课程设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采用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和“四层一贯穿”(四层:公共课、专业理论、实训模块、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向专业、专长到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以机电专业下的数控技术方向为例,来图加工要求先看懂产品图纸。来样加工则需要进行产品测绘、图纸设计,接着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再将毛坯通过数控机床的成产品,随后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为了保证这个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应该在产品设计环节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及制造课程:在机械制造工艺环节开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应用课程;在数控加工环节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解决数控加工的操作与应用的问题,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大部分课程应该在数控实训中心进行,采用“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边讲边做边学,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围绕一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针对性不强。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还具有职业关键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做中学,主要进行机械、电工电子以及微机控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教学。这些知识通用性强。适用于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飞机等各机电行业。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电机拖动”等课程采用这个方法之后。学生分析搭建典型控制电路时增强了自信,教学效果良好。 (2)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到关系紧密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比如电控箱、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3.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4.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良好的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经费、实习场地。乃至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题目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企业能对学校的建设提出良好的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学校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同时。企业还能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学结合可解决高职教育实训室建设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淘汰快、实训教师不足等问题.又使高职院校有了造血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中,注重开发和经营,创办与专业设置相联系的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自身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经济实体,学院可以采用灵活的资金政策和运行机制,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制造与改造教学实训设备,加强研发能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的技术人员,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必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更新调整,逐步完善;切实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课程知识与实践的贯通,缩短岗位适应期,成为企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职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工作是操作设备、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一线工作,在学校学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现场工作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又不具备。为此,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改革 特色课程 一、改革的思路 1、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二、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三、对学生的培养 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实验和设计中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个目的、两个原则的教改思想出发,抓好课程理论、实践、考核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而且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教改的积极性,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教学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使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培养高素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探究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高职 人才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双证融通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机电专业论文:浅析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设计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电 课程 论文摘要:高职机电类专业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体现职业性、高等性、一线性和技术应用性等特征,高职院校机电教学在结构上要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的状况,提出了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一、机电类专业培养规格和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 (2)具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质。 (3)掌握满足本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 (4)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理论,其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机械制造中的工艺、工装设计方面及—般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的能力。 (5)掌握机床的结构、原理,具备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能力。 (6)掌握以电工电子技术、设备控制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为主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使用、调节、维护、技术改造、数控设备的维护等工作的能力。 (7)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有阅读和应用本专业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获得中等技术等级证书。 (8)能通过有关部门考试取得下列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证书。 二、机电类专业教学要求 1.开展机电类专业社会调研和国内外比较研究。 2.按机电类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3.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 4.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5.提出师资、实验、实训基地、教材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设规划。 6.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三、机电类专业教学设计 1.归纳和总结适合实践教学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项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小组教学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讨论、实训,体现各小组特点的一种方法。 实例教学法:又称为产品教学法,是以制作实际产品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工艺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讨论和设计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加工方案。 模拟教学法: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2.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3.注重机电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机电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专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机电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专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机构,它以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中心,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以及手脑并用的能力为目的。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人才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制造业飞速发展,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英文资料,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技术人员要有一定专业英语知识和翻译的能力。 1 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在校几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大部分都能够独自进行某个或某些工种的操作。但是当学生走入到工作岗位后,有些用人企业要求职员除了能够熟练进行操作外,还要会使用企业提供的机器设备。而能够读懂设备的中文或英文使用说明书、用英语流利的表达技术操作过程以及阅读相关的英文专业资料则成为新时代职员的必备素养。因此,市场和企业都更加青睐于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英语课程是工科院校英语系列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 ,它对学生把所学基础英语转变为工程实践的应用工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机电专业英语课程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为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企业培养具有阅读、翻译英文文献,具备一定的涉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会查找和利用英文资料和工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2.1 学生英语素质普遍较差,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中学的英语基础没打好,一看到英语或听说要学习英语就头疼,产生厌学情绪。而这些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后,更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英语及专业英语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这些都不利于开展正常的专业英语教育。 2.2 师资力量薄弱,相关教材较少。 机电专业英语作为一门科技语言,是要求用英语传达机电行业技术知识的学科。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很难做到专业技能与英语技能两全。 而目前大多数的专业英语方面的教材,程度过深、针对性不强,不能贴近实际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2.3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甚微。 目前相当多 高职专业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始终被动的处于枯燥的讲解和应试中,语言的应用型、交际性本职特征无法实现,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内容改革探索。 机电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必须要把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同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以专业课题设计调动学生查阅外文资料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因此,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对机电专业英语课程进行改革。 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们打破了以往的按教材教学的方式,而是引入了“专业课题”做为教学内容。“专业课题”就是教师根据专业课学习的内容选择相关的英文文献做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容,再根据专业课题设计相对应的英语教学活动,比如相关专业词汇和术语的学习、语法的学习、翻译技巧的学习。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和自己查找资料的学习,达到学习和掌握的目的。 采用“专业课题”作为教学内容,首先是把专业英语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起来,即学生在专业课中学习到的知识在专业英语课上的体现和强化。然后再根据确定好的英文文献研究确定究竟要教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技能。最后还是要落到学生的自我学习上,即通过老师所教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查阅一些辅助用书或者借助网络,自己完成翻译和应用文的写作,以及口语的练习。 本课程重在实践应用,除了掌握必要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外,对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是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和一切资源来进行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翻译,并且具备一定的涉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专业课题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来源于专业课知识,来源如下:(1)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2)机电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知识。 3.2 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教师在讲课方法上应尽量做到内容生动活泼,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网络化教学平台,也可以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讨论课堂,让学生在不断地听和说中掌握所学内容。 教师也可以选择现有的资源和资料进行教学。例如,一般学校都有机电实习设备,其中大部分都有英文操作说明书。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材料当做上课材料。因为学生之前都动手操作或使用过这些设备,所以学时接收的效果会更好些。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英语活动,可以巩固和扩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建立浓厚的英语学校氛围,扩展学以致用的空间。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教学要从专业特色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学生自身素质,改革教条式的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不适应时展要求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努力构建优质的英语教学环境, 以期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探索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却严重缺乏既懂机电又懂英语的国际贸易人才,因此,如何改革我国高校的英语培养模式值得大家探讨,基于此,指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探索性意见。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而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占据总贸易额的一半以上。然而,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中却没有开设机电英语等专业或课程,造成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要么懂英语但是对机电产品却一点也不知道,要么熟悉机电产品却不懂英语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这里仅谈谈对机电专业英语这门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认识不够,兴趣不高 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或者正在学学英语,而机电专业英语往往是考查课,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又不够,同时,自己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会和机电设备打交道但是用到机电专业英语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很多学生对机电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机电专业英语学不学无所谓。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对机电专业英语没有任何兴趣或者兴趣不高。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及相关专业都开设有机电专业英语课程,但是在其中大部分高职院校中,机电专业英语课程都开设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而作为基础的大学英语主要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这样,学生在学完大学英语后要间隔很长时间再去学机电专业英语,就会破坏英语学习的连续性,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三)没有合适的教材 现在机电专业英语的教材有很多种,但是有一些教材比较枯燥无味,而且很多教材侧重于词汇教学,还有一部分教材的难易程度掌握的不好,要么太深使学生难以掌握,要么太浅显,对专业知识涉及不多,从而使学生感觉和大学英语差不多。这样的教材不仅不能够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可能会使学生讨厌专业英语的学习。 (四)缺少既懂英语又精通机电专业的教师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教师队伍在过去十年中在不断地壮大。但是就专业英语教学而言,教师的数量仍然不足,特别是缺少既懂机电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英语的教师。我们现在的机电专业英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英语专业的老师,这些老师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他们对机电专业知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就比较吃力。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即老师先就一些专业的词汇进行讲解,然后对课文进行逐句解释翻译,最后给学生讲解一下课后习题,教学手段不外乎就是传统的“粉笔+黑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 (一)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本课程前,要帮助学生纠正从前的错误观念,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本课程是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告诉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好处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我们选择教材的原则是:所选教材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内容翔实,同时,教材中的主体内容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所选材料能够反映机电产品的最新发展方向。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选择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由胡庭山主编的《新职业英语——机电英语》这本教材。该教材的特点就是以机电行业主要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来组织内容的,而且内容较新。学完本课程后可以满足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讲授机电专业英语课程时,我们没有完全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授课,而是加入了多媒体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我们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和企业,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而任课老师则根据教材上各个模块的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知道该去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去学。 更重要的是,这样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专业英语教师 我们非常注重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针对多数英语教师机电产品知识匮乏的特点,每年的暑假,我们都会派遣一些英语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让这些老师深入企业,了解机电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知识,了解机电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另外,我们还定期从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邀请一些专家来我系给专业英语教师讲授机电产品的知识。通过这两种途径,我们培养了多名机电专业英语的骨干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我院机电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机电专业英语是继大学英语之后,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一门主干课程,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地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机电专业论文:高职机电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建设初探 摘要:人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中反复的训练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养成技能。要培养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养成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教改课题(机电专业技能测评工程的初建)的研究,对机电专业技能养成系统的建立作了实践,进一步探索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案,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电专业 技能养成 反复训练 教学方案 0 引言 人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中反复的训练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养成技能。要培养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养成尤为重要。 从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来看,机电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技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具备较强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电工应用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技能;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基本技能等。 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本专业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机电专业学生技能养成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其定名为“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具体方案介绍如下: 1 专业技能养成系统的组成 专业技能养成系统主要由课堂教学、专业实习、第二课堂、技能测评四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为钳工、金工、数控等各工种实习;第二课堂为兴趣小组、技能比赛等;技能测评为职业资格考证或其他考证及 企业 级试题的测评等。具体组成的形式如下图所示。 1.1 课堂教学安排了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须的课程。基础理论课以“适度,够用”为度,要强调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械制图、识图能力(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针对制图、识图能力的要求开设《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加上必要的实验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1.2 专业实习,即工种实习。以06级机电专业培养计划来看,工种实习的安排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中分别安排如下: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 教育 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教学形式,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训教学搞得好不好。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实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的工种实习,可对学生的机械制图及机械工程基本能力、机械加工设备操作、维护维修能力、机械加工制造能力、生产管理基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养成。 1.3 第二课堂主要以兴趣小组和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其中兴趣小组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学习兴趣小组,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安排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可安排在校内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工或副教授、教授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本专业和宁波东睦公司合作的安排学生双休日实习,就是在各班中挑选学习、工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组成校外实习兴趣小组,学习该公司一些先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另一类兴趣小组则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第二课堂”作为高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培养尖子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院级技能比赛,如学院技能节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1.4 技能测评主要有考证和 企业 级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数控操作工中级考证、cad中级、pro/e高级考证等。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由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为企业服务的,所以企业所提供的考核内容应该作为整个专业技能培养的指导意见。 2 技能养成系统的实施 有了以上对系统组成的认识后,可以对具体的技能养成进行针对性的实施,现结合06级培养计划,介绍部分技能养成的实施方案。 2.1 机械制图、识图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2 机械制造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2.3 电工应用基本能力的养成,安排如下的实施方案 3 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 3.1 师资保障 在整个系统的实施中,教师是关键,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使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熟悉职业技能考证内容和训练要求,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中心任务,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 3.2 经费保障 一切活动都需要经费的保障,专业应对系统的实施,拟定一个经费预算表,并报学院教务处批准,确保经费的合理、正常使用。 4 结束语 通过专业技能养成系统,对本专业所要求的任何一项技能的培养不再孤立,而是一个整体式的养成,类似于“反复训练、直到精通”的教学方式,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机电专业论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探索与实现 【摘 要】高等职业 教育 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是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为此,要求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本文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程特点,从高职 电子 教学实际出发,在高职电子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 现代 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根据课程内容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教学;应用 为进一步落实 科学 发展 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 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实施的原则是要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探索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能力培养项目化、实践指导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协作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人参与的实践与创造活动,它的价值体现主要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2.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具体来讲,要遵守下面的五项原则: 2.1 项目教学的科学性。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与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还注意把教师和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控制在合适的程度,以防师生负担过重。 2.2 项目教学的系统性。项目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个职高学生来说,要很快具有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除了学科的整合,另外还与教师培养、设施设备条件关联,项目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2.3 项目教学的实践性。项目教学和现有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这才是设立项目教学这一课程的最根本的目的。如果说,其他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那么,项目教学则强调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的训练。 2.4 项目教学的层次性。项目教学的开展,决不是为了取代学校现有的学科教学。因为职校学生还处在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学科教学中的知识、能力训练是他们成长所必需的。不具备一定的从学科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开展项目教学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教学”的开展非但不取代,相反还有赖于学科教学的质量。 2.5 项目教学的自主性。项目教学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项目教学”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3.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依据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现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作为实施研究的对象,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大致可以分为: 3.1 典型的切削加工项目:可以构建以《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基础》等形成的项目课程,作为第一个学习领域; 3.2 典型的 电子 装配项目:构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工与电子操作技能》等形成的项目课程,作为第二个学习领域; 3.3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控制项目:构建以《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作为第三个学习领域。 3.4 典型的机电产品装配、维修服务项目:构建《单片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自控控制系统》、《plc可编程控制器》作为第四个学习领域。 这些从一到四的学习领域,按照学制及认知的 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般到特殊展开项目教学过程。每个项目的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项目任务。组织教师分析项目涵盖的跨学科的知识及涉及到的专业科目,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详细编写《项目(课题)任务书》。 (2)布置项目。分发《项目任务书》,讲解项目要求,使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 (3)各工作小组拟订活动计划与方案,教师审核计划。项目小组拟订课题实施计划,设计一份详细的《项目活动计划》,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成果汇报任务,各小组都要有成果汇报.在计划书中学生可随时记录项目进展情况,以便教师随时检查和指导。 (4)项目小组的活动实施,学生动手实践。根据计划,各小组成员开始分头执行各自的任务。学生通过翻阅、取舍、整理资料,进行项目任务的设计和验证,通过解构单元实体、到实验室做实验验证相关结论、在实习室进行实际装接操作和调试等实际环节,不断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讨论、请教教师等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课题任务。 (5)项目答辩与师生评价。在此阶段,通过“项目成果汇报、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组别互评、教师点评、师生共同 总结 ”等程序完成对各小组课题任务完成的评价。并将项目任务完成的评价结果列为项目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6)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教学总结,并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 企业 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去,以使项目工作的结果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指导后续工作。 各种教学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之分,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常法。教学法选用的基本原则就是以“适合”为宜。总之,职业 教育 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 发展 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农田水利论文: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和管理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进行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保证播种插秧时的供水,还可以起到防老抗旱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施工与管理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供同行业的研究做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 农田灌溉 施工 管理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来说投资是比较小的,另外还可以得到国家的大额补助。如果水利工程的规模较小,建筑物的等级应该在五级或者五级以下,一般来说这种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也是比较低的。但是这种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普遍缺乏一定的质量监控,另外,因为工程的规模比较小,很难收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所以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是不达标的。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科技应用严重脱节 现代水利发展到了今天已经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管理工作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据相关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转化的科技成果非常少,甚至只占到了实际措施的20%到30%,与其它行业相比属于较低的水平,随着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逐渐加深,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推行先进科技的前景非常乐观。对于一些干旱非常严重的地区,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依赖于灌溉,所以先进科技手段在农田水利灌溉建建设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体制普遍不健全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规范,优秀的工程计划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不会取得相应的效果,对于农田灌溉有利的水利体系很难形成。各地的水利建设部门应该针对这种情况积极的推进相关组织机构的建设,国家在建设与管理上进行大力的扶持,我国的很多农村经济并不是很发达,很少有资金会投入到水利建设中来,因此很多相应的建设并没得到有效的落实。如果没有配套的资金管理体制,再加上找不到适合不发达地区的水利建设制度,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将不会落到实处。 三、关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1.管理措施 1.1在建设中狠抓重点,做好相应的规划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事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在水利建设中如果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的质量。这个总体规划的关键点应该放在建设方向的确定上,只有明确了建设的重点才可以将建设的方向定下来,进而对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对规划进行重点选择的时候要想到水利工程的具体环境,对需要改进的项目进行确定,通过对重点项目的实施使水利建设得到推动,进而更好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有很多干旱地区,这些干旱地区的干旱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区域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应该对抗旱水源工程狠抓,使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相应的改善,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提高,更好的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建设。 1.2扩大投资 水利建设资金应该哦在区域内做到合理的分配,对现有的工程进行积极的维修和改造,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一定的保证。在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的政府也应该加强行政领导,推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在建设中杜绝挪用专项资金的想象发生,要建立起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还可以在重点工程的建设中建立起监察团队,保证专项资金可以落到实处。 2.关于农田水利建议的一些建议 2.1推广新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目的是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相应的水利建设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及时的解决农民的困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如果要使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出高效、高产的作用,就应该多依靠新技术与新方法。 在现阶段“湿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高效节水。这种节水灌溉方式可以对水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粮食的高产得到保证,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广泛节水的一种经济体系。2)保护地下水。这种灌溉体系可以使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使一些农药失效的情况得到相应的改善,对水源的改善有效的保持,同时还使地下水位的动态平衡得到了保持。3)改善水质。国家与人民意志在关注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这种节水体系可以为农民提供标准的、安全的生活用水。与以往的农田灌溉系统相比,这种灌溉系统更适合用于冲击平原中,比防说我国新疆的一些冲击平原,属于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这种灌溉体系在这些地区的建设主要是利用了当地的塘、洼地等,将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主要利用了植物的生长作用的原理。 这种技术使农田中的磷、氮含量得到了保持,结合了国外的成功经验,经过这种系统净化后的水更加洁净环保,水质与灌溉标准是非常符合的,这种节水系统探索了节水的新出路,是油田灌溉的一次有效的创新。 2.2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如果要重视水利工程的技术开发,那么 ,我们首先要注重人的开发。据农业用水协会的相关人士介绍,水利施工人员在上岗前一定要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保证施工建设人员的素质可以促进施工建设的开展。要定期选拔人才对新技术进行学习和深造,搞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岗位的需求,还可以选拔相应的人员到国外进行学习,建立一些关于水利项目建设的技术培训班,增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另外,还要及时的更新施工建设人员的知识面,拓宽相关人员的视野,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对于工作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防止一些不必要的职工质量问题的出现。 2.3在管理上实行问责制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使监督制度得到相应的完善,将工作内容细化,将相应的监管计划制作出来。将监管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落实下来,相关的人员就应该对管理责任进行分担,如果是在谁的管理范围中发现了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由谁来负责,严格杜绝监管人员“放水”现象的发生。 四、结论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的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与质量。对于管理方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要做好总体的规划,使资金的使用额度得到多角度的开发,使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拓展出全新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农业用水协会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协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渠的畅通,对于村镇的用水矛盾给予了相应的解决。 农田水利论文:探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前言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然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水毁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溃坝、放水洞(闸) 毁坏,造成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损毁严重。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水库、塘坝、蓄水池水井和中小型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 组) 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这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在部分市县表现的相当突出。 2工程技术不全面,设计标准偏低。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 世纪50、60 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且至今已运行40 ~ 50 a,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投入不足,工程建设缓慢。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 程项目的难度。 4 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工程质量差。受诸多因素影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度不完善,监控措施及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5工程管理不到位,工程效益衰减。因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租赁、承包、拍卖后,由于合同规定事项不周全、缺乏对经营业主必要的限制性措施,操作程序不规范,有的一卖了之,收了钱就不管工程管理的好坏; 有的业主只注重经营,不重视工程管理; 有的业主不履行合同义务甚至违约,弃置不管; 还有的工程运用不合理,造成了水质污染,引起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完善工程管理措施,发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具体措施研究 1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 (1) 做好总体规划,狠抓建设重点 水利工程的管理要有明确的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水利建设,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对建设方向的确定,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才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再对一些次重点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规划重点工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区域环境,以确定目前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推动水利建设,才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对要开展的大型水利建设工作可以先设立示范基地,探索建立水利工程的效果,在示范基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示范性演示,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成功,很多省份早已建立了节水示范基地、水保示范基地、冻土研究示范基地等。这些基地建设有利于基层单位参观和考察,对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推广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2) 扩大投资 为了合理地分配水利建设资金,做到区域内的平衡、和谐建设,水利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扩建和改造,以保证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应农村水利发展的要求。同时,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调动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村民投入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以节省人力资金,避免出现由于资金短缺使得一些重点工程一直的延误下去。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田水利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单位,并在重点工程依情况设立监察团队,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周期性的资金账目总结,保证资金使用方向有迹可循。 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建议 1推广水利工程建设新技术 从根本上讲,农田水利建设首要解决的就是农田的灌溉问题。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利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创新,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农田水利系统要安全、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就要依靠新技术。目前得到认可的“湿地”节水灌溉的优势有: (1)高效节水。能够合理地取到适合的水量,保证粮食的持续高产,是广泛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 (2)有利于保护地下水。该体系能够保护环境,特别是能减轻由于灌区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农药失效的后果,能够全面地保持对农业水源的改善,保持了地下 水位的动态平衡。 (3)改善水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深受国家和人民的重视。节水体系能够为当地提供安全的、标准生活用水。 以往的湿地农田灌溉系统主要在中国南方平原和浅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因为其间分布着洼地、塘堰和荒沟等。新疆阿瓦提县的阿克苏河冲积平原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和田河的河谷平原组成河漫滩地、河心滩、河曲极为发育,其上多古河道,形成众多近南北走向的湖泊及河间洼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区,类似于这些的西部河滩洼地就是建设“水利湿地”的重要资源。湿地农田灌溉节水体系主要是利用这些天然的塘、坑、洼地等,将其改造成“人工小型湿地”,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生长作用。将排水沟略加扩宽,种植对降污作用强的植物,形成沟渠湿地。将这些小型湿地、生态沟与原有沟渠相连,形成“排灌沟渠—人工湿地”的综合系统。这样一来,从农田排出多余的灌溉或雨水,可进入下游邻近的小型人工湿地或生态沟。经过湿地净化后,水从另一端排入生态小沟,排入下游小型水库或湖泊等。 结束语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帮助农村地区更好的进行农田的浇灌和饮水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在各个农田灌溉区域修建水库、水电站和塘坝等蓄水或者引水的工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农田水利论文: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策略 一、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力度不足重视度不高由于政府以及相关管理单位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做不到有效地管理,并且意识不到相关的灌水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完善的管理农田水利的机构,这就会产生农民在浇灌农田时用水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由于管理力度不足而引起的个人垄断问题导致农民用水的权益遭到迫害。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要将农田水利建设重视起来才能有效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起来。2、水利设施的老化问题目前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的投入并没有规范的标准制度,这就会发生农田灌水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的保养和只将设施建好却不组织人员进行管理的问题。但是,在对农田进行防旱、灌水和储水等工作时,必须得需要能有效工作的水利设施,那么也就是说完好的水利设施是保证农田用水的关键。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有434个大型的灌溉区,中小型的灌溉区有4万多个。但是却因为水利设施的老化而导致能正常工作的设施只占全部的40%左右,这对于想要很好的解决我国的18.26亿亩耕地的用水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国应该在建设完水利设施之后还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老化的设施应该做到及时的修理并且还要定期的做好保养工作。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措施 1、政府加大管理措施和资金投入政府在建设农田水利方面要以“三农”经济为主要前提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以及建设我国全面的小康经济发展为前提条件。一方面在经济上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资金有限还需要广大农民一起组建集资体系,以保证能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时资金方面不出现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政府的管理力度问题,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水利管理机构,坚决打击一些独自垄断水利的组织和个人,使农民都拥有公平用水的权利。政府还要积极的出台管理措施以及建立管理机构并且做好宣传工作,并且运用一些奖励制度和利益激励等让一些企业和个体农户都能按照条例进行用水。这就可以解决有些地方浪费水资源而使一些水资源不足的地区还得不到用水的问题。2、有效的普及灌溉技术农田的水利建设还是要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之下进行的,那么这就会发生农民在灌溉技术方面产生缺陷,也就不能将水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例如,再喷灌带就要利用其水压不需过高、投资较少和方便管理的优越条件有效地减少资金的开销以及节约水资源的利用。对于农户普及灌溉措施不仅仅能可以节约用水最重要的就是能更合理的灌溉农田,是产量达到最大化提高。但是只是普及灌溉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对于节约用水技术不能自觉的实施。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也要尽快出台管理措施,对于节约用水的奖励制度及其相反的惩罚措施。3、农田水利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利用首先,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建设队伍是保证水利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农业发展的竞争趋势尤为严重。那么就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对新技术和新科技加以运用,并且该管理队伍还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最终将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做好。其次,就是国家要积极组织人员开展水利建设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技术,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开发出符合当地的灌溉技术。这不仅能保证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还能最大化的增加粮食产量。 三、结束语 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我国有很丰富的历史经验,并且还可以受到农户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水资源不足以及农业基础薄弱而导致农村经济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得不到有效地发展。因此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要根据解决“三农”问题为关键,充分的解决水资源和农民意识的问题。坚持开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农田水利论文:市区农田水利建设新思路 1农田水利的灌溉排涝能力较弱 在亳州市的茨淮新河、涡河、芡河、北淝河、西淝河等农田灌区的灌溉系统中,很多灌溉机电设备都不够齐全,田间工程也不配套,当前的机电排灌泵站的整体排灌能力也较差,以现在的排灌能力来讲,仅有13.5khm2的农田能够保证满足灌溉需求,53.5khm2的农田能够进行正常的排涝。机井灌溉能力不足,全市可用的机井仅有4.41万眼,29.2%的机井都已经报废而没有进行维修或更换,这些问题都极大的影响了当地农作物的灌溉需求,降低了当地的农业经济效益。 2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亳州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较低,多个河流的排灌能力较低,使得当地的旱涝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在当前途径亳州市的77条大小河流中,有65条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极易出现内涝现象;涵闸分布不均匀,水库蓄水能力较弱,在雨季过后水资源短缺现象明显,排灌设施建设不到位,农业灌溉问题难以解决,桥涵不配套,为当地农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基层农田水利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不合理,行政管理不够协调。目前在亳州市,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较为混乱,多龙治水,很多水利技术不能得到有效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规划设计不完善,不尽科学,使得农田水利建设不够科学合理、不够系统到位。 3亳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备受关注,这就给亳州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时展潮流,促进亳州市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要调整思路,改变观念,开拓创新,加强亳州市农田水利的建设。在此,笔者提出可以按照下述的几点思路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3.1创新工作思路。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农民直接受益为出发点、以效益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2创新组织形式。要严格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社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组织形式,改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政府统揽包办、农民群众集资投劳的过时办法。 3.3创新投入方式。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投入、谁所有”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大力支持民投、民建、民营工程,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3.4创新建管机制。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小微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行政策公开、投入公开、奖补公开和账务公开等群众监督机制。在工程的经营管理中,要逐步建立产权明晰、利益直接的经营管理机制。 3.5加强宣传引导。各级干部心中要装着群众,引导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把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注重发现和培育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并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媒体报道等途径加以推广。 4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 4.1提高认识,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地位。各地干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特点、意义所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4.2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各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发建设规划,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规划要符合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从资源的合理配置入手,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开发之间的关系,真正加强农业的基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3全面治理,突出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题。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工作,在抓好传统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同时,突出时代的特点。一是搞好水源抗旱工程建设,主要是水闸、河道工程和机井工程;二是做好节流工作,发展节水农业;三是面对新形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已是当务之急,要配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水利建设工作力度;四是农业的发展不能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抓好水土保持工作。 4.4发展民营水利,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改革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是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主要方向。工程建设要创新思路,以新机制换取大投入,放开开发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招商引资、部门扶持、政府补贴等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等筹措建设资金,以大的资金投入带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结束语总之,为了能够更好的的发展亳州市的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的提升,就必须要改变思路,积极发展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修补加固现有的病害水工,大力发展民营水利,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保证亳州市的农业用水需求 农田水利论文:浅析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建立原则及措施 一、尽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必要性 农田水利建设是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 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 运用综合手段, 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 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面临的问题 1、“一事一议”操作难度大 “一事一议”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进行农田水利等村内公益性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一事一议”缺乏规范的操作性程序和管理办法,绝大部分项目因缺乏引导资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成,效果不理想。 2、管理体制落后,水利发展动力不足 从近年来改革的实践看, 以公益性为主的灌排沟渠、渠首建筑物、桥梁等,一般无人承包经营,使得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逐渐丧失原有功能,水利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即使改制了,也存在经营短期化,不投资维修养护等问题。 3、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群众参与积极不高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更加困难:农民投资能力小,地方财力有限,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风险大,回报少,社会融资困难。农民对水费承受能力低,水管单位不能保证工程设施正常维护,使得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开展难度大。 4、农田水利设施生存难度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建设占地占用灌排设施的现象日益增多,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5、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规范程度低 虽然我国已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国家法律,但是各级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法律法规,使得水执法无法可依,违法行为得不到合理严格处罚 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 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 防止人对水的伤害, 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 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变一味“深挖沟、高筑堤”、人与水争地的做法, 给水以出路; 改变竭泽而渔、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做法, 还水于生态; 改变饮鸩止渴、随意排放污水的做法, 造福于后代。 2、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 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共进原则 农村特别是郊区要自觉当好城市、工业的水源地, 农田水利建设要越来越多地搞一些恢复自然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的项目。城市、工业要自觉做好培植农业的工作, 建立对农业的补偿机制, 以城补乡、以工补农, 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4、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 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一是加强领导, 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各级目标责任制, 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 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部门团结协作, 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部门很多, 各部门应积极参与, 团结协作、各负其责, 形成合力。三是转变组织方式, 改进工作方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 各级政府要转变角色, 由从前的直接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搞农田水利的传统方式, 转变到重点抓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宣传发动、资金扶持等, 从单纯的行政命令转变到行政、法律、科技、民主、教育相结合, 由过去的组织推动转变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优质服务。积极探索“两工”取消后新的组织方式, 大力扶持发展 民营水利, 适合个人兴办的微型工程放手让农民自己建; 完善“ 一事一议”“一事一批”制度, 有计划地搞好一家一户干不了、公益性较强的工程; 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承办较大的工程。 2、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3、增加投入, 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政府财政部门应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 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应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应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入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4、实行分类指导, 推广新典型, 探索新路子 一是根据地区差异, 确定主攻方向。山东省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区域的治水路子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当地实际的, 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 并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二是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 确定工程重点。三是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 确定工程布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农田水利建设在布局上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 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考虑。 5、坚持依法治水, 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 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 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和打击农村水事违法案件, 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 划分事权, 明确责任。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6、深化水利改革, 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坚持创新, 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建设, 强化水利行业管理职能。按照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协同作用的改革思路, 调整提高城市工业水价。水价改革的难点是农业水价问题, 重点是大中型灌区等供水工程水价。农业水价的改革要按照成本核算、群众负担、财政补助的原则,计算包括工程折旧、管理、运行、维修等费用在内的供水价格, 向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 不足部分按照工程的管理权限, 由同级财政承担。 7、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 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 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 农田水利论文: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的改革路径分析 改革的目标 为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并以“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为总体规划目标。将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水、减轻农民负担为目的。建设有组织有制度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核算供水成本、计量征收水费,推进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大大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与效益,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改革的具体措施 1明确工程管护制度 在加强主管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与技术指导的前提下,首先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划为村集体所有,明确产权。其次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因地制宜地把护路、护树、护井、护电、护管道、护桥涵沟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用水户管护为主、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的方式,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保本微利的经营方式,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将工程管护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做到以水养水,循环发展,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落实工程管理主体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依法登记、规范运作”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三级管理模式,注册成立“兖州市农民用水协会”,设在兖州市水利局,会员由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专家、各协会负责人和农民代表组成,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体负责对全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和工作指导,负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经验交流,同时监督镇村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管护工作;成立各镇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分会,设在各镇政府,服从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同时指导监督各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工作;成立村级用水者协会,设在相应的村委会,具体负责本村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各项管理工作,负责各项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的落实,负责水费征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这是该项管理模式的最基层,也是完成该项管理任务的最关键的环节。市、镇、村三级用水者协会都要严格遵守与执行章程以及用水管理办法。三级用水户协会都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用品、量水设备。要有专门帐户,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可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水利工程管理,市水利、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每年对镇村用水户协会负责人、收费员、会计及操作手进行3~5次培训,以提高协会执委会成员组织协调、业务技能等综合素质,确保工程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规范水费征收管理 灌溉水价的提出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大改革,有利于转变农民“浇地不花水费”的思想,有助于农业节水意识的形成。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根据农民承受能力科学测算水价,完善计量设施,推行计量收费,制定征收制度,合理征收水费。水费由协会人员统一收取,直接收费到用水户。除协会人员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收取。在收取水费时开具水费专用收款收据,严禁擅自加价,搭车收费。水费开支只能用于本工程,支出符合有关规定,任何人不得挪用。同时,农民用水协会的水费收支实行公示制,接受用水户的监督。 4加强用水服务制度建设 有了明晰的产权、责任制度和明确的管护主体,还要注重管理服务问题。农民用水者协会依据水资源调度方案制定灌溉用水计划。灌水期间,管理人员根据各水源控制的灌溉面积及用水户多少、各户的作物类型及面积确定灌水时间,然后按地块顺序排队,并预先通知各用户,以便施肥管理。管理人员与用水户共同测量灌溉水量、灌溉面积、灌溉时间、灌溉用工、灌溉用电等,并做好现场巡查工作,确保正常供水和避免水资源浪费。 农田水利论文:莱西市多措并举谱写农田水利建 多年来,莱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事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加大投入,开源节流,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每年市政府都专门出台文件,统筹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点工程、投资办法,极大地促进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健康发展。 多渠道投入———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保障在国家对农村进行税费改革和取消“两工”后,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难点。为此,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顺利实施。一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04年以来,抓住国家对水利投入加大的机遇,积极争取青岛市以上资金9745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凡国家、青岛市公共扶持的项目,市财政均予以配套,两年共配套5618万元;共征收水利规费4500万元,并实行专款专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方配套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奖励基金。二是采取村级“一事一议”。取消“两工”后,为调动农民自愿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村办、跨村办农田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积极用好“一事一议”政策。两年多来,全市农民通过“一事一议”,共投入资金8750万元,投劳160万个,建设村级水利工程650项。三是变存量资产为可用资产。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本着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型式,对全市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建设与管理制度改革。截至2005年年底,该市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4650处,回收资金8000万元。四是积极发展民营水利。3年来,共发展投资50万元以上的民营水利大户30个,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15个,会员人数达到1600人。市级财政共拿出以奖代补资金1100万元。五是积极利用国外资金搞水利。近几年来,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先后共贷款200万美元,缓解了水利工程规模大、发展快而资金缺乏的矛盾。开源节流———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该市始终贯彻科学治水新思路,围绕“开源、节流”两条主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一是在开源建设上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 先后投资6200万元,完成了北墅水库、高格庄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和马连庄、大河头、黄汶头、姜格庄等14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保证了蓄水安全并增加蓄水量。同时,争取国家立项,投资1.37亿元,对产芝水库分3年进行除险加固,今年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投资160万元新建了大青山小型水库,增加蓄水量20万m3;根据河流多的实际,先后投资4200万元,在大沽河、洙河、五沽河上新建了7座拦河坝,拦蓄量达到380万m3;新建小型河道拦蓄工程25处,塘坝191座,扬水站17处,机井634眼;将产芝、北墅、堤湾3座大中型水库串联贯通,实现水资源跨区域、跨流域调节调配。二是在节流改造上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节约用水。 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改善输水干支渠34km;大力推行“大田管灌、喷灌化;果菜微喷、滴灌化”技术;提高供水价格,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3年来,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3.3hm2。积极改善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自2003年以来共投资4600万元,兴建大小水厂15座,使全市村村通上了自来水。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的对策及路径 1加强监管和审核,提高工程质量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统一规范招标、工程建设、工程验收标准。在施工过程中,监管部门要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工程及时勒令停止,保证施工的质量,并要求相关工程建设完善后进行验收报告,将工程质量与对施工单位的考核挂钩,进行有效监管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提高工程质量。在工程审批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完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提前规划审核好施工的地址、修渠排水等工程建设情况等,聘任一些专业人才对参与工程建设单位的资质、权利、质量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成立专门的招标部门,设立规范的招标标准和规范,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合理竞标,避免不规范和没资质的单位介入,并设立专门的监督人员,保证工程质量。 2加强管理,明确产权,落实责任 针对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应明确工程设计及施工标准,在权责和利益方面应明确使用者、所有者的不同和直接关系,明确地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无人负责的状况,将责、权、利相统一。针对小型的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设定专门的管理人负责,对于使用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并明确使用者的责任,出现问题时由使用者负责并追求专门管理人员的责任;针对经济效益较高的工程,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来选择专门的承包商,通过以上方式将产权进行转让并促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出现问题有承包商自行负责维护并由工程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进行水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对于正在建设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于工程建设问题和施工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设立专门负责的小组组长,明确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的责任,并进行县乡村三级责任机制的建立,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身上,负责人要根据工程进度进行跟踪汇报,出现问题追求责任人、施工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避免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3加强资金投入和相关人员培训 资金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要鼓励民间资本的介入,设立专门的市场筹集、农民集资、国家及地方政府补贴制度,通过三方的协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策指引和规范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要将此种款项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之内,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安排到位并保证专款专用,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来避免挪为他用现象的发生。针对农民和相关水利工作者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班、再教育等形式让他们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维护保养技术、新设备配套技术等,提高他们的工程设计、施工、工程维护等整体素质,让他们及时地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要求,对老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维护使用,对新水利工程进行有效地管理建设,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环和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 农田水利论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构与管理 一、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a.完善灌溉网络,保障农田灌溉。已经建成了一个以大型灌区为主体,小型水库、机电井提水灌溉为辅助的农田灌溉体系。初步形成以水源工程建设为主体,田间渠系工程相配套的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支持系统。 b.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了加强水利设施管理主体建设,法库县积极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主要负责渠道的建设、农田灌溉和水费收缴等事务。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使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良性循环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管理态势初步形成。 二、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一直是农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法库县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相关问题: 1原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先天不足 法库县原来所具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大多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比较低,质量较差,并且老化和破损的情况较为严重。那时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是依靠农民群众投劳修建,设施的建设过程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没有统一的工程建设标准、质量标准,因此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先天不足”,同时也为后期的正常运行维护管理带来极大的障碍。 2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库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重建设、轻管理。在转化为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而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和条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是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管理模式,从而造成只用而不管的现象,权责不清,管理困难,水利设施老化破损而得不到及时修复的现象随处可见。 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资金短缺 自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开始实行税费改革,农民可按规定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及附加税,这个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法库县村一级的筹集资金和调配劳力的能力缺乏,普遍存在农民们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养护和维修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无法有效组织的情况。此时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仍属集体财产,维修资金短缺,设施覆盖面比较广,无专门人员管理,破坏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服务功能弱 自从农村租赁、承包等方式改革实施后,法库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被一些团体和个人租赁或承包,使得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经营性变强,而服务功能却弱化。一方面,农村的水库、水塘、水利设施的承包,只拥有养殖权或使用权,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另一方面,小型的泵站租赁、承包给个人后,由于单体灌溉的农田面积小,反而使灌溉成本上涨,农民的水费负担不断加大,抑制了农民农业生产和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三、法库县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对策建议 经过对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依据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有效保障法库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现提出以下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事业化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对保障农田灌溉,以及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受益面较广,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应该被列为公共服务事业。由于法库县水、土等农业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对水利设施的依赖程度不同,市财政应该积极发挥调节作用,给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之实现公共事业化管理。 2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机制 法库县政府应该建立稳定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财政投入机制,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归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并且保障地方财政投入及配套资金到位,保证持续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并持续进行有效的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项资金应首先用于急需的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的灌溉工程和小型水源工程。 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 法库县应该不断完善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得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有章可循。并且同时要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并与其他规划相互衔接。a.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如何管”的问题。b.深化制度改革,资产清晰,切实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c.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切实解决“管理方法”的问题。 4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发展 法库县应该推广农业水利技术,开拓市场的扶植力度,使农业水利技术有用武之地。要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进而促进水利产业化进程。 5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法库县要确保每年财政用于水利设施管理与维护的专项资金,调整和完善末级渠道终端水价政策,管理与维护资金妥善使用。积极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模式,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内部管理机制,构建良性运行的管理长效机制。 四、结语 强化法库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科学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海城区域农业综合实力,农民的收入能够得到有效保障而持续增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科学建设,能够建设高效农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法库县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灌溉规划是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灌溉规划计算,选择合适的灌溉设计标准,正确地决定灌溉工程的布浚,并进行灌溉工程的设计,对于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灌区的经济开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分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灌溉规划成了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它也是农村水利工程规划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从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切实为农民做实事,对农村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设计分析势在必行。 1 设计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世界气温正在以每年增加1℃的趋势上升,随着气候的变化,干旱问题出现变得频繁了。为了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必须对灌溉技术进行规划。 灌溉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加强灌溉规划,灌溉技术的设计工作要设计出一些高效、省时、省力、合理的水利灌溉规划,以促进农业发展。 2 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及分析 2.1 进行灌溉规划前 要观察所在地区的水文情况,地形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 2.1.1 在进行灌溉设计时,也要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比例,考虑灌溉的收益性,如果采用的灌溉措施所耗费的成本加大,则可以取得的收益甚少,那这种灌溉措施不就值得执行,否则就会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2.1.2 在规划前,也要分析所在地区的可供灌溉的水源面积和需灌溉地区的比例问题。要做好一份灌溉规划,必须要综合所有可参考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需要分析的因素就有农田的需水量,供水区的供水量,2者如何达成平衡的关系等等。 2.1.3 进行规划还需注意节水,尽管灌溉本身用水量大,仍然要让每一滴水得到充分的利用,以节约水资源。毕竟谁都不希望世界上最后一滴水是人的眼泪这种悲剧发生。 2.2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建设许多设施,也要对很多东西进行整合改造。要科学蓄水,在雨水较多的时候或汛期季节,将适量雨水存储起来,以便干旱时使用;还需建设好疏通灌溉用水的通道,清淤河道,以方便水的流通。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效的解决灌溉用水问题。 2.3 实施灌溉技术的过程中 在实施灌溉技术的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在规划中体现出来:对于灌溉出现问题的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工作,如果发现有运转不好的设备,运转速度少于一半的,就把它拆除:对防涝设备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防涝标准的,要及时拆除,拆除后还要马上进行重建工作。 2.4 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规划的意义 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规划,可以实现很好的社会效果,也能够很好地迎合国家对农业问题的相关政策。建立方便灌溉的水利设施,也可以改善环境,避免因为很多农民不懂得灌溉的规划,便胡乱开垦取水而导致的土地结构破坏严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规划区内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灌溉设施的建立,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农民从事农业工作变得更轻松了,收入增多了,社会贫富差距就会缩小,社会矛盾也会减少。这些灌溉设施的建立也可以有效的防止内涝发生,达到保护环境,降低人民受到灾害侵犯的可能性,也净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实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5 为对灌溉设施进行更好的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 现在国家设立了水利工程合作所,以便加强对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它的职责主要有:制定年度灌溉用水计划以及用水应急方案;对所有的灌溉农户进行登记,并制定出每年灌溉用水的收费标准,负责收集农户的灌溉用水的水费,这些收集起来的费用,都用于水利灌溉的修理和重建;负责协调所有农户的用水工作,以免在干旱时节灌溉需求较大,灌溉设施供水速度有限,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加强与用水者协会的沟通工作,为灌溉农户谋福利。所谓用水者协会其实是一个公益组织,它的存在主要是为农户解决灌溉用水纠纷以及提供灌溉知识,在农户出现灌溉困难或灌溉设施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提供专业人员协助维修工作。总之,用水者协会应该做好辅助水利工程合作所工作的义务,2者相互配合,共同为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努力。 3 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相关措施 3.1 由于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所以需要我们研发出更多新的灌溉技术,当然,在研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所使用地区的经济承受力,如果所研发的新技术符合成本低、价格合理、实用性强等功能的话,就可以很好的运用在实践当中。 3.2 为使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需加大介入力量,加强监管工作,可以派发改委等部门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3.3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实施时要切实推行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制,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在工程改造建成运行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成立用水户协会,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农村水利产业的经济效益,以确保工程建成后的可持续运转。 3.4 应加大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的投入资金,收益的农民也应该出一份力,对工程建设投入一些资金,毕竟受益的人始终是农民。当然,对于收集好的资金,也要做好运用的规划,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形式,争取将每份资金运用到实处。 4 结语 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利用的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和实行,用正确的管理方式,管好、用好、保护好水资源,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应以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通过强化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有协调性的、有效率的水利运行体制。 作者简介:顾红(1971-),女,汉族,博乐农五师全新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农田水利规划。 农田水利论文: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灌渠整治优化设计的思考 摘 要: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求建立新的农田水利机制。在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农田水利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灌区整治优化中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生态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程度和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的促进农田水利生态化的建设。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代化;渠道整治;渠道渗漏 我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少,水资源比较的贫乏,所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水利的建设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水利之后,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在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的施工的工艺和农田水利设施的设计理念与现在的施工工艺和设计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进。 1 我国农田水利现代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当前的农田水利无法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一次性的投资比较大,有较大的公共属性。在当前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政府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严重的不足。由于我国市场的发展。农田灌溉的规模不断的增加,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灌溉的需求。 1.2 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维护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业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关乎到民生,关乎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管理除了对一个地区的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的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有政府出资修建,在管理和维护方面主要靠政府。但是长期以来水利设施都是由农民进行义务维护的。在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下,农民群体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的投入量与其自身的而收入不成正比关系,从而导致农民对农田水利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不断的减少,导致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效率和可持续性显著的降低。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其自身特殊性,需要定期的维护和长期的管理。农田水利工程一旦缺乏管理和维护,则导致工程效率严重降低,重则酿成事故。 1.3 管理体制不完善 农田水利工程由于有公共属性,需要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受益群众共同管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去管理,政府无法管,受益群众不愿意管,这样会造成工程遭到自然或者人为的破坏,无人修复的局面。在现阶段的农田水利灌溉的系统中,传统灌区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政府所拥有的水资源不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对水权的问题不做出详细的规定,这样一来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对农田水利管理的投入相对的减少。水的所有权归政府给民间资本参与供水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建立水资源市场机制。国家法制环境发生变化,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加大,基层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取消两工前,各级政府依靠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国家当前的法制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水利建设和管理增加农民负担成为不敢碰的高压线,使得水利建设、管理困难重重。 1.4 气候对农田水利的影响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改善农田水资源环境和地区水利条件, 促进农业的发展,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农田水利发展的条件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也有所不同。气候主要影响的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总水量较为丰富,但降水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总的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 整治灌区优化的具体方面 对于上述提到的在现代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要适当的避免,灌区作为农田水利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其运行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农田水利的建设,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再灌区的整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优化,具体措施如下: 2.1 从用水量方面进行优化 农田水利工程,顾名思义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业。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近几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种植业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所以在 灌溉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来的用水量来进行灌溉,要适应农作物的需水量,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在实际的设计中,某某地区农作物的种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增多,但是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中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按照旧有的农作物的比类进行设计,这样等工程修建完后,不能满足灌溉的需要,造成了水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种植物的种类,不仅根据现阶段的作物进行设计,而且还要能够准确的预见到未来增加的作物的种类,预留一定的水量空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设计,合理应用,尽可能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避免水资源和水利资金的浪费。 2.2 从防渗漏方面进行优化 我国大部分的农田水利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修建的灌区大部分为土渠。在灌溉的过程中由于水在渠道中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流动的距离长,所以出现历渗漏的现象,导致水资源的利用率严重降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加剧了盐碱化土地的产生。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技术上:在灌区的整治过程中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防渗的目的。 (2)材料:现代水利建设过程中用的最多的建筑材料是混凝土,由于混凝土比较坚固,不易受到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防渗性比较好,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2.3 从优化断面方面进行优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土地资源的短缺现象,这就需要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土地的利用,缩小有效断面面积,减少蒸发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用水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一般优化断面的主要方法有:渠道内壁采用粗糙率较小的材料;采用较优断面;增大渠道过流能力。 3 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家的命脉。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广大人名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灌区进行适当的优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更加的科学化,生态化。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和质量控制探析 摘 要:农业现代化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而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扶持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已经逐渐新建并利用起来。但是,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对施工技术和施工人员都提出较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难点,针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应该如何做好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帮助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技术难点;质量控制;策略 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都是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因素,并且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本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其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在施工中需要处理的情况很多。在政府的扶持下,相关人员也越来越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施工技术研究,如何解决农田水利工程中施工难点,已经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所以,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研究中,不断从自身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施工技术难点的最佳方法,以提高施工质量,确保人员安全。 1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难点 1.1 地质条件 农田水利工程一般都是软土地基,其地质条件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方面。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地基一般都比较潮湿,如果地基结构的渗透性能不够好,在后期土方开挖或施工中,就会出现地基沉降或者变形等问题。地质条件及其他自然环境的勘查非常重要,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进度和施工人员安全。 1.2 基坑施工难点 基坑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基础和关键的环节,基坑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农田水利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基坑变形或者积水等,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或者大面积的塌落。基坑施工是工程的基础,在施工中对技术人员也提出一些要求,施工基础人员一定要按照施工设计标准要求,做好基础加固施工工作。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关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管单位,一定要重视质量控制,制定科学的方案。 2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存在一定的难度,施工中难免会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加强质量控制研究已经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质量控制的建议和措施。 2.1 做好土方开挖前地质勘查工作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最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工程施工环境,尤其是施工现场的地理特征和水文条件。我国很多农田地形比较复杂,以山地 、丘陵、盆地、高原等地形为主。不同地质条件将会影响施工质量,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一定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做好地质勘查工作,根据当地实际自然环境,认真制定详细的、科学的施工规划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方便施工工作顺利开展。自然环境的控制与管理是施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清楚施工现场环境,才能避免后期施工不会出现严重地基变形问题。自然环境监管是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工程施工前一定要认真做好勘查工作。地质勘查工作是确保土方开挖施工安全和效率的重要保障,在基础开挖中,施工人员只有清楚掌握地质条件和环境,才能确保开挖过程中不会对原有土体造成严重的损坏,才能避免后期地基沉降等问题。 2.2 加强施工队伍建设 一支综合素质水平高的施工队伍,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保障。施工单位应该定期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参与集体学习和培训。技术人员发表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由集体讨论和总结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进而不断丰富技术人员的二手资源。要定期进行实践监督和检查,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中是否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施工,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非常多,并且每一种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均不相同。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能准确掌握每一种不同设备的参数和操作技巧。施工单位应该利用具体机械模型,让施工技术人员现场操作或者识别,针对有问题的操作进行指正,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技能培训不仅能提高施工技术人员工作熟练度,也能缩短工程工期,并且能推动施工技术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升工程 量管理水平。 2.3 慎重选择施工材料,提升基坑和堤坝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施工中,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例直接影响混凝土施工质量。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材料包括水泥、砂浆以及添加剂等。这些原材料的相互配合一定要科学,经过精心地配制并均匀搅拌混凝土施工材料。由于施工材料质量非常重要,施工单位在采购和选用材料时,一定要注重加强市场分析和筛选,慎重选择材料供应商,深入市场做调查工作,不仅要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还应该尽量降低施工投入成本费用。在购买施工材料时,施工管理部门应该提供一份详细的采购清单,根据实际需求选购材料。材料进场之后,应该加强材料管理,确保材料质量,保证施工时,材料能完好储存。材料配合比例需要根据施工实际情况确定。只有对施工材料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才能确保最终的施工质量管理质量,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比较特殊,因此,对施工技术和人员要求也比较高,必须要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技术研究人员重视和思考,施工质量监管单位只有加强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后期使用寿命。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工程质量控制,不断通过实践探索,完善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并且认真在实践中落实施工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推进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事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农田水利论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对策探讨 摘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发挥的主要功效就是排水和灌溉,保证农作物用水。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对工程的正常高效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发展。本文探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水作为重要的生命资源,除了对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之外,同时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条件,因此,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与水资源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基于此,我国逐渐在各个农村地区建设了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借此来保证农作物的用水需求,但是在当下的工程建后管理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制约了其功效的发挥,进而也就抑制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性发展。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后管理中存在问题 1.1 工程建后内部服务不到位、管理不畅 目前,我国已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专业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人才的指导,使得内部管理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并且为将相关的管理机制明确和建立,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本末倒置,各项规章制度未严格的执行,并且在运营方式上具有单一性,再加上不合理和不科学的机构设置,使得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进而使农民对该民生工程的实效性也存在一定的疑虑。甚至部分地区的小型水利工程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导致设备失修、老化等问题的发生,甚至在农民迫切需求水资源的情况下,得不到保障,对农业的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大量的水资源在运输的过程中因管道破裂而流失,亦或是出现串灌和漫灌的情况,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偏低。 1.2 农民参与管理程度不高且未建立相关管理体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与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民作为水利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应该鼓励其积极的参与该工程的后期管理过程中,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来服务于建后的管理工作。但是就实际的情况而言,政府和集体多为该工程的主要管理者,农民的参与度几乎没有,这样就使得工程的产权具有模糊性,而作为管理者也不能及农民之所急,进而使得农村的水利工程不能得到很好地管理和维护,农民也不能对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 1.3 管理者轻管理、重建设 在部分农村地区,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未突出体现它的作用和功效,而是以面子或政绩工程的形式存在,按照地区的规划,将该工程在短期内迅速完工,但是集体和政府在事后却为对其引起足够的管理和重视,再加上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层级和利益主体较多,使得管理的实效性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发挥。 1.4 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 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与管理的成效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在农村地区,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工作责任心不强、年龄偏大、技术含量不高、文化层度偏低、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的配置不齐全等,这样就对该工程的实际管理成效起到了巨大的抑制作用。并且对于管理机构的定位也具有模糊性,非事业单位也非企业单位,再加上在管理福利上的严重缺失,如社保或医疗保险等,也严重影响了管理者的工作热情,不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2 改善和解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措施 2.1 加强资金投入 这是保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主要用于工程建后的运行、维修和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并且对管理的模式进行有效的调整,在传统的政府或集体管理模式中,加入农民的参与,在农村地区根据村组的大小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管理模式的民营化,缓解和解决水力资源建设的资金压力,使农民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使该工程的实效性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2.2 明确管理责任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也就是分级管理制度,将各级的责任与任务逐级落实,保证事事有人管,具体主要包括农户用水管理、村级管理、乡镇管理以及行政部门管理,促进管理成效的显著提升。 2.3 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质功效就是服务于农 ,即农民和农业经济,因此,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与农村金融相衔接,并对其实施动态的可持续性监管,具体主要为关联交易、风险评估和预防、内部调控、资本情况等,并对监管的资源实施合理的分配,保证监管力度的充足性。 2.4 提升管理者专业素质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农民也成为了管理者的一员,基于其文化程度、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严重不足,必须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政府或集体管理者,促进把整体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将管理的成效最大化的发挥。 2.5 建立健全的提拔和资产分类制度 对资产进行准确分类的目的是保证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它能够对资金的盈亏进行准确地评估,将风险及时的覆盖。而提拔制度的建立就是激发管理者工作热情和提升管理成效的关键。 3 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亲民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广大的管理工作者必须逐渐的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探索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将其建立和健全,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水资源存在利用不当、严重缺乏等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引言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水资源分布对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了影响。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某些区域严重缺水等问题,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采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征概述 纵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工程本身、责任者、建设思路、投资形式等4个方面。 1.1 农田水利工程特征 农田水利工程自身的特征有如下几点:工程建设规模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单一的农田水利工程已不适应生态建设要求;工程建设要求少而精;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侧重农业生产灌溉。 1.2 由政府主导变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指导 过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是由政府牵头,实现层层分解责任制,按地区平均安排工程项目,这种建设模式忽略了农民自身的意愿,缺乏各自的开发建设特色。而现在,农田水利的建设常常需要首先考虑农民的意愿,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讨论。 1.3 由单独考虑经济效益变为统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随着生态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由单独考虑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转向统筹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整合,注重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1.4 由国家出资、农民出工的投资方式转向社会出资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以往以国家拨款为主的方式,实现了以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实体和个体等为主的社会共同出资的投资形式。这种投资方式有利于真正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2 常见节水灌溉技术分析 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分为工程性节水技术,非工程性节水技术2种类型。工程性节水技术有灌溉输配水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非工程性节水技术有完善的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灌溉推广服务体系。 2.1 灌溉输配水技术 灌溉输配水技术是重点以水渠运输为媒介,对水渠渗漏、冷冻、受热等问题进行防护的节水灌溉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运用在对水资源从源头到农田的配送过程中,主要对象是水渠。灌溉输配技术大大减少了水资源调配过程中水量的渗漏和蒸发,提高了水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了渠道输水的安全性,降低了灌溉的成本。 2.2 地面灌溉技术 地面灌溉技术主要有膜下滴灌技术、覆盖贮水灌溉技术、膜孔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免耕及膜垄沟灌技术等。免耕及膜垄沟灌技术是对地面灌溉技术进行完善的重要措施。影响地面灌溉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地形条件、畦田长度、入畦单宽流量等。 3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3.1 依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确定各类农业灌溉节水技术 根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即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确定各类农业节水技术,从而有效提高单方水的经济产出和效益。 3.2 依据作物类型和水土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应根据种植的作物类型和当地的农田水土条件,因地制宜地选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产出效益相对较低的大田粮食作物,在采用农业节水技术中,应重点考虑以改进地面灌溉方式为主体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对资金投入较小的减免冬灌机械化免耕秸秆覆盖技术和膜垄沟灌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适当选用投资相对较高的喷灌和滴灌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逐步消除大水漫灌的现象,维护良好的用水秩序,进行科学的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提升节水科技管理水平,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服务体 系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应结合当地的特点,探索不同形式的推广服务组织,使节水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逐步由零散分散型向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以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导、基层水利和农业服务组织(水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实施主体、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允许地方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服务、转让、承包的效益分配,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扩大掌握节水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队伍,带动广大农民把发展节水农业和增加收入结合起来。 3.4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农民节水技术水平,加快水费改革步伐,树立水商品的观念,实行有偿供水,对超定额用水要实行加价收费,节约水量要给予奖励,提高农户的商品水意识,使农户树立节水意识。 农田水利论文: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反思 摘要:在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地球上大部分国家的气候条件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于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世界气温正在大幅度上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愈加严重。为了有效的减少干旱问题对农民的经济财产损失,我国大力发展水利工程灌溉计划。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乡村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灌溉规划设计是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工作,对水利工程的效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乎到农民自身的经济来源,更有可能使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影响城市人口的工作和生活。为了积极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乡村水利工作负责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设计水利灌溉工程,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1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原则 1.1继承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当地农田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前,一定要亲临施工地点的现场,对现场的情况做到细致的观察,根据农田的实际结构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方案、保证当地农民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时能高效快捷的使用水资源,并且尽可能的做到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针对农田水利利用的现状、结构以及存在的其他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以分析的结果作为水利工程方案规划的基础。 1.2整体性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具有生态服务既建设用地等多种功能。由此可见,在开展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在布局和数量上做到统筹兼顾,继而更好的从事农业生产等工作,确保不会影响到周围的生态环境。 1.3动态性原则 农田水利作为一个经济和生态有效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继而它的规划工作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其中一项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更,从而维持经济和生态都能和谐稳定的发展。 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2.1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 规划建设规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建设都必须满足当地灌溉面积的要求,当地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应该切实保障好粮食的安全性,积极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稳固灌溉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以灌溉区实际的灌溉量为基础领导农民确立生产的目标。第二,耕地资源的大小要根据该地区现有的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应过度的开采现有的土地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应该在耕地上进行。第三,灌溉区的灌溉面积和实际的供水量应该在当地水资源管理局能承受的用水量以内。有关部门要明确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并且确定一个合理的灌溉数据。最后,小型灌溉区要根据上面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分配状况建造合理的节水小型水源工程。 2.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 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小型水库设计一定的去水枢纽,固定水源流动的渠道续建配套设施。第二,小型灌溉区的水泵和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已经建成的渠道应特殊情况而进行一系列的改善。第三,例如提水设施等水源工程。第四,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最后,排涝泵站的建设。 2.3经济效益 小型水库在建设完工后能给该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一系列水源工程的建设,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境,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不但给农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了一份力量。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有效的改善了土地的结构和土壤条件,有效的保护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减少了泥石流等此类灾害的发生,保护了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更保护了全体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更净化了当地的空气,让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更加美好。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而污染环境,更有效的保护了劳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对环境建设带来的益处,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措施 3.1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 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对水利灌溉工程的要求也逐渐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使用度越来越广,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尽快研发出新的灌溉技术。工作人员在开展研发活动前必须亲临施工现场,对该地区的环境有一个了解。在研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此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能否承受住后期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 3.2促进水利工程灌溉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 为了促进水利工程灌溉工作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该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工作。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派人对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进行管理,并且须提高政府官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 3.3建设时和建设后的运行管理 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在建设工作时,应该严格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督项目的建设工作,严格的把关好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最终质量。工程建设完工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 4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工作的同时,保护好我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工作人员也应该积极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方案,建设出更为高效的水利灌溉工程。 作者:刘嘉 单位:乌鲁木齐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阿克苏分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及因素 长期以来,质量管理始终被作为建筑工程施工控制的重点。然而,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来看,尽管制定了一系列具备可行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践运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涉及内容较为丰富,涵盖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当然,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好重点及因素的探究工作,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 1.建筑施工质量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因为建筑施工项目类型不同,施工过程复杂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导致施工质量管理重点不同,并伴有一定的波动性。同时,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施工要求等层次不齐,由此造成建筑施工管理难度存在较大差异。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具备一定的隐蔽性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各环节工序要求存在差异,对相关原材料、基础设施、基础设备的运用范围和程度不同,某些工序的隐蔽性较强,并且伴有施工质量管理风险。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具备局部影响全局的特性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较为复杂,相关工序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上一工序的质量管理和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下一工序的顺利开展。因此,倘若相关工序完成不彻底、质量控制不严,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工序的完成,最终会制约到建筑施工整体质量和施工成效。因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局部工序会影响到全局工作。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1.事前质量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方案的有效制定和相关图纸的准确设计。同时,参与工程项目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责任、职责到人,掌握施工环节核心技术。施工单位需要正确指导施工人员,强化事前预防管理和科学防范工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提供重要基础保障。2.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需要事先进行相关政策制度、管理规章、施工方案、施工流程等的科学制定。只有完善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方可确保建筑施工质量高效、安全可行。同时,各建筑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岗位任务,履行岗位职责。所有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规章制定、完善之后,需要第一时间向广大施工人员进行宣传和普及,从而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能力。3.施工图纸的系统审查通常而言,施工图纸的设计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要求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严格按照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求,进行图纸的科学设计。图纸设计提交之后,建筑施工单位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审查和审核,重点审查图纸设计是否与建筑工程项目需求相吻合。施工图纸审查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查人员的审查态度和审核技能。同时,施工图纸的系统审查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建筑施工质量。因此,施工图纸的系统审查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4.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由质量管理人员技能、经验和水平来决定。也就是说,建筑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经验技能、办事能力、管理水平,将对建筑施工最终质量形成决定性影响。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缺乏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这就需要各相关建筑施工单位,进一步加大质量管理类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力度,通过健全和完善质量管理人才体系,从而为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 1.监管因素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诸多的质量管理影响因素。监督管理工作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监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到建筑施工质量的高低。因此,监管因素作为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加大质量监督和管理力度,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可靠。2.施工因素研究表明,造成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因素为施工因素。施工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最终质量。建筑工程项目类型较多,内容丰富多变,形态各不相同,致使在施工环节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杂糅在一起,将会共同对最终的施工质量形成影响,并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到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忽视对施工环节相关因素的整合、归纳,以至于建筑施工过程管理流于形式,最终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整体质量。3.外部环境因素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环节运作于外部暴露环境之中,由此面临外界自然环境、气候环境、地质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巨大影响。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为了确保建筑施工质量达标,必须对外部环境因素做好有效预防和科学防范,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最终达到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4.原材料因素原材料作为建筑施工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因此,原材料因素自然作为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筑施工单位必须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和及时供应,充分发挥原材料的最大功能,对最终的施工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秦芳莉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有效措施 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较多,且不规范,大多数施工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漏洞较多,成本管理执行力度不强等等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施工单位没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受计划经济影响严重,没有重视到建筑管理的重要性,因此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粗放的管理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加大了建筑施工的危险性,导致施工企业利润减少,信誉受损,长此以往,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影响行业的发展。 2.监管存在漏洞。我国的建筑企业内部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内部没有严格的建筑施工监管体系,对于个岗位的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人员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从外部原因来看,现存的监管公司较多,资质不明,彼此之间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普遍存在。加上专业的建筑施工监管人员较少,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低、管理水平有限,同时相关的监理、监督部门的工作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工作不认真、业务素质有限,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监管水平,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和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建筑工程需要提高监理水平和质量。 3.忽视工程质量。由于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竞争激烈,供大于求,因此很多招标单位一再的压低工程价格,竞争单位甚至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施工时为了获取利润,严格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继续使用本该废弃的边角料,或周日选择价格更低的、质量相对较差的原材料。这样看上去虽然节约成本,但实质上是会影响工程质量,增加工程后期的维护成本、延误工期,验收时如果质量不合格,出现返工现象,那么施工单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成本控制要适可而止,要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是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保障工程质量。 4.人员素质较低。目前我国现有的施工人员多数是农民工,他们业务素质较低,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合理的对施工材料进行利用,造成施工资源的浪费,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时监督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通常只会对工程的表面进行管理和检查,片面的追求成本降低,不能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理论知识虽然较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弱,无法达到建筑管理的目标。 二、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建筑施工制度。建筑施工制度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关键,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施工制度建设,严格工作程序,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建筑施工监管例会和专家咨询制,定期召开例会,与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商讨解决工程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发挥专家作用,为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节约成本避免工程纠纷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工程施工合同的质量控制条款,对工程质量管理的目标进行逐级分解,签署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状,施工企业的质检部门应对工程工艺技术进行自评,并结合最新的施工规范及行业标准进行调整,积极参加各类现场工艺观摩活动,比照提高自身的工艺技术水平。 2.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认真程度,保障工程进度和及时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做好建筑工程的监管,首先,要选择资格健全,责任心强的监理单位,重点考察监理单位以往的业绩和信誉;其次,建立并完善对监理单位的考评制度,重点考核监理单位的组织机构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完善、质量控制程序知否严格,监理机构工作质量高低、监督人员的工作态度是否端正;最后,给予监督单位更大权力,尤其是现场监控的权力,避免其他因素造成的监督不到位,监督只能不能充分发挥的现象出现,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树立其监督单位的威信,是监督单位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严格审核建筑施工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建筑物质量的保障。因此在施工前要严格审核施工单位和设计方案是否满足建设的要求,确保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工程质量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提前预警,做出解决方案。最后设计方案的审核人员要严格审核,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避免因方案不完善所造成的建筑质量出现问题,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方案程序进行。 4.提高人员素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人作为施工主体,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流动性高,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加上管理人员管理责任心不强以及监理人员工程监理的态度不端正等等原因,都是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是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员的稳定性、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进行定期的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要进行区别培训,最后国家要增加专业设计人员,完善他们的知识构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完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作者:张超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 1.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管理都会有着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相关管理人员也会根据这个目标对建筑施工进行质量管理,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1]。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明确,尤其是从业人员、设备、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管理,都未能将管理责任有效的落实下去,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2]。然而,现阶段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过度的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的效益,从而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主要涉及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监理单位等,如果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任何一方过度的注重自身的利益等都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从作者的调查中分析,经常存在一方或多方的质量意识薄弱,导致一些施工环节质量管理不到位,如施工工序的不规范、施工操作违规、不按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等,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1.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会根据建筑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质量管理的有序进行、有章可循[3]。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制度调查中发现,质量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而且,在很多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依旧采用陈旧的管理体系,形式化管理过于严重,将会严重制约建筑施工的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一些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再加上缺乏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重视,从而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从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部分内容展开分析。 2.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4]。首先,应对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建筑施工项目所涉及到的人员、材料以及工艺等进行全面的统计,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并严格的落实下去。其次,相关领导人要重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的建立,结合项目的实际分析来落实施工管理的责任人、技术管理的责任人、项目经理等,依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完善目标责任制的过程中,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建筑施工中人员、材料、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工程质量责任,要对其进行层层质量责任的落实,这样才能逐级管理建筑施工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另外,在建筑施工项目承包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质量任务,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完善建筑施工质量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2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管理意识将直接对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而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的薄弱是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对此,作者建议应全面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5]。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本着“以人为本、重视质量、提高质量”等方面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要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应强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教育,充分突出质量教育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各个岗位职工的质量意识,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不仅要注重建筑施工质量意识的培训,更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严格约束和控制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尤其是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质量监管知识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数据分析的能力。再次,为了避免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失误的现象,应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以此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另外,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工作人员灌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等重要的观念,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对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通过以上对当前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解到,由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给建筑施工的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首先,应加强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视,并结合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建筑施工工程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适应性。其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施工质量管理观念的束缚,并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出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再次,应建立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制度,这也是对建筑施工质量存在影响较大的环节。因此,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并不断的规范建筑施工质量,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在竣工阶段的监督管理更不能松懈,要坚持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也必须要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本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措施,希望可以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光旺 单位:焦作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 1.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管理都会有着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而且,相关管理人员也会根据这个目标对建筑施工进行质量管理,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1]。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明确,尤其是从业人员、设备、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管理,都未能将管理责任有效的落实下去,对建筑施工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做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2]。然而,现阶段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过度的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的效益,从而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主要涉及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监理单位等,如果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任何一方过度的注重自身的利益等都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而且,从作者的调查中分析,经常存在一方或多方的质量意识薄弱,导致一些施工环节质量管理不到位,如施工工序的不规范、施工操作违规、不按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等,影响到建筑施工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 1.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会根据建筑施工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质量管理的有序进行、有章可循[3]。然而,作者在对当前建筑施工管理制度调查中发现,质量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而且,在很多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依旧采用陈旧的管理体系,形式化管理过于严重,将会严重制约建筑施工的质量,不利于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一些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再加上缺乏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重视,从而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现阶段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作者主要从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部分内容展开分析。 2.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需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4]。首先,应对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建筑施工项目所涉及到的人员、材料以及工艺等进行全面的统计,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并严格的落实下去。其次,相关领导人要重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的建立,结合项目的实际分析来落实施工管理的责任人、技术管理的责任人、项目经理等,依法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管理,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完善目标责任制的过程中,应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建筑施工中人员、材料、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工程质量责任,要对其进行层层质量责任的落实,这样才能逐级管理建筑施工的质量,从而有效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另外,在建筑施工项目承包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质量任务,并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完善建筑施工质量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有序进行,对保障建筑施工质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2.2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 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管理意识将直接对建筑施工质量造成影响,而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的薄弱是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对此,作者建议应全面的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5]。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本着“以人为本、重视质量、提高质量”等方面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要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重视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其次,应强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教育,充分突出质量教育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各个岗位职工的质量意识,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工作。不仅要注重建筑施工质量意识的培训,更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严格约束和控制自身的实际操作水平,尤其是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质量监管知识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数据分析的能力。再次,为了避免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失误的现象,应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并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以此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另外,应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工作人员灌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等重要的观念,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对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2.3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通过以上对当前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分析了解到,由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将会给建筑施工的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对此,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质量。首先,应加强部门人员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视,并结合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建筑施工工程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不断的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从而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适应性。其次,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应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打破传统施工质量管理观念的束缚,并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出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再次,应建立建筑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制度,这也是对建筑施工质量存在影响较大的环节。因此,应加大对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并不断的规范建筑施工质量,将监督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特别是在竣工阶段的监督管理更不能松懈,要坚持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也必须要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然而,现阶段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通过本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剖析,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全面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等几方面措施,希望可以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光旺 单位:焦作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管理工作,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水准。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它涉及施工的方方面面,与房屋建筑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但是,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予以正视并解决。 一、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义分析 第一,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伴随着房屋建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与建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当今社会,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安全性、美观度、设计感的并重,这给房屋建筑工作者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者要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二,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名誉,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对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而言,必须将关注点放在质量、进度、安全这三个方面,而质量在这三者之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追求进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质量,而质量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安全,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此外,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环节的严格监督和管理,避免因为环节的质量问题而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问题造成影响,节约了施工材料,为企业节省了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建筑施工企业能够顺利高质地完成工程任务,进而树立企业的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为企业赢得市场,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第三,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各大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住房压力也是有增无减。在这一背景之下,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还可以通过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我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房屋建筑施工人员质量规范意识不足,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管理人员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否。然而,在实际中,普遍存在着房屋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质量规范意识不足的情况。他们尚未树立起质量规范意识,对质量认识不清,并没有将质量管理落实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问题或者不规范的情况视而不见,这给整个房屋建筑工程埋下了安全的隐患。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对建筑施工的技术和质量制定了相关标准,但在实际中,由于管理人员对这些标准不熟悉或不理解,并没有在工作中认真践行这些标准,导致这些标准形同虚设。由于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质量规范意识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施工的质量,进而危及到了整个工程的质量。第二,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尚有不足,有关的质量规范有待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现今,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必须要对其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未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导致建筑质量管理行业的一些情况得不到改善。此外,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制中,由于只看规范中质量评定标准的不明确,使得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参照,使得管理工作中无据可依,影响到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第三,房屋建筑施工中在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安排上存在不合理性。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包含很多方面,涉及所有的施工环节。例如,施工材料管理也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然而在实际中,这一方面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建筑材料的购入检查、存放条件等方面没有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而建筑材料在整个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种安排上的不合理性将会给房屋建筑的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第四,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缺乏监督保证。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实际中质量管理工作的严格程度大大缩水,一些质量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此外,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如果单凭管理人员的管理,不可能扫除所有的质量隐患,只有通过监督,协助管理人员排除质量隐患,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水平。 三、做好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首先,提升施工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规范意识,使得他们在具体工作中能够真正践行质量标准。施工管理人员质量规范意识直接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水平。质量管理人员只有牢固树立质量规范意识,才能够真正落实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管理工作者的质量规范意识培训,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知识的学习,在管理工作者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施工质量管理氛围。与此同时,质量管理工作者还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国家有关的质量标准,进而用这些标准来指导实践工作,真正将国家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落实到实处。质量管理人员只有提升质量规范意识、熟知质量标准,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其次,建立健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有关工作能够严格按照质量规范进行。通过建立健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施工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体系和程序开展工作,使得管理工作能够按照质量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进而达到国家的质量标准。此外,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必然包括相关规章制度的监理,这样就可以使得具体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进而依据规章规定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细节、具体到个人,推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再次,明确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并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涉及到施工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保障工作能够落实到每个环节。拿建筑材料方面的质量管理而言,既要做好建筑材料购入的质量审查工作,对购入的施工材料进行认真的检测;又要安排专人负责建筑材料的存放和保管工作,确保建筑材料有一个良好的存放环境,避免建筑材料因存放不当使得质量发生减损。最后,做好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要确保房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实效,必须要加强对质量管理的监督。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监督工作要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始终。在施工之前,要检查施工准备是否已经到位;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环节、施工行为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予以纠正,避免因问题的存在对后面工程进展造成不利影响这类情况的出现;在施工完成之后,也要对建成的房屋建筑进行质量检查,在质量检查无误之后再投入实际使用。此外,还可以积极运用建筑施工领域的先进技术,以技术为动力,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运用到建筑施工领域,因此,可以借助于技术的力量,用技术来保障和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例如,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入相关检测技术,做好项目和材料质量的检测和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还要不断对技术进行改进,用日益提升的技术来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将技术创新贯穿于质量管理工作的始终。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对工作人员技术知识的培养,不仅使得他们能够在管理工作中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先进技术,还能够根据实际不断改进技术,使有关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四、结语 我国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建筑的质量水平而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结合实际,不断对质量管理工作作出改进,确保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周增荣 单位:上海真鹏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一、在建筑施工中实施质量管理的措施 1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培训是提高施工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增强培训。不断强化培训工作,制定不定期培训制度和定期培训方案,尽可能多的给施工人员提供培训机会。招聘施工质量管理者时,要遵循择优录取原则,对应聘者的管理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及工作经验等方面,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一旦通过,就要进行岗前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施工人员定期培训,通过会议、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施工人员学习国家有关建筑法规及技术操作技能。 2加强对设计阶段图纸的管理 设计图纸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强对设计图纸质量的控制,研究图纸设计意图,审查图纸是否合理,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和设计单位进行协商,及时改正,避免后续出现设计变更问题。 3强化对施工技术的管理 建立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对施工中每个环节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要对施工质量不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的,要讲责任落实到个人,制定技术方案,进行返工,确保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成套的建筑施工技术,对施工中遇到的重难点施工技术研究,并对新工艺、新技术展开研究,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对施工中各环节技术要求进行明确,引进先进性的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 4加强对物资的管理 在建筑施工中,为了提高施工质量,就要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提供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因此,加强对建筑物资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编制施工材料采购计划,安排专人审核供货商产品合格证书等资料。建立科学的监督体系,对物资采购、验收的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并建立品质监察机制,严格执行采购程序。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物资,检测人员要严格检测,对于不达标的材料,按照相关规定尽快处理。 5强化质量监控工作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管理的关键内容,因此,要加强质量监控管理。对于建筑施工涉及到的材料、设备及半成品等都要进行严查,确保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等问题,要请专家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为避免建筑出现渗漏问题,要加强对防水材料质量的管理,确保施工技术满足要求,对屋面和墙体质量要加强控制。在施工中,结合材料的差异、环境的差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 二、结语 建筑项目的增多,对施工质量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及设计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施工质量管理中,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材料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郭树理 单位:陕西永明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项目设计及施工质量管理 1从设计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设计是一个工程的基础,如果设计有缺陷或设计不完善对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都会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如何完善设计,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是需要重点协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设计交底之前令施工单位详细审图,监理也要认真审图然后把问题汇总,在设计交底时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找出来,解决掉。但是对于一些工程浩大、设计复杂、问题较多、时间仓促的工程,一次设计交底未必能把问题全部解决掉,所以设计交底后还要令施工单位继续审图。直到把在施工之前能够找出的问题全部找出解决为止。为了有效的控制设计质量,就必须对设计进行质量跟踪。实际当中质量跟踪不是监督设计人员画图,不是监督设计人员结构计算和结构配筋,而是要定期地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必要时要针对计算书进行核查,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和要求的,要指示设计人员予以修改,直至符合标准为止。 这里的标准就是设计质量目标。必须指出的是,有了设计监理对设计文件的审查,绝不等于设计单位就可以因此取消原来的逐级校核审定制度。相反,这种校审制度应该更加加强,以尽量不把问题暴露在设计监理面前。在设计阶段为了确保设计的内在质量,把设计的要求、设计质量的目标描述清楚、具体就显得十分必要。对设计的要求有来自业主的,也有来自建设部门、城规、环保、卫生、电信、煤气等部门的,而建筑造型、实用功能及装修标准方面的要求主要来自业主,其主要通过设计招标文件、设计任务书或设计纲要以及设计合同来描述,因此要充分了解业主这方面的意图和要求,并将这些意图和要求转化成有关的设计语言详细描述到上述有关文件当中去。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有进一步的要求需要明确的,也可以通过有关的工程师函指示设计人员,但一定要及早提出。结构安全性、施工可行性、设计经济性也是衡量设计质量的依据之一。所以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文件的安全性的控制是控制设计内在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次对于一些设计不完善的工程,要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写成书面材料,详细说明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工程造成的负面影响,督促甲方尽快与相关部门联系,完善设计,为施工铺平道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可能不断会有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出现,所以要与设计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2从施工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对施工单位施工的管理是工作的核心内容,就质量控制而言大致有这几方面工作要做: 1)方案控制。项目实施方案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时,必须结合项目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确保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合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审核施工方案是否可行、完善、切合实际。具体内容应包括: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要明确;施工的程序、步骤、安装部分必须与土建的进度结合起来安排,总共有多少工作量,一步步如何展开需表述清楚;人员、器具的配置,其中管理部分要明确各岗位人员名单及职责;工程质量、进度的保障措施、安全保障措施等。施工方案要成为真正能够指导施工的这样一个文件。目前国内施工方案多数形同虚设,这与施工方案水准欠缺有直接关系,审核并完善施工方案,是施工方案切实可行并成为施工质量、进度的保障,这是目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2)健全施工单位管理体系、质保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组织机构;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专职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证、上岗证。管理健全是施工单位能够干好工程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我们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许多不规范因素积重难返,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作为我们来说,健全施工单位的管理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工作,这是我们实现质量控制的途径。 3)施工环境与施工工序控制。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为确保质量和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施工工序是形成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为了把工程质量从事后检查转向事前控制,达到以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 3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3.1对影响质量因素的控制 3.1.1人员的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中人的控制是指对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的有效管理和使用。为达到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工程质量的目的,除了加强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制定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外,还需要根据项目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本着人尽其才,扬长避短的原则来控制人的使用。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察结果,存入工程档案之中。施工操作人员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都清清楚楚,这样便于工程质量的提高,现场施工人员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人力,力争做到人员流水作业,降低窝工损耗。首先应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施工人员应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生产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 3.1.2严格控制建材、建筑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打好工程建设物质基础 要把住“四关”,即采购关、检测关、运输保险关和使用关。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施工项目所有主材严格按设计要求,应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质保书,对进场材料,除按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测外,质保书项目不全的产品,应进行分析、检测、鉴定。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并且追踪其出处。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 3.2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1)对所需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与控制。2)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有保证工程质量具有可靠的技术措施。3)对工程中采用的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凡未经试验货物技术鉴定书的不得在工程中应用。4)建立完善现场质量管理制度,包括现场会议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和质量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5)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把与现场不符或工程不同专业接口问题在开工前得到妥善解决。6)对项目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施工机械、设备控制,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使用。事中质量控制:1)完善工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状态。建立质量管理点,及时检查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2)严格工序间交接检查。主要工序需按有关验收规定经现场监理人员或专职质安人员检查验收。3)重要的工程部位还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或技术复核。4)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监理工程师或专职质安人员按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并按有关规章制度行使质量监督权。5)严格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6)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会议,及时分析、通报工程质量状况,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职工技术培训等活动。事后质量控制:1)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2)组织联动试车。3)做好施工竣工资料整理编辑工作,重点是质量检验报告及有关技术性文件,并编目建档。4)全面校核竣工图推行科技进步,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建筑房建工程本身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受周边环境影响程度高等特点,这就使得房建施工会变得非常困难,并且房建工程的质量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施工材料、施工中所使用的器械、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此外,施工过程中所实行的管理制度,也会对房建的质量产生影响。这也就说明,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施工的质量有所影响。要想保证房建的质量安全,就必须对建筑房建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的把关,以做到切实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建筑房建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2.1人的因素 人是房建工程的主要发出者,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有着中重要影响。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施工技术骨干、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所组成的这个人际关系网,共同作用于房建工程的质量。这就要求,所有参与房建施工的人员,都必须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 2.2材料因素 建筑房建施工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如钢筋、混凝土、模板等种类繁多的材料,都将直接影响到建筑项目施工的强度、刚度、抗震性以及施工功能,并同时会对产品的耐久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材料的准备工作,应派专业的选购人员进行材料的采购,并且要到正规厂家选择优质材料。 2.3方法因素 科学的施工技术,将会引导房建施工进入高质量的轨道。施工中的方法包括工艺流程、技术方案、检测手段以及组织措施等等。不恰当的施工技术必定会导致工期的拖欠,增加施工的成本。因此,在施工方法的选用上,一定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并综合考虑管理、技术、组织和成本等因素,最终敲定符合施工特点的最佳施工方法。 3保证建筑房建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完善房建项目责任制 建筑房建施工中建立形式有效的项目责任制,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手段,由于房屋建筑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工程量,并且它还包含着层级形式的承包关系。所以,在进行具体的施工时,项目负责人要按照“分项保分部,分部保单位工程的原则,”将施工的总体进行分解,保证每一个工程项目、分部、分项工程都有着明确的施工目标。而对于项目较为复杂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根据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设立质量管理和监控的重点。此外,还要规定各部门对施工计划有详细的书面说明。这样一来,不仅建筑施工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任务,而且能够实现工程的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3.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建筑房建工程的监督机制,是维护房建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避免由于较差的工程引起的安全事故,必须建立起强硬的监管机制,并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将监督工作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 3.3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建筑房价工程的不断发展,其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而这些新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同时也将推动建筑工程新的进步,促使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施工单位,应当积极地采用各种施工措施,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应用于建筑施工当中,实现工程施工的现代化、专业化发展。此外,新技术的使用,也将有利于建筑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工程施工的可靠性提高到新的水平之上。就目前来说,我国房建中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混凝土与钢筋施工新技术、建筑技能新技术等等。另外,房建单位也应当积极鼓励施工单位使用新技术,这是提高施工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 3.4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在我国,建筑施工人员大都来自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显而易见,与专业的技术人员相比,这些人员的在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上都非常欠缺,而且他们的流动性很大,这就无法是项目施工的质量得到切实的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施工企业和单位必须要加强各级人员的专业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安全知识教育上的培训,以保证他们在面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至于出现束手无策的现象。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才能将房建工程的质量提高到新的档次。 3.5强化单位管理协作 建筑房建工程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它繁多的施工技术、工艺等方法上,还体现在它的施工中需要不同单位和部门的交叉作业,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建筑施工的难度,不利于企业的管理。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施工的企业必须对工程中的各个衔接的环节和项目,紧向融洽的连接,而这项工作的完成,就需要施工企业协调好各单位的关系,使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合作机制,达到共同把关工程质量的目的。特别是对于设计不够规范、规则尚未明确的项目工程,施工技术人员要根据专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合理处理项目中的问题。此外,对于施工中的交叉项目、特殊施工,要进行有重点的管理,并要将施工工序、施工部门的管理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上。与此同时,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技术人员的交替休息,以实现规定期限内的工程竣工。 3.6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施工技术是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房建工程的斜屋面施工是,也可采取店面的支模方式,并要同时对浇筑时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振捣,这样就能提高斜屋面的承受力。对于房建工程柱模板混凝土浇筑的施工上,可以采用融合坚固性较强的材料一起对水泥桩进行浇筑,这样就能避免出现裂缝现象。 4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将向着更专业、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质量的竞争。因此,为了保持自身发展的优势地位,实现自身企业的发展,建筑房建必须狠抓质量问题,加强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建设,以保障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作者:郁会强单位:河南五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议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1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在了解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强化建筑施工质量意识。强化建筑施工质量意识是优化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当前建筑工程施工由于忽视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使得建筑施工质量令人堪忧。强化质量意识是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先行条件,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树立质量意识,应重视建筑施工质量,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来执行。与此同时,对于合同变更情况,应运用合同的法律约束手段,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另外,要按照确定的安全质量目标进行全面的安全质量规划与设计。制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把功夫下在落实上,追求实际效果。对建筑工程项目经理而言,项目经理部建立一整套质量控制规章制度,旨在严密对人的控制,通过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提高工程实体质量。而对施工材料控制,则主要是严格施工原材料、预制构件等质量检查。 2)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是优化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人员主要是指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一方面是提高项目经理的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是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项目经理通常是决定一个项目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应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慎重选用建筑工程施工的项目经理,对于优化和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至关重要。施工人员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履行安全和质量职能的骨干,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建筑施工人员的培训工程,不断优化建筑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可以有效减少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3)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在优化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在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方面,应设置专员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具体说来,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可以从健全建筑施工监管体系方面采取措施,制定建筑工程施工的计划目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在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监督时做到全面清查质量问题,一旦发现有质量隐患的地方,应及时整改和调整建筑施工进度和施工环节,全面加强整体改革力度和措施。另外,建筑工程单位加强同监理单位的联系,配合监理单位实施对建筑施工的监督管理,也有利于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通过监理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全过程监督,将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大有裨益。 2结语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建筑施工质量意识、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素质、加强建筑施工监督管理,不断探索优化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促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更好地为建筑工程建设服务。 作者:孔江玲单位:石河子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摘要:提高施工质量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工程材料,工程人员,施工顺序等的质量控制和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施工质量的提高,不是某一方就能单独完成的,需要所有工程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执行 0引言 纵观这些年民用建筑的质量问题,例如“上海在建13层住宅楼倒塌”、“成都歪歪楼”等,让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工程质量。而作为工程承建方的施工单位,首当其冲地吸引了绝大部分人的关注。 1施工质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1.1工程材料 在材料验收方面:对材料的外观、性状、数量、尺寸等进行核查,不能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在材料质量方面:每种材料都应有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对于设计方有特殊要求的材料,应严加查验,不能有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做好材料的抽样复查工作;在材料的存放方面:要根据材料的性质,由专人进行保管,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应有相应的预案存档。 同时应做好材料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每种材料的供应商,验收人员,存放地址,存放环境,使用情况等做好记录,使得领导对每种工程材料的具体情况能够一清二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进度。 1.2施工人员 要保证能正确的指导技术工作业,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熟记相应的规范,并能正确理解它,同时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对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明确的方案可以提出。对技术工的作业情况和工程进度,要有准确的了解。技术资料的完善,也应本着从实从准的心态进行,切勿弄虚作假。 对于技术工,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是首要目标。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技术工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于一些平常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尽量做到能自己解决。 1.3责权明确 目前出现的众多工程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施工现场责权不明造成的。要想实现施工质量的提高,必须明确责权,每个人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领导没有具体另外安排的情况下,完善自己的工作。这对工地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用人唯亲,要因材善用,具体人安排到具体的岗位上,责权分清。 1.4工序 一个成功的建筑肯定是依据科学的工序进行的。很多劣质工程的产生都是由不合理的工序引起的,盲目抢进度,不按合理的工序进行,只会给工程带来安全隐患甚至是直接倒塌。因此,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监控;②对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对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监控是指对保证工序活动科学合理进行的若干因素的监控。具体包括对人的监控,对材料的监控以及对施工机械的监控等。同时,还应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施工组织方案的调整工作要及时跟上,以免盲目施工,影响工期。 2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 2.1工程参与各方的关系协调 一个成功的建筑,绝不是哪个人或哪单独一方的成就,是所有人共同创造了它。所以工程各方应多展开交流,正确认识彼此间的关系。重庆某居民楼盘,在5.12地震发生时,17楼以上的楼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有的裂缝甚至达到3cm。居民楼出现这种情况,肯定是不能允许的。至于到底是施工方还是设计方或是监理方的责任,一时间也不得而知。但是造成的影响肯定是很恶劣的。设计方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来设计,施工方也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监理严格按照监理手册执行,遇到特殊情况,三方一起探讨解决,是不会出现上述情况的。个别工地有以下情况发生:设计单位和开发商相互勾结,降低设计标准,不完全按相应的规范设计,监理方对此也熟视无睹,质检部门也收受贿赂,大开方便之门,到最后,受骗的是房子的业主。我们对这种工程方之间彼此“和谐关系”要坚决抵制。我们需要的是合法的,合理的,公开的,真正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保障彼此长期的利益。 2.2安全管理 人员的安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工程的安全更重要。一旦工地上发生安全问题,不但影响工程进度,同时也在施工人员的心灵上蒙上了一层阴影,严重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除了安装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配发安全设备外,还应定期对其进行安全培训,根据具体施工环境,给予施工人员相应必备品。 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保护的同时,还应做好对周围非工程人员的保护。设置栅栏,划定施工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即便做好了这些防护措施,还应安排专人对施工周围巡查,及时排除因非工程人员不按要求走而造成安全事故的险情发生。新晨 2.3培训工作新晨 为了能够提高工程质量,除了上述几点外,对工程人员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多施工单位一味只顾产值,忽略了对员工的培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对公司成本也是一种节约。 2.4管理制度的执行 现在各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公司制度制定后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许多施工单位也面临这样的难题。公司管理制度的制定,是综合考虑了诸多因素的结果,是一个单位甚至一个行业广大从业者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的含金量。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管理制度的执行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因此,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坚决。要使制度给人以真正的约束,让所有员工慢慢习惯自觉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某些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工程人员,应按过错程度,犯错次数,认错态度等综合考虑后给予惩罚,而且要严格执行,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总之,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由于社会影响大,因此要格外注重施工质量。以达到指导实际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概括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内容概括 1.1政府监管 建筑行业的任何一个项目都需要政府的审核和批准,因此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并且在进行手续审批之时,政府已经开始了监管的职能,政府监管体现了一级政府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个方面,其主要目标是公共利益,监管的项目包括城市规划、避免公害、保护环境、综合布局和开发以及抗灾等方面,监管的方式以抽查为主,通过一系列的综合考察,以达到对建筑施工质量高标准的目的。 1.2社会监理 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先进、材料高新,所以施工过程较为复杂和繁琐,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施工单位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很有可能与经济利益之间发生冲突,产生更加不好的影响。总所周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该企业最大的问题,所以大多数业主都会选择第三方进行监管。这个第三方就代表着社会监理,由社会监理单位代表业主进行监管,使建筑质量、安全和使用功能得到最大的保障。社会监理单位以满足业主的一切要求为目标,尽最大的能力维护业主的利益,保证业主的投资活动不会受到影响。 1.3承包单位监工 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与业主之间签订过合同,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承包单位就要按照合同上的规定进行施工建设,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更改现象,需要和业主进行沟通交流之后,重新签订合同,然后按照新的合约要求进行施工,避免竣工交接时出现不符的情况。承包单位是严格按照合约要求进行建筑施工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的全部技术都要满足业主对工程的维护、扩建以及改建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承包单位严格把关,确保建筑质量和合同要求的一致。另外,承包单位监工的优点就是能够发现并纠正错误,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措施进行补救,从而通过单位的再次检查,确保施工进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有效改进安全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落实到位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改进质量安全管理。在新的管理理念的构建下,建筑企业逐步形成了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方式。既推动了安全管理的发展,又进一步探索了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的运用,使得建筑企业全面应用质量管理思想,及时处理建筑施工过程的突发状况,实现质量管理切实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 2.2推动质量管理实践的发展 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更好的促进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理论发展,实行量化责任制,并且在实际建筑中加以实践应用,切实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 3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也有利于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建筑事故的重视,认真检验和处理质量安全事故,增强自身质量管理的责任意识。建筑施工过程建设要符合国家认证的标准,共同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更好的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水平的提高。 3.2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建筑施工过程管理提供了保障,而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对质量管理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树立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为落实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坚定的基础。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定期提供一些质量管理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正确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加强实践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同时,施工单位还应不断的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使用正确规范的施工方法进行建筑施工。事实表明,只要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作人员加强质量意识,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促进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管理质量的提升。 3.3强化技术管理和材料使用 材料是开展建筑的基石,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才能使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全面的控制。所以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采用科学的手段对施工材料的保管和堆放方法进行检查和管理。此外还应当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正确的使用机械设备,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 3.4加大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 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明确操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从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后三方面进行管理。建筑企业还要加强施工现场监管人员的素质教育,保证在监管过程中实事求是,对现场违规行为进行指出和改正,保证施工质量。 4总结 质量管理工作是建筑施工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更好的开展质量管理工作,要保证整个建筑施工单位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措施,防止安全隐患的发生。 作者:孙晓亮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另一个发展机遇。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还是非常大的。而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这个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生存下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而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施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管理的好坏是之间关系到该建筑未来使用的安全程度的,而想要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对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以及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再分析了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了质量管理创新策略。 关键词:质量管理;创新策略;建筑施工 1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一栋建筑的完成其所需要经历的步骤是非常多的,首先需要对其进行规划,然后设计,设计之后再招标,找到合适的建筑施工公司,最后进行施工。其中施工的质量管理是实现该建筑工程计划的首要前提,没有质量保证,在美好的计划也难以完成。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仅关乎建筑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关乎该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当中,其所涵盖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其中有一监督管理和设计这两方面的工作为主。为此,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不仅仅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也是该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规模较大,施工人员过多,导致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此导致应采用何种创新措施才能冲破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枷锁,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成为了目前各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人员急需解决的难题。 2质量管理创新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必要性 关于质量管理创新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必要性,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分别为:第一方面,对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进行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策略的实施,过去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措施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建筑企业,应该不断以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对企业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加快自己实现全面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步伐;第二方面,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形象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的道路。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建筑工程项目,以此来为企业创造更过的经济效益。而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则是一条能够有效提高施工企业形象的措施;第三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市场的需求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效的对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进行创新,除了能够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外,还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施工管理理念都是:以技术为主,这样的理念虽然重视了建筑施工的技术,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管理这一经营理念。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之下,过去的管理理念过于陈旧,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过于的重视技术而忽略管理工作,容易导致企业在技术变革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中投入过多的成本,由此导致企业管理所需资金不足,使得质量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落实下去。 3.2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近几年,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市场管理体制却是不够完善的。由于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建筑行业的招投标管理工作杂乱无章,不少企业为了能够争夺项目,不惜使用劣质手段。这样即便该建筑施工企业得标了,后续也会因为资金不足导致建筑施工难以顺利实施下去。 3.3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建筑施工时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在施工过程中所牵扯到的内容是非常的多的,但是施工质量管理的领导通常是难以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的,大多数高层领导都是依据自己过去的工作经验来安排工程的施工进度。但是受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建筑施工往往是难以继续进行下去的,导致整个工程的施工管理杂乱无序,严重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施工进程。 3.4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通过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大多是建筑施工人员都为农名工,这也就说明建筑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施工相关方面的专业素质也比较低。 4相关措施 4.1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针对管理理念陈旧这一问题,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是必要的。 4.2对市场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构建科学的内部体系,从企业内部入手,以此来强化企业施工质量管理。员工在有了惩罚的督促以及奖励的鼓励,能够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 4.3对管理手段进行创新 为对企业管理手段进行创新,其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建立健全合理的施工组织体系;第二,在施工过程中实施分项施工;第三,对施工方法不断创新,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手段。 4.4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 针对企业施工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这一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建筑施工企业还是应该多多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对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质量管理观念落后、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质量管理手段落后以及人才建设力度不够这四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内容、手段以及技术,才能从根本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作者:胡五更 单位:河北金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及影响因素 摘要:在这个日异月新的高速发展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的要求随之增高,其质量是建筑施工的关键问题,场地环境、建筑材料设备机械、以及施工因素等问题都是关键所在,必须依靠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来加以控制,本文就现今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剖析其重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措施,望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重点;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对建筑物要求愈来愈高的现况下,建筑施工的技术不断进步,而不仅仅只是将一份份设计图纸变成一个个实际的建筑物,其质量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而质量不仅依赖于施工技术,也依赖于施工质量等方方面面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手段处理,保证施工监督,才能对建筑物的质量把关。本文通过对现今建筑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阐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点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改善措施,来达到高质量施工与管理的要求。 一、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今在我国,建筑行业取得长足进步,也趋于先进技术的行列,可是建筑施工是个活体,不仅需要硬件技术上的改善,还需提高建筑施工的管理,不少技术管理人员一味追求技术创新,而在管理层面较缺乏经验,而如今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方法与理念的落后。不少较落后的地区,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停留在较早期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今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不匹配的体系容易造成脱节,各个都可能出现问题。(2)技术管理人员对经验依赖而忽视管理重要性。在我国施工现场,多年经验告诉我们,凭此可以完成建筑施工,并不需要成形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中小建筑企业,人员相对有限,专业技术人员更不会去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作用渐渐被忽视,越发流于形式。(3)管理体制本身的缺陷。虽然建筑施工的技术在不断推高,但是许多建筑企业单位并不会重视工程管理,管理机构随之弱化,甚至并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管理体制,造成一个恶性循环。 2.质量管理的关键与重点 对于现如今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出改善施工管理之前,相关人员就应该切实规划施工方案,对图纸等的设计了解到位,并提前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等因素做一些实际的考察,确定标准要求,确保技术上的正常进行。这样才能组建出健全的管理机制来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此同时,要对施工方面的技术管理负责人等进行审核与检查,在人为上的失误降到最低,规范建筑施工中的各个环节及因素。 二、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因素纷杂,需要合理归类,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再根据实际情况才能正确采取合理措施解决产生的问题,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影响的因素有如下几类: 1.场地环境因素 建筑施工的周期一般相对来说都比较长,所以场地因素在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是长期性的,所以总体来说场地因素影响较大。这类所说的场地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还包括施工现场的场地管理环境、技术环境等等,而影响其的因素多种多样:自然气候、水文条件、机器设备、施工条件等,所以场地因素应该引以管理重视。 2.建筑材料因素 材料是建筑施工中的基础物质条件,材料的花费比重占整个工程的一半以上,没有材料就无法生产,无法进行施工。而材料的多样性和种类也是建筑施工管理中产生的必要问题,因为种类的不同,部位作用的不同导致标准不一样,对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也不一样。加上一些人为的控制因素,比如企业单位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合理选择管理材料,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而使得工程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建筑施工中材料的管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减少材料给建筑施工质量带来的影响,必须做好对材料的管理控制工作。 3.设备机械因素 除了人工劳动,机械设备也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劳动手段,正确使用机械设备,能够更好地为施工服务,机械设备在长期施工的压力下,容易出现磨损等故障,这就要求有专门的故障机器维修,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对这方面的管理也是极其重要。 4.施工因素 施工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现场操作的部分,有对施工人员与施工方案方法两方面的问题管理,其规范与可行性都应该切合工程实际,才可能达到技术可行、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三、改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1.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施工现场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首先应该先在人为上进行管理,首先,施工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主导,要起到其决定性作用的效果,筛选出合格的技术人员,并加以培训,强化其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意识,就是提高工程整体质量的管理意识。 2.加强对材料与机械设备的管理 机械与材料同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物质因素,对其采购与现场管理控制的管理不可或缺,首先应该明确选购的标准和规范,打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并且对材料和机械都应该采取抽检的方法。此外,对于机械,还应该有相应的维修管理工作;而材料就应该努力减少因施工现场场地、环境、天气等因素对材料造成的不利影响。 3.重视环境管理与防治 施工周边各种环境对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巨大,应该提前探视而做出相应解决方案,避免环境影响带来的危害,并且和有关环境部门协调,共同防治环境问题。 4.人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建筑施工是由大量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基础,要合理计划避免人员浪费,在长远目光基础上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分配,对施工中各个环节各个部分进行人员预算,并促进人员管理的灵活性,以便对人力资源合理充分的使用分配劳动力。 四、结语 本文就现今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讨论,并根据现场经验提出相应解决措施。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不断壮大,需要不断去探索新的技术,并且不能忽略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才能让其走得更远。 作者:张红梅 单位:武汉市江夏城投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做好对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的掌握,是提高高层建筑质量可靠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越高、层数越多、规模越大,安全系数就会越小。高层建筑可以当做办公场所,住宅区和商业区一般也会采用高层建筑,建筑物的内部结构较普通民房复杂的多,需要施工单位具有较高的技术条件和水平。 1.1高层建筑施工所需时间长,建设成本高 高层建筑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因为需要承担的压力和重量大,因此,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谨慎,施工技术的水平也要先进,施工时间尽量充足,三个条件都具备,才能保障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高层建筑是一个大工程,虽然占地面积减小了,但是对材料的质量、建设技术等要求都提高了,因此建设成本相应的有所提高,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筑商需要对建设预算做好详细的规划,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成本。 1.2高层建筑需要较深的地基设置,加大了施工难度 为了减少占地面积,高层建筑必须在建筑的高度上做文章,因此整个建筑的质量都会压在底层上。要保证建筑的质量,就要把地基打深打稳。最近几年,地震是经常出现的自然灾害,地基打深还会有预防地震等灾害的作用。地下室是高层建筑中都会设置的,地基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建筑的质量问题,这都加大了高层建筑的施工难度。 1.3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就是高度比较高,但是越往高处,风速增加、温度降低,这是影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自然因素,此外建筑物的形状是否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的质量,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压力下,加大了施工难度。再加上高层建筑需要在高处作业,机械设备不能再那么高的地方使用,另外,季节、天气等变化,施工人员和建筑工程的安全都会受到威胁,因此更加要求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2做好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2.1考察施工地点,做好地质监测 对施工地点的考察是施工的第一步,一般采取取样调查的方式,对地下土层、岩层和水层的度数都做到测量,并确保参数的精确度。高层建筑要修筑的高度、选用的材料等都是在这些参数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地质监测需要施工单位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这项工作,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2.2制定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是施工的蓝本,高层建筑施工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严格按照方案完成的,因此,设计方案是否完善合理,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设计方案制定出来以后,还要经过不断地实践认证,确保方案细节的完善,才能投放到建筑工程中使用。为了提高设计质量,施工单位必要时需要聘请专门人员设计,设计图纸完成后还要交于审查部门审查,确保无误后再投入设计中来。 3提高施工材料质量 3.1选择施工材料 建筑材料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工程质量。水泥、钢筋、沙子、石料等是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建筑材料,需要材料检验部门的严格要求和检验人员的认真负责,决不能为了减少成本、提高效益,而选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这样对整个工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可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定期检测,杜绝不合格产品的使用。 3.2选择施工设备 一般情况下,工程单位会与施工单位约定完成时间,时间到期就会进行验收工作。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工作,施工单位就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为了减小压力,工作效率是关键,先进的施工设备是提高施工效率的首选,例如打夯机、水泥搅拌机等,既能提高施工质量,也能加快工程进度。 4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 4.1提高施工测量精确度 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来说,高层建筑施工对精确度的要求很高。虽然设计方案完成很好,但是由于建筑施工过高,精确度难以掌握,在施工中不免出现移位、偏差等情况,但是建筑物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又是必须要保证的,因此必须提高施工测量精度。轴线、高线是确保垂直度的关键因素。轴线需要使用经纬仪和测光仪来完成,标高线的定位比较简单,每一层上凿开四个洞就可以完成。但是施工过程中的很多因素也会影响基准高点的准确性,例如浇筑和加膜,这就需要多次核实,最好是使用水准仪测量,精确度比较高。 4.2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的合理使用 高层建筑中,为了提高建筑物质量,材料的选择以混凝土和钢筋为主。混凝土和钢筋材料在使用上有讲究[3]。混凝土的强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强度过高容易断裂,强度过低则会导致混凝土离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混凝土的质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钢筋在建筑施工中起着支撑力的作用,建筑强度越大,相应的钢筋强度就需要加大,钢筋的作用在中个建筑中至关重要,绝对不能使用其他材料加以代替,否则后果不敢设想。 4.3处理好高层建筑裂缝情况 在高层建筑物中,裂缝情况很容易出现,原因多种多样,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有。但是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的强度过大引起的。水泥在加水过程中会有热量释放,而且热度较高,这就引起混凝土温度变高,热胀冷缩原理最终导致墙体出现裂缝现象。墙体裂缝不仅在外部有碍观瞻,重要的是建筑物的耐用性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选用热量释放较少的水泥材料,也可适当地加入少量缓凝剂,同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裂缝现象出现频率。 5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力度 施工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力度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建筑工程是一个集体项目,服从管理是施工人员首先要具备的素质,这就需要管理者训练施工人员严格听从指挥,确保按照施工方案一步步进行工程建设。此外,技术水准是施工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高层建筑施工是否顺利完成,工程质量是否可以得到保障,都与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相关。另外,施工人员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只有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和敬仰,才能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做到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不但需要做好前期工作,材料和设备选择,工程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测量,提高施工技术,加强人员管理,总而言之,就是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高层建筑进行管理和控制,把好质量这一关。如今高层建筑已经是城市化建设中不可少的因素,为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必须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的质量问题,继续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作者:成均玉 单位:河海大学后勤管理处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论文: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措施 1、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难点和控制措施 (1)施工测量控制:施工测量是超高层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首要控制内容,直接影响后续工序的展开。施工测量的精度确保了超高层建筑质量,也是保证超高层建筑安全可靠的重要监控手段。超高层建筑由于跨度极高、风荷载、沉降因素和沉降量变化等影响较大,影响施工测量的精度。超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为施工放样提供依据;二是随施工进度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向上引测;三是根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超高层轴线定位,并测设各细部结构的位置;四是变形观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对超高层建筑进行变形和裂缝观测,分析规律,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施工测量的过程中对竖向投测精度的要求非常高,超高层建筑的造型、结构复杂,特别是钢结构建筑,设备和装修标准高,对定位的要求极高,并且需配备功能相适应的专用仪器和必备的安全措施。为确保超高层建筑对施工测量精度的高要求,应用高智能仪器和GPS定位技术进行空间三维坐标测量和基准点位的校核已逐渐得到推广。 (2)大体积混凝土与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常用于超高层建筑的基础中,其体型庞大、混凝土数量多、高水化热、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高,因此,除必须要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整体性外,还必须从三大方面重点进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第一,控制入模温度和改进振捣工艺,提高混凝土性能和质量;第二,采用先进测温设备和冷却系统,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防止有害裂缝的出现和发展;第三,通过经常检查保温、保湿隔离状况,检测气温与混凝土面层温度,降低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减小砼表面的温度梯度,增加热扩散时间等,确保混凝土养护质量,防止裂缝产生。高性能混凝土(HPC)具有高强、高耐久性、自密实等独特的优越性能,能够满足超高层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特殊要求,常用于超高层建筑底层柱和梁,在钢筋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显著地缩小结构断面,增大使用面积和空间。其施工过程中,需重点把握好四个环节:第一,对原材料进行优选;第二,要根据现场施工环境变化随时调整配合比和各种工艺参数;第三,应用超细活性掺合料,达到增密和增强的作用;第四,应用带模供水养护,使混凝土的得到充分养护。 (3)钢结构及钢混结构质量控制:超高层钢结构构件多且重量大,吊装工作量大,采用高强度钢材,可减少钢材用量及加工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结构质量控制重点关注精度测量控制、精度工艺控制、精度预埋控制、钢结构防火和自动焊接技术应用。钢混结构主要包括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板、组合梁、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具有降低用钢量、缩短工期、减少现场焊接工作量、减少防火处理,是性能较优的超高层结构形式。 (4)竖向结构模板的质量控制: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核心筒的模板工程量最大,对竖向结构模板的选择以及质量控制成为模板控制的关键因素。在竖向结构模板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架体及模板材料、钢构件设备的质量,搭设过程中分多次进行质量验收,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章说明,注意提升过程中的平衡控制、整体提升就位后的质量验收、各工种间的配合,达到一定建筑高度必要时,须对模板体系采取加固措施。 2、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由于超高层建筑施工所具有的结构复杂性、人的主导性和不可逆性三大特征,同时影响其质量的原因众多,例如我国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的标准规范较少,参建单位超高层项目管理经验尚浅,勘察工作不到位,地基处理不恰当,现场管理不善、沟通不到位,原材料质量缺陷等。因此,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质量管理理念匮乏。超高层建筑因其结构技术复杂性,其施工队管理人员有更高要求,只有提高管理理念才能更好的指导施工。 (2)质量管理的目标不够清晰。施工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在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缺乏质量管理的意识,不善于提出明确的质量管理目标。超高层建筑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因为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的质量风险和质量问题将更加复杂。 (3)质量管理过程控制不够重视。施工、管理人员在超高层实施阶段往往只关注超高层建筑结构在使用阶段的运行状况,对结构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状况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全面理解施工工艺或者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结构最终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 (4)质量管理手段比较零乱。现有的超高层质量管理手段都是在个别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超高层建筑的质量管理。以整个超高层建筑工程为对象,系统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开展。 (5)达到理想质量管理状态缺乏成熟方法。超高层建筑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分解项目的最终目标,落实到每一位项目的工作人员和每个实施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项目的质量控制。 3、建立超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展望 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应经过评价、控制与管理三个过程,且三者之间通过层层递进最终来达到质量目标。为提升超高层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应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要从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和质量管理所取得的成果两方面评价其质量管理绩效。通过构建超高层施工质量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科学方法评判超高层建筑总承包企业的过程质量管理水平,一方面可以引导总承包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行为,辅助其发现质量管理水平的差距并寻找产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总承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为考核总承包企业的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总承包单位管理体制创新、优化管理水平防范风险、促进效益最大化,并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魏巍 单位:陕西建工集团混凝土有限公司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见解 本文主要是叙述了装饰饰面工程,它室内外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了饰面装修中的外墙面涂料工程、外墙干挂工程、外墙面砖工程等重要的施工要点,主要结合个人工作经验谈谈施工过程工艺。 关键词:装饰,饰面,工艺,,质量控制 1、引言 本文对常见的装饰饰面工程进行介绍,如何才能做到材料互相搭配,创造出令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本案装饰效果从细节上表现细腻,整体上又互相协调表现效果大气,装饰构件与墙面质感符合设计理念,互相搭配整体效果丰富且艺术美感顿佳。 2、外墙面涂料工程 涂料饰面是指利用各种涂料敷于基层表面,形成完整牢固的膜层,起到保护墙面和美观的一种饰面做法,是饰面装修中最简便的一种形式。 2.1 装修内墙涂料分类 目前室内装修内墙涂料有以下几种:①低档水溶性涂料,是聚乙烯醇溶解在水中,再在其中加入颜料等其他助剂而成。为改进其性能和降低成本采取了多种途径,牌号很多,主要产品有106、107、803内墙涂料。这类涂料具有价格便宜、无毒、施工方便的优点。但缺点是耐久性不好,易泛黄变色。②乳胶漆,它是一种以水为介质,以丙烯酸酯类、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醋酸乙烯酯类聚合物的水溶液为成膜物质,加入多种辅助成分制成,其成膜物是不溶于水的,涂膜的耐水性和耐侯性比第一类大大提高,湿擦洗后不留痕迹,并有平光、高光等不同装饰类型。乳胶漆的特点是遮盖力强,色泽柔和持久,容易施工,可以清洗等。③多彩涂料,该涂料的成膜物质是硝基纤维素,以水包油形式分散在水相中,一次喷涂可以形成多种颜色花纹。④仿瓷涂料,其装饰效果细腻、光洁、淡雅,价格不高,只是施工工艺繁杂,耐湿擦性差。 2.2 涂料施工方法 在内墙涂料中,乳胶涂料占有较大比重,通常采用辊涂、刷涂的施工方法及防御措施。 乳胶漆在施工前,墙面一定要处理好,否则乳胶漆涂刷后会引起脱落、开裂、起泡等严重问题。现在许多人施工时,腻子仍然使用821腻子,其实821腻子很不耐水,当墙体内含水时,821腻子就会吸水起泡,从而造成乳胶漆大面积起泡、脱落。而且乳胶漆性能越好,成膜性越好,问题就越严重。因此,使用乳漆时,先使用封底将墙面密封,然后使用耐水腻子,从而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乳胶漆在施工时,应搅拌均匀,尤其是使用色彩鲜艳的产品时,如果不搅拌均匀,当涂料中色浆分散不稳定或由于长时间储存后色浆析出,这时施工就会造成饰面发花,严重影响装饰效果。 另外,注意在施工时可以采用刷涂、辊涂和喷涂工艺,以上无论哪种方法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需要调好乳胶漆的黏度,黏度以在施工时容易涂刷,且刷后无明显刷痕为宜。黏度太大刷痕明显,黏度偏低,则易造成流渣、遮盖力差等弊病。施工完毕,工具应及时用水清洗,否则乳胶漆干燥后,由于漆膜的耐水性,将很难清洗干净。 装饰工程论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的后期装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专业,它把美学与建筑融合为一体,简称为建筑装饰工程。装饰工程图和装饰效果图,是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基本依据。本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作用,程序,方法及因素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 工程预算编制 程序 方法 因素 引言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及安装工程预算是建筑企业进行企业技术经济管理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建筑装饰与安装行业的蓬勃发展,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加注意环境的舒适和造型的美观,这就必然促使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 1. 装饰工程预算的作用 ⑴是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一个装饰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几个不同而又可行方案的基础之上,根据设计构思、装饰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的选择等做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比较,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⑵是签订装饰工程施工合同,实行工程包干,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双方认可的装饰工程预算,与建设单位或业主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或预算,报价包干,当工程竣工后,根据预算进行结算。 ⑶是建设单位或业主确定和控制投资的依据。根据设计图纸或方案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或报价,经双方认可,就可以正式确定为该工程的投资金额,并以此安排计划。 ⑷是银行贷款和拨付工程价款的依据。银行根据双方签字认可的合同预算办理工程价款拨付,它也是建设单位向银行贷款的依据。 ⑸是施工单位内部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签字的预算编制财务技术经济核算计划,实行工程成本核算,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⑹是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和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提出实物工程量、劳动力计划、材料和机具需用量、资金用款计划及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自始至终处于有效计划控制之中。 2.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程序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入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其预算编制需要依循以下程序及步骤: (1)作好准备工作广泛搜集、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勘察现场、调查施工环境拟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方案研究,走访定额管理部门,收集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地区材料预算价格,确定编制方法。 (2)熟悉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在计算工程量之前,必须熟悉和充分理解施工图纸及相关各专业间的衔接和所有的设计技术资料,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合理的划分项目,了解工程的全貌,做到心中一盘棋。了解设计人员意图及图纸表达的内容,按设计图纸的要求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注意定额总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合理的套用定额,注意学习日常的定额问题解答,了解定额子目分项的含义,对施工前已发生设计变更及甲方的要求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编制分部分项和计算出相应工程量,防止出现漏计、重计、错套等错误。与此同时,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3)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一般取费时,应遵循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和规定,依据相关的要求和文件的时效性,按工程性质合理的确定取费基础,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即保障国家及建设单位利益同时又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做到公正、合理计费。 3.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方法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根据施工图设计和预算定额单价(或单位估价法)、取费来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是确定该项装饰工程所需的全部投资文件,由直接费、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五大部分组成。目前,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有两种:即单价法和实物量法。从造价管理角度看,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既受现阶段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约束,必然也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说,单价法因采用地区统一单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多体现静态管理。而实物量法采用当时当地市场价,其预算单价依市场行情而变化,较多体现动态管理。当然,两种方法的基本计价依据即预算定额消耗量,均应执行法定标准限额,对造价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计算方法也有一致的规定。但两种方法仍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实物量法的费率也可以按市场供求情况随行就市,浮动取定。这意味着凡以费率计算的费用,如间接费、利润等,在市场竞争激烈或市场价格升降幅度较大的条件下,以及在项目情况复杂条件下,可以采用实物量法予以按实计取,使造价更贴近实际。而单价法则不允许变动费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计算出的造价不尽合理。 (1)单价法,此种方法是利用分部分项工程单价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为: ①根据施工图计算出分部分项工程量。 ②根据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单价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 ③根据取费规定,计算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汇总计算得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④通过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2)实物量法:此种方法是实际用工料数量来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如下: ①利用施工图设计计算材料消耗的数量; ②按照劳动定额计算人工工日; ③按照装饰机械台班费用定额计算施工机械使用费; ④根据人工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费用单价等资料,计算单位工程直接费; ⑤算出间接费、利润、税金,并与直接费汇总成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⑥进一步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4. 影响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因素 装饰工程预算是在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前进行的对项目费用的一种展望和预测,同工程结算(动态)有着质的区别。预算编制超前性注定了从一开始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问题。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一项建设工程要经历决策、设计、实施三个阶段,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产物,它产生在实施阶段之前,这就决定了预算的局限性。 ①材料价差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行就市。预算材料价差按照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信息价格进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材料价格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②国家政策性调价。工程的阶段性是由工程的时间性决定的,每一个阶段依循一定步骤,不能将下一道工序的时间提前。而国家每一阶段都可能进行政策性调价。例如:人工费、机械费调整,特别是现在根据市场情况实行动态人工费。 ③预算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文物、自然灾害等。 ④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工程造价主要是由工程实体性消耗部分和措施性消耗部分决定的。实体性消耗部分一般是按施工图及说明所描述的工程实体部分计算,不应有较大出入。而措施性消耗部分,则因施工的环境、方法、工艺、手段不同产生差异。 (2)设计修改与变更。工程设计同样受到诸如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技术规范、设计标准、设计手段、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设计也要相应变化,以适应建设需要,而预算不具备这种预见性,其结果直接导致结算超预算。 (3)预算工程量计算误差。工程量计算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繁杂的工序之一,正确的工程量计算结果是整个预算的基础。在市政道路、桥梁及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往往在图纸中已有明确标示。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计算方法和数量,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需要预算人员校核后方可使用。目前,利用图形算量软件来计算工程量,使预算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率大大的提高。 (4)设备材料价格误差。在国内,同一种型号设备存在多家厂商生产竞争,价格混乱,报价不一,没有统一的规范市场,使得设备材料预算价格同结算相差较大。 (5)补充定额的编制是否合理正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材料及新的工艺不断涌现,导致预算定额缺项或需要编制补充定额,如缺少依据、缺少资料、缺少调查和方法,就有可能所补充的定额中的人、材、机单价是否合理,这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因素。 (6)编写预算说明。一部完整的预算文件编制完毕,应将编制的依据和在编制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预算中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应用的材料信息及一些影响的造价的变更因素,都应加以说明,补充完善,真实的反映和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预算编制时,必须熟悉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的计算工程量、合理的套用定额、了解施工工艺、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工、现行材料市场价格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及取费标准,提高预算业务素质,做到万无一失。 装饰工程论文:小议办公楼装饰工程中的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 装饰材料质量的好坏、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都会影响着办公楼装饰的效果,甚至带来一定的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这些质量问题的发生。本文结合笔者从事办公楼装饰工程相关经验,分析了办公楼装饰工程的施工特点,归纳了装饰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科学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 办公楼;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1、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人员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办公楼装修装饰的过程中,工程装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办公楼的外表美观和舒适度,同时也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2、办公楼装饰项目工程的特点 2.1、办公楼施工工期紧 一方面,由于施工单位按照合约到期及时交房等原因,都会要求办公楼装修工程及时完成。另一方面,建设单位急于入驻办公,会要求施工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办公楼装饰工程。 2.2、建筑项目工序间的制约性、依赖性 在任何一个办公楼装饰的工程中,各项工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不能独立完成,例如一间办公室装饰需要抹灰工、木工、电工、油漆工等的共同协作,缺一不可。 2.3、施工工艺与材料的新颖性 在外墙装修工程的过程中,玻璃幕墙、贴面板材等新材料新工艺正在逐步取代以往的抹灰刷涂料。而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制定的标准滞后于实际的施工,因而在施工中由于缺乏可靠的标准而加大控制质量的难度。 2.4、施工技术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技能 建筑的装饰装修不但对土木工程建筑的专业知识有所要求,还需要一定装饰、美学效果的艺术知识。这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缺乏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或缺乏类似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是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办公楼装饰施工任务。 3、在办公楼建筑装修过程中引发质量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整个建筑装饰行业施工质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项目工程的装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包括视觉效果、实体质量等,甚至存在质量隐患,这应引起建筑装饰工程行业的重视。 3.1、建筑结构破坏问题严重 在建筑装修工程出现对承重墙进行拆除、打洞,用圈梁代替过梁,在多孔板底设置固定膨胀螺栓,在多孔板作射钉吊点等破坏结构的情况。一旦建筑结构受到破坏,其原受力状态发生改变甚至引起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3.2、建筑装修材料存在质量问题 一方面在建筑装饰工程常常会运用到一些新材料,由于新材料的发展远远超过新材料质检的速度等原因而引起项目工程的质量问题。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节省成本,甚至去偷工减料极大的降低了建筑装饰工程的安全系数。 3.3、没有真正落实科学施工,施工随意性大 办公楼装饰工程与土建工程相比,在设计项目的图纸上过于简单化,就凭着几份方案图来指导施工,造成了施工过于随意。除此以外,还存在不少变更任意设计图纸和逆工序作业的现象,没有真正落实科学施工。 3.4、施工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施工装饰企业队伍的管理水平、装备技术不高、规模不大,甚至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固定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技术人员没有通过统一的施工技能培训,缺乏施工工程中的统一协调性、整体性。 4、改善办公楼项目装饰质量的控制措施 办公楼装饰质量的好坏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衡量:“面”即整体,“点”即局部。从面上可以判断效果,从点上可以判断工艺质量。在办公楼装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质量控制: 4.1、施工技术控制 在办公楼装饰施工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装饰效果、装饰理念、装饰质量,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施工企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报告有针对性并上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查批准;(2)施工技术人员要通过专门的技能培训,要有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书;(3)严格按组织设计工序来进行施工,严禁私自违反设计图或破坏承重与主体结构。装饰工程施工进度与设备管线安装互相协调同步。 在图纸基础上,对图纸中的问题要进行汇总,进行图纸会审,使得问题能够在进场施工前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工程项目中的技术人员在工程部和总工办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编制出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和施工特点,施工方 (包括施工准备、施工顺序、施工方法、质量控制措施与施工安全保证措施、降低成本措施、保证工期及文明施工措施),施工进度的计划,劳动力、材料及机具投入量计划,施工平面部署及项目管理人员职责分配等。 4.2、施工工艺控制 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重要阶段,好的工艺,就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试验,将成熟的工艺编制好作业指导书,下发每个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安排生产时应以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书面的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工艺交底包括工具与材料准备、施工技术的要点、质量要求与检查方法、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工人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表示出来,从大到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针对工程特点.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再者,从技术角度出发,施工质量问题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要求和有关规范标准要求,仅仅从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作出严格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质量检查制度,而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质检手段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所以,必须做好技术储备,针对每一工序、每一施工工艺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质量验收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 4.3、施工材料控制 装饰材料的品种比较复杂,质量与档次也是很悬殊,装饰工程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会受到业主条件的客观影响。所以装饰施工材料控制都是相当麻烦。在材料进场前还必须先报验,将业主同意的材料样品一式两份封样保存,一份留项目,一份留业主,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和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为了能够提高计划材料的准确性,由项目部根据材供科下发的分项材料表对每分项材料的用量进行核对,及时把修正好的材料量返回材供科预算员处,由预算员下发材料计划表,此计划表可作为采购人员的采购依据,提前联系好供货单位,从而保证材料的供应。项目部同时向采购人员提供材料进场时间的相关要求,从而也就使采购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行材料的准备。 4.4、装饰工程成品质量控制 装饰工程施工中的成品保护关系到装饰装修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分部、分项工程或部位的完成有先有后,因此要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严格按照规范及操作要求对已完成的分项工程进行保护。 5、结语 总之,影响办公楼装饰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施工中要完善企业的质量意识,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危机意识与质量意识,对装饰工程进行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从而确保办公楼装饰的施工质量。 装饰工程论文:浅析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 产学研合作 教育实践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企业发展,都要求校企双方寻求合作。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其与当地装饰行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实践途径及取得的效果,并提出思考。 高职教育应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办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把握校企合作的关键——建设紧密型基地,通过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的辐射以及“五位”的“一体化”运作,凸显了“高职”与“特色”两大要素,促进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围绕“五位一体”办学特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与金华市建筑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一、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的基点在于校企双方找到恰当的利益点,只有双赢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建筑装饰行业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1.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 职业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成果的侧重有所不同,职业教学强调产品开发、作品创作、产业创新;传统教学更强调的是论文、学说、著作。即传统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往往把论文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成果;而职业教育,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强调产品开发与创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培养承袭历史文脉,搏击时代潮流,关注产业创新,善于市场开拓,培养能够实施现代经济品牌战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另外,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校内基地难以应对。而校外基地能够提供全景的、实真的实训条件,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基地的资金投入、更新等不足。 2.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学校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特色经济。这种经济特色迫切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地方高校强力的人才与科技实力支撑。从金华当地建筑装饰装修企业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地进驻金华市的分公司,如浙江九鼎、广州星艺等。这些装饰公司相对实力较强,设计施工队伍齐全,在金华本地装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二类是金华市本地企业,如百姓、百家居、广华等,这些可以说是金华市区的装饰公司里面的明星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类是小型公司,数量多,但设计施工力量相对薄弱,业务不够稳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属于上述的第二类企业,集装饰设计、施工、材料销售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急需专业人才支撑,热切希望与学校合作。 二、合作途径 1.联合成立研发中心,促进产研合作 金华市装饰装饰设计研发中心是由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联合成立的一家建筑装饰设计研究机构。主要面向金华地区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市场,引领当地装饰设计时尚,提升金华装饰行业设计水平,为地方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院委派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运作,并负责基地学生实训管理。另外,中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服务。研发中心为师生参与技术服务、校企产研合作搭建了平台。 2.以实际工程为教学载体,以赛促学 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学院专业教师同基地技术骨干多次协商,决定增加室内设计平面布置、效果图制作两个专题实训,强化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图纸表现能力。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演练,每天安排教师对学生练习进行讲评,每周进行设计竞赛,评选出最佳方案,由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赛促学,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邀请基地、协会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开设水电专业知识讲座、法律法规讲座及金华装饰行业规定等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增进对金华本地装饰行业的了解。 3.采用工作室制,兼职教师参与指导 参照公司运作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安排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及学院专业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本工作室学生的实训开展。每个工作室10名学生,保证充足的指导,增强实训效果。学生真枪实弹地进行实训,改变学校里“假题真做”的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工作室小组协作,以好带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实践效果 1.针对性开展实训,拓宽专业知识面,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 原有学校教学侧重方案设计、轻材料与施工。现在实训内容调整后,强化了原先相对薄弱的环节,拓展专业知识面。授课地点改变,学生有新鲜感,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公司的项目运作给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2.设计、材料、施工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更具实战性 学生在学校里把每次设计课题仅是当作作业来做,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是应付。而现在在实训基地,是在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实际工程项目内容,做好了便能够付诸于实施的设计,真正能够做到零距离实训。学生能够接触到承接业务、客户洽谈、现场量房、方案设计、与客户沟通、材料确定、合同签订及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由于学校内部条件限制,只能侧重于设计方案的训练,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等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在实训基地有设计中心、装饰材料展示中心,学生可直接参观装饰材料,并可向业务员了解材料知识。另外,基地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与管理。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可度,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装饰项目运作,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对企业有了认同感;表现优异的学生将留在公司就业,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得到了实惠,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四、实践反思 1.基地选择是关键 要实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寻找合适的校外基地是关键。金华市百家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集设计、施工、材料于一体,且与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合署办公,同时设立了中装协培训中心浙中培训站。这些优势集聚为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驻基地实训提供了必要条件。纵观金华市当地装饰公司,没有第二家可以具备如此条件。 2.校企互赢是前提 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是互赢。百家居之所以愿意同学院合作,重要的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到学院专业教师力量,在金华当地装饰设计市场暂没有优秀的设计师,而学院专业教师具备优势,可以为企业充实设计力量,并作为极佳的宣传优势。二是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企业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培养,为补充企业设计队伍做好准备。学生培训考证能够为企业带来部分利润。而学院层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学生实训和技能提升搭接了舞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互动双赢。 3.长效机制是难题 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企业难以长期为学校提供优越的实践平台。加上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也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办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每届学生约100人,全部进入校外基地实训,难以保证有效指导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学习动力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减淡。另外,学生每天从学校到企业上下班交通和中餐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有些抱怨。我们建议,学院配备必要的实训教学经费,用于学生交通等补助。另外,可考虑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基地实训,这样可有效保证实训指导效果。 装饰工程论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工程概预算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装饰工程概预算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研究内容既有生产力方面的课题,也有生产关系方面的课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方针政策问题。作为室内设计、装饰工程、环境艺术的主干专业课和建筑工程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真正掌握装饰工程造价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包括装饰工程分项列项,分项工程量计算,依据工程量套用定额,编制装饰工程预算书等内容,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来说应具备对一般公寓与别墅装饰工程进行装饰工程预算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均开设有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也有很多相应教材出版,但是优秀的专业教材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编著”而成,只能用作参考,还达不到教材的标准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装饰预算课程与建筑装饰专业有所不同,工程预算主要受室内设计方案影响,与装饰材料、装饰构造、施工工艺、市场价格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装饰材料层出不穷与施工工艺更新较快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对预算的影响就会很大,按照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方法计算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开设装饰工程预算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一、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环艺专业归属于艺术类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了解较少,在没有参加工程实践的情况下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1.2 授课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总学时一般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全部授课内容,还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制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没有安排上机实验课时的情况下,工程计价软件的学习只能是课堂上教师做示范,课后学生自主练习,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1.3 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特点是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以往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充分反映新规范、新标准并突出其专业性、区域性。 1.4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应用能力弱。环艺专业学生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只满足于听瞳课堂所教内容,没有主动掌握装饰工程计价技能的动力和需求。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装饰工程造价文件。 二、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针对环艺专业学生不了解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授课初期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为此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应用现状,展示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们抓住机会,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运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岗位培训和资格培训,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第一次课程的专业介绍和铺垫工作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调整授课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一直是以定额计价方式为主要授课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处于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轨阶段,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内容转变为以2008年的计价规范为主,兼顾定额计价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最新的国家标准和现行的地区计价方法,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为突破授课内容多、学时有限的瓶颈,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授课内容,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集中理论讲述、案例描述、课堂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这一前提下,留好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本章节剩余内容的自学,结合作业练习,主动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作业的抽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对于掌握比较好的内容进行鼓励表扬,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3 优选教材,适时补充最新内容。除了及时调整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最新造价政策,复印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地区价目表作为补充教材发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比较及时的解决教材过时、滞后的现象。 2.4 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掌握计价软件。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多,计算规则多,授课内容讲的过细、过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工程量计算规则多数都比较好理解,再结合教材案例,学生只要课后认真练习,都能够学会,所以课堂上只抓住重点难点部分着重讲解,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注重连续性,每次作业均是由一个单项工程分解出来的分部工程,多次作业内容完成后,会组成一份完整的装饰工程清单计价文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基本掌握了系统全面的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程序。这种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也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更新造价知识,适应工程造价信息量大,内容调整变化快的特点。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一名既能搞设计会画图,又能懂预算会管理的装饰行业一专多能型人才,这也正是目前装饰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材。 目前,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是工程造价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同时培养其应用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造价计算的技能。主要方法是教师为学生选择一种比较常用的计价软件,协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计价软件的学习版本,通过课上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何正确操作软件,要求最终应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造价文件作为作业上交,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计价软件的目的。 三、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对传统定额计价模式深刻的改革,总的来说要在“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学为所用,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装饰工程论文:装饰工程中电气安装时的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装饰装修工程中电气安装是整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对工程装修过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装饰装修;电气;安装;存在问题;对策 装饰装修工程中电气安装是整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关系到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工程项目由于电气安装质量不符合相关要求而造成事故的情况还是十分常见的,本文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结合国家的有关规范、标准对工程装修过程中一些常见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电气线路敷设时没有配合土建施工 电气线路敷设时不随土建进度配合施工,而在土建施工后,再随意剔槽打洞、断筋、或敷设在钢筋外侧,既影响土建的总体强度和钢筋的正确位置,又不能保证管路有足够的保护面。对此,电气线路要敷设时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结合土建的进度,正确的预埋管路和留洞。 1.1随墙(砌体)配管:砖墙、加气混凝土墙、空心砖墙配合砌墙立管时,该管最好放在墙中心;管口向上者要堵好。为使盒子平整,标高准确,可将管先立至距盒200mm左右处,然后将盒子稳好,再接短管。短管入盒、箱端可不套丝,可用跨接线焊接固定,管口与盒、箱里口平。往上引管有吊顶时,管上端应煨成90°弯直进吊顶内。由顶板向下引的管不宜过长,等砌隔墙时,先稳盒后接短管。 1.2大模板混凝土墙配管:可将盒、箱固定在该墙的钢筋上,接着敷管。每隔lm左右用铅丝绑扎牢。管进盒、箱要煨灯叉弯。往上引管不宜过长,以能煨弯为准。 1.3现浇混凝土楼板配管:先找灯位,根据房间四周墙的厚度,弹出十字线,将堵好的盒子固定牢然后敷管。有两个以上盒子时,要拉直线。如为吸顶灯或日光灯,应预埋木砖。管进盒、箱长度要适宜,管路每隔lm左右用铅丝绑扎牢,如有吊扇、花灯或超过3kg的灯具应焊好吊杆。 1.4预制圆孔板上配管:如为焦渣垫层,管路需用混凝土砂浆保护。素土内配管可用混凝土砂浆保护,也可缠两层玻璃布、刷三道沥青油加以保护。在管路下先用石块垫起50mm,尽量减少接头,管箍丝扣连接处抹铅油,缠麻拧牢。 2.敷设的管路弯曲处有折皱,凹扁及裂缝等现象。 有折皱、凹扁的管路,虽然带线能穿过去,但穿线有困难,勉强穿过去容易破坏导线的绝缘层,严重者线穿不过去。有裂缝的管子潮气易浸入,降低绝缘强度,严重影响导线的质量。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首先管子应有生产单位提供的生产合格证和材质检测报告,在敷设过程中,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处不应有折皱、凹陷和裂缝,且弯扁程度不应大于管外径的10%。 3.进人箱(盒)的排管长度不一,排列不齐或不到位。 进入箱体的管口若前后都有,排列不齐,使箱体的二层板极易顶住导线,而使导线的绝缘层受损,有的管路进入箱 (盒)不到位,或进入箱(盒)太长,影响箱体的质量。 对此管口入箱(盒)、暗配的黑色钢管可用跨接地线焊接固定在盒棱边上,管口不宜与敲落孔焊接,管口露出箱(盒)内壁应小于5mm,而且焊后应补涂防腐漆。明配钢管或暗配的镀锌钢管与箱(盒)连接应采用锁紧螺母或者护圈帽固定,用锁紧螺母固定的管端螺纹宜外露出锁紧螺母的丝扣为2~3扣,两根以上管入箱(盒)要长短一致,间距均匀,排列整齐。 盒、箱开孔应整齐并与管径相吻合。要求一管一孔,不得开长孔,铁制盒严禁用电气焊开孔,并应刷防锈漆,若用定型盒、箱体敲落孔大于管径时,可用铁皮垫圈垫严或用砂浆加石膏补齐,不得露洞。 进入箱体的管孔尽量往里开,使穿入的导线顺利地在二层板后并绑扎成束,敷设在箱体周边。 4.敷设的管路超过规定长度,没有加接线盒。 敷设的管路过长时会给扫管、穿线增大难度。 为了保证管路敷后,穿线顺畅,当电线保护管遇下列情况之一时,中间应增设接线盒或拉线盒,且接线盒或拉线盒的位置应便于穿线。 (1)管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 (2)管长度每超过20m,有一个弯曲。 (3)管长度每超过15m,有两个弯曲。 (4)管长度每超过8m,有三个弯曲。 并且还要求管内不允许有导线的接头。 5.敷设后的金属管内有铁屑等杂物,管口有毛刺,管路连接处不平齐光滑。 金属管敷设后不清理,穿线时容易损伤导线绝缘,以致损坏线芯造成线路短路;严重的造成管路堵塞,导线穿不进去,影响工程质量。 因此管路敷设后在穿线前要做到:断管后要及时铣口,应用锉把管口锉齐,去掉毛刺,并在穿线前戴上护口。管路连接处要处理好,金属管路连接不允许采用对焊的方法。 6.敷设管路过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缝和伸缩缝时,未做补偿。 电气线路穿过建筑物、构筑物不均匀沉降或伸缩变形时,有可能导线穿不过去或导线未留有余量,致使导线会受到剪切和扭拉现象。 所以管路穿过建筑物、构筑物和设备基础处要加保护管。过沉降缝或伸缩缝时,应在其两侧各预埋一个接线箱,先把管的一端固定在接线箱上,另一侧接线箱底部的垂直方向开长孔,其孔径长宽尺寸不小于被接入管直径的2倍,两侧连接好补偿跨接地线。 7.暗敷管的保护层厚度不够。 暗敷管当保护层过薄时,电线管有可能露出抹灰层或者因锈蚀造成的抹灰面脱落,或在装修时容易把管子破坏,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工程质量。 故当线路暗配时,电线保护管宜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 应减少弯曲,埋入建筑物、构筑物内的电线保护管与建筑物、构筑物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15mm。 8.线路敷设时,电线保护管的弯曲半径不够。 弯曲半径过小时,会使穿线有困难,甚至穿不过去。因此当线路明配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两个接线盒间只有一个弯曲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4倍。当线路暗配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6倍;当埋设于地下混凝土时,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管外径的10倍。 装饰装修工程中电气安装的质量问题有很多,这里只例举了部分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电气安装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使用和安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电气安装的质量,确保工程项目的的整体质量。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与装饰工程环保节能材料的技术分析 1建筑节能分析 建筑节能就是采用工程技术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约温度控制、照明采光时所消耗的能量,并通过有效技术环保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天然能源来调节室内的微气候环境、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8%左右,随着《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以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要求新建居住及公共建筑的能耗节约50%,这就要求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在内的建筑装修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节能问题,并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达到这一目的。 2建筑节能的途径 2.1制定相关的建材法规,从立法层面的设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承重及保温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两种功能。围护结构保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使用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构造的转砌墙体;另外一种是墙体与外围保温材料相结合的方式。为了不增加墙体的重量,我们一般选用一些轻盈的新型材料,入泡沫聚苯乙烯以及岩棉等。对于第二种方式来说,按照轻质保温材料与墙体的相应位置的差异,可分为三种类型:室内保温、室外保温以及墙中保温。保温效能是检验建筑外墙保温施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了符合建筑所在地的要求,我们在架设维护结构前,必须充分了解所选用材料的具体保温热工效能,并根据保温标准来确定保温层的厚度。同时,为了防止墙体局部的热桥现象,我们必须采用恰当的施工构造方法。 通过科学开发和有效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工艺技术和先进设备,尽量减少建筑对一次性能源的依赖。有针对性地重点改造那些能耗高的部位,以大力提升既有建筑的节能性能。对建筑中的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建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量。 2.2墙体、屋面、地面、门窗等节能工程方面:墙体、屋面和地面围护节能工程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抗压强度、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严寒和寒冷地区外墙热桥部位。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应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应按设计要求采取节能保温等隔断热桥措施。 2.3采暖节能工程方面:外墙涂漆及外墙贴面砖在过去的施工和材料工艺中,外墙漆料一般只有装饰的效用,或者可以提升墙体的防水效能,但在保温节能方面却没有作用。在现今的环保理念的倡导下,如果建筑外墙体进行了围护层保温处理,那么外墙漆料可以不具保温功能;如果外墙没有进行保温处理,那么外墙漆料必须具有保温功能,或者可以使用具有防紫外线且到热值低的外墙贴面砖。 ①采暖系统的制式,应符合设计要求;②散热设备、阀门、过滤器、温度计及仪表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减和更换;③室内温度调控装置、热计量装置、水力平衡装置以及热力入口装置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便于观察、操作和调试;积极稳妥的采用各种先进的设备、技术措施,确保空调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系统在最优化的状态下运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结合当地实际条件,选择优化的采暖、空调系统方案和能源供应形式,比如,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比传统的冬季壁挂锅炉铸铁暖气片采暖、夏季分体壁挂式或窗式空调制冷节能40%~60%,比空气源中央空调系统节能30%~50%,运行费用节省30%~50%。金属幕墙和石材幕墙在隔热、节能方面,金属和石材幕墙的设置需要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墙体已经进行了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幕墙的外挂仅是处于装饰效果的考虑;第二种情况是建筑外墙体没有保温功能,那么我们在挂设金属幕墙或石材幕墙时,就需要进行保温处理,一般的做法是在幕墙和墙体之间填充保温棉等材料。 2.4配电与照明方面: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①满足建筑物的功能;②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③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同时在选用节能的新设备上,应具体了解其原理、性能、效果。从技术上、经济上进行比较后,再选定节能设备,才能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 在建筑规划和单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采光;合理设计照明点;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要设计相应的照明节能控制措施。比如:对于住宅公共部分节能控制措施即是指采用节能自熄开关。由于住宅公共部分是无人值守的,所以灯具在人来时点亮,人去时熄灭是很重要的。对于高层住宅电梯前室,由于其对于保证人员疏散的重要意义,所以此处只能采用翘板开关,但对于住宅大部分公共楼梯间,节能自熄开关的采用可作为一条重要节能措施。高效光源顾名思义具有高光效,显色好等优点。试验证明,白炽灯只有10%的电能转变为可见光,90%的电能转变为热辐射,而这种热辐射性又往往带来火灾隐患。细管径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和节能灯均为高效光源,应积极推广应用,尽量减少白炽灯的使用量。可直接体现节约电能的效果。 3建筑内装饰的节能设计 门窗工程在建筑物的维护体系中,窗体是建筑热量最大的部件,其散热方式及途径如下:第一,窗体框架间隙的热量传导;第二,窗体玻璃热量传导。基于以上分析和总结,我们在进行窗户安装工程时,尽可能选用树脂塑料、apvc塑料,pvc钙塑等导热效能较低的窗框材料,还要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热桥效应的产生。 室内墙面(轻质隔断)室内墙面的工艺处理是建筑节能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处于对户内使用功能的考虑,内墙面不宜存在明显的凹凸,在兼顾户内材料耐火等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采用隔温性好的材质,从而减少户内热能的损失。在需要进行隔断处理的房间,为了防止热量从一个房间传导至另外一个不需进行温度控制的房间,那么我们就需要在隔断材料内填充隔温材质,从而最大程度的防止热能的室内传递。 地面工程与室内墙面一样,对于室内地面使用功能的考虑,不宜有过多的凹凸,因此不回对户内的通风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户内地面会通过与人体脚板的接触而传导热能,由于户内地面的热工舒适性因地面外层材料的吸热系数有密切关系,所以就算室内用不同材料铺设的地面的温度完全相同,但人站在上面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地面工程也是室内装饰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吊顶工程在建筑户内4墙面体。地面以及吊顶等6个面体中,只有天花棚架可以采用凹凸设计形式。建筑天花棚架的设计对建筑室内的通风效能有直接影响,有效合理地引导自然风入内,这样就可以起到通风散热的效果,这对炎热地区的室内节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进行吊顶处理后的净空高度也直接对室内节能效果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吊顶的高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 结语 如何通过建筑室内装修,使建筑本体达到既美观舒适又环保节能的目的,这需要建筑设计师和装修设计师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专业范围和知识都需要得到更大的拓展,希望建筑和装修的节能方法。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等的不断进步,会有更多的改良创新,也希望有更多施工工艺和新材料能发掘和利用在节约能耗上来。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立面装饰工程分析 摘要:外装修的目的应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设计过程要考虑与周围环境协调,选材坚固耐用,阐述三个对建筑装饰有影响的方面,GRC构件、外墙保温与外墙涂料分析其中的优点和注意事项基本程序,并综合分析建筑装饰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外装修;GRC;外墙保温;涂料;综合问题 建筑立面装饰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概念深入人心,为人们不断地呈现多姿多彩的形态外观。基于建筑立面在现代房地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建筑立面装饰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室外的装修的功能以及外装修的目的应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和对建筑物的保护作用。首先应考虑外墙结构材料直接受到风吹、日晒、雨淋和冰雹的袭击,以及腐蚀性气体和微生物的作用,及耐久性受到威胁的问题,因此,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又要有独特的风格,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应适当采用坚固耐久并且美观的外装饰材料,以下我简单阐述一下,本案伊丽雅特湾二期立面造型所涉及主要的构件,装饰材料。 一、目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让建筑立面变得更加的活跃和自由,而以前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构件也逐渐走到了前排,甚至成为建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GRC造型的构件的应用能制作欧式或复杂的造型,能够实现想要的艺术造型,本案欧式造型丰富多样。GRc柱子、梁托、小方柱子,从细节上更完美的表现我们需要的造型效果。 GRC是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lassFiberReinforcedCement)的英文缩写,是七十年明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将轻质、高强、高韧性和耐水、不燃、隔音、隔热、易于加工等特性集于一体,在建筑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迄今,GRC已在英、美、日等四十多个国家大量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低碱水泥、抗碱玻纤的相继出现,把我国的GRc技术引向新的发展阶段。但是构件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到该工程建筑风格的体现。 简述一下工艺流程:施工准备-进场构件检验-各类的铁件、支架制作-找准外墙土建基准线-按GRc构件规格定位放线-GRC构件就位安装-堵缝、修补-养护-分项验收。构件进场进行检验,由于构件系外围外加工预制,所以,必须保证进场构件的质量。依据构件加工企业标准,按外观和尺寸偏差进行现场检验。且进场构件须有出厂合格证书,严禁使用不台格的构件。 需要注意的是与主体墙面的安装的GRc构件,由于主体外面保温制作完毕后安装时,GRc构件的边缘要用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以便与外墙保温形成整体。 二、外立面墙体保温施工对装饰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说起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技术也是日益加强。尤其是外墙保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现在说论述的是建筑中使用的外墙外保温施工工艺中的对装饰有影响的注意事项加以说明: 弹好控制线:根据、建筑立面设计和外墙外保温技术要求,在墙面弹出外门窗水平、垂直控制线及伸缩逢线、装饰缝线等;挂基准线:在建筑外墙大角(阴阳角)及其他必要处挂垂直基准钢线,每个楼层适当位置挂水平线,用以控制聚苯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配制专用粘接剂;前期粘翻包网格布:凡在聚苯板侧边外露处(如伸缩缝、门窗洞口处),都应做网格布翻包处理;粘贴聚苯板:注意墙体造型的变化,比如要求不同板厚的位置,安装固定件;板面打磨、找平;配制聚合物砂浆;聚合物砂浆在聚苯板面抹底层砂浆,厚度为2mm-2.5mm。同时将翻包网格布压入砂浆中。门窗洞口的加强网格布也应随即压人砂浆中。贴网格布:将网格布紧绷后贴于底层抹面砂浆上,用抹子由中间向四周把网格布压入砂浆的表层,要平整压实,严禁网格布褶皱。网格布不能压入过深。表面必须暴露在底层砂浆之外。网格布上下搭接宽度不小于80mm,左右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网格布粘贴完后,在表面抹一层0.5mm—1mm面层聚合物砂浆。 由于本案的建筑形体比较复杂,且对整体墙面的平整性要求很高,凸出与凹进,阳台、露台都很多,施工过程中,墙面的装饰缝隙一定要事先预置尺寸。主体结构完成后,还有一定尺寸适度的装饰线脚需要采用苯板材料制作,欧式线脚不像平板那样的好直棱角直角,一定要注意造型的质量是否规矩,水平度、垂直度、是否交圈。 处理好外墙保温与造型后,需要施工涂外墙腻子,可根据饰面设计选用不同的外墙腻子,如外墙光面腻子、外墙拉毛腻子、外墙弹性光面腻子等。 三、涂饰外墙装饰涂料对于外立面装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根据设计要求颜色涂饰外墙涂料。选择需要的肌理质感,还有就是涂料的类型,使用普通油漆,如果墙体开裂,漆膜也会跟着开裂,从而使潦膜失去对墙体的保护功能。本案使用弹性涂料,有着对紫外线的抗性,从而具有超强的耐久性。有着永久性的韧性,从而能抵抗墙体开裂。可阻挡水和二氧化碳的侵入,维持墙面历久常新以防止雨水入侵墙体,造成墙面漏水发霉,具有特殊的呼吸能力,可以防止水分在墙体内的积累,又可使水分透过漆膜蒸发出去。皮肤机理,透气性好,保持室内不闷气。有效弥盖细微裂缝保色性能优秀,施工方便,涂刷随意,并且弹性涂料有很好的光泽度和质感,还可以滚涂出不同大小质感的拉毛。 以上分析了里面三大主要影响装饰效果方面,下面总结建筑装饰应该综合注意问题: 对于本案这种线脚丰富的实例来说,需要注意的是,前期建筑设计的结构尺寸应注意与成话尺寸的差额,加之土建抹灰尺度比例不要把握,容易造成最后成活尺寸过大,造型比例不协调,再做修改费工费力得不偿失。 石材墙面注意涂料与石材分界线位置的装饰线条,最要先安装石材后在做线条,以防止由于石材找平后,石材顺应前面空隙增大,装饰线条容易无法压住石材的返工。 铁艺的安装要注意铁艺横向的管材与保温的接口出保证平整,铁艺设计的时候尽量减少给墙面造成的漏点,直接与土建交接的地方应该把土建面破开预埋固定。考虑细节问题,成活后不要露出竖向接头或竖向接头与土建台面断开。如铁艺前期安装,现场尺寸应实地测量,考虑露台或阳台非直角障碍物的处理。铁艺安装的成品保护尤为重要,以避免保温与涂料施工中对铁艺的污染,以防止饰面重耨处理耽误工期。 墙面的装饰砂岩浮雕注意防污.表面应涂刷防水的防护剂。 总之,建筑装饰的等级应该根据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者的经济实力等条件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合适的建筑装饰标准,建筑立面装饰根据设计要合理选择需要的材料和构造的工艺做法,让所采用的材料互相搭配,创造出令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本案装饰效果从细节上表现细腻,整体上又互相协调表现效果大气,装饰构件与墙面质感符合设计理念,互相搭配整体效果丰富且艺术美感顿佳。 装饰工程论文:成熟度模型中装饰工程造价管理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利用成熟度模型量化了装饰工程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交易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为建设单位后期有重点地提高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 引言 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PM3模型就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用于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提出技术改进措施。成熟度,就是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蜕变能力以及根据工程管理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能力[1]。 1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构成 研究管理成熟度的模型可以从三个层面考虑:①流程;②项目;③组织。本文主要以项目层面为主导展开研究。通常对于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会设定5个级别,即初始级、简单级、规范级、管理级、优化级。不同级别,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不同表现。但是成熟度的各个级别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明确工程造价管理的成熟度,就可以明确管理能力。 2案例分析 本文将某高校科研实验楼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数据,计算出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科学地评价该高校在科研实验楼装饰工程中的造价管理水平。2.1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装饰工程造价成熟度模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下:目标层:工程造价成熟度评价(U);指标层包括:投资决策环节(A)、设计环节(B)、交易环节(C)、实施环节(D)、竣工验收环节(E)。其中,投资决策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项目决策准备(A1)、风险识别(A2)、投资估算(A3)、投资与融资(A4);设计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设计管理(B1)、概算(B2)、施工图的预算(B3);交易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招标管理(C1)、招标控制价的编制(C2)、招标文件的编制(C3)、签订合同(C4);实施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索赔管理(D1)、合同管理(D2)、工程变更(D3)以及工程结算(D4)等等;竣工验收环节的关键指标包括工程决算(E1)、投资控制(E2)。2.2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本案例确定10名调查对象,对同一层的指标进行比较,通过打分确定其重要程度。对各项进行评价,将判断矩阵建立起来,用层次分析法将工程造价管理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来。本装饰工程各级指标权重值如下:WU=(0.2544,0.4973,0.0394,0.0521,0.1568);Wai=(0.1235,0.2785,0.5236,0.0744);WBi=(0.1152,0.6584,0.2264);WCi=(0.5438,0.2573,0.0612,0.1377);WDi=(0.5438,0.0611,0.2754,0.1197);WEi=(0.8423,0.1577)经计算,本工程各级指标权重通过一致性检2.3评价综合值的计算通过高校招标办、基建处、使用部门人员及专家对本装饰工程指标进行打分,计算出关键指标评价综合值:RAi=(65,50,60,65),RBi=(70,60,75),RCi=(85,90,85,90),RDi=(90,85,90,85),REi=(85,80);一级指标层评价综合值:RA=56,RB=70,RC=81,RD=86,RE=84;目标层评价综合值:RU=82。2.4确定成熟等级根据所获得的分数就能够对成熟度的等级予以确定[5]。可知该高校的科研实验楼装饰工程造价管理成熟等级为规范级。2.5分析评价结果通过分析一级指标层评价综合值可知,该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处于简单等级,管理水平较为落后,需要着重提高上述两个阶段的造价管理水平。 3结束语 长期以来,在装饰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重视技术能力而忽视规范化管理的现象,使得装饰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随意性,投资失控现象普遍存在,采用成熟度模型实施管理,就是希望通过定量分析不同阶段的成熟度,有重点地改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使得项目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 作者:宋媛媛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控制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人们不仅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有了日益提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建筑工程有一定的美感,因此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能否有效的控制装饰工程成本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成本控制;方法;原则 1引言 在建筑装饰施工期间,所耗费的所有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都可以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两者统称为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也就是施工期间各项费用的总和,对其进行控制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1.1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的分类(1)按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三大类。(2)按生产费用与工程量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3)按工程项目的成本属性分类,可分为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及不可预见成本四大类。1.2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的构成(1)直接成本。这一成本是指施工期间的各项直接费用支出,主要有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等几大方面。(2)间接成本。施工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也需要耗费一系列的成本,这些成本的支出统称为间接成本。 2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概念。成本控制也就是在产生项目成本期间,结合事先确定好的成本目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费用开支等,采取科学的方法实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工作,以第一时间纠正目标与方案之间的误差,使生产费用能够符合计划成本的标准,将成本控制的目标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去。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成本控制其实就是对经济行为的控制,是成本施控方对于活动对象的一种控制和限制。(2)成本控制的程序。①事前成本控制。这种控制方法需要对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以及成本计划展开严格的控制,还需要将成本计划内和经济指标、费用计划相关的部分进行细化,并将各项工作内容和工作责任都落实到具体的人。②事中成本控制。事中成本控制就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对工作期间发生的各项成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以确定其中的不合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为后续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③事后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活动已经结束之后,对项目成本所开展的核算、分析以及考核工作都属于事后成本控制的范畴。这一工作并不会使项目成本产生变动,但有利于事前、事中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重要的是,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总结成本管理的优缺点,设立相应的企业定额,对于以后成本控制工作的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3)成本控制的原则。①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控制工作需要将项目成本产生的整个时间段都当做控制对象,且成本控制必须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竣工等一系列活动同步开展,不能遗漏任何一个重点,而且又要松紧适中,这样才能够始终保证施工项目成本的科学合理性。②目标管理原则。为更好的落实计划方案,需要使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才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误差并第一时间纠正。③动态控制原则。建筑装饰施工都是一次性完成的,因此必须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比如:进行内部管理工作时,常常会产生材料超耗、工期延误、施工方案不科学、施工组织有漏洞等问题,这对于工程成本都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不仅如此,系统外部的各种因素包括通货膨胀、交通状况、设计方案科学性等也会影响项目成本,因此,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是十分必要的。(4)成本控制的方法。现今,各个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有了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各种成本管理方法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科学、高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层出不穷,现今使用频率较高的成本控制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时间、进度、费用法。项目的施工阶段涵盖了施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以及工程竣工验收三个主要环节,各个环节的费用支出特征都是有很大差别的,且单位时间所花费的成本和所完成的工程量一般也是线性关系。②成本控制图法。这一工作方法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法中的质量控制图法,在日常成本控制工作中效果最好。在施工期间,成本的偏差有:实际偏差、计划偏差和目标偏差为:实际偏差=实际成本-预算成本计划偏差=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目标偏差=实际成本-计划成本通过这三个偏差来调整和纠正偏差,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③成本计划评审法。在确定好网络模型的前提下,便可以使用网络计划技术来开展工作,这一技术的计划、控制效果非常经济•管理•好。现今我国的进度控制工作中常常会使用这一方法,在对网络计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时,也可以借助这一技术来确定最低的赶工成本。一般情况下,平时工作中会将成本控制和网络计划法结合起来使用,两者结合可以很好的取长补短,并且能够直观的反映工序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间的对比,反映控制进度及成本的方向。 3结语 建筑企业的工作质量以及管理质量都可以由建筑装饰施工体现出来,而且它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最直观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将项目成本控制作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行业进步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杨正茂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预算论文 1装饰单位对工程的收费难以控制 首先,客户在和装饰单位签订装饰工程合同时,由于装饰单位的信誉差别、装饰工程的差别、所用装饰材料和装饰工艺的差别等,都会造成装饰单位收取费用的不同。当前,国家在装饰单位工程收取费用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额标准,造成最终客户付出的费用远远高出最初预算的费用,也给客户的工程造价管理带来麻烦。 2解决措施 针对当前装饰工程预算造价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2.1选择合理的预算方法选择合理的预算方法,得出合理的预算方案是应对当前装饰工程预算造价过程中诸多问题的第一步。在签订装饰合同之前,客户应该对装饰单位收取的费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费用包括装饰单位的人工费用、材料涉及耗损费用、机械涉及耗损费用、设施费用和综合费用。其中,装饰单位的人工费用是指装饰单位在工程中消耗的人力,材料涉及耗损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材料耗损造成的费用,机械及损耗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以及机械耗损造成的费用,设施费用是指为建筑物添置相关设施的购买费用,综合费用是指装饰单位的综合管理费用以及其他的利润和税金等。客户在造价管理中应该重点关注装饰单位的材料费用、设施费用和相关的耗损费用。 2.2加强对装饰工程使用材料的控制装饰工程使用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的变化,是造成预算工作出现失误,造价管理不符合客户要求的主要原因之一。客户在查看装饰单位的材料价格报单时,应该尽量加强对装饰材料价格的控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工程的装饰材料,用户可以尽量选择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既保护了建筑居住环境,也合理控制了装饰工程材料的费用。 2.3加强沟通和监控客户加强与装饰单位在工程施工期间的沟通,确保装饰单位在工程中的施工费用符合工程和客户的要求。监督装饰单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购买和消耗、劳动力分配、机械使用以及其他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装饰单位不存在虚报或者高报材料价格等问题,最终实现对装饰工程的成本控制。 3结语 客户应该采取合适的预算方式,包括对定额法、包工包料综合报价法以及包工不包料报价法的综合选择和使用。其中,定额法是指合同双方按照当前行业的定额标准以及工程施工面积来综合讨论预算金额的多少,但这种方法受到行业价格变动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冲击,工程施工过程中变化较大;包工包料综合报价法是指装饰单位负责工程整体的人工费用、机械费用、材料费用以及综合费用等,预算工作也全部交由装饰单位全权处理;包工不包料报价法是指装饰单位根据设计图纸的装饰材料做法,仅仅报人工费用和机械费用,装饰材料由客户自行购买,对材料的要求由客户和装饰单位共同协商确定。一般客户可以根据自身对建筑材料市场和装饰单位的信誉与质量的了解来综合选择相应的预算方法,得出符合工程实际的预算金额。因此,客户应该在装饰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预算控制工作,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预算目标的完美实现。 作者:王佳佳单位:西安悦盛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装饰工程论文: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一、装饰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 各种材料的堆放管理。装饰施工的现场必须悬挂属于自己企业的标注已经安全文明用语,还有大门处要悬挂“六牌一图”。施工现场的道路要顺畅,材料堆放要整齐,合理。生活和施工时产生的垃圾一定要及时清理以及合理的堆放,易燃易爆高危险物体一定专人合理的保存,在施工现场危险地区要明确表明危险的安全警示牌;但是很多装饰施工的工地都没有达到以上的要求,项目部负责人轻视现场的安全文明管理,导致现场管理的不规范,这样为项目部今后的施工规范化带来了严重的安全质量隐患。 二、针对装饰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所做的对策以及想法 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装饰企业在安全文明以及工程质量意识上必须全面的重视。施工工人的质量意识对做出来的工程的品质有至关重要的管理。工程质量高说明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精品意识比较高,反之则是较弱。我们对于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要严格的管理,提高施工时的管理水平,让工人明确质量决定一切。虽然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全面的提高质量意识,才能全面整体的提升施工装饰成品的质量。 (2)加强施工团队的教育培训。从实践经验来看,经过专业培训的施工人员的各项素质都远远高于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所以,在日常的施工中,建筑装饰企业应该加强员工专业素质的培训,安全质量培训以及责任意识的灌输。结合培训考核结果做出明确的奖励和惩罚,让他们了解到专业知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了解工程的核心就是质量,保证工程顺利进展。同时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以及素质建设,这样不仅能加快施工进程,还能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工程质量精品,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 (3)总体来说,现在的装饰工程质量相关标准和规范比较完整和全面,便于宏观控制和指导,但是结合实际的深度和针对的力度不够,所以必须要让装饰工程质量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有具体的落实,这样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和有效的执行,保证施工质量交底全面到位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 2.装饰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针对性地对装饰施工项目部的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抽查和普查,让建筑装饰企业在每个施工现场安置足够的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员,并且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保证现场出勤到位率并进行监管到位,不能因为单纯的想对付验收和检查而去现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劳务资质及分包资质的合同抽查管理,杜绝选用零散工和未经培训考核的非专业施工队伍,务必让施工企业去招标选用有资质、有经验的施工劳务队伍,这样才能从施工队伍的稳定方面保证质量目标的达成。 (2)主管部门在管理和规范建筑装饰施工行业企业时,要积极全面的贯彻和落实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理念,使企业的人员从分包劳务队的普通工人到企业法人代表在施工现场的全权代表项目部经理都要积极地参与到工程质量目标实现当中的管理和控制。 (3)建设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装饰工程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为了真正实现严格监管工程的质量,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环节、各个方面强化质量管理,并对施工过程的隐蔽工程验收、初步验收、分部分项检验到竣工验收严格的进行检查。要加强对各项工程资源的管控,在保障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文明水平同时,倡导职业健康和环境绿色,目标的实现最终落实在对过程的苛求之中,毕竟工程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李峰单位:烟台苑丰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论文 1目前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工程造价存在严重问题部分施工单位只顾追求利润,对业主进行欺骗,给行业带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施工单位愚弄业主企图利用其对行业技术的不甚了解,对一些本应包含在总工程里面的事项列出来再单独的计算价格,从而达到加价的目的。例如,在一些墙面施工中,总项目中已经把墙面抹灰的成本计算在内,施工方却重新给业主列出墙面抹灰单项,从而存在重复造假之嫌。二是,施工方没有根据国家行业标准进行定额[3]预算。国家对建筑装饰行业制定了不同的定额标准,部分施工单位为了争取利润,违背国家标准私自调整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工人的数量。三是,工程预算的定额缺乏基本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今各种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充斥市场之中,这些新材料与传统材料比起来可能价格悬殊很大,使得一些建筑装饰工程人员,抓住了空子,利用市场对定额严重高估,从而套取定额。 1.2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目前建筑装饰工程行业入门门槛较低,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施工技术也比较单一,对一些施工项目安全意识根本达不到,直接后果就是极大的提升了对整个建筑装饰工程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还有一个有效的措施对从事建筑装饰行业人员的素质进行有效的监管,加上目前人员流动性强,从而导致与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势头不相匹配,对单位、企业的发展技术力量的储备也是不利的。所以,一方面我国对建筑装饰工程行业从业人员要尽快制定考核标准之外,施工的企业、单位也要做好自我把关工作,对于那些拿不到从业标准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淘汰,保证整个施工的质量。 1.3对施工缺乏必要的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前夕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制定一个可以对工程进度具有指导作用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不仅对整个施工进度和施工计划进行控制,还要同业主进行密切的沟通,使装饰时刻达到业主的需求。科学有效的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既是对施工的质量、工序做出保障的基础,也是项目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从事装饰工程的单位、企业没有对装饰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其计划,施工的一些施工图都没有,更别提一些装饰效果图了,也没有详细明确的施工方案。 2提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措施分析 2.1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进行优化,合理经营不管是建筑工还是建筑后期的装饰工程其施工控制都是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有效流动的进程,而在这个进程中定型的建筑物可能是不变的,而装修过程可能是时刻“流动的”。在施工紧张时期,同空间同时间的人员、原材料、设备等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下,要合理控制工程的施工进度,优化生产要素的流动,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施工的质量、成本、进度来提高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2.2对建筑装饰工程进行动态控制,明确目标建筑装饰施工的目标可能会随着施工的进度而发生变化,最终实现工程的总目标,而这一过程中管理活动也是随着装饰工程目标时刻变化的,所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对当前施工计划和施工目标与实际施工进度不断调整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实际施工与计划施工达到一致。 2.3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人员进行管理,以人为本建筑装饰工程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比起来大同小异,都需要明确每个岗位的管理责任和管理义务,把总体目标进行细致分解到每一个责任人,使得每一个责任人目标的完成来保障总体目标的达成。而对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其实对每个参与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4]。所以,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管理必须要关注到每一个施工成员,激发施工成员的参与性及积极性,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这可以通过企业、单位的定期培训来完成,提高他们的施工安全意识及施工的技术水平,从而促进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 3结语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还发展的地方。只有努力提升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才能缩小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一些差距,为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施工管理项目,寻求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促使建筑装饰工程朝着高质量、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为建筑装饰工程行业作为一丝贡献。 作者:周文杰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装饰工程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1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完善任何装饰工程都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的,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团队必须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上的技术要求完成施工建设。但是,很多装饰工程在施工前没有对施工图纸进行检测,施工图纸不完整、设计规模不规范而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很多装饰工程的施工图纸就是几张简单的平面图或者效果图,工程设计与施工进度同步,对施工的进度和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完善还表现在施工技术规范不严格,技术不规范导致装饰工程质量不达标,返修过程会严重阻碍工程的进度,浪费大量建设资金。 1.2施工工艺难控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装饰行业中的材料、方法、工艺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新材料有板材贴面、玻璃幕墙等,这些材料主要用来装修外墙,与传统的外墙装饰材料相比不仅美观,而且更加经济实惠。很多新的施工工艺开始代替原有的抹灰、刷涂料技术,新工艺的产生使传统的选材标准与现有的装饰方法产生了摩擦,导致装饰工程施工投资方向不明确。我国建筑装饰工程很少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投资单位通常将几家装饰单位的报价进行对比,选择合适的装饰单位,施工工艺难控制,导致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3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素质偏低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的组成比较复杂,施工人员多数为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普遍存在施工安全意识较弱、施工技术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建筑装饰施工单位对职工的要求太低是施工人员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另外,建筑装饰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也严重影响到施工管理工作,近几年,我国建筑装饰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对建筑装饰工程缺乏全面有效地管理和监控,导致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水品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另外,建筑装饰工程人员流动性较大,很难保持高素质、高技能的施工队伍。 2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施工管理技术体系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受时间的影响,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进行检查,根据施工人员的技术掌握程度建立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建筑装饰工程首先应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技术资料进行分类,将企业建设的职责分配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还需要管理者加大管理体系的宣传力度,从而保障施工的进度与质量。 2.2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管理者还应该做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社会不断变化发展,施工技术快速革新,管理者应该关注世界各地建筑装饰工程的发展,根据市场的变化收集更新后的技术材料。另外,建筑装饰企业还应该收集不同类型建筑企业的技术材料,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综合运用新的技术成果,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2.3加强材料的监督和管理材料的验收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的中心工作,材料的质量影响着装饰工程的质量。施工前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有效地检测,包括材料的质量规范、性能、品牌、数量等。材料的安放也是值得注意的,管理者应该根据材料的性能分类堆放,按照施工的进度合理安排材料的使用数量和进场时间。最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材料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堆放时应该远离火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具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管理。 2.4强化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队伍的管理提高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的素质,首先需要提高建筑装饰市场的准入门槛,杜绝聘用毫无技术含量的人员。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资质的审查,有的施工单位技术薄弱、职工素质偏低,审查部门应该严格抵制这样的施工单位参与施工建设。最后对已经取得资格的施工单位,管理部门还应该加大监控管理力度,对施工单位的职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使建筑装饰工程的安全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2.5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 2.5.1施工进度任何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都是同步的,保障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施工进度受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施工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遇到施工问题及时调整,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5.2互相监督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质量是工程建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保障施工质量需要管理者根据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加强管理工作来完成。首先,企业管理者可以安排专门的质量安全检测小组,对施工现场各项目的建设进行有效地监督,制定监督检测报表,经技术人员检查后,如有问题,及时反馈给施工人员。另外,施工单位还应该根据企业建设特点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企业内部职工作为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施工质量,还可以节约大量建设成本。 3结束语 我国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是企业建设者的当务之急。加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首先需要明确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不完善、施工工艺难控制、建筑装饰施工队伍素质偏低等,针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地防范施施,从而保障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 作者:牛跃森单位:南京市时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医学美容论文:对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美容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医学美容专业;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人们不仅追求自身健康的同时,更加关心自我美容和健美问题。医学美容学指是人们运用各种医学、美学及美容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护、修复和塑造人体美,以增进人的牛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它是医学、美学和美容技术三者的结合[1]。 1 目前高职高专美容医学开展的现状 我国医学美容教育开始于1993年,在2005年,正式更名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然而,在2006年,卫生部的文件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和护士资格,这一规定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高专学生未来就业渠道,限制了其发展[2]。根据上述变化,我们认为在进行医学美容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发展规划改革,加强实训实验室建设,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增加毕业生动手实际能力,为以后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践实训课程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医学美容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在安排教学时,在各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验实训课应该占较大比例。实验实训作为医学美容专业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校医学美容专业于2006年开展起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几年的教学反思,我们认为对于高职高专专业来说,实训实验课程在美容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及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我们在进行医学美容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实训的应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社会需要培养实用性人才。 3 我校医学美容专业实训及课程开展的经验 3.1 围绕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目前,美容行业从业者的学识和技术,呈现出不同层次及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完全相同的特点,毕业后能上岗的技能型美容医学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加快校内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医学美容专业技能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认为毕业的医学美容学生应当具备美容医师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还应当具备审美意识。因此,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目标开展,我们校开设的课程大致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中医学基础、美容中药学、美容方剂学、足反射区美容保健疗法、医学美容学导论、实用美容药物学、美容营养学、美容化妆品学、美容护理基础、美容外科学、美容牙科学、医学美容心理学、美容礼仪学、皮肤性病学、美容皮肤治疗技术、美容保健技术、实用美容技术、美容业管理与营销、医学美容实验教程等,我们认为只有注重对学生开展进行美容医师技能的培养,特别是美学意识的培养,才会造就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2 精简合并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医学基础、医学临床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和《医学临床概论》,目的是打造基本符合专医学美容专业教育特色的、职业化特点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获得获得从事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医学基础课及医学临床课程的内容可以有效地保证各课程之间的内容的衔接,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知识够用原则。 3.2 进行本专业课程的调整,加大实践课的比例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高等教育学专业发展规律进行专业调整,应当根据本专业负责人的意见、专业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特色等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继而经过教务处组织各课程教师进行沟通后,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我们通过根据目前医学美容市场的特点,通过对美容市场的调查,充分制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应加大化妆、纹绣、减肥技术、光子嫩肤技术、多功能美容仪器的使用、正常和问题性皮肤护理等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亲自实验、反复实践。缩短教师教学讲设计原则和示教时间,其余时间让学生互相练习,课程结束前再进行讲评和示教。另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医学美容专业发展方向、新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通过实践的教学,学生能够主动获得大量的知识,自主地、创造性地去获取知识,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校内实践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将来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将来我校实践实训发展方向,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互动,营造具有职业氛围的环境,更好地为我校医学美容专业服务。 医学美容论文:观察复合麻醉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疗效 摘 要:目的:探讨复合麻醉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进行医学美容手术的患者按照麻醉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复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并进行记录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对麻醉效果均满意,但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丙泊酚 芬太尼 氯胺酮 复合麻醉 美容手术 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美丽和健康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医学美容手术改变自身的不足或者缺陷[1]。本次试验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成功完成医学美容手术,在美容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不同的麻醉方式给患者术后带来了不一样的临床表现。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进行医学美容手术的患者,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4例和8例;年龄范围在19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3.2)岁;62例患者中37例进行眼袋术、12例进行隆鼻术、5例进行嘴唇修补术、4例进行吸脂肪术、4例进行隆颌术。将两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复合麻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如检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在手术前 5~7 h禁止饮食饮水。患者进入手术后常规开放境地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缓慢滴注0.002 mg/kg芬太尼,后静脉滴注2 mg/kg丙泊酚,后静脉滴注0.6 mg/kg氯胺酮,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最后注射丙泊酚以8 mg/h持续注射,直到手术结束[2]。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相同。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静脉滴注0.2 mg/kg咪达唑仑,后静脉滴注2 mg/kg丙泊酚注射液,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 mg/kg,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手术后使用丙泊酚2 mg/h持续滴注,直到手术结束。 1.3 疗效判定 I级表示患者无痛感,平静的接受配合;II级表示患者有轻微的痛感,但可配合手术治疗;III级表示中度疼痛,术中表现为烦躁不安、呻吟等;IV级表示患者疼痛剧烈、大叫呻吟、躁动不安,不能忍受。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麻醉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记录苏醒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呛咳、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对麻醉效果均满意,详情见表1。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均未给予特殊处理,症状便逐渐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分别为(6.2±2.0)min和(7.3±2.9)min。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塑性后中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医学美容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且在临床上复合麻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受到患者的青睐和信任。复合麻醉可让患者更好更积极的配合手术,同时还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及压力,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组织损伤,并降低出血量,对患者的术后会及美容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在临床上适当的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顺利的关键因素[3]。 丙泊酚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常规用量,增加其传到,大量使用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苏醒后无嗜睡感、头晕等特点,使用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从本次试验中便可看出。芬太尼是用于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的镇静、镇痛作用,丙泊酚与芬太尼连用,可使患者无痛性迅速苏醒,麻醉平稳舒适。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全麻药物,可作为辅助麻醉,同时还有扩张支气管作用。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可增加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及氯胺酮的镇痛作用,氯胺酮因可扩张支气管,所以两者合用是可防止丙泊酚过敏引发的支气管痉挛。 综上所述,氯胺酮、丙泊酚、芬太尼复合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稳定的作用,是医学美容手术中有效的麻醉方式。 医学美容论文:胶原贴敷料在医学美容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简介:斌(1975-),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广州远东美容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学;周文亮(1985-),男,邵阳小张医疗美容诊所,本科,执业医师,小张医疗美容诊所, 整形美容外科学。 【摘要】目的:探讨胶原贴敷料在医学美容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光子嫩肤治疗后使用胶原贴敷料进行护理;痤疮病人进行护理;化妆品皮炎病人进行护理,结果:选择光子嫩肤治疗后使用胶原贴敷料进行护理,病人热损伤恢复时间缩短,病人舒适度显著提高,对光子嫩肤术后的皮肤干燥也有保湿作用;对色素沉着的影响方面,使用胶原貼敷料组,虽然 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胶原贴敷料在医学美容中心皮肤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中疗效确切,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微晶磨削后的皮 肤护理,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总结。 【关键词】胶原贴敷料;医学美容;皮肤治疗;临床应用;光子嫩肤 目前,应用激光和强脉冲光进行皮肤的治疗与护理已在我 闰广泛展开,伹术后护理技术和产品还欠完善。痤疮、化妆品皮 炎的治疗尽管采用各种治疗手段可控制病程,但对遗留的色素 沉着和瘢痕增生,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众所周知,胶原蛋白是 皮肤的主要成分[1],体外应用具有促进皮肤组织合成代谢和新 陈代谢,有利于皮肤的更新换代,加速皮肤的再生与修复[2’3]。 利用胶原蛋白的这一特性,采用胶原贴敷料贴敷皮损部位,改善 皮肤的微环境,使皮肤趋于稳定,增强皮肤的免疫体系,减少变 态反应的发生。我科将胶原贴敷料运用在光子嫩肤治疗后的术 后修复及护理、各种痤疮病人、化妆品皮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手法 1.1一般资料①光子嫩肤治疗后使用胶原贴敷料进行护理 病人]25例,其中男25例,女100例;年龄18岁~55岁。随机 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0例。②选择12岁~40岁临床非 感染期表现轻度或中度的寻常痤疮,以及因痤疮遗留的明显色 斑和色素沉着为治疗的人选对象,痤疮分级参照虞瑞尧4级分 级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③我科收治的化 妆品皮炎病人42例,女24例,男18例;年龄14岁~45岁;人选 病人皮肤形态呈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有程度不等的红斑、丘疹、 水肿、水疱,破溃后可有糜烂、渗液、结痂,自觉局部皮肤瘙痒、灼 热或疼痛。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1.2方法 1.2.1光子嫩肤治疗后病人观察组术后即刻冷敷20 min~30 min后使用胶原贴敷料,每次15 min~20 min,毎天1次,连 续3d后.隔日1次,7 d为1疗程,对照组术后冷敷20 min~30 min。比较两组病人光子嫩肤后色素沉着斑发生情况及热损伤 恢复时间。 1.2.2痤疮病人观察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使用 胶原贴敷料,轻度病人每天1次,每次20 min~40 min,连续使 用1周,其后每周使用2次或3次,每2周为1个疗程,中度痤 疮病人每天1次,每次20 min~40 min,连续使用1个月,其后 每周使用2次或3次,每6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 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痤疮病人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观察病人的痤疮改变情况,包括炎症有否减轻;皮脂分泌有否改善;皮肤瘢痕形成有否减轻;皮肤粗糙有否减轻 皮肤色素沉着有否改善。效:对上述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有 效:对t述临床症状有改善,但效果不显著;无效:对上述临床症 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a效+有效)/总例数。 1.2.3化妆品皮炎病人观察组采用胶原贴敷料,先清洁患处 皮肤,取出胶原贴敷料粘贴患处15 min~20 min,每天1次,连续3d后隔天使用1次。对照组患处皮肤外涂炉甘石洗剂,每 天3次,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化妆品皮炎病人的治疗效果。 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痒感消失;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痒感 明ffi减轻;有效:皮疹消退35%以上,痒感有所减轻;无效:治疗 前后没有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 资料采用f检验,P 2结果(见表1~表3)表1两组病人光子嫌肤后色素沉着斑发生串和热损伤恢复时间比较例 3讨论 胶原是结构相似,成分相近的一组糖蛋白,胶原分子通过细 胞的主动吸收作用进人细胞内,平常放人一30 C~4 ‘C的冰箱 内冷藏,胶原蛋白一旦失活,即不再具备完整的空间结构,尤其 是糖基结构,将无法被细胞识别,很难进人细胞内。胶原贴敷料 (广州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由胶原蛋白溶液与无纺布结合 制成的敷料,它的湿润环境能有效地保护皮肤并促进创面愈 合⑷。胶原蛋白是真皮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占皮肤干重的 70%~80%,具有天然的抗拉性、抗张力性、低抗原性、良好的生 物相容性及完全的生物可降解性,可在细胞(尤其是成纤维细 胞)表明黏附、趋化、生长、分化及介导免疫反应等方面起重要作 用⑴,是良好的皮肤组织T.程修复材料。我们选用胶原贴敷 料进行光子嫩肤治疗后皮肤的治疗及护理,病人热损伤恢复时 间缩短,病人舒适度显著提高,对光子嫩肤术后的皮肤干燥也有 保湿作用,佴对色素沉着的影响方面,使用胶原貼敷料组,虽然 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但并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说明术后色素 沉着与护理关系不大,而与治疗能量选择有关。对于痤疮的治 疗、化妆品皮炎的治疗,疗效确切。 胶原贴敷料在医学美容中心皮肤治疗上的临床应用才刚刚 开始,但疗效确切,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微晶磨削后的皮 肤护理,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总结。 医学美容论文:Supreme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医学美容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 分离麻醉、强化麻醉及静脉复合麻醉等是医学美容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然而这些麻醉方法,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和咽喉部反射抑制,气道通畅难以保证。Supreme喉罩是根据食管引流型喉罩(Proseal喉罩)气管食管分开的双管结构特点而研制出的新型一次性双管喉罩,其在其他外科专业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通气,但未见在医学美容手术麻醉中的应用研究。笔者总结了62例Supreme喉罩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麻醉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观察其通气效果、对患者循环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Supreme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医学美容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行医学美容手术患者62例(男4例,女58例),年龄16~49岁,体重42~81kg,ASA分级Ⅰ~Ⅱ级,手术时间为35~150min。其中脂肪抽吸术19例,隆乳术及乳房假体取出术28例,巨乳缩小术2例,下颌角肥大矫治术5例,面部巨大毛细血管瘤激光治疗8例。 1.2 麻醉方法:患者麻醉前30min均肌肉注射盐酸乙戊奎醚(长托宁)0.01mg/kg,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面罩吸氧8L /min,连接监护仪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心电图(ECG)。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3ug/kg和丙泊酚0.5~1.5mg/kg。均缓慢注射,保留患者自主呼吸。意识消失后选择合适管号Supreme喉罩(Laryngeal Mask公司,新加坡),将罩囊的气体抽空,尖端和背侧面涂利多卡因凝胶润滑,使患者头部后仰、张口后置入,将罩囊充气确认通气良好后连接麻醉机,观察气道的通畅情况,监测潮气量,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所有患者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根据患者血压及心率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SPO2若降至95%以下时行辅助呼吸处理。术毕前10min缓慢静脉注射5~10μg舒芬太尼注射液镇痛,手术结束时停止七氟醚吸入,清理口咽分泌物,拔除喉罩,吸氧待患者清醒,若患者有舌后坠则行举额托下颌等措施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在插入喉罩前1min(T0)、插入喉罩后即刻(T1)、插入喉罩后5min(T2)、清醒拔除喉罩后即刻(T3)和拔除喉罩后10min(T4)等时点生命体征和患者苏醒时间(停止七氟醚吸入至患者定向力恢复)及麻醉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喉罩一次插入49例,两次插入13例,总成功率100%。患者在各个时间点MAP、HR、SPO2和PETCO2虽有所波动但均在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有5例患者在术中加深麻醉时SPO2降至95%以下,经辅助呼吸1~4min SPO2恢复至正常范围。患者麻醉苏醒时间(6.2±1.6)min,范围4~15min。术中均未发生肢体活动、反流误吸和术中知晓。在插入、拔除喉罩及苏醒过程中均未出现呛咳及烦躁。术后5例患者轻微咽喉痛,未处理,观察24h均痊愈。 3 讨论 医学美容手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患者不断追求美容效果的同时也对手术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完善、舒适的麻醉可使患者消除痛感、减弱术中应激反应,减轻或消除不良心理体验,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利于术者操作[1]。浅表小手术多由美容医师在局麻下进行,传统观点认为,局麻下进行美容手术安全、方便。然而,大量局部麻醉药可能产生毒副反应,麻醉常不完善,疼痛和手术操作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恐惧感[1]。应用了镇静催眠或麻醉性镇痛药者,由于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和气道反射减弱,易发生气道梗阻或误吸等意外,美容手术中颜面部位操作较多,使麻醉医师难以接近患者头部而影响对患者的观察,意外时而有之,其中不乏致死病例。另外静脉复合麻醉多有麻醉深度不够,患者术中肢体活动、镇痛不全及术中知晓。气管内插管全麻对肌松及麻醉深度要求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大,麻醉苏醒时间长,气管插管带来的并发症如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刺激气道分泌物增加,且气管导管及其套囊阻碍气管纤毛运动,增加了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此多被医患诟病,显然对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的美容手术不够理想。 传统喉罩和气管插管可以提供同样有效的通气,而其在使用中具有操作简单,患者循环更加稳定,并发症更少、患者耐受好,且麻醉苏醒迅速等诸多优点已成共识。Supreme喉罩采用PVC材料制成,于2007年应用于临床,除了具有和传统喉罩同样的优点外还为一次性使用,可避免交叉感染及疾病传播;独特的椭圆形设计能够与口腔结构更好匹配;与解剖结构相符的预塑型角度无需借助专用设备引导,易置入且对位更加精准[2-3]。气管食管分开的双管结构的特点,使得胃管置入更加方便,可有效减低反流、误吸的发生率。 Supreme喉罩适合术中保留自主呼吸[4]。美容手术多不需要肌松即可完成,保留自主呼吸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减少肺不张。研究表明Supreme喉罩咽部漏气压较第一、二代喉罩明显提高,且囊内压降低[5],减少了对咽喉部的压迫损伤。但其气道密闭性较ProSeal喉罩稍差[6],笔者在麻醉中保留了患者自主呼吸,不会产生较大的呼吸压力,显然是合适的。另外,有研究[7]显示Supreme喉罩麻醉较气管内全麻舒芬太尼和七氟醚用量明显减少,这也符合美容手术需要全醉浅而快速苏醒的要求。 本研究提示,Supreme喉罩置入技术简单,成功率高,其在七氟醚浅麻醉下耐受性较好,患者苏醒迅速,无不良记忆,不良反应少;麻醉过程中保留自主呼吸,通气良好;麻醉中未使用肌松剂,符合麻醉苏醒快,便于调控的要求。以往研究显示[7]喉罩的置入时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有统计学意义,只是远比气管插管轻微。然而本研究显示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的原因是研究对象不同,医学美容手术人群以年轻健康者居多,心血管功能代偿好,另外美容患者术前多没有严格的胃肠道准备,术前不存在血容量不足,故能保持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 本研究旨在把Supreme喉罩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引入到医学美容手术中来,还有好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Supreme喉罩预塑形硬质管壁的设计曲度可变性小,是否会给多需要不同头位的美容手术带来益处或麻烦尚不清楚。另外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咽喉痛,可能是麻醉医师操作有问题,也可能与喉罩固有结构特点有关。尽管此麻醉方法的应用有诸多优点,应用时仍需注意:选择好适应证,反流、误吸可能性大的患者,复杂冗长的手术,应用Supreme喉罩要谨慎;术中严密观察气道和各项生命体征,做好气管内插管准备。 综上所述,合适的医学美容手术患者行保留自主呼吸的Supreme喉罩全麻,麻醉中通气效果好、循环稳定、并发症少,医患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美容论文: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1]。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有别于学术型。它的特点应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结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2]。其培养核心重在“应用”二字,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或“学术型”本科教育在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3]。其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4];在基础理论方面,比高职高专教育要厚,但比研究型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5]。在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定位于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或工程应用型人才,在服务上,应确定为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产学结合,实现专业与行业的良性互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社会及行业需求,使培养的人才在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根据上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质和特点,结合就业岗位需求,医学美容技术本科专业可以确定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近年开设的医学、美学、美容学多学科交叉、应用型较强的医学技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岗位能力及专业素质,构建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美容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有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2009年,我们课题组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实践,进行科研立项,对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创新、实践研究,现就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总结归纳如下。 1 明晰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构建必须反映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专业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美容专业人才。要求以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指南,确立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要求培养的人才要具备医学美容技术所需的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医学美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及能力,掌握美容实用技术、中医药美容保健技术及美容化妆用品调配、营销技术等能在各级医疗美容机构、美容、日化企业、医学美容科研教育部门等,从事医学美容技术服务、教育培训、营销管理等工作。最终成为面向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协调进步,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强能力、精专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医学美容学专门人才。 2 确立构建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价值取向 随着近年人们对美容保健的日益渴求,医学美容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美容业岗位上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的人才培养日益成为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应用型本科人才日益受到为企业、社会的欢迎。因此,从社会需求出发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是医学美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身特色。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兼顾美容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素质能力等,达到岗位能力需求的目标。 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化”主要表现为技术理论的应用能力、开发能力、技术拓展能力在岗位上的转化及运用,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我们在研究中邀请美容行业内、就业基地企的技术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本专业教育教学专家共同商讨,使教学目标与美容行业认可的能力标准趋于相同,使教师和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应达到的终端目标。还注意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实现以“应用能力”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3 医学美容技术2531型课程体系的建立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院不断摸索、创新,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式,形成了我院自己的一套得到就业单位和用人公司认可的、学生反馈良好的、行之有效的一套课程设置方案,即2531型课程体系。见图1。 4 本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4.1体现医学、美学、美容学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必修课程39门,选修课程3门,课外实践活动、企业培训等184学时。在校总授课2574学时,实践实习1578学时,实践课占理论学时60%左右。 4.2夯实医学理论基础: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在美容专业中的指导作用和运用功能,突出有别于生活美容教育中只重视短期技术培训,医学理论含量少,学生发展没后劲,加强医学、美学基础课程,对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3突出以美容专业技术课程为体系核心:具体课程围绕五种技术进行设置,其中以美容实用技术课程群、中医美容技术课程群、化妆品课程群为主要框架,建立知识树,枝叶错落,主次分明,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力量。 4.4强调实习实训:科学利用第二课堂及企业师资培训,开展美容师、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培训的系列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宣讲课等,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体现三种能力的衔接。 4.5依托素质教育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拓展培育:以学院、专业部等为单位开展的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化妆技能大赛、团队协作培训等校内外活动为教育载体,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质,尤其结合美容专业的自身要求,开展自己特色的艺术、文娱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爱美情怀,对稳固专业思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5 现阶段对本专业加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5.1加强专业技术课、实践课的建设力度,建立科学的实习实训管理机制,强化实践实训教育质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为医学美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实训中心。除了利用原有的实习实验条件外,还应根据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高层次医学美容技能型人才目标要求,大力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或美容保健中心,同时还应与美容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使医学美容专业应用性本科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5.2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技能有素的应用型师资队伍:要促使医学美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现,保证课程体系的实施与教学活动的执行,就需要校企联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技能有素的应用型师资队伍。途径有:①把一些年纪轻,学历高的青年教师放到美容公司、化妆品企业去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际工程实践能力;②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吸纳校外专家为兼职教师,可采用长期、短期或临时聘用等方式,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从而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可充分满足技术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5.3积极开展教材建设:发挥专兼职教师作用,联合校外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论证研究,编写一套适合本专业使用的系列本科教材。 5.4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6 结语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为满足美容行业需求而开办的,目前仍是目录外试点专业,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努力,在目前社会急需医学美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形势下,作为医学美容教育教学工作者,呼吁同道们,要开动脑筋,勇于实践,相互借鉴,才能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建设,保证医学美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医学美容论文:蜜妍医学美容知识专题讲座 在人生早秋的季节里,夏日茂盛的回音在天空中还隐约可闻,但金黄已在悄悄地取代着翠绿,忧郁也渐渐地搀杂进喜悦之中,当我们徜徉在希望与回忆相伴的河岸,青年的天真逐渐远去了。 早秋是美好的,但是也略带哀伤与衰老的预兆,我们不免为年华逐渐老去而感到哀伤,或许我们真的无法挽留时间的脚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都将发生功能性和器质性衰退的渐进过程,衰老,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幸免。 皮肤老化形式 皮肤衰老主要为自然老化与光老化两种形式。所谓自然老化是指老化由遗传因素引起;所谓光老化则是指紫外线损害在皮肤累积的反应。人体皮肤老化是自然老化与光老化相叠加的结果,另外,疾病、精神因素、营养、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都可在我们脸上增添饱经风霜的印记。 皮肤老化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皱纹、松弛和萎缩等,另外,花斑状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良性肿瘤,癌前期病变、恶性肿瘤及毛发灰白等也是皮肤老化的征象。 我们期待衰老来得慢点,让青春年华在我们的人生岁月中流淌得更长。那么,对皮肤衰老的自然进程,我们是否就束手无策了呢? 活性营养成分抗衰途径 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化妆品中添加一些生物活性成分及营养成分,作用于以下几个途径,就可以有效地延缓皮肤衰老的进程,这几个途径是:改善细胞的生存环境,促进皮肤组织细胞的生长代谢;保湿与修复皮肤屏障;抗自由基损伤;抵抗紫外线;改善微循环。 蜜妍ECM系列化妆品是广州晖琳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遵循“健康美容”的理念研制开发出来的以高浓缩ECM(细胞间质蛋白)为核心成分以酶解冻干保鲜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适合东方人肌肤特点的高科技平皱抗衰精品。 核心成分与核心技术 皮肤细胞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由多种蛋白质,如胶原蛋白、糖蛋白、弹力蛋白、蛋白聚糖等构成的有机环境。上述这些蛋白质统称为细胞间质蛋白(简称ECM),它是细胞的生存空间,也是细胞的活动场所,皮肤中ECM含量不足,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出现一系列衰老的表现。 采用经酶解及冻干保鲜技术处理的高浓缩ECM,结合细胞生长因子、透明质酸、神经酰胺、多种维生素及植物萃取精华等成分精制而成的ECM系列产品护肤品,是专门为肌肤出现衰老征兆人士设计的平皱抗衰精品,其组方先进、科学、合理,从激活细胞、营养细胞、改善细胞生存环境,保湿修复屏障,抗自由基,抗紫外线,改善皮肤微循环等各方面起作用,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向的全效型抗衰产品。 蜜妍ECM系列护肤品主要产品简介: ECM柔净洁面喱 柔柔地清洁、涓涓地修复。 ECM柔润水分凝露 补充肌肤所需水分,莹润肌肤。 ECM再生平皱霜 深层滋养,延缓肌肤衰老。 ECM细胞再生冻干粉、再生精华元素 激活肌肤细胞,加强新陈代谢功能。 ECM活肤紧致源液 呵护细致,肌肤润泽饱满。 ECM细胞再生复合霜 快速渗透皮肤深层,促进皮肤再生。 ECM细胞再生修复凝胶 平抚肌肤皱纹,延缓肌肤衰老。 “蜜妍”,作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批准为技术推广产品的医学美容品牌,一直坚持维护人体皮肤的正常结构与生理功能,修复衰退和受损的结构和功能这个准则,将其贯彻于护肤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每个环节之中,因为我们坚信,整体、健康、自然是人体美的属性,肌肤之美源于健康。 青春美貌宛如夏日之鲜果,易腐难存,蜜妍ECM系列护肤品帮你轻松实现肌肤保鲜! 医学美容论文:医学美容的伦理介入与健康导向 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要求[1],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满足于生活美容,利用新医学科技进行医学美容。所谓的医学美容是通过医学手段,包括药物、仪器及手术等,以达到改变人体外部形态、色泽及部分改善其生理功能,增强人体外在美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治疗。目前,中国美容医疗事故频发所造成的直接伤害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美容医疗市场亟待整治、管理和规范。 1医学美容的伦理介入 1.1 对医学美容不伤害伦理原则的质疑与讨论:医学美容区别于生活美容的根本点,即凡是有一定创伤的美容治疗,一定是医学美容的范畴。创伤构成医学美容的特征之一,在医学美容过程中创伤尺度的合理性构成了伦理介入的基本理据。一些人简单的将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伤害原则拿来作为医学美容的伦理尺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项原则与美容治疗必然有创伤相矛盾,再小的手术都会有创伤,有创伤就会有风险,显然每一个医疗美容的医师都是无法做到不伤害。医学伦理学之所以保留不伤害原则的主要原因是,一般认为我们显然有责任不去伤害任何人,然而我们仅仅对有限数量的人有助益的责任[2],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一原则追求维护他人的健康权益的保障,只不过很多医学美容者并非临床定义的患者,很多医学美容是建立在患者并无生理疾病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外伤后美容外,其他美容医疗的过程具有独特性,表现为:健康-不健康-重建健康的过程。能否重建健康是带有或然性结果的,虽然实际医学美容的后果绝大多数可以认为达到了重建健康和视觉审美的目的,但近年来,恶性医学美容的争议案例足以令人警醒和反思。像2010年超女王贝整容致死的悲剧折射出中国整形市场的乱象。显然这样的案例已不再是创伤尺度的大小问题,而是严重侵害和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很明显不伤害伦理原则是令人质疑的,如果原则具有绝对约束力,而美容师和美容医师又普遍做不到这一点时,这项原则就失去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恰当的伦理介入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1.2 医学美容的底线伦理原则应该是将伤害降至最低:了解了医学美容的健康-不健康-重建健康的过程,既然创伤不可避免,从伦理角度思考,如何将这种伤害降至最低就应该是医学美容确立的底线伦理标准。美的道德筹码应该符合美的健康维度,美的健康维度取决于生理健康的内在性规定,内在性为头发移植、鼻子整形、脂肪吸除、隆胸等等进行到什么程度设置了限制[3]。即器质性有改变,功能性无妨碍,这对美容医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为涉及美容医师工作业务开展与自身利益,很多美容医师的美容心理、美学修养、美学判断、美容健康观、美容风险的准备并不充分,并非美容者的所有要求都是美容医师的工作指向,因为许多当事者的美容要求是受世俗审美观和时尚传媒的推助而对自身的苛求形成的,仅仅为了取悦他人而追逐美,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的真比美更重要。美容医师是否顾及和了解美容者的动机和生理现状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对遴选适宜的美容者十分必要,这都要借助美容医师的职业技能、判断、素养和操守等来做到将美容风险的伤害降至最低,在实际工作中美容伤害的造成,正如人们之做出恶劣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强,而是因为他们的良心弱[4]。归根结底,能否合理地节制个人欲求,强化医师的良知是将伤害风险降至最低的内在保障。 2医学美学与健康伦理的辨证关系 人类生活无外乎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感受,三者在很多情形下是统一于人的内在诉求。医学美学也一样,其对审美的追求与人的健康真和伦理善的立场应当是统一的,否则就可能引致矛盾和冲突产生,从而破坏和谐的生活。 2.1健康伦理是医学美学的前提和基础:生活中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利用美容让自己看上去更有吸引力-让眼睛更大、头发更亮、更蓬松、嘴唇更红润[5],可以说美容随时随地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但即便是生活美容,也有极端的情形,像中国明清妇女裹脚的审美,西方十七、十八时期妇女束腰的审美均是畸形审美的表现,畸形的根源在于此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妇女的生理健康,正因为有损健康,才是极为不道德的传统。作为生活美容的延伸-医学美容则更需要建立和巩固健康这一“人本”基础,因为医学美容的不同项目如若出错对身心的伤害更大,不仅可能侵害人的健康权,甚至可能剥夺人的生命权。所以审美道德论的建立,对于人类认识自我或认识生命的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6]。与审美相比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才是最重要的,审美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人的生命存在和健康为前提和基础。健康不应是美容医学的代价,那样只会使人得不偿失[7],过分进行医学美容既危害自身生理健康,又远远背离了生命真正的价值取向。生活中过分依赖外貌吸引和打动他人并不可靠,人类有很多品质,诸如智慧、个性、良知虽然缺少美,却深深吸引我们。在当代人的审美经验中充斥着大量传媒和流俗的态度和成分,包括日常生活在内日益按照传媒、流俗的图式和模板所构造、表达、认知和观感,在此影响下,很多人被其所左右和蒙蔽,缺少正确和独立的审美观,很多医学美容行为既不理智,也不明智,造成的身心伤害、失去的健康,更是美所无法弥补的。所以必须把握健康伦理是医学美学的前提和基础。 2.2医学美学要体现健康伦理要求的生命活力:人自身的审美与艺术审美有很大的区别,人的美与人的活力密不可分,医学美容往往忽略或难以做到这一点,像隆鼻,看似笔挺高耸,但由于缺乏活力,其僵硬化和面部其他器官的表情很不协调,更何况隆过的鼻子还要处处小心,避免碰撞,甚至打喷嚏也要防范,医学美容的麻烦还有很多很多,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相反使每样东西都变美得做法破坏了美的本质,普遍存在的美已失去了其特性而仅仅堕落成为漂亮,或干脆就变得毫无意义[8]。千人一面的单一性也破坏了世界本来多样性的自然美,也破坏了美所涉及到的协调、平衡、比例与秩序。人们热爱美的事物,因为美的事物给人带来健康、财富和希望,美的事物本身不仅展示出自由的活力,而且展示出自由的形式[9]。对于人的医学美容更需要满足术后的基本健康和自由的生命活力。当然,这并不是全盘否定医学美容的主观美感和客观价值。只是提醒美容者在面对时尚诱惑和传媒煽情时,如何理性地去判断和抉择,更何况如今的美容医学隐藏着浓重的商业目的,美容者不是典型的患者,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铺天盖地的医学美容广告令人眩晕,当下消费者的痛苦源于选择的过量而非选择的不足[10],选择不慎,美容消费者就有可能坠入陷阱,受到伤害,影响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伦理介入医学美容的尺度要以健康为标准。医学美容只有坚持正确的健康导向、恰当的伦理介入和严格的法律监管,把握医学美容要将伤害降至最低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就医者的生命和健康权益。 医学美容论文: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容产业开始迅猛发展,不同方式、不同层面的医学美容教育也相继产生,初期以短期培训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而后发展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教育部还批准了部分院校开展医学美容技术本科教育。我院开办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教育十余年来,我们始终以学生就业“出口”为指导,致力于培养模式的研究,从2000年开办美容中等职业教育至今,我们教育层次逐步提高,现已实现本科层次教育。学生在美容相关行业就业率可实现93%以上,持续在美容行业工作3年以上的学生可达到4成左右,2009年第一批本科层次学生毕业,除7%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10%在同行业大中专院校从事医学美容人才教育外,均在医学美容尤其是中医养生美容保健领域从事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这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美容教育尤其是医学美容教育正日趋大众化、规范化、科学化。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针的指引下,今后医学院校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将是一个趋势。培养应用型医学美容人才将是实现医学美容技术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人才对接的关键。 1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确定适合的培养目标,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1.1从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上看:潘懋元教授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基础上进一步把我国高等学校分为三种类型,依据此分类法,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均属于应用型专业性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各行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是按照技术、行业、产业需要来设置。作为医学院校结合市场特点,从发展新型专业角度讲,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这种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是应用型专门人才。 1.2从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上看:大学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型。不同层次的大学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不同,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使命。就我们学校来讲,现阶段及今后较长时间都处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层面,因此,我们学校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专门人才。 2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近几年高等教育大众化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势必将成为绝大多数院校现实的、必然的选择,然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 不同院校对其理解是不同的, 建构具有什么内涵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关系学院能否长足、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学院自2000年开办中医学(美容方向)专业以来,始终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尤其在2006年开始开展医学美容技术本科教育后,又进一步做了补充和完善,围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制订并实施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案。具体来说,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2.1明确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总目标及高职高专、本科应用型人才层次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是个很大的范畴,其内涵有其层次上的区别,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高等教育也随之确立了不同的学历教育层次,现今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差别除接受的教育程度不相同外,还反映在其就业方向上:专科层次的应用型属于职业技能应用型,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属于专业应用型,对应的是职业群或某个行业;而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则属于应用型人才的提升,即在高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面对的是既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又有一定的实际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才。我们学院在既定了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下,根据我们学院在今后较长时间内还会保留专科教育的自身特色,综合学生就业“出口”分别制定出高职高专和本科两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为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开办医学美容专业的学校日益增多,尤其在教育部批准了本科教育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势所趋,加之学院专科教育比较成熟,所以此研究将把重心放在后者。 2.2依托于专科应用型人才及试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借鉴兄弟院校的理念,综合、分析、总结、完善,确立“一二三四”式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模式:即“一重二辅”式教学体系,产学研“三位一体”办学理念,培养具备优良职业素质、扎实基础知识、熟练专业能力(含技术应用能力)、熟悉相关知识“四项规格”的医学美容应用型专门人才。 2.2.1“一重二辅”式教学体系,即重实践,理论、素质相辅:①实践课程体系:教育部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时明确提出应将教育的重心从“学历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教育本位”上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学院将实践课程体系放在首要位置中,增加实践课数量,丰富实践课内容与形式,提升实践课教学质量。将实践课程体系按照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进行划分:对于基本技能和初步综合技能采取课内实训、实验设计、开放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对于高级、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实践教学内容开设为必修课;采取本院主讲教师兼院企合作单位技术讲师共同实施的形式进行;对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实践教学内容开设为选修课,由邀请同行业领先单位的技术讲师集中训练;对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较高的实践教学内容开设为课外实践选修,依托课外、专业实习的环节完成。不定期的举办校园技能竞赛,其内容可根据技术的最新变化进行调整与扩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未来职业导向选择不同的实践主题。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管理,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不流于形式,加强实践课程教师管理,保证实践教学体系质量;②理论课程体系: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课程理论体系在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发挥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其构架的设立必须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职业能力的形成涵盖了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我院在这一教学目标指引下坚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 以岗位知识为依托,以通用知识为保障, 以能力知识为核心,以创新知识为拓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结构。具体而言,按照集中统一,定向分流,自主选择,强化实践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入学初统一开设公共基础、专业基础、素质基础的平台化理论课程体系,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专业基础,为下一步拓展知识做准备;继之构建专业主干、专业方向选修、职业拓展选修的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最后就是缩短理论课程时限,加大实习实践力度,增强学生在行业中的继续学习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③素质课程体系: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在强化能力课程体系、优化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亦不可忽视素质课程体系的搭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素质,诸如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科技素质、身心素质等。在此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德为本,鼓励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在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同时,重视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作用,搭建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尤其是在学生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的培养方面,积极发挥校园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素质教育活动(诸如人际交往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自信教育、择业教育等),真正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向善向上”的职业道德,“勇攀奋进”的专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品质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2.2.2产学研“三位一体”办学理念: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国际上典型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其内涵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从我国目前的实践形式上看,主要是学校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弥补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针对医学美容专业变化发展非常迅速的特点,近几年来密切关注江、浙、沿海地区等相应企业需求人才的要求,并与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搭建实践平台,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贯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培训任教,另一方面,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参观学习,并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中进行岗位实习。同时,在校内创办美容研究所,指导、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特长进行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的确立 随着医学美容行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行业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生产实践及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更多地懂得生产应用与实践的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该培养模式应确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理论层面上更注重应用性知识的掌握,能力层面上注重适应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其素质的核心是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品德、身心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这不可理解为质量层次上的退而求其次,应是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念上的转变。对医学美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我们积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确立由学校、实习单位、用人单位、技能鉴定机构、行业团体共同参与的全方位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我们在具体实施中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注重理论体系评价学生质量的做法,实行理论、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 医学美容论文:QIPA医学美容专用经皮快速高效麻醉镇痛纳米乳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和医学诊疗技术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制剂和临床治疗手段开始不断应用于现代医学美容和皮肤抗衰老领域,如早期应用的胶原蛋白注射用于皮肤抗衰老和面部填充,肉毒毒素注射应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面部表情肌运动而导致的皱纹,自体血浆或血清注射应用于维护或保持面部皮肤青春活力,针刺传统面部中医穴位用于美容调理,活体毛发移植或种植术,电热烧灼术、刮除术、液氮冷冻术、化学剥皮术、点斑术、磨削术、激光术等分别应用于皮肤美白、祛斑、除痘、嫩肤、抗皱、脱毛、洗眉、瘢痕或疤痕修复及面部扁平疣治疗等,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体文饰或文身术及文眉、文唇、文眼线、以及皮肤创伤修复术等医学美容及医疗美容手段均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皮肤浅表创伤性和浸润性疼痛,有时甚至是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使受术者形成难以控制的恐惧心理、焦虑情绪、抵触情绪和痛觉条件反射;而且,有些美容治疗部位的注射难度较大,麻醉也不十分方便。 为了尽可能减少或减轻这些皮肤美容浅表手术和穿刺等治疗过程中引起的疼痛,以确保医疗美容手术的顺利进行,一般情况下目前仍在使用皮下局部注射麻醉药物等表皮浸润麻醉的方法进行治疗部位的麻醉镇痛。然而,按照传统的局部注射麻醉药物,不仅注射本身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和心理恐惧感,而且,进行注射麻醉时常常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有些甚至难以配合、影响美容治疗的有序进行,特别是,进行注射麻醉本身属于浸润性医疗行为和临床医疗范畴,一般美容机构不能合法应用,即使有些具有美容美容资格的医疗美容院,在实际进行注射麻醉时,如果麻醉剂种类、剂量、用药途径和操作技术掌握不当或稍有不慎,很容易或有可能引起其它严重的合并症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研制一种非注射、非浸润性的皮肤表面直接外用的无痛和镇痛制剂,不仅具有操作简单,应用方便、使用快捷;而且,具有起效快、效果好、维持久、安全性好及无毒副作用、并且能确保维持治疗时间的快速无痛经皮外用制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特别是,实现低碳制备、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无痛医疗美容”制剂不仅是爱美人士的美好愿望之一,也是现代医学发展和科学研究者的重要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之一,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皮肤外用麻醉制剂及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随着目前国内外整形美容医及学美容上各种穿刺性或针刺治疗、以及问题性皮肤美容治疗(如电烧术、刮除术、磨削、激光、液氮冷冻和化学剥皮术等)等各种浸润性医疗手段引起的皮肤浅表创伤性疼痛问题的日益广泛,为了尽可能减少因整形或医学美容治疗及皮肤浅表手术和穿刺等治疗引起的疼痛,对于表皮麻醉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备受各相关学科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相关成果及制剂也越来越多。目前流行的皮肤表面局部麻醉制剂主要如下几种剂型: 1、恩纳霜(EMLA):是前段时间国际应用最早、也最广泛的皮肤外用麻醉制剂,由瑞典AstraZeneca公司研制和生产,以后欧美各国均有生产和应用。恩纳霜(EMLA)实际上就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当时条件下应用效果总体不错,并在国际上迅速流行。恩纳霜主要由两种局麻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经低熔混合为5%霜剂。目前恩纳霜有霜剂和贴片两种剂型,外涂恩纳霜在正常皮肤上麻醉最大深度为5mm,止痛起效时间平均为50min,某些部位甚至超过1h以上,而在粘膜、外生殖器皮肤和患病或破损皮肤上则吸收更快,麻醉时间可缩短为20~40min。但对于具有完整皮肤屏障功能的皮肤麻醉,这种制剂明显存在着起效时间较慢、维持麻醉时间较短,加上属于表面麻醉剂,麻醉的深度有限,因此,通常只能应用于一些小的外科手术麻醉。而对诸如皮肤磨削术、面部整形外科等相对大的手术或疼痛较为明显的手术却难以达止痛效果,且明显存在某些副作用和应用上的局限性。由于恩纳乳膏中含有丙胺卡因对血管的收缩作用,使其在外用后引起皮肤发白现象;如果其使用不当,还有可能发生一过性烧灼、红斑、对眼睛刺痛,并可能引起水肿和慢性皮炎及接触性过敏等。而且,恩纳霜的直接毒性还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这对患有过敏性紫癜的人群损害更大。恩纳乳膏中的丙胺卡因在高剂量时还可使血中正铁血蛋白含量增加,直接影响组织的氧合作用,甚至有可能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接触性过敏。因此,对于某些儿童、先天性和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等患者等均不宜应用恩纳霜及其贴剂,这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诸多限制及不利影响,目前临床应用正在不断减少、并呈现逐步退出中国市场的趋势。 2、中药麻醉制剂:中药麻醉制剂中含有细辛、蟾酥、薄荷醇等成分,是一种颇具东方特色的皮肤局部外用麻醉剂。细辛、蟾酥、薄荷醇等成分均为中药制剂并有一定的麻醉和镇痛及镇静作用。特别是细辛(Asarum)挥发油中含丁香油酚甲醚、优藏茴香酮、大黄樟醚、β-蒎烯、细辛醚、细辛酮。另细辛还含Nβ异丁基十二碳四烯胺、乙酸乙酯及消旋去甲乌药碱等,具有镇痛、镇静、中枢抑制、局部麻醉等多种药理作用,其麻醉镇痛机制可能与前列腺素(PGE2)有关。PGE2是一种重要的疼痛介质,PGE2外周致痛作用早已明确。PGE2的疼痛作用主要涉及其中枢机制,即PGE2参与中枢疼痛的调控。有研究表明,细辛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降低脑组织及血清中PGE2的含量,提示细辛的镇痛作用与抑制PGE2合成有一定的关系。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物质和神经递质,在炎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周和中枢的不同水平上参与痛觉的调控。因此,细辛镇痛作用与抑制NO释放、抑制PGE2合成以及清除氧自由基有关。螗酥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活性成分主要是脂蟾毒配基等6种单体化合物,特别是华蟾毒精和脂蟾毒配基有非常显著的镇痛作用。有报道认为,蟾酥内作用较强的局麻成分一脂蟾毒配基类物质(其中,蟾毒灵的表面麻醉效力为可卡因的近90倍)。经临床试验证实,中药麻醉制剂确实具有较好皮肤麻醉和镇痛效果,其皮肤表麻效果与日本的Penles皮肤表皮麻醉贴片基本类似。但细辛和蟾酥均有一定毒性。细辛根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等,而细辛挥发油有致青蛙、小白鼠、家兔等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的毒性,药理研究也证明黄樟醚有使动物呼吸中枢麻痹的作用。螗酥内脂蟾毒配基类物质也有一定毒性,且在其麻醉作用发生前有一定的刺激,可引起组织疼痛反应,而且蟾酥使用不当也有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因此,细辛和蟾酥用量均不可太大,可如果它们用量太小,其麻醉效果很差。而且,中药皮肤麻醉制剂应用后有轻度的皮肤刺激性,且皮肤麻醉镇痛效果缓慢、麻醉深度有限、麻醉维持时间不长、很难达到预期的麻醉镇痛效果。 3、丁卡因麻醉乳膏制剂:丁卡因是临床常用的表皮浸润麻醉剂,为此有学者采用5%盐酸丁卡因溶 液配成凝胶后再进行碱化并使用经皮途径进行局部麻醉后实施皮肤科一些小手术,虽有一定的麻醉和镇痛效果,且麻醉起效时间也较快,麻醉起效时间平均31.6±7.9分钟,但麻醉维持时间却较为短暂,而且丁卡因麻醉乳膏制剂中的丁卡因用量需要14%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这可能是乳剂中的油相与角质层竞争结合亲脂性的丁卡因碱基,故要较高浓度才能达到效果。但是,高浓度丁卡因的使用很容易出现副作用及临床并发症、甚至对某些人群可能会危及其生命,如果使用在非完整的皮肤(如皮肤有创面和损伤时),危险性更大。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必须非常慎重和小心,以免出现较大风险。 4、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此乳膏与国外的恩纳霜类似,也主要是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制备而成的皮肤浅表麻醉剂,两者通过阻止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神经细胞,从而产生局部麻醉效应。当用于无破损皮肤或粘膜表面时,可释放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到达皮层和皮下层,两者通过在皮层痛觉感受器和神经末梢处积聚而达到皮层的麻醉作用,以消除受术者疼痛感,且镇痛效果满意,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浅表麻醉剂,临床操作简便,无创伤,受术者易接受,临床易于推广。但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中的麻醉制剂透皮渗透性较差,也同样存在着麻醉起效时间较慢,麻醉作用时间较短,特别是对于完整无破损皮肤,其麻醉镇痛的开始起效时间至少需要60分钟以上才能达到麻醉效果。 5、利多卡因凝胶与利多卡因压敏胶粘贴片:90年代初期日本研制的10%利多卡因凝胶,采用甘草酸3-O-半邻苯二甲酸二钠盐作为透皮制剂,其效果与恩纳基本相同。该贴剂在120分钟可充分阻断Merkel小体,且没有严重并发症,镇痛效果最佳,另对10%利多卡因压敏粘贴片与日本的利多卡因凝胶在相同剂量下对比,透过皮肤累积量和百分率均显示利多卡因从压敏粘贴片的透皮吸收明显高于凝胶;但压敏粘贴片贴敷过程中容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且需要透皮时间较长,从而影响其麻醉镇痛效果,对于一些较长时间的手术也很难维持麻醉效果。 6、L-T乳膏剂:主要由利多卡因和地卡因组成,经过针刺测试,贴敷60分钟镇痛深度为1.5mm,3小时为3mm,无痛率为99%,且操作简单方便,副作用较少,价格便宜,对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易为患者所接受,但该乳膏在贴敷过程中少数患者局部皮肤红润和皮肤过敏样症状和反应,且同样存在透皮吸收较差,麻醉反应较慢、起效时间较长、麻醉强度不够等不足之处。 总体上来看,上述麻醉镇痛技术上仍然继续沿用传统临床医疗上的一些麻醉镇痛方法(如皮下局部注射麻醉药物及表皮浸润麻醉)和一些常用剂型皮肤外部涂搽皮肤麻醉剂,包括一些新研制的麻醉喷雾剂、酊剂、乳剂、霜剂、膏剂、凝胶剂等。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解决了注射麻醉的繁琐和疼痛、使用起来也的确简单方便,但这些皮肤外用麻醉剂的镇痛效果却十分有限,特别是麻醉起效时间通常都超过1个小时以上、甚至有些需要90-120分钟才能出现效果,且麻醉强度、深度和麻醉维持时间均非常有限;即使采用一些提高麻醉效果的封包措施,其效果也无显著性差别,因而严重影响了人们使用的信心和耐心。此外,还有一些含有利多卡因、丁卡因等麻醉药物的凝胶、酊剂、霜剂等皮肤局麻外用制剂,也同样存在着起效时间慢(超过60分钟以上),经皮渗透效果不够理想等不足;而其它诸如具有无毒、无副作用和无免疫性等特点的脂质体或者热力学稳定且可生物降解的立方液晶等新型制剂,也因存在诸如热力学不稳定、粒径较大、粒子分散度大、透皮速率不够理想、在液态下易氧化和水解、平衡时间过长等因素而非理想的透皮给药载体。利多卡因虽可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但它在应用上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或不足,如日本有公司研制的含有浓度达60%利多卡因外贴皮肤局麻胶虽使用方便,能减轻一些痛苦,但需粘贴2个小时以上才能有明显麻醉效果,且该胶带在不同室温或不同皮肤温度时效果有一定差别,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使用效果也有差异,有些医学美容手术不方便应用,加上60%的利多卡因浓度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探索新的高效麻醉功效成分进行科学组合、并寻找新型高效载体系统共济协同、联合增效,以期达到更加适用医学美容领域的理想麻醉镇痛效果。 二、新型高效低碳经皮药物传递系统――纳米乳载体相关特性 纳米乳(Nanoemulsion,NE)是一种新型高效药物被动靶向经皮传递载体系统(TDDS),最早Attwood等人将其作为药物载体进行研究,自Bhargava等人发表有关纳米乳可作为高效经皮药物传递载体的研究综述发表之后,基于纳米乳药物载体的系列和系统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令人兴奋和鼓舞的是,在对纳米乳作为高效促透皮渗透及传递给药系统的近期研究分析中发现,纳米乳确已显示出可喜的应用苗头和实用价值,尤其是由于纳米乳本身组成成份、室温制备无需加热耗能的低碳技术、特殊分子结构和纳米级粒径以及快速透皮吸收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效应等,使之成为当今新型制剂研究与应用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 纳米乳作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按一定比例,并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所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粒径10-100nm、并具有明显淡蓝色乳光的分散体系。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包油型纳米乳液(O/W)、油包水型纳米乳液(W/O)以及双连续型纳米乳液,它的组成成份主要包括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纳米乳最重要的特点主要包括:(1)为各向同性的透明液体,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属热力学稳定系统;(2)制备工艺简单,无需加温加热和提供能量,制备过程也不需特殊设备即可可自发形成稳定体系,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技术;(3)纳米乳粒径微小(一般仅为10~100nm)、分散性好、流动性好、均匀细腻、外观漂亮;(4)具有一定的缓释、控释和靶向作用;(5)许多生物制剂,诸如细胞因子、蛋白质、活性肽、生物酶类药物等制成纳米乳制剂可形成对药物的有效保护作用,使其功效成分的降解或失活相对降低、有效期得以延长;(6)空白纳米乳本身还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特别是对皮肤表面感染的金葡菌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具有 一定的杀灭作用;(7)纳米乳可在皮肤表面形成药物贮库效应,使功效成分逐步释放和缓慢释放以及控制释放,从而可同时达到近期疗效和远期效果的目的;(8)由于纳米乳粒径微小可在皮肤表面形成高效渗透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效果,不仅使功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而且可快速发挥生物学效应,使其作用效果增速;(9)除此之外,纳米乳药物载体还有一个较其它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增溶、扩容和速溶功效成分。研究发现,不管是水溶性的功效成分、还是油溶性的功效 成分,在纳米乳液中都可以达到很大的增溶、扩容和速溶,而功效成分在纳米乳中的增溶、扩容和速溶,能使功效成分在纳米乳小液滴内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这对于功效成分快速通过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的界面膜,从而达到有效释放和靶向作用意义重大;此外,功效成分的最大增溶可在水包油型纳米乳液的小液滴中,避免了与连续相的接触,可以保护易水解的功效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在到达作用部位之前不被体液分解或降解及失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纳米乳的透皮吸收作用及其功效成分的渗透效率,是它备受关注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重要基础和作用机制。近年来,通过差示热扫描(DSC)、透射电镜(T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先进的仪器和实验手段,对纳米乳高效透皮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部分研究。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乳实现高效促透皮渗透吸收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经毛囊吸收等途径有效克服角质层对药物的屏障作用,从而将药物送入真皮内;(2)纳米乳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对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均能产生显著的增溶效应,从而形成药物过饱和系统,大大增加皮肤内外药物的浓度梯度,从而提高药物的透过量;(3)纳米乳中的某些成份既能作为油相,又能作为透皮渗透促进剂,通过改变角质层的结构从而促进透皮吸收,大大促进麻醉镇痛功效成分制剂的透皮效率,而且纳米乳中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成份也能影响皮肤角质层屏障从而增加药物的渗透;(4)纳米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水合作用扩大角质细胞间的连接从而产生一个透皮渗透的快速通道,并且,也可以使真皮中的胶原纤维束在一定程度上松解;(5)除此之外,纳米乳制剂还可作用于皮肤组织及其细胞之间的连接,如使表皮层的棘细胞连接疏松,细胞之间的间距扩大。因此,纳米乳似能携带其功效成分穿透表皮角质层屏障,最大限度而又迅速地渗透至皮肤表皮层、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之中而发挥应用的生物学效应和生理学功能。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纳米乳载体制剂与目前常用的皮肤外用制剂(如水剂、乳剂、凝胶、霜剂、膏剂、贴剂等)相比,具有更好的感官性、稳定性、透皮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特别是纳米乳制剂促透皮渗透时间明显缩短,经皮吸收效果更为理想。例如,有人通过Franz扩散池体外透皮吸收研究发现,相同浓度的环氧合酶抑制剂纳米乳较其霜剂促透皮吸收性提高了至少10倍以上;而且有人通过在大鼠的脚掌皮肤上局麻后进行刺激实验,结果发现纳米乳的局麻起效时间及效果要明显快于凝胶;也有人采用微透析技术对盐酸匹鲁卡因纳米乳及盐酸匹鲁卡因水凝胶在活体大鼠皮肤上透皮研究发现,纳米乳较水凝胶在活体大鼠皮肤吸收系数高出7%,时滞作用却下降10倍,这样,低浓度的盐酸匹鲁卡因即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三、Oipa医学美容专用皮肤外用快速高效麻醉纳米乳研制 纳米乳高效透皮载体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医药学及临床治疗领域的早期研究与应用,为其在整形美容及医学美容和皮肤抗衰老化妆品中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并给我们解决目前整形美容及医学美容皮肤表面局部麻醉和镇痛的某些技术缺陷或不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也给我们研制医学美容和美容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快速麻醉镇痛皮肤外用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良好的技术支撑。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将高效纳米乳载体与优势互补的麻醉镇痛功效成分有机结合,使得麻醉镇痛功效成分能够快速透过皮肤角质层屏障而发挥麻醉镇痛起效快、维持久、作用强、效果好、毒副少、且能延长美容治疗时间等特点。 为此,我们生物医药和美容抗衰老纳米乳研究团队在研制成功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制剂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半固态纳米乳凝胶。而且,我们根据麻醉功效成分各自的作用特点,分别制备出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分别使用的两种制剂。这两种制剂虽然采用的是同一纳米乳载体,但在麻醉功效成分的组方上整合成几种各具作用特点及优势互补的增效协同复配组方,使其配方中各个成分的各自作用充分发挥,并突出体现组方之间、载体与功效成分之间的共济协同、联合增效作用,使其综合生物学效应更加突出,合理生物利用度更加明显,组方科学依据更加充足,相互之间优势更加明显,近期和远期效果更加显著。再加上纳米乳载体可以通过强有力的水合作用和细胞连接松解作用以扩大角质细胞间的连接,同时利用纳米乳载体可以使真皮中的胶原纤维束在一定程度上可逆性的松解,从而产生一个促进麻醉镇痛功效成分透皮渗透的快速通道,使麻醉镇痛纳米乳能快速并且大量穿透角质层屏障,迅速渗透进皮肤真皮组织。而且,设计的经皮局部麻醉功效成分透过皮肤后可在皮肤表皮内形成麻醉功效成分储库和麻醉功效成分的梯度浓度’使麻醉镇痛功效成分在一定时间内逐步、缓慢、恒量控制释放,这既可以减轻局部麻醉镇痛功效成分的一般毒性反应,以降低其副作用,而且还可以提高皮肤麻醉的深度,并使其麻醉持续作用时间大大延长。由于纳米乳使麻醉功效成分更易于渗透,使得总体麻醉作用和镇痛效果得以明显加强。 在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和半固态纳米乳凝胶的制备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到空白纳米乳组方中各个组份及其液相比例,并在原有纳米乳工艺上进行改良。纳米乳载体的形成要求油相分子与界面分子应保持适当联系,原则上油相分子体积越小,溶解力越强。尤其是其中的乳化剂以及助乳化剂成份的选择和确定,它们是纳米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纳米乳的形成、稳定性以及药效发挥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选用乳化剂时不仅要考虑其使纳米乳稳定的乳化性能,且还要考虑其毒性和皮肤刺激性等。助乳化剂可调节乳化剂的亲水一亲油(HLB)值,并形成更小纳米乳乳滴。助乳化剂应为药用短链醇或适宜HLB值的非离子型助乳化剂。助乳化剂可插入到乳化剂界面膜中,形成复合凝聚膜,降低乳化剂的相互排斥力和电荷斥力,提高膜的牢固性和柔顺性,减少纳米乳生成时所需的界面弯曲能,使纳米乳更易自发形成和更加稳定。同时,在选定各个液相后,分别用已设定好的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质量比(即Km值),并按照设定标准配制滴定液,将已配制好的滴定液去滴定饱和O相与W相组成的二元液,计算出各相在纳米乳体系中的百分比,然后再通过origin7.0软件绘制纳米乳的伪三元相图、且对纳米乳区域面积相对数值的大小进行计算分析并确定好各相添加量。最后再按照配制纳米乳确定的各相实际比例及添加先后顺序进行纳米乳配制,即可得到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高效快速麻醉液态纳米乳和半固态纳米乳凝胶。 正是由于综合考虑了独特配方的优势和特点,使得Qipa医学美容用经皮高效快速麻醉纳米乳在皮肤麻醉和镇痛方面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效果。将它与曾经红极一时、应用最广的表皮局部麻醉剂一恩纳霜类似物相比,其表皮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峰值到达时间至少提前了15~20分钟左右。表皮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峰值到达时间的提前,不仅大大节约了美容治疗时间,而且,使医疗成本和效率均得到了大大提高。由于纳米乳制剂的缓释和控释作用以及被动靶向作用,本发明也使表皮麻醉维持时间得以明显延长,与同浓度的同类麻醉剂的其它不同剂型相比至少延长20分钟左右,其表皮麻醉维持时间明显延长。而且,由于纳米乳制剂所形成的“药物储库”及“浓度梯度”的特点,使其表皮麻醉深度提高,麻醉强度和镇痛作用明显增大。正是纳米乳载体的优化作用,不仅提前了麻醉的起效时间和峰值到达时间,提高了麻醉的效果和镇痛作用,而且,使其麻醉的安全性得以提高,麻醉的副反应明显减少,且麻醉的使用范围也明显扩大。由于采用了皮肤外用麻醉方式,不仅消除了原来需要注射麻醉的痛苦,而且,大大简化了麻醉操作简化,消除了被麻醉者的心理恐惧和疼痛,也使麻醉效率提高,成本明显降低,临床适用性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表皮麻醉纳米乳无需外部做功,工艺简化,进行产业化基本不需要仪器设备和消耗电能,这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且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剂,该成果近日已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授予国家发明专利。 总之,Qipa医学美容专用的经皮高效快速麻醉纳米乳的问世,必将为有创、微创和无创的医疗美容手术提供方便和实用,也为爱美人士减轻或免除相关浸润性美容手术所造成的皮肉痛苦带来希望。我们衷心希望并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不久将来,无论是整形外科美容、问题性皮肤治疗、部分医学美容手术及身体文刺或美容文饰等定会逐步实现“人类无痛美容医疗”的目标,这是所有研究者、医护者和消费者共同期盼、并努力追求的预期目标,也将是现代美容整形及医学美容等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医学美容论文: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解剖学教学改革及探索 [摘要]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美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出医学美容专业特色,全面进行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医学美容;解剖学;教学 随着我国医学的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医学美容专业产生了,与其相应的美容医学教育体系随之建立。医学美容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并取得医疗美容主治医师资格证。对医学美容技术人才更要加强基础知识培养,为今后从事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美容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是照搬或参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内容对于医学美容专业学生来讲“偏多、偏深、背离实用”,与医学美容专业的临床应用性不足[1]。因此进行解剖教学时,结合医学美容技术特点,适当与临床美容联系,培养出更多实用型医学美容人才已成为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1 医学美容专业特点及解剖学教学结合 医学美容专业教学大纲一般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大多难度较大、内容较多、对医学美容专业不太适用,使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该专业的解剖教学时应与临床美容知识相联系,如:讲述面肌时,可联系临床唇裂及修补术,讲述腭骨可联系腭裂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解剖和医学美容技术密切相关,是学好专业技术的敲门砖,从而主动学习。另外,在解剖教学中要体现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压缩对医学美容专业来说是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内脏部分的课时;对与临床美容相关的内容多作介绍,如讲解眼球周围肌肉时,可适当联系临床常见的斜视、上睑下垂等病例;删除抽象并与该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内容,加强专业相关解剖知识的讲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学教材的改革 医学美容专业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延续传统系统解剖学的内容,内容多,对美容专业实用性相对较低,改革教材可突出美容专业特色,与美容专业相关解剖知识详解,做到详略得当,达到解剖与美容的较好结合。编写规范化、专业化的美容解剖学,强化专业特征,并体现解剖知识为医学美容技术服务的功能。 3 提高和培养解剖学教师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 近年来由于美容专业在本、专科设置的普及,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而部分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医疗专业雷同,并且对美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教学中仅仅介绍解剖学知识,而不能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的美容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充分体现医学美容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用型美容人才的培养[2]。因此,美容专业的解剖学教师应适应现代美容学发展的需要,深入美容单位作临床实践,将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美容学紧密联系起来,使解剖学教师真正了解临床美容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是什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适应美容专业的发展,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美容操作技术的高层次美容人才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 3 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课件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的解决的了解剖教学的诸多问题,大量的图片可供学生观看,直观地加深印象,实验课中则更易实践观察及学习,并且适当运用医学Flash动画,活跃课堂气氛[3]。如讲到眼睑时,可添加重睑手术前后对比的动画。美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可运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增添美容相关发展及解剖在美容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兴趣。 4 创新授课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均是第一次接触解剖,对各类挂图、标本、图片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学生注意力,同时联系临床病例,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主动学习解剖知识[4],另外教师良好的师德及幽默的语言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热情[5]。 总之,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将以临床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美容,注重人文,加强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培养出更优秀和实用的医学美容技术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美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美容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美容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美容实践能力。故而针对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转变,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仍将是我们今后不断进行改革的方向。 医学美容论文: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医学美容虽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它很快深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目前,很多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一改高深莫测的面目,从美容角度接近爱美人士,例如在基因工程学科领域研究极为深入复杂的细胞因子、核酸等,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容护肤品。但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必要更加准确地去理解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目前,基因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细胞因子的应用和核酸的应用。 其中细胞生长因子主要包括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AF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重组转化生长因子RTGF等。这些生长因子的应用范围各有不同,都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医学美容领域。 根据基因工程的研究结果,AFGF是作用最广泛的生长因子,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生长因子,对组织创伤、神经系统疾病有突出的治疗效果。该因子可促进组织创伤愈合、血管生成、骨骼修复、溃疡愈合、眼晶状体再生、神经组织修复、神经突起的生长以及胚胎的发育与分化。应用在美容上,AFGF还具有美白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调控人体同源基因,指导性吸收核苷酸和核酸,达到外用内调的作用。 二、组织工程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组织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免疫学、材料科学等。组织工程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种子细胞、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与技术以及组织工程的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组织修复途径大致有s?种,即:自体组织移植、异体组织移植和应用人工代用品。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人工皮肤已于1997年3月经美国FDA批准上市,这种产品是器官基因公司培养出来的,被称为“适移植”的活性皮肤,它由新生儿的包皮细胞培植而成,呈层状结构,与正常人的皮肤极为相似,能分泌人体皮肤胶原、生长因子和结构性蛋白,可与病人自身的皮肤很好地融合,不存在排异作用,就连病人自身的血管和色素也会逐渐转移到“适移植”活性皮肤中去,愈合不留瘢痕。人工皮肤的问世使整形美容的发展方向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人体的皮肤缺陷不再需要从自身的皮肤移植。 我国在组织工程方面的贡献也是颇为显著的,1996年世界上第一个在裸鼠背上复制“人耳”形成人耳廓形态软骨的试验由我国科学家完成,引起国际医学界的轰动。目前,国内关于组织工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骨和软骨,其次为皮肤。 三、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交叉学科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交叉学科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集中表现在生物缓释材料在美容整形上的应用。 简单而言,生物缓释材料就是胶细胞生长因子放在由胶元蛋白构成的支架上,该材料被人体慢慢吸收,起到长时间的修复作用。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人的鼻子进行人工软骨替换手术或者鼻窦炎鼻腔手术时,将这种缓释材料垫在伤口处一起缝合,不但起到了快速修复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愈合质量显著提高,避免大面积疤痕和失血过多等不良反应。 总之,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介入,使医学美容得到了概念上的更新。生物领域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同为医学美容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也使医学美容成为独立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基因工程和组织工程必将作为医学美容的主力军服务于广大爱美人士。 医学美容论文:激光技术在医学美容领域的应用 激光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单色性好、相干性好的特征,这是激光技术的基础。激光作用于生物组织后,可引起热作用、光压作用、电磁场作用和生物刺激作用,这是激光治疗疾病的理论根据。激光技术自九十年代开始,广泛使用于医学美容界,特别是在治疗色素痣、太田母斑、文身、刺青、雀斑、咖啡斑、除皱和洗眉、眼、唇线等方面,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传统美容手术。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提高,激光医疗向多病种发展,诸如激光治疗打鼾等。下面就几种疾病的治疗做以简单介绍。 1色素痣生长在面部或身体暴露部位的色素痣,从美容和防止其恶变等方面考虑,应予激光去除,目前通常采用CO2激光汽化的方法。激光汽化应以色素完全去除为度,一般汽化至真皮浅层,特殊情况需汽化至真皮中层,若超过此深度,创面愈合后会留下疤痕。 激光治疗色素痣可能会出现:①色素残留这主要是痣细胞残留所致,操作不熟练,激光光斑不合适均可引起,一般经第二次激光治疗即可除去;②疤痕由激光汽化过深引起,一般三个月后未见改善者,可考虑用激光方法进行整复;③创面感染可用抗感染类软膏外涂。但须注意疤痕体质患者不宜用激光汽化去除色素痣。 2血管瘤血管瘤临床上可分为鲜红斑痣、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血管角皮瘤、老年性血管瘤、血管球瘤、其它类型血管瘤等。血管瘤的激光治疗常采用Ar+激光、CO2激光和Nd:YAG激光,Ar+激光易为血红蛋白吸收,可以选择性地破坏色素性皮肤损害,故能在真皮内产生热固效应,使真皮浅面约1mm深度范围内扩张的毛细血管闭塞,而为一弥漫性的胶原性沉积物所取代;Nd:YAG激光机理与Ar+激光相似,但Nd:YAG激光在组织表面产生的热效应较小,而在组织深部引起的升温较大,故Ar+激光常应用于浅表血管瘤,而Nd:YAG激光应用于深部血管瘤;CO2激光是气体激光器中连续输出功率最高的激光之一,CO2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可以在几十瓦到数千瓦,它的热效应好、血管封闭好、止血效果显著,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血管瘤。 3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外源性皮肤色素性疾病,指患者主动或被动对某一部位进行有颜色文刺、加工但效果不满意而欲复原者,常见于面部及四肢易暴露部位。包括刺青、洗眉、洗眼线、洗唇线、洗文身等,传统方法采用烧灼、腐蚀、皮肤磨削或手术切除,常留有疤痕,采用激光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因色素性疾病的颜色不同,往往应采取特异的治疗方案,如用532mm波长治疗红色病区,用1064mm波长治疗黑色病区等。 操作过程:先麻醉,小面积如洗眉基本不用麻醉,洗眼线用2.5%利多卡因2ml局麻,面积较大的刺青,术前30分钟可口服撒利痛片2片,并用自制冰袋外敷;患者术前应清洗面部化妆物及油脂;双方均须戴激光防护眼镜;激光机预热20钟后打开启动开关,根据不同色素性疾病调节特定波长,根据深浅设定能量、频率及光斑直径;激光手柄应垂直于治疗部位,手柄头距治疗部位约1.5mm,一般以不出血时的最小剂量为最佳剂量,洗眉、洗眼线时可用针头将眉、睫毛拔开,以免全部变白。 治疗后处理及护理要点:术毕外涂抗菌素软膏,嘱保持创面干燥、清洁,小面积不必包扎,创面较大或不易暴露部位可适当包扎,3个月内避免紫外线照射,可同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2-3天结痂,7-10天痂皮自行脱落。 并发症:激光治疗外源性色素性疾病和其它治疗方法一样,操作不当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①色素沉着在术后3周左右可能出现棕红、咖啡色色素沉着,可使用疤痕平软膏或防晒霜,一般3个月左右色素沉着会消退;②浅表性疤痕与激光手术中能量流量大小有关,特别是皮肤较薄的部位或儿童易出现,要求手术医生要技术熟练、经验丰富,从小剂量开始。另外术前需详细询问有无疤痕体质病史;③眉毛、睫毛发白或脱落洗眉、洗眼线时,会同时出现所洗部位的眉、睫毛发白,一般2-3周会恢复,如果能量过大或重复率高,则会造成眉毛、睫毛部分脱落,因此要求医生要严格遵守能量从小到大的原则;④发热、光过敏部分患者手术后有低热、恶心等症状,可根据情况指导患者服用抗生素、抗过敏等药物对症治疗.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洮北区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洮北区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1.注重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用产业化思路谋划畜牧业发展 规模化养殖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推行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根本途径。洮北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吉、黑、蒙“两省一区”的交界处,为白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幅员面积2568.8平方公里,总人口50.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8.9万,农业人口22万,全区辖10个街道、5乡6镇和镇南种羊场。洮北区是国家确定的半农半牧区,农业生产的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在畜牧业。省政府今年启动现代畜牧业4年提升计划,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推进洮北区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利用洮北区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自然优势,把建设现代畜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洮北区畜牧业发展,围绕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奶牛、肉牛、肉羊三大产业,兼顾其他养殖,全力推进传统畜牧业改造升级,形成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格局,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建设优势突出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要把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促进分散养殖,家庭小规模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的转变,以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建设为载体,推进畜牧业规模经营,逐步淘汰分散饲养、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在基地建设中,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要求,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遵循选址科学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原则,创建典型示范户,引领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畜牧业增长点。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发展畜牧业带动作用 龙头企业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先决条件,要把稳步推进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面大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拉长畜牧业的产业链条,使畜产品在多层次、多环节中增值,提高畜牧业的比较效益,引导带动养殖场(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鼓励现有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紧密连接、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使广大养殖者更多地分享产业化带来的经营成果。扶持和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力量,抵御抗风险能力,积极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支持龙头企业、畜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及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以信息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 3.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要突出科技兴牧,加大 畜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创新技术推广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养殖户加大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畜牧业发展,改变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凭经验养殖、饲养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佳的传统模式。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家畜改良网络和服务体系,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引育繁”相结合方针,推广冷配技术,满足畜牧业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基层畜牧兽医站建设,充实加强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要贯彻“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参与的防疫机制,搞好疫情监测预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养殖场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实现清洁养殖,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政策引导,强化畜牧业发展保障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增加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动员、引导、组织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充分利用国家惠农兴牧政策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三是依法治牧。相关部门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严格行政执法,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标准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探析 摘要 总结 了 现代 农业的基本特征,探析了标准化与现代农业 发展 的关系,指出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化。 关键词标准化;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 经济 条件,现代农业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特征之一,标准化在稳定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精确高效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范市秩序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无论是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还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大规模农场化经营所必需的机械化、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都是标准化的成果。设施农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科技、高标准精确农业生产。因此,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有关。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密的过程监控,使得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 农村 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2]。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世界农业发展的 历史 ,尤其是欧美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证明农业现代化是在 工业 现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1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进入的重要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2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农业对环境的依赖很强,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因而现代农业有着很强的区域特色,这也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农业资源又是脆弱的,部分资源如淡水等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注重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 1.3科技贡献率高 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工业装备的,其基本特征是:技术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被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同时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 科学 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产业。 1.4市场化程度高 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因而现代农业只有面向市场,提高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才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产业体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2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2.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1)标准体系的过程控制作用。标准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过程控制作用,即准确识别过程、制订优化的程序和方法,实施标准得到最佳秩序、持续改进和提高,也就是常说的pdca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地识别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建立起系统化的标准,就形成了覆盖农业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标准体系[3]。标准体系的实施将强化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使农产品的质量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而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产过程不可预期性更强,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结果即是最终的农产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就会使最终的产品质量失去控制,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只有过程受到生产者和监管方法的控制,才能确保生产的结果符合市场的预期。 (2)保障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农产品是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最终结果,是农业生产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农业产业利润实现的载体。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因而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是持续变化的,或者说是持续提高的。农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是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的核心,也是农业生产的目标。农产品质量标准既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又能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和提高,再回到生产环节,对生产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过程的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4]。 农业标准化还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 企业 ,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如有机农产品、农业gap生产等都是更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2.2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化 (1)土地制度。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之一,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制度,这是由于农业对土地资源的严重依赖决定的。无论从历史还是国外发展历程看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过去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承包制基础上的,曾经给 (2)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规范机制。 现代 农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必需条件。而我国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近几年来很多农产品出现价格的巨幅波动,造成农民收入大幅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还不具备直接面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规范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流通环节对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作用太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社未能真正发挥联系市场的桥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国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由专门的协会或公司来组织,相应的 法律 法规、行业协会标准等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相适应的市场规范机制和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3)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条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又要求不能片面地追求大规模农场化生产,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是人们现实的选择。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控制水平,对农产品质量稳定起到保障作用。 探索不同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的方式。最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应该是社会化,也就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产品或服务进行 工业 化改造,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来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现实情况下涌现了很多农业组织,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进行组织,获得最佳秩序,以确实提高生产率。 3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经济 发展 条件。标准化是现代管理和现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追求的高质量农产品需要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机械化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标准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精准农业都需要更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来控制生产过程,因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需要更加重视标准化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税收问题探讨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动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战略选择。但是就税收政策而言,在支持范围、力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国家产业政策有欠协调之处。针对这些不足,要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大幅提高加工水平和增值率;集成和优化产业政策,增强政府支农税收扶持力度;优化农产品加工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效应等。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07年底,全国达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7万多家,总产值4.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1万亿元,约占gdp的8%,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于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5%,从业人员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比值每增加0.1个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因此,大力支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还可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自2004年以来,中央5个一号文件都提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空间。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明确提出税收支持政策的重要性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因此,从现代农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税收问题,研究和探讨如何实现税收政策的优化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和战略选择 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使农业的内涵不断拓宽,链条更加完整,整体素质和比较效益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质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按照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到2030年前后我国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农业内部传统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将由现在的近70%下降到30%以下,而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的比重将由现在的30%上升到70%以上,农业的主导产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综合体系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和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飞跃和革命。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枢纽。 我国当前正处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历史轨迹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降到40%左右的时候,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当人均gdp超过2 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456美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1%,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6.3%,正处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食品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等新特点,作为食品工业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农产品加工业应向着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引领农业向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应有利于实现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税收问题 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致使我国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农业与工业的桥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纽带,是政府支持的重要产业领域,但是就税收政策而言,在支持范围、力度、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加工总量水平和增值率低,税收政策潜力有待挖掘 1 税收政策不统一,优惠面过窄,制约着农产品加工总量水平的提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加工业又是食品工业的基础。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2~3倍,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43%,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的产值比为1:3.4,而我国为1: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潜力巨大。 税收政策不统一,优惠面过窄,成为制约加工水平的因素之一。一是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可免征企业所得税,省级及以下认定的龙头企业没有此项优惠政策。而且国家对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所依据的规模和效益需经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审查确定,要求较高,大多数企业无法达到认定标准,结果是只有大型涉农企业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这无疑会制约占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从事农林水产品加工的重点民营企业不能享受同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同等的税收待遇,造成了税收优惠资格的差别,影响了中小企业生产加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的刺激效应。三是国家确定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过于狭窄,免征增值税的效果不明显。四是对农业投入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没有优惠税率或还不够优惠,保护支持力度不够,制约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2 关于农产品深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低下。在我国,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以鲜销为主,其中2次以上深加工还不足20%。且贮藏水平较低,损耗一般在20%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5~6倍。而随着加工的深入,农产品的附加值将越来越高。据专家测算,农产品深加工在产值为3亿元的水平上,其中加工附加值可以达到1.2亿元。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而我国仅为0.38元。若根据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深度为70%的平均数据,如果以20%为一个增值基数计算,理想的增值为原产值的2倍,是现行增值的5.26倍。2004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行动方案》计划通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力争每年为农民增收人均贡献20元,每年吸纳农民就业100万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现行税收政策存在与国家行动方案不协调的地方:其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没有优惠政策,影响深加工的发展。《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问题的通知》规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8年1月1日起,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而对精深加工项目没有相应的规定。其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没有激励从农产品的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的机制,割裂了农业产业链条的连续性,也相应提高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负。其三,规定只对于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除不予以免税的进口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80%的加工设备仍处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也使得农产品加工增值空间大为减小。其四,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税负重。表现为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企业,如竹木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其作为原料购进的大部分农产品按13%税率计提进项税金,销售时却按17%计提销项税金,税率差达4%。在这种税制下,即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增值也要交纳增值税。而只要企业加工增值,其增值税负就要高于其他工业品的17%的一般水平,且加工增值率越小,增值税税负就越大。税费负担重,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发展。 (二)农产品加工体系链条不紧,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未成体系 1 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相关税收优惠措施不具体。农产品加工业是从基地建设、原材料生产、加工、营销的一体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税收。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政府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一是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二是可以为加工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更可以看出高标准的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虽然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房产税、契税等税种都规定有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实行减免税的政策,但都还不够具体;流转税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制定也不够细致,没有具体的优惠措施予以配套,优惠对象的覆盖面比较窄,缺乏对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扩大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生产规模。 2 “以税惠农”政策成效有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自2006年1月1日起,所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及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废除,并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降低了农产品经销和加工的增值税税率,减免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服务实体的所得税,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按现行增值税制,农民仍需承担购买生产资料的税收,特别是农民得不到出口退税的好处,影响其作为最基础的生产环节的积极性。因此,仅从农业生产方面减轻农民税收负担,靠农业增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效果已十分有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之比从1991年的2.4扩大到2007年的3.3,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 而制约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除这些直接税费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教育层次低,文化素质不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文化程度分别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的农户,其人均收入比前者依次分别高出32.9%、30.3%、12.7%。而据世界银行专家研究,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会增加9%。因此,通过提高农户的教育层次有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税收政策可以寻求宏观调控作用的空间。 3 现行涉农增值税制对农产品经营支持效果欠佳。虽然对农产品经营企业收购农产品减免了该环节的增值税,并可按规定税率实行进项抵扣,但该减免政策执行起来比较繁琐,税务部门很难核查其真假,不利于农产品市场流通;增值税发票难以获取,影响进项税额的抵扣,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税负。 4 现行所得税制对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激励作用有待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特殊属性和地位决定其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一般不高,资金来源窄,数量有限,而税收政策的助推作用没有发挥好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对个人来源于农业企业的投资分红收益,按现行政策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收益低、风险大的农业企业投资者而言,宁愿改变资金投向。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收入、社会捐赠等是否给予免税没有明确规定;对社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捐赠,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列支时遇到严格的政策限制。三是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税收优惠手段主要是税收豁免和优惠税率。单一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但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资增长和技术进步。 5 农业科技税收政策不协调,农产品加工产业后劲不足。农产品附加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销售全过程的科技含量。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过程中,需要积聚更多的技术含量和以农产品贸易标准为主的知识含量,使精深加工后的农产品能持续在市场销售中获取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真正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的还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为70%~80%,美国更高达80%~90%。一方面,国家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少,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0.2%~0.5%,而发达国家为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1%;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2%,而发达国家为0.6%,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4%。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中,专业技术人员投入不足,发达国家技术推广人员占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我国为1:1200,平均1万亩耕地不足1名专业技术人员。从财政科技支农的角度看,农产品加工业基本不存在特殊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企业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就业服务的中介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也缺少税收激励。 (三)农产品加工业制度环境有待优化,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不强 1 环境税收制度不健全,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最终产品必须是安全、优质的消费品,相应为其配套的大面积基地必须实现标准化生产,大大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污染水源的产生;同时在收购、储藏、加工过程中,也要避免农产品损耗污染。而随着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可减轻25%~30%的农产品损耗产生的污染,而且还会由于其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但是,我国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作为废弃物扔掉。现行税法规定,综合利用农林水产废弃物生产的产品,经有关部门认可,可享受减半征收、免税或先征后退的增值税优惠政策;除此之外,暂时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生态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引导农业生产和投资的良性循环。 2 税收管理和服务意识不够强,优惠政策有待于进一步落实。调研中发现,一些税务部门税收管理和服务的意识不强,政策宣传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并没有兑现或没有全部兑现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个别地方还存在不管企业有无利润,强行给企业分配定额税收任务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加重了企业税负。 三、优化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充分释放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发达国家,与产值相对应,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对农业的投入,而我国财政支农侧重于生产环节。因此,要强化政府对农业产后环节的扶持力度,建立保护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在出台鼓励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给予一定期限的特殊优惠的同时,发挥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挖掘税收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大幅提高加工水平和增值率 1 实行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尽可能降低农业产业化企业税收优惠的准入门槛,取消规模、效益等认定规则的限制,中小型企业只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就给予相应的税收支持,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是对从事农林水产品加工的民营加工企业,应当享受《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的国民待遇。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从事农林水产品加工的重点民营企业,享受与《关于国有农业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同等的税收待遇。三是对于精深加工项目享受与初级农产品同等的待遇。 2 扩大农产品初加工的范围。对一些没有纳入农产品初加工范围的初加工项目或不合理的项目重新进行界定。技术含量较少的各类加工农产品应认定为初级农产品,由国税部门出具免税单免税。 3 减轻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参照实行抵扣率和征收率相同的抵扣办法,按17%或13%进行抵扣。对深加工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建议3年内免征增值税,3年后除执行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外,在目前两种税率中,统一使用初加工农产品的税率和金额,开具增值税发票。 4 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现行13%的出口退税率调整到17%,达到工业品出口退税的平均水平。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没有的高新技术和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集成和优化产业政策,增强政府支农税收的扶持力度 1 大力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如减免基地建设的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契税,鼓励优质专用农产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一批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对所有企业和个人转让农业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鼓励农业用地的合理流动和集中。加快制定增值税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种子种苗培植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培育基地、牲畜及水产品养殖基地等,在产品深加工以及经营和销售上,给予相应的优惠,强化集约化效应,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 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使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业中真正受益。首先,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消除税收方面的城乡差别。其次,制定和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减少个人对教育的现金投入,在增加受教育机会的同时,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其他农业生产加工。再次,可比照下岗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最后,由于新一轮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近期返乡的失业农民增多,可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鼓励他们以个体或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回农村投资新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取得多方面的效果。 3 完善涉农产品经营的增值税政策,促进农产品流通。对现行农产品收购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取消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收购农产品的进项税额抵扣规定,以利于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促进农业生产者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实行超税负返还或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加强对农产品收购行为的监督管理,杜绝虚假的农产品收购行为。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税收进销项税额“倒挂”,防止一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长期无税的现象。 4 优化所得税政策,提高个人和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是对个人来源于农业企业的投资分红收益减免个人所得税。二是对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经营性收入、会费收入、服务收入和接受捐赠的收入等实行免税支持政策。三是鼓励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实现以税收豁免、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为主向以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变,鼓励和促进企业引进外资、民营资本和工商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从而提高税式支出效果。 5 完善农业科技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税收对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通过制定有利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建立科技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科研技术运用与推广的投资,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与农产品加工质量体系的建立配套实施,在保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将税收优惠的重点转移到科技孵化器培育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和要求的税收优惠体系,以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其次,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力度,如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科技收入减免所得税。再次,对社会各界向农村教育培训机构和农业科研机构的捐赠不设最高捐赠限额,可据实在税前列支等。最后,对专门服务于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务产业予以适当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 (三)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效应 1 扩大税收调控空间,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首先,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把生态农业建设和保护自然资源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对于副产品研发成果转让可免征企业所得税,购买副产品加工设备用于生产允许其加速折旧,若为国内不能生产的进口农业设施和设备,则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对生产有利于环境的绿色环保产品的,给予企业所得税减税甚至免税的规定,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调整。最后,对农产品创新项目、科研产品要在税收上给予支持和优惠,促进其培养附加值高的新农业产品。大力支持和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其出口,增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增强“外向型农业”的经济实力。 2 规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税式支出效率。首先,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税务服务和管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经营创造条件。其次,各级政府要从扶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纠正个别地方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强迫企业定额交税的行为,切实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 总之,税收政策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使税收调控效应更加明显,应与国家整个财政支农政策紧密结合,在加大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产品深加工扶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税收支持的绩效。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农业份额第一的盐城市,在现代农业方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盐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合理流转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2、财政扶持。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没有了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让。要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出让土地的农民可采取补助养老保险金办法,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 3、典型引导。盐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他们为土地的合理流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盐都区步湖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花卉生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租赁等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农田基础设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将土地倒包给农民经营或“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对农民来讲,除了每年可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能获得工资报酬,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己耕种的收入;对龙头企业来说,既有了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又可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这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土地流转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构建黑龙江省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摘 要]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构建起长效机制。从黑龙江省现实出发,构建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增强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加大农业激励引导机制,实行培训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新型公共财政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 现代农业;发展;公共财政;长效机制 一、构建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耕地1151.6万公顷,人均耕地10亩,位于全国之首,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杂粮,以玉米、水稻、高粱较多其中小麦、大豆都位居全国首列,经济作物以甜菜、亚麻、向日葵为主,产量常居全国第一位。因此,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材料,而且为工业的发展积累大量资金,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依赖于农业的支持,同时农业也是重要的物质资料,保障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农业也是一个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弱质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来说吸引资金的能力比较弱,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依靠公共财政的有效支持。黑龙江省对现代农业的投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是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机械化水平不高,科研设施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提升我省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的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就必须加大对现代化农业的财政投入与支持。 二、构建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现阶段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二)设计原则 1.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促发展原则。通过政府投资引导,推进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专业化生产、产供销一体化机制的形成。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逐步把农民培育为投资和建设主体,促进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2.利用科技带动农业建设的原则。农业的现代化需要科技的进步、依靠现代化来技术装备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3.扩展资金渠道振兴现代农业的原则。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自身的潜力,多方筹集资金,增加资金的投入,同时利用国家的财政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及运用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对农业建设的投入。 4.强化区域重点开创特色产业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分配不同比例的资金投入,对于发展较好的区域加大重点扶持力度,使其带领其他区域更好更快的发展,天然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农业产品的特殊性,应增加资金投入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使特色化产业及产品成为我省的代言人。 三、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设计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为了使财政更好、更准的支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下面对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长效机制的设计(如图): (一)增强农业信贷资金的保障机制 由于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农民不可能依靠自身的能力来抵抗农业风险,私营保险机构对农业风险不能完全承担,因此,需要公共财政提供农业信贷资金来保障农民遇到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积极运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向现代农业建设,从而来完善我省的农业风险的保障体系。 (二)加大农业激励引导机制 首先,黑龙江省应该对支持现代化农业的龙头企业采取激励政策,运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来扶植企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还应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形式,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以及农业产品品牌的财政投入,来提高黑龙江省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现代化程度,提升黑龙江省农业产品的品牌效应。农业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的发展还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降低农产品成本有利于增强我省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最后,加强对农业科研技术的投入,对农业有科研贡献的人员实行奖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行培训保障机制 现代化农业需要有专业化农民,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有助于改善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养专业的农民,拥有专业技术的农民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能够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能够领导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正是达到了国家对农业补助和投入的目的。 (四)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进一步调整全省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确保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财政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实行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方式,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完善中央支农投资协调机制,捆绑使用各类专项资金,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五)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按照“理顺分配关系、合理划分财权事权和财力向基层倾斜”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使国家财力在各级政府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分布更加科学合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同时要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村账乡代管”和涉农补贴信息化发放等财政改革,使国家财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既定目标,惠及广大农民,减少资金运行中的跑冒滴漏,提高使用效益。 (六)建立新型公共财政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新型财政监督机制,加快财政监督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其次,监督方式要有所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监督方式,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监督方法,形成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存的新格局。最后就是建立灵敏的财政监督信息反馈系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透明。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谈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农业份额第一的盐城市,在现代农业方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盐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 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 合理流转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2、财政扶持。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没有了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让。要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出让土地的农民可采取补助养老保险金办法,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 3、典型引导。盐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他们为土地的合理流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盐都区步湖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花卉生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租赁等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农田基础设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将土地倒包给农民经营或“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对农民来讲,除了每年可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能获得工资报酬,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己耕种的收入;对龙头企业来说,既有了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又可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这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土地流转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谈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江苏省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农业份额第一的盐城市,在现代农业方面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来,盐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盐城在江苏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但在农副产品加工上却有些滞后,还没有培育出像徐州维维那样销售几十个亿、上百亿的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盐城市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盐城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2、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盐城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覆盖面小,组织化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二是运作程序不规范,缺乏发展的后劲。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还不够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三是重中间环节、轻产前产后,类型单一。大多是生产型或中介性质,而作为产前服务尤其是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极少,对农产品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作用极为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将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农民将无法公平参与 市场竞争,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也很难确立。 3、土地流转工作面临困难。有些农民不愿意将土地转让给别人,哪怕雇人种也不转让。原因在于:一是目前农业税已经全部减免,农民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而且还有补贴。二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三是传统的种植习惯,使农民对土地产生了依赖,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他们有安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和难度。虽然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若要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4、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需要技术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严重弱化,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导致技术推广难,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严重。 三、加快发展盐城市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培植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有些地方的现代农业发展快,关键是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因此,盐城要把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基地,一头连着市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量。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资金、信贷、用地、用电、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并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土地成为企业的绿色车间,使农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 2、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加快推进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一体化经营步伐;基地建设也要围绕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二)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盐城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1、着力打造区域特色。沿海县(市)要依托丰富的沿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水灌溉农业、耐盐农业和海产品养殖,加快建设沿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大市区及周边地区要重点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上求突破,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带好头;镇村要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目标,强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创建一批特色强镇、强村。 2、大力培育产业特色。目前响水的百合鲜切花、滨海的生猪、阜宁的苗木花卉、射阳的麦牙、建湖的葡萄、亭湖的食用菌、盐都的草莓、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设施蔬菜等产业特色鲜明,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把这些特色产业培大、强,同时要把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好。 3、积极创建品牌特色。农业发展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这些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围绕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名牌产品,精心组织农业招商活动,积极推进射阳、盐都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盐城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1、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准确、传递畅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尽快建立规范、高效、诚信的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和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供求、价格、气象等农业信息服务,避免农民盲目生产经营。在加强农业部门自身信息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村组干部、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发挥农业信息“二传手”的作用。农业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职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配备专门人员,落实专项经费。 2、健全农业市场服务体系。农产品销售难,关键是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先要构建畅顺高效、便捷安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五级市场流通网络。市一级要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一级要抓好综合批发市场建设,乡镇一级要加快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市场,村一级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一级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要鼓励农村能人到大中城市设立专门的批发市场、销售专柜、建立直销点等,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 3、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要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公益性农技体系负责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业抗灾减灾、面上农技培训等服务;经营性农技体系重点开展种苗与农资供应、配套技术指导、加工、运销、信息等各类技物结合型服务。要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升农业科技的贡献份额。 (四)要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抓手。因此,政府应该对它们进行扶持、指导和引导,不断提升它们的层次和水平。 1、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政府要在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用电用地等方面进行扶持,为其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增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扩大覆盖面。 2、健全产权联结、资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健全产权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参加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要素联结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让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分享合作利益。二是健全资产运营管理机制。依法独立建账,并为每个成员单独设立账户。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严格的会计管理,切实加强财务审计,定期将财务状况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全体成员监督。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章程的约定,建立合作组织盈余主要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制度,对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3、增强服务功能。要着力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各类服务经营实体,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要顺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示范基地,从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自身的功能。 (五)要积极推动土地的 合理流转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盐城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进展较快,率先实行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 1、加大宣传。土地只有搞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经济规律,但农民自身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加之耕者有其田的传统观念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使得土地流转很难实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创造土地流转的氛围。 2、财政扶持。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生活没有了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农民轻易不会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让。要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出让土地的农民可采取补助养老保险金办法,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 3、典型引导。盐城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他们为土地的合理流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盐都区步湖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花卉生产,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租赁等方式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达到一定规模后,对农田基础设施加以完善配套,再将土地倒包给农民经营或“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对农民来讲,除了每年可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还能获得工资报酬,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己耕种的收入;对龙头企业来说,既有了自己稳定的原料基地。又可获得规模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这是当前比较理想的土地流转方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科技组织管理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组织管理是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决策、规划、领导、投入、实施和控制等组织管理活动,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从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演变过程、国际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和增强我国农业现代化科技支撑能力的现实需求来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既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十一五”以来,为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我国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组织管理模式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创性地构建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对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技术攻关、试验示范、转化推广为重点,形成了多学科集成、上下游一体、大兵团作战的协同创新机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农业科研组织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和成果转化,率先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中国农业大学玉米中心等4个中央级科研单位开展了从“收益分配”扩展到“权益分配”的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将种业科研成果归属依法赋权给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持股兼职,推进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四是建立学科群为主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以33个综合性实验室为龙头、224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269个观测试验站为延伸,建立了纵横交错、协作紧密,突破部门、单位、学科界限的农业协同创新网络。五是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了“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三级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提升创新能力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目标、以促进科研产出和科技贡献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机制。 一、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来看,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一是缺乏超越部门利益的农业科技管理协调机构。我国农业科技管理无论是以前的“政出多门”还是现在的“高度集中”,均未从根本上实现对部门利益的超越,中央相关部门间争职能、争资源的问题始终存在,管理合力难以形成。二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农业科技事权财权划分不清。中央过多安排了应由地方安排的应用性科技任务,地方反而过多将基础性研究纳入发展重点,这导致中央和地方投入错位严重,上下一般粗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政府与市场越位缺位并存。政府过多包揽了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应由市场主体承担的科技工作,企业与科研机构一起竞争公益性科技资源,使得本应由公共科研机构使用的科技资源被挤占,应由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投入被挤出,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低效重复。中观层面来看,行业科技需求体现不够。在科技计划需求凝练阶段,科技主管部门对行业部门意见征集没有形成固定渠道和常态化机制,有时出现个别专家和单位代替部门意见的现象,导致技术措施与产业政策措施难以有机结合;在科技计划评审立项阶段,过于重视纸面程序,未按照“S曲线”理论从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四个阶段决定项目投入强度,导致部分项目评审针对性、公正性、科学性不足;在科技计划实施阶段,项目实施团队过于庞大,涉及研发区域过于广泛,“联合起来拿钱、分头开展创新、拼凑起来交差”的现象仍然存在,“把政产学研用集聚到一个关键问题、把创新技术集成到一个县域、把成果转化集中到主产区”的格局尚未形成;在科技计划验收阶段,行业主管部门、产业终端用户参与度低,对是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快速转化成果要求不明,导致科研项目“没有通不过的验收、没有不先进的技术、少有突破性的成果”,产出了许多“职称性成果”,难以进行熟化、推广和转化。微观层面来看,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一是科研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合理。目前的科研评价与激励过于看重竞争性科研项目的争取,以及论文、科技奖励等显性成果的获取,导致对行业发展影响长远的公益性与基础性研究等无人问津。二是薪酬分配与职称晋升制度不合理。科技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固化,个人薪酬提升渠道不畅,与实际贡献切实挂钩的弹性薪酬机制未建立;职称晋升方面人为影响因素众多,与是否开展重大创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联系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益改革等政策尚未落地,兼职兼薪操作困难,科技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协调不够、意见不一,政策红利无法充分释放。三是科研投入精准程度不够。科研经费在一些领域“大水漫灌”、在一些领域又“严重干旱”,科技人员普遍对经费投入缺乏“安全感”;科研投入结构性失衡,科研经费充足、人员经费缺乏,“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难以提升;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投入不足,科研设施基本运行费缺乏,基础支撑、试验示范难以长期稳定开展;公益性、战略性、全局性方面的科技创新弱化。四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不够好、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导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意愿不足,投入缺乏,对研发人才吸引力不足。五是科技资源共享不足。平台设施缺乏系统规划和统筹布局,重复建设和过度集中问题突出,运行维护费用缺乏,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重建设、轻管理、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科技组织管理创新需遵循四项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满足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重大科技需求作为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贯穿到顶层设计、资源配置、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促进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引领。始终把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动力,逐步理顺各部门、各层级、各主体关系,创新完善分类评价制度,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新动能。坚持系统协同。始终把强化农业科技管理的宏观统筹和协调联动作为精准配置科技资源和推进科技创新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推动国家、区域、行业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实质运行,谋划设计一批重大科技任务,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坚持效能优先。始终把提高创新效率、强化支撑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作为农业科技组织管理创新的落脚点,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赋予科研院所更多自主配置科技资源的权利,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效能。 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组织管理应从五方面发力 创新科技决策机制,建立超越部门利益的农业科技会商制度。超越部门利益的藩篱,充分吸收部门、专家、企业、新型主体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决策科学、责权一致、主体协同。一是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等学术团体在国家农业科技宏观战略制定、重大农业科技任务凝练、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设立中决策咨询作用。二是国家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和农业行业科技委员会定期磋商协调农业科技重大事项,形成国家层面农业科技会商协调机制。三是组建由行政领导、科技专家、农业企业、推广人员和新型主体等组成的行业性智库,为行业需求征集和专业机构验收提供决策参考,确保重大科技任务选题聚焦国家目标、创新过程贴近产业需求、创新成果满足生产需要。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建立行业部门全程管理农业科技项目制度。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创新需求凝练、任务组织实施、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作用”精神,重点是抓好“两头”、带好“中间”。源头把好立项关,由行业部门牵头负责行业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任务凝练、指南编制等,体现行业特点,精准反映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末端把好验收评价关,由行业部门牵头组织项目验收和评价,确保科研项目研究任务与生产实际需求相衔接,真正实现“题目来源于实际,成果应用于生产”。科技创新过程中,促进技术措施与相关政策措施、工作措施融为一体,保证科技项目实施服务于农业生产主战场、主产区和主导产业。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农业科技精准投入方式。一是支持重大战略和补齐发展短板。围绕“支撑、引领、赶超”目标,以及功能化、设施化、绿色化、高效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等农业现代化重大任务加大投入,形成一批引领性重大成果;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技术短板加大投入,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体现行业管理部门和新型主体的需求。将科技创新与行业管理措施、政策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提高面向基层一线的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服务和满足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创新、创业的需要。三是加大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研究投入。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生态定位观测站、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持续开展观测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等基础性、公益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加大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装备投入,打造一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建立农业科研与推广高效结合模式。一是推进农技推广机制创新。围绕满足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探索农技人员通过进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机制,让农技人员留得住、干得好。构建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组织、乡土人才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农技推广服务联盟,实现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组装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无缝链接。二是开展区域农业科研推广机构整合试点。借鉴国外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农业推广部门整合或联合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站,将试验站建成上联高校、科研院所,下接新型经营主体,集技术研发、成果熟化、推广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公益性服务机构。鼓励涉农大学的农学院院长兼任地方农技推广机构负责人,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源头活水,拓宽大学科研选题针对性。三是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社联合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需求为导向,为用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配套服务,满足农户多元化服务需求,提升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水平。创新技术使用机制,实施农民自主选用技术后补助项目。借鉴日本和韩国允许农民自主选用贷款和自主申请项目创新创业经验,设立农民自主选用农业技术后补助项目,改变以往要农民培训、要农民接受技术等自上而下的做法,真正使农民由“要我用科技”变成“我要用科技”,推进农村“双创”。一是精准掌握农民科技需求。依托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产业技术体系和村镇县行政管理力量,通过逐户访谈及时准确掌握不同县村、不同产业、不同时期农民在高效生产、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加工转化、提质增效、循环利用、休闲观光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在科学研判、准确聚焦、反复遴选的基础上,建成试点区域农民科技技术需求清单,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二是构建农业技术供给库。针对不同区域农民技术需求清单,整合本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科技资源,构建上中下游一体的联合攻关和成果熟化机制,形成满足试点区域需要的基层农民技术供给库。三是技术自主选用清单。形成可供农民自主选用的不同类型、不同年度的技术清单,通过媒体、微信和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向社会,供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和实施能力的农民创新创业时自主选用。构建农业技术供给网络咨询平台,确保每项技术都有专家与需求农户对接和跟踪服务。四是实行全程培训和指导。在技术供给专家的指导下,按照无偿服务的原则,组织农技人员对自主选用的农户上门培训服务,包教包会、全程跟踪。农技人员建立台账制度,对技术成熟度、农民使用技术的态度、实际效果效益等进行全程记录。五是对农民自主选用技术进行后补助。依据台账记录、辐射带动效果、资源环境友好程度以及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综合评价等综合因素,在考核验收的基础上,财政对自主选用并推广实施的农民按其总投入20%~50%的比例给予补助。 作者:李少华 单位: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效率低、政府投入少、农民素质整体低等问题。当前,应通过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等措施,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现代农业概述 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生产要素武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其显著特征:一是以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机具等现代物质条件为重要保障的规模化农业。二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要动力的科技化农业。三是以产加销、农工贸紧密衔接统一为特征的产业化农业。四是以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社会化农业。五是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多功能转变为目标的多元化农业。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效率低、政府投入少、农民素质整体低等问题。a.现代农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加快,耕地面积一直呈锐减趋势,耕地质量的减退以及建筑业对耕地的掠夺,极大地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此外,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的迹象。b.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的问题,已经由农业生产环节转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我国很多水利设施,不仅多年来没有新发展,而且不断老化失修。如在许多农业主产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欠账多,许多水库不能灌溉。每遇严重灾害,单产和总产都要下降。农业产前、产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还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拓展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导致农民来自于农业的收入容易出现较大波动。c.农业生产成本升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导致土地要素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也带来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业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高成本,对农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一方面,高成本导致粮食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如果没有有力的政策举措和机制创新,粮食和农业生产萎缩的风险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农业经营的高成本也将促使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政策调整。d.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依然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全国有约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三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四是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能力较低。e.规模小,生产率低。农户分散经营方式不仅生产和交易成本高,影响劳动力及农业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而且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f.政府农业投入有待增加。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虽然在年投入量上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在农业、农村资金投入落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农业农村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情况仍未改变。二是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对制约农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够。如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补贴标准低,不足以抵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三是资金投入管理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g.农民素质整体低。因为农业生产条件、收入,与外出打工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无法比拟,所以当前中国农村一些有知识、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以致很多地区是老弱妇孺在从事农业生产。这部分农民,接受农业高新技术的能力低。农村劳动力相对低下的素质,对建设现代农业造成很大阻碍。 3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在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仍相对匮乏。当前,应通过坚持城乡统筹,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加大政府投入和保护力度、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等措施,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a.坚持城乡统筹,实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从我国人口大部分在农村的国情来看,既难以依靠城市工业积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足量资金,也不能完全依靠城市二、三产业发展吸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进行,拆除城乡壁垒,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b.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调整粮食风险基金比例,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央财政增加补助地方规模和比例,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切实减轻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二是在粮食主销区建立粮食生产补偿基金,出台相关运费补贴等政策,帮助主产区解决商品粮外销、外运的问题,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充分体现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的政策。三是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合作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通过现有政策和渠道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在粮食主销区提取部分土地出让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加大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和转移支付效果。c.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当前,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科技人员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其次,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应用。d.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农业,走内涵式规模经营道路。选择国有集体农场、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大户,在高效种养业、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创汇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领域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种养业的生产规程、农产品加工的标准化流程、质量检验检测规程,有意识地采用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适度、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经营项目,使农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有竞争力的产业。e.加大政府投入和保护力度。应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增加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①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②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③加大对农业公共服务的投入;④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集中产粮区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补贴等各项生产补贴制度,根据需要适时建立其它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补贴制度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补贴制度;⑤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f.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使一部分农民成为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逐步实现社会化。g.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了一套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注重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紧密衔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成功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的技术对接问题。 作者:周双双 单位:宁波大学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摘要:本文介绍了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对策 1双湾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金川区双湾镇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南与永昌县接壤,东与武威相连,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西与张掖地区山丹县毗邻。全镇辖13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60km2,总人口2.5万人。辖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4℃,年均日照2878h,无霜期156d,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土壤土质松软,土层深厚肥沃,地下水资源富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近年来,双湾镇坚持以城郊型农业发展为定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抓特色促增收、抓产业促发展、抓科技促提高、抓统筹促和谐、抓基础促后劲”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298元,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速。 1.1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多年来,双湾镇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优化产业结构,现代农业渐具雏形。重点培育壮大了红辣椒、玉米、瓜果、露地蔬菜等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建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7733.33hm2、经济林果产业基地653.33hm2、蔬菜产业基地3000hm2,瓜产业基地666.67hm2,农产品总量达到30万t。双湾西瓜、双湾食葵、金川红辣椒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中“双湾西瓜”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大力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和庭院舍饲养殖,建成规模养殖场23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07家,畜禽总量达32.7万头(匹、只),同比增长5%,以畜牧园区为龙头,养殖小区为支撑,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的养殖体系不断完善。 1.2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双湾镇共发展双丰辣业、天乐食品、神农众和、金源牧业、天牧乳业等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34家,主要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行模式。目前,全镇已初步形成了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为支撑,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创建国家、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6个,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3土地流转情况 镇政府大力推行“以井定田”、“小块变大块”等土地适度集中模式,全面完成了全镇62个村民小组8400hm2土地整合工作。在此基础上,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866.67hm2,占全镇耕地面积的34%,耕地分散、设施老化、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1.4主推技术 为促进双湾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种植业经济效益,避免种植户盲目引种带来损失,双湾镇引进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强、有潜力的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先后引进粮食、瓜果、蔬菜、药材、肉羊等农、林、牧新技术和新品种15类60个。同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高效套复种、育苗移栽等新技术12项。 重点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完成全膜双垄沟播、垄膜沟灌节水面积6000hm2,实现平均节水15%,增产10%,有效提高了农业科学生产水平。 2双湾镇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发展规模优势不明显 当前,双湾镇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约占大农业的70%,且粮食作物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尽管金川区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但总体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偏大,经济作物所占比例偏低,影响了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全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存在有产品无品牌、有市场无批量的问题,大部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对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作用不强,标准化体系建设仍需加快。 2.2农业产业化组织竞争力较弱 龙头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畜产品仍处在初加工阶段,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良性互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内部结构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产加销脱节现象仍很突出。 2.3农业科学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不足。农业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较长,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2.4农业服务方式转变滞后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土地流转需求日益迫切,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需要一批在农业信息、农业技术、生产物资供应、生产作业、产品销售方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镇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的有效组织和规范指导,导致许多大企业流转土地后,不知道如何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广大种粮农户由于处于分散无助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的互助合作解决土地科学经营问题。 2.5农民自身素质较低 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其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益意识不强,加之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障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缺乏承载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积累,掌握的劳动技能知识有限,严重影响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输转。 2.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农田水利等设施老化,水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很有限。此外,家庭联产承包造成一家一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经营,限制了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操作,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农业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 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今后一段时期,全镇农业要按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纵向抓生产、横向抓基地,关键抓龙头,核心抓效益,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切实推进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争取到2020年,全镇实现农业增加值20436万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265元,年均递增11%。 3.1坚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双湾镇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相对滞后,但在科技应用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科技应用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扬长避短,双湾镇要在科技应用上做足文章,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础,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全力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农业机械化应用、畜产品高效养殖、保护性耕作技术、“三沼”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推广,让更多的农业新技术成为增加农村经济效益的助推器。同时,采取政策倾斜、财政补贴、科技培训、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加强科技示范户的扶持力度,努力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使核心示范户真正具有科技带动的实力。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金川区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扩大节水农业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探索设施农业滴灌节水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促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为方向,整合畜牧、农业资源,大力实施沼气池建设,积极探索种、养、沼相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努力促进农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3.2坚持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现代农业必须要有先进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农业。全镇要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产业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狠下功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面调节生产与市场、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当前镇域内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要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配套完善各项服务、整合资源优势、拓展产品运输销售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其放手发展,做强做大,真正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龙头”。狠抓品牌质量建设,坚持强化宣传、扩大影响、主动出击、整体推进的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树立精品意识,做响品牌,做强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要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分散的农户形成一个整体去面对市场,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要多品种、多门类建立专业协会,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制定规章,明确责、权、利,形成“市场一动,效益跟上;市场一调,产品就调”的网络预警机制。 3.3坚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薄弱的实际,要紧紧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先进的设施武装农业,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以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为重点,大力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积极引导农机户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以“保护自然植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积极抓好风沙治理、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促进生态建设健康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合理开发,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合理开发与节约保护并重的方针,依法加强对水资源、矿产、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严禁乱采滥伐,滥垦滥牧,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同时,重视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大力争取并实施高效畜牧养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 作者:严天龙 单位: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农业服务中心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摘要: 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推动农艺农机融合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对策这2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有效融合农机农艺提供合理化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农机农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1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农作物品种选择时,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适应能力。农艺工作人员没有深入地了解农业机械的原理,导致生产理念缺乏;传统的农业技术仅仅是通过手工方式开展,忽视了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农业种植区域、农作物品种选择上,农业机械研发人员缺少认识,在研发过程中出现农业机械实用功能差的状况,不适应农艺的发展;在进行农机与农艺推广的过程中出现着力度弱的情况,没有将新农艺以及农机使用方法有效地推广到农业生产中。 2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1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 将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普及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如果没有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农艺技术便难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想要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将其应用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中,必须要使农机适应农艺条件。因此,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农机与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加大农机农艺推广力度与范围 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推广农机形式。通过农机示范基地以及示范园大力推广。将农机先在示范区试用,当取得良好实验效果时进一步推广。定期召开机械化生产大会,向农业人员示范农机使用方法以及农艺新技术等,促进农艺农机结合;通过农业合作社推广。充分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统一流程与生产标准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标准化,进一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步伐;通过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强对新型农业人才的培训,当其掌握了先进的农艺技术以及农机使用方法之后,让其指导农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新型农业人才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做到言传身教,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有效融合。 2.3政府加大农机农艺资金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这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农机农艺融合中,政府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作用,重视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扶持资金投入。相关农业部门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扶持,将资金应用到农机农艺专项专研中,促进农机农艺项目推广,增加农机农艺资金投入比重。政府可以确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积极转变使用农业新技术以适应农业机械生产需要的个体与合作社进行相应的资金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2.4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的合作 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就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实际情况,确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分工,各司其职,扎实开展工作,从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在促进两者融合的过程中,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发展规划,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最终建立起与该项工作相适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农机农艺融合中,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配合程度,让不同学科间的人才协调处理工作,严格地落实生产工作。加强农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工作实践中做到人员有保障、技术有保障,达到一致的步调与意见,有助于农机农艺的融合发展。所以,在两者融合过程中,要整合部门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发展机制,构建起一个社会化的合作平台。农机部门在引进新型农业机械时,要考虑农业技术规范要求,而农业部门在进行农艺发展时也要考虑农业机械发展特点。最终做好农艺农机融合工作,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3结语 促进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提升农业机械的质量,推动农艺技术改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农机农艺融合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针对农机农艺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树立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观念,并通过各部门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领域间合作,促进我国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周云珍 单位:云南省易门县龙泉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对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措施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员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4活机制重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巫溪县特色农业虽然规模已具雏形,但规模小,产品开发缺少深度和广度,产业效益差,其原因在于机制不活,投入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应理顺关系,改变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投资局面,要加强部门协调,改变行业分割、部门封锁现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实施,充分发挥各部门在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作用和职能,正确处理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整合项目资源,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依托龙头企业,以乡镇为产业单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优势产业。优先扶持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具有市场潜力的经济实体,打造生产基地,助推产业发展。 作者:向智勇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低碳经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国相继开始研究发展低碳农业,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其每年的碳排放量大多来自农业生产,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成为黑龙江省快速发展的首要目标。文章借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以及江苏、四川国内两省的低碳农业发展经验,从政策、措施及高新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的优点与不足并对其加以调整与完善,整理并归纳出符合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和支撑体系,全面推动黑龙江省低碳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支撑体系;经验借鉴 1国外低碳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近年来,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发展低碳农业。因此,低碳农业在各国各有不同的发展形式。 1.1美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美国是世界的农业巨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第二,美国采用了许多固碳、减排的方案和措施来改变农业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1.1.1政策方面 (1)气候交易所政策。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交易平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于2005年推出了现货和期货交易的交易义务。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交的二氧化碳量在近年已超过2000万吨。 (2)现代农业低碳化的相关法律。美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律为其实现低碳农业提供了保障。各种低碳能源相关法律的制定将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目标等提升到了法律层面,具有国家约束力。(3)实施清洁能源政策。美国在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发展方面有专门的预算。为了鼓励新能源的使用,美国政府对农民采取了一系列补贴和激励政策。 1.1.2措施方面 (1)农业耕作制度。一方面,为了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土壤肥力,美国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创农作物新品种。另一方面,为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日益恶化的现状,美国釆取了保护性耕作及休耕制度。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休耕农地的土壤有机碳储存容量。 (2)农业化肥施用方式。美国成立专门机构估计不同农作物对肥料的不同需求,将化肥精确地施于农作物的固定部位,通过提高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率来减少化肥的流失,从而提高效益。 1.2澳大利亚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1.2.1政策方面 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对其农业进行宏观规划,主要针对清洁能源的使用和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展开讨论。 1.2.2措施方面 (1)资金措施。澳大利亚釆用农业启动和发展贷款、生态资源保护项目贷款等措施,为当地低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低碳农业技术措施。澳大利亚形成一套高科技农业灌溉系统,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合理的灌溉,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使水资源得到了可持续利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用水方面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提高耕作效率的同时保护环境。 1.3日本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1.3.1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 有机农业方面,日本主要推广减少化肥的使用来保护土壤;绿色农业方面,日本研究应用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的损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3.2建立低碳农业先进区 日本主要是通过建立绿色农业先进区,在发展地区推行先进区发展低碳农业的政策和手段,并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改。这一方法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3成熟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日本正逐渐形成由中央领导的从上到下贯通为一体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这一科研体系从各方面集合社会各层人才,全面有效地对低碳农业技术进行研究,同时,营造了一个全民注重发展低碳农业的氛围,为国家培养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2国内低碳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2.1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2.1.1发展模式方面 (1)多层种植模式。江苏省结合其地理优势和低碳农业发展经验,开创了多层种养模式,各层作物相辅相成,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2)有机农业模式。江苏省为了达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刘晨曦: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支撑体系的经验借鉴产业经济力,采取了建立绿色节能农业生产基地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 (3)农业废料循环利用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将农业肥料如秸秆等作为沼气工程的原料来实现资源、废料循环利用。江苏省主要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建立沼气工程的基本体系,在低碳视角下实现了低碳农业。 2.1.2生产技术方面 (1)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江苏省研究开发了多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该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了绿色生态。 (2)节水农业技术。江苏省实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2.1.3政策方面 2011年江苏省出台了与土地、水利等相关的一系列通知。这些通知对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节水农业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江苏省还下拨补助资金,用于完善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了长江与太湖、淮河水系的互调互济。江苏省鼓励农民购买并使用高科技农具进行机械化生产,并对其实行补贴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江苏省农业生产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高,为实现低碳农业奠定了基础。 2.2四川省低碳农业的发展实践 2.2.1发展规划方面 四川省政府出台了有关方面的一系列规划,这为低碳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四川省终于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农业保险方面,2011年四川省保费规模居全国首位。农业保险为四川省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2.2.2发展模式方面 (1)城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城郊地区进行研究,在这些地区推广观光型农业,在吸引游客、增加本省的财政收入的同时减少化肥的施用,提高土壤固碳能力。 (2)丘区基地型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节能和使用清洁能源为主。通过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使用来保护土壤;通过使用滴灌、喷灌的方式来节约资源;通过推广秸秆循环利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 2.2.3高新技术方面 (1)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方面,四川省建立多家专业机构收纳专业人才,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农民解疑答惑。 (2)高新技术推广方面,四川省已成立农业、畜牧业、水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推广人员已经延伸至各村。 3低碳经济视角下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尽管各国、各省之间的农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综上所述,我国黑龙江省应借鉴各国、各省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支撑体系,结合本省农业发展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发展规划。 (1)护地减排。土地可以为农作物提供碳源,健康的耕地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为实现低碳农业奠定基础。另外,保护耕地还可以提升土地肥力,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2)构建政府支持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各国、各省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及财政支撑。所以黑龙江省政府应该结合本省的农业发展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并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3)积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纵观各国、各省的发展经验,高新的农业技术在发展低碳农业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黑龙江省应该吸取各国发展经验,积极使用先进的低碳农业技术。 (4)提高农民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积极配合政府使用先进农具并自觉地推广低碳农业。所以,黑龙江省应该注重农民素质的培养,为低碳农业的开展做好人力储备。 (5)建立低碳农业支撑体系。一个合适并完善的农业支撑体系对低碳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和引导性作用。通过研究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可知,黑龙江省要想发展低碳农业,需要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来进行宏观引导,农民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引导,企业应负责研发相关的先进农业技术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刘晨曦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现代农业发展论文: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摘要: 兖州是传统农业强县,小麦玉米栽培技术、产量品质等一直处在全国前列。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兖州紧跟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展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文章通过总结当前农业生产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发展方向做出分析。 关键词: 现代农业;一体化种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理念 兖州地处鲁西南平原,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从21世纪90年代的“吨粮县”、“双千市”到21世纪初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兖州始终将农业发展作为全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兖州区紧跟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不断注入科技要素,创新小麦玉米一体化标准种植模式,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划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示范区,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建设兖州农业生产大数据信息平台等,兖州农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1目前的生产特点 1.1粮食作物面积占据优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兖州区耕地面积50万亩,辖7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小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均在35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70%,粮食作物种植仍占据优势地位。从2005年起,借助于“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及“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项目实施,连续11年开展小麦玉米高产攻关田建设,小麦最高亩产达到805.9kg,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034.55kg,连续多年达到鲁西南最高水平。通过高产攻关田建设进行技术试验集成,应用于大田生产,带动全区粮食生产水平持续提高,2015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556.1kg,玉米平均亩产625.1kg,分别比山东省小麦平均单产(411.7kg)、玉米(430.8kg)平均单产高出144.7kg、194.3kg;比济宁市小麦平均单产(506.9kg)、玉米(567.5kg)平均单产高出49.2kg、57.6kg。同时为适应市场及种植大户需求,持续开展作物品种更新、技术熟化集成等试验,示范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29、“9088”、红地95,以及适于机械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迪卡517等一批作物新品种。兖州区是全省重要的农机生产基地,现有五征集团山拖农装、大丰、国丰、玉丰、大华为龙头的农机生产企业近120家。区农业局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了与农机部门及农机企业的沟通,如果农艺上对农机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与农机企业联系,进行样机打造,服务于生产,使农机农艺达到深度融合。农机农艺在本区已进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高级发展阶段。 1.2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快速,生产方式呈现多元化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兖州区确立了“一离、二转、三引”的工作思路,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土地规模经营方向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16年10月,全区共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其中土地全部流转村达80个,共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345户、注册家庭农场89家、成立农民合作社620家,为全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同时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企业(公司),引入了农业发展新理念,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1.2.1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自主经营 经营土地为家庭成员分的承包地,自主决定种植作物及耕作方式。这也是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一直实行的生产方式。 1.2.2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 种粮大户一般是由原农机手转化而来,他们拥有农业生产过程所需的全部或部分机械,服务于自己承包的土地,部分种粮大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每个成员的机械都入股到合作社中,根据需求进行调配使用或增添机械。在服务本社成员的同时,还参与招标购买政府社会服务,合作社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抱团发展,提高了整体效益,目前这种方式是当前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中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 1.2.3专业合作社+服务 由原农机手发展而来,自己不承包土地,成立合作社,配备农事操作全套机械,发展本村或附近村农户为合作社成员,对成员提供从耕整到收获一条龙托管式服务,不负责作物产量,只收取作业费用。同时兼营化肥、农药等常用农资,提供产销等供求信息,协助成员购买农资,出售农产品。采用这种方式合作社风险小,收益稳定。 1.2.4农业企业(公司)带动发展 目前兖州各类农业企业(公司)近100家,它们有的只从事生产,有自己的基地,进行种植或养殖;有的既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又能进行产品加工及销售;还有的没有基地,只是作为纽带,在企业与种植户之间架起桥梁,提供企业所需的产品信息,组织农户订单生产,为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服务,签订保产、最低价格包销协议。如本区三大种子公司兖丰、齐鲁、红地均属第二种类型,有自己的良种生产基地,并以种子加工销售为核心,采取企业+合作社(村委)+基地模式,通过订单将企业和农户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双赢,这三家种子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本区成为了全省有名的小麦良种生产基地。 1.2.5网络广泛应用,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一些年轻、头脑灵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承包土地,进行种植或养殖的同时,利用网络,创建自己的品牌,进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如“创客商贸”公司创建的“兖府煎饼”,自己生产、网络销售遍布全国;“菜如贻农业有限公司”与天津雷沃集团联合创建的e田靠谱作业平台,通过手机实现了农机手与种植户的直接对接,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了作业效率。 1.3标准化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受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需求影响,粮食种植效益逐年下降,为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实现节本增效,根据本区生产实际,大力推广了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全年亩节本增收350元以上,自2012年至今,一体化种植模式面积已达到25万亩,占到全区总种植面积的70%,该模式在2016年已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立项,2018年将达到全区粮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一些种粮大户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打破原来单一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农作物品种开始多样化,大豆、甘薯、马铃薯、高粱、谷子、绿豆、红豆等小作物面积快速增加。以大豆为例,2013年大豆种植面积仅400亩,2016年已达到16658.5亩。农作物种植品种的多样化对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4农业发展理念向绿色、精准、高效转变 近年来,兖州区顺应国家对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供给侧改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示范区开展大方田改造,采用小麦玉米一体化标准种植模式,全程机械作业;安装杀虫灯进行生物防治;建设专业植保队伍,采用大型植保机械统防统治;完善农业互联网系统,建设农业大数据信息平台,实现网上种田等,农业发展由原单纯追求产量向绿色、精准、高效现代农业方向转变。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种粮效益下降,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 近年来,粮食价格不稳,特别是玉米价格,2013年还在2.1元/kg左右,到2015年下降到1.5元/kg左右,降幅达30%,而农民种粮成本不降,种粮大户享受的种粮补贴少且不持续,效益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因此,虽然这几年本区退林面积增加,但种粮面积并未有显著增加。 2.2新型职业农民创新意识强,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差,盲目引种,跟风发展 借助于各类农业培训项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不断提升,他们头脑灵活,不再局限于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敢于尝试,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差,盲目跟风,造成损失。2016年,一种粮大户,早春种植40亩马铃薯,因不懂技术,产量低,还影响了下茬玉米种植,加上土地承包费,一年损失近10万元。还有种粮大户,不考虑本区自然气候条件,盲目引进不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给农业生产及社会安定带来极大隐患。 2.3农业技术集成熟化好,但应用到田间地头的比率较低 目前本区农作物种植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明确,配套技术集成熟化好,完全能够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在生产实践中,这些技术真正被农户应用到田间地头的比率相对还较低,原因多种多样。如浇越冬水,即保证小麦安全越冬,同时为早春麦田管理争取主动,但很多农户因为浇过了出苗水,为节约成本,冬前不再浇水,赶上冬季干旱年份,造成冬季冻害死苗严重;实施玉米机械单粒精播,要求播种后立即浇水,保证出苗,但很多农户重视程度不够,多数7~10d才浇水,造成田间出苗时间不一,整齐度差。 2.4农作物种植品种多样化,技术人员指导能力需要加强 受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下调影响,很多农户自发调整农作物种植品种,呈多样化发展。农户在种植这些作物过程中,遇到生产问题,第一想到的仍是向我们农业技术人员咨询求助,但因为本区多年来这些作物种植极少,农业技术人员平时关注学习少,更谈不上有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农业技术人员要适应形势需求,加强学习,尽快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3几点建议 3.1以持续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为抓手,实现提质、节本、增效 实践证明,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的推广,加快了全区机械更新步伐,提高了全程机械化程度,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要整合农业项目,扩大高标准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建设区域,加大推广力度,同时细化各项标准化操作规程,将农机操作、规范播种、关键生长时期管理、专业植保统防统治、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环节有效衔接,在提高粮食品质、减少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保证产量,实现粮食种植节本增效。 3.2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本区优势产业,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农业企业上连市场、中接基地、下连农户,以农业企业为龙头,来促进全区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意义重大。如:以三大种子企业为龙头,来带动小麦良种产业持续发展;以玉米深加工企业百盛生物为龙头,带动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以益海嘉里集团为龙头,促进绿色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以兴冠农业为纽带,发展优质小杂粮及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目前本区农业企业众多,仅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就有4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36家,要充分发挥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独具兖州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3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是增强技能的重要方式,将各类农业项目的培训内容进行整合,统筹安排,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如针对种粮大户的培训,要注重实用性,增加作物供求信息、田间课堂、示范区观摩、经验总结交流等;针对农业合作服务组织及小农企业,加强法律法规、规范经营、质量安全等方面知识介绍;针对技术人员,根据农民需求,增加不同作物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指导能力,增强与农户交流沟通能力,将农业技术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让农户理解、接受并应用。 3.4搭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建设高标准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现场观摩,确保各项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通过搭建粮食高产创建平台,利用农业物联网设施进行农业大数据采集,建设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攻关试验区、万亩核心示范区和12.8万亩辐射区,提高现场观摩实效,开展农业大数据信息采集,培育多种形式的粮食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发展大型植保机械、无人飞机喷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促进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最终实现控水、控肥、控药“三控”目标,扎实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的推广。 3.5加大农业执法力度,规范良种、农药等农资市场,维护农民利益 只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才能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要联系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农作物良种、生产资料经营部门及提供各类农业服务的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培训,避免各类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作者:王燕 张玉允 倪倩 袁士涛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 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折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感召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二.惨悟书本,陶冶情思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学生有计划地多读一些好文章,特别是精读一些名篇经典,对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提高自己的艺术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写作的人,以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其实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 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披文人情,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己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读鲁迅的《秋夜》,我们感受到作者冷峻、幽深、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与其说是在欣赏审美客体‘紫藤萝’流光溢彩、生趣盎然的自然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审美主体作者那被“紫藤萝”所激活了的灵动丰富、细腻柔婉、思绪纷呈的人情美。多读精品,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三.抒写自我,专题评讲 基于以上认识,艺术心理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写作实践中,在中学阶段,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是: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提倡写“身边文学”、“校园文学”、“自我文学”总之是抒写自我,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笔者曾在高一年级进行过《我的世界》系列作文训练,命了这样一些题目,《发生在学生寝室的故事》、《中餐》、《放风筝》、《那时,我还小》、《雨中一曲歌》、《雨中兰草花》等,都涌现出了优秀作品,因为这些题目,紧扣“自我”,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扎实的写作实践外,还加强必要的写作理论指导,使写作进入一种自觉自由的状态。因此,每次作文前后作专题指导与评讲至关重要。我曾着力进行过“选材专题训练”,分“选质朴的题材”、“选新颖的题材”、“选典型的题材”;“构思专题训练”,分“生活的艺术化”、“想象的艺术化”等;“抒情专题训练”,分“略叙过程,详写情思”,“美的心灵在于丰富的层次与奇异的变幻”以及“抒情的几种方式”等等,每次作文后,作专题评讲,目的是想从实践到理论,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及写作水平。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素质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心理素质论文:班主任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我国自1994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全国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方面的问题,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在不断学习研究的同时,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方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当今的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这项工作中,班主任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就目前来看,农村中学中受过心理辅导专业训练的老师奇缺,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而且中学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都要通过班级这个最基层的单位去落实,而班主任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说到底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为此班主任老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既然如此,班主任老师应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现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班级工作实际粗浅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第一,班主任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关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水平。 班主任老师虽然大多是大学毕业,在校时学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但对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却知之不多,所以,为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明确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目标及措施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特点展开工作。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班主任老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水平。班主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人(或者说应是一个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否则,又怎能谈到教育别人?班主任作为一种积极的、重要的教育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意志、感情、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接触最多,影响也最大,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地烙印,或是创伤,或是产生巨大的力量。(班主任 )基于此,班主任老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或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就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的教育也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班主任由于自身心理存在着问题,在处理班级中的某些问题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结果不但没教育好学生,反而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形成的。 那么,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心理品质呢?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具有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爱护每一个学生班主任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学生,而应一视同仁,不偏袒优秀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班主任的爱是关系到心理素质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增强心理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消除精神压力。中学阶段,既是学生个体发育过程中充满生机的阶段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激的危险年龄阶段,他们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有时会对老师不满甚至对抗,此时班主任老师只有克制自己、宽以待人,才不至于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即自尊、自信、坚毅、刚强、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对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其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持之以恒,知难而进。 4、善于理解别人,乐于与人交往,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既能“自我接纳”,又要接纳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 5、具备积极的稳定的情绪。积极的稳定的情绪是工作有序进行的保证。当心境不好时,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可借题发挥,把学生当成发泄的对象;当心情好时,也不可过分激动,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既充满激情,又富有理智。 6、培养良好的性格。开朗、乐观而又稳重是班主任老师的特殊性格要求。 第三,班主任老师除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中学时代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产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再加上社会生活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面临许多困惑、焦虑和压力,班主任不但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更要在班级工作中予以及时教育,并与其它各项工作相互渗透。班主任可以采取召开主题班会、举办讲座、进行心理辅导、个别心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专项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 1.发展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等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文明、互助、竞争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合作的人际环境;注意教室的环境卫生,保证教室干净整洁,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2.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班主任的一些传统做法,如低估学生自主、自治、自理能力,事无巨细,包办代替,凭个人意志制定班级措施,以命令、训话、指示等方式布置工作,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偏爱优生、歧视差生等直接影响良好班级气氛的形成。班主任应改变这种做法,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①以“爱护”治班。即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学生,做学生的“忘年交”,真诚交往。 ②以“民主”治班,师生平等交往,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的班级氛围。我现担任初一班主任,学生虽小但我并未轻视他们,而是虚心向他们征求班级管理的好方法、好建议,并予以采纳,对学生提出的意见都能虚心接受,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以“民主”治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③以“舆论”治班。利用晨会(夕会)、班会上课等机会引导集体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周队活动、墙报、黑板报、专题讨论、主题班会等途径来维护、促进健康舆论的发展。有一个阶段我发现我班学生在劳动时有偷懒,相互等靠等不良现象,我并未直接批评哪一个学生,讲应该如何,而是在班内展开“如何对待劳动“大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不良现象已不复存在。针对成绩不好同学有气馁、动摇情绪,我及时组织召开了“我们都是好学生”主题班会,让同学们相互找优点,使他们树立信心,迎头赶上。 ④以“活动”治班,在活动中陶冶学生情操,沟通师生心灵,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如可在适当时候组织学生野游、野炊、登山、观海等有意义的活动,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3、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作出的一切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针对学生在竞争中取胜的动机过强或过弱等总是进行宣传、分析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激发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精神;组织书法绘画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英语竞赛等多种竞赛,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参与竞争的兴趣与信心。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并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总之,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班主任老师只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理论水平,采用好的教育方法,并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相信一定会造就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随着党和国家坚定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越来越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社会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却很少关注孩子们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21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内心的愿望及其达成的景象,为此不断付出努力,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关键是你必须明确你的愿景是什么,明确人生目标是什么,据此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们依照价值观判断是非黑白,建立自己的信念体系,据此做人和行事。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人们形成共识和友谊的基础,而价值观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要想化解矛盾,就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找出双方价值观中的共同点,并且扩大它,从而逐步化解彼此之间的差异。 志当存高远。教师应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或写作“我的梦想”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确定自己的梦想,并且不停深化这些梦想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让学生自发的、主动的、长久的去努力付出,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当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想要实现某个愿景的时候,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上苍为你已经铺就了达成愿景的坦途。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积极向上,开朗阳光,更健康,更朝气蓬勃。 学生明确了人生目标之后,自会树立相应的价值观。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共同为梦想努力,互相鼓劲,一起分享喜悦,分担痛苦,进一步建立牢固的友谊。学生的价值观简单又单纯,因此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简单、最纯洁的了。随着学生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价值观发生改变,本来很要好的朋友就会开始争吵,继而产生矛盾,这是正常的。教师要及时教导学生解决冲突的办法,要尊重别人,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形成“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想法,寻找价值观的共同之处,扩大共同点,和同学们和平相处,互相尊重,自信、包容,共同健康成长。 2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对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未来的漫漫人生长路中也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以“三自”精神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 2.1 自信 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不常与老师同学沟通,他们身上有种特质,使得别人容易忽视他们的特质,他们缩小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我行我素,或自卑,或偏执,或甘居落后,不思进取。他们很自我,但却并不自信,无法与同学们正常相处,学习上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并不能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花大力气带动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造物主的礼物,是独一无二的。要使学生们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有价值,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2.2 自尊 2.2.1 学生们都是渴望被肯定的,当学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或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时,教师总不忘夸奖几句,给全班同学树立榜样。当学生做错事时,教师也要批评几句,以此诫勉全班同学。学生还小,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评定,怎么给予学生评定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时常提点着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教师的言论对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很重要。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学生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学生从教师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2.2.2 对学生的评价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如果教师说些“你真不开窍”这样的话会使学生把自己和笨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自己是笨学生,怎么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的,干脆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2.2.3 夸奖学生要具体。如果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启发学生叙述努力的过程,夸奖 学生的努力,使学生明白,只要努力,就能取得进步,而不是简单随意的说“你真聪明”这样的话 。研究表明,被夸奖努力的学生一直都会很努力,会用于尝试,大胆挑战难题;而被夸奖聪明的学生容易安于现状,妄自菲薄,恃才而骄,不会去挑战难度较大的问题。 2.3 自强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当学生为“失败”而难过时,教师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学生,或者在学生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学生,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告诉学生,失败了没关系 。要坚强,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发明灯泡失败了无数次,都是为成功做铺垫,失败一次,就离排除一种可能,就离成功更进一步。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引导孩子越挫越勇,成功很重要,但为此付出的努力更重要。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赞扬他,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希望继续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会更加努力,不停学习,学会学习,从而使得学生从不停止前进,永不止步,勇往直前。 3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教师要多多接受心理学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许多教师心受启发,重新正视自己在学校扮演的角色——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让每个学生将教师视为知已,尽量缩小人为做成的心理差距,给学生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培养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未来能否成功的最终因素,教师必须用心去做这个工作。为此可能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但是非常值得。二八定律告诉我们,花80%的时间、精力、资金做20%最有价值的事情。 若“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成功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鼓励和信任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将来走向社会,积极进取,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会学习,具有与他人协作能力,生有涯而学无涯。成为一名21世纪需要的,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 心理素质论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 摘 要:围绕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进行了简单的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整合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 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 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心理素质论文:护士的心理素质对心身护理的影 随着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和心身医学的兴起,开展了对心身疾病的研究,强调心与身是统一而完整的生物体。所以,护理心理学也随之而产生、发展,并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心理护理是护士在做好各专科护理的同时,通过自身有益的行为或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或消极的行为,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心身护理所收获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护士心理素质的影响。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顺利完成业务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本文拟就护士在顺利完成护理工作时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点,从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谈一下对身心护理的影响。 一 情感 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倾向,如:喜、怒、哀、乐、爱、憎、欲等等,护士的情感对病人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暗示性强的病人,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护士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所必需的,护士对护理事业的忠诚,表现在她对护理工作积极热情的态度及对病人真心诚意的关怀和热爱。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稳定、振作、愉快的情绪,从自己的身上焕发出生命的光辉,唤起病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分散其对病痛的注意力,如果护士自身的心情不佳,情绪低落,在工作中会表现为消极、心不在焉,工作怠慢,对病人的痛苦漠不关心或态度生硬,这样会使病人感到伤心、气愤、情绪产生强烈波动,以致引起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甚至导致病情恶化而影响治疗效果。例如,当自杀患者被抢救过来后,常表现为自卑、羞于见人,此时护士如能将同情、关心、爱护和尊重通过情感交流传递给患者,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则有助于促进患者生理和心理早日恢复到正常状态。反之,如态度冷漠、讥笑嘲讽,会更刺伤患者的自尊心,甚至导致再次自杀。所以护士应具有较高的自制力,具有适应病人的心理、成为病人的知心人。护士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病人,使病人感到亲切,安全,信任。因此,一个优秀护士比单需有利于病人健康的情感,也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有效地感染病人,以得到满意的心理效应。 二 意志 意志是人们为某一目的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坚强者可以克服消极情绪和情感的干扰,发挥积极情绪和情感的促进、支持的作用。护士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定性是有效地影响病人的重要意志素养。如遇到抢救重危病人时,镇静而不慌乱,紧张而有条不紊,护士的沉着可以明显地稳住病人的情绪。甚至可以稳住家属的情绪。 所以,护士必须加强意志的锻炼,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才能有效地完成心身护理工作。 三 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点。护士要圆满完成的个性心理特点。护士要圆满完成护理工作,必须掌握广博的护理专业知识,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在工作紧张、繁忙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与医生默契配合,动作迅速,准确,细致,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记忆。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病人年龄、性格、文化道德修养等不同,所用语言也不尽相同,所以,护士应熟练掌握语言交往技巧,通过交谈给患者以真诚,亲切的感觉,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进一步沟通细想打下基础,同时从病人的言谈行为特点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准确地把握病人病情发展情况和心理变化状体,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心理需要制订周密的护理方案,并加以实施。如果一共 护士的知识贫乏,头脑简单、呆板、技能生疏、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工作缺乏热情,工作马马虎虎,粗心大意,轻则给患者带来痛苦,重则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一个优秀的护士比偶徐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具有较全面的工作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修养,不断地自我完善。 四 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一个人的兴起广泛,可使生活丰富,身心健康,促进其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护士不仅要对本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要培养其他兴趣,如文学、艺术、美学等,由于病人年龄、文化、职业等不同,兴趣也不尽相同,护士若与病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那么,护患之间就易于产生自然而亲切的感情,对进行身心护理是很有利的,因此,护士在培养和发展自己兴趣特点,来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以调节病人地方不良情绪。所以,护士在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力适当地照顾病人的特殊兴趣,如看小说、杂志、画报、电视、听音乐等,使病人精神愉快,生活幸福,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 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使一个人的行为具有特色,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吸取各种气质中的优点,塑造成一种既热情又冷静,既耐心又果断,既快又稳,既富有同情心,又不轻易动感情的优秀护士的气质。同时,护士在工作还要重视观察及分析研究病人的气质,以便因势利导,因人施护。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人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受家庭环境、学校、个人经历和工作单位的影响而产生的,按瑞士——荣格的分类法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倾型。外向型的护士比较爱动,心直口快,交际广泛,较受患者欢迎,但对细致的工作缺乏耐心,易出差错。内倾型的护士沉稳冷静,不爱多讲话,但给患者的印象往往是冷淡不亲切。最理想的性格应是开朗、活泼、个人信念坚定、目标明确,坚强勤劳,诚恳朴实,以理智来衡量一切。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是可以培养训练的,所以,护士应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着意培养“护士性格”,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体会及护士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护理体会;心理素质 有医学前辈早就提出“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现代护理要求更高,患者的康复与否,生命延续长短直接取决于护理工作的好坏,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护士,要使被护理的对象感到身体舒适,消除焦虑、急躁、恐惧心理,使被护理对象精神愉快心理满足,就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熟练的护理技能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这里需要我们用一份家庭般的温暖去体贴和照料因精神因素导致生活上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者,用科学方法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1 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精神病患者行为紊乱、言语荒诞,尤其易发生攻击及自杀倾向,对环境易产生陌生感对医务人员易产生敌对情绪。我们在接触时一定要先认真了解他们的发病因素、家庭情况、生活习惯、职业、信仰等情况。然后要有亲人般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新病人还应耐心忍让他们的无理行为,用熟练的技巧加以约束,不断地安慰和体贴,使其情绪逐步稳定。精神病人由于某些病态的表现,可能是幼稚可笑的、愚蠢粗鲁的,甚至是缺乏道德伦理观念的,这些都是病人的症状,而不能降低病人的人格。作为这个专科的护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不讲有损于患者人格的话,不能将他们看做是痴呆进行歧视、讽刺,给他们起别名叫代号。而应该热情地帮助他们,把他们当成正常朋友,按其年龄、性别、习惯、个性等分别给予适当的称呼和给予正常人的礼貌相待,尽量使病人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病人才会尊重我们、信任我们,才会把心里话倾诉给我们,使我们尽快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将护理记录写的真实可信,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2 敏锐的观察力 首先应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活动,以协助病人解除心理障碍,特别是精神科专业性很强,也很特别,必须掌握每个病人的内心活动,时刻观察病情变化及行为举止,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在病情许可的前提下除心理治疗外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娱疗活动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愉快环境,使其行为得到很快的规范,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3 建立病人的认知度 首先使患者了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与否。(1)情绪的释放如倾诉、发泄、压抑、消遣、超脱、升华、自我惩罚等,指出哪些方法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方式性质温和,哪些带有暴力性和破坏性,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释放方式。同时还要教会患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2)了解愤怒情绪产生的原因,即问题的焦点是什么,以减轻刺激强度和它带来的情绪波动。(3)分析自己在愤怒时所作的决定是否正确。(4)认识愤怒带来的后果与危害。(5)改变认知、合理的情绪。(6)运用自我放松方式减轻焦虑。(7)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8)学会求助,扩大支持系统。 4 禁止对患者进行任何形式的人身侵犯 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不但丧失了自己保护的能力,而且在病态的影响下可能侵犯或冒犯医务人员,这时我们要正确对待,要具备一个专业护士的道德修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计较病人的言行,不施加任何形式的报复。即使在为了病人的安全及使得病人的治疗护理顺利进行而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保护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保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症状缓解即给予解除约束,如果需要长时间的约束保护则要每隔2h松解约束带,协助活动肢体,保证肢体处于功能位,随时观察约束部位皮肤的血运情况。严格交接班,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5 心理素质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机制的变更,心理状况千变万化,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各种障碍都与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因此护士不但要有广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做好这项工作,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状态和任何微妙情感的外露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病情的进展和病体的康复,所以护理人员在做好对患者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患者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外,自己更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且不可喜怒无常,更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务中的烦恼向病人迁怒、发泄。对病人要满腔热情,给其种种方便,同时要有冷静头脑,温暖的语言,真诚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总之,护理工作是要以真挚的感情对待患者,并通过耐心地解释,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引导患者,避免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影响患者。 心理素质论文:略论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提升路径 摘 要:酒店员工作为酒店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心理健康程度决定着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层次。笔者通过对某五星级酒店员工进行心理考察,发现自信心不中、工作压力大、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人际关系等问题是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主要原因。根据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分析,提出利用 eap 计划提高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建议,从而提高酒店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eap. 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是指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酒店业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业素质。现如今,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将心理健康纳入招聘员工的条件之一,会对前来应聘的员工进行心理测试,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团体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增加团队信任关系,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是不容忽视的一种职业素质。 一、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因。 我国许多酒店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欧美先进国家,但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软件方面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通过对两家五星级酒店的实地考察,对影响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是文化素质低,笔者所调查的酒店员工人数 193 人,小学学历的 15人,初中学历的 108 人,高中学历的 35 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 35 人,可见,大专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 82%,而这一大部分基本上都是一线员工……二是对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不认同。很多员工感觉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伺候人的活,低人一等,怕被别人看不起。这一点心理暗示让他们心里自卑,使其在工作中想要表现出相反的高傲态度,觉得这样表现才能被客人看得起,实则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二)工作压力大。 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某五星级酒店的前厅部、销售部、康乐部、管家部和餐饮部的员工工作压力最大。首先,这几个部门中除了管家部以外都与客人的接触频繁,不同的客人所带来的问题和情境是不同的,一旦处理得不妥当会给酒店带来负面影响。而管家部的主要工作压力是要在客人退房和新客人入住期间将客房打扫干净,工作标准高,部门主管要求严格,另外经常会有根据酒店接待的客人人数多和时间安排的紧带来的时间压力问题。 (三)职业发展不稳定。 1、很多女员工认为酒店这份工作是“青春饭”,一旦到了适婚生育年龄会耽误工作因此丢了饭碗,这会导致酒店业女员工流动比例高的原因之一。 2、酒店分淡旺季,而酒店在淡旺季的工资上却没有任何调整,赶上酒店淡季营业额很低的时候,员工总有酒店会面临破产的预感,自己面临下岗重新就业的困难,带着这种情绪工作,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四)人际关系问题。 酒店管理者“重硬件,轻软件”建设,花重金建设酒店的硬件设施,却鲜少为员工们的心理培训这类软件建设投资,没有真正意义上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 1、不同部门的一线员工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有时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不好直接影响对客人的服务质量,致使客人的投诉增加。 2、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管理层人员对一线员工的工作规范以惩罚的居多,长时间下去使员工越来越机械化,而缺少人性化。 3、缺少应急情况解决方法培训,服务人员的语言培训,礼貌、礼节培训都不到位,在真正遇到棘手的事情,不能恰当进行处理。 二、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酒店员工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从五个层面正确的认识自己,第一个层面,物质自我,即要对自己的身体层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第二个层面,心理自我,例如,员工内心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工作的信念、个人价值观以及人格的特征方面;第三个层面,社会自我,“,如果能够想到自己角色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不是总执拗于”我是伺候人的角色,我低人一定“这种错误的观点中,才是正确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第四个层面,理想自我,”我应该是怎样的人?“,员工对自己有一种期待,为自己设立一个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理想,不断的朝着理想目标奋斗;第五个层面,反思自我,”别人为什么对我是这种评价?“,”我应不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做法?“,在自我概念反馈中,不断的改进自己的缺点,努力朝着大家满意的方向发展自我。 (二)培养敏感的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表情的知觉、对人格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对行为原因的认知。首先,对表情的知觉作为酒店从业人员尤其是跟顾客接触最多的岗位员工,应该让自身的感知觉敏感起来,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观察顾客的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通过这些信息可知觉到顾客的情绪、态度、意向等,从而准确的提供使顾客满意的服务。其次,对人格的知觉方面,主要应该学会的是热情,许多研究发现,热情还是冷漠在对人的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置是中心特征。因此员工的热情服务会给顾客留下温暖又深刻的印象。再次,这样的优良工作品质也会促进酒店员工与顾客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增强员工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最后,人际关系的知觉敏感有利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搜集和选择的信息进行整合,对他人进行判断和推测,形成有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从而完成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认知和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认知。 (三)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怎样对待工作,工作就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顾客和同事,顾客和同事就怎样对待我们。如果你的工作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那么你的工作环境也会是积极的。所以,注重个人工作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是让自己表现得更出色,更能得到别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将对个人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帮助。 (四)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酒店员工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的员工能够自然的与顾客交流、与同事合作,人际交往态度正确,能有效地利用人际沟通技巧,能够做到宽以待人又不失其独立人格,人际关系范围广泛,与朋友同事的关系稳定和谐,与家人关系亲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员工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完善,还能增强酒店员工们的群体内聚力。因此,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酒店员工必不可少的一项职业心理素质。 三、联合 eap 服务提高酒店员工职业心理素质。 很多酒店都有不同程的“问题”员工存在,每个员工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烦心事,它们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些员工分布在酒店的各个层面,虽然数量不多,但对于酒店管理者来说,“如鲠在喉”。作为管理者,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找出“问题员工”所存在问题根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eap服务顺势而生。eap,英文准确写法是 employee assistanceprograms,eap 项目是由企业埋单、员工享受福利的专业咨询服务,中文翻译为员工辅助计划,是为员工设置的一套长期的、系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不久就发展成为活跃的企业心理咨询项目。20世纪 90 年代末,已有 90%以上的世界财富 500 强企业成功推出了此项福利。eap 项目不仅能直接疏解酒店员工的工作压力,而且起到了预防性的作用,让员工感受到了酒店对他的关怀,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效减少开支,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也得到了提高。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论文关键词:田径运动员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训练 论文摘要: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体位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髂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髁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腱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素质论文: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 科学 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 社会 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 经济 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 自然 明白自己在怎样 教育 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 学习 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 内容 随着社会 发展 、 科技 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 理学 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 影响 。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 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 考试 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 发展 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 现代 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 理学 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 教育 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 社会 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 时代 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 英文 "i am sorry!"(很抱歉!)成为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 研究 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 影响 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 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 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 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 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 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 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 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 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 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 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 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 社会 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 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 发展 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 教育 。 心理素质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涵义及其四个主要特征入手,通过对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再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心理素质论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提要: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可以带动或制约其它素质的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在学科教学中,教书育人;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 正文: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反应是否适度,社交是否和谐,个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它对全面培养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探讨心理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 1.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4个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结构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 这4个子系统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4个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1987年曾对60名犯罪少女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她们的心理都不健康。表现为人生观和理想是腐朽和荒唐的,性格和情绪是乖张和多变的,兴趣爱好是庸俗消极的,意志和行为是脆弱和盲目的,等等。这从反面说明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也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 2.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健康的情绪、情感有益于感知、识记、思维、想象等活动,可以提高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效率与能力。反之,则减缓或削弱学生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困难。(2)意志在学习与运用知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种情况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谁就能成为优秀者。 另一种情况是,智力虽然较低(属正常范围),但通过意志力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赶上甚至超过智力较高者的学业成就。正如苏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3)良好的性格特征,如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等能促进学生学习与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和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反之,则阻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美国心理学家罗和麦金农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戴昭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有着直接而又紧密的联系,对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3.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疾病,如气喘、高血压、皮肤过敏、胃溃疡等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情绪对身体就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的情绪有损于身体健康。斯顿巴赫就认为“所有的病症都是心身相关的,只是某些疾病比其它疾病有更明显的情绪内容”心理素质不但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有很大影响。这一点可从体育竞赛中看出来。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甚至于存在一 定差距的情况下,谁心理素质好,谁的体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素质不但与诸素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且,对这些素质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素质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 其次,应该探讨心理层面与生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的关系和作用。 1.提高生理素质及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充分得到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corr)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2.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学知识可以重新学习,而良好的人格却很难重新学习。传统的教育观只重视显在的影响,而忽视了潜在的影响。教书育心就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心理辅导教育课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4.建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咨询箱。其目的是加强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心理素质论文:浅谈小学体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教育,它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教体育这门学科的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在体育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树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人们常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对他们多表扬、多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心理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新的东西。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平时上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多说上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而自信就是力量,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有可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通过情感投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有一广告词:“双赢源于沟通。”这句话富有哲理,它告诉了我们沟通的作用与重要性。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教学中同学生思想情感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感情”教育制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变被动为主动,让消极转化为积极,让学生沿着教师正确思想感情的线索去修养品德、学习知识。我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浓缩了以创设情境来启发思想感情、用体育明星激发思想感情、拿体育项目来抒发思想感情。 三、加强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由于体育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总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因此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总体来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所涉及的内容很广,影响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很多,因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方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只是本人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正确与否恭请指正,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让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有一个更大的进步,让这一天地更宽阔。 心理素质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摘 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的生活给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来“透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心理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对每一个人,尤其对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以获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几个外在环境因素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乏连续性。子女考上大学以后,相当部分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教育既是以往各阶段教育的延续,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家长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调节和保健工作。 2.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为了升学,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可见,学校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家庭关系不稳定。由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家庭矛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正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和困惑。再者,社会环境的多元化淡化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热情,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的生活规划。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精神层面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使部分大学生变得狭隘而自私。 2.社会环境的竞争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学校的就业对策和措施不到位,再加上社会和就业市场本来就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许多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大学生的正常学习。 3.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和交往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求知欲极强、辨别力弱、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聊天、打牌、户外运动等活动已经不多见,许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玩罢游戏就睡觉,同学之间也很少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成为“迷途的羔羊”。 (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最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几年。大学生的人数由十几年前的每年几十万人增长到现在的四百多万。但是,扩招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硬件资源,如教学大楼、实验设备、学生公寓等,只要有资金,一两年就可以建好。但软件资源,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淀。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如何能到位?当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时,怎么能得到及时解决呢? 2.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班,有人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交不上学费,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还要四处勤工俭学。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容易忍耐,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压力。金钱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毕业之后的贫困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而生活中的光明是否会降临?何时才会来?正是这些消极悲观的心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陌生的面孔、轻松的课程、自由的氛围都使大学生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出现了 “大一现象”:①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缺乏自我再认识的能力。③失去再次提升的动力。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不明确,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疲于应付考试,难以主动适应新环境。 此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习氛围、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真诚的心理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少心灵沟通。这样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等情绪压抑在心里,一旦爆发,就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1.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大一新生入学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个体差异,在对群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定期举办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校刊、墙报、广播等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还要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心理咨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卓有成效。但心理咨询工作往往有些滞后,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之后才来着手解决处理。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规律,高校心理咨询应把工作重心往前移,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解决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所产生的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内在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随着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的迅速发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辅导等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网络覆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推进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发展。 3.心理素质教育对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素质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健全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所有大学生的认知、个性的发展。随着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辅导和帮助,实现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一起共同努力,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和预防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心理素质论文: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和班级要经常组织和举办一些诸如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手抄报等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就会使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是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同时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 三是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活动设计要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举办定期讲座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为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诊断、分析、解释、评价,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好本班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将心理学常识引进课堂,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对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 5.动员家庭和社会,共同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情,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学校可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如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讲授心理卫生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学校从主动沟通、争取支持的立足点出发,积极加强同校外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共同创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心理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诱因对学生的侵蚀、毒害,确保广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沿着“四有”新人的道路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1.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信,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的估计。拥有充分自信心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成就事业十分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以名人为榜样帮助其认识自我、培养自信。教师多举名人成功的例子或多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经常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二是鼓励学生多与自信的人接触交往,不断强化正面心理,坚持“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三是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目标。目标太低容易实现,不能提高自信心;目标太高不易实现,挫伤自信心。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指导学生确定恰当的奋斗目标。 2.要在平时加强培养自信 学生培养自信的方式很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团队活动。从活动的内容、形式、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克服事必躬亲的做法,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才会越做越好,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水利水电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及对策 1 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2.1 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 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 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 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 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 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3 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 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 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4 总结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成本控制研究 一、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作用 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众所周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好坏将对施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水利水电施工阶段中加强施工成本控制则有助于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加强水利水电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将有助于施工企业避免返工损失以及保修费用的经济损失等"因此,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提高成本控制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一些问题 成本控制指的是在施工阶段内,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将施工费用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加强成本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收益,因此,实施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然而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盲目选择材料,增加不必要的施工费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中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将成本控制理念应用在施工方法!施工材料等方面中,通过前期的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将施工费用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但是一些施工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建设施工时,会盲目选择施工材料,导致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费用,例如机器的保养费!材料费等,这些费用无疑会降低成本的控制,使成本控制很难顺利实施。 2.管理制度落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施工单位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位员工的身上,使成本控制只流于形式,在施工过程中,很难建立起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因此,必须健全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并且做好月度工程进度款审核,避免投资失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强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 3.财务人员素质较低长期以来,很多施工企业习惯将成本控制工作完全交付于财务人员进行管理,技术人员只是单纯的负责技术和施工质量,但成本控制工作其实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也同样关系到其他部门,虽然大多数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工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缺乏对成本控制的责任意识,再加上很多财务人员本身素质低下,不具备高学历和会计资格证,使得成本没有下降反而上涨,偏离了实际要求。 三、优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途径 1.强化施工组织 若想要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首先要明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结构"管理人员要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内容,如项目经理要明确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及施工质量,工程技术部门在确保施工过程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水利水电建设领域的最新技术设备,以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财务部门要仔细核对施工阶段的相关费用,明确各项目的收支情况,只有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和职能,才能培养每个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而提高成本控制成果。3t2应用先进技术在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和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提高施工效率,并降低施工成本"首先,根据施工要求选择相应的新技术设备,并制定出合理的施工工艺,例如施工方法!施工材料!施工顺序等,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将施工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其次,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中选择有效降低施工资源消耗!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新技术或新材料等,并根据施工质量要求合理改进施工方法,既保证施工质量,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2.控制施工成本 1.1技术和材料方面首先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置,并依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身上"除了对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外,还要对施工材料和设备进行控制"施工材料决定着施工质量,因此采购施工材料时,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将材料费用控制在最低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采购过程中的花费"除此之外,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领用,定期盘点,随时掌握施工材料的消耗情况和工程进度,这样才能有效加强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1.2机械管理方面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中,要合理选择机械,并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施工段落,以提高现场机械的使用效率,减少机械使用费用,同时还要定期对机械的使用情况进行保养,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只有充分合理的利用机械资源,才能既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同时又提高了成本控制效果。 四、结语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其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技术复杂,并且受天气与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等特点,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因素较多"鉴于此,在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控制时,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阻挡,但是只要施工单位明确成本控制制度,并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的进度控制及优化 摘要: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能否在预定的时间内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关系到投资效益的发挥。因此,对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顺利达到预定的目标,是进行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进度控制;偏差分析;灰色预测 1引言 中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日益蓬勃发展。“兴水利,除水害”,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对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下,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优化资源配置,采用节约式开发,尽量发挥每一笔水利投资效用,更具有小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一定要选择最优方案,以降低建设造价,缩短建设工期。 水利水电工程进度控制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进度进行管理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需要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首先要构思,对进度作总的设想,确定各项目的性质、特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需要考虑如何去做,既要选择适当的方案(决策),制定规划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再次是及时组织实施,对项目的进度、成木和质量等进行控制;最后是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检查、分析,确定效果,进行总结。 2水电工程进度控制方法 2.1水电工程建设进度管理的特点 水电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是指水电项目建设计划的编制、优化、组织实施、计划控制与协调全过程的管理行为。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控制,主要是指建设工期控制和施工期控制。建设工期是指建设项目从永久性工程开始施工到全部建设投产或交付使用所经历的时间,其中包括组织上建施工、设各安装、生产准各及竣工验收所需要的时间,是制定工程项目施工计划和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建设工期是以单位工程为计算对象,从单位工程破上开工起至完成全部工程设计规定任务,达到国家验收标准止所经历的日历大数。纵观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计划管理,一般具有下述几方面特点: a.水电建设项目进度计划具备一定的风险性,山于水电建设项目组成复杂,建设工期长,影响因素多,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和实施都会遇到极大的风险。 b. 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的可分性和进度控制的多层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可以按建设程序阶段分解为建设前期工作目标、设计进度目标和施工进度目标:也可以按工程项目组成划分为建设项目进度目标(即建设工期目标)和单位工程施工进度目标(即施工工期目标),山于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具有可分性和多层性,使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管理与进度控制成为可能。 c. 各项建设任务活动时间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建设工期目标或施工期目标都受到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或任务)的活动持续时间的影响。水电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投资成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复杂,单纯地追求某一方而的效益必将对其他方而的效益产生小良的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具体表现在: (1)如果工程建设速度加快,则可以缩短工期,但须投入适量的工期成本,使工程建设成本上升,同时因抢工期还忽视工程建设质量,造成质量水平降低。(2)如果工程建设中一味地追求控制投资,节约成本,则会使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脱离工程建设实际的需要,也会造成工程建设工期拖延。(3)工程建设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但若过于强调质量,实际地要求工程建设的质量合格率甚至优良率过高,则会延长工程建设工期。因此,应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质量、工期、投资控制目标,投入适量的成木,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使工程建设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确定建设工期应根据工期定额、综合资金利用效果(即资金供应与需求)、资源条件、项目组成、功能要求及技术复杂性等方而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保持工期、费用和质量三大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 3 水电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原则 根据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控制的特点,对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控制应遵循下列三项基本原则。a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的分解原则,山于水电工程项目组成复杂,参与建设的各方主体较多,为了有一利于各方建设主体制定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和对建设进度目标控制,必须将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进行分解,建立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体系。b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分级控制原则,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目标分级控制就是按小同建设活动所需要的活动时间对建设总工期(或施工工期)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级控制。水电工程进度监控的主要内容:山于水电工程建设工期和投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而不能进行单一控制。如果控制管理得当,那么,即可缩短工期,又可降低工程投资,使企业法人和承包商均可获益。因此,双方都应重视监控施工计划及工程控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以求优质、按期、高效地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工程进度与投资监控的主要内容是:①确定控制标准,绘制控制曲线:②进行施工监测,收集信息,绘制实际积累曲线:③通过实际与计划对比,查找偏离计划的原因,预测其对工程总工期的影响:④针对上述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未完工程的进度计划与费用进行优化调整。建设阶段工期控制效益分析,于水电工程建设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各具特点,其建设成本控制管理所获得效益的大小及其可能性是不同的。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对建设项目成本影响最大的阶段是在项目开始到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而从项目施工实施开始到建成,通过更进一步优化设计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所能节约的可能性只有5%-10%。尽管施工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较小,但施工阶段投资额很高,很小百分点的投资节约,其投资节约的总额度是较大的。水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入的主要阶段,主要控制包括投资、工期、质量,其研究对提高水电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水电工程的工期效益主要表现在因提前投产而带来的发电效益和引起的投入成木的节约效益。因此,工期控制效益就是工期效益与工期成本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工期成本效益,本节仅对水电工程建设阶段的工期控制效益进行研究。 4 结语 结合水电工程进度管理的特点与水电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的原则,针对水电工程进度监控的主要内容,研究了建设阶段工期控制效益,着重探讨了工期变化对投资和发电效益的影响,分析了水电工程建设进度比较与控制的几种具体的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水电工程建设进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水利水电论文: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存在问题的探讨 1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问题 1.1 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 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1] 1.2 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 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 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 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 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2 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 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 2.2 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 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3 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建设管理研究实践 摘要:龙滩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和“西电东送”的战略项目之一,是红水河梯级开发的控制性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在建设这样宏大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详细介绍了龙滩水电站建设管理的组织模式、工程招标采购的方法和合同管理方法等。 关键词:水利水电 建设管理 研究实践 龙滩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和“西电东送”的战略项目之一,是红水河梯级开发的控制性工程。工程已于2001年7月1日开工建设。 龙滩水电站位于红水河上游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境内,设计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概算总投资243亿元。1999年12月26日,由原国家电力公司(出资33%)、(出资32%)、广西开发投资公司(30%)、贵州省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出资5%)共同发起组建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全面负责龙滩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营管理(电力体制改革后原国家电力公司和原广西电力有限公司的股份全部划给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为保证龙滩水电站的顺利建成,项目业主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深化改革,对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原则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 1.工程建设管理的组织模式 项目的管理组织在建设这样宏大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传统的工程建设的管理组织方式,业主班子将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组织机构。在设计项目管理组织时,项目业主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法构思项目管理组织的模式,形成了按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总体构想。这一构想就是要充分利用改革的成果,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实行龙滩水电工程建设的社会化管理。 作为电站建设的业主,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电站的建设及运营,对水电站总体规划与设计实施强有力的管理。公司在各参建主体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倡导管理创新,通过贯彻对合同主线实施“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思路,促进各参建单位形成自觉的质量品牌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及顾全大局的观念,使工程进展较顺利,质量、工期、投资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的控制。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公司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的作用,加快工程进度、质量、投资、控制,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公司管理机构设置为“九部”,即:工程建设部、计划合同部、机电物资部、工程技术部、财务管理部、党群工作部、总经理工作部、环保移民部、人力资源部。目前,正式职工85人。除此之外,充分借用和发挥社会专业力量,将部分专业工程委托社会化的专业部门或机构对其的实施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水电站项目业主与社会专业机构是以经济关系建立起来的具有特色的大型项目的工程管理组织结构模式,实现了工程项目的社会化管理。在工程的具体事务管理中,水电站项目业主又是按市场化经营的方法进行运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水电站建设管理提供服务,使水电站建设得到有力的社会支撑。如水电站项目中某些设备的采购、货物的仓储、设备和大宗材料的运输、有关的辅助服务等均按市场原则通过经济合同来实现。社会化管理使业主的工程事务管理工作量大大减少,业主班子的人员规模可以降低至最低点,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高,降低了建设成本。水电站项目业主由此可以集中精力管理重大问题,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定思路、定标准、定制度,一手抓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这样在总体上就把握住了水电站建设的方向。各社会专业机构在统一的规范和规则下,各司其职,负责相应专业工程的具体实施工作。实行社会化管理,还可得到社会上最优秀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水电站建设服务。 2.工程招标采购的方法 2.1.项目招标 龙滩水电站工程项目分标按照标界清晰,便于合同管理,优化施工布置,减少施工干扰的原则,将工程项目分标如下表: 序号合同名称备注 1.左岸导流隧洞及左岸岸坡工程葛洲坝集团公司中标承建 2.右岸导流隧洞及右岸岸坡工程江桂联营体中标承建(江南水电工程公司广西水电工程局联营体) 3.大坝工程七局八局葛洲坝联营体中标承建(水电七局水电八局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联营体) 4.地下厂房工程1478联营体中标承建(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水电第七工程局水电第八工程局联营体) 5.升船机工程待招标 6.大法坪砂石系统工程葛桂联营体中标承建(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水电工程局联营体) 7.水轮发电机组及附属设备制造水轮机有东方电气集团中标制造发电机有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中标制造 8.大坝及引水系发电系统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制造待招标 9.升船机设备制造待招标 针对招标项目规模大、技术要求高,项目业主在2001年初即制定了招标管理办法,并报原国家电力公司备案,规范了招标工作程序。对项目立项、招标组织、招标程序、招标方式及投标条件、标底编制、评标委员会、保密事项等都作了规定,明确了 责任。对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建筑安装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对投资在200万元以下的建筑安装项目,一般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邀请对象为目前正在龙滩工地施工的六家大型施工承包人投标。对部分监理等服务项目和零星机电设备项目,采用询价后的邀请招标方式,邀请投标人不少于三家。 招标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2.1.1.认真审查招标文件,保证招标文件的合法性和严密性。 2.1.2.认真组织开标工作,保证竞争的公平和有序性。所有的招标项目,均采用公开开标,开标时有公证员现场公证,公司监事会和广西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派员过程监督,保证开标过程的公正。 2.1.3.认真组织评标工作,保证评标过程的合法、公平、公正、合理。公司在评标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计委等7部委联合的《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来执行,外聘合格专家在评标委员会专家总人数的2/3以上,评标办法在开标前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发给所有投标人,评标委员会专家采用综合评分法和独立评标。按照评标委员会推荐2~3命中标候选人,公司招标领导小组定标的程序确定中标人。招标评标的整个过程有广西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派员监督,监督全体评标人员都能遵守评标纪律,避免外界干扰,使整个评标工作都能按照既定合法程序进行,保证了评标工作的公正公平性。 2.2.无标底工程招标实践 无标底工程招标是在龙滩水电站建设中采用的一套完整的工程招标方法,它的核心是在工程招标时不编制招标的标底。它不是以“标底”作为工程招标的衡量准绳和评标尺度,而是通过一套严密、科学的招标操作程序和评标办法来决定工程合同的授予者。实施无标底工程招标,按市场规律组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排除了任何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评标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实施无标底工程招标,实质上对招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条件下,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必须要有真正坚持“剥夺每一个人的特权”的精神和勇气,要敢于战胜自我。其次,实行无标底工程招标,需要很高的条件,它要求招标者必须具有十分丰富的工程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对工程所具有的深刻的判断能力。即在无标底招标条件下,招标者应具备的评标方法和指标参数的合理确定、招标文件的严密编制、工程招标的有序组织、以及对投标单位资质管理和选定等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大量工程招标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水电站项目业主认识到只有从管理制度上、管理方法上采取措施,才能铲除腐败的温床,彻底消除工程招标中的负面影响因素,真正地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工程招标与采购。由此,龙滩水电站形成并确定了工程招标采购的总体构思,其核心思想和总则是:在工程招标采购中要“剥夺每一个人的特权”;工程招标采购中的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水电站项目业主根据龙滩水电站的实际,进一步对工程招标采购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如何从制度上、技术上清除各类消极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计出一系列有关工程招标采购的组织方法、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具体包括:无标底工程招标的方法;科学公正的评标办法;承包商资质信用的预审控制方法;招标采购的组织机制;工程招标文件的编制方法;工程招标中的技术要求;以及实施闭口总价和固定单价合同的措施等。 3.合同管理 3.1.合同管理的特点 龙滩水电站建设管理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合同管理制是建设管理的主线,其主要特点是: 3.1.1.严格合同的预管理。所谓合同的预管理,就是合同签订前,合同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文件的编制及审查等,这是合同签订后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招标文件的编制和审查要以技术要求合理,商务要求严谨、公平,整体规划可靠为原则。 3.1.2.严格合同的签订程序。每一份合同的签订之前,合同文本都经各业务职能部门会审把关,然后甲乙双方要进行平等协商,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样减少合同执行难度。 3.1.3.严格按合同办事。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严格按合同约定办事,对质量、进度、安全、造价、文明施工等管理要求,都遵从合同约定。合同双方是平等的合同主体,一切事务的处理都以合同为准绳。监理工程师和设计代表,以及其他服务单位,都在合同规范的范围内履行职责。对于设计变更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费用增加,依据合同条款规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处理。 3.1.4.完善合同清算工作。合同履行结束,逐一对合同进行清算,一方面,合同竣工资料要求齐备并符合国家档案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对合同费用问题要有最终决算,双方对决算结果都要签字认可。 龙滩水电站建设的合同管理只刚刚开始,随着工程的进展,必然有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还有待于项目业主去研究去解决和实践。 3.2.强化工程合同管理的核心地位 随着我国的经济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轨,大型建设项目的管理也势必由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水电站项目业主认识到,龙滩水电站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必须以合同为主线、以合同为核心实施工程项目管理。 3.2.1.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实施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合同管理,制定一整套合同管理的有关工作制度和规定,对合同管理的组织、合同管理的程序以及合同的起草、谈判、审查、签订、履行、检查、清理等每一个工作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 3.2.2.树立水电站建设管理中的一切行为均以合同作为惟一依据的意识,合同运用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以合同、经济手段管理和实施水电站工程。 3.2.3.选择确定符合水电站建设特点的工程承发包模式和合同结构,通过合理的合同结构实现和保证水电站项目管理组织的目标结构和运作。 3.2.4.根据水电站工程的具体情况和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在龙滩水电站的前期大部分主要工程项目上均实行闭口总价合同,锁定建设成本。强化合同准备工作,从技术上和经济上采取措施,创造和建立实施闭口总价合同的前提条件:坚持以施工图进行工程招标,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意性;强化工程招标中的合同意识,努力完备和详细一切技术资料和现场环境条件,使承包单位能够以最小的风险在完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投标竞争;严密制定合同文件,合理确定工程合同的界面与工程范围,事前分析可能存在的不确定事件和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措施;充分考虑和保证承包单位的利益,引导承包单位注重技术方案的竞争,集中力量用于工程的实施,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4.工程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对项目目标控制方法的不 断研究和实践,龙滩水电站在工程管理和控制的具体方法方面形成了一些较有特点、较为成功的做法。 4.1.通过规划设计、科学技术、工程招标控制项目投资。在龙滩水电站的投资控制工作中,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工程招标等方面入手,控制工程的投资,节约建设成本。水电站项目业主坚持以设计为重点进行项目的投资控制,以极大的精力投入于工程的设计工作,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和改进,由此才有左右岸导流洞洞形设计方案的改变,经过设计优化的导流洞洞形设计方案,节约了大量的投资。控制水电站项目投资的另一思路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先导,依靠科技来实现投资控制的目标。在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设备选型等各项工作中,均设立相应的研究课题,投入科研经费,开展了大量有关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试验和实验,取得许多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既解决了工程难题,又为节约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严格、严密的工程招标是控制投资的又一思路。通过重点强化工程招标工作,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以最合理的合同价获得最好的施工队伍和最强的工程保障能力以及可靠施工技术方案。此外,前期工程通过实行工程闭口总价合同,充分依靠和发挥监理的作用等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方法,使龙滩水电站的实际投资被控制在计划的目标投资值以内。 4.2.独立平行的工程质量监理。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水电站项目业主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工程招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对于工程监理工作,在具体的做法上采取了特殊的措施,即在所有的工程监理合同中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必须同时与施工单位各自独立平行地进行全部工程的质量检测,包括必须使用独立平行的检测仪器和工具;独立平行地实施质量检测;获取独立平行的检测数据和资料;提交独立平行的检测报告等。这样在每一个工程上,都能同时得到分别来自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各自独立的两套质量检测与评估报告,可以切实掌握工程质量的真实情况,确保得到一流的施工质量。 4.3.依靠科技缩短建设工期。对于为期6.5年左右的建设工期,首先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论证进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关键问题,事先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案,超前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实验和系统研究等。在得到了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难题的系统方案之后,水电站项目业主紧紧抓住2007年7月1日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的进度控制总目标不放。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集中力量做好项目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抓紧工程的设计工作,为后期项目实施阶段工程的顺利展开积极创造条件。在进度控制工作中,以进度大节点作为控制的关键,保证落实大节点目标;建立工程协调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协调各参建单位之间的进度关系;实施工程进度的动态控制,及时调整进度计划。科学的进度规划和有效的进度控制,为确保了龙滩水电站发电目标的按期实现。 4.4.文档资料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为加强水电站项目档案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档案,龙滩水电站制定了有关工程文档资料、工程竣工资料等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实行文档资料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其中,采取的一个有效管理方法是赋予业主档案资料室在档案管理中的一项特殊权力:工程合同尾留款的支付签发权。水电站项目业主在工程合同中均约定,预留合同价款3%~5%的工程尾留价款,作为工程保证金和工程竣工资料、项目档案的保证金。合同规定,工程参建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工程竣工资料、项目档案经业主档案资料室认可接收,签发归档交接单之后,才能获得最终尾留款的支付。通过经济制约手段,有效、及时、规范地健全了龙滩水电站的前期工程项目档案。 运用上述这些管理思想与方法组织与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使龙滩水电站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4.4.1.水电站的设计起点高、意识超前,通过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的构想,圆满成功地解决了远期与近期建设的有机协调,实现了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4.2.通过水电站总体规划的不断优化和调整、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节约投资;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提高项目建设各阶段、工程各方面的科技含量,实现了项目的投资控制目标,节省了相当的建设资金。 4.4.3.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严格按照建设程序,通过科技的投入,分析研究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与因素,采取措施,实现了水电站建设项目的进度目标。 4.4.4.通过实施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严密严格的合同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质量责任制的落实、独立平行的质量检测等切实和有效的方法,确保了一流的工程质量。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项目深埋长隧洞勘察方式 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水电和铁路、公路等行业相继修建了一批深埋长隧洞工程,如国内已建成的辽宁大伙房输水隧洞、引黄入晋南干线7号输水隧洞、穿越秦岭的铁路隧洞、锦屏二级电站引水发电洞等。 其中辽宁大伙房输水隧洞长85km,是当今世界上单洞最长的水工隧洞,锦屏二级电站引水发电洞最大埋深达2500m,是我国目前埋深最大的水工隧洞之一。 另外,还有一批深埋长隧洞工程正在施工或正在规划设计,如新疆某补水工程穿天山隧洞,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穿秦岭隧洞,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克柯—黄河隧洞、扎洛—克柯隧洞,青海引大济湟穿大阪山隧洞等,其中最长的达77km,最大埋深达2200m。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深埋长隧洞的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还不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突出的难点之一,主要表现在:①地面海拔高,交通困难,勘探设备甚至技术人员难以到达洞线位置。 ②勘察测试手段跟不上隧洞工程发展需要,1000~3000m的深度以及高应力、高水头条件尚缺乏适宜的勘探试验设备,现有的勘探试验方法选择受到限制。 ③随埋深的显着增加,工程地质问题更为复杂,可借鉴的工程实例不多。 ④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分析评价方法需要摸索。 ⑤采用TBM施工是深埋长隧洞工程发展趋势,相对于钻爆法,TBM对勘察成果的准确性有更高的要求,而不是可以简化。⑥勘察经费和工期不足,勘察工作量布置和勘察方法选择受到明显限制。 目前,深埋长隧洞的工程地质勘察还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不仅需要工程地质分析、评价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更需要勘察技术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一、深埋长隧洞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隧洞工程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围岩变形、塌方、岩爆、高外水压力、突水、突泥和涌水、高地温、岩溶、膨胀岩、有害气体、有害水质、放射性危害等。 从一些工程实例来看,深埋长隧洞工程出现上述问题的概率明显更高,也更为复杂。 在一个工程中,一般有2~4个工程地质问题会比较突出,如锦屏二级发电洞主要问题是岩爆和涌水,精伊霍铁路天山隧洞主要是断层带、大溶隙涌水,鱼箭口发电洞主要是溶洞突水、突泥,某达坂输水隧洞主要是软岩变形,奇热哈塔尔发电洞主要是岩爆和高地温等。突涌水、高应力条件下的岩爆、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和高地温是深埋长隧洞出现概率比较高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工程影响也较大。国内如辽宁大伙房水库输水隧洞、野三关公路隧洞、精伊霍铁路天山隧洞、锦屏二级发电洞等工程在施工期间曾因大量突水、突泥、岩爆、塌方而出现过人身伤亡和设备事故,并造成投资增加、工期延误等不良影响。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极高应力条件下,某些中硬岩也存在发生塑性变形的可能。 瑞士圣格达铁路隧洞围岩中存在一种糖粒状砂岩,在高围压下发生塑性收敛变形达70cm以上,曾造成TBM卡机事故。新疆某达坂引水隧洞埋深不超过300m,但地应力高,岩石以泥岩与砂岩为主,因围岩挤压和膨胀变形造成数十次TBM卡机事故。穿过煤系地层的隧洞,有害气体和大变形问题最为突出,比较典型的工程有广渝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和南昆铁路家竹箐隧道。家竹箐隧道实测瓦斯压力最大达到1.585MPa,高压力瓦斯、大变形和大涌水给该隧洞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广渝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不仅有煤层瓦斯,还遭遇了天然气、二次生化气及H2S等有害气体,问题更为复杂。 比较而言,这方面的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较为少见。 隧洞活断层工程抗断的已建工程实例尚未见到,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西线等几个长大隧洞工程,已将断裂活动性问题作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进行研究。考虑到强烈的破坏性,短时间内形成较大错距的区域性活断层应尽力绕避,而以缓慢蠕变变形为主的活断层在工程技术上是可以克服的。新疆某隧洞曾因放射性危害造成停工和方案改变,但是总的来说,出现严重放射性危害的工程实例较少见。 大范围的侵入岩、煤系地层是放射性矿物易于积聚之地,如在工程中遇到此类地层应进行必要的勘察研究工作。大伙房输水隧洞等工程勘察期间曾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放射性勘探。 线路上如存在大范围放射性矿物,对施工、水资源危害较大,难以有效处理,应首先考虑绕避。 二、深埋长隧洞工程勘察技术1.遥感、地质测绘和调查地面地质工作仍是隧洞工程的主要勘察手段之一。 对于深埋长隧洞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的内容、要求与常规隧洞工程有所不同。 在隧洞埋深达2000m甚至更深的情况下,洞线两侧2km甚至更远的岩体、断裂都有可能会出现在隧洞围岩中,因此测绘范围宜扩大到隧洞两侧各2km以上,有时为了追踪重要的地质现象,需要扩大地质测绘的范围。 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要充分重视,必要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岩溶调查。 洞线附近的小流域与隧洞涌水问题的评价有直接关系,应纳入调查与测绘范围。 高山区的溪流、泉水往往没有观测资料,测绘过程中应对地表水体的范围、水量、水位进行调查,应选择多个断面采用简易仪器估测溪流流量,对泉水应进行重点调查与观测。 高山区气温、降雨量、蒸发量和降雨入渗规律与山下存在显着不同,更缺乏直接的观测资料,这些资料对于预测隧洞涌水量、地温都是必要的,因此有条件时应在洞线附近分高程设置专门的观测站点。 深埋长隧洞工程勘察范围大、交通困难,并缺乏基础地质资料,地面调查与测绘工作是非常艰难的。 而遥感地质测绘技术具有宏观性、周期性、信息量丰富、快捷及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深埋长隧洞工程地质勘察的一个重要手段。 如辽宁大伙房水库输水隧洞工程进行了面积2100km2的1∶50000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通过航片、卫片解译及野外验证,确定了80余条断裂构造,初步确定了岩土体范围、地质界线、地质构造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选择了ETM、SPOT和SAR等卫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重点对30000km2范围内的断裂构造进行了解译。 2.综合物探除常规物探方法外,为了探测深部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近年使用较多的是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高频人文大地电磁测深法(EH4)。 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陕西引汉济渭穿秦岭隧洞工程、新疆某补水工程穿天山隧洞等。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是根据不同频率电磁波具有不同穿透深度的特点,利用人工可控源产生音频电磁信号,探测地面电磁场的频率响应从而获得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分布信息和目的体分布特征,其理论测深可达1500m,有效测深1100m。 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不同,高频人文大地电磁测深法利用天然电磁波信号进行探测,其电磁波频率相对较高,探测深度也相对浅一些,其理论测深为1000m,有效测深600~800m。 该方法虽然探测深度大,地形适应性强,但是精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各种物探 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深埋长隧洞物探勘察适宜采用综合手段,不同方法之间相互补充和验证,采取点、线、面结合,定性与半定量结合的勘探布置和分析原则。 3.深钻孔通过钻探能够直接了解深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水位与水质、岩溶等基本地质条件,了解岩体放射性及有害气体的赋存特征;通过岩芯观察判断隧洞围岩类别,分析岩__爆的可能性;通过钻孔可以取样或在钻孔内进行试验与测试工作,获得深部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等。 因此,对于深埋隧洞工程,钻探仍是不可替代的主要勘察手段之一。 目前,深钻孔在国内隧洞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南水北调西线隧洞最大钻孔深度为470m;精伊霍铁路北天山隧洞最大钻孔深度约733m,平均钻孔间距约2~3km;北天山某水工隧洞钻孔最大深度886m,平均钻孔间距达到3~5km;安康铁路秦岭隧洞钻孔深度210~603m,孔间距约2km;引黄入晋工程隧洞钻孔深度350m,平均间距约1km。 国外也在深埋长隧洞工程地质勘察中使用深钻孔,如意大利与法国之间穿越阿尔卑斯山麓的铁路隧道,长约54km,有3.5km以上洞段埋深超过2000m,布置了20个钻孔,其中有3个深度超过1000m,平均钻孔间距小于3km;瑞士圣戈达快速铁路隧洞和伯伦纳铁路隧洞也都布置深钻孔,甚至在深孔底部又打水平孔。 可见,国内外隧洞工程对钻探的应用都非常重视,并没有因埋深大、地面工作条件恶劣而减少钻孔。 但限于经费和设备能力,不少钻孔是“悬挂”的,没有达到洞身位置。 深钻孔成本高昂,必须精心设计,用于关键部位,并尽量一孔多用,除取芯外,常常利用钻孔开展物探综合测井、地应力测量、孔内变形试验、孔内电视录像以及地温、放射性测量等试验测试工作。 4.钻孔压水试验常规的单管顶压试验方法在大深度和高压力下不适用。 一方面埋深很大时岩体吸水量小,常规橡皮栓塞的密封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栓塞压力难以控制,可能会被“压翻”导致试验难以成功,并可能造成严重井内事故。 双栓塞法技术可靠并具有高试验精度,中水北方公司在600~850m深度成功完成多段压水试验。关于试验段长度,由于深部岩体渗透性较差,试验段长度不能太短,在吸水量小的情况下适当加大试验段长度反而能降低试验误差,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如10~20m一段。 关于试验压力,中水北方公司在某工程中采用双栓塞方法进行了常规压水和高压压水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MPa和1MPa试验的透水率相近,显示常规水头压水试验方法对于深埋隧洞仍是基本适宜的。 5.长探洞锦屏二级引水发电洞实施了超过10km的勘探洞,获得了大量难得的技术资料。 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右岸发电洞也实施了1.2km的勘探洞,对发电洞成洞条件的论证起到了重要作用。 瑞士圣戈达隧洞为了解皮奥拉(Piora)地层的地质条件,开凿了长度约为5.5km的隧洞。 瑞士的伯伦纳隧洞也采取了类似的勘探方式,在阿尔卑斯山主峰附近开凿了约1km长的探洞。 目前,国内深埋长隧洞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长探洞的实例还不多,但在工程建设初期,结合施工支洞的施工进行一些试验、测试是必要的。 如陕西引汉济渭穿秦岭隧洞,勘察单位就利用施工支洞进行了深部岩体变形、物理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测试和试验工作。 6.岩石(岩体)试验断层破碎带等岩体以及泥岩等软岩,在高应力下会发生挤压变形,膨胀岩在水环境改变时会发生胀缩变形,一些中硬岩甚至硬岩在高应力下也存在快速蠕变的可能。 在大深度、高应力条件下,岩体中的空隙被压密,岩体与岩石的强度特性较为接近,因此可以通过岩石的不同围压三轴压缩试验模拟围岩岩体的工作环境,了解岩体蠕变条件和特征,解决施工期哪些围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快速蠕变变形问题,为施工方法选择、掘进机选型提供基础资料。 郭志通过试验证实,温度在数十度至百度时,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常温时差异不大,可以不考虑高地温对围岩力学性质的影响。但在高围压或卸荷条件下,围岩的长期强度与峰值强度差异较大。 如某工程围岩为浅变质泥质砂岩,单轴抗压强度约70MPa,在30MPa围压下其长期强度(抗剪强度)仅为峰值强度的一半。因此,对于大埋深隧洞应考虑进行岩石(岩体)的高围压蠕变试验,以确定岩体的长期强度,为工程永久支护提供强度参数。针对掘进机工效的试验研究不容忽视,实际上刀具选择不当会明显影响掘进效率,维护费用也大大提高,与此有关的试验主要有岩石抗压强度、石英含量、硬度和研磨性等。 三、几点经验与体会 1.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重视施工阶段的超前勘探鉴于深埋长隧洞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难度较大,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大量的勘探工期较长,费用较高,因此深埋长隧洞工程宜采取整体构思、逐步加深的勘察方式。 超前勘探是深埋长隧洞工程技施阶段必不可少的超前预测预报手段,对工程安全施工至关重要,应纳入施工工序,并应作为技施阶段勘察单位的重要勘察任务。 2.勘探布置应抓住重点隧洞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前期勘探的重点所在。 锦屏二级发电洞针对岩溶涌水问题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岩溶调查和超长探洞勘探,奇热哈塔尔发电洞针对地热泉引起的高地温问题进行了钻孔地温测量和大范围泉水调查。国外也是这样,为了查明关键地质问题不惜代价。如瑞士圣戈达快速铁路隧洞,为查明北面圣哥达“地块”和南面Pennine片麻岩带之间皮奥拉地层特征,布置了长度超过1000m的定向钻孔,并在探洞内布置了深300m的垂直孔;瑞士伯伦纳铁路隧洞,为了解一段复杂洞段的地质条件,首先在主峰附近开凿了一个长900m的勘探洞,洞内布置了深800m的垂直勘探孔,达到隧洞高程后沿洞线水平方向各延伸了约450m。 大变形、塌方、突涌水、高外水压力、岩溶、有害气体等,往往与断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是勘探重点。 如引黄入晋工程、精伊霍铁路天山隧洞、大伙房输水隧洞等工程主要断层均布置有钻孔或探洞进行控制。 3.充分利用高科技勘探手段鉴于深埋长隧洞的特点,常规勘察方法已无能为力,必须采用重型勘探设备和高科技手段。如航空航天遥感、超深钻孔及孔内测试、大深度地面综合物探以及“三高”环境下的岩体力学试验等。 4.着重针对基本地质条件的勘察,采用多种勘察方法互相补充验证对于深埋长隧洞来说,无论是工程地质分析理论还是勘察技术方法,都还不成熟,认识深部地质体和地质现象都还比较困难,因此要想在前期勘察设计阶段完全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是不现实的,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地层分布、岩组划分、构造形态与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基本地质条件的认识上,对于重要地质现象、关键地质问题的勘察有必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互相补充和验证。 5.勘察评价内容具有针对性,并与施工方法相适应采用钻爆法、TBM法结合方式是深埋隧洞常用的施工解决方案。以钻爆法突破复杂洞段,发挥钻爆法适应性强的特点;条件简单洞段采用TBM法,发挥其掘进速度快、效率高的优势。掘进机只有在地质条件适合的范围才能充分发挥快速高效的优势,而不同类型的掘进机又有不同的特点,围岩类别、结构面发育特征、岩石的研磨特性等直接影响掘进机效率和运行成本。这就要求勘察工作对围岩性质、大变形等问题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勘察深度、提供资料的内容必须满足施工方法选择需要,与施工方法相适应。 6.勘察评价注重安全性现阶段对于深埋长隧洞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认识以分析、推测为主,重点集中在判断是否存在某些地质问题,“查明”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对于涌突水、大变形等关键问题的评价应注重安全性并留有余地,在TBM选型、工期安排以及支护、排水等工程措施方面考虑充分,以保证工程施工和运行的安全、顺利 水利水电论文:浅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 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 技术是它的根本, 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 只有将高技术含量的施工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 才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发挥其真正作用。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 1、 水利水电施工中的施工导流与围堰技术 施工导流是闸坝工程施工中特有的工程措施 ,施工导流的优劣对整个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施工导流是一种常见且十分重要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措施。修筑围堰是解决施工导流问题的主要办法 ,围堰是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建设及质量 ,而在地上建立的临时性的挡水物。在修建围堰时 ,由于围堰会占用部分河床面积 ,一定要仔细全面考虑结构的复杂性与稳固性 ,从而减少因过水面积狭窄、水速加快、水流量加大 ,给围堰带来大的冲击。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 ,通过施工导流是进行河床控制的有效措施 ,施工导流关系到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施的快慢 ,因此 ,施工导流方案设计要求较为严格。施工导流要以现实为依据 ,它与施工联系紧密 ,在施工整个过程中 ,要把物力、财力以及人力等方面的平衡切实做好。施工导流会对供水、发电、搬运、防洪等多个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水利水电施工通常会受到当地的地质地形、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了加快水利水电工程进度,降低工程的造价 ,施工导流要依据当地施工环境来进行 ,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水利水电的施工进度要求。 2 、大面积混凝土碾压技术 目前 ,混凝土碾压技术是一种通过大面积碾压干硬混凝土混合物 ,而进行浇注的方法。混凝土的碾压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它是一种最近几年刚兴起且得到快速发展的筑坝技术。其优点是不影响混凝土强度 ,能够很好的改善层面 ,高效性与利润性好 ,该法经济效益高、施工速度快、投资少、见效快 ,它主要适合于大体积与大面积的施工。与常规混凝土相比 ,碾压混凝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该方法与土石坝的填充方法较接近 ;碾压表面坚实 ;坍落度是零 ;干硬的混合物 ;采取薄层铺料。与普通混凝土材料一致 ,砂石骨料、胶凝材料、水及部分空隙气泡是碾压混凝土的主要组成材料 ,可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但不同之处在于 ,材料组合比例具有较大差异 ,碾压混凝土要通过碾压压实 ,主要是因为其混合物较为粘稠。在配合上 ,碾压混凝土材料和普通混凝土材料的主要区别 :含砂率 ;骨料的直径不能过大 ;掺有较多的粉煤灰 ;水泥量较少 ;碾压混凝土粘稠度范围较窄等。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 ,碾压混凝土主要有砂卵石与水泥掺和混凝土、贫碾压混凝土、高粉煤灰掺和混凝土等三类。根据碾压、推铺以及运输的具体情况 ,通常施工对碾压混凝土会有不同的要求。碾压混凝土的主要施工方式是采用薄层来碾压施工。所以 ,最薄弱的地方是碾压层之间 ,它与工程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息息相关。 3、土坝防渗加固技术 解决土坝的变形和渗透问题, 可对坝体进行劈裂灌浆和对坝肩、 坝底基岩进行帷幕灌浆, 使坝体内形成连续完整的防渗体系, 从而降低坝体浸润线, 消除坝后坡的渗漏隐患, 增强坝体稳定, 最终达到除险加固之目的。 土坝坝体劈裂灌浆可根据土坝实际情况布置两排灌浆孔, 主排孔沿坝轴线布置, 副排孔布置在坝轴线上游1. 5m 处; 两排孔交错布置, 孔距均为 3 ~ 5m,灌浆孔要尽可能穿透坝体底部的残坡积层深入到坝基, 以形成一个连续的竖直防渗体。 对坝肩 、坝底基岩进行帷幕灌浆时也是布置两排灌浆孔。 主排孔沿坝轴线布置, 副排孔布置在坝轴线上游1. 5m 处 两排孔交错布置, 孔距均为3 ~ 4m, 灌浆孔要穿透弱风化带,进入到微风化岩相对隔水层。 采用回转方法成孔, 孔内下塞, 纯压式灌浆, 自上而下分段, 孔口封闭, 孔内循环。 帷幕灌浆注浆材料可采用 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制成纯水泥浆后在设计压力下灌注。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 建设周期长, 施工技术复杂, 质量要求高, 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 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 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 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 管理的结果是效益。 运行管理单位, 实行企业管理, 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 缺乏激励机制, 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 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 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 缺乏应有的知识。加强技术管理,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相关项目负责人应建立厂站、 车间、 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实行分级负责管理, 责任到人。 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 事故及故障分析、 整理、 反馈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开 展技术经验交流, 工作总结, 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分析、 归类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 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 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设备损坏率,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 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确保其资料的完整性、 系统性、 准确性, 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文书数据、 图表, 机组的原始数据资料 (设计、 施工、 安装、 调试、 试运行记录、 设计文件图纸资料、 运行、检修、 试验、 检验记录等) 。特别注意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 车间、 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加强运行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的法律、 法规和有关规程, 结合实际, 制定 《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 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 “两票” 、 “三制” (操作票, 工作票,交接班制, 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 做好设备运行记录, 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 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 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 运行纪录、 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 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 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 加强技术监督 在 “质量第一、 安全第一” 的前提下, 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 技术更新, 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 延长检修周期, 缩短检修工期, 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 掌握新工艺, 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 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 制定检修网络图, 使检修质量提高, 工期缩短,耗材降低, 工力减少。 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 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 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 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 绝缘监督、 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抓安全促生产, 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 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 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 水利水电论文:谈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的优化策略 前言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建设周期内进行的有效规划、有组织的协调、管理控制活动,其目的是在工期、质量、投资总额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最优的项目建设,达到预定的目标[1]。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受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施工现场偏远、施工工程量大、施工危险系数高等特点。内蒙古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全区地势较高,属于高原型的地貌区,这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增加了难度。因而,在施工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项目管理,确保施工的顺利展开,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1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受地质及气候环境影响较大,不同地质及气候条件其施工难度不同,因此,做好勘察工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施工目标尤为重要。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一般以河流为主,通过导流、围堰填筑和基坑的排水等方式实现施工进度控制。而内蒙古河流多以季节性河流为主,受雨量影响较大,给水利工程增加了不少难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出调整,选出最符合当地情况的方式进行施工,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内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一些地方交通不发达,且处于偏远的山谷地区,与施工建设基地有一定距离,这些对建筑材料的采购运输及机械设备的调用和管理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致使施工成本出现不同程度波动。此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水上、水下、高空作业,危险系数高,对设备和器械的要求也较高。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 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管理 2.1 施工质量管理 2.1.1 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的管理,就是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多方因素,建立高效、优质的工程项目。要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对施工总体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良好关系,打造交流互动平台,以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掌握天气和季节的变化,避免暴雨、大雪、冰冻等季节性环境的突变对工程施工造成不利影响。内蒙古降水量且不匀,风大,沙尘多,寒暑变化剧烈,如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相关资料及河流的汛期进行了解和整体把握,缺乏相应保障及应急措施,那么施工工程的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 2.1.2 施工中合同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也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因而相关施工单位要面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签订相关承包合同,对相关合同进行有效管理,达到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须严格履行合同中各项条款,并按期按质交工,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工程项目施工方式,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1.3 施工中人员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的管理是基础,而施工中人员的管理是保障。要实行工程项目经理责任制,首先,要选择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再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成立施工项目各部,从而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施工项目,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降低安全系数,保证施工的质量。 2.1.4 施工中材料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材料是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期限的保障,施工材料的选择应与施工合同及施工图纸设计的规范要求相符合。要制定具体而详细的采购计划,做好预算,应与高信誉、大规模、强抗风险的企业合作,在进一步确定施工材料规格和数量后,签订相应合同,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采购完成后,要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进行验收,排除不符合规格和标准的材料,与此同时,对重要施工材料建立跟踪的调查制度,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2]。 2.1.5 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以水上、水下、高空作业为主,难度系数大,危险指数高,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种类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施工安全。在设备的引进和使用上,要根据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项目的特点,并建立相关管理和使用体系,建全安全、可靠的设备运转模式,保障相应机械设备的使用良好状态及效率。同时,还要规范具体设备的操作规范,建立机械的档案管理和使用记录,做好日常保养,从而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限,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 施工技术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引进先进工程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和质量,为施工项目节约建设成本,从而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应重视新技术与专业人才,积极研究及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同时培养一批掌握新技术的专业队伍,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安全、可靠开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2.3 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合同中已明确了项目的开工和竣工日期,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标准,而整体施工目标是根据施工项目各分部分项目工程的进度来制定的,并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施工进度的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应对施工人员、原材料、工程造价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高效率施工。同时,做好各工序和施工管理的进度记录和 统计,从而与预计的进度计划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实现工程项目的进度调整,保证在工期时间内完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 2.4 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是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和党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良好企业信誉的强有力保障。水电水利工程由于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水上、水下、高空作业较多,且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应建立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一系列制度,以保障施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其中包括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成立的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和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和奖罚制度等。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和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环节多、内容复杂、受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须重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抓关键,重视细节,从而保障整个施工项目的顺利、高效展开。只有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规范、科学管理,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优良的建筑产品,为社会做贡献,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跨度大,地势复杂多变,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及管理增加了难度,作为施工企业,我们应不断的探索,积极创新,同时借鉴国内外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服务。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协作部门多,受自然资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也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及其他资源市场条件的影响,其个性非常突出。在计价方面,具有单件性、多次性、方法的多样性及依据的复杂性等特征。目前,由于全过程、全方位投资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投资管理的各个层面不够完善,导致工程投资中损失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1.1“二分式”管理模式受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在造价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工程造价管理涉及的过程复杂,涉及建设、设计、施工、咨询、政府部门等多方建设主体,这决定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同时给全过程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实际工作中,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一般通过几个单位来完成,实行“分单位、分阶段”的“二分式”管理方式。即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由设计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完成,承发包阶段的造价控制由具有自行招标能力的项目业主或具有招标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完成,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则由监理单位的造价专业人员完成,竣工与后评价阶段的造价控制由具有审价资格的造价咨询单位完成。 这种管理模式产生许多弊端: ①不利于投资的有效控制。造价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个环节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前面的环节是否做好,需要下一个环节来验证,客观上要求每一个环节之间应该紧密联系,统一管理。 ②不利于造价咨询单位的发展。“二分式”管理必然造成造价咨询单位经营业务狭窄,业务量偏小,总体规模偏小。 ③不利于培养高层次造价专业人员。按照国际惯例,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的专业人员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兼有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二分式”管理,造价从业人员接触面窄,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2采用“单位估价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目前,世界上通行的预测建设工程造价的基本方法大致有两种:“单位估价法”和“实物量法”。我国采用单位估价法,单位估价法所采用的定额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由行政部门编制颁发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个行业或这个地域的“共性”,与某个具体工程项目“个性”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有时会很大。特别是水利、水电、交通工程与自然条件(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个性”,往往与全国(或全省)通用定额“共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再采用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颁发的费率计算,很难体现企业的真实水平和竞争优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这种缺陷就越来越突出。 2、国外的做法 2.1实施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美国造价工程师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全过程造价管理,它的基本概念: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技术的专长与方法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利润和风险,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国外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一般为委托方提供以工程造价为龙头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咨询服务,实行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服务手段也更先进,一般均有强大的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系统软件支持,能为委托方提供详尽的工程进展以及支付资料,并能提出分析意见和控制措施,从而协助业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进行监控并最终实现投资目标。 2.2采用“实物量法”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国际上目前通用的计价办法是采用“实物量法”,它克服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编制概预算所惯用的“定额法”计价的弊端,能够按照各项目的具体特点,与设计、施工紧密结合,真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成本,其最大特点是联系单个工程实际情况,依据设计方案、施工布置与进度、施工方法与技术,总工程量和劳动生产率、施工组织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等来测算实际所需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相应的费用,工程的个性能充分显示出来,这样有利于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真正能做到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咨询机构数量极少,多数咨询机构规模偏小,基础较差,在社会上的根基还不稳固。满足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业务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编制工程造价的方法还需要改革和完善。 3.1“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建立 3.1.1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项以建设项目造价为对象的项目管理工作。从造价确定的方法来看,传统造价管理是基于标准定额,而全过程造价管理,是基于项目活动。这种方法的基础理论是:任何项目成本的形成,都是由于消耗或占用一定的资源所造成。而任何这种资源的消耗和占用,都是由于开展项目活动所造成。所以,要准确地确定项目造价,首先应该确定项目的活动,然后确定项目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再确定项目活动的造价。从造价控制的方法来看,传统的造价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工程结算价的控制来实现。而全过程造价管理,则是通过项目活动和过程的优化来实现。这种方法的基础理论是:任何项目成本的节约,是由于项目资源的消耗及占用的减少而形成。项目资源消耗及占用的减少,是通过消除或减少无效、低效的项目活动来实现。 水利水电论文: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和策略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作为一项多专业的、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作,组织施工是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环节。要做到施工全过程顺利进行,实现工程的预期目标,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施工管理。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效益,推动工程进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也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进施工企业的进步。本文拟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水利水电施工存在的问题以及水利水电施工的对策等几个方面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在施工形式和施工方法上,和土木工程施工有很多类似,甚至部分施工机械都是通用的,在组织管理工作方面两者也可以相互借鉴。当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也有自身特点。一是水利水电工程就施工环境来看,多为河道、沿海等水域。工作时需要依据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要求,导流截流以及水下作业是坏境工作特点。二是地基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来说很重要,因为工程经常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地区进行,一旦地基处理不好就很可能留下隐患。这种隐患往往是很难补救的,因此需要针对地基采取专门的处理。三是水利水电工程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因为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都由水利水电工程承担。在施工时要根据相关技术规范来采用专业施工方法和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首先,施工企业管理机制缺乏创新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都具备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工种齐全、施工技术和装备较先进、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高、施工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因存在资本金不足、企业资质存在缺陷、经营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冗员较多、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弱点,缺乏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 其次,施工单位工作量不足。最近几年,水利水电基建项目发展迅速,水利水电工程在众多企业或个人的眼中成了一块炙手可热的自铲蛋糕、水利水电施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又导致了水利水电工程竞争的激烈,最终导致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的施工任务不足。为了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可能运用各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从而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最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水利水电工程同任何商品的生产经营一样,需要占有市场,而许多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原因,是因招标及评标不合理现象,这有待于社会去改进。另一方面,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自身存在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技术、设备、资金不足,不太注重信息管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生产成本的加大,这就要求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效益。使自己的工程价廉物美,以适应市场竞争。 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策略 其一,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施工企业要想做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就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因为合同不仅仅对工程具有指引作用,更会威胁到施工企业的利益以及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严格做好合同项目的计划立项、招标文件的编制以及审查等等工 作,必须确保工作的公平性、公开性;第二,合同双方必须在签订之前看清每一条合同条款,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做好衡量;第三,严格做好合同的签订程序,必须是双方都统一并且自愿的基础上签订的;第四,完成合同签订之后,合同双方都必须严格的按照合同约定来进行办事。 其二,加强施工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可以说是所有管理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质量不仅仅影响到后续施工的顺利开展,更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形象、声誉以及经济利益,所以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第二,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业主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第三,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规范。 其三,加强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灵魂所在,不仅仅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进度、质量以及安全问题,所以施工成本管理宏观地控制着整个工程的建设。因此,施工企业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源头上做好对成本的管理工作,必须确保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透明性,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材料的采购、保管以及使用,既要保障材料的质量,也要做到采购的合理、科学,这样才能够既确保施工的质量,又保证成本管理的有效性;第二,做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设备引进,比如说一些设备、机械可以采用租用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其四,建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推行实物量法。一是编制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市场实际以及施工企业水平直接挂钩,编制更切合每个工程具体情况的合理造价。二是建立企业定额。企业定额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验收规范、施工方法的资料。根据自身的机械装备状况、生产工人技术操作水平、企业施工组织能力、管理水平、机构的设置形式以及可能挖掘的潜力,自行编制的供企业内部进行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和投标报价的企业内部文件。三是建立高效畅通的询价、采购体系。这一体系能体现一个水电企业信息渠道通畅程度和对外界反映的灵敏度.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状况.做出短期甚至中期的市场价格走向和预测。这对于规避企业报价风险非常重要。 其五,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涉及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建设单位是主体。具有协调其它各方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责任和权利。各方应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创出优质水利工程。具体说来,施工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一些环节:一是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规程。二是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是代表国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依法享有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权力。所以要树立监理人员的权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违反施工程序或质量不合格。监理有权责令其停工、返工。三是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旅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其六,工程竣工验收过程中成本核算与管理。工程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竣工审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项目工程总收入.应以甲方签认的工程价款结算单为准。没有得到甲方签认的有效凭证.不得以收入入账。二是各种材料,要求做到工完料清,没有库存。对没有用完的材料,可带入下一项目使用,或由项目部作价处理损益列入项目成本。无法处理的也由项目成本承担,不能以账面数移交。三是允许分包的工程,按合同逐一清算.弄清各个合同完成总价、已付款、欠付款。对超合同付款必须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欠付款要制订还款计划原则上由项目经理负责清还。四是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分清生质进行处理,内部单位和人员借款,必须清理完毕。外部单位往来,能清算的清算.实在不能清算的,落实责任人员清理。 其七,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一是重视工程投标。作为成本控制的前期工作,工程投标往往被我国企业所忽视。而工程中标的前提是对工程信息的准确掌握,只有在对相关信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参与招投标的下一步工作。二是成本预测确定控制目标。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M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首先,测算所需用工,确定工程项目采用的人工费单价。其次,测算所需材料及费用,重点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等。三是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编制方面,应该积极推行“实物量法”。在实物量法成为国际惯例的形势下,与相关施工企业施工水平的接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的水利水电施工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不断增加。加强相应的施工管理是我国水利水电施工行业谋求发展与进步重要途径。当然,良好施工管理的技巧与策略仍需要长期的摸索与研究,需要整个行业的不断努力。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式应对 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自身特点,使得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任务既复杂又繁重。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1、工程设计中存在问题 1.1项目决策咨询评估有待加强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评估是政府对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咨询评估的合理可行,才能避免项目的盲目性和决策失误。但中小型水利工程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够人并没有去实施。 1.2工程前期勘测设计的深度不如大型工程,设计不规范 某些个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由前期工作经费不足,规划只停留在己有资料的分析上,缺乏对环境、经济、社会水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而设计单位普存在资质低、设计水平低、施工图不规范、图纸错误较多、结构不符合实际,设变更随意性大等问题。设计人员施工经验差,未考虑施工工艺和施工能力,考虑计规范较多,考虑施工现实条件较少,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有一定困难。有些地方由于财政困难常难以垫付足够的前期勘测设费,待立项后有了资金又急于上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足够的经费进行前期勘测作,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的前期勘测设计深度不够。有的项目更是由于政府的行干预匆忙上马,根本没有进行勘测设计等。 2、工程施工材料管理中存在问题 2.1原材料的质量问题 混凝土工程使用的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属厂家生产产品,其砂石骨料通常使用坝址附近河床开采的砂石料或开采块石料加工制成品料。目前,有的厂家出厂的产品未达到国家标准,是伪劣产品,有的工程砂石骨料质量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因工程施工急需,只得“凑合”使用,造成混凝土质量不稳定。水利水电工程使用的钢筋、钢材及止水材料等也发现一些伪劣产品,原材料存在的质量问题将给工程运行安全留下隐患。 2.2施工中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从建筑物基础开挖、基岩灌浆处理到混凝土浇筑(土石坝体填筑),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安装,有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按照水利部、电力部部颁有关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出现的问题较多。例如,建筑物基础开挖施工中,有的承包单位为抢施工进度,不按技术要求进行控制爆破,造成基岩面爆破裂隙较多,起伏差较大,增加了基岩面整修工作量和混凝土回填工作量;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未按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严格施工工艺,出现入仓混凝土骨料分离,振捣不密实、漏振,致使层面结合不好,有蜂窝、架空现象。低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未按设计要求进行保温,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未按设计要求采取温控措施,致使混凝土裂缝较多,增加了补救处理工作量。土石填筑施工质量存在填料不合要求的未能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分层碾压等间题。 2.3承包单位偷工减料引起的质量问题 有的工程施工单位层层转包,由于转包单价偏低,承包单位就搞偷工减料,为欺骗监理单位,就不择手段造假资料蒙混过关。例如某工程基础帷幕灌浆施工中,就发现有的承包单位改变水泥浆配比,降低压力灌浆,伪造灌浆施工记录资料。这种现象在隐蔽工程施工中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建筑物基岩固结灌浆和防渗帷幕灌浆质量,将给工程安全运行留下隐患。 2.4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的问题 有的工程金属结构加工制造工艺粗糙、焊接质量不良,安装误差较大等质量问题,造成闸门漏水严重,金属结构构件不能使用,需进行返工处理,影响了工程建设工期。机电设备存在着伪劣产品,不能正常使用,经常需要更换,给工程造成损失。 3、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 3.1水利水电项目专业多、项目多、而单项工程量多 这从建设管理的角度来看,具有另一种难度。若使用先进的大型设备,由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工程成本不能保证,若改用简化的办法,非专业队伍来施工,其质量就难以控制保证。 3.2水利水电工程一旦发现早期失控,为弥补损失而赶工,将严重地影响质量控制工作 在一些工程招投标中,压低临时建设费、不可预见费等,致使施工单位在经济上十分被动。这点也是水利水电工程出现许多分包,甚至“隐性转包”的重要原因。包工队以更低单价拿到工程之后,经常挖空心思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 3.3施工单位现场管理力度不力,质保体系不健全,挂靠资质现象严重,施工水平低 项目部管理模式多是公司管理层加包工头,施工队伍设备投入少、技术水平低。施工主要技术工人及工程师配置不足,施工的主要核心管理网络不完善,缺少专业的相对固定的施工班组,造成施工组织的杂乱无章、低级错误不断。 例如:某工程局以低价中标一小型水电项目,中标后,该工程局为节省施工成本,只派了几十个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施工现场,基本没有大的施工设备进场,同时引入多家分包队伍,施工过程中大多是以包代管,一个大约7000万的工程,进行了层层分包,最多时竟达到四层分包,进入施工工地的分包队伍多时达20家,工地上偷工减料的事不断发生,施工过程杂乱无章、低级错误不断,工程质量严重失控本文转自,同时工程进度也严重滞后。后来该工程局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要求与业主谈判,变更部分工程单价,业主见工程失控,只得进行适当的妥协,在这种情况下,该工程局才加大了投入,重新整 顿、清退部分分包队伍,减少分包环节,才使工程建设得以进行下去。 4、工程监督管理中存在问题 4.1项目监督管理水平欠缺 项目法人中的组织机构人员质量意识淡薄,重视工期,轻视质量。项目部人员素质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项目管理科学化决策少,相关的技术支持比较少,随意性较大。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由地方筹资,采用地方单价都较低,加上资金到位情况比较差,是工程往往不能够按照计划进行,而一些地方矛盾也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业主对工程质量的重视不够,在口头上说质量第一,而在施工时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就放弃了质量。 4.2不能严格执行合同 在招投标工作中过分的压低工程造价,工程变更随意性大,不能严格执行合同有关部门条款,不按程序办事,长官意识严重,行政指挥较多。某些工程不能很好地执行合同,而是主观的施工,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4.3工程管理中的服务意识较差 普遍存在工程前期手续不完备即开工,形成的地方矛盾较多,使施工方疲于处理各种地方矛盾,弱化了质量管理的精力。另外业主对设计及监理工作的过多干涉,对其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某些工程管理中的服务意识差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 5、结语 总之,实施质量控制任务的相关人员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合同条件中有关“质量控制”的条款,就突发事件进行合理地应对。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 水源是所有万物的生命之根,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物质,那么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中,是必须要不断的适应变化、利用和改善保护水环境的,而且为了不断的生存和发展,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其控制、改造、目的是为了防止各种干旱的自然灾害,人类研究这类的活动使它们成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其技术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体系被称为水利科学,研究其技术为了调控自然界的地下水或是地表水,目标也是为了除害兴利所建筑的工程兵被称为水利工程,所以我国的水利事业会慢慢的随着社会的生产力的快快速发展而兴起,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稳定和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了。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具体要求 1.1事关建筑物的安危情况,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物来说,其承受的荷载很复杂、运行的不利的因素很多,地基与基础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对于新闻报到中出现的一些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地基不稳、险情来导致的。 1.2施工技术非常的复杂,前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水工建筑物的地基地址条件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而且建筑物的上面结构分布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所以,地基的基础处理过程中也是多样复杂的,想要避免和减少错误的产生,减少损失,在地址勘察方面必须要工作作细,在进行施工之前,提前做好查探和现场试验的工作。 1.3对于隐蔽的工程方面质量的保证是关键,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是属于隐蔽性的施工,在工程结束后很难进行直观的质量检查和检测,导致质量问题没办法马上发现,只能在建筑物在运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才会慢慢浮现,如果出现施工质量问题,返修和修补很困难,所以,建议在施工中一定要充分的做好质量检查和控制。 1.4必须要严格的按照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的要求来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质地勘察报告、技术文件和了解施工现场的具体环境的情况。 1.5由于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工期短,在建设中一般都是在枯水期间进行施工,这样的情形下导致施工工期是非常紧迫的,而且施工过程中干扰的加大,必须要进行周密的调动和安排整个施工过程,因此,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功效高的施工方案和机械进行作业。 2、地基处理技术 2.1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的新方法 一方面针对浅的基础情形,沿着进行测量的基准灰线直边切割出来一个槽边的轮廓线,最后并逐一的展开作业,对于地下水位、排水系统的降低和建造,都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地址情况和挖方的尺寸等方面进行施工,这样就可防治地基的结构能够完好,另一方面必须要保证地基与基础的硬度能够承受建筑物上面的全部荷载结构,就必须要满足基础的耐久性、防潮性、耐侵蚀性和抗冻的能力为前提的,为了确保地基稳定,必须让地基和基础有足够的工作面。地基变形值的范围也应该在许可的参考值数之内,这样才不会引起建筑物的开裂、倾斜或者标高产生相应的变化等等。 2.2软土地基处理的办法 2.2.1挖除置换方法。这种挖除置换方法是将水工建筑物基础底面之下规定范围之内的一些软土层将其挖除,之后再将散粒材料进行换填回去,但是注意换填的材料必须是达到要求的质量,是具有无侵蚀性及低压缩性的,里面回填的材料可以是灰土、沙石、煤渣等等。 2.2.2重锤夯实法。这种方法是带有自动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其原理是将重锤吊起到高空的一定程度之下,让脱钩子自行回落,这时候利用回落的冲击将土夯实。 2.2.3排水固结方法。为了更好的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量,也可以采用人为的处理办法,使地基表层或内部形成水平或垂直排水通道,在自重或外荷作用下,加速排水和固结,从而提高强度。 2.2.4混凝土灌注桩: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撑上部结构的荷载,提高承载力。 2.2.5振动水冲法。振动水冲法是用一种类似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振冲器,在土层中进行射水振冲造孔,并以碎石或砂砾桩,达到加固地基的一种方法。 2.2.6旋喷法。旋喷法是利用旋喷机具建造旋喷桩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2.2.7旋喷法。此种措施在于防止地基渗水,具体操作措施为:当旋喷机的特殊喷嘴进行预先放置于土层的预定结构中,然后缓缓的将喷嘴提升,此时喷嘴内就会产生高压,在高压的作用下,水泥与固化浆液与土体之间的结合将会更为紧密,进而能够达到提高地基强度与密度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控制了地基渗水问题。 2.2.8振动水冲法。这种方案基本和换土的方法比较接近,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是来利用振冲器的作业原理在原来已完成的地基基础上在进行二次打孔作业,之后再借用相关的填充物急性回填,最后在对地基进行夯实,最终促使地基更加的坚实、强度更加的稳固。 3、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的观点可以看出,在水工建设施工的规程中,地基的处理技术就是整个工程的生命线和关键点,一旦地基出现任何问题,都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地基的处理在整个工程中起到的重要性,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必须要在施工前做好一切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施工中严格的按照图纸和相关的技术文件上的规定进行操作,以此来确保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质量,地基的处理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内永恒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建筑 摘要:兴水之利,谓之水利;利水之力,建二次能源,称水电;坝、渠道、隧洞、水电站等为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开发水利水电的水工建筑物。 关键词:水利 水电 水工建筑物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资源变得如此的稀缺性。从发现资源到开发资源到资源的枯竭。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是这样子?”,答案很明确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我们要寻找循环的、清洁的、环保的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的指南针。 水,作为万物之源是如此的珍贵。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事实证明,人类的力量是弱小的,但人类的智慧是强大的。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从古到今在水利水电世界上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滦入津及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等;水电有葛洲坝、刘家峡、小浪底、二滩、三峡等。 中国,作为一个地形地质复杂(几乎包括世界所有种类的地形地质)。同样中国也是一个灾难重重的国度——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旱、涝、泥石流、地震等。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此时同时,神州大地将崛起体现人类意志的标志性上午建筑。随着人类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作为属水电工程建设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挑战(自然、地形、地质、气候更加的复杂,交通不便,将付出更大的代价)。然而,我们有信心有进步才有发展,有发展才可以让我们腾飞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上。 作为普通人接触的水电工程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实际上它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本质的灵魂的东西才是它本身最伟大的世界。 萌芽篇 我是一点,小小的一点。何为“海”,海纳百川,分开则为水与每。也就是我要每天与水接触;“长”则表示为时间的概念。我出生于一个交通不发达,电力紧张的地方。人们对水的需求变得怨天尤人。大自然是无情的是随机的不会依照人类的意志来执行每一次命令。 我只相信一点,聚点成线,聚线成面,聚面成体。 理论篇 我是于2000年进入四川电力学院的,当时我的选择是水工。从小我对水利水电方面就产生很大的兴趣,我有时感觉我应该属于这个世界的一样。我愿用一生来在这个世界行走飞翔。 在这里,我真正的寻找到了自己的天堂,这里条件很好。有很多实验室,里面有许多的仪器、模型,了解到水工历史的具体体验。 那时,老师给了我很多关心和机会,我非常的感谢我的父亲及所有关心我的人,他们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了我,给我勇气面对任何困难,并战胜它。 本人以施工放来对水电工程的一点理解。 第一章 土石坝施工 土石坝包括各种碾压式土坝、堆石坝和土石混合坝。土石坝具有就地取材,对坝基地质条件要求不高,结构简单节约三材和易于施工等优点。随着大型高效机具的采用,坝体防渗结构和材料的改进,施工人数的大量减少,施工工期的进一步缩短以及施工费用的显著降低等,为土石坝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当今国内外不仅中低坝广泛采用土石坝,而且兴建的高土石坝也也来也多。砼面板堆石坝的经济性和快速施工,已成为坝工建设中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一种新坝性,更是使土石坝“锦上添花”。 第一节 料场规划 土石坝施工中,料场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土石坝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坝体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农林业生产。 施工前,应配合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类料场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总体规划、分期开采计划。使各种坝料有计划、有次序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坝体施工的要求。 选用料场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满足坝体设计施工质量要求,勘探中的可供开采量不少于设计需要量的2倍。在储量集中繁荣主要料区,布置大型开采设备,避免经常性的转移;保留一定的备用料场(为主要料场总储量的20%~30%)和近料场,作为坝体合龙以及抢筑拦洪高程用。 在料场的使用时间及程序上,应考虑施工期河水位的变化及施工导流使上游水位抬高的影响。供料规划上要近料、上游易淹料先用;远料,下游不淹料后用。含水量高料场夏季用;含水量低料场雨季用。施工强度高时利用近料,强度低时利用远料,平衡运输强度,避免窝工。对料场高程与相应的填筑部位,应选择恰当,布置合理,有利于重车下坡。作到就近取料,低料低用,高料高用;避免上下游料过坝的交叉运输,减少干扰。 充分合理地利用开挖弃渣料,对降低工程造价和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作到弃渣无隐患,不影响环保。在料场规划中应考虑到挖、填各种坝料的综合平衡,作好土石方的调度规划,合理用料。料场的覆盖剥离层薄,有效料层厚,便于开采,获得率高。减少料物堆存、倒运,作好料场的防洪、排水、防止料物污染和分离。不占或少占农业耕地,作到占地还地、占田还田。 总之,在;料场的规划和开采,考虑的因素很多而且又很灵活。对拟定的规划、供料方案,在施工中不合适的即使进行调整,以取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 第二节 土石料开挖运输 土石坝施工中,从料场的开挖、运输,到坝面的平料和压实等各项工序,都可由互相配套的工程机械来完成,构成“一条龙”式的施工工艺流程,即综合机械化施工。在大中型土石坝,尤其在高土石坝中,实现综合机械化施工,对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加快土石坝工程建设速度,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挖运输方案 坝料的开挖与运输,是保证上坝强度的重要环节之一。开挖运输方案,主要具坝体结构布置特点、坝料性质、填筑强度、料场特性、运距远近、可供选择的机械型号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土石坝施工中开挖运输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向铲开挖,自卸汽车运输上坝 正向铲开挖、装载,自卸汽车运输直接上坝,通常运距小于10km。自卸汽车可运各种坝料,运输能力高,设备通用,能直接铺料,机动灵活,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较强,管理方便,设备易于获得,在国内外的高土石坝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挖运机械朝着大斗容量、大吨位方向发展。在施工布置上,正向铲一般都采用立面开挖,汽车运输道路可布置成循环路,装料时停在挖掘机一侧的同一平面上,既汽车鱼贯式地装料与行驶。这种布置形式,可避免或减少汽车的倒车时间,正向铲采用60°~90°的转角侧向卸料,回转角度小,生产率高,能充分发挥正向铲与汽车的效率。 2.正向铲开挖、胶带机运输 国内外很多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广泛采用了胶带机运输土、砂石料。国内的大伙房、岳城、石头河等土石坝施工,胶带机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胶带机的爬坡能力大,架设简易,运输费用较低,比自卸汽车可降低运输费用1 /3~1/2,运输能力也较高,胶带机合理运距小于10km,胶带机可直接从料场运输上坝;也可与自卸汽车配合,作长距离运输,在坝前经漏斗由汽车转运上坝;与有轨机车配合,用胶带机转运上坝做短距离运输。目前,国外已发展到可用胶带机运输块径为400~500mm的石料,甚至向运输块径达700~1000mm的更大堆石料发展。 3.斗轮式挖掘机开挖,胶带机运输,转自卸汽车上坝 当填筑方量大,上坝强度高的土石坝,料场储量大而集中,可采用斗轮式挖掘机开挖,它的生产率高,具有连续挖掘、装载的特点,斗轮式挖掘将料转入移动式胶带机,其后接长距离的固定式胶带机至坝面或坝面附近经自卸汽车运至填筑面。这种布置方案,可使挖、装、运连续进行,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石头河土石坝采用DW-200型斗轮式挖掘机开采土料,用宽1000mm、长1200余m、带速150m/min胶带上坝,经双翼卸料机于坝面用12t自卸汽车转运卸料,日强度平均达4000~5000m^3,最高达10000m^3(压实方)。美国圣路易土石坝施工中,采用特大型斗轮式挖掘机,开采的土料经两个卸料口轮流直接装入100t的底卸汽车运输,21个工作小时装车1000车,取土高度12m,前沿开挖宽度18.3m。 4.采砂船开挖,有轨机车运输,转胶带机(或自卸汽车)上坝 国内一些大中型水电工程施工中,广泛采用采砂船开采水下的砂砾料,配合有轨机车运输。在我国大型载重汽车尚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有轨机车仍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运输工具,它具有机械结构简单修配容易的优点。当料场集中,运输量大,运距较远(大于10km),可用有轨机车进行水平运输。有轨机车运输的临建工程量大,设备投资较高,对线路坡度和转弯半径的要求也较高。有轨机车不能直接上坝,在坝脚经卸料装置至胶带机或自卸汽车转运上坝。 坝料的开挖运输方案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案,都应结合工程施工的具体条件。组织好挖、装、运、卸的机械化联合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减少坝料的转运次数;各种坝料铺填方法及设备应尽量一致,减少辅助设施;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统筹规划和布置;运输道路的质量标准,对提高工效,降低车辆设备损耗,具有重要作用。 二.开挖运输机械设备容量确定 分期施工的土石坝,应根据坝体分期施工的填筑强度和开挖强度来确定相应的机械设备容量,可按qd=K*K1*Vd/T*N 式中qd——坝体分期填筑强度,m^3/h;Vd——坝体分期填筑方量,m^3;K——施工不均匀系数,可取1.2~1.3;K1——考虑沉降,削坡、损失等影响系数,可取1.15~1.2;T——分期时段的有效工作日数,d;按分期时段的总日数,扣除节假日、降雨及气温影响可能的停工日数,即为有效工作日数;N——每日的工作小时数,以20h计。坝体分期施工的开挖强度qc(m^3/h)为 qc=K2*qd*rd/rn 式中 K2——开挖及运输中的损失系数,可取1.05~1.10;rd——土料的设计干表观密度,t/m^3;rn——土料的天然干表观密度,t/m^3。 满足上坝填筑强度要求的挖掘机数量Nc为 Nc=qc/Pc 式中 Pc——一台挖掘机的生产率,m^3/h。 满足上坝填筑强度要求的汽车总数量Na为 Na=qc/Pa 式中 Pa——一辆汽车的生产率,m^3/h 。配合一台挖掘机所需的汽车数量n,其总的生产率应略大于一台挖掘机的生产率,因此应满足nPa Pc。 为了充分发挥自卸汽车的运输效能,应根据挖掘机械的斗容选择具有适当斗容量(或载重量)的汽车。挖掘机装满一车斗数的合理范围应为3~5斗,通常要求装满一车时间不超过3.5~4min,卸车是不超过2min。 第三节 土料压实 土石料的压实,是土石坝施工质量的关键。维持土石坝自身稳定的土料内部主力(粘结力和摩擦力)、土料的防渗性能等,都是随土料密实度的增加而提高。例如,干表观密度为1.4t/m^3的砂壤土,压实后若提高到1.7t/m^3,其抗压强度可提高4倍,渗透系数将降低至1/2000。由于土料压实结果,可使坝坡加陡,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投资。 一.土料压实特性 土料压实特性,与土料自身的性质,颗粒组成情况、级配特点、含水量大小以及压实功能等有关。 对于粘性土和非粘性土的压实有显著的差别。一般粘性土的粘结力较大,摩擦力较小,具有较大的压缩性,但由于它的透水性小,排水困难,压缩过程慢,所以很难达到固结压实。而非粘性土料则相反,它的粘结力小,摩擦力大,具有较小的压缩性,但由于它的透水性大,排水容易,压缩过程快,能很快达到压实。 土料颗粒粗细作成也影响压实效果。颗粒愈细,空隙比就愈大,所以含矿物分散度愈大,就愈不容易压实。所以粘性土的压实干表观密度低于非粘性土的压实干表观密度。颗粒不均匀的砂砾料,比颗粒均匀的细砂可能达到的干表观密度要大一些。土料的含水量是影响压实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用原南京水利实验处击实仪(南实仪)对粘性土的击实试验,得到一组击实次数、干表观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非粘性土料的透水性大,排水容易,压实过程快,能够很快达到压实,不存在最优含水量,含水量不做专门控制。这是非粘性土料与粘性土料压实特性的根本区别。压实功能大小,也影响着土料干表观密度的大小,击实次数增加,干表观密度也随之增大而最优含水量则随之减小。说明同一种土料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表观密度并不是一个恒定值,而是随压实功能的不同而异。 一般说来,增加压实功能可增加干表观密度,这种特性,对于含水量较低(小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比对于含水量较高(大于最优含水量)的土料更为显著。 二.土石料的压实标准 土料压实得越好,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就越高,坝体填筑质量就越有保证。但土料的过分压实,不仅提高了压实费用,而且会产生剪力破坏,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技术经济效果。可见对坝料的压实应有一定的标准,由于坝料性质不同,因而压实的标准也各异。 (一)粘性土料(防渗体) 粘性土的压实标准,主要以压实干表观密度和施工含水量这两指标来控制。1.用击实试验来确定压实标准;2.用最优饱和度于塑限的关系;计算最大干表观密度;3.施工含水量确定。 (二)砂土及砂砾石 砂土及砂砾石是填筑坝体或坝壳的主要材料之一,对其填筑密度也应有严格要求。它的压实程度与粒径级配和压实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用相对密度Dr来表示:Dr=(emax-e)/(emax-emin) 式中emax——砂石料的最大空隙比;emin——砂石料的最小空隙比;e——设计空隙比。 在施工现场,对相对密度进行控制仍不方便,通常将相对密度换算成相应的干表观密度rp(t/m^3),作为控制的依据.rp=rmax*rmin/[rmax-Dr(rmax-rmin)] 式中rmax——砂石料最大干表观密度, t/m^3; rmin——砂石料最小干表观密度, t/m^3,设计的相对密度,于地震等级、坝高等有关。一般土石坝,或地震烈度在5读以下的地区, Dr不宜低于0.67;对高坝,或地震烈度为8~9度时, Dr应不小于0.75。对砂性土,还要求颗粒不能大小和过于均匀,级配要适当,并有较高的密实度,防止产生液化。 (三)石渣及堆石体(坝壳料) 石渣或堆石体作为坝壳材料,可用空隙率作为压实指标。根据国内外的工程实践经验,碾压式堆石体空隙率应小于30%,控制空隙率在适当范围内,有利于防止过大的沉陷和湿陷裂缝。一般规定其压实空隙率为22%~28%左右(压实平均干表观密度为2.04~2.24t/m^3)以及相应的碾压参数。 三.压实机械及压实参变数 压实机械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造价有很大的影响。压实机械的选择原则:应根据筑坝材料的性质、原状土的结构状态、填筑方法、施工强度及作业面积的大小等,选择性能能达到设计施工质量标准的碾压设备类型。如按不同材料分别配置不同的压实机械,就会出现机械闲置的情况。所以确定机械种类和台数时,还应从填筑整体出发,考虑互相配合使用的可能。 1.羊脚碾 羊脚碾的羊脚插入土中,不仅使羊脚底部的土料受到压实,而且使侧向上午土料也受到挤压,从而达到均匀的压实效果。羊脚碾仅适用于压实粘性土料和粘土,不适合压非粘性土。土料压实层在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可以获得较高的压实干表观密度,但土体的干表观密度沿深度方向的分布不均匀。羊脚碾的独特优点是能够翻松表面土层,可省去刨毛工序,保证了上下土层的结合质量。此外,羊脚碾还能起到混合土料的作用,可以使土料级配和含水量比较均匀。羊脚顶端接触应力的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碾压效果。 2.气胎碾 气胎碾适用于压实粘土料,也适合于压实非粘性土料,如粘性土、粘土、砂质土和沙砾料等,都可以获得较好的压实效果。气胎碾的充气轮胎,在压实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和压实的土料同时发生变形,轮胎与土料的接触应力,主要取决于轮胎的充气压力,与轮胎的荷载大小无关。 3.振动碾 振动碾是一种以碾重静压和振动力共同作用的压实机械,较之没有振动的压实机械,土中应力可提高4~5倍,因而它能有效地压实堆石体、砂砾料和砾质土;也可用与压实粘性土和粘土。 4.夯实机械(重锤) 夯板使用于压实沙砾料、砾质土和粘性土,也可用于压实粘土。 第四节 坝体填筑 土石坝的坝基开挖、基础处理及隐蔽工程等验收合格后,就可以全面展开坝体填筑。坝体填筑包括基本作业(卸料、平料、压实及质检)和辅助作业(洒水、刨毛]清理坝面和接触缝处理)。 一.坝面流水作业 土石坝填筑必须严密组织,保证各工序的衔接,通常采用分段流水作业。分段流水作业,是根据施工工序数目,将坝面分段,组织各工种的专业队伍,依次进入各工段施工。对同一工段来讲,各专业队按工序依次连续施工;对各专业队来讲,依次连续地在各工段完成固定的专业工作。进行流水作业,有利于施工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保证施工过程中人、地和机具的充分利用,避免施工干扰,有利于坝面连续有序的施工。 1.组织流水作业原则 1)流水作业方向和工作段大小的划分,要与相应高程的坝面面积相适应,并满足施工机械正常作业要求。宽度应大于碾压机械能错车与压实的最小宽度,或卸料汽车最小转弯半径的2倍,一般为10~20m;长度主要考虑碾压机械的作业要求,一般为40~100m。其布置形式(A.垂直坝轴线流水;B.平行坝轴线流水;C.交叉流水)。 2)坝体填筑工序,按基本作业内容进行划分(辅助作业可穿插进行,不过多占用基本作业时间),其数目与填筑面积大小,铺料方式、施工强度和季节等有关。一般多划分为铺料和压实2个工序;也有划分为铺料、压实、质检3个工序或铺料、平料、压实、质检4个工序。为保证个工序能同时施工,坝面划分的工作段数目至少应等于相应的工序数目;在坝面较大或强度较低的情况下,工作段数可大于工序数。 3)完成填筑土料的作业时间,应控制在一个班以内,最多不超过一个半班,冬夏季施工为防止热量和水分散失,应尽量缩短作业循环时间。 4)应将反滤料和防渗料的施工紧密配合,统一安排。 2.拟定流水作业程序 1)拟定工序数目n. 2)拟定流水作业单位时间t(h):t=a*T/n式中T--一个班内有效工作时间,h/班;n-- 工序数目;a-- 同一段各工序循环一次所用的班数,一般取1~1.5. 3)计算工作段面积w(m^2):w=q/h*t/T式中q-- 坝体填筑相应高程的松土上坝强度,m^3/班;h-- 每层铺松土厚度,m;T--一个班内有效时间,h/班;t-- 单位时间(h). 4)计算工作段数目m,即:m=S/w 式中S--坝体相应高程的填筑面积,m^2;w--工作段面积,m^2。 若m n时,流水作业不能正常进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使两者相等。调整途径为合并某些工序以减少n;缩短流水单位时间t以增加m。 二.卸料及平料 通常采用自卸汽车、胶带机直接进入坝面卸料,由推土机平铺成要求的厚度。自卸汽车倒土的间距应使后面的平料工作减少,而且便于铺成要求的厚度。在坝面各料区的边界处,铺料会有出入,通常规定其它材料不准进入防渗区边界线的内侧,边界外侧铺土距边界线的距离不能超过5cm。 为配合碾压施工,防渗体土料铺筑应平行于坝轴线方向进行。 1.自卸汽车卸料 自卸汽车可分为后卸、底卸和侧卸三种。底卸式汽车可边行驶边卸料,但不能运输大粒径的块石或漂石;侧卸式汽车适用运输反滤料及有固定卸料点的运输。自卸汽车上坝的运输线路布置,取决于坝址两岸地形条件,枢纽布置,坝的高低,上坝强度等因素。主要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为汽车自两岸(或一岸)岸坡上坝公路上坝,因此采用由两岸向中央(或一岸想另一岸)进占方式;另一种为汽车沿坝坡“之”字形公路上坝。 (1)土料 当用自卸汽车防渗土料时,为了避免重型汽车多次反复在已压实的填筑土层上行驶,会使土层产生弹簧土、光面与剪力破坏,严重影响结合层的质量,应采取进占法卸料与平料。即汽车卸料方向向前进展,一边卸料,推土机也随即平料,交替作业,汽车在刚平好的松土上行驶,重车行驶坝面路线应尽量不重复。 (2)砂砾料,一般粒径较小,推土机很容易在料堆上平土,因此,可采用常规的后退法卸料,即汽车卸料方向后退扩展。 (3)堆石料 堆石料往往含大量的大块径石料,不仅影响推土机、汽车在卸料上行驶,还容易损坏推土机履带和汽车的轮胎;而且也难以将堆石料散开。可采用进占法卸料,推土机随即平料,这样大粒径块石易推至铺料前沿的下部,细部粒料填入堆石体上部的空隙,使表面平整,便于车辆通行。 2.胶带机上坝布置及卸料 (1)上坝布置 上坝胶带机应根据地形、坝长、施工场地具体条件、运输强度以及施工分期等因素进行布置。布置方式主要有:①岸坡式布置;②坝坡式布置。 (2)胶带机坝面卸料 与铺土厚度或压实工具有关,可适用于粘性土、砂砾料、砂质土。其优点是可利用坝坡直接上坝,不需专门道路,但要配合专门机械或人工散料,随着坝体升高,将经常移动胶带机,一般有以下几种卸、散料方式:①摇臂胶带机卸料、推土机散料;②摇臂胶带机卸料,人工——手推车散料。 三.碾压方法 坝面的填筑压实,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避免发生漏压与超压。防渗体土料的碾压方向,应平行坝轴线方向进行,不得垂直于坝轴线方向碾压,避免局部漏压形成横穿坝体的集中渗流带。碾压机械行驶的行与行之间必须重叠20~30cm左右,以免产生漏压。此外,坝料分区之间的边界也容易成为漏压的薄弱带,必须特别注意要互相重叠碾压。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碾压机械行驶速度大小,对坝料(如粘性土)压实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各种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一般应通过试验确定。自行式碾压机械的行驶速度以1~2档为宜。羊脚碾、气胎碾可采用进退错距法或转圈套压法两种。 四.结合部位施工 土石坝施工中,坝体的防渗土料不可避免地与地基、岸坡、周围其他建筑的边界相结合;由于施工导流、施工方法、分期分段分层填筑等的要求,还必须设置纵横向的接坡、接缝。所以这些结合部位,都是影响坝体整体性和质量的关键部位,也是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处理工序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且多系手工操作,质量不易控制。接坡、接缝过多,还会影响到坝体填筑速度,特别是影响机械化施工。对结合部位的施工,必须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确保坝体的填筑质量满足设计要求。1.坝基结合面;2.与岸坡及砼建筑物结合;3.坝体纵横向接坡及接缝。 五.反滤层施工 反滤层的填筑方法,大体可分为削坡体、档板法及土、砂松坡接触平起法三类。土、砂松坡接触平起法能适应机械化施工,填筑强度高,可做到防渗体、反滤料与坝壳料平起填筑,均衡施工,被广泛采用。根据防渗体土料和反滤层填筑的次序,搭接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先土后砂法和先砂后土法。 无论是先砂后土法或先土后砂法,土砂之间必然出现犬牙交错的现象。反滤料的设计厚度,不应将犬牙厚度计算在内,不允许过多削弱防渗体的有效断面,反滤料一般不应伸入心墙内,犬牙大小由各种材料的休止角所决定,且犬牙交错带不得大于其每层铺土厚度的1.5~2倍。 第五节 砼面板堆石坝垫层与面板的施工 一.垫层施工 垫层为堆石体坡面上最上游部分,可用人工碎料或级配良好的砂砾料填筑。垫层须与其他堆石体平起施工,要求垫层坡面必须平整密实,坡面偏离设计坡面线最大不应超过3~5cm,以避免面板厚薄不均,有利于面板应力分布。施工程序:①先沿坡面上下无振碾压数遍,随即将突出及凹陷处加以平整;②然后用振动碾沿坡面自下而上用振动碾压数遍,再次对凹突处进行平整;③在坡面上涂抹三次阳离子沥青乳胶,每涂抹一次用手或机械喷撒一些粒径小于3mm的砂子,并再在坡面上自下向上用振动碾碾压。涂抹沥青乳胶的目的是:用以粘结垫层坡面的松散材料不被振动滚落,可防止雨水对垫层坡面的冲刷,提高垫层的阻水性和使面板易于沿垫层坡面滑移,避免开裂。 二.砼面板的分缝止水及施工 砼防渗面板包括主面板及砼底座。面板砼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强度、抗渗、抗侵蚀、抗冻及温度控制的要求。1.面板的分缝止水;2.砼面板施工,底座的基坑开挖、处理、锚筋及灌浆等项目,应按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并在坝体填筑前施工。砼面板,是面板堆石坝挡水防渗的主要部位,同时也是影响进度与工程造价的关键。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快速经济的施工技术,如施工机具的研制、砼输送和浇筑方案的选择、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第六节 质量检查控制及事故处理 土石坝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加强施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施工中出现的质量事故,必须及时地认真处理,确保坝体的安全运用。 一.质量检查控制 施工质量是直接影响坝体土料物理力学性质,从而影响到大坝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已查明滑坡原因的107座土坝中,因施工质量差而滑坡溃坝的有73座,占68%。土石坝施工中,质量检查控制的项目较多,从坝基的开挖及处理、直到坝体的填筑,都应按国家和部颁发的有关标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图、技术要求以及工地制定的施工规定进行。 二.事故处理 最常见的事故是土石坝的防渗土体发生裂缝、滑坡、坝体及坝基漏水等。 1.干缩、冻融裂缝 干缩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上下游坝坡或坝顶的填筑面上,其特征是规律性差,呈龟裂状。如不及时处理,将加速水力劈裂或不均匀沉陷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其防止方法是及时做好护坡和保护层。对已出现的裂缝,可视深浅的不同,采用开挖回填或将裂缝全部铲除重新回填处理。 2.沉陷裂缝 由于岸坡过陡或坡率变差大,地基不均匀沉降,黄土湿陷变形,坝体施工期填筑高度过大及坝体压实不够等原因而产生沉陷裂缝。这种裂缝有横向和纵向两种,而以横向裂缝危害更大。对横向裂缝,不论其大小,都应进行严格的处理,防止贯穿坝体漏水失事。如裂缝深度在1.5m以内,可沿缝开挖成梯形断面,应挖至裂缝尖灭后再加深0.2~0.5m。以防止遗漏“多”字形成或“纺锤形”裂缝的存在;在裂缝水平方向的开挖宽度,应延伸裂缝尖灭后再加长1~2m。裂缝开挖后应避免日晒雨淋,防止雨水渗入缝内,回填时要注意新老土料的结合。 3.滑坡裂缝 土坝的滑坡多出现在均质土坝的施工期或初期运行中,据裂缝的不同特点,可分成滑弧形式和塑流滑动两大类。 第七节 雨季和冬季施工 受外界气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防渗土料影响更大。雨季会给土料增大含水量;而冬季土料又会冻结成块,都会影响压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此外,为了保证坝体的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也需要解决好雨季和冬季中的施工措施问题。 一.雨季施工 土石坝防渗体土料,在雨季施工总的原则是“避开、适应和保护”。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在雨季进行土料施工;选择对含水量不敏感的非粘性土料适应雨季施工,争取小雨日施工,以增加施工天数;在雨日不太多,降低强度大,花费不大的情况下,采取一般性的防护措施也常能奏效。 运输道路也是雨季施工的关键之一。一般的泥结碎石路面,当遇雨水侵泡时,路面容易破坏,即使天晴坝面可复工,但因道路影响了运输而不能即时复工,不少工程有过此教训。所以应加强雨季路面维护和排水措施,在多雨地区的主要运输道路,可考虑采用砼路面。 二.冬季施工 寒冷地区,当日平均气温低于0°C时,粘性土料按低温季节施工。日平均气温低于-10°C时,一般不宜填筑土料,否则应进行技术论证。冬季施工的主要问题在于;土的冻结使土体强度增高,不易压实;而冻土的融化却使土体的强度和土坡的强度和土坡的稳定性降低;处理不好,将使土体产生渗漏或塑流滑动。外界气温降低时,土料中水份开始结冰的温度低于0°C,即所谓过冷现象。1.负温下的土料填筑;2.负温下的沙砾料填筑;3.架设暖棚。 第二章 水工隧洞施工 水工隧洞施工的主要内容是开挖、出渣、衬砌或支护、灌浆工作等。常用的开挖掘进方法为钻孔爆破法,也有采用掘进机直接开挖的。衬砌和支护的型式,常用现浇钢筋砼以及喷锚支护。隧洞灌浆的目的是为了加固围岩或充填衬砌与围岩之间的空隙。 钻爆法开挖掘进的施工过程为测量放线、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散烟、安全检查与处理、装渣运输、洞室临时支护、洞室衬砌或支护、灌浆及质量检查等。同时还需要进行排水、照明、通风、供水、动力供电等辅助作业,以保证隧洞施工的顺利进行。 上述各项工作,绝大部分是在地面以下,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工干扰大,劳动条件差,施工组织复杂,安全问题突出。如果遇到不良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如大的断层和破碎带、大的溶洞和地下暗河、高压含水层等,将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正确处理安全、质量、进度和经济的关系,采用有效的机械设备与新的施工技术,加强安全措施,严密组织施工。 第一节 隧洞开挖 一.开挖方式 隧洞开挖方式有全断面开挖法和导洞开挖法两种。开挖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隧洞围岩的类别、断面尺寸、施工机械化程度和施工水平、合理选择开挖方式对于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投资,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断面开挖法 是在整个断面上一次钻爆开挖成型。在隧洞断面不大,围岩稳定性好,不需要临时支护或局部支护,又有完善的机械设备时,可采用这种开挖方式。全断面开挖上午净空面积大,个工序相互干扰小,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施工组织较简单、掘进速度快。但这种方式受到机械设备、地质条件和断面尺寸的限制。全断面开挖又分为垂直掌子面掘进和台阶掌子面掘进两种。 (二)导洞开挖法 导洞开挖法就是先开挖断面的一部分,称为导洞,然后开挖至整个设计断面。这种开挖方式,可利用导洞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质情况,并在扩大开挖时增大爆破临空面,提高爆破效果。根据导洞与扩大部分的开挖次序,有导洞专进法和并进法两种。 根据导洞在横断面位置的不同有下导洞、上导洞、中导洞、双导洞等;1.下导洞开挖法,导洞布置在断面的下部,又称漏斗棚架法;2.上导洞开挖法,对称顶拱掘进法,常用的“上导洞边挖边衬,先拱后墙衬砌法”。 二.导洞的形状和尺寸 导洞一般采用上窄下宽的梯形断面,这样的断面受力条件较好,也便于利用断面底角,布置风、水、电等管线。 三.炮孔布置和装药量计算 (一)炮孔布置 布置在开挖面上的炮孔,按其作用不同为掏槽孔、崩落孔和周边孔等三种。 1.掏槽孔 布置在开挖面中心部位,首先炮出一个小的槽穴,其作用是增加爆破临空面,提高周围炮孔的爆破效果。 2.崩落孔 均匀布置在掏槽孔与周边孔之间,爆破顺序次于掏槽孔,其作用是爆落岩体。崩落孔通常与开挖面垂直,要求孔底落在同一平面上,以保证掘进后的开挖面平整。 3.周边孔 布置在开挖面的四周,一般最后起爆(采用预裂爆破例外),其作用是控制开挖轮廓线。 (二)炮孔数目和深度 隧洞开挖断面上的炮孔总数N,常用下面经验公式估算,即N=k1*(f*S)^1/2式中k1--系数,一个临空面用2.0;f--岩石的坚固系数;S--开挖断面面积,m^2. (三)装药量 隧洞爆破中,炸药用量多少直接影响开挖断面的轮廓、掘进速度、围岩稳定和爆破安全。此外,爆落石块的大小还影响装渣运输。由于岩性质和岩层的构造差别甚大,断面大小、爆落块度及炸药性质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装药辆必须经过现场试验确定。开工前,可按下式估算 Q=K*S*L 式中Q--一次掘进中的炸药用量,kg;K--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S--开挖断面面积;L--崩落孔炮孔深度,m。 四.钻孔作业 钻孔作用在掘进循环时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钻孔的机具有风钻和钻孔台车。 五.装渣运输作业 隧洞装渣和出渣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约占循环时间的50~60%,也是影响掘进速度的关键。包括装渣和运输两项工作。 六.隧洞临时支护 隧洞在开挖过程中,稳定性差的围岩容易发生坍塌和个别石块跌落,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开挖出来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支护。只有在围岩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不加临时支护。(分喷锚支护和构架支撑) 七.隧洞开挖的辅助作业 隧洞开挖的辅助作业有通风、防尘、防有害气体、供水、排水、供电、照明等。很明显,这些辅助工作是改善洞内劳动条件和工程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八.隧洞开挖循环作业 指在一定时间内,使开挖面掘进一定的深度(即循环进尺)所完成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 隧洞衬砌与灌浆 在现浇砼或钢筋砼衬砌、砼预制块或拱石衬砌、喷锚支护等。 一.隧洞衬砌 现浇衬砌的施工程序与一般水工基本相同,也需要分缝(段)、分块、立模、扎筋、砼运输入仓、振捣密实。 二.隧洞灌浆 隧洞灌浆有回填灌浆和固结灌浆两种。 第三节 隧洞喷锚支护 是采用喷射砼、钢筋锚杆、钢筋网对洞室围岩进行单独或联合支护的统称。 钢筋砂浆锚杆,可在钻孔内先注入砂浆后插入锚杆,或先插锚杆后注入砂浆,待砂浆凝结硬化后即形成钢筋砂浆锚杆。 喷射砼水泥用量较大,而且又掺有速凝剂,所以凝结硬化快,必须加强养护。一般在喷射砼后1~2小时即开始洒水养护,洒水次数一保持砼有足够的湿润状态为宜,养护时间不小于7~14天。 实践篇 云鹏电站引水隧洞开挖及支护。 云鹏电站引水隧洞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互层,进口段岩体完整性较差~很差,其余较好。在地下水位以下,统筹安排化整为零,以新奥法为依据,喷锚支护按期完成任务。 就云鹏电站引水隧洞最乐观的安排是采用隧洞掘进机。其原因为:①在条件适合情况下,掘进速度快,本电站引水隧洞沿线地表自然坡度30~40°,有零星基岩出露,大部分坡表被第四系覆盖,厚度约5m,被5#冲沟口切割,但深度不大,除进、出口段外,隧洞埋深多在15~45m间。 引水隧洞沿线穿过三叠系上统鸟格组上段T3地层,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与灰质粉砂质泥岩互层,薄~中厚层状结构岩层产状N60°~70°W,SW∠70~80°,以弱、微风化岩石为主。沿线穿过1条Ⅱ级结构面(F13),3条Ⅲ级结构面(F14、F15、F16),此外层间挤压面较为发育。 隧洞进水口段,地形相对较为平缓,表面坡积层2~4m,全风化底界埋深34.24m,强风化底界埋深60.4m,弱风化底界埋深80.14m,全、强风化层较厚。进水口最大开挖深度约40m,基础地基为强风化岩体,该地段岩层陡倾角向坡外,且强风化岩体结构面松弛,节理连通性好,抗剪强度较底,洞脸边坡稳定条件差,需加强支护处理,除引水隧洞进、出口段岩体完整性较差~很差,其余洞段岩体完整性一般较好。所有洞段均在地下水位以下。 采用掘进机开挖隧洞的速度可比钻爆法快50%以上。 ②开挖洞壁光滑,糙率低,其曼宁糙率系数约在0.0154~0.016之间,更相当于钻爆法不加衬砌洞室糙率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水头损失也比钻爆法所需断面的70%左右。 ③减少支护及衬砌工程量。洞型多为光滑圆形,有利于围岩稳定,对围岩的破坏远小于钻爆法。 ④掘进机采用电力驱动,无爆破后的烟尘废气,而且多数可用电瓶车牵引出渣,无内燃机废气。一般单头掘进可达10~12km,节省施工支洞及进路,缩短了工期。 ⑤对围岩及地面建筑物施工影响较小,不产生爆破需动,对多洞近距离开挖有利。本电站三条隧洞间距仅11m左右。 此起彼伏,尽管掘进机是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但对于现实社会及特殊地区、经济将出现如下缺点:①设备比较复杂,价格较贵,安装费时,对于洞长较短时,采用掘进机并不经济。当洞径为3~4m时,使用掘进机的洞长不宜短于2~3km;洞径若为4~7m,则不宜短于4~5km。而本电站最长引水随洞为272.332m,开挖洞径6~7m;②采用掘进机要求较大的曲率半径,因为整套掘进机机身长度较大,一般达16~20m,加之机后联接的辅助设备限制了转弯半径不能小于150~450m;③采用掘进机施工,洞径变化不能太大,掘进机直径目前可由1.2m到12m,对于一定的掘进机设备,其洞径变化不能大于+-10%;④岩石条件合适时才能发挥掘进机的效能。实践证明,坚硬多节理的岩体对掘进机工作不利,速度减慢,刀具磨损严重。在这方面,本工程满足要求;⑤运输及维修工作较复杂,其设备大、长、重,对运输及维修有特殊要求;⑥初期设备投资大,国外开挖洞径为2.4m隧洞,掘进机施工费用为钻爆法的88%,但设备费为钻爆法的3~4倍左右。 据本工程地形、交通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本工程放弃了掘进机,而采用钻爆法。 第一章 钻爆开挖 通过钻孔、装药、引爆炸药而破碎岩土介质的地下隧洞的开挖方法,称钻爆法。 地下隧洞钻爆开挖施工前一般须作好以下工作:1.详细了解、分析地质情况,作出洞线方向岩体质量评价及等级划分,掌握洞线方向岩体结构产状,如断层节理、破碎带等地质缺陷的性质;2.据凿岩机械、爆破器材性能条件选择开挖方法;3.开挖断面上(工程界称掌子面)的钻孔布置,包括孔数、深度、方位,不同类型钻孔参数的设计;4.装药量、装药结构的设计。 本电站引水隧洞分上平段、下平段、中间斜井段,其钻爆开挖方法亦有不同。 一.平洞段开挖 其开挖方法的选定,主要是依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施工机械的作业高度和范围。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全断面开挖法,就是在整个设计断面上一次钻爆实现一个进尺的开挖方法。特点是施工净空大,可布置大型高效施工机械,便于机械化施工,施工组织比较简单。对于一个进尺深度的岩体爆破而言,炸药用量多于分部开挖的用量,因此爆破震动的相对也较大,但完成一个进尺深度的开挖需要多次钻爆,对围岩的扰动次数增多。 全断面开挖之后,如支护不及时,则围岩变位往往较大,因此对中软质且裂隙发育的岩体的围岩稳定不利;若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严格遵循开挖与支护协调进行,在中软质岩体中进行较大断面的全断面开挖,也是可行的。 全断面开挖对洞轴线方向岩体性状的预见性较差,这就要求事先做好地质勘测工作。 二.斜井开挖 斜井的开挖一般分为两类:正挖法(即自上而下开挖法)和反挖法(即自下而上开挖法) 第二章 支护 我们进行开挖破坏了岩体,使围岩的应力集中。唯一的办法用更强的强度、稳定性、刚度的材料去抗消这种应力,使它达到新的平衡。 事实证明,除了围岩的表层支护,还需要深入岩体(内部)如:锚杆、灌浆等。 隧洞在开挖过程中,稳定性较差的围岩容易发生坍塌和个别石块跌落,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对开挖出来的空间进行有效的临时支护。只有在围岩稳定的情况下,才可以不加临时支护。 临时支护可分为喷锚支护和构架支撑两类。出特殊情况外,应优先选用喷锚支护。本工程用的是钢支撑,钢支撑适用于破碎而不稳定的岩层,它能承受很大的山岩压力、耐久性好、所占空间小。钢支撑可以多次,也可以留住永久性衬砌中不再撤除。(本工程采用后者) 第三章 总结 物质世界是灵活多变的东西,隧洞的开挖与支护同样如此。不断的探索和寻找新的、安全、经济、快捷的施工方案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立志篇 昨天,我也许在理论世界取得了一点薄绩,但从今天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时间在前进,思维方式也应该前进。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个局域网,我们共同的目标是Internet。 忘记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未来。努力实现理论逻辑向实践逻辑过渡,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经验值。 成功是我唯一追求的目标,在没有成功之前我决不退缩。尽管前面有许多黑色,但我相信黎明就在前面。 欲于意志作为指南针,以务实的铁器时代为信念,明天一定是黎明(意志——生命的永恒动力)。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探讨 摘要:水利水电建筑承包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成本控制就是重要的途径。施工成本控制必须按照科学的实施步骤,以合同施工成本、预算定额或企业实物消耗定额作为标准来约束实际的施工成本支出;处理好施工成本和控制费用间的关系;做好企业定额、材料管理和原始记录制度等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 项目管理 1引言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自80年代初期实行改革以来,在建立以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为中心的建设管理体制上,在推广以应用FIDIC合同条款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模式上,取得了一系列较大的成绩。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现行的水利水电建筑承包市场运行还远不够有序和规范;业主单位在此市场条件下占有绝对的市场主动权,影响了施工承包合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同时,施工企业改革时期各种显现的矛盾迫切需要施工合同来缓解,所以,施工企业为迎合业主单位取标的意向,普遍低价投标以增加中标的机会(在一些由地方投资的中小型工程上,甚至出现了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现象)。在此情况下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施工企业若按常规的施工工艺和项目管理方法,必将难以获得理想的利润额,甚至连预期的亏损都很难弥补。 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成本可分为两部分:施工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其他直接费和现场经费)和经营管理费用(具体包括企业管理费、财务费和其他费用),其中施工成本一般占合同总价的70%以上,所以,施工成本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通过施工成本控制,可以促使项目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支出;可以分析和考核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计划消耗情况,挖掘降低施工成本的潜力;可以为企业投标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和预测的依据。然而,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成本控制是相当复杂的。因为水利水电工程一般施工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产品单件性鲜明,不可能建立和其他制造业一样的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而且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机构是临时组成的,施工人员中民工较多,施工区域地理和气候条件一般又不利,这使有效地对施工成本控制变得更加困难。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毕竟有其内在的规律,只要我们科学地组织和规划,采取适当的控制标准,严格地按规章实施,施工成本控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施工成本的控制必须以不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为前提。 2施工成本控制的实施步骤 2.1制定施工成本控制的标准 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类型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采取合适的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制定可行的控制标准。这个过程是整个施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其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控制的效果,甚至影响整个工作的成败。 2.2对施工过程进行记录 记录应建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记录的内容要求详细又完整。它涉及到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的消耗量、施工工艺、现场管理、工作面情况、场地布置和施工准备等项目;也包括资源的数量、类别,人工和施工机械进退工作面的时间、休息或闲置时间,以及设备的保养、维护时间等内容。这一过程是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 2.3对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对原始资料仔细地审核,对整理的资料进行事后的结构性、及时性、计算和逻辑检查,使成果成为能反映施工和管理水平特征的资料。然后用适当的控制标准与整理的资料相比较,并结合实际施工和管理中的情况,撰写出施工成本统计分析报告,对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 2.4落实报告中的措施 即对报告中成功的经验进行广泛地推广;对存在问题的环节及时地监督改正。 3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 3.1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标准 合同施工成本控制标准是以施工承包合同中的施工成本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由于这套标准以合同为基础,适用性较强,在很多项目管理中被使用。合同价作为限制成本价,经常被切块或按工序进行分解,以切块价和工序单价为各施工队和部门的承包指标。这种倒逼的方法将施工成本控制在一个“封闭”的范围内,迫使各核算主体都自觉地采取适当的手段降低单位施工成本。但由于市场恶性竞争或施工企业投标中熟练使用一些技巧(如不平衡报价),使整个合同中或某些单价的施工成本低于施工企业相应的实际施工成本,造成核算主体在施工和管理方面虽然付出极大的努力,可承包指标却是一个无法降到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合同施工成本作为标准发挥的作用将极其有限。为此,一些施工企业在中标后即对施工承包合同进行综合评价和单价平衡,以调整后的可行价作为实际施工成本控制的标准(这种做法有时会造成较大的工作量)。 3.2预算定额控制标准 预算定额控制标准是从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主管部门代表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统一预算定额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由于它反映的是本行业的平均水平,即使施工企业在投标和项目管理时对其作出一定调整,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具体单位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一般来讲,当前的市场竞争价大大低于预算定额编制价,纯粹按照预算定额水平作为标准进行施工成本控制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但是,我国当前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仍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专业的咨询市场还不够发达,在这种情况下,预算定额是国家对工程造价合理与否判断的重要依据,建设单位也必然以此来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对一些施工承包合同价低于成本价或大大高于市场价,而施工企业又没有可参照的企业定额的合同工程,将不得不选择预算定额作为施工成本控制标准。所以,一些施工企业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予以调整,以调整后的实物消耗量作为控制标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变革时期的客观情况,但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在大型施工企业中这套控制标准正逐步被企业定额所代替。 3.3企业实物消耗控制标准 企业实物消耗控制标准是以施工企业自身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编制出的实物量消耗定额作为项目实际施工成本的控制标准。企业中标后,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实物量定额对合同价进行调整,并以此标准对项目总的盈亏情况和单价盈亏情况予以评价,将其作为各施工队和部门盈利或减亏的承包依据。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在项目管理和投标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利水电建筑承包市场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的迈进,也说明了项目管理和企业决策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过渡。但是,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的编制是一项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技术条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作保障,并不是一般中小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能够做好的。 4施工成本与控制费用的关系 很显然,施工成本的控制措施越多越严,控制费用的支出也就越多。措施越多越严,措施的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改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控制费用的支出也就越多;同时,施工成本控制标准不同,也对控制费用的支出有着不同的影响。前述的三种施工成本控制标准从制定到根据分析报告所采取的措施,每一步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在同一施工措施同一控制程度情况下,对施工成本控制的实际步骤第一步而言,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费用最低(因为施工企业一般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对定额中人工和施工机械的效率按一定的经验值进行调整),而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最高(因为它包括了编制定额的成本摊销费、定额调整发生费、定额维护、管理和改进摊销费等);从第二步到第四步,不论何种标准,都是对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活动的记录、整理和分析,费用支出应该相差不大。 那么,是不是施工成本措施越多越严就越好呢?由图1可以看出:在控制措施不断地增多和加严的过程中 ,开始时施工成本的减少远远大于控制费用的支出,项目总成本在不断下降;当控制到一定程度后,施工成本的减少将小于控制费用支出,项目总成本开始上升。工程总成本的最低点为收支平衡点,也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最优点。当然,工程项目一般并不能够提供准确而又可靠的这类曲线,也就无法确定实施的措施。但是,对每一个项目而言,项目经理可根据经验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合理地掌握施工成本的控制度,使其尽量接近收支平衡点。 5做好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5.1编制适用的企业定额 以企业定额来进行成本控制,是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投标市场竞争对施工企业的客观要求。企业实物量消耗定额是企业定额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自身的水平上充分考虑了人的积极因素,在施工强度、质量以及人工、材料、施工机械等方面规定所能达到的标准。编制先进而又可行的工时(工日)、材料单位耗量、台时(台班)等项消耗定额,是成本计划,考核、分析施工消耗水平的重要依据。有了定额,才能据以审核各项消耗是否合理,是否节约,借以控制不必要的施工消耗,因此,规模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随着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建筑材料、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施工设备在施工中的应用,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必将不断提高。所以,为了准确掌握企业的竞争实力,施工企业必须及时地对内部定额进行修订,使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5.2加强材料管理 材料费(含配件)是施工成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材料费的控制是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凡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以及不同核算主体间的内部转移,都要经过清点和填制必要的凭证,并经一定的审批手续,以防止乱领、乱用。施工现场的材料物资要按规定及时地盘点、清查,防止积压浪费、变质和贪污盗窃;严格按施工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施工,尽量避免由于施工不当造成工程质量缺陷,从而减少返工的材料费损失;另外,材料的质量管理也直接决定着施工成本。材料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合格的才能进入工地,坚决杜绝因使用不合格材料而造成返工和增加补救措施费用。 5.3制定健全可行的原始记录制度 原始记录是反映施工和管理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消耗分析和施工索赔的重要依据,是施工成本控制最基础的工作。所以必须为原始记录提供健全可行的技术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记录人员要与合同、技术、施工、劳资和设备等部门充分协调,认真制定科学易行、讲究实效的原始记录技术保障制度,使原始资料即能达到施工成本控制的要求,又能满足其它各方的管理需要,同时对各原始记录的登记、传递、审核和保管工作也要组织好,并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及时完整地为施工成本控制和其它有关方面提供资料。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及其应用 摘 要:在分析工程施工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的作用、目标和要求,阐明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相关关系和职责区别,明确了环境监理与工程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探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实施环境监理模式和监管方法.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介绍环境监理制度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实施过程及显著成效,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体系的形成和具体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监理;小浪底水利枢纽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是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以及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的除害兴利的综合性工程,但在兴建过程中也会破坏区域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保证在取得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切实加强工程环境管理非常必要. 环境监理是伴随着工程监理和环境保护产生的一项全新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依据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工程建设参与者的环保行为以及责、权、利进行协调与约束,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达到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效益的统一. 1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作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环境监理是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影响特点引入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完全融入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有助于及时解决工程中的环境问题,变事后管理为过程管理,使环境保护工作由被动治理污染变为主动预防和过程治理;②环境监理单位独立于工程项目的业主和承包商之外,所以能确保环境监督和管理工作严格、公正地按照工程环境保护要求进行.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的独特性,使得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①能及时发现工程实施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并立即采取措施,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②环境监理作为经济独立的一方参与与工程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的决策,能实现决策的公正性,有助于工程环境保护的实施效果;③环境监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成果促进了环保工作的规范化,实现了环境的污染防治和区域生态的保护,使水利工程在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证了环境效益不受损害. 2 环境监理的总体目标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目标是为满足工程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的[2],其内容主要包括:在既定的环境保护投资条件下充分发挥工程的潜在效益;监督工程招标文件中环境保护条款及与环境有关的合同条款的实施情况;保证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的人群健康;缓解或消除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确认的不利影响因素,最后实现工程建设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模式 3.1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及实施机构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具有与其它工程不同的特点,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是一般工程所无法比拟的,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龙滩水电站工程等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红水河流域都有巨大的环境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工作.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监理总体可分为施工区环境监理和移民环境监理两方面.施工区环境监理主要负责监督施工区各承包商和业主的环境保护工作,移民环境监理则主要负责移民工程所涉及的所有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这两部分监理工作又统一受工程主管部门委托和监督并对其负责.环境监理实施系统见图1. 3.2 环境监理的监管方法 3.2.1 施工区环境监理 施工区环境监理的工作性质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定期到施工区现场对承包商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巡视监督,发现环境污染问题要通知承包商环境管理员限期处理.同时,对要求限期处理的环境问题,按期进行检查验收. 3.2.2 移民区环境监理 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的监管方法可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自下而上是由移民安置所在地环保人员填写环境报表,总结移民安置过程中和安置后环境状况,并逐级上报,最终报送移民环境监理;自上而下的方式是由环境监理工程师根据移民工程的进展情况,直接到移民安置点巡视检查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等,然后报告业主移民局,移民局再通知省移民办公室,由省、县、乡、村往下传送. 3.3 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 3.3.1 环境监理与工程监理的关系 环境监理是工程监理的组成部分,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环境监理独立负责监督检查工程是否按照环境保护的规定实施,但在有违反环境保护情况或出现环境重大问题时要报告给工程监理,由工程监理的总工程师签署修改意见,处理好后实施.另外,监理工程师若发现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可责令环境监理进行检查监督. 3.3.2 环境监理与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 环境监理是独立于业主和承包商两者之外的一方,同时与两者又有着一定的联系.一方面,环境监理与业主间是一种委托协作的合同关系,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环境保护的监督监理工作;环境监理与承包商是工作关系,监督其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状况.环境监理在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是联系业主和承包商的纽带:业主对于环保条款的要求由监理负责监督承包商执行,而承包商的具体环保实施情况又经监理方向业主传达反映.由此,在环境监理的帮助下,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4 小浪底工程施工中环境监理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我国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建设管理的大型水利工程.根据世界银行对贷款项目的要求,并考虑工程的复杂性,小浪底工程建设中首次正规地引入了工程环境监理制度[3]. 4.1 环境监理的实施方案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成立了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直接负责管理、协调施工区环境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工作,为整个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服务[4]. 4.1.1 施工区环境监理 受小浪底建设管理局委托,黄河流域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施工区环境监理工作.环境监理挂靠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监办(安全部).环境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之间的文件来往,都是通过安全部来进行传递的.其监管程序见图2.结合施工区工程实施特点,小浪底施工区环境监理采用了以下几种工作方法:①进行日常的监理巡视检查,出现异常时进行仪器检测,必要时请小浪底工程建设检测中心进行监测;②查询访问;③每月召开环境例会,与工程资源环境处、安全部以及各标承包商进行交流协商,对承包商的环 4.1.2 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 小浪底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工作由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下属的移民局负责,具体办事机构为移民局 资源环境处,黄河流域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受移民局委托负责移民安置区环境监理的日常工作.各级移民机构和移民村环保员负责移民安置 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组织体系见图 监理单位定期到移民安置区巡视,并填写监理巡视记录,对超出合同的重大问题及时报业主决定.根据监理工程师的要求,移民村环保员每月提交一份环境月报,对本月环境保护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报告.环境监理工程师每季度向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移民局和河南、山西两省移民办公室提交一份监理进度报告,概述本季度环境监理工作实施情况,说明移民安置区的环境状况、指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处理意见,为移民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每隔半年,环境监理工程师要对监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重点阐述半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运作状况、下阶段的工作建议和对上次咨询专家意见的执行情况.工程师编制的半年进度评估报告,由移民局资源环境处、世界银行检查团以及国际咨询专家进行审议. 4.2 小浪底工程环境监理实施效果评估 4.2.1 施工区 小浪底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按照施工区环境监理的要求,对施工区内的生活饮用水水质保障、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大气及噪声污染防治、人群健康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监督监理,为保护施工区周围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a.生活供水.为确保生活供水安全可靠,环境监理工程师监督承包商做好预防保护、加氯消毒和水质监测等工作,并对水质进行每月一次的定期监测.经过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小浪底施工区饮用水水质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b.生产废水处理.监理工程师对生产废水处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使黄河水质不因小浪底工程施工废水的排入而降低水体的功能和水质等级. c.生活污水处理.为防止生活污水不对黄河及周围水域产生污染,环境监理工程师监督承包商采用B.S.T处理措施及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要求承包商对排污口的生活污水进行每月监测.在环境监 理工程师的监督和帮助下,施工区内的生活污水基本达到了排放标准,减少了对黄河干流水质的影响. d.固体废弃物处理.小浪底施工区固体废弃物处理包括生产、生活垃圾和生产废渣处理.监理工程师按照合同规定,要求承包商合理地保持现场不出现不必要的障碍物,存放并处置好承包商的任何设备和多余的材料;竣工时要从现场清除任何废物,保持工程现场清洁整齐.以上措施使得施工区保持了良好的环境. e.大气污染防治.为防治运输扬尘污染,监理工程师要求一切易扬尘的车辆必须覆盖封闭;对道路产生的扬尘采取定期洒水;各种燃油机械必须装置消烟除尘设备;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须采取防尘除尘措施;严禁在施工区焚烧会产生有毒有害或恶臭气体的物质. f.噪声控制.监理工程师要求施工方采取减噪降振措施或选用低噪弱振设备和工艺,尤其在靠近生活营地和居民区施工的单位,必须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减少和避免噪声扰民,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正常生活. g.健康与安全.人群健康及安全是小浪底各级工程管理部门和世界银行最关心的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根据合同条款规定,重点检查监督如下内容,有效地保证施工区人群的身体健康.①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是否按操作要求提供了有益于工人身心健康和有安全保障的生产条件;②在承包商的安全管理体系中,是否在工地人员中设有1名或多名专门负责并能胜任有关安全和防止事故的人员,否则环境监理工程师有权为预防事故而采取保护措施;③承包商应采取适当预防措施以保证其职员与工人的安全,并应与当地卫生部门协作,按其要求在整个合同的执行期间自始至终在营地住房区和工地确保配有医务人员、急救设备、备用品、病房及适用的救护设施,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预防传染病,提供必要的福利及卫生条件;④承包商应保护现场职员和工人免受昆虫、老鼠及其他害虫的侵害. 4.2.2 移民安置区 移民工程环境监理主要包括移民安置规划及实施两个阶段.移民环境监理的参与保证了移民安置区的水源地水质卫生标准,饮用水水量满足移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了人群健康,避免了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等;在移民实施阶段主要是监督、审查、评估移民规划实施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在安置区环境监理工程师的帮助下,小浪底工程大量的移民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安置,并有效地保护了移民区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5 结 语 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区域生态与环境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加强水利工程环境管理可以减轻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环境监理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管理顺利实施的必要保障. 实践证明,环境监理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降低了因修建水利工程给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给国内类似工程的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但是,水利工程在初期投入运行后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如施工区及移民安置区的自然和生态环境都未及恢复,大量的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规划实施.这些工作在环境监理的监督和协助下既可以加快建设进度,又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并且可以作到充分利用资金.所以建议在工程的运行期,引入适当的环境监理制度,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全面体现. 水利水电论文: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 摘要:我国广大水电建设者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新技术。通过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沉井、预应力锚索、锚杆、以及减载、排水等加固、治理边坡的方式和措施的应用,成功地建成了天生桥二级、三峡、李家峡等复杂的高边坡工程。 关键词:高边坡 抗滑结构 锚固 减载 排水 治理 水利水电工程 边坡稳定问题是 水利’);" 水利 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 我国曾有几十个 水利 水电工程在 施工’);" 施工 中发生过边坡失稳问题,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区高边坡、漫湾水电站左岸坝肩高边坡、安康水电站坝区两岸高边坡、龙羊峡水电站下游虎山坡边坡等等。为治理这些边坡不但耗去了大量的资金,还拖延了工期,成为我国 水利 水电工程 施工 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有的边坡工程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成败的关键。我国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站,如三峡、龙滩、李家峡、小湾、拉西瓦、锦屏等工程都存在着严重的高边坡稳定问题。其中三峡工程库区中存在10几处近亿立方米的滑坡体,拉西瓦水电站下游左岸存在着高达700m的巨型潜在不稳定山体,龙滩水电站左岸存在总方量1000万m3倾倒蠕变体等。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所包含的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因此,加快 水利 水电边坡工程的科研步伐,开发出一套现代化的边坡工程勘测、设计、 施工 、监测技术,已经成为 水利 水电科研攻关的重大课题。 高边坡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广大水电科技人员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和 施工 新技术,成功地治理了天生桥二级、漫湾、李家峡、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高边坡问题。本文仅就 水利 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1、混凝土抗滑 结构’);" 结构 的应用 1.1 混凝土抗滑桩 我国在50年代曾在少量工程中试用混凝土抗滑桩技术。从60年代开始,该项技术得到了推广,并从理论上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到80年代,高边坡中的抗滑桩应用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抗滑桩由于能有效而经济地治理滑坡,尤其是滑动面倾角较缓时,其效果更好,因此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于1986年10月确定厂房下山包坝址后,11月开始在厂房西坡进行大规模的开挖,加上开挖爆破和 施工 生活用水的影响,诱发了面积约4万m2、厚度约25~40m、总滑动量约140万m3的大型滑坡体。初期滑动速度平均每日2mm,到次年2月底每日位移达9mm。如继续开挖而不采取任何工程处理措施,预计雨季到来时将会发生大规模的滑坡,为此,采取了抗滑桩等一整套治理措施。 抗滑桩分成两排布置在厂房滑坡体上,在584m高程上设置1排,在597m高程平台上设置1排,桩中心距6m,桩深为25~39m,其中心深入基岩的锚固深度为总深度的1/4,断面尺寸为3m×4m,设置15kg/m轻型钢轨作为受力筋,回填200号混凝土,每根抗滑桩的抗剪强度为12840kN,17根全部建成后,可以承受滑坡体总滑动推力218280kN。 第一批抗滑桩从1987年3月上旬开工,5月下旬开始浇筑,6月1日结束。第二批抗滑桩 施工 是在1987~1988年枯水期内完成的。 抗滑桩开挖深度达3~4m后,在井壁喷30~40cm厚的混凝土。对岩体较好的井壁采用打锚杆、喷锚挂网的方法进行支护,喷混凝土厚度10~15cm。对局部塌方部位增设钢支撑。抗滑桩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后,进行钢筋绑扎和钢轨吊装。 混凝土浇筑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由拌和楼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直接入仓,每小时浇筑厚度控制在1.5m内,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4m部位,还需下井进行机械振捣。在浇到离井口5~7m时,要求分层振捣。每个井口设两个溜斗,溜管长度为10~14m,管径25cm。 抗滑桩的建成,对桩后坡体起到了有效的阻滑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采用打抗滑桩、减载、预应力锚杆、锚索、排水、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后,坡体的监测成果表明:下山包滑坡体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而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安康水电站坝址区两岸边坡属于稳定性极差的易滑地层,由于对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 施工 ,所形成的开挖边坡最大高度达200余m,单坡段一般高度在30~40m。大量的开挖造成边坡岩体的应力释放,断面暴露,再加上雨水的侵入,破坏了边坡的稳定,致使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十几处大小不等的工程滑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 施工 ,成为电站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采用抗滑桩是稳定安康溢洪道边坡的主要手段,在263m高程平台上共设置了9根直径1m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每根桩都贯穿几个棱体,最深的达35m,桩顶嵌入溢洪道渠底板内。为了不干扰平台外侧基坑的 施工 ,桩身用大孔径钻机钻成,孔壁完整,进度较快,两个月就全部完成。这9根抗滑桩按两种工作状态考虑:在溢洪道未形成时,抗滑桩按弹性基础上的悬臂梁考虑,不考虑桩外侧滑面上部岩体的抗力;在溢洪道建成后抗滑桩桩顶嵌入溢洪道底板,此时按滑坡的下滑力考虑。 抗滑桩混凝土标号为R28250号,钢筋为φ40Ⅱ级钢。抗滑桩于1982年1月 施工 ,3月完成后,基坑继续下挖,边坡上各棱体的基脚相继暴露。同年11月,在Fb75与F22断层构成的棱体下面坡根爆破开挖后,发现在263m高程平台上沿Fb75、F22断层及7号抗滑桩外侧近南北向出现小裂缝,且裂缝不断扩大,21天后7号抗滑桩外侧的Fb75~F22棱体下滑,依靠7号抗滑桩的支挡,桩内侧山体得以保存。 1.2 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 结构 , 施工 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枢纽左坝肩下游边坡,在二期工程坝基开挖浇筑过程中,曾于1986年6月和1988年2月两次出现沿覆盖层和部分岩基的顺层滑动。滑坡体长80m,宽45m,高差35m,最大深度9m,方量约2万m3。 为了避免1988年汛后左导墙和护坦基础开挖过程中滑体再度复活,确保基坑的安全 施工 ,对左岸边坡的整体进行稳定分析后,决定在坡脚实施沉井抗滑为主和坡面保护、排水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沉井 结构 设计根据沉井的受力状态、基坑的 施工 条件和沉井的场地布置等因素决定,沉井 结构 平面呈“田”字形,井壁和横隔墙的厚度主要由满足下沉重量而定。井壁上部厚80cm,下部厚90cm;横隔墙厚度为50cm,隔墙底高于刃脚踏面1.5m,便于操作人员在井底自由通行。沉井深11m,分成4、3、4m高的3节。 沉井 施工 包括平整场地、沉井制作、沉井下沉、填心4个阶段。 下沉采用人工开挖方式,由人力除渣,简易设备运输,下沉过程中需控制防偏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合理的开挖顺序是:先开挖中间,后开挖四边;先开挖短边,后开挖长边。沉井就位后清洗基面,设置φ25锚杆(锚杆间距为2m,深3.5m),再浇筑150号混凝土封底,最后用100号毛石混凝土填心。 沉井工程建成至今,已经受了多年的运行考验。目前,首部边坡是稳定的,沉井在边坡稳定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1.3 混凝土框架和喷混凝土护坡 混凝土框架对滑坡体表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防止地表水渗入和坡体的风化。框架护坡具有 结构 物轻,材料用量省, 施工 方便,适用面广,便于排水,以及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下山包滑坡治理采用混凝土护面框架,框架分两种型式。滑面附近框架,其节点设长锚杆穿过滑面,为一设置在弹性基础上节点受集中力的框架系统;距滑面较远的坡面框架,节点设短锚杆,与强风化坡面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整体。 下山包滑坡北段强风化坡面框架采用50×50cm、节点中心2m的方形框架,节点处设置两种类型锚杆:在550~560m高程间坡面,滑面以上节点垂直于坡面设置φ36及φ32、长12m砂浆锚杆,在565~580m高程间坡面则设垂直于坡面的φ28、长6m的砂浆锚杆,相应地框架配筋为8φ20和4φ20。框架要求在坡面挖30cm深,50cm宽的槽,部分嵌入坡面内,表层填土并掺入耕植上,形成草本植被的永久护坡。 在岩性较好的部位可采用锚杆和喷混凝土保护坡面。 1.4 混凝土挡墙 混凝土挡墙是治坡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局部改变滑坡体的受力平衡,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 在1986年6月,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工程下山包厂址未定之前,由于连降大雨(其降雨量达91.2mm),550m高程夹泥层上面的岩体滑动10余cm,584m高程平台上出现3条裂缝,其中最长一条55m长,2.2cm宽,下错2cm。为此采取了在550m高程浇筑50余m长的混凝土挡墙和打锚杆等措施。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坡顶设置了混凝土挡土墙,以防止古滑坡体的复活,部分坡面采用浆砌块石护面加固,坡脚680m高程设置混凝土防护墙。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也采取了浇混凝土挡墙及浆砌石挡墙、混凝土防掏槽等措施,综合治理边坡工程。 1.5 锚固洞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采用各种不同断面的锚固洞64个,形成较大的抗剪力。在左岸边坡滑坡以前,已完成2m×2m断面小锚固洞18个,每个洞可承受剪力9000kN。此外,还利用地质探洞回填等增加一部分剪力。由于锚固洞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防止了混凝土与洞壁结合不实的可能性,同时采取洞桩组合 结构 的受力条件远较传统悬臂 结构 合理,可望提供较大的抗力。 2、锚固技术的应用 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边坡加固,具有不破坏岩体, 施工 灵活,速度快,干扰小,受力可靠,且为主动受力等优点,加上坡面岩体抗压强度高,因此,在天生桥二级、漫湾、铜街子、三峡、李家峡等工程的边坡治理中都得到大量应用。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采用了1000kN级锚索1371根、1600kN级锚索20根、3000kN级锚索859根、6000kN级锚索21根,均为胶结式内锚头的预应力锚索,采取后张法 施工 。预应力锚索由锚索体、内锚头、外锚头三部分组成。内锚头用纯水泥浆或砂浆作胶结材料,其长度1000kN级为5~6m,3000kN级为8~10m,6000kN级为10~13m;外锚头为钢筋混凝土 结构 ,与基岩接触面的压应力控制在2.0MPa以内。 为提高锚索受力的均匀性,漫湾工程 施工 单位设计了一种小型千斤顶,采用“分组单根张拉”的方法,如3000kN锚索19根钢绞线,每组拉3根,7次张拉完;6000kN锚索37根,10次张拉完,既简化操作程序,又提高锚索受力均匀性。锚索在补偿张拉时可以用大千斤顶整体张拉(如3000kN锚索),也可继续用分组单根张拉方法(如6000kN锚索),都不会影响锚索受力的均匀性。 在小浪底工程中大规模采用的无粘结锚索具有明显的优点,其大部分钢绞线都得到防腐油剂和护套的双重保护,并且可以重复张拉。由于在 施工 时内锚头和钢铰线周围的水泥浆材是一次灌入的,浆材凝固后再张拉,因此减少了一道工序,提高了工效,但其价格相对较高。 在高边坡 施工 过程中为保证开挖与锚固同步 施工 ,必须缩短锚索 施工 时间,及早对岩体施加预应力,以达到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边坡稳定的目的。为此,结合八五科技攻关,在李家峡水电站高边坡开挖过程中,成功将1000kN级预应力锚索快速锚固技术应用于工程中。室内和现场试验表明,采用N-1注浆体和Y-1型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满足1000kN级预应力锚索各项设计技术指标,而施加预应力的时间由常规的14~28d缩短到3~5d。该项成果对及时加固高边坡蠕变和松弛的岩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快速、经济、安全”的原则。 三峡永久船闸主体段高边坡工程规模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均为国内外边坡工程所罕见,其加固过程中,采取了喷混凝土、挂网锚杆、系统锚杆、打排水孔、设置排水洞、采用3000kN级预应力锚索等综合治理措施,其中,3000kN对穿锚束1924束,在国内尚属首例。系统设计3000kN级预应力对穿锚束1229束,孔深22.1~56.4m,主要分布在南北坡直立墙和中隔墩闸首及上下相邻段。南北坡直立墙布置两排,水平排距10~20m,孔距3~5m,第一排距墙顶8~10m,第二排距底板高20m左右,均于两侧山体排水洞对穿。中隔墩闸首布置3排,排距10m,孔距3.5~6.4m,第一排距墙顶10m。此外,动态设计3000kN级预应力对穿锚束695束,孔深16~66m,主要布置在中隔墩闸室和竖井部位。对穿锚束分为无粘结和有粘结两种型式,其 结构 主要由锚束束体和内外锚头组成。由于锚索采取对拉锚索的形式,将内锚头放在山体内的排水廊道中,因此,内锚头不再是灌浆锚固端,而是置于廊道内的墩头锚或双向施加张拉的预应力锚。这类加固方式将排水和锚固结合起来,减少了约占锚索长度1/3~1/4的内锚固段,是一种理想的加固形式。 预应力锚杆也是常见的一种加固形式,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工程中实施了减载、排水、抗滑桩等技术后,滑坡位移速度虽有明显减小,可未能完全停止。为了确保雨季在滑坡体前方的 施工 安全,稳定抗滑桩到滑坡体前缘的约20~40m长,10余万m3的滑坡体,决定在565m高程马道上设置300kN预应力锚杆。锚杆分两排,孔距2m、孔径90mm,孔与水平成60°夹角,用?36的钢筋,共实施了152根预应力锚杆,保证了工程的安全。 3、减载、排水等措施的应用 3.1 减载、压坡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减载压坡应是优先考虑的加固措施。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体后缘受倾向SE的陡倾岩层影响,将向S(24°~71°)E方向滑动。该方向与滑坡前缘滑移方向有近20°~60°的夹角,将部分下滑力传至滑坡体前缘及治坡建筑物上,对滑坡整体的稳定不利,因此能有效控制后坡滑移也就能减缓整体滑坡。 在滑坡体后缘覆盖层最厚的部位,在保证 施工 道路布置的前提下,尽量在后缘减载。第一次减载14万余m3,至610m高程,第一次减载后,滑动速度明显降低。紧接着再减载12万余m3,至600m高程。两次减载共26万余m3,滑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约10%。 乌江渡水电站库区左岸岸坡距大坝约400m,有一石灰岩高悬陡坡构成的小黄崖不稳定岩体。滑坡下部软弱的页岩被库水淹没,地表上部见有多条陡倾角孔缝状张开裂隙,最大的水平延伸长度达200m,纵深切割190m。4年多的变形观测结果表明,裂隙顶部最大累计沉陷量达171.1mm,最大累计水平位移量达56.0mm,估计可能滑动的体积约50~100万m3。为保证大坝的安全,对小黄崖不稳定岩体先后进行了两次有控制的洞室大爆破,共爆破石方20.8万m3。从处理后的变形资料可以看出,已达到了削头、压脚、提高岩体稳定性的目的。 3.2 排水、截水 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内,既增加滑坡体的重量,增加滑动力,又降低了滑动面上岩层的内摩擦力,对滑坡体的稳定是不利的。对于滑坡体以外的山坡上的地表水,采取层层修建拦水沟、排水沟的方法排水。在坡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对开裂的地方用黄土封堵,低洼积水地方用废碴填平,顺地表水集中的地方设排水沟排走地表水。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边坡工程治理中总共修建拦水沟、排水沟近10km。地下水的排除采取在滑坡体的后缘开挖总长384m的两条排水洞(距滑动面以下5~10m),并相联通,形成一个∪形环,在排水洞内再设排水孔,把滑动体内地下水引入排水洞。 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深层排水采用在坡面打深15~20m的排水孔,每6m×6m设一孔,利用 施工 支洞和专设排水洞排水,并在洞内向上、向坡外方向打辐射形排水孔,深15m。 三峡船闸高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三维渗流分析成果表明:船闸高边坡形成之后,在坡面喷混凝土防渗条件下遇连续降雨,若无排水设施,边坡山体地下水均在较高位置出逸;当设置排水洞后,地下水位较无排水情况有所降低,但不明显;当在排水洞中设置排水孔幕之后,地下水位有较大幅度降低,南北坡地下水出逸点已接近闸室底板高程,排水效果显著。为此,三峡船闸高边坡采用地表截、防、排水与地下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方案,以地下排水为主,地表截、防排水为辅,有机结合,通过截、防、导、排,尽可能降低边坡岩体地下水位,减小渗水压力,改善边坡稳定条件,提高边坡稳定性。 水利水电论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 摘要:我国广大水电建设者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新技术。通过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沉井、预应力锚索、锚杆、以及减载、排水等加固、治理边坡的方式和措施的应用,成功地建成了天生桥二级、三峡、李家峡等复杂的高边坡工程。 关键词:高边坡;抗滑结构;锚固;减载;排水;治理;水利水电工程 边坡稳定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着工程的建设投资和安全运行。 我国曾有几十个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中发生过边坡失稳问题,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区高边坡、漫湾水电站左岸坝肩高边坡、安康水电站坝区两岸高边坡、龙羊峡水电站下游虎山坡边坡等等。为治理这些边坡不但耗去了大量的资金,还拖延了工期,成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有的边坡工程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成败的关键。我国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站,如三峡、龙滩、李家峡、小湾、拉西瓦、锦屏等工程都存在着严重的高边坡稳定问题。其中三峡工程库区中存在10几处近亿立方米的滑坡体,拉西瓦水电站下游左岸存在着高达700m的巨型潜在不稳定山体,龙滩水电站左岸存在总方量1000万m3倾倒蠕变体等。这些工程的规模和所包含的技术难度都是空前的。因此,加快水利水电边坡工程的科研步伐,开发出一套现代化的边坡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测技术,已经成为水利水电科研攻关的重大课题。 高边坡的地质构造往往比较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也很多,因此,我国广大水电科技人员在与滑坡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总结出了一整套水电高边坡工程勘测、设计和施工新技术,成功地治理了天生桥二级、漫湾、李家峡、三峡、小浪底等工程的高边坡问题。本文仅就水利水电工程岩质高边坡的加固与整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1、混凝土抗滑结构的应用 1.1混凝土抗滑桩 我国在50年代曾在少量工程中试用混凝土抗滑桩技术。从60年代开始,该项技术得到了推广,并从理论上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到80年代,高边坡中的抗滑桩应用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抗滑桩由于能有效而经济地治理滑坡,尤其是滑动面倾角较缓时,其效果更好,因此在边坡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于1986年10月确定厂房下山包坝址后,11月开始在厂房西坡进行大规模的开挖,加上开挖爆破和施工生活用水的影响,诱发了面积约4万m2、厚度约25~40m、总滑动量约140万m3的大型滑坡体。初期滑动速度平均每日2mm,到次年2月底每日位移达9mm.如继续开挖而不采取任何工程处理措施,预计雨季到来时将会发生大规模的滑坡,为此,采取了抗滑桩等一整套治理措施。 抗滑桩分成两排布置在厂房滑坡体上,在584m高程上设置1排,在597 m高程平台上设置1排,桩中心距6m,桩深为25~39m,其中心深入基岩的锚固深度为总深度的1/4,断面尺寸为3m×4m,设置15kg/m轻型钢轨作为受力筋,回填200号混凝土,每根抗滑桩的抗剪强度为12840kN,17根全部建成后,可以承受滑坡体总滑动推力218280kN.第一批抗滑桩从1987年3月上旬开工,5月下旬开始浇筑,6月1日结束。第二批抗滑桩施工是在1987~1988年枯水期内完成的。 抗滑桩开挖深度达3~4m后,在井壁喷30~40cm厚的混凝土。对岩体较好的井壁采用打锚杆、喷锚挂网的方法进行支护,喷混凝土厚度10~15cm.对局部塌方部位增设钢支撑。抗滑桩开挖到设计要求深度后,进行钢筋绑扎和钢轨吊装。 混凝土浇筑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由拌和楼拌和,混凝土罐车运输直接入仓,每小时浇筑厚度控制在1.5 m内,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4m部位,还需下井进行机械振捣。在浇到离井口5~7m时,要求分层振捣。每个井口设两个溜斗,溜管长度为10~14m,管径25cm.抗滑桩的建成,对桩后坡体起到了有效的阻滑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采用打抗滑桩、减载、预应力锚杆、锚索、排水、护坡等综合治理措施后,坡体的监测成果表明:下山包滑坡体一直处于稳定状态,而且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安康水电站坝址区两岸边坡属于稳定性极差的易滑地层,由于对两岸进行了大规模的开挖施工,所形成的开挖边坡最大高度达200余m,单坡段一般高度在30~40m.大量的开挖造成边坡岩体的应力释放,断面暴露,再加上雨水的侵入,破坏了边坡的稳定,致使边坡开挖过程中发生十几处大小不等的工程滑坡,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施工,成为电站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 采用抗滑桩是稳定安康溢洪道边坡的主要手段,在263m高程平台上共设置了9根直径1m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每根桩都贯穿几个棱体,最深的达35m,桩顶嵌入溢洪道渠底板内。为了不干扰平台外侧基坑的施工,桩身用大孔径钻机钻成,孔壁完整,进度较快,两个月就全部完成。这9根抗滑桩按两种工作状态考虑:在溢洪道未形成时,抗滑桩按弹性基础上的悬臂梁考虑,不考虑桩外侧滑面上部岩体的抗力;在溢洪道建成后抗滑桩桩顶嵌入溢洪道底板,此时按滑坡的下滑力考虑。 抗滑桩混凝土标号为R28250号,钢筋为φ40Ⅱ级钢。抗滑桩于1982年1月施工,3月完成后,基坑继续下挖,边坡上各棱体的基脚相继暴露。同年11月,在Fb75与F22断层构成的棱体下面坡根爆破开挖后,发现在263m高程平台上沿Fb75、F22断层及7号抗滑桩外侧近南北向出现小裂缝,且裂缝不断扩大,21天后7号抗滑桩外侧的Fb75~F22棱体下滑,依靠7号抗滑桩的支挡,桩内侧山体得以保存。 1.2混凝土沉井 沉井是一种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一般可分成数节进行。在滑坡工程中既起抗滑桩的作用,有时也具备挡土墙的作用。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首部枢纽左坝肩下游边坡,在二期工程坝基开挖浇筑过程中,曾于1986年6月和1988年2月两次出现沿覆盖层和部分岩基的顺层滑动。滑坡体长80m,宽45m,高差35m,最大深度9m,方量约2万m3.为了避免1988年汛后左导墙和护坦基础开挖过程中滑体再度复活,确保基坑的安全施工,对左岸边坡的整体进行稳定分析后,决定在坡脚实施沉井抗滑为主和坡面保护、排水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沉井结构设计根据沉井的受力状态、基坑的施工条件和沉井的场地布置等因素决定,沉井结构平面呈“田”字形,井壁和横隔墙的厚度主要由满足下沉重量而定。井壁上部厚80cm,下部厚90cm;横隔墙厚度为50cm,隔墙底高于刃脚踏面1.5m,便于操作人员在井底自由通行。沉井深11m,分成4、3、4m高的3节。 沉井施工包括平整场地、沉井制作、沉井下沉、填心4个阶段。 下沉采用人工开挖方式,由人力除渣,简易设备运输,下沉过程中需控制防偏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合理的开挖顺序是:先开挖中间,后开挖四边;先开挖短边,后开挖长边。沉井就位后清洗基面,设置φ25锚杆(锚杆间距为2m,深3.5m),再浇筑150号混凝土封底,最后用100号毛石混凝土填心。 沉井工程建成至今,已经受了多年的运行考验。目前,首部边坡是稳定的,沉井在边坡稳定中的作用是明显的。 1.3混凝土框架和喷混凝土护坡 混凝土框架对滑坡体表层坡体起保护作用并增强坡体的整体性,防止地表水渗入和坡体的风化。框架护坡具有结构物轻,材料用量省,施工方便,适用面广,便于排水,以及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的特点。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下山包滑坡治理采用混凝土护面框架,框架分两种型式。滑面附近框架,其节点设长锚杆穿过滑面,为一设置在弹性基础上节点受集中力的框架系统;距滑面较远的坡面框架,节点设短锚杆,与强风化坡面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整体。 下山包滑坡北段强风化坡面框架采用50×50cm、节点中心2m的方形框架,节点处设置两种类型锚杆:在550~560m高程间坡面,滑面以上节点垂直于坡面设置φ36及φ32、长12m砂浆锚杆,在565~580m高程间坡面则设垂直于坡面的φ28、长6m的砂浆锚杆,相应地框架配筋为8φ20和4φ20.框架要求在坡面挖30cm深,50cm宽的槽,部分嵌入坡面内,表层填土并掺入耕植上,形成草本植被的永久护坡。 在岩性较好的部位可采用锚杆和喷混凝土保护坡面。 1.4混凝土挡墙 混凝土挡墙是治坡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局部改变滑坡体的受力平衡,阻止滑坡体变形的延展。 在1986年6月,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工程下山包厂址未定之前,由于连降大雨(其降雨量达91.2mm),550m高程夹泥层上面的岩体滑动10余cm,584m高程平台上出现3条裂缝,其中最长一条55m长,2.2cm宽,下错2cm.为此采取了在550m高程浇筑50余m长的混凝土挡墙和打锚杆等措施。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坡顶设置了混凝土挡土墙,以防止古滑坡体的复活,部分坡面采用浆砌块石护面加固,坡脚680m高程设置混凝土防护墙。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也采取了浇混凝土挡墙及浆砌石挡墙、混凝土防掏槽等措施,综合治理边坡工程。 1.5锚固洞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采用各种不同断面的锚固洞64个,形成较大的抗剪力。在左岸边坡滑坡以前,已完成2 m×2m断面小锚固洞18个,每个洞可承受剪力9000kN.此外,还利用地质探洞回填等增加一部分剪力。由于锚固洞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防止了混凝土与洞壁结合不实的可能性,同时采取洞桩组合结构的受力条件远较传统悬臂结构合理,可望提供较大的抗力。 2、锚固技术的应用 采用预应力锚索进行边坡加固,具有不破坏岩体,施工灵活,速度快,干扰小,受力可靠,且为主动受力等优点,加上坡面岩体抗压强度高,因此,在天生桥二级、漫湾、铜街子、三峡、李家峡等工程的边坡治理中都得到大量应用。 在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中,采用了1000kN级锚索1371根、1600kN级锚索20根、3000kN级锚索859根、6000kN级锚索21根,均为胶结式内锚头的预应力锚索,采取后张法施工。预应力锚索由锚索体、内锚头、外锚头三部分组成。内锚头用纯水泥浆或砂浆作胶结材料,其长度1 000 kN级为5~6m,3000kN级为8~10m,6000kN级为10~13m;外锚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基岩接触面的压应力控制在2.0 MPa以内。 为提高锚索受力的均匀性,漫湾工程施工单位设计了一种小型千斤顶,采用“分组单根张拉”的方法,如3000kN锚索19根钢绞线,每组拉3根,7次张拉完;6000kN锚索37根,10次张拉完,既简化操作程序,又提高锚索受力均匀性。锚索在补偿张拉时可以用大千斤顶整体张拉(如3000kN锚索),也可继续用分组单根张拉方法(如6000kN锚索),都不会影响锚索受力的均匀性。 在小浪底工程中大规模采用的无粘结锚索具有明显的优点,其大部分钢绞线都得到防腐油剂和护套的双重保护,并且可以重复张拉。由于在施工时内锚头和钢铰线周围的水泥浆材是一次灌入的,浆材凝固后再张拉,因此减少了一道工序,提高了工效,但其价格相对较高。 在高边坡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开挖与锚固同步施工,必须缩短锚索施工时间,及早对岩体施加预应力,以达到加快工程进度,确保边坡稳定的目的。为此,结合八五科技攻关,在李家峡水电站高边坡开挖过程中,成功将1000kN级预应力锚索快速锚固技术应用于工程中。室内和现场试验表明,采用N-1注浆体和Y-1型混凝土配合比可以满足1000kN级预应力锚索各项设计技术指标,而施加预应力的时间由常规的14~28d缩短到3~5d.该项成果对及时加固高边坡蠕变和松弛的岩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快速、经济、安全”的原则。 三峡永久船闸主体段高边坡工程规模之大、技术难度之高均为国内外边坡工程所罕见,其加固过程中,采取了喷混凝土、挂网锚杆、系统锚杆、打排水孔、设置排水洞、采用3000kN级预应力锚索等综合治理措施,其中,3000kN对穿锚束1924束,在国内尚属首例。系统设计3000kN级预应力对穿锚束1 229束,孔深22.1~56.4m,主要分布在南北坡直立墙和中隔墩闸首及上下相邻段。南北坡直立墙布置两排,水平排距10~20m,孔距3~5m,第一排距墙顶8~10m,第二排距底板高20m左右,均于两侧山体排水洞对穿。中隔墩闸首布置3排,排距10m,孔距3.5~6.4m,第一排距墙顶10m.此外,动态设计3000kN级预应力对穿锚束695束,孔深16~66m,主要布置在中隔墩闸室和竖井部位。对穿锚束分为无粘结和有粘结两种型式,其结构主要由锚束束体和内外锚头组成。由于锚索采取对拉锚索的形式,将内锚头放在山体内的排水廊道中,因此,内锚头不再是灌浆锚固端,而是置于廊道内的墩头锚或双向施加张拉的预应力锚。这类加固方式将排水和锚固结合起来,减少了约占锚索长度1/3~1/4的内锚固段,是一种理想的加固形式。 预应力锚杆也是常见的一种加固形式,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工程中实施了减载、排水、抗滑桩等技术后,滑坡位移速度虽有明显减小,可未能完全停止。为了确保雨季在滑坡体前方的施工安全,稳定抗滑桩到滑坡体前缘的约20~40m长,10余万m3的滑坡体,决定在565m高程马道上设置300 kN预应力锚杆。锚杆分两排,孔距2m、孔径90mm,孔与水平成60°夹角,用?36的钢筋,共实施了152根预应力锚杆,保证了工程的安全。 3、减载、排水等措施的应用 3.1减载、压坡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减载压坡应是优先考虑的加固措施。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高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体后缘受倾向SE的陡倾岩层影响,将向S(24°~71°)E方向滑动。该方向与滑坡前缘滑移方向有近20°~60°的夹角,将部分下滑力传至滑坡体前缘及治坡建筑物上,对滑坡整体的稳定不利,因此能有效控制后坡滑移也就能减缓整体滑坡。 在滑坡体后缘覆盖层最厚的部位,在保证施工道路布置的前提下,尽量在后缘减载。第一次减载14万余m3,至610m高程,第一次减载后,滑动速度明显降低。紧接着再减载12万余m3,至600m高程。两次减载共26万余m3,滑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约10%.乌江渡水电站库区左岸岸坡距大坝约400m,有一石灰岩高悬陡坡构成的小黄崖不稳定岩体。滑坡下部软弱的页岩被库水淹没,地表上部见有多条陡倾角孔缝状张开裂隙,最大的水平延伸长度达200m,纵深切割190m.4年多的变形观测结果表明,裂隙顶部最大累计沉陷量达171.1mm,最大累计水平位移量达56.0mm,估计可能滑动的体积约50~100万m3.为保证大坝的安全,对小黄崖不稳定岩体先后进行了两次有控制的洞室大爆破,共爆破石方20.8万m3.从处理后的变形资料可以看出,已达到了削头、压脚、提高岩体稳定性的目的。 3.2排水、截水 地表水渗入滑坡体内,既增加滑坡体的重量,增加滑动力,又降低了滑动面上岩层的内摩擦力,对滑坡体的稳定是不利的。对于滑坡体以外的山坡上的地表水,采取层层修建拦水沟、排水沟的方法排水。在坡体范围内的地表水,对开裂的地方用黄土封堵,低洼积水地方用废碴填平,顺地表水集中的地方设排水沟排走地表水。如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厂房边坡工程治理中总共修建拦水沟、排水沟近10km.地下水的排除采取在滑坡体的后缘开挖总长384m的两条排水洞(距滑动面以下5~10m),并相联通,形成一个∪形环,在排水洞内再设排水孔,把滑动体内地下水引入排水洞。 漫湾水电站边坡工程深层排水采用在坡面打深15~20m的排水孔,每6m×6m设一孔,利用施工支洞和专设排水洞排水,并在洞内向上、向坡外方向打辐射形排水孔,深15 m.三峡船闸高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三维渗流分析成果表明:船闸高边坡形成之后,在坡面喷混凝土防渗条件下遇连续降雨,若无排水设施,边坡山体地下水均在较高位置出逸;当设置排水洞后,地下水位较无排水情况有所降低,但不明显;当在排水洞中设置排水孔幕之后,地下水位有较大幅度降低,南北坡地下水出逸点已接近闸室底板高程,排水效果显著。为此,三峡船闸高边坡采用地表截、防、排水与地下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排水方案,以地下排水为主,地表截、防排水为辅,有机结合,通过截、防、导、排,尽可能降低边坡岩体地下水位,减小渗水压力,改善边坡稳定条件,提高边坡稳定性。
汽车实训论文:汽车实训室规划建设研究 一、实训室建设思路 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头等任务就是加速学校硬件的建设。研究发现,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硬件建设滞后、缺乏设备、投入不足、培训管理混乱等。保证有足够的硬件投资基金的情况下,建设实训室的方案应该通过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教师共同进行论证,从专业建设以及课程的特点来进行综合考虑,结合专业培训课程,为课程建设服务,来确定专业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实训室的科研实验功能,以及用于社会部门进行职业认证培训的功能。在购置设备方面提供优化服务,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强化实训室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开发实训教材,有效地发挥实训室的作用。笔者就职院校的汽车工程系尚处于发展初期,在配套方面比较欠缺。在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后,在几年前开始了汽车实训室的一期建设,该时期的建设目标是三种实训模拟环境,能够满足开展十几项汽车实训任务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推动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在整个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所需设备的数量、类型,防止出现实训室设备利用率低、设备不匹配等现象。在各类专业教育当中,师资力量永远是软件建设的一大重点。汽车专业要想同市场之间进行紧密的联系,在强化自身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该聘请各类专家来校指导,参与教学,这些专业人士可以是维修企业一线员工、培训中心或者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实训练习,切实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熟悉设备的操作方式。高职院校在建设汽车专业实训室的时候应当从探索实训教学模式入手,紧密联系市场,组织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和职业化的实训教学。以往传统的建立在班级基础上的实训教学组织模式应逐渐开始改革,转为以技能实训模块为基础的开放式的实训教学组织模式。高职院校进行实训室建设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学生对汽车基本结构和基本理论的学习需求。不过因为汽车行业自身更迭非常迅速的特性,导致了实训室的建设存在投资大、更新慢的问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是依靠学校本身的力量。高职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时候,应当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应该倡导企、校(院)一同建设的方式,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有益于学校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同时帮助各个高职院校随时掌握人才市场的变化规律,从而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及时的调整,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我校的汽车工程系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参与到汽车检测、维修、装配等工序中,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能力。 二、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 现在我系已经建成的实训室一共有三个,它们分别是汽车电子实训室、汽车结构实训室和汽车检测实验室。汽车电子实训室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电子电路知识,涉及课程有《汽车电器设备》、《汽车传感器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配备了车身电器实训台、汽车照明信号实训台等。学生在汽车结构实训室学习的主要是汽车结构的知识,涉及课程有《汽车底盘构造》、《汽车车身构造》、《汽车变速器构造》等,包括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台、整车底盘实训台、若干辆整车等。汽车检测实训室则是负责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的教学,涉及了《汽车维修技术》和《汽车故障诊断技术》两门课程的学习,配备了综合分析仪、废弃分析仪和解码器。上述几个实训室都属于教学示范类的实训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推广中心则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多数实践操作都在这里完成,包括《汽车涂装技术》和《汽车车身修复技术》的学习,包含烤漆房、喷漆灯、仪表维修、润滑油清洗机和更换机等设备。 三、实训管理与培训 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建设硬件设备,还应该注重对师资力量和管理方式的培训。要想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就必须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我系通过对以“任务为中心,目标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除了日常的实训任务,实训室有时还会承接各类社会服务性质的项目,诸如全市的中职教职工汽车技术培训就在我校进行,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若是没有强大的教学力量,再先进的硬件培训环境都没办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室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必须改变实训室技术水平低、项目经验少的状态,大力建设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师资力量与设备的考虑,校方为了提高教师水平,定制针对教师的培训计划,以逐步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同时采用优秀年轻教师选拔的激励政策,鼓励行业内的学术研究与交流。通过对高职学生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实训教学需要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符,把切入点放在研究职业标准上,主要内容应当为专业所需的技能点和专业知识,向着将来的岗位工作进行引导。根据实际工作所需来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传统课程结构,使用科学的评判方式对其实际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调整课程组成,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将核心转移到培养专业创新应用能力上,使用模块化的现场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跟上课程改革的进度,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上。实训室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处处体现有机结合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传统理论和实际分开教学的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应该和实践同时进行,实行边讲边做,让知行统一。实训室教师自身应当同时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教师担任了真实的岗位,就应将工作中的实际体会同学生分享,指导学生将理论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让课堂上的内容与生产任务之间实现一体化。实训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应当围绕实际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展开,向学生布置实践任务,从而驱使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实现学生与学徒的一体化。实训基地中的学生扮演着专业技能学习者的同时也是学习各类产品的学徒。实训基地中提供了各种仿真和模拟生产性场所的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融合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训任务的时候还可以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研发成果可以供企业进行应用型的课题研究,继而再让学生以此为科研项目或毕业设计来完成,灵活应用校内建设完成的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创新,实现培训和鉴定的一体化。实训室既可以供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也可以向社会企业开放,供员工进行学习和培训;也能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职业资格及水平考核鉴定基地。对学校已有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发现运行机制存在的漏洞,并进行优化。现在很多汽车专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室的时候往往会存在建设资金不充裕的情况,此时就应该多方面进行权衡,诸如购置实训室设备的时候应该考虑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实训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其中对于各类实训模块,以能够满足训练要求为最低标准。在选购设备的时候应当注意配套,优先选购小型设备,在方便教学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成本。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内涵的强化。对已有的汽车专业实训室教学运行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对生产性实训活动进行管理,制定培训纲要,确定实训评判标准,为学生购置实训教材。实训室需要有科学的配套管理体系,同社会上的汽车企业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有效利用实训室资源,扩大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允许进行各企业和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研发工作,让实训基地得到健康发展。 四、结语 实训室的建设就是高职院校汽车系的建设。由于实训室建设所需的技术含量高,需要大量的投资,更新周期长,涉及很多方面,除了设备的采购、课程体系的安排,还涉及了实训室教学和日常管理。为实现教师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助校企合作,这样才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 作者:冯寿亮 王淑芳 单位: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汽车实训论文: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管理模式论文 1.现状 地处远离校区5公里的汽车专业实训中心,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教学设备总值约四百多万,承担着本专业的所有实训教学任务。目前该场地设置了1名实训室管理员及2名教师兼职实训管理员。设备及场地的维护清洁任务落在这3个人身上。任课教师的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全部在实训场授课;每位老师既要完成课程的理论教学文件,又要开发完成实训部分的教学资料;按学校的要求就是:既要精于理论,又要善于实训。 2.分析 2.1人员配置不合理 面积相当于40个课室的实训场,只由3个人来管理:1人全职坐班管理员,负责实训场的全部管理工作;2人是教师兼职管理员,实行分区域管理,不坐班的情况下完成对场地进行卫生清洁、设备保养维护及维修工作。这样的人员配置是远远不合理的。 2.2教师职责落实不到位 在实训室管理条例里,明确规定实训前后教师的工作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并未能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由于监管不到位,这些教师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或批评。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原因是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同时,部分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在使用设备或仪器时,人为地损坏,造成设备过早地损耗。课余时间,教师的能力又得不到提升,有些设备未能充分地利用在实训教学上,久而久之,实训资源就浪费掉了。 2.3实训教学项目不科学 一切汽车专业的建设,都是以学生技能的提升为目的。在每个学期的学生座谈会中,都会有学生提到实训项目重复、实训内容单一、实训跟实际的生产不相符等等的问题。难道这是教师的问题吗?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教学管理上的问题。2斗实训团队意识薄弱从事技术教育行业,本应该以技术的竞争为手段,以共同进步为目的。当一个团队中,如果有人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先,斤斤计较,时不时用小人的手段防碍团队的工作,那么这样的团队注定是失败的!而目前我们的实训团队,虽然说不上有人在搞破坏,但缺乏共同目标,部分人总有一种不良的竞争心态。这是目前我们团队各项工作无法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改革 汽车专业实训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如何合理优化汽车实训资源”为出发点,对本专业的实训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 3.1师资队伍的建设 借鉴其它高职院校,无论公办还是民办的汽车专业,很多都将教师划分为两部分:理论教学团队和实训教学团队。术业有专攻,既要精于理论研究,又具有高技能的教师,特别是汽车专业的,实在是很少。在这样一个人才资源环境下,这种划分方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对学生来说,学人所长是最有效的能力提升方法。根据实训教学团队的职责,在引进实训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需要,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性能检测、营销,饭金美容等等各方面专长的教师人数比例应’}合当;不要求教师对汽车各方面知识都精通,但起码在一至两方面有过人之处。这对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来说,也是切实可行的。 3.2明确团队职责 实训教学团队的职责: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开发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完成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清洁维护实训场地及设备,确保设备的百分百使用率。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动向,不断完善实训设备的添置及实训场地的建设,以及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邀请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内或校外参观学习,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训教学质量。 3.3实训管理模式转变 根据实训教师个人的专长,实行分区教学分区管理。目前,实训场地共分为:汽车发动机底盘区、汽车电气空调区、汽车技术服务区、汽车营销区及汽车检测区,共5个分区。在每个分区分配1至2名实训教师进行坐班制管理;调查论证,坐班抽管理是实训管理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每个分区的教学任务由本分区的实训教师优先承担;实训教师在无课的时间内,要对分区进行清洁维护,确保分区场地卫生的整洁,及时发现设备的运行问题;对无需维修配件的故障可自行修复,设备故障超出个人能力的情况,应作记录并汇总,以便采购配件或报厂家维修。 在实训教学团队中,可设负责人一名,给予一定的津贴;该负责人既同时是某分区的管理人员,又要统筹整个实训中心的日常工作。同时,低薪聘请一名工具耗材管理员,负责日常工具及耗材的管理。在这样一种实训团队结构下,除了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外,还应将所有课程实训项目的执行文件,以标准化、系统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不再是教师个人“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的混乱局面。在每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实训团队跟理论教学团队一样,需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岗位的人才需求,从而修订实训项目或完善实训室功能建设。同时,该实训团队更适合开展各种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如汽车教具技术研发、汽车专项技术培训等。 作者:车志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汽车实训论文:论汽车实训课导向法的运用 1.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 该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因此逐渐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所推崇,该方法也逐步被引入到国内外许多重点院校的教学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车专业实训课程应用的可行性 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主动使用脑、心、手、口参与学习和实践,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动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承担不同的角色,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分组合作,对学习的详细内容进行总结、演示和评价。通过此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极大地提高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会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汽车交流发电机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学校项目模块教学改革的实施,改版教材,适时合理地在课堂上引进行为导向教学法,该项目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要首先确定学习领域得学习目标 目前我校汽车专业课分为理论和实训两大部分,在进行实训之前,学生应该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或者经济掌握一部分相应的知识,实训教师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可结合参与实训的学生数量合理,分配实训设备,同时只需要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和相应的安全教育。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进行小组操作,教师可知道学生变换学生承担任务的角色,以达到所有学生都获得实训操作的机会。例如汽车故障诊断综合性实训,由于实训设备价值较高,设备数目有限,因此分组人数可以适当增加。教师可以依据实训项目制定实训的内容、计划安排、时间日程,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帮助设定研讨的项目。 3.2训练的目的 在此次实训中,我们只使用了两台汽车,成果展示获胜的团队首先操作,设定限定的时间,要求组中成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分工角色,突出侧重,分别扮演汽车维修厂,服务站或者4S店接待员、技术总监、维修工、检验员等不同的角色。后两组扮演汽车用户或车主,提出故障现象并寻求帮助解决,解决过程中可以提出有关使用性、知识性、服务性的问题,要求予以解答。 3.3时间 10个课时,4节理论课程,6节拆装及检修操作课程。 3.4训练步骤及要求 (1)学习预备知识。在实习课中,要求理论先行,只有在掌握理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实训。学生先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视频资料,认识汽车的各个零件,学习拆装步骤和相关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实训课中自主学习汽车故障诊断。由学生自己依据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点,准备实训所需要的工量具,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收集资料,制定相关学习方案,确定拆装步骤,检修方法。(2)教师给学生分配好设备、工量具和工位,实施工位人员设备责任制。教师应该给所有学生一共提供新旧两辆汽车以及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需的工量具,并对学生进行编号,分组,然后各就位的学生再对所在小工位的设备及工量具进行检查报告,实行接收、操作、交付责任制。(3)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上课思路和要求。这一步骤很重要,由于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学生最后跟着老师的正确思路走,以达到预期的目的。(4)行为导向法的实施。在没有任何示范教学的情况下,使学生利用旧的汽车,依照第一种工位分配的方式,自主通过翻阅相关资料边观察边摸索汽车故障的诊断方法,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在相应的位置记录测量数据,在拆装学习中,如果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可先记录下来,最后询问老师。(5)当学生用旧的汽车完成练习故障诊断后,教师应该转变工位布局方式,给学生用新的汽车进行练习。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避免了汽车设备的损坏,另一方面,对学生来又是一次新设备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6)设备学习和维护责任化。学生应该保护好自己工位的设备,一旦出现设备损坏,由本工位的操作员负责。如此一来,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提高了学生自我动手维护设备的能力。(7)成果的汇报、总结和评价。最后,老师要根据学生成果展示进行一次认知的综合总结评价。各小组在完成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主动手为主导,并且资料的查阅,检测方法的确定,项目的实施情况以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自己动手完成。 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符合社会的需求、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本文作者:刘文龙李光辉熊炳福工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实训论文:汽车修理实训汇报材料 一周的汽车维修实训已结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使我对这个汽车维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去学习汽车维修方面的知识,使我得以更好的理解汽车维修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 通过汽车维修实训,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了解了汽车的基本维修知识,增强了汽车专业知识,并且再次提高了团队精神,同时也增强了面对事情的应变能力,为以后对工作的适应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对于汽车保养,我们遵循着各工位的流程,班上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辆车。在正式的汽车维修工作之前,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各个汽车工具的使用,在此之后老师让我们练习扭力,感觉一下扭力的大小——首先凭感觉用梅花扳手扭螺丝,再用扭力扳手测试一下自己扭力力度的准确性。之后,老师给我们讲工位的操作,并且说明了一点,检查各部位时,需要大喊出来。老师首先把举升机各个部位调整好,确定位置准确后把举升机上升到一定位置,大喊“举生机上升,请注意”,然后检查一下汽车在举升机的稳固性,确认无误后,继续大喊“举升机继续上升,请注意”。把举升机上升到顶部后,老师就开始检查汽车底部各个部件(转向连接机构,制动管路,燃油管路,排气管和安装件,螺母和螺栓,悬架),并且大喊出检测结果。完毕后,我们就回到每组划分好的汽车进行实训。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维修汽车的经验,所以在检测的时候都有很多部件的名字不懂,不过经过大家的交流与老师的讲解,我们对那些汽车部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完成这工位检测后,进行下一个工位,这个工位主要是车轮的拆装与了解制动器和制动液的检查与更换。首先,把举升机降到适当的位置,然后把车轮拆卸下来,再进行对制动器的了解,接着排放制动液,然后检查轮胎的气压与表面的厚度是否正常,气压不足就补足,最后把车轮安装上车,用103n/m的力扭紧。完毕后,开始进行下一个工位,这个工位主要内容是(发动机机油(加注),发动机冷却液,散热气盖,传动皮带,火花塞,蓄电池,制冻液,制动管路,离合器液,空气滤清器,碳罐,前减速器主支撑,喷洗液,轮毂螺母重新上紧,PCV系统,发动机冷却液,空调,动力转向液,发动机机油,气门间隙,燃油滤清器)各个部件的检查。最后完成了这次维修实训的所以内容。老师到后来还给我们讲解了拆装轮胎的方法与轮胎的打气方法,我们也有人尝试了拆装。有时候有些东西并不能通过看书来搞明白,通过观察事物和别人的讲解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以后在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方法,利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个实训周的内容不单止这些,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PPT的工作,这任务就是通过这次工位的实训的了解与拍摄的相片总结起来的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想象中的简单。我们经过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负责归纳并做PPT,有的负责演讲,这些工作都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否则就会缺起这个或者缺少那个的,很容易弄到资料不齐全,PPT不完美。但最终我们还是完成了我们的PPT,而且我们所做的这个PPT是不错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借此机会提高了我们的团队精神,真正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过,答辩时,问题出现了,老师问的问题,我们很多不清楚,感到很惭愧。不过,老师却没有责怪的意思,并且还悉心的解答问题,使我们对所答不上的问题,与不懂的问题得以得到答案,所以我觉得这次答辩的课堂,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开始来实训楼的时候什么都比较新奇,因而还是比较有干劲的,到最后感觉枯燥了,于是就不是很积极。自己也应该反省一下,以后的工作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新的内容,如何在保持自己工作的积极性就显的十分重要,必须向那些一直积极工作的同事学习。要感谢学校提供这么好的实训机会,也要感谢曾永志老师,使我通过这次维修实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为以后的工作储备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此外在检查的过程当中,还知道了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维修实训虽然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生活之中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去学习,但我们从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正确的工作方法却可以带到以后的工作中去,只要我们坚持不断的学习,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不管以后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最终都会一一而解的。 汽车实训论文: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课改革论文 摘要: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应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使实训课从注重规范操作的训练调整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关注的热点之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教育中的必然反映。虽然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着眼点、侧重点及要求各有不同,但培养学生求变求新的意识是一致的。 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绝不只是简单的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以完成熟练操作工的基本训练,良好的职业道德、适应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积极主动的经营管理能力等培养更为重要。然而,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并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亟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宜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以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 为此,我们在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工程中,尝试改革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实训课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成效。现在简单介绍如下。 传统实训课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实训课之所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是教学的主体,预设多于生成,不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探究、发现和创造。 例如,传统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课的一般教学模式表示为图1: 图1 在这种实训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详细讲解和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方法与步骤上,学生无须尝试去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该怎样做”、“还有无其他更好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冲动等内在动力被教师的详细讲解所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和阻碍,也就难以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和求新,其结果仅仅是机械、被动地获得技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现实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往往难以运用已知求解新知,缺少灵活的智慧发现,难以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对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种来自不同厂家的不同车型、不同结构以及不同的生产条件等,依靠这种传统的训练方式,学生很难适应实际就业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生产条件以便不断地学习发展。 以能力形成为目标,改造实训模式 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根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特点,结合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在实训课中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营造创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入教学目标。其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该流程的前两步为教师备课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后几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该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完成学习项目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自主设计学习训练方案;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评价方案和修改方案;学生自行动手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最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归纳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这种训练,取得的实际效果一是使学生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二是使学生掌握了同类专业技术问题的分析解决方法,三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四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归根到底,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了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面对工作项目懂得如何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检查、评价工作结果,得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方法。 培训项目实例 按照新的实训模式,实训课的教学重点改变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激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组合思维、逻辑思维等创造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发动机起动系故障诊断与排除”实训课为例,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汽车起动系电路图诊断故障部位并排除故障;(2)根据实验条件、方法的变化观察起动系统相应的变化现象;(3)训练用组合思维方法分析现象的能力;(4)训练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推理判断找出故障部位的能力。 根据学校目前的条件,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实训车型有解放1091、切诺基、桑塔纳轿车、别克轿车等。在实际教学中,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组制定实训方案。以4~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指定其中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全组制定实训方案。分组后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熟悉各自的实训设备,查找相应的技术资料。对本例而言,需找出与实训车型一致的起动系控制系统电路图并讨论其控制原理。小组成员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系统故障诊断方案,实训方案及注意事项、方法、步骤等(包括所用仪器、工具)。这一过程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相互促进和发展。 第二步,两小组之间交流实训方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车型起动系控制原理的差异和结构的不同,如别克轿车组与桑塔纳轿车组交流,两组成员对照两车型起动系控制原理图,需要找出别克轿车起动系比桑塔纳轿车起动系多一层起动机继电器的控制,因此,引起故障的因素也就相应地多了继电器故障、发动机ECU对继电器线圈的控制线路故障,并通过讨论得出两种车型故障诊断的主要差异为:别克轿车还需考虑到怎样判断起动继电器是否工作正常。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发现的各种问题及各自的思维方法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样,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的基本功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第三步,动手操作训练并验证故障诊断方案的合理性。在学生的实训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只要不损坏仪器设备,教师都不必干预,而应重点关注学生的验证过程,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步重在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操作的条件,使操作与思维同步进行。这样,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得到了验证,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协调并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第四步,引导学生形成所做车型起动系统故障诊断的合理方案。该步骤要求所形成的方案必须与参考书所提供的诊断方法存在差异。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第五步,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比较参考书故障诊断方法与学生提出的诊断方法各自的优缺点。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以上各步骤中,第三、第四步一般由学生在自习课中自主完成,没有时间的限制,但是要求学生必须保证实训设备的完好。这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自觉性、意志品格和学习热情。 实训结束后,对学生的评分标准是: 学生的实训成绩=小组成绩×50%+个人考核成绩×50% 教师根据各小组每个学生参与的热情度、陈述观点的情况以及发现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讨论问题的状况、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对小组进行评分。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只能引导、启发和帮助他们,让他们自己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实训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演示讲解操作方法及学生机械地模仿操作的传统模式,教师扮演其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积极的创造主体,展示能力和启发思考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实践中,学生团结协作、互动交流,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这既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过程。 汽车实训论文: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汽车电器实训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已被广泛采用,尤其对汽车专业学生实训内容更加专业,但面对汽车的社会化普及和汽车电控化的出现,部分高校的汽车实训教学不只限于对汽车专业学生开设,同时也延伸到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特点,探索汽车电器实训教学在一般院校的教学模式,并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汽车电器;实训;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尤其是小型家庭汽车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同时,汽车行业的电控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现代汽车的电控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使得人们对汽车的用途发生了变化,汽车不仅仅是人们的代步工具,同时也具有了娱乐等多种功能。 面对汽车的社会化普及和汽车电控化的出现,部分高校的汽车实训教学不只限于对汽车专业学生开设,同时也延伸到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汽车电器实训教学。但目前教学的单一、枯燥等问题制约了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发展。本文结合南昌航空大学自制汽车电器实训台在实践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主要探讨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1 汽车电器实训课程特点 1.1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特点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练习部分,汽车电器课程本身理论较抽象、线路繁杂众多,对各系统的总体感性认知和理论分析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掌握。因此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熟悉各电器系统、整车电路,并经过反复实践操作,才能领悟其中的原理。但对于非汽车专业学生学校不会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实践,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将理论有侧重点的浓缩讲解,并通过易于理解的实践形式去快速吸收相应知识。 1.2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汽车电器实训教学都为汽车专业学生开设的,只有少数学校在探索着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内容的认知型的汽车电器实训教学。并且在汽车电器实训教学中全国相关院校都采用购置或自制实验台、示教板或教学车辆等形式进行,设备昂贵,同时,这种教学专业性太强,不适合普及性教育。 除了教学硬件各院校投入不同外,从事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也制约了教学的发展。 2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改革方向 针对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现状,南昌航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自2006年起结合学生认知性实训需求自行研制了汽车电器实训台,并结合硬件设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1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硬件建设 自行研制的汽车电器实训台是以原理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必须了解控制原理和看懂原理图方可进行正确连线。从实习学生掌握知识角度看,此实训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自制汽车电器实训台是以桑塔纳2000的汽车电器为模型,综合了点火开关、照明、信号、刮水/洗涤、电动后视镜、车门玻璃升降、电喇叭等电路的接线训练。电路的元器件以汽车电器规范的符号形式,展现在实训台的接线面板上,各元器件的引脚都引入到插座。在汽车电路中搭铁线(接地线或31号线)为蓄电池的负极,分布在汽车全身,所以,有些元器件只引出单脚插座,另一脚已经接在车身上。有些引脚的标志,就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新《汽车电器接线柱标志》。 除实训台外教学中还配备了相应器件的实物,方便教师讲课过程中的示范和增加学生的兴趣。 2.2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大多汽车实训练习都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实践,但对于非汽车专业学生没有安排相应理论课,在实训中兼顾理论讲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汽车电器实训模块化教学 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各专业学生侧重点不同,在实训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汽车电器实训课程分为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系统、信号与仪表系统和辅助系统等六大模块。根据专业不同各模块讲解的侧重点各异,但对于认知性实训教学,该实训以电路连接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兼顾系统功能介绍和主要元器件介绍。 2) 采用电教化教学手段 枯燥、生硬的理论讲解后减少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为了能将理论讲解的更加形象生动和深入浅出,我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将难于理解的部分用图表或动画的形式向学生演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理论结合实物讲解 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理论讲解中配合实物,能够增加直观性,例如:讲到起动系统时,火花塞的工作原理尽管配合动画仿真讲解但是从工作过程讲解,学生并不了解实物的结构,此时,教师将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其自己观察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4) 讲解、示范、总结相辅相成 教师的讲解是教学中老师传授知识的必要途径,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通过老师示范讲解强调实习过程和实习内容,增加学生的自信,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且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操作结束老师对该项目进行总结,给学生更正时间,通过教-练-改-教的方式能提高实训效果,学生掌握的也更好。 5) 实训考核的科学性 实训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技能的掌握情况,科学合理的实训考核体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老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学习态度、纪律性、安全意识、节约意识等,并做相应记录,练习结束后老师规定题目对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考核,并且分配考核指标准这项目所占比例,最后得出考核总成绩。 6)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教材建设 汽车电器实训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要求实训指导老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讲解、示范、指导等操作过程,这就需要对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职称还应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3 结束语 汽车电器实训在非专业院校进行教学,是目前少数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也是学生与时俱进更新实训内容的必要过程,本文结合南昌航空大学自制汽车电器实训台在学生实训中的改革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有很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比如在实训课之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相应理论选修课等,因此汽车电器实训教学的模式改革还需大家不断探索和实践。 汽车实训论文:利用汽车展作为汽车营销课程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汽车营销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本着如何提升高职学生高素质应用能力的原则,将汽车营销课程中融入了实际的汽车营销工作内容,从实际出发来总结归纳相应的教学效果和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效果和提升,最终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汽车营销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对职业人员的基本需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对学生的培养重心转向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书,其中明确表明要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考核实现校内与企业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校内实现、企业实训和实习的三个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和实习一体化。根据意见书的指导方针,我校的汽车营销课程一直是由我院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担任的,2015年起对该课程进行了课改尝试,参与此项目的班级为汽车运用技术1407班36人。在本文研究中,主要是以汽车营销教学过程为例,通过引入汽车营销工作环节来开展相关的教学过程,而后总结最终的教学效果和成果,从而为提升汽车营销课程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研究背景 1.1 企业背景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现有汽车4S四百多家,仅乌鲁木齐市,就有有近170家汽车4S店,所以对于汽车销售行业来说,对于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量非常高,对于汽车营销课程来说,就业前景非常可观。根据近些年的企业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学生的反馈效果来看,他们对于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还是比较肯定的,但是学生的市场调研的能力以及企业营销策划的能力一直是欠缺的,仍旧是企业最关心的。如果大量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对汽车行业的了解、对汽车的专业知识反而成为了开展营销策划和汽车销售的瓶颈。新录用的人员都要进行系统培训后才能上岗,这无形中造成了汽车4S店的招聘成本和生产成本投入,所以很多汽车4S店在反馈的意见基本上集中在一点,是希望我们提供的毕业生能够在市场调研与营销和汽车专业知识两方面都能充分掌握。 1.2 现有实践技能的评价标准不够清晰,考试方法比较单一 根据课程标准,汽车营销实训项目中要求包含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汽车4S店工作人员的商务礼仪的实训,再者是对汽车4S店实际的工作流程进行实训,另外,要求对整车销售过程、基本的维修保养流程以及汽车的库存管理方式等内容都要靠开展相关培训,最后要对六方位绕车和相关操作进行培训。一般说来,在教学计划中,都会有相关的标准和说明,但是汽车营销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个标准很难量化来测定,再加上当前很多都是以笔试为主,通过试卷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测评非常不科学。加上笔试机制引导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更高的学分,反而压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 1.3 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较大 目前我国汽车的营销主要是在各汽车生产厂商建立的4S店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去这样的单位进行实习,才能掌握真正的汽车销售的办法。但事实上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往往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用人挝换于商业机密等一系列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接收或者是不愿大量接受实习生,这就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此,建设好校内的实训基地就成了培养学生工作能力的主要解决办法了,但是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像其他的一些工科专业那样便于实现,要模拟出一个真实的汽车营销的环境,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很多时候预一算出来,学校就打退堂鼓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学生没有过汽车销售的现场感受,如何能做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呢? 1.4 老师实践能力不高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老师的学历越来越高,甚至有很多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但是很多老师由于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师队伍,实际的企业营销经验很少,大都没有经过汽车4S店中实际的营销过程的锻炼和洗礼,最终导致了对于实际的汽车营销技能不了解,实际的营销实战经验验证不足。再加上老师自身学识来自于高等院校甚至是研究生阶段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应用型的高职教育有些格格不入,导致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偏离教学主题,或者把握不到整个课程教授的重点。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汽车营销实战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习培训、讲座等各种方式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为汽车营销课程带来极大的便利。 2 利用汽车展作为汽车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课程改革 2.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新疆卓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为我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新疆卓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公司注册资金4121万元。是全疆最大的东风日产专营,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乌鲁木齐市市天山区金银路611号,紧临外环路,背依国际大巴扎,交通便利。目前在新疆地区有11家4S店,年销售量上万台。是集整车销售、售后服务、备件供应、信息反馈为一体的大型汽车销售集团。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了解企业在营销中最急需最主要解决的问题, 发现基本集中在客户满意度、消费趋势、客户关怀等方面,而营销主要的方式有促销、团购、车展等。本课程期间恰逢新疆冬季国际车展,经与企业沟通协商,汽车1407班36名学生参与车展,利用汽车展作为汽车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企业完成车展销售任务。车展实践教学: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完成车展活动策划。学生完成本教学任务的过程是首先了解营销策划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企业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品牌、特点、宣传的重点、促销的目的、提供的经费和人员情况等相关因素,完成一份车展活动策划;企业在规定的完成时间内,评判各组上交方案的科学性以及可行性。 将汽车营销部分课程放至企业进行,教学由学校课堂转换到企业,学生由企业专业人员进行企业文化、市场营销和销售技巧培训,并有学院专业教师陪同指导。经过集中培训后,学生完成活动策划书后,学生参加在红光山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2015年冬季国际车展,到真实的销售岗位上去锻炼技能,检验学习成果。 2.2 参加汽车展的其他教学目的 汽车展上展示的内容很多,包括了汽车上的各个部件以及经典车型,利用最新技术开发实现的零部件,各种汽车实物展示、模式展示、部分实物解剖,借助多媒体、3D动画技术展示的汽车特技或技术信息等。通过对车展的参观以及对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从而获得更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汽车文化、汽车企业的了解,感受了企业氛围,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最后,参加车展极大地提升而其对汽车专业的热爱,通过了解产品和技术,增强了自己未来职业的美好憧憬,从而对汽车营销专业更加热爱。 3 汽车营销课程校企合作改革实施效果 3.1 贴近市场,联系实际 改革意味着压力,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压力的。在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实际分配的任务都很迷茫,这说明了学生对实践性的教学的不适应。但是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学生逐步地完成了分配的任务,自信心建立起来之后,自我学习的动力和模式就逐渐运作起来了。通过学生更加贴近市场了解实际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地完成相应任务,最终通过感受实际的工作氛围以及完成工作的成就感来带动学生后期学习的开展,感受营销的魅力。 3.2 解决了企业短期用人需求,为学生就业打基础 通过此次课程改革,将课程与车展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营销能力,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短期用人需求,促进了校企合作。2015年12月24日,为感谢应用工程学院汽车运用技g1407班学生在乌鲁木齐冬季车展期间对卓辉公司的帮助,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新疆卓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晓江、行政经理苏泽剑、销售经理殷建梅一行来我校进行校企合作洽谈,学校党委副书记马瑞丰、应用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勇,院长李晓娟、副院长关宁、汽车1407和1507班学生等参加了此次洽谈会。卓辉公司总经理邵晓江对我校学生在这次车展期间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邀请我校学生在“3・15”车展以及后续的车展中能继续来卓辉集团进行实践,希望学生在毕业后能加入卓辉集团继续服务社会。 汽车营销的课程改革,是我校课改的一次尝试,也将是我校课改的开始。通过实施对汽车营销课程改革,参加车展实践,既开拓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可以帮助并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现顶岗实习阶段,汽车1407班有12名学生进入卓辉集团旗下4S店实习。对于汽车4S店招收到员工之后,对这些在课改学习后的学生进行了考核,结果非常令人满意,他们在反馈意见书中提到这些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这些都是课程改革的直接效果,汽车营销企业也都对校企合作的模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扬。这次课程改革的成功,给予了我们更大的信心,我们将持续对本课程进行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方法和经验分享、加大校企合作深度等方式,使其他专业课程也都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走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 汽车实训论文:浅谈职业院校汽车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安全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招生异常火爆,学校在校生人数增长,实验实训课程增加,但汽车专业实训室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根据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实训室当前所面临的系列问题,阐述了常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危害类型,提出了加强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汽车实训室 建设与管理 安全对策 实训室安全管理是职业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学校健康发展和创建平安校园的重要保障。[1]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一大批汽车专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生产服务一线等职业素养为目标,毕业生深受用人企业欢迎;因此汽车专业的招生也异常火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实验实训课程的不断增加;职业院校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实训室安全管理工作相对滞后,经常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在当前,如何促使职业院校实训室安全管理与职业院校发展同步,已成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1 职业院校汽车实训室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1 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1.1.1 实训室安全职责不明确,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 (1)由于职业院校的领导多数是教师出身,没有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往往不能把实训工作和安全生产并列考虑,所以,对安全生产缺乏认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建立一套全校性的安全管理体系。(2)实训室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往往是实训室主任教学、管理全盘抓,缺少各岗位的安全职责分工;(3)实训室没有专职安全员,实训室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被发现和整改,不安全行为不能及时纠正和制止。 1.1.2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设备操作规程不规范。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安全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管、奖罚措施力度不够强。实训室设备操作规程不规范,极易造成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发生误操作或操作失误。 1.1.3 缺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职业院校实训室是学生人员密集、设备集中、不安全隐患较多的教学场所。很多学校重教学、轻安全,缺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比如,实训室内电器较多、汽油等易燃物较多且存放不当,如果发生电器失火,应该怎样去施救?应该怎么处理才能降低到最小损失?这就需要制订一套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应急管理。 1.2 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 学校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职业院校汽车专业的招生火爆,实训室领导把精力主要放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室硬件建设方面,几乎无暇时间去抓安全管理工作。领导不重视,实训教师整天忙于上课,学生对安全意识淡薄。 1.2.2 缺乏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是保证实训教学正常运行,提高师生安全素质,减少人为失误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缺乏对实训室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形成大家对安全工作的概念模糊,对安全管理制度一知半解、对设备操作规程似懂非懂。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辨识安全隐患,不能认识自己的不安全行为。 1.3 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 1.3.1 线路老化、超负荷用电,极易引起火灾隐患。一些实训室,由于供电线路使用时间较长,电线接头受潮氧化造成接触不良;有的乱拉电线,超负荷用电,都可能造成触电或火灾。 1.3.2 消防设施陈旧或过期 由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资金不到位,造成实训室消防设施陈旧、过期,起不到应有的安全防护作用。 1.3.3 少量设备“带病”工作 有些设备使用时间较长,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故障,再加上设备维修保养不及时,实训时又必须使用,就会出现少量设备“带病”工作的情况。 2 职业院校汽车实训室常见安全隐患和表现形式 实训室发生安全事故,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第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第三是环境的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实训室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有以下原因:(1)实训人员思想粗心大意造成设备操作失误或设备使用不当;(2)设备、线路不及时维修造成设备“带病”工作。 汽车实训室安全事故主要表现为:火灾、爆炸、中毒或窒息、机电伤人、设备损坏等。 2.1 火灾事故:火灾事故是汽车实训室最常见的事故,主要火灾事故有:(1)供电线路老化、电线接头接触不良导致火花引起火灾;(2)实训室有人吸烟或明火引起易燃物着火引发火灾。 2.2 爆炸事故:爆炸事故常常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危险品或密封压力容器的汽车实训室。主要的爆炸事故有:(1)电器火花或吸烟明火燃烧接触汽油桶引起爆炸;(2)高压电接触汽车油箱着火引起爆炸;(3)汽车蓄电池充电正、负电极接错引发电池爆炸。 2.3 中毒或窒息事故 有的汽车实训室室内面积狭小,空气不流畅,汽车发动机长时间工作,汽车尾气CO浓度过高而引起。 2.4 机电伤人事故 汽车实训室多数设备是高速运转、有的还有液压举升、剧烈撞击等动作,缺少防护极易引起机电伤人事故。主要的机电伤人事故有:(1)汽车发动机高速旋转,致使异物甩出伤人;(2)因操作不当,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喷射四溅造成烫伤人体的事故。 2.5 设备损坏事故 由于实训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或人为破坏造成设备损坏。主要设备损坏事故有:(1)汽车蓄电池正、负极接反,通电后造成电路板烧坏;(2)汽车轮胎充气超压,造成爆胎。 3 职业院校实训室安全工作的几点对策 3.1 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学校安全工作体系。 为了加强学校汽车实训室安全管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就必须建立一套全校的安全工作管理体系。最常见的是行政分级管理体系:校长-分管实训室副校长-实训室管理处-汽车实训中心-实训室管理员。只有建立起一种横向到底的安全管理体系,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才能做到“安全问题有人管,安全责任有人担”的管理体制。 3.2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实训室要想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要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安全教育首先要从思想上让实训室师生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安全隐患的危害性,多举办一些安全培训讲座,多讲一些实际案例,让安全意识淡薄的同志触目惊心,让“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次学习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一进实训室就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再次,多举行一些安全知识讲座,让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懂的安全隐患的辨识、预防措施等常识,熟悉灭火器等安全设施的使用等技能。 实践证明,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能够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护能力。 3.3 加大实训室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 实训室安全设施和实训设备正常运行,是实训室不发生安全事故的前提。一些安全事故往往是由于安全设施不够或实(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73页)训设备“带病”工作引起。因此,加强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可以改进现有的安全设施,淘汰过时的陈旧设备,及时维修“带病”的设备设施,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现汽车实训室的本质安全化。 3.4 进行实训室安全检查,及时整改实训室安全隐患 进行实训室安全检查既是实训室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做好实训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2]通过安全检查,不但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掌握安全信息,而且对改善实训室环境设施、发现和弥补管理缺陷、促进和传递安全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汽车实训论文:基于汽车发动机装配线的实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中职学校汽车发动机实训课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采用传统的实训平台及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总结及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训平台及教学模式软硬件进行开发建设和改革,通过实践教学与研究,运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和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证明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发动机装配线 实训课程 改革实践研究 2015 年柳州市汽车年产量突破 230 万辆,城市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2016 年 1-10 月全市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 193.9万辆和 190.0 万辆。在整车企业拉动下,柳州市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也得到蓬勃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发动机的生产,同时也带动汽车维修等服务业的发展。汽车业的大发展急需大量懂发动机结构、发动机装配、发动维修等方面的技术工人。但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及与维修企业和发动机生产企业的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到工作岗位上都要经过重新培训再上岗,很长时间都不能独挡一面。通过对区内较有影响力的兄弟学校的了解,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一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得不到企业的肯定;二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主要原因为:发动机实训以台架为主,分组人数多,效率低,效果差;学生总的操作时间较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导致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操作;缺乏一种真实的实训环境,学生面对实际工作岗位不能适应;教学模式老套。通过分析认为应从实训教学硬件(实训平台)和教学软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提高发动机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汽车发动机实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二级维护课的教学都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首先在教室内讲授汽车维护的相关知识,然后到实训车间集中学习汽车维护的操作技能,最后以段考和期考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以理论考试作为评价指标。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时间很短,有些技能老师只是进行了基本的简单演示,没能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练习,学生学完后不能直接上岗作业。这种实训教学基本上属于模拟教学,它缺乏一种真实的实践环境,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不能改变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低下的缺点,因为教学台架有限,老师要指导的学生较多,不能全部顾及到位,学生总的操作时间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一)实训平台(硬件)与教学模式(软件)的创新实践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在国家财政、自治区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于 2016 年 7 月投入 350 多万建成了汽车发动机装备线,与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的装配线基本一致,具有 20 个工位的作业流水线及相应的控制系统。其中包括 MES 系统、工位管理系统、暗灯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线外有三个分装工位,两个发动机动、静态检验工位,一个机器人拆装工位以及能同时容纳 60 人同时操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工位。硬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如果沿用旧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是不明显,新的教学实训平台要有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工程专业部的“12221”教学模式在汽车二级维护专业n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见结合汽车专业部新建立的发动机装配生产线进行实训教学比较合适。 在装配线上进行汽车发动机课程教学,通过在装配线上真实地完成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装配工作,严格按照装配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完成所有操作项目后能达到汽车发动机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发动机装配线上的操作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控制装配线,让学生在尚未熟练的情况下统一装配相同的零部件,熟悉装配工艺和操作流程,此部分称为流水线同步装配操作流程;二是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流水线操作,即每个学生装配的零部件在不同的操作岗位都不相同,最后出来的是装配好的符合各项技术指标的发动机整机,此部分称为流水线异步装配操作流程。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结合“12221”在装配线上进行汽车发动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改变传统单一台架教学的不足,在与真实生产环境相一致的发动机装配线上进行教学,1-2人一个工位(实训室台架的教学是1-2个小组一个工位)。一方面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操作时间的利用效率,使学生对发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更好的感性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装配发动机零部件;另一方面通过在线上的强化操作,培养学生严格按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工作的习惯。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很好地满足汽车发动机课程的教学需求,与传统的在实训室台架实施的教学相比,教学效果和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对于装配班的学生而言可在顶岗实习时直接到发动机生产线上工作,在实践中更好地锻炼职业能力。 (二)“122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再好的教学模式都不代表有普遍适用性,都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平台和相应的专业课程。将汽车发动装配生产线这种新实训教学平台融入“12221”教学模式有较好的先天条件。“12221”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五个学习环节: 1.学生完成“一份”引导文作业。学生在每个项目的操作前首先查找相关参考资料(包括从学习岛的电脑里、课本、其他参考书、维修手册等),完成“一份”相关知识点的引导文作业,了解相关操作的基本流程、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学生看别人操作“两遍”。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实训项目的操作视频或观看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演示“两遍”,学生只有通过观察“两遍”的学习过程,才能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3.学生自己操作“两遍”。学生在进行“两次”的操作时,由已经操作过的学生或指导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边操作边记录一些关键参数,最后在相应的表格填写相关操作内容。由已操作过的学生对正在进行操作的学生指导时,有可能会出现错误,老师要不断巡视,及时纠正,防止误导。 4.学生教别人做“两遍”。由已完成两遍操作的学生指导下一位正在操作的学生“两次”,同时对比手中的操作流程,避免误导被指导的学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监督。 5.学生完成该项目的操作后交“一份”作业工单。 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之一。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行动导向学习有三个层次:一是实验导向性学习;二是问题导向性学习;三是项目导向性学习,如项目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等。学生在进入装配线操作之前先完成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的自主学习,即完成“一份”引导文作业。合格后进入“2、3、4”步环节,每完成一个操作环节交一份作业工单。装配线有严格的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来确保“2、3、4”步环节的准确性。毕竟每个人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传授能力不一样,在上一个学生教下一个学生时难免会出现偏差,严格的装配工艺及操作规程能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可有效避免这种偏差的出现。可以说利用装配线这个实训平台不但能较好地实施“12221”这种教学模式,还能进一步发挥和提升它原有的教学效果。在发动机装配生产线这个平_上融合“12221”这种教学模式,既吸取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但又不局限于这种模式,由于操作工位及操作时间的增加,从教学效果来看,甚至会超越这种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加上好的教学平台,与传统单调的台架实训平台相比,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可以预测得到的。通过研究、探讨和整合配套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发动机这门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与“12221”教学模式一样,课任老师可以换,但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不变,且不会受到影响,还能不断培养出新的发动机专业课教学老师,对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动手机会比较少,对于实训内容没能掌握到位,在实训工位少而学生人数又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学生对某一项实训内容反复操作时会产生厌烦、抵触心理,最后同样是学不好,存在实训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学生实训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装配实训课中如何避免或平衡这两种极端情况的出现,是实训教学的主要难点。 (二)解决的关键问题 1.解决实训课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装配线上有 20 个工位,线外有 5 个工位,每个工位2名学生就可容纳整个班。 2.解决实训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工序,学生练习完后换到另一工位进行操作,轮完所有工位后,进行一次发动机总装,总装完后到台架测试,经实训老师检查合格即表示该生已完成本课程学习。每人一个工位(可同时安排另一名学生在旁边观看学习,“12221”教学模式的体现之一)与传统台架 10 到 20 人一个工位的实训效率相比,其效率高低不言而喻。 3.实训实习几乎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下进行。装配线与实际的发动机装配生产一致,实训的内容严格按照发动机装配工艺要求进行。 4.解决学生学习完发动机课程后连基本的拆装都不敢进行的问题。学生经过在装配线不同的岗位进行发动机各零部件的装配练习、考核,整个流程下来,完成发动机的基本拆装不存在问题。 5.解决学生的规范操作。每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进行,经过反复的练习,强化了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三)创新之处 1.用发动机装配线代替传统发动台架进行发动机装配实训,是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的实训实习。 2.“12221”教学模式在专业部二级维护教学实践过程中被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加好的实训平台必能较大提升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新实训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一)主观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一共设 10 个关于发动机的结构、拆装和技术要求等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前后发同样的问卷。一共6 个班 275 个学生,三个班为 2015 级学生,已学过一学期发动机的课程;另三个班为 2016 级学生,没有学过或正学习发动机课程。实训课时根据教学安排 2015 级为 38 课时,2016 级为 19 课时。实训教学前 2015 级学生正面回答率(“能”、“了解”“知道”等称为正面回答,反之称为负面回答)为 42%,经过实训教学后的正面回答率为 81%;2016 级学生实训教学前正面回答率为21%,经过实训教学后的正面回答率为 79%。调查结果表明,新的实训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明显的。 (二)客观性评价 通过 SPSS11.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数据来源于 2015 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两个班学生,一个班是采用传统发动机台架进行实训教学,称之为乙班;另一个班实施新发动机实训教学,称之为甲班。对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发动机拆装操作考核。对于考核成绩,运用 SPSS11.0 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因为样本容量较大,可以认为两样本总体分布近似正态。输出结果如表 1 和表 2所示。 从表 2 结果上看,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的 p=0.001 0.05,表明两样本方差有显著差异,因此应分析第二行 t 检验的值。t=7.098,p=0.000 综上所述,从运用汽车发动机装配线融合“12221”教学模式在汽车发动机实训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通过引导文的形式熟悉相关的装配工艺流程,接着强化三个“2”的练习,其技能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顶岗实习时相应的岗位如发动机装配,基本上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企业重新培训。这充分说明:只要针对本课程或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总能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汽车实训论文:《汽车服务礼仪》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浅析 【摘要】随着汽车市场的飞速发展,企业对汽车服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及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但从企业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汽车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高职《汽车服务礼仪》课程由此应运而生。本文以高职《汽车服务礼仪》实训课程为例,从三个方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步入社会岗位打下基础。 【关键词】《汽车服务礼仪》 实训 教学模式 据统计,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94亿辆,我国已经成为轿车消费大国。汽车进入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家庭,融入人们的生活。2017年我国汽车行业从业人员高达4000万,随着国家取消汽车营销师职业资格,汽车服务行业准入门槛降低,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员加入这一行业。尽管我国汽车行业服务意识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企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素质低下的现象,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服务礼仪》课程,以适应企业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汽车服务礼仪》针对汽车行业的特点,深入阐述汽车服务人员所应具备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和礼仪规范,旨在深化学生对汽车服务意识及礼仪规范的理解,为从事汽车服务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的素质目标要求为:①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以服务为宗旨,吃苦耐劳,文明服务;②具备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爱岗敬业及市场开拓精神,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意识;③注重自身形象塑造,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心理素质;④能把握角色心理,分析客我关系,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实训课程在理论课的教学基础上,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为中心重点,本文分别从如何创新课程要素、加强实际操作、优化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创新《汽车服务礼仪》课程要素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汽车服务礼仪》均以汽车销售工作为主线,按照挖掘潜在客户-电话邀约-展厅接待-汽车展示与介绍-试乘试驾-报价成交-交车服务-售后服务的工作阶段进行课程教学。此种教学要素的好处是学生能理解汽车销售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及礼仪事项,但同时也存在对汽车服务人员礼仪素质教授项目不全的不足,如汽车服务人员的形象要求、语言沟通技巧没有涉及。因此,创新课程的教学要素是丰富实训教授的途径之一。新的实训课程要素分为:项目一――汽车销售人员个人礼仪塑造(包括汽车销售顾问仪容、着装设计及仪态礼仪训练);项目二――汽车销售人员社交礼仪培养(包括称呼、介绍、名片及握手礼仪);项目三――汽车销售人员工作过程礼仪运用(包括原课程汽车销售所有礼仪);项目四――汽车销售人员求职礼仪培训(包括求职及面试礼仪)。各项目由易到难,逐渐递进。由此可见,在原课程基础上,新实训课程更注重销售人员个人内在素质的培养,使其的职业素养成为常态化。另外,随着学徒制、校外导师制等一系列高职教学理念新思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和高职院校合作的新模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也能够为创新课程要素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实际操作 部分教师无深入的实践经历,缺乏相关经验,以往的课程教学往往只注重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对学生的实操会从教改角度考虑适当设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分配时间很少,教师的指导深度也不够,造成学生一知半解,对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不强。因此,在《汽车服务礼仪》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思想,以目标任务作为课程驱动,以做为主,以教辅助,增加、细分课程训练任务。如针对各大项目内容,都细分出了具体的训练内容,共计四大项目,14个训练任务,如表一所示。通过训练,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同时也作为教师进行课程学习考核的依据,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表1 《汽车服务礼仪》实训课程项目任务划分 三、优化教学手段 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研究生,其学习主动性不强、易产生疲劳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心备课,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充分运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驱动式、协作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情景模拟法、案例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彻底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 “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比如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教师可引进竞争机制,分小组完成训练任务并进行评比;利用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示范、多对比直观教学法,甚至可以亲身做出示范教学;利用学生兴趣易转移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方法巩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项目一――汽车销售人员个人礼仪塑造课程教学中,课程小目标是教会大家系领带或丝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交际的场合,运用不同的方法系领带或丝巾,体验形象设计过程中的乐趣;在硬件条件相对缺乏的课程教学任务中,可以运用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课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W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按照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进行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都是优化教学手段的具体体现。 四、总结 《汽车服务礼仪》实训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汽车营销专业课程,需要教师团队长期不断的探索;另外,还需要因时而动,因势而新,因人而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通过实战演练,注重理论知识的联系,专业知识的交叉,实行情境式、项目任务式“学、练、研”一体的教学。 汽车实训论文:关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考 【摘 要】本文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进行思考,分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性质和教学目标,针对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组建教学团队、加大设备投入、编写校本教材、完善项目设计、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 实训教学 当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程实训教学总体效果差强人意,其中问题何在?需要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汽车维修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该门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思考。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学习汽车维修、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运用方向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汽车发动机技术总是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该课程实训教学内容、设备、教学方法也需要适时地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成熟和完善这样才有益于今后的教学。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全面系统掌握汽车发动机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灵活的运用汽车发动机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程实训教学注重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实训教学缺少拥有汽车维修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近年来由于汽车维修类专业招生火爆,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尽管各高职院校从各种渠道“招兵买马”,但均未能够及时聘请到合适的人员担任该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任务。而培养能够胜任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教师又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因此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改行、半路出家,或由刚从本科院校毕业到校的新教师担任该课程实训教学任务。他们缺乏汽车维修企业一线生产的经历和经验,因此实训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除此之外,由于他们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的理论欠深入研究,也导致其无法在课程实训教学环节中更好地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从事教学。 (二)课程实训教学中的内容设计脱离生产实际。当前不少的高职院校对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的内容设计,要不就偏向于为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理解而“服务”,要不就偏向于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也有一些院校对该课程的实训教学设计是希望该课程实训全面一些、深度再深一些,让学生多学一些,而忽略了应当具体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去进行设计的原则。在总体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怎样进行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方可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够用”?学到的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用”?这是在课程实训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与探索。 (三)课程实训教学所使用的设备陈旧过时、不完整、台套数量不足。众所周知汽车发动机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新车型或新型发动机每一至两年就更新换代一次或升级一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在各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些院校为了降低教学成本,不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一直使用非常陈旧过时的教学设备进行实训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习效果不佳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些院校虽然能够及时更新实训教学设备,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导致设备使用不久便出现零件损坏或丢失,加上不能够及时维护和修理,实训教学设备常有在不完整或不正常的情况下教学,也无法在课程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保证取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一门动手实践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实操训练,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亲自动手,通过多次操作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如果实训教学设备台套数量不足,这个环节就只能变成实训教师的操作演示环节,或者只有少数学生得到动手的机会,其余学生只能够“看看”“听听”而已,如此的实训教学难以达到课程期望的教学目的。 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组建稳定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一定实战经验的教学团队。稳定的教学团队是课程正常实施的保障,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这门课程具有特殊性,因而实训教师理论水平、技能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老师只有长时间安心、用心、持续稳定地从事课程的实训教学,同时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才能够获得多方面经验的积累,而这些经验的积累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学团队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机制,坚持有经验的老教师言传身带、青年教师听课学习的做法。团队成员需要定期开展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理论、操作技能上的学习与研讨。不定期到先进地区(省份)的高职院校去学习交流。不定期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主管、技术总监或技术能手到校为团队成员进行授课与交流,有机会时聘请他们加入到教学团队中。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教学团队的成员到汽车维修企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锻炼,为课程的实训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注重引入新教师、青年教师加入到教学团队中进行培养储备,保证教学团队形成阶梯式人才。 (二)加大对本课程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教学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首先,教育需要成本,职业教育也如此。近几年来教育部加大对各职业院校的建设资金投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设备资金投入不能忽略,教学设备应随着市场上车辆技术的更新而不断更新,如此才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保证课程实训教学的质量,才能够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W以致用。 其次,在选购、制作或开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训教学设备之前应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充分进行调研,不能够一味照搬其他院校的方法“依葫芦画瓢”而进行。例如,在选择“汽车电控发动机实验台架”时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先选择本地区保有量比较大的车型发动机。同时也要考虑一定的前瞻性,这样选购、制作或开发的实训教学设备才不至于使用两三年就“落伍”。 汽车实训论文: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汽车电器实训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在实训教学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远多于本科院校,而传统的实训教学在成本、安全、工位利用率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汽车虚拟仿真教学的优势,对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探讨,也对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摸索。 关键词:高职教学;虚拟仿真;汽车电器 1 引言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汽车中电子电器产品愈来愈多,并向着集成化、整体化发展,这些技术推动了汽车智能化的前进步伐,同时增加了汽车维修的难度,因此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已刻不容缓。目前,汽车维修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来自于高职院校,但如今汽车电器越来越复杂、更新换代又快,传统的电器实训在大面积教学上存在着一定困难。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仿真教学开始发挥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借助仿真教学平台,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对象的升更新,大大的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同时还可节省大量的教学成本,减少实训教学中的安全事故。 2 汽车电器仿真教学平台简介 仿真教学也称为模拟教学,汽车电器仿真就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汽车车身的真实构造,设置汽车各类电器部件的安装位置和操作,并配有相关的电器故障检测仪器来检测电路和进行故障诊断,从而根据所测试的数据与检测结果来判断汽车的故障所在并进行排除。本文所使用的汽车电器仿真教学软件为景格汽车仿真教学软件,软件登录后的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景格汽车电器仿真软件界面 该仿真教学软件具有以下特点:①进行具体的故障点设置(比如保险丝S239损坏);②可设置某一故障现象(比如空调制冷不足、但风量正常);③具备完备的电路检测设备(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等);④可模拟汽车部分零部件的拆装过程(如副驾驶储物仓内隐藏电器部件的检测);⑤能进行灯光模拟操作(如远近光等的切换、转向灯的开启等);⑥具备完整的汽车维修模拟过程(设有汽车垫块与挡块、汽车防护三件套和翼子板布等);⑦可调用相关参考资料(比如该车型某一系统的电路原理图等);⑧此外还具有模型真实细致、扩展性好、强大的交互性、完善的考核系统等特点。 3 汽车电器仿真教学思路设计 汽车仿真教学一般配备在学校机房中,机房配有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步骤: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汽车电器基础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学习基本理论,加深对电器故障现象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师范操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跟着老师熟悉软件基本操作、熟悉软件界面布置; 3)教师示范具体某个故障点的设置、判断和排除,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常见的故障设置与排除方法; 4)学生自行设置故障点并排除,这一过程中,学生可知道具体的故障所在,从而了解该故障会产生的故障现象,并能根据故障现象来探寻原因,从而进一步掌握和熟悉汽车实际故障现象及其原因; 5)根据某故障现象随机设置故障点并排除,利用这一过程,学生针对此类的故障现象可以查找原因,从而训练学生在实际中根据汽车的故障现象来分析故障原因; 6)考核: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基本仪器的操作情况,根据故障分析其原因的能力,排除某一具体故障的能力等等。 4 汽车电器仿真教学的实施应用 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思路,利用仿真软件的优势,借助多媒体功能的普及,可实现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仿真实训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按照“理论学习、软件认知、故障学习、故障分析、故障排除、随机故障考核、真实环境模拟”的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 本文所使用的仿真软件为景格汽车仿真教学软件,该软件具备防盗系统、中控门锁、组合仪表、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等10个电器系统和39个具体故障点的设置,依托该软件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和30学时的教学任务,具体开展的项目和学时如表1所示: 表1 汽车电器仿真教学环节设计 1)理论学习。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汽车电器基础知识的认识,重点掌握电器基础知识(如常用电器元件的认识、电路图的识读等)和汽车电器系统的类别(如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空调系统等等)。通过这一学习,能让学生根据汽车电器出现的故障来判断可能出现的原因和发生位置; 2)软件认知。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学习能够熟练运用软件完成故障设置、资料查询、仿真工具使用等; 3)故障学习。本环节主要是学习出现问题的元件及其产生的故障现象,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故障所处的位置及可能的原因; 4)故障排除。该环节让学生能够分析现有的故障可能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来检测相应的故障,检测中学会万用表、解码仪、示波器等多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根据检测数据来采用修复线路、更换元件等正确的故障排除方式; 5)随机故障考核。教师通过随机设置故障点对学生进行考核,考察学生对故障分析和排除的熟练程度; 6)真实环境模拟。利用真实环境一方面加深学生的仿真学习;另一方面可让学生认识实际的汽车故障现象,并掌握其排除方法。 5 结论 汽车电器故障仿真实训能够起到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训效果,先进的仿真手段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仿真实训作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媒介,具备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而电脑的应用可使每个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 值得注意的是,仿真教学虽具备强大的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仿真来完成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仿真仅仅是模拟环境并非真实环境的学习,仍需要加强对学生在实际问题前的应对能力。但是只要积极的探索、科学的运用,就能使仿真教学在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简介: 吴 强(1989.1―),男,汉,四川南江,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汽车电器故障诊断与维修研究。
三农问题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三农问题”解决思路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三农问题权力控制产权契约 农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发展滞后”和“产业弱质”的一般共性,但中国的“三农”问题同时又是贫瘠的资源禀赋和中国在建国初期为实现国家赶超战略——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后发工业化进程——而实行“以农辅工”政策的产物。这些因素所导致的“三农问题”在最严重的时期却遇上改革攻关、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经济等挑战,同时又与意识形态和改革路线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当前中国改革中一个深层次的待解决矛盾。 一、“三农”问题的产生渊源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野下,我们通过分析三个问题来回答渊源问题并引出分析全文的切入点。这三个问题是:建国初期为何要实施针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如何得以顺利实施?如今为何解决“三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成为重点? 首先,建国初期实施针对农民的歧视性制度安排,当然是符合执政党最高层(政治家集团)的理性思维——制度设计取决于政策收益和成本衡量和比较。在封锁和封闭的国际环境中无法吸引外部资金和资源;农民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的土地革命中一直是受益阶层,这时,“抽肥补瘦”是自然的选择;最重要的,政治家集团是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国家赶超战略可能获得的经济、军事安全以及国际环境中的政治威望。因此,歧视性制度安排得以出台。第二,执政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系所导致的对政治国家权力的控制缺失是这些政策实现的条件。三位一体关系所具有的特征是:党领导国家,党的路线上升为国家战略,党充当国家的核心部分,党无论是在主张抑或是组织方面都渗透到社会和个体中去并为之提供精神价值体系。在这种关系框架下,政治家集团的理念通过自上而下、由执政党组织内部向外延伸的方式得到全社会认同和参与,并形成广泛而深刻的全民动员。这样,在缺乏受损阶层(农民)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牵制条件下,歧视性制度安排被确立并不断强化。对于第三个问题,政治家集团的理性思维同样起到主导的作用:经济上,农业的萎缩、农村经济的困窘和农民收入的微薄使得宏观经济缺乏持久的推动力和协调性;政治和社会因素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稳定和支持与否是关系国家政治前途的一个重要变量,这些因素要求不能再对已处于建国以来最严重时期的“三农”问题漠然处之。 综上所述,缺乏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是使得中国“三农”危机比一般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问题更严重的根源,同时,政治家集团的理性思维在国家、社会、政党三位一体的格局中往往对制度供给具有统摄全局的影响,它对中国“三农”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将产生重要意义。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对“三农”问题的渊源进行剖析,其必然要求我们为之提出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也相应的能够经受住这种分析框架的检验和审视;同时,由于政治家集团和政府的理性思维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必须将其纳入分析框架中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二、权力控制和政治家理性思维的和谐统一:解决“三农”问题所必须面对的命题 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社会等级和政治等级高度同一,国家“直接等同于社会”,⑴“一切私人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都是政治领域”⑵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结构逐渐解体,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对立。这里,作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人性基础——人的利己本性决定了对保障和确立私有产权的需求,它需要人与人之间形成利己的、不受制约的契约关系这一市场交换基本实现机制,并要求其普遍化为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全部社会生活都按照它的内在机理和逻辑来构造,包括经济伦理体系、社会法权体系以及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等诸方面的设计和建构。 相应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重性造就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核心命题——权力控制的重新诠释。这是因为,一方面,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契约关系的普遍化决定了近代国家的性质、功能和结构:“国家,作为社会契约的产物,是市民为了保障和实现自己利益而构造的政治体”;⑶另一方面,市民社会的独立及其法制化,对于牵制和控制国家权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首先,市民社会发达、自治和法治化限制了国家权力的运作范围;其次,市民社会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独立、发展和壮大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利益集团并获得发言权;再次,以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在内的独立的知识领域为依托,可以利用“公众舆论”形式对权力运用实施监督和控制。最后,只有成熟、独立的市民社会存在,才能使政治国家领域中的代议制民主具有主体和成为可能。 纵观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其总的逻辑进程是:人的利己本性——产权契约——市场经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尽管,这种关系是适应近代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成的,但是,在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制约、监控作用这两方面具有内在机理的普遍性。当然,我们不能忽视逻辑前提上的不一致所带来的重大差别: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政治国家是推动建立一个具有自觉权利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市民社会的核心力量。这似乎产生了一个悖论:权力主体推进制衡权力自身的他物发展,或者说,政治国家推动其对立面——一个能够监督和制衡国家权力的现代社会——的确立和成熟。正因为此,这在现实中似乎是不可能出现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当前在局部领域相当大部分程度上的出现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和对立的现状。 原因是:参与变革的多元力量,特别是执政党组织和政府一方,当然是具有其特定的理性,确切地说,政府政策是基于其理性判断而采取或调整。但是,政治家理性是有缺陷和短视的,这种不完全和不充分既可以是知识的有限性这一人类的共同特点所导致的对未来的非理性预期;也可以是由于参杂了对自己或集团利益的考虑而产生的非最优化决策。理性思维关心的是中短期的政策收益与成本的衡量与比较,但改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改革之初全然未曾出现的新的因素;改革会在相当程度上创生出自我强化和自我运行的新的机制,而这都是政治家的理性思维所无法准确预知和判断的。也就是说,初始性的改革之后,萌发的新兴力量“会在‘改革了的’制度安排中与这些制度安排继续互动,从而以结构性的力量使得改革范围扩展到原本未设定改革的某些领域;‘改革了’的国家出于各种原因而创设的新制度安排不仅生发出与其创设愿意不尽相同的后果而且不得不考虑新的制度安排,这样,一方面,其社会治理技术也不得不在这样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国家自身的改革合乎逻辑的持续下去。”⑷ 在明确了西方市民社会逻辑起点和功能,以及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演进过程之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就变为:能否推出一项制度设计,并最终达到权力控制和政治家理性思维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只有符合政治家的理性思维,即:在中短期内具有较高的政策收益和较小的成本并有助于缓解乃至根除“三农”问题这一危机,这一制度设计才可以通过国家这一强制体获得生命力,其次,最重要的,这一制度设计能为权力控制命题的解决提供终极路径,从而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并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出现。这就要求:它必然会引发制度的持续创新,从而可以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特定的互动关系:个体日渐获得自身的独立与自主,特别是经由各种手段争取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并开始有意识的通过结盟等方式与国家开始博弈以进一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经济、社会乃至政治体制),从而最终为政治国家的对立面——市民社会的确立和成熟铺设道路。正因为此,它必须是建构“市民社会”的核心要素,且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中具有自我强化和自我运行的能力。 三 、对现有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和制度安排的评价 针对“三农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和主张不可谓不多,有学者归总,从论点和思想的高度出发至少有7种,它们包括: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刘修民、宫希奎、李昌平等人提出的“农民利益保护论”;陈锡文和许经勇等人的“城乡统筹发展论”;陆学艺、郭树清等人的“城乡、产业结构调整论”;吴敬琏、温铁军和樊纲的“就业优先论”;林毅夫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论”;晓亮的“市场化带动论”和王健等人的“城市化推进论”等。⑸这些主张相当大程度上被20__年中央1号文件吸收和采用,并引起学界普遍赞扬和期待。这些政策建议和安排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其不约而同的存在一些缺陷。 (一)相当一部分“技术层面”的解决思路因缺乏“思维关联性”而与政治家理性相悖 “技术层面”的解决思路是指政府通过在财政支出、税收结构和转移支出等方面实施的“多予少取”式的不涉及制度层面的政策作法。这其中,一些政策建议已经得以实施并产生较好的效果,比如说取消农业税。但是,农业税的取消是因为其符合政治家和政府的理性思维: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并由此得到的政策拥护是远远大于政策成本的,这是因为农业税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远远高于其在政府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两相比较,收益成本不言自明。而其他一些政策建议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呢?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论”为例。试想:面对占人口总量绝大多数、总体生存状况趋于恶化的农民阶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多大的直接效果?即使有,为使这一效果足够大到能相当大程度的缓解“三农”危机,它需要政府不是稍微的、而是相当大的增加针对农村的扩张型财政支出,在现行财政收支状况紧张、财政风险较大的情况下,这是否可行?对政治家和政府来说这一政策的实施成本是否能接受?同样,这一缺陷还体现在针对“就业”、“社会保障”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是说这些政策对农民毫无作用,而是只有在局部地区(经济较发达、人均收入较高;或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技术水平所导致的产业的比较优势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才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和较小的政策成本。放在全国范围内,其能否实施或是效果如何令人置疑。因此,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政治家和政府理性思维:在学术研究中参杂了过多的道德倾向和观念——因对农民阶层的同情而不自觉地将思维角度始终局限在如何维护和增进农民利益上,缺乏政治家和政府理性——农民利益这一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导致忽视了对政策本身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的考察。 (二)制度层面的政策和观点因缺乏自我强化和演进功能而无法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战略性功能 现有的针对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城乡二元分割、农民利益保护等方面进行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能在社会体系内部产生自我强化和演进机制的制度特征,从而也就无法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战略性和诱致性的功能。他们回避了如何铲除“三农”问题产生机制的问题或是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从而对权力控制这一命题也无能为力。举例如下,取消了城市中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用工制度,如何能保证新的、更隐蔽的制度不会被推出?或者,当政治家在“三农”危机缓解后,面临新的利益结构调整要求和社会重组问题时,政治家会不会重新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无法保证不会将社会作为其实现其特殊利益的工具,也不能保证不会将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以抽象的“公共利益”代替甚至否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是:离开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离开了社会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控,无法保证国家不会异化。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起点和终极路径 综合以上分析,在当前可以推出的政策安排就是农村土地产权的进一步明晰化:把农民对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直接转化为其所有权,享有包括租赁、转让、抵押等在内的完整权利。 在符合政治家理性思维方面,这一制度安排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显著的政策效果从而大大缓解“三农”危机,首先,土地要素市场化后,一方面,农民因可以有偿放弃和让渡土地从而拥有一个未来的收入源或者说是一个对自身的保障,另一方面,有条件的种田大户(个体或农业企业)通过租赁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农业经营成本降低,机械化程度提高、规模效应),出租土地的农民或返聘当农业工人(农民数量减少),或从事加工、销售行业(产业升级、城镇化出现),并且这些现象的产生有其内在逻辑必然性因此远比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地把上述“现象”当作“手段”和“目标”式的政策推进要合理的多。其次,它可以消除现行两大错误的制度安排:(1)土地产权的明晰实质上废除了现行“征地、补偿、批租”制度对农民的盘剥,使得本应是农民转让和租赁土地的产权租金变成某些政府部门、房地产商和基层政权领导“权力租金”的现象得以遏制;(2)消除“两不经济”,“两不经济”是指土地行政管制中的低效——大都市因为行政控制过严、土地供给普遍不足导致的地价过高,可能步香港经济之后尘;而许多小城镇,却同时因为行政控制松弛,使得那些没有什么效益的工业和城镇建设项目,大量滥占了农地。简单概括,一头严重浪费城市化的机会,一头大量浪费农地。⑹ 在建构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农民一跃成为“有产者”,对农民塑造自身理性自律、责任和权利意识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个体,推动形成独立成熟的市民社会,乃至最终完成对政治国家权力的制约监督,是否具有内生的启发和诱致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生成的经济基础,同时,没有产权的契约化,农民始终无法外入市场经济的门槛;没有农民的作为个体的参与,市场经济始终是不完整和局部性的。政治民主和市场一样,也必然建立在注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当个人由市场中的卖者或买者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者、纳税人、受益者、政治家或官员时,他们的利己本性不会发生变化”,⑺以产权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体系,在私人利益的整合关系中,得以形成以实现个体私有财产权利的确立和保障为中心的市民社会组织,并最终确立个人利益相互协作和制约监控政治国家的社会机制和社会结构,这是西方政治学中的经典理论脉络,并且在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中具备适用性和参照性。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视野下,以产权变革为先导所形成的持续性制度变迁所最终达到的理想状态就是形成一个具有自觉权利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新农村”。“新农村”是指这样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或领域:农民个体、 农民群体、农业企业家、农业金融信贷机构、农业服务机构、关注农业的知识分子群体和独立媒体、农民社团、农业研究和智囊机构以及农民利益集团形成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不受国家非法干预的相对独立的私人领域;在这个领域,他们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和私人目的而活动,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个体发生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国家承认私人在这一领域中具有独立性和自由的合法性,除了依法加以必要的规制和干预外,不加干涉;这一领域中,私人利益形成多种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它们对于争取和维护私人利益,协调多元利益冲突,排斥政治国家的非法干预具有重要功能;这一领域内部,以及这一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的纽带和主要机制是产权契约,以产权为依托,在双方的共同同意下,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履行义务的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同时保证别人利益要求的实现,其使命是保护所有权和私人的自由;同时,“为了保证自身的政治利益要求,使社会利益得到国家的承认和重视,推进国家民主化进程,这一领域又是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发表政治观点、对政府施加压力,推举自己的政治代表,参政议政的场所和领域”。⑻总之,这个领域指的是包括以上所有个体在内“独立意义上的人”,“按照契约型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 五、政治家集团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定位——塑造“增量”改革思维 实施产权变革是否一定能够达到“新农村”这一理想状态?理论分析只是廓清产权变革和“新农村”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性。现实中,这一关系能否成立,起重要作用的变量就是政治家和政府。其原因是: 首先,正如前文所述,在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建构过程中,政治家与政府具有的独特属性,可使得其在产权以及其后一系列的变革中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和扶持;另一种是消极等待甚至是阻碍和扼杀;其次,农业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具有“发展滞后”和“产业弱质”的一般共性,政府为之承担的责任和努力程度直接关系到其损失大小,这一情景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明。因此,认为实施产权变革之后,“三农”问题迎刃而解、“新农村”可以自动生成的观点同样也是不适当的。各国历史已经证明,土地的大规模产权变革是一把“双刃剑”,解决的好,可以促进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发展;解决的不好,不仅不能解决原有问题,反而会催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震荡。 由此,政治家集团和政府在产权变革过程中,以及产权变革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应以“增量”改革思维为指导定位自身的功能体系。其含义是:产权变革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另一方面,对政治国家而言,产权变革所引致的最终变化——市民社会的诞生和成熟——会导致自身权力的削弱和活动空间的缩小:“革命者最终会革掉自己的命”。这时,执政党组织和政府(包括政治家集团)必须拿出胆识和勇气,坚定继续变革的决心,面对变革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变数,不能怀疑和退缩,相反,必须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措施予以预防和补救——在持续的制度创新和供给中推动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政治国家的存在和稳定这一最大的政策收益才会得以实现。借用一句名言对“增量”改革思维进行总结,那就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目前来看,政府的功能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组织和实施一个公平和公正的产权变革 陈锡文(20__)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为例,认为土地私有化之后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从而引发剧烈的社会震荡。⑽陈锡文所提出的观点实质上反映就是由政府组织和实施的产权变革能否做到公平和公正这一问题。试想:有谁能比农民自身还要清楚土地出售的收入是否能保证其一生以及下一代的各项支出?如果农民各项权利得到充分明确和保障,如果没有遭受到胁迫,农民为何要抛售土地从而出现“拿几万元,没有稳定的收入,钱花完了,产生了社会问题”这一状况?否则,在缺乏其他监督制约措施、农民较低的素质以及弱势地位等情况下,真的可能像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一样,从基层政权、地方政府、氏族势力、“村头势力”乃至房地产等土地相关产业中催生出“土地寡头集团”。 (二)将现有制度安排与产权变革结合起来,以产权变革为主要和先决条件;现有政策安排为辅助和跟进措施 以产权变革为主要和先决条件,是本文分析的主旨和核心,已不需复述。强调把现有的政策安排作为辅助和跟进的制度措施,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政策安排有其合理性,如果在现实中得以较好的实施和执行,将会和产权变革形成制度效应上的共振和呼应,熨平产权变革中可能对社会各阶层产生的震荡和冲击;另一方面,没有产权变革在先,这些措施充其量只能起到一些缓解作用或是在现实中的政策效果令人置疑,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仍是一个问号。 六、结束语 即使产权变革得以顺利和公正实施,即使各项配套和跟进制度措施得以很好地执行,解决“三农”问题仍将是一个漫长和充满坎坷的过程。这是因为,在国家和社会关系二元互动和变迁的过程中,农业、农民和农村在现时所体现的初始状况:农民个体较低的文化素质、基本以刀耕火种为主的生产方式、追求高产而不是高效的经营目标,农民对市场经济的陌生和不适应,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以及贫瘠的自然资源禀赋(人多地少和好地少差地多)等等。这些现状的改变都是长期缓慢甚至是根本无法改变。即便如此,那种将目光局限在对“三农”问题仅仅具有减震和缓冲作用的制度设计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一种前瞻性的视野,需要针对其根源进行战略性和全方位的考虑并提出相应措施,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这也正是本文所试图作的工作。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近期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根据近期理论界的文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挑战和战略等三农问题的几个焦点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 县域经济 引言 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3]。他提出,20__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等。20__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表示,必须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4]。他提出了完善支农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稳定涉农价格以及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8]:“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今日的新农村建设不过是过去10年中国乡村建设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延伸而已。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内涵[5]。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负担重、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6],“三农”问题又一次引起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且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蓬勃而起,并从前人那里获得了经验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而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问题又使这次新乡村建设运动有了新的样式、特征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农业科技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l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生命科技的世纪[7],是自然科学发生重大变革并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技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急剧变化,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农业科技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具有智能化、生物化、产业化和 企业化的明显特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更加紧密结合,人们在21世纪能更好地掌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力地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以及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农业科技的发展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2.3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其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应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9]。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实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的蓬勃发展,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大舞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分工分业,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了城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是沿海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把乡镇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形成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城镇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实力强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强的优势,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促的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又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农民素质全面提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实现良性互动[10]。所以,建设新农村必须发展县域经济。 3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1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 县域经济是以县(市)级行政区划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经济单元,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的总和,是区域经济的概念之一[11]。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丰富性。在县域经济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比较全,可以说,几乎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指标,在县域范围内,都可以得到反映。 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2]:农村经济阶段、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三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县域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11]。经过20多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的发展时期。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它是强国富民的基石,是工业资源的基地,是拉动消费的“超市”,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如城镇化发展滞后,高等资源要素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体制性影响等等。面对县域经济的这些特点,我们应以战略性的眼光看待县域经济的发展。 3.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城乡一盘棋,工农一齐抓”[13]的指导思想。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摆在战略位置,打破城市工业、乡村农业、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壮大县(市)经济的实力。 笔者认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笔者觉得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10]的思路,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置就业、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14]。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四、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12]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3县乡干部在县域经济中的职责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乡干部的正确领导,县乡干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县委书记在一个县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对该县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15]。而要推动县域经济,就必须提高县乡干部的领导发展能力。 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笔者认为领县乡干部要提高领导能力,应着眼于抢抓机遇、科学决策能力的提高,突破封闭思维模式,面向市场,创新配置资源思路。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准确定位;应着眼于把握重点,推动落实能力的提高,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为切入点,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应着眼于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机制创新能力的提高,实施人才战略,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不竭的推动力。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县域经济能否走向壮大,关键在于培育人力资源,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瓶颈”[16]。因此,必须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考虑,把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落到实处。总之,三农问题错综复杂,任重而道远,以上仅仅是对近年来学术界对三农政策论述的一个综述。任何改革的一小步进展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本文只是就其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梳理,试图为下阶段的改革和有的放矢的争论理出思路。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背景中的村民自治 导论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农村开始了以承包制为核心的改革,农村经济因此而飞速发展,解决了整个国家的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的发展却逐步减速,形成了最近若干年“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危险”的三农问题。李昌平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可以说是21世纪初中国三农问题最形象的描述。 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方案也是复杂的,并不存在唯一最优的方案,因此政策选择往往是多样化的。不过,大家的基本共识是,三农问题,在宏观上不可能依靠农村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关键还是要依靠城市化。很多人认为,城市化,是中国避免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减少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必然出路。他们的政策建议就是,中国政府应该帮助中国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1]农民要致富,就要发展农业,农业要发展,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其言外之意就是,要缩小农业人口的规模,让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这显然是符合逻辑的。既然在当前的宏观格局下,三农问题很难依靠农村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三农问题,在宏观意义上只能消失,而消失的方法就是城市化。 中国农业问题官员、农业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第一步,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给农民以最基本的权利。他认为,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将他们从土地和其他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的事情。他建议,城市不论大小都要向农民开放,让他们可以在城市安家落户。不得对农民工进行歧视性的管理。[2]杜润生的建议实际上也是要让三农问题消失,但其方法是给农民以权利。最近浙江省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把农民改为居民,要变“二元化”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为“一元化”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可以说在中国开了先河,这势必为解决浙江的三农问题奠定制度基础。[3] 农民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要靠政府,更重要的是要靠农民自己的组织,包括农会,还包括村民自治、乡镇选举和县政权的民主。杜润生先生认为,农民要建立自己的组织,要像工人有工会那样有农会,行使已经拥有的权利,让政府听到其诉求。还要“推进民主改革,先办村民自治,进而实行乡政权选举直至县政权民主重建”。[4] 徐湘林先生则认为,“三农”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国家业已形成的城乡差别对待的政策结构和高成本运行的县—乡农村管理体制。高成本的县—乡管理体制则可以通过可行的乡村治理模式的改革(如乡镇长选举和自治)得以改善。[5] 这些研究都是非常可贵的,其政策建议也很有实践意义。本文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宏观意义上的努力,更需要微观意义上的村民本身的努力。而发展村民自治是其中关键之一,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基础,又是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三农问题为背景,分析中国村民自治的法律逻辑,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村民自治的成功之道,以及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效应。 一、村民自治始于法律 现代法治是一种基于个体自由和平等意义上的法治,在这一体系中,每个人在私人事务上是自治的,每一个公共单位在自己的公共事务范围内是自治的,每一个经济单位、社会单位和政治单位,在自己的事务范围内是自治的,各级政府和国家也在自己的范围内是自治的。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合作,都可以依靠法律得到解决。在法治秩序中,立法是一种政治程序,基于经验产生秩序的规则,解决政治上的冲突,凝聚政治上的力量,形成政治上的和谐;行政是一种执行程序,基于知识制定公共政策,运作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司法是一种理性、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秩序,着眼于具体利益,利用正当程序,协调并解决各个方面的矛盾。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而只有为维护皇权统治而设立的惩罚性的法家之治。在这样的治理体制中,每一寸土地都是皇家的财产,每一个人都是皇家的臣民,任何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都是为了皇帝的江山稳定,即使提倡以民为本,也不过是说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需要照顾民生。 所以,中国传统上的乡村自治并不是现代法治意义上的自治,而只有因“山高皇帝远”而产生的“管不着”意义上的“自治”,或者因与皇权有特殊关系而得到的“自治”,如地方的诸侯和王国。建国以后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仍然不能说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1982年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第一次在宪法意义上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原则,为中国村民自治提供了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法律基础。它使得中国的村作为一个公共管理单位可以与政府平起平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公共管理单位,自主提供自己的公共服务,解决自己的公共问题。 1982年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宪法还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这一规定,有三个内容值得关注:一是村民委员会按照居住地区设立,也就是说,它不按照行政安排设立;二是村委会成员由选举产生,而不由上级政府任命;三是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其与基层政权的关系由法律规定,不过宪法具体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基本内设机构以及基本职能,主要是办理本地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与政府的关系是协助社会治安,并发出基本的声音。 这一宪法规定没有很快进入实践层面。5年以后,也就是1987年11月24日全国 人大常委会才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在全国局部地区开始试行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1998年11月4日,在试行11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各地开始全面推广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这一实践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出版了很多文献。本文将探讨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中国村民自治提供的法律基础,以及在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与职能 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于1998年11月4日经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共30条,仅3100多字。各省人大常委会一般都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施办法,增加内容不多,主要是细化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一般也只增加500~1000字而已。 《组织法》一开始就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目的是,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组织法》和各省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村民委员会主要有如下具体的职能: 村民委员会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如因地制宜地兴办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村民委员会具有准司法职能,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村民委员会具有经济规划职能,编制并组织实施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村民委员会具有组织管理经济职能,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依法管理财务和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草场、森林及其它财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村民委员会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职能,也就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从这些规定来看,村民委员会的政治目的是村民自治和民主,即通过民主的方式自我管理,它同时兼具经济发展和道德提升的目的。《组织法》和相关规定,使得村民委员会不仅具有公共管理意义上的、以民主为基础的强制力,如公共服务融资所需要的强制力,更具有了在经济管理上的强制力和道德上的强制力。在现代社会里,公共权力组织的权威通过民主得到保障,其强制力的危害被民主程序和法治化解;经济组织的强制力表现为内在的组织能力和外在的竞争能力,而其强制力的危害则由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国家法治化解;道德组织的强制力,往往通过其非赢利性和成员的自愿性得到化解。村民委员会作为政治、经济和道德三位一体的组织,其职能往往趋于无限:作为经济组织,它不一定面临市场的优胜劣汰;作为道德组织,它又是赢利性的,并且成员未必自愿。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委员会即使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治约束机制,由于在经济和道德方面缺乏规范,也会演变成职能无限的、不受村民约束的组织。 这说明,现行《组织法》有关村民委员会性质和职能的规定存在缺陷。它使得村民委员会在法理上相对于村民不仅有天然的行政上的优势,毕竟有组织的人群相对于缺乏组织的村民有组织成本低的便利;还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优势,因为依据法律它具有经济管理职能,兼具道德教育职能。这很可能使得村民委员会有机会滥用村里的经济资源,甚至滥用公共管理权力。而当村民委员会与基层政府关系密切,并能够得到基层政府充分支持的时候,以上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对此,冯兴元等学者提出重建农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社自由进入和退出,产权明确到个人,有注册登记,具有经济法人地位,政府对其实行税收优惠。[6]这一做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活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制度上的基础。对于村民自治来说,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则有利于规范村民委员会的经济职能,使其专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至于道德教育问题,笔者认为,公共权力机构不适合承担直接道德教育的任务,这一职能应该让位给农村的志愿组织。在台湾,义工很多,服务范围很广,大家都发自内心。大陆很多白血病人的骨髓都来自台湾人的捐献。这一切都得力于社会志愿组织的发达,值得借鉴。 三、村民委员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不是在组织真空中运作的,与它并存的还有村党支部、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还有所谓的主管部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等。 《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乡、民族乡、镇等基层政府不得干预村民依法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但是,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地位,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可能被突破: 一是《组织法》规定,基层政府可以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如果这种指导、支持和帮助是道义上的,或者说是技术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在程序上是应村民委员会要求,而不是基层政府主动,那么基层政府的作用对村民委员会来说就是咨询公司性质。如果这样,这一规定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任何合法组织都可以给其以指导、支持和帮助,包括学术研究机构,甚至国际组织,如美国的卡特研究中心等。 在实践中,这一规定具有强制意义还是咨询意义,主要取决于基层政府,而它如何选择,则取决于它对村民自治的态度。在现实中,基层政府都倾向于选择强制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在程序上是基层政府主动进行。基层政府往往根据过去的传统,利用现在法治不健全的机会,把村民委员会当作其下级单位,而村民委员会也不得不把基层政府当作上级对待。这时候,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会出 现两种情况:一是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政府的下级政府,村民自治变成了“村民上治”。二是民选的村民委员会有可能仰仗民意对抗基层政府,出现村民委员会与基层政府的冲突。而一旦上级政府统统收回相关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会遇到难度。 什么是指导,什么是支持,什么是帮助,法律并没有详细规定,其进一步的解释权和执法权往往掌握在具有行政优势的基层政府手中,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损害村民自治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比如,有些基层政府为了解决一些村存在的问题,专门派乡干部分区负责村的公共事务,这些分配到村里的人就成了这些村的实际领导。当这种情况制度化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乡镇政府与村之间的新一级政府组织,乡公所,凭空增加了农民负担。再比如,有些基层政府为了充实自己的财力,以帮助村民委员会为名,集中所有村的财力物力,实施“村财乡管”,这就在财务上剥夺了村民自治。 二是《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种协助,如果是自愿的,基于特定的契约的,那么村民委员会就不是基层人民政府的下级单位。如果这样,实际上这一规定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因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因此,这一规定在实践中极有可能是强制性的。于是,当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事务的财政、行政方面的关系不明确的时候,这一条款就会让村民委员会在实际上成为乡镇政府的下级单位。这时,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上下级关系,一种是村民自治与乡镇政府处于对抗的状态。这正好是中国农村目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两种典型关系。《组织法》还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对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这一规定加了“应当”,显然已经变成了法律义务。也就是说,村民委员会至少相对于有关司法部门来说,已经成为下级机构。 三是《组织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一规定,可能会在两个方面改变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 一方面,村民自治在行政上可能从村民委员会转向党支部。在实际运作中,如果村民自治要实现,就必须要让农村党支部进一步民主化,让村民能够选举党支部,比如党支部书记在党内选举之后经过村民确认,或者村民选举出候选人,再经过党内选举确认。 另一方面,农村党支部和上级党委之间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农村党支部成为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乡镇党委是乡镇政权的领导核心,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之间也自然而然地从非上下级关系转向实际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这时,如果要确保村民自治,就不仅要使农村党支部的产生过程民主化,而且还需要在职能上进一步调整与乡镇党委之间的关系。否则,村民自治就不是完整的。 根据这些分析,《组织法》有关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各种各样指导、支持、帮助和协助的条款可以删除,因为它对于村民自治有害无利。 至于有关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地位问题,目前更多的做法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这就是承认基层党支部在村的核心领导权,然后在选举程序上做一些变动,让基层党支部书记和成员具有民意基础。这种做法在当前来说,有利于改善村民自治。不过,由于基层党支部与上级党委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这实际上一笔勾销了村民自治,除非上级党委不领导基层党支部。 所以,从长远来说,还需要思考在宪政结构转变条件下执政党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自治的完善,政府治道变革的进行,党的执政结构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给经济组织、社会自治组织以自己的运作空间,在政府进行治道变革的同时,党也需要根据民主原则、法治原则来行事。在乡村治理层面,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方式不改革,村民自治就没有发展空间,很多不正常的势力,就会利用这一组织结构来破坏村民自治。如何着眼于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来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运作方式,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法律问题。 四、村民自治的保障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肯定不会自动进行。所以,《组织法》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保障条款。 《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这一规定赋予地方人代会和常委会法制监督权。不过,这一规定现在看来几乎形同虚设。因为就现有的运作机制来看,在村民、村委会和乡镇政权等发生冲突的时候,地方人代会及其常委会并没有什么适当的介入机制。这些问题,现在一般通过上访机制来解决。在现行体制中,上访是一种行政性的介入机制,在改变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行政偏好,解决问题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很可能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忽略了更多相关问题。对村民自治来说,通过上访来解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很可能在制度上改变村民自治的结构,因为它会使得村民自治经常受到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 《组织法》第十五条进一步规定,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其当选无效。这一规定,在制度上显然也有助于强化上级政府对村民自治的干预。因为它赋予县乡两级行政机关和代议机关权力,调查并依法处理有关不正当选举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司法调查和处置权。行政机关处理问题的程序是行政性的,具有强权干预特征;代议机关处理问题的程序是议论性的,不具有行动性。这两个权力的性质都不利于处理选举纠纷。要处理选举纠纷,最好还是规定由司法机关来处理,如向检察院举报,检察官出面调查,然后向法院控告,法院受理等。另外,这一条款规定的措词也具有事先定罪的意思,好像已经发生了确凿的不正当选举,只要告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就可以了,实际上任何不正当选举行为的举报,都可能是政治性的,都需要通过正当程序来确认。让选举纠纷通过司法程序解决,而不是通过行政和立法程序解决,可以确保依法选举,为村民委员会选举提供法治基础。 《组织法》第十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这一段的规定,显然是把村民委员会当作乡镇或县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下级单位了。一是这一条款为村民委员会指定了自己的主管部门;二是一旦村民有请求,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就必须调查核实并责令村委会如何做。 从这一规定的内在激励结构来看,它是在发现问题的时候,不鼓励村民利用现有的村民自治内在的民主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在运作上助长县乡政府对村民委员会进行行政干预。对村务 公开是否满意,实际上可能是个体意见,也可能是集体认同的意见,或者是有分歧的意见。这时候如果没有首先在村治结构内进行民主运作,个别投诉导致上级政府出面干预,显然不利于真正识别什么是合理的村务公开,什么是违法的村务不公开。如果要确保村民自治,最好是完善村治结构的内部冲突解决程序。在此基础上,再有限引入上级行政调解程序,最后打开司法程序。通过村治内在的民主程序,外在的行政辅助程序,还有被动的司法程序,可以比较好地处理村治的内在冲突。至于“经查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则是画蛇添足了。法治的基本原理,不需要在法律条文里到处重申。 最后,上述三个条款之间也存在矛盾:首先,它规定《组织法》的实施保障机关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代会;其次,规定乡人代会和县人大常委会、县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来处理不正当选举问题;第三,规定县乡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有关村务公开不当的问题。这三个规定,在逻辑上显然是混乱的。如果规定只有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代会才有保障权力,县乡两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就没有权力来处理不正当选举和政务公开运作问题。如果有权力,则需要把县乡两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也加在里面。 从道理上来说,全国人大是《组织法》的制定机关,自然它也有权保障其实施;各省人代会可以制定实施细则,自然也有权保障《组织法》的实施。所以,简单地规定只有地方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权力,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从法理上来看,公民也有保障其实施的权力,因为该法律很多方面的实施都需要村民积极主动。 从这些低质量的规定可以看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制定,实际上是一个行政过程,它带有大量的行政偏好和行政性文件的传统。如何去除其中的行政性因素,凸显法治的原则和价值,给村民自治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可以说是中国村民自治顺利发展的重要挑战。 五、村民委员会的设立与产生 根据《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设立原则有两个,一是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二是便于群众自治。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这说明,村民委员会的设立过程是行政与民主相结合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治理结构是行政主导的,所以,村民委员会的设置,实际上往往是行政上的便利考虑优于村民自治的考虑。从实际来看,村民委员会的设置,往往是几个自然村一个,或者一个大村,被分割成两、三个小村。这可能适合管理,但不见得有利于村民自治。因为村民自治主要是公共事务的自治,公共事务有一个自然的范围。如果若干自然居住的村落组成一个村,或者一个自然居住的村落分割成两三个村,都不利于在整体上配置公共资源,而且很可能导致若干村在村务方面的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在未来,应该考虑主要由村民自主设置,而政府的程序主要是辅助性的,而不是主导性的。 1987年试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选举方面的规定比较简单,经过10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选举方面的规定已经比较详细了。根据这些规定,村委会主任及其成员三年一届,连选连任,而且只能由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推选产生,主持选举。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而且当场公布,选举还设立秘密写票处。 此外,第十六条还规定了罢免程序,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这一程序,使得村民和村民会议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而不必上访到上级政府或者人代会了。不过,其前提条件是,不满村委会成员的村民至少能够组织起来召开村民会议,而且有半数人以上的人不满村委会成员,否则还需要求助于基层政府或人代会。 1998年《组织法》的这部分规定是值得称道的。它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任期,有具体的做法确保村民的权利,而且还可以罢免村民委员会。这都有利于村治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走向自治型。 六、村民委员会运作规则 《组织法》对村委会的运作也作了明确规定。首先,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情,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组织法列举了七个方面的事项:乡统筹的收缴方法,村提留的收缴及使用;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而且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决定什么事情与村民利益有关,需要由村民会议来决定。 其次,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监督: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等。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三,村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说明村委员的运作方式是委员制,而不是首长负责制。此外,还规定,村委会对村民要坚持说服教育,不得强迫命令,不得打击报复。这说明,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不是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以共识为基础的公共管理关系。 这些运作规则,有很大的针对性,主要是解决村民自治试行多年来所暴露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过,从这些规定也可以看到,村民自治在财政关系和公共政策执行方面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一是村的财政来源是村提留,乡财政的来源是乡统筹。村委会负责村提留的收缴及其使用,还负责乡统筹的收缴;二是村委会负责实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水电费收缴等。 这说明,村民委员会在财政意义上,是上级政府的收入执行机构;与此同时,还是国家政策的执行机构,也是水电等公用事业机构的收费机构。 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因此在法律上,政府不能把它当作下级执行机构,只能把特定的行政职能依法授权给自治组织,并且在财政上给予支持。而水电等公用事业机构,本来就是有成本核算的,应该自己直接向村民收取水电费,或者通过合同委托给村民委员会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代收水电费。在这一方面,要确保村民自治,各级政府和公用事业单位需要学会如何直接面向村民,需要有制度安排来直接履行公共职能,如果需要村民委员会协助,则要有财政上和法律上的支持。 结语 总之,作为法律文本,《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操作意义上规定了村民自治运作的技术规则,二是在集体意义上,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与村民、村党支部、包括基层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和人代会等多方面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的运作是否顺利,其组织法在操作层次上和集体层次上的法律规则是否完善,两个层次上是否逻辑一致,非常关键。也就是说,当在操作层次上、集体层次上的法律规则都比较完善,而且相互之间逻辑一致的时候,它就能够顺利运转,实现村民自治;如果不完善,不一致,就可能发生种种冲突,危害村民自治。本文在操作和集体两个层次上分析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逻辑上存在的缺陷,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个方面的修改思路。文秘站版权所有 应该肯定,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村民自治奠定了基本的法律基础,并且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村民自治,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和罢免提供了良好的法律规范。但由于实行村民自治的时间比较短,各级政府还不习惯于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来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公共管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过程中的行政主导使得这一法律带有很多行政偏好 ,使得村民自治的法律规则在操作层次上和集体层次上,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弥补,但通过积累实践经验,可以逐步完善。因为中国村民自治本身就是通过逐步演进发展起来的。在未来,中国的村民自治本身也同样需要在逐步累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以完善。 回到本文的主题,即三农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宏观上需要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整个国家取消城乡分治,需要各级政府顺利实现治道变革,实现政府决策民主化,政府行为法治化,同时,村民自治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微观基础。要发展村民自治,实际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村民自治的法律基础。有了稳固的法律基础,村民自治就有了运作的框架,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制度上就有了良好的微观保障。在这个意义上,本文的努力应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特别是在城市,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从广大农村来看,市场经济因素发育还很不成熟,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仍然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时的特征。如果说,在城市,改革的顺序是先经济发展而后政治改革,属于经济改革的深入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那么,在农村,制约经济发展和融入市场体系的主要因素,则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滞后紧密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要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或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步伐,要想走出“三农”困境,则必须用政治体制改革来带动。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需在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上取得突破: 一、“三农”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三农”问题既需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更需要加快形成农村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这一良性机制的核心,就是提高县乡政权机构的运行效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县乡干部为组织核心与推动力的,县乡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而调动县乡干部积极性,还缺少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现阶段我国县乡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效果,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突出体现为:县乡机构设置过多、过滥,政权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挚肘、扯皮,人浮于事,不仅运行效率低,而且压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这种体制下,既“以人为本”,即一切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志为本,又不能“以人为本”,即不能尊重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干部心气不顺,工作机制不顺,管理体制不顺,再好的资源、再好的政策,都难以发挥最佳效益,从而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体制惰性,形不成县域发展的合力。 二、新型农村政治体制的确立必须以务实、高效为前提,建立这一体制需要对现有农村政治资源进行整合。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县乡政权和村级组织起决定性作用,直接面对基层复杂而具体的矛盾。但从政权机构的构成看,现在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政府负责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机构同时存在,共同参与经济运行与决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同一问题实施指导和解决。特别是党委和政府之间,分工不明确,工作相互交叉。重大事项都是党委决策、政府实施。涉及到一些具体工作,党委、政府都有分管领导。这种政治体制的运行结果:一是对同一问题难以形成一致意见,决策不果断,影响效率。二是对难点问题、复杂问题推诿扯皮,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形成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三是争功推过,形成矛盾和恩怨,班子不和,矛盾重重,内耗严重,好事抢着管,难事推着干,造成有些事谁管谁都不管,有些事谁都来管的局面,使当事者无所适从。尤其严重的是,县乡政府的一把手都是党委第二书记,实际上是“二把手”,决策时都是书记拍板,有时党委领导代行政府职能,或过多干预政府工作,影响政府领导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在出现问题后,追究责任时又是政府领导受过。如,在十分严肃的防治“非典”、禽流感、安全生产等工作中,都是书记挂帅决定重大事项,行政正职和分管领导提出的意见并不能实施,但出现问题时都是行政正职和分管领导受责。如此种种,使县乡政权机构的效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必然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改革这一体制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区分农村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区分县域与城区的不同情况,从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务实、高效为前提,对现有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新队伍。 三、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在整合农村政治资源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两大障碍。一是思想障碍。主要是在党的领导的具体实现方式上要转变观念。传统理论与作法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党委管理一切,只有党委的决策才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此相适应形成了现在的机构设置与体制。改革这一体制就必须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与突破,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农村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点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影响力上,无论哪一级组织或机构,只要党员领导干部占主体、以党的理论和宗旨为指导、在党的组织监督之下、以“三个代表”为要求开展工作,就能保证党的领导、党的威信和影响力,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思想前提,才能大胆地对现有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人员障碍。改革农村政治体制,具体体现为对现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机构必然调整人员。富余人员怎样安置,在岗人员怎样配置,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而且,这部分人员都有很大的“能量”,矛盾错综复杂,解决不好,既影响积极性,又影响社会稳定。只有这一关过好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党政合一设置、两权分立运行、乡村一体自治、民间组织调节。农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原有政治体制下,党政机关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把自已当作农民的救世主,行政运行与村民自治相冲突,直接侵犯农民的利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构建新的农村政治体制。 党政合一设置,就是改变目前党委、政府分立的局面,县以下实行党委、政府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减少领导职数,党政交叉任职,实行党委书记负责制。在这种机构设置的框架下,县域只有一个“一把手”,党委书记与行政首长“一肩挑”,对农村经济发展负总责。根据各地情况不同,领导职数可以定为6-8人,其中,党委书记兼任行政正职,主持全面工作。专职副书记1人,主 管政法、纪检、党务、群团等党的工作。设行政副职5-7人,分管具体行政业务。 两权分立运行,就是通过党政合一设置,确立党领导下的行政权体系。通过对人大、政协机构的整合,确立议事监督体系。通过对这种整合,将县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机构合并为两家,分别行使行政权和监督权。 乡村一体自治,就是减少乡镇这个中间环节,撤乡并村,实行村支部领导下的村域自治,县级党政部门根椐工作职能,将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村。如:农业局直管村级农业事务,民政局直管村级民政事务等等。村中实行村总支或村支部领导下的村委会工作制度,涉及党的方针、政策等需在农村落实的事项,由村党总支或党支部负责,其他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村级发展的事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相冲突的,实行村域自治,由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决定,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机构而存在。 民间组织调节,就是培育、发展和完善农村的民间组织,如农民协会和各种专业协会,将过去由乡、村承担的民间调节功能,交给民间组织管理,由民间组织承担。如,成立农民协会,作为农民自我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既可以代表农民维护农民的权益,反映农民的意愿,同时,还可以作为党与政府同农民进行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依靠农民协会这种民间组织,解决依靠法律、政策所无法解决或无法高效解决的民间矛盾与纠纷,有利于农村的稳定。文秘站版权所有 五、构建新的农村政治体制,必需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得到通畅的贯彻实施,实现党的意志;二是党的组织在农村起决定性作用,不同层面的群体都能紧紧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体现党的号召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做到上述两点,不一定非按传统方式一切由党委机构决定,使人大、政府、政协等处于从属地位,这样,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按照新的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加强党的领导主要通过健全组织制度来实现。如,党政合一后,一方面,党委会、政府会分设,重大事项由党委会提出、决策,政府会予以贯彻实施。另一方面,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党内政内有所区分,使领导班子中占绝对多数的党员干部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归根到底是发挥党组织的活力,只要党员干部、党的组织在农村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就能保证农村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三农中国) 三农问题论文:对统治时期地方三农问题探索 一、农业问题 阎锡山为了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不仅重视工商业、矿业、军事工业、金融业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一直都把农业的发展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上。1917年10月1日,阎锡山发表了他的《兴利除弊施政大要》,1918年4月20日发表了《山西用民政治实行大纲》。在这两个大纲中,他把发展农业作为振兴山西经济的首要任务。兴利除弊即兴三利、除三弊。兴利的意思是兴三项即水利、蚕桑、种树三项;除三弊即妇女放足、男人剪辫子、禁吸食鸦片[8]。他之所以提出这三项,是为了给农业发展创造条件。1918年10月9日,阎锡山又提出了三事即造林、植棉、发展畜牧。这三事与前面的兴三利、除三弊构成了“六政三事”[9]。他非常重视他的六政三事,还在省政府专门设立了办理六政三事的机构———六政考核处。从阎锡山的施政大纲看,他认为“山西全靠农业”[10],而发展农业又“以增加生产为主”[11]。为了增加农业生产,阎锡山除了对上面所说的如水利、种树、桑蚕、种棉等提出具体要求外,对诸如肥料、种麻、种耔、防治病虫及牲畜疾病等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阎锡山振兴山西农业经济的决心,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是把发展山西的农业作为一个综合系统的工程来对待的。经历了1920年的旱灾后,阎锡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振兴农业的必要性,到1921年便在全省开始实施第一次兴农政策,其中以兴修水利、种树造林、扩大种棉、种桑养蚕、发展畜牧为主。1925年2月阎锡山召开全省实业会议。不久,为了振兴农业又成立了山西农业专科学校,为农业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还设立了农业实验站,专门从事农业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建立了棉业实验场、林业促进会等。这些措施是从根本上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措施。同时,阎锡山还认识到,发展农业的关键在村级,村级政权是否按他的兴农政策办事是他的兴农计划能否完成的重要环节。1932年,阎锡山重掌山西大权后,开始重振山西农业,颁布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列出农业、矿业、工业、商业、交通五项内容,再次把农业放在了首位。其中农业的内容非常详细,有农事、水利、林业、畜产、烟叶、植树棉业等方面。阎锡山兴农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在发展山西农业方面的历史作用,当今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的农业确实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然而,特殊的国际局势又赋予了农业特殊的特征。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主要是日用消费品,而农民则是其主要市场。帝国主义向农村倾销商品的结果是打击了农村的手工业,这样就迫使农村把农产品送到市场去换取货币,以便购买他们所需的商品,客观上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商品化、经济作物生产扩大、农业经济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对外贸易发展、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原料引起的,是农业经济殖民地性的表现,经济作物的生产排挤了粮食生产造成农业经济的凋敝,农民生活更加困苦。 二、农民问题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农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农民的生活来源一般都依靠耕种土地,务农是农民的主要职业。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限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单靠务农并不能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下表可以充分表明这种情况:上面两个表很清楚地表明了当时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远远不能满足身体需要,甚至要靠吃毫无营养的糠麸、豆渣维持生命。务农不能解决问题,农民不得不去寻找新的生路。不同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不同的地域特征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兼职工作”。为了生计,他们靠出卖自己的体力和技艺挣取一点农耕以外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只要哪里有谋生的机会,农民就会马上蜂拥而至,或变成运输工人,如脚夫、船夫之类;或卖身为奴仆婢妾;或进入城镇工矿区等。山西独特的、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农民提供了卖煤的条件,农民们赶着马车去卖煤,兼营简单的运输业是山西农民的特有的收入来源之一。农村手工业也是农民农耕收入以外的收入来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瓦解,加上封建势力土地兼并和天灾战乱的频繁发生,使广大农民陷入了贫困破产的境地,这就引起了农村人口的迁移流动,而这正是近代农村动荡、变革新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时期农村人口流动主要有四种方式。首先是向其他村的流动。例如“:在农忙季节,成群结队的农业工人,从一村到另一村,寻求待遇最高的工作”[12];“每于务农时期,则结伙出口,出西俗称‘找工’……赚得钱后而稍闲时,仍回家居住”;“每届除草及收获之时来,事毕即去”[13]。当任何谋生之所都找不到的时候,就成为流浪的乞丐和流民。另外,农村租佃关系的改变,使农业经营中的雇佣劳动也随之增加,农民更多的成为自由、半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奔向各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雇主。农业雇工队伍扩大。总之,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农村人口的流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是向城市的流动。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城市工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创办工矿 企业的高潮兴起,城市、工矿区经济发展起来,吸收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工矿区。如:1907年以后各地设立了许多公司、工艺厂。着名的有祁县益晋织布有限公司(1980),灵石振兴有限公司(1910),平遥新智制造公司和振兴制造有限公司(1912)等[14]。这些公司和工艺厂都吸收了附近农村的大批劳动力。当时的工业、矿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据1919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从事工业、矿业的劳动力分别为405064人、15777人,共计420841人[15]。另外,随着工矿业的发展,运输业、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许多农村劳动力大量从事运输业、服务业,或者兼作运输业、服务业。第三是向其他省区的流动。民国时期,“晋俗以商贾为重,皆服贾于京畿、汉口、两湖,东西北三口,致富在数千里,或万里外,不资地力”。明清时期的晋商是背井离乡的远行者,从蒙古高原到长江边上,从呼伦贝尔的草原到西南的贵州,都有山西人的足迹。而此时的农民涌向了省外,主要是蒙古、华北、东北、东南地区,工商业的大力发展使农民看到了高额利润,于是纷纷弃农从商。这样一来就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第四是向新垦区的流动。北洋政府推行放垦政策,招引大批农民进入新垦区。随着边疆地区的放垦、移垦,山西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到蒙古、东北、西北各地。总之,阎锡山统治时期,山西省农村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为了生计,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另谋职业,从而造成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流动的总趋势是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边远地区,由人口稠密、已开发地区流向人口稀少、未开发的地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阎锡山统治时期,在“村制”、“村政”的行政体制下,农村的社会秩序较前更为稳定。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有“六政三事”政策的指导,并且在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这一时期农民的生活却穷困潦倒、苦不堪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充分说明民国时期山西的“三农”问题未能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农村旧势力的继续存在使行政体制不完善;又如农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有些片面。把农民所从事的职业作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更全面的解释。占农村人口43%的纯粹农耕者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村封建势力的盘剥以及帝国主义侵入山西农村的影响而生活穷困。除了这些外在的原因,农民自身的狭隘性与保守性也是农民收入不能迅速增加的原因。他们总是满足于微薄的收入和旧有的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而不能掌握时机,适时的调整经营理念,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才能增加收入。综前文所述,我们把农村、农业、农民三方面综合起来研究或许可以有新的发现,或许可以为解决当前我省的“三农”问题找到一点可以借鉴的经验,至少有教训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 更多精品来自3edu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我国当前“三农问题” 的主要表现与解决途径 摘要:本文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各级政府未来的“三农”政策提出了一些诚恳的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归纳起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我国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 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 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3、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 4、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 目前,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用薄膜、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 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6、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 目前,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 。“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五统”指“五项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比较高,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严重歉收,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通常情况下,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三提五统” 的费用比较高,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一直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 7、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8、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9、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副业收入、渔业收入、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来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缴纳利息税,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一是活儿难找,二是工资低,三是要钱难。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10、农民的收入偏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11、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资金、生产技术、市场条件、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减少农民的意见,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但过于分散,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于耕作,又不利于田间管理,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3、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 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随大流,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 14、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 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影响了社会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受资金、技术或观念的限制,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15、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政策观念非常差,缺乏号召力,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 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难以做大做好,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17、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笔者不是农业问题专家,也不是管理农业生产的政府公务员,但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我国一些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民的甘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为此笔者通过此文提出如下建议,供我国各级政府和主管“三农” 工作的领导在制定农业政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时参考。 一、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会进一步发展。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现行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设计规范进行修改,将如何优化线路设计从而减少对农田的占用特别是对良田的占用的内容纳入设计规范。 2、严格执行城乡工业用地审批制度,原则上城乡工业用地严禁占用农田,必须占用时政府应收取高额的补偿费用。 3、严禁中等以下城市占用农田设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已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如果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造成大批农田长期闲置时,应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做好所占农田的复垦工作。 4、中等以下城市严禁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对大城市的城市广场建设规模应适当控制。 5、加强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提倡高层住宅建设,控制低层住宅和平房建设,禁止占用大批农田的别墅区建设。对征用土地后房地产开发应有时间限制,对已经征用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的土地应坚决收回。 6、农村住宅建设应尽量减少农田的占用,杜绝良田的占用,对农民的住宅面积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应适当加以控制。 7、对目前部分地区撂荒的耕地应做好复垦工作。 8、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倡农民对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荒地进行开垦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1、尽量推广机耕和深耕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 增加农家肥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条件。 2、乡镇政府、村委会应组织村民做好已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使其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对农民采用合作、入股等方式兴修水利设施在政策上应予支持,在资金、技术上应予帮助。 3、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优良品种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 ,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受其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支配。国家可以采取经济和财政手段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或适度上涨,防止“谷贱伤农” ,同时也要防止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会引发与农产品相关的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商品是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这就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起我国经济的动荡,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近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力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的长期密切配合,才能抓紧抓好。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依法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欺诈行为,从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04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逐步减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总理的郑重承诺引起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农业税在农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政府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也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少交几十块钱的税,对农民脱贫致富意义并不大。但我认为,对于富裕的城市居民而言,几十块钱仅仅意味着可以买一条普通品牌的香烟,可以听一场中等档次的音乐会,对富足地区的部分富裕农民来说也不算什么,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普通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而言,几十块钱意味着可以使一个失学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可以为整个家庭购买一年的酱醋油盐。更重要的是,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态度,意味着农民需要关心、帮助,农业生产需要保护;意味着政府多年重点宣传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真正取得了实效。我认为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会受到社会主要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领导广大农民再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受农产品总产量、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短期内增加农业收入的空间比较小,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针对这种状况,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应该主要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上来。 1、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现有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推进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现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积极向农民提供有发展前途的适合当地生产的产品生产信息,积极支持农民通过合作、入股、合伙等方式创办新的乡镇企业,创办初期政府在贷款、税收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3、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支持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4、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繁荣小城镇商品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 5、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坚决取缔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宏观环境,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能按时足额发放。 6、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农产品营销网络,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在农村、城镇设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支持农产品在当地规模收购,跨地区远距离销售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小议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经营完善探讨 一、农业经营:重点在于确立“双轨并行”的制度:稳定自给性小农,发展商业性大农 (一)我国农业绩效总体很好,农业问题并不严重 农业是一个产业,所以,它只能承担起与其作为一个产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经济学家的定义,农业的职能主要地表现在四种贡献上: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这样看来,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曾经走过了许多弯路,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全国城乡的食品供给常年基本有保障、丰年有余,粮食库存充裕;即使在农业份额已下降到仅占GDP总量14.5%的今天,农业仍能为国家赚取一定量的外汇收入(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181.4亿美元,顺差57亿美元);劳动力和资金仍不断地从农业部门释放出来;农业发展也支撑起了我国已初具规模的化肥、农机、农药、农膜等工业产业。所以,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如果仅仅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说是健康的,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很多人把我国目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地夸大了,把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弄得复杂化了。这很不利于我们对今后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当然,也就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例如,不少人在谈到农业存在的问题时,会提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太多。显而易见,这不是农业的错。相反,这是农业进步的表现。至于如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不应该视为农业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问题或体制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完全没有问题了。但农业的问题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并且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谈判后,我国终于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构成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以在比过去更宽松的环境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农产品也可以在比过去更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上,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上。怎么办?出路仍然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追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这种创新更为艰难,它必须是一种能超越国际经验的创新。 (二)加入WTO后,我国应选择一条新的“双轨并行”的农业经营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做到同时有效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充分照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实现以及保证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综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农业经营无非就是走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另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密集型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类型属于前者;欧洲不少国家和日本等的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土地资源相对太少,比欧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还要少得多,属于非常典型的小农经济;二是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家庭生产的农产品主要地是供农民自我消费。这既与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相联系,也与我国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市场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较差有一定关系。 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行”制度。 (三)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 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 1.有利于农村稳定。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2000多年间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的自由买卖与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是保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严重缺失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即土地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尽管笔者仍然坚决主张在农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用农地来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而言的情况下,土地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到2002年底的总人口为12.8亿,其中,有7.8亿人口、2.4亿个农户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能通过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稳定地保障占全国61%的农村人口有充分的粮食供给,那么,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4.有利于抵御外来农产品对中国的入侵。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制度下,即使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全球化进程更加激烈地冲击中国农业,也很难对农村这一大块粮食市场构成威胁,因为从总体上讲,农民基本上是不会靠买粮食过日子的。 5.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在保持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又能成功地将大量的农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城镇地区,那么,这一小块土地又会变成加强城乡联系的一种纽带。 (四)小农家庭经济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要使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的这些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是没有条件的。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端正对农业的认识。总的说来,目前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是太“深刻”了,“深刻”到了沉重的地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看淡”农业: (1)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业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基础性部门的作用,而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决定部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小,其所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低。 (2)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既要吸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过分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农业的教训,但也千万不可以在这方面矫枉太过正。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非农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非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加上其大国特征,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家庭小农经济应该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政府应鼓励、提倡、支持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营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倡把小农经济完全引导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美、加、澳是因为其土地面积多、人口少,它们必须用机械和土地来替代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因为实行规模经营,自产的农产品无法完全自我消费,会有大量的剩余,所以,这些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这些国家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所以,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 在一些人地关系方面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又是与美、加、澳不一样的。总体说来,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为保护与储备土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营造自然景观而为之的环保型农业;另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经济目的的,农产品通常也进入市场,但由于政治(选票)与社会公平的需要,政府对农业实行大量补贴,以至于从经济上讲远不如进口农产品更划算。这种农业发展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既没有必要走美、加、澳式的大规模的农业市场经济之路,也没有必要走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依靠大量政府补贴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根本上做不到:因为美国式道路需要其农产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欧洲武道路需要有很强的政府财力作后盾。 因此,中国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小农经济确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形式,并把自给自足而不是家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作为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当然,这并不排除小规模的自由市场交易。我们千万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是,即使搬来了,我们也执行不了。 2.调整一些方针政策,其中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政策和一个体制:一是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二是农业税费政策;三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1)对于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而言,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应进一步做彻底改革。如果考虑到以上提出的有关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长远来看,国家根本上就不需要在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地区定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地方性的自由市场或者个体、私人经营者完全可以在市场原则下自主决定其在这方面的购销经营行为。 (2)对于农业税费政策而言,尽管目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被迫缴费的问题,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际来看,对我国现存的十分脆弱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经营制小农征收任何税和费都是没有道理的。如上所述,在欧美国家,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大量直接、间接补贴。而我国这样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产业在国家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的现在,不仅得不到反哺,还要继续被征收农业税,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考虑到以下三个具体原因,政府在设计进一步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时,应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第一,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黄箱”政策的应用今后会逐渐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运作空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可以做到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绿箱”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第二,尽管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只有500亿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的征税手段落后,收税的成本却很高,如果考虑到由于征管不严而产生的贪污和腐败现象,从农民那里收这点税实际上有些得不偿失;第三,被征农业税的对象多为真正的种田人,他们往往是农村中比较贫穷的人,收入很低,确实有些承受不了。 (3)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逐步地、分阶段地取消乡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建制。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从总体上改善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乡制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经历过三个主要的阶段,表现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从秦朝到隋初的700多年间的乡亭制下,尽管乡是作为一级基层行政管理建制而存在的,乡官一般也是由上级官方任命的,但人数一般很少。一个在秦汉时代管辖1万多户的乡,通常只有3—5名乡官(分别管理治安、赋税、劳役、教化等事务)。在从隋开皇十年(公元595年)改乡亭制为乡里制到清朝的保甲制的1000多年间,乡都不是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存在的,而是一个自治组织(乡官都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里的事务都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协调的,乡作为自治组织,只是起着协助县政府工作的职能。民国时期,乡作为一级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又被重新建立起来了,直到现在。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分两步对目前的乡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大量精简乡级行政管理人员;第二步则可以取消乡作为一级政府的建制,通过精干的县政府派出人员协调政府在农村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起坚强的村级自治组织。 3.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于: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向城镇地区为前提的。这意味农村家庭必须主要地从农业、农村之外创造其收入来源,而不是靠其所拥有的小块土地。以上所阐述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家庭经济是解决不了农民的收入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试图通过发展农业而使8亿农民致富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在农业之外。那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与流出就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了,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笔者所主张的家庭小农经济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命运。 (五)发展、壮大我国的规模型农业经济 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是WTO成员国了,必须着力于培植一部分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但另外的40%的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例如通过进口的办法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来解决。 美国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要是通过科学布局各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种植带而实现的。这方面的经验目前已开始逐渐地被我国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所接受。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就是一个明证。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说,由于人口与农业资源拥有量不对称,加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我国农业从总体上讲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但这并不排除我国少数农产品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品牌闻名、涉及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 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来看,美国采取的基本上是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我国在现阶段则有多种方式,例如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国家专业化种植基地、专业承包大户以及“公司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等。 要抓好专业化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国家必须在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 二、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 (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非农部门。这一点已为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所证明。 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多;同时,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从而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正是因为这种变化的发生及其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因为整个社会中在低生产率部门(农业等)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在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农村的发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导致农村本身发生分化与转型,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二)多种形式推进我国农村社会转型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会逐渐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本身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发生时期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农民在推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相关经验,所以,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转型之路。 根据笔者过去10年间在全国6个省的6个村所做的长期定点观察,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正主要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是一个明显例子。1992年时该村只是一个只有1500多人的比较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但后来由于香港、台湾、日本及欧美投资者纷纷投资于此,村子里出现了300多家外资企业,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人在此打工、生活、居住,加上国有银行、政府办事机构(如公安局、海关等)的进入,目前该村已经变成为一座具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相当经济实力的小城市了。只不过由于种种体制方面的制约,从名义上讲,这个村目前仍然属于村庄,属于农村地区,但实际上,其整体转型过程已完成了。这种类型的村子全国还有许多。 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或者成为集团公司的一部分。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名义上讲,华西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湖北省汉川市段夹村的变化更有意思:它被土生土长于本村的乡镇企业: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吞并了,全体村民自然地转化为公司员工,或工作、或退休领取养老金;村庄干部转为公司里的“农村工作部”干部,管理原来村里的农村工作。从统计角度来看,这个村仍然是存在的,村里的村民也仍被统计为农业人口。但实际上,这个村庄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了。 3.村庄溶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比皆是。珠三角的12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番禹)以及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所辖的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已完成了其社会转型任务了。 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从而导致其原所在村庄逐渐衰落,直至最终消失。山西省原平市的屯瓦村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各种关系迁移到原平市里了,而且他们的迁移还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先是一人进城,后来全家进城,最后他们彻底卖掉村里住、。退掉责任田而永久性地居留在城里。这样的农户目前已有50多户,比10年前的20多户增加了一倍多。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在杜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其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得十分丰富。我们应视其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走过的老路。 (三)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出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 当然,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也只是初步的。为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1.正确处理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家庭所有与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土地主要地看成农村家庭经济、家庭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有十分矛盾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更多地仅仅看成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矛盾了:农民在有了以小规模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后,他们必须、也会更加积极地走出这一小块土地而寻找新的经营与致富资源,这正好构成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起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规模家庭土地经营绝对不应该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它仅仅只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而已,最多只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农民流动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出农业部门而进入非农业部门,以及流出农村地区而进入城镇地区或其他形式的非农村地区(如新型的工业区),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他们在流动与迁移中寻找创业机遇与致富源泉。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与制度、体制制约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我们认识到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限制大都直接构成对农村发展的制约,而且限制流动的实施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解除此类制度与体制制约不仅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应尽快地对农民各种形式的流入与流出选择无条件地全面开禁,不得再以任何借口限制农村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迁徙。 4.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农民进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必然要进城。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流动与农村转型并不是通过农民进城实现的,我国农村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实现其目的。实践也表明,在北京、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全面放开城乡户籍管制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农民大量涌进城市的现象。 5.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践都已证明: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任何脱离城镇发展的农村发展计划都是难以成功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村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大都市区以及都市连绵带。 6.正确处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从总体上讲,这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以及向城镇流动具有特别重要的直接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经营与就业机会。 三、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权益保护,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一)农民为何穷 勿容置疑,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非常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使其生活状况得以大的改善,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宫国那样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可供发展的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就业的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失殆尽,甚至因此而欠下大笔债务,终身难以还清。 如果再将以上关系弄得简单、明了一些,我们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农业没有优势,政府无力帮助;第二,农民寻找出路,制度有些限制;第三,农业本不赚钱,还得上缴税费;第四,农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没有。 (二)出路在哪里 至此,农民之所以生活状况仍然较差的原因已经基本上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有许多方面的做法是需要改善的: 第一,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而这又是与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紧密联系的。所以,由此引申出的第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坚定地将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一件直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联系的事业来抓。而“农民办教育”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民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承办教育事业。与此相关的第二个政策建议是政府要尽一切所能,加上利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利用农民工的力量基本上都已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就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第二,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多方帮助。由此引出的第三条政策建议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从政治、经济意义上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全面开放,包括对农民开放。 第三,政府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因此,由此所引出的第四条政策建议就是各级政府不仅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而且也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税”(包括农业税)。 第四,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总揽全局的阶段,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我们的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与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如果国家总是与农民争利,农民问题将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将是非常困难的。很明显,在农民与国家之间,国家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因此,国家应自觉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外,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目前的体制下也很难得到保障。比如,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重比其他阶层代表的比重要少得多,4.8亿农村劳动力、8亿农村人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法定代言人。 西方有一句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农民第一”。它是指导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制定政策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志、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方面;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通常是由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评议、筛选、排序、表决,而决不是仅由政府从政府或国家利益出发单方面做出决定。因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存在许多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我国却缺乏这样的一些渠道。为此,应尽快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目前不少人将农民问题仅仅归结为一个收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收人问题的背后,它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十分重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基础发展完善思考 一、农业经营:重点在于确立“双轨并行”的制度:稳定自给性小农,发展商业性大农 (一)我国农业绩效总体很好,农业问题并不严重 农业是一个产业,所以,它只能承担起与其作为一个产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经济学家的定义,农业的职能主要地表现在四种贡献上: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这样看来,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曾经走过了许多弯路,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全国城乡的食品供给常年基本有保障、丰年有余,粮食库存充裕;即使在农业份额已下降到仅占GDP总量14.5%的今天,农业仍能为国家赚取一定量的外汇收入(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181.4亿美元,顺差57亿美元);劳动力和资金仍不断地从农业部门释放出来;农业发展也支撑起了我国已初具规模的化肥、农机、农药、农膜等工业产业。所以,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如果仅仅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说是健康的,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很多人把我国目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地夸大了,把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弄得复杂化了。这很不利于我们对今后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当然,也就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例如,不少人在谈到农业存在的问题时,会提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太多。显而易见,这不是农业的错。相反,这是农业进步的表现。至于如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不应该视为农业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问题或体制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完全没有问题了。但农业的问题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并且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谈判后,我国终于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构成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以在比过去更宽松的环境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农产品也可以在比过去更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上,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上。怎么办?出路仍然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追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这种创新更为艰难,它必须是一种能超越国际经验的创新。 (二)加入WTO后,我国应选择一条新的“双轨并行”的农业经营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做到同时有效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充分照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实现以及保证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综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农业经营无非就是走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另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密集型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类型属于前者;欧洲不少国家和日本等的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土地资源相对太少,比欧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还要少得多,属于非常典型的小农经济;二是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家庭生产的农产品主要地是供农民自我消费。这既与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相联系,也与我国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市场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较差有一定关系。 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行”制度。 (三)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 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 1.有利于农村稳定。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2000多年间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的自由买卖与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是保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严重缺失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即土地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尽管笔者仍然坚决主张在农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用农地来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而言的情况下,土地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到2002年底的总人口为12.8亿,其中,有7.8亿人口、2.4亿个农户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能通过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稳定地保障占全国61%的农村人口有充分的粮食供给,那么,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4.有利于抵御外来农产品对中国的入侵。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制度下,即使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全球化进程更加激烈地冲击中国农业,也很难对农村这一大块粮食市场构成威胁,因为从总体上讲,农民基本上是不会靠买粮食过日子的。 5.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在保持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又能成功地将大量的农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城镇地区,那么,这一小块土地又会变成加强城乡联系的一种纽带。 (四)小农家庭经济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要使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的这些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是没有条件的。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端正对农业的认识。总的说来,目前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是太“深刻”了,“深刻”到了沉重的地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看淡”农业: (1)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业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基础性部门的作用,而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决定部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小,其所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低。 (2)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既要吸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过分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农业的教训,但也千万不可以在这方面矫枉太过正。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非农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非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加上其大国特征,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家庭小农经济应该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政府应鼓励、提倡、支持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营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倡把小农经济完全引导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美、加、澳是因为其土地面积多、人口少,它们必须用机械和土地来替代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因为实行规模经营,自产的农产品无法完全自我消费,会有大量的剩余,所以,这些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这些国家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所以,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 在一些人地关系方面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又是与美、加、澳不一样的。总体说来,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为保护与储备土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营造自然景观而为之的环保型农业;另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经济目的的,农产品通常也进入市场,但由于政治(选票)与社会公平的需要,政府对农业实行大量补贴,以至于从经济上讲远不如进口农产品更划算。这种农业发展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既没有必要走美、加、澳式的大规模的农业市场经济之路,也没有必要走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依靠大量政府补贴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根本上做不到:因为美国式道路需要其农产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欧洲武道路需要有很强的政府财力作后盾。 因此,中国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小农经济确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形式,并把自给自足而不是家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作为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当然,这并不排除小规模的自由市场交易。我们千万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是,即使搬来了,我们也执行不了。 2.调整一些方针政策,其中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政策和一个体制:一是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二是农业税费政策;三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1)对于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而言,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应进一步做彻底改革。如果考虑到以上提出的有关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长远来看,国家根本上就不需要在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地区定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地方性的自由市场或者个体、私人经营者完全可以在市场原则下自主决定其在这方面的购销经营行为。 (2)对于农业税费政策而言,尽管目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被迫缴费的问题,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际来看,对我国现存的十分脆弱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经营制小农征收任何税和费都是没有道理的。如上所述,在欧美国家,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大量直接、间接补贴。而我国这样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产业在国家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的现在,不仅得不到反哺,还要继续被征收农业税,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考虑到以下三个具体原因,政府在设计进一步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时,应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第一,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黄箱”政策的应用今后会逐渐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运作空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可以做到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绿箱”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第二,尽管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只有500亿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的征税手段落后,收税的成本却很高,如果考虑到由于征管不严而产生的贪污和腐败现象,从农民那里收这点税实际上有些得不偿失;第三,被征农业税的对象多为真正的种田人,他们往往是农村中比较贫穷的人,收入很低,确实有些承受不了。 (3)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逐步地、分阶段地取消乡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建制。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从总体上改善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乡制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经历过三个主要的阶段,表现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从秦朝到隋初的700多年间的乡亭制下,尽管乡是作为一级基层行政管理建制而存在的,乡官一般也是由上级官方任命的,但人数一般很少。一个在秦汉时代管辖1万多户的乡,通常只有3—5名乡官(分别管理治安、赋税、劳役、教化等事务)。在从隋开皇十年(公元595年)改乡亭制为乡里制到清朝的保甲制的1000多年间,乡都不是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存在的,而是一个自治组织(乡官都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里的事务都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协调的,乡作为自治组织,只是起着协助县政府工作的职能。民国时期,乡作为一级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又被重新建立起来了,直到现在。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分两步对目前的乡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大量精简乡级行政管理人员;第二步则可以取消乡作为一级政府的建制,通过精干的县政府派出人员协调政府在农村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起坚强的村级自治组织。 3.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于: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向城镇地区为前提的。这意味农村家庭必须主要地从农业、农村之外创造其收入来源,而不是靠其所拥有的小块土地。以上所阐述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家庭经济是解决不了农民的收入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试图通过发展农业而使8亿农民致富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在农业之外。那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与流出就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了,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笔者所主张的家庭小农经济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命运。 (五)发展、壮大我国的规模型农业经济 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是WTO成员国了,必须着力于培植一部分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但另外的40%的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例如通过进口的办法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来解决。 美国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要是通过科学布局各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种植带而实现的。这方面的经验目前已开始逐渐地被我国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所接受。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就是一个明证。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说,由于人口与农业资源拥有量不对称,加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我国农业从总体上讲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但这并不排除我国少数农产品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品牌闻名、涉及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 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来看,美国采取的基本上是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我国在现阶段则有多种方式,例如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国家专业化种植基地、专业承包大户以及“公司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等。 要抓好专业化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国家必须在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 二、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 (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非农部门。这一点已为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所证明。 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多;同时,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从而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正是因为这种变化的发生及其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因为整个社会中在低生产率部门(农业等)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在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农村的发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导致农村本身发生分化与转型,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二)多种形式推进我国农村社会转型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会逐渐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本身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发生时期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农民在推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相关经验,所以,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转型之路。 根据笔者过去10年间在全国6个省的6个村所做的长期定点观察,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正主要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是一个明显例子。1992年时该村只是一个只有1500多人的比较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但后来由于香港、台湾、日本及欧美投资者纷纷投资于此,村子里出现了300多家外资企业,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人在此打工、生活、居住,加上国有银行、政府办事机构(如公安局、海关等)的进入,目前该村已经变成为一座具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相当经济实力的小城市了。只不过由于种种体制方面的制约,从名义上讲,这个村目前仍然属于村庄,属于农村地区,但实际上,其整体转型过程已完成了。这种类型的村子全国还有许多。 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或者成为集团公司的一部分。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名义上讲,华西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湖北省汉川市段夹村的变化更有意思:它被土生土长于本村的乡镇企业: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吞并了,全体村民自然地转化为公司员工,或工作、或退休领取养老金;村庄干部转为公司里的“农村工作部”干部,管理原来村里的农村工作。从统计角度来看,这个村仍然是存在的,村里的村民也仍被统计为农业人口。但实际上,这个村庄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了。 3.村庄溶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比皆是。珠三角的12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番禹)以及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所辖的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已完成了其社会转型任务了。 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从而导致其原所在村庄逐渐衰落,直至最终消失。山西省原平市的屯瓦村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各种关系迁移到原平市里了,而且他们的迁移还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先是一人进城,后来全家进城,最后他们彻底卖掉村里住、。退掉责任田而永久性地居留在城里。这样的农户目前已有50多户,比10年前的20多户增加了一倍多。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在杜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其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得十分丰富。我们应视其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走过的老路。 (三)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出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 当然,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也只是初步的。为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1.正确处理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家庭所有与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土地主要地看成农村家庭经济、家庭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有十分矛盾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更多地仅仅看成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矛盾了:农民在有了以小规模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后,他们必须、也会更加积极地走出这一小块土地而寻找新的经营与致富资源,这正好构成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起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规模家庭土地经营绝对不应该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它仅仅只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而已,最多只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农民流动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出农业部门而进入非农业部门,以及流出农村地区而进入城镇地区或其他形式的非农村地区(如新型的工业区),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他们在流动与迁移中寻找创业机遇与致富源泉。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与制度、体制制约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我们认识到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限制大都直接构成对农村发展的制约,而且限制流动的实施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解除此类制度与体制制约不仅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应尽快地对农民各种形式的流入与流出选择无条件地全面开禁,不得再以任何借口限制农村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迁徙。 4.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农民进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必然要进城。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流动与农村转型并不是通过农民进城实现的,我国农村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实现其目的。实践也表明,在北京、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全面放开城乡户籍管制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农民大量涌进城市的现象。 5.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践都已证明: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任何脱离城镇发展的农村发展计划都是难以成功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村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大都市区以及都市连绵带。 6.正确处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从总体上讲,这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以及向城镇流动具有特别重要的直接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经营与就业机会。 三、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权益保护,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一)农民为何穷 勿容置疑,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非常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使其生活状况得以大的改善,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宫国那样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可供发展的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就业的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失殆尽,甚至因此而欠下大笔债务,终身难以还清。 如果再将以上关系弄得简单、明了一些,我们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农业没有优势,政府无力帮助;第二,农民寻找出路,制度有些限制;第三,农业本不赚钱,还得上缴税费;第四,农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没有。 (二)出路在哪里 至此,农民之所以生活状况仍然较差的原因已经基本上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有许多方面的做法是需要改善的: 第一,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而这又是与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紧密联系的。所以,由此引申出的第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坚定地将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一件直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联系的事业来抓。而“农民办教育”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民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承办教育事业。与此相关的第二个政策建议是政府要尽一切所能,加上利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利用农民工的力量基本上都已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就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第二,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多方帮助。由此引出的第三条政策建议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从政治、经济意义上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全面开放,包括对农民开放。 第三,政府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因此,由此所引出的第四条政策建议就是各级政府不仅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而且也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税”(包括农业税)。 第四,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总揽全局的阶段,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我们的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与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如果国家总是与农民争利,农民问题将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将是非常困难的。很明显,在农民与国家之间,国家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因此,国家应自觉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外,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目前的体制下也很难得到保障。比如,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重比其他阶层代表的比重要少得多,4.8亿农村劳动力、8亿农村人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法定代言人。 西方有一句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农民第一”。它是指导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制定政策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志、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方面;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通常是由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评议、筛选、排序、表决,而决不是仅由政府从政府或国家利益出发单方面做出决定。因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存在许多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我国却缺乏这样的一些渠道。为此,应尽快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目前不少人将农民问题仅仅归结为一个收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收人问题的背后,它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十分重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体制管理改革思考 【摘要】:当前农业、农村、农民中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政策、环境以及农业天然生产要素不适合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本文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破解举措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地位 1、“三农”问题的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现实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为“三农”问题。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使我们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了一次飞跃性发展,很快它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使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受到了限制。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如何改善城乡差距?都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三农”问题的地位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我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 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以及其他3位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会议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中央新领导集体这种“三农”问题的治理理念显然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二、现有的一些错误看法 现在在很多人的意识当中存在忽视“三农”问题的错误想法,有的认为目前我国农业能基本保证全国粮食需要就可以了,主要发展工业;有的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要一段时间抓抓就能立竿见影,不需要长抓;有的认为“三农”问题仅仅是涉及面很窄的问题,只要就农论农就可以解决。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是否能持续进行下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长期不懈地调整改善,真正下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破解“三农”难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1、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一些专家曾指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保护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现代化,才有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必须把“三农”问题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础性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 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着力解决和缓和农民增收这一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矛盾与困难,就显得大为重要和迫切了。我们对“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重视它,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它,要有长期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意识。 2、需要减轻农民的负担。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坚持采取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很重视对减负的治理,对一些地区和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情况,曾多次文件严加制止,但收效不大,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仍普遍存在“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开展清费治乱减负的综合治理,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计委《关于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其次,要定期开展复查,注意和防止涉农负担反弹,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3、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国民财富的占用权。城里的一切公共设施都是国家承包了,而农村的一切基础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办起来的,产权却属于国有。不仅如此,农民用电、打电话比城里贵,农民孩子读书,老师的工资农民付,城里的教师工资国家付,城里有最低保险,医疗保险,国家的财政只是市民财政。农民只有负担,农民如何才能富起来?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我们应给农民同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保障权利,应给农民同样的贷款权利。不给农民同等国民待遇,农村经济无法提高,农民永远也翻不了身,“三农”问题永远也破解不开。 4、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的增收目标,只有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5、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 ①回报农民———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应该进入“以工补农”阶段了。所以,不仅要取消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步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保健的投入。农村税费改革应该进一步减少税费的征收。现在的问题是尽量减少农民负担。第一,是中国农民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发达国家还给补贴,我们更应该扶植他们增强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第二,中国农业GDP的比重仅占百分之十五,却要养活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根本无力承担税费任务。在可能的情况下停止向农民收取一切税费,用十年时间恢复和提高农村生产力,培育农村土地租赁市场,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形成,以应对WTO的加入。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就会冲击我们的农产品,城市不要本国农产品的时候,不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危机,也是国家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价格高?主要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制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营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化、科技水平的差异。美国农业已经农场化了,一般规模是5000亩,我国则是家庭经营,户均不过六、七亩,最大的户也不过二、三十亩。为什么我国农业不能规模经营?除了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把农民出租、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自主权完全还给农民和农产品价格过低过,另一个原因就是:过高的农民负担抑制了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其实农村改革说简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步步地减少对农民的束缚,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当农民有充分的自由后,很多长期困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 ③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理,就会膨胀、腐败,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第一,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仆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举措,是无所作为的。 6、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要有创新的思维。 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 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 三农问题论文:农业农村与农民三农问题探讨 一、农业经营:重点在于确立“双轨并行”的制度:稳定自给性小农,发展商业性大农 (一)我国农业绩效总体很好,农业问题并不严重 农业是一个产业,所以,它只能承担起与其作为一个产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根据经济学家的定义,农业的职能主要地表现在四种贡献上: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这样看来,尽管我国农业发展曾经走过了许多弯路,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全国城乡的食品供给常年基本有保障、丰年有余,粮食库存充裕;即使在农业份额已下降到仅占GDP总量14.5%的今天,农业仍能为国家赚取一定量的外汇收入(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181.4亿美元,顺差57亿美元);劳动力和资金仍不断地从农业部门释放出来;农业发展也支撑起了我国已初具规模的化肥、农机、农药、农膜等工业产业。所以,总体看来,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如果仅仅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应该说是健康的,并不存在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很多人把我国目前农业中存在的问题人为地夸大了,把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人为地弄得复杂化了。这很不利于我们对今后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当然,也就难以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例如,不少人在谈到农业存在的问题时,会提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太多。显而易见,这不是农业的错。相反,这是农业进步的表现。至于如何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不应该视为农业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问题或体制方面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农业完全没有问题了。但农业的问题多是发展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并且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谈判后,我国终于加入了WTO、这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构成了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一部分,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可以在比过去更宽松的环境中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农产品也可以在比过去更有利的条件下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国际竞争力。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上,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上。怎么办?出路仍然只有一条,那就是进一步追求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全球开放经济环境中、在开放市场条件下,这种创新更为艰难,它必须是一种能超越国际经验的创新。 (二)加入WTO后,我国应选择一条新的“双轨并行”的农业经营制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制度创新必须做到同时有效地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吸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充分照顾我国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实现以及保证农村社会基本稳定。 综观农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农业经营无非就是走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机械化基础上的规模型的大农(场)经济;另一条道路是指主要建立在生物化、技术化、保护型、密集型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类型属于前者;欧洲不少国家和日本等的情况则属于后一类。 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土地资源相对太少,比欧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还要少得多,属于非常典型的小农经济;二是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家庭生产的农产品主要地是供农民自我消费。这既与农户经营规模小直接相联系,也与我国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市场体系建设的软硬件条件较差有一定关系。 在充分考虑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应建立和创新一种将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与商业性的大农经济紧密结合、并行发展的新的农业“双轨并行”制度。 (三)保护、完善现行的家庭小农经济 家庭小农经济制度本身在中国具有许多优越性: 1.有利于农村稳定。土地是农民心目中永恒的有价资产,具有不动产性质。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权,使农民由无产者、雇工变成了有产者、自耕农,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汉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2000多年间经常发生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的自由买卖与不断发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让农民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并严格限制其买卖行为发生,是保持中国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 2.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保障。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弥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严重缺失所带来的种种不足,即土地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尽管笔者仍然坚决主张在农村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用农地来保障农民的生老病死,但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在广大农村基本没有社会保障而言的情况下,土地在这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非常重要的。 3.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到2002年底的总人口为12.8亿,其中,有7.8亿人口、2.4亿个农户常年居住在农村地区。如果我们能通过土地的家庭经营制度稳定地保障占全国61%的农村人口有充分的粮食供给,那么,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到了基本保障。 4.有利于抵御外来农产品对中国的入侵。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制度下,即使中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全球化进程更加激烈地冲击中国农业,也很难对农村这一大块粮食市场构成威胁,因为从总体上讲,农民基本上是不会靠买粮食过日子的。 5.有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在保持每家每户都拥有一小块土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又能成功地将大量的农业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及城镇地区,那么,这一小块土地又会变成加强城乡联系的一种纽带。 (四)小农家庭经济在中国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当然,要使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的这些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体现,不是没有条件的。以下三个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1.端正对农业的认识。总的说来,目前我们对农业的认识是太“深刻”了,“深刻”到了沉重的地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从三个方面“看淡”农业: (1)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农业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基础性部门的作用,而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决定部门。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小,其所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低。 (2)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既要吸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过分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农业的教训,但也千万不可以在这方面矫枉太过正。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非农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由于我国客观存在的非常紧张的人地关系,加上其大国特征,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家庭小农经济应该被确定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政府应鼓励、提倡、支持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建立起自给自足的经营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提倡把小农经济完全引导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美、加、澳是因为其土地面积多、人口少,它们必须用机械和土地来替代劳动力,通过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因为实行规模经营,自产的农产品无法完全自我消费,会有大量的剩余,所以,这些农产品必须进入市场。而且,由于这些国家有条件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很高,所以,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强。 在一些人地关系方面与我国相似的国家,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又是与美、加、澳不一样的。总体说来,它们的农业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纯为保护与储备土地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以及营造自然景观而为之的环保型农业;另一种对于农民来说是有经济目的的,农产品通常也进入市场,但由于政治(选票)与社会公平的需要,政府对农业实行大量补贴,以至于从经济上讲远不如进口农产品更划算。这种农业发展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真正含义了。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既没有必要走美、加、澳式的大规模的农业市场经济之路,也没有必要走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依靠大量政府补贴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根本上做不到:因为美国式道路需要其农产品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欧洲武道路需要有很强的政府财力作后盾。 因此,中国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小农经济确立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形式,并把自给自足而不是家庭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作为其经营的主要目标。当然,这并不排除小规模的自由市场交易。我们千万不能照搬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是,即使搬来了,我们也执行不了。 2.调整一些方针政策,其中主要的是两个方面的政策和一个体制:一是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二是农业税费政策;三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 (1)对于国家粮食购销政策而言,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应进一步做彻底改革。如果考虑到以上提出的有关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长远来看,国家根本上就不需要在以家庭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地区定购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地方性的自由市场或者个体、私人经营者完全可以在市场原则下自主决定其在这方面的购销经营行为。 (2)对于农业税费政策而言,尽管目前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被迫缴费的问题,但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际来看,对我国现存的十分脆弱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家庭经营制小农征收任何税和费都是没有道理的。如上所述,在欧美国家,农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大量直接、间接补贴。而我国这样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产业在国家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的现在,不仅得不到反哺,还要继续被征收农业税,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因此,考虑到以下三个具体原因,政府在设计进一步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时,应将农业税费全部取消,各级政府都不再从农民那里收取任何税费:第一,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黄箱”政策的应用今后会逐渐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尽管目前仍有一定的运作空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可以做到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绿箱”政策支持农业发展;第二,尽管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只有500亿元左右,但由于我国农村的征税手段落后,收税的成本却很高,如果考虑到由于征管不严而产生的贪污和腐败现象,从农民那里收这点税实际上有些得不偿失;第三,被征农业税的对象多为真正的种田人,他们往往是农村中比较贫穷的人,收入很低,确实有些承受不了。 (3)要想真正做到从根子上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大刀阔斧地对现行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其中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逐步地、分阶段地取消乡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的行政建制。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政府目前在农村里的冗员、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可以从总体上改善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 从历史上看,乡制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经历过三个主要的阶段,表现过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从秦朝到隋初的700多年间的乡亭制下,尽管乡是作为一级基层行政管理建制而存在的,乡官一般也是由上级官方任命的,但人数一般很少。一个在秦汉时代管辖1万多户的乡,通常只有3—5名乡官(分别管理治安、赋税、劳役、教化等事务)。在从隋开皇十年(公元595年)改乡亭制为乡里制到清朝的保甲制的1000多年间,乡都不是作为一级政府组织存在的,而是一个自治组织(乡官都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乡村里的事务都是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协调的,乡作为自治组织,只是起着协助县政府工作的职能。民国时期,乡作为一级基层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又被重新建立起来了,直到现在。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分两步对目前的乡制进行改革:第一步是大量精简乡级行政管理人员;第二步则可以取消乡作为一级政府的建制,通过精干的县政府派出人员协调政府在农村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起坚强的村级自治组织。 3.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于:一个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农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以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向城镇地区为前提的。这意味农村家庭必须主要地从农业、农村之外创造其收入来源,而不是靠其所拥有的小块土地。以上所阐述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家庭经济是解决不了农民的收入问题的。道理很简单,在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试图通过发展农业而使8亿农民致富根本上就是不可能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最终出路只能是在农业之外。那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转移与流出就成为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了,同时,它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笔者所主张的家庭小农经济制度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命运。 (五)发展、壮大我国的规模型农业经济 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我国现在已经是WTO成员国了,必须着力于培植一部分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因此,一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尽管依靠小农经济可以大致解决全国60%的人口的食品供给问题,但另外的40%的城镇人口的食品供给则需要国家通过别的办法来解决,例如通过进口的办法或者通过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种植方法来解决。 美国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要是通过科学布局各优势农产品的专业化种植带而实现的。这方面的经验目前已开始逐渐地被我国政府在相当程度上所接受。最近,农业部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就是一个明证。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说,由于人口与农业资源拥有量不对称,加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我国农业从总体上讲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但这并不排除我国少数农产品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这一规划,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建成35个特色鲜明、品牌闻名、涉及11种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专业种植带。这11种农产品包括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和水产品。 从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来看,美国采取的基本上是家庭农场的组织方式。我国在现阶段则有多种方式,例如国营农场、集体农场、国家专业化种植基地、专业承包大户以及“公司十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等。 要抓好专业化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国家必须在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等各方面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向欧美国家学习。 二、农村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 (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非农部门。这一点已为发展理论及国际经验所证明。 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以及目前正在兴起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加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多;同时,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从而农村中的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及其他非纯农村地区转移。正是因为这种变化的发生及其持续发展,国家经济效率得以不断提高,因为整个社会中在低生产率部门(农业等)就业的人越来越少,而在高生产率部门(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农村的发展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导致农村本身发生分化与转型,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逐步得以实现。 (二)多种形式推进我国农村社会转型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社会也会逐渐转型。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整个社会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向以城市主导的社会。 由于我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本身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发生时期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农民在推进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具有我国特色的相关经验,所以,我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条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转型之路。 根据笔者过去10年间在全国6个省的6个村所做的长期定点观察,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正主要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村庄就地发展成为城镇。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是一个明显例子。1992年时该村只是一个只有1500多人的比较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但后来由于香港、台湾、日本及欧美投资者纷纷投资于此,村子里出现了300多家外资企业,吸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人在此打工、生活、居住,加上国有银行、政府办事机构(如公安局、海关等)的进入,目前该村已经变成为一座具有相当人口规模和相当经济实力的小城市了。只不过由于种种体制方面的制约,从名义上讲,这个村目前仍然属于村庄,属于农村地区,但实际上,其整体转型过程已完成了。这种类型的村子全国还有许多。 2.村庄就地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或者成为集团公司的一部分。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名义上讲,华西仍然还是一个村庄,但实际上,它更是一个大的集团公司。湖北省汉川市段夹村的变化更有意思:它被土生土长于本村的乡镇企业: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体吞并了,全体村民自然地转化为公司员工,或工作、或退休领取养老金;村庄干部转为公司里的“农村工作部”干部,管理原来村里的农村工作。从统计角度来看,这个村仍然是存在的,村里的村民也仍被统计为农业人口。但实际上,这个村庄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了。 3.村庄溶于一个大都市区乃至一个大都市连绵带之中。这方面的例子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比比皆是。珠三角的12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番禹)以及长三角的15个主要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所辖的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也都已完成了其社会转型任务了。 4.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村庄里的劳动力大量地迁移到附近的城镇,从而导致其原所在村庄逐渐衰落,直至最终消失。山西省原平市的屯瓦村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一趋势。在过去的10年间,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各种关系迁移到原平市里了,而且他们的迁移还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即先是一人进城,后来全家进城,最后他们彻底卖掉村里住、。退掉责任田而永久性地居留在城里。这样的农户目前已有50多户,比10年前的20多户增加了一倍多。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在杜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其社会转型从形式到内涵都表现得十分丰富。我们应视其为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的成功转型,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走过的老路。 (三)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出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 当然,我国农村目前在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也只是初步的。为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六个方面的关系至关重要: 1.正确处理小规模土地的使用权家庭所有与大幅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土地主要地看成农村家庭经济、家庭经营的主要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那么,这两者之间就有十分矛盾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更多地仅仅看成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矛盾了:农民在有了以小规模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后,他们必须、也会更加积极地走出这一小块土地而寻找新的经营与致富资源,这正好构成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起点。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小规模家庭土地经营绝对不应该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它仅仅只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而已,最多只是谋生的基本手段之一。 2.正确处理农民流动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出农业部门而进入非农业部门,以及流出农村地区而进入城镇地区或其他形式的非农村地区(如新型的工业区),是整个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与社会转型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创造一切条件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动起来,使他们在流动与迁移中寻找创业机遇与致富源泉。 3.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与制度、体制制约之间的关系。正因为我们认识到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限制大都直接构成对农村发展的制约,而且限制流动的实施成本极其高昂,所以,解除此类制度与体制制约不仅已是大势所趋,而且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都应尽快地对农民各种形式的流入与流出选择无条件地全面开禁,不得再以任何借口限制农村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迁徙。 4.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与农民进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必然要进城。正如以上所提到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流动与农村转型并不是通过农民进城实现的,我国农村发展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实现其目的。实践也表明,在北京、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全面放开城乡户籍管制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农民大量涌进城市的现象。 5.正确处理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论是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实践都已证明: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任何脱离城镇发展的农村发展计划都是难以成功的。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村发展进一步推向深入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大都市区以及都市连绵带。 6.正确处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从总体上讲,这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持久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以及向城镇流动具有特别重要的直接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及城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经营与就业机会。 三、农民问题:核心在于权益保护,正确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一)农民为何穷 勿容置疑,作为一个整体,农民的生活境况目前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有四:一是非常有限的农业资源(土地、草原等)不足以使其生活状况得以大的改善,而国家又比较穷,不能像宫国那样补贴农业与农民;二是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非农产业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可供发展的空间很有限,农民在农业之外就业的机会不多;三是尽管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但他们所要承担的社会负担却很重;四是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仅仅覆盖了城市居民,没有包括农民阶层,因此,即使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能取得一点微薄小利,也往往会因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而丧失殆尽,甚至因此而欠下大笔债务,终身难以还清。 如果再将以上关系弄得简单、明了一些,我们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农业没有优势,政府无力帮助;第二,农民寻找出路,制度有些限制;第三,农业本不赚钱,还得上缴税费;第四,农民生老病死,社保基本没有。 (二)出路在哪里 至此,农民之所以生活状况仍然较差的原因已经基本上比较清楚了,那就是国家在对待农民这个群体上,有许多方面的做法是需要改善的: 第一,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尽可能地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而这又是与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不足、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紧密联系的。所以,由此引申出的第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大力加强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坚定地将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一件直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联系的事业来抓。而“农民办教育”的思路是不现实的,因为农民根本没有经济能力来承办教育事业。与此相关的第二个政策建议是政府要尽一切所能,加上利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功能,把尽可能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到非农部门以及非农村地区。目前,“民工经济”的效应已得到了初步体现。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利用农民工的力量基本上都已重建了一个相当于本省目前财政收入规模的新的“省级经济”,就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第二,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多方帮助。由此引出的第三条政策建议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地、彻底地从政治、经济意义上废除原有的户籍制度,使之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全国各级各类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应尽快全面开放,包括对农民开放。 第三,政府不再向农民收取税费。因此,由此所引出的第四条政策建议就是各级政府不仅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费”,而且也应停止向农民收取任何形式的“税”(包括农业税)。 第四,在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总揽全局的阶段,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应作为我们的一条重要政策尽快得到落实。 由此可见,农民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与处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如果国家总是与农民争利,农民问题将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农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将是非常困难的。很明显,在农民与国家之间,国家是起支配作用的一方,因此,国家应自觉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不仅仅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外,农民的政治权利在目前的体制下也很难得到保障。比如,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的比重比其他阶层代表的比重要少得多,4.8亿农村劳动力、8亿农村人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法定代言人。 西方有一句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农民第一”。它是指导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政府制定政策要充分反映农民的意志、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方面;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全过程,通常是由农民对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进行评议、筛选、排序、表决,而决不是仅由政府从政府或国家利益出发单方面做出决定。因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存在许多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我国却缺乏这样的一些渠道。为此,应尽快建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目前不少人将农民问题仅仅归结为一个收入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收人问题的背后,它所涉及的是一系列十分重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研究探析 近几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决策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上上下下都在讨论“三农”问题,纷纷为其献计献策。到底“三农”问题出在哪里、症结何在?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或缓解它?这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三农”问题的核心与症结所在 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农民收入问题、税费负担问题、劳动力转移问题、土地市场制度问题、农村金融制度问题、粮食流通体制问题,还有农村市场消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以及农民自组织等等问题。乍一看,怎么会冒出这么多问题来,使人觉得无从下手。论文百事通其实,当前农业、农村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近期才产生的,有许多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了,不过那时问题还没有累积到现在这种严重程度。另外,从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分析,农业、农村和农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其中有许多问题是相互关联,存在着衍生关系。比如,农民收入问题与税费负担、劳动力转移、土地市场、金融制度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市场消费等密切相关。因此,在陈述“三农”问题时,不能简单地罗列问题,应该找出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核心问题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对症下药。 我认为,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他问题要么是由这三个问题引发出来,要么与其紧密相联。目前“三农”问题已经和过去的“三农”问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假如说过去有“三农”问题,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表现在宏观层面上仅仅是一个农产品供给问题,或者说是食品安全问题;现在三农问题已经从食品安全问题演变成一个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在现阶段,归结起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城市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要相对落后。同城市相比,农村发展落后首先体现在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供给明显滞后。自1998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明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但是,在利用财政资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向城市投资多而对农村投资偏少。例如,1998年至2002年国家连续发行建设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资金约为1897亿元,占28.7%。2003年,国家又发行国债1400亿元,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为445亿元,占31.8%。就是这2300多亿元,还包括了大江大河工程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等,而这些投资直接受益的是全社会,对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在国家集中大量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后,使得城市公共品的供给和现代化水平上了好几个台阶。和国外比较,目前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国家。可是,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发展严重落后,同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这里,如果仅以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衡量城乡发展水平,那么当你进入中国的大中城市就好像到了发达国家,相反当你进入中国的农村又好像到了发展中国家。这种城乡反差既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投资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从1990年到2002年,城市集体和个人名义投资增长了14.6倍,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5倍,城市比农村增长速度快1.7倍。农村投资增长慢,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也慢,进而农民收入的增长也不会快。1990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9%,年均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8.4%)几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由慢变快,13年里居民收入增长了159.8%,年均增长7.6%,增速是80年代(4.5%)的1.7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比如,1985年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1.86倍,1990年为2.2倍,1995年上升到2.71倍,到2002年高达3.1倍。2003年,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9%,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23倍。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极其缓慢,同城市居民的差距也在拉大。从1993年到2002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上增长了2.58倍,而县及县以下仅增长了1.87倍。到2003年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水平是城市居民的1/3,消费差距比80年代扩大了40%以上。由于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需求明显偏冷,导致其在全社会中的市场消费份额出现了萎缩的趋势。例如,在1990年农村市场消费在全社会中的份额是53.2%,1995年降到40%,2002年进一步降到36.7%,2003年又进一步降到35%(见下表)。当前,农村投资不足,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已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为,在12.92亿人口中,有9.37亿农民在紧缩投资和压缩消费,势必会给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困难。可以肯定的讲,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要想启动内需首先必须将占全国2/3人口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鼓励他们投资,刺激他们消费,只有这样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会有动力。面对城乡发展差距,有人提出,目前中国的农村状况比过去恶化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差。这种说法有些偏激,甚至对农村缺乏起码的了解。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都比过去大大进步了。但是为什么三农问题又突然变尖锐了呢?关键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扩大到了某种限度,给人的感官视角造成了异常刺激,引起了社会部分群体的心理失衡,危及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认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收入、消费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核心体现在生存和发展上。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三农”问题呢?我认为是由制度和结构造成的,是由我们的制度设计缺陷和结构转换偏差引起的。 首先从制度看,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用计划经济、依靠行政力量造就了一个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和制度安排上偏废了农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们把主要改革精力从农村转到城市,集中在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对农业、农村的体制改革重视不够,造成了许多问题积重难返。 第二,农村制度的变迁受到了抑制。列举四个方面的例子:1、土地不能市场化。城市扩张、修筑公路和开发区建设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这些土地都是以低价强制性从农民手中征用的,造成巨额土地收益流失。2、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受到限制,基金会撤销,民间借贷不合法,造成农村金融从资金总量和机构双重供给不足,使农民长期陷入贷款难的境地。3、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限制非国有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4、城乡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形成财权和事权不对称,造成越是基层政府财权越小、事权越大,这引起基层政府向企业和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再从结构演变方面分析。结构转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构转换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国家在九十年代以后的结构转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不利的。为什么?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同时,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份额下降。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影响,财富过度向城市集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因此可以讲,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的差距扩大趋势,既是由市场经济变化引起的,也是由于一些宏观政策不当和制度安排偏差造成的。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解决或缓解“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什么地方?首先要强调一点是,目前社会上不应该用过激的言论,也不能用过激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是由历史造成的,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不断累计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企图想让一届或两届政府来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能操之过急,只能重点突破,如果社会上一些人总用一些偏激的言论、并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解决办法,对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益处。最近有人讲,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使政权退出农村,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幼稚的想法。因为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农民是弱势群体,如果我们的政权退出农村,这些弱势的群体谁来保护,农村的公共品由谁来提供,农村贫困问题由谁来解决。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帮助陷入困境的农民,并向农村提供公共品,都是政府在农村的责任。很显然,如果让政府退出农村,这些能产生很大外部性的公共事业会立即出现供给缺位。另外,还有人讲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在“三农之外”,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因为他把三农的长远问题和近期的问题混淆在一起了,我们不能把寄托于长远的战略手段放到现在来解决三农问题。所以最后我的结论是,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也要在三农之内,既要在近期也要在长期。 我认为在“三农之外”解决“三农”问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在三农之外”,我们的改革和政策目标是什么?我觉得核心是要实行向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过渡,将来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是要把城市和农村、政治和社会纳入一体化的进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近期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人口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政策(包括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这里,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点是农村税费,目前的农村税费改革不是最终目标,它是一种过渡方案,最终应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税收制度”,所以尽管目前农村的税费改革有进步,但是它的税制结构设计还是不合理的,仍然是一种歧视性的政策,这种歧视性政策从长远看是要消除的。 第二是土地市场开放问题。现在土地基本上没有市场而言,一级市场由国家控制,二级市场农民不许进入,农民在土地交易中始终处在被剥夺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发展成本会这么低,关键就在于农民有一块地。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稳定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之所以在就业不充分的条件下,还能稳定在农村,就是因为农民还有一小块土地。今后,如果说土地市场还不改革,还是由国家用低价强制购买土地,农民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中国的耕地就会大量、迅速地减少,我国的食品安全不但失去了可靠保障,而且农民还造反的,这会直接干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是“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目前我们的城市化道路走了一条不符合中国的道路,为什么?一是现有的城市发展是“关起门来搞城市化”,把农民关在城外,自己在城内搞现代化,这是为城市居民“锦上添花”,而不是搞农村“人口城市化”。二是我们在城市化道路上搞“天女散花”,强调大力发展小城镇,错误地认为“小城镇,大战略”,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问题。这是一种不符合国情的战略选择,实际上这是一种“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传统观念的延续,它实质上就是不愿意让农民进大中城市,不许他们分享大中城市积累的文明成果。从国情来看,中国若要遍地都去发展小城镇,总有一天我国会没有土地可耕,我国的城市化不能仿效美国模式,因为美国的土地资源要比我国丰富得多,而日本的城市化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土地、水资源稀缺,人口密集,我国应该与日本一样,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道路,这样可以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并能集中使用城市公共设施。 在外部进行改革的同时,农业内部也要进行改革。在世界任何国家,最终农民群体不可能变成零,工业化后仍会有一部分农民留在农村,政府要关注这部分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怎么关注?近期有几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第一,对农民的收入要采取直接的支持政策。我国目前对农民的支持政策不应放在是产量的支持方面,而应是对农民的收入进行支持。有人说对农民支持要间接支持,有人说要直接支持,我认为目前间接支持和直接支持都要搞,但是要有重点。有人讲不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因为我国财政能力有限,不可能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我认为这有两个误区需要澄清:一是以现行的体制,我们总搞间接补贴能不能坚持下去?因为我们过去对粮食采取的就是一种间接补贴,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改补贴越多,2002年补贴700多亿,连续几年来我们对粮食的补贴超过三千亿,这种间接补贴会造成低效益,引起腐败,农民损失大,支付成本高。二是中国现在实际上需要进行直接补贴的不是多数人而是少数人。我国目前用于农、林、牧、渔四大业的劳动力是31991万人,看上去很多,但是我们实际算一下,真正用于种植业的劳动力目前不到两个亿,这两个亿如果剥离了一些东部沿海地区,仅剩一些农业主产区,实际需要补贴的就是一亿人左右。在12.92亿人中,我国补贴政策的目标锁定1亿人。因此“我国是以少数人补贴多数人”是个错误的概念,真正要补的实际是少数人,如果进行直接补贴我们还是有能力的。 第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近期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改革思路应该是,粮食主产区的购销要彻底放开,国家的储备粮数量要控制在合理安全界线内,国有粮食企业要走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对粮农的保护和补贴要与国有粮食企业划断,坚持采取直接的补贴办法。 第三,农村金融改革。目前,我国推行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不够,范围太小,效果也没有农村税费改革那么大。今后,改革的思路就是要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沿着金融市场化方向,设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案,从金融市场主体和资金规模上都增加对“三农”的供给,用一种平等观念对待农民,让他们能和城里人一样有权利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我认为想靠现有的金融体系来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根本没有可能,必须通过改革发育新的金融组织。 第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和土地市场是联系在一起的。下一步在土地方面应该优先实行土地市场化,要把土地作为真正的商品进行交易,让土地变成商品,让土地的所有权真正归还于集体所有,不要再让一些城市人和一些中介商来非法剥夺农民。目前有人讲土地要私有化,我觉得目前提土地私有化不合适宜,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当前土地产权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民应该有物权,农民用土地可以进行抵押,进行投资,要把农民现在的使用权变成一种准商品,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强调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彻底改革的条件还不成熟,什么时候能成熟?我觉得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后,再来考虑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才算合适,1993年的中央11号文件强调三十年不变,这里面有深刻的理论含义和制度背景,它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区段。现在不宜过早的搞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在立法上、在土地是商品等方面多考虑些改革办法。当前在土地市场制度建设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尽快解决:一是对经营性用地要实行彻底的市场招标出让制度,土地出让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二是对于公益性用地,虽然目前只能按照协议出让办法从农民征地,但是征用价格原则上应以市场价格为标准,如果在征地过程中不能按照市场价格补偿农民损失的,就必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三是通过制度安排要将土地转让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为了确保土地流转的大部分收益归农民所有,建议在农村成立土地财产委员会,委员会由农民选举产生,其职责是代表农民对集体土地出让行使决策权,并决定土地补偿金的使用方向,监督出让土地补偿金的分配。根据需要,农村土地财产委员会可以是长期固定的农民组织,也可以是临时性质的组织,不管是固定还是临时组织,都必须以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为宗旨,以民主决策为原则,公正公平地为农民服务。 第五,农村公共品供给。目前,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品不是一种“恩赐”行为,而是一种责任。农民跟市民一样有发展权,有生存权,政府应该承担起最起码的公共品的供给,而不应该形成现在的“公共”财政只对城市人而不对农民提供公共品,或者只对农民提供少量公共品补贴的局面。公共财政要把公共品真正公平的分摊于城市和农村,现在到了应该用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时候了。今年中央政府调整国债使用结构,以数百亿元的规模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这是非常英明正确的,可以想见,这样坚持投下去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小,总有一天还会将这种差距消除掉。 最后,农民要有自己的组织。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不但要有政府来保护,有法律来保护,而且要由自己来保护。农民居住分散和生产活动不集中,这种无组织状态是他们在同非农产业进行交易和谈判中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必须让农民组织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影响的利益团体,引导和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参与国家决策,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组织是由三类组成的,第一类是在改革以前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这两类合作社具有上下垂直性质,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管理,带有较浓厚的官办色彩。第二类是乡(镇)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这些合作组织是解体后,原的经济职能转移由社区合作组织承担。此类合作组织大多依赖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并行使基层政权一部分经济管理职能。第三类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发育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农民和其他经营者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合作制原则自发建立起来的,这类合作经济组织都采取了自愿参加、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和收益返还的组织经营形式,他们在名称上也丰富多彩,有农村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也有农业服务公司(中心)等。从多年的实践考察,在三类合作经济组织中,最受农民欢迎、最有旺盛生命力的是第三类合作经济组织。今后,要发展和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解决以下两大问题:第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合作组织的立法,各类合作社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无法享受到政策优惠;第二,合作经济组织总量不少,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数以万计的供销社、信用社和社区合作组织,因体制落后、官气太重,难以为“三农”有效服务;另一方面新发育的合作经济组织又因数量少而满足不了“三农”的需要。同时,农民急切需要的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发展也严重不足。 面对上述两大问题,首先,应加强合作社的立法建设,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泰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合作组织立法上的经验,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其次,要大力支持民间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要扶持由农民自发建立起来的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从财政、税收以及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农民发展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重视其经济要求,坚持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让合作经济组织自我发展,切忌拔苗助长,防止用行政手段“归大堆”,导致合作组织发展太多、太滥,并出现行政化倾向;再次,要加快对第一、二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步伐,解决合作社由内部人控制和只为少数人牟利的问题,进一步明晰产权,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将其改造成真正意义上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己管理经营,为“三农”服务。 三农问题论文:丘陵区三农问题策略分析 摘要:“三农”问题是中国现阶段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也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契机,水土保持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以往“三农”问题突破口的研究分析,结合中国基本国情,从中国水土流失状况、提高农民收入、解放劳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等角度,因地制宜提出水土保持是山地丘陵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保护山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三农”问题;农民创收;解放劳动力;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如何选择最经济、最有效、并且最可行的“三农”问题突破口,专家学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观点。论文百事通(1)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乡镇企业的农业发展经济策略;(2)发展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3)确保农民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策略;(4)增加农村投入、加大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税费改革等惠农政策;(5)以新农村为契机解决“三农”问题。 本研究认为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城镇化),根据中国现有国情,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并可能将自始至终伴随着社会安定问题与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以往“三农”问题突破口的研究,要么考虑过远,要么一直在围绕着经济,却极少的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水土保持将可能成为山地丘陵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突破口,不仅能够发展农业现代化、解放富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进程,并且保护了山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三农”问题 在生态脆弱的山地丘陵区,“贫穷”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最大障碍。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农业资本投入长期不足,农业技术停滞,造成了农民教育、技术和经济的“贫穷”,农民剩有的财富只有土地,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农民只有扩大开荒面积,增加劳动力,提高农业产量。然而,由于生产技术难以保障,土地贫瘠,人口压力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愈加贫瘠,人民只得再次扩大生产面积,形成“广种薄收”的局面,导致“贫困-人口压力-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 2水土保持是中国山地丘陵区“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2.1水土保持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由于中国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特别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草原的超载放牧,乱砍滥伐,森林锐减,以及开发建设过程中乱采滥挖,对地貌植被的破坏,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生态功能衰退;泥沙淤积江河,形成小洪水、高水位、多险情的局面,给防洪保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水土流失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头号环境问题。 2.2水土保持提高农民收入 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增加人口环境容量,使群众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安居乐业有了基本的保障。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程,将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成为“富民工程、生态工程、德政工程”。2006年8月,水利部对对2003-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项目涉及山西、江西、湖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7省(自治区、直辖市)45个项目区、57个县。3年来,累计投入6亿多元,治理水土流失4783平方公里,治理区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减少1227.99万吨,年粮食总产增长41747.4万公斤,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9877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逐步实现“两改一变”(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变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一项有效途径。有机结合生物、工程、农耕三大措施,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农田增产增收,经济持续发展。2002-2006年实施的黄河水保生态工程乌兰察布市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018.8hm??2。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4.09%,林草覆盖率达到39.58%,减沙效率为47.1%,保水效率为21.6%,水资源利用率4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27元。 2.3水土保持解放劳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市化的过程,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就是农村变城市的过程,亦即农业现代化过程。象中国这样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大国,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安定人民与酷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战严寒,修梯田,积累了丰富的梯田建设经验。截至2006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梯田10.26万hm2,农村人均0.26hm2,基本农田达到12万hm2,累计总投资约6.3亿元(国家投资1.2亿元,群众投劳折资和自筹资金5.1亿元),投工1.23亿个,移动土石方6亿m3,使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基本上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梯田建设促进了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的发展,农民年人均从马铃薯种植中直接收入1200元,解放劳动力7.8万人,年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80元。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额度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是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力争25°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对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农户家庭调查显示,2002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比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2000年减少了13.7%,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的比重也从原来的80%下降到69%,农业中减少的劳动力主要流向建筑业,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行业。1998年以及2003年数据对比,与退耕前相比,全县总人口增加了0.76%,农业人口减少了0.16%,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的农业劳动力下降了20.67%,这说明退耕还林对人口资源的分布产生了明显影响。 三农问题论文:工业化与三农问题探讨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探源之一:产生背景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端;探源之二:“先天劣势”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组织;探源之三:“后天不足”中国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工轻农”倾向及其农业负效应;结语,对工业化与三农问题探讨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作为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产物的现代新兴制造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它的产生使人类生产活动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巨大转变,使人类得以用较小的劳动消耗获得较多的劳动成果,从而在社会财富的创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成为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现代工业对传统农业将产生更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不仅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绝对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在其相对份额增长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产出率和收入水平,以及较高资本积累率或投资率创造出广泛的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制造业部门的大量转移、农产品的特性、是传统农业中农民组织的涣散性、从收入分配政策看,我国自推进工业化以来,一直采取向城市居民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具体材料请详见: 近年来,“三农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人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何在?为什么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为“三农问题”所困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为什么“天生”表现为弱质产业、农民“天生”成为弱势群体、农村经济往往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为什么多年来我国主张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而实际上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生活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赖于对“三农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工业化进程中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以及各国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选择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 一、探源之一:产生背景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端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以及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有其特定的经济历史背景。自从产业革命导致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城市的兴起,就整体而言,农业这一曾经作为农业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就开始逐步被新兴现代制造业所替代,与此同时,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随之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除非一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一弱势产业和群体加以保护,否则,农业停滞、农村落后,以及农民生活的相对贫困似乎就成为产业革命,以及由此引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后果。这是因为,第一,作为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产物的现代新兴制造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有着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它的产生使人类生产活动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的巨大转变,使人类得以用较小的劳动消耗获得较多的劳动成果,从而在社会财富的创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成为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第二,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将互相促进、相互影响。但现代工业对传统农业将产生更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在工业化初期,传统农业为现代制造业的兴起作出了包括粮食、原料、劳动力和资金,以及市场等方面在内的贡献;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制造业,将以其技术和制度方面的明显优势,转而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更为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第三,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不仅成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绝对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而且在其相对份额增长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以其较高的产出率和收入水平,以及较高资本积累率或投资率创造出广泛的劳动力需求和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制造业部门的大量转移。 最后,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相对地位(即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相对份额)将呈下降趋势。与此相对照,工业部门则成长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随着农业相对地位的下降,在人们心目中,其绝对地位似乎也在下降,由此产生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唯工业化倾向”,它使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呈现不断强化和加剧之势。 二、探源之二:“先天劣势”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组织 与现代制造业相比传统农业在生产技术、产品以及农民组织等方面处于“先天”劣势。这方面的较早研究可见之于中国留美学者张培刚的早期著作《农业与工业化》。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年版,第⒉⒋章。该书在论及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时,深刻揭示了农业和农民的不利处境。张培刚在论述农业的“产品贡献”时指出,由于工农业产品供求关系变动引起的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往往对农业和农民不利,即当工业品价格由于需求不足而下降时,作为工业品生产原料的农产品价格也将随之下跌,而其下降幅度却往往超过工业品价格;另一方面,当农产品价格由于欠收或供给不足而上涨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价格也将随之上涨,且涨幅往往超过农产品价格。由此不难看出,在工农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即贸易条件)变动中,农业和农民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另外,在阐述农业的“市场贡献”时,张培刚认为,农业和农民在向工业化作出市场贡献时,自身作出了巨大牺牲:即当农业和农民作为工业品的购买者,往往面对“卖方垄断”市场”,由于价格由卖方决定,因而被迫支付较高价格;而当农民作为农产品的出售者,又面临“买方垄断”市场,由于价格往往由买方决定,因此不得不被迫接受较低价格。显然,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农业和农民无论作为买者还是卖者,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农业和农民的相对劣势地位,可以经由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加以说明。 其一是农产品的特性。由于农产品是有机的生物产品,这种特定的自然属性使其容易腐烂、变质,不易储存和运输,因此,生产者往往希望能够尽快出售产品,以减少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浪费,这样,在 出售农产品时,不得不被迫接受低价。 其二是传统农业中农民组织的涣散性。这种组织上的涣散性使众多个体农户,在直接面对市场时(无论作为买者还是作为卖者),客观上都将使另一方具有某种垄断优势。因为,无组织的个体小农户不仅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相反,容易形成彼此竞争、相互对立、互相削弱的内部冲突之势。这样,在面对数量较少的卖方和买方时,农业和农民的失利就成为必然。 由上述因素导致的不利结果,并非不可克服。其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中的技术进步以及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如果将现代制造业提供的先进技术(包括储存、运输和保鲜技术)运用于农业,由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引起的诸多问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克服。另一方面(即更为重要的方面),是使农业和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保护自身利益的组织。这样,市场结构将会随之改变,农民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能力及劣势地位就会根本改善。当然,所有这些条件的最终改善将取决于人的认识和努力。 除了农产品的特性和农民的组织性两方面因素外,农业和农民的不利处境,还可以经由农产品的供求弹性以及来说明。首先看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可以说,迄今为止,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仍然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加上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供给呈现较低弹性。这样,当农产品需求增加以及由此引起价格上升时,农业生产却不能相应地快速增长,从而使农业难以通过增加供给以获得价格上涨带来的收入增长的好处。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看,由于凯恩斯“基本心理法则”(“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和“恩格尔定律”(“食品消费支出在人们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愈来愈小”)的双重作用,加上现代合成材料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的需求也呈较低弹性。这就意味着,随着经济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增长和发展从需求方面获得“拉动力”的空间也相对较小。或许人们会说,这种分析排斥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的确,如果加进技术进步的影响,农业生产或农产品的有限的供给弹性将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而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将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与制造品相比,其供给和需求弹性均较低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与制造业产品相比,在农产品价值构成中扣除各项成本之外,新增价值(“附加值”)部分比重较小,加上其有限的后序“加工”过程又往往被制造业“包揽”和“垄断”,因此,农业虽然为其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自身却囿于比较利益劣势的局面而难以迅速发展。 最后,还由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弹性相对较低,以及农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率以及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率也较低,因此,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制造业等非农产业的兴起,如果一国政府对农业缺少明智的扶持和保护措施,听任经济生活中的比较优势法则和优胜劣规律的作用,那么,农业停滞、农村落后和农民贫困将不可避免。 三、探源之三:“后天不足”中国工业化战略中的“重工轻农”倾向及其农业负效应 前面,本文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角度,对“三农问题”的起源作了一般意义的探讨,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表现为农业与工业的双双进步与现代化?为什么有的(尽管是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在战后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成功地避免了“三农问题”的困扰?……显然,问题的答案还需从各国的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选择中去寻找。 众所周知,由于对工业化内涵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我国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在战后工业化起步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始终推行以牺牲农业换取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战略从其推行的开始,就对发展中国家战后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起着强化和加固作用。从另一种意义而言,这种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又必须以强化“二元经济结构”作为前提和手段,由此形成了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工业化”“城乡分割”与“工农对立”“二元结构强化”的“累积性因果恶性循环”。因此可以说,不恰当的工业化战略,是我国“三农问题”得以产生、并形成并呈“积重难返”之势的重要的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对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加以反思,为走出“三农困境”寻找出路,就显得十分必要。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分割”、“工农对立”、“二元结构强化”的倾向集中表现在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各个方面,包括收入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政策、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等。 ()从收入分配政策看,我国自推进工业化以来,一直采取向城市居民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种情况一度有所改善,然而,自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明显拉大。统计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占我国总人以上的农村居民,其收入在国民收中所占份额还不到,而总人口中不到的城市人口,其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超过刘书明等“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的几个重大判断”《财政研究》,年第期。,而且据测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前的倍左右,增加到目前的倍左右。 ()从价格政策看,为配合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战略,我国长期实施“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策,即通过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以使工农业产品交换条件有利于工业部门的积累和扩张。改革开放后,尽管多次调整农产品价格,但由于工业品价格提高更快,因此,工农业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有资料显示,年间的年里,以“剪刀差”方式流出的农业收入达到亿元。年均流出亿元,是改革前(年均亿元)的倍。“剪刀差”这种“暗税”给农民增加的负担已超过农业税(“明税”)负担(同前注)。。 ()从税收政策看,我国城乡居民税赋也呈现明显的“城乡倒挂”现象。依据我国目前税法和现行税制,城乡居民税赋负担严重失衡。从所得税方面看,城市居民所得税起征点为月收入元及以上者,而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年纯收入不到元,却必须履行纳税义务。从增值税角度看,城镇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起征点为年销售收入元者,然而,尽管一般农户远远达不到该收入水平,却户户必须交纳农业税。另外,现行税制对城镇个体工商户实行五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率,年应税收入不到元者,税率为。而在农业方面,对主要农作物征收的每亩实际税收负担率(税金纯收益)则分别为:稻谷;小麦;玉米;大米,均明显高于城镇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率刘书明等“关于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几个重大判断”《财政研究》,年第期。。另外,城乡税收征收方式及其(依据)也存在明显的于农于不利和对农不公现象。从理论上说,税收是基于经济收入的一种派生性收入。而我国农业税普遍采取“税跟地走”(“地跟人走”)的均摊式征收方法,以至于许多农户在几乎没有纳税基础和能力的情况下也被迫成为纳税对象。 值得提及的是,若不是刚刚在全国农村推行的旨在为农减负的“费改税”政策将多年来使农民不堪负重的税外“费”赋减了下来,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城乡居民的税赋差别就更为显著。 ()从政府投资政策(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提供政策)方面看,其“城市偏向性”同样十分明显。 一方面,在政府投入方面,我国一直采取向城市和工业建设倾斜的投资政策,改革开放后,虽然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有所增加,但相对量却呈下降趋势。例如,年,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即分别为:、、、、、和;年回升到,年又下降为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财贸经济》,年第期。。另外,在政府对农业投入增加的同时,农业税和乡镇企业税则逐年增加,结果两两相抵(不考虑“剪刀差”形式的间接流出),农业和农村的资源净流出远远超过净流入。另外,在政府固定资产投入中,城乡差别也十分明显。例如,在年的政府固定资产投入中,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占,人均达,元,而对农村集体经济投入的人均水平仅为元(同前注)。。最后,从我国农业产值比重与政府支农投入比重两个指标看,也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失衡。目前,我国农业产值占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仅占总财政支出的(同前注)。。 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提供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相当明显。公共物品应由政府(全部或部分)提供,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提供方面采取明显的城乡差别待遇政策。 农村的公共物品也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前者包括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大规模土壤改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防治病虫害、环境保护与公共卫生设施,通讯和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年义务教育普及等。后者包括区域性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能源、水利、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高中及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医疗以及文化设施等。 “纯公共物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提供,而“准公共物品”则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财政共同提供。另外,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尽管在性质上被界定为“私人产品”,但由于其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作物产品)及其产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具有明显的“外溢性”,政府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借助于价格、税收、以及投资政策等直接和间接手段,帮助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并增加收入。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提供长期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倾斜,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体制上的“二元结构”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政府财政预算解决,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则主要由农民出资负担。其后果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始终难以提高;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建设滞后,大江大河治理不利,导致水患频繁、干旱不断,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农村能源交通条件改善缓慢,公共卫生设施和标准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面临严重资金短缺,从而使占人口近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不能迅速提高。 ()从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看,我国社保体制“城乡差别待遇”更为明显。城镇居民享有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的保护;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享有“三条社会保障线”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政府举办的“再就业工程”等措施的关怀和保护;此外,城市居民还不同程度地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提供的好处。而在农村,除了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外,农民的生老病死别无其他保障。农民生活的目的和全部意义变得如此简单,那就是为生存着而“活”着。 四、结语 毫无疑问,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是多方面的,除普遍存在的某些客观原因外,有实际政策操作和处理不当的问题、有政策制定和决策中的失误问题、更有指导思想方面的偏差问题。本来,作为初衷,本文试图通过一般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我国“三农问题”产生和形成的深层原因。然而,结果表明,其结论似乎又十分简单,那就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之成败将最终取决于“三农问题”能否真正解决。 三农问题论文:三农问题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高度重视,提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我党如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涉及十分复杂的体制、政策和经济问题。过去研究“三农”,没有跳出“农”字,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当前“三农”主要问题 1978年,我国农村率先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这种势头保持了十多年,到90年代后期,农村改革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却不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进入新世纪,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涉及“三农”的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民增收困难 从*7—*0年,全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下降。*6年全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9.1%,*7年下降到4.8%,*8年下降到4.3%,*9年下降到3.8%,*0年再降至2.1%。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政策措施,*1年农民收入增长恢复到4.2%,*2年增幅达到4.4%,仍低于*7年的增长速度。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0年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2∶1,*5年为2.71∶1,*0年为2.79∶1。*2年农民人均收入2476元,城市居民人均收入7703元,城乡比约为3:1。这里要特别指出,农民人均收入的大约40%是实物折算来的,不是货币收入。除此以外,在货币收入中农民要留出20%~30%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此计算,城乡人均收入比要大于5:1。农民增收难问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农民购买力下降,农民用于生产的投入减少,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农村社会矛盾增多等等。 (二)农业效益低下 *5年以后,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持续走低,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9年与*6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和粮食类收购价格总指数分别下降了23.1%和24%。有专家计算,*7—*9年,粮食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减收40元,使农民纯收入增长减少15%。*7—*1年期间,每个农民现金收入仅增加18.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提高257.4元,出售农产品收入下降455.8元。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种局面不扭转,会给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3年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上升趋势,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信号。 (三)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长期以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投入很少。例如从*8—*1年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5100亿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用于农业(不含水利、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仅为56亿元,占国债投资的1.1%。专家指出,1950—1978年期间,通过价格差、农业税等形式,全国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资金155亿元,1979—*4年,平均每年流出811亿元。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成本收益率呈下降趋势,例如*7年种植业每亩成本纯收益率为34%,*0年下降为19.5%。*7年全国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是1267.69元,*1年则仅为1165.17元。 (四)农民负担沉重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高度重视、三令五申,但是成效并不显著。从根本上讲,体制问题和政策问题是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县乡吃皇粮的人员规模和工资水平如果不能减少,农民负担就会居高不下。在农业效益不高和农民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国家每年从农民身上收取约400亿元的税收,农民还要缴纳占纯收入5%的“三提五统”,这两项合法税费约1000亿元。资料显示,*0年农村人口人均税费比率为5%,城市人口人均税率为0.58%。除此之外,农村子女就学和医疗是农民最大的两笔支出款项,据有人对我国中部某省农村的调查,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要1000元,初中学生一年需要1400元,高中学生一年需要3000元,因子女就学致贫的农户不在少数。 二、“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城乡分治、一国两策、重城轻乡。城乡分治的二元化社会结构,是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而且形成一整套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相当坚固。“三农”问题近几年凸现出来,是新形势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体现。 (一)农村劳动力非充分就业,是农村相对贫困的根本原因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是我国农村的最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源。1952年我国农村人口4.9亿,1.1亿农户,16亿亩耕地,户均耕地14.5亩,劳均5.7亩。*2年我国农村人口9.3亿,2.4亿农户,20亿亩耕地,户均耕地8.1亩,劳均3.9亩。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约4.8亿,在乡镇企业就业或半就业的约有1亿人,有关部门统计外出务工的有9400万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约3亿人。根据农业专家调查,按农村现有生产率水平,农业大体需要1亿劳动力即可,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处于待转移就业状态。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工作极不稳定,随机就业,春去冬回,甚至随农忙季节来回流动,形成“候鸟”式民工潮,这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健康方向发展。造成这种局面有国家政策导向的原因,国家对城市居民就业是一种政策,对农村民工务工又是一种政策,加之有户籍、身份制度限制,形成了就业的“一国两策”,农民进城就业自然不会有长远打算和提高技能的内在需求,不能实现稳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说,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其他措施不能代替。 (二)农户分散经营体制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我国农村第一次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双层经营的农业经营体制。这种改革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家庭承包土地作为基本制度,土地作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相当于城市的社会保障,使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但是,以家庭承包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带来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家庭经营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现代科技的应用,高度分散的农户难以对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竞争力难以提高。例如:美国、加拿大平均每个农户大约拥有土地*公顷左右,欧盟国家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拥有约20~30公顷土地,我国平均每个农户拥有土地0.5公顷。1987年前后,理论界开展过关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大讨论,有专家提出,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一个农户经营的最佳规模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平衡点,按中等劳动生产率水平,一个劳动力可以经营约20亩耕地。按照生产关系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现阶段应允许农民按照“自愿、规范、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实际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有偿流转是不可避免的。 (三)对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使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为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各国政府都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韩国1970年制定了新农村运动计划,到1980年,政府对农业投资总额达到27571亿韩元。日本*4年制定了一项对农业投资6兆100亿日元的计划,用于应对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2年,美国颁布新农业法,规定今后十年对农业提供1900亿美元的补贴。相比之下,我国是另一种情景,*0年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129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左右,比*0年的10%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低4个百分点。按WTO协议计算口径,我国财政支持农业的空间还很大,仅“黄箱”政策就有1740亿元。按照“绿箱”政策,用于农业科技、农民技术培训、扶贫、公益基础建设等的投入,还有更大的空间。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和农业的基础投入不够重视,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业发展的基础十分脆弱。由此看来,改革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符合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和发展趋势,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 人们习惯认为,农业是一个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国家应把它推向市场去参加竞争和经受考验。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农业还有作为产业之外的另一面,这就是欧洲提出的农业多功能性,其含义是:农村是国土的组成部分,是保持自然平衡的一种生态类型,农民是相对城市的公民阶层,是保持民族传统和本土文化的载体。因此,农业具有稳定社会格局和充分就业、保持国土景观和生态安全、传承民族传统和乡土文化的诸多功能,国家不能简单把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对待,要加以保护和善待,对农业的补贴不能看作是旨在扭曲农产品价格补贴。据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农业和农民进行直接财政补贴,原欧盟国家最先实行这种政策,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采取了类似政策。这种观点在我国还没有“市场”,应当对农业有一个再认识。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工业化过程要经历以农补工、工农平衡发展和以工补农三个阶段。根据对美、日及我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我国(内地)已具备第一个转折点的指标:一是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5%左右,工业和农业的增加值大约为6∶4,这个指标我国*8年已经具备。二是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人数总数不超过55%,我国*4年已基本具备。三是城市人口不低于全国人口的35%,我国目前接近这一指标。四是人均GNP在700美元以上,我国*8年已经达到。根据世界经合和发展组织*0年的研究报告,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率为生产者价格的51%,发展中国家平均在6%,我国为负数。总体来看,我国已具备条件和可能,应及时调整国家财政和基础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这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 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是真正落实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要有安排,“少取”要有措施,“放活”要有配套政策保障。有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有些可以很快作出安排。当前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发,调整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比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不低于总支出的15%,略高于1980年12%的支出比例。在国家财政每年新增2000多亿元中,应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农业和农村。国债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应不低于国债投放总量的20%,如果每年继续发行1500亿元,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应低于300亿元。 (二)消减有关农业税费 纵观世界各国,对农业征税的国家不多,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几乎都有“以工补农”措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跨过了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阶段,应当适时调整政策。首先应当积极考虑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消减农村教育附加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压缩乡镇“吃皇粮”人数,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消减农业税费应与各地税费改革、撤乡并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结合进行,对我国东、中、西部省区可区别对待并有一个渐进过程。 (三)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农业经营体制与我国相近,具有较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特点,这些国家都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科技应用、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生产资料供应甚至产品加工等服务,并在农户与政府、农户生产与市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种代表农民利益的非政府组织,可以提高分散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应对变化的市场,降低生产的市场风险,是一种成功的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区域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与农民结为利益共同体,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制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 实现农村人口的充分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战略任务。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对农民到城市异地就业给以“公平国民待遇”,包括改革现行户籍政策,就业歧视政策,子女就地入学,享受就业城市的公共服务等,使农民进城就业与城市居民就业完全平等,给他们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农民从土地、农村永久性解放出来,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 (五)加快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各国经验证明,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政府支持保护和科技进步。因此,在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科研工作投入,争取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从事公益性技术推广和服务的队伍,国家应给以稳定的支持和保护,同时鼓励相关科技企业、大学等按照市场规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有偿技术服务;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把大量实用技术组装配套成模式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科技应用率和普及率,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中纳米技术探讨 1.微乳化技术和纳米胶囊制备技术 所谓的微乳液,就是通过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的吉布斯自由能最小、状体均匀并且稳定,各向同性、粒径大小为l~100纳米、外观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而制备该微乳液的技术也称为微乳化技术。自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人们加大对微乳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并将微乳化技术已应用于纳米颗粒、微胶囊和纳米胶囊的制备。采用纳米技术,将微胶囊制备成具有粒径大小在10~1000纳米尺寸的新型材料。由于纳米胶囊颗粒微小,形成胶体溶液,易于分散和悬浮在水中,并形成清澈透明的液体,从而使所载的药物或食品功能因子改变分布状态而浓集于特定的靶组织,进而有利于提高疗效的目的,增加药品生产效率。在食品包装行业,纳米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并且该技术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利益。因为,在包装材料过程中,只需加入一定的纳米微粒就能够有效地增加包装材料的抗菌性能与密封效果,从而更好地为食品包装提高质量安全保障。同时,在冰箱制造行业也能看到纳米技术的应用情况,通过纳米技术能够有效地生产出一些抗菌性的冰箱,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此外,由于纳米材料的尺寸微小(纳米级别),并体现出特殊的功能,在食品包装过程中加入一定的纳米微粒有利于改变对现有包装材料的性能,从而进一步保证食品的安全。甚至已有不少人研究纳米技术在玻璃和陶瓷容器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加入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地增加了脆性材料的韧性与强度,还可以有效地吸收紫外线防止塑料包装由于时间过长而出现老化、变质等现象,进而增加食品包装的使用寿命,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 2.纳米技术在超细微粒和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 在当今的高新技术研究领域中,超细微粒尤其是纳米粒子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方向,并是当今急需加大研究投入的领域。经过超细化处理后的物质,粒子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比表面积也大大增加,界面能显著提高,表面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显现出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能。通常情况下,制备超细粒子的方法为超细碾磨法,例如市场上比较普遍的具有强抗氧化性的超细绿茶粉与具有强结合水能力的超细面粉等。研究表明,粒子越小越有助于人体的吸收消化,约1000纳米的超细绿茶粉呈现出较好的营养消化和吸收率,其营养价值大大超出普通的绿茶粉。又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超临界流体制备超细微粒技术,也属于纳米技术制备超细粒子的范畴,该技术可以较准确地控制结晶过程,对粒子尺寸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生产出的超细微粒粒径小且粒度分布均匀,该技术在医疗药物制造行业较为普遍,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3.纳米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纳米传感器技术也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并已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谓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采用选择性结合靶分子的生物探针,对食品进行安全监测的技术。因为,纳米材料本身就是非常敏感,对于不均匀的生物与化学物质反应灵敏,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材料相结合,可以制备新型的传感器件,并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效率。例如与生物芯片等技术结合,可以使分子检测更加简便、高效的纳米生物传感器。近年来,人们通过纳米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安全、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快速、有效、灵敏地检测。例如,在传统的检测领域,尤其是监测微量细菌时需要扩增或富集样本中的目标菌,从而无形中增加监测步骤,同时过程繁琐而费时费力,然而,利用纳米技术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石英晶体微天平等研制而成的纳米生物传感器,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检测所需的时间,还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进而提高监测效率与精确度。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纳米材料发展比较晚,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纳米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但是,这并不影响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纳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纳米技术将会引发一场新的食品科学的革命,为食品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发展空间,也会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引领人们走进一个全新的食品行业,进而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作者:宋冠岐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教学创新 1合理规划理论教学,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的“3.5+0.5”的培养模式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掌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产实际,精选教材。教材选用魏兵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基础》。该课程教学计划安排51课时,课时少,内容广,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强化公式应用,弱化公式推导。工程力学主要讲解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重点讲授极限与配合,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材料主要讲解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以金属材料和塑料为主,结合食品行业的发展,增加食品行业当前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机械设计部分包括常用机构、连接、机械传动、轴系,这部分内容和后续课程及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工程应用多,属于课程的核心内容,机械传动中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突出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强化设计方法和公式应用;机械加工基础以毛坯的制造工艺和切削加工方法为主要内容;液压与气压传动重点是液压传动的原理、组成和特点,常用液压元件的功用及常用的液压回路。介于课程学时少,结合课程的特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自学加辅导或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理论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工程力学基础、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良好互动,避免注入式教学。机械设计中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难度大和实际联系密切,采用讨论式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前,选择和生产实际常见的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如以齿轮轴为典型案例,通过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强度校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机械加工工艺制定等环节,可以把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架起了课程的桥梁,知识结构相互衔接,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内容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工程设计而产生厌学情绪[4]。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讲解平面连杆机构、机械传动、金属切削机床、轮系、液压系统原理时,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生产经历,缺乏相应的想象能力,采用动画技术,生动形象,让零部件运动起来,使抽象理论直观化;讲解连接、轴系、切削加工方法、液压元件时,采用实物、幻灯片、图片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拉近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增加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课程的实验课时为4学时,传统的实验为认知实验,实验设备是机械基础陈列柜和模型,以演示讲解为主,时间多集中安排在课程中期。改革后,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实验,不占实验课时,时间安排每个模块的理论课讲授之前,学生递交实验报告。通过认知实验使学生建立机械零配件的结构、机械加工、液压传动系统的感性认识,对机械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内容[5]。①轴系结构设计实验。轴系结构是回转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轴系结构的性能决定机械的性能和寿命。轴系结构设计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多,灵活性大,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拆卸、结构分析、装配、调整、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生掌握轴系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②机械传动方案的创新组合设计、分析实验。传动方案的设计是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传动类型、自行设计传动方案,根据设计方案自行组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在创新实验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方案构思和改进、实验操作和观察,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6]。 5增加具有食品工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工程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理论课开课后第6周。工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在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工程训练的内容。学生知识面窄、面向工程实际不足,没有足够的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工程训练中,学生学习金属加工工艺知识,自己动手操作各种设备,使用多种量器具,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增加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设计时间1周,工作量大、时间紧。采用接近工程实际的题目:一级减速器设计或小型食品加工机械等。每个学生的任务书各不相同,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完全由学生组织设计,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基本具备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材料的选择、会查阅资料,能够正确使用国家标准,绘制工程图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机械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教学全过程多次考核和考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7]。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细化实验考核内容,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实验报告多方面考核,注重实验过程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单独考核。 7结论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才培训的薄弱环节。机械基础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深化机械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灵活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增强工程设计思想、工程试验及设计实践能力,使学生灵活运用机械基础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8]。 作者:卫吉良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粮油加工杂志》2014年第九期 1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学生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增加,特别是在就业质量方面,培养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2012年,教研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3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被遴选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培育学科计划;2014年“地方高校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型本科生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先后有40余名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60余名本科生获得校级和省级竞赛奖励。总之,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合理设置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基础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更好地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业人才。 作者:任海伟陈晓前张轶刘晓风张丙云张百刚赵萍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位硕士的培养 一、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创新能力和参与食品企业研发和实际生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并使之成为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将来增强所在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有一只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1.加强高校自身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应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对导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应用型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应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这一点正是长期在高校里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所缺乏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和培养要求,管理研究生的相关部门应该建议学生选择具备上述能力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创新与技术升级改造,这样所指导的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所需要的科研活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渠道不断加强在校教师的实践培训,特别是进入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校企共享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双导师制的建设,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的相关工作职责及认定标准的规范性文件。第一,导师为学校批准的具备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第二,导师可以是来自于食品企业单位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应该制订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的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学习、科研和论文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另外,专业学位的培养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学位教育师资队伍,将“双导师制”实至名归,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课题的选择与课程体系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职业指向性更加明确,主要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以特定的食品加工企业所需的人才为背景,进行课题的选择并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的选择和课程内容设置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涵,课题的选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1.合理的课题选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制为两年,由于学制较短,所以指导教师或指导团队应该进行协商和讨论,根据自身科研的实际情况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优先为学生选择课题,并根据课题所涉及的领域为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背景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课题的选择应该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应该以实用性为主,立足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人才,不一定具有很深的学术价值,但应该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企业的生产实践具有意义即可。为了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也为了把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毕业要求。2.构建合理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让学生拿到专业硕士的学位,其所修学分基本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在两年的培养中,基本有一年的时间在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剩下一年时间进行资料的查阅、课题的实施与论文的撰写,笔者认为这样的培养机制具有相当大的弊端。关于与课题选取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结合学分制的实施,由指导教师、研究生、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组成的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征求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这类学生的培养,应该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除十分必要的课程以外,消除必选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之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面要宽,而且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应该是带着课题和任务来学习的。这就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在职业背景和课题实施中的需要。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专业硕士的特点,不过份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基础课要强调宽广性和综合性,专业课要强调先进性和实用性。为了增加选修课的灵活性,可以增加选修课的量,开列多种菜单,以套餐的形式供学生选择。要在科学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安排好他们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要让他们掌握现代科学的最新知识,又要进一步训练他们作为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应设置若干门反映食品科学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知识讲座或前沿性课程,还要有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以体现宽广性的原则。在正确、理性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集中精力加快专业学位优秀教材和案例的编写工作,使得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避免出现学生所学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离的尴尬现象。 三、研究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应用学科之一,应该更加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1.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强化学校和企业教学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其为将来开展课题的必然要求,可以让这类研究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上届的研究生实施课题,从中得到锻炼。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及服务企业的类型,建议在校外导师的辅导下,根据校外导师提出的任务,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将来要实施的课题,直接进入企业,至少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一个月到两个月,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工作,在此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锻炼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个环节的锻炼,不仅提高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食品生产实践的机会,在导师的指导下,锻炼研究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为平台,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从中得到全方位的科研锻炼,提高研究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科研和生产工作。所以如何在培养过程中,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学校和学院可以选择一些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具有较高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大型食品企业开展合作,依托企业委托项目、企业创新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研究生可以得到直接的锻炼机会,并且跟个人的岗位密切相关,提高了其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这些企业有意愿、有兴趣,也有资源和队伍来共同培养研究生,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与大型食品企业单位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提高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成果转化;革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加速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好地适应学科档次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向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的关系,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点。1.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证措施与制度。制定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全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制定出一系列规范专业硕士培养的内部文件,使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在教学、管理、学习过程中都有章可循。在上述制度建立的同时,积极探讨授予学位的硬杠要求。例如,有的高等院校需要研究生在国内核心期刊或普通期刊上发表已经见刊的学术论文,还有的高等院校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帮助下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学位授予要求。例如,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如何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达到上述指标,是否可以组织专家、学校或学院的教授委员会对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核,按照一定标准替代相应的硬杠要求,并授予学位。2.强化过程管理。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教学监督机制,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控制制度。我校专业硕士的基础课程教学由学校研究生部统一组织安排,专业课程由学院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定期派专家组前往培养点听课,进行课程教学检查。认真做好论文选题及开题工作,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初始和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 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切实做好论文中期考核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应组织相应的中期检查,以导师为主要驱动者,以督促为目的,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进度、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论文下一步的计划等进行及时总结,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只有中期考核通过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论文工作。严格把关论文送审和答辩环节,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是确保论文质量的把关环节,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种规范合理的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科学合理地确定抽查对象,实行严格的“双盲”送审。在论文答辩过程中,严格审查答辩委员会的资质,建立回避制度,对校内专家按照答辩人与导师不见面的原则,将专业硕士研究生分组进行答辩,校外专家应当是相近领域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要求不是答辩人的兼职导师;完善答辩程序,首先由答辩人陈述学科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正常的论文答辩;规范答辩方式,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求用多媒体方式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对专家的提问现场回答;答辩后,专家进行匿名投票,形成决议,答辩委员会主席当场宣布。 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要从思想上积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而轻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思想。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正发生着变化,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处于同一层次,而应用型研究生教育指的就是专业学位教育;我们要理性认识到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职业细分、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顺应我国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突出其应用性、职业性的特点,是其持续、有效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冯镇陈志红李晓东杜鹏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多元化培育形式探新 1科学构建与食品产业同步发展的多元化培养体系 1.1确立“3型”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直接面向“食品大工程”未来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工程型”人才;培养通过进一步国内外读研深造而面向食品产业及相关产业未来一线的“研发型”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成果面向未来中小食品企业及相关服务业的自主“创业型”人才。 1.2确立“3+1”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以“3年‘食品大工程’专业基础教育以及1年个性化发展教育”相融合的“3+1”培养模式为载体,前3年以贯通的公共及专业基础课程群为扎实基础,以课内不同柔性课程模块和课外不同特色工作室的学习与实践为纽带。后一年以校内外不同实践环节加强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都能以一型目标培养为主,兼顾到其他一型或两型的发展。2.3确立紧扣“大食品工程”概念的课程体系为顺应食品工业“营养、安全、方便、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应紧扣“大食品工程”概念,通过新增食品生物资源、农产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食品烹饪学、食品功能学等课程,形成农业生物链、食品加工链、流通安全链和体内营养链构成的知识培养体系。并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的现状,将“食品加工、食品质量检测与管理”二类专业主干课程的学分结构比例调整至1∶1。 1.4确立多元化的柔性选修课模块新增“食用香精基础”、“风味化学”、“食品调香技术”、“生物资源”、“食品生物技术”等组成的食品风味与生物食品选修模块课程,以增强学生运用香料香精知识和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食品的能力;新增“现代仪器分析”、“应用光谱解析”、“绿色化学”等组成的食品安全分析选修模块课程,以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综合能力;新增“网络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会展与新闻传媒”等组成的食品营销选修模块课程,以拓展学生推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以及销售与食品相关的原料及材料产品的知识和能力。 1.5创建师生联合工作室,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和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分别建立了“校企联合工作室”、“产品研发工作室”与“创新创业工作室”,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根据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找到适宜的学习和实践空间。校企联合工作室:在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在食品企业内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工作室。用于直接对接其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需求,以行业需求带动教学、以产业实践促进教学。将一二年级学生的企业认识实习,三四年级学生部分顶岗实习,学生毕业设计正式纳入企业的议事日程,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关注度,提升了学习的内动力和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品研发工作室:依托学校学科与科研建设平台建立产品研发工作室,以学科建设丰富教学,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生可在二年级就进入此工作室参与教师研究课题,从中得到科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严格训练,并结合产品研发性的科研课题内容作为毕业论文开题。这样不仅推动了教师主动将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案并固化到教材中,也为今后学生报考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创新创业工作室: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为主线,以企业冠名创意产品大赛为载体,定期聘请国内外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与先进应用技术的讲座与交流。通过专任教师任班导师制、与学生辅导员定期研讨会制、团队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会制等保障措施,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科学构建多元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1“3层次、6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建立由“体验认知、动手验证、探索创新”3层次与“基础实验、企业社会调研、专业综合实验、企业生产见习、课余研究和毕业设计”6模块组成的知行合一、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坚持实施“3个有机结合”:即将学生课堂专业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和课外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校实验室实验技能训练与企业、研发中心实际操作的训练有机结合;将学校工程实训与企业生产真实环境下的实习锻炼有机结合。该体系不仅注重理性的认知、理解、探索和创造,还关注感性的体验、领会、交流和激发,以实现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贯穿于大学生4年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4年不断线的目标。多元化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能力。第一层次的体验认知阶段,是以基础实验、企业认识实习、社区与市场社会调研实践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并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知识的单元训练,通过对特定食品产品、技术与市场的调研,夯实专业基础,启迪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第二层次的动手验证阶段,是以学校专业综合实验、学校或企业生产见习为载体,通过各类食品的综合实验设计、分析实验和对企业装备、技术、管理等专题论述的生产实践、实习答辩等,将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钻研、验证专业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第三层次的探索创新阶段,是以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活动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企业冠名的产品研发竞赛)等训练,通过工程设计与研究相结合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升学生乐于探索创新的专业综合能力。 2.2“产品模拟工作坊”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产品模拟工作坊的任务是基于与行业协会和食品企业的合作,针对当前业界对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共性需求,针对目前现代食品生产线难以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的难题,在学校模拟企业实际场景,建立小型生产线,进行新型产品技术的培训和注册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为保障产品模拟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顺畅运行,专门制定了专业任课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共同参与管理的常态化制度,以企业实际产品工艺流程为前提,以企业实际工艺参数为内容,强化学生在工作坊中模拟企业现场环境进行综合训练、课程实习等关键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还通过将原课程内的分散实验整合优化为连续的综合实验,如将原有“食品工艺学”多门课程内的独立实验整合集中为3次,每次2周,保证了工作坊训练时间的连贯性。学生在工作坊内既能检验所学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又能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时工作室不仅是学校培训学生的场所,也是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真正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3创新实践多元化培养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创作和科学探究中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在做中探索。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将校内教学活动与校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衔接,拉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达到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知、感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3.1案例驱动法与市场调查法结合的兴趣引发式教学案例驱动法即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适切案例,传递新信息,激发学生讨论与辨证的动机。通过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启发心智的教与学的互动氛围,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情境脉络中的决策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通过团队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亲身实践,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企业产品案例再现到课堂教学和专业实验实训中,将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验。并通过点面结合的教学方式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使学生加深了对食品工艺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实现了所授知识与食品行业科技发展同步,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新产品研发同步。教师不仅重视课堂内的教学案例设计,充分用好、用足课堂时间,点拨学生开启思维,告知学生分析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还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设计、使用好课余时间,促使学生课后自觉主动地阅读、消化、思考、答疑,并为下次课做充分准备,有效推进教学从课堂内向课堂内外结合转移。如:充分利用5个重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元旦),依据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食品相关知识的市场调查;还利用每年国际食品添加剂展销会和烘焙原辅料展销会在上海召开的良好机遇,进行展会志愿者服务、听取国内外专题学术讲座;并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进行图文并茂地汇报交流。这种课堂内外的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角地位,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了主动的学习者,有效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进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境界。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输出者和课堂操纵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增强了教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主动性。师生间更多地体现了合作与交流的关系,使课堂内和课堂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2小组讨论法与网络在线指导法结合的能力提升式教学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形式,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独立与合作的结合、事实与创想的结合。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探索:学生以3人~5人为1个小组,以网络或图书馆为渠道,寻找有关全球特别是我国最新食品安全的研究热点的相关资源,并形成对某一食品安全事件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把小组对问题的认识或观点采用PPT或小论文的形式,以数据或者图标等多种方式加以表达。交流:把小组的学习过程和体验、对问题的理解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同伴们分享。表达的空间有时是在课堂,有时是在网络的博客中。评价:将小组的完成的作业通过网络进行分享,由小组进行评价后再提交课堂进行点评。这种教学过程虽然没有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但它能让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扩展到了社区、家庭、网络和生活,使学生学到了更多更广的知识。它能使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转化为实践能力,真正将学习 作者:周小理周一鸣唐文肖瀛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行动导向教课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一、行动导向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课程知识讲授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老师讲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内容,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多个具体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来讲解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特点就是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总结的学习体系。 近年来,笔者所在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尝试着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目前取得的效果最好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周的实习课,笔者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在学完理论课程后,将进入实习阶段。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熟悉产品加工的程序,提高其动手能力,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准备让同学加工一种果蔬制品。首先笔者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拟定产品加工的任务。 1.任务选取。即解决“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从教师那里得到有关果蔬产品加工的任务,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原料的有关资料、产品的质量要求、产品的包装要求、产品成本控制要求等。借助引导问题确定下面几方面的信息资料:检查资料是否详细完备;了解原料的加工特性;确定产品质量指标;确定包装形式。 2.分解和分析任务。即解决“应怎么干”的问题。学生借助引导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包括:制定分步工作计划;确定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初拟材料配方与工艺初步确定工艺参数;制定分步工作计划,申报材料采购清单。 3.完成任务。即“加工产品”。按照工作计划,学生独立完成产品加工工作,也可按小组分工方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采购材料,按预定方案进行产品加工。 4.评价、总结。即回答“是否完全满足任务要求”的问题。对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评价,主要是感官评价;针对试验制备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讨论对策,修正方案,反复试验,逐步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认识错误及发生错误的根源,回答“下一次在哪些方面应该做得更好”的问题;学生整理资料,写出相应的工作总结;教师检查试验数据,并组织学生一起对结果进行评定,找出差距,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常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为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步骤是以“完整行动”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说明了一个行动由计划、实施和评价组成。其任务是建立起项目工作和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间的关系,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通晓什么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技能等。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加工新技术设备的操作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设备或者自己先前没有操作过的设备或仪器,在没有师傅或同事帮助时,如何通过专业手册或设备说明来熟悉设备操作的能力,对于今后从事食品加工的学生是十分重要的。 1.获取信息。学生学习过食品加工新技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实践教学阶段安排了有关超微粉碎设备操作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备的操作,加工原料为大豆膳食纤维。任务描述:以大豆膳食纤维为原料,采用超微粉碎机对其进行超微粉碎处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由教师进行监督指导,教师只能在学生出现错误操作时进行指导。 2.制定计划。学生可根据引导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如可以阅读专业手册、设备使用说明书以及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工作计划,说明如何采用研磨式超微粉碎机对大豆膳食纤维进行超微粉碎制备超微大豆膳食纤维。 3.决策。学生把自己制定的设备操作规程及引导问题的答案与教师进行讨论。教师针对学生制定的计划进行指导,并检验其可行性。 4.实施计划。学生按照经教师检验的工作计划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力集中,教师在旁边进行观察和指导。当学生出现错误操作时,教师要及时提醒,以免损坏设备或出现安全事故。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对照工作计划进行操作,教师最好不要教学生怎么操作,而只是进行相关提示,以便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学生对每个同学的操作进行摄像,以便评定时进行对比,而且也可作为教学案例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超微大豆膳食纤维的加工过程为:(1)大豆膳食纤维的预处理:大豆膳食纤维进行超微粉碎前要进行清理、干燥和粗粉碎处理。原料中不能含有金属、石块等杂物,以防造成设备的损坏;干燥后水分含量为6—8%,粉碎粒度为100μm以下。(2)超微粉碎处理:学生在进行超微粉碎之前,要对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各设备联接是否牢固、严密,防止气流泄漏,如密封不严,不仅会产生粉尘的污染,而且将会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下降。设备各转动部分是否灵活,如果有异常现象,应加以排除后方可开机。首先启动高压分机,观察风压、风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否则应调整风门的开启度来实现。同时观察转向是否正确。接着启动粉碎电机,观察运转是否平稳,转向是否为顺进针,有无异常声响。启动分级机,把分级叶轮转速调到适宜范围,旋向同粉碎发盘相同。动转平稳后,把大豆膳食纤维从加料斗中加入,加料要求连续稳定,控制加料量,以保证产品的粒度和产量。最后,停止加料,待粉碎腔内的大豆膳食纤维粉碎完后,关闭粉碎电机,粉碎盘完全停止运转后,最后再关闭分级电机和风机电源。(3)产品包装:把收集产品的料桶取下,用包装袋把超微大豆膳食纤维装好,以防吸潮。最后把设备清理干净。(4)产品质量指标:粒度小于15μm,色泽均匀、呈微黄色,无杂质。 5.控制。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对每个学生的操作进行打分,并记录下操作不正确的程序。 6.评定。全部学生操作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评定。首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评,同时对产品进行展示,然后教师进行评定。教师指出哪些学生操作比较正确,哪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足,不足之处在哪方面。同时选取两方面的录像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观看,使学生有更深的认识。 二、教学效果 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毕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首先,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其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系统化;再次,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最后,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三、结语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我们发现教师要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较系统地学习,才能使教学顺利地开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另外,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需要较长的教学时间,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是行动导向教学能否实施的关键所在。 作者:黎冬明上官新晨徐明生沈勇根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学生学习评估体制论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评价调查研究 1.1调研情况。①影响学习质量的主观因素:教师认为学习动机最重要占61.6%,学习方法占45.2%,大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及努力程度占41.7%;学生认为学习动机占72.1%,其次是大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及努力程度占66.3%,而心理压力占46.9%。②影响学习质量的客观因素:学生认为学校建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占55.6%,师资水平及教学状况则占81.5%,而社会期望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影响最大,占86.2%;教师认为影响最大的是师资水平与学校教学状况,占91.2%,而社会期望及人才需求则占85.6%,影响最小的为教学的管理制度,占63.5%。③教师认为学校对大学生自身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的改进内容中,建设师资队伍占94.2%,,提供更多的实习或见习的机会,并增加实验课时占93.7%,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跨校区、跨专业选课占75.5%;学生认为增设实验课,多提供见习或实习的机会占96.3%,师资队伍建设占89.9%,改革考评制度占79.8%。④反映和代表大学生自身学习质量的一些因素: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或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以后取得的成就占100%,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占88.4%,而大学生自身的创业以及创新的能力仅占87.9%;教师则普遍认为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具体评价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大学生就业后取得的成就占到98.5%,大学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占94.7%,大学生的成绩占87.7%。因此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而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则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后取得的成就,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是反映和代表大学生学习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和营造学校学术氛围,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1.2我院所有师生员工对在校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的主观态度。①传统的学习评价能否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2.1%的教师认为可以,54.4%的教师认为可以反映一部分,28.6%的教师认为略有反映,而14.9%的教师认为不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②传统的学习评价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6.6%的师生认为起促进作用,13.7%的师生认为造成部分抑制作用,43.5%的师生认为会造成高分低能,而31.2%的师生则认为会使学生盲目应试。③改革传统学生学习评价体系: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评价的主体占89.1%,指导思想和评价目标则占到81.6%,学习体系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分别问65.3%和74.4%。由此可见,传统学习评价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等过分注重,从而对评价和监控学习的过程有所忽视;不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全面真实水平反映完全,全院师生普遍认为,改革学习评价体系,需要尽快施行,并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评价。 二、目前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形成性评价较缺乏。所谓形成性评价,其实就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考核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尤其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形成性评价尤为重要。 2.终结性评价比例过高。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进行学习后所得结果的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和判断教学目标所达到的程度。终结性评价所采用的方式主要就是期末考试,以学生所得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学生平时的表现关注较少。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终结性评价这一方式,其在大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很高。 3.现行的考试方式太过单一。大多数高校采用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这两种较为普遍的考试方式,并以闭卷考试为主,可见在大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中,考试方式太过单一。并且在考试命题方面,注重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对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程度不够。 4.评价方法较片面。传统评价方法延续使用至今,其优势是不容质疑的,通过测验或考试也可以迅速筛选符合要求的学生,是一种有效的选拔工具。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学生评价中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由此现行的传统学生评价的弊端日趋显露,需要采用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原则。 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秉承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利于科学及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利于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等几项原则,切实落实到实际应用当中。 四、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1.课堂表现学习评价 课堂表现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真正关注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都应予以重视,并进行评价。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汉族学生和民族学生分别占学科总成绩的30%和40%。 1.1理论知识课程评价(占课堂学习评价的60%)。理论课程学习评价的评分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评价内容应尽可能涵盖课堂教学的各方面,具体内容如下:①纪律评价:迟到早退扣1分,旷课扣2分。②热情评价:主动与老师互动、积极发言、善于思考的同学加2分;认真做课堂笔记者加8分(共30分)。③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课程作业完成质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评分。(共70分)。 1.2操作课程评价(占课堂学习评价的40%)。实验课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不同的实验课程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进行评价,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评价内容如下:①热情评价:积极参与实验课程、主动与同学合作者给予奖励加5分。②技能评价:从实验目的和要求出发,关注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考查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分。③报告评价: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课程的总结性内容,对于实验课程而言十分重要,老师可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验报告完成质量进行评分。 2.课外实践评价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外教学实践环节应有所增加。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阅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书籍或三篇本专业学术论文,之后认真写读书心得,并总结上交。另外,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2~5次专业学术报告,写出学习心得并上交,于本学科课程结束时评分,该考核成绩作为本学科总成绩的加分成绩。此外,实验室鼓励在校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自主搞科研。大三和大四阶段的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环节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发展的重心。(现每年大四学生在9-10月都要在工厂参加生产实习一个月,以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开设的ISO9000、HACCP和食品检验工等职业技能培训。 3.考试评价 大学生的考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知识的学习并考查能力。本学院的学生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根据学生所学各专业的不同目标,灵活调整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程性考核评价包括在任课教师的日常评分基础上,期末学生互评(20%)和期中成绩(30%);终结性考试评价即期末考试(50%)。汉族学生考试成绩占学科总成绩的70%,民族学生占60%。 4.课程总成绩。课程总成绩由课堂学习成绩,考试成绩和额外加分构成,综上所述,根据实际情况,个别学生的学科总成绩允许超过一百分。 五、毕业跟踪 各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应对评价主体进行改革的师生占89.1%,其普遍认为评价主体应该是大学生本身。认为最能够反映大学生自身学习的质量的因素是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并将这个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教师和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8.5%和100%。根据上述分析,对社会评价的高度重视,并跟踪调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学习评价体系中,应增加大学生自我评价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的内容,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反馈回来,进而对学习评价进行改革和完善。 六、结论 大学生的学习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校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学习方式起着决定作用,而公正、科学、客观的评价方式可以对其产生正面导向功能,在调动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创建新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生评价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和思考,以及发表自身独立的见解的机会,同时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确保在校大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本文所做的调研和评价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期盼通过本学习体系的建立,有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的学习评价问题,提出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评价模式与方法,从而使现有的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完善。 作者:侯伟伟单位: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有机化学教课探微 1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反映着不同的教与学、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变换一些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如讲概念和事实时,用讲述法;讲结构和反应时,则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或对比法等。灵活运用教学法的同时,可以配合各种模型教具、投影、电脑教学课件、录像等,力求生动形象。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 真正有效地教学方式是着眼于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该专业的有机化学课堂上,提出相关启发式的问题,例如毕业后想干什么?学生会答:到食品加工及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等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生产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质量监测、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还可以到海关、商检、卫生防疫、进出口等部门从事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接着设问:那么从事这些工作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什么?学生答:有机化学!由此回顾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并借此展示一些最近发现的有机物的结构,吊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让学生动脑动手,去网上找资料,去图书馆查资料,然后派小组代表发言。通过学生们自己亲身经历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更加深刻。 2实验教学和素质的培养 以往大多数有机化学实验内容都是通用的,没具食品的特色,让学生觉得这些实验与食品专业关系不大,学生不愿思考、不愿动手,缺乏主动性,从而失去做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结合食品专业特点,除了在有机化学理论课上多举一些食品加工的例子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接触食品、了解食品,改造食品,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心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听课和看教师示范,然后“照方抓药”式开展实验,教师较少提问,课堂很少讨论,师生缺乏交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与交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学改革发展到目前阶段,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控制步骤,是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有机化学课程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除了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之外,还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机化学课程考核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考试成绩以外,实验的完成情况,查阅和翻译国内外最新科技文献.撰写有机小论文、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等情况都可以计入有机化学课程成绩考核范围。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和应用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急需人才,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因此,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才能与时俱进。正由于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行了大量的改革,使有机化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总之,通过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密联系学科前沿、生活实际、毕业考研等措施,使有机化学的教学更加贴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为课程教学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作者:程谦伟胡立平孟陆丽单位:广西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中药保健的教学探微 1紧扣专业优化教学内容 1.1选择适宜的教材教材作为提供给学生信息的最基本载体,是本课程教学开展的基本要素,因为教研室老师在教材选择上极为谨慎。经过反复论证比较,最终确定在原有教材(《中药营养与保健》黄汉强主编)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写适宜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由我校中药学教研室秦海洸博士、易蔚博士、胡小勤博士等联合编写完成。该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部分,前者重点介绍保健中药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各论部分是将筛选出的100余味中药分为益肾温阳、滋阴补血等9类,内容集中在保健中药的性能、保健作用、营养成分、使用注意等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中医药基础理论对保健中药应用的指导,并以药物本身的传统药性功用为载体,联系现在药物在营养保健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1.2凸显专业特色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设是以广西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为目的,依托广西的壮瑶医药资源特色,以“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和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为契机,解决现有食品专业中药保健特色不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广西食品产业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等关键问题,构建富有特色的新的食品专业体系,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我国及东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中药保健食品的特色突出、全面掌握中医药理论与食品生产、管理、安全检测技术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现代化创新型应用人才。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为更好地突出中医药院校食品专业的特色,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极其重视保健知识与中药知识的整合,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 1.3突出教学重点《中药保健与营养学》总学时为42学时,而课程涉及到的保健中药多达百余种,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的面面俱到,而且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查阅相关的文献,做到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根据药物的保健作用,我们将药物分为益肾温阳、滋阴补血、健脾益气等九个类别,而各个章节中对各类保健中药的性能特点、作用机制进行概括性的讲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每一章保健中药的作用特点。与《临床中药学》课程讲授相比,我们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偏重于中药的保健作用、营养成分以及保健制剂的应用,着重于预防保健、防治结合,以养生保健为主要作用形式达到未病先防、康复保健的作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中药学的内容,如中药的产地、性能、保健作用、营养成分、使用注意等,同时还针对常用保健中药各种应用制剂类型、服用方法以及保健品审批等内容进行概括讲授。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学习技能和技巧特别是应用型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很大影响。而教学的成败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我们在讲授《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多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将激发式讲授、探讨式讨论、实践能力训练等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2.1帮助学生完成纵向、横向比较针对本课程教材中的保健中药的九大分类,帮助学生在每一章节讲授前帮助学生进行同类药物保健作用的比较,提炼共性知识点重点介绍,而各药的个性作用在讲授每一味中药时补充。在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后对具有相同保健作用的中药进行纵向比较,例如,在讲授的过程提及“祛斑”功效,教材中涉及的药物有薏苡仁、冬瓜子、益母草等,但分属不同章节,所以在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2.2加强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并且是决定学好保健中药的直接因素。启发式和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就会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然后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教材内容的讲授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2.3多媒体教学方式的选择活跃课堂的同时增强感官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牛黄”为例,在讲授时以淘宝网天价安宫牛黄丸网络截图为切入点,让学生先注意到5万元的价格炒作,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将天然牛黄的保健作用引入,这比单纯地介绍牛黄的保健作用、营养成分以及使用注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必修课程之一,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实用性知识讲授,将强化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实习延伸到上岗实践中。例如,我校食品专业每年举办食品文化节,“保健药膳制作大赛”是其中的保留比赛项目,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将其与《中医药膳学》相结合运用保健中药完成实践,既帮助学生掌握药物的功效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4结语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作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开出后,受到学生的一直欢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综合测评也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针对人文社科学院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开展选修科目,也取得一定教学成果。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教学课时总共42课时比较少,在精讲重点保健中药的同时,难免有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影响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细节的掌握。因此,针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的《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仍需总结完善,并始终围绕本专业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我国及东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中药保健食品的特色突出、全面掌握中医药理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现代化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进行课程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作者:范丽丽易蔚陈卫卫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课质量的研究 1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1根据培养目标,采取循序渐进培养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应以“现代大工程”为前提,革新实验教学理念,体现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尤其是工程化能力。为此,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项目内容的优化和改革不能单纯地缩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比例,而是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建立三层次阶梯式实验教学体系,即基础层模块、综合层模块和提升层模块,三个层次均贯穿着研究和创新设计型理念。大一和大二的化学类课程实验、食品微生物课程实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及工程制图实验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仪器使用、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实验现象理解能力。针对该阶段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和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特点,实验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教学大纲,通过验证性实验、模拟性实验、演示性实验等方式,多开设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与过程尽量保持规范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刻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类实方案的设计与制作、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为后续专业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三层次模块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② 1.2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有道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是集中授课与操作,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分组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该法可以作为基础层次和综合层次项目训练时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组织方式。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创新和设计能力。③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增设能力提升层次的创新设计性实验。该类实验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兴趣来选择或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具有较强的探索创新性,并可能存在实验结果的未知性,采用集中实验模式完全不能满足该类教学需要,只有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在时间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和实验内容开放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不管是集中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需要有效的项目组织实施。三层次实验项目都应设定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教学和相关文献资料,书写实验项目、主要试剂配制、操作步骤、所需相关设备与操作方法等内容,实验前进行抽问回答,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后,方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操作行为、实验记录情况以及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实验完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报告,指导教师抽阅实验报告,并对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 目前,实验报告和形式化的实验技能抽测,是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的考核模式。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难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实验教学考核模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实验项目涉及实验目的意义、原理、操作、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内容的考核,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同时考核平时成绩(60%~70%)和期末成绩(30%~40%)。平时成绩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考核:(1)课前预习与实验了解情况考核(15分),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过程;(2)实验操作考核(55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与科学实验素质;(3)实验报告考核(25分),提高学生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纪律卫生考核(5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与良好的实验习惯。笔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计算公式、误差分析和绘制图表等;操作考试内容可以节选教材上的必做或选做实验,也可以是没有学过,但可以运用所学理论和掌握的实验技能等可以顺利地完成的实验。④⑤ 3结束语 除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课堂组织与教学方式和完善实验教学综合考核内容与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外,其它措施如实验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的监督、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实验教学比赛、评优、改善实验室环境等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 作者:熊双丽韩珍琼李安林魏明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技术实践教课平台的建构 1实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才队伍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开发、社会服务以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用重大。专职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存在学历和职称层次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地位不高,也导致队伍不稳定,难以引进较高层次的人才。近年来,大量精密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心根据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通过实行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互融,实验队伍专兼结合,聘请龙头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优化队伍结构。专职实验教师以实验室管理为主,并担负部分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部分近年来新引进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教师和精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理论教师一起,共同负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校外兼职教师主要是校外教学基地技术骨干,主要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根据学生能力需求设置实验项目,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独立设置整合成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等5个模块,其中食品化学及分离检测技术、食品生物学实验技术和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为专业基础模块,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加工与分析过程中的基础知识;食品工艺技术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为专业板块,多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重点掌握食品工艺过程单元操作知识与技能,形成以综合大实验为主、体现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促进学生早期系统科研思维和工程素养的训练。学生由原来的选课变成选择项目,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农学、园艺学等其他专业的加工实验也可在5门课程中选修相关实验项目。每门课程设置按基本技能、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3个层次设计,并设置了选修实验项目和自学项目。 3规范实验室管理,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注重过程管理,对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都规定了学生在选修本门实验课程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设计每个实验项目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采用多元化实验考核办法,采取平时实验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知识或技能掌握情况。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和实验室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一是狠抓实验课教学质量,二是狠抓生产实习,在生产实习安排方面实施导师负责制,三是狠抓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实施毕业论文督导与检查制度。实践教学效果明显,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中心组织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技能培养,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程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2项获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构建了较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4注重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选择的代表性 实践教学体系除实验课外,还包括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以及各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教师科研项目等。为避免“重科学、轻工程”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工程能力低的问题,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依据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食品工业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4个基地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如生猪和柑橘是湖南省代表性农副产品,辣椒、湘莲等南方果蔬加工是湖南的特色产业,选择相关的龙头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我们以核心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兼顾其他教学实习基地,以此拓宽学生专业视角,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作者:周江容李清明易有金吴卫国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构建与运用 1制定适合社会需求与竞争需要的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流的培养方案。在制定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研究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举办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行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将毕业学生请回学校,座谈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衔接、能力需求与培养等问题;同时,走访与教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相关生产单位,了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最终,将培养目标确定为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以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领域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人才。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人才,对培养方案进行如下调整。 1.1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主线,贯穿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作为一级学科,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基础,以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食品科学研究,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等为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分析、食品技术原理等为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过程。作为工程设计,以工程制图及CAD、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为主要学科基础课程;以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为主要专业课程,贯穿4年教学。将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有机结合,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 1.2重基础、强实践、增选修,注重个性培养,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2.1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保障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课程的比例提高到29%,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1.2.2重基础,宽口径,增加基础课比例在本次计划修订中,授课学时共160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2.2%。加大基础教学的力度,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1.2.3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扩展学生知识面在选修课程中,加大了基础和专业基础选修课程的比例。在可供选修课程的42个学分中,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课程共15学分(包括仪器分析、食品化学、机械设计基础、食品酶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等),占35.7%。这些课程作为限选课程,安排在前5个学期,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选择。 1.2.4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为培养食品工程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在专业课中,工程类课程的比例由26.7%提高到40%,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复合型人才。 1.2.5学生科研思维和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注重个性化培养。 2打破专业界限,构建主干课程教学内容 以功能实现为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2.1打通专业进行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和优化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目前共有7个专业,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商品学专业(食品商品学方向)、药事管理专业等。上述专业中,有些课程的理论和原理相同,只是应用领域不同,如食品毒理学和药品毒理学、发酵工厂设计和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和发酵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原理与化工原理等,对类似课程进行跨专业重组和内容优化,既可以节省教师资源,又可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2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课程内容可以按类进行划分。如食品添加剂、食品香精香料、食品原料学等,类似课程可统称为食品原料,形成教学组,协调统一、突出重点;食品工艺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贮藏与加工、果蔬制品加工等类似课程均有重复内容,将类似课程进行分割、组合,避免内容重复。 2.3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每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和要求。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组合,每门主干课程均能开出10个学时以上的综合实验,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动手能力。 3以食品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1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模块的整体设计为了培养食品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兼备的专业人才,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4年的教学过程。在一、二年级,重点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有关食品科学研究基础的主干课程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为主。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7,占46.3%;生物化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占40%;仪器分析48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24,占50%;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05%。有关工程基础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及CAD、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上)、金工实习等课程,其中,工程制图及CAD共48学时,而其上机学时为24,占50%;金工实习为3学分。 在三、四年级,重点为专业课程教学。有关食品科学的主干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技术原理、食品分析、食品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微生物学80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32;食品专业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为16;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16学分。有关工程类课程包括化工原理(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食品装备与控制、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其中,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为2学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课程设计为1学分;食品装备与控制实验为10学时;专业实习为2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16学分。在4年的实践教学安排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包含了实验、实习和设计(论文)三要素,符合教学规律;它强化综合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研究意识和工程设计意识,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3.2课外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结合,纳入培养计划,注重个性化培养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大学生科研训练、科研立项、发表学术论文、学科竞赛、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同时还有30%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每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或参与的数量在20篇以上。有50%的学生考取HACCP内审员、高级实验师、营养师等各类证书。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个性化培养。 3.3四年级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面指导四年级实行导师制,将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选修和教师的研究课题、工程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由教授负责、硕士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使高年级本科生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3.4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以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平台。与企业联合申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学校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培养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将教师的合作点变成庞大的合作网络,形成稳定、可靠、多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这种方式,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在天津市相关企业形成了12个稳固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生产认识实习提供保障,使毕业论文和设计达到真题真做,从而达到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4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及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通过重点吸纳与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名(40%)、副教授8名(53.3%)、讲师1人(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4人,占93.3%;师资队伍中40~50岁的8人(53.3%)、30~40岁的3人(20%)、30岁以下的1人(6.7%);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00%;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及水平较高,近3年共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185篇;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18项,其中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项,累计经费达500多万元。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本专业已具有专业所需要的所有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教师,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本专业的本科教学。 作者:胡志和单位: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创新实践教课体制的建构 1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 新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思路是“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基础牢、有创新、重应用”为基本原则,以“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就业创业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主要措施,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1.2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硬件条件 自2005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2007年“食品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来,本校食品科学实验示范中心的硬件设备已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除了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质构仪”等国内先进的检测设备以外,还拥有纯净水生产线、果蔬汁(碳酸饮料)生产线、啤酒生产线、果酒生产线、香肠生产线、液态乳生产线、奶油生产线、发酵乳生产线、奶酪生产线、冰淇淋生产线、制米生产线、制油生产线、酱及酱油生产线、白酒生产线、面点生产线、分离提取生产线、微波熟化生产线和果蔬速冻等20条中试生产线,具有高新设备单元教学车间、锅炉房、冷库、原料和成品仓库以等基础设施。该中心除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外,还承担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中试生产,使之成为兼具教学、科研和生产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 1.3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中心现已经形成的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食品基础层实验、综合设计层实验、应用创新层实验、研发创业层实践活动等4个层次(见图1),该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层次性、关联性、系统性、学生实践训练的循序渐进性。通过实践,培养出了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富于开拓创新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 1.3.1食品基础层实验由食品类专业基础课,如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等实验构成。采取精选实验内容,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调试等主要内容,要求达到正确操作、规范使用、实验结果准确的目的,重点培养和强化学生食品基本技能和科研素质的基本素质。 1.3.2综合设计层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学生利用多门课程或多个原理及概念,通过一种或多种实验方法实现教师给定的实验目的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独立开设的以产品生产及检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食品企业及检测机构的顶岗实习(专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部分生产实际问题。 1.3.3应用创新层实验由食品技能训练、SRTP研究项目(studentresearchtrainingprogram,SRTP)、新产品开发创意等构成。学生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自主选择教师或科研团队,或学生自己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激情,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将学生的部分特色科研创新实验内容引入实验教学项目,增开一些代表学科先进研究水平和前瞻性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将实验内容丰富、连续性强、难度较大的实验,融合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实验中。例如黑加仑果酒果醋的开发实验,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多种微生物的培养技术,还要掌握果汁酶解以及果酒果醋的酿造工艺,这样将上一次的实验结果,作为下一次实验的材料,将实验内容变成前后关联的一个有机整体。 1.3.4研发创业层实践本层实验主要为大四学生设计,利用校企合作基地,通过深入食品工厂进行实践,全面了解食品单元操作、工艺流程、过程控制等现代化食品生产的过程。通过校企合作联盟以及产学研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时刻紧跟市场和食品行业的变化与需求,将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潜能充分引发出来,为创业做好准备。 1.4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4.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实验中心管理规范、实验室开放制度、仪器设备材料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环保制度、实验经费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1.4.2分类实施根据实验室功能的不同,将常规教学实验室与开放实验室分开。对于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教学,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对于参与老师科研课题、自选创新性课题、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本科生,可以预约仪器与设备、预约实验时间地点、预约学习实验项目等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该实验中心的需要。 1.4.3实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科研引入实验教学,将科研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部分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合理地转化为专业实验教学项目的内容。以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特色芸豆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为例。其中,芸豆方便休闲食品(风味芸豆沙、五香芸豆罐头、速溶芸豆粉)开发、活性组分(α-淀粉酶抑制剂、红色素)提取分离、芸豆蛋白粉及活性肽研究等项目,就是在开放实验室中成功转为学生的创新训练项目。 2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2.1提高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 近5年来,在构建和实施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承担实验教学类研究课题20余项,其中,省级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12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8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课程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4门校级精品课;自主设计与制作了专业实验教学软件5项;在国内外期刊中发表食品专业类教学改革论文近50篇;出版教材、编著39部;有2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食品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在食品开发、农畜副产品加工利用、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功能性发酵食品技术以及农畜产品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技术及装备研制等方面,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8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及厅局级获奖成果25项,获得了以模拟移动床精细分离功能保健成分技术为代表的专利近20项;在《FoodScienceandBiotechnology》、《FoodControl》、《农业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食品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2篇;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4项、星火计划1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2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8项、省部级课题21项、厅局级课题35项。 2.2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实施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在食品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余项;在中国各种食品类的专业竞赛中获得了多项奖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全校一直保持前列,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5.3%。特别是对大学生科技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采取免试录取或优先推荐就业等政策。毕业生在实验操作中所培养起来的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勤奋的工作态度、富于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3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计和购买了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生产线,这为充分发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技术与设备等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提供了物质条件,非常有利于教师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教师带领部分学生与省内部分企业(如完达山乳业有限公司、北大荒肉业有限公司、龙江明珠酒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如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省农科院大庆分院)联合开展实验研究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同时,与大庆市营养协会、大庆市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等单位联合进有关营养师、检验师等职业认证的培训工作,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结束语 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革的重点和热点。“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基础牢、有创新、重应用”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食品科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条件,构建出了食品基础层实验、综合设计层实验、应用创新层实验、研发创业实践活动等4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工程应用背景的食品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牛广财杨宏志王宪青陈洪生魏文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实习教学革新研讨 1现状分析 1.1联系实习单位难度大由于食品行业具有对卫生条件要求高、季节性明显、日工作时间长、管理相对严格的特殊性,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存在安排难、管理难、意外多、麻烦多等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企业更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和安全生产,学生的实习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为其生产带来诸多不便,这就使得教师在联系实习单位以及在实习计划的组织安排上感到非常困难。参观的企业现代化、自动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自动化程度不高的企业许多同学认为太落后,没有技术含量,不愿去参观;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由于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规范,不愿接受参观。只有少许具备参观通道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比较欢迎参观学习,但是参观过程往往是观看宣传片和既定的流程,常常是雾中看花,基本接触不到生产上的实质问题,不能切实体验实际生产。基于诸多原因,当前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还停留于走马观花般的参观,没有实际的操作实践。 1.2对学生实习情况监管不力很多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指导学生的实习,从而直接影响了实习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一般都在30∶1以上,这样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就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学生实习地分散,要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就显得有些困难,无法给予面对面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此外,目前对综合实习的考核方法过于简单,主要通过出勤率和实习报告2种形式考核;另外,校外实习时大群人的参观,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懒散心理,降低了对实习的重视程度,随意请假或缺课情况较多。 1.3实习周期较短且实习经费不足以毕业实习为例,按照实纲的要求,实习时间为3周,而真正在工厂参观、实习时间不外乎3~8d,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要熟悉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管理方法都相当困难,更不用说上岗亲自操作了。内蒙古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仅为1.5万元,实习中的车费、讲课费、教师的出差补贴全部包括在内,但却担负着培养近150名本科生的重任,以这样微薄的投入拟建立规模化的教育实习基地根本无法想象。实习过程中交通、住宿、管理等费用的逐年增加,在安排实习时往往凭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就近安排实习地点,或者减少外出实习时间以减少开支,这势必达不到实习的要求,影响实习效果。 1.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宏观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很多食品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的专业实习,而目前我国又无相关的法律条文要求食品工厂有义务,因而食品专业存在专业实习难等问题;此外投入很多精力用于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却往往虎头蛇尾,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大原因是企业出于生产、利益等,不愿意接收学生开展实习,或者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用于补充“用工荒”时普通工人的空缺。要想提高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还要依靠政府立法、行业监督、多方协同、共同推进的方法,在社会大环境下促进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2改革措施 2.1发挥学生能动作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生产实习目的和意义;在实习中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积极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习结束后对实习过程中思想认识、企业生产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收获等全方位总结,并积极开展师生、校企和学生间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其了解更多的企业文化、加工技术特点和管理运行模式,开阔眼界。 2.2合理设计实习内容将实习教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食品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合理设计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制定好整套相应实纲、实习任务指导书、实习手册等实习文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上确保生产实习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定量化。增加实习教学时数,以使实习教学环节的权重占到全学程的10%以上,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掌握实习工厂的工艺流程,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结合校内相关实验室和设备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同时以产学研结合为平台,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强院企合作,建立教学与生产实际、教学与科研实际、教学与工程实际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提高,促进其就业。 2.4完善实习管理和考核制度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职责、学生校外实习考勤制度、指导带队教师评价表等,并严格执行,采用校企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监督,确实保障实习效果。此外,对学生的实习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通过前期准备、实习表现、实习效果、实习报告和专题报告等环节进行评分,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实习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督促学生较好地完成各个实习环节。 2.5加强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技能过硬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实践技能过硬的学生,因此实习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因此可以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食品行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企业生产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另外,学校应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晋升晋职和进修机会上给实习教师以优先考虑,同时对现有的实习教学师资队伍进行在职教育,拓宽视野,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锻炼,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师队伍。 作者:汪磊游新勇王国泽云月英李俊芳莎娜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全球化,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适应时展和国内外大环境的高端人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亟需深入、系统研究。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2006―2010年,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年均递增率为12%,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约为9.6%[1]。尽管如此,我国食品加工业仍然存在科技基础较为薄弱、企业创新发展乏力、企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与此同时,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由此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一方面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却存在食品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适应性较差、“学”和“研”严重脱节。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满足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3]。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其内容涵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构成要素[2]。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而言,培养模式需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迎合食品加工业需要,构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总报告(2004―2020年》指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指导方针是“优化机制、协调发展、注重创新、跻身世界[3]。因此,在反思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以满足日益发展的食品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3个方面着手,探索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工作改革 1.以模块式教学为主,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生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设置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展开。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分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实践课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课程设置应体现前瞻性、层次性、个性化特色。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因人设课、课程及内容陈旧、理论不强、学科交叉不虻任侍狻C拦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化和特色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课程选择个性化,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接受培养,同时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4]。国内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相对较窄的学科领域,不利于通过多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学术创新观点。基于此,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开设国际前沿理论、食品法律法规等方面课程;同时,在应有必修课程基础上,适当补充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如电化学工程、表面与胶体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课程。这就需要对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实行学分互认,这样导师可以根据研究生课题内容进行课程选择,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工作改革。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充分采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与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需要丰富课堂内容,开拓学术视野。例如,在《果蔬精深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果蔬粉加工技术内容包括果汁粉加工的必要性(启发式教学),果汁喷雾干燥黏壁问题产生原因(引导式教学),粉末发粘温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讨论式教学),同时将教师在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给学生(案例式教学)。在“玻璃化转变理论及其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应用”这一章中,结合教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通过案例式教学,结合国际研究前沿,将这方面知识点生动、形象地介绍给研究生。 目前,研究生教材尤其是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有相当数量的课程没有教材。学生需要教材来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若缺乏教材或教材质量不高,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空话。因此,要重视教材建设。选择系统性强、内容新颖、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教材。对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鼓励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例如Food Chemistry,Introduction to Food Science,Fruit and Vegetable Processing Improving Quality,New Topics in Food Engineering等;根据学科研究方向与科研成果积累情况,加强自编教材建设,建议学校设立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教材的出版与发行。积极开展精品课程与重点课程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是研究生培养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各培养单位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反映在研究生培养上,就是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跟不上学科发展和研究生扩招,仪器设备不足和空间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锻炼研究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我校农工学院每年举行一次学术论坛。其次,学校还不定期举办一些食品、化工、生命、材料等相关专业的国内外学术报告,使研究生接触不同领域的学术思想,有利于学术交叉融合。再次,研究生导师也会不定期带领研究生参加农产品加工年会、水产品加工年会、食品科学国际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在大会上做报告,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最后,研究生培养后期,鼓励学生赴研究生培养基地(如山东理工大学与德州乐陵政府共同发起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践教育。 二、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导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互交织的过程。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导师群体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大学能否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归根结底是看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导师队伍[5]。 目前,导师方面存在创新意识弱、学术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师学术水平低,很难期望指导的研究生能出高水平成果。因此,导师应加强自我完善与自我修养,潜心研究与教学。学校或学院应根据近三年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等方面的评估(或者有在研项目,或者有SCI/EI等高水平论文以体现导师水平),出台严格的导师遴选、招生资格的审定、研究生指导工作制度等文件。 食品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每位研究生导师不可能熟悉所有领域的知识。因此,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对于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导师团队中要有不同研究背景的老师,才能实现优劣互补,实现团队功能。此外,鼓励知名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性强的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研究生教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转变。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关系,建立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点。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中期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 1.建立健全培养质量保证措施与制度。制定从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培养各个环节,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这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同时也是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基础[5]。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制定了与研究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制度,如国家奖学金评选,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实施细则》;助学金评选,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发放实施办法》。奖学金评选过程中,建议强调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作者,研究生第二作者)的成果,体现研究生的真正学术水平。避免有些研究生通过挂名获得更高排名而实际上工作没做多少的弊端。同时,规范授予学位的影响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要有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以上的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或录用。对于SCI/EI收录的论文,在优秀论文评选中享有优先推荐权。此外,除了学术论文外,其他成果如专利、获奖等能体现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成果也可以规范、量化,替代论文作为授予学位指标。 2.化过程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论文选题与开题管理、中期考核、论文盲审与答辩环节等。目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授课不认真、学生不投入等问题,职能部门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监管,例如不定期安排督导听课,安排学术专家组(3―5人,从教学、科研成就卓越的教师中筛选)课程教学内容审核等,实行“能者上、庸者下”,杜绝“教师混工作量,学生混学分”等不良现象。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是研究生论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术论文质量。要求论文选题要新颖,避免重复选题(比如原料不同,研究内容、方法都不变)、知识陈旧选题、无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等。论文开题报告存在流于形式、监管不严等现象,应加强这方面管理,为研究生论文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切实加强论文中期考核工作,对论文工作进度、论文存在问题、拟解决方案等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严格把关论文送审与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双盲”送审制度,论文答辩过程中,实施回避制度等。此外,加强学位论文管理,明确论文外审的专家意见为“2A1B”或“3A”才有资格评选校级/省级优秀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有SCI发表/录用的优先推荐校级/省级优秀论文,优秀论文的评选务必公正,做到“优中选优”、“宁缺毋滥”。最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研究生“学风”教育,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考驾照、校外兼职等与学术研究无关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需要校/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研究生学术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数量相对过剩而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紧缺的弊端。食品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交叉学科,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食品科学的发展应该与食品技术自主创新的需求相适应。因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现代化的教学体系,组建责任心强和素质高的团队导师队伍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食品科学论文:区域经济“新常态”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 要: 省属地方高校需在明确办学思想定位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相适应。本文在明确地区经济发展新形势基础上,对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模式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素有“东方湿地之都、仙鹤麋鹿之乡”美誉的沿海开放城市――盐城市市区,秉承“笃学格致、厚德重行”,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江苏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学校主动适应江苏沿海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科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应用学科,人才需求变化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大,因此必须将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进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1.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 1.1盐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 江苏省盐城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中部,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达1.7万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多万,是江苏沿海地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江苏沿海城市依托开发区,构建现代新型产业基地。盐城着力构建汽车产业、新能源、风电机械制造业、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基地,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湿地生态旅游地[1]。2015年,盐城市围绕“建设新盐城、发展上台阶”总定位,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改革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沿海开发快速突破、重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1.2江苏沿海开发的人才需求 江苏沿海地区在新形势下推进一体化发展,把沿海地区的资源、空间、市场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综合谋划,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前沿阵地、长江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重要门户的独特优势,主动融入和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各类人才需求大。近年来,人力资源数量相对充足、素质较高,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集聚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人才需求类型主要包括: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先进的制造业人才、新型产业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1]。 2.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1盐城工学院办学特色 盐城工学院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确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水平,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理、农、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致力于建设“学科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在国内有显著优势,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沿海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盐城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年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已为社会培养千余名毕业生[2]。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推进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激发学生活力与潜力的本科教学体系,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做出调整。 2.2.1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有效地支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和专业发展趋势,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专业特色,结合专业认证标准。 2.2.2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社会需求,立足学校“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体现应用性,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大行业企业协同培养的力度,突出能力培养主线。 3.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目标定位,进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制定知识能力实现矩阵,进行课程体系模块设计和优化,强调实用化和个性化。 3.1通识课程模块 包括通识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配置多元化的课程方案。政治理论课程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大学英语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英语教学改革的l展趋势,由原14学分调整为12学分,同时强化学生个性化英语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提高选修课程的质量;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类(实用软件类)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设置菜单式的教学内容。 为体现课程体系的实用化和个性化,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编入通识课程模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课程,按照国家要求列入培养方案,编入通识选修模块,由学生自行确定修读学期;自然科学、文经管、艺体卫类选修课程,也编入通识选修模块。 3.2专业模块 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立足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理论与实验课程相配套,总学时比例达35.74%。专业选修课程结合沿海开发,设有食品新资源开发利用、食品加工新技术、水产品综合利用、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等课程,加强学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素质能力培养。增设2门自主学习课程,通络网络课堂、课外指导等互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协同相关学院学科增设2门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由教授领衔授课,通过学科交叉,强化学生复合型和创新型能力培养。 3.3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卓越农林人才应该具有4种素质,即懂设计、精通实、善合作、敢创新[3]。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精心选择设置技能拓展与创新训练环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志趣、潜力和特长自行选修适合的项目,充分体现个性化课程设置要求。主要包括:创新活动、技能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学术讲座。 3.4集中实践模块 集中实践模块是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时比例安排超过20%。通过军事技能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专业金工、认识、生产、毕业实习,课程设计,食品市场调查,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多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充分的实践准备。 4.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我校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推进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和方向自主三阶段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大行业企业协同培养的力度,突出能力培养主线,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4.1推广网络教学平台使用 课程进行网络平台建设,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学,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各种教育资源库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实现学习形式交互化;便捷、灵活,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实现学习行为自主化;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实现教学形式修改化;具有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处理功能,实现教学管理自动化。 4.2适当开展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见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应用学科,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非常适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讨论环节,讨论内容的难易度略高于全班平均水平,挑选恰当的讨论时机进行,能很好地培B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4.3不断丰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一般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理论多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教材中多缺乏具体案例及相应分析内容,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独立分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将基于一定的生产事实而编写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循序渐进加强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很高的教学模式,在高等院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目标是双重性的,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双语教学在全国各个院校、各个专业开展起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教学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4]。我校地处江苏沿海地区,学生就业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合资和外资企业中,开展双语教学非常必要。首先选择相对容易的专业课程作为切入点,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或一定的基础,容易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然后循序渐进逐步在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和核心专业课程等课程中推广。 4.5多手段开拓实践教学建设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不足,实训实习资源紧张,不能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问题。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仍然感觉学无用武之地,所学非所用,用人单位感觉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找不到实用的人才[5]。在区域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和模式改革更是亟待解决。为推动我校实践教学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完善校内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不断增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培训机构合作促进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5.展望 随着江苏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变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不断与之相适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应当形成一种常态,高校应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食品科学论文:地方高校卓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转型发展和改变传统培养方式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重庆三峡学院依托区域经优势,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明确卓越食品人才的培养思路和目标,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实践平台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人才的实现途径,旨在培养一批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突出应用能力的卓越人才。 关键词:卓越 食品工程师 实践能力 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多处明确强调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结合我院应用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选择应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试点专业。旨在通过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实践平台、评价体系等方面改革和创新试点,培养一批能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突出应用能力的卓越人才。 1 培养总体思路和目标 秉承“立足三峡,服务库区”办学宗旨,树立“针对岗位、面向企业、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以三峡库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和万州第二大城市建设为契机,结合食品行业区域优势,发挥我校办学综合实力和工科优势,建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本培养模式将借鉴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1],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依托学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和架构,采用“3+3+2”的培养方式,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与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卓越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2 卓越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实现的途径 2.1 实施“3+3+2”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计划实施“3+3+2”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培养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就业与企业岗位需求间的差距,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个“3”是指大一到大二上学期的前3学期(第1至3学期):开设通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重点培养学生学科基础知识; 第二个“3”是指大二下学期到大三这三3学期(第4至6学期):开设专业课和专业实验实践课,每学期前12周为课堂理论集中学习时间,后8周为集中实践实训时间,包括到企业进行课程见习。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 最后一个“2”是指大四的2学期(第7至8学期):为企业集中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分类分层培养的基础上,将学生输送到不同的食品企业。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多岗实习,不同岗位实习时间为1-2个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实习考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任何一方实习考核不合格均重新实习。其目的是缩短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2.2 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和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打造应用型教学队伍,组建双师型专业理论课教学团队和应用型的实践课教学团队[3]。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半年到1年(新进教师为1年),让教师掌握现代食品技术,了解企业发展和需求,扩大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从食品企业引进和招聘技能型人员作为专兼职教师,实施联合办学[4]。 2.3 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增加了企业急需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了学生实用技能训练环节,并结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重新开始制定课程标准,尽量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研发和岗位需求重新设置与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群[5]。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实行3个满足:课程设置满足食品行业生产需求,实验实践项目设置满足食品企业岗位需要,实践训练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2.4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成立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课程设置和开发,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6,7]。根据食品行业主要九大行业分类,每类拟聘请1位企业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议。 2.5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打破以老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8]。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工学结合,边学边炼,校内仿真训练与校外生产现场见习相结合,实训和实习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以学生动手能力考核为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广泛采纳企业人员的意见。 2.6 注重校企合作,搭建实训、实习“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面向行业、服务库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宗旨,紧密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9],现与库区食品企业联合建立了4条典型食品生产线。与企业合作建立了2个研究中心(与重庆市万州区乳峰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乳制品研究中心”和重庆瑞宝农业集团联合建立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和1个研究所(与重庆市国健商贸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重庆市万州区食品工业研究所”),这些生产线和联合研发机构主要用于学生生产实践能力训练、企业食品生产工艺改进和校企联合研发。与库区20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学生实习、学生就业、联合培养和产学研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每年毕业生到食品合作企业从事6个月的轮岗实习,63%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面向库区食品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每年专业教师承接食品合作企业5-8项的横向合作研发项目。 3 特色与创新 探索“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面向企业、针对岗位、培养技能”专业定位。制定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3++3+2”人才培养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创新实践、专业实训实习”四个环节,实践环节的比重提高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40.5%,有利于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 围绕区域优势和企业需要开展学生创新实践。2015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申请的17个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实践项目均是围绕区域特色资源和企业需要开展的研究,与企业联合建立了校企研发中心3个,与库区13家特色食品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体现了“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初步实现了“面向企业、针对岗位、培养技能”的专业定位。 采取校企联合方式培养食品应用型人才方式,围绕三峡库区特色农产品建立了应用型课程群,现已初步形成“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群、食品工艺课程群、食品机械与设计课程群、食品质量安全课程群、三峡库区特色食品开发课程群”5课程群和相应的师资队伍。 4 卓越人才实施的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本专业逐渐形成了一套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逐渐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加热爱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本专业学生先后承担国家和重庆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实践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8项。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均每学期40%以上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发表或参与20余篇,学生参与申请发明专业10余项。通过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效果,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15年入选重庆市市级特色专业建设。我们相信这一模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卓越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途径 摘 要 为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在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本研究调研了我国部分高校,并收集了50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初步分析了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并结合西南科技大学正在采取的一些教学政策,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在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能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科 试验设计 数据处理 1 研究背景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属于统计学范畴的课程,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食品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数学,它在食品科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试验设计和调查的方法、提供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①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工具。②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很多高校还把该门课看成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现在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相关的课程,多数同学都能较好地通过学校课程考试,但从对一些高校调研的情况来看,在毕业设计或实际工作中,多数应用试验设计或数据处理的能力仍然十分薄弱,使本来就不具备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在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实践能力方面较弱的原因,并结合收集的50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和我校采取的一些实际措施,旨在提出提高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一些建议。 2 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2.1 高等教育整体环境的影响 (1)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有明显的工学与农学双重学科特征,我国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部分集中在农业院校、轻工业院校和商业院校,以加工工艺教学见长,相对而言工科背景较弱。④ (2)高校大规模扩招后,一方面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很多基础条件跟不上,近年多数高校主要集中搞基础设施建设,把校园建设得很漂亮,却忽视了学校软件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硬件硬,软件软”的局面。 (3)整体学风的影响。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一般本科院校学风非常不好,为了让绝大多数学生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形成了一股不成文的风气:考前划重点。因此很多学生平时不学习,就等期末考试前老师指重点,然后临时报佛脚,这样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基本没有作用,很多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对该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 (4)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在学生心目中,他们总是误认为理论课才重要,理论课要通过试卷考试才能拿到学分,而实验课只要按照老师制订的方案机械做一遍然后写好实验报告就能过关了。从量上来说,实验课的学时相对理论课偏少,一般只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这与美德等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一样,他们的实验基本上占了总学时的一半,有的课程甚至实验课学时远超理论课,比如德国赫尔海姆大学的“普通食品技术理论”和“食品生产的质量分析和监控理论”理论学时都只有56学时,而实验则高达252学时,是理论课学时的4倍以上;⑤从质上来说,大多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真正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很少,这对工科学生远远不够,虽然很多学校也制订了一些关于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文件和措施,但真正落实的很少。 2.2 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师科研压力大,与发文章、“跑”项目、评职称等“正事”比较而言,教学属于副业,相对就不那么重要了,教学的好与坏对评职称基本无影响。 (2)大多数教师现在都拥有博士学历和一流的科研能力,但并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毕业后只经过短暂的师资培训就直接上岗,因此教学能力和技巧较弱,不能吸引学生。 (3)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老师都靠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习,而进入新世纪后,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减少了,在学生中的个人魅力正逐渐消失,师生关系也逐渐淡化,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兴趣。 (4)对学生引导不够。由于本门课程学时较少,而知识点很多,很多老师只是讲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很少联系实际应用,因而很多同学都以为这门课纯粹是理论性的知识,对实际运用和以后的工作没什么实际用处,因此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习,再加上本身这门课难度大、涉及面广、较枯燥,学生只要前面跟不上,后面就会越来越困难,开始是厌学,到最后是彻底放弃。 (5)课程特点不够突出。很多教师上这门课的时候还是和其它课程一样,一节课45分钟,几乎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课程教学基本都用PPT,学生被动地听课和接受知识,对于公式的学习,也许一时记住了,但根本不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要学,学了对实际有什么作用;另外,学生在快速播放PPT大版的公式和推导屏幕前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开始几分钟还可以认真听,后面因为某个环节跟不上了就开始松懈,最后就是放弃。 2.3 学生方面的原因 (1)自觉性不强。很多同学认为高中太辛苦了,大学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就可以自由了。 (2)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同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获得学分,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根本没想也不关心这门课学了有什么用。“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在大多学校都是开卷考试,一些计算题都可以按书上的例题照葫芦画瓢,很多学生知道怎么去做一道题,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知道这样做和实际运用有什么联系。 (3)现在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有的甚至还有感情上的压力等,特别是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大三后,更是很难将全部心思放在学习上。 3 对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调研情况 本次研究共收集到国内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50份,既包括985、211高校,也包括一些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收集到的50份培养方案中,有10个学校没有开设与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相关的课程(不包括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占到20%(由于多数培养方案是在网上收集的,也不排除一些培养方案是比较老的版本,而现在新的培养方案已经增加了这一门课程)。在开设的学校中,有17个学校是必修课,占调查总数的34%,说明约三分之二的学校仍没有重视对学生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从学时来看,最少的仅为16学时,大都在24~40学时之间。明确开设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实验课的只有8个学校,且实验学时相比于理论学时较少,大都只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由于绝大多数学校未开设实验课,上课的时候也未对相关统计软件进行演示,因此上完这门课后,学生根本不会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我们每次在上这门课开始的时候都要做一个调查,大多数同学学这门课之前都听说过SPSS这个软件,但仅仅也就是知道名字而已,没有使用过,少部分甚至都没听说过。因此课堂上进行演示很有必要,让学生有个直观认识,如果上课不演示,也不涉及到相关实验,那么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仍然只是知道一个名字而已。从开设的课程门数来看,开设相关课程的40个学校中,只有6个学校开设了2或3门相关课程,其余的都只有1门,其中比较有代表的有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除了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外,还开设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两门课共64学时,实验占到了22学时,且两门课均为必修;其他江苏大学、集美大学与之类似,都开设了包括计算机在食品中应用在内的两门课程;东北农业大学除了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外,还开设了“统计分析软件”和“统计分析软件实验”,总学时达92学时,实验学时为28,总课程门数、总学时和实验学时均为所调查学校中最多的,但3门课均为选修课。从课程名称来看,都大同小异,多数为“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试验优化设计”等。 4 我校采取的一些措施 4.1 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 我校从2003年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开始,就开设了“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开始采用24+8的学时安排,即24学时的理论课,8学时的实验安排学生上机学习相关统计软件;后来实践过程中发现理论学时不够,改成了32+8的形式;实践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虽然学习了这门课程,也进行了上机实习,但在毕业设计时,很多同学仍然不会进行正确的试验设计等最基础的试验设计,数据处理也是错误百出,分析原因,可能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和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包括上机实习时,也是机械的进行数据输入和分析,不知道这样分析到底有何实际用处。为改变这种现状,在2013年修订培养方案时将此课程的学时改为32+24,即将实验学时提高到24学时,其中的8学时仍和原来一样进行上机实训,学习相关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另外16学时我们设计了6个综合性的大实验,这些综合性实验只确定大致方向,具体的试验方案需要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后完成。比如实验之一是设计一款果蔬饮料,并优化其配方,并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要求整个设计过程中用到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学生需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完成试验报告。在具体实施方案上,给每一小组配备一个硕士研究生或上一届该门课程成绩优异的同学作为导生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小组成立后,要求组内每个同学都先要独立的查阅资料、完成初步试验方案设计,然后和老师、导生一起进行组内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组内实施方案,并按照该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个同学独立完成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但实验数据可以共享。实验报告完成后,老师先进行批改,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两次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言,督促每个同学都(下转第84页)(上接第62页)认真准备,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想和稀泥过关不太可能。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一组推选一位同学进行全班的公开答辩。 4.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授课时板书和PPT结合,既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节约时间的优点,一些重要知识点和图表都反映在PPT上,而对于一些需要推导的公式,都在黑板上进行演示,让学生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思考。⑥在课堂上讲到相关例题时进行统计软件的演示,如EXCEL、SPSS、Design expert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软件的基本操作程序,并在课后自主进行强化训练。另外,还经常在课堂上增加互动讨论,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尽量主动思考。 4.3 多联系运用和生活实际 课堂上举的例子尽量联系食品生产实际、教师科研中或研究生、本科生毕业设计中的真实案例,这样既可以激发大家对本门课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另外,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还将生活中的统计学进行举例,如买彩票、玩扑克、家庭理财、谈婚论嫁、生活中的平均值理论等,以让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并不完全是为了专业需要,即使以后不从事本专业,也大有好处。 4.4 教学内容的适度调整 工科院校的学生对数据处理的方法要求应以使用为主,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不需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且能对相应问题直接套用现代工具替代繁琐计算,不需要详细的理论推导及分析过程。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尽量简化,着重于某个知识点的应用和对所得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4.5 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训练平台 除了国家、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基金外,我校还有专门的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创新基金,加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半数以上的同学都可以得到创新训练资助,基本上有意愿的同学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在创新训练过程中,同学们试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另外,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要求不仅必须参加一项创新训练项目,还要求要在SPSS、SAS、Excel之外自学另外一个统计软件,如DPS或Design expert等。 食品科学论文:基于民族地区资源优势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课程建设 摘要: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地方民族文化和食品产业特色及优势,开设了《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2门特色课程。近几年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切实提高了特色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特色;朝鲜族传统食品;韩食料理;课程建设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是图们江三角洲及东北亚区域的中心。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功能优良的朝鲜族传统食品,成为我国民族食品的瑰宝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朝鲜族传统食品加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所在[1,2]。近年来,随着韩流席卷中国,中韩文化的交流日趋密切,再加上受延边地区特有地域文化影响,韩国料理馆、韩国烤肉馆、韩国拌饭馆等韩食料理产业如雨后春笋在延边地区得到快速推广和发展,社会对韩食料理的关注也迅速增强[3,4]。 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建系以来,一直将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的教学和科研作为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发扬地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承担着为国内朝鲜族传统食品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的重任。2000年起,学校在本科生中开设《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必修课,在2013级培养方案中又增设了专业必修课《韩食料理》,成为国内首次开设这两门特色课程的高等院校。围绕地域性文化特色和优势开设的两门特色课程作为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特色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域性特色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体系,这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根据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定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以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特色课程建设和改革。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主要讲授辣白菜、大酱、辣椒酱、冷面、烤肉、米酒、打糕和糕点等朝鲜族传统食品的加工方法、风味、营养功效及其饮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朝鲜族传统食品企业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等工作奠定基础。《韩食料理》主要讲授韩国的饮食文化,韩食料理加工基础,主食类、副食类、甜点类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和营养价值,使学生掌握标准化的韩食料理的制作方法、加工原理和营养价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和创业渠道。 新的培养方案制定后,根据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产业发展情况,加强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力求新颖、先进、科学,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了课堂教学,补充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素材,使课程内容既符合专业教学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特色。结合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地方特色,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使课程的理论教学与产业生产相结合,使理论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能更加紧密的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时灵活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加强了教学素材库建设、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了优秀教改成果。围绕特色课程建设,近三年已经获批吉林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3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1项和延边大学教研项目3项;在国内期刊发表了5篇教研论文,获得1项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以《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为核心课程,建立了特色课程的课程群,以课程群为单位进行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群由8人组成,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 3名、讲师2名、实验师1名,大部分教师具备汉语和朝鲜语双语教学的能力。特色课程的开展给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除了要了解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关注地方食品行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更要了解传统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适应地区食品产业对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近几年学校先后派教师赴韩国食品研究院、韩国农村振兴院、韩国忠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到地方食品企业进行调研和接受锻炼,还多次聘请著名韩食料理专家到校进行培训,学习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多途径搜集教学素材;组织开展观摩教学和集体备课,组织教师参加了学院举办的“农学院教学论坛”、“中青年教师教学课堂能力培训”,提高了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教材建设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是我专业在国内高等院校中首次开设的课程,没有对应的教材,参考书也几乎找不到。为了改变学生无教材可依的现状,我系启动了特色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成立了特色教材编写委员会,将近几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整合起来,又从韩国购入参考书籍,并与朝鲜族传统食品企业、朝鲜族传统饮食协会、韩食财团、中国朝鲜族民族食品会馆等企业和团体合作,多途径搜集教学素材和资料,制作了教学图片。《朝鲜族传统食品学》教材已经完稿即将出版,《韩食料理》的教材正处在编写阶段,已经完成了实践操作图片的制作。 四、实验实践教学 《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课程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时数分别为16学时和32学时。每门实验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每组实验人数、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保证了实验的实效性。 通过申请吉林省高等教育专项基金、延边大学教育专项基金等途径,根据课程实验教学需要,购置了相应仪器设备,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聘请了韩国著名韩食料理专家亲自给学生讲授韩食料理的基础技能、料理技术、韩食餐饮业创业教育,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产学合作 高等学校如果仅靠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需要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所[5]。多年来与地区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延边金刚山食品有限公司、延边可利亚食品有限公司、延边德兴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延边高丽酿造、延边悟德酱酒有限公司等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学生在教学实习、暑期学校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到这些企业进行教学实践和专业培训。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学习辣白菜、大酱等传统食品产业化生产的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测和品质控制等技术,从而巩固和加深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独立操作和思考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高等院校往往拥有的是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成果,生产企业不仅向学校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而且他们自身也有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所以学校应与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协作与联合开发,集中智力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在合作中得到双赢,高校与企业的联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6]。近几年定期召开了校企合作论坛,加强了科研合作,为人才培养、社会调查、开展理论教学与成果转化等构建了产学合作平台,同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近几年开展了朝鲜族传统食品的优良资源收集与多样性研究,乳酸菌代谢调控研究与工业性状定向设计,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传统食品产业链质量安全因素影响分析和质量控制,朝鲜族传统食品现代化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企业以及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针对朝鲜族传统食品无标准可依的问题,延边大学食品科学系与企业及政府合作制定了朝鲜族辣白菜地方标准。大酱生产企业存在的提高发酵剂菌种安全稳定性方面,也通过科研合作为生产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在与生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了解到了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开拓了创新意识,为实践技能的培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六、特色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连年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就业压力尤显突出,国家政策在尽力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中所涉及的领域大部分可以实现小型化和多样化生产,投资成本较低。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围绕地域特色讲授特色食品加工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知识与创业所需具备知识的衔接,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熏陶、创业能力的训练、创业心理的培养,培养学生复合型职业能力,实现由单纯的专业技能拓展向综合职业素养提高的转变[7,8]。每年开展大学生专业文化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申报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将《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工艺的设计、产品的制作、产品品质评定及成本核算等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学生还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地方传统食品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从而积累了创业实践经验。 七、结语 总体围绕地域特色和优势,开设了《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特色课程,通过近几年的建设,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地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了朝鲜族传统食品生产和韩式料理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地方食品企业的就业率也明显提高,为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朝鲜族传统食品学》和《韩食料理》特色课程已经形成了专业特色,今后将特色课程的教学体系优化与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努力把我专业建设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及优势的专业,继续开展朝鲜族传统食品和韩食料理产业的安全监测、加工技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践,为地方食品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朝鲜族传统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和地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食品科学论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分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型实践教学队伍、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改革;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1]。201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型专业,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而实践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3]。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从2011年开设并招生的,实践教学改革还在逐步探索完善之中,本文分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本院为试点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约束。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点,这种观点一直影响着实践教学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实践教学,学生同样也会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理论考试过关就行。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理、农、工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实践教学不受到重视,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同时也会影响[1]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2.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在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实验课程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出,不需要独立考核,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附属品,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验课程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不努力。有些学校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单独开设了一些实践课程,但实验个数和实习时间太少,且教师在实验实习之前就已经将实验实训的内容、方法、具体步骤,甚至每一步将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都跟学生讲得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地照做,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薄弱。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就非常重要,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校内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对于很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是学校的重点专业,学校对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会投入太多的经费和精力;有些高校实习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很多企业要求保密,不接受学生的实习,有些就算是同意学生去实习,也是流于形式,以参观为主,这就没有办法让学生受到全面的训练。 4.实践教学队伍水平不高。高校有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身就对实践教学不予重视,有些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和职称压力,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之很多高校没有重视对实践教学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实践教学人员地位低、待遇低,这就影响到实践课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导致实践教学队伍不稳定。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重实践教学比例。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订,就应按照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本院2015年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修订。新的培养方案中单独开设了多门实验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实验等,并要求对实验课程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这就显著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学生在实验课上认真听讲,自己思考并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4];培养方案还增加了专业实习和专业见习的时间,并开设了食品工厂课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训练,加大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 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实践教学队伍。毫无疑问,建立一支事业心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及时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应尽可能地引进一些既要有较高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实践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另外,学校要努力提高实践教学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增强实践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实践教学队伍;学校还应对实践教学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多去企业锻炼,并增加他们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提升实践教学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对实践教学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办专业,刚创办时经费投入不足,只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些综合性实验还没办法开展。最近两年,学校加大了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投资力度,新建了一些专业实验室,并购买了大量仪器设备,如物性测试仪、荧光分光光度计、色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不仅满足了实验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自己科研项目,使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 4.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加强大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我院团委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科技创新大赛,首先让学生填写项目申请书,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过程,项目立项后,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得到实验结果,并撰写成论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5.鼓励学生考取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拓宽学生就业途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有很多,如公共营养师、食品安全师、内审员、检验员等。这些证书的获得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证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狠抓理论基础,对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进行专门培训,并邀请权威专家来校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两年,本院考证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公共营养师。 6.加强校企合作。地方高校的另一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因此,校企产学研合作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师生可以深入到工厂,参与企业的生产或科研项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企业或科研单位选拔适合的人才提供机会。在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在衡阳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衡阳燕京啤酒有限公司、湖南大旺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见习和毕业实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还与湖南天之衡酒业有限公司、湖南临武舜华鸭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老师可以和这些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培养双师型教师,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做毕业论文,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普通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衡阳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实践表明,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符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满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也谈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中用电等重要环节以及输电、发电、配电、变电环节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这样就会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同时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所形成针对整个全局进行智能控制的技术,也就是智能电网技术,是一个最具典型性的技术,涵盖了配电、输变电和用户以及调度、发电的各个环节。其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稳定控制系统等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技术的系统中,同时一样的还有诸如调度柔性交流输电以及自动化系统等。目前这种数字化电网建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智能电网的雏形,实际上也为我国建设智能电网做着准备工作。智能电网中较为典型的有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依托计算机的技术,需要具备实时性、双向性、可靠性的特征,需要先进的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而且该系统也是完全依托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具有信息管理系统。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变电站的自动化的实现又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的,要实现电力生产的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在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次设备也随之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全是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实现计算机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操纵以及监视,变电站的整体自动化才得以实现,正是如此多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为了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变电站以及与之相关的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不仅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电网调度自动化的应用 电网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将电网调度自动化分为五级,其中各级电网的自动化调度都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不开的,从高到低分别是:国家电网、大区、省级、地区以及县级调度。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装置在计算机系统的连结下形成一个自动化的电网调度系统,将整个的结合起来。其他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工作站、服务器、变电站终端设备、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场、大屏蔽显示器、打印设备。计算机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作用不仅要实现对电网运行安全分析的监控,还要实现实时数据的采集,更要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预测以及状态估计等功能。因此种种这些,都是通过电力系统专用广域网连结的测量控制以及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等装置。 2电力系统自动化中plc技术的应用 plc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其存储器采用了可编程序以实现在其内部存储进行控制、运算、记录等操作指令。该技术是为了在工业环境下使用而设计的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该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解决了传统控制系统内可靠性低、接线复杂、灵活性较差以及耗能高等缺点。 plc技术的数据处理 plc可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具有排序、查表、数学运算、数据转换、数据传送以及位操作等功能。这些数据可以利用通信功能传送到别的智能装置,可以完成一定的控制操作,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参考值比较,也或将它们打印制表。数据可用于过程控制系统,也可以处理一般用于大型控制系统,如无人控制的柔性制造系统。 plc技术的闭环过程控制 并过程控制是指对压力、温度、流量等连续变化的模拟量的闭环控制,plc通过模拟量i/o模块对模拟量进行闭环pid控制,并且实现数字量与模拟量之间的d/a、a/d转换。可使用专用的pid模块,也可用pid子程序来实现。 plc技术的开关量控制 火力发电系统内的辅助系统的工艺流程的控制多为顺序控制和开关量控制两种。用许多行业也应用到plc进行开关量控制,如机床电气控制、电机控制以及电梯运行控制、汽车装配线和啤酒灌装生产线等。plc技术的输出和输入信号都是通/断的开关信号。工业控制中应用最多的控制是开关量的逻辑控制。控制的输出、输入点数均可通过扩展实现,从十几个到成千上万个点,不受限制。 plc技术的顺序控制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改革的深入,近年来大型火电企业的辅助系统均已由原来的继电控制器升级成plc控制系统,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资源损耗和提高效益,已成为各企业的管理最终目标。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电厂对类似企业辅助车间的自动控制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plc控制系统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模块单独控制某个工艺流程,并且可以与通信总线连接来协调全厂生产工作。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前言 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我国最早开设于5o年代,名称为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专业调整,但由于其专业面宽,适用性厂,一直到现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它属于工科电气信息类。新名称为电气二程及其自动化或自动化。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沟迅猛发展,原有的电力传动(电子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概抓现代生产自动化系流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而且,电力拖动控制已经走出工厂,在交通、农场、办公室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它的研究对象已经发展为运动控制系统,下面仅对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作一些介绍。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逐步取代半控型晶闸管 5o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标志着运动控制的新纪元。它是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在我国至今仍广泛用于直流和交流传动控制系统。随着交流变频技术的兴起,相继出现了全控式器件—— gtr、gto、p—moseft等。这是第二代电力电子器件。由于目前所能生产的电流/电压定额和开关时间的不同,各种器件各有其应用范围。 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以及其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而变化和热容量小、过流能力低等问题,使得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根据不同的特性设计出合适的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上,这也使得电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 gt0是一种用门极可关断的高压器件, 它的主要缺点是关断增益低,一般为4~5,这就需要一个十分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且它的通态压降比普通晶闸管高,约为2~4.5v,开通di/dt和关断dv/dt也是限制gto推广运用的另一原因,前者约为500a/u s,后者约为500v/u s,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吸收电路。 由于gtr、gt0 等双极性全控性器件必须要有较大的控制电流,因而使门极控制电路非常庞大,从而促进厂新一代具有高输入阻抗的m0s结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一切。功率mosfet是一种电压驱动器件,基本上不要求稳定的驱动电流,驱动电路只需要在器件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即可,因此驱动电路很简单。它的开关时间很快,安全工作区十分稳定,但是p—mosfet的通态电压降随着额定电压的增加而成倍增大,这就给制造高压p—mosfet造成了很大困难。 igbt是p—mosfet工艺技术基础上的产物, 它兼有mosfet高输入阻抗、高速特性和gtr大电流密度特性的混合器件。其开关速度比p—mosfet低,但比gtr快 其通态电压降与gtr相拟约为1.5~3.5v,比p—mosfet小得多,其关断存储时间和电流i、降时间为别为o.2~o.4 u s和o.2~1.5 s,因而有较高的工作频率,它具有宽而稳定的安个工作区,较高的效率,驱动电路简单等优点。 m0s控制晶闸管(mct)是一种在它的单胞内集成了mosfet的品闸管,利用m0s门来控制品闸管的开通和关断,具有晶闸管的低通态电压降,但其工作电流密度远高igbt和gtr,在理论上可制成几千伏的阻断电压和几十千赫的开关频率,且其关断增益极高。 lgbt和mgt这一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可以称为第三代器件。在器件的复合化的同时,模块即把变换器的双臂、半桥乃至全桥组合在一起大规模生产的器件也已进入实用。在模块化和复合化思路的基础上,其发展便是功率集成电路pic(power, integrated circute),在pic中,不仅主回路的器件,而月驱动电路、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自动控制等作用都集成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可以算作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 2、变换器电路从低频向高频方向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由它组成的变换器电路也必然要换代。应用普通晶闸管时,直流传功的变换器主要是相控整流,而交流变频动则是交一直一交变频器。当电力电子器件人第二代后,更多早采用pw m 变换器了、采用pw m 方式后,提高了功率因数,减少了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的转矩脉动问题。 但是pw m 逆变器中的电压、电流的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作用在定转子上,使电机绕组产生振动而发出噪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提高开关频率,使之超过人耳能感受的范围,但是电力电子器件在高电压大电流的情况下导通或关断,开关损耗很大。开关损耗的存在限制了逆变器工作频率的提高。 3、交流调速控制理论日渐成熟 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式,把定子电流的磁场分量和转矩分量解祸开来,分别加以控制。这种解藕,实际上是把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设法等效地变换成类似于直流电动机的模式,这种等效变换是借助于坐标变换完成的。它需要检测转子磁链的方向,且其性能易受转子参数,特别是转子回路时间常数的影响。加上矢量旋转变换的复杂性,使得实际的控制效果难于达到分析的结果。 大致来说,直接转矩控制,用空间矢量的分析方法,直接在定子坐标系下分析计算与控制电流电动机的转矩。采用定子磁场定向,借助于离散的两点式调节(band—band控制)产生pwm 信号,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以获得转矩的高动态性能。 4、通用变频器开始大量投入实用 一般把系列化、批员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如400kva以下的变频器称为通用变频器。从产品来看,第一代是普通功能型u/f控制型,多彩用16位cpu,第二代为高功能型u/f型,采用32位dsp,或双16位cpu进行控制,采用了磁通补偿器、转差补偿器和电流限制拄制器. 具有挖上机和“无跳闸”能力,也称为“无跳闸变频器”。这类变频器目前占市场份额最大、第三代为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 5、单片机、集成电路及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发展 以mcs一51代表的8位机虽然仍占主导地位 但功能简单,指令集短小,可靠性高,保密性高,适于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及gm$97c(二系列单片机等正在推广,而且单片机的应用范围已开始扩展至智能仪器仪表或不太复杂的工业控制场合以充分发挥单片机的优势另外,单片机的开发手段也更加丰富,除用汇编语言外,更多地是采用模块化的c语言、pl/m 语言。 6、结束语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原有的电力传动(电子拖动)控制的概念已经不能充分概抓现代生产自动化系流中承担第一线任务的全部控制设备。而且,电力拖动控制已经走出工厂,在交通、农场、办公室以及家用电器等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它的研究对象已经发展为运动控制系统,仅对有关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作一些介绍。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对于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探讨 论文摘要:配电网自动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新的高性能的配电设备等技术手段,对配电网进行离线与在线的智能化监控管理,使配电网始终处于安全、可靠、优质、经济、高效的最优运行状态。配网自动化是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扩大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对配网自动化技术现状的分析,找出目前电网中配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最后研究了未来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 一、配网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动化阶段,它的主要原理是不同的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支持;第二个阶段是计算机阶段,它主要基于计算机大规模云计算处理相关的配网问题;第三个阶段是使用现代控制理论支持的现代自动化阶段。 在配网自动化的第一个阶段里,主要的思路是当系统发生故障时,通过断路器等二次继保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快速切除故障,不需要计算机介入进行实时控制,在这一阶段里使用的设备主要是二次物理设备。但是,在这一阶段里,受电源和继保装置的影响,自动化程度非常低。在这一阶段,当在系统正常运行时,不能实时侦测系统的运行状态,仅当系统发生故障时,二次设备才能发挥作用;当系统的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后,需要工作人员重新到现场进行整定计算;恢复事故区域供电时,不能自动采取最优化措施;在事故恢复阶段,需采用多次重合闸,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这种方法对系统设备的损伤很大。目前,这些设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在使用。 基于大规模计算机云计算的配网自动化技术是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对电力通信的要求较高,主要运用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在配电网正常运行时也能监视电网运行状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遥信、遥测、遥控、遥调功能。在故障时,能够通过监控设备及时发现非正常状态,并由调度员通过遥控远方设备,隔离故障区域和恢复健全区域供电。 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现代配电自动化阶段,是进入配电自动化发展的第三阶段,计算机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实现了配电网自动控制功能。集成了配电网scada系统、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馈线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需求侧管理、调度员仿真调度、故障呼叫服务系统和工作管理等一体化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馈线分段开关遥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自动抄表等功能。 面对世界电力积极开展智能电网研究的新动向,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理论,国家电网公司结合我国国情和能源供应,用电服务的新需求,于特高压输电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立足自主创新,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配电网的发展目标,从而拉开了我国配电网研究和建设实施的序幕。 二、配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功能设计单一 提高供电可靠率,是配电网自动化功能设计的传统思路。但电力可靠性中心简报数据表明,现阶段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是例行检测时配电网停电,这一阶段停电时间远大于由于配电网故障导致的停电。不断提高配网管理水平,大大减少例行检测的停电时间和次数,是发展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2.出现在配电网里的孤岛情况 在现阶段,不同的电力企业里,资源的种类多,各种资源难以整合到一起。部门内部信息共享能力差,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更是难以交流,这进一步导致了配电网管理出现紊乱,分析数据局部冗余。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系统难以经济、安全运行。 3.新设备的出现对系统影响较大 在设备资产管理中缺乏整体考虑和长远考虑,盲目追求最新的设备,不注重系统整体运行情况,造成新老设备难以整合到一起,从而无法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 4.在结构设计里不能统一设计 在配电系统实际运行时,往往出现主控方与受控方的信息不相关,网络传输能力不够,一次设备过老,导致新老设备不匹配。特别是将先进的二次设备和老旧的一次设备整合到一起,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配网自动化功能的实现和管理的优化。 5.管理体制中出现的弊端 配电自动化技术主要覆盖生产、营销两大专业,传统管理方式单纯强调垂直专业管理,而没有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保证措施。同时,在功能设计过程中,还存在重系统、轻客户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定式,导致技术缺失和管理漏洞,使得配电自动化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要求。 6.当前与长远的衔接问题 配电自动化技术涉及面广,投资额大,既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现有系统的充分利用,因此,电力企业应从技术,管理上采取措施,为配电自动化系统扩容及其功能完善做好准备。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开发和利用可扩展的管理系统模块和功能扩展性强的先进设备;而在管理过程中,更要摈弃传统的只注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做法,应提倡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解决当前和长远利益权衡问题。 三、配网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配电网自动化展现出配电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的新特征。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配网自动化的综合型受控端 新型综合受控端基于高速scada系统,可以实现电网信息的快速采集和信号的综合处理,并且大大减少了受控端的数量,从而使系统的规模得到简化。这种受控端不仅具有以往终端所具有的功能,还可以实时监测系统的潮流分布、电压情况、系统是否产生震荡、频率是否满足要求等,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主控方,供进一步分析使用。同时,这些受控端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通信,进一步提高数据的精确程度。 2.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和基于因特网的ip通信技术 通信系统一直是配电网自动化的难点之一。在10kv及以下的配电系统里,由于受控端数目多,对通信的要求也显著提高。因此,如果要实现系统潮流实时监测、频率控制等需求,稳定的大容量的高速载波通信系统是必备的。该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上述需求,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生活服务,如电力线上网等。另外,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已成为主流通信系统的首选。随着成本的降低,采用光纤通信作为配电系统自动化的主干通信网已得到普遍共识。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基于城市光纤网的ip通信技术充分利用了光纤通信技术抗干扰能力强、误码率低、传递快速和ip通信方式的通用兼容性接口等优越性,可望成为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前沿通信技术。 3.定制电力技术 定制电力技术是柔性配电系统的实际应用,它将智能电网技术、柔性送电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用于中低压配电网,用以消除谐波,防止电压闪变,保证各相对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主要由电压稳定器、快速无功补偿器、频率检测器、高速断路器等设备组成。当系统出现突然增大负荷或者瞬间丢失大负荷时,该技术可以瞬间发现系统的变化,并满足极限情况下系统的稳定,该技术应用于配网自动化中,可以实现系统实时优化,满足高层次用户的需求。 4.新型fa系统 新型的fa系统主要的思路是实现分布式电源,即根据不同的负荷就地提供合适的电源,减小线路传输的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根据国家电网制订的未来发展方案,未来我国将把输配电系统分离,并在用户端设立电网提供者的信息,用户可以根据实时电价选择供电方。新型fa系统应用于配网自动化中也存在许多困难,主要有:分布式电源位置不确定,配网的运行方式多变,从而导致二次设备难以满足要求。 5.配电系统的集中化管理 在以往的配网系统中,用户是分散的,系统被迫分离为多岛,多岛之间功能相似,但系统难以交流,通道不可共享。集中化管理的配电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将配电网控制中心与系统多岛连接在一起。比如,将scada系统与配网控制中心通过接口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多级系统。实现该系统的应用,最好的方法是最大限度利用用户原有的软硬件资源,保护用户的投资,实现实用化管理和多厂家产品共享的原则。 6.优化的系统配电网运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电网也逐渐以经济效益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这要求供电企业要不断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提出最优潮流的方案,即按照状态估计、潮流计算、最优潮流控制来对系统进行优化,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系统的经济性。配网要在运行中提高经济效益,还应当优化系统的网络结构,尽量保证二次设备“不误动,不据动”,防止因系统突发事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7.信息一体化的配电网络 信息一体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配电网不是一个单独的部分,而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发展中,配电网络要更多的考虑电力系统这个整体的重要信息,而不是单单关注配电网区域的信息。信息一体化的配电网系统需要满足信息实时搜索机制,支持公共信息模型等国际电工信息传输标准,实现智能化的配电系统,满足电力设备的二次网络安全方案。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阐述 【摘要】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是上世纪中后期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电力从生产到供应的时效最短化、安全最大化和运行成本最小化,本文就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些基础性知问题予以阐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 综合自动化 控制系统 一、引言 2008年春节来临之时,我国南方遇到了半世纪未遇的特大雨雪冰冻天气,南方电网设施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一时间造成列车停运和较大部地区供电中断,使南方电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这次灾害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和 现代 化 发展 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设施的稳定和安全。本文意在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简要阐述。 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相关方面的解析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是基于科技发展和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一个概念,是一个综合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网络和用户的集成概念,其概念研究和实现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掌控和监视电力从出厂到供应的全过程,使输配过程更有效和通畅。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主要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发电厂自动化(包火力和水力发电厂)、电力系统信息自动 传输、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化、供电系统自动化以及电力 工业 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其实质就是如何使电力在生产—传输—用户过程中实行有效自动化控制,从而实现电力供应的迅捷、损耗的最小和安全可靠。 图1三层控制系统模型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基本工作流程是,在相对的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装置现代化的计算机,以此向四周辐射网络系统,围绕这一中心的发电厂、变电站之间则设置信息服务和反馈的远方监视控制装置,并时时进行监控,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形成全面的畅通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中心计算机负责总体调控,而相关的监控设备则主要负责诸如设备操作和事故内容的记录、编制各种报表的记录处理、系统异常事故的自动恢复操作和常规操作的自动化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控制部件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的结合,以及终端硬件装置与控制计算机的结合,运用各种软件实现控制范围的扩大和自动化程度的深化。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采用的是分层控制的操作的方式,即在调度所、控制所和发电厂、变电站的各组织分层间,按所管辖功能范围分担和综合协调控制功能,以达到系统合理 经济 可靠运行目的的控制系统。当前,分层控制依据电力系统的大小一般分为二层和三层控制。具体情况如下图1和图2。 图2二层控制系统模型中央控制所相当于一个中枢神经,负责总体性的控制。主要是负荷-频率控制,主干系统的电压控制,发电厂、变电站的监视系统,系统安全监视控制,调度记录统计,发电计划系统构成。配有cpu(控制用计算机)、cdt(循环数字遥测)、tc(远方监视控制装置)、ssc(系统稳定控制装置)、vqc(电压-无功率控制装置)。中央控制所得主要功能就是维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和设备的完整性。而中央控制所的下行任务则需要由地方控制所来完成,从而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完整系统。地方控制所主要功能是对发电厂、变电所进行有效监控。对地方系统的电压控制、安全监视、水工调度、运行记录、报告和通报发电计划与系统构成计划等等,除发电厂无功功率控制装置不配备外,其他设备功能基本与中央控制所相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中央和地方控制所实际上是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其主要作用就是对电网安全运行进行时时监控、对电网实行有效的 经济 调度以及对电网运行安全分析和事故处理。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有 计算 机系统和数据信息传输 网络 为基础的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配以自动发电控制(agc),经济调度控制(edc),安全分析(sa)等等软件来实施。 图3配电所数字型保护控制装置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对变电站保护和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必须要具有集中控制功能和有先进的继电保护和控制,并能远距离控制、抗电磁干扰;有事件记录;可无人值班;能适应全系统统一控制的需要;满足分期建设的要求。配置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分层;数据分快、中、慢速传递;保护系统通信高度优先,但不经常占用;保护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功能处理器配置成群;数据采集装置设在开关站内;数据采集装置的数量和地点应具有灵活性;备用方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配电变电所数字型保护控制装置构成如上图3。 城乡配电网的实现较为复杂。在实现主网、发电厂、变电所自动化的同时,国外先进的电力部门已开始用先进的配电设备装备配电系统,组成配电scada系统,通过光纤等通信手段控制监测城乡的配电,例如配电系统的电压电流监测、控制自动重合器、启动分路开关等。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手段是:数据性信息的传输必须有一个可靠的调度通信网,传输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数据,生产调度数据、远动数据及行政、财务、供应及计划管理数据等。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中的信息传递主要分为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两种方式。从上至下的信息传递一般称为下行信息传递,主要是从各级控制所下达到发电厂、变电站的指令和操作信息,从下至上的信息传递一般称为上行信息传递,就是传达判断、处理所需信息。 三、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 发展 方向 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全面建立dms系统,通过dms系统,一,可以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适应 现代 电力系统技术发展的需要;二,使电气设备保护控制得到优化,消除大面积停电故障,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三,能够建立快速电气事故处理机制,使故障停电时间减到最短,对生产装置的影响也可以大大降低;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掌握整个电力系统运行情况以及电流。电压、电量、功率等各种运行参数,实现电力平衡、负荷监控、精确计量和节约用电等多种功能;四,改变了现行的运行操作及变电值班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方式,达到大幅度减员增效的目的。 四、对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几点思考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是一个集传统技术改造与现代技术进步于一体的技术总体推进过程。虽然,当前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已经进入以计算机技术和监控技术开发为主要标志内的阶段,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电力需求大、电网建设复杂而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改革开始较晚的国家来说,在追赶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对传统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早日全面实现。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 [摘要] 现代 社会对电能供应的“安全、可靠、 经济 、优质”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电力系统也不断地向自动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断地由低到高、由局部到整体 发展 ,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 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总的发展趋势 1.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趋向于: (1)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 (2)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 (3)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 (4)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 电子 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 (5)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则趋向于: (1)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 (2)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例如从ems(能量管理系统)到dms(配电管理系统)。 (3)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例如scada(监测控制与数据采集)的发展和区域稳定控制的发展。 (4)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例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5)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例如继电保护技术的演变。 (6)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例如励磁控制、潮流控制。 (7)由以提高运行的安全、经济、效率为完成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扩展,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近20年来,随着 计算 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力系统已成为一个计算机(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和电力装备及电力电子(power system equiqments and power electronics)的统一体,简称为“cccp”。其内涵不断深入,外延不断扩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直接可观可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丰富。 二、具有变革性重要影响的三项新技术 1.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电力系统控制面临的主要技术困难有: (1)电力系统是一个具有强非线性的、变参数(包含多种随机和不确定因素的、多种运行方式和故障方式并存)的动态大系统。 (2)具有多目标寻优和在多种运行方式及故障方式下的鲁棒性要求。 (3)不仅需要本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也需要异地不同控制器间协调控制。 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 网络 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facts和dfacts (1)facts概念的提出 在电力系统的 发展 迫切需要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来提高电压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时候,一种改变传统输电能力的新技术——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悄然兴起。 所谓“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又称“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简称facts,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 电子 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 (2)facts的核心装置之一——asvc的研究现状 各种facts装置的共同特点是: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 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与旋转同步调相机相比,asvc的调节范围大,反应速度快,不会发生响应迟缓,没有转动设备的机械惯性、机械损耗和旋转噪声,并且因为asvc是一种固态装置,所以能响应 网络 中的暂态也能响应稳态变化,因此其控制能力大大优于同步调相机。 (3)dfacts的研究态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力用户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敏感,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用寿命也与之越来越息息相关。可以说,信息时代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hingorani于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3.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1)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 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 (2)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 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电力系统调度监测从稳态/准稳态监测向动态监测发展是必然趋势。gps技术和相量测量技术的结合标志着电力系统动态安全监测和实时控制时代的来临。 随着 计算 机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面临着空前的变革。多媒体技术、智能控制将迅速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推动电力系统监测的发展,也会推动电力系统控制向更高水平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浅论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及自动化模式方案,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发电厂、变电站、高压网络、电力调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在配电网络方面还较为滞后,这是由于我国电力建设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侧重电源和大电网建设的缘故,使配电网络技术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设备落后、不安全的因素较多等状况,造成了配电网用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方面较难满足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各种新电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对电的依赖日益加深。电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已是电力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国家电力公司为规范电力公司的运作,真正体现服务人民的企业宗旨,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供电可靠性制定了明文规定:一般城市地区为99.96%,使每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大于3.5h;重要城市中心区应达99.99%,每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大于53min。对照这一标准,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 城市配电自动化的内容是对城域所辖的全部柱上开关、开闭所、配电变压器进行监控和协调,既要有实现ftu的三遥功能,又要具备对故障的识别和控制功能,从而配合配电自动化主站实现城区配电网运行中的工况监测、网络重构、优化运行。由此,配电自动化的系统结构应当是一个分层、分级、分布式的监控管理系统,应遵循开放系统的原则,按全分布式概念设计。按照一个城区全部实施设计,系统必须将变电站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通信、控制分层;系统整体设计可分为配调中心层、变电站层、中压网层、低压网层。 一、配电自动化实施目的 配电自动化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缘于城网改造工程。长期以来配电网建设不受重视,结构薄弱,供配电能力低。国家出台的城网改造政策,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实现的目标可以归结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向用户不间断优质供电;提高城乡电力网整体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管理自动化,对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改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损耗,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质量,为电力市场改革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原则 配电自动化是整个电力系统与分散的用户直接相连的部分,电力作为商品的属性也集中体现在配电网这一层上,配点网自动化应面向用户并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已完成了计算机系统与配电设备结合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城市的配电网络上投入运行,使得电网供电可靠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日本1996~1997年度平均每户停电0.1次,每次平均8 min,可靠性居全球之首。 1998年我国投巨资进行城乡电网改造。由于我国对电力是国家垄断经营,尚未真正实现电力市场化,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的目的必须适应终端用户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会因不同用户、因地、因行业而异随时变化。如果全面的实施配电自动化,应综合考虑,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应将它看作一个长期的市场行为。供电可靠性的提高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用多种手段有效协作后的结果,尤其依赖于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故应将改造的重点转为采用各种综合手段提高供电质量,如采用不停电施工减少计划停电;开发应用配电自动化设备,实现远方监视、控制、协调,消除操作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错误。供电企业在实施配电自动化时,也应首先研究客户长期的、变化的、潜在的需求,按现代的营销模式做市场调查、顾客群细分等,将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同时作为整个电力营销策略中的环节之一;其次,量力而行,综合企业内已有的线路网络水平、调度自动化和变电站(开闭所)自动化水平、人员素质,制定实施的进度和规模。 三、配电网自动化模式方案 (一)变电站主断路器与馈线断路器配合方案 由变电站出线保护开关和馈线开关相配合,并由两个电源形成环网供电方案。也就是说优化配网结构,推行配电网“手拉手”,变电站出线保护开关具有多次重合功能,重合命令由微机控制,线路开关具有自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功能,通信及开关具有自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功能,通信及远动装置,事故信息、监控系统由微机一次完成。设备与线路故障由主站系统判断,确认故障范围后,发令使故障段开关断开。 (二)自动重合器方案 此方案是将两电源连接的环网分成有限段数,每段线路由相邻的两侧重合器作保护。故障时,由上一级重合器开断故障,尽可能避免由变电站断路器行分合。当任一段故障时,应使故障段两端重合器分断,对故障进行隔离,线路分支线故障由重合器与分断器动作次数相配合来切除。 (三)自动重合分段器方案 每段事故由自动重合分段器根据关合故障时间来判断。此方案在时间设置上,应保证变电站内断路器跳开后,线路断路器再延时断开。然后站内断路器进行重合,保证从电源侧向负荷侧送电,当再次合上故障点时,站内断路器再次跳开,同时故障点两侧线路断路器将故障段锁定断开,确保再次送电成功。 (四)馈线自动化模式 1、就地控制模式,即利用重合器加分断器的方式实现。 2、计算机集中监控模式,即设立控制中心,馈线上各个自动终端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通信通道远传回主站。在有故障的情况下,由主站根据采集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切除故障段并实施恢复供电的方案。 3、就地与远方监控混合模式,采用断路器(重合器),智能型负荷开关,并且各自动化开关具有远方通信能力。这种方案可以及时、准确地切除故障,恢复非故障段供电,同时还可以接受远方监控,配电网高度可以积极参与网络优化调整和非正常方式下的集中控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浅论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智能技术 [论文摘要]简单回顾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线性最优控制、综合智能控制等典型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运用。 电力系统是一个巨维数的典型动态大系统,它具有强非线性、时变性且参数不确切可知,并含有大量未建模动态部分。电力系统地域分布广阔,大部分元件具有延迟、磁滞、饱和等等复杂的物理特性,对这样的系统实现有效控制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对新建高压线路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线路造价,特别是走廊使用权的费用日益昂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电力网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对电力系统的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电力系统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些先进的控制手段不断地引入电力系统。本文回顾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线性最优控制、综合智能控制等五种典型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一、模糊控制 模糊方法使控制十分简单而易于掌握,所以在家用电器中也显示出优越性。建立模型来实现控制是现代比较先进的方法,但建立常规的数学模型,有时十分困难,而建立模糊关系模型十分简易,实践证明它有巨大的优越性。模糊控制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日常所用的电热炉、电风扇等电器。这里介绍斯洛文尼亚学者用模糊逻辑控制器改进常规恒温器的例子。电热炉一般用恒温器(thermostat)来保持几挡温度,以供烹饪者选用,如60,80,100,140℃。斯洛文尼亚现有的恒温器在100℃以下的灵敏度为±7℃,即控制器对±7℃以内的温度变化不反应;在100℃以上,灵敏度为±15℃。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两个问题:①冷态启动时有一个越过恒温值的跃升现象;②在恒温应用中有围绕恒温摆动振荡的问题。改用模糊控制器后,这些现象基本上都没有了。模糊控制的方法很简单,输入量为温度及温度变化两个语言变量。每个语言的论域用5组语言变量互相跨接来描述。因此输出量可以用一张二维的查询表来表示,即5×5=25条规则,每条规则为一个输出量,即控制量。应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模糊控制器后,冷态加热时跃升超过恒温值的现象消失了,热态中围绕恒温值的摆动也没有了,还得到了节电的效果。在热态控制保持100℃的情况下,33min内,若用恒温器则耗电0.1530kw·h,若用模糊逻辑控制,则耗电0.1285kw·h,节电约16.3%,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冷态加热情况下,若用恒温器加热,则能很快到达100℃,只耗电0.2144kw·h,若用模糊逻辑控制,达到100℃时需耗电0.2425kw·h。但恒温器振荡稳定到100℃的过程,耗电0.1719kw·h,而模糊逻辑控制略有微小的摆动,达到稳定值只耗电0.083kw·h。总计达100℃恒温的耗电量,恒温器需用0.3863kw·h,模糊逻辑控制需用0.3555kw·h,节电约15.7%。 二、神经网络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从1943年出现,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研究低潮发展到现在,在模型结构、学习算法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神经网络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是由于它具有本质的非线性特性、并行处理能力、强鲁棒性以及自组织自学习的能力。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神经网络将大量的信息隐含在其连接权值上,根据一定的学习算法调节权值,使神经网络实现从m维空间到n维空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目前神经网络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网络模型及结构的研究、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神经网络的硬件实现问题等。 三、专家系统控制 专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对电力系统处于警告状态或紧急状态的辨识,提供紧急处理,系统恢复控制,非常慢的状态转换分析,切负荷,系统规划,电压无功控制,故障点的隔离,配电系统自动化,调度员培训,电力系统的短期负荷预报,静态与动态安全分析,以及先进的人机接口等方面。虽然专家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模仿电力专家的创造性;只采用了浅层知识而缺乏功能理解的深层适应;缺乏有效的学习机构,对付新情况的能力有限;知识库的验证困难;对复杂的问题缺少好的分析和组织工具等。因此,在开发专家系统方面应注意专家系统的代价/效益分析方法问题,专家系统软件的有效性和试验问题,知识获取问题,专家系统与其他常规计算工具相结合等问题。 四、线性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最优化理论用于控制问题的一种体现。线性最优控制是目前诸多现代控制理论中应用最多,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卢强等人提出了利用最优励磁控制手段提高远距离输电线路输电能力和改善动态品质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指出了在大型机组方面应直接利用最优励磁控制方式代替古典励磁方式。目前最优励磁控制的控制效果。另外,最优控制理论在水轮发电机制动电阻的最优时间控制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应用。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器目前已在电力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应当指出,由于这种控制器是针对电力系统的局部线性化模型来设计的,在强非线性的电力系统中对大干扰的控制效果不理想。 五、综合智能系统 综合智能控制一方面包含了智能控制与现代控制方法的结合, 如模糊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或自组织模糊控制,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神经网络变结构控制等。另一方面包含了各种智能控制方法之间的交叉结合,对电力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来讲,综合智能控制更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现在,在电力系统中研究得较多的有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结合,专家系统与模糊控制的结合,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结合,神经网络、模糊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结合等方面。神经网络适合于处理非结构化信息,而模糊系统对处理结构化的知识更有效。因此,模糊逻辑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结合有良好的技术基础。这两种技术从不同角度服务于智能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低层的计算方法上,模糊逻辑则用以处理非统计性的不确定性问题,是高层次(语义层或语言层)的推理,这两种技术正好起互补作用。神经网络把感知器送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安排和解释,而模糊逻辑则提供应用和挖掘潜力的框架。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较多。 除了上述方法,在电力系统中还应用了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h∞鲁棒控制、微分几何控制等其它方法。总之,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进程。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各种智能控制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相信利用各自优势而组成的综合智能控制系统会对电力系统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浅析电力系统信息管理自动化实现的途径与策略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 信息管理 自动化 实现 途径 策略 论文摘要:实践证明,在电力行业中实施信息化管理是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余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电力市场逐渐形成,供电企业已经由原先让上级满意变成了让用户满意上来。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管理现状的分析对其实现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认为实现的途径和策略可以从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全员对其认识上提高和系统运用所需的知识学习三个方面上加以突破。 电力系统作为国家基础经济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发展,运用信息管理自动化建设对电力企业解决信息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必然。换句话讲,建立并拥有一整套先进的适合于电力系统自身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电力企业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信息化工作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对电力系统信息自动化实现的途径与策略探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电力系统管理的现状分析 电力行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但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人员素质,直至90年代初,仍处于一般应用水平,其信息化程度与客观需求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其重视程度的提高,时至今日全国大部分省市级电力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已实用化,可以说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用效果上仍然感觉不是很理想,在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之间发展伤存在着不平衡性。尤其是一些县级电力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开发和应用上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在投入的资金所得到的回报并不明显。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规范上比较差,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及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不重视、管理方法不合理等。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系统的运用过程中其系统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较多的电力企业运用的信息管理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管理模式。其主要作用就是将企业相对孤立、零碎的信息转变并形成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有组织的信息系统,这样一来就彻底解决了信息存放的“冗余”问题,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可以说这个系统在一定的程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从而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但是由于msi技术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msi无法适应多变的管理环境。基于mis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需求的情况下,统(dss,decisions support system)便随之研发出来。二者的区别主要是msi是实现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而dss更主要的是针对某一类型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建立模型、挖掘规则等方式,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随着系统的不断运用和相关漏洞的修复,数据仓库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形成。以至于后期的数据仓库、olap、数据挖掘灯相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远程自动抄表系统、基于抄表数据的综合决策支持)。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者理念和对系统的把握,电力系统的信息管理自动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我们看到硬件的不断发展也要看到软件发展的不足,即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实现途径和策略。 二、实现的途径与策略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给信息管理电自动化硬件的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我们知道,在进行的信息管理目的就是要将各种信息收集过来 ,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抽取和融合 ,获取有用的信息 ,最终为应用服务。所以,对供电企业而言 ,信息融合的主要目标是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融入先进的系统思想 ,深入配电网管理各个环节 ,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 ,实现配电网的数字化运营 ,并将以更加先进、实用、成熟的服务回报广大用户。为此,有效的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最优化服务的主要手段。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在电力系统管理中实施信息管理自动化呢,笔者对其途径与策略有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是管理自动化实现的保障。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管理自动化系统也越趋于庞大、复杂,要想能有效的运用必须根据电力企业的特点进行修正。这其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不仅如此,一套管理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同样要付出高额的费用。这些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上支持和资金上的大力投入。因此,国家支持是保障电力系统管理自动化实现的首要成功要素。 其次,通过全员对其认识上提高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好的管理系统需要管理者的接纳,如果管理者对其有抵触情绪,那么你再好的系统也只是一个摆设。所以,加强对其系统的充分认识,了解其对于提升我们工作效率的好处,从认识上使系统工作人员产生重视的态度。这里面尤其要值得一提的就是相关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对系统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提高全员系统运用知识学习以确保实施的能力。实践证明,在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我们管理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系统的全员进行相关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新时期的电力系统发展更需要对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掌握。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试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论文摘要:阐述了我国电网的现状、电力系统调度运营所包含的内容、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组成和目前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论文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信息 一、我国电网现状简介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设备以及控制、保护和通信设备组成的一个整体。目前我国电网进入了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超高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 。电力系统规模逐渐扩大,各电网中500kv(包括330kv)主网架逐步形成和壮大,220kv电网不断完善和扩充,750kv输电工程(青海官亭—甘肃兰州东)已投入试运行,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已启动。现代电网的主要特征:坚强的超高压等级系统构成主网架的大系统;各个电网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具有足够的调峰容量,能够实现agc;具有较高的供电可靠性;具有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具有高度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具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现代电网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分层控制。 二、电力系统调度与运营包含的内容和要实现的目标 1.电力系统调度的任务 电力系统的调度就是对电力系统中所有的设备及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调节,是一个指挥者。目前电力调度涵盖的范围较大,有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等等。电力系统调度的任务主要是:尽设备最大能力满足负荷需要,使整个电网安全可靠连续供电,保证电能质量,经济合理利用能源,保证发电、供电、用电各方合法利益。 2.调度自动化的必要 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有几十个到几百个发电厂、变电所和成千上万个电力用户,通过多种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互相连接成网进行生产运行。电能的生产输送过程是瞬间完成的,而且要满足发电量和用户用电量的平衡。[3]现在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是电网日益庞大,运行操作日益复杂,所以当电网发生故障后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这就对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人员和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调度自动化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可以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当发生事故时调度员能及时掌握情况,迅速进行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减少停电损失。地调采用自动化调度系统能减少停电率。当装备有直接监护用户的自动装置以后,可压低尖峰负荷。若采用分时和交换电价自动计量等经济办法管理电网,经济效益更大。因此,电网调度自动化是一项促进电力生产技术进步和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电网调度自动化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其基本结构包括控制中心主站系统、厂站端(rtu)和信息通道三大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此系统划分为信息采集和执行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和人机联系子系统。[4]信息采集和执行子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在各发电厂、变电所采集各种表征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信息,此外还负责接收和执行上级调度控制中心发出的操作、调度或控制命令。信息传输子系统为信息采集和执行子系统与调度控制中心提供了信息交换的桥梁,其核心是数据通道,它经调制解调器与rtu及主站前置机相连。信息处理子系统是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以计算机为主要组成部分。该子系统包含大量直接面向电网调度、运行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完成从采集到信息的各种处理及分析计算,乃至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自动控制与操作。人机联系子系统将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的各类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各种显示设备、打印设备和其他输出设备,为调度人员提供完整实用的电力系统实时信息。调度人员发出的遥控、遥调指令也通过此系统输入,传送给执行机构。 4.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投运的系统主要有cc-2000、sd-6000、open-2000。这些系统都采用risc工作站和国际公认的标准:操作系统接口用posix,数据库接口用sql结构化访问语言,人机界面用osf/moyif、x-windows,网络通信用tcp/ip、x.25。实践应用表明这些系统基本功能均达到国内外同类系统的水平,且各有特点。 (1)cc-2000系统。采用开放式系统结构设计及面向对象的技术,利用事件驱动和封装的思想为应用软件提供透明的接口。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并引进了一个大对象的概念,以适应封装性、继承性以及事件驱动的要求。支撑系统专用性和通用性的有机结合,既适应电力系统的需要,又兼顾其他行业实时应用的要求。按照软件工程的规律进行开发,实现软件工程产品化。技术鉴定认为,按照开放式系统设计和采用面向对象等技术,都属于国际先进或领先范畴。现结合东北电网,由电科院、电自院、清华大学、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北京科东公司在统一协调下,共同在cc-2000支持系统平台上开发电网应用软件,从而实现完整的ems系统。 (2)sd-6000系统。由电自院南瑞系统控制公司和淄博电业局联合开发具有统一平台的开放式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1994年投运,1996年通过测试和鉴定。该系统集成了超大规模的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自动拨号、气象卫星云图等新技术。该系统特点是:具有开放式和分布式的支撑系统平台。具有面向对象的人机界面管理系统。其中较突出的是厂站单线图、电网元件模型、电网拓扑结构、数据库同期生成技术。ems支撑软件与管理系统的商用数据库采用sql标准接口,便于用户自行开发和由第三方开发应用软件。sd-6000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前置机应用软件设计合理、实用。 (3)open-2000系统。open-2000系统是江苏省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是由南瑞电网控制公司开发的新一代ems系统。open-2000系统是南瑞电网控制公司于1998年开发成功的一套集scada、agc、pas、dts、dms、dmis于一体,适用于网、省调和大中型地调的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统,是国内外发展速度快、适用面广、性能完善、成熟性好、可靠性高的能量管理系统,是国内首套将iec870-6系列tase.2协议集成于软件平台的系统。open-2000系统采用100m平衡负荷的双网机制,流量更大,可靠性更高。完全基于商用数据库开发的、具有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全新能量管理系统。 我国调度自动化水平与世界上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尽管在近几年新投入运行的变电所采取了比较新的技术,但是总体而言,电网调度系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问题。例如:系统计算机cpu负载率问题,即便是目前计算机容量和运算速度成倍或成几十倍提高的情况下,其负载率仍很高;cdt和polling远动规约的选用问题,cdt和polling两类规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这两类规约远动装置并存使用的现状将持续下去,选用哪一类规约的远动装置,原则上应视通道的质量与数量及本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来决定,不宜盲目追求采用polling远动;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系统应该是开放的,能够支持不同的硬件平台,支持平台采用国际标准开发,所有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标准应统一,支持能过户应用软件程序开发,保证能和其他系统互联和集成一体或者方便实现与其他系统间的接口,系统应能提供开放式环境。此外,现在的电力系统由于还依赖高压机械开关(油断路器、六氟化硫断路器、真空开关等)实现线路、设备、负荷的投切,尚不能做到完全可控。这是因为机械的慢过程不可能控制电的快过程引起的。“电网控制”目前只能做到部分控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调度员的决策支持系统。如果电力系统的高压机械开关一旦被大功率的电子开关取代,则电力系统真正的灵活调节控制便将成为现实。电力系统运行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统一调度以分级管理为基础,分级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施统一调度。加强电力系统调度管理,提高调度人员的素质水平,杜绝误调度、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是保证人身、电力系统与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系统运行维护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缺乏相应的技术人员,运行维护水平有待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能保证,大大影响了系统的效率,影响了系统功能的发挥;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无制度可依;重使用、轻管理,不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和学习培训,出现问题后过分依赖厂家,影响系统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 三、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管理方面 统一思想,加强调度管理,提高认识。必须杜绝人为的一切误调度、误操作事故以及不服从调度指令擅自投停运设备。抓好防治误操作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广大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和技术素质,最大限度避免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加大奖惩力度,严格考核,加强安全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制度,严把安全关。加强调度专业培训,提高调度员业务水平。 2.技术方面 积极开发更高级实用的装置和软件,努力提高自动化水平和保证通信的清晰畅通,避免工作中出现因电话不清楚、自动化画面显示不正确而造成的错误。 四、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未来发展的展望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力系统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远的将来,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将会取得飞速的发展。以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依托,能更好地维持供需平衡,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的高校课堂中,电气自动化专业最早开设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期间虽然经过多次的调整,但是因为其适用性强以及应用面广的特点,所以一直备受欢迎,本文特将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简单归结如下。 1.1 半控型晶闸管被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取代 从最开始出现的晶闸管作为第一代电子电力器件,至今在我国仍然广泛应用在直流与交流传动的控制系统,一直到后来出现的二代全控式器件、三代复合型器件直到最后出现的第四代电力电子器件,将主回路的器件、而且包括驱动电力、过压过流保护、电流检测甚至温度的自动控制等都集合为一体。 1.2 变频器电路由低频发展为高频 高频变频器电路在不阻碍逆变器工作频率提高的同时能将开关损耗降到最低,从而使逆变器尺寸减少、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可以使逆变器在较高的功率下集成化,由此可见直流逆变器电路的发展前途是极为可观的。 1.3 通用变频器大量的投入到使用中 通用变频器一般指批量化、系列化、在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中小功率统称为通用变频器。从变频器产品来分析,u/f控制器由最初的普通功能型转变成为高功能型,一直到后来的高动态性能矢量控制型,现以电力半导体器件igbt为主,其独具的可靠性、操作性以及维修方便等特点使单片控制技术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1.4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进步受计算机、电子技术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单片机技术的广泛发展和应用使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实现了全面的更新换代。国产工业计算机以及引进的pc机技术在电厂的监控系统、电力系统的调度自动化、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应用软件能完全的实现电力系统对于实时数据的采集、汇总、分类、分析、显示、打印、完成等操作。但是在这期间电气自动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进行互联;因为设备与计算机通信之间一般是采用点对点的星形连接,导致了系统的实时性不好,直接导致了设备配置的灵活性很差;整个系统在功能、系统的结构、通信协议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工业标准。 电厂监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产品与之前的产品相比较大幅度的减少了通信电缆与电力电缆的使用量,在降低设备体积的同时也降低了占地面积,从而节省了建设的成本。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不仅大幅度提升系统的技术性能而且使设备配置的灵活性、互换性和可维护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 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当今世界最活跃、开发前景最为乐观的一种集合了多种高新技术的合成体,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将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做如下阐述。 2.1 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1.1 变电站自动化 对变电站内运用的电气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全方位的监视,其特点在于运用全电脑化的装置将以往常规性的电磁式设备替换下,变电站自动化除了能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之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1.2 电网自动化调度 主要由电力系统的专用广域网连结,服务范围囊括其调度范围内的发电厂、下级电网的调度控制中心以及变电站的终端设备等,其功能主要是电力生产过程中实时数据的采集、分析监控电网的运行是否安全、及时预测电力的负荷、正确估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等。 2.2 电气自动化的研究方向 2.2.1 变电站的智能保护 在国外将综合的自动控制理论、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的新技术应用在新型的继电保护装置中,这样使继电保护装置有了智能控制的特点,而且能全面的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 2.2.2 我国电力部门的实施策略 从我国整个电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来分析,我国电力部门需要对整体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做一个详细的调研,在明确了电力运营的具体流程之后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电力市场运营的模式,可以根据日常发现的实际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2.2.3 电力系统的整体分析与具体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实施相角测量、探讨电力系统的振荡机理和抑制方法、选线方法采用小电流接地法、电网调度的自动化仿真、研究发电机调速控制和跟踪同期技术、研究基于柔性数据收集和监控的电网故障诊断及恢复控制策略、电力负荷预测方法、电网故障诊断理论及技术等。在非线性理论以及小波理论等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方面,以及电力系统在电力市场条件下进行的控制与分析的新模型、新理论、新的算法以及全新实现手段等进行了明确的研究。 2.2.4 配电网的自动化 在地理信息以及配网一体化、高级软件的应用等方面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载波接收的灵敏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而真正解决了载波在配电网应用的衰耗、干扰等难题。高级应用软件以及高级应用软件配网的模型将输电网配网实际运行。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已经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活跃、最具生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而且在电力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同时还应在工作中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样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电力安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电力系统的工作安全。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管理应用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也就带动了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也就给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发展需要,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正在不断的提高。在这其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对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管理进行进简要分析,希望能够为此项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智能技术;管理;应用 我国的电力系统运行已经初步实现了自动化,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智能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作用,注重管理质量,可以帮助电力系统推动其自动化进程,因此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和智能技术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帮助电力系统实现其自动化发展,提高自动化水平,电力系统中包含了发电、调度和配电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是一个整体,因此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也是将这三个部分作为基础进行的[1]。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技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中最主要的就是智能技术,这项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也有着明显的体现。智能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它指的是通过利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仿照人工操作的形式进行优化和控制,这样能够促进控制水平更加高效,简单的说智能技术是能够实现对于人力的替代作用,甚至在个别问题上面的实际效果还会优于人工水平。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使用智能技术可以不断的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为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与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管理应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在应用以及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制约着该项技术的发展。首先,现阶段的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单位都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在进行研究实验工作时,往往都不愿意将资源和技术分享给同行,这样是不利于智能技术的研究进展。其次没有实践经验。因为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技术起步比较晚,而且现在的研究速度也比较缓慢,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实际应用的机会,实践经验匮乏,在管理过程中,也无法借鉴较为成熟的先例,这也阻碍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2]。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对这项技术的研发重视程度不足,所以这项工作也就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成本的投资。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的管理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技术目前有很多种,综合来讲,实际应用效果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家控制系统的应用 一直以来,电力系统的整个操作和监控系统都是由人工进行的,但是人工操作存在有很多弊端,还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电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就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财力,这样不仅加大了电力运营的成本消耗,在具体操作时还会出现误差。使用专家系统可以有效的化解这一问题。专家控制系统是在个别领域当中使用专家知识有效的解决突发状况的智能化计算机系统。而且电力系统自动化还需要依靠专家系统实现监控的作用。这样一旦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当中出现任何紧急状况,专家控制系统就可以发出相应的指令,帮助相关的工作人员快速的解除故障,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与稳定运行,这一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当中[3]。 2.线性最优控制的应用 线缆是输送电力的重要媒介,它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直接关系。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问题,为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就研发了线性最优控制技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模糊控制的应用 模糊控制是结合了模糊数学的思想和理论研发的最新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这项技术能够良好的掌控那些动态的系统并且精准度非常高,电力系统本身带有很强的变化性,这个变化是不可控的,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模糊控制技术来解决[4]。与此同时为了检验一个新的自动化程序是否具备实用性,就可以通过模糊控制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测试出其可行性。模糊控制系统中有一个完整的智能推理技术,将完整的数据信息和控制规划输入进系统当中后,模糊控制系统就能主动的对这些数据根据固定逻辑规定进行推理分析,直至推断出模糊控制输出结果。 4.神经网络系统的应用 神经网络系统是通过结合人工神经理论和控制理论形成的一种新的系统,通过字面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系统具备了类似于人体神经一样的反应,这个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他能够对发生的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完全实现了电力操作系统的智能化,他具备有良好的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神经网络系统和线性最优控制系统是有一些不同的,神经网络系统的控制处理能力非常好、它有着非线性特征,它能够有效的运用到电力系统当中,比如说人工智能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数序系统、计算机科学理论等的运用。 5.综合智能系统 目前,发电系统都是相对大型的电力系统,这些大型的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容易出现失误,所以为了减少电力系统的管理和营运难度,提高工作效率,综合性职能系统也就此产生了,这个系统是通过智能技术来达到它的最终目的的。智能系统的作用非常强,这是智能控制与现代化控制相结合形成的。智能系统通过各种智能技术的使用简化了那些复杂、庞大的环节。目前有很多综合智能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还有一些企业将多个智能控制系统融合在一起使用,这样能够使运营和管理工作更加流畅和方便。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电力系统发展已经初步实现了自动化,想要使其发挥最大优势,不仅要对专业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还应完善管理应用措施,智能技术,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智能技术的管理应用水平可以推进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进程,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作者:尹平 单位:湖北省电力公司蕲春县供电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 摘要:电力系统电气工程智能化是发展的产物,智能化的实现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工作效率,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对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发展价值,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和智能化应用,指出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前景。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电网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发展价值 智能化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有利于自动化的发展,智能化技术可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性能并实现调节控制。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并处理信息,智能化技术主要目的是提高对它的控制效率。智能化控制器与传统控制器相比有着较大的优势,更适合实际的电气工程工作。仅通过调整相关参数即可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调节控制,避免了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在场的问题,同时减少了操作电气工程人员的相关操作,使电气工程的工作效率和运行质量得到提高。 二、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和应用 (一)智能化优势 (1)在电力系统中智能化技术可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对各个开关量与模拟量进行实时采集,并可根据要求对所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存储。(2)智能化优势体现在画面显示上,通过模拟画面将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真实的反应出来,还能显示出电压、电流,并根据模拟量、计算量、隔离开关及断路器等自动生成趋势图。(3)智能化优势还体现在运行管理方面,专家系统的应用便可快速生成日志、报表,并实时对数据、运行曲线进行储存等。(4)智能化实现了模拟量的故障录波、顺序记录、波形捕捉及开关量变位等。(5)智能化实现了停机操作,通过键盘、鼠标对断路器、隔离开关控制,通过系统设置限制操作人员权限,加强值班管理。(6)智能化实现了参数的在线修改和设定,还可对不对称的运行在线分析并计算负序量。(7)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监控,可实时监控模拟量数值及开关量状态,并通过声光、语音等形式进行自动报警同时记录事件顺序。 (二)智能化应用 1、电气高压设备的智能化 在实际需求基础上为电气高压设备配置适合的智能组件,该智能组件在相应指令下对电气高压设备进行智能自动化控制。高压开关设备的智能化属于多项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精密结合的综合智能科技,是根据开关设备的需求属性和高压开关的技术标准和实际运行中的需求进行研发的智能化设备。高压开关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运行状态的检测,通过对多项技术指标进行评估实现模块化、一体化的效果,大大提升了高压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2、电力系统电网的智能化 基于电力系统的智能化需求电网智能化继而产生,智能化电网设备与传统电网设备相比对电网的优化和改革有着重要作用。智能化电网设备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相结合可实现电力系统电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电力系统电网的智能化不仅确保了电力网络的稳定运行还大大增加了电力调度的实用功能。智能化的电力系统网络推动了低碳环保和能源再生的发展,诸如智能变电站的出现便是基于智能化电力网路概念所衍生出来的,智能变电站与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六个环节的中转站相衔接,使电压的变换和对电流方向的控制变得更加容易操作,这是电力系统中电网整体智能化建设必然的发展方向。 3、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管理 基于智能电网不同阶段发展过程中对电力通讯和网络技术的需求,电力系统电气工程需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高效、个性强的通信网络,该网络需支持多项业务、设备的使用,实现信息通信的灵活运用和所有的接入方式。我国电网铺盖面广、电源输出与用电需求距离远的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电网及结构模式的复杂性。那么在基于我国电网实际情况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即插即用”的通信设备网络才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电网智能化系统。而对所建立起的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是建立在强大数据和理论基础之上的,需要对地区内的能源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并按照增强电力企业竞争力的思路的管理思路,对能源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智能化市场的计划的管理可提高终端能源消费也有着推动作用。 三、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前景 (一)电气工程设计应用前景 电气设备设计复杂,往往需要人、财、物三方面的支持。电气设备雨电气自动化中的电路和电机、变压器以及电磁场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电气工程设计难以计算的难题有效解决,会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准度。 (二)电气工程控制应用前景 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化有效完成生产和流通、交换以及分配的操作,对电气自动化的控制降低人、财、物三方面的浪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模糊控制和专家系统控制,其中模糊控制比较简单且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三)电力系统应用前景 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是电力智能化的主要体现,基于专家系统的复杂性,它将大量的规则、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结合,通过判断和分析有效解决难题。电力系统中智能化技术应用需根据实际具体情况,及时更新系统规则和知识库,逐步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四)电气故障应用前景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故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模糊理论三个方面。其中在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体现在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应用中,其中变压器的故障诊断需结合实际情况,快速确定故障范围,通过逐步排查不断缩小故障范围,以此提高故障诊断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不仅是时展的需求,更是市场不断进化的要求。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应用主要体现在系统和设备的监控和控制两方面,还需不断深化研究扩大智能化应用范围,为电气工程设计提供便利,加快电气工程控制效率,使电力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变得容易,提高电气故障诊断和监测效率。 作者:李超 单位:山东中实易通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浅析 摘要: 当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正在日益完善,但由于各类因素造成的安全管理问题也在逐步突出,并影响了整体的自动化技术应用效果。因此,结合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安全管理应进行充分重视。本文主要是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安全管理现状以及优化策略进行研究,论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善方法,在促进电力系统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强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策略。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现状;优化策略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有效的提升了国家电网的工作水平,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并不只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更是要为整体的电网运行提供前提保障。随着国家用电量的增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也有了一定影响,若是没有对自动化技术进行正确的管理应用,则会终止电网运行工作,最终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进行。因此在电网运行管理工作中,应及时总结电力系统的工作问题,进行及时优化和调整,推动整体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1目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设计水平有待提升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各种设备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电力设备水平依旧给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工作难度,并在用电量增大时加大设备的运转符合[1]。若是没有对电力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以及必要维护,造成设备由于老化无法承担大负荷的输出电量,从而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此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中对设备的要求也较高,若是设备无法负荷整体的技术要求,就会在实际运行中达不到安全工作标准,从而产生相应的安全事故隐患,甚至引发电力系统故障。 1.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在国家电网部门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中,通电量的增加会加大不合理的电力系统负荷,并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干扰。此外,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工作区域,电力系统自动化会受到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作用,电网建设水平也较为落后,最终无法有效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之间的衔接,进而影响正常的电能输送。目前国家的电网发展建设工作中,还应持续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进而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问题。 1.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有待规范 在目前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研发工作中,对安全管理的技术还应继续进行落实,减少自动化技术的故障原因,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的规范工作中,首先是对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规范,另外是对专业维修人员的培养[2]。并在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维修水平进行提升,避免由于技术难题的延误导致严重电力事故的发生。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安全管理的优化策略 2.1增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合理性设计 由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较晚,因此同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设计有较大差距,为对这一差距进行弥补,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经验基础上,与当前的国家发展情况相结合,最终进行电力系统的合理科学设计。此外,在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应对其应用故障深入分析,并对造成故障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策略,从而强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设计水平。 2.2增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工作管理水平 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水平的强化包含对管理制度的建设以及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必须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对技术人员工作水平的提升,要与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相结合,进一步确定企业发展的责任与义务,进而拥有更加合适的学习发展空间。依照不同岗位职责,进行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养,使其对先进的技术知识有更好掌握,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加强专业人员素质培养,在工作中更加认真处理各项工作,进行安全管理的各类培训;最终具备基本的安全操作要领,并能够保障自身在工作运行中的人身安全与技术安全。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从而有效提升自动化的管理水平。通过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安全因素,能够了解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管理与维修[3]。可通过增进实际应用状况的了解,对各级管理工作及时落实到个人,促进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更好发挥自身工作职责,建立规范性的电力系统工作。在实际的设备维护中,可增强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投资,使设备研发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能够进行自动化的电力系统调节和检测,进而保障电力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2.3增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将其在应用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能够使电网工作运行更加安全、有效[4]。同时,要想充分发挥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就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维护管理,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数据优化和采集,促使其能够对通信信息和综合信息进行高效管理,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3结语 若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中,没有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管理进行规范,或是对没有电力系统的设备缺陷充分考虑,就会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效果得到减弱。针对这种情况,更应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管理水平,更加合理利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作用。通过技术人员水平的培训发挥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价值,使电力系统的工作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系统更加稳定。 作者:林伟 单位:国网福建闽清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 摘要: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电网得到了高度的应用,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而且,运行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然而,带那里系统自动化技术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力系统的故障会导致大范围的停电,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厂的生产。本文通过对电力系统现在运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国家电网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为了能够促进电力系统平稳的运行,就必须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减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提高其可靠性。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电力系统也朝着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能够实现整体的发展。为了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对管理方针进行优化,协调各项管理内容,完善相关的水平,促进综合电网的发展。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存在问题 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电力系统的改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了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在设计中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范本,现在,我国在进行国家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不能提高效率,在电网的建设中还出现很多的事故。我国的电网建设还不成熟,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但是还是不能解决城乡电网统一的问题。所以,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能实现兼容性,在不同的设备上不能同时使用,其接口是不一样的,而且出现了设备之间不能连接的问题。现在,国家电网的覆盖范围比较大,各个地区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是不统一的,使用的电力设备也是不同的,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在管理上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题。所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分析不同地区使用的电力设备的共同点,能够使自动化系统具有兼容性,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使用。 1.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设备存在问题 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各项指标和不合格,在选择电力设备中,为了能够减少经济成本,他们就会忽视电力设备的性能,导致了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电力设备也投入到使用中。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技术的成分要求比较高,在工作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安全标准。尤其是工作人员在管理中缺乏责任感,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对自动化技术的操作上会存在失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运行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对国家电网构成威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会出现各类干扰问题,不能使系统稳定的运行,对电力系统产生很大的隐患。 1.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没有达到要求,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出现故障的时候,都依靠厂家来维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人员匮乏,导致我国国家电网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重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人员的培养,促进安全的宣传和教育,防止在使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方案也不理想,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措施 2.1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方面,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在维护设备中要富有责任心,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没有人管理的问题。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共同使用,建立数字化的电网,完善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促进我国电网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实现了全面的管理,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防止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生遗漏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综合管理,提高管理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水平,使我国的电网在运行中减少故障的发生,使运行的经济效益提高。 2.2强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所以,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实现全面的管理,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科学的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模式进行分析,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应该结合我国的经验,在规模建设上进行各种考虑,应该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进行分布式的结构设计,能够将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电力系统的各个单元应该是相互独立的,防止各个单元的相互影响。在强化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时,应该实现系统使用的兼容性,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功能的扩充。运用简化电力系统结构的方法,从而能够方便管理,在电力系统的设计中,可以简化二次接线,从而能够进行分布式的设计。 3结语 现在,我国的电力事业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电网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导致停电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受到影响,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强化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作者:朱坤双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 电力系统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自动化安全管理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策略 (一)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水平 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水平至关重要。自动化技术维护离不开人才。人才才是自动化技术维护的关键与核心,只有具备高素质的自动化技术维护人才,才可以全面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于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招聘,为电力企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加强对于自动化技术维护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自动化技术维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技术能力,杜绝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三不管”现象,从而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另外,近几年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直接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亦是如此,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深入发展,便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的。数字化电网以及数字化变电站的广泛推广,直接提高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效率,提好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的安全性。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对于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对于电力数据的采集与储存,从而使得电力系统做到规范化以及有效化。另一方面,数字化电网以及数字化变电站的广泛推广,还使得电网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向着智能化、可视化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我国的电网以及电力系统可以更好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在电力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模式设计 目前来看,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还不是很纯熟,缺少关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技术上以及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顺利开展。因此,电力企业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做好电网自动化的规划设计,充分的考虑到各种因素,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设计水平与质量。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讲,电力企业要想提高电网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第一,电力企业需要做好分布式结构设计。对于电力系统中的警报、测量、保护以及控制等信号设备,设计人员需要将其进行相互独立,避免彼此单元之间出现相互影响的问题。第二,做好电力系统的兼容性以及扩展性。兼容性以及扩展性是电力系统极为关键的两方面,电力系统是由各种软件以及硬件组成的,电力系统对于不同的软件和硬件,都有着各自的通讯接口,从而使得电网环境可以做到灵活化,从而通过扩大兼容性以及扩展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第三,简化电力系统。简化电力系统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尤其是对于二次接线的简化,可以极大的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科学合理配置电力系统软硬件,从而达到电网安全运行的效果。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标准化 建立完善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标准化体系,这是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水平的关键性举措。只有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标准化,才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管理。但是,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我国在自动化应用标准化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建设规范以及标准,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没有达到统一,从而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电力企业需要认识到技术应用的标准化才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前提,通过标准化的规范,使得电力系统可以达到最佳运行效果。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所需的故障录波、通讯控制器、无功装置与通讯控制器、保护与通讯控制器、RTU与通信控制器、通讯控制器与主站、小电流接地装置与通讯控制器、通讯控制器与模拟盘等设备都必须要做到与自动化技术接轨的统一标准,从而避免因为标准化缺失而带来的各种电网安全事故和问题。总结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水平,就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朝着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重点强调对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管理,既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又要优化电力系统设计,为电网运行安全、可靠的运行打下坚实基础。电力企业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深入研究现阶段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创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策略,是今后电力企业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创新方面的重大课题。 作者:王平荔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萍乡供电分公司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在论述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指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分析了网络的优势特点,明确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为今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应用分析 网络是电子技术重要的工作环境和信息平台,在网络技术环境下,电子技术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将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推动网络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一、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基本特征 1.网络搜索与查找 具有时间性搜索与查找是网络出现伊始人们赋予其的主要作用和功能,对于时间概念的要求相对较低,网络的时间性可以利用其它途径展现出来,一是利用网络的对应性特征,网络内容具有对应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发挥网络内容对应性优势满足人们对于网络的基本要求;二是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网络世界包罗万象,不仅可以查找自身的有关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优势,查找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使得查找内容更加整体性特征明确,为人们快捷有效的查找信息提供了便利。 2.网络信息的多种呈现形式 网络信息世界宽广犹如大海,信息的种类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字、视频、音频等都可以是网路信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利用网络查找信息资源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的搜索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图文并茂的信息呈现形式,帮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关键点,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二、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世界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是当今社会使用范围和频率最广最频繁的电子技术之一。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二进制代码的选用和普及,使得网络连接更加流畅、转换更加自如,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联网以及网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提升,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有: 1.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是信息传达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信息的长距离运送质量增添了优势,在信号的数字通讯过程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止外界声音对传输信号的干扰,实现数字信号信息的高效传输和获取。 2.数字信号储存简便安全 将信号进行数字化信息转换以后,信息的加密解密程序在简单的数学运算操作之后变得简单了很多,可行度也大大增加,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下人们普遍关心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在提高信息加密安全设置的同时有利于使得数字信息的储存变得简单易行,能够在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自由的传输和发展。 3.数字信号设备集成化优势 数字信号储存设备走向集成化是当前数字电子技术发展进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电路中的数字电子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电子运行功率、缩小信息体积、将计算机和数字信号结合以后,能够促进通信网络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网络集成电路的规模。 三、网络的优势特点 1.有利于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决定网络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虚拟环境,网络世界中的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优势,借由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选择。 2.有利于信息检索 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人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信息检索的无从下手。网络数字电子技术利用多种信息检索程序,如各种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等,使信息和检索的门槛降低,人们能够自主的选择检索内容和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和其他人共享,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进行评价反馈,有效的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面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四、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工具,既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便捷性,也有效的促进了网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整个网路应用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内容和角色,是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信号处理 数字电路信号处理是现代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于完善,数字电路信号处理技术优势逐渐凸显和表现出来,其在信号处理中的优势主要变现为:一是信号处理过程简单易行,信号处理的具体程序就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在通过数字信号系统对其进行恰当的处理,在将经过数字信号处理的信号代码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不同人群的实现需求,有选择性的输出具有信息内容。二是数字电子技术充分发挥了强大的数字电路信号功能作用,这一点是信息处理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在数字化时代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逐渐开始发挥关键优势作用。 2.网络信号 处理将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在网络上,可以有效地开展网络信号的处理和发展。基于二进制码这一数字信号基本变现形式,能够为数字电路处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操作过程提供便捷。数字信号具有很强的信息干扰能力,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产生变化,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范围和频率大而广实际应用中的普遍性程度极高。 3.信号数字化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采用随机抽样、量化以及编码等操作环节,其中,随机取样是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将模拟信号进行分散处理,量化是要打乱已有的信号连续取值顺序,改变成恰当的分解取值顺序。编码就是将已有的设计方案和与之能够连续在一起的数字对象进行编辑和整合,增强数据之间数字电子与高能芯片的时间作用的处理效果,间数字信号转换为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数据流值,有效的完成数字信号的处理和研发。经过信号数字化处理过程的数字信号,能够在各种电缆和无限传输通道中有效的传输和传播,提高了数字信号处理和传输的速度。 五、小结 信息化时代,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是现代社会生存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网路普及度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数字电子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为人们信息资源和获取和利用提供了方便,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数字电子技术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的现代科技之一,是未来人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了网络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卢芳革 单位:广西第一工业学校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比较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电子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主要从电子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进行技术分析,即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从而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和应用领域,为不同产业提供适应自身的一种信息电子技术。 关键词: 信息电子领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比较分析 1 技术分析与应用 1.1 模拟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 模拟电子技术主要通过连续的电子信号进行技术处理,模拟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像电子电路和工业设备等,模拟电子技术都有应用。从自然界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模拟的和数字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前者是连续的,后者则是不连续的。模拟和数字的电子技术都是在基本元器件基础上进行功能操作的,应用于电路中,模拟电子技术应用的电路,其造价成本相对于数字电子技术而言,造价比较低,而且模拟电子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的成熟,在传输效果方面,和数字电子技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模拟电子技术采用模拟信号,需要对所设计的放大器进行增益处理;在信号接收方面,模拟电子技术受噪音的影响,其接收的效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数字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通过数字信号进行传播,通过对模拟信号进行抽样探究,形成较为精确的电子信号。数字电子技术在进行加密的处理过程中,采用更加高级的加密系统,所以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保障了接收信号的安全。因此,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领域要求其对传输设备尽可能精度,并且数字电子技术受噪音影响比较小,在信号接收方面,接收效果比较理想。现在流行的数字电视,就是运用的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电视,通过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依靠译码和解码进行信号传输和接收,在这个过程中,接收到的信号的噪声越小,信号传播使用的译码和解码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从而确保了传输信号的效果,数字电视的画面也更加的清晰。利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信号传输,能够提高电子信号传播的精确度,另外,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时候,降低噪声对于信号传输的影响效果。从信号安全的角度,这种数字电子技术所传输的信号可以进行加密,因此能够确保传输的安全性。 2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对比分析 2.1 信号形式与电路形式对电子技术的主导作用 模拟电子技术,顾名思义,采用的是模拟的电子信号,在进行技术匹配的时候,模拟电子技术按照模拟电路的特点,对相关的技术进行匹配和设计,另外,模拟电子技术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由于需要通过放大器进行增益处理,所产生的噪声也没有更好的进行过滤,对于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息,其准确性相对的比较低,而且接收到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的好。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整个传输效果,虽然模拟电子技术采用的模拟电路,其成本造价比电子电路低,而且技术也比较娴熟,但是在信号传输的效果方面,不能保障传输信号的精度。例如我们以前使用的电视,采用的是模拟的电子信号,在进行电子信号传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噪声的影响,其接收的画面不是十分的清晰,而且电视的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有时候还存在着画面的失真。数字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采用高端的设备,信号的精确度非常的高,从而所接收到的数字信号的质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信号传输的精度和接收的效果,都有了一定保障,同时也保障了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另外,数字电子技术在传输的过程中,通过译码和解码进行处理,受到噪声影响越小,其译码和解码的过程也就越简单,从而提高了数字电子信号的效率。但是这种技术应用在高端的电路设备,因此造价比较高,应用起来比较复杂。 2.2 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之间的优势对比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采用的模拟信号使连续的,在自然界,连续信号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模拟电子技术操作原理比较简单,而且也非常的实用。在电路应用中,一般都会采用模拟信号,简单的原理操作,降低了模拟电子技术的造价,所以,模拟电子技术在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但是,模拟电子技术也存在着不足,由于信号的连续性,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信号接收的效果,同时也不能保障信号接收的安全性;而数字电子技术,由于要求的设备是先进的,采用高端的电子电路,所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保证了信号的精度,同时采用高级的加密系统,保障了信号接收的安全性。 3 结语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作为信息电子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有各自的优缺点:模拟电子技术原理简单,容易操作,但是受噪声的影响比较大,信号接收效果也受到不同的影响;数字电子技术受噪声影响小,信号精确而且安全,但是由于复杂的原理和操作技术,造价比较高。因此两种不同的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上也有很大不同,前者适应于一般的技术产业,后者则适应于高端设备的技术产业,无论采用哪一种电子技术,都要结合领域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电子技术。同时,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在电子信息化时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发展各自的优势,进行创新,改善各自不足的地方,为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吴姿英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运用 摘要: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变换的时代,不得不说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都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字电子技术也迎来了它的发展契机,可以说计算机网络作为新媒介,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而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也极大的推动了网络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数字电子技术的必要性,进而分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意义,以期能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加充分的加以应用。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作用;应用 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数字电子技术因其应用十分广泛,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它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那么网络,更是作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的科技,充斥在各行各业,甚至是各家各户,由于普及性,它的发展的进步更是人们热议的焦点。由于二者在信号形式上都是选取二进制代码,在这种基础上实现联网,处理转换信号,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因此,计算机和数字信号的联网,实现了网络的智能化与自动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1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 因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很强,所以信息在长距离运送、运送质量上都有着极大的优势,运用数字电子技术实现信号的数字通讯,有效的阻滞了外界声音对它的干扰,便于实现信息流通的顺畅的高效性与传播的准确性。 1.2数字信号储存简便安全 经过了信号的数字化转换,简单的数学运算程序使信息的加密解密运作变得简单可行,有效解决了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使数字信号的储存变得简单的同时提高了信息加密的安全性,适合网络开放性的发展环境。 1.3数字信号设备集成化优势 设备的占用空间趋于集成化,因为数字电子技术在电路中可以有效降低功率、缩小体积,计算机和数字信号联系在一起实现了通信网络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使得网络设可以达成规模性的集成电路。目前来看,网络技术和数字通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先进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已走在时展的最前沿,而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可以有效的简短信息流通的长度,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读取信息的时间,使信息流通更加迅速。这样便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网络的应用十分广泛,而且越来越普及,越来越依赖,而在网络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加快了处理进度,因此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应用。 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如今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它在网络中的应用成为网络进步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是科技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2.1信号处理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数字电路信号处理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其应用过程简单易行,具体作业的过程就是转换模拟新号成为数字信号,在数字电路系统中,对这个数字信号进行适当的解析处理,将处理完的数字信号再转换成对应的模拟信号,依据实际情况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开展输出工作。其实这项技术最大的优势还是充分发挥了数字电路信号功能十分强大的优点,这一点对于信号的处理工作至关重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数字电子技术优势在关键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运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它的出现,可以说改写了社会发展的历史。 2.2网络信号处理 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便于对网络开展信号处理机制。其实,二进制码这种数字信号就是这当中的一种形式表现,这样在数字电路处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处理二进制码就更加的方便,由于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很强,因此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产生的干扰,因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实现了普遍的应用。除此之外,数字信号在加密与储存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运用优势,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对于网络信号的加强应用,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如此,在我们生活中也随时体现着它的独特性与可靠性,因而应用的十分普遍。 2.3信号数字化处理 在信号数字化处理中,随机抽样、量化以及编码等环节的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随机抽样就是指在实践中将模拟信号进行分散;量化就是打乱之前信号的连续取值,将其改变成有限的分散取值过程;编码就是将原先设计方案与相联系的数字对象进行编码,将其转换为对应的数据,脉冲信号作为离散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加之大量数字电路与高性能芯片时间信号的作用,将数字信号转换成为需要的数字信号流,完成信号数字化的处理,经由这个过程得出的数字信号可以完全能够在电缆以及卫星通道等线路中完成飞速的传播与运输过程。 2.4网络信息的处理与传输 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另一个十分关键的应用表现在对网络信息的处理与传输方面,它不仅提高了网络信息的处理速度,而且对于处理完信息的传输速度也得到了加强,实现将网络信号迅速转变为数字信号并传输的高效处理过程。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对模拟信号的接收、转换、处理、传输等一系列过程的操作,即完成实现了网络通信的数字化过程。在通信系统中,数字信号作为信息的传输载体,在信息传送阶段,利用数字进行通信的方式达到信息传输的对于容量与速度的要求,从而演变成为高速信息电子网络,此网络包含许多的网络系统,其中以计算机、数据库以及通信网络最为常见,借此实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的高效处理与传输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3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是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网络中的应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信息的高速流通,而且推动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相信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中,还将赋予电子技术更多的应用与创新,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曹凯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摘要]在互联网覆盖率极度广泛的现代社会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网”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数字电子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茁壮且生猛地发展起来,而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更是极大地推动了网络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增添了欢乐。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逐渐健全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的交流更加安全,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在能够及时迅速传递信息的网络的冲击下,不攻自破。 [关键词]信息的综合传播;沟通与交流;信息的时效性 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推动了信息的综合传播 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爆炸式呈现,每个人都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作为一个有血有血,鲜活的生命个体,对于这样纷繁复杂信息的狂轰乱炸有着自己的筛选,主动屏蔽和主动搜集信息获取。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地丰富和多元化,全方位360度无死角的渗透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综合传播程度。只根据语言描述和图形示意而进行的天马行空般的臆想,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正确理解。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作为辅助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网络这个信息传递的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相互融合,多种信息传播载体的相辅相成,使得受众对信息获取的渠道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带动了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共同发挥作用,对所要获取信息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人,紧绷的神经,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都使人被迫变得浮躁,迫于生活的压力下的人们,只能心甘情愿的过着连轴转的麻木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深度阅读变成了一种奢侈,静不下来的心和不充足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于是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信息获取的局面出现,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网络这样一个视觉冲击力更强,阅读更加便利的信息传播平台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明显,在这里,受众可以随时看随时下载,大大节约了受众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这样一个对时间空间要求度都极低的平台,自然轻而易举就俘获了无数渴望改变又无力改变现状的人的心。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为准确和及时,速度甚至超过了电视媒体中的新闻报道。一个由大量数据库,互联网络、计算机和多种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体系大量快速地传递着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数字电子技术使得互联网络更加具有包容性。 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这种生物,作为一个丰富情感的集合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渴望沟通,沟通虽然不同于信仰,但却和信仰有着一样能够给予人安全感和温暖的作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都有一种声音在在呼唤渴求着安全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和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处虽然可贵,但真正摆脱社会群体独立存在的个人几乎是没有的。告别了曾经的四合院,也告别了曾经可以亲密无间的友邻,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不仅对陌生人,对邻居连对自己的亲人的关心都呈现与日俱减的现状,以“忙”为借口的人,总是在自己的不经意间和理所当然中忽视了在乎自己的人。网络通讯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便捷的通讯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人们终于不用整日只停留在点头之交的程度上,越来越假的不走心微笑终于变得少了起来。享受着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带来的便利,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在外求学的孩子,牵肠挂肚的父母,毕业之后,各奔东西,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同学,痛并快乐着的异地恋情侣,都因为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的完善,多了份想念,少了份牵挂,多了份信任,而少了份猜忌,这样的转变让我们感到欣慰,感激数字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增进彼此感情的强力胶。 3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 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适时的改变和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命力的可持续性,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传播速度的迅速和传播范围的准确性,纸媒介显然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现代生活中的人都有像鱼一样七秒钟的记忆,很多东西看到一转生就忘记了,各种主动或被动的头脑风暴,杂乱无章般信息的狂轰滥炸,更加突出了信息时效性的重要性,后知后觉的企业会给人一种索然无味,味同嚼蜡般的感觉,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使得借势营销大行其道,紧抓热点事件的内容营销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借着热点事件高关注度的东风,吸引到更多的人关注。曾经企业形象、品牌形象的树立成本非常高,但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低成本,互动性高,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的网络媒介,在保证信息时效性的前提下,也达到了宣传营销的目的。各大企业通过浏览各大新闻门户网页、微博、微信等的推送,使得每条信息都能够被及时的接收到,并迅速对有价值的信息作出总结和反馈,在这个共享性、互动性、灵活性突出的网络平台上,企业对信息的接收也变得更加有意义。 4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应用中的重要性 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和应用,集成芯片各脚的作用等是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的范围,这样一门专业性极强,在网络中应用极度普遍的技术,在数字化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远远超过了模拟器件提供的模拟信号,保证了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提高,缩短了受众信息交流的距离。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增强了互联网用户的粘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指数爆炸般增长,人和人之间社会生活的紧密程度进一步加深。电子邮件的诞生取代了纸质信件,几秒钟,邮件的投递就可以完成,只需借助网络而无需人力,这种交流方式显然具有明显的便利性。信息加密也作为一种生活需求被提出来,渴望信息加密的呼声变得日渐高涨,数字电子技术使得信息加密的破解更加困难,保存在网络中加密的信息比放在柜子中加密的信息安全程度更高,网络具有的巨大的存储能力也得益于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当我们去面试和进行与其他公司的谈判合作时,电子材料的携带和展示往往显得更加便捷、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也激发了电子读物的盛行,当今时代,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种类繁多,功能不一的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公交车上、火车上、地铁上随处可见用智能手机,平板、掌上电脑、电子本等来进行阅读的人,以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纸媒不得不在功能强大,携带便捷,储存信息量更大的电子产品面前低下头颅,但这并不是说纸媒一定会消失,在某些方面纸媒依然发挥着它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载量大,浏览免费这些都是数字电子技术带给人们的好处。某宝强大信息库的建立使得它在同类电商中的竞争力更强,营销更加精准,一对一的人性化推送总能在不经意间抓住消费者的心,刺激潜在消费,营销不再是满大街“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茫无目的的吆喝。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给商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利润空间,数字电子技术用的好,商家的发展就会异乎寻常的顺风顺水。想要走出国门和国外企业合作互利共赢,没有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往往会使合作的结果事与愿违,数字电子技术利用数字通信,把来自外界的干扰统统排斥在外,实现信息沟通的快捷和安全,信息的传递不只局限于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都能畅通无阻的进行传递。 5结语 时代的变迁悄然无声,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人是一种适应性非常强大的动物,从一开始的陌生不习惯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如鱼得水的转变并不需要过长的时间。看不见的空气中似乎有一张巨大的用网络编织起来的网,数字电子技术使得这张网更加完善,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人们生活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中越来越便捷。 作者:古丽巴努·阿不来提 单位: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系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数字电子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连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信息产业的桥梁和纽带,数字电子技术在信息的处理与传输、USB总线微波功率以及雷达接收3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信息;微波功率 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技术领域中的一项新兴科技,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数字电子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更使它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归纳和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专著及文献资料,了解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现状、应用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数据分析法主要应用在对数字电子技术内容及工作原理的分析和探究上。 一、数字电子技术概述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下的一个分支,与模拟电子技术相比,数字电子技术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更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模拟信号总要转换成数字信号才能更好地传播。本部分首先从数字电子技术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然后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3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界定 数字电子技术包含多种方面的内容,它是集各种集成器件的功能研究、逻辑门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研究于一体的一门技术学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相对的也更高了,这就给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就是研究集成电路和芯片的,所以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使用这一技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手机为什么会屏幕越做越大,但机身却越来越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功劳。 (二)电子技术的分类 从上述可知,电子技术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大类。这两大类技术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其中最明显和被广泛使用的就是数字电路信号的处理,即模拟信号(“0101”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首先,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波形更简单易识,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有高电平和低电平两种,出现误差的几率很小,这无疑也给信号的接收和处理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这一点本文将在后文进行详细的论述。其次,因为数字电子技术的诸多优点,例如稳定性强、可靠性高等,很多模拟信息被电子信息所取代,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声音和图像的存储方式上,过去声音和图像是由模拟信号组成的磁带、磁盘来储存,而现在这些都变成了光盘存储,无疑更加便捷也更易保存。 (三)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1.实现网络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都被无数的数据所包围,现在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如此巨大的数据群,对数据的快速筛选收集和处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而数字电子技术就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快速地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进行迅速而广泛地传输。并且,基于数字电子技术本身具有的内容和功能,它可以将接触到的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使其更便于存储和传播。 2.在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计上的应用 几年来,数字电子技术开发的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数字电子技术使微波功率的测量变得更加精确成为可能。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USB接口和微波检测电路。该微波功率计的测量工作过程主要是:通过探测仪收集功率信号;然后再通过微波检测电路对信号的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结果,对信号数据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处理和上传。这个过程中,设备的精确度是十分高的。 3.在雷达接收器上的应用 雷达接收器作为高精密度的设备,它也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的成果。众所周知,雷达接收器必须要有超高的精准度和超强的信号稳定性,然而这两点正是数字电子技术最突出的特点。这两大特点对于工作频段要求高、灵敏度要求高的雷达接收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雷达接收器中涉及的数字电子技术主要有数字滤波技术、数字变频技术等。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优势 数字电子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新兴技术,在我国电子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以其波形简单、精确度高、抗感染能力强等多重优势,在多种方面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字电子技术,同时它也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理由相信,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完成更高水平的技术革新和应用。未来,我国的数字电子技术将会在广大学者的共同探索下,实现更高的数字化进程。目前,我国的数字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正是数字电子技术发展的最真实反映。 三、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未来将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更加大的发展和进步。大力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并不代表就要抛掉传统技术,而是要将新兴的电子技术与传统技术手段相结合,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作者:马晓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创业训练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 【摘要】“创新创业”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创新创业训练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中,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创新创业训练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革新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训练;数字电子技术;探索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具备专业岗位以外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必备能力,它包括了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创新创业是重中之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通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衔接了电子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1“创新创业”是国家关注和支持的重点 创新是创业的动力和源泉,是创业的本质体现。创业可以推动创新,推动新发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2015年7月,总理一周之内三提“创新创业”,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的一个信号就是政府会继续鼓励创新创业,以有效破解就业难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八项任务中的一项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据统计,2016届大学生将达到770万,加上留学生回国就业,往届毕业生未成功就业或再就业,就业人数只增不减,竞争压力大。在国家关注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下,高校和大学生应主动求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电子通信类专业在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电子通信专业的创新创业尤其重要。电子通信类专业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2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现状与分析 在电子通信技术领域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在信息时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很多高校很早就开办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但七教学模式、教学思维呈现出与信息时展不同步的现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框架、教学模式过于固定;②课程理论与实践分隔,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少;③教学内容陈旧,组织模式相对陈旧。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讲授备课质量高,但是学生兴趣不足的情况。解决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创新项目训练、创业项目孵化与课程的结合,巩固教学成果,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带动如单片机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学习。 3项目化教学,在课程中进行创新训练 课程学习中,主要有逻辑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和555定时电路等5个重点项目的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的方式进行。在课程中进行创新训练,就是要把原有的教学模式打破,采用项目实践的模式进行。在学习逻辑基础知识中,设置项目“简易键盘的设计与制作”;在讲授逻辑电路和触发器知识点过程中,设置项目“表决器的制作和设计”;在时序逻辑电路章节,设置项目“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时序逻辑电路章节中还可以结合下一个知识点“555定时电路”,设置“收音机的设计与制作”。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让学生在设计与制作中学习知识,在动手中创新。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老师既定的任务后,可以按照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再制作相关的数字电子技术产品或者创新制作产品的思路和技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中,可以适当加大对学生创新训练过程的考核。 4注重创业项目的孵化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不单单联系着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也和后续各类电子技术核心课程紧密联系。在课程讲授中,指导学生的创新地进行电路设计与制作,同时指引学生在现有知识体系上继续思考。由原来的“简易键盘设计与制作”、“表决器制作与设计”、“抢答器制作与设计”等项目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衍生设计出相关数字电子技术产品。在课程项目设计与制作中,学生需要结合固有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项目的设计与制作,分析项目环境,对项目进行规划。这个过程就是创新创业训练的体现。在项目实践中,学生设计出了相关产品,在实现学生自我专业学习的同时,挖掘其市场价值,尽可能地转化为社会价值。通过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训练在课程中的“造血”功能,实现创业项目的孵化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培训,从而巩固教学成果。 5总结 创新创业训练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开展,以专业技术为依托,将创新创业训练从专业基础课中开始渗透,从而改变固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创新创业训练贯穿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以此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技能、高质量就业。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在理念、模式、项目、成果等四方面常抓不懈。 作者:庄坚泉 欧阳欣 林子杰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发展 0引言 单片机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陌生,它其实是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与数字电子技术一起作为信息技术当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不断发展,在各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种具有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不断衍生,形成了科学高效化的信息产业生产、服务供应链,为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万众瞩目的成就,立下了汗马功劳。文章笔者结合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这两个物质,从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概述、发展、应用,对本文的主题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的发展与应用展开了论述。 1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概述 1.1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属于信息电子学科,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等都是数字电子技术具体的物质体现,它以集成芯片、电路、逻辑门电路为研究对象,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电路对于信号处理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以处理信号为例,信号处理过程中,按照一定比例在数字电路上,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经数字电路将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完成处理之后,根据需要反复转化成模拟信号。 1.2单片机 单片机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在计算机系统中,将零散的部件归结到一块芯片中,构成了微型系统,这个微型系统就是所谓的单片机。单片机从另一个专业角度来讲,它还成为微控制器,设计单片机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计算机某个性能,以满足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稳定运行的需要。 2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的发展 2.1数字电子技术的技术前景 2.1.1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在数字电子技术中主要起到传递与处理数字信号的作用,数字电路的出现,使处理的信号数量越来越多,对信号产生、控制、放大整形、传递、存储备份经过计算机的分析处理一次性完成,花费较少的时间能够完成一系列与信号处理相关的流程。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数字信号进行分析与设计,保证这些工具具有逻辑性与代数性质。 2.1.2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是对于电子电路处理来说最为关键的环节,最为基础的环节,处理好数字信号能够保证电子电路的总体质量。数字信号是指在一定时间与数值,在离散状态下产生的信号。在计算机系统中传递的数字化的信号,从另一个相反的角度来讲,模拟信号在时间、数字上,突显出连续变化的特征。 2.1.3数制与代码 对于信号的处理是利用数字电子技术传输信息数据的基础,对于信息数据快速传输,信号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完整的数字电路离不开对于信号的处理,数字电路与数字信号是一种逻辑关系。针对数字设备的认识,以二进制代码为例,它对于电子技术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数字电子技术运用了两种数码,采用“”逢二进一”的原则,对于数制代码的分析处理不仅只有二进制这种方法,还有更多的多进制方法,如八进制、十进制等方法,在机器内部中,二进制用于数据的处理,八进制等其他进制用于程序书写。2.2单片机的发展2.2.1单片机中存储器的发展趋势分析存储器在单片机发展中,成为促进其发展的主要选择。存储器在单片机的作用是读写操作,这种借助单片机进行的读写操作能够为存储提供便利的可参考的数据,在运行当中遇到掉电的情况,数据仍然保持完整无缺的状态,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资本费用进行补救。单片机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于运行当中的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整个系统的结构性能,基于存储器在单片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存储器在数据存储方面发展的研究,使其发挥出更加优越的作用。 2.2.2单片机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单片机以独立化的方式,将各个运作模块应用到一个系统中,其体积会出现明显的扩大,其体积越增大,运作质量越得不到保障,功效消耗也将会增大。针对这种劣势,在数字电子技术的支持下,现阶段单片机在结构、功能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体积小而且单一性的芯片当中,它能够将中央处理器等功能模块,集中在这些芯片部件之中,使得具有部分增强性的单片机得到进一步扩展,实现了看门狗程序与脉宽调制电路等功能的综合应用。单元电路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促进了综合功能向着多元化发展,从现阶段乃至日后长期的一段时间内对于体积要求越来越严格,将向着体积小、重量轻的方向发展,以最大限度保证其应用功能。 3数字电子技术与单片机的应用 3.1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3.1.1在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基于USB总线的“微波功率测量计”的开发基础,在计算机软件中能够针对微波功率进行精确测量。USB接口与微波检测电路是微波功率测量计的两个部分,使用探测仪完成功率信号的收集,信号收集结束后,对信号进行有效处理由微波检测电路完成,按照处理结果,修正信号数据,通过USB接口将修正结束后的数据上传到上位机,然后再经由上位机对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1.2在网络中的应用 网络在今天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们今天越来越便利的生活服务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网络。数字电子信息技术也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网络也推动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目前现状来说,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越加突出,如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照片,都会以数字化的形式经过网络传输,或者是纸质的文件可以转化成数字化的文件,各种信息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基于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应用前景越发广阔,网络传输也需要网络信号的传输,数字电子技术在其中承担了网络信号传输的责任,借助其高质量的数字信号有利于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对于网络数据的保存能力,使信息数据传输更加方便快捷,归纳起来来说,网络与数字电子技术二者的结合是设备集成化、综合数字化共同影响作用下而产生的。 3.1.3强化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 数字电子技术对不同的信号都能进行处理,在信号处理中尤其注意的一点是需要处理的信号是什么种类的,针对不同种类的信号再进行处理。其处理方式通常采用量化的方式,并采取抽样的方法判断出信号的质量,对同一个种类的信号进行分离,这样有利于保证连续性。保证信号质量的前提下,对设计好的信号编码,按照设计方案要求转换数据信号,经由网络载体传播转换后的信号。 3.1.4在高效运输网络信息中的应用 要想使网络信息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促进其优化发展,通常采用数字电子技术来强化处理效果,它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是网络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将网络信息中的信号转化成数字化的信号,达到高效处理的目的。针对网络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化,数字电子技术能够在网络信息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再转化为模拟信号,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保证通信安全性,网络信号生成电子网络系统,大大提高了网络信息的传输效率,为网络信息传输提供了方便。 3.1.5提升网络展开信号处理能力 数字电子技术很容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混淆,二者是不同的系统,却又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是智能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结合能够强化网络展开信号处理能力。在强化作用机制的影响下,将二进制代码应用在数字电路处理之中,干扰其他系统,以免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而使网络系统不能正常运转。数字电子技术对信号进行加密处理,保证了信号安全性,避免了其他原因的影响,存储也比较方便。 3.2单片机的应用 3.2.1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既然单片机是计算机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控制中,那么单片机在工业控制领域中也会有充分的用武之地,这也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单片机所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对工业生产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具有存储功能的存储机能够毫无保留地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针对流水线管理,通过计算机联网对其进行管理,然后二级控制系统在联网中形成,对于提高生产质量具有快速高效的效果意义。 3.2.2在智能仪器仪表设备中的应用 单片机作为一种新型高端的信息技术设备,具有体积小、高度集成、控制灵活、可操作性强,可靠性高等优势,基于这些优势又在智能仪器仪表设备中大有作为。它在测量控制方面,对于传统半自动化的仪器仪表的性能、运行质量测量控制彻底发生了改观,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电路应用方面远远优于传统仪器仪表,从而实现测量控制一体化,与现代智能仪器仪表设备的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3.2.3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单片机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广泛应用在家用电器中,用于对其更新升级。通过单片机在其中的应用,家用电器生产商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家电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如在洗衣机中的应用,能够分出衣服类型,判断出是否真正洁净,然后选择对应的洗涤时间与程序;在电冰箱中识别事物种类,选取冷藏温度;对于微波炉与烤箱能够对食物种类进行自动识别;能够以智能化的控制方式对电视游戏机进行控制。通过单片机在这几种家用电器中的应用可知,单片机提高了家用电器的使用性能,方便了社会大众,促进了家用电器行业向着智能化发展。 作者:杨洋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一、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建设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首先让学生了解了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及逻辑代数,接着重点让学生熟悉常用的集成电路及其应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并启发学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对综合性的数字系统进行设计。项目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难度适中;(2)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3)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与专业相关,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程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教学中,询问学生有没有献过血。通过此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献血和所学知识的相关性;接着询问血型匹配知识。通过此问题调动大家探讨的积极性;最后提出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血型匹配判断电路。通过前期的情境培养,使学生对“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围绕主题,逐步深入。 学习了典型的时序集成电路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集成电路的理解和应用,继而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讨论:能否用现有知识设计数字电子钟?数字电子钟的设计包含哪些模块?学生对数字电子钟比较熟悉,能够确定数字电子钟需要实现哪些功能。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设计出数字电子钟的总体结构图。数字电子钟的模块包括:秒脉冲信号产生、计数、译码、校时和显示等基本模块,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实现各电路模块的独立调试和仿真,再进行系统的级联调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电子钟的关键问题:秒脉冲信号如何产生?时计数电路,即二十四进制计数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分、秒计数电路,即六十进制计数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时(分、秒)译码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时(分、秒)显示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怎样实现对时、分的校准。 3.模块化设计,团队合作。 基本设计思路确定以后,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团队成员的组合,如知识结构、特长、性格等。确定了小组成员后,明确每位同学职责。项目负责人将项目任务模块化,负责项目的整体组织和协调,确保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成员两人一组完成子模块的设计与调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梳理项目,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和完善所有项目文档和报告。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参考他人的设计及实现方法时,主要是学习他人的设计方法,如编码、接口和电路的工作原理,而不是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的电路。在项目的方案论证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提方案、相互补充和正反对比等多种探讨思路,对所拟定的方案进行仿真或试验验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全面把握学生动向,主动获取学生设计过程中的认知错误,加以指导。最后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钟每一子模块的设计内容。数字电子钟的第一部分是时间基准,即时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为了获得可能的最高精度,时钟电路选择比较常见的32.768kHz的晶振,而32768是2的15次方,所以对这种晶振进行15次分频的话,就可以得到准确稳定的1Hz的标准时钟信号。数字电子钟的第二部分是秒计数器。秒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为:给其装载一个初始值并执行减计数至零。当计数到达零时,产生一个时钟脉冲并将其传递给分计数器。在这里,装载的初始值根据需要设定的时间和时钟基准信号来计算,若时钟基准信号为1Hz,则60s的设定时间所需的初始值为60,若时钟基准信号为2Hz,则60s的设定时间所需的初始值为120。也就是说,装载的初始值等于需要设定的时间乘以时钟基准信号。数字电子钟的第三部分是分计数器,它实现分的计数和显示,且进行小时比较。每当秒计数器减至零时,分计数器加1。电路需包含一个比较电路的8位计数器,以实现分的复位并使小时计数器加1。通过仿真,学生发现,为了保证LED显示的正确性,当复位为零时,设置显示值为59。数字电子钟的第四部分是时计数器,当分计数器计数到60时,小时计数器加1。在计数器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忽略计数器的工作特性,在仿真时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电子钟设计中计数器选用74LS193时,就要考虑其工作特性,在分计数器的值小于而不是等于60的那一个时刻加1。这样做可以避免使用额外的逻辑运算,来使比较器的输出转化为小时计数器的输入时钟脉冲。小时计数器电路中也应该包含一个比较器,用以检测当前值是否为12(电子钟小时显示为12进制),如果是,立即将小时计数器复位。 4.总结问题,共同研讨。 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做到整体掌握、全程引导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设计,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如学生在校时电路的设计中遇到了如下问题:校时电路的开关在接通和断开时均存在抖动问题,使电路无法正常工作。这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查阅资料,了解到常用的消除抖动的方法:软实现(编程实现)、硬件实现。软实现即处理器查询或者监视开关的状态,当开关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改变状态时,即认为开关已经不再抖动。常用的硬件去抖动的方法有:(1)使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2)使用CMOS555定时器;(3)基本RS锁存器电路。利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消除抖动时,应确保施密特触发器的门限电压尽可能小,以保证能被电容上的电压触发;当开关存在很多抖动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CMOS555定时器构建单稳态电路来消除抖动。当开关按下时,555定时器可以输出一个稳定的脉冲信号,代替开关来触发实际;利用基本RS锁存器电路,将锁存器的S端接开关输入,R端接应用电路,将开关的状态锁存,当操作完成后取消锁存。学生可以分组,应用不同的方法消除抖动,比较去抖动的效果,确定最佳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仅解决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发散了思维,扩展了知识面。 5.时序仿真,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原理图设计,得到了秒脉冲信号、二十四进制计数器、六十进制计数器,通过仿真可以得到其时序图,引导学生总结利用集成计数器芯片实现其他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最后通过级联实现数字钟的设计和仿真。每个小组实现项目设计后,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项目组负责人应向全班汇报并展示本组设计的作品,列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拓展项目,鼓励创新。 在学生实现了项目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拓展,增强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如现在市场上的电子钟定时有何特点,学生自身对定时功能有何要求等。学生可以通过提方案、互相补充、多方面对比等探讨过程,实现电子钟个性化定时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思维探索,而且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为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要局限于一套设计方案。在系统设计前,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例如用数字电路设计一个闪烁式LED时序电路,在设计时序发生器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555定时器;(2)慢时钟;(3)快时钟,通过计数器来分频。 三、结语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获得了显著的实际成效。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团队合作及互动交流、项目拓展等,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是有效的。 作者:郭会娟 姚素芬 只德瑞 侯淑萍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中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1我国现阶段《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发展现状 1.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笔者认为,同样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区分,对于职高的学生而言,学校更应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同时又由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本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愿意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就很难取得突破。 1.3教学理念急需转变 “应试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可谓根深蒂固,虽然高职、本科生的教育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实践,但仍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1.4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实验器材配置较落后、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没有严谨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进和评估。而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学生则多以看书学习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偏离。 1.5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时候还是以考试为主,将笔试成绩、出勤率、实验课表现三个方面按不同的比例来分配,期末总成绩则由三项成绩加总而成。显然由于考核因素太少,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考核因素来完善考核制度。 2《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之策 2.1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模式相结合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的课件将理论以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会相对轻松有效。 2.2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展一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的选取、项目模块化、自主发挥部分、项目实施及总结评估几个部分。 2.3推行校企联合教学的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去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也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进校开展主题讲座,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逐渐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2.4调整考核方式 通过引进更多的考核因素,如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自主做实验次数、实习期表现情况等方面,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 2.5多元化学习模式 同一专业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成立学习小组,团队成员间互相监督和帮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成立课余兴趣小组、举办高校科技竞赛等方式来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2.6实验室管理更加人性化 完善实验室管理,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并配备值班教师在必要时指导课余时间自主做实验的同学。 3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长远发展来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要取得改革的成功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如果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能够有效配合,我想教育创新改革的成功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吴志伟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教学质量下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1充分利用而不过分依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媒体图文并茂,具有效率高、信息量大、省时等优势,对其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保证教学质量。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对于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PPT课件讲解以及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演示、EDA仿真软件的直观演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所研究对象的复杂变化过程,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直观观察,更好地理解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对重点、难点及疑点问题理解透彻。如讲授模拟电子系统以及模拟和数字集成系统时,通过学生直观观察和教师必要的讲解,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模数转换和集成系统有更好的理解。《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使教学内容形式丰富、灵活,有利于解决“学时短、内容多”的矛盾。但教师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者,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将多媒体资源及其它资源共同构成统一的教学资源系统,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避免出现讲课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或者讲课沦为用PPT演示文字和图表的单调过程等等。 2巧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重点,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中心课题,要求他们分析问题情境,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讲授《数字电子技术》中“二值逻辑与基本逻辑运算”时先介绍安全带报警系统,如图2所示,然后引到学生思考“什么是与逻辑”,之后了解与运算之后,发问“如何用与门实现安全带报警系统”。通过巧设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沉浸其中,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问、学有所悟、学有所得,才会有新的发现。要想让学生沉浸于学习还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凡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为让学生深刻理解74HC151七段显示译码器三个辅助端即灯测试输入、灭灯输入和锁存使能输入端的功能,笔者让学生根据74HC151的功能表,分析输出有字形时对应的三个辅助输入端信号分别是什么,从而得出结论:灯测试输入端用于检查译码器本身及显示器各段的好坏,灭灯输入端用于将不必要的零熄灭,锁存使能输入端由0跳变到1时,输入码被锁存,输出只取决于锁存器的内容。 3授课要承前启后,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中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衔接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设计,能促进学生利用迁移、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能使我们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与前后相关课程的衔接。如讲全加器时,可以得出全加和S和进位数Co的表达式,分别如式(1)和式(2)所示。根据式(1)、(2)和已经学习的半加器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式(1)和式(2)分别变换成如式(3)和式(4)所示的最小项表达式。进而,让学生回忆二进制译码器74HC138重要应用之一,即可以实现给定的组合逻辑函数。最终,在引导下,学生得出如图3(b)所示的电路图,即用已学的74HC138实现全加器的功能。这样学生开阔了思维,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有意点拨前后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课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好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4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理论教学学生一般感觉枯燥、难学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若能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则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理论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环节中,验证理论,又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论。对数字电子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电路的学习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学会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运算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基本运算是重点也是难点。为此,笔者在讲授或运算时,“入室盗窃检测和报警系统”为例讲解或运算及或门的应用。这样一来,学生易于理解或运算的本质及其应用。教学多结合实际,激励学生不但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能够灵活综合应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重视作业环节 作业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反映学生对电路基本理论的掌握、应用和分析计算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工程计算的基本训练和培养严谨科学态度的手段之一。对作业严格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完成,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起了良性循环的作用。在课堂上加强例题的讲解,把一些典型的题目讲深、讲透,对一题多解的题目尽可能罗列出各种解法并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异同,对留给学生的作业则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加深前后知识点的掌握。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提高课堂作业讲解的时效和实效,作业按要求标注:顺利完成—A,复习完成—B,参考完成-C,难以下手-D。这样讲解作业就有针对性,而且也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抄袭。除了传统习题,适当布置课外实践和仿真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电子小制作,积极参与电子设计相关竞赛,增加动手能力锻炼机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让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赢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最终,通过课程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积累丰厚、扎实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仿真实验能力。 作者:程杉 井立兵 郭攀锋 单位: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课程教学改革下数字电子技术论文 1我国现阶段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发展现状 1.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笔者认为,同样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有区分,对于职高的学生而言,学校更应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2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同时又由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本身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不愿意自主学习和探索,这样就很难取得突破。 1.3教学理念急需转变 “应试教育”这一理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可谓根深蒂固,虽然高职、本科生的教育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实践,但仍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 1.4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对实验教学这一部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实验器材配置较落后、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没有严谨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进和评估。而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偏重课堂上的理论教育,学生则多以看书学习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相偏离。 1.5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时候还是以考试为主,将笔试成绩、出勤率、实验课表现三个方面按不同的比例来分配,期末总成绩则由三项成绩加总而成。显然由于考核因素太少,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考核因素来完善考核制度。 2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之策 2.1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模式相结合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则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的课件将理论以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呈现出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会相对轻松有效。 2.2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展一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的选取、项目模块化、自主发挥部分、项目实施及总结评估几个部分。 2.3推行校企联合教学的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与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安排学生去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也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进校开展主题讲座,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逐渐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2.4调整考核方式 通过引进更多的考核因素,如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自主做实验次数、实习期表现情况等方面,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合理性。 2.5多元化学习模式 同一专业同学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成立学习小组,团队成员间互相监督和帮助,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成立课余兴趣小组、举办高校科技竞赛等方式来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2.6实验室管理 更加人性化完善实验室管理,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并配备值班教师在必要时指导课余时间自主做实验的同学。 3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应用这门课程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从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长远发展来看,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要取得改革的成功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如果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等能够有效配合,我想教育创新改革的成功必将指日可待。 作者:吴志伟 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考核理论探讨 一、现实研究重点 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研究,从选题的角度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是针对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相对滞后的角度来说的。但是,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知道,这些研究的理论和重点围绕多元学业评价三个重要方面来展开的。 (一)多元学业评价主体呈现多元性特征 通常认为,传统学业评价的主要对象是针对教师,更加注重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相对忽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当前,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是基于新型的学业评价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来展开的。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也切实改变以往单纯的一元评价对象为多元评价对象,赋予了教师和学生的多元学业评价活动中所占的权重和比例。多元学业评价的主体多元性,能够有利于降低常规学业评价的主观臆断、偶发因素等,能够有效实现学业评价的全面、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目的。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出学业评价本身的社会属性,是多主体共同科学评定的产物。 (二)多元学业评价环节呈现多样性特征 传统的学业评价环节重点是围绕日常的作业练习、理论考试分数等因素。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其评价环节更加复杂多样,每个环节均要开展的评价和评定,科学设定每个环节评价的权重,有效区分分析、反馈、反思、研究、表现、态度等诸多环节的权重,有的指标权重设置可能会存在与前述权重交叉的现象。这种由于多元学业评价的多重性、多样性,能够为广大学生创造出发挥聪明才智的坚实平台。 (三)多元学业评价内容呈现多面性特征 在传统的学业评价过程中,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理论考核,即重点围绕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价就显得比较单一枯燥。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能够实现评价的内容多面性的特征,不仅仅关注的是学生对于本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广大学生对于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的能力强弱,能够进一步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协作精神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二、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深入推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建设 目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重点围绕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为确保基于多元学业评价理论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模式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实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项目化的考核模式 配合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的讲授课时进行重新科学分布,动态调整课程讲授的学时分布和权重,重点增加学生参与课程研讨和创新实践的过程比重,探索采取项目化的考核方法,将课程考核内容整合分为独立的单元模块。分别对于每一个单元模块进行考核,比如将一个单元确定为“简单抢答器的制作”项目的考核,确定为“产品质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考核,确定为“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考核,确定为“叮咚门铃电路的制作”项目的考核,等等。采取此种项目化的考核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育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习到最大限度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明确各项目链接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二)进一步实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践化的考核模式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课程考核的研究和模式的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进一步大幅度增加实践考核的权重和内容,建议引入工程应用实例考核模式,借助项目驱动的考核模式,重点在每一个单元知识讲授和考核的过程之前,给学生们布置项目作业,并且纳入课程考核的范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点围绕如何进一步实现项目的操作目的,来展开相关知识点的讲授和学习,引入工程实例考核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随着上升。将实践化的考核模式贯穿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积极引导学习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电路,并且更加明确电路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 (三)进一步实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化的考核模式 围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建议实行课程的实验化考核模式,探索将教学实践分成不同的实验层次,在每一个实验阶段引入课程考核的模式和权重,比如在基础实验过程中,应以基本的操作和联系为主要内容,实现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于数字电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最大限度地灵活使用仪器设备,进一步增强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从而实现多元学业的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引进社会性评价,促使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盲从性,提高有效性。 作者:谢兰清 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论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一、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网络的重要性 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实现信号的数字通信。数字信号特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便于加密处理,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占用信道频带较宽,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数字通信具有很多优点,计算机所用信号与数字通信的信号都是二进制代码,也就是说计算机信号与数字通信信号是一致的,这种信号一致性便于数字信号与计算机联网,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也因这种信号一致性方便了不少。实现了通信网管理和维护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数字信号的抗干扰性能强,可以实现长距离高质量的信息传输,而且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对网络信息的加密变得容易不少,因为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可以方便的进行加密、解密处理,而且保密性好。数字电子技术使用数字电路,具有体积小、功率低的优点,因此网络设备可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目前自然科学中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正是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计算机与通信网络互连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距离,缩短了信息获取的时间,使整个社会紧密得结合在了一起,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逐渐被改变,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带来的便利,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能够使网络信息快速处理,高速度、大容量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知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要求高技术人才必需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网络,正是这种高效率信息的保证,为培养高素质、信息全面化的人才奠定基础。 二、网络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平台。网络技术有共同任务、共享环境、通信、合作与协调这几个重要的特点。首先是网络具有开放性和信息共享度,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为信息的传播提供时效性,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很多,信息量也很大,为信息的传播、存储、共享提供保障。其次是网络便于对信息资源的搜索,通过浏览互联网,人们各取所需,甚至还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等信息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实现信息的反馈。网络实现了零距离的交流,打破地域界限,轻松实现跨国界、跨地区交流。网络上的信息更新速度快,比报纸、杂志等媒体更具有时效性,且节约资源,网络媒体的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因为报纸杂志上的信息需要印在纸上才能传播,而网络信息传播无需纸张,对新闻事件在网上与访问者之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只要刷新网页,就能同步追踪最新信息动态。网络其中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信息的综合产播方式,信息的传播不仅仅是依靠文字,通常还伴有着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丰富信息内容,使用户对信息了解的更具体、详尽、透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可以实现信息的边下载边收听或边下载边观看时事新闻或其他信息,能够节约用户下载时间。网络上信息来源广泛,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用户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声音、图片、影像、数据、表格等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的接收、阅览、传递、反馈。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应用于网络之后,信息沟通速度就更加快捷。 三、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就是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555定时器等。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的优势也更加突出。先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送到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最后再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这种用数字电路处理模拟信号的所谓“数字化”浪潮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经席卷了电子技术几乎所有的应用领域。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对网络进行信号处理。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字信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信号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便于加密处理,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设备便于集成化、微型,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占用信道频带较宽的特点。信号的数字化需要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的步骤。抽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模拟信号离散化。量化是用有限个幅度值近似原来连续变化的幅度值,把模拟信号的连续幅度变为有限数量的有一定间隔的离散值。编码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量化后的值用二进制表示,然后转换成二值或多值的数字信号流。这样得到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电缆、微波干线、卫星通道等数字线路传输。在接收端则与上述模拟信号数字化过程相反,再经过后置滤波又恢复成原来的模拟信号。上述数字化的过程又称为脉冲编码调制。数字电子技术有利于对网络通信信号进行处理和网络信息的高效率传输,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实现网络信息的信息高速公路化。数字电子技术充分发挥利用了数字电路在信号处理上的强大功能,通过将模拟信号按比例转换成数字信号,再送到数字电路中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根据需要转换为相应的模拟信号输出,实现了网络通信的数字化。利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成为数字通信,数字通信实现了通信的高速度、大容量,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也就是信息高速公路,是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等组成的完备的网络体系。网络信息的处理与控制是通过通信网路上的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实现的,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先将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进行信息输入或输出,在数字电路上进行传输,最后对信息存储,再将数字信息交换为模拟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网络信息的传输进行处理和控制。 四、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是研究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的一门学科。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是实现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 作者:杜维祥 单位:哈尔滨威克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对网络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的网络实践进行分析,通过阐述实践内容着手,提出了几点关于促进网络技术发展的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实践;信号数字化处理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随之提升,网络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网络发展的支撑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网络实践的方向。由于当前巨大的商场需求,电子技术的应用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其应用。由此可见,只有将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研究,才能对于数字化的信息社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前景 数字电子技术其实可以拆分成数字与模拟两种电子技术,由于当前市场的急切需求,数字电子技术这一学科就成为众多学科中发展最为快速的一门学科[1]。在电子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的当前状况中,信息产业化的升级工作逐渐完成,并在此基础上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进而朝向更具专业化的目标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近期,社会对信息化时代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满足该种要求,就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创新,才能真正与当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将电子技术朝向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进步,就是目前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也只能是当代中电子技术与时代接轨的惟一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改革更新,电子产品也在日新月异的换代。例如:数字电子技术的不断优化更新,在家庭和生产领域中的开关电压调节器行业、D类型的音频功率放大器行业中,这种技术都在被广泛的应用着,该种产品的出现,就是数字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鉴于此,我国在未来的信息发展过程中,类似于以上运用数字电子技术生产出来的科学技术产品必然会愈来愈多,对于电子技术的持续发展也一定会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3数字电子技术的网络实践 互联网的出现,对于当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形式改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正是这种网络信息充斥于人类生活的信息化时代推动下,数字电子技术这一新型领域也随之壮大起来。在网络世界中,相较于传统的信号输出,数字信号拥有极大的优势,不仅能够就将计算机设备本身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提升,对于计算机设备自身的储存能力提高也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更是在此基础上将信号传输程序进行了方便、快捷以及安全方面的重大改进。作为设备的集成化与数字综合化的集合体,数字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与网络技术结合,充分的将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效连接,同时该种方式也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并在生活中将网络信息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处理培养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3.1在网络中开展信号处理机制 在网络信号处理机制的工作展开过程中,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进行处理网络展开的信号是最具高效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网络中的重要相关信息进行高度加密,还能在同时将网络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与储存能力进行高度强化。另外,相对于其他的网络技术来讲,在数字信号中将二进制包含进去,具有相当大的技术优势。 3.2进行信号数字化处理工作 抽样、量化、编码三项工作流程是进行数字化信息工作处理的重要流程,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上三项流程中的抽样工作过程,主要就是在现实的网络实践中进行相关模拟信号的离散作业。对于量化工作的内容则主要是指为离散取值做铺垫,从而进行划分信号的连续取值工作,该种离散取值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必须在编码的工作流程中对于将要进行编码的对象或者数字,进行信号数字化处理的方式展开设计。例如:卫星通道与电缆电路上的信号传输工作中,该种信号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就被广泛的应用。 3.3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网络信息 在当前的网络发展阶段,将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到实际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去,不仅能够将网络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幅度提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信息的传输能力,还能在此基础上对信号转变数字形式信号的进程起到推进作用,最终达到高效率进行网络信息处理的工作目的。 4结束语 综合全文论述来看,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带动下更具生机与活力,并对人类的日常生活质量提升带去了积极的影响。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可以说电子技术数据化就是电子技术领域的实践与应用的未来,激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加之市场需求的压力,都使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结合文中对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实践发展前景的探讨,以及对于数字电子技术的网络实践进行了关于在网络中开展信号处理机制、进行信号数字化处理工作、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网络信息三个方面的分析能够发现,只有保证数字电子技术时刻紧随时展的脚步,并在此期间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才能真正在未来电子产品朝向数字化发展的路程中发挥推动能力。 作者:刘铁汉 单位:河北广电网络集团秦皇岛有限公司 数字电子技术论文: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兼顾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让学生学起来更加积极、主动,真正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收获,对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整个工科类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相对于模拟电子技术来说,数字电子技术具有知识点分散、灵活多变且不便于理解和应用。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专业来制定,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相关知识的应用,实现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同时也要考虑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乃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为例,介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内容的构建 数字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点是构建教学内容的核心,把知识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等,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强化以往学过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也便于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掌握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建立相应的思维方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围绕数字电子技术在学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学生学习规律、学科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来进行。课程设置的思路如图1所示。在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数字电子在专业中的应用来展开。以门电路、逻辑代数、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的产生与整形、A/D和D/A转换为主要的知识开展课程教学;结合学生专业,从专业课程中挑选部分与数字电子技术有关的电路来加以学习,增加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学生应掌握进制及转换、逻辑代数化简、组合电路的分析、时序电路的分析、如何产生脉冲以及A/D和D/A转换的基本思路。通过学习《数字电子技术》能够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能完成相应的实验或实训项目,能判断、排除电路故障。整个学习过程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和拓展,为后续学习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及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的规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现状,构建了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点的一个循环的体系,如图2所示。在课程教学中,把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细化,通过简洁的描述、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教学或者动画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授构成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时,不同型号的元件构成同一进制的计数器方法不同,如果只是根据器件逻辑功能来分析构成方法,这不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这时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仿真结果,在这期间的各个过程都能直观看到,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器件功能上,简化了分析过程,更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程度、人为因素影响等,这些最终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认识。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主动的思考问题并能分析其中的原因,教师再及时总结分析,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所学的知识点,最终能将所学内化于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想实现此目标,就必须设计相关的实验实训项目来帮助完成。在设计实验实训项目时,最好能设计与现实生活或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衔接的项目。如与生活相关的火灾报警器的制作、抢答电路的制作、数字电子钟的制作等,与专业课相关的监督定时器、故障-安全比较器等。这些实训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有积极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教学实施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改变,教学组织需要体现启发式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对于职业教育还要加以任务驱动,驱使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内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反问、课后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以前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习自信心,多数学生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环境因素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动机不明显,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结合任务驱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论教学前就把下次课的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等告知学生,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小测验。在下次上课时,了解学生是否参与进来,再通过课后调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分析,分析该课的得失,以便在下次课的时候注意相关的问题。在课前预习中,对主动参与的学生给予积极肯定和表扬,对没有参与的学生加以督促和鼓励。结合学生的专业,把专业课程中有关数字电子电路放置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字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重视,更能通过对相关电路分析,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如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通过把《车站信号》、《区间信号》、《信号电源》等课程中的部分数字电子电路加以分析。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上述的专业课程是在学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之后再进行的,考虑到学生目前不能把电路和专业课程相结合,所以在讲授中,主要分析其电路的功能,所运用的都是《数字电子技术》中的相关知识点,对于专业课程中的概念或专业术语不必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既能和学生专业对接,让学有所用,也能为以后学生学习专业课减轻学习压力。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实训项目,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下达实训项目任务,学生通过收集相应资料和实训相关信息,设计能实现实训要求的电路。通过此实训,能让学生熟悉相关的元器件,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火灾报警器的实训中,学生首先要了解如何实现感应温度、烟雾、红外线,这时一些传感器就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将传感器感应到的信号综合起来,用什么样的元件来实现报警或不报警,这就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包括在模拟电子技术中学到功放电路及相关元件,这样也把以往所学进行了复习和运用。由于有多种元件都能实现电路功能,学生不会全部都去选择同一种元件。通过实训材料的收集和实训的设计,最终学生之间会出现多个实现相同功能的不同电路版本,有的电路版本可能复杂,有的可能简单;通过在学生中组织讨论,比较各自设计的电路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学生间也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一次实训教学,学生就可以收获多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实训时没有采用仿真软件,而是采用了较为传统的“面包板”和实际元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悉相关工具的使用、认识实际元件;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布线能力,以及根据电路图来构建实际电路的能力,培养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能。 3结语 要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在保证课程基本体系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根据学生专业来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并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在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今天,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合实践的场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作者:范炬 单位:内江铁路机械学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一、企业生产中造成员工不安全的因素 1.违规操作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喜欢舒适安逸的环境,不愿意去改变,不喜欢太麻烦的事,喜欢走捷径。在工作中一旦形成某种习惯,下意识的不愿意去改变,觉得一旦改变,操作起来麻烦,成效也不一定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状况,经常会有员工故意地忽视某一道工序,喜欢走捷径,初次尝试后,发现并无不妥,就会长此以往,最终这种恶习还会传染给他人,影响了企业整个生产的安全。安全事故未发生并不代表生产就一定安全。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必须树立安全意识,不要因为长期未发生事故,就认定生产环境相当安全,从而在生产中懒散怠慢。这就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发生。 2.管理不当 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本质原因是管理失误。安全隐患的产生是事物的不安全与企业管理的失误共同造成的,除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外,主观上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事故时,不要简单地认为是人为操作失误,把过失都归结于操作员工,同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制度、管理等问题。事故的发生并不固定在操作的某一道程序,某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的长短与是否发生事故不成正比,或者说没有太大的关系。管理者的素质也是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之一。目前,企业管理一直实行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者很少考虑未发生的问题,往往把时间花在解决已发生事件上面,这种事后检查工作,对安全事故无法起到预防作用。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事故一般都是发生在生产现场,生产现场的情况具有多变性,所以无法杜绝问题的发生,不安全因素不固定,解决了发生的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况,若强行按经验主义办事,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对生产安全的管理,重点是做好预防工作,而不是把重心放在事后处理。 二、以人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思想的意义 1.以人为本是加强员工管理的要求 以人为本,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措施是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在企业内部应形成一种“重视安全,远离危险”的集体意识。每个员工都应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这样企业在生产中才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 2.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要求 企业要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确保企业环境的稳定、安全。员工违规操作、疏忽大意等情况一直存在,这些都是安全事故的“导火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将不可估量,扰乱企业的正常运营,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安全生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确保企业的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3.以人为本是企业现实的要求 从目前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看,违规违章指挥操作对生产安全的威胁较大,尤其是在煤炭企业,其自然条件相对来说较艰苦,但9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操作不当造成的。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员工违规操作是因为自觉意识不强,不重视企业的各项生产规章制度,未正确认识到违规操作的严重后果,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生产的培训,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 1.提高员工的素质 员工素质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职业技能,员工的精神文化水平与企业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企业的每个员工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不同的教育,所以员工的素质必然参差不齐。成长过程的差别,导致每个员工的个人能力不同。企业不仅在招聘时要坚持招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对员工素质的培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员工的高素质也能体现企业的高素质。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其素质,还要培养其集体荣誉感,使其意识到自己也是企业的一份子。企业的壮大与发展离不开员工,公司应定期组织员工培训,进行户外拓展训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企业应坚持做一个学习型企业,与时俱进。在培养员工素质时,应把员工培养成学习型员工,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在工作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员工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提高企业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2.建立考核制度 企业管理重点在于考核制度的建立。建立一个科学、健全、有效的考核制度,才能有效的管理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若考核制度设置有缺陷,则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最终使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考核制度必须确保绝对公平,并且必须设置激励这一项,所有的工作标准必须仔细列出,设置合适的奖惩机制。制度并不由管理者单方面制定,要让企业的员工共同参与,进行公开的讨论,让每个员工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制度的制定是双向选择、互相商量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制定制度后严格执行,尤其是在奖惩制度方面,更应公开公正,加强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为了保障每个员工的利益,企业应制定相关业绩考核制度,以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业绩考核与每个员工都有关,所以考核制度应多听取每个员工的建议。不断完善业绩考核制度,把按劳分配制度与绩效结合起来,让制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员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收。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完善企业的竞争机制,实现员工内部的良性竞争,制定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考核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健快速发展。 3.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措施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化管理的章程,是以搞好安全生产、工业卫生、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为前提的,规范了人们的安全行为、生产技术、设备技术。企业应在遵循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工作秩序的依据。实现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间、生产过程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使得企业在安全生产的行为和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了保障法定制度和措施得以严格贯彻执行,必须做到对安全生产有高度的重视,合理的措施,有效的消除和控制危害,积极的采用先进技术和设计,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对危害的识别能力,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严格落实检查制度,即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制度、查整改、查落实,安全检查可分为定期检查、连续检查、突击检查、特种检查等。要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做到在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上严格细致、处理事故上严肃认真。企业严格认真切实地贯彻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和措施,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降低风险,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 作者:张永祥 单位:天津市双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问题分析 一、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阻碍正常生产,危害建筑和施工工作者安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在建设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经验总结如下几点: (一)建筑企业没有科学的生产程序。从目前情况看来,建筑企业较为缺乏安全生产程序,尤其是一些小的建筑企业。我国明确有法律条文规定,建筑企业生产前必须向当地生产有关部门提交生产申请,并且得到当地主管部门生产批准后方可进行开工。然而较多建筑企业并不能确保该规定的基层落实,往往出现了没有按照规定,没有科学的工作程序就施工的现象。与此同时,出现了部分企业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滞后,开工后才办理相应手续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 (二)生产工期缩短,安全生产费用投入较少。有的企业为了减小生产周期,减少生产费用,盲目地缩短生产工期,直接造成了生产压力。有了生产压力后,必然会导致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生产,直接造成建筑工作者工作时长增加,建筑生产器械高负压生产,容易出现建筑工作者注意力不集中,器械损坏等问题,间接给建筑安全带来隐患。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建筑企业市场份额较大,工程量巨大,可能会要求施工单位垫付部分施工资金。一旦给施工单位生产压力,极易造成施工单位不按照生产标准进行施工,施工资金的断缺直接影响了施工质量,是产生安全生产隐患的一大原因。 (三)施工单位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安全生产制度。由于一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没有意识到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把企业的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殊不知,一旦忽略了建筑的安全生产,造成的损失不是经济效益方面而已,往往还有可能对施工企业的信誉造成影响,其后果不是经济效益就能简单弥补的了。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者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当然,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一个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科学落实。笔者从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获悉,部分施工企业管理工作者空有安全生产意识,并不能把安全生产意识科学地落实到实际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中,容易造成安全生产管理的不同步。 (四)生产安全隐患来源管理不充分。所谓生产安全隐患来源,指的是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重点部分。从笔者的工作经验看来,生产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建筑器械以及由于建设需要的深坑等等。这些危险来源往往是由于施工企业抄袭套用其他企业的施工方案,导致不能正确地使用器械,出现方案与实际施工不符合等问题。当然,这些隐患有可能是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比如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没有科学合理地进行验收,就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 (五)施工从业人员生产技能低下。施工工作人员是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基层工作人员,犹如一个花园的修剪工,他们的综合生产技能直接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由于当前很多企业一线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他们未经科学的技能培训,施工技能低下,安全生产意识较低,从而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二、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建筑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安全责任的角度出发,杜绝出现施工单位垫付施工款项的现象的出现。从实际生产需要出发,不能一味地追求生产进度,保证施工工作者的正常工作和休息时间。强化企业管理层的安全责任意识,让所有人都主动地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与此同时,保证合理地施工程序的落实,避免出现先施工而后申请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奖罚分明。安全生产离不开一个全面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上文笔者提到,部分管理工作者仅仅是有了安全生产意识,但是并没有把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到实际的规章制度中。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障安全生产模式的推进。加大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确保安全保障设施的投入,提高施工工作者的安全系数。当然,对于建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惩罚,违法的必须移交当地公安部门。对于那些工作积极,能够在胜任本职工作的职工,给予必要的奖励,促进建设人员的积极性。 (三)全面提高施工工作人员工作技能。提高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需要施工企业在招纳人才的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考核,对于那些没有科学工作技能的农民工等,必须等待培训考核成功后方可持证上岗。当然,为提高安全系数,必须对施工工作者进行定期的考核,加强重要器械操作者(如起重机司机、司索工、手脚架工等)的重点培训,因为他们操作着大部分安全隐患来源,保证高质量的施工是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 三、结语 总的来说,安全生产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对于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提出了加强安全责任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奖罚分明;提高管理工作者、施工工作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施工工作者的工作技能等对策。这要求我们不断从实际生产需要出发,探索出更加完善的安全生产方案,为我国建筑业发展奉献自己的谋略。 作者:张汉雄 苏浩杰 单位:杭州元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1.1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越发严峻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资源需求的越来越大,很多煤化工企业都进行了大型煤化工装置的购进,从而加快企业的生产速度。但是,伴随着更多的经济效益而来的是更大的危险性。煤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发展,为煤化工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性。而一旦发生爆炸等安全事故,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进而给企业和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此外,面对着不断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材料,煤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显然还不能适应。所以近年来,煤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使得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越发严峻。因此,对于煤化工企业来说,有必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 1.2国家、社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提高 在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都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在2010年颁布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执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与媒体都关注起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问题,进而使煤化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着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所以,随着国家、社会对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提高,企业也应该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 1.3安全生产管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积极作用 在煤化工企业生产煤化工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温高压、负压深冷等多种严酷且复杂的工艺工程的运用。所以,在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煤化工企业需要加工、处理和运输一些易燃、易爆、有毒和强腐蚀性的化学品。另一方面,煤化工企业使用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所以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再者,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将产生一些废物,所以有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加强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可以使这些安全生产问题得到控制,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煤化工企业有必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 2煤化工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就目前来看,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显然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一些煤化工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是一味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表面工作。而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并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直接导致了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漠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员工违规操作、加班加点的现象长期存在,进而导致了煤化工企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2管理责任未能落实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需要人员去落实,进而使安全生产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想要使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落实,就要使管理的责任得到落实。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很多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显然没有落实。一方面,一些企业只进行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却没有安排管理人员负责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成为了一种口号,并没有具体的人员去展开具体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之后,一些企业并没有去追求事故产生的责任人,也没有进行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调查,而是一味急于恢复生产工作,进而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3管理水平落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是,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方面面显然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落后的管理水平无法在安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无法胜任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而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好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则流动在各个大型企业之间,无法真正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一些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设备和设施比较落后,无法进行新型的生产设备的管理。再者,一些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和规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更新,所以无法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2.4资金投入不足 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相比,煤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只有少量的资金投入。而在这种情况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不仅不能进行人才的培训,也无法进行新的安全设施的购买,从而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3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3.1树立安全文化 为了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企业首先要进行安全文化的树立。因为,安全文化的树立,可以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进而使企业全体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一方面,企业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的力度。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努力做到使安全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企业要将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工作落实,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演练,进而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3.2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想要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加强,还需要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责任人身上。因为,在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之后,就能够更好的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要进行安全生产制度的完善,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责任制度层层落实下来。另一方面,企业要进行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机构的建立,从而保证责任人的责任能够在监督管理之下得到落实。再者,企业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生产管理。而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就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和责任的判断,并追究责任人的管理责任。因为只有这样,管理人员才能吸取工作中的教训,进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3.3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加强,企业要积极的寻求方法进行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企业要进行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待遇来进行优秀的管理人才的吸纳,从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使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再者,企业还要进行专业援救人员的培养,进而使安全生产事故得以及时的处理。另一方面,企业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更新,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预防工作,进而使企业生产的安全隐患得以消除。 4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煤化工企业来说,想要保证企业能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要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煤化工企业想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加强,就要在安全文化树立的同时,使安全管理责任得到落实。此外,企业还需要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加大安全投入等方法来全面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完善。因此,本文对加强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对于促进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陈华涛 单位:神华新疆吐鲁番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中小型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整体上已有很大改观,开始重视引入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厂区和车间的环境建设也可基本满足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然而,由于食品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现有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多注重抓生产和销售,因此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还是薄弱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外界污染因素和内在微生物代谢或毒素引起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原料生产环境、加工条件、加工环境、仓储管理和人为操作等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内在因素则是由食品原料性质导致的,如微生物繁殖或代谢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内源酶的表达引起的品质下降等。因此,要保障食品安全,则必须对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防范。我国现有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安全生产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加工条件差,自动化程度低 加工过程是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要在加工过程中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则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全管理:①对食品加工设备和装置的安全管理。食品的加工离不开加工工具或机械装备,它们是与食品直接接触最多的外在因素,因此加工设备的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食品的安全。2013年的恒天然奶粉原料检出肉毒杆菌事件正是因为对管道清理不彻底引起的。②对加工环境的安全管理。加工环境是指生产车间内的整体生产环境,包括车间的通风条件、排水条件、整体卫生条件等,良好的加工环境可以有效避免产生食品安全问题。③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监控。要保障食品的安全生产,就需要对整个加工过程进行有效地安全监控,建立食品质量追溯系统,规避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然而,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手工操作较多,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加工设备和加工车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整体条件相对落后。问题主要有:①在加工设备和装置方面,某些加工设备较为落后,有的生产设备和加工工具已出现了锈蚀,这为食品的安全生产带来较大的隐患。②在加工环境方面,一些企业车间天花板或地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车间设计上多处存在卫生死角,通风条件差,车间排水不畅、地面有积水,非加工材料外露且极易脱落飞散至车间各处而造成食品污染;在环境维护上未对环境空气进行微生物检测,未进行日常食品接触表面的涂抹测试以及空气沉降菌检测等,这些较差的加工环境给食品生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和问题。③在生产过程的监控方面,目前多数中小型企业仍未实现自动化生产,工厂内生产食品安全的监控基本靠人工,某些关键数据的记录仍为手工记录,这对食品安全情况的准确判断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2企业监控设施建设不完善,缺少对样品的基本检测能力 品质监控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判断产品安全性和品质稳定性的唯一方式。通过品质监控,可以避免因食品原料、包装等问题或生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危害。而要实现对产品品质的有效监控,则需具备以下条件:①成立品控部门。品控就是对产品品质和安全的控制,主要负责原料把控、生产加工、产品制成、成品检测到成品入库以及售后质量的跟踪。②建立在线监控点。对某些影响产品生产的关键点实现在线监控,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由于中小型食品企业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在品质控制相关部门、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技术瓶颈。调研的多数食品企业基本不设品质监控部门或在线监控系统,缺少对产品品质的安全检测和监控。即使一些企业建有产品品质控制实验室,但也因为检测设备价格昂贵或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缺失而使企业对食品的检测能力几乎为零,如某些食品生产企业甚至连大肠菌群这样基础的指标检测能力都没有。有研究表明,企业对其产品品质的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规模及其组织。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因此其对产品品质的控制往往没有特别重视,进而容易产生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1.3企业管理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良好的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由于包装、储藏、运输等设施落后和管理不善,也容易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使食品生产产生较大的隐患。要在管理方面有效保障食品的安全,则需要对车间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机制。①仓储管理:包括对加工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和其他物资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每种物资的不同性质和储藏要求进行分类储藏和管理,防止因储藏不当而产生交叉污染。②车间管理:包括产品生产时的原料、辅料和其他物资的位置管理,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与外界的流通情况管理等。③物流管理:是指原料、配料、半成品和成品在运输过程中按各自的物流条件进行运输,以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如冷冻食品则需要采用冷链运输等。④消防安全管理:即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对消防安全方面的有效管理和实施。调研发现,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中小型食品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安全生产隐患。比如,在仓储管理方面,多数中小型企业将不同的加工原料、半成品、成品和个人物品混乱放置,未进行严格分区,极易造成产品的交叉污染;在车间管理方面,设备清洁剂等化学用品随处摆放,未设置固定区域、防护及标识;在物流管理方面,物流通道对外门随时敞开,车间与外界联通,极易造成交叉污染;在消防安全生产方面,制冷机房内随意放置保温箱板,车间内插座随意安装,部分消防器材缺失,生产车间的消防通道或消防栓被遮挡等等,这些安全生产隐患的存在很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1.4专业技术人员缺失,安全意识淡薄,整体水平低下 专业技术人员是体现一个企业加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水平能获得较大的提升,则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地解决。要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需要配备以下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①工艺生产人员:主要负责在生产车间对产品进行加工生产;②化验分析员:主要负责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测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检测,保障食品的安全;③生产工程师:主要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调试和管理,保障车间生产的良好运行。调研发现,从现有员工来看,多数中小型食品企业仅配备了生产人员,而且多数生产人员并非专业技术出身,仅通过简单的培训就立即上岗。并且现有的生产人员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也十分淡薄。例如在生产时工作服穿戴不规范、佩戴首饰、使用非食品专用刀具等。另一方面,化验分析员和生产工程师在多数食品企业中严重不足。未配备化验分析员,则无法对原料或成品中的基本指标进行检测,没有这些基本检测数据,也就无法证明产品是否安全;生产工程师的缺失,则不能对生产设备进行有效地维护和管理,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只能选择停产,进而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1.5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管理制度有待提高 为保证食品安全生产,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和完善了关于食品企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等。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检查和监管力度,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保障食品安全。而企业生产过程中,如果按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执行和管理,则基本可以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然而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对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主要是企业对员工的教育不足,从业人员不熟悉国家相关食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少企业在生产中并未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执行。多数企业对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认识不够深刻,理解有待加强。企业内部基本没有建立有关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未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消化吸收,以转化形成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这种对食品安全生产的认识和管理意识淡薄问题,导致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进而使生产可能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2中小型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对策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发现,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对食品生产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其他物资安全管理不足,对可直接接触食品和影响食品安全的加工设备、生产车间等安全防控不够,缺少专业技术检测部门和专人技术人员,对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执行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其资金有限造成的。多数中小型企业缺少足够的资金去实施系统的食品安全管理。这也使得绝大部分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难以从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安全监控机制和系统。因此,要保障中小型食品企业的食品生产安全,必须借助于外部资源的力量,通过政府的职能干预手段,实现政府与企业共同建立与完善安全生产和管理体系,保证中小型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如建立安全检测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聘请专家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以提升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水平等。 作者:徐婧婷 王云华 沈楠 赵杰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大学淮北实验站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国内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电力生产现状及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 1.1安全生产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常态化。 对于各大电力集团来说,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远未实现标准化、正规化和常态化。 1.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重心不明,观念陈旧。 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对电力安全生产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安全生产的实现仅仅停留在动员大会、岗前培训、奖惩制度等方面,其实安全生产还体现在管理理念、全局观系统观等方面,同时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对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重心不明,观念陈旧的问题,无法及时地根据周围的环境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侧重点,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自身发展。 2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压力。 随着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市场化转变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电力企业都会选择走节约成本、减员高效的发展道路,或多或少都会选择减少安全投入;同时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使得很多电力企业都处于长期高负荷运行状态,很难保证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保养和检修,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压力使得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更加艰难。 2.2安全职责不明确。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安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虽然每个电力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安全生产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落实安全生产职责的企业并不多,而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很多电力企业制定安全生产制度都是走个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些一般性和原则性的动员和要求,再加上相关的领导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难以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二是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如此不仅没有办法找到相关的事故责任人,也无法从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三是一线人员没有真正理解电力安全生产的含义,对电力安全生产的认识还停留在被动记忆的阶段。 2.3管理方式老旧,缺乏现代化观念。 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重视大规模、高要求生产的安全管理,忽视其他较小项目的安全管理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的领导人没有与时俱进,采取的管理方式依然是计划经济下的旧式动员大会与运动化管理,这种老旧的管理方法,由于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不适用于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 2.4安全管理人员良莠不齐,缺乏对隐患的识别力。 很多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这些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员工面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或隐患缺乏识别力,无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判断,只有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5现场标准化不健全,经常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是指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其主要包括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三个方面。比如有些工作是需要停电的,但是有工作人员在没有停电的情况下就开始工作,最终导致人身触电死亡事故等。 3促进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3.1在企业中自上而下地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也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由于电力产业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社会的进步和稳定都与电力产业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关系,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电力企业需要在企业中自上而下地树立“安全至上”思想意识,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把搞好安全生产作为确保生命安全、提高生存质量、保障家庭幸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行动。 3.2安全生产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当代社会的用人单位中,不管是现代化的企业,还是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等,都坚持“以人为本”,它已经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最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在电力企业亦是如此。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要以人为本,如此可以推进企业现代化进程。具体方法如下:首先,相关领导层不能有特权,必须和普通员工一样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相关领导人还应该坚持走基层、走现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基层员工的所思所想,对于基层员工反映的各项问题予以重视,采取妥善的措施进行解决,使职员更加没有后顾之忧地工作。其次,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由于员工操作中的每一次失误都可能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尽量减轻职工的心理负担,最大程度地改善和美化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3.3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 要想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统一的、可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进行整体化管理;二是为了避免发生事故后相互推诿,必须统一安全职责和行政职责,保证制定的生产计划和安全技术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三是把安全责任逐级逐层进行细化,落实到个人,实现安全生产的逐级管理;四是企业定期举行生产事故学习教育培训,鼓励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和探讨,最大限度地避免电力事故的发生。 3.4加强监督力度。 在实际的电力安全生产过程中,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也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也无法真正杜绝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因为生产中的风险总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奖惩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安全监督具体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动态监督,另一方面则是静态监督。动态监督主要是指对各项可变环节的监督,即生产计划与安全计划的实现程度、职工在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各项准备与实行工作的监督、安全设备与措施的展开与实行等。静态监督指的是对各项硬指标的监督,即安全工器具的维护与摆放是否符合规定、各职工对规程的遵守情况、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得以实行、设备维护是否符合标准等。 3.5开展多层次、全面化安全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是各大电力企业在职工上岗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培训方式老旧、培训内容枯燥,培训的效果并不好,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安全培训机制,开展多层次、全面化的安全培训工作,找到一条可行性强且教育力度大的培训方式。由于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是每个在职员工都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因此传统的强制性安全教育不能丢弃,但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入贴合实际、易于理解、教育性强的内容,比如实例分析、规程制定过程等,同时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培训,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应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进行培训。 4总结 虽然现在是我国电力改革的关键时期,各大电力集团在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只要电力企业能够在企业中树立“安全至上”的思想意识,安全生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职责,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开展多层次、全面化的安全培训工作,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电力生产事故的出现。 作者:李海利 单位:国网冀北迁西县供电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一、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在前面我们已经大概的了解了一下焦化企业的生产工作环境,也就知道在这样的企业中进行生产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我们就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分析。 1.焦化设备的安全管理 焦化设备是生产相关焦化产品的必不可少的专业机器设备,所以在设备的安全管理这一方面,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证机器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 (1)购买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购买相关的机器设备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来确定需要购买的机器设备。如果没有经过提前的估计与预算,那么买进的设备很有可能不符合或者没有达到自己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所需要的相关配置。这样一来企业不仅在产品的质量上难以保证,还很有可能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如果长期在这样的一个生产环境中持续工作,工人们很有可能承受不了工作压力而消极怠工。这样的后果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进行设备购买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由相关的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数据做出相关的判断,依照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应设备的买入。 (2)使用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 在设备投入使用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安全问题的预防与检测。众所周知,任何事物一旦进行使用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磨损,刚开始这些磨损对产品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如果我们对其视而不见,不对机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保养与安全管理,那么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一定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在对投入使用的机器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修保养方面,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企业需要培养相应的人员对机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在制定的机器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安全计划期间,需要保证有足够的机器设备可以维持正常的工作生产,不能为了保养维修机器而进行大范围的停工。这样的做法不仅得不偿失,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小的困扰,让竞争对手抢得有利机会,使自己的企业陷于困境。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记住并不是机器设备一旦进行保养就可以长期进行使用。任何产品都是有其自身的使用寿命,如果不顾规律强制使用已经不能继续工作的机器设备,不仅在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上达不到相应的行业标准,更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这样的后果是十分惨重的。 2.焦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分配 在焦化企业进行生产最重要的便是安全问题。为此,除了贯彻全方位安全管理的相关政策,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安全管理的责任分配,保证人人都有安全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人们的安全。企业需要抽出一个特定的时间对工人们进行安全教育,让工人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企业再进行相关的安全责任分配就可以更好的让大家接受而不是以往的各种推脱拒绝。在对相关的安全负责人进行培训时,需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安全问题并非儿戏,需要他们打起精神认真对待。他们需要在工人们进行企业产品生产时进行安全隐患的发现与排除,要在第一时间里发现问题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结语 “安全生产责任大于天”这几乎是每个企业在生产车间都可以看到的一幅标语,但是如何真正的贯彻下去还是需要相关负责人进行相应的思考。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为了卖出产品与获得利润,更重要的还是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只有保证生产人员是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可以让他们没有顾虑的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最大限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只有真正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企业才可以进行更为长远的发展。 作者:龙旭佳 单位:邯郸金华焦化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煤化工企业存在生产设施落后、陈旧的实际问题,这为煤化工生产埋下了潜在的安全威胁,给煤化工企业带来安全隐患。煤化工企业没有对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思想和机制的体现,特别是没有对煤化工企业生产的风险评估,这会使各类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容易酝酿出重大的安全事故。 1.2企业员工安全素质不高 相当一部分煤化工企业长期雇佣临时工来降低劳动成本,这些人大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作为指导,这些都是造成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漏洞,进而导致煤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2煤化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 2.1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共识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对“人”的尊重,是煤化工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代表,在现代社会里,人是一切管理的根本,也是管理的根本目标。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安全,这也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煤化工企业的范围内必须建立起重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要通过煤化工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建立,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认知加以强化,使每位煤化工企业的人员都能主动实践和配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这样才能从意识上和认知上实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通过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更好地凝聚煤化工企业全体人员的共识,为煤化工企业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安全和管理的基础支撑。 2.2加强对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强调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认为安全隐患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和具体操作之中,因此,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强化安全意识的养成教育,要结合煤化工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风险分析,将安全意识全面地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细节之中。现代安全生产教育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使教育工作更能贴近煤化工生产的实际,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也有助于安全行为的养成和建立。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要具有动态性,要以各种手段来进行,通过更为生动和结合实际的手段来提高现代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的生命力。同时要在现代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中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将“要我做到安全”转变为“我要做到安全”,这样就可以更为主动地、积极地预防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安全隐患和风险。 2.3做好煤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工作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安全风险评估,就可以实现对煤化工企业安全问题的事先控制,进而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结合煤化工行业的特点聘请有经验、有资质的人员对企业生产进行全面、细致、系统地评估,进而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动防护和积极治理的方案,进而确保煤化工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真正将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要点和实质落实到企业的各方面,重点与细节之中,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安全生产与管理成效。 3结语 煤化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要对安全有敬畏的态度,这样才能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法律发展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落到实处,在煤化工生产中实现现代安全管理理念,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中煤炭化工企业应该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从细节上降低不安全因素的产生,从关键上抵制不安全行为,这样才能在系统上和操作上达到对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达到整个煤化工行业生产的整体性安全。 作者:姜洪生 单元:中煤黑龙江煤炭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规模的生产产品,但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尽管生产效率上来了,但由于质量不过关使生产效率受到重创。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无论是采购管理流程还是客户订单评审流程以及生产线管理流程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导致生产管理始终处于“打乱仗”的状态。比如对生产线的管理,由于产品多种多样,必须采取不同的生产线管理,但一些企业为了方便往往采取统一的流水线动作,影响企业运行。 1.2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现代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质量。但很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回的问题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质量检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主观上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过关。 2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还必须根据品种、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3结束语 总之,生产管理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有效管理,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应当从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步入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吴伟 范少华 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1人本管理思想、内容及在管理中的运用 1.1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1.1.1现代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等进行控制的过程。在任何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因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的关系,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理的人本特征。管理的这一特征要求任何管理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牢固树立人本观念,坚持人本原则。管理的人本观念包括四层涵义: 1.1.1.1人是生产的首要因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 1.1.1.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因此任何管理必须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目的和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管理绩效的评判标准。 1.1.1.3人的存在是多样性的,因此管理活动中要树立多样性、整体性的人本观念。 1.1.1.4管理人本观念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1.2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 1.2.1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包括人、环境、文化三项基本因素: 1.2.1.1人的因素。在任意管理活动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各种管理活动紧密依存,相互联系形成管理关系,管理关系实质是人的关系。 1.2.1.2管理环境的因素。管理环境是各种物质环境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综合而形成。主要包括环境的类型、环境因素的作用、公共关系的影响与作用等内容。 1.2.1.3文化的因素。管理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管理文化的构成,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人际关系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二是文化的功能。即管理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功能等作用。三是价值观。即人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客观现实的基本信念奉行的行为方式。 1.3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3.1人本管理的基本理论逻辑推导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是管理的最高目标,而人的心理、动机、能力和行为是可以塑造影响和改变的,管理环境、文化及价值的变化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同时,作为管理主体和客体的人之间是有相关性、其目标是可以协调的。 1.3.2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3.2.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 1.3.2.1.1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是人本观念应树立的基本观念。所谓人的因素第一,就是在观察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解决任何问题时,都把人的因素看成首要因素,关键因素,决定性因素,既不是重物不重人,更不是见物不见人。 1.3.2.1.2树立 人的因素第一的观念,必须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人才是人的因素之中的栋梁之材,是人的因素中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凝聚力和带动力的因素。 1.3.2.2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 1.3.2.2.1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管理追求目标的观念是管理的人本观念的实质内容,也是高层次的人本观念。传统的人本观念,只是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手段,这是一种低层次的人本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已成为人本观念核心理念,成为一切管理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 1.3.2.3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1.3.2.3.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观的实现和思想政治因素在管理体制中的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的素质和层次,形成良好的共同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1.3.2.4以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 1.3.2.4.1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期望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人的需要是人普遍存在的自然本性,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树立人本观念,必须研究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管理目标,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管理体制,不同民族文化条件下,人的需要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为此,实施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应当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环境针对性进行。 1.3.2.5构建人本管理的机制 1.3.2.5.1有效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形成自觉地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为此应建立包括动力机制,压力机制,约束机制,保证机制,环境影响机制等内容在内的管理机制。 2安全生产是关系人类生命、健康和财产的重大事项。当人类文明进入21世纪之际,安全生产面临空前严峻的压力与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范围重特大恶性事故频频发生,更是突现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这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更应当注重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既是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也是新时期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学生从事行业安全管理十余载,深知“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由于安全生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复杂,尽管全社会各方面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投入,但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却并不十分显著,各类重特大事故仍然时常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因此研究和解决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成效的问题,已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笔者就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树立人本观念谈谈自己肤浅认识 3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人本原则 3.1安全生产及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3.1.1安全生产概念及主要特点 3.1.1.1安全生产是指的生产过程中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实质是保护人权: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和财产权等。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劳动者自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是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安全生产涉及诸多行业,范围极宽,既包括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矿山、农林等各行业,也包括人身、财产等各属性,几乎囊括了社会各方面,因此,安全生产既具有极端重要性,也具有复杂性、艰巨性、综合性等特点。 3.2安全生产管理及其主要任务 3.2.1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在一定环境下,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在一定环境下,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实施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构成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广义上讲,安全生产管理至少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3.2.1.1预测人类生产活动中各个领域里存在危险,进一步采取措施,使人类不受到危害和伤害; 3.2.1.2制订并落实各种法律、法规、规程、规定和办法、措施,消除危害因素; 3.2.2.3教育人们去认识、发现、分析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危害、防止发生事故; 3.2.2.4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后,及时、正确处理事故,减少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总结吸取事故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3安全生产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必然性 3.3.1一般而言,任何领域的管理活动都要树立人本观念,任何管理过程也自始至终树立人本观念,因此管理的人本观念具有一般规律指导意义,由于安全生产管理的特殊性,其管理活动尤其必须坚持人本原则,这是因为: 3.3.1.1安全生产管理以人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为直接目标凸现出人本管理关心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 3.3.1.2在安全生产管理客体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为管理对象客体的人,其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对安全生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影响。 3.3.1.3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而言,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是决定安全生产管理成败的首要因素。 3.3.1.4安全生产管理是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方面,管理关系份繁复杂,但是在众多管理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安全管理关系。正确处理其关系对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4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树立和施行人本原则的途径与方法 4.1高扬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思想和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4.1.1建国以来,我国一贯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安全生产管理自身的原因,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并不乐观。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因素影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逾发严峻和局部恶化的形势。据统计全国每年安全生产事故损失达千亿以上。特别是近年类似“南丹事件”,“大连空难”,“北京网吧火灾”等系列恶性事件,不仅损失巨大,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国际形象,教训十分深刻,发人深省。究其原因,其中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上,人本原则的缺位是重要因素之一。在安全管理中突出表现为:一是“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就事论事”等随处可见。对安全生产认识一般化,缺乏对安全生产人本特征的理论探讨和深度认识。二是安全检查生产重要性上认识与投入的反差强烈。一方面大家都一般性地“颂扬”安全生产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安全生产实际投入微不足道,实质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异化”。三是“亡羊补牢”现象盛行。很多单位、部门的安全生产投入极其吝啬,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却不得不花巨大代价“善后”。一些领导,非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终结,才能唤醒他们对安全生产“人本原则”的认识。四是广大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人本精神的缺乏构成我国安全生产最大隐患。处于安全管理客体地位的从业人员缺乏认知保护自身权力的自觉性,使得安全管理的人本原则的推行困难重重。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高扬人本原则,这是由安全生产本质属性决定的。安全生产管理人本原则的确立,最关键的是真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这是因为: 4.1.1.1“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倡导的是安全即人的基本权力,是第一位的因素,如果人的生存权都不乎存在,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安全优先的原则,实质上是把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考虑,只有确立了“安全第一”的原则,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效益、发展、稳定、安全之间的关系。 4.1.1.2“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倡导的是谋事在先,防患于未然。一是强调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能够通过尊重科学,探索发现规律,防范事故,实现保障安全的管理目标。二是强调人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根本手段。 4.2在安全生产管理循环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本原则 4.2.1管理的过程是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不断循环的过程,同时也是各项管理职能作用实现的过程。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贯穿人本原则的实质,就是在各个管理层面人本原则如何体现的问题。 4.2.1.1在决策过程中坚持人本原则第一的原则。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是管理的核心。安全生产管理各层次决策中,人本原则应是第一原则。即以保护人的健康、生命、财产等权力为最优先考虑,体现“安全第一”的基本功方针,体现人文关怀。实践中,要坚决反对“安全生产是政绩工程”,“安全让位于经济效益”,“安全生产目标从属于其他目标”,“安全生产久议不决”等决策思想和作法。安全生产决策中,只有把人当作人对待,把人作为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对待,才能真正贯穿人本原则。 4.2.1.2在计划职能中体现安全生产管理人本原则 4.2.1.2.1计划实际上就是预先确定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和谁做的一种程序,在计划中体现安全管理人本原则。一是计划要“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关系筹事、物、财等管理要素的关系,着力解决实践中安全监理机构不到位人员及其经费、装备不落实的现象。二是充分激发和调动管理对象,主动关心安全、重视安全、保障安全的自觉性,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要彻底改变目前安全生产管理严重的“猫鼠对立关系”,“一方喊断气,另一方不来气”等消极现象。三是要十分注重协调安全检查生产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安全检查生产涉及面广,必须十分注重抓住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一主线,协调好方方面面关系。四是充分运用激励手段,调动主体与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特别注重发挥安全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和直接从业人员的智慧与积极性。 4.2.1.3在监督过程中注重安全生产人本原则的贯通监督是对管理运行过程中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的检查审核、监督督导防患促进的管理活动。安全生产管理人本原则的贯通主要把握两点:一是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围绕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二是监督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要克服安全检查为检查而检查的形式主义倾向和安全生产舆论、大众社会监督弱化的现象。 4.2.1.4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安全生产人本原则的要求 4.2.1.4.1管理的评价过程,是汲取经验和教训,推动另一个管理循环发展的过程。安全生产管理评价职能一要在总结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人素质,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二要侧重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教育与激励。目前,要注意克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考核评比形式化、笼统化、泛化等现象。 4.3建设全社会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 4.3.1所谓安全生产文化,就是安全价值观、经验、道德、理想、传统、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的复合体,是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也具有国际性、共性等特征。 4.3.2安全文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和社会背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安全文化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学生认为,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十分落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抓好: 4.3.2.1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灵魂。亚洲,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事故高发地区,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仅发道路交通事故为例,2002年,美国机动车2.1亿辆,死亡46000人,中国2140万辆,死亡11万人。我国车辆占全世界1.9,死亡人数却高达15,绝对数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中国各类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的忽视和对生命的漠视,安全保障“不是不能为,而是不为”。相当部份典型恶性事件莫不如此。因此,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安全强势群体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是安全文化建设主题思想。 4.3.2.2唤醒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 4.3.2.2.1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透过科学的和理智的观点,将安全第一的概念变为人们生活的习惯,进而将安全意识渗透到潜意之中,使人们思维、行动中,不自觉地将安全变成习惯,时刻以安全第一为原则决策和行动。统计分明表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已出现第四次事故高峰。在导致事故高发的机制、管理、技术、环境等诸因素中,人的问题是首要的原因。仅两份事故原因中,人为失误高达70以上。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并非某种制度、某一规范、某种管理方法就能彻底解决的,安全生产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安全文化问题,安全意识的唤醒,要突出教育的贡献。要从学校、家庭、单位、企业等各种环节,从幼儿、少年、青年,直至老年各时期针对性教育。 4.3.2.3广泛开展全社会大型安全文化运动 4.3.2.3.1安全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普及安全知识和提升安全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党和政府应当组建相应机构,制定有关规则,动用主流媒体长期坚持。二是构建全社会事故防范信息系统,比如通过设置类似警务110之类的公开电话,接受全社会范围各类重特大事故隐患的举报、投诉等。三是在社会公共场所,公众聚集地,装置大型电子荧幕,设置专门节目,宣传安全知识,解剖典型安全等,让公众时时、处处感受安全文化。 4.4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 4.4.1人本管理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管理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效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构建完整的管理机制。安全生产人本管理机制包括以下机制: 4.4.1.1力量机制,包括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安全生产动力机制在于建立起各单位、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公民个体在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驱使下,自觉保证安全生产。笔者大胆设想,比如在企业税收中根据行业属性和安全等级征收安全税,又比如在机动车和驾驶员法定保险条款中加大对无事故车辆和驾驶员保费的返还比例等思路,形成广泛的安全生产利益激励机制和实施办法。在压力机制方面,要健全安全事故责任的事前追究和事后追究双重制度。要特别建立单位、部门、企业、业主等主要负责人的问责制。要使各方面在安全目标责任的压力之下,明确目标,积极落实措施,履行职责。我国安全生产动力的缺省和压力机制的扭曲问题同样严重存在。 4.4.1.2责任机制,主要应当包括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两方面。责任机制实质是构建一个庞大的安全职责系统,明确各单位、部门、行业,各安全人在保障安全生产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应履行的职责、任务,让每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时时、事事、处处有人对事故隐患和事故负责。责任机制也是安全生产力量机制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目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安全责任空洞,好像人人都有责任,但人人都不负责任,责任的细化和落实很不到位。二是责任的追究没有完全遵循因果关系,而是按照领导的批示或抓“替罪羊”的办法,随意性大,说服性、教育性不强,不利责任制的真正到位。三是几乎全部是事后责任追究,极少事前后惩治。 4.4.1.3约束机制,主要是在科学分析、研究安全生产规律、总结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制度、规则、规程,使行为人有章可循,按部就班,现行安全生产制度是比较健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制度的落实,现有制度对参与安全生产各方面人的约束。 4.4.1.4保证机制,主要是指从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的层面,确保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思想、政策、措施、方法等贯彻落实。这方面,尤其需要从法律层面上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问题,严格意义上讲,现行安全生产法虽然有原则提法,但是从1998年至2002年四年间,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在修补中变化了四次之多却仍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现行体制中多次管理、权责不清、部门协同差,各自寻求“经济权”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安全管理效率。更有甚者,个别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五方面出于某种利益,以高压方式管理安全,以安全为借口,肆意剥夺企业和个人的基本权利,而另一方面,当无利可图时,就万般推诿和逃避责任,置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于不顾,鉴于以上情况,重新站在一个战略高度上确立适应我国转型期的安全体制,制定责权利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这是对人民健康、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当务之急。 结论:安全生产管理必须高扬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安全生产管理每个环节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措施。 内容提要: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更应当注重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既是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也是学习、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安全生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复杂,尽管全社会各方面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投入,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却并不十分显著。因此研究和解决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成效的问题,已是全社会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的探讨,寻求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成效的另类思维。文章共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人本管理的主要思想、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人本管理思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一、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电信企业属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既担负着国家通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直接决定了电信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电信企业的职能决定的。电信企业既担负着国家通信的重要职责,又承担着普遍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既是构成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又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信企业的安全就是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安全! 其次,电信企业的安全是全面保证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电信企业是国家信息传递的中枢,国家信息安全以及金融,保险等部门的生产经营无不都依赖和依托于电信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再次,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是电信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有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最后,全面落实电信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是对企业,对员工的一种责任,更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义务。 二、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特征 电信企业安全生产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多样性。影响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复杂,安全隐患事故更是多种多样,既有通常所说的消防安全,又有由通信网络、通信设备等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 (二)、连带性。电信企业全程全网作业的特点表明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全网的协同配合,每一个电信企业都是这一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安全事故的出现,无疑会对这一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形成连带影响,进而影响到全网的安全和效率。 (三)广义性。电信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安全生产含义的广泛性。电信企业的安全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消防安全因素,又包含有通信网络安全以及企业保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四)经济性。电信企业的资产是国家的资产,努力使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的目标是电信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电信企业的特殊职能和特殊地位赋予了其开展安全生产的的特殊意义,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对国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电信企业安全生产的落实 (一)、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制度落实是根本。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意义,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安全意识。宏观上要加强对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和落实,微观上要认真执行企业制定的相关安全生产规程和业务操作流程,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落实制度必严,违反制度必究”,做到令行禁止。二是要将这些制度和措施落实贯彻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使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的经营工作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三是按照“管理自主,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要求,与企业相关责任人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使企业安全生产权责明确,层层落实和层层管理。六是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将企业安全生产与个人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员工对企业安全生产高度重视,使之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享其利,负其责。 (二)、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教育培训是途径。 隔行如隔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落实有赖于员工安全素质的提高。一是加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员工保密教育,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观念,二是加强对员工消防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对企业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消防安全、消防器材、消防自救等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技能。三要加强对消防安全单位的联系和交流,聘请他们对企业的安全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努力健全企业安全工作监督预警机制。四要利用局务公开宣传栏,自办小报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案例分析讲解、参观教育等方式来促进企业落实安全工作。 (三)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是根据企业实际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企业业余消防队,按照“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严格要求,平时加强安全训练和实战演习,使企业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二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应多听听企业员工群众对企业安全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开展“我为安全献一策”的活动,集思广益,让全员参预企业安全生产,举行安全生产可行性建议竞赛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一定奖励,三是要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切忌走过场,走形式,虚张声势,通过树立安全生产典型事迹,巧妙运用榜样的表率作用的感染力量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深入。 (四)、电信企业安全生产,抓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 一是努力加强消防设备和消防器材的配备,在企业的重要部门和重要地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二是加强对企业消防设备和消防器材的预检预修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三是建立企业自动安全报警系统和企业安全集中监控中心,以科技的力量来加强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四是建立企业安全预警系统和应急方案,做到防患于未然,力争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总结 电信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事关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电信企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来重视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把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纳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与企业的经营工作做到同布置、同安排、同落实,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问题及对策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例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出台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了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了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工作,严格了安全生产事故的责任追究等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与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各类安全事故高发,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事故高发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所致,而人为原因与管理又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不仅涉及到企业,而且还延伸到各级政府及管理职能部门。因此,这些问题无疑与安全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企业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一直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伤亡事故多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资料分析,最近几年,全国各类事故每年死亡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每年死亡人数15000人以上。形势严峻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职业危害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约有50多万个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达2500万人以上。以粉尘危害为例,目前全国尘肺病患者约1万人。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甚至放弃安全生产管理,致使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薄弱,规章制度松驰,有的企业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存在大量事故隐患。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仅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帐就高达40多亿元。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又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 在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说是企业法人代表,行政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并不重视安全生产,主要表现有:一是部分企业老板“要自己的钱,不要别人的命”,违法生产经营或者知法犯法,导致事故不断,死伤众多;二是有些企业由于产品对路,适应市场的需要,效益较好,再加上多年没有发生大的事故,对安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安全无关紧要;三是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安全生产不重视,工作不到位,熟视无睹,疏于监管,组织的安全大检查,走马观花。如每年年终组织的安全责任考核验收,可操作性差,流于形式,容易给企业负责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安全管理就这么简单,不用创新与投入,就能获得地方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负责人往往只要经济效益和“票子”忽视甚至不要安全生产,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没有意识到它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需要进一步落实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作用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负责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它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保证。但是,很多企业并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对有关管理人员按照规定进行培训。我们都知道,安全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另外,企业机构合并、人员裁减,企业安全管理部门首当其冲,导致安全管理人员流失严重。 3、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缺乏安全生产保障 企业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改善安全设施,更新安全技术装备、器材、仪器、仪表以及其他安全生产投入,对于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达到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非常重要。目前,部分企业建设项目未执行“三同时”审批制度,未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论证,留下事故隐患;没有按规定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企业采用比价采购的办法,降低成本,导致采购的劳保用品质量低劣;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从业人员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无法获得医疗救治、职业康复和经济补偿,有的企业出了工伤事故不进行工伤鉴定,不享受工伤待遇,更严重的是造成工伤或疑似职业病就解除劳动合同。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设备、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直到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使用的是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安全条件极差,粉尘、噪音超标严重,通风不符合要求,照明很差或不足,从业人员在这样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条件下作业,导致了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居高不下。 4、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劳动者文化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受教育阶段缺乏安全培训,参加工作又缺乏安全教育,并且大部分劳动者还是考虑如何赚钱养家糊口的问题,希望多挣一些钱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生活而忽视了平安即是福的简单道理。另外,生产安全事故(包括职业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发生在进城的民工身上,他们从农村的环境一下转换到陌生的工业环境,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有些民工(特别是生产忙时招来的季节工)未经培训就上岗,甚至从事一些特种作业或者危险作业,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违章作业,如工业气瓶在无防震圈、防护帽的情况下,猛摔猛碰,野蛮操作;车工操作时违章戴手套,不戴防护眼镜比比皆是;更严重的是无证人员从事行车、叉车、喷漆、电焊、电工等特种作业。二是很多劳动者缺乏安全知识和意识,认为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没有必要,往往不按规定佩戴或者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引发的人身伤亡和职业病时有发生。 5、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负的责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保证其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安全责任制是安全部门的事,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企业对安全工作“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事故再要”的现象,不出事故,安全部门提出的安全问题也被忙碌的生产所冲淡,引不起领导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及时修订,检查时拿出的规章制度都是十几前计划经济时代制订的,早已不适应现在企业发展的需要了。有的企业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每次检查时提出的问题,不能认真进行整改,又没有制订有效防范措施,导致事故不断发生。很多企业对外进行承包或租凭,而部分承包单位和个人又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相应的资质。如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有毒有害作业人员无安全防护用品,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全方位、全员和全过程做好工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安全工作也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需求管理上转变,由落后的“事后调查”向“超前预防”管理转变。 1、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 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其原因大多是因为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技术规程、规范等人为原因造成的,如生产经营活动的作业场所不符合保证安全生产规定,设备、设施、工具、器材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缺陷,未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用品,未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职工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劳动组织不合理,管理人员违章指挥,职工违章冒险作业等。因此,企业应通过广播、报刊和网站等各种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宣传力度,然后通过执法检查,抓好其各条款的落实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后,进行调查时,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2、加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必须要由企业“一把手”挂帅领导,统筹协调,负全面责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依法履行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职责,做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可以安排副职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熟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培训班,做到依法持证上岗。通过培训,让各级领导干部逐步掌握要求设置的安全技术规程,提高安全素质,杜绝违章指挥,并在企业安全生产决策和投入中表现出决断能力,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其工作效率。另外,对普通职工进行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狠抓班组安全建设、三级安全教育、岗位变换教育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教育,坚持全员安全教育,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3、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性 我国已建立了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制度,企业必须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设立专门的帐户或者科目,专款专用,不得随意挪用安全生产投入资金,并且要定期召开有关安全生产的的会议,听取有关职能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汇报,对反映的安全问题,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企业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管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对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企业必须及时更新。在工伤事故中,因为设备本身不安全导致的工伤事故不在少数,应定期对设备的传动部分、各种安全装置进行检修。购买新设备时,必须同时购买与其配套的安全防护装置,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要做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企业要经常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或者事故隐患,指定专人负责,并在人、财、物上予以保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4、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职工的劳动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而劳动环境的好坏,是导致伤亡发生与否的因素之一,改善劳动条件,不但可以减少伤亡事故,大大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增加企业凝聚力,从而增加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甚至国际劳工标准的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劳动者健康、舒适、愉悦地工作,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5、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构筑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桥梁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许多工作,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需要由具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很多企业缺少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希望能从社会上的有关中介机构聘请到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而有些企业配备安全生产专门机构和人员会造成经济不合理,可以与中介机构签订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合同的形式,由中介机构为其提供专业化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也可以组织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或者企业安全专家进行安全检查或诊断,掌握企业安全管理状况。 6、认真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活动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机制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其管理思想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又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要求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企业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消除国际贸易壁垒和改善我国企业在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国际形象。 安全生产是一项艰巨、长期、复杂的工作,“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不能有麻痹思想,企业要警钟长鸣,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力争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状况的根本好转,保障人民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实现“安全小康”社会。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策略 摘要:笔者长期在基层监管机构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经常到企业开展安全检查、执法工作。本文立足于企业安全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企业实现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安全第一”是我国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发展的前提是安全、健康。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政府,抓好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企业安全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力度加大,安全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显出来。 一、正确认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就是在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的前提下,企业所进行的生产过程。从这个概念里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有三个:人、物和环境。尽管企业、单位的性质不同,生产经营的情况不同,但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都是相同的。在这三个要素里,由人实施监督管理,操作机械,选择、改善、控制环境,因此人是其中最能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影响人的健康和安全的不利因素,进而保障正常的生产运行。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三个因素:人、物和环境。监督管理的范围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只有全面正确地理解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才能找准安全生产管理的着力点。 二、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足随着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比以往重视了。但事实上,有的“领导重视”是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害怕企业出现安全事故会追究自己的法律责任,并非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的话讲到了,工作要求提到了,如果再出现安全事故,自己似乎就无责可追了。 2.“三同时”缺位、“生产优先于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为了引进外资和项目,不惜在安全监管上让步:建设项目“三同时”可以不做,消防设施建设可以不搞审核、验收,导致企业在建设项目“三同时”方面缺位,出现了“生产经营优先于安全”的不正常现象。有些被招来的项目,在被安全监管部门查处后,动不动就找上级领导告状,以投资环境不好为由抵制安全监管和查处,而领导为了“安商”,有时会暗示监管部门“网开一面”。这种情况,势必加剧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工作不重视、不落实的局面。 3.企业“三项岗位”人员安全培训落实不到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三项岗位”(即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人员应当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从目前企业参加培训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企业强调生产忙、挤不出时间参加培训;二是个别企业认为安全培训属长线工程,对培训活动积极性不高,大多被动应付;三是部分企业属于民营性质,特种作业人员流动性大,不愿意多派人参加培训。 4.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到位大部分企业存在只重视生产设施建设,不重视安全设施建设的问题,致使安全设施建设不能满足企业防范事故的需要。有的企业安全投入没有计划,不使用标准产品,不请有资质的单位施工,不搞竣工验收,不注重平时的维护,有的安全设施形同虚设。 5.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氛围不浓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也明确了安全职责,但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方面,没有深入地、系统地开展。另外,企业在安全生产宣传方面的力度比较小,导致了“安盲”的出现,有的人正因为对安全常识的无知而失去生命。 (二)解决对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多途径,多层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施。加强和改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认识是根本,企业负责人重视是关键企业负责人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承担起“一岗双责”的责任,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考核。 2.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要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覆盖全面,贯穿生产全过程,不留死角,不留漏洞,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1)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安全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企业一把手任组长,各级管理人员任成员的安全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覆盖全面的安全管理网络; (2)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在制度落实中,既要持之以恒,又要严肃认真。 3.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企业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着先导性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宣传教育的內容要全面,对主要的安全生产法规、重点的安全管理制度、规程应全覆盖,不遗漏;宣传教育的形式人性、多样化,让人乐于接受、便于接受,努力达到好的效果;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多层次、全员化,并涵盖企业的“三项岗位”人员。 4.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企业要将安全生产投入纳入年度工作预算,制定安全投入计划并实施。同时,结合企业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加大急救救援物资储备和投入,提高企业应急救援水平。 5.加强安全制度建设,突出安全文化创建根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要求,企业要不断完善安全制度建设,定期识别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新变化,并将法规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制度规定。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组织多形式、多渠道的安全文化宣传,使广大职工“懂安全、会安全”。 三、结语 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应有之义。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安全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体系管理,突出安全文化创建,真正将“安全第一”的原则永驻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作者:常茂 单位:蚌埠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