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探方法论文:探析煤矿地质勘探技术方法 [摘 要]煤矿地质勘探中,通常以钻探工程和坑探工程为主,辅以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查。本文作者主要重点阐述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煤矿地质勘探。 [关键词]煤矿 地质勘探方法 技术方法 1 煤矿地质勘探的可行性与比选性工程方案 煤矿地质勘探是煤矿开采的前提,搞好地质勘探,可以有效地防止煤矿开采时地质灾害的发生,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勘探方法有多种,但是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使用中应该将多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煤矿地质灾害危害巨大,它不仅严重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效应,严重威胁煤矿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有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采空区塌陷灾害和陷落柱与断层。由于煤矿地质勘探的可行性和比选性工程方案能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因此,煤矿地质勘探对于煤矿生产必不可少。 地质勘探主要应用地球物理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以下几种: ①地质雷达法。该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地学技术,不论是在环境、工程还是煤矿地质等的探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原理是:首先发射高频电磁波,并用一定的接收装置接收返回的电磁波,然后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反射波的时间与位置等参数来研究地质结构。近年来微电子工艺迅速发展,地质雷达探测法将逐渐向便携化和高精度化的方向发展。 ②瞬变电磁法。瞬变电磁法简称为TEM法,是一种时间域人工电磁感应方法,也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并广为应用的一种新的电磁法。 ③直流电测深法。该探测法是一种以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来研究岩石及其视电阻率的方法。除了以上三种外,其他用得较多的地球物理方法还有大地磁电阻率法、高密度电率法、重磁勘探法和三维地震勘探法等方法。 若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地质勘探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只能获得煤矿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地质信息,而不能把整个煤矿开采范围的地质结构都探测清楚。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煤矿的地质信息,为煤矿开采中减少地质灾害打下基础,应该尽可能地联合使用多种探测方法。下面本文就对该问题进行一点浅显的探讨。 2 煤矿综合地质勘探方法 将多种勘探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应用多种物探,地面测绘乃至钻探等方法的优点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就是综合地质勘探方法。显然,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每种方法的优点,并克服每种方法单独使用的不足,达到点、线、面结合,立体化、多参数、多层次地综合勘探的目的。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勘探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先地面后井下;②地面勘探时,先钻探后物探;③井下勘探时,应该物探与钻探相结合。 2.1 采区地面的地震勘探 在地质勘探的最初阶段,煤矿企业一般应该采用地面地震勘法,对准备开采的矿区进行详细的勘探,取得第一手资料。主要任务是断层发育规律、地质构造形态等。摸清楚底板起伏形态和煤层赋存状况,准确判断含水岩层的富水性,并相应地制定出矿区发生水害的预防策略。此外,在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譬如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等等)也是地面地震勘探阶段需要勘探清楚的对象。地面物探法探测效率高、操作施工简单,但是受到地表条件的限制因素的影响很大,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2微动测深勘探 该勘探技术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探查地质构造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一般通过天然场微动信号与数据处理和分析手段来提取面波信号,然后利用反演来获得地下S 波速度结构。根据不同的观测形式,微动测深探查通常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单点勘探。单点探测需要布置观测台阵,这也是单点勘探的最大特点,台阵由两个大小不一、内部接有正三角形的同心圆组成。在两个圆的圆心以及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的顶点处,均布置有微动观测仪。在单点勘探中,台阵的大小与勘探深度成正比关系。如果勘探要求的深度大,可以增加同心圆,使观测台阵的观测点增多。 (2)测线勘探。单点勘测指适用于小面积的勘探,当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勘探时,这样单点勘探就不适用了。这时候要想获得S波速度剖面成果图,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可以采用测线(剖面)观测系统。测线勘探具体方法为:根据一定的间距,在煤层的测区内设置测线,达到二维微动测深勘探的目的,同时能够反演测区三维S 波速度结构。 (3)平面探查。该法一般用于非常精细的勘探。煤矿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企业实力等考虑是否采用该方法。如果资金充足,仪器数量较多,并且企业对勘探的结果要求比较精确,则可以采用此法。 2.3综合物探法与井下钻探 井下钻探优点众多,如不受地面条件限制,投资少、经济合理、针对性强、工程量小、工期短、水压水量直观等。正因如此,井下钻探成为矿井防治水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勘探放水试验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利用各种物探方法探明矿区局部导水构造、局部富水带和隔水层变薄带;第二步,用少量的钻探手段来验证探测结果是否正确。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排水工程。具体有下四种方法地震层析成相技术(也称为弹性波CT)、瞬变电磁法(也称作TEM 法)、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法和瑞利波法。在有些煤矿矿区,底板岩溶水害对煤矿的威胁尤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各种规模的放水试验来探查其水文地质条件,同时利用多种物探及钻探的手段对局部水文地质异常区加大勘探力度,这样一方面各种勘探方法可以相互验证,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为详细的地质资料,提高勘探的精确度。 结束语 煤矿地质勘探方法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煤矿企业在对矿区的地质勘探中,必须将多种勘探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了能够充分掌握地下煤层的深度和厚度、断层分布以及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等地质信息,应该大力运用矿井物探、地面钻探、井巷工程、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等勘探技术,取得多元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此外,还应将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建立起矿区的预测与评价的模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后面的煤矿采掘工作,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石油地质勘探与储层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在物探方面已经有强大的力量,陆上石油开采实力已经排在世界前列,地震勘探技术也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尽管这样还是面临着我国供不应求的现状,使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油气资源能力的提高任务巨大。为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改变向外购买石油现象,必须要大量发展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加强石油地质勘探创新与研究,全面提高石油勘探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石油资源开采率。关于石油地质勘探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以及面临的形势和对策,还有现阶段的储层评价方法的不同和创新都将在此作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石油 地质勘探 储层 评价 1 石油地质勘探现状 (l)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一方面我国石油工业的形势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且面对“三面受挤、多期破坏、相变剧烈、复杂多变”的中国地质国情,面对石油短缺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日益严重的隐患,迫切需要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近年来在科学理论方面有以下七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含油气盆地动力学、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学、储层横向预测、储层流体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学等板块构造理论的进展与含油气盆地分析密切结合,使得人们对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等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含油气关系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为传统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及新理论、新技术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近年来新的地质勘探理论与新的地学分支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相继问世,这些都大大促进了石油地质勘探的发展。 (2)地质勘探研究更加实用化: 现在,研究部门纷纷在地质勘探科研项目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寻找与油。气效益有直接衔接的项目。改变了以往地质勘探科技研究着重于风险大的、长远性的、基础性的研究的做法,加强对中、短期需要的研究和发展工作。 (3)地质勘探科技在石油勘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对石油勘探的影响日益增加这些因素的出现,各大石油公司越来越重视科技的作用,加大科技投人,立足于拥有一流技术和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把综合应用地质勘探技术作为提高勘探效益、降低成本的最重要的手段。 (4)合作研究的趋势不断增长: 合作研究是当前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合作可以优化资源、技术和能力的配置,减少研究人员,紧缩机构,开辟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2 石油地质勘探面临的新的形势与对策 (1)勘探环境日趋复杂。勘探区域继续向深海、沙漠、丛林和极地发展,勘探目标转向深层和隐蔽圈,加大了勘探难度; (2)各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加剧; (3)环境要求更加苛刻,环保费用大幅度增加。 (4)新发现的规模趋小,丰度偏低; (5)勘探费用增加,投资回报率减少; 面对以上挑战,发达国家常常采取以下对策: (1)组织多学科综合勘探和多学科工作组作为现代石油勘探的最佳工作方法; (2)广泛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成像测井及小井眼钻井等新的勘探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达到减少风险,提高钻探成功率的目的。 (3)公司雇佣权威人士对面临的各种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核心运作系统; (4)把技术应用与勘探风险的经济评价作为公司进行战略决策和财务预算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技术革新,加大技术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3 储层评价 3.1 低成本的高效随钻储层评价方法--- 欠平衡钻井技术 在石油钻探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指导勘探开发,通常对储层的及时动态进行评价。现阶段的随钻评价技术,主要是依靠随钻监测工具来实现,或是在停钻状态下采用钻柱测试完成。但是这些技术费用高,时效长,延长了钻井周期。因此,探寻一种低成本的高效随钻储层评价方法是人们一直以来寻找的。随着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钻井效率,而且给随钻储层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欠平衡钻井技术的运作方式是当欠平衡钻井方式打开产层时,井底处于欠压状态,地层流体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井内,地层产量数据会及时反映相关储层信息,所以可以通过对流入地层产量数据的分析来评价储层。在欠平衡钻井过程中,地层与井筒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因此,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地层和井筒注入参数、返出参数的变化,代入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解答出储层信息,就能够实现储层评价。 3.2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方法 一般认为储层综合分类评价是在选取储层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对储层多个影响因素做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从而进行储层评价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各项评价参数的权系数,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研究区评价参数的权重系数,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所选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合理性及其重要性,解决了使用单因素评价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评价结果不唯一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储层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3.3 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影响储层地质特征的因素是复杂而多面的,储层综合评价是在沉积岩、成岩、储集特征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储层进行分类并分段、分区块地进行评价、确定不同层段、不同区块储层质量的相对差异,进行相对分类。能够用于储层分类评价的指标涉及到岩性、岩相、成岩作用、等多项内容,而且每个项目中常常又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参数。这些庞大而又复杂的参数使得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评价变得十分困难。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就是在储层评价参数选取的基础上,对储层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依据它来对储层进行分类。其关键是确定各项评价参数的权系数。这种方法不仅适合储层评价研究,对于其它油气资源评价问题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对权系数求取问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结语 在全球资源日益枯竭,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的今天,强化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的勘探理论,新的勘探技术和更完善的应对严峻形势的措施都会一一出现。更为低成本和高效的储层评价方法也将会诞生。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石油地质勘探创新研究,有助于提高石油勘探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油气产量,保护国家能源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浅析煤矿地质勘探方法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煤矿地质勘探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煤矿;地质勘探方法 煤田勘查活动要获取细致深入的地质资料,这样才能便于在后期的勘探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提高煤炭品质的手段。在矿场设计阶段,要根据勘察人员提交的报告书讨论下述问题。(1)含煤地层的结构和厚度,地层之间含煤量的变化趋势,含煤地层各层之间的距离变化趋势。(2)含煤地层的倾斜角度改变趋势。(3)所在地区地质结构特性、岩溶、火成岩及其分布与变化趋势。(4)煤矿物理特性。(5)围岩及夹矸层的物理特性。(6)所在地层含水情况。地下水所在地层深度及位置,透水层所在位置、厚度以及渗透系数等。 1 煤矿地质勘探找矿方法 煤田地质勘探又称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是寻找和查明煤炭资源的地质工作。其目的是寻找煤矿床、圈定煤炭储量,为煤矿设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地质勘探是运用地质科学和技术来分析、研究、探测煤矿床。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顺利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查明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储量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正确评价煤矿床及与含煤岩系伴生和共生的其它有益矿产。 1.1地质填图法。地质填图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1.2砾石找矿法。砾石找矿法是根据矿体露头被风化后所产生的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岩),在重力、水流、冰川的搬运下,其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研究和追索矿砾,进而寻找矿床的方法。 1.3重砂找矿方法。重砂找矿方法是以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自然重砂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追索寻找砂矿和原生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地质找矿方法。 2 同位成矿理论 同位成矿的理论被应用至今,已发现多处重要矿产,该理论中阐明重要的、巨型的成矿区带的形成,规模大的矿床特别是超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均具有同位成矿的特征。这就是在同一空间范围内、同时代与不同时代、同类型与不同类型、同矿种与相关的不同矿种,均可出现相对稳定的大规模的同位成矿作用,明显地反映出同位成矿的客观规律。因而国内外有色金属矿产,大部分或绝大部分就集中在上述的重要成矿区带和矿床、矿体中。 同位成矿这是需要有一个相对较稳定的中心的,这里矿热活动集中,不管是不是同一个时期成矿的都是会有着比较稳定的,不会随机跑掉的活动的中心,这是基础的方面;这个方面相互需要的就是整体的富裕的矿物质的来源;重要的是有一定范围的流体的运动;有着不同的矿物质的不同的流体会沿着一个方向迁移;在地壳变动中依旧相对的稳定、先后成为岩石和矿通道;有一个适合矿物质形成的条件;更有形成矿后的各种保存很好的条件等。只有上面说的这些有利于矿形成的条件最好的配置和协作下才可能出现同位成矿,最终产生重要的矿产。而同位成矿有自己的特征:成矿集中,且中心有一样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统一范围内;不同的类型分化明显、范围很大,那么就有可能类似的不同的矿种大范围的矿床共生出产的特点;成矿的岩脉有着自己的演化和不断等特点,这些的特点就是说明整体的自然界是总体的不平衡的状态,而局部处在平衡的一种状态,这是有利于同位成矿的这种成矿的方式的产生的。 3 地质勘探找矿技术分析 3.1对于区域地质研究分析地质环境 对于工作的区域的地壳的变动和整体地质环境的研究,更要明确的记录相关的地质事情的时期表,从而研究成矿的时候和主要的这个时期的地质事件在时间上的各个时间点的匹配的工作,使用相关的资料来研究探讨成矿时候的地质的实际的环境,找出这样环境下的地质的构造,从而找到地质原因构造与成矿之间的联系。 3.2沿着有利成矿区带找矿,更能够得到好的结果 要对区域的大的断裂和它的地质构造等方面深入的研究,找到这样区域成矿和这样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分布的研究,从而能够找到管制矿田矿床分布的次级断裂的那些构造的形成和发展特征。常出现的情况是:控制矿田、矿床的断裂构造多与控制区域或矿带的深大断裂呈大角度相交产出,并可以一定的间距行排列出现,这就是所称的横向矿带规律;同时,在不同构造应力场的条件下,还产出与区域深大断裂带近于平行或斜交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田、矿床成矿带,并也以一定的间距行排列产出。因此,沿不同级次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断裂追索,对比成矿地质条件,易于取得好的找矿效果。 3.3找矿信息是最直接的依据,尤其是矿化信息应引起重视 要深入研究找矿信息,充分运用好这些信息指导找矿。在找地表矿、半隐伏矿时,遥感地质、化探找矿信息,具有找矿开路的先锋意义,结合其他找矿信息综合研究评价,易于快速收到好的找矿效果。找隐伏矿,进行矿产深部评价时,必须要有相关的物探找矿信息作为依据;要重视所获得的找矿信息反映的剥蚀程度,有的地表信息好但已剥蚀较深找矿前景不大,然而一些情况表明,上部出露的矿种类型已剥蚀深,而深部可出现相同矿种不同类型,或不同期次、不同矿种、不同类型、不同层位的隐伏矿床;要认真研究找矿信息产出特点、空间展布及其分带规律,这对指导主要矿种类型的找矿,寻找共生矿产和相关成矿系列的矿产,确定矿区自然边界与划分矿区矿化不同产出特征的类型等均有重要意义。 圈定矿区自然边界是根据矿化及相关信息产出特点与分带、地质构造特点的差异和深部大岩体(岩基)产出状况等条件予以圈定。在矿区内按矿化产出的特征不同,可分为多中心成矿矿区、主单中心成矿矿区和介于这两者之间主多中心成矿矿区。在注意矿区不同类别的情况下,努力寻找不同成矿中心,特别是其中的主要成矿中心,这对取得找矿突破至关重要。进而要根据主要矿体的自然形态、产状与展布特点,主矿体中矿化富集部位的分布和主要矿化地段、矿点异常与构造、建造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控矿条件及其展布规律,结合有关找矿信息,预测找矿部位和找矿前景。 3.4矿产勘查工作的部署 要按照由面到点、点面结合、落实到点的要求进行。也分三个层次工作:⑴是成矿区带小比例尺矿产地质多信息综合研究,初选出找矿有望的矿点异常,圈定找矿远景区;⑵是在找矿远景区进行1:5万左右比例的化探、遥感、地质、重、磁等工作,进一步筛选出找矿有望矿点异常,并做好检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⑶是在找矿靶区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选出找矿靶位,对找矿靶位要做好地表系统揭露和大比例尺地、物、化等工作。择优进行深部验证、找矿,提出矿产概查和普查基地。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经济的进步也在不断刺激着矿产需求的不断增加。所以必须要提高矿产勘查的技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对技术的提升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提高。在理论知识方面,更加要努力提高理论的可实践性,有坚定的理论基础,才能不断的提高创新技术的可行性。要学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和实际不能分离,提高对新型矿产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国家资源的总体可利用性。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利益,更好的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样更加有利于经济的进步。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煤炭地质勘探所面临的形式和处理方法 [摘要]:煤炭资源不仅在世界能源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令煤炭需求量日益增加。当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为了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采煤工作更加安全、经济、高效。因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所面临的形式和处理方法,同时展望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炭 地质勘探;技术;趋势 当前,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很快,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地质勘探。关于煤碳地质勘探技术,指在煤矿地质勘探工作中,为了探明矿体地质体的矿物储存量、形态、规模、深度以及结构的技术总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炭地质勘探水平不断提高,尽管现有煤炭勘察技术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在我国煤炭行业中所做出的贡献不可低估。对于煤炭地质勘查而言,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充分应用新技术,并且围绕煤炭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建立具有新型高科技的煤炭地质勘察体系,这样有利于我国煤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能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1、概述煤炭地质勘探的发展状况 1.1地形比较复杂 目前,在煤炭地质勘探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地形比较复杂,资源勘探技术难度较大。此外,由煤炭地质勘探所引起的水资源、环境资源也比较常见,需要引起重视。 1.2生态环境政策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非常复杂, 煤矿资源与水资源表现为逆向分布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生态环境政策制约了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一部分煤矿公司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从而出现了部分矿区地面塌陷、煤矸石自燃、煤田自燃火灾,甚至出现煤矿瓦斯爆炸等一系列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3地质勘探质量 在煤炭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发现许多勘探的侧重点比较含糊,勘探的针对性也不强,方法不恰当,而且整个工程地质的相关计算公式与实际施工存在很大差别,最后往往会存在误差的勘探结论,严重影响了煤炭地质勘探的质量。 1.4勘探技术管理 在煤炭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由于许多工程提交的勘探设计报告不是地质师新自编写的,甚至没有编制地质专业负责人,报告内容错误较多。因此,从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管理方面分析,不科学的勘探技术管理不但增加了总院审查的难度,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工程的报批时机。 2、我国煤炭地质勘探面临的形式 据调查可知,由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特殊性,所以其煤田基础地质工作非常滞后,地质勘探程度不足,煤炭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等,这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炭安全供应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在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煤炭地质科技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我国煤炭地质勘探面临的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东部煤矿区资源接替、深部开采等地质问题有待解决;其二,中部能源基地复杂地区煤炭资源综合勘探问题、开发煤炭造成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其三,需要加强西部聚煤盆地地质研究,提高资源勘查评价程度;其四,需要加强洁净煤技术的地质研究,努力实现煤炭洁净利用和环境保护;其五,煤矿现代化开采和安全生产地质问题探明的程度有待提高,提供高产、高效、安全的煤矿生产服务;其六,需要加速煤炭地质主流程信息化,提高煤炭资源信息化水平,满足煤炭规划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往往同时存在,对于我国煤炭地质勘探企业而言,急需要明确目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3、煤炭地质勘探问题的处理方法 针对我国煤炭地质勘探面临的具体问题,我国煤炭地质企业在科技发展方面提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具体表现为几点。第一,强化煤炭地质基础研究,不断探讨最新的优质煤炭资源;第二,加大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技术创新力度,提高勘查精度、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煤炭资源需求;第三,根据高产矿井建设,完善矿井安全制度,拓展煤炭地质服务领域,确保煤炭开发和环境协调发展;第四,坚持以“现代地质理论”为依据,充分应用高科技,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从整体上提升地质勘查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改革煤炭地质科技体制,创立新型人才机制,开拓煤炭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努力培养一支精干高效的煤炭地质科技队伍和勘查队伍。 4、我国煤炭地质勘探的发展趋势 4.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 现阶段,许多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在采区开采前,应当在井下开展采区进行勘探,或者在工作面上进行勘探,像矿井物探;沿煤层钻进。具体地讲,由于煤层密度比上下围岩较小,煤层又是一个低速槽,随着探地雷达技术的迅速发展,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方向。 4.2加强综合勘探技术 经过研究发现,有一种三维地震勘探,表现为网度布、无心孔,而且应用组合测井法进行勘探。有一种先进的扫描仪,通过人机联作,可以解释几十厘米落差的断层、裂隙、沉积和构造特征,甚至也可以解释应力方向。同时,通过借助专用软件,利用组合测井的方法,可以确定岩石类型、强度、倾角、孔径等。实际上,通过加强综合勘探技术,能够得出一份详细、实用的构造及应力场图,最终能够使矿山设计行之有效。不仅如此,综合勘探技术还可以提供最佳施工方向,并且科学地选择开采方法。 4.3煤炭资源评价方法 对于煤炭地质勘探的发展来说,可以组织开展新的煤炭资源评价。首先需要运用新的地质理论和资源评价方法,科学地制定一套煤炭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尽量多开展一些基础评价,正确认识煤炭资源的基本用途,以及了解我国煤炭资源的发展潜力,进而建立煤炭资源的信息系统,实现煤炭地质勘探的技术革新,不断推动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4.4加强清洁煤炭技术 当前,通过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其核心技术应当属于洁净煤技术,需要与煤岩学、煤化学等相结合,同时从地质地球化学的角度分析,进而为煤炭勘探技术的改进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5动态地质勘探技术 历史以来,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井下地质灾害现象,经过分析,发现这种类型的灾害在本质上属于动力地质现象,即具有动态特性。因此,在煤炭勘探过程中,预测动力地质现象预测的时候,不但要以原始的静止数据为依据,而且还需要对岩煤层应力变化的动态数据进行监测,同时分析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工作。 4.6加快建设信息技术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煤田地质勘探中,这是我国煤炭行业的一大进步。此外,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不断涌现,像大容量存储多媒体人工智能煤炭勘探,或者是神经网络煤炭勘探,都可以应用人机对话的方式来分析并处理勘探数据,不断向自动化操作方向转变。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煤炭地质勘测中,技术应用是重点,抓好技术是煤炭地质勘探工作的关键。在科技创新体制建立的基础上,需要大力投入科技,结合产学研究,不断创建科技化的煤炭地质平台,从而加强人才培养,努力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贡献技术力量。因此,促进煤炭地质探技术的进步,不仅能够使煤炭事业合理有序地发展,而且还能保护人类家园,确保煤田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煤炭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试论矿产地质勘探找矿标志及方法运用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到地质找矿勘探中,针对当下的矿产地质调查结果,本人觉得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将科学的地质成矿理念为指导,运用地质物理、地质化学、地质特征等相关知识总结出一些地质勘探找矿标志,这将推动我国矿产地质勘探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矿产;地质勘探;找矿标志 通常我们所讲到的地质勘查是地质勘探工作的又一称为,是依据现有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国防建设的准求,对特定空间中的矿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地质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以能够通过调查结果,找出所需要的矿产资源。本文针对矿产地质勘探找矿标志进行相关论述。 在不同目标的前提条件下,对矿产地质勘探有着不同的要求。譬如,为了发掘找矿标志的勘探工作成为矿产地质勘探,在进行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地质勘查探究为根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矿产资源所具有的特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为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先决性条件。 1. 约束深层矿产地质勘探找矿的基本型因素——成矿理论 人们对矿产能源的勘探研发运用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世界上有关成矿的理论探究正在趋于成熟的状态,矿产地质勘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同时慢慢的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得以运用。伴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探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也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成矿理论,现就深部流体作用理论、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对于深层找矿的意义浅述如下: 1.1 深部流体作用成矿理论 深部流体成矿理论通常指的是矿产的形成与地壳流体运动相互之间的联系性,它大多数是受到最近几十年所发生的地壳流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对地壳探究可以发现,在地壳的深层部位潜在大规模的地壳运动,而矿产资源的形成通常是在大规模发生流体活动之后所形成的。在流体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许多勘探结果表明:Au、Zn、Ag、Cu、Hg、Sb、Sn等比较重要的稀有金属资源都跟流体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就可以理解为,在一些深部流体作用活动强烈的区域是Au、Zn、Ag、Cu、Hg、Sb、Sn等金属资源的关键性地区。深部流体活动是地质找矿的重要性标志之一。 1.2 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矿床成矿理论是指的是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地质成矿通常跟特定的地质构造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类别具备因果联系的矿产资源、不同的地质构造将有可能产出不同的矿产资源。按照地层层次的区别可以将矿产系统划分为:成矿系列组合、成矿亚系列、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等序列,该种形式的矿床组合使得矿产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需要运用成矿序列理论进行浅析。该理论同样是进行矿产地质勘探中的找矿标志之一。 2. 对地质找矿开展革新,促使矿产地质找矿勘探得到长足的进步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首先要对工作区域进行深入了解,然后进行全面部署,这样才能够促使找矿工作得以突破。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的矿产地质找矿往往是以全面总体部署之后来进行的,是需要具备多工种、多学科有效的结合来进行地质找矿工作的。最近几年,我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逐渐进入了制度转变、调整队伍、投入资源不够、大风险的现状之下,地质矿产找矿工作在整体合理的布局和规划问题上存在严重欠缺,都是自我开展、分散进行的。这种现状会造成我国整体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无法有一个巨大的突破和进步。所以,继续强化对矿部进行严密的部署,革新找矿布局,使得矿产资源勘探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为了能够探索出更多的找矿标志,需要对找矿工作进行全方位革新及部署。首先,确保探究队伍的稳定性,掌握市场发展准求,有效的汲取国内外相关经验,强化对矿产勘查部署的探究;其次,推行我国地质工作统一化,切实颁布有关矿产资源勘查总计划,合理对公益性地质勘探和商业性地质勘探进行安排,诱使找矿工作趋于正常化,预防分散、相重的情况出现。再次,着重对重点矿产种类资源、重点成矿地带进行着重勘探,引导对其进行矿产勘探整体布局。针对那些孕育潜藏矿产资源的空间创建重大工程,进行集成性作业,综合勘探。第四,对有关地质勘探准则加以完善,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探的监管和指导,进行科学合理部署,为保证在有找矿标志的情况下,使得矿产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3. 运用 3.1 目前矿产勘探的未来走向是运用有效的勘探科学技术对找矿标志的挖掘及找矿预测,在这个工作当中则需要各类手段紧密配合,这样才能够避免多解性,如果只是采用一种勘查手段则对那些隐藏的矿产资源所形成的找矿标志是很难发现的。 3.2 物化探方法的运用一定是在工作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的,物化探信息是需要有效的将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在开展物化探勘查工作当中要自始至终将地质—物化探(结合地质理论进行合理分析、解释)—地质的思路,而不可以与成矿地质条件相脱离,单独运用一种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够处理地质与找矿的现实问题。 4. 矿产地质勘探找矿科技方法探究 4.1 针对特定空间内地质的探究。浅析相关地质条件。对于空间内的地壳运动及总体地质客观因素进行探究,一定要对相关地质活动做出一个详细的时间表格,这样在今后进行成矿标志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参考性的建议,运用有关资料对成矿时期的地质现实状况进行探究,找出在此客观条件中的地质构造,找出地质构造与成矿之前的密切关系。 4.2 在成矿有利地区寻找各类矿床,通常会取得良好的成果。区域较大的断裂地带加上独特的地质构造通常是矿产地质找矿标志之一。因为在这种区域当中,通常是由于地质的一些活动促使地质构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形成各类矿产资源的可能性就较大。 4.3 找矿信息是重要性的找矿标志。特别是矿化信息是特别关键的,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其加以注意。这就需要对找矿信息加以探究,有效运用相关找矿信息来为找矿工作服务。针对不同种类的矿区,需要探寻不相同的成矿重点,尤其是其最为关键性的成矿地点,这样才能够在找矿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 4.4对矿产勘探进行全面部署:成矿地带找矿勘查的开展需要按照从面到点、点面结合、落实到点的准求进行的。 5. 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准的不断提升,对矿产的各方面需求也在随之增加,然而看眼矿产科学技术及运用形式就需要进行不断的革新,才能够适应于当下地质矿产勘探的变化。这就需要以成矿理念为指导,有效的结合当下的地质特征,才能够将地质勘查工作做好,以在未来找到大型的矿产资源。 如果仅仅是运用一种找矿方法就会出现很多方面的矛盾,有的时候甚至是会对一个区域有可能有矿产出现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样就会对矿产资源的的勘探将会是一个重大损失。所以在此警醒有关单位一定要注重这一问题,在以后的找矿工作当中一定要做到多种找矿方式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在预期内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为此,在开展今后的地质矿产勘探工作当中一定要运用有关勘探理论,运用全新的科学技术及新方法,总结前期勘探经验,以争取提升挖掘矿床的能力,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浅谈水文地质勘探技术方法 摘要:水文地质勘探是针对水资源进行的勘探活动,它是对某一区域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的发育、地表水的补给等水文特征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本文旨在探讨在水文地质的工作概况及水文地质勘探的过程、对相关资源的评价。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探技术;方法 一、水文地质勘探工作概况 1.水文地质勘探的目的 水文地质勘探(hydrogeologicalsurvey)是水文勘探技术工作者为了了解某区域的水文地质环境以开发利用相关资源而进行的科学探究工作。出于不同目的和要求,水文地质勘探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普查和勘探,普查是综合性的,用以表达普查结果的水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万,而水文地质勘探是在已用普查方式探明地下水的分布后对特定区域水文资源的深入调查,服务于专门目的,如从居民健康考虑,对区域内供水水文的调查,采矿时对矿床水文地质的勘探等。 2、我国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概况 我国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从50年代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前苏联、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我国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迅速。50年代,首次建立起全国性的水文地质工程队伍;60年代,在东部大平原和西北缺水地区这些特殊的地理区域进行了水文地质的普查;70年代,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完成了水文地质的普查工作,水文地质勘查技术更加完善,地下水动态观测站在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建成;80年代,我国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过程中,开始重视水文环境,加强环境立法;水文勘探发展到当前,数字地球建成,地理信息中的3S(GIS、GPS、RS)应用于处理水文地质的空间数据,以及专业性软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的勘探,为水文地质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水文地质勘探方法 1.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hydrogeological mapping)是指在被测地区,首先观察水体的地质现象,经过科学的分析整理后,用专业术语或者图表描述。在水文地质的勘探中,勘探工作者对探测区域的水文环境,有必要先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大致的了解,掌握基本情况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技巧性的开展勘探工作,也有利于保障勘探过程的安全。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常常涉及山区的水文地质测绘,范围大且受地形影响难以进入的山区环境成为水文勘探棘手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利用拍摄的航空摄像片、卫星图片对区域内的地质环境作出基本判断,利用电子技术分析资料,在对水文地质作出测绘后得到能够反映水文信息的图表,达到调查水文环境的目的。由此可见,水文地质测绘中,勘探者面对的难题是大面积的山区无法通行,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充分利用已经发展完善RS、GIS等地理科学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对艰难环境的能力。 2.地球物理勘探 为了了解水文地质条件,也可以通过对地球物理相关属性的考察。根据地球物理的整体性原则,各地理现象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地球物理勘探是现有的水文地质勘探的技术中唯一一个间接的勘探方法,联系测区的自然条件和勘探所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勘探可以选用地面物探、水文测井、遥感技术这三种具体的方式。与其他的勘探方法相比,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探究水文地质的成因来推断业已形成的水文环境,获取了更多的地理信息,它对平原地区含水层的深度、淡水界面,甚至地热异常区域的界定,都有精确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水文地质钻探试验 水文地质钻探(hydrogeologic drilling)和水文地质试验(hydrogelogic experiment)都是为了获取地下水资源的相关资料而进行的地理科学技术手段。它们可以涉及地下水埋藏的地理环境,通过钻探,理清区域内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和水量的规律,对地下水的水文条件进行精确的表述。钻探采用的探孔,由于不同的作用,分为普查、勘探与探采结合孔三种类型,钻探在水文地质探测中的发展为水文地质调查活动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探测活动对水文探测设备的要求相比其它的探测高,其中,回旋、冲击、冲击——反循环是不同探测设备基本的探测方式,在探测水文地质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钻探区域内地热资源以开采利用。与水文地质钻探相同,水文地质试验也是在野外,通过对水文地质的直接调查以获取区域内的水文资料,利用抽、注、渗等方式,可以明确水文特点,达到调查区域内水文地质资料的探测目的。 4.地下水动态观测和试验分析 地下水动态监测是对一个地区或者水源地的地下水动态要素(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定时测量、记录和存储整理的过程,依托中国移动公司GPRS网络在监测中心查看地下水的水位、温度、电导率等数据,将所有数据导入数据库生成各种报表和曲线,它由监测中心、通信网络、微功耗测控终端、水位监测记录仪四部分组成,通过对地下水动态观测和试验分析,得到与地下水有关的数据资料。 三、水文地质评价 1.地下水水量计算 计算地下水的水量,是评价水文地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对地下水资源能否开采的判断依据之一。可用的地下水是在计算出补给量与排出量的差值,结合地下水的基本储存量的结果,其中,能够对地下水进行补给的水量来源包括河水补给、降雨补给与地下水平衡量的补给,地下水的流出是地下水侧向流出、潜水蒸发等因素作用的。经过计算与分析,获取地下水能够允许的最大开采值进行地下水的开采活动。 2.地下水资源评价 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水质好坏,即是否受到污染与污染程度是否在可修复的范围,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具体的资源评价过程是对勘探工作的完善,水文地质的分析人员根据调查数据做出水文地质模型,利用相关的理论如数值法等方法进行水质、水文上具体的测评。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普遍认同以下两种评价方式。一、首先进行水体取样,进而花样以调查水质,是否含有超标的元素,与人体的适应性对比来决定相应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价值。二、如果在水质勘察过程中发现水质已经受到污染或者有受到污染的可能,应查清污染物质及来源、途径与规律,提出地下水资源的防护措施,地下水的开发应力求费用低廉、方案优化、效益显著。这些必须以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和正确评价地下水资源为基础,在对地下水资源作出评价后进行开采时,应注意做到不过量开采,不能造成海水或者高矿化水入侵到淡水含水层,不能引起大量的地面沉积和坍塌,进行全面的规划。为了合理使用地下水资源,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机构,优化分析的方法进行水资源的数字模型管理,在经济方面要明确地下水有偿使用的原则,征收水资源管理费。 地下水水文的探测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了解与利用的需求增加的基础上发展的,我国的水文探测工作从50年代正式开始受到关注,水文地质的普查渗透大江南北,具体的水文勘探技术如测绘、钻探、试验等,在水文普查探测和专门探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水文地质探测工作者,掌握这些技术并与时俱进的钻研新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探测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探测的最终目的是对资源的利用,获取资料后,判断地下水的开发价值并进行规模化的开发,也成为新形势下水文地质工作者的责任。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煤矿深部开采综合地质勘探方法研究 【摘要】深部开采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几种地质勘探方法,采用综合的地质勘探方式可以有效的探查煤矿矿区的地质情况,为煤炭的后续开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煤矿;地质勘探;深部开采 目前,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是以地球物理方法为先导,其工作模式可分为三个层面:(1)井田范围主要可采煤层开采地质条件评价;(2)采区地质条件勘查;(3)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超前探测。 而从现今的发展方向来看,煤矿深部开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地球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和井巷工程等多元数据,查明采区内断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与厚度、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和隔水层厚度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把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元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1.传统水文地质勘探 1.1方法 受岩溶承压水威胁的矿井,底板突水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突水机理主要包括:(1)岩溶裂隙水网络的发育情况,是发生底板突水的物质基础;(2)隔水层的厚度及岩性特征,是突水的制约因素;(3)采矿活动造成底板的破坏,是底板突水的诱导因素;(4)断裂构造及原生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是导致底板突水的关键因素;(5)水压与矿压的偶合作用也是导致底板突水的重要因素。因此,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范围包括了岩溶裂隙水网络发育规律、隔水层的厚度及岩性变化、断裂构造及底板裂隙的发育规律及发育程度、含水层水位变化规律等。 1.2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而任何一种单一的勘探方法,只能大致探明某一种突水因素,如:采用传统的地面钻探、抽水及注水试验,只能探明某一点的岩溶发育及富水情况,对于整个开采范围的富水规律难以有效的探明。另外,矿井突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规律进行描述,也就是说,随着空间的变化,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各类突水因素在突水过程中的作用相互交替变化,如:断层导水型突水,构造的突水机理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底板破坏型突水,采矿动压是突水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防止底板突水,就必须对各类突水因素进行全面探查,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采用单一的探查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采用综合方式进行地质勘探 2.1采区地面地震勘探 采区设计前,通过采用地面地震勘探手段,查明采区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规律,查明煤层赋存状况及底板起伏形态,对影响开采的含水层富水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水害防治措施,为采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同时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也是进一步查明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包括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和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根据采区衔接的要求,应提前布置实施。现已成熟的探测技术包括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矿井直流电法和钻探。地面物探方法较矿井物探方法施工简单,探测效率也高,但受到地表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地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首选方法。 2.2微动测深勘查 微动是一种在时间域和空间域都极不规则的震动现象。根据波动理论,微动记录既包含有体波也包含有面波。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微动的震源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在微动中的面波成分相对于体波成分来说占绝对优势,微动测深勘查方法就是利用这一占绝对优势的面波来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同时,依据观测形式的不同微动测深探查主要分为一下几种形式:(1)单点勘查。单点勘查方式观测台阵,一般由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内接正三角形)组成,在圆心和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顶点处各设置一套微动观测仪。这种观测方式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成正比。根据勘查深度的要求,可采用由3个或3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观测台阵;(2)测线勘查。在煤田勘查这种大面积勘探中,单点勘查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可采用测线(剖面)观测系统,获得S波速度剖面成果图。在测区内按一定间距布置这样的测线,可实现二维微动测深勘探,并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合钻孔及其它地质资料,可进一步解释速度异常区域的地质意义;(3)平面探查。在矿区或者要求更精细的勘探,在仪器数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可采用平面观测,并反演测区三维S波速度体,从而圈出速度异常体或者面。 2.3井下钻探及综合物探 在放水试验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矿井、采区)的基础上,对富水区的每一工作面,针对不同的条件,采用各种物探手段,探明局部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及局部富水带,再用少量的钻探手段进一步验证,有针对性的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工程。 (1)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从大的范畴来说,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仍属于矿井直流电法。其目的是探测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底板含水层的集中富水带。许多矿区的研究和试验证明,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是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2)TEM探测:瞬变电磁法(简称TEM),它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或称发射框)发送双极性大电流,在电流开启和关断时,由于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压脉冲,电压脉冲的衰减产生感应磁场(即一次磁场)。一次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介质中产生涡流。地下涡流的变化又生产二次磁场,由于不同地质体其电性特征存在差异,其二次场的衰减亦存在差异。因此,通过研究二次场的衰减规律,可达到推测、分析地下地质异常体的目的。TEM探测可以探测不同高程的相对富水区,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水措施。(3)弹性波CT:即地震层析成相技术,可以推测主要构造的发育情况,但由于该项技术起步比较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4)瑞利波: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可以对掘进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特别是断裂构造进行超前探查,预防突遇断层出水。该项技术对于探测前方构造效果较好。 另外,通过坑透、槽波、脉冲干扰试验等手段,也可以探测地质及水文地质异常区。综上所述,对于受底板岩溶水害威胁的矿区,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应以各种规模的放水试验为主要探查手段,以此为基础,采用多种物探及钻探手段,对局部的水文地质异常区进一步查明,达到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充分体现多种勘探方法的综合效应,可取得十分显著的技术效果。 3.结论 煤矿开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地球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和井巷工程等多元数据,查明采区内断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与厚度、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和隔水层厚度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把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元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关于煤炭地质勘探方法的解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要有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本文就当前煤炭地质勘探的主要技术方法作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煤炭工业;地质勘探;勘探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国内煤炭需求量将逐步增长,煤炭出口量将大幅攀升,需要优质环保型资源,需要进行煤炭资源经济评价和资源资产化管理,需要开展煤矿区生态环境和环境地质评价,需要高集成度、高有序度数字化的资源信息。煤田地质勘探就是在开发煤炭资源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了解煤层埋藏的具体情况,为开采设计、矿井建设和生产提供地质依据。在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揭露煤系,认识煤岩体赋存状态及沉积环境变化规律,完成不同勘探阶段的目的任务和满足工作精度要求,需要各种技术手段和一定的施工方法。随着以数字化和电子化为特色的新技术革命开展,中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和方法也有了质的飞越。 1 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方法 根据地形、地质和物性等条件,合理选择勘探手段,统筹布置各项工程,严格工程施工顺序,综合研究各种地质信息,提交高质量地质报告,这就是近年来逐渐完善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方法。通过采用遥感扫面、物探扫线、钻探及测井扫点的工作部署,在具体勘探区,采用重磁资料确定煤系分布范围和基底深度、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控制断层、褶皱和其他异常体的发育;用钻探结合测井方法验证地震勘探结果,并重点控制煤层的变化。通过地震、钻探和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可获得高精度的地质勘探成果。在构造上,能够控制落差10-15m的小断层和落差5-10m 的小断点、主采煤层的底板等高线能控制在1%-2%以内。在煤层上,能够控制煤层的发育特征,并可利用地震波组的波形、多元参数特征和变化趋势,解释典型煤层的厚度和宏观结构类型。在经济上,大幅度节约了钻探工作量,钻孔数减少50%-80%,缩短了勘探周期,勘探成本降低30%-50%,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2 煤田钻探新技术 传统的岩芯钻探仍将是煤炭资源勘探的最直观手段,只不过随着综合勘探方法的采用,钻探工作量相对减少。伴随着新技术革命,钻探将会在自动化程度、操作的灵活性和机械效率等方面有大的进展和提高。 一是全面推广绳索取芯技术。绳索取芯技术就是在不提出钻杆的情况下,采用内套管的结构,以绳索提出内套管的方式,将钻进中收集到内套管的岩芯提取到地面后取出。使用该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该技术在煤田地质系统推广已有数年的历史,今后还将继续推广普及,并逐步解决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该项技术。 二是推广钻进参数探测技术。在钻探施工时,有许多钻进特征是依靠工人的感觉和经验获得的,钻工是依靠对钻进状态的判断采取措施来调整操作。这种方式人为主观性大、不易掌握,难以形成标准化操作。通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和对外技术合作,钻进参数探测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应用,因为它可以通过各传感仪实时掌握到下列钻进参数:钻杆旋转速度、钻进进尺速度、钻杆扭矩、钻进压力、进水量、返水量、泵压、孔深、泥浆粘度、密度和pH值等。钻工依据这些参数,可及时、准确地调整操作。这可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钻进质量和工作效率。 3 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 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就是一整套以数字方式记录高质量的地震信号,并经数字处理而获得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它包括在数据采集上采用四小(小药量、小道距、小采样间隔和小组合基距)、两高(高频检波器、高频低截滤波)、合适的井深及准确点位(炮点、检波点);在数据处理上强调噪声衰减、子波长度压缩及精确的叠加和偏移,最终获得高信噪比、宽带的高频信号,使得小型煤田构造和异常清晰的显出。从1985年开始至今,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综合勘探和地震补充勘探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地震补充勘探,查明规模较小的断层、褶皱及其他异常体,以使得设计部门能够及时优化、修改设计,包括:改变开拓方案,调整井筒位置和生产能力;修改采区设计,如工作面位置、走向及长度;修改主要巷道位置,调整矿井边界等。 这些成果保证了高产高效矿井的高速高质量建成,避免了因地质资料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目前,该项技术已得到广泛承认,并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业主,包括亏损煤矿和地方煤矿业主的承认和采用,一场全国性的地震补充勘探和采区地震已经兴起。近年来,随着用户要求的逐渐提高和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对海量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处理,这才使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以提出和飞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将探测小构造的程度大大提高。由于那些条件较好、启用三维方法较早的矿区大受益处,从而使其他一些煤矿或待开发井田的业主开始要求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由二维转向三维的大趋势已不容置疑。在二维地震勘探技术推广中,目前正在进一步通过增大主频波来提高分辨率以探测更小的断层,完善山区地震勘探方法,研究总结勘探方法和地震勘探成果解释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拓宽二维勘探技术,以期更好的为煤炭生产用户服务。三维地震勘探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等因素,近几年已经通过推广体积解释技术、深度域代替时间域、模型技术的广泛使用、约束反演的使用、山区三维地震问题的解决、纵横波联合勘探的推进、多道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开发、现场实时处理的应用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4 重磁电及地质雷达勘查技术与测井勘查技术 重磁电及地质雷达勘查技术:采用瞬变电磁法勘探、高精度磁法勘探、高精度重力勘探、直流电法勘探(含高密度电法勘探)、地质雷达探测、频率域电磁法勘探等方法进行勘探。广泛应用于煤田地质勘探、石油地质勘探和地下水勘探等资源勘探领域。进行断裂、褶曲、沉积盆地和陷落柱等地质构造的探测;圈定岩溶发育带、地下河、含水裂隙带等隐伏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矿山采空区和空洞等异常体的工程勘查。 测井勘查技术:采用电、声、核系列物理参数测井,水文测井及煤层气测井等技术。可精确为煤层定厚、定深;非煤系地层定厚、定深。常应用于煤岩层定性、定深、定厚;煤岩层力学性质分析,煤层炭灰水分析,煤层沙泥、水分析等。 5 煤炭遥感技术 煤炭遥感技术是一项将空间遥感应用于探测与煤田地质和煤炭工业有关方面的高新技术,具有实时、准实时、快速、客观、整体性强的特征。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跃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煤炭遥感科学体系,在煤田自燃环境监测、煤矿区环境监测、煤矿区水资源调查、煤炭资源调查、中小比例尺填图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取得成功,并逐渐同物探、钻探一样,成为煤炭资源勘探的一种手段。 遥感是通过空间传感器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散射外来电磁波或者目标自身发射的电磁波而获得目标物理参数的技术方法。遥感技术彻底改变了地球科学中传统的点测量状况, 从像元到像元获取地物信息,进而发展为三维立体测量,这一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对地质找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遥感找煤是以煤炭遥感理论为基础,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遥感手段对找煤标志、控煤因素及煤田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从中提取煤矿床赋存信息的过程。 目前,煤炭遥感正在继续沿着和GIS及GPS有机结合的方向,在计算机支持下,建成准实时性、半自动化、半智能化的中国煤田地质和煤炭资源调查信息系统,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中国煤矿区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煤矿区水资源调查信息系统,煤炭生产控制与土地复垦监测信息系统,并形成网络化、可视化和社会化的信息产品,为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6 结语 煤炭地质勘探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科技工作, 它不仅仅是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 而且还应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合理利用提供充分的依据。目前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我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我们坚信,今后的地质勘探其科技含量会更高、更新,更讲求经济效益,创造或总结出更多既方便又行之有效的地质勘探技术。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简述在煤炭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几种地质勘探方法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耗能大国,在能源消耗中,煤炭为主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的大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人们对各种物质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对能源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和变化,使得能源在开发和开采中,各种开采技术手段不断的更新与完善。 【关键字】煤炭资源;开发;地质勘查 煤炭是我国第一能源,但是由于各种技术和开采方式的限制,使得煤炭在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其开采手段不够完善,技术不够达标。由于受矿井地质条件差、断层发育、煤厚变化大等地质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在煤炭开发的过程中,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更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相应的科学手段进行提高和完善的主要方式。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多种勘探手段结合并用,地面施工的时候利用三位物探的手段进行开采前期的测量与计算,提高施工中井下施工措施和管理技术水平。针对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开展各项专题研究,对各种相关的动态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技术设备进行综合的应用,在开采过程中以地质效果和手段进行管理和利用取得了较高的成果,为当前井下开采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保证和安全保障。 1 传统水文地质勘探 1.1 方法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各种个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在开采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受岩溶承压水威胁的矿井,是在钻进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底板突水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在开采的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1)岩溶裂隙水网络的发育情况,是底板在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出现吐水的主要依据,更是影响当前开采的前提和主要方式。2)隔水层的厚度及岩性特征,是突水的制约因素;3)在采矿的过程中,由于开采中施工的不够完善和管理技术措施的不健全,使得其破坏了底板,是底板突水的诱导因素;4)断裂结构是影响当前水温地质勘查的主要因素,更是当值底板突水的关键手段。5)水压与矿压的偶合作用也是导致底板突水的重要因素。在水文地质条件之下进行勘查和开采是当前矿产开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和手段。其在勘查的时候要结合当前的水质和底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 1.2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在传统勘查方法是用的过程中,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在当前勘查的过程中利用传统的总结方法进行分析,然而对各种吐水因素出现的原因和方式的利用不够完善的准确。而任何一种单一的勘探方法,只能大致探明某一种突水因素,另外,矿井突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规律进行描述,也就是说,随着空间的变化,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各类突水因素在突水过程中的作用相互交替变化,如:断层导水型突水,构造的突水机理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底板破坏型突水,采矿动压是突水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防止底板突水,就必须对各类突水因素进行全面探查,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探查,采用单一的探查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 采用综合方式进行地质勘探 2.1 采区地面地震勘探 采区设计前,通过采用地面地震勘探手段,查明采区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规律,查明煤层赋存状况及底板起伏形态,对影响开采的含水层富水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水害防治措施,为采区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同时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也是进一步查明采区范围内的小构造,包括落差5m左右的断层、陷落柱和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形态,根据采区衔接的要求,应提前布置实施。现已成熟的探测技术包括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法、矿井直流电法和钻探。地面物探方法较矿井物探方法施工简单,探测效率也高,但受到地表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地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首选方法。 2.2 微动测深勘查 微动是一种在时间域和空间域都极不规则的震动现象。根据波动理论,微动记录既包含有体波也包含有面波。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微动的震源是在地表面或海底面,在微动中的面波成分相对于体波成分来说占绝对优势,微动测深勘查方法就是利用这一占绝对优势的面波来反演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单点勘查方式观测台阵,一般由两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内接正三角形)组成,在圆心和圆周上内接正三角形顶点处各设置一套微动观测仪。这种观测方式勘查深度与台阵的大小成正比。根据勘查深度的要求,可采用由3个或3个以上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组成观测台阵。 2.3 井下钻探及综合物探 在放水试验对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达到宏观控制(矿井、采区)的基础上,对富水区的每一工作面,针对不同的条件,采用各种物探手段,探明局部导水构造、隔水层变薄带及局部富水带,再用少量的钻探手段进一步验证,有针对性的重点布置注浆改造、疏水降压等治水工程。 1)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从大的范畴来说,井下直流电法透视仍属于矿井直流电法。其目的是探测采煤工作面内部的导水构造、底板含水层的集中富水带。许多矿区的研究和试验证明,井下直流电法透视是探测水文地质异常区最为有效的物探方法之一。2)TEM探测:瞬变电磁法(简称TEM),它是利用大功率的发射装置向铺设在地面的矩形线圈(或称发射框)发送双极性大电流,在电流开启和关断时,由于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压脉冲,电压脉冲的衰减产生感应磁场(即一次磁场)。一次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下介质中产生涡流。地下涡流的变化又生产二次磁场,由于不同地质体其电性特征存在差异,其二次场的衰减亦存在差异。因此,通过研究二次场的衰减规律,可达到推测、分析地下地质异常体的目的。TEM探测可以探测不同高程的相对富水区,以便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治水措施。3)弹性波CT:即地震层析成相技术,可以推测主要构造的发育情况,但由于该项技术起步比较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4)瑞利波: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可以对掘进巷道前方的地质异常体,特别是断裂构造进行超前探查,预防突遇断层出水。该项技术对于探测前方构造效果较好。 3 结论 煤炭开采和勘查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用物理学基础和信息技术进行综合探究的方向,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和统一发展的前提手段。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是采用多元化数据手段进行管理,提出其在开采的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控制措施,是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通过社会发展中的三维技术,电磁波技术和各种物质手段和信息方法进行综合反复的利用,建立完善的地质信息资料和数字化管理手段,利用可视化方式和数字化措施进行总结,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技术支持理论,为日后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勘察奠定依据。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地质勘探找矿技术与方法创新探讨 摘要:在未来以后的几年,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凸显期。本文结合了实际主要对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质勘探;找矿 ;技术创新 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接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地质勘查工作之分。例如,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主要目的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和开发地下水为主要目的水文地质勘查,以查明铁路、桥梁、水库、坝址等工程地区地质条件为目的的工程地质勘查等。地质勘查还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地热调查与地热田勘探、地震地质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等。地质勘查必须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根据任务要求,本着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地质成果的原则,选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如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钻探、坑探、采样测试、地质遥感等。这些方法或手段的使用或施工过程,也属于地质勘查的范围。狭义地说,在我国实际地质工作中,还把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5个阶段,即区域地质调查、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勘探。 一、地质勘查技术原则 (一)统筹规划.适度超前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勘查与环境地质调查。统筹中央与地方地质勘查工作,统筹各类规划区地质工作,统筹国内地勘事业发展与地勘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质勘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提前10-15年规划部署地质勘查工作。 (二)遵循规律,合理布局根据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布局要求,结合人口分布、国土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格局,统筹地质勘查工作区域布局,引导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突出重点.拓宽领域立足于我国地质条件、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工程基础,突出重要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工作,努力创造有宏观影响的大成果,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深度和广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宽地质勘查工作的服务与应用领域。 (四)创新科技,增强能力实施"科技兴地"战略,加快地质勘查工作现代化步伐。突出重大地质理论问题研究,把地质区位优势变为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成矿理论和地质勘查技术发展,加快信息化建没,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研与勘查的有机结合,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创新基地建设。 (五)立足国内.扩大合作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加大矿产资源领域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和资源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鼓励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境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扶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离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 (六)完善体制。理顺机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地质勘查多渠道投入新机制的形成,完善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二、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需要创新整体部署 只有大的找矿部署,才有可能促成大的找矿突破。国内外的找矿重大突破,大多建立在统一部署、集中突破之上,有些还是多学科、多工种综合集成的结晶。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正处在体制转换、队伍调整、机制变化、投入不足、风险加大等复杂的环境当中,地质找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各自为战,分散布局,找矿项目多、小、散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布局上就很难形成重大突破。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找矿部署研究,创新找矿整体布局,引导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有序发展。创新找矿整体部署,一是稳定研究队伍,把握发展需求,跟踪市场动态,借鉴国外经验,切实加强矿产勘查部署研究。二是加快推进全国地质工作统一规划,尽早出台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统筹安排公益性地质勘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正确引导找矿布局和结构调整,避免重复、分散现象。三是突出重点成矿区带、重点矿种,遴选重点勘查区域和项目,引导和调控矿产勘查布局;对有潜力的成矿区域,设立重大工程和项目,多学科、多工种集成作业,进行会战式综合勘查研究。四是强化探矿权采矿权登记发证和动态监测,合理布局勘查开采,支持重大勘查项目,严格制止边探边采,严查无证勘探开采。五是完善地质勘查行业标准规范,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市场准人,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合理部署找矿过程中的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和普查、详查、勘探等工作。 三、地质勘查实例分析 某地,以往曾进行过大量的地质勘查工作,仅对浅部矿体予以验证,但是深部矿体的勘查资料很少。现将该区的地质特征介绍如下: (一)地层 地层自西向东自老而新呈走向NE、倾向SE、倾角70~300的单斜状展布。探矿工程揭露地层自老而新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ls)。地表零星出露有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lx),上统上石盒子皇且(P2s)、石千峰组(P2sh);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1)、和尚沟组(Tlh);第三系及第四系松散层广泛出露。 (二)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尤以高角度正断层较为发育,这类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并有多次继承和发展,在构造复合位置,是岩浆岩入侵的良好通道。 (三)岩浆岩 区域内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分布广泛,岩性以中性岩为主。根据已有地质勘查资料,岩浆岩侵入部位自古生界中奥陶统(02)至中生界三叠系(T)地层,产状呈多分枝的岩床状,形态复杂。岩浆岩是本区磁铁矿成矿母岩。 (四)磁异常 磁异常曲线规整圆滑,呈近似等轴状椭圆形态。以150y值圈定异常,其走向长6000m,宽5500m,以300y值圈定异常等磁力线,其走向长约3600m,宽3500m。由此看出。异常规模比较大。 (五)成矿条件分析 根据以上地质资料分析.本区具备邯邢式铁矿的基本成矿地质条件。矿区内浅部虽是煤系地层,其下则是奥陶系地层,北东向断层构造控制了岩浆岩的入侵及矿田的分布,经钻探验证,本区在深部揭露闪长岩,同时也见到了接触带和磁铁矿。综上所述,本区具备接触交代条件,奥陶系中统含膏角砾岩地层为岩浆的侵入提供了空间,对其接触交代起了催化作用,故而在该地层中有可能形成多层厚大矿体。 (六)以往地质工作 该区过去曾施工一钻孔,在孔深700多米处见有1m厚的磁铁矿,矿石品位较高,未继续进行深部及外围的勘查工作,以致于本工作区深部铁矿矿体的产状、厚度、延伸情况等缺乏详细的资料。 (七)勘查结果 根据地磁异常分析,有可能为一大的岩体引起,但是结合过去施工的钻探资料分析,该异常可能由一深部矿体引起,推测这个矿体埋深比较大,并且规模也较大。到底是矿体异常还是岩体异常。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也难以确定异常性质,不好下结论,因为除了浅部钻探资料和磁异常外,没有其它资料可以利用,最终决定验证一个钻孔。实际钻探成果反映也有1m左右的铁矿。为此判定该磁异常为一岩体异常。 (八)存在问题 如此,只用一个验证孔否定了该异常未免有些太草率,至少没能完全查明该异常。在如此大的异常中心只布置一个钻孔,毕竟也有它的局限性。若是利用其它物探手段如重力、电磁测深技术或激电中梯测量等进一步工作予以解释分析,结合已知的两个钻孔地层资料对比,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根据不同物探测量方法获得的异常,总体上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交互印证性和地质可解读性。 结语 总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少勘查方面的新理论,因此我们应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同时结合以往多种勘查手段,以期提高矿床发现能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探讨地质勘探方法及施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现代建筑工程地质勘探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技术活。本文主要从公路工程地质勘探的工作任务着手,分析了地质勘探工程所要研究的工作重点,以及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并探讨了施工过程中的地质勘探所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地质勘探;工程;公路;问题;方法 公路工程是现代技术工程,而地质勘探作为其中必不可少一项技术活,在公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要对各种地质因素加以考虑。总体来说,工程地质条件会因公路工程的建设而导致建筑结构因素失衡,至此会产生诸多地质作用,对公路工程建设和正常运作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公路施工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而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好坏都对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常而言,公路工程中的土木工程往往占据工程建设总造价和总工期的30%―75%左右。作为公路工程的重要施工技术环节的组成部分,即地质勘测,它关系到路基、桥梁、隧道等的建筑结构安全。因此,对于地质勘探,在施工建设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地质勘探具备现实意义与深远价值。 一、地质勘探的工作内容、任务研究重点 现代公路工程地质勘探的工作任务重点,或工作内容重点,就是指用现代技术理论及其各种手段,先要对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现场施工环境、地质条件。一般情况下,工程勘探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探查周围施工场所的地质条件,即沿公路施工路线对周围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等条件因素进行勘察。2、在现场施工路线的范畴内,结合工程所需的地质条件,落实明确的施工方案,同时要对可基本布线的区域内展开初步勘探。3、在定线范畴内的区域,包括沿路线内各路段的地质条件,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综合评价。4、路线施工范畴已经明确后,进行测设、施工,并结合不同路段内的公路项目地质条件,对桥涵、路基等基本工程的建筑结构、项目施工类型、以及施工方案,提出相应实际可行的建议。 二、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及其施工原则 公路工程地质勘探的方法有许多,其中工程测绘、地质勘测、地质试验、地质阶段性长期观测等,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勘测方法都要能够保证要与公路基本项目建设的流程、工序相协调,并且勘探工程的技术资料要能够符合其施工各阶段的深度需求。另外,在勘测的方法方面,应当要保证在作业阶段能够合理、高效,根据施工路线、以及结合地质条件等,由点到面的深入,恰当运用遥感、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水文地质试验等方法,即全面深入、细化工作,为设计、施工提供第一手地质资料,同时视具体情节,合理运用新方法、新技术等。 三、地质勘探所应当注意的几点主要问题 (一)外业调查。在地质勘探外业调查过程中,应事先探查对应路线附近区域范畴内的周围环境、地质条件,并收集周围建筑物的相关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等,以便能够及时获取周围地层状况。 (二)工作量内容。对于布孔设置应当充分结合周围地形、地貌、以及地下管道、管线预埋情况等因素,钻孔一般布置在结构线外缘3―8m,钻探完成后必须进行回填封孔:首先,勘探点数量、包括其勘探间距要掌握好,具体依据要以设计方案的相应需求、技术资料为准,同时还要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构形式、基础深埋、基坑结构、降水要求等,并结合施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确定下具体方案。初勘阶段勘探点间距一般为l00m―200m,并可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及设计需要确定;勘探孔深度初勘阶段,因地铁线路纵坡不稳定,勘探孔可适当加深,避免浪费勘探工作量。 控制钻孔的深度,应当结合现场施工区域内的施工区间以及辰战的埋深、给排水、地层设计要求与施工方案等情况确立出来,正常而言,可钻深度一般为六到十米。如,基岩地区在有风化带存在的情况下,应当以三米到五米为基本标准,但是其每个站、段必须要保证能够进入基低下一米到三米的钻孔;中等风化带环境下,应保证三到五米的钻孔。另外,要根据具体施工环节的具体情况,去认真推敲、考虑,制定出详细的勘探工作内容、任务书,其内容要涵盖工点名称、勘探目的、孔数、其具体结构位置、相应作业需求等;在兼做其他试验作业的勘探孔,要提前准备,避免施工作业工序脱节,造成试验漏项,进而导致工期耽误。 (三)外业管理与检查。在项目开展的外业管控阶段,对于作业工程的技术人员,要经常到现场展开检查,了解勘探进程,保障工程质量,确保作业情况能够与方案达成一致。在检查阶段中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主要有:钻孔结构作业方法、工艺等是否能够满足其技术标准;换径深度能否满足地层条件等,取样直径的要求是否又能够满足设计孔深的需求等;地层分层又是否能够按不同地层去控制回次进尺;区段内的地层深度是够合理,要仔细查看是否有漏层现象;是否按顺序排列好岩心等;能否做好日志、笔录;样品采取、保管与运送取样数量及位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岩心采取率是否达到钻探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是否按规定做好岩心样品的存放和保管,样品标签是否正确以及样品是否及时蜡封;及时做土工试验,样品保留时间不能太长;在土样运送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样品被人为及其他因素扰动。岩心照片每个钻孔钻探结束后都要进行岩心照相,岩心照片作为附件附在勘察资料中。另外,水文观测方面也非常重要,要在实际外业管理检查过程中,要看其水位是否稳定,能都达到测量需求。 结语: 总之,地质勘测工程是一项技术工程,作为其工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岩土,其极易受到自然因素、以及外物条件影响,具备时空变异性,所以,在实际工程勘探作业中,尤其是外业管理检查中,也应当要格外注意。另外,除了做好各个环节所展开的相应作业,还要尽量保证作业的实际效果能够与技术资料相吻合,进而提升地质勘探的实际作业质量。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有关地质勘探中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探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地质资源勘查工作中。物探技术是地质科学中比较新的、相对活跃的、有重要价值的勘探办法,明显的提高了地质勘查的进度与质量,也提高了生产力,是地质勘查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关键词:地质勘探;综合物探;技术 对于综合物探技术来说,现阶段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的工作人员都反映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进,这并不是对技术持有否定的态度。而是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能够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不同的要求,现阶段的社会进程较快,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改良,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从现阶段的应用来看,效果还是比较积极的。本文就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应用进行一定的分析。 1 综合物探基本原理 对于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来说,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的工作人员之所以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原因之一在于不了解综合物探的基本原理。现阶段的众多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比较注重于实践,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理论对于技术而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且实践工作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综合物探技术的有效应用。 2 信号数据采集 在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当中,要想在应用的过程中,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将信号数据采集工作有效的进行。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信号数据采集工作对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将信号数据采集工作当做重点来对待。 2.1 测线布置 在信号数据采集工作方面,有很多的步骤,每一个步骤都关系到工作的效果。首要的工作就是测线布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测线布置方面的工作主要采用综合物探技术主要是为了能够准确地探测出表层土层的厚度,现场测线布置必须保证面波测点和折射波测点对应一致,便于信号数据的综合利用。由此可见,对于测线布置来说,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技术。不得不承认,现阶段的技术较为全面,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应用不同的技术来解决,但是对于测线布置来说,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技术来完成,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其它技术远远不及综合物探技术的效果。 2.2 参数设计 对于任何一项技术来说,参数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每一个参数对技术的应用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当中,必须从多个方面谨慎的进行参数设计工作。有些工作人员认为,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参数设计,但实际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由于每一个地区的煤矿发展情况不一样,地区的开发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应用综合物探技术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参数设计工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2.1 采集道数选择。在参数设计方面,采集道数的选择是一项较为基础的工作。有些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并不在意,虽然工作难度不高,但有很多的细节都需要注意,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主观的角度来说,只有对基础性的工作进行一定的努力,才能在上层工作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绩。本文认为,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遵循一些严厉的要求,比方说要求测震仪具有多通道接受端口,一般为12 通道和24 通道。由于上覆土层厚度有可能较小,因此应在场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24 道信号数据采集,以保证足够的空间分辨率。由此可见,在采集道数选择方面的工作,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空间分辨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 2.2.2 激震方式选择。除了采集道数选择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激震方式的选择。我国在参数设计方面的工作之所以能够在各个发展阶段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对参数设计的每一项工作都细致化的进行,不仅如此,还积极的进行深化和加强工作,有效的避免了一些漏洞和隐患的发生,从客观上和主观上将参数设计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参数设计而言,激震方式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对参数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决定性影响。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激震方式主要分为三种,3 种激震方式的最大勘探深度分别为:锤击震源的勘探深度可以达到20~30m;落重震源的勘探深度可以达到30~50m;炸药震源的勘探深度可以达到50~150m。激震点土质松软程度影响震源所能激发的频率,土质松软激发出的频率偏低,土质坚硬激发出的频率偏高。同时,激发频率与垫板尺寸有关,垫板尺寸越大,所能激发出的频率越大。在应用激震方式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有些地区在进行地质勘测的过程中,认为某一种激震方式能够获得较大的成功,而且综合来看,效果较好,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统一应用。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激震方式有三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需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激震方式的优势来进行应用,从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2.2.3 道间距选择。对于参数设计而言,除了上述两项以外,本文所要强调的另外一项就是道间距的选择。很多地区在进行地质勘测的过程中,虽然应用到了综合物探技术,但由于在一些细节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结果并不精确,对地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道间距的选择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由于我国的幅员比较辽阔,因此在应用综合物探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在一些细节方面进行足够的努力,有效的进行道间距的选择,能够让工作更加的完美,减少误差,同时可以增加精确度。从各个角度来说,道间距能够帮助综合物探技术更加有效的应用到地质勘测工作中。 3 信号分析与资料解释 3.1 信号数据的分析 在地质勘测工作中应用综合物探技术,必须进行信号数据分析工作,这样有助于技术的应用以及地质勘测工作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信号数据的分析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工作过程,很多地区之所以没有获得较大的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按照规定的过程进行信号数据的分析工作。经过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不断总结与归纳,认为信号数据的分析工作主要有面波信号数据的分析和折射波信号数据的分析两方面的工作,而面波信号数据分析工作主要包括面波有效信号的提取,设置合理的时间窗在时域信号窗口提取有效面波信号数据;面波频散曲线的求取,根据有效面波时域信号求取面波基阶模态的频散曲线,进行深度转换,得到深度-波速曲线;利用空间相似性原理进行测点间数据插值,得到测线面波波速云图等方面的工作。 3.2 成果资料处理与解释 在成果资料与解释方面的工作中,需要在折射波的结果处理以及土石分层界限方面的工作进行一定的努力,这些工作都是成果资料与解释方面的重点工作,必须要谨慎的进行。 4 结束语 本文对地质勘测中的综合物探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应用分析,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很多地区都在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并且呈现出了很强的朝阳趋势。相信在将来的发展中,还会有一个更大的成就。 作者简介:赵洪涛(1970-),男,汉族,河南荥阳人,河南省地矿局测绘地理信息院管线分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城市地下管线探测。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关于煤炭地质勘探方法的解析 摘 要:为了满足我国现阶段煤炭地质勘探工作的需要,进行煤炭竞争力模块的分析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经济性安全模块的分析,保证高效采煤体系的健全,更有利于现阶段煤矿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应用方法的优化,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煤炭工业;存在问题;总结探究;地质勘探 1 煤炭资源综合勘探模块的分析 1.1 为了满足现阶段煤炭资源综合勘查工作的需要,进行其地质模块、地形模块、物性等条件的分析是必要的,从而进行合理性的勘探手段的应用,保证各项工程的良好布置,从而更好的进行工程施工顺序的控制,进行各种地质信息的掌握,这离不开良好的地质质量报告的应用,保证煤炭资源综合勘探体系的健全,通过对遥感扫面、钻探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的分析,进行工作部署模块的优化。这需要实现相关勘探区的地震控制断层模块的优化,进行相关褶皱及其异常体发育模块的分析,进行钻探结合模块的应用,保证地质勘探结果的优化,进行煤层变化的深入分析及其控制。通过对测井资料、钻探模块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探究,更有利于进行地质勘探结果的分析,保证其小断层或者其他小断点的控制,保证煤层的底板等高线等的控制。 在当下工作模块中,进行岩芯钻探模块的优化是必要的,这是现阶段煤炭资源勘探工作的重要模块,通过对综合勘探方法的优化,更有利于实现钻探工作量的控制,保证新技术革命等的应用,保证自动化程度、操作灵活性等的控制,保证机械效率的优化,从而提升其综合应用程度,比如进行绳索取芯技术的应用,进行内套管结构的优化。以绳索提出内套管的方式,将钻进中收集到内套管的岩芯提取到地面后取出。使用该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效率、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该技术在煤田地质系统推广已有数年的历史,今后还将继续推广普及,并逐步解决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完善该项技术。 1.2 在现阶段参数探测技术控制模块中,进行钻探施工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钻进特征的分析,进行工人的良好控制,从而针对钻进状态等展开分析,进行合理化的措施的应用,进行操作的调整。该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标准化的操作控制,保证科技攻关模块及其对外技术模块的优化。这就需要进行先进性的钻进参数探测系统的应用,保证煤矿企业系统体系的健全。这也需要进行各传感仪的应用,保证钻进参数的控制,保证钻进进尺速度、旋转速度等的优化,更好的满足当下钻井工作的需要。钻进参数探测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应用,因为它可以通过各传感仪实时掌握到下列钻进参数:钻杆旋转速度、钻进进尺速度、钻杆扭矩、钻进压力、进水量、返水量、泵压、孔深、泥浆粘度、密度和pH值等。钻工依据这些参数,可及时、准确地调整操作。这可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钻进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现阶段数字地震勘探模块中,进行数字化工作的优化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数字化的处理,保证其地震勘探效果的优化,这需要进行数据采集体系的健全,保证相关井深及其准确点位的控制,进行数据处理模块的优化,更好的进行高频信号的优化。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保证其井深的控制,进行准确点位的优化。这需要保证子波长度压缩模块及其叠加模块的优化,实现高频信号体系的健全。使得小型煤田构造和异常清晰的显出。从1985年开始至今,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在地质综合勘探和地震补充勘探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地震补充勘探,查明规模较小的断层、褶皱及其他异常体,以使得设计部门能够及时优化、修改设计,包括:改变开拓方案,调整井筒位置和生产能力;修改采区设计,如工作面位置、走向及长度;修改主要巷道位置,调整矿井边界等。 在现阶段矿井高速高质量工作模块中,进行地质资料的分析是必要的,从而保证经济损失等的控制,这需要进行技术模块的优化,实现当下煤矿体系的健全,保证煤矿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需要进行地震补充勘探模块及其采区地震模块的优化,实现其综合运作效益的提升,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用户要求的逐渐提高和大容量高速计算机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对海量的地震勘探数据进行处理,这才使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以提出和飞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能够将探测小构造的程度大大提高。 1.3 在当下工作模块中,进行三维方法的应用是必要的,从而满足现阶段矿井地区的工作需要,保证三维地震勘探工作的良好开展,保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的健全,保证对主频波的应用,进行更小断层的应用,进行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的健全,保证山区地震勘探方法的更新,保证勘探方法的更新。这也需要进行煤炭生产及其管理体系的应用,保证现阶段煤炭工作的良好开展,从而提升其应用效益。三维地震勘探由于工作量大、成本高、技术成熟度低等因素,近几年已经通过推广体积解释技术、深度域代替时间域、模型技术的广泛使用、约束反演的使用、山区三维地震问题的解决、纵横波联合勘探的推进、多道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开发、现场实时处理的应用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精度、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2 测井勘查技术模块的优化 2.1 为了更好的进行测井勘查方案的控制,进行各种高密度电法勘探方法的应用是必要的,从而满足当下勘探工作的需要,保证地质勘探体系的健全,保证一系列的资源的良好应用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提升。针对一系列的复杂资源的勘探领域展开控制,实现其综合方案的优化。测井勘查技术:采用电、声、核系列物理参数测井,水文测井及煤层气测井等技术。可精确为煤层定厚、定深;非煤系地层定厚、定深。常应用于煤岩层定性、定深、定厚;煤岩层力学性质分析,煤层炭灰水分析,煤层沙泥、水分析等。 在现阶段工作模块中,进行煤炭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空间遥感的应用,保证每天地质及其煤炭工业体系的健全,保证其技术的更新,这需要保证其快速性、整体性、客观性等,从而满足当下计算机工作的需要,积极做好相关的煤矿区水资源调查工作,保证煤炭资源体系的健全,保证其调查的良好性,这就需要进行煤炭资源勘探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进行遥感找煤形式的优化。遥感是通过空间传感器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散射外来电磁波或者目标自身发射的电磁波而获得目标物理参数的技术方法。遥感技术彻底改变了地球科学中传统的点测量状况, 从像元到像元获取地物信息,进而发展为三维立体测量,这一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对地质找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遥感找煤是以煤炭遥感理论为基础,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遥感手段对找煤标志。 2.2 在当下煤炭遥感技术应用过程中,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必要的,比如进行煤炭地质模块及其资源调查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环境检测信息系统的优化,保证煤矿区的水资源调查信息模块的优化,保证现代化信息产品的应用,保证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决策。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煤炭地质勘探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科技工作, 它不仅仅是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 而且还应为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合理利用提供充分的依据。目前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3 结束语 煤炭勘察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地质勘探的相关工作,满足工作需要。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对地质勘探工程中测量方法的问题解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中的测绘技术与测绘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地质勘探工程中所使用的测量方法,已经成为测量行业的重点关注问题。就目前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技术而言,已经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预示着我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实现了成功的技术变革,本文就对测量方法的问题进行解析。 【关键词】地质勘测工程;测量方法;问题解析 引言 以往在地质勘探中所使用的工程测量方法主要有经纬度测量仪、光电测距离仪器、水准仪器以及单纯依靠手工操作的计算方法,而现在所使用的地质勘探技术是依靠计算机软件操作的使用全站仪、电子水准仪、GPS相互帮助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以信息化计算机计算方式的工作方法是目前在测绘行业中一次成功的变革,本文作者从多年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对于现在所使用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方法进行比较。 1、对于地质勘探工程中测量介绍 工程测量中地质勘探主要包括:地质填图测量、坑探工程测量、钻探工程测量 、地质剖面测量,包括勘探区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勘探区地形图测绘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主要工作是布测勘探基线、勘探线,测量勘探线剖面,测量定位勘探线基点、端点、探槽、探井、坑口、取样钻孔、地质点,以及勘探坑道及竖井联系测量等。勘探工程测量需提交矿区地形图、剖面图、勘探工程点位布置图、点位坐标高程及控制资料等。 2、如何建立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控制网 2.1什么是控制测量 如何在地质勘察工程中进行上面的测量工作,是需要综合需要进行勘探的地区内的交通情况、自然以及地理方面的现实形态、自然界的水文以及气候特征在实行勘探的地区进行勘测测量控制布网。而所使用的工程方法要能够依据现实勘测面积发小、勘探网密度的高低、地貌形态等工程方法的应用,基于这样的方法之上使用线形锁、测绘交汇等方法进行进一步加密的工作方式。 上面介绍的工程测量方法,先介绍的方法是具有消耗较多时间,在人力消耗方面也比较多为特点的,所能够应用的观测方面的数据,也主要以手工的记录方法为主,在计算整理工作中多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容易出现误差。而后面的方法是具有节省时间和减少人力消耗的特点,观测方面的数据是以自动进行记录为主要特点,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误差产生,在计算方面需要借助电脑软件进行,不仅快速而且非常方便,既能直观的读出数值又能保证数字真确真实。 2.2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需要参照的规范及标准介绍 依据专业特性,原来大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批准,1990-01-01实施的《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现在还须执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3、就勘探区所应用的地形测绘技术介绍 以往在勘探区的地形状态应用的测绘技术大多是一些实际测量方法,这些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是需要受到测量的距离远近以及在实际绘制条件制约的,由于操作人的目测距离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这些器具又比较沉重,增加了测量人员每天的工作强度,在测量工作之中的人员涉及较多,也必须依靠分组的方式,大家以组的方式集中工作,单纯依靠手工的方式工作使工作效率难以提升。而目前在勘探区所使用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是应用动态的GPS与全站仪相互结合的工作方法实现测量,其中全站仪是一种依靠数字化工作机器,以一站式的工作方法完成在数据的定位以及数据存放等工作程序,目前在工程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PTK与全站仪能够将信息中全部的记录碎点信息,并且能够在测量中制成详细的草图样,在勘探地区就能够以数据方式传输到电脑上,参照草图应用地形图制成软件最后形成图。而GPS采集过程只需要较少的工作人员进行,并不需要进行测站与碎部点之间通视。全站仪的工作制需要在一个比较广阔的工作地址进行,这样可以实现在测量方法的优点相互互补,共同提升工作效率,而PTK与全站仪的工作记录数据形式可以实现立体数据记录形式,这样避免人为的误差影响数据的客观性,减少能够形成的误差情况,满足测量中对于数据真实以及精准方面的要求。 4、就勘探区进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方法介绍 4.1地质工程测量方法中的勘探基线基点布测测量 常规进行勘探基线、基点布测时,根据确定好了的起点,埋设标石,用经纬仪根据控制点联测起点坐标,再在起点上架设经纬仪设置勘探基线方位角,从而在实地设置出勘探方向线,布测基线长度并测出另一端点坐标。还可采用经纬仪照准另一端点定向,按设计长度用红外测距量测出各基点位置,为了点位准确,常用正倒镜法设置方向线取中点定向, 精确测距定出点位,埋设标石。而现在多用动态GPS测出起点坐标,利用起点坐标、勘探线方位角和基线长度,计算出另一基线端点坐标,再根据点放样或线放样的方法在实地确定出另一端点点位,埋石设置标石。勘探基线上的基点,也可用GPS动态采用线放样法精确施测,按基点到起点距离,确定各基点的位置并埋设标石。或者使用全站仪按上述经纬仪方法布测。 4.2地质工程测量方法中的勘探线剖面测量 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中,因为勘探线剖面必须要垂直于基线,基线端点要进行放样埋石、剖面测量,再从基点开始向两边施测。以前使用经纬仪与全站仪测量方法一样,只是手工记录计算后,再绘于图上。现在用全站仪测量时,仪器架在基点,用基线定向旋转90度即剖面线方向,沿线测量剖面到设计端点。全站仪可全信息记录与起点的里程和高程,测量过程中同时画出详细草图,剖面端点埋石并和控制网联测,野外结束后把数据文件传到电脑,根据草图用成图软件编绘成剖面图。 4.3地质工程测量方法中的地质填图测量 地质填图用地形图作底图,将地质点测绘到地形图上据其描绘岩层和矿体界线,并填绘地层符号。测定地质点以前一般采用经纬仪测碎部点的测绘方法,也可采用图解交会法,布设控制点较繁琐;如比例尺相对较小地质人员也可使用罗盘和目测法标定。现在基本采用PTK测绘,简洁方便,如比例尺相对较小直接使用手持GPS测定并自动记录,进而转汇到地形地质图上。在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中,这两种设备取长补短,解决了过去利用常规方法测量时间长、野外工作量大等难题,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4.4地质工程测量方法中的钻孔探槽端点的测量 在进行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的工作中,钻孔和探槽有的是,在勘探时已经重新布设了;也有的是,在矿区普查和详查时布设的。 结束语 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不断促进测量仪器的更新,以及测量方法的不断前进,这是将科学技术手段与地质勘探工程工作更好的相互结合,也是为地质勘探工作更好的服务。以往单纯依靠人工的工作方法已经被科学化的工作方式所替代,这不仅节约了勘探区工作人员的数量,同时减少人力方面的消耗,有效减少经济与物质方面的支出,在保证数据更具有真实性以及精准性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缩减了工作成本,实现工作中的最大的工作成绩。利用科学化的工作方法实现地质勘探工程中测量方法的变化,不仅预示着地质勘探工作的技术变革,同时也实现测量方法科学化,科学化的工作方法扩大应用,是在地质勘探工程工作中一次技术变革。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浅谈煤矿地质勘探的方法与技术 【摘要】煤矿地质勘探又称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是寻找和查明煤炭资源的地质工作。其目的是寻找煤矿床、圈定煤炭储量,为煤矿设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地质勘探是运用地质科学和技术来分析、研究、探测煤矿床。其目的是为煤矿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煤炭资源合理、顺利开发。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地质理论、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查明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储量及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正确评价煤矿床及与含煤岩系伴生和共生的其它有益矿产。 【关键词】煤矿 地质勘探 方法 技术 一、勘探方法 (1)地质填图法。地质填图法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2)砾石找矿法。砾石找矿法是根据矿体露头被风化后所产生的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岩),在重力、水流、冰川的搬运下,其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研究和追索矿砾,进而寻找矿床的方法。 (3)重砂找矿方法。重砂找矿方法是以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自然重砂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追索寻找砂矿和原生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地质找矿方法。 二、发展和作用 (1)技术发展。勘探技术的发展为地质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煤矿的地质勘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煤矿中大约只有20人是技术人员和500来名钻探工作者。随着人们对技术和科学理解的不断加深,煤矿业发展到现在已有大约12万人从事地质勘探工作,为煤矿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煤矿业的勘探技术不仅涉及钻探、物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航空测量还涉及煤质化验和古生物的鉴定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资料采集与处理、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理论等工作有了可行的依据,同时这些技术岩层定性、矿山矿井地质、煤层气评价、水资源勘察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重要作用。地质勘探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煤矿企业掌握井下煤田的地质构造,在预防事故发生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在瓦斯治理方面的作用。瓦斯一词是煤矿事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所以它号称是煤矿的第一号杀手。瓦斯与上下顶底板岩层的岩性、含水性、周围断层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探明井下的地质构造,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才能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其次,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在水害防治方面的作用。采用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可以对煤田地下文层的奥灰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水压进行正确的探测,进而可以避免由于煤层底板隔水层太薄在受到内张力的情况下会断裂的损失,经过勘测在地质构造比较的危险的地方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矿井突水事故的发生。 再次,煤矿地质勘探技术在顶底板施工防治方面的作用。煤矿开采过程顶板事故也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事故。造成这项事故的原因是:地质构造的影响、工艺落后、生产工序不符合实际、工人素质差等,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与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有关。 三、勘探技术 (1)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就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影响,进而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是应用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遇到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发生反射,地面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来确定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进而根据这些记录来推断岩层的性质和结构。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察、区域地质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煤田浅部,一般是不超过800m的范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被直接采用,在煤田深部,就必须采用矿井地震勘探技术。 (2)地质雷达勘探技术。地质雷达勘探技术就是基于低下介质的电阻率、介电常数等参数的差异,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发射,来探测目标地质情况的一种物理方法。这种方法采用了先进色雷达技术可以清楚地探测到一定范围内岩石、空洞、水体等的分布和岩性变化情况,从而精确地确定井区的水、岩分布情况,为煤矿的开采提供很重要的资料。 (3)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土介质的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中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高密度电阻率法有很多工作方法,它是最新发展并推广的新技术。较之常规电阻率法它有很多优点主要是:测点密度大、多极距和多装置形式,并且可以通过求取不同比值参数从而突出异常信息的特点。 (4)矿井瞬变电磁技术。矿井瞬变电磁技术也被称为矿井瞬变电磁法它是一种非接触类的探测技术,属于时间电磁法。这种方法在工作时,发射和接受回线边长依据采掘空间断面的大小选择,能够加大发射功率和接收回线匝数增加二次信号的强度,进而可以增大瞬变电磁法的顺层。这种方法也是新发展起来的勘探技术,它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5)无线电波透视技术。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又被称为坑透法,它是通过地下质体发射高频无线电波,可以通过观测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场强的衰减情况,以此来确定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和形态。这种技术是从国外的勘探技术中引进来,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长,一些相关技术不太成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四、结语 地质因素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因素,但是地质结构是复杂的不容易被充分得知的,这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煤矿勘探技术为煤矿进行地质勘探提供便利,它是一项很实用的技术无论对瓦斯灾害的防治、矿井水害防治方面还是在顶底板事故预防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具体技术,从而进行科学的勘探为煤矿进行安全生产提供保障。煤矿开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将地球物理方法、基础地质勘探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地面钻探和井巷工程等多元数据,查明采区内断层分布、煤层埋藏深度与厚度、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分布和隔水层厚度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建立矿井多元信息集成系统,把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矿井物探、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等多元信息进行复合、综合分析后建立预测与评价模型,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为开采地质条件的快速评价、生产地质工作的动态管理、突发性地质灾害应变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地质勘探方法论文:地质勘探中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探究 摘要:近年来,综合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作者结合多年金矿工作经验,对综合物探技术、特点、几种常用的物探方法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论述,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物探方法;地质勘查;应用 1、 物探方法的特点分析 1.1 探测深度不大 地质勘探中用到的物探技术大多只能勘查地表浅层,且勘查深度较小,一般只停留在几十米位置,最大勘查深度不会超过百米。这是地质勘探中物探技术具有的第一大特点。 1.2 探测精度越来越高 从我国目前的情形来看,物探技术水平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国内市场上现有的多种物探设备精度越来越高,连带着物探技术也越来越精湛,越来越能满足现代工程地质勘探的探测要求。物探技术的精度不仅体现在技术先进性上,还体现在探测标准上,工程地质勘探要求,使用物探技术进行地质勘探时,实际勘探深度与平面位置之间的误差必须控制在厘米,防止误差过大。 1.3 勘探作业的半径较小 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探中承担着多项工作,既要负责对工程地质进行勘查,又要负责地质条件测试与分析,还包括多种其他同类工作。工程地质勘探要求所有物探工作在十几天内全部完成,同时确保工作完成后地质勘探精度和勘查有效性,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在一些抢险项目中,地质勘探工作精确完成的时间更短,仅仅只有几个小时,这一明显特点是物探地质勘探主要优势,也是其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2、 综合物探技术的概述 2.1 瞬变电磁法 以接地导线或者不接地回线为场源,通过激励探测目的物感生到二次电流,并在脉冲间隙对二次场随时间变化的响应进行测量。比如,借助瞬变电磁法对矿区积水采空区进行探测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相关分析还揭示,如果煤层采空区不塌陷、不含水时,会引起高电阻率值的电性反映。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保存完好的地层电阻率就会出现走低的情况。 倘若煤层采空区没有塌陷,并且充填了泥砂或者其它较软杂质,即其中有一定规模的填充物,将引起相对低电阻率值的电性反映。 在这种情况下,保存完好的地层电阻率将会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反,倘若煤层采空区塌陷出现含水情况时,将会引起低电阻率值的电性反映。 2.2 地震 CT 法 该方法又称为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其原理是借助地震波走势或者地震波场观测数据,完成对介质的反演,以此获取探测区域内部介质的波速和慢度以及密度或者衰减速系数等参数。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充分识别探测区域的内部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物探多解性和单一物探方法的局限性要求,只有将不同物探方法联合起来进行勘探,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并且这将逐渐发展成为今后煤矿采空区勘测的主要手段。 2.3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法 它是以有限长接地导线为场源,在距偶极中心的一定距离内同时对电、磁场等参数进行观测。 这种电磁测深方法依照电磁波的趋肤效应理论进行。 如果地表电阻率处于固定状态,电磁波的传播深度和频率就会呈现出反比的情况,即高频时探测深度浅,相反探测深度深。 因此,能够借助改变发射频率对探测深度加以调整,以此达到频率测深的特定目的。 从这个角度讲,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探测和普通电法勘探相比,拥有一些明显优势。 即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更加轻便和快捷,不但探测面积大,勘探深度大,而且在工作效率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性能,具有不受地形影响,可以穿透高阻覆盖层等特征,在寻找含水地层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2.4 浅层地震法 在正常情况下,煤层和顶底板岩层之间会形成明显的波阻抗差异。如果煤层厚度超过 K/4 时,它的顶板反射波同相轴就会表现出负相位,相反底板反射波同相轴会表现出正相位,而其波组特征会相应地表现出同相轴连续和稳定的特征,并且能量相对强。 而倘若煤层被采空之后,就会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采空后未出现塌陷情况,一种是采空后出现了塌陷,此时的反射波会在频率、振幅和相位、时间等参数上表现出异常情况。 由 震源激发而产生的地震波,可以沿着地下介质进行传播,由此会产生反射和折射以及绕射等物理情况。 因此,可借助仪器接收含有反映地层结构与岩性等地质信息的地震波,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运算,同时,可以综合其它的地质与物化探资料完成合理、科学的推断与解释。 然后,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解决工程与水文勘探中所涉及的地质问题,为地面的房屋、道路、桥梁、铁路设计等提供帮助。 3、 地质勘探中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分析 现代工程地质勘探作业中,常用的物探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电法、电剖面法以及地震勘探法。这三种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都能获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实现工程地质精确勘查。下面介绍以上三种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3.1 电法测探的应用 电法,也作电法测探,通过相应设备从观测点深入到地下,并通过电阻率观察变化情况的一种探测方法。正因为这一方法能够对岩层的分布情况以及变化情况深入研究,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高密度的电阻率法得到了广泛发展,这一方法一般是将地质结构进行有效的划分后对其进行探测。 3.2 电剖面法 电剖面法与电法的原理相类似,实际应用时都需要借助此采电设备,依靠采电设备来探测被测对象的地下岩层情况。该方法同样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厂常用探测技术之一。电剖面法可以与上述电测探法相互结合,可以对岩层的变化规律以及断裂带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的探测。我们还将该方法分为四极法与联合剖面法。一般情况下,电剖面法是对沉积岩进行探测,要想保证点发工作的质量,首先我们要对岩层电性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电性差异的变化情况,可以采用电阻率法进行分析,了解要岩层的含水情况以及各种状态。如果岩石中的含水情况呈现分散的状态,这就说明电阻率对其影响过小,如果含水情况呈现较为集中的状态,那么就会极大的降低岩层中的电阻率。 3.3 地震勘探的应用 地震勘探主要有反射波法及折射波法。主要原理是根据对反射波或折射波时间场沿测线方向的时空分布规律的观测,确定地下反射面深度及构造性质。地震勘探相比其它物探方法,具有精度高的优点,但是,成本相对会比较高。我们所看到的物探剖面是一种经过校正后并赋以地质内涵反射波时间剖面。浅层折射法在覆盖层探测中具有技术优势,在隐伏构造、空洞以及考古探查中也有成功应用,但是该方法受施工场地影响明显。 4、 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发展前景 国内现有的地质勘探物探技术种类很多,且大部分技术都发展成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先进性,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下的必然趋势,未来地质勘探中应用到的物探技术水平势必会更高,精度与可行性也会更好。笔者认为,未来物探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技术发展,各种先进性探测理念、探测技术会被不断引进,如多波理论、电磁波谱、地震映像法、高密度电阻法等,都会被依次引入和应用,为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物探仪器设备会不断更新,设备性能会不断完善,如防潮、防尘、防震等。科技的进步会推动物探技术、物探设备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工程地质勘探物探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探方法是地质勘探工作中必须用到的勘查手段与技术,在地质勘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国内现有的物探方法种类很多,本文例举了其中三种,并重点分析了这三种常用物探技术在金矿勘探中的应用,展望了物探方法的未来应用与发展前景,得出了一系列相关结论,希望能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帮助与参考。
商务管理论文:初探电子商务的工商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经济的脚步,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国际上对电子商务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狭义的概念是指在开放的国际互联网及其它网络的环境下,通过服务器的运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商业交易的一种新型交易运营模式。即电子商务=Web(服务器) IT(信息技术) 企业业务。广义的电子商务即电子网络经济,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扩展: 1、从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软件层、商务中介层。如:网络产品交易、技术支持与服务、信息广告、网上旅行、证券中介等等。 2、从交易对象角度看,延伸到企业与政府、消费者与政府、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3、从交易的完整性角度看,包括网络安全认证体系和网上支付体系的建立。狭义的电子商务概念实质上亦应包括上述内容,但从我国现有的几百家电子商务网站的现状来看,安全认证体系和网上支付仍然是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并成迅速发展的趋势,但完整意义(尤其是已完全实现网上电子支付功能)的电子商务在我国尚未实现。 为便于探讨对电子商务的行政监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分类。 电子商务服务功能: 1、网上广告宣传服务。 经营者可利用网上主页(Homeage)和电子邮件(E—mail)在全球范围内作广告宣传,人们纷纷将因特网称为“第四媒体”。 2、网上咨询和交易洽谈服务。 因特网已经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新闻组(NewGroup)、讨论组(Chat)、白板会议(WhiteboardConferenec)和网络会议(NetMeeting)等等。电子商务中的网上咨询和洽谈,突破了人们面对面洽谈的时空限制,提供了多种方便的异地交谈形式。 3、网上产品订购服务。 借助网络中邮件系统,电子商务可以实时的网上订购,订购信息也可以采用加密的方式。如我国的“8848”网站等已实现了订购服务。 4、网上货币支付服务。 电子商务要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实现网上实时的货币支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客户和商家之间可以采用信用卡、电子货币、智能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网上支付。目前在我国,银行系统网络互联性还无法满足电子商务所需的实时电子化支付的要求,但随着金融电子化工程的蓬勃开展以及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电子商务的积极态度,实现网上货币支付服务这一功能的日期将为时不远。 5、网上商品传递及查询服务。 对于一些以实物形式提供的商品,商家可以通过分销系统送货上门,也可以委托有关货运公司或邮政部门将货物运送或邮寄到客户手中;对于一些信息产品,是最适合在网上进行直接传递的,如软件,电子读物、信息查询、数据库检索等,它能通过网络提供从商家一端到用户一端的直接、实时的全过程服务。 6、用户意见征询服务。 企业可以十分方便地运用网页上的“选择”、“填空”等格式文件来收集用户对企业及其产品、服务的反馈意见,以发现商机,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7、交易活动管理服务。 整个交易的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以及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客户及企业内部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管理。因此,交易管理可以说是涉及电子商务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有关市场法规、税务征管及交易纠纷仲裁等等。 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事物,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功能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电子商务的应用分类: 从电子商务的交易对象来看,电子商务的应用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to) 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toC) 3、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toG) 主要指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化。 4、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GtoC) 主要指政府通过网上办公,将福利费发放、税收、规费收缴等通过网络形式进行。 5、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 企业通过防火墙等安全措施将企业内联网与因特网隔离,将内联网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商务工具,用来自动处理商务操作及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并为企业内部通信和联系提供快捷的通道。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政府部门(尤其是海关、商检、税务、金融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电子商务将实现贸易的全球化、直接化、网络化,发展电子商务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我国的电子商务尚不完善,这就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服务与监管电子商务提出了明晰的思路:宽松管理、规范引导、促进发展。我们要尽快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过程的电子商务,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诸如: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互联,实现金融电子化及海关、税务、行政监管部门电子化,提高企业上网率,建立安全体系认证结构,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等。 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我们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四大课题: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用电子网络手段管理电子商务。 国家局拟依赖信息中心的“红盾信息网”作为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北京市局、福建省局分别通过“红盾315信息网”、“红盾信息网”进行网站登记和网上经营活动监督管理。我局的“红盾信息网”(外网)应尽快开通,相应的软件要适时到位: 1、尽快理顺信息中心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以尽早完成数据中心的建立。 由于 档案室及有关档案管理人员不归信息中心管理,由于业务处室未承担前期数据整理工作,目前我们在录入企业数据的过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是录入人员无档案管理员的密切配合,业务不熟;另一方面是调阅档案资料不方便。录入工作开展半个月以来,仅录入了完整的外资档案10余户,进展十分缓慢,按此速度无法完成任务。我们正在整理软件子系统的各类表格,表格出来后尚需相关处定指导并参予整理数据。 2、尽快争取国家局相关设备的到位,完善内部业务网的建设。 内部业务网是我局“红盾信息网”建立的基础,而“红盾信息网”又是电子商务监管的平台和基础。据悉,国家局已将我省确认为一期接入单位,预计今年年底有关设备将到位。 3、在内部业务网完善的基础上,配备“红盾信息网”(外网)的相关设备。主要有路由器1台,服务器2台,同步调制解调器1个等。 4、在“红盾信息网”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齐备后,购置国家局或兄弟省市成熟的电子商务登记、管理软件。 5、尽快引进技术人才,并加强应用人员的培训。 技术人才是维护系统网络正常运行并履行监管电子商务职能的关键,业务人员的广泛应用是基础。 二、结合电子商务的服务功能,调整和制定有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 一方面,是国家工商局全盘考虑,加强电子商务工商行政管理的整体立法。尤其是有关域名注册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问题,必须由国家局按照国际惯例,加强与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各国的互通、合作,形成统一的规范。各地无法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各地可结合职能,先行制定适应本地情况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文件。北京市局在电子商务管理方面已作了较多的探索,其宽松管理的思路受到了网站经营者的欢迎。北京市局制定的相关规定有:《关于网上经营行为登记备案的补充通告》、《网络经济组织中请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须知》、《关于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告》、《关于对网络广告经营资格进行规范的通告》、《关于对利用电子邮件发送商业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的通知》、《关于规范网站销售信息行为的通知》等等。福建省工商局信息统计处无疑是较早意识到工商部门应及早介入电子商务管理的部门,早在3月14日,福建省局向国家工商局报告了有关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的紧迫问题。几个月来,福建省局先后制定了《关于因特网网上经营登记的通知》、《福建省因特网网上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因特网网上经营登记管理程序规定》等文件。 目前,我们已收集了北京市局、福建省局的相关规定,我省工商部门应着手对全省网站及电子商务情况进行调研,并对电子商务与工商职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待网络设备和技术准备完成后,尽早出台相关规定并及时介入电子商务的行政监管。 三、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传统职能,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专业优势与信息部门的技术特长,相互配合,共同探讨对电子商务的服务与管理。 应从以下方面寻找服务与监管的切入点: 1、网上经营登记备案 主要是对辖区内网站的登记备案,应探讨如下问题: ①网站登记程序: 包括受理、审查、核准、发放网上经营电子标识及编号、网上公告等,电子标识备案是网站登记的核心技术环节,也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关健。 ②网站登记备案的内容: 包括:法人基本情况,网站基本情况,尤其是网站登记和企业登记的关系等等。注册号在网站登记中可作为备案号。 ③需要进行网站登记的各种情况: 网站经营者; 利用网站举办商品展销会的行为; 利用网站广告的行为;文秘站版权所有 利用网站进行网上购物、购书、拍卖等活动; 提供经营性的网络内容、网络技术服务者。 ④网站及网上经营行为登记注册的法律效力。 一要依靠立法手段制定出相应规定。如:规定在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必须到“红盾信息网”进行网站登记,未经登记的网站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二要依靠技术手段,如解决发放电子标识的技术问题。 2、网站及网上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主要是对网上经营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现象如何监管进行探讨。 ①无照经营的网站不能获得合法的备案登记资格,不得从事网上经营。 鉴于电子商务即网络经济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应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对部分前置审批条件、超经营范围及不良文化倾向的规定不易太细,既使太细了也难以监管,反而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套上“枷锁”。 ②网上虚假、违法广告(含商业性和非商业性宣传)行为责任界定; ③网上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变相传销行为责任界定;如变相的网上拍卖,网上非法集资等。 ④网上商标侵权行为责任界定,域名注册与商标权的关系。 ⑤网上合同的生效与监管;如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是否可归入“视听证据”一类,是否需要其它证据作补充。);网上违法合同及合同欺诈的界定与监管;对网上合同签订后单方串改行为如何从技术角度、备案角度监控等等。 ⑥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方面,要探讨电子商务中如何体现消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益;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完成需要涉及生产者、销售者、配送机构等多个主体,经过商品信息沟通、网上支付、货物配送等储多环节,任何一个“供应链”出现问题,都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因而,责任如何界定、如何追究必须加以研究。 ⑦网络市场的统计与分析 主要靠软件功能来完成。 ⑧网上办公的实现 主要从软件应用和提高应有人员电脑操作水平两方面探讨实现网上办照、网上年检、网上投诉等业务的途径,从而实现工商部门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北京市局等一些地方已实现了网上年检、网上投诉等服务功能。 四、电子商务的管辖权与登记、监管职能部门。 ㈠关于管辖权:电子商务无地域界限,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局应建立统一的注册与认证中心。但是,具体的监管还须落实到网络经营者所在地或消费者所在地。因此,我们认为: 1、从登记的角度:应采用属地登记与统一备案相结合的原则,即各省级(副省级中心城市)工商局有登记权,报国家局统一备案(副省级中心城市另须报省局备案)。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网站,国家局直接受理登记,发放电子备案标识。 用注册号作为电子备案标识编号,可避免编号的混乱。 2、从监管的角度:属地管辖与级别管辖相结合。 国家局管辖其登记备案的大型网站; 各省级(副省级中心城市)工商局管辖其登记的网站; 受上一级委托,有条件的(建有“红盾信息网”并有相应软件、人才)的地市工商局可以对在其辖区内的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网站依法进行查处。 ㈡关于登记、监管职能部门: 如前所述,电子商务的监管离不开电子网络手段。北京市局、福建省局均由信息部门的“红盾信息网”进行登记备案。其监督管理采用“不告不理”的做法,即电子商务“受害者”通过点击“红盾信息网”进行投诉,工商部门才介入管理。换言之,电子商务的登记、网上经营违法行为的发现等环节,离不开信息部门。但是,网上经营违法行为的查处,应该依靠相关处室。北京市局有“特殊交易监督管理处”,福建省局信息统计处本身就是行政处室。 就我局机构改革情况并结合信息中心应该得到加强这一思路来考虑,我们认为:信息中心应承担我省电子商务登记工作,具体监管由直属分局承担。信息中心与直属分局之间应该有良好的配合,为搞好配合并留住技术人才,为加强对电子商务的服务与监管,可以考虑信息中心的部分人员使用直属分局的编制。 商务管理论文: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于传统商务方式以及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在工业社会业已经存在的物流行业,在信息时期的大违景下,也必然要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 1、物流管理立异的违景分析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首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流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类电子化的商务情势在交易进程中也包括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这“4流”互相调和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进程中的首要环节,担当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出产商之间,和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什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患上以充沛施展的保证。但是,与物流首要作用构成光鲜对照的却是其本身管理的滞后,以致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少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撑,电子商务的运作效力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经成为除了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以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没法调和的矛盾看做立异的源泉之1。从物流本身来看,其后进在必定程度上造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窘境,成为商务“流程中的难点”,物流管理旧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行管理立异无疑是解决这1矛盾的有效途径。 (2)电子商务使物流管理面临着机遇以及挑战 除了矛盾以外,立异的源泉还来自于产业以及市场的变迁。“第4产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标志之1。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推进下,经济贸易流动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由2维市场变成以信息流通为主导的3维的电子化购销市场,市场的国际化、全世界化趋势加强。这些都对于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坚持克意革新,才能应答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 (3)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发端于美国,在这1概念提出以前美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经至关发达。而我国尽管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物流技术水祥和物流管理严重后进,物流配送体系极不完美,这些都给电子商务造成为了极大的阻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送货耗时,渠道不顺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一九九九年七月至二00一年一月的4次调查数据分别为六%、九.二六%、一0%以及九.八六%)。这说明物流管理的滞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显明,并开始引发愈来愈多的关注。进行物流管理立异,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条件。 2、物流管理立异的实现 (1)对于物流管理的从新认识 物流概念最先始于美国,一九一五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书中首先提出了“什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经由八0多年,物流的内涵在深度以及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电子商务时期,对于于物流及其管理的认识又产生了新的突破。 欧美1些国家将物流称为“logistics”,具体指商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位移,包含采购配送、出产加工以及仓储加工包装等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情况,强调以知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为目标,寻求物流进程的延续改良以及立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树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成为1种集成化的运作模式。跟着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兴起,物流管理被纳入到其中。在供应链这1概念中强调营销、物流及产品之间的互相瓜葛以及互动作用。物流再也不是作为1个单1的实体存在,而成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首要环节。物流管理也再也不局限于本身规模,而是与整个出产、流通进程息息相干。 (2)物流管理的立异途径 继节俭原材料的“第1利润源泉”以及提高劳动出产率的“第2利润源泉”以后,树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第3利润源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时期面临着企业组织管理、出产功课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变革。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立异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靠,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商家的零库存以及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物流管理立异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物流管理技术化 网络时期信息技术堪称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自发生便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干,其发展带有浓厚的技术颜色。在管理效力愈来愈倍受注重的今天,技术与管理实务2者的瓜葛愈来愈紧密。对于于现代物流来讲,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支撑相当首要。 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货运的首要特征,高效畅通的网络设施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包含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和物流实体配送地舆网络等各方面的建设。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流、电子订货系统、自动分拣/存取跟踪系统等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流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可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影响下,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组织结构由过去的塔型垂直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网状结构,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在交易流程中,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文件)流转为主体的交易方式,采取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数据交流以及商务流动,实现了交易管理的电子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将客户整合到营销进程中,进行买卖双方的实时互动交换。不难发现,信息流贯穿于企业商务运作的全进程,企业管理的变革都树立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最新、可靠而且实时的信息对于于供应链来讲相当首要,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进程中,信息流散布于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始终。现代化物流系统是1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物流企业需要与上游、下游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要实现各部份之间的平滑对于接,信息流的畅通不可忽视。在电子商务中,零库存的实现、运转周期的缩短也都须依赖于信息的灵敏传送。通过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强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推动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过程。 三.物流管理柔性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需求由大批量、标准化转变成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化。企业需要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量文体衣”,出产也由传统的大范围、 机械化转变成以时间本钱为基础的弹性方式,整个出产功课进程出现出柔性化的特征。 与之相适应,物流管理也需由刚性化过渡到柔性化。在物流配送的商品种类上,应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适量拓展原先有限的业务规模,依据客户的具体定制请求进行配送,使物流品种灵便多样。在配送时间上,以高效的信息网以及利便快捷的配送网为基础,做到快速反映、麻利配送,并能依据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物流解决方案。 传统物流的经营规模主要是原料提供商与出产厂家之间的出产原料运输;而人们对于于物流的认识则大多局限于电子商务中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流动的功能愈来愈多,物流企业要在物流链上的不同环节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原料供应商、厂家与客户3者之间做到灵便运作,游刃有余。 四.物流管理1体化 变革立异的症结不是单独对于每一1个个体孤立处理,而是联接并且均衡所有的组成部份。在技术化、信息化、柔性化的管理立异以后,物流管理将实现1体化,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出产企业经过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总体化以及系统化”。 如前所述,物流已经不是作为1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它在电子商务甚至整个社会出产链条中都担当侧重要的角色。供应链整合调和以及集成化管理,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物流的最首要特征,由扩散的物流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在经济全世界化的带动下,物流管理必然走向全世界化,这也是电子商务时期为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服务理念、配送体系、技术支撑、管理特征等方面都拥有显明的立异特征,如下表。 传统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比较表 传统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服务理念 以范围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配送体系 单1线性配送网 网状配送网络体系 技术支撑 传统管理技术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信息响应 信息传递缓慢、响应慢 信息化程度高,反映迅速 管理特征 刚性化 柔性化 合作程度 格局扩散 强调协同合作 3、当前几种典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兴未艾,各种物流企业层见叠出,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3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其1是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其2是第3方物流配送方案;其3是第4方物流配送同盟。这些模式方案各具特点,但无疑都凸现出物流管理立异的宗旨。 (1)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1些传统的大型企业团体凭仗原本的庞大的连锁分销渠道以及零售网络,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本身的物流体系,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被誉为“中国戴尔”的联想团体已经具有三000多个网点组成的物流体系,而方正团体也正努力发展自己扁平化的物流体系。自建物流体系的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较强的实力,在传统业务经营中有所累积,向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转型步伐也较为迅速。电子商务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需突破传统的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核心功能与1般功能分离,以维持本身的竞争实力。因此,采用这1管理模式以前企业应斟酌物流服务是不是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不是能够充沛施展其核心功能。作为已经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必定知名度的海尔团体,其做电子商务靠的是“1名2网”。“1名”指品牌,“2网”则指的是配送网与支付网。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海尔新的增长点,海尔人正力图使物流能力成为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2)第3方物流配送 第3方物流(TPL,Third Pady Logistics)通常又称之为契约物流,是指从出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进程中进行服务的第3方,它自身不具有商品,而是通过合作协定或者结成合作同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依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于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因为技术先进,配送体系较为完备,第3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想方案之1。这也是社会分工日趋明确的产物。除了了有实力自建物流体系的大企业以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偏向于采取这类“外包”方式。 在国外,第3方物流较为风行。据调查,欧洲的第3方物流占整个物流份额的二0%—五0%,美国以及日本的这1比例分别为五0%以及八0%。今年四月初,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首架“UPS中国速递”号货机首飞北京,他们已经取得中国直航权,并专门成立了物流方面的公司(UPS Logistics),筹备主攻国内物流市场。“洋物流”的入境给欲做物流首席的中国邮政造成为了不小的压力。在国内第3方物流中,中国邮政拥有其它物流企业没法比拟的优势,如具有遍及全国的运输网、营业网、送达网及结算网等,但这些传统业务遗留下来的“硬件”优势其实不足以保证能够在现代物流中获得有益的竞争地位。不管是对于于传统部门仍是新兴的物流公司,信息以及知识是其物流配送服务的最大附加值,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将成为电子商务时期展开第3方物流的核心内容。 (3)第4方物流同盟 作为1个全新的概念,第4方物流同盟的提出融会了诸多现代管理思想。从本色上讲,“第4方物流供应商”是1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充沛应用包含第3方物流、信息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唤中心、电信增值服务商、客户和本身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公司内部以及拥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具有的不同资源、能力以及技术进行整合以及管理,提供1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资源整合、优势集成是这1同盟方式的特色。在实际运作进程中,第4方物流同盟以“探访施展集体竞争优势的最好机遇为目标”,采取虚拟企业管理模式,依据特定的需要构建特定的组合。电子商务中的第3方物流是对于传统物流的继承以及突破,而第4方物流同盟则完整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兴产物,包括有更多的管理立异意识。因为其强调协同合作,对于第3方物流其实不形成要挟,相反,2者互相补充,可进1步扩展物流服务规模,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我国为增进电子商务及物流行业本身的进1步发展,采用了1些具体的措施,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计划;完美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注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 教育以及钻研等。同时,针对于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扩散格局和资源挥霍等情况,国家已经将物流配送作为“105”期间侧重发展的服务业,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电子商务为物流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物流行业只有坚持立异理念,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才能应答时期的挑战,以增进电子商务的进1步发展。 商务管理论文:小议电子商务与税收发展管理思考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国际税收理论和制度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导致国际税收利益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有鉴于此,必须对现行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作合理的调整,建立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国际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世界各国的税收利益。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冲击 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国际间长期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在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方面形成了被各国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利益分配格局。 在所得税方面,国际上经常援引常设机构原则,并合理划定了居民管辖原则和收入来源地管辖原则的适用范围,规定了对财产所得、经营所得、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消极投资所得等来源地国家有独享、共享或者适当的征税权。在流转税方面,国际税务中一般采用消费地课征原则。在消费地课税惯例下,进口国(消费地所在国)享有征税权,而出口国(生产地所在国)对出口商品不征税或是实行出口退税。绝大多数国家对于这些基本准则的共同遵守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合理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保障了对生产国和来源国的利益,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传统贸易方式下所形成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使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电子商务在所得税上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1.电子商务环境下所得来源国征税权不断缩小 (1)在个人独立劳务所得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给个人独立劳务的跨国提供造就了更为方便的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个人独立劳务将会放弃目前比较普遍得到劳务接受地提供的形式,采取网上直接提供的方式,而被判定为在劳务接受国有固定基础的个人独立劳务会越来越少,也在实际上造成了来源国对个人独立劳务所得征税权的缩小。 (2)在财产转让所得方面。由于按现行规则,证券转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转让地所在国没有征税权,而由转让者的居民国行使征税权。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跨国从事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直接买卖活动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来源国(转让地所在国)征税的规则,将使税收利益向转让者居民国转移的矛盾更为突出。 (3)在消极投资方面。由于电子商务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工业产权单独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工业产权转让或许可使用与技术服务同时提供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因此,一些目前表现特许权使用的所得,将会改变存在形式而转变经营所得。这也会影响到来源国在特许权使用所得方面的征税利益。 2.常设机构功能的萎缩影响了各国征税权的行使 常设机构概念是国际税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定缔约国一方对缔约国另一方企业或分支机构利润的征税权问题。《OECD范本》和《UN范本》都把常设机构定义为: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活动的固定营业场所。按照国际税收的现行原则,收入来源国只对跨国公司常设机构的经营所得可以行使征税权,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现行概念下常设机构的功能在不断地萎缩。跨国贸易并不需要现行的常设机构作保障,大多数产品或劳务的提供也不需要企业实际“出场”,跨国公司仅需一个网站和能够从事相关交易的软件,在互联网上就能完成其交易的全过程。而且由于因特网上的网址与交易双方的身份和地域并没有必然联系,单从域名上无法判断某一网站是商业性的还是非商业性的,因此无法认定是否设有常设机构,纳税人的经营地址难以确定,纳税地点亦难以掌握,从而造成大量税收流失。 3.税收管辖权冲突加剧,导致各国税收利益重新分配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主要是指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由此引发的国际重复课税通常以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来免除。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使得各国对于收入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另一方面导致居民身份认定的复杂化,如网络公司注册地与控制地的分化。这些影响都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1)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现行税制一般都以有无“住所”、是否“管理中心”或“控制中心”作为纳税人居民身份的判定标准。然而,电子商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促使国际贸易一体化,动摇了“住所”、“常设机构”的概念,造成了纳税主体的多元化、模糊化和边缘化。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国际贸易的一体化以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企业的管理控制中心可能存在于任何国家,税务机关将难以根据属人原则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居民税收管辖权也好像形同虚设。 (2)电子商务的发展弱化了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在电子商务中,由于交易的数字化、虚拟化、隐匿化和支付方式的电子化,交易场所、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和使用难以判断,使所得来源税收管辖权失效。外国企业利用互联网在一国开展贸易活动时,常常只需装有事先核准软件的智能服务器便可买卖数字化产品,服务器的营业行为很难被分类和统计,商品被谁买卖也很难认定。加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服务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提供服务一方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各国对于收入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争议。各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必然重视通过税收手段(比如扩大或限制来源地管辖权)来维护本国的利益,给行使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加剧了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二)电子商务在流转税上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在流转税方面,现行消费地原则在实施时将遇到很大的障碍。在国际电子商务中,在线交易的所有商品交易流程都在网上进行,在现实中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消费地要对之征税就显得困难重重;而在离线交易中,由于购买地和销售地分离,买卖双方并不直接见面,出口国一家企业销售商品可能面对众多进口国的分散的消费者。这样,消费地要对所有的消费者课征税收也存在很大难度。例如,数字产品(如软盘、CD、VCD、书、杂志刊物等)如果以有形方式进口,在通常情况下是要征收进口关税的,但如果这些产品通过网上订购和下载使用,完全不存在一个有形的通关及交付过程,因而可以逃避对进口征税的海关的检查。因此,在电子商务状态下由消费者直接进口商品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而对消费者直接征收流转税将会使税收征收工作出现效率很低而成本很高的现象。相对而言, 由销售地国课税更符合课税的效率要求。 (三)电子商务免税政策对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影响 发达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电子商务的免税政策不但不会对其既有的税制结构造成太大的冲击,反而会加速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对电子商务免税尤其是免征流转税,会给这些国家造成的税收负担远远大于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国家。在传统的经济格局中,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均能达成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多数是电子商务的输入国,如果对电子商务免税,发展中国家很可能因此变成税负的净输入国,从而在因电子商务引起的国际收入分配格局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此外,对电子商务免税会在不同形式的交易之间形成税负不均的局面,从而偏离税收中性原则。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调整 (一)对现行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原则和分配方法作合理的调整 建立新的国际税收秩序的核心问题是要在不同国家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找到一种新的税收利益分配办法,国与国之间税收利益的划分必须依照新标准进行。 1.重新定义常设机构 按照现行常设机构的概念,常设机构可分为由固定营业场所构成的常设机构和由营业人构成的常设机构。从常设机构的发展来看,不论常设机构的概念如何变化,物(由固定营业场所构成的常设机构)和人(由营业人构成的常设机构)始终是常设机构的核心要素。在国际互联网上,不论电子商务如何发展,物和人这两个要素依然存在。因此,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必须对现行常设机构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作出新的定义。 (1)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与提供商可以构成常设机构。对于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否构成企业的常设机构,主要从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否完成企业的主要或者重要的营业活动,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固定性来考虑。在电子商务中,尽管没有企业雇员的存在,但由于网络技术的自动功能,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可以自动完成企业在来源国从事的营业活动。因此,该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完全可以认定为居住国企业设在来源国的营业场所。通常情况下,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是与一定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存在空间上的固定性和时间上的持久性。网络提供商变动网址和移动服务器,主要是为了逃避纳税,并非是由网络贸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能以此为理由否定网址和服务器的固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能够构成企业的固定营业场所。根据固定营业场所构成常设机构的理论,只要企业通过某一固定的营业场所处理营业活动,该固定营业场所就可以构成企业的常设机构。因此,网址和保持网址的服务器与提供商可以构成常设机构。 (2)网络提供商可以构成独立地位的营业人,进而构成常设机构。通常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来源国建立服务器提供各种形式的网络服务。相对于销售商而言,网络提供商就是按照自己的营业常规进行营业活动,其地位是完全独立的。有鉴于此,可把网络提供商提供服务器使销售商能够开展营业活动看作一种活动,这样,该网络提供商就应当属于独立地位的人,可以构成销售商的常设机构。如果该网络服务提供商仅向某一销售商提供网络服务,根据UN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第7款规定,同样可以构成该销售商的常设机构。 另外,对网上商品的特殊性问题,可以通过对一些传统概念进行重新修订和解释,使其明确化。如对于特许权使用的问题,在征税时可以把握一个原则:如果消费者复制是为了内部的使用,就将其划分为商品的销售;如果用于销售,则将其划分为特许权使用转让。 2.调整营业利润与特许权使用费的划分方法和标准 此项调整工作,可结合前面所述有关数字化商品有偿提供的应税行为类别判别的方法和标准来进行。凡是属于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所得,应被认定为经营利润;凡是有偿转让受法律保护的工业产权的许可使用权转让而取得的所得,应被认定为特许权使用费。 3.对居民管辖权和来源地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调整 主要是扩大来源地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相应缩小居民管辖权原则的适用范围。(1)将网上提供独立个人劳务的所得,全部纳入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2)将网上转让特许权利的所有权的所得、证券转让所得等财产转让所得,纳入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3)将网上提供劳务所得,至少是将提供技术劳务而获得的所得纳入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管辖范围。同时,进一步明确来源地管辖权的优先适用,以及来源地管辖权优先行使后居民管辖权再行使时缔约国在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方面的义务。 (二)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际税收合作与协调 在传统贸易方式下,国际税收的范围主要局限于处理各国因税收管辖权重叠而对流动于国际间的资本和个人的所得进行重复征税方面的问题。国际间长期的合作与竞争已经在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方面形成了被各国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利益分配格局。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跨国交易而言,国别概念已经日渐淡出,几乎每个国家的税收都紧随其贸易跨出了国门,与其他国家的税收交汇于一处,从而形成了税基的“世界性”,并由此构成了远远大于以往国际税收范围的新的国际税收范围。因此,传统贸易方式下所形成的国际税收准则和惯例难以有效实施,由此使国际税收利益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从本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全面、更深层、更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即构建一种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更具一体化特征的国际税收制度新框架,对世界各国的网络贸易涉税问题进行规范和协调 商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 要】电子商务时代,顾客已不再作为一个整体因素而被考虑,而是一个主动的个体,是企业生产系统的一部分。与传统企业营销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下的企业营销管理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性。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经营;影响 随着电子 商务魅力的日渐显露,虚拟银行、虚拟企业、网络营销、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一大批前所未闻的新词汇正在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这些词汇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子商务正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电子商务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采购方式、生产运作方式、营销方式和客户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分析,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电子商务的作用,使传统企业和电子商务的优势恰当地结合起来,提升传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采购带来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仍以订货会、供需见面会等为采购原材料的主要方法,由此而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力,而电子商务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成为减少企业采购成本支出的一种有效途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取决于企业所实际占有的资源多少,而取决于企业可控制运用的资源多寡。因此,企业必须利用外部资源尤其要发挥好网络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使自己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互通互连,做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通过商业增值网使用电子数据交换建立一体化的电子采购系统。海尔集团搭建一个面对供应商的采购平台,降低了采购成本、优化了分供方;而且这个平台建设成为一个公用的平台,为海尔创造一个新的利润源泉。海尔跨越企业的界限与供应商建立协同合作的关系,在采购平台上实现网上招标、投标、供应商自我维护,订单状态跟踪等等业务过程,把海尔与供应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海尔的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海尔与供应商建立起了良好的、紧密的、新型的动态企业联盟,达到双赢的目标,提高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加工过程带来的影响 在传统的生产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繁多,批量变化较大,为了及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就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早期一般采用监视库存的方法,一旦库存降低,就重新订货, 以保证不间断地生产。这种方法在企业生产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常常造成库存占用过高,资金利用率较低。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生产周期、库存等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美国Dell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做不同要求的PC机取得巨大的成功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该公司产品57%在网上销售,即先收取顾客的钱,再组织生产,因而没有库存,实现了零库存。 三、电子商务对企业销售带来的影响 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网上销售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强了企业利用互联网展示产品及服务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宣传及市场调查,构筑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改变了市场准入及品牌定位等规则,建立起无中介的销售渠道。互联网络渠道可以避开传统销售渠道中批发、零售等中间环节,使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生产商可不通过零售商而最终完成商品流通过程,既降低了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又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 第二,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统经营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需要对复杂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并且目标市场受到地域的限制,这是一种销售方处于主导地位的强势营销,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营销是一种主动方在于客户的软营销。 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传统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有限的,而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则使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在网上展开的营销活动,面对的就是全球市场,能够针对全世界每一个客户,电子商务就成为企业最好的国际交易平台。DANGDANG书店17%的定单来自海外,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北京开书店,不可能有17%的书买给外国人。网上的业务也可开展到传统销售和广告促销方式所达不到的市场范围,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潜在客户。 第三,全方位展示产品,促使顾客理性购买。从理论上说,顾客理性地购买,既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效用,又能够节约社会资源。网上销售可以利用网上多媒体的性能,全方位展示商品功能的内部结构,企业通过网络展示商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及付款条 件等,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完全地认识了商品及服务后,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再去购买它。 四、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一切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及降低消耗等,都依靠顾客的购买而取得实际成效。因此,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断了解顾客需求,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满足 顾客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的关键。电子商务对企业客户服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电子商务使企业与客户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极大的改善客户服务质量。通过互联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向交流是非常容易的。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正确分析客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从而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抓住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第二,密切用户关系,加深用户了解,改善售后服务。由于Internet的实时互动式沟通,以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使得产品及服务的消费者更易表达出自己对产品及服务的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使企业可以更深入了解用户的内在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企业的即时互动式沟通,可提高企业的售后服务水平,改进客户的满意程度,促进了双方的密切关系。 第三,促使企业引入更先进的客户服务系统,从而提升客户服务。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建立客户智能管理系统,企业 通过它收集和分析市场、销售、服务和整个企业的各类信息,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了解,从而理顺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之间的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减少客户变节的可能性。同时,通过获取并分析与客户所有的交往历史,从整个企业的角度认识客户,达到全局性销售预测目的,从而增加获利能力。 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商务活动的方式。消费者可以进行网上商场浏览和商品采购,而且能得到在线服务;商家可以在网上与客户联系,利用网络进行货款结算服务;政府可以进行网上电子招标、政府采 购等。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的最大特征是消费的主导性,购物者意愿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的主权可以在网络购物中充分表现出来。电子商务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快捷、方便的购物手段,消费者个性化、特殊化可以通过网络完全展现在生产厂商面前,为此,许多企业纷纷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以便取悦消费者,设计出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商务管理论文:浅谈零售行业电子商务财务的管理 1、零售行业在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零售行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一)如何高效应用线上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在电子商务发展日益普及的大违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在空间已经经无界线。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影响财务管理基本职能的施展,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在资料的收集分析上,特别是财务预测的时效性较差,决策制订拥有滞后性,财务的规划应变能力弱。(二)跟着电商时期的到来,会计基础核算职能淡化,介入经营决策的职能增强,原本的核算型财会软件不管是功能规模仍是数据容量都显露出显明的局限性,没法应付大规模大范围的数据导人及运算。而未来更需要开发带有决策支撑功能的管理型财务软件。(三)无纸化办公引起的财务票据传递、审核问题。传统零售业在日常销售中财务往往面对于大量销售单据,经由电子零售商务的账单,大多趋向不打印,而仅仅提供电子邮件账单或者在网页平台账户中进行记账。 (2)电子商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一)财务安全保护问题。零售业财务管理可能是基于单机或者是内部网,而互联网体系1般是开放式TCP/PI协定,因而会见临电脑病毒、网络黑客等要挟,财务数据是首要的商业秘要。网络在线支付的安全问题也与此息息相干。电子商务对于传统零售业采取的货泉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数字货泉所替换。如何保证自己的首要数据不被盗取,怎么保证购买方的信息真实性以及信誉保障等安全问题将成为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凸起问题。(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法律与法规尚不完美。电子商务模式对于于我国大部份零售行业,相干法律法规不够完美,新会计法中对于这部的描写与处理事项也没有足够的说明。这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增添了不肯定性与风险性。电子商务潜伏的交易速度以及难以驾驭性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三)电子商务专业财务人员缺少,传统零售财务面临观念的转变与功能的提高。久长以来的工作方式,造就了传统零售业财务人员固有的工 ! 2、传统零售业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1)完美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素。为了实现内部信息高效沟通,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财务资源,增进网络财务在零售企业中的广泛利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力。必需完美企业信息化的集成方案,把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统1管理。将零售核算型会计软件发展到以网络实时转接业务数据的企业管理1体化软件。 (2)资金集中化管理,树立合适零售业的电子商务资金流系统。电子商务资金流的1个最为显着的特色就是支付情势的网络化,外在表现情势终究是信息流,其具备数字化、直接化、透明化等特色。在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支持下,交易与结算手续速度加快,从而会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金流通的全世界化有益于扩展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更高效的进行展开业务、节俭本钱。作为零售企业资金管理的财务部门,其终究目标是树立反映灵敏、管理严格的全企业规模的内部资金流管理系统。由于必需终究树立公司内部的资金信息数据库,从而到达资金信息的集中管理,并且通过已经有网络装备实现在国内外规模内资金数据的同享以及实时结算处理。 (3)从企业内外部保障网络安全。从零售企业内部就应树立完美的安全防范体系统,应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采取高效的防火墙技术,对于财务信息进行加密存储、身份辨认、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安全培训,提高财务管理者以及基层财务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且树立相应的信息安全机构,聘用信息专业人材,从企业内部节制以及管理上,防范网络安全事故的产生。同时政府也应出台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政策,晋升信誉体系的质量,保护资金支付、信息管理的安全性。系统化培养电子商务的财务人材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网络财务的发展请求,传统零售业财务人员需要紧跟步伐,全面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学会应用高效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即时反应企业的财务状态,改事后为事先,改静态为动态,改滞后为实时。为此,企业必需加大对于新型财务人员的培育力度,并且树立高效的企业管理系统。 (4)提高国家在税务、财政方面监管力度。完美电子商务相干的财政、税务等法律法规是网络财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建议政府能出台相干政策,防止未来电商项目1哄而上从而引起各类纠纷,引导零售行业良吐发展。还应鉴戒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信息安全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动,保护网络安全。同时规范网络销售的财会准则,使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有1个健康、优良的发展环境。 商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 摘要:电子商务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得企业的交货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但是电子商务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这些风险有待解决。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要解决好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问题,针对问题的根源,采用一种综合防范的思路,从多方面去认识,寻找解决方法。 关键词:电子商务 风险管理 解决方法 随着开放的互联网络系统Internet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然而,电子商务发展所依托的平台——互联网络却充满了巨大、复杂的安全风险。黑客的攻击、病毒的肆虐等等都使得电子商务业务很难安全顺利地开展;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内部风险,电子商务企业内部对安全问题的盲目和安全意识的淡薄,高层领导对电子商务的运作和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足,使得企业实施电子商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因此,在考察电子商务运行环境、提供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的同时,有必要重点评估电子商务系统面临的风险问题以及对风险有效管理和控制方法。 电子商务安全的风险管理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这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1.电子商务的内涵 1.1内涵 电子商务一词源于英文 Electronic Commerce或 Electronic Business,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潮流,其含义有两个内容,其一,电子方式,其二,商贸活动,即整个商务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交易双方可以便捷却并不面对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利用这种快速、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它将覆盖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针对人们对这个热词理解的不同,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一切电子方式所从事的贸易活动。电子方式指的是电子技术设备、电子技术工具及系统,包括早期的电报、电视、电话、传真、Email、广播、电子计算机、电信网络和当今的电子货币、信用卡、网银盾、信息基础设施及互联网等现代通信网络系统。贸易活动则指的是一系列市场经济活动,包括信息、询价报价、洽谈、签约、结算支付、商业交易、国内外贸易等等。由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地运用,从狭义上讲,电子商务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 1.2分类 目前,电子商务按交易内容基本分为直接电子商务和间接电子商务两大类型。直接电子商务是指商家将服务产品和无形商品内容数字化,不需要某种特定物质形式的包装,直接在网上以电子形式传送给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直接实现交易。间接电子商务又称不完全的电子商务,指在网上进行的交易环节只能是订货、支付和部分的售后服务,而商品的配送还需依靠送货的运输系统等外部要素,即由专业的服务机构或现代物流配送公司去完成。 2.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风险 2.1互联网络的开放化带来的数据破坏风险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络为平台的贸易新模式,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强调参加交易的各方和所合作的伙伴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共同从事在阿络环境下的商业电子化应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务交易必须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商业信息和数据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给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遭破坏或泄密,将会给电子企业、商户造成巨大的损失。 2.2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 由于现阶段广泛应用的主流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直接使用的产品。核心技术还是使用引进的版本。这些系统安全性存在系统漏洞等不少危及信息安全的问题。系统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风险主要来自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的安全漏洞。没有作系统的保护,就不可能有网络系统的安全,也不可能有应用软件信息处理的安全性。 2.3来自社会的外来入侵风险 电子商务容易被来自社会上的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络非法入侵,主要表现形式是黑客和病毒等对电子商务系统的文件和数据的篡改和破坏,是一种社会道德风险。黑客通过闯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进行破坏,这些人利用电子商务系统和管理上的一些漏洞,进入计算机系统后,破坏或篡改重要数据,盗取机密与资源,控制他人的机器,清除记录。设置后门,给电子商务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一组程序,可以攻击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区、文件和内存,以致使计算机的硬件失灵,软件瘫痪。数据破坏,系统崩溃,给企业和商户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2.4电子商务本身内部监管漏洞带来的风险 电子商务本身如果缺乏约束机制,责权不明,管理混乱、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是引起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风险的头号风险根源。如果没有严格的可操作性的内部管理制度,容易造成当系统出现攻击行为或受到其它一些安全威胁时(如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等),无法进行实时的检测、监控、报告与预警,而且,当事故发生后,也无法提供黑客攻击行为的追踪线索及破案依据,即缺乏对系统的可控性与可审查性。 3.电子商务交易运行的风险 3.1信用风险 传统商务交易一般使用以纸为介质形式的手写签名或证明文件等方式来证明或确认商务的交易,应该说比较容易辨认真伪,操作显得比较容易。而在基于互联网络为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形式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并不存在与传 统商业模式的见面、磋商、谈判、监证、签署文件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如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技术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电子报表、电子文件、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电子商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信任程度,电子商务的信任风险实质是由网络交易的虚拟化造成的,首先是买方信用风险。在网络中个人可以任意伪造信息,可以伪造假信用卡骗取卖方商品。从而给卖方带来风险。然后是卖方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全部掌握商家商品信息。卖方商品信息不完全、不准确或商家过分诱导消费者从而误导消费者购买行为;另外,卖家单方面毁约。不履行交易,也会对买方造成损失。所以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信用风险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2法律风险 电子商务在交易过程中存在法律风险,由于电子商务是在网络间进行的,电子商务交易可以看作是无纸贸易,是一个虚拟环境的交易,当前对这些虚拟交易的法律监管却并不完善,这些问题使得电子商务认证、交易会有不受法律保护的风险。另外,电子商务贸易还存在知识产权的风险,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资源在网络中的传播是畅通的。在网络中资源的共享性使得有知识产权的资源受保护的力度被降低,因此可能带来电子商务交易的知识产权纠纷等法律的风险问题。 3.3电子商务风险管理 电子商务安全的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其本质就是防患于未然:事前加以消减和控制,事后积极响应和处理,为响应和处理所做的准备就是制订应急计划。 4.风险管理步骤 了解了电子商务存在的风险之后,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4个过程。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企业安全运作的经济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各种风险发生后对资源及日常经营造成的消极影响,使企业能够顺利经营。 4.1 风险识别 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而言,风险识别的目标主要是对电子商务系统的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和网上支付风险进行识别。识别风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试验数据和结果、专家调查法、事件树分析法。电子商务风险识别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收集各种曾经发生过的电子商务攻击事件(不仅局限于本企业),经过分析提取出若干特征,将其存储到“风险”库,作为识别潜在风险的参考。 4.2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每种风险对企业影响的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电子商务风险进行量化估计。这里量化的概念主要指风险影响指标,风险概率以及风险值。技术安全是电子商务实现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该项目规划、计划阶段就应充分考虑。 4.3 风险应对(风险控制) 根据风险性质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订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应对。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后,就可编制风险应对计划。电子商务的技术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和网上支付风险制订风险应对策略,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 4.4风险监控 制定规划,实施保护措施,在保护措施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监控和跟踪。风险贯穿于电子商务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因而风险管理是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因此制订了风险防范计划后,还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5.风险管理规则的制定 5.1评估阶段 该阶段的主耍任务是对电子商务的安全现状、要保护的信息、各种资产等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及一些基本的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 对电子商务安全现状的评估是制定风险管理规则的基础。 对信息和资产的评估是指对可能遭受损失的相关信息和资产进行价值的评估,以便确定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规则,从而避免投入成本和要保护的信息和资产的严重不匹配。 安全风险识别要求尽可能地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应收集有关各种威胁、漏洞、开发和对策的信息。 安全风险分析是确定风险,收集信息,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价以估计风险的级别,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采取措施来规避安全风险。 5.2开发和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任务包括风险补救措施开发、风险补救措施测试和风险知识学习。 风险补救措施开发利用评估阶段的成果来建立一个新的安全管理策略,其中涉 及配置管理、修补程序管理、系统监视与审核等等。 在完成对风险补救措施的开发后,即进行安全风险补救措施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将按照安全风险的控制效果来评估对策的有效性。 5.3运行阶段 运行阶段的主耍任务包括在新的安全风险管理规则下评估新的安全风险。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变更管理的过程,也是执行安全配置管理的过程。运行阶段的第二个任务是对新的或已更改的对策进行稳定性测试和部署。这个 过程由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和网络管理小组来共同实施。 6.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性,所以部署一个完整有效的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显得十分迫切。制定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对策目的在于消除潜在的威胁和安全漏洞,从而降低电子商务系统环境所面临的风险。 6.1缩短电子商务项目周期,增加更多的项目选择 减轻电子商务风险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缩短电子商务项目周期,因为电子商务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如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变化太快,如果电子商务项目过大,即使你的项目本身成功了,但由于环境的改变,这个成功的电子商务项目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原先设想的利益。 6.2自上而下的风险意识 很多的企业认为,电子商务项目是个技术项目,只需要相关的技术部门参与就可以了。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化的过程中,缺乏高级管理层的重视,这也是电子商务项目成功率不高的原因。而对于成功的电子商务企业,往往在进行电子商务项目时,不仅受到企业决策层的高度关注,而且普通的员工也都非常清楚电子商务化的目标,这样自上而下的对于电子商务知识的了解,也是这些公司成功运作电子商务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将要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不仅要让全体员工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而且要了解电子商务的风险,要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员参与、全员重视的风险意识。 6.3改变企业内部运作流程 现在仍有很多企业认为电子商务无非就是建一个网站,所以这些企业在从事电子商务时,往往会遭遇失败。电子商务给企业提供很好的机会改变其内部和外部商业运作流程,如果企业不改变其商业运作流程,而直接进入电子商务,不仅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投资会失败而且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声誉。所以在企业加入电子商务行业前,一定要改造自己内部的运作流程,使之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实行电子商务的商户,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应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制定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员工的行为,根据其工作的重要程度,确定该系统的安全等级。制订相应的机房出入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系统,要实行分区控制,限制工作人员出入与己无关的区域。对操作规程要根据职责分离和多人负责的原则,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自己 的管辖范围;制订完备的系统维护制度,对系统进行维护时。应采取数据保护措施。如数据备份等。另外制定人员激励机制也很重要,应建立人员雇用和解聘制度。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制定奖惩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 6.4滚动的战略计划 电子商务时代的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使得详细的战略经营计划的作用越来越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是,电子商务企业有一个明确的五年计划,其中第一年计划较详细,而其他年份则是较粗略的,因为在这些计划实施的时间到来之前,环境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这说明了确保五年目标具有相关性的滚动计划的十分必要的,应当定期修改计划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当然,这种方法的实施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当考虑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具体环境而有所不同。 6.5降低成本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电子商务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风险。正如在所有的风险管理当中一样,我们考虑的是未来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电子商务中,这种不确定性甚至更大,这使得电子商务风险管理成为一项相当繁重的工作。因此要解决好电子商务的安全风险问题,应该针对问题的根源,采用一种综合防范的思路,从多方面去认识,寻找解决方法,这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6.6加强技术保证,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 针对电子商务依靠互联网络平台来开展的网络开放性的特点,特别是要针对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给企业信息和数据安全带来的极大威胁的安全隐患。对如何保障企业的信息数据和重大商业机密,是确保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的重要技术保障和前提条件,只有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才能保证其运行安全,这就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安全保障措施,不但要制定完善的技术保障措施,更要严格执行制度,才能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例如:我们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机密商业信息数据。另外,利用现有的信息新技术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增强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保障措施是电子商务顺利开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6.6.1加强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的开发及运用 目前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信息、资金、商业秘密等安全问题,由于其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而有关认证机制或者网上安全技术均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进行本质上的重新设计,使其保证电子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应用,如防木马、防火墙、加密、认证等。面对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威胁,必须采取各种各样的管理措施,满足商务交易运行的安全性。 6.6.2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保障体系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与其他交易模式相比具有更多的风险,然而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还在于带来这些风险的人的失信行为。消除这些风险的,需要一个第三方信用服务认证机构通过技术手段来帮助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提出解决方案,使风险降至最低。 6.6.3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机制 首先,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扶持电子商务。我国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与扶持国内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并应坚持税收中性原则,使企业对市场行为和贸易方式的选择不受征税影响。其次,借助计算机网络,加快税收征管改革。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交易的无纸化使得税务机关必须改革以传统的以纸质凭据作为纳税依据的征管制度,以便税务机关稽查,做到税收无纸化,提高效率,从而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最后,加强与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信息确认,获取真实可靠的征管信息。税务机关应同银行等中介机构合作,通过联网获取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交易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资金流向实施有效监控,防止企业偷逃税。 6.7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实现电子商务环境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所谓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是指要求电子商务管理人员既要有计算机知识,还要有管理理论和商务、金融、法律等知识。对电子商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学习现代电子网络技术,将经济、金融、法律、网络有机地结合。对商务交易、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加深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风险认识和防范。从而提高员工适应电子商务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这一新兴的贸易模式。 结论 电子商务的开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如何解决电子商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电子商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为它是与电子商务共生的,是电子商务的必然产物,但是,可以将风险限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之内。只有了解风险,才能规避风险。本文从安全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论述了这些风险的控制策略,希望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已成为我国经贸发展领域的主流力量,并将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主要平台。然而电子商务所存在的或将出现的风险问题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它是伴随电子商务的产生而出现的必然产物。由于电子商务风险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所产生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所以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其存在的风险所造成的影响尽可能控制最小的范围之内。此外,无论是再好的安全措施也要有应对突发的安全问题的应急方案。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适应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进程,确保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透明、高效。 商务管理论文: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的研究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指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也可理解为在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增值网(VAN,Value Added Network)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的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各国政府、学者、企业界人士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对电子商务参与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电子商务分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O2O 等。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基础要求高,是网络化、信息化的企业经济转型,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老旧财务管理模式必定不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财务管理软件配套设施不完善 企业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其财务管理也必须走上网络化、信息化的道路,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技术需要作出对应的变化。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其财务管理技术过于陈旧,还是侧重于通过会计的财务报表了解公司财务状况,这样的管理面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财务信息更新缓慢,不便于管理者及时了解公司财务状况。 (二)国家相关法律制度有漏洞 由于电子商务的开展时间还比较段,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是任然赶不上一些不法分子寻找法律漏洞的速度。在法律方面国家对网络侵权,网络经济犯罪等行为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导致很多被害企业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对网络犯罪的界定不明确,这使得那些网络犯罪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继续危害市场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就很难根据公司的发展确定管理方式。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存在技术漏洞 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很多企业也引进了相关的网络技术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但这些网络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的技术缺陷,诸如木马、黑客之类的很轻松就可以进入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手段转移企业的资金,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年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容易发生数据篡改、数据丢失、资金被盗等风险,企业的财务安全管理有待提高。 (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路程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更加简洁、快速,必须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高效化。如今的企业财务流程过于繁琐,一本账目的确认要经过多人盖章签字最终才能递送到领导面前。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网络化财务管理体系 从电子商务的特征来看,他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要实现网络化管理。要实现企业网络化财务管理,前提就是要引进相关的网络财务软件,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和职能需求,选取财务软件;然后逐步缩减财务管理流程,裁剪掉一些财务人员;实现资金交易网络化,节约交易和财务管理成本。 (二)增进网络财务安全管理,建立财务监管网络系统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的破绽,为了应对此问题,我们必须做好财务网络监管准备,加强对财务网络系统的维护,使用合法正规的财务软件,不断的更新电脑安全管理软件,对财务系统实施严格的信息加密;规范财务网络管理流程,建立严格的网络财务操作流程,在财务信息的编辑、处理、存档、传输方面一定要时刻严防病毒和黑客的入侵,加强工作的保密性,重要信息要求原盘备份,细化财务系统的操作权限,推行管理责任制,限制权利使用。 (三)国家要完善相关政策,以保障电子商务的权益 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市场经济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网络知识产权、网络技术产权保护法,确保电子交易的公平。严厉惩罚网络犯罪人员,建立独立的网络警察系统,成立专项整治部门,整顿电子交易环境,加强国家在网络监管这一块的技术力量,严防不法分子入侵公安网络系统。 (四)企业内部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网络财务管理素质 引进了先进的财务网络管理系统就必须要有会操作系统的人员,必须要求能够管理系统安全的人员。企业第一部要加强财务人员的网络基础培训,要求每一位财务人员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技巧;其次聘请相关的财务监管网络系统人才,提高网络财务管理安全性,确保每企业的财务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最后,一切的人员素质都要在招聘时严格把关,业务技术不高的人不能用,职业道德低的不能用。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市场经济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其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国家、企业、个人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严格把控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交易安全和企业资金安全,保障每一个企业的合法权益,净化电子商务环境。 商务管理论文: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制度的研究 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不但包含技术手腕的安全性,更首要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呈现安全问题大多数情况都有管理的责任。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触及许多方面,不但包含对于安全技术的管理,还包含对于人员的管理、企业日常保护等方面,乃至还触及审计、稽核方面管理。 一 信息安全管理轨制 国际上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树立、采用的技术以及管理的安全进行维护,维护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不受偶然因素以及歹意因素的损坏、更改以及泄漏。”依据一九九四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以及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维护条例》所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包含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方面的安全。 不管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的哪一个环节的安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信息安全的保障。在采集信息时要加强对于信息内容的审查管理,保障信息内容的完全性以及真实性。由专门的系统管理人员对于所负责的信息安全性进行测评,并对于发现的漏洞及时采用技术手腕进行补救,防治信息被盗取。在信息的加工处理进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对于加工处理信息的系统按期进行安全检查以及保护,防止在信息的加工处理进程中应为系统缘由造成在系统内处理的信息被损坏。信息的存储装备也要有专用的装备以及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存储装备也要按期检查。在信息的传输进程中是最容易呈现问题的环节,所以要对于传输介质的安全格外重视。 二 网络的日常保护轨制 网络的日常保护瓜葛到整个电子商务流动的安全,所以致关首要。尤其是承当整个企业电子商务流动症结环节的网络,如资金环节(银行网络、财务内网、税务网络等)、秘要环节(企业内部电子邮件等)。 同时网络的日常保护又是1项沉重又琐碎的工作。1般而言,咱们将电子商务网络的日常保护分为硬件系统保护、软件系统保护以及数据备份3个部份。 二.一 硬件的日常保护 对于于硬件而言,计算机的厂家、型号、配置等各不相同,网络装备一样也有很大不同,且安装情况不同,所以保护起来很费时间。服务器以及用户机也需要人工操作以及保护,所以工作量很大。 网络装备:通常对于于网络装备而言,有相应的网管软件,如WorkWin软件等。不管网络管理系统的大小,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软件以及支撑软件的网络装备组成的。网络管理软件为网络系统提供有瓜葛统配置、故障、机能以及网络用户散布等方面的管理,所以说网管软件无比首要。 服务器与用户机:1般情况下,这部份的日常保护需要人工来完成。对于于服务器以及用户机而言,第1步要为每一台服务器树立完全的记录,记录服务器的型号、安装的软件及使用的数据。按期检查服务器的电源、硬盘及系统日志,并按期备份。 通讯路线:在内部网络路线建设早期,最佳采取结构化布线,这样尽管会增添建网投入,但可以大大降低网络呈现故障的几率,节俭了后期保护本钱。 二.二 软件的日常保护 软件分为系统软件以及利用软件,系统软件包含操作系统(Windows、DOS等)、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等)、数据库管理系统(Foxpro,Access等)以及系统辅助处理程序(调试程序、编纂程序等)。利用软件是专门解决各种具体利用问题的软件,如Word、Excel等。 对于于操作系统的日常保护,要按期进行磁盘碎片收拾以及磁盘碎片扫描,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法子,可以安全清算临时文件、无用文件、备份文件;保护以及备份系统注册表;使用防系统死机工具保护系统不乱;查杀病毒等。对于于利用软件的日常保护主要是版本节制。在服务器上安装利用软件,当需要更新时,通过服务器远程对于每一台用户机进行更新,以保证利用软件版本1致。 二.三 数据备份 在对于网络的日常保护中,应尽可能做到预防问题的产生,而数据备份是用来填补产生问题的最佳方式之1,所以对于首要数据要进行备份。目前数据备份主要方式有:LAN 备份、LAN Free备份以及SAN Server-Free备份3种。LAN 备份针对于所有存储类型均可以使用,LAN Free备份以及SAN Server-Free备份只能针对于SAN架构的存储。 三 人员管理轨制及保密 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流动拥有很强的隐秘性。同时,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人员既要拥有传统市场营销的知识以及手腕,又还必需具备计算机知识,熟识计算机网络。所以他们是1群拥有高技术性的专业人员,所以加强对于这部份人员的管理是保护电子商务安全的首要 1环。 首先,在人员录历时,要严格遵照提拔轨制,要选择有责任心,守纪律,品德好,同时拥有市场营销知识以及计算机知识的人员。有时以及专业知知趣比,人员的品质更加首要。其次,要与录用人员签订保密协定,规定其应该承当的责任以及义务,规范其行动。按期组织对于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以及安全保密培训,对于人员背规行动要坚决依照相干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毫不迁就。第3,坚决执行网上交易安全运作基本原则。包含双人负责原则:首要业务不能安全1个人单独管理,应当由两人或者两人以上互相制约管理。任期有限原则:任何人员不允许长时间担任以及安全有关的职务。最小权限原则:明确规定只有网络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物理走访以及软件安装工作。 进行电子商务的进程中不可防止会触及到企业的秘要,比如企业的财务状态,出产本钱,市场定位及散布等信息。但不是所有的秘要都需要严格的保密措施,1般情况下,对于于企业秘要可以分为3个等级。 一)绝密级。这种秘要数量起码,包含企业的经营状态讲演、产品的本钱价格、 公司的战略计划等。这部份网络及密码需要严格保密,通常只允许企业相干高层管理者掌握。 二)秘要级。包含企业的人员组成情况、日常管理工作资料、会议通知、人员变动情况、出差情况等。此部份网络及密码只限企业中层以上人员使用。 三)秘密级。包含企业简介、组织机构设置、产品介绍、地址电话、邮箱网站等。这部份网络及密码在网络上公然,可供群众查找。带需要必定程度上的维护,主要需要避免歹意入侵。 四 跟踪、审计、稽核轨制 跟踪轨制请求企业对于网络交易情况进行日志式管理,用来记录网上交易进程中系统运行的数据。日至式管理请求记录包含交易操作时间、操作方式、操作装备号码、登陆次数、运行时间、交易内容等数据。同时,这些记录生成的文件必需是系统自动生成,且不可修改的。日志文件对于之后系统的进级、故障恢复、运行监督等方面都有匡助。 审计轨制是指企业内部对于系统日志的审查。这类审查是按期进行的,以便及时发现系统存在的异样情况,对于各种背反安全管理轨制的操作进行记录、监控、保留数据、保护以及管理系统日志。 稽核轨制是指国家相干部门,通过稽核业务系统软件对于企业电子商务业务经营流动的情况进行调阅、查询、审查的轨制。通过稽核轨制,相干部门可以监督企业电子商务流动的情况,及时发现漏洞以及问题,警示企业,并对于发现的背规行动进行处分。 商务管理论文:对电子商务网络外汇管理探索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外汇管理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支付市场主要有两类机构:一是境内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浙江支付宝、深圳财付通等,此二者均是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批复同意开办跨境收单业务的支付企业;二是提供全球在线收付款业务的境外支付企业,如PayPal等。从两类机构的支付规模来看,95%的网络跨境支付市场由PayPal垄断,目前网络跨境支付交易外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业务真实性审核管理存在难度由于跨境电子商务通过网络传输电子交易信息,没有传统的合同、发票等纸质单证,导致货物和服务贸易中传统的纸质单证审核失去基础,交易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存在监管漏洞,易成为非法外汇资金流入的渠道。一是第三方机构和企业存在违法行为的风险。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中,企业不直接通过银行办理外汇业务,而是委托给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外汇业务办理过程中,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用户的身份信息伪造虚假交易或者用户私自伪造虚假的交易,通过在合作银行办理购汇业务以套取外汇,再通过地下钱庄或其他途径将这些外汇转移至境外,构成非法倒卖外汇或非法转移境内资金的犯罪行为,为境内外不法分子跨境转移“黑钱”提供便利通道。近年来辖区居民举报的ICTS、MT4、VTTrader、Currenex等非法交易支付平台就属此类。二是增加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隐蔽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的通知》(汇发[2009]56号)第一条规定,境外同一个人或机构同日、隔日或连续多日将外汇汇给境内5个以上(含,下同)不同个人,收款人分别结汇的,银行原则上不能办理。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银行对Paypal收汇是给予办理的。Paypal业务的特点是用虚拟的电子邮件账户来标识用户,交易双方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卡号实行保密原则,屏蔽了真实的资金来源和去向,影响国际收支核查有效性,银行也因此无法正常履行外汇局相关规定。 2.个人外汇管理政策被突破一是个人年度总额管理被突破。第三方支付机构以自身名义个人外汇收支的购汇、结汇业务时,银行无法了解其所的购汇、结汇业务中个人的具体情况,如姓名和身份证件号码等,相应地也无法查询个人的年度结售汇额度使用情况,难以执行个人年度结售汇限额管理政策。二是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管理规定被突破。按照《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经营性外汇收支应当通过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办理,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或个体工商户开立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参照机构管理,需获得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等登记证书,但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商户通过个人外汇储蓄账户收取货款时,由于年度总额以下的结汇业务不用提供证明材料,商户只需将销售货物收入结汇资金申报在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等项目下,便能轻松规避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的管理规定。 3.通过地下钱庄实现资金跨境流动和结汇下面所说的流入结汇方式是非法的(见图1),但在目前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跨境贸易和虚拟游戏产品交易中却有很大的市场。其具体做法是国内规模较小的个体老板或网络游戏国内服务提供商通过其在国外的Paypal账号提外币现钞或现汇到境外的银行,然后通过地下钱庄将款项结转为人民币,转移到其在国内银行的个人账户上,实现资金收入。 4.国际收支申报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项目多基于传统的资金性质与形式,涉及电子商务中日益普遍的虚拟物品交易则没有具体的申报项目与之对应。以新乡市某外汇指定银行近期办理的一笔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为例,该笔汇入款金额为482欧元,是该市某居民通过互联网出售虚拟产品(网络游戏装备)所得,但在居民前来解付结汇,进行申报时却发现申报项目中并无与之相匹配的项目,最终银行只能选取比较相似的项目(类别:捐赠,交易编码:401000)进行了申报,并在备注中进行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收支统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和支付管理的建议 1.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管理制度,强化其主体监管意识一是建议外汇管理部门参照商业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的准入标准,建立规范的跨境业务市场准入机制,由外汇局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跨境交易从支付组织的外汇业务经营资格、业务范围、内控制度等方面进行准入监管。二是强化第三方支付机构代位监管职责,由于其在网络跨境支付中的特殊性,有必要在外汇管理法规和外汇管理制度框架层面对此类机构业务办理予以规范,加大政策宣传和业务管理的规范性、严肃性,要求其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个人结售汇管理、国际收支申报等业务管理制度,建立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督制度,赋予一定程度的代位监管职责和义务。 2.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个人外汇管理政策在对第三方支付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框架前提下,放宽个人购结汇主体资格限制,允许第三方支付企业个人购结汇,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政策保障。加强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的合作,第三方支付企业应将个人的结售汇信息如实报送银行,由银行查询年度总额使用情况,避免利用第三方支付企业规避年度总额管理规定;开办网上跨境销售的网店店主,须办理工商登记,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且须到商务部门备案登记,取得对外贸易经营权,成为合格的对外贸易经营者,其资金性质属于经营性外汇收支,店主须办理个人外汇结算账户,严格执行个人外汇结算账户管理规定。 3.强化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真实性审核一是把第三方支付平台办理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纳入外汇监管范畴,由外汇局对其办理业务进行核查,赋予第三方支付平台代位监管职能,对经办的跨境电子支付业务留存客户资料。二是搭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交互平台。与工商、商务等部门协商,共同搭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交互平台,引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商户网上交易订单、物流及资金信息纳入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数据共享,方便工商、商务、海关、 税务及外汇等部门利用平台信息与自身监管情况交叉比对,保障交易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细化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项目,加强居民个人结售汇真实性审核建议进一步细化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可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要求,增设如“虚拟物品交易”、“居民个人海外购买货物”等较为全面详细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项目,促使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更加准确和完整。同时外汇管理部门应联合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外汇指定银行等多部门,加强个人结售汇捐赠、职工报酬等真实性审核,控制异常资金通过个人渠道流入,尤其是对于虚拟商品的贸易背景,外汇指定银行应加强真实性审核和境外收单业务监控,对于单笔小额或不能获取发票的交易及时报告外汇局,并留存相关购汇凭证备查。 商务管理论文:对我国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与新型管理理论相结合的创新经营方式,其实质是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改造旧商业模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B2B模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模式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模式,因此也最值得当代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近年来,电子商务B2B业务虽然在中国取得跨越式的进展,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最为制约我国B2B发展的因素就是信用问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未来我国的经济是信用经济,所以我国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信用管理,本文旨在探讨B2B电子商务中的信用管理问题,结合我国当前情况提出改善B2B电子商务中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及措施,对我国促进B2B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B2B; 电子商务;信用管理 1、B2B电子商务和信用管理的定义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目前,电子商务形式涉及各类经济活动的很多方面,是电子信息时代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旧经济活动形式的重大变革。这种方式使得很多商品的生产、经营等经济价值链发生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1990年以来,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极大地加快了电子商务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一般来说,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各种商品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与结算为手段的全新商务模式。B2B电子商务主要指企业之间的电子交易,电子贸易等活动。 1.2信用管理的概念 信用管理的最初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信用和各类企业资信状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内容包括各种信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然后把它们变成信用产品,最后以信用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作用看,在经济很发达的诚信国家中,信用管理主要是对个人信用的管理。而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里,信用管理主要是指对企业的信用管理。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之间在进行网上交易时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用风险出发,重点对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方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地处理各项业务程序。 2、我国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发展现状和问题 2.1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信用环境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着手整治本地区的信用环境和建设相关的信用制度。但是,国内的信用资信状况还很不乐观,在有些地区和经济领域内还大量存在着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这种状况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在商品交易这一领域,很多网购企业都存在不能按时收到所购买的商品,即使按时收到也是质量不过关,假冒伪劣产品居多,甚至还有过期和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更为恶劣的是直接遭遇资金欺诈,单方面支付了金钱,结果没有收到商品,对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也因信用问题而烦恼。据一些网站销售人员说,他们曾接到网上的客户订购后,按其所提供的地址送货上门,可是却发现地址根本不存在。像这样的恶意欺骗事件时有发生,使电子商务网站的成本急增,但又无法有效识别真假,以致于有时对正常业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更令网站无可奈何的是,许多中老年客户由于对网上购物不放心,不愿意按照网站的流程支付货物的款项,虽然看中了电子商务网站经销的很多优惠商品,但最终还是选择实物购买,网站因信用问题也失去了许多订单。 这种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从深层次面上分析来说,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一些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如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立法与执法体系建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确立、政府职能转变等,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种种原因造成了企业降低“失信”成本,导致了电子商务市场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网络销售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2.2B2B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 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观念有待提高 在我国,“眼看,手摸,耳听”的购物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网上购物具有抵触的情绪,人们总是觉得网络具有虚假性,不能够直观的将商品的优良等级表现出来。另外,网络购物的又一误区是价格及发货期限问题,而这些均与商品的生产进度以及经营效益等多方面因素相关,归根结底就是担心一个诚信问题。而B2B电子商务的消费市场是以企业为主角的需方市场,如果需求小的话,则大部分供方也就不积极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和产品,因此,一些企业对电子商务还需要有一个信用意识和观念的转变过程。 2.2.2 企业信用数据共享度较低 由于网络只是一个供买卖双方彼此了解与沟通的平台,而并不能真实的参与对方的生产运作中去,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信用状况等信息只有供货方比较了解,而购货方并不清楚,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尽管有些供货方的产品质量过关,信誉度较高,价格较适中,但是由于企业信用数据的共享不完善,购货方难以通过网络及时、快捷的了解对方信息,这就直接影响了双方的利益所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购货方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了解对方的信用数据,而是宁可选择老客户,而放弃了其他质量、价格和服务更具优势的新客户。反之,供货方也是如此。如果企业间的信用数据可以昭告天下,那么信用信息的共享度就会大大提高,企业间面临的信用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2.3 服务中介机构网上服务的普遍率较低 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是负责收集整理消费者信用数据,提供信用报告的服务机构。中国加入WTO以后,信用报告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偿服务化发展了。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开展网上服务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数不多,普及率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大量信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及信息检索平台的建立,从而制约了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2.4 网络失信惩罚机制力度不够 失信惩罚机制是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采用赊销方法的企业来说,网络失信行为是深恶痛绝的,因此,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失信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当前,B2B电子商务的网络失信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因为我国网络的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其中浑水摸鱼,而我国现有的网络失信惩罚的监督技术还满足不了及时搜查,并及时指出的功能。结果,对于大多数失信行为的惩罚,是以法律规定的罚款处罚为主的。对于B2B电子商务来说,这样失信行为的惩罚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一是很有可能找不到受惩罚者,网络平台中的多变性和灵活性导致了惩罚的相对者很难明确;二是失信者并没有切身体会到由于对方失信而带来的严重后果。 2.2.5 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不够完整 信用管理有关的法律应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保证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惩罚失信的责任人,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行 为,规范商业授信。我国电子商务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法律法规体系,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信用制度的法律法规。虽然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法律滞后是难以避免的普遍规律,但毕竟我国在立法上的反映还是太慢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更需要有规范的体制来制约和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制度问题。如果B2B电子商务发展实践中的诚信问题无法用适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则会造成网络平台的混乱,使大多数企业毫无目标地进行网上交易,这样的情况会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甚至瓶颈市场上的新型产品,严重阻碍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发展。 3、改善B2B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意义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影响,也会给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发展机遇。回顾以往提到的电子商务环境建设,一般都是在探讨法律环境、安全环境、税收环境和物流配送等方面,而较少专门的研究信用环境问题。而事实上,信用环境则是电子商务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条件,也是电子商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支撑环境之一,它对电子商务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信用环境的改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其他支撑体系的完善与否,因为,只有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支持电子商务整个体系的发展。 3.1加强商务合作,增进企业信誉 电子商务是一种在虚拟化市场中进行的商品交易, 它已经打破了“眼看、手模、耳听”的传统购物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更新原有的观念,在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自律机制和运作标准的基础上,确保供需双方建立起商业信用,另外,为了保证交易双方按期、按质、按量支付货物和货款,可以在这种交易中引进监督机构。在这样的良好信用环境中,逐渐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增强信任感,实行企业间的虚拟合作,为众多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所以加入WTO后,在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需要通过信用环境来支持电子商务,以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2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交易成本 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网络操作的交易手段,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加快对客户的沟通,节省库存,缩短商业周期循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但这种电子商务的实施,必须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进行,只有提高了信誉度,才能从根本上解除企业之间的顾虑,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扩大利润上。 3.3降低信用风险,树立良好形象 在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都希望他们进行的交易是没有风险的。虽然在电子商务中信息的传播是很有效率的,但是这种效率不能增加信息的可靠性。也就是说,交易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是由于交易本身的问题,更是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只有用户具体地了解网络市场的真实信息,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中。另外,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首先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将商品和服务如实地传递给其客户,努力从形象上降低来自买卖双方的信用风险,使得网上交易更加安全化。 3.4促进国际贸易,打破区域界限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为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WTO的一系列规则和协议、协定本身就是一套信用体系,提供了检验成员间诚信的机制。有了互联网和诚信品牌,企业能更便捷地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发展潜在客户,而且世界各地对购买者会主动上门,业务不断发展,贸易额持续上涨。在“入世”的背景下,如果人们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增强,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促进和帮助各地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效率,拓展网上业务,实施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商务管理论文:浅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于于传统商务方式以及传统企业管理提出了挑战。作为在工业社会业已经存在的物流行业,在时期的大违景下,也必然要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 1、物流管理立异的违景分析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首要内容,同时也是瓶颈所在 与传统商务流动相同,电子商务这类电子化的商务情势在交易进程中也包括着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这“4流”互相调和整合,有效确保交易的实现。物流作为商务进程中的首要环节,担当着原材料提供商与产品出产商之间,和商家与顾客之间的什物配送服务,高效的物流体系是使电子商务优势患上以充沛施展的保证。但是,与物流首要作用构成光鲜对照的却是其本身管理的滞后,以致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缺少相应程度的物流体系支撑,电子商务的运作效力将大大降低。物流管理已经成为除了支付认证、安全保密以外电子商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将没法调和的矛盾看做立异的源泉之1。从物流本身来看,其后进在必定程度上造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窘境,成为商务“流程中的难点”,物流管理旧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进行管理立异无疑是解决这1矛盾的有效途径。 (2)电子商务使物流管理面临着机遇以及挑战 除了矛盾以外,立异的源泉还来自于产业以及市场的变迁。“第4产业”——信息产业的兴起是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标志之1。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的推进下,经济贸易流动突破了以往时间、空间的限制,由2维市场变成以流通为主导的3维的电子化购销市场,市场的国际化、全世界化趋势加强。这些都对于物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只有坚持克意革新,才能应答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 (3)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电子商务发端于美国,在这1概念提出以前美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已经经至关发达。而我国尽管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物流技术水祥和物流管理严重后进,物流配送体系极不完美,这些都给电子商务造成为了极大的阻碍。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送货耗时,渠道不顺畅是网上物流最大问题”的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一九九九年七月至二00一年一月的4次调查数据分别为六%、九.二六%、一0%以及九.八六%)。这说明物流管理的滞后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显明,并开始引发愈来愈多的关注。进行物流管理立异,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条件。 2、物流管理立异的实现 (1)对于物流管理的从新认识 物流概念最先始于美国,一九一五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书中首先提出了“什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经由八0多年,物流的内涵在深度以及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电子商务时期,对于于物流及其管理的认识又产生了新的突破。 欧美1些国家将物流称为“logistics”,具体指商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位移,包含采购配送、出产加工以及仓储加工包装等流通环节中的物流情况,强调以知足顾客的需求服务为目标,寻求物流进程的延续改良以及立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树立在现代技术以及先进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成为1种集成化的运作模式。跟着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兴起,物流管理被纳入到其中。在供应链这1概念中强调营销、物流及产品之间的互相瓜葛以及互动作用。物流再也不是作为1个单1的实体存在,而成为现代化管理体系中的首要环节。物流管理也再也不局限于本身规模,而是与整个出产、流通进程息息相干。 (2)物流管理的立异途径 继节俭原材料的“第1利润源泉”以及提高劳动出产率的“第2利润源泉”以后,树立高效的物流系统被誉为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第3利润源泉”。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时期面临着企业组织管理、出产功课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变革。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立异应以网络及电子商务为依靠,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商家的零库存以及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需要。物流管理立异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物流管理技术化 网络时期信息技术堪称日新月异,电子商务自发生便与技术紧密相干,其发展带有浓厚的技术颜色。在管理效力愈来愈倍受注重的今天,技术与管理实务2者的瓜葛愈来愈紧密。对于于现代物流来讲,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支撑相当首要。 网络化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货运的首要特征,高效畅通的网络设施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包含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和物流实体配送网络等各方面的建设。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条形码技术、自动仓储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流、电子订货系统、自动分拣/存取跟踪系统等为物流管理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流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可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 在电子商务影响下,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变革。组织结构由过去的塔型垂直结构转变成水平型的网状结构,管理层次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在交易流程中,改革以往以贸易单据(文件)流转为主体的交易方式,采取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数据交流以及商务流动,实现了交易管理的电子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将客户整合到营销进程中,进行买卖双方的实时互动交换。不难发现,信息流贯穿于企业商务运作的全进程,企业管理的变革都树立在管理化的基础之上。 最新、可靠而且实时的信息对于于供应链来讲相当首要,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进程中,信息流散布于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流程的始终。现代化物流系统是1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物流企业需要与上游、下游之间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要实现各部份之间的平滑对于接,信息流的畅通不可忽视。在电子商务中,零库存的实现、运转周期的缩短也都须依赖于信息的灵敏传送。通过构建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可以加强物流管理链上各环节之间的沟通,从而推动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过程。 三.物流管理柔性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需求由大批量、标准化转变成小批量、个性化、快速化。企业需要依据客户的实际需要“量文体衣”,出产也由传统的大范围、机械化转变成以时间本钱为基础的弹性方式,整个出 产功课进程出现出柔性化的特征。 与之相适应,物流管理也需由刚性化过渡到柔性化。在物流配送的商品种类上,应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适量拓展原先有限的业务规模,依据客户的具体定制请求进行配送,使物流品种灵便多样。在配送时间上,以高效的网以及利便快捷的配送网为基础,做到快速反映、麻利配送,并能依据实际情况为用户提供适宜的物流解决方案。 传统物流的经营规模主要是原料提供商与出产厂家之间的出产原料运输;而人们对于于物流的认识则大多局限于电子商务中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商品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流动的功能愈来愈多,物流企业要在物流链上的不同环节充当不同的角色,在原料供应商、厂家与客户3者之间做到灵便运作,游刃有余。 四.物流管理1体化 变革立异的症结不是单独对于每一1个个体孤立处理,而是联接并且均衡所有的组成部份。在技术化、化、柔性化的管理立异以后,物流管理将实现1体化,即“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出产企业经过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总体化以及系统化”。 如前所述,物流已经不是作为1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它在电子商务甚至整个社会出产链条中都担当侧重要的角色。供应链整合调和以及集成化管理,是现代物流区分于传统物流的最首要特征,由扩散的物流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在经济全世界化的带动下,物流管理必然走向全世界化,这也是电子商务时期为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在服务理念、配送体系、技术支撑、管理特征等方面都拥有显明的立异特征,如下表。 传统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比较表 传统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服务理念 以范围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配送体系 单1线性配送网 网状配送网络体系 技术支撑 传统管理技术 网络技术、技术 信息响应 信息传递缓慢、响应慢 化程度高,反映迅速 管理特征 刚性化 柔性化 合作程度 格局扩散 强调协同合作 3、当前几种典型的物流管理模式 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方兴未艾,各种物流企业层见叠出,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3种主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其1是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其2是第3方物流配送方案;其3是第4方物流配送同盟。这些模式方案各具特点,但无疑都凸现出物流管理立异的宗旨。 (1)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体系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1些传统的大型企业团体凭仗原本的庞大的连锁分销渠道以及零售网络,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构建本身的物流体系,进行物流配送服务。被誉为“中国戴尔”的联想团体已经具有三000多个网点组成的物流体系,而方正团体也正努力发展自己扁平化的物流体系。自建物流体系的这些企业大多拥有较强的实力,在传统业务经营中有所累积,向电子商务型企业的转型步伐也较为迅速。电子商务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必需突破传统的模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核心功能与1般功能分离,以维持本身的竞争实力。因此,采用这1管理模式以前企业应斟酌物流服务是不是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自建的物流体系是不是能够充沛施展其核心功能。作为已经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必定知名度的海尔团体,其做电子商务靠的是“1名2网”。“1名”指品牌,“2网”则指的是配送网与支付网。目前,物流管理已经成为海尔新的增长点,海尔人正力图使物流能力成为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2)第3方物流配送 第3方物流(tpl,third pady logistics)通常又称之为契约物流,是指从出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进程中进行服务的第3方,它自身不具有商品,而是通过合作协定或者结成合作同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依照特定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于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因为技术先进,配送体系较为完备,第3方物流成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理想方案之1。这也是社会分工日趋明确的产物。除了了有实力自建物流体系的大企业以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偏向于采取这类“外包”方式。 在国外,第3方物流较为风行。据调查,欧洲的第3方物流占整个物流份额的二0%—五0%,美国以及日本的这1比例分别为五0%以及八0%。今年四月初,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首架“ups中国速递”号货机首飞北京,他们已经取得中国直航权,并专门成立了物流方面的公司(ups logistics),筹备主攻国内物流市场。“洋物流”的入境给欲做物流首席的中国邮政造成为了不小的压力。在国内第3方物流中,中国邮政拥有其它物流企业没法比拟的优势,如具有遍及全国的运输网、营业网、送达网及结算网等,但这些传统业务遗留下来的“硬件”优势其实不足以保证能够在现代物流中获得有益的竞争地位。不管是对于于传统部门仍是新兴的物流公司,以及知识是其物流配送服务的最大附加值,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将成为电子商务时期展开第3方物流的核心内容。 (3)第4方物流同盟 作为1个全新的概念,第4方物流同盟的提出融会了诸多现代管理思想。从本色上讲,“第4方物流供应商”是1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充沛应用包含第3方物流、技术供应商、合同物流供应商、呼唤中心、电信增值服务商、客户和本身等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公司内部以及拥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具有的不同资源、能力以及技术进行整合以及管理,提供1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资源整合、优势集成是这1同盟方式的特色。在实际运作进程中,第4方物流同盟以“探访施展集体竞争优势的最好机遇为目标”,采取虚拟企业管理模式,依据特定的需要构建特定的组合。电子商务中的第3方物流是对于传统物流的继承以及突破,而第4方物流同盟则完整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兴产物,包括有更多的管理立异意识。因为其强调协同合作,对于第3方物流其实不形成要挟,相反,2者互相补充,可进1步扩展物流服务规模,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我国为增进电子商务及物流行业本身的进1步发展,采用了1些具体的措施,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计划;完美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注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以及钻研等。同时,针对于我国物流管理中存在的扩散格局和资源挥霍等情况,国家已经将物流配送作为“105”期间侧重发展的服务业,物流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电子商务为物流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物流行业只有坚持立异理念,进行管理模式的立异,才能应答时期的挑战,以增进电子商务的进1步发展 商务管理论文: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转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概念、内涵,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目的,分析了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 [关键词] 电子商务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随着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供应链的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扩大到企业外部环境,强调通过供应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成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成为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 一、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1.供应链的概念。我国着名学者马士华等人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美国学者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物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哈里森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把它们转换成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识,即把供应链看作是以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2.供应链的内涵。从物流角度出发,供应链包含以下几个基点: (1)供应链都是以物资为核心的,整个供应链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的运作链。供应链根本目的是满足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满足物资产品的需求,而且是最终的物资产品需求,也就是人们对最终产品的需求,故供应链以物资为核心。 (2)供应链是一种联合体。这种联合包括结构联合和功能联合。结构的联合指参与特定产品运作的有关单元的联合。功能联合指产品运作各功能的联合。供应链联合体就是一个系统。而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协调配合。因此,供应链最大的优点与特点就是系统各企业单元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一个供应链系统不能够协调配合,这个供应链就不能叫做供应链。 (3)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任何一个供应链都必须有一个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靠核心企业运作。除了核心企业外,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还包括上游供应链和下游供应链。 (4)供应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宗旨,就是要以更低的成本,更好更多地满足人民对某种产品的需求。 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用系统的观点提高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即行使通常管理的职能,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的最优化并保证供应链各成员取得相应的绩效和利益,来满足顾客需求的整个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其首要的压倒一切的目标是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即做到将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按照合适的状态与包装(Right Condition and Packing),以准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和合理的成本费用(Right Cost),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送到在指定地方(Right Place)的确定的用户(Right Customer)。因此,最好的供应链管理不是将财务指标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而是密切关注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库存水平和市场份额这一类情况。但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供应链管理必将带来链中各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因此,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就是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吸收的增长(市场份额的增加) 、成本的降低,以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更加有效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实力。 三、供应链模型 不同类型公司(企业)的供应链可能因其业务性质,属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等而有所差异。不同企业供应链的网链结构包含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各自出现在供应链的什么位置,相互之间的关系应怎样,取决于诸多因素。因为供应链所生产的产品复杂程度,生产所涉及的原材料的种类和原材料供应所经过的环节,原材料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及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量等可能会影响供应商数量。供应链的网链结构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长度(即所包含的层面) 、各层面供应商或客户的数量、各层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典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供应链实际上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统一体。供应链的运行是由信息流开始的,并且信息流贯穿于物流和信息流全过程。信息流是物流的产物,又对物流的顺利进行起着规划、协调和控制作用。物流是商品实体的运动过程,它是物理形态,包含了运输、库存、装卸、搬运、包装等活动。资金流可以是物理形态也可以是虚拟形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因此必然导致资金的流出,而只有产品出售给自己的客户,资金才会重新流向企业。 由此可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信息流很好地指导物流,而物流的正确又保证资金流的正确,这样反馈的信息又很好地指导了物流,由此循环,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才能很好地配置。供应链中的信息若不有效地集成,信息流形成不统一,相互间信息不共享,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通,信息反馈滞后于物流,无法滚动指挥物流,就不能在整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要强调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集成与统一,即以最少最佳形式安排物流、依靠准确的信息流来产出最大限度的资金流。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解析 【摘要】企业集团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之下,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企业集团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对此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探究发展就要提升对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集团财务 管理模式 相关问题 传统的财务管理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弊端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优化创作,进而使财务管理模式与现阶段经济制度模式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吻合,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动态、开放性以及理性的发展,对此下文主要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分析。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决策全在母公司中,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有效的审核方式,有效的拓展母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而对于各种成本进行有效的分配,通过聚集性的管理模式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在实践中集团财务活动的各个部门的内容主要就是通过母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其在实践中涵盖了财务战略创设以及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实,通过资金存储以及各种资金的投放、相关成本的有效测算以及抑制、相关利益归纳与分配等等相关内容对其进行管理。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人力、财力以及物力资源进行控制与管理,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中的各种重要的事物,如各种资金的投入、相关资金的存储、各种收益分配以及资金重组等内容等,子公司的财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统一通过上级对其掌控。母公司只要通过为子公司提供各种运营工作的方式对其实际的生产运营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二)分权类别的财务管理模式 母公司在实践中虽然给子公司适当的决定权,但是在整体上来说其对于子公司的控股职能还具有一定的掌控权利。在其资本融合、资本支出以及实际用、财务收支、财务人员管理以及职工工资福利与奖金等相关内容子公司都具有一定的决定权力,同时要根据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最初相对较为独立的财务决策。在实践中母公司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于子公司的实际生产运行活动进行系统的管理,但是其并不是通过行政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仅仅是对于子公司受托职责达成的相关状况进行相关核查以及评估工作。在此种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推动子公司的内在竞争能力,鼓励子公司通过利润分配的方式_展各项工作,可以有利于提升子公司的竞争潜力,提升公司集团的整体市场占有份额。 (三)集权以及分权相融合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和分权在企业集团的极端领域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而集权和分权相融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就是强调二者的有效融合,在实践中企业集团要想巩固自身的集权势必基于分权为主要基础,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以及各个分公司在实践中要应用其对应的不同内容的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全方面管理策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因为母公司在实践中对于主体财务事物集权较为重视,对于子公司财务管理的相关决定权以及人员的任免等相关工作可以适度的进行分权。集团财务管理在实践中无法有效的对于集权以分权等内在的潜质进行掌握,在实践中到底是将集权作为主要内容、分权为辅助,还是分权为主、集权相辅助要根据实际的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选择。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存在关键性问题 (一)财务管理机构组织缺乏合理性 我国现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与会计工作存在一定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工作如果按照会计工作内容对其进行设置直接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以及各种财务风险问题。 (二)管理标的转变的问题 在理财的实际进程中,管理的实际目标转变在不运行过程中会导致企业集团的多数成员企业以及集团公司在其相关标的问题上的各种问题的披露问题,导致资源整改存在问题,进而导致管理标的转变的相关行为的产生。 (三)迅息传播失真问题 迅息传播缺乏时效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其信息缺乏时效性,导致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无法有效交流,在信息传递公司过于缓慢重复;同时信息传递缺乏精准性导致各项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措施 (一)财务管理机制以及相关体制的创新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制度,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实际的财务运行体制等进行系统的管理,通过集团公司、母公司以及分公司中的实际状况控制财务管理的相关责权,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创设系统的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要构建系统的财务规划,对于管理讯息进行实施测试、动态制约以及管理测算的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管理,对于相关单位、部门运行的相关业绩测算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 (二)相关内容的管理创新 (1)对于集团内部的产权连接进行明确,实现企业集团的现代化产权枢纽关联的有效转变。 (2)在相同的机体核算工作中,要加强对此成本的聚集关联,对其实时监控,通过各种有效的财务软件,对其进行整体的挑拨管理,进而提升资本的高品质配置,进而提升资金的运作的规模化效益。 (3)应用科学合理的利润配置方式,在实践中设置科学的奖惩制度,对其进行系统管理。 (三)财务机制的创新发展 在实践中要构建高效率的融资投资决策机制,基于财务指标为主要的核心评估水准,制定各种有效的制度措施,通过科学的决策。对其融资成本进行调整完善,进而正确其投资的整体利益;创设风险一致机制,构建完善的风险辨别以及预警机制,对于其内在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估,进而在根本上提升对子公司、母公司以及集团公司的细分财权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要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根据问题不断的创新完善现有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与手段,进而促进其长足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思考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逐渐完善,然而我国农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早难以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正是在此背景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财务管理的方案,文章对农业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研究,尝试探讨与归纳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对策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业事业的单位运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与研究 1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拥有以下特点:①经济利益并非是权衡事业单位运行效益的唯一标准,其更深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为社会事业服务,这也是其财务管理的出发点。②事业单位是直接由财政部门资助,无须外部融资亦能保证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不存在并购重组风险。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资产以净资产作为会计要素,不按财政部门和其他提供者所提供的资金比例分配经济利益。 2 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产运行管理方面 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以国有资产为依托,然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下:①固定资产未能及时计提折旧;②会计科目仅单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资金,直接后果是虚增国有资产,掩盖了国有资产的折损,对固定资产期末计价时会产生不合理的偏差(王春美,2008)。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有效配置资产。另外,国内众多农业科研单位,以所申请项目建立研究科室,相互独立而各行其是,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经费。而对科研人员对经济效益的忽视和经费把控的随意性,部分实验设备盲目追求配置高、上档次的资产。导致资产闲置、使用率低。而真正需要投入资金时,又陷入经费短缺的尴尬困境。 2.2 财务内部控制方面 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亟待改善的方面,总结以下四点:①一些农业科研单位尚未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法规,无法可依,造成处理财务事项时往往带有主观不确定性。②名义上设立了内部控制的管理办法,但停留在表面功夫,真正面对需要严格监控的事项往往敷衍了事。③相关措施制度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内控制度效果不明显,未能实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④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目前,内部专业审计机构的设立还未在农业事业单位中引起重视,即使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农业科研单位由单位领导任命审计人员,直接负责于单位领导,导致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金华,2008)。而且内部审计不能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核查,并且财务监督也具有迟滞性,亡羊补牢实践效果欠佳。 2.3 科研经费管理方面 目前,农业事业单位业务种类众多,根据项目级别分为863、973、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又可分为修购类、基本建设类、科研类和其他种类项目。资助经费来源于财政部,首先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给水利部、农业部等部门,再具体向下一级农业事业单位拨款,不同来源的款项依照各部门相关条例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繁多的管理办法具体包括,863、973专项、公益类经费管理办法和基础类经费管理办法,不同性质决定其资金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账务处理流程,难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决算报表,影响了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李阿红,2009)。 另外,一些项目申请金额和实际批准金额不一致,造成农业科研上项目经费实际使用与预算计划脱轨,农业科研单位多数都是按专业建立研究所,自成一体开展研究,浪费了重复购置设备的资金,有些课题组还盲目最求档次,将设备水平与科研水平混为一谈,占用了大量金额经费,但设备利用率低下(周婷,2009)。 2.4 预算管理方面 科学研究是农业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责之一,重中之重,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工具是对单位执行效率的保障。如何将预算管理与执行项目有机结合,如何将工作目标精细化,量化与预算管理无缝对接,正是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其他同级部门潜意识里将预算管理视为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事不关己,但预算管理直接关乎项目执行效果的评估,要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绝不能远远偏离预算管理的目标。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从出发点上预算管理的战略功能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经费来源多元化,申报项目时间的动态化,申报项目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并且受到家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的影响,项目申报的不可控性造成了预算编制受到的波动较大,再加上农业科研工作受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的支出很难准确预算,形成预算的编制与实际支出出现差异。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上,首先是各部门的协调,由于预算编制以财务部门为主,后勤部门、采购部门和科研部门参与度较低,横向关联度低下。 3 建议与对策 3.1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依据本单位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社会责任,改良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的制度建设和上行下效的执行力是农业事业单位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的保障,具体而言其一,权责明确的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必须落实,各级领导及普通员工对资产采购、转移和报废的权限和责任;其二,资产的购置转移必须依托完善的制度和配套的措施,既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管控,又从全局出发统筹资产使用;其三,与时俱进,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和信息化管理(谭震和李英,2009)。另外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为降低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以市场化的手段经营资产。按照政府授权、集中管理、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向社会公开招标、公开招租的模式与其他单位共享本单位暂时闲置的资产,发挥国有资产的商业价值。 3.2 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要科学 借鉴我国优秀上市公司预算编制流程,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即充裕的时间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保障,考虑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兼顾政策变化和气象虫害等自然因素。分轻重缓急排序,科学合理地选择项目。 3.3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农业事业单位,科研业务繁多且复杂,单位领导应起到领头作用,保证上行下效,严格执行项目,明确各级部门及人员经手,核准以及权利范围。针对国有资产管理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单位,并保证不定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审查,督促个单位人员勤勉尽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4 结 论 笔者以农业事业单位为研究主体,当今的农业事业单位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环境下,社会公益性质的设立初衷是完善其财务管理的立足点,但业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需要采取特殊的处理办法。 本文结合我国农业事业单位所处的外部经济体制环境,总结农业事业单位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提出完善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它们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分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与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信息披露 1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1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1)收支管理松散。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对组织日常开支的控制和监管欠缺,导致各收支明细项目、财务信息记录不完整、不规范。(2)资产管理混乱。固定资产的管理松散,导致账实不符,不能对组织资产拥有情况进行客观、科W的分析,盲目处置或者购置新资产,严重影响使用效率。(3)预算管理薄弱。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支出审核制度的不严格,随意扩大费用范围、专款不专用的、滥用权力更改预算明细现象时有发生。最后部分组织虽然编制了预算表,但是缺乏对资金使用情况和效益的科学分析评价,从而达不到预期资金的使用效益。 1.2资金总量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特殊,其收入分为自创收入和非自创收入。与外国非营利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的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政府不允许非营利组织直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所以非营利组织一般以实施合作项目为主,或者挂靠到某一基金会名下,导致其对大的基金会或投资者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有资源,这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另外,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比较单一,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组织自有筹资能力低,很少有开展其他活动来进行筹资。 1.3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小、注册方式多样、运行机制不完善、组织架构不健全。在财务机构的设置和配备专业财务人员以问题上,各非营利组织情况不同。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资金的收入也是不固定的,比如遇到较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捐款资金或者物资会相应较多,而组织日常的运作中可能并不涉及太多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这也会导致我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人员不齐备,甚至存在出纳和会计未分离的情况。 1.4有效的监督机制未建立 从外部监督来看:(1)政府有关税收、财会、工商管理部门并没有制定或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2)我国独立第三方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目前中国纯民间的评估机构还没出现,第三方评估机构多是些民政部门发起或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带有官方背景,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行政干预。(3)社会公众监督力度有限。捐赠者、受赠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监督和人人参与的社会公众意识未普及。 1.5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不透明,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 (1)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运营资金成本缺乏。加大信息平台建设的投入需要承担技术、研发、维护甚至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无力支付。(2)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组织管理者对信息披露了解不够深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原则、内容以及方式不明确。(3)监管不力。组织内部监管不力,监督问责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自律能力缺失;行业协会成员之间没有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为互律创造条件;国家对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尚处于规划阶段;捐赠者及社会大众的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还未健全和普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2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 2.1建立和完善专业的、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 (1)扩大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提高自创收入。首先,积极鼓励社会大众捐款,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增加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收入,加强自身营运能力。再者,运用科学的商业投资。可以将闲置的资金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投入到股票、期货等投资工具中,同时也要降低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编制既要参照以前的执行情况,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总体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反映了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能力和资金的来源结构。支出预算的编制则要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通过对组织支出费用的预算,可以了解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基本投入,找到收支平衡点,要在确保工作所需开支的同时不夸大、虚报和瞒报支出费用。 2.2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是会计核算要求中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组织可以编写针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业务的、指导性较强、较实用的财务管理教材或操作手册,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以弥补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公共责任和道德教育,建立员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提高员工成就感、提供技能培训、员工参与决策、评估和反馈员工工作效能等方法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对员工开展有效激励。在薪酬分配中体现与职称、学历和业务能力相适应的待遇差别来留住高素质人才。 2.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营利组织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政府必须从制度及法律层面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新增和完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规范非营利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评估和信息披露等行为,并应当在非营利组织法律界定、事故责任认定及处罚、收支规范等方面进行明确,让非营利组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为执法者和监督者提供法律依据。而作为行业内自律的协会和组织也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深入非营利组织内部,了解实际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探讨一些适用的、有导向性的行业规范。 2.4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1)管理控制,即完善组织内部结构、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2)会计控制,即规范账簿凭证、货币资金、收入支出、实物资产、投资等各项经济业务;(3)审计控制,即包括管理流程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等,组织内部以及政府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的监督检查,同时发挥民间审计的力量,共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当代的内部控制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严格规范授权审批制度,防止腐败和官僚主义,同时也要加强风险控制,积累投资经验,提高对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性的分析水平,防范不必要的风险。最后,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子信息平台建立一个基于诚信、透明性质的有效信息激励机制,鼓励各个职能部门及员工积极工作,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2.5规范内外监督体系,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力量 外部监督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促进行业组织间互相监督。当前,我国基于行业透明的第三方独立审计监督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一些专业的第三方机构需要依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评估体系,为监督非营利组织工作提供量化的评估指标。(2)政府部门的监督。民政、财政以及税务部门加强共同监管作用,防止偷税漏税现象。(3)深化社会大众的监督。培养民众的社会公众意识,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发挥媒体公共信息平台的力量。 2.6建立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就目前情况下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动力不足,从而降低了信息透明度。需要建立律师在内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拓宽补充的信息披露渠道,不能单一依靠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可依靠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三方平台;同时注重信息披露的质量、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除了公布公众知情权下需要了解的资金用途,财务状况外,还应该建立社责任信心披露的一般框架,设立实质指标来考核组织行为,如物资采购和管理情况、组织税收减免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非营利组织向信息使用者高质量的信息,有利于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才能对非营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这为非营利组织提高效率和公平提供了保障。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关于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 【摘要】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求企业不但要注重财务体系的建设,还要注重财务管理。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落实到位,才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效益。本文就针对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有效的措施,希望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 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可以说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否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它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也正在朝着多元化的经济形势发展,因此为了可以有效快速的创建企业新制度,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以下就是作者对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出的有效意见。 一、强化会计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素质 要想使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加稳定,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入手,尤其是财会部门,就要求强化会计人队伍的建设,从整体上提升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首先要对会计人员的入职资格进行审查,严把财会入职制度,对于企业的总会计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格;其次,应坚持专业考评体制,适当的提升会计人员的入门条件,注重学历制;最后,要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学体制,倡导会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自身素质,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实践中成长,在理论中提升,进而建设出一直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投资决策,因为决策做的是否恰当合理对整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就显示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它的一项职能就是做企业的参谋,严格把控企业的投资决策。 所谓的投资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财力投放到一定的对象身上,在长远的时期内会得到相应收益的行为。投资可以按照时间和方向来划分成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等,从关乎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来看可划分成战略性和战术性投资;关乎风险的可划分成相关性和非相关性投资等。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全面考虑,将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使其充分贯彻到投资的各个环节当中,严格把控,从而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三、将财务的监督职能全面渗透,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会计监督职能是我国会计行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监督的体系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指的就是对会计的相关工作和管理进行整体、连续的监管和检查,目的是为了可以及时的了解到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对会计中存在不法现象进行查处,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整体性和正确性,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可以有序、高效的进行。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正在进行改革,对完善企业法人的管理体系也正在加强建设。也就是意味着企业要想真正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自身的竞争力,体现自身的法人实体,就必须拥有一套与自身企业相适应的体制,就要组建一支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团队,从工作的实际入手,严禁企业内贪腐思想,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就要求会计岗位的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自身所负责的每一笔业务、资产都要严格监管,充分落实好自身的岗位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财务管理和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对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与安全 在企业中财务管理对资金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资金管理工作的命脉。但是依然有多数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1)资金被私自挪用、挤占;2)在资金使用上存在缺口,入不敷出;3)三角债问题。所以,面对这些问题,就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入手解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日常不必要的开支,利用筹资或投资等方式来补复资金上的短缺,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另外还要对资金进行实时监控,把控资金去向,做到专项资金专项使用,防范挪用和三角债问题出现。 五、强化信息化理财思想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出了信息化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其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完成对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反馈,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工,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交易决策提供了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进步,我国经济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中。财税相关法规直接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每年上缴的税费多少直接与企业的净利润相关联,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所谓的税收筹划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就是合理避税。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要提高企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其不仅需要对企业税收进行筹划,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却都一样是企业财务部门必须要做的两项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相关性 随着我国财务相关法律规定的不断健全,税法的漏洞逐渐减少,企业想要减少税赋其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企业税收筹划,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合理避税。这个概念是在1935年英国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案当中被提出的,其最宗旨的思想就是,企业有权利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安排,如果依据法律所作出的安排可以让企业减少税赋,那么就不应该强迫其多缴税。这样的理念一直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了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最大限度上使企业的税负最轻并且税后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除了要进行企业税收规划外还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这两者都是重要的财务工作,那么两者之间是否会有所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探讨关于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1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明确,所谓的企业税收筹划指的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充分利用税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类减免税优惠,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与投资理财等财务相关事项进行预先的安排和筹划从而达到企业的税负最轻、税后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的目的。其实企业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 2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21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上的相关性 首先财务管理的目标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其最大目标就是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最终能够使得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了企业的财务行为空间,即对财务活动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对其责任与义务也有了一个相对翔实的解释。其本身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一部分。而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在前面我们也介绍过其最终目的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企业的税负最轻、利润最大、企业价值最大。我们如果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合理的应用,那么其本身还具有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趋同性的,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企业的利润能够最大化。企业税收筹划本身是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因此其筹划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好坏。 22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对象方面的相关性 税收筹划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应缴纳税收资金,税收筹划是在我国税法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缴税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财务管理的对象则是企业的全部资产,这里包含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并且在现金流量当中其并不具有很好的弹性,所以应当说应缴税金对于企业现金流量具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转,并且财务管理本身还必然会涉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问题,并且其还拥有将企业现金与企业非现金进行转化的功能。总的来说企业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对于企业资金进行管理的,但是二者的管理目的却不尽相同。企业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企业税收筹划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整个财务管理的质量。 23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的职能最主要还是体现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得以提升,其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最终达到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税收筹划本身是需要重视科学性地,制定科学的筹划方案,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的正常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人员依据其指定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在此期间其必须对财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而在方案进行选择的同时也必须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进而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并且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最终对企业发展的质量进行提升。总的来说财务管理与企业税收筹划之间相互影响,并且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总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其本身是可以对企业税收筹划进行钳制和管理而企业税收筹划本身也可以反作用于财务管理对其管理质量进行影响。 3财务管理理念在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31税收筹划的风险性分析 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一部分,税收筹划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但是这种利润的获得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而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因此这种理念同样可以应用于企业税收筹划。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时应当对风险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让企业良好发展的目的。在税收筹划当中其最大的风险主要还是来源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对企业的相关税收法律的理解不充足或者理解方面出现了偏差从而导致了非人为故意的偷税、漏税现象,这种偷税、漏税现象其本身的风险已经不仅仅置于财务风险一个范围内,其可能会对整个企业造成系统性能的风险。因此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企业应当对于企业税收筹划的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并且应当对税收筹划可能造成的风险做出一定的抵御准备,并且能够保证在税收风险发生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的影响力给企I带来的经济、名誉、信誉损失。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理念来看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的税收筹划建立必要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杜绝由于企业税收筹划引起的财务风险。 3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税收筹划也存在着风险,这种风险的来源可能在企业的外部也可能在企业的内部,但是对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其对于外部风险是没有过多抵抗能力的,其应当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首先,想要降低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以做好企业内部监督为前提。企业内部监督首先要做好对于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对企业内部资金调控制度的建设进行加强,并且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其次,还要建立预算制度与资金审批制度,使得企业资金的各项使用情况能够制度化,并且还必须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各司其职又能相互沟通,共同降低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和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4结论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利用税收筹划来降低自身的税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合理避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也昭示着一个国家财税法律的健全程度。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加强企业自身的税负筹划能力并且将财务管理的理念应用在企业税收筹划当中使得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在更好地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还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对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文章主要对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及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具体结合现阶段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体制完善性缺乏以及内部审计环节缺乏严谨性等实况,提出了建设组织机构、完善监管体制、构建电子网络控制系统等建议,希望在优化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院财务体制;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对策 近些年,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传统型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立健全高效型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已经被提到医院建设发展的日程上,其能够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能量[1]。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应用,为精细化管理等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结合相关问题,对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概述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含义 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是针对某一经济主体,以维护其内部经济资源运行的安全性为目标,此时内部控制可以被视为一种整体性的控制体系,以确保内部财务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对于医疗单位而言,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大幅度地提升财务体制建设质量与会计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这一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在财务会计体制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医院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类型,积极探究强化内部财务控制水平是极为必要的。 二、目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进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内部控制性质认识缺乏全面性 在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众多二甲、三甲医院已经深刻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在确保资金流动顺畅性、科研成果高效产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但是在应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时却表现出众多缺陷。例如将财务审计部门与财务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能混淆在一起,误以为内部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体制的建设与应用,等同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效性发挥的环境。目前很多医院对内部控制性质的认识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其在降低医院财务风险率、维护院内资产安全性、成本压缩、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强化资金使用效率以及流通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制缺乏完善性 陈旧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形式在众多医院发展进程中已经根深蒂固,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政策导向层次上,在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环节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基于医院各项业务运行管理进程中,与多个职能部门产生牵连,以及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规章机制辅助这一实际状况,最终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现象衍生出来。另外,在资产管理机制的编制与推行的环节中,没有得到与资产亏损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协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管大部分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编制上体现出全面性,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其监督体制、责任追究机制的实效性被掩盖,形同虚设。总之,因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制在编制上缺乏完善性,致使院内财务会计人员、各职能部门在对该体制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医疗事业的运转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增加了虚假确认收入,甚至是私吞公有财产等现象发生的概率。 (三)内部审计环节缺乏合理性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功效之一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应用的实效性进行客观点评,在此基础上为财务管理人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医院仅仅是开设与内部审计部门相关的机构,将那些对审计程序略知一二的人员安置于工作岗位上,其在职责上与财务管理部门存在重叠的部分,可见其特质性是严重缺乏的。内部审计设计环节上合理性的缺乏还体现在院领导长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审计部门在追究异常状况之时监查、评估与维护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在医院财务管理进程中应用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医院组织机构是基础 医院内部组织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事业发展的水平,医院内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对医院事业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就是说医院内部组织是医院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之一,其最大的功效是使医院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化,这样各部门能够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协同发展,在运行的进程中构建出一个具有系统化、自我管治色彩、自行检查工作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系,此时的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协同性与制约性共存,大大降低了财务腐败等问题发生的概率。 例如,会计与出纳业务整合在一起,会计与出纳员每日在固定的时间点上对账目信息进行核对,做到每日清算结算,从而规避了监察工作没有及时开展而造成财务错差现象的出现[2]。此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使财务收支款项的制定体现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审核、批准与付款等环节的细致化,从而实现强化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标。另外,医院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提升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地位,强化了其权威性,使得医院财务信息更真实、透明,规章体制的建立与实施,也保证了医院财务部门监督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会计资金应用形式应被全程监管,这在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完善会计资金全程监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将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医院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基础,继而落实会计核算电算化系统建设工作,从而保障资金收入与支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中,以此途径去降低财会人员做假账、盲目做账等事件发生的概率。 对医院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置、输送、入库、出库、使用等环节所需资金实施网络化管理模式,其所发挥的实效性也是巨大的,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推动了财会信息网络化建设进程,确保了财务工作运行的稳定性;二是与资金运转的全部财务信息均被整合进数据库中,为财务监管工作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具体体现在各个环节资金支出的方向均有专员记录,(特别是在会计资金操作、运转环节上,审计步骤是极为严格的,出票环节也是极为仔细的),并将各类出票统合进财务档案管理体系中;三是提升了σ皆夯峒菩畔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是因为不论是在医院财务管理或是监控环节,均需要全面、精确的数据信息提供帮衬,正因如此,医院在出票进程中,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行,纸质会计档案的制定与保管具体是由医院档案室负责,档案在保管三十年之内不可废除及在内容上做出改动,而电子档案应该被存储于光盘或硬盘内。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的保管,其环境务必清洁卫生,并且信息资源定期地被输送与记录,从而避免或杜绝了数据信息丢失这一现象的发生[3]。因此,为了确保医院财务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应用,且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机制实施调整与优化是极为必要的。 (三)创造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工作 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若想得到切实的应用,对良好的医院文化环境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提升,宣传工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借此途径应使全院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应用在医疗事业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把内部控制体制演变成一项系统性工程被长期建设。此外,为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要使全院人员的思想受到优质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工作,财务内部控制应用效率也会有显著提升。 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是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科室各项预算务必要应用整体化预算模式,财务会计人员应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一项预算资金均纳入医院整体资金预算管理体系中,同时参照本院医疗事业发展状况,对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以此去实现拓宽各科室预算范畴的目标,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体制应用的精确性与严谨性。此时医院每一笔资金的流出均被详细地列入预算管理体系中,继而预算机构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审查详批,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人员能有序地依照预算项目落实各项工作,在预算机构与审计部门的协助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应用情况得到整体化监管,成本控制、采购管理与资产管理等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加大对财务管理人才团队建设力度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效率,其在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体现出特色。其宗旨是确保财经法纪的实效性、财务管理行为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浪费率,实现优化医疗事业运行效率的大目标。为了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预警功能发挥出来,其可以不定期地对财务部门、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基建科等部门的常规经济活动进行监查、评估,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将各类风险蔓延的势头扼杀在萌芽中。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性质是较特殊的,财会人员在长时间内很可能就固守一个岗位,这对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负面作用,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应用仅仅停留在每日记账、算账、报账的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内部控制体系维护资产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实效性。所以为了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应用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落实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是必要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设置时,院领导一定要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将内部审计专业人员配置其中,鼓励其积极学习会计、经济、法律等相关知识,从而打造出由复合型人才组建的审计团队,使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实用性的发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医院还可以定期地派遣内部审计人员去社会培训机构或高校学习深造,以达到强化自身实践能力的目标,最终使内部审计业务运行的质量有所保障。 四、结束Z 受传统财务管理观念与模式的影响,医院在支票管理机制、财务审批机制以及收入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缺陷,这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医院迫切地需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质量与财会人员对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为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注入能量,也使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与效益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 摘 要:基于新时期背景下,国企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进而充分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就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视程度。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已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当前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做到充分认识,而明确二者间所存在的关系,是加强国企对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基础,进而才能够结合自身当前在落实这一工作内容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基于此,本文从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出发,对国企在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二者在企业中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完善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再添辉煌。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新医院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医院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暴露了现阶段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财务管理;监督 一、医院财务管理概述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之一,其基本要求为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并降低破产风险,让医院始终能够保持充足的竞争力。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筹集医院所需资金则是医院财务管理的进一步要求[1]。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提升资金利用率,让资产保值、升值,避免出现资产流失,为医院日常运营创造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通过财务管理能够对医院业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控制,有利于降低财辗缦眨保证资金合理使用。 二、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医改背景下,很多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均有所提升,但在部分环节上还是暴露了一定问题,制约了财务管理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本问题 成本控制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点之一,是保证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然而,部分医院管理者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导致成本控制工作未能充分发挥效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医院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未得到妥善利用。另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专业水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不能把握成本控制重点,使得资源配置不够协调[2]。 (二)财务风险问题 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医院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医院财务管理难度有所提升。在市场不断成熟且市场开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变得愈来愈多样化,投资环境变得愈来愈复杂,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变得愈来愈多。部分因素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使得医院难以预测风险发展趋势,无法做出及时调整。其次,部分医院在进行财务决策时,倾向于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缺乏科学性的数据论证,可能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损失。另外,一些公立医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权力制衡、相互监督,使得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三)财务管理体制问题 部分医院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时,无论是准则还是制度内容主要是反映医院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并且绩效考核方面并未与财务风险紧密联系起来。在现金支付审核方面,相关内容不够细致,导致现金支付审批缺乏完整性、规范性。另外,在账户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存在账户外借的情况,容易导致财务风险。 三、促进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要不断提升医院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能够促进医院资源配置优化,避免资源浪费。在医院资源整合过程中,要对医院内部资源包括设备、资金、人力等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分配,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以此来降低成本[3]。医院还要加强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此来提升业务效率。其次,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一方面,要加强核算人员队伍建设。各科室需安排成本核算人员,以便及时对科室日常损耗进行核算。医院整体核算工作则由财务部门专门负责,为实现动态化成本控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成本核算要实施接受成本预算监控。超出预算的成本支出要及时进行反馈,让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形成互补,促使成本控制取得成效。 (二)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在医院日常运营过程中,要重视财务风险控制,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控制风险因素,尽最大可能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损失。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不断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内部可引入新的会计理念与风险防范方法,让管理层级各部门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要善于利用医院所具备的资源,并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计划,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化。另一方面,要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通过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形成标准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程序,以便对财务风险因素进行事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根据国家及行业规定,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为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其次,要对财务运营监督进行优化。医院财务部门要与药房、设备科、医疗科室等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便随时掌握医院内部财务信息情况,这样便能及时作出反应,实现动态化财务管理。另外,要加强各部门财务运作考核,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漏洞并加以修正,为医院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财务环境。 四、结语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医院可采取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完善成本控制等措施,逐步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为医院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威市中医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基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探讨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相关性 摘要: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在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影响下,则需要强化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研究相关性,以能够为企业财务决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宏观环境;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选择和决定财务方案、政策的过程,企业财务决策通常属于短期财务决策。对最令人满意的财务方案进行确定,是财务决策的直接目的。在企业中,只有对具有较高有效性及可行性的方案进行确定,才能使财务决策发挥其本身最大化价值,促进企业目标更快实现。所以,在整个财务管理中财务决策属于核心性存在。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企业决策及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创新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在分析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应对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本身有一定了解。 一、广义财务管理理论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起点为财务管理环境,其前提与导向则分别为财务管理假设与目标,该理论结构包含内容很多,除财务管理基本及通用业务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特殊业务理论等。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构建由王化成初步提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理论是从实践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是对财务管理研究内容的拓展,也是对狭义财务管理理论界定的突破,将广义筹资、投资、分配等问题纳入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中,并根据企业管理环境和宏观环境在广义视角下对具体的财务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极大丰富,且实现了与社会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 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提出时,我国财务管理研究还未完全进入稳定发展状态,通过对我国财务管理2000年前的研究可以发现,“就财务谈财务”的思想是大部分研究的核心,在学科交叉及跨学科发展的研究方面明显比较欠缺。随着人们对环境因素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广义”概念中的研究链条逐渐独立出来,开始着重环境这一起点的作用机理,当前梳理的逻辑环境中除了包括财务管理环境、假设外,还包括其目标、决策等,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治理的“桥梁”作用,即企业治理在财务管理环境到财务决策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宏观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公司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变迁,在这些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影响下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财务决策模式及经营效率也由此发生变化。在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各种研究中,其逻辑起点逐渐落脚于财务管理环境。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中加重了对宏观环境的研究,尤其进入新时期后,基于中国宏观背景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坚持价值导向,融公司治理与价值为一体,将财务决策行为当成中介桥梁,对财务管理研究的路径传导和闭环运动给予更多关注,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与创造性给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广义财务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等因素,可提供各种支持保证给企业交易活动,促进企业交易活动运行和展开得更加顺利。宏观环境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成本,使其产生差异性,而其差异又会对企业一系列规范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产生影响。因此,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必须加强对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的研究,这也是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所一直强调的。 二、广义财务管理理论下的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 广义财务管理视角下,宏观环境中的不同要素对财务决策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即是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之间关系的鲜明体现。 (一)政治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近年来的财务研究中,热点莫过于政治学与财务学的交叉研究。在财务决策中,政治环境所起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关联,企业的发展处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域政府存在一定关联。政治关联的建立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很显然是极为有利的,将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且会对企业部分商业特权的赋予产生影响,明显提高公司股票价值。不过,政治关联也会使企业价值和员工配置效率产生损坏性影响,尤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具有明显负面影响。第二部分为政府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市场失灵产生不可控的后果。民营企业受政府干预过多时,虽然可促进政府扩大就业等目标的实现,但却也会发生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产生过度问题。 (二)法律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法律制度、产权保护程度等差异,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与我国有鲜明的体现。法系和相关法律制度,是法律与财务决策研究展开所围绕的两个主要方面。“法与财务”热潮的掀起,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越好,公司收益得到的维护将会越多,公司资本成本也就越能被有效降低。在影响财务决策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关联较大的有公司法、证券法及税法等。其中公司法在财务决策中的影响比较为人们所熟知,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分配利润及员工薪酬等方面;证券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司股票发行的各种方式,上市、交易过程中对信息的披露等;税法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税率变动及调整等方面。 (三)经济环境对务决策的影响 在企业财务决策过程中,经济环境的变化是最直接的因素之一,其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两种。经济周期是针对总体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其紧缩与扩张周期性波动变化过程。经济周期与盈利水平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越好,盈利水平越高,宏观经济周期对公司盈利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四)社会环境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形成,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长期积淀是分不开的,其构成要素除了包括特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外,还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根据我国许多企业的融资手段可以发现,在我国法律保护仍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非正式融资渠道,许多私营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促成这些融资渠道的重要因素在于声誉机制及个人关系等。企业声誉是其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声誉越高其业绩也会更好。目前,学者们对于公司经营与决策中文化的影响机制正在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基于宏观环境与财务决策相关性下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治及法律环境考察 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对企业的改变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企业市场交易成为,其二为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而这些都会较大地影响企业人力资产投资动机等。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市场化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也会被政治关联等影响,从而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所以,财务管理研究应加强对政治及法律环境的考察,通过考察使政治环境及法律环境等如何作用于企业财务决策的路径更加深入的说明,对企业价值增长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机理进行揭示。 (二)对社会文化因素深入研究 新兴市场国家许多企业,近年来均在各种非正式途径下对某一集团进行依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这些非正式途径中,除了血缘、婚姻、同学及工作关系外,还包括其自身的声誉等,通过声誉机制,许多企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控制权关系,但从实质上来说同样构成了内部资本市场。综观这些途径,无一不与声誉机制、关系、道德准则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对社会文化因素作用企业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文化因素与政治及法律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财务决策更好地利用社会文化因素。 (三)对宏观经济环境深入关注 从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后所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对政府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微观企业会受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何种影响也是评估因素之一,这一指标同时是修正政府决策行为的重要依据。关于这一点,学术研究自然也必须提高重视。虽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目前仍然较难把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制完整揭示出来,研究之路仍然比较长远。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近年来的日益复杂多变,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给上述研究的开展。 (四)对技术环境变迁的影响加强探索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资金,推动了其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企业信息搜集中,不仅改变了企业信息搜集途径,同时大大提高了其信息搜集效率。 集团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管理,新型财务管理手段的应用,对企业筹资与投资模式具有间接的影响。为了拓展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广义财务管理理论应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对技术环境变迁所带来的企业决策变化进行探索。 四、结语 宏观环境的变化,密切关系着企业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企业财务决策正是这几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立足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梳理清楚宏观环境和财务决策的关系,对宏观环境影响财务决策的机制进行分析,有利于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给财务管理实务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对可行的研究建议的提出,有利于找到广义财务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方向,更加全面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相关问题阐述 【摘要】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点,以现阶段过期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近几年来国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需求,提出实际建设的方向和形式,以此引导国企财务管理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国企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地增加,要想在日益增长的市场中占据有效的地位,合理的就业管理就是工作重点,而财务管理更是重中之重。与会计对比分析,财务的优势主要是在管理上展现,不但是对账目实施计算和管理,还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投资目标等实施引导。依据实际案例的分析,近百分之八十出现亏损的国有企业是因为管理工作不完善导致的,其中因为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损害更是达到了一般,因此关注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一、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效资金集中管理形式没有成 企业管理中的集权和分权是统一对立的,从国外跨国企业的实际分析而言,事件权利是可以划分的,但是财务权利是一定要集中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管理划分的阶段过多,从而导致发展中出现了权利多余、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很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都存在信息分流的情况,促使产品销售、购买以及存储等工作信息出现信息脱离,导致原本畅通的工作流程被划分为多个层次。新管理形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态,但新管理形式在应用中并不完善,总公司和子公司对于集权和分权的认知无法统一,以往发展中更为关注分权管理形式,而这种形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集团扁平化集中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集团内部管理都没有构成一定集中管理的资金管理指标系统,缺少完善的、规范的内部财务资金整合制度,没有设定相同的信息平台,信息传递途径并不平稳,财务信息、资金结算、投资管理等工作无法集中到一起,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提出有效、公平、完善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的信息资源,无法全面实施完善、有效的管理和监管工作【1】。 (二)管理的技术方案过于老套 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更为复杂,市场随处可寻,出现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国际化的工作也在不断拓展,从而构成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管理形式,需要具备更多的根本信息和资源,从而将这些复杂的信息流程、物流过程以及资金流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但是以往的工作形式是难以构成的。资金支出不明朗,产品成本构成不明确,素材消耗、工作时间设定等都及时,考察方案没有实施依据,从而无法满足实际企业构建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只是依据以往的工作形式来设定、计算以及传递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信息资源,不但降低实际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并且难以跨越管理的约束,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全面的落实。除此之外,受到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企业提出的规章制度没有现实工作中实施,更缺少强制的管理方案,致使制度得不到实施,没有强硬的制约、过程,无据可依,导致管理方案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三)新技术和新经验的学习和推广不完善 依据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点,国内已经创造出很多在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中获取优质效率的企业,但是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财务管理软件工作,对于其中的核心思想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了解不深,对应用计算机财务信息化管理要具备的工作条件,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实施的财务资金管理形式和改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的管理软件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对于这一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实施的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的分析和创新,从而获取更为优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2】。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软件市场发展出现制约。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定要拓展企业的金融文化和管理理念,整合为全面的财务管理软件,但是现阶段我做很多企业缺少自主开发满足企业采取管理需求软件的专业化工作人才;国外很多大企业中具备的软件也在分析企业集中管理工作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起支出费用过高,不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软件对于个别行业的单体企业管理的开发水平已经奠定基础,但是不满足大型企业集团达到即合同已管理的需求。第二,管理系统的影响。我国企业组织管理系统与国外的跨国公司和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很多企业的构成与我国的商业银行较为相似,虽然企业的模式非常大,但是要实施的制度并不完善。我国很多企业都是依据多级法制,很多大企业中也存在十几个,甚至是几百个子公司,每一个公司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的法人地位,这对于管理系统的资金和财务风险集中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三,企业自身的基础单薄。大部分企业具备的财务管理基础非常单薄,生产产品设备无法提供优质的信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的专业人才难以进行开发。第四,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完善。因为实际发展中缺少坚强的政策支持【3】。 三、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一)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备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若是可以在实际发展中获取更多的价值和信息,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主动权,促使信息流成为企业发展的信息依据。同时这就需要企业关注应用合理观念和方案去改变经营管理。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提升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度。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实际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条件。依据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的科学整合是现代化企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融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企业深入推广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资金控制,提升资金的应用效率和风险管理,并且对提升我国企业中心竞争力、深层融入到国际竞争市场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观念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状况下,要想提升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要遗弃长期发展经济方案的管理形式,构建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以资金流动管理为关键点的管理观念。在企业不断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掌控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问题,才能促使整体企业管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4】。要想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需要依据财务管理信息化为重点实施,结合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与资金管理,不但可以加强制度的影响,减少资金中的问题,还可以促使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防止信息失真。 (三)实施管理和制度的创新,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形式 与会计核算不同的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以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为根本,结合企业内部财务软件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持,以构建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方案,以企业内部财务工作者的集中管理为根本,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方案达到财务的集中管理和资金掌控,结合系统构成达到全体公司一本账的目标。要想实现这项工作,一定要对以往的工作流程实施创新,对以往的管理形式实施完善,对现阶段的管理方案和财务指数实施改革,其最重要的一点工作就是为了对现阶段财务管理系统和方案实施创新和完善。 (四)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体企业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明确和规划整体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对整体系统实施设定和分析。从企业根本信息化实施,依据从简单到困难的过程,分步骤的要求,结合财务、物资以及生产管理的工作过程实施工作,不然在不具备整体规划的基础下,独立的构件自我系统会导致实际企业管理信息化产生更多的投资问题。 (五)构件企业结算中心制度 企业管理依据财务管理为重点,财务管理是依据资金管理为重点,而资金管理又是依据现金的流动为重点。这样的管理理念导致财务管理在整体企业管理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依据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管理为中心,提升资金集中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计算中心。构建全面化的企业结算中心制度,是目前各种大企业发展和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解决现阶段企业资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满足了现阶段企业发展中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对各个分层公司实施整体化的管理和监控,同时这也是下一时期企业提升资金管理的关键点【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助于引导企业更好明确财务标准,依据实际财务活动的分析,信息化财务管理有助于整合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促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和拓展。由于现代化企业的工作情况大部分都是依据财务管理实施的。随着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应用,其对企业发展构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展现,更多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更愿意促进企业构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形式,并且认为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形式的不断延伸,有助于企业之间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企业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应对能力,拓展企业之间的获利空间。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需要扭转其传统的粗放型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探讨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 1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分析财务关系时,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加快了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步伐。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中,有些财务人员由会计人员担任,在处理财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时欠妥,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匮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上来说,不太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养教育工作,财务管理人员仅仅是被动的处理财务工作。 2.2 财务管理内控环境基础薄弱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是指企业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利用会计、财务及其他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规划、调节和促进,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很多局限。首先,国有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经营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难以顺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起来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财务内控机制。其次,企业内控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约束机制,管理当局权力过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缺乏约束造成相互勾结等恶劣现象。第三,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便利,以权谋私。根据个人的需要在财务数据上制造虚假信息,造成企业会计账目凌乱失真,使得监督部门难以掌握真实的信息。 2.3 风险管理没有得到重视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活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以及财务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对于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利用,大大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货币电子化趋势,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投资的项目上没有制定资金的决策机制,资金的流向和财务管理控制相脱节,出现了相应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加大了企业的货币风险。 2.4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金筹集和资金使用环节两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资金筹集环节中普遍面临集团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在该环节,国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加,削弱了集团整体优势,抑制了财务管理综合功能的发挥。其次,在资金使用环节,当前的国有企业集团存在一定分散或重复的项目投资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的投资结构,使得国有企业集团投资受益降低,经营风险不断上升。此外,部分国有企业集团依靠契约关系进行资本运营,难以实现对资金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大大削弱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再者,还有很多国有企业集团在其内部聚积着大量沉淀资金,使得资金被闲置,无法发挥增值效应。 3 关于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基础反映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企业财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首先,企业应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部门会议,通过会议中互相学习讨论,及时发现并改正财务人员工作中的不足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企业应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成为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最后,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做到对法律法规相关制度的熟知,财务管理人员才能在工作中知法守法,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经济的良好发展。 3.2 完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 一是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制定适合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建立财务监督机制。关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央和地方都有很多新的尝试。如中央企业财政驻派的制度、财政监察专员制度、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员制度、稽查特派员的制度等。这些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强有力地遏制了国有企业资本的流失,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创新构造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体制,国有企业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法人结构,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关系,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界限应明确划分,以及如何监督的问题。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3.3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独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能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策略和措施。当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注意企业投资存在多元化,要对资金的投资方向梳理分散,选择较为稳健的投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将要进行重大投资时,应对现有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减少企业投资决策的风险。企业也可以通过管理存货的存销比例,减少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给企业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3.4 建立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应在资金筹集与投资两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首先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高效配置资源,优化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应根据企业自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障企业现金流量。在保持资金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减一种资金浪费来增大另一种资金来源。对于国企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债务资金转化为股权资金,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压力。其次,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中最大的失误。为了降低这类失误带来的损失,保障国有企业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合理的投资理论制度。主要包括建立投融资理论程序、应收款项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资金控制制度、财产物资清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投资理论制度。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浅析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规划与发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而税收筹划则是指企业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从经营、理财、投资等方面减轻企业纳税负担的一种筹划模式。由此可见,通过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财务管理 关联性 利润 效益 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企业发展的资金链循环起着关键作用,还对企业的经营规划有着直接的影响。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一项重要来源,而企业是主要的纳税人,纳税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但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若能节税,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那么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应的得到了提高。税收筹划则是在税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对节税进行筹划。由此可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是进行财务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考虑因素,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一)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从市场经济学来看是一种理财活动,从学科理论来看是综合了税务会计和财务经济学的边缘性学科,从税收筹划的目标来看是财务学。税收筹划在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是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在制定筹划方案时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依据对各种理财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目标时必须要把握好其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税收管理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且要和财务管理目标融合,确保最大化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职能的统一性 税收筹划在财务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保证财务决策的科学、合理,在税收筹划时必须将各方面的税收信息收集齐全并与决策理论、方针等相结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税收筹划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规划之间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财务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税收筹划的作用,而税收筹划则是以财务控制为基础为财务规划进行服务,是财务规划与预算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财务控制对于税收筹划的贯彻落实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纳税成本,同时还要监督税金的支出情况,所有的方案实施必须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完善与调整。 (三)内容的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四个板块,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股利分配。在筹资活动中,因为筹资方式的不同,税法对其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不同,在实际活动中会对企业的税收情况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企业在税收筹划中必须以企业的自身情况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融资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筹资理念更加完善。另外,企业若是要进行新的投资,那么必须要对投资地点、行业和投资的方式等市场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实时筹划对投资选择途径进行优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若是要增加筹划空间,那么必须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政策会对股利分红产生影响,而税收筹划也会对企业利润分配造成影响。 (四)融合互动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有着系统的整合作用,两者之间互相融合才能确保财务管理的各项目标均得以实现。税收筹划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也分为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所以,财务管理过程中想要促进企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与税收筹划之间实现互动,以保障企业发展中的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 (一)应用于投资与筹资活动 财务管理的理论指出企业在进行筹资活动时,首先要对权益资金与借入资金之间的利弊关系权衡清楚,然后在提高资金使用率的基础上确定好两者之间最合理的比例,确保财务风险与筹资成本之间达到最佳的配合状态。另外,若是选择融资租赁这种特殊的筹资渠道,那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一定要将税负降至最低。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税收筹划主要是对投资行为、投资对象、投资结构、投资地点以及投资行业项目进行优化选择,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投资行为。 (二)应用于企业利润管理中 企业经营发展中,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企业获取利润,而企业所获取的利润以及利润的分配情况都与纳税问题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利润管理板块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税收筹划。企业利润管理的税收筹划主要是对利润优惠税率、税前利润盈亏弥补和获利起始年度进行税收筹划,主要措施有充分地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两免三减半”;将申报经营期延长;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用以节税等。 (三)应用中的风险 税收筹划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虽然能为企业节税,但是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例如错误理解税收政策、税务机关认定税收筹划中出现问题等。如果在税收筹划中,企业不重视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防和控制,那么税收筹划的结果将会与最初设定的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税收筹划在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经营环境多样且复杂也会对应用过程中的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一定要对税收筹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在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下是否有其它风险存在,从而达到及时控制风险的目的,确保税收筹划方案顺利实施。 三、结束语 税收筹划所涉及的范围广且复杂、多样,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会计工作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仅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通过从简要论述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作为切入点,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便能够帮助会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对科研企业承担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如何做好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发挥科研企业的力量,值得深思。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企业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总结出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财务管理相关论文: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审计与会计相关性的模型研究 摘 要:在当前的经济制度下大部分企业的治理大都以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日常的审计作为工作的中心,确保企业部门资金和会计报告等费用的合理使用,进而保障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三者之间的相关度不够强,进而造成日常工作的混乱。本文通过对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相关性的模型,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相关性模型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政府政策制度的扶持使得我国的企业走上了稳定的发展道路,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随着现代改革制度的不断实施,我国现代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治理模式,除了优化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质量外,还十分注重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工作。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企业内部的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并且还需要加强三者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繁荣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各自的产生与表现 1.审计人员和审计活动 审计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作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的账目和报表等进行评估,也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评估出企业财务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同时生产经营和控制方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而审计工作的出现不仅需要对企业的账目进行查看和核对,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经营和管理作出相应的考核和评估,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和建议。外部审计主要是政府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产生于责任委托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主要外部的组织和人员用外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根据企业的账目和报表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和账目进行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从内部和外部审计我们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2.会计人员以及活动 会计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会计随着企业经济管理和控制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会计主要工作是使用最专业的方式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核算和整理,进而对企业的价值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会计工作是一种总结经济活动的过程,并且有效记录结果的一种方式,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会计活动作为职能管理活动的信息基础,在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会计部门还具有一定的监督职能,与企业的财务部门基于科学实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的经济活动信息。 3.财务管理人员以及活动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特定的方面,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活动。财务管理具有直接管理的职能,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货币之间的关系。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帮助企业的所有者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对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了解企业财务和资金的动向,为企业带来清晰的盈利和亏损信息。 二、现代企业治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会计以及审计三者关系模型的构建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研究相对较少,模型的分析也十分少见。本文提出一种自行车模型,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行车主要有三部分构成:前轮、后轮和车架。其中前轮主要是提供方向,后轮提供动力,车架联系着前后轮,三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自行车整体的运行。而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师三者就犹如自行车的三个结构,而企业犹如自行车,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自行车模型下财务管理和会计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照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等。会计工作主要进行核算,能够反映出一个企业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现状。企业理财和会计的关系有关的学者认为有四种。一种是大财务观念,财务的管理包括着会计活动。第二种是大会计观念,认为会计活动包含着财务管理。第三种是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相互融合。第四种是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认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界限分明。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并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各自的职能以及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不存在包含的关系和大小的关系。财务管理和会计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是属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自身的客观基础,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属性和职能。在实践工作中,财务管理和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部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带动和影响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共生,并且企业的经营提供科学的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并列同行在自行车模型中表现为前轮为财务管理,后轮为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并列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是正确的选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符合。因此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但这并不是否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而会计工作用与财务管理活动密切相关,是会计获取资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进而为财务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提供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合理调动企业的资金,达到企业资金的平衡流动,进而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消耗。财务管理人员的正确决策是建立在有效的科学准确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的,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财务决策。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的追踪,获取企业资金流动的信息。财务管理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提供一个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预测,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而会计工作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结果进行核算和审核,并且为财务管理提供进一步游泳的价值。在自行车模型中,财务管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财务管理把握企业的财务活动的方向,会计工作为财务管理提供动力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审计和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作为客观获取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经济事务认定的证据,进而证实这些证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且传递给使用者。国内外学者对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血缘关系,该观点认为审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会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并且将审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审计和会计属于平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部门。本文的观点认为审计工作是在会计和财务管理之上的,对财务管理和会计起着制约的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方向,会计提供正确科学的决策信息,而审计是建立在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审计依靠会计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并且对会计工作还具有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审计与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是监督和审查的关系。在自行车模型中,审计作为车架,财务管理是方向,会计是动力,财务管理和会计是基础,审计作为车架凌驾于前轮和后轮之上,并且将两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进而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的保障会计信息和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科学的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监督和相互影响,为企业获取长远的利益提供有效地保障。 三、协调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三者关系的建议 1.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要加深对三者关系模型的重要性认识,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行车模型作为诊断自身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及时发展企业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结构设计、职能划分等问题,进而以该模型设计企业合理的结构,进行组织上的调整。明确三个部门之间的界限,为企业的绩效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要按照国家的规范和相关的法律进行,遵循财务管理的相关原则,对被审计的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评价。财务内控审计需要查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体制是否健全,查看有无遗漏、信息不对称等环节,及时检查财务内控的有效性,进而为企业的改进提供正确的依据。重点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科学方法,促进企业在改进财务管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财务部门的水平和工作质量。 3.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则,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的处理提供具体有效的规则和程序,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过程化和规范化。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有力的保障。因此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作为企业管理的标准,进而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负债经营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之道,也是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必要手段。适当的负债经营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合理配置资本结构、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此,以负债经营为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负债经营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并对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负债经营 ;创业企业;大学生 随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自主创业逐渐成为有梦想有激情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不二选择。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2―2014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许多大学生都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国也推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中小微企业扶持基金和青年创业引领计划公益扶持基金。正因如此,大学生创业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如今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同时,该类企业也存在着自己的机遇和挑战[1]。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核心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资金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脉。财务融资是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一项重要方式。但是企业在使用负债经营这种财务杠杆的同时也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的缺点和潜藏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学会应当怎样规避风险,使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能趋利避害,进而达到其企业能够稳定持久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通过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的探讨,可以给相关的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参考和依据。政府可以借助这些依据来制定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并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越的外在环境,进而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负债经营的概念及特点 1.负债经营的概念 负债经营,是企业因资金短缺而进行筹资,再将该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资金的短缺因素有很多,例如企业计划新项目的开发、生产规模扩大或者仅仅是因为企业日常运营的需要。企业可以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借款,或者向租赁公司进行日融资租赁,亦或是借助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活动。通过负债经营这种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可以使企业的资产得到不断的更新、增值或者补偿[2]。负债经营可以解决企业的现金缺乏问题。在财务风险条件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利用借入的资金投入到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2.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概念 大学生创业企业是指全日制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在校学生或毕业群体所创立的企业,并且一般以盈利为目的。这种企业作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一般以小微企业为主,向市场提供服务或商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其中包括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进行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大学生创业企业是一类具有创新性的开拓性企业,并且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成长性。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为了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3]。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两年内自主创业,到创业实体所在地的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本)在50万元以下的,允许分期到位,首期到位资金不低于注册资本的10%(出资额不低于3万元),1年内实缴注册资本追加到50%以上,余款可在3年内分期到位[4]。 3.负债经营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5]。同时负债经营也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在一定阶段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创业企业不排除完全靠自有资金进行生产经营的,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不具备这种条件。此外,完全使用自有资金来满足企业的扩大和再生产是很难的,企业可能会因此丧失很多发展机会。负债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和借鸡下蛋相同的原理,其融资过程具有成本低、弹性丰富、速度快捷和风险较高的特点。负债经营的产生原因主要分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包括:第一,财务意识薄弱,管理能力不足;第二,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足;第三,企业融资信誉不强。外在原因包括:第一,大学生创业企业市场竞争力薄弱;第二,融资渠道的局限性;第三,外部支持体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度负债经营的观念 当前,大学生创业企业由于缺少负债经营经历和相应监管约束,很多企业一味地高负债,导致深陷严重的债务死角。一些运营者总是想充分使用负债经营途径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造成债台高筑。另一部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经营者过于规避风险而舍弃利用负债经营来快速发展企业的机会,进而延缓了企业的发展,甚至被后起之秀挤出竞争市场。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存在欠缺调研和科学论证、人云亦云、盲目投资和债务目的不确定的问题,管理层欠缺适度负债的管理理念,风险防范意识弱,财务制度不科学。 2.筹资方式单一 大学生创业企业负债经营,无非是通过贷款和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来实现[6]。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大,按《公司法》规定,发行证券在条件上、额度上及用途上都受到诸多限制。利用融资租赁筹集资金购买设备,这种方式比借款灵活快速,并且筹集资金的限制条件较少,不过其成本要远高于借款的利息费用。商业信用虽然容易取得,但是资金占用期限短、数量有限。目前,对大多数不进行风险融资的创业企业来说,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成为大学生创业企业实现负债经营最有效的路径。在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贷款的过程中,贷款超过所需金额就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和超出那部分资金的闲置,甚至在贷款期限到期时因负债过多而无法偿还。相反,大学生创业企业也有可能因为不能及时足量地得到资金补充而使企业的业务运营出现问题,甚至破产。因此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应该量力而行。 3.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一般是指企业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两者之间的比例。在企业筹资管理活动中,如何合理安排企业资金构成比例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债务融资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变低。所以,企业必须权衡财务风险与资成本的关系,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可以用最低综合成本的资本结构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很多时候,企业的沉重财务负担和不能及时偿还债务等财务危机的发生都是因为其资本结构的不合理而导致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短期债务很多而长期债务很少,那么说明这个企业非常依赖银行。当该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超出某一水平时,一旦企业不能按约定偿付借款,企业将因自身信誉不好而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增加。 4.风险意识薄弱,预警机制不健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的风险预防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致使其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有的甚至把财务风险管理直接忽略。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设立初期且管理者经验不足,在管理过程中直接省略了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立,造成了企业不健全或者根本不存在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管理的缺失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夺命的弱点,因此尽早建立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还没有制定出非常规范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也没有全面确立完整的市场风险机制。完整的市场风险机制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企业如果面对的风险较高,那么它所获得的利润也要相对较高,并且面对风险的各项预警机制要相对更完善。 三、解决对策 1.适度负债经营 大学生创业企业在资本市场日渐成熟、市场体系日益完善的有利环境下建立的,要对传统经营观念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借鉴成熟的现代管理理念,为企业更高更远的发展提供动力。负债经营作为现代管理理念的成员之一,可帮助企业迅速筹集资金,捕捉市场时机,降低机会成本,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企业应选择适应自己的筹资渠道,采取最经济的方法举借所需资金。首先要考虑经营策略,一个企业的富有程度不能简单地看自有资金,还要看企业如何去运用社会借贷资本与偿还债务的能力大小。企业选择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其借款利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如果借款利率高于或者等于息税前利润率则不应该选择借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同时尽量降低当前债务规模,转而选择股权筹资的方式。 2.转变经营观念,多方融资 由于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规模都比较小,融资结构比较简单。在当前资本市场已经较为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创业企业融资的方式已经从单一的向银行借入贷款,逐步走向拥有多种筹资渠道可供选择。大学生创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资金需求量的多少、资金使用时间的长短和期望借款利率的多少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无论是选择银行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借款,还是发行商业票据,亦或是引进资金或借助创业基金,都是大学生创业企业不错的选择。一个企业的负债偿还能力直接与企业的负债率有关,企业负债率一般以资产负债率来表示。通常情况下,在积极的杠杆率前提下,企业的利润与负债规模呈现正相关,资本利润率也相应更高。这种配置对于所有者来说是梦寐以求的,因为企业用别人家的鸡为自己产下了蛋,增加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不过对于债权人而言,这无疑增大了其债权的回收风险。债权人为保障债务的安全,往往会提前收回贷款,企业可能会因此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因此企业在做出筹集资金决策之前,应结合自身实力和自身需求充分估计资金筹集规模和方式,做到量体裁衣。 3.合理配置资金,优化资本结构 在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必须保证合理的股权和债权的比例,使其自身的债务规模保持在相对稳定安全的水平,并且始终保持在自身有利控制的范围内,为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假如一个企业的大部分资产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同时拥有大量的应纳税所得额,那么该企业就可以使资产负债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反之,如果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为了降低其风险,就应该适当调整其负债规模,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若企业零债务资本,其零筹资风险换来的是高资金成本和低收益。反之,企业的零股权资本的结果是零负债能力。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立初期受到规模限制和相对较低的财务风险承受能力限制,所以合理负债、完善资本结构就变得更重要。 4.树立风险意识 大学生创业企业由于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状况,若企业不能未雨绸缪就会处处被突发状况所牵制,最终被现实困难所打败。所以,企业在对各项财务风险和非财务风险进行详细了解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应创建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应对机制。负债风险主要由企业负债规模过大或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所以企业应充分考虑本企业与行业特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规模与结构,分析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的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债务风险进行控制,当企业债务超过警戒线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其资本结构,力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为了缓解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还债压力,企业要做好规划,在各还款期限之间和还款金额方面设计一定的缓冲期。 结语 作为筹集资金的主要手段,负债经营也是大学生创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必备选择。企业负债经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最低综合资金成本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大学生创业企业采用负债经营方式可以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力求自身经济影响,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作为企业必须严格、科学地遵循财务原理,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树立风险意识,准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尺度,控制好负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与合理调度资金,保证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我国要切实深化金融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从而给予大学生创业企业与国有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谈企业适度负债经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负债经营的道路。负债经营能有效弥补企业资金不足,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负债经营收益与风险并存。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度负债。 [关键词]企业负债经营;适度负债;利弊分析 1 负债经营的概念 负债是指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企业有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负债经营是指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或不能满足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时,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从而使企业资金得到补充,并运用这些资金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现代企业经营方式。负债经营是使用债权人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目的是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负债经营筹集资金不同于股权筹资。股权筹资是随企业经营的好坏支付股利,如果企业经营效益好,则相应支付股利多点,反之,则支付股利少点,甚至企业经营失败,出现亏损时,可以不支付股利;而负债经营则必须到期支付一定的利息和相关费用,即资金成本。与企业经营的效益无关,无论企业经营是否成功都必须到期还本付息。英国有谚语:什么是金融家?就是天晴时借给你一把伞,下雨时再凶巴巴地把伞收回去。 2 负债经营利弊分析 2.1 负债筹资更方便、快捷 当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筹资:一种是负债,一种是发行股票。而与发行股票筹资相比,负债筹资相对来讲更方便、快捷,不是每个企业都能通过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如果是向银行贷款,只要有相关资产作抵押,并通过了银行的考核,一般银行就会放贷;而银行就是通过存贷差生存的,特别是企业短期内资金不足,又急需资金时,就更应选择负债筹资。可见,企业负债筹资通常比其他方式筹资更方便、快捷。 2.2 适度负债有利于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后盾。而负债经营则可以帮助企业筹集充足的资金,用于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有了充足的资金,才可以加强科技投入,研发出新产品,有了新产品再加之强势广告,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2.3 适度负债经营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负债筹资的企业要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所以企业经营者就更加注意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企业必须加强资金的合理利用,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防止资金的闲置浪费。树立成本意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尽量做到产、供、销平衡,只有管理搞好了,才能使企业更上一层楼。 2.4 适度负债经营有利于保持所有者的控股权 相对于发行股票筹资,负债筹资不影响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能有效保护原有股东的权益。因为负债筹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债权人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没有表决权,也不参与企业净利润的分配,只到期收回本息。所以,适度负债经营有利于保持所有者的控股权。但是否负债经营没缺点呢?NO,有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负债经营的企业都有还本付息的义务。如果不能实现预期收益,就有可能无法按期还本付息,必然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资金如同企业的血液,没血就会死掉。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是中国大陆液晶领域综合实力很强的高科技企业,但2002年京东方盲目负债,以3.8亿美元收购现代液晶生产业务,使得京东方一度陷入巨亏泥潭,无法偿还债务,2007年3月23日,京东方科技集团不得不出售其子公司京东方光电78.04%股份,用于偿还其债务。京东方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过渡负债、没考虑企业的自身承受能力,盲目扩张。可见,负债经营有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另外,银行的利率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利率上调,则负债经营的企业要支付更多的利息,资金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特别是借款数额大时,企业所背负的财务负担就更重。 3 负债经营的措施和手段 3.1 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3.1.1 息税前利润率应高于借款时利息率 企业负债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因此负债经营的前提是息税前利润率必须高于借款时的利息率,否则就会得不偿失。息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这个指标反映的是企业每投入一元的资产所能获取的利润,当息税前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表明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在支付了借款利息后仍能获利,即发挥了财务杠杆作用,企业可以大胆地负债经营。 3.1.2 偿债能力分析 (1) Bl资产负债率分析。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和资产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企业以其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负债率为50%左右为宜。如果资产负债率太高,过度负债,则企业将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严重的还可能使企业破产。 (2) B2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00%。这个比率越高,表明企业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表明企业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弱。短期偿债能力越弱,企业越有可能破产。 (3) B3产权比率分析。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比,它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4:6为宜,但不绝对,经济繁荣时期,产权比率高,高风险高收益;经济萎缩时,可采用两低的财务结构。 3.2 负债的量与度要适应社会经济环境 当经济萧条时,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疲软,消费不足,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生产相对过剩,这时企业应尽量减少负债。 3.3 负债经营要考虑行业因素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企业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适度负债。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可观的行业可以适度增加负债,以便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当前环保企业应该是很有前途的行业,全球都在重视环保。而市场饱和的行业,则应该减少负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过剩,房子卖不出而银行利息照付,与之相关的建材行业就应尽量减少负债经营。 3.4 负债结构要适当 通常情况下短期负债的利息要低于长期负债的利息。但短期负债必须在短期内偿还,这就要求企业在短期内资金周转灵活,否则因经营风险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短期债务的风险较大,企业在选择时要谨慎。长期负债不会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还款压力,企业可以长期使用。因此,企业在选择负债经营时,一般以长期负债为主,短期负债为辅。 4 结论 总之,负债经营能有效弥补企业资金不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筹资的有效途径。但负债经营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度负债,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合理有效地规避风险,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关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问题的探讨 摘 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需要量不断增加,筹资渠道和方式也不断加,负债经营已是企业经营必要的策略。如何利用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以及如何将此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杠杆;风险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筹集资金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企业可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金,而为了考虑资金成本及资金结构等问题,负债经营也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以提高企业融资的综合经济效益。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和债务资金比例不合理,负债程度较高的现象,甚至已经远远超过行业和国际上的评估标准,有些企业更是高风险负债,负债率大于警界线,盲目利用负债经营,忽视债务风险,长期持续过渡负债严重困扰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企业持续经营陷入困境 。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与原因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主要以营策略之一,是企业通过负债合理地利用债务,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收益。把负债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最大限度使用资金,给企业带来经营上的优势,原因如下 : 1、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财务杠杆是指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运用财务杠杆,企业可获得一定大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也承受相应的财务风险,对此可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不论企业经营利润多少,在资金结构一定时,债务利息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当企业EBIT(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1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企业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这种现象称之为财务杠杆利益。在资金结构一定时,债务利息保持不变的话,随着EBIT的增长,税后利润增长的速度更快。 2、负债资金可以补充企业经营所需资金,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只靠权益资金的筹集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能够扩展更多的筹资渠道和方式,提供企业足够的资金需要量,且负债筹资比较容易获得资金,借款的弹性也比较大,使用灵活。 3、负债经营可以调整企业资金结构,降低企业筹资成本。资金成本关系到企业经营的长期发展,通过负债资金可以调节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债务的筹资费用比股权资本低,而且,负债的利息在会计账务处理中计入到财务费用中,而财务费用是在税前利润中扣除的,所以,负债的利息起到了抵减税款的作用,降低企业筹资成本。 4、负债经营保证了企业的控制权。企业的债权人是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无权干预企业管理事务,则债务的增加不会分散原有股东的控制权,他们只是获取固定的利息回报。 二、负债经营面临的风险 1、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有着时间、固定利息等因素的限制,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举债而带来的风险。因为借款利息费用固定,当企业资金紧张、经营状况不佳时,将带来所有者权益下将,导致企业无法按期支付到期债务本息,影响企业信誉,甚至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如上海航空公司,以负债为主要经营方式,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信用举例经营,破产前三年的负债率都在90%左右,巨大的财务风险降低了自由资金的实际收益率,加上油价持续上涨,市场竞争激烈,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高,投资报酬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悲剧终于产生了,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导致企业不得不退市摘牌。 2、财务杠杆的负效应产生企业收益降低的风险 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当企业EBIT减少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这就会大幅度减少普通股盈余,即税后利润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企业欲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在杠杆利益与风险之间做出权衡。 3、企业面临再筹资困难的风险 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资产中负债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此指标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雄厚,财务状况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加,增加财务风险,使债权人对企业偿债的保证能力怀疑,降低企业信誉度,对以后企业的筹资能力产生影响。 三、降低负债经营风险的对策 负债经营以企业带来更多的优势,但同时又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如何将风险降至最低,最大限度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是企业要解决的。 1、准确预测资金需要量 资金需要量是筹资首要考虑的问题,确定企业筹集负债资金的数量要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合理的负债资金需要量,既要保证流动资金的供应,又要保证固定资金的供应。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企业生产活动的现实资料,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为企业科学预测需要量提供充分的依据。考虑企业现金流量,对企业的不变资金、变动资金预测,对销售情况变动产生的资金流量进行计算,得到负债资金的额度。 2、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避免盲目扩张负债经营。企业负债水平高,利息负担就严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这就是有人称之为的企业为银行打工。要制定合理的筹资方案,保证稳定资金结构,分析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确定负债规模,当企业的投资利润率大企业需要支付的利息率时,企业就可以适度扩大负债规模,提高负债资金比例,借入的资金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则减少负债或放弃负债,否则威胁到企业的继续经营。有的企业举债之后,即保持原有的盈利能力,又降低了资金成本,优化了财务结构;有的企业举债之后,却陷入的沉重的债务危机中。所以,举债的先决条件是资收益率要大于负债成本。 3、确定负债的时间 资金具有时间价值,因此在筹集负债资金之前,企业财务人员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确定投放资金的时间,按资金价值的原理计算不同情况下的资金时间价值。合理、适时地安排企业资金筹集的时间,既能避免过早筹集资金导致资金闲置,产生无畏的利息支出,又能防止筹措资金的时间滞后,错失资金投放的最佳时间,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4、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保障企业偿债能力。企业筹措到资金后,选择适当的投资方案,加强财务管理,增加资金循环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的运营效率,以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够保证资金偿还债务,从而能够缓解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压力和风险。同时,充分考虑企业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建立必要的财务预警系统。 总之,企业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但同时必须重视其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尽可能避免或控制其不利因素,掌握防御措施,把握好财务杠杆的尺度。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企业合理负债经营策略分析 摘 要:在市场经济中,为市场份额最大化的利益所驱使,负债经营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已成为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负债管理风险也不容忽视。本文将权衡其利弊,从企业的产品周期,资本结构,偿债能力等角度探讨经营策略,分析企业的负债管理。 关键词:现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策略 一、负债经营概述 企业通过借款方式并需付出筹集资金实际成本的债务资金是负债经营,而流动负债中的应付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是不需要付出资金成本的项目,不属于负债经营的内容。 二、负债经营的优势 1.弥补自有资金不足 企业通过产品质量升级、研发新产品等方式来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以处于优势竞争地位时,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可以填补资金短缺的空位。 2.有利于企业抵制通货膨胀 在当前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钱不值钱了而偿还企业债务的标准仍是账面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好处。若能确定有效的经济发展趋势,公司将能够作出适当的融资方案,如面对通货膨胀,企业可以借更多的长期债务。 3.不会使股东控制权多样化 发行股票作为企业集资的一种方式,会弱化原有股东控制权。但是负债经营是采用到期还本的方式获得资金,债权人只享有收回本金和利息的权利,不能参与公司的决策以帮助保持公司控制权。 三、负债经营的风险 债务管理要求公司必须按照期限支付本金和利息,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限制了债务融资的能力。如果加上还款期限相对集中的情况,巨额资金要求在短期内清偿,企业资金的正常使用和周转也会受到影响。 四、企业合理负债经营的策略 1.确定产品周期 (1)产品开发阶段。此时因产品新开发,市场知名度相对较低,因而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小,企业一般是根据对产品发展前景的预测来决定其负债策略。如果企业预测新产品未来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企业会倾向于采用长期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支持,如此就可维持原来产品的正常生产经营,又给予新产品充足的资金支持。 (2)产品营销阶段。此时新产品各方面的研发已基本完成,得力于前期市场的试水,如今产品销量可观,市场发展迅速,根据发展形势,预测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时企业可以大量引入长期负债,让财务杠杆充分发挥其作用。 (3)产品成熟阶段。此时新产品已成为成熟产品,产品的发展速度开始下降,企业也开始减少对该产品的资金投入,但这并不影响该产品成为企业重要的巨大的现金来源的现实。这时企业应尽量避免引入长期债券,偶尔出现的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应采用短期借款的方式来解决。 (4)产品衰退阶段。此时产品的市场发展空间已极小,如果企业不对产品进行升级研发,那么,只需借入短期借款解决偶发的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即可。但如果企业想对产品进行新一轮的研发升级,让其继续在市场上发挥后续力量,则可采取长期借款的方式,此时企业的负债比率可以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 2.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 (1)企业偿债能力的常用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①流动比率由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对应的程度,揭示了安全债务偿还的流动比率指标。一般而言,较高的比值说明有较强的企业短期偿付能力。现实情况中,因为资产变现的不确定性及呆账的存在,要求流动比率大于1,这样在流动资产变现发生一定程度的障碍时,企业才有一定的缓冲余地。②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对应程度的比值且该比值需在同一时点上。较高的速动比率对应较强的企业偿债能力。该指标的国际公认标准为1:1。③企业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合计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倍数关系构成了,利息保障倍数。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在同一时期。它揭示了一种保障程度,反映了同期偿还所有债务利息的水平。企业若想确保利息支付的正常进行,则要使该指标至少要大于1,而且较大的指标值对应较强的偿付利息能力。④资产负债率是总负债对应总资产的比值,且该对应比值发生在同一时点。它反映物资保证程度,是对债务清偿而言的。资产负债率更是一种指标,可以看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从股东的角度看,只要率负债利率小于总资产收益率,加大债务比率就可以造福于股东。 (2)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都属于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这几个个比率均揭示了与其相应的周转速度。较高的总资产、存货周转率和较少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对应较高的资产运营效率,以此带来企业较强的资金流动性,缓解流动资金短缺的压力通过短期负债的方式。 (3)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当负债利率小于企业总资产报酬率,且该种情况发生在同一时期时,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报酬,该报酬是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取得的。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当企业成功负债融资后,该如何管理好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呢?在企业做投资决策时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比如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提高存货周转速度来增加销售利润率,比如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高收益的项目,实现资金快速周转。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浅析经营性负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摘要:本文在传统杜邦分析法的基础上,将企业负债划分为金融性负债与经营性负债,定义出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与经营性负债对权益乘数贡献程度两个指标,通过对万科地产近年财务指标的纵向比较分析,以及与保利地产、招商地产、金地集团的横向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充分运用经营性负债,有助于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并且在维持同等权益乘数的情况下,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越大,所需的利息支出就越少的结论。 关键词:经营性负债 盈利能力 杜邦分析法 权益乘数 在杜邦分析法的相关研究中,对资产报酬率的研究较多,在权益乘数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本文在将企业负债划分为经营性负债与金融性负债的基础上,从经营性负债的角度,探讨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一、经营性负债 根据企业资金来源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可将企业的负债划分为金融性负债与经营性负债,其中,金融性负债是指企业从金融市场取得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借入金融性负债时,通常会伴随发生利息支出等财务费用;经营性负债是指企业因日常业务运营而产生的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其他应付款等,经营性负债发生时,往往不需要伴随有利息支出,因而成本较金融性负债低。 (一)传统杜邦分析法中的经营性负债。由于本文研究重点是经营性负债,为简便起见,采用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公式: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资产报酬率×(总资产÷股东权益)=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负债)÷股东权益] =资产报酬率×(1+负债÷股东权益)。 而权益乘数可以划分为金融性负债与经营性负债,因此有: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1+负债÷股东权益)=资产报酬率×[1+(经营性负债+金融性负债)÷股东权益]= 资产报酬率×(1+经营性负债÷股东权益+金融性负债÷股东权益)。 为了衡量经营性负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本文提出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与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对权益乘数贡献程度的概念,即: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经营性负债÷股东权益;经营性负债对权益乘数的贡献程度=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权益乘数。 相应的,金融性负债也有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即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金融性负债÷股东权益,进而有:权益乘数=1+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1+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企业在资本报酬率维持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权益乘数的增加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进而提升企业的营业利润,而权益乘数的增加可以通过提升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提升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或二者同时提升的方式进行。其中,金融性负债通常具有一定的融资成本,而经营性负债利息几乎为零,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不输于金融性负债的运用效果,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经营性负债的成本优势,扩大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 (二)扩大经营性负债策略的应用。扩大经营性负债的策略,主要是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增强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或客户的议价能力,进而低成本或零成本占用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根据运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以占用上游供应商资金为主的经营性负债策略。运用此类策略的企业,往往具有规模较大、采购数量较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压低上游采购价格、延期支付采购货款等方式,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典型企业比如苏宁、国美等大规模流通企业。 2.以占用下游经销商或客户资金为主的经营性负债策略。运用此类策略的企业,通常具有产品受市场欢迎、品牌美誉度高的特点,可以采取向经销商或客户收取订货保证金、提前支付产品费用等方式,加快资金的回笼,如通信、教育等行业。 3.同时占用上下游资金的经营性负债策略。运用此类策略的企业,同时采取面向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的资金占用方法,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二、经营性负债对万科地产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取。基于房地产企业具有负债率高、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同时,房地产行业又具有商品房预售、延期支付工程建设款、工程物资款等优势,可有效运用经营性负债策略,因此,房地产企业适合作为衡量经营性负债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对象。本文以万科地产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A股上市的四大房地产企业:保利地产、招商地产、金地集团作为对比对象,探讨经营性负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性负债的构成。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性负债主要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其中,应付账款与应付票据主要是指支付给建筑商、建材商、设计公司、园林公司等上游供应商的资金,预收账款主要是预收房款,虽然以流动负债的形式列于资产负债表上,但一般不需要还款,而是结转成收入。 (三)经营性负债对提升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本文以2013年万科地产、保利地产、招商地产与金地集团的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反映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并按照杜邦分析法将其分解为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四家房地产企业中,万科地产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名第一,其次为保利地产,而在资产报酬率方面,万科地产与保利地产分列二三位,但在权益乘数方面,又并列第一位。根据杜邦分析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出万科地产在资产报酬率上不是很突出,但净资产收益率又位列第一的主要原因是权益乘数对万科地产的净资产收益率贡献较多,导致其盈利能力排在前列,因此,需要对权益乘数展开进一步分析。 将权益乘数划分为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与金融性负债权益比例(见表2),万科地产的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为2.81,位列四家房地产企业之首,而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为0.74,低于其他三家房地产企业,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对权益乘数的贡献程度达到61.77%,远高于保利地产、招商地产、金地集团, 从而可以合理推断出权益乘数中的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是导致万科地产的权益乘数排在四大房地产企业首位的主要原因,同时表明万科地产作为国内业界的代表,在利用经营性负债、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盈利能力方面做得较为出色。 从万科地产近五年的经营性负债相关指标的变化来看(见表3),资产报酬率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价格、材料、人工等价格的上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万科地产的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上却呈上升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权益乘数的不断上升。而权益乘数中,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的上升最为明显,从2009年的1.31上升至2013年的2.81。从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对权益乘数贡献程度的变动来看,经营性负债对总体权益乘数的贡献程度呈增长趋势,2013年已达到61.77%。同时期内,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却维持在0.72至0.89之间,并无明显上升态势。 因此,可以认为万科地产在资产报酬率呈下降的态势下,仍能保持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经营负债水平的提高对公司权益乘数的拉升作用。 三、研究结论 本文以万科地产为研究对象,运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方法,充分探讨了经营性负债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一)运用经营性负债的优势,有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通过万科地产历年的相关财务指标体系来看,其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对权益乘数的贡献水平逐年攀升,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不断下降,在成本上升、毛利空间缩小的形势下,通过扩大经营性负债水平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越大,维持同等权益乘数所需的利息支出就越少。2013年万科地产与保利地产的权益乘数相同,但万科地产的经营性负债权益比率高于保利地产,而万科地产的金融性负债权益比率又低于保利地产,考虑到经营性负债较金融性负债的成本低,因此,万科地产因金融性负债而产生的利息支出与财务费用较保利地产低。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论企业负债经营 [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负债经营逐渐变成了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但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也为公司增加了负债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环境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局考虑,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把握好时机,确定和选择企业的最佳负债规模和结构,充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不断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就企业负债经营的利弊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意见。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利弊;建议 资金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就好比空气之于人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线生机,就必须不断扩大自身的经济储备,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必然产生对资金的需求。那么,资金从何而来就成了经营者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企业的资金一部分是投资者投入的和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内部积累,另一部分是通过资金的借入来补充资金的空缺。通过多数企业常年的经验累积以及经营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以借款的方式为企业筹资,不单单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补足企业资金链中的空缺,及时扩充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如何借债就是企业经营者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企业经营者必须明确且业的资本结构,明确债权比例关系,找到一个负债风险最低收益最高的平衡点来达到增收效益的目的。 一、负债经营的概念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在自有资金的基础上,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事业等生产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务等形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金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 二、负债经营的优缺点 (一)负债经营的优点 1、有利于保持企业控制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免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那么企业就需要筹措资金,在面临新的筹资决策时,如果通过扩股或增发股票筹措资金,往往会分散和削弱现有股东的控股权及其地位,势必带来股权的稀释,影响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或是出现产权不清、权力让渡不足等现象。而负债经营所筹措的资金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并不影响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并且债权人不享有表决权,不会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2、保持企业的现金流适应运营情况。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单单是为了获得大量的现金,而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保持最适宜的现金流量,让全部资金都能有效运作,获取最大效益。采用负债经营后,当企业获得大量利润并有现金净流入量时,既可以用多余现金偿还债务,降低财务费用,维护企业信誉,又可以将闲置现金进行合适的投资,非常灵活方便。 3、抵制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但是偿还企业的借债时只是根据当时借债时的债务账面价值进行偿还,并不考虑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因此企业在进行还款时实际偿还的价值将会低于借入时的真实价值,这样也会使企业从中获得一部分利益。 (二)负债经营的缺点。负债经营尽管具有以上的优势,但是负债经营并不是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适用的。负债经营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若企业运用不当就可能带来巨大风险,尤其是对于那些资本结构不合理的企业,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反而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向死亡。 1、无力偿付债务的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负债筹资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和每股收益变动性的增加。如果企业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等,这些因素不仅会造成权益资本收效益大幅下降,增加了借债成本,而且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但导致企业资金紧张,而且影响企业信誉。企业也将丧失到期偿债能力,所有者收益将会下降。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负债率越高,股票风险就越大,公司股票价格也必然随着下跌,从而使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失。而且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很多企业因为其资产不能在短期内变现,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只得宣布破产。 2、负债经营规模过度。负债经营规模必须适度,过度扩张会引起财务杠杆的失衡。有的企业在资金紧缺的畸形状态下规模急剧膨胀,不能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并会引起生产经营的中断,窒息企业的发展,而且对还债也造成负面影响;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自有资金,完全依靠负债维持经营。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反之,当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越低,严重时企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 3、再筹资能力下降,筹资风险增加。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将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若是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不愿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三、对于负债经营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要想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预警管理程序和预警体系,加强风险的发现,监控和预警管理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确保财务预警分析工作能有专人负责,并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财务风险分析机制,通过财务风险分析能够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较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包括应急措施、补救办法和改进方案。将这些手段相互结合,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适当的筹资规模和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将企业的债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限定合理的负债数额,制定合理的负债规模。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负债规模通常由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企业经营者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进行规模制定而不是盲目的根据现有的客观数字进行规划,而是应该以数据为参考充分考虑企业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情况等因素,确定最佳负债规模,保持权益资金和负债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进行规划。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比如,长期借款可以固定其利息支出水平,但融资速度慢,而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如果采用短期借款来筹资,则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波动,财务风险也会增加。因此,企业要关注长短期债务的匹配,这样才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 (三)选择适合的债务借入方式。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举债的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向银行借款,发展到可多渠道筹集资金。那么,就需要企业经营者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具体项目上,企业所采用在筹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因此,企业应该将经营方案进行综合考量,确定一个最佳配比方案来进行借债筹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负债经营既是一项财务策略又是一种经营战略,也是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所有者投资报酬的有效手段,适当的利用负债筹资、负债经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权益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但是,在利用其提高经营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企业所有者蒙受损失的风险。因此,企业应正确认识负债与效益的关系,实现负债经营的真正目的,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当的负债比率,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资本结构并尽量贴近最佳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如果企业可以适度负债经营,并对其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会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负债经营只是一种手段,并非任何企业都能适用,也不能完全依赖它来给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要真正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一定要充分开发其他潜力,以到达企业的全面发展。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我国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摘要】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负债经营日渐普遍,给企业带来了颇多好处,但收益与风险并存,负责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研究我国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至关重要,能有效把握负债的尺度,提高收益,降低风险。本文从负债经营的相关理论和必要性入手,结合案例综合分析了负债经营的利弊与潜在的风险,探讨了如何规避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负债经营 财务杠杆 潜在风险 企业资金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就像身体的血液一样。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为了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扩大经营规模,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足够的资金可以用来更新技术,设备改造和扩展企业规模,能够帮助企业抓住机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负债经营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普遍现象,负债成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有利于企业快速融资,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由此可见负债经营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手段,但同时又具有风险。盲目的债务经营可能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加重企业负担,这样的风险可能使企业的经营陷入危境,让企业举步维艰,甚至破产清算。如何进行合理的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成了关键,因此,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时需要结合市场和自身的具体情况,了解负债经营的方式方法,权衡利弊,进行一定的风险控制,降低风险,防范负面影响的产生。 一、负债经营的相关理论及必要性 负债经营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运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赁或者商业信用等举债方式筹集资本,以获取利润为目的,负有偿还债务的责任与义务,支持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1、负债经营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负债经营的基础上,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债权人虽然是资金所有者,但与权益性资金的所有者不同,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和金融活动。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应按照约定,在一定期限内通过资产或劳务的方式偿还债务。债务人还款在法律上具有强制性,债权人的债权受到司法保护。 (3)负债经营的资金成本具有时间价值 资金成本的多少与资金使用时间成正比,资金占用时间越长,资金成本越高。所以企业应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效益。 (4)负债经营的收益与风险并存 负债经营的收益高低,就是比较债务成本与资金利润的高低。高负债尽管有更高的回报,但风险也较高。一般来说企业负债成本与企业获利水平成反比,企业应依据自身获利能力,适度的负债。 2、负债经营的意义 (1)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存在负债利息,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企业可以利用财务杠杆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而企业对负债所需支付的利息是固定的,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和利润增加时,企业的最终留存收益也会增加,获取的资金利润率大于举债需要支付的借款利息率,这多出来的收益全部归股东所有,即负债经营能为企业经营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同时负债产生的利息在税前扣除,可到达抵税的效果。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比同期银行利率高10%,利用银行的借款进行投资经营,仍有10%的额外利润,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 (2)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利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面临着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同样企业也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通货膨胀期间,负债经营下企业的债务偿还金额通常以账面价值为准,并且在到期时才还款付息,通货膨胀率越高,债务的账面价值“越不值钱”,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得到的货币贬值收益就会越大,这实际上也将资金贬值的后果转移给了债权人。同时,企业还款方式比较灵活,到期无法偿还,还可以与债权人协商处理,采取延迟还款期或者降低利息等方案,这也说明企业的负债比例在合理的范围内,越高越好,长期债务比短期债务越多越好。综上,通货膨胀反而使企业从货币贬值上获取好处。 (3)有利于保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增强其责任感 当企业选择负债筹资就会产生相应的债务,债权人具有到期收回借款和利息的权利,债务人有履行债务契约的义务,除此之外,当债务人财务困难时,债权人还具有要求债务人优先清偿债务的权利,但是债权人没有权利参与债务人企业的经营管理、组织决策和利益分配。除了负债,发行股票也是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企业采用这个方式,将分散股权、降低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力。相比之下,负债经营在增加企业资本来源的同时,不会分散股权,也就有利于保持原有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力。 负债经营具有驱动作用,管理者不再是无偿使用自我积累的资金,而要承担还本付息的债务压力。这种需要还款的紧迫感能够使管理者树立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增加责任心,避免产生资金闲置浪费现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然而,负债经营也存在潜在风险,如财务杠杆负效应、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再筹资能力、加重营运成本,对资金周转不利、短期负债比和长期负债比带来不同的风险等。 二、我国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1、过度负债、负债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整体经济成良好发展势头,但有一部分企业陷入了高负债、高风险和低效益的困境,举步维艰。现代企业中,负债被普遍认为是筹集资金最高效快速的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认为负债越少越好的陈旧观念已被淘汰,但过度的负债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不容忽视。 资产负债比例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衡量负债是否过度的一个常用指标,一般而言,50%被认为是相对合理的比率,高于50%被认为具有过度负债的风险,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通过调查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过高,近五年来,根据对我国企业近5年来清产核资结果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5%左右,一些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乃至高达80%及以上。站在部分行业的角度来看,2009到201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69.6%,其中华侨城、保利、招商地产等24家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指标均超过了75%。在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也在67%左右,尤其是在2013年,国内大型重点钢铁企业的财务费用增至786.3亿元左右,约等于当年利润的3.5倍,在2014年的头一个季度,从中国钢铁协会的数据可以看到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到70%,并且共有34家企业超过了80%。一些高负债的企业,财务费用过高,利润大大流失,资金周转困难,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只能借新债补旧债,最终债台高筑,甚至资不抵债。 另外,负债结构比也是衡量负债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短期负债/长期负债达到50%较为合理。抽样统计显示我国绝大部分企业这一数据超过50%,存在短期负债过度,长期负债不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流动负债用以维持日常经营,长期负债则用以投资长期项目。如果企业有许多长期投资项目,过度的流动负债将无法满足长期投资的需求,因为流动负债借款期短,需要不断的举新债,一旦后续借款没有跟上,资金无法周转,经营陷入困境。 2、缺乏现代融资意识 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较差,获利能力不足,欠缺必要的市场运行机制,因而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资金积累体系,当盲目扩张规模、资金周转困难时,不得不走上过度负债的道路。甚至有的管理者欠缺现代管理理念,依然没有转变旧观念,不能正确认识利润与债务杠杆之间的关系,仍然依靠自身“滚雪球”的方式来“存钱”融资,或者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不熟悉其他现代融资工具,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三角债问题严重,这是一种高风险的状态,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陷入财务危机。 三、企业如何合理进行负债经营 1、优化资产结构 资本结构指企业各类资本所占的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则指债权人权益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资本结构比率通常包括: (1)股东权益比率(净资产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100% 反映了企业资本中有多大比例源于所有者,该比率应当适中,并非越大越好,对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权益比率最好维持在50%左右。过小表示企业负债过度,过大则意味着企业不善于运用负债经营方式,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正作用为股东赚取更大的利润。 (2)资产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是指债务总额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大小,财务分析中的负债规模通常就是由上述比率来表示。它能够反映企业利用债务资金进行负债经营的能力,也能反映企业偿债风险的大小,即与企业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负债经营的理想状态即时在低成本、低风险下,获取最多的债务资金,抓住投资机遇,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也是负债经营所追求的目标。对于投资者或股东而言,最想看到的是在财务杠杆效应下企业债务越增加、利润越高,资本利润率提高了也就能为股东带来更多的利益。但站在债权人的角度,最想看到这个指标保持尽可能低的水平,否则他们债权人将承担的较大的借款风险。通常来说,这一指标的经验理想水平是40%至60%,当然这需要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形来分析,如果企业没有发生债务危机、且经营良好,应当尽量选择高负债水平,这样才能够有效抓住投资机遇来发展壮大,又不必时刻面对财务危机。 (3)长期负债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100% 这个指标反映了长期负债占整个长期营运资金的比重,总体上反映了企业债务状况。比重过小,表明公司负债的资本化程度低,但长期偿债压力小;过大则表明公司负债的资本化程度高,但长期偿债压力非常大。综上,该指标不宜过高,一般应在20%左右。 (4)固定资产与股东权益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与股东权益比率=(固定资产÷股东权益)×100% 该比率表示权益资本中有多少资金是用于固定资产购置,这个比率若小于1,代表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支出都是出自所有者资本,没有借钱买固定资产,代表企业有稳健的资本机构,公司经营较为稳定。相反,固定资本与股东权益之比大于1,说明企业的固定资产支出不是全部出自所有者资本,而是有一部分是出自借款,这就会产生很大的财务风险,如果债务无法按时还清,就需要变卖固定资产来还债,所以这样的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够稳健。因此,该比率为2/3左右为宜。 此外,企业还可以参考利息保障倍数,即使用息税前利润(EBIT)与利息费用之比来分析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这个指标用以衡量企业的获利实力对其偿还债务利息的保障水平,它是公司高层在决策负债经营时考虑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对企业而言利息保障倍数最少应高于1才是合理的,对债权人而言,比例越高,其债权的安全程度越高。 资本结构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它对企业的偿债水平和再融资能力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减少负债的成本,并且对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至关重要,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应顺应市场变动,将资本结构调节到最适合公司实际的状态。 2、优化负债内部结构 合理的资本结构调整,把握债务规模是重要的,同时债务管理控制风险,企业应注重优化负债内部结构,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负债的内部结构,是指各种企业债务的数量比例关系,特别是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比率,低成本,高风险的短期负债,成本高,弹性小,风险小的长期负债,企业在作出决策时,应结合企业财务水平,操作条件,确定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尤其要注意短期债务的比例,避免了早期的还款期过于集中和还款高峰。 3、提高企业风险意识 企业面对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实行负债经营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企业经营者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建立有利的公共关系,这对降低筹资难度和成本十分重要。其次,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处的环境交错变换,很有可能发生这种现实的发展状态与管理层预估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企业需制定风险规避方案,及时预测和防备负债经营风险。如果管理高层能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要么选择降低经营风险的合理的债务融资计划,并通过财务预警机制,降低融资风险,从而使风险减少到最小,避免金融危机。 4、提高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通常指的是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之比,提高资产的流动能力即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有利于实现短期偿债,使企业按期还款付息,因此高流动性能够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分析资产流动性的指标有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的周转率。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保持在2以上,速动比率保持在1以上最好。但也不是越高越好,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四、负债经营案例分析――万科 1、企业简介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于80年代末期开始投资房地产,并在短短3年内上市交易。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万科创造了惊人的销售成绩,2010年至2013年,每年卖出6万余套的住宅,截止2013年底,万科销售总量已达到了1890万平米,销售额高达1982亿元。万科作为房地产界的领头羊,其产品遍布全国各地,国内主要城市都有万科的住宅业务,并于2013年初,首次进军海外市场,通过不断的发展香港和美国的业务,海外市场也越做越大,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除此之外万科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建造了一系列的大型购物商场,打造了属于万科的商业品牌,如万科广场等,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万科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优化企业结构,持续攀升的业绩和规范透明的企业环境,使万科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与资源,但是随着政府不断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信贷条件,房地产交易量严重下滑,关于房地产转折点的论断不断出现,房地产行业的负债风险问题也开始受到了各方关注。在这种对房地产行业不利的形式下,万科企业依然保持良好的盈利势头,这得益于万科成功的负债经营。 2、万科的负债经营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得出,2009到2013年,万科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资产负债率逐年增高,依次为67%、74.69%、77.10%、78.32%、78%。说明在这五年里万科的负债率保持在较大水平,通过举债筹集到的资金很大,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较大的资金支持,万科举债的手段也多种多样,银行借款、发行债券都被合理利用。 但是较高的负债同样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在这五年里万科负债不断攀高,有良好的盈利作后盾,才敢于走这条举债扩张的道路,通过举债筹集了大量资金也为盈利创造了条件,使万科在举债在获益匪浅。 从以上图1和表2可看出,在房地产行业整体受到政府调控压制的条件下,万科利润依然持续上升,拥有良好的盈利状态。通过分析发现,万科除了保持盈利外,还有以下负债风险控制策略。 从表3可以看出,万科的股东权益比在2013年有小幅度增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万科负债增加,相应的偿债风险也在增加。但是,近5年的长期负债比率均小于20%,可以降低一定的偿债压力,且股东权益总额远高于固定资产总额,表面万科资本结构稳健,同时万科利息保障倍数大于1,说明其履行债务合约的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 五、结语 综上所述,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手段,它是一个动态的理财过程,贯彻于整个决策之中。同时负债经营的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企业必须注重加强和改进财务工作,强化风险管理,财务人员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生产销售计划为前提,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风险控制为条件,分析财务数据,运用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风险意识,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策略,负债经营才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努力研究企业负债经营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营,及时更新陈旧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完善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企业适度负债经营问题的探讨 引言:目前很多国内外的企业都选择了负债经营方式,负债在一定条件下能为企业带来利益,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那么如何规避负债经营的风险进而让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利润最大化,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粗浅的讨论及合理解决策略的建议。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资金就像是一个企业体内的血液,如果没有资金那么这个整体将无法运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正常运营,设备技术的改良创新,企业规模的扩大再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仅凭自己手中的资金将很难维持正常的营运开支,这样不但不能使企业机制灵活运转反而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因此负债经营的出现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社会的闲散资金,同时也为企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只要企业能够合理控制负债数量并灵活使用,便会给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企业负债经营潜在的风险 (一)持续增长的负债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 企业债务增加了压力,因为本金和利息支付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合同义务。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可能面临财务危机,财务危机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的现金流。财务危机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企业依法破产费用,企业破产债权人放弃资产的所有权过程中所发生的法律费用、律师和顾问费用。直接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宣布破之前产企业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间接成本。例如,由于企业债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问题,放弃使用该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应商可以拒绝提供商业信用,公司可能会失去大量的优秀员工。所有这些间接成本不直接为企业现金支付,但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随着企业债务的增加,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负债经营将面临利率变动的风险 如果在负债偿还期间,当社会经济正处于通货膨胀,贷款利率的增长则会导致企业资金成本的增加,利息的支出加大,企业收益减少,那么负债经营的企业将陷入困境,给企业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过度负债有可能会引起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债权人投资的前提是自身利益的安全性,就需要被投企业的业务风险是可预测的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股东往往会投资高风险项目,如果项目成功,债权人却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和本金,其余的收入属于股东,由此实现股东财富从债权人转让。如果高风险项目失败,就要由股东和债权人一起承担,而债权人的损失将远远超过股东的损失。尽管债务是一个强大的来解决机构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的工具之一,但它也加深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甚至降低企业价值。 三合理控制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策略 (一)合理选择企业负债的来源 对于企业负债经营,一般都应提前做好风险预测,掌握负债经营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程度的报酬与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负债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1、银行借款,在我国向银行借款依然还是企业的首选方式,但对于贷款额度较大的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2、向资金市场拆借。是通过资金市场将一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通过金融机构将这些筹集的闲散资金借给需要短期使用的企业,但一般成本较高所以借用时间相对会短。3、发行企业债券。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吸收新的股东,速度快数额也大,但如果对外发行,到期可能会产生高额的资金成本所以对于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慎用。4、引进资金。在综合分析考虑汇兑的因素之上,再决定是否引进资金,尽量降低企业成本,也不能盲目借贷。所以,企业在借贷的时候,应该合理搭配资金借贷,保证企业到期有钱可还,避免还款过于集中。 (二)按需举债,量力而行 对于负债的取得,某些企业可能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将日后的债务成本抛于脑后,由于借入资金需要偿还并且还有时间上的断层,这样就会让企业盲目而没有顾忌,最后造成企业亏本破产。因此,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1.行业因素。对于可合理利用负债来抵扣税前利润的高税率行业,可以适当提高自己的负债额度。对于处于发展缓慢,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时间和费用的企业,负债可能在短期内不会为企业带来足够的权益资本收益的企业来说应该减少负债的使用。对于具有行业优势,如垄断或龙头企业的公司来说,经营稳定,可以相对提高负债额度。2.宏观经济环境。当经济萧条,社会购买力下降时,企业收益固然不好,因此应该避免负债。当经济繁荣,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可以适当负债以加速企业发展。3.偿债能力。企业负债的规模应当以自身偿债的能力为依据,偿债能力通常以短期、长期负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分析来决定企业负债的能力。 (三)当机立断,灵活避险 为企业降低风险,企业应该合理制定降低风险的机制。如果企业由于资金匮乏,那么企业就应该通过促销打折等方法积极减少库存产品回收成本减。在企业要投建固定资产或者革新技术的情况下应适当提取税前风险补偿金。在企业长期经营中累计过多应收账款时,应派专人专组进行回收,保证企业资金的充足。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稳健顺利的时候,应该适当为自己塑造形象,多做公益事业,坚定公平诚信的企业原则,提升自身影响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目光,使企业做强做大。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论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控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是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给经营者带来杠杆效应,还能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接着分析了企业负债经营的潜在风险是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以及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再筹能力等,最后从几方面提出了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 【关键词】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负债经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进行银行贷款或者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等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并且通过这些资金进行生产活动,导致企业资产补偿、增值的经营手段。在自由资金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这种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负面作用。要在企业发展以及负债经营风险控制中寻找最佳途径,用比较小的成本在短时间内筹集到适当的资金,获取经济效益。 一、企业负债经营 1.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1)负债经营能够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这方面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员来说,债券性的投资具备固定的收益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成本,跟股权性投资相比,风险比较小,其报酬率也不高。企业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比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要低。其次,企业负债经营能够从“减税效应”中获取收益,因为一个企业进行负债筹资,其支出的利息是税前支付,企业就能获取减少所得税缴纳的利益,实际承担的债务利益也比给投资者支付的股息低的多。在这个两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当资金总额度确定的时候,运用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能够很好的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 (2)负债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杠杆效应 对于企业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来说,属于跟企业盈利水平不相干的一项固定支出项目,当企业的总支出收益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给每一股受益带来更大的变动,这就是财务管理所称的“杠杆效应”。因为这种效应的存在,会在企业资本收益率比负债利率所有者的收益率大的时候取得更大程度的增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负债经营在短时间内提高资本收益率有着很大的意义。 (3)负债经营能够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当遇到通货膨胀状况的时候,企业利用扩大举债的方式进行再生产比自我积累资本更加有效,因为这这样的背景下肯定会出现货币贬值现象,借款跟还款时所出现的利率差异,导致债务人资金偿还的实际价值要比没有通货膨胀时期小很多,也就是债务人把这个货币贬值产生的风险已经转嫁到债权人的身上,这样就能减少损失。 2.企业负债经营的潜在风险 虽然企业负债经营具备以上优势,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毫无节制的实行负债经营。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获取好处的同时也要承担潜在风险,特别是那些资本结构不是特别合理的企业,负债经营不合理可能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1)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筹资,其法定责任就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偿还本金。假如企业负债进行的项目没有获得原定的收益,或者是企业的短期资金运用并不当,甚至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状况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可能导致权益资本的收益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让企业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状况。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企业资金处于更加紧张的局面,还会对企业的信誉度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2)“财务杠杆效应”影响权益资本收益率 企业负债经营出现的“财务杠杆效应”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是众所周知,收益一般都伴随着风险,这样的杠杆效益也可能导致权益资本出现大幅度下滑现象。当企业处在经济发展的低潮阶段的时候,或者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经营不善的时候,因为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的存在,当企业资本收益出现下降的时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下降的速度会更加明显。 (3)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再筹能力 假如企业过度负债,就会导致债务负担加大。如前文所述,当企业债务到期的时候,如不能够按照原来约定的额度来还本付息,就会对企业的信誉产生恶劣的影响。假如是信誉比较好的企业,还能够比较容易进行举新债来偿还旧债,而那些信誉不太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就不会轻易的给这个企业提供资金,所以,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再筹能力。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负债经营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是投资的主体,也是进行收益分配的主体,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已经不存在了。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就必须要有适当的投入。当企业自有资本出现短缺的状况下,利用举债进行投入便顺理成章。要对企业负债经营进行风险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企业的负债规模跟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的认同程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而资产负债率跟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当处在正杠杆率的状况下,企业的举债越大,其利润空间就越大,当然这种结构对所有者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因为企业是在用别人的资金进行企业运营,增加了所有者的权益,但是对于债权人来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就需要承担越大的风险。就开始想尽办法来收回贷款,降低风险。这就导致了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甚至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所以,企业的负债规模要受到限制跟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的认同程度相关。对于普通企业来说,资产负债率在百分之三十为安全,百分之四十合适,一旦超出五十就可能出现资金周转难题。此外,还要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偿债能力指标来表示,比较常用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等。比如,企业的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具备比较强的支付能力。 2.确定企业适度的负偾结构 确定企业适度的负偾结构就要考虑企业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在企业负债总额确定的情况下,要安排多少流动负债或者长期负债才更加科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销售状况,假如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销售状况,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现金流量,这样在债务到期的时候能够及时偿还;相反,假如企业销售处在一个相对比较萎靡的状况,就需要很多短期债务同时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第二个是企业资产结构。对于长期资产占据比重比较大的企业来说,要尽可能的少利用短期负债,而流动资产占据比重大的企业则可以多利用流动负债的筹资方式。第三个是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负债结构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在一些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好的国家,经营规模大的企业持有的流动负债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这些大企业能够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成本不高的长期资金。第四个方面是利率状况。对比长期负债利率和短期负债利率,发现两者差距不大的时候,企业一般都会选择长期负债,这样能够减少资金成本。 3.树立风险意识,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强化财务风险机制,让企业能够承担风险责任,进而形式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利,获取相应的收益。首先,要确立风险意识,从法律上明确风险职责,引导企业经营者能够结合企业状况认真筹划,进而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其次,要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要充分利用资金需要量跟资金的使用收益,进一步开展技术方面的预测工作,抓住良好的机遇进行资金管理。充分利用资金供求存在的时间差以及价格方面的差异,进行资金效益的再分配。理清资金的信贷关系,使得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充分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这个比较客观的尺度,按照企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来选择比较好的方案。再次,要给风险承担者一定的权利,包括投资决策权利、资金分配权利等等。最后,要给风险承担者一定的风险报酬,调动其积极性。此外,要健全企业财务风险机制,还要区分企业风险责任,确定风险损失补偿的渠道。企业还要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来应对危机,方便紧急状况下的资金使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筹资的一个手段,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在考虑到其优势的同时还要注重其风险的存在。因为负债经营不只是一项财务策略,同时也是一项经营战略,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现代企业经营意识。只有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树立风险意识,健全财务风险机制,才能让企业的负债经营之路越走越远。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对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对负债经营的适度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策略。 关键词:负债经营;适度性;策略 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供应。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二是借入的资金。通过负债的方式进行筹资,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抵税效应显著。它解决了企业的资金供应问题,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扩大规模,让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了提升,是值得企业选择的一种有效筹资方式。然而不少企业由于过度负债而无力偿还这些债务,进而走下坡路的情形也是有的。每一个选择负债经营的企业,必须慎重考虑负债的适度性问题。 1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一)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负效应 财务杠杆效应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同样也可能造成额外的损失。财务杠杆利益是既定财富在投资人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而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向投资人的转移。随着负债比重的提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变大,进而增加了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者其它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等于或低于负债利息率,那么负债所产生的利润只能或者不足以弥补负债所需的利息,甚至利用权益资本所取得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利息,此时企业不得不以减少权益资本来偿债。这便是财务杠杆负效应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对于负债筹资,企业负有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义务。如果企业对负债筹资的投资项目预期失败,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资金动作不当等,都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此时的企业稍有不慎,便极容易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走向灭亡。 (三)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负债规模受公司规模、公司盈利情况、公司产品等的影响。企业为扩大收入,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物质、人力资源。而随着融资规模的扩大, 融资成本也会增加。一旦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无法按规定期限偿还本金和利息,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其信誉,进而企业再想借入资金的可能性就变小了。 2 对适度性的理解 (一)适度性的条件 (1)不威胁企业的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那么结果只有一个,灭亡。专业一点可以称其为破产。通常情况下,破产的判断标准有两种:一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二是企业的负债数远超过其实有资产。这两种标准的实质就是企业负债经营不合理。负债占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过高,或是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在负债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合理,都会导致财务结构的恶化。企业负债经营的底线就是要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2)能够增加企业盈利 盈利是一个企业设立的宗旨和经营的目的,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将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剩余。无论是向银行借款,还是发行债券,都要支付相应的报酬给债权人。像利息、手续费等便成了企业无论经营好坏都要负担的一项固定费用。因此,企业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应当以增加企业盈利为出发点,力求使负债经营所获收益尽可能多地超过负债经营的成本。 企业通过负债经营增加盈利,同时又保证生产经营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便达到了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最终要求。 (二)适度性的影响因素 由于每个企业的经营特点不同,对负债经营'度'的把握程度也不同,所以负债经营的适度性实质上是企业负债在规模上的适当性。下面将从资本结构、营业周期、经营状况等因素入手,具体分析不同因素给负债规模适当性带来的影响。 (1)资本结构 这里通过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关系,确定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进而作为判断负债规模大小的依据。当流动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时,其短期偿债能力较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较小,此时的资产负债率可以适当高些。当非流动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时,其流动比率较低,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较大,此时的资产负债率不宜过高。就以下两个主要行业比较分析,商业企业中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所以这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可以较其他行业高些。工业企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其设备这类的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无疑是较大的,所以这类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能太高。 (2)营业周期 以商业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比较为例,单从资本结构这个影响因素来看,同是存货占资产总额中的的比重较大,其资产负债率应该相当。然而,由于两者营业周期的不同,两者的资产负债率也因此存在差异。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里,若资产变现能力强,则偿还短期债务的可能性越大,此时可以适当举债。商业企业的营业周期短,商品流通快,短期内获利的机会多,因此可以维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房地产行业的营业周期长,短期内变现能力弱,因此资产负债率不能过高,否者影响到期债务的清偿。 (3)经营状况 一般情况下,处于兴旺时期的企业,其资本利润率会高于市场利率,甚至超过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此时企业所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增强,到期不能清偿债务本息的风险降低,可以适当扩大举债规模,同时借助负债经营的杠杆作用获得更多收益。相反,当企业处于低迷状态,其资本利润率低于市场利率,负债经营的收益不足以抵偿债务成本,此时应控制负债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 (4)客观经济环境 就市场利率分析,当这一指标较低或处于将上升的阶段时,企业可以扩大负债规模。因为较低的贷款利率使举债的成本降低,这便让企业可以以举新债偿还旧债的方式,减少过去负债的利息。同时,在预计贷款利率上升时扩大负债规模,也能起到减少未来负债利息支出的作用。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浅谈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控制 摘 要: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企业提供充足资本,达到用他人资财为企业所有者提供额外收益的目的。但毋庸置疑,企业负债经营存在诸多风险,一旦防范不当将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研究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及防范对策势在必行。 关键词:企业;负债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开源节流,而融资是开源的重要方式。融资又可分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企业通过债务融资获取企业发展和经营的必要资金并加以运用就是负债经营。负债经营可以使现代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产生财务杠杆,优化资本结构,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就我国企业而言,目前企业借贷的资金除了用于流动资产投资,还用于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因此负债经营在我国企业中具有普遍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弥补企业资金短缺的同时,还会给企业造成各种风险(如借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财务风险、借债规模过大带来的破产风险等)。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防范负债经营风险。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第一,负债经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除了与竞争方式有关外,还与企业的竞争规模直接相关。负债经营能够使企业在短期内筹集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大所需的资金,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负债经营有助于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收益。在债务利息率小于投资利润率的前提下,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降低,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第三,负债经营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负债筹资需要承担较大风险,但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虽然承担的财务风险较小,但是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这就意味着企业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筹资的资金成本。此外,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从减税效应中获得效益。 第四,负债经营有助于弥补企业的资金短缺。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弥补资金短缺成为现代企业采用负债经营的最初动机。企业内部的资金是有限的,并且需要相对稳定地存在,然而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并且会随着生产规模和业务的扩展而增加,而负债经营就成为企业弥补资金缺口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一)可能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 企业所有者对负债经营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当负债经营的投资效益率低于其资本成本时,企业必须从所有者享有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偿还债务本息,这将损害所有者的收益。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所有者会因此而抛售股票,同时受到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股票市价将会下跌。 (二)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 企业举借债务必须按时偿还,这就要求负债经营的企业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收不抵支发生亏损,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举债过多,一旦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失误,投入的资金不能收回,那么企业将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走向破产倒闭的境地。 (三)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如果债务负担过重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那么将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影响,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必然不愿再将资金借贷给这样的企业。即使是信誉相对较好的企业,债权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也会提出一些限制性条款来加大企业未来筹资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四)可能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在目前国内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的金融结构体制下,企业普遍存在过度融资和有效整合的问题,任何银行追收到期贷款都可能因为支付问题而导致企业整个集团构成对银行的交叉违约,从而进入对所有债权银行的违约,导致企业资金链的全面断裂。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构建负债经营的风险预警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洞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在进行负债经营时重视财务工作和财务分析,定期开展风险防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处理措施,尽可能降低负债经营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此外,企业经营者还必须强化负债经营的风险意识,准确理解适度负债的含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避免片面追求规模和效益的扩大而造成过度举债。 (二)选择适度的负债比率 为了在避免过度负债的基础上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就必须确定适度的负债比率。只有在资产收益大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企业负债经营才可能发挥其杠杆效应,负债经营产生的收益才可能抵减负债融资的成本支出。企业负债规模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0%~60%比较合适,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过大。因此,经营风险低的企业可以采取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来增加企业收益,而经营风险高的企业应采取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来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三)制定最优的举债方案 企业需要通过对不同举债结构、举债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方能得到最优举债方案: (1)债务结构的决策。企业借入的资金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因此,企业在筹资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三者间的均衡安排,尤其注意短期债务的比重,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和还款高峰过早出现。(2)借贷的利率决策。企业借贷渠道的不同会造成利率的差异,因此企业要在保证借款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利息支出和费用支出,以实现资金成本的最低化,将企业举债经营的风险维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3)借款的数额决策。企业的借款要有科学的限量,不能盲目增加或减少。因此,要做好借款的数额决策,避免借款过多造成的资金浪费和借款过少造成的资金短缺。 (四)密切关注利率的变化 负债的成本由利率高低来决定,因此企业负债要特别关注利率的变化趋势。企业要对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认真调研,根据利率走势来做出准确判断,并由此制定相应的筹资计划。例如,当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多筹资对企业比较有利;当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企业要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的时期时,企业要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的时期时,企业要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要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企业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将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用不当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甚至是破产。因此,企业要对负债经营形成正确认识,对负债经营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进行准确分析和估计,并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谈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扩大自己企业的经营规模,改进企业的生产设备。而扩大规模,改进设备就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由于企业自有资金的局限性,决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资金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采取负债经营的方式来获取所需的资金。 关键词:企业 负债 风险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已成为衡量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负债经营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每一个新生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负债经营也不例外。它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甚至使企业走向灭亡。可以说负债经营的利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如何合理的利用负债经营是企业面临的首选问题。 1.负债及负债经营的概念 1.1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交易的或有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又称债权人权益。负债按照流动性划分,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不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其中短期借款是流动性最强的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主要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 1.2负债经营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负债,合理的利用债务,使企业获得杠杆效益,获取更大的利益。负债经营的目的是使企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充分运用资金来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改进生产设备,以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负债经营也是现代企业经营公司最常用的经营方式。 1.3负债经营应遵循的原则 效益原则。负债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获得投资收益,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企业必须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企业机制,才能创造出较高的利润率。 合理的资金来源原则。只有资金来源合理,才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的正常运行,才不会影响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规模适当原则。企业筹资的规模不仅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且对筹资的效益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企业的资金需要量也是不断变动的。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生产经营情况,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一定的方法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合理的确定筹资规模。既要防止因资金不足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又要防止因资金过多而增加资金成本。 合理的筹资时间原则。企业资金的筹集既不能过早,又不能过迟。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过早筹资,会造成资金的闲散;过迟筹资,会错过最佳的投资时机,甚至造成筹资项目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筹资计划,合理的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2.负债经营的利与弊 2.1负债经营的利 筹资速度快。与权益筹资相比,债务筹资的速度快,以较简单的程序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获得资金。以最快的速度引进先进的技术,更新改进设备,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使自己企业立与不败之地。 起到节税作用。按现行制度规定,负债利息要计入财务费用,并且在所得税前扣除,而权益筹资方式下所支付的利息不能在税前扣除。因此,相对于权益筹资方式筹集资金,负债经营起到了节税作用。即:节税额=财务费用×所得税税率 使财务杠杆得到充分利用,获得投资收益。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股东权益的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称作财务杠杆效应。息税前利润较小幅度的变化会引起每股收益较大幅度的变化。所以,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不仅是经济方式的竞争,还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实力。企业在较短时间内筹集到的资金,可以扩大经营规模,改进设备,参与市场竞争,以较强的实力站稳脚跟。 减少通货膨胀下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是一直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每年几乎都有不同的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企业偿还债务仍以帐面价值为标准,不考虑货币贬值的问题,这样利用借款与还款时的利率差,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小于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时的价值。企业把自己该承担的风险抛给了债权人身上,减少了自己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加大了债权人的损失。 使公司的治理得到更好的控制。由于债权人把资金借给了债务人,为了到期能够收回自己的本金和利息,债权人会对债务人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约束,从而会使债务人公司的经营者更加谨慎、小心、认真地管理企业,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 2.2负债经营的弊 经营风险。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公司或企业,它都普遍存在着经营风险。经营杠杆可以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想使经营风险为零,就得使经营杠杆为1,但这根本是行不通的。只能通过降低固定成本,增加产销量等措施使经营杠杆系数下降,从而是经营风险下降。 财务风险。负债经营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收益和相应的财务风险。而财务杠杆是由财务杠杆系数反映和体现的。 息税前利润较小幅度的变化会引起每股收益较大幅度的变化。财务费用的存在决定了企业存在着财务风险。在资金总额、息税前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债务利息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就越大;反之,负债比率降低,债务利息越低,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就越小。 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在确定企业负债的水平时,应在利益与风险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错误的筹资方式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若企业不根据自身的能力,盲目的举债,不仅加大了公司的偿债能力,而且造成了资金的流失。到期企业若不能还本付息,就有损企业的信誉,使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一旦失去了信任,你也降低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3.如何合理的利用负债经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1企业的经营运转要正常 只有企业的经营正常,才能够想到要拓展企业的规模,由强企业到富企业的蜕变,资金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条件。只要经营正常,得到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才能把他们的资金吸收到自己的企业当中,以使自己企业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2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对负债经营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其真正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 3.3企业要有合理的投资理念 每一个企业都应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率,树立合理的投资理念,对筹集来的资金进行有条不紊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减少债权人、债务人的压力,提高收益水平,使双方都轻松。 4.结论 总之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运作的主要方式,企业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遵守财务规律,不办危害人民、触犯法律的事。树立正确的人生关和风险意识,在争取最大利润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选择合理的经营方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健康的存活下去。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企业负债经营适度性分析 [提要] 运用负债方式获得资金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以壮大公司发展是现代企业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企业应按照本身条件,分析所处环境,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把握好时机,确定企业的最佳负债规模和结构,充分运用财务杠杆效应,选择适当的融资渠道,尽可能避免或控制其不利因素,使企业可以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负债经营;合理负债;企业管理;适度负债 在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出现不断产生对资金的需求。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筹借资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负债经营对企业经营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迅速筹集资金,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并且负债率越高,风险越大。 一、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企业之所以会选择用负债经营来解决在运营过程中所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因为负债经营融资速度快、成本低、方式灵活等优点。 1、便于筹集资金。负债经营能够为企业迅速筹集资金,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发生的一些经济问题。企业在持续的发展中,如果想要夸大生产,他所需要的资金仅靠企业本身累积的话,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数量上也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就算企业经过日积月累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但是因为耽误了时间而错过了投资商机,也就没有意义了。负债经营就能更快地获得资金,使企业能迅速地抓住各种时机更好的发展。 2、保持企业控制权。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时,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导致股权的分离,就势必会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原有股权比例,企业的控制权也不会变动,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 3、使企业得到财务杠杆效益。当企业负债经营时,举债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而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这种利息是计入当期费用的固定费用;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收益。 4、使企业获得节税收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因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等负债而产生的利息支出属于财务费用,列入当期损益,在税前扣除。在同样经营利润的条件下负债经营企业与无债经营企业相比,由于上缴的所得税减少,从而取得部分免税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 5、减少通货膨胀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随着物价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企业负债的利息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这种因为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债务实际贬值的后果,不是企业承担而是债权人所承担了,所以这种情况对企业是有利的。 6、降低综合资金成本。企业的筹资成本包括债务资金成本和股权资金成本,企业借入资金,按期偿还本息,债权人风险较小。企业支付的利息在成本中列支,需要负担所得税。企业除还本付息外,再承担其他经济责任,而发行股票在税后还要支付股利。因此,债务的资金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因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二、负债经营的消极作用 1、负债比率过高,可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就股份制企业而言,当负债率超过允许范围时,负债比率越高,股票风险越大,其市场价格也必然随着下降。这样的财务风险,不仅影响企业所有者权益,而且还会影响到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而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股票持有者就对股票希望降低。 2、财务杠杆负效应降低收益率。当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的时候,企业经营状况进入低潮,那么负债经营所取得的收益就会远远的小于企业所产生的利息支出,那就需要企业权益资金创造的利益对这项支出进行补偿,就进一步地降低了资本收益。而固定的利息负担又会使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下降速度加快。负债经营的杠杆效应使得权益资金收益率的下滑。 3、无力偿债的风险。负债筹资企业,采用举债的方法筹集资金,负有到期偿还本金及利息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负债投资项目不能把握好的经营状况,以及准确的估算起资金利润率,就会导致企业负债经营产生能力低于债务成本。企业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都会使企业权益资本收益下降,进而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风险。结果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且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4、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过度负债,导致企业债务越来越高。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的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如果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也会对企业的经营能力提出质疑,那么企业若想再筹集资金就会很难。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成因 1、经营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税息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债务规模过于膨胀。债务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债务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企业债务的规模过大,会导致投资规模或闲置资金的增多,利息费用支出增加,导致收益降低而增加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债务比重越高,企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受益变化的幅度也增大。所以,债务的规模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大。 3、筹资方式运用不合理。目前,我国企业可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劣,如果选择不当,就会增加企业的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资本结构比例不合理。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5、负债期限结构配比不合理。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6、利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在筹措资金时,可能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企业的筹资风险就会降低;反之,当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筹资风险将会加大。 7、汇率变动因素的影响。企业倘若筹借外币,还可能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当借入的外国货币在借款期间升值时,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实际价值就要高于借入时的价值。当汇率发生反方向变化时,即借入的外币贬值时,可以使借款企业得到“持有收益”,即由于借入外币的贬值,到期仍按借入额归还本金,按原利率支付利息,从而使实际归还本息的价值减少。 8、企业经营决策失误。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四、企业负债的适度性 合理有效的负债经营将使债权人、债务人都从中获利,获取经济上的回报。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方式,因此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念,选择合理负债。合理举债不仅可以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而且还会推动科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偿债能力与现金流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对负债经营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流量角度考虑,企业偿还当前到期债务是要用现款支付的。比如,企业拥有原材料、库存产成品等大量存量资产,并不能说明其当前的偿债能力就一定强。因为,一个负债经营的企业是否有偿债能力,还必须通过比较该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来做出判断和度量。从企业内部看,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内控架构是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决定着企业的现金流管理决策。企业的商业模式可以简化为前期投入资金,销售后将现金回笼,所以注重资本金使用效率,尽量在其商业模式中降低资本金的投入,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地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现金流回笼。在信贷紧张的金融市场中,企业管理者需要从“生产-销售”现金循环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比如产品生产、内部管理、市场环境等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率,缩短现金流动周期,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把现金流尽快回笼。在产品营销策略提升中,尽量减少现金流出或延迟现金支付,鼓励资金尽快回笼。 1、企业的应收、应付账管理。一般企业会在产品卖出之后某个时间范围内回笼资金,供应商供货后则在某个时间范围内支付货款。企业应根据其市场能力,争取缩短资金回笼周期和延迟对供应商货款的付款。 2、资本金管理。对中小型企业而言,股本金一般是中小型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来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增加现金资源的方法就是寻求股东的资本支持。在目前环境下应该尽快与股东方、相关的监管机构商谈,提前把股本金和现金流安排好。 3、资产与负债管理。负债经营是企业持续发展中必然选择,实现企业筹资融资,让资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进行良性循环,如何合理负债是负债经营中的核心问题。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判断负债经营是否对企业有利,改进资金结构确定举债额度,合理地掌握负债比率。选择适当的筹资渠道,采取最好的方式进行举债。 (1)企业规模:企业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的负债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可以用较低的成本筹集到长期资金,所以流动负债较少。 (2)资金来源:企业可以根据借入资金的多少,借入资金的时间长短,以及能够承受的利率,按照不同的方式筹集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向资金市场拆借。 (3)资产结构:如果一个企业长期资产比重较大就应该多利用长期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筹资的方式借入资金,还要避免利用短期债务。流动资产较多的企业就应多利用流动负债进行筹资,加速企业资产的周转,保证债务及时偿还。 (4)资金的期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运用一定的负债,才能使企业负债结构合理。而稳定的现金流量便于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反之,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则企业就会处于经济困难,借入资金就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5)利率:利率的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举债方式。比如,当长期负债的利率和短期负债的利率相差较小时,企业就会更多地使用长期负债。反之,就会使用流动负债,降低资本成本。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能力是不能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重要,资产负债率又是资产结构的中心,企业必须尽量把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的范围。企业要确定合理的负债结构应该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还要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经营规模、现金流量等各种因素来进行合理的研究,以确定合理的负债模式。再次,企业还应加强运营资金的管理,保证足够的偿债资金以及能够及时偿债。严格的管理企业资金,提高企业资金运转速度,合理确认资金的投资量和投资方向,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 企业负债经营论文:浅谈企业财务杠杆与适度负债经营策略 摘 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负债经营会产生财务杠杆效应,负债筹资是已经企业常用的经营手段之一,然而,财务杠杆效应并不等于财务杠杆效益,只有把握好负债时机,合理确定负债资金结构比例,才能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关键词:财务杠杆 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是杠杆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杠杆原理和杠杆效应,表现为: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的利息费用)的存在,当某一财务变量以较小的幅度变动时,会引起另一个相关的财务变量以较大的的幅度发生变动。财务杠杆是企业利用负债来调节资本收益的手段,企业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原理,有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也能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一、财务杠杆的概念及其作用 (一)概念 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利息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杠杆效应,它反应了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此又可称为负债经营、融资杠杆,或者资本杠杆。财务杠杆的目的在于充分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和企业资本结构、财务状况、筹资利息成本、股权收益率、企业发展潜力等情况下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利润。 (二)作用 资金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保障,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负债经营,无论有多少利润,由于有固定性利息费用的存在,当每股利润增大时,每一单位利润所承担的财务费用会相对应的减少,从而使投资者的收益获得更大幅度的提高,这种债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成为财务杠杆作用。 财务杠杆的作用是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来计量,在财务管理学中,其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DFL)=(EPS/EPS)/(EBIT/EBIT)=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为了便于计算,财务杠杆系数可以简化如下: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基期利润总额=EBIT/EBIT-I。从其计量公式中可以看出,每股利润的增长幅度是由息税前的利润增长所引起的,通常,企业的优先股股息和负债利息,不会随着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变动而变动,故企业在利用债务筹资时,可能会给股权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即财务杠杆利益,反之,也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称之为财务杠杆损失。 二、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或损失)与财务风险的因素 我们从财务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存在负债利息费用,财务杠杆系数就会是一个不等于1的数值,这就是财务杠杆效应。如果企业没有负债利息就不会有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在为企业带来财务效用的同时,使企业也承担了相对应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债务资本成本负担而导致的普通股收益波动的风险,负债利息费用的固定负担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根源。财务风险的大小与财务杠杆系数成正比例变动,财务杠杆系数是财务杠杆作用的具体表现,那么影响财务杠杆系数大小的因素也就是影响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或损失)与财务风险的因素。下面我们分别来讨论对其造成影响的三个主要因素: (一)息税前利润(EBIT)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息税前利润提高,财务杠杆系数会相应减小,反之,系数会增大。因此息税前利润(EBIT)与财务杠杆系数成反向变动关系,即企业拥有越强的盈利能力,则其财务杠杆系数越低,因此该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其负债比率,以获得更大的财务杠杆收益。 (二)负债的利息率 负债利息率是指企业所支付的负债筹资费用总额和债务总额之间的比率。在息税前利润率和负债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负债利息率与财务杠杆系数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利息费用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三)资本结构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自占总资本的比重,所以说负债资本比率是影响财务杠杆利益(或损失)和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情况下,负债比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企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维持一个适度的负债比率,企业过高的负债经营意味着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由于财务杠杆的存在,当息税前利润率低于负债的比率时,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则企业普通股每股收益出现更大幅度的降低,此时企业将面临收不抵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增加破产风险。 三、考虑适当的负债比率和筹资组合方式 由于财务杠杆效应的内在因素,企业负债筹资可以是企业所有者获得高于息税前利润率的收益,负债筹资还可以节税和降低资金成本。但是,财务杠杆效应并不等于财务杠杆收益,企业负债程度过高将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等。因此,企业要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应考虑适当的负债比率和筹资组合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确认负债程度 所谓合理负债,是指不能超过企业经济实力超额负债,具体如下: (1)负债时机适当。在经济持续增长时期,经营形势比较繁荣,企业有足够的条件提高其利润,增加其收入总额,则负债经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获取财务杠杆利益,提高资本利润率。在经济不景气或者衰退时期,企业应该收缩负债规模,甚至不实行负债经营策略,以免给收益带来不利影响。 (2)负债规模适当。企业适度提高负债比率能带来节税的好处和资金成本的降低,增加企业价值,但无节制地扩大负债,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企业应以综合资金成本最低、股票市场和公司总价值最大、普通股每股收益最大,财务风险适度为标准。综合考虑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如: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成长率、企业的资产结构、竞争结构、经营者的态度、债权人的态度等因素。依据“传统财务结构理论”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机构。并在今后的负债经营中不断加以调整,以达到资本机构的最优化。 (二)合理地确定负债结构比例 企业所确定的负债结构比例,应该是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负债资金机构比例,某些企业虽然具有偿债能力,但不一定有现金支付能力,所以,企业的负债结构要受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制约。要合理地确定企业的负债资金结构比例,就应该从动态上保证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企业的短期负债最终要由企业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偿还,应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来确定企业的负债水平。当企业在一个年度内需要归还的负债额小于或等于该期间内企业的营业现金净流量时,即使该年度内企业发生筹资困难,也能用营业现金流量归还到期债务,以保证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合理的负债资金结构是最佳资本结构的重要内容,各个企业不存在统一的模式,企业应比较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条件和各种举债方式的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所需且利息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企业还可选择合理的还本付息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贷款的实际利率。在不增加筹资风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短期贷款。企业通过适度负债,可以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任何企业的负债资金结构比例都不能一直不变,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选择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筹资组合。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财务杠杆强调的是经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即企业适当的举债可以使普通股股东收益的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的杠杆效应,进而获得财务杠杆的收益。但是,在资本结构中若负债的比例过大及过度的负债经营,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另外,若负债比率过高,财务风险加大,那么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自然会使资金收益率下降。 总之,要提高企业的筹资利益,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财务杠杆,企业就必须要把握好企业的财务结构,资本结构,并合理搭配各种筹资方式。同时,合理安排企业的负债规模、期限、结构等,使之达到财务杠杆效益的最大化配置,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探析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 摘要: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一、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三、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四、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五、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分析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摘要:财务分析学理论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理论体系和应用理论体系。本文针对目前的经济环境,从目标、概念、内容、假设、技术、原则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财务分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关键词:分析目标 分析内容 分析技术 分析假设 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多年发展,财务分析从最初的报表分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分析学必将向更高层次发展,财务分析的理论体系如目标、方法、内容等也应不断拓展与延伸。本文针对目前的经济环境,探讨如何构建财务分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一、财务分析概念 财务分析的概念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由分析主体、分析依据、分析方法和分析内容等部分构成,其界定既要体现发展性,又要保持稳定性。笔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以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统计数据、外部市场经济信息等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分配活动、重组并购活动及其它财务活动中的偿债能力、营利能力、营运能力、长期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现在(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经济应用学科。由此可见,财务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与边缘性。财务分析不是对原有学科中关于财务分析问题的简单重复,而是依据经济理论和实践要求,综合了相关学科的长处产生的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的经济应用学科;有系统可观的资料依据,不仅包括报告资料,还包括其他与企业财务相关的信息。对信息的选择本着有用性原则,只要对财务分析有用,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来源;有健全的方法论体系。这是财务分析与一般学科的明显区别。财务分析离不开方法,任何分析工作都需要在一系列方法支持下完成,不仅包括技术方法,还包括指导工作的方法论。是经济应用学科。财务分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理论体系。 二、财务分析目标 信息使用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促使了财务分析的产生。20世纪初,纽约国家银行经理杰姆斯积极倡导对企业扩大贷款必须预测贷款人的偿债能力,必须对报表进行分析,并设计出财务报表的比较格式。从财务分析的产生可以看出,目标是其理论体系的起点,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财务分析内容、方法、原则、假设,并共同构成基本理论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经济形式的出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难度增加,要求提供反映新经济内容的分析报告,进而对财务分析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目标的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到财务内容、方法、技术等各方面。由此可见,基本理论体系中财务分析目标是起点,其他理论都是在目标的基础上产生,且随目标不断变化。财务分析目标是指财务分析者通过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分析想要达到或应该达到的预期效果。由于分析的主体是多元的变数群,决定了分析的目标也是多元的变数群,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系列、不同等级和不同阶段的目标所构成的网络体系。贯穿这一网络体系的是财务分析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起主导作用,是引导财务分析行为的航标,一般概括为以下方面: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绩效;衡量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前景。具体目标是在总体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不同分析主体的特定目标,具体目标具有直接性和特殊性。以经营者为例,经营者需要及时获得各种重要的财务信息,以便采取必要措施应付瞬息万变的情况。为了增强信息的有用性,经营者需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财务分析信息,以便随时了解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对于经营者来讲,分析的具体目标有通过财务分析将错综复杂的会计信息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财务信息,增强有用性;通过分析观察企业目标完成情况,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并进一步了解影响经营目标的因素,以便采取措施改进工作;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三、财务分析假设 (一)产权清晰的企业制度 从财务分析的产生、发展、目的和作用看,财务分析之所以如此重要并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是因为它能服务于企业利益的各个方面。而只有在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企业制度下,企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才能得以确认,财务分析的主体才能实现多元化,财务分析的必要性才会更加突出。产权清晰的企业制度使得各相关利益方从不同角度关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从而促进和完善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二)主体多元化 财务分析的主体是财务分析服务的对象。财务分析的服务面较广,凡与企业经营有关(现存关系和潜在的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都需要进行财务分析,成为财务分析主体。分析的主体可以是本企业,也可以是联营企业的对方、具有控股关系的母公司或投资者个人,还可以是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和内容,在财务分析内容的确定上必须同时考虑多方主体的要求。 (三)经营连续性 经营连续性指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被终止,而将持续经营下去。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过去和当前财务状况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未来经营作出判断。只有连续经营的企业,其所持有的资产才能在正常的经营中被转换、耗用或出售,通过资产的运营获得盈利,其所负担的债务才能在未来正常的经营中得到清偿,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总体趋势的分析以及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状况、盈利能力的分析才有实际意义。 (四)完善的信息披露体制 信息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及时、完备、准确的信息,财务分析无从谈起,因此完善的信息披露非常重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提供客观、可比的会计信息;具有健全完备的信息市场,能瞬时获得所需的市场信息;有完善的信息网络,方便查询各种网络信息等。 四、财务分析内容 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与环境紧密相连。财务分析的内容也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拓展。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由财务分析的目标所决定的,而分析目标是为了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应充分了解各类信息使用者在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信息需求,广泛而又准确地理解其行为特征,从而概括出财务分析的一般内容。 财务分析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企业的所有者(现在或潜在)、债权人(现在或潜在)、国家经济相关部门、企业的经营者。潜在和现有的投资者在确定是否与企业建立关系或是否修订与企业的现存关系时,必然对企业经营趋势、投资风险、收益质量、长期的盈利和价值创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以判定投资的可行性;潜在的和现有的债权人在确定或修订与企业的借贷关系时,则要分析资产的安全性、长短期偿债能力、债务风险和盈利能力;从经营者的角度看,作为企业的受托者,其目标就是在资产保值和增值的同时,向所有者提供投资收益、按约定条件向债权人偿付资产,要做到这一点,经营者必须经常作各种财务分析来对经营理财的各方面工作进行评价,剖析当前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产生的原因,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经济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而国家的 经济相关部门使用财务分析信息,主要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收益信息,进而判定税收缴纳情况。此外,经常性地对非营利组织捐赠以支持国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据此判定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同,财务分析内容也不同。财务分析包括以下方面: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赚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所有者关注的重点,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部分;价值创造能力,是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将短期盈利能力与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结合,是企业综合创造能力的体现;营运能力,是资金利用效率及资产运营协调性的能力,有助于分析主体对企业营运风险和经营业绩的判断。营运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盈利能力,通常由资产的周转快慢来体现,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偿债能力,是指到期偿还债务的支付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是债权人最关心的信息。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信用等级、可用的贷款额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偿债能力的影响;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受到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普遍关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利益最大化是每个投资者追求的目标,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计量并分析影响因素,尽可能地提前将风险降到最低;收益质量。追求收益最大化固然重要,而收益质量更能体现长久盈利和价值的保证,备受信息使用者的关注;发展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生产经营的不断扩大和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是企业长期盈利的保证,可以通过现金增长率、销售增长率、资本累积率等指标衡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竞争力、企业研发能力都与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社会贡献能力;考察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对评价企业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经济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信息,包括对财政税收的贡献、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履行社会责任与信用操守情况等,可以通过社会积累率、纳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五、财务分析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 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是建立财务分析方法的基础。企业的经济现象及各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由许多要素构成,要素间的结合形式和作用方式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和效用;财务报告中的每一项指标都体现着系统中某一方面的要素,指标问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各经济活动间的内在联系。财务分析必须以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为指导,按照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分析财务指标体现的经济现象及其相互联系。具体表现在: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进行全面分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因果关系分析;确定普遍联系的观念,实现多方面分析相结合等方面。 (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由定量与定性两部份构成。(1)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分为两大类:具体技术方法和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具体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确定指标间的差异或趋势的方法,用于比较的信息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以比率的形式说明同一期相关财务数据间的联系。相关数据的选用以及比率指标的多少因信息使用者的用途而异;因素分析法是依据指标与其组成因素之问的关系,将综合指标分解成若干个构成因素,分析各因素变动及其对指标影响的方法。采用因素分析法出指标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基础建立数量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法是根据企业连续几年或几个时期的分析资料,运用指数或完成率的计算,确定分析期各有关项目的变动情况和趋势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既可用于对报表的整体分析,也可对某些主要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指杜邦财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综合评分法。其中,杜邦财务分析是将若干反映企业盈利状况、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的比率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核心指标来反映,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综合指数法是选择一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通过对比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计算指标的单项指数,并加权计算综合经济指数,以此评价经济效益。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经济效益的大小,缺点是没有定性分析与评价;综合评分法的特点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定量分析上,将企业指标分为四大类28个指标,通过对比计算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计算综合得分;在定性分析上,对定性指标赋予等级与权数,通过计算综合评议指标进行评价,总分是两者之和。 (2)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对影响企业综合财务状况的非货币性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如经营者的素质、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综合社会贡献等。非货币性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重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影响数额无法用货币衡量,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定性评价。定性分析法的实施分为以下步骤:首先,选取评价财务状况的定性指标并根据影响力赋予权重,通常盈利能力的评价与经营者素质、管理水平、管理制度、销货渠道、市场占有率等关系密切,而偿债能力则与企业信用等级、社会形象、高层人员品德修养以及资产质量等联系紧密;其次,确定评议指标的等级分类和参数,设计评议指标等级表,等级可以设置为优(1)、良(0.8)、中(0.6)、低(0.4)、差(0.2);然后,随机选取评议员,填评议指标等级表,可以采取面询、函寄或社会调查的形式进行,增强客观公正性;最后,计算单项评议指标和综合评议指标,其中,单项评议指标=∑(单项指标权数*评议员给定等级参数)/评议员人数,评议指标总分为所有单项得分的总和。由此可见,定性评价也有客观依据,评价的准确性受到人为主观估计的影响,为了提高评议的可信度,可以进行多次测试。 六、财务分析原则 财务分析的原则主要有:(1)相关性。指财务分析的结果应能够对拟将进行的活动产生影响,与决策者的行为相关。相关性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有关,如对债权人来讲,其决策所需的主要是有关企业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投资者所需的主要是有关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而对企业管理者来讲,相关信息涉及财务分析的所有方面。按照相关性原则的要求,在建立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和确立财务分析内容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分析主体对信息的需要。(2)可理解性。指财务分析的结果能够被客观理解,而不产生误解。可理解性要求财务分析过程中尽量采用通用的方法和计算口径,对于行业财务制度中已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口径,财务分析人员必须共同遵守;对于未作规定部分,应在探讨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达成一致做法。对于没有统一计算口径的指标,应注明所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3)充分性。充分性原则要求财务分析所需的信息要尽可能地充分、有用,满足分析需要,具体体现在:财务分析资料充分性;财务比率选择和运用的充分性;比较标准的充分性。(4)科学性。财务分析所采用的方法要科学合理,坚持辩证唯物论,从系统所具有的内在关联出发,对各项财务比率作因果分析;此外,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力求获得科学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体系。(5)稳健性。该原则要求财务分析充分考虑企业财务活动及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充分预计不利因素及可能对企业造成的财务损失,而不考虑可能获得的风险收益,除非收益基本可以确定。(6)可操作性。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财务分析所确定的分析程序、方法和指标体系应能满足不同立场、不同水平分析人员的实际操作需要。(7)时效性。时效性要求财务分析工作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若不能够及时提供,延误决策,将失去应有价值。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摘要】 面对新时期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企业必须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客观上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会计理论形成了一定影响。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为基础,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引入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引导企业更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 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理论;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公司治理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而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必须承认不少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存在污染环境、忽视职工生活、逃避债务、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等社会责任问题。既阻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问题在传统会计体系中却得不到全面反映。面对我国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必须建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理念,在反映企业经济责任的同时,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被认为是研究社会责任时最重要的理论武器。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Jensen and Meckling,1976;Freeman and Evan,1990)。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因此,企业追求的应当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股东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和员工,也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普通民众、自然环境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因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了日常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和资源,同时也消化了企业的产出。企业只有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才能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当前企业大规模并购扩张的形势下,许多公司的行为不仅对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市场稳定及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和各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信赖,从而帮助企业获得各种外部资源,优化经营环境,提高竞争优势并转化为稳定增长的财务收益。同时,强化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从长远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既利己也利他”的双赢选择。 二、引入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一)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财务会计目标,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但无论赞同哪种观点,社会责任的引入都会改变它们的内涵。就受托责任观看,引入社会责任后,委托方由单一的股东变成了企业所有资源的提供者,企业的受托责任包括了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产品质量、政府税收、社会公众的就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与此相适应,会计必须向股东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同时反映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就决策有用观看,引入社会责任后,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潜在投资者、债务人到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甚至普通的社会民众都可能成为企业信息的使用者,而且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会计必须为更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 从发展趋势看,社会责任的引入必将促使财务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向综合效益观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二)对财务会计假设的影响 引入社会责任,一是会扩大会计主体的范围。因为进入会计核算范围的不只是传统会计中那些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交易和事项,一些与企业经济效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事项也需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二是挑战现行的货币计量假设。因为要想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必须广泛使用劳动量度、实物量度和其他计量形式;三是需要引入环境价值假设。因为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企业仅对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付费,而没有对间接消耗的环境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社会责任的引入,要求企业必须对所占有的环境资产,所承担的环境负债以及所取得的环境效益进行全面核算,而其前提是必须承认环境资源的固有价值。 (三)对财务会计要素的影响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解释,各个利益相关者投入或付出的资源,都可以在广义上理解为是一种资产,包括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它们都将作为企业的资产进入会计核算范围。因此,引入社会责任首先会扩大“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范围;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的利润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活动所增加的总价值,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不管是股东、债权人或员工的个人利益还是政府的公共利益,都内含在公司的增加值之中,而企业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形成的效益也属于增加的价值。可见,引入社会责任将对“利润”这一会计要素产生直接影响。此外,企业的负债、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外延也会扩展或进一步细化。 (四)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会计确认是将某一项目纳入会计核算系统的过程。社会责任的引入,一是会减少会计确认的限制条件,例如不一定强调必须采用货币计量;二是由于会计要素内涵扩展而扩大会计确认的范围,凡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资产、负债、成本和效益等,都将纳入会计确认的范畴。 引入社会责任对会计计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计量单位的多元化和计量方法的创新。目前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主要有:(1)调查分析法。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个人或组织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数额;(2)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3)历史成本法。是按取得某项资产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或其等值来计量该资产的价值;(4)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根据恢复原状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成本进行估计的方法。 (五)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基于前面的变化,引入社会责任必然对会计报告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由于利润要素的拓宽,企业必须单独反映其社会收入、社会支出和社会净收益,或者改进现有的利润表,增加反映这些内容的项目;又如:资产和负债要素的扩大,至少要求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项目。 三、公司治理机制重塑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公司治理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则能够推动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与良性发展。由于会计最终输出的数据正是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关系后的结果,所以社会责任要想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应有的反映,必须改变现行的公司治理机制。 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按照“资本雇佣劳动”的理念设计的,主要关注的是股东和管理层的关系。引入社会责任后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能够更好的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改善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因为一股独大时,大股东往往会利用优势资源(如地位、关系、财产等)和竞争手段片面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的股权结构,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既不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有可能影响大股东的最终利益。 其次,完善现有的董事会结构。应当改变股东至上的董事会结构,倡导股东和各利益相关者分权,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各利益相关者应当通过共同独立董事或民间组织等形式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第三,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了促使管理当局在经营决策时更多考虑社会责任,建议在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或细化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度等一系列社会责任指标。并建立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鼓励企业管理当局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的本质是分权和协作,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仅会缩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促使各利益相关者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而且会降低分权和协作的成本。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浅析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构造 摘要: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构成会计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它是研究和说明会计活动的理论,也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理论。会计理论一般应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等内容。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由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基本前提的概念。一般地说,前提偏重于公认的真理,假设则注重于合理的假定,所以应采用会计假设更为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往往有相当多的经济业务会脱离会计基本假设,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并没有遵循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破产清算时显然与持续经营假设相背,短期经营行为就不需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分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曾经是美国会计理论界的主要特点,认为会计假设应该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应该能够指导会计原则的制定,并且对会计实务有相应的影响。但其存在的问题是,究竟需要设定多少条假设才是科学的,至今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会计的处理技术——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是指会计处理会计业务、生成会计数据和信息的具体步骤,包括记录、分类、汇总、报告、分析等,它是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方法。会计程序的研究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这是因为它涉及的是会计的最基本内容,会计凭证、账簿组织、报表体系、会计分工等。其实,在实务工作中,会计程序关系到会计实体各职能部门对经济业务的反映过程和联系机制,会计程序的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不仅能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控制的质量,而且能加强整个企业的经营协同能力和信息传递速度,进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摘 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财务管理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了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的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基本理论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反映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价值的运动以及这一过程中特定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财务管理其实就是资本价值的管理和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精神方面的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既要反映其资本价值的运动,又要反映非价值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既要揭示微观价值活动与非价值活动,还要揭示宏观价值活动。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事业单位的理财目标既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管理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目标是管理环节目标,第二个方面的目标是工作目标。 (一)管理环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企业筹资管理目标; (2)企业投资管理目标; (3)企业成本管理目标 ; (4)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5)企业利润分配管理目标。 (二)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协助管理当局确定经营目标; (2)协助管理当局编制经营规划; (3)协助管理当局实施经营规划; (4)协助管理当局评价经营管理业绩。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依靠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作为基础,在较为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完成,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环境显然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当前,我国市场环境制度规范不够完善、竞争不够合理、金融工具的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除此之外,财务管理自身的灵活性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就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在获取与确认财务信息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二)信息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较于其他的管理而言,财务管理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分析、报告等方面的信息成本要高出许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对于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种综合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编制出财务报表。这个过程的信息成本相对较高,而当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基本原则。因此,提高信息质量,降低信息成本,是企业使用财务管理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三)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既需要相关部门公平、公正,又需要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即使外部市场环境与制度相对完善,如果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也会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 四、提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无法处理大规模的财务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软件的大量开发与应用,就能完成大规模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因此也能降低甚至杜绝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的传递也较为便捷。 (二)运用合理手段降低财务信息成本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财务信息成本,因此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公司内部信息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公开,逐步降低信息的搜集成本、处理成本、分析成本、报告成本。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促进财务信息与其他部门信息的交换共享。其次,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完整。可在企业中成立专门的小组或者部门来处理各种财务信息,选取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以及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信息。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如上文所述,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胜任。财务管理的规程较为复杂,因此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较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制出质量较高的财务信息。由于我国现阶段财务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指南,不少企业的相关人员不具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知识储备与业务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只有使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摘 要】 环境审计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治理机制之一,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础性问题,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需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主体、审计模式、审计环境,上述问题形成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 环境责任; 环境信息失真; 环境责任审计; 环境信息审计; 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 一、引言 人类来源于大自然,人类活动又对大自然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困难,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状况堪忧。就我国来说,由于长期以来GDP导向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社会提出了各种治理机制,这些机制有基于个人的,有基于单位的,有基于地区的,有基于国家的,还有基于全球的。在众多的环境治理机制中,环境审计是其中之一①,从环境经济行为合规性、环境制度健全性、环境信息真实性等路径治理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环境问题治理机制之一的环境审计也有不少的研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环境信息的重要内容,是研判环境形势、预测变化趋势、评价治污效果以及解决紧迫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少量文献涉及到这种信息的真实性审计。然而,关于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这些问题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需求、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客体、审计内容、审计主体、审计方法、审计环境。本文拟以审计一般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对上述问题做一系统的阐述。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主题,文献综述主要涉及环境信息失真及其治理。一般来说,环境责任主体包括政府和环境影响单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各类环境责任主体都要披露环境信息,都可能存在环境信息失真问题。环境信息失真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类,一是绩效观,当环境信息用于绩效考核时,被考核单位或个人为了美化自己的绩效,领导人干预篡改环境信息。二是利益驱动,排污单位为降低处理成本,逃脱相关收费及惩罚,操纵环境信息,导致环境信息失真。三是环境信息相关技术存在缺陷,即使没有人为操纵的动机,在一些情形下,由于监测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环境信息也可能存在失真。四是环境信息相关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环境信息生产者归环境责任主体管辖,所以,环境责任主体可以指挥环境信息生产者更改环境信息;环境信息与许多部门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存在问题,致使环境信息不一致甚至失真。针对环境信息失真问题,不少文献提出应对措施:完善环境信息质量监控机制;引入第三方环境监测;环境统计实行垂直管理等[1-11]。 此外,还有大量文献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和政府环境信息披露。关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主要研究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包括行业敏感性、公司规模、财务状况、股票市场表现、外部管制以及公司治理等[12-17]。也有一些文献指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信息质量并不高[18]。关于政府环境信息披露,主要研究政府环境信息披露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19-22]。 环境审计作为治理环境问题的机制之一,得到了广泛的重视,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Supreme Audit Institutions,INTOSAI)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1995年,INTOSAI在开罗召开第十五届大会,发表了以“环境审计”为主题的《开罗宣言》,从此以后,环境审计迅速发展[23]。在环境审计的诸多内容中,一些文献提出,环境信息应该作为环境审计的内容[24-25]。 总体来说,作为环境信息的重要内容,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三、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环境审计包括的内容有多个方面,环境信息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环境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和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本文关注后者。同时,对于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探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会有审计。环境是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物质因素组成的生存条件,在很大意义上,人类与环境相关的行为都具有外部性[26],所以,环境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正是环境的这个特征,公众是环境的所有者,但是,公众本身没有集体行动能力,需要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的机构来行使其环境所有权,从一国范围或地区来说,这个代表当然就是政府②。所以,在一国或地区范围内,公众和政府之间形成环境责任委托关系,公众是委托人,政府是人,政府成为公众环境责任承担者。政府作为公众的环境责任的人,会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授权或允许环境影响主体③发生环境相关行为,并且建立一些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环境影响主体的环境相关行为,从而形成与环境影响主体之间的委托关系,政府是委托人,而环境影响主体是人,这些人要按委托人的要求发生环境影响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会建立一些专门的机构来对环境事项进行监管,以监督环境影响主体的环境相关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从而,政府与环保规制部门之间形成委托关系,政府是委托人,环保规制部门是人。上述环境影响主体和环保规制部门作为政府委托或授权环境责任的人,也成为环境责任承担者。同时,由于环保规制部门在很大意义上代表政府,其监管对象就是环境影响主体,所以,环保规制部门与环境影响主体之间也形成委托关系,环保规制部门是委托人,而环境影响主体是人[27-29]。 在多层级的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激励不相容和环境不确定性,各类环境责任主体都可能出现问题和次优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在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中具有信息劣势,人掌握的许多环境相关信息是委托人所不掌握的。激励不相容是环境责任委托人与环境责任人在环境相关的目标或利益方面具有差异,特别是由于环境产权不清晰,环境行为具有较大的外部性,委托人和人之间的激励不相容更容易发生。环境不确定性是指影响环境状况的因素很多,很大程度上无法根据环境状况的结果来判断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努力程度。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各类环境责任承担者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就会出现。问题是基于自利而有意为之,而次优问题是由于有限理性而无意导致的,但是,在表现形式上,二者相互交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生违规行为,也就是违规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制度缺陷,也就是所建立的约束环境相关的制度存在缺陷;三是信息失真,包括环境相关的财务信息及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与真实状况存在差距,前者如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失真,后者如非财务计量环境质量信息失真等[7]④。 为了应对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问题和次优问题,环境治理机制也就建立起来了,这个机制包括制衡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机制等,环境审计是环境治理机制的重要要素。一般来说,环境审计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环境行为审计,主要关注环境相关经济行为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也称为环境合规审计;二是环境制度审计,主要关注各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相关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缺陷;三是货币计量的环境会计信息审计,关注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四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关注这些信息是否真实。环境审计及其上述四方面的内容,既可能同时有需求,也可能只是对某些方面有需求,究竟会有哪些方面的需求,需要从环境治理机制的整体构造来考虑,其基本原则是成本效益性原则,在治理效果相同的情形下,何种治理机制的成本低,何种机制就会成为有效需求。 总体来说,环境审计是治理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问题和次优问题而产生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存在审计需求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就会成为有效审计需求,成为现实的环境信息治理机制。 (二)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本质当然离不开审计一般本质,更离不开环境审计本质。审计一般本质是各类审计的共性本质,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30]。环境审计当然具有审计一般的本质,但是,由于其产生于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中,依赖于环境责任,所以,其内涵应该更加具体,可以表述如下:环境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环境责任履行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是将审计一般的经管责任限定到环境责任。至于环境审计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本文前面已经指出,包括违规行为、制度缺陷、环境财务信息失真、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失真,这四方面的问题形成四类审计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分别形成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制度审计、环境财务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 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环境审计的内容之一,就其本质,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环境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将环境审计中的环境责任限定到环境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这种内涵的限定,确定了其清晰的外延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错报和漏报,前者是由于舞弊或失误造成信息错误,后者是由于舞弊或失误造成信息未报。 审计本质的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审计功能,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可以同时具备上述三大功能。第一,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基础性要求是按系统方法判断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否存在失真,这种要求体现了鉴证功能。第二,在许多情形下,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体现的是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绩效,在鉴证的基础上,可以将环境绩效信息与一定的标杆进行比照,判断环境绩效处于何种水平,例如,将地市空气质量、水质量等指标进行排名,可以表明各城市在这方面的绩效,将减排量与减排要求进行比较,可以表明减排绩效水平。第三,如果审计机构获得授权,发现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问题,可以对直接责任者进行处理处罚,则审计也就具有了监督的功能。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可以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种功能,具体何种功能会成为现实,需要从环境问题治理机制的整体构造来考虑。 (三)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关注希望审计干什么。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审计委托人的目标,后果是审计机构的目标。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上述两类目标。 就终极目标来说,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委托人是将这种审计作为其治理环境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而建立环境信息治理机制的目的当然是治理环境信息失真,审计作为这个治理机制的要素之一,委托人当然也期望其在治理环境信息失真中发挥作用。所以,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治理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失真,也就是抑制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判断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终极目标是否达成,主要的标准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失真是否得到抑制。 就直接目标来说,体现在审计机构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具体业务之中,而具体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对鉴证、评价和监督这些审计功能发挥所得出的审计产品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计机构的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鉴证产品、评价产品和监督产品。就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来说,其鉴证产品主要关注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否真实,也称为真实性目标,通常以审计鉴证报告的形式出现。评价产品是指当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是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绩效指标时,将鉴证之后真实的环境信息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照,以确定环境绩效的等级,判断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绩效是否存在改进机会,也称为合理性或绩效性目标,通常以审计评价报告的形式出现。监督产品是指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形下,审计委托人授权审计机构对直接责任者做出的处理处罚,通常以审计决定的形式出现。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上述三种产品中,鉴证产品是基础性的,不具有可选择性,而评价产品和监督产品是否出现,由环境信息治理的整体构造所决定。 (四)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关注对谁审计。一般来说,审计客体是经管责任承担者,也就是具有人身份的责任承担者。就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来说,其审计客体应该是各类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一般来说,也就是环境责任承担者。结合本文前面对环境责任委托关系的分析,环境责任审计客体如图1所示,这些审计客体即环境责任审计客体,由于这些客体一般情形下都要报告环境信息,所以,都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用虚线表示。 图1中,政府作为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的原因是,政府是公众的人,是环境责任的承担者之一,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如何,当然应该向公众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报告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需要作为审计客体。当然,此时的审计主体应该是独立于本级政府的。对于单一制国家来说,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还存在委托关系,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人,环境责任也是如此。所以,下级政府作为人也需要向上级政府报告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这其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也需要作为审计客体。此时的审计主体,应该是上级政府的审计机关或其委托或授权的其他审计主体。 环保规制部门作为本级政府的环境事务管理部门,是本级政府的人,需要向本级政府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其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也需要作为审计客体。就我国来说,政府环境监管部门涉及环保、农林、水利、海洋、卫生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履行着相应的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职责,并且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都应该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 环境影响主体是指对环境发生影响的单位或个人,从理论上来说,环境影响主体都可能成为环境责任审计客体。但是,由于环境规制是需要成本的,基于成本效益考虑,环境影响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影响重点主体,另一类是环境影响一般主体,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是前者,一般要实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后者实施环境信息自愿披露。对于实行环境信息自愿披露的主体,披露主体当然可以自愿委托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而实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的主体,一般要实行一定的环境信息质量保障制度,环境信息审计可能是其中的重要机制。 以上是基于政府环境责任对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客体的分析。在许多情形下,一些环境影响主体以及环保规制部门,其内部实行分级管理,这些组织内部也形成了环境责任委托关系,上级机构是委托人,下级机构是人。此时,下级机构作为上级机构的人,也需要向上级机构报告其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这其中必然包括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从而也成为审计客体。 (五)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内容 审计内容关注审计什么。环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离散程度高、信息源广、各种信息处理方式很不一致等特征,所以,环境信息的内容较为复杂。根据《奥胡斯公约》,环境信息是指包括环境、生物多样性(含转基因生物)的状况和对环境发生或可能发生影响的因子在内的一切信息[20]。我国涉及环境信息内容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则也不少,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和规则,各类环境信息报告的类型、报告主体和报告内容大致如表1所示,这也是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的主要内容。 (六)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关注谁来审计。对于审计主体,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能否保持独立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由于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从长期来看,对于审计主体的实质性要求是独立性。 根据独立性原则,可能的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主体如下:第一,政府审计机关。在图1所示的审计客体中,某一层级的政府审计机关,对于本层级政府建立的环境规制部门、环境影响主体,都能保持独立性,所以,可以作为这些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审计主体。但是,对于本级政府,由于是本级政府审计机关的上级单位,相当于本级政府审计机关的委托人,本级政府审计机关无法保持独立性,所以,需要上级政府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第二,内部审计组织。对于审计组织所属科层同级及下级的各类环境责任承担者都能保持独立性,能作为这些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审计主体,但是,对于其所属科层的领导不能保持独立性,需要本科层组织之外的审计主体。第三,民间审计机构。民间审计是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原则上,除了对审计业务委托人不能保持独立性之外,对于其他审计客体才能保持独立性。从独立性来说,民间审计可以作为各类环境责任承担者的审计主体。但是,从惯例来说,对于政府机构,通常由政府审计机关实行审计,民间审计主要是接受委托,审计环境影响主体。当然,这里的民间审计包括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各类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关于非财务计量环境信息审计主体,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环保规制部门能否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从专业胜任能力来说,环保规制部门完全有能力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所以,我们主要从独立性角度来分析环保规制部门能否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环保规制部门如果作为审计主体,可能的情形有三种,一是作为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的审计主体;二是作为本级政府其他各相关部门环境信息的审计主体;三是作为下级政府环境信息。从表面来看,环保规制部门似乎对这些单位都能保持独立性。然而,深入分析,这种独立性是存在缺陷的。首先,环保规制部门作为本级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本级政府其他各相关部门环境信息、下级政府环境信息,从某种程度上都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责任履行绩效信息,这些环境责任单位的环境信息表明的环境绩效越好,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绩效也就越好,现实生活中,许多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责任单位的环境信息弄虚作假行为采取不作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其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其他环境责任承担者实行环境规制,在规制过程上,有被俘获的可能性,由独立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机构对环境责任承担者的环境信息进行审计,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俘获。当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能作为环境信息审计主体,并不排除其在工作中对环境信息进行审核,但是,这是作为环境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组成部分,不宜视为环境信息审计。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摘 要】 审计是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文章探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包括: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需求、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环境,上述内容形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 工程项目审计; 建设项目审计; 投资项目审计 一、引言 工程项目是多主体参与的经济活动,涉及多种委托关系,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然而,无论如何,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是各主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一般来说,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信息和非财务计量信息,在许多情形下,非财务计量信息是财务计量信息的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对于工程项目相关各主体的利益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有激励操纵甚至虚构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从而出现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为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建立一些应对机制来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工程项目审计是这些应对机制的组成要素之一①。 关于工程项目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其中一些文献涉及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但是,总体来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究,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简要的文献综述;其次,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形成审计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工程财务收支及工程财务报表[ 1 ],上述内容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四类审计主题。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而言,主要涉及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四方面内容。工程量审计一般作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关于工程造价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主要研究工程造价审计的必要性、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及存在的问题等[ 2-9 ]。关于工程质量审计,研究文献不多,主要研究工程质量审计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 10-12 ]。关于工程绩效审计,主要研究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13-15 ]。 总体来说,关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尚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逻辑上分析这些基础性问题,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工程项目审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工程项目信息是其中一个方面,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本文关注后者。同时,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工程投资者视角,探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会有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利益相关者来说,工程项目涉及三类主体,一是投资者,二是项目管理者,三是项目实施者。项目投资者为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可以是国有资金,也可以是非国有资金。项目管理者负责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一般称为建设单位。项目实施者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具体实施工程项目,一般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②。事实上,项目投资者与建设单位形成委托关系,项目投资者是委托人,建设单位是人;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之间也形成委托关系,建设单位是委托人,而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是人[ 16 ]。 那么,在工程项目的上述委托关系中,人能否按委托人的希望来履行其职责呢?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人很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建设单位具有委托人和人双重身份,作为委托人也可能因为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工程腐败、工程造价虚假、工程质量不合格都是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导致的典型问题[ 17-18 ]。一般来说,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类:一是行为违规,也就是工程相关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合约;二是管理制度缺陷,也就是工程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设计缺陷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财务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财务信息失真;四是非财务计量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失真。上述四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发生。 为了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高效且合作地完成工程项目,并且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这些规则可以称为工程项目治理框架,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项目审计等[ 19-24 ]。 工程项目审计是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的治理机制之一,一般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既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自利,从而产生信息弄虚作假;也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有限理性,从而产生信息错误。然而,在许多情形下,无法区分有意的弄虚作假和无意的信息错误,所以,通常需要合并起来进行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最终是否出现,还基于治理信息虚假的各种机制的组合方案,如果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具有成本效益性,则该机制就会出现在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中。 (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所以,其本质不能离开工程项目审计本质,而是在工程项目审计本质的基础上,增加特有的内涵,从而显现自己的特有本质。本文先分析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然后再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本质。 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当然离不开审计一般的本质,是在审计一般本质的基础上,增加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本质。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25 ]。将审计一般的这个本质,限定于工程项目审计的特定范围,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工程项目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有内涵是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一方面,这里的经管责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而是工程项目特有的经管责任,包括建设单位对工程投资者的经管责任,也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对建设单位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这里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是工程项目领域特有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四类审计主题,相应地,工程项目审计也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工程合规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财务收支及管理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合约;工程制度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工程财务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真实;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要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上述四种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一方面,基于委托人的需求,如果委托人对于某方面的问题关注程度不高,则该方面的审计也就不会出现;另一方面,即使委托人关注某些方面的问题,而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机制包括多种类型,最终选择哪些治理机制,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权衡,并不一定会选择审计机制,只有当审计机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才会出现,所以,审计机制用来应对工程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只是具有合理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具有确定性,还受到其他治理机制有效性等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其本质当然离不开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只是增加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其特有本质特征。根据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是缩小了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问题和次优问题的范围,从而显现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特有内涵,而本质内涵的这种限定,也就确定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外延――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既包括由自利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有意弄虚作假,也包括由有限理性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无意错误。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可以具有上述三大功能。就鉴证功能来说,主要是判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与生产这些信息的规定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差异,这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应有的含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功能。评价是在鉴证的基础上,将信息表征的绩效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绩效的水准。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许多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就是表征工程绩效的,可以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工程绩效水准。监督主要强调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只要审计委托人或法律给审计人授权,审计人当然可以对发现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所以,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完全可以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关注希望审计干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审计委托人的目标,后者是审计人的目标。 就终极目标来说,委托人委托或授权审计人进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是为审计而审计,而是将审计作为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而建立治理机制的目的就是预防和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进而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所以,从审计委托人来说,当然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能发挥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作用,这是这种审计的终极目标。 当然,上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内容是就总体而论,并不一定在每个工程项目审计中全部出现,就特定的工程项目来说,委托人可能只要求对其中某些方面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审计。 (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涉及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主体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独立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从长期来看,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审计主体选择的实质性条件是独立性。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审计机关无疑可以作为审计主体,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政府审计机关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来说,投资者对建设单位进行审计,可以是投资者自己建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是投资者委托的中介机构。根据合约,如果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可以对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审计,则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作为审计主体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呢?就审计独立性来说,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但是,投资者及建设单位有其特定的利益,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也有其特定的利益,并且,在不少情形下,这些单位之间的利益是零和博弈,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利益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的利益互为消长,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显然不能独立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如果由这种机构来审计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审计独立性缺乏基础。当然,即便是这样,由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详细,审计依据较为清晰,在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如果以审计证据为基础作出审计结论,也不一定能损害审计客体的利益,所以,审计依据的清晰性可以较大程度上弥补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涉及怎么审计,在审计基本理论层面,主要关注审计取证模式,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取证模式一般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 26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上述四种模式都有可能采用。 命题论证模式将审计取证视同命题论证过程,将需要证实的审计问题作为审计命题,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围绕小命题来审计证据,通过对小命题的证明来验证大命题的真伪。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有些情形下,存在完整的信息链,可以从上层级的信息追踪到下一层级的信息,直到最原始的记录,在这种情形下,就可以采用命题论证取证模式。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关注商品混凝土投入量,如果是外购的,可以从施工记录中商品混凝土投入记录追踪到商品混凝土购入合同,进而追踪到发票及发票付款记录,通过这个追踪过程,就能验证商品混凝土投入的数量。 数据流程模式的逻辑是,可靠的过程是数据质量的保证,如果数据产生过程值得依赖,则数据本身也就值得依赖。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如果某些数据是由第三方生产的,并且这些第三方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都值得依赖,这种情形下,由第三方产生的数据也就值得依赖。例如,在工程监理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且能良好地履行其职责的情形下,其提供的信息就值得依赖。 数据分析模式是通过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失真。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不少数据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若责任方提供的数据不存在预期的逻辑关系,则很大程度上其数据可能存在失真。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通过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和工程管理文档这些记录中的工程物料量,对工程物料投入情况进行检查,验证是否按设计投入工程物料。其原因是,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工程管理文档中的物料数量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这种关系不存在,则物料投入量可能存在失真。 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数据分析模式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形,就是重新计算。当发现责任方提供的数据存在较严重的逻辑偏差或判断其存在较严重的操纵数据动机时,可以按权威机构确定的方法,对一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重新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责任方提出的数据进行比照,以确定责任方数据的失真程度。当然,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双方对计算方法不存在重大分歧,并且,对于计算结果可以容忍一定的偏离。 专业测量模式是采用专业手段,对一些数据进行实地测量,重新计算,将测量得到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照,以判断责任方数据的真实程度。例如,在工程量审计中,经常使用实地检测方法来验证工程量究竟是多少;在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用实体检测方法来检测建设工程是否满足国家标准或设计要求,判断是否存在工程质量缺陷[ 11 ]。 (八)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理论涉及审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以及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 就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来说,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否作为重要的审计内容会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四类审计业务的需求程度进而重视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身又包括多项内容,例如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内容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程度;另外,审计环境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基础信息下审计取证模式不同,不同科学技术环境下能用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例如,用GPS测量土方工程量,在这种技术产生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就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来说,主要路径是通过使用审计产品来影响利益相关方,进而改变利益相关方的行为。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威慑路径,一些本身打算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弄虚作假的单位,由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存在,这些单位放弃了这种企图,审计发挥了威慑功能;二是揭示路径,通过审计,揭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使得原来打算进行信息操纵的单位没有得到其预期的利益,甚至还招致损失,从而发现了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的作用,审计发挥了揭示功能;三是抵御路径,通过审计,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相关的制度缺陷,推动这些缺陷得到整改,为避免以后重复发生信息失真奠定了基础,审计发挥了抵御功能。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工程项目相关的利益主体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为了应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需要建立一个治理框架,审计是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关于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审计报告、审计评价报告和审计决定。 关于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责任承担者,包括建设单位及其内部组织、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 关于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主要是指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 关于审计主体,基于独立性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和中介机构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在审计依据清晰的情形下,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 关于审计方法,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关于审计环境,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审计重点、审计技术等多个路径影响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通过威慑、揭示和抵御三个路径发挥功能作用,进而影响审计环境。 工程领域是我国腐败问题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工程项目审计是我国重要的审计业务类型,但是,关于工程项目审计的基础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这种状况,使得工程项目审计在许多情形下成为他人工作的复核,也没有找准工程项目审计在工程治理框架的定位。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需要从工程治理整体框架中来考虑工程项目审计,对于工程项目审计也需要区分不同审计主题,只有这样,工程项目审计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有理论、有操作框架的审计学成员。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摘要: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于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者来说,也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近些年来我国企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并由此激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本文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研究。 关键词:社会责任;财务会计理论;影响 通过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提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热情,激发企业员工对自身责任以及职能的关注以及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加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企业作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其必须要认清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与责任,通过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活动,实现自身的职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国社会开发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也非常快速,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经济建设的队伍中,但是盲目的扩大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参与社会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在职工生活、职工责任以及产品质量方面不够重视,进而产生了很多社会责任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如果坚持原有的会计体系原则,是无法发现这些问题的,面对更加迫切的社会需求,会计工作理论必须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应该基于社会责任的角度,不断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情况,增加企业存于社会活动的频率,促进企业社会职能的发挥。在社会中,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无法离开其他社会个体而独立存在,也不可能离开各方利益主体而进行经济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企业的发展也离不来各方利益主体的资金投入,这些利益主体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以及员工等,同时也包括客户供应商以及自然环境,企业在社会中进行经济活动,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主体因素,受这些因素的约束,因此企业必须要与这些利益主体监理良好的关系,实现企业的产出消化,形成良性循环。特别实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公司资源急需优化配置的时期,市场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使得企业的责任性更加凸显。企业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去承担社会责任,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与贡献社会的双赢。 二、引入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到其他利益主体,而这个时候企业应该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与其他主体进行沟通合作,建立良性的社会关系,这个观念同样适用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必须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利己利人,下面针对社会责任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进行几点分析: (一)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引入社会责任的理念,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现阶段在我国最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有两个方面,分别为受托责任观以及决策有用观,然而不管是其中哪一种观点,一旦社会责任被引入,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如果从受托责任观的角度来看,引入社会责任之后,委托方则是才能够单一的股东转变成了企业所有资源的提供者,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很多方面,比如员工福利待遇、产品质量以及政府税收等各个方面。而为了能够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匹配,会计也必须要向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的相关者转变。如果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看,在社会责任引入之后,信息使用的范围就被扩大了,同时其很多潜在投资者,债务人也逐渐浮现出来,很多社会民众都能够成为企业信息的使用者,并且社会信息化,使得人民对于社会信息质量要求也更高,企业会计必须要不断挖掘自身实力,不断完善与改革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理念,为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社会责任的影响,其在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方面也必然会向着综合效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互融合。 (二)对财务会计要素的影响 依据利益的相关理论解释,各方利益相关者不断是在投入还是付出方面的资源,都被定义为资产,具体来说它包括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等等,并且都被纳入了企业资产会计核算的范围。在引入了社会责任之后,资产的范围被扩充,并且其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上的利润反映出来是企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总体价值,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企业增加价值中既包括了股东、债权人,又包括员工的个人利益以及政府的公共利益,另外企业在进行所有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带来的效益,也被视为增值效益。由此可知,在社会责任引入之后,“利润”这个会计要素直接受到了影响,企业的负债、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外延也会扩展或进一步细化。 (三)对财务会计假设的影响 在引入了社会责任理念之后,企业内部会计主体的范围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范围的逐渐扩大,新的核算范围中引入了很多非经济效益影响类的因素,并且需要一一进行记录、确认以及报告,因此企业财务会计主体必然会有所增加。另外企业面临新的社会需求,其目前现行的货币以及计量形式也应该有所完善,必须要从社会效益以及社会成本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并使用普遍化的劳动量度与计量形式。同时环境价值假设被引入,由于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企业在付费方面只针对直接消耗的生产进行核算,可是在社会责任引入之后,间接消耗的环境资产也被纳入了核算范围,并且还不必须要建立在承认环境资源固有价值的基础之上。 (四)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调查分析法。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个人或组织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数额;替代品评价法。当某项社会成本或社会效益无法直接决定时,可以通过估计替代品(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效用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历史成本法。是按取得某项资产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数额或其等值来计量该资产的价值;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根据恢复原状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成本进行估计的方法。 (五)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基于前面的变化,引入社会责任必然、对会计报告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由于利润要素的拓宽,企业必须单独反映其社会收入、社会支出和社会净收益,或者改进现有的利润表,增加反映这些内容的项目;又如:资产和负债要素的扩大,至少要求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项目。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责任的影响,这个时候会计财务而能源应该全面充分的掌握以上所阐述的五点内容,意识到社会责任给会计理论所带来的影响与制约,这样才能够在满足经济活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三、公司治理机制重塑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企业内部首先应该进行股权结构的优化,改变以往一股独大的局面,一股独大导致权利过于集中,并且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因此改变股权结构的优化非常重要。其次,要合理的完善董事会结构,为了各方利益的保障,以及责任的发挥,必须要构建新的董事会结构。另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的构建也非常必要,员工的工作得到认可,并获得相应的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最后要强化企业责任信息的披露,会逐渐缩小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不对称问题,促进其更好的参与企业经济决策,并降低各种成本。 (一)针对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进行全面改革,由于一股独大的问题,使得大股东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比如地位、权利以及财产等等,这样的竞争手段是片面的,并且无法估计其他利益主体。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转变这样的模式,尽可能实现股东之间的协调和制约。 (二)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董事会结构,突破以往以股东至上的观念,倡导股东与各方利益之间的评分与优化,监理联合治理机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权利分摊以及利益分摊,照顾到其他利益主体的感受,在企业内部各方利益主体在进行相关事件研究的时候,通过独立懂事以及民间组织的形式进行参与和决策。 (三)要针对企业内步现有的考核体制以及激励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在企业中员工以及管理人员都需要一定的激励政策获得相应的回报,考核体系是确保员工工作质量的关键,针对现有的考核体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细化,在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以及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制定社会责任指标,并建立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鼓励企业管理当局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助力。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 [摘 要] 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逐渐完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研究。 [关键词] 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 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限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由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1 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它是通过建立会计建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前提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会计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加以确认、计量、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报告。在会计假设中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我们再来看会计假设中的持续经营,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明确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会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如,判断企业是否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成长发挥作用,并且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还假定企业持续经营,依然按照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的方法,就不会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今流量,会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期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是需要及时的信息的,都需要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础,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计量基础是货币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要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在量上无法进行比较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为计量基础。总之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2 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以及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同时会计职能也是会计工作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一种功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从目前来讲人们对其内涵的认识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和一致的认识标准,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主要经济责任与我们认为的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有所差异。因此,为了达到反应与控制的目的,现代科技在发展中逐步构建了它的工作体系。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 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4 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又称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孤傲与会计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的抽象范畴,它在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会计目标也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初探 摘 要:文章从分析公共组织及其财务特征出发,探讨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提出了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内容。 关键词:公共组织 财务管理 理论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弱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89年美国审计总署和总统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对联邦政府的“高风险”项目进行研究,识别出多达78个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潜在的联邦政府债务达到数千亿美元。为解决上述问题,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目的在于提高联邦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我国近些年来审计署披露的中央、地方政府部门及某些高校、基金会的违规违纪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过去的“清水衙门”为何成了事故频发区,它们到底是怎么管理的,违规违纪案件为何屡禁不止? 在这一背景下,理论界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展开了研究。英国学者John.J.Green出版的《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一书中,以英国为例对公共部门的财政控制、预算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我国学者李建发对公共组织财务与会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其发表的论文“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规范”,“公共财务管理与政府报告改革”等研究成果中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性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若干建议。姜宏青在“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一文中从学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建立公共部门理财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构建设想。这些研究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但总体来说,我国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刚刚起步,现有研究成果中就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某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比较多,探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对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目标及内容进行探讨。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也称为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或公共财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或部门)组织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一)公共组织 社会组织按组织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为组织成员及利益相关者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营利性组织,一般称为私人组织,包括私人、家庭、企业及其它经营机构等;另一类是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一般称为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 在我国公共组织主要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也属于公共组织,但由于其运行和管理方式比较特殊,一般不把其包括在公共组织中进行研究。 公共组织具有组织目标的非营利性和多样性,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非竞争性,行为活动的规则导向性以及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公共组织的财务活动明显区别于私人组织。 (二)公共组织财务的特点 公共组织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处理,其中财务活动主要指围绕组织资金的流入、流出所进行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活动。公共组织财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财政性。公共组织的资金运营与财政资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大部分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2)由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是公共财政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公共组织财务活动就是财政政策的具体执行和体现。(3)公共组织财务活动的结果和效率直接影响到财政目标的实现。 2.限制性。公共组织是用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缺乏责任约束和激励机制,为防止公共组织滥用公共资源,各国政府对公共组织的资金管理一般较为严格。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受到较多的限制。(1)公共组织资金的筹集、使用方向和金额应严格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并非组织自主决定。(2)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限制,如我国政府采购制度规定,政府部门采购大宗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要由财政部门代为进行,政府部门在资金管理权限上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3.财务监督弱化。私人组织的财务活动一般会受到来自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投资者、债权人、社会中介等多方面的约束和监督,与私人组织相比,公共组织由于来自所有者和市场的监督弱化,导致其财务监督弱化。(1)资金提供者监督弱化。公共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公共组织资金的提供者不能从组织的运营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他们既不享有经营管理权,也不享有收益分配权,这样公共组织就缺乏最终委托人的人,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激励机制。因此,与企业投资者相比,公共组织资金提供者对组织的经营和财务活动情况关注度较低,对组织运营的监督相对弱化。(2)市场监督弱化。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等往往具有垄断性,一般不需要由具有竞争性的市场来评价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公共产品市场的这种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组织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和监督,这也是造成公共组织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4.财务关系复杂。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大,所体现的财务关系也比私人组织复杂。(1)利益相关者众多。公共组织在组织资金运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既涉及到与财政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也涉及到与供应商、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等关系,利益相关者众多。(2)既存在经济关系又存在政治关系。私人组织财务活动体现的是市场规则下的经济关系,而公共组织财务活动所体现的既是经济关系又是政治关系。公共组织的资金从根本上是来源于纳税人等社会公众,其产品也是服务于社会大众,其财务活动的背后反映的是政府的政策选择,体现着政府的意图。因此公共组织资金的流动和分配就不仅仅体现着经济关系还体现着一种政治关系。 (三)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特点 1.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在本质上,公共组织是受公众的委托利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但它缺乏利润等明确的指标来反映公共组织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通过预算模拟市场机制来组织、指挥公共事务活动,通过预算将公共组织所承担的受托责任具体化、数量化、货币化,使之成为人的具体目标和委托人控制的具体标准。预算管理是公共组织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必然也是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中心。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就是围绕着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考核进行的,公共组织的资产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绩效考核等都是以预算为基础展开的。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对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热点问题的思考 “会计不是一门艺术,而是一门社会科学”,这个观点现今已经被大多数会计学者所接受,既然视为一门科学,会计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践所产生的会计现象(行为)概括凝练出一系列完整的、逻辑性的概念和原则,构成了我们常说的会计基本理论。作为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同样也有着反映自身特点和本质的基本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财务会计目标、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财务会计报告的列报等,这些理论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实践的日益复杂也在不断地发展,对它们的认识在不同的经济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体会。 一、 对财务会计(财务报告)目标的再认识 在财务会计理论结构中,会计目标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会计理论体系基础。会计目标虽然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纯主观的范畴,会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当前比较流行的财务会计目标主要有两派,即“受托责任派”和“决策有用派”。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因此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笔者认为,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二者其实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目标,受托责任是实质,决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责任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提供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是会计的根本目标。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我国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更适合定位于决策有用性,具体来说引用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老师的观点“(1)对国有企业来说,必须满足国家企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监督企业的需要;(2)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有义务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二、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特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从客观经济环境中抽象而得的,其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同时它也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客观经济环境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迁,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过去传统的、国际公认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发展到至今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除了这四项基本假设外,还应结合市场特点增添新的必要的补充假设,尤其关于确认基础与计量属性方面的假设,来保证财务会计能够顺利、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信息。APB Statement No.4 的观点更是开创性把会计基本假设具体化和扩展为财务会计的13项基本特征,以更全面的概括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程序的影响,13项基本特征中除了4个公认基本假设外,还包括:经济资源与义务的计量、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交换价格、估算、判断、通用的财务信息、基本相关的财务报表、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等9个方面。结合我国的国情,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经常性和具有很大的力度,因此除共有的基本假设外,还产生了我国特有的基本假设内容即“宏观调控”,这项基本假设决定了我国的财务会计既应为微观经济管理服务,又应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由此,会计基本假设理论的发展到今天,内容已得到大大的丰富和扩充,更清晰地更深刻地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经济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 三、 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结和分析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使会计信息成为有用信息的各种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为达到决策有用性和反映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而对会计信息所作的约束性和规范性要求。 以美国FASB第2号概念公告为代表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为详尽,它把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披露的质量。关于第一类,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比性(含一致性)是次要质量。不论主要或次要质量都要具有可理解性。重要性是有用质量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选择信息的约束条件。第二类信息的特征包括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胜于形式、谨慎和透明度。完整性说明无论表内表外,不应遗漏按照准则制度必须列报的所有项目;充分披露说明虽然未曾违反准则和制度隐瞒列报该列报的项目,仍需尽可能披露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并非法定披露的其他事项和情况;实质重于形式说明必须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能只反映其法律形式而导致错报、误报;谨慎性说明在准则或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宁可多报可能的损失,而不可多报可能的收益;透明度是总体质量信息。此外,美国、英国、IASC、加拿大、澳大利亚的CF中所认可的主要质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共同点,即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而在我国理论界,更主张把可靠性列在相关性之前,即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因为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比相关性更为突出,可靠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总是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尤其是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更加促使我们认识到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应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不可靠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仅是误导,甚至会带来风险和灾难。 四、 关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探讨 财务会计的属性,按照由经济环境决定的基本假设,其计量属性的基础应是市场价格,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是财务会计传统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则是近年来越来越被FASB所极力倡导和推广的计量属性。这两种计量属性孰优孰劣?我们不能抽象地进行断定,计量属性的应用必须针对各种计量对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来考虑。 历史成本最大的优点是可靠性,可以尽可能避免人为的主观估计与判断,同时也能大大节约交易成本;但历史成本也有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其最大局限性在于它面向的是过去,对未来的决策缺乏足够的相关性。公允价值则被认为是用来弥补历史成本而面向未来的一种计量属性,它采用的是在缺少真实交易的情况下,交易双方意欲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估计价格,依靠的是估计与判断(选择),因此可靠性就难免令人担忧。从财务会计的本质来看,当可靠性与相关性发生矛盾时,应当从具有可靠性的计量属性中选取最相关的属性。因此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根据其优缺点来选择,其各有其适用性。历史成本可以应用于已完成交易或事项的资产与负债的计量,而公允价值更适用于以不可改变的契约为基础的、尚在进行交易之中,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中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计量。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更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公允价值主要应用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许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成熟,相关法律的监管力度和人员素质等也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若不加限制的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很可能管理层就将其演变为“合法合理”操纵利润或计提秘密准备的工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与可靠性,与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在当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计量属性情况下,我国仍实行以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辅的计量原则,是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总之,公允价值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它是历史成本会计的延续和发展,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连接会计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作用,它的应用必将使财务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更加直接的帮助。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职能、会计准则、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环境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准则、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一、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二、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三、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四、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五、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会计有其不同的环境状况。会计环境对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实务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会计发展史上历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会计的发展对会计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它往往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持,经济资源的配置,财经法规的实施等起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各国会计学家都非常重视会计环境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会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会计界一般认为,会计环境包括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三类因素。在会计环境各因素中,对会计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直接决定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其次是经济环境,包括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等,它决定会计的研究方向。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对财务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的确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充分体现不同上层建筑的意志和思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与会计环境相关。会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会计与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作用关系,一方面,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会计也日益发展和成熟;另一方面,新的会计方法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相应会计环境的改变,进而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论现代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 摘要:财务活动是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财务管理是财务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财务管理理论是研究人类各种财务活动的普遍规律以及财务管理规律的理论学科,财务管理理论从诞生到现在仅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还处于成长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补充的内容,本文将就现代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展开系统讨论。 关键词:现代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理论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理论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丰满的地方,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现代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进行讨论和分析,当前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设计措施。 二、当前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概念不规范 当前很多财务管理学教材以及其他相关出版物对于财务管理相关概念的命名和阐述各不相同。由于我国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比较晚,很大成分上借鉴西方成熟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翻译大量的外文文献,造成很多专业名词在命名上差异。很多词汇尽管翻译不同,但是财务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能够轻松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影响阅读。但是,也有很多专业词汇属于不常见词汇,专业性很强,而且与很多词汇在大方向上表意相同,仅仅在细节部分不一样,这样的词汇的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就十分重要,财务管理概念规范化建设十分必要和重要。 2、部分财务管理理论欠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资本市场日益繁荣,资产交易更是家常便饭,然而还有很多财务管理出版物中缺乏资产评估理论;市场经济是典型的短缺经济,在短缺经济环境下,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十分重要,同样的,很多相关书籍中缺少这一概念的研究。当前,部分资产管理理论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我国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实格格不入,实践探索的高度与理论研究的缺乏的矛盾日益尖锐。 三、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设计 1、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内容 第一、财务管理要素和相关概念。现代财务管理是相关工作人员在企业这一特定环境下,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结合企业财务活动实践,对资金运动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活动。要按照这一概念规范好财务管理的各项要素和概念。 第二、财务管理的任务和职能。财务管理的职能在于企业在聚财方面、用财方面、生财方面、监督方面以及综合平衡方面等。而财务管理的任务是评判财务工作成果的标尺。 第三、财务管理环境理论。要充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并分析环境对理财的影响,并研究应对措施。 第四、财务管理假设。财务管理假设是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研究工作的前提,主要涉及:财务个体假设部分,持续经营、奋起管理假设部分;自主理财假设部分;特定环境假设部分以及消息可靠假设部分几个内容。 第五、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原则是财务管理人员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行动准则,是有效实行财务管理的保证。 第六、资本时间价值理论。对于资本时间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要,在资本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也是如此。 第七、资产结构理论。资产结构论是研究企业内部各种资产构成的理论,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 第八、投资理论。投资理论是研究各种不同类型投资的相关特点和规律的理论,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投资的优化组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第九、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理论是资产管理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按照科学而固定的评估原则以及相关程序对待评估资产进行价值上的评定和估算,为企业在特定资产业务上提供价值标尺。 第十、资本运筹论。资本运筹对企业资产管理十分重要,涉及到资金的筹集、调用等方面。资本运筹论主要内容涉及资本运动理论、资本筹集理论以及资本运用理论等。 2、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要求 第一、概念准确。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严肃性要求基本理论概念准确性和规范性,要充分保证专业词汇、专业概念表意的准确性、唯一性。 第二、内容全面。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全面性,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经济飞速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日新月异的现实状况,及时更新和补充必要内容。 第三、结构完整,内部联系完整合理。财务管理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理论,必须充分考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要能够准确反映各个理论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财务管理要素之间要基于财务管理信息的不同,合理选用财务方法实现有效管理。此外,做好现代财务管理工作,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四、结语 财务管理理论是研究人类各种财务活动的普遍规律以及财务管理规律的理论学科,财务管理理论从诞生到现在仅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还处于成长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补充的内容。本文分析了当前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体系设计方面内容。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财务职能基本理论及其拓展分析 [摘要] 企业财务随着环境的变化,内容不断扩充、体制日益完善、职能渐渐拓展。本文通过企业财务职能的归纳分析,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展望。 [关键词] 财务 财务职能 财务本质 财务目标 一、企业财务及财务职能 财务,也即财务活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产生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统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是财务活动的基本细胞,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不断循环往复,包括资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及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同时在复杂而规律的运转过程中也形成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的各种财务关系。财务职能是指企业财务在运行中所固有的功能。财务的职能源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筹资、用资、耗资、分配等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传统的财务职能理论在引入产权思想后,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更具科学性。从该角度定义的财务职能更倾向于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进行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把所有者的财务职能定义为决策、监督、调控,经营者的财务职能为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权分立”更好地使财务职能得以迅速实现,提高了效率。 二、财务职能及相关概念 1.财务本质及财务职能。财务本质是关于财务工作实践具有根本规定性的范畴,是对财务对象、财务属性、财务职能、财务特征的高度概括。财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资金如何运动,如何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财务本质和职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质的具体体现。 2.财务目标与财务职能。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不仅统领财务应用理论,而且还是联系财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纽带。而财务职能是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其内涵是如何实施财务管理,高效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务管理达到其目标的前提,有了明确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3.财务环境与财务职能。财务环境是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财务环境既包括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经营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水平等微观环境。就所有企业来说,其宏观财务环境是相同的,但每一个企业的微观财务环境则是千差万别。企业财务职能的发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对于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也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企业财务职能拓展 财务职能与财务本质、财务环境、财务目标等均属财务基础理论问题。因此伴随着财务环境的变化、内涵的丰富和目标管理、价值管理等管理理论的发展,财务的职能在决策、监督、调控、组织、协调和控制基础上,必然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财务的职能完成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生产管理转向风险管理、由面向过去转变为面向未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资本运营、资源配置职能。资本运营、资源配置职能是伴随企业的宏观管理理念而出现的,通常和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和资源与其它企业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使企业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目标,实现自有资本的不断增值。比如,通过资产和债务重组、资产股权置换,以及资产剥离等形式,盘活不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通过买壳上市达到整合企业资源、降低成本、迅速上市筹集资金等目的。企业还可以进行并购重组,壮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实现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或进入新兴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达到规模经营,实现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和价值协同共赢。 2.财务分析预测职能。现有的财务分析职能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合理运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去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有关资料并得到相关结论。经过扩展的财务职能需要企业从两个方面进行财务预测分析,一方面运用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另一方面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等进行企业综合财务分析,运用计量学和模糊数学的思想工具,综合剖析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确实可行的弥补措施,减少企业的风险。财务预测分析除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了解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外,更主要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降低决策的盲目性,提高数据的精确性,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保证。 3.财务信息服务职能。信息时代,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职能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备、处理和服务职能。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信息化管理落后,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此外,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虚假信息大量泛滥,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保证有价值的信息能在系统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 4.财务风险管理职能。财务风险是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在行使财务风险控制职能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笔者认为,企业应该依托财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对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等预警指标的计算、分析和识别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等,恰当评估所面临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强度、风险分布、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积极构想回避、转移或分散风险等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加强风险防范,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保障最大收益的目的,增强企业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财务职能的研究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去把握,把它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和财务的其他基本理论联系起来,这样财务职能界定才会更科学、更有利于它的创新与发展! 财务基本理论论文:公司财务控制基本理论概述 摘 要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财务控制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内部财务务控制的本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快速成长期。对于小型公司而言,创建者的个人控制往往非常有效。而所谓财务控制环境,是批对财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建立、加强和有效实施产生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关键词 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目标 财务控制本质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理财的目标以及它所反映的企业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将服务于企业的理财目标。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的财务控制存在着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模式。其中财务的宏观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证券或资本市场对被投资企业直接实施影响来完成,或者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进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资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实际是外部审计控制,而我们本文的主要聚焦点在于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 内部财务务控制的本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动。现代产权经济学指出,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委托关系的组织,即契约的结合体。从委托的角度进行分析,内部财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合约。以现代股份制公司为例,股东是委托人,管理者是人,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往往并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可能作出违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另外由于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人就可以利用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损害所有者利益,因而产生了高昂的成本。内部财务控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协调权利各方的利益,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控制活动。 财务控制的特征有: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 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的财务控制存在着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模式。其中财务的宏观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证券或资本市场对被投资企业直接实施影响来完成,或者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进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资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实际是外部审计控制。 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和生产经营活动特征而设计的、用于维持公司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人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分散委托人的风险,维护委托人的监督权;二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维护管理者的控制权;三是有效实现对人的经营业绩考核,解决对人的激励问题。由此可见,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 财务控制主要是指在董事会、经理层和有关责任人中建立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这种控制体系应该明确界定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分割,同时还应该明确规定:(1)对企业的每一个下属部门和每一个决策人的绩效度量和评价体系;以及(2)与个人绩效相联系的奖励和惩罚体系,包括建立作为绩效度量体系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确定预算在绩效度量中的作用和建立个人绩效的度量、奖励及惩罚制度 。如果缺乏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就推动其存在在前提,因而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有可能出现所有者被架空的问题;如果缺乏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公司治理机制也会推动其在维护企业价值最大化上的有效性,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色茨(H.Demsetz)和肯尼斯•莱恩(K.Lehn)(1975)所作的所有权集中与企业特定风险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越不稳定,就越需要内部财务控制。 可见,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问题能够通过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活动来解决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应该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可以弥补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从机制的角度分析,一个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内部财务控制的深化也将促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浅析现代广告设计的新理论 论文关键词 广告学 广告设计 广告艺术设计 理论 实践观 论文摘 要 广告传播具有整合功能、管理与控制功能、教育与指导功能及审美娱乐功能。广告艺术设计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广告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 现代广告的设计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广告设计已成为人们生活与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明显地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广告创意内涵 简而言之,即广告主题意念的意象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广告创意”有必要对意念、 意象、 表象、 意境做一下解释。“ 意念” 指念头和想法,在艺术创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意念即广告主题,它是指广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要说明的观念。它是无形的、观念性的东西,必须借助某一定有形的东西才能表达出来。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客观事物本身, 是艺术表现的对象; 二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它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思活动,就是创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形象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传递客观事物信息的符号。 二、广告传播的作用与功能 所谓广告,就是通过某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观念等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递给人们,从而影响舆论、促进营销的一种宣传活动。广告 是商品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与发展同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生与发展密不可分。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它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广告本身就是一 种艺术,起着某种精神名片的作用。根据广告传播的功能与现实生活的实践事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广告传播的社会作用。表层方面,它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提供信息、 指导消费,加速流通、促进生产,促进竞争、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多积外汇装饰商店、美化市容。而更深一层来分析,它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观念、陶冶人的精神与情操的社会教化作用。这些作用,正是广告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欢迎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我国广告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广告传播尚处于起步和初步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 ,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广告传播事业走入困境。 一是名人广告泛滥成灾。效仿名人、仰慕名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巧借名人效应做广告只要适度,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广告虚假。一些广告过分强调产品的某一方面的功能,结果给人一种明显的虚假印象。尤其是一些化妆品和医疗保健用 品广告,生怕效果说得不充分,神奇性说得不完满,于是不惜置产品实际于不顾,竭力夸大。 三是广告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随着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商品意识与广告意识在人们心中日益强化,广告数量自然也急剧增加。而我们的传播媒体与广告数量急剧增加的现实形势相比,显然还不够多。在此情况下,很自然地出现了广告的过分密集现象,使广大消费者被动地处于长期广告大战的包围之中,感觉变得迟钝甚至麻木,形成了广告躲避现象。 四、广告创意的过程及其思考方法 1.广告创意过程 (1)准备期。指专为某一广告活动而搜集的有关资料。 (2)孵化期。把所搜集的资料加以咀嚼消化,使意识自由发展,并使其结。 (3)启示期。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印象是产生启示的源泉,所以本阶段是在意识发展与结合中。 (4)验证期。把所产生的创意予以检讨修正使之更臻完美。 (5)形成期。以文字或图形将创意具体化。 2.广告创意思考方法 广告创意思考方法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垂直思考法。即按照一定的思考路线进行的, 向上或向下的垂直式思考,是头脑的自我扩大方法。其一向被评价为最理想的思考法。第二,水平思考法。又称横向思考法,在思考问题时向着多方位方向发展。此方法有益于产生新的创意却无法取代垂直思考法,只能弥补后者不足。第三,集脑会商法。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特殊问题的主意,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创意思考方法。 五、广告定位策略对广告创意策略最具划时代的意义 (1)定位的心理基础和特征。定位是一种攻心战略, 定位观念使得广告创意的出发点从商品转向了消费者, 要求更细致的消费心理研究。 (2)定位的竞争特征。定位要“ 相对于竞争对手”,表明定位广告是一种竞争性广告 , 因为定位是一种心理位置上的竞争,定位承认并利用竞争品牌的位置和优势。 广告设计是用视觉语言规律和设计规律来阐述情感、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的,广告设计需要灵感,同时也需要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指导广告教学,采用多学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式和全方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应用新的思维方法,加强多学科的协调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论广告设计与艺术运用 论文关键词:艺术 传统美学 现代 广告设计 论文摘要:通过对艺术的创新达到广告设计的要求,架起广告设计与艺术的桥梁。 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广告语言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会文化。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广告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一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等都必然会对广告语言产生作用。所以,任何一个社会的广告语言不可避免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反映社会文化的广告语言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大大促进广告的功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探讨出社会文化与广告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和赏析广告语言,对于指导创作、设计既符合广告表达基本原则,又适合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广告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与广告语言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比较研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指题材、主题等等,但是完整的表述应该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下的定义,那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在媒介中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题材和主题。同样理由,对艺术作品的形式所下的定义也应该是与内容相联系的,即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介是艺术家借以使其题材和主题转化为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艺术设计的广告语是指表达理念和产品核心特征的、长期使用的宣传短句。随着我国媒介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但包括媒体产品和销售网络的竞争,而且包括媒体品牌形象力的竞争。而媒体形象广告语便是塑造媒体形象的“点睛之笔”。媒体形象广告语的立足点在于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使受众对媒体产生认知、理解、记忆,并且引发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沟通策略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使用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的独特的物质媒介。 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大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体现。指出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 广告设计语言,也就是平面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中,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人。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招贴艺术,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招贴艺术。 广告与艺术的存在发展都不断地受到来自于大众领域和商品社会的渗透、干扰和强劲冲击。不仅如此,今天的艺术家还受到来自于源远流长、精深博大的艺术传统的沉重压力。广告艺术已不可能在真空中、圣殿中孤芳自赏,广告创造也很难真正地完全地离弃传统而创新,更不用说为创新而创新的故作姿态了。广告设计与艺术都无疑隐含着重重的矛盾、问题甚或危机。它是反传统甚至是反艺术的,其中也不乏一些是哗众取宠的、媚俗的、偏激而走过头的、为创新而创新的。但无论如何,广告设计的艺术是我们时代的投影和文化的隐喻与象征,它永远能够表现着这个世界,不仅因为艺术栖身于它,也不仅因为艺术承担着世界的需求,更因为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与人互为本体的。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广告设计作品中跨国文化传播的考虑 论文关键词:广告设计 跨国文化传播 图形设计 论文摘要: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当不同文化接触时,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知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广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广告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广告设计是以传播某种主义、主张、思想、观点以改变特定对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广告作品是否成功,它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其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在多广泛围内,赢得了宣传对象的共鸣,并为他们所接受。因为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消极接受刺激、作出预期反应的客体。相反,他们是信息处理的主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广告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加工。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广告设计所面临的受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变化。针对国际知名品牌的设计,我们涉及到一个传播学的概念—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ZO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其含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而言,跨文化传播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奖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如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跨文化传播是要有语境的(在这里我理解为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当不同文化接触时,相似文化语境下的绝大多数传播往往通过不言而喻即可实现,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明确详尽的表达。如果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就会造成传播过程的偏差,误解。从而产生传播隔阂,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阻碍。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在跨国文化传播的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何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一,我们在设计作品时要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并且能够“借势生威”,让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让西方人看的懂,又结合东方人的智慧。例如,(图一) 图1是陈放先生的招贴“胜利”,以“V”字胜利的手势造型,但胜利的背后却是无数的失败与辛酸,连他的手指都不见了,只剩下“V”字残缺的烙印。整个海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尤其是残缺的地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中国古老文化之残缺的意境美体现在设计中,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副海报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障碍。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思维定势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这种信条,作为设计者必须了解,例如,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而在日本却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并尊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的“思维定势”,必然会导致设计作品的失败。 第二,设计者必须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 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种族优越感、思维定式、偏见和相异的文化背景方面。例如,在国际广告大奖赛中很难看到中国设计的作品,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东方文化的含蓄,西方设计者,总是以拒绝的态度来对待东方设计师。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主流,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但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 但是要想扫清这些障碍,使跨文化传播活动能得以顺利进行,传播双方就应该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更应该摒弃各自的民族偏见,尊重别人,以诚相待,共同来完成跨文化传播活动。这需要我们国家的传播组织、机构的不懈努力。 第三,设计者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在跨文化传播中,非语言行为(在这里,非语言行为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与语言行为一样是构成出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交流的时候有时会产生误会。例如,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莱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只狗肉。而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语言,以简洁的方式准确传达出语义性,扫除了文字障碍,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在大众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21世纪以来,人类更是步人了一个视觉读图时代,语言的中心地位必将被打破。 我们知道,广告作品设计是设计者运用图形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图形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它既能代表观念事物,也能代表现实事物。既能充分满足艺术的种种审美要求,又能解决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及大众传播的需要。例如(图二) 在这则招贴中一根用绳索束缚的香蕉准确、生动的再现了《庄园主》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名家庭教师爱上了年幼的女学生,并与之发生关系,但是世俗的道德折磨着这位家庭教师,最终他以“自宫”的行为来惩罚自己……在西方文化中,香蕉是代表男性的生殖器官。在这副招贴中的图形设计形、情、意结合,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符号,演变为语言信息释放出来,进而使受众心领意会,真正做到了让“图形说话”。图形与语言,概念与形象并非截然分开的两个领域,“语义”可以“图形化”,概念也可以转化为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广告作品时,必须加强图形设计的研究。 这个世界就是互相观察、学习和借鉴而汇集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当我们的广告设计作品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防止急功近利行为,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学科理论的研究层次,增强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在强势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把“中国制造”的广告作品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论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1997年香港同归、1999年澳门同归以及1999年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2004年“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另外,也要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发展与品牌的关联。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某产品的名称、辞句、符号、设计或其合并使用,是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一种体验。其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其目的是以此区别于其他商品,不与其他商品发生混淆。产品是冰冷的,品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产品会过时,会落伍,会被竞争者模仿,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是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差无几,惟有品牌给人以心理暗示,满足消费者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从消费者来说,利用品牌帮助选购物品,不必每次都检验商品的质量。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信誉的象征。而广告设计要突出品牌,受众通过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中的品牌认识产品,品牌形象最终也要通过广告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广告服务于品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熟悉感;二是提醒作用。 体现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应该向公众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并且激起公众的购买欲望,并参与到产品(服务)购买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广告设计要服务于品牌。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检验作品好坏的根本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能够更高的销售,检验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市场来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与品牌理念一致,漂亮的设计不是独立的,而是充分体现设计是否符合周围的环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观测和强化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如果背离了市场的需求,设计的作品只能是华而不实,而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表面的需求,不分地域和特色地开设专业和研究方向。对于设计教育的地域性而言,地域特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如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促进了设计观念的变更和进步,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地区,设计理念则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哲理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域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优长,科学定位,建立顺应学科发展、时展潮流的学科布局以及多学科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好广告设计教育与市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结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几方面重视起来。 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第一,体验客户(业主)、生产者(工艺的执行者)以及接受者三种角色。广告设计是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产物,从各自不同角度的限定和需求,三者问应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对立,而处理这些对立和矛盾,显然是在广告设计教育当中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体验广告设计中受引导产生虚拟化部分及上述三种角色使用设计成果时的当时行为和后续行为。而这一切只能在不断的市场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 三、广告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设计手段、新的设计观念和新的媒体设计的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挑战。 基本技能、设计观念与实践活动是广告设计的艺术性的三个层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对设计工具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以及观念和活动的变化,基本技能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另外,设计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它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广告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广告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在几百所院校开设有广告设计专业,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国度里,像广告设计这种独具人文和艺术色彩的学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广告设计教育亦背离了最初的精神,对这种功利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抑制作用,反而纵容、迁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展开创意、表现创意的过程,而创意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要依靠调查研究信息资料的浓缩;二是靠艺术表现的技巧,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广告设计者的创意;三是靠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四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深层含义和文化基础的标志设计不会走得很远;五是要正确认识广告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广告设计和品牌设计传播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将提升文化底蕴、重视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培养艺术思维并且将它们应用在广告设计之中作为我们创新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从国内外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看,广告设计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化,艺术效果是人情化。前者要求有强烈的刺激的信息性,后者要求给人悦目和美的享受。广告设计表现在方寸之间,是设计理念和视觉审美的结晶。提高广告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是我们每个设计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简析重视乡村群体 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 论文关键词:乡村;广告传播;乡村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以和谐发展的角度指出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视乡村群体,和谐发展广告设计与传播的观点。井从农村传统文化、广告信息传播、深入乡村基层、设计理论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探讨一条符合国情的广告道路。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所谓乡村,是指由乡(及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本文探讨的乡村群体包括在农村地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群体和在乡镇从事劳动和居住的其他劳动者。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 纵观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总体发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轻乡村,针对乡村受众的设计作品为数不多并缺乏乡村文化气息。大多数企业、传媒、广告公司以及学者在以城市为主位的前提下,将我国广告设计与传播的大众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连接在一起,在有意和无意间将中国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中的二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乡村群体遗忘在某个角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媒体“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对子乡村的关注依然很少。根据国家广播总局有关数据显示,面向农民、农衬和农业的广播全国只有10套(分别是山西、江西、山东、河南、陕西以及广西南宁、河北张家口、浙江嘉兴、广东茂名和揭阳电台),占全国2371套广播频率总数的0.42%。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体相比,开办率仅有4%。因此城乡信息流动结构严重不对称。 其次,长期以来,设计界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弱势消费群设计在趋于城市化、大同化。尽管中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亿的乡村人口。加强对中国乡村广钾究的重今科考麟势群体的媒献怀有利子解决艺术设计全面发展的粗颈问题,对于我们的广告创意、广告的有效传播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再次,很多设计人员将乡村文化传统和地城特色简单化,中国乡村广告传统的东西保存的不乡好;却在设计中不断重复所谓有传统特点的符号和手法。许多设计产品因偏离乡村群体独特的文化传统,价格脱离乡村消费水平而让这些边缘消费群体望而却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广告设计与传播本能的忽视乡村群体,造成发展的不和谐呢? 第一、经济力量的弱势和乡村文化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广告设计与传播偏向城市而忽视乡村。经济环境是决定广告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乡村经济模式和结构虽然有了很大变化,经济水平有了长足发展,但其收人还远远赶不上大中城市,少数边远地区的农民甚至还没完全摆脱贫困。乡村更多地保留了农业文化的传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第二、在使用媒体资源的分配上,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大都集中在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广告实质是信息的传达,而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而如此高比例的媒体集中于城市,远离乡村,必然导致乡村广告传播的高成本和难以形成有效传播。 第三、绝大多数设计者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同乡村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很难对乡村受众进行准确定位。生活方式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现代设计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概念。乡村群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交往等并不被设计者所熟悉。正如设计大师索扎斯主张,首先得教导设计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终决定设计。 第四、在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追求自身效益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大众传媒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常常忽视弱势群体受众的信息需求。 第五、广告设计片面地强调了产品或服务广告,而忽视了品牌形象广告、即使是产品或服务广告也没有充分的和乡村环境相联系。其实品牌形象广告作为一种传播稀称为了能使姗的信息获得人们的认可,总会进行一些令社会关注、并进行正面倡导的观念传播。如太阳能产品突出其节能的宣传,同时应引导修缮自然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国是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乡村人口数量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人口,故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广告设计与传播应重视乡村群体及其文化传统,反映乡村气息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广告设计与发展的道路。 无论传媒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数量上,还是广告在作品的设计上都应给予“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充分重视他们的信息需要,将农村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并被他们所接受。如“实在人,喝实在酒”(龙江家园集团);“比一比,算一算,还是联通最划算”(中国联通);“黑土地黄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复合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时风集团)。这些广告语都突出了产品独特的优点,满足了农村消费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乡村基层,关注乡村群体,摸索出广告设计和谐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喳计工作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优秀的设计者应该及时掌握并预测设计的变化趋势,弓!导变化的观念指导设计、,使设计成为时代变化的表征和进步的催化剂。如兰陵酒业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利用不同媒体的差异性在墙体电视、赠品等不同媒体进行系列广告宣传,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蓝星啤酒抓住农村夏季麦收的有利时机,组织车辆和人员分散行动,把啤酒送到田间地头,给农民提供了便利,也实现了广告的针对性宣传。 关注乡村文化,利用广告传播的文化特质,使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广告设计与传播要从社会责任的角度适时保存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他们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农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三笑集团就利用赵本山在农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朴形象,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满足了农村消费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设计要融人普通乡村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尽量通俗化、简洁化。不同消费群体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养是不同的,相应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异。面对乡村群体时,设计不能脱离乡村生活,要考虑到农民的教育知识水平和理解欣赏的能力。广告应尽可能的亲切易懂,缩短与农民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如中国移动通信在某乡镇做的广告语“中国移动通信卡,一边耕地一边打。”即宣传了广告目标,又符合了大部分农民的工作习性,还引领了农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设计理论教育界应给设计行为重新定位,防止传统文化的葬送,防止设计成为视觉垃圾乃至环境垃圾。呼吁教育主管部自详细规划,将传播学、艺术学、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进行大融合,为设计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体现出设计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同时也应改变现状,扩大设计对社会的关注和服务范围,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实现中国广告和谐健康快速而更全面的发展。 总之,当今社会广告设计与传播要重视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整个社会中不同目标受众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深人研究并形成探讨性的课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和谐发展,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符合本国大多数人民需要的广告道路。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影视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影视 告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而现代影视广告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本文论述了传统美学观在现代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一、影视的共性 电影的概念与完整无缺地再现现实是等同的。他们所想像的就是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这里,电影再现外部世界的幻景的观点是完全适用于电视的。电视是一种媒介,或者说是不同于印刷媒介的电子媒介之一。尽管在科技属性上,电视是电子光束扫描,电影是物理光学投射,两者是不同的;但在表现形式上,电视和电影仍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是以具像仿真的影像与声音、音响的结合,串组成综合的符号系统,有着声形并茂、音像俱全的共性,因而在研究上彼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与支持。电视出现后,代替收音机成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随着电视的出现,广告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 二、影视广告的特征 影视广告具有闯入型与强制型的特征,由于借助声画完美结合的影视技术,世界性的电视转播网以及通布城乡的电视收视网在世界各国高速发展,影视广告地位,仍居各种广告媒体的首位。 影视广告的特点: 1、声画合一,诉求视听。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温柔感人的音乐和解说,入耳悦目,扣人心弦,往往对其所传递的信息—形象、言语、情绪,产生“海绵吸湿性”的效应,印入深层记忆之中、:所以电视广告又被称为具有很好的通融性的热性媒体。其理解度、记忆度与暗示性,虽较印刷媒体弱些,但对视与听同时作用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却超过一般媒体一倍至数倍。 2、生动形象,诉求面广。成功的电视广告片,能冲破国家民族的语言障碍,为整个世界的人们所理解—画面一连串的形象,富于表情的音乐与音响效果,便是最直接的传播代码,不用语言累述,人人一见便心领神会。 3、擅长于进行商品的示范表演。对于新产品的特殊设计,产品的使用与操作,产品使用的效果与对比等,可多角度、全过程地加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如我们常见的化装品广告,利用的就是这个特点。 4、由于具有面对面的传播特点,使受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或萌生个人之间传播的某种直接与亲切之感。 当然电视广告也同其他媒体一样,有着自己的短处: 1、不同商品的不同视听对象难以控制。 2、广告内容与形象转瞬即逝,无法予以保存、品味对比或参照。 3、消遣型视听增多,边千事边观看,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4、插播广告最容易使视听者反感。 三、影视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影视广告设计是一个只历经20余年的历史,但发展却非常迅猛的新生事物。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则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社会生活中电视广告已不知不觉地被当成一种时代的角色,成为“开放、改革”的象征。到现在电视广告的播出日趋“密集化”和“频繁化”,广告逐渐成为除电视剧、电视栏目等节目类型以外的又一电视传播主体。 电视业发展是十分迅速的。21世纪初的今天,电视遍布世界各地,全球已拥有10亿台,中国便占了3亿台c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这“神奇的盒子”里收看到丰富的新闻、娱乐节目。每天的时时刻,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美国于192年首先研试电视机,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并于年播放了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到1954年彩色电视机问世。电视广告的播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繁荣、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在中国大陆,影视广告的出现却与电视的首播相差了5月1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成为中国大陆电视的诞生日,同年月2日正式播出。然而解放后的中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化,以及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极“左”思潮演变成“”的影响,电视广告被认为是多余的东西,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倘若播放外商广告更是有着“出卖主权,丧权辱国”的罪名,因而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当时是绝对没有立足之地的。在饱受“”的沧桑后大陆经济一片萧条,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春风沐浴大地”这个世人瞩目的数字,它不仅揭开一个。亿人口新时代的序幕,而且翻开中国影视广告的第一页。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直至达到两汉文化的高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影视广告艺术的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儒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儒家作为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其宇宙观上溪远古文化,下开封建社会的正道。夏、商、周三代已经建立了一种一“家”为中心而层层扩展的宇宙观。“家”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他是部族的中心,标志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以“士”的身份视天下为己任,担当起沟通天人的职责,并把“天地之道”引向现实政治,引向以“家”为中心的父权体制,他们的理想即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完满地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天地之道。因此儒家美学的中心概念即是“中和”之美。儒家的经典《中庸》“中和”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美的极致。中国的宫殿建筑(比如故宫)以中轴线为中心饿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式,集中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和”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也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引向“吟咏情性”方面,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中作者都非常强调整体,重视家庭与亲情。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在电视广告中的渗透改变了电视广告单纯的经济社会产物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的名酒广告都在极力渲染亲情,友情爱情,讲求一团和气。:无论是妻子丈夫,子女父母,都在亲情上做文章。中国影视广告通过较长的语幅来诉说,注重解说词等声音造型,表意性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讲究的是以情动人,比较侧重感性认识。雕牌牙膏中《新妈妈》篇中大段的独白就是典型的中国广告语幅风格:先为叙述二人情感世界的变化,后面才出现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脑白金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直接针对着中国传统奉亲养老,礼尚往来和现代社会中人情交易的社会习俗。。又比如牛奶这类广告的往往是充满温馨的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喝牛奶,广告·语:关注您家人的健康,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友之友牛奶广告)。儒家文化另一个特点是体现诚信。诚信是义理的核心,也是商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国内电视广告内容以此为支点。牛酬光明牛奶狂重广告,《三鹿奶粉》安全新鲜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广告用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贯穿三个故事:音乐人小孟的恋爱,某公司老总的生意;2002年6月10日中国游客越南海上遇险。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一种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家庭美满,和睦,国家和平,富强,民族团结,统一,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永久目标。正象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威仪和庄重相适应的“雄健”、“充实”之美。特别重视艺术的“气势”、“气概”以及“慷慨以任气”的“风骨”,而“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 许多宣传男性产品的现代影视广告通常会采用这类风格,当然在具体运用时确是比较隐喻,含蓄的。比如常见的酒类、西服、剃须刀、鞋类之类广告等等。我们可以用“金利来”领带的广告来佐证:“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斜纹代表勇敢,圆点代表关怀……”其喻意是,西服已成为当今男士们通用的服装,在我国连来自乡土的企业家也不例外。穿西服、打领带,社会上比比皆是,它的含蓄意指,象征着这是一个男人们统领的世界。包括一些大型企业的宣传,为体现自己的实力,也常采用这类风格。而儒家美学的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文人和士大夫提供了一种普遍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孟子曾经提到一种“不忍人之心”,作为人类发不容己的良善本性自然流露的例证,意为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南宋陆九渊则进一步把外在宇宙与自己本心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比如许多药品影视广告也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关心人自身的苦难和不幸开始,国内一直火爆的哈药六厂系列的公益广告。又如美的空调电视广告,中心画面是一个虾和一个空调,一只煮熟的虾随着美的空调降温而逐渐从红色的体表变为褐色,最后竟然因为忍受不住冷气打了一个喷嚏,然后逃之夭夭:多么幽默和谐。 五、道家的美学传统在现代影视广告设计的体现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与儒家强调人为性的“中和”之美相反,道家提倡的是一种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美。老子《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说人、地、天中的一切都以道为规则的话,那道则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自然”即“自己如此”、“自然而然”之意、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依据的原则是是顺应万物的自然成长。庄子把它普遍化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美学命题,;天地沉默运行的节奏,万物无言生长的繁茂景象,都是自然之道这一“大美”的具体体现。正是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它为中国艺术提供了一种超出日常审美的超越标准,人间的美丑缺乏绝对的依据,当我们用自然之道的绝对标准来看时,美可以转化为丑,丑也可以转化为美。许多影视广告在艺术表现手法中喜欢采用道家的“自然”之美表现手法.比如做各类饮料广告,矿泉水的广告,食品广告,化装品广告等等,设计师们都爱从“自然”入手。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在创新的同时,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元素,在传统与时尚的隧道中穿插,使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丰富影视广告设计的多元化风格,使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和谐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现代影视广告设计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影视广告。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广告设计的定位策略 摘要: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营销中取胜,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其中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产品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 定位策略 一、广告设计的核心——广告定位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步入精神生产领域,企业营销中广告设计文化迅速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猛上升。现代生活中广告设计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营销市场,各种广告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产品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代社会,企业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广告中取胜呢?首要条件是广告设计应建立在一个科学策划的平台上,而广告定位就是这一科学策划的关键环节。源于商品定位而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的广告定位,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广告设计的旗帜和方向。 广告定位是针对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营销界。广告定位是指在众多的产品竞争中,探寻具有竞争力和差别性的产品特点,结合适宜的广告传播手段,使产品在目标消费群中拥有高度的认同性。作为赢得目标消费群的重要手段,广告定位战略把营销从广告推销时代上升为以产品形象为中心的品牌推销时代。美国著名广告学者大卫·奥格威认为广告定位就是用广告为商品在消费者心中找到一个位置,并指出:“唯有正确的定位,才是有效销售的最重要步骤。”(1)在奥格威总结的28种创造销售力的广告方法中,列于第一位的就是“广告定位”。“广告定位”是广告设计的原点和核心,对广告设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定位始于产品,终于消费者,即广告定位是根据市场细分确定目标消费群的消费习惯,让产品广告在消费者心中占据合适而准确的位置并最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因此“广告定位”不是创造什么哗众取宠的事物,而是重新结合并开发已存在的商家与客户的密切关系,正如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公司需要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内制定产品定位策略,它需要向顾客说明本公司与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区别。定位是勾画公司形象和所提供价值的行为,以此使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正确认识本公司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象征。”因此明确适当的“广告定位”在现代营销市场中至关重要。 二、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 广告定位的第一个要求是推广品牌效应,凸显与众不同。有了恰当的广告定位,企业就可能在经济大潮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使广告设计艺术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因此广告定位的战略基础便是根据所选择的和竞争者相差异的产品特色进行宣传,企业的首要目的是发掘并抢先占有优势战略以获得竞争先机,广告的首要目的便是将这种竞争优势通过广告定位、创意和艺术表现等手段传播给消费者,让人们在表达称心如意的生活方式时能愉快地联想到一个指链:例如“百事可乐=性感=好玩=受欢迎。” 广告定位的第二个要求是确立品牌战略。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效应已成为企业进入商品市场的“敲门砖”。林恩·阿普认为品牌是“我们经济中的原子核”, 他以为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品牌还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因此, “一种品牌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极高的知名度; 二是崇高的声誉; 三是市场领先; 四是持续利润增长。”成功的定位能够使企业建立品牌声誉, 培育品牌竞争力,赢得品牌市场。因而企业必须在提高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只有大家认可的名牌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在我国,彩电行业的长虹、康佳、tcl;制冷行业的海尔、科龙等企业凭借优质的品牌效应获得了巨大成功。所以品牌效应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核心力量 。 广告定位的第三个要求是企业产品种类的丰富性,多样性,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选择。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世界汽车行业中最具实力的跨国公司之一。集团针对世界各地消费群的不同需求开发了8大汽车品牌:大众汽车(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亚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品种丰富且针对性强的生产营销理念使大众汽车集团2004年在全球销售汽车达514万辆,大众汽车集团以其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继续领跑世界汽车市场。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运用 1、文化定位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在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有所作为,必须以先进的文化营销理念来导航。人在文化社会之中生活,进一步讲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只有当消费者对消费文化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因此,广告设计以这种人本主义文化理念进行广告定位营销,必将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2、功能定位策略。功能是产品使用价值的具体体现,可直接满足消费者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设计艺术审美的本质,就在于对设计物的功能所表现的合目的性的关照。” (3)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找出自己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相异之处,然后在广告定位中强化自己产品的独特功能,使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区别,从而给消费者留下鲜明清晰印象,以增加目标消费群的产品的选择性。典型的功能定位虽然在广告定位设计中只有简洁的几句话,却可以四两拨千斤,促进企业营销工作的顺利展开。 3、强势定位策略。企业利用自己的产品领先优势作为广告设计的核心,在广告宣传中强调产品的优良品质,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定位应强调产品的具体品质,让消费者了解该产品优势所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飞亚达手表凭借精密的技术和高贵的品质,把品牌定位与身份联系起来,倡导“一旦拥有,别无选择”的强势定位策略,让人感觉戴上飞亚达手表后,能拥有更多的非凡的气质和唯我独尊的尊贵风范。 4、价格定位策略。如果商品的技术、功能、造型等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近,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可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货比三家不上当”价廉物美的产品对消费者仍然极具诱惑力。如伴随世界油价的上扬,人们需要汽车更节能节源,许多汽车企业都开辟研发省油、实用、美观、价廉的小汽车,广告突出价廉物美性能好的定位原则,巧妙地运用价格定位策略迅速占领汽车消费市场。 5、市场定位策略。这是市场细分策略在广告大战中的具体运用,将商品定位在最有利的市场领先位置。在一定时期内,一项目标会控制着一个公司的战略计划,公司的资源应优先满足这项目标的市场定位策略,以取得商战先机。ibm公司的微机开发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防止公司的主机生意受到侧面的攻击,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微机开发,使ibm公司的家用电脑始终走在市场前列而备受追捧。 6、形象定位策略。 作为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和媒介的宠儿,广告设计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独树一帜的广告形象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话题。现代广告高度重视一切极富创意的人类精神产品和文学艺术所提供的创意资源。在“形象”备受关注的读图时代,广告必须以别具一格的广告形象吸引消费者已经疲惫麻木的感知力,因此艺术创新以最快的速度被运用于广告的创意之中,个性鲜明的形象定位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广告效果。 广告设计毕业论文:试析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论文关键字]视觉表现 网络广告 [论文摘要]从 1994 年至今,网络广告已经走过整整十年的发展历程,成为第四大广告形式,但由于质量较低而备受网民的谴责。本文从广告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视觉表现的角度,对网络广告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1、网络广告的定义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网络广告则是最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是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介之后新兴的一种广告媒介,有第五媒介之称。通常认为,网络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体而和传播介绍自己所推销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换句话说,网络广告就是在互联网上的以数字代码为载体的各种经营性广告。” 2、基于视觉表现的网络广告设计 目前,我们认为有六个要素关系着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成败,决定视觉表现的效果。这六个要素是:背景、图像、广告语、字体、色彩、形式。我们也将这六个要素定义为网络广告视觉表现优化组合要素。这些要素是根据广告视觉传播的知觉原理、注意原理,以及异质心理等原则,并参照广告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文字、形象、色彩、空间来设定的。 2.1整体背景,反衬差异。网络广告主要是传递文字与图片,它传播及时,能以最快的速度给消费者明确地传递广告信息,并能反复连续地进行反映。但是,网络广告所在的网页内容较多,容易分散网民的注意力,再加上目前网络广告自身内容较多,这都使网民注意力不能集中于焦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网络广告自身应该运用整体背景,变害为利,以网页的杂乱反衬出广告的整体感,凸现广告。这里所说的整体背景,是指广告以整幅连续的画面,或统一的底色作为贯穿始终的唯一背景。而不是将几个图像拼接在一起,或更换背景及色彩。网络广告在出现形式上具有报纸广告的空间特点,又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多数网络广告又具有电视广告的时间特点, 因此,它的背景既是可换的,又应该是统一的、整体的。但是,目前网络广告所面对的情形刚好相反。 网页是网民知觉的主体,是突出在前面的,被网民清楚地知觉到,而网络广告则是模糊的、朦胧的,是次要的知觉对象。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目前的网络广告已经“隐身”在了网页中:网页上信息过于庞杂,使网民眼花缭乱,而广告如果也是以一块文字、一个小图案的形式出现,势必会被隐藏在大量信息中,得不到突出。网民的知觉不能选择性地注意广告,当然就达不到视觉传播的效果。而如果将广告置于一个整体的背景中,情况就会完全不同。网络广告占有的空间是一般信息的十几到几十倍,如此大的空间,如果联成一片,拥有统一的背景,其视觉表现效果当然也会比一般信息的效果强十几到几十倍。 2.2加入图像,3b 原则。 信息要能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或要使接受者感兴趣。受众在注意某一对象时,一般平均五秒,能保持二十秒的很少。一个网络广告,能引起人的注目,这是传达成功的第一步,而若要引人注意,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开始的 1/10 秒钟的瞬间最关键。“3b”是 baby、beauty、beast 的缩写,“3b 原则”是指运用婴儿(baby)、美女(beauty)、动物(beast)这三个引人注目的形象进行广告传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b”作为目光捕捉物有利于吸引“眼球”,也有利于主题和创意的表达,能起到良好的点题和烘托的作用。网络广告中运用“3b”形象,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吸引力,而且会在网民心目中建立个性形象,留下难以忘记的印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动作与表情是构成人类行为的形式基础,也是行为的表达方式,它同语言符号一样,也是一个表意符号系统。在广告视觉设计中,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能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能更有效地传递广告信息。 2.3神聚标语,画龙点睛。主题广告语是一则广告的“神”,它以凝练的形式完整、形象地概括广告内容、广告主旨,并形成易于传播和记忆的语言。对于网络广告来说,广告语也同样重要,它是吸引视觉的一个重要元素。网络广告的主题广告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简洁有力。由于网络广告的平面空间有限,因此主题广告语应该简洁清晰,用最少的字说出最引人的话语。而且应该有震撼力、感染力或激发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网民的目光,并吸引他们点击广告。(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语言要生活化,这是一般广告语都应该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在网上,只有用网民的语言才能赢得网民的点击。(3)、形式刺激主题广告语应使用较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黑色、蓝色等,来刺激网民的视觉。字体上,应该运用美术字体或变体,以突出商品、品牌或广告的个性。 2.4巧用字体,展现性格。在网络广告中,文字不宜被用作主要的目光捕捉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所在的背景,即网页本身是以大量文字组成的,如果以文字作为网络广告的主体,势必会造成广告与网页混为一谈,网民不能迅速、清晰的发现广告,当然会减弱广告对网民的冲击。所以,我们认为网络广告中文字的主要作用是说明和辅助画面,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追求文字的美,恰恰相反,在网络广告的制作中,我们应该巧用字体,以字体的形象个性、风格特点去阐释企业、产品的性格风貌,强化网络广告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不同字体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传达不同的内容和经营理念,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文字形象的外形特征和笔画特征有关。字体设计是以字体间组合形式的相互关系来体现主题的。作为网络广告视觉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字体构成的功能和其艺术性是融为一体的。网络广告图形中的字体设计,不仅要向人们传达广告的信息,还要使受众在从字体排列的形式中得到美的感受。 2.5色彩反差,凸现广告。色彩在广告语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广告色彩设计,不仅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正确地传达商品和劳务信息,激发购买欲望,而且还能塑造商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在网络广告的色彩使用上,我们主张运用“色彩反差”的方法,来凸现广告自身。我们所说的“色彩反差”是根据色彩配置基本规律中的对比规律提出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的普遍现象,是指人的视知觉得到两种以上的色彩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两种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就会产生色相、明度、彩度、冷暖、面积等性质差异对应关系。因此就会有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彩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 2.6尝试新的广告形式。广告的注目率、阅读率是最重要的广告效果指标。而广告注目率、阅读率的高低,常与广告表现,广告创意呈正比。一般而言,广告表现突出,广告创意吸引人,都会达成较高的广告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三方面增加网络广告视觉创意。(1)、广告形状与尺寸的创新。目前,网页上出现的多是长方形、尺寸固定的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固然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利于管理和收费,但是也造成司空见惯、审美疲劳的害处。广告商和广告主可以尝试着改变这种现状,使网络广告更加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如将广告形状做成菱形、五角星形、心形、三角形等等。在不危害网民利益的前提下,改变广告的形状与尺寸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出人意料的广告形式来增加广告的点击率。虽然这种广告表现形式有欺骗之嫌,但广告主却达到了广告效果,网民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广告。虽然我们并不提倡这种广告形式,但是可以借鉴它的创意思想,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跳出原来网络广告创意的老框框,寻求新鲜的广告表现形式。(3)、技术效果的创新。据计,旗帜广告和弹出广告中分别有近67%和34%的广告运用了闪动效果,达到了较强的视觉表现效果。无论是文字的闪动,还是图像的闪动,这种异常的处理效果肯定比无闪动的广告更吸引目光。除了文字效果的改进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动画、音效等设计元素,使网络广告更为生动有趣。 3、结论 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和网民结构的进一步成熟,将会有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接受网络广告的跨时空、跨地域、图文并茂、双向传播信息的超凡魅力,网络广告视觉表现的逐步增强,也将使网络广告成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巨大商业潜力的现代广告形式。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专业在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很多逃课的大学生中,有些学生在备考各种资格证书,成为“候考族”。文章针对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现象,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热”的成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考证热 理性抉择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一些学生便加入了考证一族。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也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不得不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多数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为了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通过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展开调研,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学专业大学生冷静对待“考证热”,科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及生涯发展路径。 1 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经济学下含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国际贸易类近20个专业方向,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考证现象的调查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年级进行问卷发放调查,采访不同高校学生对考证的看法。 2 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方向与类型 在上海高校不难发现考证热的蔓延,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考经济类相关证书的热情更是持续升温,根据资料调查,目前经济学类大学生的考证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通用型证书。主要包括CET等级考试成绩报告单、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考试证书等,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获得认证,不管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三类证书都是比较普遍的,像大学英语四级这类证书甚至已被许多高校规定为“硬性指标”。 (2)职业资格证书。这一类的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密切相联,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其中有些证书属于政府强制性的上岗证书。根据调查,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去考与经管相关的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和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主要体现持证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这几大证书中,选择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的比例相对较大。 (3)能力型证书。根据调研,这一类证书主要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或为了获得社会肯定,为自己的发展和就业增加砝码的资格认证,调研显示,在许多学生看来,虽然这类证书的获取难度较大,但是含金量较高,易被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认可,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考取1-2张含金量高的证书。在经济学类专业,能力型证书主要有注册会计师(CPA)、CDA数据分析师、金融分析师、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审计师、(初中高)经济师等,其中注册会计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证书,选考比重相对较大。 3 影响经济学类大学生“考证热”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取消了211项职业资格,占到了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34%。取消这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进一步加大了资格认证清理规范力度,促进了监管方式的D变,打掉了一批市场主体创业兴业的“拦路虎”,有利于促进职业资格规范管理,减轻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负担,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但是尽管如此,考证热度还是只增不减,可见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于考证持“越多越好”的态度。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由于个人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兴趣而选择去考证的人极少,兴趣早已不再是大学生选择考证的重要原因。通过调研还发现如下原因: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现象,由于周围人都在考,自己也去盲目考取证书,缺乏明确的考证动机。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通过在校学习获得文凭,想通过考证来证明自己实力的大学生也不少,大家想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身的兴趣和能力缺乏了解,从而出现盲目考证的现象。 (2)用人单位要求。通过浏览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不难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一些特定岗位人才时(例如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市场营销人员、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信托从业人员等),在证书方面会有要求。目前这些岗位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不少单位甚至对于招收毕业生秉持着“宁缺毋滥”的态度,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证书是本人实际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与经济学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由于很难仅仅通过面试来准确评估应聘者的实际能力,所以这时候拥有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经济学相关证书的应聘者,往往是用人单位的优先选择,从而间接推动了经济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考证需求,间接引发一股“考证热”。 (3)就业竞争激烈。2015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7.7万人,未来的毕业生人数更是会不断上升,更多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危机意识,不得不为此提前“做打算”,参与调查的绝大部分经管大学生认为目前就业竞争激烈,虽然就业市场对经济学类学生的需求大,但随着经济学专业开设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金融行业竞争尤为激烈,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主观上选择考取几个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认为这有助于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广告效应。广告效应来源于辅导机构的宣传和误导,现在大学里充斥着各种培训机构的广告,甚至很多信息栏都被培训机构的广告所覆盖,加深了大学生的“考证才是找工作的决胜关键”这一错误认知。再加上面对媒体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报道,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恐慌心理,从而难以做出正确且理性的抉择,驱使大学生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在考证培训方面,从而本末倒置,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 4 缓解大学生“考证热”的应对措施 (1)大学生应理性对待考证。虽然就业压力较大,但是大学生不能把考证作为就业之必需,而忽视了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大学生应该在学好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考适合自己的证书。 (2)学校教学的引导。改善经济学类专业不断扩招的现象,对于现在高校不断蔓延的考证热,学校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来给“考证热”降温,学校的经管学院可以适当开展系列座谈会,了解目前学生对于考证的认知,并邀请与经济类相关的老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从业方向,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适合本专业学生考取的证书加以适当的讲解,从而避免部分大学生盲目考证。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考证和专业课学习的时间。这样的话,大学生们能够对于考证有明确的认知,才能切实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考证。通过学校的引导,能有效缓解“考证热”。 (3)建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经济学下近20个专业方向,如此细致的划分会导致很多学生产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困惑,院系可以建立本专业的指导工作室,相关的教师或者辅导员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担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经济学类专业的特性,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结构,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从而理性考证,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 (4)用人单位不应“凭证书论英雄”。在大学生端正对考证的态度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应端正自己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该要注重考量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要明确认识到再多的证书也难以反映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所以用人单位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应聘门槛,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考证热”。用人单位可以将招聘信息与学校的平台联系在一起,积极走进校园,加强两方面的紧密联系,这样用人单位既不必将证书作为招聘人才的硬性指标,又可以通过学校这一平台来了解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考量应聘者是否与就业岗位相匹配。 5 总结 考证的目的不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一张证书而已,而是通过这个过程,让更多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经济学学科知识,并深入了解其中内容,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将专业课学扎实的前提下,考C可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大学生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慎重考证,让考证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面,大家常常是把常微分方程和社会经济密切联系起来。常微分方程使用方面在很多研究人员的研究下,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特别是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很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依靠数学来当作辅助,将经济与管理的科学研究变为清晰与准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 可解类型 成本 利润 核算 在代数体系里面,常微分方程是其中最为简单也是非常重要的方程组,大家在进行解决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时候,常微分方程是特别重要和经常使用的工具。常微分方程也有很多的作用领域,涵盖面是非常广的,像在航天、自动化、电子通信、化学等这些领域里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才可以解决研究过程里面遇到的问题。许多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利用常微分方程的解法,都可以转化为简便清晰的公式,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看到,常微分方程在数学计算方面是特别重要的。大家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知道已知条件的情况下,找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关系,同时使用已知的关系写好方程,接着做好求解,一步步推导出大家需要了解的未知数值。 经济学里面,常微分方程式最核心、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在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核算里面的使用了。成本利润中的常微分方程尽管是比较简单,人们也很容易理解,不过常微分方程改变了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方式,使用电脑运算的能力,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人力很长时间,有的时候可以是几个月的工作量,这些事实都印证了科技力量是可以对商业有很大贡献的。我们可以认为常微分方程式以电脑的使用为主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商业核算准确和便捷方面是一种保证,推动了当代商业核算的革命,引起了社会商业人士的强烈反响。 其实用数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商业进行运用,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不过微分方程对于现代商业核算运用是在资本市场兴起的背景下才开始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其中最为知名的就要属电影《大空头》中几个商业银行家进行合作做空市场的手段了。尽管这个电影演得非常精彩,其实在现实社会里面的事比电影更加的精彩。21世纪的前8年,john是一个平凡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他和华尔街的这些商业精英们的距离很远,根本就混不进这个圈子里。john 40岁才成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主要还是做基金的。通过了将近10年的辛苦拼搏,10年的资产才是10亿美元,这样的资产在华尔街是不入流的,这是他没有遇上他的同学Paolo以前。12年他们两个人正式的合伙,尽管john只给了Paolo一个分析师职位,可是对毕业耶鲁大学的Paolo说是可以了。Paolo向john建议用DS工具做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john非常吃惊,不过Paolo进行了很多的基础数据,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了海量的模拟演算,使john清楚明白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可观利润。 如果没有进行常微分方程的运算与Paolo准确的分析,将一副市龅淖呤仆挤旁谌嗣堑拿媲埃任何人都不可能看到这其中有着惊天的财富。Paolo的那个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以后的资产评估师誉为价值300亿美金,也就不为过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里面我们在使用常微分方程的时候,大家发现常常是解决问题不用求出通解,只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什么样的类型解就可以了,可以应付很多日常的生活需要。像是给了一个方程,大家只是需要知道这个方程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固定的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没有固定的解,再比如在给的方程我们只要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中可以求出几个通解是有作用的,就可以了。现阶段大家往往都是关注这种类似的问题,就不限于找到常微分方程的固定解这上了。 常微分方程作用的领域是很广的,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像航天、电子通信、化学等很多方面全部都要使用常微分方程进行解决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具体的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种类可以帮助人们在不同的学科里面准确处理一些难题,是解决难关的主要渠道。因此,大家要对常微分方程在新的可解种类这个方面做好更深探究,利用对方程组的解推动不同学科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学里面,当代的商业公司在管理种类上有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分别是分租制与定额制,这两种管理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如果想区分这两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一定需要使用常微分方程相关的计算方式,其实这也是数学对当代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准确地区分了这两种基本管理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后,公司才会在这个基础上选择适合公司发展的管理种类,这也就会衍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以及人公司等不同的公司形式,让人们可以明白清新看到市场在运行的单位是有着哪些组成部分的。 有很多的常微分方程需要解出方程里面的近似解,同时还需要确保一定范围里面的精确度,现代科技在持续进步和发展,需要的准确性也会越来越高。我们看到数学学科的持续进步,也促进了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求解精确度的提高才可以适应别的学科对数学的要求。找到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种类也是很多研究微分方程的研究人员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现在已知的可解种类其实不是特别的多,在变化很多的方程里面是凤毛麟角的,还是要利用大量的实际研究才可以解决可解种类的常微分方程。 知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把经济数学的相关理论和生产实践的活动结合很好的典范。数学方法尤其是常微分方程进入了经济和科学的领域,现在已经成为了研究与分析社会的经济数据现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常用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有很多,常微分方程已经成为人们在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类方法。通过常微分方程的使用,它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很大作用,对于很多的企业也有很大推动作用,常微分方程的使用让很多企业非常多的工作变得比以前简单和清晰。同时,近些年来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中,人们对市场的经济规律在认识方面的精确性获得了很大提升。另外,常微分方程也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与经济科学的研究变得简单和便捷了。 经济学类论文: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定量化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及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并从课程定位调整、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实践教学和改进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科类专业 计量经济学 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八大核心课程之一,从教育部决定将计量经济学纳入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核心课程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由于计量经济学需要较强的数理功底,且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被普遍认为教学难度大、学习难度大,如何教好、学好该门课程就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作为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一个庞大群体,积极改进并提升其教学效果,对于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梳理了文科类专业的特殊性及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指导委员会认定的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学所有分支学科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均需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理论模拟、数据分析和结论验证,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进行研究,就成为经济学学科学生和科研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多数高校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将计量经济学作为必修课程。作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学习需要有充足的学时,而不少学校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总课时仅36~42个,其中还包括4~10个学时上机操作课,个别学校甚至将其作为选修课对待,在实践中运用较多的面板数据模型、二元选择模型等往往没时间讲解,学生上机操作也只是对照步骤机械进行,难以对软件运用做到融会贯通,更无法将计量经济学的精髓完全领悟。 (二)教学方法定位单一模糊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统计学等的综合性学科,其先导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通常需设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而不少文科类专业将其放在大二与先导课程同时开设,导致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同时,多数学校在培养计划制定中,并没有明确其学习目的是培养应用型还是科研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招生对象同样是文理兼收,以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为例,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共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5个专业368人,其文科生比例接近70%,计专业更高达83.33%,学生数理基础差异较大,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三)重理论轻实践情况突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学环节通常有理论和实践环节共同组成,实践课通常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是对理论课程的运用和检验。不少文科类专业过多强调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安排大量学时给学生讲解模型的原理和推导过程,试图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而将实践环节交由学生自主完成,导致学生学了不少诸如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拟合度检验的知识,却苦于不知道模型如何运用,如何对运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学生体会不到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价值,缺乏学习兴趣,呈现昏昏欲睡状态。即使老师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但受课时所限,仅能将一小部分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对照步骤练习。以我校管理学院为例,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实践课仅安排8个学时,完全无法将一元回归、多元回归、异方差、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学会操作并解释结果,学生只会对照上课所讲步骤机械操作,更不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某一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计量经济学课程考试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后作业、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30%到5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50%到70%。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平时认真学习但期末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有机会通过考试,其弊端在于,闭卷考试多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考察,上机操作多为开卷形式,学生按步骤操作即可得出结果,导致学生依靠考前突击准备即可轻松过关,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种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命题目撰写一篇学术论文,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但普遍存在论文选题不合理、范围失当、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方法选择错误等问题,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达不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二、文科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充分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对文科类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前期数据调研搜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结果分析等步骤,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以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某一经济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该问题,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程第一次课不急于将理论知识强塞给学生,可通过引入一些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案例,如男性和女性对于网络购物的看法、影响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因素有哪些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尽可能囊括计量经济学中的大多数知识点,如多元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共线性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二)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学时 借鉴国外名校的培养模式,调整课堂定位,根据学生不同的数理基础和教学目标,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分为I和II,其中I定位于思想创新,即淡化数理推导,突出软件应用。重点放在学生经济理论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能够以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经济变量进行系统分析,对各模型适合解决的问题、注意事项等具有明确的了解,课程总学时以72个为宜,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各一半;II定位于理论创新,即不仅仅局限于应用,更重视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推导和证明。引导学生创新计量经济学理论,适合未来有志于考研或在某一领域从事科研的学生,课程总学时同样设定在72个,其中理论课时40个,实践课时32个。同时,调整教学计划,将计量经济学作为重要必修课程放在概率论等先导课程修完的第三学期下半学期或第四学期上半学期,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同样有益。 (三)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 实践教学和案例教育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需要和理论教学统筹规划。每一个理论教学完成之后,都应引入一个特色案例,通过对模型建立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应用能力,做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基础理论。案例可通过学校自建案例库或兄弟院校共享案例库选取,也可从《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农业技术经济》等国内高水平期刊选取。在软件选取上,目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有SAS、Stata、SPSS、Eviews等,其中,SAS、Stata需要较高的编程能力,SPSS多用于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不适合本科阶段使用,Eviews操作相对简单,可视化效果较好,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能力较强,本科阶段可重点讲解该软件,包括Eviews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等,让学生掌握功能性命令。通过实验课时,安排学生对理论课讲授内容动手操作,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完善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改变目前“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或上机操作”或单一“撰写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改为以课程论文设计为主,上机操作和平时成绩为辅的考试方式,可将三者考试结果按照60%、20%和2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课程论文设计具体方法为,由学生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5~8人,任课老师结合当前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加以解释说明,各小M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负责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研究所需数据进行收集;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分析和检验,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文章撰写人员负责文章总体框架把握以及文章的撰写,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任课老师对工作全程进行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通过构建课堂教学、上机操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式考核模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三、研究结论 总之,学校和任课教师需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对于文科类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检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调整课程定位,合理安排课时,重视实践教学,强化案例教育,完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类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的对比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经济学类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的句法结构以及2004至2008年的演变趋势。为此,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标题的语料库。本文采取的方法是将标题划分为五类:名词词组型,复合型,句子型,动词词组型以及介词词组型。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名词词组型,复合型标题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两本期刊英语论文标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参考。 0引言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学术语篇研究的兴起,语言学家越来越重视体裁分析方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并形成了以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语步分析法,其对学术语篇前言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CARS Model。随后引发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术语篇的不同部分,例如,Lores (2004)和Martin(2003)研究了学术语篇的摘要部分,Homes(1997)研究了学术论文讨论部分,Yang和Allison (2003)研究了学术论文的结论部分,等等。本文将针对学术论文的标题部分进行对比研究,其方法也是体裁分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发现国内外经济学期刊英语标题的结构特点,并能够对中国学者撰写英语标题提供参考。 1学术论文标题研究综述 80年代末以来,以“体裁分析之父”(Pérez-Llantada, 2004:140)John Swales (1990) 为代表的体裁分析法(genre analysis)的研究范式逐渐确立其在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在1990年,John Swales 指出标题是学术体裁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之一。随着学者们对标题研究的关注与日俱增,研究成果不断涌现。Yitzhaki (1997)比较了18种不同人文学科期刊的论文标题中的实词数量目的在于检验学术论文标题的信息密集性。Busch-Lauer (2000) 分别对比了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内的英语和德语标题,发现医学领域内的标题长度比语言学内的论文标题的字数明显要多一些,并且确证了以德语为母语的学者习惯于用德语的思维方式撰写标题,同时发现了所有的标题在两个领域内的作用都是交际功能的作用。Laurence Anthony(2001)通过对计算机领域期刊中600个论文标题的长度,标点使用,介词使用和词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学科的论文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他发现介词和冠词在此类标题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其中介词for在所选的6种期刊中的4种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标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同时也提出,论文标题的特点因学科不同而有差异,这样的普遍性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后在2002年Yitzhaki又研究了24个重要期刊的论文标题与论文长度的关系,同时做了历时比较的研究,发现文章长度和论文标题长度的关系是因科学类别的不同而不同,在所谓“硬”科学内标题长度与文章长度的相关性较“软”科学更强。Haggan (2004)则是同时分别比较研究了文学,语言学和理科科学的论文标题的结构特点。她将标题按形式分为句子型,名词型和短语型三类。研究结果显示出三个不同领域内的标题都互不相同,各有特点,同时指出标题的功能在于引起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Hartley (2005c,2007a,2007b)从不同方面探讨了论文标题的特点或功能:一、指出论文标题应当同时具有传递信息和吸引读者的作用;二、将论文标题按功能重新分类,共有12类并且分析了各类的特点和功能;三、研究了冒号在学术论文中的使用偏好。最近的研究是Soler (2007)对研究型学术论文和综述型学术论文的标题结构的实证研究。在570个标题中,480个为研究型论文标题,90个是综述型论文标题,时间跨度从1996年至2002年,涉及的学科领域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她将标题按结构分为句子型,问句型,名词词组型和复合型,同时还对标题的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述型标题的长度在两个领域都非常的短,复合型标题是社会科学体裁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句子型标题是研究型论文标题的文章类型的特点,尤其是生物学领域内的研究型论文标题的特点。 国内的标题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汉英单语种独立研究和汉语标题的英译。例如王英格(1993)研究了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和修辞特点。化柏林(2007)对图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论文标题进行了计量研究,共对42989篇文献的标题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到标题长度,句型以及标题中相关词汇的研究,如题首词,题尾词,关键词等。而论文标题的汉英翻译的研究有,段萍和顾维萍(2002)的关于医学论文的标题和摘要的汉译英的常见错误的分析的研究,周永模(2002)的关于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论文标题的汉译英的标准的探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成宇(2003)对英汉双语的疑问型学术论文标题进行的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学术论文的标题研究成果逐渐丰硕,本文将就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深化和推进学术论文标题的研究,基本的研究思路是以体裁为切入点,即语言学类研究型学术论文;英英对比,其特点在于中国学者的英文标题和国际学者的英文标题的对比;以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选取了中美经济学两本在各自学术共同体中的权威期刊:中国的《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CEQ))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QJE)。建立了一个含有548个英语科研原创论文标题的语料库,其中CEQ 中随机选取311 个标题,QJE 中随机选取237个标题。按照语料库的建库原则以及对比语言学的可比性原则,标题的选取时间跨度为2004至2009年(由于研究时间限制,2009年只收集部分标题),且不包括书评类以及其他体裁类型的文章标题。其次本文将所选标题分为五大类:名词词组型(Noun Phrase [NP]), 复合型(Compound [CP])即一个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中间被冒号或其他符号隔开, 句子型(Full-sentence [FS]), 动词词组型(Verbal Phrase [VP]), 以及介词词组型(Prepositional Phrase [PP])。另外,本文还进一步细分了名词词组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同时还统计了本语料库中的NP和CP标题在近五年内(2004-2008)的变化趋势。 3研究结果与讨论 标题应当体现信息性和经济性原则。信息性是指标题应当全面准确反映论文的内容。经济性是指标题应当用最少的词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表1显示了两本期刊英语标题的平均长度。明显的差异在于国内的CEQ论文标题要比国外的QJE论文标题用词偏长。就其原因在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并且中国学者在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Connor, 1996)。另外,无论CEQ论文标题是出于投稿人的翻译或重新用英语撰写,都会受到原来汉语标题的影响,我们的统计发现,汉语标题会经常出现“论”、“研究”以及“探讨”之类的标题标记(尹世超,2001)。同时,国内学者撰写的英语论文标题会将这类标记词翻译出来形成“The study of …” 或“The analysis of …”之类表达形式。这无形中会增加英语标题的长度而不会因此增加标题的信息含量。 标题的功能有四种(尹世超,2001):称名功能,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和引导功能。如果综合考虑标题的两个原则和四个功能,那么复合型标题是最理想的标题形式。表2的复合型标题频度百分比正好体现了这一选择在英语环境下的要求。按照Swales和Feak(1994)的观点此类标题(英语)的构成为: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一般-详细(general-specific),话题-方法(topic-method)和主要-次要(major-minor)。这一构成就能够是撰写者不通过语言手段而在两部分之间建立联系,达到信息性、经济性和吸引功能的统一。由于标题的基本功能是称名功能所以名词词组型标题在两本期刊中都占有较多的频度。有趣的发现是,美国的QJE期刊论文标题出现了较多的句子型标题,共15个占该期刊语料的6.33%,以及较多的动词词组型标题,共8个占该期刊语料的3.38%。 两本期刊使用最多的名词词组型标题都是NP+PP结构,即一个核心名词后接一个介词短语的结构。但是,相比较而言,CEQ期刊论文NP标题的结构相对较复杂。这一点似乎验证了Connor(1996)的观点,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的行为。即国内学者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时,会采用复杂的介词短语限定讨论话题的形式,而国外学者会直接采用其他策略比如说采用CP型标题结构。这同时似乎也表明非母语写作者会在使用第二外语时无意识的会凸显过滤某些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表现在语言层面,比如说,复杂的介词短语结构标题。 在标题具有称名性功能这一点上,中美期刊论文撰写者又一次达成一致,即标题的前后两部分都是名词词组结构[NP:NP]。但是QJE期刊CP论文标题并不仅仅是依赖这一结构,作为美国学术共同体的研究者,他们会更多关注英语标题的其他功能如吸引功能,所以该类标题在QJE中呈现出较多的其他次级结构,如Q:NP[问句:名词词组]型。本语料库中,最强烈的对比在于,QJE中会出现PP:NP类型标题和Q:Q类型标题,而CEQ中却无此类型标题出现;另外,在CEQ中会出现PP:NP和Q:VP类型标题,但是在QJE中,撰写者不会才取此类型去撰写标题。此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的大规模的语料收集和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NP和CP标题在五类标题中在近五年内呈增加趋势。有趣的发现是,C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在2007年增至最多,相反的NP标题在两本期刊中减至最少。相对于2007年来说,两本期刊中的CP标题在2008年有所减少,而NP标题有所增加。最终的结果表明,经济学类期刊英语论文标题NP和CP类型出现的频度趋近于相同,但总体呈增加态势。 4结论 本研究表明经济学类中美两本期刊的英语论文标题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文化社会因素造成。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经济学类同行撰写英语论文标题提供帮助。进一步的研究可细致深入地探讨经济学类英语论文标题的用词特点。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及其时代意义 摘 要: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阐述了关于人的类存在、类生活、类本质及类本质异化的观点。《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类本质 劳动 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把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由此可见,马克思肯定了人作为类的存在物,因而具有类本质。那么人的类本质究竟是什么?对此,马克思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既能把人与动物、植物等其他生物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也就是生产劳动。“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类的生活”。 一、《手稿》对人的类本质的阐述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他的劳动异化理论中,他是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人的类本质理论。 首先,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其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劳动的实现使工人失去现实性,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工人的力量。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到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也就是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此,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结果,人(工人)必须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马克思从以上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他认为异化劳动不仅使自然界,而且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和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进而,马克思得出结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实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总之,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二、人的类本质的本质特征 从《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产生活是人的“类生活”,人的“类特性”,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说明,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这种类本质,就是一种自由的本性,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根本特性,与动物生命活动有着根本不同的特性。人是一种以实践为本性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劳动而生成为人。人通过生产、实践改造无机界,创造对象世界,这意味着他不仅以外部世界为对象,把外部世界作为直接生活的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且以人的本质和需要为对象,有了这两方面的意识,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实践)使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人与外界的交往,按照人的需要、意志和意识或其他种的需要使劳动(实践)对象化、物化。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因此从实践的观点来看,人的类本质不再只停留于抽象的意识中,而是能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对象化于世界之中。 三、研究人的类本质问题的时代意义 第一,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人与自然既非两极对立的关系,又非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既否定自然,又重新实现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人的诞生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又是以超越自然的限制、否定自然的界限为条件的。一方面,人要依靠自然界生活,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人作为实践性的存在,通过劳动,通过对象性的活动重新生产了人的对象世界和整个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实践、对象性活动中,不仅建立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统一关系,而且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此外,人在生产、实践这种类活动中,也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才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充分表现出来;只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类活动、类本质作为自己的对象来对待,在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中介,才能使人作为类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人不仅能把自己的类本质作为意识的对象、认识的对象,在主管领域与自身发生关系,而且能把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这正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特有的性质。如果离开这样的视角,就无法全面理解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 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论述对我们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异化劳动,并由此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倡导人性的全面复归,最后提出崭新的共产主义观。这些阐述无处不折射出马克思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全面而准确地解读《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深入地研究、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肯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物役化。人的异化,这一点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得到了体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的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提出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本质是相同的。当前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例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引发人民群众严重不满的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人情冷漠;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等。这类现象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不能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异化现象视为普遍化,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这个问题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充分发挥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的指导作用,结合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点,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只有正视和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类似于异化的矛盾,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的真正本质才可能实现。在当前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仍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要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制度,发展我们的实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不仅是一个哲学的重要问题,更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实问题。 第四,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者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异化现象,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论断并没有过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异化劳动也有了新的表现。异化对人们的危害,已不是肉体上和物质上的痛苦,而是心灵的占领、精神的制约。伴随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工人受到新科技的制约,受到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商品的控制。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逐渐地成为“单向度的人”。这是一种新的异化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有继续深化的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将异化当作一种统治人民、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手段。工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劳动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富裕,而必须认清异化现象的危害及其深刻的根源,并努力寻求解放自己的途径。近期美国民众发起的“占领华尔街”行动正是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现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刻思考。因为与此相应,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与问题。而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论对于我们认清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 摘 要: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各种问题,毕业生就业也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50万人,高校毕业生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此,指出了经济走向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思想观念到最终择业结果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指导他们能更好的面对就业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关键词:经济走向;就业观念;就业收益;就业去向;对策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现代经济的出现,促进了经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社会要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寄希望于中国经济处在高涨的状态。因为美国加息预期导致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外流、本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虽然同时中国就业基本稳定,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下,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可以缓解,却不能根除。在即将到来的2016毕业更是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且最近几年,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从精英模式转为化为普通教育的大众化模式,独立学院的数目逐渐增多,目前已经达到322所,共180万人,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相较于普通的一本、二本的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加之逐年增多的毕业生,其面临的就业压力远远大于其他普通院校学生。 1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就业观念 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对就业的看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地提升,虽然就业情况不够理想,很多大学生出现了消极沮丧的情绪,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观察处理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社会意识薄弱,受到诸多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就业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功利化,其服务社会的意识正在不断地减弱。他们将职业分成不同级别,都想先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没有太多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一般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虽然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针对性地做出规划,所以对就业满意度和经济发展形势并没有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为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组对大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数据分析,梳理出其基本的就业态势。总体上看,在收回的487份有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3.33%的学生认为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因为这种无形压力的出现,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显得得心力交瘁,无暇顾及社会需要,就业观念产生偏差。就拿我校的毕业生来说,对就业还是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从对本校历届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来看,63%左右的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比较满意,不太满意的和不满意的所占比例很少。 2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收益 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就业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具有双重意义: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当高等教育出现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的情况下,则很有可能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 有研究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如果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精英阶段、大众阶段和普及阶段。高等学校的就业培养模式和教育制度在整体经济走向的引领下,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两极分化的需求现状,以及社会对高技术能力和创造力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将专业划分得非常细致。高校按照这种需求进行培养模式设置和专业划分。但是,随着知识的广泛融合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会出现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对大学生就业层次预期产生一定的误导,造成择业层次和区域“扎堆”现象,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进一步缩小,进而影响就业。 就业范围的缩小间接影响了就业收益。在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某些高校盲目地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打破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劳动力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收益状况,出现预期薪酬与实际薪酬的差距。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难度。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价格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对东方学院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的预期薪酬在2000元-3000元和3000元-4000元之间,分别为32.39%、40.85%.而实际收入在3000元-4000元的只有20.88%,说明部分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要略高于实际。预期薪酬在4000元-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有11.27%和13.62%,实际收入达到此标准的只有4.71%和3.77%,就业收益的问题依然存在。 3 经济走向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在当前的这种经济态势下,迅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其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支撑水平,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今后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和总体竞争的能力程度。 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就业也是有着双面的影响,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劳动力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正常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应该具有同向的发展趋势。然而从不同的技术部门与就业的关系来看,低技术部门受技术就业进步的影响不明显,高技术部门则对技术创新的反应非常明显。由于与之存在的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倾向选择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他们追求高技术职业部门,很少有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高新技术部门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但同时高新技术部门也需要更高素质的就业者,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或者考研究生和公务员,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选择在校期间多考证书,以此来提高到高新技术部门就业的机会。 经济学类论文: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 摘 要: 本文提出了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概念,并分析了设置这些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在南昌大学2013级经济专业本科生中做了现状调查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传统教学方式中适当应用任务驱动、实验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 数学深化类课程 教学改革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只有通过量化分析才能完善地展示,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自亚当・斯密以来两百余年间,特别自十九世纪中后期边际革命以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使经济学更彻底地在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中贯彻科学哲学对方法论的要求,经济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当今主流经济学的显著特征。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主要依照以前传统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设置编排,使得现代经济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和对经济学专业的课程理解能力明显下降。另外,经济学课程中涉及数学知识的课程越来越多,尤其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设置,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数学知识需要相应丰富。本文基于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探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发展现状,以及进一步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及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应用较为深入和广泛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数学深化类课程。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用统计方法检验经济学理论或预测未来经济变量,其中大量使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数学知识。目前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甚至还有一些高级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中数学使用量明显较其他经济学课程更多。在一些国内数学教材中不太重视的内容,却在中级层次的经济学中使用很广泛,如随机变量的条件期望,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等。 虽然不少学生视这些数学深化类课程为畏途,但这些课程对现代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首先,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从效用、成本,到一般均衡,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所有概念都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数学形式的表达方便分析计算和学术交流。现代经济学中除了许多经济学基本概念运用数学形式进行表达之外,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基本是通过数学思维阐述的,如中级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条件,主要运用数学的线性优化思想加以阐述,并且进一步运用到中级宏观经济学,甚至是更高级的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就有大量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分析得以运用。因此,数学深化课程是学好其他许多经济类课程的必要条件。 其次,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未来进一步深造时的学习能力。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是中级以上的经济学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使用数理工具将经济现象模型化。由于经济学教材中大量使用数理工具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使得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特别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等数学知识的掌握,凸显了本科阶段的数学功底。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类教学的加强,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在硕士和博士深造阶段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政府、证券和银行等单位,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如何处理数据,如何让数据说话,如何让数据辅助决策,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备能力。随着经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但是,从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比较弱,使得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时,面临严重困难。因此,通过加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数学深化教学,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处理与分析经济数据的能力。 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增加,符合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高等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尤其许多高级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另外,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设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帮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增强学生经济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从而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提出更加有效的措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学生的人数,共发放105份调查问卷,其中收回70份,未填写的调查问卷为35份,并且收回的70份全部有效。 (二)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数学深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觉得哪些数学深化类基础课程的用处最大。第二部分,任务驱动,主要了解经济学专业在推进经济学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时,认为哪种教学形式能够得到更大获益。第三部分,多媒体教学,研究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中,对板书、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形式而言,更倾向于哪种教学形式。第四部分,实验教学,主要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态度,以及研究经济学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的好恶。通过这四个部分的问卷设计,基本阐释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认识和态度。 (三)研究与调查方法 首先,在初步了解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情况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掌握高校相关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发展现状,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现状及改革。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设计了8个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对他们关于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看法和态度等进行了深入调查。问卷调查包括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回问卷、整理和分析分卷等多个过程。 调查问卷内容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 为充分了解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了70份到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13级学生手中,并得到了相应数量的返回问卷。之所以选择2013级学生,是因为他们已经学完了高等数学等基础数学课程,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经济学有很浓厚的兴趣,只有12%的经济学专业学生表示对经济学没有兴趣。可以看出,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至少并不排斥,还有一半的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而且76%的学生认为适当的数学有助于理解经济学的概念,仅有2%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对于理解经济学概念没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仅有2%的本科生认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必要学习数学。更说明大部分经济学专业学生认识到了数学对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学习数学对理解经济学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在问卷调查中,仅有32%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兴趣,有36%的学生表示对数学没有兴趣。根据我们了解,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文理兼收,部分文科考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从中学开始就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国内学科分类又常常将经济学归类为文科,他们不明就里就录取了经济学专业,等到开始学习时才发现经济学与他们眼中的文科大异其趣。其二,大部分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数学课程的老师来自基础部或数学系,这些老师在很多时候只能就数学而教数学,举例子的时候多半是理工科例子。许多学生学习基础数学后并不知道它在经济学中有哪些应用。这可能是造成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又一原因。 (二)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 为推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设计上,更多地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入实验;在教学媒介上,合理使用多媒体和板书。这样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 1.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包括布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等环节,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和谐互动,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实地调查中,52%的学生认为任务驱动下的数学深化类课程学习效果比较好。 以《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补偿变化”为例,如果照本宣科地将课本内容讲授一遍,则大部分学生都会不知所云。如果布置如下任务给学生:设某学生在家乡(A地)有收入m,商品1与商品2的价格分别为P■■和P■■;现在他升学到了B地,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和P■■,问现在他的收入要变化多少才能让他与之前在家乡福利一样好?这其实就是补偿变化的经济学意义。有了切身生活经验,学生更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深奥的学术概念。 2.实验教学 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是以经济学问题为导向,以计算机为手段,以数学或统计学软件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的经济学学术探索活动。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融入实验是一种趋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数学深化类课程讲授需要数形结合,不能停留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里。传统教学模式中,在黑板上演示图形尤其三维图形效果不甚理想,采用数学软件得到的图形直观形象,同时可以展示经济动态过程。 实地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数学深化类课程中的实验部分(如《计量经济学》实验)有助于理解课程内容,仅有6%的学生对此持否定的态度。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总是比《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上的表现要积极得多。另外,当被问到哪一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最有趣时,64%的学生选择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我们认为,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数学基础类课程教学中有大量统计实验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征,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从而增强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可视性,好的多媒体课件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将静态孤立的内容变成动态连续的内容,弥补数学深化类课程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有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以《计量经济学》教学为例,讲授同方差和异方差时,可以取自变量三个数量对应随机误差的密度函数以三维图形式画出;在讲授非平稳过程随机行走时,可以动态图形式演示出该随机过程,等等。这种直观和动态的呈现形式是多媒体的突出优势,是传统板书难以甚至无法完成的。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缺点是教学容量大,现实速度快,学生思考反应速度跟不上课件的翻阅速度,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对于逻辑推理较多的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能需要慎重考虑。据国内学者研究,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要比理工科专业学生的认同度高,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认同。 实地调查中,82%的学生支持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图形化,仅有16%的学生反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内容图形化,反映出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恰是多媒体的优势。当被问及哪种教学形式为主更好时,62%的学生支持传统板书,但是也有2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效果更好。由此,我们认为,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深化类课程,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佳,板书与多媒体都应该使用,甚至同时使用,单纯使用板书或多媒体都会失之偏颇。 四、结论和改革建议 (一)结论 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应该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注重在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比重,让学生动手实现课程目标。既可以使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又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使用数学软件进行实验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思想实验。例如,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讲述风险规避时,可以将圣彼得堡悖论作为一个开放式问题出给学生,他们更容易接受风险规避的假设。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数学缺乏兴趣,显然会限制他们在经济学学习上的深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首先要进行基础数学课程改革,如制订合作交流制度促使数学系老师与经济系老师进行常规沟通,让给经济学专业上课的数学系老师明白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什么数学知识,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更应该在数学深化类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经济学原理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白所有符号公式图表都不是枯燥的,它们的背后都是有着经济学含义和直觉的。 实际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并非相互独立、毫不相干的教学方式,很多时候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能需要借助实验手段,这必须依靠多媒体才能实现。我们应该将它们与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有机结合起来,促使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南昌大学的基本调查,在研究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在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推进数学深化类课程实验教学形式改革,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目标,本文提出一些具体改革措施。 1.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的优化 在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中,《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基础性数学课程,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有所差异,使基础性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出现分化,从而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兴趣。经济学专业中《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统计学》等与数学相关的深化类课程重视程度比较弱,从而影响经济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优化数学深化类课程设置,是实现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2.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可以得知,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有助于理解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并且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上的表现,比在理论课程上的表现更积极。传统教学模式,除了一些固有教学优势之外,现代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缺点日益增加,尤其在知识获取多元化情况下。因此,推进实验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保持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独特功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3.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 在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板书等教学形式出现了一些固有缺点,如所费时间较长、板书内容反映的信息较少及板书形式相对枯燥等,降低了经济学专业学生对数学深化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极大地弥补了这些传统教学形式固有的不足。多媒体教学通过内容图形化和动态模拟等动态形式,反映数学深化类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具象化。另外,多媒体教学既能使学生与老师在课程学习中形成良性互动,又能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深化类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推广多媒体教学等动态教学形式是推进经济学专业数学深化类课程改革的必然之举。 经济学类论文: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摘 要 保险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在其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等问题。建议从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等方面加以提高。 关键词 医药类高校 保险学专业 保险经济学 教学改革 保险经济学(Insurance Economics)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是将一般的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保险领域进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保险市场上各个理性参与主体如何依据其自身资源禀赋而做出有关保险的选择。“保险经济学”课程对于保险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我们须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1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及性质 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保险这个专门领域内客观地存在着的各种经济关系,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有保险经济活动中所蕴含着的数量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利益关系和效益关系,因而保险经济学科的任务就是要深刻地阐释这些保险经济关系其发生和发展以及其动态运动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性。保险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望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保险需求、保险与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保险定价和保险监管等方面的经济分析。 从学科的定位来看,“保险经济学”属于较为年轻的应用经济学科。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将“保险经济学”规定为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或四年级开设。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也开设有“保险经济学”课程,但总体上看来,一般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其教学特色也并不突出。 但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来,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强“保险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保险产业后备理论和实践人才的培养。 2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医药类高校保险学专业在“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2.1 课程知识的交叉性很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备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保险学专业领域内的保险学原理和保险精算学中的理论问题,还要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弈论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非常高。可是,当前医药类高校进行“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要么出身于经济学专业背景,对保险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有欠缺;要么出身于保险学或金融学专业,对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知识结构有欠缺。教师知识结构的欠缺决定着其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刻分析和深入浅出,因而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2 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与课程培养目标有差距 保险经济学在本质上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所以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就着重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保险经济学所专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于阐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保险经济关系。然而,这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的这么课程最后都是流于普通的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但在运用方面就“欠火候”,没有到位,使得这门课程距离其设想的培养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 2.3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陈旧、单调而沉闷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所谓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从始至终处于客体和被动的地位,主要强调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甚至是从上课到下课所有时间的“满堂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真正地激发和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 2.4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内容偏向于比较抽象的经济理论,使得教学经常容易流于理论本身的逻辑推导,而疏于对现实保险经济关系的深刻对照,从而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主要原因可能有这几个方面:(1)师资的问题。有很多任课教师虽然长于理论的逻辑推理,但缺乏保险活动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因此在联系社会实际方面底气不足;(2)教材问题。我国目前的保险经济学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主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实际面临的保险经济问题及案例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从而给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挑战;(3)教学课时分配问题。很多高校只给保险经济学分配32~48个教学课时,无法将保险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完整讲授完毕,更遑论实验和实践教学。 3 医药类高校保险专业“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选择 在我国医药类高校中,要使“保险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教学特色突出,则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创新 想要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创新非常关键。国内常见的保险经济学教材有魏华林、朱铭来、田玲主编的《保险经济学》、王国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张洪涛编著的《保险经济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在“保险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和课时安排的差异,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和选择。医药类高校的保险学专业,一般都具有医药类的特色,即跟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联系比较紧密,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保险学专业,就主要是健康保险方向。为此,在保险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就可以更多地考虑医疗保险或健康保险的内容。 比如,在讲述保险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风险时,就可以结合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与费用控制的实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方面既讲授保险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同时又加深对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解,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3.2 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课堂 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选用或者设计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分析该场景所提供的信息及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做出判断或者相应的决策,并最终据此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保险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从保险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保险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保险经济学素养和洞察力,从而将课本上的保险经济学理论与我国保险产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做到举一反三。 比如,在讲授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与组织形式有关内容时,在介绍产业组织理论中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基本理论后,可用我国保险产业发展作为案例来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首先,在市场结构分析中,除分析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业壁垒外,还要考虑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历程;其次,在市场行为分析中,应着重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保险产业价格变化规律、保险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从而深刻揭示我国保险企业市场行为;最后,在市场绩效分析中,除用定量指标考察我国保险产业的经济效益外,还应考察保险产业对社会福利的改进水平,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保险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考。 3.3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创新是保险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教育界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中有一种是所谓的问题导向型的素质教育型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种教学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模式,而变成以问题(Problem)为中心,围绕着教师事先设定的某个专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讨论,去研究,去质疑,去领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讲述风险态度与保险需求之间关系的内容时,保险人从投保人那里收取的保险费一定不会超过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存在差异,效用曲线的凹度就不同,所以风险保费就不同,损失的期望值和风险保费之和也就存在差异,这就是为什么面临同样风险的人,有的人会买保险,有的人不买保险的理论根源。这样,问题清晰了,决定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风险态度,那么风险态度又是怎样来衡量或测度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采用PBL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有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加强保险经济理论与保险经济实践的联系 保险经济学本身就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生命。为此,教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教学时,要从鲜活的保险经济实践和实际中吸取充分的营养,使保险经济理论能扎根于保险经济实践的土壤当中,做到既能在保险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推理上“顶天”,又能在保险实践的对照和分析运用上“立地”,进而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比如,从中国保险产业发展实际看,突出的如保险需求与供给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保险市场的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问题、保险业监管的内容与边界问题等,这些问题在经济理论上都有深刻而复杂的研究及其相应的(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11页)结论和建议,关键是要结合中国的保险发展实际,在现实的环境下去检验和检讨理论推理的结论及其适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又能使学生对现实保险经济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保险经济学”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历史不长的新学科,因此,医药类高校“保险经济学”课程要采用新思维去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实现与保险产业实践的紧密衔接,在教学方法方面则要更多地采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的方法,将课堂教学与发展实践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问题的习惯和科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经济学类论文: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摘 要: [目的]从中国医疗卫生的全社会角度研究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成本效果。[方法]运用Markov模型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模型参数来源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研究,并针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增量成本效用比较中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是劣势方案。唑来膦酸组效果好于阿仑膦酸钠组(23.62QALYs 23.33QALYs),同时其成本也高于阿仑膦酸钠组(206879.41元 150531.78元),增量成本效用比为191782.72元/QALY。 关键词: 二膦酸盐类药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成本效果分析;Markov模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是指妇女绝经后卵巢合成的雌激素减少,骨吸收及骨形成均加速,呈高转化型骨代谢,但由于骨吸收的过程较短,成骨过程较长而造成骨量丢失的一类代谢类疾病。其造成妇女骨折的风险率高于患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患病率的总和。二磷酸盐类药物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类新药,不仅可以抑制骨吸收,增加骨量,使丧失的骨组织恢复,同时还可以促进骨小梁的重建,减少吸收陷窝深度。临床应用较多的有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本研究从全社会角度出发,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QALY)为效果指标,运用Markov模型对四种不同的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1 研究设计 1.1 模型结构与假设 本研究目标人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而我国女性的自然绝经年龄平均为50岁,故设研究对象的初始情况为:50岁绝经女性,骨密度(BMD)在腰椎(L2-4)或股骨颈的T值≤-2.5s(DEXA法),需要药物干预治疗其骨质疏松症,且无骨折史。模型循环过程中的每个周期为1年。假设每个患者从初始状态进入模型,每个周期内在不同健康状态之间循环,直到进入死亡状态或者循环满50个周期(即患者满100岁)。 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面临的骨折情况,确定模型中的主要健康状态包括:无骨折、髋骨骨折、脊柱骨折、其他骨折、髋骨骨折后期、脊柱骨折后期和死亡。示意图见图1(为了简化图形,所有指向死亡状态的箭头都已省略)。 所有患者均从“无骨折”状态进入模型,如果患者死亡,则进入“死亡”状态;如果患者发生骨折,则按照骨折部位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未发生骨折或死亡的患者则继续留在“无骨折”状态中;当患者进入“其他骨折”状态后,可能再次发生某一部位的骨折而在下一个周期进入相应的骨折状态,也可能未发生骨折而回到“无骨折”状态或者进入“死亡”状态。而患者进入“髋骨骨折”和“脊柱骨折”状态后,则无法恢复到“无骨折”状态而只能再次发生骨折、死亡或进入相应的“后期状态”。 1.2 二膦酸盐类药物的治疗 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的用药方式分别是:阿仑膦酸钠,口服,70mg每片每周;利塞膦酸钠,口服,5mg每片每天;伊班膦酸钠,注射,3mg每次每季度;唑来膦酸,注射,5mg每次每年。二膦酸盐类药物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干预治疗常会根据具体状况持续5至10年,甚至终生。 Watts NB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二膦酸盐类药物的长效治疗中,当患者用药达到5年时,即使停药,药效亦会持续3至5年(逐渐衰减至无药效)。不同二膦酸盐药物在实际治疗中也通常为间歇用药。本研究关于四种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作如下假设:每种药物的用药时长均为终生,但用药每满5年,不同药物将出现不同的“用药假期”――阿仑膦酸钠和唑来膦酸为2年,利塞膦酸钠和伊班膦酸钠为1年;在“用药假期”期间,患者停药,但治疗效果持续不变;“用药假期”结束后1年,患者继续开始服药至满5年,如此循环。 1.3 转移概率 1.3.1 死亡率 关于死亡率本研究采纳我国台湾地区C-Y Chang等人2015年完成的,针对台湾地区50岁以上的15万绝经后骨折疏松症患病女性的长期跟踪调查数据。不同健康状态随年龄变化的死亡率见表1。 1.3.2 基线骨折率 本研究对于基线骨折率采纳张建新等人所做的地区性骨质疏松症患病老人的骨折率统计数据。 1.3.3 同一部位再骨折概率 国外Klotzbuetcher CM等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发生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同一部位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具体RR值为:髋骨2.3,脊柱4.4,其他部位3.3。 1.3.4 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后骨折率RR值 患者采取不同二膦酸盐类药物的干预治疗后,不同部位骨骼的骨密度(BMD)值会显著提高,故相较于未采取任何治疗的患者,不同部位的骨折风险亦会大大降低。根据Reginster J等人的研究,将不同研究中二膦酸盐类药物降低骨折概率的百分比数据转换成RR值后结果具体见表3。 1.4 效用值 1.4.1 无骨折状态 鉴于我国尚缺乏关于骨质疏松症患病人群的健康效用方面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对于“无骨折”状态的效用值,采纳P Hadji等人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女性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 1.4.2 不同骨折及后期状态 本研究所采纳的不同骨折相关状态的效用值亦来自欧洲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 1.5 贴现 当疾病的治疗时间超过一年时,就应当对成本进行贴现。本研究按照国际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推荐,对成本数据采用5%的贴现率,统一贴现至2016年初。并分别使用3%和8%的贴现率进行敏感性分析。 1.6 成本值 本研究所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治疗的费用,以及发生不同部位的骨折时在医院治疗的相关费用。 所有药物治疗费用均来自“药智网”中对于各省2016年最新中标价格的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按年计用药费用,阿仑膦酸钠为852.8元,利塞膦酸钠为152152元,伊班膦酸钠为3720元,唑来膦酸为286235元。 根据王佩芳、贺良和毛国庆等人的统计报道结果,经过贴现得到:髋骨骨折住院治疗成本值为34303元,脊柱骨折费用为13959元,其他骨折费用为9722元。有研究表明,病人接受脊柱骨折治疗出院后,所面临的最大影响是腰背部疼痛,87%的患者在出院后可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因此对于“脊柱骨折后期”状态假设其只会对健康效用产生影响,而不会产生其它费用。而髋骨骨折往往较为严重,患者出院后仍会在较长时间乃至终生的生活受到影响,伴随产生的一些费用也无法忽略。根据罗林枝等人的研究,髋骨骨折的患者出院后,每年还会产生康复药物费用、辅助医疗器械费用和医院复查费用等成本,贴现后为6065元。 1.7 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所纳入的各模型参数取自国内外不同的文献研究,应当进行敏感性分析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本研究对成本值、效用值和贴现率分别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其中成本值和效用值采用±10%作为变化的上下限,贴现率则采用3%到8%作为变化范围。 2 研究结果 2.1 基础分析结果 2.2 敏感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Markov模型,比较四种二膦酸盐类药物,即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和唑来膦酸,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长期干预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在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尚无成本―效用分析的相关阈值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建议,将成本―效用研究结果分为三类:第一,ICUR 立足我国国情,本研究选取1倍人均GDP作为增量成本效用分析阈值,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的数据,我国2014年人均GDP为46629元。成本效果分析的结果显示:阿仑膦酸钠是四种药物中最具成本效用优势的治疗方案,唑来膦酸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案,但其相对于阿仑膦酸钠的增量成本效用比(191782.72元/QALY)尚高于本研究设定的支付意愿(46629元)。 由此可建议,在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阿仑膦酸钠应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或者在某些不考虑成本的条件下,唑来膦酸作为效果最好的二膦酸盐类药物,亦是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方案的重要补充。 经济学类论文: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比阿培南治疗,对照组给予亚胺培南治疗,疗程为10 d。评定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确定治疗成本并比较两组成本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5.5%)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成本为4797元,对照组成本为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比阿培南;亚胺培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重症肺炎;成本-效果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率有所升高,其中重症肺炎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肺炎发生的致病菌中,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率比以往有所升高,可导致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需要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控制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感染的抗菌药物有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相关复合制剂等[1-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控制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方面应用较多,目前应用的碳青霉烯类有比阿培南及亚胺培南等,两者均有较好疗效。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应用成本核算及成本应用后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而治疗成果效果分析是通过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后产生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成本-效果分析可了解治疗方案的优劣,目的是降低治疗过程中所用成本,节约治疗资源,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在治疗重症肺炎中可能存在成本-效果差异,目前关于两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的研究尚少,所以通过分析两者治疗重症肺炎的成本效果,在取得相同效果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病例,观察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成本-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0例,均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4]。所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实验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精神疾病而不能配合医护操作患者、智力低下及不能正常语言交流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对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等实验药品过敏或有临床禁忌的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3.8±5.4)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3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9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5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3例。对照组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4.9±4.8)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础上发生重症肺炎患者24例,急性肺炎发展为重症肺炎10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发展为重症肺炎4例,其他病因所致重症肺炎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比阿培南(江苏正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743,0.3 g/支,159.9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0.3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静脉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对照组患者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国药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74008,1.0 g/支,321元/支)治疗,每次剂量为1.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每隔8 h滴注1次,连续应用10 d。 1.3疗效评定 痊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阴性;显效: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大部分恢复到正常范围,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为阴性;进步: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接近正常,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未在正常范围内,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阳性[5]。总有效=痊愈+显效+进步。 1.4 治疗成本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除了抗菌药物不同,即比阿培南或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产生的成本不同外,其余相关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成本均相同[6]。故本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涉及的成本分别为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的成本。 随着国家对医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管理以及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加大投入,抗菌药物的价格会进一步下调。本文设定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价格下降20%,根据下降的价格计算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3,P=0.6442)(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结果的比较(例) 2.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成本=3×159.9×10=4797元,对照组成本=3×321×10=963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2),提示观察组每取得1个效果单位所用成本低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成本-效果的分析 2.3价格调整后成本-效果的分析 观察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表3)。 表3 两组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 3 讨论 成本-效果分析是药物经济学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所选方案中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6-8]。成本-效果分析可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也可用于同一药物不同剂型的比较。本文中比较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重症肺炎中成本-效果的差异。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找出成本和效果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成本-效果分析并不是简单地降低治疗成本,而是在花费最低成本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使药物得到最合理应用,同时有助于减少药源性疾病,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9-11]。 重症肺炎是肺炎病情的严重阶段,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较为常见,对此类病原体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主要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12-13]。本文选择的是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重症肺炎实施治疗。这两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均较广,抗菌活性较强。比阿培南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对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比阿培南对β-内酰胺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优于亚胺培南[14-16]。研究认为,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部分铜绿假单胞菌中,比阿培南并不耐药[17-18],且其在肾毒性方面低于亚胺培南[19-20]。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疗效近似,这与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药理作用密不可分,说明两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均能够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的药物。而观察组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且价格调整后的成本效果也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获得一个治疗效果单位时,其成本低于对照组,说明比阿培南不但能够有效治疗重症肺炎,同时其治疗成本最低,提示其在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情况下,花费最小。 综上所述,比阿培南和亚胺培南治疗重症肺炎均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但比阿培南成本效果低于亚胺培南。 经济学类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探索 [摘要]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作为经济学八大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学院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促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践能力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共同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指导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促进地方院校提高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南科技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教育决策,积极适应我国教育发展新常态,教育教学中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经济学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更加专注于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新路径。 一、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统计学数据为依据,利用数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统计软件,建立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和完善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评估经济政策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因认为“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是普林斯顿大学计量经济学双塔之一,偏重于研究微观计量。计量经济学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最后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从而加强对经济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自2000年被确定为湖南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之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重方法轻实践的问题,既不能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与地方院校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不相符,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本文结合我校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研究了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向应用技术性转型的道路进行探索,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促进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对本门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除了金融工程专业外,其他专业都是文理兼收的,并且文科生的比重要显著高于理科生,因此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类课程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有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就头痛,数学类的课程基本都听不懂的,碰到数学课程考试必定挂科。而计量经济学虽然是一门经济类学科,但是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一般都注重于理论推导,忽视案例教学和实践应用。教材中一般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进行公式的推导及证明,只在每章的最后一节中给出一个案例分析。学生翻开教材,看到的是满篇的理论推导,下意识地将计量经济学归类为数学课程,产生心理暗示――“这门课这么难,我肯定学不会。”另外,计量经济学创始人弗瑞希曾说,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储备不够,存在先修课程的缺位,那么必然影响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对计量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 (二)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方法介绍,轻应用能力培养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问题,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分为四个步骤:模型设定、数据搜集、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应用。在计量经济学的各个步骤中都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无论是模型的设定、指标的选取,还是参数估计或者是模型的检验及应用,都离不开具体的经济背景。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公式的数理推导,而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选取指标、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如何根据软件输出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等讨论都较少。这样导致学生不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到底有什么用,也不理解具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使用场合,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生搬硬套教材上的模型,而不管研究的问题是否适合建立该模型,在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诊断,以及最后的经济意义解释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任课教师大多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将计量经济学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经验,并且从事计量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数学教师,缺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大多重理论推导,缺乏经典的案例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靠,没有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涵。 (三)考核方式存在弊端,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与手段。目前,我校对计量经济学成绩的计分方式是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上机实验、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其中上机实验占一半,出勤和课堂表现等占一半。上机实验是根据教材给定的数据进行操作。虽然能够训练学生对软件的操作能力,但是没有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而且教材给定的数据一般比较理想,不能反映出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期末考试的主要形式是闭卷考试,题目类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判断题,以及计算题等。大部分内容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学生平时不学,通过考试之前的临时抱佛脚,或者是作弊都能通过考试,少数能学甚至能够高分通过考试。这既打击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了学校的学风建设,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舞弊现象。而计量经济学是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的应该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模型来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临时的死记硬背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而模型的设定、数据搜集以及模型应用等在闭卷考试中基本没有办法进行考核,因此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引进案例教学,弱化理论推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即通过导入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计量经济学中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定量分析房地产价格与利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确实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中虽然有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推导,但是这些公式的存在是为了说明模型结果的正确性。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应该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建立模型,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操作,并对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正确分析,而不是在公式的推导上。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软件的输出结果以及模型的应用条件的理解。当然,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搜集和编写符合计量经济学研究主题,切合学生专业的案例,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双师”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基本上都是刚踏出校门又进了学校,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却没有机会将计量模型用于社会实践,缺乏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实践,了解计量经济学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换,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打造“双师型”队伍。教师的应用能力提高了,才可能培养出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另外,学校应该多聘请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教师培养方案和人才引进措施,推动“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三)引入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完善现有的考试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既然闭卷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当然,为了保证课程论文的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防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敷衍了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之前引导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合理安排课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作,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选题方法、写作规范、文献查询等与课程论文撰写相关的内容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论文完成后加强对论文的严格验收,对抄袭的论文一经发现,一律判定为零分。同时也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它需要经济理论、统计软件和数学知识三者的结合,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作为一门方法论科学,强调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提高计量经济的教学效果是一项持久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经济学类论文:常微分方程新的可解类型及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摘 要:常微分方程有很多种,而且在初等数学中我们就已经学过。像对数方程、指数方程、三角方程、二次方程等都属于常微分方程的行列。比如我们初高中时就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最简单的常微分方程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将常微分方程和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常微分方程的运用的帮助下经济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进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大多经济学家都把经济学与数学结十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利用数学作为辅助的手段,让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变得简洁、清晰和精确。 关键词:常微分方程;可解类型;成本和利润核算 常微分方程是代数中最简单但是亦是最重要的一类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常微分方程的作用也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许多难解的问题,解法中的式子最后都能化成常微分方程,所以常微分方程对于计算数学是极其重要的。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在已知条件中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并利用已知的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进行求解,逐步推出我们需要的未知数的值。 常微分方程式在经济学中的最重要的应用是其在公司成本与利润核算中的应用,成本与利润的常微分方程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其突破了传统的计算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人力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工作量,是现代科技力量对商业最大的贡献之一。可以说这一方程式在计算机中的运用是商业核算精准化和便捷化的最大保证,带来了现代商业会计核算、审计核算的革命。 数学知识运用到商业是古已有之,但是微分方程在商业计算中的应用,只能计算到资本市场的完全兴起,我们了解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电《大空头》里几位银行家合作做空资本市场的举动,虽然电影演绎的精彩绝伦,妙趣横生,但是现实中的事实远比电影来的精彩。2007年-2008年之前,john Paulson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对冲基金经理人,与华尔街精英圈无缘。在他四十岁的时候成立自己的基金公司,经过十年的默默打拼,2003资产规模才达到15亿美元,这在精英云集的华尔街连二流都算不上,当然这是他还没遇上他的同学Paolo Pellegrini之前,2004年10月,两人才正式合伙,虽然Paulson当时只给了Pellegrini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但是对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Pellegrini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当第一次Pellegrini向Paulson建议用CDS工具做空美国房地产时,相信Paulson也是惊诧不已的,但是Pellegrini在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模拟计算,说服了自己的老同学同时也是自己雇主的Paulson,Pellegrini向Paulson展示的美国房地产走势图,像一张藏宝图一样展示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了做空美国房地产的美好前景和巨额利润收入。 没有微分方程的大规模运算和Pellegrini精准的分析头脑,把一张市场走势图摆在任何人的面前,他们都无法看到里面蕴藏的巨大财富。Pellegrini作出那张美国房地产走势图被誉为价值“200亿美金”,可想而知。 后来,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人们又发现,往往解决问题并不需要求出通解或者特解,而是需要知道方程组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解,就能满足一些生产生活的需要了。比如,给定一个方程,我们需要知道该方程在什么情况下存在解,什么情况下不存在解;或者,在给定方程的前提下,能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能求出几组通解,而哪些通解是对于我们求出所需特解有价值、有作用的。往往我们现在关注的多是这样的问题,而不仅仅限于寻找微分方程的解上。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比如在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电子通信领域、化学反应研究领域等,科学前沿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常微分方程来解决研究中的问题。研究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帮助我们在各个学科中,处理难题,突破难关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需要对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进行更深的研究,通过对方程组的解析来促进各个学科的蓬勃发展。 在经济学领域中,分租制和定额制在现代商业公司管理中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管理模式的根本,受到各种研究者的青睐,要想分清这两种模式那个更加实用高效,必须用到常微分方程的计算方式,这也是数学对现代经济学的巨大贡献之一,计算出了分租制和定额制的优劣之后,现代公司才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身的管理模式,才会衍生出现代意义上的国有公司,股份制公司,人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各种形式,让我们明白了商业市场的运行子单位是怎样的构成部分。 许多微分方程要求求出方程的近似解,并且保证一定范围内的精确度就可以,人类的科技在不断发展,所需要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而随着数学学科的进步,能够求出的精确度也会越来越高,才能适应其他学科对于数学手段的需求。寻找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是研究微分方程的科学家们、数学家们一直努力的目标。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并不多,在变化众多的方程组中,目前已知的可解类型相比之下,还是屈指可数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才能判断和解决其他的可解类型的常微分方程。 结束语:微分方程就是指未知数以导数的形式与已知数产生关系,也就是说,在微分方程中未知数是以导数形式存在的。这样的方程的求解过程可能非常复杂,对于求解的方法要求比较特殊。我们就可以利用微积分的知识求出一些微分方程的近似解。常微分方程的作用非常之多,是我们在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常微分方程的运用在的帮助下经济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是企业的很多工作变得简单、清晰,在常微分方程的帮助下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精确度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近年,常微分方程在生活,经济领域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常微分方程作为辅助手段,让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研究做到了简洁和精确。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是将经济数学理论与生产实践活动很好结合的典范。数学方法,特别是常微分方程进入入经济科学的领域,成为了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经济学类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程的性质非常适合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新生研究性训练、合理甄选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辅教材配套和案例选择、资源共享和“点-线-面”一体化架构等层面对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自主立项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 经济学类论文:世界经济走向对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世界经济走向 经济学类毕业生 就业 2015的世界经济走向犹如乘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尤其在年末,原油价格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股市的慢熊表现使世界各大经济体都不得不以悲观的态度来看待2016年的世界经济。而在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受世界经济走向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总体水平,我国正踽踽独行在去杠杆去泡沫的崎岖征途之上。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不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在这场暗流中不幸触礁导致沉灭,也有部分大企业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前进。而世界经济下行走势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副作用莫过于对毕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如果说世界经济走向把握着就业走向,那么对于经济学类而言,世界经济走向几乎掌控着他们就业的“生杀大权”。而在这其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是难上加难。为了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究竟对经济学类毕业生造成什么的影响,笔者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展开了以福建省为主要范围以调查问卷、走访等一系列形式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找到答案。 一、世界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根据我国教育部的权威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高达749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这无疑给原本就难实现的就业现状更为沉重的一击。经济学类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学子及其家长的青睐。不少高考学子将经济学类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专业,还有一些本科毕业生选择跨专业报考经济学类的研究生,更有甚者选择考取外国的经济学院进行深造,这使得在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就业不景气的今天,人才市场上的经济学类毕业生供过于求,总体CIER指数小于1,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待业情况。而对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来说,世界经济的不景气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劣势,使得他们在就业大军中常处在下风。 独立学院由于知名度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入学门槛较低,社会认可度不足导致它们的学子在就业过程中常常碰壁。为了得到切实的证据,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势对福建省各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学生展开了真实可靠的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这大规模的待业情况中,来自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所占比例要远远的高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回收的487份有效问卷中有74.13%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情况下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有近八成(80.49%,79.06%)的学生认为经济类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能力素质和学历层次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学生认为经济对于毕业生的影响主要在于集中于就业类型,同时有80.08%的学生认为经济类专业太过热门,竞争太过激烈也是影响就业问题的主要来源。而有79.88%的学生认为就目前状况来看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一般相较于其他公立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2014年学院开设三个经济学类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为527人,占全院毕业人数的23%,其中金融学总就业率为92.7%,国际经济与贸易总就业率为97.71%,就业总体水平较高。 2015年学院经济学类应届毕业生558人,较2014年增加31人,占全院毕业生总人数的24.2%,较上年增加1.2个百分比。其中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2.92%,较上年提升0.22个百分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7.71%,同上年持平,就业水平较高。 总体而言,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水平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笔者不得不提出质疑,在如此之高的就业水平之下,就业质量又能否得到保证呢? 二、世界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低谷,许多经济学类毕业生不得不放低眼光,以就业质量来迁就就业水平。不少应届毕业生为了顺应经济及市场的大潮而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甚至打乱了他们的就业规划。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子在家里的帮助下获得与专业不符的“稳妥”工作,前途迷茫无望。而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则选择加入北漂、沪漂、广漂的大军中,与千军万马共渡独木桥,睡地下室。这些待业青年为了拥有一定的薪酬收入而选择工作稳定性低,工作安全性差,工资水平低且工作强度大的工作,这使得他们最基本的身体健康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所谓的工作质量了。这些年随着我国的改革深入,经济水平得到了增长,伴随着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五大支付货币的位置,一些由就业质量引发的问题更是在悄然萌芽后开始爆发。近年来,企业员工因工作压力跳楼自杀、年轻工作者过劳死、频发的矿难等一系列意外使人们终于开始重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然而对于就业大军中的困难户――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能够拥有一次就业机会要比所谓的就业质量要来的重要,这便使得绝大多数的经济学类毕业生尤其是来自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质量要比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来的低。 三、世界经济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逐渐趋向一体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世界经济的重心从生产行业向科技行业转移。在“互联网+”的跨界合作理念的不断推广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型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就业市场对高新科技人才的需求量,间接造成了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难,使不少经济学类毕业生由于对新型产业的不了解在一次次面试中碰壁,这打击了他们的就业信心以及创业热情。 对于当今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他们在校所学习的都是过去的经济和前人的经验,在没有与眼下现状结合起来时都可谓是纸上谈兵,哪怕课业再好在实战中也不能获得先机赢得胜利。这样的学习方式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初入社会时因现实与理想不符造成了他们暂时的就业迷茫与就业失利,致使他们丧失了就业的决心,消极的推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经济学类毕业生因世界经济影响所造成的各种阻碍,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其一,社会层面。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大小是影响财政支出就业效应的关键变量。既要发挥财政政策的短期刺激作用,更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控制者,国家应当看到眼下的就业现状,明确就业改善的目标,同时应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部门,为想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创业风险。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引导作用,建立专门的服务性网站,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各地的人社机构应当重视就业质量问题,对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他们的现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一些相关部门应该与所在地的高等院校加强交流合作,给校大学生普及目前的就业状况,提供就业新的就业思路,加大国家就业政策的宣传,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明确了解就业市场动向,做好应对就业难题的充分准备。由于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针对具有不同“资本存量”的大学生群体从政策层面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就业进行合理引导和政策支持,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大学生就业压力[2]。 其二,作为毕业生的直接领导者――高校应该在引导毕业生就业层面下功夫。高校应该设立就业创业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前提下,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开办就业创业公选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调整心态,了解各种有关就业的咨询,掌握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顺利毕业走向成功。同时,应当根据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重视实践课的展开,从实际出发,提前积累就业创业的经验,为之后的职业基础打下扎实的基础,用可靠的硬件条件来面对就业挑战。 其三,大学生应该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创业。2015年末,舆论的“失业潮”,“唱空论”打击了毕业生的就业的信心和创业热情。作为大学生,应该在社会与学校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制定适当的职业生涯实施方案,及时根据现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正,更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就业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择业者,会把为社会服务放在首位;一个好逸恶劳甚至心灵肮脏的求职者,往往把自己的择业观建立在损人利己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兢兢业业地勤劳致富。而作为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竞争条件处在劣势的情况下更应该主动降低自己的就业定位,在保证就业质量的前提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应该主动了解就业的动向,明确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权威机关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向的预测,譬如此次两会中无论是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人社部负责人的发言中,都透露着许多和就业形势有关的“干货”,为自己谋得先机,获得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的走向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人定胜天,只要自身能够做好充足的应对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笔者相信在这场就业与世界经济的博弈里终会响起胜利的号角。由于此次调研时间较为紧张,作者的水平能力有限,许多内容没能进一步深挖,文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海涵以及批评指证,以便笔者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指导老师:魏鸿玲)
农业管理论文:对农业机械数据管理体系分析 1系统分析 (1)应用背景。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典型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包含了多种机型,涉及到不同工况中的项目论文、载荷谱的基础数据、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试验技术报告等多个方位的数据来源。所以有关信息是否被及时采集录入、更新、以权限控制为基础的共享和最终顺利完成的表达与管理,这些项目所提供的数据都影响到以后在有关疲劳寿命研究的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下面将谈谈在此应用背景之下,原有数据存储和展示方法中所存在的缺点。有关数据管理的规范性,原有的载荷谱数据数据管理方法,基本上是依靠经验来进行手工作业的管理模式,各类试验报告、基础数据数据之间也缺乏一个完整的联系网络。此外,由于手工作业的操作人数较多,这就降低了信息录入与保存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引起信息资源结构的不规范,并最终使数据的管理和存储出现混乱。数据管理效率,随着收集的信息量逐渐增多,手工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者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多,这就导致了越来越慢的资源查询和更新的速度,无法快速准确地定位、计算和分析数据,降低了日常的工作效率。数据安全性,现有的技术论文、成果、报告等大多使用电子存档的方式,但是电子文档也具有易复制、易丢失的特点。旧的手工管理模式,只是基于资源读写权限基础上单一且缺乏灵活的模式。因此,现今迫切需要实现对种类较多且数据量大的载荷谱数据资源能有在相关权限之上完成读写和管理。数据共享性,依旧使用旧的管理方式,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形式单一。缺乏一个可实现高效共享的平台,使得信息分布零散,也减少了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 (2)系统功能设计。基于以上的应用背景,将设计思想结构化,再对系统功能进行分解,按顺序设计相关系统模块的结构。结合农业机械载荷谱数据库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和现状,实现系统中应有的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维护和通用信息资源管理这三个模块。运用自上而下分析法,用一些简单的功能单元代替复杂的功能模块。①载荷谱实测数据资源子系统。在后期对典型结构部件的载荷谱编制中,载荷谱的实测曲线数据一项关键性的基础资源。要求能够提供快捷而高效的管理接口来综合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实测数据包括工况、试验机型、实测编号、实测时间、曲线数据的存储路径、标定数据等资料,最终实现标准化的录入、更新和删除等。要求具备高效的实测数据统计浏览和查询等功能,能够通过编号、工况、时间等因素对其进行定位与排序。②通用的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通常的技术标准、报告和论文都是多样化的格式保存,因此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也需要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录入法。信息资源有清晰的分类,方便管理者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信息类别。还要求具备便利的查询方式,通过关键字段就能实现信息的查询,或者在需要检索的关键词或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相应标签类别实现查询。③管理和维护子系统。鉴于有不同部门多个人员对其进行使用操作,所以系统应能实现灵活的权限管理,有效过滤掉非法人员的操作,进一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在后台管理时,可设置对规范性模版、系统的运行基本参数和访问者操作日志等来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2系统结构设计 实测载荷谱数据的工况种类较多,数据量较大,考虑到管理中繁杂的业务逻辑,成熟的载荷谱实测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大多使用C/S模式。还要求系统具备可拓展性和可共享性,因此在逻辑相对简单的模块融合了部分B/S系统。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混合架构体系,即采用的是C/S模式与B/S模式交叉的混合模式来构建的。在载荷谱实测数据分析、处理和在载荷谱实测数据的曲线展示中调用了C/S中的客户端程序实现实测数据的读取,并使用其事务处理功能来分析处理曲线绘制和数据后期的相关工作。 3系统的实现 (1)C/S模式系统的开发。C/S模式系统是针对载荷谱的数字信号来完成的,因此可以实现浏览、计算参数信号、变换处理等功能,是一套在Window环境中结合了应用软件工程相关步骤之后,开发出的可视化高效软件系统。模块化结构由许多功能模块构成,使得系统可以进行不限量的更新、扩充、裁减和移植,来不断满足使用和功能的需求。通过功能块划分和层次分离,降低了系统开发与维护中的复杂程序,进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C/S模式系统不仅实现了物理量峰谷值的检测、数据采集、计数法的选择与统计的处理、二维低载截除、中值谱、谱型选择和编制、载荷数据库中储存图形绘制等功能,而且应用到了标定实测现场、试验现场、后期的数据处理以及处理之后的数据管理等。 (2)B/S模式系统的开发。在对系统B/S模块的开发采用了微软公司提供并得到推广的技术,它结合了.NET框架紧密,还遵循.NETFramework的相关规范。通过使用公用层次类库和通用语言运行环境所提供的工具,来提速开发的过程,并开发出驻留微软的IIS中,能够运用诸如SOAP和Http等Internet协议的Web应用程序。同时使用隔离驱动开发模式,平行开发数据层和陈述层。最后,设计业务层去适应后期需求的变化和扩展的要求。通过封装,把需要执行的返回记录集、SQL语句等数据库操作进一步封装为数据访问类型,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改变数据库而带来的改变其相关代码,还消除了不必要的代码重复。 4结语 在混合模式下的联合收获机、拖拉机等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系统,集成了B/S结构和C/S结构所具备的优点。在实践中,此套结构也具备载荷谱数据资源管理的相关特点,不但体现出了B/S结构具备的共享性好、易于扩展和维护的特点,还体现出C/S结构中高事务处理和数据操作性能。二者紧密联系,构成了管理载荷谱数据的一套最为实际的方案。 农业管理论文:某县农业投入品经营现状及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主要指农药、化肥、种子、蚕用物质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广大农民的利益和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也是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监管的工作重点。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目的在于摸清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县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及农业生产健康、稳步发展。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材料133份,涉及经营企业133户,分布全县各个乡镇,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1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基本情况 至20__年6月,我县有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340余家,其中农药化肥企业240余家,种子经营户100余户,分布在全县37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其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占80余户,占总数量的23.5,其余大部分分布在人口相对集中和交通相对便利的行政村。所经营的化肥品种有50余个、农药品种有100余个、种子品种有50余个,基本满足我县农业生产的需求。 2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及从业队伍的现状 2.1 经营渠道多样化。 从过去单一的供销系统独家经营农资产品和农业系统经营种子,到目前供销系统、农业系统及部份个体经营户(主要是种子)三驾齐驾的格局。我县目前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中,农资系统占142家,占总量的59,农业系统占98家,占总量的41,同时也形成了一批松散型的规模经营企业;种子个体经营户18家,占全部种子经营企业的18,其余则由农业三站和农资系统经营。市场的多样化促进了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竞争格局。 2.2 经营品种系列化、配套化。 过去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要么是农药化肥,要么是单一的种子。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种子、农药、化肥、农用配套设施等一系列品种,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龙服务。 2.3 网点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农业投入品经营网点已从乡镇所在地向规模行政村和交通相对方便的自然村发展。据统计,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75以上分布在行政村。由于网点众多,市场竞争加强,商家从单纯追求销售数量转为服务质量的提高,送货上门、缺货预约、夜间营业等等,部分资金实力较好的经营户还在农忙季节对困难农民赊货,大大方便了消费者,同时也发展了自己,扩大了影响面。 2.4 经营人员法制意识增强,专业知识逐步得到提高。 从过去的单一经营体制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市场格局,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增强,专业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充实。一是管理部门举办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参加的人数比例逐年扩大,自觉办理上岗证的人员也逐年增多,持证上岗比例从过去的85左右扩大到20__年的98。进货时严把质量关,从主观上杜绝假冒伪劣,行动上遵守法律法规。 同时通过近几年管理部门组织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经营者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从过去单纯的卖货到现在能为消费者提供使用知识、注意事项及技术咨询,自身的信誉也等到了提升。 3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存在的问题 3.1 经营规模偏小、流通体制不健全、发展壮大难。 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从数量来看已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的需求,但总体规模小,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据调查,大部分经营企业的注册资金都在5万元以下,从参与调查问卷的133经营企业显示的数据,60的经营户年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下,10-20万元占26,年经营额在30万元以上的只占14,其中100万元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全县只有2户。 企业规模小,加上流通体制不健全,就很抵抗市场风险,同时也不能产生较好的经营效益,也难以不断壮大自己。 3.2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经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是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队伍的一个弱点。所有经营人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占总数的35,40岁以上的占65,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30,60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3,其中部份还是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只占总数的37。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势必难以适应市场千变万化,同时在日常经营中也很难有作为。 3.3 经营队伍不稳定、经营年限短、变更频繁。 经营队伍的不稳定,也是制约我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发展壮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经营者没有长期打算,干一年算一年,从20__-20__这三年中,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转让或者关门歇业的有近30家,占总数的12.5;还有部分设在行政村的经营点处于半歇业状态,主要表现为货源不足、经营无规律等,一些松散型联合体因无制度约束,分合频繁。 目前我县所有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以农药化肥经营户为例),经营年限普遍较短。从参与调查的情况看,经营年限在5年以下的有50户占40,10年以上的35户占27,其余为中间类。 3.4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货源渠道混乱,产品质量不容乐观。 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后,在一定程度繁荣了市场,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现在的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大多是承包性质,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加上经营行为准则的缺乏,无序竞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竞争是市场规律,它可以起到优胜劣汰、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的作用,使消费者等到实惠。但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后果是产品质量的下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加上目前部分经营者进货渠道混乱,进货随意性大,甚至靠流动批发商,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给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留下可乘之机,管理部门查处的伪劣农资产品和种子案件,货物的来源大都来自于不规范进货。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的受害者是农民消费者入。 3.5 专业性不强、经营品种混杂,不利于专业化经营体制。 由于以承包经营为主,规模小,大多数没有形成专业经营体制,他们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和种子的同时,兼营日杂用品、日用百货;一些行政村的经营点还有兼营副食品现象存在,甚至有主业变付业。根据我们对参与问卷统计,同时兼有经营日杂用品和日用百货的农资产品经营企业有75户,占55,极易产生安全隐患。 3.6 农业投入品经营行业利润低,物价不稳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 刚开始转型,经营农资产品利润大,经营企业发展快。而近几年市场基本饱和和竞争的激烈,利润已大不如前,一些大宗产品甚至出现保本或亏损。其中化肥的零售利润已不足3-5,农药和种子也仅在8-10左右,加上生产企业成本不断攀升,价格不稳定,涨价频繁。以尿素为例,在20__年下半年吨价还是1300元左右,到20__年上升到20__元,上升幅度近54,20__年又创新高。 3.7 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多,冲击合法经营企业。 由于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加上我县地域广、交通不发达、监管部门协调不够等原因,一些乡村小店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大多经营规模小、无长期打算,时常出现坑农事件,特别是种子质量问题尤为突出,但出现纠纷以后消费者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解决。据我们调查,几乎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无证无照经营农业投入品情况,不完全统计,多达365户。这种现象的存在,除了容易发生坑农事件外,由于他们大多是经营食品小百货的小店,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4 农业投入品经营的管理对策 农业投入品市场健康稳步的发展,除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还必须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模式和适合于我县的经营思路,以及部门协作、行业自律和经营人员素质的提高,具体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经营人员守法意识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科技宣传、咨询等机会,宣传农业投入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知识,以提高经营者遵法、守法的自觉性,使各级领导支持、重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工作;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维权,利用96323这个举报投诉平台,抵制和举报假冒伪劣产品,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管机制。 4.2 加大政府财政经费的投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我县的农药、化肥、种子经营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我们现有的人员配置、执法手段难以适应我县面广、点多、交通不便的现状,从而不能对所有的经营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除了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亟待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实践来提高外,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基础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从而保障执法经费、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能力、稳定执法队伍。 4.3 重视岗前培训,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为规范市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对经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应该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制度,经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一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二是专业知识培训,使经营者掌握一定的经营理念、懂得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方法、能指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用种;同时引导经营者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合理公平竞争,不卖假劣产品,提高服务质量。 4.4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推行信誉承诺制。 要使农业投入品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借鉴连锁超市经验,推行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改变现有规模小、散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现状。我县可以发展2-3个连锁实体,推出2-3个经营品牌,实现经营连锁化、品牌统一化、进货渠道规范化,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同时推行信誉承诺制,一旦发生质量纠纷,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举报、投诉和索赔。 4.5 加大违法查处力度,严惩违法行为。 对零售环节杜绝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大抽检力度,严把流通关。除了平时不放松的同时,积极开展“绿剑”集中行动,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屡次违法不改的经营户从严处罚,特别是对经销明令禁止销售农资产品行为要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在处罚的同时,要通过各种媒体予以曝光,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增强管理机关的影响面和威慑力。 4.6 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在做好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和重视培训等工作的同时,联合工商、质监等有关职能部门,开展诚信企业建设活动,对守法经营、信誉好的企业授予“诚信企业”称号,奖优惩劣,籍以增强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 4.7 加强部门协作,共同规范和繁荣市场。 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除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外,应联合其他执法部门,如工商、质监等,共同探讨一套长效管理模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同时,作为农资产品经营主渠道的供销和农业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利用技术优势,开展综合防治、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等技术的宣传和咨询,大力推广配方肥、专用肥、高效低残留新农药、新种子、新技术,使广大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放心种,造福于广大农民消费者。 5 结束语 以上观点是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角度对我县农业投入品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对策三个方面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近几年来在执法监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初浅的探讨。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人员,必须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充实自我,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以繁荣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己任,促进我县农业生产快速稳定的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探索 摘要:农业旅游管理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将政府、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当地农民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更好地处理旅游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发展较快,但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旅游管理目标、理念及重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业旅游旅游管理策略 农业旅游管理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根本保障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游客和农业旅游区的当地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国内农业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内部整合机制。农业旅游目前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浅层次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状态,尚未建立内部整合机制。对于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整体营销宣传等公益活动,大多数农户认为不能得到短期经济效益,不愿投资共建,往往各自为政,自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和资源重复,阻碍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1.2缺乏合理规划与管理。对于分散型农业旅游(“农家乐”)区,一堵堵围墙、一道道篱笆已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的一大障碍。对于集中开发的农业旅游(“农家乐”)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商业化和人工化等“三化”现象严重,建筑物密度大、无特色,与周围的乡土环境不协调,与城市环境反差不大,游客缺乏乡土环境体验的真实感受。 1.3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不管是分散型农业旅游区,还是集中型的农业旅游区,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等多个部门都能插手管理,存在旅游管理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等诸多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力度不能深入,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农业旅游管理机构有时也会因级别低、管理权有限而无法解决。 1.4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旅游开发经营中由于缺乏生态意识,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态环境营造,往往一开发便造成环境的破坏。因此,农业旅游始终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现象,加上缺乏规范化管理,旅游从业人员未经系统的专业培训,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低,饮食卫生难以保证,整体接待水平低下。 1.5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关农业旅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很健全,比如对于发展“农家乐”形式的农业观光旅游,现有的法律法规显得条款粗、规定不到位且不易操作。 2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目标与管理理念 2.1旅游管理目标。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为游客提供真实的旅游体验,实现农业旅游管理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推动农业旅游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2旅游管理理念 2.2.1生态管理理念: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最大特色应在于“生态”二字,因此在旅游管理中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要把管理体系中的各种要素看作是具有生态性的个体,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2.2.2全面质量理念:农业旅游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旅游管理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农业旅游区的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有全面质量的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纳入到农业旅游管理中去。 2.2.3服务至上理念:农业旅游的旅游产品尽管是以农业生态体验为主,但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服务,因此其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管理中要培育“游客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进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3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难点与重点 3.1旅游管理难点 3.1.1管理对象复杂,既包括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又包括游客和当地农民,特别对农业旅游区中由农民转化过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3.1.2管理范围广,有的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涉及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休闲娱乐、餐饮与住宿等各个方面。 3.2旅游管理重点。农业旅游的最大卖点应在“生态”上,因此,其旅游管理应在“生态”上做文章,管理范围应先重点放在农业旅游规划园区内,注重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公共安全、旅游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 4国内农业旅游的管理策略 4.1建立健全农业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农业旅游区一般涉及多个行政村(镇),管理工作强度大,应将一般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一个管理机构,从而有利于整顿开发秩序、规范开发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宜建立农业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对农业旅游区进行直接管理, 并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当然所设立的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还要接受上一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局)的领导。 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应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成员为旅游、农业、林业、水利、文物、文化、宗教、环保、工商、税务、交通、建设、物价、财政、招商等部门负责人。对农业旅游区来说,该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就农业旅游发展中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旅游活动等进行研究和决策,并协调好旅游与其他产业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机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主要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如旅游局)应建立健全办公室、规划统计科、饭店餐饮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等职能科室。 4.2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共同推动农业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旅游管理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系统上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实现旅游向科学有序的规模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旅游管委会必须做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要把对各项建设项日的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工作:①实施旅游环境监控,包括对旅游环境状况监测、旅游环境容量控制以及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保证农业旅游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实施环境治理工作,尽快改变目前传统农业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状况,对农业旅游区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③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防治法,大力提倡使用农家有机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④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多层次的群落结构,实现最大面积的立体复合型结构,形成稳定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加强绿化工程、生态恢复工程,体现出布局的合理性、设计的艺术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更有利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4.3健全旅游法律法规体系 4.3.1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农业旅游区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主要包括:①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清理不适应的旅游法规,废止或修改过时或与事实不符的法规。②针对农业旅游区的旅游开发,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法规体系,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加强市场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落实行业管理规范。在明确管理责任的前提下,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管,保证其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对从事旅游开发和经营合作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产品与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旅游市场形象。③协调与其他法律部门包括涉及游客权益较多的民法、商法的内容 4.3.2制定符合农业旅游区旅游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政策。作为法律法规的补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基本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等;②特殊内容,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旅游产品政策和旅游技术政策等;③保障内容,即上述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相应的手段和保障体系,如实施保障体系、旅游体制保障体系等。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产业政策应体现出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从规划设计、手续办理、费税收取、资金筹措、土地使用权属和农民就业转型、农家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力度,如不收管理费、经营1~3年不收税费、强化安全问题、土地承包30年不变等,以吸引更多的农户与外来投资商参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4.4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走社会化服务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推动。特别是在当前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够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从业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要加快发展步伐,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扶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宣传上,需要政府扶持,以形成规模特色,提高农民的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要求农民经营向区域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必须走社会化的服务道路,使分散经营的众多农户,逐步纳入区域化、专业化经营的轨道,形成产业化格局,获得较好的群体效益。具体做法: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由农业旅游管委会统一领导,建立“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这样的组织,负责协调关系、 市场营销等服务,基本形成事事有人抓、户户有人管的分级服务网络。 4.5成立农村旅游经济自律组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应是以农业旅游区内的经营业主、旅游接待农户为主要会员的非赢利性社会组织。其主要作用是代表和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在政府与会员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作用。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协会的主要职责是:①制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公约并督促执行;②推行分工合作,指导农业园区有序发展;③发挥行业的自律作用,协调各会员之间的关系;④协助政府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⑤促进旅游经营者互助和经验交流;⑥为会员提供建议、咨询和培训服务;⑦加强农业旅游网站建设,方便游客获取信息。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项目财务管理强化措施 一、农业项目内容及特点 农业项目包括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农补贴项目(生产资料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农业救灾项目等等。农业项目的特点是数量多,省级农业项目多达上千个,涉及面广(涉及到农村、农业的方方面面),项目之间资金额悬殊较大,大的农业补贴项目一1-亿元,基本建设项目多的为300万一500万元,小的财政支农项目3万一5万元。项目执行面对的人员多数为农民,规范执行难度较大。因此,农业项目的执行人员和资金管理人员在资金使用上要吃透政策,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要突出项目重点,实行项目集中区域安排,要抓好关键环节,并积极进行优势整合,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二、强化农业项目规范管理 (一)加强农业项目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施农业项目应严格执行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审批制度,农业部下拨的农业专项资金要按照项目申报时确定的实施方案进行审批;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要按照项目指南和项目用款计划进行审批。项目执行时要严格按上级部复下达的文件执行。项目资金数额较少时(100万元以下)要建立专账,项目资金数额较多时(100万元以上)要建立专户。项目资金使用时要执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要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或实施内容在具体实施人和负责人签字后按程序进行开支。对资金数额较多(100万元以上),实施地点较集中或者在一个地方就可实施的农业项目,为了节约资金和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增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约束力,应积极示范推广支农项目招标制度。只有这样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才可以真正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保证项目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 (二)加强项目宏观监管,注重总体绩效评价 项目宏观监管应把握好个环节:一是项目整体设计要符合国家政策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在项目立项时,要有政策依据,要符合国家对农业T作的扶持方向。二是对每一个农业项目都要制定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并将财务管理写入其中。三是强化行业监管和行政审计监督,保证农业项目能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合理使用资金并实施好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省级农业项目主持单位应结合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各市项目执行单位定期对项目执行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省级农业财务主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有效合理使用。要定期组织业务部门和审计监管部门的财务专业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实行有效监管和指导,发现资金使用不合理的,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项目完成后要组织财务及各方面的专家进行验收,以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对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从而有效地保证农业项目资金不挤占、不挪用,保证农业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好的实施效果。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高效使用专项资金 (一)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关系 财务管理对于项目执行而言是贯穿始终的,从项目的立项、实施方案的批复、资金拨付以及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检查、项目完成后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紧密相连。项目资金按进度及时拨付,财务监管T作有效,农业项目实施的效果就好。农业项目的执行主体是业务部门,业务部门要根据项目的指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选择项目实施地点,对实施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在项目实施中专业人员还要进行观察、记载和分析总结,项目完成后要建立资料档案,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验收。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要协调好关系,衔接好每一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 (二)处理好项目点和面的关系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一定要按照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进行。一个好的成果先要搞好点上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点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大面积技术成果推广。试验点一定要选择在地力肥沃、水利条件好、管理人员素质较高、交通便利的 !水利、地力、交通等方面条件较好的村,规范地种植新选育的品种,并要有技术人员进行观 察记载和管理,才能确保该项目点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的圆满完成,并以此点为样板,示范带动大面积项目区高效全面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对基本建设投资较大的项目,也应先建设一个标准的工程模式,然后仿效该模式进行实施推广。 (三)处理好关键环节与常规技术的关系 农业项目的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服务现代农业的公益性事业,一般是农民一家一户干不了具有示范效应的关键环节,如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等。资金的投向主要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并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资金向这些方面倾斜。而对于已经普遍应用的常规农业增产技术措施,如优良品种的推广等成型技术,关键是加强推广力度和推广速度的问题,应以良种补贴项目为载体,搞好技术培训和组织工作,全面加快良种推广速度,尽快发挥项目资金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农业管理论文:浅谈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农业税;政府机构;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政府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政府职能转变才会成功。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有利于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农业税的取消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一个新时代,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乡镇政府管理却面I晦着一系列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缺失。农业税的取消拆除了收费平台,断了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乡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随之萎缩。其次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法定职权缺失。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规定乡镇政府具体的职责范围,事权分配不清。第三是乡镇负债累累。农业税的取消并没能解决乡镇财政运行问题,反而使乡镇债务有增无减。第四是乡镇社会规范及管理能力减弱。取消农业税后,一方面由于不准乡村组织对农民使用强制手段,削弱了乡村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干部与群众相互接触变少,村民们对干部的态度变成一种“没事不理你、公事不管你、有事就找你、出事就告你”的局面。 虽然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管理面临一些困境,但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机关,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农村众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改革 1、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因地制宜,撤乡并镇 针对乡镇机构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现有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经济管理职能,与此相应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为中心站,从而减少部分机构和人员。同时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民素质较高的小乡镇,可考虑撤乡并镇,减少行政事业人员,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而对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应稳定政府机构现状,但调整其内部分工,精简、合并可有可无的作用发挥差的事业服务中心及其人员,加强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机构和人员。最后,根据中央要求,实现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要求,加强对乡镇机构行政事业编制的控制,每过2—3年,核定一次编制,并通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改革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县乡公务员考录制度 针对乡镇公务员小农意识严重、效率观念差、功利主义盛行而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我们认为,首先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传统干部任免制,推行合同聘任制,打破干部人事制度的铁饭碗,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干部的业绩考核,指定科学的考核和量化标准。通过考核,让那些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干部继续留任或者进入领导岗位。其次是完善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一是扩大县乡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第一,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第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选拔。二是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建立健全规范专业的考试录用制度。第一,采用现代化的结构性考试方法。公务员考试应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特点采用结构性考试方法,其结构由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考核等构成。不同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率,根据不同的职责尤其是不同的职位要求来确定。第二,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特别是专业科目试题库。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头开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共建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和面试试题库。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第一,借鉴高校招生考试的经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监督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纪检、监察、公证机构、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并随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第二,明确监督内容。主要监督招考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报名及资格审查是否按招考公告的规定进行、笔试与面试命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有无泄密问题以及考核录用是否客观公正。第三,完善监督方法。(1)建立考试录用工作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建立录用工作报告制度,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监督;(3)建立咨询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3、合理划分权限,理顺各种关系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在很多方面并不是执法主体,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手段,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乡镇政府都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和完整的财政权。乡镇承担了大量上级交办的事务,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还要为执行结果负责。相对于县级政府的“权大于责”,乡镇却是“责大于权”,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乡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是某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合理划分与上级(主要是县级)政府的权限。一是还权于乡镇,解决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问题,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二是明确与上级(主要是县级)部门的关系。县级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级部门不应对乡镇政府实施直接发文等行为。三是县级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在工作上应接受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监督,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应征求和尊重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其次要理顺各种关系:(1)理顺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2)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乡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扩大和强化社会自身管理的功能,由社会的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的性质和任务,共同承担社会义务;(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主动退出,只管一些市场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以弥补市场失灵。同时积极培育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1、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之后,乡镇政府突出的问题是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情,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又没做好。首先是在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足额足量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为了维护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企业和招商引资,有的乡镇甚至通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得制度外收入;其次是有些乡镇超越经济能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又没进行科学规划和很好地利用市场力量,结果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乡镇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第三,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低下。南于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许多因素,许多诸如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甚至基本丧失,导致农村社会公共事业长期受到冷落,发展滞后。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大的方向,这为我们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基层乡镇政府,我们认为它基本上不具备履行经济调节智能的能力,也几乎没有市场监管的能力,真正需要抓实抓好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体制改革中的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具体说来,(1)更新观念。这是转变职能的关键。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业走向休养生息阶段,随着原有的乡镇工作格局的打破,旧机制必然被新机制所代替,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重点开始发生全新变化。在观念上,要迅速从去强管理、轻服务,重人治、轻法治变为重服务、重法治,主为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找路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2)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收农业税了,国家每年都会有数千亿的财政资金转移到乡村,乡镇干部应从收税费转变为农民提供安全、保卫、科技服务和有效信息,乡镇政府应当更直接提供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社区医疗等公共产品;(3)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乡镇政府要合理规划集镇和新村,抓紧建立和小城镇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4)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乡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用全新的文化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特别要做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效益观念、科技观念、法律意识、人权观念及竞争意识,造就出一批具有现代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农民;(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人口超生的重灾区,各地乡镇政府在这一点上的职能一直没有放松,但是在新形式下,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手段应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自然、经济等环境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乡镇职能转变才会成功。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 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不仅仅是乡镇政府为了履行职责而进行的职能转变,更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而进行的机构改革,而应该把这一改革放到国家、社会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高度上,放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研究,从而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到乡镇政府管理模式转型和创新的高度,用现代治理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改革,重构国家、社会、农民关系,城乡关系以及体制与机制等各方面的关系,并使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从纵向分析,其重点在“治官”而不是“治民”,在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约束和规范政府应该干什么,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做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和谐统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服务优先、依法行政、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1.乡镇政府职能界定准确。按照“因需设岗”、“因事设人”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乡镇机构的责、权、利。(1)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明确落实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2)保障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用水、用电、通讯、交通条件,改进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科学配置乡镇机构规模。乡镇机构规模主要由乡镇的个数、乡镇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三部分构成,而乡镇内部机构设置的规模是重点。一般说来,乡镇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的设置根据政府有效管理的地域、人口而定,要考虑到政府的行政能力、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相关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最终以乡镇能否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满足农民群众公共需求为准。3.乡镇权力机制的科学管理。权力机制是多方治理的核心部分,只有构建民主、科学、合理的权力机构,才能实施有效的治理,才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乡镇权力的产生要从过去的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决定权;其次,乡镇权力的运用必须依法行政,规范乡镇政府行为。 从横向分析,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治理应该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的结合,强调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在管理的性质上强调政府对公民的服务,在管理技术上强调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元治理体制。我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乡镇政府多元治理的构成,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社会中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管理和民主参与乡镇社会事务的权利,分清政府应当承担和做些什么事。具体说来:1.强调乡镇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这是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机构存在的理由;2.完善农村中间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乡镇政府让渡出来的一些社会事务承担起来,将城市文明导入乡村社会,在政府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发挥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3.倡导农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和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最终取决于农民的自主和觉悟,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权益,尊重农民的政治参与和自我管理,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也只有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引导,让近9亿农民获得更多社会资源,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农民建立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和行会,扩大它们的生存空间,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政府才能真正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 农业管理论文:试论取消农业税后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取消农业税 行政体制改 服务型政府 论文摘要: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个由“以农养政”到“善政养民”的政策进步,它使我国农村行政管理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经济社会改革的成果,根本解决农村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的基层政府。 中央在全国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整整三年,它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强烈关注的问题,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干群关系改善、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意义重大,但同时也使县乡村三级特别是乡村两级收人大幅度减少,给乡镇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政府如何适应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本级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切实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的民生现状,保障农民享受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认真反思,只有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把握内在规律,才能在农村真正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服务型政府。 一、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动力 建国后,从农村汲取发展资源的思路使农村“养”的负担十分沉重。国家制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也使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剩余。这样,“以农养政”和“以农补工”的格局,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资源输送渠道和模式。“以农养政”的模式以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为基础,在有的农村地区导致了乡镇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紧张。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行政体制改革,但是在乡镇一级成效并不明显,其难点是职能转变和人员分流,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动力,尤其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农养政”的模式一直延续至2006年1月1日从制度上全面取消农业税。全面免征农业税使我国实行了2600年的农业税告结,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是建国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农村上层建筑和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完善,以及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必然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发展的方面显现出来,给基层政府改革提供了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它促成农村行政管理必须以“善政养民”为政府唯一合法的目标,即基层政府必须顺应对农产品收益进行的重新分配,通过自身改革,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宏观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政府由原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转变为服务者,围绕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物品和进行高效的社会管理来再造服务型和责任型政府,是对农村行政管理角色的回归。这种对“善政养民式”的政府合法性追求,为转换基层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创造了条件。 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1、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乡村债务化解难度加大,组织功能弱化,公益事业发展困难。这是取消农业税后最直接和首先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不取消农业税,由财政困难导致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这是基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必然结果,取消农业税无非加速了这一结果的到来,它迫使乡镇思考今后的政府改革问题。从乡镇财权与事权的状况分析,“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使农村基层政府承担了过多的事务,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成本比过去增加;而财政收入上移,支出责任下放的分配,却使乡镇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扩大不同步,乡镇财政状况十分拮据,甚至逐渐大面积地发生赤字。因为取消农业税基本切断了过去农村基层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至使乡级财政形势严峻,旧账不能归还,新的赤字还在发生,财政难以为继。值得一提的是,废除农业税,被取消的不仅仅是农业税本身,还有和农业税有关的“搭车”收费。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的统计,这笔资金起码在1600—1800亿元左右,至少是农业税的3倍。财政困难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力为公共事务如社会治安、水利设施等投入基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期望有相当的差距。 2、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难分流,运转效率低。乡级财政紧张,直接结果是养不起人,发不出工资,在取消农业税后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只有中央、省、县三级政府,而我国却有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政府。乡镇一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共青团、妇联、人武部等各种组织一应俱全。此外,还有财政所、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农经站、农技站、农机站、水管站、土管站、乡镇企业办公室、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七站八所。“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使农村行政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发生困难。为减少乡镇行政支出成本,许多地方开始了乡镇合并,但是,合并后的乡镇又不得不面临另一难题,就是乡镇管辖区域面积扩大,在贫困山区由于路远和交通不便,客观上损害了农民获得公共资源的机会,读书和看病的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人员分流是乡镇机构改革中最难的,一方面无处分流,另一方面即使能够分流,由于乡镇财政拮据也难于补偿,人员不愿走、政府补不起的问题不解决,农村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无法深入。 3、乡镇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消农业税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干部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旧的工作内容已经改变,新的工作方式尚未形成,面对新形势,不少乡村干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在“以农养政”时代,乡镇人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收取税费、催收粮款。取消农业税后,政府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服务主体的乡镇干部必须具备一技之长和过硬的富民本领,才可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服务,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地区的乡镇干部大多能力欠缺,普遍感到“管理无门、服务无路、引导无方、工作无劲”,不知道今后“乡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深化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 要解决全面取消农业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释放农业生产发展潜力,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深入推进,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整体性制度创新,增强行政管理职能的服务性、责任性和参号陛,这是我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上层建筑的适应性调整才能巩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基础变革的成果,从制度上为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支撑,为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政府自身具有较强的整合社会资源和调动公共资源的能力,因为政府是责无旁贷的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要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农村群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乡镇政府如何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能呢?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乡镇政府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政府职能的履行才能落到实处。基于此,政府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寻找农村经济发展的切人点和生长点,尤其要通过产业政策、区域规划、科技示范,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方式来引导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拓宽农民增收的空间,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2、深化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3月2H,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政府和学界就轰轰烈烈地讨论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可至今从实际情况看,乡镇机构改革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取消农业税是农村分配关系和经济利益的调整,也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建立服务型、责任型和参与型政府的要求,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从发展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注重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注重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确立,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效率,以及农村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建立等,削弱、淡化、转移、合并那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处理好国家、市场、农民的关系。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二是优化政府机构。要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严守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切实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妥善安排分流人员,解决高成本、低效能的问题。三是提高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以农养政”时代向农民收取税费的角色,转变为“善政养民”时代服务者的角色,需要提高乡镇公职人员的服务能力,为此,应完善对公职人员的选任和考核评价机制,推行上级考核和社会公众评议的双重机制,让农民拥有按法定、民主的程序选举和评价公职人员的权利,使考评对象始终“对下负责”,服务于农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人和维护人。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国家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做好市场监管、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借助取消农业税带来的改革助推力,推进职能转变,全面提高政府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构在无法向下汲取资源的情况下,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对此,必须规范和完善财政体制,解决乡镇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和巨额债务,保证免税的好处真正使农民受益。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的额度和力度。对取消农业税后形成的财政缺口,应及时足额地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齐。除保证用于县乡基层组织以及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优抚和五保户供养等方面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外,还要加大对乡镇承担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转移支付力度,避免过多的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益。二是要按照属地化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提高乡镇财政的分配比例,保障取消农业税后乡镇人员应有的行政成本的开支。三是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应以农村的公共需要为前提,要有利于推动农村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制的形成,确保财政支出主要用在民生问题上。 4、理清社会事业的性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我国传统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的特征是国家办事业、运作行政化和管理主体非自主化,这阻碍了社会事业自身的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社会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为此,应在科学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逐渐建立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除政府所属的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外,对乡镇农业、畜牧、农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农民工培训等服务性事业单位进行整合,条件成熟的应转制为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实现政事分开和经营性事业企业化管理,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逐步减少财政投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社会事业产品的筹资渠道,形成农村社会事业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减轻政府财政的公共产品供给压力。 5、培育农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方式不能再依靠过去强制性的税收手段,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农民的基础上,归还农民自我管理的权利,通过农民自愿组织的农村自治组织,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良性互动。农村自治组织,包括村委会、各种经济合作社、协会等,它是农民可以自由进退的互助性、服务性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民以一家一户为独立主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农业大市场,在农产品的销售、农用物资的购买、农业信息的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弱;同时,原子化的农民也需要与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培育农村自治组织,完善农业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自我管理能力是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填补农村行政管理职能转移后形成的管理空白,而且能够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服务,是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新型途径。 农业管理论文: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严格执行项目投资概算;把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完善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价款支付、内部监督等相关制度;准确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等措施供大家探讨。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财务管理 措施 探讨。 一、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背景 为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之后,农业部于2003、2004年相继修订和颁发了《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农财发[2003]38号)、《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39号,)等一系列关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近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的深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暴露出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职能缺失等情况,严重的甚至导致项目不能按期完成,达不到预期建设目标。因此,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要完成项目依法、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做到科学概算、规范执行和有效监督,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减少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管理任务,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尤为重要。 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实践中,不少单位从领导到财务人员不熟悉新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重视项目资金管理,部分资金不能专款专用,甚至改变资金用途。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的职能限于会计核算,既不参与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又无法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主动参与监督,造成被动应付,弱化了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 (二)重“争项目”、轻“建项目”。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设计内容粗糙,不适应项目实际建设需要,项目执行时难以按正常的程序做出合理的调整变更,随意调整建设内容。 (三)项目概算不合理,深度不够,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项目成本。同时,由于项目预算细化不够,无法事先编制政府采购计划,导致概算不适应财务国库支付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 (四)配套资金不落实。有些单位不熟悉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编制概算时,随意或虚报配套资金,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五)管理不到位,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有些单位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聘请正规的监理公司进行施工监督,不符合基建管理程序,基建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做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投资概算力求细化,把握投资概算与概算执行的一致性, 1、科学、准确、真实、细化的投资概算是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支出因具体建设内容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差别很大,概算是否科学、真实、准确,是否符合特定建设项目的需要,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有效执行,因此,在编制项目细化投资概算时,还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再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保证项目的各项实际支出都能体现在概算中,为项目的概算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严格执行项目概算是完成项目设计目标的关键。 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计发[2004]10号)中规定:对于变更项目地点等重大的项目变更,必须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非重大变更项目的一般项目变更,应报原审批部门批准,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落实、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的实现。 (二) 把握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要求,做好项目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按规定设置独立的银行账户,专项专户核算项目建设资金 做好项目的资金管理,应按规定开设独立的项目银行账户,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避免将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上避免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2、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体系、准确进行项目成本核算 财政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及其补充规定(财会字[1998]17号)对项目的会计一级核算科目的设置及核算内容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但是,由于基建项目尤其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千差万别,要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本支出,在实际的项目成本核算中,还应对照项目的概算内容,以会计科目能够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项目实际支出为原则,相应增设二级、三级甚至更多的科目级次,以达到项目完整核算的要求。 3、重视项目资金管理的限制性规定 为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切实地用于项目建设上, 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解释通知(财建[2003]724号)中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作了一些限制规定,例如: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概算投资规模比例确定,最低0.1%,最高1.5%;项目业务招待费的比例,不能超过建设单位管理费的10%。;项目竣工验收时的收尾工程资金,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概算的5%,超过5%的,不能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等等。 4、切实做好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的筹集和核算 对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往往是财务管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用实物抵顶自筹资金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较为普遍地存在,为此,农业部在2003颁布的《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中明确:“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各种资金,都应纳入概算,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因此,项目配套及自筹资金应与财政专项资金一起,设立专项项目账户进行专户核算,审计署等《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审投发[1996]105号)也将项目配套和自筹资金是否按时落实到位作为验收时项目重点审计的内容。 (三)完善项目财务管理的相关环节,保证项目完成的综合质量 1、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 完善项目招投标管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建设中的招、投标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应忽视项目招标工作,而要严格遵循招、投标的原则和程序,从确定招标的组织形式、招标的范围、招标书的制作、开标、评标等方面,切实做好项目的招标工作,保证项目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2、完善项目政府采购工作制度 为了配合项目建设的概算管理,财政部在《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财建[2002]338号)中规定,将在基本建设支出中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并把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按国库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有关政策规定编报细化概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概算作为项目验收时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结合细化的投资概算,周密计划,完善并做好项目政府采购工作,直接影响项目验收时的综合评价。 3、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 合理支付工程合同价款,可以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但是,在按项目合同支付工程资金的同时,还应把握工程价款支付的几个原则。一是包工包料工程的预付款,一般不低于合同金额的10%并不高于30%,对重大项目,还应按工程计划逐年支付;二是没有签订合同的工程建设,应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不得预付工程款;三是有合同并根据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的,工程价款控制在60%—90%的额度扣减预付款后支付;四是在工程结算后,应保留合理数目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不低于5%),在工程合理保修期满后支付。 4、完善项目执行的内部监督制度 完善项目建设的内部监督制度,是防范项目管理、尤其是项目财务管理中的差错与舞弊,提高资金效益的最后一环,由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外,还应建立和完善与项目财务管理有关的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控制、决策控制、概算执行控制、价款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为项目的资金运行和支付安全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四)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项目会计报表,做好项目建设的财务信息披露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到项目实施及完工验收,时间跨度大,为了全面反映项目的建设情况,按时编制报表、做好信息披露,是做好项目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是通过及时、准确、规范、完整地编制报表,可以直观、全面、清晰地反映项目建设的进度、资金流向,为把握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起到参考作用;二是通过项目财务会计报表,比较项目概算与概算执行的差距,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时纠正;第三,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项目竣工验收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四,及时、规范、准确地编制并上报项目会计报表,也是项目主管部门汇总项目执行情况的要求。 农业管理论文:浅论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研;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综合农业知识系统理论和知识管理系统,提出了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概念,该系统将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集成其中,农业科研人员是活动的中心.分析了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以及它对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该系统是一个交流协作的知识网络平台,促进了农业科研的知识共享、协同和创新,并实现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引言 二十一世纪,尽管有重大的科技进步,但环境恶化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问题,世界仍存在着城市和农村的贫穷,农业必须给不断膨胀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面对日益复杂挑战,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因素,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业的发展将继续依赖于农业科研,因此,人们必须行动起来,开发一个新的农业知识管理系统,充分应用农业科研所产生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消除贫困,增加粮食生产,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粮食安全,同时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知识系统的理论 Roling提出了农业知识系统的定义:“一个农业知识系统(AKS)是一组农业组织或人,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它们主要用于信息的产生、传递、存储、集成、扩散和使用,目的是进行有效的协作,支持决策、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领域的创新.” 首先,农业知识系统必须包括人,集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人员和农民,由社会所构建的,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学习,加速农业相关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产生、共享、应用和创新.其次,农业知识系统将软件系统思想应用于农业知识管理过程中,随参与者在系统中行动的功能和目标而变化,即系统的实际构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下参与者的集合,以及评估在创建可持续创新环境中每个参与者的潜在作用.另外,农业知识系统关注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交互作用.这些参与者期望组成一个有关联的整体,每个参与者都对其它人有所贡献,那么,他们的协同、差异、连接、集成和协作有助于创新. Engel(1995)阐述了农业知识系统的三个主要观点.第一,知识过程是社会构建的,参与者要设法影响和管理知识过程.第二,交流是一种社会交互形式,这样的交互作用,其体现了每个参与者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兴趣、关注点和目标.第三,AKS观点的中心在于创新是知识系统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总之,农业知识系统是社会构建的,它看到了不同参与者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种不同的界面,并通过集体学习、协商和共同理解的社会过程,分析如何创造转化条件来达成一致的决策. 2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中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进行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以达到提高组织创造价值能力的这一目的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述出来并转化为组织所共享的知识,组织拥有的知识库和信息交流平台也能帮助每一个人内化集体的隐性知识,并不断发展和成长.它强调对隐性知识的组织管理以及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其成功实施不仅与组织、文化密切相关,而且依赖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创建.知识管理系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它不单指一种技术,而是索引、分类和信息检索技术和为获得用户所需结果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它用软件的形式把部分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应用系,将人和社会的创造、创新能力融人知识的创建和分布过程中,促进包含了知识创造、创新、激励和沟通等活动的个人和社会过程.知识管理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相关技术构建而成,一方面,它将根植于个人或集体惯例的知识表面化和明晰化,通过捕获、编码、存储和组织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人工品,促进了知识的转化、传播与交换;另一方面,它对已存在的知识进行提取、挖掘、过滤和组合,以最适合的方式来重新布局或展示信息,向用户提供最相关的内容或知识;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和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和协作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互动空间,有利于实践社群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刺激了人的创造性. 3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 与其它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相比较,国外农业研究的国际合作走在前面,比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CGIAR(ConsultGroupfor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Research)的建立就是一个主要的突破和成就,后来的GFAR(GlobalForumforAgriculturalResearch)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研的地区合作与开发.从农业研究系统ARS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AKIS,再到农业创新系统AIS,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及其系统在农业科研中的重要作用. 3.1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概念 知识是农业科研中的决定性资源,农业科研存在的问题,诸如科研重复、效率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协作与交流、知识孤岛等,其主要原因是知识与信息的流动不畅,各参与者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手段和渠道,因此,需要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驱动器,对农业科研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用软件的形式把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的概念加以实现,也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网络平台.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农业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教育者,处于“知识三角形”的中心(如图1),农业科研是活动的中心。农业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的方法[6]集成于该系统网络,农业科研是一个社会构建过程,主要的参与者是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他们之间通过知识系统平台共享科学知识、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双向的连接、交流、对话和协作.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农业知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具有农业知识系统的特点:知识由社会构建;重点在于交流协作;目标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同时,与知识管理系统一样,它”由两个个相互补充的部分构成”: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社会;技术部分寻求获取、打包和传递有形的、文档化的农业知识产品,而社会部分使研究者、推广者和农户等系统参与者能够进行协作、连接和思考.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嵌入组织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寻求知识处理能力的技术和人的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高效地完成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服务于社会的任务. 3.2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过程 3.2.1 知识需求或问题 识别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要收集和整理农业市场行情和国家农业科研政策,经过周密而详细的调研,识别出农民的知识需求,才能进行课题的申报和面向需求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也才能被推广并被农民所接受.但是,知识需求或问题识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民个人的爱好以及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偏见(NAGEL,1980),可能由农民自己清楚地说明或者由研究人员、政治家来定义,因而,需求识别是农业科研知识系统中最难的功能. 3.2.2 创新知识的产生 创新知识输入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输入,没有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将是陈旧过时的,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的输入.农业科研机构承担了创新的任务,其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更关注应用研究,所以该系统必须充分过滤并应用外部、内部的知识和技术,要求在当地环境下通过应用研究测试知识的适应性.在农业科研过程中,大量知识和信息的刺激,点燃创新的火花,新的思想和知识随之而产生并添加到知识管理系统. 3.2.3 知识的实用化 研究结果变为有用的形式就是知识的实用化,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研究、田间试验以及参与者的个人经验.一方面,研究结果需要处理,使之适用于农民;创新必须转化为推广机构进行技术扩散的一组推荐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推荐要适用于特定地区的农业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知识的实用化是一个创新在耕作条件下的真实测试,技术必须不断修改直至满足农民的需求,否则必须放弃技术或只能推荐给有限的农民群体;在知识实用化这个技术筛选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与农民、推广人员协同工作. 3.2.4 知识的传播 创新的传播为知识的产生和大规模农田应用之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它要求知识的双重转换,第一步转化到推广机构,第二步转化为农民所需的知识.经过一个成功的实用化过程,技术可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要求向农民提供灵活的或可修改的推荐选择.换言之,技术是基于科学原理的,对这些原理进行解释,就能使参与者根据需要进行修改.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会如何应用一项新技术是不够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通过教育和学习,理解了为什么和如何工作,他们才能改进新的实践. 3.2.5 知识的应用 产生的新知识如果不以某种方式富有成果地应用,那么新知识就毫无价值.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内的知识应用,意味着农业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新知识集成到系统中并被农民采纳和应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所以,农业科研结果的采用率是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绩效的关键指示器. 3.2.6 经验的评估 Nagel(1980)把评估定义为:”用户对信息输人(知识)绩效的判断”.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评估是系统功能是否提高了农业科研的效率和成果的转化率、降低了重复率,即衡量农民的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经验评估能对技术的不足之处快速反应,监测到系统出现的错误,并立即进行校正,其功能愈显重要. 4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的影响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基于Web知识网络系统,它包括了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农业研究、教育、推广之间的传统线性关系由动态交互过程所取代,改变了农业科研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并对农业的教育和推广都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4.1 对农业科研的影响 农业科研的知识管理系统把不同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行动组合在一起,扩大了研究合作的范围和协作研究机制,出现了一些诸如研究联盟、联合研究和许可证协议等新型组织形式,它们以一种更敏捷、灵活的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联合研究项目将研究机构拥有的资源在一起.科研知识网络把其下游的推广者、农户聚集在一起,跨越时空,更适应研究、教育、推广的动态创新,增强了农业科研的有效性. 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中,快速扩张的Web出版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存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增强了获取在线数据库、知识库和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智力资产进行保护,提升信息和知识的价值;与农业研究技术相关软件的重大进步以及其它学科领域的进展嵌入知识系统,大大加速了农业科研过程,使之更加有效;开启了科研人员与工作于同领域或课题的同行社群的广泛交流与协作,他们能实时交互,创建一个科研者的虚拟社群,改变了人、社群的生活和交互方式.与传统网络相比,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产生以下深远的影响:农业科研系统的成员之间的知识循环和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必要等待每半年或一年的定期会议;一个改进了信息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技能的网络系统,能处理的信息和知识量呈指数形式增长;提供了进行联合研究的可能性,因为研究者能够实时交互,就有可能集中分散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实时双向交流的新技术使交互知识的开发成为可能,对话不仅促进了知识交换,也能从各种不同知识源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新的知识;最生要的是,知识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实现了捕获非编码知识的动态过程,并将隐性知识集成到指定的现在知识库中,丰富了它的内容,加快了创新知识产生的速率。 4.2 对农业教育和推广的影晌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在促进农业科研进展的同时,还要培养农业人才并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任务.培根说:“知识是力量,知识的价值不仅决定于其价值的本身,还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的价值也依赖于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农业教育和推广实质上是知识的传播和扩散.过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要接受知识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是截然分开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存在着严重的障碍.现在,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共同的使命感、语言和共享的系统概念,将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一体化,从时空上跨越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户的社会距离,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信息系统的连接,能够将科研所产生的新知识和技术快速地传播,让研究者、推广人员和农民在网络中寻求所需的人和知识,进行交互式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并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员.一个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只要有了基本的读书能力和键盘操作技巧,他就能够在这个系统中方便地检索、操纵各种数据,与其它地方有着相似问题经历的研究者、推广人员、农民进行交流、讨论,在参与者之间开启了动态的、前瞻性的知识流和交互作用,通过基于这些交换信息和知识流的学习过程,使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 5 结论 农业科研知识管理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组织的社会情境综合起来,构建了一种将人、信息和知识、系统联系在一起的知识网络平台,为知识的共享、协同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高密度的交流协作互动空间,高效地实现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三大功能。 农业管理论文:更新理财观念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摘 要: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就更新理财观念和强化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财观念;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研院所已由过去单一的科研型转变为科研经营型,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与之相应的是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观念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变化。本文就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而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问题作如下探讨。 1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财务管理 过去科研单位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一般只限于事业费(人头费)、基本建设费和科研专项费三大块,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科研单位转型后,实行“一院两制”、“一所两制”的运作机制,其经济形势也相应发生变化,资金来源除了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的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拨款外,大部分来自市场,如科技开发、技术咨询、科技企业经营、房产租赁、地产开发、服务行业、兴办民营院校、社会各类赞助以及资本营运(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等。为确保科研单位顺利转轨变型,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5a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基本建设项目给予适当支持;赋予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外贸进出口权;支持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等等。但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科技企业的资金往往同时分布在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商贸和技术服务中,因而,科研单位的资金相对有限。为此,要使有限的事业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就需要更新理财观念。笔者认为,在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应确立如下理财观念。 1.1 商品经济观念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获取最佳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商品经济观念。会计人员要参与市场预测和分析,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供领导参考;要参与生产经营决策和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参与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预测和控制职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 经济效益与风险收益协调的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科研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知识含量增加,这一方面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单位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单位的经营、收益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协调的理财观念,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在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负债经营观念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给单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应采取向上争取,向外争贷;以物折贷,赊帐计息;眼睛向内,深挖细掘;加强横向联合,开展多种贸易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会计人员要敢于负债,善于负债,采取多种方式引进资金,达到人为我用、借水行舟之目的。同时,要掌握负债适度及效益原则,促进科研与开发共同发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1.4 人本化与知识化相结合的理财观念 要适应新形势,建立并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这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与此相适应,单位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知识化管理。因此,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在增强理财知识的同时,将各项财务活动人格化,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单位顺利地开展财务活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1.5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决策的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掌握信息,以不断增强抓住机遇、从容应付挑战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协调本单位与其它单位之间的关系,使各方的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1.6 由对内管理到向信息管理转变的理财观念 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加强内部管理至关重要。但单位光靠内部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市场,掌握信息,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决定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科学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2 科学、严格管理财务,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效益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实力 一是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新情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兼顾单位、部门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包括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二是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方面除了努力争取国家高科技研究项目以外,还应鼓励发展横向科研,积极进行应用科学研究,结合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开发和服务,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与科技转让收入。三是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单位提供稳定的利润;大力支持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以形成拳头产品。 2.2 严格成本费用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科研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对科研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追求尽可能大的投入产出比,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上要以利润为中心,以成本管理为基础,合理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努力降低成本,使利润最大化。为此,要对科研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落实到各个专题或生产的各个环节,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人人讲成本,个个讲效益。 2.3 加强财产物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和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等。在资产管理上,应建立健全现金和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存货的采购、收发、保管、清查盘点等管理制度,还应着重加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及其权益不受侵害,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登记、验收、使用、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二是合理调剂闲置的资产,使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正常的转让渠道,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 2.4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 步入21世纪,人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财务管理也不例外。信息化时代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实现会计信息的全程电脑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更方便、快捷,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而且要满足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实现适时的远程数据传输,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单位管理信息系统,把财务与生产、供应、销售、计划、统计等联系起来,做到任何一项变动因素出现时,单位能够及时获得全面的、最新的信息。 2.5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首先,财会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经常研究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拓进取;其次,要能周密而严谨地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抓住重点环节,做好上下左右的协调工作,将单位领导的理财意图变为部门的自觉行动,以推动领导决策的顺利和正确实施;再次,要善于在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对科研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控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防止信息误导。 农业管理论文:基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分析 论文关键词:农业保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农业保险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强制性保险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灾害补偿法》中就提到了强制性保险。印度、菲律宾则规定农业贷款户必须参与农业保险,形成准强制性保险。美国《1994年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中也提到政府将干旱、雨涝、雹灾、风灾、火灾、病虫害等风险损失,与其他一些福利性农业计划(价格支持与生产调节计划、农民家庭紧急贷款计划、互助储备计划等)联系起来进行有条件强制性保险。 除了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外,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也是促使农户使用农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1989年美国农业部专门针对那些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让他们将不参加农业保险的原因进行排序。调查结果显示:首要原因就是保障太低,占24.8%;其次是保费太高,占23.3%;更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占23%。因此,保障水平的提高,加上政府提供较高比例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自然会增加。 (二)保险机构降低经营风险的做法 保险机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降低经营风险:一是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二是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的实施。保险市场金融和技术上的创新,提供了处理农业风险的新办法,特别是气候风险;而资本市场的应用是金融创新的一部分,这减轻了农业保险提供者面临的风险(skees,et a1.,2002)。另外,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是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两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都采用这两种风险分散手段。 1、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应用。随着气象测量等技术的日益成熟,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巨灾风险的金融产品被逐渐开发出来。例如巨灾风险(cAT)债券,它主要用于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保障。除了CAT债券之外,资本市场上还出现了基于气象指数的气象衍生金融工具,如气象指数期权等。 另一个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使用就是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它是将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巨灾损失。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三类:巨灾证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巨灾股票。由于农业巨灾风险和资本市场具有极小的相关性,因此,在资本市场上寻求分散农业保险风险是可行的;而且,资本市场资金充裕,这对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分散也很有效。 2、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农业保险经营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控制,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农民的投入情况,如耕作、灌溉、种植时间等;再就是改进保险合同的条款,如规定免赔款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道德风险。但这通常会面临高成本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和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分为收入保险和产量保险两种,其赔款方式与畅通农业保险赔款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农业保险团体(区域)险创新的地方,即只有当承保区域的整体平均产量或收益受损到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理赔点时,保险公司才进行赔付。如果整个区域的平均产量没有受损到理赔点,那么单个农民的产量受损再大也不会得到赔付。这样一来,农业生产者(投保人)之间有了提高自身产量的积极性,既解决了道德风险问题,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团体险通常都要求某个区域的农户全部参保,避免了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团体险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比较适合农村低保障或者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孙立明。200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它不需要农业产量的历史数据作为费率制定的标准,而是依靠系统和精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得保险合同的制订是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主要依据(庹国柱、李军,2003)。相对而言,这种合同制订更科学,减少了由于合同制订不科学给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 3、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再保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在空间上分散农业风险,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发达国家的再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大概为20%,凸现了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性。例如,日本采取农业共济组合向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进行部分分保,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又向农业共济联合会提供超额赔款再保险;1966年法国在大区范围内还创立了再保险机构,众多的地方互助保险合作社由大区社再保险,大区社又由中央社再保险(龙文军,2004)。发达国家还普遍建立了巨灾风险基金制度(除西班牙外),例如日本的农业共济基金的原始资本为30亿日元,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以1:1的比例共同投资组成。巨灾风险基金制度使得农业风险在空间上得以分散,提高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稳定性。 (三)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 发达国家政府很早就意识到应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实施农业保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稳固、全面的农作物保险体系,以取代作为农业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政策一部分的政府灾害救济计划,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稳定,增进国民福利。” 在控制保险机构经营风险方面,政府给予了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一般为保费收入的20%-25%)、免除各种税收以及再保险支持等。另外,政府为了满足保险机构对于大额风险单位的要求,结合各种贷款政策和福利政策以促使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现有的精确的费率与政府的努力不无关系,因为农业风险区划工作需要耗费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并不是某个保险公司或是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例如,法国政府在1980年以后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有关部门专门从事农业风险科学研究。 五、政策建议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国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或诱导农业保险主体的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 (一)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 1、有关部门应尽早着手起草《农业保险法》。前面分析的我国保险主体存在的一些顾虑,大部分可以归咎为农业保险法律的缺失。因此,《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的作用、税收规定、资金运用、财政补贴方式等方面,应以法律的形式得到明确,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证。 2、财政支持和应用各种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的保费和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费给予一部分补贴。具体额度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保险产品而定。二是给予农业保险业务经营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应建立行为主体各方的激励机制,将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贷款、灾害救济政策结合起来使用。 3、做好农业风险区划,实行与农业风险相匹配的保险费率。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地区普遍存在费率厘定不科学的问题,不能真实反映农业实际损失率,无法有效调节供给和需求。费率厘定的不科学,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农业区划体系。但农业区划工作耗费大、涉及面广,并不是保险机构就能完成得了的。因此,建议由国家组织相关部门和保险机构,拨付专项基金,积极开展农业风险相关研究工作。在全国各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农业风险区划工作,为制定农业保险保费与费率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国家应出资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或是在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成立农业再保险部,独立核算。以国有性质的农业保险再保险公司为主,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补充,确立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国家对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服务的公司给予适当的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目前很多试点地方也在探索一些积累风险准备金的做法,但都缺乏保障。国家可以整合部分农业直接补贴资金、农业灾害救济金、财政专项支农资金等,加上商业保险公司的农险盈余,形成农业保险总准备金或风险基金,并以法律形式规定每年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 (三)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主要基于几个考虑:一是农户的风险规避手段比较集中,有利于管理;二是农户对农业保险有较大的需求;三是节约了交易成本。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统计已经表明了在畜牧业推行农业保险具有可行性,而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畜牧业农业保险经营经验。因此,选择畜牧业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作为重点试点地区的可操作性强,并能为进一步推广农业保险积累经验,毕竟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在稳定中求发展。
文化研究论文: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形势大好。在新常态下认真审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向,既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从文化旅游类公司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看,文化旅游具有其他产业难以比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渗透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新的要素的投入用来拉动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金融、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形象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正相关作用。可以说,文化旅游类公司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更是全方面、多层次的,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和效果。这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还表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金融市场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优势又有反作用与文化旅游类的公司,因此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旅游企业要想健康快速发展,绝对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撑,包括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一套有序、积极的国家政策,会使得一个行业的发展更具活力。相关行业的公司可以紧紧抓牢政策性的优势,投入国家政策的洪流,充分利用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旅游类公司发展,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3 年 9 月提出《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第十四条提到:完善文化旅游类投融资机制,整合现有部分文化资金,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充分发挥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方法参与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根据发展需要,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可下设各种子基金,推动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类公司投融资机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外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倾向于酒店与宾馆,并在宏观层面对于融资的阶段性困境,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决策。外国学者更多的倾向于研究政府行政干预与文化旅游产业投融资之间的联系,以本国的客观国情,对于融资产生的影响要素展开分析。J.A.Bodlender 对旅游项目融资问题从宏观、微观方面,从政府和私人机构的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1]Larry Dwyer and Peter Forsyth (1994)通过分析行业动机,确定了外部资本对于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他指出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合理利用外资的情况下,其旅游业发展都会从中受益;但他忽略探讨了对外资投资的负面影响。[2]Kumi Endo (2006)研究表明旅游企业投资中,与其他产业的外资引进成度相比,旅游业的外资所占规模较小。但作者表示,在未来旅游企业引进外资是今后发展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势头会更明显,但吸引外资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当警惕外资带来的消极作用。Sanford and Dong (2000)分析了美国的旅游业融资状况,得出其旅游业经济的增长与其外部的融资量呈现同方向增长的结论。[文秘站:]然而不同行业的准入标准又反作用于这样的正相关关系之中。服务与旅游在融资发展中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微妙,因果分析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体现。[6]Song[7](1997),Witt[8](1995) Shan and Wilson[9](2001)釆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联立方程研究投资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投资激励影响投资力度,其减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加强投资担保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投资激励的主体。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文化旅游融资概念与特点 为推动旅游产业向一个新兴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景区质量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一个响亮的名词出现在公众视野,那就是“文化旅游”。从此,全国旅游相关部门把“文化旅游”的地位提高到以往旅游的顶峰。一些着名的旅游资源大省也纷纷将文化旅游列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文化旅游的和谐发展制定了方针政策。“文化”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精髓,传统的旅游产业是其必不可少的载体。早在 2005 年,Khalid 在已经提出了“文化旅游”这个概念,但他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官方的定义,国外多数学者也是以“文化旅游”作为研究对象,证明了“文化旅游”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文化旅游以及旅游景区的相关文献的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看出文化旅游与历史文化遗址、遗物、建筑等具有密切关系。顾名思义,文化旅游来源于带有历史文化颜色和旅游景区的双重结合,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2]。根据《2010-2015 年中国文化旅游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所述,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摩擦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教育性。文化旅游实际上可以说成是游客亲临某种文化资源,亲身感受文化所带来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是以某个景区作为支撑的。某项文化旅游景区拥有一定的核心景点,并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本文案例中的 QJ 文化旅游景区,除了以景区为中心的服务以外,还衍生出 房地产、饮食、酒店、会所、影视以及商业圈。文化旅游公司涵盖的文化精髓和辐射力,可以提高旅游产业的附加价值,通过不断的挖掘改造,可以产生很多后续的旅游产品,从而抬高了旅游景点的层次。同时,它与我国许多产业也是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产业可以为它提供坚实的后续保障,第二产业可以为它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产业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文化旅游,因此,文化旅游就是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产业,与其他产业密不可分。它为我国今后的产业升级做出巨大的贡献,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2 融资理论综述 国内学者将融资定义为是资金从资金剩余部门向资金匮乏部门流动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购买力有效转移的过程。融资方式说的是利用何种途径筹集资金。本文试图所提到的 QJ 公司的融资方式是指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选择哪一种融资方式,这几种融资方式怎样排序才能是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当然,现实中,融资方式的确立并不是随意的排序,融资渠道的拓展以及投资主体多元化才是解决融资问题的根源。现有融资方式为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融资之路提供了参考意见。一方面,文化产业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创新其融资。由此可见,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必须增加新的融资方式,为了保证该景区今后可以良性循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文献综述为后文制定 QJ 文化旅游景区有限公司的融资方式提供了选择。 文化研究论文:美术类微文化产业创新要素的研究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微文化也随之诞生。新媒体技术为美术家们提供了巨大的舞台,美术家们只要将作品上传至微信或微博等新兴媒体软件,就能与广大的网民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已经有许多美术家利用微博举办“微展览”,这种新颖的方式,使艺术家的作品被更多人欣赏,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得更广。而以“微动漫”为代表的影视艺术,以活灵活现的视频,动人于无形,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就接触到了新思想。在“微动漫”创作的过程中,美术家们把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艺术作品中,让作品充满灵魂。素材取源于生活,作品常常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暗讽、比喻,常常对广大群众起着教化的作用。不管是静态的“微展览”还是动态的“微动漫”都是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微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 一、对微文化的分析 (一)微文化的本质!。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聚积起来,不经意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微文化。 (二)微文化产生的背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后,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信息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内容贮存量也越来越大,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凭借着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交换交融,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必定孕育出新兴文化,所以说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 (三)微文化产生的条件。近几年来,出现了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让信息传播变成“弹指一挥间”即轻轻滑动手机,发条微博就能同时把信息告诉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上万个人。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经济效益高、运用广泛等特点是微文化产生的重要技术条件。 (四)微文化产生的意义。厚积薄发,泰山不辞细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积蓄许多微不足道的力量,就能斗转星移。微文化就是积累微小的力量,不经意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微文化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微文化应运而生,它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进步的象征。 二、对美术类微文化产业的分析 (一)微文化创新产业的理解。微文化创新产业,主要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即文化因素或主体文化凭借个人或着团队运用电子技术、创意理念和生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开发、推广,并且通过新型媒体技术载体来营销知识产权的一种行业。微文化创新产业有微电影、微动漫、微电台、微电视剧、微漫画、微视觉艺术、微工艺与设计、微雕塑、微广告、微建筑等。 (二)微文化对艺术家们的影响。微文化给美术带来了崭新的存在方式,不但放宽了艺术家的视野,同时也让艺术品大众化,让艺术随时随地地走进人民群众中。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艺术家只有放弃旧观念,带着创新精神,关注人民群众,放低身姿,走进生活,和观众对话,心交心,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微文化作为艺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沟通平台,给艺术创造者带来了更多展示自己艺术作品的机会,微文化的产生是艺术大众化的过程。 三、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的创新要素 (一)创新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激起了其创造新生事物的欲望,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图、希望和假定,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样的,在美术类微文化产业中,创新的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新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微动漫”这一美术类产业,它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由于富有强烈的讽刺感、幽默感和隐喻的作用,而被人民群众喜欢。一部值得一看的微动漫《子狐物语》讲述了小男孩在回家路上遇见了小狐狸,并驯养了小狐狸,与之成为朋友,最后由于分开而领悟到了“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心灵才能洞察一切”的道理。导演塑造了一个天真,向往大自然的男孩,也暗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去交往,同时讽刺了当今社会快节奏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动漫是改编自日本电影《生命奇迹的小狐狸》,但是翻拍的动漫却比真人原版更加感人,主要因为在原着中一笔带过的对话情节,却可以做出几十幅颇为有意思的画面,这就需要“漫画家”具有创新理念,跳出原着,琢磨情节,夸张化加入浪漫主义,把自己想象的、自己认为主流的新思想,在画中表达出来,而不是根据原着电影画面情节完完全全地照抄、照描,拍成动漫,这样制作出来的动漫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换种画风把原着“录”了下来。想要成功,创新意识是不可缺少的,微动漫是从原来的动漫中创新而来,比原有的动漫更具夸张化、幽默化、戏剧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才使得微动漫得到发展。因此,美术创造家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微动漫制作的过程中多动脑,时时刻刻保持创新意识。 (二)知识储备。具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就会有创新成果,只有同时具备创造力和足够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创新成果才能出现。着名导演卡梅隆给人开过卡车,当过机械维修人员,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物理学,但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喜欢电影并且开始尝试写剧本,后来又对电影特效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主攻电影特效,到后期他又发现当导演不错,于是他开始尝试导演的工作,这一系列的经历让他得到了宝贵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在拍电影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知识有机结合,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仅仅从《阿凡达》分析,就有了故事情节的创新、特效的创新(3D技术)、人物性格的创新。因此,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你的创新成果,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灵感尤为重要,而灵感往往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内在修养,微文化创造者要明白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三)独特的眼光。具有独特的眼光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成果,否则就会使文化脱离艺术的轨道,走向庸俗化。一种文化是否具有价值就是看其本身是否存在生命力和感召力,而过于庸俗的文化是不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微文化作为时代的产物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抛弃庸俗化,而美术离不开微文化,微文化也离不开艺术。因此,美术类微文化产业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庸俗化,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特眼光,看准主流方向。 (四)敢想敢做。要做别人不敢做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有什么新的观点,新的理念,都要敢于尝试。中国最成功的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全片运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来制成,这就是创新,做别人没做成的。其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美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途径,虽然结果一样,但是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美,要尝试别人不敢尝试的途径。只有抱着敢勇于尝试的心态,才能有机会走向成功。 四、结语 曾几何时,微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微文化的重要性和时展的必要性。而以微展览、微动漫、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美术类微文化产业是微文化的组成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过程中又离不开创新意识、知识储备、独特眼光、敢想敢做等要素。因此,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 文化研究论文:对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财政研究 一、对当前国税文化建设的认识 国税文化是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实践工作中长期积累的共同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税收工作特色的理念体系。以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为基本特征的税收文化建设,一方面强调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及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环境,这是开展国税文化建设的前提;另一方面强调对人的约束性,有一套保障税收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是国税机关编织的一张有形的网;第三是强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文化的熏陶,凝聚人们的向心力,达到提高素质的效果。 对于“国税文化”概念,众说纷纭,没有定论,而且这一术语本身在经济学文献中出现得较少。笔者认为所谓“国税文化”,就是指国税机关在长期税收实践中所创造的独具税收特色的优秀物质成果和先进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税收文化现象,包括价值观念、行业精神、治税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技能、行为规范等一切观念意识的成果。国税文化,是实现制度与目标的思想保障,是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观念基础,是税务机关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是税务机关活力的内在源泉。税收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国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国税干部的文化,需要全员发动、全体参与、共同努力,采取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方式,建立全体税务干部共同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促使全体国税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局一盘棋。 二、国税文化建设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能使干部职工在工作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能提高工作效率。物质文化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由表及里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做好税收工作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税务干部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去组织税收收入,为国家财政不断增加新的血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多种征管措施,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加大科技管理的力度,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组织收入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税务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不仅具有组织税收收入的义务,也应有物质、安全、情感、自尊和价值体现等方面的权利,税务机关的决策者要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注重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最大程度地满足干部职工的各项需要,从而使税务干部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进而为实现个人和税收群体的共同目标而竭尽全力。 (二)制度文化是税收文化建设的核心。 制度文化建设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关键和保证。西方有一句谚语:如果世界上真有所谓天堂和地狱,那么,天堂的规则一定比地狱更详细。就是说唯有制度和标准,能守护一个良好的集体。制度文化是税务系统在工作实践中所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是税收经济活动中的必然产物,对于规范、约束税务干部职工行为、保证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正常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规章制度是税务机关决策层意志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章制度一经制定,要求每位干部职工都必须坚决遵守,不得违犯。任何一个规章制度都是在一个阶段和条件下对干部职工行为的明确规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着非常明确的针对性,便于操作。对税务干部行为的强性约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推行税收文化建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不断加强税收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使税收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转。 (三)精神文化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的灵魂。 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国税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和谐进步的国税文化精神和理念,可以对内感召群体,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形成团队的战斗力;对外形成传播,树立国税良好形象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群体感悟税收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组织情感,以此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税收核心理念是税收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这是税务大家庭的精神支柱,是与每一位成员关系联接和维系的纽带,促使他们自觉为税收的发展而努力。要特别强化以人为本观念,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出发点,来创造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及和谐高效的“团队精神”;把税收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其相适应的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广大税务干部既有精神文化的情感陶冶,又有精神文化外在表现的美感享受。 文化研究论文:企业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的研究 一、企业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一是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二是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三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走出国门或在国内跨国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企业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第一,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语言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支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得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推断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二、企业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 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与人交流时如何恰当地使用和理解语言,尽量避免语用失误或误解,实现成功交际。Thomas在1983 提出“二分法”的语用失误。他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和跨文化失误相联系的,而社交语言失误(socio-linguistic failures)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地位差异导致的,属于非文化因素。比如同一文化的两个朋友之间产生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范畴。社交语用失误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根据社会距离,误判了自己的相对权利和义务,以及言外之意。 企业员工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因自己的文化背景与对方不同而产生一些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关心﹑谦虚和打电话等方面。比如说中西头衔称呼习惯不大一样,中国喜称主任、书记类,老外听起来非常官僚,外国商人特别是美国人讲究实效,第一次交流就给人留下不好的阴影。其次是介绍,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介绍两人相识时, 一般要注意以下顺序:先男后女;先少后老;先低后高;先客后主;先小姐后太太;先近后远等。这与中国的介绍顺序也有些差异,稍不注意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第三是关心,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避免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一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并没什么不妥,但是对英美国家人士来说他们很重视个人隐私,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者是谦虚,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当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外国商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最后是打电话,许多企业员工不知如何与外商通话,他们常用中国式的方式接听电话,这样的交流可想而知。 三、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文化冲突是导致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不同的群体﹑地域或国家的观念互有差异,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和教育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的思维。可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着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中西方交往中文化语境不同,人们在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企业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优越感往往表现在交流传递信息上,因此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本民族文化负面迁移。母语的语用规则及母语文化的干扰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企业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败。 导致文化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文化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差异。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往往特别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推测别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处,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模式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存在某种惯性,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一是进入异域文化,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语用失误。二是价值取向不同导致人格取向各异。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和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三是行为规范各不相同。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糟糕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否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策略 企业跨文化交际语用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两中不同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其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有: 第一,识别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培训。由于语用失误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因此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企业跨文化交际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融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 第二,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美国语言 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着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语境是语言运用的条件,自然也是“礼貌原则”贯彻执行的条件。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反之亦然。语境,尤其是语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权势、社会距离等,对“礼貌原则”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产生语用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制约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与母语中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因此,企业涉外员工要进行成功交际,除了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外,必须要认识两种文化的差异,认真学习跨文化语用原则,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 文化研究论文:英美语言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英美语言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动机、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分析,认为《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是一部集时代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语言文化词典。 随着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首次提出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不了解一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无法运用语言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英美语言文化词典》是向英语学习者提供语言文化知识的工具,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专门词典。一部好的英美语言文化词典对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概述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D.H.Hymes于1967年首次提出的。他对乔姆斯基“能力”和“表现”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批判,指出交际能力是一个说话者所具有的语法,社会和心理文化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此后,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观点。 Guo-Ming Che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能有效、适当地实现交际行为并达到一定的预期设想的能力。Lustig和Koester把跨文化能力描述为语境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Spitzberg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在一定语境中行为的有效性和得体性。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描述都强调两点——特定语境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与“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Samovar等的观点,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动机(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动机,是指交际者在情感上对交际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为了交际的成功进行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意愿。知识,指交际者为实现成功交际对交际对象的语言、习俗、价值观以及地理、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了解。技能,是指在行为上,交际者为了促使交际顺利进行和交际成功所采取的特殊手段和技巧。英语学习者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行为的有效与得体。 二、《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由林明金、霍金根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以下简称《简明》)。该词典专门介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内涵,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简明》的编写宗旨是增强读者的文化习得意识,使其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它是如何帮助读者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呢?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层面出发,就其实用性进行解析。 1.动机层面 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外语学习者有意愿和热情去掌握跨文化交际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待掌握对象的新鲜度和趣味性。《简明》所收录信息截至21世纪初,如George W.Bush 2001年当选为美国总统,Michael Jordan 1998年退役后于2001年再度复出加盟华盛顿奇才队等都被收入,时代性较强。另外,编者收录了许多时代特色鲜明的词条,如美国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奖项之一Grammy(葛莱美奖、金唱片奖),着名杂志Fortune(《财富》),美国现代舞蹈的创始人Isadora Duncan,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等。这些信息的收录使英语学习者接触到不同文化的前沿,大大激发其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这些内容也将充分满足读者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使其免于因信息滞后和缺乏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2.知识层面(1)内容丰富。在内容的广度方面,这部一千多页的词典包含了涉及英美重要地理名称,英美着名人物,与英美两国有关的事件、条约、组织、会议等11个文化领域的2万多词条。仅宗教习俗一项就涉及近千词条,其中300多条是一般英汉语文词典所不曾提及的,近600条比一般英汉词典内容丰富。如apple of the eye条的释文中,编者除了解释其含义为“掌上明珠”、“心目中的宝贝”,还加入其出处“源自《圣经旧约·申命记》。《摩西之歌》(TheSong of Moses)中写道:‘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仁’(He found him in a desert land,and in the waste howling wilderness:he ledhim about, he instructed him, he kept him as the apple of hiseye. ) 。” 同时,为了对词典正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和补充,提高词典的使用价值,《简明》附有十个附录,包括:莎士比亚剧作篇名及其简称;英国各郡名称;美国各州别名及加入联邦时间;英国国王及其在位时间;英国首相、所属党派及其任期;美国总统、所属党派及其任期;英美制度量衡表;柯林斯词典选出的英语百年百词(1897-1997);圣经新旧约全书篇名及其简称;西方婚龄简介等。 可见,这部文化词典包含的文化内容之广、信息量之大是一般的英语学习词典所不能比拟的。它就像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使用者在实际交际中所能遇到的所有相关领域。 (2)对普通词语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简明》注重对词目词内涵的深度挖掘。除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词语和专门词汇,《简明》中还收录了许多普通词语,但其释文却是从不同于一般双语词典的视角来设计的。如hello一词,《简明》提供了其词源方面的信息: 这个词的来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来自法语的ho和la,后来逐渐演变为hallow和hallo,到了19世纪美国人见面时,就开始用hullo打招呼了。再过100年左右,hullo又变成了hello。据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是第一个使用hello的人。 再如gun一词,大多数英汉词典都会解释为“枪,枪支”。《简明》中gun的释义为:“据说是由北欧古时一个女子的名字Gun -hild简略而成。Gunhild意为‘战争’,也许由于这个缘故,gun成为武器的名称。”此类词条还有freshman、gossip等。这些独特的内容是大部分双语词典都不曾涉及的。《简明》通过挖掘普通词语的起源和深刻内涵,增加了它们的文化色彩,不仅对普通双语词典起到补充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积累。 (3)注重对英汉共有词语的跨文化对比。跨文化对比能够提高读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些词语是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存在的,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用法却大相径庭。对于这类词语,《简明》在释义中指出了其不同文化内涵。比如,intellectual(知识分子)在汉语中是褒义词,有学问的人经常以知识分子自居,但在西方文化中却不尽然。《简明》告诉读者:该词在英语中略含贬义,意指一个只知探讨理论而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的人。这个词源于intelligence(智能)。在英语国家,intellectual通常释义为:一个自称属于特殊知识阶层的人,致力于空洞的理论探讨和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常表现得很无能。在汉语中,“知识分子”一词的含义比intellectual广泛,指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只要是教师或医生、文艺工作者、科技工作者,都包括在知识分子这个范畴内。因此我们有“高级知识分子”和“一般知识分子”之分,而在英语中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对于所有汉英两种文化的共有词条,比如颜色词、动物词,《简明》都做出了这样的跨文化对比。这样一来,读者对在异域文化中如何使用它们就了然了。 3.技能层面 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交际技巧的传授,二是交际技能的训练。后者主要通过外语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学习者在交际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来实现。一部语言文化词典对于外语学习者交际技能提高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传授准确全面的交际技巧和方法上。而目前,大部分语言文化词典重知识轻技巧,重意义轻行为。笔者认为,《简明》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化词典的最大特色在于对读者交际技巧的传授。在介绍知识的同时,《简明》教读者如何在跨文化的具体语境中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交际任务,对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起到了切实的指导作用。例如,词条the finger shake(微伸手指的握手)的释义: 在交际中,握手时手不是完全伸开的,抓住对方的整个手掌,而是轻略地抓住对方手的几个指尖。英美语言文化词典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不礼貌的握手方式之一,给人一种十分冷淡不情愿的感觉。它所传递的信息是不愿意真正握手,是出于勉强,因此往往会被对方理解为害羞。自信心不足或是不尊重对方。女子与男子、被求者与求人者、地位尊者与地位低者之间的握手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化研究论文:探析政治文化研究的差异及成因 摘要:在政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几十年的过程中,东西方理论界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研究角度出发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为了促进政治文化研究、加强政治文明有必要对研究中产生的不同观点及其形成原因加以分析。 关键字:政治文化 理性选择主义 政治文化研究是当代政治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各个派别之间的观点差异导致了研究的多角度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看,研究方向和方法的不统一影响了政治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国际间学术观点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为了形成对政治文化清晰、准确的认识,加速我国政治文明、政治现代化的建设有必要对这些存在的差异及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政治文化研究。本文将从三个主要方面来理解对政治文化的不同认识。 一、借用"文化"一词而产生的理解差异 形成政治文化不同理解的首要原因在于对"文化"一词的借用。阿尔蒙德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采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的,并且一再强调此处的"文化"与社会文化是有区别的,仅仅能够用来表示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这就直接导致政治文化在使用中会出现意义混乱的现象,形成对政治文化范围的不同理解和界定。 1、阿尔蒙德使用"文化"的时代背景和适用范围 20世纪,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传统政治学的一系列危机。例如它无法回答科学主义的挑战、不能解释国家之外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这一趋势的发展使行为主义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占据了美国政治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他们的创新在于,并不局限于对宏观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进行抽象的分析,而是着重于政治行为的研究。他们认为政治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对政治行为的分析必然要密切联系整个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和个人的多种因素进行考察。 阿尔蒙德是20世纪美国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认为,既然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行动,即行为,那么必须挖掘出深藏于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因素,即引导与驱动人们政治行为的动因--导向;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植根于对政治行为的一类特定导向中,这种导向可以概括为"政治文化"。为了明确政治文化的特定范围,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中对"政治文化"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指出,把"文化"引入政治科学的概念性词汇里,就面临着在引进它的有利一面的同时也掺杂了它的意义不准确的缺点和危险。所以他着重指出:"在这里,我们只能强调我们使用文化这一概念只是表示它的多种含义中的一种,即社会目标的心理取向。当我们提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在其国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① 2、理论界对"文化"的不同认识 长久以来,文化的范围、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对象,政治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层面一旦产生必然要卷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因此分析文化的不同层次有助于清晰的看待政治文化的认识差异。 古往今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文化做了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观点认为文化包括有广阔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季羡林就曾提出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第二类观点着重从文化与物质的区别的角度来加以界定, 把它看作是精神现象的一种混合体。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从结的全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除了以上两类以外,还有一些从具体的微观领域诸如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来认识文化的观点。 3、文化的不同理解导致对政治文化的认识差异 政治文化在借助了"文化"的帮助之后超越了传统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实现了宏观政治体系和微观行为现象之间的沟通。但是也正是由于"文化"的参与,政治文化的概念却又变得模糊不清。我国学者在接触到政治文化研究方法之后,从不同的角度、领域开展研究产生了多种理论成果,按照对内容界定的宽广基本可以分成以下三类。第一,主张政治文化应该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甚至认为它就是人类政治领域建设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个概念。这种看法明显是"大文化"观念的影响的结果。所谓"大文化"是把文化概念泛化的现象。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一部分人认为一国政治文化的形成,既是精神的心理的作用过程,也是一 ! 综合看来,在我国的研究中第二种观点是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他们一方面反对第一种观点把政治文化的范围扩大到政治制度等客观性领域,认为那样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也不同意把它局限于政治心理这一单一的层面,认为政治文化应该是一个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等三个层次的综合体。因为政治心理在政治系统中只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性的、自发的政治反映形态,是一种低水平的政治意识。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制约,抛开这两者就无法完整的说明人们的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所以政治文化应该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的认识差异 政治文化研究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的产物,它实现了从普遍采用历史--形式研究法到注重研究实际政治行为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方式的转变。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兴学科,政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遭到了多方面的批判和评价,从而由于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论的不同而产生了对政治文化的认识差异。 1、从不同的方法论角度出发产生的对政治文化的批判 第一,理性选择主义。随着行为主义向后行为主义转变,理性选择主义开始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意味着政治学从与社会学的结合转变到与经济学的相结合。理性选择主义所坚持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政治结构和政治行为可以通过政治行为者对自身眼前利益的考虑来说明。这种观点假定政治行为者都是有理性的,要追求短期私利的最大化,所以在政治分析中根本不需考虑价值、情感和更加复杂的认知上的因素,只需通过假设行为者的目的是力求追求短期私利的最大化就能获得充分的解释。因此他们得出"政治文化研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结论。 第二, 马克思主义者。前苏联学者在批评政治文化时讲到,对于政治文化美国学者过分强调是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观态度的定义,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的因素但并没有揭示出政治文化的本质。在他们看来政治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同样也要由现实的经济关系以及政治关系决定,针对西方学者的观点他们主张在研究中必须明确反对两种错误倾向:1、试图用政治文化观念性的东西来解释或改变政治生活现象。2、把政治文化简单化的看成是政治生活的反映,从而直接用政治文化来解释政治现象,引导政治生活。所以他们突破了西方理论界忽视政治文化的局限,强调政治文化首先应该表现为一定阶级的文化,它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以及系统化了的政治观点和理论。② 2、经过批判对政治文化形成新的认识差别 完全否定政治文化意义的理性选择主义只是对早期的政治文化研究所作的一种片面的批判。到了80年代,这种忽视文化因素而把政治简化为市场的分析模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它使研究带有简化论的倾向,在现实的挑战面前理性选择理论家不得不开始寻求与政治文化理论的妥协。他们用有限理性取代完全理性,承认人的行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认为只有理性行为才属于理性分析的范围之内。理性选择理论的让步和它对制度、文化的影响的关注,恢复了文化因素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使政治文化理论在西方得以回归,重新居于政治学领域的主流地位。 相对于西方国家取得的成果而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在研究中对政治文化又形成了不同的认识,两者之间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在于对政治文化的阶级性的认识。阶级分析方法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政治文化的主体是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活动与关系都是由阶级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政治文化主体的阶级性也就决定了政治文化的阶级性。因此,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在分析政治文化的特征时都抛弃了西方学者所宣扬的"价值中立",认为每一个国家、阶级的政治文化都不能离开阶级性质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理论的重要区别。 三、不同的历史传统导致的研究侧重点差异 政治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文化人类学的重大影响。它不但从文化人类学那里借用了"文化"、"亚文化"等概念,而且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方法特别是跨文化比较研究。政治学科借鉴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一方面是社会各个学科相互影响、交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特定历史背景的必然产物,其中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二战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国际地位和战略意义的一种体现。 1、美国政治文化是比较政治学发展的产物,因此西方国家的研究比较侧重于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东方的现代化问题和东西方的相互联系,从来都是西方思想界感兴趣的问题。"③ 但是在美国,这种思维却有一个从漠不关心到积极关注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二战前,美国人持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它在政治学方面就表现为,政治学界虽然会对其他国家的政治现象和制度开展一些研究,但是基本上局限于对"民主国家"的典范的政体结构进行描述。二战之后局面的发展却改变了这种状况。二战不但打破了美国长期存在的孤立主义思潮,而且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和势力范围的扩张,美国人也认识到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重要性。从此比较政治学家的视野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转换和聚集。 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共产主义的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立使许多西方学者从对纳粹集权主义的思考中转移到对"社会主义集权"的探讨。同时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也看到,虽然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但是他们所尊崇的民主体制却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为了达到灌输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以在意识形态上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目的,他们开始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及深层次的决定因素例如政治心理、风俗习惯、民族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所以西方国家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侧重对国家之间政治文化差异的横向对比分析和研究。 2、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研究中使用得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的传统导致更加侧重于对政治文化的纵向分析和借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重开政治学科时,政治文化在短时间内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总体上看政治文化研究在我国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转变过程: 第一,从翻译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的学术成果到研究中国自己的政治文化的转变。80年代政治文化在我国兴起时,理论界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国家的学术流派特别是阿尔盟德学派及其观点和着作的介绍,翻译出版了当时美国理论界研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籍。90 年代,基于学术积累的充实和现实改革实践的需要,研究方向开始转向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人民的政治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公民文化和政治心理的转变。 第二,从关注传统政治文化转向关注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研究。每个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淀程度与政治现代化的建设密切相关。为了实现政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方向开始从侧重于对古代政治文化的批判转变到借鉴古代的传统文化因素来加强现代政治建设。从而在研究的侧重点方面形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区别。 总之,直到今天政治文化研究在我国仍然不是一个非常完善的领域。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因素会产生对政治文化的不同认识,这虽然在一定方面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丰富,但是为了有效的促进研究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认识分歧及形成原因加以分辨以统一政治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论文:对媒体文化的理论模式与路径研究 一、法兰克福学派:教师作为高贵文化的扞卫者 法兰克福学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移居美国后便将重心转向了流行文化批判,教育人们在流行文化面前保持理性思考与文化尊严。他们在流行文化批判方面的开创性努力为教育学者分析媒体文化的内涵与影响提供了第一笔理论遗产。事实也是如此,吉鲁(H.A.Giroux)、凯尔纳、麦克拉伦(P.McLaren)等人八十年代起在教育学界发展媒体文化教育学时,都曾到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寻求理论基础,并将法兰克福学派视为媒体文化教育先驱。如马丁?杰伊(M.Jay)所示,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许多知识创造都是为了分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膜拜”起工业社会新出现的外在“权威”尤其是“法西斯主义”,以及这种膜拜引发的人格与心灵扭曲,进而教导人们在非理性的权威膜拜社会氛围中,保持“康德式的理性自主与尊严”。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美国四十年代崛起的流行文化正是另一种新的“集权主义”形式,它同样可以摧毁人的理性,因此必须发展一种流行文化批判,防止个体被其中隐含的低俗意图吞没,丧失文化上的高贵尊严。[6]言外之意,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其一贯的高贵与低俗、自主与盲从、理性与非理性等两元对立架构,为媒体文化教育预设了合理的价值追求,如果教育学者采纳他们的理论架构,自然会将教师培养成理性自主及高贵文化的扞卫者,激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流行文化的“集权主义”本质。而法兰克福学派恰好还为教育学者及教师分析流行文化的“集权主义”本质及其危害提供了一副理论工具。在着名的《论文化工业》中,霍克海姆和阿多诺联手设计了一套“文化工业”理论,意在批判流行文化的企业化生产体系及其“商业化”属性,揭示其生产低俗的“文化商品”来刺激、支配大众,使大众成为低俗的流行文化消费者,从而获取“利润”。这正是法兰克福学派为教育学者发展媒体文化教育提供的基本理论。虽然“文化工业”或“文化商品”理论并不能全面透视成分复杂的媒体世界,但却有助于教育学者针对“商业化”的媒体文化发展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育力量,从而启发教师深入分析这类媒体文化的生产机制及意图。如果将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流行文化批判着作,如《现代音乐哲学》、《单向度的人》等,引入教师教育领域,教师除了掌握法兰克福学派的流行文化理论外,还可能在教育信仰方面被熏陶成高贵文化与独立人格的扞卫者、塑造者,乃至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坚信,教育、文化或艺术“必须超越大众的流行意识”和“单向度”的“市场取向”。[7] 二、伯明翰学派:教师作为大众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同情者 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伯明翰学派贡献了另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体文化教育模式。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总是坚持“高高在上的态度”,[8]自创始人霍加特(R.Hoggart)起,伯明翰学派就对贵族与精英阶层从文化上歧视大众感到不平。在他们看来,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是否来自真实的生活与情感,例如底层人表达自我的爵士乐,就丝毫不比古典音乐逊色,[9]但大众自身的文化及其内涵在学术及教育界几乎从未得到正视,因此他们试图发展一种以同情、理解为本的大众文化研究,并向中学英语教师推广。伯明翰学派选择这条路径,有其经验基础。即如霍加特,便是成长于二十世纪初期和谐安详的英国工人社区。在其中,朴实的工人群体创造了健康、道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经验基础,促使霍加特后来决心将工人生活与文化引入历来被精英文化垄断的课堂里,其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教师认识工人阶层创造的诸多美好、有意义的大众文化。然而,这种工人文化其实仅存在于美好的童年记忆中,以之为基础的教育常常只是在培养一种文化怀旧感。连霍加特本人都忧伤地意识到,现实中的工人社区早已被商业化的流行大众文化俘虏和侵蚀了,他的大众文化教育因此陷入困境。[10]后期伯明翰学派(如P.Willis)因此特别关注大众的“抵抗”力,并引入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转向研究中下层青少年如何以自己的“亚文化”,来抵抗或颠覆种种凌驾在他们之上的“文化霸权”,以此建构自我风格和获得快感。这一转向为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同时有利于教师深入当代中下层青少年的“叛逆”精神世界。不过一味尊重、理解这类青少年为彰显自我、获得快感而建构的“亚文化”,如雷鬼乐、朋克摇滚乐等,也会引发教育冲突与危机:在这个以理解为本的过程中,“叛逆”青少年的“抵抗”力得到了尽情释放,乃至能让“正派人士气得哑口无言”,但教师的教育责任乃是将他们引向真正“算得上艺术”的文化,而不是姑息他们沉迷于“娱乐”与“堕落”。[11]综上所述,早期伯明翰学派为媒体文化时代的教育学者开辟了一条颇具社会公平和美学意义的大众文化教育途径,由此途径,教育学者即可引导教师走入被商业流行文化淹没的真正的大众文化,反抗精英阶层对于大众的不公文化歧视,而且在理解昔日大众生活及其“情感结构”的过程中,心中还会泛起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美感。后期伯明翰学派依靠“文化霸权”、“抵制”、“自我风格”、“快感”建构起来的新理论,则为教育学者及教师理解青少年为何“叛逆”、热衷于嬉皮士、摇滚乐等“亚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尽管这套理论并未解决怎样让推崇“亚文化”的青少年接受“真正的艺术”和进步的教育。 三、洛杉矶学派:教师作为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媒体文化教育一大引人注目的进展是,吉鲁、麦克拉伦等一批教育学者加入了探索队伍,专业的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领域因此出现大众文化或媒体文化转向。在这一理论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乃是洛杉矶地区的教育学者,这得益于洛杉矶特殊的地理文化条件:好莱坞所在地,同时,该地区的两所世界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拥有全美最强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实力。就洛杉矶学派的媒体文化教育探索而言,代表人物是加州大学洛杉矶 分校的教育哲学教授凯尔纳。在近三十年的努力过程中,凯尔纳曾因其杰出成就,被美国文化界誉为“杜威式的公共知识分子”,[12]“媒体政治学批判的领军人物”。[13]中国人文思想界也从十年前开始陆续引进凯尔纳的着作,如《后现论》、《媒体文化》、《媒体奇观》等,近年国内人文学界还推出了研究凯尔纳“重建批判理论”的专着。[14]但这些评价与研究都未从教育学的角度展开,来分析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贡献。简单地说,除了在专业的教师教育领域发展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当代文化理论及媒体文化等课程外,凯尔纳最主要的教育学贡献便是以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重建了杜威以来的民主主义教育学传统,其专业使命是将教师培养成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者。由此,向教师及公众示范什么样的媒体文化批判研究,就成了其媒体文化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即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凯尔纳的媒体文化研究着作及教师教育实践来看,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主要由以下四块内容构成。首先,凯尔纳深切关注当代美国的种种社会“苦难”,进而转向貌似自由、民主,实际总是对“苦难”避而不谈或持某种偏见的主流媒体文化,充斥着投资、收视率、名利的争夺。正是这种深切的社会关注,促使凯尔纳确立了希望通过媒体文化批判和教育来追求民主的坚定专业决心及志向。[15]其次,在理论基础建构方面,凯尔纳是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的追随者,同时也超越了两派的局限,并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影响广泛的社会文化理论中,吸收合适的理论资源,为发展批判的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奠定知识基础。[16]再次便是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影响的“媒体文化文本”展开批判性的研究,这构成了凯尔纳媒体文化教育学的主要内容。自八十年代好莱坞与右翼政治势力结成合作以来,凯尔纳一直非常重视研究右翼政治势力及其利益同盟在媒体生产中的作用。从1992年推出《波斯湾电视战》,揭示布什政府通过独家授权覆盖全球的电视网(CNN),将一般公众无法知道的真实的海湾战争,精心制作成对自己有利的“海湾战争报道”,以动员全世界的民众支持其侵略行动;到2010年在《电影战争》中考察小布什政府如何与好莱坞合作,制作对其有利的政治电影,诱使民众支持其战争、反恐等计划,[17]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凯尔纳执着的专业志向,同时也让他成了为数不多的能自己开发媒体文化课程的教育学家。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示范如何透过电影、电视节目认识美国政治权力的同时,凯尔纳还十分重视研究各种能向美国右翼及主流势力发起挑战的媒体文化,发展有益推进自由、民主的媒体文化。例如,考察麦当娜怎样自由解构、加工美国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在女性外表、形象和时尚等层面刻意设置的“本质”或“标准”,创造颠覆意味十足的“主体形式”;分析美国黑人艺术家如何制作媒体文化,表达自己对于美国社会的看法,抵制种族压迫。此外,由于凯尔纳本人有过十多年的独立纪录片制作经历,并因此被誉为“杜威式的知识分子”,所以在他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中,还注重选择独立制片人创造的媒体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和课程资源。最后,关于确立基本教学方法,凯尔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做法无法认识媒体文化的丰富内涵;伯明翰学派的方式可以深入媒体文化,但容易“一味赞美”,因此需要加以融合。此外,凯尔纳还在媒体教育实践领域发现了三种模式:一是欣赏模式,试图让学生以欣赏“高雅文化”来抵制“媒体的负面影响”;二是创作模式,引导学生理解美学意义丰富的媒体文化,同时向学生传授自我表达的媒体技术;三是批判模式,教育学生对媒体话语保持批判态度,培养批判的媒体解读能力(criticalmedialiteracy),也强调学会通过媒体表达自我,形成社会行动。凯尔纳向教师推荐的是第三种模式,强调媒体文化教学必须坚持两点原则:一是“传授批判的技巧”;二是引导学生“把媒体当作社会变革的工具”,创造有益社会进步的媒体文化。[18]在大学教育学院进行媒体文化教育时,凯尔纳主要通过课堂发言、话题交流、媒体文本研究、课程论文以及戏剧的应用等,培养未来的“准”教师们在媒体文化教学中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与创造。应该说,能否形成批判的媒体思考和民主的媒体行动,正是凯尔纳评价媒体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总之,凯尔纳不仅在媒体文化研究与教育理论方面贡献卓着,而且依靠从事教师教育培养了许多能对媒体文化做出有力批判、甚至还能通过创造媒体文化推动社会民主的教师。而这一切都首先缘于凯尔纳本人是一位杰出的媒体文化批判者和民主媒体文化创造者。 四、中国本土的媒体文化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进入媒体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其强大影响也受到了多方关注,但媒体文化到现在仍游离在中小学正规课程之外。即使是已经出台“媒体教育”政策的港台地区,也难有进展。台湾2002年制定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然而由于“媒体素养教育尚未纳入升学或其他考评系统”,“大部分学校都尚未重视媒体素养教育,也未开设相关课程。”而在台湾教育理论界,虽然1993年起就有人在发展媒体文化教育学,却常常是机械照搬英美理论,从本土媒体文化经验出发的探索仍处于“迷失”状态。[19]上述教育实践领域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在目前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发展媒体文化教育的空间依然巨大,同时少数学校自发设计的媒体文化教育也值得去改进。不过,这都需要教育学界首先发展媒体文化教育理论,将媒体文化研究引入教师教育课程,完善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可以为中小学的媒体文化教育输送优秀师资。近些年,大陆也有一些教育学者开始呼吁向西方学习,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媒体文化教育,有的还在探讨将媒体文化融入语文教育,防止学生“沦为媒体的俘虏”,使学生“对隐藏在媒体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保持批判精神”。[20]这些探讨表明,中国大陆的媒体文化教育学已经形成两大议题,即考察西方国家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和发展批判性的本土媒体文化教育。但由于时间不长,在这两大议题上,相较于欧美及台湾教育学界,大陆教育学界的积累都显得十分有限。本文认为,在中国教育学界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化,以便发展相对成熟的媒体文化教育学。首先,无论从大陆还是台湾的情况看,在面对媒体文化时,常常抱有法兰克福学派式过于武断的不信任乃至敌对态度,导致媒体文化教育演变成单调的说教,无法引导学生走进复杂的媒体世界及其多元内涵。就此而言,凯尔纳重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倒是可以提供启示。为了揭示到底有哪些客观存在的观念、力量在媒体文化中发挥作用,凯尔纳主张放弃高低贵贱的文化两分法,同时广泛吸收各家理论,提高批判的广度与深度。这些都有益于本土教育学者形成适宜的批判观,以便游刃有余地走入纷繁复杂的本土媒体文化世界。其次是确立明确的教育宗旨。已有的本土探索均强调,媒体文化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但这些探索并未进一步分析,站在进步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最终还是得指向一个进步的教育目标。后期伯明翰学派便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常常只是坐视学生肆意宣泄自己的批判(叛逆)精神和独立个性。而正如凯尔纳所见,杜威以来的教育学往往是在两大宗旨中选择一个,一是引导个体认识自我,探寻真善美的主体存在方式;二是认识复杂的社会结构及其苦难与不公之处,培育有益推动社会平等与民主化进程的意识与能力。凯尔纳的媒体文化教育学选择了后者。中国媒体文化教育学也应从这两大宗旨出发,进一步明确究竟为 什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再次便是从本土媒体文化经验出发,形成理论(知识)结构清晰的媒体文化研究(课程开发)模式。这可以说是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的一大难点。吉鲁最初决定发展媒体文化教育学时曾发现,由于学科、专业界限过于牢固,教育学界看不到任何文化研究理论,而文化研究界也不会思考教育,所以他花了许多精力将文化研究引入教育学界。[21]应该说,国内目前的情况比吉鲁当初在美国教育学界遇到的情况好多了,因为无论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如意识形态、文化霸权、抵制、自我风格等概念,都早已被国内教育学界接纳了,而这些概念所指的媒体文化经验在中国也存在。遗憾的是,国内提倡媒体文化教育的教育学者尚未尝试从本土媒体文化经验出发,对这些概念进行验证或重构,进而发展理论结构清晰的媒体文化研究,为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提供课程。更进一步说,可供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选择的理论在今天已经十分充裕,而本土的媒体文化现象也丰富到了能够进行任何理论实验。如“后结构主义”的主体建构理论,便值得启用。该理论探讨的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权力结构及其变动中种种不由自主的命运,以及何以可能获得意义与价值。而这一主题已在本土电影界得到深入探讨,例如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好男好女》等电影便是以近乎客观的叙事手法揭示:在由专制统治、进步运动及黑社会等势力主宰的社会演变进程中,各类普通个体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史。不仅如此,侯孝贤等电影创造者还会在电影中探寻某种自觉且极具道德或美学意义的存在方式,并将它暗中赋予某个角色身上。这类电影无疑可以为本土教育学者发展“后结构主义”的媒体文化研究提供合适的文本,并以这种研究作为媒体美学教育或主体认同教育的课程资源。最后,发展本土媒体文化教育学还需要在教育学院开设媒体文化研究课程,将它引入教师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西方教育学者在这一点上已有近三十年的积累。例如,在凯尔纳的开拓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便成了批判性媒体文化研究与教师教育的重镇,加上吉鲁、麦克拉伦等人的持续努力,美国教育学界及教师教育领域早已形成影响广泛的媒体文化教育学派。中国教育学界也需要凯尔纳式的教育学者:既有明确的教育宗旨,又能发展知识结构清晰有力的媒体文化研究,以此改变目前媒体文化研究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空缺状况,使媒体文化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指向,培养教育宗旨进步、媒体文化研究能力优秀的教师,从而优化国内目前教育观念及媒体知识与西方相比均显得模糊的媒体文化教育实践 文化研究论文: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密切,跨文化交往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成为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要任务。注重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就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泰勒认为,文化即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戴昭铭,2003:3)现代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语言是音意结合的符合系统,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机制,为语言的发展提供养料。 (二)国内外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研究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Hall和Trager提出“文化地图”概念,列举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比较来分析和描写目的语文化。(陈申,2001:32)六十年代,对语言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文化在语言交际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80年代,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我国学者中,胡文仲最早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问题,从语言功能上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一致性。80-90年代,文化语言学说的建立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多名学者都对文化导入问题进行了研究。陈光磊界定了文化导入的内涵,林汝昌详细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层次问题,赵贤洲、束定芳、鲍志坤等学者深入研究了文化导入的原则问题。(赵亮,2011:43)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的原则 1.交际原则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双方无障碍的顺利沟通。因此,语言教学中应该导入有利于交际双方进行交流的文化知识。教师应该着重介绍那些学生在学习或相互交流时容易产生误解或是失败的相关文化知识。 “猪”在中国文化中有“懒惰”的含义,中国人常用“懒得像猪一样”来形容某人的懒惰。而在德语中,人们常说“Er hat Ein Schwein.”意思是“他很幸运”,因为德国中世纪体育竞赛的失败者会得到一头小猪作为鼓励,久而久之,猪在德国成为幸运的代名词。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讲解 “猪”在德语中的这一含义,就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相关情况时不能领悟对方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2.适度原则 文化包罗万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授课目标,以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时间和导入的文化内容,避免盲目或无计划的延伸文化内容而影响授课进度,同时,要掌握好单个课时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3.渐进原则 文化导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应以阐释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以及该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为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所需的文化知识,避免出现日常交际失败。中级阶段主要介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成语、俗语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熟悉并深入理解外语表达蕴含的文化内涵。高级阶段主要揭示中外交际双方在思维方式、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以目的语为母语者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谭志明、王平安,1993:74) (二)文化导入的内容 1.语言文化 (1)语构文化 蕴含在词语、句子等语言结构中的民族文化知识叫做语构文化。吕必松讨论“语法系统中的民族文化因素”时,从“词形变化的有无”、“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方位、数目、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三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系统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吕必松,2007:51)语构文化包含在构词、句型、句式等各个方面中,教师在讲解语法结构的同时,要同时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如:德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其复杂多变的语法变位规则常常令德语学习者无所适从。这种繁复的词形变化与德意志民族严谨、刻板的民族性格形成不无关系。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没有语言单位的形态变化,用不同的语序和虚词表述时态、语态。汉语轻形式、重意义的“意合”特点就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关。 (2)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主要是指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是最常见的语言文化因素。由于各民族生活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很多事物的名称或概念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或是字面意义对应但深层意义不同。如,德语中的“Drache(龙)”指的是带有翅膀的,会喷火的怪兽,通常是邪恶的象征,口语中用来形容泼妇,贬义词。而汉语中的“龙”指的是带有五爪的,能够行云布雨的瑞兽,常作为统治阶级的象征,禁止普通民众使用其形象。德语中的“Hufeisen(马蹄铁)、Marienk?觌fer(瓢虫)”是幸运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无此意义。这类词语易给交际带来障碍,教师在讲解此类词语时,必须详细解释该词语在目的语和母语中语义文化的异同。 (3)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指由特定的民族文化决定的,语言交际中产生的语用规则和文化归约。常用的基本语用文化包括:称呼、问候、致谢与道歉、敬语与谦辞、褒奖与辞让等。不同语言中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语其使用范围和场合往往不尽相同,如,德语中的“du(你)”不仅用于朋友、平辈间,还是家庭成员间包括祖孙间的称呼用语,而汉语中,孙辈就不能用“你”,而要用尊称“您”来称呼祖辈。又如,汉语中“老先生”中的“老”表示尊重,德语中的“alt(老)”则无此意义。 文化研究论文: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共生模式研究 “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等学校和科技研发机构为主体,以政府以及中介机构为辅助,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等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共生单元主要是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中介组织。资源是共生关系的纽带,共生单元围绕资源结成不同的共生关系。在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过程中,民间艺术是这种共生关系的纽带。当前,对民间艺术进行市场化开发,结合高科技的光电效应形成的旅游演艺产品,产生了巨大的市场和社会效应。这一产品的创作和经营过程始终伴随着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共生模式的典范。本文以广西桂林阳朔县《印象·刘三姐》为例,分析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共生关系及其运作模式,并结合民族地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办学情况分析目前这种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视角下的民间艺术内涵 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张道一则将钟先生的定义视为广义上的民间艺术,其狭义则专指民间美术。梁玖从艺术学角度提出:“一定社会中的平凡人运用特定媒体, 遵循自适的可能性精神创造极具有地域文化风俗性的艺术形态。”这一概念没有列出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而是从民间艺术的创造者、产生途径、特质和功能方面对之下了一个抽象的定义。但从艺术学对艺术门类的划分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所指,民间艺术应包含民间建筑、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绘画、民间雕塑和民间戏曲,以及被民俗学界排除在民间艺术范畴之外的民间文学等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民间艺术因其特有的娱乐、审美功能成为文化商品化的宠儿。取材于民间艺术的影视剧作品、工艺美术品、旅游表演作品、民俗文化村、服装等商品在市场上显示了巨大的创收能力。因此,从文化产业角度而言,民间艺术应包含可以被包装成文化商品的民间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绘画、雕塑和民间文学等艺术形式,还包括民间语言、信仰等观念艺术。 二、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与产学研合作的共生关系分析 1.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与产学研合作结盟的必然性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创造,其传统受众为享有民间艺术品的主要群体。由于受到地域、年龄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民间艺术作品的娱乐性、审美性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特性对民间艺术的大众普及形成一定阻力。因此,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必须符合大众审美的设计与包装,才能成功推向市场,实现创收。文化创意即为沟通民间艺术与市场的桥梁。作为一种融合高科技和高智慧的活动,文化创意不仅需要对包装对象有深入的理解,还要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规律,同时还要求开发者拥有雄厚的资金、人才和高超的创意资源管理能力。因此,高品位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开发必然将有雄厚的科研人才优势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融入其中,产学研合作也理所当然成为其重要的开发手段。 2.《印象·刘三姐》:文化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 1961年,以广西桂林山水为背景、壮族歌仙刘三姐传说改编的彩调电影《刘三姐》风靡全国及东南亚。此后,刘三姐和壮族山歌已然成为广西的两张文化名片。改革开放以后,产生了刘三姐景观园、刘三姐香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品牌。1997年,由广西区文化厅组织,总策划梅帅元、导演张艺谋、樊跃、王潮歌组成主创团队,经过精心选址和长达5年零5个月、多达109次易稿的创作,《印象·刘三姐》(以下简称《印象》)终于于2004年3月20日在阳朔正式公演并大获成功。这一项目的成功,得益于艺术学、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专家搜集民间文化、创作改编成的电影《刘三姐》作铺垫。而主创团队中张艺谋、樊跃为拥有众多优秀影视和舞台剧作品的着名导演;王潮歌曾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发表过数十万字的学术论着,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总策划、制作人梅帅元为国家一级编剧,当时任广西壮剧团团长,是广西民间艺术界的优秀专家;广西区文化厅所成立的广维文华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则作为企业角色负责相关支持和管理工作;演员除当地居民外,多来自配套成立的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 《印象》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效应,还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得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和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会议最佳休闲度假推荐项目等多项荣誉。同时,桂林乃至广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纷纷以之为实习基地。业内专家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成果,促进《印象》系列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也对高质量的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形成良好的引导,文化产业为此被定位为高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朝阳产业”,大量的市场需求也催生了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印象》的成功表明,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无论是前期资料搜集、整理和内涵挖掘还是文化产品创作与包装,都离不开科研专家、一线艺术家及民间专家的合力创新。而当地居民作为原生态文化的代表参与演出之外,演艺产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呈现还需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类及专门性管理人才。在演艺类旅游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经营部门可以为高校提供学生实践基地和就业出路;科研机构学者专家的调查研究则可为该产品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保证。因此,高品位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开发与产学研合作办学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3.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共生模式运作中的 不足 从产学研共生模式角度而言,在寄生、偏利和互惠三种模式中互惠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理想方式。因为互惠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联盟既产生新能量,各方又能分享收益,只有这种模式才能维持产学研三方长期合作。当前民间艺术演艺产品产学研合作联盟中,高校或科研机构只作为创意提供者得到一次性收益,后期管理与利益分成则不再拥有权利。这样,研究人员就很难获得后期经营资料,造成产学研三方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合作互惠模式的形成。 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角度而言,国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基本包括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文化类等几大门类,涉猎广泛却学之不深,毕业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会做”,无法胜任民族艺术产业化开发相关工作,大学人才培养跟不上社会需求。 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角度而言,目前全国普遍存在工作待遇与社会地位、社会责任不对等的情形。高校人才考核科研、教学双方面并重,导致高校教师任务繁重,脱不开身去做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研究。同时,高校对服务地方的横向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远不如由国家社科基金等纵向项目,科研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民间艺术产业化开发所需要的巨大学科跨度,对术业有专攻的科研人员而言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产学研持续共生模式构建策略 1.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后期经营管理 产学研合作联盟中,高校和科研机构被认为是人才和智慧的孵化园,这在对人才、创意要求极高的文化产业领域尤为明显。甚至有学者认为,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一种“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后期经营管理脱节易导致文化产品创新动力缺失。因此,为了加强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参与民间艺术后期管理经营,这样就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为文化产品的运作经营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 2.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本、硕、博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 基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广而博的特点,各高校可与文化企业合作办学,根据地方特色设立专业方向,全日制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培养某一领域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例如旅游演艺发展较好的广西桂林地区、湖南湘西地区高校即可培养旅游演艺项目策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同时,高校应在硕博阶段的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丰富的实践发展理论,从而继续指导实践,实践和理论并行作为考核标准,以满足业界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3.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地方创造政策条件 政府应从政策上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服务社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应转变观念,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参与地方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工作。同时,对服务地方卓有成效的教师可享受“调研假期”等优待政策,减轻其教学方面的负担;对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提出服务地方的工作要求,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共生模式,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研究论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素养的研究 摘要: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文化建设也应当成为企业管理建设的重点。成功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员工素质的内涵,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素养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素养;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0 引言 企业文化往往会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成功往往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的失败也首先表现为企业文化的失败。日本着名企业家盛田昭夫是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他在谈到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时说:“日本公司的成功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可为外人知道的秘方。不是经营理论,不是企业计划,而是人,员工才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日本经理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员工之间的健全关系,在公司内建立一种人员亲如一家的感情。在日本,最有成就的公司是那些设法在全体员工之间建立共同命运意识的企业。”而企业文化正是全体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1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即企业员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和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式,包括厂房、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和生产的产品等等。物质文化是企业的“硬文化”。一般地,我们从一个企业的外部设施看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从漂亮的厂房、干净的车间,整齐堆放的产品都可以看出企业严格的管理和职工积极的工作态度。 制度文化,即企业的规章制度、条例等管理手段、企业的领导组织体制等。它介于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之间。它是为了规范人们行为而制定的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企业的领导组织机制,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规章管理办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度高于一切”应当成为企业管理的金科玉律。制度文化能够有力的约束员工的行为,保证企业生产目标的实现。 精神文化,即狭义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员工的精神财富,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的“软文化”。 2 员工素质的内涵 员工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员工素质的最重要的部分,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品质、道德情操等等。当前,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遵循二十字《纲要》,形成以诚信为基础的道德爱岗敬业的道德氛围。科学文化素质是员工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知识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方面。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几天,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员工的身体素质常常是被忽略的部分,但是员工的身体素质正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员工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3 企业文化对员工素质的影响 3.1 导向和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素质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导向和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形成于每一个员工的日常习惯中,是在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滋养下形成的群体意识。他表现了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如在长期的工作中体现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或者爱岗敬业的高尚情操,又或者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在这种风气中,新员工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浸染,这对于新员工的成长十分有帮助。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共同的价值观,还对员工起着一定的约束作用。众所周知,价值观决定的人们日常的行为取向和人们自我实现的形式。在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约束下,新员工很容易就能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一种追求严谨、高效的风气中,员工的工作质量必然会有所提高。最后,企业文化还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合理的考核晋升制度,必然会在员工中形成良性竞争的风气。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引导员工正确处理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员工自觉地将个人的当前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 3.2 激励和娱乐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对员工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形成统一的信念和意识,从而使其处在一种积极的、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中,使员工在工作中勇攀高峰。其次,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使员工形成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员工公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公平的企业制度,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员工必然会苦练技术和能力,以期在企业中有更好的发展。另外,劳动模范也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企业文化精神的人格化,榜样的力量能够为广大职工提供奋斗的榜样和动力。 企业文化的娱乐活动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来体现的。职工的娱乐活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文体活动一方面对于员工的素质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比如,体育比赛等活动必然能够在员工中形成积极锻炼的风气,从而提升了员工的身体素质。而技术大比武等活动,必然能促进员工苦练武艺,一边在比赛中好的表现。另一方面,企业的文体活动对于员工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企业负责人的组织和参与,能够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和关爱,在春风化雨的企业环境中,员工的潜能必然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健康向上的情操必然得到培养。 4 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着名的企业家约翰。洛克菲勒曾经说过,优秀的管理者能够指导员工向杰出人才一样出色的工作。如果企业是一条大河,那么高素质的员工就是企业这条大河的源头。可见,企业管理工作的要点就在于通过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知识和 技能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这样,企业这条大河才能源远流长。具体地讲,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应当着重建设企业温馨的集体文化、人本文化、学习文化。 4.1 通过温馨的集体文化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应当是企业的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即企业生产和生活场所的环境,二是企业的人际关系环境,即精神环境。企业的物质环境是企业给员工的第一印象。整齐有序的工作现场布置、清洁合理适用的设备,能够给提升员工的精神状态。笔者认为,企业的生产场所应当以建设花园式工厂为目标,生活场所则应该以建成绿化美观的文明小区为目标。美好的环境一方面能够为员工提供一定的适宜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美好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优良素质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培养了员工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以人际关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环境同样重要。实际上,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留住企优秀人才的关键性因素。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个“平等、理解、包容”的人际关系环境。平等既体现在领导和员工的平等,有体现在员工和员工的平等上。领导应当改变统治者的形象,在委派任务时,应当形成“我们一起干”的形象,而不是“我监督,你来干”。另外,应当设立意见箱,让员工提出对于当前企业环境的意见和见解,从中发现员工的思想动态。在处理问题时,要处处为员工着想,才能提升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和归属感。员工和员工的平等,则体现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上,企业通过制定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业绩考核和晋升制度,能够使员工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员工之间便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拆台,这有利于和谐的工作氛围的形成。 4.2 通过人本文化来成就员工 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告诉我们,企业管理的是指不是“压制人”而是“成就人”。因而,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在企业的管理中,始终以员工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管理过程中,应当使员工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岗位,而是一个发展的平台。首先,应当通过培训等手段使员工对自己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将这一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还应当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使员工真正认识到,没有了企业的发展就没有自己人生愿景的实现。笔者认为,企业“以人为本”的软管理,应当以严格的“硬管理”为基础。在企业的制度管理方面,建立开放科学的组织管理平台,特别是要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通过一定制度形成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提升他们增强自身业务素质的积极性。还应当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和分配制度来体现能者多得的原则,在这种氛围下,员工能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提高技术素养。 4.3 通过学习文化提升员工的素质 学习文化的构建,首先应当完善企业的培训和进修制度,这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最基本途径。笔者认为,企业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应当包括继续教育、培训教育和再次求学三种形式。继续求学和培训教育是提高员工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再次求学(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则是通过对学习的投资来提高员工的价值的必要手段。我国《教育法》中规定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应当为优秀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而专业技术人员则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培训教育是训练技术工人和培养专业干部的主要方式,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严格而高效的企业培训往往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的培训手段,应当尽量和国际接轨,通过和外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将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引进到我国。这样,也增加员工学习新技术的压力,同时扩大学习的空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员工认识到,对教育的投入能够获得比较高的产出。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的机会。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文化的建设。不管是为人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企业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组织方式的建设,还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讲都是要通过企业文化来教化人、培育人、成就人,使“人”这个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充分发挥潜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文化研究论文: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方法探讨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大众文化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与官方的主流文化和学界的精英文化同等重要的文化形式,并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起参与了社会精神生活的型塑。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发展对国民生活方式、国民性格塑造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这些改变令人惊喜,但同时也引发了关注和焦虑,如对当下大众审美取向的非议以及网络文化对青年群体心智发展影响的焦虑。在此情况下,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对认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现状,了解其价值效应并指导其健康发展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本文拟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以及英国伯明翰传统的批判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 要探讨研究方法,必须首先明确界定研究对象。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对于中国语境,严格来讲是个泊来品,在英语中它对应了两种表达,mass culture 和popular culture。西方早期大众文化批判指向的对象为mass culture, 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明显的贬义色彩,主要指商业利益驱动的文化产品,如电影、广告等传播产业的产品。当下语境我们所使用的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则更多的是指由雷蒙德·威廉斯所倡导的popular culture,作为英国伯明翰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斯对“文化”这一概念做了历史的回溯,认为文化应是一个整体全部的生活方式,从而赋予了这一概念平民化的色彩,用popular culture 取代了mass culture,并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称“大众文化是民有、民享、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从此,大众文化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而开始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以及意识形态的一种现代意识。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更严密准确的界定。国内学者王一川对大众文化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它“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 从大众文化的如上定义,人们不难发现它的一般特性: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日常性、类型性等。中国语境下的大众文化也同样具备这些特点,其中,商品性这一特点尤为吸引人们的眼球。究其原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不丰沛,物资的消费形式多为统一分配和按计划配额消费,人们的商品意识淡漠,物质层面如此,在解决人们生存高级需求的精神文化层面,就更是受到官方主流文化或是学界精英文化的牵制,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对文化商品的主动消费。所以,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了商业文化的特质,追求商业利益,以娱乐消遣为主要功能,但由于其短近的发展史,并未像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完备庞大的文化工业体系,同时,主流媒体的官方化以及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指导也使得大众文化还未彻底沦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因而国内的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文艺性,商品属性并不是那么的突出。 2 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批判 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一直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批判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后来学者的大众文化批判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批判的标靶。霍克·海默,作为该学派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在研究中将大众文化概念与文化工业概念直接等同起来,奠定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悲观主义立场。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使得文化、艺术产品商品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作下,大众文化成为了统治阶级和资本合谋的工具,文化工业首先通过标准化批量生产出媚俗平庸甚至是低劣的包裹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产品,继而借助市场化运作机制将模式化的文化产品输送给大众消费,从而实现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强化。因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的视野中,大众文化带有明显的欺骗性,带给大众暂时的满足继而安于虚假的现状,实现对民众的控制;大众文化同时也沦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决定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并进而对其心理意识进行操控;大众文化的标准化和模式化生产形式扼杀了文化的艺术性,也抹杀了文化产品的个性和创造性,消费此类文化产品的大众顺而也被同一化。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沿袭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传统,将文化视为与资本主义进行抗争的一个斗争领域,揭露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大生产对艺术以及大众个性的抹杀,这一理论基调使其成为了大众文化批判研究的标杆,也成为后继大众文化研究学者不可绕开的理论基石。对于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仍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随着文化事业的推进,文化产业商业化,艺术、文化产品商品化是必然的趋势。大众文化的消极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如一味追求商业利益和娱乐功能的低俗文化产品的出现,对青年人心智的影响以及消费西方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等,对这些大众文化特质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仍是一把利器。然而同时,由于发展的局限性,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文化工业体系,大众文化事业还远未彻底的商业化,沦为商品经济的附庸,并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下文化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文艺性,并在某种意义上仍是反映大众的声音。鉴于此,在使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展开批评研究时,还需掌握好“度”,不能一味批判,而应以消除负面效应,发挥正面效应为宗旨。 因循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看到了统治阶级借助文化产品向大众受体灌输意识形态,以期实现对大众心理意识的控制,然而,对大众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并未到此终结,作为具有主观意识和能动性的大众个体,由于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和审美领悟,必然会对同一化的文化产品做出不同的反应和选择。此时的大众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即使特殊,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大众文化产业为了迎合市场,就必须揣摩迎合大众的趣味,而不能一味地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换句话说,大众的消费意愿和社会现实反过来又对大众文化工业形成了挑战,产业和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就成为了一个哈贝马斯口中的“公共领域”,既不属于市场,也不属于国家。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这一局限,哈贝马斯也曾在自己书中坦承:“大众文化显然绝不仅仅是背景,也就是说,绝不是主流文化的消极框架,而是定期出现、反抗等级世界的颠覆力量,具有自身的正式庆典和日常规范” 。 对大众接受性和创造性的忽视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硬伤。反观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无论是在生产还是消费环节大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大众能动性的研究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悲观的情绪,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学派早期成员的生活经历是有极大关系的。由于二战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学派有犹太血统的成员如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阿多诺都曾亲身经历纳粹的精神迫害,并一度选择逃亡到美国只为寻求人身安全。德国纳粹借助强大的 宣传机器进行反犹太宣传,实现了对广大民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最终的暴政。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此深恶痛绝,继而站到了助其实现的科技文明和文化工业的对立面,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展开不具备如此严苛的时代背景,研究者也不具备特定严苛的生活经历,因而在展开研究时一种中立的研究态度就是我们应该珍视的,对大众文化不偏不倚,做出中肯的评价。 3 英国伯明翰传统的批判 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英国伯明翰学派从其成立之初就反对以精英主义立场来研究文化,他们努力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反对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的划分,对底层的工人阶级的文化,即他们认为的本真的大众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努力发掘其积极意义。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以及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其中,大众媒介始终是该学派研究的焦点,特别是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针对电视话语发展出了编码/解码理论。就编码层面而言,霍尔沿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观点,但同时也强调了观众的参与,观众的欣赏即是对电视节目的解码。霍尔指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读是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的,他认为电视节目的观众可能会存在三种解码立场:一是主导性—霸权性立场,即观众完全受制于制作者的制作意图;二是协商性符码或立场,指观众大体上接受制作者的意图,但却从自身立场和利益出发加以一定的修正;三是对抗性符码,即观众完全站到制作的对立面试图瓦解节目中传达的意图。这三种立场很好地分析了观众在消费电视节目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说明观众完全可以在积极有效的观赏中抵制或消解节目可能传达的消极意义,从而彰显出媒介文化积极的社会效应。 霍尔虽然是针对电视话语提出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但不难发现,对于任何话语生产和消费的分析,这一模式都具有适用性,这也是霍尔理论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将视野回溯到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语境,媒体文化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欣欣向荣期,人民大众的参与意识也空前高涨,无论是长盛不衰的选秀造星节目,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以及中央电视台的“我要上春晚”,还是如今爆红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这些节目中扮演主角的是大众,欣赏消费的也是大众,电视台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并给与相应的引导,对大众个体的自我定位以及所想要彰显的个性无从干预太多,如像从“非诚勿扰”舞台上走出的“宝马女”马诺,她在舞台上的极端拜金言论可能也是节目的导演和编导始料未及的。从传统意义上讲,她的言论完全背离了主流价值观念,但节目之后她迅速蹿红,并获得了数量不少的拥趸,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大众自主选择的可能性和实在性。如何对此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霍尔的解码理论绝对是理论选择的不二工具。 承袭伯明翰传统对大众文化以及大众主观能动性的关注,约翰·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系统完备的理论和个案研究,其代表作《理解大众文化》也被视作关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经典着作之一。费斯克的研究主要围绕大众能动性抵制权利控制和文化集权展开,对大众文化报以乐观主义的态度,形成了与法兰克福学派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两种经济”理论是费斯克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两种经济”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大众文化的商品是同时在这两种经济中流通的。“金融经济”指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和消费过程,注重的是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费斯克之前的大众文化研究,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都是在围绕这一经济形态展开研究。但费斯克认为仅用金融词汇是不足以对文化商品进行描绘的,因为消费社会中的所有商品都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文化价值的,文化价值的实现就体现在“文化经济”中。所谓文化经济是指,大众产业链中的观众从原来的商品(观众通过消费文化产品而成为金融经济产业生产者的另一商品,可被出卖给广告商等)变成生产者,生产出的是“意义”和“快感”。而“原来的商品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快感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 。费斯克“文化经济”的提出为大众的创造力提供了空间,此时的大众不再只是消费者和商品,其生产者身份使得他们即使仍被支配于体制之中,仍却能在体制的空隙中努力规避或抵抗文化商品的规训,消解文化商品的同质性和一致性。因而,大众文化不是文化工业生产出的,而是人民创造出的,是进步的力量,也是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展开对抗的重要斗争场域。 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乐观主义立场对于推动当前国内的大众文化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在使用其理论展开研究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的存在。“文化经济”作为理论基石就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文化工业强制渗透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也奠定了费斯克对大众文化未予批判而一味褒奖的立场,使其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所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在物质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下,资本的力量仍是无比强大的,大众发挥能动性可以选择拒绝、抵抗,但要彻底地消解其作用仍是不可能的,更谈不上对权力集团的实质打击。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对民众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中国当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由于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对其展开的研究既需要借助于西方学界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又需要考虑文化现象的本土特点,引入相关的思考。总的来说,西方理论界的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对大众文化进行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伯明翰学派传统代表人物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及费斯克的“两种经济”理论都是研究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极好的理论工具。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也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可考虑将这些理论的优势观点进行整合,而尽量规避相关理论漏洞,结合具体的文化现象来对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展开研究。 文化研究论文:非物质文化美术教育的研究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也是经济建设可以应用的重要资源,我国必须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主流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大家所遗忘、破坏。高校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高校美术教育有责任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工作。首先,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蕴含着各种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我国的区域性历史文明,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而这正是历史赋予高校美术教育的使命。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可以承担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承载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蕴含了审美情趣、工艺技能、伦理道德和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质、能力。 二、高校美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传承所起的作用及其应对策略 首先,高校美术可以从艺术角度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考察和研究。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艺术价值上有很大的差异,要想得到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具备艺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深入民间进行考察和研究,挖掘和整理出具有实际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过程中,除了利用人的口述和文字的记载之外,还要有绘画、工艺、美术等不同的记录方式,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艺术范畴,对其进行研究的人必须是有专业艺术水准的人员,高校美术教育正好可以体现出在这个方面的优势。 其次,高校美术教育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对技术、知识、技能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创造能力。但它们多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很多已经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现阶段,高校美术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个载体,成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个重要场所。将民间艺人请入高校美术课堂,从而使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有利于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修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利的氛围,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消亡。 再次,高校美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创新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拥有更久的生命力。高校美术教育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创新和改革,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学生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创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可以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获得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研究论文:对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研究 1客家文化旅游 20世纪90年代,客家文化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客家研究热”直接推动了客家文化旅游发展,客家文化旅游开始兴起。进入21世纪,在“文化旅游热”背景下,客家文化旅游热开始形成,客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总体上客家文化旅游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资源开发以物质文化资源为主、旅游产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市场以近域客源市场为主是客家文化旅游的主要特征[11,14],客家文化旅游开发中大资源与小产品、大市场与小区位、大文化与小景观、大形象与小品牌的“四大四小”表现较为突出。粤闽赣边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客家大本营。以“客家三州”赣州、汀州、梅州为核心的客家大本营是客家文化中心,赋存丰富的客家文化景观和客家民俗风情,为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客家文化旅游的核心旅游目的地。 2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分析 2.1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以梅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客家文化旅游为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测评梅州市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探寻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显着影响因子。梅州市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向外传播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旅游的经典旅游目的地。选择梅州市为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区域具有典型代表性。由于影响游客满意因素的复杂性,游客满意度测评涉及多维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其量化测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神经网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测评模型主要有期望差异模型(EDT)、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5,15~17]。本文采取广泛使用的李克特5级量表法,建立评价集V=[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对应的测量标度向量H=[5,4,3,2,1],作为评价集的相应分值,获得被访游客对测评对象的主观态度。根据调查目的,综合考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响因素,构建侧重于客家文化旅游的游客满意度测评的9维度39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表1)。问卷设计内容包括:(1)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客源地、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等。(2)旅游期望与实际感知的总体满意度和单项满意度评价。(3)满意度相关影响因子:包括出游次数、出游方式、出游动机、旅游地形象等。(4)满意度的行为结果:忠诚度。 2.2调查过程与分析方法 样本调查在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完成,选择包含了黄金周、双休日和工作日的时间进行调查。在梅州主要景区、酒店、特产店对旅游者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调查人员直接对游客进行“一对一”随机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协助游客填写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保证了信息的客观有效性。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达96.3%。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本次调查的Alpha,即可靠性系数(a)=0.944,且各评价因子的Alpha信度系数均大于0.800,问卷调查资料的可靠性(信度)高。 2.3游客满意度结果分析 (1)总体满意度通过统计分析,评价总目标值为3.78,说明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且与其它类型文化旅游满意度相比,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满意度偏低。(2)评价维度满意度各评价维度指标满意度均值与李克特量表中5级满意度的赋值相比可看出(图1),除旅游环境和客家文化特色维度指标达到满意外,旅游景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服务与管理7个维度指标均未达到满意水平。图1各评价维度满意度Fig.1Thevaluedimensionsatisfaction(3)评价因子满意度评价因子层39项指标中,仅1/4项指标达到满意水平,其中最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空气质量、客家民俗和游览环境;最不满意的三项评价因子是娱乐特色、商品价格和商品类型与特色。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探明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不同旅游行为特征的人群在总体满意度上的差异情况。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差别程度用P值判断,P 0.05时,表示比较差异不显着;0.01交通舒适性、娱乐特色、商品类型与特色、游程安排、服务质量监管、气候舒适度、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居民态度、客家民居建筑和客家民俗等15项评价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7,且各相关系数概率值均接近0,表明游客满意度与上述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高度显着的相关性(表3)。 3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结果表明,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总体满意度没有达到满意水平,不同游客群体满意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满意度显着影响因子。客家文化旅游存在形象模糊、市场狭小、产品单一、特色不足以及服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增进游客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优化旅游环境是提高客家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应着力于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的形象价值、产品价值、环境价值和服务价值。 3.1实施形象策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价值 (1)强化形象主题,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形象是激发旅游动机、提高游客期望、提升感知质量的重要因子[3,18,19]。概念泛化、视觉雷同、形象主题模糊、文化内涵缺失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问题,同质竞争是客家文化旅游形象弱化的主要原因,应强化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主题。包括突出“客家文化”大主题、强化客家文化旅游的总体形象,在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下,根据粤闽赣客家地区“千里客家文化长廊”的文化差异和特征,进行客家文化各亚区的旅游形象定位,凸显各亚区的旅游形象主题,形成 鲜明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将粤闽赣客家地区客家文化旅游主题和宣传口号统一于客家文化旅游总体形象,共同培育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2)加强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宣传与形象传播是旅游形象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游客期望进行管理、使游客期望与实际感知保持一致、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手段。确定鲜明而统一的客家文化旅游形象标识,对客家文化旅游进行客观准确的形象宣传,有利于客家文化旅游市场形象和口碑效应的形成。积极扩宽形象传播途径,借助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音乐、网络等大众文化和新兴媒介,大力宣传客家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提升客家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3.2实施市场策略扩大客家文化旅游市场 (1)开拓非客家人客源市场,扩展客家文化旅游中长距离客源市场。客源市场狭小、人气指数不高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市场”特征表现。客家文化旅游的现状客源仍局限于“客家人”这个“自家人”市场和500km范围内的近域非客家人市场,客家文化旅游需要开拓更广的旅游市场。应注重中长距离非客家人市场的开拓,加强客家文化旅游在非客家人客源市场的宣传,采取各种旅游推介会让非客家人了解客家文化,增强客家文化旅游对中长距离非客家人的旅游吸引力。(2)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扩宽客家文化旅游营销渠道,积极开展文化营销、网络营销、价格营销。以客家文化为“卖点”开展文化营销,满足游客对客家文化旅游的文化需求:对同质文化的追寻记忆和延续继承,或对异质文化的观摩学习和体验经历。利用现代新媒体开展旅游网络营销,通过客家文化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开发客家文化旅游的影视产品、动漫产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开展价格营销,降低旅游产品的直观价格,吸引不同的分众市场。 3.3实施产品策略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价值 (1)深化产品开发,丰富客家文化旅游产品。浅层次粗放开发、观光产品为主、旅游产品单一是客家文化旅游的“小产品”特征表现。应遵循旅游产品开发规律、尊重旅游消费需求[8,20],重视客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重视客家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在加强民居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客家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的同时,重视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客家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重视客家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和娱乐产品开发,实现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体验产品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旅游业与休闲娱乐、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的融合,解决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表达难点,创新开发客家文化休闲体验旅游产品,以增强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受;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加大旅游商品开发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开发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促进旅游购物。(2)强化特色与精品意识,提升客家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以客家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客家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旅游线路、特色景区、特色商品),彰显特色,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价值和品质,增加客家文化旅游吸引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展示客家文化精髓、铸造文客家文化旅游精品、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从而提升客家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3.4实施环境策略以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环境价值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客家文化旅游环境。客家地区属于旅游非优区,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瓶颈,旅游环境有待提升。应加大资本投入,完善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客家文化旅游交通通达性。通过提升市场环境、卫生环境、治安环境来营造客家文化旅游整体“大环境”,完善客家文化旅游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加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品质。(2)加强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提升客家文化旅游环境品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旅游的资源本底,也是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环境和文化环境,应注重客家文化旅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加强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协调山水生态资源旅游开发与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系,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尊重文化生态,以文化生态的方式科学展示客家文化,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采取法律保护、制度保护、申遗保护、开发保护等多种形式的保护措施,加强客家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开发。 3.5实施管理策略提高客家文化旅游服务价值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法规与制度建设,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制订《客家文化旅游服务标准》等相关行业标准,通过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为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2)建立提升游客满意度的长效机制。建立以第三方机构为评价主体的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加强游客满意度调研,定期对客家文化游客满意度进行评价,以适时修正旅游发展策略。提高旅游管理效率,提供充分的旅游信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旅游感知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提升旅游的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从而使游客产生归属感。建立旅游咨询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旅游咨询和投诉管理,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妥善处理游客抱怨,提高游客忠诚度 文化研究论文: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从比较教育的学科发展史研讨了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及其表现,对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和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和诠释。 【关 键 词】文化/比较教育 【 正 文 】 导言——比较教育学史中的文化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对文化的重视可以追溯到100年以前。1900年,萨勒德(M.E.Sadler)在题为《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从外国教育制度研究中学到有实际价值的东西?》("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ng system of education")的着名演讲中,第一次指明了文化研究对比较教育的重要意义。他的一句名言是“在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他说的校外的事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他说:“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但是我们一定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并努力去发现在任何成功的教育制度背后,维系着实际上的学校制度并对其取得的实际成效予以说明的那种无形的、难以理解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这个国家的教育制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康德尔(I.L.Kandel)等人秉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开创了因素分析时代,为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地位。康德尔提倡描述历史事实,分析社会历史背景。他还把民族主义和民族性作为决定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提出。汉斯(N.Hans)则对影响教育的诸种外部因素加以系统化,并主张应当对形成教育的因素给以历史的说明。他把影响各国教育制度性质的因素分为三类:自然的因素(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因素)、宗教的因素(罗马大主教、英国国教和清教徒)、世俗的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类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 埃德蒙·金(Edmund.King)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他的相对主义方法论重视客文化中的主体对教育现象的观点。要了解他们的观点,就必须对他们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十年来,文化研究在比较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综观以往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上还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所依赖的参照系只是西方文化,用它作为一个普遍的准则来影响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内的全世界的比较教育研究,这一做法有失公正,也与当今世界色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极不协调。二是对文化的理解过于狭窄,把文化只理解为“民族特性”。实际上文化的概念更广泛。三是对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得不够。往往只讲到民族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很少谈到文化对教育主体(教育决策者、教师、家长)的观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对于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还有深入一步的必要。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文化是什么,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二百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括了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的成果(静态的)两个方面。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包括建筑、服饰、器皿等等)、制度层面(包括教育制度在内的一切制度)、思想层面(包括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等)。物质层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层面也常常因为政治变革而改变,惟独思想层面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异质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各民族间的交往,也总是在变化的。概括起来,文化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具有民族性。文化总是由人类的某个民族创造的,而一个民族的特性也较多地集中表现在文化中。因此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可以是同义词。由于世界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他们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对待自然,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社会和他人,中国人主张中庸、谦让,西方人则主张竞争、斗争。这是从观念形态上讲的。表现在物质形态上也有极大的不同。例如中国的民间艺术图案讲究对称、统一、和谐;西方民族则讲究差异、多样。可见民族性表现在各个方面。 第二,具有稳定性。民族文化传统常常表现出相对的凝固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时间上就是惯性。也就是说,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慢,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具有滞后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维持着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往往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在世界文化交流已经如此频繁和深入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民族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是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的主要原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表现出凝固性和保守性。它不仅在发展进程上落后于时代,有的甚至于拒绝时代变革的要求,拒绝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经过了曲折的过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文化传统的稳固性具有两面意义:积极方面的意义是它保持了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即民族性;消极方面的意义是它影响到文化传统的交流和变革,阻碍着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创造和传播。 第三,具有变异性。每种民族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也就是不断变革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民族也在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变革。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不能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式,总要增加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要去掉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例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有男尊女卑的思想传统,但是现在是男女平权的时代,这种男尊女卑的陋习就应该除掉。 每种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优秀的内容,也不免有落后的内容。在文化发展和变革中就要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的东西,摒弃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对待外来文化,也是这种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的东西,排斥落后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的文化观。 二、文化研究与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就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开始,人类就有五大古代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东方中国文明。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有些文明衰落了,希腊文明成了西方文明的源头,而东方的中国文明却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不论是哪种文明,都给世界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明有了较快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生产的迅速增 长,为西方国家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实际上,西方文明是在掠夺其他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的发达,并不能排除其他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只要这个民族还存在,它的文化总是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惟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类型。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东方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创造了各自现代化的模式,打破了“现代化理论”的神话。“现代化理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70年代以后它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现在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但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很难在西方学者中克服,原因不在于他们自己不想克服,而是他们太不了解别的文化了。尤其是比较教育,它产生于西方,长期活动在西方,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近几年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在非西方国家举行年会,对于西方学者了解非西方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的成立,更有利于东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 应该特别指出,以儒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覆盖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东亚移民居住地区,但是在包括比较教育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它未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新的世纪,东亚各国应自觉地挖掘本民族文化中优秀传统,使之成为东亚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 要克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东方学者也有责任。东方学者要放弃迷信西方的观念,要跳出表面看西方教育制度的框框,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深层去认识西方的教育;要在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经验时注意理解它的实质,并尽力使之本土化。这种要开展文化研究。 三、文化与教育的互动关系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教育离不开文化传统,教育除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无不留下文化传统的痕迹。例如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学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择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影响到中国一千多年的教育传统。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动摇了封建主义统治的基础,科举制度终于随着政治经济的剧烈变革而彻底破灭。但是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虽然在中国已消灭了一百年,而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教育思想却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残存下来,追求学历,重视考试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反映。日本的所谓“考试地狱”恐怕也与中国的传统有关。 教育一方面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说,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文化靠什么继承和发展?靠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但是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又总是根据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选择和改造。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文化,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 比较教育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需要研究影响这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前面说到,文化的内涵很广。但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发达国家多少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不发达国家总是抱有民族主义倾向。即使同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也很不相同。笔者最近访问法国,适值WTO在西雅图开会,法国教授批评WTO过分重视商业,不重视文化。他们总是为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自豪。但你如果到美国,就很难听到这种声音。一个国家的这种传统必然会反映到教育上,特别是反映到教育思想观念上,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在比较教育中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从文化研究中才能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的本质。 四、文化研究的困难与课题 进行文化研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最好是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到当地去生活一段较长的时间。正像萨德勒曾经说过的,不能只注意一个国家的有形有色的建筑物和教师与学生,还要走上街头,深入民间家庭,去发现无形的精神力量。这是难以做到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做到了,对其他国家还是不了解,仍然难以比较。 还有另一个困难是,研究者本身是另一种文化的主体,他自身已经具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也就是具有本民族的思维定式,即使他能够深入到客文化中,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思维定式,也不能得出客观的科学的结论。因此从事文化研究的比较教育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需要克服自身的文化偏见,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价值观。 进行文化研究还需要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因为文化传统总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就不可能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是怎样形成的,也就不能了解它的文化实质。因此,比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不仅是跨文化的研究,而且也是跨学科的研究。 虽然有以上的困难,在比较教育中开展文化研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有它的表现形式。它们常常表现在他们的哲学历史着作中、文学艺术中,也常常表现在他们的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他们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该国的着名学者的着作,是可以把握他们的文化实质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的国际化促进了人员的交往,许多留学生到异国他乡去学习,对当地的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开展文化研究;各国学者的交往与合作也有利于对别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几个国家的学者如果能合作开展文化研究,则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们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正在从事题为“文化传统和教育现代化”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研究了解各国文化传统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传统教育如何向现代教育转变,从而认识今天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我们的方法是;选择有在某个国家留学经验或对该国有较深了解的学者,研究该国的历史、哲学乃至于文学;研究该国教育政策文献;实地考察该国的教育,包括参观访问、和教师学生以及学者座谈;然后与其他国家加以比较。此项研究已进行了九年,第一阶段的成果反映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这部专着中。该书研究了美、英、德、俄、日、中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并对中西人文主义传统、中日人才观、中美师生观以及西方现代知识观进行了比较分析。此项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在继续中。 文化研究论文: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948年,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建立,进入研究所的斯迈思成为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批研究者,传播政治经济学也由此开始发展。斯迈思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重新界定了商业媒体的研究,挑战主流视野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认识。另一个对于传播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要的人物是赫伯特·席勒,他与斯迈思都把传播当成公司力量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把传播视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部分,指出了传播与资本主义之间重大的隐含意义。他们的很多观点都被看做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斯迈思回到加拿大,积极参与政策事务的讨论。席勒加快了与联邦通信委员会以及人权和反战媒体的联系。他们的努力在那个时期影响了进步的领域,还培养了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新一批研究者。这一批新的研究者,大多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继承了早期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研究。其中爱德华·赫曼与诺姆·乔姆斯基为杰出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虽然传播政治经济学对新闻业批判的出现很引人注目,但是严重的资源匮乏,很少的机构支持,加上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开始消沉。这时,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争论也在尖锐的进行着。很多学者开始反思产生危机的原因,认为是由于没有培育出可以推动该领域发展并展开创新研究的优秀学者。 二、文化研究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文化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攻击,谴责大众文化,认为它使消极的受众操纵了文化,并认为高等文化受到流失,他们都被看作是精英主义者,被认为夸大了文化产业对普通人的控制。 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伯明翰大学建立,标志着文化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这个研究中心是由理查德·霍加特与斯图尔特·霍尔一同建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最开始是从事大众文化的批判研究,并且致力于保护次要群体的核心创造力。它的最早工作重心之一是把阿多诺“文化试图废除阶级”的定义作为目标,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发展了一种批判理论,这一批判理论并不是批判经济基础决定文化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为了批判阶级理论(即认为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无产阶级身上,并压迫无产阶级的文化)。 文化研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有霍尔、霍加特、汤普森以及威廉斯。霍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判过于呆板。他还认为卢卡奇颠倒了世界观的概念,把所有国家和每个历史阶段拥有的世界观都转到了阶级问题上。霍加特指出商业娱乐资本主义取代了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但是这一观点受到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学者的指责。汤普森和威廉斯都认为文化实践只有和社会构造关系联系,才能被充分的理论化。威廉斯反对把文化还原为基础,认为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现实的反映,它还是物质现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研究的分歧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分歧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都追随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可它们存在分歧。1990年伊利诺伊大学举办的“文化研究”会议之后,两者的关系彻底破裂。资本和商业主义充斥着整个社会,非商业的价值和制度要么迎合市场,要被市场粉碎。马克思的社会分析总是建立在对物质关系的关注上,在精神层面,他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不是注定要反映时代的观念,但是这些观念会努力与统治阶级的思想保持一致。马克思提出了商品拜物教,认为商品拜物教是商业主义进行渗透的一种方式,它给予商品个性,表现在广告和品牌名称中,将人们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的关系。 马克思的一些观点,受到了文化研究者的质疑。霍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局限,经济简化论和决定论。经济简化主义认为政治和文化都是对生产领域的反映。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被锁定在了经济关系中。文化研究是对简化主义和经济主义的反对,是对底层建筑和上层建筑的反对,是对错误的意识的反对。 而自文化研究建立以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文化研究太过重视文本研究,忽略了对物质基础的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认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的,并且是被物质产品所决定的,这是基本原则,而且他们坚持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中,最基本的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是决定因素,因为资本主义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组织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被一种交换关系的抽象系统所主宰的。 两者的争论一直持续,其中最着名的论辩是1995年,加恩海默和格拉斯博格的论辩。 (二)加恩海默和格拉斯博格的争论 1995年,加恩海默发表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和解和分开》一文。加恩海默在“两次发展”指出,文化研究有两次主要的发展:第一次是意识形态问题被极大地精细化,第二次是统治与被统治的概念从阶级扩大到种族和性别。加恩海默指出,阶级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分析范围,它是生产关系和政治实践之间由意识形态联系的模式,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是物质利益。加恩海默怀疑这种模式是否还可以与文化研究相容。文化研究忽略了经济,它拒绝通过统治方式及文化实践是建立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意义进行思考。其结果就是:是文化消费而不是文化生产,是休闲的文化实践而不是工作的文化实践,成为了最重要的关注点。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文化实践也一定会伴随着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认为,由于生产方式的需要,相对的上层建筑就会被创造。在虚假意识与知识分子一节中,加恩海默提及了文化研究从分析主流精英文化实践,转向分析大众文化实践的原因,一是赋予工人阶级一种对于自身经验、价值、声音的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来自于一种不同的分析传统和一种不同的对政治问题的定义。文化研究虽然肯定了工人阶级文化,但是它在把大众文化不加以区分的介绍进课堂时,牺牲了教育方面的政治价值和解放价值。在统治结构中,加恩海默认为文化研究把性别、种族等差异制造者看作不是被阶级决定的统治结构,提出了存在的两个问题。加恩海默最终指出,不对性别、种族斗争的政治经济基础与环境分析,就不能理解它们的起源、形式和关系。 文化研究论文:对多媒体时代的文学形态与文化价值研究 当然,当代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全球化和科技大发展带来的文学的写作方式、出版发表方式、接受方式、评价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都定然会带来文学发展的新样态和新模式。首先,一般性的大众文化和文学与精英经典文学,将会长期并存、各自发展。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的主流性与边缘性的变化是迭代皆有的。现在娱乐至死的通俗文化、狂欢文化,在每个时代都存在,中国文学中的通俗文学自古至今自成流脉源远流长,不过在古代受到文以载道观念的压抑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对民间的文化消费和精神结构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五四以后所谓启蒙救国的精英文学和以消遣为主的通俗文学一直双流并在,由于时代造成的新都市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广大农村对新文学的隔膜,其实通俗文学的印刷出版数量、市场占有率是远超雅文学的,连鲁迅母亲都不看鲁迅的小说而鲁迅自己要邮购张恨水的小说给母亲看。如同古代文学中以诗词歌赋为主体的主流文学与以说唱文学、民间文学、志怪传奇、小说戏剧为主的通俗文学,二者互相存在一样,五四后的中国文学其实也是如此格局。在以往文学史写作和架构中,由于受政治与文学观念的制约,一度把文学史写成主流精英文学史而压抑了通俗文学的历史存在。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打破了这种局限,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存在也进入研究的视野和文学史架构中。当今市场化和网络化时代,以休闲娱乐、排解竞争和生存压力带来的日常生活焦虑为目的的大众和通俗文学,仍将是文化与文学消费市场的主体,它们已经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精神消费和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由于网络、手机等各种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的出现,它们的“创造需求”的功能,将必然带来消费、休闲、娱乐、放松、刺激等精神需要的扩大,将使伴随它们的大众消费文学———广义的通俗文学依然具有广大的受众与市场,在统计学上甚至是文学的主体。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意味着文学的消亡和高端文学的边缘。因为,市场化时代是以消费和快餐文化为主体的时代,也是越来越分殊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对生活、工作、娱乐和精神追求的方式与层次,也出现分殊化、个人化、多元化的现象,而且社会及其文明程度越是发展,这种现象就越来越凸显。高等教育的普及、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中产阶级的扩大,使审美化进入日常生活,也使得追求高品位文化文学产品而非单纯娱乐的读者受众越来越多,根据率先进入现代化、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统计,需要高端文化产品的人群呈现两个特点:基本固定化和在扩大与缩小之间动态化。消费决定生产,这种社会中产化时代的受众读者群体的存在,使精英主义的、高端的文化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空间。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着名作家的作品依然有巨大的发行量、经典作家和作品成为中产阶级书房的标志,当代中国着名作家如莫言、陈忠实、余华等人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都说明高端精英文学存在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存在。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从现代化启动到高速发展时期,固然会出现通俗消费文化成为市场文化主体的现象,不过随着物质的富裕和中产阶级人口的扩大,同样会出现向精英文化消费回归的现象。比如电影,上世纪80年代曾经认为电影将没落,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中产阶级的扩大,欣赏电影成为广大城市中产白领阶层的一种文化消费主流模式。电影如此,其他文化文艺产品也如此,不仅中国如此,世界范围内也如此。比如在全球化和趋同化时代,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发生了从初始的不重视乃至视为“落后”,到越来越将其视为民族文化瑰宝,视为物质趋同化而精神文化价值多元化的资源,对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保护措施的加大,都说明人类对自己精神优秀文化产品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古典与经典保护与开发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上个世纪,中国80年代当代文学曾经作为思想解放的尖兵和重镇而成为民族精神生活的必需品,90年代后启动的市场化大潮曾经一度使作家下海、文人经商、文学边缘,王朔的“现在谁来请作家吃饭”的调侃是这种现象的征候之一。但是历经经商下海的大潮和市场化的沉淀,新世纪以后当代文学已经出现了悄悄的回归,文学在参与思想解放、参与当代中国精神建构、政治意识形态建构和市场意识形态建构之后,其自身的价值也在越来越得到认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认同,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自身价值在中国和世界的体现,而且这种价值随着莫言的获奖、随着当代中国达到或具有同等水平的作家在今后的陆续获奖,文学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愈发得到认同和凸显。两种甚至多种文学样式并行,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共相,但文学的价值不应以受众多少和市场占有率来确定,而是以文学对民族文化、思想精神价值、国民精神生活的参与和贡献来决定的。 其次,在未来的时期内,中国当代文学将呈现“大文学”样态,将随着与戏剧、影视和其他新媒体方式的融合,改变文学的概念与面貌。当代文学将参与当代中国文艺的建设并起到积极作用。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莫言、刘震云、铁凝、陈忠实等作家的小说纷纷被改编成电影,这不仅是集大众与精英文化品格的电影对文学的选择和器重,也是文学对当代电影和中国文化、审美心理的塑造。作家的触电给小说和文学带来了新的视野、角度和写作模式的变化。科技革命带来的电脑、网络、手机、多媒体融合等新的载体的变化,随之出现了网络文学和手机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新的载体上出现的新的文学,是对传统文学畛域的突破,它们既带来了传统文学的欣赏方式和传授方式的变化,也定然带来了文学写作方式和接受方式的变化,就像清末报纸出现后连载小说的形式带来了小说结构模式的变化一样,依托新媒体的文学的写作模式和结构模式也自然会产生文学的新变化。80后和90后以及将来的新一代,都是在电视、电脑和手机前长大的一代,是看图和读图时代的一代,这也一定会带来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电子媒体时代已经塑造了一个新人类,他们形成的心理结构、文学接受结构即总体的认知结构一定不同于以往,就像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里通过证明儿童生下来也不是白板、也有先在的心理认知结构一样,电媒时代的阅读者也已经形成了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习惯模式。这也必然要求文学的写作、发表(出版)和审美结构的相应变化。比如以小说论,纸媒小说可以有大段的风景和心理描写,而电子媒体小说由于其容量、屏幕和网络的局限,必然减弱心理描写的内容。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就必然造成电媒小说独特的由媒体和受众制约的结构描写方式的变化。不同媒体的文学写作和接受模式自然会造成文学的歧异和分殊,传统的将文学分为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做法将难以面对和阐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文学,因为这种文学已经将雅与俗自身难以分离地打包捆绑在一起,它们独特的写作方式、语言方式、审美方式和读者对它们的解读享受,使得它们成为新的文类和一种新媒体时代的新文学。但这种文学与纸媒文学一样,都属于当代中国文学,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样式和形态,中国当代文学也将是开放的体系,这种体系及其发展的空间和走向的 无限可能性,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大趋势。第三,中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整个过程中,既会出现多元化与分殊化,也会出现经典化与世界化,而文学的经典化和世界化,与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支援和创造息息相关。所谓经典化,是指作为精神产品的当代文学,其现实价值会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一部《遥远的世界》对多少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和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这几乎是无法统计的,正像五四以来的现当代文学对几代中国人走向革命、正义、建设之路起到的重要影响一样,当代文学成为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核心价值、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它的历史意义,即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继承与拓展,对中国文化价值所作的贡献。五四以后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价值的组成部分,成为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学,它们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国粹和中国文化的代表、组成部分与符号。中国五四后的新文学在文化的意义上,已经与古典文学一样,成为中国文化和精神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学者王富仁称之为“新国学”。苏联时代流亡外国的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里指出,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和作品,是俄罗斯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伟大遗产。他们的思想甚至比哲学家更能代表俄罗斯思想。其实不只是俄罗斯,中国的古典文学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居易的诗歌里就包含着唐代社会的生活和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的宝贵信息,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从其诗歌里可以研究唐代社会和政治。中国五四后鲁迅代表的新文学也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仅仅鲁迅一个人的思想作品,就构成现代中国文学、哲学、社会思想里最深邃最有价值的遗产,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宝贵资源,既是文学又超越了文学,进入了思想文化、中国价值的范畴。正因为如此,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如伊藤虎丸、丸山昇等皆认为鲁迅不仅是中国的,也是20世纪亚洲在传统走向现代过程中的代表性思想家,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代表了亚洲的世纪思考。这就启示我们,中国当代文学必须要有高视点下的文化担当意识,即把文学写作与文学行为作为中国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发展的流脉中汲取文化精粹和血缘,从中国当展和崛起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提炼中国精神和意识,将伟大的传统和丰富的现实作为创作的文化资源和支撑,形成来自深厚文化的支援意识,并将这一切资源和支撑凝聚到当代文学中,使得当代文学既是中国文学长河的组成部分和中国文学的表征,也是深厚博大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表征,既是继承文学传统的当代文学写作,也是赓续文化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化的创造。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组成部分,成为当代和后代需要不断阅读的体现中国精神和价值的文学传统,并以这样的传统滋润和培育未来的中国精神与价值的创造。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不断代表着中国、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思想精神和文化产品的组成部分,成为具有中国内容、风格和特色的世界性文化资源与遗产。自五四开始,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等一大批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已经走向世界,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世界从他们的作品中既了解了中国现代的文学,也了解了现代中国的文化,了解了具有悠久强大文学传统的现代中国在面对外来冲击和压力、在西方文学的浸润参照下如何用文学言说自己、如何转型再生创造的新的文学的样态。他们的作品具有代表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双重意义,是现代中国的好声音。文学与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在百年来世界文学不断走向中国的过程中,中国文学及其凝聚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也在不断走向世界,自鲁迅到莫言,中国现当代文学数度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其价值并非仅仅是获奖,而是显示出现代文学在压力下诞生不久就纳入世界文学的实力和这实力的不断增强,莫言之所以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文学最高荣誉,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同样,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和莫言等人的小说,既被世界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实绩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也被视为了解和解读为现当代中国历史、现实、文化和国情的窗口与桥梁,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表征,而在被接受和认同之际,这些作品及其所代表的文学与文化,必然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经典和思想文化资源。这就启示我们,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世界、随着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与世界融入中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与世界化,必然要承担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功能,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密切融合的。具有了这样的文化意识、使命和担当,将会使当代作家的眼光和视野、胸襟和抱负更为高瞻远大,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学与文化血脉的更多更好的作品,为中国文学经典和世界文学宝库贡献更多的、既有文学价值也具有中国文化价值的佳作。具有文学与文化担当和品格的文学,是多媒体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不变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研究论文:现代性语境中的研究 内容提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不仅因为它发生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之中,更因为它全面地体现了现代性的诸多特征。现代性意味着主体自我的确立、世俗理性的鼎盛以及感性的审美化“造反”。的发生背景是整个动荡屈辱的近代史,它试图以极端的手段埋葬民族的积贫积弱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心理的伤痕,这就证明了它的现代性本质。的目的或初衷就在于“新民”和“新世”,虽然最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没有真正实现,而人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在文化“恶性启蒙”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性倒退和“打倒一切”的简单化建设方法等,都充分表明了的现代性实质。我们在现代性的理性崇拜和启蒙崇拜中获得了相当多的经验教训,应当成为尊重历史、自我定位和文化重建工作的参考。是中国人寻求现代性的艰苦努力和曲折历程,但现代性并非终极价值,因此告别现代性这种暂时性方针和这种苦难历程,就成了我们的任务或使命。 关键词:现代性;启蒙;理性;;历史 人类的历史总以其深邃的启示和神秘的面貌吸引着思想的追逐,因为历史的图景总会随着时代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人们关于同一个历史时段的描述也会截然不同,这就是思想史的魅力。同时在这种单纯的个体理论兴味背后还包含着深深的公共关切,在理论研究这种表面化的个体生存标志背后往往都蕴含着研究者的雄心壮志,那就是要在理论研究中打上刻有自己姓氏的印签,因此文化研究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也往往显得信誓旦旦)。我虽无此恢弘的抱负,但也深深地受到思想的激励,尤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需要历史昭示的关头,为自己的身上的责任而激动不已。的确,我们的理论研究需要有踏实、沉稳而又细致入微的钻研,同时更要有清醒而浓烈的现实意识。不仅中国,就连整个世界都已经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关头,人们对于社会文化转型的感怀急需要历史的关怀和理论的支撑。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历史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众多无关紧要的因素的影响,而勉强构建起来的那些具有一定解释效力的理论体系和现代性图景,又大多是要么为切近的利益所支配,要么局限于科层性的制度当中。就算相对持平之论,也会由于受心态、情绪和价值倾向的左右而使理论产生偏斜,正如德国世纪哲人伽达默尔(1900-)所批判的那样,理论研究“因而就进入了历史循环论的泥塘,或者搁浅在认识论的浅滩上,或者徘徊在逻辑学的死水中。”[1]有鉴于此,本文的理论指向便在于(1)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2)为现实的发展寻求历史资源的支援,或曰作资治之鉴。邓小平在1987年5月12日会见荷兰首相时就曾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并在正如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总要总结,但是不必匆忙去做。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1]我的研究正是为了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做一点“认真的研究工作”,为历史不再重复而尽微薄之力。 一、现代性理论 从总体上说,中国的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在当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西方也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虽然其含意很不相同),也就是一个现代性现象,并处处体现着现代性的特征,因此可以(也应该和必须)放在现代性理论中来审查,才符合它的历史处境,由此构筑起来的“”图景也才有本有根。我们同时把对现代性的研究和对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的思考建基在对的研究上。 经过尼采、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吉登斯、伊格尔顿等几代人的研究,学术界对现代性的含义已经有了一种大致的了解,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学者刘小枫的观点是对这些外国思想家的总结,他在《现代学的问题意识》中写到:“从形态学观之,现代性是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转型。从现象的结构层面看,现代性事件发生于上述三个相互关系又有所区别的结构性位置。我用三个不同的述词来指称它们:现代化——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现代主义――知识和感受之理念体系的变调和重构;现代性――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和文化制度之态质和形态变化。”[2]现代性含义的确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需要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总体而言,现代性是标记现代精神的语言符号,代表着现代人的追求过程或者用时髦的话说代表着现代人的“心路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精神躁动与宣泄以图寻找突破口和达至太平盛世的一个坎坷历程。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现代性包含三个方面:首先,从精神发展的历程上说,它是人的主体性确立的表征,具有现代精神的人,按照自身的内在性来对外在世界作出判断,而不是按照超验原则或传统的规范来行事;其次,从社会运行原则来说,现代性是合理性的产物,是人按照自身的理性所建造的自己的世界,既是对人类的潜力的极大发挥,同时也带来了冷峻的理性可能带来的问题;最后,从知识学的意义上说,现代性给定了不同知识模式以相对独立性,不同知识部门为人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合理性的发展作出了相应的知识学证明与辩护。简言之,现代性的内涵包含着这样三个主题:精神取向上的主体性;社会运行原则上的合理性;知识模式上的独立性。从宽泛的意义上讲,“现代性”是一个因其无限丰富的内涵而在语义上非常模糊的概念,它“首先意指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3]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反帝反封建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某种理想制度与模式的探求,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在这种高尚的为民谋福利的救世行动中参杂着古老的意念和个体的浪漫构想,甚至还掺合着包括权力和神化在内的邪恶欲望。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现代性是一种人间世的方案,主要是解决人类在近现代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的自我救赎和人的自我成熟所面临的本体论难题,即在抛弃了传统的宗教依据,人的存在又如何可能?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不断推进,关于自主的人及其在时间之流中的地位观念必需发生某种独特的变化,同时未来的无限开放程度也给刚刚摆脱神学羁绊的人类产生了一种可怕的后果:人们面对无限的自由而变得不知所措,于是在观念空白的状态下毫无节制地挥洒着刚刚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带着欣喜与狂放,肆无忌惮地开发着思维的潜能和自然的潜能。但结果却逐渐不妙起来,人们发现过度地追求伟大而神圣的主体性地位,最终会因为背离生存的根基而走向自我毁灭。因此到现在为止,现代性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二是反思这种自我确证所导致的各种危机。前者是肯定性的,后者是否定性的,但它们的理论指向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人在现代社会的最终定位和命运是什么。所谓的“新人新世界”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自我定位的探索,尤其是经过同西方的百年冲突和碰撞后,对民族生存境遇的自我定位——虽然这种定位严重地偏离了客观事实,最后演化成了愤怒情绪横冲直撞的战场,并把主体地位的确立带到了疯狂的非理性边缘,进一步证实了现代性历程中人类用鲜血换来的关于理性和非理性仅一步之遥的道理。 从词源学上来看,“现代”来自拉丁语的modo,意指“刚才”,那么“现代性”必然就是指离现在很近并直接产生和决定现在的一种时间先在性和现在性。“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其特征就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康德语)来评判一切。狭义的“现代性”包括两个方面,(1)对于自然界,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可计算性和可控 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其口号就是培根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2)对当下现今的不断怀疑,即“现代性”永远是在向人类提问: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而这一点就构成了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不衰的反叛浪潮,我们所要讨论的就属于此列。实际上的出发点是相信通过努力,我们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因为世界是完全能够被控制和支配的。此外,人们心目中明确的现代感受(如“敢叫日月换新天”,)也激发了人们努力建设(乃至胡作非为)的热情。在现代化建设中,一无传统的理论资源作支撑,二无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就算有一个苏联老大哥,也关系破裂,日益高涨的民族自尊心自然会坚决拒绝继续向苏联学习,更不用说西方了),三来在社会心理中我们的社会还处于敌对势力的层层包围和封锁之中,因此只有通过某种彻底的甚至极端的策略,才能实现我们的现代性任务,所以在粗浅的观念中便产生了很强的反叛要求,“造反有理”就成了合理合法的口号。实际上,整个世界此时都处在全面的反传统浪潮中,新崛起的各种理论(尤以后现代主义为最)把前人(如马克思、尼采)对传统的颠覆推向了极至,也就难怪在这次恶性爆发的反叛浪潮中,人们把三个以M开头的人视作了精神导师,即Marx(马克思)、Mao()和Marcuse(马尔库塞,“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在现代性中,社会秩序、本体论秩序和政治权威秩序的前提和正当性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了,相反,围绕基本的本体论前提以及一个社会各种秩序,发展出了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反省意识。我们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反省意识中可以推导出两个基本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各种各样的现代性方案,不管它们还包括其它什么内容,都是对同一个生存问题的回应,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生存的问题,好比哈姆莱特的恸天一问: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存在还是不存在,那就是问题)。第二个命题是,形形色色的现代性,不管它们如何精制,都恰恰是对该问题无所触动的回应,至少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这些莫衷一是的方案反倒增加了我们认识该问题的难度。现代性对我们来说,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现代性能够从主体性、理性等方面予以界说,但现代性同时又包含着自一开始就从未间断的对这些确定性内涵的颠覆行为。 这种颠覆行为同样属于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显然同经典现代性完全不同,甚至完全对立。这是现代性自身发展出来的对立面,是现代性的自我异化。由于这种颠覆行径往往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并最终诉诸感性的因素,而感性因素多为审美所笼括,因此我们在经典现代性之外发展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思想,后者无非是现代性的一个特殊的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现代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如果说现代性表现为主体性的确立和理性化的最终形成,并最终对人及其理性予以高度的肯定的话,那么我们必需同时看到,作为现代性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学与艺术领域对人的灵性、本能于情感需求的强调,实际上既是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的直接肯定,又包含对现代科技文明与理性进步观念的怀疑和否定。简单地说,审美现代性在逻辑上肯定是属于现代性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秉承了现代性的两重特性,并更多地具有否定性的含义。审美现代性既包含着对主体性的捍卫,又包含着对理性化的反抗。 面对人类文明在最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理性不断攀升而至僵化后所产生的文化危机,人们通常采取了一些感性的方式或者通过向感性的转向来回应时代的挑战。在现代性的两个阶段中,以席勒、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现代性强调理性在文化上的构建作用,而以尼采为代表的现代人则开创了用感性的东西来反抗理性的高压,用感性的东西来反抗理性化所带来的弊端。而对感性的作用极端化,就成了现代思想中的审美主义潮流,因为审美总是从感性开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现代性是对古典现代性的反叛,或者说审美现代性就是现代性中的那个否定的方面。 因此审美现代性就是指这样一种思想特性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他通过强调与科学、伦理相对的审美之维,以及生命与感性的原则在现代知识谱系中为主体性立法,从而达到反对理性绝对权威于传统道德的目的,其极端形式就是审美主义,即以审美的原则来代替一切其他的精神与社会原则,以审美为中心、将审美视为最高价值。 把审美问题本体化,显然有很深的用意。审美,作为一个从独立精神王国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思想与精神领域,是出于知识学上的考虑,即,对审美的自主特质的强调本身,既是为了从知识学上为审美勘定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而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则是为了以审美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参照系来重新勘定理性与生活世界(胡塞尔所谓Lebewelt)的边界,为进一步从审美的也即感性的或生命意志的角度来确立新的价值原则和世界秩序奠定思想基础。在审美主义者看来,理性的世界与道德的世界都使人背离了本身,产生了异化,使人成为自己所构建的外在世界得奴隶。审美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与现实社会以及其他知识体系相对的精神性风向标,而是超越于其他存在方式的新境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缺憾的、完美的世界。 我们认为,对现代性的理解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去界定比时下普遍的三分法更加可行,在理论上更为简洁和直接,在实践上更易把握和操作。但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共同指向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现代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它本来又该以什么样态出场?也就是说,现代性的理论指归牵涉到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不夸张地说,乃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看到,的确就是一个生死攸关问题的极端爆发,最后终于显现出生死临节点的特征。 二、的背景 “现代”一词的诞生就已经意味着时间上的断裂和风格上的巨变,或者说“现代”一词的创制就是为了承担某种思想上的变化,因此我们凡是谈论“现代”,不管是“现代性”、“现代化”还是“现代主义”,都已经在逻辑上预设了时间之流的截断、观念上的颠覆、记忆中的告别以及价值上的“今是而昨非”。我认为,这才是中国最深刻的背景。大多数研究者往往局限于细微的历史事件,并拘泥于个别现象的启示,反而忽视了更为深刻的原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可以说之所以是一个现代性的事件,就在于它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现代性理论中的“颠覆”、“反叛”和“重建”。从根本的方面来看,的背景不只是直接引发这场灾难性运动的那些因素,诸如“反右”、“”、“庐山会议”以及“中苏关系破裂”,而在于百余年中国的历史命运和当时的“现代”观念,尤其是自维新变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试图以迅捷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通常被理解为“富国强兵”。加上20世纪60年代所兴起的世界性全面反传统浪潮,的发生和激化就变得不难理解了。当然,在所有的背景中,不能不考虑到作为发动者的的个性特征、当时的政治运作方式等等。 的真正问题可以再进一步抽象为这样一个说法:在传统观念已经无法维系生命的存在时,人的自我持存何以可能。为了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历代仁人志士殚精竭虑上下求索,最终逐渐地否定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我肯定性折中方案,否定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张,否定了英美模式,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人连最后一个学习的榜样都失去了,这个时候,中国的出路就变得非常地让人困惑和踌躇了。从时候发展的历程来看,这段经验的空白处离后来邓小平所提出的“不打苏联牌”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很遥远,要想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就摸索出并预见到中国的道路,为自己做出恰当定位,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邓小平理论的诞生的确是惨重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更加平实可行的中国道路,想想这段殊不平凡历程,真可谓来之不易。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这种屈辱的感受一直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中,如何消除这种极不愉快的历史记忆就成了人们蒙昧以求的现实目标,甚至可以极端地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中的各种不可思议的荒唐和令人发指的暴行,就是这种屈辱记忆的邪恶发泄,也是中国现代性极端诉求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就已经得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不能解决日益具有全球色彩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科学技术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领域中,几乎没有科学技术的一席之地,而那种东西恰巧能够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侵略与反抗的暴力工具。在强调圣人教化的儒家治国方略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实属基本教导,看不起诉诸力量的“暴汉”行径,也因此拒斥作为科学技术的“奇技淫巧”,那些东西只能让人本末倒置、误入歧途。中国人因此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放弃了自己一向赖以立身行世的价值标准,但事实上并没有就此获得成功,也并没有通过采取英美那些假道日本而来的观念而获得多少好处,相反还进一步遭到了日本和美国不同方式的重复侵略,加深了那种民族屈辱感,因此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情感上,中国人显然都不能全盘接受侵略者的价值观,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在任何时候都是极其强烈的。 而这种民族自尊心还体现在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撤走资金、技术和专家,对于中国的打击来说,实在不亚于晚清的割地赔款。同样地,中苏关系的破裂也是一种根本价值观的倒塌,至少是苏联版本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再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绝对的指导作用,这虽然对中国来说(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道路来说),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但当时却让刚刚找到明确奋斗方向的中国人一下子又陷入极度困惑、迷惘和思想混乱中,而的混乱无疑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混乱状况的外化。民族自尊心再度受挫,终于激发了万丈的豪情、奋发图强的决心以及万事不求人的狠劲,决不效仿任何模式而将凭自己的力量再创“中国”的辉煌(其实包括苏联在内的整个共产主义世界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即在资本主义模式之外,独立建设一套完全不同的体系,而用不着在任何方面向帝国主义学习或乞求),其间中国的“天朝型模的世界观”(殷海光语)再度成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被压抑至深的民族自尊心以一种非常可怕的势头来了一次总暴发。 由于历史屈辱和中苏交恶,传统观念和共产主义信仰不再是可靠的价值规范,相反,在日渐加强的民族自尊心中倒是已经异化成一种严酷的伤害——这似乎足以解释为什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和践踏,而此时的中国人已经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所制造的巨大辉煌中已暂时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有能力也有经验和信心进行新的伟大的革命,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来临了。政权的统一、内忧外患的淡化和经济的稳定,为全面的反帝反封建以及背后的民族屈辱心理的集中发泄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供了人们进行伟大试验所必须的一些条件,这种历史使命的伟大使得中国人一时之间不知所措,也就难免不过度兴奋,导致悲剧。在这种情况下,仅把“”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错误,显然太高估个人的力量,而忽视了历史的事实,尤其是中国人的屈辱与自尊的积累。从后殖民理论看来,“”可以算作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长期殖民的反动,因此也可以说是殖民主义的反响。 总之,“现代”的方针就是反传统,西方也是经过了这样的历程,只不过在中国的现代化反传统任务还夹杂着许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因而显得更加怪异。从总体上看,是中国人的天朝观念在经历了艰难的考验之后终于产生了极度可怕的后果,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方略产生了严重的偏差,的“文化”内涵绝非子虚乌有——虽然这种最表面化最直接的含意已经被严重受伤的意识所遮盖,人们认为(独立的)现代化“只有在那古文明的捍卫者——古老的中华帝国——成为废墟之上才能实现;只有经由社会革命,在同时也是达到孔老夫子系统的文化革命中,才能真正展开。”[4]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所以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的特色:“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又兼有民族主义气质”。他还通过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分析,认同了早在50年代一位老牌中国观察家(《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惊人预言:“到21世纪,除了中国以外,世界将再无共产党国家;而共产主义,也将在中国成为民族性的意识思维。他的意思既在于此。因为对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场革命,主要也是一场‘复旧’:回归和平秩序与福利安康,重返袭自唐代制度,恢复伟大帝国与文明的旧观。”[5]此即刘小枫先生在“”研究中所得出的“成圣人论”观念。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彻底改观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在所有背景中,列强的存在以及由此所实际造成民族屈辱和自尊心就成了最隐秘的动机结构,而不择手段实现富国强兵就成了几乎全民的唯一目标,“由于革命急躁情绪、由于催促和加速历史进程的意愿而引起的幻想”(戈尔巴乔夫语)成为了现实革命的指导思想。总而言之,的背景不仅仅是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事件,它的发生是以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为背景的,它的起源除了政治原因以外,文化的(尤其是民族心理的)原因也不可不察,甚至更为关键。之所以发生在60年代,并非没有可以深入思考的地方,它的背景还可以扩展到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尤其整个世界也同样面临着歧路彷徨的困境,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之类的激进反传统思潮在这段时间产生并风行全球,与中国的并非毫无气质和声息上的共鸣。我在此文中的研究正是要将放到整个世界文明进程中来考察,也就是把它放到现代性背景中去,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案例,理解中国问题(如果存在的话)和现代性问题的意义和局限。 三、的目的 如果把放到整个世界性现代化潮流中去审视——即便表面上“”正游离于世界性的现代化范围之外,那么“”也必然是现代性的一种独特的探索。毕竟,现代性的道路并非只有西方的模式,虽然人们在理论探讨中基本上已经完全认同了这一点,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当作了所有研究的前提(其实西化思想在很多方面依然是明显的),正如刘小枫先生所指出的,作为“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集中而且极端的表达”,是一场现代化的运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现代性方案之一,‘’是这一建设方案的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因此,‘’是一个现代化事件。显然,不能把英美自由资本主义视为现代化的唯一样式。”[6]。从结果来看,“”当然应该全盘否定,但是从其初衷和更深的历史意义来看,我们无法否认它的现代性实质,因此更不能否定是中国人探索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和艰苦努力。其间虽包含许多邪恶和丑陋的因素,但把它看作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某种特殊的努力,我想决不会与现在任何流行的观点相左。这里,我绝对无意美化“”,恰恰相反,我是想通过更深的研究来告别这个恶梦般的年代,也只有实在的收获,才会让我们真正地告别历史的不可捉摸的命运,而任何简单草率的结论无疑都对不起中国人在这段期间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并不赞赏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詹明信(F.Jameson)对“”的美化,他除了在后现代研究中有些走火入魔的价值判断——即“毛情结”——外,更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亲历过“”,不知道那种为他所激赏的“真正的群众民主”和“普遍解放时刻”[7]给人民带来的恐怖和灾难,这种灾难的影响至今宛在,并在一些最为敏感的领域阻碍着中国的前进,邓小平就总结到“的后果极其严重,直到现在还发生影响。”[8] 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直接牵涉到评价标准问题,也牵涉到我们现在处境的定位问题,因此十分关键。但凡俗的观念总是把一些外在的东西和暂时性的事件当做了根本,对“”的目的更多地受情绪和伤痕的左右,至今很难说有恰当的解释,当然,要让人忍痛揭开旧伤并进行深度解剖去检视病因,的确困度很大,但终归是必须的,是实实在在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般痛定思痛的亲历者虽有切身的感受,但往往把“”的目的划归为权力的争夺,或曰权力的再分配,其中包括权力的极端化,比如个人崇拜。但情况也许并不完全如此,每一种理解都有它的局限,本文亦不例外,而亲历者也有亲历者的认识局限,有如培根所谓“洞穴假相”。不可否认,与权力的角逐有一定关联,尤其是当它白热化以后,很多人就是为了成为权力的暴发户而利用了群众运动,但从根本上说,文 化大革命并不首先与权力相关,甚至干脆就没有多大关系。就像“庐山会议”批判,与之死没有多大关系一样,民间却以小肚鸡肠揣测领袖风范,完全不明白从反左到反右之转变的信念危机和威信危机的严重性。正如上文所述,其实也是信念危机和威信危机下的怪胎。《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也谈到了“”后期邓小平系统纠正的行为之所以被弄成“右倾翻案风”,是因为“不能容忍”,国家再度陷入混乱,与“”之发动,原因相同。当然,这种威信危机来源于自己,他的革命理想和刘少奇、邓小平的观念之间有巨大差别,加上当时权力配置上的“一线”和“二线”划分,使得只好求助于军队(这与他一贯的“枪杆子”理论和实际存在的军人政府体制有关)和、(对这些人的品格是非常清楚的),并采取了通过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极端策略。国内资深的“”研究专家、原国防大学教员王年一在他那本颇有影响力的著作《大动乱的年代》(已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所引用)中正确地指出:“发动‘’的目的不是从政治上搞掉刘少奇。……搞掉中央第一线不过是全面开展‘’的一个步骤。”[9]仅仅在这个意义上,与权力稍有牵扯,或者在福柯(M.Faucoult)所说的“权力”意义上有些关系。李泽厚认为:“把简单归结为少数野心家的阴谋或上层最高领导的争权,是肤浅而不符合实际的。”[10]他对“”之于权力的关系的见解应该是很有深度的,所以才为如此多的著作所引用。《决议》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看来,这个复杂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仅仅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就不能使全党得到深刻的教训,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步骤。” 从逻辑上说,既然已经退居二线,并且已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那么流俗理论以权力论衡的眼光来分析“”,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对“革命”的理解所产生的巨大分歧,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对抗,自己写的大字报名为“炮打司令部”就是明证。因此“”的起因是一线领导的富国政策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而这是以(军事)共产主义的平均主义为奋斗理想的革命初衷不合,所以才发动了。至于后来发生的全面的“夺权”,已经离“”的真正目的非常的遥远,与的最初设计也大为不同(虽然自己没有意识到,甚至从根本上他对自己的设计也是不太清楚的),“”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局势并越来越偏离主流而越滑越远,也非他所能预料。“”就算表面与权力有关,但更多的是理想冲突。简单地说,“”就是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把中国的命运交付给想当然的浪漫感怀的一种历史性误会。 “”的目的无疑是为中国寻找一条既不同于中国过去、也不同于苏联模式、更与美帝国主义丝毫不同的现代化诉求。 的首要目标和采取的相应的方式就是群众运动,唤醒群众、教育群众,这是在军事革命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对人民(当然主要是他情有独钟的农民)有深厚的朴素的感情,他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除了实现个人的理想以外,就是要拯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这些父老乡亲们。延续了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李泽厚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和眼光总结了发动“”的原因,他说:“就这场‘革命’的发动者、领导者来说,情况也极为复杂。既有追求新人新世界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又有重新分配权力的政治斗争的一面;既有憎恶和粉碎官僚机器……的一面,又有怀疑‘大权旁落’有人‘篡权’的一面;既有追求永葆革命热情、奋斗精神(即所谓‘反修防修’)的一面,又有渴望做‘君师合一’的世界革命的导师和领袖的一面。既有‘天理’又有‘人欲’;二者是混在一起的。”[11]在李泽厚面面俱到的分析中,关于“新人理想”的认识是最耐人寻味的。的“”目标,最先就是要全面地改造人民的精神面貌,造就一代新人。在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中,对“新”的追求总是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 在那份后来成为“”奠基性文件的《五七指示》中想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学校,而学校的目的当然是要教育人——“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而且是所有人(即工农兵学商)都参加的学校,因此“”的“新人”理想是“主题先行”的。后来在“”全面发动标志的《五·一六通知》中,在主要强调反对资产阶级和官僚制度以外,也注重上层建筑中尤其是文化领域的专政,他在《通知》中亲笔写下了这样的话:“高举无产阶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12]一般认为,文化上的革命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政治上的清洗也是为了思想意识方面的纯洁,也是为了文化上的需要。“”的这种树立新人的理想在1966年8月1日《人民日报》经审定过的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思想的大学校》中得到了详尽的阐释,它说:“同志提出的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就是我们的纲领。按照同志所说的去做,就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人民的无产阶级意识,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按照同志所说的去做,就可以促进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按照同志所的去做,就可以实现全民皆兵,……按照同志说的去做,我国7亿人民就都会成为旧世界的批判者,新世界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样,全国就都是思想的大学校,都是共产主义的大学校。”的出发点是缩小三大差别、纯化革命队伍、教育人民群众,只不过“当时设想的,与后来实际进行的‘’有很大的不同”(王年一语),而在“”中铺天盖地的“学校”一词虽然其隐喻性质大于实际内涵,但开启民智的初衷却依然是显明的。对主体自我的确立也是为了建设新世界,因此其最终目的便在于中国的出路或者说中国的新生。要“新生”,就先要“破”,但在如何定位“破”的问题上,历史的误会显然由此加深了。在《五·一六通知》中这样写到:“经常说,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革命。破,就是要讲道理,讲道理就是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的这段话成了后来世人皆知的语录,其中“讲道理”很有研究价值,讲什么“道理”?这就是“”的定位和目的问题。而其中关于“破”、“立”的辩证法也大可玩味,实际上自己都不太清楚“破”什么和“立”什么,而“破”的真正的目的也尚付阙如。在他所解释的道理中,他显然把手段,即“破”,当做了目的,而把“立”反而放在了次要地位,说明当时对形式的判断和中国的人物的认识是十分模糊,虽然“”中处 处显示出明确的革命目标,但那恰恰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遮掩了人们对历史境遇的困惑,以及在自我理解的脆弱和历史进程总体把握上的无能。这并不是对当时的批评,只是客观的陈述,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的确还相当缺乏可资利用的经验资源。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情况下,“”的目的才显得既信誓旦旦,又不知所云,而总体上,“”的“新民”理想以及更深远的“新世”理想,无疑是中国现代化探索历程中的令人心酸的尝试。 一言之,的目的就是“乾坤大挪移”,它所表现的正是百年忧患的因循孽报和“还看今朝”的风流豪气。 四、的现代性实质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普通大众的社会地位从来没有达到1949年以后的高度,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翻身做主人,这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和国家体制的现代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客观比较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短短的十多年内,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生活水准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离开传统的长达数千年的意识形态统治的社会模式,即国家的运作是靠一些经典教导和思辨观念,民族的凝聚取决于价值的认同,缺乏条理化的措施和确实可行的制度性保障。根据韦伯现代性理论,现代国家成型的标志就是从以抽象理念(如圣人言论、宗教律法、道德信念等)和人格魅力治国,转换到以世俗理性治国和以法治国,社会结构也从精英社会转向市民社会(civilsociety),民众(或市民)的觉醒和参与以及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诞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参数。刘小枫先生指出:“就现代化理论在描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移动时提出的分析性指标来看,‘’本身以及它赖以发生的政治-社会结构,均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具有相当现代化程度并已形成自己独特样式的现代型民族国家:在广大阶层参与社会的中心领域和政治秩序方面,在新的精英形成及其政治作用方面,在大众政治诉求的表达形式方面,在工业化成就和积累方面,在现代科层系统的建构方面,在社会分化的现代样态(即中断传统的等级秩序,以普遍主义和成就为新的身份资格)方面,在福利政策的设置方面,均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水平。”[13]仅仅在社会结构中,绝大多数人不再被排斥在权力圈子以外,而全民的参政乃是过去封建社会所不敢想象的,因此“”时期的社会结构是完全符合现代性标准的。 在“”前所有的现代化成就中,最能符合现代性实质的当数意识形态社会模式的终结和民众的普遍启蒙。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是以极端的意识形态方式来达到意识形态的自毁的目的。客观效果方面,人民在极端意识形态的漩涡中挣扎出来后,能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意识形态统治模式和集权统治模式的巨大弊端,从而逐渐向法治国和大众参与的民主治国方略。当然这一切并非自觉的和令人愉快的。其实就算人们所说的那样,“”把人教坏了,导致了中国伦理资源的亏空[14],但这也无疑也承认了“”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作用,或者说启蒙作用,只不过这种启蒙因其恶劣的形式和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恶性启蒙”。正如卢卡奇、霍克海默等人把德国非理性主义、反犹太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看作是启蒙的直接后果[15],既然“这场看来似乎是失去理性的疯狂的‘革命运动’,却并非完全是非理性的产物”(李泽厚语),我们是否也可以把“”看作被人们奉为神明的理性的一种恶化呢? 虽然“”的意义离真正的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还很遥远,但比起数十年前人们几近死水一般的社会生活样态,“”在这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显著的,只不过它给我们的教训远远大于经验。而这种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就是启蒙的首要目的和现代性的基本内容。作为现代性思想开端的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口号,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到来,由于理性无非是人间世的精神新贵,因此理性的崛起的背后是主体的凸现,而任何对理性的颂扬无非都是人的一种怡然自得。与一般教科书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在笛卡尔的口号中,并非“思”最关键,而“我”的隐讳出场才最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兴味。笛卡尔在“思”的船上所偷渡的是“我”,“思”只是外在包装,而“我”才是新世界的真正的宝贝,是现代性建构的主要原料,但流行的观点大多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培根的“拷问自然”和笛卡尔的开创性思想是处于同一个理论平台上,而后来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把笛卡尔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躲躲闪闪的真知灼见大大方方地推向了极至。当然更深的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不过那已是后话。邓小平在1981年3月18日同《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的谈话中就“”问题指出“它使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16]这在现代性理论看来,“极端个人主义”恰恰是现代性的一个主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力图告别被人们视为当然的现代性。 绝对主体的确立意味着现代性从神主宰的世界中脱胎而出,一旦主体成就了自我,对神圣的解构和颠覆以及对世界的世俗化与“祛魅”(disenchantment)就变成了彻底的“造反”运动。这与其说是现代性的“成就”,不如说是现代性的“宿命”,这种宿命体现在每一种新思想的产生都必然会以不加分别地牺牲旧观念,同时出现深刻的洞察和幼稚的幻想,既饱含创造性,也无疑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作为现代性大戏第一幕的文艺复兴就具有这种新旧交替的外在特征,黑格尔以他深厚的历史意识和知识功底对此现代性的这种坎坷曲折特点作了精妙的总结,他说:“有一大群极度不安宁的人物出现,在他们身上,那种对认识、知识和科学的渴望是以一种汹涌沸腾极为暴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们感觉到自己被一种冲动所支配,要去凭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发掘出真理;——他们是些爆发性的人物,带着不安定和狂放的性格,怀着热切的心情,而这是不能获致那种知识的宁静的。因此在他们身上可以发现伟大的创造性,可是内容却是极为混杂和不均衡的。这个时期有一大群人物,他们由于精神和性格的力量而成为巨人,但在他们身上却存在着精神和性格的极度混乱。……在他们身上,那种主观的精神能力是应当加以珍视的,他们那种令人惊佩的对于真正有价值的伟大事物的见识,也是不应当抹煞的。”[17]黑格尔对典型过渡时期的精辟总结,是他的深厚哲学史功底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以他所说这些特征来比照中国的“”,必然中肯中綮。 现代性的动荡特征几乎完整地再现于“”的方方面面。这种动荡便来源于对任何确定性的怀疑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上的虚无,而这种怀疑便直接来自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根本性危机,怀疑便成了现代性自身所内含的颠覆机制。所以伽达默尔认为20世纪最神秘、最为强大的基础就是它对一切独断论、包括科学的独断论所持的怀疑主义。这种内在的怀疑原是一种健康的机制,它作为时代的基础同时也就是社会转型的基础,它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接引者,是一种邻近本体境域的“精神接生术”(苏格拉底语)。因此笼统地说,普遍的怀疑具有方法上的先验合理性,因此“怀疑,即现代批判理性的普遍性的特征,充斥在日常生活和哲学意识当中,并形成当代社会世界的一种一般的存在性维度。”[18]难怪胡塞尔发现,现代人正处于一种在怀疑论的洪流中沉沦下并因而失去我们自己的真理的危险之中,最终使这种“危险”变成了现实。的“破四旧”、“反帝反修”等,就是这样一种彻底的怀疑,的“破”的观念就是现代性虚无主义的最集中的表现。邓小平指出:“在去世前一两年讲过,有两个错误,一个是‘打倒一切’,一个是‘全面内战’。”[19]自己后来认识到了全面破坏的后果,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似乎是新思潮的通病,正好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就有同样的毛病,他们的鼻祖尼采就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而且在身上体现出的唯意志论思想(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其实也是启蒙理性的必然产物,西方思想从康德发展到叔本华、尼采,就是明证。至于“”中“扫除一切牛鬼蛇神”之类的奋斗目标,更是韦伯所谓的现代性的“祛魅”――它的本意就是祛除鬼魅――的最直观的表达。韦伯如果活到80年代,他必定会把“”“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当作他的现代性思想的绝佳注脚,还有什么能比自己的理论找到现实的回响更令人愉快的呢?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体现了现代性启蒙的特征。在方法上,“”是想通过彻底的“破”把整个世界变成纯之又纯 的人间天堂,因此就把历史、传统和他者的观念变成一堆瓦砾。这种“打倒一切”的方法其实就是启蒙运动的方法,即tabularasa(白板)的方法。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妄自尊大的现代性启蒙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确走得太远了,也就必然产生了极端的态度。高昂的激情变成了野性的冲动,试图解构一切而从头开始便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红火也最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此,启蒙运动的弱点很快随着自身的优点而产生了。和往常一样,启蒙运动从人或万物普遍的永恒性质中吸取它批判现存制度和提出改革现有制度的准则;因此它看不见历史现实的合法性和生命力,并且它相信,在现存制度表现出违反理性的地方就有必要将现存制度变成一块tabularasa(白板),以便根据哲学原则建立完整的社会。”[20]可以说,关于tabularasa的观念是启蒙运动的形而上学幻想中后果最为严重(甚或惨重)的方面,正是它铺平了法国大革命之后与历史实际破裂的道路,而神圣的启蒙演变成血腥的暴力和无边无际的痛苦,盖源出于此。更为深远的效应可能会延伸到19世纪末传统的幻灭和20世纪的灾难性空想,那种在毁灭性的意义上先把传统变成一块tabularasa(白板)的先锋行为,在20世纪的尝试中只有血的教训和荒凉的虚无感、幻灭感。在20世纪人类所经受的考验中,我们愈发能明白一个以超出我们承受能力的灾难所换来的简单道理:从幻想到幻灭,原来只有一步之遥,其演变之自然就好比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而“”的“打倒一切”就是现代启蒙观念中的tabularasa的同义词,后来在《决议》中我们认识到“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至于“”本来是要破除(反动)权威,消灭封建思想,但最后却导致了个人崇拜这种被批判东西的恶性繁殖,一直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一般理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家都知道个人崇拜是封建的遗毒,但这些遗毒为什么会在“”这场以“全面消毒”为己任的运动中大行其道,却往往不甚了了。其实就在这个被人忽略的关键问题中恰好就体现了“”的现代性实质。霍克海默过激的启蒙批判充分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启蒙运动所摧毁的神话却已成为启蒙运动自身的产物。由于启蒙运动的自立自主实际上是一种理性的强权统治,理性是靠一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膜拜仪式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因此理性又变成了新的神话和新的蒙昧。启蒙自身成了新的文化咒语,或者说是后神学时代的泛神论巫术。启蒙成为新的权威,导致新的神话。启蒙一步步深入地卷入神话学中,从方法上说,霍克海默认为,在于“启蒙为了粉碎神话,吸取了神话中的一切东西,甚至把自己当作审判者陷入了神话的魔掌。启蒙总是希望从命运和报应的历程中抽身出来,但它却总是在这一历程中实现着这种报应。”[20]看来在神话与启蒙、解构与被解构之间,存在着无法逃避的宿命:一种报应,或者扬弃,以及历史无情的翻转。霍克海默的理论还很粗糙,还有很强的伤痕意识和情绪性体验,但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个人崇拜”这种欲被解构的神话最终成了新的神话,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传统成圣人论的“神化”作用,以及政治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出现严重的失常,等等,这也是第二、第三代领导人正着力解决并已大有成效的问题。 表现出了极强的浪漫主义特征(这与其发动者的诗人身份不无关系),如通过阶级斗争解决一切问题,以文化的方式解决政治、经济的问题,在极短时间内赶超英美的目标,“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唯美向往,等等。加上以诉诸感性的解放以达到颠覆传统(理性)的目的,也无非是现代性异化的结果,即所谓审美现代性的产物。美学、文学在20世纪成为学科主流,与现代性的旨趣变换是同步的。从“”的浪漫主义的精神风貌来看,它具有极其典型的现代性内涵,只不过它是现代性的另一个维度即审美现代性的产物。 从审美现代性的逻辑来看,对个体和个性的解放,主要是对人的精神的解放,是其实现社会功用的必要中介。但是,这同样潜伏了以精神变革代替制度和器物层面的全面变革的思想因子。无疑,如下文所示,这当然是一种浪漫情怀的表达。但正是这种对精神力量的片面强调,使个体权力意志被置于最高的位置上。审美的和谐世界,事实上因为这种个人意志的极度膨胀而成为一个幻影。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其后中国在中所发生的精神万能的悲剧,都明显地展示了极端审美主义的危害,尤其是政治审美化的可怕结果,因为这种浪漫主义的诉求与其说是一种精神追求,不如更正确地说是把精神的目标建立在了易逝的个体感性之上。简单地说,单纯地强调理性固然毛病多多,那么片面地强调感性,其毛病也必然所在多有。 政治审美化所导致的乌托邦冲动为自身的现代性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最终达到了一个生命的周期,为自我的扬弃准备了各种混杂的因子,终于在“后”现代的眼光中化成了历史的云烟,并以此昭示了世人:现代性的游戏是轻易玩不得的。历史在付出代价后,应该要有所收获。 结束语 对于的研究,我们不仅是要进行简单的历史追溯,而是要寻求时代精神的一般法则,从而为极不确定的明天带来一些至少在心理安慰上是必需的思想参照。正如马克思在他名垂青史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22]在我们看来,这一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就是它所带给我们的有关现代性的整体图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中所能清晰地感受到的历史规律、历史教训。 当今学术界有不少人反对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反对本质性的思想方式,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它将导致信仰的无政府主义和。这种文化上的自我否定并不意味着一种发展,相反它只是“造反有理”在文化上的反映,也是“文化革命”全盘否定历史的遗毒。为此,我们要重申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历史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也是自由意识的进展。我们之所以要重申历史主义,就因为历史不是单纯事件的集合,而是人类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就是要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结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23]这就是历史主义的思想潜力之所在。通过对的现代性分析,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才有恰当的定位,才更加能够明白我们已经干了些什么、正在干着些什么以及还需要干些什么,大套点说,就是意识到我们的历史境遇和神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的积极意义就是使我们更加清楚“现代”就是意味着什么,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许多可贵结论才不会显得如此沧桑。“邓小平理论”其实就是那种“发射和回声”,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的勇敢的认识才是从现代性之梦醒来后的现实定位,尤其是关于历史使命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艰巨任务的论述是对政治审美化的(即对所谓审美现代性的)一种伟大超越,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4]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的研究既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能“掉以轻心”的事,更是我们建设初级阶段需要告别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与作为现代性开端事件的法国大革命极其相似,在理论上深入比较便会得出关于“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般风采,也会有更为深刻的发现。仅仅从外在的气质上,我们就能在两者的比较中有所触动。比如托克维尔在19世纪中叶时对法国大革命的惊奇感受就是,“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它总是比人们预料的更坏或更好,时而在人类的一般水准之下,时而又大大超过一般水准;这个民族的主要本性经久不变,以至在两三千年前人们为它勾划的肖像中,就可辨出它现在的模样;同时,它的日常思想和好恶又是那样多变,以至最后变成连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样子,而且,对它刚刚做过的事情,它常常像陌生人一样吃惊。”[25]之所以在很多方面是封建社会的“遗毒”,如《决议》所言,“”是某些旧观念的回光返照。同法国大革命一样,中国的是中国现代性的灾难性的门槛,是中国人对现代性艰苦追求过程中的蹒跚步履。而现代性原本就带有很强的方法上的试验色彩和措施上的应急特征,由 此观之,经现代性而建立起来的“新”价值标准,哪怕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总体上也是靠不住的,同时我们似乎也不能把现代性中那些为使自己成为合法性而挥舞的旗帜(如“”中的各种旗号)当作指示未来方向的路标。对于其结果昭然若揭的“”来说,我们当然不会再陷进那种短视和迷狂,但对于更加隐秘的现代性的弊端,我们却不易发现,但总之对于现代性这种暂时性的过渡思潮,我们实在不能把它太当真了。正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的一个特色就是道德沦丧。”[26]麦金泰尔(A.MacIntyre)的名著《德性之后》(AfterVirtue)阐明了现代性导致道德败坏的根源。在他的“AfterVirtue”观念中,他认为由于放弃了旧的道德观念之后,人们赖以维系生命的价值体系就很快崩溃了,而新的思想观念又还没有产生,因此社会生活的混乱本身以及以某种决然的确定性伪装起来的混乱就难以避免了,所以他认为“现代道德理论中的问题显然是启蒙运动的失败造成的。”[27]的确,启蒙的建设是以(暂时)牺牲某些永恒价值为代价的,只不过在这种暂时牺牲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对终极价值的寻求和依赖又将成为文化的主流,毕竟在“德性之后”(aftervirtue)的日子里,我们仍然需要去“追寻德性”(aftervirtue),在阶段性破坏或“解构”(decotruction)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些重建(recotruction)工作。 由于决定论曾经给历史带来了非常荒唐的境况,人们总是把它同那些灾难纠缠起来,甚至等同起来,结果害怕这种并不具有价值预设的方法,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其实从决定论的角度来看,并把放到整个现代性的广阔背景中去考察,我们便会得出之所以要发生的必然性,从事后的结果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能够找到目标和方向(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期间的不确定与混乱,即1966-1976年的探索,是具有绝对的因果联系和事实关联的。邓小平一再反思“”,并把它看作是“一段历史”,当是富有深意的。“”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历史的眼光,因此对“”也必须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如果说以为样板的现代性具有什么明确的意义的话,那就是对历史的背叛会导致悲剧的重演。时下理论界主张“忘记历史是为了前进”,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根本忘记了历史,那还怎么样前进法?我看这种观点会纵容和鼓励现代性tabularasa的主张,甚至就是这种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历史性回响和翻版,对此我们的确有些害怕,尤其对那种洋溢在现代性观念中的“天不怕地不怕”豪情非常恐惧。的现代性启示使我们想起了孔子关于“君子三畏”的教导。 自古及今,世俗化的理性启蒙不断壮大,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顽强破土而出,夺取了胜利,构成了新时代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启蒙对信仰的颠倒好像是在以感性现实的低级思想玷污着信仰的精神性的意识,好像是在以理智的;自身意志的和实践的虚骄破坏着信仰因谦卑而取得的宁静的和安全的心情。但事实上远非如此。这就是劫后余生的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极对想当然的价值进行深入的反思,对启蒙、理性本身进行深入的考察,也就是要“启‘启蒙’之蒙”,以及理性地批判“理性”,本来理性和启蒙最根本的含义就是“批判”。 的“主义崇拜”和“个人崇拜”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理性崇拜,正如现代性理论所揭示的,对理性的崇拜是建立在对感性、本能、无意识的批判与抵毁基础上的,这样就人为地划分了本质与现象、光明与黑暗的两重领域,而最终使得这种崇拜成了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并使得感性全面泛滥,各种审美的(即感性的)主张因此有了理论的支撑,变得神圣而崇高起来,最后由于“超感性的约束性的力量”的不再场(海德格尔语),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可以说,正是这种崇拜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激起了形而上学的幻想,并在自我无限制的狂热中导致了政治的审美化,实施了将乌托邦现实化的灾难性计划。感性的崛起演化成了无制衡机制的骚动,人们完全臣服在“破坏”或“解构”的欲念中,迷狂于“野性的呼唤”。由于在理性的时代,知识王国极度缺乏感性的因素,而随着现代性的逐步推进,人们对感性的强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那种试图以文化的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浪漫主张,也最终会落空,文化主义是我们必需提防的“糖衣炮弹”,因为它很容易蛊惑人心,而最终危及国运。“文秘站有”版权所 理性的痼疾固然所在多有,但对理性的颠覆也同样毛病多多,甚有过之。胡塞尔从一个本源性的角度阐释了对理性颠覆造成的信仰失落的危害,在他看来,现代人对作为最高表现形式的形而上学的怀疑,对作为一代新人的指导者的普遍哲学的信仰的崩溃,实际上就意味着理性信仰的崩溃。而与这种对理性的信仰的崩溃相关联,对赋予世界以意义的“绝对”理性的信仰,对历史意义的信仰,对人的意义的信仰,对自由的信仰,即对为个别的和一般的人生存在赋予理性意义的人的能力的信仰,都统统失去了,深刻的精神危机由此而产生。颠覆理性的后果是严重的,它“掏空社会的意识形态权威所必须的象征资源”,“使超验领域变得空空如也”(伊格尔顿语)。对于理性的颠覆者,伊格尔顿尖刻地批评道:“解构主义用心的地方是滑脱,失败,两难性,凌乱,不足。它对成就、一致或控制深表怀疑,有点像左派总是同情落水狗的样子,而这类做法总是在它曾之仗义执言的那些东西获得权利时,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后结构主义不喜欢成功,这种立场使它得以洞察坚如磐石的文献文本或意识形态自我同一性的虚妄,也使它在面对非洲人国民大会时有些手忙脚乱。”[28]而颠覆最终是空洞的救世主义,是永远激动不已的对救世主的迎候。但这一切似乎都那样的具有讽刺意味和悲壮色彩,而原本是不必如此的。理性节节后退的结果是相当严重的,历史早已经千百遍地证实和启发过了。由现代性所开启并从根本上隶属于现代性的所谓“后现代性”,由于对基本信念的过度破坏,其理论道路已经几近山穷水尽了,人们最近在价值观上的回归浪潮就是有力的佐证,中国当今更加现实、平和与富有建设性的发展规划就是明证,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成功以及对问题的自觉意识都将保证我们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能够在新世纪的旅程中有所作为。
幼儿教师论文:浅析“十五”以来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师 角色定位 职前培养 专业化成长 队伍管理 【论文摘要】“十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选取2001年1月一2009年4月期间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随着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涌现了很多研究成果。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幼儿(学前)师资”“幼教师资”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进行2001年1月一2009年4月期间的文献检索,获得相关的研究论文911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82篇,论文827篇;分别以“幼儿(学前)教师”“幼儿(学前)师资”“幼教师资”为主题检索词,获得相关专著10部;在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十一五”立项课题中,相关课题达25个。这些成果和课题反映出我国学者研究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能力)结构、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及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结构的研究 (一)幼儿教师角色定位 幼儿教师的角色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反映出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的角色问题集中体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同时也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众对教师的期望水平。幼儿教师角色确立的主要依据是基于对作为学习者——儿童的理解。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幼儿教师除了担任保教工作者这一基本角色之外,主要还担任儿童的倾听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伙伴,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研究者和学习者等多重角色。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认为:幼儿教师应是幼儿权利实现的保障者,幼儿自由活动的观察者、幼儿内在秘密的研究者、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幼儿自我成长的指导者及家、园双向合作的联络者。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结合目前时代特点,我们的幼儿教师角色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教育活动的“独奏者”向“合奏者”“伴奏者”转换,由“权势权威”角色向师幼平等互动角色转换,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师不仅是施教者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工作者;教师应由儿童的统治者向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伙伴转换;教师应由实践者向既是实践者也是学习者转换;幼儿教师不是幼儿的“保姆”和一般意义上的游戏伙伴,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导者”或“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他们应该同时担任以下几种角色:生活中是妈妈,课堂上是老师,游戏中是朋友,学习中是榜样。并且在幼儿游戏、科学探索、绘画教育、英语教育等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幼儿教师角色要求不同。 从多元文化背景看,人们对幼儿教师角色有多元期望要求,学者们提出: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是幼儿对话的伙伴,是研究者和理论的构建者,是家园公共关系的调节者。从信息时代特点看,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作为教育者,幼儿教师应该是引导型、创造型、方法型和因材施教型教师;作为研究者,幼儿教师应该是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信息时代下的幼儿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全面把握信息时代教育具有的新特色的同时,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角色,做到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三位一体。 以上所谈的幼儿教师角色,是指他们的社会角色,幼儿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者,要求用社会对幼儿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自己。同时,幼儿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反映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世界。幼儿教师角色应该是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幼儿教师要承担与其角色相适应的行为模式,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个性,教育活动不是幼儿教师的角色表演,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是现代化幼儿教育的目标,如果教师自身都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完成幼儿教育这一艰巨的任务。 (二)幼儿教师素质(能力)结构 幼儿园教师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职业形象和综合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一般认为: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优秀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高度的事业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文化修养、较好的艺体教学及组织幼儿艺体活动的能力,通晓幼儿教育科学理论和各种课程的教学技能,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还要具备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的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幼儿教师不但要具有童心、爱心,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有较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保育能力。 由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其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指以人格为核心内容,经由先天和后天的合力作用所形成的,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并对其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她是幼儿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广泛兴趣和合理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五方面。 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是幼儿园方面,要规范管理,营造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氛围;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竞赛机制,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措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经验交流和观摩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注重培养中坚力量,发挥带头作用。二是教师自身方面,要多读书,不断吐故纳新;多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多反思,不断完善自己。要开展教育行动研究。要加强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自我教育;认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二、关于幼儿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研究 目前,幼儿师范学校等幼儿教师的岗前培训机构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课程、方式方法上仍存在不能适应新的需要、联系幼儿教育实际不够等问题,片面强调艺术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各科教学技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金庆玲在其《论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一文中指出:幼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实习基地建设的措施不到位,实习指导教师素质不高,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效果差,缺乏客观的标准化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幼教专业毕业生教育理念不先进,专业思想不巩固,技能特长不过硬,教学实践不充分。因此,提出应改革学前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加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正逐步走向市场。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规模、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等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市场需求加以改革。吴荔红在其《对新时期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改革设想》一文中提出:要改革招生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允许专科院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允许本科院校对报考人员进行面试,保证生源的质量,要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科研人员以及其它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要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培养适应分科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各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改革重课堂轻实践教学的模式,采取“模拟课堂”和“实践操作”,增设“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课时,扩充“儿童发展”的内容,重视“课后阅读笔记”的检查等等,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有研究指出,幼儿教师培养要创新管理体系,打通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通道;要创新培养规格,既要有现实性,也要有前瞻性,既要有地域性,也要有国际性,既要有统一性,也要有层次性;要创新课程设计,构建合理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课程体系;要创新技能培训,赋予传统技能的新内涵,增添时展需要的新技能,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实施素质证书的新制度,制定技能免考的新方案,推出毕业生基本功汇报表演。 三、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通过职前师资培育、任教和在职进修等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专业结构、更新其专业素养的发展过程。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专门化的职业”,甚至还称其为“高级保姆”。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压力偏大,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明显。这类问题在民办园与农村幼儿园更加突出。民办园师资来源渠道狭窄,教师身份不明,基本权益没有保障,高素质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主体性不强,缺乏专业化意识;多数民办幼儿园对教师只重使用,不重视培养,缺乏促进专业发展的环境。 造成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不良的原因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察:从教师自身来看,幼儿教师有它自身的特殊性,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思维方式单一,知识更新慢;从社会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幼教管理的随意性,对幼教从业师资把关不严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幼儿园自身来看,幼儿园管理封闭,促进专业发展的活动少。 要走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首先,政府要重视幼儿教育,把幼儿教育作为政府的责任,真正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提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依法落实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有关待遇、平等对待民办幼儿园教师。对城乡非国家编制的幼儿教师实行民办教师制、定期聘任制,给予政府岗位津帖,实施社会化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等。第二,幼儿园要在教师招聘、团队精神养成、专业培训、薪酬管理等方面作出有效探索,改革课程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开展课题研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幼儿教师自身也要做出努力。要把自己的教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以此作为切入点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个人反思。还可以通过“博客”“课例研讨”以及新老教师“传帮带”等基于同伴互动的团队专业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关于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管理理论也逐渐渗透到幼儿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办好幼儿园,仅凭经验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科学管理。管理是一种对资源的投入或资源的利用,以取得最佳管理效果的活动。在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资源有时间、空间、财力、物力、人力、信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这种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的观点,对现代幼儿园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园所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用人、培养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工作。幼儿园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知人善任,确立现代人才观;充分信任,确立正确教师观;任人唯贤,确立先进管理观;多元评价,确立科学评价观,以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幼儿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努力进行园本师资的开发,聘用优秀的幼儿教师,开展多元化的园本师资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多样性的考评标准。 在幼儿园管理中,制度约束是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制度过多、过密、过细、过严,单纯依靠“制度压人”实施管理,就会把教职工统得过死,限制教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而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教职工发展的“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适度规范”管理模式,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渗透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精神,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每个教师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对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范幼儿园的用工行为,明确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幼儿园人性化管理必须树立“依靠人”的全新管理理念,“尊重人”的最高管理经营宗旨,明确“开发人的潜能”是主要的管理任务,“凝聚人的合力”是组织有效营运的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是管理的终极目标。幼儿园实施人性化管理主要应注意营造环境,挖掘潜力,合理激励,科学评价。 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十五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关注推动了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上问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下列问题也需要今后的研究者做出努力。 (一)关于政府、社区和家长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角色与措施的研究 关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主体有幼儿园、教师、政府、社区、家长,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幼儿园和教师在队伍建设中的角色与途径,其他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够。据所有可查成果,从政府角度谈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有一些,但都包含在其他内容的探讨中,独立成篇从政府角度展开讨论的很少,而关于社区、家长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 (二)关于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怎样处理好借鉴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这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启示和借鉴中推动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三)关于农村等落后地区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我国目前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所数都占到全部幼儿圆所数的80%左右,可以说,幼儿教师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然而这两类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成果极少。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随着办园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幼儿教育和民办园必然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它们对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又最容易出问题。因此,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应该加大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四)进一步拓展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学科视野 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在学科视野上以教育学占绝对优势,多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实证研究与质的研究较少,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研究,不能单从教育学、心理学这类教育学科中寻求解决方法与策略,还要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探究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解决实践问题。 (五)关于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的研究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及来源等方面的分布情况,这些方面的比例失调会制约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从目前研究来看,对这些问题缺乏关注,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论文摘要]入职教育是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任教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考验的过渡时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为初任教师提供有计划、有系统、适时而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成为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文章即对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3.把握新教师的心理是“开锁”的钥匙。入职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输入过程,而是新教师积极主动的养成过程。新教师行为的变化,必须有新教师心理自身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调控系统”的密切参与,由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教师的“学生—教师”角色变化规律;研究新教师形成技能、知识结构的规律;研究新教师不断变化的态度和需要;研究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办法等。顺应新教师心理的教育,才是入职教育质量的保证。 4.“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是成功的关键。新教师入职的第一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适应期。从一开始就对新教师进行入职教育,可以大大缩短其适应过程,从而奠定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必须把入职教育看成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环节,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教师队伍稳健地持续发展。 幼儿教师论文:浅论“学习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论文关键词:学习型 终身教育 幼儿教师成长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作为教育基础的幼儿教师,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对此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推动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与社会经济领域前进相伴的是教育观念的巨大变革和更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时代的发展呼唤“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以及“学习型”个人的产生。其中,“学习型”个人的形成与发展,对整个“学习型”社会的前进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学习型”教师的诞生,而作为教育基础之基础的学前教育领域,亦迫切渴求“学习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一、困境与挑战——走向“学习型”幼儿教师的必然 当前,知识经济正蓬勃发展,信息化技术设备、手段等日益先进、丰富,这些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步伐的同时,也对人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也肩负着意义更为深远的使命。而教育的中坚力量教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挑战之一:教育理解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中,人们崇尚以所谓理想化的模式去改造儿童,以达成预期的发展目标。西方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整个世界的教育趋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后现代话语与现代教育的交融中,人们不再倾力于形式单一的课程开发,课程领域开始为理解所占有。[1]在很大程度上,它给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带来了观念的冲击。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对传统僵化、呆板、一元教育思维的批判与解构中主张多元主义,强调不确定性,“以期更充分地揭示各种可能的意义。”[2]思维的转换给尚囿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幼儿教师造成了许多困惑与迷茫。由于习惯用确定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发展,习惯施行教材的既定方针。当一元为多元所取代,确定性为可能性所更替时,他们往往感觉无从下手。 挑战之二:角色定位的多元化 在学习型社会的创建过程里,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并在转变理念的探索中实现角色的重构。以往,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将知识传递给儿童,在进行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时完成上级安排,贯彻教材的主要精神。“教”将幼儿教师固定在一个单一的角色定位上,以致于造成了教师创造力的缺失,教学的形式化等诸方面问题,并严重影响着儿童经验能力的和谐发展。 与多元化教育理念相应,身处课程改革一线的幼儿教师应该拥有多重角色,并能根据实际情境,灵活地变换角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过程里,教师不应再处于权威的“领导”地位,其作用不在于传授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3]国外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挑战之三:能力素质的综合化 当今时代是教育理念百花竞放,教育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这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能技巧,能够胜任幼儿园教学的各项任务,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不仅要有处理教学过程里可能出现问题的各种技能,还要能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具备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反思和操作能力。不仅要有独当一面组织班级幼儿的能力,还要能在与园长、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相协作的良好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如此种种,都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冲突。现在,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接受的师范教育是重技能技巧,轻专业理论的训练,从而导致了教师专业理论基础的薄弱,知识能力结构的失衡。毫无疑问,当她们处于变革之期时,将深感所学难以致用,困难重重。而综合化则更是要求教师摆脱安于服从、习于“各自为政”、疏于家园合作的封闭状态,通过形式各异的实践促进自身能力的和谐成长。由失衡到均衡,由分散走向综合,需要历经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挑战如此之多,如此之大,幼儿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关键在学习。学会自我更新是时代、形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4]第多斯惠曾经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5]幼儿教师如能将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巨大动力,不断地进 行自我塑造和锻炼,加强自身修养,就会在教育实践中展现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蓬勃朝气和姿彩。 二、探索与反思——走向“学习型”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 1、克服教育惯性,树立积极的学习意识。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本体性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种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性。惯性形成于人们的实践中,并能通过实践的重复在人们的意识中促发一种指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实践意识”。[6]在长久相对封闭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中,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对安逸、稳定,缺乏变动与创新,幼儿教师缺乏危机意识。这铸成了他们的教育惯性并严重影响其参与改革的能动性。 在改革中,不同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教育惯性的影响下,有的教师抱着畏难心理,觉得自己不具备充分的能力,新任务做不来,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有的教师则出现自我认同的混乱,不知道究竟应该怎样重新给自己定位,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设想,身处混沌,因而也不知道到底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还有的教师则仍然遵循传统的职业习惯,上级指示,下面执行,将自身发展视为管理层的任务,依赖管理工作者的安排与领导,在上级安排的“保护伞”下延续教育惯性的轨道。所不同的是,上级安排比以往多了许多,而当这些游离于她们思想之外的发展“任务”占用他们许多时间时,他们就会感到厌倦不已。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基于教育惯性而产生学习惰性的表现。不论是在上述何种情况下的教师,从思想实质而言,对课程改革背景中自我的专业化成长都缺乏危机意识,在被动应答的状态下难以形成学习的内在需要与动机。无庸质疑,这样的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投入幼儿园新课程建设的兴趣和热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现今教师的职业压力并不只源于在园事务的增多,还源于精神上的压抑。而能动性的缺乏恰恰是教师精神压抑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克服教育惯性,教师首先要形成一定的危机感,意识到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和所面临挑战的复杂艰难性,变“我不得不去做”为“我想要去做”。《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告诫人们:“当个人预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情况时,他就会争取更好的行动。”[7]通过增强危机感,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以内在动力推动自己更好地进行实践探索。其次,教师还要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将个体价值的实现融入到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变“为别人而学”为“为自己而学”,使学习成为“自在”之状态。面对改革浪潮,一线工作者不应逃避与退缩,而要应难而上,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把学习作为提升自我以适应整个时代潮流必须之途径,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体验发挥人生价值的愉悦。感悟到这一点,相信教师的思想将发生很大的改观,因惯性而产生的“职业倦怠”也将转化为一种“职业幸福”。 2、利用各种可能的契机,形成多元的学习能力。一名新时期的学习型教师,不仅要有学习的主观意愿,更要能够学会学习,通过有效地学习实现自我成长。 学习型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针对目前专业理论素养相对薄弱的客观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理论学习,除仔细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巩固专业基础之外,还要积极地浏览最新的学术动态,了解教育前沿,与时俱进,以学习促发展,以发展带动更好地学习。在信息知识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缺乏学习的资源,而是缺乏发现资源的眼睛。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在各种地方找到学习资源,服务于自身。 学习型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合作交流获得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在论及“学会共同生活”时,报告指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8] 学习型教师也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成为实际的行动者。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与孩子打成一片,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营造出适宜的环境来支持孩子的发展。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空间。善于学习的教师,一定是能够不断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试图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师。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智慧。在实践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经验,将为教师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并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实践赋予教师学习的动力。善于学习的教师,应该从实践起步,结合理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最终回到实践中去。 3、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在循序渐进中前进。美国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论及学习型组织时,曾把其技能要求归结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团体学习(Team Learning);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9]这五项修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对学习型幼儿教师的自我修养不无启发意义。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团体学习离不开个体的自我超越以及心智模式的改善。而这两项恰恰构成了个体愿景达成的基础。个体是差异的存在。要实现个体愿景,首先就要深入地了解自我、剖析自我,通过适合自身的方式提升学习的品质与技巧,发展起综合化的能力素质结构。在多元化的能力素质结构中,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其中最为基础的是教师对基本知识的把握能力,包括了教师对教育的一般原理以及方法论的认知、理解和感悟能力。进一步的是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即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包括了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教学的技能技巧等。最为深层的是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从理论理解到实践操作再到研究与创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我们在某一层面出现问题时,完全可以返回到其基础层面上去思考,挖掘本质原因。这将对我们完善自我产生极大的帮助。有了能力分层,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也各不相同。明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个人规划。在分析自己的基础层能力,中层能力和上层能力分别处于什么水平以后,教师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朝着个人愿景的方向前进。 在个体发展中,学习与思考是综合化能力形成的关键。每位幼儿教师其实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学习与思考而不断获得发展的。作为新时期学习型的教师,不仅要有积极的思考意识,还要努力建构系统思考的能力,从宏观整体的视角把握教育活动以及自身发展的进程。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在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地发展轨道上,每位幼儿教师都将获得理想的成长。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关于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音乐课程 项目目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幼儿师范忧校的音乐教师,要适时改变观念,顺应学校发展,从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上入手制订出一套适合男性特征的音乐素质培养模式。 2002年5月,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并人牡丹江师范学校,2007年,月,牡丹江师范学校升格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9月为适应市场需求我校招收了第一个男生幼师班(往届招收的男生与女生同班上课),由此拉开了我省幼儿师范院校职业化背景下招收男生幼师班的序幕。随着近几年来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的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也成为幼教队伍中的“香悖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由于观念上对男女所从事职业的局限性,在幼儿园男女教师不成比例,更使得男幼儿缺乏男子汉气概,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点男孩子的感觉都没有。这些都让幼教工作者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校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招收男幼师班。学前职业化教育中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种,但它又有别于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型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素养,以及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弹唱、伴奏、艺术鉴赏能力等。因此,探讨男幼师班的音乐教学培养模式就尤为重要。 1.男生班教学师资占首位 现阶段我校音乐专任教师都是音乐学校毕业,也有一些兼职教师是来自其它音乐团体的。学校升专后,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业务素质,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按岗位、年龄、需要和本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培训,有条件的要到其他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进修,以达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针对男生班这个特殊群体,一些艺术课就要安排相应人员来上课,比如舞蹈课、声乐课,可以安排男舞蹈教师、男声乐教师专门上课,根据男性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程,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男性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优势。 2.针对男生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合理安排敬材 (1)文字型教材 一些理论课如乐理、和声,包括一些技能类教材文字表述部分都是不可忽视的。男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文字性的知识重视不够,这时教师就要使学生理解:理论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源泉,幼儿教师音乐理论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他音乐学科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在未来幼儿园工作中的音乐教学水平,因而一定要提高对理论的重视程度。 (2)目标式教材 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多个目标项目通过一段时间或一学期的学习来完成目标项目,最终达到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目的。 (3)见习实习 通过见习实习活动,男生能摆脱从事幼教事业的心理压力,并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男生班音乐课教学 (1)指导发现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男生好钻研的特征通过指导的方式对所授音乐教材进行组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书面或影像资料,学生在课前结合自己对音乐知识的个人理解进行预习,将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寻解。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既能缩短技能形成所需的时间,又易于学生深人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2)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认知规律和音乐技能形成的规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项目,使之成为便于学习的大的项目载体,并建立相应的评估反馈系统。如果达到预定的项目标准,即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项目标准,则考虑建立新的项目目标,并配以相应的矫正措施。 (3)评价学习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不服输的特征.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把音乐课程教材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并指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评价,其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追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 (4)“问题”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好学好问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五步程序,即“提出问题一确定问题一提出可能答案一分析各种答案一选择合理答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 (5)案例实践教学 在儿童剧创新编排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来分析、排演,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6)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一小组讨论一学习结果评价”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提倡“合作”学习。 当然,每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也必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所学情况来合理运用。 4.提高实践在男幼师班音乐课教学的地位 通过实践,教师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的方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 (1)课堂实践 将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也可提前进人教师角色体验,。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2)艺术实践 专门为男生设计一些具有男生特征的工作项目,并创造他们与女生班级的项目竞赛,提高他们自身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儿童剧或文艺演出,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从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协调配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 (3)社会实践 适时安排学生下乡支教,安排去幼儿园实习,体验教学的乐趣。并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寻求教师的解答和指导。 总之,幼儿师范男生班音乐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性别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要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开拓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立足优势形成特色—男幼儿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优势 挑战 特色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队伍迫切需要男性的介入来改变单一的性别结构,男幼儿教师以其性别优势在幼教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优势,但他们也面临社会传统观念、专业技能有所欠缺与人际交往中的性别压力等方面的困惑。基于对男幼儿教师优势与不足的分析,提出男幼儿教师应立足于自身专长,形成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发展教师个体专业自我以应对挑战等策略。 长期以来,充满爱心、耐心、细心的幼儿养护与教育工作主要由女性承担,近年来,男幼儿教师作为一股新鲜血液注人到学前教育工作者队伍,成为幼儿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幼儿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具有女幼儿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在客观上也面临诸多困难,男幼儿教师必须付出极大努力才能经受住挑战。 一、男幼儿教师的优势 1.从幼儿园发展的角度看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任何机构内异性比例达到20%以上,这一群体的工作效率才能正常发挥。多年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性别结构单一,除承担管理与后勤工作的极少数男性外,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多为女性。男性加人,改变了幼儿园单一的性别结构,为幼儿园注人了新的活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思维方式上,男性更擅长抽象思维,女性更擅长形象思维;在认知风格上,男性倾向场独立性,而女性倾向场依存性;另外,在空间关系、自信心、支配性以及机械能力等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男女教师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幼儿园行政组织管理和幼儿保育教育工作的成效。 2.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 ers )”(重要他人是指教师、家长、同伴等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对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男性机械能力较强,男幼儿教师体育教学在密度、速度、力度等方面表现出的“阳刚之气”是治疗日益凸显的儿童肥胖症的“一剂良药”。男性的观察能力、数学推理能力、空间关系均优于女性,男幼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开发儿童智力极为有益。操作活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桥梁,男性幼儿教师良好的操作能力将帮助幼儿更广泛深人地探索认识世界。男性能临危不惧,如果一个幼能以这样的方式得到教育,可以培养其冒险精神和好奇心。另外,男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具有促进作用。人的男性性度与女性性度不以性别而定,而是受环境与个体经验的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在家庭中,幼儿的男性特制主要通过模仿父亲获得,而父亲投人工作与陪伴子女的时间比例严重失衡,由于“父亲缺位”,“孩子缺少男性同伴而造成性别确认和行为方式认同发展障碍。”幼儿园中长期“清一色”的女教师队伍,对幼儿性别确认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也具有负面影响,而男幼儿教师身上的男性气质能够弥补家庭中“父亲缺位”与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的问题,对幼儿的性别角色定型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男幼儿教师面临的挑战 1.来自社会传统观念的挑战 “一般说来,决定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功能、职业的经济地位、职业的社会权利、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教师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虽然人们把幼儿教师看做一种职业,却未把幼儿教师看做一个“专门化的职业”,相当一部分人对男幼儿教师抱轻视的态度,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没出息”。传统观念认为男性应该担负支撑家庭的重任,而现实中,男幼儿教师不但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地位也很低,工资、住房甚至婚姻等问题都成为其必须面对的生活问题。 2.来自幼儿园工作与交往环境的挑战 姚雅馄通过网络访谈了解到,最让男教师感到头疼的是人际关系问题,而首当其冲的是“与女同事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幼儿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男幼儿教师在与同事交往相对封闭,这种封闭的交往状态不利于男幼儿教师形成集体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长期生活于女性环境中处于边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性别认同危机和心理障碍致使男幼儿教师产生性别压力”。另外,幼儿园要求教师对幼儿讲话要柔声细语,如果男幼儿教师不能“立场鲜明”,久而久之还有被女性同化的可能性。 3.来自幼儿保教工作的挑战 幼儿保教工作之所以备受女性青睐,原因之一是女性具有适应这一职业的一些特点。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主要通过表达性的口语与体语以及沟通性的认知语言来探索世界和表达自我。在心理学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现女子在言语方面优于男子。20世纪40年代,社群心理学家对男女定型作用的特征经过系统研究结果认为,女性较多话、圆滑、柔顺、易体会别人的感情、容忍暴怒,女性的这些特点使其更能适应需要爱心、耐心、细心的幼儿教育工作。从男女两性的差异来看,学前教育工作向男幼儿教师提出了挑战。另外,由于男幼儿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艺术技能的缺乏,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其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 三、男幼儿教师应对挑战的策略 1.终身学习,追求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以往许多人认为“学习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事情”,自朗格朗提出“终身学习”以来,这一观点发生了改变。国内学者叶澜等人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接受正式的教师教育泛前是“非关注”阶段;师范学习及实习时期,师范生思考对合格幼儿教师的要求,他们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一些经验,学习教育理论,训练教育技能技巧,这是“虚拟关注”阶段;新任男幼儿教师处于“生存关注”阶段,他们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胜任幼教工作的专业动机与专业态度;随着“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男幼儿教师的自信心将逐步增强,即由关注自我生存转而更多关注教育教学,转人“任务关注”阶段;最终他们将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我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追求自我发展,关注幼儿的发展。“男教师首先应该认同、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才能坚定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决心。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修养和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及能力结构(包括良好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等基本素养。所有这些素质不可能在职前一应具备,只有不断向书本、向社会、向同行甚至向幼儿学习,才能逐步提高。而且,作为一个现代的幼儿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前沿、尤其是学习学前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工作和学习。如果幼儿教师是人人可以担任的,那么,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将难以提高,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也相应地不会为社会所尊重。男幼儿教师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来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教师队伍不可替代的成员,受到应有的重视。这要求男幼儿教师不应把幼儿教育工作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当做一项事业,倾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感情,练就过硬的本领以增强胜任工作的信心。 2.发挥优势,培养特长 男幼儿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男性在运动方面具有优势,男幼儿教师可以开发既能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目标,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比如动作力度与强度较大的贻拳道、武术以及具有一定挑战性与冒险性的跳山羊、足球赛等。随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发展,英语逐渐成为工作与社会交往的一项重要技能,适应全民学外语需要,男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承担幼儿园的英语或双语教学。全球化与科学化,使得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日益广泛,适应全民用电脑的形势,男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学习计算机操作与现代教育技术,承担幼儿园计算机与网络的使用教学与维护工作。做研究型教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任务,男幼儿教师要做善于思考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新课题的“有心人”,通过科研将感性的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开拓专业视野。总之,男幼儿教师要争取发展个人特长,形成与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教学活动与科研特色。 3.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合理扮演角色 教育专家O.N.赛瑞切(Saracho )认为,教师在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儿童发展的诊断者,课程的设计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儿童学习的管理者,儿童的咨询者和建议者,决定的作出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师的角色更是被赋予新的内容,幼儿教师应明确自己身兼众任,关系着儿童一生的发展,男幼儿教师更应该主动地跟随时代的步伐,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根据工作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优良的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能、精熟的教学技术外,更重要的要需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教育功能的扩大、家长期望值的提高、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等因素导致教师心理压力增大,相当比例的教师心理健康指数下降,男幼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新生事物出现都会受到阻力,男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中的新生力量,必然要面临许多挑战。只要能端正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个人专业发展,立足独特优势,打造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男幼儿教师必将成为学前教育的生力军,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实现个人价值。 幼儿教师论文:浅谈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及其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个性心理;素质能力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男幼儿教师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学前教育,在新时期被定义为莫基教育,倍受世人的瞩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本身的不断改革,各个学科领域的不断创新,各种教育机构都在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幼儿园也不例外。近年来,男幼儿教师的出现打破了在幼儿教育领域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时之间褒贬不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幼儿教师的教育优势慢慢的显现出来,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有些举步为艰。 就我省的幼儿教师性别比例来看,基本是以女性为主,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在男幼儿教师培养和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而世界发达国家,在他们的幼儿教师体系中都拥有一定比例的男教师,从他们的教育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以女性为主,女性以其特有的耐心、细致、温柔的特质扮演着幼儿教育中的“慈母”形象,直至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全女性”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开始研究男性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男幼儿教师在幼教领域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位置?该怎么培养?家长、幼儿园对他们又有那些要求呢?他们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就这些问题,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调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的个性差异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男幼儿教师的个性特.饭。众所周知,男性与生俱来的阳刚之气,其勇敢、刚强、坚毅、豁达、开朗是其自身最大的优点,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所崇拜的是警察、解放军、交警,这些以男人为主的职业角色,无论是在学习或游戏中,幼儿都会争先恐后的模仿、学习。由于男性的个性特点,所以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也有着独特之处,例如:接力跑、甸甸爬、攀岩以及模仿战争的游戏,而幼儿对这些游戏都特别喜爱。因此,跟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身体锻炼的需要,而且也愉悦了心理,这种个性的形成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身体才能称之为健康,幼儿只有具备了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格,才不至于在今后的成长中惧怕挫折,失去信心和勇气,幼儿也只有具备了这些个性特点,今后才能更积极面对生活,才能逐步向一个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男女幼儿教师的个性互补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当然在男性的这些个性特点背后,也确实缺乏女性温柔、细致的一面。这就形成了男幼儿教师与女幼儿教师在个性上的互补。比如在幼儿园的大班当中,男性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胆识、思维、科学等方面来进行教育,而女性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较平静的教育活动和生活上的照料,这样可以使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化、科学化。男女幼)L教师的个性各有所长,他们的共同教育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更加健全。 二、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及其教学效果的调查 (一)我国男幼儿教师的师资现状调查。经调查研究表明,男性涉人幼儿教育行业在中国幼儿教育领域当中只是初露苗头,所以从整个中国内地来看不是很突出,只是个别的省、市幼儿园尝试着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而且这些男幼儿教师当中个别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是,从各类媒体的报道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还不错。初步的尝试表明,男幼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男幼儿教育师范生80余名,其中上海的第二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约40余名),可是从就业的情况来看,不是那么看好。另外,从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上也不是很对称,在广州,l60多所幼儿园28422名幼儿教师当中,男性只有10几名(包括园长),由此可见其比例。而我们辽宁省,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我们调查省内9所幼儿园当中男性教师为2人(其中1人为后勤人员),经计算,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1:26。发达国家的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美国为10 %;日本为8 %;荷兰、澳大利亚为6%。 (二)男幼儿教师的教学效果调查。由于诸多的原因,就读幼儿师范学校的男生们在毕业或未毕业的时候都跳槽了,但仍有一些男幼儿教师坚持留在了幼儿园,实践证明他们的教学效果是喜人的,例如,广州的一所幼儿园,有一名男性教师,他是某体育学院的毕业生,在到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后,承担了全园的体育课,在记者采访这些幼儿以及幼儿家长的时候,回答是这样的,幼儿们都说“我们幼儿园里有一位会讲故事的黄飞鸿,我们可喜欢他了”家长则说“听说幼儿园有一位男老师,孩子回家后可爱运动了,也不知这老师用的是什么魔法”在幼儿园园长的口中,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男性教师的作用了,园长说“自从彭老师来到了我们园,幼儿园的气氛一下子就提高了,孩子们特别喜欢体育课,并且让孩子们的运动细胞全部活动起来了。” 在本省的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特别喜欢男老师,在模拟课上,幼儿们表现的异常活跃,在男老师的带动下,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够站起来回答问题,可见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会改变幼儿园的教学模式,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幼儿也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三、幼儿园和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着法的调查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受到传统观念及男性择业观的影响,男性介人以女性为主的幼教领域的情况极为罕见,那么,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对男性的幼儿教师究竟是持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一)幼儿家长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我们在对126位家长的调查当中,共有1乃位家长接受了调查,其中提倡应当发展男性幼儿教师的约占83%,表示有没有都一样的占3 0la,持反对的家长占}4 0}a。其中,提倡发展男幼教的家长认为,男性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的必然发展现象,因为男性的思维、胆识、开朗、勇敢、刚强都是幼儿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相信男性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对男性的家长认为男性没有那么持久的爱心和细心。 (二)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的看法。在对省内9所幼儿园的调查中,有8所幼儿园表示需要男幼儿教师。幼儿园园长首先肯定男幼儿教师的性别优势,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是女老师很难达到的。但因为目前幼儿园仍以女老师为主,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幼儿家长不同的看法,所以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领域受到局限。因此大多数的幼儿园还是希望男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担当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电教、行政管理这一类的工作。同时多数的园长也表示,很关注将男幼儿教师引人幼儿园教育的发展趋势,肯定男幼儿教师必将在今后幼儿的培养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对男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一)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发挥男性特有的性别优势。例如,对幼儿来说,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他们的依赖性很强,遇到困难时总是先找父母,平时对母亲撒娇等。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教育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爱心,而女幼儿教师母性的关爱具备了这样的优势,这也正是男性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只有凭借这种刚柔并济的个性特点,充分的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去,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发展,避免幼儿软弱、依赖、自私等不良个性倾向的产生。 (二)幼儿园管理及科研能力的掌握。首先,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幼儿教育的目的、方法不断的在变化和发展,幼儿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孩子会写几个字、会算几道题、会背几首诗的目的,以幼儿为中心,从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幼儿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应当说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男性的思维特点是想法活跃,知识面宽,其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所以男幼儿教师应当发挥其创新思维,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深人研究幼儿教育的新理论和最新动态等等,在现代幼儿园科研和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因综合教育活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幼儿园综合教育活动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组织活动的能力。男幼儿教师除应具备最基本的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储备涉猎面广的优势,凭借个性化的幼儿活动的组织方法,使幼儿教育活动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展开。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教学中也被广泛的应用。男性的思维敏捷,对于课件的制作、微机的运用等既感兴趣,同时接受的也快,这些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幼儿教育科学化、现代化。从这点上看男幼儿教师在“一专多能”的道路上先行一步。这些能力的掌握,无疑会使社会、家长及幼儿园对男幼儿教师有更高的评价,同时也使男幼儿教师们在幼儿教育的广阔领域中实现其远大抱负。 (四)对男幼儿教师职业信念和外在形象的要求。从调查中表明,家长拒绝男幼儿教师的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男幼儿教师不能够给予幼儿足够的爱心,不能给孩子带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那么男性幼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信念和形象呢? 第一,必须爱孩子,热爱幼儿教育这个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爱心和耐心是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乐于为幼儿着想,乐于了解幼儿的心理,并运用各种幼儿教育的理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 第二,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幼儿容易模仿,特别是对男性幼儿教师,幼儿既喜欢又祟拜,所以更加愿意模仿。因此,男性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五)对男幼儿教师学历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在调查中,有82%的幼儿家长认为男幼儿教师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3%的家长认为应具备高中学历,巧%的家长认为应具备中专学历,通过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对男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学历的要求的提高,证明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修养要求的提高,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具体体现,作为现代的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素质方面,大约有料%的家长希望男幼儿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即做带班的教养员老师,还有16%的家长认为男教师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好,不需要直接接触幼儿。 五、如何培养优秀的男幼儿教师 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前教育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男幼儿教师的培养作为学前职业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其培养的方向、方法、内容等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可采用分类分科的特殊辅导。一方面可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之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另一方面帮助男幼儿教师塑造良好的个性,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幼教事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适应未来幼儿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男幼儿教师的性别特点,发挥其性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例如,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军事知识、课件制作、自然科学、社会常识、历史地理知识等课程。从知识层面弥补女幼儿教师的不足。 (三)培养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可塑性强、适应性强、灵活性强。在幼儿教育这个领域同样也要求男幼儿教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开设综合课程,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组织活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提高其综合教育活动的能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的塑造是立体的,对幼儿的培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应该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儿教师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介人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教改革的深人,男幼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 幼儿教师论文:男幼儿教师在困境中的自我专业发展 [论文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自我专业发展 自我反思 关键事件决策 [论文摘要]男幼儿教师走进传统以女性教师群体为主的幼儿园,必然面临各种困境。其寻求自我发展之路更为严峻与艰辛。本研究基于对一名男幼儿教师的深度访谈,针对其专业发展中的种种困境,提出了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即自我反思与关键事件决策。 一般认为,个体发展是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多种潜在可能逐渐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t}走进传统以女性教师群体为主的幼儿园,男幼儿教师在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及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相互作用,进而面临较之女幼儿教师更多困境的过程中,其自我专业发展必然要通过自身的各种主体活动来实现。那么,男幼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哪些方面的困境?面对困境,男幼儿教师应该通过哪些主体活动来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呢?以下是本研究基于对一名男幼儿教师的访谈对其自我专业发展的困境与途径所作的简要论述与分析。 一、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如何适应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 男幼儿教师走进以女性教师为主的幼儿园,除了幼儿教师角色的自我认同,必然还会面对在这一特殊环境中对性别的自我认同。 Y(研究者,下同):作为男性,你进入以女性群体为主的幼儿园有没有感到不适应? L(某男幼儿教师,下同):刚开始不适应。虽然大学本科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可真正成为幼儿教师,还是一时不能适应。尤其幼儿园只有我一个男教师,就更不习惯了。刚到幼儿园,好多女同事听说来了个男老师,都觉得新奇。开始大家都不熟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同事们接触,挺尴尬的。小朋友对我创民好奇,我们班的孩子都跑来问我“你是我们的老师吗?”其他班的孩子在操场上看到我都喊“来了个大哥哥”。家长来接孩子,看到我也挺吃惊的。 Y:这些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L:觉得不自在,不自然,好像自己走错了地方,挺难受的。对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上述访谈可以看出,男幼儿教师进人以女性为主的工作环境,必然会因其性别的特殊性,而影响与周围异性教师和长期适应女教师的幼儿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和师幼关系,进而影响其角色的自我认同。有研究指出,在一个公共服务性社会团体中,来自团体内部的政治关系及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人对职业的忠诚度。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师,他们的职业压抑感会比女教师强,l2]由此更易使其降低对职业的专注程度,影响其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导致男幼儿教师从幼儿教师队伍中流失。对男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并建立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适应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是其面对的首要困境。 (二)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1.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 Y: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你觉得哪些方面的困难较大? L: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艺术领域的教学。大学里艺术技能课开得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跳舞、唱歌、弹琴,学得很少,所以带小朋友做操、跳舞唱歌,都很困难。另外,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中,特别是讲故事要求有表情、动作,要不然小孩子不喜欢听,一会就乱了。可是我一个大男人,总是觉得不好意思。 男幼儿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是其不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表现,其中很多方面的不“达标”主要是由于男女性别气质的差异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行为的期待造成的。林崇德教授认为,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会“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的男子气(男性气质)和女子气(女性气质)”。f3)这种差别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男幼儿教师在学习阶段缺乏对相关艺术技能的学习,而其自身的气质特点和艺术技能本身的难度,对其以后弥补艺术技能的缺失又造成了困难,这使得男幼儿教师不适应艺术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但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是男幼儿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阻碍其专业的自我发展。 2.如何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幼儿园作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机构,决定了幼儿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也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构成部分。 Y:你觉得在幼儿园教学中有没有管理上的阻碍? L:有一些。教研组负责教学,我们要把一周的教案先交给教研组的教师“审查”,才能上课。她们多是老教师,喜欢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要求我们,而且在教案设计上求稳,怕出错。像我设计的体育活动的教案经常会被退回来,要求修改,我就很反感,这样自己有很多想法都不能实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不好创新。 Y:你有没有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呢? L:开始没办法,后来,对于那些我很用心设计的活动,我很想试试,因为没有试怎么知道不行呢,我就努力去说服教研组的那位教师,表明我有信心上好,并请她来看我上课。结果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之后,我们经常在一起聊聊,沟通一下,她们提的有些建议对我帮助还是很大的。 教学与管理的冲突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在这位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是突出,这可能是因为他所持的教育观念与其他教师不同,而又渴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愿意接受挑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刻板更容易束缚男幼儿教师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进行教学创新。男幼儿教师如果不能用积极的心态调节这种矛盾,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心与动力。可见,面对教学与管理的冲突,男幼儿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是其一大困境。 二、男幼儿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男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历等做出较为客观合理评价的基础上,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发挥特长与优势来弥补。 (一)自我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知、监控与调节,它有利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自己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的状态。男幼儿教师更需要对自己作为男性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中的情绪情感及自我发展,进行有计划的、持续不断的反思。 Y:在工作中你经常自我反思吗?一般涉及哪些方面? L:经常进行。我们大班的孩子每天都要学习拼音、算术,很多孩子不愿学这些。我就思考幼儿园教育到底该教给孩子些什么。我认为教育方法求新还不够,关键还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是否真正适合幼儿的发展。我还主动要求参与了教研组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的课题,在近一年多的时间内有了我们园自己的课程教材并在全园实施,增加了不少信心。对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也经常反思,看怎样做才能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如我们幼儿园提倡教师自制玩教具,而制作玩教具是我的弱点。我在大学时对计算机很有兴趣,学了一些东西,我想可以用课件、动画代替手工教具,于是试着把语言活动制作成电脑课件,结果孩子们很喜欢,其他老师也觉得很有新意。 男幼儿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了“幼儿园教育到底该教给孩子什么”“教师该做什么、怎么教”的疑问,这就意味着他开始了自觉的反思。通过这种自觉的反思,男幼儿教师更敏锐地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变化,提高了自信心。男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这一过程本身的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自我发展意识的引导下,对自身专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思考,使其对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反思是一个过程,而且要有相应的方法。只有不仅具备反思的意识,而且掌握反思的方法,才能提高反思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Y:你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反思? L:我会作记录,因为我平时就比较喜欢记日记。当我觉得自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或组织上有所进步时,我就会思考我是怎样进步的,记下在这个过程中我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每周我都会记录下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记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如记下自己该补充的知识与能力。这对我帮助很大。 日志记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记录日志是一种反思,阅读日志也是一种反思。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博客”( blog)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反思手段。正如有研究者指出,博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更深人的反思。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通过交流促进自我反思。}a}因此,认真选择适合自己并有助于自我发展的方法进行反思,对男幼儿教师而言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关键事件决策 “关键事件”的概念是由沃克(Walker, R)提出的,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选择。rr }9}关键事件是相对的,一个事件是否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在于教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把握和决策,这会影响其做出某种选择与改变,由此引发教师个人包括其教育观念在内的专业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Y:你觉得有对你的专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一些事件吗? L:有。像我参与的园本课程开发,对我的帮助就很大。(在这期间,)我看了许多关于校本课程、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上网查了别的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弥补了自己理论方面的不足。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真的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但不可否认在其中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自己也进步了不少。 男幼儿教师将园本课程开发作为其专业发展的契机,并在对课程开发这一关键事件决策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其专业知识、能力、态度与动机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对自我发展有较明确的规划,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自我发展道路。可见,男幼儿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事件”,不失时机地对其做出决策,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三、结语 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作为一个局外人走进了男幼儿教师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了解到了他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独树一帜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受到关注的,但“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专门化的职业”’。{司男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认同、热爱自己的职业,并认识到自身的性别优势,才能坚定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决心,同时还应具备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自己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合理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自我反思,并寻求与同事的合作与帮助。与此同时,社会与幼儿园也应该为男幼儿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在困境中不断地自我成长与发展。 幼儿教师论文:试论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以重庆市北赔区为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 职业幸福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的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然而,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条件在于幼儿教师良好的教育操守、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教育技巧、如一的教育执著;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条件在于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 1978年,中国幼儿教师一共27.7万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到2006年,中国幼儿教师增至77.6万人。数量如此庞大的幼儿教师,他们幸福吗?从检索到的关于幼儿教师幸福的文献看,答案是否定的。 一、幼儿教师的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 关于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的思想家几乎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阶级立场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同一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幸福指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孙英博士认为,“全面地看,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乐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实现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孙英博士对幸福的见解精辟而深刻,以此观点探讨中国幼儿教师的幸福状况会深受启发。 教师最大的欲望就是育人,教师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人生最大乐事;教师以不能育人或育人失败为人生最大痛苦。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教师对自己育人成功的舒畅心理体验;教师的职业不幸指教师对自己育人失败的沮丧心理体验。育人成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要件;对自己育人成功的心理体验是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要件。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指幼儿教师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舒畅心理体验,即幼儿教师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完满和免除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 二、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 (一)中国幼儿教师的幸福指数不高 为了探讨幼儿教师的幸福状况,作者于2008年3月对重庆市北暗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名师工作室—徐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进行了《中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对该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徐宇进行了“关于中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的访谈。 本届徐宇名师工作室的学员共7位,地区级幼教名师6位,省级幼教名师1位,其年龄分别为39,32,31,40,42,30,32岁,从年龄看,这7位教师可谓年富力强,在各自幼儿园可谓中流砒柱;其工龄分别为19,14 11.19,24,11,13年,从教师专业发展看,依据麦克唐纳(McDonald, F.)的教师阶段发展理论,这7位教师都走过了过渡阶段(transition st2ge)、探索阶段(exploring stage )、创新和实验阶段(invention and experi-menting stage ),她们都处于专业教学阶段(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ge ) ;其学历构成为大学本科5人,大学专科2人;其担任的职务为,教研组长4人,年级组长1人,科室主任1人,园长1人;其职称构成为:6人小学高级职称,1人小学一级职称;其获得表彰与奖励的最高级别为:国家级3人,省级2人,地区级2人。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现状如何?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现状,本研究采纳并修改了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本课题的问卷调查表—《我国幼儿教师幸福现状问卷》共设计了23个项目,21个5级正向记分选择项,1个多项选择项,1个被试自由表述项。 经问卷调查,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21个5级正向记分选择项(满分105分)平均得分71分,最高得分85分,最低得分58分,这表明:她们的业务虽然优秀,但她们的幸福指数不高,换言之,她们不太幸福,她们的幸福与她们的业务不成正比。之后,作者将该问卷用于测试重庆市20余个区县的另外141名优秀教师,平均得分仅56分,其幸福指数更低。 (二)制约中国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 徐宇名师工作室的7位学员对问卷的第22项回答为,当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时,5人次求助于爱人,4人次求助于同事,3人次求助于朋友,1人次求助于网络,没有人求助于父母及其他人员或机器。这表明,当幼儿教师面临烦恼时,他们主要依赖自己圈子的力量克服,其他人员或机构所起作用甚小,她们缓解压力的渠道有限。 问卷调查的第23项是“最后,请您简要谈一下您本人对幼儿教师幸福或不幸福原因的看法。”关于给幼儿教师带来幸福的首要因素,这7位教师的回答分别是:“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提高并用于实践,得到家长、领导和学生的肯定与承认,;“表面的荣誉(虚荣心)”;“工作有成绩或成就感”;“家长信任,孩子快乐,与同事相处愉快”;“教育过程的享受”;“社会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归纳这7位教师的观点,幼儿教师幸福的内因是教师本人教育道德高尚,教育理论先进,教育技能娴熟,教育方法科学,教育劲头十足,教育成绩显著;幼儿教师幸福的外因是教育管理科学,教育环境宽松,教育机会充足,教育支持充分。 关于给幼儿教师带来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7位教师的回答分别是:“工作量太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低”;“保持荣誉的压力”;“工作量大,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大,任务重”;“工作压力太大,工资低”;“待遇低,福利不太好”;“没有自主与保障”。这7位教师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层内容,即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一是幼儿教师工作量太大,表现在任务重、工作头绪多等方面;二是幼教师压力太大,表现在责任重大、保持荣誉的压力等方面;三是幼儿教师的待遇低,表现在工资低、福利不太好等方面;四是幼儿教师缺乏自主,表现在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保障等方面。 在初步了解到幼儿教师不幸福的原因后,作者感到惊讶,传统观点认为,幼儿教育轻松,没有压力,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事实上存在择校、升学的压力;也与中学教育不同,中学教育面临中考与高考的压力,殊不知,幼教教育也有工作量太大、工作压力太大的问题。过去的观点还认为,幼儿教师的收人虽不如大学教师的收入高,但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定愿意为子女读幼儿园掏钱,幼儿教师的收人一定不会太低,而且还很有保障,殊不知,从这7位优秀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得知,幼儿教师收人其实太低,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实在不成比例。 为了进一步探讨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因素,作者又访谈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教研员、重庆市北暗区教师进修学院幼教名师工作室导师徐宇。徐宇从事幼儿教育和儿教研工作20多年,成绩卓著,是一位享誉全国的知名幼教专家。徐宇认为,幼儿教师工作量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缺乏自主,这些都是现实,也是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因素,她本人就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克服种种困难的;关于幼儿教师的物质待遇太低,她认为,这是中国目前幼教界的普遍现象;关于幼儿教师缺乏自主,她认为,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管理自主和专业自主都将会不断增强,这有一个过程。 三、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观条件在于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技能、足够的刻苦努力;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客观条件在于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 (一)从主观条件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技能、足够的刻苦努力等主观条件 首先,从长时期看,从社会整体看,德福一致,有德者获福,失德者失福,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亚道德;其次,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反作用于实践,因此,人们说,思想指导行动,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深度,认识的境界决定人生的境界,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第三,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哲学也是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会有精彩的人生,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高超的教育技能;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创业阶段,创业就是忍辱负重,温州商人成功的经验其实很简单,即“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想遍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行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刻苦努力。 (二)从客观条件看,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需要具备社会的合理期待、领导的治园有方、恰当的物质待遇等客观条件 首先,社会的过分期待往往超出幼儿的心智成熟程度,也往往超出教师的素养技能范围,给师幼平添过量负担和压力,因此,幼儿教师要获得职业幸福必须具备合理的社会期待;其次,幼儿园的领导必须保障教师的公民权力、政治参与,做到民主治园、专业治园,以此克服“缺乏自主”这一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不利因素;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基本的用于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类基本的物质资料无论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看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恰当的物质待遇;同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数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依据按劳分配原则,提供复杂劳动的劳动者的报酬数倍于提供简单劳动的劳动者,幼儿教师提供的属教育人的复杂劳动,其报酬理应数倍于社会的简单劳动提供者,有鉴于此,幼儿教师过低的物质待遇是不可接受的,社会理应为幼儿教师提供适度的物质待遇,以此克服“待遇太低”这一制约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不利因素。 幼儿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后将取得骄人的育人成就,这就为其获得充分的职业幸福创造了条件。总之,幼儿强则国家强,幼儿智则社会智,幼儿福则国民福,然而,没有幸福的教师何来幸福的幼儿? 幼儿教师论文: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风格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能够较好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认识教学风格。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在宏观系统层面是社会现实.在外展系统的是师生关系,基于中间系统的是园所环境,而微观系统是教师自身的特征。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人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人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幼儿教师论文:浅析幼儿教师教学语言使用问题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 语言艺术 学前儿童 【论文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师生交流思想的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老师们一直在努力尝试让自己的思想与幼儿的认识贴得更近些,有的在寻找深浅适度的教材;有的试图通过形式有趣的游戏;有的精心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具;也有的尝试运用稚气化的语言。这些有益的尝试为实现师幼思想的沟通提供了保障。但笔者以为,与动态的活动过程相对应,教学更是一门对话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好坏,对及时调控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意哪此问题呢? 0.引言 语言在广义上指人们通过无声的或有声的方式,借助于体态,文字和口语表情达意。在教育中语言构成了一个以「7头语言为主,以书面语和体态语为辅的综合语言系统,教育教学主要是以这一综合系统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之精华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应。”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人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适应课堂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点,赋子语言以情感色彩。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的认知、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热悉和了解的符合感性经验范围内的事物容易理解,而对于距离自己生活经验比较远的事物则很难理解和把握。因此,教师就要运用生动、形象、富有动感,富有色彩的教学语言开启儿童的智慧之门。在教学中运用具有美感的,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再现教材当中描写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与探究的动机;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人向往的境界;能够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语言表现的“美”与“丑”评判。所以说,教师以美的语言诗意地言说,把深奥的道理与热悉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色彩与节奏渗透到教学中,将情感与期待寄子于语言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形象、生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儿童认知和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幼儿对于鲜明的、闪烁着色彩和发出声响的形象感受}一分深刻,并能牢牢地铭刻在记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鲜明的形象,要渗透着色彩与声音,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第一要义。 教师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过程现象,使幼儿听后能产生有关事物的鲜明形象,能随着教师的语言在头脑中如“过电影”“放录相”似的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幼儿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领儿童领略丰富多彩的外部I日_界,从而拓展幼儿认知和思维的空间,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2.以儿童的人格发展为目的,注意语言的人本性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教育越来越指向人的精神世界,重视培养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益的因素,因而,教师教学中说的、做的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教学中,我们时常会见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一个问题,紧接着说;“能回答的小朋友请举手”立马小手如林,孩子们的目光追随着老师,身体跟着老师打转,小脚不山得随老师挪动,恨不得老师一喊就喊到自己的名字。甚至会有一些憋不住的孩子,抢先说起来。可是当孩子们如此热情合作时,老师又会冷不丁地大吼一声:“我喜欢让坐得好的小朋友来回答!”这种前后迥然的态度往往会令孩子们措手不及。幼儿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儿童发出的请求和需要。 3.富有情感和期望的教学语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灵世界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的性格、情感、道德品质等都将随着他生理上的逐步成热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情感,形象地讲,这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哪里不注意细心关切地去感知周围世界,哪里就会产生默然无情的人。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将老师的话奉为“真理”,教师就要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如和风细雨般地用美好的情感,甜美的语言去滋润孩子的心田。美的语言能再现美好的情感,能够感染儿童,激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在语言的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 在幼儿园里,教师与之打交道的是自然界中最娇嫩,最敏感的东西,即儿童的大脑,儿童的大脑就象一朵拄着露珠的娇嫩的玫瑰,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跌落,需要多么小L}谨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的正事这种审慎的态度,以及在这种审慎态度之下用真挚而热切的语言去教育儿童。通过语言,让美好的情感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流淌,让心灵得到沟通和交流,当这此美好的情感常驻幼儿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敞亮起来。 那么教师的语言应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呢?我认为这是一种混合着对幼儿抱有极大期望和希望的、对幼儿、对教育事业真正热爱的情感。 3.1热爱教师职业和自己专业的深情 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是人们在某方面开拓创新的推动力。 教师如果深爱自己的职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它产生了责任感,就会成为自觉地奉献全力给教育事业的人,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同时,还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有着深厚感情,这样才会“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语言便处处透露出积极生动,鲜明的色彩。 3.2热爱幼儿的真情 真挚热爱的情感,是开启幼儿心智的钥匙,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幼儿的喜爱和信赖,才能爱屋及乌地喜爱教师组织的活动。教学语言中富含了这种真情,就如春风化雨,让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对幼儿的热爱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如对孩子的信任与理解,关心与体贴,尊重与爱护,鼓励与激励等。教师心中有这此爱孩子的真情在,自然会在她的教学言语中流露出来,有声言语可以表现,无声言语也可以表现,她的动作、她的目光、表情都洋溢着这种真情。 教育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双向活动。“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念的任何过程。 师幼互动就是指发生在幼儿园里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语言鼓励幼儿积极讨论,积极进行探索,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一起探索;使他们在精神上相互回应,相互碰撞,从而作用于彼此的心灵,开启幼儿的智慧,情感之门;使儿童的智慧、情感在师幼心灵的相互交融的溪流中得到生机勃勃的发展。 教学语言作为教学的一种存在,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语言艺术,让幼儿的世界因你的语言而变得更加精彩,让幼儿在快乐中不断健 5.结束语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幼儿教学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去摸索和研究。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略的看法。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应付方式;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应付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对302名幼儿教师进行了工作压力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呈显著相关,合理化、幻想、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四个因子对工作压力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良好的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工作压力。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教师工作压力这一现象日益凸显。有人提出,为什么在同样压力情境下,有的人感到压力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反应,而有的人却相反,原因可能与个体所采取的应付方式和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有关。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在与工作压力相联系的众多因素中,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是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本研究试图从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来考察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旨在通过研究为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建立符合幼儿教师心理需要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系自编问卷,是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压力理论、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对幼儿教师进行半开半合问卷调查、访谈基础上,经有关专家指导编制而成,该问卷由自我期望和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幼儿园组织氛围、社会地位和社会要求、幼儿和家长、工作负荷等维度组成。 2.应付方式问卷:该问卷由肖计划和许秀峰(1996)设计,全部问卷共62个项目,采用“是”或“否”选择,选择“是”得1分,“否”得0分,每项得分表示该项应付方式的情况。有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0,六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72、0.62、0.69、0.72、0.67、0.72,构成各因子项目的因素负荷在0.35以上,说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由肖水源(1991)编制。共l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采用多项选择方法。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2,各项目的内部一致性在0.89—0.94之间,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其效度也较好。 (二)研究程序 1.编制问卷:如前所述。 2预测:在南充市选取3所幼儿园的32名教师进行预测。对预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了由六个维度、43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 3.正式施测:采用先分类再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四川(61名)、山西(88名)、广东(37名)、辽宁(59名)、安徽(57名)五个省选取部分幼儿园教师作为被试,最后有效被试为302名。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o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本量表将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没有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重度压力、极重压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总体状况如下表: 表1显示,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仅有23.8%的人没有压力。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其他关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 (二)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应付方式的相关。 表2表明,工作压力总分与应对方式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59,P 0.01)。进一步考察工作压力各维度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大多数因子(除求助外)相关密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从各个不同的压力源来说,各压力源与应付方式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应付方式关系最密切的是自我期望、幼儿园组织氛围、工作负荷、幼儿和家长、社会地位方面的压力,关系最不密切的是来自工资福利方面的压力。从不同的应付方式来看,应付方式中的问题解决与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呈正相关,除求助外,其他因子与压力的关系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与压力关系最大的是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与压力关系较小的是问题解决。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应付方式的回归预测。 表3表明,应付方式中的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并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三)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表4显示:工作压力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4,P 0.01)。进一步考察工作压力的各个维度与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均呈负相关,且相关都较为密切(P 0.01),达到统计学上的极其显著水平。从各个不同的压力源来说,与社会支持关系最密切的是工作负荷、工资福利、自我期望、幼儿和家长、幼儿园组织氛围,最不密切的是社会地位。从不同的社会支持来看,与压力关系最大的是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压力关系较小的是客观支持。 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社会支持的回归预测。 从表5可见,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这两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02名幼儿教师中,有76.2%的教师感觉自己承受着工作压力,中度以上压力的有148人,占所调查人数的49.1%,其中有重度或极重压力的有75人,占调查人数的24.9%。这提示幼儿教师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 (二)建议 1.建立积极、有效的应付方式。 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应付方式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存在显著相关,说明应付方式是否有效与压力大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解决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合理化、幻想、退避、自责呈显著正相关;与求助虽也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解决问题和求助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较好适应性、反映成熟人格特征,有助于减缓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应付方式;幻想、退避、自责是消极的、被动的和不利于减缓压力的应付方式。而合理化是集成熟与不成熟于一体的应付方式,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合理化、幻想这两个因子可以有效地预测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合理化、幻想表现为消极的、负向的特征,属于防御性应对方式,是力图减少焦虑情绪,保护自己不受压力影响的应对策略,然而由于它并未减弱压力源本身的影响,因而暂时的回避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压力,反而还会产生副作用。这就提示我们:加强积极应付方式的合理运用是个体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心理策略和行为模式。从教师本人来说,为预防压力的产生或缓解已产生的压力,应避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学习和掌握积极的应付技能,理性地看待压力,认真分析,主动采取放松、宣泄、转移目标等降压措施来应对压力。比如,合理安排工作与休闲,避免心理上的超负荷;改变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等。 2.提高主观感受性,构建并利用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个体面临压力的缓冲剂,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或消除压力。多项研究认为,在压力存在的情况下,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降低个体对应激过程的认知评价,帮助个体解决当前的危机事件,使压力得以解除与释放,从而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所承受的伤害程度减弱进而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幼儿教师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工作压力越大。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有显著的影响,说明社会支持确实有利于工作压力的缓解,而且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实际的客观支持对工作压力的缓解更为重要。因为虽然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另外,只有被利用了的支持才是真正的支持。这就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信息量、敏感度和矫正认知偏差,增强自己对来自他人支持的感知。即在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社会支持存在的情况下,要不断培养和增强个体对这些支持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提高主观支持的积极影响。 第二,加强对支持的利用度。压力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但同时它的可控程度又较小,因而在对付应激源的可利用的客观因素中,教师要积极地争取并勇敢地接纳来自如家庭成员、亲朋好友、教师同学、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方面的关心、照顾、支持、援助等。此外,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与外界广泛接触,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和谐处理人际关系,主动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并积极利用。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与周围的人广泛接触、交往,建立起感情上的联系,在必要的时候善于寻求和接纳来自他人的支持,才能通过现实的社会支持帮助自己脱离困境、减轻压力。 幼儿教师论文:探析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素质 规划纲要 【论文摘 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幼教改革的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它仍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发展不平衡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机遇。在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对象,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受益者,同时教育改革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幼儿教师是很难应对改革带来的改变和挑战的。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专业,2010年还特别批准了5所幼儿中专,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的培养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努力做到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可以看出国家、社会、家长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重视。 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更不是简单的量化。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品德上的严格自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诸多优良的素质修养,比如思想品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 一 思想品德素质 1.较高的思想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思想会影响行为,幼儿教师的思想素质会直接表现在她的言行举止中,幼儿教师应以真善美为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以健康积极的思想指导教育工作和生活,使它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好模仿,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幼儿最生动、最直观的学习榜样。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幼儿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最长,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幼儿教师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在孩子们眼中教师是聪慧的、权威的,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更具有威信,所以幼儿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现在幼儿教育机构和家庭都很重视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孩子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爱护幼小,还有很多幼儿园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蒙学教育,教幼儿从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著作。大多数孩子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中的却不多。孩子们都会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但是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时还是会互不谦让。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教育幼儿,效果会更好。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孩子做到呢。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幼儿教师应该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但实际上,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却不容乐观。纵观当今时事,虐童、辱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某幼儿园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被该校女老师易某用电熨斗烫伤。家长发现孩子受伤时质问,易某谎称是因孩子们上厕所时相互拥挤不小心摔伤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天有540名儿童死于虐待。 儿童受虐不仅仅指身体的殴打、体罚等,还包括精神方面的,诸如对儿童的疏远、冷漠、贬低与压抑等方面。我们知道,幼儿年龄小,他们有特定的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犯错在所难免,爱讲话、睡觉不老实更是他们的天性。作为幼儿教师本应亲近他们,爱护他们,耐心引导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如此粗暴地虐待孩子,不仅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更会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可磨灭的危害,影响其终身。 我国还未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只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法规的形式规范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势在必行。幼儿教师应该热爱幼儿,弯下腰来、蹲下来对幼儿说话,轻拍孩子的脑袋提醒他们注意,抱抱孩子以示夸奖,这些简单的动作都能体现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流露出对幼儿的体贴、关爱,应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二 健康的身心素质 曾经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将健康比作1,将其他的如学识、财富、地位、容貌等比作0,那么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就拥有的越多。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健康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健康的内涵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其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 1.健康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6月,《早期教育》编辑部曾在某市对11所幼儿园的103名幼儿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教师都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累,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长,每天基本超过8小时;二是班级人数多,班级人数最少的为25人,最多的46人;三是案头工作多,有教案、观察记录、教学笔记、准备教具、教科研活动记录、家园练习册、计划总结等;四是开课多、比赛多,尤其是示范园和实验园;五是业务学习多。 繁重的工作量和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使很多幼儿教师不能在这个岗位上长期坚持下去,很多幼教工作者在从事几年幼教工作后就转行了,甚至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给幼儿教师的工资支出随聘任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几年就更换一批教师。幼师队伍没有保障,很难形成合理的年龄层次,没有老中青年龄层的合理分布,大多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有人认为,当幼儿教师就是吃青春饭,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说:“喜欢这个专业,但不喜欢这个职业。” 2.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应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就要热爱幼儿,热爱幼儿纯真的笑脸,包容幼儿犯的每一个错误,在对幼儿付出爱心时,就会从繁重的工作中获得幼儿教育的意义和快乐,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奉献青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幼儿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这些语言最能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每个幼儿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其发展的速度、强度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种教育方法,有的幼儿接受快,有的幼儿接受慢,对那些发展缓慢或性格内向或经常犯错的幼儿,幼儿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地倾听、教导,切不可性情急躁,更不可大发雷霆,以威怒震慑幼儿。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当你驾驶着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时,突然飞机上没油了,而机上还有十几名乘客你怎么办?”小孩不假思索地说:“我让旅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乘降落伞跳下去。”观众席上一片哗然,主持人也哈哈大笑。当大家都认为孩子会自己逃命时,小孩委屈地哭着说:“我要赶紧去找油啊,然后飞机就可以继续飞了。”小孩的想法是天真淳朴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耐心和他们交谈是无法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幼儿教师应该有一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观察幼儿,关注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需要并适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幼儿身体娇弱,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幼儿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生活中可能对幼儿有威胁的隐患,如椅子上突出的螺丝帽,幼儿松开的鞋带等,幼儿教师要及时处理好这些隐患。还要善于发现教学问题,合理分析,灵活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幼儿教师还应有积极充沛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使幼儿受到感染,促进幼儿健康地快乐成长。 三 基本文化素质 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现代幼儿教育内容有五大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幼儿教师接触的幼儿多是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处于吸收性心智,好奇心强,会有很多个“为什么”,幼儿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幼儿提出的千奇百怪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轻松地承担教育工作和应对幼儿的提问的。 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游戏等,音乐、美术、舞蹈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不仅如此,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也非常高,幼儿教师普通话能力测试水平至少是二级甲等,否则是拿不到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这是幼儿教师职业不同于普通教师职业的地方。一般来说,幼儿教师的学历总体水平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是偏低的,幼儿教师一般具有大专学历,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也不在少数,但是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却非常严格。这是由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 四 人文素质 人文,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和肯定,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和发展为出发点。幼儿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幼儿为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幼儿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教育阶段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不能简单地把幼儿教育看做是为上小学做准备,幼儿期就是游戏期,要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现在的幼儿教育为了盲目地满足家长的需要和追求短视的效果,让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被识字、算术、英语、特长等填满,幼儿教育成了超前教育。幼儿教师应以幼儿为本,把时间还给幼儿,让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使他们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只有具有人文素养的幼儿教师才会真正领悟到幼儿教育的真谛,才能更好地承担教育教学工作。 幼儿教师论文:关于心理效应与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心理效应 学校管理 幼儿教师 论文摘要: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蚂蚁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霍桑效应等都是被广泛运用于管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本文旨在探讨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培育组织精神,创设和谐环境,确立梯级目标,慎重分配任务,提供展示机会等,引领、凝聚、调控、提升幼儿教师队伍。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心理效应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如能利用心理效应来解决幼儿教师队伍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 1 对几个心理效应的解读 1.1蚂蚁效应 蚂蚁是自然界最为团结的动物之一,每只蚂蚁都依赖集体生存,蚂蚁内部分工明确,每个个体都在为集体的生存和幸福而劳动。有的负责寻觅食物,有的专门负责运输,有的专门负责照看幼虫,有的负责抵御外敌,甚至还有一些专门在蚁群中穿梭……但令人惊奇的是,蚂蚁一旦形成组织,随着成员的增加,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随着个体越来越多的加入,似乎到了某种临界值或法定数时,思维便开始了。这样的蚂蚁组织可以瞬间将一只狮子或老虎啃成一堆白骨,也可以横扫整片森林或一幢幢高楼,这就是“蚂蚁效应”所产生的威力。“蚂蚁效应”对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是:管理者不但要培养全体成员认同的组织文化,还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并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工明确,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1.2皮格马列翁效应 皮格马列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赛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像产生了爱慕之情,期望与少女生活在一起,由于他的真诚渴求,竞使这个少女的塑像变成了活人,期望得以实现。这一效应的理论假设是:管理者把自己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且给予一些特殊的帮助和指导,而由于这种不同的期望和对待,教师也以不同的方式对管理者作出反应,这就加强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从而导致了更多的期望行为,因而教师的成长就朝着管理者期望的方向提高。 1.3霍桑效应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有一个名为霍桑的工厂,当时,这个工厂设备先进,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和福利制度,但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长期低下,达不到期望的状态。从1927年到1932年,有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之为霍桑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最重视的是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需满足的要求中,金钱是一个因素,更多的是感情、安全、归属感等。领导者要善于倾听下级的意见,使群体的经济需要和社会需要取得平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 1.4社会促进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对个体来说,感受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或被人评价的焦虑,而表现出对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与社会促进相反,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偏小的现象。社会惰化的原因:群体活动责任意识下降,评价的焦虑被减弱。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管理者分配任务时应定岗定员,抓岗位责任制,强化全员责任意识;建立奖惩机制,杜绝责任不清、意识淡薄等问题。 2 幼儿教师队伍管理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与广大女性一样,同时承受家庭和事业双重压力。就工作性质来说,她们和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差异,除了教育还承担很大部分的保育工作。就教育对象来说,面对的是2~6岁的孩子。而这时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敏感时期,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深刻性。幼儿的年龄特征,使得幼儿教师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今天,人们对其劳动给予更大的尊重,同时也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从管理现状分析:重刚性管理轻柔性管理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管理者过分强化制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忽略教师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会使整个校园犹如一潭死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相互猜忌。二是管理者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导形象,利用领导者的权力对教师实施影响,而忽略了与教职工的情感交流。三是管理者忽视教师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需要。以上问题和矛盾在幼儿园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情感发展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在当今,尽管人人都在强调管理应做到“以人为本”,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会自觉不自觉地有所偏离。 3 心理效应在队伍管理中的运用 鉴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在对幼儿教师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应围绕“以人为本从心开始的管理原则,借鉴心理效应对教师队伍管理的启示,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培育组织精神,引领队伍 组织精神是组织成员在实践活动中积淀、提炼出来的体现组织意志、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精神成果。它是组织的精神支柱,体现了组织成员的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关注态度和价值取向,渗透到组织成员心灵中,附着在组织成员的行为中,对组织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发现并捕捉其中所蕴涵的组织精神的胚芽,并对其加以培育和提炼,以形成全园教师所认同的精神目标。然后幼儿园的管理者有意识地将这个目标贯彻于幼儿园工作的各个环节,使精神目标从口头上、纸面上转变为全园成员的一言一行,成为弥漫在整个幼儿园的组织氛围,进而成为一种优良的园风。 3.2创设和谐环境。凝聚队伍 教师队伍是一个文化群体,其素质的培养和发挥往往受环境氛围的制约。因而,在园内,既需要教师个体的勤奋努力,更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凤正、人和的工作环境。作为园领导,要善于把全体教师吸引在自己的周围,通过计划、组织、协调、评估等工作,使实现办园目标的工作过程成为形成教师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团结、尊重、协作、互助的关系,造就一个人人心情舒畅的人际氛围。 日常生活中,管理者应力求营造“爱”的氛围,既是领导者,又做群众的知心朋友。对待教师以诚换心,用真诚的感情去关心她们,尽可能满足教师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需要,通过“和风细雨式”的交谈、节日慰问、生日点歌、婚礼祝福等途径与广大教师建立情感联系,对她们的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婚姻恋爱给予关心和帮助,使教师感受到心灵上的温暖,人格上的尊重。以这种情感纽带促使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 3.3确立期望目标,协调队伍 当教师接受一项任务后,便千方百计想知道领导和同事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期望程度,尤其是领导的看法,以便能更好地控制、支配、衡量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依据教师的所长、所短,在确定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的实际出发确定对教师的期望目标。而对教师的期望必须是为达到最终目标所形成的有层次、呈梯级的子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同时,管理者还要不失时机地将对教师的期望传递给他们,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地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3.4慎重分配任务,调控队伍 当一个教师接受一项既艰巨而经过努力又能够完成的任务时,他就会由被信任而产生一种荣誉感,进而激发起付出一切代价也要圆满完成任务的责任感。这里,任务的分配十分重要,它是衡量领导是否知人善任的重要标志。为此,园领导在用人时要做到识才、爱才、用才。每分配一项工作,首先考虑的是:某人能干什么?而非某人能否和我合得来,不以个人的好恶划分亲疏。 其次,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性格爱好和特长各有不同,如有的老师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好;有的专业水平高;有的家园沟通细致,家长信任度高;有的课堂调控能力特别好等等,所以,幼儿园管理者要做有心人,要了解每位教师的所长、所短,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避免教师职业角色混乱,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再则,人员的组合,注意合力效应,力戒“内耗”现象。如班级教师的配备,可采用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由教师选择愿意配班的候选人,而后,领导根据各部门人员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和教师的年龄结构,优化人员的配备。或“老带少,少促老”,老教师在低段任教,年轻教师在高段任教等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力求1+1 2,避免1+1=0。 3.5提供展示机会,锻炼队伍 在教师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拥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特长,因此,管理者应当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承认和接纳个别差异,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给他们创造进修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如针对老教师对学科缺乏探求感和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课堂调控能力等,开展“扶老助弱”系列活动。对老教师进行本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教材教法运用等方面的培训;请他们当师傅,对青年一代进行“传、帮、带”;通过老教师上观摩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激发老教师再学习的动力;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上示范课、上精典课,引领青年教师科研兴教;破除论资排辈、伯乐相马的传统选拔方式,大胆启用年轻教师。在青年教师当中,实施发现、培养、创造、使用“名师”工程。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基本功比赛。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承担指导老教师业务培训的任务,帮助老教师掌握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开展“教学中坚”、“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评选活动。对有些业务能力强,但怕吃苦、对幼儿缺乏耐心的教师采用“逼、拉、拽、推”等措施,让他们身上蕴含的潜能发挥出来,让“快马”一领风骚,使“弱马”迎头赶上。 将心理效应运用到管理层面,归纳起来两句话:管理者用“心”去管理;教师用“心”去体会。当“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一种自然时,组织和个人共同成长成为可能。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男性幼儿教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 稀缺 文化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性别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为妻纲、“身体化”倾向以及“二人”关系倾向等特征对男性幼儿教师出现稀缺问题的影响深远。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街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在大连的比例是0. 05:9. 95,武汉市的比例是0. 6: 9. 4。而在国内公认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比例是0. 04: 0. 96。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中男性约占1/10,而在幼儿教育更为发达的德国,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超过两成川。幼儿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健康发展。 男性幼儿教师缺乏问题的存在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文化观念、国家政策、已有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在诸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文化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笔者将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男性幼师缺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男性幼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 1.夫妇有别,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统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维系着封建宗法制度。其中与男性幼师稀缺息息相关的传统观念就是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笔者认为夫为“纲”的观念对男性的要求起码有两点,男性必须表现出刚性以及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成就。由此观念引发了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成就感低以及男性被认为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 首先,成就感低。经济待遇低是男性幼儿教师成就感低的最主要表现,也是影响幼儿园男教师流失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时必须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目前幼儿教师待遇较低,很多的男性幼师不得不放弃这份职业去寻新的发展,以期能解决家庭经济及生活问题。男性幼儿教师的成就感低还表现在自我得不到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琐碎且繁多,重复性强,缺乏挑战性。男性幼师的很多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以及管理者对其的较低评价。而较低的评价又反过来会挫败其工作积极性,如此反复产生的连锁不良反应使得男性幼师不得不离开幼儿园。 其次,男性被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具有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只有女性教师可以胜任这个职业。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幼教就是女性的职业。实际上幼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腻、温柔、耐心等这些女性特有的品质,男性的刚性也是必须的。而且男性在很多时候也不缺乏细腻、温柔、耐心,但已有的观念并不认为如此,男性不能胜任幼教事业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2.“身体化”的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身体化”的倾向:见面一般的问候语就是“吃饭了吗?”人不健康需要补时,对“补身”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其心理卫生的照料等。这种“身体化”倾向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的原因就是对幼儿身体的过于关注而忽视对其心理需要的关注。 首先,过于关注儿童的身体需要。这可以表现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给孩子吃好穿暖是抚养儿童的唯一重要任务。饮食的重要性使得在中国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母乳哺养是一贯的传统,儿童交给女性来哺育也被认为是唯一的选择。男性一般没有承担照顾和教育儿童的任务,而在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男性的存在也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其次,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殊不知,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心理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一个抚摸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而父爱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扩展到幼儿园,孩子除了需要女性的照顾外男性幼师的存在至关重要的。 3.“二人”关系的倾向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强调要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才能浮现他的“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常常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等。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及定位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观念下引发出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男性幼师被社会以及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必要、不体面的。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男性教师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因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衡量在于社会及他人而不是自己。男性幼儿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在目前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包括自己的亲人对男性从事幼师这份职业都是不能给予其应有的认可及肯定,这直接给男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其结果是报考幼教专业的男生极少或没有。并且目前社会上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不太体面的一件事,这就致使报考了幼教的学生毕业后严重流失或就业后改行。 二、男性教师稀缺的对策 1.客观看待男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认为,更为理智以及客观地评价男性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及劣势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认,男性教师从事幼教事业相对于女性来说确实存在性别上的一些劣势。比如,男性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冲动及不稳定,变化无常的情绪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缺乏亲切、温柔和善解人意方面男教师也是逊于女教师,男性教师要比女性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和幼儿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幼感情交流;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缺乏耐心和细致,而幼儿园里的工作特别需要这种耐心和细致。男性教师性别上的重重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事物都是两面的,男性从事幼教事业存在劣势,但也具有他们的优势。首先,男性教师更为独立、果断,这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男教师也更善于敏捷而准确地判断情况并迅速作出决断,这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男性教师更为自信、阔达。与女性相比,男教师心胸比较开阔、豁达,这种豁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孩子开阔胸怀、乐观向上和富有阳刚之气的品质。而这就可以有效克服目前幼儿园中存在的“阳刚危机”现象,培养男性儿童应有的阳光气质。第三,男性教师思维更为敏捷、好奇心更强。男教师与女性教师相比思维更灵活,兴趣也更为广泛。这对发展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女教师所没有的优势。 2.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身体化”还需要理化。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关注,我们要认识到儿童除了在生理上对女性以及女性教师的依赖外,在心理上同时对女性和男性的依赖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要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要对男性幼师工作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其社会价值。幼儿的健康发展少不了男性幼师的贡献,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的思想,女性也分担家庭经济负担让男性幼师可以继续留任幼教事业但不为经济犯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男性教师的参与,肯定男性教师在幼儿园以及在社会中的价值是对男性幼师最大的支持和鼓舞。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关键。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最佳体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能体现社会对幼儿事业的重视,对幼师的重视,也是对男性教师的充分肯定。改善男性教师的经济状况也是留住男性幼师的最有效的途径。 3.肯定自我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习惯于通过他人来界定,而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片面的。对个体的评价不仅要通过他人而且也要通过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及肯定。因此,对于男性幼师来说对自我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男性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一份职业是其得到他人以及自我肯定的首要因素。男性幼师必须做到干这一行就爱这一行,树立远大目标,肯定自我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在较高的层次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如福禄培尔、陈鹤琴以及张宗麟等靠拢,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其次,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男性幼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社会及家人对自己从事幼教这份职业所给予的不良评价,当然,当别人给予正面评价时也需要保持不骄不躁。再次,男性教师对自我的肯定是最为关键的。像一句俗语所说:“连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爱你?”套用一下,我想对男性幼师说的是:“连你自己都不肯定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肯定你?” 幼儿教师论文:浅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论文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学行为 转变 论文摘要: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定位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行为.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真正的支持者,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 新《纲要》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广大幼教工作者探索幼教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进人一个新阶段。作为新《纲要》最终实施者的幼儿教师,在新《纲要》的真正贯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与传统的灌输者、指挥者、领导者的教师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由传统的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学习了新《纲要》后,笔者在本班的一个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究。我们班(中班)当月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我们以信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个活动叫做“符号会说话”,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的含义及用途。孩子们对各种各样的标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户外活动时.笔者发现孩子们十分注意观察幼儿园里的一些标志(符号),有的孩子还就一些不认识的标志展开的讨论,当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跑来向笔者求证。笔者想,标志(符号)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它们有不同外形、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含义,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学习的素材吗?由此,“标志(符号)”这一探索性主题活动产生了。 《纲要》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此次活动主题的生成正是源于教师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对孩子们兴趣点的捕捉。也体现了教师对孩子们探索发现的支持。 回到班里.笔者组织孩子们就刚才在院子里看到的标志符号进行了回忆及讨论。讨论的范围随着孩子们的发言也渐渐扩大,从生活标志到交通标志.孩子们说的多但重复的也比较多。壮壮说“我家有一本书,里面有好多标志,明天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看。”笔者鼓励大家都回去收集一些标志。 在这一阶段的活动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块可以展示和交流自己收集品的巨大空间。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而是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知识。 当孩子们希望能够自己进行标志的设计及创作时,教师便及时地提供相应的材料和工具,保证幼儿能集中精力实现自己的设想。此时,教师便成为了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努力将观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使自身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对话”式教学。通过这次活动,使笔者进一步认识到: 1 教师应成为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者,使环境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 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必须尊重儿童,营造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孩子在教师面前敢说敢表现。在此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改变丰富的物质环境来关注儿童,观察他们对哪些问题感兴趣.用什么方法作用于物体,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等,从而使环境成为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桥梁。 在“标志”这一活动中,当孩子们对标志产生兴趣时,教师及时地发动幼儿收集了大量的标志图案布置在教室中,为满足幼儿了解多种标志的需要提供了环境支持。当孩子们有了创作欲望时,教师又及时准备了各种材料,为孩子们提供了物质支持。 从而使孩子们在自我满足的同时获得了成长。 2 教师应学会观察幼儿.与幼儿一同成为课程的设计者 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更关注教学过程。在过程中幼儿会生成出最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注意观察、关注,要给予响应、回应,并及时调整计划.以顺应孩子的发展需求。我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与幼儿一同成为活动的设计者。 虽然原本的活动主题是“给你一封信”。但当教师发觉幼儿的兴趣点逐渐转向“标志”时,教师在不影响原主题的情况下,叉依据孩子们的兴趣生成了第二主题“标志”。并跟随孩子们的兴趣与发现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孩子们的发展遭遇停滞时,教师略加助力(提示孩子们对标志分类并从中发现规律),使孩子们取得一定突破。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设计完成了这个活动。 3 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欣赏者、等待者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在此次活动中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因此幼儿的兴趣得以激发,各种潜能得以开发。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在此过程中不急于介入,学会等待.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相信一定会有奇迹发生在他们身上。 总之,教师应将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地位,和幼儿一同学习,一同探究,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伙伴”,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正因如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男性幼儿教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男性幼儿教师 稀缺 文化分析 对策 论文摘要:教师性别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教师性别严重失衡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为妻纲、“身体化”倾向以及“二人”关系倾向等特征对男性幼儿教师出现稀缺问题的影响深远。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街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幼儿教师的比例为0.3:9.7,在大连的比例是0. 05:9. 95,武汉市的比例是0. 6: 9. 4。而在国内公认幼儿教育最为发达的深圳,比例是0. 04: 0. 96。在美国幼儿园教师中男性约占1/10,而在幼儿教育更为发达的德国,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超过两成川。幼儿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衡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对男幼师缺乏问题的关注,将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幼儿个性的均衡健康发展。 男性幼儿教师缺乏问题的存在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文化观念、国家政策、已有社会经济政治影响等。在诸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文化观念是最为重要的。以下笔者将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男性幼师缺乏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男性幼师稀缺的文化原因分析 1.夫妇有别,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统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维系着封建宗法制度。其中与男性幼师稀缺息息相关的传统观念就是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笔者认为夫为“纲”的观念对男性的要求起码有两点,男性必须表现出刚性以及男性必须比女性更有成就。由此观念引发了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成就感低以及男性被认为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 首先,成就感低。经济待遇低是男性幼儿教师成就感低的最主要表现,也是影响幼儿园男教师流失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因此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时必须承担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目前幼儿教师待遇较低,很多的男性幼师不得不放弃这份职业去寻新的发展,以期能解决家庭经济及生活问题。男性幼儿教师的成就感低还表现在自我得不到实现。幼儿园的工作琐碎且繁多,重复性强,缺乏挑战性。男性幼师的很多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导致工作效率较低以及管理者对其的较低评价。而较低的评价又反过来会挫败其工作积极性,如此反复产生的连锁不良反应使得男性幼师不得不离开幼儿园。 其次,男性被不具备幼儿教师的品质。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就必须具有细腻、温柔、耐心的品质,只有女性教师可以胜任这个职业。因此,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对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总是带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幼教就是女性的职业。实际上幼教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腻、温柔、耐心等这些女性特有的品质,男性的刚性也是必须的。而且男性在很多时候也不缺乏细腻、温柔、耐心,但已有的观念并不认为如此,男性不能胜任幼教事业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2.“身体化”的倾向 中国文化具有“身体化”的倾向:见面一般的问候语就是“吃饭了吗?”人不健康需要补时,对“补身”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其心理卫生的照料等。这种“身体化”倾向导致男性幼儿教师缺失的原因就是对幼儿身体的过于关注而忽视对其心理需要的关注。 首先,过于关注儿童的身体需要。这可以表现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给孩子吃好穿暖是抚养儿童的唯一重要任务。饮食的重要性使得在中国对刚出生的婴儿进行母乳哺养是一贯的传统,儿童交给女性来哺育也被认为是唯一的选择。男性一般没有承担照顾和教育儿童的任务,而在幼儿园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男性的存在也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其次,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过高估计儿童对母乳及食物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对儿童心理需要的忽视。成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殊不知,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心理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一个抚摸都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而父爱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扩展到幼儿园,孩子除了需要女性的照顾外男性幼师的存在至关重要的。 3.“二人”关系的倾向 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强调要以“自我”作为一个基地才能浮现他的“存在”,而中国人则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人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常常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等。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及定位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观念下引发出男性幼师稀缺的原因就是男性幼师被社会以及大多数人认为是不必要、不体面的。这种看法直接导致男性教师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因为自己工作的价值衡量在于社会及他人而不是自己。男性幼儿教师无论是其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不被家庭和社会所认可。在目前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包括自己的亲人对男性从事幼师这份职业都是不能给予其应有的认可及肯定,这直接给男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其结果是报考幼教专业的男生极少或没有。并且目前社会上的传统观念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不太体面的一件事,这就致使报考了幼教的学生毕业后严重流失或就业后改行。 二、男性教师稀缺的对策 1.客观看待男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认为,更为理智以及客观地评价男性幼师在幼教中的优势及劣势是很重要的。不可否认,男性教师从事幼教事业相对于女性来说确实存在性别上的一些劣势。比如,男性的情绪往往更容易冲动及不稳定,变化无常的情绪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在缺乏亲切、温柔和善解人意方面男教师也是逊于女教师,男性教师要比女性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才能和幼儿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师幼感情交流;男性教师相对于女性教师来说缺乏耐心和细致,而幼儿园里的工作特别需要这种耐心和细致。男性教师性别上的重重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事物都是两面的,男性从事幼教事业存在劣势,但也具有他们的优势。首先,男性教师更为独立、果断,这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男教师也更善于敏捷而准确地判断情况并迅速作出决断,这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男性教师更为自信、阔达。与女性相比,男教师心胸比较开阔、豁达,这种豁达的心态有利于培养孩子开阔胸怀、乐观向上和富有阳刚之气的品质。而这就可以有效克服目前幼儿园中存在的“阳刚危机”现象,培养男性儿童应有的阳光气质。第三,男性教师思维更为敏捷、好奇心更强。男教师与女性教师相比思维更灵活,兴趣也更为广泛。这对发展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女教师所没有的优势。 2.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性 我们的文化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身体化”还需要理化。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关注,我们要认识到儿童除了在生理上对女性以及女性教师的依赖外,在心理上同时对女性和男性的依赖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也要肯定男性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要对男性幼师工作的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承认其社会价值。幼儿的健康发展少不了男性幼师的贡献,我们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夫妇有别、夫为妻纲的思想,女性也分担家庭经济负担让男性幼师可以继续留任幼教事业但不为经济犯愁。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男性教师的参与,肯定男性教师在幼儿园以及在社会中的价值是对男性幼师最大的支持和鼓舞。其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是关键。经济地位是社会地位的最佳体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仅能体现社会对幼儿事业的重视,对幼师的重视,也是对男性教师的充分肯定。改善男性教师的经济状况也是留住男性幼师的最有效的途径。 3.肯定自我 在我们的社会中对个体的评价习惯于通过他人来界定,而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片面的。对个体的评价不仅要通过他人而且也要通过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及肯定。因此,对于男性幼师来说对自我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男性教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一份职业是其得到他人以及自我肯定的首要因素。男性幼师必须做到干这一行就爱这一行,树立远大目标,肯定自我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在较高的层次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如福禄培尔、陈鹤琴以及张宗麟等靠拢,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素养。其次,做好心理准备,保持乐观的心态。男性幼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社会及家人对自己从事幼教这份职业所给予的不良评价,当然,当别人给予正面评价时也需要保持不骄不躁。再次,男性教师对自我的肯定是最为关键的。像一句俗语所说:“连你自己都不爱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爱你?”套用一下,我想对男性幼师说的是:“连你自己都不肯定你自己,你还能奢求谁来肯定你?” 幼儿教师论文:试论南宁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及其特点 论文关键词:南宁市 幼儿教师 幸福感 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对广西南宁市127名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南宁市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较低,在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低于大连市幼儿教师。而且,在南宁市幼儿教师中,工作3 -5年者在身体健康、心态平衡、人际适应上的幸福感都比其它教龄段的教师低;大专学历的教师人际适应、自我接受、成长进步方面的幸福感显著低于其他学历教师;收入影响着南宁市幼儿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月收入低于800元的教师幸福感明显低落。 幸福感是心理学家从独特的视角对幸福的界定—即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它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幼儿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关注幼儿教师幸福感有助于了解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为有效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提供心理学依据。为此,我们采用整群取样的方式抽取了广西南宁市4所幼儿园的带班教师共127名,选用邢占军编订的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量表(SWBS一CC)简本测查了她们的幸福感状况。幸福感量表包括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生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十个维度。 一、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现状 1、被试的描述性统计资料(见表1) 2、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的基本现状 比较本研究与国内其它关于幼儿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水平明显偏低;各个城市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在各维度的得分趋向呈较大的相似性,在成长进步、家庭氛围和人际适应上体验的得分相对其它维度来说较高。 二、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的特点 1、幼儿教师幸福感在教龄上的特点 不同教龄组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各维度以及总体幸福感体验是有差异的。但F检验发现,身体健康体验的差异达到显著性(F二5.40,p =0.001 0.01),总体幸福感和其它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通过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身体健康体验差异的显著性是因为2年以下教龄教师与3一5,6一1011,15年等教龄段的教师均存在显著差异:2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在身体健康维度上得分最高,3一5年教龄的教师得分最低,此后随教龄增加身体健康得分逐步提高。 幼儿园教师在人职之初,身体健康体验上的得分都比其他教师高,在心态平衡和人际适应上得分也比较高,但工作3一5年间的教师却在这些维度的得分上都表现出下降趋向,而5年之后又开始回升。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年轻教师在刚进人幼儿园时,是满腔热忱,豪情满怀,随着她们对幼儿工作的不断了解和深人,她们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困惑与危机也接踵而来,再加上人际处理的复杂性,这些心理因素必然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工作2年左右后会进人到一个工作的低谷。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生存空间和选择空间都受到较大限制,这些制约了年轻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工作态度和工作目标,导致幼儿教师的幸福感下降。在工作三五年后,教师通过心态的调整和阅历增长,人际处理能力的提高,能体会的幸福感有所增加,但从整个职业人群的幸福感来看,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并不高,这应该与幼师的职业特点有关,其他研究者的调查数据也揭示,我国幼师当前的职业生活质量并不容乐观,幼儿教师的消极情感体验较强烈。 2、幼儿教师幸福感在职称上的特点 F检验发现,不同职称教师的幸福感中身体健康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心态平衡体验等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未定职教师的身体健康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人际适应得分显著高于未定级教师;幼教二级教师的心态平衡得分显著高于未定级教师和幼教一级教师。 3、幼儿教师幸福感在学历层次上的特点 南宁市幼儿教师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F检验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幼师的成长进步(F=2.72,p二0. 049 0. OS )、人际适应(F=3.23,p = 0. 045 0. OS )、自我接受(F=3.06,p= 0.05= 0. 05)、总体幸福感(F=3.764,P=0. 027 0. 05)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大专学历教师的人际适应得分显著低于中专学历教师,而自我接受得分显著低于本科学历教师,同时,其成长进步和总体幸福感得分都显著低于中专和本科学历教师。 现在广西幼儿园的人职门槛在升高,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相继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从2006年开始,就有本科毕业生进人各大幼儿园,且其人数在不断增加。在社会上“学历论”的影响下,这些本科生的进人,给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表现在自我接受维度上,由此影响了大专学历的幼儿教师的幸福感。而幼儿园的中专学历教师,基本上都已经是很早就人职的老教师,已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调整好了各方面心态,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因此她们各方面的体验反而比大专学历的年轻教师来得幸福些。 4、幼儿教师幸福感在收人上的特点 F检验发现,收人对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接受体验这一维度上,月收人低于800元的幼儿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显著低于月收人超过1500元的教师(F = 3. 24 , p = 0. 044 0. 05)。 曹光海、公王民等学者的研究显示,收人不影响教师幸福感。在本研究中,收人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是体现在对自我的接受态度上。曾有研究者在综述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收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心理变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收人的高低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高收人会带来自信,增强工作、生活的安全感,高收人的人更容易悦纳自己,从而提高幸福感。目前南宁市幼儿园教师中,低收人者大多为毕业不久的大专、本科学历的学生,她们观念新,拥有更多的理想和发展潜能。现实中,她们大都担负着对幼儿教育、保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她们的工作现状与她们受到的待遇,如低收人以及现阶段人们对低收人教师的认识等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冲击着她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心态,大大降低了她们的幸福感体验。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不同收人状况对人际安全、确定控制、社会关系状况、自我接纳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低收人教师缺乏安全感,自我接纳幸福感水平低。 5、幼儿教师幸福感在幼儿园规模上的特点 在幼儿园规模方面,幼儿教师的幸福感差异体现在社会信心(F=3.80,p=0.013 0.05)、自我接受(F=4.82,p=0.004 0.01)、成长进步(F=2. 68,p = 0. 050)维度上。多重比较发现,具有13一18个班规模的幼儿园教师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班级规模的幼儿园教师。 各维度在婚姻和园所级别上均无显著差异。由于样本中男教师仅5位,男女性别比例悬殊,同样的由于担任行政职务的仅9人,样本太小,因此本研究未对性别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在各维度上进行统计学检验。 从整个研究结果来看,自我接受维度在南宁市幼儿教师幸福感体验中时有体现,学历、收人、园所规模等都影响着教师的自我接受体验,可见自我接受在幸福感体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广西幼儿教师对自我的接受体验,这是幼教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对她们的工资收人进行改革,真正根据教师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工作年限、职称等确定收人的多少,并通过宣传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以充分地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她们的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一些专业培训帮助幼儿教师完善自身人格因素,掌握情绪调控的技巧。许多研究者相信,人格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幸福感的指标之一,它与人的幸福感水平有着很高的相关。幸福感的提升除了有赖于外部条件的改善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调整和适应来提升。 幼儿教师论文:试析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质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自我效能感 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质化研究的方法,观察和访谈两位教师,了解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大致状况。本文的特点不在于提出普启遍性的结论,而在于通过质性研究为读者提供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1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在控制和调节个体的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作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儿童发展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y师自我效能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感受,它对教育工作、儿童发展、教师自身的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状况如何?他们到底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确定将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划分为教育、家长工作、教育科研等三大方面.围绕这些具体的方面来了解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状况。 2抽样和进入现场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对象一直是一个问题。新手型老师与经验型老师的自我效能感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笔者确定选择符合这两类标准的教师,同时尽可能兼顾教师的不同个性、教龄和能力水平。 A老师,30岁,教龄11年,幼师毕业,进修过大专课程,性格外向、豪爽,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经常参与园内、园外、区上、市上的活动,如赛教、活动设计、论文等,获了很多奖。B老师,25岁,刚参加工作半年多,本科毕业。2005年参加全国硕士考试,未能考上,9月份在上海某城区幼儿园任教师,性格内向、文静。 3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收集包括间接资料和直接资料的收集。间接资料的收集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直接资料的收集又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接下来是观察和访谈一手资料的收集。在观察现场中发生的事件、现象或对话,我都会尽可能地记述下当时的过程和细节。如果当时不方便记或没有记完整,回去后赶紧补记。深度访谈记录一直是研究中关键而且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老师不同意录音,所以笔者尽可能地将访谈时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作重点的速记与描述,尽可能保留她们原始的语言风格。而一部分网上聊天的记录更容易收集,把聊天记录全都打印出来就行了。 4初步分析的结论 4.1共同点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收集了两位教师的观察和谈话记录,作为本研究的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存在以下共同情况: 4.1.1组织教育活动的有效感 通过参与观察和访谈发现,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方面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自信,认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她们在吸引孩子注意力、组织孩子活动方面做起来比较顺手,效果也比较好。不仅经验型教师如此,新手型教师也认为尽管刚参加工作,存在不足的地方还很多,但是随着教育实践机会的增加,对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的逐渐了解,在组织教育活动方面做起来感觉也比较顺利,因而这方面的信心也慢慢有所提高,“觉得组织孩子能力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强的(深度访谈)”。 4.1.2家长工作的成功感 在家长工作方面,大多教师都表现较强的自信心,自我评价上显示出较强的成功感。A老师感觉“做起来比较顺手”,“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应该说历年来都是比较好的。”对此,教师认为原因“可能一方面是比较有带班经验,另一方面也都自己有孩子了,家长总觉得是同龄人嘛,有一种同龄人的信任和默契·二”“只要孩子高兴了,家长工作没一点问题。”而B老师经过努力尝试,“把工作做的尽可能细致”,也逐渐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好评,家长的良好反馈使她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成功,体验到了成功感,因而也增强了做好家长工作的自信心。 4.1.3个别儿童教育的无效感 “……好的性情能适应社会。在幼儿园明显感觉到这一代孩子跟5年前的孩子不一样,交流真的有问题,受挫感极差,如有小孩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互相合作很差。现在孩子心理上的缺陷、牵乳迄上的缺陷越习时鳖炙萍之种东西我觉得……家长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这是A老师在访谈中多次流露出来的对个别儿童的教育无效感。尽管A老师表示自己不休个别儿童,但是从笔者的观察却可以看出,A老师也会对个别儿童表现出无可奈何。 是班上非常淘气的孩子,经常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老师的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偶尔只能暂时起些许效果。对此,老师感到自己已经是心力交瘁。而新手型教师B对班上的个别特殊需要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则更低,她觉得在这方面的成效非常低。“这些孩子,你跟他说的时候还管点用.但过一会还那样.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4.2差异 研究发现,经验型教师A和新手型教师B在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上,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 常规培养方面。对于A老师来说,常规培养是她的长项,自我评价比较高,因为“抓的时间比较长了,比较得心应手,带孩子比较独立、有秩序,该撒的时候撒,该收的时候收,不像年轻老师,撒开了收不回,把握不好这个度。”而对于B老师来说呢,在管理孩子上经常觉得“束手无策”,她体验的是失败感,“刚工作的时候,一日常规都不太清楚,孩子应该遵循的常规也不熟悉……常规不是很好的话,很难把课上好,我想得再好常规不是很好的话也没用。” 指导孩子方面。在这方面,A老师由于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不少有效的教育方法、策略,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因而其教育效果比较明显,自我效能感也相应较高。而B老师则因为“刚来几个月,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很难有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相对来说就较低些。在教育活动中,她经常会觉得“教育目的好象没有达到,感觉孩子跟我在一起好象没有进步的感觉”,而且“教育目标本身就不好把握,不是高了就是低了。而且孩子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不同孩子的指导把握不好。” 以上是对研究内容的初步结论,在研究以及分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商榷,大小问题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在应用这种质的研究方法时,自己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教师的观察与访谈,所获得的是活生生、非常有色彩感、充实饱满的信息,是在与一个个情感丰富、复杂的人对话,而非冷冰冰的数字。与她们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也在学习,当然也有自己的困惑,如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怎样解决?只针对两个人进行的研究可以算作研究吗?针对这个研究主题一一自我效能感,可以深人的方面也还有很多,如可以选择多种类型的研究对象,也可以继续探讨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等,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继续探索。 幼儿教师论文:从人类发展生态主义观点分析形成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风格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学理论中新的关注热点。布朗芬·布伦纳借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的观点。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系统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的方法,探讨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能够较好地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深入认识教学风格。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因素在宏观系统层面是社会现实.在外展系统的是师生关系,基于中间系统的是园所环境,而微观系统是教师自身的特征。 关于教学风格的概念,目前有多种认识,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认为,教学风格是在教学中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符合规律性和个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的凝结物和结晶品;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的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既具有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的教学个性或特色。从上述的各种教学风格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认为的教学风格大都是从“教”这个角度来说的,并没有涉及其他对象和方面。而在《西方教育词典》对教学风格的定义则有所不同:“教学风格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不同的关系和建立各种社会风气的方式方法。”将师生关系和社会风气列人了教学风格里。但是不论教学风格的定义究竟如何,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不可能脱离物质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脱离历史文化的制约,不可能离开人的个体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在一个层层叠叠、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发展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函数。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宏观系统、外展系统、中间系统、微观系统这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营销的网络。每个系统及其与其他系统的相互关系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幼儿教师形成的教学风格是在该系统环境中形成的,通过这个过程幼儿教师逐渐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解释环境特性、参与环境的活动、维持或改变环境的动机与能力,从而在系统互动中实现教学的高度艺术化。下面笔者从宏观、外展、中间、微观系统对影响幼儿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宏观系统—社会现实 宏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文化背景。宏观系统中的社会组织、机构是有形的,属于“硬件”;文化则是无形的,属于“软件”。教学风格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时代背景的“硬件”设施,又离不开文化“软件”这些“硬件”、“软件”提供了幼儿教师形成自身风格的最重要的外部生态。 任何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因此,必然要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教学风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体心理因素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 1.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社会经济对教学风格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教师观念的影响来实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改变.人们的行为就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例如我国在将幼儿教育机构推向市场之后,为了生存和利益,幼儿园要讲质量、讲效益,教师相应地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现实的需要。随着对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幼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逐步地由灌输转向重视通过游戏、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2.社会文化对教学风格的影响 传统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模式等,都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教师风格的形成。我国一直强调尊师重道,强调因材施教,这对教师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无论是有价值的还是没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思想被教师广泛接受,对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有些优秀教师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灵活运用了这些思想和主张,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兴趣、能力、爱好。这些观念正在逐步地渗人幼儿教师的意识之中,逐渐被广大幼儿教师接受,促使幼儿教师从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中走出来,走向儿童中心的教学风格,注重“一切从儿童出发”。 二、外展系统—师生关系- 外展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其中的一个或更多的环境,但这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与个体成长的那些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幼儿教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来说,师生关系可以视为外展系统。 师生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教学风格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学风格的考察,涉及幼儿在幼儿园与教师之间的互相配合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情况、教师在活动中常用的管理模式、活动中的心理气氛等。而这些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情况。 师生关系也是形成一定教学风格的条件和依据。从幼儿园到大学,师生关系由慈母型发展到教师型再到导师型。与此相应的教学风格也表现为教导型、指导型和引导型等。这就说明了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定都是在“吃透”了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最佳选择。 三、中间系统—园所环境 中间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直接参与其中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间系统是由直接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除了现在的联系外,一些内隐的联系也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幼儿教师在形成教学风格时的中间系统主要是身处的园所环境。 1.幼儿园的管理 有些幼儿园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设立一个模板,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做,认为和优秀教师做得一模一样那就是成功的教学,就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教师的教学风格趋同,或者说并没有形成特色。而目标设置合理,有着完备的考核评估奖惩制度,将会形成一种推动教师主动钻研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2.园所的经济状况会影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随着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对教师来说,能否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熟练地使用各种电化教具,已成为教学行为中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崭新的组成部分,而这对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意义。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先进设备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直接受到园所经济状况的制约。经济效益好的幼儿园也许会添置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帮助教师组织活动,进行教学,但是条件不够好的幼儿园则有心无力。这将不利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 3.教师群体与人际关系 在幼儿园组织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群体,如教师群体、家长群体和领导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等。在群体条件下,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因为群体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个体条件下的明显特点,形成群体心理效应。如果在幼儿园里,某些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技巧,不断补充新知识,则其他教师也会效仿,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风气,力争教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群体的促进效应。 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人际交往的结果,而某种人际关系一旦形成,对人际交往就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对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教师如果有机会与风格类型不同的优秀教师一起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必然会起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促使教学风格不断发展和更加完美的重要途径。而上下级关系则对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有影响,正常、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有助于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气氛,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一心一意钻研业务,这就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反之,就会给教师造成极大的精神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四、微观系统—自身的特性 微观系统是发展中的个体直接接触的和产生体验的生态环境,是个体对自身从事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人际关系的真切感受和经历。所以,教师的心理基础、教学经验、教育观念等都属于微观系统。 教师的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认知、意向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师的认知特点,如感知觉的能力与特点,思维形式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是属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观察力的敏锐程度,记忆特点,言语的表达方式,等等,都与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意向特点、情感的丰富程度、情绪的控制能力、意志力的强弱、持久性等,也是构成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执教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有关教与学的感性或理性认识和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有些教师虽然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一定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教学经验确实是形成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一般来说,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从教的时间都比较长,实际上,考察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参考标准就是执教的时间长短,一般认为从教10年以上的教师开始具有自己的风格。 观念是指导行动的向导,没有信念的教师无法坚持自身的行为,更无所谓形成自己的特点。刘晓东博士认为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一个坚信“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教师不可能形成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教学风格,而一个认为儿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可能更易于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教学风格被看成一个系统的话,这个系统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动态性。教学风格系统由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能量转换的过程组成,也就是说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促成了风格的形成。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层面,都不利于有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幼儿教师论文:简论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及其启示 论文摘要: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的形式主要有服务学习是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将服务学习纳入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以及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等。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有: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并探索服务学习体系、重视教育实践中的反思、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论文关键词:美国幼儿教师教育 服务学习 启示 1995年,美国教育部长理查德·赖利(Richard Riley)在一次公众讲话中指出,“服务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培养参与意识、激发完成学业的动机”。“在1999年全美服务学习会议上,来自中小学、大学、国家、州和地方政府、公共和非盈利机构的人员一致认为服务学习适合于各阶段教育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学习在美国教师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而言,服务学习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阐述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一、服务学习的内涵 “服务学习”一词首先是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于1963年提出的。在美国,对服务学习的认识不统一。如1993年美国国家服务法案界定服务学习为一种方法:“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需要,需要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学生的课程学习整合,为学生提供思考、讨论或写自己的服务活动以及所看到的事情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通过学生到社区的学习促进课程学习,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m1999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服务学习界定为“以课程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它统合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活动,这种服务必须配合学科或课程而安排;有清楚叙述的学习目标;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探讨社区真正的需要,通过定期安排的反思活动或批判分析活动,例如课堂讨论、发表或指导写作等帮助学生学习”。尽管对服务学习的界定不统一,但也有共识,一般认为,“服务学习主要包括主动参与、认真组织的服务活动、关注社区的需要、学校和社区协调与合作、与课程整合、反思、有机会运用技能和知识、增加学习的机会、培养对他人的关爱情感等成分”。 服务学习经常被认为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教育理念,服务学习反映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民主社会的公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服务学习经常与课程整合,即满足社区的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教育实习有所不同,社区服务是学生给个体、组织和社会提供服务,侧重服务,主要有利于社会。教育实习重在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服务学习包含社区服务和教育实习,对社会和学生都有益。当社区服务、课程与反思有联系时,社区服务就可成为服务学习。 二、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 1.服务学习是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 幼儿教师教育中常见的服务学习方式就是将服务学习作为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南卡罗莱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hna)的服务学习已经成为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方案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教学实习的一部分。学生的服务学习开始于第一门普通教育课程,所有的教育专业都要学习普通教育课程。“最初的服务学习就是学生在社区里与无家可归儿童互动、在附近的中心提供帮助,指导儿童、或者参与一些类似的由社区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幼儿教师教育的学生还有两个其他的服务学习地方——个是去幼儿班级,另一个是对3岁、4岁、5岁儿童开展一对一服务。在教学实习中,让学生设计和实施服务学习方案。“服务学习包括准备、服务、反思和庆贺环节”。准备在服务学习前和中间,有上课、讨论、阅读相关的学习活动,以便具备一定的知识更好地开展服务活动。服务活动有直接、面对面的服务,也有间接的服务。反思是重要的环节,一般学生每次服务活动都要有反思,反思关于自己的成长、问题和想法等。反思一般在学期中间或完成服务活动后,同学们一起分享他们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有儿童的进步。此服务学习使刚开始专业发展旅程的新生能走出校园,进行体验和教育,拓宽了对儿童的认识,培养了社会参与和服务以及民主的意识。 2.将服务学习纳入到幼儿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 有的学校将服务学习纳入到课程学习中,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如“服务学习在纽约州北部的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实施,在各种情境中开展,选择适合儿童、家庭和社区的策略与方法,课程需要15~20小时的实习,通过服务学习方案来完成”。服务学习方案分三个阶段:计划、实施和反思。“计划阶段给学生介绍服务学习的概念、服务学习的要求、评估当地的需要,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方案;实施阶段就是实施各种服务学习方案,与领导技能发展有关。如公共政策/辩论论技能、管理技能和其他教育技能;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工具,评价教学和领导技能的有效性”。此服务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中的课后服务学习相当普遍,要求学生课后去儿童教育中心、幼儿园开展服务学习,并有课时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凯文·斯维克(Kevin J.Swick)通过学生的课后服务学习的反思案例发现:“服务学习丰富了学生对真实情境中关爱的理解;使学生在与孩子和成人的互动中培养能力和关爱品质;学生能够反思具体的服务经验对他们的职业和个体成长的意义。” 3.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 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方式并不多见,但仍有实践。如维基等人(Viekie et al.)探讨了美国一所大学将服务学习与幼儿教师教育整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幼儿教师教育的教师把服务学习的教育方法教给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学生通过服务学习方案的实施,把服务学习的理念传给儿童。儿童通过社区服务把服务学习理念传给其他儿童”。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学生们要设计服务学习方案并在幼儿园或一年级课堂实施。学生设计的方案有春季方案和秋季方案。春季方案分为三类主题,分别是污染、园艺和写信。污染主题包括“认识海龟/海牛”“注意、请不要污染”“课堂上的回收利用,学校大扫除”;园艺主题包括“母亲,父亲节”“美化校园”“美化地球”;写信主题包括“给部队写信”“给长辈写信”“给政府官员写信”“给家庭写信”“给其他班级写信”。秋季方案分为“写信”“为不幸的人们开展社区服务”和“环境意识”三个主题。写信主题包括“给农民写信”“给部队写信”“给当地退伍军人写信”;社区服务主题包括“为不幸的人们的社区服务包括罐装食品募捐活动”“为遭遇飓风的人们的帮扶活动——钱、食物和学习用品”“为医院里的儿童提供帮助”“为癌症患者的服务”;环境意识主题包括给“小鸟喂食”“认识和画蝙蝠”“用废旧品制作艺术品”。这些方案都强调社区和环境意识。结果发现服务学习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服务学习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是一种建构主义方式的教学途径。 三、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 1.引入服务学习理念并探索服务学习体系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服务学习的理念较为熟悉,在实践中也有探索,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行政能力工作坊”、南开大学的“服务学习”课程、汕头大学的“医疗扶贫体验行动”、云南大学的“与课程相结合的服务学习模式”,这些服务学习的实践不是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在我国幼儿教师教育领域,服务学习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教育理念。美国关于幼儿教师教育中服务学习的已有研究表明:服务学习是“教师、学生、社区和学校获得新的达到目标的方法,促进了互动学习和共同发展”。我国学者张华认为,服务学习“有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从事社区服务而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养成公民责任感和健全个性的课程与教学取向”。并认为它是“社区服务”和“学术学习”(academic study)的整合,即把“学会服务”(learn to serve)和“在服务中学习”(serve to learn)两种行为整合起来,把“为了培养更好的学生”和“为了培养更好的公民”两种目的整合起来。因此,将服务学习理念引入到幼儿教师教育中,并开展实践和探索,对幼儿教师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幼儿教师教育,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采用服务学习与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或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方式,以统一组织或课后服务学习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重视教育实践中的反思 服务学习重视反思环节,反思不仅在服务学习结束后、也在全过程中进行。反思的内容有课程学习、个人发展、公民意识以及社会活动参与等方面。我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主要就是教育见习和实习,但对反思重视不够,一般只限于见习和实习结束后的反思,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收获或困惑等,中间很少安排反思。要完善教育实践,反思应贯穿于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始终,也要提供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等人员的交流。反思应有计划地进行,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3.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 服务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国,一些高师院校每年寒暑假都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不难看出,服务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然而,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够重视、目标不明确和评价的缺失,导致实效不显著。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具体的专业目标、相关的培训、综合系统的评价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了解幼儿、家庭以及社会的需要,确定好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主题,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幼儿、了解社会,同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也可借鉴服务学习的经验,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国际关系论文:心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与研究路径 内容提要: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试图对这个学科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内在的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学 心理学分析 理论正当性 研究路径 国际关系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社会科学的本体性地位,自20世纪初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诞生以降,就一直遭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代表人之一马丁·怀特(Martin Wight)在《为什么没有国际理论?》一文中所做的精彩原因分析。国际关系学的学科本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根源之一在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很大部分来源于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借鉴。 冷战结束后,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国际关系理论异军突起,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向体系理论深入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进入“社会学转向”时期。与此相反,微观层次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似乎始终处于学科发展的边缘,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也感慨和抱怨说,“研究个性和个性的类型在心理学和政治学领域已不受人青睐。”[2]其实,国际冲突理论中一直存在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两种分析路径,分析代表着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视角[3]。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逐步走向体系层次的理论建构的情境下,微观层次的个性分析、知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理论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微观个体理论的解释力有多大?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存在哪几种路径?个体理论能否与体系理论走向统一?等等,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确立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能性与正当性问题。 一 心理与国际关系:理论正当性 “层次分析法(Level of Analysis)”和“施动者-结构(Agent-Structure)”问题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中两对最基本的范畴,古典现实主义以来的任何一种科学国际关系理论都必须在这两对关系坐标中确立自身的位置和地位。这两个基本问题也是我们进行国际关系理论知识谱系归类整理的最佳路径。以这两个基本问题为分析视角,当可揭示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正当性和合法性。 1.“层次分析法”的视角 20世纪50、60年代,国际关系学中“层次分析法”的产生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更为严谨的方向发展。国际关系理论中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划分的依据直接来源于“层次分析法”最初关于“体系”、“国家”和“个人”三个基本层次的划分。笔者认为层次分析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从纵向来看,为层次的划分问题,即到底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从横向来看,为方法论的(Methodological)层次、本体论的(Ontological)层次和认识论(Epistemological)的层次问题。层次本身具有两种含义:解释的来源(Sources of Explanation)和分析的对象(Objects of Analysis)。 本体意义上的层次将层次视为“分析的不同对象和单位”,而认识论意义上的层次则把层次视为“解释某一特定单位行为的一系列原因变量”。布赞依据两条路径,重新审视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概念。首先,他根据空间规模的原则和组织的层次,认为这种意义上层次既是解释的来源,又是解释的结果和对象。因此,根据最基本的“个体与体系”的关系范畴,国际关系中的层次可具体划分为“体系-国家”、“国家-官僚机构(次国家)”、“官僚机构-个体”这几个基本的范畴。其次,如果把层次视为所分析对象的不同解释来源,那么个体、国家和体系层次都存在结构(Structure)、进程(Process)和互动能力(Interaction Capacity)这几个因素。[5]布赞没有把研究的重点置于层次在纵向量上的扩大,而是对每个分析层次进行了独立的本体属性的考察,这正是他对层次分析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尽管国际关系学界无人能否认个体层次的重要作用,学者也普遍认为“运用心理学来研究政治是一种必不可缺和不可替代的方法”[6],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宏观体系层次上的研究。整体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体系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对个体心理理论的批评是:个体心理因素在解释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国际冲突的根源上具有说服力,但对于整个国际体系的变化发展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因而可以说,整个体系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忽视了对个体层次的心理与认知因素的考量。 “个人在国际政治分析中从未成为一个常见的范畴”[7],有一些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忽视个体层次因素的学术研究偏向表示不满。举例来说,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把国际冲突与战争的根源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国家的属性和人的侵略本性[8],但他最后建构的是一种体系层次上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而戴维·辛格(J. David Singer)只考虑国际体系与国家单位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个体层次在他的分析框架中被筛漏出去[9]。此后,众多学者在层次的细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范畴逐渐成为国际关系层面国家与国际社会关系分析的理论根基。但是,我们仍需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层次中究竟哪一层次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对此问题,学界往往容易产生决定论的倾向,或者是结构主义决定论,或者是还原主义决定论。尽管沃尔兹建立一种体系层次的结构主义理论,但他辩解他并没有建立一种结构主义决定理论。在解释国际事件中,没有一个层次的单元或解释来源是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个多个层次的变量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假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或解释来源同时发生作用,那如何将这些不同的分析整合进整体理解中?”[10] 在确定分析层次的重要性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不同的分析层次在不同的问题领域的重要程度不同;其次,即使在决策中,不同的决策阶段层次的重要性也不同;第三,变量在一个层次上的重要程度与其他变量的状态相关联。[11]所以,如果要确立某变量层次的重要性,必须对其他的相关变量层次做出相应的假设,在这种理论上预设的前提下,再探讨具体变量层次的作用。如我们在讨论个性对政治的影响时,关键是解释清楚“个性作为政治行为的一个制约因素的重要程度”,进一步假设个性在什么条件下以及如何影响政治行为[12]。以房子起火逃命为例,为什么人会逃生?这里或许没有唯一的答案。或许是人的求生本能促使他做出逃生的行为;或许是在其他人都逃生的情况下,人所进行的一种模仿和学习过程;或许是他头脑中已有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促使他逃生;或许他在房屋内岿然不动,因为他没有形成对大火的危险性的认识,等等。但必须明确一点,即人只有在形成对大火的认知后,才能进一步确定自身接下来的行为。杰维斯指出,知觉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大火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大部分人可能都做出逃生的行为,而其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之后,丘吉尔就认为房子起火了;而张伯伦认为在1939年3月后房子才起大火;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出现什么大火[13]。关于人的行为的争辩始终存在着自我决定论和情境论两种不同的声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大多数人是处于两种极端之间:一种是自我导向的人,这种人的行为是自我规定的;一种是他人导向的人,他的行为方向是由当时的环境所决定的[14]。 而从实践中来看,个体在国际政治领域无疑也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关系心理学中个体心理分析理论的主要理论预设为国家行为的行使主体是个体,具体的国家领导人与精英才是抽象国家行为的实践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个体尤其是重要的领导人或领袖建构了国家行为。个体对于国家决策行为和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整个国际关系史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的国家领袖和外交家对于国际关系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15]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证的问题是,个体层次的动力来源为何?个体心理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是人的本性,还是社会文化制度所塑造的?因此,我们可以对个体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层次分析。个体心理层次同样存在环境论和遗传论之争,心理学理论中也存在个体主义与结构主义理论的区分。 2.“施动者-结构”的视角 “施动者-结构”关系范畴,即“部分-整体(Parts-Whole)”、“行为者-系统(Actor-System)”、“微观-宏观(Micro-Macro)”的关系问题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和世界体系论就是基于结构的解释力优于施动者的基本理念,建立了体系层次上的结构主义理论。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施动者-结构”指分析的单元何为先的问题:是施动者(个体)先于结构(社会),还是与之相反?由此可以得出三种答案,即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结构化主义(Structurationism)。而认识论意义上的“施动者-结构”指的是由施动者(个体)的属性来解释体系的结构和施动者的行为,还是以结构(体系)为导向?[16] “施动者-结构”关系最初表达了这样一种意义,即人类社会行为分析可分为“人类及其组织的行为者”和“制约行为者的社会结构”两大对立变量层次。推及国际体系层面,这一范畴的表现形式则为“处于国际社会中的国家”与“国际体系及结构”的关系;推及个体微观层面,这一范畴的表现形式则为“微观个体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心理结构”的关系。新现实主义的本体论为个体主义,而世界体系论则持整体主义的本体论,尽管存在这种差异,这两种理论都被称为结构主义理论或结构导向理论。“施动者-结构”范畴实质表现出一种微观与宏观上难以调和的矛盾,温特(Alexander Wendt)则指出社会学中的结构化理论[17]的借鉴有助于这一矛盾的化解。基于这种理念和逻辑分析路径,温特等建构主义学者建立了某种意义上的结构化国际关系文化理论[18]。可见,不仅可以在国际体系层次建构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微观个体层次同样可以建构结构主义理论。学界传统上把体系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相联系起来,而笔者认为结构主义方法和结构主义理论并不是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专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给“结构”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即认为结构是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这些组合呈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的特性[19]。整体性是指结构内在的连贯性,是强调共时性特征;而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态的,它有自身的动力变换来源和机制,强调历时性特征。心理学中结构概念的出现,最早来源于思维心理学用思维的结构反对联想主义只用主体的感觉和印象来解释一切。心理学中真正结构主义的出现是“格式塔”理论(Gestalt Psychology)中结构主义的提出。“格式塔”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是整体性观念,其所指的结构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效应概念。如果以一种二分法的标准划分,结构有物质结构和观念结构两种基本形式(物质的结构与观念的结构其实就是客观结构与主观结构的区别,而国际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结构)。国际关系理论中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世界体系论等建构的是物质(权力、生产、经济)结构概念;而英国学派、建构主义和国际关系心理学则强调观念(规范、认同、心理)结构变量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本体论或方法论意义上对国际关系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或原子论的批评效应具有一定的限度,这种批评的极端就是完全曲解了“施动者-结构”在微观层次上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接下来的问题还是个体、国家与体系等层次的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哪一层次的变量在何种情境中起何种作用?这就回归到上文所述的层次分析问题了。 综合上述,我们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两个视角考察了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相结合的理论正当性问题。层次分析考察主要是明晰个体与群体心理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分析层次在国际政治分析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施动者-结构”考察主要是论证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既可以建立起个体主义的还原论理论,也可以建构整体主义的结构主义理论。现代政治研究越来越重视分析制约政治行为和发展的非政治因素,行为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和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也体现了它的政治正当性和相关性[20]。同理,国际关系的心理学分析也有其理论正当性和合法性,这是我们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变化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条重要路径。 二 心理与国际关系:研究路径 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工程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和方法进行国际关系分析,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为国际冲突的微观心理和生理学解释以及在决策层次的心理学解释。这些基本的心理学理论范式和方法可以归类为两对基本的范畴,一是深层心理(Depth Psychology)和认知心理(Cognitive Psychology )的路径;一是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和社会心理(Social Psychology )的路径。 1.深层心理与认知心理 攻击倾向是否为人的天性?人类战争与冲突的根源为何?动物之间的种族攻击与争斗与人类的冲突与战争有何关联?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与人的心理因素与心理基础紧密相连?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的深层心理学家、政治心理学家以及生物学家等对这些冲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过一些细致的论述。持这一分析路径的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非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莫属,他也是心理学历史上很少能与其并肩、所引起的争议也最多的学者。尽管对政治与政府事务关注不多,但他关于战争根源的论述以及人类文明的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战争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认为人基本上是一些本能、冲动和驱使力量[21]。人具有两种最为基本的本能,即生命本能(Erotic Instinct)和毁灭本能(Death Instinct)。毁灭本能表现为侵略、破坏和仇恨,它导致人类相互残杀和战争,文明由此走向分裂和瓦解。而生命本能则是维系人类团结和友爱的内在推动力量。尽管如此,侵略本能却是人的爱欲或生命本能的结果,尤其是生命本能遭受挫折时的表现形式。1932年,弗洛伊德在与爱因斯坦关于战争根源的讨论信件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22]。他认为人类早期政治社会起源于暴力和征服的基础之上的。随后,法律和伦理的出现替代了直接暴力的使用,但法律本身是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群联合压迫微弱分子和势力的结果。而在相近地区形成了各种联合力量时,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冲突便无休止的发生了。总之,弗洛伊德的战争心理学集中探讨了人类的毁灭本能和侵略本能是战争的根源。另一方面,他认为两种因素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希望。一是文化的进步有助于减弱人类本性中所固有的破坏侵略本能,认同也维系着人际之间的情感连接;一是如果建立一种世界权威组织,而且存在着维护和平的可供使用的巨大军事力量,那么战争的避免不是不可能。 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发展直接促使了二战的爆发。因此,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成了和平与冲突解决课题中的一项重要议程。心理学家弗罗姆(Erich Fromm)通过对现代社会的自由的考察,从心理和社会环境层面指出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微观社会根源。[23]中世纪社会,人的普遍特征是缺乏自由,但个体却能在社会中得到保障和安全;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个体的人在感情和宗教上获得了解放和自由,而资本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人又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获得了自由。但是,现代社会中自由所带给人的不是幸福,相反,人在现代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感到的只是孤独、恐惧、焦虑和不安等等。由此,人产生了逃避自由的愿望,或者是倾向于通过控制他人(虐待狂),或者是通过屈从于某种权威获取保护(受虐狂)。这就是二战前法西斯主义在欧洲产生和发展,并受当时大众所疯狂崇拜的社会心理根源。 国内和国际社会的种种破坏行为使人思考着人的攻击倾向是否天性的问题。很多生物心理学家、哲学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把动物攻击同类的天性应用于人际层面,指出人与动物一样具有攻击的本能,人与动物的攻击倾向出于同一渊源[24]。此外,人在遭受挫折时,容易表现出一种攻击倾向。人的攻击本能在资源缺乏、出现社会组织后表现更得更为突出和有组织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几种较为有代表性的理论:攻击本能论、动物行为研究、洛伦茨的“种内攻击”说、挫折-攻击理论等[25]。深层心理路径的分析强调人的无意识(潜意识)、本能和人性对人的行为的重要影响,这在科学说服力上略显不足。但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及广泛影响,无不说明人类社会在对自我认识上仍需下大工夫。美国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orold D. Lasswell)的政治分析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的政治理论的中心议题为“各种政治运动的生命力来自倾注在公众目的上的私人感情”,即认为政治运动其实就是个人的感情导向公共渠道的结果。另一层次,他通过分析世界政治与个人的不安全的关系,指出在国际冲突中“阉割情结”的重要影响作用。[26]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在心理学学界兴起。此后,国际关系研究中也借鉴认知革命的成果,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加工、知觉与错误知觉(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意象(Image)与信念体系(Belief System)、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等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得到广泛领会和运用。罗伯特·杰维斯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27]他对国际政治中决策领域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归纳了错误知觉的14个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国际关系领域常见的错误知觉及其生成机制。错误知觉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认知相符现象(Cognitive Consistency)、诱发定势(Evoked Set)和历史学习和类比。决策中经常发生的错误知觉有过高估计自己和过高估计对方、愿望思维(Wishful Thinking)、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等。 知觉现象和过程其实就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其基本认知模型为:首先是接受信息、编码,存入记忆,再利用记忆材料做出决定以指导外部行为。在这一认知过程中,作为决策者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本身已有的意象和信念体系等对正确与错误知觉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制约作用。如决策者个体的意象对国际冲突和战争的爆发起着重要影响作用[28]。国家领袖个体的学习与历史借鉴对其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除个人的学习之外,还存在组织的学习。组织学习的机制为,个人思想对环境因素做出反映,然后个人的学习改变组织程序,组织变化造成进一步反馈效应,这样历经一个循环过程。而政府的学习更为复杂,受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大,决策者个人的经历、智囊团和多元的政治体系都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29]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出的世界政治进化观集中表述了宏观层次上的学习行为。世界政治的结构是由进化过程塑造、调整和发展,学习模式和社会进化模式能够揭示世界政治中的结构变化过程。由此,他分析了世界政治中的每次创新的模式、起源和影响等,进而提出世界政治长周期理论。[30]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来说明深层心理和认知心理路径中国际关系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2.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以主体属性为标准,心理因素可以划分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心理),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第二组分析路径与变量。个体及个体心理一直是心理学中的中心议题,精神分析学说起初是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对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及个体心理的治疗与关怀;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层次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意象与信念体系以及个体的社会学习等都是从个体心理层次出发的剖析。因此,这两组分析路径存在着变量重叠的事实。 个体心理层次研究的重要内容为分析重要领导人和精英的个性和政治态度,以揭示其与政治行为、国家政策的因果关系。这里有两种分析的方法:心理历史学(Psychohistory)和生理心理学。在这一方面,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备受研究者的青睐,大量的资料和研究表明威尔逊的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对其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对权力和控制他人问题的态度,以及不向政敌妥协的性格与他童年跟父亲的关系密切相关[31]。而近现代而言,大国领导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世界政治的头号领袖们“对创造世界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几乎也都在其生命的某个艰难时刻使国家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某些人甚至将国家拖入可怕的灾难之中。”研究表明,这些领袖们在年轻时能发现某些年长者的精神与身体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个人的决定,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但当他们年长时却犯下同样的毛病。如果这些领袖的身体状况在某些重大时刻不一样的话,那么决策可能完全不同,事件的发展也会大大不一样,甚至世界历史将有可能重写。[32]在对领导人的个性进行分类方面,美国学者巴伯(J. D. Barder) 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根据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素质将总统的性格进行一种简单的分类,以区分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总统风格的不同,由此推演出四种对应的总统个性类型[33]。二战后对法西斯主义的一项研究,试图揭示出一种所谓的权力主义人格(Authoritarion Personality),它以一种“F量表”标准测试出被试者的法西斯主义倾向性格。[34]这种权力主义人格的测试也可以进一步在被试者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态上做出一定的预测。但是,这项研究远未揭示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源问题。 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其中有些与政治相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人的基本五种需求说,这些内生的需求主导着人的意识,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35]。具体来说,自尊心强度不同的个人具有不同的行为倾向和性格;根据对于权力的不同意愿,可以区分出权力导向型和倾向于隶属他者寻求合作型的个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觉、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人际态度和冲突倾向等方面都完全不同。[36]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寻求和确立外部敌人的心理需求,如果失去了一个敌人,则又会极力寻求一个替代者。这方面一项颇为敏感的心理视角定量研究为:即前苏联崩溃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交恶,由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推测,中国是否是苏联崩溃后美国领导人所寻求一个的替代品?[37]。 如前文所述,个人心理的形成机制中社会文化情境发挥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另方面,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身份与认同(Identity)以及民族主义(Nationalism)思想等社会心理因素是制约国家的对外政策与行为的重要变量。现代大众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公众舆论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一方面集中于公众舆论在何时、何种情形,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外交政策,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文化制度对领导决策者的公众舆论信念的塑造和影响作用。这种理论分析的两个维度为: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s),即公众舆论影响的输入是否合适?实践信念(Practical Beliefs),即大众对政策的支持是否是其成功的必需?[38]认同与身份的概念本身来源于社会心理学,认同是对某一共同体身份的确认,这直接关系到行为者对自身利益的建构,进而影响其行为和信念。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就是遵循这种社会心理的逻辑分析路径,强调国际关系体系层次中规范、认同和价值的本体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心灵、自我与社会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民族主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种建立在认同和身份基础之上的群体心理与心态。正因为如此,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将民族主义视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39](Imagined Communities),这种共同体建立在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根源之上,内部具有一致或接近的价值观和共同遵守的规范;同时,在血缘和地理上相连或相关,往往共享同一种属于共同体内部的集体记忆。极端发展形态的民族主义,如群体无意识、法西斯主义以及类似于群氓的时代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其共同体内部的个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在这种情境下,个体的心理特征往往从属于集体的心理需求。在中东等宗教情结浓厚的地区,民族主义所代表的社会集体心理对民众行为和国家行为甚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爱国主义情结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一种民族主义心态,尽管其往往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烙印。综合上述,笔者从第二组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路径梳理了国际关系与心理学的关系(表2)。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做的工作仅仅是对两组研究路径的简要整理概括,并没有深入细致探讨与总结所有的分析变量及变量关系。 三 结语 任何理论只是在某一特定领域、特定时空和特定假定下具有解释力。国际关系心理学也只是集中确立有限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精致实用的中观理论(当然,从层次分析上说,心理理论应属于微观理论)。所以,尽管前文已对国际关系中的心理学分析的理论正当性和研究路径进行了论证,但并不能否认这种分析路径仍存在一定内在缺陷。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追求的是精确性和规律的客观性,但社会科学研究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政治现象具有时钟(Clock)的特性还是烟云(Cloud)的特性?政治现象在什么层次具有时钟的特性,在什么层次又具有烟云的特性?我仍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理论模型(Modeling)与个案研究(Case Studies)的问题[41]。在国际关系和国际冲突领域,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经验层次上的个案实证研究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理,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同样需要处理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的关系。国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它主要借鉴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等)进行国际关系分析。政治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烟云的特性,是多种因素和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学研究中注重运用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盲目地将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政治事务的分析将导致研究的僵化和灾难。 除此之外,“我们可能无法确定个人行为的动力与动机是如何转化成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动力和动机的,更不用说确定它们是如何转化成决定战争或和平的国家公共政策决策的动力和动机了。”[42]国际关系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精神分析学说、个性分析、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进行国际关系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多,而理论研究和创新略显不够。所以,这种研究取向客观上将导致国际关系心理学的说服力不足并限制它的发展空间。因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主要取决于心理学本身理论的发展,而剩下的工作是运用理论所提出的基本假定,用经验层面事实进行验证,或者是对国际关系进行心理学的解释。当然,不同的领域对于模型化和个案研究的倾向不同,如国际政治研究中“讨价还价”(Bargaining)更多的是着眼于理论模型的建构,而对于错误知觉的分析却更多的是经验个案研究[43]。 第二,政治心理与政治文化问题。政治心理研究与政治文化研究紧密相连,但现有的研究在两者结合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现有的个体心理的研究、国家决策和危机的心理分析等大部分都拘囿于欧美文化情境。这种背景之下的成果能否超越时空而具有普遍相通的意义,至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确证。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素材的缺乏造成了该研究领域的偏向,但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其次,国际关系心理学的个体层次心理分析往往从个体的微观心理特性出发解释政治人的行为,但忽视了整个社会文化、制度等对个体政治心理的塑造作用[44]。这说明需要把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研究统一起来,需要解释历史事件和社会实践对个体的身份、思维、个性与认知等心理因素的建构作用。此外,政治事务不是孤立的现象,政治人的心理与自然人的心理,与政治化的心理必须加以区别对待[45]。 第三,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的问题。现有的国际关系研究存在各大理论各执一端,缺乏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和意愿的现象。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集中于体系层次理论的建构,而忽视微观层次的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作用,就是这种极端现象的体现。正如前文布赞所言,国际关系事实往往是各层次的变量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说哪一层次居于主导地位。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如何进行对话和交流、走向理论综合。 尽管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认为理论研究中不同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46],但这并不表示在两种极端的理论倾向之间没有走中间道路的可能。如建构主义就是在主流理论和批判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反思主义(Reflectivism)之间力主一条中间道路[47]。在微观个体和群体心理层次,既可以建立起还原论的个体主义理论,也可以建立起整体论的结构主义理论。这是微观层次个体理论与体系理论交融的表现。因而,认真思考微观理论与体系理论如何结合与统一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说,国际关系心理学的发展不仅关乎微观理论的前途,更关乎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的前途。从实践的角度观察,这种研究取向和路径也具有可行性,比如关于身份与认同的研究,就具有这种理论上深入和创新的空间。因为身份与认同既是以微观个体与群体的认知为基础,又在国际体系层次上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 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本体论分析 【论文关键词】 国际关系 本体论 社会事实 主体间性 【论文摘要】 本体论是我们对研究对象的根本性假定。西方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学者一般视本体论为国际关系研究对象在根本上究竟是何种存在而进行探讨。根据社会学家关于社会事实互动性的定义,国际关系事实可归类为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的根本特性是主体间性,所以国际关系事实可视为在根本上是一种主体间事实。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国际关系本体论是一种主体间本体论。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有助于建构更加清楚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为国际关系诸概念的统一分析创造了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常,我们在试图认识和观察某一外在事物时,总是通过一些中间媒介间接地对认识对象进行观察和认识。比如,我们通过对光线成像的感知,可以间接地认识能反射光线事物的形状和构成。我们通过对事物特征进行合乎逻辑地预设,间接地认识“主权”、“结构”之类事物的结构和形态。我们的感官不能、常常也没有必要直接跟认识对象发生联系,这种认识方式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地根据逻辑推理或常识推理,对认识对象的根本特性做出假定,然后根据这种假定形成对认识对象的知觉框架,从而完成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我们对认识对象的根本特性的假定就是“本体论假定”。 一 本体论的哲学含义 本体论(ontology)是指在观察和研究对象事物时,对其所做的根本性假定,也是对所认识事物的终极假定。没有这种假定,我们就难以认识外在的事物。所以,本体论假定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国际关系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体论”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其发展演变的历程中发生过较大的变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将这一术语从哲学领域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时,根据本体论的现代哲学含义对其意义做了取舍。现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本体论含义已经与传统本体论的哲学含义大有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和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时,需要首先澄清“本体论”术语意义的这种变化。 理解和澄清本体论的术语意义及其变化,需要从其哲学含义开始。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人类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技巧和能力,例如跳舞、歌唱、协调关系、吟诗作赋、发明创造等,是因为人类有一种叫做“智慧”的东西。智慧如此美妙,值得热爱。所以古希腊人把“热爱智慧”称为“哲学(philosophy) ”,这就是哲学一词的最初含义。 智慧使得我们有了处理各种问题的奇妙能力,但是智慧本身却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也不能直接为我们观察到。我们能够看到的只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方便对智慧进行研究,一些希腊哲学家(主要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逐渐把热爱智慧具体化为追求“普遍知识”,并用“普遍知识”代替“智慧”进行研究,哲学也就顺势转变成为追求普遍知识的学问,而不再是关于智慧的学问。柏拉图暗示,作为智慧替代形式的普遍知识,不是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而是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对所有的学问和学科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他把“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它研究‘是者之所以为是’以及‘是者’由于本性所应有的性质”。“是者( being) ”的原文是ov,相当于英文的词根ont - ,加上logy (学科) ,构成“ontology”一词。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指本体论。[3] 这是本体论一词的最初哲学含义。 黑格尔接受了这一界定,并继续把本体论局限在纯粹的理念知识,与经验知识和现象界的知识区别开来。黑格尔的逻辑学是纯粹的原理,即是所谓的本体论;自然哲学则是纯粹原理的外化和展开,具体化为自然的原则;作为纯粹原理的绝对理念经过自然界的外化,最终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返回到自身,这部分内容就是精神哲学。作为绝对理念的逻辑学乃是一切的本原,是本体论的研究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里面曾专门讨论过“本体(noumenon) ”的概念。他认为,只有本体是能够独立存在的,其他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立的,这是他讨论“是者之所以为是”时的一个基本观点。[4] 但是,由于本体不是唯一的“是者”,而是诸“是者”之一,所以本体论实际上是关于“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而不仅仅是关于本体的学说。 本体论学说在西方哲学中不断发展和演化。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本体论做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哲学家蒯因(W. V. O. Quine)把本体论简单地归结为“何物存在(what is there?) ”, 豪尔(David Hall) 和艾姆斯(RogerAmes)则认为本体论“是对事物最基本特征的研究”,是“寻求发现是者之是”。[5] 总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以“存在”代替“是”作为本体论的研究对象,而“存在”又被当成表示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概念。于是,本体论被当成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总之,在西方哲学中,“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生出来的其他“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无须证实的形而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视为关于一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一门学问,是关于一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6] 二 西方学者对国际关系本体论的分析 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日益触及深层的本体论问题。有意识地对国际关系事实进行本体论分析、做出本体论假定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学者难以回避的话题。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自觉地加强国际关系本体论的专门分析和研究,变得至关重要。对国际关系本体论进行自觉分析始于西方学者。所以,理解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含义,需要了解西方学者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本体论的。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较早主张对国际关系本体论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Wendt)便是其中的一位。[7] 亚历山大·温特在其建构主义的经典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曾在多处论及本体论问题。他指出,他这本书是关于国际生活本体论的。他认为,即使最具有经验思想的国际政治学者,也必须研究一下本体论(must do ontology)。为了说明国际体系是如何运作的,温特指出,研究者必须做出一些形而上学的假定:国际体系是由什么构成的? 它是如何被构造的? 因为人类不可能直接地、没有任何中介地接触世界,故所有的观察都一定是掺杂了理论的( theory - laden) ,这种观察依赖于一些关于“何种事物存在”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构造的”等这样一些观念,这些观念通常被当做是没有问题的,或者是不被质疑的。当我们所研究的物体不可观察时(比如国际关系中的事物) ,我们尤其需要这些本体论假定。问题是,我们如此限定我们的认知活动,本体论就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们的实体理论的内容。[8] 在此书中,温特试图揭示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结论是存在问题的,这是因为其结论从根本上就是源自其深层的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本体论,如果我们以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国际体系,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9] 从这段话里我们清楚地看到,温特所谓的本体论是指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及其建构方式的形而上学(纯粹理念性质的)假定,比如我们从纯粹理念上假定,我们的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它是怎么被构造的? 在温特看来,新现实主义的问题根源是,它把国际体系(研究对象)看成了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物质主义本体论) ,这种物质性的存在从根本上来源于国家个体的行为表现(个体主义本体论)。[10] 理查德·阿什利(Richard Ashley)似乎对本体论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他指出,“国家中心”主义是新现实主义理论建构的本体论原则。新现实主义采用个体主义方法论(从本体论意义上也是个体主义) ,把国家比做一个棱镜,通过这个棱镜,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国家个体欲望、需求、信念和行动的集合结果。[11] 华尔兹在此意义上认为,国际体系从本源上讲是个体主义的,是自然发展起来的,而非有意设计的结果。[12] 所以,阿什利指出,“对新现实主义来说,国家在本体上是优先于国际体系的。这一体系的结构是这样产生的:先将国家定义为各个独立的个体,然后研究几个个体相互作用(mutual reference)时表现出来的特性。对新现实主义者而言,不先形成国家行为体的概念,就无法描述国际体系结构。”[13]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阿什利所谓的本体论似乎与温特的理解“不同”:阿什利所谓的本体论是指对于国际体系而言,其根本和本源是什么;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先于国际体系而存在,因而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本源,所以“国家在本体上是优先于国际体系的”。[14]如何理解这种不同呢? 仔细品味一下,其实他们本质上讲的是一回事。阿什利谈的是总体上的国际体系,是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对象时的本体论,试图回答国际体系根本上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国际体系在根本上是什么呢? 这是阿什利提出的问题。阿什利认为,在新现实主义看来,国家比国际体系更根本,更具有本体性,所以,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根本。温特在谈到本体论时,不是指总体上的国际体系,而是指以国际体系结构为研究对象时的本体论。那么,国际体系结构根本上是什么呢? 这是温特所提出的问题。温特认为,从根本上看,国际体系结构是一种观念结构,而不是物质结构。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无论温特还是阿什利,他们谈论的本体论都是一回事,是指研究对象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存在。这恐怕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使用本体论这一术语时采用的一个基本含义。 三 国际关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存在 既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把本体论理解为研究对象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存在,那么从总体上看,国际关系事实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什么是社会呢?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认为,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的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所以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怎样制约个人,故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6] 马克斯·韦伯也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释的科学。“行为”在这里表示人的行动,只要这一行动带有行为者赋加的主观意向即可。“社会行为”则表示,行为者的行动根据行为者所赋加的意向而与他人行动有关,并在其行动过程中是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种行动。[17] 这意味着,只要某个行为者与他人发生了有意识的行动联系或行为互动,他就采取了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单个人的独立行为。所以,社会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联系与互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联系和互动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就是社会。这一定义与齐美尔的定义差不多,只是马克斯·韦伯更加强调了社会行为的意图性。 根据关于社会和社会行为的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确定,典型的社会行为不仅包括社会成员之间有规范的避让(如红灯停、绿灯行) ,而且包括他们之间无规范的暴力和打斗(如韦伯所谓的两个骑车人相撞后的对骂互殴)。[18] 也就是说,从含义上看,社会行为仅仅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意识的互动,而与互动的方式及与互动者之间是否存在规范的秩序无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际体系中,如果我们把体系成员看做是各个国家的话,那么国际社会或者说国际体系中的社会事实就不像英国学派所断言的那样,仅仅存在于有一定交往规范的国际体系中。纯粹通过暴力规则交往的国际体系(如霍布斯体系)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其中的国家交往也是一种社会交往。英国学派所谓的“国际社会”,只是一种文明程度更高的国际社会,而不是唯一的国际社会形态。笔者认为,国际关系现象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国际关系事实属于社会事实。绝大多数国际关系学者都有意无意地支持了这种观点。 雷蒙·阿隆是最早把国际关系看做社会现象的著名学者之一,其巨著《战争与和平》是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著作。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理论以及现实主义理论的早期著作,如卡尔的《二十年危机》、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等,都是从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社会关系出发来分析国际现象的,都默认国际关系的社会性质。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不例外,从葛兰西到考克斯,再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国际关系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互动(尽管互动的主体可能主要不是国家) ,默认国际关系的社会属性。 除此之外,当前国际关系的三大主流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也都坚持国际关系事实的社会属性。 首先是新现实主义。被普遍误认为采用物质主义本体论的华尔兹实际上认可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社会属性。他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指出,国际体系发挥作用、塑造行为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社会化,另一个是竞争。这都是在描述社会行为。社会化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效仿和竞争使得社会成员变得类似。“没有人让一个学校或城镇的青少年穿着相似的衣服,但他们大部分人都这样做了……社会以一种自发和非正式的方式建立行为规范。组织的观点可以左右其成员。英雄和领袖出现了,大家竞相效仿。社会化使得一个组织的成员与这个组织的规范变得一致起来。有些成员可能会感觉到压抑并企图做出越轨的行为,但舆论的嘲弄可以使他回到正轨或者迫使他离开这个组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规范并鼓励一致性”。此外,“竞争鞭策行为者,促使他们调整自身,采取社会上最能为人接受和最成功的行事方式”。所以,“社会化和竞争是减少行为及其后果多样性的两个方面”。[19] 可见,华尔兹并没有把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看成是物质事实,而是看成社会事实。华尔兹只是把他发现的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变量———国际体系的结构———看成是物质性的。如果华尔兹的研究对象仅仅是“国际体系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本体论假设是物质主义的。但是,华尔兹的研究对象不是国际体系的结构,而是整个国际政治体系,所以,将华尔兹理论的整个本体论假定理解成物质性的,就存在问题了。 其次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于基欧汉而言,其基本的研究对象也是国际关系。总体上,他从基本的国际关系假定出发来驳斥华尔兹的理论。他关注的基本问题是:国家之间怎样通过制度合作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国际制度如何对国家行为产生影响。[20] 这显然也是在研究国家个体之间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其基本假定也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性的。 最后是温特的建构主义。温特更加明显地把国际关系看做是社会事实。他直接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社会理论”,不仅如此,他还把华尔兹的理论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温特对国际社会理论核心问题的定义及其答案与华尔兹的有所不同:温特把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定义为“观念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其答案是,观念起决定作用;而“华尔兹的社会理论”则似乎可以把核心问题定义为“物质在社会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其答案是,物质起决定作用,因为物质主义者把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事实理解为物质力量的组合。[21] 温特明确指出,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是默认的事实。对于什么因素在国际关系的社会事实中起关键作用,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温特明确指出自己的目的只是想“澄清国际体系的本质和作用”, [22]所以其研究对象就限制在了国际体系及其结构上面,其本体论问题就变成了“国际体系及其结构在根本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事实和存在”。温特假定,国际体系结构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结构,这里的观念是指共有观念,即社会观念。 必须指出的是,华尔兹关于国际体系结构的物质性界定存在一定的问题。既然华尔兹明确假定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是一种社会事实(他本人对此有过具体的论述) ,那么作为国际政治和国际体系的“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体系的结构就应该是一种社会性事实,而不可能是一种物质性事实。此外,根据社会和社会行为的定义,社会事实的构成基础应该是人或国家这样的具有主观意图的施动者,而不可能是其他没有主观意向的物质要素。所以,作为社会事实的国际体系的结构,其构成要素不可能是物质性的,而只能是社会性的。显然,华尔兹在这里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国际体系结构不可能是物质性的,国际关系的核心概念“权力”也不应该是物质性的。如果我们根据前面对国际关系是社会事实的假定,合乎情理地推导出“权力”的定义,那么我们也只能将权力界定为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物质力量。从另一方面看,把“权力”界定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更加符合我们对它的经验认识。 四 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本体论 既然国际关系是一种社会事实,那么我们用什么概念准确地表示国际关系的本体性特征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进“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这一重要概念。 什么是主体间性? 马克思指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类”的存在物,或者说一种社会存在物。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每个个体都会不可避免地超越自身的个体性,与其他社会个体进行交互性的活动,发生各种各样的“主体间”关系。[23] 在这种活动和关系中,各种各样的主体间性问题、意义和困境都不断地、现实地展示出来。[24]英国文化学家麦克尔·卡里瑟斯(Michael Carrithers)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人类的特性和经验只能在任何人的关系中、并通过任何人的关系而存在。[25] 社会就是人的集合,社会问题的实质就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类的关系问题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26]这说明所谓社会行为和社会事实,实际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事实,或者说“主体间事实”。[27] 社会事实不是表现为某个独立个体的单独活动,而是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活动,它存在和表现于主体之间。社会事实具有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英文原文是“intersubjectivity”,汉语一般翻译为“主体间性”,也有的翻译成“交互主体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共主体性”等。就其字面意思来看,翻译成“主体间性”似乎最准确,意指事物存在于主体之间的性态。主体间的东西要与纯粹的主体性的东西相区别,这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之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一种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和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28]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间性是以主体性的存在为基础的。“主体”作为一个概念,最初是指实体,但在现代哲学中,主体是指人基于自我意识确立起来的一种实在。所谓主体性是指意识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能动性、构成性、创造性和自由性。主体性原则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之上。客体性具有被动性、受动性、机械性、固定性的特点。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关联形态,是主体之间的影响和作用, [29]所以没有主体性就没有主体间性。 国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必然具有主体间性,其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事实,这是国际关系事实的本质特性和本体论属性。对于国家间关系而言,或者对于以国家为基本主体的国际社会而言,我们研究和关注的是那些存在于国家之间或被不止一个国家所共有的国际关系事实。当然,从广义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中的个体性主体不单单是国家,国际社会中还有为数众多的个人行为体和组织行为体,它们都具有主体性,是国际关系的主体。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的主体间事实还包括为这些个体行为体所共有的事实。 五 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的意义 笔者认为,国际关系事实是一种主体间事实,国际关系的本体论是一种主体间本体论。这一结论对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明确了国际关系现象的根本特性是主体间性,可以使我们更加自觉地避免对国际关系事实属性的曲解和误解,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国际关系事实本身。例如,明白了国际关系事实的“主体间”本体性,我们就可以很容易推导出以下结论:权力不是一种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结构也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社会性的,具有主体间性。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华尔兹式的片面理解。 第二,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建构出理论基础更加清楚的国际关系理论。一个好的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具备“清楚”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多重混杂”的。多重混杂意味着理论的本质不清,本质不清就难以有集中统一的逻辑起点和推理基础,从而难以建构出严谨简约的理论。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为国际关系事实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深层基础和根本属性,使国际关系事实有了统一的本体论基础。这为建构基础纯净、严谨简约的国际关系理论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第三,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性的统一为国际关系诸概念的统一分析创造了条件。目前,不同流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各自为政”,物质、观念各执一词,人为地在国际关系理论涉及的关键事实和核心概念之间制造出无法通融的隔阂。物质性的权力和观念性的文化迥然相异,缺乏统一的分析基础,一个优雅的理论不大可能将它们进行合并分析。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本体论可以有效地破除这一难题,使得权力和观念、规范等概念有了统一的分析基础,可以把它们放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分析(无论是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还是建构关系分析)而不必担心理论基础不清楚的问题。 第四,国际关系的主体间本体论为国际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主体间性保证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而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是实证研究的基础条件。如果国际关系事实不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就谈不上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主体间性的提出为我们从认识论上解决了实证分析的难题,批驳了反实证主义者对实证研究的非议和攻击。[30] 总之,国际关系主体间本体论的提出,不仅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理论分析中存在的混乱和难题,也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统一分析和实证研究开辟了空间,应该引起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国际关系论文: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摘 要 历次科技革命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对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促使人类战争观念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国际关系 演变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和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对南北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1 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近代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工场时代跃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一直以来处于欧洲文明边缘的小岛国——英国因为最早开始了这场革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虽然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之间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随着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航海事业达到空前规模,各大洲内部和各大洲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较为密切的联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才开始逐渐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期开始,以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标志,它引起了电灯、电话、电报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铁路、公路交通、化学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并最终促使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国际关系的发展从此具有了明显的全球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而每个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全球国际关系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几个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对其它国家具有压倒优势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起着主导的作用,并相互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次科学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和美国,英法紧随其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并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两极格局。两次大战的发生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革命造成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近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伴随着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国际关系格局也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19世纪英国称霸世界,20世纪上半叶德国对英国霸权的挑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都是与这些国家在当时世界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密切相关的。 2 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近代的两次科技革命以及它们引起的产业革命延续时间长达上百年,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响所掩饰,因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虽然深刻,但表现却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影响了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不仅更加直接和明显,而且更加深刻和广泛。 (1)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科技革命引起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革命性增长,从而导致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军事实力长期是国际较量制高点。大国都倾力于军事领域,追求着由军事强国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科技力在国力中逐步取代军事力成为国际较量的一个制高点。在新的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最终解体,由此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兴起不仅使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而且,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在近二十年来急剧上升,这些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着国际关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表现为一国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属性,国家才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共享的特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正日渐受到挑战和侵蚀。特别是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使每个国家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没有了秘密。此外,地理上边界的重要性也被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体系和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和流动而极大地削弱了,因而给每个国家维护自己的主权带来了威胁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已经使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在声明它们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一个本质上互相依存的世界的运转和管理所需要的协定,正在慢慢地侵犯着它们的主权。而在未来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的部分削弱和部分让渡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意义的国家主权概念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3)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南北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与近代的科技革命相比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耗资大。新研究项目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实验设备的配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需要很高的综合科研销售系统,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全面、系统、发达的基础科学,齐备的科技人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一流的实验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产品推广销售系统等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能够迅速研制、开发、利用并销售出去。 新技术革命所具有的这两个新特点使绝大多数科研活动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进行,致使世界科技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到20%。而在年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科技人员的数量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南北科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其引起的后果将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以低价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成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其的落后而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出口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再从发达国家高价进口制成品。这种不平等贸易使本已十分巨大的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也会因此而不断深化甚至还可能激化。 (4)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曾发生过大小数千万次的战争,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作战能力、打击力、杀伤力、破坏力都远不能与今天相比。今天,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大量新型武器的产生,战争的领域向上扩展到了“无高不可攀”的境地,向下则可潜入到海底深处。山障、路障等在高科技武器的作用下,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在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的空军急速开赴远在1.3万km之外的马岛进行空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空军远涉重洋,长途飞行3 200km,进行大规模空袭。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着夜战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使夜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透明”的战场,多国部队主要的作战行动大都放在夜间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核武器的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更是使现代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在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处于一种一按电钮就可以在一瞬间全部毁灭的状况之中。过去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的想法,已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为历史所淘汰了。也就是说,人类的战争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在当今时代依靠科技优势,通过和平手段来追求、实现国家目标,已有了可能。制约世界战争的和平因素正在增长。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60年以来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处于总体和平状态的重要原因。 3 结论 总而言之,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1世纪是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就会在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 国际关系论文: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内容提要】自由主义是对国际关系实践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思潮之一。本文试图对国际关系中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进行梳理,文章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重新辨别,并分别阐述了国际关系中的放任自由主义与管制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在世界政治秩序演进中的意义。 【关键词】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国际关系理论 在20 世纪的世界政治中,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对国际关系实践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三股思潮。而在这三股思潮中,无论就影响还是对人类政治终极关怀程度而论,又尤以自由主义为最甚。自由主义为悲观时代的世界政治播下希望的火种,也为乐观时代的世界政治提供无穷的鞭策力量。自由主义无时不踌躇满志地表达着其对世界秩序的规划蓝图,并满腔激情地将其理念赋予世界政治的实践之中。自由主义因此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思想提供了一条最重要的线索。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假设 在过去的30 年中,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交锋(新-新辩论)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动力。两者在对世界政治许多基本问题(诸如合作、制度的意义、收益问题等)的看法上存在着分歧,而究其根本,在于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在基本假设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是笔者认为两者具有不可相容与合一性的原因。[1]自由主义在世界政治分析的起点上,至少有以下几点与现实主义相比是独特的:第一,无论在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中,个人或者团体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个人行为是以利益与目标为导向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会努力追求并促进社会秩序与个人福利的进步。因此,个人(个体,individual)成为自由主义世界政治假设的核心,个人行为与世界政治有直接的关联。第二,与第一个假设直接相关的是,在自由主义理论中,国家(或者个人意志的代表)也是世界政治基本的行为体,但是,自由主义眼中的国家不是现实主义理解的类似实心球那样的“国家”(unitary state),而是“多头国家”(poly-archy state),也就是说,国家只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体,其政策与行为是由国内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偏好累积而成的。个人、利益集团、官僚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之间构成竞争关系,国家政策与行为只是国内集团利益相互博弈与谈判的结果。第三,现实主义更多是从国家-国家关系上考察世界政治,自由主义则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世界政治。自由主义重视社会因素的作用,这里的社会因素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国内层次的市民社会,其二是随着相互依赖与跨国交流的发展,在国际层次出现的跨国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外,社会力量同样是国际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并推动着国际政治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市民社会从国内与国际方向上发挥着对国家的制约作用。[2] 国家-社会关系假设的引入,使自由主义得以接触更加立体的世界,从而极大丰富了国际关系研究。第四,自由主义关于世界政治性质的认识也是独特的,这一点恰为许多分析者所忽视。多数学者认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假设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特性。其实并不尽然。现实主义者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因而通行国内政治的原则是不适用于国际政治的,试图将国内社会中的宪政与民主原则加于国际秩序设计是幼稚与愚蠢的。因此,现实主义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喜欢声称自己的理论是“国际政治的理论”。与此对应的是,自由主义更接近是一种将国内社会经验放大到世界的国际关系理论。自由主义尽管承认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特性,但是此认识是在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并不存在本质性区别的假设基础上的。所谓不存在本质性的区别,是指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或者秩序的缺失,只是由于类似国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未被推及于国际社会的结果,换句话说,国内政治经验可以应用并普及于国际政治,并最终使世界政治步入秩序状态。[3] 总之,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非同根异枝,在行为体特性、个体行为的社会背景以及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关系问题上,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有着天壤之别。 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哲学 与现实主义一样,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不是铁板一块的。从饱受批判的威尔逊理想主义,直到近些年学术界讨论很热的自由制度主义与民主和平论,都属自由主义阵营中的重要代表。而在自由主义阵营之内,不同学者对自由主义派别的划分也不一样。[4]在国际关系学界,这些年人们遇见最多的一词莫过于“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有“新”当然就有“旧”,但是人们对新自由主义何以与旧自由主义区别开来,至今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学理根据。本文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国际关系中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的分水岭。我将在阐述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部分给出这一划分理由。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哲学观。 20 世纪之前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散见于洛克、卢梭与康德的政治哲学,斯密、穆勒、科布登的(Richard Cobden)政治经济学,以及像边沁和斯宾塞这些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学者的著作中。我把凯恩斯主义之前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称为古典自由主义。秉承同样的血脉,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一些国际事务基本问题上看法是一致的。第一,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和经济手段,在国内与国际关系中促进与扩大自由(以及后来的民主)乃世界和平、福利与正义的基本保障,也是世界秩序之基础。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懈地推广自由主义的纲领,才能获得世界持久的和平与秩序。个人自由与世界政治秩序之间因此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此种看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关于在四大自由基础上(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建立战后世界秩序的阐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推而广之,在自由基础上的自由国家(liberal state)是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所谓自由国家,大致具有这样的特征:司法平等,对个人权利实施保护的良好宪政,代议制政府,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国际合作是实现更广泛的人类自由的基本手段,自由主义者不认为人类政治生活是和谐的,但是自由主义并不认为充满利益冲突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合作是不可能的。[5] 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或者关注的是,个体可以各种途径(制度安排、社会交往、贸易、契约等)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他们并不理想地认为个体之间存在完美的和谐状态,他们接受纷争与强制曾经是而且一直是国际生活的一部分的事实,但是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自由主义者坚信,共同的利益和非强制性的谈判会成为国际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因而,自由主义者试图理解的对象是特定国际生活中,冲突和共同的利益、强制和非强制的谈判以及道德和自我利益之间是如何达成平衡的;[6] 如何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是自由主义关注的重要话题。第三,基于合作的可能性,自由主义认为世界政治在合作中可以促进自由与进步,因而与现实主义截然不同的是,自由主义把世界政治看作是进步的而非循环的,是演化的而非静止的。从这一点说,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进步的理论,它与一般的现实主义简单甚至有些庸俗地只把国际关系视为权力政治的游戏和战争的循环往复不同,相反,它认为通过国内政治制度的改进和完善(自由国家建设),以及在世界范围不懈地推广自由民主制度,是可以克服世界政治的战争状态的,所谓的战争状态并非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走得出的一个困境。[7] 但是,与后面阐述的新自由主义有所区别的是,古典自由主义对世界政治理解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支配17~19 世纪主流自由主义国际思想的是一整套自由放任的理念,其在经济上相信自由贸易会促进和平,而在政治上则相信类似竞争性市场的国家体系,一只无形的手(均势)会自动调节国际秩序。应该说,古典自由主义的这种世界秩序理念,与其在国内信奉的政治经济信条是一致的。古典自由主义因为相信均势会自动调节国家间关系的这点看法,容易使人把它与信奉均势原则的政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古典自由主义更多地是从自动调节的意义上理解均势,而政治现实主义则更多是从作为手段与目的的意义上理解均势。[8]第二,古典自由主义在国际事务中(至少在自由的国家之间)支持民族自决与不干预政策。基于自由与民主理念为基础的民族自决运动,应该受到鼓励;而对自由国家内部政策的干预,是不被支持的。这也正是不干预原则成为19 世纪自由主义外交思想核心内容之一的原因。[9]第三,与前两点直接相关的是,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受到最少干预或者不被干预的世界本身就会走向秩序,如果自由贸易与基于自由原则基础上的民族国家建设能够及于世界的话。 新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哲学 古典自由主义盛行的时期基本是以领土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时期,超越国界的全球公共问题还没有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紧迫问题。但是,随着各国相互依赖的发展,国际关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能力在加强,听任国际体系中大量跨国界问题的发展而不给予关注与治理,已经威胁到国内自由民主的生存。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界政治观开始在世界政治中碰到巨大考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 年危机,成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分水岭。放任自流的古典自由主义国际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面前面临严酷的挑战,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与价值以及国家间体系的生存,几乎受到自由放任世界的毁灭性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首先对这种放任自流自由主义世界观进行挑战的是威尔逊。威尔逊第一次把“有组织的和平”(an organized peace)理念带到战后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其核心思想是要在国家之上形成一个超国家机构,裁判纷争与冲突,具体内容是通过国际联盟的建立,解决困扰18~19 世纪欧洲的安全问题。这是古典自由主义国际理论向新自由主义转向的开始。20 世纪20 年代末30 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大萧条,进一步催生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萧条及由此引发的国内与国际危机,加速了人们对自由放任国际主义政策的怀疑。大萧条无论对国内还是国际生活,都产生了毁灭性的后果,它使自由主义者认识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一个不受管制的政治经济体系都是灾难性的。凯恩斯国家管制思想应运而生,并在美国的新政实践中大获成功。凯恩斯主义的要义不只是将国家管制的理念带到国内政治经济治理中,其国际政治意义还在于,要使世界政治免于二战这样的灾难,也必须对国际生活进行必要的管制。这也正是二战结束前后,美国把管制性多边制度理念诉诸世界秩序设计的理论基础。[10]通过国际组织与国际规则管制世界的理念的出现,标志着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自由放任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逐渐失去了支持者。 由此看来,新自由主义至少在以下几点上与古典自由主义是不同的。第一,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放任的国际生活从逻辑上并不必然导致秩序,相反,理性个体行为,会导致非理性的国际政治经济市场失灵的恶果,新自由主义强调通过国际组织、多边制度与国际法对国际生活进行调控与必要的管制,非此国际政治不会进入秩序。第二,新自由主义相信和平与正义不是自然的状态,它们是人们精心政治设计的结果。新自由主义因此提出在国际层次上进行改革的问题,包括国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提高制度安排绩效,加强多边主义,扩大跨国社会行为体的参与权等等。第三,新自由主义主张对国际政治经济生活进行必要的干预,认为在一个边界的政治经济意义正逐渐模糊的世界中,人类政治发展正面临着许多跨越国界的共同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必要的时候借助干预以得到治理与解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自由国际主义理论,由新自由制度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以及伯利为代表的法律自由主义组成。其中,新自由制度主义最为国内学术界所熟悉。在最近的新-新辩论中,以及多数学者所阐述的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几乎均把新自由主义简单地等同于新自由制度主义,而对其他新自由主义流派几乎置若罔闻。这实在是对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解的偏缺。限于篇幅,本文着重阐述社会自由主义与法律自由主义。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或者领土型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彻底下放到以领土、居民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身上。威斯特伐利亚秩序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确立主权归属各个民族国家的理念,赋予各个主权国家独立的、绝对的不受干涉的权利。在一个互相猜忌与恐惧的国际体系中,它从法律上和形式上保证国家足够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独立性。但是,随着跨国互动的加强,国内与国际事务界限的模糊,各种议题的相互交叉与重叠,领土型国际政治的“边界”在发生变化,这个边界不只是传统国际政治的地理边界,而是问题性质上的边界变化,并进一步引起国家层面与国际政治层面如何进行权力两级分配问题。换句话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没有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在国家之上的公共问题?公共问题的解决仅靠国家自觉性的约束是不够的,它们需要国际层次上必要的具有强制实施能力的制度来保障,需要国家将一些权力委托或者转让给更高的国际机构,而这一点正好与威斯特伐利亚秩序“主权在国”的理念相冲突。[11] 这是新时代国际政治与旧的领土型国际政治的最大区别所在。人类政治面临的问题性质的变化,导致国际层面上对治理的需求在增加,而威斯特伐利亚秩序下的制度安排满足不了此类需求。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在制度安排上的特点是确立“私权”(主权)的法律意义,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中(society of the states),缺少足够和必要的“公共权力”处理国家之间与国家之上的共同问题。这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的内在困境。 新自由制度主义开出的处方是强调国际层次上制度安排的意义,认为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改进信息质量,确立稳定可靠的预期,以促进合作与共同问题的解决。 法律自由主义对此反应有所不同。法律自由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主张将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伯利的作品中。[12]法律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合作国际法(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cooperation)开始代替共存国际法(theinternational law of coexistence),成为规划世界秩序的重要规范。与自由放任思想一致的是,传统国际法赋予国家以近乎无限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合作国际法则把国内人权、健康保护、经济状况以及环境保护都纳入到规范的范畴。[13]合作国际法的主体、范围与功能较之领土型国际政治下的传统国际法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出现深受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国内福利自由主义的影响,就国际层面而言,则与相互依赖加强后不断增加的跨国社会问题所带来的管理压力有关。按照法律自由主义的逻辑,国际法(transnational law,跨国法)将变成包括所有直接管制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政府之间跨国活动法律的总和,目的是要帮助形成跨国社会中个人和团体互动的结构模式,以限制国家的行动。[14]国际法调整的范围空前扩大了。 管制与干预并不是很难界定的词,但是新自由主义管制理念的实践,在以不干涉原则为主导的传统国际法下,则极容易被理解为干涉的同义词。当代国际政治中不断出现的关于干预问题的争议,从反面说明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被管制问题的范围扩大了。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管制领域,另一方面是在主权名义下对管制(干预)的抵抗,这就是新老交替时期国际政治的特点,也映照法律自由主义对跨国共同问题解决的深刻影响。 所有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之上的跨国共同问题,几乎均与正义问题相关。新自由主义对此做出的反应体现在社会自由主义的主张中。[15]社会自由主义对当今国际分配正义给予格外的关注,其本质是为公正的世界秩序提供一种道德基础。贝茨(Charles Beitz)列举出当代国际分配正义问题,至少包括全球不平等与贫困;为了解决全球不平等与贫困问题,国际制度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与变革;国际复合相互依赖中的新问题(贸易制度变迁引起福利再分配,缺乏控制的国际资本流动与跨国公司行为,国际资本流动对福利国家的威胁等);除国家之外,谁(跨国社会中的各类非国家行为体)有权参与全球公共问题管理的决策?[16] 社会自由主义在这些问题上的许多主张带有“社会主义化”的性质。社会自由主义相信国际正义不是自然的状态,而是人类潜心设计的产物。合作可以促进福利增长,但是在不公正的制度下,合作也会导致福利分配的不合理性。社会自由主义在对国际分配正义与公正的诉求基础上,提出许多重要的主张:第一,国际民主的重要性。国际民主的核心是如何使事关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过程更多地在民主的程式下运行。社会自由主义主张对国际层次上的多边制度进行民主化改革,以使它们至少在程序上更为民主。[17]第二,检讨现有国际公共决策,淡化国家以及军事力量在全球价值分配中的作用,主张把更多的跨国社会团体纳入全球决策结构中来。第三,重视国际关系中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社会自由主义因为对国际关系中平等与公正的关注,使其成为一支重要的中间与平衡力量。如果说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法律自由主义强调管制作用的话,那么社会自由主义则更看重调节在世界政治秩序中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中,诸如南北问题、多边机构改革、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受到社会自由主义思想的极大影响。 结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霍夫曼在论述自由主义与国际事务时,认为国际关系状态与自由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因为自由主义的本质是节制、宽容、协调与和平,而国际政治的本质则正好相反,是一种战争状态。[18]丛林法则的国际政治果真为自由主义的天敌?自由主义者对此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自由主义强烈的入世关怀,使它在所有的国际思想学派中,对世界秩序的规划最抱有宗教般的执著与狂热情结。如前所论,自由主义把世界政治设想为处于战争与和平的“混杂状态”(heterogeneous state)之中。自由主义并不静止地把世界政治看作是“霍布斯丛林”,自由主义认为,世界政治是一片“可培育(耕种)的园地”(cultivable garden),它既存在战争的状态,但也有和平状态的可能性。[19]自由主义相信进化与进步力量,从个人自由的保护,到自由国家的扩大,再到国际层次的制度与法律约束,国际政治生活会逐步达到自由国家内部社会那样的秩序。这就是自由主义一以贯之的国际社会改造原理。 自由主义任何时候都不失其时代意义。在所有的国际思想流派中,自由主义也是最早洞察到国际政治发生的转型及其带来的挑战。在现实主义还迷恋领土政治的游戏规则时,自由主义已经意识到超越国界的共同问题对传统国家间关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而自由主义正是通过内在的改造,即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换,对此做出即时的回应。二战以后国际关系领域多边制度的风行,肇始于欧洲的区域主义及其对其他地区正在产生的示范效应,多边主义作为一种理念在制度设计与改革中的意义,所有这些,都与自由主义理念在国际政治的贯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由主义为我们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问题就是,在国际力量参与各国内部政策调整范围持续扩大,以及跨国社会力量对国家行动制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国家与国际的两级关系变得格外紧张,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完成了为处理国家之下问题的国家层次的权威分配问题,但是,正如前述,在国家之间和国家之上问题的解决上,国际社会所被赋予的公共权力是欠缺的。如何平衡这样一对关系,为未来世界秩序之关键。自由主义不能全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就新自由主义力主国际层次管理机构安排的意义而言,仍然为全球化下的国际治理提供了最具创造性的一种途径。 以自由主义视角观照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于我们也不无启发意义,这是现实主义视角不能给予我们的。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如何从自由主义视角研究中国与世界?第二,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发现自由主义的意义?第一个问题与研究方法有关。从作为研究方法的自由主义来说,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国家-社会关系看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自由主义强调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像非政府组织与跨国社会团体等在中国外交变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随着法治中国的发展,中国强国家-弱社会模式的变化在外交上的含义是什么?作为超大社会与单一国家,中国的央地关系以及国内不同利益集团(部门)之间的博弈怎样影响到外交领域的变化?中国独特的国内区域经济体与其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未来东亚国际关系的含义为何?如此等等。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无疑为我们思考中国的国家关系提供许多全新的问题。第二个问题事关中国与世界关系中的自由主义维度。这一视野下也有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经济开放及经济外交如何改变着中国处理与他国(地区)的纷争方式?中国参与国际制度以及国际制度介入中国,怎样影响着中国多边外交以及中国对多边主义的信念?中国在东亚区域化过程中怎么看待国家与地区两级层次中的权威分配?等等。显然,在现实主义主导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自由主义分析的引入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促进研究进步的有意义问题。 国际关系论文: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摘 要] 本文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也试图讨论它的未来走向。1919-1948年是国关理论初创与理想主义主导时期,源于对一战的深刻反思,理想主义谋求实现一个想象中的和平世界。从二战到1979年是现实主义的主导时期,以二战和冷战为背景,摩根索建立起现实主义理论框架,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1992年是自由主义复兴时期,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理论化程度最高的自由主义流派,与新现实主义比肩而立.1992年至今,强调观念和认同的建构主义兴起,逐渐与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形成三足鼎立。今后,国关理论将更多地表现出进化思维、权利政治和多元理论的发展取向。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关系成为一门学科有近100年的历史,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本文主要探讨在这四个阶段中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变化,并讨论国关理论可能的发展取向。 一、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 一战后,人们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主义复兴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将威尔逊理想主义中民族自决、自由贸易、国际组织等观念重新整合梳理,并使之理论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思想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康德等人都有着关于政治和国际政治的重要论述,但没有统合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体系.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因此,1919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是国关学科的初创阶段、或曰幼稚阶段.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这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威尔逊的很多思想来源于国际法,他本人在任大学教授时期主讲课程也是政治学和法学.另外,一些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如塞西尔、劳特巴赫等,也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矛头直指威尔逊理想主义.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得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国联的失败也是理想主义的失败,它忽视了现实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亦即"实然"问题.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卡尔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什么是道德,怎样遵循国际道德,国家怎样具有自己的道德,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正是在权力这-核心问题上,卡尔对理想主义的尖锐批判使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最大的震撼还是来自二战.《二十年危机》首版在1939年,当时战火初起g此书于1946年发行第二版,二战刚刚结束.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此书影响力进一步加大.二战前人们纷纷谈道德和秩序,但卡尔说,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权力.所谓的道德,所谓的维持国际秩序、国际组织,都是维持现状国家的口号,德国不会这样思考问题,不满意现状的国家必然要加强实力去改变现状.《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二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 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如果说卡尔在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是界定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并突出了现实主义理论的话,那么,摩根索则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由于国际关系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作为一门学科,它开始走出幼稚阶段,进入发展阶段.战后最初几年,美国一度垄断原子弹,被称为"短暂单极".但冷战很快就开始了,美苏对峙局面迅速形成,这种国际政治的背景又给现实主义增添了发展的土壤与证据.美苏对峙的本质是军事对峙,最终体现在战略均势上面。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许多针对实际问题(如:战略威慑问题、安全困境问题等)的研究深入展开,使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国家间政治》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但全书理论化程度并不很高.之后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一些有影响的理论相继出现,理论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强调权力结构决定世界体系稳定的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和挑战国之间相对权力变化会导致战争的权力过疲论等.再如,卡普兰的体系论、文利森的决策理论等也使国际关系研究进一步规范化.《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作者奥尔森从经济学角度也提出了国家兴衰理论,指出大型分配联盟是国家衰退的重要原因.大型战争可以将原有的社会结构全部打乱,所以战后会有迅速的经济发展-m经济学家严谨的方法论更加受到重视.有人用这种理论专门分析了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发展,也有人试图把此理论运用到分析中国""后的发展。 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在国关理论的幼稚阶段,很多学者是从历史学、法学转行研究国际关系的,前者沿着历史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后者沿着国际法学的脉络展开分析,国际关系理论本身在幼稚阶段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不仅在国际关系学界,在整个政治学界都出现了这个趋势.所谓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与之相关的数据收集也积极展开.比如,在密歇根大学建立了庞大的战争数据库,收集了自拿破仑战争以来所有可以收集到的战争数据,建立了"战争相关系数"体系(COW,the Correlates of War)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论这两条主线的发展,到1979年汇聚到一个顶峰,即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L以自然科学理论标准衡量,此书至今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界最严谨、最简约的著作.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简称"结构选择".以方法论的标准衡量,它具有高度的理论简约性和可证伪性,比枝容易地演化出理论假设,通过理论、假设、数据、验证的步骤,得出分析结果.《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第二阶段的集大成著作,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尤其里根上台后美苏展开的第二轮冷战,似乎再度证明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不可取代的。 三、国际关系理论繁荣阶段与自由主义的复兴(1979-1992)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学科的繁荣时期,以现实主义危机和自由主义复兴为基本标志.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政治现实中出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美元贬值、越南战争、石油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这使人们开始反思现实主义的许多基本命题是否还能解释国际关系的现实.将1979年作为国关理论发展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的分野是因为此年《国际政治理论》出版.此前两年,即在1977年,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出版了著名的《权力与相互依赖L在这本理论著作之前,两人也已提出过"跨政府关系"的概念,对国家作为单位提出了质疑.m《权力与相互依赖》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定,虽然由于第二轮冷战开始的政治大背景,该书没有立刻掀起理论论战,但它是自由主义全面复兴的序曲。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华尔兹对摩根索的理论做了两个重大修正.一是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改变到了无政府性.人性难以科学化,是难以验证的东西,华尔兹的理论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原因之-就是他的理论变量都是可验证变量,这样华尔兹否定了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第一原则,亦即人本性好斗。华尔兹认为国家间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而不是人性.二是华尔兹认为权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生存才是目的,所以,华尔兹理论又被称为"防御性现寒主义".在无政府状态下,保存自己只能靠自助,依靠军事力量,因此,华尔兹主张权力的合理性够用.但是,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基欧汉和奈提出了质疑,是否只是军事手段才是权力?例如,军事强大的美国和军事属弱的加拿大为邻,是否美国可以因渔业纠纷而派兵进攻加拿大?基欧汉和奈认为军事手段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利益的最有效手段,更不能事先假定如此.权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权力也可以来自相互依存,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很高,但是不对等的,不对称的相互依存产生权力。 1977年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后,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有影响的国际关系自由主义理论包括:迈克尔·多伊尔和布鲁斯·拉塞特的"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体制是和平的基本原因商贸和平论,继承了亚当·斯密的思想,认为只要国际上有一个开放的商贸体系,国家就不会发动战争.梳理起来,共有五种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共和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自由主义、认知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制度自由主义.各种理论纷纷出台,形成了繁荣阶段的高峰时期。 在诸多自由主义流派中,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化程度最高,这主要归功于基欧汉.新自由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没有新的贡献,而是严格继承了科学方法论,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物质主义本体论,坚持国际关系中客观规律的存在和可发现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尔兹和基欧汉都借鉴了徽观经济学的理论,在理性主义这个大范畴中进行研究.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根本突破始于对现实主义一个重大理论——霸权稳定论的批判.霸权稳定论是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典型范例,它的基本命题是国际体系中实力分配的结构决定这个体系是否易发战争、是否稳定.霸权国可以遏止战争,一旦没有霸权国,则会狼烟四起.根据这个理论,霸权国在军事经济上占有绝对优势,且建立起规则、机制和制度来维持霸权地位,同时也维持着世界秩序.70年代中后期,人们普遍认为美国霸权衰退了,《大国的兴衰》反映了这种共识.该书的基本观点是任何大国都要衰退,主要原因是在海外的帝国战线太长,太多的承诺必然要消耗自身的资源基础.根据霸权稳定论的基本理论,只有霸权国把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重新恢复到最高点,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规则、机制和制度,维持体系本身的稳定.基欧汉则认为,维持秩序既靠权力,也要靠制度,如一个国家或社区成员服从制度,在没有强权保障秩序时,仍然可以维持秩序,实现稳定.霸权国(指美国〉在权力鼎盛时的1945年领导建立了一系列的国际制度,根据霸权稳定论的说法,霸权国一旦跌落,它所领导制定的制度也随之瓦解.但基欧汉指出,这种供应学派观点是不适当的,应当从需求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即便制度是霸权国提供的,但由于元政府体系中国家对制度的需求,所以即使霸权国权力消退,已有的制度也不会全然瓦解,国际制度仍然可以是维持秩序的最主要的手段,促成国家阔的合作.1984年,基欧汉出版了《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L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作,该书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比较完整地提出了需求学派的制度理论,也使新自由制度主义成为了众多自由主义流派中理论化程度最高的理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成熟。 除此之外,第三阶段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发展: 其一,二战以后在英国出现的"英国学派"此间取得了重大进展.英国学派大致可以归为社会自由主义学派。早期重要学者马丁·怀特在卡尔分类的基础上,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现实主义、革命主义和理性主义,分别对应着霍布斯传统、康德传统和格劳秀斯传统.前两者类似于卡尔所说的现实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第三类则是怀特的贡献.国际社会不是霍布斯的互相征战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法律和准法律约束的社会性结构.怀特闸释的理性主义成为英国学派的基本理论出发点.布尔是英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其著作《元政府社会》在70年代冷战非常激烈之时提出可以建立一个有规则管理的国际社会.英国学派发展至今,出现了新的一代以及《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发展》等代表作.布赞的《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发展了英国学派的核心思想.尽管他本人不承认自己属于什么学派,但布赞探讨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的演进,其方法论特征也已经比较明显,即从历史中提炼理论,这与英国学派的基本研究脉络是并行不悖的.[叫比如说,谈国际社会、国际体系,不像华尔兹那样当成是超历史概念,而要研究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这样,历史演进就成了英国学糠的主要研究方法.与历史学家不同的是,这种历史演变的方法着重于在历史中提炼国际关系理论的概念,是史学与国际政治的融合、史料为政治学研究服务.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大的历史观,很容易形成一种发展和进化的理论,弱点是以科学观来看,英国学派理论难以提出明确的因果关系假设,缺乏理论陈述的清晰度。 其二,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论的抨击日趋尖锐.一方面,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依附理论仍然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影响,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另一方面,非主流理论也开始与主流理论正面交锋.1984年,基欧汉主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收入了批判理论和后现论对新现实主义的质疑和批判.虽然主流理论后来没有高度重视非主流理论的力量,真正的对话并没有深入展开,但非主流理论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歇,一批重要著作也相继问世.考克斯(Robert Cox)的《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1987)、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的《超越现实主义:批判理论与国际关系》(1990)、埃尔思坦(J. B.Elshtein)的《性别与国际关系》(1987)等都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加大了第三阶段的争鸣力度,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国际关系理论的三足鼎立时期与建构主义兴起(1992—今) 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20世纪50年代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表现出了建构主义的一些思想.如:以密特拉尼(David Mitran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以哈斯(Ernst Haas)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学派、以多伊奇(karl Deutsch)为代表的社会交流学派等。但由于冷战的反复持续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曲折复杂,这些学派没有形成重大的影响。 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温特的这篇文章质疑的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研究的起点问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作为事实接受下来,以此为起点开始研究.但温特指出,这种接受"无政府逻辑"的做法本身就值得质疑."无政府逻辑"并非只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接受的那种霍布斯逻辑,而是包括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在内的多种逻辑."无政府逻辑"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行为体在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事实,有别于自然科学中的自然事实.国家利益、权力政治这些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同样也是社会实践建构的产物.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考察两个国家的关系,不要只看它们是否都有核武器或是否是邻国,也要看它们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温特最常用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并不担心英国的一百枚核弹头,却十分害怕朝鲜的一枚核弹头.因为英美是朋友,而朝美是敌人。 现实主义仍在发展.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所谓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它可被视为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虽然这部著作的理论化程度不是很高,但现实主义意识却超过了以往的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从两个源泉获得了灵感,一是摩根索的权力论,二是华尔兹的结构论。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存,因此权力是第一要素.但国际体系的元政府结构却决定了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国家必然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大国争霸是国际关系的铁律,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正因为如此,进攻性现实主义才是极其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摩根索至少还相信外交技巧在作用,而外交的艺术恰恰是人之所为。 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仍在继续.一是制度合作研究进一步深人,阿克塞尔罗德的复杂系统和合作进化理论可能是目前最尖端的合作研究,不仅研究国家在国际体系中通过复杂学习程序进行合作的问题,也研究其他行动者和生物体之间在复杂系统中的合作过程.还有学者将自由主义的几个重要因素,比如相互依存、民主政体和国际制度结合起来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三角和平的理论.二是全球治理.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阶段,以元政府治理为基本内容的合作性治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多边主义与多边国际组织再度成为自由主义研究的重点之一.与之相关的是软权力的概念,因为在全球治理中,仅仅依靠硬权力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结合.自由主义从第三阶段起就开始注意国内国际政治的相关性.1988年普特曼提出了双层博弈模式,强调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关系.海伦·米尔纳在1991年的一篇论文中就对以无政府性划分国际国内政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研究取向更加明显地沿着国内国际政治的结合部位和相互影响方面发展。 五、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走向 从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历程来看,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可能会有以下几个走向。 首先,从强调循环向强调进化发展.回顾社会科学(不仅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大理论有两种明显的思维取向.一种是认为整个理论体系是循环的,人的社会运动也是循环的,汤因比的"文明循环论"和米尔斯海默的霸权轮回圃等都有着决定论的循环理论色彩.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也是如此,认为只要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质不变,国际体系中的行为体都会围绕权力这一轴心运转,这是不可更改的客观规律.但理论发展到自由主。之后,很大一部分就不是这样了.自由主义的制度观是进化性理论,制度是人为的社会事实.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是"制度选择"——制度可以促成国家间的合作行为,若将人在建立制度方面的能动性考虑在内,就是人通过努力可以促成合作。如果这个命题确实反映了基欧汉的思想,那么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整体发展可以走出循环圃,不断地向更趋合理的方向发展.建构主义则进步突破机械的历史循环论,突出了人的观念的力量,重视人的实践活动的建构功能,强调了文化的作用.从循环理论走向进化理论的实质是关注人的能动性.如果说华尔兹的理论是人失能的世界,基欧汉的制度自由主义则是人有限能动的世界,而温特的建构主义则是人积极能动的世界.人的能动是国际关系和历史的推动力,人的复活也是国际关系的希望所在。 其次,从权力政治向校利政治发展.在现实主义顶峰时期,权力变成了一切国际关系活动的核心.二战后,摩根索建立现实主义理论大厦时,权力就开始走向神话.如果以权力为政治活动目的的情况持续下去,人类是永远没有希望的.当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权力仍十分重要,没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是,也可以看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理念轨迹,它在更多地向权利的方向发展.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女权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很大一部分建构主义理论都表现出这种迹象.即使把国家作为主要的国际政治行为体,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国家之间争斗的原因很可能是权利没有得到承认而不是生存受到威胁.对等关系是要承认拥有平等的权利.即使对方再弱小,如果不承认对方的权利,就会形成不解之结。民族之间、个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权力和权利是政治学中永恒的概念,核心问题是谁是目的,谁是手段.如果人类社会要不断走向进步,就不应该忽视权利,并将权利视为目的,将权力视为手段.如果说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则更加重视极利政治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意义。 第三,从话语霸权向多元理论和方法论发展。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理想主义的天地,第二阶段是现实主义和科学方法论主导,第三阶段已经明显表现出多元态势,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论都是如此.无论哪个学者都很难说自己的理论就是惟一正确的国际关系理论,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惟一方法.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是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方法并存,而且同-个研究中有并用多种方法的现象,即所谓的后实证主义的状态.除三大主流理论之外,还有深入发展中的批判理论、规范理论、女性理论、后现论。除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之外,还有解释学方法论、解构方法论等等.这样的状态应该是正常状态,因为多理论、多方法论的竞争状态,才应该是"学问"的真实状态。 国际关系学是和现实结合很紧密的学科.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看,国际关系理论,除了威慑理论等非常具体的理论外,宏理论一般对国际关系实践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有潜移默化的功力.从理论自身建设来看,它要解决的是最根本的问题,比如,我们是谁?世界是什么?国际关系是什么?理论本身的意义在于积累思想、传播学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国际关系理论经过近百年的积淀和沿革,深化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国际关系理论自身的学理旨趣。理论的根本功能是使人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根本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使人类向更美好的未来发展.说到底,国际关系的根基是人与人的关系,国际关系学的终极关怀也应当是人。 国际关系论文:关于几个重要国际关系术语中文译法的讨论 [内容提要]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译介外国国际关系文献的过程中引进了大量术语,但是在这些术语的译法上缺乏统一的规范,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与交流的正常进行。本文讨论了十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术语的中文译法,结合这些术语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以及国际关系的语境给出了相应的推荐译名,旨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讨论,促进中国国际关系专业术语译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术语翻译;学术规范;译名标准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国际关系文献被中国学者翻译、评介,其间引进了大量的国际关系术语,但正如本文作者之一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在这些名词的翻译上既缺乏权威的规定(如过去新华社出版的《人名地名译名手册》),也没有同业公会(如国际关系学会)认可的业内标准,结果就出现了一词多译的‘自由化’局面,造成了交流上的混乱和困难。” [1]专业术语规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专业文献翻译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每个学者都各自使用一种译法,没有统一、规范的术语,既不利于正常的学术交流的进行,也不利于读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为了提高学术研究的精密性和准确性、保证学术交流的通畅,我们需要对这些翻译、引进的术语进行甄别和校正。正当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起步不久之际,术语译名的规范统一意义尤为重大,而任务也十分艰巨。 为了引起学界重视和讨论,争取尽早在术语译名问题上达成共识,本文将简要讨论几个重要的国际关系术语的中文译法。这里所选取的术语在国际关系文献中使用较频繁,而译法分歧较多,有些通行译法不太符合术语的本来意思。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这些术语的原意及其在国际关系的特定语境中的用法来寻求它们在中文里比较贴切的对等词汇。 一、Identity(身份、认同、特征) Identity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建构主义的介绍越来越多,这个词在中文文献中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在相当多的中文文献中,identity一词被译为“认同”[2],而建构主义经典文献《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的中文译者秦亚青教授在中译本里将其全部译作“身份”。 其实identity包含特性、身份和认同等多重意思:特征是人或事物的属性,借以认定其所属或类别;“身份”一词在中文里更多外在(客体对主体)认定的成分,它是一种社会性标识,而“认同”更多内在(主体对主体本身)认定的成分,具有主体性;英文的identity是兼有以上三种意义。下文将对这个词在建构主义理论文献中的用法进行考察,以表明这个词的不同意思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体现,而在一些中国学者对这个词的翻译中往往只表达出一种意思是不够准确的。 在1992年发表的《无政府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一文中,温特对identity作了阐述,他指出,“identity是行为体对自身相当稳定的、特定角色的理解与预期……每个人都有许多与制度性角色相联系的identity,如兄弟、儿子、教师、公民等;国家同样也有许多identity,如‘统治者’、‘自由世界的领袖’、‘帝国’等等。[3]”在上文引述中,温特使用的第一个identity强调的是行为体对自身的“理解与预期”,因此应译作“认同”;而从其后强调的identity与角色的联系以及所列举的关于个人和国家的各种identity的例子来看,后两个identity应该译为“身份”。 Identity的三种意思在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也有明确表达。温特在讨论identity的定义时首先指出,“在哲学意义上,identity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因素,这种用法在这里太宽泛而不适用。若据此用法,猎犬和自行车也具有identity[4]”。在这句话中,由于identity是使事物成为该事物的因素,应该理解为“特征”。 温特进一步指出,“我把identity作为有意图的行为体的属性(property)……这意味着identity是基于主体或单元层次上的特征,根植于行为体的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这里的“自我理解”也只是identity的一层含义,因为“这种理解的意义常常依赖于其他行为体是否以同样的方式想象这个行为体,因此,identity也具有主体间或体系特征。”在这里,温特明确地指出了identity的两种意义,即“两种观念可以进入identity,一种是自我持有的观念,一种是他者持有的观念”。[5]自我持有的观念是主体对自身的认定,而他者持有的观念是客体对自身的认定,当identity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时是主体的“认同”,而在后一种意义上是社会赋予主体的“身份”。 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中还出现了identification一词,它是指“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他者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并在交界处产生完全的超越。自我被‘归入’他者” 。[6]秦亚青在中译本中将这个词译作“认同”是贴切的,因为“身份”是一种属性,而“认同”是主体的认知。两者的联系在于,一方面认同依赖于主体的角色和身份,另一方面,认同也是主体身份形成(identity-formation)的过程。在某些语境下,identity与identification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秦亚青将所有的identity都译作“身份”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主体对自身的认定与客体对主体的认定是两种不同的意思,一概译为“身份”显然不能体现两种意思的区别。 通过对identity一词在建构主义经典文献中用法的梳理表明,这个词在中文里最贴切的翻译应视上下文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由于英文的identity兼有事物具有的属性、主体对自身的认定和客体对主体的认定等三种含义,而中文里需要用“特征”、“认同”和“身份”等不同词语分别表达,所以不管译成什么都会顾此失彼;但是为了表意的准确性,使用这个词汇时应仔细推敲其内涵和上下文意,以此选择合适的译法。 二、 International community(国际共同体) International community在中文里一般翻译为“国际共同体”,但也有译者将其译为“国际社会”(中文的“国际社会”一般对应international society)。考虑到society和community在国际关系中的特定内涵,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必要的。2002年9/10月号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刊登了一组讨论文章,题为“什么是国际共同体(international community)?”,《国外社会科学文摘》发表了这组文章的中译文,将标题冠之以 “什么是国际社会?”[7]。参与这次讨论的都是知名人士(包括著名思想家、活动家、记者和政治决策者等),他们在international community是否存在、存在的范围以及基本特征等问题上都存在分歧。可见它与我们通常使用的“国际社会”不同,后者的含义比较宽泛也较少争议,就是指“作为国际主要行为者在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总体”[8]。 在政治学中,community是与自然亲近性、共同利益和特定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9]。按照布鲁斯·克罗林(Bruce Cronin)的定义,国际/跨国共同体意味着“一系列具有共同社会特征、共同关系、共同经历和正面的相互依赖的政治行为体之间形成一种政治上的共识,使它们成为一个独特的团体。”[10]从International community对上述共同性的强调来看,译为“国际共同体”是最合适的。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international society虽然在中文里译为“国际社会”,但是它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国际社会是有区别的,英国学派的international society与上面讨论的international community的内涵是一致的。按照布尔在其《无政府社会》一书中对“国际社会”的表述,“国际社会”的存在是因为“一组国家意识到特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它们也意识到彼此之间由一系列相互关系的共同法则联系在一起”[11]。 注意到英国学派使用的“国际社会”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社会的不同点及其与“国际共同体”概念的一致性,对于我们理解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理论主张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共同体在现实中是否存在及其所指涉的范围也是有争议的,由于对共同价值和身份认同的强调,国际共同体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将international community译为“国际社会”显然抹杀了这个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特定内涵以及不同作者在使用这个词语时的倾向性。 三、International regime(国际规制) 关于international regime一词的中文译法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了专门论证。目前出现的不同译法主要有: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际规制、国际体制、国际规则等[12]。由于regime一词在英文里本身意思就很多,所以中文译法引起很大的分歧和争论也就不足为奇。《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在regime词条下列出了七种汉语释义:1.政体、政权、社会制度;2.统治方式、时期;3.状况、状态和自然现象的特征;4.领域、范围;5.规范、纪律;6.方式、方法;7.制度、体系[13]。王逸舟也指出“单从字面上看,regime可以有‘规范’、‘规则’、‘体制’、‘制度’、‘政权’、‘政体’、‘安排’、‘管理方式’、‘统治形式’、‘系统设置’、‘精心安排的生活方式’等十余种译法。[14]” 目前国内学术界使用“国际机制”一词较多,并且中国学者也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15],但是正如李少军所说,中文的“机制”一词早有mechanism与之对应,而且机制主要是指原理和功能[16],所以regime一词译为“机制”一方面意思不太贴切,另一方面则易与常用的mechanism的中文译名相混淆。 在国内背景下,regime是指一种既定的政府或宪政秩序,它由一套建立起来的规则(rules)和制度(institutions)所界定,用以调节国家内的个人、组织或阶级之间的关系。国内政治意义上的regime一般译作政权、体制等。虽然国内政治中的“政治体制(regime)”不如政治制度那样带有根本性、不易变更性,但是作为“一套既定的政府或宪政秩序”,或者与政权相联系的一系列“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17],是特定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系统性和稳定性。 而在国际背景下,这个词汇被定义为,特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一系列自愿同意的(voluntarily agreed-upon)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行为体的预期聚集于此[18]。由此可以看出,国际政治中的regime既不具备权威性安排,也不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它是建立在“自愿同意”的基础上的。注意到在国内与国际不同背景下regime的区别,将其译为“体制”也不太符合其在国际关系语境下的意思。 考虑到regime一词在国际关系中同时表达出规则、规范、制度等几种意思,而且也为了与机制、体制等常用的词语作必要的区分,似译为“规制”较妥。 四、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国际制度/机构) 在国际关系中, institution是一个与规制(regime)意义相近又不完全一致的词,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自由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兴起以来,institution一词较regime使用更频繁。 相对于其他术语,国内学术界对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的译法分歧并不大,大多数学者将其译为“国际制度”,也有少数译为“国际机构”[19]的。在一些政治学的辞典和百科全书中,institution一词也主要译为“制度”。但是正如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所言,“人们经常在根本没有定义或者仅仅随意定义的情况下讨论institution”[20]。 基欧汉在《国际制度:两种方法》一文中专门讨论了institution的定义,他将其界定为“一系列约束行为、塑好预期、规定角色的规则(rules)”,“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些institutions是正式的组织,它们有规定的等级和实现有目的行动的能力。另外,诸如货币和贸易领域的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则是规则和组织的复合体[21]”。基欧汉还特别指出,institution根植于惯例(practice)。在这段定义中,基欧汉主要讨论了institution与国际组织、国际规制和惯例之间的关系。在国内学者中,任东来曾著文介绍基欧汉的国际制度概念,指其包括国际组织、国际规制和国际惯例三大块[22]。 以上考察表明,英文中的institution有机构、规则和惯例三层含义。上文已经提到,这个词在中文里主要出现的是“制度”和“机构”两种译法。根据《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是,“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23]从这个释义可以看出,制度既可以指正式的规则(法令等),也可以包含非正式的惯例(礼俗等)。因此,institution译为“制度”可以表达出其三层含义中的两层,但是“制度”并不包含“机构”的意思。 由于institution一词在中文里没有一个完全的对等词,对这个词的译法的选择也需要视上下文而定。当作者论及国际规则和惯例时,可以将其译为“国际制度”;如果主要涉及那些具体的国际机构或组织(如WTO、IMF、EU 、NATO等),则应译为“国际机构”;而当其既论及国际规则(或惯例),又涉及国际组织,则可以译为“国际制度及机构”,这样的表述虽然略嫌繁琐,但是意思明确、贴切,符合其在英文中要表达的多层含义。 五、Balance of power;Power politics)(均势,力量对比;权力政治) Power一词在中文里译法很多,主要有权力、实力、力量、权势、大国等。与这个词相关的有两个术语:balance of power和power politics。由于对power的不同理解,balance of power相应地出现了均势、力量均势、权力均衡、实力平衡等几种译法,而power politics主要被译为权力政治、实力政治、强权政治等。 在政治学著述中,power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汇,而且不同的分析家也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Power在国际关系中是两类力量的集合体:实体性力量和关系性力量[24],前者是自身所拥有的实力(包括军事和经济方面),而后者体现为对其他行为体的影响力。Power的两种不同用法也给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一些作者建议,应在第一种意义上使用capability一词,而‘power’只保留第二层意义可以减少表意的混乱。[25]” 由此表明,对power一词可根据两层意思分别译为实力和权力,当作者主要表达一个国家本身所具备的实力(capability)或持有物(possession)时,应译为“实力”;而当作者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关系(power relationship)时,则应译为“权力”。 Balance of power一词译为力量均势在语义有重复,力量和“势”表达的意思相同;译为均势、权力均衡、力量均衡在表达意思上是一致的,不过译为“均势”较其他译法更为简洁明确,因为“均”有“平衡(balance)”之意,而“势”则是“权力、力量(power)”。上文中讨论的“均势”实际上只表达出balance of power在国际关系文献中常用的一层意思。英文里balance有“平衡、均衡”和“余额、差额”两种基本含义,当balance作后一种理解时,balance of power应该译为“力量对比”,这一层意思一般不为中国学者所注意,但是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文献中是有明确表述的: 恩斯特·哈斯在一篇讨论balance of power不同含义的文章中所提到的第一种解释就是“力量分布(distribution of power)”,他指出,“这是balance of power一词出现在简单的描述性表达中,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用法” 。[26]马丁·怀特也指出这个术语可以表示“既定的力量分布状况,即任何可能的力量分布” 。[27] 另外,英文中还经常出现“有利于某一方的力量对比(the balance of power in one’s favor)”的表达,这时,balance of power应该理解为“力量对比”。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认定,balance of power可以表达“均势”和“力量对比”两种不同含义,后一层含义使用也比较普遍,但是一些中国学者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并没有仔细辨别,因此在翻译和阅读时有必要特别注意第二种意思,以免误读作者原意。 Power politics译为“权力政治”较为恰当,上文已经对实力和权力的关系作了说明,可以看出“实力政治”表达的意思较狭窄。用“强权政治”一词则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六、Public goods(公益) Public goods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最初也是由一些经济学家(如金德尔伯格对霸权稳定论的分析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等)引入到国际关系分析中的。这个词是本文收集到的术语中译法最多的一个,有“公共品”、“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公共物资”、“公共商品”、“公众商品”、“公共财货”、“公益”等八种之多[28]。 在经济学中,public goods译为公共品、公共商品等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goods一词既可以表示实体的物品、商品,也可以表示抽象的利益、好处。正是由于它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所以伯格斯(Philip M. Burgess)和罗宾森(James A. Robinson)指出,政治学家常常用意义更明确的“利益(benefits)”来替代它。[29]由此可见,goods在这里应理解为利益而不是商品、产品或物品。 在国内和国际政治领域,由国家或集团等组织提供的public goods通常是非实体性的。吉尔平分析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三种常见的public goods:自由开放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货币、国际安全[30],这些就很难被界定成商品或产品。 考虑到国际关系的特定语境,而且goods一词本身也包含“好处、利益、福利”等意思,public goods译为“公益”更能体现这个词表达的基本含义。 七、Rreductionism(简化论/简化主义) 肯尼思·沃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把reductionist一词引入到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他将国际政治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立足于从单元或次单元层次,另一类则是从体系层次上建构理论[31]。按照沃尔兹的解释,reductionist的方法是“通过了解部分的属性和互动来理解整体……通过分解有机体、并使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及方法对它们的组成部分进行检查,进而了解这些有机体,这种曾盛行一时的尝试,也许是reductionist方法的典型例子” 。[32] 中国学者在介绍和引用沃尔兹的论述时,有的将reductionist理论译为“简化理论”,另一些则译为“还原理论”。[33] 在汉语里,还原和简化在语义上显然有很大差异,“还原”一词的意思是事物恢复原状如氧化物脱氧后还原为原物质,“简化”则是把繁杂的变成简单的[34]。Reductionist理论应该理解为一种将事物恢复原状的理论还是一种变复杂为简单的理论呢? 维奥蒂和考皮认为reductionism是一种导致过分简化(oversimplification)和不完全的分析方法,“在一些用法中,这个词指仅仅通过考察单元内部(如国家或个人),而忽略单元所处的环境以及单元与环境中的要素之间的互动来做出解释。……同样地,试图仅仅通过社会或社会心理关系来解释革命,而忽视经济、政治以及其他因素的理论家也被批评为reductionism”[35]。在这里,无论是忽视单元所处的环境以及单元与环境中的要素之间的互动还是忽视该理论以外的其他因素,与事物恢复原状并没有关系。《美国传统词典(双解)》对reductionism词条的释义是:“reductionism是用相对简单(simple)的原理解释复杂(complex)现象或结构的企图或趋势”[36],这里也强调的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解释过程。 由此可见,Reductionis m应该理解为“简化论/简化主义”,而不是“还原论/还原主义”。 八、Security dilemma(安全两难) Security dilemma是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约翰·赫兹提出,按照这种观念,“在一个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A国可能完全出于防卫和自保目的而增加其防务开支的水平,但是其他的国家视A国具有侵略企图、对此作最坏的打算也是合理的。它们也相应地增加自己的军备水平,导致A国感到不安全,并且打算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因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国最初试图增强安全的努力引起的过程使其感到更不安全[37]”。 这个术语的中文译法主要有“安全两难”和“安全困境”两种。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两难”和“困境”的区别不大,都可以表达面临困难的选择的意思。但是考察dilemma一词的本意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两种译法也是有区别的。 从词的本来意义来看,dilemma指“两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中的每一个都会引起某个令人不满的结果。[38]”应用到国际关系方面,处于security dilemma中的国家实际上只有两种选择,而且两种选择都有不利之处:如果针锋相对,势必会加重本国的财政负担,而且会导致军备竞赛的升级,最终还可能引发军事冲突;而如果不采取措施,国家可能失去武装自己的最佳机会,使国家安全甚至生存处于危险之中。 对dilemma一词的本义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确切含义的考察表明,“困境”一词表达的意思太宽泛,而dilemma译为“两难”较之更为准确。 九、Three images(三种意象) Three image的概念是肯尼思·沃尔兹在《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提出来的,用来概括三种关于战争起源的理论解释,这三种解释也通常被理解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 虽然《人、国家与战争》这本国际关系经典文献很早就被翻译为中文,而且沃尔兹关于战争根源的三种解释也经常被引用和提及,但是译介者通常用“三种分析层次”来替代Three images这个关键概念。这个词的中文译法主要有“三种想象”、“三个概念”、“三个层面”、“三种设想”[39]等。 沃尔兹概括的三种解释的确存在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不同层次上,但是image一词并没有“层次”或“层面”的意思。《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全球主义及其超越》一书中将三种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也归结为三种images,在这本书中,image被定义为“一种关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总体看法(general perspective)”[40]。这里所使用的image与沃尔兹的用法是相同的,只是后者的范围是局限于国际关系中的某一问题(战争的根源)的“总体看法”。 作为一种“看法”的image属于认知的范畴,是对人们对事物的抽象化和认知的构建。在心理学中,image一般译作“意象”,这种译法应用到这里也是合适的。因为意象(image)是指人们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思想中重现的形象,而沃尔兹所提出的Three images正是对政治哲学家们认识战争本源的不同“意象(观念形态)”进行的归纳。 十、 Reflectivism (反映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在1988年的《国际制度:两种方法》一文中提出了理性主义(rationalistic)和反映主义(reflective)两种方法的区分,这种区分后来也被应用到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中国学者在翻译和介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著述中出现了关于reflectivism一词的三种译法:“反映主义”、“反映论”或“反思主义”[41]。 按照基欧汉对那些reflective学者的表述,“他们强调国际制度活动的‘主体间意义(intersubjective meanings)’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在对这些规范的意义进行评价时,理解人们如何看待制度性规范与规则,以及他们就此所进行的对话,与衡量这些规范所带来的行为变化具有同等重要性。” [42]这些学者强调,“制度不仅反映了建立制度的单元的偏好和权力,制度本身也塑造单元的偏好和权力。因此,制度是行为体的构成要素,反之亦然” 。[43]由此可见,制度与单元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它们相互反映。 基欧汉进一步指出,“为了强调这种观点的重要性,也为了专注与理性主义理论的对话,我将那些强调了这些主旨的世界政治作者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成员。……既然他们都强调人类的反映(reflection)对制度的性质、最终对世界政治的特征是重要的,那么,我为这些学者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称他们为‘反映主义(reflective)’学者。”[44]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reflective的方法强调国际制度活动的‘主体间意义’的重要性,不是把制度与行为体的关系视为单向反映的过程,它们把被理性主义所忽视的人的理解与反映揭示出来。汉语里的“反映”是指“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45],应用到这里就是指行为体接受和回应制度影响的过程。 在中文里,“反思”一词主要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如果把基欧汉所归结为reflective(或reflectivism)的各种思想视为对传统的“理性主义”方法的“反思”也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可以视为对已经存在、并与之对立的思想的“反思”。但是基欧汉在这里使用reflection一词,所强调的这些理论的一致性在于它们关注人对制度的理解和认知,而不在于它们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思。 以上论述表明,reflectivism译为“反映论”或“反映主义”是恰当的,但是在哲学上,“反映论”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46]”。这一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refelctivism有所不同,因此,译为“反映主义”可以与哲学上的“反映论”相区别。 本文分析了一些在国际关系文献中出现较频繁、译法较多的术语,存在不同译名的术语远不止这些,这里就不一一讨论。在搜集相关译名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一些术语的不同译法出现在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著作中,有时甚至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这表明某些学者在处理重要概念的中文译法时的随意性,术语的规范性问题还没有成为学术界的自觉和共识。有鉴于此,本文对于上文讨论到的术语,结合这些术语在原文中的意思和国际关系的特定语境,文章也尝试性地给出了相应的推荐译名。当然,本文不可能也没有想要确定一个译名标准,只是为了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权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各抒己见以求集思广益。 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术语译名标准化问题的解决,我们在此提出几条建议供学术界同仁参考。首先,国际关系类核心期刊在审稿、校对过程中可以在本刊物中使用统一的专业术语译法,并且将有分歧的术语的译名标准附于刊末供读者参考和讨论。其次,国外学术著作往往附有相关的索引和术语一览,以往我们在翻译、出版时多将其略去,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界学术规范意识的觉醒,对主题和人名索引的也有所重视,以后对专业术语也应跟上。有国际关系类书籍业务的出版机构可以建立一套术语数据库,在其出版著作中统一用法并在附录中加入术语的原文、中文对照一览表。最后,借鉴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编订或翻译本学科辞书的经验,可以由国际关系研究机构或专业学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订出版本学科的术语辞书。总而言之,术语译名的标准化工作需要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机构、出版社、杂志社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共同推进。 国际关系论文: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摘 要: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注重理性个体的作用,坚持国际关系发展的进步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关键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和平;全球治理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传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流派之一。D 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点: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它认为合于理性的人类社会的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①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②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 一、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到威尔逊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理性主义和人类尊严的思想激流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荡涤着几百年来一直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渣滓。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Kant)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③的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是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般的哲学问题,但也有些思想家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JohnLocke)、让 雅克·卢梭和康德。这些思想家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与中世纪的神权和蒙昧主义不同,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理性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这乃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国家不过是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订立“契约”的产物,其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自然权利。④ 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中,对后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康德。在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史上,康德的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洛克“免于侵害”的消极个人自由观念不同,在康德那里,个人自由的理念强调的是个人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或者说,人是自由的,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立法。政府应该在法律和正义的原则下维护个人的安全和福利。与马基雅维里相反,康德认为个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积极的个人自由观是康德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⑤在国际政治哲学方面,康德认为,国家之间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理性,最终会使国家之间的关系从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法制状态,从而实现“永久和平”的目标。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对于后世的共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即民主和平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此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国际政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思想是传统的均势论,以梅特涅和俾斯麦为代表的欧洲政治家们成了维持欧洲均势的大师,他们试图通过复杂致密的结盟关系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异于对这些努力的无情讽刺。为此,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们开始对人类理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摆脱这种均势论宿命式的悲剧,这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现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总统兼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约翰·默里(JohnMurray)、帕克·穆恩(ParkerT Moon)和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齐默恩(AlfredE Zimmern)、菲利浦·诺尔贝克(PhilipNoel Baker)和大卫·米特兰尼(DavidMitrany)等人。 理想主义否认人性恶的本质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根源的现实主义观点。齐默恩认为人类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化。之所以发生战争不是人类缺乏国际共同体的观念,而是知识的局限使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⑥如威尔逊所言:“恶与善俱来来,纯金常被侵蚀”⑦。也就是说,尽管人的天性中存在着愚昧和无知,而独裁者也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是教育和宣传的力量可以克服这个弊端。因此,理想主义者十分重视对于民众的教化。同时,世界人民的交往也有助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充分发挥,彼此形成世界共同体的观念和国际主义精神,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战争的根源。 在国际政治领域,理想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来追求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和普遍正义。这集中体现在威尔逊对于战后安排的“十四点”方案,以及作为该方案的直接成果———国际联盟的建立上。威尔逊学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背景使他可以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和平方案付诸实践。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作为构建战后世界和平的基本纲领。针对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国际政治弊端,“十四点”计划主张,各国应当放弃秘密外交、取消贸易壁垒、公海自由航行、鼓励民族自治、裁减军备等;作为“十四点”计划的核心,威尔逊强调战后应当建立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国际组织。威尔逊的这一国际组织方案以集体安全原则取代了均势原则,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也集中反映了理想主义的国际秩序理念。理想主义认为一战前的均势体系的瓦解及一战的爆发,是各国漠视国际法和国际道德正义原则的恶果,而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⑧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是这一理想主义理念的伟大试验⑨。它所体现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但国际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政治进程中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事件中表现得软弱无力,特别是,它没能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并最终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事态促使爱德华·H·卡尔、汉斯·摩根索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关系理论家开始反思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有效性问题,对它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和内在逻辑进行大胆的质疑,认为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用“应该如何”(shouldbe)的乌托邦式假设代替了“现实如何”(tobe)的理性主义思考,从而必定在现实国际政治中遭到挫败。⑩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以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政治范式,从而创立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自此之后近三十年,现实主义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如此,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 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诸流派 20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在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辩论中发展的。这场争论尽管十分激烈,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一场虚假的战争” ,双方的争论仅仅是限于研究方法上的分歧,尽管这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念和思想层面却鲜有深入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真正巨大进步是20世纪60、70年代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以及它们在理论上的交锋,这些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所谓“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标签,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和经典现实主义。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核战争的恐怖阴云、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石油危机、全球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从而引发了国际政治理论家们对世界政治本质的重新思考,他们开始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从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与世界政治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大主流流派。 自然,“新自由主义”的标签只是一种泛指,因其研究重点和具体观念的差异,其中还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这里,我们把它简单归纳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流派: (一)相互依存理论 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使处于冷战中的人们认识到,核战争的结果无异于人类的集体毁灭;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环境生态等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加剧。这些深化了国际政治研究者们对于世界政治中相互依存的认识,也最终促进了相互依存理论的诞生。 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约瑟夫·奈(JosephNye)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Rosecranse)等。基欧汉现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两人长期合作研究,成果丰硕,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被传为佳话。相互依存理论就是两人共同创立的,其代表作也多是合作完成的。主要有《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权力与相互依存》等。后者是相互依存理论的巅峰之作。罗斯克兰斯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其反映相互依存思想的代表作是《贸易国家的兴起》。 相互依存理论全方位挑战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设定。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非国家行为体尽管存在,却不能发挥什么实质性作用,只是主权国家权力政治的从属物。 相互依存理论反对国家中心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等。相互依存理论重视对跨国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一体化后果及影响的分析。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军事上的安全,其次才会考虑经济、环境等事务。相互依存理论认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Inter dependence)”,现实主义从军事、安全等“高政治”向经济、环境等“低政治”过渡的优先次序被打破了,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以主权国家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间政治模式应该逐步让位于超越主权国家范围的众多跨国问题研究议程。 相互依存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理论独霸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状态,大大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变革分析的思路和议程,为现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相互依存理论或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新自由制度主义才得以诞生,并对于冷战后出现的全球治理论等最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以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作《权力和相互依存》被誉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被称为“制度理论(institutiontheory)”或“规制理论(regimetheory) ”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除基欧汉以外,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还有奥兰·扬(OranYoung)、恩斯特·哈斯(ErnstHass)等人。 与相互依存理论不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等,尽管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及其后果有不同的解释。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使其理论分析更加严谨而实用。 根据斯蒂芬·克莱斯勒(StephenCrasner)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所谓“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制度”或“规制”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大多包含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ory)是新自由主义制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工具。理性选择理论又称公共选择理论,它最早来自经济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其基本观点包括,把集体行动的个体看作是富有理性的行为者,这些个体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自身行动中他们可以在权衡利弊后作出于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从而构成集体行动的一般逻辑。理性行为体通过功能、博弈和学习三种途径建立合作。 相应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家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基欧汉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并不必然地依赖利他主义、理想主义、个人荣誉、共同目的、规范的内化或对某种文化价值观的共同信仰。 相反的,富于算计的理性的国家之间关系并不必然是冲突,国家的优先目标也并非仅仅是军事安全。在国际制度和规制的规范和强化作用下,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在开始时创建制度主导合作的霸权国家消失后,霸权后的合作也仍然是可能的。 在这里,制度的力量逐渐发挥了独立而持久的作用,国家关注的不再是相对收益,而更多的是绝对收益。为此,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目标应当转移到探讨合作在何种条件下得以出现并维持,以及制度合作的演变上来。合作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并得以维持,行为体的预期就会受其规范,增加彼此获取的信息,建立信用体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推动该制度下所有行为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借鉴了现实主义理性分析的前提和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从而在世界观上持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它紧紧把握住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新自由制度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崛起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尤其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基欧汉自己也承认它存在不少缺点 ,但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冷战结束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当然,制度主义并非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全部,民主和平论(TheoryofDemocracyPeace)在20世纪70年代的出现及其在冷战结束前的“再发现”就是明证。 (三)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 虽然“民主和平论”被认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 。但作为一种安全模式的思想,它早已存在,因而它被称作“重新发现的”(rediscov ered)理论 。最早提出类似理论的是康德,他论述了被称之为“永久和平”(PerpetualPeace)的安全模式。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共和国组成的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可以在国际法的原则下最终达到“永久和平”。因为共和政体的制约机制能阻止共和国家冒险进行战争;而非民主国家是否进行战争则全凭独裁者不受制约的意志 。康德的思想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 ,它在一战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中提出,“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决定自己制度的国家”“爱好和平”,“能够获得正义的保证,并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公平待遇而不至遭受暴力和损人利己的侵略” 。1919年J·熊彼特进一步提出“民主的资本主义能导致和平”的命题 。当代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新认识民主和平的问题,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斯莫尔(MekvinSmall)和辛格(DavidSinger)于1976年首先把民主和平作为一种基于经验事实的现象进行描述 ;1983年多伊尔(MichaelDoyle)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一文中正式将“民主和平”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关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布鲁斯·拉塞特(BruceRussett)在其著作《把握民主和平:冷战后世界的原则》中对它作了系统论述 。 作为一种关于国际安全模式的假说,现代“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有 :(1)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2)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这有悖于民主的原则和理性;(3)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更有甚者认为,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War prone) 。 作为一种经验法制,“民主和平论”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民主国家少战争”的“经验事实”(em piricalfacts)。如果说康德的“永久和平”只是一种理想的话,那么当代“民主和平论”者则试图通过各种统计与分析,证明这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普遍存在。斯莫尔和辛格及多伊尔认为,自1816年以来民主国家之间几乎就没有真正发生过战争 。 对此,“民主和平论”者的理由有二,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institutionalrestraints),一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normandculture) 。 一方面,“民主和平论”者认为,国内政治中发展起来的一些制度和规范影响一国对外行为模式,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在国内政治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对外政策决策上的不同。民主政体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有规则的政治竞争,因而民主国家国内政治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消灭对手而实现的,这使得民主社会无论从国家、地区还是个人层面上来说,都是稳定的。而在非民主国家的政治竞争中胜者得到全部,败者没有机会重新崛起;非民主国家的稳定必须建立在没有有效的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说,制度约束体现为:首先,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政府要对选举实体(electionbody)负责。其次,民主国家政体中的分权(PowerDivision)和制衡(CheckandBalance)原则使得外交决策责任多元化,从而可避免作出一些极端的决定。另外,由于民主国家进行战争要经过公开辩论和民主政治诸环节的认可,故备战的时间更长,也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在时间上提供了缓冲机会。 对于民主的规范和文化因素,“民主和平论”者认为,民主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精神气质(ethos)也使得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这些精神气质的根本特征在于和平竞争和政治妥协。一个民主国家会设想其它民主国家也会以有规则和平竞争的办法解决争端,并且将其运用到对外关系中,因此,民主国家对其他民主国家的印象是积极的,从而民主国家彼此认为是和平的,并会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相反,民主国家同非民主国家之间缺乏这种抑制纷争的精神气质 。 尽管“民主和平论”从概念、事实到逻辑均存在着诸多缺陷,被为数不少的学者所批评 ,但因其一个暗含的逻辑便是世界和平的稳固基础在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因此它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政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开辟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考的一条引人注目的蹊径。 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球治理及其它 从20世纪新自由主义异军突起开始,它和同时诞生的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和前两次大论战不同,双方一直未能分出高下,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所谓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合流的趋势。即论战的双方都从自己最初的立场退却,互相吸收对手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使得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要素方面趋同,甚至基欧汉自己都承认制度理论被贴上自由主义的标签几乎是一种“误导” 。从而,争论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都大受影响。自由主义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转向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1991年冷战以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戛然而止,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解释力不足的窘境令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家措手不及。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另辟蹊径,致力于发展一些解释力和预测性更为强大的理论。其中,从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传统的全球治理理论以其新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人注目。当代全球治理理论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是现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的詹姆斯·N·罗斯诺(JamesN Rosenau),此外还有大卫·赫尔德(DavidHeld)、奥兰·扬、恩斯特 奥托 泽姆佩(Ernst Otto Czempie)、马丁·休逊(MartinHewson)、马克·赞齐(MarkW Zacher)、克雷格·墨菲(CraigN Murphy)、多米尼克·鲍威尔(DominicPowell)等人。 罗斯诺对当代学理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观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分合(fragmegra tion)论”的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分合”(fragmegration)的英语单词是由“分散(frag mentation)”一词的前半部分(fragme )和“整合”(integration)一词的后半部分( gration)结合而成。该词的构成形象地表达了“分合论”世界观的思想内核:当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因包含着分散化和一体化两个同时起作用的趋势,这两个因素在当代全球政治的进程中又分别指涉了全球化(globalizing)和区域化(localizing)的现象。当代全球政治的图景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和区域化在时间是共时性的(simultaneous),在空间上是相互交叠的(overlapping)。一方面,随着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全球公共问题领域的涌现以及公民政治技能革命性的提高,全球化的进展迅速而深入;另一方面,以众多的少数民族自治的要求、宗教和文化次团体的增生、形形色色认知共同体(epistemiccommunity)的出现为标志,区域化的趋势也日益突出。当代世界“分合”的进程正在三大领域展开。在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national ism)。 相互交叠。在社会领域,“分合”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是“全球公民社会”(globalcivilsoci ety)意识就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国家自主权和权威的散失使得人们觉得必须依靠归属于适当的集体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恐怖组织和民族宗教分离主义势力就是最显著的例子。最后,在政治领域,全球化的动因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代世界政治中越来越多的议题超越了民族国家主权的界限。在跨国和超国家层面上,主权国家处理政治事务时深受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制约。几乎与国际组织作用不断加强同步,一般民众的政治视野更加开阔,主权国家的政治决策也越来越难以博得大多数国民的支持。在“分合”进程的影响下,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大受侵蚀,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体现在全球事务中的权威迁移(relocationofauthority)。 全球治理论者认为,推动权威迁移的因素来自六个方面 。首先是冷战的结束和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竞争的终结去除了两极结构的束缚,使权威迁移的进程在体系层面上成为可能。其次,两极结构的崩解造成了冷战后世界局势的动荡状态(turbulence) ,与此同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个世界日益缩小,这些前所未有的态势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三,公民的技能革命(skillrevolution)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同时更加容易地参与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第四方面的因素来自次团体主义(subgroupism)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分化出大量有组织的实体,它们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和忠诚目标。第五个因素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全球化大大削弱了维系商业和金融关系的传统方式。最后,权威迁移的进程被不断出现的全球相互依存事态所加速,这些事态强化了跨国合作的密切形式,例如新近不断高涨的社会运动 。总之,权威迁移的动因来自“分合”世界观下同时展开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间的互动。有些情况下,超越国家边界的控制机制得到加强,而在另外的情况下,邻里间心理安慰和种族归属等需要则催生和强化了区域化的控制机制。 尽管当代世界事务大多数仍然是在主权国家管辖的框架内展开的,但是随着国家内部和外部各种新的控制机制的出现,越来越“呼唤全球政治权威甚至治理的新形式。” 罗斯诺把这种“新形式”称作“权威领域(spheresofauthority,SOAs) ”。所谓权威领域,指的是一些可以行使权力的行为体,在各自相应领域里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服从。与国家主权权威不同的是,这种服从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获得的,其服从主要来自民众对于它的信任和认可。权威领域往往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并且常常不具有领土性,它可能是全球性的,也可能是区域性的,同时其影响范围在不断地发生扩大或缩小的变化。 国家主权权威向形形色色的权威领域的迁移是当代世界政治变革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许多问题上国家也要和其他权威领域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力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轴开始从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统治(governent)向以权威领域为中心的“治理”变革 随着世界政治分合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权威迁移的不断加速,国内(domestic)和国外(foreign)之间的分野不断淡化,以前清晰坚固的划分国内和国外的边界(boundary)日益模糊和易渗(porous),以权威领域为基础的治理(governance)则大行其道。特别是,众多全球公共问题的出现使得全球规模的治理成为世界政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总之,“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 全球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回归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全球治理论大胆地放弃了国家中心论的基本限定,把世界政治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纬度,敏锐地发现了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在本体论和世界观上,全球治理无疑是自由主义传统和全球主义的融合,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没有彻底放弃实证主义的实在论和个体主义,同时也能够吸收诸如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的社会建构方法和整体主义,这无疑折射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精神,为走进新千年的五彩缤纷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方法和门径,不仅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创建富有启迪意义,还为解决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困境指明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国际关系论文: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历史逻辑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5页) 今天,中国正在向现代化转型,与之相应,在理论思维上,中国也要达到一个新高峰和新境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时代,而国际关系理论正是中国学人认识和把握这个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思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哲学层面,哲学层面谈的是本体论问题,另一个是逻辑层面,涉及的是方法论问题。当然,方法论问题也属于哲学问题,但就逻辑而言,它本身就是方法论问题。人类最初的理性思维方法是形式逻辑,其特点是排斥矛盾,强调一致和同一性。其极端发展就是近现代数理逻辑的出现。数理逻辑从笛卡尔开始,直到布尔建立逻辑代数,语言被固化为数学符号以尽量减少歧义。形式逻辑在微观和程序性较强的认识领域产生了积极作用,计算机的出现就是这种作用的物质成果。形式逻辑因其排斥矛盾的特点,所以在社会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始终缺乏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 近代形而上学是形式逻辑在思维领域发展的高峰,它把本来是完整的世界切割成无限细微的片段,微积分既是这个时代的成就又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象圆一样是个不可分割的社会科学被切割成无限多的直线片断。但不管学科分得如何细微,当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就发现世界本是整体性联系着的,为了研究树木就必须研究森林,需要把这些很细的部分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联系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辩证逻辑。康德、黑格尔就出现了。黑格尔是辩证逻辑的集大成者,他将原先被学科分解的肢离破碎的科学纳入沿着必然性发展着的和联系着的整体。但他的辩证法也有单线性的缺点,客观世界的演进按照其主观逻辑并服从于主观逻辑。这就产生了必然性被必然性所否定的悖论。二十世纪的科学实验,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大千世界其实有着许多处于不同参照系,或着说不同时空结构中的不同必然性,其中只是被纳入人的思维逻辑即被认识和控制并服务于人的事件的才是我们人类的必然性,人们没有认识到的其他事件的必然性,对人而言则是偶然的。也就是说,必然性是多线条的,偶然性是联系这些“必然性”线条的结点。这是黑格尔的主观逻辑无法解释的更为复杂的大逻辑,这个逻辑我称之为“历史逻辑”。历史逻辑,顾名思义,就是历史本身的逻辑。 这里所说的“历史”不仅是人的历史,而是包括人的历史在内的自然历史,这里所说的“逻辑”,就是历史的必然性。逻辑是必然性的核心内容。关于历史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思想,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都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问题的线索。1890年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行,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希望都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第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479页。) 特定的规律只能是特定时空结构中的历史运动。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客体。人的认识本身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类,不管其个体还是总体,其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认识的事物,对人而言,是无限和绝对的,而可认识的事物是有限和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对自然的认识,对必然性的把握是脆弱和有限的。世界是多参照系下的物质的多元存在。因此,真正的偶然性只是人类认识之外的其他事物的必然性。而我们传统上讲的必然性则是对人而言并被人的主观逻辑所规定了并通过实践性扬弃了的偶然性。人的必然性的尽头则是偶然性即没有参与认识主体历史并存在于其他事物中的必然性。比如中美撞击事件,对美国的认识而言,是必然的,因为它决定要来南中国海,但对中国来说,则是偶然的,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美国人主观逻辑中的“必然性”。双方磨合的结果便形成了历史逻辑本身。这种逻辑为中美双方所认识并形成新的即更接近历史逻辑的主观逻辑。对国际关系而言,决定其逻辑走向的则是国家间动量在兴衰中转化和守恒,这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经济、政治等在内的动量转换;转换的结点由偶然事件所拉动,并由此引起原有必然性的终结,如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凡尔赛体系;1917年十月革命引起两个阵营和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因此,人类历史的必然性扬弃并改变着偶然性,同时偶然性也扬弃和改变着人类历史。 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黑格尔),多元共和是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不同事物存在于不同的参照系之中,运动是参照系转换的结果。不同的参照系中的物质运动有不同的坐标,不同坐标中的物质运动则有不同的必然性。不同必然性间冲突,并在冲突中相“磨合”,最后形成一个类似恩格斯晚年所称的“历史的合力”,合力运动的轨迹便是自然历史逻辑演化的轨迹。人类只有认识和利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轨迹;人类只有根据主观逻辑主动认识、能动地利用历史逻辑,而不能取消历史逻辑。历史逻辑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由多种必然性相联结、多种运动矢量相合成的开放的多棱巨网。这张巨网是以非逻辑的方式,以散状分布的偶然性事件为结点,由包括人的个性在内的诸多偶然性相互冲突和磨合后共和而成的结果。一句话,历史必然性是偶然事件之间无数有限连线联结的总和,也是人思维对历史现象的事后抽象。 黑格尔的“必然性”是对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的扬弃性继续,而同一律与必然性存在的前提是坐标同一和时空同构。但世界本质是处于不同坐标系、不同参照系和不同时空结构中,因而具有不同必然性的物质运动的共和。 从这个意义上说,偶然性是历史逻辑的先导,它牵动着历史的量变,也带动着历史的质变。不是偶然性服从于人类认识到的“历史必然性”,而是人的认识要首先适应由偶然性联结而成的“历史合力”。因此,自然历史运动的法则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而人类历史运动的总路线是自然与自觉的统一,是历史逻辑与主观逻辑的统一。逻辑存在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既定参照系之中,非逻辑则是诸多不同参照系因而不同逻辑体系中存在着的事物的动量交换的方式。意识是历史逻辑中的能动要素,人类只是历史逻辑构成的片断。人类历史的必然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自然历史的必然性则是客观与客观的统一。必然性是逻辑化的后果,就其形式而言,历史逻辑似乎是包括思维个性在内的偶然事件辩证作用后,所产生的环环相扣和无始无终的逻辑链。 国际关系是历史逻辑自我展示的形式之一,就其内容而言,历史逻辑似乎是包括国家意识形态在内的国家力量相互转化和动量守恒的轨迹。具有质变化意义的新历史多不发生在原有必然性的肯定过程之中,而是往往发生在被必然性抛弃即被否定的地方并以此为前提。比如东方文明向西方的文明转换并没有发生在东方文明发展的峰巅地带,而是发生在被中世纪文明的必然性抛弃的大不列颠孤岛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并没有发生在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而是发生在被资本主义抛弃的国家等等。对此,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有较明白的表述,他说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的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90页。) 但是,作为学科的国际关系也有自己的学术特点,而学术间不同特点的产生则是由于其逻辑原点的差异。国际关系理论是以国家主权为逻辑原点,其实践是以国家风险为代价。国际关系实践不能在实验室中预制和勘误,因此,国际关系理论也不能在实验室中证实和证伪。 有人将证伪作为认识真理的基础,其实,科学哲学中证伪主义本身也有伪问题的方面:证伪的前提是用于证伪的信息必须完全。在实践中,信息不可能完全:从横向说,我们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与我们处于同时期的所有信息,从纵向说,我们甚至不能认识和把握每分钟之后我们面临的所有新信息。比如我们无法把握一场风暴是否由遥远的一只蝴蝶扇翅所致(即蝴蝶效应),也不能预知一只蝴蝶的某次扇翅是否在将来会引起一场风暴。有人说,我当然知道明天将要发生的事,这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回答,这与恩格斯曾批评一些人用踩死一只蚂蚁的庸俗方法来证明死就是死,而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样。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证伪和证实的“真”与“假”的判断永远是有限的和相对的,完全的和绝对的证伪和证实都是不可能的,绝对观念的真理性在鲜活的历史逻辑面前没有立足之地。换言之,如果证伪或证实(实证)方法可以获得绝对正确的原理,人的历史就不会犯重大错误,至少不会犯重复性的重大错误。而事实上的情形是,新一代人总在重复前几代人的错误。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1844年恩格斯提出“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历史逻辑”的提出,就是一个将逻辑归还历史的过程。 历史逻辑以非逻辑、偶然性为主导的存在方式,不仅使国际关系理论有了更生动的色彩,同时使国际关系学科有了实践品质;国家风险的不可实验和不可重复性质,又使国际关系的实践品质高于其他许多学科。这就要求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学者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品格:它要求国际关系理论及其学者不仅要有能力解释世界,更要有能力改变世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束之高阁的所谓“逻辑体系”,其教学目标也不应是为了培养脱离实践的“神圣家族”,与此相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在于研究发生在中国时空结构中的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性,并通过积极实践,将其他时空结构中的国家发展的必然性与中国发展必然进程相融合。因此,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不仅要有“中国主体”的概念,从长远考虑,还要有“中国价值”的概念。前者服务于中国崛起前与世界的关系,后者服务于中国崛起后与世界的关系。肯定即规定。中国价值,是一个中国规定世界同时又为世界所规定的概念,价值之间的主体是多元和平等的。 由于国际关系学术所具有的国家风险特点,国际关系学科要求其研究人员不仅要有相应的能力,而且要有特殊的国家责任的意识。外交无小事,对此基辛格有深刻的论述,他说: 学者分析国际体系的动作;政治领袖则建立国际体系,分析者与从政者的观点大异其趣。分析者可自定研究主题,而政治人物所面对的却是客观环境塑造的问题。分析者可投入充分的时间追求确切的结论;但政治领袖最大的挑战却是时间压力。学者没有风险,如果结论错误,大可重新来过;政治领袖却只有一次选择,一旦出错便覆水难收。学者可掌握所有相关事实,其成败取决于个人学养;政治人物必须在眼前无法断定利弊得失的情况下当机立断,历史对他的评价将根据他如何明智地面对无可避免的变局,尤其是他如何维护和平而定。”(《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基辛格是一位实践性较强并对国际关系有较大贡献的学者,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在这里婉转批评国际关系研究的坐而论道和不负责的经院学风,国际关系是有很强的实践目标即国家利益,而可以参与实践的国际关系理论附带有国家风险的。这就使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仅是坐而论道的专家,而应是致力于改变历史的实践并对国家命运负责的学者。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首先要解决中国崛起带来的利益变化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有一种重政策,轻利益研究,将“不违背政策”当作限定研究原则的倾向。但政策是随国家利益而非政策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研究出这种变化,那我们的研究就只能走向僵化和空泛。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要讲中国价值和中国的国家利益,要为中国崛起服务,为平等地立于民族之林服务。其次,历史逻辑的多元性和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体性,要求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要有中国的立场,没有这个立场,就不会有鲜活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体到研究方法,方法论不要走向庸俗,古今中外的方法论都有其合理的价值,但不合理的运用,则反会窒息科学。比如现代学术强调要学习西方,写文章要讲究完备的注释。其实,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对注释的要求恐怕在当时只会嫌其过而不会嫌其无,但在其达到高峰之际反成了窒息科学的桎梏。五四时期及中国共产党时期提倡新文化,打破了这种种学术桎梏,大大地解放了科学并使其成为大众可能参与的文化活动。中国“”又将这种本有积极意义的活动推向极端并使其走向庸俗,这又从另一面窒息了科学和科学精神。今后我们当总结方法论发展的历史,科学地运用科学的方法。科学本身是最革命的东西,方法不能成为窒息科学和僵化思想的工具。历史逻辑中偶然性的主导性地位要求国际关系学者具有特殊的学术品质,即在学术上他是学理性的,而在实践及其认识上,他又是艺术的和政治的。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门艺术。 国际关系论文: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摘 要 历次科技革命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对南北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促使人类战争观念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关键词 科技革命 国际关系 演变 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质的突破和飞跃。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二战结束以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深刻而广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与多极化的出现和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对南北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1 近代科技革命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出现的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证明了这一点。近代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大革命,这场革命造成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业以及航海交通的大发展,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人类社会从手工工场时代跃入机器大工业时代。这次科技革命不仅使一直以来处于欧洲文明边缘的小岛国——英国因为最早开始了这场革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导致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萌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虽然15世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之间开始发生交往,但这种联系是不经常的、片面的,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工业革命后,随着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航海事业达到空前规模,各大洲内部和各大洲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较为密切的联系,全球性的国际关系才开始逐渐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期开始,以电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标志,它引起了电灯、电话、电报和电动机的出现,以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航空业和铁路、公路交通、化学工业等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并最终促使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国际关系的发展从此具有了明显的全球性、整体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而每个国家,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会对全球国际关系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由于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几个在经济、军事实力方面对其它国家具有压倒优势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常起着主导的作用,并相互争夺世界霸权。而在这次科学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和美国,英法紧随其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国家要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最终在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性的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并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确立了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两极格局。两次大战的发生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科技革命造成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 近代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清楚地说明,伴随着科学技术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国际关系格局也总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19世纪英国称霸世界,20世纪上半叶德国对英国霸权的挑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都是与这些国家在当时世界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密切相关的。 2 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近代的两次科技革命以及它们引起的产业革命延续时间长达上百年,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往往被其他方面的影响所掩饰,因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虽然深刻,但表现却并不是非常明显,这影响了对于科学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新技术革命是以原子能、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与前两次相比不仅更加直接和明显,而且更加深刻和广泛。 (1)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美苏两极格局最终解体,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是力量对比的变化,科技革命引起一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革命性增长,从而导致国际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军事实力长期是国际较量制高点。大国都倾力于军事领域,追求着由军事强国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使科技力在国力中逐步取代军事力成为国际较量的一个制高点。在新的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最终解体,由此导致两极格局的终结。与此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兴起不仅使日本、西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而且,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在近二十年来急剧上升,这些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着国际关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日益面临挑战。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表现为一国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属性,国家才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也才能成为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共享的特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念正日渐受到挑战和侵蚀。特别是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使每个国家在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没有了秘密。此外,地理上边界的重要性也被国际分工、国际市场体系和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和流动而极大地削弱了,因而给每个国家维护自己的主权带来了威胁并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已经使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是完全不可能的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在声明它们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一个本质上互相依存的世界的运转和管理所需要的协定,正在慢慢地侵犯着它们的主权。而在未来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社会,国家主权的部分削弱和部分让渡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传统意义的国家主权概念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3)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南北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20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与近代的科技革命相比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耗资大。新研究项目的开展,新产品的开发,实验设备的配置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二是需要很高的综合科研销售系统,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全面、系统、发达的基础科学,齐备的科技人才,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一流的实验条件,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产品推广销售系统等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能够迅速研制、开发、利用并销售出去。 新技术革命所具有的这两个新特点使绝大多数科研活动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进行,致使世界科技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到20%。而在年人均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科技人员的数量等方面,发展中国家都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南北科技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其引起的后果将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以低价进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成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则因其的落后而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出口廉价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以换取外汇,再从发达国家高价进口制成品。这种不平等贸易使本已十分巨大的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也会因此而不断深化甚至还可能激化。 (4)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还促使人类战争观念不断发生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曾发生过大小数千万次的战争,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作战能力、打击力、杀伤力、破坏力都远不能与今天相比。今天,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大量新型武器的产生,战争的领域向上扩展到了“无高不可攀”的境地,向下则可潜入到海底深处。山障、路障等在高科技武器的作用下,失去了昔日的威风。在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的空军急速开赴远在1.3万km之外的马岛进行空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的空军远涉重洋,长途飞行3 200km,进行大规模空袭。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着夜战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使夜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透明”的战场,多国部队主要的作战行动大都放在夜间进行,取得了良好的作战效果。核武器的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更是使现代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在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处于一种一按电钮就可以在一瞬间全部毁灭的状况之中。过去认为交战国必有一方胜利,一方失败,而战胜国从胜利中所得的利益一定比付出的多的想法,已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为历史所淘汰了。也就是说,人类的战争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在当今时代依靠科技优势,通过和平手段来追求、实现国家目标,已有了可能。制约世界战争的和平因素正在增长。正是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旋律。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60年以来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处于总体和平状态的重要原因。 3 结论 总而言之,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着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21世纪是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哪个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就会在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 国际关系论文:试论近现代国际关系中主权观念及实践演变 [论文关键词]政治主权 经济主权 文化主权 [论文摘要]主权是政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实践内容。在近现代国际关系近4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主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正确认识这种代际演变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给国家主权适当的定位。 一、近代国家主权的早期实践 主权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在权力的意义上它的出现与国家是同步的。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国家主权从未得到过法律形式的确认,甚至国家本身也还没有对主权的系统和理性的认识,但对最高权力的追求始终是国家本能的目标,实际上也存在着主权的意识。到14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丹,首次提出主权概念,并以此作为当时世俗君主与基督教教会斗争的武器。15、6世纪的欧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的运动,大量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独立自主的邦国和君主国组成的新格局。按恩格斯的说法,“日益明显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的新趋向,是中世纪进步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1] 1618年,拥护宗教改革,反对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哈布斯堡王室统治的新教联盟与天主教联盟之间因奥地利统治者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新教徒的政治权利而爆发了战争,在随后30年中,当时欧洲大国君主先后卷入战争,使德意志内部邦国之间的宗教战争成为一场席卷欧洲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到1648年,战争在参与各方签署《威斯特伐利呀亚和约》后宣告结束。在和约中,启蒙学者提出的国家主权主张首次通过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国际条约而得到确认。国家主权原则首次在国际关系中被付诸了实践。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欧洲有史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几乎欧洲所有大国都参加的政治会议。教皇虽派使节参加了会议,但首次作为会议的旁听者,世俗的君主国家成了会议的主角。国家、战争等这些曾经为教皇把持的重要权力转移到外交家和政治家的手中,这种以世俗的主权国家举行会议解决国际问题做法开创了先例,标志着国际关系开始了崭新的时代。和约的签订更表明国家主权的原则正式被应用到国际关系的实践当中了。和约关于卡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享有同等地位的规定,彻底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主权原则彻底的摆脱了神权的束缚而开始成为一个世俗的概念。和约缔结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的制度,从而把主权原则日常化为国家基本的行为准则。 关于威约在国家主权原则方面的重大价值,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科尔顿作过高度的评价:“和约标志着国际法法上现代欧洲国家体系的出现。聚会在威斯特伐利亚的外交家们代表着,不承认有任何有上级和公共约束力的独立势力。再没有任何人能说欧洲在宗教、政治或者其他方面具有真正意义的统一。欧洲被认为是由大量毫无联系的、主权的、自由的和分离的原子,即国家所组成。这些国家按照他们自己的法律行动,按照他们自己的利益,组成或者解散联盟,交换大使和使节,抉择战争与和平,根据均势的变化而转变立场”。[2]其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国家主权作为进步的国际关系原则,虽在近代长期被看作是欧洲国家的专利。但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使其最终突破欧洲的地域,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延展。最早接过主权旗帜的非欧洲国家固然是美国,但美国与欧洲列强在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相近的本质决定了它在政治地域概念上与欧洲没有太大的差别。真正突破欧洲主权藩篱的是拉丁美洲和日本。18世纪末和19 世纪初席卷拉丁美洲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独立运动是欧洲以外的国家争取主权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运动。经过长期的斗争,到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先后出现了18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823年美洲各国举行的巴拿马会议提出了“尊重各个缔约国的主权”和“不干预的原则”,著名的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玻利瓦尔还提出:“我们每个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是与整个大陆的独立与主权不可分割的”[3]。引申出了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权新原则。1826年美洲大陆会议确认了这些原则,在与会国签订的《团结、联合和永久同盟条约》中,规定了共同维护各个缔约国的主权与独立;各缔约国的争端通过调解和仲裁来解决;努力发展外交政策的共同基础,但不干涉缔约国自己的决定等原则。近代日本曾与其他国家一样,经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干涉,但经过“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发展的道路,确立了自己的独立主权地位。 二、20世纪上半期国家主权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一战的爆发和战后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主权主要局限在欧洲国家之间相互认可的现状。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一批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开始打破了主权在地域范围上的有限性,使争取国家主权成为世界性的进步潮流。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产生,使国际关系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具体到国家主权方面,一战主要在两个方面推动了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实践中的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其一 在国际法的意义上,作为一战的产物,国际联盟是国际社会第一次以全球性的法规的形式确认主权。使国家主权和独立不受侵犯的国际关系的新原则从此确立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国联的这些建议并未被当时的欧洲列强所尊重,即使在凡尔赛和会期间,不仅战败国和落后国家的主权得不到尊重,实力稍弱的国家也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一度对建立国联持积极态度的美国最终拒绝加入,注定了国联最终失败的结局。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微细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4]。到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最终埋葬了国联。 其二 俄国十月革命。苏维埃俄国不仅率先提出了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有权拥有自己的国家的主权的主张,在苏俄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对外政策性文件《和平法令》中,宣布“凡是把一个弱小的民族合并到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同意合并、希望合并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侵占和兼并别国领土的行为……最后不关这个民族是居住在欧洲还是居住在远隔重洋的国家,都是一样”[5]。在苏俄那里不仅率先宣布了主权独立的原则还身体力行地在对外关系中付诸了初步的实践,在国际关系中树立了尊重弱小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地位的典范。1919年的《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中,苏俄政府宣布“放弃一切特权,废弃俄过商人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商站。任何一个俄国官员、牧师和传教士不得干预中国事务。如有不法行为,应依法受到当地法院的审判。在中国除了中国人民的政权和法院不应当有其他的政权与法院”[6]苏联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宣布尊重中国主权,废弃在华特权的国家。 列宁时期苏俄的主权政策为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的实践开创了良好前景。但到斯大林时期,苏联逐渐偏离了这一轨道,苏联在与弱小的国家打交道时不仅不尊重其主权独立,而且公然侵犯别国主权。二战后,苏联在“有限主权论”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指导下大肆干涉别国内政。从而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而苏联解体的直接表现,就是大批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而成为主权国家。 三、二战后主权观念的演变 二战是国家主权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广泛付诸实践的重要转折点。二战战后国际社会痛定思痛,联合起来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宪章》宣布“欲免使后世再糟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残不忍睹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类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以及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的环境,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随着联合国把主权原则确立为基本的原则,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使这一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得到普遍的认可。 60年代,除了非洲国家获得主权地位,完善了主权国家体系和国际社会进一步强调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原则外,国家主权在实践中最显著的成就表现在:经济主权的提出和不断强化方面。基于经济受支配导致国家主权不完整的事实,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就明确表示,西方对本国资源和经济命脉的控制是贫困和落后的重要根源,加深了政治依附和实际上的主权不完整。因此,他们在制定国内经济发展战略时,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西方国家在其国内的经济势力,普遍地宣布取消原宗主国的经济特权。 1974年的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规定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经济主权原则。1974年12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把经济主权的规定加以了法制化的规范,明确规定了每个国家对其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等。该宪章是自《联合国宪章》来国际社会在国家主权规范方面最重要的文件,如果说后者确立了国家政治独立的话,前者则确立了经济主权的国际关系原则。无论是在对主权内容的明确性方面,还是在内涵方面都是对联合国宪章的重突破和发展。体现了主权意识在在经历了长期的国际关系的实践发展后在国际社会不断的强化和深化。在国家主权的意义上,拥有了与联合国宪章同等重要的国际法的价值。70年代也因此成为国家主权实践的黄金时期。 进入90年代,国家主权的内涵出现新的变化,文化主权成了国际社会关注新焦点。“9·11”事件以来,在文明冲突论日益盛行,文化的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主权作为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在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蚀和文化霸权而提出的。西方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主导力量,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还包括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推广,想使西方式的制度模式和文化观念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把经济全球化异化成了一场霸权色彩浓厚的文化扩张运动,面对西方文化扩张战略的挑战以及全球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表现出的紧张关系,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达国家赋予了主权以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文化主权的概念。把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同维护国家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放在了国家主权战略的重要位置。 四、结语 从主权的概念与实践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主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惟一不变的是它作为国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力,是国家在内部事务方面不受干预的和最高的权威。虽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一理念有所弱化。但它仍将是今后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当然,论及国家主权的演进时,一种主权的一个方面被强调,并非意味着主权本身趋于单一性。20世纪60年代经济主权的提出突出的是国家对控制自然资源和天然财富的紧迫性,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主权的突出并不意味着政治独立和经济主权问题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已经得到切实的解决,而这是由于特定的国际背景,使文化主权在各国主权考虑中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主权的其他内涵和地位也可能因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 国际关系论文: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流 摘 要: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变构成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注重理性个体的作用,坚持国际关系发展的进步论。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康德、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开始,经过相互依存理论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半壁河山。冷战后以全球治理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新的方向上进行探索,注重对非主权国家行为体和世界政治中的社会性力量的研究。 关键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和平;全球治理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传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主流流派之一。D 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点: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它认为合于理性的人类社会的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①自由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的思想根源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对国家(城邦)先验性正义目标以及理念的阐述可谓自由主义在此一方面的发端。②但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还是来自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 一、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传统:从康德到威尔逊 18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革新。在启蒙运动中,一批睿智的思想家高擎理性主义的大旗,对以欧洲专制主义和宗教神权为代表的腐朽“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挞伐。理性主义和人类尊严的思想激流以摧枯拉朽之势无情地荡涤着几百年来一直禁锢人们头脑的陈腐渣滓。人类似乎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智慧。正如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Kant)所言,这是一个“让光明照亮人类的思想的黑暗角落”③的时代。 尽管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大多是从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般的哲学问题,但也有些思想家在此哲学基础上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成为了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直接源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JohnLocke)、让 雅克·卢梭和康德。这些思想家确立了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与中世纪的神权和蒙昧主义不同,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天然禀赋。理性个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这乃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国家不过是社会中的个体之间订立“契约”的产物,其唯一目的就是保障人们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自然权利。④ 在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中,对后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康德。在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史上,康德的思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洛克“免于侵害”的消极个人自由观念不同,在康德那里,个人自由的理念强调的是个人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或者说,人是自由的,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立法。政府应该在法律和正义的原则下维护个人的安全和福利。与马基雅维里相反,康德认为个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积极的个人自由观是康德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⑤在国际政治哲学方面,康德认为,国家之间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理性,最终会使国家之间的关系从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过渡到法制状态,从而实现“永久和平”的目标。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对于后世的共和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即民主和平论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此我们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国际政治领域发挥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思想是传统的均势论,以梅特涅和俾斯麦为代表的欧洲政治家们成了维持欧洲均势的大师,他们试图通过复杂致密的结盟关系来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异于对这些努力的无情讽刺。为此,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们开始对人类理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希望摆脱这种均势论宿命式的悲剧,这直接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现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总统兼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约翰·默里(JohnMurray)、帕克·穆恩(ParkerT Moon)和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齐默恩(AlfredE Zimmern)、菲利浦·诺尔贝克(PhilipNoel Baker)和大卫·米特兰尼(DavidMitrany)等人。 理想主义否认人性恶的本质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根源的现实主义观点。齐默恩认为人类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关键在于后天的教化。之所以发生战争不是人类缺乏国际共同体的观念,而是知识的局限使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⑥如威尔逊所言:“恶与善俱来来,纯金常被侵蚀”⑦。也就是说,尽管人的天性中存在着愚昧和无知,而独裁者也可以利用这个弱点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是教育和宣传的力量可以克服这个弊端。因此,理想主义者十分重视对于民众的教化。同时,世界人民的交往也有助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充分发挥,彼此形成世界共同体的观念和国际主义精神,从而在根本上杜绝战争的根源。 在国际政治领域,理想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依靠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力量来追求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和普遍正义。这集中体现在威尔逊对于战后安排的“十四点”方案,以及作为该方案的直接成果———国际联盟的建立上。威尔逊学者和政治家的双重背景使他可以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和平方案付诸实践。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美国国会的演说中首次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作为构建战后世界和平的基本纲领。针对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国际政治弊端,“十四点”计划主张,各国应当放弃秘密外交、取消贸易壁垒、公海自由航行、鼓励民族自治、裁减军备等;作为“十四点”计划的核心,威尔逊强调战后应当建立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国际组织。威尔逊的这一国际组织方案以集体安全原则取代了均势原则,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也集中反映了理想主义的国际秩序理念。理想主义认为一战前的均势体系的瓦解及一战的爆发,是各国漠视国际法和国际道德正义原则的恶果,而建立一个普遍性国际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⑧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是这一理想主义理念的伟大试验⑨。它所体现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但国际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政治进程中并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它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事件中表现得软弱无力,特别是,它没能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并最终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事态促使爱德华·H·卡尔、汉斯·摩根索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际关系理论家开始反思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有效性问题,对它的一系列基本假设和内在逻辑进行大胆的质疑,认为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用“应该如何”(shouldbe)的乌托邦式假设代替了“现实如何”(tobe)的理性主义思考,从而必定在现实国际政治中遭到挫败。⑩他们进一步提出了以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政治范式,从而创立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自此之后近三十年,现实主义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如此,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后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 二、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诸流派 20世纪50、60年代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在传统主义和科学行为主义辩论中发展的。这场争论尽管十分激烈,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一场虚假的战争” ,双方的争论仅仅是限于研究方法上的分歧,尽管这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念和思想层面却鲜有深入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真正巨大进步是20世纪60、70年代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以及它们在理论上的交锋,这些构成了延续至今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导潮流。所谓“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标签,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理想主义 自由主义和经典现实主义。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核战争的恐怖阴云、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石油危机、全球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大大增强了全球相互依存的程度,从而引发了国际政治理论家们对世界政治本质的重新思考,他们开始反思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从早期理想主义的遗产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思想,与世界政治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国际关系理论,并逐渐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一大主流流派。 自然,“新自由主义”的标签只是一种泛指,因其研究重点和具体观念的差异,其中还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这里,我们把它简单归纳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流派: (一)相互依存理论 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使处于冷战中的人们认识到,核战争的结果无异于人类的集体毁灭;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环境生态等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加剧。这些深化了国际政治研究者们对于世界政治中相互依存的认识,也最终促进了相互依存理论的诞生。 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约瑟夫·奈(JosephNye)和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Rosecranse)等。基欧汉现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两人长期合作研究,成果丰硕,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国际关系理论学界被传为佳话。相互依存理论就是两人共同创立的,其代表作也多是合作完成的。主要有《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权力与相互依存》等。后者是相互依存理论的巅峰之作。罗斯克兰斯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其反映相互依存思想的代表作是《贸易国家的兴起》。 相互依存理论全方位挑战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设定。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非国家行为体尽管存在,却不能发挥什么实质性作用,只是主权国家权力政治的从属物。 相互依存理论反对国家中心主义,认为主权国家不再是世界政治的唯一行为体,越来越多的超国家和跨国家组织在国际层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等。相互依存理论重视对跨国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一体化后果及影响的分析。现实主义认为,主权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追求军事上的安全,其次才会考虑经济、环境等事务。相互依存理论认为,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了,而且加强了军事、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的“复合相互依存(ComplexInter dependence)”,现实主义从军事、安全等“高政治”向经济、环境等“低政治”过渡的优先次序被打破了,世界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以主权国家强权和利益为核心的国际间政治模式应该逐步让位于超越主权国家范围的众多跨国问题研究议程。 相互依存理论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理论独霸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状态,大大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变革分析的思路和议程,为现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相互依存理论或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新自由制度主义才得以诞生,并对于冷战后出现的全球治理论等最新自由主义世界政治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以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代表作《权力和相互依存》被誉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在复合相互依存理论的基础上,以基欧汉为中心的一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被称为“制度理论(institutiontheory)”或“规制理论(regimetheory) ”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除基欧汉以外,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还有奥兰·扬(OranYoung)、恩斯特·哈斯(ErnstHass)等人。 与相互依存理论不同,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接纳了新现实主义理论的若干基本假设,如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的行为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等,尽管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及其后果有不同的解释。 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博弈论、理性选择等新的研究方法,使其理论分析更加严谨而实用。 根据斯蒂芬·克莱斯勒(StephenCrasner)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所谓“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于“制度”或“规制”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大多包含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制度在规范行为体的行动,汇聚其期望上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建立在博弈论基础上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ory)是新自由主义制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工具。理性选择理论又称公共选择理论,它最早来自经济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其基本观点包括,把集体行动的个体看作是富有理性的行为者,这些个体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自身行动中他们可以在权衡利弊后作出于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从而构成集体行动的一般逻辑。理性行为体通过功能、博弈和学习三种途径建立合作。 相应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分析起点是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国家。自由制度主义同样承认国家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但它认为,即使是在无政府状态的自助的国际体系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基欧汉认为,主权国家之间的合作并不必然地依赖利他主义、理想主义、个人荣誉、共同目的、规范的内化或对某种文化价值观的共同信仰。 相反的,富于算计的理性的国家之间关系并不必然是冲突,国家的优先目标也并非仅仅是军事安全。在国际制度和规制的规范和强化作用下,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在开始时创建制度主导合作的霸权国家消失后,霸权后的合作也仍然是可能的。 在这里,制度的力量逐渐发挥了独立而持久的作用,国家关注的不再是相对收益,而更多的是绝对收益。为此,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目标应当转移到探讨合作在何种条件下得以出现并维持,以及制度合作的演变上来。合作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并得以维持,行为体的预期就会受其规范,增加彼此获取的信息,建立信用体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最终推动该制度下所有行为体利益的最大化。 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借鉴了现实主义理性分析的前提和方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是可能的,从而在世界观上持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它紧紧把握住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释。新自由制度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崛起在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尤其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尽管基欧汉自己也承认它存在不少缺点 ,但它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作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冷战结束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当然,制度主义并非这一时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全部,民主和平论(TheoryofDemocracyPeace)在20世纪70年代的出现及其在冷战结束前的“再发现”就是明证。 (三)共和自由主义:民主和平论 虽然“民主和平论”被认为是冷战后世界政治研究最有意义的成果 。但作为一种安全模式的思想,它早已存在,因而它被称作“重新发现的”(rediscov ered)理论 。最早提出类似理论的是康德,他论述了被称之为“永久和平”(PerpetualPeace)的安全模式。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共和国组成的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可以在国际法的原则下最终达到“永久和平”。因为共和政体的制约机制能阻止共和国家冒险进行战争;而非民主国家是否进行战争则全凭独裁者不受制约的意志 。康德的思想被称作“自由主义的国际主义” ,它在一战前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十四点”中提出,“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决定自己制度的国家”“爱好和平”,“能够获得正义的保证,并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公平待遇而不至遭受暴力和损人利己的侵略” 。1919年J·熊彼特进一步提出“民主的资本主义能导致和平”的命题 。当代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新认识民主和平的问题,并逐步理论化系统化。斯莫尔(MekvinSmall)和辛格(DavidSinger)于1976年首先把民主和平作为一种基于经验事实的现象进行描述 ;1983年多伊尔(MichaelDoyle)在《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一文中正式将“民主和平”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 ;冷战结束后,“民主和平论”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有关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布鲁斯·拉塞特(BruceRussett)在其著作《把握民主和平:冷战后世界的原则》中对它作了系统论述 。 作为一种关于国际安全模式的假说,现代“民主和平论”的主要观点有 :(1)国际关系中的一条经验法则是,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2)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因为这有悖于民主的原则和理性;(3)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更有甚者认为,与民主国家相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好战(War prone) 。 作为一种经验法制,“民主和平论”者的重要依据之一便是“民主国家少战争”的“经验事实”(em piricalfacts)。如果说康德的“永久和平”只是一种理想的话,那么当代“民主和平论”者则试图通过各种统计与分析,证明这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普遍存在。斯莫尔和辛格及多伊尔认为,自1816年以来民主国家之间几乎就没有真正发生过战争 。 对此,“民主和平论”者的理由有二,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institutionalrestraints),一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normandculture) 。 一方面,“民主和平论”者认为,国内政治中发展起来的一些制度和规范影响一国对外行为模式,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在国内政治上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在对外政策决策上的不同。民主政体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有规则的政治竞争,因而民主国家国内政治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消灭对手而实现的,这使得民主社会无论从国家、地区还是个人层面上来说,都是稳定的。而在非民主国家的政治竞争中胜者得到全部,败者没有机会重新崛起;非民主国家的稳定必须建立在没有有效的的基础之上 。具体来说,制度约束体现为:首先,民主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政府要对选举实体(electionbody)负责。其次,民主国家政体中的分权(PowerDivision)和制衡(CheckandBalance)原则使得外交决策责任多元化,从而可避免作出一些极端的决定。另外,由于民主国家进行战争要经过公开辩论和民主政治诸环节的认可,故备战的时间更长,也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在时间上提供了缓冲机会。 对于民主的规范和文化因素,“民主和平论”者认为,民主国家所共同拥有的精神气质(ethos)也使得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这些精神气质的根本特征在于和平竞争和政治妥协。一个民主国家会设想其它民主国家也会以有规则和平竞争的办法解决争端,并且将其运用到对外关系中,因此,民主国家对其他民主国家的印象是积极的,从而民主国家彼此认为是和平的,并会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相反,民主国家同非民主国家之间缺乏这种抑制纷争的精神气质 。 尽管“民主和平论”从概念、事实到逻辑均存在着诸多缺陷,被为数不少的学者所批评 ,但因其一个暗含的逻辑便是世界和平的稳固基础在于扩展西方所认同的民主制度,因此它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政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开辟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思考的一条引人注目的蹊径。 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球治理及其它 从20世纪新自由主义异军突起开始,它和同时诞生的新现实主义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和前两次大论战不同,双方一直未能分出高下,反而出现了明显的所谓新(现实主义) 新(自由主义)合流的趋势。即论战的双方都从自己最初的立场退却,互相吸收对手的一些基本理论要素,使得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要素方面趋同,甚至基欧汉自己都承认制度理论被贴上自由主义的标签几乎是一种“误导” 。从而,争论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都大受影响。自由主义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转向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1991年冷战以一种令人始料未及的方式戛然而止,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解释力不足的窘境令诸多国际关系理论家措手不及。这使得一些学者开始另辟蹊径,致力于发展一些解释力和预测性更为强大的理论。其中,从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传统的全球治理理论以其新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人注目。当代全球治理理论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是现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的詹姆斯·N·罗斯诺(JamesN Rosenau),此外还有大卫·赫尔德(DavidHeld)、奥兰·扬、恩斯特 奥托 泽姆佩(Ernst Otto Czempie)、马丁·休逊(MartinHewson)、马克·赞齐(MarkW Zacher)、克雷格·墨菲(CraigN Murphy)、多米尼克·鲍威尔(DominicPowell)等人。 罗斯诺对当代学理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观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分合(fragmegra tion)论”的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分合”(fragmegration)的英语单词是由“分散(frag mentation)”一词的前半部分(fragme )和“整合”(integration)一词的后半部分( gration)结合而成。该词的构成形象地表达了“分合论”世界观的思想内核:当代世界政治变迁的动因包含着分散化和一体化两个同时起作用的趋势,这两个因素在当代全球政治的进程中又分别指涉了全球化(globalizing)和区域化(localizing)的现象。当代全球政治的图景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和区域化在时间是共时性的(simultaneous),在空间上是相互交叠的(overlapping)。一方面,随着跨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全球公共问题领域的涌现以及公民政治技能革命性的提高,全球化的进展迅速而深入;另一方面,以众多的少数民族自治的要求、宗教和文化次团体的增生、形形色色认知共同体(epistemiccommunity)的出现为标志,区域化的趋势也日益突出。当代世界“分合”的进程正在三大领域展开。在经济领域,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经济民族主义”(economicnational ism)。 相互交叠。在社会领域,“分合”的趋势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是“全球公民社会”(globalcivilsoci ety)意识就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国家自主权和权威的散失使得人们觉得必须依靠归属于适当的集体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恐怖组织和民族宗教分离主义势力就是最显著的例子。最后,在政治领域,全球化的动因使得传统的民族国家治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当代世界政治中越来越多的议题超越了民族国家主权的界限。在跨国和超国家层面上,主权国家处理政治事务时深受诸多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制约。几乎与国际组织作用不断加强同步,一般民众的政治视野更加开阔,主权国家的政治决策也越来越难以博得大多数国民的支持。在“分合”进程的影响下,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大受侵蚀,当代世界政治体系正在经历意义深远的变革,这一变革集中体现在全球事务中的权威迁移(relocationofauthority)。 全球治理论者认为,推动权威迁移的因素来自六个方面 。首先是冷战的结束和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竞争的终结去除了两极结构的束缚,使权威迁移的进程在体系层面上成为可能。其次,两极结构的崩解造成了冷战后世界局势的动荡状态(turbulence) ,与此同时,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这个世界日益缩小,这些前所未有的态势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三,公民的技能革命(skillrevolution)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界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同时更加容易地参与集体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第四方面的因素来自次团体主义(subgroupism)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分化出大量有组织的实体,它们成为新的权威中心和忠诚目标。第五个因素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全球化大大削弱了维系商业和金融关系的传统方式。最后,权威迁移的进程被不断出现的全球相互依存事态所加速,这些事态强化了跨国合作的密切形式,例如新近不断高涨的社会运动 。总之,权威迁移的动因来自“分合”世界观下同时展开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间的互动。有些情况下,超越国家边界的控制机制得到加强,而在另外的情况下,邻里间心理安慰和种族归属等需要则催生和强化了区域化的控制机制。 尽管当代世界事务大多数仍然是在主权国家管辖的框架内展开的,但是随着国家内部和外部各种新的控制机制的出现,越来越“呼唤全球政治权威甚至治理的新形式。” 罗斯诺把这种“新形式”称作“权威领域(spheresofauthority,SOAs) ”。所谓权威领域,指的是一些可以行使权力的行为体,在各自相应领域里可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服从。与国家主权权威不同的是,这种服从主要不是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获得的,其服从主要来自民众对于它的信任和认可。权威领域往往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并且常常不具有领土性,它可能是全球性的,也可能是区域性的,同时其影响范围在不断地发生扩大或缩小的变化。 国家主权权威向形形色色的权威领域的迁移是当代世界政治变革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许多问题上国家也要和其他权威领域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力以获得人们的认同。当代世界政治的主轴开始从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统治(governent)向以权威领域为中心的“治理”变革 随着世界政治分合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权威迁移的不断加速,国内(domestic)和国外(foreign)之间的分野不断淡化,以前清晰坚固的划分国内和国外的边界(boundary)日益模糊和易渗(porous),以权威领域为基础的治理(governance)则大行其道。特别是,众多全球公共问题的出现使得全球规模的治理成为世界政治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总之,“治理从头起便须区别于传统的政府统治概念”。 全球治理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回归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全球治理论大胆地放弃了国家中心论的基本限定,把世界政治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纬度,敏锐地发现了其中最新的发展趋势。在本体论和世界观上,全球治理无疑是自由主义传统和全球主义的融合,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没有彻底放弃实证主义的实在论和个体主义,同时也能够吸收诸如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国际社会理论的社会建构方法和整体主义,这无疑折射出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精神,为走进新千年的五彩缤纷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方法和门径,不仅对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创建富有启迪意义,还为解决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困境指明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国际关系论文:浅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 论文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学;学科体系 论文摘要: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应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和平与发展具有恒久性、普利性、人本性的特征,以此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能够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规律,能够明确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价值标准,能够形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特色。 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立,都必有其特定的主题。这一主题反映该学科的宗旨,体现该学科的存在价值。它在一门学科中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该学科的全部内容都应以其为核心和中轴而展开,从而构建成一个科学、严禁的体系。 中国对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经由原来主要是介绍、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有条件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的新阶段。要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就要为其确立一个合理的主题。 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确立一个主题,必须考虑到它既应符合历史规律又能表明现实状况,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既反映国际关系的共性又体现中国参与国际关系活动的特色。笔者拙见为,这个主题应是“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之所以应当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恒久性。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也是全人类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世态,是整个人类社会演化、进步的基本趋向。尽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时常出现争斗、战乱和危难、困苦的景况,但致力于消除这些有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良现象,争取和保持太平盛世、国富民强则是历世历代的人们所竭力而为之的。即使到将来,人类社会没有了阶级统治和剥削,没有了民族压迫和奴役,消除了战争,摆脱了贫困,人类仍然有继续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任务。或许那时的和平与发展在内涵上会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所不同,但它也是今天和平与发展的必然延续和更新,是一脉相承的社会进步现象。 (二)普利性。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哪一个国家的良好愿望,而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目标要求。和平与发展也不只是对哪一个国家有好处,而是普遍有利于世界所有国家。虽然有的国家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但是它们也不可能完全反对和否定和平与发展,因为反对和否定和平与发展对这些国家也是没有好处的。只不过,它们对和平与发展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只考虑自己的和平与发展,而不顾及甚至损害他国的和平与发展。所以,必须反对这种霸权主义的和平与发展观,树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和平与发展观,真正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普利性本质。 (三)人本性。和平与发展不仅仅是着眼于国际社会的需要,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完善。任何社会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本的,国际政治活动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奋斗目标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人本性特征所作的深刻揭示。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任何时候也离不开政治和平、经济发展这两个基本条件。以和平与发展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主题,就给这门学科注入了人性化的理论品质,使之真正奠定在以人为本的精神基础上。 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无须论证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就应当揭示和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现实目的上来说,它为各国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争取翻身解放,以及反对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从未来日的上来说,它为全人类彻底摆脱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精神控制等各种束缚素,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实目的和未来目的是统一的,现实日的服务于未来目的,来目的引导现实目的。无论从哪一层目的上来说,都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要求。 无产阶级革命虽然可能离开暴力,但这种暴力本身不是目的,不是对和平与发展的破坏;恰恰相反,以革命暴力来摧毁反动暴力,是争取真正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剥削阶级统治下,不会有真正的和平,所有的照能是殖民扩张和强权掠夺,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引发这样那样的战争。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剥削阶级的统治,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为真正的和平奠定社会基础;只有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才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无产阶级革命也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桎梏,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和平与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人们将真正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起来,人们就能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新的联合体。到那时,同“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到那时,“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在未来的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社会里,和平与发展将会得到充分展现。可见,和平与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第二,能够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规律。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学体系,必须反映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规律,否则,这种研究就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 笔者认为,自古至今,国际关系演化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我国学者丛凤辉女士曾作过《和平颂歌》,其中前两句为:“翻开人类史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长歌的主旋律。”我对这一说法非常赞赏。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儒学,就是以“仁”、“和”思想为核心的。《论语》日:“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在对外关系上,就应“协和万邦”,“修文德以来之”。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赞美和追求“和”的思想亦十分突出。柏拉图认为,人类至善的境界就是“和”、“合”。他所设想的“理想国”就是不同等级的人既分工又合作,“使所有的琴弦都和谐一致”。亚里士多德主张,中庸致和是美德的特性,最能长治久安的国家形式是共和政体。至近代,随着国家对外交往的扩大,相互联系的加强,规范国家行为以求“和平”促“发展”的国际法应运而生。1625年格老秀斯作《战争与和平法》,为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指出:人们要以最大努力防止战争,即便是各国为了自卫自救在必要时而不得不使用武力,也必须遵守共同的权利和人道主义原则。战争的目标是缔结和约,造成并维持国际和平。1648年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并开创了以国际会议的形式通过和谈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特别是1945年联合国建立并制定了《联合国宪章》,标志着国际法趋于成熟。《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等项宗旨,还规定了各国参与国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新阶段。尽管近代以来国际法中的许多规则主要是大国纷争的产物,在实践中也常常受到强权国家的破坏,但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仍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可否认,在人类历史上也充斥着战争和暴乱,使人类陷入互相残杀、极端困苦的境地,但这不是人类所希求的现象,而恰恰是人类致力于避免和消除的东西。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痛定思痛,人类每经历一次战争蹂躏和灾荒折磨,就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一些。他们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探寻新的改良措施,由此便更好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以人类不断争取和平与发展的业绩而谱就的,而国际关系的演化史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 第三,能够明确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的价值标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国际关系现象层出不穷,而且纷繁复杂。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国际社会的正式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益加强,需要各国共同参与解决的国际事务愈益增多,上述状况就更加突出。对诸多的国际关系现象如何去认识,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需要确立一个统一的合理的价值标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就会是非难辨,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为评析各种国际关系现象确立这样一个标准,以抑恶扬善,促进人类社会朝着进步的方面发展。 在国际关系的演化发展中,战争、媾和、谈判、斡旋、联盟、分裂、合作、冷战、建交、绝交等等这些现象,往往都表现出多种目的和多重意义,因而不能仅仅从一时的成败来评判这些问题,也不能仅仅从阶级的眼光来分析这些问题,更不能任由各个国家从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出发而随意解释并为所欲为,超越时空狭隘限界的认识标准就应当是和平与发展。凡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象,就应当给予肯定和支持,反之,就要坚决反对。在当代世界中,除了上述各种传统的国际关系现象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国际关系现象,诸如人权外交、人道主义干涉、国际恐怖主义、维和行动等等,对此,也应纳入和平与发展的轨道上来加以评判。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分量日益增强,使许多国际关系争端带有了经济的目的性和色彩,而许多国际关系争端的解决也有赖于经济手段,如因政见不同而引发经济制裁或经济报复,利用经济援助或经济合作迫使他国进行政治变革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只能在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标准上,才能做出公正的定论,也才能合理地加以解决。 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有赖于发展。以和平与发展为价值标准来透析国际关系演化发展的历史,就可以使各种国际关系现象得到正确的解读。 第四,能够形成中国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特色。 国际关系学作为-'u-J独立学科而产生,公认是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各自开始设立专门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机构,并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此后,国际关系学一直是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学说为主导的。 西方国际关系学虽然也学派林立,各学派之间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分歧并进行激烈的论战,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服务于西方国家的利益需要,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大国强权霸权的色彩。尽管有的学派以崇尚和平的面目出现,如理想主义,但它的大国强权的气息仍然是很浓重的。威尔逊为安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而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就是理想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阐述,“就是在这个最显得正义的理论后面,反映出它是为一定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虚伪性。……威尔逊认为,在战争中,美国支持了世界,在战后,世界就应当听美国指挥。”也有的学派以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而见长,如科学行为主义,但其为西方大国利益服务的理论实质与其它学派并无二致。还有的学派以讨论世界文明的进步为标榜,如文明冲突论,但其为美国的霸权主义作辩解并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的目的昭然若揭。 这样说,决不是想全盘否定西方国际关系学,也无意抹杀西方国际关系学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而只是想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国际关系学,简单地搬用,不符合我国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学中的好的东西,但必须形成我们自己的研究格调,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与西方国际关系学之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以和平与发展为宗旨。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里所说的和平,是指全世界的普遍和平,而不是指某一两个国家的绝对安全;是指世界各国平等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而不是指在一两个霸权主义国家控制下的非战状态。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在互利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首先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问题,而不是指少数国家如何处心积虑地维持自己的发达地位、使富者愈富的问题。以这样的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为宗旨来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关系进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真正发挥其积极的有益的指导作用。 国际关系论文:试论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 全球化 国际关系学 研究对象 基本问题 主要方法 【论文摘 要】 在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但其基本问题是国家和国家及非国家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 国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主要是指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各种国际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特别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进而主要从政治的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关系的一切因素的学科。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的政治活动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一、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国家间关系的学问。然而,“国际关系”在其历史进程中,已经极大地超越了原本的含义,开拓全球空间,包容整个世界。但直至今天,国际关系仍不能算得上是一门比较成熟的社会科学,但是从现实中已经涌现的大量国际关系研究的专业机构,学术刊物乃至时事报刊看,国际关系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性较强的学科。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但是古代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主要散见于古典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的某些部分。国际关系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的事情。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一般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科建立的标志。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象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国际关系学者们在理论体系、主要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等方面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全球化正在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改变着国际关系,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加以重新审视,重新铸造。迅速变动中的国际关系以全球化作为新的逻辑起点,获得了意料不到的扩展空间,以至于我们再也不能把国际关系仅仅看做国家间关系,我们更应该把国际关系视为“全球关系”,这种新形态的国际关系注重所论关系的全球规模,更注重所论关系的本质意义的变化。它既有全球政治学含义又有全球社会学寓意,既包括国家间关系又包括跨国关系。国际关系日益与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乳交融,合为一体,明显地表现出“全球关系”的整体性和趋势性。 国际关系在全球化趋势下迅速拓展,使得对国际关系学的界定从传统走向未来。于是关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也成了一门范围广阔、问题复杂的科学。从其原初意义上来说,人们通常把它视为“关注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的科学,或“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1]。西方学者通常把国际关系学定义为研究关于国家权力关系的学科。由于当今国际关系现实与走势所决定,必须要扩展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视角,使它成为一门把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并适当包括自然、物理科学在内的理论观点,兼收并蓄的独立科学或边缘学科。这一界定使研究范围拓展到全球空间,强调的重点从国家中心主义的国际关系转移到合作共治的全球关系。这种新的视角与观念重视国家合作共治,关注非国家行为者参与全球政治的重大作用。研究所有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有助于我们理解国际关系的全球化的现象,理解全球政治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关系内涵的深化,它的研究对象也在深化。非国家行为者的出现,为国际关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们与国家不同,其观念、视野、关注与工作方式都是全球性的,不强调中央权威和权力,而是努力通过全球共治来管理全球事物。非国家行为者作为一种清新力量迅速崛起,导致国际关系行为者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行为者之间的互动,打破了行为者一元说及其国家中心主义。原先只有国家间的关系一种,现在演化出三种互动关系,共同构成国际关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这种复杂多样、新旧交替的互动,充分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丰富内涵、鲜明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基本问题 我们学习和研究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是最重要的。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贯穿于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予学科生命力的东西,是该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核心[2]。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基本问题作为原社会学层次意义上的问题,它必须揭示学科全部研究内容的本质联系,由它可以推导出学科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基本问题必须是从研究对象高度抽象出来的一对客观辩证的范畴;第二,基本问题必须是贯穿整个当代国际关系始终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第三,基本问题必须能够有效说明与解释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其它理论问题,或者说基本问题可以派生出当代国际关系的其它范畴与概念。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竞赛在今后国际力量的角逐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不断加强,经济的作用已不仅仅在于增加国民财富,促进社会繁荣,还日益成为一国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推行政治、军事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国际关系的实质是各种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核心是国家间的利益关系。这构成了国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权国家和其他行为体各有其特定的利益。它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动,力图引导或影响国际形势的发展,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环境。各种行为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或相悖的利益。共同利益和暂时的共同利益,可以构成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不同或相悖,则是引起摩擦和冲突的根源。 国家利益是影响、推动或制止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行为的基本动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国际威望和地位等。在不同类型的或相同类型的国家之间,彼此的国家利益经常存在着差别和对立。国家间利益的不协调是绝对的,协调一致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就要求一国的外交政策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要协调同他国、本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利益关系。当代科技的进步,国际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各国和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变得日益重要,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当今国际社会,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动荡不安;广大发展中国家仍要为维护和捍卫本国利益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国家利益依然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虽然各国间还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对立和斗争,但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将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协调与合作的方向发展。大致表现为三种基本状态:一是竞争。一国为了实现其国家利益,必然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内同他国相互竞争、追赶、超越,从而使本国不断发展。二是合作。国际合作是指各种行为体之间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在利益和目标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协调和联合。三是冲突。国际冲突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因彼此利益和目标不同而造成的矛盾和对立。另外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推动下,交通、通讯手段日新月异,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国际化。各国经济利益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同时,各国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激增、自然资源匮乏、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需要国家间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三、全球化视野下国际关系学的分析方法 现在,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关系学学科研究出现了新现实主义、新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范式,我们必须要进行辩证的分析。该学科就方法论原则来讲,仍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坚持现实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学理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具体的方法论运用来讲主要是: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等[3]。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存在这一基础与根据出发,建立起科学的唯物史观及其理论原则,并将社会历史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体来说就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经济和政治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发展“合力论”的思想,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思想,国家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理论、民族解放运动理论、战争与和平理论,始终从唯物史观出发,从历史观发展的角度去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战略性研究,揭示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具有的复杂、多元意蕴,揭示出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具体形式等等。这样就能够自觉消除唯心史观,看清国际关系的本质,看清国际关系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2、历史分析法 研究国际关系或任何国际问题,都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予以考察,根据它们产生和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寻求其发展、变迁的原因,既要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源,又要考察人类历史活动的动机,正确对待领袖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一个事实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方法,它的弱点是,历史经验不一定适合于解释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变化。所以国际关系学要把传统的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二者结合起来。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把握历史、时展的主要线索。 3、经济分析法 它强调世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国际关系是世界生产力的表现,它必须与世界生产力相适应,并随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即从国际关系是世界生产力的放映并受其制约的观点出发,分析国际关系的现象与趋势。同时,我们要重视国际关系的反作用,强调两者是辩证的、互动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各国各地区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关系的加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国家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以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利益关系的核心决定性问题和线索,同时,它从其他科学中脱胎而来,从众多学科中得到借鉴,形成综合性、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4、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渐加强,我们考察国际关系时,要注意它是否体现阶级关系,以及体现何种阶级关系,要研究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及其互相关系的阶级属性,分析国际关系的社会政治和阶级内容,从本质上揭示国际现象。但是,国际关系不等于阶级关系,切忌简单化、扩大化。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地方课程论文:把握地方特色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地方课程论文: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地方高师院校 教育学课程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地方课程论文: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矿石分析课程建设探索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该学院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面向地方经济支柱矿业产业,进行矿石分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地方矿业企业提供了急需的分析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 一、矿石分析课程开设背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其应用非常广泛,化工、冶金、石油、药物、材料、环保、食品、生物等许多行业都需要工业分析人才。不同行业的原材料、产品等物料不同,其分析方法、标准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行业根据其生产特点、产品特性等多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工业分析,由于版面篇幅有限等原因,难以将众多的各种分析方法和标准都编入教材,内容不能做到兼顾各行各业,传统的《工业分析》教材内容主要涉及水质、钢铁、煤炭、化工、硅酸盐、农药、石油化工等行业,而矿业的矿石分析等内容未编入教材。河池市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锡金属储量居全国之首;铟金属储量名列世界前茅;锑和铅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河池市的经济支柱产业,当地矿业企业需求的工业分析人才是能熟练掌握矿石分析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广西“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有色产业成为千亿元产业,随着这一产业的发展,市场对矿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多。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中开设了矿石分析课程。 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矿石分析课程建设 (一)《矿石分析》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资源,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源头,没有教材,就难以进行相应的教学。在没有现成适用的《矿石分析》教材的情况下,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自编教材。对于《矿石分析》教材的编写,该学院通过深入厂矿进行调研,广泛征求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在了解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等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矿业企业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制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力求突出高职教育的应用特色和以能力为本位特色,教材主要内容是以地方采选冶矿业企业在工业生产中分析测定各种矿石主要元素的含量等,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技术资料、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研究,在选取的分析方法上注重实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对于理论知识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教材编入的分析方法具体实用,简明扼要地阐述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实际操作方法和技巧等,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在实际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灵活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该教材编写得到了地方矿业企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着编写出真正管用、与企业相对接的地方教材的目的,编写过程中充分吸取多年来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企业实践应用的经验,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修改,完成了《矿石分析》教材的编写。 (二)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矿石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不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难以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从企业调入有多年岗位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通过严格考核,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引进了3位该专业的工程师。二是安排专业教师下厂学习、调研、参与企业的相关技术工作等。河池市有色行业发展较快,有不少的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产品等的分析检测均采用了可靠的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许多教师未使用过。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教师如不继续学习知识将会“老化”,因此下厂学习不仅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技术的发展方向,更新专业知识,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与时代同步发展。通过下厂调研,教师可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有利于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教师在下厂学习与调研过程中,可根据企业的实际和自身的能力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生下厂实习时,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四是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探讨和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矿石分析的工作任务是分析测定矿石中各主要元素等组分的含量及矿物物相组成等,分析测定的结果都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因此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矿石分析课程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60%,为搞好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一是在校内原有的仪器分析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天平室等多个相关实验室的基础上,针对矿石分析的特点,从实用性和先进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新建了矿石分析实验室,使建设的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还具备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二是与河池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以及本市内分析化验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岗位工作条件相一致的实训场所,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四)课程教学 在矿石分析课程教学中,注意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统一,避免过分强调实践教学而轻视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突出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专业理论来指导岗位工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教学内容应适度、简明,以够用为前提,兼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将复杂而繁琐的矿石各组分分析操作过程分解为试样分解、溶液处理、分析等三个模块进行教学,通过学习并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矿石各组分的各个分析操作过程中的相似之处与差异,掌握矿石分析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目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适应将来工作中新技术变化。实践教学加强岗位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分析操作技能的培训与练习,打牢基础,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操作基本技能。二是在技能培训中提高“智能”含量,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肢体操作的练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不仅要动手还要动脑,矿石分析过程是由称量、试样分解、溶液处理、分析等多个操作步骤构成,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应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过程的现象及变化等思考其内在的原因,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作用、原理等,学会和掌握操作要领。三是加强生产实践的实训教学,在完成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后,安排学生下厂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 三、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矿石分析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一是课程建设立足本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定位准,效果好。针对地方矿业企业生产需要而开设的矿石分析课程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矿石分析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已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分析专业高技能人才,大多数学生很快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有的学生现已成为单位质检部门的负责人。二是矿石分析课程自编教材根据地方矿业企业生产的特点进行编写,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到厂就业能很快适应岗位技术工作的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三是矿石分析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对工作的开展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订单培养”、校外实训基地等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地方课程论文:基于地方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到许多涉外贸易的实践环节。但地方高校一般位于内地中小城市,涉外贸易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地方高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本文通过分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探讨怎样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关键词:地方高校 国际贸易 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理论与实务学科,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如何搞好国际贸易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困扰教学的一大难题。尤其地方院校,因受经济、地理、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有效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实践教学就更难,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大改革和探索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1 进行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是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高校教师队伍虽然学历水平较高,但是大多却都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一些实际业务中的习惯做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缺乏亲身体验,难以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开展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老师们学习、充电和增强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上一个台阶。 其次,实践性学习,会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知识查漏补缺、增进对当前国际贸易人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这也将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获取一些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比如报考报关员、单证员、货运等。这也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择业的筹码。同时,实践性教学还可以扩充学校的教学外延,稳定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性关系,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再次,开展国际贸易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可将单调的课堂填鸭式教学转化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因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国际贸易流程的生动化,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将会提高,学生由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将转变为动手操作的主动学习,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2 地方高校开展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基于内地地方院校的经济、地理以及开放环境,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资源非常有限,全面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验不足 我国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是20世纪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办学时间相对较短,而地方高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时间更晚,可做借鉴的经验有限,实践教学只有在综合自己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摸索着前进。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到实践模块、操作流程,都只能不断地学习、改进,这样一来实践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存在着不足之处。 2.2 经费有限 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有限的学费收入,再加上近几年本科教育在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上花费较大,导致教学工作上存在着经费上的限制,而开展实践教学就要购买价格昂贵的教学软件或者自筹经费进行实践实习。地方高校面对高额的投资成本,往往顾此失彼,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这在客观上妨碍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形成恶性循环。 2.3 资源欠缺 开展国际贸易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外部资源作为支撑,沿海城市、大城市拥有较丰富的资源:港口码头、海关资源、专业性外贸公司、涉外货代、银行国际业务部,甚至有的还拥有保税区这种专门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经济区域,非常便于各大院校开展国际贸易学习的实践操作。但内地中小城市不具备这些资源优势,无法从当地企业获得相关实践操作的学习机会。有鉴于此,身处内地中小城市的地方本科院校就非常有必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外联,但这又受到有限经费的制约,有想而不得实。 3 地方高校开展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地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诸多困难,笔者认为应该将地方资源进行整合,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及办学优势,尽最大可能地开展实践活动,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可通过自我学习、教师间的互相学习集体备课或外出进修,提高自身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往届毕业生的资源,从在外贸企业从业的往届毕业生处获取最新的实务单证和案例来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至于缺乏双师型教师的问题可通过鼓励教师考证或外聘客座教师的途径解决,缺乏双语型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问题可通过教师自己增强英语学习或同本校外国专业共同培养双语型教师来加以解决。 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困难等问题虽然确实存在,但毕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地方高校要加大力度构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对本市及周边城市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遴选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典型外贸企业,并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缺乏问题。实在没有办法的进行的实务操作流程,也可以借助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平台(软件)来进行,虽然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入,但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地方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有一大部分是服务于地方,所以地方政府是首先得益人。地方政府应该做高校和本市相关企业之间的纽带,帮助高校建设实践实训基地,为高校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开绿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应该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切实地解决地方高校的困难。 师生间要加强互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对学生起到较好的鞭策作用,甚至能帮助学生尽早的订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在就业的时候也能减少学生的迷惘。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在模拟平台上作试验,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参加单证员、货运员等从业资格的考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增强教师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地方高校从长远利益而言更要着重发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型本科人才。 地方课程论文:有机化学课程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研究 《有机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基础知识为起步,涉及有机化学操作技术的实用型课程。《有机化学》课程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学问题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能够满足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为此,课程组结合《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对课程如何进行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贯彻“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模式;学研结合,培养学生能力;产研结合,促进企业发展”的“三赢思想”,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培养为依托,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优化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建立了企业技术服务机制,为社会培养了学以致用的实用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产学结合,优化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课程的基点应该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课程组依据企业生产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模拟企业生产,进行一体化教学;进行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生)产(教)学结合,优化了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实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1.1依据企业生产实际,确定课程内容 在不同类型的化工企业就业,对于《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为了改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课题组将《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统一教学内容,拓展模块则根据在相关化工企业调研的结果,针对专业方向、就业倾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性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任务要求。 1.2模拟企业生产,进行一体化教学 课程组在课程建设顾问的指导下,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开发《有机化学》课程体系,以知识应用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贯穿,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项目,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进行一体化教学,探索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的一致性,课堂与车间的一致性,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1.3坚持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很重视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在企业参加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业生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以化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为学习氛围,以真实产品生产过程为学习内容,由学校指导教师、外聘企业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以新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企业把学生当员工来管理,实现课堂与车间、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学研结合,培养学生能力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多种途径,培养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组通过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技前沿知识,将研究型实验引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积极进行学(习)研(究)结合探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1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技前沿知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课程组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前沿知识渗透进日常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不断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革新,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将研究型实验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工艺性、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的能力。特别是将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实验,这种近距离对接,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从科研精神方面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开放有机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在自主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社会培养勇于探索、不畏失败、追求真理的实践型人才。 2.3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由教师负责的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鼓励学生参与由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自主创新完成小发明、小创造,锻炼学生的创新素质,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3、产研结合,促进企业发展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基本职能,高校教师的科技研发可以有力的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提升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课程组响应学校号召,与区域化工企业开展技术对接,进行(生)产(科)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1将企业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师科研项目 与地方小型化工企业相比,化工行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智力资源、科研条件方面有明显优势。为地方小型化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可以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对小型企业来说,依靠自身能力无法独立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以委托为高职院校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借助高职院校教师联合攻关来完成。同时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文献查找、样品分析测试、专利申报、技术资料撰写等服务。 3.2利用教师研究成果提升企业生产能力 来自企业实际需求的横向课题,通过教师攻关研发,获得研究成果,进而又应用于企业生产,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对学校来说,通过教师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扩大了学校影响,锻炼了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有效的培养了教师的双师素质。 4、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组在《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服务企业机制得到完善,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 4.1学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显著提高。渭南海泰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伟高级工程师这样评价,近年来,我公司每年暑假都接收来自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的生产实习学生45-90人,并且每年都留下部分优秀实习学生在我公司就业。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来公司后很快就能承担起有机合成操作等岗位工作,说明了学校教学和就业岗位的对接良好。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或班组长,正在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有机化学》课程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很重视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4.2教师队伍的实力不断增强 课程组教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申报教研、科研课题,进行学术研究,参加企业技术改造,进行产学研结合。近年来,主持省级、校级教学科研项目8项,完成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延长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子北采油厂横向委托技术改造项目2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8项,获得授权6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1项。研究制作的部分教学模型、仪器产品投入教学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推广至附近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孙宾宾老师的部分科研成果被收录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中的螺共轭效应和异头效应》一书中,转化为教学资料。孙宾宾老师为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公司横向开发的部分技术成果被企业采用,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4.3产学研结合实现良性循环 如何能够与企业建立稳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互利,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众多合作企业中,课程组与西安凯洁精细化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该公司距离我校2公里左右,是一家地方小型精细化工生产企业,主要从事各种精细有机化学产品的生产。2007年初课程组和该企业合作开始,目前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课程组为企业提供无偿技术咨询、无偿方案设计、有偿产品研发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无偿短期见习、无偿生产实习等服务。双方通过为对方提供服务,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近年来,课程组老师为地方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文献收集、产品研发、样品测试等服务三十余次,协助地方化工企业开发新产品2个,其中“光致变色螺环染料合成工艺改进与开发”项目已经完成实验室研发阶段,进入中试阶段;开发的“一种便携式紫外线监测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企业为学生提供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企业技术人员还积极支持学校老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参与研究。 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合作机制得以建立,初步实现了“学生、教师、企业”三赢的良性循环,有力的促进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建设,服务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课程论文:锡剧在江南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中地位的思考 【摘要】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2004 年12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通过三个部分的阐述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 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 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 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 在两者之间可以插进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 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 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 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 来装饰旋律, 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 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地方课程论文: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 摘要:基于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军队建设的需求,军医除了要掌握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专业本领,还必须拥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对地方入伍大学生进行军事卫勤的任职教育,对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培养、增强部队战斗力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调查以一部分地方入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调查和思考探索适应新形势、符合基层要求的任职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军事卫勤 军队建设要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这对军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军医除了要掌握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专业本领,还必须拥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着力提高战斗中的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军队医学后继人才的任职教育,对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培养、增强部队战斗力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190名。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与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专家审核,自行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发放已经任职于部队的经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发放190份,收回175份,有效率为91.5%;③数量统计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任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在部队任职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任职教育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但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装备和师资等因素的影响,被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认为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与工作实际结合度不高,对学习效果感到不满意。部分被调查对象还反映不能学以致用,一是参加了学习回到所在部队后无法进行实施(无装备);二是回到部队后没有从事相关的军事卫勤工作。有12%和8%的人员选择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任职教育。 3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3.1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是中心,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的。作为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培养,以怎样的姿态适应未来战争对新型卫勤人才的需要,首先要充分认识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通过对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以优化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与组织方法为目的,力争制订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卫勤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以补充、更新、拓宽和加深,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做好军人技术和战术保障准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军事领域的全面渗透和介入,现代战争的节奏和强度大大提高,战争更加激烈和残酷,这对军事卫勤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有良好的医学专业技术,还要懂得战术。调查表明,地方入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现代战争的需要。这是因为目前该校在地方人大学生任职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泛化了培养目标,弱化了教学重点,淡化了办学特色。 4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构建 4.1设置原则 (1)立足基层卫勤保障、训练任务的要求,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培养目标要求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定的部队需求为直接依据。军队卫勤人员任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满足“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熟练掌握现代军事医学技术,具有宽厚的军事卫勤理论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实践技能以及过硬的军事素质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总要求。这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质量建军的重要内涵。 (2)必须与未来战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军队卫勤人员的要求相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同以往的战争相比,具有空间大、突然性强、高速度、高消耗、全方位、全天候等特点。战争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作战卫勤人员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如果课程设置无论整体上还是局部上,也无论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就成了“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因此,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任职教育院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包括教学队伍的教量质量、开课的能力;教室、场馆、宿舍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等等。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3种关系。根据调查发现,对现有的任职教育师资力量、教学工具及教学场地等进行评价,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占77.2%,还有22.8%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要求。 4.2结合实际,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强化面向部队、服务部队的意识,以任职教育的模式主动介入基层部队对军事卫勤人员的“深层次开发”和“连续开发”的过程,变被动适应部队需要为主动开拓进取的任职教育姿态。从而使任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提高办学效益。最终以形成战斗力为根本任务。构建以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实践和参考教材配套的、完整的、适应于部队、贴近实战的军事卫勤任职教育课程体系。 4.3完善课程设置的类型层次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注意区分层次,保障重点。由于受训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地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4做好任职教育的调研论证,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为了确保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的效果,任职教育的内容要从实用角度出发,加强与基层部队的联系,坚持以基层要求为导向,从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外局势,按照内容“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突出“四新”的同时,更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战略性、长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课程教材要加大基础理论课的知识比重,从而适应现代化课程改革的两大潮流,即基础化与综合化;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以军事斗争准备、部队建设和本职岗位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为重点,切实把培养和造就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军队卫勤人员作为教育要求,注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方面,卫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卫勤人员具备全面的实践技能和各种业务能力。 从调查情况分析,各级卫勤人员希望开展的任职教育学习。主要集中在《基本要求》内容的学习和培训;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军事卫勤的实施训练。总之,在构造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时,要着眼于未来战争的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基层卫勤工作需求、合理的结构尺度、提高整体素质、具有可行性等原则,力求所构建的方案适应新的军事卫勤事业的发展,满足综合性、创新型的高素质军事卫勤人才的培养要求,促进军队医疗人员全面素质的提高。 地方课程论文:锡剧在江南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中地位的思考 【摘要】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2004 年12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通过三个部分的阐述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 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 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 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 在两者之间可以插进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 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 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 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 来装饰旋律, 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 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地方课程论文: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 摘要:基于现代战争的特点和军队建设的需求,军医除了要掌握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专业本领,还必须拥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对地方入伍大学生进行军事卫勤的任职教育,对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培养、增强部队战斗力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调查以一部分地方入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调查和思考探索适应新形势、符合基层要求的任职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军事卫勤 军队建设要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这对军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军医除了要掌握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专业本领,还必须拥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知识,着力提高战斗中的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培养军队医学后继人才的任职教育,对新形势下军队人才培养、增强部队战斗力等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190名。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与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专家审核,自行设计制定调查问卷,发放已经任职于部队的经本校培养的四届地方入伍大学生,共发放190份,收回175份,有效率为91.5%;③数量统计法:对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开展任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他们在部队任职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知识,任职教育能够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帮助。但由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装备和师资等因素的影响,被调查对象中的大多数认为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与工作实际结合度不高,对学习效果感到不满意。部分被调查对象还反映不能学以致用,一是参加了学习回到所在部队后无法进行实施(无装备);二是回到部队后没有从事相关的军事卫勤工作。有12%和8%的人员选择不太喜欢和不喜欢任职教育。 3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3.1重要性 众所周知,学校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学是中心,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来实现的。作为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培养,以怎样的姿态适应未来战争对新型卫勤人才的需要,首先要充分认识任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通过对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以优化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与组织方法为目的,力争制订出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卫勤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得以补充、更新、拓宽和加深,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做好军人技术和战术保障准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对军事领域的全面渗透和介入,现代战争的节奏和强度大大提高,战争更加激烈和残酷,这对军事卫勤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有良好的医学专业技术,还要懂得战术。调查表明,地方入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任职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现代战争的需要。这是因为目前该校在地方人大学生任职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泛化了培养目标,弱化了教学重点,淡化了办学特色。 4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构建 4.1设置原则 (1)立足基层卫勤保障、训练任务的要求,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体现培养目标要求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以特定的部队需求为直接依据。军队卫勤人员任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满足“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熟练掌握现代军事医学技术,具有宽厚的军事卫勤理论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实践技能以及过硬的军事素质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的总要求。这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质量建军的重要内涵。 (2)必须与未来战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军队卫勤人员的要求相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同以往的战争相比,具有空间大、突然性强、高速度、高消耗、全方位、全天候等特点。战争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作战卫勤人员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如果课程设置无论整体上还是局部上,也无论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就成了“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因此,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任职教育院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包括教学队伍的教量质量、开课的能力;教室、场馆、宿舍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能力等等。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超前性与现实性、科学性与可行性3种关系。根据调查发现,对现有的任职教育师资力量、教学工具及教学场地等进行评价,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占77.2%,还有22.8%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要求。 4.2结合实际,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目标,强化面向部队、服务部队的意识,以任职教育的模式主动介入基层部队对军事卫勤人员的“深层次开发”和“连续开发”的过程,变被动适应部队需要为主动开拓进取的任职教育姿态。从而使任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提高办学效益。最终以形成战斗力为根本任务。构建以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实践和参考教材配套的、完整的、适应于部队、贴近实战的军事卫勤任职教育课程体系。 4.3完善课程设置的类型层次 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一定要注意区分层次,保障重点。由于受训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针对地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4做好任职教育的调研论证,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为了确保地方入伍大学生的任职教育的效果,任职教育的内容要从实用角度出发,加强与基层部队的联系,坚持以基层要求为导向,从新时期军事斗争的需要出发,结合当前国内外局势,按照内容“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突出“四新”的同时,更要强调课程内容的战略性、长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课程教材要加大基础理论课的知识比重,从而适应现代化课程改革的两大潮流,即基础化与综合化;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要以军事斗争准备、部队建设和本职岗位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为重点,切实把培养和造就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的军队卫勤人员作为教育要求,注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三方面,卫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卫勤人员具备全面的实践技能和各种业务能力。 从调查情况分析,各级卫勤人员希望开展的任职教育学习。主要集中在《基本要求》内容的学习和培训;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军事卫勤的实施训练。总之,在构造地方入伍大学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时,要着眼于未来战争的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基层卫勤工作需求、合理的结构尺度、提高整体素质、具有可行性等原则,力求所构建的方案适应新的军事卫勤事业的发展,满足综合性、创新型的高素质军事卫勤人才的培养要求,促进军队医疗人员全面素质的提高。 地方课程论文:地方师院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推进工作已经在全国基本完成,这给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教师资格证国考中教育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和地方师范院校传统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提出了教学与培训相结合,满足学生不同时段的学习需要;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专题教学研讨,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学课程考核的效度等改革建议。 关键词:教师资格;地方师院;教育学 2011年,全国教师资格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教育部决定实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国考”),高校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一律应参加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通过者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国考是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全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推进工作在全国基本完成。这就意味着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逐渐代替了过去的师范生“自然获取”教师资格证和非师范生“省考”制度。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给地方师范院校带来的挑战 (一)师范生丧失自然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特权,可能会导致地方师范院校生源减少 师范院校是我国教师资源短缺情况下的一个产物,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解决教师短缺问题,快速培养出大量的合格教师,国家政策赋予了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自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特权。而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教师资源的需求从量的需要提升到质的需要,因此,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应运而生,师范生丧失了自然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特权,师范生不再是教育领域的宠儿,他们需要和非师范学生站在一起接受检验,面对优胜劣汰的结果。当然,接受过系统专业师范教育的师范生还是有优势的,但是教师资格证这个教师行业准入的必备条件将使部分带有功利心态和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望而却步,转而投向综合性大学,而致使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减少。 (二)为了提高国考通关率,地方师范院校可能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师资格证是师范生进入教育行业的敲门砖,面对学生的就业压力,地方师范院校势必要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国考通关率,教师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研究教师资格证国考,学生可能要花更多时间应付教师资格证国考,这样一来原来的师范教育步伐和方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被打乱,势必会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而地方师范院校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师范教育优势可能会被忽略,人才培养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二、教师资格证国考中“教育学”课程考核的特点 (一)考试大纲中教育学课程内容所占比重较大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中学教师资格和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教育学课程考核内容比重较大。以中学教师资格为例,笔试考试需要考“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三门课程。“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规定了八个模块的考核内容,其中有五个模块属于教育学课程内容,这五个模块分别为: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所占比例为所有考核内容的62.5%。“综合素质”(中学)的考试大纲规定了五个模块的考核内容,其中有三个模块与教育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这三个模块为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占比例为所有考核内容的60%。另外,“综合素质”考核的教育类作文的写作也与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息息相关。所以,从整体上来说,与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相比,教育学课程内容在整个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 (二)注重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的融合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考试科目不再按“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严格的学科分类,而是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中融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强调心理学知识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例如,2013年下半年国考材料分析真题考核“气质类型”就询问考生:“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2015年下半年国考材料分析真题考核“动机理论”就询问考生:“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帮助小美在下次面试中发挥正常水平?”这种考核方式就是要打破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科界限,注重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考试题型设置灵活,试题难度较大,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察 教师资格证国考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写作题等等,题目类型多,出题灵活,难度较大。题型设置的灵活性和难度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各个科目考试中客观题一般占30%,比重较小。主观题一般占70%,比重较大。主观题可以给考生更大的思考空间,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二是对知识的直接考核少,把知识点放在教育教学实际的案例中考核得的多,这就需要考生能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点,死记硬背应付不了考试。例如,在考核“教学原则”时,国考真题在选择题和材料分析上多次采用实际教育教学情景为线索,2015年下半年真题“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2013年下半年真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片段,然后询问该片段主要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应该如何贯彻这一原则”,从出题的风格来看,国考注重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三、地方师范院校传统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重知识轻能力 地方师范院校传统教育学课程一直注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课程目标定位为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普及,而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太理解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意义,甚至会觉得空洞、枯燥、乏味。这样的课程目标与地方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合格教师应该具备教育能力、课程开发和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师范生在教育学课程中学习不到这些能力,因此觉得教育学课程无用。同时,中小学在选拔教师时对师范生的综合能力也不满意。 (二)课程内容随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地方师范院校传统教育学课程从教材选择、课堂教学到考试评价都由任课教师一手包办,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缺少有效监督,学多学少,学好学坏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部分教师集中多数时间搞科研出成果,而少花时间潜心研究教学,教学内容安排随意增减,课程进度前松后紧,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更谈不上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关注。 (三)课程实施方法单一,没有实效 地方师范院校传统教育学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以绝对讲授为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唱独角戏,甚至整堂课中一个提问都没有,更是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互动环节,缺少学生的有效参与。因为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完成任务,得到学分的心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没有改变教育观念,没有激发教育情感,甚至还有对教育的失望,这样的教育学课程是没有实效的,是失败的。 (四)课程评价缺少外在监督,没有效度 地方师范院校传统教育学课程评价一般就由任课教师组织完成,试卷的编制、考核、批改都缺少外在的监督,有时候为了让学生顺利毕业,拿到教师资格证,还不得不降低考试标准。而学生毕业后,在教师上岗考试和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发现自己的教育学课程根本没有学好,这说明学校的教育学考试没有效度,不能真正衡量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掌握程度。 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地方师院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与培训相结合,满足学生不同时段的学习需要 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实行以后,普通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到底应该围绕教师资格考试进行教学还是撇开教师资格考试进行教学就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赞成围绕教师资格考试教学的人认为,教师资格证是学生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通行证,没有教师资格证就不可能成为老师。赞成撇开教师资格考试进行教学的人认为,大学不是培训机构,不能以教师资格证为指挥棒进行教学。教师资格证国考已经成为地方师范院校绕不过去的坎,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比不上重点师范大学,光靠学生自己的学习力量取得教师资格证有一定难度,所以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应该将普通授课和考试培训结合起来,满足学生不同时段的学习需要。在基础学习阶段应该采取普通授课,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可以开设集中培训课程,发挥教育学教师的专业特长帮助学生高效地取得教师资格证。这就需要地方师范院校在课程设计的初期就给予教育学课程充足的课时,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分两段开设教育学课程。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教学观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指导能力、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需要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获得。教育学教师应改变一讲到底的状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案例教学法,寻找教育教学的经典案例进行解析,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接受知识;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阅读教育学经典著作,并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激发学生的教育情怀;主题讨论法,鼓励学生关注教育现实问题,就教育现实中的某一个主题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教育反思和研究能力;片段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设计教学片段,分小组试讲锻炼,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表达能力。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多样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是给师范生一个最好的教学示范,在教育学中感受的教育魅力是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动力之一。 (三)开展专题教学研讨,发挥教师团队力量 教育学课程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学习的学生多,授课的教师也多。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教学研讨会,改变教师单打独斗进行教学的现象。教育学课程教研室要发挥积极作用,选取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专题教学研讨会,教育学教师们研究方向不一样,教学风格不一样,大家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另外,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开设的教育学课程集中培训课还需要教育学教师相互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实现授课标准化和提高上课质量。总之,教育学普通授课,教师要发挥专长,上出特色;考前辅导要统一标准,提高质量。 (四)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提高教育学课程考核的效度 良好课程的教学质量靠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作保障。教育学课程要健全课程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完善教材选用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等。教材选用要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教研室和学院二级审核,要选用经典教材。教学过程中实施教研室、学院和学校三级督导。考试管理上,笔试要设置教育学考试题库,批改试卷实行流水作业。同时考试方式还可以多样化,在笔试基础上可以进行命题小论文、教学设计作品、说课、讲课等等方式,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确保教育学课程考核的效度。教师资格证国考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地方师范院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教育学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更应该积极进行改革,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懂得教育知识,具备教育能力,拥有教育情怀。 作者:舒婷 彭海林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地方课程论文: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摘要]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其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程模式现在已经不适应在转型过程中的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对课程体现进行整合重构,制定出符合本专业职业岗位技术发展的核心知识内容。 [关键词]课程体系;重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其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且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提。一直以来,学术型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传统课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程模式现在已经不适应在转型过程中的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对课程体现进行整合重构,制定出符合本专业职业岗位技术发展的核心知识内容,并使用符合本专业认知逻辑的教学方法。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课程制定的指导意见以及学院制订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原则,确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通过部分专业基础课完成通识性知识的教授,在专业技能课与专业基础课中主要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专业选修课来适当扩宽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范围,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加强培养人文素养、能力、知识和综合素质素养。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能够做到满足岗位基本需求、创业能力发展有潜力、就业面向可扩展。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才是目前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关于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主要表现在培养方案中课程类型的再确认,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设定,模块化课程之间的内部优化、各知识要素之间的区别等是整合与优化的关键。将专业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及规范引入课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等整合特点。优化整合后的模块化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应着重面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养,各个模块之间要在优化内容的基础上做到相辅相成、不重复、互不干扰。 一、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重点在于如何确立专业核心课程组。第一,地方本科高校主要面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应该通过对当地企业行业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紧跟当地市场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打破传统刚性的教学培养计划,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目标,灵活地调整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运行,其关键是这些课程设置要能够满足本专业职业岗位细化的要求。一次专业核心课程应该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施工技术,学习材料预决算及材料构造的选择与构造工艺的基本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识读工程图纸的能力与绘制施工图纸的能力;具有对室内家居空间以及室内工装空间的整体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并完成项目实训;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能力。如材料与施工工艺、工程制图、环境设计专业实训等课程都可以设定为专业核心课程。第二,作为专业课程的开发设定者,必须要站在本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特色、专业个性等角度,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灵活地设置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具体组合结构及顺序特色。“专业”从概念层面分析,是对社会若干职业、职业岗位群的宏观概念,在当今的时代,任何专业都不能与就业的职位实现完全吻合对应,只能是相对的渗透。因此,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主要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能力培养单元之间的柔性组合,可发展、可调整、模块化的课程组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树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纲的课程资源观 在课程整合优化的基础之上,应该要树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纲的课程资源观,关于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主要体现在围绕专业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为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各种要素总和,如教具、教材、辅助训练设备、场地等。只有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性角度,树立为地方行业技术、产业结构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的观念,以地方高校在当地具有先天特性的角度,树立规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系统中教学资源观,与地方企业一起建立行业教材、校本教材、校企共建课程等,教师才能更深刻的改变对传统专业教学资源的固守。随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教材就成为资源要素之一。 三、“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模块化的课程学习资源库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程任课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情况出发,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特征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将学生定位为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大胆、合理地将各种传统课程教学要素进行重组、打散、升级,以满足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随着我国转型发展的推进,高等教育在改革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其中,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普遍存在千校一面、特色不明,人才培养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特别是对地处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面临的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探索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改革,可以为我校的人才培养拓宽途径,也可以为同类院校在推进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供些参考。 作者:严明喜 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地方课程论文:地方高校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 针对地方高校教学现存问题,我校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传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注入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通过对教师队伍的优化,达到加速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目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为衡阳地方经济输入行业企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转型发展;地方高校;无机化学实验;改革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大幅调整,以及产业升级加大步伐,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2014年初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也紧接着提出要推动“1999年以后新建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1]。我国地方高校肩负着全面提升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历史重任,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越来越发挥着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应化、高分子、化工、药学、材料等专业学生的首门专业基础实践课,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长期以来,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问题始终是各高校备受关注的课题[2-5]。 1转型时期地方高校现存问题 1.1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多采用“传承型”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高、大、上”路子,培养的是从事理论研究和科研开发的专才,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2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受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授课时主要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或称“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模式,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 1.3师资队伍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部分教师来自于高校,企业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不足,许多地方高校在不断加大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力度,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对策。 1.3.1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常常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授,对应用能力、创新等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因此,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必须转变。应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我国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与其它地方高校一样,我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及时的调整。 1.3.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6]。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转型发展的重点。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地方高校多采用“传承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相对应的是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的是专才,显然与转型时期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不利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改革。为此,许多高校在不断探索尝试,针对专业设计过窄的现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思想,拓宽专业领域,加大通识教育的比重,加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实现人才的宽口径培养,提出诸如“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多元化”等人才培养模式[7-9]。转型时期,我校适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提出重视合作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建设,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院(后称化材院)已在“常宁经济开发区”、“湖南海利”、“恒飞电缆”等24家企业建立了专业实习、见习基地,目前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生物学等专业学生在基地实习、见习、实训时间长达5个月,较为有效地使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相对接,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材院拥有“铅锌冶化与新材料”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湖南省大学生高校创新训练中心、化学化工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利用这些平台,化材院较大力度地开展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还有许多同学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上述活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3.3教学模式多元化 教学模式是基于某种教学理论的,为实现给定的教学目标、指导相应的教学实践,将教学诸要素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活动进行的程序和方法实施的范式[7]。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虽历经数次改革,仍不尽人意,为此许多高校探索尝试“创新式”、“研究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3,7]。我校也在不断探索、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式”、“创新式”、“基础型+设计型+创新研究型”等教学模式[3],如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一种钴(Ⅲ)配合物的制备,围绕氧化剂的选择,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欲氧化二氯化六氨合钴(Ⅱ),可以选取哪些氧化剂?选取氧化剂的条件?为何常选取过氧化氢?有何氧化剂替代过氧化氢?选取的氧化剂有何优缺点?等等,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模式;又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碱式碳酸铜的制备等综合设计性实验,我们让学生提前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由同学介绍方案,以及自己方案的特点,接着分组讨论各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同学们根据优选方案进行实验。如此,双边活动成功,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体验了对问题的发现、分析、探讨、解决的过程,以及团队的合作,采用了“问题式”、“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启发式”、“创新式”等教学模式;此外,我校化材院开放了实验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等活动,或自选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也可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如“湘江(衡阳段)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与风险动态评价”、“电镀污泥湿法综合回收有价金属工艺研究”、“回收铅锌冶炼废渣中铅、锌、镍等重金属的研究”、“合成磁性纳米材料及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研究”等,此过程较好地实施了“创新式”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多元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的引导地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3.4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学术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前已提到,地方本科院校许多教师较为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指导专业实习、专业见习、实训教学的效果。针对此现象,我校出台了《衡阳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从企业引进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过去我校各学院也陆续做过相关人才的引入,在当前形势下,这类人才的引入力度加大了;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来校承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专业实习、专业见习和实训。如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院从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衡阳恒飞电缆有限责任公司、格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聘请多名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作为行业教师;派驻专业教师到行业进行挂职和培训,如近年来,我校化材院系每年都有教师到行业进行挂职锻炼。上述措施的采取,有益于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加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结语 在转型发展期间,我校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师队伍,加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成效良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均明显提升。近两年来,化材院学生获湖南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化学化工创新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上举措为转型时期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输入行业企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志敏 杨颖群 毛芳芳 易正戟 陈满生 冯泳兰 张复兴 王剑秋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地方课程论文: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研究 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地方高校既肩负着培养地方基层专业人才的责任,也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任务。我国地方高校一直承担着使命,为全民素质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各地基层培养了大批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旨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探讨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是为了更好地修订课程方案,切实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 2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 地方高校人才目标是培养会学善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此为目标的高校被归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高校毕业的学生,多数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居于执行层,从事执行工作或管理一个小型团队,因此要求既有动手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的管理和研究能力,总之是应用型的人才。吴国英将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做了清晰地表述。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需要通过符合教育规律的实践课程方案,经过实验、实习、实践,四年不断线地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执行、解决问题、协调能力。然而,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方案陈旧,即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实践教学。 3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3.1课程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完成。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追求社会价值为取向。通常情况下,课程价值取向也应随之转变,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方案。现实情形却差强人意,许多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多年如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时,最为重要的课程方案未能同步跟上。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导致频繁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流于形式。首先实践课程门数绝对少。以实践性较强的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为例,教学型大学的实验和实践性课程基本为6门,包括2门教育实践课程。研究型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一般在10门左右。仅课程数量而言教学型大学就明显少于研究型大学。其次学时、学分执行最低标准。仍以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为例,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规范建议课程教学按16~18学时折算1学分,实践教学按32~36学时折算为1学分,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按每周折算为1学分的方法折算。教学型大学执行的都是最低标准,而有条件的高校或研究型大学相同学时折算的学分要低许多。再次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型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基本是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平分秋色,导致既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也无教师教育专业特色。 3.2模块化课程方案尚未建立 模块化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模块化课程更加地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构造关系及其配置过程。每一模块生成的过程,就是对课程与课程、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逻辑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显然需要经历细致地推敲、严密地论证,否则只能是全部知识的拼盘。地方高校模块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4地方高校实践课程问题成因 4.1人才培养目标失准 近些年,高校数量增加、社会需求多样并伴有结构性就业失衡导致部分大学迷失了人才培养目标,走错了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迷失、学校定位欠佳最明显的是省属本科院校,它们处于高等教育中间层次,前有部属重点大学,后有新生本科院校,不能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动态与本校的办学情况,很容易被社会风潮带着走。人才培养目标失准,一般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虚高,超出了学校及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人才培养目标虚高表现在:一是课程方案制订时就已经低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变相或不执行课程方案。 4.2课程方案指导意见的束缚 高校课程方案的结构与设计是经校级最高决策机构确定后再交由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并提出“指导意见”,其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就是给出课程方案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表”,明确要求各专业培养方案在制订时遵照执行,实际上是对课程决策的指导和框限。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的要求各专业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只能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进行抉择。 4.3利益群体的阻碍 大学课程决策是大学课程运作链条的起始环节,指课程决策主体在遭遇相应的问题情境时,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对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出一系列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即大学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信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选择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构造方案的分析、判断、抉择活动。现实中,在高校课程方案修订时,会被某些教师认作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他们或是课程决策者或是影响课程决策者的人。使得在制订课程方案时课程决策者在考虑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建构的同时,存在因教师设置课程:一是根据专业师资业务能力通盘考虑课程设置,二是根据特定教师设置课程。有的教师因为自己或专业队伍素质达不到课程要求,不去提高自身素质,还阻碍课程改革影响课程设置,以维护自身利益。这样课程方案设置真的就成了教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步履维艰。唯有立足本校,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克服困难、顶住课程改革的阻力,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因校制宜、保质保量地开设足够的课程,定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踏实敬业、会学善用、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作者:佟有才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地方课程论文:基于地方课程教学旅游文化论文 一、旅游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文化教学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四、结语 旅游文化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定位不明确,受传统专业渊源影响较大,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因此,应该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规律,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为地方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作者:窦银娣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地方课程论文: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方向性 一、更加多元 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受教育群体的多元构成决定了首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考量多元化的发展和供给模式。学校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最基本单位,其发展目标不能千校一面,学校的同质化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同质化,那么接下来,同质化的教育资源与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就会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所以,未来的首都基础教育面貌应该是更加多元,这需要课程改革探索多元的发展策略和路径来支撑。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教育资源公共平台,通过“高端资源定制开发、中端资源评优供给、低端资源上传共享”的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多元供给。 二、更加优质 优质应该是首都基础教育的核心追求。优质的教育培养优质的孩子,支撑优质教育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最起码应该有三方面来源:一是现有教育资源的盘活。课改以来,学校自行开发了很多课程资源,但是很多课程开发由于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导致了课程资源分散、质量不高、使用效益也不好。对于这部分资源,市、区县两级教育部门在认真甄选的基础上,应该积极盘活和提高质量,如东城教委推行的“学院制”就带了个好头。二是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随着生源群体差异性的凸显,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完全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还应该大力开发新的优质资源,如清华附小开发的“1+X”课程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求,朝阳区教委提出的“课程创生机制”,用意也在于此。三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共享。成熟的优质资源不能“孤芳自赏”,应该建立机制让其流动共享起来,才能带动更多学校的发展。北京是国家的首都,首都的基础教育改革深受社会广泛关注,紧迫性、复杂性并存。处于“深水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综合改革,是攻坚战。最近北京市在中高考改革上的突破也体现了攻坚决心。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种“倒逼”,就是通过考试评价方式变革,彻底扭转评价学生看分数、评价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真正落实到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党中央交给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首都教育一定会在全国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作者:线联平 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目标教育论文:论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新课程理念 语文教育传统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语文传统教育似乎正面临 日益严重的危机,许多优秀教育典籍正被淡忘,优 秀的教育思想受到批判。但改革注重的是“改”而不是一种颠覆 ,改革始终是在“旧”的基础上寻求 “新”的改 变。 旧与新、传统与现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必然存在交融点。本文就如何找到新课程理念与带有浓厚 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语 文传 统教 育的交 融点加 以探讨 。 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影响的是庞大的社会群体, 加之刚性 的政府行为推动 ,已经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向了新 的高潮 ,必将是一场对社会有限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与之配套的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 、教学研究机构 、专家的强势能量导向,各学科的课程改革理念应当说已经渗透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一种课程改革精神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行为主体定位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互动关系到多元的评价体 系,都给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带来 了新的活力。对广大教师而言,这场改革也是教师与学生 、与课程资源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广大教师走下讲 台,走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浓厚 ,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标准》关于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 目标的论述 ,其根本 的 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堂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 ,因为没有学生 自己去读 书 、感受 、理解 的过程 ,任何语文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在感受到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的欢愉中,在对待语文这一带有浓厚 民族文化的学科教育之中,教师应当多一些反思和 自省。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语文到底是什么?向无定论 ,但是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层面 :①语言文字 ,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 ;②语言文学 ,这是比较高的形态 ,关注学生 的精神 、态度 ;③语言文化 ,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 ,还是几种说法的综合,都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 ,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物理等 自然学科 ,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华 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 ,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礼仪社交 、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 ,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 《标准 》,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 ;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 ,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 以说 ,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忘记历史 ,就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这是有教训的。而且,基础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必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 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 自觉性的回归。而《标准》的三维 目标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影响。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 ,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 “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 ,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 “繁、难 、偏 、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 “题海战术”,有的是 “头悬梁 ,锥刺骨”的精神 ,搞的是“口舌生疮”、 “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 ,甚至以 “沉默是金”、 “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 ,这些 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 目标之一就是 “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 ,学生敢于质疑 ,大胆评议 ,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 的活力 。但是 ,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 、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试想:学生基本功没有了 ,还谈得上什么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 、不到位的课堂很 “虚”。 因此 ,在新课改理念下必须重视学生写字 ,加大对学生书写指导 ,写字习惯的培养。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 ,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 。可喜的是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重现 “书声琅琅”,比以往更加重视写字 ,要求 “以读为本,以读为根”。而且从国家发行的教材来看 ,仍有许多我们祖先遗留的精华 ,比如在小学 就增 加 了文 言文 ,在课 文后面 就增加 了 “我会认”、 “我会写”等项 目,反映了新课程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吸收,这不能不是说一种 自觉的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关 于过程与方法 。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 ,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 、轻视过程 ,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更新 了观念 ,提升了课程意识 ,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 ,不能不说 这 比传 统 的语 文教 育进步 了些 。但是 ,对 照 《标准 》,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 ,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 ,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 《标准 》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 ,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 “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 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 化评价 。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 ,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 孔 子说 :“三人行 必有我 师焉 。”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 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 民主 ,师生要 “对话”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 ,双向成才。 (4)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改革 ,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 ,提倡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现在课堂出现 了 “虚 、假 、杂 、闹 、偏”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认 同和吸纳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 ,一定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和注意老师的引导 。这也是与语文教育优秀的传统一脉相承的。①启发诱导。孔子说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第一原则就是启发原则。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将语 文课上得充满感情 ,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第一老师”,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 。②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认知规律 ,强调 “反复学 习” ,强调知识再现。③重视文本 ,挖掘课程资源,扩大阅读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学手段多了起来 .多媒体教学摆到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可否认,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却被置于一旁,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专家教师为此进行 了呼吁。 《标准 》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相比 《标准》出台前,这已经是提高了要求。尽管如此 ,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量相比, 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博闻强识”, 朱熹强调 “读书百遍 ,其义 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必须遵守从“积累”到“感悟”的学习规律。人的语文综合素养 的提高必须是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上积累起来的,如果斥之以“死记硬背”而加以指责甚至彻底抛弃 ,既是对传统 的不尊重 ,也是对《标准》的误读。在新 理念下,要将各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 ,注重思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④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知识获得方式 、师生作用关系 、知识结构水平 、学生年龄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发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获得知识的体验和获得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但是 由于接受性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发现性学习存在对学生基础的要求 比较高的局限性 ,注定了教师要将二者整合,真正贯彻 “以人为本”的过去和现在都奉行的思想。 3.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的问题 。《标准 》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思想,思想性与审美性 的统一”。 《标准 》精神和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相 比,二者是统一的。 (1)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思 想道德放在首位 ,无论是 《三字经 》、 《名贤集 》还是 《弟子规》等 ,相当多内容都是进行思想道德说教的。当然 ,以孔子 《论语 》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 ,其核心是 “仁”的思想,他提出 “君子务本 ,本立而生” ,这里 的 “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而《标准 》对人的发展要求不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吗?可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中,道德的基础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 中,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感染渗透。因此 , 《标准》将 “情感 、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不可少 目标 ,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传承,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2)重视教学情感磨砺志气作用。“情志作用”是非智力因素 ,传统语文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也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说 ,说明兴趣和情感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 。所以,《标准》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 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影响学生学 习的不 良因素很多,加之学 习本身就是一项很苦的劳动 ,如果教师经常将 “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 (《尚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头悬梁,锥刺骨” (《孟子 》)等身处逆境而奋发图强的故事用来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以“知识 改变命运 ,”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志向,以各种课程资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学 以致用,身体力行 ”,加上教师的言传身教, 一定可以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 、“学而优则仕”、赚大钱 、娶美女 、做官是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现,而且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传授知识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容易让人封闭保守 、墨守成规而变得迂腐,这的确是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多方面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 ,传统语文教育无论是道德文化传承上还是教育思想上 的巨大作用 ,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新的意义。因此 ,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不仅不能对传统语 文教育理念全盘否定 ,还要时时刻刻将传统中优秀的思想和做法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课程与语文教育传统的交融点并加以吸收和发扬,这样就会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 自觉性回归。 目标教育论文:论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类型与不同政策目标组合 摘 要: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考虑,客观上要求上级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义务教育财政补助。由于不同补助的类型具有不同的经济效应,为达成预期的各种政策目标,政府在实行义务教育财政补助时,必须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与之搭配。 关键词: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类型;政策目标 1985年基础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确立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原则,以及此后按照这一原则逐步形成的“三级办学(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县乡两级管理”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基础教育的积极性,为我国2000年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实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作为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最近多项研究表明: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逐年呈上升趋势。从长远看,在义务教育仍由地方负责的同时,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建立规范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何建立,首先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弄清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采用分权的方式提供义务教育需要上级政府提供财政补助?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有哪些基本类型?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决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同的政策目标应选择何种转移支付类型?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以期为建立我国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一、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上级政府之所以要提供财政补助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地方政府提供义务教育会产生正的“外部性”,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存在收益“外溢”。奥尔森(Olson)指出,在不考虑收入分配的情况下,将联邦政府资金转移给州政府唯一合理的理由是地方提供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超出了它所辖的行政边界。如在本辖区内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小学生,将来有可能在其它辖区内就业。至于地方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存在外部性时需要上级政府提供财政补助的经济学原理十分简单:第一,在缺乏上级政府财政补助时情况下,地方政府利益极大化的行为会导致义务教育的供给不足而存在效率损失。第二,对于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义务教育经费完全依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由于不同地方的财政能力和义务教育支出成本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会造成各地方间义务教育服务水平的非均等化。而义务教育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的不公平往往又会进一步加剧地方间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继而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需要上级政府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来弥补地方政府间财政能力的差异,以实现地方间义务教育财政的横向平衡。第三,在实行财政联邦主义(多级预算主体)的国家,考虑到课税的公平与效率,中央政府将税基宽泛且具有流动性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及具有再分配效应的个人所得税划归中央政府,这一部分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而把适应地方政府征收且不具有流动性的小税种留给地方政府。这样就使得地方政府可能根本就没有时政能力来承担起义务教育的全部财政责任,出现义务教育财政纵向失衡。这种情况在我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的一些地方是相当突出的。地方政府因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所形成的财政纵向不平衡同样也需要上级政府为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提供财政补助,以解决结构性的赤字。第四,个人公平的要求。按照商品平等主义的观点,义务教育是一种所有公民都有权获得的重要物品,即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最起码的学校教育。在现实的生活中,尽管地方政府免费为辖区公民提供义务教育,但对于那些处境不利的家庭和缺乏正常学习能力的个人来说,若没有额外的财政支持,恐怕他们仍然不能享受到平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对个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这种带有再分配性质的财政政策并不适合于分权的地方政府实行,它需要中央政府或地区性政府来承担。因为由地方政府执行再分配的政策会因人口的自由流动而导致一个无效率的结果。此外,义务教育还通常被视为一种有益的产品。地方政府在提供有益产品时,往往会因对有益产品的评价要低于社会合理的评价,致使地方政府用在有益产品上的财政支出达不到上级政府或社会所要求的水平,需要上级政府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加以矫正,而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是被许多分权制国家用来纠正这类偏差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 上级政府用于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被包含在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如日本的地方交付税、英国的RSG拨款中就包含了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补助。所谓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又称无条件或总量一次性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规定使用方向,不附加任何条件,资金按公式分配,公式中包含了地方政府不可控制的因素,如人口密度、地理条件以及人均财政收入等。无条件转移支付的目的旨在确保地方政府有财政能力提供同全国大致相等的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水平,通常很难精确计算出这类转移支付用于义务教育的具体比例。另一类是上级政府指定用于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如我国中央对县的“贫九工程款”和“特困生补助”、日本中央政府通过国库支出金对地方教育当局的直接补助、美国联邦政府和州对学区的资助等均属于这一类。一般来说,用于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地方政府在使用这类资金时,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不得挪作他用。专项补助在分配方式上,既可以按公式分配,也可以按项目分配。 根据补助款项是否要求下级政府用本级资金配套,又可以进一步将用于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分为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配套补助又称对称性的补助,是指上级政府为支持地方义务教育某一特定活动而提供每一元钱,地方政府必须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套,且对其使用有详尽周密的说明。配套补助主要按项目分配,补助的规模取决于地方政府本身的支出金额。配套补助按照对补助的规模是否有限额还可以细分为不封顶的配套补助和封顶配套补助。非配套性的补助又称一次性的专项补助。虽然它也指定用于义务效育,但对于地方政府如何使用以及用在义务教育的哪些方面并无具体要求。这类补助一般按公式一次性的拨付给地方,补助的规模与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决策无关。 三、不同转移支付类型的经济效应 政府间不同补助类型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 1.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实际上是中央和地区性的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整块补助。它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支出决策的影响如图2所示:地方政府初始预算线为AB,所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点为无差异曲线Ⅰ与AB的相切点E0,地方政府用自有的财政收入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量OX0.中央政府和地区级的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为AC,由于地方政府无条件的得到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资源,地方政府的购买力得到提高,地方政府的初始预算约束线移动到CD.新的均衡点为更高的无差异曲线Ⅱ与新的预算约束线CD相切于点E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般性转移支付通过收入效应使地方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服务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这种转移支付是无指向的,它可以用于政府提供的任何一种公共品,而义务教育只是地方政府提供众多公共品中的一种,按照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一般性转移交付还具有减税的作用。 2.非配套性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中央和地区性政府为地方政府一次性的提供一笔固定的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并要求地方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自有财政收入不得减少。它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决策的影响如图3所示:地方政府面临的初始条件不变,非配套性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导致预算约束线外移。由于规定补助只能用于义务教育,新的预算约束线AZD为折线。且有条件的限制使地方政府选择角点Z,在Z点地方政府将所有的补助AZ全部用于义务教育。与等额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相比,地方居民的福利水平有所下降。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形式下,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点E1处在比无差异曲线Ⅱ更高的无差异曲线Ⅲ上。图中还显示出:只有当地方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小于补助金额,即小于X2时,且补助金额大于正常情况下地方用于义务教育支出的增长,对补助支出的限制才起作用,否则非配套专项补助与一般性财政补助就没有什么差别。同时也不能保证补助的数额全部用于义务教育而不用于其它产品。 3.不封顶的配套性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不封顶的配套性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决策的影响如图4所示:地方政府面临的初始预算约束线为AB,效用最大化的组合点为E0.中央和地区性的政府为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提供一项不封顶的配套补助,由于配套,它降低了地方政府供应的义务教育服务的边际成本(相当于一种从价补贴),这样预算约束线移动到AC,在新预算约束线上实现效用最大化组合点变为E2.在该点地方政府提供义务教育服分数量大幅增加,地方选民消费其它商品Y的数量减少。便于比较,作出同等规模的非配套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和总量一般性转移制支付的预算约束线为AZF、DF,效用最大化的组合点分别为Z和E1.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封顶的义务教育专项配套补助能够增加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上的支出,其增加的数量要比同等规模的总量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非配套性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大得多。这是因为不封顶配套专项补助会使地方政府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降低了义务教育服务的价格,使得义务教育服务相对于其它产品变得更便宜,产生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它也相应地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购买力得到提高,从而产生收入效应。对于同等规模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非配套性的专项补助来说,同等规模意味着它们只有相同的收入效应而无替代效应,自然它们在鼓励地方政府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上的作用要小一些。不过这些非配套性财政专项补助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由于对消费的选择没有被价格变化所扭曲,因此它们更能提高地方选民的福利水平(效用水平)。 4.封顶的义务教育专项配套补助。与不封顶的专项配套补助相比,封顶的专项配套补助对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影响的区别在于预算约束线的变化不同。如图5所示,假定地方政府面临初始预算约束线为折线ACD,配套补助使义务教育服务的价格降到点C,在C点之后,义务教育服务的价格又回到没有补助时的价格。这样,预算约束线平行于原先的预算约束线并且外移。如果效用最大化组合点在C点的左边,封顶的补助就是配套补助;如果效用最大化组合点在C点的右边,补助就成了一次性的补助;如果效用最大化的组合点正好位于C点,在该点上地方政府利用了封顶专项补助的全部潜力。由此可以看出,在不了解地方政府具体支出的情况下,是无法确切知道封顶的配套补助对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决策的影响,究竟发挥的是配套的作用还是一次性专项补助的作用。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地方政府感受到了价格效应,封顶的配套补助在增加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作用要比纯粹配套专项补助更有效。 至此,通过上面的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引出有关政府间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如下几个主要结论:第一,在增加地方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作用上,配套义务教育专项补助要远远大于非配套性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其中不封顶配套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作用最大;而非配套性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与总量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相比,前者又更有效。第二,由于总量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非配套性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不改变地方消费品的相对价格,他们在改善地方选民的福利水平方面要比配套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的作用大,其中总量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最好的机制。第三,一般而言,非配套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和封顶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应谨慎使用。除非补助的数额比地方政府本身用于义务教育支出大得多,否则将达不到上级补助的预期政策目标。尤其是非配套性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它不仅在激励地方政府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和提高效用水平方面是次优的,而且也无法保证上级政府为义务教育提供的财政补助不用于其它公共品或对地方政府产生替代作用。当然,非配套性的专项补助用于个人或者是一些应急措施还是起作用的。 四、不同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目标与财政转移支付类型选择 前已述及,在分权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下,义务教育的外部性、义务教育财政的纵向和横向失衡、地方政府在实现义务教育个人公平方面的欠缺以及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在义务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是上级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义务教育财政补助的经济学依据。相应地它也为政府间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确立了政策目标:一是将义务教育外部性内在化;二是实现义务教育财政纵向和横向平衡,三是满足义务教育个人公平的要求;四是体现上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偏好。由于不同的转移支付形式对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决策的影响不同,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应。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上级政府必须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选择不同的转移支付的形式。 1.义务教育外部影响内在化。将外部影响内部化,就是上级政府通过一项转移支付的形式,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上花钱,从而达到帕累托效率标准所要求的义务教育支出水平。在众多义务教育转移形式中,无疑不封顶的配套补助是最佳的选择。因为选择其它非配套性补助形式,要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上级政府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在理论上,若配套的比率等于非居民收益份额,则这项不封顶配套补助将刚好抵消地方间义务教育的外部性影响。 2.义务教育财政的纵向和横向平衡。根据前面的分析,义务教育财政纵向失衡主要是指地方政府收不抵支,需要上级政府为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显然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无条件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形式。实现义务教育财政横向平衡应选择何种形式取决于政府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若把财政横向平衡定义为财政能力的平衡,只需要选择无条件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形式即可;若上级政府更关心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果的横向平衡,从前面的分析可知,选择有条件的专项补助要比一般性转移支付成本低(或更有效)。 3.义务教育个人公平。对处境不利的群体或无财政能力的个人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以确保其享受均等的义务教育机会,这实际上是针对个人或家庭的一项收入再分配的财政政策,很明显应该采用非配套性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由于这类补助旨在提高个人的支付能力而非平等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根据前面的分析,一次性的专项补助若委托地方政府实施,很难保证该项补助不用于其它方面。为防止补助受益“渗漏”,上级政府的补助应该采取凭证形式直接拨付给个人而非地方政府。 4.体现上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偏好。体现政府对义务教育偏好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财政目标,也主要是鼓励地方政府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以达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很明显适合于这类政策目标的最好转移支付形式也是配套补助。 总之,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上级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义务教育财政补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应也确立了上级政府实施义务教育财政补助的多个目标。上述理论分析表明:为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政府须根据不同转移支付形式的经济效应,从中选择合适的转移支付类型与不同的政策目标搭配。一般来说,在不考虑财政纵向平衡的情况下,配套补助是实现效率目标的最佳选择,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均等地方义务教育财政地位员合适的机制,若要确保地方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果均等化,非配套专项补助要比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效果好。这样就形成两种理论模式:一种为专项义务教育配套补助与总量一次性补助组合,另一种为义务教育专项配套补助与专项一次性(非配套)补助组合。当然,具体到一个国家,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究竟应选择何种模式,除了理论上的考虑以外,往往还要兼顾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 目标教育论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内容提要:要检讨现在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与高等专业学校不同,强调综合、广博、人文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各大学可以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与目标,但其共性的内容是:促使人类、族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积累、扬弃与发展;培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引导社会良性健康发展;培育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公众知识分子与健全的国民。过于功利性、实用性、工具性的目标设计、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是十分有害的,需要从长时效的视域来反省我们的大学教育。目前大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很多问题。提倡读经典,让大学生学会品鉴、欣赏中外高雅的精神产品。要改变师生之间隔绝与疏远的现状。 关键词: 大学教育、理念、目标、经典导读、师生恳谈 一、从课程设置说起 自1952年按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分科式的专门教育,培养的理想范式是专业技术人才。即使是全国综合性大学,其内部也严重分割,缺乏科际之间的互动与整合。今天,我国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已有了不少改进,例如增设了跨学科的公共选修课,让各院系学生交叉互选,每一位学生至少要有10学分的公共选修课程。此外,不少院系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1]但总的说来,本科教育基本上仍按公共基础课(必修)、专业基础课(分必修或选修)、专业课(分必修与选修)三大块设置,这仍然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不是通才的培养模式。其中,师生意见最大的:一是公共基础课中,政治理论课6-7门,比例过大,且教学效果甚微;二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过于狭窄。一些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脱离人类文明的精神资源与现代社会人生之实际,没有达到养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志向、情操、公民意识、处世能力的目的;而过于狭窄的、太强调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使学生在知识面、智力与方法论上,均难以面对现代多元文化和学科的综合发展。其实,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越强调实用性的课程,到头来越设有实用性。有一些专业课其实是不必设的,学生们可以无师自通。我以为,大学教育要放宽胸量,着眼于长远的未来,克服实用主义的偏向。大学教育、课程设置要有弹性,不能太死板。 现在我们注意到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技术学科的学生,文、史、哲、艺、宗教、语言等人文学科学生,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学生在知识上的互补,人文与科学的交叉,特别是人文教育或素质教育的提倡与重视,已卓有成效。从人性的养成来看,不论学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人文的陶冶与性情的养育,都需要接受人文的教化。学习人文学,主要不是学知识,而是学智慧,是体验、丰富、提升人生的内涵与境界。但人文学工作者拿什么来满足大学生的人文需求呢,在他们最珍贵的大学生涯中,我们提供什么最有价值、最值得学习的东西呢? 目前我们课程设置上反映出的另一方面问题是,四类课程(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公选)多为概论课,即二级或三级学科的某某学或某某学概论、通论、原理、通史、断代史等。在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课程设置中,极少有导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为内容的课程,这是中西方文科专业类、通识类课程设置上的最大的区别。国外名校文科的课程设置,多以历史上流传久远的名家、名著、经典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反复研读,反刍其原创性的内涵。[2]而国内素质教育课程(或称通识教育课程或公共选修课程),乃至文科基础、专业课程仍流于一般概论原理或通专史,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或貌似严整实为拼凑的体系。有人认为,读经典,读几部书,知识面不是更狭窄了吗?修若干门概论,知识面不是更宽一些吗?这种认识是有毛病的。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里指出,精神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不成比例的,希腊史诗、哲学、艺术和莎士比亚,仍然能够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3]文明史上的经典是高不可攀、不可替代的。例如荷马史诗与《诗经》《楚辞》等,尽管其中不免有历史的局限,但今天人们浸润其中,仍然能吸收丰富的营养。指导同学们直接读文明史上具有原创性的经典,与思想、文化、艺术、哲学大师作心灵沟通与思想对话,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是全面深厚的而不是片面浮浅的。他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品鉴、欣赏、享受高雅的精神产品,学会读书的方法,求取新知,丰富自己,拓展兴趣爱好,进而陶冶人格与人性,使之深化而完美。读经典、诠释经典,是创造式的,对话式的,身心交融的,而读概论则是被动的,是把老师嚼过的馍再喂给学生,硬灌给学生。当然,我并不一般反对概论、通专史体系的教材与教学,这可以提要钩玄,方便初学的学生把握一些基本知识,但如果所有的课程都这样,那就有问题了。至少应有一部分课程是原典教学。实际上,我们可以尝试针对不同科系、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中西文版本,导读不同或同一经典。台湾通识教育的推动者和研究专家黄俊杰教授分析了西方、日本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不同模式,特别评析了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古今的经典(包括古希腊、中世纪、近现代的大师名著,也包括东方的经典,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作为课程教育的中心的经验,很有价值。“近百年来美国的经验显示,以经典作为通识核心课程,是传承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应该成为知性与理性迈向成熟的大学生所共享。”[4]目前,我们的通识课、公选课太泛太滥,应逐步形成以代表历史文化精华的中外经典为主要内容和教材的核心课程,其中一部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理解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及其精神价值。 我个人1998年在武汉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发表了《理念 特色 经典导读》[5]一文,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为例,指出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教材中应逐步改变概论加通专史的结构,突出经典导读。我院近年来创办的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国学试验班的课程设置,以古今中西大传统中的最著名的十多种经典为主要课程,让学生直接读具有典范意义的原著原典,在文科教学方面突破了近五十年的新传统。 二、大学的定位:功利性与实用性之反省 课程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理念与目标。当前讨论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问题,我想主要是针对太过功利性、实用性或为技术而技术的目标设计的。大学教育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口号当然是对的,但又是不全面的,因为这种服务不是直接的,或者说不完全是直接的。它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服务于国家、民族、人类的长远的利益。适当的功利的要求,例如对大学提出促进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并不过分,但把教育当作“产业”来办,肯定是有问题的。把教育与浅近直截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直接挂钩,已经使我国高等教育付出了不少代价,浪费了不少本来就不丰厚的教育资源。 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那也仅仅只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6]在费希特、洪堡看来,实用性,服务现实,只是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一或副产品,不是出发点,也不是目的,不占第一位。 大学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现存既定的知识。洪堡特别强调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反思性”问题,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的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的精神。他认为:“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和学科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的行为准则的反思。”“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的交道,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个性,然后他们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洪堡还指出:“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7] 据德国现代化研究专家李工真教授研究,普鲁士至德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之一,乃在于他们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传统:第一,大学的教师与学生,首先要摆脱对出身的依赖和对工商职业利益的兴趣,大学要与“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保持距离,使大学、教授、学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之成为国家与社会上的一支校正力量,校正那些不能把社会引向健康的东西,哪怕是形成为强势或话语霸权的力量。第二,大学是研究者的共同体。不断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不断向真理接近,积极、永恒参与学术探讨,以及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是大学教授们的最高的道德义务和原则。国家、大学必须有一套竞争、淘汰机制,保证、激发青年学者献身于科学研究,向已形成的舆论和权威挑战,冒着与他人在学术上冲突的危险,扫除门户之见,克服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取得学术上的真正的突破与创新。第三,大学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它不同于地区性的学校,不同于专业高等学校,不同于工科、实用学科的专业化分工的学院,更不是职业训练所。因为大学强调综合、广博,提供最高的教育,强调人文教养、人文底蕴、人文积累与科学自由精神,不允许定位于仅仅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和充分的学习自由。大学实行的主要是讨论课(Seminar)教学法。大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研究,自由进入图书馆,进行同学结伴式的自由讨论。青年人要离开大学时,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或仅仅受过专业知识训练的人。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8] 由上可知,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创造精神,与社会热点潮流,与商业化的大众文化保持距离和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反思性、和谐发展,是大学与大学教育的灵魂。这与把大学教育功利化、实用化、技术化、短时效化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单一性、工具性、职业化、无批判性的见解是格格不入的。用极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思维考察大学与大学的科研、教学与学科建没,在收益成效上,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都要求短、平、快,立竿见影,立等可取,这种短视的观点、短期的行为,是十分有害的。目前的大学管理部门缺乏中国智慧,不懂有为与无为的关系,缺乏弹性。他们真是去“管”教授,而且“管”得细密琐碎,根本上是以不信任教授为前提的。对大学教育及教师的许多评价指标、量化标准或考核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重量不重质,完全丧失了学术品鉴的能力,如以刊物的所谓级别判定论文的水平等,一味强调形式、噱头、花架子。庞大的教育机构出台的很多做法,特别是评价体系的导向,不讲学养,不要积累,鼓励出很多无用的垃圾或泡沫,无异于逼良为娼,杀鸡取卵,这很可能断送大学教育的前途。这还不仅仅指大学教师人怨沸腾的、扰民的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例如卷帙浩繁、名目繁多的报表,无休无止、鼓励钻营的申报、评奖、评估、检查、答辩,及其所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也还不仅仅是用工科思维、工程方法去评价人文学术或社会科学,在尺度上、参考系上根本无视学科特点的问题;也还不仅仅是目前官僚化的评价机构、评价指标与体系本身,即成为学术腐败的真正渊薮的问题。事实上,它事关大学的理念与目标。 三、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传承文明、造就健全的国民、培植社会资本 各大学可以有不同的办学理念与目标,但其共性的内容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大学当然要为社会服务,但不能只定位于为现实服务。大学担负着文化传承与文化积累的责任。大学的目标首先是人类与族类文明的传承,即在同情理解前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把人类各地域、各族群的,包括本土本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伦理、道德、艺术、哲学、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等文化资源,通过重新翻译、理解、诠释、交流、沟通、融合,批判地继承与创造地转化,代代相传。通过深入研究与教育,促使人类、族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扬弃与发展,是大学的使命。全球化决不意味着本土文化资源的消解,恰恰相反,全球化恰恰要求我们发掘本土知识的普遍价值。 其次,大学担负着培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重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出大批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之能力的个体,他们同时是能自由发展并具有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能力的公众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应当成为社会的良知。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他一定要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与能力,有理性的批评的态度,且有世界性、人类性的关怀。这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民胞物与”的境界。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指出:“知识分子必须要有专业知识,不论是学术、企业、媒体或政治,都需要专长……但除了专业本领以外,一定要有相当深厚的人文关怀,才配作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家也可以培养深厚的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学领域里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类自我反思的学问,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的自我反思。”“能不能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是评断大学素质的重要标准。培养批判精神,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批判,也是大学的目标。”[9]富有人文关怀的健全的公众知识分子,可以从广阔的视野考虑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道德、伦理(例如科技伦理、生态伦理、全球伦理)及社会心理等问题,针砭时弊,提升社会理想,指导社会良性地健康地发展。 再次,作为大学教育目标之一的社会服务,是通过对人类与民族文化的积累与传承,通过对具有自由人格,有理想有教养,具有自我完善、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能力,自尊且尊重别人,敬业乐群又尊重自然的人,我们称之为“健全的国民”的培养来实现的。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叫“效率优先”,但办教育不能要求有太快的效益与回报。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服务,需要从长时效的视角来观察,不能理解得太直接、太狭隘。从直线性的“投入”与“产出”的观点来看待大学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有毛病的。大学“产出”的不是器物,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健全的国民。 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教授指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成五大类目标:(1)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2)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3)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4)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5)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10]他主张,通过人本化的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知识与人格获得均衡的发展,使他们不仅对身心禀赋与潜能、个人志向与人生目标有深度了解,进而有关怀他人的情操,认同团体的能力,服务社会的意愿和关心全人类的胸襟。他们应有良好的求知兴趣与态度,正确的读书习惯与方法,至少掌握一种研究方法与怀疑批判的能力。这一教育目标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不仅兼顾德(公德与私德)、智(知识与能力)、美(高尚的审美品位、格调与能力)、群(人际关系、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而且向内向外扩充。他们不仅对本国历史文化有关怀与理解,而且能从世界的观点,有理解与欣赏世界各文化及其差异的能力,有尊重他国文化与人民的态度,[11]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最近,媒体报导了北京清华大学刘海洋同学到动物园用火碱与硫酸伤害黑熊的事件;天津大学学生马晓明因被退学而觉得生活无意义,遂杀死了亲生父亲与祖母,并打算再杀死母亲和自己;北京一位大学生马忠义也是因多门功课不及格,持刀夜闯女生宿舍,想杀人以解脱;台湾一位马姓老妇到法庭状告她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工所的博士儿子不认亲娘。[12]这里面有非常具体复杂的原因,有的属于心理上的疾病,有的属于社会或家庭教育的缺陷,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的问题,是人性养育的问题。我们不希望媒体过分渲染刘海洋事件等,因为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健康的,是有志气且蓬勃向上的。但我们仍然有孔子之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可否认,社会上的官本位、金钱拜物教、权力拜物教也渗透到大学校园,造成有的大学生的两面或多重人格,以及道德价值观上的庸俗化、功利主义或虚无主义。家庭经济背景的贫富差别,使得部分贫困生有沉重的心理包袱。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相比,现代大学教育结构的弊端是:德业分工,知行脱节,为人与为学分裂,师生之间隔绝或疏远。大学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还比较多,但与本科生之间在学问与人品方面,已不复有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目前我院建立师生恳谈日制度,试图通过这一渠道,使师生在德业等多方面有所交流。大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互为主体性的社区。大学应当强调教师的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淳化师德、学风与校风,涵养师生的心灵,扩阔师生的胸襟。首先是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实地帮助学生自己去立人去达人,怡情养性,塑造人格。总之,人文教育在今天的大学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问题,它服从于我们大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目标教育论文:试析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论文摘要:经过多年探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精神,其人才培养目标既包括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包括培养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还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这个培养目标的明确不但有利于高校整合学术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而且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发展路径。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国以来,基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高校曾经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前六者的学科基础是单一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行分类的研究和教学,后三者的学科基础是综合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鲜明的教育性。随着学术的发展,前六者逐步从高校本科招生目录中淡出,后三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后三者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也是高等教育经济原则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就要体现这种整合精神,既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要培养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一、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3年6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同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批转该Ⅸ纲要》的通知,认为纲要》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很好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我国第~次采取正规化的办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1993年l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文件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扩展到“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培养目标扩展开来,主要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高等学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个服务对象。1984年设置该专业的当年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规定其培养目标是使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毕业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招生对象为“在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年以上的现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试办思想政治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规定,为了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1987年起试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9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仍然强调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党政军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加上有些地方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服务于党建,为党务部门输送专门的政工人才是本专业设置的重要使命。行政机关以及立法、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是民意表达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监督和裁判机关。在这个系统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手段党组织和政工部门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国家权力系统得以有效运转。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为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政工人员主要由军事院校的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来培养,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要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的人才来补充。因此,有不少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把为军队培养政工人才包括在内。 3.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人运动首先发生在企业领域。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而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专业化的政工人员来充实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迈进。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000个,其中有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近200个,其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地位特殊,中国文联、科协、侨联、作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社会诸行业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这些组织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社会各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为中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职责。 1.为中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是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政治教育专业,逐渐铺开,全国设立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一模式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的现象,拟将“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针对该专业只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状况,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这是一次重要改革,培养目标拓展到全部中学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1993年7月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师范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留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生)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师范生)两个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仍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梳理看出,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最终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其培养目标一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现在演化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第一,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中等学校一般设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德育队伍,审定德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检查政教处工作,协调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部门的工作。第二,政教处工作人员。政教处(有的称教导处、德育处或教育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德育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三,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德育大纲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就落到了实处。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骨干。他们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又要做思想品德的示范者。第五,团队干部。共青团、少先队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和政府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2.为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三级师范体制,即中师、师专和师范大学,分别培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中师培养的是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满足了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弱点是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上并不太认同小学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历低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来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1997年4月教育部“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相继开设此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又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不能解决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培养的仍然是全科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设置文理两个方向,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文理分工不是真正的学科划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正在发生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出路。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提出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世纪以来,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循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进行的,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在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一些师范院校改制成综合性大学。这种改革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便于同国际接轨。从1998年始,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进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有的学校在前3年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融为一体,不分专业。第4年,除开设少量的专业选修课外,综合性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素养。此乃“3+1”模式。有学者主张探索“4+1”模式(本科四年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和“4+2”模式(本科加两年教育硕士)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是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既解决了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也解决了小学教师的专业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者培养可以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3+1”模式、“4+1”模式和“4+2”模式均可探索。前几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然后让那些愿意从事小学德育的学生继续修教师教育课程,取得小学教师资格,成为高学历、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 高校本科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一个专业为哪个学科输送生源决定于这个专业主要接受的是哪一个学科的规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充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孵化器职能 1984年Ⅸ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提供了3类理论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团工作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构成一个体系,该专业主要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训,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输送生源。而这些学科又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不但跨一级学科,而且跨门类。这说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成熟,没有自己稳定的学科基础,接受的规训来自多学科,也为多个学科门类输送生源。正是由于它的不成熟,使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学科恢复时期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孵化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衍生了哲学学科门类,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申报哲学本科专业;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以及中共党史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政治学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许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概论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发挥得很充分,很多高校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以及文科专业的专业群。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调整充实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为本专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一级学科,该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有了六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l2月64号文件的一段话:“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梅荣政教授主张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另起炉灶,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提供本科生源。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不多。此问题关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另起炉灶好,还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调整、充实其培养方案好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规范和改造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需要。该本科专业学科基础混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中共党史等学科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学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围绕一个本科专业来转,给人的印象是该本科是个大杂烩,学生是“万金油”式非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学生流向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从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领域,有的从政治经济学进入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的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政治学理论领域,有的从国际共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有的从党史进入史学领域,这种现象在其他本科专业中绝无仅有。第二,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本科生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很多,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本科生源。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学位论文选题不规范,遵循本科路径进入马哲、政治、科社、党史领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空壳化。如果用该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作为主干课程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问题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困境就能同时解决。第三,这种调整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之外另起炉灶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两专业同时并存,两班人马互不交又地从事本科教学,这是学术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两个专业同时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都将是十分尴尬的事,一所大学如果搞两套这样的建设,资源有限,无能为力,搞一套建设则与两个专业的名称不符。只有合二为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充实、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名实相副,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学校都是分属两个部门,一个归属于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一个归属于社科部(或马列部),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按照上面的论述,修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优势明显。原因如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高校党政部门、各院系党务工作者、辅导员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这样,高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教师资源将是十分丰富的,根本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这些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上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的书记讲党建课,团的书记讲团的工作课程,太恰当不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二个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公共课教学部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学,根据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致性关系,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与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具有一致性,这样,两支教学队伍可以整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三个培养目标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师、公共政治课教师、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归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三支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2.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全国趋同性较强。 如何在不违背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是个普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首先要求是思想政治专业,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状况提炼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三个培养目标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在某一培养目标上下功夫。第一,综合性本科院校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1984年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之初培养目标就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上。这类高校应利用其历史资源进一步凝炼特色,课程设置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方向倾斜,比如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应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还可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特色,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等。第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师范教育优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着力。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德育工作者为主,且几乎所有高校雷同。而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小学德育工作者是一个亚目标。有些学校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定位,开设小学德育、少先队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第三,全国重点大学可以把特色定位在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上。重点大学学术资源丰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本科生素质较高。这类高校的课程应向理论性倾斜,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专业英语等。 5.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发展方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社会方面要做的工作,也有高校要做的工作。这里只论述高校要做的工作。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就业方向只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非师范类本科生就业方向是考公务员,且方向不明确。考研究生是一个前进方向,但学科取向不明确。新的培养目标为就业和升学开拓了视野。第一,可到中小学从事德育工作。这里的德育工作既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包括其他德育工作者,如少先队、青年团工作、党务工作、宣传工作。小学德育工作者需要专业化,而现行的小学很少有专业化的德育工作者,新进小学教师将更多地要求高学历、专业化第二,可到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党政机关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是就业的主要方向;军队也是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本科生可以走从军这条道路到军队施展专业才能;企业是本科生重要的选择,当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都很缺乏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社会团体作为就业渠道未受到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都需要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专业化工作者。第三,可考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该学科初建,不太成熟,迫切需要有志气、有才华的年轻人勇于探索,敢于攀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学科,是一个有远大前途和充满挑战的学科。 目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要素 [论文关键词]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 [论文摘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鲜有学者把教育目标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单独的要素。文章认为,教育目标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要素。 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论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围绕要素问题形成了多种不同观点,较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除这一观点外,主要包括三要素、三体一要素、五要素、六要素、八要素、十要素等观点。但是,在这些观点中,鲜有观点将教育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单独要素进行界定和考察,多数观点认为教育目标是渗透在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等要素中的“隐形”要素。本文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要素。教育系统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构成的。 一、从教育目标自身特质看,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多层次的完整体系。从理论上考察教育目标究竟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应具体分析教育目标和教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 系统论认为,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要件和因素。系统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系统对外输出信息和能量。同时,系统论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应具有关联性、单一性和内在性等特点。从要素的这一概念界定,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目标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单独的构成要素,而不应该将其作为渗透在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等独立要素中的“隐形”要素。 首先,教育目标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以及其他要素紧密相联。从历史的观点看,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从一开始就是为人类孜孜以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思想政治道德上合格的人才。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容上不同但根本方向一致的具体目标。 这种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内容和方法,也决定和规范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条主线和灵魂。在教育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统领地位,起着支配作用。使整个教育系统在横向联系基础上有了纵向的立体联系,成为一个纵横交错的有序的系统。 其次,教育目标具有单一性,而不是等同于教育系统内的其他要素。从教育目标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其他要素的关系看,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诚然,教育目标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要素中,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目标并人这些要素之中使其成为要素中的要素。二者不能等同。 从实践层面区分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在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这些表层因素,区分不同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只能是教育目标这一根本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有一些相似性。由此,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法层面上可能相互借鉴,呈现出某些共性。不将教育目标作为一单独要素加以认识和研究,就可能导致理论和实践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要素,削减或忽视教育目标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空前复杂的今天,旗帜鲜明地强调教育目标的单一性,而不应仅从教育内容和方法渗透了教育目标的角度看问题。对于有效抵制“西化”和“分化”图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美国在20世纪就鲜明地指出,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见,我们在批判借鉴西方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和载体的同时,不可不对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等进行明确区分。否则,在借鉴的同时会模糊淡化教育目标这一根本。 最后,教育目标具有内在性。教育目标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内在构成要件。有的学者在要素论上不认为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其依据就是认为环境不具有内在性。虽然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先在性、基础性条件,其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终归只是教育系统的一种外在因素。教育目标则不仅是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教育过程中也和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要素密切相联,统领和规范着这些要素,自始至终发挥着凝聚纠偏等作用。 二、从教育目标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所处的统领地位、所发挥的主导作用看,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判断某一要件是否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应从整体性角度进行界定。只有那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同时又和其他要素相互关联,形成互动关系又不和其他要素相互包含的要件才能是系统的构成要素。教育目标决定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教育活动确立和评估的依据。在教育过程中处于统领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之间有着各自特定的关系,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教育对象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指向对象。但这些关系都是平面化的,没有一个统领因素,就只能是松散的结合,不能形成牢固的系统。正是教育目标将这些要素统领起来,使这些要素之间既存在平面关系,又存在立体关系。 (一)教育目标和教育者的关系 教育目标和教育者之间是决定和体现的关系。教育目标决定着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价值实现。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必须体现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价值实现。教育者为什么要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怎样进行教育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根本上要受教育目标决定。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有相应的教育活动。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自觉地以教育目标作为准绳调整校正教育活动和进程。 教育者作为具体的社会的人,其价值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中。前者指通过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推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后者指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将自身的知识、兴趣、能力、意志等主体力量转化到教育对象身上,对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起促进作用,社会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方式对此进行承认和认可。 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教育目标对教育者的决定作用不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教育者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标。将教育目标卓有成效地体现在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中,通过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在二者的关系中,教育目标的决定作用是首要的,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体现则处于次要的位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反映了认识相对实践的第二性。教育目标根本上反映的是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教育目标有相对滞后性,客观上决定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活动只能是无限接近教育目标而不能完全符合教育目标。教育者受自身知识能力和精力等主观要素限制,不同的教育者在广度、深度和精确度上对教育目标的把握也是不同的。 如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和总纲领。但是,理论界对这一目标本身的内涵和外延,逻辑体系以及作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之间的转化中介、途径等问题的研究还远没有形成共识和定论。教育者对此目标的认识和把握也有一个过程。如果把教育目标简单看作是渗透在教育者活动中的隐性要素,实践中就很难真正体现和实现这一目标。 (二)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是引导与实现的辩证关系。教育目标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朝社会所需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发展。教育对象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教育活动,客观上实现着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引导教育对象。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人。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里的共同体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其产生不是凭空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无产阶级积极推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无产阶级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阶段和地域差异如何,都必须有这一最终目标指向。教育对象自然也受这一根本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的制约和引导。这种制约和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致力于引导教育对象树立科学的“三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和规律,真正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思考和分析问题。自觉地拥护党的政策和决定。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体价值。 二是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目标要求和教育对象现实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水准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前者高于后者,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对象提出的要求。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和规定。人在实践中越是认识和尊重这种社会性,就越是能获得自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能引导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努力达到目标要求。 三是为教育对象的提高提供外部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客观外部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中首先强调客观外部世界的先在性和决定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纯粹理论抽象,而是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成员构成强大的制度、规范环境和舆论氛围。这种外部环境决定和促使教育对象提高自己。 比如,教育目标具体化为各种考试、考察,对教育对象形成一定的压力,强化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掌握,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教育目标也体现在各种法制规范中,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促使教育对象提高。教育目标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教育情景中,这些教育情景能发挥润物无声、细致入微的教育作用,使教育对象受教育于无形。 比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一教育目标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要求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要求中,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利益、荣誉和安全以及集体利益的义务。小说《红岩》等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从文学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大批思想上、行为上坚持和体现集体主义的人物形象。现实生活中的舆论导向也向教育对象提供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所有这些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或情境构成外在于教育对象的环境和氛围,发挥着促使教育对象提高自身的教育合力。 2.教育对象反过来实现和体现着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必须得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认同和努力,最终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化和外化才能达到。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对象的改变和提高来认识教育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对象实现和体现着教育目标。今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人们往往以教育对象为依据之一判断教育目标。 教育对象参与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有所变化和发展。从本质上说,这是教育目标在教育对象身上的物化和对象化。在教育过程中或获得一种新的认识,或纠正以前的错误认识,或加深原有的正确认识,或获得产生正确行为的强大持久的思想动力。无论哪种情况,教育对象都在新的基础上塑造了自己,这种新的教育对象体现了教育目标。当然,这里的论述是建立在教育活动有效,教育对教育对象产生的是积极的正面影响基础上的。 (三)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的关系 教育目标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解决怎样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规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脱离教育目标,要很好地体现和反映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规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要素要受教育目标的规定,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目标不确定,这些直接受到目标制约和为目标服务的教育因素,就无从着手。”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的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这是区别于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不同。 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借鉴的关系。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以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基础。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可以为不同的教育目标服务,在借鉴时,要把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区别开来,任何时候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培养教育对象的法制、生态、秩序意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有目标,也有着一定的相似内容和方法。我们借用一些西方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隐性教育、渗透教育等。但借鉴的同时一定要对二者的目标有明确清醒的认识。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附庸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根本目的。我们在借鉴时不能将这种目标和教育内容、方法混淆。 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现和反映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一经制定,就需要具体化为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加以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和外化,教育内容和方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必须随着具体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是僵死的、不合时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这就决定教育内容和方法对教育目标的反应是动态的历史过程。 如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以培养教育对象的遵从意识为具体教育目标之一,相应地,教育内容注重理论论证,教育方法注意说理灌输。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培养教育对象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更加积极主动的能动主体。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在体例上更加注重理论、逻辑和实践相结合,激发教育对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方法上更加注重情景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但是由于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教育目标反映的相对滞后性,迄今为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型仍未真正完成,导致实践中教育效果的削减和弱化。 由此,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教育目标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明显的统领作用。使教育系统中的各要素在平面关系基础上有了立体关系,成为一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动态整体。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自身特质和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上看,都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独立的要素之一。 目标教育论文:浅谈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浅析 论文关键词: 普通高等学校 国防教育 课程定位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论文摘 要: 关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国防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设置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的想法,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国防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体系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国家开设国防教育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导下,很多普通高等学校都纷纷开设了相应课程。毫无疑问,此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国防教育课程在各个学校实施的过程当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对此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以此能够对今后国防教育课程在各个普通高等学校的良性开展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国防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整个教学体系当中更加完善。 一、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课程定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在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对课程进行定位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对此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归纳而言,有两类观点比较典型:一类观点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并不是军事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另一类观点认为国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在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国防教育也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并认为国防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提出大学生应掌握军事知识和相关军事技能。 对于以上两类典型观点必须加以深入分析与思考,以助于我们明确国防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定位及其教学目标。以下我们从几个侧面对于两类观点进行相应的分析。 提出第一类观点的群体对于国防的理解是片面而单薄的。在我国古代伟大兵书《孙子兵法》开篇言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短短的几句话,便形象生动且极具理论高度地指出了国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另外,通过翻阅古今中外大量的事例都可以看出全民具有国防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远的暂且不说,欧洲小国瑞士两百多年的和平和全民表现出的尚武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意志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自宣布中立以来,瑞士人的最后一次战争是1798年抵御拿破仑侵略,此后的200多年间,他们没卷入过任何战争,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其国防教育体制极其完善,民众国防意识极强。正是这种强烈的国防意识造就了瑞士的长期和平。历史上无数事例表明,国防不单单是军人和政府的事情,它与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密不可分,每个个体的国防意志汇成整个国家的意志,因此轻视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观点有其无法避免的片面性。 第二类观点认为国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何时也不能放松,且要学生深入掌握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这也是有失偏颇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错误地估计了国际形势,我国长期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当时的口号“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或许可以更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在当时,全国各个部门都投入到了战备状态中,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当今非战时状态下实施国防教育,要每个公民接受全面的军事专业技能训练。这样的做法毫无必要,甚至很有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目前,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片面夸大的畸形国防教育并不能对一个国家的防务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定位上,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由此,我们不能夸大国防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鉴于前面对于两种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国防教育课程在普通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必须适应它本身的职能和作用,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过于夸大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固然不好,对之忽视也会导致诸多弊端。以此可以得出结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目标重点并不是为了培养指挥官和战士,并不需要全面的专业军事技能训练,它的定位应该是重点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素质。这一点,应该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 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分析 在探讨了国防教育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下进一步分析关于国防教育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问题。因为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则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起到一种指导性的作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种因果关系。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其中最重要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关于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基本包括如下几个大的类别:现代国防、军事理论、军事思想、军事高科技、国际军事形势等。对于这几个方面内容的安排实施,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主要是集中在不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的安排上面。有些观点认为军事思想方面的内容应该设置多一些,有些观点则认为军事高科技方面的内容要多一些,存在着种种的分歧。合理分析各种观点,确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内容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前面第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的目标与定位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来分析国防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思路就会变得清晰。在课堂教学所包括的几个大类当中,现代国防的内容可以认为是强化国防意识的直接内容,国际军事形势由于与现代国防密切相关,可以认为是准直接内容,而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军事高科技由于偏重于军事且相对专业化而可以被认为是强化国防意识的间接内容。合理地统筹安排和分配这几个内容就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 在对前面提出的几个教学大类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国防可以作为国防教育的“主干”,国际军事形势可以作为“分支”,而其他几个内容可以比作分支的“树叶”,三部分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爱国主义观念。这样一来,在国防教育中,现代国防和国际军事形势在每一个学校的国防教育课程中都应该是不可缺少的。而作为“树叶”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军事高科技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对于理工科院校,由于所学专业与现代军事科技密切相关,因此不妨多设置有关军事高科技方面的内容。同理,对于文科为主的院校,可以相应地减少军事科技的内容,而加大军事思想、军事理论方面内容的分量。如此一来,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很好的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提升爱国主义情操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于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应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而应当是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的生动活泼的设置和安排。由此才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我们祖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这一观点。他提出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理论指南,在教育实践中“教人各因其材”,教授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同样学习诗书礼乐、文行忠信,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史实表明,正是孔子因材施教才造就了门下诸多栋梁之材。同理,国防教育也是如此,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地区及不同背景的学生应给予各有差异的教学内容,应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原则下实现一种灵动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本文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想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望各界有识之士一起努力,为完善和提高我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目标教育论文:浅析新经济时代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论文摘要:2l世纪是新经济的时代,新经济的兴起。将对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对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成人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和探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原则、成人教 育目标创新的作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规格,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同新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是成人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对成人教育其他创新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1世纪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结合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现行目标进行反思调整,并加以革新,使之更能反映新经济的要求和成人学生发展的要求。 1.时代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必须根据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五大趋势: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新经济逐渐形成和成熟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以及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各国高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全球激烈化趋势。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经济和技术正面临实施“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两个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开放程度由地区的封闭性经济向全球的开放性经济转变”。以上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新经济社会成人教育首要目标——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2.针对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还必须反映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发展的要求。研究表明,个人之间在身心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上有差异,例如,能力、创造力的表现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专长不同,气质、个性的特点不同,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使个人在反映社会要求和实现自身发展上表现出多样性。因而,个人在成人教育目标上也反映出多样性。所以,成人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重视结合成人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如果忽视和轻视了这一点,成人教育目标就容易脱离学员实际.最终落空。 结合学员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承认和尊重个别差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上打破整齐划一、模式一律的格局.鼓励多样性,支持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一条,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鼓励和支持学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成人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 总之,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研究和结合好学员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一项重要原则。 3.创新性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一直沿用普通教育“传承式”、“封闭型”、“应试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学员知识过剩、创新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差。动手能力弱,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对此,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建立起符合成人特点和岗位需要、灵活多样、开放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目标上,要从成人特点出发,由知识型教育逐步向技能型、综合型、创新型教育转变。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十分重视“三基”,即基本理论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但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三基”十分薄弱的美国,其国民的创造能力却异常旺盛:1901~2001年诺贝尔设奖100年中,美国人将43%的奖项收入自己囊中,而我们向来以基础扎实而自豪、而闻名,但迄今却与该奖项无缘。虽然这个奖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由此可以引发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尤其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它应该更追求什么?还仅仅是“三基”吗?非也,我们应该把对学员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 二、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将对成人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创新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示了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在整个成人教育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地说,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主要有如下作用: 1.导向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例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体制、结构创新的导向作用在于:它引导体制创新向更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使体制更具有活力、竞争力;它引导着成人教育体系结构的创新,向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再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作用在于:使这些创新向着树立现代终身教育观念,推行和采用实用型教学法、释疑型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目标型教学法、活动型教学法的方向发展。其他方面,如课程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等,也都会受目标创新的引导,向着轻负、优质、创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抓好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犹如抓住了“牛缰绳”,使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有了明确的导向。 2.动力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是成人教育行为要达到的标准,是成人教育活动的希望与理想所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为成人教育确定了更为合乎时代要求和学员发展需要的目标,反映了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因而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即它吸引和激励着其他方面的创新围绕目标创新广泛深入地展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动力作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使确定的新的更有吸引力的目标更合乎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易于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是动力的源泉。二是目标创新活动本身的示范,目标创新的成功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因而产生一种吸引、促动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动力。 3.约束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因为成人教育目标对成人教育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它要求成人教育行为要以目标为方向、为标准,要围绕目标展开,而不能偏离目标。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所确定的具体目标和所反映的思想,为其他方面的创新实施提出了要求,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例如,目标创新确定了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重点就要求教学创新做到爱护和培养学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扶持学员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员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如果不是这样,仍然坚持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目标创新所确定的重点任务就难以实现。再如,成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也要受到目标创新的约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方法科学并具有艺术性,尤其是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推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是这样,就难以培养创新人才。总之,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能够确保其他方面的创新与目标创新保持一致,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规格 1.适应新经济的道德要求,培养新型的社会公民 以高新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的新经济对生产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公民,都提出了新的包括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道德问题都将是工业经济时代或当今社会所未曾有过的。新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就为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或道德规范,只有在物质文明与相应的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同时,未来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针对新经济时代由于高新科技及其产生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人教育就应当及早研究相应的对策。在培养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应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使成人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新科技发展和新经济时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和抵御各种不良道德行为的侵蚀,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公民。 2.适应新经济社会创新性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 对成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的培养是我国传统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弱项,而这一点正是新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尽管在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中有所提及,但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把这一条放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而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实际上是指成人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其中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新颖而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成人教育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使之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新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所谓创业才能,创业是人生必经之路,从人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每个人都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里从事着创业活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一生,同时恰恰是每个人的创业活动,创造性、决定性和历史性地成就了人类的所有文明,并演绎着人类的历史。走创业之路、成创业之才,正是新经济时代成人学生的精神风貌。 3.适应新经济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培养成人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新经济的开放性及全球化的特点也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新经济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将与整个世界的潮流息息相关。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他国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脱离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存在。不了解别国情况,不掌握世界动向,就难以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经济的这一特点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外向型的,也就是具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与国际同行打交道的能力,这些是我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所忽视的,也正是今后必须改革和创新的。 4.适应新经济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成人教育目标强调成人学生对已有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能力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更新率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新经济的萌发,使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学和掌握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使成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内容。 5.适应新经济对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 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的专门化对人才知识专门化的要求不同,新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的综合化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必须是综合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专才与通才的区别。工业经济特别是中期以前的工业经济需要的是专才,工业经济后期开始提出通才的要求,而新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是通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基础。新经济对通才的需要还决定了知识更新率的加快和社会职业变换的频繁。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人教育目标中关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必须转变,要由原来过于重视专门化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强调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以此增强成人学生对瞬息万变社会的适应能力。总之,适应新经济要求,在成人教育目标中的人才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要把成人学生培养成为基础较宽、适应能力较强的通才;从整体培养目标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等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这是现代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人才的需要,更是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目标教育论文:关于目标管理模式下研究生党员教育体系的构建 论文摘要:新时期研究生党员的特殊性进一步显现,其教育管理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目标管理模式以彰显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其包括创新意识、卓越品质和研究技能三个要素。研究生党员的目标管理遵循制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和考评成果这些环节,目标管理的实施将成为研究生党员教育体系中的“朝阳产业”。 论文关键词:目标管理;研究生;党员教育;先进性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需要增强实效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借鉴目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加以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研究生党员的身上,通过制定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目标、确立实施策略等方式,动态地管理研究生党员。研究生党员的目标管理模式从行为科学理论衍生出来,结合党的建设的传统经验,有效地提升了管理绩效。在研究生党员中采用目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既吸收了传统学生党员教育的经验,又可以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党员教育模式。 一、高校研究生党员群体的特殊性 根据2009年党内统计数据,全国党员队伍稳步增长,总数比上年增长了2.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增长了1.7个百分点,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占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38.5%,党员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1%,比例有所提高。 研究生党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上较为开明活跃,由于研究生党员年龄跨度大,生源来源多种多样,科研方向大相径庭的特点决定了它内在的特殊性。第一,研究生党员的比例较高,占到研究生总数的40%~50%,不少学生在本科学习中逐渐加入党组织,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拥有较强的自我教育管理能力,为我们在研究生党员中开展目标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物质的诱惑和追求导致研究生党员的集体意识削弱,自我倾向日益明显。第三,研究生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差距大,没有起到党员模范作用,“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生动地描述了部分党员淡化权利和义务的现象。随着对自身要求的降低,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更奢谈公益服务和主人翁意识。 当前研究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难点有:重视专业素养,轻视思想道德修养,个别研究生党员平时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放松了理想信念的磨砺,对我党的基本、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个别党员存在极端的自私自利,在现代化与西化中了放弃了优秀的传统道德;第三,学习时间分散,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与本科生存在极大差别,目前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课堂教学只占学习时间的少部分,学位取得主要依靠科研课题的研究,专业化趋向极其明显,因而组织研究生党员进行集体的学习教育活动存在较大不便。 二、目标管理模式彰显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 研究生党员的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保持先进性这个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党的建设的生命线”。在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持他们的先进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现实的课题。 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先进性是研究生党员素质的重要体现,先进性的涵义和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情景性。在强调民族创新和国家创新的浪潮中,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应包括意识创新、卓越品质和研究技能与方法的推陈出新。 (1)意识创新为研究生党员提供了蓬勃的思想动力,也为其科研活动提供了指南。意识的创新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领先意识,立足于研究课题的本质,以领先为目标,不简单、盲目地重复他人的研究;二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意味着在研究中敢于打破常规,怀疑一切,尤其敢于挑战权威,打破固有僵化的思维定势。 (2)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等卓越的品质是研究生党员发挥先进性的基础。首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从事科研活动并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现代学科的发展呈现不断的分化和综合,战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各个学科在边缘和中心之间相互转化,这些需要研究生党员拓展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谦虚谨慎的科学研究态度,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遵循学术规范,形成优秀的科学素养。再次,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是卓越品质的重要方面。纵观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技进步,从来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得到的。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冒进、贪大好多的奢求从来都不会获得成功。 (3)研究技能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是研究生党员先进性的又一重要方面。研究生党员要想在科研实践中体现出与时俱进,就必须在研究技能和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技能的不断改进包括将思维和操作技能在现实和超常规两个层面相结合,操作技能的超常规创新是及时获取最新信息的方法论要求。研究技能能否突破,是将意识创新和卓越品质由潜能和理想转化成现实的关键点和主要媒介。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引导,目标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励研究生党员的创新意识,塑造创新品质,提升和强化创新技能,进而彰显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 三、研究生党员教育在目标管理中的范式分析 1954年,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2]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彼得·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由此,研究生党员的目标管理须遵循目标的制定、确立实施策略和考评成果这一环节。 首先制定科学的目标:(1)我们必须要明确研究生党员实施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制定考核指标时依据高校在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的党建目标,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学校的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规章和文件为理论依据,把握好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研究生党员实施目标管理时选择科学目标导向性的依据。(2)科学制定目标管理的考核依据和标准。如何保证研究生党员在目标管理中的自主性是我们制定考核指标过程重点思考的问题,它的关键点是结合党员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把其考核依据划分为“标准指标”和“扩展指标”。“标准指标”针对了研究生党员教育的一般性特点,面向所有的研究生党员;“扩展指标”针对了研究生党员在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特殊性。(3)研究生党员的目标管理不仅在形式上,在实践中也要发挥党员干部的主体性。一方面要做好目标管理的宣传,让研究生党员细致了解“标准指标”,同时也要让研究生党员参与制定“扩展指标”。这种在自下而上方式会使广大研究生党员产生对目标管理方式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明确考核目标的要素后将促使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自我激励,增强自我管理使命感。 确立实施策略:研究生党员的目标管理要注重全面性和普遍性,应该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目标管理的实施阶段需要研究生党员不断转换角色,既要做好管理者,也好做好被管理者,通过自下而上和从上到下的坚决执行来实现。(1)明确每个党员的责任范围,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确定在目标管理中研究生党员达成目标的数量、时间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每一名研究生党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加强研究生党员的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党员之间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创新研究生党建模式,从强调结果到重视过程,在这一过程管理中确定一些“关键点”作为控制点。(3)采取灵活的措施,以多渠道的管理来保证目标管理指标的实现。坚持做到“纵向管理到底,横向管理到边”;做到形式和方法灵活,同时坚持标准,“动态管理到人,静态管理到位”。 合理考评成果:这才能对研究生党员在新一轮目标管理中的定位起到明晰、同时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考评成果时要做到:(1)坚持内外结合。不仅要求研究生党员自评,同时也要有民主评议会,还要采取群众调查及导师意见结合的方法,增大客观因素的可控性,减少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根据研究生党建的鲜明特点,应将部分务虚的指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量化指标。但由于党建工作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量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目标管理成果的可用性和可控性。(2)全面考评,着重强调“扩展指标”的特色。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党员在知识结构、研究意识等方面不尽相同。所以“扩展指标”的评价要依据研究生党员不同的专业方向的特点而有所不同,体现出研究生党员教育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突出研究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3)考评须确定一定的激励标准。考评过程要有客观的量化标准,考核达成目标的程度,同时要评价研究生党员的主观努力程度,根据设定的激励标准给予激励,不仅给予精神上的奖励,同时也应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将考评结果存档,以备在每年的评优评先工作中确定优秀的研究生,也可以作为助学金评选的标准之一。(4)考评工作结束以后,需要及时反馈成果到每一名研究生党员,同时每一期确定的教育目标、实施策略和考评形式要保持必要的连续性,确保目标管理的连续开展。 四、目标管理是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朝阳产业” 在研究生党员教育中运用目标管理对党员教育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有助于塑造党员良好的形象,提升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效率。研究生党员必将在社会生产实践的各方面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同时目标管理也增强了研究生党支部的向心力,充分发挥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优势,尤其体现了基层党组织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它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目标管理研究生党员获得优秀评价的比例大幅度增长,同时更加主动地发挥了高级人才社会服务的功效。目标管理模式对研究生党员教育的制度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它完善了党员小组的学习制度,规范了发展党员的工作,强化了组织纪律观念。支部组织生活成为研究生党员交流研究课题的重要渠道,同时丰富了高校学生党建中组织活动的内涵。在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阵地作用;在实践方面,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专业知识,鼓励研究生党员走入社会,增强了研究生党员的大局观,增强了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彰显了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不仅提高了研究生党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增强了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广大研究生是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群体的主体力量,研究生党员则是研究生群体中先进性的集中代表。现阶段,通过目标管理模式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才能永葆先进性,为创造和谐大学校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目标管理在研究生党员教育体系中必将成为“朝阳产业”,进一步焕发活力。 目标教育论文:试析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论文摘要: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将较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习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科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实现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还是体艺学科,都蕴含了大量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完善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有靶子,枪射击才有方向。同样,教师要明确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才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师既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明确每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达到以下八个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作为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选学习材料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适当开展竞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为:第一,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材,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能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及时得到强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就会日益浓厚。第三,了解学生的已有兴趣。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它多半是已有兴趣的衍生物,因此,摸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基础。第四,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某一学科(或材料)的社会意义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 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信心是人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自信心强,则人际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都能有长足的发展;相反,自信不足会造成自卑甚至自闭,对成人后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与学生的关系;注意言传身教;重视与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四、实施潜能开发 学生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有些学生暂时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而是因为潜能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潜能开发,主要是指开发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在实施潜能开发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气质属于偏多血质,善于表现自己,较早脱颖而出,才能易被人早发现;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气质属于偏粘液质或抑郁质,不善于表现自己,常被人忽视。教育专家认为,在“有潜力的中下游学生”身上,上升的潜力和致命的弱点同时存在。教师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可能上升到中游乃至上游,若没及时扭转,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变成真正的学习能力呢?教师既要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成功欲望,还要让他们掌握成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敢于挑战任何困难。要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从课堂45分钟开始抓起。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一分钟是一分钟,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效用。针对一些中下游学生平时不努力,到考试之前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要培养他们学习的计划性,使其改掉懒散的毛病。当学生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帮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课堂教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五环修学法”。“五环”是指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和小结,“修学”是指学生上课跟着老师学习课程。预习是准备,上课是关健,复习是巩固加深,作业是练习运用,小结是系统提高,不重视哪个环节都不行。五个环节的习惯养成了,学习成绩就提高了。 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悦纳他人,能适应环境。课堂是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师生面前展示自我。如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者走到讲台前回答,把全体学生的目光都调动到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其次,教师要利用课堂优势,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特点,促进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达到促进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七、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持久;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不失时机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八、探讨生命教育 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素质教育必然要成为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宗旨的教育。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教育重点;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以“珍惜生命”为教育重点;在初中阶段,以“尊重生命”为教育重点;在高中(中职)阶段,以“热爱生命”为教育重点。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值得注意的是,在确立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同时,教师要明确学科教学目标是“主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学科目标而进行,不能把本学科的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而应将两者有机结合,有效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目标教育论文:试析“从心所欲不逾矩”—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论文关键词:虚拟 社会道德规范 他律 自律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严重冲击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使高校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关系出发,论述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一“从心所欲不透矩”。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科学、从教育到社会的一切领域都被信息技术所覆盖。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还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用的公共信息源,也是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与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广漠无边的虚拟的社会。 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社会物质生活方式与日常交往方式的变更,……更为根本的是人们的价值坐标系存在意义标尺的转变”。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一方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可以在互联网上向未曾谋面的人传递、散发自己想推广的信息,宣泄自己的情绪。选择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操作者手中,而这些获得和拥有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不过是敲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而已。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里,操作者堪称“从心所欲”。 相对于现实社会,这个开放自由的虚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社会的载体具有开放性、无序性特点。它改变了现实社会的时空结构,人们可以自由地进人各种网络社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交往对象,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当然,这种开放也同时带来了“放弃稳定”、“失去真实”、“信息不对称传播”、“追新求异”的风险。其次,网络社会是虚拟的,其主体具有匿名性。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形式与现实社会有极大的不同。网络时代的界面机器,使信息传播与交流按“人一机器一人”的模式进行,而不同于现实社会中“人一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信息传播交流网上不过是一个符号,彼此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被隐匿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言行可能处于“无道德”状态。这种“匿名性”容易导致行为主体的责任心退化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弱化。第三,网络文化具有自主性,其内容具有共享性。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共享的,其信息可以自由传播,而且传播面广,速度快。建立在行为主体自愿、自主和自由游戏规则之上的网络世界,在使个人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情感焦虑、黄毒泛滥、病毒猖撅、窥探隐私、恶意攻击、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等。互联网的发展,给现实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人们道德意识的淡化、现实道德规范约束力的下降、道德行为的失范,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网络技术的完善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信息社会的开放性、无序性、匿名性和自主性凸显了对公民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治理要求。 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自愿连接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决定和接受何种信息,这种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任何传统通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道德规范的确立与发展,也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游戏秩序而自发订立、自觉遵守的。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已出现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应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宜传与推广,从而促使人们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种被网民普遍认可的、具有广泛约束力的网络道德尚未形成,而传统的道德又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在这种道德无序状态下,人们甚至不能明确判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由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判断的标准,很多人做出了一些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行为,甚至进行盗窃、人侵等犯罪行为,而这些行为也不过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而已。高校是网络普及程度最高的地方,享有“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及覆盖面远远超过了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其它传统媒介。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中,网络高居榜首。网络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量进人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不能听任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道德无序状态下进人网络世界,也不能消极等待网络道德自发地形成后才开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以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并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宣传,将其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行为习惯,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的信息行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规范,社会的变革遵循着从失落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衡到平衡的发展轨迹。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世界中也同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自1994年2月1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系统保护条例》以来,在1996年、1997年、1999年、2000年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络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款。这些法规条例对依法治网、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立法不等于网络环境净化的全部,法治与德治并重,才能有效地治理网络环境。在网络空间这样的虚拟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它是规范网络、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外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组织已经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等。美国计算机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它希望其成员支持下列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1)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2)避免伤害他人;(3)要诚实可靠;(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6)尊重知识产权;(7)尊重他人的隐私;(8)保守秘密。这对于我们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并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网络本身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具有一致性。就大学生对网络的接受而言,虽然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现实生活,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甄别仍取决于平时所接受的教育和积累的经验。就网络道德的特性而言,虽然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要求,它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中的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的运行机制反映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且对规范人们的行为和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是行之有效的。有的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空间中,认为找到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不必履行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实际上,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人们的网络行为和其它社会行为应该是统一的。美国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所制定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网络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道德规范源于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网络道德的建立和发展,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道德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仅与其现实社会道德教育是一致的,而且,现实社会道德教育还应该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但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失范等问题缺乏思考。事实上,在网络技术推广运用过程中,诸如网络的本质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正确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这不仅是大学生应当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德育应当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宜传推广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健全道德法制观念,帮助其加强个性锻炼、完善人格修养,进而从主观上净化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提高其在网络社会中的政治觉悟,树立在网络社会中的是非观,增强他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在加强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前提下,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用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发展和弘扬既有的道德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践行能力。 网络道德作为网络世界的道德规范,一方面能够对人们的信息行为提供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人们的信息行为加以制约和约束。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这种制约和约束,主要依靠主体的“自律”,即自己约束和控制自己。当然,网络道德的“他律”作用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由于虚拟世界的特殊性,这种作用较难得以发挥。由于网络道德环境缺乏他人的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这就要求人们有较高的自律性。如果说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性、他律性道德,那么网络道德则是一种自主自律的新型道德。 网络道德的建立对规范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网民的网络行为会起到积极作用。但网络道德操作性比较差,因而教育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成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出发点和归宿点。网络道德最终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没有道德的自律,一切网络道德规范都不能成为实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尚,而只能成为无意义的虚设之物。所有的网络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成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主体自愿地认同道德规范并加以践行,从而将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唯其如此,才能约束网络行为的“为所欲为”,使之成为“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行为。就网络道德的内化而言,慎独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慎独是指人们在没有社会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持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正确的伦理准则行事,其基石是人的良知。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是自律的前提和保障,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这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所在。 目标教育论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困境及目标体系构建 摘要:高职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有性格不佳、品行不良、情绪波动和学习困难四种类型。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可以分为智能目标、思想品德目标、个性目标和职业指导目标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困境;目标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广泛关注的焦点。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一些家长和学生甚至认为职业教育属于“三流学校、三流教师、三流学生”),在普通高校迅速扩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高职学生较之普通高校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在心理上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因而其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既根源于学生身心素质本身,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影响,既有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点,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四种类型: 性格不佳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对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乃至事业的成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爱因斯坦曾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高职学生往往因为求学道路或人生道路上遭遇过多的坎坷而性格不佳,怯懦、自卑、狭隘、嫉妒、敌对、暴躁、猜疑等现象严重。陈国梁、唐慧敏通过调查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目标模糊,学习缺乏动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严重;依赖性过强”。教育部前两年在全国8个省市、七十多所高校近两万名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高职学生的性格不佳主要表现为自卑自弃、性格脆弱、狭隘独尊、自我封闭、是非迷惑、诚信反叛。可见,高职学生性格不佳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品行不良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其中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核心成分。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最终要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品德的形成具有多端性和复杂性,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始终,成为道德行为习惯。品德的形成是这四个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发展的过程,当这个过程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时,品德的形成便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品行问题。高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品行问题原本就不理想,经历高考失利之后,挫折感严重、自信心不足、理想信念扭曲、学习和生活目标不明,品行问题更显突出。根据笔者对广西4所高职院校1200名学生的研究,高职学生有过品行问题的占71.8%,共862人,其中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考试作弊(55.6%)、破坏公物(43.8%)、暴力行为(33.5%)、藏有色情刊物或图片光盘(31.8)、逃学(28%)、酗酒闹事(23.5%)、偷窃(21.8%)、骚扰异性(19.5%)、恐吓他人(16.9%)、赌博(14.3%)。 情绪波动,情感不稳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terman)在1921年曾对25个小学中选出的1508个智商较高的男女同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在他们成年以后,以事业成败为标准,将他们分为“非常成功”、“比较成功”和“失败”三类。他对150名最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仅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热情、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年龄在16~21岁之间,正是青春期即将结束,迈向青年期的关键时期,心理上的“断乳”、学习竞争与就业压力给高职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经历情绪和情感上的激动与混乱之后,一部分人表现出消沉、冷漠、焦虑、暴怒、抑郁、挫折感等不良情绪反应,对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的影响。根据赵新龙、李健美的研究,高职学生有相当严重的焦虑、抑郁、挫折感、孤独等情感问题。 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知识、技能,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优良品德为目的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但受其自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学校环境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许多因素有关,因而学生的学习困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据对北京市中学生的调查,因学习问题(主要是不爱学和不会学)而处于烦恼中的学生,在初中生里达到58.6%,在高中生里达到72.4%。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基础较差、认知障碍以及不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困难问题更为突出。本人在去年所作的初步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占78.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厌学(53.4%)、认知障碍(35.7%)、环境干扰(25.6%)。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明确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其实这只是一种应然状态,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然状态却不得不令人担忧。王利华、肖凭、郅利聪所做的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显示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虽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常抓不懈,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三个难以超越的困境: 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高职院校虽然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时常选送一些青年教师去参加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但由于这些教师太多是职业技能或公共课的专任教师而并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他们也许能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讲课,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关于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具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完美的性格特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以学科为主的课程设置很难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合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综合性的,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影响,还与学校和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就学校教育而言,所有的教师和所有的课程都必须担负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所有的学科课程都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事,与己无关。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许多高职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想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但由于不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因而无从下手,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基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以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师资、课程设置和目标、任务不明三大困境,构建科学合理而又切实有效的目标体系便成为解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切入点。首先,构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必须探讨心理素质的内涵实质。笔者认为,心理素质主要由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组成,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及教育的“合金”,是个体身心全面发展中相对于身体素质的另外的部分,即心理素质。其次,构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必须与我国现行的学科教育体系以及人们的习惯认识结合起来,否则再好的目标体系也会与实践脱节,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每个学科都有份,而每个学科都不管的局面。再次,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成一个科学的目标树,从而使目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这样的思路,结合本人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我认为可以把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分为智能目标、思想品德目标、个性目标和职业指导目标四项,其体系如下图所示: 智能目标主要由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完成。智能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或者说是智力与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活动效率和质量的主要心理因素。智能目标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基本智力与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岗位群奠定基础。由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就业为导向”,而学困生又比较多,因而目前特别要注重认知技能、元认知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 思想品德目标主要由“两课”完成。思想品德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培养对一切事物正确的思想观点、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由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突出,而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两课”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使命。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虽然注重社会规范方面的要求,但与职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较少,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 个性目标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课完成。广义的个性也叫人格,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性格、气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许多内容。个性目标结合学科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实践旨在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性格、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完美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职业院校虽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因起步晚、经验不足和专业师资缺乏,学生的性格问题、情感问题以及性心理卫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应当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职业指导目标主要由职业指导课完成。职业指导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职业选择分析、职业心理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也是提供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情感和态度,形成一定的获取就业信息、进行职业选择分析和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和再就业等职业适应的能力。 目标教育论文:浅析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素养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自身努力取得的。本文分析了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指出了现行中学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重点阐述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对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启发。 社会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中学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信息素养培养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二)信息素养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信息素养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当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息素养正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查找、利用信息。 (四)信息素养培养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鉴别、评估、分析、使用和创新信息,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人们具有信息素养。 二、现行中学信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之间积极交流、合作,在互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在新课改中有点不适应,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够。 (二)信息素质差异大。各地区中学由于受经济、区域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就计算机而言,有的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还不懂,有的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有的经常接触计算机,甚至是高手。 (三)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暂没有列入高考科目,社会、学校、学生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度、广度就有限了,信息素养培养就落后。 (四)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区别不清。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但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素养。 (五)片面地理解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信息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qq聊天或打游戏的高手未必就是信息素养的拥有者。 三、信息技术课堂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教师要融入新课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现在许多老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们必须得尽快融入新课改,转变观念,给信息技术以应有重视。 (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交流、实践。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环境。要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 (三)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工具。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要通过对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四)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教师要利用网络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要综合地创设信息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环境,使同学在各种信息环境中,做到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六)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认知的工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生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最佳工具,而上网查询也必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如: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单元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等,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 (七)要及时评价,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评价与教学过程一样重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作品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评价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四、中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组织各项信息技术竞赛活动,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在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时,应尽可能地创设现实生活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研究的工具、决策的工具、创新的工具。 (三)要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网吧监督与管理以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来形成合力。 信息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目标教育论文:探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目标教学 摘要:目标教学在教学观念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原则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准则,在教学措施上有效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上开拓创立了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由此可见,目标教学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内涵;实施准则;基本要求;成功经验;推进发展 目标教学模式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既注重了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注重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能力素质的提高。 一、目标教学在教学观念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 目标教学是1986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来我国讲学后兴起的。此时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发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目标教学的主旨就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这一总的目标,其主要着眼点就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素质教育有三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的发展”。而构建目标教学理论基础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 育这些基本的思想内涵。 1.教育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使所有的儿童少年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就是提供能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并帮助他们寻找个性完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观。一是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潜能的,有个别差异的人。二是强调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人,教学的任务是使他们尽可能接近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三是强调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早期发展和后来学习过程中的缺陷积累造成的,只要教育者给予更多的关爱,采取及时的反馈矫正等手段消除缺陷积累,后进生也可能成为优等生。 3.教学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的和谐发展,健全和完美学生的个性。教师的责任是努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目标教学的教学观十分明确的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要求教师须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姿态,通过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规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4.评价观。目标教学强调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等,不是为了选拔和淘汰,而是对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目标教学强调教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他的功能不能只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改善教学。目标教学强调教学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应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 二、目标教学在教学原则上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准则 目标教学的充分发展原则在强调贯彻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教师:一是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树立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二是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处理好教学进度和重点、难点,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目标教学的目标导向原则要求学生课前明确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前明确任务,主动求学。反馈矫正原则中要求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意识,就是使学生在不断的反馈矫正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主动努力并积极寻求帮助,及时获得矫正补救。 目标教学的合作原则特别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同效应,把合作达标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这样便可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加 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和关心社会的人生态度。 三、目标教学在教学措施上有效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目标确定。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目标教学正是通过确定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相应的素质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整的教学目标既约束着教师的教,也约束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按教学目标定位,依据目标备课,紧扣目标教学,围绕目标训练,对照目标检测矫正。学生的学以教学目标定位。这样便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谐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既定的素质培养。 2.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就是要在承认存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异步达标的措施,教师在统一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差异,确立不同的教学基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类指导,较好的落实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要求。 3.同频共振。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发生同频共振,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到教学目标的实施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它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使之成功、活泼的学习,全面和谐的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浅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已位列全国人才市场需求前三名。随着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从营销毕业生的就业情形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这个热门专业。总结其原因,除了学校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分析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成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 1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是照搬那些成功院校的培养模式,缺乏自己院校的专业特色,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具体落实。 1.1 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都实行教学计划制度,每学期的课本都是提前预定好的,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的课程版本,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相关内容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很多新颖的内容,学生无法在课本上看到,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予以补充和完善,无法呈现系统、全面的介绍。 1.2 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选拨有了更高的标准,高学历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企业比以往更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院校中依然是偏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培训,其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 1.3 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当前我国高校与外界企业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不太了解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具体运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营销实战经验,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也不能与企业营销实践进行有效对接;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由于教学、科研等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有些教师虽具有实践经验,但也只是在企业兼职过,所学得的内容都不够全面、专业。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从事实践教学的大部分都是职称不高或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 1.4 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合理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种定位,对全面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高于本科院校,更强调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很多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照搬或压缩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缺乏一些信息化的课程,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的更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在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衡量更看重其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课程内容上比较欠缺,甚至是空白,严重忽略了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团队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5 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调 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仍延续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另外还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但是有更多的先进教学工具没有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或是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常用的形式,没有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无法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1.6 实习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实习单位落实比较困难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校内有配套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但是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投入经费明显不足,现有的实训基地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评估或检查,也有一些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一个大教室放置几十台电脑,而且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根本无法起到真正让学生利用的作用。 实习基地是弥补课堂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不足的重要实践教学载体,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企业不景气,考虑到成本因素,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实习单位落实困难,或者说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一种任务,不让学生接触重要部门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事务,以防泄露商业秘密。因此一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成了特定业务环节的临时打工者,不能够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导致实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建立科学系统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应包含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技巧能力。所以课程应结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加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 2.2 学校政策上予以支持 学校政策的支持应加大对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可通过建立多个校内营销模拟实验室,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营销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给学生充足的实训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2.3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水平。可以选派一些理论扎实、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骨干到企事业单位任职,具体从事经济管理活动。或者从企事业单位聘任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的理论积淀的优秀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所以要改进人 才质量评价体系,既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又要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 2.4 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对市场营销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的支持,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决策实施效果,这是一种双赢。对于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节省了费用;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 2.5 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原则,构建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实践型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图式教学、微机训练、讨论训练、课后作业、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演示、情景模拟等手段,营造出真实的工作场景进行实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真实的环境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自主地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将来的职业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和理解。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浅析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改革和思考 鉴于市场营销这一专业人才的缺乏和需求,因此在中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早已展开,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向市场输入了大量高素质的鲜活血液,使得市场营销专业拥有者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很多中职学校在此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硬件配备、培养理论以及学生实践等各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企业的预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如果不能解决这类问题,严重者将会导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 一、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理论培养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过于“笼统”,简单来说,由于理论中对于市场营销的概念过宽,因此导致了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难以明白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长期下来,导致学生空有似是而非的驳杂理论,难以在实践中运用,此外,还造成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中没有闪光点的存在,从而引起了营销市场中人才的缺乏。 2.教学模式的问题 中职学校中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被称为“填鸭式”教育,具体来说,即教师在讲台前讲课,学生们围着老师倾听,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在于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绕老师,这样的后果导致学生们对陈腐无聊的课堂失去兴趣。即便教师运用营销中的一些案例,大多也是老师提出,讲解分析给学生听,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性比较弱,课堂上的笔记大多是教师语录,达不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营销技能的效果。 3.教师本身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师中,从没有踏出校门实际进行市场营销工作的占了很大比重。这样的现象造成的恶果就是教师们只会讲,实际实践经验几乎为零。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不是夸夸其谈之辈,就是纸上谈兵之徒,再加上教学任务本身比较繁重,教师面对营销市场出现的问题尚且棘手,更不必谈学生了。很多学生在步入企业之后发现学校学习的理论与实际出现的问题完全脱离,进一步造成了学生难以胜任营销工作现象的产生。 4.课程安排出现的问题 众所周知,关于课程的学习上,学生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需要一个过度的时期,这样的好处能够系统的完成知识层面的衔接,然而实际状况则不然。实际上,中职学校安排的过渡性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比重并不合理,导致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高。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有许多重复交叉内容的出现,造成了重复,浪费了课程学习时间。 5.营销实践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征,然而大多中职学校教学计划安排大多是在校几年内上课,临近毕业之前安排实地实习,这样的弊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此外,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实训基地,即便少部分学校有,也与市场中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学校本身对实践方面的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按时完成课本教学的任务就万事大吉,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资金的投入未将实训基地划入预算。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实践经验过少,难以促进市场营销业的发展壮大。 二、关于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改革的几点建议 1.理论培养方面 改变上述问题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更新学校的教学观念,辩证性的把握市场营销专业的走向,防止教学内容空洞化现象的产生。而且要明白,大多数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市场营销人员在步入市场初期做的都是基层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学校学习中这些基础技能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特别是专业技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步入企业的初期有立足之本。 2.教学模式方面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把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继而养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只有拥有了自我的创造性,才能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具有竞争力。此外,严格完善学生对老师的测评制度,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逆转老师与学生的重心地位。 3.狠抓师资力量 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不知如何在工作中使用的情况产生,因此对于教师也应该严格要求,因为现下大多数老师专业化程度并不高,而且都没有实际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市场营销的认知多半还停留在书本上。所以,对于师资方面,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教龄或者学历因素,要深刻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将教师们的实践指导能力作为招聘教师的一项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每学期聘请一些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员定期给学生们上课。 4.课程计划方面 在课程安排方面,基础课程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科学的安排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比重,并且将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避免学科之间过多交叉、重复的现象产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效率。 5.学生实践方面 首先,学校要将实践作为教学任务中重要的一环,然后建立自己的实践基地,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学习中穿插实践内容。此外,学校应多与市场企业联系,每学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内进行实习,只有将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达到企业对营销人才的期望值。 三、总结 市场营销专业的建设在近几年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在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日增的今天,如何让更好的培养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也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专业建设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与思考,并为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与建议。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此问题的重视,市场营销专业的科学性建设会越来越完善,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法 研究 [论文摘 要]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是实现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否有效地在课堂中开展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对实现高等教育的素质培养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市场营销学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案例教学是实现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研究如何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中,对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师生优势互动 传统的教学大多采用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知识单向流动,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授课中 “自我说教式”的讲解和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密切沟通、双向交流,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又由于案例本身是有一定情节的典型事例,有很强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改变了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为主动进取创设了条件。 1.2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抄、课后学生练、学期结束考试,没有生活体验和实际操作。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可能记住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内容、策略和方法等,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而案例教学把案例呈现给学生,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增强生活体验。多种案例又蕴涵着各种理论知识点,理解了案例解决方法就可以深入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去帮助学生去寻找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激发思维,努力创设思考的空间,激发想象,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事实上市场营销案例的答案本身就不一定是唯一的,因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答案自然就不会相同。所以应重视让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和分析的具体思路正确与否,而非答案的唯一。这样学生将从中受到多方面的启迪和锻炼,从而学会求知、做事、思维、创新。 1.4 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那些固定的理论知识、原理和规则的获取和掌握。借助于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提升学生将思想准确、及时地对外描述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参与讲座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达到培养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种能力的效果。 1.5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一般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各有分工,而案例分析成果评定是以小组为单位,因而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营销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学生工作后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这样的能力培养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实现。案例教学作为一项群体活动,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 2 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2.1 明确教学目标 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教学目标可分解,既要清楚通过案例解决营销活动中什么层次上的什么问题,又要明确体现出学生解决营销问题时所显现的能力水平;既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态度的改变,又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和状况。 2.2 精选市场营销典型案例 上好市场营销案例教学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案例选择要紧密联系现实企业营销实践,收集真实的、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运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析和理解能力,又可以了解社会营销实践,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精心设计讨论话题 讨论话题的充分准备是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出现课堂秩序的混乱。选取适当案例后,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任务。设计任务时,要由易到难,不求过于复杂;任务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分析时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同时,任务设计要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理论相一致,不可牵强附会,往往一个案例可以用来说明多个理论,教师需对此进行把握。 2.4 案例的讨论 针对所收集的资料与学生事先学习的知识,进行现场案例的论述和分析讨论。通常情况下,案例分析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集中群体的智慧,使得案例分析角度多样 化、观点全面化和方法周全化。这样可节省时间,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和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分组,既要防止“一人操办”,还要防止“搭便车”。一般来说,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5 人左右为宜,可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组成,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分工协调与组织。 2.5 总结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教师应做简要总结,归纳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价,对好的思路与独到见解加以肯定,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进行再次分析和讲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合作讨论的过程。 3 对市场营销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3.1 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3.2 要鼓励创新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答案,这是好事,对于教师要加以鼓励,而不应对学生设定框框,更不能否定学生加以指责和批评。 3.3 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优点,但市场营销是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仅用一种教学方法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还应与其他教学法如讲授教学、模拟教学等相配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将其组合,以实现市场营销教学目标。 3.4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继续培训制度 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目前情况,需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提高其案例教学水平和能力。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水平。 3.5 建立市场营销案例库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需要解决案例建设问题,建立市场营销案例库特别是本土化案例库是当务之急。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在现实中遇到的许多营销问题都与国外的不太相同,本土化的市场营销案例能反映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的选择要难易结合,与高校学生的特点及教学目的相适应。第二,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效性,使营销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以减少理论的滞后性。第三,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激发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营销理论和实践的认识。 3.6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以课堂讨论为主,缺乏真实感。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营销知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去了解、熟悉营销实践。学校要建立固定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场所。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 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论文摘 要】市场营销专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市场营销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与市场营销实务操作技能,能够从事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营销管理、市场营销战略与战术实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据统计,近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连续位居榜首,同时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半年至一年后的离职率同样位居前列。一方面,现在学生实际就业率不高,“毕业即失业”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几乎每个企业都苦于招不到合适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不满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 一、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是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偏差。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质量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至于实践则是毕业以后的事。二是实践中的畏难情绪。相比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难度较大。三是管理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责任不清晰,投入不足,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抑制,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师资相对薄弱 营销作为动态的高速发展的专业,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利用学科原始的、传统理论,往往不能完全解释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全程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实践经验会提出较高要求。相对而言,营销专业在国内是个较新专业,结合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该专业教师主要有两大类,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另一部分是年龄稍大的教师,大多是从教其他学科转教营销专业。从整体来看,相当比例的教师缺乏足够的市场营销实践经验,不能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三)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众多,学校无法安排那么多学生到企业集中实习,大多数集中实习都是组织学生去企业走马观花地参观。而一部分学生的校外实习单位是自己联系的,这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方面,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在实习,只要在实习期满时开具一份实习证明即可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致使校外实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另一方面,学校也无法对校外分散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检查。因此,现在大多数高校的实习基本上都流于形式了。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更新思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职业技能实践课,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走上社会大舞台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上岗工作。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说来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够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教授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 注重考评学生的技术和技能水平及实践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着区别,这也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理论功底、较强实践技能知识和实践技能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青年教师大多从事理论教学,企业营销实践经验较少,因此要鼓励教师在做好课堂知识讲授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点。我认为可以以下途径考虑:一是在市场营销专业骨干教师为企业服务时,带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到企业观摩,二是定期选派教师轮流到所服务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积累营销实战经验,提高教师的实务能力,三是积极聘请企业营销高管或知名的实战营销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学校授课或指导实习。四是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三)建设营销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实验室 一方面,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但令人担忧的还不是短板,而是木板之间的接缝。“接缝”代表经理人的各项能力的衔接和综合运用的情况,衔接不好就会出现失误,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用营销沙盘决策模拟系统代替具体实践,相当于给木桶盛满了水,短板及裂缝很快就会显现,并得到指导 老师的修补。另一方面,建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实验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困难以及实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的不足。营销沙盘决策模拟系统能够引导学生参与一个复杂的市场营销模拟过程,这就好比一个游戏,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获得市场营销知识,加深对营销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新时期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探讨 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和科技日新月异,中职院校的教育应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所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理念也非常适用于新时期的中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学校应该转变以往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打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让学生学以致用,增强自身的就业优势。但是从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性,本文就这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理念落后。虽然中职院校在教学上一直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但是在中职院校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中却往往没有在实践上有较大的投入。一些中职院校认为市场营销课程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当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后,实践也就不会成为一件难事。从实际效果来看,中职院校的这一教学理念是相当落后的,如果说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理论课程来进行教学的话,那么高职、本科院校比中职院校理论教学更有优势,这就无法突出中职实践教学的作用性,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实践教学目标尚不明确。随着市场营销这一专业的热门化,无论中职、高职,还是本科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这一专业。尤其是中职,原本自身的教学师资力量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市场营销的教学条件,只是盲目地跟风开设专业,这就导致了中职营销专业没有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也就不能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市场营销教学没有具体地对实践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没有真正把实践教学纳入到市场营销教学计划中。(3)实践课程教学条件匮乏。中职教学本身的教学条件不充足,无法满足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对实践有较高要求的市场营销课程更是存在着教学条件无比匮乏的状况。实践教学的开展没有配备专用的教室,还停留在运用理论教学的教室来走形式的教学。另外,中职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也并不多见,只有少数的学校建立有实践基地。这种实践教学条件无法促进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 二、新时期下中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建议 (1)转变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现代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才。企业十分关注人才为其带来的优质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需要技能型人才。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应该转变以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学理念,主动制定实践培养的多项计划,并积极向学校争取较多的资源为学生开展实践课程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把所学到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消化巩固,从而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应该与实际营销活动接轨,以营销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与实践营销相结合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业务开展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实践来进行专业基础技能培训、综合技术能力培训、岗位就业能力培训等多方位培训相结合。学校应该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进行着重培训,其包括普通话、语言、形体、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类相关市场营销知识的竞赛、辩论赛、社团活动等,有条件的中职院校可以邀请营销专家为学生讲解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更多有关市场营销新动态。(3)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要想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不可或缺地就是实践学习。实践学习最佳途径就是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培养关系,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工作实践。学生可以进入到相关的企业进行暑期实践或者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情况,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的营销环境,以及在营销过程中的几大重要关键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推销能力、洞察能力、谈判能力,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今后的真正就业打好基础。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企业和学校之间互利双赢的成果。但是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是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多方努力,才能建立起一座完备、成熟的实习基地。 新时期中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应该摆脱传统的理论基础教育为核心的方式,应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市场营销实践的条件,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打造一支适应社会需求的中职市场营销学生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以靖边县为例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一、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 靖边县从2000年开始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登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97家,成员总人数达42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5万户,合作社资产总额9500万元。合作社经营服务情况良好,全县合作社年统一销售农产品总量14万t,年销售生猪7992t,年销售羊肉432.5t,年销售牛奶900t,年销售兔子3万只,年销售总额2亿元,年农资服务量2.77万t,年农资服务额1.4亿元,年服务业总收入46万元,2011年底抽样调查示范社入社成员较当地农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一是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达到发展,全县合作社共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15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注册商标10件,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5000亩。 二是农产品产地市场初步建立,目前5家示范社已建成产地批发市场并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达1600万元。 三是产品整理贮藏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目前3家示范社已建成集产品分级、整理、包装为一体的产后营销服务体系并投入运营,建成冷库20门,产品整理车间3处。 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以出售原产品为主,产品缺乏整理分级包装等,产品增值能力差;二是加工运销能力滞后,全县合作社资金实力薄弱,缺乏加工实体,合作社除了具有产品产地集散能力外,几乎不具备运销能力;三是城市销售窗口、网络营销理念还未形成。 二、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效果分析 1.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业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展无公害等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业科技含量,提高了产品产量与质量,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2007年先后建立了15000亩、10000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并对基地和产品进行了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基地平均亩产2000kg,产品平均市场占有率90%以上(普通马铃薯市场占有率仅为68%),平均每千克售价较普通马铃薯高出0.1元左右;全县合作社注册了“绿源泉”辣椒、 “统万”马铃薯、 “马莲坑”散养鸡、“芦源”羊肉等特色品牌,发展了本地特色品牌,促进了产品销售, 2.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2007年通过对马铃薯产品贮藏、包装,每千克较普通马铃薯售价高出0.15元左右;东坑镇宝丰蔬菜专业合作社2011年发展销售包装2800t,平均每t包装增值40元,发展红萝卜清洗制冷1800t,平均每t增值120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年蔬菜贮藏保鲜量5000t,平均保鲜期3个月,年蔬菜贮藏保鲜效益80万元,年产品包装量8000t,年产品包装效益60万元,年蔬菜脱水10000t,年蔬菜脱水加工效益50万元,产后服务中,调解了淡旺季,增加了经营效益。 3.合作销售产品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和中间商盘剥,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2008年,东坑镇兴农洋芋专业合作社、席麻湾同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全年合作销售马铃薯产品3万t,平均每千克较当地一般马铃薯售价高出0.01元左右,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0万元。红墩界绿源泉蔬菜专业合作社2010年全年统一销售“万丰泉”辣椒等蔬菜4.7万t,使辣椒产品商品率提高,实现了产销两旺,全面推进了辣椒产业建设。 三、合作社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思路与对策 1.实施品牌战略 一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生产优质高效农产品; 二是对基地和产品进行认证;三发展名特优产品;四是注册产品商标,创立特色品牌。 2.农产品产后营销体系建设 一是产品整理、分级,对马铃薯、蔬菜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整理分级,实行分级定价;二是发展包装,对产品按产品分级进行包装,对加工品进行包装;三是发展产品贮藏,充分利用土窑窖、建立冷库、发展罐藏;四是发展产品加工,合作社开展淀粉、粉皮加工,蔬菜脱水、腌制;五是运销服务,发展产品配送系统。 3.综合应用促销方式 一是人员促销,召开产品推荐会,介绍本地特色产品,增进顾客认知,吸引消费者;二是广告促销,利用传单、户外广告、新闻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三是充分利用产品包装图案文字、商标设计等对消费者进行宣传。 4.拓展销售渠道 一是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实现产品直销;二是设立城市销售网点、窗口;三是建立大中城市商销售关系;四是开发本地市场,发展分销商。 5.创新营销观念 一是发展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优势,对产品进行宣传销售;二是实施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与超市学校建立销售关系;三是实施订单农业;四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观念,进行市场调研及需求分析,结合自身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以求获得市场认可。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基于PBL教学法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推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新形势下适合市场需求变化,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改革教学模式,探索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如何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中,并有效整合其他教学方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pbl教学法分析 1.pbl教学法的含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问题导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授之以渔”的教学法。起源于医学教育,后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强调在预设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以小组形式探讨、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pbl的核心思想:学习内容以现实世界问题为主线设计,将5—8个学生形成一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主动和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只是学习的启发者和激励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直至学生找到答案。学生在发现式学习中,依靠探究知识本身获得独立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2.pbl教学法的优势。传统教学法:教师以书本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教与学的互动不强,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即使是案例法,也是教师先讲授内容,在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后进行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 pbl教学法:学生是学习主体,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内容的重要参考,教师是引导者,主要进行课前规划,选择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的活动及对学生活动的响应。学生将学会如何获取知识,进行独立自主式学习,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从中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 3.市场营销专业选择pbl教学法依据。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交叉性学科,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营销理论更新速度加快,营销的现实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综合性知识;同时教学过程中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学生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适应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非常适合选择pbl这种教学模式。 二、基于pbl的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了pbl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并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培训平台向全国推广,借鉴他们的pbl活动流程,结合自身营销教学的实际需要,制定了pbl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1.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分析。我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行的是“3+1”人才培养模式,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等四大平台,建立了动态的课程体系,形成“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年内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三条专业“生命线”。在营销管理、网络营销两个专业方向上科学设置专业选修课,使学生能根据未来就业方向获得相关行业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 pbl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学生已建立起经济管理类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对营销经典理论有一些了解,对营销问题有一定的判别能力,为此,pbl教学法的应用应选择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进行,如市场营销学、现代推销学、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服务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 2.pbl教学法实施的步骤。(1)情境问题的设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的现实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最新视频内容,然后再提出问题,对于不明确的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解释。(2)问题的界定。小组成员进行初步的讨论,统一认识后确定一组需要解决的问题。(3)小组的讨论(头脑风暴法)。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调动各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让团队成员畅所欲言,各种想法进行碰撞,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辨别问题的主次,确定需要运用哪些知识,提出自己的假设。(4)问题的分析。对小组讨论提出的所有问题深入分析,找出各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拟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并进行组内分工。(5)学习目标的确定。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制定学习目标,找出为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以及小组所欠缺的知识,明确下一步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知识内容。(6)独立学习过程。每个学生根据小组制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图书馆、校园网等资源独立进行资料的收集、领会、整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拟定解决问题提纲。(7)学习报告的提交。小组汇总组员学习内容,学生讨论,辨析和整理与初始问题有关的资料,对知识点进行深入讨论,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达成共识,确定报告的结构和分工,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对问题的解答,整合及评价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 3.pbl教学法实施的前期准备。(1)pbl教学法培训。pbl法完全颠覆传统教学方法的思维模式,这需要师生转变观念,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很大;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讲解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指导编写pbl教案;教师再对试点班级学生进行实施细则说明,取得学生的认同和支持。(2)pbl实施分组设计。30人班级分为5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推选1名组长,1名秘书,1名计时员,教师设计出基于情境的问题样本和评价标准,学习小组设计出学习记录本,列出各阶段的学习档案。其中问题设计难度很大,是对教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考验。(3)争取学院的政策支持。pbl法的实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尤其在问题的设计阶段,教师要大量收集现实中的热点营销情境问题,找出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案例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营销问题,可见工作量很大,争取学院的教改立项支持,并在工作量核算上加倍,在年终给予奖励,学院的支持力度是该项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三、pbl教学法实施效果 pbl教学法的全面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支持和配合,在学院现有的传统教学体系中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小范围成功后,总结经验再推广。我们是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部分章节进行试点,针对营销战略、品牌策略和定价策略教师设计了“3q大战之是非”、“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利弊”、“中国房价是涨还是跌”等情境问题,通过视频引出问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后进行了大量准备和自主学习,提交的学习报告内容丰富,质量较高,学生感到收获很大,但是由于小组成员结构和投入时间不同,各组的完成质量有差别,教师在思维转变、问题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方面有待提高。实践证明,pbl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是有效的,可以逐渐完善该教学模式,并在营销课程中推广。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初探 当前高职院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基本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按此要求,高职毕业生应是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但现在的高职生被称为“工具人”,高职院校也就成了“职业培训所”“工厂学前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虽然市场营销专业在各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一致,但是课程设置各异,说明各校对本专业的现状和知识结构的认识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市场营销专业的知识结构来探讨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一、市场营销专业的社会背景 (一)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历史变迁 市场营销专业是高校较为年轻的专业。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初首创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企业经营管理学科。1980年之前我国高校教育很少涉及市场营销的知识教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才引人市场营销的课程教育。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市场营销依托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国外的市场营销观念逐渐被认可、接受,相应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日渐系统化、专业化。21世纪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商品经济逐渐体系化,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营销行为成为市场流通主角,市场营销观念逐渐本土化。纵观市场营销三十几年的发展,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由刚刚接触市场营销到模仿照搬西方的营销观念,发展到今天的在学习西方营销观念的同时,不断的创造与革新,出现适合本土经济特点的营销观念。例如,海尔的营销经验进入大学课堂,丰富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内涵。 (二)就业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很大。近几年市场营销人才在各类招聘中名列前茅。大量的商品需要走向市场,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及外资企业,都需要市场营销人员把他们的商品或观念推向市场,这就催生了高职学校基本都有市场营销这个专业。在招聘会中出现这类人才需求两旺的现象。但是,在就业率高的背后也出现了学生经常换工作岗位的现象。这种现象背后昭示高职类学生对工作、社会认识让人们质疑。本文是在市场营销在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反思。 (三)高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学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服务人才。由于营销的特殊性,市场营销人员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较多,属于复合型人才;同时,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提出挑战。从山东省二十几所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设置的课程倾向于应用型,倾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而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较少,课时设置随时变动,学生对人文课没有兴趣,导致有的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 二、基于培养目标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 市场营销专业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才能达到“够用”的标准?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让学生适应岗位的工作,完成企业工作目标?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生掌握既专且博的知识。具有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最合理的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还要使学生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人文素养知识 199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杜威主张,职业教育应力求促进个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应使学生在其一生中的各个时期有从事多种职业、体验多种生活的可能性。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求学生在职业生活中继续学习以服务和适应社会,“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1]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社会人”为目标,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知识平台。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岗位需要较宽的知识面,人文知识涉及精神领域,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道德、语言知识等内容。人文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的修养、道德思维、人际交往价值观能品格。从近几年学生在单位的认可度不高的情况看,有必要为学生补上人文知识这一领域。首先,从高职生来源看,入校分数呈现日趋下降的状况,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人文知识存在较大欠缺。其次,由于人文知识的欠缺,高职生的课堂的教学互动效果很低,有少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不符合大学生素质要求。最后,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需求看,纯粹的专业知识不能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人文知识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学校对人文知识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 (二)专业基础知识 “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的”[2]。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这类课程的知识要为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岗位奠定基础。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岗位与岗位群的技术含量会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再者,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从业人员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上“从一而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学生成为“职业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对应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应紧跟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断调整和适应。 (三)专业技能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了解、认识与掌握专业进行的服务与指导。这部分课程必须与实践课紧密结合,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为了更好地适应与完成岗位任务,除了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具有专业核心知识,它是出色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市场营销策划和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技巧、市场营销学。由于市场的发展,专业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因此专业课程在内容上不断调整,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能够适应现在的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上体现社会人和职业人的特征。本着“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法,精细设置每一个具体学习任务,通过在实践教学中让知识转化为学生需要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丰富所需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多地获取与职业或专业活动相关的知识,提高职业实践技能,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样的学生走出校门,外在的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学生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 三、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现状的错位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一)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职业为特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定的学术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有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面临多变的挑战与机遇,能创造性的工作、学习。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需求更多的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以适应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也使这一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成为就业空间最大的专业。但是,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传统,重视技能训练,创新能力不够。学生只掌握专业知识,其他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这说明高职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学生素质现状 从近几年高职生的来源看,高考录取分数呈下降趋势。在中学,从学校到家长学生都受“升学率”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普遍缺乏。高职教育应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但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设置较少且陈旧。随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推广,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及课时安排再次受到排挤,处于边缘化状态。学校的课程安排使学生对这部分课程不再重视。学习是为考试而学习,不是为将来工作能力、个人发展而学习的意识非常普遍。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缺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从而对工作认识不够全面。新生的素质现状呼唤课程设置对人文知识的加强。 (三)合理的课程设置 基于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这一切源于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增加课时和增加属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如文学、美学、哲学、社会情感与价值衡量和商业文化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和团队意识。其次,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的整合与更新。市场营销专业与社会接触密切,所以像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营销礼仪这些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在内容上重复;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如数据库营销知识适当增加,丰富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时注意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外语等,突出他们的实践性;最后,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实训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工学结合落实到位,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结构分析和课程设置的探索,力求在高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当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从知识结构的依托——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完善我们的培养目标,完成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力争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关于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以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专业人才。但是,大量的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分析原因可知,在营销类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背景下,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是因为毕业生数量过剩,而是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导致社会需求巨大但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就业岗位的尴尬局面。 一、中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不清,认识存在偏差。市场营销专业性很强,中职生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基于这种培养要求,中职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管理学、经济学、消费者行为与心理学、广告学、推销原理与技巧等课程,了解产品的技术信息,以及提供真实的经济实操场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人们对中职营销专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营销专业就是培养推销人才,只要口才好就能将营销工作做好的阶段,这样的定位使得中职学校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只重视口才与推销,忽视了专业基本原理、产品知识的学习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虽然市场营销专业不像机电、汽车制造、数控等专业要求的动手操作能力那么强,但是它的技能性亦要求具有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然而,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结构很不合理,老师大多数来自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专业基础扎实,但由于他们没有参加过营销类工作,对实际的营销工作流程和技巧都不熟悉,实践教学能力很差,这些老师培养的学生有理论无实践,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不符,这样的师资情况与培养模式与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不符。 (三)难以建立与营销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企业希望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从事市场营销领域中多种岗位的基本技能,其中包括市场调研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但是这些能力仅靠课堂学习和训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如果建立与营销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不仅可以获得实际营销工作经验,而且也培养了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虽然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购买过多的硬件设施,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为了防止商业机密的泄露、减少用人成本,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意愿并不强烈。中职学校不能强制企业自觉承担培训现代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责任,建立与营销专业相匹配的实训基地工作难上加难。 (四)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有待改善。营销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老师实行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甚至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市场情景,解决相应的问题,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营销人才。但是,由于师资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很多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现在中职学校流行的一句话:“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就很能说明这个现象。 “纸上谈兵”似的教学、黑板上“营销策划”,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真正接触实际问题便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解决。 (五)人才培养缺乏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要求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必须紧紧围绕就业,以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能力为优先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对营销类毕业生的用人要求是员工既要有营销知识,又要对所从事的行业知识有相当的了解。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对产品知识的学习比较宽泛,对相应要从事的行业知识却不甚了解。他们所学习的相关营销理论知识作为一般理论的市场营销知识尽管可以应用于各个行业,然而太多通用的理论往往不太适应具体的、特色性的产业或行业,不具有针对性,这样培养的营销人才没有行业特色。 二、针对目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找准市场定位,按需培养人才。市场营销职业分类有以下几种:市场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市场营销策划人才、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企业对于营销理论性人才的需求很少,而对于营销实践人才需求却很大。由于中职教育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教育,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和普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后者以培养营销理论人才、市场营销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策划人才为主,而中职则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为主即以培养推销员、市场调研员、分析员、销售内勤、售后服务职员等为主。所以,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计划的开展,都要以培养市场营销推销人才和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 (二)改善师资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师资水平的高低、师资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为了实现营销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道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步,一方面,对于学校专职老师,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派教师到企业或更高层次的院校进修,为他们提供机会,深入到企业、社会进行调研,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这些兼职教师必须真实来自企业营销工作第一线,对于营销工作的流程和发展方向了如指掌,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三)政府参与“校企合作”, 共建合格的实训基地。目前“校企合作”步履维艰,企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量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单凭中职学校一厢情愿,“校企合作”难以实现,这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发挥政策引导职能,对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优惠。其次,中职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针对企业需要按照岗位要求调整细化实训环节,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训项目,达到即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实现实训的目的。第三,企业要转变思想,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校企合作”。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他的创造力比物力、财力的收益要大得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远比招收毕业生再培训他们更加经济和实用。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中职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老师一味的念讲稿和依赖ppt会减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针对中职生的学习特点,营销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小组实践等手段,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随着教学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中职老师要不断进修,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五)结合行业特色,培养专精尖营销人才。许多中职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本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而营销专业的发展要依托这些优势学科,形成行业特色。单纯的学习营销知识看似可以胜任很多行业的营销工作,但是什么都能做意味着不专业、不够“精”,意味着什么都做不好。所以,营销专业一定要结合特色专业,形成某个行业的营销专业,培养某个行业的专精尖营销人才。比如,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特色专业是水产养殖、 水产品加工、渔业机械化等专业,所以,该校应当发展水产品营销专业,专做水产品营销。这样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他们不仅仅要学习营销知识,也要学习相关的水产知识。这样的人才既有营销技能技巧,也具备产品的相关知识,正是企业所需的人才。 只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合格的实训基地,提高教学技能,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构建学校与用人单位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就会迎来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定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专精尖人才。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摘要为了市场营销专业能更好地为培养地方急需的营销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对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进行分析,来进一步寻求合理的、为一般的非具有特殊指向性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所能普遍接受的课程设置方式。 一个学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标志着这个学校的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的深刻程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念和认识。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市场在我国民众的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市场营销专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乃至居民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更清晰明确的对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加以研究,寻找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设置,以使这个专业能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服务。 1 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 为了寻求较好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提到一个认识问题,即高职应否开设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在实践上高职院校已经有了多年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事实,但在一些人的心理上仍然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它涉及到营销哲学理念、营销思想、营销策略、营销方法等等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课程内容。而从高职学生的学苗状况看,基本是高考成绩很低,理解问题能力很差的那部分高中毕业生。以2010年秋季入学录取分数看,满分为750分,而录入一般高职院校的考生分数为350分左右,分数低的只有200分左右。以这样的成绩,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接受、认知能力都是不可能达到学习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要求的高度。尤其是这部分学生已经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学习的不良习惯,让这些学生来学习掌握市场营销理论、思想、策略、方法都必然存在极大的困难。 这种想法表面上看似有着合理性,但其显然忽略了几个现实问题。首先,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社会既需要高层次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和营销理论研究人员,也需要大量从事基层工作的普通的营销业务人员、调研人员和其他与营销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不需要掌握高深的营销理论,而只要经过必须的理论培养,具备较强的营销综合能力和基本的营销素质就完全可以胜任企业赋予他们的基础性营销工作任务。一个营销经理与一个营销业务员的理论深度要求毕竟不可能一样。而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和社会责任就是为国家培养基层工作人员,培养高层营销管理人员的任务应该由本科院校或者更高的教学单位来完成。至于高职市场营销学生的未来发展,则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的一部分。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是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工作人员,它不要求进行大量的成体系的理论传输,它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会采用不同的适合学生状态的教学方法比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同时还会采用更多的实训、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如何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市场营销专业也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专业,这一点正与高职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正因为这样,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是完全合理的、可行的和必要的。甚至还可以说,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市场营销人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更多的基层市场营销工作人员的培养责任。 2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对其分析后的认识 我们既然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是合理的、可行的和必要的。那么为了让这个专业能在培养出地方急需的营销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就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对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现状加以分析,来进一步寻求出这个专业课程最为合理的、为一般的非具有特殊指向性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所能普遍接受的课程设置方式。 我们都知道,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到探索按照高职自身培养目标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历程。虽然各个院校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说这种探索仍然还在进程中,远远没有找出适应自身特点的路径。为了对这方面问题加以研究,我们搜集了二十所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资料,我们看到,除去基础课和选修课,这二十所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课程竟达七十五门之多。其中有四十门课程只有一两个学校开设,还有师门左右课程只有三至五所院校开设。其中,除了个别的院校具有特殊的专业指向性,为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企业培养人才以外,其余均是面向社会培养营销人才。据此可见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状态。同时,也可以看到各院校对课程设置的探索以及从模仿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课向根据高职自身特点设课转变的痕迹。另一方面,从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请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除了在设课中加大了实训、模拟和实践教学时间以外,还会发现多数院校在设课中不约而同的集中于某几门课程。其中,被选取次数较多的课程如表1: 中国论文联盟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像管理学、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法规、广告实务、基础会计等课程,绝大多数院校已经开设,对于像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基础、公共关系、营销策划、企业管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推销技巧等课程有半数或接近半数院校正在开设。这些课程加在一起已经达到了十七门之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种课程设置的取舍时各院校根据市场或实践的要求总结出来的呢?那么进一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对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确定几门必须设立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而对于其他一些课程,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市场和培养方向以及地区特点有自己确定。但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认为上列课程都应设为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统一的核心课程不宜过多,应保持在十门以下甚至更低一些为宜。因为过多则无法显现各院校的特色,过少又无法显示该专业的共性。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应以下列课程为核心课: (1)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主要内容有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同时,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也是市场营销专业最基本、最综合的思维训练课程。场营销课程的主要包括营销的基本概念、环境分析、购买行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及产品定位、产品策略、分销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知识。通过这一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研究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工商企业市场营销及其规律性,分析和讨论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各种营销策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 (3)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调查与预测主要介绍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调查方案的制定、调查表的设计制作、各种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资料的整理方法分析方法等。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知市场预测与市场调研对市场营销工作的意义;掌握各种调查方式方法,并具有运用各种调查方法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侧重于分析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应用较多的调查方法。同时,按照市场调查及市场预测实践的整体要求,介绍相关工作的特征、原则、程序等。 (4)营销法规。营销法规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学习掌握的一项课程内容。包括劳动法、经济合同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票据法、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学习本门课程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与营销有关的法律知识,在营销活动中遵守法纪,依法营销。 (5)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分为宏观部分和微观部分,二者都是市场营销学说的理论基础。但考虑高职教学的时间限制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建议应有选择地教授微观部分。通过这一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厂商经济理论,能对营销总所遇到的问题有一个较高层面的认识,从而为学生的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6)营销策划。营销策划课程主要介绍营销策划理论、战略战术以及营销策划技术型操作层面内容。具体包括:市场营销策划基本理论、stp营销战略、营销环境分析、产品组合策划、品牌战略与品牌策划、成本定价、渠道策划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营销策划的一般程序和各种策划技巧,并能独立承担小型的营销策划活动。 (7)推销技巧。推销技巧课程从企业销售人员工作的角度出发,主要介绍推销的过程和相关技巧,以及销售人员的管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推销观念,了解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方法能力和业务素质,掌握正确的推销方法,从而具备较强的推销能力。 (8)商务谈判。商务谈判课程主要介绍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谈判方法和谈判技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把握谈判局势、控制谈判方向、争取更好的谈判结局的能力。 (9)基础会计。基础会计课程应包括会计记账的一般原理和会计报表两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会通过数据和报表分析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和市场状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10)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消费者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消费者环境。这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课程,每部分内容从基本概念入手到阐述相关的理论,从对消费者行为特点的说明到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有关问题对经营者的启示,以便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消费者角度考虑消费问题,也为学生毕业后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提出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统一开设的核心课程,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办得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只是一小方面,而重要的还是要看这些课程如何开设。我们主张,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其培养目标相符合,而其培养目标不应好高骛远,而应以培养营销一线的推销员、业务员、调研员为基点,以其能经过实践锻炼向中高层管理层发展为目标。 3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究竟应如何开设具体的课程,我们认为必须适应各院校所面对的具体地域的经济发展和行业特点具体安排,而这种安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按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为地方培养职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必须充分考察地方经济发展和面对的行业市场的特点、方向和趋势。对市场营销专业而言,也就是要熟知本地急需的是哪种类型哪一方面的营销人员,按此进行课程设置。当本地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也应按市场的变化灵活地对除专业核心课程之外的课程进行灵活调整。中国论文联盟 (2)以就业为导向,按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人才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在社会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专业教育就必须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就要以就业为导向,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努力。但一个专业的学生能否完全就业,实质上就是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的内容等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其中,课程设置决定了教学内容,在对学生就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主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注重灵活、实用、综合。要能够反映市场发展的新特点、新理论、新技术,无论是传统的市场营销知识还是新出现的市场营销知识,只要是实际需要的,可以付诸实践产生实效的,都应该纳入教学内容。 (3)以推进课程整合,减少重复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为标志进行课程设置。如果观察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会看到有很多内容重复的课程,也有很多与本专业培养方向关系不大的内容,按照知识体系该部分是应该讲授的,但按照高职授课的要求“实用,够用”来说,就没有必要讲授。这样,就会发现有必要对市场营销的全部课程进行充分整合,一门课程只选对专业培养有用的部分拿来授课;不同课程中共有的相同内容可以确定在哪一门课程中讲授,其余课程一律删去不讲;不同课程可以合并在一起授课的就坚决将其合并。同时要求专业教师一起研究确定每门课程应该授课的内容,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 (4)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取代知识型课程体系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知识型课程体系来源于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使用也是高职教育模式移植于本科的一种表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职教育,其与高职以能力为本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征不相一致。因此,人们不断寻求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现在,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突出应用的课程模式引起了高职就教育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种教育模式,既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又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够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采取此种模式。 (5)以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为基础安排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置。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是高职的职业教育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性质要求必须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与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劳动准入制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教学内容,市场营销职业标准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标准,标准中规定了该级的知识只要求和能力要求,取得了那一集职业资格证书,就意味着达到了那一级职业标准。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设课,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营销行业并能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以上四个方面之外,借鉴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先进经验,与国际高职教育接轨,也是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方向。我国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与发达国家同一专业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表现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表现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在我国的土壤上成长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的特色,合乎我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和市场状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我国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必将也必须赶上发达国家的高职同类专业的水平。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目标与原则 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商企业及服务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产品推销、市场调研、客户服务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学生应在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必备的市场调研、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重视对学生基础概念与基本理论、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顶岗实习、专业公司实践、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构成。 1、学生顶岗实习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学期安排可实行四学期制,第1、2学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第3、4学期以工学结合及实践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接近5:5,进行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可以分为毕业实习和第三、四学期的实习两部分。在学生顶岗实习中,学生能够总结出推销员、营业员、市场调研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就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教师也可以据此引入推销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应用性、综合性(整合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 2、专业公司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所有专业搭建平台,倡导“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设个会所,创一个品牌”。管理工程系目前有东亚旅行社和齐工商贸有限公司两个专业实习,这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专业教师与专业公司负责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市场调研活动、参加企业技术活动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公司的实践及参与情况应体现一定的学时与学分。 3、因纳特市场营销软件操作和实训课程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软件的应用。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三)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开设创新教育系列选修课、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优化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实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应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先修课与后续课、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此,市场营销专业即将安排跨专业选修、跨系别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保持“三个一致”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一致,与学院培养目标一致,与行业标准相一致。 (二)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 校企双方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为一线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项目策划,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四、小结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探析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摘要: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了房地产策划师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探讨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关键词:房地产 市场营销专业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1房地产策划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就业空间广阔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国房地产界衍生了一个特殊的新兴职业——房地产策划师。据住建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65%的房产企业急需策划人员,有90%的企业出现岗位空缺。”这表明,目前中国从事房地产策划工作的人员还远远不够,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房地产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随着中国城市化,城市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据智联招聘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房地产策划师已经连续三年蝉联智联招聘十大热门职位。 2005年3月为了满足对房地产策划师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推出《房地产策划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将房地产策划师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并将房地产策划师共分为四个等级。 房地产策划师可在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投资分析、开发、策划、销售工作;在房地产估价机构从事估价、咨询工作;在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经纪、销售、咨询工作;在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房地产交易中心、土地拍卖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相关岗位等等多种工作。 2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特征 2.1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房地产策划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房地产市场营销及策划理论、销售与管理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等知识,锻炼房地产市场调查、项目策划、房屋销售技能及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要加强熟悉房地产政策法规。 2.2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 房地产策划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包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房地产策划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这无疑为创建富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3.1科学系统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知识主要课程可以设计安排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房地产概论、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市场策划、房地产商务谈判及推销技巧、公关礼仪、房地产定价理论、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理论、房地产经纪实务、建筑概论、房屋结构与识图、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建筑工程概预算、物业管理、房屋维修与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开发经营、经济法实务、房地产法律法规等课程。 从事房地产策划与销售管理等工作,对房地产项目的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较多,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内外环境以及建筑工程建设、工程概预算、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与材料等基础知识。房地产项目开发早期就较多涉及到与房地产营销后期的协调,如售楼处包装、样板房建设、销售培训内容等,但随着房地产营销意识的深入,房地产产品本身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市场和自身条件而确定房地产产品定位,从营销角度出发指导规划设计已成为普遍做法,这就要求房地产策划师具备更为专业的知识。 3.2加强校内“房地产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房地产产品概念展示厅(配置房地产主题概念的模型、效果图、沙盘及展示设备),满足形成房地产概念资料库,满足专业及专业群建筑产品从认知与运营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功能; 建设概念设计实训室(配置概念设计用桌椅,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设计资料库),满足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规划等基本技能的实训功能; 建设房地产营销实训大厅(配置楼盘沙盘,洽谈桌椅,销售管理软件及其它售楼道具),满足开展销售策划与销售实务技能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房产营销业务房地产网上交易与交流平台,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样板间实训室,通过建筑构造、装饰构造节点剖析与展示,满足房地产产品销售、建筑构造、装饰构造等方面的教学和实训需要,满足房地产营销员培训需要; 建设物业设备实训室(配置各类物业设备,包括消防系统,楼宇智能化运行系统等),满足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提供建筑设备安装施工、运行、调试、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需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员工上岗培训需要。 在加强院内“房地产实训中心”的同时,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通过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管理企业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急需的人才。 3.3加强《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是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策划、销售等相关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可以帮助分析房地产市场,掌握策划与销售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本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尝试。 1)自编教材、建立教材群,并重组课程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对执业人员的职业认证要求结合起来。采用“双教材”教学,即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2)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3)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实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如讨论式教学、边讲边练、社会实践等,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学校应对以“课程置换”的方式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个性化分析、合理确定选题、深入企业调研实践、撰写市场营销计划书、进行测评认证等五个步骤开展应用型本科cmat认证,并对实施效果和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探讨,积极探索在本科院校有效推行“双证制”的途径。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资格认证;cmat认证;课程置换;应用型本科 近年来,市场营销一直是人才市场招聘的热门专业,全国已有515所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且每年以10%~20%的幅度增长,因此,营销人才既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又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为适应企业用人制度对营销执业资质的要求,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针对实际情况,采用最优的认证模式进行培训,提高“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有效实施“双证制”的重要保证。 现行cmat认证模式分析 市场营销职业管理人员执业资质规定了三个等级: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市场营销经理助理。市场营销经理助理是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协助部门经理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是营销专业毕业生最先从事的职业岗位。 现有的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简称cmat)在分析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综合知识与能力考核的内容,主要由营销原理和营销实务两个模块构成。经理助理级别的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成绩60分以上为合格,采用闭卷笔试形式。目前,cmat助理认证已在全国多所高校举办,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学员通过认证已在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的职位上发挥作用。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已学过cmat培训的两个模块的理论知识,9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cmat认证,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课程置换”方式进行cmat认证模式的创新,是将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市场营销专业实施“双证制”的新尝试。 市场营销专业开展cmat认证的模式创新 从2009年开始,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批准,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申请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无须参加cmat考试,而是以“课程置换”的方式,考核评估依据学校教务处开具的该学生《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任意一门课程的校级考试成绩为准(课程考试成绩不能低于60分),同时撰写一份《营销计划书》,经过评审合格后即可颁发证书,其认证培训的流程如图1所示。 该模式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企业第一手资料,处理和分析数据,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撰写《营销计划书》。能够锻炼学生的市场调查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市场营销专业以课程置换开展cmat认证的实践 黑龙江科技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营销技能训练,实施了“课程置换”的cmat认证新模式。该项目从第四学期的第14周开始,二年级的学生已有《市场营销学》、《现代推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专业课为基础,cmat认证相当于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学生按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导师,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进行个性化分析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自身的成长经历进行描述,对性格特征、处事风格、兴趣爱好进行自我剖析,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为其大致选定某一个行业的研究方向,指定参考书目,制定为期3个月的认证实施计划,让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选题行业的认识,最终确定个性化的cmat专业学习计划。 合理确定选题研究选题是《营销计划书》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使学生的调研容易实现,资料的收集和写作相对容易。一般先针对企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若干选题方向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也可自由选题;确定选题后,要向指导教师上交6~8篇相关参考文献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选题细化为宜于调查研究和可操作的子题目;子题目确定后,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拟定调研计划并收集相关的二手资料,研究选题一般在第17周之前完成。 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分为两个环节,第17周由指导教师进行集中辅导,对《营销计划工作表》和《营销计划——决策指南》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对企业调研工作进行前期准备,如明确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与企业人员接触的注意事项等。这个环节中确定调研企业很重要,可通过实习基地或由学生自主联系;第18周进行集中调研,教师可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全程指导,学生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可以利用暑假实践机会深入了解企业,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学生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可以在暑假期间独立完成,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给予指导。 撰写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营销计划书的撰写在第五学期的前5周完成,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将市场调研报告和已完成的《营销计划工作表》和《营销计划——决策指南》交给指导教师,根据营销计划写作大纲的要求,师生共同确定写作提纲,按照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和行动计划三部分内容进行撰写,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数据要利用统计学软件和图表进行处理。报告结构要完整,分析要充分,选择同一企业不同题目的学生可以互相研讨。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对提交的《营销计划书》进行最后把关。 进行测评认证在9月末,汇总学生置换课程的考试成绩,并到教务处盖章后,将考试成绩单、学生的《营销计划书》和认证费统一交到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认证培训办公室,由中国市场学会指定行业内知名营销专家组统一进行评审,成绩合格者颁发“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美国市场管理协会(amma)营销人才评价标准已与cmat评价标准达成互认,通过cmat考试的学生还将获得amma证书,cmat-amma联合认证更能体现证书的国际性、发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具有更高的获取价值。 目前,我校已有多名专业学生选择“课程转换”的认证模式,选题涉及连锁经营、零售、轿车市场、消费品市场、网络营销等不同领域,完成了《营销计划书》的写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营销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帮助很大。实践证明,在市场营销专业以课程置换方式进行cmat认证模式的创新具有可行性,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增强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cmat价值的认可,有利于cmat认证在本科院校的进一步推广。 以课程置换开展cmat认证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工作(1)选题不要过大,应具有可操作性。选题若过于宽泛,学生便无从着手,研究的针对性就差,获得资料的难度也大,最后往往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选题,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比如,选择某一市场或企业某一产品的研究比较容易,第一手资料容易得到,也有研究意义。(2)选题要有价值和时效性。选题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应是企业或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选题要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性。(3)选题应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教师就可以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同时,学生也可为教师的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研究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cmat认证重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应制定有效的师资培养规划,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到高校去“盯课”;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去企业挂职锻炼。在鼓励教师以老带新开展企业营销培训、项目咨询的同时,可引导教师将咨询项目的经验与cmat认证项目相结合,实现教师科研与cmat认证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市场学会应更多地组织相关的师资培训和企业调研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提高cmat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指导教师全过程管理以课程转换方式开展cmat认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此,师生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加强全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对于选题、调研、写作、提交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与学生一起完成任务,真正帮助学生在全过程中受益,并形成口碑效应,使cmat认证能够长期开展下去。 要建立稳定、充足的实践基地《营销计划书》的撰写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基地建设是cmat认证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制约cmat认证开展的“瓶颈”问题。要动员各种力量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分散性的实习单位,拓宽实践渠道。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人员担任第二指导教师,制定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各种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调研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市场营销经理助理人才的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试论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学生期望 双语教学体系 构建 措施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双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双语教学系统,最后给出了所构建的双语教学体系实施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国际商业交往频繁的今天,对于国际化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要培养国际化的营销人才,除了掌握国际贸易及国际营销方面的知识外,还需掌握国际化的语言,这就使得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系已进行了一些双语教学方面的尝试,但主要针对的是经贸专业。同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从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出发, 按照系统化的原则, 构建了一个完整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 1双语教学现状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市场营销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市场营销专业英语, 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 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 1.1双语教学现状。 通过对经管系08级和0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08级国贸专业部分同学的访谈,我们归纳分析得知我系双语教学情况如下 第一,我系75%以上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双语教学就是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和汉语)来教授一门课程,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表示我们的教育方式趋向国际化,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提高。 第二,25%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理由是开展双语教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有[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2010校级教改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xkyj2010003)的研究成果]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有50%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认为有一定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这样可以提高老师和学生的整体水平;另外有25%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理由是听不懂。 第三, 40%的同学觉得我系双语教学情况一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老师的英语水平有限,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除了专业英语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大多只是停留在对一些术语的英文表达及解释,也没有一门专[]业课程采用英文教材进行讲授。20%的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觉得我系目前双语教学的情况很不好,基本上没有采用双语教学;30%英语基础一般的同学觉得我系双语教学实施情况不好,存在的问题是外教老师缺乏、系统性不强和互动沟通欠缺。 1.2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期望。 通过对学生回答的归纳,我们总结得出学生对我系开展双语教学的期望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双语教学的针对性要强; 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师资力量的积聚,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双语教学; 提高双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提高对学生的要求,给他们压力迫使他们适应双语教学。 通过对现状及学生期望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应结合学生特点,构建有效的双语教学系统,加强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设计与管理。 2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双语教学体系设计 , 是指为实现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 而对整个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 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通过对已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实践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我系目前的教学现状,我们采用过程论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思想,为我系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教学体系的初步设计。过程论认为任何一项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般包括输入、转换和输出三个要素,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也应该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为确保实现期望的教学效果,我们又增加了一个因素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就是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管理。因此我们所构建的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过程系统、教学效果系统以及教学管理系统四个方面。 2.1教学资源系统设计: 我们所涉及到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以及课程和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双语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最后,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是载体。 首先,作为双语教学主体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兴趣,也渴望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能够主动学习,积极面对学习的困难,有毅力。 其次,双语教学教师要求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听说表达能力,能灵活驾驭两种语言的运用。同时,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 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 第三,我们所设计的教材不仅包括传统的教科书、还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或讲义、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教科书应该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且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 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框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 ,并制作配套的双语教学课件, 使双语教学更具针对性。 第四,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与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相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和实践经验有所不同。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所接触的专业课程从少到多,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在英语方面,大一学生刚经过高考英语基础较好,大二和大三阶段由于还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而大四已不再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依据以上特点,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程设计方面,应以大学英语课为依托,对英语要求较高的专业基础课实施渗入式双语教学,而对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则采用以原版教材为载体的体验式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选择的双语教学内容尽量要新颖,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内容的理论性应由弱到强,由具体到抽象,由术语到句子再到文章,以便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 2.2教学过程系统设计: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双语教学模式,循序渐渐,从易到难,从术语的英文表达及翻译到教学课件及教案的双语化,两种教学语言比例也由少到多,最后能达到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进行双语自由切换的状态。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 2.3教学效果系统设计: 教学效果方面主要就是课程考试的双语化,即考试形式的改革,将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与专业英语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实现考试形式的双语化。一是可以从试卷制作到考核方式都加入双语成分,可先从名字解释或选择题开始,然后再到简答或案例分析,作者曾经在国际营销课程中进行了实验,发现同一道题目,采用英语和汉语答题的正确率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过程的评价 , 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讨论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 , 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 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教学管理系统设计: 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体系设计还应增加对整个教学管理体系的设计。在设计教学管理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和相关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制定独立的双语教学方案,完善对双语教学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教学老师的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双语教学的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对教师的激励, 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 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方案, 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二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 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 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 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 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 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三是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 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 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 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 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 3市场营销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结合专业特点、学生背景、教学资源条件及市场需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3.1选聘具有双语教学资质的教师。 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在本系现有教师中选择具有专业英语教学经验或具有较好英语听说能力的专业教师,以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或到具有成功经验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或者进行英语授课培训等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对外招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担任双语教师,或者与其他具有一定实力的高校进行双语教师资源共享的方式以达到拥有合格的双语教师的目的。 3.2组建双语教学实验班。 双语教学应该从大一开始进行,所以在大一学生进校分班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将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组成一个班。在大一第一学期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双语内容,在学期结束后,以双语方式进行考核,并对学生的双语学习兴趣进行摸底,然后依据学习兴趣和双语考核成绩组建双语教学实验班。 3.3依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选择双语教学课程及教材。 双语教学应从大一开始渗入,第一学期选择以“管理学原理”做为双语教学试点课程,因为这门课程属于管理类专业最基础的一门课程,现有的英文教材以及所设计的词汇都容易没接受而且它所涉及的内容也与现实生活比较接近容易理解,所以采用双语教学较为合适。第二学期可以微观经济学为依托开展双语教学。第二学年可将市场营销学作为双语教学课程。第三学年则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 如“外贸函电”、或“营销英语”。同时也可开设“管理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求职英语”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选取适合各阶段教学的教材。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 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 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 自己编写教材, 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 3.4依据课程特点选择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双语比例分配和教学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教学组织应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开展,主张团队式、体验式学习。教学内容方面,大一大二的专业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 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 20 %~30 %, 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大三可以增加为50%以上,大四主要针对求职需要以听说训练为主。教学手段应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学方法方面应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课前预习,课堂前十分钟复习性提问,课后总结归纳整理,并适当进行检查督促。开展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 , 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3.5建立独立的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双语教学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从整个双语教学系统进行必要的监控,建立包括对学生和老师的考核系统和激励机制,以促使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提高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工作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并在师资来源与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审定、教材选用、教学方式优化、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最终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市场营销专业论文:试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初探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创业 [论文摘 要]近十年,创业成为热门话题。创业教育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各类高等院校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然而,本文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分析其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瓶颈,探索培养模式改革。 一、引言 经济发展催生自主创业,创业也促进经济繁荣。创业教育也逐渐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并成为各类高等院校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另外,随着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市场营销的专业特点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加快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出具有良好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本文以营销专业为例,探索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 创业能力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创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经过类化和概括化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范式。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程度的能力,它可分为思维能力和经营能力两类。思维能力是创业的基础,它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意识、心理品质和思维模式,主要体现为创业意识、联想迁移和创造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经营能力是创业的核心,它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主要体现为营销专业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理财能力、社会知识及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最根本就是将这些能力转变为学生经营零售店、网店、某行业产品的销售等企业实体的能力,以及将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以下瓶颈。 1.思维能力方面 (1)创业意识 受到传统意识和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忽略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外,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选择较多,许多家长对孩子创业不够支持,总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害怕创业失败后承担不了风险,因而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 (2)创业品质 目前大部分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者创意不足,在创业中暴露出独立性不够、自我约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主动学习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另外,由于社会文化和生长氛围的影响,新一代的学生创业者心理成熟度较低,合作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创业的竞争需要。 2.经营能力方面 (1)师资队伍匮乏 各高职院校教师都面临缺乏创业实践经历的尴尬。创业能力培养又偏偏注重创业实务,没有亲身经历,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使学生领悟创业的精髓和实质。这就导致大部分院校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2)创业环境 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时并不拥有技术或发明专利,而创业形式和行业选择面较广,很难形成固定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园,更难找到具体的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大部分的学生创业者均为白手起家或初次创业,创业资源匮乏,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各方面支持,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给予相关的支持。 (3)课程整体设计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对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充分的理解,所设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也就无法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有的高职院校即使将创业教育引入校园,也只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层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才会涉及;也有的高职院校正逐步引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学分制,但效果不明显,实施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经营能力无法得到系统性的培训和提升。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创业教育一般分为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三个层次。我国的高职院校创业能力培养也应该包括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该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 1.创业思维培养 (1)创业意识培养 创业意识培养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寻找创业机会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地将创业思路渗透到各课程教学和教师教学思想中。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要传授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内容,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与社会价值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出良好的创业意识。另外,可以通过邀请创业有成的毕业生回母校进行现身说教,以提升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2)创业品质素养 从学生进入校园的入学教育开始,就应积极开展职业与创业认知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创业或职业规划类课程教学,通过一些简单真实的创业项目(例如校园拍卖会、学生超市、报亭、饭店等),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产生自我提升的信心和意愿,也能让学生认识创业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主题研讨会等方式,向学生大力宣传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及所需要的品质素养。 2.经营能力培养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些高职院校(如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已实行教师企业脱产实践制度,这样有利于教师企了解相关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并提高其职业能力。然而,这样依然无法满足创业的需要。如果学校和政府部门以政策或制度来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创业,将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学校还可以采用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和创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学校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以强化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力量。 (2)创业环境 高职院校、政府和社会要切实为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首先,通过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家共同引导的方式,为每个创业项目提供具体的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其次,提供资金帮助和政策优惠。撰写创业策划书向学校递交申请,学校组织有企业运作经验的老师和企业家进行评估,批准后由学校或政府奖励一定的资金。公司在学年结束时清算,本金归还给学校或政府,盈余捐给慈善事业。最后,学校还可以建立学生超市、报亭、饭店等小型经济实体,低租金,让学生自主经营,体验创业全过程。 (3)课程整体设计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要把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意味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营销专业创业型人才培育过程中,要求能在每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工作中,都强化学生经营自己、管理他人的实践。另外,还应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创业实务》、《创业社会常识》、《团队训练》、《创业心理和技能》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拥有良好的创业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另外,通过《创业计划》、《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市场营销策划实务》、《公司法与合同法》、《企业财务基础》、《创业融资》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此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的组织和开展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争取在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真实创业项目贯穿始终,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势必要改革课程考试考核办法。在营销专业课程考评应以操作考评为重,同时考评学生的知识和品质。根据项目的运营需要,设计评价指标,予以科学考评。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繁荣;即便没有创业的毕业生也既实现了自我的提升,又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广大高职院应主动克服目前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种种困难和瓶颈,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建设具备创业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并以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整体设计。
土建毕业论文:关于土建类毕业生就业预想与现实差距的思考 摘 要 国家发改委在新闻会上宣布,截止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将近2亿人,到现在为止,我国拥有大学学历人数刚过亿就出现就业难情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想与现实差距存在做了简要分析,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四个方面探究解决差距的途径。 关键词 就业难 就业预想 现实差距 1以2015届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为例 调查时间:2014年9月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询问毕业生代表,针对2015届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1001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预想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发放问卷1001份(其中男生905人,女生96人),收回969份,问卷结果统计如表1: 2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反馈 调查时间:2015年5月(就业人数795人) 从表2统计数据大致可以看出: (1)对于土建类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问题不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理想。 (2)从预期就业单位和实际就业单位比较来看,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总体趋势基本趋于一致,土建类应届毕业生绝对部分同学就业方向在国有事业及科研设计院所单位,就业形势相对比较乐观。 (3)应届毕业生预期就业区域偏向川渝地区,占有已就业人数的50.06%,这主要跟毕业学生生源地有关(本院学生超一半学生为川渝地区学生)。由此可见本地区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竞争更为激烈。 (4)从月薪期望最低值看出,由于毕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领域、就业单位与就业形势比较了解,在薪值上也有比较理智和正确的期望值。在3000~4000范围内学生占有就业学生人数的79.10%,与就业预想比例值相差不大。 调查中发现,“未遇到理想或合适单位选择待业、继续观望态度”的同学占有一定比例,给出的理由是就业不愁、不想去国有施工单位、只想在办公室上班、工作太累等。对于土建类女生,96人中,有近一半选择考研或出国,选择就业的人员中未就业人数有23人,未就业比例远远高于男生未就业比例。在已就业的795人中,有20人由于各种原因,选择与单位违约,选择重新签约或待业。 3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想与现实差距原因探究 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想与现实差距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的盲目性与用人单位要求的明确性之间存在偏差。调查中,“你了解自己中意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吗”:37.4%的毕业生“了解一些”,有7.0%的毕业生“不了解”,只有7.3%的毕业生对此“非常了解”。从这可以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单位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不适应性。以上种种使得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走上极端:自我估计过高,盲目自信,抱着骑驴找马的无所谓态度。部分学生因此没有找到理想的单位,导致与先前的就业期望存在偏差。 (2)大学生崇尚优越的城市环境,倾向于一二线发达城市的期望与土建类专业学生大多面向“无路无桥”的边远贫困山区的实际就业方向存在偏差。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自我中心特点明显,在实践中缺乏必要的苦难教育,怕吃苦、图享受主义思想和用人单位要求吃苦耐劳精神存在偏差。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问卷调查中,有295人对“是否愿意从基层干起”持否定态度,占30.44%,对毕业生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一项中,23%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能吃苦耐劳。综上表明,大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出现明显的知行不统一,甚至相分离。部分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好高骛远、挑三拣四的倾向,大多倾向于环境舒适、待遇丰厚的工作,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山区、基层工作。缺乏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更没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耐劳精神。 (3)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与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标准存在偏差。高校知名度的评价标准一直停留在对科研能力的评估层面,对学生单方面学习成绩的考核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职业的潜能。培养体系的不健全是直接导致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才标准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应注重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核,评估体系应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合理结构。 (4)大学生择业观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受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开始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新特征,大学生择业趋于理性。在职业的选择上,侧重于个人发展,强调个人利益,缺乏牺牲个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不能正确认识到“理想自我”融入集体才能“成其自我”的重要性,毕业生大多偏重选择在发达一二线城市,导致结构性失业。社会劳动力市场承载能力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在粥少僧多的形势所迫下,部分学生为达到就业目标,对用人单位、待遇等方面退而求其次,造成就业预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4解决就业预想与现实差距途径研究 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预想与实际就业状况的不对等现象,我们从毕业生自身、高校、社会与用人单位四个方面,探究解决就业预想与现实差距的途径。 4.1从毕业生自身层面考虑 作为高校毕业生,首先要重新定位,改变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当今的大学教育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预期就业目标是完全有必要的。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技能等,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多参加就业类讲座、多和就业指导老师分享个人就业想法、多和已就业的师兄师姐沟通,听取意见和建议,加强对用人单位了解(包括对需求人才标准的了解)、适当参加跟从事工作有关的专业实习,积累经验。 4.2从高校层面考虑 作为学校层面,人才培养体系应更具方向性,针对土建类专业学生,重理论亦要重实践经验,可以和有需求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合理对接,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针对个别单位对学生生源地籍贯的要求,在用人单位和学生双方意愿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建立“用人单位―区域范围内学生”的实习基地,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其二在就业辅导层面,重点做好毕业生的心理工作,提升学生抗挫力,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其三建立学校与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机制,从已就业的学生身上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其四,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人才标准,定期组织校园内招聘会,为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人才、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3从社会层面考虑 作为社会,在 “就业鸿沟”日益扩大的趋势下,首先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就业机制和法律体制,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法律保障;其次,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创业平台,增强大学生对新的经济体制的适应性;最后,以维护大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制定、颁布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的法律制度。 4.4从用人单位层面考虑 作为用人单位,要准确衡量好现行教育体系培养人才标准与用人单位本身需求之间的差异,合理转变招聘思路,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培养和挖掘人才,给大学生更多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提升大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土建毕业论文: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方式对人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从毕业设计选题、指导老师的配置及毕业设计实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实践,分析了此改革模式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实践证明该改革方式积极有效。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 改革 实践 1 土木工程(交通方向)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分为桥梁工程和道路工程两个大方向,通常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开展毕业设计。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的选题又细分为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等多种不同的方面。 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一般是先确定选择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方向,再在选好的方向中选择设计、施工组织或造价等方面中的一个独立进行毕业设计,这就势必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仅能得到单一方面技能训练的机会(如选择道路工程设计的学生,一般仅能掌握道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而对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施工可行性、工程造价等却不能得到较系统的锻炼;而对于选择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学生而言,对道路工程设计的内容了解甚少)。 就毕业设计教学效果而言,现有毕业设计选题模式所培养的学生虽然通过毕业设计得到了锻炼,但没有系统有效地将大学四年所学的各门课程串联起来形成解决工程设计、施工、管理以及造价等一个完整工程项目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体系。虽然各门课程在经历课堂教学、试验及课程设计等训练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但各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属于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单个知识结构在没有形成有效联系时,系统的效能是极其低下的,专业课程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也只有形成了这一知识体系的学生才符合毕业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对工程的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均有较全面的了解,且对其中某一方面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到实际工作中能马上着手工作并懂得如何与同一项目所涉及的其余方面的技术人员开展有效的协作。显然,当前的这种毕业设计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达不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因而必须与时俱进,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专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发展和更新也越来越快,虽然整个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发生调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社会分工细化就要求人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深厚的知识根基,并且随时要学习接受并运用新的创新成果。每一项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视野以便与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合作或协调(如对从事桥梁设计的工程师而言,就必须在具备扎实的桥梁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甚至掌握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没有足够的专业视野就难以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岗位之间协调与配合,最终就很难生产出令人满意的产品。因此,土木工程交通土建方向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其尽可能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而较全面的专业根基。 2毕业设计改革内容与思路 2.1毕业设计的选题改革 让学生以毕业设计小组的形式在桥梁工程与道路工程两大方向、桥梁或道路方向中的不同方面中均适当进行横向联系,使设计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对道路或桥梁方向以及同一方向的不同方面均获得锻炼和协作的机会,同时每一个成员又都选择一个方面作为自己的侧重点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以期获得最佳的毕业设计锻炼效果,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主要采用以下两种选题方式:(1)对立志于从事道桥设计工作的同学,由几位同学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对整个公路工程项目中的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开展设计工作,全部的设计主体内容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道路工程或桥梁工程中的细节部分则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使学生对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设计均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又能使每一位组员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符合实际工程设计过程。(2)将道路或桥梁工程的设计、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作为一个毕业选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合作完成,学生首先根据设计资料完成道路或桥梁设计内容,再对所设计的道路或桥梁编写施工组织设计(一个学生侧重设计,另一个学生侧重施工组织设计)。 2.2指导老师配置的改革 每个选题配置两个以上分别在道路或桥梁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有较丰富经验的指导老师,通过相互配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2.3毕业设计考核 (下转第59页)(上接第48页) 由一个设计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较系统的工程项目,参与毕业设计的小组成员成果考核变得相对较复杂。拟采用“成果权剩答辩权剩平时监控#权数-权数2)”的方式对小组内成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考核。对于小组毕业设计成果,可视整个项目完成质量给予一定的分数(项目分,百分制),同时对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专题内容进行分项考核(分项分,百分制),每位同学的设计成果成绩=项目分系剩分项分#系数1)。在答辩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专业方面设计成果进行阐述,回答答辩小组老师的问题,根据阐述质量和答题质量,形成该学生的答辩成绩(百分制)。同时,指导教师在日常指导及考勤过程中要求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形成各自的平时成绩(百分制)。 3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对2013届交通土建方向的40名毕业生进行对比性试验,其中20名学生(选做道路设计和桥梁设计各10人)按常规的方法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答辩等环节,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组合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剩余的10名学生按“道路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的组合进行改革试验。 通过对这些学生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的管理、观察与考核,情况大体如下: (1)按常规方法进行道路或桥梁设计的20名学生,在自己的设计领域对设计的内容、思路、方法及涉及的规范了解较全面,对知识有较高的提升,达到毕业设计任务的要求。但他们对自己设计的内容之外的东西涉及很少(如路线与桥位的关系、施工的方法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都没有考虑)。这些学生基本在10周多或更短一点的时间内基本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初稿。 (2)对于参与实验改革的另外20名学生,他们对于自己负责的方向单元,对其中涉及的内容、方法、过程、相应规范方面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对于该方面知识的整理、归纳、应用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由于参与到另外的毕业设计内容的练习,所以在不是自己负责但参与的领域对其内容、方法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并且他们也会对公路设计中的道路设计与桥梁设计之间的相互协调有较到位的思考,对道路设计与道路施工也有较周全的思考,他们能较全面了解设计意图,能明确地编写实现设计意图的施工方法与施工方案。基本上达到了使“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使其尽可能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而较全面的专业根基”这一设想的效果,从学生受益的角度来讲,这些学生比单纯从事某一方面的设计的受益要大得多。 但实施这样的改革方案,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比常规方法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按“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组合的学生,大部分要在13周左右完成初稿,而“按道路设计+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组合的,因要先完成道路设计才能最后确定施工方案,个别小组用的时间还更长一些。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需要本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由于毕业班同学需在找就业单位或考研复习花费不少精力,所以在时间配合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如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对毕业设计态度的差异),都会对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若能解决以上问题,或想办法尽量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实施本文提出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对学生的学习、就业都是非常有益的。 土建毕业论文:高职院校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课题以推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适应需求,顺应形势,反复锤炼,长远发展”为基本着眼,通过对近十年来河北省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就业状况数据进行系统采样,以风险分析的形式,查找制约本专业学生择业、就业、从业、创业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科学举措。解决学生“择业视野窄、就业层次低,从业时间短,创业发展难”的问题,打破学校以初次就业率衡量办学质量的陈旧观念,适应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构建一种风险预警模型,搭设一种资源共享平台,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提高就业指导保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土建专业,风险分析,对策研究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多倾向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等方向,这对搞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重在更新观念,指导实践,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因地制宜的具体化,标准化,规范化,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需要较长过程,缺少实际操作性,难以直接嫁接应用,不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此外,针对土建类具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可供借鉴的模板较少。目前对该领域仅有的研究还集中于学生初次就业保障上,缺少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缺少对学生就业风险的分析。开展“高职院校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有助于从全局高度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促进经济发展。 在前期初步调查中,笔者对近几年来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在98%以上高初次就业率的背景下,隐藏着多种风险。 一是盲目就业的风险。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国性问题。迫于严峻就业形势,“能就业、有班上”已经成为多数学生的首要考虑,“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是学生退而求其次的“万全之策”“保底之举”。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对发展动力不够,对前景信心不足。在初次就业时,对岗位缺少认知,对单位缺少了解,对行业缺少分析,凭主观印象找工作,就业后发现工作难开展,能力难发挥,个人难发展,进而重新找工作,错过了就业黄金期,经验积累期,事业发展期。 二是二次择业的风险。 近几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其中08年共批准投入约一万亿元用于开发。在强大市场需求带动下,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以及房地产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一些资质低、规模小的家族式、拼凑式、跟风式、合伙式小型房地产公司纷纷退出市场,相关岗位人员重新分流。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技能较低,能力素质偏弱,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学生被淘汰出局,不得不进行二次就业。但此时限于趋于饱和的市场需求,仍然从事本行业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能力不足的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土建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的涌入,给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限于培养层次,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在发展后劲上存在先天不足。从初步掌握的情况看,河北省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来岗位分布主要集中在“五大员”上,即施工员、预算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而这些基础性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供应大于需求,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紧跟河北省经济发展形势,紧贴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特点,拟构建一种风险预警模型,搭设一种资源共享平台,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并对实现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一是构建一种风险预警模型。 初步考虑以宏观经济学中边缘效应为骨干方程,将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发展规模、国际国内形势、单位发展前景、专业技能等级等16个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按照所占比重进行加权运算,以数据结果的形式确定就业风险强度。同时以近十年来河北省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为采集点,制定风险等级评定表。将通过模型分析出来的数据与风险等级评定表进行自动对照,并借助数据库技术进行自动风险诊断,确定当前就业风险等级。当风险等级较高时,自动通过有线、无线、网络通信方式,向数据终端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毕业生谨慎从业,从源头解决毕业学生“入错行”的问题。 二是搭设一种资源共享平台。 当前,土建类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源于学校招聘会、学校就业指导以及朋友介绍,主渠道过窄,影响了人力资源在河北省大区域范围内的科学配置,致使有的地方“有业不就”,有的地方则“无业可就”。而通过建立学校主导,政府支撑,企业配合,资源共享,机制保障的专业就业平台,可有效解决当前问题。 三是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毕业生就业指导持续时间为学生毕业至当年12月份,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院校所学难以维系较长时间,而不断充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是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本课题拟探索一种循环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召开座谈会,针对往届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建立“回炉”“复训”机制,将广大毕业生“扶上马”,而后“送一程”,提高毕业生综合竞争力。 四是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 由于土建类专业调整滞后于市场经济建设步伐,为防止出现“岗位等人才——人才等岗位”交错恶性循环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种预先协调机制。即政府在做出区域性、全局性经济建设规划时,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本省高职院校的意见建议,或者是协同相关行业协会共同出台指导方针,给予高职院校一定时间的专业调整期。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方向、规模与本省经济发展协调起来,保持一致步调,“积水挖渠,水到渠成”,既达到供与需的平衡,又有效解决人力过剩或人力短缺的问题。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精细工程、长期工程,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靠持续推进来添加动力,靠长远谋划来激发活力,靠不断创新来延长生命力。 土建毕业论文: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教学研究 毕业设计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类专业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毕业设计题目和项目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上。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随着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式,由于视野的局限,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无法将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融入毕业设计[1]。据用人单位反映,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的工科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2]。 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系统观、大工程观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3]。 一、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及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一)土建类专业特点 土建类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建筑电气工程等专业。一项实际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必须由这些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土建类专业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口径宽,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近年来,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结合也成为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加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加强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它是架在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多学科团队式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就是将学院土建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有机组合,共同完成一项综合性建筑工程的设计。通过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交流平台, 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多专业、多工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可有效解决传统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缺乏交流、不成体系,以致设计成果缺乏应用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社会需求,这对培养适应现代大工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今,土建类学科的教学及实践日益开放多元,特色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系统建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土建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是其根本方向。 (一)国内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规模占高等教育总体培养规模的30~40%,位居世界第一[4]。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建立了结构较完整合理、规模最大、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毕业设计是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5]。毕业生无论是实践经验、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还是团结协作精神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6]。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一些学科已经进行了跨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改革的初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针对土建类多学科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成果还较少[7]。 (二)国外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教学,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的历史,其特征就是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将社会实际需要作为条件和任务融入毕业设计,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理解并掌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系统能力的目的。 德国土建类专业指导教师大多配备相当数量的多学科背景的工程实践人员,学生只有圆满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涵盖大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业学习后,才能受到认可,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实践证明,团队协作的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三、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一)各自独立,缺乏协作与配合 目前,土建类各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在设计计算时缺乏整体考虑。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作为设计的龙头,建筑专业应当负责给其他专业提供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作为基本依据。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无法协调一致,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设计上不可更改的缺陷。缺乏相互协作的平台,也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土建类各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工程实际,忽视“产、学、研”的结合。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强。选题的难易程度也把握得不够理想,出现选题太难、太大或者太易、太小的现象,未能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指导教师的问题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实际情况是在各建筑类院校中这类“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特别是高校扩招,使师资队伍的发展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师比过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又难以实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中来自设计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数量过少。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急于落实工作单位,以致用于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精力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毕业设计创作激情,常常是以敷衍勉强的心态完成设计任务,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下滑趋势。 四、土建类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改革方案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建工、道桥、隧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因此需要结合各个专业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制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应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的力度,以解决设计选题、补充师资、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外,选题还应该紧密联系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 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设计合理,研究内容相互联系。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以“鹤岗—黑河高速公路二所至长青段(含大型服务区)”为工程设计背景,分为交通土建项目(包括道路设计、桥梁设计和隧道设计三个组)和大型服务区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暖通设计三个组)。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的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也紧密结合北方寒区的自然条件及地域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三)构建高素质多学科的指导教师团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黑龙江工程学院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校企合作优势,成立了由企业导师和各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持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的双师型教师组成;校外指导教师则由来自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交通科研所、黑龙江建设集团、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的资深工程师组成,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跨专业的毕业设计团队的指导工作。通过导师的引领,给学生以更深入的指导和影响。同时,有助于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新机制。 (四)开展多学科的学生团队合作 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多由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各专业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如何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如何提高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处理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协调能力,是多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分为道路设计、桥梁设计、隧道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等6个团队;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毕业设计团队并不需要全部由精英型的学生组成,关键是指导教师要合理引导,通过布置调研任务、师生讨论会等考察学生的能力,使人尽其能;可安排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为团队负责人,把各成员凝聚为一个有共同目标而又相互配合的团体。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规定的进度框架,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做阶段性成果汇报,由教师组织讨论和评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建立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阶段性控制体系”。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分析”、“设计前期的快题式总体构思”、“设计分组子课题的实施与完成”、“各专业设计方案的协作与深化”、“设计成果的表达、评价与反馈”。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究,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综合的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 (六)确立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体现学科的交叉性,突出“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土木”的理念。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四部分组成。对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而言,尤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一般采用联合答辩形式,由各分项组长介绍课题总体成果,各成员分别作个人工作汇报,并介绍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于一些涉及多专业的问题,可允许学生团队成员讨论回答。 (七)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顺利实施,应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同, 多学科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平时较为分散, 管理难度更大。因此, 应建立严格的团队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院长巡查制、组长负责制、团队工作制、导师交流制、阶段汇报制、中期评审制、督导抽查制等一系列过程管理措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 五、结语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注重学生综合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各专业学生搭建有利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开展项目设计的工作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团队”的工作理念,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工程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能力,对培养土建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建毕业论文:关于高职高专交通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思考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性教学工作,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从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学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交通土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做了一些探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交通土建 毕业设计 高职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高职高专学生也越来越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职业素质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和就业单位的重视[1]。 毕业设计的过程是对学生整个专业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2]。因此,如何适应高职教学的特性和高职高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将结合笔者的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指导经历,探讨交通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设置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交通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 高职高专交通土建类专业主要涉及到道路桥梁技术专业和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并结合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方向规划来进行设置,才能既满足就业的需要又兼顾学生的职业规划。这是毕业设计题目设置应遵循的总原则。 同时,毕业设计题目的选题还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毕业设计题目的多样性及其与岗位的贴合性 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岗位的要求是同步的。交通土建类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道路、桥梁、隧道等的施工、测量、试验检测、监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胜任施工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潜在的就业岗位有:质检员、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试验检测员、造价员、测量员等。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都不相同,各有偏重。这决定了我们的毕业设计的选题既要符合这些岗位的要求,能够培养学生从事这些岗位工作的能力,又决定了我们的题目要具有多样性,可以供将来从事不同岗位的毕业生进行选择。 (二)毕业设计题目的规格 毕业设计题目的规格,主要是指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定位。按照目前的国内高校土木类毕业设计的大概情况:交通土建类高职高专类毕业设计应以编制施工技术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等为主。避免设计类和研究类的毕业题目。 二、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根据笔者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通常是在第六学期进行,而这个时间段也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时期。因此,很多学生把更多的尽力放在找工作上面,而对毕业设计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指导老师应该和毕业生约定定期指导时间,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每阶段的工作。 2. 毕业设计题目的变更 很多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之后,发现所从事的工作与毕业设计内容关系不大,要求变更毕业设计题目。还有部分学生实习之后,改变了就业方向,比如有些学生进入行政岗位等。 针对这种情况,指导老师可以允许学生变更题目。但是,应该要求学生迅速选定新的毕业设计题目,并且拟定新的毕业设计计划。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征求单位指导老师的意见,以使毕业设计内容更加贴合岗位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都有一定的格式版式要求,但是尽管学校出台了《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等文件,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格式仍是千奇百怪。毕业论文格式普遍不符合要求,很多学生都表示不会编辑文档,需要老师来进行编辑。 熟练使用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和AutoCAD等专业软件是交通土建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这些软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都是要用到的。而这些属于我们基础教学的工作,应该提升学生编辑文档方面的能力。 三、学校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 1.建立完善的毕业设计制度,加强监管 毕业设计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学生、指导老师、学校三方。学校作为主管方,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制定完善的毕业设计制度是学校参与毕业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毕业设计周期长,设计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尤其是学生在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时,状况更多。此时,指导老师和学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才能在发生状况时有章可依。 2. 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培训 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中肩负着选题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作用,可以说指导老师的经验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而很多指导老师都在指导毕业设计这方面经验尚欠或是更本没有经验,这就需要学校组织相应的研讨会对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指导老师才能把握毕业设计的深浅,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3.指导教学系、教研室定期检查 毕业设计周期长,为了毕业设计工作的按期完成,学校有必要按照进度计划对毕业设计工作组织定期的检查。检查宜组织教学系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检查环节可分三个阶段。 初期检查从论文内容、工作量、论文难度及与工作岗位的贴合度等方面论证毕业设计选题的可行性。 中期检查对毕业设计的进度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进度滞后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加快进度。并协助指导老师对一些不重视毕业设计的学生加强督导。 末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设计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保证论文的质量。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论文,要求进行整改,并重新答辩。 四、结语 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通过近年来对毕业设计工作中所做的一些探索,从其结果上来看,通过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准备、组织、管理等工作,确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也使毕业设计指导质量有所提高。总之,如何更好地提高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质量,尚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土建毕业论文: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针对目前高校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大多为各专业单独实施、缺乏多专业配合的现状,文章提出了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采取组建工程项目所涵盖的多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搭建设计平台、创建协调评价考核体系等方法,培养毕业生的整体工程意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拓展,工程设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工程项目;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研究 一个系统的工程项目设计涉及建筑学、结构、岩土工程、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室内设计等多个专业。整个过程是一个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组合设计过程,也是体现各个专业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该过程由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几个阶段组成[1]。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土建类各专业之间如何协调合作,对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行管理等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过程中的有效沟通,不仅能把各个专业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建筑实体内,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维护费用,使建筑保持设计者的初始设计理念。因此,加强各专业的融合,树立“大土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 土建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很多参与高层建筑设计的工程师、项目经理都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大型建筑工程项目就各个专业而言是相当优秀的设计,但结合在一起有时却并不完美。出现此类情况,表象是各个子专业与整体建筑的不协调,其实质是土建类各专业设计人员对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欠缺,对相关设计规范、设计流程不了解,局部独立性、片面性较强,全局系统性、整体性较差,对本专业的工程技术问题多以点状形态体现,对土木工程的全貌缺乏认识,工程设计大局观不强,尤其是在设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造成项目建设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归根结底,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中国现行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目前中国各高校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专业细分、单独培养的模式上,土建类各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沟通,毕业设计仅局限于本专业范围内[2]。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并出现毕业生在实际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与其他各专业协同性差的现象。 二、“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的定义与意义 “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Engineering Collaborative Graduation Design Mode,以下简称“ECGDM”)是以在校毕业生为主体,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模拟建筑设计院的工程设计模式,从多个专业的毕业生中分别选取少数学生组建成一个设计团队,通过多方位的交流沟通与协调,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毕业设计任务,得到一套集土建类各专业于一体的、完整的设计施工图和相应的图像资料。通过该实训环节的培养,使在校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得到了本应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得到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对培养高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局观念,建立整体意识 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将土建类各专业在校学生组建成一个毕业设计团队,将实体工程项目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任务,通过整个设计过程的训练,使各专业学生能够从整体去了解、认识建筑,培养学生的整体设计思维,从源头上促使土建类各专业设计人员在从事工程项目设计时能顾全大局,全面掌握工程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情况,从整体的角度来部署整个工程设计,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程序和步骤[3]。经过这一方式完成的工程设计,将充分体现工程项目和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更加相得益彰。 (二)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能促使团队成员牢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养成经常和其他专业成员沟通、协调的良好习惯。这将大大减少后期各相关专业在施工、管理、维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等建筑成本。该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高校培养土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实效性。 (三)拓宽知识层面,提高创新能力 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毕业设计团队,其成员之间经常进行各专业内容的交流,能促使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得到有效拓展[4],使成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不同专业背景设计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动科研思维,解放专业思想,提升专业创新能力的作用。 (四)夯实基础,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设计所采用的工程项目来源于实际建设项目,有利于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的接轨,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通过对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协同配合的设计型人才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各建筑专业相关知识,掌握各专业设计流程,熟悉相关专业的交叉点,并有意识地去协调处理设计过程中专业之间的分歧问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体验实际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使其能更快地融入实际工作,缩短工作适应期,满足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要求。 (五)储备技能,为培养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工程项目基本采用项目经理承包和管理的模式。作为一个工程的项目经理,往往需要具有“大土木”的观念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需要了解各个专业在整个项目中的具体运行情况,通过该毕业设计模式的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储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创业和管理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ECGDM”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开展了“基于工程项目的建筑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施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确定工程项目类型 从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挑选合适的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是实施ECGDM的关键。作为毕业设计的工程项目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设计内容全面。为确保全面、顺利实施ECGDM,所选工程项目的设计内容应涵盖土建类各个专业,如:建筑、结构、岩土、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如条件成熟,甚至可以加入城市规划和道路桥梁等专业。 (2)设计工作量饱满。目前高校土建类学生毕业设计时间大致为12~16周,在选择工程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的工作量,既要保证学生能如期完成,又不能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感觉特别清闲。不过,为了保证设计小组有充分的时间相互沟通、协调,工作量可比独立设计的工作量稍少。 (3)设计难度适中。考虑到学生是首次进行工程项目设计,设计难度应适中。工程项目也不宜过大,学生最后的设计施工图最好能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 (4)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应具有代表性。土建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以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居多,在选择作为毕业设计用的工程项目时应考虑其使用功能的普遍性,尽量避免选用服务于特种行业的工程项目。 (二)组建毕业设计教师指导团队 ECGDM能否顺利实施,指导教师是关键。为此,应组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教师指导团队,对进入该团队的指导教师要严格筛选。此项工作可分两步走。 (1)挑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各专业教师作为团队的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教师指导团队的成员应该涵盖各个专业,每个专业确保有1名指导教师,并且该教师应担任过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具有相对丰富的工程经验,能熟练掌握并制定优秀设计方案,能正确处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懂得如何协调处理与其他专业的“打架”现象。如果学校不具备该条件,可通过不同途径从设计院聘请相关设计人员。 (2)适当吸纳部分青年教师参与。可适当吸纳部分青年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教师指导团队。一方面可将部分指导工作分流,减轻老教师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通过锻炼,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弥补当前高校土建类专业青年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机会少、有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差、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等方面的不足,以老带新,提升教师的整体指导水平。 (三)组建毕业设计小组 选定毕业设计项目后,指导教师根据设计内容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通过毕业设计动员,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每个专业挑选1~3名毕业生组成实施ECGDM的毕业设计小组。指导教师应将具体的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对小组作详细的说明和安排,各组则根据要求做好毕业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 搭建设计平台 为保证毕业设计小组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取得较好的毕业设计效果,应搭建毕业设计平台,提供一定的毕业设计条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场地。为将土建类多个专业有效地融合,加强各专业的相互配合、了解和渗透,应给毕业设计小组提供一个独立的设计场地。毕业设计小组的成员可以集中商讨设计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为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目前有不少学校申请加入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配备了专门的场所来保证该计划的实施,利用该场所进行毕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该场所的使用效率。 (2)资料。设计过程中需要各专业的设计手册、规范、技术措施、标准图集等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学院图书室和各专业的资料室获得。此外,学生还可从相关的专业网站获取大量的专业文献和类似的参考图例。不过,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料时,应仔细甄别,避免被某些不太合理的设计引入歧途。 (3)实习基地。参与设计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工程项目设计,缺乏现场经验和感性认识,仅仅依靠理论知识难以有效地解决有关设计问题。应建设合适的实习基地,设计小组成员带着问题去现场,对照实物范例,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许多疑难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4)交流平台。设计团队必须要有一个很便利的交流平台,以便各专业设计成员能随时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可通过建立QQ群和使用电子邮件,老师和学生均可随时就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协调指导和问答。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该平台十分有效,学生的疑问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而被很快解答,从而保障毕业设计的如期进行。 (5)经费。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很多,涵盖各个专业,设计过程必然涉及费用问题。如工程项目的外观效果图、3D动画、项目规划图、各专业的设计施工图以及资料等费用。因此,设计团队的运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该项经费可通过课题经费和学校的毕业设计经费两方面来解决。 (五)创建运行机制,建立管理制度 ECGDM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来保障;理顺设计程序,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是ECGDM顺利实施的关键。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规范早期准备工作,特别是安排好各专业介入的先后次序。以某一幢建筑物建设工程为例,土木工程各专业应作为设计的主体,给排水、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等专业应为配套专业,因此,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应该提前介入,尤其是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7-8学期,为了在毕业设计开始时能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参照物,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可利用之前的课程设计环节,将选定的工程项目进行初步建筑设计。毕业设计开始时即将该初步设计方案提交给其他各个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再依据其他专业提出的设计要求来完善该初步设计,并不断加强其设计深度,最终完成施工图。其他专业以此建筑图为依据,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结合专业的具体内容,分别对其他专业提出设计要求,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开展本专业内容的设计。 (2)建立定点、定时考勤制度。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团队应全面掌控设计的过程和质量,真正落实设计目标,在提供的设计场地每周定时进行考勤,师生联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该毕业设计,确保有充足的毕业设计时间。 (3)做好进度计划。为了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指导教师团队应制定详细、周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内容可具体到每周应完成的工作量,便于学生了解具体的设计任务,并根据设计进度计划来调整自己的设计时间。 (4)召开专业协调例会,填写协调联系单。在毕业设计阶段每周至少应召开一次专业协调会,所有参与设计的人员均应到会。会上各专业同学就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协调,并将协调的内容和协调结果填入协调联系单。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也为后续的设计提供文字资料。 (5)明确设计目的,做好图纸会审。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工程设计中的各专业更和谐统一,更好地发挥其有效功能。因此,在毕业答辩前应组织一次设计图纸会审,各专业应做好图纸会审纪要。针对会审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 (六)制定有关设计成果的质量评价体系 实施ECGDM,其毕业设计成果的考核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与传统模式应有本质区别。除考核专业范围内的具体设计内容外,给其他专业提出顺利开展本专业设计的设计条件、协调各专业的设计工作等应在考核中占有一定份量。为此,应专门制定针对ECGDM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笔者所在课题组制定的考核标准见表1。 四、结语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的教师开展了该模式的相关讨论和研究,但实际教学中其研究成果难以有效推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学校设置的相关专业不够全面。如果设计团队中缺少几个专业,实施该模式的效果不明显。 (2)师资力量有限。目前很多学校的专业教师力量较薄弱,而不少青年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任教,缺乏与其他专业协调的工程经验。 (3)毕业设计时间短。毕业生第一次面对工程设计,对很多内容感觉陌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消化,但不少高校给予学生设计的时间较短。没有时间的保证,该模式很难进行。 可见,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涉及面广,需要具备的条件较多。如何有效促进该毕业设计模式的顺利进行,确保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增强毕业生“大土木”工程意识,还需要从事土建类专业技术人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期待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员来关注和探讨该问题,以促进土建类专业的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土建毕业论文:提高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本文就土建类毕业生的实习、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心态加以分析,为如何提高土建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 目前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统计,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开始,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不断下降。如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就业率达到80%。2003年毕业生212万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就业率为55%。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有280万,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61%。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扩招毕业生增加,也不是难在岗位需求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学生存在就业心态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据了解,目前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主要包括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刻苦踏实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毕业生极其缺乏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就土建类毕业生的实习、沟通协调能力和就业心态加以分析,为如何提高土建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实训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源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择优的标准转向操作技能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就要求学校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将实践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1)对实训教学的认识。实训教学有利于土建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提高,实训教学可以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互动,听、看、动结合”的特殊课堂,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同台演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推动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有利于加强综合职业能力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通过实训,一方面让师生更清楚地了解到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的需求方向以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能迅速地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可以学到课堂里、书本上许多学不到的经验,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在不间断的实践中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1]。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高职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对于土建类学生而言,实训教学的载体,也是走向工作岗位的“练兵场”。因此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方向要侧重实用性,让学生在学校实训期间能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操作;例如测量专业做普通水准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RTK测量等平面控制、高程控制测量和数字化测量等实训项目的教学任务。建筑工程专业应具有工程施工设备实训室、操作实训室以及建筑构造模型实训室等,满足学生对建筑施工工艺、工序方面的技能训练,工程造价专业应具有软件实训室,并配备常用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博奥、广龙等。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训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打好基础。 (3)土建类专业学生要主动培养自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一开始实训时,要相信也许我们理论知识现在还不是很行,但我们的动手能力是绝对行的。此外,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理解、掌握技能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找些布置较复杂的任务来做,在保证训练的可操作性情况下自由发挥,培养其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而针对实践操作接受较慢的学生,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训练。只有这样,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2]。 总之,实训教学是一项整体性、长期性、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共同打造。要想方设法提高实训效果,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落到实处,为企业输送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培养专业优势 伴随社会经济的逐步复苏,建筑行业的发展虽因房价的回落已经逐步进入平稳轨道,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增加,特别是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事实证明,具有扎实的功底、丰富管理经验和一技之长的求职者十分受企业青睐。 首先,学一门适合企业发展的专业技能是很必要的,对于学习来说,我们都希望可以全面综合的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有助于今后的整体发展。其次加强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符合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如果我们选择了单科学习,无疑是在起跑线上局限了我们的个人发展,或许短期内你也许你只是觉得需要某项单项的专业技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今后你不可能一直从事基层工作,看着和你一起参加工作的朋友虽然技术和你不相上下,但是由于掌握的比较全面而被提升为项目主管、项目经理,或许到那个时候你又要再为此再一次进入专业的技术培训机构,这样也是耽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详细你自己也希望自己也能步入管理层工作,有一个更远大的前途。 3.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1)要自我分析,提高心理素质水平。首先全面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特点,认为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类工作,对土建类毕业生而言,有些毕业生平时善于交际选择因而选择去施工单位,而有些同学喜欢稳定的工作环境从而选择去设计院,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的择业方向。此外,在求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例如,体质较差,难以从事繁重体力的劳动;有些工作,女同志(或男同志)不能胜任等等。这是在求职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其次,丰富的知识和健全的智力能力也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不能把学习当成负担,而要利用宝贵的机会搞好学习,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系统和综合知识的学习。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锻炼自已。 (2)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建立与社会需求相符的择业观念。在择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总体来讲,土木类学生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与其它专业相比,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收入普遍较低。作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斤斤计较眼前的得与失,而应该加倍珍惜实习的机会,不但要认真做好“师傅”安排的“繁琐”工作,而且要主动请缨去做一些有难度的工作,这样才能迅速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锻炼良好的意志,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困难。意志是人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也是求职择业中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就会产生心理压力,造成灰心丧气、彷徨摇摆、优柔寡断情况出现,结果是丧失机遇,半途而废。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意志,要学会自觉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学会在意志行动中,正确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面对多种动机时,能够分清轻重缓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动排除干扰,保证达到预期目的[3]。 阳光总在风雨后,大学生想要在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必须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同时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来择业,好好学习,睿智进取,你才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谋取一份理想的工作! 土建毕业论文:土建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最后总结。根据笔者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分析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新老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建议 一、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平时科研训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系统、综合的训练活动,也是对本科阶段学习情况的最后总结、升华和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精神、科学设计思维和正确的研究、设计思想与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质量的优劣反映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地适应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1]。笔者结合在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多年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分析当前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及新政策下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二、土建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常见问题 1.对选题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学生选题盲目,随意。通常是向往届毕业生了解哪个老师的设计容易完成、时间最省、费用最省,而不是根据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和方向来决定。 2.实习敷衍了事 学生对实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实习是“走过场”,只需到现场拍照,撰写实习报告,拿学分。 学生没有意识到实习内容的选择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甚至实习工地所处的施工阶段都必须经过精心挑选。以笔者所带的消防工程专业学生实习为例,选择时间过早,工地上相关消防设施没建好、消防设备没进场,只 有建筑结构本身的大致框架;选择时间太晚,则需要学生了解或亲手安装设备,消防管线已经敷设好,并被暗埋。两种情况实习效果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和要求。 3.设计期间师生交流不够 早期的工科学生毕业设计图纸均为手绘,学校为每个专业配给专业制图教室,教师可以随时查看设计进度,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并当场解决。现在要求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为机打图纸,所有设计都在电脑上进行,由于高校扩招率大于校内硬件设施的增加率,学校很难实现为每个学生安排机房进行毕业设计,所以师生之间的及时交流存在困难。 4.设计进度难以控制 由于即将毕业,学生非学业方面的事务特别多,设计进度很难统一。如忙于抓住最后应聘机会找工作、工作单位要求延长实习时间、研究生复试、频繁出席毕业散伙饭局等。 5.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不统一 一般一个专业的毕业设计会根据不同设计方向进行分组,设计内容的不同导致最终的评分标准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将优秀指标硬性摊派,如学校要求优秀率不超过20%,一个自然班30人,分三个组做设计,平均每个组可以有2个学生评为优秀,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公平”的现象。此外,毕业设计的成绩到底是以最后上交的设计图纸或论文裁定,还是参考平时成绩,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出现的新问题 1. 片面强调毕业设计的创新性 当今,不管什么领域都提倡创新,高校要求科研创新、教学创新……,毕业设计也不例外。有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还没能掌握基本设计能力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盲目创新,从而导致学生绞尽脑汁、另辟蹊径地寻偏门,以达到创新要求。 2.毕业设计的有效性低 据悉,自2010年教育部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文件,在审查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时,已有60多所高校引入防抄袭软件。对于土建类等工科毕业设计,主体是图纸,目前还没有软件,所以只能查表现毕业设计思想、内容、方法及计算设计相关参数的毕业论文。该种论文经过多年经验累积,已形成固定模式,如罗列一些规范条文,同一计算软件得出的表格大致相同,相似率很高。为避免检测相似率过高,导致推迟答辩甚至推迟毕业,学生通常会花钱在网上提前自查,因此到了毕业设计后期,学生不是忙于认真修改论文,而是忙在网 ,或随意改写论文(如删掉规范条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来凑字数)、大量插入图片、表格。 3.其他问题 对课程设计不够重视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原因之一。 学生前期专业课程学习不认真、课程设计敷衍了事、教师未对课程设计给出反馈意见等也是主因。特别是课程设计,上交至教师批改后直接评分存档,没有后续指出错误、更正错误的机会,所以同样的错误继续发生在毕业设计中,甚至带到工作中去。 三、意见和建议 建议一:对学生强调从长远角度看问题,选题要有针对性。特别是根据今后从事的工作、研究的方向来考虑毕业设计题目;同时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引导,介绍当前的设计水平、市场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建议二:由于毕业实习通常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不重视。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对后续的毕业设计意义深远。首先实习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随后在实习单位现场要求 学生手持施工图纸,一一对照,熟悉整套设计过程,并提醒学生毕业设计中容易出现或忽略的问题;实际动手操作时,建议学生与现场施工、监理方多沟通, 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找答案。这样精心准备、过程充实的毕业实习会使毕业设计事半功倍。 建议三:解决师生间交流不够的问题,笔者建议指导教师每周至少集中学生二次,一是了解进度,二是回答学生设计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qq、微信, 建立毕业设计群,共享上传资料、解疑答惑。 建议四:设计进度的控制确实很难做到统一,但大致的范围应把握,这需要学校的严格制度、教师的切实执行和学生的自觉配合。如指导教师进度安排要细致到一周完成多少任务;进度每延迟至一定程度,毕业设计成绩将降低一个等级;正式答辩前二周进行预答辩以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建议五:最后成绩应由平时成绩(15%)+预答辩(15%)+最终上交图纸和论文(50%)+正式答辩(20%)四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每周见面会出席次数和进度拖后次数,或者还可给发现问题、积极提问的学生加机动分;预答辩和正式答辩时均由几个设计组共同进行,互相不记名评分,既可正确认识自身的水平,又最大程度地避免强行评优的现象出现。 建议六:毕业设计的创新,首先要明确毕业设计是对本科阶段学习的总结和检验,然后才是知识的升华,而升华达到的高度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强求,评估标准不能太高。在很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基础上,如果再提出自己的、可行的设计想法,这就是一份优秀的毕业设计。 建议七:的必要性不容置疑,但必须对象明确。单纯文字性的毕业论文是防止抄袭的最有力手段,但以图纸为主要设计内容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论文则意义不大,这种设计抄袭主要发生在图纸上,只能靠指导教师发现,而其毕业论文是为设计图纸服务的,文字内容差异关系不大,关键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数据的不同。考虑到规范等条文不能随意更改,毕业设计论文的率可适当放宽。 建议八:对于提高课程设计的重视度问题,笔者建议应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多见面、多沟通,加强指导,每门课程设计后指导教师应及时将设计中常见的错误或问题反馈给学生,关键内容要重点讲解。 四、结语 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获取知识、分析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随着社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及规范的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变化多样,如何结合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正确面对、解决,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需要所有指导教师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共同推动土建类专业的发展和进步。 土建毕业论文:土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 一、毕设过程严格、轻松,注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毕业设计过程是真正锻炼学生的重要一环。土建相关专业毕业设计一般都从最后一个学期开始,时间一直到毕业前一个星期,最后一星期准备答辩。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当前情况下学生就业压力过大,由于有些学生毕业实习一结束,就忙于找工作,毕设一拖再拖,最终只能匆忙凑合,有些学生工作找好了,又无心思做毕设;另一方面,有些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多,而毕业设计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因参加招聘会、面试、复试等原因不定期缺勤,很难组织学生集中开会,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如此种种错误认识和现实情况,使得许多学生的毕设“照搬”过多,“参考”过多,致使毕设成果成了彼二人设计的“改版”或“再版”,根本谈不上求实创新。因此,毕业设计过程中严格要求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利用各种方式给学生指明,他们面临的社会竞争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作为大学生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点,而毕业设计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对所学知识最系统、最全面的检验,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这是他们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选题对整个毕设过程做出详细的进度计划,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规定任务,以保证毕设的深度和质量,之后,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成果验收,评定各阶段成绩,作为毕业设计成绩的参考依据。然而,过于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保证毕设质量,此时,老师应当花更多的时间跟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动态,及时答疑,创造老师与学生之间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从而高效保质地完成毕业设计。“一丝不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也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基本保证。 二、重视毕设答辩指导 毕业设计答辩是毕设的最后一环,目前大部分高校是本人以PPT的形式展示毕设内容,由答辩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的,它是以面对面的、步步深入的问答形式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以口头的形式,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原理、依据、方法以及见解,并回答老师的相关问题。这一过程主要起到检验“产品”的作用,也能全面检查设计质量和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取得更大收获。然而,历届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总有老师因为只是片面地要求学生圆满地完成任务,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毕设答辩的指导,造成了有的学生设计完成了,但没有全部消化,以致答辩过程中基本问题出现“卡壳”现象和“空白”区,甚至出现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在此环节,老师应当重视对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的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及早准备,明确重点,全面复习 答辩前的准备工作应从毕设一开始就启动,因而在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温习所学的有关各科知识,重点掌握专业知识。边设计、复习,边搜集资料。每个阶段过去,应对该阶段内容进行小结,对一些关键内容,如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计算等要进行必要的记载,以供随时复习查看。 2.阶段性总结所做工作,积累经验 土建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其涉及的深度和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老师应当指导学生认真做出阶段性总结,找出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就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热情,而且,讨论过后,学生的印象也会加深。 3.主动出击,克服被动心态 答辩环节非常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表达技能一般或不佳,即使熟练掌握了专业知识也是于事无补的。因此,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答辩前的预答辩,这样既能帮助其克服答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精神焦虑、神情紧张,也能克服和消除答辩时可能出现的被动心态。高等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毕业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检验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对土建相关专业来讲更是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步骤。它通过一系列的开题准备、毕业设计工作以及最终的答辩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锻炼学生对遇到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同时,在后续过程中对学生的工作、科研等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毕业设计过程是让学生学习深化、拓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过程,也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效果的好坏关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对将来工作的适应程度,实践意义重大。我们应该重视毕业设计,针对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寻求对策,积极改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作者:李丽华刘慧琴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大学 土建毕业论文: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论文 一、存在问题分析 (一)设计模式缺乏多样性 一直以来,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分为一般设计、专题、翻译三个部分。其中专题和翻译部分的要求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基本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一般部分的内容。交通土建专业的一般部分毕业设计主要分为道路工程和桥梁工程两个设计方向。工程设计一般需要基于一定的原始条件(自然环境、地形地物、荷载条件等),原始条件不同,则技术方案就不同。因此,相对来说,进行道路工程方向设计的每个学生原始条件都不同,技术方案差异就较大,学生个人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可以得到锻炼和体现。但桥梁工程设计方向的原始条件较为单一,又受到计算工作量限制,因此学生的技术方案变化就很少。另外,除了公路、桥梁两个传统专业设计方向,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环境需要,近年来逐渐出现毕业生在市政道路、隧道工程、地铁工程等单位就业的现象,而这些也都与交通土建密切相关,但目前这些方向的毕业设计内容缺乏。所以,从整体上来说,目前的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组成模式缺乏多样性。 (二)组织模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模式仍是采用先学生选题后分组指导的方式。这种模式的问题首先出现在选题的方法上,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教师出的专题论文题目中进行选择,选择了哪个教师出的题目就跟哪个教师的小组做一般部分设计。教师出的专题题目往往和学生人数相等或者稍微多一些,这样以来,选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多人选一题),尽管后来采用了“增加志愿”的办法进行协调,但效果仍不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由于将设计方向和选题挂钩,就容易造成“选择方向”和志愿从事的设计方向不相符,使得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因此,这是一种被动的选题,失去了原有的选题意义。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不是从老师给定的题目中选,而是自己拟定题目后与老师沟通、讨论后确定,这才是真正的选题。目前这种被动的选题方法常常导致学生勉强接收、被动应付。还有就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控制分配,造成分组后常常是各组学生的素质差别太大,给指导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从整体上说,需要对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较为灵活的模式来满足实际现状的需要。 (三)指导模式缺乏高效性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也是采用分小组指导的传统模式,然而由于专业特性,这种分小组的指导方式在本专业应用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目前交通土建专业设计分为公路、桥梁两个方向,每个设计小组跟随一个指导教师就一个方向进行设计,小组之间相互独立。那么,对于公路工程方向来说,采用山区地形进行设计必然会遇到建设桥梁的问题,基于工作量的考虑,学生此时往往“重公路轻桥梁”,导致桥梁方案容易出现方案不合理的现象,影响整体的工程方案质量;对于桥梁工程方向来说,抛开工程背景环境单纯对某种桥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计算的成分过多,设计的成分太少,学生的专业思想训练过弱,这种指导方式无法完整地锻炼和表现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另外,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个教师的专业侧重不同,而路桥工程涉及面较广,遇到的技术问题多变,有时难免对偏离个人专业的细节技术问题把握不好,单独指导不如小组配合指导更加有效。为此,目前指导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为解决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设计内容模式改革 第一,将目前各自独立的设计方向改变为综合设计,即基于一定设计原始条件,公路和桥梁同时考虑,合并设计,将桥梁设计放在公路设计地形的大背景当中,这样的优点在于克服了原有的桥梁设计简单方案化以及过于程序化。当路线行进过程中,需要设置桥梁的时候,桥梁的方案对于路线影响其实是很大的,综合考虑有利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以来,整体设计重点突出方案的考虑,加强设计思想的锻炼,适当降低纯计算的内容和工作量,而使得总工作量和原来大致相同。第二,以公路、桥梁设计为主,适当增加城市道路、隧道、地铁的设计内容,总体上使得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达到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置设计背景进行体现。原有的设计背景大多数是选择距离城市很远的地区,这样的背景决定了设计以公路为主要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城市交通愈发重要,也造成了一定的相应人才短缺,为此,可以将设计背景设置于城郊地区,从而形成以公路为主,近城部分涉及城市道路以及地铁等设计,以迎合市场需求。 (二)教学组织开展模式 改革对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开展模式进行改革,重点是选题和分组的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对设计工作进程进行控制,主要的办法是变目前“先选题后分组”为“先分组后选题”。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以及扎堆现象。一旦选题扎堆,最终还是仅能满足一个同学的选题,其余同学需要重选或者命题,于是先选题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先分组则可以将选题人数化整为零,小组内进行选题必然效率更高,同时,先分组的还可以考虑小组间学生成绩、能力的均衡,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设计过程中,一个小组的设计进度和质量需要有1~2个领头羊,形成一种设计工作氛围,无形中促使着整个设计小组工作的前进。分组后的选题由“指导教师出题学生选”这种被动状态变成“学生拟题再与教师商定”这种主动选题。而对目前的过程管理,则应该改变现在的“大阶段制”为“小阶段制”,即需要将检查节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事实反复证明粗放式的管理容易使设计工作失控,往往形成了赶设计进度的现象,设计质量难以保证。通过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总体上使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客观化和灵活化。 (三)指导工作模式 改革针对目前采取的独立小组指导工作模式进行改革,配合设计内容模式的改革,主要采用设计指导小组的工作模式。将设计内容中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合并设计时,当然需要相应方面的教师参与指导,为此,应由2~3名教师组成设计指导小组,其基本组成原则为小组成员的专业搭配合理,尽量兼顾职称、年龄的搭配,并考虑工作量等因素,每个教师平均指导人数可以与原来相同。这样以来,由原来的一名教师指导全部设计内容无法对每个方向进行精细掌握的状态,改为整个设计小组共同控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小组指导教师专业优势进行设计分部指导和质量控制,总体上提高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模式不应该是过于呆板的,这样以来并不符合专业实际情况的需求。因此,针对交通土建专业来说,指导模式应该与实际设计教学工作的要求联系起来,依据基本教学大纲,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模式,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组织方式上,尽可能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以保障教学效果。 作者:柳志军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土建毕业论文:土建类毕业生就业论文 一、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地区变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土建类专业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急需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是直接反映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是否能满足城镇化建设需求的晴雨表。以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区域演变及所在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关联分析入手,开展毕业生就业与城镇化需求的满足度研究,对于促进毕业生质量提升、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模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三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9届和201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和全国2009年与2013年分省城镇化率数据作为分析数据,以五年内分省就业数据变化值和城镇化率数据的变化值作为分析指标开展实证分析。选取的数据中,省市的选择为两届毕业生就业数大于“0”的省市。对于就业数据作如下处理:首先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分省统计,分别得到2009年和2014年各省就业人数,并分别计算各省就业人数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百分数,最后计算五年间各省就业比例的变化值,最终得到的统计图如图1所示。对于城镇化率数据做如下处理:首先根据各省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计算得到2009年和2013年我国分省城镇化率数据,然后计算2009—2013年间各省城镇化率的变化值,最后得到的统计图如图2所示。 从图1来看,五年间就业率增幅为正的共有18个省市,这些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长江沿江经济带规划等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图2中可以看到,就业率增幅前五的省市中,湖北、陕西、贵州三省城镇化发展排名分别列于第二、四和三位。这一现象说明了正在发展中的中西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也逐渐获得了毕业生的认可,成为土建类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五年间就业率增幅为负增长的省市共有11个,这些省市中包含了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等发达省市。其中就业率后三位的省市分别是天津、山东和山西,其城镇化率增幅排名分别为第29、23和9位。城镇化率增幅减少,说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逐渐减少,对于土建类的毕业生而言,其工作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因此,前往这些地区就业的人数也会相对减少。从上述分析来看,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和该地区城镇化进程关系密切。城镇化发展越快的地区,对该类专业生的需求越旺盛,也越吸引毕业生前往就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虽然城镇化发展较快,对建设人才需求较多,但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然不足。 二、土建类毕业生就业促进建议 针对土建类毕业生就业区域演变与城镇化发展特点分析,结合城镇化对高教专业的需求特点,对该类毕业生就业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对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就业期望值,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而不是盲目地比拼就业地区、单位名气等。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开拓眼界、了解社会。随着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不再像人们想象中的贫穷落后。对于土建类学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到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现场实习,如南水北调工程、西部大型水电站建设项目等。在学习现场施工经验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发展现状,感受国家发展进步的脉搏,激发他们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的热忱和理想。三是高校针对城镇化建设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对人才专业的需求不一样。比如,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较大,以前往往只有发达地区大城市才能建设。如今随着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加快,很多城市也有了相应的建设机会,对该类专业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很多高校近年来纷纷新增该类专业以满足市场需求。四是高校多与广大的用人单位加强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青年骨干参与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帮助毕业生规划人生,使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够借力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做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完美结合。 作者:明涛单位: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土建毕业论文: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研究毕业论文 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发起,并会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共同主办,清华大学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科技论坛,于2001年11月17~1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分析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现状,交流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应对途径,并积极提出建议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技术政策或技术标准提供参考依据,以期土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后面向市场经济的需求。 会议收到论文报告58篇并印发了文集,有140人参加会议,在第一天的大会和第二天的分组会上分别有17位和26位专家作了报告,另外还安排了半天时间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会议气氛热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不同观点之间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交流。 鉴于这一会议的论坛性质,以下仅就会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建议作一归纳,提交与会专家考虑并审议。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1.4;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而设计时?菀匀范ü辜芄怀惺芎稍氐哪芰Γㄓ氩牧锨慷确窒钕凳泄兀┤匆扔⒚拦娣陡叱龅?0~15%,二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日本与德国的设计规范在某些方面比英美还要保守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2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公务员之家 1.3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 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自1984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从80年代末期起抛弃了传统的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从而统一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方法;其它的工程部门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的结构设计规范也正在或计划作这样的转变。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是参考国际上的相应标准ISO2394并经过国内科技人员努力后得以实施的。将可靠度设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规范,在国际学术界内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工程内界则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有了ISO2394,国外却鲜有重要或著名的结构设计规范已直接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至今仍采用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或称荷载抗力系数法。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设计方法以及企图将我国各个行业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都用可靠度方法统一起来的做法,虽然工程设计界颇有微词,但学术界持赞成和肯定者是主流,不过仍不时有人对可靠度方法用于设计规范的适用性提出质疑。这次科技论坛上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对规范可靠度方法的意见分歧。 土建毕业论文:土建类专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出路探寻 摘要:针对土建类专业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做了一个现状分析,并对资料员岗位所需的各项知识要求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资料员;土建专业知识;贯标;资料记录;整理;归档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进入高等学府读书已经不再是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这无疑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将门槛提高了,一般都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即使中职毕业生要求的工资比较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比较好,用人单位也不会考虑,所以中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非常困难。就业困难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缺少且素质较差的原因之一。 因此,必须以行业为依托,加强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主动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与实际需求,动态地挖掘行业中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岗位,根据专业岗位群的变化来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比较容易找到就业的出路,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以中等职业学校土建类专业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具有土建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就业时却根本无法与大学生竞争。因为在建筑业的潜在用人单位当中,无论是设计单位、建筑公司,还是监理公司或房地产公司,他们在招聘大部分的工作岗位人员时,都是要求应聘人员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那么,这个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以后的去向如何呢?经过调研,发现在目前的建筑行业当中,有一些工作岗位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但是又属于基础性技术操作或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工作比较繁琐和辛苦,工资又不高,是许多大学生不愿去干的,而一般普通的没有学过专业的人又干不了,这些岗位就是中职生面向的工作岗位,例如建筑工地项目部的资料员、质安员、机电管理员、预算员等。 以资料员为例,据调研现在广州市几家大型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都非常缺乏,按规定一个工地应配备一个资料员来管理各种资料,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个资料员常常要负责两个甚至是三个工地的资料。 资料员的主要工作是: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标准对工程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并记录在案,最后形成完整的工程竣工验收资料。这是施工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具体体现,是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在依法建设、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以及采用新技术等方面的原始记录,是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资料是工程建设当中进行的各项工作的一个书面证明材料,如果日后发生各种工程纠纷,它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而且,如果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竣工资料不完整,该项目就不能进行竣工验收。所以,工地现场的实际工作做到哪里,资料就要做到哪里。因此,资料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一个好的资料员甚至与施工员可以达到相同的地位。 但是,资料员的工作又是一个非常辛苦和繁琐的工作。辛苦是因为资料员经常要加班,特别是在工程将要竣工的时候,很多资料在这个时候才能够收集齐全;而且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生工程变更,所以为了保证资料前后一致,有些资料还要进行修改,因此就要求资料员必须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这样才能够赶在竣工日期前将资料准备好。繁琐是因为一个建筑工程的资料数量非常之多,整理起来费时费力。 首先,建筑工程施工资料至少要准备一式三份,一份给档案馆,一份给甲方,一份给乙方,这就有几大箱子的资料要收集和整理。 其次是各种资料上面的签字、盖章等都必须齐全,缺一不可。作为资料员,就必须去找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负责人逐一签字、盖章。 第三,当资料送到档案馆后,还要由档案馆的负责人审核,如果发现资料有错漏,或资料收集、归档不符合要求,档案馆是不予接收的,此时资料员就必须按档案馆的要求重新进行整改,这样的情况往往要发生好几次。 正是因为资料员的工作非常辛苦和繁琐,工资也不高,一般大学生在干了几年资料员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大多数是要跳槽的。所以这个工作岗位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真正能够耐得住辛苦做下去的人不多,因此有经验的资料员已经越来越少了。现在工地上大部分的资料员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所以造成工地上的资料经常是丢三拉四,很不齐全,而且在归档方面也很不合理。 因此,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应把握这一机遇,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增加资料员岗位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多提供一条出路。 资料员这个工作岗位,主要是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应掌握土建专业的基础知识,如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基础知识、建筑结构基本知识、房屋设备基础知识、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土建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专业知识平台。有了这些专业基础知识,资料员对于工程进行到什么地方,该收集什么资料,资料中的各项数据是否合理,就会比较清楚,因而他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就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漏。那么,我们中等职业学校都已经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来让学生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 (2)要掌握贯标方面的知识,即对ISO体系要熟悉。所谓ISO体系,其实就是一种国际上通用的企业管理模式,各个企业以这个模式为蓝本,再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制度,然后整个企业都必须按照这个管理程序和制度进行运作。而为了体现企业的运作情况,同样要进行各种资料的记录、收集和整理。 近年来,我们国家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要求所有的企业都要贯彻执行ISO国际标准,以增加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个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每年都要自己进行两次内部审核,以检查ISO体系的运行情况,并且还要根据审核的结果随时进行整改;每隔三年,中建协就要派专家对各家企业进行一次外部审核,同样是审核ISO体系的运行情况,其审核的结果对于企业的资质评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不管是内部审核还是外部审核,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检查企业当中各种资料的记录情况。 所以,作为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料员,除了要收集、整理与建筑工程项目有关的技术资料之外,还要收集、整理属于ISO体系文件要求具备的资料。 例如,工地项目部就要建立受控文件清单(所谓受控文件就是指各种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技术规程、各种合同等等),还要建立各种文件和资料的收发文登记;由于本单位与外单位之间的联系,都必须采用“工作联系单”的形式来进行交流,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工作联系单,资料员都必须将它们保存和留底等等。作为一个资料员,如果不熟悉ISO体系,就不知道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运作过程当中应该收集哪些资料,因此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资料员。 所以,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当中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选修课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大致了解ISO体系的内容,并且对整个施工企业的运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要掌握资料记录、整理、归档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属于专门的技能培养。 首先是资料的记录工作。过去,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使用自己独立的一套资料表格来进行工程数据的记录,这就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各种资料表格形式多样,非常混乱,很难管理。所以,为了加强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管理,统一广东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主编了一套统一用表(简称省统表)及配套使用的电脑软件,并要求从2003年12月1日起,全省新开工的建筑工程都必须采用。 具体名称为: ①《广东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资料统一用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②《广东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其次是资料的整理工作。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资料至少都要求准备一式三份,一份给档案馆,一份给甲方,一份给乙方,其中给档案馆的资料是不能有复印件的,如果有复印件,则必须在上面注明原件的去向。同时,资料上采用的各种书写材料都必须耐久、清晰。更重要的是,归档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签章齐备,如果缺少签章,资料员就必须向各单位索要。 最后是资料的归档工作。为了组卷时整齐划一,便于保存,要求各种文字资料都必须采用A4纸记录。所有资料都应按照省统表规定的内容和顺序组卷,还要编写卷内目录,最后用白色棉线装订成册。 以上的这些工作,对于一个资料员来说都是基本要求掌握的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具有这些方面的技能,可以在课程设置当中,增加“建筑工程施工资料整理”的实训内容,即在老师的辅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收集、整理一个简单工程的所有资料。通过这样的实训,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省统表的内容,并且使他们初步掌握资料员的工作技能和方法。 (4)要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例如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因为资料员经常面对的是成千上万页的资料,如果电脑操作不熟练、速度太慢是来不及处理的。而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校期间都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以对各种办公软件的应用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应该进一步提高操作的速度。 目前,为了减轻资料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采用了“建设工程施工资料管理”软件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现在也有很多家电脑公司都开发了该软件,比较有名的是“三和软件公司”和“华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的价格现在都比较昂贵,如果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购买这些软件来供学生观看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以上就是资料员这个工作岗位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信类似资料员岗位的这种情况,在土建类专业甚至是其它专业还会存在,只要深入地调研、不断地挖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将不断得到充实,就业之路将更加广阔。 土建毕业论文: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摘 要】本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阐述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从均衡配置基础课、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等方面提出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职 土建类 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成要素 培养途径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建筑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是,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导致个人职业生涯后续发展困难重重。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探讨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 一、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通过对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影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学历方面先天不足。不考虑博士、硕士等研究生阶段教育,同为普通高中考入,学制4年的本科毕业生和学制3年的高职毕业生,由于高职毕业生持有的是大专学历,要想获得工程师等职称就需要更多年限,要想考取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也需要更多年限。 例如,在获得助理工程师方面,本科学历毕业后,1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认定助理职称资格;大专学历毕业后,2年工作经验,考核合格,认定助理级职称资格。获得工程师方面,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工程师职称。 再如,在一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方面,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工作满3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工作满4年可以报考。取得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工作满6年可以报考。综上分析,如果同一年高中毕业分别进入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正常流程下,本科毕业生会比高职毕业生早一年获得一级建造师报考资格。 获得工程师、建造师等时间的延迟,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担任项目经理等职位的延迟,放缓了其职业发展的步伐。 (二)基础知识薄弱。高职的任务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社会对高职的认知还停留在“高职是大专”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读书不是本人或家长认同高职教育,而是因为高中没学好基础知识,高考成绩达不到本科线,进职业院校读书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而不是主动的选择,这种情形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作为建筑类工科生,甚至不熟悉三角函数、对数指数等,严重影响大学期间课程的学习。 (三)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有所欠缺。很多高院校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任务,一味地通过课程改革减少基础理论课程,以达到培养专业技能的目标,如压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与学生专业技能无直接关系的课程。由于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基础课课时较少,课时大多安排在专业类课程,致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综合素质较差而后劲不足。 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功利性强,重视实践技能,看重专业实践。反映在学习目标方面,公共基础课及格就行,专业理论课也不太受重视,最重视的是专业实践课。即使在专业课方面,也是删掉了许多基本的计算,降低了高职毕业生的计算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形成简单直观的思维方式,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缺乏从表面现象到事物本质、从外因到内因的分析能力。理论知识学习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难以有创造性的表现,比如针对一些小的工程变更也无法设计计算。 (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多在高中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由于在学校养成考试前几周突击学习的不良习惯,进入工作岗位后平时很少看书学习。如遇到岗位考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平时不学习,靠突击学习。某些资格类考试缺考的考生中,高职毕业生占很大部分。 (五)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抽样调查显示,9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都渴望再学习。但是,除少数大型企业有内部培训外,绝大多数企业职工再学习目前只是停留在短期或利用周末培训的层面,专项能力训练主要通过师傅徒弟的口碑相传或者自学摸索完成,缺乏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二、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 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内容复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高职土建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大多是在建筑行业一线,工作环境较为艰苦,更加需要健康的身体条件。建筑行业牵扯面广,需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业主、政府监督部门合作协调,建筑行业也要应对工程条件变化、天气变化、业主变更等临时的变化,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毕业生在职场履行合同的品质。既包括在工作中遵纪守法、服从行业规定、尊重合同、维护公司利益、尊重客户等,也包括在离职后维护前公司的合法权益,还包括离职过程的合法合规。部分毕业生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甚至违背合同,丧失信誉,给其后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 (三)较强的专业能力。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要有建筑识图的能力,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具备各建筑材料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同时能利用一些材料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性能来把握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具备建筑测量能力,如建筑施工放线、建筑轴线的引测、各楼层标高的控制、抄平、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竣工测量等;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能合理把握工期、正确调动人力物力,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利润最大化;具备基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力等。 (四)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必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熟悉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材料、测量放样、读结构图施工图等。必要的理论基础是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有创造性的成果。 (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毕业后根据需要自学的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日益发达的建筑科技对个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的要求。 (六)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毕业前后是人生身份的重大转折,周围环境也截然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状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使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更快速地进入新工作岗位的角色,也会惠及毕业生以后的职业生涯。 (七)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建筑领域不断提供具有更高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随着建筑工人数量的逐年减少,建筑设备的推陈出新,施工工艺、施工组织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建筑材料也相应地变化。对于这些变化,高职土建类毕业生不但要适应,而且要根据形势,敢于率先创新。 三、高职土建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力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达到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补强高中没学好的基础知识。针对某些高职生在高中的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过差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大一开设选修课,或者在前两周集中开展培训的方式,补强所必需的函数计算等问题,以便大学期间学生顺利学习“建筑力学”“工程测量”等课程。 (二)均衡配置基础课。现在高职很多专业出于让更多学时给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考虑,删掉了“高等数学”课程,严重阻碍了高职毕业生的后续发展。例如,职业资格考试会考到“高等数学”,结构设计计算也涉及“高等数学”,因此“高等数学”课程必须予以配置。另外考虑到土建类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会写很多的公文、通知、报告等,可以开设类似“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三)适当增加专业理论计算类课时。目前比如毕业设计,由于高职生专业理论计算能力的缺失,一般安排的是施工组织方案的编写和建筑图、结构图的绘制,而不安排结构计算内容。导致毕业生在施工中遇到小的变更也无法自行设计,削弱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必要的结构设计计算,也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成人教育、自考等打通学历发展的途径。学历低会直接影响工程师的评定、职业资格考试,延缓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学历的提升会开阔高职学生视野,提高专业知识。一般的高职院校都有成人教育部门,应通过宣传,鼓励广大高职学生提高学历。 (五)保持专业实践技能的相对优势。高职毕业生的相对优势体现在专业技能较高,丧失这个优势就很难有竞争力。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探讨项目化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保持专业技能方面的相对优势。 (六)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可以对比各院校在学生培养中的差异,寻找不足,找到改进方向。专业技能大赛也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方向,跟踪并参与专业技能大赛,可以把行业的最新工艺技术反映在教学中。 (七)结合R悼展“创业实训”课程,提高高职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发展状态,归根结底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结合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结合高等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训”课程可以结合专业,巧妙设计创业项目,锻炼高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八)探索高职毕业生的再教育问题。考虑到很多企业再教育制度不完善,可以探讨由母校组织的再教育问题。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适当设置相应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讲授,形成有效可靠的再教育途径。 土建毕业论文:土建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反馈 摘 要:依托对往届毕业生质量分析调查与反馈,我们可以有所借鉴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结合时下热门的经济衰退和就业难话题,为提高土建类本科毕业生质量献计献策。在相同的社会背景和市场需求大背景之下,各个公司招收人才的需求大同小异,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成了上至校方下至学生家长都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土建类 毕业生质量 分析与反馈 就业工作能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局限于毕业生应聘、面试时展现出来的自身行为表现,也包含了大学生在顺利获取工作后持续保持工作激情和努力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综合素养。现今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大量的第二、第三行业兴起,各类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变革下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毕业生质量也就成了本科教育的重要命题。本文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用人单位关于毕业生质量的反馈信息为分析对象,其中用人单位类别涵盖了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股份企业、各类学校、科研院所等共计8类单位,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通过结果回溯,逆推高校现行素质教育现状,旨在有针对性对高校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益的建议,致力于提高大学毕业生质量和工作岗位需求的匹配度。 一.当下土建类本科毕业生质量预估与往届质量分析 (一)跟踪调查毕业生质量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校扩招,相应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毕业生质量逐年变化或高或低。总览高校数据,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各类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101万增至2016年的765万,涨幅之大,不可谓不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壮举。扩招改变了当代学子的命运,使得民族精英阶层增大,但隐藏在这些益处背后的,是招收学生素质降低,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研究硬件基础缺乏等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造就出来的毕业生质量是否能肩负起行业的重担,抑或是如社交媒体所报道的在走下坡路,低于社会对高等受教育者的普遍期望值呢?以上种种,均需要在跟踪调查历届毕业生质量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学生培养的高校,迫切需要得到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工作反馈情况,做好对毕业生去向和实际工作状况的调查研究。但是在原来的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的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涉及到毕业生就业跟踪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反馈比较少。基于此情况,对土建类毕业生质量的调查报告应运而生。本次调查分析的资料来源于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后所在单位根据其任职期间的表现和态度,反馈回的定性数据表格。 (二)教育单位对所属毕业生质量的要求和预估 以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为例,该院的培养目标,最本质的价值指向就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旨在培养出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相应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经过相应专业高标准的基础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要能够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众多岗位、并初步具备相应专业项目规划和科学研究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大学生创造人生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在相同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这个大背景之下,各个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大同小异,总体来说,用人企业对招收人才的要求,主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较快的融入企业文化并积极为其添砖加瓦;对企业有很强的忠诚度,能够对工作尽职尽责,有始有终。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多用人单位公司反馈,在这个机遇与危机并存的社会大潮流之下,一个企业,要想打造出其独有的风格特色和创下良好的工作业绩,就要有推旧出新的创新思想和较强的实际操做能力。而一个单一的个体,做好自己的基础工作,要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前提。但就土建类工作人员来说,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一个人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较强的自身软实力。就土建类用人单位和高校角度来看,这个“软实力”主要包括就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情绪调试能力。这主要是相应的专业性质和社会发展形势决定的。 (三)用人单位关于三峡大学土建类毕业生质量的调查表格反馈结果 参与就业信息反馈的用人单位均为长期接收毕业生的企业,采集所得数据真实有效。这些毕业生中63.15%就职于国有企业,13.15%就职于民营企业,10.52%就职于普通事业单位,5.26%就职于党政机关,其他毕业生均匀分布于股份企业、三资企业、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约65.78%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岗位上“作用很大”且表现“好”,仅仅2.63%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在单位表现“一般”,由此可见土建类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同时也获得了单位的一致认可。 在发展潜力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仅有7.89%的毕业生达到了高层管理岗,更多的则是65.78%的毕业生达到了中层管理岗或技术岗,高达31.58%的毕业生仍然停留在基层技术岗。进一步考察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学习能力,单位表示有68.42%的毕业生工作5年后专业技术完全达到中级技术职业能力,31.57%的毕业生基本达到要求,这表明高校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是合适有效的,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毕业生学习能力不足只能勉强跟上的窘迫现状。 (四)用人单位强化意向与高校培养倾向的差异性比较 在调查表格中囊括的包括政治表现、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在内的11项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用人单位的反馈数据突出强调了“外语水平、创新意识、社交能力、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这其中又以“外语水平”满意程度最低,仅有28.94%的单位认为“满意”,而50%的单位停留在“比较满意”,更有21.05%的单位认为三大毕业生外语差强人意,只是“基本满意”。而在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院内,教学重心则放在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学位课的分数要求和比重高于其他科目,造成隐形的重心偏移。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建议“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可以适当增加商务预算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专业化越发明细的今天,相当多数毕业生因为在本专业上投入过多时间导致自我限制,未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分支行业和相关知识,待到上岗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逐步学习其他必备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突破学校教育千人一面的限制。 二.土建类专业本科生工作状态改善途径讨论 (一)学校层面如何改善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反应出了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着问题,基于此的改良方案从高校的角度对如何提升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论证。 1.大学生就业能力整体提升 高等教育的使命,首要是育人,促进人整体知识技能的发展,为社会输送能适应不同环境的全能型专业人才。毕业生接触社会后,其就业能力强弱直接由学习期间所受教育决定,然而普通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从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教育中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学及学生学业评价仍以知识为重,培养的毕业生趋同性较强,缺乏个性。 提升大学生毕业就业能力,高校应着重把握以下方面①调试培养计划,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在进行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扩宽课外教学,搭建宽厚基础知识与扎实专业训练相适应的教育平台,助力培养学生转换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从本校优势点出发,结合学生自身价值取向与优势项,通过四年的培养,最终使得毕业生在知识掌握完成度上相近,而就业取向,处事态度呈现不同程度分化。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专项提升 就业的不同渠道,不同方向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需发展完善的能力迥异,而就业能力可分为专业素质,自学能力,实践操作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其中专业素质是“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是实践操作能力,而自学与竞争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进入职场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专业素质的培养途径有增进学科专业知识深度教学,参与建设基础工作能力训练工程;促进实习活动开展,将课堂学习与试验教学结合,让知识从书本中回归到现实生活,能有效改进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结构水平是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自身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约束力则是加强学生自身软实力建设, 都能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加分。 (二)学生个体层面提升 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其结果于学校是教学水平的显现,于学生是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尽管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单位都对大学生就业就业这一命题做出努力,但作为这一问题的对象,学生自身能力更需要发挥主体意识,从以下这些方面加强自身能力:①转变就业认知,提高就业力的主动性;②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提升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结合实际,积极投入学习和相关工作中;③参与社会实践,改进对社会工作岗位的认知,提高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匹配性;④提升专业认知能力,加强职业规划,便于工作后的提升;⑤培养训练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 三.结语 针对越来越多的“就业难”新闻报道,以及毕业生就业时对学校所给予信息的依赖,更加彰显了学校教育对学生未来工作生活之重要性。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要求高校在施行高等教育时,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基本能力获取,更要在就业方面试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辅助措施,改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看法,助力为大学生四年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 土建毕业论文: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加入高等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中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进入国际化实质阶段。重庆大学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作为一项实践教学改革的尝试,既是对土建类本科生大学四年核心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检验,更是对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人才竞争和团队精神实战能力的考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依据《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构建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包含“举证―验证”评价流程、“过程―成果”评价流程、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组织,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改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管理、评价设计质量与人才培养模式,使土建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联合毕业设计;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质量评价机制 高等学校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面对21世纪土木工程人才竞争的全球化趋势,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和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的趋势,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还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是在工程人才的培养上只注重国内工程建设的需要,缺乏国际视野,忽视国际化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影响和需求;二是在工程人才的培养上更多地注重学生本专业技能和能力的提升,忽略对多学科知识的结合与融合。中国作为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的预备成员,对高等工程人才培养应提出新的标准,高校对土木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人才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应综合从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新视角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1]。重庆大学建筑学部2011年在国内高校首次尝试土建类本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以下简称联合毕业设计),探索土建类本科生跨学院、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探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思路。历经多年实践与探索,这一创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土木工程类本科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综合水平,获得国内建筑行业众多企业的欢迎与认可。但联合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主要有:(1)现有的联合毕业设计管理标准具有抽象性、通用性,缺乏综合性、针对性和交叉性;(2)设计成果考核停留在专业评价层面,较注重某一设计阶段的专业技术和知识,而忽视向项目整体、环境与风险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转变;(3)答辩环节以成果为导向,采用传统的“提问―回答”方式进行,而非国际教育认证与工程实践中实施的“举证制”检验模式,评价标准与机制缺乏科学性。为着力培养卓越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人才,遵循国际公认的科学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评价规律,探索科学有效的联合毕业设计评价模式,本文提出以“举证―验证”和“过程―成果”构建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以更有效地促进联合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加快土建类人才培养方式的国际化。 一、联合毕业设计的需求与现状 2013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进行标准化认证,达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目的[2]。《华盛顿协议》对中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新要求,对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因此,高校工程教育必须加快国际化步伐,以人才培养的新视角,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做好本科教学的质量控制工作。 越来越多的全球瞩目的“超级工程”的落成,展现了中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创新性技术成果。在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师应适应复杂工程系统下学科间高度交叉的工程团队的需要,既具备跨越学科界限而非囿于传统的学科实践经历,又具有全球化知识视角,并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工作的能力[3]。这些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更具创新性、灵活性、综合性的多元化要求。 2012年的《重庆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工作能力方面,重庆大学毕业生基本能力总体满意度(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初始岗位的工作要求水平的百分比)为79%,比全国“985”院校的83%低4个百分点;协作协调能力及系统分析能力是毕业生认为最关键也是最想要改进的能力。在教学环节方面,学生认为对学习最有效的教授方式是案例式(占56%)、实地调研(占41%)和引导讨论(占40%),而主题式(占23%)和演讲式(占18%)的教授方式效率较低;实习实践环节不够是学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比例46%远多于其他选项,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占18%、课程内容不适用或陈旧占18%、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占7%,等等麦克斯数据公司的《重庆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2)》中,对2011届重庆大学所有专业的毕业生的调查结果。。 无论是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还是从国内大型复杂工程实践来看,专业技能已不是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唯一要求,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需要具备人文、环境、法律和经济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也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亟需改革,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要求。 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叶晓d,等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 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与创新 在深入探究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华盛顿协议》工程人才认证的标准,以及现代工程对土建类人才技能、能力、素养等的需求,重庆大学建筑学部2011年在国内高校首次尝试土建类本科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试图探索土建类本科生跨学院、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探寻集知识、能力和素养于一体的、满足现代工程需求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联合毕业设计在土建类相关专业成立学生项目组,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以工程实践为主的毕业设计内容,目的是以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为切入点,检验和评价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运行规律,探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方法。联合毕业设计基本逻辑如图1所示。 (一)基本思路 联合毕业设计以工程实践项目设计为基础,旨在建立一套具有实践性、便于操作的土建类学生多专业联合培养模式,并力求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联合毕业设计运作流程如 (二)具体实践 联合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毕业设计特定工程环境下的工程项目,特定工程环境要求学生将方案设计与经济、风险、生态环境及信息化技术等影响因素联系起来,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融合与运用,而非简单叠加。以下以重庆大学建筑学部2014年建筑学、土木工程(结构学)、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学生的联合毕业设计为例作介绍分析,各专业在项目组的职业定位、各阶段设计任务如表1所示。 联合毕业设计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化的形成、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具有促进作用。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在联合毕业设计中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了一些措施。但是,在国内外工程实践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依靠过去积累的经验和繁琐的规范要求已不能满足联合毕业设计对学生质量的考核和评价,现代工程对毕业生的高要求需要高校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能力素养等进行科学评价,实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一)“举证―验证”评价流程 联合毕业设计“举证―验证”评价流程,要求学生在设计准备阶段收集与方案有关的法律规章、行业准则及同类项目设计经验,并结合设计项目特征,归纳方案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作为验证设计方案科学而可行的依据。联合毕业设计“举证―验证”流程如图4所示。 (二)“过程―成果”评价流程 联合毕业设计“过程―成果”评价流程,要求在设计阶段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的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数据资料的完备情况、取得的成果等进行检查;在答辩阶段则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这一阶段实质上是对设计过程及成果的又一个“举证―验证”过程,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思路等进行举证,而非依照设计文本进行的一个“问答过程”。联合毕业设计“过程―成果”流程如图5所示。 (三)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 联合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评价除了按规范的流程进行外,还应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基于《华盛顿协议》对工程类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而建立,目的是考核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除设计任务本身外,其他能反映学生能力、综合素质与工程态度的一系列指标。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表2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知识掌握程度工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视各专业培养方案而定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工程问题识别分析、文献查阅运用等调查研究能力实验设计实施、实地调研、信息整合、归纳总结等方案设计能力视各专业培养方案而定综合素质个人与团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项目管理能力运用工程与管理原理、多学科项目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工程态度与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出勤率、遵守规章制度、计划完成情况、会议参与及记录等对待复杂工程问题的态度分析能力、方案设计对项目社会评价的思考项目可行性、环境评价、人文等对新技术的获取与认识视各专业培养方案而定(四)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 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赋予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各参与主体根据角色定位分别成立学生项目组、指导组织、答辩组织以及学部督导组织,并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分别负责方案设计、过程指导、成果答辩以及过程监督等。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如表3所示。表3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组织学生项目组指导组织答辩组织督导组织人员构成各专业学生一至两名共同组成各专业两名教师共同构成4名各专业教师、校外专业人员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各专业系主任责任义务资料收集、调研、方案设计、协调、答辩等选题、方案指导、定期检查、总结专业教师2名交叉评阅、名人答辩,校外人员答辩监督,过程及方案质量控制举证/验证时间任务交接、月度检查、中期检查等任务交接、月度检查、中期检查等中期检查、答辩不定期检验四、结论 工程实践的国际与国内形势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联合毕业设计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工程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符合培养现代工程人才的需求。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既能以规范的流程和标准检验本科生大学四年的知识积累、能力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情况,又能为毕业生进入社会执业把关。本文在此背景下构建了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构建了“举证―验证”评价流程与“过程―成果”评价流程,以联合毕业设计全过程为对象,对设计成果实行“举证―验证”式评价模式,使设计方案有理可依,符合工程实践需求,并重视设计过程与设计成果。第二,基于《华盛顿协议》构建了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针对毕业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与职业态度制定了参考评价指标。第三,组建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组织,分析联合毕业设计参与主体性质,分别组建了学生项目组、指导组织、答辩组织以及督导组织,明确各组织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是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目的是提供客观评价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参考标准。
机械科技论文:农业机械科技的发展趋向 欧洲农业机械科技界从1984年开始,每隔一年召开一次以农业机械为中心的国际性农业工程学术会议,已先后在英国、荷兰和法国举行过三次。1990年的会议由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农业机械分会和农业机械化学会主办,在柏林召开。根据柏林会议主办单位的会议纲要,这次会议报告248篇,分别在大会报告和分组交流或以图片、录象形式交流。提供这些论文的代表来自32个国家。除欧洲以外,还有北美、亚、非、拉和大洋洲10多个非欧洲国家。近几年,欧洲国家对农业机械科技开发的投入较大,据介绍每年约520。万美元,而美国只1900万美元,而且在欧洲政府收入与工业投入结合密切,开发效果较好。因此,这次会议进行的科技交流,在相当程度反映了当今农业机械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向。 一、柏林国际农机会议论文内容简介 现按会议分组的专业,将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拖拉机和运输(1)轮胎与土壤系统包括特大轮胎和低压轮胎等动态特性、载荷、受力分布、轮迹、滑转优化等;(2)拖拉机底盘包括支承系统、铰接拖拉机、多轴底盘、静液压驱动等的特性,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路感油泵特性,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3)拖拉机及驾驶包括拖拉机驾驶和计算机控制,三点悬挂参数,拖拉机一犁系统的智能监视,拖拉机的发展和在土耳其、西班牙地区特点等;(4)拖拉机振动、噪声包括拖拉机噪声分布,乘座的振动,振动对土壤粘附性能的影响,驾驶室疲劳强度等;(5)运输工程包括自装卸拖车的重量,商品土豆运输系统等。 2.耕作与土壤保持(1)保土耕作制度包括保土耕作的实践和试验机架,不同农机具和农机化对土壤的压实,亚土层土壤压实,土壤的通行特性和工作特性的测定,并联双轮对土壤的压实和移动,减少轮子、链轨板对土壤的有害影响,土壤和犁,不同耕作系统的能耗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等;(2)拖拉机一犁系统包括犁的作业载荷、犁地阻力的变化,速度、耕深与犁工作部件的受力,不同拖拉机系统对灌溉地的压实与能耗,窄铁轮在水田作业,以及苗床整备机具,苗床土块分布,作业时土壤水分的快速测定等。 3.田间作物的生产(l)谷物收获包括谷物新收获方法试验,田间直接脱粒收获,高湿谷粒的联合收割机脱粒机构,不同玉米收获方法的能耗,联合收割机茎秆粉碎装置等;(2)饲草收获包括饲草茎秆的切割,饲草的压碎与干燥,高密度草捆,散草的堆垛,圆草捆青贮,饲草青贮的物理特性和透气变质,提高饲料质量的机械处理和热处理,青贮玉米的产量测定,饲草收获机风送管的自动控制等;(3)水果和特种作物收获包括柑桔收获机器人,土豆收获的微电子技术等;(4)肥料和厩肥利用包括肥料运撒的物理性能,固体和液态肥料的撒施,液肥加工,提高固体肥料利用效果,施化肥机的颗粒流动,草地施厩肥等;(5)土豆、大豆、玉米地灌溉,草毒地喷水调温以及农作物特性数据库,近红外测定苹果品质,用充气轮测定种子,速生薪柴林用装备,间隙吹气的遮阴效果,土豆秧的火焰清除等。 4.植物保护(1)提高喷雾质量包括提高药液混合均匀度、雾滴均匀度、喷射均匀度的研究和方法,改进喷射系统和喷杆设计,建立自动监测系统,静电喷雾等;(2)防治化学污染包括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通过计算机优化,药箱处理,非化学防治等。 5.畜牧业及牛奶生产(l)自动化挤奶系统包括挤奶台、挤奶系统的对比和发展前景,信息收集和传感器置放地点,标识系统,乳牛心态测定,环境和卫生,挤奶器优化,挤奶机器人,液力挤奶等;(2)猪群管理及畜舍设计包括不同猪群(母猪、仔猪、育肥猪)的管理,喂料系统,环境、称重与体形测定,猪舍设计,栅状地板载荷,畜舍垫料(草、旧报纸),禽舍通风、降温、机械化转运等。 6.贮藏、千燥和加工(1)粮食贮藏和干燥包括谷物干燥机理和模型,不同干燥方法对比,谷层厚度、状态对干燥的影响,冷冻、微波和对流的应用,湿谷贮藏工艺、能耗;(2)太阳能干燥包括农作物、药用植物的太阳能干燥和计算机管理,牛肉的冷藏过程分析,豌豆热于燥及贮藏质量,谷物和菜籽吸附性对干燥的影响,果品分级,干胡萝卜的再湿过程,农作物废料的沼气化等。 7.自动化和控制(l)计算机应用包括农机信息标准化,过程控制计算机,自动化的微机系统,谷物收获图象分析,水果收获机器人及其视觉系统,农用机器人的适时网络,温室内机器人;(2)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包括土壤耕作系统的图象评估,谷物收获过程优化,田间自动化灌溉系统,排水系统cAD,坝址选定;(3)过程监测包括种子发芽的计算机监视,盆栽作物的彩色图象系统,温室气流控制,农村废物沼气化过程监视,以及核磁共振质子测定水果成熟度,农用红外照相机,高速移栽机等。 8.人体工程与安全(l)安全标准包括欧洲共同体的农机具安全标准,房舍规划标准,植保人员的安全要求;(2)农用车辆的人体工程包括车辆行动分析,驾驶室热环境,乘座振动及支承系统改造,计算机辅助防止驾驶事故;(3)改善作业条件包括改善兽医、人工授精技术员、救护员的工作环境,降低挤奶员的噪声危害及袋装肥料提升杆的载荷分析等。 9.运用研究(])系统分析包括联合收割机市场分析,田间作物种植的咨询系统,美国中西部农业发展知识系统和农场决策支持系统;(2)规划方法包括农场设备投资规划方法,小规模机械化的优化,用于确定边际面积的软件包,仔猪繁育规划,苗木优化分布和管理规划,以及农用运输统计,农业管理哲学等。 10•模拟与模型(])机器运动包括农机线性运动模拟,转弯的侧向运动学,不饱和土壤内的溶质运输模型;(2)动态模拟包括车辆的动态振动分析,乘座振动信息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优化,拖拉机载荷谱与疲劳寿命预估和发动机检测的专家系统;(3)饲草收贮包括饲草收割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青贮的空气渗透损失以及厩料处理的技术经济分析模型。 11•机械设计(l)优化设计包括农机性能优化的战略,农机具的CAD,自装卸牧草车的新型割台和联合收割机逐稿器和清选装置,滑块曲柄机构降低速度浮动的改进设计;(2)液压系统设计包括农用液压系统的模块设计,拖拉机操作的压力流调节系统和静液压操作系统的动态分析,以及7千瓦柴油机燃沼气和低压燃气(LPG),联合收割机维修费用和中小企业的产销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 12•干旱半干旱国家农业生产都是发展中国家机械化题目。涉及的国家有亚洲的中国(含台湾)、印度、叙利亚和土耳其,非洲的摩洛哥、坦桑尼亚、苏丹、突尼斯、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拉美的古巴和巴西。(1)土壤耕作包括畜力牵引架,耕作机具试验,块根集堆锄,适耕期;(2)地区特种作物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大豆的能量投入和产出,茶叶机械化,旱作高粱栽培,灌溉甜菜地除草,旱作巴黎果的灌溉效果,甘蔗机械化收获,奶牛饲料的青贮系统等;(3)温室包括温室参数、设计,土管热交换的周围空气加热,以及小规模农业机械化的合作经营,小榨油机和油料工业规划,低洼地作物生产的水利设施规划设计等。 二、世界农机技术发展动向 综合分析上述各专题交流内容,可以看出近期农业机械技术发展的一些重要趋向。 1.保土耕作,减轻土壤压实,减少耕作能耗,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实践,仍继续发展 研究土壤耕性、通行性和压实性,轮胎和链轨板的形式、载荷分布,动力机的支承系统,犁和耕作机的配置,耕作制度和耕作规范(速度、耕深等),耕作的农业生态环境等,对保土耕作进行完善和提高。 2.收获新工艺新技术有较大发展 改进传统谷物联合收割机的清选分离机构,提高收获潮湿谷物的能力;谷物收获新工艺,尤其是田间直接收获工艺有了突破,取得了可行的成果;饲草收获中推行饲草打碎,发展散草收贮和圆草捆袋装青贮等工艺,对提高饲草收贮工效和质量都有明显作用;柑桔的视觉和彩色图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自动化收获的机械手开发,苹果、葡萄收获的机械手也已有人着手研究。 3.防治环境污染 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牲畜粪便堆积侵占土地,污染周围水源和大气,并使大气暖化;粪便处理,液态和固态厩肥的加工、运输和向大田、草地施撒机械化是近期发展的热门课题,研制的新成果也不少;施用厩肥后,田间残磷增多,危害作物已引起注意,有的国家已经作出限制施用的决定。农药、化肥施用过多,土壤中残留量超标和污染水源日趋严重;提高化肥施撒质量,提高植保机械喷雾性能,从配药、雾滴形成和均匀喷射到减少飞逸散失的技术和装备以及静电喷雾、非化学防治都有发展;旧塑料容器多得成灾,已建立回收制度。 4.完善和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机械系统 牲畜的识别装置、生产环境控制、喂料系统、称重系统、活牲畜和畜产品运送机械,均在不断完善和提高,重点是根据畜禽的生育生长特性,通过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进行环境和饲养的优化和自动调控。如根据挤奶量、体重调控喂料量和喂料成分,根据产蛋量调控禽舍内部环境等以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和优化投入。 5.农产品贮藏和干燥技术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和降低能耗 建立农产品品质的数据库,应用红外和近红外进行果品分级和品质评定,应用模型技术研究干燥工艺过程,应用微波技术和对流技术提高太阳能用于干燥的利用率,发展冷冻技术提高谷物的贮存质量等。 6.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迅速,几乎进人了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用于运用管理,有计算机辅助农业(cAF),农场决策支持系统和咨询系统,防止拖拉机事故的辅助驾驶系统;计算机用于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的辅助设计,有设计排水系统的CAD,农机整机的CAD和部件、零件的cAD和cAM;计算机用于作业过程研究,有种子发芽、废弃物沼气化过程计算机监视,图象分析和数据处理,各种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系统;模拟技术和数学模型的求解,多数都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用于过程研究和自动化控制,与传感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除力学参数的传感继续有发展外,光、热参数的传感、采集和图象处理技术也有较大发展,促进人们对作物生长特性、动物生育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关系的了解,进而带动工程技术的开发,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提高很快。机、电、仪一体化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不断涌现。 7.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向 第三世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是这次会议交流讨论的重点,但从论文数量及内容涉及的地区来看,农业机械化正在开展,科技发展的趋向主要是小规模农业机械化问题的研究,畜力机具的开发,拖拉机和农机具的区域性试验和推广,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和特种作物机械化技术的开发。总的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但个别项目的水平较高。了解和掌握世界农业机械科技和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有选择地选用和参考,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提高。 机械科技论文:沈冶机械科技管理体系研究 0引言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沈冶机械)为我国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等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长期致力于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制造。2005年,为了集中科研开发力量,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沈冶机械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作为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既是公司科研项目的管理平台,本身又承担着公司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任务。 1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 1.1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及重要性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有利于保障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计划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科技项目来源与分类 (1)项目来源:省、市及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公司签订的新产品合同;与大专院校共同研发的项目;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编制年度科研计划的项目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项目等。2009年沈冶机械承担省市上级部门科技项目8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2010年承担省市科技项目4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企业自立项目8项。 (2)项目分类:项目根据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分为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重大技术改进、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项目或产品质量攻关。 1.3项目运作程序、方法及要求企业科技项目运作程序包括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立项批准、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等。 1.3.1项目的立项申请由技术中心下设的各研究所根据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自立项目编制立项申请,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论证等工作并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项目立项评审与批准由公司的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申请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报副总工程师审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批准立项。 1.3.3签订项目任务书公司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的责任、权利、义务。 1.3.4项目实施 (1)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1~6]。其内容包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项目详细的经费预算、项目研究人员以及研发实施进度计划等。 (2)计划内容的实施。项目组人员根据计划内容和分工,按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并按时按质完成各自任务。 (3)计划内容执行情况检查与协调。项目负责人要全面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动态,协调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管理办公室; (4)召开项目实施调度会。技术管理办公室不定期(至少每季一次)地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科研调度会,检查项目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沟通信息,处理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措施; (5)项目实施总结。总结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3.5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按要求提出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专项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提出验收申请,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科技项目由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定并写出评定意见,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予以验收,对未达标的,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由项目组改进与完善,达标后再予以验收。 2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沈冶机械于2006年10月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的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科研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省市政府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拓展了技术中心的科研开发领域,随着企业科技项目的增多,现行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明显落后。下面就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项目多,而且杂。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技术中心下设的研究所有时出现了上百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造成了一个多项目的环境和很多新的问题。 (2)有的项目负责人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有的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2009年在公司实施的110项攻关项目中,通过验收的项目只有50%,很多项目起点低,水平不高。 (3)科研项目组中缺少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无法将研发项目与市场产业有机的衔接。创新技术难以取得成果转化,形成新产品。公司在研发的新产品中,有的作为储备的项目几年内没有市场需求,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4)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赖项目组成员的自觉性,缺乏对科技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课题完成的质量不高。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职能式管理进行运作的,在遇到比较多的项目一起实施时,相关的项目员工就有日常职能工和项目工作的冲突。例:2009年攻关项目中,有20%的项目由于生产任务紧张,终止项目的进行、有5%的项目由于人员的变动终止项目、有10%的项目随意更改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项目不能及时反馈到技术管理办公室,造成信息滞后,监管失控。 (5)在资金和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09年,沈冶机械大约有半数的科技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立项时不能给出资金的预算,或者预算不规范,不准确,致使在项目管理中不能监控和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且公司成本核算体系不能支撑项目核算需要,没有按照立项的项目予以独立的核算支出。因此,无法准确核算项目成本。 (6)项目管理水平低,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沈冶机械没有专职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可行的管理模式探讨改革目前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高效、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是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而不应是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如:在项目立项时,可外请专家把关,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基础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发可采用计划管理模式,技术攻关计划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相应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管理方法。 (2)科技项目管理与组织整合。沈冶机械应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受公司的高层直接领导,在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全过程的顺畅管理。对于项目的管理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计划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并对项目的进度、完成的质量和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解决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纠正研究方向。同时要进行科技项目之间的整合,企业内同时运行多个项目时,可根据项目的优先等级、资源需求情况、技术类别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促进项目的有效运行。 (3)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项目的实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因此,在项目管理部门需要配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整合作用,起到互补型的倍增效应。特别是跨部门合作的项目,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尤为重要。 (4)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评估的总体目的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实施、推进或总结整个项目。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估标准,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5)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培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及项目的整体效益,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6)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环境。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机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工作热情。 4结语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管理学思想和管理控制技术会不断地被引入,项目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坚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丰富提高,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达到顺利实现项目预期目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机械科技论文:农业机械科技革新研究 一、全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目标 1998年全国农机总值2318亿元。农机总动力4.4亿千瓦,比1997年增5.3%,大中小型拖拉机1177万台,比1997年增5.4%,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机耕62%,机播种24%,机收15%,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目前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部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和方针,提出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努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在装备水平上,确保农机总动力不低于3.3%的速度持续增长,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它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增长应基本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需求,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在机械化水平上,耕地、播栽、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0%、60%和40%,使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增长和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达到20%。———在区域布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发达地区要走在前面,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应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其它地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也要使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二、经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现状 据统计,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用20~30年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实现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产业、畜牧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全面全过程机械化。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岛国,人均耕地0.7亩,以种植水稻为主,1980年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稻生产全过程(种植、收获、干燥与加工)机械化,机耕98%,机种91%,机收95%。 三、台湾省农业机械化状况 台湾山地丘陵占75%,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与福建相似。从50年代中期引进日本手扶拖拉机后,着手发展农机化事业,用20年时间实现了农、林、渔、牧、副业全面机械化。以下是台湾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台湾对农机化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台湾地区12项重要建设之一,从1970年起实施“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四年计划。至85年共筹措52亿台币,用于农机科研、新农机开发、农户购机补助、农机人员培训等,台湾农业大学农机系和台湾农机研究所,每人每年从政府可获得农机科技经费约折人民币20万元。 四、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技术创新现状 1998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值47.1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81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大中小型拖拉机15.5万台,与上年持平。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很低,机耕32.44%,机种0.018%,机收0.01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目前农机化水平仅相当于台湾1970年的水平。当前,我省部分地区围绕科教兴农战略,正在实施农业节本增效示范工程,粮食自给示范工程项目。如连江、晋江、长乐等地开展机械栽植、联合收割机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工程;建瓯市是农业部“九五”期间建设的100个节本增效示范县之一,实施示范推广机械化化肥深施,节种和精少量播种10万亩;福清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工程项目已列入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已到位,国家引进办投10万美元用于引进消化台湾水稻栽培技术与装备。这些示范工程建设成功,将带动全省,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我省从事农机创新工作有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及省拖集团等。多年来,我省农机科技工作者,坚持为农机化事业努力地工作,研制开发了手扶驱动圆盘犁(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农友5型耕整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友-90型微型组合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三等奖),田间直脱收获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农用运输车(获省新产品三等奖),抛秧机,饲料加工机械,石材加工设备,粮食加工设备,水泵系列产品,食用菌栽培与加工设备等等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提供技术和机械装备。但是,由于对农机科技创新、农机产品开发生产培训推广扶持政策弱,农机创新手段落后,农机创新缺少资金,试验设备陈旧,农机企业无力开发农机新产品,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结构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议 《福建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主要环节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重点是:研究开发适用我省丘陵、山区、平原的工厂化育秧、机械化种植、收获与烘干的技术与装备,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化肥深施、农作物保护技术与装备,农副产品、水产品保鲜、深加工、储运技术与装备,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与装备,城镇垃圾与废弃物无害处理及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与装备,蔬菜工厂化栽培技术与装备,乡镇企业所需新技术与装备等等。面对我省农业机械创新工作艰苦任务,建议如下: 1.扶持省农机化研究所。农机化科研属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对省农机化研究所应视同省农科院,继续给予政策、资金的扶持,使之建成为我省农业现代化装备研究中心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 2.改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条件。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因气候条件、地区差异、农艺要求、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开发推广难度大,周期长,工作条件差,自身效益低。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稳住一头,放开一片”方针时,应稳住从事农机创新的科技人员,确保农机科技攻关人员的科研经费和基本工作条件。 3.加强农机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办好福建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二是从实际出发,促进农机科技人员的分流,搞好农机科技队伍的结构调整;三是引进人才,研制开发重点项目,可从台湾省或日本引进农机科技人才;四是有计划选派中青年农机科技人员到国外研学。 4.优化农机行业结构,调整农机产品结构。从政策上引导和促进农机企业研制开发生产实用、先进、成套农机新产品。 5.增加农机创新投资。建立以拨款为主,科技贷款、企业和社会投入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机创新投入体制,建立农机科研、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基金。 6.制定和实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农业机械创新工作规划。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近期的发展目标 一、发展机械科技的重要意义 机械科技(MeehanicalEngineeringSeieneeandMeehaniealEngineeringTeehnology)是研究机械系统(或产品)性能、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科学。它包括机构学、传动机械学、机械振动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机械热加工、机械冷加工、特种加工、测试理论与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等。机构科技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有重要的作用,近代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机械科技的发展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中许多新领域的发展也都依赖于机械科技的发展,例如计算机技术中硬盘和硅片的超精加工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中精密及自动化机械仪器和装备、深海探测作业的水下机器人、低噪声潜艇中高质量大型螺旋桨、微细工程、特殊环境工程、卫星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都对机械科技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机械科技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机械中的应用,使机械科技发生了极为广泛与深刻的变化。现在机械科技几乎处处离不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AD/CAM一体化、计算机辅助测试(CAT)与分析(CAA)、计算机数值模拟与图形仿真、计算机在线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等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计算机开创了机械科技的新时代。信息传感技术、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生物技术等与机械科技相结合,产生了以机器人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的全新的机械系统。此外,传统产业迫切需要机械科技来改造,以适应今日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国民经济各行业要求机械科技及其企业提供自动、高效、节能、耐用、安全可靠的各类机械和装备仪器。据统计,机械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机械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差距 近年来,我国机械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不少领域,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技术方面已经跨人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例如:空间机构运动分析、机构弹性动力学和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数值分析方法、模态分析理论、振动信号处理与分析、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常用优化方法程序、齿轮啮合原理、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切削颤振非线性理论等研究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机械制造工艺和技术方面,例如超精车床、电化学齿轮修形、激光波长基准装置、三座标测量仪、高温塑性成形过程模拟技术、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等也已经迈人国际先进行列。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机械科技只在局部领域或这些领域的某些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第1,理论研究成果水平较高,但试验手段较差,基础数据积累不足,工艺落后,许多关键设备和技术不得不依赖进口,如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硬盘,重要的测试、分析和试验的仪器设备,许多产品的自动化生产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大型成套机械设备,各类高级车辆,录相机等。第2,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开发能力差,许多机械科技成果未能转化为生产力。第3,由于我国自己的数据库不健全,某些要求有大量数据为后盾的理论研究无法进行,使有限元结构分析程序的前后处理、可靠性设计、智能设计、设计方法学、摩擦学设计及应用、数控技术、基础工艺、超精加工技术、模具技术、微型机械等研究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 三、机械科技的发展特征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机械科技发展有几个明显特征。其一,机械科技研究的新进展几乎都与计算机技术难以分开;其二,机械科技的新发展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例如,重大项目“机械制造若干关键技术基础”中的电流变技术项目,就是机械学、化学、电学、计算机控制等多学科的交叉。数控技术基础项目则是计算机、微电子、自动控制和机械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其三,机械科技新发展都带有智能化、集成化和系统化特征。例如,机械系统性能完整性及优化设计就是要研究机械系统的机构学、动力学、运动学、强度学、摩擦学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就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生产管理系统控制在内的生产过程的知识集成、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系统集成,它是机械科技发展最前沿的代表。受多学科交叉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和推动,90年代的机械科技在以下几个方面将有获得迅速发展的趋势。 1.微型机械的研究和发展将产生与传统的机械观念相差甚远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其意义也许仅次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微型机械在未来的十年里有获得迅速发展的趋势。最近几年,发达的欧美国家正在投资研究和开发微型机械,我国也已有少数单位开始进行研究。微型机械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它的零部件以至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类似于普通机械,如微型手术刀、微型锯、微型齿轮、微型轴、微型泵和阀、微型传感器、微型机器人等。其特点是:(l)尺寸非常小,如轴的直径可以小至几微米,整体机械在数毫米之内;(2)大都选用半导体硅为基质材料;(3)制造加工方法一般要采用三维蚀刻等微细加工方法;(4)微型机械不仅仅是传统机械的微型化,且是微电子学、自动控制、光学、流体力学、声学、磁学、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和集成,是一种完全新概念的机械。美、日、德等国从80年代末开始投资研究并已取得明显进展。美国贝尔实验室已试制出直径仅650拜m的小汽轮机,转速达2.4万转/分,可用于血管内的精细手术。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研制出微型静电电机,其转子直径为60杯m。日本通产省已将医疗、产业用微型机械开发列人1991年开始的十年规划中。.微型机械的发展趋势是将微执行器、驱动器、传感器、控制器、电源等集成在微小硅片上,形成完备的微型机械电子系统。微型智能机器人可进行微小空间的高精度作业和控制,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生物、航天、军事等领域。 2.智能制造系统将是继柔性制造系统(FMs)、集成制造系统(CIMs)之后的新型制造系统。日、美、西欧从1990年开始执行智能制造系统(IMs)研究的十年规划,投资数十亿美元。IMS系统在制造的全过程贯穿着知识活动并使其与智能机器融合,以柔性方式将全部生产过程(从定货、设计、生产到市场)集成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范围只局限于生产工厂,而IMS的范围已扩大到生产过程之外的其它业务领域,包括市场调查研究,生产决策,生产计划,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的管理、调度和控制,原材料选购、运输、存贮,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检验、包装、库存和经营销售,甚至包括广告宣传、公共关系等。IMS通过国际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对上述过程进行知识集成、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系统集成。日本除了高校和研究所外,不少公司也都投资参与研究,他们相信智能制造系统将会节省人力,为公司带来可观效益。 3.新技术、新理论与传统的机械科学(传动学、机构学、设计方法学、摩擦学等)相结合,在90年代将继续得到发展。如:电流变技术(Eleetro一RheologicalTeehnie)是80年代兴起的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新技术,它将在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例如离合器、制动器、减振器、机器人关节、密封技术等方面得到应用;机构学与计算机、微电子以及电、磁、气、液驱动结合将产生新机构和仿生机械;智能机器人等都将会有新进展。除此以外,90年代,在基础工艺,少、无切削,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工艺质量控制;新材料、难加工材料的成形与加工技术和方法;非接触、在线及自动测量;传统工艺的创新和传统产业的改造研究等方面也给予重视和支持。根据上述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我国对本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要适度超前,但要注意学术思想、理论或方法的创新;对国外高技术要积极跟踪,目前在加强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研究的同时应适度支持智能制造和微型机械的研究;在研究学科前沿和高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数据的研究,而这些方面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或轻视;还应注意推进新技术向生产和市场的转化,结合生产和市场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只有这样,我国的机械科技才能在理论、技术、产品方面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机械科技全面兴盛起来。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查新现状及建议 科技检索查新工作是科技信息部门根据自身优势,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检索查新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针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状况和进展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作出基于文献的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科技查新工作对于维护科技成果评价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吸取前人的经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科技成果的水平等,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广西机械科技信息中心是原自治区科委最早授权认定的区级机械科技专业查新机构,自开展查新业务以来,已为机械行业各类新产品鉴定、科研立项、评奖、申报专利等提供查新服务三百多项,为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机械科技检索查新工作的实践,探讨确保机械行业科技查新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途径,并针对机械科技查新工作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1查新工作的基本条件 1.1较为完善的文献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的文献支持系统,是保证查新工作质量的最基本条件,开展机械工业科技查新所需要的文献支持系统包括: 1.1.1国内外主要数据库包括《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数据库》、《金属文摘(METDEX)数据库》、《机械文摘(ISMEC)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中国机械工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以上是查新中使用率较高的数据库,同时还要通过上网、联机检索等途径查找相关的数据库。 1.1.2国内外主要检索工具包括各种综合性及专业性的文摘、索引、资料目录以及各类机械产品目录、样本等,由于机械产品种类繁多、专业庞杂,在此不一一列举。 1.1.3一次文献包括机械工业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类科技期刊。 1.2素质良好的查新人员查新工作是一项原则性较强而又比较繁琐的工作,它需要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如果原则性不强,就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或碍于情面写出不合事实的报告,如果查新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耐心细致,就使查新结果出现错漏,从而影响查新报告的严肃性。查新工作同时又是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 1.2.1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从事机械工业科技查新的人员首先应当具备较为系统和扎实的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因为这决定了查新人员能否对检出文献进行正确的筛选,对同类产品的技术特点、参数进行提炼、分析和对比,从而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1.2.2较广博的知识面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工作装备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行业,机械工业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可以说渗透了各行各业,如造纸、制糖、农业、水利、食品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日渐突出,都要求查新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1.2.3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查新论证是一个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推理过程,因此查新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1.2.4较熟练的文献检索技能查新人员应通晓文献检索原理,熟悉各数据库、检索工具所贮存的内容、收录的范围、文献的分布情况,并能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确定利用哪一种数据库、哪一种检索工具、采用哪一种检索途径、以及如何编写检索逻辑式等等。 1.2.5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查新工作效率,确保查新质量,而且能在联机或上网查询时节省费用。 1.2.6较高的外语水平查新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要强,这样才能在检索外文数据库和资料以及分析查出文献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1.3较完善的规范管理众所周知,合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技术规范以及严格的产品标准,是生产一个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的重要前提。同样,查新报告作为查新工作的“产品”,应当有合理的工作程序、严格的工作规范作为其高水平、高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工作规范。查新工作规范应包括:①查新工作程序的规范,②查新人员工作技术的规范,③查新报告格式、内容、用语的规范等。 2检索查新技术探讨 一个科研项目的检索查新基本工作程序为:熟悉待查项目背景资料——对项目进行科学归类,找出主题词——选择数据库及检索工具——制订检索策略,确定检索年限——检索——筛选检出的相关文献资料——与待查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撰写查新报告。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检索查新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对确保检索查新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有赖于高素质的查新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笔者分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检索手段的运用查新检索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主要手段,机检速度快、效率高,是手检无法比拟的,但手检同样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机检和手检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不可偏废,这是因为:①各数据库存在收录内容差异的情况,没有哪一个数据库可以保证百无一漏,尤其是机械行业科技成果的产品形式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产品目录、样本、更容易查到同类产品,这些必须通过手检进行辅助。②各数据库的主题词标引存在差异,如果选词不当或组配不力,极易造成漏检甚至扑空,而手检直观性强,可以灵活调整检索词,通过上机前的手工试检以及手检与机检之间的不断修正,才能确保查准率和查全率。同时,如果是上网或联机检索,通过手检定好检索词及检索策略再上机查询,可以达到省时省钱的功效。③数据库相对于原文存在一个滞后期的问题,许多数据库都存在滞后期,少则3~5个月,长则半年甚至1年,手工检索工具滞后期短一些,但也有时间差问题,必须结合检索最新几期的核心期刊,才能更好地保证查全率。总之,只有将手检和机检相结合,才能确保查新范围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2.2检索途径的探索根据我中心多年承担的机械行业科技查新项目来看,以产品形式出现的占了90%以上。目前科技文献对产品整机报道的较少,因此要注意查找产品目录、样本类载体,必要时甚至要有“大海捞针”的勇气,逐年查阅核心期刊或非核心期刊,所要查的数据有时就在封页的广告上,或行业性的综述里。此外,由于机械产品的应用领域极其广阔,检索时一定要弄清所涉及的领域属于什么学科,该学科的主要检索工具及核心期刊是哪些,检索时要查全,不可遗漏。比如电除尘器,它在水泥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又有环保学意义,查找时就要通过化工类的“水泥工业”及环保科学中的“除尘”两种途径查找,而《水泥》、《水泥技术》、《通风除尘》、《环境保护》等核心期刊也是必查刊物。 2.3对检出文献、数据的筛选在对检出相关文献、产品数据进行筛选时,所选择的对比文献、产品数据应当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可比性。在机械类产品中,有的在国内已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同类产品(这种产品的开发往往是出于市场的考虑),在选择与之对比的同类产品时,应选择那些行业公认的有代表性的、技术性能较先进的产品,才能体现这一领域里的先进水平。同时,选择对比的产品应具有可比性,如柴油机,应选择型式、用途、冷却方式等相同、排量相近的产品进行比较,排量相差太远的则不具备可比性。此外,选择的对比文献应根据查新重点体现出针对性,这需要查新人员仔细地鉴别,如果不分主次把一般相关或密切相关文献罗列出一大堆进行比较,不能突出重点,势必影响查新结论的明确性。 2.4查新报告的撰写一份有价值的查新报告应当包含检出的相关文献或同类产品的概述、对检出结果的对比分析并有结论性意见,能使科技管理部门和成果持有者了解同类研究的现状及查新项目所处的真实地位及技术水平。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查新报告,在罗列了所有检出相关文献及同类产品之后,就简单地下“经鉴别与本查新项目不同”或“未见相同产品报道”的结论,这种只有查新结果而无分析过程的查新报告是肤浅的、没有说服力的。应当将查新产品与查得的同类产品的技术参数、结构性能、采用新技术的多少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才能对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对新产品的对比分析可以采用表格方式,在一张表格上对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特点等各项目进行对比,直观性强,并能省却大量说明文字。查新报告的撰写应当客观、公正、正确,做到条条有出处、款款有依据,既不能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也不能受委托人影响而避重就轻、弄虚作假。此外,查新报告提供的是基于文献检索的对比性结论,因此切忌越位代替专家对产品的水平下结论。 3对机械科技查新工作现存问题的思考 随着科技检索查新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其对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行业的查新量逐年上升,立项、鉴定前进行查新已成为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相比之下,机械行业的科技查新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新产品未经查新即可立项、鉴定,甚至已完成鉴定再补充查新,查新在某些程度上流于形式,成了“马后炮”,使科研项目或成果的严肃性、先进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的查新意识外,还应进一步提高检索查新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对查新报告权威性、准确性、公正性的信任度。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强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尽管各查新机构都制定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一些综合性的查新机构无法制定出有行业针对性的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因此执行起来伸缩性、随意性很大。同时查新管理部门也缺乏有效的查新质量监控措施,没有形成不断反馈、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这些都制约了查新水平质量的提高,建议查新管理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协调管理。 3.2不断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有的部门查新人员缺少起码的专业知识背景,其查新工作质量可想而知。各查新机构应当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查新人员,加强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查新工作高质量。 3.3加速数据库建设,建立地区性文献网络国内产品类的数据库较少,现有的产品数据库仅有名称而无型号及技术参数,信息含量低,产品目录、样本等只有参数而无性能结构介绍,报纸上的新产品消息对产品的性能、参数介绍得更少,这些都给对比分析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建议信息产品部门尽快建立起权威性的信息含量高的产品类数据库。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任何一个部门要想收集齐所有的信息资料是不现实的,因此查新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查到篇名或文摘却找不到原文的情况,这时就不得不到一些专业研究所、图书馆等部门去查找,有时还要去信到外地索取,费时费力,如果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建立起地区性的文献网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就能较好地解决资料不全的问题。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查新的特征与建议 科技查新工作[1]是一项深层次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在1993年国家科委公布的《国家科委关于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科技查新定义为:“是指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等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题、成果、专利、发明等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提供文献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形式。”最早的科技查新工作开始于1985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提高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评价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和鉴定评奖失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的特点。机械科技查新与其他专业科技查新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机械科技情报标准研究所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机械科技查新工作以来,为四川省机械行业各类新产品鉴定、科研立项、成果评奖、申报专利等提供查新服务500余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机械科技查新工作的实践,总结了机械科技查新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机械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些建议。 1机械科技查新的特点[2] 1.1专业涉及面广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同各行业都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机械科技成果也广泛应用于化工、交通、农业、水利、食品、建筑等行业,广泛的应用决定了机械科技成果针对不同的应用范围具有不同的应用特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日渐突出[3],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这就对查新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做好查新工作、高质量地完成科技查新报告,就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1.2文献需求面宽机械工业作为基础行业,机械科技成果既包含理论上的设计与研究,同时更多的是具体产品、零件的研制和结构、工艺上的改进。目前大多数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资源,主要来源于科技期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这些文献对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等作理论性的研究较多,对具体产品和零件的介绍较少。所以,在机械产品和零件类科技查新项目中,需要一些其他的文献途径来保证查新检索中的“查全率”。国内文献资源[4]主要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等常用的国内综合数据库。国外联机数据库以DIALOG联机数据库为主,以网络数据库为辅助,如ISIWebofScience(即SCI)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INSPEC和一些全文数据库ElsevierSDOS,WileyInterScience,PQDD博硕士论文库等。除了这些通用的文献外,机械科技类查新的文献资源中,企业产品样本、企业广告宣传、企业网站中的产品介绍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中,对产品和零件的介绍占大多数,特别是对参数的介绍都非常详细,而理论性研究较多的文献往往对一个产品的具体参数介绍得较少。机械产品项目的科技查新中,往往需对比其具体参数才能对其先进性、新颖性作出判断。而技术参数中很多参数都相互关联,只针对一项参数作对比分析不具有说服力。比如,对某机械密封类产品的查新中,查新委托单位给出的指标是:转速最高25000r/min,轴径最大400mm,需要对比同类产品的密封性能。这个项目中,仅查同类产品中转速是否高于25000r/min或轴径是否大于400mm都是片面的。因为对这类密封产品来说,密封性能的好坏取决于密封线速度的高低,而线速度与转速和轴径都有关系,抛开轴径指标,只靠转速指标的高低来判断密封的优劣是错误的。所以,完整的技术参数对产品类项目的查新对比分析很重要,这也直接影响查新报告最后的质量。 1.3技术水平高低多方面体现机械科技查新项目中,有一些零件的加工工艺、材料都一样,只是最终成品的尺寸规格不同。但是,随着零件尺寸的增大,工艺实施难度也随之增大,虽然工艺都一样,但实施工艺的途径有很大区别,很多企业都设计有专用的工装设备。类似这种查新项目,一般认定为其具有新颖性。比如,同样采用窄间隙焊接技术,对于1000mm和3000mm的主轴而言,其实施难度差别很大。不同的企业针对具体情况大都自己设计工装设备,如果针对这种工装设备进行查新,并不能说明该项目的技术水平。这种情况下,主要看窄间隙焊接技术是否在更大的主轴上应用。机械科技查新项目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查新项目其本身的工艺或结构并不具有新颖性,但在一些特定的应用范围内以前并没有应用该工艺或结构。比如某汽轮机低压全电调控制系统的项目中,采用双冗余配置DDV阀组。经查,双冗余配置DDV阀的设计在其它控制系统中已有应用,但在汽轮机低压全电调控制系统中未见应用。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其具有新颖性。 2提高机械科技查新质量的建议[3] 2.1提高查新人员素质机械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查新人员不仅具有机械专业基础知识,还要熟悉文献检索原理,能根据不同的查新项目确定采用的数据库和检索策略,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肃、公正地开展查新工作。查新工作中,文献的检索和对比分析是重要的一环,对查新项目的理解、制定检索策略直接决定文献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在保证“查准率”和“查全率”的基础上,筛选、提炼文献和正确地进行分析、对比则是作出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撰写查新报告时,还需查新人员能准确地表达查新结论。另外,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也是查新人员必备的能力。由此可见,机械科技查新工作对查新人员的要求主要有:机械专业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配合查新员对工作的责任心,才能把机械科技查新工作做好。 2.2加强同查新委托单位的沟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科技查新项目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广。对查新项目的理解和消化是开展查新检索工作的基础,而科技查新人员在专业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查新人员加强和查新委托单位的沟通,积极向技术人员学习,准确把握查新项目的创新点。此外,要查新人员短时间内消化技术人员辛苦几年或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查新检索过程和文献对比分析中,还需要不断和查新委托单位技术人员交流和沟通,及时调整查新策略,准确对比分析相关文献。这是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是做出高质量查新报告的保证。 2.3强化手工检索从科学发展进步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机械科技查新项目尤其如此。机械科学历史悠久、发展成熟,所以许多项目都是在前期成熟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进。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应用,改进型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一些科技查新项目检索结果为“0”,这种情况下,除了调整查新检索策略、扩大查新范围以外,还需加强手工检索。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军工,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公开发表的文献较少,但在一些行业会议论文、杂志上的短信息、互联网网站等渠道中,经常能检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各种数据库中,虽然收录范围、储存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很多短消息类、广告类的文献资源均未计入收录范围。这类文献资源必须通过手工检索才能获得。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手工检索对于查新结论的非“0”化处理、提高“查全率”、保证查新质量非常重要。 2.4广泛收集文献资源鉴于机械产品类的科技查新项目中对零件结构和技术参数的需求较多,应大力收集各种综合或专业数据库中不收录的文献资料,重点是企业产品样本和产品广告等,作为数据库和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补充。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信息事业发展与变革 一、十年艰苦创业,深化改革见实效建所十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光辉题词指引下,在各级党政领导关怀支持下,全所职工.深化改革,艰苦创业,为建设和完善我省机电信息体系取得较好成效. (一)转变观念,促使机电情报工作,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取得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1988年省机械厅指定笔者担任省农用车联合公司筹备组成员,带队赴全省农用车厂进行深入细致的情报考察调研,拟定农用车联合公司章程初稿,组织福建省农用运输车联合公司筹备会,向厅领导提供全省农用车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准确信息资料,根据国家技术政策,组织情报人员撰写了《我省农用运输车现状及发展设想》情报调研报告。省机械厅在%闽机技字第009号函指出,该调研报告“在我省首次开展农用运输车行业调研是适时的,对正确引导我省农用车行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和行业合理布局、健康发展起着有益的促进作用,对制订我省机械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决策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科技进步作用较大。”情报工作促进了“福建省农用运输车工业联营公司”于89年正式成立。1993年农用车产量达5.55万辆,占全国产量的30%,成为我省工业的一项拳头产品。91~95年全省生产21万辆,产值达50.8亿元,实现利税3.18亿元,93~94年机械厅系统的农用车产值占全省机械工业百分之二十,为我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受省机械厅领导委托,以情报论证为依据,笔者带领工厂厂长、总工三次赴京向机械部何光远部长等领导请示汇报,解决了我省柴油机新产品立项难题,大力协助福建机器厂开发6170新型柴油机,填补了我国柴油机行业空白.目前福机厂已生产350台,创产值3500万元.该机型在全国“渔船用柴油机选型会”上,被推荐为全国优先选用的新型节能柴油机.这是情报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典型范例. 3.省下达《中国红壤开发项目所需机电设备研究》与《进口物质设备经济性研究论证》二项情报调研为中国红壤项目节省开支4600万元,我所负责的论证方案被世界银行采纳,通过国际竞争招标验收后,由我国农牧渔业部组织实施,获国内外专家很高评价.红壤项目联合办公室把它誉为“为红壤项目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红壤项目作出巨大贡献”的一项出色的情报调研成果. 4.我所和省农机研究所负责国家经委、机电部下达《85系列水田犁》课题(笔者为课题组长)。87年通过部级鉴定以来,已在全国生产推广85系列水田犁7万台,创产值1750万元,利税200万元.本省推广2。。。多台,耕翻土地50万亩以上.机耕冬翻不仅病虫害减少,节省农药、化肥,同时提高地力,平均每亩可增产稻谷10公斤,共增产稻谷500。吨以上,价值达400万元。我所还同农业部门继续合作推广犁耕,为保护国土恢复地力作贡献。 5.我所受省机械厅委托,负责全国机械信息福建子系统工作.我们在认真抓好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同时,狠抓信息利用.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我省机械行业较好利用信息,五年来已在工厂创效益1632万元,199。年在全国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大会上,受到机电部部长表扬。 6.机电部下达“中小型电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题形成的调研报告对福建省如何调整中小型电机产品结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根据这些有益的建议,工厂开发新产品新增产值3288万元,创利税49。万元。 7.机电部中小型电机情报网下达“中小型电机生产工艺调查与建议”被我省有关工厂采纳。由于采用新工艺创产值150。万元,创利税100万元,节支595万元。 8.我所木机情报人员编制国家级木工机床产品开发指南,提出14个木工机床新项目组织实施已创效益5763万元。 (二).加强情报基础建设,树立用户第一的服务观念。经过十年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建成我省机电信息系统“六库”,直接为全省机电行业提供有效服务.众所周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情报手段的出现,大大扩展了情报信息资源加工、利用的能力.当前,在机电产品激烈竟争和信息量激烈膨涨的新形势下,加强情报基础建设.用现代化设施逐步武装情报机构,使情报信息具有快速、高效的功能显得特别重要。 1.微机信息库:我所微机室在省科委支持下,已购置微机五台.目前已同机械部信息院2个中文库、2个西文库、中国科技信息所7个中文库、5个西文库和省海峡网(总容量20亿汉字,日增100万汉字)建立了联机检索业务,为全省机电工业开展检索与咨询服务。对我省机电行业新产品开发、查新、鉴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计算机、电子通讯技术在信息加工、利用中的快速功能。在联机检索业务开展的基础上,我所除已建立福建省机电产品数据库外,目前正在建台湾机电产品数据库。 2.标准资料库:标准化是国家重要技术政策,是机电工业上水平、提高质量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前提.机电产品必须采用国家标准,并尽可能向国际标准靠拢.根据本省工厂的强烈要求,我所已分类整理收集国内外机电标准资料3万册。 3.声像资料库:根据机械部(86)机情函字912号“关于建立机械工业声像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省机械厅党组的要求,我所组织拍摄了我省80多家工厂企业的厂史、厂容、产品录像片和研究院重要科技成果录像片,有的已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上播放。目前已拥有机电录像100余片,机电照片6。。。多张,成为我省保存机电声像资料最多的单位.声像作为形象化的情报手段,在机电产品宣传领域有着特殊的作用,我所组织摄录编辑的《福建机电产品誉满五洲》录像片,曾用中、英二种语言,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和福建机电产品展销会上播放,并送住墨西哥等国演播,取得较好宣传效果. 4.机电样本库:国际和国内先进机电产品样本,对我省机电科技的发展都能产生启迪、借鉴和开拓思维的作用。我所已收集整理国内外机电样本2万份,多次举办展览,省内外观众达5。。。余人,受到社会关注和科技人员的欢迎。 5.图书文献库:现有馆藏中文图书2万种3万册,外文图书900种2000册,各种技术资料21300册,每年免费接待读者6000人次.6.期刊资料库:库存期刊800种6000册.每年免费接待读者300。人次. (三)抓机电情报调研,促海峡两岸合作.十年来,我们按机械部的要求,重点进行了台湾地区机电调研和促进海峡两岸机电合作,开展闽台科技交流活动。 1.抓住机遇,进行台湾机械工业调研1987年,将《台湾机械工业》调研列入部情报课题。仅用二年时间即完成40万字《台湾机械工业》调研报告,近几年,我们又完成了《在大陆的台资机电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台湾机电科技》、《台湾农业机械化调查及海峡两岸农机界的合作》、《台湾机械产业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调研》、《台湾信息业现代化调研》、《台湾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闽台机械工业对比研究》等机械部情报调研课题,对祖国大陆机械行业了解台湾机械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峡两岸机械工业互补与合作的研究》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正式列入1995年机械工业部软科学研究项目计划(笔者为课题组长)。这是我所成立10年来第一次承担机械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研究费用由机械部提供)。目前,该课题正抓紧实施,可按计划在今年底提交部级鉴定. 2.在情报调研基础上,加强与台湾同行的合作,促进闽台科技界双向交流.在开展对台情报调研课题期间,我们与台湾大学,台湾机械、农机同业公会、台湾农村社等组织和有关人士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1992年,我们邀请了台湾省农机和食品机械考察团访闽。我们向台湾代表团提供的“大陆各省对台经济合作联系表”已于92年7月份全文刊登在“台湾农村”杂志第十十六卷第二期上。省机械厅领导同我所负责人一道与台湾有关方面签订了“发展闽台农业机械化事业合作意向书”.有关合作内容正在组织实施.笔者于1993年8月2日到10日以共产党员和专家身份应邀赴台进行访问和考察,并在台湾大学作学术报告.这是福建省机械系统首次安排的赴台考察活动,对开展闽台两省机械工业和学术界双向交流起了促进作用。1995年,由我所牵线联系,经省主管部门同意,福建台湾机械(器)工业同业联谊协议书于2月25日正式生效。根据厅长办公会议决定,联谊办公室设在我所,活动经费由闽台共同承担。 3.成功举办了首届“闽台机械样本展。”根据95年闽台机械工业同业联谊计划.在省政府、省台办、省科委、省财政厅大力支持下,首届“闽台机械样本展暨技贸洽谈会”于1995年8月28日一22日在福州举办.本次样本展共展出闽台两省机械工业中最新工具机、钢铁加工机械、产业机械、电工电器和工程农机等机电产品样本150。多份,(部分厂商还提供录像带并演播)其中台湾机械工业直接参展企业8家,福建机械工业直接参展企业28家.会期5天,共接待全省各地市200多个单位,近千人参观展览(其中厂长、经理约有300人左右)台湾方面派来洽谈的人员有: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邱桂霖总千事等n人.我省前来洽谈的单位有:福建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等28家单位。通过展出拾谈,达到了两岸机械工业相互了解、广交朋友、寻求合作、共创良机的初步效果。 4.安排筹建《台湾机械城》投资考察根据联谊会协议,台湾区机器工业同业公会拟在闽筹建1500亩“台湾机械城”。95年8月23日至26日厅、所派员陪同以林林波为团长的台湾投资考察团6人对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四处地区投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四)办好刊物,搞好发行,参与情报网络行业活动,加强情报横向联系.我所受部、厅委托,主办《福建农机》、《木工机床》、《水轮泵》、《福建机械》四种刊物.其中《福建农机》发行量达1.2万份,《木工机床》和《水轮泵》是为全行业服务的期刊。通过刊物的交换,我所机电情报联系单位逐年增加,已达2653个,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源.十年来,我们先后参加了全国自动化情报网、华东地区电气自动化情报网、华东电缆情报网、全国农机情报总网、省情报网、全国农机期刊网、全国机械情报网等情报网络活动,并担任过全国农机科技刊物网付网长、十四省市(区)机械情报(所)协作网网长、付网长、负责全国木工机床行业信息网、水轮泵行业信息网、机械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福建子系统福建机械工程学会信息分会和省农机学会对外联络组工作,先后主办省科技日语培训班,省自动调速器培训班、预测和决策函授福建培训班、微机培训班等,并多次主持召开全国性、地区性的情报网络行业会议.通过这些网络活动,加强了横向联系,为机械工业开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信息和科研选题的素材,并同生产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 二、创办经济实体,增强科技信息事业自我 发展能力,努力增收节支,搞活情报.情报事业的发展受到有限经费的制约.因此,在搞好情报本职工作、抓紧情报主业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技术力量、设备来开展与情报业务相关的多种经营和有偿服务。我们认为,国家在财力不富裕的情况下,十年拔给我所284万事业费已是很不容易了。在深化改革中,为了促进情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增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观念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情报后劲. (一).情报办书店在机电部情报所支持下,我们作为情报办书店的试点,于1986年集资了3万元盖房,办起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福州机械书店”.国家出版局曾明确指出:“图书发行工作在2个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书店是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阵地,是输送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是我们党的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部所领导要求,开业前就多次教育职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发行好书,及时提供科技书刊,为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排优解难,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精神食粮.书店开业十年共销售码洋150万元,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我们发挥了情报办书店的优势,艰苦创业,先后同全国十几个出版社合作,举办了五次书市展销,正在探讨把书店办成情报信息普及和技术开发阵地,成为我所情报源之一。 (二).创办轻印刷实体为进一步提高增收能力,节省自办期刊印刷费用,在拥有计算机激光照排设备基础上,1995年8月全所职工踊跃集资,克服各种困难购置了胶印机、切纸机、装订机、制版机筹建了轻印刷车间。依靠自己力量,仅用1个月就试运转成功,正式对外营业,到今年6月已胶印8开资料40万页。以优质价廉获用户好评。 (三)多种经营,努力增收科技情报有偿服务是科技情报人员创造的成果,用价值体现的一种形式.在深化改革中,我们还动员全所各个专业室组在搞好本职工作,完成上级下达指令性情报任务前题下,发挥各自的专长,在录像、复印、照相、标准发行、技术咨询、广告、承接横向课题(包括硬件科研),微机服务,中介服务,开拓技术市场等领域实行有偿服务,努力节支增收,既有社会效益,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十年来共创收60万元,加上上级奖励事业“费和省科委拨设备专款总计约80万元。这批资金除少量用于职工福利外,大部分用于开展情报事业和购置计算机、录像设备、复印机、幻灯机、照相机、投影仪、调制解调器、稳压电源、绘图机、供干机等一批情报基础设施.这是改革前可望而不可及的.既为情报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手段,又进一步增强了创收能力,使情报工作充满了活力。 三、振奋精神,深化改革,加快机电信息产业发展 1986年以来,我所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情报工作的决定》(闽政(1986)57号文)和机械工业部《关于加强机械工业科技情报工作意见》((86)机情函字1267号),努力搞好我省机电情报工作,十年创业,喜见成效.从1987年开始,在福建省39个省级事业费包干研究所考核评比中连续六次评为1一3名,获省科委、省财政厅颁发“先进集体奖”.199。年底,在机电部召开的全国机电工业情报大会上获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工业“七五”期间情报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用实际行动为省争光。十年来,我所共获奖约50项,其中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完成情报调研60篇,约450万字。我所编辑出版的《福建农机》发行量达万余份,8次在同行中评为先进科技刊物。我所负责的机械电子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福建子系统随着改革的深化也改变了“六五”期间的后进状况,一跃进入先进行列,从1987年开始连续六次评为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先进单位.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党的关怀,各级领导的支持能极大地调动情报科技人员从事情报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激励和鞭策我们在深化改革中奋发上进。当今社会,材料、信息与能源称为现代化技术的三大支柱,是其它各种技术的基础。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战斗在情报信息岗位上的战士们充满信心、勇敢前进,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为开拓福建机电科技工作新局面,为迎接“信息时代”赋予我们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而奋勇拼搏。 机械科技论文:农业机械科技开发的考虑 以天然橡胶、剑麻、甘蔗、咖啡、胡椒及热带水果等为主的热带作物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经济作物,对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区"的农业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科技兴农的政策指引下,其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靠科技,科技靠农机”已成为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热带农业机械!以下简称热机"的科技开发力度不够,技术日趋落后的传统热机产品仍占据着市场,严重地制约着热带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特撰写本文,引发对热机科技开发的思考。 一、热机科技体制改革是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环境条件的先决条件 目前,热机科技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在科技投资体制方面,仍基本是科研事业费投入与科研课题不直接挂钩的按人数拨款体制,“坐、等、要”的观念和“吃皇粮国税”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在竞争激励方面,科技人员的待遇与承担的任务没有直接联系,仍处于吃“大锅饭”的状况;在人才流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该留的留不住,该分流的无法分流;在技术力量方面,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高层次人才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热机产品的开发;在科研条件方面,科研设备与检测仪器陈旧匮乏等。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热机科技开发与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热机科技体制改革,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同仁共商。 热机科研开发机构企业化,将其推向热带农业建设主战场在目前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热机科研单位应大胆地进行改革,将所承担的公益性工作和科技开发工作分开,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工作由国家拨款支持,但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要进行改革,把工资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科技开发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对科技开发工作的经费支持应以支持科研项目为目标,使科研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或与有实力的热机企业相互参股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同时,改革内部机制,科研经费投入由“养人”变为“办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条件,强化国外高科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建立热带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根据热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宜建立一个热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以热机市场为导向,以热机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热机企业为基础,以技术开发合同为纽带的互惠互利、行业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心”的经费一部分依托于热机企业,另一部分由热机主管部门担保的银行科研借贷款,再一部分为“中心”多渠道自筹资金,全部经费用于风险投资和有偿使用,使“中心”成为热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热机推广服务网络目前,热机科研开发机构的推广工作仍处于自我推销的层次,没有形成推广和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推广服务网络,如对中小型热作机械可采用与乡镇农机站进行合作,由科研开发机构负责机械设备的开发并对农机站推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农机站负责推广和售后服务,对大型热作机械,开发机构可多方筹措资金,组建热机服务队,进行热带农业机械化服务,以此带动农机站或有经济实力的专业户购机组成服务队,这样就可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机推广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重点开发适合家庭种蔗农场与种蔗专业户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 甘蔗是热带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达120多万公顷。每年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甘蔗收获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和季节性强而成为蔗农最头疼的问题,不得不雇用数十万南下民工砍蔗应急。早在(’年代,甘蔗收获机械就得到了华南各省区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了适合当时集体作业形式的甘蔗中型收获机,也研制了少量的小型甘蔗收获机,但是,技术性能都不稳定,推广一直受限制,以至现在的甘蔗收获,绝大部分仍依靠人工进行。在我国已投入市场使用的近’万台联合收获机中,甘蔗收获机是廖廖无几。根据这种情况,“先从研制适合种蔗农场和个体种蔗专业户并按砍蔗农艺分段作业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突破,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然后大中型机共同发展,以中小型机为主”的甘蔗收获机械开发思路,应是热机科技开发部门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加快开发适合热带农产品保鲜、贮运及加工增值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近年来,华南地区热带农业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广东、广西的龙眼、荔枝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台湾青枣、澳洲坚果等热带水果的异军突起,海南省大规模种植适合北方市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南方沿海城市兴起的热带观赏植物和热带花卉种植热。因此,热带农产品的保鲜、贮运及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的需求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热机激烈市场竞争中一个可观的发展空间。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机械研究所的龙眼剥壳脱核机的研制项目,立项时就受到各方的关注和支持,这说明热带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市场前景看好,应引起热机科研开发单位的重视并加快开发进程。 四、适度开发适合跨世纪热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含量的热机产品在世纪之交,国家为了农业跨上一个新台阶,正在采取以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发展农业新措施,热带农业也不例外,由分散均田的小规模经营逐步向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集约化高效热带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这些新措施对热机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是热机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主席在江苏、上海、浙江考察时强调:“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因此,江主席的指示,为华南热带发达地区的热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热机科研单位应抓住这一时机,适度开发适合现代热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含量高的热机产品。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在海南建立一个“国家级热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热机科研单位应开发为“示范区”服务的成套机械设备,作为热机产品的示范窗口。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查新状况的对策 科技检索查新工作是科技信息部门根据自身优势,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检索查新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针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状况和进展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作出基于文献的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科技查新工作对于维护科技成果评价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吸取前人的经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科技成果的水平等,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广西机械科技信息中心是原自治区科委最早授权认定的区级机械科技专业查新机构,自开展查新业务以来,已为机械行业各类新产品鉴定、科研立项、评奖、申报专利等提供查新服务三百多项,为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机械科技检索查新工作的实践,探讨确保机械行业科技查新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途径,并针对机械科技查新工作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1查新工作的基本条件 1.1较为完善的文献支持系统较为完善的文献支持系统,是保证查新工作质量的最基本条件,开展机械工业科技查新所需要的文献支持系统包括: 1.1.1国内外主要数据库包括《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数据库》、《金属文摘(METDEX)数据库》、《机械文摘(ISMEC)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中国机械工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等,以上是查新中使用率较高的数据库,同时还要通过上网、联机检索等途径查找相关的数据库。 1.1.2国内外主要检索工具包括各种综合性及专业性的文摘、索引、资料目录以及各类机械产品目录、样本等,由于机械产品种类繁多、专业庞杂,在此不一一列举。 1.1.3一次文献包括机械工业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类科技期刊。 1.2素质良好的查新人员查新工作是一项原则性较强而又比较繁琐的工作,它需要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如果原则性不强,就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或碍于情面写出不合事实的报告,如果查新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耐心细致,就使查新结果出现错漏,从而影响查新报告的严肃性。查新工作同时又是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包括: 1.2.1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从事机械工业科技查新的人员首先应当具备较为系统和扎实的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因为这决定了查新人员能否对检出文献进行正确的筛选,对同类产品的技术特点、参数进行提炼、分析和对比,从而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1.2.2较广博的知识面机械行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工作装备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行业,机械工业科技成果应用范围可以说渗透了各行各业,如造纸、制糖、农业、水利、食品等,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日渐突出,都要求查新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1.2.3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查新论证是一个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推理过程,因此查新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1.2.4较熟练的文献检索技能查新人员应通晓文献检索原理,熟悉各数据库、检索工具所贮存的内容、收录的范围、文献的分布情况,并能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确定利用哪一种数据库、哪一种检索工具、采用哪一种检索途径、以及如何编写检索逻辑式等等。 1.2.5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查新工作效率,确保查新质量,而且能在联机或上网查询时节省费用。 1.2.6较高的外语水平查新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要强,这样才能在检索外文数据库和资料以及分析查出文献的过程中得心应手。 1.3较完善的规范管理众所周知,合理的工艺流程、科学的技术规范以及严格的产品标准,是生产一个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的重要前提。同样,查新报告作为查新工作的“产品”,应当有合理的工作程序、严格的工作规范作为其高水平、高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工作规范。查新工作规范应包括:①查新工作程序的规范,②查新人员工作技术的规范,③查新报告格式、内容、用语的规范等。 2检索查新技术探讨 一个科研项目的检索查新基本工作程序为:熟悉待查项目背景资料——对项目进行科学归类,找出主题词——选择数据库及检索工具——制订检索策略,确定检索年限——检索——筛选检出的相关文献资料——与待查项目进行对比分析,撰写查新报告。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检索查新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对确保检索查新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有赖于高素质的查新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笔者分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检索手段的运用 查新检索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主要手段,机检速度快、效率高,是手检无法比拟的,但手检同样重要,多年的实践证明,机检和手检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不可偏废,这是因为:①各数据库存在收录内容差异的情况,没有哪一个数据库可以保证百无一漏,尤其是机械行业科技成果的产品形式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产品目录、样本、更容易查到同类产品,这些必须通过手检进行辅助。②各数据库的主题词标引存在差异,如果选词不当或组配不力,极易造成漏检甚至扑空,而手检直观性强,可以灵活调整检索词,通过上机前的手工试检以及手检与机检之间的不断修正,才能确保查准率和查全率。同时,如果是上网或联机检索,通过手检定好检索词及检索策略再上机查询,可以达到省时省钱的功效。③数据库相对于原文存在一个滞后期的问题,许多数据库都存在滞后期,少则3~5个月,长则半年甚至1年,手工检索工具滞后期短一些,但也有时间差问题,必须结合检索最新几期的核心期刊,才能更好地保证查全率。总之,只有将手检和机检相结合,才能确保查新范围的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 2.2检索途径的探索 根据我中心多年承担的机械行业科技查新项目来看,以产品形式出现的占了90%以上。目前科技文献对产品整机报道的较少,因此要注意查找产品目录、样本类载体,必要时甚至要有“大海捞针”的勇气,逐年查阅核心期刊或非核心期刊,所要查的数据有时就在封页的广告上,或行业性的综述里。此外,由于机械产品的应用领域极其广阔,检索时一定要弄清所涉及的领域属于什么学科,该学科的主要检索工具及核心期刊是哪些,检索时要查全,不可遗漏。比如电除尘器,它在水泥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又有环保学意义,查找时就要通过化工类的“水泥工业”及环保科学中的“除尘”两种途径查找,而《水泥》、《水泥技术》、《通风除尘》、《环境保护》等核心期刊也是必查刊物。 2.3对检出文献、数据的筛选 在对检出相关文献、产品数据进行筛选时,所选择的对比文献、产品数据应当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可比性。在机械类产品中,有的在国内已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同类产品(这种产品的开发往往是出于市场的考虑),在选择与之对比的同类产品时,应选择那些行业公认的有代表性的、技术性能较先进的产品,才能体现这一领域里的先进水平。同时,选择对比的产品应具有可比性,如柴油机,应选择型式、用途、冷却方式等相同、排量相近的产品进行比较,排量相差太远的则不具备可比性。此外,选择的对比文献应根据查新重点体现出针对性,这需要查新人员仔细地鉴别,如果不分主次把一般相关或密切相关文献罗列出一大堆进行比较,不能突出重点,势必影响查新结论的明确性。 2.4查新报告的撰写 一份有价值的查新报告应当包含检出的相关文献或同类产品的概述、对检出结果的对比分析并有结论性意见,能使科技管理部门和成果持有者了解同类研究的现状及查新项目所处的真实地位及技术水平。笔者曾接触过一些查新报告,在罗列了所有检出相关文献及同类产品之后,就简单地下“经鉴别与本查新项目不同”或“未见相同产品报道”的结论,这种只有查新结果而无分析过程的查新报告是肤浅的、没有说服力的。应当将查新产品与查得的同类产品的技术参数、结构性能、采用新技术的多少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才能对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作出实事求是的评判。对新产品的对比分析可以采用表格方式,在一张表格上对产品的技术参数、性能特点等各项目进行对比,直观性强,并能省却大量说明文字。查新报告的撰写应当客观、公正、正确,做到条条有出处、款款有依据,既不能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也不能受委托人影响而避重就轻、弄虚作假。此外,查新报告提供的是基于文献检索的对比性结论,因此切忌越位代替专家对产品的水平下结论。 3对机械科技查新工作现存问题的思考 随着科技检索查新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其对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行业的查新量逐年上升,立项、鉴定前进行查新已成为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相比之下,机械行业的科技查新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新产品未经查新即可立项、鉴定,甚至已完成鉴定再补充查新,查新在某些程度上流于形式,成了“马后炮”,使科研项目或成果的严肃性、先进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的查新意识外,还应进一步提高检索查新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对查新报告权威性、准确性、公正性的信任度。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加强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尽管各查新机构都制定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一些综合性的查新机构无法制定出有行业针对性的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因此执行起来伸缩性、随意性很大。同时查新管理部门也缺乏有效的查新质量监控措施,没有形成不断反馈、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这些都制约了查新水平质量的提高,建议查新管理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协调管理。 3.2不断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 有的部门查新人员缺少起码的专业知识背景,其查新工作质量可想而知。各查新机构应当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查新人员,加强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查新工作高质量。 3.3加速数据库建设,建立地区性文献网络 国内产品类的数据库较少,现有的产品数据库仅有名称而无型号及技术参数,信息含量低,产品目录、样本等只有参数而无性能结构介绍,报纸上的新产品消息对产品的性能、参数介绍得更少,这些都给对比分析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建议信息产品部门尽快建立起权威性的信息含量高的产品类数据库。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任何一个部门要想收集齐所有的信息资料是不现实的,因此查新人员在工作中常常遇到查到篇名或文摘却找不到原文的情况,这时就不得不到一些专业研究所、图书馆等部门去查找,有时还要去信到外地索取,费时费力,如果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建立起地区性的文献网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就能较好地解决资料不全的问题。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成果转变路径 1我国农机成果转化现状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机成果)是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成果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目前我国80%的科技成果未转化,其中农机成果也不例外。以某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单位提取的数据为例分析,该单位从1990~2005年15a期间,共承担了各级政府下达的科研项目53项(开题数),其中通过鉴定或验收形成农机成果的有35项,占开题数的66%,而转化出去的成果有6项(指每项成果推广在5台(套)以上的),占农机成果的17%。在没有转化出去的87%中不乏非常有推广前景的成果,都在20世纪90年代就闲置在档案室里,正如经济问题专家指出,这是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非常令人痛心。究竟是一堵什么样的“围墙”使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低?传统的农技成果转化的老办法、老经验出了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新途径才能有效提高新形势下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2.1开题项目没有形成强劲需求一个科研项目在开题时就呈现出弱势状态,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农村市场跳动的脉搏,开题时仅在理论状态下分析应该有转化前景,仅在只有零星用户或者在具备了一定科研基础之后,就匆匆上报项目。开题项目的弱势特征表现在: 2.1.1项目单一。既没有前期扎实的市场调查基础,项目完成之后往哪转化,科技人员心里没有底;也没有制定后期的研究方向,无法形成完整的项目链,用户接收单一项目无法使用。 2.1.2项目脱节。研究的科技内容、解决的技术问题、可能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或者问题很小没有涉及到关键,缺乏用户共鸣,无法达到预期需求。 2.1.3项目零散。一个较小的研究单位一年内上的项目达10多项,包括的领域也很广,人力、财力及实验手段都无法跟上,项目的完成很勉强,更无力去深入推广转化了。 2.2农机成果推广渠道不通畅如果说取得农机成果是源头,那么用户使用就是源尾。其间渠道一路畅通与否是影响转化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省及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科技成果转化到1~2个用户是完全有把握的,但是再继续多家转化就很难了。而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 2.2.1信息不灵。凭宏观的信息认为该成果会有很高的转化率,但微观信息即具体是哪些用户需求却没有掌握。 2.2.2成果熟化度差。用户最大的担忧是农机装备的性能、质量可靠度、操作方便性及是否有及时良好的售后服务。 2.2.3经费短缺。科研项目缺乏经费,研制的样机没有进行生产试验和耐久性试验等就匆匆投入市场,造成农机的成熟度和可靠度不够,农机经常搁浅在田间、车间等。 2.3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片面性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制约了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转化率要高,就要强化推广职能,形成媒、研、产、供、销、服、馈等一条龙的链式管理,而各个链节都是科技人员组成形成合力;但是在评价科技人员成就时,只是6个链节中的“研”,因为是研究人员才能取得成果奖励证书,才能晋升职称或奖励等,而其他都是辅助人员,不属于成就评价之列。因此属于链节“研”中的人员,都不愿意改行“屈就”于其他链节,唯恐影响前程。目前缺乏有效地促进科技人员从事农机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削弱了其他转化链节的功能。 2.4用户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技能不强我国农民知识水平整体不高,特别是目前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经营非农产业生产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劳动力,他们对复杂的机械,特别是成套技术装备的操作使用吃力,因而对使用农机产生了抗拒心理,或者难以接受先进技术装备,或者导致装备使用寿命短。农民自身的素质不高,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这是农机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因素。现代农业机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2.5农机成果没有完全融入大农业这一点在省级及以下地区表现犹为突出。长期以来,农、林、牧、渔等各行业互相之间来往甚少、独立运作,对当地的农村形势、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没有沟通交流、没有衔接通报,各行业各行其是,以至于没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导致了信息闭塞、成果重复、转化吃力,农业产业链缺损,最终是增加了成果转化的经费成本、时间成本及运行成本,降低了转化率。 3农机成果转化新途径 3.1转变科研项目立项程序设立科技项目一定要有的放矢,先有企业接收,才有项目申报,必须放弃在项目立项之后再找企业、找着与否都无所谓的状况。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完善的转化环境。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坚决执行“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以四川省为例,省科技厅颁发的《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等一系列行动方案,就是要从科研选题、立项、经费分配等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3.2转变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机制传统方式下出现先立项后找企业的状况,就是因为对科技人员成就的评价机制出现了偏差:第一,没有把成果的转化量放在首要评价标准上;第二,科技人员完成科研项目数量的多少成为了重要的评价标准;第三,科技进步奖只是对项目进行研究的人员才有荣获资格,其他推广转化的科技人员没有纳入评奖范围等,由此才造成了科技项目重完成轻转化。因此,应该扩充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链式管理方式,对于信息、科研管理、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人员,也应有相应的评判功绩。 3.3转变闭塞的农口行业之间的联系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农、林、牧、副、渔等农口行业之间往来甚少的局面,大农业需要大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放大到全局、全省的利益加大联合力度,而不是局部利益或本位利益。农业机械是实施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基础设施,转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各个农业科研机构应联系合作、互通情报、共同交流、共谋建设,避免农机成果转化形成“孤军奋战”。 3.4转变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农机是特殊的商品,销售市场在广阔的农村,用户是农民。因此,成果转化针对性很强,农机成果转化应具备信息、供需部门双方对接、按市场规律定价交易、后期跟踪服务和解决出现的纠纷,提供购机补贴和资金借贷以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等条件。要做到这些,首先,应尽快摆脱主要依靠政府指导行政推广的模式,尽快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农机市场;其次,完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应该形式多样,为农机成果信息;第三,要加快各种农业机械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和管理,使园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外产生辐射,成为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扩散的载体,推动农机成果的转化。 3.5转变农民的知识结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式地培养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先进技术装备使用的技能,按照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的通知精神,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优化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才能使转化的科技成果有接收对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机成果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农业机械研究部门都应该将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列入重要的工作计划中,以使农机成果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快速提升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机械科技论文:农业机械科技开发浅析 以天然橡胶、剑麻、甘蔗、咖啡、胡椒及热带水果等为主的热带作物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经济作物,对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区"的农业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科技兴农的政策指引下,其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农业靠科技,科技靠农机”已成为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热带农业机械!以下简称热机"的科技开发力度不够,技术日趋落后的传统热机产品仍占据着市场,严重地制约着热带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特撰写本文,引发对热机科技开发的思考。 一、热机科技体制改革是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环境条件的先决条件 目前,热机科技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在科技投资体制方面,仍基本是科研事业费投入与科研课题不直接挂钩的按人数拨款体制,“坐、等、要”的观念和“吃皇粮国税”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在竞争激励方面,科技人员的待遇与承担的任务没有直接联系,仍处于吃“大锅饭”的状况;在人才流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该留的留不住,该分流的无法分流;在技术力量方面,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高层次人才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热机产品的开发;在科研条件方面,科研设备与检测仪器陈旧匮乏等。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热机科技开发与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热机科技体制改革,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同仁共商。"热机科研开发机构企业化,将其推向热带农业建设主战场在目前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热机科研单位应大胆地进行改革,将所承担的公益性工作和科技开发工作分开,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工作由国家拨款支持,但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要进行改革,把工资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科技开发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对科技开发工作的经费支持应以支持科研项目为目标,使科研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或与有实力的热机企业相互参股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同时,改革内部机制,科研经费投入由“养人”变为“办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条件,强化国外高科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建立热带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根据热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宜建立一个热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以热机市场为导向,以热机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热机企业为基础,以技术开发合同为纽带的互惠互利、行业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心”的经费一部分依托于热机企业,另一部分由热机主管部门担保的银行科研借贷款,再一部分为“中心”多渠道自筹资金,全部经费用于风险投资和有偿使用,使“中心”成为热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热机推广服务网络目前,热机科研开发机构的推广工作仍处于自我推销的层次,没有形成推广和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推广服务网络,如对中小型热作机械可采用与乡镇农机站进行合作,由科研开发机构负责机械设备的开发并对农机站推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农机站负责推广和售后服务,对大型热作机械,开发机构可多方筹措资金,组建热机服务队,进行热带农业机械化服务,以此带动农机站或有经济实力的专业户购机组成服务队,这样就可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机推广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重点开发适合家庭种蔗农场与种蔗专业户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 甘蔗是热带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作物,年在我国种植面积达’多万公顷。每年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甘蔗收获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和季节性强而成为蔗农最头疼的问题,不得不雇用数十万南下民工砍蔗应急。早在(’年代,甘蔗收获机械就得到了华南各省区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了适合当时集体作业形式的甘蔗中型收获机,也研制了少量的小型甘蔗收获机,但是,技术性能都不稳定,推广一直受限制,以至现在的甘蔗收获,绝大部分仍依靠人工进行。在我国已投入市场使用的近’万台联合收获机中,甘蔗收获机是廖廖无几。根据这种情况,“先从研制适合种蔗农场和个体种蔗专业户并按砍蔗农艺分段作业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突破,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然后大中型机共同发展,以中小型机为主”的甘蔗收获机械开发思路,应是热机科技开发部门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加快开发适合热带农产品保鲜、贮运及加工增值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近年来,华南地区热带农业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广东、广西的龙眼、荔枝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台湾青枣、澳洲坚果等热带水果的异军突起,海南省大规模种植适合北方市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南方沿海城市兴起的热带观赏植物和热带花卉种植热。因此,热带农产品的保鲜、贮运及产品加工机械设备的需求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热机激烈市场竞争中一个可观的发展空间。例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机械研究所的龙眼剥壳脱核机的研制项目,立项时就受到各方的关注和支持,这说明热带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市场前景看好,应引起热机科研开发单位的重视并加快开发进程。四、适度开发适合跨世纪热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含量的热机产品在世纪之交,国家为了农业跨上一个新台阶,正在采取以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发展农业新措施,热带农业也不例外,由分散均田的小规模经营逐步向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集约化高效热带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这些新措施对热机科研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是热机行业发展的新机遇。主席在江苏、上海、浙江考察时强调:“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因此,江主席的指示,为华南热带发达地区的热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热机科研单位应抓住这一时机,适度开发适合现代热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含量高的热机产品。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在海南建立一个“国家级热带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热机科研单位应开发为“示范区”服务的成套机械设备,作为热机产品的示范窗口。 机械科技论文:农业机械科技创新策略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总理提出,今后五年,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让农业机械行业面临前所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受内在需求拉动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我国农业机械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连续十年平均增幅超过20%,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农业机械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支撑。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农业机械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有效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但是,与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缺失,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产品过剩,大型农业动力和高端复杂农机具进口依存度高,水、肥、药利用率低,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差距明显,在产品品种上,国外达到7000多种,基本上所有作物的所有作业环节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而我国仅有3500多种,还主要集中于三大粮食作物;在产品结构上,国外拖拉机已经发展到500马力以上,大型、多功能复式作业装备普遍应用,而我国能够批量生产的大马力拖拉机还在180马力及以下,200马力以上特别是动力负载换挡等核心技术还未突破,中小型农机具较多;在技术水平上,国外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柔性制造技术,集成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而我国大多处于中低端水平,高端装备缺乏或基本依赖进口;在产业规模上,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一家公司;占我国国土面积45%以上的丘陵、山地沟壑区适用机械严重缺乏,机械化水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多数仍处于人畜力阶段,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状况下的农业正常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的发展。总体上讲,发达国家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先进技术至少领先我国30年。造成这一局面有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新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是农业机械科研的基础,是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随着公益性科研院所改制、转企、归并或撤销,院所自谋生路,主要精力忙于生产经营,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视程度减弱,共性技术研究步伐缓慢,不能有效支撑新产品的开发。由于大学学科建设不足,重要前沿和原始性创新匮乏,生物、信息、自动智能化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缺乏融合,导致缺少核心技术。目前我国农机重大产品开发尚停留在经验设计阶段,新产品开发周期长达23年,比国外先进企业长一倍;新产品技术产业化转化时间长达3年以上,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第二,企业自我科研投入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支撑创新投入。长期以来的低价格政策,造成农机企业经营艰难,无力投入。目前,虽然受内在需求拉动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推动,农机市场产销两旺,但受农机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农民购买力制约,产品价格始终处于市场底端,利润很低,利税率不到4%;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1%,严重制约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 第三,现有农机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合力不足。许多农业装备技术研究院所转变为企业后,所承担的共性、公益性技术供给职责大大弱化,院所缺乏投入的动力和供给的积极性。企业科研能力弱,作为主体参与创新的能力不强,研究、开发、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运行模式,产研、产学处于一事一议的松散合作状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尚未确立,制约了农业机械的自主创新。 因此,要转变和突破现状,应对当前土地流转集中、农业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等形势的变化,农业机械行业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机械产业作为公益性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机械产业是直接服务于事关我国食物安全、农民就业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是农村工业化进程的桥梁,具有普遍的公益性。建议设立农业机械公益性技术研究专项,持续支持农机作业技术原理和机构原始创新研究。 第二,加快建立农机行业共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农用动力、拖拉机、收获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一批相对独立和面向全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科研创新平台,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支持行业重大科技项目的持续创新。 第三,加大农机先进制造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受先进制造能力制约,我国农机产品普遍可靠性不高,但是受低价格、低利润水平的影响,行业企业无力投入先进制造能力改造,建议设立农机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专项,提升产品制造质量。 第四,建立农机新产品研究开发补贴制度。在继续实施好农机购置政策的同时,逐步加大对农机新技术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补贴力度,鼓励创新发展。 机械科技论文:沈冶机械科技管理体制分析 0引言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沈冶机械)为我国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等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长期致力于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制造。2005年,为了集中科研开发力量,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沈冶机械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作为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既是公司科研项目的管理平台,本身又承担着公司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任务。 1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 1.1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及重要性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有利于保障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计划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科技项目来源与分类(1)项目来源:省、市及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公司签订的新产品合同;与大专院校共同研发的项目;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编制年度科研计划的项目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项目等。2009年沈冶机械承担省市上级部门科技项目8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2010年承担省市科技项目4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企业自立项目8项。(2)项目分类:项目根据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分为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重大技术改进、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项目或产品质量攻关。1.3项目运作程序、方法及要求企业科技项目运作程序包括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立项批准、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等。 1.3.1项目的立项申请由技术中心下设的各研究所根据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自立项目编制立项申请,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论证等工作并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项目立项评审与批准由公司的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申请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报副总工程师审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批准立项。 1.3.3签订项目任务书公司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的责任、权利、义务。 1.3.4项目实施(1)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1~6]。其内容包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项目详细的经费预算、项目研究人员以及研发实施进度计划等。(2)计划内容的实施。项目组人员根据计划内容和分工,按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并按时按质完成各自任务。第26卷第4期2010年8月有色矿冶NON-FERROUSMININGANDMETALLURGYVo.l26.№4August2010(3)计划内容执行情况检查与协调。项目负责人要全面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动态,协调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管理办公室;(4)召开项目实施调度会。技术管理办公室不定期(至少每季一次)地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科研调度会,检查项目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沟通信息,处理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措施;(5)项目实施总结。总结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3.5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按要求提出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专项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提出验收申请,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科技项目由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定并写出评定意见,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予以验收,对未达标的,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由项目组改进与完善,达标后再予以验收。 2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沈冶机械于2006年10月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的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科研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省市政府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拓展了技术中心的科研开发领域,随着企业科技项目的增多,现行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明显落后。下面就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项目多,而且杂。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技术中心下设的研究所有时出现了上百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造成了一个多项目的环境和很多新的问题。 (2)有的项目负责人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有的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2009年在公司实施的110项攻关项目中,通过验收的项目只有50%,很多项目起点低,水平不高。 (3)科研项目组中缺少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无法将研发项目与市场产业有机的衔接。创新技术难以取得成果转化,形成新产品。公司在研发的新产品中,有的作为储备的项目几年内没有市场需求,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4)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赖项目组成员的自觉性,缺乏对科技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课题完成的质量不高。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职能式管理进行运作的,在遇到比较多的项目一起实施时,相关的项目员工就有日常职能工和项目工作的冲突。例:2009年攻关项目中,有20%的项目由于生产任务紧张,终止项目的进行、有5%的项目由于人员的变动终止项目、有10%的项目随意更改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项目不能及时反馈到技术管理办公室,造成信息滞后,监管失控。 (5)在资金和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09年,沈冶机械大约有半数的科技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立项时不能给出资金的预算,或者预算不规范,不准确,致使在项目管理中不能监控和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且公司成本核算体系不能支撑项目核算需要,没有按照立项的项目予以独立的核算支出。因此,无法准确核算项目成本。 (6)项目管理水平低,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沈冶机械没有专职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可行的管理模式探讨 改革目前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高效、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是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而不应是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如:在项目立项时,可外请专家把关,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基础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发可采用计划管理模式,技术攻关计划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相应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管理方法。 (2)科技项目管理与组织整合。沈冶机械应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受公司的高层直接领导,在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全过程的顺畅管理。对于项目的管理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计划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并对项目的进度、完成的质量和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解决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纠正研究方向。同时要进行科技项目之间的整合,企业内同时运行多个项目时,可根据项目的优先等级、资源需求情况、技术类别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促进项目的有效运行。 (3)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项目的实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因此,在项目管理部门需要配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整合作用,起到互补型的倍增效应。特别是跨部门合作的项目,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尤为重要。 (4)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评估的总体目的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实施、推进或总结整个项目。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估标准,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5)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培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及项目的整体效益,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6)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环境。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机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工作热情。 4结语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管理学思想和管理控制技术会不断地被引入,项目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坚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丰富提高,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达到顺利实现项目预期目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查新质量办法和策略 科技查新工作[1]是一项深层次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在1993年国家科委公布的《国家科委关于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中,科技查新定义为:“是指通过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等方法,为评价科研立题、成果、专利、发明等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提供文献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形式。”最早的科技查新工作开始于1985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提高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评价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和鉴定评奖失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的特点。机械科技查新与其他专业科技查新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机械科技情报标准研究所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机械科技查新工作以来,为四川省机械行业各类新产品鉴定、科研立项、成果评奖、申报专利等提供查新服务500余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机械科技查新工作的实践,总结了机械科技查新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机械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些建议。 1机械科技查新的特点[2] 1.1专业涉及面广 机械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同各行业都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机械科技成果也广泛应用于化工、交通、农业、水利、食品、建筑等行业,广泛的应用决定了机械科技成果针对不同的应用范围具有不同的应用特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日渐突出[3],边缘学科越来越多,这就对查新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要做好查新工作、高质量地完成科技查新报告,就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1.2文献需求面宽 机械工业作为基础行业,机械科技成果既包含理论上的设计与研究,同时更多的是具体产品、零件的研制和结构、工艺上的改进。目前大多数公开发表的科技文献资源,主要来源于科技期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这些文献对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等作理论性的研究较多,对具体产品和零件的介绍较少。所以,在机械产品和零件类科技查新项目中,需要一些其他的文献途径来保证查新检索中的“查全率”。国内文献资源[4]主要包括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等常用的国内综合数据库。国外联机数据库以DIALOG联机数据库为主,以网络数据库为辅助,如ISIWebofScience(即SCI)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工程索引EI、英国INSPEC和一些全文数据库ElsevierSDOS,WileyInterScience,PQDD博硕士论文库等。除了这些通用的文献外,机械科技类查新的文献资源中,企业产品样本、企业广告宣传、企业网站中的产品介绍等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献中,对产品和零件的介绍占大多数,特别是对参数的介绍都非常详细,而理论性研究较多的文献往往对一个产品的具体参数介绍得较少。机械产品项目的科技查新中,往往需对比其具体参数才能对其先进性、新颖性作出判断。而技术参数中很多参数都相互关联,只针对一项参数作对比分析不具有说服力。比如,对某机械密封类产品的查新中,查新委托单位给出的指标是:转速最高25000r/min,轴径最大400mm,需要对比同类产品的密封性能。这个项目中,仅查同类产品中转速是否高于25000r/min或轴径是否大于400mm都是片面的。因为对这类密封产品来说,密封性能的好坏取决于密封线速度的高低,而线速度与转速和轴径都有关系,抛开轴径指标,只靠转速指标的高低来判断密封的优劣是错误的。所以,完整的技术参数对产品类项目的查新对比分析很重要,这也直接影响查新报告最后的质量。 1.3技术水平高低多方面体现 机械科技查新项目中,有一些零件的加工工艺、材料都一样,只是最终成品的尺寸规格不同。但是,随着零件尺寸的增大,工艺实施难度也随之增大,虽然工艺都一样,但实施工艺的途径有很大区别,很多企业都设计有专用的工装设备。类似这种查新项目,一般认定为其具有新颖性。比如,同样采用窄间隙焊接技术,对于1000mm和3000mm的主轴而言,其实施难度差别很大。不同的企业针对具体情况大都自己设计工装设备,如果针对这种工装设备进行查新,并不能说明该项目的技术水平。这种情况下,主要看窄间隙焊接技术是否在更大的主轴上应用。机械科技查新项目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查新项目其本身的工艺或结构并不具有新颖性,但在一些特定的应用范围内以前并没有应用该工艺或结构。比如某汽轮机低压全电调控制系统的项目中,采用双冗余配置DDV阀组。经查,双冗余配置DDV阀的设计在其它控制系统中已有应用,但在汽轮机低压全电调控制系统中未见应用。这种情况一般认为其具有新颖性。 2提高机械科技查新质量的建议[3] 2.1提高查新人员素质 机械科技查新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查新人员不仅具有机械专业基础知识,还要熟悉文献检索原理,能根据不同的查新项目确定采用的数据库和检索策略,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肃、公正地开展查新工作。查新工作中,文献的检索和对比分析是重要的一环,对查新项目的理解、制定检索策略直接决定文献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在保证“查准率”和“查全率”的基础上,筛选、提炼文献和正确地进行分析、对比则是作出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撰写查新报告时,还需查新人员能准确地表达查新结论。另外,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巧也是查新人员必备的能力。由此可见,机械科技查新工作对查新人员的要求主要有:机械专业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配合查新员对工作的责任心,才能把机械科技查新工作做好。 2.2加强同查新委托单位的沟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科技查新项目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广。对查新项目的理解和消化是开展查新检索工作的基础,而科技查新人员在专业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查新人员加强和查新委托单位的沟通,积极向技术人员学习,准确把握查新项目的创新点。此外,要查新人员短时间内消化技术人员辛苦几年或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是不现实的,所以在查新检索过程和文献对比分析中,还需要不断和查新委托单位技术人员交流和沟通,及时调整查新策略,准确对比分析相关文献。这是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是做出高质量查新报告的保证。 2.3强化手工检索 从科学发展进步的角度来说,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机械科技查新项目尤其如此。机械科学历史悠久、发展成熟,所以许多项目都是在前期成熟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进。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应用,改进型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但还是有一些科技查新项目检索结果为“0”,这种情况下,除了调整查新检索策略、扩大查新范围以外,还需加强手工检索。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军工,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公开发表的文献较少,但在一些行业会议论文、杂志上的短信息、互联网网站等渠道中,经常能检索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各种数据库中,虽然收录范围、储存信息的内容不同,但很多短消息类、广告类的文献资源均未计入收录范围。这类文献资源必须通过手工检索才能获得。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手工检索对于查新结论的非“0”化处理、提高“查全率”、保证查新质量非常重要。 2.4广泛收集文献资源 鉴于机械产品类的科技查新项目中对零件结构和技术参数的需求较多,应大力收集各种综合或专业数据库中不收录的文献资料,重点是企业产品样本和产品广告等,作为数据库和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补充。 机械科技论文:机械科技服务平台开发 山西省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依托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的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为文献信息中心,整合学校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教学多媒体资源、教学实验设备资源、教学实习基地信息资源及科学研究文献保障资源,围绕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专业特色,构建成由实物层、数据库层、网络层构架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服务平台,是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指导下,由山西省科技厅领导、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承建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旨在通过该平台的建设,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 1平台开发基础 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需要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全面丰富的学术文献、科研资料、技术数据。太原科技大学开发此平台有着资源与学科优势。太原科技大学图书馆馆藏各种文献160万册(件),其中纸质文献120万余册,电子图书近4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5个,其中外文数据库10个。机械、材料类及相关文献40余万册(件)。目前太原科技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校园网网络环境,图书馆以100M的光纤同互联网相联,现有服务器8台,交换机16台,拥有20T的本地镜像资源和30T的远程网络访问文献信息资源。建有100M的宽带网络和160多台计算机设备,建有本馆网站和业务管理系统。图书馆根据学校重点学科已初步建设了重型机械专业特色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目前特色数据库包括了学科指南、行业信息、专题资源、学人名录、专业介绍、铸造设备研究、自建资源、科大学报等8个栏目。太原科技图书馆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具有信息服务的丰富经验,具有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的能力。在文献信息的搜集、文献的加工整理、文献检索、信息研究、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是比较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的。平台开发人员均承担过省级以上研究项目,有丰富的科研背景和工作经验积累。其中副高职称以上6人,占50%,中级职称6人,占50%;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占58%,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42%;机械工程类专业人员7人,占58%,信息管理专业人员3人,占25%,网络技术人员2人,占17%。 2平台开发模式 2.1平台开发之前广泛调研山西省科技文献保障平台,从2004年就已经开始筹建,目前已有山西省财经文献平台、山西省农业文献平台、山西省医学文献平台和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服务平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技文献保障平台,不仅要考虑自身学校的专业设置及重点专业的因素,还要对已有的平台进行大量的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要了解业内读者对文献的需求状况。在建立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之前,我们分组对省内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进行文献需求调查,对山西省重型机械科技文献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目前存在着资源建设差距较大、经费短缺、电子资源缺乏、网络化(自动化)建设落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等问题,建立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是非常必要和有需求市场的。同时我们也深入山西省图书馆和山西医科大学,对已建立雏形的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山西省医学文献平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与参与平台建设的领导和一线技术人员充分地讨论和交流,获取了平台建设的许多原始技术资料,为平台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2立足自身专业,充分体现特色平台开发必须具备专业特色,寻求自身价值与发展的要求,以本校重点或特色专业为依据,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教学研究的重点,以赢得较高的文献需求市场。重型机械科技文献平台充分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学校重型机械学科及相关专业,涵盖学校近20个专业(方向),占到学校本科专业近50%,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重型机械工程中心、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围绕重大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几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大型企业项目近500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41项,其中“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空间七杆滚切剪机”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3多元化、全方位收录文献平台开发需整合业内完备级信息资源,如中外文期刊文章、会议论文、论著、教学参考书目、博硕士论文、标准、专利、产品样本、多媒体教学视频资料、产业数据分析统计资料、行业专家、行业信息资源等。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整合学校各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教学多媒体资源、教学实验设备资源、教学实习基地信息资源及科学研究文献保障资源,依托太原科技大学产学研董事会,联合重大技术装备类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实现重型机械文献资源完备级收录。自主研发数据包括:一是从馆藏图书、学校自编教材、工具书、手册和学术期刊中收集与重型机械相关的文章,进行甄别、筛选、著录,利用数字扫描或委托数据商(如超星公司)将馆藏特有的重型机械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二是对通过自主研发软件对先进的高水平的学术权威数据库进行抓取、筛选,将其中重型机械研究资料及其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下载、统一格式,录入到特色库并注明来源数据库。三是从相关单位机构获取相关的非书资料、灰色文献或者黑色文献等,重型机械好多企业的图纸、实验数据、实验操作规范都是非常珍贵的,可以将其数字化永久保存,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独、人独我全的重型机械专业特色文献平台。 3平台开发保障 3.1有效组织,规范管理平台开发必须要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科学管理,构建包括领导小组、项目管理组、项目工作组在内的三级项目管理架构。建立网络化项目管理环境,实时监测项目进展,严格合同管理和指标考核,加强跟踪管理和评估,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建立平台建设工作动态,公开工作进度和进展状况,实现平台建设的社会监督。项目建设周期结束后,学校组织专家对平台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并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建设效益进行检查与考核。平台进入运行阶段后并不意味着平台开发成功,需要对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平台系统的安全运作,还要深入读者中广泛收集其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数据进行更新、替换、删除、修改和整理。 3.2注意对文献进行深加工,保障文献高质量质量原则要始终贯穿前期数据挖掘与后期平台利用的整个过程。不仅整合馆藏现有资源和行业内部出版的会议资料、技术手册、年度报告等灰色文献,很多珍贵的特色文献(如企业的图纸、实验数据、实验操作规范)大多是散见于各个重型机械的企业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总结,优秀劳模的实践讲稿、汇报等对完成科研实验都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些数据,我们的科研实验就能减少失败的次数,避免操作的失误。这就需要进行组织和深加工,提高数据质量,以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开发主要在于有重点地逐步建立全文、事实、数值、图片、视频、流媒体等较为全面的数据库,因此要对一二次文献和零次文献进行深度的加工,形成全方位信息数据库于一体的信息系统。 3.3加强宣传,注重交流常年开展文献资源检索、咨询和服务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开展平台功能、资源分布、检索技巧等专题讲座;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行业文献、竞争情报等技术讲座;针对项目参与人员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信息服务等专业培训,提高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水平;与国家及相关省市文献资源平台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文献资源互补共享;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和引进国内外文献管理与技术方面成熟的制度及标准规范。4平台开发的目标 4.1网络系统目标通过对网络设备的优化和提升,对资源共享平台的关键技术进行引进和研究开发,包括数字化加工技术、资源整合(框架、标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异构数据库检索技术、用户管理系统、信息推送技术等,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网络信息服务应用技术平台,使图书馆网络管理和应用系统满足业务开展和读者服务的需要,达到山西省高校图书馆先进水平。 4.2资源整合目标开发馆藏特色资源并数字化,引进国内外重型机械专业数据库;整合学校各学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立统一书目数据库;集成学校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数字化、教参系统化、教学多媒体化、教学远程化等);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信息资源;构建服务学校科研立项选题、项目立项科技查新、科研能力评估、科研项目评审、项目检测跟踪、科研讨论的支撑平台。构建多类型、多文种、多媒体、多层面的文献(教学科研)资源体系,逐步建成学校文献(教学科研)资源中心,成为山西省科技文献平台和教学文献平台的子平台,同时也是特色资源平台。 5平台开发的效果 平台的文献子系统提供主题检索、专业导航、主题导航等多种检索入口,主题检索根据检索习惯和个性描述提供高级、经典、专业3种检索方式,可执行根据被引情况、经典论文优先排序等功能的个性检索,除基本检索字段外提供分类号和DOI检索。提供相关主题词的一站式链接,另外其庞大的知识网络系统包括参考文献、相似文献、引用文献的链接检索,相关检索词、相关专家、相关机构导航更是丰富和扩展获知范围,使知识学习更具系统化、信息化、高效化。检索结果具备聚类分析功能,以论文类型、年份、刊以及学科分类描述,便于对检索结果进行浏览和统计,同时提供相关主题链接。联合数据开发公司自主开发数据挖掘整合管理平台,共同提供重型机械特色文献管理服务,免费提供基于参考文献、文本、XML、NotExpress、Refworks、EndNote等多种格式的文献记录导出和管理工具,帮助使用者处理庞大复杂数据信息时梳理、阅读和提取。为用户提供有关重型机械文献资源的目录查询和跨库检索及全文下载;委托查借和传递获取网络原文资源;建立个人图书馆、专题订阅、个性化服务;开展虚拟参考咨询和学科导航服务,开展科研讨论、定题服务、立项查新服务;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远程教学、查阅参考书、完成作业、模拟考试。平台的科研子系统充分满足了科研人员从事课题立项、学术研究、论文撰写、知识学习的需要,为科研人员进行成果查新和鉴定、查询实验操作规程和促进实验标准化作业提供权威科技信息库;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科研竞争情报及科研基础研发文献;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立项选题、项目立项科技查新、科研能力评估、科研项目评审、项目检测跟踪、科研讨论等“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打造重型机械行业科研文献保障的坚实基础。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作为重型机械行业中的综合性知识信息服务平台,其数据资源完备、检索方式个性、知识网络多单元扩展、文献管理科学性必将得到广大师生、科研人员的认可和欢迎,也会为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实验提供极具价值的知识信息服务。我们将不断努力,完善和创新重型机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促进重型机械行业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知识传播。 机械科技论文:煤矿机械加工制造业的科技管理研究 摘 要: 煤矿采煤现代化高产的标志是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的使用。煤矿要想安全高效生产必须要根据煤矿的实际条件,合理选择机械化科技技术掘进工作面,合理运用综采工作面的机械科技。首先对煤矿机械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综述,然后对煤矿机械加工制造企业科技改造基本原则进行解析,并对煤矿的科技改造、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以及管理制度的奖罚进行探究。 关键词: 煤矿机械加工;科技管理;基本原则;管理制度 1 我国煤矿机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发展现状 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虽然近些年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然出现煤炭产量紧张,呈供小于需的现象,面对煤炭资源的需求的增加,辅助煤炭生产的煤矿机械逐渐暴露众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体积笨重,重量与体积庞大。这种状况不但导致运转不灵活,而且使设备的搬迁受到限制,限制了生产能力的发挥;二是适应性差,在我国的一些煤矿,仍有部分矿井采用放炮落煤,不仅有损煤炭的块度保持而且容易导致瓦斯、顶板事故的发生,现有机械化设备展不开,导致煤矿机械化水平的落后,制约煤矿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智能化低。当今各个行业的现代化与智能化迅速提高。但是煤炭行业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煤矿机械设备很多都是机械动力或机械控制。四是生产能力受束缚,虽然我国煤炭产量很高,但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煤炭资源还有很大差距,部分煤炭资源是矿井超产增加的产量,受煤矿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束缚较大。 1.2 机械设备的发展趋势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煤矿现代化,提高煤炭产量,煤矿机械设备如何发展,成为事关煤炭行业兴衰成败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矿山机械设备主要呈现以下几大趋势:一是使用灵活化 灵活化就是指机械设备的适应性强,一台机械设备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矿井生产条件。矿山机械设备的灵活化能使条件较差的煤矿的生产能力极大挖掘,有利于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生产能力;二是功能综合化。综合化就是指机械设备功能的综合化,也就是实现一台设备多项功能的综合,机械设备综合化能节约人力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发挥煤矿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发挥;三是设备国产化,煤矿机械经过多年的发展,常用设备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是高精度、大能力、高技术的设备仍不是国产化,制约煤矿机械的发展;四是设备的现代化、智能化。现阶段,社会各行各业都在迅速的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煤炭机械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实现现代化与智能化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解决制约我国煤炭行业生产能力发展的瓶颈。综合上述,煤矿企业要想扩大生产能力与规模,产量逐年增加,就应该加大对矿机设备加工也的投入,对设备要不断的改造,对设备的管理制度要不断健全与完善,来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 2 机械设备改造的基本原则 设备改造的目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检修周期,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良好的服务于生产。煤矿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设备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适应液压支架的制造 在煤炭生产中,广泛采用以大型液压支架、大功率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和带式输送机为代表的采煤设备,机械加工是采煤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取决于制造加工的技术水平。为了适应液压支架加工的需求,煤矿企业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不断的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来满足支架的生产需求。液压支架的生产一般有结构件的组焊、各种千斤顶的配套、销轴类的加工、铸锻件的加工四部分组成。综合这几个方面:首先进行数控切割机的改造,就是把原来废弃的切割机恢复好,通过切割下料来减少清磨、刀检、人工划线以及机加工的余量等工作量,达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目的,同时,能使焊接后的结构件圆弧过渡处光滑与流畅,质量与外观过硬;其次是用数控车床代替普通车床。数控车床能提高千斤顶内部件的加工质量以及销轴类加工件的表面粗糙度,这样经过装配配装千斤顶合格率基本都能达标。能使铰接孔处的销轴类磨损减少,延长寿命,同时支架运动也相对灵活可靠,增强了安全性。最后是退火炉要改扩建。扩建能减少铸件的退火周期,铸件加工的短、平、快得以实现,铆焊件的组焊得到了保证。 2.2 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改造的目的 煤矿机电设备进行改造的目的是适应市场的要求,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当前支架制造市场不断增多,市场竞争也很激烈。要想有竞争优势就必须要高产品的内在与外在质量,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譬如通过改造数控切割机等设备,提高了板件类的尺寸精度和铆焊件的外观质量,通过对镗床的改造,提高结构件铰接孔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通过对数控车床的改造,来提高了千斤顶内脏件的加工质量。通过这些改造增强了液压支架的灵活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3 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 设备的安全良好运行是企业顺利生产的前提。因此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管理是企业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必须有一系列管理制度制约保证。 3.1 机电设备保养制度 设备管理的起点和基础就是设备保养,设备操作人员应掌握关于设备的“三好”、“四会”,“三好”、“四会”指的是:管好、用好、修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一般性故障。“润滑五定”指的是定人、定期、定质、定量、定点。设备使用结束后,应对设备进行保养,做到机床内部无加工碎屑,工作台清洁、灵活,保持外观、清洁,设备处于初始状态,并填写完《设备保养记录表》。其保养标准是:设备各部位干净整洁,无油污杂物,各组成部分运动部件运转正常、可靠,设备周围生产环境(如温度、湿度等)满足产品生产的工艺要求。设备各部分包括操作面板上的各按钮完好无损,功能正常,各润滑部位按规定主动及时加油,能及时补足冷却液,并按规定认真维护保养并记录。 3.2 设备管理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设备从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投产、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报废,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和技术经济指标;二是选型购置是机械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根据任务需要认真进行技术经济论的基础上选购先进适用的机械设备,保持合理的装备结构;三是合理组织机械施工,合理配置和及时调度机械设备,充分发挥其效能,是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的主要管理工作;四是对机械设备有计划地进行定期维修和检查修理,保证在用机械设备能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五是采用先进的修理方法和技术 组织措施,提高修理质量,缩短工期,降低费用,及时消除机械设备的缺陷和隐患,防止损坏事故发生;六是有计划地对现有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挖掘设备潜力,提高分公司施工能力和装备素质。七是组织对机械设备使用状况的检查分析,并反馈于机械管理全过程,不断改进机械管理工作;八是积极推行设备综合管理,重视设备前期管理,发展以设备诊断技术为基础的维修方式,以提高设备管理现代化水平;九是用经济手段管理机械设备,以提高机械设备的经济效益。 3.3 设备的奖罚制度 机械设备管理需要建立健全激励制约机制,杜绝因违章操作、野蛮操作、严重失保失修等原因才能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保证机械产品的质量。譬如对认真履行职责,认真学习相关机械知识,技术业务精湛,独立完成机械设备中、小修等岗位人员进行奖励,对因违章启动和操作机械设备以及机械设备脏、乱、差,不按时加注润滑油给予处罚等措施都很重要。 机械科技论文:“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改革 摘要:针对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从差异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学生就业的教学目标,“产学研用”环节等方面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利的保障。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用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述农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农业机械(即耕地农业机械、整地农业机械、播种农业机械、栽植农业机械、中耕农业机械、施肥农业机械、喷药和排灌机械等)的类型、理论分析、结构、工作机理、参数校核、基本设计、性能试验等。工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否经住社会的实践,这不仅对学生素质与能力是一种考验,更是对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期盼。因此,“农业机械学”面对快速的社会发展与激烈的人才竞争,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在近几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为起点,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及科技创新环节等方面对“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研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主要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向有利于个性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以此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之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理论、原理和设计,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类农业机械的结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和性能实验。受传统教育模式、实验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虽经改进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是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授课形式单一,没有太多的教学互动环节,教学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课时压缩与教学内容难度和广度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农业机械学”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讲全面、讲细、讲透彻,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学时为80学时,与以前相比课时量被大量压缩,教学中虽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而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包含着巨大的信息,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加大知识信息传授的密度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落后的教学手段造成了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农业机械学”课程来讲,其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机构图,如何对机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进行讲解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机构图均是静态图,其同步性、生动性、直观性较差。如由教师描绘,虽能达到师生的同步,但浪费时间,教学信息量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落后的教学手段不仅减少了教学信息量,且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采用差异教育模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差异性教育[5]须以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使每个有差别的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纠正偏差的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找出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的独特领域,最终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转变四个观念 (1)教育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个性差异。在认真分析和观察的基础上精心安排,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培养。 (2)学生观。教师须承认每个学生均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并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学生成为能动的主体,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3)教学观。教与学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每名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经验背景,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其积极性,达到以学习促进身心发展的目的。 (4)人才观。确立多层次的人才标准,培养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 2.优化“农业机械学”课程结构 建立以“农业机械学”课程为主、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个性特征为基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必须做好实践教学的开发和设置,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其中,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 在进行“农业机械学”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上要有层次性;知识的巩固上要变一致性练习为分层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训练;在学习的指导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和基础施行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测试上,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摒弃只以学习成绩定格的评价方式,力求评判角度的多元化、评价机会的多样化、评价形式的灵活化。注重客观的测试,同时也注重问题情境等形式的测试,形成有梯度的多维测评方式,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积极发展。 三、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提高“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质量 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以多媒体教学模式为主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农业机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方法,改变了原有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模式。[8] 目前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了“农业机械学”相关课件及动画,购买有关农业机械应用方面的视频资料,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已是校级精品课程,该精品课程网站的顺利开通和内容的及时更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河南科技大学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特殊要求,提前完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课件及网页的设计制作,在预评估前就完成了上传并顺利投入使用,为学校获得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另外,随着“农业机械学”课程的循环讲授,有关课程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及时上传到网站,网站内容及时得到了更新,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从网上答疑和下载文件,方便了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农业机械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已获批为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待项目完成后,“农业机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以学生就业为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研究现有就业岗位和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机械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9]。在课程教材上,“农业机械学”新教材编写已完成,使教学内容紧随时代步伐。经过认真考察,决定放弃已使用较长时间、教材内容熟悉的由桑正中、吴守一编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机械学》,该教材是1987年出版发行的,内容有些老化,很难满足目前学生培养质量要求。经认真研究并与兄弟院校广泛联系,学校参加新教材的编写活动,本学期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上课均采用新教材的书稿,该教材在内容布局上舍弃了以往教材内容为顺序编写的传统方式,更突出了工科院校以农业机械设计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更体现出农业机械中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农业机械学》新教材书稿投入使用后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五、结束语 在“农业机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需要从学生能力层次以及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全方位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机械科技论文:科技创新,助力农业机械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3月8日上午,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河南许昌召开的“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座谈会”上宣布,“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农机方面的领导、专家汇聚一堂,共议我国农业机械的创新和推广。 致力于科技创新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自然要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在“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中,“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等,成了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总体思路。 宗锦耀说,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要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并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些精辟论断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全国组织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开展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机化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宗锦耀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培育以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只有依靠以生物技术和农机化技术为主导的多种技术集成化的农业科技进步才能解决好怎么种好地的问题。 据了解,今年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将围绕科技创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和农机化先进技术推广三方面进行。其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将投入1.3亿多元,陆续启动华北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农艺技术研究与示范、植保机械关键技术优化提升与集成示范、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8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与保护性耕作并驾齐驱 与“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同时在许昌进行的还有“春耕生产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不言而喻,为了更好更快地全面施行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发展和推广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认为,我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适合中国农业需求的现代保护性耕作,既不同于国外采用大型机具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也不同于非洲等地的手工保护性耕作,除了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外,还要求采用机械化作业,保持高产稳产,节约资源,少用除草剂。 李洪文指出,近年来,通过科学试验,我国确定了第一套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证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抗旱增产、节本增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证明了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适应性。进入21世纪,为了促进华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机化管理司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成功解决了玉米收获后大量秸秆覆盖状态下小麦少免耕播种问题,形成了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区周年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国际上属于首创。有国际著名保护性耕作专家曾评价这是“革命性的设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机具能在未经前茬秸秆处理情况下完成此项任务”,“对国际免耕播种机的开发是一个重大发展”。 要想使保护性耕作发挥出显著效果,必须有与之相结合的先进农业机械。李洪文说,我国保护性耕作仍有很多技术需要研究,农业机具的研发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研究重点。 填补“短板”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也对我国农业机械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他认为,新技术装备中的作业机具有效供给不足、农机配套比例过低,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块“短板”。他说,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健康发展,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但农业机械化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农机配套比例过低就是主要问题之一。 罗锡文介绍说:“目前国外先进水平的农机配套比例高达1∶6,而我国只有1∶1.6,这意味着一台农业机械的主机在国外配备了6台机具,而我们只配备了1.6台机具,农机配套比例过低显示了我国农机动力与农作机具的配置不合理,不仅造成农机作业效率低、能耗大,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在罗锡文看来,制造农机作业机具利润微薄是导致目前先进机具不多的主要原因。他建议:国家要加大对农机具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的科研积极性;同时要由相关部门牵头,统筹加强农机的科研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统型”,研发出适合不同区域作业的高集成农机具型号,以达到农机和农具最优集成配置,解决农机配套比例过低的“短板”。 机械科技论文:科技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的机械化演变 [摘要] 科技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机械化的演变中充当了两面性的角色。一方面缓解了人的机械化问题,另一方面使人的机械化呈现多样性。人的机械化在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呈现阶段性的特点,科技对人的机械化从行为到心理直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科技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人的机械化 技术革命、科学理论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然而,一旦人的行为、心理甚至所接受的知识被标准化,人就会被机械化。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中人的机械化的历程。 一、雇佣管理:机械化的开始 雇佣管理是人的机械化的开始,也是人的对象化的开始,雇佣管理时期正是机械论大行其道的时候,一旦运用近代自然观方法论于管理时,管理的机械化,对人的机械化就成为可能。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与雇佣管理。18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革命使机器运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传统家庭手工作坊,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工厂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机械化大工业生产方式要求劳动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需要组织对其分工协作进行管理,但当时人们习惯于原来的工人手工操作完成整件产品的小生产方式,不适应这种大生产方式,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人与事的关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管理人员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人事管理的雏形。从整个社会来看,工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因此这一时期对人的管理称为雇佣管理,也叫劳动管理。 2.“商品人”假设与雇佣管理人事政策。第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发展和大规模的资本密集的经济组织的出现,管理重视资金和技术而不重视人力的价值。在管理观念上,视人力如一般的商品,在管理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里,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在取得时追求廉价,并充分利用,一旦用不着了,就会弃之如敝履。劳资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力、货币的交换关系为基础的,是一种典型的雇佣关系。 二、人事管理:体力层面的机械化 人事管理阶段主要对人的行为动作采用更多标准,通过对行为的管理提高生产率,是体力层面的机械化。 1.二次科技革命与人事管理。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过去那种凭借经验和个人的管理方式与大生产方式不能适应,迫切要求科学的管理方法协调工人与组织生产的关系,以泰勒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 2.人性假设与人事管理。 (1)“经济人”假设与人事管理的产生。管理观念上“经济人”人性假设代替了“商品人”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18世纪英国的学者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中的阐述,他认为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怀着自利的动机从事经济活动。人事管理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根据“经济人”假设,认为员工所需要的是金钱物质的激励,人事管理的功能只要重视员工物质福利即可达到激励员工的目标,因其管理模式机械化,忽视了人的其他因素尤其是高层次需要在管理中的作用。 (2)社会人假设与人事管理的发展。由于“经济人”假设忽视了雇员的社会和心理需要,之后,二十年代,梅奥和他的同事们以霍桑实验结果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说,他们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满足。 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工作任务,而应注意满足工人的社会要求;管理的职能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等,而应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协调关系;坚持实行参与式管理,注重劳资双方的沟通。这一阶段,管理从以事为中心,追求“人”与“事”的配合,以完成目前工作或任务为目标转向以人为中心,以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潜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层面的机械化 人力资源管理更多地强调激励人,以大量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这是心理层面对人的机械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变革,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销扩张到全球,生产技术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周期大大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成了决定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员工,如何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了企业经营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于是人力资源管理应运而生。 2.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观念上对人性假设具有多样性。如“自我实现人”假设、洛希和莫尔斯的“复杂人”假设。 (1)“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与人力资源管理。195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提出的“自我实现人”理论,认为人有多种需要,按层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即是指人体内有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人只有将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华充分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该理论假设,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指导的。 在自我实现人性假设的前提下,管理的模式为:管理的着重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管理者的任务是寻求、设计和创造一个人能深造学习,施展才能,形成自尊、自立,发挥创造性等有内在奖励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人才这一资源的潜力;奖励制度上重视职工内部的激励;管理制度上通过建立参与决策制度、提案制度、劳资会议制度,制定发展计划,选择具有挑战性工作等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该管理模式下,员工有较大的满足感、不竭的创造力、充分的价值感和成就感,通过员工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创造好的条件等举措以帮助员工成长,达到自我实现。 (2)“复杂人”假设与弹性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初雪恩等人提出“复杂人”假设,认为上述理论虽各具合理性,但却不能说明人性的全部。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就总体而言,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工作的,会产生不同的需要;就同一部门的不同个体而言,随着年龄、时间、知识、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人的需要、潜力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各种需要和动机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动机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单一的理论模式无法说明复杂的心理现象。 基于这种假设的管理模式为:依据工作性质不同,采用固定的或变化的组织形式;依据组织情况不同,采用应变的、有弹性的领导方式;依据工人能力、动机、性格的不同,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和激励方式。这种管理模式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功能”与“工作环境”的关系上,提供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提供灵活多变的人事管理,使每个员工的需要都尽量得到满足,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意识层面的机械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文化组织形象的建设更多地表现在知识上,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源,企业以自己需要拥有什么样知识的人来对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标准化,如何塑造人的知识成为企业的课题,这就有可能扼杀知识多样性,对人的意识进行机械化。 1.信息技术革命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科技革命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广泛运用于组织的生产、管理活动中,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直线式转化为扁平式,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虚拟组织出现。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和人类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变化。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以顺应并推动经济发展。 2.“知识人”假设与人力资本运营。“‘知识人’”假设起源于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他认为人类通过劳作创造了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也塑造了自己作为“知识人”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提出,21世纪,不管是商业企业还是非商业企业,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将是他们的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知识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本。这一“知识人”理论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作为资产参与管理和分配,不仅有利于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对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发挥着推动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社会和个人的投资在人力身上的花费如同投资在固定资产上一样,是能使社会和个人产生极高收入的形式,这显然是一种资本,应加强对它的投资。因此,企业应该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本运营,使它增值。 机械科技论文:略论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题 摘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根本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文中分析了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以及选题立项的基本原则,为今后农业机械科技项目的推广提供借鉴和依据。 关键词: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农机项目;选题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又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而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又是搞好农业机械化推广和应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新的农机具和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能否迅速地在广大的农村顺利地推广和进行下去,实践证明,搞好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和论证是至关重要的。 1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进行农业机械科技的推广项目,就一定需要相应的科技成果和技术措施作前提和理论支撑。农业机械科技推广工作的实施实际上就是一个整套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整套的系统工程进行实施的过程当中,一定需要各方面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1.1 在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成果中选题 实践证明,在广大农民朋友们从事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实践的创造成果中进行选题。这种选题,可以使传统落后的封建小农生产方式能够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的大生产技术所取代,从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如果说能够充分地在保证农业所普及适用的增产技术和其他农业实用新技术实施的手段上进行选题的话,就能更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 1.2 在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农业机械的实践经验中去选题 通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找出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上,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空白领域内进行选题。这样的选题一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还能增加农业机械发展的示范性、起到推广的良好效果。二来可以将农民群众参加农村科学种田多年实践得到的农业机械的使用经验加以推广并作为科技项目去实施。因为好多农村和农民的先进科技经验,已经被实践所进一步地证实,具有更好的说服力,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极广的适应性和采纳群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验不会有任何风险。三来可以直接参照当地农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体制和生产规模的大小确定选题,参照农户的需求情况进行农业机械项目进行选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充分要考虑到农户年收入情况及他们实际的需求和购买力,确定合适的项目,这是保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投资如期回收的重要条件。 2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选题立项的基本原则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涉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前期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使用的周期长,因而要在项目实施前充分研究,进行正确选择和科学论证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更关系到项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和项目效益的关键所在。 2.1 坚持“专家与农民”互相合作的原则 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在编制项目计划时,要充分有效地将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组织的目标和本地农民的长远和近期目标与现实利益充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有实践经验的农民代表来参加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实行“专家与农民”相结合的合作项目方式,这样一来既能达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又能使项目计划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2.2 坚持“四效”统一的原则 在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做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部门,无论编制何种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首先要考虑的一定是项目实施的效益问题,而这些效益就必须包括技术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四个方面,把四个方面统筹兼顾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机械化技术。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计划要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本身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还更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维护本地的生态平衡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如说在贫困地区实行保护性耕作等这类项目的实施,就能达到上述所要求的“四效”统一的目的。在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选择中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农业机械生产的应用主体是农民,实施前一定要充分论证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是否需要该技术。如果农民朋友们不需要这种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技术,就不可能调动广大农民朋友们的使用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申报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立项前,一定要充分地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 2.3 坚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因地制宜的原则 事实证明,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计划的实施必然有其实施的相应的区域,大一点的地方说可以跨省实施、有的可以跨县市去实施、更小的地方可到一个乡(镇)、一个村子、一个屯子去实施。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到农民群众文化水平对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接受的能力等方面。因此,要根据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特点针对不同的区域开展不同的项目。 2.4 坚持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有利于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原则 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的性质就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教育性,这就是要使广大农民朋友从各种推广活动中增长见识,从自身需要出发,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决策能力的目的。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确保能够充分让农民认识到项目本身的现实意义、真正目的和相关的技术要点,真正达到提升农民素质的目的。 作者简介:葛建龙(1971-),男,汉族,吉林通榆人,就职于吉林省通榆县鸿兴农业机械推广中心站,研究方向:农业机械管理与应用。
教学艺术论文: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性、创造性 教学现状。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干扰下,高中语文教学大量采用了条分缕析的“科学化”方法。做练习,讲练习,似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完全丧失了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作了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一些学生在回顾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时说:“围绕练习讲授课文最没劲”;“高三时整天做练习,烦透了,现在想来几乎都是无用功”。许多老师也感慨: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语文教学已成了世纪性难题。为此,我们语文组从97年起开展了《构建“三化”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题(市级)的研究,下面把我们近几年在“艺术化”方面作的一些思考探索总结如下。 “语文教学艺术”的界定。长期来人们对教学艺术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激励乐学说。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他以研究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一贯主张“教是为不教”,其目的也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 2、创造活动说。李密先生在《课堂教学艺术通论》一书中论证指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张武开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苏灵杨先生也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教师——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教育研究》1981.3) 3、审美说。阎增武先生认为:“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感,可以给教学艺术下一定义: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浅析教育过程的审美感》,《教育研究》1987.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和各项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通过学习理论,把握《大纲》精神,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艺术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创造性。 为了在教学中便于操作,很好地实施语文教学艺术化的构想,我们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语文教学艺术具体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充实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甚至个别老师对知识的学习在认识上往往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偏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知识为学习目的,把知识作为穷究的对象;二是偏面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轻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能力;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学知识是为了运用。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如何学,要“既进得去,更能出得来”。 1、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知识繁杂、零散无序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如果不对它们作科学的整合,学生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严重影响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认识发展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S == AT == R 。其中,S是具有一定刺激的信息、知识,A为个体接受的刺激;T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R为个体所作出的反应。这个公式的含义是:一定的刺激(S),只有当一部分(A)同化于个体认知结构(T)中时,个体才对刺激作出反应(R)。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始终以个体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趋于一致时,学生就会把外来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而获得新知;当外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或者产生抗拒,或者对外界刺激进行鉴别、改造,重新组织,一边摒弃旧知识,一边吸收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同化新知识,迅速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在学习 中国文学作品时,指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构建以文学发展史为纲,融文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等为一体的知识网络,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衔接了起来。丰富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始繁者终必简,始晦者终必明,始乱者终必整,始艰者终必流丽明快”(袁宏道语)。心理学研究指出,唯有结构才具有最强的迁移性,学生在知识网络中学习课文,思维宽阔,不仅利于“接纳”新知识,所学的知识也容易转化能力。 2、让学生尝到运用知识的“甜头”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只有让学生在运用中尝到“甜头”,才能更好地维持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把握词义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学生如能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通过分析结构推断词义,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 ②“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已风·亡民》) ③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叶圣陶《夜》) 例①,通过结构分析,明确“追亡”和“逐北”同义并列,只要把握了“追亡”或“逐北”的意思就可以了。进一步分析“追亡”,动宾关系,根据语境,应解释为“追逐逃走的败兵”。例②,通过分析,“夙兴夜寐”是反义并列短语,已知“寐”是“睡觉”之意,那么“兴”应当是“起床了”。同样,根据“夜”就可以推知“夙”是“晨”义。例③,“经验”一般用作名词,意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例句中“经验”已作动词用,构词方式为并列,联系宾语“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词义可推断为“经历、体验”。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学生就能使所学的知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重视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的运用,知识就能变为能力。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充实。 二、思维的快乐 通过反思,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遭到极大的扼制。由于缺少思维快乐,本应充满勃勃生机的学习变得了无趣味。为此,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以“发现学习法”思想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 中西方教育相比,中国多用“接受学习法”,西方多用“发现学习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从培养创造能力而言,当推“发现学习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more respect for authority(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easier to challenge (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ask the question:Is it absolutely right?(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应多怀疑 敢于挑战权威》,香港《文汇报》1999年12月9日)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已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自己鉴赏——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流程。我们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的提示(因为太详细了)放在后面作参读材料,抛却以往的根据课文提示中的“结论”去“图解”文章的阅读思考模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砥砺自己的思维,真正有所得。新版人教社教材(试验本),已把过去课文前的关于内容、写作特色的详细提示,换成了“训练重点”,我们认为这更利于“发现学习法”课堂教学结构的实施,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2、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必须纠正“天马行空”式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披文入情”的阅读习惯。 3、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 学生分析自己语文水平不高时,常常归因于语言积累。以为肚里的“优美词句”太少。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却发现,对高中学生来说,制约语文整体水平提高的“瓶颈”经常表现为不科学的思维方式。钱学森曾指出:“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处于青年时期的高中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力求用理论分析概括事实的思维特点。因此,我们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作辩证分析。联系语文学科特点,我们尤其重视以下的思维方法:排除经验干扰、避免复制性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牢固树立语境观念,由整体看局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角度思考;由表入里作原因分析;纵向横向的联系比较。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武器,其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现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思考,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情感的陶冶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 味和旨趣。我们采用的教学手法一般为传统的“涵咏法”和后起的比较法。 1、涵咏法。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充分尊重作品,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例如,朗读《荷塘月色》,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性和意义的空白,比明晰的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它的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都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朱自清《我与文学及其他》) 可是传统的“涵咏法”只尊重维护作者的权威,讲究寻求作者本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而忽视了作品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未定性以及读者理解的主观性、创造性,极易造成思维的偏隘、单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2、比较法。传统的“涵咏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东方色彩,它强调心领神会和得意忘言。而后起的“比较法”则侧重理性的评价,在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两篇或更多的作品之间识其同,辨其异,并由同中之异着眼,作出自己的鉴别判断。例如,朱自清先生、俞平伯先生1923年8月同舟泛游秦淮河,上岸后相约写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面的比较鉴赏,深入理解作品,较好地把握了作者夜游秦淮时思想感情的异同。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通过深究“异同”的原因,学生对所读作品就有了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认识和更广泛的吸收。所以,在鉴赏中我们强调涵咏感悟,并不排斥理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理性分析应该建立在单篇涵咏感悟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会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爱因斯坦语)当学生通过涵咏、比较,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四、成功的激励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真教,学也不成为真学。”在“做”上用功夫,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它能极大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从写作角度理解吸收知识,让学生们在“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中感受“人生的需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1、重视“神似”。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借鉴文章思路和表现手法,而要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对文章内容和形式作辩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写作训练中力求“神似”。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典范的写景状物散文,学生通过“披文入情”,体验作者赋予生命的小屋,及小屋周围的每一个景物所给予人的不同感受,体会小屋主人的全部襟怀,他的内在素质、气度、情趣和风格。通过把写景状物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的分析,就领悟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这样从本文借鉴的写景状物的手法,才会真正的“生根”,学生在实践中就能灵活运用。 2、感受生活。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所以,阅读教学后提供的材料或习作参考题,除了能很好地迁移所学的知识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引导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学生在用心感受生活中,思想会变敏锐,情感会更丰富。九九级⑸班的邵国同学在小作文中这样写道:“从习作角度审视课文,学习目标明确。观察与思考太重要了,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现在居然有了全新的体会。” 3、鼓励创新。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努力写出构思巧妙,立意新颖,有新鲜感受、独到见解的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要求学生忠实于自己的精神,对学生习作中的个人感触、偏激想法,作辩证分析,肯定其闪光点;对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的做法,要充分鼓励。这样,学生就敢于冲开固有思路的框架,敢于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写出富有创新精神、独树一帜的好文章。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就会形成良性互动的态势。 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知识的充实、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情感性、创造性,把这四个方面作有机的整合,将形成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合力,学生将在快乐中学习,和谐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王极盛著,工商出版社,1997年 2、《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3、《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教学艺术论文:试析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艺术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 教学风格 同步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艺术的运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适当运用教学艺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挖掘其潜能;教师在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的同时也易形成风格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方式,并能不断地提高、充实自己,保持教学与社会同步前进,同步发展。 一、引言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灵活地应用教学艺术手段组织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教学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高职教师对教材安排、教法处理上考虑不周,不能将学生对游戏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那么,体育教学的质量就很难保证。高职体育课程中受到内容、课时安排等的限制,加之体育课大多在运动场进行,受器材、天气、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限制,所以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的组织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可能演变成“灌输式”的旧式教育。 就以上问题2007年在广东行政职业学院07级普高班女生班人学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女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并有81%的女生对体育中长跑项目(800m)没有信心等现象,在经过大学为期5周的体育理论辅导和5周的体育课实践后,女生对体育课的看法有了明显的改善,从最初的不喜欢状态到愿意接受,最后到学期末时都表示希望能多上体育课。实践证明在高职高专体育课组织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进行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达到促进健康和终身体育教育目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健康观念;就教师而言.在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和完善教学艺术手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易形成健康积极的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渐地提高自我、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方式与社会同步、与世界同步。 二、体育教学艺术应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生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交替兴奋与信息输人数量、内容、速度有关,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大学体育课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体育课无疑能促使大脑皮层中的酶的活性增高,各种认识活动加强,从而兴趣盎然,思路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课的前半部分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间部分达到高峰。 根据这些规律性变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注意,课堂的准备部分采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其注意力集中到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上,为基本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 在进人到教学的基本部分后,学生的注意力和感知、理解能力均处在较高水平,这样教学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学习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项目练习的难度和运动负荷,主要练习本课的重点、难点技术和技巧,难度以适应意志力活动变化为主线,以利于提高意志力的效应。 在课程的结束部分,学生的体力逐渐减弱,注意力和意志力明显降低,在这部分应安排一些运动负荷不大,轻松舒展的体操或舞蹈组合来做整理部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一次体育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轻松摆脱以往中小学时代对体育课的错误感知,以及对旧模式体育课的厌恶情绪。体育理论课应增强大学生对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的感性认识,逐渐让其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科学的终身锻炼习惯,以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目的,为贯彻落实我国全民健身教育,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努力,也是高职高专教师应尽的一份力量。 三、体育教学艺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较,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着发展个性的特殊效能。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把其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近来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都提出:“培养富于个性的学生”,德国强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芬兰把发展个性和培养身心健康组成一体,俄罗斯、美国也十分重视个性的培养,在我国心理学界比较一致的定义是:“个性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相对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而影响个性成型的条件为“遗传是前提,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是起主导作用”。也就说明个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下,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成型的大学生来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时,首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包括观察力、竞争力、应变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在个性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有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磨练,在压力中产生,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注重倾向性,又要注意专业的要求,所以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既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又要注意严、宽结合。 其次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时,还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需要的是个性源泉,没有需要就谈不上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兴趣则使人积极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需要可归纳为:强身健体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技能技巧的需要等。 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上述需要,这样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每个人也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科学的热爱,保持与社会的体育发展同步协调发展。 四、体育教学艺术应注意教学语言表达艺术 精堪的语言艺术在体育课教书育人方面会发挥很大作用,文明、简练、准确、幽默、又富逻辑性的语言,不仅可以运用到技术动作的讲解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里,有助于陶冶良好的教学情感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乐学情绪得以展开。而教师正面、积极、幽默的语言表达艺术同样会让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时机,提问的内容同样需要研究和探讨,都必须十分讲究,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要有启发思维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就会失去提问的意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评价也至关重要,老师必须恰如其分地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首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以尊重的心态做出准确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采取激励、鼓励的原则,以达到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和荣誉感,使其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一些动作出现缺点、动作发生错误或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以指导、激励,而不是指责、放弃,这时学生最担心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冷嘲热讽或者轻视。如果评价分析处理得不好,不仅不利于动作的纠正和提高,还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抗情绪。相信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会记住任课教师风趣幽默、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激励。 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体育情结,而教师在不断探索语言表达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用语言的形式激励学生,长期如此不仅能形成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还能够不断鞭答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灵活地应用教学艺术手段组织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教学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安排、管理、语言表达、语言启发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如何适当运用教学艺术,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综合质量,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潜能,教师如何参与教学艺术改革,如何形成风格鲜明、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风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便保证体育学科的教与学与社会体育发展同步前进、同步发展。 教学艺术论文:试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开展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 艺术教育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努力做好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艺术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改进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建议。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农村小学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艺术教育非常薄弱,艺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视,给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力。农村艺术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下面就相关文献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进行综述。 一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艺术课可上可不上,随便对待,简单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课,但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经常被主课占用,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造成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艺术素养低。 2.专业师资队伍紧缺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农村小学,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为数甚少,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有的学校艺术课教学基本上是由非艺术学科老师兼任,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又怎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正常化?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感慨:“我国有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1.4亿多中小学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专用教室,因为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育器材。”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用具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能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严重阻碍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二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1.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坚定信念,建立起正确对待艺术教育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上到位,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爱护艺术人才,形成良好氛围。 2.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渠道争取艺术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设备的配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学校可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制一些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艺术教学用品,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为农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好艺术教育师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教师尽快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录用教师时以专业技能为标准,同时兼顾录用人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深化改革,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依然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开足艺术课程,经常检查督导,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强艺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艺术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5.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需要学校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有效的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相应基础、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开展歌唱、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6.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艺术教育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学校应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切合当地实际,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考虑学生的本体特性,从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如:结合当地的风景等进行素描活动。平时可向社会和家长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农村艺术教育的起点较低,决定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之路更艰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着力特长师资队伍的建设,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艺术的熏陶,享受优质教育,走在同一起跑线上,让艺术之花开遍农村小学校园。 教学艺术论文: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性初探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艺术性 [论文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那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体现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1灵活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必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 2多措并举,满怀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与呼应,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 其次,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仪仅停留在兴趣上。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 再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善于驾驭课堂能力,可以通过像央视《实话实说》节目那样,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心灵,也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包括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3勇于创新,积极培养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讨论、问答的方法、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历史课本剧编演等方法教学活动,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石器、竹简、泥制活字等。此外,课堂上可以运用直观性、动态性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设计教学上要注重对历史问职的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探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都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论,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情况,提升阅读的能力,发展历史的思维,解决学习的问题。同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象,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的、图象的、统计的材料。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进行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5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习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等。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因此,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教学艺术论文:论对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研究 论文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科学性;评价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设计学科为研究背景,依据教育学方面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对艺术设计学科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具有艺术类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综合性大学具备多学科背景与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各学科都积淀了一定的教学理念、成果和方法,这些教学思想彼此之间融会贯通,如果经思考、研究、提炼和加工之后。便可能被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这样会进一步丰富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方法,使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更具兼容性,不同于纯粹的美术学院,形成综合性大学中艺术学院的特点,从而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力图为艺术设计类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艺术设计类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结合而实现的,因此,教学有效性即“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是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考察,教学行为应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原理,切合教学情境;二是从教学结果的角度来考察,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三是从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根据有效教学的涵义,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尽可能大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判既可以在教师实际教学时观察、记录情况,做出结论,也可以在教学结束后由教学感知者如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同事)、学生、教育行政人员等,在对感知的教学进行回忆的基础上做出评估。 对于艺术设计类教学课堂,我们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不同教学论的观点,采用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帮助的方法,探索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为了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我发现的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必须主动,这样实现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正如一本畅销书的书名所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效果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一旦产生,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有好处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产生有其“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也很重要“先天”因素是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并深深热爱专业,还有部分学生是对个别课程很感兴趣,这类学生稍加引导即可产生良好效果还有学生对课程认识不深,并无强烈的学习愿望,对于这类学生要重点引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主动性。因此对于“先天”素质不同的学生应分别辅导,达到量体裁衣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后天”因素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课程初期全面完整地介绍课程重点、课程难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程安排等,甚至有的课程要将重点内容打印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做到心有全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安排来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步骤,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种课程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的培养对艺术设计专业还具有另一方面的帮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思考对于设计创作、思想创新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调动并激励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行为,寻找课程与学生关注的契合点,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且有序的学习环境。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就有一个在课程开始前展示教学日历的环节,教师将即将开课的教学日历贴在走廊的布告栏上,选这门课的学生在开课前几天可以看到这份文件,记录下来后可以回去做预习工作其他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提前了解他们后来都会上什么课,课程特点是什么,使学生对于课程安排有较系统明确的认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意识,避免学生出现课前不做准备,上课时间进教室就是学习的心理暗示,进而产生良好的授课效果所以说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刺激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教学互动环节的科学设置 交往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关系是在特定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典型的课堂由长时期在一起学习的几十位学生和教师组成,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创设了相互交往的课堂环境以这种教学观来衡量有效教学,即有效促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用交往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个教学观很适合艺术设计类学科的教学行为艺术设计类教学很多课程并不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和学生进行大量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更生动形象地传授了教学内容。学生解决了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方式经常会使思想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产生优秀创意的最佳阶段尤其是老师与学生常会有一对一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师生关系更为亲近,接触机会增多,也就有较长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在对话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构起引导作用,教师的职责已不仅在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的身份在艺术设计类交往教学中可转换成“客户”或“评委”,“他将越来越倾向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体现在与学生的交流效果上,根据不同教师的授课特点,这个环节会具有其独特性。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该课程的专业思考阶段,而不是泛泛的进行交流,这样能够避免互动内容向与课程无关的方向发展教师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问题。并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决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程内容被很好的传递出去。并被学生接受及消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行为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掌控能力以及完善的课前准备工作,这样能够使互动交往型教学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实践情境的科学营造 情境教学观认为,知识、学习和认知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从事的认知活动和发生这些认知活动的情境,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和学习成果在课堂外真实情境中的有用程度,课堂学习不同于校外学习,课堂教学应该反映真实生活现在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能够走出校门就走进企业的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情景,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情形学习和认知处于具体文化背景中,如果学校学习更接近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学习,那么学习会更加有效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和课程任务科林斯指出“情境化学习的益处包括学生了解应用知识的条件:情境促进发明或创新;学生看到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情境建构适于应用的知识”按照这一教学观,有效教学即能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的教学。 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行为中,走出课堂,走进美术馆,走进企业,这种教学行为常常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外界因素的波动性,使得这种课程并不容易形成固定的课程设置所以教师应在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多采用此教学行为,为学生营造贴近现实的教学情境,应从几点切入。首先是学习任务的布置,采用真题、企业虚拟项目、各类比赛等作为课程考察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有的放矢的研究作业设置的目的,增强设计的真实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介绍讲解公司的设计流程、产品的工厂操作流程等具有实践性的知识,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这些内容,不至和社会脱节另外从多年的教学绩效学生问卷中统计得知、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更感兴趣,相比较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该实战型教学方式更受欢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也因为课程设计的实效性,使得学生更有动力进行专业学习同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设计实践经验,能够帮助掌控课堂,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变革进程的掌握 艺术设计类课程由于要紧随时展的趋势,所以变化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能够实时更新知识。用以传递到学生,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应用新知识,不至与社会脱钩。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时刻思考教学方法的变化现在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从告诉学生结果向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向转换。在设计教育进行初期,对于设计知识的汲取大多只能从学校进行,大部分学生没有其他渠道了解设计知识,所以当时的教学方法多是要“授人以鱼”,但是现在的学生有更多的角度去通晓什么是设计,也看了很多优秀作品,掌握了多种设计手法,所以教学中要传递的将不仅仅是什么是设计,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转换学生的传统思维,使得教学行为向“授人以渔”方向转化该教学行为的变化,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有效性的考察也是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考方式上人手。 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行为方法论不应只拘泥于一种教学理论,而是从中有选择性地提炼出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方针策略,从而帮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合理实现本文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的研究还不够全面,通过将现有的方式实施后再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使得艺术设计类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有序、合理、生动,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检验更具科学性,既符合学科特点的发展又适合于综合性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艺术论文:论课堂教学艺术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评言岚老师朗读的技巧公开课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教学语言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艺术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应该标准清晰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感情深厚逻辑严密富于哲理语调和谐节奏鲜明 株洲师专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文系的言岚老师独占?头得分最高为什么言岚老师《朗读的技巧》一课能够独树一帜呢我认为该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言岚老师对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准确把握和熟练运用具体来说言岚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标准清晰准确鲜明 所谓标准清晰就是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如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清晰可辨所谓准确鲜明就是用词符合科学性没有任何歧义语意鲜明如彩虹之悬碧空白帆之映秋湖鲜艳夺目使学生有强烈的美感作为我校培养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作为我省为数不多的普通话等级一级甲等获得者言岚老师在授课时其教学语言就达到了上述标准在讲述要领时遣词造句恰到好处正如一位评委所说的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特别是她范读桂林山水时口齿清晰张口如拨古筝清晰明亮朗诵如山涧幽泉叮咚有声把学生带到了桂林山水那优美的意境中使人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而不知不觉地度过平常难以度过的45分钟朗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教师没有一口标准清晰准确鲜明的普通话要表达完整的语言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来创造优美的意境了。 二形象生动,感情深厚 所谓形象产卜动,就是语言要富于描绘性,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之感。这样的语言小仅使学产卜在内容上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如她在朗读《杜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水”一段时,采用中速平调的朗读基调,仿佛一位资深的导游引领着学产卜徘徊于杜林的山水之间。为了让学产卜深刻体味漓江水的“静、洁、绿”的特点,如分别采用以轻显重、以强显重、以慢显重的读法,加上她那甜美的介色,漓江之水便立体地、多姿多彩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相信,当课堂上所有的人听言岚老师读完《杜林山水》时,谁都会在自已的脑海中刻下杜林的优美山水。言岚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再现了杜林山水的优美u面,把所有听课者带到了青山绿水的杜林,以致于沉浸在美的情境之中,可谓“唯恐聆听之小周,小知铃声之既啊。” 所谓感情深厚,就是在教学时感情充沛,有情有趣,使知识寓于文情之中,以情动人,使学产卜在深厚的感情中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学习热情,视学习为乐事,学而忘倦,获得美的体验。当言岚老师采用“以轻显重”之法示读“敬爱的离我们去了”,“医产}-强忍悲痛说:‘焦裕禄同志恐怕最多只有一十儿天了”,时,她那富有感情的朗读、洋溢情思的讲析催人泪下,满堂鸦雀无声,引起了学产l一强烈的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外表看学产卜们 一排排坐得整整齐齐,实际上他们脑海中一个思潮汹涌,各种想法翻腾小息。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影啊,创造良好的教学氛伟},能动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调整学产卜的情绪,使之相着预定的教学日标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形象产卜动、感情深厚的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必小可少的。综观言岚老师的语言艺术,在这方面是最为成功的。例如,为了让学产卜充分了解句调平、升、曲、降的特点,言老师将所选例句置于学产卜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如讲“升调”的读法,她选择了“向右看齐”这一学产}一十分熟悉的体育课上的日令,此句一出,学产卜就情小自禁地大声读起来,在练读之时对升调和读法就了然于心了。又如讲降调时所举三个例句“老师,就让我们去吧!这可真是太好了!我们一定把这次活动组织好!”言岚老师为其所设语境是学i}一为了出去郊游而与老师进行交涉时的对话。山于学产卜大多有此经丈力,囚此在读这三个句f时大都毫小犹豫地采用降调来体现恳求、迫切的心情,山于所选例句产卜活化,囚此当她讲述“降调”时,学产}一又随着老师的“肯定”、“感叹”而“肯定”、“感叹”。可以说,短短的儿分钟,学产卜的情绪随着老师的情绪而起伏升降,随着老师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产卜的兴趣。 三逻辑严密,‘富于哲理 所谓逻辑严密,就是语言前后连贯,上下承接,层次分明,条理洁楚,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言岚老师的课堂设计及语言的表达,就突出地再现了这个特点,如开始用磁带播放鳖脚的普通话朗诵的《杜林山水》,结尾再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杜林山水》,然后用“诊断”语言来作为两者联系,前后宛如一个圆融的整体,体现了巧妙的课堂语言构思。 所谓富于哲理,是指言简意赅,揭示真理,表达合理,使人豁然开朗,受到启发。在整堂课的技巧讲述中特别是在讲到“停顿”处的“无鸡鸭也可无}I (I肉也可唯疏菜小可少分文小取”时,言岚老师那富于哲理的分析,使学产卜豁然开朗,发出会心的微笑。 四语调和谐,节奏鲜明 所谓语调和谐,节奏鲜明,是指语介高低适度,强弱适中;语气轻重得当,缓急协调。这种语介高低、强弱,语气轻重缓急的统一配置,以及这种配置与所讲授内容的高度一致性,使语言显示出一种节奏鲜明的和谐美,而正是这种和谐美,对学产卜能否准确理解教学内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述特点在“语速”的讲述中,尤为明显。如言岚老师在示读“中速’语调时,其平淡之处如泉水溪流之潺潺;在示读“快速”语调时,其激动之处如崩云裂石之急骤;在示读“慢速”语调时,其舒缓之处如浮云飘拂之绵。正是这种波澜起伏,抑扬相间,急缓交错,轻重相合的和谐语调,出神入化地开启了学产卜欣赏语言艺术美的心扉。也正是这种艺术的节奏转化为学产卜的心理节奏,引起强烈共鸣而产产卜美感。 教学比武已经成功地落下了帷幕,观摩完11堂公开课,我小山自卞地产产卜了许多感想。我既为11位选手所取得的课堂教学成绩而欣慰小已,又为我们的教学质量囚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小断提高而欣慰小已,但是,我也为极少数教师山于小注重教学语言艺术而导致学产卜上课吞吞欲睡而担忧。课堂教学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这在前面的分析中已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凡是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成为学产卜市美和欣赏美的对象,就能激起学产卜相应的市美体验,丰富学生的市美情感,健个学产卜的市美判断力,发展学产卜的市美创造力,并逐渐形成和发展他们崇高的市美理想。正囚为如此,我们的侮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教学语言艺术,以练就一张“铁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产卜,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教学艺术论文:浅谈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艺术 论文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艺术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从专业课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课堂语言、板书提炼、教材处理、知识衔接、直观教学及“点化”诱导等课堂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吸收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也阐述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观点。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要有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总用一些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公式化、模式化。要善于艺术、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既要重视方法的科学性,又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性、艺术性。提高教学质量,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才能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不讲教学艺术,注入式地教,必将导致学生死搬硬套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可见,能否讲究教学艺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问题。所以,无论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本文将对专业课的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见解。 1语言艺术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着直接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以相差20倍。”可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有两种—听觉和视觉。 1.1有声语言—听觉艺术 专业课的抽象性很强,面对从未接触过工作实际的学生来讲,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确切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课时做到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专业课的叙述性也很强,教师应当用精炼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讲授,切不可照本宣科。专业课的知一识性强,信息量大,讲课的语言应有抑扬顿挫,速度快慢要适中。声音太大,会给学生造成强刺激;平淡而低沉的语调,又易使教室里空气沉闷,使学生大脑皮层抑制,精神不振,引起磕睡或注意力的转移。 讲究口头表达艺术,就是在讲授具体易懂的知识时,速度稍快些,声音放低些。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或间题的.承转处、以及解释概念、总结规律时,速度要慢些,音量.要大些。每讲完一方面知识,就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回味。 1.2.无声语言—视觉艺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几倍。板书对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的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份量,“确”是恰当地表达内容。那些只需用语言解释的内容不必写在黑板。对于叙述性的内容,教师应在讲解的荃础上,分析做出归纳,将重点写在黑板上。 板书字迹要工整清晰,板面设计要科学合理,这也是无声语言艺术的要求。板书切忌字迹潦草,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写出重点字句,或划上注意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专业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板书时常画一些物件的结构图、工艺流程示意图辅助教学。画图时,教师应选择合理的位置,有效地利用版面,不能随意地写、随意地画,写了擦,擦了又写或乱写乱画。 2讲究语言艺术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机应变”是专业课教学艺术的又一内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眼睛是非语言行为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在课堂上,教师以目光巡视,收集来自学生中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变更教学方法。教师应留心观察那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以及学习兴致不高的学生,采用设问、提问、必要重复等方式,使那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专业课教学中,应用“随机应变”的艺术,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教材处理也要讲究艺术。教师备课的过程是对教材再处理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目的。一般说,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实际并非如此,有的教材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教材重点完全可以理解,不需要重点讲解。而有的知识并不是教材的重点,但学生不易理解,这些知识又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可定为教学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还要讲究知识“搭桥”艺术。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既需要基础知识,又需要专业知识。教学中要求教师找准坡度搭好桥。这个“桥”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适时架起利于学生学习的“认识桥梁”。这“桥”可以是一个例子、一个公式、一个结论或一种现象。“搭桥”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起到平坡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顺利、自然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其所学知识系统化。 3适时运用直观教学艺术 专业课中很多内容是生产实践的结论,文字叙述十分抽象,单凭教师的生硬说教、学生的凭空想象,效果会很差。如果教师在教学卜,辅以模拟实验、实物教学、模型、挂图,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声像并俱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教学难度,简化理论教学。这样做,学生能获得牢固的知识。 4激发鼓励、“点化”诱导的艺术 “点化”作为创造性的教学艺术,即是在教师点拨之下,引导学生把知识技能加以消化。“点化”就是扶(教师指导)和放(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避免“抱着走”。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间题的关键处及时指点和诱导,使其少走或不走弯路,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专业课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教学艺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艺术,就必须做到: 首先,青年教师必须乐意从教,热爱自己的专业。试想一个不喜欢教师职业、厌恶自己所教专业的教师,只能把教学当成包袱”,根本不可能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其次,要加强学习,学历和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艺术。要讲究教学艺术,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又缺少教学基本功,尤其应当认真深人地学习。当前,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青年教师更应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 最后,青老携手,共同提高。老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面对青年教师,老教师起着“传、帮、带”的作用。而青年教师则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评课,大胆地尝试、创新。 教学艺术论文:论析英语教师教学艺术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师;教师素质;教学艺术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在当今时代被赋予深远的历史使命,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而且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修养。在不断改进、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进程中,如何加强教师教学艺术性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课题,本文对此作了阐述。 一、引言 据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能力会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及个人人格等方面的良芬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作用。英语教师教学艺术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遵循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学设计多样化。教学行为或者英语教学中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如何运用教学艺术方法手段,有机地融合教学环境、人的情感、人际关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一体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无疑是摆在英语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英语老师和英语学科的兴趣,影响着教学效果。它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达信息,感染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修养。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综合素质的良好发挥能烘托出令人舒适的艺术美,学生们便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优雅,语言严肃又不失幽默,给学生可亲可敬的感觉、含蓄的微笑,都是教师取胜的法宝。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都应有一份沉着应对的自信。教师要努力钻研,创新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自身的艺术修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共同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三、教师的教学活动 1.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名好教师一定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方案,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融汇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英语课堂教学有课文教学、对话教学、语法教学、复习教学等不同课型,在设计教案时,英语教师要掌握要领,根据不同课型教材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年龄跨度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运用恰当、方法灵活。同时,应适时地设计开展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游戏、讨论、竞赛等,以便达到在教与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处在积极主动的运作状态,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教师还应根据教学信息反馈,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课堂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 另外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学矛盾。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机制、熟练实践心理学原理并运用教育学规律,用机智的应变能力,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巧妙灵活地教育,沟通想法,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还要适时应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能力,善于营造学习气氛,创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还要富有情感伺机而动,投情人境。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具有合理调节教 与学的协调能力。 2.教师的语言艺术。 “善教者必善言”,使用语言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艺术的水平。最有效的教学艺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 的鼓励和信任,英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让学生觉得有所收获并受到肯定。英语课堂应以语言交际占主体,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听说,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刺激学生开口,适时增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式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地予以恰当的鼓励,使学生看到 自己的进步。适时应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搞活课堂气氛也是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设计教学形式,多重使用英语文化中的理语、格言、诗歌等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思考出正确的答案,这种启迪思维可促使学生动脑思考。英语教师对于回答中的错误要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帮助纠正。教学实践中采取错误分析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能仅以正确回答为中心展开,否则答错的学生就无法知道错在什么地方,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上课就感到无趣了。在学生答错之后,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原因,给予人文关怀及理性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提高。 四、教师的人格培养 1.教师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教师的表情要开朗、轻松诚恳自然,叶学生耐心,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气量恢弘,宽大为怀。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我情绪,提升人本素质。一个好的教师应力求使学生处于他的控制之下,但是最好的教师知道首先必须控制自己。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善于控制自我的表情,要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现教学的目标。课堂上对好出风头恶作剧的学生,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们的长处,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教学激情,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就要不计学生过失,吸收他们的合理见解,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每个教师在不懈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有乐教的精神,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事业;要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2.教师的育人责任感。 在英语教学中,每位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行为环境。尊重学生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实行情感教学的前提。一个教师必须肩负起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并且应该从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教书先做人”,不断塑造完美人格,努力成为具有较高思想境界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除了上述教师的自身努力因素外还不足以构成为完美教学艺术,一名好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做一名永远的学习者,善于在各种时间和环境下学习和提升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和各项技术能力。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在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塑造年轻朝气的形象,经常深人学生群体,实现师生之间的最大资源共享目的。 五、结语 新时期的教师应是一名品德高尚、博学多识、多才多艺、善教敢创的全新教师形象,这是全面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保证。在英语教学中,为了充分凸显英语教学艺术的功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要想成为新一代英语教学艺术名师,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刻苦钻研,为创造21世纪英语教学宏伟事业而努力。 教学艺术论文:浅谈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催化课堂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艺术;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本文是作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如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所提出的一些浅显看法。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指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与实施,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成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学又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随着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和实施,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确立起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新课程更注重知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发挥指导作用,特别是当课堂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化之后,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话语权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艺术来催化课堂教学效果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作为整个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原因是一堂课能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能否取得成功,固然要看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和手段,而除此以外,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必须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特别是在教室的话语权减少的情况下,教师倘若没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艺术,那他就难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密切配合;也难于掌握教学的节奏,难于应变与控场。这样,哪怕是再好的教学内容,也不易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取得教学的成功。如何提高教学的组织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一、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一堂成功的课犹如一首欢快的乐曲,按照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体现出跌宕起伏,就会给人以艺术享受。所谓教学艺术节奏,是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富有美感的规律性变化。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即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优秀教师们都很重视教学艺术节奏的作用。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四十五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节奏变化的重要性。已故语文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也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节奏的,她认为:“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很低沉。”甚至认为:“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速度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一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言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容易使学生疲倦打磕睡。”这都表现了优秀教师对教学艺术节奏的自觉追求。 二、掌握导入和结束的艺术 上好一堂课,就如同写一篇文章一样,既要有好的开头,又要有好的结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的开头十分重要,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可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它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它的重要作用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为讲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而导人的主要方式有:衔接导人法、悬念导人法、情境导人法、激疑导人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人法、实例导人法、典故导人法、审题导人法、直接导入法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一导人方法。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求开始引人人胜,而且要求结尾精彩,让学生回味无穷,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避免虎头蛇尾。常见的结尾艺术表现方法有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等多种方式,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更提倡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和指导。 三、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发生。所谓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上临时发生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其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或转移注意,或随机发挥,或幽默诙谐等,但概括起来无外乎冷处理、温处理、热处理三类。所谓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的教育机智,引导其他学生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过程。所谓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的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中。所谓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学生矛盾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偶发事件,趁热打铁,对引发矛盾的同学进行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警示作用。可见,偶发事件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就不同。 事实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是提高教学艺术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艺术的青春在于艺术本身的创造和发展的话,那么教学艺术的活力就在于教师的开拓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必须深刻钻研新的教育理论,探索适应新时期教育特点的教学艺术,才能把枯燥课堂变成精美的艺术品,而教学效果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教育一线的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论文:试析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艺术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艺术 体育教学 教学风格 同步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艺术的运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适当运用教学艺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挖掘其潜能;教师在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的同时也易形成风格鲜明、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方式,并能不断地提高、充实自己,保持教学与社会同步前进,同步发展。 一、引言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灵活地应用教学艺术手段组织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教学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高职教师对教材安排、教法处理上考虑不周,不能将学生对游戏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那么,体育教学的质量就很难保证。高职体育课程中受到内容、课时安排等的限制,加之体育课大多在运动场进行,受器材、天气、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限制,所以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的组织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可能演变成“灌输式”的旧式教育。 就以上问题2007年在广东行政职业学院07级普高班女生班人学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7.5%的女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并有81%的女生对体育中长跑项目(800m)没有信心等现象,在经过大学为期5周的体育理论辅导和5周的体育课实践后,女生对体育课的看法有了明显的改善,从最初的不喜欢状态到愿意接受,最后到学期末时都表示希望能多上体育课。实践证明在高职高专体育课组织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进行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潜能,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综合质量,达到促进健康和终身体育教育目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健康观念;就教师而言.在不断地参与教学艺术改革和完善教学艺术手段的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易形成健康积极的个人教学风格,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渐地提高自我、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方式与社会同步、与世界同步。 二、体育教学艺术应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生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交替兴奋与信息输人数量、内容、速度有关,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指出:大学体育课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体育课无疑能促使大脑皮层中的酶的活性增高,各种认识活动加强,从而兴趣盎然,思路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课的前半部分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间部分达到高峰。 根据这些规律性变化,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应注意,课堂的准备部分采用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心理机能,提高其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兴趣,将其注意力集中到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上,为基本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 在进人到教学的基本部分后,学生的注意力和感知、理解能力均处在较高水平,这样教学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学习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增加项目练习的难度和运动负荷,主要练习本课的重点、难点技术和技巧,难度以适应意志力活动变化为主线,以利于提高意志力的效应。 在课程的结束部分,学生的体力逐渐减弱,注意力和意志力明显降低,在这部分应安排一些运动负荷不大,轻松舒展的体操或舞蹈组合来做整理部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一次体育课的学习。这样可以轻松摆脱以往中小学时代对体育课的错误感知,以及对旧模式体育课的厌恶情绪。体育理论课应增强大学生对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的感性认识,逐渐让其升华为理性认识,并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科学的终身锻炼习惯,以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体育教学目的,为贯彻落实我国全民健身教育,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而努力,也是高职高专教师应尽的一份力量。 三、体育教学艺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较,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着发展个性的特殊效能。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学生个性,把其列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近来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都提出:“培养富于个性的学生”,德国强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芬兰把发展个性和培养身心健康组成一体,俄罗斯、美国也十分重视个性的培养,在我国心理学界比较一致的定义是:“个性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相对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而影响个性成型的条件为“遗传是前提,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是起主导作用”。也就说明个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下,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成型的大学生来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时,首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包括观察力、竞争力、应变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在个性中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有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磨练,在压力中产生,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要注重倾向性,又要注意专业的要求,所以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既要严格要求、严密组织,又要注意严、宽结合。 其次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时,还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需要的是个性源泉,没有需要就谈不上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兴趣则使人积极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需要可归纳为:强身健体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技能技巧的需要等。 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学生上述需要,这样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每个人也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科学的热爱,保持与社会的体育发展同步协调发展。 四、体育教学艺术应注意教学语言表达艺术 精堪的语言艺术在体育课教书育人方面会发挥很大作用,文明、简练、准确、幽默、又富逻辑性的语言,不仅可以运用到技术动作的讲解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里,有助于陶冶良好的教学情感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乐学情绪得以展开。而教师正面、积极、幽默的语言表达艺术同样会让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时机,提问的内容同样需要研究和探讨,都必须十分讲究,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要有启发思维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就会失去提问的意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评价也至关重要,老师必须恰如其分地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首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以尊重的心态做出准确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采取激励、鼓励的原则,以达到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和荣誉感,使其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一些动作出现缺点、动作发生错误或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以指导、激励,而不是指责、放弃,这时学生最担心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冷嘲热讽或者轻视。如果评价分析处理得不好,不仅不利于动作的纠正和提高,还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抗情绪。相信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会记住任课教师风趣幽默、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激励。 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艺术,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体育情结,而教师在不断探索语言表达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用语言的形式激励学生,长期如此不仅能形成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还能够不断鞭答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灵活地应用教学艺术手段组织教学,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不仅是当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方位教学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安排、管理、语言表达、语言启发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在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如何适当运用教学艺术,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综合质量,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潜能,教师如何参与教学艺术改革,如何形成风格鲜明、喜闻乐见的现代教学风格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便保证体育学科的教与学与社会体育发展同步前进、同步发展。 教学艺术论文: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性初探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艺术性 [论文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初中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门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当前我们提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那么,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体现历史教学的艺术性。 1灵活教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应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必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 2多措并举,满怀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应采取多种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从而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辩论、竞赛、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与呼应,通过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互动,共同完成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要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 其次,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是最基本的。但是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仪仅停留在兴趣上。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这种客观存在要产生既有形又无形的一种力量、一种威势、一种信心,这就是一种人格魅力。要有人格魅力,在智力素质方面,要有深厚的业务功底,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水平,对知识有旁征博引的能力及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才气,这最重要的是展现在课堂上。教无定法,同样的课题、同样的课堂,不同的教师,其精彩度、影响力绝对不一样。 再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善于驾驭课堂能力,可以通过像央视《实话实说》节目那样,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心灵,也可以像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的大师一样潇洒自如,妙趣横生:在非智力素质方面,包括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以此来吸引学生要比浅层次的兴趣教法更为有力。 3勇于创新,积极培养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讨论、问答的方法、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历史课本剧编演等方法教学活动,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的石器、竹简、泥制活字等。此外,课堂上可以运用直观性、动态性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等,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获历史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4在设计教学上要注重对历史问职的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探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都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论,使学生了解历史的情况,提升阅读的能力,发展历史的思维,解决学习的问题。同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象,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的、图象的、统计的材料。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入地进行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5加强历史与实际的联系,是学习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等。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因此,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总之,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特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教学艺术论文:试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开展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 艺术教育 现状 对策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努力做好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完成艺术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改进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建议。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呼吁关注艺术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问题。农村小学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艺术教育非常薄弱,艺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重视,给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力。农村艺术教育得不到普及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下面就相关文献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状况进行综述。 一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1.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艺术课可上可不上,随便对待,简单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课,但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经常被主课占用,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造成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艺术素养低。 2.专业师资队伍紧缺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农村小学,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为数甚少,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有的学校艺术课教学基本上是由非艺术学科老师兼任,由于教师水平有限,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使得艺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又怎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正常化?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全国政协委员于海曾这样感慨:“我国有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1.4亿多中小学生,80%以上的学校没有艺术课的专用教室,因为没有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所以根本没有能力添置艺术教育器材。”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用具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能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严重阻碍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二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的对策 针对上述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1.转变观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学校艺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坚定信念,建立起正确对待艺术教育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上到位,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尊重艺术,尊重艺术教育,爱护艺术人才,形成良好氛围。 2.保证经费投入,加强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 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渠道争取艺术教育投入,加大器材设备的配备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保障。学校可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制一些适合自身教学特点的艺术教学用品,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为农村孩子也能走入高雅的艺术殿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好艺术教育师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一方面是针对现有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使教师尽快适应学校艺术教育的长远需要;另一方面录用教师时以专业技能为标准,同时兼顾录用人的综合素质。采用多渠道培养方式,壮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有敬业精神、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4.深化改革,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依然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开足艺术课程,经常检查督导,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强艺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艺术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5.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需要学校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是有效的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相应基础、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定期举行校园艺术节,开展歌唱、舞蹈、绘画、工艺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6.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艺术教育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学校应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环境所蕴含的艺术功能,切合当地实际,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考虑学生的本体特性,从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如:结合当地的风景等进行素描活动。平时可向社会和家长展示艺术教育的成果,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农村艺术教育的起点较低,决定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之路更艰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着力特长师资队伍的建设,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艺术的熏陶,享受优质教育,走在同一起跑线上,让艺术之花开遍农村小学校园。 教学艺术论文:浅谈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艺术 论文关键词:教学方法 教学艺术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从专业课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课堂语言、板书提炼、教材处理、知识衔接、直观教学及“点化”诱导等课堂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吸收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也阐述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观点。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要有科学依据,要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总用一些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公式化、模式化。要善于艺术、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既要重视方法的科学性,又要讲究方法的灵活性、艺术性。提高教学质量,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应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才能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学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教师不讲教学艺术,注入式地教,必将导致学生死搬硬套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由此可见,能否讲究教学艺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问题。所以,无论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应当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本文将对专业课的的教学谈谈笔者的见解。 1语言艺术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着直接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以相差20倍。”可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有两种—听觉和视觉。 1.1有声语言—听觉艺术 专业课的抽象性很强,面对从未接触过工作实际的学生来讲,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确切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课时做到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专业课的叙述性也很强,教师应当用精炼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讲授,切不可照本宣科。专业课的知一识性强,信息量大,讲课的语言应有抑扬顿挫,速度快慢要适中。声音太大,会给学生造成强刺激;平淡而低沉的语调,又易使教室里空气沉闷,使学生大脑皮层抑制,精神不振,引起磕睡或注意力的转移。 讲究口头表达艺术,就是在讲授具体易懂的知识时,速度稍快些,声音放低些。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或间题的.承转处、以及解释概念、总结规律时,速度要慢些,音量.要大些。每讲完一方面知识,就要启发学生去思考、回味。 1.2.无声语言—视觉艺术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几倍。板书对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板书的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份量,“确”是恰当地表达内容。那些只需用语言解释的内容不必写在黑板。对于叙述性的内容,教师应在讲解的荃础上,分析做出归纳,将重点写在黑板上。 板书字迹要工整清晰,板面设计要科学合理,这也是无声语言艺术的要求。板书切忌字迹潦草,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写出重点字句,或划上注意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专业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板书时常画一些物件的结构图、工艺流程示意图辅助教学。画图时,教师应选择合理的位置,有效地利用版面,不能随意地写、随意地画,写了擦,擦了又写或乱写乱画。 2讲究语言艺术是专业课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机应变”是专业课教学艺术的又一内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的手段。”眼睛是非语言行为的主要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在课堂上,教师以目光巡视,收集来自学生中各方面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变更教学方法。教师应留心观察那些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以及学习兴致不高的学生,采用设问、提问、必要重复等方式,使那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专业课教学中,应用“随机应变”的艺术,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专业课教学中,教材处理也要讲究艺术。教师备课的过程是对教材再处理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的目的。一般说,教材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实际并非如此,有的教材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教材重点完全可以理解,不需要重点讲解。而有的知识并不是教材的重点,但学生不易理解,这些知识又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可定为教学重点。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还要讲究知识“搭桥”艺术。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既需要基础知识,又需要专业知识。教学中要求教师找准坡度搭好桥。这个“桥”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适时架起利于学生学习的“认识桥梁”。这“桥”可以是一个例子、一个公式、一个结论或一种现象。“搭桥”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中起到平坡导向的作用,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顺利、自然地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其所学知识系统化。 3适时运用直观教学艺术 专业课中很多内容是生产实践的结论,文字叙述十分抽象,单凭教师的生硬说教、学生的凭空想象,效果会很差。如果教师在教学卜,辅以模拟实验、实物教学、模型、挂图,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声像并俱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教学难度,简化理论教学。这样做,学生能获得牢固的知识。 4激发鼓励、“点化”诱导的艺术 “点化”作为创造性的教学艺术,即是在教师点拨之下,引导学生把知识技能加以消化。“点化”就是扶(教师指导)和放(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避免“抱着走”。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间题的关键处及时指点和诱导,使其少走或不走弯路,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专业课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课堂教学艺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艺术,就必须做到: 首先,青年教师必须乐意从教,热爱自己的专业。试想一个不喜欢教师职业、厌恶自己所教专业的教师,只能把教学当成包袱”,根本不可能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其次,要加强学习,学历和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艺术。要讲究教学艺术,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又缺少教学基本功,尤其应当认真深人地学习。当前,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青年教师更应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 最后,青老携手,共同提高。老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面对青年教师,老教师起着“传、帮、带”的作用。而青年教师则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评课,大胆地尝试、创新。 教学艺术论文:试论高校教师教学艺术特征刍议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艺术 特征 论文摘要:高校课堂教学是教育人的主要方式。高校是教学艺术的圣地.高校教学艺术是由高校教师、大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要素综合决定的.高校教学艺术有着与中小学教学艺术不同的特征,它兼备固有的流畅性、开朗性、思辫性、幽默性和激励性. 大学,是教学艺术的圣地,在这里诞生了许多教学艺术大师,从梁启超的旁征博引到鲁迅的诙谐深刻,从严济慈的激情洋溢到唐敖庆的一根粉笔下的美妙推导,从钱钟书的淹博态肆到川大缪越的清疏淡远,从方汉奇的娴熟典雅到吉大孙正幸的挥洒自如,从金正昆的生动精练到韩庆样的激扬鲜活,等等。学子们在这些大师与名家的课堂里,如坐春风,如沾化雨;如沐清泉,如饮甘露;若临碧波犹品仙乐,若腾白云俯千里澄江,若凌五岳拥如簇群峰,令萃萃学子感受其真理殿堂之奥妙,人类思想之宏大,道德境界之崇高;领略历史的斑斓、透析现实的异形,预测未来之辉煌。在教学艺术中会意,在教学艺术中去思考创造,在教学艺术享受中成才。大学,不是大楼之谓也;大学,是大师之谓也。当年清华校长梅贻琦的这句名言,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归因,是有学术大师的教学艺术魅力,而且高深的学术,恰恰是通过这些大师的教学艺术,使学子们得以窥视、得以领略、得以博采精华,站在伟人肩上,晾望到自己为社会、为人类拼搏进取的目标。大学,之所以成为青年学子向往的圣地,就是因为这里有教学艺术大师浇灌出绽开着催人成才魅力的教学艺术的奇葩。 可是,当今大学也不时闻有另一种校园调侃:好教师有三大标准:第一,能叫学生课堂上少打磕睡;第二,考试能让学生及格;第三,不拖堂,能让学生吃上饭。甚至某大学发生有一成绩颇佳的女同学突然提出退学,追寻缘起,令人惊愕,其言直抒心底:当年我在中学时,是老师的讲课艺术使我热爱读书,大学后,老师的课简直使我昏昏欲睡,与其在这受煎熬,还不如早一点参加实际工作。尽管此种事例鲜见,但它足以令人震撼! 大学教学艺术有其固有的特征,而每一种特征都从一定的维度上展现了大学教学的艺术美。正是这些特征的有机组合,使大学教学艺术呈现出整体上的绚丽多姿,色彩斑斓,令学子们体验到它博学通达之芳馨,隽永绵长之醇厚,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恒久魅力。 1)流畅美。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作为教学艺术创造者的大学教师,其有声语言的流畅性,当属首要特点。 大凡被公认为教学艺术大师的教学语言,或如高山瀑布飞泻而下,或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其音如洪钟、浑厚圆润。在我国大学教坛中享有非凡盛誉的唐敖庆,身为量子化学家,几乎讲过大学所有化学课程,即使全国的理论化学研讨班,面对全国同行,几黑板的数学推导,连续个把月,讲课也从不带讲稿,永远是一支粉笔、一张口,伴随先生几十年。那种准确、清晰和流畅,成为我国大学半个世纪的教坛美谈。北师大梁灿彬教授,他从第一次讲课至今几十年,亦从未拿过讲稿,包括连讲四小时的研究生课仍如此,在全国同行有着很高的声誉。 语言的流畅美,使有效信息仿佛驶入了开往拉萨的快速列车,使学子在不经意间领略了知识高原上最富特色的雪山湖泊的风采,而忘却了颠簸、缺氧之慨。 2)开朗美。东晋采菊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此境之美,屡见于大学教学艺术大师的课堂上。 大学,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殿堂中领悟学科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圣地。帮助学生较顺利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最精华的东西,乃是教师职业的中心任务。为什么这些教学大师在学科知识传授中,恰当的演示,巧妙的比喻,一个得体的手势,随景而生,信手拈来,课堂中常常会爆出哄堂大笑、热烈的掌声呢,因为它如一道闪电,击穿了原理中最难理解之处,使学子茅塞顿开,愤徘中得到贯通,迷惘中得见灯塔。 在人体解剖学课堂上,一位老师讲肾的被膜时将肾的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喻为一个人穿了衬衣、棉衣和外衣三层衣服。在讲泪腺、泪囊、泪水管以及鼻泪管与下鼻道关系时说,为什么人悲伤时泪多鼻涕也增加,真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学子们大笑中轻松地掌握了此中人体结构关系。 3)思辨美。与基础教育课程相比,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特点是更系统化、更理论化。它体现在优秀大学教师的教学中,则内容线条更加清晰,许多学科的知识在某个章节中得到综合运用,在推导中,环环得扣,层层深入,山重水覆之后,云开日见,始见“芳菊开林耀。”当德布罗意根据爱因斯坦的p=/h入,推导出卜脚=扮mv,由此定量给出微观粒子的波长时,人们无不得到推导的逻辑美,尤其是三年后被美国dva sos n(戴维逊)gemr re(革末)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学子们更领略到这种逻辑美的现实性! 4)幽默美。大学教育尽管兼有实验、见习、实习等专业实践,但仍以理论学习为主,是比较典型的脑力劳动领域。如何使艰苦的脑力劳动变得轻松愉快、减少精神与心理疲劳,要求教师能够超越平铺直叙而在平静的知识海洋中激起情感飞扬的浪花,在带领学子于知识的海洋里披波斩浪的同时,能够使律动于心弦上的吟唱,在课堂上响起心灵奏鸣曲—来自心底的欢畅表达,由衷的认同和热烈的奖赏导师的向导精神。教学艺术大师与名家们的成功实践证明,这种共鸣形式常常是开怀的笑声和爆出的阵阵掌声。学子们在这种课堂气氛中不仅得到人类的真理,而且得到艺术的享受、健康心灵上的滋养,而这种功能的获得,常常是教学艺术的幽默性使然。 幽默,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观,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闪光。费因曼,大洋彼岸加州理工学院(cla-et hc)著名学者。作为科学家,他是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作为教师,他被副院长古德斯坦赞为他那一代与古德斯坦们这一代最伟大的教师。费因曼擅长将一个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或假说“包装”得非常精美。他讲狄拉克反离子理论时,幽默地对学生说:“当你遇到一个外星人时,他想和你握手,你一定要留心他是用左手还是右手和你握。”另一次讲课在涉及相对论时提到星系。他说,银河系中有110颗星,这通常被看成一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其实呢,就是1000亿,比美国财政赤字还小,现在我们应当叫它“经济”数字了! 至于我国“礼仪第一人”金正昆的礼仪课,更是幽默诙谐。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韩庆祥的市场营销课常常是令学员们忍俊不禁,笑声阵阵。复旦大学外语教授陆谷孙提出,上一堂课至少让学生大笑三次。 上述诸教学艺术名家连同陆先生的“三笑论”及其实践,无不闪现着教学艺术的异彩。 5)激励美。在充满着理想与青春激情的大学生心中,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渴盼。大孚教师作为知识领航人和创新指导者,激励青年学子攀山敢于登顶敢于摘星、入水促其“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既是为师者的责任,更是教学艺术。教师此时的一句话往往如一束火把,点燃了学子理想的干柴,成就了人类科学史上的星座。 “大家知道水的分子式是h20,谁知道化学家的分子式是什么,”课堂在沉默了大约10分钟之久,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c3h3”。接着解释说’,clear head,cleverhands,clena habit,清醒的头脑,灵巧的双手,整洁的习惯,是化学家必备的品质。”正是刚从美国归来不久的张资琪讲给厦门大学大一生的这番话,为学子摘星搭梯、远航示塔,成就了一位著名化学家,他就是前中科院院长卢嘉锡。 “如果谁能发明铝的低成本冶炼的方法,谁就会出人头地。”正是1884年美国奥柏林学院朱艾特在大四课堂中的这句话,导致了1886年人类实用炼铝法的延生,造就了青年化学家霍尔。更不待说美国当代思想大师罗尔斯的讲完期末最后一堂课,谦称其所讲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自我判断。 总之,大学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特点,即大学教师、大学生和大学教学内容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其流畅美,开朗美、思辨美、幽默美和激励美,应当成为大学教学艺术的固有特色。它是大学知识的深广度、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职前教育需要等特点的综合反映,是大学课堂教学规律在审美视角的观照。深入研究这些艺术特征,探索大学教学的审美规律,有益于我们更自觉地在讲坛上浇灌这朵艺术之花,使其开放在中国,媲美在世界。 教学艺术论文:浅析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 青年体育教师 教学艺术风格 创新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进行探讨、分析.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则是承接大学生、体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中间力量.影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需要经历:“模仿性教学—独立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形成教学艺术风格性教学”四个逐步递进的阶段. 1前言 体育教学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是通过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的,尊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实质上是对教师独特劳动的尊重体育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稳定表现。体育教学艺术风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是体育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特点不仅仅对教师自身教学活动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所教授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m青年体育教师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探讨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特点 2.1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优势明显 目前进人普通高校聘任体育教师的绝大多是各个体育院、系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他们的优势、特点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1)年轻(25-28岁);干工作充满热情;对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能坚决执行,并设法完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2)具有少量的教学经历.在通过本科阶段的教育实习,以及研究生期间的教研活动,使这批青年教师对实际教学具有相关阅历和认识;(3)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由于在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能力得到了系统的培养,而且有相当部分学生有协作导师完成省级课程、甚至国家级课题的经历.(4)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处于最佳状态.由于受到扩招后的就业压力,在对相关专业的理论进行更深人学习的同时,他们还要坚持技术训练,以求面试时使用. 2.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不足突出 2.2.1独立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历程往往比较顺利,经过大学教育或研究生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虽然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但多数没有经过上岗培训,对教学法、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够.虽然有本科阶段的教学实习与研究生阶段的助教活动,但这些都是在相关指导教师和导师的协助下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进行教学几乎没有.当真正独立面对教学对象、或者一些教学事件时,会举措不定. 2.2.2独立进行科研历练相对缺乏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求学过程中,常年将精力集中在体育专项技术练习,以及教学、训练理论深人学习上,导致其他文化知识的欠缺,也使得体育教师大多数科研能力较弱.在本科学历比例偏大的体育教学部门,青年体育教师整体科研水平都会偏低,因为体育本科教育中,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而科研能没能得到系统训练,部分硕士学历的青年体育教师,求学期间不同程度的参与过科研,但那些大部分是协助的角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体育教研活动都要经过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传统型的体育教师中大量存在着重实践经验而轻理论指导的倾向,这种倾向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3“但求无过”心态,易随波逐流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常年将精力集中在体育专项技术的学习、教学、训练上,导致其他文化知识的欠缺,同时也形成了简单、直接的处事习惯在处理除专项技术问题之外的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有些争议的事件上,青年体育教师多变现出随波逐流.随波逐流思想追求“但求无过”,大大遏制了青年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2.3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名青年体育教师只有经过较长时间艰苦的教学艺术实践,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其成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3.1主观方面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文化素养、心理品质及在教学艺术上的追求精神.其中,教师的主观追求是形成体育教学艺术风格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带动着其他因素进人积极的教学艺术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青年体育教想要尽快、尽短期内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就必须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己成为敬业爱岗、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教师,而且要在观念层面上确立合乎时代要求的文化价值取向,需要青年体育教师在主观上为自己营造一个积极进取的成才氛围.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乐教爱生的崇高品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境界.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锲而不舍,以崇高的人格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出发点。 科研的过程,也是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青年体育教师应具有客观辩证的认识观、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体育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而这一切都能通过科研活动表现出来.科研的过程还是磨炼意志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以科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不断勤奋学习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从而为自身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3.2客观方面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时代要求、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等,这些对体育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一定制约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办学思想上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日趋多元化,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亦日趋多元化高等体育教育的转轨客观上要求青年体育教师坚定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方向.高等教师市场化机制不断渗透,高校教师流动的增加,职业竞争也随着增加,要求青年体育教师要在尽饮.尽短的时间里形成个人的教学艺术风格. 3高校青年孜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3.1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青年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行为都要进行积极的反思.青年体育教师开始教学时,一般是模仿套用别人的教学方法、语言等教学经验.该阶段突出的特点是,模仿成分多,创造性成分很少.这一阶段在研究生学习的助教助研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而且大部分是继承所在学校及导师的特点. 3.2独立性教学阶段 青年教师从毕业到走上自己的教师岗位后,即开始独立教学,独立面对教学对象.这一阶段基本上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课外体育指导等,能够将别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开始意识到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这一阶段是运用所学技术、理论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是运量创新教学的前奏,在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3.3创造性教学阶段 创新教学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总结大量的独立教学实践经验,合理运用体育教学理论,达到质的飞跃.在该阶段青年体育教师成为教学艺术的自觉追求者,其创造性在教学中不断表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上.青年体育教师这种独立创造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并逐渐呈现稳定状态时,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就进人一个崭新的高度. 3.4形成独特的体育教学艺术风格阶段 经历了“模拟性教学”、“独立性教学”、“创造性教学”三个阶段不懈努力后,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已基本成形.在本一阶段,独特教学艺术风格形成阶段,更多是完善部分教学细节娜经过这一阶段后,青年体育教师教师将成为体育教学艺术的创造者,教学艺术风格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有独特的稳定表现,教学带上了浓厚的个性色彩,教学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在体育教学艺术、乃至灵魂创造者.至此,该教师体育教学艺术风格走上成熟,教学和艺术浑然一体. 4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性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肩负着向下一代大学生传递体育文化,包括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体育锻炼方法、技能的重任.因此,青年体育教师除了不断扩展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之外,还要努力钻研体育教育临界学科(体育教学心理学、体育美学、运动生理学等),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电化教学技术、cai多媒体技术等),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尽快、尽早的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为未来的体育教育事业加砖添瓦 5建议 5.1青年体育教师要勇于创新 体育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二者都是在创造中完成的.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要大胆创新,要敢于对传统的、陈旧的、不与时俱进的事物进行完善和取缔.在学校体育结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探索最优化的教育和教学方式,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学校体育科学理论,打造自身体育教学艺术风格. 5.2相关部门要有激励机制 在教育创新改革的今天,高校应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高校要允许教师合理流动,用招聘、选课,选教师的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奖励机制要打破论资排辈的老观念,给予青年教师教师脱颖而出的机会与动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全身心扑在体育教学上.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化工原理实验改革实践的初探 《化工原理》是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及材料等专业的必修课,其涉及到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过去所学的基础科目。化工原理实验有别于其他的基础实验,类属于工程实验,具有由理论到工程的桥梁作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着重于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近年本人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了一些的效果。 一、在实验教学环中更好的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化工原理的实验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作出实验的结果,其中应更加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化工原理》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学科,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工程的方法既需要多学科作为支撑,又需要有新的理解和研究方法,因此构建学生和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动手的实验本身。因此,在开设实验课之前应该对过去的知识进行梳理,提出相关的公式的相关性以及工程中的区别,在了解实验设备的前提下进行实践,对实际工厂中的生产设备有所了解,再去通过实验去了解怎样通过其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很成熟,在很多的实际科研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对实际的生产起到了辅助甚至预测作用。并且在化工原理实验课往往受到场地和实验装置的限制,很难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完成整个实验。因此引入计算机模拟可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很大程度上,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辅助仿真实验,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能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整个过程中生产设备的运作和在使用上,更好的结合实际的情况和理论的结合。其能不受时间、场地、安全等实际实验条件的限制。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开展仿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结合应该会成为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三、采用分讨论小组的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力,争取逐步建成更完善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实验的理论、过程、和能应用的场合进行讨论和汇报。合理安排学习讨论内容 [1]:基本实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汇总,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果。[2]总结公式对比实验式、理论式、经验式,将用到的公式进行汇总,构建简单的模拟模型,用计算机模拟实际情况。[3]将实验中的知识结合实际,探讨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在实际生产工程中应用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 四、培养学生自主处理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化工原理实验重要部分,但很大部分的学生写实验报告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处理数据并不重视,抄袭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内容太多,而且并不愿意用心去完成。因此,在实验报告写法上我们也作了相关的改进。[1] 实验报告的纸张采用装订成册的形式,不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自行设计。[2]以小论文形式的写作,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科研的模式,为其日后的科研学习打下基础。除此之外论文形式也要求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五、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实验是未来的一种趋势,更多的思考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和能掌握的内容是我们思考的主要方向。在已有的硬件设施的情况下,还需拓展学习和交流的途径,争取能将化工原理实验的改革做到更好。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探析增加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研究 在认真分析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求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的途径和教材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化工原理实验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技术课程,以培养高等化工科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教材内容参差不齐,多是讲义 化工原理实验研究的是多达14个的基本化工单元操作,其相关实验,根据内容可分为基础实验、验证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有很多。由于化工原理实验内容的这种特殊性,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版本较多,涉及的实验内容也各不相同。即使名称相同的实验,由于实验性质不同,其实验仪器亦不同,加之生产仪器设备厂家的研发能力也不同,这也致使化工原理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千差万别。而且,在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编写时,编著者往往根据自己所在专业化工原理实验室已有仪器设备进行编写,又由于各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同一实验的性质不同,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不同,致使实验教材中名称相同的实验项目的实验内容不同。这些都给学校选用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教材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首先,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方面的内容陈旧。化工原理实验中的测量项目较多,有流量测量、温度测量、压强测量等。例如流量测量仪器,目前使用的有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卡门涡街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质量流量计、多普勒激光流量计和其他新型流量计。这些测量仪器及其使用方法都是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可是,现行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甚至是化工原理教材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其中的2~3种,无法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数据采集及控制方面的内容滞后。现代科技社会,为了切实提高化工生产的安全水平,化工企业逐步实现了化工安全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如DCS系统、SIS系统、ESD系统等,这些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远程采集数据和动态控制生产。由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化工科技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数据在线采集和自动控制系统方面的知识内容,但现有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大多都没有提及这方面的内容,即使是后续相关的过程控制等课程教材对此也多是泛泛地提到。目前,新建本科高校现有的化工原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和调节多是手工调节,数据的记录基本上采用的也多是笔加纸的方式。传统的手工操作训练远远滞后于现代计算机数据在线采集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要求。 二、加强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的途径 (一)学校给予重视和政策支持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学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材建设如果单靠个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学校与系院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学校应根据教材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经费、时间和政策上给予鼓励,完善教材的评审机制,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编写专业课程教材的积极性。总之,只有在学校政策的指导下,所有专业教师都参与到教材的建设中来,才能够取众人之长,独辟蹊径,编写出既能体现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又能体现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教材。 (二)教材建设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改革相呼应 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应该在遵循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以培养目标为核心,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等方面开展建设。化工原理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建设是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其教材建设也是建设的重点之一。化工原理实验是以单元操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的,那么其教材建设应以各种单元操作为主体,针对每个单元操作进行具体的分析、定位和确认,逐步开展教材建设。整个建设过程要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改革相呼应,突出应用型的特点。 (三)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 教材建设是一项具体、系统的项目,需要一批有事业心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和实施。在教材编著之前,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要广泛、及时地收集各种资料,并对其进行精选和提炼,整理出能体现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先进技术理论内容;编著教材时,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化工原理实验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充实到教材中去,使课程教材既能体现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又能反映出国内外化工原理实验的新理论和新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设置注重应用及创新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材建设首先要站在具体专业方向的角度来设置教学内容,确定哪些是重点要阐述的,哪些是点到为止的,哪些是避免重复应该删减的,哪些是最新应用须增加的,以避免因内容重复而出现课程之间的推诿现象;其次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删除教材中已淘汰的内容,增加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要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增加实践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的要求 (一)定位准确 教材建设要在贯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专业课程特点和具体的培养对象,编写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教材[2]。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材的建设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基本原理的应用,对于基本原理的推导和论证要尽量简约处理,追求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基本原理的应用和操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技能和应用知识,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 (二)树立精品 意识新建本科高校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要有精品意识。在注意教材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教材编写要用精炼、准确的文辞进行精辟阐述,把最先进的理念、最新的标准规范、最新的技术和工艺融入教材,让教材能体现知识的时代性,体现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使其成为同类教材中的精品。 (三)遵循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原则 教材建设要追踪现代科技发展新趋势,把握专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注重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将国内外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编入教材,同时注重电子教材特别是仿真实验教材的建设。在通用性方面,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面由单一向多个方向拓展这就需要教材建设要处理好综合性和专门化之间的关系,使编著的教材既适用于单个专业方向,又适用于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需要。教材内容设计要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以实用性和综合性为特点,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知识为目的。 (四)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加强合作 化工原理实验教材建设单靠在校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与实验设备研发制造公司及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师紧密合作,甚至邀请他们直接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所需的化工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知识结构,并以此进行教材的开发,才能编写出真正适用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材,达到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目的。 作者:张果时国庆单位:黄淮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提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要: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部分专业课程的实施,往往继续运用传统模式完成,不仅没有得到学生的肯定,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影响到了正常教学任务的开展,对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健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化学人才培养课程,必须在教学质量上充分提升。 关键词:提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 相对而言,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遵循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科学的实验、实践来完成,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巩固知识记忆能力,在知识的整体学习上,可以获得较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时候,不能总是追求短期效果,还必须在长期教育上高度关注。 1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问题 1.1教师重视程度不高 我国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的进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相对而言,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有效教育,能够对化工人才培养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对于今后的行业进步,也能够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可是,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在重视程度上并不高[1]。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完全是按部就班的开展,并没有积极的完成拓展教育,这就促使很多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完全停留在基础的标准上,个人的能力及相关素质培养,都出现了强烈的隐患。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仅仅是按照单一的模式进行解答和分析,虽然表面上促使学生较好的理解问题,可是在实际上未能够充分推动学生向前进步。 1.2课程体系未及时更新 化工行业在现阶段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设备层面,都表现为阶段性的革新、进步,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化工产业的全面完善。我们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发现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是集中在老旧的层面上,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还是要重新学习,对于自身的专业应用十分不理想。本文认为,课程体系未及时更新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层次上:首先,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安排,安全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对于学生特点、职业规划、未来人才塑造等,都没有做出积极的考量[2]。在此种情况下,该项课程的教学,将会直接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同时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其次,课程体系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培养人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更新,往往直接按照成功案例进行落实,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在成绩上无法达到最佳。 1.3教学强制性手段偏多 就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本身而言,其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在最终获得理想的成绩,一定要在教学手段上保持和谐,保持多元化,否则很难将最终的工作任务完成。从目前所掌握的部分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学强制性手段。首先,日常的很多教学任务的实施,都在强迫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3]。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促使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可是会长期给学生造成强烈的神经紧绷现象,超出学生的承受范畴以后,很容易在知识学习上展现为强烈的混乱问题,不利于人才团队的塑造。其次,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部分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完成,对于学生的看法、观点十分抵触,甚至是展现为不管不顾的现象,倘若在今后没有做出良好的更新与优化,肯定会对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落实,造成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 2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2.1改进和延伸实验教学内容 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做出良好的改进和延伸,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在知识记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4]。化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经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如果仅仅开展理论教学,不融入实验方面的内容,则对学生的将来进步,是非常不理想的。例如,以前的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学生只是测定出恒压过滤常数,实验就结束了,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程意识和设计、创新综合能力,在搅拌槽内安装加热装置,并配备相应的温度控制仪表,增加温度对过滤速率的影响这一实验内容,调整延伸实验内容后,不再是简单地测定常温下的恒压过滤常数,而是可以通过设计,测定不同操作温度下的过滤速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和确定不同的操作温度。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加透彻,在思维方面表现为多元化的特点。 2.2改进实验方式,增强工程观念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现阶段的国家化工产业进步飞快,尤其是在相关的化工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种情况下,化工实验原理课程教学,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客观实际,要让学生对实验方式积极的改进,还必须在工程的观念上良好树立,这样才能对今后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水平进步,提供足够的支持,充分告别过往的多项问题。例如,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总的思路是既要紧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扎实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要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在该方面的教学上不断改进,能够让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学习上,掌握更多的先进理念,在知识和运用方面保持协调进步,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理论化学习。 2.3加强考核与成绩评定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除了要在上述的几个方面积极努力,还必须在考核、成绩评定方面持续的加强。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一定要阶段性了解学生的成就和个人不足,这样才能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此,我们必须在考核、成绩评定方面,保持足够的理性态度。首先,应该观察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整体效果,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理论知识掌握、实验能力、注意事项等等,都做出测评分析,要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加强。其次,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绝对不能通过“一刀切”的方法来完成,要观察学生是否存在一定的特长,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否有所差异,是否在某些课程上十分厌恶等,应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完成,这样才能更加让学生信服。值得注意的是,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融入学生代表的看法,让教师的眼界更加开阔,不要总是在简单的测评上努力。 3结语 本文对提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开展,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升获得了国家的肯定。日后,应继续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方面深入探讨,不断的巩固教学体系,要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学习,加强师生合作、交流,促使双方共同进步,培养较多的人才,形成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作者:连晓燕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化工原理实验中计算机仿真的应用 前言 在化工人才的培养当中,利用化工原理进行实践教学为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涉及到了化工生产当中的诸多操作,需要对实验的设备等进行熟练控制。在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当中,逐渐将实验现象、原理、过程以及对实验所得数据的处理等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利用仿真技术进行处理,良好的弥补了实验过程中理解的不足。 一、计算机化工原理仿真系统的制作 (一)仿真系统整体结构。 在化工实验的仿真系统当中,主要分为了准备、数据记录、数据处理三个阶段。其中,主要的实验准备和实验数据记录需要通过Flash软件的辅助完成,在动画制作当中有所体现。而实验当中的数据处理则需要通过计算机2005VisualStudio软件辅助完成,同时需要利用比较精准的Access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存储[1]。上述三个阶段组成了完整的仿真系统,但是每一个阶段的正常运作均需要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配合。 (二)仿真系统的实现。 利用计算机仿真实现化工原理实验,在动态的数学模型模拟下,能够进行试验的指导,对实验素材进行处理,通过仿真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建立完整的实验模型。此处以离心泵性能的测试为例,对计算机仿真在化工原理实验当中的实现进行分析。首先,实验准备。在Flash动画软件当中体现开始阶段,为了能够使人机更加完美的配合,需要使用具有针对性的ActionScrip语言。Flash动画中,设计水泵开启按钮,对水泵的开关进行控制。为了使整个实验具有真实性,在Flash动画设计当中,按照阀门流量的控制,将其分为由小到大的8个不同等级[2]。其次,利用C语言编程,在实验当中增加相应的可拖动组件,形成相对的代码。进行离心泵性能测试仿真实验时,需要制作实验模拟课件,利用2005VisualStudio软件,对各种被开发的元素名称、属性等进行设置,在属性窗口当中显示相应的内容。同时利用2005VisualStudio软件工具箱,能够在课件制作当中添加标准的控件。在窗口以及控件的协助下,结合C语言形成的代码,在命令窗口中通过输入命令,得到各个数据值。但是,编程当中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一定的误差,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发现产生误差的根源,解决问题,提高实验的精准率。在此情况下,通过Flash动画软件以及C语言编程得出相关数据,工作人员予以记录,绘制出离心泵性质的曲线图。 二、仿真系统操作过程与功能 在利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化工原理实验中,通过主界面的VisualStudio窗体,以及菜单栏的选择,能够简单、便捷的实验,同时能够对仿真系统的使用提供更加完善的空间。例如上文当中所提到的离心泵特性实验。离心泵在使用当中,开关按钮必不可少,并且离心泵的开关必须由按钮而控制,在打开按钮后方能够启动。但是,在离心泵与按钮同时启动时,其他素有按钮均不能够被启用。而离心泵启用完毕,水量达到使用要求,必须先关闭总体的阀门,然后关闭离心泵按钮。每一按钮均会带动数据仪表的运转,而对数据记录的按钮便会将所有数据进行记录。操作者根据记录数据进行相应的取舍,形成具有依据性的实验结果。 结论 计算机仿系统当中,Flash动画软件以及C语言编程必不可少,由二者相互结合组成的仿真系统对化工原理的实验能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在操作过程当中,仿真系统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界面比较直观,人机能够进行相互配合,占用的空间亦比较小。不仅减少了化工原理实验当中各项实验设备的成本以及损坏率,亦使得化工原理实验效果显著提高。因此,在化工原理实验中使用计算机仿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宋丽萍 梁成刚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化工原理实验项目教学设计论文 一、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化教学设计背景 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工程观点及创新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8]目前,很多高校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中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改变了过去单一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9]然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整个实验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我校化工原理实验中除精馏实验属于设计性实验之外,其他实验项目仍然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都是采取教师先讲授实验原理,学生再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以致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有些学生甚至刚做完实验就一问三不知,根本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结合本校实验室条件,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初步探索了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模式。所谓项目化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融合多种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一)构建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是项目的构建。项目的构建并不是将原有的实验内容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应以教学内容与工业生产实际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将课程要求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到一个项目中予以完成。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但要掌握本课程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这些理论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化工原理实验的各个项目对应于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精馏、吸收、过滤、干燥等单元操作,其中过滤和干燥技术在化工、食品、制药等生产过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干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热质传递过程,它不仅受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还受到物料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利用现有的板框过滤和流化床干燥实验装置,将这两个实验项目进行组合,将板框过滤实验中的产品作为流化床干燥实验的原料,以“碳酸镁过滤和干燥过程的实验研究”为项目载体,将过滤与干燥这两个单元操作的教学内容贯穿在一起,把化工原理课程乃至化工专业所需的知识、应达到的能力、应具备的素质等培养目标融入该项目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分析项目项目分析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并思考如何完成项目,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得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再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把总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填写项目分析表。“碳酸镁过滤和干燥过程的实验研究”项目,就是要让学生综合运用化工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高湿高黏物料的干燥过程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了解一个产品从过滤到干燥的全部流程。在以往的实验过程中,板框过滤实验中得到的碳酸镁滤饼,都是在实验结束后直接倒掉,这不仅造成了原料浪费,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我校实验室虽然购买了流化床干燥实验装置,但对学生尚未开设这一实验项目,致使该实验装置一直没有投入使用。因此该项目的研究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空置的实验设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工程意识。 (三)制订方案传统的“过滤常数的测定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板框过滤机的结构及操作方法,测定恒压过滤方程式中的过滤常数,验证过滤操作的基本原理。“流化床干燥实验”要求学生了解流化床干燥器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方法,掌握流化床流化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流化床床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碳酸镁过滤和干燥过程的实验研究”项目除了完成传统实验内容之外,还对实验内容做了进一步地扩充。譬如流化床干燥实验要求学生研究“气流速度、空气温度等操作条件对物料干燥速率曲线的影响”,此任务又可以分解成以下子任务:1.测量在相同工况不同物料量的情况下的干燥特性曲线;2.当风温、物料量相同时,研究风速不相同的工况下的干燥特性曲线;3.当风速、物料量相同时,研究风温不相同的工况下的干燥特性曲线。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制订出可行的实验以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四)实施方案“项目化教学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本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项目方案和各自的任务,小组成员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教师不再像传统实验教学中以讲授、灌输知识为主,而是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当学生遇到问题,感觉有困难的时候,才对其进行个别的、启发式的指导。 (五)检查评估学结与效果评价是项目化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素质、能力、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完成过程之中。项目完成后,各组首先展示各自的实验报告,对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总结,然后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或者各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做出点评。最后,教师根据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给出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三、化工原理实验项目化教学效果 实践表明,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得以展现能力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设置的任务,自己查找资料、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对化工生产中的单元操作有了切身的理解,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第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由此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另外,完成项目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辩证看待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第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往往都是预料不到的,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那样才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作者:赵朝晖 单位: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微课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化工原理实验不同于基础实验,具有工程性的特点,微课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符合化工原理实验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发挥微课在化工原理实验的作用。 关键词: 微课;化工原理实验;工程观念 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开启了人们的微时代生活,随之诞生的微课做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冲击着校园,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食品、环境、材料等院系或专业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观念和提高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微课的引入有利于促进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翻译于Micro-lecture,又名微课程,微型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一分钟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的一分钟演讲,真正意义上的Micro-lecture始于2007美国可汗学院的微视频[1]。2010年佛山市举办的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作品评审活动使得微课在我国得到关注,并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一词。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短、小、精、活”的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短小精悍,时间一般持续5到10分钟;针对性强,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设计的,不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2];内容呈现方式生动,是以视频为载体。微课类型多样,有讲授型微课程,实验型微课程,答疑型微课程,活动型微课程,多用于学生自学。 二、化工原理实验的特点 化工原理实验是对化工原理理论教学的实践与验证,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工原理知识的深入理解,但其又不同于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工专业综合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包括伯努利演示实验与流量计标定实验、流体流动阻力测定、离心泵实验、过滤实验、传热实验、精馏实验、吸收实验及干燥实验等,所用的是一些比较专业的、成套的装置设备,更接近实际化工单元操作,涉及到了实验化学、仪表及自动化、化工过程技术与设备等相关操作和知识,因而化工原理实验是工程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的工程性特点决定了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具备工作中工程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过渡,其教学根本目的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工程观念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具备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工程问题时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微课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目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沿袭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本,书写预习报告的形式预习实验内容;课堂上,教师上课时讲解实验内容,演示实验步骤,学生完成实验;课后,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并上交实验报告。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忽视了化工原理实验的工程性特点,缺乏对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微课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潜力,留给师生课堂上互动的空间,不仅契合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目标,而且对其它实验课程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1.从兴趣和习惯入手培养工程观念微课将实验原理、流程和操作过程等经过录制,后期处理,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优美动感的视觉效果,相较于枯燥、乏味的教科书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电子产品普及,电脑、手机上网观看视频已经变得轻而易举,微课做为短小精悍的视频便于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自由安排学习,更适合现代学生快捷的生活方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丰富的微课资源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辅导,从兴趣和习惯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便捷通道,自我探索的,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观念。 2.从提供个性化服务入手培养工程观念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讲授实验内容,只能顾及中间层次的学生,而微课可以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可以顾及到各个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一方面微课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学生在课下观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观看,弥补了传统课堂演示一遍就过,漏听,没有看清,听清的情况。另一方面微课类型多样,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存在的疑惑和需求挑选不同的微课内容,解决自身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基于一定的学习自觉性,一对一个性化服务的提供,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工程观念。 3.从提供更多讨论的时间入手培养工程观念微课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内容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做实验,解答学生的疑惑,从而提供给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探讨的学习空间,保证了课堂中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工程观念。 四、具体措施 1.利用微课加强课前预习效果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化工原理课堂实验的效果。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学生预习只是通过阅读教材获取实验内容,虽然内容全面,具有整体性,但是学生难以把握实验目的和重难点,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的预习报告没有目的的抄书,效果不好。微课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目标,实验重点、难点,将操作步骤,实验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等制作成微课,加强学生对实验重点、难点的把握。同时对微课内容设计任务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和预习,然后完成任务单,将任务单与自主学习平台结合以在线测试的方式确保良好的预习效果。 2.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需摈弃只注重讲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单纯的课堂上教师讲授、演示实验,可以调整为学生在良好的预习效果基础上以互动提问等放方式展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的任务,课堂的任务转移为讨论,辅助学生,解答学生疑虑。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安全操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学生在课后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或者存在错误认识,容易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而抄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针对学生易出错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制作微课,使学生在处理数据时有资料可查,并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犯错,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五、结语 微课引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学生的兴趣,更符合化工原理实验的工程性特点,有利于大学化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人才,必将给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和面貌。然而微课做为一项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时间都不长,尤其应用于实验教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还需要不断尝试,做很多工作。 作者:李江兵 夏明 单位: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高校化工原理实验课的建议 1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差化工原理实验的显著特点就是工程性强。化工原理演示实验很少,大部分需测定大量的数据,计算公式多而复杂,数据处理难度大。在批改实验报告时,主要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学生只记录实验数据,未对数据进行处理;(2)不少学生存在错代公式的现象;(3)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手工处理数据及实验坐标纸作图;(4)不同学生对同一数据的处理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5)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数量概念”,比如有的学生计算水或类似液体在管路中的流速为10,若有“数量概念”就不会犯这种错误。1.5教学方法不合理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就是按照教学计划做某几个实验,实验的准备工作全部由教师完成,上课前,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未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学生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造成依赖思想的形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1.2考核方式不合理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来评定的。这种的考核方法欠科学,往往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实验报告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实验结果好、页数多,就能得高分,有些同学甚至整个实验过程无所事事,只抄个实验报告,就可以蒙混过关。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成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打击了学习认真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必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做与不做一个样的“大锅饭”思想,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实验课看成是一种负担。 1.3师资力量不足有的化工原理实验中每位指导教师掌握8~10种装置的操作,因受实验装置数量的限制,每个实验时间周期长,导致指导教师工作量大。另一方面,目前实验指导教师都是青年教师,没有实际工程经验或化工类企业工作经历,每台装置在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缺乏解决能力。 2.对策 2.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重要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杨雄,2008)。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制执行,它对保证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编制教学大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大纲由化工教研室组织力量编写,先查阅国家有关规定及国家化工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到化工及相关企业做些调研,倾听企业技术人员关于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并结合本校实际,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化工原理实验讲义并在化工类学生中进行试用,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该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修订,制定出适合我院化工专业特点、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2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实验室硬件建设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中的一项主要工作。俗语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实验室硬件建设是保证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把实验室硬件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护维好。根据学院的不同实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化工原理实验室建设:(1)加大资金的投入,采购管路与设备拆装实训实验装置和配套分析检测仪器;(2)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购相关的设备,提高开设实验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3)注重实验装置的维护工作,延长装置使用年限,提高装置的利用率;(4)推进开放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潜力和功能。总之,应多角度、全方位的推进实验室建设,努力办出水平和特色,使实验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根本的改善。 2.3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定。化工原理实验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工程观念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力的培养。针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的现象,可以结合化工单元操作基本理论和工程特点,精选经典验证性实验,开设管路、设备拆装实训实验,有利学生了解设备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的比例,优先考虑开设实验内容贴近实际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同时,为避免实验内容重复,必须结合化工专业实验进行内容整合,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 2.4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数据处理是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软件被引入到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践中,这对于强化实验教学效果,据有独到的作用。(严军,2010)。针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较差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安排课时给学生讲授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列表法、图示法和图解法)、实验数据误差分析、最小二乘法、试差法等;(2)要特别注意计算公式的使用范围及条件;(3)要求学生记住一些经常遇到的工程数据范围即“数量概念”,比如水及类似液体在管路中的流速范围一般为1~3,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虚假的“准确”;(4)开设如Excel、Origin、Matlab等数据处理及作图软件课程。采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及作图,一是可以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2.5改进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保障。目前大多数实验教学都是被动式接受教学,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善于引导启迪(魏辅良,1986)学生,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化工单元操作理论知识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求、理解和总结,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周立亚等,2012)。积极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自行开发实验教学软件,将实验基本操作,泵、风机、常用仪表使用操作、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教学录像、动画、视频课件等资料放在化学化工系的中心网页上,建设网络课堂,使学习不受场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常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动手,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2.6改革考核方式与理论课的考核相比,化工原理实验课的考核有其特殊性,应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的态度与表现、数据处理及作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修乃云,2010)。实验课总成绩应由平时成绩(70%)和考试成绩(30%)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10%)、实验预习情况(20%)、实验过程(20%)和实验报告(20%),其中实验预习情况主要是考察学生通过预习后对实验内容的熟悉程度、能否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实验过程主要是考察学生实验过程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实验指导教师的互动水平;实验报告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及作图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能力;实验考试采用现场临时抽选以前做过的实验项目,主要考察学生的掌握实验相关的理论及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要注重过程、贯穿始终、及时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表现,客观、公正、合理评定学生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7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门实验课程,不仅要有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实验装置,同时还需要有知识层次高、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能力和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青年教师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胡兵,2010)。针对前面提到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配备实验员,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设立化工原理实验教研室,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指定每位教师负责2~3台实验装置,由2~3教师共同指导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3)建立良好院企合作关系,选派青年教师到化工类企业锻炼1~2年或引进硕士以上学历,且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4)选派青年教师到知名设备供应商参观学习,详细地了解设备结构、功能及使用;(5)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高校调研、进修学习,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家教指委组织的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授课竞赛、优质课件、微课评比等活动。教师通过教研活动、科研实践、学术交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结语 综上所述,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从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等七方面着手,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仪器仪表使用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时俱进,逐步提高我院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胡江良范佳鑫李志连明磊缪应菊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华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化工原理实验的实践教学 在精馏实验环节,我们尝试着改变教学方式。老师提供给学生指南,对于化工原理精馏实验而言,实验目的为:(1)了解筛板精馏塔及其附属设备的基本结构,掌握精馏过程的基本操作方法。(2)学会应用酒精比重计测量酒精浓度的方法。(3)学习测定精馏塔全塔效率的实验方法。其中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掌握精馏过程的基本操作,计算出精馏全塔效率。从实验原理引导学生逆向倒推实验中需要涉及到的数据。通过需要采集的实验数据逆向倒推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以及需要的药品器材等。全塔效率简单地反映了整个塔内塔板的平均效率,说明了塔板结构、物性系数、操作状况对塔分离能力的影响。对于塔内所需理论塔板数NT,可由已知的双组分物系平衡关系,以及实验中测得的塔顶、塔釜出液的组成,回流比R和热状况q等,用图解法求得。大量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策略与其元认知水平的发展有关。善于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并善于控制冉已的学习过程。麦启奇通过实验研究同样发现,要使学生学会认知策略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元认知。而学生的元认知的发展水平受学生的冉我意识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认知策略的训练应考虑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水平发展的限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精心选择认知策略,以适合不同年龄的学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通过精馏实验的两个阶段:全回流和部分回流阶段,需要获得镏出液、釜残液、原料液的基本参数,如温度,实测酒精浓度,乙醇摩尔分数等。 首先进行全回流操作:(1)将塔釜、换热器以及贮罐内溶液转移至塑料桶内,调整其浓度为15%~20%(酒精的体积百分比,20℃),再加入贮罐内,打开进料管路阀门,开启进料泵,将料液加入釜中,至釜容积的2/3处。(2)关闭塔身进料管路上的阀门和进料泵,启动电加热管电源,使塔釜温度缓慢上升。(3)打开塔顶冷凝器的冷却水,调节合适冷凝量,调节回流比控制器,使整塔处于全回流状态。(4)当塔顶温度、回流量和塔釜温度稳定后,获得塔顶馏出液和塔底釜残液数据。老师必须确保学生已具备所需要的知识背景,才能形成和提高学生运用认知策略的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老师先进行任务分析或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解学生达到新的教学目标所肯要的知识和技能,并针对不足的情况给予补充、扩大相应的知识经验,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在讲授教学难度较大、较抽象的新知识时,老师师若能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从实际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演示,提供感性经验,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旧知识去更好地理解新的、抽象的知识,就能达到良好的迁移效果。该步骤中学生需要习得酒精比重计的使用方法,当分别取塔顶馏出液和塔底釜残液,用酒精比重计进行检测,同时需要学会酒精溶液应该如何修订,通过《酒精溶液温度修正表》换算出换算得出20℃的酒精度,并进而计算出塔顶摩尔浓度XD和塔釜摩尔浓度XW。其次进行部分回流操作:(1)待塔全回流操作稳定时,打开进料管路阀门,开启进料泵,调节进料量至适当的流量,将料液加入釜中。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这略的应用与它所加工的信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丰富的知识背景为认知策略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又促进学习者认知策略的应用。引导学生重温理论课上所学回流比、加热状态参数、酒精摩尔浓度等概念,加深理解,逆向倒推实验流程操作应该如何进行。(2)当塔釜与贮罐间管路显示有釜液采出时,调节回流比R(R=1~4)。(3)当塔顶温度、回流量和塔釜温度稳定后,分别取塔顶浓度XD和塔釜浓度XW,用酒精比重计进行检测,并通过《酒精溶液温度修正表》换算出换算得出20℃的酒精度,并进而计算出塔顶摩尔浓度XD和塔釜摩尔浓度XW。(4)记录原料的进口温度T℃,确定加料热状态参数q。 3.全部数据测定完毕后,应先切断加热电源、关闭进料泵和进料阀门、关闭仪表电源及总电源,待塔顶蒸汽已全部冷凝完后,方可关闭冷却水阀门,并打开放空管,所取样剩余液体应倒入回收桶内,严禁随地乱倒,防止酒精蒸汽着火燃烧。 4.注意事项(1)塔顶放空阀一定要打开,否则容易因塔内压力过大导致危险。(2)料液一定要加到设定液位2/3处方可打开加热管电源,否则塔釜液位过低会使电加热丝露出干烧致坏。(3)部分回流时,一定要塔釜与贮罐间管路显示有釜液采出时,才进行回流比的调节。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在精馏实验结束以后,对学生进行单元小结性学习引导,让学生质疑探索以后,在课堂上集中学习、交流、探索谈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加深理论的理解,巩固化工原理精馏实验所学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原有知识背景是认知策略学习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维因斯坦和斯通指出,学习者必须具备五类不同类型的知识:有关自我学习特长和倾向的知识。主要包括(1)个体对自身学习的长处和缺点、学习爱好、最佳学习时间、学术倾向等方面的认识与了解。(2)不同类型学习任务的知识。(3)获取、整合、运用所习得的策略和技巧知识。(4)原有领域内容知识,可通过原有知识似直接或类比的方式从新知识中获得意义。(5)对各类知识适用的当前或未来情境的知识。除以上五类知识外,学习者还须知如何何川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来满足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出现问题时灵活调节当前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如何运用自我评认或自我监测决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综上所述,人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是按一定方向进行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积极地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按需要自由地离开一种思路而转移到另一种思路,从而形成思维方向的多面化。 只有把实验教学中的相关逆向思维训练的问题落实到位,才能使学生的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正向思维,还要关注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1)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实验教材中的逆向思维素材,明确训练内容。(2)备课时,明确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逆向思维策略。(3)精心设计、组织实验教学,注意逆向思维训练策略的落实。 作者:白薇扬赵清华谭怀琴李军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小议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路径 化工原理实验不仅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实验课程,也是石油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以及造纸工程等许多相关专业的实验课程,因此具有专业普遍性。应针对不同的专业,依据专业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同时设置部分开放性自选实验,学生在学完必做实验的基础上,可根据爱好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化工原理实验具有工程实践性,而实际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要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其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因此化工原理实验具有探索启发性,教学过程应以探究教学模式为主。化工原理实验设备近年来多使用的是大型、多功能性设备,这为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可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项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选题和分析,再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测量,最后对实验结论分析讨论。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一、注意强化学生实验预习环节 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所以预习尤其重要。首先,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和内容有初步的了解。预习的重点可要求学生弄清楚实验原理;明确实验任务,也就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测定并记录哪些数据,这些数据又通过什么方法测定;初步了解实验仪器、仪表及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初步完成实验后的思考题等。通过实验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实验课效率,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学生在完成预习报告的基础上,可进行仿真实验,以进一步强化预习效果。目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一般的化工原理实验过程都有仿真实验软件。在实验操作前让学生先进行实验仿真,可使学生对实验装置流程、操作步骤以及应测试的数据都有切实的感受,为真正实验做好准备。仿真不同于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多次重复进行,可强化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步骤的掌握,有效的改善实验操作效果。目前的仿真软件一般都配有操作说明,当学生操作错误,软件会给出误操作的后果以及正确的操作步骤,因此仿真实验可强化学生对仪器设备操作注意事项的理解。其三,学生对实验数据,先进行手动处理,再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将处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实验结果误差所在,最后绘制曲线,分析误差,如此不仅可提高学生对三传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仿真实验毕竟不是在设备上的实际操作,所以不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 二、加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依托开放型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时间、实验资源、实验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学生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更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训练,缓解了实验资源紧张的矛盾,因此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是必要的,其优势也是勿容置疑的[4]。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首先要建设有开放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一般都是大型设备,投资较大,因此许多大中专业院校购置较少,且多是单台(套)。而开放式教学模式只需增加开放时间,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室的开放不仅是时间上的开放,从管理和人员配备上也需要要改革。管理上可细化管理制度,比如贵重仪器的使用,可从预约、登记、学习使用说明、操作使用、管理人员检查登记等方面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以强化管理。化工原理实验设备大多占地较大,配备责任心强的实验人员是必需的。另外,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还应依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验证性能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开放实验项目;对同一实验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对于实验过程,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比如板框式过滤实验,由于阀门多、管路复杂、操作麻烦,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正常过滤或者洗涤等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是板框放反了,还是阀门开关不对,或者是其他原因。这时,学生结合教材上板框结构方面理论知识,现场分析,可对板框的结构有了直观的理解,充分掌握了板框的工作原理。通过开放式教学,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化工原理实验具有工程实践性特点,因此,对学生树立工程实践观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化工原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实验教育模式,树立“素质教育为基本,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比如增设仿真实验、创新型或者研究性等实验项目以扩展实验内容体系,改革实验运行模式、实验考核等管理制度。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和关键是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或者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5]。比如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测定实验,教师在讲解时,可边讲解边操作,不断调节离心泵的流量,让学生观察功率表(或者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进而提取问题,启发学生为什么启动离心泵时要关闭出口阀。不但复习了课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减少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误操作(不关闭出口阀而直接启动离心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加自设计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大工程观” 上世纪90年代,国外首先提出大工程观。近年来在国内部分大学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项目试点。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大工程观要求学生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增加自设计开放实验,有助于学生“大工程观”的培养。自设计开放实验是在研究性实验开放环节中,鼓励学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化工不同单元或多种单元相结合的创新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流程设计,进一步理解以“三传理论”为基础的化工单元操作的相对独立性和综合性,为后期学习“大工程观”中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鼓励学生对单元操作理论未涉及的单元操作进行实验设计,如新型换热器、多功能精馏塔等,通过实验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随着现代化工的快速,改革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化工原理实验是学生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熟悉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不同专业培养计划要求,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通过仿真实验等强化实验预习环节;通过建设开放的化工原理实验室、设置不同的实验项目等措施,加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同时,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体现课程特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刘军海、李志洲、王俊宏、杨海涛、闵锁田单位: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研究 1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问题 1.1教师重视程度不高。我国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各个行业的进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同时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相对而言,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有效教育,能够对化工人才培养产生较大的积极作用,对于今后的行业进步,也能够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可是,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于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在重视程度上并不高[1]。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完全是按部就班的开展,并没有积极的完成拓展教育,这就促使很多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完全停留在基础的标准上,个人的能力及相关素质培养,都出现了强烈的隐患。其次,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仅仅是按照单一的模式进行解答和分析,虽然表面上促使学生较好的理解问题,可是在实际上未能够充分推动学生向前进步。1.2课程体系未及时更新。化工行业在现阶段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设备层面,都表现为阶段性的革新、进步,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化工产业的全面完善。我们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发现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是集中在老旧的层面上,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还是要重新学习,对于自身的专业应用十分不理想。本文认为,课程体系未及时更新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层次上:首先,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安排,安全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对于学生特点、职业规划、未来人才塑造等,都没有做出积极的考量[2]。在此种情况下,该项课程的教学,将会直接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同时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其次,课程体系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培养人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更新,往往直接按照成功案例进行落实,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在成绩上无法达到最佳。1.3教学强制性手段偏多。就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本身而言,其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在最终获得理想的成绩,一定要在教学手段上保持和谐,保持多元化,否则很难将最终的工作任务完成。从目前所掌握的部分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学强制性手段。首先,日常的很多教学任务的实施,都在强迫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3]。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促使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可是会长期给学生造成强烈的神经紧绷现象,超出学生的承受范畴以后,很容易在知识学习上展现为强烈的混乱问题,不利于人才团队的塑造。其次,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部分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来完成,对于学生的看法、观点十分抵触,甚至是展现为不管不顾的现象,倘若在今后没有做出良好的更新与优化,肯定会对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的落实,造成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 2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2.1改进和延伸实验教学内容。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很多方面都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做出良好的改进和延伸,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在知识记忆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4]。化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经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如果仅仅开展理论教学,不融入实验方面的内容,则对学生的将来进步,是非常不理想的。例如,以前的恒压过滤常数测定实验,学生只是测定出恒压过滤常数,实验就结束了,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程意识和设计、创新综合能力,在搅拌槽内安装加热装置,并配备相应的温度控制仪表,增加温度对过滤速率的影响这一实验内容,调整延伸实验内容后,不再是简单地测定常温下的恒压过滤常数,而是可以通过设计,测定不同操作温度下的过滤速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和确定不同的操作温度。通过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加透彻,在思维方面表现为多元化的特点。2.2改进实验方式,增强工程观念。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现阶段的国家化工产业进步飞快,尤其是在相关的化工工程建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种情况下,化工实验原理课程教学,一定要紧密的结合客观实际,要让学生对实验方式积极的改进,还必须在工程的观念上良好树立,这样才能对今后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水平进步,提供足够的支持,充分告别过往的多项问题。例如,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总的思路是既要紧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扎实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要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在该方面的教学上不断改进,能够让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学习上,掌握更多的先进理念,在知识和运用方面保持协调进步,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理论化学习。2.3加强考核与成绩评定。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除了要在上述的几个方面积极努力,还必须在考核、成绩评定方面持续的加强。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当中,一定要阶段性了解学生的成就和个人不足,这样才能为下一个阶段的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此,我们必须在考核、成绩评定方面,保持足够的理性态度。首先,应该观察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整体效果,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理论知识掌握、实验能力、注意事项等等,都做出测评分析,要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加强。其次,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绝对不能通过“一刀切”的方法来完成,要观察学生是否存在一定的特长,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否有所差异,是否在某些课程上十分厌恶等,应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完成,这样才能更加让学生信服。值得注意的是,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融入学生代表的看法,让教师的眼界更加开阔,不要总是在简单的测评上努力。 3结语 本文对提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开展,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升获得了国家的肯定。日后,应继续在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方面深入探讨,不断的巩固教学体系,要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法来学习,加强师生合作、交流,促使双方共同进步,培养较多的人才,形成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作者:连晓燕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基于设备限制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学化工相关专业重要技术基础实验。基于实验设备限制,化工原理实验需要克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分小组循环实验提高设备利用率、开放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验条件设计合适实验内容、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等实践,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化工原理课程关于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理论和实践对于过程工业不可或缺,因此是化工、制药、生化、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1,2]。同时,化工原理课程往往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最早接触的工程基础课程,对于开启学生工程思维、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用关键性的作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相关专业,学生除了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对实验动手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现状 化工原理实验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化工单元操作原理的实验、综合应用三传原理的实验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实验四种类型。目前我校开设的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化学化工相关专业都需要开设化工原理及实验这门课程。由于我校从师范类院校转型而来,化工原理实验条件薄弱,主要表现在:(1)仪器设备类型不够,特别新型单元操作设备少,不能满足现代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进展教学的需要。化工原理实验室虽然包含了流体流动与输送、过滤、吸收、传热、精馏、干燥等"三传"传统的基本单元操作,但是象萃取精馏、液膜分离、固体膜分离等新型分离实验设备基本没有。(2)能结合工业应用的实验设备少。目前的实验室中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设备,难以满足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需要,也缺乏与工业对接的实验设备和能进行单元操作研究的设备。(3)实验设备台数有限。单个实验的设备台数都不超地两台,基本上是一个实验一台仪器,不能保证实验课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操作机会。设备种类、台数有限的情况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基于化工原理实验条件薄弱的现状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现状,我们探索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二、提高化工原理教学效果的实践 1. 分组循环实验提高实验设备利用率 针对化工单元操作种类多,各单元操作的实验设备台数有限的情况,我们摒弃上完一章理论课就做相应单元操作实验的传统方法,改为集中进行化工原理实验的方式。为此,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教学中介绍一些验证性实验方法和实验室设备。比如,在化工原理理论课中讲解流体动形态时,展示实验室雷诺实验仪器的现场照片,对雷诺实验仪器进行说明,并适当介绍实验室以外其他类型雷诺实验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和优缺点。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对单元操作理论的理解。集中进行化工原理实验时,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协同完成一个实验,做完一个实验后,小组与小组间交换实验仪器做另一个实验。分小组实验充分利用了仪器设备,每小组人数较少,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相对独立地完成各个实验,避免了分批次实验人数太多很多学生在实验中开小差、当旁观者的现象。由于部分实验,比如填料塔精馏实验,需要两人以上配合才能完成,分小组实验的方法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当然,分小组循环实验过程中由于需要同时解答多个小组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大地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指导教师经常会处理分身无术的状态。 2. 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开放性实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都有积极意义[3]。在实验设备不足的条件下,实验室开放可便于学生利用实验课堂之外的时间自主开展实验,不仅可以弥补实验课时数有限,解决实验课中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等掌握不够深入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实验设备作用,还可满足对有部分单元操作特别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培养这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利用相关实验设备完成化工原理实验 化工原理课程针对化工过程中的物理加工过程,除了本门课程以外,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所采用的仪器设备也可以借用为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使用。比如干燥实验需要进行物料含水率测定,可以借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的红外快速水分测定仪完成;精馏实验需要分析两种液体组成比例,可以利用物化实验室的折光仪来完成。通过适当借用,可以减少化工原理实验室专门配置相应的仪器所需资金。结合科研实践进行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有益[4,5]。为此,我们借用自已科研工作中所用的与单元操作相关的仪器设备,设计部分创新性实验,增加学生对先进单元操作方法和设备的了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利用验证性实验仪器设置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以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仪器为主,综合性实验仪器较少。为提高化工原理实验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效果,可以在既有仪器基础上开发一些综合性实验。比如,利用填实塔精馏实验仪,不仅可以进行精馏过程实验、理论塔板数测定等简单的实验,我们还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混合液体系,利用精馏完成混合物分离的实验。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实施过程中,不仅强化了对精馏过程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解决工业化分离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实验仪器设备的效益。问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对这种自主设计、实施实验的方法表示非常欢迎。 5.改革考试方式,提高学生实验主动性 在仪器设备台数限制条件下,实验过程中难免有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实验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动力。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也不可能随时盯住每一个学生。为此,一些教师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6]。对我们改革了考核方法,采取平时实验记录学生表现和期末独立操作考试的方式。平时学生实验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实验的主动性、有效性,因为学生人数多,只能对特别优秀和特别不认真的学生加以区分。期末考核时要求每个学生逐个上机操作随机选定的实验项目,观察其操作是否规范,并就所选实验项目相关的理论和操作进行随机提问,以操作正确性、完成操作所花的时间以及回答问题正确性分项打分求和为期末成绩。实践证明,实验课中认真实验的学生能快速、规范地完成实验,而在小组中当旁观者的,往往不能在规定的时间能完成操作,甚至不能正确完成实验操作,水平高低立现。为考试及格,化工原理实验课中学生基本上不再需要指导教师监督就能主动完成实验。 三、结语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必须进行的实验课程。设备条件限制不是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效果降低的必然结果。通过改善实验组织方式、考核方式、充分\用可用资源,设计合适的实验内容等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实验设备条件的不足。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启发性、探索性等特点,是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能蚺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通过分析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现状,探讨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以期能够提升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促进其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0 引言 化工原理是化工专业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化工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而作为化工原理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则是一般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为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效果成了化工原理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方法缺乏先进性 目前,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设备已经不能和实际工程相对接,难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新知识、新技术不能及时同步跟进。在毕业后,导致学生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才能进入到岗位。化工原理实验主要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一般情况下,化工学校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死板。并且每个实验都有固定的知道书,验证性实验有教师提前设计好。实验操作上,学生“照方抓药”,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缺乏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性、特长、行为方式都被固化为统一的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先进性。 1.2 实验缺少足够的认识 化工原理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两部分,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已经单独设课,但是,教学活动集中在理论教学中,实验课教学还是由理论课教师担任,大部分高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只讲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并且考核方法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实验开始前依靠理论课上的实验原理讲解实验,因此,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单独设课的作用。 1.3 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目前,大部分化工院校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古老的实验设备和古老的“保姆式”教学手段,设备陈旧落后,严重地影响了化工实验的顺利进行,经常导致数据不够准确,学生不愿意去做实验,在等待和反复调节上,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学生缺乏现代仪器和控制方法的能力。并且目前,现代工程技术对工程实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都采用了先进的电脑控制系统。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懒得动脑,只按照教师的讲解操作步骤进行实验,不理解实验的具体原理,实验小组中,有人动手,有人旁观,最后记录一份数据交一份实验报告完事,教师根本无法客观的评定实验成绩。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促进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2.1 转变教学理念,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教学体会,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化工院校要增加实验教学课程,使实验课程不再依附于理论课,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定的实验研究方法,如:数据处理方法、测量技术手段等,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加实验课教师的配备,转变教学理念,增加新的实验效果,减少每组实验的人数,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要认识,保证教学效果。 2.2 提升实验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合理规划 在实验选择上,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课程要适当地增加综合性实验、仿真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要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充分体现出学生对工程实验的思路、技能、设计、数据处理等能力的训练。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要区别物理实验、基础化学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实验的兴趣,要及时改进实验内容,提升实验内容的先进性,眼神实验课程体系,增设化工领域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如:目前,超临界萃取技术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工业单元操作技术,工艺简单、选择性好、产品纯度高,是一种高效的新型分离技术。其次,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可以用板书或其他教学设备进行讲解,要秋衣学生充分预习并自己制定出“学生方案”,使学生能够充分重视实验课程。并且在讲解之后,教师对于不全面、不准确的地方,要进行引导启发,补充监督,要求学生现场演示实验操作及其实验注意事项,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教学。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团结协作和实验动手能力。另外,在工厂实习时,要让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工单元操作的作用,引导学生讲实验操作单元融入到实际生产流程中。并将化工仿真实习和工厂实习同化工原理实验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增强实验是设备和操作手段的多样化、先进性 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要充分掌握学生在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本校设备为对象,从主要设备到实验流程的走向,一边实验步骤操作,一边介绍整套实验装置流程,如: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各个实验操作视频上传于网络,内容包括实验的目的于原理等。并且要对实验流程中的设备部件和主要仪表进行特写镜头的展示,在整个实验环节中,介绍每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实验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如:离心泵特性曲线操作之前要进行灌泵,为什么要进行这不操作,教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等。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外,为了构建有效的仿真实验系统,化工学院要将计算机仿真实验技术融到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与思考 【摘要】化工原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针对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现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多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1.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目的 该实验课程主要讲述化工原理中单元操作所涉及的各种设备,以巩固学生加深对化工实际生产的理解,由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创新意识,同时,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5]。 2.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要求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验证有关化工单元操作的理论,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工艺流程,掌握化工单元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正确选择和使用测量仪表的能力、利用实验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以获得实验结果的能力、运用文字表达技术报告的能力[4-5]。 二、化工原理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1.人数较多,仪器装置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受到限制,由于连年的扩招,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基本都是35人以上,而实验仪器的台套数并没有增加, 7-8个学生用一台装置的现象非常普遍,个别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动手操作仪器。 2.学生被动的做实验,完全按照实验书上的照搬照抄,“照单抓药”式的教学,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写预习报告,来到实验室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做实验,怎么做实验。 3.学生工程实践性意识淡薄,不知道化工原理实验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学分被动的做实验,达不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 三、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思考 1.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针对“僧多粥少”的问题的教学模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实验充分打破以往“大水漫灌”、“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分小班、小组教学,每一个小组为3-4人,每一位同学在实验中都有不同的分工, 比如过滤实验(恒压过滤),一个学生要负责压力阀、料浆阀、料液阀的畅通,一个学生负责记时,一个学生要看滤液量和记录,大家还要共同清洗滤布,倾倒滤渣,每组学生只有默契合作,才能将实验做完,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团队合作意识,老师再根据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进行现场打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思考 每次课授课之前,给学时留20-30min的时间熟悉实验装置的结构、性能、工艺流程,掌握化工单元操作方法,正式讲课时,以分组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解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以引导的方式把理论课本上讲解的内容和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比如传热实验(强化管传热),改变原来只做实验、测数据的单一教学手段,通过强化管的强化方法,引申到化工中常见的传热设备的改进方法,讨论如何从材料的角度降低成本,从传热的角度提高传热速率等,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各抒己见,当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理论不符时,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源头到实验过程中分析误差,充分解决“照单抓药”式的教学模式。 3.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思考 充分联系课本理论知识,让学生感觉化工原理实验非常实用。比如传热实验,告诉学生热电偶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温度计冷端温度补偿的含义,用电脑记录数据的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双对数作图、线性回归等方法,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化工原理实验中的重要性,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还要总结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误差产生的原因等,根据实验报告上的数据处理为依据,数据处理主要以电脑处理为主,可以锻炼学生应用Word、Excel、Origin等办公软件的能力。 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增强了工程观念,充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改进化工原理精馏和过滤实验过程中若干常见问题 摘 要: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其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在实验环节进行了精馏和过滤实验过程正常使用的若干改进,并考察了改进后的设备及实验过程的效果。 关键词:化工原理;过程改进;精馏;过滤; 一、引言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是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化学工程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基础概念、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建立工程概念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化工类、应用化学类、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关工作,因此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故学生掌握化工原理单元操作的实践能力,建立良好的工程观念,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针对化工原理实验过程中常出现的如精馏实验过程中出现气液接触效果不理想、操作不稳定,过滤实验过程中单位滤浆体积所需时间过长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实验环节进行了精馏和过滤实验过程正常使用的若干改进,取得良好效果。满足了基本的教学和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并加深对工程概念的理解。 二、精馏实验过程改进 精馏实验是传质操作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实验过程中使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使实验操作的效果符合实验要求,给予学生更感性的认识,是值得我们讨论的。目前,学校化工原理实验中心有四套筛板精馏实验装置,所用的连续精馏塔是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制造的连续精馏过程控制实验装置。该装置主体是一座由直径57mm、筛孔直径10mm的筛孔塔板(共7块,每块塔板的开孔率6.6 )所组成的不锈钢筛板精馏塔。塔内径为50mm,板间距为100mm,塔高1.5m,铜质降液管外径8mm,塔体部分上下端各装有一玻璃视盅,用以观察塔板上的气液鼓泡接触情况和回流情况。该装置主要用途为分离正丙醇和乙醇混合物,具有连续进料、出料,回流比可调等性能。精馏塔维持最佳状态是通过电加热控制、控制塔内压力、进料的量(组分、温度)、冷凝剂量、回流比等方法实现。但在目前的实验设备中存在如下问题:气液接触效果不理想;操作不稳定,操作弹性差,常出现爆沸现象。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分析了原因,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使实验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原料体系的改进 塔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各块塔板上的传质效果逐步变差,出现气泡大而且不均匀的现象,有的塔板上鼓泡层很高,有的塔板上鼓泡层很低,学生在玻璃塔节中看不到比较正常的气液接触现象。因此,我们分析原因,认为低级醇类之间表面张力相互接近,而低级醇类和水的表面张力相差两倍以上,是导致塔内各板上鼓泡层高度相差悬殊、操作不易稳定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学校位处南方,气候潮湿且空气湿度大(空气湿度经常达90%以上),所以估测体系在空气中吸入一定量的水分。而在原料体系中采样做气相色谱分析时发现,分析结果表明原料体系含水量均在10%左右。从维护费用方面考虑,我们选用干燥剂对原料体系进行了干燥,干燥剂选择原则是要操作简单,不污染原料体系,同时可重复使用。我们尝试使用了氯化钙(熔融过的)、活性氧化铝、硫酸镁、硫酸铜、分子筛等,这些干燥剂的特点都是吸水能力强、干燥速度快、可烘干再生。通过试验,由于氯化钙(熔融过的)、活性氧化铝、硫酸镁、硫酸铜等干燥剂本身具弱酸碱性或成型性差,均给原料体系带来少许污染,易于染色,腐蚀设备,因此,我们选用分子筛,分子筛成型性好,吸水能力强,呈中性,对原料体系不污染、不染色,便于干燥操作,所以我们定期用分子筛对原料体系进行干燥,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保温层方面的改进 用于教学的实验设备一般希望从启动到正常运转之间的开车时间越短越好。精馏实验设备是利用热能的设备,保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量的节约与否,而且还涉及到开车时间的长短,涉及到操作的稳定性。原先的保温措施是在塔柱体缠上低密度石棉,然后在外面包不锈钢铁皮,但使用后发现外层的温度仍较高,约有70℃左右,散热量较大。往往塔的下段已产生了液泛现象,而塔的上部温度仍低于正常值,且持续时间较长,要达到稳定,开车时间很长。我们分析后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保温效果不好,使塔下部的热量过多地散入环境;而塔内上升蒸气过多、过早地冷凝是引起塔内各板上鼓泡层高度相差悬殊、操作不易稳定的另一原因。因此,根据实验体系和设备的具体情况,选用既有较小的导热系数、又能耐受设备所要求最高温度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作保温内层,外包加厚高密度石棉毡。通过对精馏塔操作系统的上述改进,收到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改进后实验准备时间缩短,塔内各板上鼓泡小而均匀。操作范围变宽,学生易于操作,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学生可增加操作参数的变化次数,观察精馏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加深理解精馏原理;同时也获得了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提高了实验数据的重显性。利用作图法求得在一定分离效果时的理论塔板数及全塔效率。实验结果及数据整理如下,本实验中实际塔板数N=7,实验中一定回流量下对应的塔底轻组分浓度为0.15,塔顶轻组分浓度为0.80,求得的理论塔板数为5~6,全塔效率为71.5%~85% 。y,x分别为气液两相中乙醇摩尔百分数。重复上述实验,其数据的重显性很好。 三、恒压过滤实验过程改进 恒压过滤实验装置的悬浮滤浆液为水、碳酸钙,以纺织状物为过滤介质,采用真空吸滤方式进行过滤,过滤推动力恒定。在外力的作用下,悬浮液的液相通过介质的孔道而固体颗粒被截留下来,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目前的实验设备中存在如下问题,即使在大压差和低浓度滤浆的条件下,过滤速率依然小,获得单位滤液体积所需要的时间长。在使用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在不更换浆液的条件下,在同样的压差、搅拌速度、滤浆浓度操作条件下,单位滤浆体积所需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分析原因,影响过滤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压强差、滤饼厚度、滤饼和悬浮液的特性、悬浮液温度、过滤介质的阻力等。由于实验条件(如压差、滤浆浓度、搅拌速度、温度等)不改变,同时每次实验都要求学生清洗滤饼,依然解决不了单位滤浆体积所需时间过长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随着实验操作次数增加,学生反复清洗滤饼的次数也多,其接触悬浮液的次数越来越多。而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用完餐后就急急忙忙来到实验室,或多或少会带进一些生物成分(如淀粉、细菌、食用油等),这些成分会包覆在碳酸钙颗粒表面,使颗粒表面被改性,颗粒被乳化而形成胶体,从而改变滤饼的特性,影响过滤速率。为了节约费用,降低工作强度,减少碳酸钙悬浮滤浆液更换次数,我们加入一定量的防止滤渣堆积过于密实且能使过滤顺利进行的细碎程度不同的不溶性惰性材料助滤剂,加入助滤剂后,在过滤同样浓度的浆液和一定操作压力下,获得100ml体积的滤液所需时间,由原来的5分钟缩短为2分钟。通过对过滤实验过程的改进和实际使用证明,改进后学生易于实验操作,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更好完成实验数据。 四、结语 化工原理日常实验教学中涉及的设备较多,且使用频率较高,善于发现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通过对精馏和过滤实验过程的改进,能够使实验快速准确完成的同时,达到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目的,互动效果较好。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集中分析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分析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一些比较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可以为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问题 一、前言 目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问题注意不够,导致了化工原理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分析化工原理试验教学非常有必要,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 二、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概述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化工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生产中物理加工过程 为背景,按照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为若干“单元操作”,主要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原则结构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以及选型。化工原理属于工 程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化工原理实验》是配合化工原理课堂理论教学 设置的实验课,运用课堂学过的化工基本理论,通过实验从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 验设备的能力,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结果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以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化工原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 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与理论课具有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 三、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问题 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总结起来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实验内容单一、陈旧。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大多是长期开设的经典实验、依附于课堂理论的验证性实验,而反映学科前沿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 维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学生缺乏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兴趣,故在实验中只是机械地重复老师刚演示过的步骤,不重视实验的细节和过程,也不注意操作是 否规范。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以往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由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先听完老师介绍实验目 的、实验原理、仪器设备、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接着学生按教师讲解的步骤重复实验,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记录数据,然后按规定的格式完成实验报 告。总的说来就是在统一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在相同的地点,学生听相同的讲解,做相同的实验,这样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厌学心理加重;且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 实验设计过于简单,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则略显复杂。 第三,实验人数多,硬件设备缺乏。由于近几年的教育扩招,使得学生人数增多,原本富足的实验设备在目前看来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这样做实验时就要轮流等待,使得一组实验做下来所消耗的时间增长,学生和教师都有怨言。 四、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措施 1、重视理论严谨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理论授课教师同时也是实验课教师,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对实验设计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化工原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联想思维。如在课堂讲完离心泵后,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离心泵启动后为什么不出水?学生们有的说汽蚀了,有的说气缚了,有的说管道进了异物堵住了,有的说线路故障,有的说出口阀没开等等,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答案并不牵扯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极有可能出现。因此在进入实验中,学生就能很快能理解实验目的,完成实验操作。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可安排实验的预习,使学生进入实验时心中有数,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在理论课后集中开出实验好还是上完相关章节后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一般认为,相对的集中便于实验室的安排与管理,理论课后及时做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肯定容易理解一些。我认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在内容与时间上协调。毕竟当代大学生要学的知识很多,不可能在某一门课程上反反复复地花时间。 2、实验仿真不能取代实际操作 实验仿真是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在降低实验成本、克服因实验装置台套数不够而引起的学生动手机会少、改善和加强实验预习等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一些仿真技术公司和高校陆续推出了水平较高的化工原理实验仿真软件,它们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当然,实验仿真不可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正如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板书授课,那种认为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仿真就可避免购置和使用化工原理实验装置的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在实验操作前让学生进行实验仿真,既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强化他们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掌握,以改善实验操作效果。同时,对于有特别要求的学生,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多次反复实验的机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软件往往是针对某一种装置设计和开发的,普适性不够,同时也不能提供给使用者以自主设计实验的功能,这样不仅有碍软件本身的推广,而且不利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改革实验报告撰写形式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是实践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同学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流于形式,不动脑,多数内容可以照抄实验讲义。报告要真实反映我们要作什么?怎么作?作的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要突出工程性及现实性;要体现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出创造性和探索性。总体上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小论文/的形式来写,但不强求一律,给学生思考、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在预习时,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在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任务前提下,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行确定研究重点,自拟题目。同一实验,学生可以拟订不同的题目。由于题目、方案是学生自己拟定的,增加了实验的主动性和兴趣,实验报告质量由此得到明显提高,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则可明显减少。 五、实验创新 创新能力具有很大作用。但目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在教学方法、技术上和测试手段上仍有许多问题。教学方法上,还主要以教师讲,学生照着 做为主,实验成绩仍采用学生单纯做实验定成绩的教学模式;测试手段和技术比较落后,尤其是在运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方面。为此我们要加 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进行实验创新。 1.严格实验教学管理,实行结构成绩制 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严格教学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实验课采取课前预习、现场提问、实验操作、编写实验报告、期末书面考试的教学方式, 由以上各环节的执行情况来全面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既实行结构成绩制。 2.将计算机引入实验教学 开发与实验装置相配套的化工原理仿真系统软件,运用仿真实验的计算技术、图像和图形技术,可方便、迅速、形象地再现教学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学生在计算机上可完成实验前预习,提高实验效率和实验效果,同时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可节省学生繁杂和大量重复性计算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 力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实验报告质量。 运用计算机进行实验的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现代化工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集成化、大型化和自动化,其实 质就是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我们在有些实验装置上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不仅可以模拟实际生产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机在工 程上的应用有进一步的认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化工原理教学的水平,确保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 化工原理实验属于一种工程性质的实验,应用于高校轻工化工课课堂教学,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化学工程学以及建立其基础之上的技工领域。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析问题的能力会有一定的考验。因此,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劣将会直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目前,我国各技工院校中仍有不少学校化工原理实验教学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同学合作和教师主导,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造成阻碍,给学生生产实习带来不便。 一、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概述 时间开放方面。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中,时间开放针对的不仅仅是教学课堂,还包含着课堂之外的时间。也就是说,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与学校图书馆无异,由此,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时进行试验操作和观察,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约束。这对于任何类型的学生都很适用。对于那些热爱学习,热衷于工科实验和车间作业实验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来安排自己的实验;而那对于些实验能力欠佳的学生而言,为了保证课前的预习质量和课后知识的巩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实验,直至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内容开放方面。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内容即实验项目的开放是保障开放式教学的基础。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强弱,知识吸收速度有快慢,另外,学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能力都会有所差别,因而,实验室在实验内容上的开放性正好符合了学生们的需要。教师可以将实验项目进行分组,如: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实验,进行实验。这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于化工原理实验和车间实验操作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们知道,很多的发明创造及天才般的灵感大多数都来源于自由实验的过程中,大多技术工人车间技术操作的精炼来源平时的努力和积累。因此,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际上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而对于学校来说,它可以借此平台来培养更多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 资源开放方面。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中,资源开放是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化工原理实验范围广且过程复杂,对于仪器设备和资料教材方面的要求颇多,因此,先进的实验仪器和全面的资料教材是保证实验进行下去的关键。开放实验资源,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实验环境,还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方案的探讨 做好实验相关的准备工作。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实验装置为实验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因此,学生在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前,就应当对实验装置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实验装置,不论是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处。首先,了解实验装置的结构,知晓它的操作方法,可以读取仪表类设备的数值,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师讲解的实验过程;再次,对于实验装置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在讲解实验装置时,可以让学生猜想这些仪器设备各自的功用和效能,或者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对接下来实验的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会引导他们积极的探索新事物。传统的实验教学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课程内容由教师策划设计,实验进程由教师决定。由此,学生往往会在实验过程中听任老师的指挥和指导,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以及注意事项并没有用心的去思考和体会,最终导致他们完成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取得一个合格成绩。因此,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区别于传统教学,让学生作为实验课堂的主导者,来掌控实验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不一致,教师对实验课堂的控制并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思考,学生的自主控制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如:设备制冷维修技术的课堂上,教师提出“为什么目前的一些化工行业会应用到制冷设备,如何保证这些化工原料的一直处于常态,不发生化学反应?”对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或者是老师直接解释。这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分析解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综合意见――说明理由”即可,如果学生讲解不全面,教师可以适时来补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课堂产生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善教学方式。传统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辅助资料不外乎课本和参考资料。开放式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可以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丰富、完善教学方法避免这一现状。如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普遍,同样,也可以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目前较为常用的辅助教学设备主要有:幻灯片、实验录像、CAI、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同时也能从多方面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从而拓宽知识面。 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标准主要参考目标为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际上,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数,往往会制作虚假的实验报告。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传统的评价方法较为关注学生实验报告的整体质量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由此,更改数据或者是编写实验数据成为了学生为获取高分而长用的手段。这种结果的分数并不能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可以参照学校其他科目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其完善。首先,将实验课的成绩分成平时的出勤率、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笔试测试成绩,小组评定成绩这几大板块;再次,根据每大板块所能真实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程度,来分配比例,如:平时的出勤率为15%的计分值。这之中,所要注意的是,学生实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上文提到,学生为了获得高分数,可能会编写数据。这种全新的评分机制就是为了评分公平,因此,为了保障公平,实验报告完整性的比例数值可以稍稍降低;最后,成绩的评定应当脱离全部由教师评定的方式,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到分数评定中来。具体操作时,可以由实验小组成员来评定其他成员的成绩,而这个成绩所占的比率可以控制在10%左右。 化工原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中应用过程中,其优势明显,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便利性和辅助功能。因此,解决好化工原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运行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运行实践过程中,想要做好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师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做好实验相关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完善教学方式和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作者单位:冷水江市高级技工学校)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基于WEB的《化工原理实验》开放式虚拟教学模式 摘 要:依靠校园内网络,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实现网络版的实验结构和动态表现。既能够提供教学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而且能够将静态教材转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教材,甚至对因设备、场地等原因无法开设的实验能够“身历其境”地感受实验过程中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 虚拟教学 实验教学 自从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通过互联网全部课程的教学信息而成为全球共享资源以来,其普遍、快速、交互的特点引起了对知识传播模式的全新探讨,极大地改变了基础教育领域内教与学的方式、手段和过程。采用基于网络(WEB)的虚拟教学模式来完善、甚至是部分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渠道。从技术角度看,当前的网络技术已相当成熟,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号的制作及传输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系统运行于校园网上,既可用于计划性较强的日常教学,也适用于灵活的培训、辅导讲座及师生间交流。近年来,对这一模式在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及思政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不断地深入,但目前应用于工程实验课程的实践则相对寥寥。 《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思维为目标,以实验研究方法处理化学工程问题为特色的实践性课程,是学习、掌握和运用化工原理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教学过程担负着从理论到工程、从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必然要求适应时代的教学模式与之匹配。目前高校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验证性的模式:即实验中采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教师讲解实验要点后由学生采集实验数据,经课后整理后上交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机械地循序操作,而且由于受到场地和实验装置的限制,很难实现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的目的。另外《化工原理实验》中,介质在密闭的管道或塔器内进行传质传热过程,无法观察到实际的过程变化或产生故障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除此之外,作为工程实验,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实验上,但如果碰到设备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实验的进展;作为对实践环节的总结,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判学生实验结果的依据。但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的实验报告单纯是数据的整理,且容易抄袭。对于报告中体现的较大误差甚至是失败的实验,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成绩,而没有修正或改进的实践机会。为建立《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综合性、自主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学、尝试、乃至允许失败并总结经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弥补课堂教学的盲点,基于WEB的《化工原理实验》开放式虚拟教学的探讨势在必行。 1 《化工原理实验》开放式虚拟教学模式的主题模块 顺应科技教育的趋势,我们提出了以《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以信息库的建立及实验CAI的网络化作为整个虚拟实验教学核心的模式,组建包括资源创作、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信息库,实现《化工原理CAI》仿真的网络化,开发综合学习、资源、评估及信息交流的教学平台体系。通过网络联通的PC机,学生不仅可使用模拟软件搭建的虚拟实验环境,根据实训的要求,任意时段、任意次数地进行实验练习,而且能够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进行实时视频点播教学、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网络学习等教学活动。以此为主旨的主体模块为: 1.1 网络化仿真实验平台 基于WEB的实验仿真系统的开发。东华大学的《化工原理实验》现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自主研制的《化工原理CAI》以其三维立体界面、逼真的动态效果、切合教材的操作流程,以及方便的操作界面等优点已经在《化工实验原理》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效果良好。但由于其必需以软件的形式单独安装在每台电脑中,无法进行使用者个体间的交流,也无法在没有购买或安装此软件的学生个人电脑中使用,限制了在实验室外的使用条件。因此,将流程仿真、动态实验过程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交叉,制作成适用于网络传输的实验仿真系统是迫切的需求,是虚拟实验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虚拟的教学实验中,学生们可以再现和模拟实验发生和发展的条件、现象,直观清晰生动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来验证课堂理论讲授的内容。对于难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重复进行实验,而不受时间、场地、安全等实际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报告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学生自身实践的数据成果,允许学生在仿真实验中模拟错误实验条件及操作下的异常现象和可能出现的实验事故,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成功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能够实现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实验章节开始实践;而且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最大范围的教学资源共享,大大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2 虚拟实验教学管理 打破许多实验内容的设置还停留在把书本上的文字直接上传到网上的方式,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服务体系。不仅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文字资料,还应以流媒体信息模式以在线播放或下载播放提供教室讲课录像、声音、图像等,丰富教材内容。将录制好的视讯影片剪辑安排,结合Flash动画等形式,针对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策略提出问题来启发、促进与引导讨论。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该实验课程的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结合传统的网页资源及预录的视频播放,充分调动人的多种感官,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基于WEB的开放式虚拟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体会 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虚拟实验教学都是新体验,不仅在形式上,也将是在思想上的一次创新。建立网络交互体系,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网络化,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密切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本项目的关键之处,可以通过BBS主题讨论和与师生间的电子邮件在线非实时答疑,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心理氛围。在此两项基础之上,建立讨论答疑及考试系统。提供练习、作业、考试等多种试卷类型,以满足不同用户考试、学习、培训、竞赛的应用需要。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成绩和答卷,参照设定的正确答案和答案要点说明,了解自己的知识盲区,有效地提高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同时,教师的角色不再单纯地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从“教”到“导”。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开放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优势是硬件设备无法可比的,但也不可忽视它的局限性,毕竟是一个模拟的环境,对那些在处理硬件设备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上要同学们反复练习、熟练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灵活运用虚拟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之间的互补,虚实结合、取长补短,为学生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验的环境。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仿真实验应用于化工原理教学的思索 【摘 要】仿真实验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本文分析了仿真实验的优缺点,同时指出仿真实验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仿真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实训 化工原理是我校药物制剂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化工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方法论为两条主线,系统地讲授了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单元操作的工作原理、相关设备的工艺结构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1-2]。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化工原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进行着新的尝试与改革,把计算机仿真实验运用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3]。 化工仿真实验利用现代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对生产过程系统进行数字仿真,建立虚拟的操作环境 ,同时营造类似于工厂控制室的教学环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和故障处理的能力,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1 仿真实验的优点 1.1 直观性 仿真实验可以模拟实验实训全过程,形象逼真生动、简明易懂,既有科学性又富有趣味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实验单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4]。通过模拟开车、停车、正常运行以及发生事故时所涉及的参数及数据的变化,明白正常状态、事故发生状态以及事故处理的规律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化工生产装置操作过程的了解和对其功能把握,巩固所学知识。 1.2 可操作性 由于实验室的设备的规模及内容有限,同时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情况下一些实验被简化、调整甚至放弃。有时某些实验采取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观看或者几个学生一组的合作实验,每个学生得到单独操作练习的机会很少,这样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动手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甚至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教学效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利用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仿真软件上反复进行设备的开、停车及事故处理训练,直到操作技能达到要求,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和实验室中是难以实现的。 1.3 安全性 对于化工原理课的一些实验,学生由于之前预习不充分或者课堂上开小差,经常会出现由实验操作失误现象,轻则影响整个实验教学进度,重则还会危害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教学事故。例如:离心泵的启动或关停的误操作会引起离心泵电机的烧毁;吸收塔操作失误则会引起氨气泄露等安全事故。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仿真实验,即使学生在仿真计算机上进行误操作时也不会发生人身危险,同时也不会造成仪器设备、仪表、元件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经济损失。 1.4 经济性 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一般价格高、体积大,而仿真实验只需将软件安装在电脑上即可运行,且在使用过程中,仿真实验没有实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实验药品的消耗,在达到了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减少教学投资,节约实验场地。 2 仿真实验的不足 任何事物具有双面性,仿真实验应用于教学有利也有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仿真实验有以下三个不足之处。 2.1 真实生产与仿真实验存在较大差别 仿真实验操作的模拟性和程序化与生产现场操作的灵活性、不可预见性还有相当的距离。以仿真实验过程的离心泵操作实验为例,仿真软件可以模拟离心泵的操作顺序,在操作顺序出错时,软件会报警提示,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泵在启动前要盘泵,检查密封装置及润滑油的液位等,而仿真系统中这些操作步骤是没有的。同时真实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可预见性的问题,需要操作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迅速反应并及时果断处理,而仿真实验只是实际生产装置的简单化处理。 2.2 减少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机会 而在实验实训中遇到仪器故障、突发问题等,会使学生增加克服困难的训练机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仿真实验室的条件相对理想,减少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排除故障及对实验仪器的常规检修的机会,又由于仿真实验所得到的数据也是程序设置好的,也减少了使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这一环节体验,同时也减少了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反思及寻找可用的经验和过失机会。 2.3 不利于学生安全生产观念的培养 仿真实验带有游戏色彩,学生在电脑面前通过鼠标和键盘来操纵生产过程时没有压力,完全可以处于轻松的心理状态,操作失误时可以通过重新再做来弥补前次操作的过失,很难体会现场实际操作的紧张及工作压力,不利于增强学生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感、紧迫感。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化工生产操作技能,了解化工生产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分析判断和处理的问题的能力,还必须与实训实验相结合。 3 结论 化工仿真和实验实训相结合,既可以在仿真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对化工操作的感性认识。通过仿真训练与真实操练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既节省成本,又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有效性,更加提高了教学效果。 化工原理实验论文:关于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考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巩固与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 列举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是高校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方向, 教育的重点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化。只有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化解社会就业的竞争压力。陕西科技大学是工科院校, 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大部分的毕业生将直接面向生产一线, 从事现场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作为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的技术基础课, 化工原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一向受到各相关学校及院系的高度重视。从见诸公开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到各地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名单上, 都可以看出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地位和建设水平。在构成化工原理课程的三大教学环节中, 化工原理实验起着验证理论、结合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实验课与理论课是相辅相成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重要环节,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巩固与加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实验内容、理论课教学和工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要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实验加以检验,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学到化工生产过程中一些常用单元操作的操作过程,掌握一些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动手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以适应化工企业中的基本生产过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 需进一步加强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改革[ 1] , 用科学态度对待和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课程的地位。从目前我校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课程的基本操作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 实验课的内容和操作主要靠教师在实验室讲解和演示, 多数学生仅照葫芦画瓢, 简单动手,基本不动脑, 有些学生做完后仍是茫然,更不要奢谈创新; 2 部分实验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对实验目的性不明确和不感兴趣, 做实验表现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3 实验报告撰写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不足, 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1 重视理论严谨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理论授课教师同时也是实验课教师, 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对实验设计的思考和讨论。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化工原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联想思维。如在课堂讲完离心泵后,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离心泵启动后为什么不出水?学生们有的说汽蚀了,有的说气缚了,有的说管道进了异物堵住了,有的说线路故障,有的说出口阀没开等等,答案五花八门,有的答案并不牵扯什么高深的理论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极有可能出现。 因此在进入实验中, 学生就能很快能理解实验目的, 完成实验操作。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可安排实验的预习, 使学生进入实验时心中有数, 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更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 即在理论课后集中开出实验好还是上完相关章节后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 一般认为, 相对的集中便于实验室的安排与管理, 理论课后及时做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肯定容易理解一些。我认为,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在内容与时间上协调。毕竟当代大学生要学的知识很多, 不可能在某一门课程上反反复复地花时间。 2 实验仿真不能取代实际操作 实验仿真是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在降低实验成本、克服因实验装置台套数不够而引起的学生动手机会少、改善和加强实验预习[ 2] 等方面, 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一些仿真技术公司和高校陆续推出了水平较高的化工原理实验仿真软件, 它们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当然, 实验仿真不可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 正如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板书授课,那种认为让学生在计算机上仿真就可避免购置和使用化工原理实验装置的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 在实验操作前让学生进行实验仿真, 既可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强化他们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掌握, 以改善实验操作效果。同时, 对于有特别要求的学生, 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多次反复实验的机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现有的软件往往是针对某一种装置设计和开发的, 普适性不够, 同时也不能提供给使用者以自主设计实验的功能, 这样不仅有碍软件本身的推广, 而且不利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改革实验报告撰写形式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 是实践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同学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流于形式,不动脑, 多数内容可以照抄实验讲义。 报告要真实反映我们要作什么? 怎么作? 作的结果? 以及存在的问题。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要突出工程性及现实性; 要体现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体现出创造性和探索性。总体上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小论文/ 的形式来写, 但不强求一律, 给学生思考、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在预习时, 根据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在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任务前提下, 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行确定研究重点, 自拟题目。同一实验, 学生可以拟订不同的题目。由于题目、方案是学生自己拟定的, 增加了实验的主动性和兴趣, 实验报告质量由此得到明显提高, 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则可明显减少[3-5]。 4 结论: 本文就常见于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实际上, 类似的问题也存在于其他专业基础实验课及其实验室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巩固与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非常重要的。
交通事故论文: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及相关问题浅析 [摘要]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一种行政确认,当事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与认定书相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中是否承认认定书的行政效力公定力应以认定书是否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为标准。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行政可诉性,操作探析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有人据此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以下简称认定书)的性质为“证据”,并认为由于目前尚无法律或相关的司法解释对这一处理交通事故的重要证据属于何种证据作出明确的定位,导致法院在审理对事故责任争议较大的案件时,事故责任认定人出庭身份不好确定,以证人身份还是以鉴定人身份难以把握。并进而提出应当将认定书证据属性定性为鉴定结论。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对认定书性质也持“证据”观点,其权威论述是: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基本事实和证据的集中体现,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勘查、调查后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结论,它只是证明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本身,不是对交通事故案件的处理决定,其性质是证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证据的一种,它不是一种能够确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此外,道路交通安全法将过去一直沿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改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也是为了突出其证据的性质和效力。”但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明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与原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实质内涵是否同一?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抑或认定书的性质到底是鉴定结论还是行政确认?认定书是否具有行政可诉性?与认定书有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这些都是司法实践中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和认定书的区别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3条的规定,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并根据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对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车辆、物品、道路及环境情况、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生理精神状况、伤亡人员的伤亡原因、当事人的具体过错等基本事实所作的有关当事人事故责任的专业性结论。 交通事故责任的本质就是交通事故中行为人的违章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是否存在事实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大小的一种表达形式,其本身并不是法律责任,而是追究法律责任的事实根据之一,只是侵权行为成立的一个条件。因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对交通事故基本事实、成因以及事故责任的一个陈述,而不是对当事人双方赔偿责任的最终判定。笔者认为,虽然认定书只是证明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本身,不是对交通事故案件的处理决定,但认定书内容中必然包含责任划分的内容,它势必会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与认定书的实质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在立法者看来,认定书的提法比责任认定书的提法更规范更科学一些而已。 二、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的二种主要不同论辩观点概说 一是鉴定结论说。认为认定书不是书证、不是证人证言、不是勘验检查笔录,而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审查、判断后做出的一种结论。这种结论最接近于证据种类中的鉴定结论,因此,应把认定书明确定位为鉴定结论。其直接根据是:第一,1992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处理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法发[1992]39号)第4条的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二,20__年公安部下发的《关于地方政府法制机构可否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申请的批复》(公复字[20__]1号)中阐述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所作的鉴定结论。”;第三,“《道路交通安全法》不同于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原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名称变更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它只是用来证明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的事实本身。”意思是说,虽然原来的责任认定书与现在的认定书性质是一样的,不过现在的提法更科学,不会使人产生行政确认的联想。理何况,〈〈道路交通安全法〉〉取消了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对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向上一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请重新认定(实为申请复议)的规定。 认定书既属于鉴定结论就不具有行政可诉性。 二是行政确认说。认为在行政法学理论上,凡行政主体依法对 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定并予以宣告的行为都划归行政确认行为。公安机关对有关交通事故法律事实进行甄别并予以认定、宣告的过程,在性质上完全符合行政确认的属性与特征。 所谓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认定书属于行政确认,因为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职权作出的,且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唯一有权调查、认定交通事故原因,核定交通事故责任损失的政府部门。只要有交通事故发生,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报案必须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并对事故进行认定,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此外,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机构还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特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认定事故过程中并可以就某个专门性问题委托其他专门技术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这些都是符合行政确认而完全不同于鉴定结论的特征。鉴定结论的作出主体是不特定的,它可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也可能是其它单位,而且越来越多的鉴定机构变成了自收自支的中介组织。鉴定机构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才由有关部门指定。鉴定机构一般由当事人提出申请、预交费用后才开始鉴定。鉴定机构不能再委托其他机构进行鉴定。 在承认认定书属于行政确认行为的前提下,关于其行政可诉性问题又有二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认定书不具有行政可诉性。理由是:可诉行政行为是符合成熟性原则的行政行为,可诉行政行为必须是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而认定书虽然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行为,即不是一个成熟的行政行为。它只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或调解这一完整行政行为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换句话说,这种观点认为,中间行政行为不具有行政可诉性,只有终端行政行为才具有行政可诉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认定书具有行政可诉性。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20__年3月10日公布施行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条对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了明确的解释,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行政诉讼的,属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解释〉〉同时列举了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6种行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认定书的行为不在上述6种行为之列。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的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不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的文件,与〈〈解释〉〉精神违背,应当适用〈〈解释〉〉的规定。 三、对上述观点的粗浅评说 鉴定结论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的联合文件,还是公安部的批复都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解释〉〉的相关规定相抵触,根据〈〈立法法〉〉的相关规定,在适用法律规范时,若下位阶规范与上位阶规范冲突或不一致,应当优先适用上位阶规范。显然应当优先适用行政诉讼法和〈〈解释〉〉的相关规定。 第二,〈〈道路交通安全法〉〉把认定书定位为证据,但这并不能得出认定书应当理解为鉴定结论的理由。因为这里证据的概念不同于证据学中的概念,不能把这里的证据非要往书证、物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鉴定结论上面套。笔者认为,这里的证据概念只是一个泛指概念,行政确认结论当然也是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使用的,但这种证据并不包涵在证据学中的常规证据种类中。如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可以直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使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所指的证据概念也仅是表达同样的意思而已(当然这样的立法表述方式也值得商榷)。 第三,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其实与水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火灾事故原因认定、审计认定、工伤认定等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而有关部门的规章早已认为这种行为属于行政确认行为,并具有行政可诉性。如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0条规定:“劳动者对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或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后,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结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又如审计署在《关于审计行政复议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审计机关的审计结论是可复议、可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工伤认定等行政确认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作为行政诉讼审查的对象并没有什么争议。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于20__年和20__年刊载了二个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例。虽然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发的案例仍具有导向性和指导性。 第五,把认定书视作鉴定结论不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鉴定结论有不同意见,只要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法院可以委托其他鉴定机构重新作出鉴定结论。但认定书是由特定的机关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具有职权性和地域性特征,即使当事人对认定书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法院也不能再委托其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重新作出认定,而只能根据法官的知识和素养对认定书作出判断,然后决定采纳还是不采纳。这样认定书一方面被当作鉴定结论,另一方面,相关当事人又不享有鉴定结论前提下的申请重新鉴定的权利,同时又无权提起行政诉讼。这样,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就只能寄希望于法官的明断。然事实情况是,在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诉讼中,法官改变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结论的实例极为少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官并不具备全面审查这种相关专业性极强的认定书的能力,而当事人在民事诉讼阶段常常失去了收集证据的最佳时机,许多证据已无法收集。而且如果当事人一方的亲属本身是交通事故的死者或重伤人员时,就根本谈不上事故发生时收集所谓的证据。让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提出鉴定结论错误的证据不是强人所难又是什么呢? 因此,鉴定结论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也是不足取的。 行政确认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是有理也有利的。认定书属于行政确认行为,这是由认定书作出主体的特定性、职权性和地域性特征所决定的。行政确认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具有行政可诉性。那种认为认定书虽是行政确认行为,但是属于中间行为不是终端行为,因而不具有行政可诉性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行政强制措施也是中间行为,其在实践中的行政可诉性没有人怀疑。如按现行规定,劳动教养是作为行政强制措施对待的,其可以接受行政诉讼审查也是公认的。因为它是完全符合行政诉讼法和〈〈解释〉〉规定精神的。确定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确定房屋所有权和他项权利也是行政确认,有时这样的行政确认也表现为中间行为,如土地征用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土地的权属,这种确定土地权属的行为就属于中间行为,而这种确权行政纠纷引起的行政诉讼在实践中也并不少见。最高人民法院有过明确的司法解释。如果针对作出认定书的行政确认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由作出认定书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向法庭提供作出认定书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 据,那将既有利于防止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专断,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与认定书有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在实践中的操作探析 认定书既作为行政确认行为,其在与认定书有关的刑事或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如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八十年代曾经审理过这样一件案件,大致案情是这样的:某企业是全部由个人投资创办的私营企业,但在当时情况下为了享受到集体企业的待遇,在工商部门登记企业性质为乡办集体企业。企业除了每年上缴乡政府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外,与乡政府没有其他任何经济关系。后因与乡领导关系处理不好,厂长决定转移资产(100多万元),另谋他路。事情暴露后,一审被以贪污罪(当时集体企业也可定贪污)判处死刑。在二审过程中,此案引发了异常激烈的争论,后二审法院刑事审判庭认为企业性质虽被登记为集体,但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资产划分原则,认定企业性质虽名为集体但实际是某厂长私有,于是宣告他无罪。有关媒体当时作了很多宣传报道,题目就是《从死刑到无罪》,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问题是,刑事审判中能否对工商登记这一行政确认行为进行实质性的评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9条规定:“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虽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错误地登记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但实质为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的,应当按照个人合伙或个体工商户对待。”这样的规定似乎表明,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有关涉及行政确认如工商登记行为的内容是可以作为普通证据作实质审查的,并可以视情作出采纳或不采纳的结论。 行政行为具有公定的效力,即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对任何人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而予以尊重的法律效力。虽然这是一种公认的效力,不仅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双方应当尊重,其他行政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当服从,但这种效力毕竟是法律的一种推定,它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绝对有效,不可否认。当证据确凿时,由同样代表公共利益的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证实行政行为不符合公共利益时,可以予以否定。大陆法系通说认为,“重大且明显的瑕疵”是行政行为无效的原因。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44条第1款规定:行政行为具有重大瑕疵或根据理智的判断绝对明显的瑕疵时,无效。日本学者也认为:当行政行为有重大瑕疵,并且通常人也能够较容易地把握之时,无效。浙江大学金伟峰副教授认为,“重大且明显说”也应当成为我国行政程序法中确认无效行政行为的一般标准。 笔者也主张用“重大且明显说”(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标准有待于法律的原则性规定,并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为判断行政确认行为是否具有公定力的基本标准。一般情况下,行政确认具有公定的效力,除非行政确认行为本身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才可以否定其公定效力。由此看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上述判决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及与此类似的案例都是值得总结和深入研究的。 笔者认为,如果在刑事或民事诉讼中发现认定书存在“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情形,如认定书出现制作主体没有制作资格、制作主体无法定职权或程序严重违法等等“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情形,刑事或民事案件承办人可以直接判定认定书没有公定力,直接否定认定书的效力,换句话说,就是不承认认定书作为证据的证据效力。反过来,如果没有发现认定书“重大且明显瑕疵”的情形,则刑事或民事案件承办人应当尊重认定书的效力公定力,也就是应当承认认定书直接作为证据的效力。但如当事人对认定书确有不同意见,案件承办人则可以运用释明权动员当事人先行对作出认定书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而相关刑事案件可采用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相关民事案件可采用中止诉讼的办法,待行政诉讼结果出来后再行处理相关的刑事或民事案件。 交通事故论文:浅谈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原因及对策 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危害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教训极其惨痛。在这些“极其”的背后,有多少家庭失去亲人,有多少欢乐变成悲剧,有多少幸福化为乌有!在每一起特大交通事故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是一个个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是一个个孩子与父母阴阳两隔。面对一个一个的死者和惨不忍睹的现场,人们在悲痛之余,更多的是叹息和悔恨。 机会可能再来,生命决不复回。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世间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虽然人生的旅途有不可预见的变数,但有多少变数则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视道路交通法规的存在,也就意味着无视自己的生命,有多少交通事故的冤死者因此成千古恨! 一、生特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1、道路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不强。2、驾驶员素质不高,驾驶技术不过关。3、人为降低车辆的安全性能,随意改装车辆,擅自变更车辆的构造、用途。4、部分损坏路面的修复和路标完善更新不及时。5客货运输管理尤其是个体客运管理不力。6、超载、超限、超速现象严重。7、农用车辆违章载人,无牌无证上路行驶。8、违章运输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和污染物等物品。9、违章行驶、操作不当。10、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车辆带病行驶。11、车辆闯红灯,拐弯不减速。12、行人、骑车人不按道行驶,随意突然横过公路。 二、怎样预防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1、驾驶人朋友要对车辆全面检修,不开“超员车”、不开“超标车”、不酒后驾车、不疲劳驾车。2、不抢道,不闯红灯,不乱调头,不乱停乱靠。3、系好安全带,保持安全车距。4、开车时不打手机,不开斗气车,不开霸王车,不并排行驶,不妨碍其它车辆通行。5、驾驶人要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指示行驶,服从交警指挥。6、拒绝乘坐超速、超员车辆,拒绝乘坐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等安全隐患车辆。7、驾乘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车速不能超过30迈。8、严禁无牌无证车辆上路行驶。9、严禁中小学生在公路上跑操。10、严禁中小学生在公路上骑车并行,互相追逐。11、严禁拖拉机、三轮汽车、低速载货汽车违法载人。12、严禁行人骑自行车、电动车随意横过公路。 三、要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搞好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集中宣传活动 交通安全宣传要以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重点,强化对重点单位和重点人群宣传。重点教育客运驾驶人拒绝超速、超员行驶,教育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拒绝乘坐超速、超员车辆,拒绝乘坐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等安全隐患车辆。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特别是机动车驾驶人、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等重点群体的交通安全、法制和文明意识,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坚决抵制超速、超员、超载、酒后和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特大交通事故,确保“两会”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交通事故论文: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执行难问题较为突出,为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笔者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交通事故赔偿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1、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被执行的主体跨区域大,不易查找。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多为突发性和偶然性。交通事故发生的特征决定了被执行人的住所地具有不特定的区域性。有些案件被执行人不在本市县辖区,而是涉及到外市县,有些甚至涉及几个省市。如本院受理执行魏志英、徐德翰诉徐文燕、徐文红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一案,涉及广东、湛江,省内的屯昌县、文昌市等地。有些案件由于事故发生时被执行人提供的住址不详或已从原居住地搬迁,有些被执行人户口所在地与案发时提供的住所一致,但执行中人已离开户口所在地,一方面为了谋生,另一方面为了逃避债务。由于这些被执行人居住地不稳定,跨区域性和流动性大,查找十分困难,给执行工作带来了难度。 2、由于事故的发生,造成了被执行人一方一定程度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影响了执行能力。 在交通事故案件中,部分被执行人为车主,车的所有权属私人所有,另一部分被执行人是由车主雇佣的司机。有些车主虽雇佣司机营运,但也有车主随车押运的。事故发生后,不仅申请执行人一方伤亡,被执行人一方的车主或司机在不同程度上也造成损伤。双方均有伤亡或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用等情况,双方的车辆及其他财产均有被毁损。个别被执行人将一生积攒的钱花在购置车辆上,以车为赖以生存的生活工具。这给被执行人的家庭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毁坏,家庭生活极为困难,从而使案件在执行时无能为力。从某种角度看,被执行人既是致害人,同时也是受害人。 3、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标的大,无财产可供执行。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涉及的赔偿面广,标的大,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这类案件的赔偿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受害者本人的赔偿,而且还涉及到对受害人赡养的人、抚养的人支付赡养和抚养费等费用的赔偿。涉及当事人多,赔偿数额大,被执行人实际无力支付。如本院执行的陈日娣、宁振国等15名原告诉被告李文椿(海南文昌市人)、林发希(广东湛江市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该起交通事故造成三死六伤的严重后果,判决两被告应赔偿原告人民币266020元,加上诉讼、执行费用20192元,共计赔偿人民币286212元。由于事故发生时,被执行人李文椿受重伤,花去医疗费19500元,李文椿(车主)购置的车辆价值25万元,在事故发生中已严重损坏报废,家中又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因此,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一些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由于事故发生时,被执行人的车辆已被交警部门扣押,被执行人又无力支付受害人的各种费用及维修车辆所需费用,使车辆被长期放置而未处理,而申请执行人一方在执行中又不愿意接受这些损坏的车辆抵偿欠款,结果造成被执行人的财产无形耗损。 4、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落后,执行措施不力。 受交通、通讯工具落后状况的制约和执行经费的严重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申请执行人或知情人检举或告知被执行人的下落和线索时,由于交通工具不是专门配备执行使用,执行用车紧缺,通讯设备落后,往往无法及时查找到被执行人,既误时又误事。有些涉及外省、市县被执行人的案件,明知被执行人的下落,但又苦于经费不足而不了了之。有些案件对被执行人该拘留的不拘留,该搜查的不下搜查令,该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追究,不大胆利用新闻媒体曝光,致使一些被执行人无视法律,蔑视法院,逍遥法外。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对策 1、领导重视,真抓实管。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占民事案件的相当比例。仅以本院1998年至2000年为例,共受理此类案件28宗,标的67万多元。而1998年执结2宗,标的0.98万元;1999年执结2宗,标的1.38万元;2000年执结数为零。因此,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问题不容忽视。首先,院、庭领导应对这类案件加以总结,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执行计划和措施,下大力气抓好这类案件的执行工作。其次,领导要真正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执行工作中去,在执行工作上下功夫,关心执行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大执行力度。 要全面总结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案件分类排队,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清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掌握被执行人的下落,逐案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坚持说服教育与强制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选择个别典型的案件的被执行人进行曝光;大胆适用搜查令,给被执行人造成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压力;对有财产而拒不配合执行的被执行人,坚决采取拘留、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对有履行能力而长期逃避或转移、隐藏财产构成犯罪的被执行人,必须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 3、对偿还能力有限的被执行人,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措施。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大部分被执行人的赔偿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根本无偿还能力。基于这种状况,在执行中,要针对不同的被执行对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于经查实确无偿还能力且又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要说服申请执行人,先中止执行该案,待被执行人有能力时再恢复执行,并积极协助被执行人做好发展生产工作。同时,动员无偿还能力的被执行人亲属或近亲属代其履行部分义务,减轻被执行人的压力。对有一定赔偿能力的被执行人,采取法制教育和强制措施并举的方法开展执行工作。对被执行人的教育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使他们心服口服,促成他们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一是制订偿还欠款计划,分期分批逐月履行义务。二是对不讲信用、不按计划偿还欠款的被执行人,则依法采取拘留措施。三是做好申请执行人的思想工作,动员其对原执行标的减免、减轻被执行人的经济负担。交通事故案件,由于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被执行人已成残疾人。执行中,执行人员应全面了解掌握案情以及双方当事人的特点,对被执行人要采取“软硬”兼并的对策,对申请执行人要运用“软”的方法,使双方互谅互让,互相理解。在被执行人赔偿相当部分款额后,动员申请执行人主动放弃或减免部分赔偿款项,以达到尽快结案的目的。 4、实行委托执行制度,提高执行效果。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部分被执行人,其住所往 往不在本市县,而是涉及外省、市县等地,给执行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必须采取委托执行。由于委托执行后,被委托的法院对被执行人易查易找,易于采取各种执行措施,有利于执行操作。在委托执行的同时,委托法院应每月跟踪受委托法院了解执行情况,互相通气,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案件的执行工作。 5、加强交通、通讯设备基础建设,提高执行人员生活待遇,为执行工作提供保障。 交通工具落后,信息不灵,是影响执行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案件申请人或群众举报被执行人的线索或下落,但因缺少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而无法及时找到被执行人,结果耽误了执行良机。因此,要增加交通、通讯设备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对执行机构配置专用车辆和通讯设备,解决执行工作的必要工具。领导不能光强调案件的执结率,更应该注重执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案件的执行工作打好物质基础。另外,要解决执行人员的生活福利。执行人员早出晚归,工作量大,时间长,执行中不仅要受双方当事人的辱骂和埋怨,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因此要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为他们投保人身保险,执行装备上给他们增加人身安全设备,确保人身安全,真正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他们的工作。把案件的执结率与生活补贴挂钩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从而使执行工作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 交通事故论文:对于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的困难策略 处理交通事故是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阶段处理交通事故碰到许多困难,跟不上形势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对事故的处理,既要做到及时、公正,迅速恢复交通秩序,妥善处理善后事宜,还要从已发生的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隐患,为杜绝悲剧重演提供预防的方案与措施。因此,交通警察必须十分重视交通事故的处理,不断改进处理交通事故的体制与机制,不断提高处理交通事故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公正、公平处理交通事故,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本人就交通事故处理中遇到的困难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一、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够。随着事故处理改革的进程加快,特别是事故实行阳光处理后,各级领导把重心转移到重预防、重秩序中,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事故预防工作才能体现交管工作的政绩,从而对具体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足,对事故处理民警关心不够。如一般强调事故处理以勤务中队为主,没有根据形势发展调整勤务机制,导致事故民警疲于应付,刚坐下,又出警,大量警力浪费在路上,使事故民警没有精力分析事故成因提出相应对策。由于事故民警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且工作很难出大成绩,面对又是繁琐的群众工作,导致事故民警不安心现状,不想去干事故处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事故处理程序规范,手续多,要求高,导致交通事故处理难度增大。 1、救助基金未建立,抢救费用难保障。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常有人员伤亡,抢救伤员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但往往有肇事人无法预付或者拒绝预付抢救费用,医疗机构在抢救伤员的同时也在催促支付抢救费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至今仍未有相关规定出台,直接影响交通事故伤者抢救费的预付;同时,根据新规定事故处理部门既不能指定一方预付抢救治疗费,又不能因拒绝预付而扣留事故车辆,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经济利益无法从法律制度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公安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处于被动的局面,交警常常遭到不能理解的受害者亲朋好友的指责、投诉、谩骂、围攻、甚至殴打,此类事件媒体已曝光多起,严重影响交警形象。 2、对肇事车辆的财产保全难。《安全法》在交通事故处理方面明确规定了交警部门在处理事故中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规定了二十日的检验、鉴定时间,在对车辆检验、鉴定完毕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车辆。事故处理民警在处理伤人交通事故时对扣留车辆和驾驶证,只能依法办理,没有任何变通的可能性,一改过去交警部门什么时候不处理完事故什么时候不放车的规定。事故车辆提走后,伤者的抢救治疗费用更是无法保障,民警在放车前通知受害者家属及时向法院提出诉前保全,而法院往往要伤者家属支付至少上万元的诉前保全费用,而事实上这些弱势群体本身就无力支付抢救费,哪有能力支付诉前保全费,导致了交警部门在处理这些事故中非常被动,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不放车违法,放车后受害家属要找你麻烦,指责你投诉你,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3、强制措施少,事故办案阻力加大。外地籍驾驶人发生交通肇事后,一般的强制措施如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刑事拘留是对外地籍交通肇事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强制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上却遇到很多困难。当外地籍驾驶人在我地交通肇事后,虽能明确其应负主责以上,但因受害人正在医院实施抢救,就很难对肇事人实行强制措施。如果受害人在医院抢救几天后死亡,肇事人就得在公安机关“呆”上几天,这几天因性质尚不确定,就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又不能对他放任不管,如让其走失,一旦性质明确,受害方向公安机关要人,公安机关无法交待;但呆在公安机关,又没有法律依据,如凭重大嫌疑先行刑拘,一旦不够罪,既影响基层的批捕率,又要造成国家赔偿,无奈之下,实践中只得委派警员不分昼夜对其“调查访问”,其实是变相的监视居住,待受害人伤害程度明确后再确定处理意见,这期间使办案人员随时有成为被告的危险。 4、鉴定、检验机构缺乏。现行法规及规定对公安机关的检验、鉴定做出了严格规范,必须指派或委托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机构及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完成检验、鉴定任务。目前,事故处理工作中遇到社会上缺乏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及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鉴定机构,给我们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交通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普通群众基本上不了解交通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对交通事故处理仅仅凭感觉判断。许多受害者不懂、不愿、不敢打官司,一味的要求交警部门来解决赔偿问题,严重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办理,事故处理民警常常陷入整日接待群众的工作中,无法开展正常的事故调查。在事故赔偿调解过程中,民警即使是有理有据,讲得口干舌燥,当事双方也未必能够接受,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四)部分民警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有的是业务知识与交通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等应用技能还有待提高;有的是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粗 糙马虎,比如引用法律条款错误、发案时间写错、笔录潦草、词不达意等;有的是该送达签字的,未让当事人签字,或虽签字但无日期,或无送达文书文号等;有的是办案水平不高,凭习惯办案,按老办法处事,以致在程序上不合法。如此“冒、跑、漏”的错误不断出现在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很难达到高要求、高标准的水平。 二、对策与办法 针对上述困难,本人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高度重视事故处理,调动民警积极性。各级领导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视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充分调动事故处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事故处理做到公正、公平,为预防交通事故提供有益的对策,使整个交管工作化被动为主动。为此,要改变事故处理的勤务机制,要让交通民警都学会处理交通事故,真正做到一警多能。巡逻中队首先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先期处理,遇到重、特大或疑难事故,才由勤务中队二线支援,把事故民警的主要精力从大量的接处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充足的干劲做好重、特大事故与疑难事故的处理,同时腾出时间,认真研判该地区事故发生的成因、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其二,要把勤务中队建成交警中的精英,干部培养的摇篮,使广大干警既安心此项工作,又主动、热情地做好该项工作。其三,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使警队如虎添翼。 (二)积极争取政法委领导,搞好公、检、法、司的协调。因社会形势的变化,交通管理已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交警一家难以独打天下。我们在事故处理中遇到各种困难,应多向政法委等上级领导汇报,求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解决我们一家难以解决的困难。首先要呼吁各级部门,尽快创造条件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让《安全法》落到实处,为处理交通事故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遇到对交通肇事案的不同处理意见时,要请政法委及时协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求得最大的社会效果,使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解简易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调解,始终是交警事故处理中的难点,根据现有的实践,我们可以发动广大群众,依靠基层组织来化解大量简易交通事故的调解。可以让乡、镇、街道的治调机构参与事故调解,也可以在安全村中进行事故调解。如20__年7月沪蓉高速武汉段江夏区前进村附近一辆外地大货车冲出高速公路,翻倒在一鱼塘边,车上所载化工原料,以及油箱内的柴油流入鱼塘内,在村调治组织的工作下,双方愉快达成协议,了结事故,村调组织充分发挥了基层政权在群众中的权威。通过调解,保护了双方的平等利益,使村民更信任、依靠基层政权,达到和谐的社会效果。我们还要充分依靠法庭的权威,象对待自己工作一样,支持法庭,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邀请法庭尽可能到各基层中队进行现场受案、调解,这样既能方便群众打官司,又能宣传群众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能解决我们在事故处理中的难点与困难。 (四)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武器。在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上求得突破,保证我们的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进行,尽量避免民警违法运作,不能让民警既流汗又流泪的情况发生。 交通事故论文:交通事故问题解决的方法 交通事故的调解是一门艺术,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协调过程,同时还要照顾到受害人的悲伤愤怒情绪,经过双方当事人的讨价还价过程之后,最后形成双方当事人都能够接受的最终解决方案,并就该方案的具体实施达成协议,即使到此时,也要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在实行该方案的过程中,因为处理某个细节问题的分歧而中断协议履行的风险,因此,交通事故的调解工作是一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工作,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调解的提出: 调解是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合意的,只有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调解才可能进行,因此,必须由一方当事人首先提出愿意调解的意向,并经另一方当事人认同,才有可能会有下面的调解工作,但在实践中,提出调解意愿的一方当事人往往不会亲自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即使向对方当事人主动提出了该调解要求,也很难得到对方的响应,反而会让对方当事人误解为自己一方占有道理,占住强势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反而会促使对方当事人抵制调解的意向加强,因此,这时选择合适的调解机构(如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或调解人(如律师)向对方提出较好,即使是调解人向对方提出愿意调解的意向,最好也不要直截了当地以当事人名义提出,而应以律师身份或中间人的身份向对方提出调解的建议。如果是代表受害人一方提出调解,言语可以较为激烈一点,但是一定要以不激怒对方为前提,如果是代表加害人一方提出调解,首先最好是对受害人遭遇到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表现出来的较为激烈的言行表示一定程度的理解,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向其表示己方当事人的歉意。 第 1 页 (二)调解时间和地点的选择: 一般来说,就加害人一方来说,越早调解越好,但是过早提出调解要求,很难得到受害人的响应,就受害人一方来说,调解则应该尽可能选在交警队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制作完毕,车辆及其他财产损失经过正式评估机构评估,人身受到伤害的等伤口完全愈合并进行法医鉴定之后提出较好,作为调解人,则应该充分考虑到上述各种因素,选择合适时机,一般来说,应该选择在交警队出具了责任认定书,各种损失经过评估,受害人伤口痊愈之后提出,这样做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1、事故双方经过一段时间调整情绪,从事故造成的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能够从相对较为理性的角度心平气和的考虑事故善后处理问题,为调解成功的提供了平实的心理基础; 2、此时提出调解,对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容易评估和计算,双方的权利无状态一目了然,为调解的成功提供了现实基础。 选择调解的地点也很重要,交警队、律师事务所、村委会、甚至是其他公共场所如茶馆等都可以作为调解的地点,需注意的是,调解地点一般不能够选择到一方当事人家里或一方当事人享有绝对控制权力的地点进行,因为在那种环境下进行的调解,由于双方力量的失衡,往往会演变成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清算”和报复,而根本无法进行心平气和的协商和谈判。 第 2 页 (三)确定谈判小组成员: 进行调解时,必须组成有双方当事人参加的谈判小组,如果本人因各种主客观因素不能够参加的,也应该派其成年亲属或书面委托律师或其他人员参加,调解时人员不宜过多,一般由每一方当事人派一至两个代表参加为宜,而且必须指定其中一个人对该事故处理负有全责。 实践中,有的当事人为了预防各种突发事件或抱有其他不良目的,常常三五成群结伙而来,而且,也没有指定负责的人员,这时,作为调解人员,就应该从公平的角度出发,由各方当事人选出一至两名代表参加谈判,其他无关人员应该劝离谈判现场,以免影响谈判的正常进行。谈判小组的人员结构(指当事人只有两方时的情形)以四至六人为最佳,即双方当事人本人,再加上其人或懂法律事务的亲朋好友一至两名。 (四)调解谈判的程序: 调解谈判虽然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程序,但是也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律,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首先由谈判小组成员中的律师或双方认可的享有较高威望的成员就这次谈判的有关事项做出说明,宣读交警队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同时确定谈判的基本规则和期望通过谈判所要达到的效果。并征求双方当事人对谈判规则的意见,如有不同意见,应即协商解决,双方一致同意后,即按该规则进行。 第 3 页 2、由各方当事人阐述意见。一般按照先由受害人及其人、然后加害人及其人的顺序依次阐明,在一方发言时,其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如果对该发言有不同看法,可以作相应记录,在轮到自己发言时,可以进行辩驳,如有中途打断发言的情形出现,调解主持人或律师应及时制止。 3、举证和质证。在双方当事人阐述了对事故的基本意见和看法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提出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一般按照先由受害人提出证据,加害人反驳的;再由加害人提出证据,受害人反驳的顺序进行。 4、各种损失费用的计算。经过上述的举证、质证阶段,受害人所受的各项损失费用已基本明晰,这时可由律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员对该损失费用进行加总和计算。 5、利益协调。这个阶段是调解的核心阶段,因为任何一项调解最终的成功,都有双方当事人相互体谅、相互妥协的过程,尽管经过了上述的举证、质证和损失的计算过程,但有些损失是无法通过计算得出来的,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当事人相互协商确定,比如精神损害费用的计算,比如当事人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暂时无法举证证明的有关损失的费用等等。 第 4 页 6、制作签订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就事故损害赔偿数额等事宜的重要条款达成一致后,可由律师或相关的法律工作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达成协议的情况制作调解协议书,协议书草稿制作后经双方当事人验看后,再制作正式文本,并由双方当事人或其人在协议书上签字。 7、调解协议的履行。协议的履行期限、方式应该首先在调解协议中明确,双方当事人应该严格按照该协议履行,并最好在律师或调解主持人的监督下履行。 (五)调解谈判中需考虑的几种因素: 1、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对于索赔方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到对方当事人的经济赔偿能力,并提出适当的调解方案,如果提出了一个对方根本就无法接受的过分高于的调解方案,很有可能会吓跑对方,使调解中途夭折,当然这也并不是就说,当事人就不能够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是提出要求的方式可以选择比较委婉的方式。而且在双方当事人互不了解的情况下,短期内也无法弄清对方的经济状况,不妨提出较高一点的要求,如果对方实在无法接受,则可主动撤出调解,因为在这时,如果对方有调解的诚意,它可能反而会出面挽救。 第 5 页 2、选择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上述问题的风险和负担。调解解决交通事故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当事人可以考虑其他方式解决,并对其中的风险和负担进行评估,一般来说,通过调解解决交通事故较为简便,成本较低,但如果对方当事人提出了过分的要求,致使自己通过 选择调解解决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则应该正确衡量自己通过其他维权途径能够达到什么目的,并比较两者之间的优劣,最终作出正确的选择。 3、欲达之目的和能达之目的之间的权衡。对有些当事人来说,能够争取更多的赔偿是其最大的目的,而有些当事人并不在乎赔钱的多少,而以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出一口心中的恶气为目的,不同的目的也就决定了会选择不同的维权方式,高明的调解人员也就会根据对方的目的调整相应的调解方案。 (六)利益协调步骤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然双方当事人已经抱定了通过相互妥协的方式调解解决问题,就应该明确并强化这一目的,一切以问题的妥善解决为中心,而不应纠缠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和赔偿中的具体细节问题,尽量使谈判过程简化。 2、妥善运用交叉谈判策略。实践中,双方当事人常常因为赔偿的具体数额问题而争执不下,最后导致谈判破裂,作为交通事故的调解主持人,就应该尽量的调和争执,及时制止当事人的抱怨,并妥善安排,例如可以采取交叉分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协商,具体做法是:将谈判双方分成数个两个人的谈判小组,如双方当事人组、双方人组、一方当事人和其人组、一方当事人和另一方当事人的人组分别交换意见,最后再由各方当事人和各方的人内部组形成统一意见后,再进行新的谈判,这样私下小范围的交谈,往往能够促使谈判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坦诚地交换意见,分析谈判陷入僵局的真正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谈判意见。 交通事故论文:旅游客运交通事故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旅游汽车的发展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道路客运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存在交通安全事故隐患,影响阻碍旅游客运业的发展,需要从人、机(车)、环境(路)三者安全品质匹配上对旅游客运过程进行分析,查找安全隐患分析事故现状、特点和制定交通安全治理对策。 第一个层次即分析旅游客运交通事故的现状及特点,事故现状的主要表现.具体划分车辆超速行驶、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没到位、驾驶员素质待提高,旅游道路环境不安全状态等。 第二个层次即旅游客运交通安全对策。具体做法是加强组织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综合治理,为旅游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科学管理。为旅游交通安全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等。 关键词:旅游交通安全对策旅游汽车客运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道路客运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安全运输是旅游客运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安全方针。我社旅游车队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摆在第一位。虽然公司对车队的安全监管是有效的,并基本上掌握了旅游客运的安全主动权。但是旅游客运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安全形势仍然严峻。例如:去年车队发生的两起重大事故,都是在跨省长途旅游班车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事故?隐患在哪里?有何对策?需要我们从人、机(车)、环境(路)三者安全品质匹配上,从旅游生产的过程进行分析,查找旅游交通安全隐患,分析交通事故现状、特点,制定旅游客运交通安全治理对策。 一、旅游客运交通事故的诱因及特点 超长线路旅游客运是旅游业近年来行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和豪华大巴的出现为客运车辆高速行驶提供了条件后发展起来的。通常指的是单程运输里程500公里以上的旅游班车。 特点是行程长且多跨省、跨区运输。运输高峰期呈季节性,多在冬、春季节及双休日等长假及重大节日,通常要通过不同地形的道路、景区、气候差异较大的地域。事故诱因主要表现为: 1、旅游客运车辆超速行驶。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各景区交通环境的改善,新购置豪华大巴动力大,车况好,具备高速行驶的机械性能和运行条件。接送对象大多为会议团体、外事接待等,驾驶员容易产生优越感。在这种不正常心理支配下,稍有疏忽,即会超速冒险行驶,甚至盲目逞强,抢超抢行。此时,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导致事故。 2、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没有完全到位。表现在: ①经营者安全认识不到位。股份车的经营者大多致富心切,往往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防范,加上旅游客运市场竞争激烈,车辆运行流动分散,不便管理,是造成股份车经营者安全认识不到位,违章现象多,肇发事故多的原因。 ②现场管理不到位。满足于始发站范围内出车前检查管理,忽视了国道及高速公路上的违章现象(停车上下客、超速行驶等),没有采取相应的严格管理措施,存在着任马由缰的现象。有的因驾驶员占有股份,不能另外聘雇等原因而放松了管理,也削弱了对驾驶员安全与淘汰制度的执行力度,致使一部分技术不够熟练及驾驶作风差、责任心不强,安全素质教育和训练,对不合格的驾驶员也未能及时调离或淘汰。 ③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较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考核不严格,约束无机制等现象,以致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流于形式。上述人机环境安全品质上的缺陷,是间接的事故隐患得以存在的原因。 3、驾驶员的整体安全素质函待提高。部分驾驶员在驾驶豪华大巴前,是直接由中巴、普客甚至是大货车增驾后直接上岗的。这些人大都未经景区和高速公路安全行车方面的全天候培训,仍以普通道路驾车的经验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因此,存在着由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事故的隐患。 ①豪华、高速车型的优越性能,以及对自身驾驶技术的过高估计和对其它车辆性能的过低估计,错误地认为好车就应该跑得快。另外还忽视了对超速行驶、接打手机、闲谈饮食、操作录相(vcd),不懂或不看限速标志等不安全行为的防患。从而引发了追尾、坠车、翻覆、碰撞护栏等事故。 ②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疲劳开车。有停车区、服务区不进或只进不换人,一路开到目的地,忽视了高速催眠现象的危害。由此而造成的事故从发生的时间看多在夜间;从季节上看多在冬春、台风及雨雾天气;从伤害程度看多为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社会负面影响大、涉及面广。 4、旅游交通道路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公路,特别是景区道路、弯道、交叉路、悬崖路、江河岩、桥涵、隧道、上下坡等均缺乏先进的、自动控制的警告、启示装置,驾驶员没有充裕的时间做好准备和调整,在行车中完全依靠自身目力观察、直接反应来判断路况,以调整操纵。 如果晴朗的大白天、驾驶员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尚可平安行车,如遇不良天气或在午夜、凌晨或雨雾天气就难保安全了。从事故的发生路段看。多在高速公路、陡坡、急弯、窄路、窄桥、集镇平交路口等危险路段;从行政区域看,多为省际交界间的县、市区域为事故多发地域。 综上所述.如何针对安全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用现代安全管理的系统方法。采取强有力措施实现人、车、路环境三者最佳安全匹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旅游客运交通安全的对策。 1、健全组织,强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第一 责任人,是安全管理组织保证的关键。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机制,要把安全管理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在抓生产的同时,对安全管理决不能松懈,不能流于形式,,并建立多层次的安全生产系统控制机制,才能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完善规章、落实措施,保证安全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抓好安全管理的基础。只有根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旅游交通车队实行并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程序进行规范的文件化的管理运行模式,才能真正使旅游交通安全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把有关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这个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从总体上不断改善安全管理绩效,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3、以人为本、综合治理。为旅游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①坚持开展全员安全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员工素质。 人、车、路构成道路交通安全三要素、缺一不可。但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进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必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对驾驶员的资质要求,必须具备中级以上驾驶技术资格,五年大客或10万公里以上安全驾驶资历并经过全天候驾驶培训。以年龄在25—45岁间驾驶经验丰富、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良好、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安全责任感为首选,把好源头资质关。 其次,做好老驾驶员的培训补课工作,把好审验关。对老驾驶员应当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和技能状况,随季节分段进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技术素质方面的培养、训练。针对高速公路等道路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必须配有模拟驾驶各种活动的试验台和模拟装置以及记录感觉运动反应时间的仪器。这样就能通过有目的的训练缩短驾驶员对外界条件的反应时间和提高安全可靠性,适应不同的车型、道路环境中对安全品质的不同要求。不断提高老驾驶员的安全素质。 再次。坚持开展安全例会等全员安全活动,提高员工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安全行车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事故案例分析和典型事迹教育会、促使员或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化。 同时。还要定期对安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层次的安管人员是我们安全管理系统的骨干。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单位事故隐患的程度和事故肇发率的高低。虽然事故的发生有其偶然性的一面,但它是各种安全措施不到位。人的安全思想意识不到位的必然结果。因此,“不合格的安管人员,就是最大事故隐患”之说。可见,对安管人员培养、训练是何等的重要。 ②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施行科学管理、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不安全的车辆设备所引发的事故,是事故发生的本质所在.也往往最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当务之急是车辆的维护方式应当适应车辆技术进步的需要。豪华大客车应配备和推广限载、限高和限速的自控装置,保证车辆安全的需要,适应新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通过对车辆趟次检测、日检、营运检、年检和反超载专项i|缶检等整治行动,对车辆设备进行强制监测、检验、维修保养,不断提高车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科学管理,为旅游交通安全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①高速公路配备高科技现代化仪器设备。如雷达测速仪查处违章超速,以减少其它车辆的违章对客运车辆造成的隐患;电子显示屏管理信息,特别是在交通管制时能做到及时将有关信息通知过往驾驶员。 ②完善标志、标线,在事故多发路段、道路施工区域设置足够的警告标志牌、限速标志牌等。及时更新防撞防栏,整改事故多发路段,使其符合安全行车技术要求。 ③配足施救消障装备、提高施救人员素质,实现科学、高效管理。 ④协调好消防、治安、医疗、电信、气象、音乐台交通频道等单位、部门。搞好安全预警和事故联动工作,提高快速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 ⑤落实高速公路反疲劳开车服务工作站的管理措施,制定有效措施防止驾驶员高速催眠现象和车辆轮胎驻波现象引发事故。 ⑥加大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路面的巡逻力度,结合开展创建“平安大道”、“畅通工程”、“绿色通道”等活动消除路面上的动态、静态违章现象和治安隐患,通过路面种植大量行道树、花卉美化道路环境,让道路运输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带给汽车驾驶员一种安全、轻松、舒适的驾驶环境,提升安全行车环境品位。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们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权利的广泛尊重和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旅游交通业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交通事故论文:浅析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侦破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 近年来,笔者大队通过加大交通法规宣传以及提高对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侦破率,辖区交通事故逃逸案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公安交警的形象也大大提升。但有效控制并不等于有效杜绝。以2013年为例,辖区全年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案件35起,与2012年相比增加12%。交通事故逃逸案件,虽然在整个交通事故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其对社会稳定及公安交警公信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觑。事故主体的逃逸,导致受害者及其家属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极易引发频繁的上访事件,给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因此,改进和完善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侦破手段,提高交通事故逃逸案件的侦破率,对打击交通事故逃逸行为,切实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构建 “平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总结近年来,笔者大队发生的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就车辆特征而言,报废车、摩托车、外地车以及未参加保险、无牌无证的车辆比较多;从发案时间而言,在夜间、雨雪天的居多;从案发地而言,城郊结合部、乡村道路和一些偏僻复杂的道路较多;从事故逃逸主体而言,酒驾、无证驾驶、摩托车驾驶人、外地驾驶员所占比例较大。另外,导致交通事故逃逸行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一是法制道德缺失。少部分驾驶人法制观念淡薄,对交通法规缺乏敬畏感,平时行为比较放纵,一旦发生交通违法,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法律制裁,而不是主动承担法律责任。二是逃逸者的害怕心理。有的驾驶员事故后,自知理亏,怕受到法律制裁;还有的困难家庭怕承担巨额经济赔偿,特别是那些没有参加保险的个体车主。三是侥幸心理。夜间道路上车流量小,人员稀少,事故逃逸者认为没有目击者故而侥幸逃逸;再有在一些偏僻的乡村道路,因为没有设监控、卡口,事故逃逸者觉得交警部门难于侦破,便认为有机可乘而逃逸。需要提醒的是,一些目击群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社会病态心理,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事故逃逸者的侥幸心理。 随着笔者所在城市治安硬件设施建设的升级以及公安天网工程建设的推进,为全市公安交警侦破逃逸案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逃逸案件侦破率大大提高,2013年我们大队共告破逃逸案件29起,占整个交通事故逃逸案84% 。但在侦破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不足。 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不同,这类案件具有报案不及时,逃逸速度快,侦查范围大,痕迹容易消失,取证困难等特点,要想提高破案率,就必须抢时间,提高办案效率,交警部门把一周内确定为交通事故逃逸案的黄金侦破期。 1、加强法制宣传。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案件线索的主要提供者,是交警部门侦破逃逸案的力量和源泉,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除了在侦破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维护法律权威和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使交通事故逃逸者成为“过街老鼠”,时刻处在人民群众监督之下。 2、落实奖励措施。交警部门应公开和细化举报逃逸案件有奖制度,根据报案人、线人提供线索价值大小设立不同奖励金额,对提供有价值破案线索的群众,奖励措施一定要落实到位,取信于民,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培养精良作风。交通事故逃逸案的特点是快,只有以快制快,方能争取破案工作的主动权。在保证快捷处警的同时,在事故现场勘查、走访调查、过滤排查等每一项侦破工作环节,都必须认真细致,以便从蛛丝马迹中寻找重要的线索和证据。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要简化办案审批程序,赋予基层交警单位更多的自主权,为逃逸案侦破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4、提高业务素质。交警部门应针对形势发展要求,不定期组织交通事故处理民警进行业务培训,吸取现代科技知识,提升他们的办案手段。另外,平时要根据不同车型,分门别类建立车灯外罩、挡风玻璃、轮胎花纹印模、车型外照、车辆高度等资料数据和注意对各种油漆片样收集整理,以形成一套备用侦察资料。对于未能侦破的案件,民警应分析查找原因,吸取教训,不断提高侦破逃逸案件的能力。 5、增加财政投入。政府要加大对治安和交通监控设施的财政投入, 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道路设施建设,特别对一些乡村道路监控盲区,应分期分批设立监控探头和卡口。 6、搞好协同作战。公安部要在全国范围内创新交通事故逃逸案侦破工作多警种协作制度创新,以规范性文件下发到各地。省、市两级公安机关要加强与周边省、市公安机关横向联系,建立长期的协作办案机制,加大对交通事故逃逸案的打击力度。 交通事故论文:公路监理与交通事故的防范 公路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其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它直接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公路交通事故中,除了超限超载、疲劳驾驶和超速行驶外,还存在着许多客观上的原因,而这些由所谓客观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通过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是可以提前预防的。 一、事故类型及成因 从造成交通事故的客观原因来讲,公路交通事故主要有三种类型。 1、雾天车辆追尾在每天天气预报节目中,从气象动态图中可以看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在秋冬两季是雾天多发区,或局部或大面积产生,直接危及到行车的安全。由于能见度低,一些司机能自觉地将车停靠在公路停靠带上,以待雾气散尽能见度达到安全行驶的要求。而总有一些司机在雾天拼命赶路,由于行驶速度不一致,很容易造成车辆追尾、交通堵塞,使交通状况恶化甚至交通瘫痪。 2、雨雪天气车辆失控雨雪天气会使得公路路面的摩擦阻力减小,甚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司机在弯道、下坡或者平路上急刹车时,车辆失去控制,造成车毁人亡,产生巨大损失。另一种状况是,在雨雪天过后,北方地区部分路段形成冰层履盖,该路段磨擦阻力趋于消失,在正常路段中速行驶的车辆,一旦遇上该路段,极易造成事故。 3、路况恶化使车辆处于安全隐患区造成路面状况恶化的原因大体有三种:一是由于路面排水不畅,积水渗漏后路基变软,造成坑槽和塌陷,影响交通安全。二是在深秋以后,雨水或雪水渗漏路基后冻结膨胀,来年春天冰雪融化后,路基路面变软发酥,车辆行驶时造成坑槽和塌陷,进而影响交通安全。三是遇有洪水冲刷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直接危及司乘人员安全和货物车辆的完整。以上几种情况,对司乘人员和货主来讲,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抗力。但对于公路管理部门来讲,有能力也有责任来消灭这些自然病害,或者通过提高公路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尽量减少公路自然病害给司乘人员和货主造成的损失。 二、对公路自然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1、建立雾天等恶劣天气公路交通的管制机制公路运输中,货主、车主及司乘人员等,从事公务商务活动,在出发前都需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相互之间时间的约束都比较强。这就需要我们对于雾天提前做出预报,使有关人员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以应付由于恶劣天气给汽车运输带来的时间延滞。遇有雾天等恶劣天气,能见度若不能保证行车安全时,路政管理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关闭公路,禁止通行,以防不测,然后再报告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关闭公路交通后,对已进入公路的车辆要用路政巡查车引导,以保障已进入的车辆安全地驶出所管路段。如果是区间能见度提高,则区间有秩序地放行,以利于司乘人员和货主节约时间。事实上,在公路交通的主要入口处树立大屏幕显示屏,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提前预报天气状况,或者根据天气变化的情况,随时提醒司乘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恶劣天气对公路交通产生的不良影响。在雾天全线封闭或区间封闭状态下,若遇有紧急通行,如抢救病人、抢险救灾、维护正常社会治安秩序以及重大事项等,可由路政巡查亮警灯、鸣警笛,护送通过,以确保公务的按时履行和公路交通的安全。 2、建立路政与养护的互动机制公路的安全畅通,直接依赖于公路养护的管理水平。在通行量比较大的路段,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一旦某一段发生路基软化,很快就会由小坑变为大坑槽,直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在实际的公路管理过程中,确保路面畅通无阻,必须建立路政巡查与道路养护的互动机制。一方面,路政巡查在路况的监测检查,特别是对路面被毁状况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必须做到及时、快速,以利于用最快的速度使路面恢复原状。另一方面,道路养护部门在得到路面状况恶化的信息后,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立即进行临时性的紧急处理,先用二灰土填埋并夯实,确保路面坑槽凹陷不过夜。然后再有计划地按照高速公路的标准对该路段进行处理。路面抛洒物的清理,积水、积雪以及路面冰层的清除,都关系到行车的安全。从技术上讲,这些问题的处理并无难度,一旦出现交通事故等问题,大多数都是因为管理不到位。从工作强度和劳动条件来讲,特别是在雨雪条件下消除积水、积雪以及路面冰层时,应采用给养护工人劳动补助的办法,以调动养护工人在恶劣天气下,努力完成养护工作的积极性。在路政与养护的互动机制中,工作的质量是一个绝不容忽视的因素。路政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对道路隐患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并监督养护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并对路面进行修复。养护工作的质量则主要体现在,养护工人对公路隐患的处理,要像建设高速公路一样,重视工程施工和修复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交通安全,消除隐患。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考核指标以及奖惩措施,将成为路政养护互动机制的一个根本保证。 3、建立公路灾害的预防机制建立公路灾害预防机制是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高山峡谷段、黄土湿陷性高填方段、古滑坡体、常年积雪段、桥梁隧道段等,应该建立定期监测制度,使有关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提前掌握路面状况的变化,以及公路交通状况的变化等,以及时采取措施。在公路灾害的预防性维修中,要始终坚持防微杜渐的原则。大多公路桥涵设施以钢筋混凝土为主,钢筋的防腐性养护显得尤为重要。在桥梁隧道的养护中,防渗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总之,要将公路交通事故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就应该从管理机制着手,以制度作保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确保公路安全畅通,给司乘人员和货主提供一个良好的行车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交通事故论文: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与相关问题探讨 论文摘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指负有交通管理职能的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的原因后,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在引法交通事故以及产生损害后果中的相互关系,依法作出对当事人责任大小的认定。因它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当事人不服是否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是否作为行政诉讼案件受理和审查,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本文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的理论依据对认定行为的复议问题,审查问题及法院能否判令公安交通部门重新作出责任认定问题等,阐述对交通责任认定属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有权对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可诉性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而由公安机关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所引发的诉讼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以后,因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日渐增多。根据1992年1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诉,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有着不同的说法。本文有意通过理论的分析,透过法律的规定,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是否属复议前置,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审查等问题进行探究。 一、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问题 (一)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当事人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的不同观点 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诉,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笔者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已就此专门与公安部联合了《通知》,《通知》规定:当事人仅就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当事人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或就损害赔偿问题提起民事诉讼的,以及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公安机关所作出的责任认定、伤残评定确属不妥,则不予采信,以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依据。该《通知》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参照适用,受其约束,不得私自扩大受案范围。另一种观点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一旦作出,事实上等于对当事人的事故责任作了定性处理,明确了当事人在事故中应承担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还是次要责任,将会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应当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一种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实质影响的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如对此不服,应准许其提起行政诉讼。 综观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合理和可行。就第一种观点而言,一个时期以来,《通知》的确对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对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性质,当时的理论界认识上还较为模糊,把它当作一种鉴定行为,非具体行政行为,而鉴定行为并不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性影响,当事人对鉴定结论不服,可通过民事诉讼进行审查,而不必提起行政诉讼。另外,我们应该结合《通知》出台的时代背景,考查其立法原意。《通知》制定当时,距我国行政诉讼法正式颁布实施才两年多,行政诉讼刚刚起步,行政审判人员素质还较低,部分法院还未设立行政审判庭,行政审判力量相当薄弱,而交通事故却大量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还处于较低水平的行政审判尚不足以承担大量的因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而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因此,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联合了《通知》。时移事易,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宪法地位的确立,人民法院审判力量的加强和司法水平的提高,一些以前在理论界有争论的理论问题在逐步得以澄清。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性质,理论界也由过去认为是鉴定行为而趋向于行政确认行为。首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后,公安机关将据此对当事人进行调解,当事人将按照责任认定确定各自承担损害赔偿的比例。因此,事实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已对当事人的责任作了定性处理,将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质性影响,应当属于行政确认行为,而行政确认行为又属于准行政行为,是可诉的。其次,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能造成对当事人权益的侵犯。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5条规定,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职责是:处理交通事故现场,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处罚交通事故责任者,对损害赔偿进行调解。这几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如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错误,将会导致错误的处罚,甚至错误的赔偿,进而可能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如果当事人认为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侵犯了其人身权和财产权,有权依照行政诉讼法及其解释提起行政诉讼。 (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的理论依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的行政职权行为,法律没有赋予公安机关终局裁决权,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就应接受司法审查。 《办法》第4条规定:公安部是国务院处理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县以上地方各级公安机关是同级人民政府处理本行政区域内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从这一规定看,公安机关依照《办法》对交通事故现场处理,并对事故当事人各方责任做出认定,是其法定职责,必须依照《办法》规定的法定程序执行。公安机关是法定的处理交通事故行政机关,其他机关无此权力,依法对交通事故责任作出认定是公安机关的行政职权。 我国在现阶段正推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行政机关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必须依照法律赋予的职权依法行政。不得势肆无忌惮,随意缩小和扩大自己的法定职责。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公安机关作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否有终极裁决权?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宪法明确禁止行政机关享有终极裁决权,而承认司法机关的终极裁决权。我国实体法以不承认行政机关的最终裁决权为原则,以承认行政机关的终极裁决权为例外。《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4)项规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属于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立法程序制定、通过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法规和规章均无权作此类规定。目前我国授予行政机关对行政案件最终裁决权的法律主要有:《商标法》、《专利法》、《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行政复议法》。而《办法》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后30日内,应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但并没有规定公安机关的责认定为最终责任认定。它应当接受司法审查,如果当事人对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的法律依据 1、行政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2条、第11条、第12条,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了规定,其中第2条从总体上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该法提起行政诉讼。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具体的行政行为是构成行政诉讼的必要条件,而具体行政行为有以下四个法律特征:第一,特定的主体。既拥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或者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是法律规定的适格的行政主体资格。第二,特定的处罚对象。既行政机关应该根据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实施的具体的行政行为。第三,特定的事项。既具体的行政行为针对的是特定对象的特定对象。比如,针对特定的公民或者法人的罚款、拘留、吊销营业执照、驾驶执照,等等。第四,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涉及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法律后果。结合上述具体行政行为的四个法律特征,可以看出,公安机关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为,明显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它完全符合具体行政行为的四个法律特征要件:它属于典型的行政机关,它针对的是特定的公民的特定的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它的结果必然涉及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第11条以列举的方式罗列了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在其中,但是该条第1款第8项“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和第2款“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的规定则对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做了扩充解释。而第12条以列举的方式,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情形作了排除性规定:一是国防、外交和国家行为;二是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三是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任免等决定;四是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为。既然法律作出了排除性规定,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得出结论:除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例外情况外,其他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行政诉讼的可诉性,人民法院就都可以作为行政案件予以受理。 2、2000年3月10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问题解释》)中的有关规定。 《若干问题解释》第1条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作了扩大解释。把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恢复到了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上来,取消了一些不适当的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只要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都是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机关依职权对当事人责任作出的认定,是对当事人责任大小的确认,是一种准行政行为,应当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若干问题解释》第98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前所作的司法解释以及与有关机关联合的规范性文件,凡与本解释不一致的,按本解释执行。该条规定标志着最高人民法院与公安部联合的《通知》中有关“当事人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评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同时废止。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现实的司法实践与《通知》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简称《公报》)2002年第5期刊登了“罗伦富不服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该案在法律适用上至少有两方面的实践意义,一是以最权威的形式肯定了当事人不服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诉讼;二是否定了申请复议前置程序(此问题以下祥论)。我们知道,《公报》刊发的案例对审判实践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因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判例”。该案无疑否定了最高法院与公安部的联合解释。《公报》之所以要以案例的形式对司法解释给予否定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司法解释与立法精神之间的矛盾,以及适应WTO的法制原则需要。这无疑会推动各地法院对此案件的受理,这是应该给充分肯定的。 二、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复议问题 (一)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复议前置问题,《办法》无明确规定,仅在第22条中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认定申请书后30日内,应当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的决定。没有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现在既然已明确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那么司法实践中必须解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复议前置问题。笔者认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不应以复议为前提,当事人可以选择复议或诉讼之一作为救济方式。理由一,由当事人选择复议或诉讼,符合权利保障多元化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方向;理由二,让当事人决定诉讼前复议与否,可以减少当事人对法律的抵触情绪,使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及时保护;理由三,我国目前的行政审判水平和审判队伍与十几年前相比有巨大进步,已足够满足审理面广量大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件的需求;理由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件,虽专业性、技术性较强,但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审查角度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向法庭申请由专业人员出庭进行说明,法庭也可以通知专业人员出庭说明。 (二)就申请复议期限问题,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办法》第22条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认定,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后15日内提出。《办法》规定与行政复议法相抵触,应以行政复议法为准,当事人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申请重新认定的期限也应为60日。 三、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审查问题 关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审查问题,有种观点认为:只从程序上对责任认定进行审查,即不作实质性审查,理由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非人民法院所能审查。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主要是对交通事故事实等实体认定不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专业性、技术性固然较强,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罚也是由公安机关作出,为何后者可以对交通事故的原因等事实进行审查,而前者不行呢?为保证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客观公正,应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 (一)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公安机关是否违反地域管辖的规定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由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公安机关作出,但是,如由交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会妨害责任认定的公正性,可应一方当事人申请,由上一级公安机关指定的公安机关作出。《办法》未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地域管辖,笔者建议《办法》修订时应当增加相应的规定。 (二)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程序是否合法 《办法》第8条规定,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勘查现场,收集证据,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第17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认定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如果公安机关违反上述法定程序,作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将会面临被撤销的后果。 (三)据以作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 引起交通事故发生的事实清楚与否,直接关系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关系到当事人各自责任的分担和损害赔偿,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将产生实质性影响,客观公正的事实还将成为人民法院作出损害赔偿判决的依据。因此,审查责任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至关重要。 行政审判实践中,还可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适用法律的正确性、公安机关是否滥用职权等方面进行审查,以确保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全面、客观、公正。 四、关于能否判令重新作出责任认定问题 关于此问题,有人认为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现场很容易遭到破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根据当时的现场作出的,事后很难重新作出,判令重作没有实际意义。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一般都有现场勘查笔录、现场笔录、照片(有条件的还有录像资料)、当事人陈述、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明材料,有必要时还可做现场模拟实验,如果原来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程序违法,可直接判令公安机关重新做出责任认定,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原来的证明材料,重新作出责任认定。如果原来责任认定事实不清,法院可判令查清事实重新作出责任认定。 结束语 权利必须得到救济,无救济既无权利,这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赋予当事人对公安机关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之行政诉讼可诉性,而仅就公安机关作出终局裁决、不受司法监督的话,必然会出现严重损害当事人权利、妨害依法治国进程的现象。就无法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对公安机关的一些明显的适用法律方面的错误也就无法纠正。受理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一是于法有据,二是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有利于行政执法,四是适应了WTO法制原则的要求。 交通事故论文:关于指纹技术在确定交通事故驾车人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事故调查 指纹技术 显现方法 应用程序 论文摘要:针对交通事故调查中驾车人确定的难点,提出将指纹技术应用于其中,以有力地支持事故调查的顺利完成;并对指纹技术的理论原理、操作方法、应用程序作了系统的探讨。 指纹,顾名思义,是指人手指肚的皮肤表面呈现的几何纹线。国际上按照指纹中心部位的形态和有无三角,将其分为三大类五种纹型:弓形纹、正箕纹、反箕纹、简斗、双箕斗。对于指纹的单一纹线和两相邻纹线的关系及具体形态,以起点、终点、分歧、结合等形象化的名称,对指纹细节特征予以命名。笔者就指纹在人的一生中的变化规律及刑侦工作中的应用谈一些体会。 1指纹在人的一生中的变化规律 指纹在人的一生中是否会变化?为了验证该命题,指纹学家曾经组织人员进行试验。试验一:用砂纸、酸碱试着磨掉或烧蚀掉试验者的指纹。结果显示,在不伤及皮肤真皮层的情况下,新长出的指纹仍和原来的一样。试验二:观察发现婴儿的手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指纹的长度、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每个人的指纹细节特征没有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得出“指纹(细节)终生不变”结论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指纹在人的一生不同年龄段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一是指纹纹线密度相应的细微变化:纹线密度一般计算指纹中心上下左右5 mm或10 mm内的实际纹线数。一般的,未成年人的手指面积小,指纹密度大;成年人手指面积大,指纹密度小。同理可知,女性指纹密度大于男性;瘦人指纹密度大于胖人。二是指纹乳突纹线的形态相应的细微变化:20岁以前的年轻人处于发育阶段,皮肤细胞具有旺盛的再生能力,皮肤细嫩,乳突纹线匀称,光滑无毛边,汗孔居纹线中央,凹下去的小犁沟窄于凸起的乳突线,进而形成的指印整个形状轮廓小,多呈长圆形,指尖上边缘略呈尖弧,中部两侧呈圆弧形,年龄越小,弧度越小且纹线越密。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生理机能的逐渐减退,表皮开始粗糙,35岁以后的乳突纹线剥脱,出现毛边、锯齿现象,纹线变窄,小犁沟变宽,皱纹引起的横切于乳突纹线之间的白线增多。三是由于外力或者创伤深及真皮层,指纹发生的其他细微变化。 现代指纹学的创始人、英国的人类学家高尔顿认为,一枚完整的指纹约有100至120个细节特征,这众多细节特征的组合使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枚指纹,从而形成了指纹的、人各不同的特殊本质。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指纹具有在人的一生中不变和人各不同的本质属性。 2指纹会恢复原形而保持不变的原因与机理 为什么指纹会恢复原形而保持不变?现代胚胎学研究告诉我们,新生儿需经历由“卵”到“胚”再到“胎”的3个发展过程。当胚胎发育至第5周时,胚胎的外胚叶分化为角元细胞,组成皮肤在外层的表皮;胚胎的中胚叶分化、发育成皮肤里层的真皮及皮下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皮与真皮两者是相互依偎的。表皮与真皮结合处呈波状曲线面,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形成,即皮肤开始产生;胚胎至第24周时,指纹完全形成,从此终生不变。表皮与真皮的结合处呈波状曲线面,表皮突下伸到真皮中,真皮的乳突上衔于表皮中,呈现犬牙交错状,结合甚牢。表皮纹线是单排凸起的纹线,与此相对应的真皮上的纹线确实并列的双排乳头组成。真皮与表皮的组织形态特点是真皮上的两排乳头排列成表皮的一条纹线。表皮指纹与真皮指纹特征是绝对一致、丝毫不差的。表皮受损后,真皮能自动修复出与原来一样的表皮指纹,可以形象地把真皮指纹比喻为表皮指纹的“备份”。即使表皮指纹灭失掉,仍可以通过保留在里层的真皮指纹得到表皮指纹,还“庐山真面目”。这就给侦破高腐败杀人案件死者身份辨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关于指纹的同一认定 由于指纹的、人各不同和终生不变的特性、对个体识别的绝对价值,指纹鉴定结论才成为最重要的诉讼证据,指纹被称赞为“物证之首”“唯一不会弄错的揭发者”。 指纹在犯罪现场的遗留具有普遍性,尽管很多犯罪嫌疑人总是试图在作案时戴手套,为不留下指纹或作案后消除掉指纹证据,但几乎极少有犯罪嫌疑人能逃过这一劫。因为人的手几乎不用大脑指挥就能下意识地有所动作,而一个人很少能完全记住自己究竟曾摸过哪些地方,会在哪些物体上留下指纹,常常是一不留神就将指纹痕迹遗留在现场。 目前,警方最常用的利用指纹破案的方法是,通过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发现和提取作案嫌疑人留在作案现场或赃物赃款、隐藏地点等与犯罪相关的物体或处所的指纹,然后与犯罪嫌疑人的指纹进行比对。当认定两者指纹细节特征8个以上相同且无一细节特征不同时,即得出认定指纹同一的结论,达到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目的。 现场提取指纹同一认定结果在侦查破案中的使用价值,主要取决于现场指纹的3个条件:一是指纹的特定性,其特定性越具体越特殊,同一认定结论越可靠,价值越高;二是认定指纹的相对稳定性,其相对稳定性越强越持久,同一认定结论就越可靠,价值越高;三是认定指纹的可识别性,指纹越完整,可识别条件越好,同一认定结论就越可靠,价值越高。 4指纹技术在刑侦工作的成功应用及案例 在指纹技术普及之初,美国破天荒地运用指纹侦破了一起盗窃大案,引起世界警界极大轰动。1903年,美国纽约警方在一旅馆抓获一名重大盗窃案犯罪嫌疑人,却无从核实其真实身份。于是,纽约警方将其指纹寄给英国伦敦警方的指纹鉴定中心。伦敦警方通过指纹鉴定,确定该犯就是一个刚刚在伦敦制造了一起特大盗窃案后潜逃的国际大盗。该案的成功侦破,对当时头疼流窜作案犯罪的欧美警方是极大的提示,充分显示了指纹技术在对付流窜作案犯罪方面具有极大的实用性。从此,国际警察首脑协会(国际刑警组织的前身)建立了国际犯罪指纹中心,集中各国案犯指纹档案副本进行交换比对,极大提高了打击国际犯罪的能力。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发生4名大学生被杀的特大杀人案。现场发现一把带血的榔头,在其柄部提取一枚带血的指纹,经比对,该指纹是该公寓唯一下落不明的学生马某所留。这一鉴定结论为确定重点嫌疑人马某赢得了宝贵时间,给迅速破案奠定了坚实基础。3月15日,海南三亚警方抓获了一名为马某的犯罪嫌疑人,通过对该马与公安部网上通缉的马某的指纹进行比对,做出同一认定结论,确认所抓获人员正是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某,才将这一喜报电传公安部。 在参加刑侦工作之初,本人利用指纹细节特征与身高、形态、年龄、性别等自然状况的对应关系,曾经给作案人画像,并按图索骥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建的达(川)万(州)铁路一涵洞施工工地发生一起伤害案:妇女芳某在工棚里织毛衣时,突然从门后灶台窜出一人挥刀向其连砍数刀后逃跑。我会同其他侦查员从现场提取了一把重800 g带血的柴刀,在刀柄上发现并提取一枚带血指纹。经鉴定为一枚左手拇指纹,其实际纹线较密,乳突纹线匀称且无毛边;小犁沟窄于凸起乳突线,指纹轮廓外形呈长圆形,综合受害人陈述、伤口深浅程度,做出作案人画像:作案人是未成年人,约16岁,身高约1.7米,且有左利手习惯(左撇子),未从事重体力劳动。该指纹送交万州市公安局犯罪情报中心进行比对。经比对,刚从少管所出来的案犯李某很快落网,其基本情况果然与画像相符合。 2005年元月,位于青岛市四方区南宁路的中铁十七局集团一公司青岛公司发生一起恐吓案:该公司一名领导明某连续接到3封声称要杀死全家的恐吓信。我会同其他侦查员采用茚三酮薰显法,对恐吓信纸张上遗留的作案人的指纹进行显现处理,提取了一枚指纹。经鉴定,为一枚左手拇纹,其实际纹线较窄,乳突纹线出现剥脱、毛边、锯齿现象,小犁沟较凸起乳突线宽,皱纹引起的横切于乳突纹线之间的白线增多,结合受害人的社会关系、恐吓信语气、笔迹,对作案人进行画像:作案人是中老年人,年龄在50岁左右,十分了解受害人明某情况,极有可能与明某共事多年,与其结怨。在围绕受害人社会关系进行排查中发现,职工郝某的基本情况与画像相符合,曾因不想退出多占的一套住房,扬言要给明某颜色看。起初,职工郝某不但不承认,而且情绪激动,当即表示要向青岛政法委告状。一星期后,指纹鉴定结论出来,该指纹系郝某左手拇指纹所留。经过审讯,郝某认罪伏法。 正是凭借指纹这一锐利武器,我们警方在不断破获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保护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交通事故论文: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649例救治分析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摘要】 目的 探讨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1997年10月~2004年10月7年间我院649例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病人的救治经过方法及结果。 结果 649例中647例满意出院,2例死亡。 结论 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急救网络是抢救成功的前提,首诊急救医师对伤者要有一科学判定并集中力量现场抢救致命伤,优先抢救“急、危、重”伤员,密切观察和有效处理多发伤。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重症多发复合伤 救治 我院自1995~2004年间共收治649例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患者进行分析,认为道路交通事故伤因伤情复杂急重,合并有多部位伤或夹杂有烧伤烫伤等复合伤,要提高抢救成功率,应建立一个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强、以外科医师为主的急救小组,对就诊的伤员迅速做出诊断,集中力量现场抢救致命伤,密切观察和有效处理多发伤复合伤。抢救过程应急而不乱,临床和辅助科室医、护、工有效分工合作,优先抢救“急、危、重”伤员。现 将急救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90例,女159例;年龄3~71岁,其中16~40岁401例,占61.8%。伤情分布:2个受伤部位481例,3个以上受伤部位168例;颅脑伤为主318例,胸伤为主67例,腹伤为主31例,四肢、骨盆、脊柱伤233例,合并烧伤烫伤9例,见表1。 表1 本组患者一般资料 略 1.2 治疗方法 1.2.1 早期救治 接诊后应首先了解外伤史(时间、部位、伤后表现和初步处理,有无饮酒及使用药物史、关系到有无酒后驾车等违反交通法规等情况),查看呼吸、瞳孔及伤部情况,了解血压、脉搏及胸腹腔情况,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中流量吸氧,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晶体液扩容抗休克并做交叉配血,尽快补充血红细胞悬液、血浆等胶体液,留置尿管观察尿量、颜色监测生命体征及对治疗的反应。同时对四肢的开放性骨折予止血、包扎、简单固定,以利于搬运 [1,2] 。本组649例患者中161例是我院医护人员出救护车现场急救后直接接入住院病房或手术室救治,488例120急救中心送入急诊科。 1.2.2 生命体征平稳后的系统治疗 (1)抗休克治疗:实质上还属于早期救治。严重多发伤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可在半小时内输入1000~2000ml液体,包括平衡液、代血浆和右旋糖酐,为防止发生间质水肿,可输入血、血浆和白蛋白,而在有活跃出血情况下,延迟液体复苏优于即时液体复苏,高渗溶液使用时,注意会增高血压加重出血,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注意避免补液速度过快可能造成心肺负担过重而致肺水肿心功能不全。(2)各器官系统损伤处理原则:318例颅脑伤中,开放伤和内开放伤无脑挫伤97例予非手术治疗,32例合并颅内血肿或脑挫伤予手术治疗,189例分别是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均行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降颅压治疗,清除血肿,去骨瓣降颅压治疗是治疗的关键 [3,4] ;67例胸伤中61例单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4例双侧血气胸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因出血量大行开胸探查止血,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确保有效血气交换是原则 [5~7] ;31例腹伤中19例脾破裂18例行脾切除术,1例行非手术治疗,7例肝破裂5例手术修补加引流术,2例非手术治疗;5例分别是肠系膜破裂,小肠破裂,结肠破裂,后腹膜血肿行手术修补及非手术治疗,腹部实质性脏器的损伤手术原则是切除或修补,在儿童的脾破裂中,尽可能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因为脾脏在儿童体内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 [8~11] ;233例四肢、骨盆、脊柱伤根据有无合并血管、神经或内脏器官损伤分别急诊或近期手术、非手术治疗 [9,10,12] 。(3)创伤的再审定:在各种严密的监护下,为防止遗漏诊断、伤情的动态观察、还应反复检查伤员的伤情,以便及时诊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8] 。(4)严重多发伤的营养问题:在创伤后机体发生了内分泌和代谢的改变,呈现高代谢,蛋白分解大于合成,机体呈负氮平衡,无足够的能量、氮源和其它营养物质,来修复创伤,此时的营养支持,实际上是治疗的一部分。我们在对营养支持的要求上兼顾热量、蛋白质、脂肪乳、维生素、电解质等多方因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5)严重多发伤的预防感染问题:重症多发伤复合伤特别是开放性或内开放性创伤患者原则上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创口有严重污染者要作创面分泌物培养加药敏,开放性创口还要在24h内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6)并发MODS问题:在治疗的同时注意兼顾各器官功能的复苏和营养,尤其是心肺复苏后患者特别要注意内环境的平衡,防止重要脏器功能的损害,创伤脏器是首要支持的对象,呼吸循环及肾功能是老龄患者易发生紊乱、衰退和衰竭的器官要特别关注。(7)严重多发伤的手术治疗问题:多发伤的病情严重,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病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如及时手术可阻断恶性循环,使患者摆脱危重状态;若处理不当,手术能加重病情,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甚为重要,及时掌握手术时机,合理安排手术先后顺序,一般按抢救、急诊和择期手术顺序进行,先颅脑、后胸腹、最后四肢脊柱;先无菌、后有菌;有时也可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同时进行 [5,15] ,其优点为免受再次手术的痛苦,减少术后牵引和卧床的并发症,减轻伤痛,方便术后护理,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本组649例患者中136例是当日手术,513例是第2~10天择期手术。 2 结果 本组649例中死亡2例(不含院前死亡),其余满意出院。 3 讨论 多发性创伤指在同一交通事故致伤因素(加速撞伤、挤压伤、碾挫伤、减速伤)下,使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损伤,其中有一处是危及生命的或合并休克。 因此,凡具有以下2条或2条以上的均可诊断多发性创伤。 (1)颅脑外伤: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脑挫伤或裂伤、颌面部骨折。(2)颈部损伤:大血管损伤或颈椎损伤。(3)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心、肺、气管、纵隔、横隔和大血管损伤。(4)腹部损伤:腹腔内实质、空腔脏器损伤、出血、后腹膜血肿。(5)脊柱骨折伴有神经损伤。(6)骨盆骨折伴有休克。(7)上肢长骨干、肩胛骨骨折。(8)下肢长骨干骨折。(9)四肢广泛撕脱伤。(10)泌尿、生殖系损伤:肾、膀胱、子宫、尿道、阴道破裂。如合并烧伤和烫伤等因素则称为复合伤。其临床特点是:(1)暴力大,伤情严重;处理复杂,常易顾此失彼;(2)多脏器损伤多见;(3)脊柱骨折、脱位、截瘫多见;(4)颅脑损伤、血气胸、肝脾破裂多见;(5)开放骨折多见;(6)并发症多,致残、死亡率高。(7)涉及多部位、多脏器的多发性创伤,部分合并烧伤等复合伤 [14,15] ,专科医生知识面狭窄,在诊治中常由于过多的会诊延误抢救时间,也容易发生推诿。 总结我院道路交通事故致重症多发伤复合伤患者急救治疗的经验有:(1)保证早期到达,早期及时救治,做到警医联动、医护同步;平时即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急救网络,是抢救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急症科在接到交通事故急救报警时立即报医务科并在医务科的统一组织协调下组织全院临床科室参加急救,尤其是夜间、节假日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我院急救医护人员都经过系统的急救训练,既有专科之能,又是通科之才,特别是对如严重休克、严重血气胸等需立即急救且禁止搬动的患者现场实施与院内同等的抢救,对气管插管困难者现场实施气管切开术,保证了高水平救治的实施,实现了将院内急救搬到院前,提高了整体救治水平。(2)将院内急救进一步延伸到院前,特别是对特危重患者实现了医院搬到现场,最大努力维持了病人的基础生命,提高了整体救治率。(3)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高质量的实施院前急救,对出车时的各种数据(如出车时间、患者的体征、急救措施、疗效等)填表汇报、交班、存档,总结有无不足之处。促使急救水平提高,达到与国际接轨并从法律的角度做好自我完善、自我保护。(4)可以促使医务人员做好早期发现潜在危险情况,早期治疗,防止误诊、漏诊的发生。(5)提高了救护车急救设备的使用率,同时提高了设备投资的回收。(6)提高了急救人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急救队伍。 交通事故论文:对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交通事故案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论 文 摘 要 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鉴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特殊性、复杂性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通过在案件受理的前置程序上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作用问题《道路安全法》第七十三要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这条规定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称谓上的变化,二是性质上的明确;关于归责原则问题采现代民法赔偿,理论,针对多赔偿义务人确立了一个归责原则体系,对于不同之间的责任承担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和关于赔偿主体问题确立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原则和特殊情形下赔偿主体的确立上,笔者就道路损害赔偿案件的责任主体及承担责任形式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讨论。 《道路安全法》【1】和《实施条例》【2】已于2004年5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对民事审判作出巨大贡献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废止。由于新旧法律法规的取舍,使道路交通事故民事审判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鉴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特殊性、复杂性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该类案件的诉讼存在明显的障碍和混乱,笔者就道路损害赔偿案件的责任主体及承担责任形式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对审理交通事故案件带来的司法理念上的新变化入手,在受理、归责原则、赔偿主体、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等法律适用方面作以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审判实践有所裨益。 一、关于案件受理的前置程序 《道路安全法》实施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受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除起诉状外,还应提交公安机关制作的调解书、调解终结书或者该事故不属于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章行为造成的结论”,《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作出的这一规定实际将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作为了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其作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一个配套通知,在《办法》【3】废止后,应当同时失效。《道路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因此,笔者认为该类案件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必附加前置条件,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即可。 那么对于交警部门正在处理的交通事故案件是否影响立案?《条例》第九十六条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再受理调解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期间,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调解终止。”按此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其他部门坚持调解的,不影响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二、 关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明力问题 以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认定书称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由此在理论界引起一场关于当事人不服事故责任认定可否提起行政诉讼,即“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否具有可诉性的争论。《道路安全法》第七十三要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笔者认为这条规定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称谓上的变化,由过去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变为“交通事故认定书”;二是性质上的明确,按此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为专业机构根据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制作的专门证据,属于证据范畴,不具有可诉性。就其属性而言,交通事故认定书在证据的功能上更具直接证据的性质。直接证据是相对于旁证而言的,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功能。就交通事故认定书而言,作为证据,其证明功能显然不只局限于交通事故的某一细节、片断,相反,它能够比较详细地说明整个交通事故的来龙去脉、客观表现和主观状态,其作为直接证据应属无疑。既然是证据,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如果对交警部门的事故认定书依据的材料(如勘验、鉴定)认为不妥,可以改变对当事人的责任的认定;如果当事人提出充分可靠的证据足以推翻事故认定书则应采信新的证据;如果条件许可,且当事人提供足以质疑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的,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关于重新鉴定的规定,在必要时考虑当事人提出的重新勘验、重新鉴定申请。 三、 关于归责原则问题 确认道路交通损害赔偿【4】案件责任主体的一般原则。 车辆的所有、管理、运营等关系较为复杂,在现实中存在着租赁、买卖、挂靠、借用、承包等行为,机动车驾驶员往往并非机动车所有人。但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方法》第31条仅规定了驾驶员执行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时机动车致人损害的主体。在实践中如何准确界定责任主体,缺乏明确可循的基本原则。 《道路安全法》的立法理念之先进,首先在于确认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运行是一种高度危险作业,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问题原则上应该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处理,抨击了近年来个别忽视人权的“撞了白撞”的地方立法。更先进的是,它不取单一的归责原则,采现代民法赔偿,理论,针对多赔偿义务人确立了一个归责原则体系,对于不同之间的责任承担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 1、 保险公司在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责任范围内承担无过错责任。《道路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这就是说,当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时,只要该机动车办理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已成为强制性规定),保险公司应该首先而且是无条件的予以赔偿,但赔偿的范围仅限于第三者的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以内。 2、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在特定情况下垫付受害人的损害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道路安全法》第十七条:“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第七十六条:“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这条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受害人在受伤后因无经济能力无法医治的情况发生,体现了国家立法对人的健康权的保护,体现了一种人性关怀。类似的规定还有“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是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等等。 3、 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责任适用过错责任。《道路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这种归责原则体现了机动车之间平等的法律地位、平等的权利、平等的义务,过错大则责任大,过错小则责任小,无过错则无责任。 4、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适用严格责任。《道路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第七十六条第二款:“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同时《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仿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由此可见,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适用的是过错推定、过失相抵原则和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就是说一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人民法院首先推定机动车具有过错,若机动车不能提出反证推翻对其过错的推定,则应承担民事责任;过失相抵原则就是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机动车能够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失(这种过失仅限于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时,法院考虑这一情况减少损害赔偿的金额。严格责任是说机动车驾驶人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只要撞了人就要承担责任,具体承担多大责任,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不能免除责任。笔者认为,比较过去的规定,第七十六条的规定适当加重了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主要考虑有以下三点: 第一,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的中国家,道路上机动车多、自行车多、行人多是一大特色。我国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机动车质量、驾驶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从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看,绝大部分是由于机动车驾驶员操作违章或者机动车性能不符合要求导致的。强调机动车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谨慎驾驶义务,是减少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环节。 第二, 坚持以人为本,以尊重和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权为首要的价值取向。立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保障公民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涉及的公民权利有二:一方是生命健康权,另一方是道路通行权,前者必然优于后者,法律要优先给予保障。从实际看,机动车作为一种高速运输工具,对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具有潜在危险性,这种高速行驶的“钢铁战士”与人的“血肉之躯”相碰撞,受害最大的是“血肉之躯”。因此,采取严格责任原则,强调对人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才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的宗旨,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代依法精神。 第三, 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不同利益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法律的作用就是合理分配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采取严格责任原则,是根据国情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利益关系进行的分配,它既强调机动车一方要承担严格责任,也强调了违法的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违规也应承受相应的损害后果,并力求通过对双方责任的合理分配,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进而达到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立法目的。 四、 关于赔偿主体问题 (一)确立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一般原则 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又称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人,是指应当承担 机动车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而致人身损害赔偿的责任者。原《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将“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称之为“交通事故责任者”和“机动车驾驶员”。《道路安全法》也承受了《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表述。通过对新旧法律法规关于赔偿原则规定的比较,笔者认为可以确立机动车道路事故赔偿责任主体的基本原则是: 1、 过错直接赔偿原则。《道路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了机动车事故责任由过错方承担,双方均有过错的按过错比例分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一方承担,即交通事故赔偿责任由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来承担。这种情形主要是鉴于机动车驾驶方是事故的直接制造者和权利义务的直接承受者。 2、 先行垫付原则。《道路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强制保险或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全部抢救费用……。这一规定主要是鉴于未参加强制性保险的责任人无力赔偿或全部赔偿以及未查明事故责任人的情况下,为不致使被害人的损害赔偿落空,法律所作出的强制性规定。实践中,为直接责任者所在单位或机动车的实际所有人的责任心,基于公序良谷和价值取向,也可责令其承担先行垫付责任。 3、 替代赔偿原则。《道路安全法》第七十产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这种赔偿是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由保险方承担的责任。 (二)特殊情形下赔偿主体的确立 以上提及的只是确立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依照这些原则,交通事故赔偿责任主体除保险公司外,主要有肇事车辆驾驶人(个人所有的车辆所有人自己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的所有人(如个人所有的车辆所有人委托他人开车执行临时事务,受托人开车的,车辆所有人作为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肇事司机所在的单位(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司机所在的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等。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物权涵盖的权属要素相互分离(如所有权和使用权、支配管理权)、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的冲突,有时还出现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不一致等问题,从而给交通事故赔偿责任者法律意义上的认定带来难度。 1、 关于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不一致情形下赔偿主体的确立。对于实际车主和名义车主不一致时责任承担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针对购买人使用分期付款购买车辆卖方保留车辆所有权、被盗机动车辆肇事、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等几种情形作过司法解释,根据这些规定,机动车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由有关登记名册上记载的所有人承担,但登记名册上记载的所有人能够证明自己不是实际所有人,由实际所有人承担【5】。 2、 关于雇佣关系中机动车发生事故赔偿主体的确立。此种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赔偿解释》)作出了具体规定,应依此执行。《赔偿解释》第九条规定,雇员在人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由此可见,在雇佣关系中,应视机动车驾驶员有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确定由车辆所有人单独承担责任或是由车辆所有人和车辆驾驶员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3、 关于租赁关系和借用关系中发生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确立。租赁关系和借用关系应视作因合同事务产生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将机动车辆出借给他人使用,如果出借人此时并未丧失对出借机动车辆的支配管理权,出借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出借人此时已实际丧失对出借车辆的支配管理权或者无法行使支配管理权的,出借人一般不承担赔偿责任,否则就是客观归责。如果出借人基于出借车辆而从借用人处受益的、出借机动车辆发生事故的,因在该情况下,驾驶员是车辆所有人支派出来的,车主完全可以通过驾驶员来执行车辆的支配、管理和收益,这种情况出借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实践中基于租赁关系和借用关系的情况比较复杂,考察赔偿责任主体是否担责的条件和因素应当从是否系有偿使用、是否长期使用、连续使用以及对车辆管理支配权和支行受益权等方面诸因素综合判断。 笔者认为: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应根据支行支配权和支行利益的归属来确定赔偿主体。在我国的理论和实践中,一般采用支行支配和支行利益归属认定赔偿责任主体的理论。这从下面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可以得到确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盗机动车肇事后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规定:使盗窃的机动车肇事,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肇事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被盗机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给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是否对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请示的批复》规定:“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因车辆已经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营运,也不能从该车的营运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所谓的支行支配和支行利益,应当指出的是对机动车支行状态的直接的事实上的支配,和由此产生的直接的利益。 交通事故论文:浅谈多死多伤类交通事故中交强险保险利益分配初探 论文摘要 当前,同一机动车造成多人伤亡案件现在处于高发的态势,尤其是在长途旅客运输中、省市交界地、醉酒驾驶中发生此类交通事故的造成多人伤亡的几率非常高。但是由于交强险制度的不完善,在审判实务中,存在以下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论文关键词 交通事故 交强险保险 利益分配 一、审理多死多伤类交通事故案件的现实困境 (一)受害人权益的及时救济与权利的不及时行使之间的冲突 针对受害人不同时起诉情形,一种意见认为,按照《民法通则》“不告不理”的原则,对于其他受害人在权利受到侵害之后,由于其自身原因没有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行使权利,再加上有些受害人联系方式不详,无法查找,本着及时救济受害人和节省司法资源的原则,采取先受理先处理的方式,其他受害人可以通过另行起诉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按照《强制保险条例》的规定,除了已经起诉的受害人,其余的受害人均享有平等独立的请求权和受偿权,并且在处理结果上有直接的厉害关系,应该通知其他受害人一同参加诉讼,一并处理,对于联系方式不详的受害人,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二)受害人起诉至不同法院引发受害人诉权之间冲突 在受害人所在地不一样(尤其是长途客运当中)分别起诉到不同法院的问题的时候,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最先受理的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其他法院把案件移交到最先受理的法院管辖,这样做是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符合立案管辖的一般规定;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由事故发生地的法院进行管辖,因为事故发生调查取证更为方便,更有利于案件的处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由被告人所在地法院进行管辖,理由是在交强险保险利益不够分配的情况下,更有利于查询被告人的其他财产,及时维护受害人的利益。 (三)伤势较轻者先起诉引发的保障不足与保障过剩的冲突 如果在本案当中,受伤较轻者先起诉至法院,其他受伤者没有起诉;或者在本案当中只有两名受害者,且受伤程度较轻;那么交强险保险利益分配就会显得富裕,就会与本案的交强险保险利益不够分配情况形成较大的反差。一方面是受害者合理损失没有得到足额补偿,另一方面交强险的赔偿限额充足即所谓的富余。交强险保险利益的保障不足与保障过度构成明显的冲突。尤其是在医疗费用不断高涨的今天,1万元的医疗赔偿限额显得杯水车薪。 (四)法院审判自由裁量权引发的公平法律价值与合理法律价值的冲突 法院在处理多人伤亡情况下交强险保险利益分配案件过程中,特别是在肇事者只投保了交强险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伤者与死者之间做到公平合理;如何在不同受伤者之间做到公平合理;如何在不同伤情的受害人之间做到公平合理,由于没有法律依据,凭借的就是法官们的自由裁量和自由心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法官们在目前法律框架之下去判决,在法律上是合法的,但是要做适合本案的案情,充分照顾到每个受害人的利益,难度是很大的。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法院判决合法但不合理的状况出现,这也成为笔者的一种担忧。 (五)《强制保险条例》赔偿限额设计不合理引发的制度冲突 按照《强制保险条例》的规定,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在实践中如果一人的医疗费超出该限额时,按照《强制保险条例》规定,1万元的医疗赔偿责任限额还无法满足一个人的治疗费用,医疗赔偿限额在造成多人伤亡情况下数额更是奇少。如果死亡赔偿限额11万元只赔偿给一人,对其他受害人明显不公平,尤其是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严重的受害者,他们受到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打击更大,需要的后期治疗费用负担更重。 二、破解多死多伤类交通事故案件现实困境的对策与构想 (一)根据受害人不同的伤情区别对待 1.在损失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平均分配。受害人损失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受害人有均等受偿权。这样可以充分体现法律在保护当事人民事权益方面的公平性,同时也能让当事人平等的享有强制保险制度给其带来的好处。 2.在平均分配的基础上,根据各受害人家庭经济状况,给予家庭困难又急需治疗费用的受害者特殊照顾,适当提高分配比例。笔者在具体案件操作中,对于家庭实在困难的,在确定各人受损比例之后,提高特困家庭比例以不超过10%为准。一般经过对其他受害人进行解释,绝大多数其他受害人及家属都等得到理解和支持。 3.在损失相差较大,没有造成死亡的情况下的按比例分配。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出现受伤程度不同,损失相差较大的情况,总的赔偿额又超出了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建议按照受害人各自损失额按照比例分配。对于伤势较重,后期治疗费用需求很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在分配交强险的时候法官应综合各种因素予以适当照顾。 4.在造成死亡的情况下,先根据案情确定死亡者家属受偿数额,剩下的受伤者根据伤情按比例分配。在办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死亡受害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前期治疗费用,其他受害者家庭经济状况及后续治疗费用。 (二)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由侵权行为地法院审理更为有利 在同一机动车造成多人伤亡情况下,由事故发生地即侵权行为发生地法院管辖更为有利,理由如下: 1.大多数的受害人和肇事者都是事故发生地的群众,受害人选择就近法院管辖一方面便于当事人诉讼、节约成本,及时救济,同时也有利于法院及时通知其他受害人、查证受害人家庭情况、受害人受损情况,提高结案效率。 2.件审理中关键证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一方面均是由事故发生地交警部门出具,法院调取便捷,另一方面双方当事人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有异议,需要从新认定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处理起来更加方便。 3.事故发生地法院处理,更有利于受害人申请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方便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以及在当事人之间进行有效的调解。 (三)受害人不同时起诉情况下区别对待 1.受害人向同一法院不同时提起诉讼的,法院合并审理。不同的受害人分别先后起诉至法院,受理在先的案件中止审理,法院根据案情及时通知其他受害人到案参加诉讼。由于受害人都享有独立的诉讼请求权,并且在裁判上都有直接的厉害关系,法院把这些案件合并审理能充分照顾到每名受害人的利益,更有利于进行交强险保险利益的分配。 2.受害人分别向不同法院不同时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移交侵权行为地法院后合并审理。受害人分别向不同的法院先后起诉的,首先移交到事故发生地即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然后按照合并审理的原则再把所有受害人起诉的案件综合起来进行审理。 3.受害人有的起诉有的不起诉的,法院通知其他受害人后合并审理,区别对待。 一是法院在收到最先起诉的受害者起诉书之后,以通知所有受害人来参加诉讼为原则。法院可以通过交警部门出具责任事故认定责任书上登记的受害当事人联系方式进行通知,对受害者行使释明权,告知他们来参加诉讼一并审理。 二是法院在收到最先起诉的受害人起诉书之后,通知受害人来参加诉讼,有些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赔偿请求权的,法院不再予以受理。比如受到的伤害较轻当事人不参加诉讼,应当尊重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至于什么是明确表示放弃,笔者认为不能一概以当事人书面说明为准,因为本着及时救济伤势较重者的原则,可以放宽当事人表示的方式,只要是当事人本人的真实意识表示既可。 三是法院受理最先起诉的当事人起诉书之后,通知到了部分当事人,但是有些当事人通过现有的线索无非联系到的,可以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在法院依法公告之后,可以就对交强险进行全部分配而不预留份额。公告期满后的其他受害人可以通过提起侵权之诉的办法另行起诉来维护他们的权利,也就是说,法院这样做一方面并没有关闭他们的权利救济之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强制保险条例》及时救济的立法目的。 (四)确立“一人一限额”的交强险保险利益赔付模式 也得到越来越多实务界法官们认可。我们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在《强制保险条例》当中设置“一人一限额”赔付模式。数额的确定一方面要符合我国保险业刚处于起步阶段国情,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受害人最初治疗的花费情况,与“一人一限额”模式相配套,符合《强制保险条例》基本及时救济的立法精神,在平衡保险公司风险负担能力与救济受害人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 交通事故论文:交通事故致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致特重型颅脑损伤(gcs 3~5分)患者的伤情特点及提高救治水平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自2001年6月~2008年5月采用综合治疗的资料完整的76例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高速公路组24例,普通公路组52例,并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发生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速公路组24例,死亡12例,死亡率为50%;生存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3例(12.5%),中残2例(8.3%),重残4例(16.7%),植物生存3例(12.5%)。普通公路组52例,死亡39例,死亡率为75%;恢复良好6例(11.6%),中残4例(7.7%),重残2例(3.8%),植物生存1例(1.9%)。结论 高速公路伤员多为男性青壮年,送院时间较长,多发伤比例高,休克发生率高,gcs评分3分患者极难生存。但只要积极救治,高速公路伤员也可以取得与普通公路相似的疗效。 【关键词】 颅脑损伤;道路交通伤;急救 颅脑损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华东地区约60.9%的颅脑损伤由交通事故引起。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由交通事故导致的占70.4%[1]。而特重型颅脑损伤[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患者病情更加危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是救治的重点和难点[3]。本文对我院2001年6月~2008年5月经综合治疗资料完整的76例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特重型颅损伤患者进行分析,并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引起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伤情特点,以提高救治水平。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高速公路组24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19~55岁,平均32.7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0~52分钟,平均26.25分钟。普通公路组52例,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18~78岁,平均45.3岁。伤后至入院时间5~32分钟,平均16.46分钟。致伤原因:普通公路组52例,行人与机动车事故28例,与自行车有关事故20例,摩托车事故3例,车内人员甩出受伤1例;高速公路组24例,行人与机动车碰撞事故3例,机动车事故致车内人员受伤21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伤后2小时内,应用镇静剂和气管插管之前,现场死亡及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者未纳入统计):高速公路组24例,3分4例,4分11例,5分9例;普通公路组52例,3分24例,4分13例,5分15例。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深昏迷(gcs 3~5分)。高速公路组24例,一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10例,瞳孔缩小3例;普通公路组52例, 一侧瞳孔散大21例,双侧瞳孔散大27例,瞳孔缩小4例。 2 颅脑伤情及合并伤 2.1 影像学检查 伤者入院后2小时内均行头颅ct扫描,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一般按入院后2小时内、6、24、72小时,必要时随时复查),在各种伤型中,往往几种伤并发存在。高速公路组:脑挫裂伤22例,脑干损伤15例,弥散性脑轴索损伤6例,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颅骨骨折16例。普通公路组:脑挫裂伤45例,脑干损伤26例,弥散性脑轴索损伤15例,硬膜下血肿35例,硬膜外血肿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颅骨骨折39例。 2.2 合并伤见表1。 3 救治原则和措施 (1)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判明患者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有舌根后坠者予以口咽通气管,呼吸微弱者必要时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及补充液体,伤口进行必要处理,减少失血;(2)到达急诊室后由脑外科专科医师负责救治;(3)血液循环(血压)稳定病人,给予甘露醇脱水,以降低颅内压;(4)除有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的合并伤外,优先处理颅脑伤;(5)有手术指征患者,积极手术治疗,早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6)所有患者均送神经外科监护病房(nicu)密切监护,并按特重型颅脑伤的治疗方案实施,予以脱水、抗感染、脑保护、止血、补液、促进苏醒等治疗,亚低温治疗,颅内压监护等,病情稳定后予以高压氧等康复治疗;(7)合并伤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 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比较:高速公路组与普通公路组数据对比用χ2检验,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生存者随访6个月~2年,生存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见表2、表3。表1 7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伤 例四肢骨折锁、肋骨折骨盆骨折肺挫伤血气胸肝脾损伤休克 (%)高速公路2466245514(58.3)普通公路 52107257510(19.2) 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休克发生率比较: p=0.0334表2 7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os评分 讨 论 1 伤情特点 高速公路组男女比例为5:1,普通公路组男女比例为1.48:1;高速公路组平均年龄为32.7岁,普通公路组伤员平均年龄为46.25岁,以上两项两者相差显著。高速公路以男性青壮年为主,与高速公路上驾乘人员多为青壮年为主有关,而普通公路各年龄段人员均参与。普通公路与自行车有关交通事故20例,其中5例为自行车事故,加强自行车管理,尤其限制电动自行车速度,对减少交通事故有积极意义。高速公路组伤员合并休克比例较高,达58.3%,而普通公路休克比例为19.2%,两者相差显著(p 0.05),与高速公路车辆速度快,多发伤较多,而且高速公路送院时间长有关。高速公路多发伤比例为70.8%(17/24),普通公路多发伤比例为34.6%(18/52),两者相差显著(p 0.05)。两组颅脑伤情以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硬膜外血肿相对较少,高速公路硬膜外血肿比例仅为16.7%,普通公路为17.3%,两者无明显差别。 2 重视院前急救 加强院前急救,到达现场迅速判明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及补充液体,并迅速后送。(1)我院地处杭州城东,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急诊科有一辆救护车驻扎在高速公路入口,车上急救设备齐全,配有专职医生、护士、驾驶员,24小时待命。(2)实施警医联合行动,即交通部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过对讲机通知救护车上医务人员,接警后保证在2分钟内出发,基本做到警医同时出发,大大节约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伤伤员的急救时间[4]。(3)高速公路伤员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6.25分钟,普通公路为16.46分钟,两组送院时间均短于国内水平[5,6]。(4)我院和交通部门实行联动,使高速公路伤员能够尽快得到救治,并开通绿色通道,在患者没有付费,甚至无家属在场的情况下,能及时送到医院进行有效的专科救治。 3 死亡原因 高速公路组与普通公路组死亡率有差异,普通公路组死亡率较高,原因分析如下:(1):普通公路组gcs 3分伤员比例较高,达46.2%,其中gcs 3分伤员均死亡;高速公路4例gcs 3分伤员均死亡,死亡率高达100%,说明3分伤员极难生存,预后极差。(2):高速公路伤员多为青壮年,体质较好,与国外有报道[7]认为交通性颅脑损伤伤员青壮年比例更高相吻合;而普通公路伤员年龄较大,老年病人由于病理生理反应,更容易导致继发脑损伤,导致更加严重脑损害。(3)高速公路伤员送院时间较长,现场死亡率较高,部分伤员在送达医院前已呼吸心跳停止,所以高速公路伤员gcs 3分病例较少与此有关;而普通公路送院时间短,伤员到院后死亡较多,所以普通公路组gcs 3分伤员比例较高。 4 预后 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组恢复良好率相比无明显差异,高速公路组gcs 4分伤员预后良好(恢复良好与中残)比率为18.2%,普通公路组gcs 4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为30.8%,高速公路gcs 5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为33.3%,普通公路组gcs 5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为40%,普通公路组gcs 4分、5分伤员预后良好比率均高于高速公路组,这与普通公路伤员较快送至医院急救,以及普通公路伤员多发伤比例少于高速公路可能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伤员多为男性青壮年,送院时间较长,多发伤比例高,休克发生率高。gcs 3分伤员预后极差。只要积极救治,高速公路伤员也可以取得与普通公路相似的疗效。 交通事故论文: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特点 【摘要】 目的 探讨深圳市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提供的2000-2003年交通事故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4年共发生交通事故22 039起,死亡3 649人,男∶女为6.57∶1,伤19 274人,直接经济损失12 481万元。伤害人群主要年龄段为20~50岁,3 164人,占86.71%,各年龄段10万人口年死亡率则以30~50岁为高峰,范围为10.22~28.98之间,10万人通事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日时间段以0~1时及19~24时为高发时段,月份分布较为均匀。地段以城市主干道路及一级公路为主。死亡人员身体部位损伤有效统计1 864人,头部1 276人,多部位477人,分别占35.0%(1 276/3 649)、13.1%(477/3 649)。平均减寿年数为40.0年。结论 深圳市交通事故危害性大,主要伤害青壮年流动人口。加强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等,是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主要措施。 随着深圳市人口、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意外伤害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的死因构成中,伤害位居第4位,车祸死亡已占中国男性和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第1位[1]。研究表明[2],2000-2020年期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在高收入国家将下降30.0%左右,在中低收入国家则会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到2020年道路交通伤害预计将成为第3位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原因。为此,笔者对深圳市辖的各区2000-2003年发生交通伤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深圳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交通部门制定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研究对象 交通事故资料由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管理局提供,范围为市属各区。事故发生时间为2000-2003年。所有在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备案的,有人员伤亡的事故为入选对象。 1.2 研究内容 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年龄、性别、伤害部位,事故发生的地段特点、时间分布等。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经核实后,将相关资料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概况 4年共发生交通事故22 039起,死亡3 649人,男性3 167例,女性482例,男∶女为6.57∶1,伤19 274人,直接经济损失12 481万元。见表1。表1 2000-2003年深圳市及中国各年度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直接经济损失情况表格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交通事故统计和年度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及深圳市统计年鉴、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管理局年度报表等,部分数据参考文献[3]。 2.2 受害人群年龄分布 交通事故人员死亡的高发年龄段为20~50岁,死亡3 164人(86.71%);30~50岁是交通事故死亡的高危年龄段,其10万人口死亡率范围为10.22~28.98之间;根据[4]死亡率=d/n×100 000/10万,10万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人口数)×(年实际死亡人数/有年龄统计死亡人数)×100 000。人口数来源于2000年人口普查及推算资料。见表2。 表2 2000-2003年深圳市及中国各年龄段死亡人数、10万人口死亡率情况 2.3 时间分布 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时间分布见图1、表3,深圳市交通事故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月死亡率变化波幅较大,没有明显的月份差异,日时间段以0~1时及19~24时为高发时段。 2.4 地段分布 导致人员死亡的交通事故发生地段以一级公路及城市主干道为主,死亡915人及942人。见表4。 2.5 伤害部位 见表5。 2.6 伤害影响 见表6。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及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计算方法:pyll=?ei=1aibi。预期寿命,以70岁计;i:年龄组(以组中值计表3 交通事故人员死亡时间的24 h分布算);ai:剩余年龄,ai=e?(i+0.5);di:某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平均减寿年数是指实际死亡年龄与预期寿命之差的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ai×bi)/?di=plyy/?di。表5 死亡人员伤害部位情况表6 2000-2003年交通事故年度死亡及减寿年数情况 3 讨论 交通事故伤是我国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第1位原因[5],是全国人群意外死亡的第2位死因,从1990-200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已连续11年增长[6],研究显示深圳市2000-2003年交通事故逐年上升,伤亡人数逐年上升,10万人口死亡率也逐年上升,而且10万人口年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伤亡人数、事故数的年度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近年来深圳市机动车数量、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相对滞后相关。 深圳市统计年鉴提示的户籍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30%左右,结合图表及同期报道[7,8],认为流动人口中男性青壮年是主要的受害者,尽管调查显示15~40岁年龄段的死亡人数多,但是由于15~30岁人口基数大,故认为30~50岁的男性因交通意外死亡的风险最高,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而且该年龄段的男性需要在外奔波工作[9],因此需要加强这一部分人员的交通安全教育,交通意外风险防范。由表6见2000-2003年深圳市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群中位死亡年龄为30.4岁,4年来pyll逐年增加,pyll达146 166,ayll为40.0,可见车祸对人群寿命的影响是惊人的;年龄组以20~39岁人群pyll所占比例最大。而同期[10]报道的死亡中位年龄39岁,ayll为28.13。而这部分人群正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人群,考虑到道路交通事故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伤残人群,提示有必要对交通事故影响人群生命质量做更全面的评价和研究。 结合时间分布图表,24 h时间段的国内相关报道认为21时至23时为高峰,0点至1点、3点至7点为低谷,高峰期基本相同,而低谷期有差别[8,11]。深圳的时间特点在月份上与国内相关研究有些差别[8,10,11],他们的报道11、12月为高发月份,9月不是高发月份;月时间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深圳市四季变化不明显,9月为深圳天气变化较大的时段,同时属于开学阶段,大量的外来打工者的孩子回校以及大学生暑假工回校造成交通繁忙有关;11、12月可能与春节临近交通运输较繁忙,交通管理滞后,超载现象严重,深圳外来人口多,长途客运多,加之冬季深圳天气好,与内地形成强烈对比,驾驶员麻痹松懈有关;2003年11月事故数的明显下降可能与深圳市的交通管制有关,具体原因本课题尚未做进一步研究。故交通管理需狠抓春节前这一重点时期,以及19点至凌晨1点这些高发时段,驾驶员在事故高发时段也应该更加注意行车安全。 研究显示一级公路及城市主干道路上发生事故次数最多,占50.9%,与相关报道[5,7,8]比较接近。一级公路及城市主干路上车流量较多,及驾驶员在条件较好的路面行驶容易麻痹大意,超速行驶多,且车祸的死亡几率与车速的4次方成正比[2]。因此对一级公路、城市主干路,要加强交通管理,合理设置交通安全设施,提醒驾驶员加强交通安全意识。 由表5可见,致死性伤害部位为头部,有效的部位统计中40.9%是因为头部受伤而死亡。国内外的相关报道[4,8,10,12]支持颅脑损伤在交通伤中占第1位,是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驾驶员的头部保护,减少颅脑损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深圳市交通事故导致的居民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交通事故是导致青壮年男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在今后的预防控制工作中也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社会各部门积极担负起交通事故的预防和伤害的责任,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减少交通事故伤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降低交通事故伤害的疾病负担。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法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法学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无论是在法律人才培养的规模,还是法学教育本身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不能回避的是传统模式教育下培养的法科毕业生难以承接法律职业的要求,显现了当下法学教育的诸多问题。 法学教育本应是具有深刻职业背景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从根本上讲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法律职业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法律职业丰富了法学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的法学教育不等同于纯粹的法律职业教育,现代法学教育,应该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突出法律实践教育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二、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法学院系陆续开展了法学实训实验教学,并且将法学实训实验融入到培养方案中,体现了我国法学教育向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转变,以及法学实训实验教学的有益尝试。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建设法学教育实践平台明确为需要着力解决好的四方面问题之一。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明确了法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模式。 法学实践教学关系到高等教育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质量决定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的水平,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应处于相对独立、与法学理论教育对等的地位。 近年来,沈阳师范大学在法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在法学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形成了一套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进程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践和实习四个部分内容。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一)法学实验 文科实验将单纯的课题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为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文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都大为改观。 2011年12月,沈阳师范大学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包括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室、法务实训室、法务仿真实验室、案例研讨室、文书检验实验室、痕迹检验实验室和案例库等实验室投入使用。并整合了校内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及软件和工程技术学等专业和学科资源,形成辐射全校、服务地方法治建设的法学综合实训教学体系。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独立设课和辅助实验共存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以法学实验、实训、实习教学为依托,以仿真课程训练、模拟法庭实验室、法律诊所为载体,以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教学实习基地为外延,构建开放性、多元化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应用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三个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即基础技能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进而整合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实验范围从单一服务法学,转向以法学为中心、辐射文理工诸专业、服务多学科的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项目、实验室规模、管理、运行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二)法学实训 法学实训室是在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教学大纲的规划下,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法律实务训练。它是课内理论课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相融合的中间地带,它将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训教学,将课外实践延伸到实训课堂,使学生在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课堂环境中感受真实的司法实践。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根据教学重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发了庭审观摩、案例诊断、民事法务实训、刑事法务实训、行政法务实训、非诉讼法务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将司法实务过程分为若干模块,如刑事侦查专题、审查起诉专题、民事一审程序专题等,各专题由学校聘请不同的法律职业部门的实务专家授课,主要讲授实践操作规程,技巧及疑难问题的处理,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与实务教师展开交流和讨论。 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直接参与法律实务的操作或模拟案件的处理的实训模式,促进了学生运用各种技巧、方法和能力解决实务问题,改变了理论课教学无法克服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不足,真正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始终处于指导者、交流者地位,避免以往单向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辨习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法学实践 鼓励学生深入乡镇、街道、监狱和劳教所,或联合行政机关、金融行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村委会和居委会,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法律实际问题面对面,学习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过实习基地和实务部门兼职教师,将真实的案件引入校园,在校内模拟法庭审理案件,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法律技术的操作和法学知识的运用过程,缩短学生从法学院到法院的距离。同时,采取走出去的方法,使学生到法庭见习常态化,使学生将书本上的法变成生活中的法。在法庭听审中,观看到一些比较资深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在法庭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庭审过程中的工作得到切身的体会,并且学习到这些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身上所具备的工作技能,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好地遵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追求法律正义的实现。 (四)专业实习 沈阳师范大学近年来与公检法司、律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法务部门共建法学实践教育基地45所,学生利用半年时间在实践基地从事法律服务和法律职业工作,切身体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和司法和执法过程,提升学生法律实务的技能和参加公益服务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专业实习方面,学校主要开展了法律诊所和校外实习教学工作。学校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基础上建设了法律诊所,并有专门的法律诊所教学团队负责,以培养学生接触社会问题而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另外,学校还在法学实践教育基地聘请了100多位兼职教师,学生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校外实习,由校内实习督学小组负责学生实习的管理。 三、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各实践项目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和作用的递进等级,沈阳师范大学将实践项目类别分为基本技能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研究创新型实践三类。这三类实践项目所占的比例,对于本科实践教学以前两者为主,主要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训练理论应用于实际法律实务的基本能力,另外辅以创新新型实践教学,分析和探讨现行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创新思维能力;而对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则应侧重后者,着眼于精英式教学目标,着重培养法学研究创新型人才,为发展和拓宽法学知识,为法学理论和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活动而开展。 (一)开放共享,完善共建模式,拓展校外实践基地领域 为保证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和运行,将彻底打破过去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开放实验实训空间和实践基地。同时,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年级间实践资源的共享,不同学校间的实践基地共享。重点开设综合型实践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带课题,激发其主动索取知识和进行科学实践的兴趣,让学生综合运用各课程或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实训技能进行实践,使其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部分学生探讨交叉学科存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问题,体现观念创新和实验技术创新,培养学生的法律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法律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贯彻以案例教学、案件辩论等为手段,引导学生对案情中包括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和习惯;并依托模拟法庭,观摩审判,通过观摩和角色投入,了解并实践开展庭审中的各项工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综合地运用于实践,同时在活动中感受法律的严肃和权威;建立供教学用的法律诊所,作为学生参与法律实践的平台之一,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法律技能;围绕庭审过程中的证据使用,开展证据技术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到证据的发现、固定、提取及分析等环节当中,充分了解证据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原则;建立法学实践教育基地,通过专业调研、参加法律援助和专业实习活动,将实际法律活动与理论知识更好地结合,训练学生的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建立网络法律资源和活动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在实践教学中学习法律的平台,做到法律实务工作与法律业务演练相结合。 (三)加强过程控制,创新法学实践教育考核评价模式 法学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它需要通过考查学生对具体法律实务的操作、实际问题的操控和解决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建立过程考核机制是尤其必要的。 过程考核即采取平时考查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依据主要是实践报告和学习反馈,评价要素主要有学习效果、社会效果、沟通与执行能力等。以模拟法庭实训为例,可以从准备工作是否到位,模拟案件的复杂性,学生审理案件的思路、法律程序是否得当,法律适用是否正确,过程是否流畅,对突发状况解决是否合理,以及提交的实践报告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另外,在评价中还要考虑团队配合和个人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 为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精英法律人才,沈阳师范大学在法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但不可否认,法学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也是法学教育不断适应职业需求的关键,可以预料法学实践教学改革还将面临更多更艰巨的任务。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与探索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教育技术的变革创造了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初中课程教学常应用教学的技术有两种:flash动画和powerpoint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活动,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历史课《人类的形成》中“人类的出现”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给出了三张图片“女娲造人”、“亚当与夏娃”、“非洲南方古猿”,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人类起源问题。自古以来东西方的人类起源传说有西方上帝造人说,东方有女娲造人说等。那么人类到底是怎么来的?紧接着再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果真如此吗?人类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氛围,激发其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愉快的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时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无从下手的苦衷。 如:讲“花的结构和花序”内容时,采用flash制作,首先在一片蓝蓝的天空下出现课题名称“花的结构和花序”。随着音乐声画面上出现了一幅幅大自然中百花争艳的图片,接着用动画方式显示桃花徐徐开放的画面,用特写镜头依次显示花萼、花冠、雄蕊、雌蕊,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雄蕊和雌蕊的形态上来。同时配以同步的文字显示,使学生掌握花的基本结构,接着出现思考题:花的各部分结构中主要结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后,引出白菜花的图,采用超媒体技术链接它们的内部结构放大图、功能及子房和胚珠发育的动画,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尝试记忆和巩固,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便于学生广泛涉猎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能力。 如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可创建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模拟,用视频实验来演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因而总有许多力不从心之处。如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在初三《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导致在电路分析和计算经常出错,课本中虽然有许多幅相关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有电荷流动感觉。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动态软件(flash、3d)设计;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 四、运用多媒体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品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好教材,它在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思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 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处在历史氛围中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来临,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起很大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列出阅读提纲,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再针对提纲提出的问题,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很强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 总之,教无定法,新课程也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历史教学需要广大同仁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实践,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学科与学科的互动,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实训教学环节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评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为克服存在的弊端,更好地将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地开展了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通过增加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方法、完善实训考核方式,并推出了“讲—演—练—评”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高等院校的实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训教学改革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训教学环节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实训教学环节是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环节更好地落到实处,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是目前实训教学环节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 随着汽车市场的国际化,汽车维修行业有了一个较为先进的国际环境,汽车电子技术及高科技电子化检测维修设备已在汽车维修业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普及,老的检测维修手段及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新的检测诊断设备、先进的维修观念及技术、现代的企业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而现在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很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或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充实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种状况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一个应用技术较强的专业,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培养合格的汽车专业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激发智力潜能使其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现代化企业管理能力、熟练掌握先进仪器设备操作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1.实训教学内容单一。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并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但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非常注重理论,不太注重社会需求,这样就造成了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象。以《电控发动机实训》课程实训为例,实训大纲的要求就是要学生掌握电控发动机传感器及执行器的检测及故障分析方法。这些实训要求固然重要,但实际工作过程中原车电路较实训用发动机电路要复杂、隐蔽,在学校实训教学环节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现有实训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和实际工作中的电路存在差距,不利干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实训教学方式单一。实训教学环节中,通常是指导教师事先将制作好实训台架,汽车的各部分的分解电路也是在实训之前完成,然后学生按照班级为单元,到实训地点后教师进行现场的简单讲解,然后在教师的操作下,学生作为旁观者或者次要参与者完成实训内容,最后结合实训数据完成相关的实训报告。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学习者,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实训的过程中。因此,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整个实训检测过程不是很了解,传感器的波形及数据采集无法掌握,实训报告中错误也较多。这样学生失去了实训教学环节中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机会。 3.实训考评方式单一。实训教学环节长期以来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补充,其成绩的评定也是以理论课程考试成绩为主,实训成绩为辅,实训教学环节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有的比例非常小,大都在10 %,没有形成独立的考核方式。另外,实训成绩的评定一般是实训指教教师给出,而且评价的唯一依据就是实训报告,一个班级实训基本相同,实训报告也基本类似。所以,实训教学的成绩考核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对实训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而且实训教学环节成绩评定缺乏奖励机制,这就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教学的学习,对实训教学的环节积极性不高,实训教学环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效果非常不明显,更不用说挖掘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1.实训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我校实训教学环节本着”强化基础、注重综合”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实训教学内容上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开拓了更多的途径。 (1)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维修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践教学要根据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设计实训项目和组织实训教学,即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又可使教学更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开放性和先进性,应该聘请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直接参加企业生产,进行项岗实践。 (2)积极推行多种职业资格考证培训。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后直接上岗;同时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实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实训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改善传统实训教学方式弊端,我们采取了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实训的实训教学模式。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以为主要参与角色,教师作为指导角色,以引导为主、授课为辅,即全过程参与实训教学模式。 (1)推广了“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实训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项目,我院汽车维修技术实训集体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行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行了“讲—演—练—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练—评”教学模式的创立和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在特色办学和培养“双证书”高技能人才方面,显示出它独有的实用价值和创新价值。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学生知识结构有一个基础平台层后,通过开设多门选修课,开办第二课堂,举办讲座,成立兴趣小组,使每位学生既有专门化的特长,又能熟知各课程间的融合,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加强了学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各专业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现场观摩、讲解、实物展示分解、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效率。采用汽车性能参数的测量、调整,车辆故障产生原因的分析、修理方案的选定,故障排除的操作来考核学生。对学生实施“双证书”教育,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培养用人单位适用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3.考评方式的多样化考评是检查学生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避免传统考评方式的一些弊端,我们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参与的实训考核的方式,将学生考核成绩里面体现其全程实训每一个环节的表现情况。总体来说考评分为参与表现、实践能力以及提交的实训任务书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参与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态度、完成情况、团结协作情况以及维修方案制定、任务实施、研讨等方面参与表现情况。 (2)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各实训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的对实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实训操作、测试、数据分析、答辩及研讨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在实训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思维、创造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3)提交资料,主要考核学生各阶段提交的资料、实训报告以及研讨总结,主要根据提交资料的完整度、故障分析的准确性以及问题讨论的深度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实训成绩评定标准为:实训成绩=参与表现(40 %)+实践能力(40 %)+实训提交资料 ( 20%)。 全过程参与的实训考核方式,在成绩的评定中既考虑到了考核本身的公平、公正性,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表现,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三、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全程参与实训过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训环节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同时,参与改革教师在学生满意度测评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总之,随着社会对学生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许多高职院校的重视,无论从办学指导思想到实训教学的理论指导日渐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日益改善,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实训教学改革中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深知,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育研究中深远的课题,实训教学的改革也要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将教学实训方面的改革深化,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企业欢迎人才。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中学综合实践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探索和运用 一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的教学状况;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教学中注重知识和技能并重,通过各种主题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遇到了以下问题: 1.活动主题不确定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大多数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应有尽有。但是教师不是万能的知者,不可能帮助学生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确定主题方面受到知识等条件的限制,导致主题多而不精,缺乏目的性和层次性,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学生发展水平不平衡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的不同,在认知、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受到知识和动手能力的限制,很多主题活动半途而废,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没有完成主题活动的成就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3.教学理念严重滞后 大多数综合实践教师是由其他学科转科而来的,由于在长期的学科教学中形成的固定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对新的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刻,导致在课堂上“讲”综合实践课的怪现象;或领着学生到课堂外走一走,出现没有目的和任何收获的“放羊”行为,造成综合实践活动“空洞化”。上述问题导致课堂内外的有效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不能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不能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4.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学科评价体系中,由于专业学科有明确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制定评价办法时有据可依,有比较可行的评价依据。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弹性大,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没有明确依据。学生的各种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恰当的评价,得不到应该得到的表扬和鼓励,评价的作用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二 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和研讨,探索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尝试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以团队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它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把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主题作为项目,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让学生分组围绕各组的项目进行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或实际操作,最后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在研究性学习中,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个个由学生产生的主题活动。项目的完成可以理解为围绕主题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包括立题、讨论、调查、探究、汇总、思考、创新、结论、成果展示等过程。 下面笔者以开展《农村循环经济模式》教学为例,探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步骤和方法。 1.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主题,确定项目 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基本理念是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学生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主题是确定项目的关键。在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主题,作为项目,开展活动。 教学《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开始选择了学生身边的事情,首先第一个主题为调查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个主题作为项目易操作,学生积极性高,纷纷拿出自己做的调查报告。第二步,由于本地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作为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产生第二个主题,种植业和畜牧业带来的问题,即农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畜牧业产生的牲畜粪便污染。第三步,秸秆和牲畜粪便的处理方法和有效利用随之成为第三个主题。学生调查发现秸秆是良好的牲畜饲料,牲畜粪便可以产生沼气。第四步,沼气的利用成为第四个主题。作为一个项目,学生搞调查,查阅资料,发现沼气不但可以烧水、做饭,还可以用来发电。第五步,沼气使用的规模问题。学生发现现在农村小沼气池比较多,利用率低,提出如何大规模使用沼气的问题,并以报告的形式上报当地的领导,受到了当地领导的重视和好评,这也极大的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小项目的发现、实施,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节能减排政策的环保项目报告。 2.制定完成项目的活动计划 学生根据每个小项目进行预设性的成果展望。教师协助学生讨论和制定实施项目的活动计划,主要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样式、活动的展开方式、成果的展示方式、实施小项目的关键环节等。采用列清单的形式,并对完成过程做记录,主要包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处理方法。可以适当的做预设性演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计划的制定要注意连续性和创新性。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抓住闪光点,及时把计划的制定过程变成学生创新的过程,实现由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3.项目的实施过程 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的过程。学生根据项目实施计划,分组进行不同的活动,完成不同的任务。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去克服和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着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下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图”就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学生遇到超过自己能力的困难时进行恰当的指导,促使项目的顺利完成。例如,在走访和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农户不配合的困难。教师在检查时发现学生情绪低、有失落感,这时要及时的给学生做出解释和诱导,并鼓励学生继续走下去,再访问另一户。让学生明白遭人拒绝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社会现象,要充分理解别人,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把学生塑造成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对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小组成员进行表扬,并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4.项目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阶段性评价和最终性评价要公开、公正,评价手段、方法要多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口头报告、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还有课外、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达到评价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既项目实施后所谓的“产品”。注意成果的展现方式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一份报告、一个设想、一件作品、一次活动心得等。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解决了综合实践课程中主题的选择问题,使主题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同时以小组为活动单位的架构模式,充分发挥了小组内各个学生的能力,解决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促进和学习,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能力。 教学中的一系列环节,提出问题———形成主题———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展示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认识规律,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阶段性和最终性评价体系,使研究性活动的评价有据可依,使评价及时、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动手动脑,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有效的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的联系。整个项目活动是真实的,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反映,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到了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技能,它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头。创新思维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发明创造中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前人的知识,更要注重创新思维的生成。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情感教学 问题教学 综合实践 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创新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运用直接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推理、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它的具体内涵就是突破原有事实、框架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全新方式。 一 利用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激励、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认知活动的发展,达到学生和谐健康的情感品质培养之目的。从情感教学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教学有两个基本内涵:(1)把情感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促进认知活动的发展;(2)把和谐健康的情感品质培养作为情感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情感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情感促进认知,认知的结果稳定和升华情感。 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如果缺乏情感动力的参与和伴随,创造力的产生和发展均会受到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开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成为知识掌握过程中活跃的、兴趣盎然的参与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健全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学生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将大胆的设想和创新计划变成学习中的现实,让学生自己品尝到创新学习的成功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 二 利用问题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 1.设疑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观点转化为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 2.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教师应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2)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4)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 3.解疑 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教师的评价也应更具有开放性,要对学生独特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 三 利用综合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自然科学,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分析、审查,进行“挑剔”,找出其缺陷与不足,并给予修正和扬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教师和学生共同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实践课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课题的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和过程,教师协助监督完成全过程,并在考核中注意衡量学生实践设计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实验总结与讨论中的知识性和探索性以及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各小组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班级中典型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探索。这种方式既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比拟的。 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的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应然要求和现实问题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教学行为 [论文摘要]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具体要求,分析了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种种表现,并对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实施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学生能否真正有所收获,真正得到了发展,取决于教师实施的成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与学科课程相比发生了变化,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和开发者,有时甚至可以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应然要求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决定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活动的管理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应教学能力。第一,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大纲与教学参考书,必然要求教师应具有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并能根据方案进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第二,教学预测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能力很重要;第三,应用信息能力,协作性教学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等。第四,教师指导能力。教师有效指导是课程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师对学生应在研究方法上指导;对学生合作方式与技巧指导;选择与确立适当的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第五,教师评价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淡化甄别功能与选拔功能,打破只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实践中可以运用“档案袋评定”“自我评价”以及协商研讨等“问诊式评价”。教师应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即评价的整体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过程性;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观察、描述、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可使用“成长记录评定”、“协商研讨式评定”的方式。 2.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要求。 (1)参与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学者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导者是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整个教学活动虽然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不能忽视。学生在活动中主要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都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给学生以指导。如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对学生预计的探究方法和实践途径的可行性进行相应指导;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等。教师不再把自己束之高阁,以管理者和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能“教”学生怎样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适度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和现实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提醒和点拨。 (2)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开发。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模式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可供使用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步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进行课程的研制与开发,选择活动主题和内容,确定活动开展的方式和途径,承担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制者和开发者的角色。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一大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种开放性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需要教师不断组织、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减少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不但要考虑“怎样教”,而且考虑“教什么”,把课程开发作为自身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去组织、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方案,生成新的课程内容。 (3)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是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过程是由学生主导进行的,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如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综合实践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由于学生活动经验、自控能力等差异,会导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质量、效益的差异,需教师组织有关活动、组织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结果的评价,使学生尽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课程组织形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这种整体主义教育,主张张扬人性,强调“德、智、体与知情意的和谐发展,关注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交融“。在活动中每个学生自主计划,自主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养成及独立习惯养成。 (4)教师应具有问题意识并能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具有敏锐的间题洞察能力,并有较强的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将方法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习惯。如教师教学生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资料,对材料有针对性的筛选,并能将资料进行统计。 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问题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集中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化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它通过具体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反映出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与现实教师教学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实施有待创新。在传统教学论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授者,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角色即“课程忠实的实施者”。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生成性,课程实施时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预先规范的课程内容。虽然教师与学生对课程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但在具体实施中,学生往往会对课程提出新的设想,原先计划好的课程目标、内容程序会改变,课程的内容是在课程实施中不断生成的。所以,教师应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应创造性地对课程以适度调适。但在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仍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奉为“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原封不动教给学生,出现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化、学科化倾向。如笔者在观摩小学国家实验基地的一节“分析垃圾废弃物”这一综合活动时,发现活动资料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按百分比(学生未学过)画出各种垃圾的饼状图。因为学生未学过百分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就让数学老师给学生提前教授了百分比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时,多数学生因感到困难,百分数还是不会算,而游离于活动之外。富兰(m. fullan)庞弗雷特(a. pomfret)等人认为课程实施大致有三种取向:①得过且过取向。它往往避开矛盾与问题,对课程目标持怀疑态度;②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即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③适应或改编(adaption)取向,强调课程实施过程本身的变化过程,强调教师应对课程内容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尊重教师对课程计划的适切性调整,课程实施过程应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知识资源进行双向建构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激励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操作、参观等方式自主成长的过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采取适应或改编取向,而不能固守着课程的忠实取向;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改编教材,而不必固守不变,陷人活动的僵化模式中,偏离了教学的价值目标。 2.组织活动有待深化。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形式,但活动本身以及探究结果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它更为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活动取得自我发展。有些学校教师偏重于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同化,看似“热热闹闹”的“动中学”,实际上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如观摩《分析垃圾废弃物》这堂课,授课老师让学生在阳台上观看校园垃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学即应有完整的教学环节,整节课应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说明我们的教学行为还是不知不觉地按照老路进行。因此,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同时应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和深刻反思,使学生能真正通过实践有所收获。 3小组合作有待积极配合。综合实践课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一般由3~5人组成,小组成员间应分工合作,彼此指导,相互沟通,最终共同得出课题成果。但在具体实施时,部分教师较注重教师追求合作的外在形式,对目的、动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小组成员的组合随意性大。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往往不加分析地让学生小组进行探讨,在有限的时间内,小组成员匆匆讨论,还没有进人合作状态,合作就此结束,也没有及时的评价,整个活动过程只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小学生刚开始合作时,缺乏合作经验,易出现合作不协调,相互推诱、消极被动或专制独裁,合作只是形式而无实质,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集体思维的火花,往往结论就是优秀者的想法,小组其它成员并未真正参与其中。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应有以下几个特征: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人责任制;人际和小组相处技巧;小组过程,即小组合作需要一定时间量。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合作效果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待渗人。相对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更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更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获得个性化情感、态度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品质得到发展。欲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生活热点、焦点和疑难问题作为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模拟的或现实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思维方式及方法,内化形成自己的态度及价值观。但在具体实施时,一些教师脱离了真实活动或虚拟的活动场景,学生并不能产生情感体验,反而成了“角色扮演”,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成了说教式教育。如小学“助人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虚拟小组一个成员生病,其他成员帮助他;同学打羽毛球,帮忙拣球等活动,欲使学生体验到帮助者与被助者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但实际的情景是:学生是在进行着“角色扮演”,毫无情感触动。就情感而言,需要是产生情感的基础,个体没有需要,就产生不了相应的情感,就不可能内化为态度、价值观。所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教师应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中,在活动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整。 5.教师指导有待适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协同者,教师不能象学科课程一样“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起到有效指导作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就指导内容而言,教师应能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已‘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普遍感到指导“度”难于把握,存在指导过度与疏于指导的偏差行为。指导过度强调“导”的功能,即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怎样去研究,在研究中碰到问题怎么办等,过重于教师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疏于指导是指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活动、自己体验、自己研究,继而放任自流,教师成为旁观者,使学生陷人盲目活动中。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必要性与条件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行为偏差 课程价值 教师行为转化 【论文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理论及实践层面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一线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某些偏差行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及其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决定了教师行为转化的必要性;教师自身的内在转化动力、新的教育观念、相应的课程知识与教学能力是实施其教学行为转化的主观前提条件,以此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崭新的独立课程形态、一种开放性的活动课程,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实现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实施效果。但现实中,教师的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行为,阻碍了课程价值的实现。本文就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与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起到借鉴作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行为转化的必要性 (一)教师行为的转化是由课程的价值决定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重在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都偏重于知识,如学科课程的性质、学科课程教学都强调知识系统性的特征,人们更易关注知识技能,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教学过程中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独特的课程特点—实践性、整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等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一独特价值是综合实践活动独立存在的基础和根源,具体通过目标加以表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具有以下特点: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内容与方法兼顾,个性与群性并重。由此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学科课程偏重于系统知识的学习而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偏重于情感的展现,它的这种功能是学科课程不能取代的。 (二)教师行为的转化是由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决定的 课程实施(curricjlum implementation)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因素在教师,正如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序言中所说:“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美国课程论专家、实践的课程范式的代表人物施瓦布(j.j.schwab)提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到的各种行为、教育教学方法、策略、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及情感、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态势,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不应成为教育权力部门和课程专家的附庸,而应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理解课程、理解教育,有自己独特的、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不断体现出创造性。因此,教师只有进人课程,才能实施课程,才能使课程目标不断得以实现。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 教师教学行为实现了转化,才能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转化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里主要分析教师自身的主观条件。 (一)炸合实戏活动课程教师自舟应其有内在的转化动力 i.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参与意识。教师的心理认同与参与意识直接影响教师的行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的课程形态,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方面面进行改革,需要教师心理方面的认同。现在有些改革者认为由于教育评价机制、传统文化及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应付了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它的实施确实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迫使他们投人更多的精力。根据詹姆斯(m . jams)的分析,教师在面对改革时所表现出来的抗拒情绪还存在程度上的不同,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挑衅性抗拒、消极一挑衅性抗拒和消极性抗拒。第一类抗拒主要表现为直截了当地拒绝,其不合作的态度异常鲜明;第二类表现为委婉地拒绝,以缺乏时间和精力为由,以达到不合作的目的;第三类则表现为阳奉阴违,即口头上接受变革,但并不真正落实在实践中。 由此,教师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程实施变得异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如何防止教师的抗拒心理,消除教师的抵制心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改革专家吕克(maurer,rick)在(超越抗拒之墙》一书中把改革过程之改革实施者的心态发展分为六个阶段:(i)发生了什么(something’ sup)? (2)这是什么(what is it)? (3)我需要做什么(what doi need)? (4)我打算做它(i will do this) 。(5)我能够做好它( i am able do it ) 。( 6)下一步怎么办(i got through what isnext)?吕克认为,改革参与者的心态发展是这样一个周期循环的过程,即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再进入下一次改革的初始阶段,它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其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及改革的准备条件等综合性因素。如果改革来得突然,对于改革参与者而言,这就是无法预期的事件,改革参与者没有心理准备,心理会紧张,表现出对改革的抗拒和抵制。在前三阶段中,如果相应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那么,改革参与者的基本心态是抵制改革,拒绝参与,回到改革的初始状态。教师要想顺利进人角色,必须对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进行解读,从观念的转变到相关实施能力的提高相当迫切,这种要求挑战着教师的观念、知识、能力和生活方式,可能危及他们的身份认同和专业信心,导致他们的焦虑甚至抵触。所以,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政府应提供一定的保障制度,教育研究人员应给教师一定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ir-efficac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 .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其自主系统中起主要作用,自我效能感就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影响着个体行为的发生及其发展水平: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影响着个人表现的品质,决定着个体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想方法和情绪反应。教学中的教师教学效能感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觉知与信念,教学信念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倾向,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觉知与信念自然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向。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多种心理成分的整合,可从多角度理解:第一,就教学效能感的本质而言,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其能力特性表现在:教学效能感使教师深信自己能指导学生,其信念特性表现在教师拥有一种能够克服各种阻力去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信念。第二,就教学效能感的成分而言,它是一个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的多维整体性概念。第三,就教学效能感的核心内容而言,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与个人效能感两个方面。而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结果的认识和评价。这里教学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准确领悟教育相关理念、能否胜任教学各项工作以及能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所持有的一种认知和信念。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教学效能感与教学行为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即高效能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教学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即能否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及价值,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作用。教师的高效能感往往对教学的设计、实施、教学组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教师具有祈的教育观念 所谓观念,一般是指客观现实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而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来自教师个人教学的经历与经验,是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价值预设、因果假定,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所信奉和遵循的准则,是对教学应循方向和应达到理想的感悟追求。其具体内容包括教育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师生观及课程观等。 教育观念有以下特征:第一,教育观念既可以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系统的、理论化的理性认识,是“经验和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对这些问题中某一具体间题的认识,则是教师个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第二,教育观念作为指导教师个体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既可以被意识到,也可以是处在潜意识水平,不被教师意识到。第三,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评价事物、唤起主体态度、指引和调节主体行为的定向功能。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观念,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具体转变应该是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思想,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改变“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观念,应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切实确立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指导学生的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资源意识、生成意识,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与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 (三)教师其有相应的蛛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教学能力 1教师应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其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完全不同于其他课程,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学习,获取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即以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事时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知识。前一种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知识可以称为缄默知识”,而且“内隐学习获得的缄默知识是直接指导与支配个体的行为的”。由此分析,教师个体的知识包括可用语言表达的,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如教育理论知识;也包括通过无意识内隐学习获得的、个体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的缄默知识,如教师的技能、方法、交流、态度、体会等。缄默知识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缄默知识不是通过言语传递获得的,而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感受、反思得到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积累缄默知识,最终促进教师发展。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虽然有一些统编的教材,但它只是教学的参照,它的内容是静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某种预设,而具体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实施顺利进行。 2.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的,教师所起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理解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顺利实施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除了应具一般教学能力以外,教师对学生活动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选题、制订计划、活动过程等方面给予指导,还要进行方法方面的指导。在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经验背景等因素引导学生自主确定恰当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主题合理、可行,那么教师就能指导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和计划,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个人体验和活动事实,包括运用工具书收集资料、统计和处理信息资料、撰写活动报告等。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能力还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应具有自我监控能力与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是教师其他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它作为自己教学活动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必然反映到教学行为上来。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得到发展,那么就会有利于教学活动更加深人,有助于教学行为的合理化与规范化。辛涛等认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努力程度的自我觉知与教学监控能力存在明显相关,自我觉知作为重要的心理变量对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取向有显著的影响,而教学监控能力本质上说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自我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觉知能力,对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方法、实效有一定的认识,及时发现自身教学的优点及缺陷;同时,应具有教学监控能力,能对学生研究课题的选定、小组的合作、研究的实施、成果的呈现等进行帮助和调节,以实现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不同于学科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艾利奥特所说的那样:“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有实现转变的内在需求,在每天的教学体验中通过反思、感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顺利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高职 线路工程 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线路工程》是通信专业最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改革的原因,提出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并阐述了改革成效,同时对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职;线路工程课程;综合改革;能力 《线路工程》课程是通信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对通信专业的学生有着重大影响。笔者对该课程提出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原因 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困难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局限在教室里,教学手段主要使用板书或者采用图片、器材展示等形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经常似懂非懂,对抽象的专业知识只能死记硬背,难以深入理解,也就没有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了。因此,学生往往感觉《线路工程》课程“抽象、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 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单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授课往往过分讲究完整,重结果轻过程。教师习惯于把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讲授过程代替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致使学生单方面地被动听讲,难以发挥主观能动则直接参与其中,课程结束时则采用以笔试为主、课程进行过程中的小实训项目报告为辅的传统考核模式,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很难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办学成本高,实践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线路工程》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方式。通信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奠定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即通过大量的操作、训练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院内实训环境几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而且,《线路工程》课程在操作、训练上一般都使用熔接机和otdr等比较昂贵、精密的器材,办学成本高,而学院投入较低,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改革措施与手段 (一)实践环境改善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联合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通信服务有限公司和南京吉隆有限公司等工程单位参与课程的实践环境建设。采取购买、捐赠和技术支持(合作)的方式,解决课程办学成本高、系统性强和专业性强的特点。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邮电建设工程公司等企业合作,以线路工程为主体,开发了一套以通信行业真实岗位为建设“节点”、模块化、工学结合的高职通信类专业“f-block”模式综合实训系统,并积极完成课程项目式和工学结合的教材。 随着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逐渐转型,通信企业岗位准入制度逐步推行,以及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要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共同投资成立线务工程实训基地。将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纳入《线路工程》教学大纲中,使其涵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要求。根据通信专业对应的工种,学生考取电信线务员和机务员等职业技能证书。 (二)教学手段更新 提高认知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对“f-block”模式综合实训系统的参观,了解odf、ddf、mdf设备、桥架、进出局管道、架空和墙壁线缆等,学生很容易建立起通信线路全程全网的整体概念,学生对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这样也便于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提早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也就有了目标和动力。如通过现场观摩学习人孔,带上皮尺,打开一个人孔铁盖,参照施工图,从人孔各方面的尺寸、管道的尺寸和位置,甚至电缆的固定、绑扎、标志等各方面的规范一一分析透彻,学生在熟悉人孔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读图,现场教学完成了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实训基地”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板书”向“实物”转变,以其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基本概念出发,提高学生技能“以学生为本”的高职教学观,要求学生在学习上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应用才是关键。如我们在介绍odf章节的时候,首先在教室简明扼要地介绍odf的概念、组成,然后将学生带到机房,将理论和实物odf“对号入座”,进一步让学生观察成端光纤光缆、编号、接续以及走线,思考各个部分的作用。这种直观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对odf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此外,通过参观现场线缆的敷设规范,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设备及理论的理解,而学生的现场操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有效地利用贴近实际应用的实训系统,将抽象的记忆转化成直观的理解,对准确、透彻地理解基本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能加深记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增强职业素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大部分通信企业既要求学生掌握通信工程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要求学生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进行转移(第二岗位),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的目的。《线路工程》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确,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应,与工作岗位相吻合,与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相统一。在职业证书的推动下,通过教师对职业道德(5s)和职业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探索学习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引入 “f-block”模式综合实训和线路工程实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工作情境法等教学法。 “教、学、做”一体化在每个任务模块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作为教学的具体形式,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教授,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环境下,迅速理解通信线路的整体概念及具体的标准、规范,掌握光缆、电缆及相关设备、仪器仪表的相关操作技能,熟悉光电缆工程的敷设、设备安装、测试等线路工程知识,并通过综合性任务将各项工作连接起来,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 案例分析法otdr测试中,根据中美海底光缆的抢修案例,总结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故障定位及参数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实训系统,人为地在实训系统的光缆线路上制造故障,让学生利用otdr查寻并排除故障。通过案例分析并在“f-block”模式综合实训系统中求证,可以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深刻地把握、理解这些概念,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通过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交流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克服从众心理,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习惯的养成。 工作情境法通过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过程,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按照学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授课流程,进行主体式学习。而教师就完成了从主体到客体的转变,从演员转变为导演,从事必躬亲的执行者转变为运筹帷幄的指挥者。学生在不断的操作情境再现中可以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培养学生关键核心能力,与企业单位的工作场景无缝对接。 考核方案优化 整个考评体系改革将过程考核与评价纳入课程总成绩,改变用试卷考核为主的成绩评价,成绩将主要体现在平时考勤、职业素质和态度、职业能力、项目报告、理论和实践知识等方面,如表1所示。 在新的考核方式中,考核内容面向职业岗位,依据工作样本,制定考核内容;促使学生注重学习工程,将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挂钩,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和过程评价,激发学生上进心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无论基础好坏,都有机会获得成就感,增加智慧开启的经历。 改革成效 课程改革增进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友谊,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如何做人,提高了个人素养。 教学质量比较课题组成员开拓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了一套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课题组成员紧跟当前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将先进的工程技术理论贯穿课堂之中,开拓了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多种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教师课程评价由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三部分组成,学生成绩优秀率和教师评教分数逐年上升。 家长与学生满意度对几届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课改的满意度由80%升到90%。教师的授课方式能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活跃,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内容以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结合教材和专业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家长认为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条件很好,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进一步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学生还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等。 企业满意度通信企业和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对通信专业毕业生评价很高,认为课程改革很成功,课程改革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内容涉及通信线路施工中的各环节,毕业生获得电信线务员资格证书,理论基础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强,仪器操作熟练。 问题与建议 本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本课程是职业能力课程,在不同的专业开设,对于如何形成相应的特色以满足不同的专业的需求,课题组成员将深入企业调研岗位的差别,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各专业的特色。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教师教学方法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欠缺,同时教师获取通信职业技能证书的种类不全、层次不高。课题组将深入企业实习,与工程师讨论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考取相应的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同时教师将进行课程改革方面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线路工程》课程改革落实了以“胜任通信工程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给学生提供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的原则,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性。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虚拟仪器技术对提高通信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教学实践 labview(laboratory vi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是一种使用图形符号编写程序的编程环境[1]。而且labview不仅仅是一种编程语言,它应用已经扩展到很宽的范围,如控制daq设备监控、向外部系统发送信号、检测未知信号的频率。labview程序与虚拟仪器是一门使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应用非常广泛,学好这门课程不但能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还可以对以往所学习的通信方面专业的内容加以认证从而加深对通信专业综合运用能力。本文针对这门课程,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怎样提高通信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教学手段进行探讨和研究。 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labview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编程开发环境和运行系统,是专为测量、数据分析并提交结果而设计的,所以它对于仿真、结果显示、通用编程是一种很理想的语言。《labview程序与虚拟仪器》[2]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根据这一特点,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编写结合本课程特点的讲义,确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结合,使学生在掌握labview编程方法的同时,也具备了联合实际操作labview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与以往曾经学过的通信方面的专业内容相结合,将通信方面的仿真技术融入教学实例中,使得学生在掌握编程环境的同时也对以往的知识融会贯通。 由于教学对象是大三学生,他们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具备了一定文本编程基础,并且也学习了通信方面的专业基础的内容,对于所学内容是否能够加深对本专业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要针对他们能够提高专业能力来进行施教。如果能够多针对提高专业综合能力进行施教,且从联合实际由浅入深的模式循序的指导学生学习,能让学习本课程带来更多的兴趣和动力。 2 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传统的编程语言学习的课程注重通过课堂讲解书本上的内容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编程方法,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他们往往专注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而忽视课后的实践操作,忽略了编程语言学习的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自主进行编程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任务。而本门课程的授课方式,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缺陷,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2.1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new class 本门课程的授课地点为new class实验室,学生课堂上每人一部电脑与教师机相连,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显示器更清晰的看到教师对软件的操作和演示,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操作和实践。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2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实践型教学方法是相对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融学习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在”labview程序与虚拟仪器”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带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驱动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践能力。在课堂讲解上选择简单、生动而又贴近通信专业方面内容的实例。 由于labview的特点—用户交互界面与现实的物理仪器界面类似,所以labview又称为虚拟仪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在课堂上的例子的简单和生动,可以让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很容易上手,不至于对于复杂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或抵触情绪。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候,往往都是从简单实例入手,让学生感觉其实跟平时操作的,让他们觉得自己物理仪器界面相似,且程序编制过程都是通过简单操作结合完成的,从而让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设计虚拟仪器且完成有趣的程序。然后,在后面的学习中循序的讲解较为复杂的实例,在讲解过程中多让学生思考,对于同样问题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达到同样目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能够自己应用自己思考,而不是只是听老师讲解,而且在编程过程中鼓励同学讨论、交流,效果比只是老师讲解要好很多。 当然,在运用实例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谨慎的安排教学课题的顺序,让学生不至于突兀地接触到未曾见过的内容;第二,要注意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互相配合,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精讲多练,互动教学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在讲授知识时加强前后相关知识的连贯性,对重点和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阐述,从知识的点扩展为知识的面,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课程早期,主要进行单个函数的编程练习,重点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函数函数、数据类型与程序结构冬。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函数、控件的使用,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完成一些难度加大的作业,将程序设计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的结合,加深对labview的虚拟仪器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此外,通过开发模拟实际数据采集实例,用一些可以通过简单的接口采集数据的装置(比如,串口、计算机声卡等),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而且激发学生课后自己采集数据的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2.4 利用网络进行师生交互 除了常规教学方式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补充,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鼓励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重点难点及综合练习和模拟试题等内容,为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5 选择与学生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题材 labview与虚拟仪器涵盖了诸多学科和诸多理论[3],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着重选择与之相关的实例。通信的学生多增加信号处理和通信处理模块方面的应用,比如在课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虚拟示波器,促进学生在编程能力的提高的情况下也与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相印证,增加学生的编程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阶段考核模式 编程语言的考试传统模式一般采用笔试+上机操作,这种模式有其利弊。笔试+上机操作的考核模式只能考察学生对labview编程语言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能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了平时成绩+笔试考核的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包括:按时上下课,按课题要求完成编程,以及平时对于额外加分题目的完成程度。笔试考核成绩则考虑到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 结语 在《labview程序与虚拟仪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通信专业实例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和分阶段考试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例,促进学生加深专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中给出的一些实践探索经验,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在教学中进行修改和调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从本门课程中受益。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开放性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社会,开展富有人文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动手技能、情感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和谐发展。 一、活动课题,来自学生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涉及面广,没有固定教材,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致策划,精心选题。“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师生携手走进生活,共同挖掘活动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题。班里有的学生家处城郊,家中还有一两块自留耕种的农田;而有的学生在城市,养尊处优,甚至五谷不分。在与学生交流时,同学们都表示出对农田的兴趣与好奇。这样“走进田野”课题便诞生了。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着挖掘不尽的课堂资源。适时追踪,随时了解社会动态才是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密切关注社会,才能变得立体、五彩缤纷,才能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当今社会中,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青少年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知道怎样称呼他人;在家里不懂得孝敬长辈。鉴于此,我以所在城市创建文明城为契机,在班级里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做好扬城小公民”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用稚嫩的双手制作画报,写标语,宣传文明。他们精心策划、开展了“文明礼仪小老师”“文明礼仪小画家”“文明礼仪小作家”等活动。这样的系列活动对孩子们文明礼仪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彰显手脑并用,突现学生创新智慧,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 (一)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精心部署活动的权利不能让老师独享,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也应是学生。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四大板块之一,是体现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性的良好载体,此课程绝不能以学生制作出手工作品、掌握该劳动技能为终极目标。“飞鸽”是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手工制作材料。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与人类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飞鸽”这一课上得丰富多彩,并让同学们自行设计活动方案。同学们经过讨论研究将活动设计为如下几个步骤:①观看一部电影《战鸽总动员》,体会人类鸽子的深厚情感;②了解和平鸽的由来;③去市民广场与鸽子交流情感;④将情感融入到创造性制作手工作品中;⑤同学们收集人与鸽子的深厚情感的文章,面向全班交流。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还增强了学习能力。 (二)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这样,在查找资料时,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材料整合;在自主实践中,他们会生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在活动总结时,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之前“走进田野”的活动中,同学们在农民的指点下播种、浇水……事后,同学们都满载收获。离开时,突然一位同学问我:“老师,我们把‘田野’搬到实验室去吧。”“怎么搬?”“现在不是有无土栽培吗?”“对对……”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了。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思维得到了激发,创新性的活动在他们头脑中生成。就这样,孩子们自主研发的“无土栽培”“室内实验田”在学校的实验室里生机盎然。可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多元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说要“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以一个活动的完成作为终极目标,而应突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综合能力的收获。活动中要充分开展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并将活动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方式向全校宣传并获得评价;通过走进社区以获得社区民众的评价;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传播获得社会关注和评价。只有开展多元的评价,才能将将学生全面、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四、结语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评价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田晓玲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在职教中心的语文教学中,采用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这表现出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所在,对于职业技术中学的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在教材中,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单元”,往往给语文课本的学习达到上升、拓宽,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创设了好的问题、情境、学习的空间等,由于语文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特点,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实践、学习而使得目标达到综合、多样的性质。 二、实施综合实践课的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综合性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突破原本的学科的构架,让语文课程沟通、整合与其他课程中。而教师在课程中是进行研究、开发的人,所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综合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要在课外阅读中拓宽综合性学习 对于综合性学习,包括课外的课堂学习,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中进行学习,通过课外阅读而实现学生的课外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扩大知识面来说很重要,对于课外阅读,其内容具有丰富而多彩的特点,对于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知识的综合性,往往很强。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作为一个“练兵场”来进行。所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凡是遇到的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其通过课外的阅读、查资料、网络搜索等方法,或者一起探讨来解决。对于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而教师这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给予其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其有兴趣去阅读,也让学生在读中去动笔记录,在读中去思考。 三、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把握好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开放性,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具有开放性。其分为以下几点: 1、内容的开放性 在进行社会调查、进行授课时,尽量去达到学生的多方面需要,而学生往往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其兴趣爱好是不同的。 2、过程的开放性 在综合性学习中,比较看重的是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体验、个性化的表现,对于过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所以,我们有必要进行调整、改变,在实施中结合学生的表现。 3、时空的开放性 我们不让学生只限于在课内进行学习,也需要加伸到课外,假期等。而学习的地点,可以是教室、图书室、村组、街道等地方。 (二)综合性原则 1、学习目标的综合 对于学习目标的综合,往往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到综合,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综合。 2、学习内容的综合 除了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外,还要对跨学科知识是把握,在生活中、在社会中都要学习。 3、学习方式的综合 其综合表现在:书本结合实践,接受结合体验,课内结合课外,个体结合合作等。 4、学习评价的综合 其表现在:定性评价综合定量评价,自我评价综合相互评价,口语评价综合档案评价等。 (三)、实践性原则 在实施语文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将“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部分进行展开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在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中,学会知识,学生能够去发现、解决有关是问题,从而,让学生去社会、生活中体验。 四、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做法 (1)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竞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竞赛,范围可以不同,或者场合不同,可以及时进行,其形式、大小不必有太多要求。 (2)初中学生对课本剧、童话剧的表演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记忆,我们可以在某些课文中进行有必要的设计,尤其是在情节的空白处、内容的浓缩处,让学生去进行丰富的想象,而在这样的、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我们可以把《羚羊木雕》、《背影》、《老王》等都演成课本剧的形式。 (3)在课上,开展一些辩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中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在辩论中,依据这一特点,学生经常为了处于胜利的位置,在辩论前,总是进行积极的准备,首先去编出所要的提纲,而在辩论中,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4)进行研究性学习 采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可以把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以至于走上社会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新课程的改革在不断地深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得学生能力得到培养,这种特别的、优化的趋势已经在不断提升。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要始终本着将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最主要的,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加好的学好语文这门课,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使得学生在综合性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敏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职教中心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学习指导论文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也有他需要补足的地方,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教师首先要给予合作教学以充分的肯定,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水平和学习能力方面尚不足以应对很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维持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方式的选择非常关键,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分组模式上能够形成有效的互补,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内部之间的互助学习,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1.合理选择活动主题,保持趣味性和价值性 综合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活动主题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保持活动的趣味性,又要保证其价值性,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某种技能的提升或者意识的培养。此时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学生兴趣较为浓厚的活动主题,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并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添加能够让学生受教育的活动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在高昂的参与热情下获得最为深刻的教育。 2.合理选择小组结构,设定小组管理模式 在综合实践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小组结构的设定也非常关键,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各个学习小组成员的调配,让学生之间能够碰撞出学习的火花,也让学生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体验和成长。另外,在小组成员的调配中也要为每个学习小组确定一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避免由于内部管理问题而造成活动障碍。明确管理责任主体,例如设定组长和副组长,提高学生的制度意识和管理意识,让学生能够明白合作需要在一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之下开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每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3.协作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在应对实践活动的时候,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在小组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补足自己的劣势,也就是学生不太懂得如何与同伴或者是社会进行沟通,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的欠缺是我们开展合作式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障碍,因此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授学生彼此协作技能和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与周围的同伴沟通,如何与周围的同伴分享自己的成果和困难,尝试与他人共同完成实践研究,分享成功的喜悦。总而言之,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既是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心智水平的有效方式,又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的有效途径,同时开展合作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部的化学反应,促进学生互补互助,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并且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小红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实践性教学的市场营销综合论文 一、师源缺乏,任课老师缺乏实践经验 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专业的市场营销任课老师大多数也是从学生时代读书进入教学岗位的,并没有什么实践的经验,对具体的营销方式并不了解,只是照本宣科的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没能及时的进行营销理念的更新。还有就是因为教师需要管理学生和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导致他们与社会的实际情况脱节。而那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又由于自己的工作原因不能担任学校的客座讲师,由此造成老师与学生更加脱离企业的实际营销状况。综上所述,不难知道现在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与社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创造性营销人才。所以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要知道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二、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 就目前的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与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方针: (一)加强教材的实用性与及时性学校教材要与当今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让学生觉得内容真实贴近生活。增强教材的实用性,能够让学生所学符合实际操作情况。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堂上参与互动。将传授理论知识内容的观念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树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际能力和自身的需求做一个大致的引导,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体现教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增加实践教育可以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来设置一些具有营销特色的课程,特别是这样可以增加实践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去一些实习单位进行实际性工作,并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监控,可以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项指标,这样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四)实现“双证”教学根据国家劳动部制定的职业标准,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获得职业职格证书作为一个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把证书的课程与市场营销的课程融合,要求学生进行专业性、实际性的技能培训,以便能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五)在本校建立模拟教学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实训公司,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校内就可以得到提高。学校的师生本来就是一个消费群体,这样建立在学校可以为师生提供便利外,还可以减低学生外出实习的不适,同时也便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直接的结合。 三、扩大实训教育基地 要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要扩大实训基地,让学生有培训地,这样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实行一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派出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校向企业输送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一批人才,这样学生不仅能走出去实际的感受营销情况,企业也可以解决用人难的问题,这是互利双赢的场面。而且,企业自身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培训,而企业也可以要求学校给自己的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这样又给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场地。 四、建立“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拥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给老师除了安排一些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任务外,还可以让老师去相关的单位进行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让同学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提高老师自己的实际能力。通过在企业营销中所遇到的问题,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熟练了解营销实际操作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透彻、更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这样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际经验,这样肯定会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营销产业高度发达,产生了很多与营销相关的产业,营销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但实际高校培养的人才又和企业的发展所需人才不符合,就造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的社会问题。所以高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通过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改革,通过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及时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为教材的及时更新打下一个基础。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在企业中的实践明白自己的不足,也会更加了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学会融会贯通。将来更好的适应企业环境。 作者:刘霞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实践 《科普天地》2013年第6期 摘要:科技教育中心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基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被重视。科技教育中心将担负起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啊哟任务和责任,综合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本文就科技教育中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做以简略阐述,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科教中心;综合实践;教学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已被高度重视,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课本上得不到的教育。 1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1.1请进来走出去: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1.2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依托当地的“山”“水”、“洞”、“厂”、“场”等,开发研究、调查了解当地移民生产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更认识深刻,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变化 1.3通过课题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对当地的“山”、“水”、“洞”、“厂”、“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物资源的开发,调查了解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情况,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信息资源、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注意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指定领域的利用,又注意在班队活动、节日系列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利用。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建立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实施的形态上,从学校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使学校教育的课程组织形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广泛地发挥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注意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2.1加强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综合实践过程的管理,建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导小组,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活动。一是通过走出去,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理论书籍和文件资料,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请专家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2.2做好每项活动前的预设:确定开展活动的主题、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时,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主题和方案的可行性,是否切合实际、反映时代特征、主题是否鲜明等,同时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等,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教师对开展活动的内容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要熟悉,要首先去进行研究。在学生活动前加强这方面的知识技能学习和研究。这是开展好活动的前提。 2.3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开始设计的方案在实施中会发现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实践中加强改进完善。在活动中我们要多给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但由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已习惯给予的教学模式,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过程,设计问题时不要太大、太繁、太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活动过程、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教师在活动中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2.4要体现在“做中学”:“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力。当然,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帮助解决立项后的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人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储备的阶段,这时的老师,则起辅助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在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在实践中点燃了学生的“联想”风暴,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多多,只要我们多动脑,以教育为己任,科教中心将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曹鑫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科技教育中心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探究 《数学学习与研究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一、合理调整活动内容和时间,增强活动的整合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教材内容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其他三个知识领域的延伸.但有些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有差距,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在组织实践活动时不能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内容. 在教学“环保小卫士”时,一年级学生对“环保”理解有困难,不明白植树与环境有关系,垃圾为什么要分类,回收利用是怎么回事,如果单独放在数学课堂上完成,学生很难理解,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次活动前我上了一节“矿泉水瓶手工制作”的美术课.让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易拉罐和一次性纸杯带到学校.美术课上,先让学生欣赏易拉罐和纸杯手工制作的作品,激发出学生制作的热情.再拿出孩子们收集的物品,小组分类整理出三种物品的数量,接着让学生说说矿泉水瓶还能有什么用途,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想出了许多花样.如可以制作笔筒,瓶盖上打几个孔用来洒水、浇花,装饰玩偶、飞机等玩具.然后为孩子们提供剪刀、胶水、彩纸、双面胶等材料,指导孩子们动手制作了笔筒和收纳桶,并带回家收放自己的东西.在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旧物的利用,对垃圾的回收就不再陌生.既渗透了环保的知识,又为“环保小卫士”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将数学与美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参加动脑、动手、动口.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只有在师生、生生、组与组的交流中,学生对活动内容的理解才更丰富、更全面.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条件,学生在亲历活动的过程中自然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例如第二册“有趣的数”安排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后,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两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发现百数表中数的一些简单的规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学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花生、大豆、不同的数字卡片百数表等活动材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议一议等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并与他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还是一门新的课程,我们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文丽平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三合小学 综合实践教学论文: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职业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选入了课程体系当中,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应用语文知识。基于此,文章在具体分析了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开展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是指结合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而且是教学的难点。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课,发挥其最大教学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与意义 (一)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 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为综合性特征,主要为对语文知识的全面应用,融合了听、说、读、写等内容,重视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综合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第二为实践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其开展过程中采用的是相互合作、自主探索、主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将语文知识技能融入实践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在生活工作中的实用价值。第三为整体性。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教学理念下,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传统课堂中,教师既要教学,又要进行纪律管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则全面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动脑动手,凭借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大量的实践,提升自身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其次,职业高中语文实践活动课以丰富的内容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既能够获取知识,又实现了态度、情感等的生成与发展,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注重对学生潜力与个性挖掘。因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对学生个性的生成与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不严格 部分学校管理者由于缺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经验,教学管理上存在偏差,没有及时调整教学理念与思路,课程计划上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效果不显著。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课程意识、课程管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意识以及发展理念等直接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程设计开发不足 由于受传统的课程体制的影响,教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意识较为淡薄,技能较为欠缺,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开发不足,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时,对于课本的依赖性太强,没有全面发挥出活动的开放性,简单地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来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有效性受到了较大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与阅读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有的教师在碰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时,只是将其作为课文来学习;部分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设计与实践上有所重视,但其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以及课堂当中,地点停留在校园里,使得实践活动课成为了科学常识课程、自然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初衷相悖。大多数职业高中的学生更喜欢互动多、课外知识丰富的授课模式,而由于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不完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未能被调动起来。 (三)组织实施随意 同写作训练、阅读教学以及口语训练等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操作较为繁琐,其组织与实施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被忽视。并且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是建设在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文化资源等的基础上的,并且是以此为活动背景的,因而,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有着地方特色的本土化课程。而部分学校一味借鉴外来课程,导致地方特色丧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变形。 三、有效开展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一)提升认识,优化管理 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转变观念,作为管理者,应当站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认识到有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其次,要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转变教师培训方式,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纳入全员培训当中,实施专项培训;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培训模式,实行实践性与研讨性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学校也需要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提升家长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获得家长的支持。此外应当加强管理,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对现行的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起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管理等制度,确保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有效开展。 (二)立足专业与生活,加强实践 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当教学者与研究者的角色,注重实践课程的设计与优化,活动实施前要引导学生选取与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协调活动中的各类关系;活动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形成结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在活动内容上,则要立足专业与学生生活实际。语文是学习与生活的工具,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也需要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性,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兼顾教育与专业的要求,体现出实践课程的深度。例如,可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将学生分为招聘组与应聘组,应聘组写应聘信,招聘组结合自身专业特征写招聘广告,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关注自身专业及就业情况。其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要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推动学生对于社会、自然的整体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将课堂教学向外拓展、延伸。例如,可让学生记录新闻实事,关注焦点,并作好记录,教师可组织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当新闻播报员,对于新闻热点发表见解。 (三)加强互助合作,评价激励 职业高中可组建专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队伍,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且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开放的,凭借一位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整个教学的,因而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师需要主动与班主任、家长以及社区合作,寻求校园内外的支持与帮助,全面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探究与实践,教师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加强引导,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观点、体验以及感悟进行归纳与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教师需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价与激励,教师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开展要在切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之上,评价中要以激励为主。例如,可采取小组评价的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信,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 总之,职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开展过程中,教师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但作为职业高中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对策,全方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作者:罗艳 单位:成都电子信息学校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美国基础教育研究综述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对其教育的研究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从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等多重角度认识美国基础教育的全貌,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 当下我国教育界对于美国基础教育的研究颇多且通常以实地考察为主,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一。本文试图分析、比较、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得出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内部的机构设置,领导成员构成和职责权限划分等。美国教育行政管理是比较典型的以地方分权为主的自由化管理体制,教育主要由各州立法,自行管理。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教育的权力,它的主要职能是指导性和服务性的,如向地方划拨教育经费,收集教育信息,进行调查研究等。负责美国基础教育管理的有不同层次的两类机构:一是各级教育董事会,它属于民间社会组织,包括代表地方民意、经选举产生、由社会各界代表(包括商人、教师、医生、律师、教育官员等)组成的州、郡、市和学区的教育董事会,主要负责沟通社会与政府,从而达到全社会参与教育事业的目的。二是政府的教育部门,主要包括联邦教育部;各州教委;学区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法律和教育董事会的决策进行一些被认为是必要的行政管理,从宏观上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不直接参与学校具体的管理。在实际中,学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美国的中学,通常都设有一个学校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学校的大政方针,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校长向校董事会负责,具体管理学校事务,除此之外,学校一般设有两位副校长,分管教学和行政工作。美国基础教育的这种管理体制调动了学校的自主性和社会的办学热情,但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 灵活的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是指学校教育谁来组织承办及选择怎样的经营形式方法与制度。美国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比较灵活,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共同发展。公立学校是美国基础教育的主体,公立学校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80%左右。公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各级政府拨给基础建设的固定资金、按学生人数的拨款、特殊拨款等,其规模大、学生多、本社区学生免费。私立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政府拨给的资金、教育基金。学生每年需要交纳学费3000至25000美元,所以私立学校的学生多来自富裕家庭。但私立学校规模小,质量好,入读的学生一般也是成绩优秀的,一般入读私立学校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10%左右。公私合作的学校一般是企业出校舍,政府派教师,这种学校都办在公司总部内,如惠普电脑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在总部办了学校。此外,美国也允许家庭承担子女的教育,只要参加有关考试,取得一定学分一样可以毕业。所以可以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体制与我国一样是多元的。 巨大的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它包括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发展教育事业所支出的全部费用。美国基础教育实行高投资办学,依照教育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其中以地方政府为主,经费主要来源于纳税人上交的教育税。一般来说,联邦政府投资占12%,州政府占53%,地方政府占35%,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和个人赞助。美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水族馆、纪念堂、主题公园等各种类别的教育资源及其他娱乐设施随时对中小学开放。每一个馆所都由私人投资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都为教学服务,以免除相应税收。从此可以看出,美国基础教育的经费是有保障的并充足的,中小学可以开展与教育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 个性的教育观念 注重全人教育,即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而提供相应的环境,以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的不同需要,使他们成为积极、独立、自信、有责任感,适应社会需要的个体。美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个性化和协作精神的结合,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此外,美国基础教育的另一大特点是因材施教,积极倡导给学生充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在充满爱、阳光和温暖的集体氛围中尽情张扬。这是美国教育中极其宝贵的部分。 朴实、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环境 美国中小学校的校园都是朴实无华,经济实用,与社区紧密相连。学校的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学校没有大校门和围墙,有时在校园散步一不小心就会走进了社区。社区里有学校、社区学院、公共图书馆、体育设施等,学校是整个学习化社区的一部分。校名只是标在进入学校主要路口的一块牌子上,或标在一堵短小的墙上,很简朴。但学校注重内部实用,教学设备先进,通常有较好的电脑设备、计算机网络、体育设施以及艺术教育设施等。教室内的布置更是和我国的中小学校不同。教室中所有的墙壁都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图片、各式各类的表格、知识性的卡片、地图等。教室内还有壁橱、图书角、动物角等。图书角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及各类科学常识书籍,供学生查阅资料之用。教室内的桌椅摆放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摆放的,有的摆成半圆形,有的摆成几个小圈。总的来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环境建设与我国大不一样,我国则是规矩、严肃、有秩序。 不拘一格的课程和教材 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材一般都是由各地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提出大致要求,规定各学区学校的课程基准及毕业的起码要求。中小学的具体课程是由地方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以课程管理人员、指导主任、校长、教师及家长代表为团体的“课程委员会”制定的。 (一)美国课程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比较重视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具体来说,小学和初中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课程,包括英语的读写和理解,数学、历史、地理、计算机、环境保护、理科的基础知识以及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初中和高中开始开设选修课,其比重分别占到总课时的1/3和1/2。必修课是由学区教育局规定的,其内容很多,选修课是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兴趣设定的。此外,还有社区服务课和辅导课程。社区服务课是鼓励学生做义工,为社区服务,不算学分,但必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与服务精神。辅导课是为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指导学生升学和就业、改进学习方法等而开设的,课外全天候向学生开放。 (二)中小学的教材是多元化的,学科系统性内容与专题内容、综合性内容并存。中小学教材常常就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案。例如下面的一个教案: 主题: 美国的起源 讨论题: 1、哥伦布为什么想航海去印度(着重谈一谈他用于航行的三艘帆船)? 2、这位探险家在何地登陆?为什么误把“新陆地”称作“indies”,误将土著美国人叫成“印第安人”? 3、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这与传统的“地球是平面的”观点针锋相对,人们刚开始时是怎样怀疑他的看法的,反应如何? 整合思想: [数学]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缩小,用纸模仿制作帆船和探险家哥伦布。 [地理]学习球的形状,认识世界是一个球体,指出费迪男德和伊沙贝拉居住过的地方。 [科学]因为当时冰箱尚未发明,哥伦布和海员们在漫长的大海航行中储存的是什么样的食品。 [写作]以自己是哥伦布的身份写一篇作文,谈一谈你会做些什么。 [艺术]发给学生黄棕色的烤面包、乳酪和纸,要求他们用这些材料分别做出船、帆和海员戴的帽子。 [音乐]学唱《克里斯托夫.哥伦布》、《节日之歌》等歌曲。 从上面的教案可以看出,美国的课程和教材是整合的、多变的、不确定的,给学生留下了广阔了想像和创造的空间。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注重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包括师生讨论、辩论、实验、项目研究等。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办法把孩子引向浩瀚的知识海洋,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对待,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点点努力都要倍加赞扬,更不会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天真、幼稚或愚蠢而拒绝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千方百计保护和激励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教师不以自己的固定思维和教材内容去约束学生。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地提问、争辩、思考、交流。数学课,教师引导学生玩不同的游戏,如模拟生活超市、计算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概率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历史课,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古人类的生活工具、在石头上画画来体验远古人们的生活;辩论课,学生唇枪舌剑地辩论是否应该支持布什总统;化学实验课,学生事先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向老师提交实验报告,老师再准备相应的实验器具。也许就是这些独具匠心的教学培养了具有美国特色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 美国中小学常常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责任感。美国中小学推出了许多社会实践计划,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到公园、旅游景点帮助清理垃圾,去老年人和残疾人中心照顾老年人和残疾人,在文物保护、动物保护机构或某些高雅艺术团体中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学生参加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事能力,也使学生受到了品德教育、公民教育,学生从中获益匪浅。 考试评价机制 美国中小学的平时和阶段检查评定学科成绩及教学效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平时检查作业、测验评分占50%;二是项目考试占25%,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时,要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设计或制作,教师评出成绩;三是阶段与期末考试,每学年大约5次,评分占25%,重点考试,各州统一编写学科考纲,统一组织进行。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考试的内容有时与学生的教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考学生的逻辑和分析能力等,例如“癞蛤蟆是否有听觉?试证明之”。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目的是发现问题,帮学生找到不足,并设法帮学生进步,而不是排名次或淘汰,这可从学生每次参加统考的成绩报告单中看出来。成绩单的最后部分是对学生的全面总评,对长处、短处都进行概括评价。同时强调“这个成绩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该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考试时,很可能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其成绩。”另外,美国政府于1991年制定一套自愿参加的全国统考制度,称为“美国学业考试”,考试对象是全国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考试科目是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学科。在“美国学业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获得总统教育优秀奖。这种统考虽是自愿性的,但美国政府要求各大学把统考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之一,并要求雇主在招工时应参考应征者的统考成绩,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参加此项考试。 以上本文从美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办学体制、教育投入、教育观念、教育环境、课程与教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考试评价等九个方面论述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慨况,总的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具有其显著的文化特征:张扬个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实用主义突出等等。美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为培养一个完整人做准备的教育,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做法,如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小班教学等,但也不乏一些日益凸显的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严峻以及学生犯罪频繁等。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以及各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正采取积极的措施改进基础教育的状况和质量,期待美国基础教育的新面貌。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分层次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已成为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离不开教材,而教材内容都是按一定的规范编写的,有其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但未必就说他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认真编排,注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强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让学生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由于学生生源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大学生进校时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次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情况在学习深度上进行选择,也可以更好地执行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分层次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在讲授、辅导、练习、检测和评估等方面充分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避免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的教学局面,对计算机完全零基础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补习。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切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模块,以任务加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实际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每次上课时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任务,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了解office中各个软件的每一个菜单和按钮的具体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四、强化实验教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作课程,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机实习课,教师要针对课堂授课的内容,认真布置实习内容,让学生认真练习,仔细体会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同时,教师要做好辅导工作,随时注意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逐个进行辅导,可以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滚雪球式”的方法。 五、改革考核方式,施行教考分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管理,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非常必要的。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考试通过可获得全国通用等级证书,可作为学生将来升学、用人单位选用的重要参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采用全国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考试既权威、公平、合理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考分离。 六、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思考,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照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 教育部决定,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基础教育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经过前面的近10年的努力,新课程的轮廓已大体趋于清晰和稳定。我们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永远没有最终的完成,我们应该有一种思想准备,即课程改革将是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策略问题。 (一)重构基础。 我跟许多教育专家谈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即“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在今天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依靠的是什么特色?”很多同志都认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好”。什么是基础?基础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夯实什么样的基础?在选择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时,我们应该考虑这些问题。 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要完善。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意义。 知识是一种基础,也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基础。在对待知识基础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时代的内涵在发生变化,要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样的知识都“拿来”,这样的做法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我们开始重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用”这个问题,开始重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筛选。那么,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对知识进行筛选呢?第一个原则就是要选择能够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总量在无限增加,知识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第二个原则就是要选择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我非常同意科技部前部长朱丽兰女士的观点:我们要重新认识“知识就是力量”。只有能够产生知识的知识才是力量。在选择进入课程的知识时,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 能力也是一种基础。人的能力多种多样,我们能够罗列出几百种。在当前要注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竞争性能力:首先是专业能力。一个人走向社会后,要想从事某种职业,就必须具有某种专业能力。当教师的要有教育的专业能力,当工程师的要有当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其次是具有方法意义的一般能力。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事跨专业、跨文化的活动,如果你不能很快地适应,就说明你的身上缺少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保证一个人在从事不同的职业活动时,掌握一般的、通用的方法。所以我们才经常说,方法能力更重要。获得信息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一般的思维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积累和提炼经验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属于这一种类型;第三是社会能力。人都是在具体的社会中生活的,合作交往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这种社会能力已经成了今天我们生活能力的基础。 诸如此类,我们的课程应该反映这些基础的变化。这就是重构基础。 (二)突出素质。 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它的目标是为全体国民的素质发展奠定基础。我们过去的教育过分强调了文理分科,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准专业教育。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突出素质的综合发展。 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强化对学生的“四有”新人教育。以理想教育而言,基础教育所培养的人从来都不是今天就用的人,而是十年二十年后发挥作用的人。基础教育是典型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不能简单地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理论界有一个热点问题: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这种提法是不是妥当可以另行讨论,但这里包含着一种教育对于理想的追求,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让孩子形成理想,就是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素养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把各门学科割裂开来去掌握孤立的知识。高中课程首先要解决知识相互割裂的问题。如果只知道应付考试,考什么就记什么,不能在生活当中让知识彼此沟通,就不能算具备科学素养。前些年有些高等学校对理工科学生进行过评估,发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知识是僵死的,知识只是一些孤立的点,没有形成一个能够灵活发挥作用的体系。第二个条件就是要能够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认为,高、中、初各级研究人员之间的差别主要不是表现在占有知识的多少上。当年,他曾经非常风趣地谈到: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物理学定律中的那个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谁也没有否认我钱三强是个物理学家。他认为,高级研究人员,就是知道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包含着的那些未知的、潜在的发展目标在什么地方,在哪里能够打开那些未知的洞口,而且能指导别人打开这些洞口,去探索和解决全新的问题。中级研究人员能自己打开一、两个洞口的盖子。而初级的研究人员则可能在整个领域里找不到一个洞口的盖子,两眼一抹黑,找不到洞口。所以,科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探索未知能力的大小。第三个条件就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有了科学的素养,我们就能够把知识真正变成实践的强大力量。不能在实践中实现转化的知识就不是力量。第四个条件就是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科学是什么?科学可以造福于人,也可以祸害于人。原子科学就可以起到这两种作用。因此,我们在考虑课程改革的策略时,应该注意形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 (三)面向现代。 课程的内容要不断地反映时代的特征。比如,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发展学生的世界眼光。虽然我们现在都在谈论知识经济,但如果我们没有世界的眼光,就很难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经济的实质,理解知识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发现知识经济在生产力前进方向中隐含的东西。现在,我们都在强调江苏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要用现代化总揽全局,可是,在我们还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现代化”的情况下,“后现代”已经变成了一个讨论的热点。我们必须抓住时展的脉搏。至少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现代化并不是什么都好,现代化带有许多负面的效应。比如,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出现了许多危机。同样,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过分地夸大了工具理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当中出现了情感与认知的失衡。所谓精神危机,就是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美国人也开始承认,他们的文化正在走向一种封闭的美国精神。这些冲突和危机如果不解决,现代化就无法进行下去。当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反现代化的因素,并不意味着倒退。反现代化不是说要回到农耕时代,而是希望遏制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效应。现在的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已经摒弃了动物、植物的界限,立足于人和生物圈,了解可持续发展。这种变化就是时代的反映。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明确,教学内容应该反映现代,另一方面要理解现代化本身的发展。如果说传统的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可以说,以知识经济为典型特征的生产力的新发展,表明人类已经开始了第二次的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新的动力。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基于这样的哲学思考。没有哲学思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面向现代,没有哲学思考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必然是缺乏时代感的行动。 (四)交叉综合。 课程的交叉综合,首先要实现目标上的综合。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和身心素质,把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 第二是要实现内容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这些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课程教学的综合,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设计教学的能力。 第三是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人类知识的创新常常就是通过交叉综合完成的,制定课程发展的策略应该反映这样的规律。 研究性学习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占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也反映了我国课程建设所达到的新的水平。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理解这种差别、形成正确的课程观,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体现创新性学习的特点。 课程形态上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来自于课程总体指导思想、课程的基本理念上的差异。研究性学习在总体指导上,就是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在人的所有的发展性能力中,创新性学习是一个核心。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有积极意义的一种力量,因此,我们要努力地提高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体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中国******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所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发展人的创造性。这是对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高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停留在空喊上。不能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突破口。 (二)从学生个性成长出发,体现多样化、差异性学习的特点。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项重要的目标就在于促进学生有差异地学习、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风格。这个目标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成长,所依据的背景则是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就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表现的那样,其特点是大批量、少品种、标准化、流水线,把人变成统一的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变成机器的一个零部件。我们今天的教育,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反映。五十多人一个班,全国使用一本教材,考试实行标准化,这是传统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教育形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就在我们的身边,生产方式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典型的特征就是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柔性化。这种个性化、差异性的生产方式或早或晚会引起教育形态的改变。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或多或少已经反映了这种变革。 (三)从学生主动性发展出发,体现主体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这门课程的创造主体之一就是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了这门课程的计划与实施。国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定的课时空间,作出目标上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具体的课程计划并予以实施,这种课程主体的变化,正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学生是创造课程的主体,学生的主动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没办法形成统一的教材,也不应该使用统一的教材。每一所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计划组织,到资源利用、成果表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具体的实施形态上,应该是校本化的。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它的统一性。如果我们编一本统一的教材,各个学校按章按节地实施,就偏离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特点。 (四)从学生创造性发展出发,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满足学生探究世界的需要,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对个人阅历中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究,对自身及周围的现象进行探究,也就是要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探究是没有边界的,作为一门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自身也没有边界,是不断生长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世界的变动大大加快,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办法,用一种稳定状况的宇宙现在线性的因果框架内来指导课程设计,那肯定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再加上全体学生均以主体身份参与课程,其积极性、主动性所激发的创造才华导致的成果是教师无法假设和预测的。因此,教师自身必须不断探究这门课程的新特点、新规律,以获取指导者的主动权。 (五)从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体现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现代的科学创新,大多不是靠个体完成,而是要通过群体的协作。研究性学习课程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合作完成,因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群体性发展和师生互动性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有不少老师反映,走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自己就再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是跟学生处在乎等的位置上,相互学习。处理不好这一关系,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就会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促进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这个“群体”不是狭小的群体,不只是指学生自己的“小圈子”。学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师生群体与整个社区环境都应该包含在学生群体性发展的本义当中。学生走进社区,不只是要从社区里“汲取”自己学习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是在与整个社会“互动”,在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里,他们能够体验到生活的涵义,社区也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员还包括年轻的一代。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本质。 (六)从学生和谐性发展出发,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人才观必然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这也决定了课程目标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意诸方面都获得发展。研究性学习的设计就有这种和谐性目标,而且以综合性的课程形式来达到这种目标: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交融,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举,主体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俱进,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总之,通过交叉综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总结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发现,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课程的基础建设工作有关。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 (一)研究和培训相结合,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扼杀人的发展。教师与教改同样是这个关系。教师可以是教改的动力,也可能是教改的阻力。历史的发展总是一个进程,常以观念的进步为先导。意识到这种进步总是从少数人开始,但必须等到大多数人的观念都进步了,这个过程才算结束。因此,我们只能让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促进观念转变,发展自己的能力。我们谁都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成经验,因此只能是边实践、边探索。 加快队伍建设,首先要促进教师观念的进步。教师至少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实质。要认识到,这一次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整个教学体系的变革,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外,还有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考试评价制度、课程管理的改革等等。为此,应该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增加通识培训的成分,让教师尽量把这一次课程改革的实质弄清楚,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第二,要解决一个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情况尤其是这样。教师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课程的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所以感到很害怕。当年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就曾针对我们党的一大批干部中间存在的本领恐慌现象提到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能适应新的局面,又如何完成领导的任务?所以,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培训,尽量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招。让教师们知道,开展研究、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如何迅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太仓高级中学经过探索,总结出两条很好的经验:一条是利用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的特点,把教师组织起来,让他们进行合作,共同承担指导学生的任务;另一条就是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支持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社会化。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育资源大多数还限于学校的范围。我们的教育还是典型的传统学校教育,走向现代的教育形态、在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实现教育与社会整合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到位。研究性学习本身要求我们对教育资源进行再开发。开发教育资源就意味着要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因为一个学校的范围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部学习需求。 开发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社会化,第一个渠道就是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解,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有些家长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有顾虑的,他们看不到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担心这样的学习会影响他们的高考;第二个渠道就是进行资源的调查和储备。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了解资源的分布。这些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也包括信息资源。在做好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注意筛选、开发和配置资源,形成课题和项目,并围绕它配置基地和师资。因此,开发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可以进一步拓宽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建设。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立足于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实质是什么?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看,主要是信息交流的广泛性,这种交流可以说是全时空领域的交流,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各地。这种信息交流的载体就是媒介。媒介成了现代教育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中得到强烈的感受。传统的教学主要有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在开放的学习条件下,媒介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分层次地推进实施学校的校校通工程。校校通的技术水平可以有所差异,但应该具备网络的功能。 建设校园网,并不是要把它当作展品,而是要真正地把它作为教学改革服务的工具,为研究性学习和其它一切形式的学习提供手段。数字化校园能够促进学校建设达到现代化的形态。数字化就意味着开放性。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有一个差距就是开放程度不同。但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借助于数字化的工具,就同样能够走向世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 (四)建立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各类课程之间的良好关系。 我们应该把研究性学习的真谤传达到各个学科当中。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程,但从范畴上讲,它又是交叉的,它是典型的校本课程,但我们又不应该把研究性学习仅限定在15%的课程范围里,而应该立足于校本,在选择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同时,注意把它的精神实质迁移到各学科教学中去。 由此出发,如果我们将来所有的课程都能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那么,就可以不需要出现独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但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单独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就像信息技术课程一样,如果将来学生们能够很自如地运用信息媒体进行学习的话,这门课程同样是不需要独立开设的,但现在却仍然有强化的必要。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基础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城市中学也好,农村中学也好,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探索与实践。如果我们江苏基础教育在这门课程上不能有所突进的话,建设教育强省就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我们任重道远。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评价 冲突 融合 [论文摘要]教育评价是改进教育的前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观念、标准、目的和主体冲突等问题,为了使基础教育评价由冲突走向融合,需要用发展性评价取代奖惩性评价,需要协调内外部评价,并实现评价标准和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就教育本身来说是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过程,对受教育者个体来说是左右其发展方向的路标,而对国家来说又是实现其教育目的的关键。自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以来,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冲突。 一、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举措与成就 (一)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举措 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最早从1985年开始,以中小学学校评价(如衡量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和方法、办学水平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作为主要内容,以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提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操作手段为重点。1986年,除继续开展中小学学校评价外,还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校长评价等活动。加大了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督导和检查力度。此时基础教育评价以教育督导部门的检查、督导为重点。到1993年,我国转向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此时的基础教育评价主要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服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这就更加细化了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评价”列入九项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教育评价的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评价不失时机地开展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活动。 (二)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就 在过去的20多年中,基础教育评价对促进基础教育改革,转变办学观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成就从宏观上有:第一,促进了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避免了只注重中、高等教育而出现的教育脱节现象。第二,基础教育投入明显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第三,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9%,比2002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9.3%,比2002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从微观上来看:第一,明确了基础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了评价的教育性功能。第二,初步建立了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第三,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评价的实践模式。 二、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存在的冲突 (一)基础教育评价观念的冲突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教育评价的心态重眼前轻长远,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盛行,造成了人们的浮躁心态,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想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却希望获得好的评价成绩。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已经蔓延到基础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唯升学率论,评价目的的唯选拔功能论,评价结果与奖惩的紧密挂钩论,评价对象的防卫心理,甚至弄虚作假行为,以上这些,无不出自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价值观不同,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就可能出现评价范畴的变化。特别是当前,对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即素质教育评价观。 (二)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冲突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两种评价标准:国家标准与世俗标准(传统标准)。前者的评价内容是反映国家意志的评价标准,是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利益而提出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后者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评价标准,它的功能性特点是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假设为少数,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常。评价无形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得到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一边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激励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评价功能;另一边是希望寄身于少数优秀者行列,以同伴竞争成败论英雄的“金榜题名”式评价标准。这两种评价标准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和教学。 (三)基础教育评价目的的冲突 近几年来,我国提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目的。然而,在当前基础教育的评价实践中,促建、促改、促管的力度不够,而评价结果与利益奖惩紧密挂钩,教育评价成了奖优罚劣的杀手锏。评价目的的偏离,迫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都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上,而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人们迎评的精力也只好放在显性的指标上,忽视隐性的、长期起作用的柔性指标;被评对象改进工作的重点也局限在几项未得高分的指标上,而缺乏整体上的谋划。 (四)基础教育评价主体的冲突 基础教育评价主体就其需要的不同可分为“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两种类型。个体评价是指一种以个人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是个体从自身的需要、利益、情感出发,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社会评价是指从一定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和评定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明现象对社会的作用之善恶、美丑、功过及其程度。…这两类评价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同,评价的角度和需求不同,对同一客体的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那么,我们应该以哪类评价主体为准呢?评价主体究竟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主体的冲突给基础教育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三、从冲突到融合:改革基础教育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须将教育评价的选拔性功能转化为激励性功能 发展性评价取代奖惩性评价。教育评价及其标准反映了教育行为的不同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中,学生及其家长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学校自身及其所属主管行政部门的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都会渗透其中,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形成了国家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评价标准与以升学为目标的世俗传统的评价标准。在教育评价过程中,较多地强调被评价者通过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达到自我提高,以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不断对话,互相修正自己的观点,使评价结论尽可能取得一致。在转变教育评价观念中当事者的转变是首要的。学校作为教育的承担者,有义务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中指导家长配合其教育行为,以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贯彻实施。在教育功能方面,无论是国家还是世俗就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被世俗广泛接受的。这也说明了国家评价和世俗评价之前的矛盾是可能解决的。从考试评价的角度看。一方面教育要避免因升学考试做帮助或强化社会各阶层分离的事。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利用利益杠杆,促进大众教育的实施。考试改革是实现新的教育目标和发挥教育积极功能的必要手段。 (二)要加强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价,规范其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 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以及加强政府督导的专业性来协调内外部评价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理解每一方法的价值,遵循适应目的性原则,把“设计与目的相适应的评价”牢记在心。在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观上,应坚持以“形成”、“改进”为主,真正使评价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因素,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反馈、纠正、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功能,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有力的措施。新教育评价认为,教育评价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应该从一个分数、一个单一的统计数字的观念中走出来,寻找其他“深度描述”学生成就“质”的方式,作出“适应个体差异的学生行为描述”。 (三)要改变政府的政绩观 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将高考、中考成绩作为政绩的,政府以成绩论英雄,对高考、中考过分关注,导致学校对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只剩下单一的“考试成绩”了。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所以,给学校创造宽松的发展条件,制定综合评价办法,全面科学评价学校,这些工作需要政府做好、做实。让一个不合格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无疑是教师的失职;让一个不合格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误人子弟,那是教育管理者的失职;让一个不合格的学校年复一年地制造不合格人才,则是教育主管部门对社会的犯罪。学校要生存,要看社会需要。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办学,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以此取得家长的认同,所以,社会评价需要引导。 (四)教育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化 对基础教育进行评价无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评价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和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刘本固教授归纳作为教育评价的主体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拥有行政监督权,能代表政府对教育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2、拥有办学的宏观决策权,能代表政府为办学创造各种必要条件,具有把客观条件变成现实的能力。3、有对学校的管理权,能组织评价工作,并能根据评价的结果,对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可行的对策。4、有对受教育者进行评价的权力,评定他们的品行与学业成绩,并能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承担直接责任。5、有权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对其目标完成与否有亲身体验,对教育成果的评价具有直接发言权。实际上,能作为基础教育评价主体的并非以上五种类型。如学生家长、上级学校、用人单位以及教育工作者等都可以提供评价信息,成为评价主体。但是,无论哪种类型不仅必须具有与其评价范围相称的知识外,还应具备公正、规范的办事品质。他们的水平和思想境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价的质量。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乡土教材研究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乡土教材 2008年10月25-28日,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为案例,通过专家讲学、案例分享、现场观摩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围绕乡土教材的开发及使用这个中心,进行了充分地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30多名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民间教育机构的代表。 一、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10位专家作了有关乡土教材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分别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发乡土教材的价值与意义,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通过专家讲学,与会代表进一步了解了乡土教材开发的背景,明确了乡土教材的地位,树立了做好乡土教材工作的信心。 编写和使用乡土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乡土教育。可以这样认为,乡土教育更具生命的活力和与学习者的亲和力,其展示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知识和技能产生呼应和关联,使其所学更具拓展性和关联性,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动的知识及其相关生态,还易于据此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和实践。乡土教育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依据地方的特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宣传。不了解家乡的人何以有根?不热爱家乡的人何以爱国?不关注家乡建设的人何以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乡土教育的力量和魅力不可小看,因为真实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由此建构成型的。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学校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当地的专家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才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乡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给乡土教材带来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乡土教材正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进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因此,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二、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就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就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共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乡土教材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乡土教材建设中,有些人认为乡土教材的内容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课程会占用国家课程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代表认为,在对待乡土教材的问题上应做到“五个尊重”。一是尊重乡情。要理解当地人对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追求。二是尊重乡民。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对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让学习者感受到自身的人类角色,从而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三是尊重学生。乡土教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四是尊重教师。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教师正是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尊重教师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五是尊重乡土文化。编写乡土教材要积极地欣赏与尊重乡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把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中的文化内容编入乡土教材,让这些乡土文化影响学生的未来。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持续发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因此,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乡土教材开发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了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目前在全州9所小学试点使用。 会议还对一些比较好的典型案例进行了讨论,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发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地方课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哈巴河县开发的乡土教材《我爱哈巴河》等。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把乡土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爱家乡的乡土教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工作综合考虑,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是一个公认的、显然的事实,但是通过实证调查,运用数学工具,探究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对所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初步构建了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的数学模型,证实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有显著作用;研究结论也佐证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以及切实保障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公民素质;显示度 一、背景及意义 提高公民素质是使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 进入新世纪,不少国家(地区)赋予了公民素质教育新的内涵,更加重视公民素质的提高。例如,欧盟提出的苏哥拉底(socrates)计划,旨在强化“欧洲域”意识(european dimension)、培养积极的世界公民;在日本,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则为选修课程,其目标在于“培育学生作为公民所需的知识和基本素质”。在国内,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尽管是显然的、公认的事实,但本研究的侧重点不是进行理论的思辨,而是进行实证的调查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并进行初步数学模型的建构。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主要关注公民素质的现状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教育杂志《phi delta kappa》一项持续33年的调查显示: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年轻人公民素质的信念,没有随时间变化而动摇;“袁克敏等人围绕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进行了调查,对影响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剖析;何向东等人关于西部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证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然而,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尚缺少用实证调查的方式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所起作用的研究。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问卷设计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调查涉及面广、样本大;数据的类型多,分析处理难度很大。本研究对于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工具研究教育问题是大胆的尝试,对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是有益的探索,也为研究其他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稳定性,代表着个人的品格特征。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公民素质的构成,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本研究采用五分法,将公民素质划分为五个维度:思想品德素质(以下简称“思品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下简称“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下简称“劳技素质”)。进行这样划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第一,比较全面,各种素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第二,认同度较高,各种素质的具体内容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对公民素质的理解,又较好地结合了时展所赋予公民素质新的含义;第三,比较科学,指标体系明确,条目较清晰,便于维度的再划分,便于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 (二)显示度 就目前所查阅的文献,在教育学领域,较少涉及显示度的概念,对显示度的认识也尚无定论。本研究将“显示度”界定为“作用或者重要性的显现程度”,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是指基础教育对于公民素质提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显示程度以及社会对其了解认同的程度。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刻画显示度: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除遗传因素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皆有影响,通过对几个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二是从影响时间(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公民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与公民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影响范围(五个维度)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个维度的影响情况。 三、研究假设、思路、方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同时也是完善个体的素质结构、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活动。为此,本研究的假设是: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所受基础教育年限越多,人的素质越高。 本研究以现状调查为基础,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基础教育与公民素质提高的相关性,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所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2.0。 四、问卷的编制以及调查样本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以前文所定义的公民素质结构为基础,划分为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以分量表的形式出现。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内容的著名量表基础上,根据理论构架和实践要求自行编制题目。问卷先后共进行两次试测,分别在重庆市的两个公共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共362名,通过试测,剔除题意不明、有歧义且不能满足相关心理测量学指标的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liket5点记分:1表示完全没有、2表示可能没有、3表示说不清、4表示可能有、5表示肯定有。最后确立了包含31个题目的正式问卷,经信度检验,其克伦巴赫α系数=0.852,这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高。在内容效度方面,我们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对问卷题目所反映的行为样本的代表性进行判断,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在结构效度方面,绝大部分分量表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符合量表编制的一致性与异质性的要求。 (二)问卷的调查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集中于2007年6-7月,由专门的调查人员,在重庆市选择了颇有代表性的酉阳县、忠县、巴南区、北碚区四地进行,发放调查问卷1832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811份。巴南区属于主城区,北碚区属于主城区,也是城乡结合地区,忠县处于较贫困的农村地区、酉阳县处于贫困的偏远农村山区且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经统计,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从年龄上划分,5~6岁占2.6%,7~17岁占32.2%,18~24岁占13.8%,25~34岁占15.7%,35~44岁占16.2%,45~59岁占14.9%,60岁以上占4.6%;从文化程度上划分,学前占3.7%,小学占11.1%,初中占36.5%,高中占32.4%,大学占14.5%,研究生占1.8%;从职业划分上,学生占34.8%,工人占12.7%,农民占11.0%,干部占8.1%,教师占8.8%,医务工作者占7.5%,商业人员占8.0%,个体户经营者占6.1%,其他占3.0%。 因此,从总体上说,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充分体现了区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诸多方面的代表性,过程符合随机抽样的要求,结构较为合理,反映了重庆市公民的基本状况。 五、数据的分析及研究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数据处理分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第一、二部分内容是第三部分内容的前提与逻辑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是前两部分内容的推演与深化。 (一)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分析及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对公民素质与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学校、社会、遗传及其他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5、0.638、0.316、0.114、0.090,且它们与公民素质均成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校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最大,由此说明影响公民素质的首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亦即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分析及结论 1.不同学历的公民素质得分总体描述 由表2可以看出,公民的综合素质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学前到小学,综合素质均值增长率为92.47%,从小学到初中增长率为17.68%,从初中到高中增长率为10.19%,从高中到大学增长率为2.53%,从大学到研究生增长率为1.14%。以受过大学教育的对象为参照,基础教育阶段的贡献率58.93%,这充分说明基础教育阶段对公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由上分析看出,学校教育对提升公民素质有着积极意义,随着公民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公民素质基本上都呈现较稳步增长的态势。 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 2.不同学历公民总体素质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检验不同学历公民素质的差异。我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表明,各个层次学历之间的综合素质得分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729,p=0.015)。 为了明确哪些层次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作了组间的两两比较,见表4。 表3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公民综合素质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表4表明,学前与其他学历层次的公民之间在综合素质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公民素质存在显著差异,但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不再显著。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明显的;高等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虽也有帮助,但作用不再明显。因此可得到基础教育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 (三)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初步模型的构建及结论 前文分析表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有显著作用,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为了进一步定量刻画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构建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初步数学模型,在(一) (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作了较深入的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1.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线性关系分析 为更进一步明确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我们根据有效问卷的数据,以“教育年限”为自变量、“公民综合素质得分”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y=9.543+0.835x,其中y为公民综合素质得分,x为教育年限(各种学历对应的教育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研究生19年)。 为了验证该方程式是否具备统计意义,我们对该等式进行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表5、表6为方差分析与模型综述结果。 我们知道,当回归系数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时。回归式具有统计意义。在本次检验中,表5中的f=60.696.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表6的模型综述表明,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为r=0.878,说明二者(综合素质和教育年限)关系密切;r2=0.771,说明变量x可以解释变量y的77.1%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综合素质的关系可以用如下方程表示:y=9.543+0.835x。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表现为直接的正相关。 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2.公民综合素质与五种素质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解五种素质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 以五种素质得分均值为自变量,以综合素质总分均值为因变量,应用全回归法,结果见表7、表8。 首先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由表7得知f=147.275,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随后得出回归方程为:y=1.740x1+1.747x2+1 236x3+1.017x4+1.097x5+1.718(系数的大小表明对总分影响程度的大小)。其中,总分为v,法律素质为x1,文化素质为x2,劳技素质x3,健康素质为x4,思品素质为x5,可见,对综合素质影响比较大的是法律素质、文化素质两项,比较低的是健康素质、思品素质两项。 从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技素质的作用都是正面的。同时,各种素质对综合素质的影响系数大小不同但是都有显著性意义,这说明基础教育对公民各项素质形成的影响并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对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弱。 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 综合以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五,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维度的作用都是正面的,但影响不均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不仅实证了研究假设,而且刻画了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的显示度。这加深了我们对基础教育作用及意义的理解,即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对提高全体公民素质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其战略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研究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策略 摘要:创新,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原来的做法。在当今的教育中,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教学要创新,学校管理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在学校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需要管理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战略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创新。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 内部管理 创新 我国是一个具有9亿多农村人口的大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未来,学校内部管理又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运行的效率。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的创新,是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含义 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一部分。它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地区中等以下学校教育。它的主体是农村中小学教育, 但其范围还应上下延伸, 上至成人教育, 下至学前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是学校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组织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学校管理创新是指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也就是指学校管理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管理格局,产生新的管理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上创新,就是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利用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学校管理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更加合理、更加规范。 二、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现行内部管理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种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和调节的经济活动。在供求关系上,它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自由适应;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把社会可以掌握、利用的资金、劳力、资源以及土地等有限资源,有效地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现代教育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有益事业,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它的产品是“人的劳动能力”,因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劳动。六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基于这些认识,农村基础教育,还未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在当前教育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矛盾加剧的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自身生存与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周济同志2009年在国家行政学院春季开学典礼发表讲话指出,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和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剧增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较低矛盾尤为突出。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择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地区学生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将子女送往城市名校、重点学校接受优质教育。而农村地区学校,生源越来越少,有的村小甚至出现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或招不起生的现象,再加上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原因,办学质量不高,升学率逐年下降,升学率的下降又影响来年的招生,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学校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 三、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方法 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危机关键所在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这一过程,管理创新,是提高学校内部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举措。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战略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创新等方面。 (1)管理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学校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 、事、时间、空间、信息七大要素的管理。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创新首先是管理观念的创新,这是由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管理观念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所决定的,如重主观意志、轻群众监督;重教育结果、轻教育过程;重眼前发展、轻长远规划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学校管理观念的创新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管理理念,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平等”的教育观念。 (2)学校管理战略的创新。学校管理战略,是对学校管理的宏观思考,它的创新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由于受当地经济、地域环境等影响,其质量发展较为缓慢。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要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时代要求,学校管理者就要从管理战略上创新,要把眼光跳出农村地区,放眼开去,特别要树立国际意识、发展意识、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做到学校下一步发展有计划,长远发展有规划,跟进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3)教学管理创新。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 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管理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 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因此,学校应重视制度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教学管理水平。要重备课建设,提高备课质量;强化课堂规范化管理,提高课堂效益;重课后复习巩固与提高。 (4)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应更多地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因为只有人才能盘活教育资源。教师是农村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不实现教师队伍管理的创新,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创新。作为管理者,只有不断创造并实践新的教师管理理念,才能造就心态正常,人际关系正常,事业兴旺发达的教师队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师,容易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心态的不稳定。因此,在教师队伍管理中,既要建立动态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活力,又要关注教职工的心灵,视教师为亲人。要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构筑教师的人格大厦。要多渠道挖掘教师的潜力,使其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另外,要实施教师多元评价。教师评价是导向,评价的目的不是把教师分成等级,而是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采取教师多元评价办法,一是请学生评价老师,每学期学生从教育教学、言行规范、处理班级事务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请家长评价教师,每学期的家长会,请家长评价老师;三是按学校内部评估规则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评价,使教师了解自己的状态及在学生、家长中的信誉,也引发教师反思。 (5)学生管理的创新。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明确一个责任,树立两个观念,利用好五个阵地。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学生管理要与时俱进。一个责任是:培养学生追求成功能力的责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两个观念;创造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运用好学校、班级、课堂、作业、家长会五个阵地,发现学生优点,表扬优点,促进其成长。其次,积极构建学生培养自主能力的平台。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如升旗仪式、班会等由学生组织主持,庆祝活动等表演由学生自行举办,学生还可向老师申请班级自我管理日等等。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平台和一切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自主能力。再次,学生评价体制创新。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更要构筑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评价方法要多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多渠道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成功的动力。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析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比较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比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现存状况和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的特点,进而明析国外基拙教育课堂管理方式对我国课堂管理改革的启示。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可以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控制有碍学习的违纪行为,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仍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动服从。客观地说,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在教育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种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1管理原则:部分教师倾向于专制独断 课堂管理一般分为放任型、民主型和专制型三种。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基础教育课堂管理较多的是停留在专制型向民主型过度阶段,仍然偏向于专制型管理。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总是亲近一部分,疏远一部分。依据自己的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等级。同样的问题行为由成绩差的学生做出,受惩罚的可能性就大,处罚程度也重。这种偏见不但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也为课堂上学生问题行为有效处理设下了障碍。 1.2管理风格:部分教师倾向于任务中心 根据管理科学的“四分图”理论,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依其对完成教学任务重视程度,分为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高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综合型;高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等四种。一般而言,除低关心学生、低关心任务的放任型外,很难说那一种风格绝对好些,一切以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决定。但是,审视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其管理风格多为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型的,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及生命意义的关注。 1.3管理效率:相对底下 部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受到个别学生干扰时,为了控制课堂秩序,常常不顾问题行为的性质和种类,动辄中断正常教学过程,对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进行冗长而频繁的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去进行的“转化教育”。对此,学生厌烦并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不仅老间题未解决,反而产生了新的课堂问题和“病原体传染效应”,增长了学生对纪律的淡漠与厌烦情绪,也使教师成为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2.国外基础教育管理方式的特点 2.1管理观念:以人为本 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在课堂管理观念上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多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从而营造出人性化的课堂心理氛围,重视班级社会、心理和生理环境建设,努力创建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课堂微观生态环境。 2.2管理技能: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和交流方式 2.2.1倾听技巧:西方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善于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2.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通过眼神接触,教师能读懂每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握整个课堂情境,预防学生不良行为发生;身体接近,只须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学生行为端正;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即教师以此辅佐“说话”,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2.3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国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师生的人格与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随时与教师对话、讨论甚至争辩。并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环节中学会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还拥有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3.国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的启示 3.1转变管理观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课堂管理的核心是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管理主体的人的管理,达到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目的。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管理活动场所中首先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将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辨证统一。 3.1.2坚持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虽然教师是课堂管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教师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师生共建的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共同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管理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管理。在处理课堂问题时,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3.2提高教师的管理技能 3.2.1教师自身的管理 教师是学生心志的培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著名学者艾普尔认为“如果教师所具备知识不足以胜任教师的工作,也就很难谈及对教学和学生的有效管理。对学生来讲,教师乃是知识的化身,他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期望”。因此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朝着学生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3.2.2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教师一方面要维护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行为。教育和管理的结果就是要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过度,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觉地维持课堂纪律。 3.2.3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管理过程。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能,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应作到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合理传授、课后全面总结。 3.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平等友好。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犯成长性的错误。因为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既有闪光的一面,又有失误犯错的时候,并且每一个人又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总结经验、成长进步。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学会,在犯错后明白一个道理,懂得自己总结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及其启示 【摘 要】西方基础教育改革在其推进过程中,各国学者认识到了改革阻抗问题的客观存在,分析了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社会阻抗等阻抗因素,提出了阻抗的消解策略。对这些研究及其策略加以借鉴与反思,会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西方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 改革阻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各国相继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它们相继多次进行基础教育改革。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阻抗力量不可避免地随之而出现,如何消解这些阻抗保障的改革顺利进行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问题。 一、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问题研究之分析 随着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出现了阻抗问题。此时,受改革理论研究问题领域的影响,教育理论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和思考有关教育改革的阻抗问题。 从字面上解释,“阻抗”即“阻止”和“抵抗”。阻止和抵抗这个词,所表明的是人们对某事所采取的一种反对策略,即以各种方式和手段,使某事不能发生;或者即使无法使之不能发生,也要使其不能顺利地进行以阻止行事者达到其目的。[1] 西方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存在的阻抗因素,在不同国家是有所不同的,但不管各国存在什么样的阻抗,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共同之处。学者们所总结各国阻抗之因素,可以阐述为如下阻抗因素: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以及社会阻抗。 1.权力阻抗 改革会涉及人们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再分配、再调整,这就出现各种复杂情况,产生了权力阻抗。西方研究者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最大的阻抗来自于教育改革中的利益集团之相互对立,即所谓权力阻抗。各级利益集团(如领导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等)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施加种种影响,抑制或阻挠改革的推进,影响进程和结果。 西方基础教育改革时,教育者的利益与社会其他利益集团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利益有时是不一致的。非教育的利益集团在教育领域中都存在自己的权益,他们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其自身利益会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实行的效果。而在教育者集团内部,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也不尽一致。行政管理者往往缩小教师的自主性空间,削弱教师的专业特性,导致教师与其对立,相互指责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问题。另外,学校内部斗争也经常涉及收入等经济问题。由此,当某些教育改革的实施损害或危及相关利益集团时,它们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或反对的态度,甚至会给执行工作设置种种障碍,严重影响其实现。 尤其要指出的是,任何西方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不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最终都要落实到或作用于学生身上,而家长是学生利益的直接代言人,是重要的利益群体。因基础教育改革很少真正能全部放在学生利益之上,教育改革也还需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及其家长为了自身利益而形成了利益集团,以便为他们的利益而斗争。这也是权力阻抗的一方面。[2] 2.心理阻抗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阻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也是极其复杂的。易法建先生在改革心理阻抗研究中指出,个人对改革的心理阻抗,具体表现为个人对基础教育改革缺乏了解或错误理解,存在思维定势,有某种失衡感和不安全感,担心地位,恐惧未来和依赖心理等因素,使其产生阻抗;因经济利益受损或失业,社会群体及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可能产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组织对改革的心理阻抗方面,也有组织领导、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经济效益、团体规范和人际关系等影响,这些方面极有可能引起心理阻抗。[3] 基础教育改革的所有参与者在面对改革时,总会或多或少地面临心理上的压力。其过程中,主要有认知偏差、习惯心理和不安全感等。[4]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引起参与者心理上的失衡和行为上的抵制,他们担心害怕、不稳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心理无法承受,这就在心理上产生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心理阻抗。 3.价值阻抗 价值阻抗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不同思想意识、基本信仰等方面。改革就是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并不是容易改变的,他们不一定适应或认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举措,他们甚至有着与改革相反的价值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产生了价值阻抗。 4.社会阻抗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复杂的想象,是理念、政策和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的大融合。基础教育改革本身与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社会方面涉及公平和社会凝聚力的问题,也涉及在阶级或种族基础之上建立学校和社区,而且也要考虑人口、社会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人权观和能力观、法律和性别角色的变化问题,改变教育环境意味着对以上问题的改变。况且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收入和贫困差距扩大的现象,经济上的松绑和结构重组孕育出更大的社会不稳定性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原子化。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很容易出现社会阻抗状况。 二、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之消解策略 多重阻抗因素对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克服这些阻抗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西方一些学者研究了阻抗消解问题,如格罗斯就提出了克服改革阻抗的模式概念,它强调改革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清楚地意识到改革引入前的各种抗拒,对于成功的基础教育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5] 又如库尔特·列温提出了“力场分析法”,他认为,任何改革都会有两种力即支持改革的动力与反对改革的阻力起作用。“力场分析法”就是对所有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每一因素的强度,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逐步减少并消除其阻抗。针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阻抗因素,为了克服其阻力,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更好效果,一般可采取以下消解策略。 1.消解权力阻抗之策略 领导—阻抗指导模式是这一阻抗消解的策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动、组织实施和组织化或拒绝阶段这三个连续的阶段里,政府应考虑各利益集团,加大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投入,消解因经费不足和失衡给改革带来的阻抗;在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筹集改革经费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建设具有科学、民主、服务型的教育行政体系,来化解利益集团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阻力;设立领导和决策咨询机构,利用集体的智慧作出正确的决策;开放信息公开、传播渠道,保证决策的民主、合理、科学;下放领导和决策权力,赋予学校、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以学生的利益为重,考虑学生和家长的要求,使这些阻抗因素减少或消除。 2.消解心理阻抗之策略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人们会对未来的工作内容、经济收入、能否适应等表示担心,由恐惧发展成为反对改革。要消解心理阻抗,就要改革消极的观念、习惯、传统并建立起新的观念和社会心理定势;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兴趣和心理情绪,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调适,从而使人们欢迎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鼓励人们参与并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来鼓励其参与改革,吸引他们对教育改革的关注与支持;让人们对改革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其合理成分吸收到方案中,使改革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领导从外部强加给他们的任务,从而使他们关心改革、支持改革,消解心理阻抗因素。 3.消解价值阻抗之策略 价值阻抗存在于个人和群体两方面,应利用“群体动力学”原则来推动组织的改革,也就是说,利用群体来改变个体或群体本身的行为,这是消除改革阻力的一种可行的办法。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一个群体越具备凝聚力,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越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要努力使小群体的目标与改革方向达成一致,做好小群体的工作,发挥小群体的凝聚力,使因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阻抗得到消解;要对有关教职工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改变观念,提高素质,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适应改革的新要求,以此来消解价值因素所带来的阻抗。 4.消解社会阻抗之策略 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社会阻抗涉及许多方面,社会背景环境、社会风俗习惯的不同都可能产生阻抗作用。为了消解这些社会阻抗,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改革涉及的公平和社会凝聚力,考虑在阶级或种族基础之上建立的学校和社区,加大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等,并尽可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为其提供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的思想、观念,让社会了解目前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严重性,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宣传教育改革的目标、措施、方法等,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明确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从而消除社会大环境所产生的社会阻抗因素。 三、西方基础教育改革阻抗研究之启示 基础教育改革并不能使人人都能够受益或同等程度地受益,有些人甚至会受到损失或暂时受到损失。正因为如此,那些受到损失或没有受益或受益较少的人就会这样那样、或多或少地具有抵制或反对改革的动机,形成对改革的阻力。借鉴各国学者对阻抗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更有效地推进。 1.基础教育改革阻抗是改革中所不可避免的因素 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阻抗是任何改革中所不可避免的因素,基础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抗,而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消解阻抗的过程。阻抗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其目标的实现。但我们不能只看到改革阻抗的消极作用,也应该看到改革阻抗在一定意义上也具有积极的价值,它可以提供一定的信息来帮助改革者选择好改革的策略,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并接受改革阻力存在的客观性。 2.教育改革阻抗的形式与性质不同,其消解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在西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多阻抗。从中可以得出对权力阻抗、心理阻抗、价值阻抗、社会阻抗等不同的改革阻抗,消解策略是不同的。而这些改革阻抗产生的原因不同,其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在以后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可借鉴西方的经验,针对不同的阻抗因素,根据其原因、性质、特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消解基础教育改革阻抗。 3.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阻抗因素并努力克服之 基础教育改革阻抗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非常重要并且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克服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阻抗,那么改革最终的目的就很难达到。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改革阻抗,正确认识它们的性质,分析不同的阻抗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个别的阻抗提炼出一般阻抗之因素,从中概括出共性,审慎地理性地对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阻抗,从而更好地解决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出现的各种阻抗问题。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谈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 西部山区 农村基础教育 教师教育 教育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研究——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概述 论文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化成为公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的焦点。本文初步阐述了适合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的公民教育课程之一——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实施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 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效性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改革不能昙花一现,而应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时机,将公民教育纳人学校教育长期计划和中小学的日常教育课程,脚踏实地践行公民教育,是实施我国特色公民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课程的特点,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公民教育课程模式。 一、课程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培育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它是指一门课程,通常开设在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中。”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构建对公民教育尤其重要。下面我们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的背景和基础。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条件。公民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伴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政治空间。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来说,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改革国家取代社会的全能政府治理模式。政府在原则上放弃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的权力,而仅仅运用法律来规范市场,运用必要的计划手段和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允许市场主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活动。这样,一个相对自主的、不受公共权力控制干预的社会空间产生了。”公民社会的产生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校公民教育发展提供了践行的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有利时机。全国范围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改变了过去只强调知识掌握的学校教育,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重视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变革。具体来说,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社区服务活动中的公民教育因素分析。首先,从活动的环境求说.弛区是社会的缩影,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实施的情境。“征影响个体品德发展的诸因素中,社区披认为培影响个品豫发展最复杂、最难以控制的社会环境。”“儿童生活在何种社区,就意味着将接受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环境影响。”其次,从活动的性质方面来看。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具有主体参与性、实践性、生成性、互动性、综合性等特征,随着学生的参加活动.这些活动持性也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再次,从活动内容来看,社区服务活动涉及人、自然和社会等领域,而这些领域涵盖公民教育的全部内容领域。最后.从活动的主体来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具有和成年公民相类似的民主活动形式。 “民主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人们参与一种共同利益的事,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美国服务学习。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将提供给社区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获得知识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能力。”服务学习在公民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服务学习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服务学习为学生成为民主社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提供了机会,参加了服务学习的学生,多年以后更多地参加社会服务机构,更多地参与投票等政治活动,认为他们有能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服务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和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为课程的建立提供了背景;社区服务活动的本身具有有利于公民教育的相关因素,是课程存在的理论前提;国外的相关学习方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指学生作为公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区情境,开展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满足社区的实际需要,养成服务精.州时在服务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实现自身的生长,并通过活动理解民主的意义,增长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技能和养成公民品质,成为负责任的新公民。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课程整合。首先,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整合了“服务学生:学习”和“服务社”。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同时在活动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服务活动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其次,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是一门整合了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关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公民教育的原义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的和谐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2.强调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师生在其中生活、学习、活动、交往的区域,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服务社区目的是使学生关注社区中的问题.并学会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使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往,懂得理解、尊重,形成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增强公民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会民主参与技能,养成公民品质。3.强化服务活动在公民资格生成中的作用。形成服务伦理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服务精神的养成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4.重视学生民主生活体验。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合作能力,获得民主生活体验。 三、课程内容: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党的十七大在关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论述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扩大人民民主、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探索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形态——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课程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等内容领域,涵盖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全部领域,利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包括以下内容:1.主体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发展主体性。2.权利义务意识。课程在实施时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在以往教学中的从属地位。此外,学生通过参加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义务意识。3.民主参与意识。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民主生活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学习过程。4.道德意识教育。学生通过参加公民教育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了解社区的概况和社区公民应遵守的日常道德规范,学会关心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养成良好公民品质和价值观。5规则意识。公民教育产生的土壤是当代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建立需要培养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他人的相处,了解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的规则,并按照组织规则开展活动。此外,通过与社区相关机构(法院、公安等)的接触,了解社会公共机构的办事规则,接受相关法律法规教育。6.生态意识。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的视域扩大到自然和社会,扩充了学校教育的内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作为重点通过社区服务中的环境保护相关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课程目标:三个“服务” “服务”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服务经验集合,由学校开发,学校和社区一起协调活动,能够服务学生学习和符合社区真正的需求。此外,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学校课程融人服务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或给学生提供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另外,在活动中,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发展关心他人的情感。 “服务”社区和社会。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是“服务”和“学习”的结合,除了服务学生的学习,它还能满足社区的真实需要。它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充实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体验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充实与愉悦。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生存体验,舒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具有独特价值。 “服务”公民教育。“个人生活于社区之中,‘社区精神’也必然内在于人心之中。因此,为社区做点什么,使社区更美好,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一个好公民与成为一个好学生,二者不可分割。具有服务精神和公民素养,既是个性发展亦是民主社会的要求。设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民主教育的内在要求。”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的公民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首先是指活动的过程中公民知识技能的运用、内化以及适当的公民行为,直至活动后公民知识、技能的增长,公民品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学生通过服务社区,在服务中形成服务伦理,根据杜威的相关理论,服务他人、自然和社会是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离开了服务伦理,民主社会将不复存在。隐性功能是指社区环境和社区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关涉对于学生社会性和公民资格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以下具体内容:活动准备、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环节。 (一)活动准备 首先,研究学校的各项资源。在组织开展活动前,学校要了解自己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其次,分析社区的需求。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学生所居住的社区是开展服务实践活动的场所。再次,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理念与实施过程。因为学生在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时,学习的效果更好。活动与真实世界越接近,学生为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越充分。同时,让学生了解服务的方法、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活动要求。最后,选定服务主题。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由学生个人或集体来确定活动的主题,使学生选择的主题与学科内容结合,采取合科或单科的方式开展活动。 (二)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方案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服务活动目的和目标。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整个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确定目的和目标最好由教师、学生和社区机构三者共同商定。2.确定服务活动项目与所学课程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在服务活动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体现课程标准:一种是先确定必须达到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设定计划;另一种是先设计项目,然后与课程标准对照,选择与项目相符合的标准。3.教师、社区人士与学生共同参与。制定计划要由社区人员、教师和班级中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便社区团体、机构以及学校方面做出安排。 (三)活动实施 行动和反思是服务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其在服务活动中呈现循环往复的关系:反思——行动——反思。行动是指在实践中运用社区服务活动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反思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定期进行,让学生在可以安排的时间里深层次地理解服务的经验。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服务和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式。 (四)活动评价 对公民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非常重要。服务活动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评价方式:一种是侧重过程的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服务活动计划实施过程的优缺点以及学习参与者的表现。另一种是结果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服务活动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来检验服务活动的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标,并提出建议,作为制定后续计划的参考。 六、课程意义 考察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的历史,公民教育课程有三种形态:独立课程、渗透型课程、综合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将公民教育理念渗透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中;开发校本课程。如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推出的《新公民读本》,它是一种选修课程;江苏等省实施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种课外活动;中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涉及公民教育,但没有鲜明地提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是借鉴国内外的公民教育理论和经验,尝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板块之一的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将公民教育的理念融人这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之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体现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将它打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民教育课程。它适应了国际公民教育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也弥补了我国社会课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行为训练的弊端,从而尝试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公民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浅析我国基础教育小班化体制推行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班化教育 可行性研究 [论文摘要] 阐述了大班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原因,深入分析素质教育下小班化教学的特色和优点,提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对小班化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小班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被称为“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所谓“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1 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新模式。 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我国势在必行。 1.1 小班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小班化的课堂教学,人数多在20~30人,符合教师的最佳关注范围,有条件实施网式连接。在小班化教学上,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互动交流信息,整个课堂是一张网,教师和学生都是这网上的线,任何一根线如有所反应,整张网都能颤动,教师随时进行调节,真正做到变教案为学案,让学生有更多练习、发言、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学生学习知识更扎实、更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1.2 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式的变革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谈或沦为形式。而“小班”正是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最切合的教学环境。 1.2.1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客观条件,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小班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教学环境,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学习、阅读和娱乐。 1.2.2 小班化可以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小班的组织形式给师生彼此的认识提供更多时空。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关心更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加强了情感交流和教学信息的传递。 1.2.3 小班化可以优化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为课程的设置安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体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真正课堂的主人。例如,可以充分进行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加强。 1.3 小班化教学可以改善我国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小班化教学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强调知识的开放性和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作者”。在师生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中建构课程意识,同时也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小班化的改革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舞台。从而改变我国学生缺少自信、恭顺无创造精神的个性。 1.4 小班化教学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做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2 我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发展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教育不容小视。在亚太一些地区,如新加坡、泰国等都在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缩减班级规模。在我国,小班化教学也已具备了可行的条件。 2.1 计划生育效应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现实基础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制,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达到了七八十人。班级的庞大给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但随着80年代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明显下降,升学压力降低,这就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创造了可能。 2.2 我国gdp总值的不断增加是小班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育的投入是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各方面情况类似于我国),政府资金是泰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总的教育支出从1987年的13.48usd增加到1997年的68usd,再到 2000年的70usd。2000年,总教育支出占政府财政预算的25.7%。从1991年开始,教育支出成为中央财政预算中最大的份额。而在我国如果能提高教育支出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份额,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可能。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某城市为例):现任小学教师为6000人,按师生比1: 19.5 的比例来说,学生有117000人。一个有50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有2人左右,把班级拆为25人左右的班级,教师大约1人,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数却减少了一半,若实行包班,就可以在不增加太多教师的情况下实现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综合课程的实施。目前,我国的gdp已达到小班化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过程才能见到效果,但是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后续发展。 2.3 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为小班化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的继续教育,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他们可以有效地开展小班化教学,为“综合性的课堂”的推行展开一片新天地。其次,本科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也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壮大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的教学资源,缓解小班化校舍紧张的问题,将就近的学校整合起来,共享教学资源,合理分配老师以及教学场所。 2.4 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应“由点及面”进行推广和普及 上海、北京等地的部分小学已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验,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策略和模式上已有了初步的经验,这就为我们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又克服了大班授课制的弊端,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既不过分增加教育的成本,又可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教学成本提高了,但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获得更多的指导,特别是享受更加充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得到更快、更好的提高。而大班教学使部分学生得不到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而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在小班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比较有效的克服。 不难看出,小班化教学以它特有的优势,逐步引领着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浪潮,小班化教学带给我们的将是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小班化教学”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曙光。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国内外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2010年5月和2011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先后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江苏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这些文件的出台,充分说明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焦点。 一、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意义和现状 1.基本内涵 汪维民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之一。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1]。他从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三方面来阐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层次:区域之间要解决省域、市域、县域、乡域及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学校之间要解决一个区域内部各个学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群体之间要解决社会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总之,要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从区域、学校和群体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根据不同的层面采取不同的政策。 2.意义和现状 几乎所有学者都指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体现了人权的平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是实现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重大,但现状却不容乐观。从教育资源供给角度看,出现了少数“重点中小学”和一大批“薄弱学校”;从社会教育需求角度看,当前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总是供不应求。我国的基础教育失衡,已经从一般性的教育现象上升为政策问题。政府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使公共教育资源在地区间、校际间平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这表明,我国区域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 我国基础教育失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校际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异;城乡之间,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群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教育失衡。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中的困境和推进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为所有的青少年和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当前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政策 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教育民主、教育公平,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近十年来,世界各国逐步实施和推进全民教育,一些发达国家从政策、学校、教师、办学条件等方面采取各项措施来进行教育改革,以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 进入到21世纪,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的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中,布什总统勾画了本届美国政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计划所涉及的改革都是历届政府教育视野中的焦点,但本届政府在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作用以及加大对教育改革计划资助力度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显示了政府对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也清楚地表明了新世纪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从而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整体优异[3]。该计划把“消除差距、促进平等”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它要求提高每一个学生(包括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都应达到较高的学术标准。各州、各学区、各学校应树立起公正、平等的态度,从经济上、政策上、情感上扶持困难学生,发展学生的心智和培养学生的品格,严格制定和执行学校的学业标准,努力提高美国中小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水平。该政策包含的具体措施如,要求通过推行“阅读第一”计划和“早期阅读第一”计划提高学生的识字和阅读水平,通过双语计划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水平,通过改进数学和科学的教学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等……这些都是实现教育民主、公平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2.日本“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政策 日本的基础教育发展扎实,教育投入一直居世界较高水平。据统计,日本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中等教育入学率达到99.5%,居世界第一。日本全面贯彻平等基础教育方针,保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其推行教育公平的种种举措,造就了文化素质较高的日本国民。 提高教师质量正在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关注“指导力不足教师”的问题,在政府推动下,各地教育委员会纷纷建立了针对“指导力不足教师”的管理体制[4]。为了培养优质的教师资源,日本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制度,采取各种措施来帮助“指导力不足教师”。对于不合格教师的问题,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努力将每名不合格教师转变为合格教师,二是让不合格教师下岗。这充分表现了日本政府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优质师资的决心,对于提升师资水平,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和校际间的教师差异很有效果。 3.美国、日本政策的启示 从美国、日本等国推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应将重点放在政府、教师、资金等因素上,以便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师资质量,从而推动本国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各国在推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都注重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在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家教育目标》《美国中小学法案》《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等政策法案,投入大量教育经费,致力于教育改革,保证各学校有充裕的资金来规范并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计划,提倡要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不管是健康还是残疾,都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以便于消除差距并促进平等。因此,在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2)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各个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的培养。学校是基础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的基石,优质的教师是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体现。在日本,通过师资的轮换调整,各个学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相对平衡,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得各学校师资水平大体相当。 (3)我国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分步骤实施。针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失衡的现状,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政策有步骤地进行教育改革,是美国和日本经验的共同点,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应正确认识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我国东中西部的教育差距大的发展状况,定好目标和重点,分步骤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国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我国各地也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涌现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各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操作策略,大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努力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其次,构建起区域现代教育体系,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位发展中小学教育、多元发展学前教育、加强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等;再次,向弱势群体倾斜,推进农村地区农、科、教结合,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最后,促使人才交流制度化,让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所有教师全面享受同城同待遇,追求人力资源配置使用最优化,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福建省曾经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措施,如制定中小学预算外资金户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实施“百万平米危房改造工程”,启动贫困学生助学工程,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5]。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农村学生的真切关怀,表现了我国正在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不懈的努力。 广州市以“同步资源”建设为抓手,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6]。2007年初,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和教学研究室等部门和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了“广州‘教育e时代’同步教学资源包”项目,将其作为新课程实验的配套教育资源,并首先启动了七、八年级地理和数学两个学科的配套资源开发且正式投入使用。全市城乡学校的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宽带专网,公平地使用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构建现代化教育信息平台,实施国家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此举有效缓解了教育失衡的矛盾。 济南市以“五个一教育优化升级工程”为龙头机制,培植县(市区)域基础教育内生三种机制范式,形成“一带三”的新机制[7]。他们仅用1.2亿元教育投资就启动地方计划外资金30.75亿元,同时带动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均衡发展,以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并推进教育公平,成效十分显著。济南市教育局同时对转变教育投资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以“干训工程”“双百工程”和“义教工程”作为提升支点,以此达到均衡发展基础教育的目标。 此外,湖南汩罗有“面向每一类教育、每一所学校、每个学生以及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教育四个面向”;山东寿光有“矫正失衡比培养亮点更为重要,从而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浙江宁波有“让三万三千人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享有机会均等的教育”;深圳有“让所有学生都上好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哈尔滨有“提高乡村教师整体水平”;辽宁有“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去打造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整体策略”……所有这些,无不在为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助阵呐喊[8]。 江苏海安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不掉队”的发展理念[9]。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海安紧紧抓住“打造营养食堂”和“推进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不让一个教师掉队”,海安先后出台了“一评三考”“绩效工资”等教师管理制度,高度重视师德文化建设;大力倡导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性教学”,组织全县教师研发、打磨优秀备课资源和学习资源,努力使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2011年暑期,完成了县城义务教育阶段6所学校873名教师的全面均衡配置,重新划定县城义务教育阶段施教区。为了“不让一个家庭掉队”,海安成立了具有独立编制、20多位专职人员的“家长学校总校”,各局直单位、各镇建立了30所分校,努力提高每一个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 四、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 1.政府 在我国,政府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基础教育的合理规划,对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政府是主导者。 (1)明确并强化各级政府职责。要增强区域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机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及对策。如制定区域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化依法制教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乱收费等行为。 (2)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区域教育经费可以向农村学校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之间质的差距。 (3)政府应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各校的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等资源的均衡。政府还可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发展。为了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政府应配合社会和学校共同办好公办学校,也可以吸引民间资金发展民办学校,催生出具有名校优势和自身特色的民办学校。 (4)要保障人人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保障贫困家庭、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如通过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形式,在经济上扶持家庭困难的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渠道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问题。 (5)政府应积极优化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人事聘用制度,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大面积提高城乡教师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责,开展校本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脱产研修、各类教学科研活动等。 2.学校 (1)应鼓励形成办学特色。各学校应争取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教育资源,同时要加强教育科研,优化师资结构。有条件的学校要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使得更多的学生早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2)应借助于教育现代化工程实现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们要构建现代化教育信息的平台,积极参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起信息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在区域内建立网络教育体系。 (3)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要先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提高硬件软件的整体利用率,将“校校通”和中小学网络资源平台的作用真正发挥起来,保证学校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拓展的过程。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除了需要智慧和眼光,还需要有打持久战的决心。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初探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肤浅而狭隘的经验,对人的发展很难起到帮助.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反思,因为再成功的教学,也难免瑕疵的存在,而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促成普通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蜕变. 一、以教学反思日记来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日记主要记录的是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记录教学实践的成功之道,亦或是不足之处,还可以记载教师的随感和学生的感受等等.数学教师以此来进行教学反思时,一定要注意详细而及时地记录,行文之间还需将听到的话与自己的评论区分开来.例如,日记正文写在正中,左右两侧留有空白,既可以摘录别人的评论,也可以是自己的随感.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日记必须要有持久性,如果由于忙碌或懒惰放弃记录,则时间一长必然荒废.因此教师要勤于练笔,在思考和总结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的反思日记不能记好后就束之高阁,而应该将其充分用于交流.教师可以在各类教学探讨活动中和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反思日记,藉此引发讨论,营造交流和讨论的氛围,通过彼此的思维碰撞来促进反思的深入进行.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反思和学生、家长进行分享,从而从另外一种视角来反思教学,改进实践,进而有效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总之,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日记更加系统而有效地回顾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理念,从中发现问题,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加开阔的反思空间,从而有助于联系自身的经验来内化教育理念,提升个体的实践能力. 二、与同行交流来深化反思行为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行交流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反思途径. 数学备课组活动是当前各类学校最常见的同行交流平台,集体反思应该是此类交流活动的重要议题,而反思的焦点就是近期各类教学活动中所暴露的问题.以同行交流来推进教学反思能有效引导教师将视线集中于具体问题,集思广益,积极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有效推动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解决.例如,以观摩公开课为平台,为教师提供集体评议和反思的氛围,在观摩活动中,教师将感受和体会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教学风格等等,观摩之后的评议阶段,教师可以边评边议,彼此交流,相互切磋,在反复研究中感悟别人的长短所在.而且,热情洋溢的讨论也将引导教师多听、多想和多问,偶尔的争论也将促进教师的反思向更深的层面前进,从而更高程度增进对教改理念的把握,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反思能力. 三、以师生交流来推进反思行为 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对话、相互成长的过程,没有对话、没有互动,数学课堂就只能是“讲座”,而不能Q为“教学”.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在积极互动中的共同成长,这也是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不仅能有效推动教学进程的持续向前,同时教师从师生对话中也能有效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得当,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相关策略,有效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是多渠道的,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内外的信息,及时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对话,还可以在课外以如下几种方式进行交流,从而有效推动个人反思的进行.(1)作业反馈.学生的课外作业也是他们的重要学习环节,教师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过程所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反思自己教学环节是否存在疏漏,是否存在知识挖掘程度不足等等,因此结合学生作业所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及时重设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2)自习辅导.中学数学内容多、能力要求高,如果只是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自习课上进行个别性的辅导很有必要,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将面对学生很多个性化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将促成教师的反思,反思此类问题发生的缘由,从而在课堂教学时予以弥补和改进.(3)纠错本.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纠错环节至关重要.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教师即使讲得再仔细,其效果也不一定好,学生面对同类问题依然会出现错误.对于学生纠错本上频繁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探求问题发生的根源,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寻求错误克服的根本途径.对于学生,教师要提醒他们纠错不能仅仅只将错误集中到一本本子上,而应该每一次将错误原因分析到位,反思自己错误频发的缘由,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教师也能从学生纠错本上得到启示,进而反思改进教学的途径.(4)常态化的师生谈话.师生对话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教师要创造机会和学生进行沟通,常态化的对话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障碍,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研究 摘 要:“教育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教师决定着教育的好坏。”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随着数学新课标的实行,对中学数学教师的执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使中学数学教师有效地实施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中学数学教师进行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当前的关键和热点问题。该文分三个部分论述了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一部分是新课标及理念;第二部分是新课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第三部分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案。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数学教师 专业能力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也被科学技术改变了。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归结为是新的知识的缔造者,要培养21世纪的素质人才,从中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教师。因此,只有加强对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培育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教师人才,才能使国家的教育队伍更加强大。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专业要求。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力量的教师,如果专业能力得不到保证,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又从何而谈?因此,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新课标在教育改革方面要强化的重要问题。 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定位课程价值,重视新学力观 1.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剖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在理念方面,新课程与旧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不同的理念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旧课程观中,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中,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的过程。二是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尤为重要。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以及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和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紧密的关系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学习方式产生转变是教学过程的主要任务。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是数学新课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单单只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这种理念进一步领悟,而这种领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够得以不断完善,因此这种意识在数学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攻坚阶段才显得尤为突出。 1.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是多元的和多种价值的交融,是人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融,因此新课程的价值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简化成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虽然我们向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至今,在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人的价值”这3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经历了许多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1.3 课程价值定位是人的发展 新n程的定位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主要是指以个人能力和个人的个性发展为核心,这就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品质,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等。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奠基工程,面临的教育任务,不仅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尖端类人才,还要为农业建设、工业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要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三者关系。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一技之长,成为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 1.4 重视双基,重视新课程下的新学力观,提高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 学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基础学力是指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学力。发展性学力是指以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发展自己的未来的能力。把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及掌握与终身学习三者的关系联结在一起,便形成了新课标中的新学力观。 在新课改中,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处于突出位置,它提倡将双基作为一种载体,强调对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探究问题能力及合作意识的培养。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却一直忽略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新课程强调,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现实生活世界,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远不只是学习本身,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2 新课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广大教师虽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观念、理论和要求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通过具体实践,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1 教学基本能力 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特定的词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师生间相互交流数学知识和情感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数学教师要保证做到:熟练使用普通话,课堂教学时口齿清晰,语调抑扬顿挫,传授的课堂内容要保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要严密,数学试题中的符号语言要准确、几何语言的表达要规范。 教师的板书是展现教材内容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进行演示例题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环节之一。数学教师的板书要保证做到:布局要合理且简明扼要、字迹要工整且避免出现错字。同时,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板练空间,以便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例题示范时,步骤要规范、详略要得当。 例如,讲解例题:若直线与直线平行,且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求直线的表达式。 分析:由直线与直线平行,可求出的值;由直线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可求出b的值。 解:因为直线与直线平行,所以=-1。又因为直线与轴交点的纵坐标为-2,所以b=-2。因此所求直线的表达式为。 2.2 分析研究教材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具备分析教材和研究教材的基本功,这是教师能够上好每堂课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做到: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熟练掌握各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功能因素,注重教材中例题的变式、延伸和拓展内容,重视教材内容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智力,提高了能力。 例如: (1)复习旧知。 问题 当取何值时,下列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 (1)12;(2) 解:(1)当=1时,函数有最小值,为y最小值=-13。 (2)当=-1时,函数有最大值,为y最小值=3。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纠正,让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板书: 二次函数的最值:如果a 0( (2)探究新知。 某商品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以卖出300件。已知商品的进货价格是每件40元,制定怎样的涨价或降价的方案,才能使利润最大? (3)变式训练。 某商品现在的销售单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以销售300件。根据市场情况反映:如果调整价格,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货价格为每件40元,如何制定价格才能使利润最大? 在新课标中,中学数学内容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调整和变化,这也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在具备较强的挖掘教材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分析和理解教材的能力。同时,还要全面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和新旧教材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更新数学课堂教学理念,不断改变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做到灵活地使用和运用新教材,不断积累新的课程资源。 2.3 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内容,既体现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体现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依据中学生的不同的年龄特点,根据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改革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不同程度地开展探索性教学活动和创造性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兴趣化。 目前,中学数学的教法处于转型期,很多教师还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新课,要使教师都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实行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要求广大教师,在抓好数学双基的同时,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放到首位,在课程的构建上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作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培训,同时也要对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注意力、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效果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再思考 从新课程改革方面来看,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方面,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中学数学教师必须要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方面的信息收集,来充实数学教育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进而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数学文化课和综合课程的设立,还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熟悉数学史,掌握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及数学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等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迅猛发展,数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多样化,所以要求中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4 结语 目前,关于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问题,是一个热点话题,许多数学基础教育方面的课改专家和大多数一线数学教师,在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和细致的研究工作。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也会逐渐加速,中学数学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增加,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当前学校及教育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多年来,笔者虽然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但由于水平和知识面受限,有一些问题的阐述还不够深入,今后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期待与各位数学教师共同提高。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大数据对中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冲击与影响 【摘要】在理解大数据概念的基础上,以大数据理论为指导,把素质教育和高中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贯穿于研究过程之中,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为主线,分析了大数据对高中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影响,并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迎接大数据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分析了大数据自身的不足,要尽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数据积极的作用,克服其消极因素,真正让大数据为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方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 1大数据简介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利用常规软件工具来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美国数据中心给出的大数据是指“通过高速捕捉、发现、分析,从大容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的技术架构.”[1]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等编著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即抽样调查法)分析数据,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可见大数据是个新鲜事物,概念宽泛,大家对它的认识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大数据所含范围广、容量大,大家看它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同. 而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在编著的《与大数据同行――学习与教育的未来》中,明确指出:大数据重塑学习的三个特征:“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2]可汗学院由萨尔曼・可汗创立,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主旨通过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历史、金融、化学、天文学等科目知识,现已有数万名用户,几十亿的免费教学视频,成为最受欢迎的网络视频库[3]. 2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叙述事实和描绘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着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有时会陷入被动的学习.因此,它易束缚学生的思维,缺少互动性交流,较少顾及学生的兴趣与需要[4]. (2)阅读法: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也十分有限.为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本、报刊、文件),并领会其中内容.关键是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吸收知识,因此,阅读法的形式越多就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在高中教学中将阅读法分为了自学式阅读、复述式阅读和预告式阅读[5]. (3)谈话法:是教师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学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思考,能够独立做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该方法所需时间长,知识储备和谈话技巧要求高. (4)讨论法:根据教材要求,拟订讨论课题,全班同学或小组学生紧紧围绕这个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易于发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参与性.但它耗时长,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生要有良好的知识基础[6]. 1986年召开全国教师现代“教学法”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教学方法”的科研成果,形成了现代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7]: (1)自学辅导法:是由我国科学院经两年多研究提出的教学方法,简称“自辅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获得书本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2)引导发现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听讲等多种途径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大致分为三个过程:划分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严密组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积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的情境[5]. (3)研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是胡炯涛教授提出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以及对某一确定性的证明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组织好教材,把学生划分为小组.课上采用阅读、讨论和交流等教学形式,教的工作是组织、引导、发问、检查和小结等[8]. (4)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是由特级教师邱学华提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3大数据对常用教学方法的冲击 3.1对讲授法的冲击 讲授法的核心是教师积极主动的“讲授”知识.“讲授”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信息的传播,而学生的“学”则是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大数据对讲授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传播的信息及其传播的途径、方法上. 数学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教学过程也相对比较抽象.讲授中要引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取到有关“科学提问”、“情景创设”和“激发疑问”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应用到“讲授法”中来,并且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传给学生,可以避免课堂中的“满堂灌”和“注入式”数学教学.这将为讲授法的启发性要求带来新一轮的思想冲击[9]. 同时,由数据分析还可获得多种相关知识和讲授方法.将知识和方法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应用到课堂“讲授”教学中,能使学生从多层面、多途径、多视角获取知识.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都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3.2对阅读法的冲击 阅读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法可能相比其他科目阅读起来更困难一些,因为数学中有大量抽象化的数学符号和极其精炼的数学语言,增加了数学阅读难度.所以,需将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法进行分类.通常把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法分为自主式阅读、复述式阅读和预告式阅读,这种分法主要是依据教材难易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大数据对阅读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阅读分类上. 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对教材数据和学情数据的分析,可以真实、全面地掌握教材信息和学生学情.在此基础上,高中数学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阅读法,选取适宜于学生发展的阅读材料.不再是仅凭直观的教材难易和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来对阅读法进行分类. 3.3对谈话法的冲击 谈话法要求数学教师提出“问题”,可是,数学问题通常蕴含着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且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知识逻辑要求严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怎样提出问题和提出的问题怎么展现等方面要深思熟虑,当然,这也将是“谈话法”的重点之所在.大数据对谈话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师对“数学问题”的精心设计上. 通过对教学大数据和学数据的分析,可以释放数据中的洞察力.将这种洞察力应用到有计划的提问中,会使提出的问题更科学,难易度更适中.教师也能更好把控谈话过程,以多种途径和不同方式提出问题,灵活生动地展现问题,使谈论的话题更加契合学生发展.大数据时代,教师在谈话过程中面临着“问题”预设的冲击. 3.4对讨论法的冲击 根据数学教材要求,拟订讨论课题是讨论法的关键.而数学教材要求点众多,每一个阶段的具体要求点也不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教材的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同时,讨论法的信息交流既不同于讲授法的单向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交流,而是集体成员大讨论之后的多向信息交流[9].大数据对讨论法的冲击主要表现在数学教材要求上. 大数据的敏捷性和快速性,会在短时间预测出多个教学要求.教师在拟订课题时面临着多个教材要求选择的困惑,是综合多个要求还是依据单个,等一系列问题,将直接影响课题拟订依据,给数学教师的课题拟订带来思想的冲击. 4大数据对常用教学方法的影响 4.1对自学辅导法的影响 自学辅导法倡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教师起指导和辅助作用.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这种教学方法佐证了1999年印度教育科学家苏伽特・米特拉的预言:“教育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提倡学生自组织学习,学习行为和学习需求由学生自己决定,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苏伽特还指出:“你能够想象和确认,你所教的和考核的东西,在今后20年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还管用吗?”因此,他认为大数据时代,三种东西是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会的:“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辨别真伪.”[10] 大数据对自学辅导法的影响主要在教师作用发挥的大小上.传统的自学辅导法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还要将具有逻辑意义的教材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使其融会贯通,促使学生保持相应的学习心向进行学习.而大数据时代倡导的“自组织学习”更大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仅是帮助者与合作者. 4.2对引导发现法的影响 引导发现法的关键在“发现”.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后续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前期知识基础,数学教材划分的“发现”是在知识逻辑基础之上.传统的引导发现法中对数学教材划分的“发现”过程也是依据数学教材结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水平.可是,它较少对数学教材结构、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情况做实证数据分析,缺乏信息量化.大数据对引导发现法的影响主要在数学教材划分的“发现”过程上.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教材结构、知识逻辑关系和学生认知水平可以量化,通过对量化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预测”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将数学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这种划分更加科学合理. 4.3对研究性教学法的影响 研究性教学法的关键在于“研究”.前提是数学教师组织好教材,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而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要求数学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好数学教材,组织了的教材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大数据对研究性教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学教师教材的组织上. 通常数学教师组织教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生特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境等.而学生数据、教材数据和教学数据等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可是这些教育类大数据可以槭学教师提供较为全面的学生信息、教材信息和教学信息,在教材组织中充分利用好这些信息可以使研究的对象更科学合理,研究性教学更有效. 4.4对尝试教学法的影响 尝试教学法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尝试练习,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制定出适宜的尝试练习.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做练习,要求学生做例题、习题和单元题来强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练习题的难易度和习题数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数据对尝试教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了解学生情况上. 数学教学活动时刻产生着数据,大数据就在我们身边.“它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对应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更高效地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制定出适合每一位学生自身的“练习”. 5迎接大数据对教学方法的冲击与影响 未来教育中,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远,会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那么高中教师应怎样迎接“大数据”,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才能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本文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5.1思想上,树立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数据越来越丰富.据预测,到2025年,教育领域所累计的数据规模将达到现在教育数据的50多倍.这样的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变革.正如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所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 以往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关注较多的是表面的“数字”,而忽视了内涵的“数据”.大数据来了,它提醒着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数据”而不是“数字”.因为,大数据不仅仅是“数字”,更多的是过程性的“数据”,这些“数据”客观的、真实的存在着.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树立了大数据意识,才能更好地感受教学过程就是数据产生的过程. 5.2行动上,走进网络,学搜集、分析、整理数据. 大数据时代,鼓励教师大胆地走进网络,利用网络,掌握多媒体技术,学会搜集、分析和整理数据.让互联网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当今的教育教学资源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人们还时常觉得信息泛滥.网上国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大量在线教育平台不断涌现.从前的纸制学籍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学籍系统.网络已在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若教师们不顺应时展,走进网络,学会数据处理,那么在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中,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数据挑战.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懂得网络搜索,还要掌握数据处理技术,利用网络,提升教学水平. 5.3教学上,利用数据,教授学生数据处理方法.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更多的要求是用数据说话,让教育成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利用“数据”,让真实、合理的数据服务于教学,使教学过程尽量做到去“经验化”.教师尽量用“数据”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好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数据,根据数据信息,全面地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中多用“数据”举例,教会学生管理个人数据,利用个人数据,挖掘个人数据.使他们会用数据帮助自己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5.4学习上,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规划、设计知识学习. 素质教育强调了“终身学习”,而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对“终身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有知识更新计划,要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12].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们时常抱怨信息更新快,稍不注意就跟不上时代步伐.在大数据的洪流中,数据更新的速度也会非常之快.可能教师们还没来得及处理昨天的教学数据今天的教学日志又来了,一大堆的新数据又待处理. 譬如当今的信息化生活,人们有时感到一天不浏览网页就好像与社会相脱离.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作为信息载体的数据也随之崛起.因此,大数据时代下,新的数据、新的信息、新的方法、新的学科知识不断涌现.需要教师们积极学习,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6结语 当然,大数据也存在着许多理论风险,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在大数据的价值被认可的同时,也要认清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人们不要过度迷恋大数据.在许多新的领域或罕见大事面前大数据就很难发挥好作用,太缺乏数据基础.大数据对用户的隐私也很难兼顾,很难确保用户信息安全. 并且,大数据通常对发现过去很有用,但是不能左右未来.因此,结诸多因素于一身的教育事业,不能仅凭大数据左右教育未来.教育事业反而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们不要将学生学业大数据看成为一个标签,成为永恒的过去. 教育也不能过度的聚集学生个人数据,过分专注学生个性特征.教师要避免过早地为学生设定个性化教育,影响个体真正的潜能发挥,形成规定化的未来. 总之,大数据一方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又有自身的不足.我们要尽力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数据积极的作用,克服其消极因素,真正利用大数据为教育事业服务.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教师要认清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做好转变角色的准备工作,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本文针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 教师角色;转变;教学 1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1.1 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他一人从课始到课终将知识不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力求做到细致全面,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课堂要变、教学过程要变,其根本在于将师生的关系与角色,都要有重新的定位,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互助、民主合作的关系。教师要认识到“黑板面前要人人平等”的原则,给学生一个适宜创造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呼吸,自由地发展。课堂上的组织性语言就是反映师生关系是否民主的一面镜子。师生关系的平等,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眼中真正有学生,课堂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态势。 1.2 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增加“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要求老师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要给学生实践和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变“居高临下”为“平等”,鼓励学生挑错,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阔视野,这样才能有新思想火花出现。 1.3 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越自我”。 2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2.1 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质量观和学生观。第二,并要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自己的责任。第三,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高考科目近年最大的变动是增加了关于个性品质的要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 2.2 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如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可以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把我们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只有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为教师认识与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受到重视,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3教师角色的适应与发展 3.1 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借助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选择好的课件,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 3.2 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高中教育不断的得到普及,上高中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们的数学水平差异就越来越明显。这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的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的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数学教师应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当代的中学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的几项基本素质 摘 要:要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使改革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取得最终胜利,仅仅在课程形式上的探索和改变还不够。如果没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没有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无论多么先进的理念到教学实践的一线都会发生变形,难以得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基本素质 经历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在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基础教育的理论也有所突破,同时,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获得提高。相对来说,教师的基本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基本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多么新的教学手段,倘若没有一线教师加以使用和贯彻,都将是一纸空文。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教育十点计划”中曾经指出,我们只有拥有了最好的教师,才能拥有最好的学校。真是一语中的。那么,为了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深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和素质呢?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什么?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就是一个教师的学生观。如果一个新教师没有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或者没有思考,那么他的教学行为就是自发的,处于教学的原始状态,就很难称得上教学艺术。这些问题在许多老教师那里也同样如此,许多人任教多年,却很少去思考。 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吗?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需要引导,也需要教师加以指点,但如果教师确定强化这一点,往往就习惯性地让自己占据了统治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就会遭到扼杀。一方面,学生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被动的、没有主见的、不可塑造的。恰恰相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完全是他自己,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这些都不易被教师改变。教师需要尊重这一点,并以此为教学的前提。武断霸道地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走,或者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感受,那只能让学生产生痛苦的情绪,对于课堂教学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从不考虑,只能在技术层面教学生,同样是数学课堂教学,如果目的不同,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同的话,手段和方法、效果和意义也会大有不同。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为了教而教。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主动探索兴趣和能力、拥有创造力的独立研究者。独立是说这样的学习者不会人云亦云,不会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且,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怎样?课堂教学中,学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怎样的地位?教师扮演什么角色,处于怎样的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认识基本可以形成教师的课堂观,也能处理和协调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在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等许多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个体性得不到尊重,也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更不能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动力。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理念特别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法的改变也就是课程观的改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一是运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二是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三是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去“玩”,去“动”;四是活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听”,去“悟”。 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这里首先要完成两个转变,一是从比较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解读者转变为把控整个课堂的设计者和导演者。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将自己也变成一个学习者,和学生一起学习,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更多的是点拨和归纳。其二是教师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实施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研究教法,坚持学习,并享受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苦难。唯有如此,教师才能获得蜕变,由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向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教法的教育家行列迈进。 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担怎样的角色?教师与学习是怎样的关系?教师是应该为了成绩而教,还是为了自己的教学理想而教?这些问题相信很多老师都没有考虑过,思考过的也往往难以走明确的答案找不到答案就进行放弃。 许多老师的目光短浅,常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那张试卷上,为了成绩而教。这样的老师是个普遍现象,是应试教育大背景的产物。许多老师迫于种种考核制度,不得不如此。只有极个别的老师才不会放弃自己的教学追求,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造思想的人为目的。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相当的能力,努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之间找到平衡点。有的人认为这两者不矛盾,是一对可以协调的关系,可以互为表里。但是事实却是放弃追求,专注于试卷的应试教育确实能够更快捷地取得成绩。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教师的学习。教师需要专业化知识,而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包括中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数学知识,还包括促使教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周边知识和文化,也需要教师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知识。在现阶段,教师的学习由行政部门掌控,教师每年都有继续教育,还有各种培训,应该说对学习是非常重视的,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也很难满足广大教师的需求,甚至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反感。同教师的课堂教学一样,如果教育使用强制性的手段,那就远没有引导和鼓励更让教师乐于接受。 教师应该拓宽自己的学习渠道,有许多专业性强的教学类书刊,可以订阅,还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有许多高端交流的平台。教师学习就应该把自己引导到高处去,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授那一本教材。教材毕竟是弘大知识的一个水滴,远非知识的一角,教师如果只把眼光盯在教完教材,那就会局限自己的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最后,需要强调和指出的是,缺乏专业性学习而只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形式、模式的追求与改变的,终究难以有所突破。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的实施与探索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教师不断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与课堂训练有直接关系。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训练,确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从一堂数学课说起,探讨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的实施与探索,希望能够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实施策略 近几年,由于我国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作为中学教师,优化课堂结构,保证课堂训练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确保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尤其是数学课,教师一味地讲解,教学效果反而不突出,做好课堂练习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探究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课堂训练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建设高效数学课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课堂训练的意义 对处于思维发展时期的中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课堂训练作为中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节数学课,好的课堂训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训练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更无法体现学生所学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课堂训练对中学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等,有层次、有目的地开展课堂训练。 二、当前中学教师课堂训练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堂训练对中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中学教师往往没有认识到其存在的重要性,而是任意妄为地开展课堂练习。因此,当前中学教师课堂训练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课堂训练手段单一。由于很多教师缺乏教育机智,课堂训练手段过度单一化,缺少新颖性,学生对课堂训练感到厌倦,一听到课堂训练就望而生畏,更不要说学习兴趣;其次,课堂训练没有明确重点。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发现,教师让学生做与讲解相似的题目,学生能够很快做好,但是在回家做作业或者遇到一些变式题的训练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错误,充分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这也说明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没有明确教学重点;再次,缺乏实践性,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学生由于思维意识还没有发展完全,因此,学习抽象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存在一定难度。而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应该在课堂练习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实践性;最后,课堂训练没有立足课本,加强基础性练习。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然而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训练时没有立足课本要求,做好基础练习,而是为了实现自身教学目标,过分重视知识学习等。总之在数学课堂中,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中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训练的策略探究 只有保证课堂学习效果,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内容的选择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策略,才能够保证高效课堂。 1.课堂训练应该明确教学目的 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课堂训练目的,具体明确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提高和智能培养等等。尤其是课堂设计训练,应该严格遵守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目标训练系统。如:《认识三角形》,教学目的如下: 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习乐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训练围绕课程目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内容。 2.课堂训练应该分步实施,及时有效地开展课堂训练 中学数学课堂训练应该采用分步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有效地开展课堂训练。具体实施如下:应该合理适当地将讲授内容分为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进行相关课堂训练,这种模式能够让训练有效实现,并且训练时间间隔较短,防止学生出现烦躁情绪,此外,不仅能够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还符合数学学科前后知识逻辑联系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及时巩固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如:《图形的旋转》这节数学课,可以将教育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环节:旋转概念、旋转性质、旋转作图和旋转应用,每一个环节都结合一定的课堂训练,学习旋转概念后可以呈现多组视图让学生辨别,学习旋转性质后让学生根据应用性质解决问题,依此类推,最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学习的奥妙和乐趣。 3.课堂训练应该重视基础训练,做到层次分明 每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情况不同,因此,应该根据班级情况展开课堂训练。课堂训练应该加强基础练习,做到层次分明。重视基础练习是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熟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过程,基础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日后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应该重视基础练习,此外还应该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难度,形成学习梯度,让学生感觉到思考的乐趣,在思考的基础上掌握有难度的内容。 4.课堂训练应该具有独立性 课堂训练应该保证学生的独立性,但不是说数学课堂不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虽然学生可以交流合作,共同进步,但是独立思考也十分重要,交流合作应该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训练内容应该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的区域范围内,让学生在训练面前能够先独立思考问题,切记不可以看到学生没有做出来就讲解,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和意义,因此,作为中学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耐心,让学生真正体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5.课堂训练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该点,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情感升华等等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够确保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堂学习情况,让学生讨论建议课堂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只有学生参与到其中,作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堂训练还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开训练内容,避免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而能力较高的学生却难以获得进步和成长的情况。 综上所述,课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是一堂有效的课,教师应该保证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能够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中学数学教师采取相关措施促进课堂训练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数学观念及其行为研究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要提高我国人口受教育的比率,就要从农村教育抓起。中学数学教育是人生受教育的基础阶段,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阶段。只有根据当前农村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更好地规范和完善教育制度。 关键词:农村中学 数学教育 现状 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的教育教学也有了相应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与西方教育相比,师资专业程度不“精”,特别是农村对教师学历要求的起点相对较低,有些教师对职业道德素养不够重视,教育数学观念滞后,自我科研能力有限,教学策略不够完善以及所涉猎的知识范围比较窄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了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是根本要素,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一、农村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全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虽然大部分地区都进行了课改,推行了素质教育,但是仍有一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在教育方面仍比较死板,单纯的以升学为目标来实施教学,把分数作为考核学生最重要的指标。从而出现“外干中空”的素质教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老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对于提升学生的成绩没有帮助,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能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2.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在实行新课改以来,中学数学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老师还是比较匮乏。这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也是学校对于科研教学的轻视,学校没有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有很多老师宁愿把时间花在对学生加班加点的补课上,也不愿寻求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 3.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学校的教育离不开老师,所以说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农村的教师队伍面临很严重的人才流失,这是制约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村数学教学的老师本来就比较匮乏也是制约数学教学良好发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农村数学老师综合素质不高也是限制教学质量的原因之一。同时,有一部分中学数学老师在被培养起来后,由于对农村的教师待遇不满意及发展受限,而选择到城市发展;最终致使农村教师数量也来越少而失去平衡。 4.教学方法单一。农村的数学教学都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形式单一化、死板化。在教学中,老师大都按教案中所记录的知识顺序进行“复述式”的教学,教师、课堂、学生好像都成为单独的个体,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问题质疑意识,不会独立的思考。这样就无法实现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情形,长久以往,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5.农村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从小学走进中学会有很多不适的状况出现。比如说,有的同学因为成绩不如别的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尤其是现在农村有很多的留守学生,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自己的祖辈又不愿意沟通,想要提高成绩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就埋怨自己,最后就破罐子破摔,用这种不正确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久而久之,不良之风就会在心中生根发芽,而难以自拔。 另外,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在学习方面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不多,让学生很难确认学习动机,无法进入学生的角色,对于学习的欲望不强烈。即使是在课堂上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与教师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二、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1.提升老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得到大家认可和支持的好老师,仅有广博知识的灌溉与吸收是远远不够的,其还要兼顾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与修炼,并要严于律己,将内在修养与外在修为共同“浇筑”,力求在每个细节与环节中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并成为学生学习与效仿的榜样。同时,学校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一方面,让老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并进行针对教学的课程进行试验;另一方面,老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保证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优化学校行政管理领导班子,提高管理意识。学校的管理必须要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老师来说,要多给农村中学数学的学生撒一些希望的种子,多灌溉一些爱的源泉,把工作重心的一部分转移到学生管理中来,将管理组织结构向更均衡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提高管理效力。对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处理,不断地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 3.丰富学习的内容。从教学改革开始,就提出了把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丰富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随时提出质疑,发表和别人不同的见解,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来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 4.开放教学评价。评价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考量,同样也是学生提升自我的参考标准,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有所影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果言辞过于偏激,就会让学生受到打击,对学习失去信心。如果评价对学生过于放纵,学生就会容易骄傲自大,这样的效果同样不利于教学的实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富有创造性,并始终把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不能把教师作为绝对的评价者。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家长、老师、学生自己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并让家长评价自己的孩子,老师要把评价记录下来同时老师自己也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正确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清楚的认识自己,建立学习的信心。 5.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生活是他们的生存重心,要他们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因此要适当的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数学教育,要知道农村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和城市的学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信心。 三、结束语 进入21世纪,教育已成为当下“最热”的话题之一。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学数学教育褪去传统的、古板的教育模式,重新得到“蜕变”和“成长”,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从而推动农村中学数学的发展,让“质”与“量”都达到相应的提高。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中学数学教师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 摘 要:一个学校中班主任所承担的任务之繁重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班级的管理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而中学数学教师担任班主任难度相对要大些,毕竟是理科老师与文科老师,担任班主任会存在差异。当然与专职班主任又有不同的管理特点。 关键词:中学数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学生从入学后一直到读完其所修专业毕业,一定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有从教几十年快要退休的老教师,有男教师有女教师,有学生喜欢的教师,有学生不太喜欢的教师,这些教师或教这个学生一个学期或教三五年等。但有一类教师会直接影响这个学生并让学生记住,这就是班主任,因中学数学教师大多数情况是教这个班的数学课并兼班主任,对这个班的作用和影响是比较大的。 一、中学数学教师既是班级的科任教师,又是班级的德育工作者 由于班主任具有双重身份,首先,班主任应当是科任教师,要履行一个科任教师的职责,不能以为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而不努力教好这个班的数学课,认为只要管理好了班级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是不对的。其次,在教好这个班数学课的基础上去管理这个班级会更容易,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二、中学数学教师要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发掘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德育成长 作为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要如何才可以做到二者相得益彰呢?不妨这样试一试,曾经有这么一位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他所教的班级有一个纪律较差的男生,经常欺负班级女生,好多女生及家长告状到班主任那里,当时这个班主任为此事感到有些头疼,想了许多办法,也叫这个学生的家长到学校多次,最后没办法时,有一次,这个班主任在学生的作业上给他留下一道这样的作业题:3减9等于几?第二天这个学生写出了正确答案:等于负6,这位班主任从这里发现了这个学生的亮点,下课后将此学生叫到办公室,指着那个题问他作业是他自己做的吗?这个学生爽快地答:是。然后,教师又在作业本上写了几个简单的数字计算题叫学生做,这个学生都做正确了。此时,教师以此为点,多说激励性和表扬性的话,该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讨厌他是学困生,他也渐渐地和老师沟通起来,以后这位数学教师还经常在班上有意识地表扬他。不到一个学期,这个学生不论是成绩还是纪律均出现明显好转。所以说数学教师当班主任,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就能恰到好处地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 三、中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班级科任教师关系 数学教师兼班主任有时与其他科任教师相比有优势,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有些科任教师在他上课期间或多或少会出现与班级个别学生的矛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这些科任教师第一时间是将此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理。另外,班级中的学生对班主任的认知比其他科任教师更加强烈,会更加惧怕班主任。所以,作为班主任更应当被科任教师理解,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纪律情况要与科任教师沟通,这时作为科任教师也会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这样对于整个班级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四、中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要适时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学生在家时主要以家长为主进行教育,一旦学生走进学校,学生的教育则变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而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便只有通过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向学生家长反馈,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班主任则成了学生在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学生的家长,一旦要了解其孩子在校情况,大多数情况是向班主任了解。那么,作为班主任,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可以建立学生个人信息联系册,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各种情况,家庭是否困难,家长的联系电话等。当学生在学校出现违反纪律的事件时,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进行家访,当学生在学校有进步时也可向家长报喜,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管理,学生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五、中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要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中学生在校能否得到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些学生各科不能全面进步,这些学生往往偏重于多花时间和精力学习班主任所教的科目,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发展,更有学生由于惧怕班主任,将主要精力放在班主任所教科目上,从而造成偏科。诚然,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会比其他科任教师有较多时间,并且有的学校所开设个别科目课大多情况是让班主任去上,那么班主任就有可能会上数学课。长此下去,无形中学生对班主任所教数学课花的时间要多些,成绩或许会更好些,但中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一定要注重学生全面的进步。倘若学生偏科,则要及时告诉学生所有科目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防微杜渐。 中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现象,只要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能认清自身的双重身份,多与学生沟通,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多与班级科任教师沟通,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到既不耽误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又能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学生既能在这样的班级中学到数学知识,又能在个人思想教育方面得到健康成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家庭有用之人。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在撰写教研论文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根据中学数学教师在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时存在的六种常见问题,着重从六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写好教研论文行了分析、阐述。希望对有写作欲望的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学;教师;教研论文;问题;对策 由于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到撰写数学教育科研论文,已成为许多中学教师的一种新追求。通过撰写论文,促使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可作为晋升职称时加分的筹码。因此,写好一篇高质量的数学教育科研论文很重要,但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又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六种情况: 态度不端,目的不纯;缺乏耐性,敷衍了事;命题过大,头重脚轻;窃取抄袭,偷梁换柱;书写不规范,版式不正确;不知“己”,更不知“彼”。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及自己几年来书写、发表教育科研论文的经验,谈一些感想和体会,希望能对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论文书写方面有所帮助。 1 要端正撰写态度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自私片面的功利性想法,不能只看眼前,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撰写教研论文的问题,明确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多更好的东西。 (1)写论文,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是教师自己能够把握的成长方式和机会。 (2)现行教育体制下,评价一个教师,既要看教学能力,又要看教研水平。教研水平不仅是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而且与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而检验教师的教研水平,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他的教研论文,因为教研论文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反映了他对本学科的学术探索和前沿知识的掌握,凝聚着他在教学第一线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2 要非常注重平时积累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勤思、勤总结、勤动手,积累第一手素材,才能写出自己的有价值的论文。那么,怎样进行素材的积累呢? 首先,要多看多读。从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发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 其次,要深入学生。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最清楚教学中的困惑和喜悦,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处处留意,把平时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先用一小本记录下来,如在备课中发现教材或教辅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课堂发言或课后提问开拓新的思路,从学生练习中发现典型错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 最后,要坚持写教后反思。教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学效果的评析及总结,它是教师对自己从设计―实施―效果的反思或心得体会。因此,教师应养成良好的书写教学后记、教学心得、教学反思等的习惯,为以后书写论文积累原始真实的素材。 3 要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不是一个教育者该有的品质,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想象去写论文,那么论文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当题目确定后,先不要急着下笔,应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查阅相关图书、期刊,看看目前相关论题都有哪些成果,这样不仅能为自己写作提供厚实的素材,更能避免重复研究他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以免影响到论文的质量及发表。 4 经常与其他同事、前辈交流 借鉴成果,博采众长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为我所用,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并且必须做的事情。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水平等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提高自己撰写论文的水平,就一定要向他人学习借鉴。比如, 听取专家和同行的讲课,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虚心请教同学科的同事、前辈,听取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你对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透彻,自己也当然会有很多想法,这时就可以形成相关论文。 5 要注意论文的格式 格式能体现一个人的态度问题,而且有利于读者阅读,给人一种美感,更有利于被期刊编辑所采纳。 数学教研论文的格式一般格式为:(1)标题:用词要确切、恰当、鲜明、简洁,便于读记、摘录;(2)作者姓名和单位:署名一般置于标题下方,同时附有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3)摘要:是对论文内容准确概括的简短陈述.它一般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一般不超过300字;(4)关键词:指论文中的关键词语,通常是从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抽取出来的,一般以3-8个为宜;(5)前言:一般包括研究课题的背景和起点、研究方法、过程及成果的价值;(6)正文:这是论文的主体和核心,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都在这里阐述,它体现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高低,正文应做到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严密、论据充分、数据准确、层次分明、简明流畅;(7)结束语:它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论证的基础上,概述课题的研究成果和价值,并对成果的局限性和尚未解决的问题给出交待;(8)参考文献:一般指已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或公开出版的书籍,是为撰写论文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9)作者介绍:作者简历和主要学术著作。 6 要反复琢磨修改,精益求精 通过材料的增删,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详略得当,通过文字的加工,能使文章流畅生动。当论文写好后,有些问题不一定能被及时发现,为了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写好后先放一放,过一两天再来看,就会或多或少地发现(格式上的或知识上的)一些问题,才能及时修改。如此反复,最少经过五六次的修改后,方能称得上精益求精。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师在写教育科研论文时,一定要端正撰写态度,注重平时素材的积累,更要经常与其他同事、前辈交流,为写好教研论文打好基础。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数学教师人数比例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及质量不高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下发展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的相应对策: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保障少数民族中学数学师资队伍数量的稳定;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促进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年龄结构的优化;统筹规划,长远发展,稳步推进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质量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 中学数学教师 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2006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中指出:“近年来,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队伍不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3]新课程实施以来,国家启动了一系列民族地区教育扶持计划,促进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然而由于地理环境不利、教育经济发展滞后等原因,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当前,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业成绩低下已经成为导致少数民族中学生理科基础薄弱,文理科比例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少数民族数学教师队伍不健全有很大关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少数民族数学教师质量的高低关乎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理科教育甚至未来科技人才的质量。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部统计数据为资料源,以2001、2003、2006、2009、2012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全国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的学历、年龄与专业技术职称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及问题,并提出加强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对策。 一、我国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 进入新世纪,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师资发展政策,如:“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等。这些师资引入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师资队伍的逐步壮大。 (一)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人数逐步增加 对2001、2003、2006、2009、2012年全国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中的少数民族教师人数进行整理,计算出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图1数据显示:新课程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人数逐步增长。2001年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共有52798人,2006年增长到63019人,年均增长率为3.23%;从2006到2012年,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人数增长到68299人,年均增长率分为1.4%。这说明新课程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队伍人数经历了一个急剧增长到缓慢增长的过程,2001-2006教师人数增长较为迅速,2006-2012增长速度趋于平缓。 (二)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学历水平提高显著 根据2001、2003、2006、2009、2012年全国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中数学教师学历水平所占比例,换算出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不同学历的人数及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图2数据显示:新课程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学历水平有大幅度提高。首先,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升。2012年少数民族初中数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99.49%,与2006年、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3%,9.51%;高中数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33%,与2006年、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8.58%,21.53%。其次,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显著。2012年,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研究生学历人数比例为1.89%,与2006年、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2%,1.73%;本科学历人数比例为77.61%,与2006年、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6.05%,53.07%;专科学历人数为20.11%,与2006年、2001年相比,分别降低了25.76%,46.57%;从2001-2012年,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总发展趋势来看,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人数比例经历了一个大幅度跳跃式增长过程,本科学历教师人数经历了一个稳定持续增长过程,专科及以下学历经历了大幅度的减少过程。这说明新课程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高层次学历人数有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本科学历人数的大规模稳定增长促进了教师学历合格率的迅速提升。 (三)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职称结构改善明显 少数民族中学数学教师职称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尤其是高级职称和一级职称结构改善明显。2012年,少数民族中学数学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比例18.35%,与2006年、2001年相比,升高了7.01%,12.07%;一级职称教师人数比例为40.72%,与2006年、2001年相比,升高了3.6%,10.61%;二级职称相较稳定;三级职称及未评职称的教师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浅析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摘要:中学数学作为中学教学内容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认识的建构具有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需具备专业化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全面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的中学数学教师。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 学科专业性 教育专业性 教师作为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领路人和促进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数学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门,其思维逻辑的理性严密、解题方法的灵活多变、学习阶段的层层递进等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教学的设计和讲授需要采取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方式。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指出:“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教育形态,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通常表现为冰冷的美丽,而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是一种火热的思考。”如何将数学冰冷的美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广大学生并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数学教师具备专业的数学知识和有效的教学知识的。如果只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不会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肚里空有那么多知识有何用;可是如果自身的实践能力很强肚里却倒不出有用的才识,又怎能尽到当老师的职责呢。因此,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全面提高数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两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队伍大多是从师范类院校中选拔组建而成的,各大高校作为教师力量的主要输出地,其系统的教师培养体制既有我们值得称赞表扬的地方,亦有需要改进完善之处。我国的师范教育采用的是以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融合的方式来培养中学教师,师范类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知识,这种倾向于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具有目标明确、计划性强、能力培养集中等优点,已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然而这种培养活动其实是一种终结式的模式,师范生只要修够足够的学分便可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这表示其已具备了中学教学资格,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力度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职后培训多会变成带有功利性的学历教育而非针对性的职业深造,这就要提醒广大在职中学数学教师,不要认为在高校学习所得就足以应对整个职业生涯的需要,数学科学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自身的知识储备要随时更新才能胜任教学任务。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学数学教师不能只单纯地灌输式教学,比照着课本讲解数学术语和公式的方式是不会让学生理解记忆和举一反三的,风趣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需要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总结概括。现代成功的中学数学教师的特征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教学能力强,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其二,既责任心强,认真教学,又注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技术学知识;其三,在前两类的基础上,还能不断研究数学教育理论,从新课标对中学数学教师要求标准上审视自己。简而言之,第三类中学数学教师具备深厚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既能胜任中学数学的教学任务又能从事科学研究,这才是新时代所需的合格的中学数学教师。 实践教学技能是中学数学教师素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曾表明,在具备大致相当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后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实践能力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但是,据有关国内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一直偏低,新时期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刻不容缓。微格教学是认知主义心理学和教育学融合相生的产物,它依凭自身可操作性强、参与性高、接近实际课堂教学等优势已逐步成为中学数学教师职前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方式。通过微格训练不仅可以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加深教师对于实际课堂教学情境的把握和理解,同时也能够通过课前设计、课中实练、课后回顾反思等提高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对有些地区的中学数学教学现状研究可以发现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无法站在高处检视教学内容之间的整体联系、对所要教授的课程缺乏准确定位,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纯粹地讲授某一板块的内容,无法“瞻前顾后”,使得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学数学教师尤其是新晋教师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认真研读数学教材,特别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并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并将各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以期建构学生高效的数学思维模式和系统化的数学修养。有人认为,语文是说的教学,数学是算的教学,其实不然,如果中学数学教师能够用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数学题目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这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在培养教学能力时也应该加入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总之,我国目前对于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体制尚处于探讨和初步建构阶段,现行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评估方案尚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它们只是各地区针对本地区的教学现状在教育部门指导性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所以我国对于教师实践能力评估体系的完善已经刻不容缓了。 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即专业知识能力的构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作为一个中学数学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和大局意识,科学是不断前进的,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要随时更新,否则便会被时代浪潮所淘汰。中学数学作为与高等数学衔接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理性认识的建构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学数学教师需要全面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的中学数学教师。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西安市中学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调研 摘 要:主要讨论了西安市中学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采用五点计分的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西安市20所高中150名教师。用SPSS软件进行不同性别、教龄、学校等级和月工资教师数据的平均值以及方差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分别统计出不同条件下的教师的职业认可度。 关键词:教师;职业认同;方差 进入21世纪,教师这一职业的核心价值悄然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由教师职业社会工具性价值转化为教师职业对从业者教师的内在价值体现,由教师如何育人转化为教师如何育人育己,而教师能够较好地育人育己的前提是拥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综述 1.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通过相关的人物、事件和经验而改变。 2.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容或对象主要涉及从事教育、教学或教师职业的人。教师职业认同是动态的,不是不变的或固定的,可能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能随着教学阅历的增加而变化,所以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 3.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教师的研究中,教师职业认同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但是对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定义却不尽相同。国外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传记分析法等对教师职业认同形成过程、教师在职、对能够呈现出职业认同的教师的传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教师职业认同的探究 1.研究目的 了解西安市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把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情况分为对职业的认识程度、对职业的期望、对职业技能的满意程度、对自己职业的喜爱程度四个部分,探讨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等级学校以及不同月工资水平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了西安市长安一中、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等不同的20所高中共150名中学教师。调查问卷总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将职业认同分为对职业的认识程度、对职业的期望、对职业技能的满意程度、对自己职业的喜爱程度四个方面。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让被调查者选择作答,采用1,2,3,4,5计分,分值越高表示越认同。 SPSS软件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等级学校以及不同月工资水平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进行了t检验、平均值以及方差分析。 3.研究结果分析 在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对职业的认识中(表1),重点高中的教师无论是对职业的认识、期望、职业技能以及对职业的喜爱程度的均值都高出普通高中的教师,并且前者对职业的认识、期望和职业技能的方差小于后者,说明前者在这三方面的认可度相对于后者要更加一致。在目前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可能有一部分教师是为了生存而选择这个职业,但毋庸置疑,大部分教师热爱这个职业,真正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而奋战在一线。 在不同教龄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中(表2),基本呈现的趋势是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识、期望、职业技能以及对职业的喜爱程度的均值也增加,说明教龄越高,教师越认可自己的职业。 对教师职业水平进行教师教龄的平均值分析,只有4~10年教龄的教师和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比4~1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偏高。其他教龄教师的职业认同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不同性别的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中(表3),女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整体高于男教师。并且在职业技能和对职业的喜爱程度上均高于0.01,说明男女教师在这两点上差异比较大。前者的方差均小于后者,说明女教师对职业的认同相对于男教师更加一致。 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性别的平均值与方差分析,发现男女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女教师无论是对职业的认识程度、对职业的期望、职业技能还是对职业的喜爱程度都比男教师要高,期望值平均高出0.235,并且女教师对职业认可程度数据的方差整体也比男教师要小,说明其比男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更加统一,四个因素均具有比较高的显著性,其中教师对职业的认识显著水平为0.011,将近0.01,其显著水平最高。 对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进行教师月工资水平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4),发现不同月工资水平的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工资水平不同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发现随着月工资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逐渐提高,尤其是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的教师与2000元以下的教师职业认同上有明显差异,前者明显比后者高。因此,可以适当提高教师的工资来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结论与反思 在探究了西安市20所高中150名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后,笔者认为,培养每一位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关注教师的需要、关注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能为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供一定的依据,可针对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等级的学校以及不同月工资水平的教师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研究成果对师范类学校制订招生计划、中学招聘教师、高考填报志愿、师范生结业等具有参考价值;对扩展教师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加强教师心理学的研究程度有积极意义,可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师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关于遵义市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的现状调查,通过分析,从几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其继续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遵义市 中学数学教师 继续教育 教师素 数学素养 在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处决于教育的发达程度,而教育的发达程度又很大意义上处决于其活动的主体―教师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除了与其学识有关,还与其教师的学养是否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遵义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的一个地级市,其教育的现状如何,反应了西部的初等教育发展水平。其中中学数学教育作为中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整过初等教育的晴雨表。因此,中学数学教师的现状对遵义市的中学数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研究小组通过对遵义市中学数学教师的现状做抽样和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调查的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了目前遵义市中学数学教师存在几个方面问题,并从几个不同角度来认识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遵义市教育现状和条件,为了进一步发展遵义市的初等教育,对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遵义市中学数学教师的现状调查及其有关分析 (一)教师教龄、教师文化程度 教育的主体是关系到教育活动成败的重要保障,尤其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身的文化程度和其从事教育的时间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效果。遵义市中学数学教师作为该地区的初等教育一个方面的执行者,其教龄和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水平程度,会通过影响遵义市的数学教学来影响遵义市的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目前,针对遵义市的城乡两级中学数学教师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进行调查,发现城乡平均下来,在22-30岁的年轻教师占40%,30-39岁的教师占20%,40岁以上的教师占40%,其中50岁以上的占19%。在文化程度方面,以第一学历为例,专科文化程度的占46%,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中学数学教师占42%,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数学教师只占9%,还有3%的中学数学教师没有正规的高等教育经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符合要求,但与东部和中部教育发达地区的师资年龄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段的教师所占比例略微偏低。在文化程度方面,与普通中东部省份中学教师所拥有的文化程度相比,明显低于他们,因此学历的偏低和高龄化的教师队伍都会产生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相对时代滞后。要想提高其教学,在教师中开展继续教育是弥补和推进教师的知识体系完善的重要有效途径。 (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针对现实世界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但又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良好的教学水平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数学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有很大影响的,若数学教学的水平过低,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现在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平均教学水平基本能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但是还存在部分老师在教学水平上对各知识点的讲解不够透彻,致使学生不能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少部分数学老师不能调节课堂的气氛,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更使得一些不太喜欢数学的学生对数学渐渐失去了兴趣;如经验丰富、教历资深一点,则数学教师能够脱离课本,但又能把课本的内容讲出来,不受课本的束缚,这样更使得学生打心底里佩服于教师,学生认为教师“教得好”,自然就会专心听老师讲课。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学设备的优化,现在一般的中学都会配备一些由教育部门统筹发放的一些教学辅助设备,遵义市也不例外。但在整个遵义市区所有中学学校中,有效合理使用这些设备的情况还是令人堪忧。尽管大多数学校都安装得有多媒体课件播放投影仪,但是很多教师去上课就只是简单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或教案,甚至有些教师去上课连教案都没有,上课时偶尔还要翻翻教材才能把课上完。如何利用现代教育的技术,利用其生动,形象地展现教材中知识点的演化及其实质,对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好,应用好,这样才能把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的知识更具形象地,更直观地传授给学生。 (三)教师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主体经历了数学事实、数学概念、数学技能、数学原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从认知 ,理解到推理和探索的过程,并通过亲身体验然后到自身感悟和反思的一个转变,并在一定的情境中所显示的一种有关数学的能力、思想方法以及精神的总体表现。而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思想方法素养和精神素养是构成数学素养的四个要素。遵义市区的大多数中学数学教师在整体上的数学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方面都处于一个中下等水平,而且在数学精神素养和思想方法素养上很多中学教师还有待提高。这其中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老师本身的学历不高,对高等数学知之甚少,对一些数学本质的东西不甚了解,从而使得眼界不高,无法做到高屋建瓴地统领初等数学的知识脉络和知识内在的联系,因此讲起数学来很多时候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其二,部分教师尽管知识基础不差,但是知识结构不是很合理,无法综合全局把握数学知识的相互关系,其具体体现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对自己本科或者专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基本忘记得差不多了,更别说分析、代数和几何三条线脉络清晰。其三,大部分老师,除了中学数学的东西,根部不从数学层面上来认知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把中学数学教学局限于解中学升学考试试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无助于数学教学。 二、关于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根据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发展现状来看,开展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侧重于如下所列的几个方面: 其一,提升教师素养。其中提高教师教育思想素养,是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前提;提升数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升数学教师的身心素养是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础,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提升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高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其二提高数学教师现代教育的科技应用能力(如计算机使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使用等);其三通过培训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思想的认识;其四提高数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最后加强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对教材的研究。 其二,提高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基础,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自身素质好、师德水平高、专业知识牢、富有高度的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另外中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而言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接受继续教育:①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中学数学教师迎如何把数学思想参入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③如何从教材内容中体现新课改理念?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等。科研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阅读更多相关专业书籍,提高专业技能,深入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引导全体中学数学教师用很高的热情投入到教研的工作中来,在注重实际的优化方案,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完成科研主题的研究报告。 其三,开拓中学数学教师的业务学习渠道,拓宽数学教师的学习内容。 社会在发展,科学要进步,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新一代的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勤奋学习,认真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活动,不断的加强自己。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结构的整体改良,用高品质的教学手段,去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大课堂教学的效率。中学数学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有关知识,还要懂得创新,用新的知识和新理念去不断更替旧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自身素养。 三、对遵义市区中学数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首先,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实际情况,以当地的师范院校为依托,搭建一个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建立一个具有稳定性且不断完善的具有代表当前教学潮流水平的培训团队,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不断地创新中学教学理念,改革中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并不断地将其实践于相应的实验学校,不断完善中学教学理论,使其真正有效地服务地方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持续发展,紧跟时代需要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其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尤其是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中学数学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有利于数学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学期里对培训之后学到的东西进行应用。在培训期间,继续加强和重视对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最后,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可以举行不定期的讲座,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兴趣,鼓动数学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还可以举行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学数学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高校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是促进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高等院校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探索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卓越教师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分类教学 分类指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提出“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强调各种类型的高校,在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追求卓越。卓越教师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一起,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在部分高校实施的四大人才培养计划,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完成历史赋予中学数学教育的使命需要培养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作为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摇篮,大学数学师范教育则责无旁贷。 1 问题的提出与探索 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教师培养机制的问题逐渐凸显,如师范生对于中学教学改革现状缺乏了解,教学实践不足,就业竞争力弱等。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积极创新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高校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方案。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应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科学的学生培养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以及献身中学教育事业的精神。(2)具有比较全面而扎实的数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3)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具有成为研究型中学教师的潜力。(4)具有扎实的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手段。(5)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及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6)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个性以及较强的与中学生沟通的能力。 卓越中学教师的培养必然要与普通中学教师的培养有所区别,具体将体现在培养深度和培养模式上。首先,抓认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参加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等组织的“卓越计划”研讨会,对参与“卓越计划”试点的高校进行调研,明确学院推进“卓越计划”的思路。其次,抓师资,抓教学,加强质量管理,培养应用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院工作,利用学生学习阶段进行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中学骨干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围绕培养卓越中学数学教师的要求,构建“卓越计划”教学团队,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以及实习单位的表现,通过实时、动态和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分析评价信息,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 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进一步优化数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完善对人才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培养体系。在原培养方案基础上作一定幅度的调整。如设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科学、金融数学、统计学模块,以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选修课既有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理论课,又有培养中学师资的素质课等。在课程模式上实施“2+1+1”(数学类平台课2年,专业核心课1年,专业和能力提高课1年);在教学实践上实施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合作培养,探索就业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新模式,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成立相应的辅导班和学习小组,安排相关的教师进行辅导。对于考研学生,进一步办好基础知识学习提高班,着重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就业的学生,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技能培养。从中学聘请了一线教学骨干教师,作为本科生教学实践的导师,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院为每个接受卓越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培养的学生配备“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学习由具有博士学历或者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校外实习则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中学教师负责。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接轨。学院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的学术及教育专家、研究员等做指导,对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 突出特色,培养卓越教师人才。如从大二开始,在各年级办起读书班,阅读讨论国外原版教材和专著。从新生入校就给师范生每个宿舍发放一块小黑板,每年举行两次小黑板粉笔字展览。强化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延长中学教材教法课的时间,大三开设《数学教材教法A》和《数学教材教法B》,每周六学时,共216学时。调整实习时间,把原来大四第一学期实习一个月,调整为实习整个学期,采取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交流,在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基于校内校外实习,结合国培计划顶岗实习,需要及时与各个实习基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到实习基地调研,到用人单位走访,制定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联合开发课程。组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营造浓厚素质教育氛围。 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培养锻炼大批数学本科生,使得他们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成为卓越中学数学教师的特质。 3 结语 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人才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仍是今后的创新点、研究重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是长期的、连续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我们已把此项研究作为自己――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教育使命、职责,取得的成果将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而且必须做的更好。 中学数学教师论文:中学数学教师与数学教育研究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在不断地变革,由此产生了各种问题,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去研究、解决,作为数学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中学数学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当投入到这一研究工作中去。 一、数学教育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定位 传统认为,中学数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并不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教育研究任务。教育研究是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探索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其结果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怎样解决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如何应社会之需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数学教学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理论和实验来加以解决。 中学数学教师参与这些研究,就能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促进教育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首先,中学数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有问题就有困惑就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素材,而且也为我们的课题选择奠定了基础;其次,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材料,也是探索教育运行规律的重要依据;再次,中学教师最了解基层情况,熟悉学生,因而不管是进行教育调查还是组织教育实验都比较方便可靠,这既为真实、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对较准确地感受和判断教育科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及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中学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学数学教师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也负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责任。再从时展的角度来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透彻理解为前提,并且需要必要的科研活动的正向拉动。总之,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二、中学数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原则 中学数学教师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辨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追求科学的数学教学方法,探索数学教育规律,推动数学教育发展。首先,以数学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数学素质教育是数学能力培养的教育。我们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时期,数学教育研究必须立足于这个转换:从围绕传授数学知识的研究转向围绕培养数学能力的研究。其次,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数学教育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教育活动,数学教育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基础是教育实践活动,数学教育研究亦是如此。这样数学教育研究的选题原则就应该是既要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规律,又不能超越研究者个人的经验范围和知识水平,对于那些实践无法检验的课题,或者研究者个人无力论证的课题,切不可盲目地选作研究对象,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若打算作数学教学改革宏观的研究,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若打算作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则须具备深厚的数学理论知识;若打算作以数据调查分析为基础的教学研究,须能够灵活应用统计知识;若打算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还须掌握计算机知识或与该专业人员合作开展研究。 三、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由其研究的目的所决定。 1.数学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学教育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新的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实现转变的根本。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数学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以做题多少、考分多少来衡量自己,这样势必影响数学素质教育。因此,剖析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的种种弊端,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模式,这时的数学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以及评价观等都是中学数学教育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2.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教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及教学工作的组织等问题。这些来自教学第一线的问题,对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数学教师来说,应该最有发言权。数学教学研究的内容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如数学教学的一般理论、课程整合设计、数学教育的目的等涉及全局的属宏观方面;还有一部分则仅涉及局部,例如一位教师的某种教学方法的评估、关于某段教材的处理、关于学生差异性的研究等范围较小属微观方面的。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说,更适合作微观方面的研究。比如,确定难点、分析难点、分散难点、突破难点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无法回避的教学问题。 3.解题研究 解题研究是中学数学教师的一项研究内容。这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着无穷无尽的习题和考题。有人比喻说中国是数学解题“王国”,课上讲题、课下练题、考试考题、杂志登题,到处是题的世界。当然学数学一定要解题,比如数学观念要通过例题去理解,数学知识要通过习题去巩固。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解题,是仅限于该题如何解,还是通过解题来培养学生创造、发现的能力。一般来说,解题研究可以分为解题方法研究、解题思想研究与数学应用题的研究。 4.数学教育功能的探讨 近年来,对数学教育的知识、文化、德育功能的研究已有不少阐述。知识功能是指数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个领域中的工具作用。文化功能是指数学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提高数学文化素养。提高文化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应具有重要地位。德育功能是指数学在人们品质形成上具有的作用。我们如何理解、认识这些功能,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些功能是需要探讨、形成理论并加以经验的。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时武略 摘 要:随着国家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方面的引导与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工作室教学模式、传帮带的学徒模式、拓展提高的自学模式,寻求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奠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软件专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 1 引言(Introduction)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问题。 2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bases on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认为,将学习者置身于学习情境、工作情境之中,通过自主的尝试才能真正构建起有效的能力与知识体系。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进入教师所建立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正确的操作流程实现预期的效果,减少并避免错误的发生;到企业进入到师傅所建立的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工作项目来积累经验、提升素质,既能从正面学习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在解决不断出现的真实问题过程中,检验和应用所学,修正错误,深入理解,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3 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方式(The main ways of carrying ou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majoring in computer software)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能够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工程师,而这样的工作非常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 (1)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将曾经做过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切入点,较为全面地传授学习领域的有关知识。这种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要有相关的课程体系支撑,合理安排前导课程、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并规划好每门课程中的主要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较为连续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过程,在不同的项目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2)工作室教学模式。技能熟练的教师可以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承接校内外的实际项目,带领学生在“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有实际项目经验和娴熟的技能。这种模式要求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既不能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又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在工作室中实践。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方式是集中几周进行项目实战,在这几周内全部时间用于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完整实施;另一种方式是每天固定安排一定的时间段进行项目实战,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同时,从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但受项目的规模所限,教师个人主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往往保证不了实施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与企业的真实情境还有一定距离。 (3)传帮带的学徒模式。在软件企业中,很多时候是可以将较大型的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的,化繁为简,完全可以由学徒来完成,但一定要由企业的师傅全程跟踪指导,避免拖延工期或者与设计思路相背离的情况发生。企业中实施的项目往往具有过程完整、实施规范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参与到项目的不同阶段,既要知道要做什么,又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还要知道如何让用户更满意。同时,在较大规模的开发团队中,可以学会如何分工、沟通、协作,培养综合的职业素质,有利于今后的职场发展。 (4)拓展提高的自学模式。经历了实际项目的洗礼之后,如果学生真正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培养出兴趣,将会主动地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需要进行指导、答疑即可,学生会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种模式需要学校提供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保持交流,也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实战水平,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4 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Several patterns about the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在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好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一般来说,校企双方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1)学校为发起人,邀请企业参与,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较松散,并不能对企业有所要求或者制约,企业完全是出于社会责任、用人需求、个人关系等方面而与学校合作。 (2)企业为发起人,邀请学校参与,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设立企业冠名班等。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长期的人才需求基础上,希望学校输送较为稳定的、优秀的人才,并且企业有能力接收大量的学生实习、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稳固,便于开展工作。 (3)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的多元办学主体模式。学校为了引进企业工作情境、企业工程师,自己成立校办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企业自己出资创办学校,都可以使得校企双主体无缝对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5 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五者之间的关 系(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s,enterprises, teachers,master workers and students) 在学徒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各有其职责与分工: (1)学校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对培养学生负有全面责任,需要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对企业的考察,选择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软件公司进行深入接触,最终制订合作方案。学校需要制订学徒制教学过程管理的相关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 (2)企业是教育的另一个主体,从其尽社会责任、本身用需要出发,需要有专人负责与学校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提供学徒所需的工作条件、适当的报酬,并要承担学徒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耗和损失。 (3)学校需要安排与企业师傅对接的专业教师,教师一方面应该深入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指导、督促学生按企业的工作要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识转化为工作情境知识,并按学校相关规定管理、考核学生。 (4)师傅是代表企业实施教育过程的责任人,既要作为企业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效益,又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免造成损失,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另外,师傅通过带徒过程,也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过程,帮助企业储备优秀员工,从人力资源角度创造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价值。 (5)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1],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取得相应的成绩,又要完成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提升职业能力。学生在教师、师傅的双重指导下,从学生转变为员工,从初学者成长为熟练的工程师,是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最终受益者。 6 校企、师生、师徒之间的博弈(The game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masters and apprentices) (1)学校、企业是两个教育主体,既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2]。学校通过学徒制教育模式可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人才,也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育人,将岗前培训工作融入到学徒培养中,既可以利用学生完成一些较为繁重的工作,节省部分人员开支,又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优秀员工,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有力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会因各自的利益诉求不一致而有所分歧,学校注重的短期效益是希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长期效益是学生将来能在软件企业中稳定发展;企业注重的短期效益是希望学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开始创造价值,长期效益是学生将来能够为企业服务[3],而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2)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引导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也是自身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构建者。教师希望学生对程序开发工作充满激情,尽快地理解、接受知识和技能,主动地按步骤完成项目中的各个任务,有问题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教师请教;学生多数很难热爱程序开发工作,对编写代码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出现问题马上想到的是问老师,不愿自己苦思苦想、独立面对,这就很难锻炼出优秀程序员的品格与毅力。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规范、偷懒行为,加以督促和激励,养成踏实、认真的职业素养,并帮助学生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3)师傅是企业的代表,具有员工、教师的双重身份,而学生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师傅要按企业的要求带领学徒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实施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师傅希望学徒以较高的质量和效率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希望学徒自己通过自学来提高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赖师傅的教导和明确的指令;学生要按学校的要求作为学徒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到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和职业生涯的初步铺垫,希望师傅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经验技巧的传授。 7 结论(Conclusion) 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教师、师傅、学生,都希望从较为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利益,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的关键点在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牢固的纽带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需要长期研究、摸索的课题。相信随着国家的顶层设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划、职业院校的真抓实干、企业的真正参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改革的春天。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现状,分析了为什么难以培养出足够多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并给出了一些高等学校进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1.引言 1995-2005是我国计算机行业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个高校大力发展计算机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国内知名的IT企业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到今天,十几年的人才积聚让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进入人才饱和甚至过剩期,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之一。但纵观人才市场,“硬过剩”并未出现:各类IT培训机构层出不穷,陆续输送大量计算机人才;招聘网站IT职位的招聘更是持续火爆,供不应求。为什么高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不再受青睐,甚至毕业后需要参加培训机构“重修”?十年光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是否开始走向堕落?是谁一手砸了计算机学生的金饭碗?[1]这就不由得教育工作者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高等学校培养不出来足够多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2.问题的分析 传统机械的高校教育难以承载多元化的企业需求,将计算机人才推到一个怪圈:一方面海量应届毕业生苦于工作无果;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招聘网站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间不断被拉伸的真空地带,由日渐兴盛的各式培训机构迅速填充起来。“学以致用”这条传承千年的办学基准,难道当代计算机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了吗? 那么有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高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呢?通过多年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项目开发经验和深刻地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方法。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计算机学的好的往往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些学物理的、数学的、法学的、哲学的等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最后转学计算机都很出色。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人才。还有一些培训班上培训的学生,整体高出学校培养的学生。那么这些现象能否说明一些问题呢?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企业应用之间是否有矛盾?也就是我们是否进行了按需教学和学习呢? (2)计算机专业是个理论性很强很抽象的专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技术部分完全是抽象的。全凭个人想象,概念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印象是不同的。软件设计是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设计。在产品开发环节也和其他专业有所差异。比如机械加工类,学习集中在几个典型案例的教学上,学习了轴类加工、盘类加工、箱体类加工、齿轮类加工任务后,那么以后做个其他类似的东西基本上不存在障碍的。可是软件就不行,这次做个成绩查询系统没问题,下次你做个图书管理系统,会因为系统环境,设计思路、业务流程、相关技术、编程语言的改变就不一定很顺利。正如行业有句话:“软件的正确性主要依赖于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 (3)课本是硬伤,师资是软肋,实践经验是缺陷。我们选用的教材往往都是一些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建设教材等。这些教材从编写到出版使用的周期至少在1年以上,甚至有些教材需要更长的时间,与IT行业18个月技术更新一次的法则远不适应。还有些教材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老师到老师,没有企业实践人员的参与。大部分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更缺乏从企业一线走出来的工程实践人员。 3.问题的解决 那么介于以上的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应该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一些入门课程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软件及计算机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专业来说要做到理实并重,将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更适合高职专业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做软件技术的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论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以应用技术为主、做到按市场需求学习。计算机语言、软件设计思想、数据库技术、流行技术、前沿技术等都要涉及。最主要的要注重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对所学的知识能有个很好的应用和总结。 (3)整合课程设计和实训。力尽在实训中完成项目驱动的教学思路。我们发现大部分课程设计学生都做了一个简单的MIS系统,三年下来学生用一个MIS系统可以应付好几门课的课设或是实训。应很好地把这些课设实训的时间整合起来,严格要求、精心规划、以标准的软件开发规范和产品去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从中将课程中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通过项目来锻炼学生是最好的办法。 (4)以案例引导、项目驱动、团队协作、小组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再以个人为教育单位,2-3人为一个项目组。一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二来通过学员间的协作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可以解决一些我们老师难以触及的问题。 (5)校企合作。校企脱节是所有高校 计算机教育问题的根源。目前很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签署长期协议,帮助培养定向人才,想一想,为什么协议对象不可以是广大高校呢?企业直接和高校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大三一年的实践进行定型培养,毕业后合格即直接招收。这样一来,取代了流于形式的企业实习,同时解决了教育与需求接口的问题,一举两得。[1]和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相比,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更为灵活,应走出一条体制多样性,机制灵活性的校企合作新思路。学校实验室环境和企业实际环境十分相似 只需有较强的企业实践的老师或是人员和标准开发过程,即可达到校企合作来锻炼学生的目的。 (6)老师要培训。计算机技术发展是很快的。每天出几个新名词是很平常的事情。新旧技术更替很快。专业老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训。 (7)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个人文素养的培养。介于高职层次学生的质量,应该对学生做足够多的入学教育和平时的素质教育,如:学生对大学应该如何认识,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专业如何去学习等等。在平时多些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到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加强其内在修养。 4.总结 如今正是信息量成指数膨胀的时代,随着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处理设备及平台的扩张使得用户也在不断的扩张,IT行业即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应抓住机遇发展我院计算机教育事业。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说明了英语学习对该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针对面向欧美外包的软件专业人才英语能力要求与培养现状,梳理出软件外包欧美方向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培养出适合本行业要求的“英语+专业”的优秀合格人才。 关键词:软件外包;英语学习困难;英语学习策略 一、引言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态势分析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计算机等电子专业而言,85%以上的专业资料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英语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工作中的首选外语,作为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了解科技英语结构,就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科学技术领域与世界同步。 计算机领域是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领域,新的计算机专业词汇、术语不断涌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又会面临大量的提示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发展如火如茶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上大量的英文信息又迫使我们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的知识,而且要面临知识更新。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经济的发展,推动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软件外包,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软件外包异军突起,开辟了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软件外包的迅速发展除了要求在软件外包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软件项目开发能力、职业化素质和工程化能力之外,更强调的是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行业沟通和专业表达能力,这对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技术的外语人才”已成为企业的发展瓶颈。因为英语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尤其面对欧美市场,要做好软件外包项目,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需要和想法。就目前来看,制约我国软件人才能力发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学生英语表达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对外交往沟通的能力。 因此,面对通过服务外包可以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高层次上快速地培养出大批量的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技能和基本精通行业用语的外包人才成为软件外包专业最紧迫的任务。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依据相关理论,总结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同时也发现了明显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该类专业学生英语的学习。 二、国内外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Rubin和Naiman等。Rubin着手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此阶段,人们主要是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Rubin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Naiman等把学习策略与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80年代,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确认和分类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过程的关系以及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Politzer Mcgroarty 指出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O’Malley Chamot在实验研究中,也证明了学习策略训练的可行性,并出版了描述外语学习者策略的著作。 90年代的学习策略研究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第一,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如Wenden 于1991年出版的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主要探讨了外语学习者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第二,外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Rubin 和Thompson于1994年出版的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以及Chamot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都是通俗易懂且十分实用的外语学习策略培训手册。国外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甚少。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我国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成果数量不多且研究面不够。最早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是黄小华的Learning Strategies for Oral Communication,该研究考察了我国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口语策略与口语水平的关系。文秋芳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最系统、最深入、最持久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1996年出版了专著《英语学习策略论》。 目前我国学者和教师研究最多的是: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研究、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听力策略和词汇学习策略等单项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以及观念、动机等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总体说来,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多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单项、具体策略的研究多于对整体系统策略的研究。尤其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甚少。 三、软件外包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特别是英语学习也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齐鲁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是一个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由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共同承担,通过人力、知识、技术、设备、信息及政策等资源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一种组织形态。校企合作平台采用了“项目引领”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中计算机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观察和深入的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学习者情感策略消极,社交策略缺失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我们只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必然涉及自我情感的控制和与他人的交往,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这些因素。大量事实证明仅靠语言形式的学习和操练是达不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语言学习与情感有关,而且如果有利的情感状态占主导地位,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英语,就必须能主动地驾驭自己的情感状态,克服消极的情感成分,如害羞胆怯和怕出错等。同时,还应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寻求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的机会,加强人际交往策略学习和运用。调查显示,在英语课堂上55%的学习者处于被动听讲状态,33%偶尔参与,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者仅占12%,在课外经常寻找机会开展英语交际活动者仅有5%。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教学形成的被动习惯(64%),没有兴趣(16%),怕出错被人嘲笑(11%)和缺乏机会(90%)。 2.认知能力不足,学习策略失当 在英语学习中,尤其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的学习者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英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认识不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访谈,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和记语法,而背单词的方法大多是采用机械式的反复默写,利用上下文的情境和构词法知识灵活地记忆单词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多数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要多读、多记,若要问他们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很多学生便回答,“多年来一直这样学的”。即便有一些学生认识到这种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很少去寻求更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3、反思意识淡薄,被动思想严重 根据学习策略理论,元认知策略或管理策略在所有的学习策略中占有主导地位。自我管理或监控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制约作用,占语言学习策略之首。可以说,学习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是否使用管理方法,或管理方法使用的好坏。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51%的学习者很少有自己明确的学习计划,而更多情况下是被动地按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学习的。在大学英语学习期间,反思自身学习策略有效性,对学习进步情况进行评估者仅占22%左右。经常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学习过程属于被动接受型。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在结合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育部门为我们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不能轻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师的“教”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英语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努力让学生懂得英语学习是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不断地积累,并要持之以恒。因此,运用反思性英语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积极创设模拟的真实语言交际环境,通过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会意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进行交流,他们会更乐意接受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或活动方式去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主导调控,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浓厚愉快的实战环境中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技能。 兴趣是天然的老师。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英语基础知识,在英语学习上多下功夫,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调查问卷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作者所在学校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调查问卷涉及“英语学习态度”、“教师角色和师生交流”、“课堂参与”和“英语学习策略”四个部分,将接受调查的学生按期末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大多数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意识,他们认识到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但仍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与监督;其次,他们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尽管动机不尽相同;此外,他们也意识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选择和使用上有所欠缺。在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就培养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策略作出探讨。 文章指出,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首先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建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和适当参与竞赛等;其次,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训练;再次,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另外,需重新定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倡导者、培训者,信息提供者;最后,应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借助良好的课堂环境、自主学习中心和英语角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立体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类型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学习动机不足型学生要想办法激发学习动机,而学习策略水平低型学生要通过改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还要改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五、结语 了解软件外包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理清目前高校教育中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大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上“英语+专业”的综合性软件人才奇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高校人才的就业渠道,提升了人才的就业层次,为我国软件外包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硬件和软件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大量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软件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涌现在每个人面前。学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已成为在线阅读和各类应用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说明了英语学习对该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通过模拟真实lT行业工作流程,可以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巩固其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探讨 摘 要:近年来,计算机软件学生就业日趋困难,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慢慢开始脱节。本文从就业出发,对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高职;就业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现状 当前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技能不足,又无实践经验。很多高职院校盲目利用本科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讲授较多,具体专业技能实践训练较少,学生实际积累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二是人文素质不高。由于部分求职者缺乏沟通交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差、应变能力不强、协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三是随着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不断上升,很多人盲目提高求职目标,过多地追求薪水、待遇和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面。四是软件专业的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相关教材内容也来不及更新,各种编程教材大同小异,导致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所学知识已经过时,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鉴于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对当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视。 二、高职 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1.明确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盲目沿袭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重技能,突出动手能力的特点,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数学和英语要求并不是很高,对所学习的专业和年龄也没有限制。唯一需要的就是拥有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生产或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较强职业技术能力,具备一些软件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某一方向的独立或合作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或稍经培训就能胜任某一与软件开发或应用有关的工作的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与软件的维护及复杂软件的使用工作,以及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2.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应该摆脱通才式课程设置模式,可以借鉴一些电脑培训学校的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起点,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技能类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课程设置方面予以倾斜,保证学生获得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内容讲授方面也注意减少记忆性课程内容,缩减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加大实践内容的比重,将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学生的在岗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对学生从业经验的培养。 3.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考核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离不开考核方式的变化,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以前单一的通过笔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已经不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增加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考核的比例。例如对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模块的测试则采取机试+面试的方式,一般在考试前一到两周布置大量的设计模块,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然后由考评小组对学生的设计或作品进行评级,为防止学生相互拷贝,考评小组要对每个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进行面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软件的普及以及应用,中国软件产业逐渐步入成熟期,IT 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具有一大批从事IT 技术创新的人才,高职计算机软件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完善考核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就业现状,文章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逆向工程的理念,强调一切以就业为核心的观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校企合作、多模式教学的方针,旨在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逆向工程理念 校企合作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就说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业教育。“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情况,是关乎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观念。 (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IT市场是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软件人才的。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的并不多,整体上就业质量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软件企业人才流动高、软件人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还应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严重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了解决这一突出而急迫的问题,就应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借鉴逆向工程理念 逆向工程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这种逆向工程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学院根据当前软件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提炼出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点,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以此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二)精准定位学生就业岗位 根据软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相应的Java高级程序员、.NET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业方向,会产生强烈的角色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人”或“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客户端,框架原理的理解,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演练,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能够适应软件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压力下学习和工作,具备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主动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通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三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五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算机软件教学要求应是边讲边练、加强测试环节、及时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保障教学效果零衰减、零差异。这就要求加强硬件建设,在机房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配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讲解一个实例后,马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调试演练。通过边讲边练的训练模式,通过实践加深印象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使用,更快地记忆知识点内容,更容易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讲练同步,尽量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时进行操作练习,更应杜绝打游戏、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发生。 2.项目案例贯穿始终。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必须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而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企业项目案例实战。通过全程的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的设计经验,大幅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的能力,把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具体做法如下:在明确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之后,从其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用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之中。采用分阶段训练、多维度培养、分层次深入等新型培养方式。比如每周有一个小型的项目案例;每学期进行一到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一个中型的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时要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的较大型项目。通过贯穿始终的项目案例教学与实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早日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中职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的改造与探索 摘 要: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市场的号召下,在政策的指引下,纷纷开设了软件及应用专业。那么已经开设了十几年的专业该怎么改造来追随市场,保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呢?该文作者结合所在珠海一职校的工作经验,立足珠海本地计算机软件应用行业及企业的现状,探析了该专业改造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业改造;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法改革 一、现阶段本地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的就业前景 珠海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市政府确立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第二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4.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7.2%。为了配合信息化技术发展要求,珠海市建立了国家级软件园区――南方软件园,有力地促进了软件产业发展,为珠海的软件产业发展和创建打下牢固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环境的建立,为各行各业的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也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五年内还将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势头,与之关联的电子商务网络服务人才需求量增大。同时,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应用日趋广泛,对软件的需求日趋提高,根据2010年珠海市人力资源部门统计数据,全市12000多家企业对网站开发测试、网络管理、网络编辑等岗位需求缺口达3万至5万人,其中,适合中职生就业岗位约占10%,岗位数达3000至5000个。 珠海市中职软件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的数量约为200人,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在珠海及珠三角的软件、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领域有足够的就业空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提供市场所需的人才,保证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本专业进行合理改造。 二、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改造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改造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可依托当地计算机软件应用行业及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进行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进行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笔者所在专业已与锐捷网络和神州数码等相关软件技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行了订单培养项目合作。 (2)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高质量展开“3+2” 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当地计算机信息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笔者所在软件技术专业班级已有两届学生通过“3+2” 模式升到大学。这种模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追捧,也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软件技术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以就业岗位为基础,完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对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进行分析,每学年由专业建设小组展开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研究在新形势下,软件技术工作岗位的需求变化。借鉴企业人才培养经验,使学校拥有与行业企业相接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项目的设置上,应尽量采用企业实际案例。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精品课程 依托当地IT行业及企业共同研发精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已与金山软件公司、同望科技公司、锐捷网络和神州数码公司、唯康通信技术公司、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以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共同开发精品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构建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内容,降低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场景的差异。 (2)推进和完善“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教学方法改革,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中,直接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将企业元素引入学校,建立企业工作室,真正将生产实践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中。 (3)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训练”的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形式,改革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模式,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借助方便、快捷的信息化平台,使学生和教师的 “教、学、做”有机结合。 ・专业建设・中职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的改造与探索 (四)学生的评价模式改革 制定融合企业元素的评价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借鉴企业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价。具体工作可分为: (1)设立教学(实习)过程质量监控点,展开评价、考核工作;对学生进行以综合能力为依据的全面评价,包括除考核学生的理论成绩外,还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行业资格证书评价学生成绩。如:“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局域网与网络操作系统”之类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考证,视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相关级别,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奖励,并替代对应科目的考试评价。 (3)以技能竞赛的成绩当作学生成绩评价依据。通过组织本专业群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以竞赛成绩作为学生专业成绩的依据。 (五)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改造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构建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老、中、青”教师三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1.有效实施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准确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本专业相关企业和产业岗位群所需,以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来实施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实施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工作岗位场景式教学所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通过参加专业认证考试等模式开展业务学习,鼓励专业教师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认证证书。 根据本专业发展趋势,每一名专业教师均应进行前沿学科的研究学习,设置一个主攻方向,确定一个以上的前沿学科专攻方向。 2.科学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有效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本专业具备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优秀教师能脱颖而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加强专业课题研究,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在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等一系列活动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业务领导才能。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选派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科学有效培养。全部青年教师均有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健全青年教师培养的监督、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比赛活动。 4.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 创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兼职教师激励机制,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分工与协作,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标准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实训项目开发等工作。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效性为原则,合理安排3DMAX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改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3DMAX;计算机软件;教学;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目前,计算机培训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被广泛开设,尤其在艺术类院校,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绘图的工作效率。3DMAX作为当今世界上功能强大的三维计算机应用软件,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影视动画、工业产品等领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应用该软件,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表现力,也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3DMAX教学存在的问题 3DMAX是集建模、材质编辑、灯光设置、渲染、动画制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维软件,拥有强大的虚拟模拟功能。[1]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三维室内外空间创意设计的思维方法,通过场景建模、贴图、灯光、渲染器参数设置,从而营造出真实的室内外空间效果图表现。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3DMAX软件庞大繁琐的功能命令以及灵活多变的制作方法,使得该软件在教学上相对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关于软件中英文版本的选择,初学者对英文版表现出抵触情绪,普遍反映不认识英文单词,对于工具命令的用途容易遗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3DMAX课程之后不能在后续设计课程上运用;课堂教学主要针对室内居室空间设计效果图渲染,对于大型公共空间和室外景观场景的渲染相对较少;大多数同学绘制的效果图不能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软件培训班进行二次学习等。 2 教学方式探索与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改进当前3DMAX课程教学方式,提升授课效果,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1)版本的选择与教材的更新。首先3DMAX软件版本更新较快,很多工具和命令越来越完善,网上很多新的模型资源低版本无法打开,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及时更新软件和教材,任课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软件的应用能力,及时更新上课教案,选择一些比较前沿的案例进行讲解;其次是关于中英文版本的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同学英语比较差,很多初学者对于英文版的操作只能死记硬背。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选择中文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选择英文版也需详细介绍工具名称、功能、用途等,防止学生只记住位置而不知道命令的具体使用功能。 (2)做好入门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课程刚开始在学生对软件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直接介绍窗口界面的基本操作,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3DMAX软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表现案例,如居室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制作等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3DMAX能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展示一些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建立一种能够学好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以后课程的开展铺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3)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给与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由于3DMAX软件工具命令繁杂,因此想要灵活运用相对较难,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看老师示范一遍之后自己操作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可以采取讲――记――练相结合的上课方式,第一遍学生边记笔记边看教师讲解示范,接着学生结合笔记和示范的过程进行练习,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示范第二遍的同时补充笔记细节和找到出错原因,最后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只记没看,或者只看没记的问题。 (4)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于工具、命令的使用做到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针对一个模型或者一个场景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案例。这一学习过程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对于工具的使用往往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因此,教师可在演示一种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制作思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和工具可以达到,或者请学生到讲台上现场操作,激发学生灵感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2] (5)分层次教学,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3DMAX课程教学,更多集中在室内空间设计表现,而对于公共空间类型的渲染讲述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作品,或者多提供一些公共场景让学生课下练习,帮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软件综合运用能力。 (6)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充分地鼓励、耐心地讲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上课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出现厌烦情绪,不要把“真笨”、“怎么就忘了”等字眼挂在嘴边,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会导致学生从此自暴自弃。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平稳心态,耐心指导,鼓励学生认真记笔记,上课用心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敢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7)与其他设计类课程相结合,达到反复训练的目的。3DMAX教学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如果软件没有掌握好,会直接影响接下来设计课程方案的表现。很多学生在3DMAX课程进行中可以做出很好的方案效果,但是由于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长期不练习,而导致所学知识遗忘,缺乏应用的连续性。因此如果每门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做3DMAX效果图,一直延续到毕业设计,这样不间断地训练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软件的运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8)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学习时间较短,教师需要照顾多数同学的学习能力,关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也要适当调整难易程度,可能学习较好的同学就得不到更好地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专业学习的论坛或者网站让学生课下的时候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更全面地提高绘图能力。同时对于一些进步较快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浏览一些优秀的作品,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9)设计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市场需求。在实际项目中甲方对于效果图的要求很高,专门的效果图公司做的商业图更能打动人,但是学生由于实践经验少,素材和模型也不是特别精致,做出的图在构图、比例、色调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工程实例给学生临摹,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图纸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审美能力。 3 结语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确实有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的特点。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紧跟计算机软件发展的速度,同时还需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总结与改进,在课程中注入新型的开放式创意教学元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艺术类人才。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通过实践教学和深入研究调查,发现在计算机软件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的问题,现以视觉设计专业CorelDRAW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探索研究,提出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合理构建视觉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规范课程模块,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CorelDRAW 一、计算机软件CorelDRAW的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视觉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软件CorelDRAW的课程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能够运用CorelDRAW软件绘制艺术化的矢量图形图标和编排有艺术效果的图文版面。 二、计算机软件CorelDRAW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CorelDRAW是一款专业的矢量图形绘制软件,有强大的矢量图形绘制功能和便捷的图文编排工具。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详略得当地安排教学内容,每种工具命令都泛泛而讲,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入探究;二是课堂练习安排没有层次性和趣味性,重复枯燥的练习不仅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学习效果反馈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的课堂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视觉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研究——以CorelDRAW课程教学为例 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模式的思考探索,认为课程教学第一个关键点是要有专业针对性,要根据视觉设计专业重点运用的领域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提出针对性强、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渐层型课程模式;第二个关键点是要有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提出能激发学生专业热情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效能型课程模式。 (一)渐层型课程模式——关于课程内容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渐层型课程”是指在本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不同层次的迁移应用和绘制要求,其理论依据是斯金纳(BurrhusSkinner)程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并能及时反馈强化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渐层型课程模式专业针对性强 渐层型课程模式的构建思路是针对专业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和用80%的时间熟练掌握20%的重点知识。 视觉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文字设计、版式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和品牌推广等,所以CorelDRAW课程教学,应将这些设计类别需要用到的计算机辅助领域作为教学重点,用80%的课程时间来熟练掌握视觉设计专业辅助设计常用到20%的重点知识,并将后续专业学习的实际设计项目作为课堂练习和考核的重点内容。 2.渐层型课程模式遵循渐进规律 在CorelDRAW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知识新授、牵扶帮学和延伸自学来循序渐进安排课程教学,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知识新授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指定目标的学习能力,首先以温故知新和思维启发为切入点,用三遍不同层次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独立操作相配合来达到新授、巩固、强化重点难点的学习效果。 牵扶帮学教学阶段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教师出示图文说明的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也可以通过放手学生独立操作后的师生共同讨论及解题新思路的探索来深化学生的操作技术。 延伸自学的教学阶段要善于创设自学延伸的学习情境。具体措施有: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延伸学习;也可以先不看教程自学探索,之后再将自己的操作和教程操作进行对比分析来深化对技巧的理解;或者提供高质量的图形案例和更多自学网站自学书籍的信息,让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学习情境中充满学习热情地自由驰骋。 3.渐层型课程模式注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课堂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一是教师逐个当堂反馈学习效果,这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来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当堂学习情况集中讲解容易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分层次针对有差异的个体开展学习引导,这能有效避免有的学生觉得练习太容易,完成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则畏难不愿学习,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三是根据个体差异来设置具备必选标准性和可选自由性的作品考核形式,能更真实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再一次大幅度提升学生软件操作技巧,为后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计算机造型技术。 4.渐层型课程模式的实践效果 渐层型课程模式首先从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针对性强和重点突出的渐层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渐层性,最后在课堂教学反馈和课程考核差异性设置中体现出渐层性,渐层型课程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CorelDRAW的课程教学充满学习的乐趣和努力的进阶,学生不仅能学会课程知识,还能提高举一反三的思维水平和开发探索研究的自学潜能。 (二)效能型课程模式——关于专业素质养成的探索与实践 采取效能型课程模式来进行CorelDRAW的课程学习,是关于专业素质养成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奥苏贝尔(DavidAusubel)有意义的接受型学习教学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提出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的教学特色研究方向“效能型课程”模式,是指高效高能的课程模型,“高效”即课堂效率高,“高能”即学生能力强。 视觉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创意能力,计算机软件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掌握数码造型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1.效能型课程模式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高效 简化创作流程和细化制作任务这两种教学措施能有效提高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乐学愿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期待。 简化制作流程是简化学生概念创意的难度,但同时又给予学生根据设计实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能保证作品的视觉美观度,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和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二年一期的学生并没有进入核心设计课程的学习,所以不具备很专业的设计创意能力。在CorelDRAW的课程学习中,如果按照一般的创作流程,让学生先创意再画草图,然后制作电子稿,不仅和其他类型课程的考核内容重复,也没有达到计算机软件以技术考核为主的课程重点,同时学生因为没有很好的创意和设计技巧,即使软件操作能力很强,绘制的作品也往往不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水平,视觉效果不美观的软件绘制作品会夸大学生现阶段较薄弱的设计能力,这种挫败感往往伤害到学生对视觉设计专业的热情。所以,通过简化创意过程,强调制作技术和对已有案例进行延续设计的作品考核方式,能在保证作品审美水平的前提下更大程度激发学生探索运用软件设计制作的学习热情。 细化制作任务能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落实学习目标,最终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以课程考核为例,将制作VI手册这个整体目标,逐个分解细化,每个任务难度合理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完成的程度,学生通过一次次努力累积最终如期完成体现自己最大制作能力的课程考核作品,这一学习过程能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设计课程的期待与向往。 2.效能型课程模式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能 在计算机软件的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主要有两种教学措施,一是强化重点知识,二是深化操作技巧。 强化重点知识要求不仅是课程作品考核,包括整个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都要围绕这些操作重点合理设置,展开教学。CorelDRAW的工具命令进行初级操作比较简单,但是熟练掌握就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强化,而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则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才能真正深化学生的操作技巧。 深化操作技巧主要运用对比分析、迁移应用等教学措施来实现。如特效文字的操作技巧就是用对比分析法来深化学生对操作技巧的理解,案例用一段文字和正圆形的融合为切入点,运用不同的工具编辑文字和正圆,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对比分析能有效深化学生的操作技巧。再如用三种软件绘制同一对象的练习,就是采取迁移应用的教学方法来弱化学生对画面变化的关注度,从而增强学生对软件工具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关注度。深化学生对重点工具的探索运用还可以用系列案例剖析、不同案例对比、案例自学和已有案例延续设计等教学手段来实现。 3.效能型课程模式的实践效果 效能型课程模式的具体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熟练基本操作知识,提升重点制作技巧,同时还能协调学生软件制作能力和实际创作水平的差异,提高课堂效率,潜移默化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准确的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课程的整体持续性和纵向联系度。 四、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本门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渐层效能型课程研究是针对视觉设计专业学生的软件学习现状提出的,在CorelDRAW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呈现专业特色突出,课堂操作可行,教学效果明显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对横向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4门静态图像造型软件和2门动态图像造型软件。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教学研究项目——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能规范本专业多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缩短学习周期。 (三)对纵向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能继续深化纵向的课程延伸,以儿童视觉产业为例,渐层效能型特色课程模式可以纵向应用在儿童产品软件课程的教学中,并进一步发展延伸到儿童产品设计的媒体技术开发中。 五、结束语 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构建了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有机课程体系,提供了规范的课程模块,同时为视觉设计专业其他课程开拓了更多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研究方向。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出发,给出了一些软件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做法,希望以此促进我国软件人才的建设。 关键词:软件培养;工学结合;实践运作 软件学院成立这几年,我们在致力于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针对地处辽宁省中部这样一个小城的地理区域劣势的同时,也在分析我们的相对优势,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 我系在经过认真调研并与企业行业专家研讨后,借鉴了东软信息学院“1321”教学计划和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项目式、印度NIIT的榜样教学法、湖南铁道职院专业加项目工学结合等职业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同时,将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深层次体现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工厂”、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特色 我们在深入分析国内多家高职院软件专业办学模式的同时,将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建设围绕“教学工厂”为基地的实训基地。我们的实训教学机制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基于培养平台三方建的模式: 第一阶段:校内学习实训;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分别进行为期两周,共计60学时的C语言、C#语言实训,由项目组从项目库中抽取实训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专职老师负责,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第二阶段:校企联合实习;第三学期在学完C#.NET与数据库课程后,在前两学期基础上,加大实训时间,设置4周,共计120学时实训,学生这时可以初步完成一个小型系统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也在校内实训室或软件研发中心完成,我们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以编码为任务目标,设备齐全、条件较好、符合真实情景要求的软件校内外实训基地,我们称之为软件车间或软件平台。引进各类专业软件,提升软件技术实训水平。通过专业人使用专业软件的方式,提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第五学期,学生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回来后,继续学习职业拓展课程JAVA、JSP等,课程结束后设置6周,共计180学时实训时间,在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指导下,可以独立开发一个综合项目。 第三阶段:校外顶岗实习。第四学期,我们把学生下到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顶岗实习,方案有二:方案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全部进入企业;方案二,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四周,另一部分学生到“教学工厂”,然后轮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 第六学期进行18周的顶岗实习,应该能够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在整个实训教学环节中,要求做到:一是“请进来”,即聘请外校相关专业教师或企业的领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一直努力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拟建立15家经常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三是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四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知识技术咨询,承担其科研课题,参与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 2 “项目+案例式”实训教学的全面展开 高职软件专业基于案例的实训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基本采用了基于“项目+案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实训案例尽可能真实和规范,能够包含代表当前主流思想的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与就业“零距离”接触。 3 实训案例设计基本原则 实训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施过程,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影响到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进行实训。案例应该按照案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设计,以下是设计案例的几个基本原则: (1)符合实训目标的原则。(2)真实性或拟真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 4 实训案例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训案例属于综合性案例,内容应具有内在联系性,多种知识、方法与技术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实训案例的主要来源 (1)源于工学结合的结果,我院有众多的实训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线最新的资料,我们课题组的南丽岚等是软件公司项目经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的同时也为把这些资料转化成可应用于教学的案例做了大量工作,但这种方式往往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惑。 (2)源于和国内外相关培训机构的合作。 (3)源于院校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我们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引进实训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4)源于当前优秀的实训书籍及相关网站提供的实训资料。 (5)源于对已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和加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不仅省取了时间和资金的投入,而且实训效果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各种大量的实训案例,下面我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后,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 我们对收集的实训案例的来源渠道进行了详尽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 根据对部分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调查见(图3),得出以下结果:程序设计类课程中JAVA程序设计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C++(含C)也占了很大比例,故我们主要整理OOP方向的案例(JAVA、C++为主,其他为辅)。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生“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由于近年来本科生不断扩招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本科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应用型优秀人才也正是中国各行各业的稀缺资源。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于本科生高年级的特定阶段,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提升型 人才需求分析 软件人才 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1 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然而,以市场为需求的双向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大衰退,使目前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700万,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显。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纷纷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每年几百万个就业岗位“招人难”。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毕业生过剩与人才的稀缺矛盾揭示了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只有着眼于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是我国高校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人才结构、能力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Career Advancement Programs)。该模式将传统单一的“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重学术,同时更注重应用。 本科高年级(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他们临近毕业走上社会,却又缺乏市场所需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科高年级是作为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最佳阶段。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2 软件行业人才需求 中国软件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还是小作坊作业居多,和发达软件大国相比,在产值与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其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完整且人才综合能力及素养不足。 2.1 人才结构 当前中国软件行业中,高层次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以及低端的从事基础性开发和测试的人员少,而中级的软件工程师又相对过剩。这种中间粗、两头尖的人才结构限制了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行业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中国急需的软件人才是具有前沿高端软件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眼界的高级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员将决定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在国际软件业中的地位。 2.2 知识与能力需求 优秀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其中,专业化要求软件人员首先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从事软件行业的最基本的要素。由于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人员常常参与研发国际项目,需要在海外与国内环境中都能胜任工作,因此,在“海外前方”,他们精通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现场实施,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海外用户的需求;在“国内后方”,熟悉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编写代码、测试交付、文档编写,具有质量意识,能在海外前方和后方开发之间做好协调工作。 知识结构国际化要求软件人员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了解国际应用规则和背景、了解国际软件开发规范也是成功完成国际化项目,扩大市场规模的保证。除此之外,熟悉外国国情、了解外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也能促进项目国际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2.3 职业素养需求 优秀应用型软件人才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较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国际间合作中更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它被视为在软件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形势下,项目开发以及工程管理关键的能力之一;外语能力,这也是国际化高端人才不可欠缺的重要技能。 3 “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 考虑到毕业生大多数都期待能够学以致用,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提出构建“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带有浓厚的工具性色彩,通过此类培养模式,学生不但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1 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直是研究生培养目标重要特征之一,然而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本科生教育也应朝着同样的高度努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软件国际化市场经验显示,软件人才除了专业性知识外,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知识结构的综合化。例如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应当横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多学科,要懂业务、懂管理、懂企业,能够提出用于解决问题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并实施该方案;还要熟练掌握主流管理软件,有效实现该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 因此,在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应增加跨学科课程这一部分,这部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这样的与项目工程管理相关的学科课程,还可以包括“农业信息化”、“生物信息学”等当前我国热点学科的内容。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为提升毕业生的知识眼界以及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3.2 完善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制度 在本科生高年级培养方案中完善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建立较为完备的职业指导制度。在大三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职业观念加强教育,对每个学生个体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建立“一帮一”教师责任体系,帮助学生确立2~3个职业岗位并进行跟踪指导;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及选择指导。健全完备的就业指导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确定职业定位、明确选择方向,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3.3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在校内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基金资助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大三的学生就进入到感兴趣的科研研究室,实际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出成果,在成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高年级学生还应重视培养中英文文献以及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高成果技术报告撰写水平。这些都是科研活动以及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重要技能。 3.4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常教常新。高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较重的课堂讲授型理论课程,因此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参加学术讨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学术价值的讨论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加入研究讨论班,督促学习进度,激发研究热情,提高研究能力。 4 总结 “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是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基本内容。然而,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积极的尝试才能分清到底哪些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毕业生培养。因此,我们会在未来5年内以东北农业大学为实验点对“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进行应用与示范。首先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进行示范研究,将2010级学生划分为两个班,其中一班作为试验班,采用“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等活动,对比验证新的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及效果,不断完善“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学校其他方向毕业生培养过程中。 (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 摘要:“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强调培养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高质量”和“工程型”两大目标,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上探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说明“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特色。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P—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从培养目标上看,国家对“卓越计划”有明确的要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有很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里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高质量和工程型。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加深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软件工程“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工作者却对“卓越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和社会上的软件开发培训班混为一谈,把卓越计划班办成了实训班,这显然违背“卓越计划”的宗旨。本文将就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定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如何围绕“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两个主题开展实践教学,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2 实践教学特色 从层次上着眼,我们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要区别于社会上的一般性应用培训班和速成班。 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除了实际工作锻炼途径外,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社会办学的短期培训班,一个是本科教学中逐渐加入的少量工程实践课程。但是“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性、实践性能力培养,不同于一般实用培训班,它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有良好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就是要培养能参与项目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培养能够综合应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要培养程序员,也要培养软件设计人员,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性、发展性的培养。 从工程型着眼,我们应该注意区别于传统本科生的培养,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加强具体技术、技巧、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 计算机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强调实际项目实践的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不但知道在实际项目中应该怎么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例如,针对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我们不但要讲明进行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还要讲明该分析方法对需求跟踪、变更控制的重要性。又比如许多程序员由于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详细设计的教育,在项目中常常不经过设计直接进行代码编写,这在实际项目中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明详细设计的方法,还要讲明详细设计对软件测试、项目组织、代码维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实际项目的运作为主线,讲解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工具、方法、技巧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培养,同时重点培养管理和设计能力,在理论上有的放矢,强调理论的适用和适度。 3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和工程素质。技术能力水平是指一个软件工程师对所从事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系统规划能力、概要设计能力、详细设计能力、编码能力等;工程素质是指其团队意识、工作量估算能力、工作计划制定能力、协调能力、角色意识、环境适应能力、规范遵守能力等。在现代大规模软件系统环境中,工程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更加重要。 3.1 技术能力培养 在技术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规划能力、设计能力、代码规范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系统架构规划能力。通过分析一些大型软件项目,让学生了解软件系统架构思路,掌握常用架构的特点,熟悉软件系统架构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本科教育已经掌握通用模型语言(UML)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大教学难度和深度,让学生掌握通过面向对象分析(OOA)、USER-CASE和事件流技术进行结构化需求分析,培养学生使用包图、类图、交互图、配置图等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编写规范代码能力。正确的代码是指没有语法错误、能完成必要功能的程序代码。高质量的代码是在正确代码的基础上,符合编码规范、便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在企业中,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是对程序员的重要要求,但在学校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得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编码质量难以达到工程的要求,企业需要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我们要通过真实的企业编码规范培训,让学生在具体的编码规范下进行编程,对学生的编写代码能力进行再提高,使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4)培养文档意识和编写能力。能编写程序代码,却无法撰写必要的文档是许多软件从业人员的通病,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拟通过分析软件企业大量真实的文档模版,让学生熟悉这些文档材料的内容,理解文档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文档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2 工程素质培养 在工程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让学生了解企业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制定并遵守计划的能力,锻炼学生角色意识,遵守并制定技术和工程接口,其内容包括: (1)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在学习现代项目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世界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和案例,主要包括:CMMI、ISOl5504、ISO2001(软件业行业)等,熟悉这些模式的基本思想和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实施了相关的管理模式后,一个软件企业开发流程规范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意义和合理性,从而使其将来就业后能够理解所在公司的相关制度并自觉遵守,尽快融入开发团队中去,也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2)虚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要让学生在公司严格真实的规范下,完成任务分解、任务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制定任务网络图,从而完成项目计划的制订。 (3)按照计划,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培养学生角色意识,规范模块接口,完成设计文档,提高软件设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控制个人时间、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正确估算工作量、个人BUG分析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虚拟企业环境,模拟实际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和练同步走的策略,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总结。 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基础技能教学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地由一门课来完成,而是应当由多门课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该体系应当覆盖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而需求获取、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着重在各个阶段锻炼学生,提高学生项目整体技术能力。基于“构建主义”教学指导思想,本节我们详细讨论卓越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的特点是老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因此实践教学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就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虚拟项目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根据自身在项目开发行为中的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应用不同知识,完成整个项目,从而积累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和教训。 (2)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即与“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来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把它应用到情景中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使学生难于掌握和应用新的知识,即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收集各企业的管理资料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料,根据科学的管理思想,按照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要尽量再现真实的企业项目运作环境和管理流程。我们要按照一个公司真实的管理方案,形成一个虚拟的项目,以此项目完整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内容,按照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典型过程组织教学。各门实践科目要系统化,每一门实践课可以覆盖一到多个阶段,各课程既有各自任务,集成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师通过剖析示范项目,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在实践教学课堂中,除了纪律上的控制与支配外,在学习和实践的行为上则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我们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可邀请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员工,进行现场教学,介绍相关经验,组织学生去软件企业参观学习,体会项目运作的实际环境,提供多种自学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 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协调意识。 (3)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完成项目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我们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和知识的应用者,把学生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知识解决规定的问题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这个中心展开,不论是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保证学生遵守企业项目运作的过程,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有序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集成测试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教师按照企业项目考核体制,参照任务提交物质量、计划执行情况、文档编写情况等,制定成绩考核体制,激励学生参与项目。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卓越计划”强调的教学手段之一,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详细探讨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希望能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帮助。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以专业竞赛促进计算机软件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摘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软件类专业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专业学科竞赛对计算机软件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和实际效果,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 关键词: 软件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专业竞赛 0 引言 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于2004年成立,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近年来办学层次由单一的专科扩展到本专科兼收。学院按照“面向软件领域,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院创立的“计算机技能大赛”、“软件知识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网络应用技术大赛”、“软件测试大赛”等专业赛事为代表的竞赛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有利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赛事已经形成品牌项目,并推广到全校兄弟院系以及其他学校软件学院开展实施。 1 传统软件类专业教学弊端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校连年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确实给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陈旧,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软件人才,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需要毕业生有很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软件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能力结构不清晰;对学生如何取得这些能力的教学规律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都是按照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安排上没有以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宗旨,仅仅以理论验证为目的;没有重视“工学结合”的作用,毕业生水平距离企业的实际要求有一定差距。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2 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专业学科竞赛活动是整合教育技术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与专业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参加过相关学科竞赛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比未经实际锻炼的学生提高很多。 参加一项竞赛的整个过程,相当于经历了一个实际的开发项目,类似于企业项目研发的实际过程。名次是对能力的肯定,而临场实践对参赛选手来说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与宝贵的财富,为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参赛过程中,选手通过对比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今后不断完善自己,加快适应社会需求的步伐。参加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工作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3 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措施 3.1 大力宣传“用行动书写简历”活动 宣传和鼓励学生用行动为求职简历书写丰富的一笔。坚持以“建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为目标,把学风建设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任务去学习”。以“三级课题”实战演练,每学期课外上机120个学时的强制措施和“三个一工程”(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及平台、一个软件作品、一万行代码经验)的要求,强化实践锻炼,配合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3.2 创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为了给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包括课外实践、开发训练、社会服务活动的基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搭建学生实践交流平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同IT产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畅通就业渠道。 目前创业中心分中软信息公司、大学生机器人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师项目工作室,共有6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创业中心中软信息模拟公司特色突出,严格按照公司模式进行招聘、管理、培训、考勤、考核,实行签到制度、例会制度和分享会制度。软件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公司学校双赢。目前入驻企业有中科软Sliverlight、浙大网新、英孚美信、航天金穗。创业中心多名优秀毕业生至杭州淘宝网、北京华科世佳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工作。 3.3 专业学科竞赛设置 从2005年开始在学生中组织专业赛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以“计算机技能大赛”、“软件知识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网络技术大赛”和“软件测试大赛”为代表的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学科竞赛体系。 3.3.1 计算机技能大赛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在这个学期学生的课内教学主要是了解计算机、学习初步编程技术,也就是以熟悉计算机为主要任务。计算机技能大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软件知识大赛在第二个学期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开展一个学习软件知识,了解软件行业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对行业和技术都有更多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3.3 程序设计大赛从学生进校的第三学期开始组织,各年级学生均可参加。主要目的是配合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实现能力,同时为河南、全国、亚洲和世界的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培养参赛选手,力争我院学生参加校外专业竞赛取得标志性成果。 3.3.4 软件设计大赛在第四个学期进行,这个学期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软件技术的大部分课程,大赛能给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学习成就的机会,以便进一步培养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实习实训中。 3.3.5 网络技术竞赛第五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网络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网络理论的兴趣,督促学生尽快熟练掌握网络设计的管理技能,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3.3.6 软件测试大赛在第六学期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软件质量意识,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具备基本的软件质量控制能力,切实提高测试动手能力,推动测试职业化发展。 3.4 加强校外专业竞赛活动的组织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计算机专业竞赛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多,为了提升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专业竞赛,同时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到本项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更好地利用校内各种专业竞赛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挑战杯”、“河南青年软件创新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4 结论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发挥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有效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校园学习氛围、学习风气得到根本扭转。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构建 摘 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特点,作者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原则、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阐述了实践模式下具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原则,旨在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专业 实践模式 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为我国的信息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计算机软件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产生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普遍不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一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标准,确保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评价机制。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其次是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生产实习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都较差,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1.2实验环境单一,缺乏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企业衡量求职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计算机工程的实践能力,但目前许多地方院校实验环境和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学生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实习与实验环境,使学生的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很好的实习实训,实践能力缺乏,工程技术能力差。这对于刚毕业离校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就业的一个大障碍。 1.3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支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实践课程所占课时量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操作技能的适能够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多数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的课时只是理论课时的1/3,最多一半,达不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现行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架构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 根据我院软件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现状,遵循“厚基础、精理论、重实践、强能力”的基本原则,确定“突出特色、强化基础、优化资源、提升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并以应用型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重点,全面推进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具体设计原则为:更新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坚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专业技术发展实际、社会需求实际的原则;依托商科背景和学科优势,坚持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同步的原则;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的原则;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坚持实践教学全过程和质量监控全过程的原则。 3.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根据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为目标,遵循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原则,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分类、建立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开发和专业实习为补充,毕业设计为重点,学科竞赛为龙头,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课程的教学和考试的立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高。 3.1加强实践教学基本资料建设。 实践教学基本资料包括各课程及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社会实习、专业实纲和实习指导书,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等。这些资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性文件。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的一致性及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学院鼓励专业课程教师自编实验教材,经常适时地对相关资料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通过教学网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料。 3.2加强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各阶段和各环节的要求,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在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实践教学的严格监控和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地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制度的持续和有效执行。 3.3加强实验环境建设。 实验环境主要包括实验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设主要通过构建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硬件环境建设则以实验室、机房建设为基础,保证和加大对实践课程的投入,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开放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软硬件环境的同步建设,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率,而且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4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和关键。学院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和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方向性培养;计划从企业、公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使学院逐步建立起一支能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学院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将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特色建设、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教师科研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结语 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和全过程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注意的问题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如何快速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都要符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际,适应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规律。 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论文:论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摘 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搞好软件专业教学建设极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队伍建设。本文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简要分析,对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的能力构成做了总结。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了联系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中等职业软件技术学校以填补计算机软件基础技术人才缺口为主要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拥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肩负教学任务的教师,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这和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及其教授的方法和手段存在这弊端是分不开的。为了改善现状,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如今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本科以上学历,而且基本上都只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专业,基本没有系统、规范地参与过软件开发,这就导致了这些负责教授软件开发的教师根本不熟悉软件开发的流程,专业教学能力较差。 首先,教师大部分都缺少企业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多都不具备企业软件开发的能力;其次,这些教师对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不清楚或不熟练,这就导致他们对企业的岗位设置没有充分了解;最后,在中职计算机软件学校中,普遍采用/VB作为教学语言,而大部分教师只会这两门语言,并且他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学效率不高。 二、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构成 (一)教师知识要全面 教师应该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能够更好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必须要精通程序设计编程,并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应具备对行业、岗位的认识能力和适应实践工作需求的工作技术。较好的岗位认知能力,包括对行业发展和应用的认知以及对软件企业岗位架构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能准确地表述出某个地方软件行业的现状,以及本地区和省级软件行业现状之间的差异,要了解软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能够表述程序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的规范。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对岗位关系的理解能力,包括对软件企业岗位职责、技能的分析和对专业培养方案与岗位技能关系的认知。具体表现在:能表述初级程序的技能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画出工作流程,表述各环节的工作的任务;能够根据学校的师资、生源情况和学校的教学环境资源,选取和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专业培养实施方案。 2.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自我评价,以及根据团队项目的表现、小组测验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给出合理的评价;要能够从学生的案例行动表现和学生的课后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给出适当评价,并提出一些利于学生适应岗位的建议;具备在实习评价基础上指出学生知识和技能缺陷的能力,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给出合理的建议。 3.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要能够基于自己的专业特征,通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进行授课。具体表现在:要能够引导并且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案例;要能够对岗位工作的任务进行分析和整合。 (二)注重调整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优秀的中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所教学科的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专业技能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软件专业很重要,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所以有必要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帮助实现培养目标。标准层次可以分为基础能力、提高层次和骨干三个部分。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采取适当的方法传授知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还应符合中职学校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认清当前计算机软件教学存在的弊端,研究好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极为重要。这样有利于解决现有的问题,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培育更多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柔性路面的施工技术 柔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受传统设计理念的影响,我国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一直遵循着“强基薄面”的设计原则。而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柔性路面工程经常存在着以下问题:路面平整度差,出现波浪形,有时路面产生沉降、疲劳性裂缝,路面衔接不平,松散,路面留有轮迹,路面泛油,光面均会影响路面的摩擦力,降低抗滑力。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加强柔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根据现实的要求,我们对柔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提出以下技术管理的建议,控制沥青的质量,施工使用的沥青必须进行试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度、延展、油石比等指标必须符合设计的规定;提高基层的平整度,面层的沥清混凝土应采用摊铺配合机械来施工,以保证路面的压实度和平整度,对于压实产生的横向微裂,可在终碾前经过复碾予以消除,也可用热沥青灌缝,对路面开裂,龟裂,可采取刷油法处理;提高路面基层材料的均匀性和强度,加强对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检查,对路面下雨支管槽,可适当采用低标号混凝土处理,同时,纵横向部位两边的厚度应力求一致,对压实不到位的地方,应派人进行找平;加强沥青混合物料的管理,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沥青混合料应使用软化点不低于45℃的石油沥青,如果是基层原因引起的,应先处理基层再做面层,如是面层原因引起的,在高温下加热烘烤发软后铲除,然后找补平顺,如是基层强度不足或稳定性差,应挖除并作补强后,再修补面层。 2刚性路面工程的施工技术 刚性路面工程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刚性路面指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这种[:请记住我站域名/]路面在板块与板块的接缝处容易发生破坏。由于雨水侵入接缝处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对横缝、纵缝和施工缝的处理不当造成接缝处产生错台,翻浆冒泥,裂缝等问题。加强刚性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做好材料的选择,施工中要选用耐热耐寒性能好、粘结力好、不易脱落的材料,并保持定期养护换料,确保伸缩缝正常使用,当接缝处相邻两板拱起损坏时,应拆除破坏的混凝土板块,重新修筑水泥砼路面;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先做坍落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浇筑混凝土应当充分振捣,使各种骨料分布均匀;在各种断缝处都应埋设传力杆,并填塞沥青混合料,以保证整个路面结构的应力分布均匀对于车辆荷载较重的地区,混凝日技内应该配置温度放射钢筋和纵横向板筋,以承受板底面的拉应力,应防止温度和拉力产生开裂;重视路面的后期保养,可以采取浇水后在路面铺一层塑料薄膜或编织袋的方法,降低板内温度,防比温度应力过大引起板内开裂,造成混凝土烧坏一般而言,在混凝土路面养护28d之后才可以通车。 3市政道路工程总体施工技术的管理建议 3.1堤高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市政道路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程,它对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有一定的要求。要做好工程的技术管理,就要严把“入门关”,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于不符合“入门标准”的员工不予以录用;定期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及时对新技术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其责任感,在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就要负起责任,而表现优秀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责任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3.2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 市政道路出现问题都是技术在使用中应用不恰当而遗留下来的,所以要做好技术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管。技术监管人员就一定要做到“三勤”,即:腿勤、眼勤、手勤。腿勤就是要勤跑工地,眼勤就是要勤观察,手勤就是要勤检测。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消除隐患,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技术监管人员要在施工现场督促施工人员按规范施工,并随时按规定抽查一些项目,如生石灰的钙镁含量、混合料的含灰量(含水泥的量)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技术监管人员还应在现场给工人做正确操作的示范,遇到技术质量难题,技术监管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 4结语 经过本研究的以上分析,我们得知,目前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市政道路工程的好坏关乎城市的形象,各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对此都需要高度重视。要想提高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就要不断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改善施工技术,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国外先进施工企业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促进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 市政工程论文:对市政工程的成本管理浅析 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成本管理是市政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有效的成本管理,能让企业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能有效的节约国家资源。只有执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才能有效的做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保证工程质量达标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市政工程成本内容和成本管理构成 市政工程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来说,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还可以分为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要有效的控制市政工程的成本,就得进行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合同方面、质量、材料和机械、技术和安全、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施工企业根据施工合同和设计图纸,编制有效的施工组织设计;做好详细的策划,科学布置施工工序;对需要进场的材料进行核算;减少行政管理机构的开支;加强安全部署,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强财务的审核制度;在企业和项目管理体系中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各项开支在有控的范围内,争取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 二、施工成本管理的目的 1、市政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能有效地节约国家的资源,能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同时获得自身最大经济利益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工程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 2、企业间因为价格而进行相互的竞争,某企业因为管理先进,在投标报价的时候,可以压低报价,更大可能的获得中标的机会,从而能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3、成本是各个市政项目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成本管理是整个项目管理的核心,只有做好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与方法 1、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 施工成本的管理必须依赖高效的组织机构,施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合理的分工,确定高效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高效精干。队伍应该是具备高水平、高素质,高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能有效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②分层统一。只有各负其责,上下统一协调,听从上层的指挥,才能发挥管理组织的整体优势。③业务系统化。各部门应该相互制约、相互联系,防止因为分工权限的问题或者沟通的问题而引起矛盾,影响管理组织的整体发挥。④适应变化。市政工程多在市区,施工面较小,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成本管理组织机构能够随机应变,有较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 2、施工成本管理的方法 施工成本的管理的方法应该是适应自身企业和项目部的情况,但是总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实用性。施工成本管理的方法应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时效性,根据成本管理的环境进行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出哪些方法是可行的。②灵活性。影响成本管理的因素是很多的,遇到不同的问题,应该灵活运用,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③坚定性。施工成本的管理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可能受更多的限制,产生干扰,因此,必要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坚定性。④开拓性。市政工程的施工企业最终目标是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施工成本的管理应该具有创新,运用好的管理方式,创造更大的效果。 四、施工成本管理流程 施工成本管理的基本流程:成本预测管理决策管理计划过程控制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 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施工成本管理,根据企业下达的成本控制目标,管理控制各种支出,分析和考核及消耗形成的成本,也要充分计入成本的补偿,从全面的角度完整地把握成本的客观性。 五、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1、按照“量、价”分离原则,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首先材料费的控制。材料的成本包括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材料用量控制:认真审核图纸,提前计算出工程量,各施工班组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分批领用:改进施工技术,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消耗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认真计量验收,坚持余料回收,降低材料消耗水平: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降低损耗。材料价格控制:通过市场行情的调查,在保质量的前提下,考虑资金权衡,控制运费,货比三家,择优选购。 其次是人工费的控制。在人工费控制方面,第一:根据劳动定额计算出定额用工量,并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及零星用工按一次比例包给领工员或班组,进行包干控制。第二:通过现场讲解及培训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班组的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再次是机械费的控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进行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使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尽量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从而达到成本的控制。 注意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项目小组的人员要把自检工作贯彻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作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精简项目机构、合理配置 项目部成员、降低间接成本。 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项目部。 3、组织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施工,合理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 在安排工期时,注意处理工期与成本的辩证统一关系,均衡有节奏的进行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六、结束语 市政工程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企业只有结合自身的情况,强化员工对于成本控制的意识,重视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各项成本,全方面的监督、管理,从而有效的节约施工成本,同时有效的节约了国家资源,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以及控制措施 工程质量管理指的是为了达到要求工作质量,实施的监管、技术和查探的活动。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体现在设计图纸是否合理、施工现场是否达标、施工人员是否具备建设水平、施工材料是否符合标准、施工设备是否符合要求等一系列标准。 1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1)投资方、管理方变化。近几年,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市政建设的投入,然而随着市政建设的不断深入、不断改革,市政工程中的质量管理机构在其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尤其是近几年市政建设已经不再是政府全权承包制度,目前的市政建设中不但有政府投资还有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人士入资。随着投资单位的改变,市政建设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笔者从事市政建设多年了解,几年前的市政建设管理工作仅是简单的由施工单位自行把控,而现在的施工管理工作则采取了政府监管、企业把控、群众监督等多样化的管理体系。2)市政管理工作施工、勘查现状。市政工程管理工作受到上述情况的影响,出现了几点问题。首先,近段时间,出现较为严重问题便是政府和企业在管理工作时没有明确分工,经常出现建设单位领导指挥地方政府,上级政府指挥建设单位的状态,过于形式化,政企分工不明确。没有严格落实责任制,出现问题时纷纷推卸责任现象严重,且有些企业领导人并没有法人资格,无法偿还因指挥不得当出现的法律效应。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问题不重视,对细小的质量问题不以为然,监管单位过于形式化,管理力度弱化。质检人员素质水平不到位,无法操作先进设备,且设备精细程度过低,老化严重。政府监管力度较小,缺少权威性,严重影响了市政工程管理工作。 2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1)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工程质量是近几年我国主抓的项目,因此,市政工程管理应肩负强烈的使命感。城市建设是评价一个国家的标准,若是缺了市政工程中任何一个设施都犹如给城市卸下一个重要部件,使其无法继续前行。而质量管理作为维系整个市政工程系统的管理者,更是容不得一点马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但会给群众带来人身伤害还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a.提高自身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有效改善并把控质量。b.严守质量,人人有责。结合错误事件,深入探索,警示建设人员问题的严重性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严守质量,人人有责”的基本原则,发起建设者自觉意识。2)责任制管理。近几年,无论企业管理还是市政管理都在沿用责任制管理工作人员。经过笔者多年经验表明,责任制在管理工作中确实起着较为明显的作用。a.指派专员。指定专业人员负责,承担领导、监督的责任,具有法人效应。b.层层把守。检测、查探施工前期、中期、后期各个细节,从购进材料质量开始把控到后期安全检查,层层把守。c.细化分工。细化分工,做到每个设备都有专人负责,工程各项环节皆有具体负责人员,增强员工责任心。3)规范工程建设细节。一个工程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细节,而在建设过程中包括建设前期、后期的勘查部门、设计部门、图审单位、安全监管单位、法律监控单位等都是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程管理范畴之内,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更甚于普通企业建设,市政工程建设不但要接受各种管理机构的监管还要接受群众监督、评价。因此,在市政工作管理中应将各个管理单位工作加以记录,规范工程建设的规范性、透明性,保证工程质量。4)强化建设监理作用。监管单位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施工单位也有专人负责施工质量,但放眼于当下,即便在市政施工单位中都会不时的出现包庇现象,所以,需监理单位进行客观、科学、合理、透明的评价、维护、管理,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保证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监管工程质量。a.培养专业监理人员。市政工作不比其他企业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需要了解道路知识、排水知识、桥梁知识等专业性极强的知识点。因此,参与市政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进行专业性培训,实地参与工作,获取经验。b.设备陈旧。由笔者实战多年经验可知,市政工程质量监管设备大多是几年之前的陈旧设备,质检仪器和精密仪器等都比较落后,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对仪器精密程度认识更是空白。这种现象无疑给质检工作增加很大难度。c.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相关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应投入大量资金在质检仪器更新上,引进先进设备。当然,光靠质检仪器的提升是无法满足市政工程对质检精细程度的需求的,还应培养专业性人才,只有专业人才才能合理使用质检仪器,达到质检单位对精密度的需求,使监理单位达到现代化水准。 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案例 3.1道路概况 山西省某城市干路,长度为4200m,宽度为17m,属于环路内次干道。设计方案:厚度为32cm加入10%石灰土的土基,基层为14%石灰土底,碎石厚度为40cm,混凝土沥青厚度为14cm。 3.2施工管理 首先是技术准备工作,审查图纸,熟悉本市政道路相关资料,查探图纸是否与实际施工情况有出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判断图纸实用性,山西省属于温带气候,以黄土高原为主,因此,图纸审查时,应结合这一当地气候进行。施工阶段应建立控制网点进行测量,做到“三通一平”也就是电路要通、路要通、水要通、道路场地要平。按桩的标准找平,疏通水电。造价管理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较为重要,监管单位应向材料承包单位索要该(西安某工厂)工厂营业执照、规模、种类等相关证明,是否符合该工程要求。造价管理必须是由各个审查单位共同推选出,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控制造价;检查承包范围是否参与年检,有无材料使用期限等。施工人员管理时,应首先查看施工管理人员是否具有上岗合格证,对于素质较低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进行定期培养,招专人入厂培训,避免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导致工程质量下降的情况。 3.3后期审查 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监管机制,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监理,签订合同,保证双方责任所有。市政验收时,工程负责人应将各种勘查、监理记录交给验收单位,让验收单位有理可依、有据可查。验收完毕还需走法律程序,进行相关的采样、检验、报告等程序,此工程才算正式完工。 4结语 市政工程质量管理非常艰巨,涵盖内容多、工作种类复杂等特点。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市政工程管理人员应结合自身特点把控先进技术、人才设备的引入,精确掌握勘查仪器,做到最细化完成管理工作,保证工程质量。 市政工程论文:浅谈市政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审计 摘要:为促进市政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规范运作,确保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得到有效、透明运用,笔者认为相关审计机构应参与招投标的全过程,实行招投标前、中、后的全程同步审计监督,让市政工程真正成为一个阳光工程。 关键词:工程招标 工程投标 项目管理 一、招投标前审计监督 招投标前,审计人员应对招标准备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认真听取招标单位对招标范围、方式和发包方式的解释,审核招标文件与招标通知书的一致性,标底的编制过程、编制质量,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等。 (一)招标条件的审计。 l、审查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情况,看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建设项目是否列入国家投资计划。 2、审查招标前的准备工作情况,看工程场地的征用、拆迁,通水、通电、通路等准备工作完成情况;设计文件和工程概算是否完整,设计标准是否超过规定。 3、审查建设项目总投资落实情况,看投资概算是否准确,有无缺口,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建设资金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拨付到位; 4、审查建设项目招标工作机构设置是否完备,内控制度是否严密,组织形式是否合规。 (二)招标方式的审计。 1、审查招标方式是公开招标还是邀请招标。公开招标的招标人要在指定的报刊、电子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时间和获得招标文件的办法,以及要求潜在投标人提供有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业绩情况等内容,公告后应按规定时限要求及时对投标企业递交的投标文件进行登记工作。邀请招标应当同时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质信誉好的特定法人(或企业)发出招标邀请书。 2、审查招标是自行办理招标事宜还是委托招标机构(中介组织)办理招标事宜;招标人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是否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的能力等。 (三)招标程序的审计。 1、审查招标单位编制的招标文件是否已经批准,是否按规定招标公告或发出招标邀请书,其内容是否合规,合法,是否与招标方式的相应规定一致。 2、审查招标单位出售、的招标文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组织投标单位在招投标前进行解答疑难问题。 3、审查工程招标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情况,看是否作到权责分离。具体看是否做到谈判、评标、决策分开;参与标底的编制和审定人员、评标小组成员及相关当事人要接受统一安排,防止弄虚作假、“明标暗定”;不准事先组建评标小组,要在评标前采取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方法临时组建,以防止贿赂评委操纵评标;对选聘的评委要进行资格审核,看是否有个人政治、业务素质不“达标”人员。 (四)标底的审计。 标底的制定是招投标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中标与失标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对标底制定的审查也是对招投标工作全过程审计的重要环节。要重点审查编制标底依据的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及有关资料是否合法有效;看是否由相应执业资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来编制标底;工程量清单的计算、套用定额是否严格按施工图和国家定额的有关规定,编制标底是否合理,是否控制在设计概算以内,有无提价压价,人为调整标底问题;还要注意对标底的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开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 (五)对投标单位资格的审计。 对投标单位资格的审计重点审查投标单位是否具备投标资格,是否达到工程建设所要求的资质等级,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施工质量,是否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是否具备优良的施工和安全生产记录,还要结合该投标单位近年来所承建的其他工程项目中哪些项目取得过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工程评定的等级证明等。要深入实际考察,防止企业靠不正当关系取得资质蒙混入围,防止借用或者骗取高资质企业名义投标现象的发生,对弄虚作假、不符合要求和不具备应有能力的单位应取消其投标资格。 二、招标中审计监督 对招标中的审计监督主要是加强招标投标现场程序上的监督,审计监督其程序上的合理和合法性,包括开标、评标、定标的审计。 (一)开标的审计。 审查招标单位是否当众组织开标,有无违反规定搞暗箱操作问题;开标时是否邀请所有投标人代表参加;是否由投标人或者其推选的代表检查投标文件的密封情况,或由招标人委托的公证机构检查并公证。经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当场拆封,宣读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文件的其他主要内容;开标过程应当做好记录,并存档备查。如果开标时发现投标文件破损,或授权委托书不是原件又无投标单位法人签章的应当当众宣布为废标。 (二)评标的审计。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或评审小组)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评标委员会成员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职业道德,与投标人有利害关系的成员不得参与评标工作。评标的过程应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招标文件为依据,不得临时采取招标文件以外的标准和方式进行评标。评委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在完成评标后以书面形式推荐2至3家合格的中标候选人。然后招标人授权评审小组,将社会信誉好、标价低、工期短、工程质量高、施工组织管理严密、守信誉的单位(施工队伍)确定为中标人。 (三)定标的审计。 定标审计主要是对经评审小组按照法律程序和评标的条件与标准,研究确定的中标单位与招标人履行承包施工合同订立之前的手续办理过程的审查。 1、审查定标的程序、方法是否合规,是否切实做到合理的低价中标,定标价格是否符合市场行情。 2、审查投标单位提否持中标通知书到招标管理部门办理审查复核、盖章及有关手续。 3、审查中标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一般为30日之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中标人是否按规定向招标人提交履约保证金。 三、招标后监督 反馈监督,注意建立信息反馈和追踪制度,主要收集反馈信息,调查了解对招投标的意见,听取收集对招投标的建议。对发现的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幕后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要及时严肃处理,并加大处理处罚力度;针对招投标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要加强合同签订的监督。审查施工合同的签订过程是否完整、手续是否齐全;合同是否以招标文件和投标书为依据,合同的内容是否与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相一致,要防止签订“阴阳合同”;合同的基本内容是否完整、规范,合同条款是否符合经济法规等国家规定要求,合同中责任和奖罚是否明确等。 要把好甲乙双方履约关。要从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出发,监督甲乙双方是否严格贯彻经济合同“实际履行和适当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合同内容,有无违法分包,层层转包问题。 要把好合同纠纷的调解关。甲乙双方出现合同纠纷时,根据经济合同当事人的请示,在进入仲裁程序之前要积极参与调解,及时处理纠纷;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依照仲裁法进行仲裁,或直接进入司法诉讼程序。 “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加强市政工程投资项目的招标投标的全程同步审计,从源头上堵住了“人情工程”,有效刹住了利用工程进行的一些不正之风,相应的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使政府资金落到了实处,人民群众得到了好处.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管理处党支部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二、以科学发展观来开创市政工作新局面 1、坚持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提供加快发展的组织保证。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创新、民主团结、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好班子,一支政治合格、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好队伍,以此促进市政经济发展。一是加强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责任制的落实。严格一把手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健全班长和班子成员抓班子带队伍的工作责任制。二是加强规范领导班子内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督查。我们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在抓干部队伍建设中,把靠得住、有本事、有魄力、有冲劲、干净干事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对于一些政绩平平、碌碌无为,不为经济发展服务、不为企业服务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制度,深化单位内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建立能上能下 、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职工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系统性和超前性,形成以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大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新形势、新要求的认识,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收人才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对我单位人才状况进行调研,制定出可行的人才资源管理办法,在全单位营造出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把各类人才聚集到我单位经济大发展中来。三是加强对贯彻执行各项制度情况的督查。一方面有效地克服了那种把制度挂在墙上、装在文件柜里的状况,另一方面督促依靠制度建设的新的治理方式来规范我们的工作,依靠制度的功能来处理班子建设、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坚持做到了凭章办事、以制管人。 2、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行动指南,探索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工作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过去的市政,是一个典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资金不足、行业竞争力不强的单位。近几年来,市政领导班子着力启动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在探寻由等着财政给钱到自力更生两条腿走路的发展道路中,深入开展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活动,较好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成立宏远公司,实现由在家里等着活干向市场中求发展的转变。针对传统习惯的束缚导致思路上的小农意识,物质上的小富即安,发展上的小打小闹,工作上的小手小脚等思想障碍,带头克服封闭意识,积极引导全单位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市政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市政工程论文:浅谈市政工程施工与管理 摘 要:市政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对城市建设施工很重要,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环境的好坏。文章分析了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目标 1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政工程施工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人员的学历不同、年龄不统一、生活环境不一样,造成有些人的思想意识淡薄,工作中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偷工减料,违反操作规程,野蛮施工,致使工程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 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想工程建设结束后能达到设计要求,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就要在工程建设开始前,制定一套可行的质量管理文件,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此文件的要求进行施工,安排专业的、有资质的质量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把关,发现有影响施工质量的环节,坚决加以制止,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走人情账。 3 加强对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内容的质量管理 市政工程要确保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的好坏,大部分由人为因素决定,如施工过程的操作、施工过程的管理,施工人员的素质,专业技术行为、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等,都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在市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如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管理人员不按制度规章办事,随意管理,监督管理人员不作为,监管不到位,随意性大等,这些人为因素,均可能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事故发生,降低质量风险,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合理利用奖罚制度,以更好的激励工作人员高质量完成工作,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任何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标准为基础,进行策划、执行、检查与改进的过程,即遵循pdca循环链,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也不例外,首先要根据策划的结果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负责检查,即实施施工情况与技术标准比对,找出差距,如果差距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可以接受,则继续施工,如果不可以接受,则必须采取纠正措施,以改进施工。当必须采取纠正措施时,工程必须停工,这就影响了施工进度。所以,策划与标准的统一,直接决定了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经常会发生没有预料的事情,这就需要在施工前做好策划与标准的统一。 要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原材料与设备的质量也是必须要控制的。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好的设备也会为施工过程省力。而原材料与设备的质量归根结底也是由人员来控制的,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都是由人员执行,设备的使用也是由人员操作。要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促进质量管理提升,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各施工过程工序的质量控制,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把关,做好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的检验,不合格坚决返工或采取措施更正,随时整改,避免不合格情况持续到施工的最后阶段,最终影响施工质量。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员技术水平、责任心、操作方法等的差异,使得工程施工质量不稳定,又由于施工人员杂,施工工程量大,难免存在交叉作业情况,此种技术工作却做彼种技术工作,这样的交叉使得工程施工质量又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要把好施工质量关,必须严格检验制度,对于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作业过程坚决不予放行。 4 基础工作 4.1 教育培训工作。市政工程施工人员的岗前教育的效果,也影响着工程施工质量。施工人员质量教育工作,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提高质量意识教育,质量是建设工程的生命,也是建设单位的生命,要使一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杜绝重施工速度,却忽视施工质量的情况发生。全面开展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以使全体员工对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领导充分重视,达到全员参与目标。 (2)岗前做好专业技术知识培训,使上岗员工充分掌握施工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安全事项等,并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学习技术操作要领,并经技能考核合格后再上岗,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4.2 标准化工作 为确保施工过程没有偏离,按策划的方案施工,必须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具体要点如下: (1)全体员工都要执行标准化。 (2)在执行标准化过程中,必须认真、严谨。 (3)从各方面加强管理,充分运用质量管理方法。 (4)定期修订标准,并保证各部门的标准内容适用,不冲突。 (5)建立标准文件,明确标准的内容,并做好职责划分。 4.3 质量责任制 如何推行质量管理,有效的控制施工质量,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质量奖惩机制,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制,则有利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质量责任制的建立,需在各个层级上进行分解,首先制定公司的质量目标,再各部门逐级分解,将目标分解到每个人头上,使人人身上有指标。同时,建立质量考核制度,实事求是、奖罚分明的进行考核,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使大家从心里重视质量,行为才会有所改善。 5 实施工程过程管理 5.1 施工过程 工程质量形成的基础就是施工过程,施工过程同时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有两方面:一是工程的质量的保证;二是建立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这一阶段应当侧重的方面:组织好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科学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施工工序的质量评定;最终质量评定工作。 5.2 使用过程 除了施工过程,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使用过程发生在工程交付以后。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用过程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使用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交工前和交工后的服务两方面,促使不断地研究和改进工程质量,保证竣工工程的实际使用效果。 6 推行目标管理 6.1 研究公司的质量目标,将总的质量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单位的分目标。在制定质量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1)目标的可达性。必须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并且可以达到,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2)目标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同时目标应当是可量化以及可测量的,便于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3)下一级目标项目必须是上一级目标项目的全面支撑,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措施。 6.2 把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推行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职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结合小目标和大目标,激励职工,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定期考核员工的目标完成情况,质量责任的履行情况,衡量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以上的考核情况以便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绩效考核使各级管理者可以和职工一起回顾工作业绩,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同时绩效考核还可以检验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是否有效,管理者与员工通过沟通统一思想认识,使职工正确对待问题和差距,以便下一阶段更好的为公司创造价值。 7 结束语 市政工程施工是一项良心活,施工中要实事求是,严格执行相关文件,把好质量关,按照要求进行施工,发现有问题时,要及时整改,做到万无一失,不把任何隐患带到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将责任落实到人,分工要明确。保证市政工程能够达到市民满意。 市政工程论文:探析市政工程中对于施工的项目管理 摘 要:文章分别对市政建设的各个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组织机构、质量、成本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的简析,总结了一些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希望可以和广大同仁进行交流。 关键词:市政建设;施工;管理 施工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由施工企业对整个项目工程进行整体把握和控制的主要手段,具有其特有的特点。首先,在主体上,施工的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管理人是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由企业对整个项目的施工建设进行全权的负责。其次,则是在管理的对象上,施工项目管理的工作对象是施工项目,这就是管理对象具有时间的控制性特点的原因,而这个时间就是整个工程的项目周期。再者则是表现上,施工项目管理上主要表现出一种延续性的过程,这是其内容的特点,并且内容是随着施工阶段的要求进行改变的。最后则是在整体工作的组织协调上的,项目管理不只是要求单个项目的管理,同时各个项目之间是具有着关联性的,因此应当对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进行强化。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有关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因此结合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机构、质量以及成本和安全等经验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1 管理施工的项目组织 对于组织机构管理工作是一个企业的主要内容,而施工的项目管理工作重点组织机构的管理是组成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二者具有整体和局部关系,企业对于项目管理工作中设置一个合理的管理机构对于企业整体组织机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管理部的建立是对于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一个团结、运转灵便、工作能力强的高效组织机构对于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巨大的影响。另外项目经理则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关系到整个组织的管理系统是否能够运转正常。并且在项目经理的人选上应当因才任职,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人才。 2 质量管理 2.1 质量的保证体系 落实质量的当务之急是全面的建立起一套可行的保证体系,对质量进行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并且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管理特点,可以根据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起一套系统,通过制定方针目标,以及规范化手册对质量和技师进行管理。将质量变为具有指令性强操作性强可控可调的体系。 2.2 对人力物力和机械的控制 任何活动的主体都是由人进行的,因此在很多行业和活动中都倡导以人为本。而工程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人,因为人创造了高质量的工程,控制好人呢也就控制好了工程质量。因此积极地调动起人的工作能力增加人的工作责任感,将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保证质量的首要条件。 现代的施工基本上都是机械化的施工,因此机械是影响现代工程质量的又一要素。其关系到工程的质量、进度。因此质量过关的设备也是必备的条件之一。 2.3 对施工环境的控制 对于整个建筑质量的保证需要综合多个因素,而环境因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等。技术环境主要是有关工程的水文气象以及地质环境;管理环境则是各个有关质量的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则是涉及工作面劳动组合以及作业场所的。每个项目都具有其本身的特点,因此必须针对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区别的严格控制,以此应对不同的环境因素。在施工现场应当对生产和施工环境进行文明保持,将材料进行有序的堆放,以此确保良好畅通以及有序文明的施工环境。 2.4 对施工的工序进行严格保证 每个工程都是具有一定的工序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保证质量,这样整个工程才能够达标。这也是施工质量的必要因素,另外,事前控制应当作为工程质量把握的中心内容。而预防为主的工作中心必须是以工序质量控制为基础的。工序质量的控制应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部分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判断整个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其步骤为:实测-分析-判断。为了更有效地做好事前质量控制,要严格遵守工艺流程,工艺流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操作人员都应严格执行。 3 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3.1 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措施: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不仅是专业成本人员的责任 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负责。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 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就是要求项目经理对施工进度、质量、成本、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化全面负责,特别要把成本的控制放在首位。 3.2 建立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成本责任,不同于工作责任,工作责任完成不等于成本责任完成。 3.3 对施工队实行分包成本控制 项目部与施工队之间建立特定劳务合同关系,项目部有权对施工队的进度、质量、安全和现场管理标准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按合同支付劳务费用。施工队成本的控制,由施工队自身管理,项目部不应该过多干预。 4 施工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4.1 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属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4.2 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 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4.3 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总之,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它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只要开拓创新,总结经验,在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就能创造出一条施工项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工程计量浅议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越来越高,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做好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计量工作对于工程的开展十分重要,是工程顺利开展的保证。本文中,作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这方面内容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计量;措施 1 引言 在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工程的招标方式都是按照工程量清单的报价方式来推行的,在此背景下市政工程亦是如此,根据工程量的清单来决定相应的合同形式,也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工程单项单价进行了相应的约束。如此,我们只要掌握了工程开展过程中相应工程量的具体数字,就能够准确计量出相应的工程费用,大大方便了监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利于最终的工程结算。所以在当前,分析和讨论市政工程的工程计量问题意义重大,文中作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就这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2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在工程计量方面均是采用单价合同的形式,并且需要在合同的条件中充分规定好工程量的预算工程量,虽然不能作为最终工程量的计算结果,但是却是监理工作的重要参考。 另外一方面,计量工作的开展是敦促承包商按照合同施工的必要手段。在当前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监理方的付款凭证来实现对承包商的义务的检查。而监理工作对工程进展过程中详实且准确的监理结果在文件层面的饭就就是工程计量结果。此外,在建立过程中,建立工作人员对计量工作负有全责,对于质量较差的工程,监理工作人员可以拒签,也可以适当按照工程合同内容敦促承包商按照合同办事。 3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内容分析 工程计量工作涉及面十分宽泛,分析下来,主要涉及到如下几点: 1.确定各项工程项目 在市政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在制定招标文件的阶段,工程量就通过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图纸大致估算出来,但是这一估算结果并不能作为最终的确定的工程量,仅仅是参考。在实际的工程开展过程中,最终的工程量的计算是由监理工作人员通过工程计量工作来实现的,而计量工作设计的面需要涵盖到工程进展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并确定承包商有没有按照合同的相关内容来开展工程的建设。 2.计量合同文件中的项目 在合同中充分规定并界定好相应的工程项目以及一些包干项,需要通过工程计量工作结合合同内容对这些项目进行计量。 3.对工程变更和额外签证项目的计量 在实际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工程变更和额外签证项目的发展是在所难免的,而这两方面内容是最初制定合同时所没有预算到的,需我们开展计量工作对他们进行计量。 4.计量工程的依据 开展计量工程的依据来源很广,主要涉及到工程量清单及说明文件、合同相关图纸、工程变更令文件、额外签证单及修正工程量相关文件、相应合同条件、有关技术规范、适当的补充协议等。 5.工程量范围的界定 在开展工程计量工作中,工程量的界定主要参照工程量清单文件、修订工程量清单内容文件以及合同中规定的各项费用开展的项目文件。 6.开展工程计量工作的条件 在工程计量工作开展过程中,保证工作开展的条件往往有量大方面:首先是工程的质量必须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所有计量的工程项目均已合格,承包商所建设的各项工程的质量必须由监理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并最终确定合格,才能够签署相应文件,进而开展工程计量工作;另外一方面就是建设工程中涉及的所有验收手续必须齐全,在开展工程计量时一定要确保各项资料和手续的完备,主要涉及到开工申请表、各项自检数据、各项规范要求、监理工程师检验的各种数据、工程检验单文件等,只要以上所有文件均以齐全,才能开展计量工作。 4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方法 在我国,按照有关条例规定,市政工程计量工作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工地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开展计量工作;然后是计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计量审核工作,并审查承包人上报的单价;最后是由总监理工程师进行最后的审定。 1.工地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开展计量工作 在这一环节,监理工程师开展工程的计量工作主要有三 种形式。第一种,由建立工程师独立开展计量工作,然后将计量的结果送交到工程的承包商,承包商方面如果对监理的结果有所异议,必须在两周之内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质疑,进而开展相应的复核工作。第二种,有承包商进行计量,承包商方面根据工程的紧张进行计量工作,并将计量的最终记录和结果送交到监理工程师进行最后的审核。第三种,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共同开展计量工作,监理工作人员需要知会承包商方面开展计量工作的内容和时间,双方共同计量,最终的计量文件需要双方共同签字确认。 2.计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计量审核工作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要确定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需要审查承包商有没有进行报验,审查监理工程师方面有没有进行验收工作,并检查工程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和相应的验收标准,如果发现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则需要进行相应的修补和返工操作,等达到最终的标准后再重新计量。 3.总监理工程师进行最后的审定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计量结果还需要报送到总监理工程师方面进行最后的省定,在这个过程中,总监理工程师可以对计量过程职工出现的错误进行相应的修正,只有经过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和批准的工程计量,才能够最终通过并支付工程款项。 5 市政工程计量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1.计量方法的选取 在市政工程工程计量工作中,方法很多,有均摊法、凭据法、估价法、断面法、图纸法以及分解计量法。在实际的工程计量工作中,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科学选用计量的方法,总额和考虑,科学计量,切忌计量过程中死板教条。 2.要建立详细的台账 在工程计量的过程中,工作十分繁杂,而且工程支付的次数也有很多次,所以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建立工作要有一定高度的认识,界定好各项工程,这就需要监理工程师做好台账的整理工作,详细的台账能够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工程计量工作的开展。 3.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工程计量工作的开展涉及到诸多方面,而且计算的过程十分复杂,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纰漏现象,导致工程计量风险的发生,为了帮助监理工程师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工程量的计量以及相应的控制和管理操作,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4.提高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建设工程的开展事关重大,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办事,工程计量工作亦是如此。所以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充分提高监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保证工程计量的结果和工程的质量。 6 结语 市政工程的工程计量问题十分重要,涉及面很广,更是直接反映工程量的必要手段,是监理工作和工程结算工作的重要依据,做好市政工程的工程结算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对这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分析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讨论了工程计量的内容,分析了工程计量工作的一半流程、方法,并最终提出了开展工程计量工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审核探析 【摘 要】介绍了市政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及审核的方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控制;审核 1. 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地方为了提高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环境,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的造价,在市政建设项目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项目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均属干线型工程,且多处于市区内,影响控制因素很多,如地上及地下障碍物、交叉作业、施工作业点多且分散、工期短、质量要求高等客观因素,同时还涉及到政府部门行政指令等要求,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工程投资,若处理不好,投资控制就很难圆满完成[1]。笔者就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审核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市政工程造价的问题和原因 (1)全面成本管理的观念尚未形成。目前,对于造价管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预结算上,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侧重于事后核算,即对竣工决算进行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显得薄弱。但事实上前期阶段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2)设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限额设计未得到全面推行。据统计分析,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可能性为40%~70%,施工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5%~25%。 (3)施工阶段设计变更随意性大。工程项目应该经过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其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但很多建设单位急于项目的开工,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边施工边变更,对施工中的工程想改就改,有的项目一改再改,对更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没有监督,对更改造成的损失没有相应的责任制约。 (4)现场签证问题多。由于我国目前采取的是计量(监理)与评价(决算)分离的工程监管模式,负责决算审核工作的造价工程师施工时一般不到现场,决算审核时工程量的计算依据主要就是施工图和监理签证,这为施工环节(尤其是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提供了可能。比如,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石碴基层填筑,石碴方量的计算,一般采用现场丈量体积,按实结算。但如果在丈量时施工单位弄虚作假,或者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签证时填筑厚度比实际厚度多出10cm,则对于一个面积在10万m3的道路工程,石碴方量则增加1万m3 ,按石碴填筑综合单价40元/m3 计算,则此项造价就增加40万元。因此,现场签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十分必要。 (5)决算中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造价。巧立名目,高套定额;虚设费用;提高计费标准,扩大取费范围。 3. 市政工程造价的控制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断强化和完善投资监督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3.1 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5]。 (1)推行设计招标,使技术和经济有机地结合。长期以来,设计人员缺乏经济意识,设计思想保守,把如何降低工程造价看成是与己无关的事;概预算人员也只管算数,不管设计技术问题,使技术和经济严重脱节,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无论多大规模的工程都应进行设计招标,通过招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设计方案。 (2)推行限额设计,按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利用价值工程的原理对工程造价进行分解,合理地确定设计方案。当然限额设计不能一味地考虑节省投资,应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在实行限额设计的同时注重优化设计,兼顾功能提高。 3.2 加强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2]。 (1)工程招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招标文件的编制应当非常严密而准确,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也可有效地避免过多索赔事件的发生。对于市政工程,由于工程材料所占投资比例较大,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所以编制招标文件及签订施工合同尤为重要。 (2)施工合同是工程决算、拨付工程款及处理索赔的直接依据,也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的主要依据。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应谨慎,特别是采用费率招标时,更应弄清业主与施工单位各方的责、权、利。对于其中的包干风险费,必须把握其费用的内涵。这对于市政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3 加强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 在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工程设计及招投标阶段业已完成,其工程量已完全具体化。在此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相比其他要少一些,但足真正形成工程实体主要是在这一阶段,若控制不好,也会使投资失控。 (1)严格控制工程变更。施工前,要组织施工人员到现场踏勘,并对图纸进行会审和技术交底,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应有的返工;对于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情况,看是否有原审批部门的批准;尽量减少合同外费用。对不符合程序的口头变更的工程量应不予认可。 (2)严格现场签证管理。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中经常性的工作,若管理不到位,就可能给工程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驻地监理及甲方代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施工现场记录,同时要经常到工地,做到“随做随签”,避免“一揽子”及日后签证。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合同外费用所占比例较高,所以要严格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制定现场签订管理程序。 3.4 加强结算工作[3]。 目前,许多城市的市政工程项目结算仍采用定额计价;因此,在结算时应重点做好工程量和定额套用的审查。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特别要考虑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审查。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定额的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结算审查时经常会出现定额错套、高套,定额换算错误等情况,而这些都对造价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把好工程结算关对于合理地定价和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重大的意义。 4. 市政工程造价的审核 4.1 全面审核法。 全面审核法就是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结合现行定额、施工组织设计、承包合同或协议以及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等,全面地审核工程数量、单价以及费用计算。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全面细致,审查质量高,效果好;缺点是:工作量大,时间较长,存在重复劳动。 4.2 综合审核法。 (1)综合审核法概要。 综合审核法是结合点审核法、对比审核法、分组计算审查法等方法对造价进行综合性的审核。这里之所以称为综合审核法,是因为这儿种方法各有各的适用方向,但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同时、交替使用的。它的优点是较好地把握整体、突出重点、抓出主要矛盾;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问题,继而进行更为详细的审核。 (2)用对比审核法进行指标性的总体审核和分部分项工程单价审核。 所谓对比审核法,是指将现有工程和其它工程的经验造价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分部分项工程,再针对这些分部分项进行重点计算的审核方法。这要求审核者要在总结分析其它工程造价资料的基础,找出同类工程造价的指标、综合单价及工料消耗的规律性,然后,根据这些指标对审核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 在开始对市政工程造价作计算方而的审核时,首先可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工程的总体造价。 (3)用分组计算审核法审核工程量。 分组计算审核法就是把工程造价中有关项目划分若干组,利用同组中一个数据与其它分项工程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审查多个分项工程量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审核速度快,减少重复计算量。 在用对比审核法审核各分项综合单价时,也可考虑用分组法。例如,对桥梁工程的不同等级、不同部位混凝土的综合单价,可以分成一组一起审核,这样更加清晰,更便于对比分析。由此可见,对比审核法和分组审核法可以同时使用。 4.3 用重点审核法审核主要的工程量。 单价和费用重点审核法就是抓住工程造价中的重点进行审核的方法。一般选择工程量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的分项工程的工 程量及其单价作为审核重点,另外对费用表中的各项费用和材料价格的取定也要作重点审核。该方法的优点是工作量相对大的工程中,应主要审核路面及各结构层的工程量和单价,如有大量土方工程,应作为一个专项进行审核。在排水工程中应重点审核用量大的管道的工程量和单价,各类窨井的工程量也较易审核。对于现行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管理费、利润、措施费中的各项费率、规费中的各项费率及它们的计费基础都要认真审核。这些费用项目计算方法较简单,但一旦算错,对造价很可能会产生大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要重点审核。 5. 结语 总之,工程造价的控制与审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集管理、技术、质量、施工、经济、法规等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工作。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加强工程造价控制可发现投资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促使工程投资管理不断完善。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制度。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企业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建设资金,造福更多的百姓。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措施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针对市政工程施工阶段的特点,对在清单计价模式下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作了探讨分析,同时提出业在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提出了相应的造价控制措施,旨在为控制造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造价;造价控制;控制措施 1 引言 市政工程造价是指各类市政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所需的全部费用。而事实上,对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涉及的范围较广,而且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单位也较多,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等。为此,国家规定凡从事工程建设的设计、建设、监理、咨询、施工等单位,均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与其单位资质等级相适应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以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造价控制。而本文将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对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提出相应的造价控制措施,为控制造价提供参考。 2 市政工程造价控制原则 对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来说,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具备控制工程造价的功能,但不同的是不同单位为了控制工程造价而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合理控制市政工程造价,就必须先明确各部分所具备的造价控制职能。 由于市政工程造价的“大额性”和“动态性”,决定了投资者或建筑商都要对拟建工程进行预先测算。其工程造价的控制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投资控制。也就是建设单位在投资的各个阶段,对工程造价形成过程进行多层次的控制。(2)成本控制。以承包商为代表的商品和劳务供应企业的成本进行的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市政工程整体造价,在实行相关成本控制措施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原则,以更有效合理地控制造价: 2.1 全面控制原则。所谓的全面控制是包括全体人员控制以及全施工过程的控制, 全体人员控制就是要把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观念要灌输到所有工作人员上,让每个人都树立有成本控制意识,把成本控制落实到每个人的责任上。施工全过程控制就是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执行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施工周期,从而使施工全过程都具备有造价控制意识。 2.2 动态控制原则。在整个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求的工程造价不可能总是保持持平的状态,其工程造价是在随着施工不同阶段而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成本控制必须是在变化的施工环境下所作出的管理工作。所谓动态控制原则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计算出工程实际成本,痛过与目标值进行比较,从而检查出是否存在偏离等,根据偏离结果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2.3 目标管理原则。对施工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实行严格限制管理,以做到使成本发生在控制允许范围内。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将企业的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 、车间、小组或个人, 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目标管理是进行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成本控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2.4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成本责任原则,把责任落实到负责人身上,责任人也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即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可以决定某项费用能否开支,如何开支和开支多少,以行使对项目成本的实质控制。工程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使成本控制真正落到实处。 2.5 节约原则,也就是节约项目施工的人力、物力、财力。节约 人力、物力、财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一方面降低成本的开支,另外一个是提高施工的水平采取更经济有效地施工技术方案。 3 造价控制措施 造价控制是在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上,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管理,应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建设规模、标准、工期和质量,在初步设计范围内组织建设。现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可采取的造价控制措施策略如下: 3.1 施工预算控制 通过施工预算来控制人力物质等,首先在项目施工前,根据图纸来计算工程量并且根据施工预算定额编制项目的施工预算,以此来作为管理施工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工程变更或改变施工方法,应由预算员对施工预算作统一调整和补充,其他人不得随意修改施工预算或故意不执行施工预算。对于施工队的任务安排,必须签发施工任务单以及限额领料单,并向施工队进行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队所完成的工程量以及各种材料的消耗等作好记录,作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的依据。任务完成后,根据回收的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进行结算。 3.2 施工定额 施工定额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预选规定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需要素(人力、材料、机械、资金等)的标准额度,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完成规定计量单位工程项目所需消耗的人工、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等数量标准。施工定额本身由劳动定额、机械定额和材料定额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主要直接用于工程的施工管理,作为编制工程施工设计、施工预算、施工作业计划、签发施工任务单、限额领料卡及结算计件工资或计量奖励工资等用,它同时也是编制预算定额的基础。其对于施工方来说具有节约社会劳动和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施工定额作为促使工人节约社会劳动(工作时间、原材料等)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工作进度的手段。 3.3 技术管理措施上控制 施工前,充分结合工程施工图纸以及现场实际情况、自身的机械设备、施工经验、管理水平和技术规范验收标准,采取经济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当然所制定的技术方案必须与施工技术人员密切结合。从技术措施上对市政工程总体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同时节省相关人力物力等,同时由于工程进度的加快又进一步降低工程总造价,而工程实践表明从技术管理措施上控制市政工程造价相当有效。其主要具体实施措施体现在:(1)对市政施工方案进行技术论证,在此基础上多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材料等措施,从施工技术上对加快工程进度取得突破。(2)从施工管理方面考虑,对施工中的大型设备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甲供,从而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对施工现场的材料实行管理,有效合理地进料以及堆放材料,通过减小材料搬运与损耗来降低造价。 3.4 动态管理措施 确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通过项目经理来对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以及成本进行全面负责管理。由于成本失控必然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在项目开工前与项目经理签定目标考核协议,确立其责任。实行动态管理,每个月不定期核查成本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当目标完成后对项目经济效益评估和考核,对比先前的成本控制标准给予奖励。对项目管理部的分配采取月度预发、阶段考核、竣工清核、奖金奖励、责任到位的办法。 3.5 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 工程实践表明,在工程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措施在于对工程变更实施有效的控制。作为造价管理人员就必须抓好工程合同管理措施,要尽可能地减小工程施工中的索赔。根据笔者经验,造价管理人员可以做到事前先把好关、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问题,计算施工中各项变更对工程总投资的影响,合理判断工程变更的需要性,尽量减小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防止工程投资失控情况出现。 4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对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市政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阶段的工作重点,以及提出相应的造价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采取本文所提出的相关造价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为市政工程降低投资成本,为控制造价提供较好的参考。 市政工程论文:如何做好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 【摘要】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它是搞活本地区 经济 ,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本条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市乃至全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工程造价;控制 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它是搞活本地区经济,改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基本条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外资投资环境,已成为我市乃至全国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市政设施工程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国家的投入和地方的资金筹措,而这些资金的投入与城市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是有限的,因此,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市政建设者必须努力和追求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好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笔者拟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重视建设前期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这里所讲的前期阶段是指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设计完成止的工程建设阶段。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都注重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因为从表象上看,工程项目的合同价格形成于施工招标投标阶段,而占造价比重最大的人、财、物的投入主要在施工阶段。但事实上,一个工程项目的决策是否正确,方案是否经济可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只有加强项目决策的尝试,建立项目优化评选,采用 科学 的估算,细致做好投资估算,形成投资最高限额,以便有效遏止“三超”现象。 2 把握设计阶段造价的重点控制 我们之所以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控制,是因为在投资控制完成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因为后续的造价控制都是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未能肩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两重担,则势必增加工程不必要的投入,造成浪费。因此,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必要而且很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设计一开始,就应将控制投资的思想根植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通过设计阶段开展限额设计、设计方案竞标及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等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投资分析,能动地影响设计,以保证造价的有效控制。 3 加强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招标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规范招投标活动,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项目招投标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道工序,是确定工程合同造价、择优选取施工单位的关键阶段,因此非常重要。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规范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确定上,招标评标应实行合理低价中标。随着工程造价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全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工程量清单招投标即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 计算 规则,计算并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视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市场价格进行自主报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对透明招投标活动、减少施工合同纠纷、推行竞争和以市场定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 认真、严格地对待现场签证。现行的市政工程项目一般都实行监理负责制。作为进驻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在熟练掌握现场施工和管理的同时,应熟悉工程造价知识,对由施工单位填写的签证,一定要认真核实后方能签字盖章,对不应该签证的项目不应盲目签证,对施工单位在签证上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以少报多,蒙哄欺骗,遇到问题不及时办理签证,结算时搞突击,互相扯皮的现象应严格审查。市政工程项目的建设,地下隐蔽工程较多,一个不符合现场实际的签证往往对工程造价造成重大的损失。 3.3 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查。设计变更是实施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则损失越小。若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须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若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上述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还须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所以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尽可能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特别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要先算账后变更。一般情况下,即使变更可能在技术上是合理的,也应全面考虑,将变更后所产生的效益与现场变更增加的费用和可能引起的索赔等所产生的损失,加以比较,权衡轻重后再做决定。要坚决杜绝内容不明,没有详图或具体使用部位,而只是增加材料用量的变更。 3.4 把好结算审查关。目前我市工程项目结算大多仍采用定额计价,因此在结算时应重点做好工程量和定额套用的审查。结算的工程量应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中的工程量为依据,考虑变更工程量,特别是要考虑对施工签证单的符合性和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审查。审查时要熟悉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并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系统的认识。定额的套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把好工程结算关,对合理定价,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城市市政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我们只有加强对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和审查,通过控制来发现项目投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使投资管理的不断完善,提高投资效果。投资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激励和约束两种机制的功能,并不断进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实行量价分离,形成以量为主的 企业 定额系统,建立以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施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摘 要:市政工程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一般是指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园林绿化、燃气、城市防洪及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所以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上需要严谨的评价,评价的指标也要考虑到全面因素。综合评价体系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象,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统计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其对应的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主要介绍了市政工程的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划分以及评价指标涉及到的因素三个方面对时政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其中评价指标涉及到的因素包括质量因素指标,进度因素指标,成本因素指标,安全因素指标和文明施工因素指标五个方面。 关键词:工程;评价指标;因素 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综合性: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市政工程的发展水平与程度,易于操作的指标宜通过量化指标反映,形象性的指标宜于定性反映。 (2)系统性:既要反映市政工程与国家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又要反映现阶段城市建设自身的特点,使其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全面的反映市政工程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水平、目标、方向。通过该评价体系能充分和全面的体现被评项目的经济度、安全度、文明度等的综合水平。 (3)代表性:定量指标要能够反映市政工程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尽量剔除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的差异导致的定量指标计算结果的较大差异,便于进行国内外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 (4)可操作性:定量指标要尽量简明、综合,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便于实际中的测算和进行现场管理。 2 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划分 市政工程代表城市发展的形象,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美观、社会效益和居民生活。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涉及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五大主要工作。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城市市政工程管理现状,需要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和措施,以便为相关部门提供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按照上节论述的原则并结合市政工程的特点,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确定进行施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准则层包括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文明五个方面,具体评价层次结构如图1。 3 评价指标涉及到的因素 3.1 质量因素指标 为了适应市政工程的建设发展需要,统一市政工程的质量检验和评定标准,提高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建设部针对不同类型的市政工程分别公布实施相应的验收评定标准,如《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1-90),《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2-90),《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3-90),《城市供热管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jj4-90)。这些规范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市政工程,并明确了有关的验收方法,评分标准,它们是指导实际工程验收的纲领性文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客观上也要求我们要重视工程验收和评定。 为了更好地执行已颁布的四项行业标准,建设部又颁布了《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规定》和《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补充规定》。规定中将质量等级评定分为三个部分,即外观评定,实测实量评定,资料评定三个部分。通过对三个部分的分别打分,最后加以对应的权重得出最后的评定结果,并将评定结果分为“优良”和“合格”两个等级。 3.2 进度因素指标 工程项目的进度通常指工程项目实施结果的进展情况,因此,应该将其理解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实施状况的综合指标,它是工期、实物工程、成本、劳动消耗、资源消耗的有机结合。由于市政工程的特点,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其实质是依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偏差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计划所预定的轨道上来,在与质量、投资目标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工期目标。因此,对工程实际进度的客观评价,既是项目进度控制的基础,也是项目管理决策的依据。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施工进度构成,都无不包含了诸如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材料设备的情况、现场机械的使用率等多项相关因素。因此,对施工进度的评价,不能简单的只理解为快和慢的问题,它还包含了上述多项因素的整体控制,尽管总体进度涉及到多个因素,但实物工程是其建设成的最终表现形式,因此总体进度的评价应该对实物工程完成情况加以综合。 3.3 成本因素指标 施工项目成本是指建筑施工企业以施工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包括所消耗的主、辅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或分公司、工程处)一级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 核算出的成本值主要由三大块组成,根据统计结果,原材料的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0%-70%,有较大的节约潜力。机械设备的使用费约占总施工成本的20%-30%,因不同机械台班价格及利用率相差较大,为降低成本提供较大空间:施工人员的人工费、管理费及税费等约占总成本的10%-15%,该项费用虽在成本控制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它主要涉及对人的管理,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管理,而且会影响着其他各项费用。在总结市政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特点后,我们可以得到对成本进行评价的指标主要为:单位造价变化率、总投资变化率、设计变更三项,具体结构如图2。 3.4 安全因素指标 市政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在实施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所以其施工过程中事故出现的几率较大,另外由于所产生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地点在城市中,所带来的影响就尤其恶劣。为了更全面地反映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水平,本文将从项目固有风险、项目安全检查结果、项目意外事故统计数据三个指标来进行评价。 4 结语 本文从规范标准等政策性文件的要求入手,根据规范标准的要求、文献资料并结合工程实际确立了市政工程施工等级评定的框架,并且确定了各项等级评价体系内容,并对各个评价项目进行细化,使评价指标具体到每一环节,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即为建立判断矩阵,通过判断矩阵确定每一指标权重值打下基础。为市政工程的综合评价做良好的基础。 市政工程论文:简论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问题分析 论文摘要 所谓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供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放弃职责、玩忽职守而危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及其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市政工程建设的范围很广泛,包括了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建设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电力工程等等,所以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 论文关键词 市政工程建设 职务犯罪 国家供职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基础建设项目不断上马,但因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政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渐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的现象时有发生,职务犯罪发案率和受处理人数远超出其他领域。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番禺区作为广州的南拓发展重地,区域内工程建设投资大、项目多,亚运城、广州铁路南站、广汽、中船、河涌综合整治、路网综合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纷纷上马。为确保工程质量、维护民生、维护地区经济,番禺区检察院近五年严厉查处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66件67人,占同期该院职务犯罪立案总数的41%,其中10万元以上大案48件49人,副处级以上要案10件10人,涉案总金额2600多万元。 一、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主要特点 (一)涉及范围广 完成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工期长,投资大,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单位;从立项、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质检、验收及工程款项、资金运作,都客观地存在着职务犯罪产生的土壤和条件,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纰漏,滋生腐败。2009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番禺区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系列案中,行贿人吕某某在多项市政建设工程中,分别向征地、填土、进度款审批、监管核算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验收、协调等等各环节负责人行贿合共120多万元,可谓是全面“打点”。 (二)涉案数额大 由于一般建设工程造价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元,企业为了拿到项目,不惜下大“赌注”。在相互竞争中,贿赂款水涨船高数额惊人。2009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电信系统腐败案中,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的冼某就收受了电信电气工程设备供应商200多万元贿赂款;2010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番禺区林果系统职务犯罪系列案中,负责监管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验收以及工程款拨付等职责的番禺区林果管理办公室主任曾某某,收受绿化工程承包人贿送的款项60多万元。 (三)犯罪行为隐蔽性强 工程建设领域的贿赂、回扣等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名目繁多,如劳务费、信息咨询费、茶水费等。有的犯罪还披着“合法”的外衣,隐蔽性强。2007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处的番禺区广电系统集体腐败案中,在台长方某某、韩某某等人指示下,下属公司经理程某某、何某某、郭某某在工程建设及设备购置过程中,随意串同工程承建商虚开工程发票套取巨额现金,任意授意设备商加大价格侵吞虚高货款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四)职务犯罪共生性凸显 以被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看,往往会出现查处一案带出多案、查处一人带出多人、查处一般干部带出领导干部,上述66起案件中,窝串案多达38件,比例高达57.58%。如2007年广电集体腐败案,上至台长下至中层干部、部门经理共8人被立案查处,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4人,另有34名干部职工参与私分国有资产被依法追缴违法所得。又如2009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系列案,共立案16件16人,受贿人牵涉番禺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区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区土地开发中心、区交通局等多个单位以及某镇主管建设的副镇长。以及2010年查办的林果系列案4件4人、自来水系统案件5件5人、2011年查办的绿化工程领域系列案5件5人等,都是典型的窝案串案。 二、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法制观念淡薄,个人私欲膨胀 法制观念淡薄、个人私欲膨胀,部分要害岗位党员领导干部在高额利益面前未能坚守正确的理想信念,走上犯罪道路。2007年广电集体腐败案中,副台长韩某某在谈及自己与何某某、郭某某共同贪污450万元时亦曾懊悔地说:“我是出于贪心而铸成大错,如果当初我能把持住自己,不是自己的钱坚决不拿,我是不会落得如此地步的”。2010年林果系列案,区林果管理办公室营林科科长李某某忏悔“随着工程的不断增多,接触的包工头也多了,见到他们很轻松就赚一大笔钱,我的思想开始有想法了,觉得自己那么辛苦打份工,收入却没法跟人比,因此,思想开始动摇了……”。 (二)利益竞争激烈,“潜规则”盛行 一般建设工程造价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元,所获得的巨大利润令人垂涎,随着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个体承包户鳞集毛萃。然而工程建设市场仍然是“僧多粥少”,竞争十分激烈。不少建筑公司、承包户为了能取得工程项目和追求利润,便以金钱铺路,贿赂开道,打通关系,争夺工程建设项目。久而久之,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变成了贿赂的竞争,造成了工程建设领域贿赂之风盛行,往往是明码标价、约定俗成,成为人人皆知的“潜规则”。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要害部门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在工程建设的重大事项上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个人意志常常不受牵制地进入权力过程。外部监督机制不畅,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监督措施不力、监督效果差。在2007年广电集体腐败案中,就出现“正副台长联手合谋,下属公司经理为保住肥缺尽力巴结,承建商为自身利益有求必应”的情况,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上下联动,内外勾结,相互关照,使民主决策、廉政制度沦为摆设,集体决定成了集体腐败。 三、应对市政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多发的建议 (一)坚决保持打击重点领域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 强势打击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后台多硬、关系网多密,发现一个,查处一个,不留情,不手软;不断强化侦查手段和技能,提高案件的侦破率,打消腐败份子的侥幸心理,发挥刑法惩治职务犯罪的特殊预防作用,给妄图以权谋私和行贿的人敲响警钟。 (二)“点面结合”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环境和土壤。近年,番禺区检察院对市政工程建设领域的预防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加强预防宣教工作,潜移默化地引导手握工程建设权力的人员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2010年10月,番禺区检察院建成全省基层检察机关首个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成为全区及至全市廉政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目前已接待参观246批10600余人,对于促进地方党风廉政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二是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大力开展同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先后开展了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段工程、南二环重点工程、番禺区“惠民一号”治水工程三大专项预防,积极协助业主单位以教育为基础、完善制度为保障,从完善重点环节监督制约机制入手,建立起规范的工作流程管理和健全的预防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环境。 (三)加强行业调查推动重点领域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专业化发展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办廉政专题讲座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市政工程建设各环节管理“盲区”,发送“检察建议书”,堵塞行业漏洞,全面推动重点行业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专业化发展。2011年3到4月间,番禺区检察院就对曾案发的番禺区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285位公职人员进行调查,调查问卷显示,现阶段市政工程现设领域职务犯罪风险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采购物资收受回扣,占10%;基础建设收受回扣,占30%;办理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占15%;公款公物私用,占30%;其他,占15%。受调查人员普遍反映市政工程建设领域仍然面临较大诱惑与廉政风险,反腐倡廉意识必须加强,防线必须加固,同时认为日常性的廉政教育对自身发展很有必要。随后,番禺区检察院根据被调查人实际需求,结合其自身行业特点和检察机关办案实际,先后开办专题犯罪预防讲座3场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市政工程论文:浅谈市政工程量签证管理 摘 要: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规范化、科学化及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建立及深入应用,市政公司垄断市场行业的格局逐渐打破。在这种“不重视项目经济效益,就被市场淘汰”的大背景下,要求市政企业既要注重干,也要注重算。为了改变计划经济中施工现场人员“只注重干,不注重算”,不考虑项目经济效益的现状,介绍了工程量签证的概念、内容、流程等,以促进签证工作合理、公正的反应施工,确定工程造价。 关键词:工程量签证;项目经济效益;管理权限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1 工程量签证的定义和内容 工程量签证是按发承包合同约定范围之外,施工单位实际发生的工程项目,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三个代表的委托人,就合同价款之外的责任事件所作的签认证明,涉及合同价款之外的款项,是法人代表授权行为的具体实施与体现。就该定义分析签证工作包括两个内容: 1.1 工程量签证是以施工现场事实为依据,就必须发生、已经发生的施工合同约定范围和内容以外的施工项目、增补项目、零星工程、零星用工和非施工单位原因引起的窝工损失、工期损失及建材市场价格上涨超过投标估价而造成的损失等内容进行确认。工程量签证可以说涵盖了工程建设的所有方面。 1.2 工程量签证一般由三方共同签署生效即:建设单位(甲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乙方)。 2 工程量签证工作的确认程序 2.1 有施工单位提出工程量签证请求。施工单位提交工程量签证报告,内容包括:事由、时间、内容、工程量或数量大小、价款计算、工期影响等内容;必要的附图、附件;现场记录,必要时附有有关影像资料以及其它必要的资料。 2.2 由监理单位进行工程量签证初审。总监理工程师与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初审。初审内容包括签证理由、依据;计算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造成的影响如何以及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等;判定该签证时间属于一般签证、较大签证和重大签证中的哪一类。 2.3 分别签署工程量签证。依据建设单位预先安排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分别由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签署,并加盖公章生效。 3 签证工作中反应出的问题 3.1 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或对工程实质认识不到位等,造成少签、漏签或不签。 3.2 签证项目实施后,对其描述不清,即工程项目的形状、几何尺寸、材料规格等等。往往简单写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就算完成。这样给工程预算人员及今后审计工作造成被动局面。 3.3 签证书中概念模糊,术语性不强,用词欠考虑,写的模棱两可,让人费解,易给人造成误解。 4 签证应如实反应工程实际,做到更科学、更规范 4.1 树立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工作作风,所签内容一定要与现场实际发生的情况所一致,不得与事实有出入,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到公平、合理、合法、有得、有据、有节。认真做好每一项现场签证工作。 4.2 认真熟悉图纸、合同、定额及有关规范文件,熟悉各工程项目的操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该签证的部分未签,而不该签证的部分重签。 4.3 各项施工内容的几何尺寸、材料规格、工作内容,各种弃土点、构土点、运距、运输工具、操作方式等一定要描述详细,使人一目了然,具有说服力。 4.4 关键用词一定要准确,常用的技术术语要搞清,工程所发生的地点以及起止桩号要写明,能用草图及其它图片说明了的尽可能附上,使之简明扼要、准确清楚。并随发生随签署。避免长时间拖延,造成误会及损失。 4.5 加强对现场签证原始资料的收集,一定要做到签证理由充分、真实。对于签证理由能附图的尽量避免单纯的文字说明;对现场的原始资料,要及时拍照或录像,对于隐蔽工程,还要对变更完成后的项目进行拍照或录像,以保存第一手原始资料;对于发生的工程量能现场测量的尽量现场逐项丈量,并作出书面现场测量记录,上面各方签字齐全,尽量避免直接签结果,包括直接签工程量;对于能够签认单价的,尽量不要签总价。 4.6 注重工程量签证的时效性。时间是签证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签证准确度的基础。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签证事项,在签证时有严格的时效和程序。例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通用条款中要求,承包人在工程变更确定后14天内, 提出变更工程价款的报告,经工程师(甲方代表或者项目总监)确认后调整合同价款。工程师应当在收到变更工程价款报告之日起14天内予以确认,工程师无正当理由不确认时,自变更工程价款报告送达之日起14天后视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已被确认。这就要求双方代表就当时在工程现场实际发生事情进行准确测量、描述、办理签证手续,但是有的建设方现场代表遇到该进行工程量签证时,往往不给予签证,或者双方只是口头商定而不及时办理,事后才突击补办,甚至于在结算审核过程中还在补办签证手续。这样只可能导致现场发生的具体情况会议不清,数据不准,在结算过程和审计过程中双方代表争吵扯皮。值得注意的是,工程量签证单不是单纯的技术核定,也不是单纯的工程量计量,因此,在办理工程量签证单时,应有技术部门和经营部门共同签核签证,做到工程审计时不发生歧义。 5 其他情况 5.1 由于建设单位原因,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设计图纸、施工场地、材料设备等造成的停工、窝工。或者由于建设单位造成的停水、停电,导致工程不能顺利进行,且时间较长。 5.2 由于建设单位的原因,决定工程中途停建、缓建或由于设计变更以及设计错误等造成施工企业的停工、窝工、返工而发生的倒运、人员和机具的调迁等损失。 5.3 设计变更的内容,不能准确计算实物工程量,需要用工程量签证来确认。 5.4 在技改、扩建工程中,常发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作面过于狭小、作业超过一定高度,需要使用超过定额中规定通常选用的大型机具,方可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5.5 大型项目中,土建、安装、防腐保温等专业队伍的交叉施工,需要专业间配合时,需要不增签认工程量的。 结语 由于工程量签证发生于施工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且成因复杂、千头万绪,又缺少规律性,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我们从工程量签证的定义和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入手,揭示了些一般性的问题,希望于同行共勉,把施工现场签证工作做的更好。 市政工程论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市政道路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市政刚才施工在近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在其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中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对市政刚才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1我国市政道路工程的基本现状 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城市道路车流量不断的膨胀,数量逐渐的提升,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城市道路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都明显的突出了出来,并且逐渐越来越严重。市政道路工程不仅影响到了城市的景观规划,还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如果因为道路施工技术不合格,道路质量无法保证,无法按时竣工验收等等,那么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因此可见其重要性,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难度也是非常的大,因此有关细节问题的处理是有关部门十分棘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需要给予市政道路施工充分的重视程度,正视市政道路施工中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再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法,认真地加以落实,彻底消除各种事故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从而保证市政道路施工能够安全进行。 2我国市政道路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2.1我技术比较传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技术人员为了提高我国市政道路的施工技术,正在采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对于混凝土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造。虽然现在很大利用了滑模技术来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但是该项技术还仍然处于初步的探测阶段,并没有普遍的应用到各项工作当中,并且该项设备的投入还非常的大,设备也明显的不足,不能满足道路工程的需求。 2.2排水方面技术问题 在市政道路工程当中,必须要做好排水工作。排水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是由于排水系统出现故障所引起的问题,然后就是在道路施工前,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所导致的。部分排水管道在使用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其使用年限,由于使用时间的过长,逐渐出现了渗水和漏水等问题。 2.3路基方面技术问题 路基可以说是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基石,只有做好了相应的路基工程,才可以保证后期的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和进行。路基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施工要求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不合格的现象存在很多,很多企业都没有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施工,往往都是做出一些简单的处理,胡乱的蒙混过关。并且,在路基修建的过程当中,其平整度和密实度也都不是十分的清晰,对于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3市政刚才道路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3.1鼓励技术创新,重视技术培训 技术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市政道路工程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采用一些新型技术,减少部分损失和故障。建设单位还应该组织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组织工程质量的研讨会,针对于出现了的问题,选择一些具体合适的技术方法对其处理,总结交流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还要加强工程技术的教育工作,重视学习和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把握住它们的优点,并积极运用到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以不断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求。 3.2加强排水系统的规范管理 为了更长久的保障工程的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就必须要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在工程施工前,具有明确的施工图纸和设计方案,还需要提前对道路附近的环境进行及时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设计出经济实用的排水系统。然后在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之前设计的图纸,用规范的方法对排水系统进行铺设,从根本上避免洪涝的发生。排水管道的选择也十分的重要,采购人员应该实事求是,选择最优质的排水管道,确保管道的质量,避免了后续的维修工作,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3.3加强路基的施工保护工作 路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要加强对其的管理。为了更好的保护路基,首先就需要采用合理规范的方法对路基进行施工,严格按照标准,不能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其次就是要减少雨水的冲刷对于路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尽量的降低路面的温度和湿度。在最近几年当中,矿物材料保护技术应用的比较广泛,对路基进行了很好的防护,一般应用于一些石质边坡当中。另一种方法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植物保护技术,采用绿色植物,对于道路进行保护,效果也十分的明显,这属于当前最为推崇的一种道路保护方法,不仅保护了道路,还美化了环境,取得了双重的效果,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净化了空气,提高了生活质量。 4市政刚才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4.1做好前期的施工准备工作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时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的测量以及相关施工技术必要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利用现阶段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进一步提升测量的精确性,给市政道路的设计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还需要对于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加大引进力度,提升整个道路施工的综合价值。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相关的地基处理以及环境的观测,保证道路路基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对于路基处理环节中的排水问题也应该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路基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结合相关的排水设计来进一步降低对施工周边地表水的影响。 4.2做好现场检查跟踪工作 在市政道路的建设环节中,需要对施工技术加强管理,同时,工程中的质量监管人员还应该对现场的施工人员加强监督,保证施工人员的额规范化施工,不定期对一些重点的施工项目进行严格检查,比如混凝土中的砂石料以及水的含量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以及钢筋的焊接和绑扎操作是否达到相关的技术要求等方面。除此之外,质量监管人员还应该对施工人员做出正确的指导,在遇到一些技术难题的时候,还要能够和施工人员互相协作,共同解决。 4.3重视现场安全管理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主要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①建材质量管理。对于建材而言必须要与施工的要求相符,需要分派专人对其检查,严格把控施工材料的使用以及进口,禁止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施工人员开展短期的培训教育工作,使得施工人员了解到偷工减料以及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而尽量的防止施工过程当中能够避免的危险发生。③隐蔽项目与附属项目必须兼顾。完成市政项目的同时必须与四周附属项目的建造相互结合,比如停车场之类的必备设施。 4.4加强材料控制 成品、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必须要具备出厂质量合格证书以及见证送检报告。在施工中所需要的成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使用之前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抽样检查,只有当检查结果为合格的才能允许使用。如果出现送检不合格的,要按照原标准规定的要求再次进行检查,再次检查的结果为合格,才能认为这批材料合格,两次的检查报告需要同时记入施工技术文档。 4.5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实施监督检测制度,对关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结构、使用功能以及主要部位的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测,并将检测报告进行登记。负责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监督检测工作的单位,除了需要满足有关机构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管理规范。加强对承包方实验室的重视。施工方要加强对自身实验室的重视。实验室要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对实验室的房屋建设和实验仪器都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以满足市政道路建设的实际需要。 4.6加强技术的管理 在整个的施工环节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可以建立相关的技术责任制度,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级别以及各个施工人员的技术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借助相关的技术措施,对于整个道路工程的规划意图以及规划方案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体制。建立相关的技术组织部门,对于各个施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员进行明确,对于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以及工作交流,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能够保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需要来购买施工所需要的设备,引进现阶段的高新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投资也应该加大力度。 5结束语 市政工程道路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施工工程,要想提高其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就必须对道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研究,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进而提升市政道路工程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手工制作论文:浅议如何通过废旧物品手工制作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摘 要:3-6岁幼儿是习惯培养和兴趣爱好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是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重要阶段。手工制作是运用各种工具和手的技能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的一种造型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本文就如何通过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来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进行了探讨,以为实际工作同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环保; 手工;废旧物 幼儿园是孩子进入学习的第一个“学校”,在这期间,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仅可以引导孩子正常的成长,同时对加强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加强对幼儿进行环保理念的教育,贯彻“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理念对推动社会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大背景下,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手工制作来加强孩子的环保意识,特别是通过利用环保废旧材料对教学环境的创设,已经成为当前将幼儿教育同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引领幼儿认识环境,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学前儿童通常都是借助于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等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基于这样的观点,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引领幼儿借助于自己的感知觉器官去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引领幼儿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的自然资源与各种自然现象,从而萌发起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的冲动以及进行主动探索的烈欲望。 比如,春暖花开的春天或硕果累累的秋天,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引领幼儿进行一些春游、秋游之类的活动,引导幼儿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动物园,走进植物园等,引导幼儿们借助于感知觉器官去自主体验、去自主发现、去自主探究周围世界中一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对周围世界的广泛关注,让幼儿们初步了解到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明确到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是一种自我毁灭,从而让幼儿们进一步明确到保护与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是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一份义务。 二、加强对废旧环保材料的应用 要加强对幼儿进行环保废旧材料再利用的正确指导,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要实现对环保废旧材料的高效利用,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幼儿手工操作的正确指导,通过收集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废旧材料,在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的同时,也能实现对幼儿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比较适合开发使用的废旧材料 ,比如旧报纸、旧玩具等,可以指导幼儿用牛奶纸盒制作小动物,或者是用饮料瓶制作机器人等,在幼儿完成手工后,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幼儿不断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对生活中可以利用的环保废旧材料的发现能力,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园中空闲的地方,将幼儿使用环保废旧材料制造的小物品进行集中摆放和展示,在加强对幼儿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环保废旧材料在幼儿手工制作中的利用。 三、丰富幼儿环保知识 为了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在日常幼儿教学时还应渗透一些环保知识相关内容,教师课前应做好充足准备,筛选幼儿能接受理解的知识点,培养孩子关爱生命、爱护植物、亲近大自然、珍惜资源的崇高情感。要使幼儿轻松简单地接受环保知识,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展开教育: 1.组织有丰富环保知识的活动。比如,教师可组织野外绘图课,外出写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个特点先带幼儿感受美好的风景,并告知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感受美好的同时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中不和谐因素,比如乌黑的浓烟、草丛中随意丢弃的易拉罐和纸屑、枯朽的树桩、不再清澈的河流等,看到这些老师可先让幼儿讲讲各自不同的认识,并借助这个机会告诉他们一些不懂的知识点,直观感受、主动思考再结合语重心长的讲解会使孩子们环保知识的掌握得到长足的进展。 2.通过游戏加强、巩固环保知识的学习。幼儿思维大多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比较欠缺,因此应组织一些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辅助环保知识的学习,以孩子们能接受的形式,多开展有趣味性的游戏内容。比如,让幼儿回家收集大小各异的盒子带到园内,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城堡搭建游戏,牙膏盒、牛奶盒、奶茶杯等盒子大小形态各异,给幼儿留有充足的想象发挥空间,这样不仅能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可谓一劳多益。 四、加强对环保特色情境的设置 要提高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环保废旧材料的利用,还需要加强对幼儿园特色环保教学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环保废旧材料在教学主题环境中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主题,让幼儿在教学主题的环境下寻找到合适的环保废旧材料并进行制作,提高幼儿对环保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比如教师可以为不同的班级设定为不同的环保主题,有的班级可以作为一棵大树,有的班级可以是小蝴蝶,通过将幼儿引入到不同的主题情境创设中,充分发挥幼儿对环保废旧材料的使用。比如幼儿要进行有关大树的主环保特色情境的创设,就可以使用不同的废旧报纸和各种购物绳索袋子进行大树枝干的制作,还可以将蛋糕包装纸和废旧的彩色图画装饰到树杈上,让幼儿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感受对环保废旧材料利用效果的同时,通过构建环保特色的教学情境,加深幼儿对环保理念的体会,以促进幼儿园对环保废旧材料的高效利用。 五、丰富教学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幼儿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当幼儿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同时,对幼儿来说,手是他们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关系到幼儿方方面面的发展。 动手操作是幼儿主动学习和获得技能的重要方法。废旧物手工制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同时能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提高想象能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身边一个个废旧的物品改变成各种各样的装饰物品,将生活环境变得生动、有趣,如报纸制作成的小鱼、空气袋制作成的十二生肖小动物、纸心筒制作成的小人、纸板制作成的相框,在一个个小小的制作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合作精神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幼儿的心中种下“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环保理念,知道不随便乱扔垃圾、不浪费资源、关注环保,懂得并铭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将对他们今后正确爱护环境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幼儿园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融入环保教育,加强引导,提高幼儿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幼儿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手工制作论文:浅谈坭兴陶手工制作艺术 摘要: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钦州坭兴陶以其神奇的窑变、精关的装饰、良好的透气性,而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在1915年获“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近百年来,钦州坭兴陶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展览会,获各项大奖40多项。其历代珍品被国内外儿十家博物馆或艺术馆收藏,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钦州坭兴陶和广西“壮族织锦”一起列入被保护的民族特色工艺品,当属广西两件宝之一。本文主要对坭兴陶的手工制作艺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坭兴陶;手工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钦州坭兴陶虽历经千年的传承,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仍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使其独特的材质、越发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耐人寻味的文化魅力,展示出一种承接千占、绵延未来的美。钦州坭兴陶的制作工艺特色,主要体现在原料选配、制作配料、成型、装饰、烧制等环节上。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研究和体会,说说自己的一些关于坭兴陶手工制作的看法。 1.钦州坭兴陶的原料选配 钦州坭兴陶陶土主要为紫红泥,泥质细腻纯净,陶器不施釉却如瓷器般光滑润泽。坭兴陶器泥料大都经严选细练,采钦江东、西岸边的泥相结合。主要采掘地表至深一至两米的泥层,因东泥软而细,所以,挖掘回来的东泥不能露天堆放,需预防大雨淋湿,避免原料流失。而西泥是块状硬质薪土,挖掘回来的泥料必须露天堆放,经过4到6个月的阳光照射,通过雨水的溶解和冰冻作用,使西泥发生碎散、溶解与氧化,达到风化之效。风化需历经冬夏两季,冬季主要起分散崩裂作用,夏季主要起增加腐殖酸作用。东软为肉,西硬为骨,按软六硬四比例混合,骨肉相互支撑得当,方为上乘之品。 2.钦州坭兴陶的坯料制备 根据坭兴陶制作工艺的要求,坭兴陶生产需要制备两种坯料,即可塑法成型坯料和注浆法成型坯料。制备坯料主要是将东泥和风化后的西泥按一定的重量比混合后,经一系列流程制备而成。 2.1可塑法成型坯料制备流程。 东泥重量称量湿球磨过筛沉淀池抽西泥重量称量清水储浆池压滤真空练泥陈腐二次真空练泥可塑坯料 具体流程如下: 2.1.1重量称量配比。将已粉碎的料泥按东泥∶西泥为6~5∶4~5的重量比进行重量称量。 2.1.2研磨与混合。使用球磨机,将配比好的东泥与西泥进行研磨与混合,以获得泥浆。 2.1.3过筛。将磨出的泥浆通过具有一定大小孔径的筛面进行过滤,坭兴陶的泥浆料必须经过两道筛。过筛之前先将泥浆稀释以易于过筛。 2.1.4沉淀脱水。过筛后的泥浆静置水泥砌成的沉淀池中,待泥浆沉淀于池底后,使用抽水设备抽去上层清水,以使泥浆料变稠。 2.1.5压滤脱水。采用压滤机将泥浆里的水和泥料分离开来,形成泥饼。 2.1.6练泥与陈腐。使用真空练泥机练泥排除泥料中的残留空气,并陈腐以促使泥料中的水分均匀分布。 2.1.7可塑坯料。用切割机将泥料切割成高约50厘米,底面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泥柱。切割好的坯料要存放在水泥砌成的储泥池中,用薄膜覆盖且不可阳光照射,以免坯料的水分散失。 2.2注浆法成型坯料制备流程。通常来说,注浆法成型坯料制备流程与可塑坏料的制备流程相似。只是在压滤脱水制得泥饼之后才有不同。首先是将泥饼切成小块,然后根据生产要求将电解质和水与之混合,最后放入球磨机中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要不断的加水冲洗。球磨机磨出的泥浆要经过5个水泥砌成的储浆池而把沙等杂质沉淀下来,在每个储浆池中都只抽取上层的泥浆,最终即可得到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的注浆法成型坯料。 3.成型。过去坭兴陶成型主要采用手工拉坯,进入半机械化生产后,成型方法开始被加以使用,这些方法分别为注浆成型法、印模成型法、滚压成型法。其中注浆成型法和滚压成型法使用石膏作模具,印模成型法陶车结构图使用硫磺作模具;滚压成型法和印模成型法使用可塑法成型坯料,注浆法成型使用注浆法成型坯料。下面笔者主要介绍手拍成型型法。手拍就是将干湿度适易泥料,用木搭子拍打成厚溥均匀的泥片、泥条置于转盘上,用木拍子拍打成型,加上熟练的技巧和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拍打出各种器型。 4.阴干。成型修整好的坭兴陶坯体要进行阴干将坯体水分排出,否则入窑烧制会发生严重的产品炸裂。目前,坭兴陶采用3种阴干方法:室内干燥法、风干法和晒干法。室内干燥就是将坯体放置在窑炉上部利用窑炉的焰气作为热源。在室式干燥时,空气温度不能超过70℃,否则坯体容易开裂。风干法就是依靠自然风和风扇干燥,风扇要对正坯体中间部位吹风,否则坯体一边干一边湿易产生变形。晒干法就是在天气晴朗时把坯体搬到太阳底下晒。搬运坯体要特别小心,以防坯体发生变形和破损。视采用的方法和坯体的造型,阴干时间在3~10天之间。检验方法是看坯体颜色的变化,坯体泛白后再阴干一天即达到入窑烧制的干燥要求。 5.钦州坭兴陶的装饰 坭兴陶传统装饰工艺主要为白描和浮雕。白描效果即先在未干的泥坯上描绘出图案的线条,然后以刀,勾勒出中国画白描的效果。浮雕效果全凭艺术家手工直接在泥坯上雕刻而成。历代陶艺师们利用坭兴陶土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泥质,在器皿坯体上雕刻诗文和绘画,其中诗文内容主要以中国历史文人墨客名家名句和具亚热带景观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风格高雅。画而雕刻得与装饰相结合,集春暖、夏绿、秋红、冬寒之灵气于一体,尽显造型变化的奥妙,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历经改革,坭兴陶装饰工艺手法更加丰富,注入了现代设训一的气息,凸显和丰富了坭兴陶的装饰文化。 5.1雕刻工具。装饰工具有雕刻刀和雕塑刀两种,大多为钢制。雕刻刀主要有斜口刀、圆口刀和平口刀,有大小不同规格。斜口刀用于雕刻精尖细深的纹路,圆口刀可雕刻较宽阔的纹路,平口刀的主要用途是铲平所刻纹路的底而。还可根据雕刻要求自制各种形状的刀口和其他工具,如两用塑刀、刮泥刀、木糙、压光抹和勾抹等。 5.2雕刻工艺。坭兴陶主要靠雕刻工艺装饰。雕刻工艺是在坭兴陶半成品的坯体上,用锋利的钢刀雕刻出文宇和图案,分为平雕工艺和浮雕工艺两大部分。平雕是在半干稍湿的泥坯上进行,有线刻、镂雕、雕塑、镶嵌等技法。浮雕是在全干的坯体上进行,有高浮雕、低浮雕、凸浮雕及凹浮雕等技法。 5.2.1坭兴陶刻划装饰。刻划的工艺技法见于我国传统陶器上的刻图装饰,而现代坭兴陶上的刻划装饰是在传统手工技巧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观念和审关标准,在干坯上采取图案纹样的刻划装饰。传统的刻划装饰主要用在器皿上,而现代的刻划装饰不仅在器皿胜陶艺上,也在雕塑类陶艺上得到普遍运用。其方法是:在作品素坯表而轻轻勾画出铅笔或浅墨汁的装饰纹样,用扁平刻刀采用半插刀的方法,以刻线条的方式刻出主要纹样,然后选用小斜刀刻出纹样中的结构和层次变化,注意局部与整体效果等关系的调整。 5.2.2刻划镶嵌。刻划镶嵌装饰的工艺特点是在坭兴陶坯上用刀具刻划出凹形纹样,选用白土泥料镶嵌在刻划掉的纹样之中。现代坭兴陶陶艺利用这种特殊工艺,使其装饰与造型显现出整体的自然效果。 5.2.3模印装饰。就是利用模型在未干的坯体上印制图案,也可以用带纹样的印戳或者绳子以及其他工具印出纹样。另外也可将装饰纹样用泥巴做成浮雕形式,然后翻模印坯,再虱接于泥坯造型之上。 5.2.4材质肌理装饰。坭兴陶泥料的质感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表现力,从原料到加工、从制作到烧制的全过程中,无意地产生泥料自身的肌理和质感;或有意地在坭兴陶作品表而利用各种工具、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显现出不同形状、不同质感、不同效果的肌理,而这些不同肌理使人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感受。 5.2.5坭兴陶镂空装饰。镂空亦称为“透雕”,镂空就是用特制的金属工具在干坯上镂雕出装饰图案,具有通透的艺术效果。镂空空间和造型一定要预先设计好,可以先在泥坯上画出草图。镂空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出现失误是很难补救的。有经验的陶艺家会在要镂空的地方用毛笔蘸水湿润,然后再用金属工具慢慢镂空,这样就会增加成功率,避免失误。 6.钦州坭兴陶的烧制 钦州坭兴陶的烧制窑炉经历了龙窑、倒焰窑、隧道窑到现代梭式窑的变迁。随着窑炉技术的变迁,坭兴陶器的烧成率、窑变率及珍品率有所提高,钦州坭兴陶亦得以传承与发展。现代梭式窑是电窑的一种,其制坭兴陶烧成率达到90%以上,窑变产品达到80,艺术珍品达到10%,使几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工艺产生了质的飞跃。 6.1烧成。现在使用的主要是电窑或气窑,是还原烧成,其原理是:利用烧成时窑炉内供氧不充分,窑内处于正压状态,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产生烟雾,使陶土中的金属氧化物与窑内的一氧化碳结合(例如:氧化铜还原成氧化亚铜,颜色变成绿色)。烧成前要在陶品分离的两个部件之间接触的部位扑上铝粉,以防在烧制过程中发生虱结现象。在炉窑内安装陶坯时,要遵循“横缝要对、竖缝要通、外紧中空、上密下稀”的原则。烧制时间一般要10多小时(视陶坯多少和炉窑空间大小情况而定),温度达到1200度左右,断电后须自然降温约两天后才可出窑。 6.2窑变。钦州坭兴陶的一大特点是“窑变”,主要表现在坭兴陶产品在烧制过程中产生胎体颜色的窑变,烧成后无须添加任何颜料,并自然形成各种色彩斑斓的图案和纹理,经水磨表层后可呈现窑变后的真面目:表层除保留着紫红泥特有的朱红或紫红等原色以外,还形成了各种若隐若现的古铜、墨绿、紫红、虎纹等诸多色泽,而其中最为珍贵的色彩是“古铜色”,其颜色似古代的青铜器的颜色,青、红铜的颜色效果使整个陶器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和质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6.3磨光。钦州坭兴陶器的制作成品是不施釉和任何颜料,陶器的表面采用磨光工艺,烧成后的产品经过打磨表层而,色泽光润柔和、古香古色,显现丰富的窑变色彩和层次。磨光工序一般细分成如下几个工序:首先,对川蜡加热使其熔化,陶器略微烫手时用蜡扫沾蜡均匀地涂抹于陶器表而;其次,用粗金刚砂轮去净表皮及产品上的浅小砂痕或小孔洞,保持产品轮廓、线条的清晰;第三,用油石(石条)手工磨砂轮磨不到的部位。接着用细砂轮再磨一次以增加产品的光滑度。接下来,用加热电炉给陶器重新加热至烫手再用蜡扫二次上蜡,最后用布轮抛光提高产品的光泽,磨光即完成。 总而言之,笔者通过以上自己对坭兴陶手工制作的相关知识的阐述,让大家对坭兴陶有所了解,进而对其加以重视,以促进我们的传统工艺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继而发扬光大。 手工制作论文:怎样教授小学生进行手工制作 小学美术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通过绘画和手工等简单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美学启蒙。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还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开展,在绘画和动手制作的环节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说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有重要作用。针对小学年龄段,小学美术安排了很多动手制作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制作活动中脑、眼、手并用,深入挖掘学生的能力,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一、动手第一步――尊重学生 小学生刚接触正规化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保持着自主的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力,所以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千万不能忽略学生的自主性,不能过多地束缚学生,只有根据学生认识知识的规律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传统的教学中,考虑到课堂纪律,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往往过于严苛地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的一些具体要求完成制定的操作,学生的自主作用被严重限制,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再根据老师的指导做作业,学生为了上课而上课,对自己执行的内容不加思考,这种被动的状态,学生自然难以感受到美术带来的乐趣,缺少乐趣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会过多地放在学习内容上,可以说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发挥,相当于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的教学。 所以说让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中,真正动起手来进行自我智力的发展,必须让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更多的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帮助,让学生的思维随意地发挥,产生的创意正是美术创造的灵感来源,缺少这种灵感,美术作品就缺少了灵魂,学生也没有任何提高。将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创意得到发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锻炼,这样学生才有动手的欲望。比如说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主题"机器人伙伴",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表达,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不断迸发好的创意,为学生下一步动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请你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机器人伙伴是什么样的呢?你想叫它什么名字?它都有什么功能呢?"诸如这样的问题,不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创意过程。 二、动手第二步――探索材料 动手制作第一需要创意和设计,在前文我们简要讨论了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了好的创意和设计,怎么动手将这个设计实现呢?就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了。 动手制作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体现创新可以从设计和创意,还有就是从解决问题的方案上体现创新意识。动手制作需要学生根据一个具体的设计目的,制作一个能够体现主题的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觉得画一幅画是自己擅长的,有的学生觉得做一个剪纸是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做个泥塑模型更容易体现心中的设计,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满足这些动手需求,有想法实现最重要。 比如第五课"小挂件",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主题,但同时给了学生非常多的表现形式。挂件可以是一个动物的造型,也可以是简单缝制的布偶等。教师在开始教学时,先简单问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小挂件,都是什么形式的,从而简单地介绍一些挂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其次再问问学生,你做一个挂件想挂在哪里,在卧室、在客厅或者在教室等等,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有主要的思考目标,"我见过一个正反面不同花色的圆形挂件""我见过一个用贝壳穿起来的挂件",学生开始思考并决定了挂件的形式,下面就由学生来思考如何实现。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挂件的形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决定自己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等等。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类比观察,对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一个构想,这个构想结合观察的过程,就是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第三步――合作实践 动手制作不靠团结合作实际也很难完成,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意非常好,也有了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是执行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面具,学生可能有模仿蜘蛛侠的创意,选择了红色的卡纸,想要处理成面具的形状还需要剪刀,固定还需要皮筋等,但是做起硌生可能不知道怎样将卡纸剪成符合自己脸大小的形状、安装皮筋应当如何打结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解决。 合作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同学合作或者和老师合作,在家里也可以跟父母合作,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制作的过程,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学习技能。比如第8课"拼贴",学生想要拼贴一个果篮,先要拼一个花瓶,也准备了很多可供裁剪的原画,准备了剪刀,可是想要按照边缘裁剪的时候总是剪不好,这时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裁剪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裁剪不好的学生,裁剪不好的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更能体会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要针对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从多个角度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等,鼓励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灵活调整教学的措施,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和智慧的学习空间。 手工制作论文:论优化美术手工制作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摘 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文章主要从渗透动手操作思想激发学生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剪裁、拆装等基本动手能力,注重合理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手工作品等方面,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动手能力;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能力培养 美术手工课是动手制作和材料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手脑并用的能力,促进美术潜能的开发,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下面,对优化美术手工制作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行相关探讨。 一、渗透动手操作思想,激发学生主动性 作为初中生,要想创作出一件具有特色的美术手工作品,有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有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创作,而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因此,学生有时会直接借鉴他人的美术作品,造成高度模仿,没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美术思考,将抽象的美术因素从一些具象的事物中提取出来,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创作出有特色的美术手工作品。例如,在制作孙悟空的泥塑形象时,一些学生不懂得如何设计有自己个性的孙悟空泥塑。如果没有美术教师的指导,学生就可能在困难面前退缩,或者直接模仿他人的作品,这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进行细心的引导,将动手操作的思想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主动性。以京剧脸谱为例,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一类都有其特定的勾脸方法,而且每一种勾脸方法都具有特定的意向性。当观众看到这些具有意向性的表达,就能体会到这个形象背后的含义。京剧脸谱对线条的勾画十分注重,比如,脸谱的眼睛形状是方还是圆、眼角向上或者向下,都是有讲究的。脸谱的色彩分配也十分严谨,传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思想渗透,使学生在京剧脸谱的勾画中激发自主创作热情,形成自己的风格,借助独特的制作手法,创作出不一样的形象,传达出不一样的思想情感。 二、注重培养学生剪裁、拆装等基本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一些基本操作训练开始,其中剪裁能力就是一项基本功。在手工剪裁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只做了简单的几个步骤就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学生一直等着老师来教如何开始第一步、第二步。例如,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手工制作,不知道长方形的纸按一定要求折起来再将多余的纸条裁掉就是正方形。有的学生虽然知道如何折,但不知道怎样快速地去裁剪,有用直尺的,有用剪刀的,都难以使裁剪边缘整齐。其实,最方便的做法是把多余的纸条折过去,再反过来按着折痕撕下来就行,既简单又整齐。通过学习这些裁剪小技巧,学生对裁剪等基本动手操作产生兴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另外一种基本动手能力,就是拆装能力。手工制作的类型非常丰富,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经过加工的材料,只需学生通过简单的拆卸、组装就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例如,在中学阶段开展的建筑模型比赛,就用到很多这样的材料。采购来的是一些纸质模型和木质模型的原材料,学生需要先用美工刀等简单的工具进行拆卸,把模型各部分从原材料中一一拆下来,然后根据相应的图纸进行拼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一些拆卸技巧和道具的使用技巧。在使用材料的时候,还要格外小心,不要损坏材料或者伤到自己。这样的拆卸、组装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合理评价学生动手能力和手工作品 初中生对手工制作有较大的兴趣,但由于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所学知识有限,因此,有些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较差。而部分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往往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鼓励,不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手工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可以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生手工作品的评价,要通过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充分{动学生的创作乐趣。所以,美术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多实行鼓励式评价,帮助学生减轻动手操作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动手尝试。动手操作能力的合理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对他们学习手工制作提供帮助,还可以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巩固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学生的手工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展示手工作品,在更宽广的平台上接受各方面的评价,然后进行总结,弥补不足之处。这样,学生的收获越来越多,动手能力也就逐渐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促进学生美术潜能的开发,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渗透动手操作思想、有针对性的训练、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及合理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手工制作论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手工制作课程浅析 摘要:手工制作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可操作性、实用性强。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研究现状进行归纳。通过浅析高职手工制作课程在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手工制作课程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课程是一门以传授手工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实践操作、应用为活动内容的一门艺术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手工制作课程在高职学前教育技能课程领域内具有上承《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课程,下启《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的功效。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实际运用到的地方是最多的,如最常见的五大领域课程中的教具制作、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课程、幼儿每日相关的教室环境创设和幼儿园整体环境创设。因此它的实际运用价值是最直接的。 一、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研究现状 以“高职”“手工制作”为关键词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了4篇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并没有相关的硕博论文进行研究。分析后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其中从课程改革出发(丁晓景,2012),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实训项目、考核机制进行了浅析。[1]通过调查发现《手工制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孙平燕,2014),从课程实施过程入手提出了课前调研,创新教育理念;课中创新,改善教学方法;课后总结,完善课程评价。[2]从教学模式出发(段浩然,2011),提出了将网络资源合理地利用到《手工制作》的课程教学中,丰富了课程教学模式。[3]在教学模式方面提出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丛娜,2015),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欣赏课、情景课、体验课、实际操作课、集体创作课等,通过多种形式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广阔的手工制作学习空间。[4] 二、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结构问题浅析 从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总课时1343,手工制作课程课时数占总技能课时数的0.25%,与普通话训练、玩教具制作、思维训练、幼儿英语口语训练各科占总技能课程课时数基本相同。其中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钢琴与幼儿歌曲伴奏、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课时数占总课时数最多。手工制作课程作为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的延伸学科,与其他美术类的延伸学科相比课时数基本相同。手工制作n程作为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技能课程,其课时数可分为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其中理论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30%,实践课时数占手工制作总课时数的70%。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理论课程课时数占22%,实践课程课时数占78%相比,手工制作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少。 三、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问题浅析 (一)课程内容陈旧、创新性低 高职院校手工制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剪纸、折纸、粘贴画、泥工、编制画等。由于课时总数的影响,对这五大类内容的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式的学习,集中于教材内容的学习,不能及时补充与之相关的新知识。教材内容陈旧,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可操作性低,创新性低。 (二)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分布不均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极高的技能课程,实践课程课时数应该多于理论课程课时数。但过多的实践课程也导致了一种现象的出现,只追求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讲授,导致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掌握制作方法。 (三)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在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学习。这种方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往往效率较低,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掌握制作方法,这也体现了手工制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单一。 四、结语 (一)设置技能结构分支,培养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技能结构分类,培养专门的人才。对于五年一贯制的高职学生而言,头三年可以进行基础技能知识的全面学习,第四年根据技能课程的考核结果综合个人志愿进行自主选择,进入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分为三大类:音乐类、美术类、钢琴类,手工制作属于美术类的一个分支。可由学生自主选择。 (二)综合五大领域知识,丰富课程内容 手工制作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应该抓住其特点,将其内容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知识相结合,开展模块化的手工制作学习。例如:社会领域关于交通领域的内容,结合手工制作可以制作相应的交通工具,交通指示信号灯等相关教具。把手工制作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手工制作课程的趣味性,及时补充手工制作课程的空缺内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 由于班级人数增多,单一的传授与示范方式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了解与掌握每一步的制作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手工制作进行提前录制,学生可以边看边学,更加细致地了解每一个步骤,也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手工制作论文:探讨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的重要性 【摘 要】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需要增加幼儿的动手能力。手工制作课程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出幼儿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幼儿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开发。本文主要是探讨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重要性 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幼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幼儿充分的动手制作时间。手工制作课程具备比较强的实践性以及实用性,不但可让幼儿感受到手工制作的快乐,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幼儿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想品质等。 一、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提升幼儿动手的能力 动手对于大脑发育以及成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具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动手可以让手更加灵活以及更加精细。另一方面,动手可以刺激大脑皮层,对于幼儿的潜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幼儿创造力以及开发幼儿们的智力。手是一面思想的镜子,幼儿智慧也体现在手指上,通过手工制作,可以对幼儿的手工能力进行培养,一般来讲,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开动大脑以及锻炼自己双手的能力,促进大脑的发育以及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此外,由于幼儿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在这个阶段的幼儿都具有好奇以及好动的特点,所以,开展手工制作的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出幼儿的这些天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兴趣以及喜好绘画、折纸或者剪纸等,教师应当意识到手工制作课程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爱玩的心理,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幼儿动手能力以及促使幼儿逐渐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二、通过手工制作课程对幼儿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 在幼儿时期的学生们都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并且他们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着很活跃以及奇特的思维,通过手工课程就可以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这个手工课程也给了幼儿一个展示自己以及自我创新的机会和平台,这样的平台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精神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第一,手工制作课程当中存在很多丰富多彩的项目,比如折纸项目、制作小玩具、橡皮泥等,这些项目都十分有趣、好玩,这样的项目也是幼儿们所喜爱的,幼儿们通过这些项目,不但可以在玩耍以及制作当中感受到快乐,而且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并且对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开发幼儿创造思维都具有莫大的作用,幼儿可以在课程上创造出自己喜好的小作品等,从而展示出幼儿天真烂漫的个性。第二,手工制造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塑料瓶子、挂历、纸杯、树叶、纽扣等都可以作为创造的材料,这些材料价格便宜并且来源广泛,幼儿们可以随意进行制作,这些简单的材料通过幼儿的小手就会逐渐成为一件富有趣味以及个性的艺术品,幼儿在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促使幼儿可以发挥想象力。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手工课程对于幼儿的培养都有莫大的好处,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主要特点以及抓住这些幼儿的天性特点,营造出一个良好、开放的环境,从而促使幼儿的创作欲望可以得到满足,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以及爱好进行随意的创造。此外,作为老师,需要鼓励幼儿关注日常生活以及发现生活当中的美,根据自己感受运用小手创造美的艺术品。一个纸杯或者纽扣都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变废为宝。比如,给孩子们一个纸杯,让幼儿们想想如何将这个纸杯制作出一些小玩意,是否可以做成纸杯娃娃等,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孩子们进行相互的讨论,教师从中给予必要的指导,让纸杯制作成为可爱、独特的娃娃,从而进一步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 三、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对幼儿的品质进行培养 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老师们应当知道,应当让幼儿多开动大脑以及发挥出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渗透进一定的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品质进行培养,第一,应当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以及坚强的品质,在制作小玩意的过程中,幼儿们不但需要动手动脑,而且必须要有耐心并且需要克服种种的困难,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一个作品。当这个作品完成之后,并且作品得到老师以及其他孩子的赞美或是欣赏之后,这就可以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成就感产生之后孩子们就更喜欢手工制作了。幼儿园的老师应当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以及闪光之处,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孩子做成精美的作品。第二,应当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们形成爱同学以及热爱集体的品德,在手工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比如,让孩子们自己做一些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的伙伴以及老师等,这样就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友谊以及分享大家的快乐。在制作小汽车的过程中,应当让孩子们制作出各种各样独特的小汽车,之后将这些小汽车放在活动区进行分享,这样就可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此外,手工制作也可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美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比如说,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幼儿们都会使用辅助材料,对作品进行修改和装饰等,在加工完善以及自主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幼儿们的审美体验以及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手工制作课程和传统知识类的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手工制作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以及实用性,不但符合幼儿好玩的天性,而且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幼儿的团队精神以及创造力进行培养。幼儿手工制作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提升幼儿动手的能力、可以对幼儿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以及对幼儿的品质进行培养。幼师应当积极开展手工制作课程,对幼儿进行有效培养。 手工制作论文:创意手工制作,优化智力开发 手工制作活动是一种能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活动,它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式的一种教育活动。创意手工制作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手工制作进行改造,让手工制作具有新颖、独创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手工创意手工创造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劳动技能,还可以培养孩子观察事物、认识社会、表现生活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为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创意手工制作,优化幼儿智力开发尤其重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创意手工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智力发展3 情景对幼儿的影响是幼儿创意手工的重要途径,在教室内布置合理的环境,刺激幼儿的感官意识,让幼儿对某一情节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幼儿进行创作,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室内装饰成一片大森林的模样,孩子们的脑海了就会出现了生活中的情景,教师在手工课上顺势引导:“孩子们,大森林里的小动物真多呀!你猜,有哪些动物呢?”幼儿此刻的大脑是快速运转的,寻找自己知道的动物,这时,如果让孩子们说一说你见过的动物的模样,一定是热情洋溢。教师接着说:“了解了动物的样子,我们‘请’小动物们来我们的大森林吧!”幼儿的创意空间被打开了,手工不仅仅是物质了,而是幼儿心灵的创造,教师引导幼儿创作出自己的动物,再来个动物联合会,幼儿不仅仅动手动脑,而且幼儿的创意手工一定会精彩纷呈,幼儿智力优化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当然,环境的影响还需要教师的创意空间,利用春夏秋冬的变化,寻找手工里的季节;利用节日寻找手工里的节日氛围;利用天空、海洋、高山等大自然的事物,寻找手工里的自然奇景。幼儿明确了意图以后,他们的手工制作就进入了构思阶段,而构思就是立意、创意。它是指在头脑中通过想象和思考,对制作的造型、色彩、装饰、成品效果等各构成因素进行全面计划与思考的过程。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早期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如,幼儿拿到一些碎纸他们会想象成“雪花”,再比如,在泥工活动中,幼儿将泥在手中团、搓、捏、压,随着泥巴的变长,他们会联想到“小棒”的形象,随着泥巴的变圆,他们会联想到“皮球”“元宵”等形象。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开启了手工创意的空间,那一个个泥塑、折纸、小制作等无不是幼儿智慧的结晶,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实现了幼儿手工创造与智力开发的有机结合。 二、提供丰富的手工材料,引导幼儿想象进行创意手工创作,优化幼儿智力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仅仅有环境的激发和创造的欲望还不够,教师要充分让幼儿认识不同的手工材料,让幼儿学会使用这些材料加上自己的创意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手工作品,为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手工创造时认识材料,使用材料尤其重要。 手工制作的材料种类可划分为面状材料、线状材料和块状材料。不同材料因其不同的材质、特性和质感而具有不同的成型方法和造型种类。因此手工种类又有纸工、泥工、布艺、绳结和废品再利用等之分。 在进行手工创作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不同的作品让幼儿在观赏、触摸中了解材料的软硬程度、长短变化程度、制作流程等,当然幼儿年龄较小,为此在材料认识上设计的难度不宜过大,另外,幼儿模仿性强,幼儿动手试一试让幼儿加深印象,还可以让幼儿从触觉上认识材料的使用情况,当然有些材料的使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剪刀、棍棒等危险物品要妥善使用,确保幼儿安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工制作的准备过程是极其琐碎的。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材料多得举不胜举,但总体来说,还是要本着环保、节约、安全的原则,同时最好是废旧利用,让幼儿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也接受一次艰苦朴素的教育,一举两得。同时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废弃物品,如家里的旧塑料袋、吸管、易拉罐、毛绒线、饮料瓶、小布头、丝袜、旧报纸等等,应有尽有。这些看似没用的废弃物品,其实是很丰富的手工材料,既易找又省钱,还能变废为宝。 三、将幼儿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进行创意制作,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创意手工制作不仅仅可以让幼儿在不同材料的选择上有自己的想法,不同的表现主题上有自己的创意,在手工制作中还可以和绘画相结合,在手工制作的色彩上、装饰上,幼儿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在绘画中的创意加入手工的制作,二者相辅相成激发幼儿对创意手工的兴趣,更开发幼儿想象的空间,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例如,在幼儿进行陶艺创作中,我们用不同的水粉颜料让陶艺变得多姿多彩,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再如,在幼儿进行折纸活动中,通过想象创造让幼儿加上不同的颜色、底纹等,不仅仅让折纸更加有新意,而且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幼儿时期,幼儿的造性往往还体现在易变性上,幼儿在手工中与绘画相结合,整合了手工与绘画的能力,而且适应的幼儿在选择色彩、图案上的不确定性,可以在创造中进行二次创造,优化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了创意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中,同时对幼儿的审美情趣也是很大的提升,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幼儿手工创作中给幼儿一个宽松的想象空间,训练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的潜能,就能够真正实现幼儿创意手工的发展,优化幼儿智力发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让幼儿有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幼儿的创意自由发展,让幼儿的手工课不再枯燥无趣,就从创意手工开始吧! 【作者单位: 常熟市尚湖幼儿园 江苏】 手工制作论文: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手工制作课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越来越重视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小学手工教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手工制作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科技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在从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小学生审美观念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对小学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手工制作;分析研究 科技教学作为艺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普遍认可和重视。近年来,小学手工制作课程新增了更多教学内容,被注入了更高的教学期望,其教学目的主要就是希望小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动手等,进而创作出一个个贴近生活实际的小作品,并在制作过程中增强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开发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手工制作课程主要是将学生动脑和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大脑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脑和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动手可以让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明智,同时脑也可以让手得到发展,将它变成思维的镜子和工具。”这里充分说明了动脑和动手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性。手工制作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科技知识和艺术思想,在他们的大脑中完成构图,然后通过科技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和活跃小学生的大脑思维。 2.将想象能力和实践相结合 一个完美的手工制作品融合了创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实践,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技知识。想象和实践之间具有统一性,如果片面强调其一,都无法实现良好的效果。片面强调实践技法,最终作品就会枯燥乏味,构图死板教条,缺乏灵性;如果片面强调想象,那么也无法在作品中充分表现学生的奇思妙想。因此,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同时展现到作品中,这样才能展现作品的活力与生机,增强作品的生命力。这一创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挖掘他们的潜能,还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手工制作课程 手工制作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美术家都需要深入生活,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生活是进行科技创作的源泉,而科技创作又在一定程度上高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蕴藏着美。因此,老师在进行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让他们用眼睛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让小学生学会聆听、用心感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心灵美、自然美,从而将这些美有效地融入手工制作中,提升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小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明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时钟,并且让他们观察生活,选择身边的材料来制作。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易拉罐、树叶、彩带、纸板等多种材料制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不仅完成了作业,同时还增加了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产生对生活的向往。 2.采用多样化的手工制作教学形式 首先,将手工制作与绘画有机结合,他们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还能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老师示范船模的制作方法,让小学生了解基本的制作流程和思路,从而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船模,在制作完成之后,老师可以让小学生拿起画笔将自己想象的东西画在船模上,实现对手工作品的修饰。其次,将手工制作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小学生的喜爱,它可以应用到任何课程教学中设计综合性的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并将其转化成技能。例如,老师在教授折纸课程时,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比赛,看哪个学生折出的花样最多,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对小学手工制作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手工制作作为小学科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实施和小学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手工制作教学,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同时,将手工制作与游戏相结合,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想象能力,亩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手工制作论文:DIY理念在小学手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手工制作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未来学习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DIY具有体验性、参与性、作品个性化等特点,将其应用到小学手工制作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对DIY的基本特点进行探究,并相应地分析DIY理念在小学手工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DIY理念;小学美术手工教学;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朝着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方向发展。DIY理念在小学科技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理念创新和实践教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理论验证和实践验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DIY开创了一个全民设计时代,奔放、自由的设计理念可以有效弥补人文情感上的缺陷,让小学生通过DIY可以充分感受到动手创作的快乐和愉悦。 一、DIY的基本特点 1.体验性和参与性 DIY翻译成中文就是自己动手去做,传统意义上是指自己动手来设计和制作礼物,但是随着DIY理念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它已经逐渐被延伸到了锻炼、厨艺、旅游等领域。在DIY设计中,制作者不仅要进行前期的作品设计,同时还要参与到后期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在不接受艺术家和工匠的帮助下,自行完成独具个性的专属作品。DIY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可以让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制作的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愉悦过程。 2.作品的个性化 当前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越来越没有个性和灵性,那些批量化生产的玩具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DIY强调运用简单的材料和制作方法,在设计和制作中融入个人的灵感、习惯和审美,让每一DIY手工作品都烙印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特点可以激发小学生创造的天性,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而且,小学生在DIY创作时,没有束缚想象力的框架,是多元化、开放化的审美,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开放的审美和发散的思维。 二、DIY理念在小学美术手工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胶画和刺绣 胶画主要就是一种以色彩胶画作为原料的DIY玩具,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案轮廓随意填充色彩,通过简单的烘烤之后就可以将其揭下来制作成相关的小玩具或者装饰品。胶画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能够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提高小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力,通过色彩选择和填充制作出个性化的小作品,并且制作完成之后可以将其粘贴到刺绣磨具上,让小学生根据胶画上的图案形状进行刺绣,将胶画转变成一幅新的刺绣作品。最后可以将小学生的手工作品在校园展示墙上进行展览,提升小学生创作的兴趣和自信,积极引导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欲望,有利于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纸雕 纸雕也被称作纸浮雕,它主要就是以纸为基本素材,利用刀具对其进行塑形的工艺。因此,纸雕DIY对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基本上都是较高年级的小学生才可以安全使用刀具来创作纸雕。此外,纸雕DIY对老师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掌握多样的刀工技法以及粘糊工序,同时纸雕DIY的制作工序较为繁琐,老师要逐渐培养小学生的耐心,增加对他们的关爱和细心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共享意识。 3.石绘和草编 石绘主要就是用各种涂料在石头上作画,在美术手工教学中较为常用。在石绘过程中,小学生要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石头,而且这些石头都具有独特的形状、纹理和质感,小学生可以结合石头的质感和形状为它填涂美丽的彩妆。此外,草编也是一种较为便捷、简单的手工制作,取材与石绘一样便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草绳就可以制作。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寻找材料,然后通过微视频给小学生演示各种草编方法,让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草编形状进行制作,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让小学生总结草编经验,独自创作出一种新的草编作品,然后进行评比,看哪个小学生的作品最优秀,激发小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手工制作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DIY理论有效应用到小学手工教学中,充分发挥DIY的体验性、参与性、作品个性化等,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手工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增加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手工制作论文:谈手工制作中材质美的挖掘运用 摘 要:手工制作中材料是基础,对材质美的挖掘与发挥,是手工作品成败的关键要素,制作中要善于充分利用材料的形、色、纹、理等特性,顺应材料的特性合理加工,创造独特材质美效果。本文就手工制作中如何巧妙选材;如何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发挥材质美感;如何创造出独特的材质美等方面阐述手工制作中发挥材质美的重要性及方法要领。 关键词:手工制作 材质美 合理加工 制作感 中图分类号:TU986 “手工制作”是指徒手或操作简单工具制作的工艺品,是美术形式中的一种,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加工工艺等诸多方面。而材料是手工制作的基础,没有材料就谈不上手工制作,一个好的设计想法,只有通过材料以及相应的制作工艺才能实现。 “材质美”是手工制作的关键要素,制作中如果违背了材料特性去繁琐地加工,即使制作再精美,也只会给人以人工堆砌的繁缛感,使得作品失去匠心。所以,材质美在手工制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材料特性的发挥与充分利用是手工作品成败的关键。那么,手工制作中如何充分发挥材料的材质美呢? 一、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创造美心灵,巧妙选择制作材料。 手工制作所用的材料丰富多样,可以说,只要具有漂亮的形状、色彩、纹理和质感的各种材料,都可以作为手工制作的材料使用。这些材料隐藏在生活中各个角落,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挖掘。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我们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和创造美的能力,随时发现生活中美的元素加以利用与创造。 一个漂亮的瓶子,一块花布,一个废弃发卡,一个饮料瓶盖,甚至一根稻草,都可以拿来用作手工制作的材料,要看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美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要善于发现,合理的利用。 二、制作中要充分利用材料的形、色、纹、理,突出材质美。 一件优秀的手工作品,通常具备以下特点:“构思巧妙,加工精绝、率真自然。”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材料的特点,突出材|美感,并顺应材料的特性精致巧妙地加工,才能使作品产生独特艺术魅力。所以,我们在制作中,就要特别对材料的形状、色彩、花纹、肌理充分地研究与利用。 1、利用形状 制作材料都有各自的形状或形态,或是立体的形态,或是平面的形状,在设计时,应对材料进行反复的研究,发现其形状(或形态)的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 材料的形状又分整体形和局部形,在设计时除了利用材料的整体形外,有时候还要特别对局部形的细节进行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其造型的特点,以便巧妙地加以利用。例如:易拉罐材料,它的整体形是圆柱体,分解后的局部形是一个矩形和两个圆形。通常我们会利用易拉罐的整体形,通过在上面添加组合部件,可制作成小动物或人物等。但有时我们也会利用易拉罐的局部形来造型,使作品产生无穷的趣味性。如:易拉罐局部形的一个圆形上面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洞口,洞上方有两个小圆点,看起来很象脸形,所以可以用来当作动物的脸。所以,制作中我们对材料反复的研究、观察,发现其形态的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则能使作品妙趣横生。 2、利用色彩 各种材料都有自己的色彩,如:树叶的色彩是绿色、黄色或红色的;金属的色彩明亮;竹、木的色彩质朴、沉着、美观;毛线和织物色彩更丰富多彩。在设计时要对材料自身所固有的色彩加以充分的利用,使作品呈现出真挚而自然的色泽美,而不是人工的着色。人工着色虽然使作品的色彩鲜艳,但同时也掩盖了材料自身所具有的色泽美,所以就不能很好发挥材料自身的美。 3、利用花纹 利用花纹是指巧妙利用材料表面的花色纹样,使作品表面色彩纹饰美观、独具匠心。比如:花布的花色、纹样;旧挂历等彩色印刷品的图形与色彩;易拉罐、包装盒等的表面印刷等。在设计时要反复研究材料的花色纹理,研究如何巧妙地分解材料,如何巧妙的结构材料,如何充分的利用材料的花纹、巧妙的组织,使作品充满奇趣、匠心独蕴。 例如:布贴画的制作,同样的一块“碎花”花布,用在不同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贴于较小的人物身上时,则感觉是大花的衣群,当粘于窗帘等大形上面时,则感觉是细碎的花形。所以在组织画面时,要仔细研究花布的花形、纹理以及粘贴方向,考虑如何组织更巧妙,从哪个方向粘贴效果最理想,以便使对花布纹理的利用达到最佳效果。 4、利用肌理 肌理指的是材料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纹理效果和质地美感,它可以是视觉肌理也可以是触觉肌理。例如砂轮的粗糙感;不锈钢的坚硬而光亮感;竹、木的质朴、自然、高雅;布、毛线的柔软、蓬松、亲和感等。我们在设计时要了解材料的特性,合理地加工,充分发挥材料的材质美感,通过材料特有的肌理效果和材质美感,使作品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木雕、木浮雕的制作,就要特别突出木质材料的木纹理效果和色泽美,制作时可通过打磨、着很淡的透明色、上蜡或上鞋油抛光,使木质材料的材质美感更加强化。 三、强调制作感,创造独特肌理以及独特的材质美效果。 “制作感”是指在手工制作中,利用材料“人为”地制作出的特殊纹理效果和质感,给人以独特的材质美的享受。如:毛线壁挂、麻编壁挂的编织纹理效果,是用毛线和麻绳等材料,结合其特殊的编织技巧,编织出的特殊纹理效果;蜡染的变化多端的冰纹、扎染的自然而润泽的纹理,则是借助染织技术创造出的特殊纹理效果,它们的纹理具有偶然性、变化莫测和不可复制性,这是蜡染和扎染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利用对纸材料揉捏、盘绕等,做出特殊的表面纹理,用于器皿表面的装饰,效果独到;植物粘贴画用树皮和草茎进行细致的组织,排列出需要是肌理效果等。以上这些处理,都是对材料制进行制作感和肌理感的挖掘、创造独特艺术效果常用手段。 综上,对于手工制作的材质美的挖掘,是手工作品成败的关键,要善于充分利用材料的形、色、纹、理等特性,顺应材料的特性合理加工,创造独特材质美效果。手工创作素养的提高,贵再平时的积累,要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多多留意生活中美的因素,丰富美的阅历与素养,多留心生活中优秀的手工作品,总结方法与技巧,这是学习手工制作的必由之路。 手工制作论文:探索手工制作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摘 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在手工制作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手工制作;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劳动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优势已显端倪。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素质教育早就被提上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规划,但是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教育中把素质教育与每个学科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不可能是孤立地去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手工制作是一种涉及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条件、人的审美素质以及心理个性品质等各方面因素的创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结构》一书中论述了人的七种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自我内省的智力等多元智力。其中逻辑数理智力、言语智力和空间智力,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和控制,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 手工制作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废旧物品手工制作,折纸和撕纸,粘土手工和纸杯手工等。下面就手工制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熟悉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手工制作的加工过程中,有的要分为几步,每一步如何实现,其中这几步是否可以进行顺序的调换,都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情景记忆。数学理论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是容易遗忘的,小学生没有详细的复习计划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不可能实现及时复习。教师在关注知识点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及时复习,而且要重视知识在重现过程中情景重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时,可以充分发挥纸杯手工制作的作用,借助纸杯进行画圆,利用纸杯做一些测量。纸杯口的圆的半径怎么测量,圆的周长怎么求;怎么先测量出纸杯口的周长,如果已知圆的周长,怎么求圆的半径等等。使得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的同时,提炼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进一步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是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得出圆的一些重要公式,这是一个立体化记忆的过程,不是孤立无联系的重现。 二、利用手工作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客观事物的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P系中由一事物连带回忆起其他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学习者加强记忆、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过程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各种图案。利用原来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知识,联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怎么去计算。充分利用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行探索,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准确理解并掌握知识点。通过手工加工和对学生联想训练,将新旧知识架起桥梁,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结合物品特点,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数学教学中经常用“一题多解”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在手工制作和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建立一种联系,通过手工作品的制作,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制作纸艺作品时,看看学生能否制作出不同的作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制作和教学有关的学习用品。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体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利用纸杯和其他废物利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探索新的利用空间,避免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消极影响,拓宽学生的思路。 总之,数学是伴随学生一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就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手工制作论文: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中,美术教育十分关键,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辨识度,还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因此,幼儿园美术教师更应该注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充足的实践时间,注重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乐趣,加强手工制作教学,提高幼儿自主创新能力,使他们可以把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 一、幼儿美术手工制作课程的内涵 手工制作课程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幼师可以进行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加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幼儿时期处于整个人生发展的最基础阶段,多很多东西都不能准确完全地认识,对美术课程也是如此,幼儿一般接触得都比较少。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和对色彩的额认识,提高幼儿自身的美术修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耐心,开发幼儿的治理,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重要性分析 1.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双手和大脑是两个单独存在却又紧密相连的人体器官,大脑发出指令由手来执行,同时,手的活动对大脑的发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进行动手活动的时候,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对大脑产生刺激,开发大脑的潜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有着较强的操作性,需要幼儿手脑进行并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是一门一举两得的课程。 另外,幼儿的骨骼个大脑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展开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也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自己动手探索世界,手工制作课程就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机会,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成为幼儿喜爱的课程之一。进行手工制作的时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画画、剪纸、折纸、贴纸等,思想可以完全开发,将想法用手工作品表现出来。所以,在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乐趣,体现自己动手做事的快乐。 2.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激发幼儿潜能 幼儿的成长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强大,不受外界条件的束缚和约束。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幼儿见识更多的美好事物。首先,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剪纸、撕纸、折纸等动手活动。其次,手工制作课程中幼师会选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小游戏都是幼儿所喜欢的,因此,幼儿就可以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掌握好幼师传授的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语无二的手工作品。最后,手工制作课程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幼师进行制作演示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聚精会神地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之后的制作过程中以教师的演示为标准,在加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利用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通过美术教学的手工制作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幼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加强幼儿品质的培养。 第一,有助于幼儿自信心与坚韧性的培养。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幼儿只懂得动手和动脑是完全不够的,还有具备一定的耐心,遇到困难和问题不退缩,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独立完成制作任务。在任务顺利完成以后,幼师和其他小朋友会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就能让幼儿很好地体会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信心。所以,在进行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幼师应该擦亮眼睛,发现不同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创造出符合自己的精美手工作品,在作品中体现出世界的美丽多姿,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和学习乐趣。同时,还要让幼儿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立的,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帮忙,要坚持完成任务,不怕困难。 总之,幼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手工制作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活跃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发挥他们的潜力,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手工制作论文:环保手工制作教学实践谈 摘要: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循环利用日常生活中不为人们注意的废弃物或生活垃圾,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制作出精美的小工艺品,装点环境,美化现实生活。 关键词:手工制作;创新;变废为宝;环保意识;美化生活 随着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已从单纯文化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与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也日益加强。手工制作课作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生活当中有许多可利用的废弃物,可利用其本身的肌理特点为手工制作的原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不仅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环保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审美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这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基础。 一、环保意识的培养,美化环境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在世界已日显迫切,加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教育迫在眉睫。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可将环境保护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废旧物的自然肌理纹路、造型、色彩等,变废为宝设计制作出具有创意性的工艺品、装饰画,装饰办公室、家居、宾馆、教室等,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学好了手工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渠道拓宽了道路。 环保意识应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废弃物再利用也让孩子们懂得勤俭节约和珍惜现有资源。幼儿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出教、学具,布置环境,为孩子创设一个既经济又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帮助幼儿感知生活,增长知识,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的精神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因而在培养幼师学生的知识技能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动脑和动手的空间。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插花课中,除了让学生学会用鲜花插花外还利用生活中的废弃丝袜、废弃的手揉纸等加工制作出美丽的丝网花、纸花艺等艺术花艺进行插制,在酒店的环境布置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他们将来从事酒店管理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中的废弃物很多,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指出:“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善于发现,废品就可变成富有创意的艺术品。环保手工的特点是取材容易,简便经济,艺术性强。环保手工制作课以环保为主题,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让学生树立废旧物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观念,追求个性化、趣味化、多元化,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去获取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引导大家观看那些充满了奇思妙想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的艺术品,调动起学习的激情,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加强观察、动手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注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观察分析废弃物的肌理、形状、色彩、造型等以及再生、多层次利用所产生的价值,如塑料可乐瓶和水管“铸造”的没有空气污染和垃圾污染的气体礼炮、用废塑料裁剪缝制款式新颖的演出服、用废纸板拼装的笔筒、用易拉罐、废光盘、废塑料管制作的台灯、畅想环保未来科技的水彩画……这些作品都是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设计制作的,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推动性。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课堂变为学生活动的乐园,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实践中反复地实验,不断地探索、创新。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中由观察、接触、操作、实践而获得有用经验,即“从做中学”。手工制作课不同与其他课,它包含了许多思想性内容如:废弃物利用、环境保护、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一个生活美化大使和专业技能强手。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让学生能更好的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培养情商,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培养,完善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与探究精神。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型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审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能力及动手设计制作能力。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开放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利用网络资源、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开放的环境,将有关的知识尽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整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这样保证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与自主探究。 2 小组合作式。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是同一类型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在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下,分工合作,每个成员都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共同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并能倾听同伴的意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达到互动、交流、分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3 探究式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推测、猜想、规划,找出可行性方案,最后由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历探究的全过程,获得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和成果,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即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4 情境再现式。(1)把学生的职场情境引入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实际化,实现实践与学习的有机融合。(2)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少讲而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应,点明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思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5 擂台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个人擂台、小组擂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中学习。 6 历练职场。以兴趣为支点,以自主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从而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把课堂当作职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让生活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一做,玩一玩,练一练,从中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带着问题去实践,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7 课后延伸。“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课堂的延伸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让学生查询资料,了解并收集信息,培养观察力即“眼力”。 四、教学成果体验与展示 自觉自发激情洋溢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与他人之间的交融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废弃物的“百宝箱”也发挥了大作用,同学们利用收集的废弃物。动手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的环保艺术作品。如利用过期的挂历纸、广告纸、云宣纸、皱纹纸、卡纸、报纸、杂志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不同色彩的纸张,通过折、剪、卷曲、挖切、粘贴、堆砌、编织等艺术手法设计制作出美丽的花、可爱的动物、漂亮的房子、汽车、家具、玩具、独特的花篮、富有很强装饰性的花瓶等。空可乐瓶和矿泉水瓶、蛋糕碟子、纸筒、卡纸片、空盒子等通过镂空、粘贴设计制作了小汽车、机器人、飞机、坦克等,喷上金色或银色的漆金属的质感就出来了。小药瓶、矿泉水瓶、果冻盒、木片、钢管、易拉罐、勺子、小伞等制作出很有情调形状不一美妙悦耳的风铃、吉祥如意灯和叮叮咚咚的许愿瓶、打击乐器、生动的环保牛等。利用枯草编鸟窝、废纸编成蛋形并在半个蛋壳里放上用纸折的小鸟、一幅栩栩如生的小鸟的诞生图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五谷杂粮、蛋壳、花草树皮树枝、废木头、布头、线、绳子、沙子、石头、大头针、珠针、弃之不要的袜子、铅笔屑、铁丝、乒乓球、羽毛球、梳子、夹子、泡模、木炭、羽毛、一次性筷子等等生活废弃物都在同学们的巧妙构思设计下,制作出了精致的书签、美妙的风铃、精巧的小挂件、可爱的娃娃、生动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等妙不可言的工艺品、质朴的装饰画、具有创意的立体构成、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丝袜、手揉纸、泡沫纸等制作出美丽的仿真花。利用廉价的T恤衫进行创意时装设计秀、用各种废弃物设计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的形象创意制作赛……这些原本让人不屑一顾的废品在同学们的手中却变成了妙趣横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手工艺品,同时同学们也在无形和有意的加强了环保的意识,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会注意环境的保护。不但让废品变为了艺术也让人格魅力得到了升华。 五、化腐朽为神奇 一件好的艺术品,往往不完全取决于材料的贵贱,而取决于对材料的艺术处理和合理利用。环保手工制作取材容易,简便经济实惠,又是如此丰富多彩,不仅提高了绘画、手工技能,而且增加了爱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艺术修养,同时也让人变得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并给生活和学习增添了无限精彩。 环保手工制作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点缀美化生活环境陶冶性情,教育告诫和启示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与关爱。让我们的社会变成节约型的社会,环保型的社会,并更好的实现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手工制作论文:幼儿手工制作指导方法探究 摘要:作为幼儿审美倾向的基础教育,幼儿手工制作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对于培养幼儿想象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手工教育活动中,通过直接操作可变性物质,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和加工,而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这种训练方式,对于幼儿双手灵活性及肌肉协调性的训练大有裨益,本文粗略地分析了幼儿手工制作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指导方法 手工制作 问题 策略 幼儿手工制作与工艺创造过程类似,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培养幼儿浓厚的兴趣。幼儿手工制作和幼儿绘画教学不同的是,更重视体现幼儿的创造意识,并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从幼儿基本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1 幼儿手工制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无法寻求手工教学和绘画教学的平衡点 在平等的教育环境中,很难寻求手工教学与绘画教学的平衡点。分析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开展状况,教师往往忽视美术教育中手工制作的重要性,而仅仅是对绘画教学比较重视。手工制作对于开发幼儿的右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手工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从思想上对手工制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 1.2教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被忽视 一些教师在指导幼儿手工操作的过程中,仅仅是向幼儿布置手工制作的任务,完全是由幼儿独立完成接下来的内容。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幼儿常常是无从下手,使手工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佳。而对于幼儿手工教学而言,教师的课堂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当前手工制作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将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突出出来。 1.3评价方法具有突出的成人化特征 教师在评选幼儿手工制作的成果时,常常会将孩子的作品对比自己的作品。将一种模式化的统一标准,作为评判的准则,这必然会约束幼儿的创造意识,对幼儿发散思维的形成,形成一定的阻碍。而对于美的感受过程,不同的人,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教师应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并对幼儿的创造意识充分肯定。 2 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在我国传统民间文化中,手工制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手工制作能更好的体现对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即能使幼儿自身的动手技能提升,同时也可对民间艺术的魅力切实感受。手工制作的工艺品的实用和观赏价值极强,所以必须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更好的传承和灌输这种手工技艺。作为后期教育的奠基石,学前教育对于提升幼儿的全面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开发智力方面,手工制作具有双重作用,将教育艺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出来,教师对幼儿手工制作的指导方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与材料充分接触,对手工制作的意图予以明确 幼儿手工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手工制作材料。而对幼儿手工制作兴趣进行培养的关键,就是让幼儿与手工制作材料充分接触,并对材料的基本特性了解。例如,在手工折纸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纸的特性充分了解,在揉、搓、压、团的过程中,让幼儿对纸的软硬变化充分感受,并因此对手工制作的根本意图予以明确。教师的示范在手工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可将幼儿制作的动机极大的激发出来。由于幼儿的手指和肌肉不具备同样的灵活程度,因此教师既要对幼儿的作品充分肯定,同时又要对他们的动手实践积极鼓励,对他们必要的自信心进行培养。 2.2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对手工制作过程进行完善 针对手工制作而言,细致认真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表象的基本特征认真观察,对物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更好的理解,通过合理的想象力的发挥,对物象的内容表达进行丰富。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相关的意向联想也很重要,它是完善幼儿手工制作过程的关键。通过欣赏作品,将幼儿创造力有效激发出来,让幼儿在选择材料和进行色彩搭配的同时,能对必要的手工制作素材进行获取。 2.3熟悉工具使用技巧,对幼儿双手灵活性进行培养 完成手工制作构思的必要途径,是对手工制作工具的使用技巧充分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手工制作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将一些手工制作的技巧、方法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充沛的练习机会,对于提升幼儿手工技能益处极大,对基本的手工技巧掌握之后,会进一步增强幼儿双手训练的灵活性。 2.4有机结合手工制作与游戏,将幼儿的动手兴趣激发出来 对于幼儿而言,游戏这种教学优势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在手工教学中,应通过紧密结合手工制作与游戏的方式,将幼儿内心的动手意识激发出来。通过寓教于乐,促使幼儿对手工制作的乐趣切实感受,进而对幼儿的创造意识进行培养。 2.5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手工制作内容,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进行蝴蝶折纸教学时,可将蝴蝶图案贴满教室四周,同时在配合轻松愉悦的轻快音乐,使幼儿手工制作的开展,是在一种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它对于激发幼儿手工制作兴趣,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幼儿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氛围,必然会有效拓展其想象的空间。 3 结语 提升幼儿手工制作技能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其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手工制作拓展了幼儿想象的空间,在促进幼儿交流的同时,使幼儿的自我动手能力提升。对于幼儿手工制作来讲,幼儿手工制作的指导方法正确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会使幼儿的教学压力得到缓解,同时还可进一步培养幼儿动手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尹霄玲,女,1976年出生,民族:汉族,籍贯:浙江省新昌县,学历:本科学历,幼儿园高级教师职称。 手工制作论文:谈幼儿手工制作指导方法 摘 要: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有一定空间的、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手工制作;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美感为目标,以幼儿绘画、手工为主的活动。幼儿的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用双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①手工制作是一种工艺创造活动,是幼儿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幼儿身心成长和思维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绘画。事实上,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对画笔感兴趣之前,就已专注于摆弄手中的物品。如:小班幼儿经常会拿出自己的手绢,一会折成帽子,一会折成老鼠,或者把手捐一根根接起来拔河。可见,幼儿的兴趣首先是在手中。许多成人,至今仍对幼儿时期玩泥巴、堆沙塔、折纸飞机时所享受到的快乐记忆犹新。可见,顺应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兴趣入手,把握时机引导孩子多进行一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活动,可以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促使智力的发展。 一、教师指导幼儿手工制作时常见的几种问题(一)在美术教学中,重绘画、轻手工 幼儿手工活动和绘画活动一样,也是有益于幼儿手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玩泥土是幼儿的天性。橡皮泥是泥土的良好的替代物,它卫生、无毒,颜色鲜艳,可以重复使用。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恼的撕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教幼儿制作玩具不仅是一项经济、实惠的活动,而且通过自制玩具可培养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1. 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互矛盾。 由于对新的教育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弱化,出现了不敢教、不指导的放任自流现象。知识技能传授与幼儿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辨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2. 评价方法不当,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手工作品。 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惟一标准。幼儿作品里的每一块材料,形状,色彩都充满了幼儿独特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我们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评价幼儿的作品,“你今天捏的小猪真像,”“你怎么跟老师粘的不一样呢?”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衡量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泥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不能亲自感受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去了体验成功的快乐,丧失创作的积极性。 二、指导幼儿手工制作的方法 1. 意图阶段的指导。 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意图制约着一切行为的方向和途径。幼儿早期的手工制作多为自发性,就是玩耍。如:幼儿拿到一张纸,把它撕成纸条、碎片,听到了撕纸发出的声音。 使幼儿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但其意图是不明确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地将意图明朗化。 2. 构思阶段的指导。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着区别。一般说来,早期的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形造像”。首先,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幼儿表象的积累还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教师可让幼儿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的方式来加强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其次,提供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应把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些材料提供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最后是引导幼儿多欣赏佳作,学习其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幼儿对于造型、色彩、构成的艺术手法的学习,可以通过欣赏的途径来获得。 3. 制作阶段的指导。 幼儿的制作与成人制作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么灵活、精确。因而制作的手工作品显得粗糙,不整齐、不平滑。在活动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手工工具和材料使用方法的掌握是手工制作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的基本的使用方法。 (2)提供练习的机会,训练手的灵活性。在对幼儿进行手的灵活性训练时,可先进行分步练习,再进行整体练习。分步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确切地掌握每一种动作方式的要领;整体练习则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系列动作之间的联系与协调。 (3)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相结合。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增加绘画的内容,可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 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提高手工制作能力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个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只要我们在手工活动中,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自由表现的时间和各种材料,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地动脑动手、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一定会让幼儿在美的天空中,创造出整个世界。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反思与创新 摘要: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存在亟需改进的地方,主要是班主任工作为“救火队”,德育工作不主动;班级德育活动片断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集体不够发达等。班主任德育工作可以从主体德育、集体教育、系统德育等方面予以改进,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班级文化建设、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等思路。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思路 2008年,本人负责申报的《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在课题开题阶段,我们将课题研究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实验,另一方面是从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域入手,进行具体的学校文化创新。在第二方面,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学校德育文化创新。这一工作,在中小学主要是班主任工作创新,在大学主要是辅导员工作创新。现将我们进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思路汇报如下,供领导和同仁参考。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发生重大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娇骄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德育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服教育: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托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成熟、合理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班主任 )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必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语沟通、当面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种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突出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职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思路八:发挥班主任的协调职能,打造德育共同体 建立教师集体、实现全员育人,也是学校德育的常识。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正识自己作为德育协调者和主持人的角度,通过各种常规制度的健全,促进所有教师共同关心学生的道德发展。基本原理是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影响要一致,才能发挥最大化的德育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要确立以各班为单位的教师例会制度、教师集体德育研修制度、任课教师进行德育渗透制度,班主任负责召集会议,通过常规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分析 【摘要】 新时期,高中阶段除了书本知识的传授以外,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是比较重要的。所谓做事先做人,高中时期的学生,约束能力不是很强,尤其对于班主任来说应当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高中生只有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才能够健康低成长,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 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 一、当前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高中,很多班主任是由任课老师兼任的,因此他们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着很大的压力。因为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学生还需要担任教学工作,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是很容易分散精力的。这些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是比较低的,对一些教学管理工作也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展的,慢慢地他们就会忽视德育工作。教师的这种忽视德育工作的态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很大的危害。 (二)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中的班主任认为高中生步入高中之后应该有能力辨别是非了,因此,认为德育教育对高中生是不重要的,所以在平时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的这种错误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虽然学生已经进入高中,但是对于他们的德育教育依然是比较重要的,学生处在未满十八岁的阶段,依然需要学校一些班主任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三)师生关系处理不得体 在高中,很多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很好的。这样不仅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和谐,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阻碍。在高中阶段,很多高中生仍然存在一些逆反的心理,再加上班主任的严加管教,很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例如,有的学生在发生错误时,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犯错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斥责,使学生没有面子,这时很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反感。 (四)教学方式单一 在高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单一的德育教学模式,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一些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班主任如果不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会严重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这样学生就不会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策略 (一)提高班主任综合素质与教育水平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多多运用政治、心理学等知识,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早恋问题时,教师应该主动对学生进行开导,认真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然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他们讲解一些例子来让他们认识到事件的一个错误性,再加上耐心积极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性。教师通过这种积极耐心的引导就能使学生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这样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一个德育教育。教师通过利用这种温和的教育模式,比传统的严厉斥责模式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进行德育工作要实际化 教师在进行德意教育之前应该精心的备课,使课程有重点的培训,注重细节和方法。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想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能够把德育教育真正的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点滴之中。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不能单单的讲解理论知识,还应该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一些事例,通过这种理论加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德育工作的开展应该从细节入手,工作要实际化,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班主任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班级 教师要想成功的开展德育工作,首先应该处理好师生关系,使班级的教学氛围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遇到的一些困难,对他们的困难能够提出一些帮助,无论是对学生的生活还是学习上的帮助。教师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对于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中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真实情况模拟法,让学生模拟情景再现,这样,教师就可以言传身教。教师通过这种模拟情景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对事件有个全面直观的观察,这样对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小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对一些事件有个深刻的反思,学生在观察图文并茂的事件过程中,就会对这些事件产生积极的兴趣,然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落实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班主任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能够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接受教育才能够使自己明确是非荣辱,为社会接受。 作者:王建 单位:广益中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网络时代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 一、网络丝带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加剧渗透,学生民族意识、政治观念逐渐模糊。网络时代背景下,希望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等加剧渗透,对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对于道德观念尚不完全的中职生来说,很容易导致他们民族意识的淡化以及政治观念的淡漠,导致我国众多优秀的文化流失和扭曲,这无疑是德育工作的挑战。网络中存在众多“垃圾”信息,容易腐蚀中职生的意识与思想。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传播的信息都是积极性上、健康的信息。但是,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众多,其内容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删选、过滤等,并且在互联网的信息中还夹杂许多暴力、色情信息等“垃圾信息”。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班主任做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建班级网站,提高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文化能够展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创建以班级为单位的网站,能够将班级文化放在班级网站上,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能够快捷、方便的将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内容放在班级网站上,例如,班主任将班级活动的照片上传到网站中,并标题“春游一颦一笑”,“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春游活动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运动会上的同学在赛场上努力拼搏,场下的同学为了班级集体荣誉而呐喊助威,这样的场景会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网络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班主任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此外,班级网络需要维护、更新和扩建,班主任通过班级网络任务,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班级网站做美工;知识丰富的学生充当管理员;责任心强的学生,可以协助班主任做学生的辅导工作。网络时代背景下,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创建QQ群,加强师生之间思想交流。QQ在中职生群体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基础,QQ聊天能帮助学生突破狭窄、封闭的空间范围,在QQ群上,班主任可以将课堂上没有讲述的内容在QQ群上,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建立起班主任和学生的联系,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扩展德育教育的内容和话题。此外,还有一些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方便和班主任面对面的说,通过QQ群,可以和班主任畅所欲言的聊天。借助多媒体,举办主题班会。班会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受到“地球村”思潮影响的中职生,班主任在召开主题班会时,不能采用单纯说教的方式,因为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班主任说的越多、越语重心长,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班主任能为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主体班会,例如,举办具有唱歌、朗读、故事、情景剧、小游戏以及小品等的主体班会,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主体班会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调动学生的口读、耳听、眼看以及思维等感官,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达到德育教育目的,再如,现代社会上,普遍存在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并且交通事故频发,针对该种现象,班主任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这种直观的展示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理,以后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多媒体设备的直观性、生动性,能将抽象、枯燥的说教内容转变成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教学,实现对中职生灵魂和思想的洗礼。开展网上竞赛,巩固德育教学成果。中职院校网上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多举办网上学习竞赛、多媒体操作等,让学生参与到学校举报的网上竞赛,例如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电脑绘画、操作比赛以及打字比赛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展现学生的互联网知识和技能,再通过比赛评比,能将学生引入网络正途,这是网络德育教育的升华,显著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水平和效率。 三、结语 网络时代背景下,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挑战和机遇并存,班主任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引导者和执行者,应该全面了解互联网对中职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具体采用何种措施,应该根据教育现状,选择德育教学效果好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此获得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作者:陈行 单位:重庆市轻工业学校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讨 一、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在很多小学生心目中,班主任老师的形象甚至高于一切,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创设良好班集体的指导者,班主任工作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较窄,在学校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班主任老师,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班主任的影响非常大。为此,班主任教师必须规范自身的素质和行为,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好的模仿作用。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应该非常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要求学生懂礼貌讲文明语言,每次见到学生也要热情地打招呼,尊重学生的想法,从不打骂挖苦学生;教育学生要爱生活、爱劳动,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要求学生在写作业或者做练习时要书写整齐,自己在写板书时也会严格规范……诸如此类,希望广大班主任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学生,在班级内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不仅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来提高他们的素质,还要以自身的高尚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双管齐下,积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二、养成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 鼓励学生做班集体的小主人,养成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作用发挥。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就需要班主任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去,让他们争做班集体的小主人,为班级的发展做出小小的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班主任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学生的优点和积极表现,应毫不吝啬地提出表扬,通过多了解学生,在维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其次,在班级内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择出学生们公认的班干部,可先在班级内宣传班干部的好人好事,帮他们树立威信,然后要求他们在学习和处事的过程中以身作则,为同学们做好带头作用,最后通过不断纠正班干部的不良行为,教会他们注重自己的言行,以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带动整个班级的自我批评,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纪律性和学习氛围。 三、让课堂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挖掘教材,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课堂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新的教材中含有很多德育的资源。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班主任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优势,根据学生的成长特征和各个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充实自我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自然的道德教育,无形中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如在上数学课时,教学生们认识个体1和整体1,一个同学代表是1,那我们班这么多同学,可以用1来表示么?学生们都积极的回答说:可以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大的家庭。还有,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的家庭,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在认数的同时,还培养了其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教学情景很自然而然的就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四、结语 作为小学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工作内容虽然繁杂,但却非常重要。这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以新的教育理念带动学生的发展,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每个细节,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在无形中达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效果。 作者:钟迪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一实验小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新课改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探析 1.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 1.1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 高中在管理的机制上较为严格,有许多的条款需要学生遵守,为了量化和方便管理,往往对一些小细节的方面要求的比较死,比如不许迟到、不许早退、不许打架等,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个性的发展。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在之前的教育中表现较差,但其也希望成才,希望有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较为刻板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学生们自由表达自己,使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抵触情绪严重,遇到困难往往容易消沉,放弃自我,这些都使得高中的德育工作难以开展。 1.2被动为主的工作机制 在高中的管理中,班主任的角色往往像一个传话筒,将学校的任务传达给学生,缺乏对学生的自主教育。班主任每天忙着布置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也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工作由于难以量化和监督,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在工作中,班主任往往就忽视了该方面,未能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1.3看管为主的家长意识 有一些家长由于对孩子之前的表现较为不满,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再抱有太大的期望,将学生送到高中不指望其学习多少知识只是希望高中对孩子严加看管,避免孩子过早进入社会。这样心理的存在使得他们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关心,对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表现很少过问。时间久了,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往往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对教师的德育教育不放在心上。 2.解决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困境的几点策略 2.1避免传统的说教方式,对学生进行隐形教育 所谓的隐形教育是指由外部的各项条件逐渐作用于个体的内部心理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呢,高中班主任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内部环境,除了内部环境物质上的美观外,还需要建设一个积极向上,有凝聚力且氛围和谐的心理环境。在日常生活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个人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较好的学习榜样。为了营造良好的班级内部环境,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设计板报,内容要积极且有励志意义,可以是名人警句,或者一些人物事迹,让德育的意识形态与具体的环境进行结合,时间久了往往会有较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个人修养方面,班主任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强调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的同时要注意是否自己对学生做到了尊重,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真心地与学生坦诚做朋友。要想使德育教育有一定的成果,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积极加以引导,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2落实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其积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组织德育工作,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安排教育主题。这样学生可以获得与平时被动受教育完全不同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习活动。在实习活动中,学生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与外界接触,而不再是一个处处被教师管束被父母庇护的孩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做人以及做事的道理,明白道德观念以及组织纪律的重要性。 2.3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不单单是学校的工作,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观念,纠正不良的心理,班主任要和父母做好沟通工作,配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班主任在与父母进行联系的时候要给家长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让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德育榜样并营造德育的环境。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地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与孩子做朋友,不要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在生活中对孩子有进步的方面多多予以肯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使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有勇气改变自己。 3.总结 高中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否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道德理念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的班主任要认清自己身上的重担,对学生负责,了解学生的德育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作者:吴迪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二高级中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 一、从身边日常事出发,实现德育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考出好成绩。在社会日常生活中,较之学问、智力,道德修养、思想意识才是最有效的“通行证”。这一“通行证”保证人与人的交往、社会关系的建立及日常生活的畅通无阻。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细节、每一领域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我们会从身边的事情上汲取道德的力量,并不断受其鼓舞,进而达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基于德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学生身边日常事件中,让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提炼道德观点和认识,使其在阐述观点和认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认识、蕴藉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践行道德行为。当然,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巩固这种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指引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生活的风向标。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自从南京出现“彭宇案”后,一些人不禁生出疑问:“到底应不应该去扶跌倒老人?”围绕这一点的讨论持续了很多年,但却终究没有讨论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人与人之间开始陷入信任危机,很多人对需要予以帮助的人视而不见,选择漠视,传统美德陷入尴尬的境地。为此,班主任可以搜集一些已经发生并引起轩然大波的此类事件,如:2007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2011年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的因摔倒无人扶,88岁李大爷因鼻血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死亡的事件;2015年发生在浙江省玉环县因摔倒无人搀扶,老人被白色轿车拖行的事件。班主任可利用多媒体,将这些关于道德与人性的事件呈现出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当然,班主任不能按部就班地以传统美德来教化学生,因为这样只会产生更多的“做好事却反成被害人”的人。班主任要让学生灵活思考,以灵活的行为来维持长久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如可用手机报警或进行取证后再扶起帮扶对象,等等。 二、针对青少年犯罪事件,敲响道德的警钟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年龄在10到25岁之间的人实施的、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为。因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点,青少年犯罪是无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于这一点,有关专家也尖锐地指出:“在一定程度上,当一种文明趋向于更高、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犯罪倾向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彻底消除这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涉及道德的约束力问题。道德约束力的形成是建立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上的,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形成又需要有所依托。在这里,班主任可通过列举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为学生敲响警钟,让学生结合社会舆论、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自身对道德的认识来分析犯罪案例。这样既可以矫正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警觉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如对于“药家鑫事件”,班主任可找一些关于这个事件的视频和典型的媒体评论及社会舆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这一案件,审视药家鑫犯罪前后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可将药家鑫的悔过行为与犯罪行为做一次对比,让学生对照药家鑫犯罪前后的心理,来说说药家鑫道德的泯灭和重生,以及由道德泯灭所引发的无法挽回、不可饶恕的后果。犯罪前,药家鑫撞伤人不愿意承担责任,做出犯罪行为,连砍张妙数刀;犯罪后,药家鑫看到父母和受害人均为自己严重的过失承受巨大的痛苦,他也感到很痛苦,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自己无法饶恕的罪行。道德由泯灭到重生经过巨大周折。但法律是清醒的,虽然一份份请愿书为被告人说情,但是因道德沦丧而产生的后果仍要由遗弃道德的人承担。班主任可从这一点出发,矫正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警觉意识,为学生敲响道德的警钟。 三、深入课余活动中,让学生认识自己 在集体实践活动中,学生友爱团结、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就会有表现的机会,同时,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也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学生通过有效的集体课余活动认识他人,能够看到他人道德的闪光点,也能看到他人道德的黯淡处;通过对他人道德品质的关注,学生也潜意识地反观自己,警觉自己道德上的“失落”,从而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另外,在课余活动中,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看到学生身上的不足时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帮助其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集体性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很好地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关系的建立。当然,一些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可能会对教师的引导置之不理。即便如此,班主任也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序渐进地用事实引导,使其认识到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认识,让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班集体融洽和谐,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义务劳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画一些色彩艳丽的图画装点老人的居住场所,为老人洗脚、剪指甲、理发,编排一些节目,如歌曲、舞蹈、小品、相声,为老人带去欢乐。当然,仅仅这些可能还不足以实现德育,有些学生可能是厌烦了沉闷的课堂学习,想趁此机会去游玩。对此,教师要让学生的体悟形成书面语,在书面陈述“敬老院一行”体悟的时候,学生会挖掘自己早已蕴藏在心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经巩固和再次认识,学生会真正理解“敬老”这一传统美德的精髓。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也定会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另一方面,在劳动中,学生是一个团体,他们互相配合,各自发挥力量,为老人营造清洁的环境,给老人带去快乐,这可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团结一致、友爱互助。班主任不仅肩负教学的任务,还有德育的重任。为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班主任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社会上有悖道德的犯罪事件、彰显道德品质闪光点的课余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 作者:范冬英 单位: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周庄中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探讨 一、建议平等,友好的互动德育方法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把师生建议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基础上。新课程改革以来,班主任应该把德育过程变成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我们在工作中,多多考虑学生的想法,正确运用心理换位,这样以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一定能得心应手。班主任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而作为学生,也应该主动配合班主任,多进行沟通,让班主任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主动参与的作用。总之,班级管理目标的达成,仅仅依靠班主任是不行的,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创造。这样,班主任更容易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让学生能以高尚的道德来面对生活和学习。我们一直在谈论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在我看来,和学生互动交流是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关怀。 二、掌握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策略 1.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信息 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是获取学生生活,学习,情感,意志,思想等等状况,如何掌握学生这些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学生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真诚的心意去关心,体贴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针对学生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引导。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古语“因材施教”正是说明的这点。 2.具备沉稳的气质,注重个人魅力的影响 班主任在抓班级管理和日常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的遇见学生的不良行为,如何正确的处理发生的不良现象呢?首先,做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为上亲自过问,我们要具备沉稳的气质,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班主任应该注重自己个人素质,个人魅力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叛逆心理非常明显,如何在学生充满叛逆的时期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班主任的个人素质,能力的提高,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影响,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眼里,班主任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平时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一起遵守思想道德,一起参加劳动,随时让个人魅力影响每一个学生。 3.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与募捐,照顾孤寡老人,参加社区义工等等,利用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加强自己的荣誉感,这样对他们的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4.做好家长工作 家长工作到位与否,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班主任,要起到协调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主动地以多种形式与幼儿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向家长宣传、介绍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班主任,要想好如何让家长参与到教学工作中,与幼儿园的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孩子的发展。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和进步,了解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付出,从而在感情上接纳老师,在行动上真正与老师要求保持一致。 让家长和教师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班主任还要注意打造家园对话平台,完善家园沟通机制,建构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学的生态互动关系,有赖于家园之间的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教师一方面要倾听家长的声音,采纳家长的合理建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家长的引导,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提高家长的认识。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班级家园联系是必有的特色,使家长能了解幼儿,了解老师的工作。 作者:曹明镜 单位:重庆市潼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职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心得体会 一、重学习,争上游 来到我们职业高中的孩子,大部分属于“学困生”。用我们校长的话说,他们是一群被普通教育耽误了的孩子。为此,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我和学生们首先要面对的难题。经过与学生,科任老师的沟通,交流,我确立了一个“班风,学风建设与个人发展协调并进的”德育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开展一次分析和研究自己的活动。让他们全方位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在学习上的的优点、缺点;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 其次,让他们为自己进行一次目标定位,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具体可行,“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有了前边两次活动的铺垫,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了学习对于自己的重要,激起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帮助他们纠正过去不良的学习习惯,重拾学习的动力与勇气,从而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最终学校师资力量的雄厚与同学们学习态度的专注构成了我们学习成绩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历年对口高考的成绩中,我所带的班级各科成绩在全市兄弟学校中都名列前茅。 二、抓细节,细润物 我始终做到,把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关注他们,思想上与他们们深入交流。把孩子们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看待,谁是单亲家庭,谁有早恋现象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了如指掌。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在管理教学中灵活方法、热心关怀、平等信任,真正努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还经常通过打电话、邀请家长到校,家访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动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有时,办公室的姐妹们开玩笑说:你是老师,又不是他们的妈,管这么多干嘛?可我深知,教师绝不只是一个职业符号。没有情感的投入,哪能走入学生的心里。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哪能拥有教育的力量。直到现在,好多已毕业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或已走入工作岗位的孩子们依然和我保持着联系。他们在学习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依然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向我倾诉。每每这时,我想说,我骄傲,我是你们的老师。 三、养习惯,爱我家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他们“班级是我家”的意识,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去爱我们的家。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多数人没有养成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乱丢东西等现象特别严重。针对这种状况。我连续几次召开了主题班会,除了“约法三章”,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卫生观念和卫生习惯。让他们明白:成败就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事实证明:每个同学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班级这个小家庭的热爱与关怀,并且养成了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2011-2012年我班获纪律、卫生流动红旗共20次,创全校之最。我也相信,这种卫生习惯的培养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受益匪浅的。 在我看来,爱才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第一要义。爱我们的学生,爱我们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幸福感。反之,缺少老师对他的爱的孩子,也不会去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学校。而内心缺乏爱的人,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作为班主任,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四、总结 人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就是那“春泥”,我将把我毕生的爱与智慧献给我的孩子们和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最后我想借用艾青的一句诗表达自己对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一份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贾秀玲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浅析 1.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学生的表率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高尚的道德品质、热情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完美的人格形象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要率先垂范,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与科任教师配合,强化德育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无疑离不开德育课,离不开班主任的整体引导和教育,这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学科对学生德育的影响,就是“纯理科”的数学课,也时时涉及着德育问题,做题要求学生做得既正确又迅速,这里面存在着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追求效率的观念等属于德育范畴的东西。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与其他教师互相配合,共同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3.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和各科教师的积极配合固然重要,但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必要的。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首先,要有计划地开展评比竞赛活动,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措施,在评比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有很大作用。其次,作为班主任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给予评价。(本文来自于《学苑教育》杂志。《学苑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中一项宏伟的工程,其中德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班主任又担负着提高学生品德素质的主要任务,研究学生的特点,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作者:张静 单位:河北省晋州市东寺中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改革 1明确责任制,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其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首先应该从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开始,使班主任能够明白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严格的奖惩责任制,明确各班主任的职责和范围,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津贴和奖励。同时还要多给班主任预留一些晋升的空间,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本身来说还要加强班级的德育管理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德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下去。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教师作为班级的领导者,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德育精神,争做学校的教师骨干。要想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平时还应该多对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 2班主任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不断更新传统落后的德育思想观念,不要只注重形式主义,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工作,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还要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为学生学习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学会做人。 学校之间的竞争无非是德育工作者素质之间的竞争,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人才市场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素质,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着眼于未来,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3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客观环境的德育作用 校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恶劣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与学校积极联合起来,做好对校园德育工作的宣传,使每一个学生时刻都处于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中。学校还应该向学生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举行升国旗仪式,同时还要举办一系列的公益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发挥客观环境的德育作用。 4结束语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它对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抓好学生们的德育工作。同时还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做好德育管理工作,时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生活规律,不断创新与前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落后的德育教育现状。 作者:吴慧 单位:广东省贸易职业技术学校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索 一、多关注中职生的心理状态,关心其生活 学生的德育工作其实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任务,想要让那些充满孤独感与不安的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与依赖,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工作,这也需要老师对学生多加关爱,赋予教导。班主任应该让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归属感,能够相信老师是他们可靠的后盾与港湾,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感觉的集体当中。要学会教导学生看到这世界上的关爱、仁慈与幸福,学会让学生明白关爱他人便也会得到自身的满足感。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并不是简单的理论传输者,而是一位心灵的咨询疏导师,需要有一颗仁爱学生的心,不去埋怨学生个人优劣和一味指责学生的缺点。 二、班主任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一)在学生的言行举止方面 在中职学校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说粗话,不讲礼貌且从不主动问候老师。这并非是学生个人的品质问题,而是近墨者黑的缘故,受到了生活环境污染所致。那些粗鄙的言语,往往是他们“无心”的。所以,班主任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那些礼貌语音的魅力。可以采取互相监督且友善的方式,来营造出一个充满语言文明魅力的班级。而不是用道德谴责和深刻批判的方式轻易定论学生品质的优劣。 (二)在学生的生活习惯方面 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庭,相对缺乏卫生意识。而一些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则自小缺乏劳动意识。即使班主任每天都要求清理班级卫生,并且会进行评分制度及检查,可无奈效果并不显著。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被动心理,认为清扫卫生,保持教室整洁是为了服从教师,而并不觉得那是优良习惯的养成,这便会产生反效果。 (三)在学生提出问题疑惑的方面 当学生对任何问题产生质疑的时候,教师都应该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采取民主的方式,课堂内外应该得到充分的互动。在进行课堂内容时,应当将学生们的“话语权”充分交还,给予他们更多自由言论的空间。不要将课堂时间都当做教师的领域,让学生们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活动,当课堂充满欢乐气氛时,学生自然会热爱课堂。 三、结语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其实已然在各阶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环境还是人们的思想,都已然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德育的现状存在着严重问题。但是,正因为有问题的出现,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质量。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让德育工作能够得到创新。中职的班主任们应该根据现状,借鉴文中的经验,对传统德育工作作出适当调整,使学生能够在心态健康的情况下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时培东 闫明伟 单位:吉林省东丰县职业高中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提升对策 一、开展好实践体验活动,有效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从角色体验中感悟道理 角色体验,感悟道理,就是针对班上学生的不同德育情况,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扮演相对的角色,让他们体验角色不易,感悟做人的基本道理。如针对学生讥笑残疾人的行为,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聋哑人、盲人、肢体有残疾的人等,做各种正常人所做的极平常的动作或事情。在学生亲身体验、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让他们判断那些讥笑行为是否正确。实践证明,只有体验,才能加深对道德观念的认知,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德育没有体验不行。 2.从实践活动中感悟道理 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实践活动必须开展得具有现实意义,否则,一切皆空谈。如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实训,让他们感受企业的氛围,从意志上渗透作为将来职业人的理念,使学生时刻想到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从而按照职业人的标准规范自己,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再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活动,从身边的清洁卫生做起,然后到公共场合清理垃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切实体会环保的重要性,提出环保建议。总之,遵循学生的身心和教育发展规律,组织开展好实践活动就能迸发出德育的火花。 二、切实利用好家庭教育,有效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多渠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可以利用网上家长学校这个平台,广泛发动宣传,让科学的教育理念传递到每个家长心中,让家长学会育人,能够育人,能够育好人。同时,还可以通过家长会、通讯设备、家访、班级会诊会等方式,把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效果及时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及时反馈信息,实现家校携手、共育新人的目标。 2.强化培训,让家长掌握德育教育方法 可以通过校迅通、家长会现身说法等方法,教会家长掌握不同德育教育方法。利用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比任何教育载体都更具优势,关键是父母要提高认识,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理论灌输型,善于把大道理化成小道理,能够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加深孩子对道德的理解,激发孩子的自觉性。身体力行型,正确的行为引导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父母必须随时随地起榜样、表率作用。通过亲历亲为,孩子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能够模仿。身传言教型,边讲解边示范,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起到传授教育作用,使孩子在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有直观感受,并依据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模仿,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总结 总之,通过上述二个方面的主要途径,再配合正确的德育教育方式,经过多年教育实践,确实有效提高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徐秀玲 单位: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一、以体验活动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除了举行德育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要想使德育工作的效果不流于表面,就应该重视德育教育的实用性,既然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那么,德育教育就应该从提高思想品德的行为入手。建议班主任向学校申请,联合社会机构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型德育教育的空间,例如,固定每月的某个周末,组织全班同学去学校附近的社区养老院看望老人,帮助老人读书、为老人表演节目等,并鼓励学生将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的经历和自己的感受写成周记。相信通过德育实践,学生们会为自己的尊老、敬老行为感到骄傲,也能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形成系统的实践型德育教育工作,会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的惯性,在敬老院尊老、敬老的行为也会泛化到日常生活中,学生行为和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正是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提高的表现。 二、借助多方力量开展德育工作 1.重视任课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 对学生的德育应该是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班主任如果认为自己在德育工作中“独挑大梁”,忽视任课教师的配合,那么,德育工作水平想要上升是十分困难的。班主任一方面担任着学生成长管理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担任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协同任课教师一起开展德育工作,就会由于精力有限,使德育工作永远处于“治标不治本”的水平。因此,建议班主任和班级任课教师多交流学生的德育方面的问题,通过请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等形式,邀请任课教师进入学生群体,为任课教师协助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背景和空间,也为自己的德育工作添加“左膀右臂”。 2.重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教育并行。 学校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这并不代表这两方面的教育责任全部由学校负担,因为教育是社会性的行为。初中学生生活的社会范围是学校和家庭,因此,德育教育的责任也应该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建议班主任教师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家长更加重视学生的行为细节和人格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把评价孩子的标准定在“学习成绩”上,在每学期末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对学生家长报告学生的成长和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侧重学生品德和人格发展方面,使家长重视学生非知识性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协同家长进行学校、家庭同步的德育教育。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而且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也有影响。为了解决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工作量大而成效不高的问题,建议班主任使用实践性教育的方式,并联合学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开展协作式的德育工作,以便促进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的发展。 作者:黄炳昌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硇洲中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综述 一、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小学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对于父母的意见会进行质疑,而对于自己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则非常依赖与信任。小学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当中,要向学生展示自己健康积极的一面,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对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开展实践活动,将德育内容内化 班主任所开展的德育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在于是否让德育内容变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道德。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形式丰富且内容活泼的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的进程中推动德育教育内容被小学生吸收。如可以要求小学生每天为家长做一件事情,对家长说一句表达感恩的语言,或开展“每天做一件好事”、“生活中去帮助他人”等,不仅能丰富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又使小学生在进行活动的进程中养成了优秀的道德品质,成功将思想道德进行内化。 3.利用个别谈话,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并改正错误 小学生的内心相对较为脆弱,尤其是对于班主任的语言非常敏感,班主任不适当的教育批评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熟练掌握与小学生进行交流的技巧,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在进行班级管理的工作中,运用个别谈话的方式是班主任与小学生进行交流的最为有效且直接的模式。个别谈话要想获得对应的效果,必须切实掌握个别谈话的技巧。首先,应当做好对应的准备工作,在进行谈话以前,小学班主任应提前了解即将交流的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好交流内容的初步草稿,并且选择谈话的时机;然后,在进行交流的进程中,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平易近人”的态度,拉近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班主任在进行个别谈话的时候,要避免一味地批评学生,更不能将小学生之前所出现的一些错误都提出来进行一次批评,要运用良好的谈话技巧,指引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从而加以改正。 二、结束语 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当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其他教师一起重视德育教育,真心为国家、为学生、为社会尽职尽责,为国家培养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覃春柳 单位:广西马山县周鹿镇马周小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谈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措施 一、组织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初中生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里,对社会不了解,社会阅历少,对思想道德也不是很注重和了解。因此,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实习或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发展。比如组织学生清理楼道里的小广告,或者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等,在参与这些社会活动的时候,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懂得珍惜环境,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在其他居民和路人的称赞声中,学生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也学会了尊重每一份工作,尊重每一个人。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校也应该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定期由学校统一组织全校同学参加实践活动,如清明节扫墓,参观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国情,并且在参观的同时加强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也应该与学校一样,多组织一些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动向,向学生推广企业,同时也是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 二、了解学生的动态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心智不健全,对社会懵懂,觉得自己是大人,但却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和这个社会。同时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容易受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容易使初中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因此,班主任应该经常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学生沟通,确保学生健康正常地成长。同时,班主任也应该经常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督促家长也去关心和了解学生。因此,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督促家长也来了解和关心学生。所以,班主任应该经常关注学生的动态,时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家庭动态,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指导者,学习上的引路人,让学生的身心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先进的德育观念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同样的,德育观念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使教育出来的学生更适合这个社会。很多班主任都是用一些比较传统的德育观念去教育学生,这就把学生管得很严,这些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往往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创造性,根本谈不上具备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学校应定期培训老师的德育教育,老师的德育提高了,德育观念更先进了,学生的德育自然也会提高。初中班主任所做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平时的行为举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班主任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德育,在学生面前要起到榜样和领头的效果。一个班级的整体道德水平,与这个班级的班主任的德育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不断更新、不断引进先进的德育观念,是班主任需要注重和加强的。 总结:德育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发展需要强化的重要环节。作为与同学接触时间最长,最了解学生的班主任来说,加强学生的德育水平就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同时班主任自身也要不断更新和创新自己的德育水平,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德育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力求学生更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素质,力求学生更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作者:刘来喜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马甸镇初级中学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对于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班主任在“管”“育”结合的模式下,进行班级德育教育工作。本文以“对‘管’‘育’结合下的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探讨”为主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管育结合 中职院校的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性人才是当下中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在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管理好班级内的学生,运用“管”“育”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启用“管”“育”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现实基础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学校往往采取说教、听讲座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枯燥的形式长期下来会使学生们感到厌倦,不再认真对待德育的培养,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尤为重要。当下中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十分难以落实,中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社会人才,对于学生的职业性及规划程度较高,在管理学生方面往往制定了一些量化管理条例和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这一种过度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并不适合用来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与学校矛盾冲突尖锐,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过远,不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德育共组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还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对学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一些班主任没有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总是流于形式,不重视德育工作的内涵。针对这一些情况,采取“管”“育”结合的模式进行德育教育成了必然。所谓的“管”就是通过一些规章条例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在这一点上,许多学校都有非常严密的规章制度,但是一些看似合理的制度会给学生的利益带来影响,比如有的院校要求女生不能够留长发,许多女学生对此表示不能理解,所以反抗这一条例。对于这一情况,学校就要采取“育”的方式,通过教育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学校的制度。当然,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要完善改正,如上文的要求女学生剪短发的条例,其实过于严苛,可以适当放宽,比如可以留长发,但是不允许烫发染发。一些学生起初不愿意接受的条例,比如要求全校学生每天早上都要进行早自习活动,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在学校的教育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下,学生们会理解每天早晨早起看书学习比一直睡觉睡到中午的效益多出百倍,自然就理解学校这样要求的苦心。所以“管”和“育”是需要同时进行的。 二、实施“管”“育”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基本步骤 一切教育都离不开沟通,尤其是对学生的德育的教育,更要求班主任与班级内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中职院校的学生同许多高中生一样,也处于青春期阶段,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较之普通高中学生对于高考这一目标的准求。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往往缺少一定的人生规划,更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惯,导致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变得更复杂,所以与学生的沟通尤为重要,学生们再显得成熟也毕竟是孩子,需要人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首先,教师要明确班级管理的行为标准,制订合理的班级量化方案,监督每一位同学严格遵守。但是这些行为准则并不是对学生们进行过度监管,而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生们沟通,共同制定,让学生们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和制定的原因,一旦出现问题,班主任就可以根据规范上的内容进行教育,一视同仁,建立良好的班级风气。其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严宽并济。作为班主任,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在某些方面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比如早自习的进行情况,上课出勤的情况,考试诚信作风问题等,绝对不能含糊。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以示警诫,班级上经常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教师也要进行严格的教育,但是绝对不能够用体罚的方式惩罚学生,要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以及这种错误会对自己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让其自觉转变不良行为习惯。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教师可以适当放宽,但并不是任其发展,而是用教育沟通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更正确的方法进行某一项活动,比如针对学生的追星问题,顺应学生们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们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明星们的努力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对于明星的喜爱转变为完善自我的动力,让追星变成一件好事,而不是疯狂沉迷的错事。最后,可以举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可以用实际行动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探访孤寡老人,有能力的话,可以让学生们去比较近的乡村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增加学生们对于社会的体验。 三、运用“管”“育”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常见问题 教师要明确“管”“育”结合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在一定的界限中放任学生们自由发展,而是用“管”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用“育”教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完善自我,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言传身教,为学生们做出榜样。总而言之,在中职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用“管”“育”结合的模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的德育目标,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严格要求,因势利导,用最正确、学生最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避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引起更大的后果,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德育教育的力量。 作者:徐哲 单位:淮海技师学院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摘要:德育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其基本职责所在,尤其是在中学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全身心发展。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导师,除了基本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此,班主任应对新形势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一些有效性措施,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措施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因此,一直以来德育教育都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德育教育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工作难度逐渐增大。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探索研究中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作为中小学生,由于对社会上的事物缺乏判断力,无法靠自身的经验来对事物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就需要在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全面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综合素质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阶段对其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因此,班主任必须具有以德服人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爱护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班主任通常是由任课教师担任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对班级的日常事务进行相应处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班主任如果不对学生负责和缺乏奉献的精神,是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批改作业以及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除了做好这些本职工作之外,更是能够抽出大量时间开展班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情况,并能够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心是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具备的,此外还有专业的德育教育水平。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熟练掌握德育教学的规律,针对不同学生通过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等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二、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发展自己的个性与寻找友谊等。中小学教学阶段,一个和谐的集体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班级氛围在德育教学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德育教学工作来讲,开展班集体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班集体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在班级内进行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学生要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班级活动,全身心投入到德育教学活动中去,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友谊、快乐以及美丽的追求,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除了开展班级活动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班级环境的重要途径,这也是解决日常班级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有效措施。 三、摆脱传统德育教育思想的束缚 现阶段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教,以思想灌输为主。近几年来,虽然德育教学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增加了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但是仍然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在的德育教学工作仍然摆脱不了传统德育教学的影响。目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失去了德育教学原有的意义,与德育教学的目的性是相互违背的,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所以要对德育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革,打破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教学水平。班会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同时也可以融入一些小的奖惩措施到班会中来。如对于积极举手发言并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多次不参加发言或不与班主任进行交流的学生给予一点小惩罚,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又活跃了班级的氛围,有效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目的。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要尊重理解学生,并对学生一视同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热爱学生,与学生多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庭状况,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付诸行动;并且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相关建议,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在学生的一视同仁方面,要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对于优秀学生不偏爱,对于困难学生不忽视,用心平等对待班级的每一名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对学生推理、判断等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某种思想、原则的单纯灌输。另外,班主任要明确教师只是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学生才是德育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中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德育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在德育教育教学方面能有效突破,班主任应该掌握学生的发展现状,顺应时展潮流,来营造一种更加友好和谐的集体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五、充分了解学生,因人施教 教师不仅传递着文化知识,同时也在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班主任,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关于学习、家庭、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及时解决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类问题,采取因人施教的德育教育方法,不仅仅是学生的班主任,同时也能够成为学生的朋友。比如,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比较忙,对于孩子付出的时间相对较少一些,在家里并没有很好地对他们进行监督与管理。班主任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谈话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这样的,是因为没有家长的约束,还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陪自己而已。如果是因为缺少管束,可以找学生本人进行谈话,寻找一些适合自身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如果是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可以找家长进行谈话,希望家长能够在工作之外多抽出点时间陪孩子交流。 六、结语 总体上来讲,提高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班主任身为德育教育的引导者,要对自己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避免误入歧途。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与策略 摘要:中职学校对社会的贡献非常的大,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还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在现阶段的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文章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与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策略 在中职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现阶段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因此,为了改变德育工作的现状,就需要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 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效果。在现阶段的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道德现状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随着“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幅度下降,很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较低,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并且其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低。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自卑心理,并且一些学生缺少关爱,导致其道德素质较低,行为偏激。学生的这种情况就加大了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难度,为了顺利的开展德育工作,就需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与教学情况选择合理的教育措施。此外,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德育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过于简单的德育教育方法。中职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应该严格的按照德育教育的规律进行教育。在现阶段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很多班主任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从而导致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不严格,并且采用的教育方法也比较的单一。简单的德育教育方法不能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并且班主任不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第二点,中职班主任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班主任普遍认为其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是主导,其他的教育者只是辅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是由于班主任的这种不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德育工作的开展不顺利。因此,为了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质量,解决现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采用有效的对策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二、提升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对策 在中职教学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学生的学习与教学的进行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够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质量,改变现状,就需要采用有效的解决对策。首先,应该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理念进行系统。想要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质量,就需要借助科学的理念进行工作的引导。复杂、整体的育人工程是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针对德育工作的特点合理的进行德育理念的设计,并且将其系统化处理。为了能够为德育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与有效的依据,就需要班主课题组针对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具体状况进行研究,实现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的系统化。其次,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目标的系统化。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工作的目标是非常重要,只有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才能够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因此,中职学校应该为班主任制定一个系统的德育工作目标。最后,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内容的系统化。感恩教育、珍爱生命、诚信教育、恋爱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以及人际关系等都是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比较的繁杂。为了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质量,改变工作的现状,就需要对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仅凭借班主任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并且这种教学方法缺少系统性与主动性。实践性是德育教育的本质,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将实践贯穿于教育之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教育,并且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进行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时,应该将实践作为工作方法的中心,一切从实践出发,从而制定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方法,使得德育教育更加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此外,还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评价的系统化。激励导向作用是科学的德育评价所具有的主要作用,并且能够提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了构建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评价系统,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德育评价指标。在对德育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时,应该从现实性原则、自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等方面对其等级、要素以及内涵等进行分析。其次,德育评价方式。德育评价方式是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终结性评价与探索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等形式进行工作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德育效果的反馈。最后,德育评价主体。改变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的有效方式就是德育教育公平评价的系统化,这就需要通过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系统化处理。综上所述,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过于简单的德育教育方法、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对德育工作的理念、目标、内容、评价、方法等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从而改变德育工作的现状。 作者:盛亭亭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班主任德育工作论文: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分析 摘要:当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对于中职学生也不例外,中职学生大都是初中生参加中考然后直接选拔到中职院校进行学习,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学习,不仅仅要重视中职学生学习最基础最重要的文化学科,作为中职的班主任还要做好德育方面的工作。对于刚刚升入中职的学生来讲,德育工作很可能不易开展,为了提升中职学校的德育水平,很多教育方面的专家对中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就浅谈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 当代中职学校大多数的生源来自初中生,很多初中生是由于考不上高中才来上的中职学校,在中职学校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发展。目前,很多中职学生存在文化课程基础差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就要求老师进行新颖的教学,在课堂上采用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而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整个中职院校的学业水平。对于中职学校而言,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储备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中职的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管理和学习,教师在学校有效开展一些德育方面的工作,给学生适当的学业压力进而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下文就浅谈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叙述。 一、中职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职学生的教学缺乏重视 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只有那些本科学校才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作为专科学校的中职上课只是相应讲解一下课本上的内容就可以,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心思,从教育理念方面就对中职的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作为教师来讲,很多教师认为中职的学生基础不好学起来也不会轻松,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就会采用简单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基础性的内容,深入的知识不会深入的教给学生,只是停留在完成课程要求。因此,这类老师上课时,就只是按照课本上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很少关心下面的学生是否真正学会所讲的知识,没有深入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德育发展更是缺少管理,长期以往就会出现一些德育方面的问题。 (二)对德育的发展和管理缺乏重视 在当代教学环境中,虽然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家长和老师只在乎学生以后的工作薪酬,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课堂质量的提高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认为找到好的工作才是硬道理,能挣钱才是对学生有用的教育。这就导致老师只顾着学生专业课的学习,采用单一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和管理缺乏重视。很多教师只是看重课堂上大量的知识传输,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为了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就要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不仅仅要重视专业知识还要重视德育方面的工作,俗话说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中职班主任只有在德育工作做好的基础上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未来能够有一个更加理想的生活。 二、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提高对班主任的要求,重视德育发展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中职院校学生的要求,必须要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当代社会对学生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专业的综合能力,就要开创新型的当代教育技术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吸引中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对于某一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共同探究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定期的对班主任进行德育方面的培训,使其以后再中职学校中即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更好的明天打下基础。例如:在学校里面,在教给学生相关德育知识时,班主任可以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在学习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段与德育知识相关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对德育知识,产生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视频放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重点部分进行相应提醒,让同学注意向视频中的行为学习。通过画面和动感的音乐刺激学生的神经,进而引发学生对德育呼应。这种用当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基础德育方面行为更易使学生接受,同时对该部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从而为其以后在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德育与行为活动相结合 在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德育行为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校的进行德育的教育之后。对其学生进行相应及时的强化。老师可以和学校申请,在一定时间进行一些家长会的活动,使学生在受到德育的培养之后,和家长进行一些深入的交流。学生进行理论的德育教育之后,鼓励其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仅能在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在沟通中和父母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职院校必须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相关德育的教育,进而完善学生的内外性格和气质,帮助其在一个更加友好和睦的环境下生活和发展。平常多和家长老师沟通,有问题不要憋在心里,通过德育的学习更好的表达自己,提升自己。 三、总结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展要求,为了推动21世纪综合国力的发展,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特别是对于中职的学生,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其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对其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其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在学校期间不能一味的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应该采用新型民主教学模式,让其进行德育和专业知识全面的发展。对班主任也要提高要求,教师应利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当代环境中对身边的事物抱以积极的态度,对生活对学生多一份热爱。
矿山地质论文:贵州省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对策 摘要:煤炭是贵州省最主要的矿产资源,省内尤以煤矿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严重。本文全面阐述了贵州省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了矿山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贵州;煤矿;矿山;地质环境 1前言 贵州处于我国二级台阶的云贵高原,是世界连片喀斯特面积最大的中国西部喀斯特山区中心,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是贵州最重要的固体化石能源矿产,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聚煤区,素有“江南煤海”之美誉,查明的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贵州省内尤以煤矿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最为严重。 2开采技术条件 晚二叠世的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和预测资源量以及原煤产量均占全省的98%以上,是贵州最为主要的煤炭资源赋存层位。根据矿山开采的煤田地质特征,特别是含煤地层、上覆岩层和下伏岩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区域地貌等差别,将贵州晚二叠世煤矿的开采技术条件为3个不同的区域,其中煤炭的开采主要集中在集中在黔西区。 3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贵州境内煤矿资源丰富,开采年代久远,开发程度高,开采方式均为井下开采,矿业的开发严重地扰动破坏了矿区原生的地质环境结构,使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得非常脆弱,引发了很多地质环境问题,尤其以矿山地质灾害最为严重。 3.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3.1.1矿山地质灾害 贵州省煤矿矿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别是大中型矿山引起的地质灾害尤为严重,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80%以上。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地裂缝为主,其次是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90%以上。 3.1.2地下含水层影响破坏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大量采空区,切断和破坏了区域地下水均衡,同时致使矿层及上覆岩体遭到破坏,改变了地下水自然流场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量减少,浅层地下水枯竭,地表泉点流量减少、甚至断流。 3.1.3地形地貌及土地影响破坏 煤矿对地形地貌及土地影响破坏主要分布于采空区、工业广场、煤矸石堆场、尾矿库。其表现形式主要为工业广场、煤矸石堆场、尾矿库等对土地资源占用,地质灾害对地形地貌及土地资源的影响破坏。 3.1.4矿山废水、废渣影响 煤矿所产生的废渣煤矸石与其它废渣混合堆放,其堆放场一般在矿区附近沿斜坡或沟谷堆放,在雨水的淋滤作用下,对其周边土壤污染及下游河沟水体造成污染。大部分中小型煤矿的污水处理池基本上没有正常运转,矿坑水、洗煤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沟谷或河流,沿着河沟径流方式污染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途污染土壤、林地或者低洼地带的耕地。 3.2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3.2.1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贵州地貌复杂,类型多样,特别是喀斯特地貌更为突出,而全省的大多数矿山都位于喀斯特山区,采矿环境极其脆弱和敏感,矿山地貌环境易损性大。(2)“上硬下软”的地质结构贵州的煤层主要分布在晚二叠世地层中,岩性为岩质较软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煤层等,上覆地层为新三叠世地层,岩性以较坚硬的白云岩、灰岩等,透水性好,岩溶发育,地质结构条件“上硬下软”,开采下部软弱地层中的煤层,易破坏斜坡的稳定性,使得上覆岩体失去支撑,易沿自身垂直不利结构面向临空方向产生卸荷掉块形成崩塌,下部的坡体在上部的荷载作用下易形成滑坡。(3)矿层埋藏浅,矿层多贵州省内大部分煤矿的可采煤层埋藏深度小,多数在500m之内,煤层厚度小,平均厚度一般1.5~3.5m,且可采煤层层数多,一般10~20层。由于安全厚度小,采煤形成的大面积的采空区造成地表发生变形破坏,常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井泉枯竭及土地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4)气候因素据统计,贵州有95%以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在6~10月,地面塌陷、地裂缝也多发生在雨季。强降雨使岩土体迅速饱水、软化,岩土体强度降低,易使岩土体失去平衡,诱发地质灾害,因此雨季是矿山地质灾害多发时期。 3.2.2人为因素 (1)历史原因贵州的矿业开发历史较长,90年中后期矿山大量地增加,乡镇及个体矿山大肆进行掠夺式开采。进入21世纪,以能源矿山开发为主体矿业更是全面迈进了一个新高潮期。大部分矿床未经严格地勘探,大部分矿采区也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开采较混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不高。(2)技术水平低下贵州省内绝大多数矿山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不注重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经营粗放。开局不够合理,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较突出。产品结构单一,煤炭以原煤、精煤、焦煤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基本上靠消耗资源来换取原始的经济效益。(3)不合理的采矿活动目前区内仅一些大中型国有矿山基本做到了开采有规范、有规划。而大多数中小型矿山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不按勘察和开采设计方案开挖、越界开采、矿渣任意乱堆乱排等,一些矿山不按规范留设保安矿柱,造成地质灾害、土地破坏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建议 4.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1.1政府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矿区“官商勾结”现象很普遍,很多政府人员在企业有“干股”,污水处理等许多措施形同虚设,平时根本不启用或根本不达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4.1.2建立健全政令制定、决策、监督程序目前许多矿山政策的制定有很大随意性和不可执行性,政策多以宣言、口号式为主。另外,许多矿山政策不具备稳定性和连续性,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制度。比如“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矿井设计规模一年多过一年,煤矿企业为达到标准,纷纷提高产能,全省的产能大幅提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更加严重。 4.2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多年来中央和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矿山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标准,但这些法规和标准缺乏可实际操作性的条文,处罚力度不够,导致执法部门监管时困难重重,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做到有法可依。 4.3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 贵州省内煤矿偷排废水、废渣等的现象非常严重,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没有有效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4.4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各级政府应当认真贯彻《贵州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对新建和生产矿山企业要严格执行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保证资金到位和工作落实。 4.5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科学化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 作者:刘勇 胡屿 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矿山地质论文: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2012]第55号令)、《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函[2014]35号文)等要求,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为了夯实规划编制基础,明确规划思路、目标、方案及实施措施,为规划编制提供翔实依据,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编制前,规划编制项目组完成了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专题研究”等共七项规划专题研究工作。本文就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指标进行研究。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主要指标研究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主要指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规划指标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均为约束性指标。主要根据我省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土地复垦情况、有关法规、政策要求及“十三五”期间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资料,提出约束性指标,并将指标分解、落实到后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等之中。1.1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指标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我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4020.5224平方公里。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11月)、《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等政策性文件,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促进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国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007年第298号)、《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执行<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鄂财综发[2007]4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5]80号)等文件精神,规划2016~2020年,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面积:40.21平方公里(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较严重区总面积1.0﹪)。1.2废弃矿区土地复垦指标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2011年3月5日公布)、《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实施<土地复垦条例>的通知》(鄂土资发[2011]102号)、《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同时遵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5〕1号)等文件精神,组织落实好矿区历史遗留损毁土地、新开工矿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工作,矿业开发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得到恢复与控制。规划到2020年,废弃矿区土地复垦面积75平方公里。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2.1分区原则及依据 2.1.1分区原则 (1)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市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9号)要求,参照《全国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修改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2年3月),依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分区结果,结合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分析。(2)在划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时,主要考虑突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使矿山环境预防、保护、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以达到提高矿山环境监测精度、实现矿山环境的有效保护、确保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成效显著。兼顾考虑国家、企业和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承担能力。(3)按照“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在具体分区时,首先明确各区属性,制定分区依据,确保不出现存在交叉属性的区域。 2.1.2分区依据 (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主要包括:矿山环境问题严重的大中型老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的矿区;城市周边、重要交通干道两侧矿山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开采破坏严重的矿区。(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较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区域。(3)矿山复绿重点区。主要包括:湖北省境内重要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简称“三区两线”)。(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11月)确定的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5〕1400号)、《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鄂办发〔2011〕40号)确立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之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区损毁的土地。 2.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分区结果主要依据《2012~2013年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2014年11月)相关成果,并根据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的最新政策、治理资金投入新动向、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全省共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矿山复绿重点区以及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等。1)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38处,总面积2020平方千米。2)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49处,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3)矿山复绿重点区:全省划分出矿山复绿重点区9处,总面积211平方千米。4)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根据湖北省矿山土地利用现状,拟定需要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重点投入的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7个,总面积495平方千米。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3.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的确定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保护矿山环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矿山生态功能、保障矿山环境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为保证在时间和空间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的合理、科学,需坚持以下原则: 3.1.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在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重大工程规划的过程中,考虑我省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及承载能力,始终坚持统筹规划以及突出重点的原则,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以及量力而行,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矿山地质的实际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的成果,从时间维度以及空间维度上对治理工程进行合理化安排,从而制定出科学化的实施方案,实现目标的明确化,做到治理工作的务求实效,脚踏实地的完成治理任务。 3.1.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高度重视影响范围的实际大小、地面塌陷突发性矿区治理以及危害相对严重的边坡地质灾害治理,而且还必须要兼顾矿区附近区域的水资源枯竭情况以及饮用水污染情况,就矿区居民生存环境进行严格治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矿地纠纷,有效维护矿区周围日常生产生活秩序,确保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预防以及减少矿区经济损失的重要作用。 3.1.3按照轻重缓急,分批实施的原则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及先进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治理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考虑到相关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条件,进行分批治理,从而确保恢复治理工程的最终质量水平,实现预期治理效果。 3.1.4注重治理成效,强调可操作性原则 在矿山治理项目立项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开展前期论证工作与预期效益分析工作。在条件要求等同的时候,需要优先安排那些技术先进以及方法可行的项目,做到投入产出的合理化,增强治理效果。 3.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主要部署在历史时期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的区域。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新中国成立前和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国有大中型老矿山、闭坑矿山和无法找到责任人的矿山,矿山环境问题严重。(2)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随时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矿山。(3)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后,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基于以上原则,本省重大工程主要以黄石、宜昌和荆门等矿山密集地区作为重点,将闭坑矿山以及正在生产中的国有大中型矿山作为治理重点,争取国家恢复治理项目和资金投入,适度配套地方恢复治理资金,督促矿山企业按照法定程序积极履行相关的矿山环境恢复以及治理义务。具体来说,在实际恢复治理工程开展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就矿区内部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实施复垦以及绿化,然后就矿渣以及废水等实施无害化处理或者是再回收。治理工程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兼顾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优先安排对人居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大,危害重的老矿山,加强综合治理。根据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区现状,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38个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区,布置44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40.49平方千米;需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以及多方筹措的社会资金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部署在49个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治理区,布置49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9.92平方千米。 3.3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 根据湖北省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现状,在我省重点城镇周边历史遗留的群采点(废弃露采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部署在7个矿区土地复垦重点区,布置7项矿区土地复垦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75平方千米。 3.4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 依据《湖北省“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2年12月)、《湖北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矿山复绿实施方案》(湖北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7月),优先在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景观区、居民集中生活区的周边和重要交通干线、河流湖泊直观可视范围(即“三区两线”),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区,研究提出需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部署在9个矿山复绿重点区,布置9项矿山复绿行动重大工程,工作区总面积31平方千米。 作者:张金林 刘磊 李嵘 单位: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湖北省国土资源研究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 :矿山中蕴含大量的矿产资源,然而伴随人类的开采活动,会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开采过程中会形成陡直的开采边坡,影响自然状态下的岩石稳定性,遇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作用后,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情况。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显得越发重要起来。文章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例,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探讨了矿山治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对策 矿山企业不仅要注重安全生产,更要关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只要这两方面工作都认真做好后,才有利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本文笔者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该资源型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很多采石平台以及陡崖的出现。不仅对区内地貌景观形成很大的破坏,而且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存在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隐患,矿区开采对地下水污染也有一定影响,废石堆放掩埋破坏原有覆盖的植被[2]。 2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破坏现状 2.1崩塌 矿区采石陡崖均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区,特点不仅陡而且还非常高,并且存在很多岩体裂隙,很多岩石呈块状突出于破损面上,另外有大量的松散结构的风化层分布,遇到不良天气以及外力影响下,非常容易导致岩石崩落,造成崩塌灾害的发生,给生活其下部区域的人们造成安全威胁。 2.2水土流失 矿区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范围内的原有植被以及土地。特别是采用露天开采形式的矿山,破坏程度更加突出,引起矿山范围内出现大量的荒漠化现象,遇到降雨天气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长期的降雨冲刷,使有机质被雨水带走,影响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养分明显不足,给区内植被生长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出现了很多裸露山体,影响区内生态环境。 2.3地质地貌景观破坏 伴随矿山开采,对区内原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很大破坏,造成很多开采平台和陡崖的形成,这些陡崖与平台上没有植被生长,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而且遇到诱发因素,非常容易导致崩塌现象的发生。而且很多矿井开采之后,占用了很多土地资源,又因其在山岭上方,给下面居住的民房造成很大威胁,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很大程度上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到区内优美的景色[3]。 3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分析 3.1边坡整体稳定性 根据相关调查,矿区内边坡主要为中厚岩层,属于寒武纪张夏组,非常坚硬,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性。调查发现矿区边坡这些岩石分化程度轻微,而且具有非常统一的岩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边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引起大的滑坡灾害[4]。 3.2边坡局部稳定性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矿区内边坡坡面上分布着很多破碎的岩石,有些已经与母体进行分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诱发崩塌灾害,对景区内游人及附近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防治工程 4.1卸载危岩体 伴随采矿活动形成大量的采石陡崖,在陡崖区域内,分布着很多危岩体,这是危岩体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爆破手段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些危岩体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主要采取卸载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遇到危岩体体积过大,则运用静态爆破的手段进行分解卸载。对于较大的岩体,现行铁索固定,借助静态爆破手段加倒链形式将其卸下。 4.2“废石- 客土”回填工程 “废石 - 客土”回填工程主要用于采石陡崖的坡地以及采石形成的平台位置,首先,将回填区域内的杂物以及树根等进行清除,将有积水的坑穴进行填平,实施填土阶段,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保证填土质量。 4.3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设计使用M 7.5 浆砌石结构,以基岩为挡土墙的基点,并设置沉降缝,以间隔 15 m为规格进行设置,通常挡土墙应当入土在 0.1 m的范围,设置的挡土墙为 1.5 m的高度,底面为 1.1 m宽,顶面为 1.1 m宽,但要依照陡崖不同情况,具体进行调整。 4.4截排水工程 再用截排系统是为了有效应对雨水的冲刷,由于雨水会对回填土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的措施为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并将其进行汇流疏导。 4.5绿化工程 绿化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的有利手段,本着经济、生态的模式进行种植,达到最大化的自然态,避免过多的投入管理与养护的投入,依照目前的种植基础,以乡土树种(侧柏、毛白杨、国槐等)为备选树种优先考虑,同时,种植模式应当达到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多样化立体模式。 4.6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恢复治理了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梁山风景名胜区视野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梁山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语 文章以青龙山资源型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分析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和水土流失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工程措施治理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在进行绿化工程中,应当在原有生态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首选,采用乔、灌、草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增加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治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作者:温殿刚 单位: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及防治措施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矿山开采是十分重要的构成内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在实际开采中,地质勘查是矿产开采的前提条件,地质勘查数据的精确与全面,能够实施安全开采矿山。本文在阐述矿山地质灾害勘察技术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类型及应对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矿山地质灾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技术;防治措施 所谓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人类采矿生产活动导致的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产生影响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其是地质灾害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自然灾害的重要内容。我国矿业资源比较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步提高,且矿业发展粗放式管理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很多矿山地质环境面临严峻的形势,一部分矿区态势不断恶化。所以,正确认识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与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 1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技术 1.1地球信息技术 对于地球信息技术而言,其技术类型主要分为三种。①遥感技术(RS)。其从宏观角度对大面积区域做出了解释,为比例尺不同的航卫片解译工作提供便利。通过航卫解译,因其更加直观、真实而准确,为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②定位系统(GPS)。全天候、覆盖面广、精度高是该就似乎的主要优势,通过该技术,用户可以进行无源设备工作,且其占用空间少,非常轻、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所以,该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在矿山野外环境调查工作中,利用GPS定位仪现场采集矿山所处环境的三维坐标数据。③地理信息系统(GIS)。 1.2水文、地质与岩土力学实验法 此试验法类型比较多,对于矿山地质灾害勘察的作用不可小觑,许多数据与资料都是通过此试验获得的。在实际灾害调查中,水文地质测试试验主要包含水质、淋滤、浸泡、含水层吸附、顶板渗透试验、采矿周边地层渗透、矿山固体废弃物毒性检测、土壤污染、溶质的迁移与富集等。 2灾害类型 2.1地面与采空区的塌陷 在井巷开采作业矿山中容易出现塌陷。在采空区,如果矿柱不足,或矿柱受外力影响支撑能力缺失,使得地面出现塌陷。对于矿体掩埋较深的矿山,没有及时进行回填,采空区面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大面积塌陷。比如铜坑与高峰锡矿采矿区面积超过百万立方米,铜铅锌矿采空区也超过了150万m3,这都是采矿作业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2.2采矿场边坡出现失稳、滑坡及岩崩 这种问题原因在于开采不合理。比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太大,在露天非金属与建材等开采矿中比较常见。比如某地区磷矿山崩事故,造成307人死亡,这种灾害比较典型。 2.3矿体坑内岩爆 又可称为矿山冲击,在掘进爆破后2-3小时内,受地壳应力作用,矿坑与顶板围岩出现的压缩比较严重,一旦作业中出现自由面,岩石内应力得到突然释放,导致岩石破裂并得到释放,进而引起地质灾害。 2.4矿坑突水 这种灾害比较普遍,其突发性强、爆发规模大且造成严重后果,在开采中,如果没有准确估计矿坑涌水,老窿或暗河被打穿或穿透,大量地下水涌入井巷,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2.5周边环境被污染 在矿山灾害中,环境被污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采矿中形成的引麦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严重污染了环境,甚至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盐渍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采矿区环境及正常生产活动。 2.6瓦斯爆炸与火灾 由于矿井通风不良,瓦斯长期集聚而引起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损害矿井。部分硫化矿床中有这种情况,硫化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积聚到一定量,瓦斯浓度超过9.5%,就会引起爆炸,导致火灾。其危害非常大,损耗地下矿物资源,其损耗量难以估量,改变了气候环境,大量农作物与植物死亡,田地无法耕种,环境日益恶化[2]。 3矿山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3.1重点防治区 对于矿山重点防治区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边坡参数设计要合理,并加强检测,同时设置相应的防护墙,一旦开挖中出现变形开裂,就要进行专门的地质勘查。②对原有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与预防,尽可能排除因开采造成的灾害等安全隐患。③对渣场弃渣进行严格检测,边坡坡度与挡墙要设计合理,设置相应的拦渣坝,以防发生泥石流。同时提高渣场使用效率,弃渣不能随意堆放。④加强坑道支护,开采与支护同时进行,以防顶板坍塌、冒顶等安全事故,特别是有住户的区域要防控顶部地面开裂。⑤合理设计坑道排水,以免矿坑涌水引起的危害。⑥设置相应的监测点,并做好检测与分析,有效预防易发生灾害。 3.2非重点防治区 在建设矿山进场路、生活区中,存在一定的边坡与弃渣,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因此滑坡与塌方;沿线不合理弃渣也会引起水土流失,引起泥石流、滚石以及飞石等灾害。①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增强支护与加固,边坡排水沟也很关键,阻挡地表水。②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确保弃渣堆放合理,并在险要低段建设阻挡滚石与飞石的相关设施。③完成开采后,扒平弃渣场并覆盖上土层,进行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3]。其中松树适应性强,存活率高,每3平米种植一颗,且树坑规格保持在0.5×0.5×0.5(m)。3.3地质环境恢复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水土流失,恢复矿区植被与景观,必须要合理开展复垦作业,以此恢复其生态功能。切勿胡乱堆放弃渣,规划统一弃渣场区域,在开采中,针对性的选用弃渣回填采空区。弃渣场被处理后方可进行敷土、植树种草。通过这些地质环境恢复策略,降低水土流失,恢复矿区生态功能,实现和谐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与预防中,通过有效治理措施,降低水土流失,恢复其生态功能,确保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高矿产资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监管力度,预防地质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重视。 作者:王翰强 单位: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对策 摘要:中国工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提高,矿山资源开采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矿山资源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多的采矿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类型;防治对策 引言 中国国土面积十分广阔,国家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同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矿产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中国各种大中型采矿工程项目已达到9000多个,资源开采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在过去的50a间,由于采矿行业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技术和设备的落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矿山地质发生灾害的事故越来越多,环境破坏也越来越恶劣,矿山地质灾害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每年因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00×108元人民币,不仅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周边居民构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范措施应尽早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尽快建立起科学、有效、安全规范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 1矿山地质灾害简介 矿山地质灾害又可称之为地质灾害、采矿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等,主要是指在矿区进行开采活动时,由于开采技术或开采规模引发井巷和岩土体变形及矿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自然环境发生严重变化,造成开采设备损坏,自然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情况,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地质灾害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引发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矿山地质灾害将对人类造成严重的生命灾害,同时周围地质环境也受到影响。随着中国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提高,这也从侧面加快了矿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当前中国有多种类型的矿山资源,分布在不同地区,一旦矿山发生地质灾害,其影响力非常巨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尽快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多种预防措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1]。 2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有许多种,但每种矿山地质灾害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非金属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煤矿)主要类型有: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煤层自燃、瓦斯突出、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侵占农田造成土壤污染或田地破坏。金属矿山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地表裂缝、塌陷等。 2.1矿震 矿井地震是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震灾害,一般矿震的震源比较浅,但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小型矿震会造成矿井表面及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辽宁北票煤矿吉井区,1981年8月21日,井区共记录震级MS(面波震级)≥0.5的地震160次,有感地震37次。虽然矿震发生的几率不大,但近几年矿山地质矿震灾害在中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矿震灾害发生。 2.2地表塌陷 地表塌陷是近几年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开采或不按规章制度、乱采滥挖,造成矿区地下空洞,在重力或地表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地表塌陷事故。尤其是采空区面积过大,而预留的支撑柱不够时极易发生地表塌陷事故。 2.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由于在采矿过程中,人为乱采滥挖,破坏防水煤柱,进入废弃的矿山挖掘,废弃的煤渣堵塞阻断山谷和河流引起。如焦作的马村矿、汉庄矿、王峰矿、冯营矿。矿井突水事故的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比较严重。矿井突水已成为矿山的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目前,中国大多数矿山都存在矿井突水的危害。中国有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在开采时,地下水必须排除干净,尽可能避免矿井突水事故发生。 2.4矿体内引发的灾害事故 矿体内部也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事故,主要是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引发的,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矿体内地质灾害主要有瓦斯爆炸、地热、煤层自燃等,瓦斯爆炸是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壁向采掘工作面瞬间喷出大量煤粉或瓦斯,引发爆炸导致矿山灾害发生。地热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热量会渗出地表,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煤层自燃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煤,由于氧化放热或天气干燥温度过高引起的燃烧现象,煤层自燃会引发地表塌陷,或引发大火等灾害[2]。 3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a)国家必须要高度重视,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b)矿山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法规操作,以防止发生地质灾害发生;c)加强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1坚持以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控制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管理;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实施;确保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科学有序进行。 3.2加强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 在采矿过程中,为了防止出现边开采边破坏的现象,国家国土资源部应向矿产企业实施山区环境保护的强制性措施,加强依法行政,严格落实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三同时”制度。在同一时间内不定期开展地质环境执法检查,向社会公布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个人和企业,并依法追究责任。露天开采面、边坡失稳,废渣、废岩、废石多且随意堆放的,及易发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地区,应加强监督管理,一经发现违法违规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3.3地表塌陷的防治措施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地表塌陷是国内外开展研究比较少的一个地方,地表塌陷的主要防治措施应从采空区入手。比较常见的采空区处理措施有回填处理,这种方法是将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或矿山周围存在的废弃渣石在开采活动完成后,回填到采空区中。回填法是一种比较环保和无污染的处理方法,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地表塌陷事故的发生,其经济效益也是最高的,因此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预防地表塌陷的防治措施[3]。 4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由于矿产资源在开采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很多,应分析和掌握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此来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保障采矿工程安全顺利进行,促使开发资源、优化环境、发展经济三者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荆升利 单位:山西阳煤寺家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摘要:本文通过对七宝山矿山土地资源及土壤环境、水资源及水环境、地质灾害三方面进行矿山环境地质综合评估及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总结出七宝山硫铁矿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 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估研究方面,前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以七宝山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为例,分析工作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及地质环境现状,结合开发利用合理方案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矿业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加剧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作出综合评估及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估。 1地质环境条件概况 矿山及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可归纳为下列七方面。矿床主要为灰岩裂隙溶洞水充水矿床,±0m中段最大涌水量187.5m3/d(据1997)-1998年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地下水疏干导致岩溶地面塌陷影响严重。地表主要河流——七宝山河与地下水联系不密切,对矿床充水影响小,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东部中等,西部复杂,中部简单,总体为中等类型。矿山排土、石场与废渣堆多处,堆积条件中等稳定。矿渣与废水中有害组分含量高,对水环境污染影响较重,对人居环境影响危害较大。矿山及周边地质构造简单,虽有区域性断层通过,但成为隔水边界,断层构造总体不发育,对矿坑充水和采矿影响不大。矿山岩土体类型简单,灰岩岩溶发育,矿体顶底围岩稳固性中等,总体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由于存在多个矿山与本矿山叠置开采或残采,矿井采空区面积和空间较大。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较严重,并造成一定危害;矿山露采范围大,对植被、土石环境影响严重、危害大。地貌单元类型较简单,地形坡度15°-30°,地势南、北、东高,西部低,地形条件有利于地表水的径流排泄。 2工程概况 2.1矿山开采概况 七宝山硫铁矿矿山于1988年建成,1989年4月全面验收投产,设计采选规模25万t/a。为统一规划矿产资源,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原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原浏阳市七宝山磺矿、原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铁帽金银矿和原湖南省硫铁矿铁锰黑土型金银矿整合为一个矿山,整合后的矿权人为湖南省七宝山硫铁矿,开采深度80-40m和240~40m,矿区面积1.333km2。 2.2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历史 针对矿山水资源局部影响严重,矿山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严重、岩溶地面塌陷影响严重等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矿山主要进行了如下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废渣、废石治理:对于酸性水中的沉渣采用PE型高分子微孔烧结管过滤进行沉渣处理,最细可过滤0.5微米左右的各种固体微粒对铬、铜、锌、铁、铅、镉等重金属氧化物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过滤后的沉渣、含水率65-70%,易于运输到不妨碍农田生产的边远洼地堆存。对废石采取严格控制废石外运,统一场地堆放管理,井下采空区域回填法等管理措施,控制消除废石污染。岩溶塌陷区治理:第一期工程治理从2002年6月,对塌陷区238亩土地进行治理,填平塌陷坑154处,填土6400m3,修建石桥冲小溪标准输水渠道579m、平整土地等。第二期工程治理从2004-2006年7月完成治理工程量如下:农田覆土面积176.91亩,覆土厚度0.3-0.5m;修建排污沟工程总长297m;修建小(二)型水库,坝址建在新山冲,坝高7.1m,坝顶长34.6m,宽3m,水沟总长625m,解决了受损土的农灌问题;塌陷坑填方6800m3。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3.1土地资源土石环境影响 整合后的矿山矿业活动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的影响有四个方面:露采场表土层被挖损剥离、植被全毁,面积大。这不但对土地资源、土石环境破坏,而且还造成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貌景观的改变,其影响严重;尾矿库占地面积大,尾矿砂淋滤水对土石环境污染影响严重;岩溶地面塌陷:原塌陷成灾区已经整治复垦,随着矿山开采的继续进行,仍有点状小规模塌陷出现,其影响面积10.75m2。随着矿山疏干排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有可能再次引发和加剧该区的岩溶塌陷,将再次使已复垦的土地和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危害,其影响严重;废石、废渣总堆积面积达6.0万m2,堆积量33.8万m3,不但压占土地面积,其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淋滤水对土石环境影响较重。 3.2水资源水环境影响 由于矿山井下开采抽排疏干地下水引起的降落漏斗中心地段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造成岩溶地面塌陷、井泉干涸、地表水漏失,对地下水资源枯竭影响严重,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这些水资源问题,虽经政府和矿山拨款得以初步解决,但矿山继续开采,水资源问题难于解决。故综合评估为:①矿山对水资源水环境影响影响严重。②矿井抽排水对整个向斜盆地的地下水区域水均衡破坏影响较轻。③矿山废水(矿坑废水、选矿废水)均经净化处理循环使用或达标排放,对地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较轻。 3.3地质灾害影响 (1)矿山因采矿抽排地下水造成石桥冲小溪谷地至浮田一带岩溶地面塌陷成灾,现大部成灾区已经整治复垦,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随着矿山继续开采,矿井疏干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有可能再次引发和加剧该区岩溶塌陷,使已复垦的土地和其它农田及当地村民房屋、公路等受损,其治理难度大,影响严重。(2)采空区地面塌陷影响:根据老虎口、鸡公湾、大七形容词山三个矿段未来开采所圈定的岩移影响范围内有居民、露采场及矿井井口设施等均可能遭到危害,其治理难度较大,影响较重。 4结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经现状调查与评估。在现状条件下,矿山矿业活动对区内石桥冲谷地——浮田一带地下水枯竭影响局部严重,而对整个向斜盆地的区域水均衡破坏影响较轻,对水环境污染破坏总体较轻;对七宝山河水污染较重。矿山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影响较轻,但矿业活动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与土石环境污染影响严重;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对人居环境影响严重,危害大,采空区地面变形影响较轻,危害小。崩塌、滑坡、泥石流及露采场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影响较轻,危害小。区内露采场对景观影响较重,所引起的矿山型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也影响较重。本矿山矿业活动所引发和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整体影响严重,治理难度大,矿山建设适宜性差,但若能严格采取防范与治理措施,确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方案认真实施,矿山可按开发利用方案继续开采。 作者:宁楚高 信栋林 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〇三队 矿山地质论文: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摘要:以某矿山为例,讨论了该矿山地质环境以及开采现状,分析了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并提出了相关的恢复治理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矿山地质;滑坡;采空区;煤层 1矿山基本概况 某煤矿在经过资源整合后,批准开采13号煤层,设计可采储量为1453.02万t,设计生产能力120万t/年。本矿井服务年限为8.65年。资源整合后,矿山现处在建设阶段,尚未投入生产。矿山内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海拔995m,相对高差235.1m,总体地形从西南到东北,从低中山区过渡到低山区。矿区水系属黄河水系,矿区内沟谷较为发育,但大多为雨季排洪通道。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原则 2.1矿产资源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坚持开发现有矿产资源时进行环境保护。同时,该原则要求在进行矿山环境资源开采和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实现资源保护和当前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当前各部门和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要实现环境资源保护和综合回收利用。也就是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以合理性和有序性进行整体建设,让开采更加具有规范性。在开发资源前提下,对现有地质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实现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目标。 2.2坚持突出重点和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 根据当前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采用科学的开采方法对资源进行开发,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问题。所以,矿山资源开采和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现有矿区所在区域经济情况和地质环境问题基础上,突出整体资源开发工作重点。这也就是说,在进行治理目标制定过程中,将保护工作重点突出在资源治理工作,将矿山资源合理保护和优质治理。这样可以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和充分交融,使整体治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最终实现治理的预期目标。 2.3坚持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 防治结合的资源开采原则需要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在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之前,对现有的地质环境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将现有开采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和全面的掌握,这样可以将已出现的地质问题作为整体活动开展的重点和前提。通过前提的掌握,防止在进行矿山资源开采时出现新的破坏现象,造成新的地质问题。同时,相关部门或是矿山管理者,应该对现有已出现的地质问题或是被破坏的环境,以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和恢复,最大程度降低再次开采行为对现有资源环境的破坏。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3.1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1)地裂缝、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对开采过的采空区出现采空塌陷(地裂缝)时,及时采取就近人工挖土,运土并对裂缝进行填埋土、再碾压等措施,以减少地表下沉量。2)崩塌、滑坡治理工程。由于该滑坡虽然为小型滑坡,滑动方量不大,但前缘临空面高达十多米,如卸载后恐引发后边连锁反应,不宜采取清理松散物地进行彻底治理。仅在滑坡前缘修建一挡土墙,对其下滑的第三系沉积卵石层进行阻挡,使其影响不到道路。 3.2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措施 矿山林地恢复主要为已枯死的树木进行人工补种。根据评估区内所处的位置及气候等条件,补栽树种主要考虑适应能力强、根系发达、有较高生长速度、种植较容易、成活率高的树种进行补栽。乔木选用侧柏(株高1m~2m)、油松(株高1m~1.5m)、国槐(胸径5cm)、合欢(胸径5cm),种植密度为650株/hm2;灌木选用沙棘、连翘(三年生),种植密度为2250株/hm2等。 3.3开采环节中贯彻生态保护理念 对矿山资源进行开采,树立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原则。各地在进行矿山资源勘查和开采的时候,应该以生态保护作为生产主线,进行各个环节的实施。要改变以往传统对资源进行开采过程中,所采用的粗放性质开采方式,应该以适应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资源开发。这样能够减少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和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在众多开采环节中,要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的使用目标和原则,尽可能实现开采前后自然环境不出现较大变化,从源头上进行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同时,应该在具体开采的过程中强调生态治理的理念,以科学先进手段和开采方式对资源进行开采。通过这样的行为和开采手段,可以降低整体开采环节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减少地质环境破坏问题。 4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效益分析 4.1社会效益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以有效避免和预防矿区内因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解决矿区内因采煤造成的含水层破坏给村庄居民生活用水带来的紧张问题,可有效避免并解决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危害、可避免因矿山开发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引起群众性上访事件的社会问题,有效的促进当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与安定团结,具有潜在的社会效益。 4.2经济效益 4.2.1减灾效益 工业广场边坡崩塌、滑坡,地裂缝及沟谷泥石流防治工程费用约1567.59万元。其危害对象为工业广场的建(构)筑物、机具设施及其工作人员,5个村庄约4519人及其他设施等。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后,可以达到消除或削弱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和增强受灾体对危害的抗御能力;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减少建设方财产损失,经济效益可观。 4.2.2增值效益 经预测,煤矿开采对评估区内的耕地、林地等破坏程度严重,将使评估区内的190.36hm2耕地减产或者绝收,118.28hm2林地,43.16hm2草地受到破坏。如果不对这些土地进行恢复治理,一方面严重影响区内农业生产,从而增加企业赔偿费用,给企业造成持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等级,土地使用价值下降。 作者:李三三 单位:山西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摘要:矿山中蕴含大量的矿产资源,然而伴随人类的开采活动,会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开采过程中会形成陡直的开采边坡,影响自然状态下的岩石稳定性,遇有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作用后,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情况。因此,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显得越发重要起来。文章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例,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探讨了矿山治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保护治理;对策 矿山企业不仅要注重安全生产,更要关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只要这两方面工作都认真做好后,才有利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本文笔者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该资源型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很多采石平台以及陡崖的出现。不仅对区内地貌景观形成很大的破坏,而且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存在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隐患,矿区开采对地下水污染也有一定影响,废石堆放掩埋破坏原有覆盖的植被[2]。 2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破坏现状 2.1崩塌 矿区采石陡崖均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区,特点不仅陡而且还非常高,并且存在很多岩体裂隙,很多岩石呈块状突出于破损面上,另外有大量的松散结构的风化层分布,遇到不良天气以及外力影响下,非常容易导致岩石崩落,造成崩塌灾害的发生,给生活其下部区域的人们造成安全威胁。 2.2水土流失 矿区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范围内的原有植被以及土地。特别是采用露天开采形式的矿山,破坏程度更加突出,引起矿山范围内出现大量的荒漠化现象,遇到降雨天气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长期的降雨冲刷,使有机质被雨水带走,影响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养分明显不足,给区内植被生长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出现了很多裸露山体,影响区内生态环境。 2.3地质地貌景观破坏 伴随矿山开采,对区内原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很大破坏,造成很多开采平台和陡崖的形成,这些陡崖与平台上没有植被生长,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而且遇到诱发因素,非常容易导致崩塌现象的发生。而且很多矿井开采之后,占用了很多土地资源,又因其在山岭上方,给下面居住的民房造成很大威胁,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很大程度上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到区内优美的景色[3]。 3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分析 3.1边坡整体稳定性 根据相关调查,矿区内边坡主要为中厚岩层,属于寒武纪张夏组,非常坚硬,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性。调查发现矿区边坡这些岩石分化程度轻微,而且具有非常统一的岩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边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引起大的滑坡灾害[4]。 3.2边坡局部稳定性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矿区内边坡坡面上分布着很多破碎的岩石,有些已经与母体进行分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诱发崩塌灾害,对景区内游人及附近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防治工程 4.1卸载危岩体 伴随采矿活动形成大量的采石陡崖,在陡崖区域内,分布着很多危岩体,这是危岩体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爆破手段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些危岩体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主要采取卸载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遇到危岩体体积过大,则运用静态爆破的手段进行分解卸载。对于较大的岩体,现行铁索固定,借助静态爆破手段加倒链形式将其卸下。 4.2“废石-客土”回填工程 “废石-客土”回填工程主要用于采石陡崖的坡地以及采石形成的平台位置,首先,将回填区域内的杂物以及树根等进行清除,将有积水的坑穴进行填平,实施填土阶段,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保证填土质量。 4.3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设计使用M7.5浆砌石结构,以基岩为挡土墙的基点,并设置沉降缝,以间隔15m为规格进行设置,通常挡土墙应当入土在0.1m的范围,设置的挡土墙为1.5m的高度,底面为1.1m宽,顶面为1.1m宽,但要依照陡崖不同情况,具体进行调整。 4.4截排水工程再用 截排系统是为了有效应对雨水的冲刷,由于雨水会对回填土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的措施为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并将其进行汇流疏导。 4.5绿化工程 绿化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的有利手段,本着经济、生态的模式进行种植,达到最大化的自然态,避免过多的投入管理与养护的投入,依照目前的种植基础,以乡土树种(侧柏、毛白杨、国槐等)为备选树种优先考虑,同时,种植模式应当达到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多样化立体模式。 4.6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恢复治理了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梁山风景名胜区视野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梁山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语 文章以青龙山资源型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分析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和水土流失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工程措施治理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在进行绿化工程中,应当在原有生态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首选,采用乔、灌、草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增加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治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作者:温殿刚 单位: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中遥感测绘技术的动态监测 摘要:我国占地面积较大,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多样。但近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不断,为满足我国资源需求,对矿物资源进行开采是必然的,因此矿山周围地质环境的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此展开讨论,简要阐述遥感测绘技术在矿上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适用范围,分析该技术在进行监测时设备调试主要技术要点,最后分析实际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遥感测绘技术;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一直是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采矿建设过程中一项重点工程和项目[1]。该项目要不断引入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科学、准确的动态监测平台,协助监测人员了解矿山地质环境和动态变化,提升矿山地质的综合监测水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适用范围 1.1山体滑波 山体滑坡在矿山地质环境中最为常见,由于矿山太过陡峭,坡度倾斜严重,山上的泥土和石头植被覆盖率不高的地段容易发生,开采道路及开挖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大雨天气则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山体滑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随时有巨大威胁。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能够很好的对山体滑坡地段实施监测[2]。 1.2空间塌陷 空间塌陷也是矿山地质环境中较为容易出现的一类灾害,由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形成。具体形成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矿山地下资源被逐渐开采,则地底被开采的范围之内就出现空洞,山体上部岩石层和植被土壤的正常重力、压力导致空旷位置上部出现形变,最终形成空间塌陷。 1.3矿山污染 矿山地质环境污染具体发生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尤其是煤矿的开采,多种因素包括粉尘、过滤水、生活废水、矿渣、开采设备排放物、燃煤烟尘、放射性物质、SO2等等排放于矿山周围或空气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对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近年中国《环境保护法》的确立有效改善了这个问题,但在矿山开采中,遥感测绘技术对于环境污染有很好的的动态监测作用。 2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技术要点 2.1辐射校正 在矿山环境动态监测中,遥感测绘技术的辐射矫正是第一个需要注重的技术要点,要求具体监测的遥感影像有相同的空间分辨率,在成像时间上也要几乎一致,降低成像误差,如此才能达到监测的精准性要求,使最终影像清晰可辨,但实际情况中遥感影像会有辐射误差,在监测之前要对其进行校正:目的在于削弱或最大程度减少因太阳光照角度、大气条件、辐射因素导致的成像亮度差异,一般有相对辐射校正和绝对辐射校正。 2.2影像融合 影像融合技术是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的第二个技术要点。处理对象包括光谱信息、空间分辨率、纹理等,目前常用的融合方法手段众多,传感器影像融合较为常见,其他方式包括多时相影像融合、多波段影像数据融合等等,影像融合过程中涉及到计算方式,通常采用HIS变换法,该方法有计算快速、简便等优点[3]。 2.3信息提取 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信息提取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然后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信息识别。此技术的应用是以对象遥感处理技术为基础的,监测获得遥感影像之后,进行图形分割,将分割完成的模块作为图像对象,然后具体分析和处理获取所需的分类信息。 3遥感绘测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中的具体监测方式 3.1山体滑坡监测 山体滑坡多是露天开采、连降暴雨、道路开挖等原因造成,在山体陡崖位置多有发生[4]。具体监测中发现:滑坡面凹凸差异大,呈现上陡下缓之势。为进一步监测滑坡发育状况,对测绘图像使用适宜波段处理,增强其线性显现度,从而完整的呈现出山坡完整度、植被覆盖率、岩性等特征,直方图能够通过波段进行调整,融合HSV则会进一步增强,清晰度再次上升一个层次。遥感测绘技术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中的山体滑坡监测,其它部分监测清晰,但对于滑坡位置的形态特征显示不够清晰,因其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才能清晰显现,所以滑坡位置以及下滑的石流石块,呈现色调多数较浅。 3.2空间塌陷监测 不同地区的矿山环境不同,矿种也不同,空间塌陷表现的破坏力也就有很大的差距。在遥感测绘获取的信息图像中会清晰显示。在TM图像中,空间塌陷位置一般为单独的椭圆形,也有一些呈现出环形斑点或板块,且颜色明暗度也有差别。具体监测成像之后,B4水体反映效果好,B5则可呈现更多的信息数据,会因地区及矿山地质不同产生较大的反差,B1在水体亮度值方面有显现优势,所以调整之后可根据亮度深浅判断塌陷区的变化状况。 3.3矿山地质污染监测 矿山因人们的开采需求,污染严重,尤其是煤矿,开采时周围能见度较低。具体监测中,彩色合成图像污染严重区域会呈现亮度值较高的亮白色或暗褐红色,污水则会呈现出粉红色。遥感绘测技术可有效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的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状况,并将其清晰显现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遥感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中,尤其是在山体滑坡、空间塌陷、矿山空气及水体污染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遥感技术系统支撑基础下,获取矿山地质环境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测绘图像则可具体呈现其动态变化特征,协助监测人员作出准确的判断。相信未来,遥感测绘技术会不断更新发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效果也可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张莉莉 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方法 摘要:在我们国家有70%以上的工业原料是从矿产资源中开采出来的,95%以上的矿产能源已经成为整个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经相关专家预测表示在2020年,每年的矿产的采矿总量可以达到70亿吨以上。长期对矿山的开发和开采不仅改变了矿山的环境还破坏了岩石圈的平衡状态,这就不断的致使地质环境发生恶化,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例如: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土地和树木涵养水源的作用降低,出现河道淤堵等水质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现象。所以在开发矿山的同时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矿山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矿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技术经济活动,并且还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主要来源,矿业对地表地质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地质作用在短时期内可以通过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得到实现,这也时人类改造自然地最伟大的能源动力。在人类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时,也会对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危害自身的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的对待,处理好环境、自然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问题。 1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 (1)矿山地质灾害不仅会破坏矿山所在地的土地资源使其丧失耕种能力,另外对矿山矿藏资源的开挖,会损坏土地,开矿使用的废水废渣会污染土地,在矿山的采空区会出现塌陷和土地地面开裂的现象十分严重。 (2)在进行矿藏开采时可能会出现由于坑采引起的地表的陷落,地表陷落现象的形成和采矿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矿山的开采,开采区域内的植被不断发生改变并且植被的能力在逐渐的下降,陷落区域会逐渐的增大,直到开采完成后闭坑。一些坑采煤矿会引起地表的陷落,造成矿产资源的损失,并且对于矿产资源来说,开采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矿区的采空区塌陷,露天采矿出现的矿山滑坡现象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对矿产资源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会直接的造成矿产资源的经济损失。 (3)矿山地质灾害的出现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矿山是最大的用水地区,在矿山的水资源进行利用之后水源内含有多种有害有毒的重金属化学物质。部分的矿山的污水中呈现出强酸性和碱性,在矿山附近的地下水源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矿石开产的污水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不断的下降甚至出现地下水的枯竭。 (4)矿产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会影响矿区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还会破坏社会安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会破坏土地自身能力,破坏环境。对矿山附近村庄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多数的矿山和周边的村民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5)矿产资源的开采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例如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会致使矿区的地表出现许多的坑,废弃的矿石堆放。矿区内产生的污水会致使鱼虾死亡。 2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2.1技术经济因素致灾 (1)对矿区的地质环境的认识存在不足。例如矿山引发的岩溶塌陷的现象都是由其相关的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另外在矿区开采的过程中会引起滑坡现象。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对地质环境的认识的不足而产生的。 (2)由于工程技术的措施使用不当。例如,采空塌陷是采用冒落的方法进行矿产的开采的结果,如果能把这种开采方法改变成充填的开采矿产的方法。再加上露天开采矿产资源的矿区附近的矿山的边坡的失去稳定是由于对边坡处理方法的不恰当或者是违反有关的安全的技术要求有关系。(3)由于矿山规划和建设不当:如矿山规划区和重要工程布置在矿山的地质灾害的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内,往往就会加重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地质环境甚至会破坏地质环境。2.2矿区开采的历史因素(1)矿山的建设的不合理性,会留下许多的遗留问题。 (2)长期的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有直接的关系。 2.3人为因素 (1)主要是由于矿区人民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2)由于利益驱动,部分矿区选择铤而走险。 (3)不合法的采矿的方法会酿成灾害。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3.1开展矿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搬迁避让及治理工作 要依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充分利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落实受威胁居民的搬迁避让工作,按照“整合资源、聚合力量、捆绑投入、集中使用”原则,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新农村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资金,稳步推进为搬迁避让工作。充分利用生态恢复示范县建设及“矿山复绿”行动等有力时机,推进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及时建立治理项目监督管理机制,通过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招投标管理、定期巡查督察、严格验收等措施强化项目的监督管理,保障项目实施效果。 3.2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 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负责全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各监测人员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矿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各类制度建设,形成全员防灾、群测群防、责权分明的地质灾害防范机制,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矿区人民对矿区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认识,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止措施的宣传工作,强化对矿区的资源的地质环境的管理工作。 3.3制定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和管理办法 要把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勘查评价防治、监督贯穿到矿山劫探设计建设生产的全过程中在矿产勘探的同时,要对地质环境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勘察评价工作,尽可能的对矿产开采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进行预测评估并提出新相关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和建议。结合相关的地质勘查的资料和对地质环境的评价等资料来对矿山进行开发设计,将矿山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结合起来并入矿山开发设计环节中。在对矿山进行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尽认真的严谨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整治,还要随时对矿区内的地质环境进行及时的反馈。 4结束语 针对不同矿区的地质环境特点,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矿山开采方案,并进行积极的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做到将灾害消灭在萌芽期。矿山的地质环境管理防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并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的科学工作,尽管当前扔存在许多的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且多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还有待应用和推广,但是我们仍然要计划性的组织相关的管理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作者:李锡义 单位: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探析 摘要:基于我国矿山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就中部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矿山区内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措施。对于矿山环境中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事实证明,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有益借鉴。 关键词:矿山环境;灾害;治理 矿山是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场所之一。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改变或破坏了矿区的自然和地质环境,从而产生诸多地质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对矿山环境问题极其重视。为保护矿山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对矿山环境造成的破坏,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如何快速、客观、有效地掌握矿山的最新地质环境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方案,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1概况 1.1矿山自然条件 治理区域位于禹州市西北鸠山乡境内,省道S325从项目区穿过,治理区为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单一。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标高574.0m,最低海拔标高326.94m,相对高差247.06m,地形切割一般,植被较发育。人类活动较强烈,地形地貌破坏较严重。 1.2矿山环境地质 1.2.1地层工作 区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石炭系和第四系,由老到新分述如下:寒武系(∈):本区寒武系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六个组。主要岩性:下部为砖红色薄层状泥质白云岩、灰黑色含燧石团块白云岩、灰色块状豹皮灰岩、泥晶白云岩等;中部为灰黄色页片状铁泥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紫红色页岩夹鲕粒灰岩、海绿石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色厚层状、块状灰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含燧石团块白云岩等,富含三叶虫化石。地层厚度不稳定,在500—890m之间。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分布于项目区大部分地段,岩性为灰白色铝质粘土岩,厚15-25m。第四系(Q):以残坡积粘土为主,呈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各地层之上。厚度一般较小。 1.2.2地质构造 该区域位于中朝准地台(Ⅰ级构造单元)南部,位于嵩箕台隆小区(Ⅱ级构造单元)南部边缘,与南部的华熊台缘坳陷(Ⅱ级构造单元)内的渑池—确山褶皱断束区(Ⅲ级构造单元)相接。区内分布有上官寺—羊皮岭断裂,该组断裂走向在20—60°之间,倾向北西,倾角50—60°,断距150m,为正断层。 1.2.3工程地质条件 工作区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石炭系和第四系,根据岩土体力学强度、结构类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其特征如下:(1)厚层状致密块状细粒石英岩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岩组该岩组主要为寒武系内的地层,主要岩性为细粒石英岩、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该岩组主要为硬质岩石,其物理力学指标:干容重为2.59~2.66Kg/cm3,饱和极限抗压强度71.2~137.9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00~2000KPa。力学性质良好。(2)薄层状灰色粘土岩、铁质粘土岩岩组该岩组主要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内的岩石,主要岩性为灰色粘土岩、铁质粘土岩、粘土质粉砂岩。该岩组主要为软质岩石,其物理力学指标:饱和极限抗压强度26.2~36.5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00~1000KPa。力学性质良好。(3)残坡积粘土类单层土体在工作区内Ⅰ号采矿区广泛分布,为中更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据区域资料,该类土物理力学指标:天然含水量17.0~31.0%,天然密度1.74~2.12g/cm3,压缩模量4.51~13.4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0~250KPa。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露天采场、废弃矿渣堆以及采坑边坡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高陡边坡形成的崩塌、滑坡和废弃矿渣堆形成的滑坡等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及采矿活动引发崩塌、滑坡灾害。 2.1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 由于长期的露天开采,采矿活动留下的采坑、采矿边坡以及废渣堆严重破坏了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景观,分区描述如下:(1)Ⅰ号采矿区Ⅰ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鸠山大学遗址西侧,省道S325北侧,为露天开采,采矿区面积为0.04km2。采矿区的北部形成一个采坑CK1,采坑面积约为13218m2;采坑四周分布着一系列采矿边坡,其中北面和南面的采矿边坡较陡峻,一般在75~85°,高度10~20m,西面的采矿边坡偏缓,一般在65~75°,高度10~20m,东面的采矿边坡一般在65~70°,而向东突出的土坡的坡度为25~35°,高度在8~20m,采矿区西部以及南部是渣堆Z1、Z2、Z3表1(2)Ⅱ号采矿区Ⅱ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主峰西侧,省道S325东侧,采矿区面积为0.03km2。Ⅱ号采矿区的西部形成一个采坑CK2:采坑面积大约3000m2;采坑西部的采矿边坡为岩质边坡,覆盖层较薄,高度10~15m,坡度70~80°,采坑东部的采矿边坡,呈孤岛形状,覆盖层较厚,植被较发育,高度3~5m;该区沿着自然边坡堆放的废渣堆有4个:Z4、Z5、Z6、Z7。 2.2采矿活动引发崩塌、滑坡灾害 (1)Ⅰ号采矿区根据现场测量调查,Ⅰ号采矿区采坑CK1周围均分布着不稳定边坡,此处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层理发育,呈条带状产出。目前在Ⅰ号采矿区西部已发生一处滑坡,该滑坡岩层倾向CK1,且边坡原坡度陡峭(70~75°),滑坡后缘有多处SN向拉裂缝,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30mm;经现场测量,滑坡的长度为15m、宽度为20m、平均厚度为10m,滑坡体的体积约有0.3×104m³。初步判定该滑坡为小型顺层滑坡,主要诱因是暴雨,如遇暴雨还有再次滑动可能。 (2)Ⅱ号采矿区根据现场测量调查,Ⅱ号采矿区的采坑边坡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边坡上部偶见孤石,在边坡的北部已发生一处崩塌规模较小。由于废渣堆Z6沿着自然边坡堆放,且堆放厚度较大,坡度较自然边坡陡,目前在Z6的中部已形成一个小型滑坡,该滑坡是沿着原地形坡面滑动的,后缘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15mm,滑动规模较小。其主要诱因是暴雨。 3矿山治理工程方案 3.1Ⅰ号采矿区环境破坏治理研究 Ⅰ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鸠山大学遗址西侧,省道S325北侧,为露天开采,采矿区面积为0.04km2。本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采矿引发的滑坡地质灾害。(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Ⅰ号采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表现为采矿形成的采坑和随意堆放的废弃矿渣堆,根据现场调查测量,采矿区的北部形成一个采坑CK1,采坑面积约为13218m2;采坑四周分布着一系列采矿边坡,其中北面和南面的采矿边坡较陡峻,一般在75~85°,高度10~20m,西面的采矿边坡偏缓,一般在65~75°,高度10~20m,东面的采矿边坡一般在65~70°,而向东突出的土坡的坡度为25~35°,高度在8~20m,总容积约为15.5万m3。采矿区西部以及南部是渣堆Z1、Z2、Z3,其中Z1渣堆1800m3、Z2渣堆240m3、Z3渣堆36328m3,共计38368m3。(2)采矿引发的滑坡灾害采坑CK1周围均分布着不稳定边坡,此处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层理发育,呈条带状产出。目前在Ⅰ号采矿区西部已发生一处滑坡,该滑坡岩层倾向CK1,且边坡原坡度陡峭(70~75°),滑坡后缘有多处SN向拉裂缝,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30mm;经现场测量,滑坡的长度为15m、宽度为20m、平均厚度为10m,滑坡体的体积约有0.3×104m³。初步判定该滑坡为小型顺层滑坡,主要诱因是暴雨,如遇暴雨还有再次滑动可能。 Ⅰ号采矿区的治理方案论证针对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如下:(1)废渣清理回填工程用废弃矿渣回填采坑,这样不仅消除废弃矿渣随意堆放可能引发滑坡灾害及水土流失的可能,还能恢复原始地形地貌。废弃矿渣回填采坑后,也消除了采坑周围的高陡采矿边坡,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也恢复了原始地形地貌。因此,废弃矿渣回填采坑即恢复了原始地形地貌,同时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隐患。(2)地形地貌修整工程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场地内采坑规模为15.5万m3,但总渣量为38368m3,造成了回填量和需回填量的严重不平衡,如果从其他地方进行土方回调,一方面是11万多方的渣源周边基本没有,另一方面即便是能凑足调渣量,但在堆渣地段一般都有采坑,这个采坑回填将没有渣源,与地方关系协调比较困难,而且高额的运输费用也大大的加大了治理成本。因此完全回填采坑即不经济也不现实。 因此,根据场地渣少而采坑大的实际情况,以采坑南部+333m标高为基准进行回填,如果以一平面回填采坑,这样采坑回填量最小,基本能达到挖填平衡,但采坑西侧和北侧边坡还有9—14m的高度,北部紧靠采坑为一道路,对来往的行人还不安全,西侧的顺层滑坡还没有得到有效支挡,还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因此以+333m标高平面进行回填虽然达到了土方平衡,但是灾害隐患没有得到消除,还需要用削方、锚杆、挡土墙、护栏等工程手段对其进行治理,这样首先是造价高,另外都有设计年限,不能根除灾害隐患,不符合矿山治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向北纵坡降以-3~-8%对其进行回填,这样最终回填总量为103863.4m3,回填后采坑南部、东部基本与现有地面水平,北部比现有地面低2~3m,西部比现有地面低6—9m,这样用简单的挡土墙进行支挡就解决了北部对行人的安全隐患。但是西部还留有一定安全隐患,因此对西部采坑边缘向西15m地方进行下挖3m,形成梯田,用挡土墙进行支挡,这样即增加了填方量,达到挖填平衡,还消除了灾害隐患。 3.2Ⅱ号采矿区环境破坏治理研 Ⅱ号采矿区位于大鸿寨风景区主峰西侧,位于省道S325东侧,面积为0.03km2。本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1)地形地貌景观破坏Ⅱ号采矿区的西部形成一个采坑CK2:采坑面积大约3000m2;采坑西部的采矿边坡为岩质边坡,覆盖层较薄,高度10~15m,坡度70~80°,采坑东部的采矿边坡,呈孤岛形状,覆盖层较厚,植被较发育,高度3~5m;该区沿着自然边坡堆放的废渣堆有4个:Z4、Z5、Z6、Z7,共计18180.0m³。(2)采矿引发的滑坡、崩塌灾害根据现场测量调查,Ⅱ号采矿区的采坑边坡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边坡上部偶见孤石,在边坡的北部已发生一处崩塌,崩塌规模较小。 由于废渣堆Z6沿着自然边坡堆放,且堆放厚度较大,坡度较自然边坡陡,目前在Z6的中部已形成一个小型滑坡,该滑坡是沿着原地形坡面滑动的,后缘拉裂缝密集发育,裂缝宽度在0~15mm,滑动规模较小。其主要诱因是暴雨。Ⅱ号采矿区的治理方案论证针对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相应的治理措施,主要治理措施如下:(1)削坡工程根据现场调查,Ⅱ号采矿区的采坑边缘的高陡边坡,坡面岩石破碎,已发生一处小型的崩塌。对此处高陡边坡做支护的费用太高,故设计削坡,施工顺序采取从边坡上部坡顶开始,削坡后的边坡高宽比为1:0.5。削坡后保证了边坡的稳定性,消除了再次崩塌的可能性。(2)地形地貌修整工程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废渣堆Z6沿着自然边坡堆放且堆放厚度较大,在暴雨情况下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采坑边坡陡峻,且岩石破碎,容易发生崩塌灾害。采坑面积3000m2,拟对采坑做回填,回填方量约19000m³,剩余的废渣沿着沟的方向回填,并设计挡土墙造成梯田,基本上挖填方平衡。这样的设计很好的修复了原有的地形,而且全部清理废渣消除了滑坡、泥石流灾害。 4总结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露天采坑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废矿无序堆放以及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矿区生态环境状况堪忧,已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地治理、恢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完善各项保护措施,打造和谐社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已迫在眉睫。 3、根据文件批复工程量和资金额度,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确定治理工程方案主要采用废渣清理回填工程、削坡工程、挡土墙工程、截排水沟工程、地形地貌修整工程、绿化工程等工程措施来进行恢复治理。 作者:姚艳领1,李 凯2 单位: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2.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落实思考 摘要:笔者从生产工作实际出发,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要求,结合编制规范和一些地方文件要求,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落实加以思考,从保证金制度的意义,管理要求、方案编制水平、报告审查等几个方面对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技术及管理角度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作者:刘海涛 白克胜 包毅 贾会新 杨帆 单位: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工业化建设速度的持续加快,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愈来愈凸显,工业化和市场化建设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对矿山地质环境形成了相对大的影响。所以,实施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进行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最大限度的把矿产资源开发运用经过中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减少,渐渐治理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问题,组建“和谐矿山环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矿山资源;地质环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 1矿山工程概况 田东县坡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按桂政发(2011)43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改造的决定”的精神,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决定对坡洪煤矿进行机械化改造,生产能力为9万t/a。为办理采矿权延续伸请登记,需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3年下发的《广西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水文地质详查规程(试行)》要求:“对傍河、傍海、傍水库、傍供水水源地的矿山,或岩溶地区傍城镇或集中居民点的矿山、深凹开采矿山、重金属矿山等,凡是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或污染、可能引发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的矿山,必须开展水文地质详查工作”。坡洪煤矿为傍河以及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或污染的矿山,应进行矿山恢复治理水文地质调查。 2当前国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2.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开始的时候,在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存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废渣污染。从以往经验得出,煤矿生产中出现的粉尘和一些容易挥发的气体,是产生矿山区域环境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而,也深深的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特别是煤矸石,给更加严重影响大气污染打导致,在影响地下水的同时也对土质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这主要是由煤矸石本身具备相对强的可燃性,易爆炸的特征决定的,一旦出现燃烧、爆炸,就会快速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直接严重影响大气环境。在开采运用矿产资源的时候,会形成废石、尾矿和冶炼废渣等,他们如果很大数量的堆积在一起,并且不做任何的处理,就会形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很大的原因是这些矿产资源副产品中存在很多的重金属和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在废弃矿石长时间裸露、堆放的情况下,不仅水资源受其影响,这一区域的土地也会出现严重的沙漠化现象。与此同时,伴随着采矿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会破坏潜水层,疏干性排水现象出现,地下水水位发生变化,发生明显下降,更为严重时,会引起河流断流,一些相对稳定的水环境发生不良改变,例如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表水漏失、区域水不平衡等,对矿山地质环境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后来,固定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污染中的重点。现状矿山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采矿,无高边坡存在,现有井口边坡均已喷浆或浆砌石支护,边坡稳定性较好,建井至今井口边坡从未发生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周边亦无成规模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生。矿区地表主要为粘性土所覆盖,汇水面积小,现状无自然形成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矿井开采后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煤矸石,主要卖到附近砖厂作砖,堆放时间一般为数天,矸石场没有永久矸石山,现状未发生崩塌、滑坡及泥石地质灾害。因此,矿区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矿井以斜井向下开采,地面变形总体不大,一般不会产生较大规模的山体滑坡。矿山地面建筑基本利用原有设施,井口均已有护坡措施。预测矿山改造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2.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企业缺少环境保护思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关键因素是理念指导水平相对低。在开发运用矿产资源的时候,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成为重点,关于矿山的地质环境完全被抛诸脑后,没有准确的思想指导,群龙无首,进而,对环境保护的了解方面发生严重的偏差。第二,没有有效的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督管理,矿山地质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在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安监、国土和环保等部门自然也会牵扯其中,但实际情况是,在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很多地方存在明显的空白,责任不能详细落实到位,部门分工缺乏明确性,部门之间很少交流和协助,进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屡见不鲜。第三,现在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从教训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在我国矿山环境的监管力度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最为关键的地方是,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管机制不完善,执法监管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力度明显不足。 3关于矿山地质出现的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1)矿区浅部存在老窑,开采的Ⅳ煤层时,大部分在已形成的采空区下开采。采空区积水对开采仍构成一定影响,开采过程中务必先将采空区积水疏干,防范其积水透水、突水对矿山的威胁。 (2)矿山为傍河侵蚀基准面下开采,浅部开采有可能受到地表河水通过断层带及不明老窑充水的影响,应按设计留设足够的隔水煤柱,防止河水通过各种裂隙向巷道涌水,确保采空区沉陷盆地边缘离河床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严禁在河流下挖财煤炭,如果一定要在水体下采煤,必须满足试采成功的要求,得到可靠的资料并认真分析后,向有关部门报告,得到批准后才可以实施。在开采的过程中应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采”的原则进行探放水,防止发生透水、突水事故。 (3)采矿活动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主要为采空区地面变形,为避免在矿井开采后出现造成很大面积的房屋倾斜,开裂,地表沉陷、开裂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现象的出现,应该严格按照原先的设计规定,留设足够保障的保安煤柱,村庄下禁止采煤。在开采中,矿方应认真观测地表沉降,仔细分析地表移动变形的内在规律,最好可以尽早发现,尽早治理,从而有效的避免或减小因为地表沉陷而带来的危害。 (4)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废水,应严格按设计和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沉淀处理达标后排放,避免、减轻矿山开采造成土壤环境、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特别是对附近村屯生活饮用水源的污染。确保暴雨季节尾矿淋滤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再外排。 (5)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和其它废石尽量用来充填采空区,尽量减少矸石堆积地表压占土地和污染水土。做好储煤场、堆矸场拦截保护,完善地表排水系统,防止废固进入附近农田。 (6)为防止闭坑后地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闭坑前应对可能坑道水渗流到第四系的巷道位置进行处理,可采用水泥封闭。当矿山闭坑以后,遵循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以及相关的土地复垦方案的具体要求,对矿山各种工业场地进行恢复,减少土地资源的破坏。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应将矿山的生产与土地复垦方案相结合,尽量减少耕地的压占破坏。 (7)矿山开采过程中,建立地下水水位、水质的监测网及预案机制,对矿区及周边环境进行动态监测,防范于未然,避免矿山开采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4结束语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完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备关键意义,把矿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是完成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所以,关于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为矿山地质的环保事业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雷艳荣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 南宁地矿地质工程勘察院 矿山地质论文:矿山水文地质调查与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摘要:地质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影响矿山工程建设和生产的地质因素,消除各种地质灾害,保证矿山生产安全。应结合煤田地质实际,补充水文地质勘探与试验。水文地质调查是根据已有的矿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的与岩土稳定性有关的水文条件调查与分析。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流沙等。 关键词: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地质灾害 1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 第一,收集资料和设计编写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和综合工作区前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进行地质踏勘和航片、卫片的地质解译,编写工作设计。野外地质踏勘应在系统收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以及初步解释航片、卫片后进行,踏勘路线应处置穿越工作区构造线方向,各类重要接触关系、矿化或矿产地均应布置踏勘路线。通过本阶段工作,应力求了解工作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工作程度及分析测试数据,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和图例图式,选择各类剖面测制位置,编制地质、矿产草图,提出工作区地质、矿产调查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法和手段。第二,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此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地质剖面的测制和研究,系统的路线地质填图及矿产调查,为配合地质填图而开展的物探测量、化探测量,各类样品的采集等。本阶段工作基本完成后,应及时综合研究编绘出工作区野外地质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各类地质剖面图,作为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后阶段加深研究工作的依据。对采集回来的各类标本、样品,应及时编录、登记、加工或处理,送样并分析鉴定,以便能及时取得分析测试数据。第三,资料的中间性整理及野外加深研究阶段。此阶段包含野外和室内两方面,要先从资料的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系统填图中已获得的野外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研究,还应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作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肯定成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野外加深研究计划,再进行野外加深研究工作。第四,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阶段。地质调查的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工作全部完成,并经主管部门组织野外验收通过后进行。此阶段应对所获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研究,编制各种成果图件,通过对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成矿规律的总结,最后编写出地质调查报告。地质调查的目的是查明影响矿山工程建设和生产的地质因素,消除各种地质灾害,以保证矿山生产安全。 2水文地质调查 2.1矿山水文地质工作 矿山水文地质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矿山开发阶段的水文地质工作由于不同的开采方式和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工作内容也有较大差异。 2.2水文地质调查内容 水文地质调查是在已有的矿床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的与岩土稳定性有关的水文条件调查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矿区内地下水的类型,包括按含水空隙条件的分类和按埋藏条件的分类。第二,矿区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按含水体和隔水体所呈现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式,以及含水体的水动力特征所划分的类型,可分为统一含水体结构、层状含水体结构、脉状含水体结构和管道古水体结构。第三,不同水文地质结构中的水动力特征,包括不同水文地质结构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以及富水特征,相互之间或与地表水体有无水利联系等。第四,含水层、隔水层、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文地质钻孔的封堵质量。 3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3.1矿山地质灾害 由矿山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流沙和采空区等。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崩塌也即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是造成矿山崩塌的主要因素,矿山地面塌陷、地裂缝主要是由于矿山岩溶或地下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引起了地表变形和破坏。由于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具有突然性,因此对塌陷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在矿山开采或其他挖掘工作中,有时会遇到饱水的沙土,当其被工程揭露时,可产生流动,即流沙。流沙可以是以突然溃决形式发生,也可以是缓慢发生。流沙的存在会造成井巷施工困难,流沙的溃决会掩埋矿井,危及工人生命安全,甚至引起地面塌陷。 3.2矿山地质灾害调查 第一,崩塌地质调查。崩塌地质调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查明地形、地貌特征。陡坡和陡崖是产生崩塌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要结合现场踏勘在地形地质上圈化出陡坡地段。二是查明不同岩性岩石的分布,特别是抗风化能力强的坚硬岩石的分布。三是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四是调查本地区有无发生崩塌的历史。五是调查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六是调查本地区历史上地震的最大烈度和人工爆破的规模。第二,滑坡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边坡、排土场倾角、平台宽度的几何要素。二是要查明边坡不同岩性岩石的分布。三是要查明地质构造特征。四是要调查本地区气候变化特征。五是要调查本地区历史上地震的最大烈度和人工爆破的规模。第三,泥石流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区域内的地貌条件、汇水面积、沟谷发育情况及其纵横坡度和高度。二是要查明基岩松散土层分布位置及其与崩塌、滑坡等自然地质现象的关系。三是要对泥石流流域进行大比例调查,对泥石流流域斜坡和泥石流发源地的临界条件和岩土稳定性进行研究,推测泥石流可能发生的期限。四是要调查大气降水资料。五是要对尾矿库稳定性进行评价。第四,地面塌陷、地裂缝、采空区地质调查。一是要查明采空区规模和形状,包括采空区体积、空区范围投影面积、采空区形状、采空区连通情况、采空区高度及长度与宽度比。二是要查明采空区充水情况。 作者:夏逻 单位:黑龙江省煤田地质二四勘探队 矿山地质论文: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改造技术 1传统思想下的改造技术 1.1拆除重建 由于技术和实现落后,对于废弃矿山的处理,人们还做不到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重新设计和改造,而是对其存在的价值给予全盘否定。当现有的场地、设备及其他一些因素满足不了现时发展的需要时,在传统的思想下,人们往往选择对其进行拆除重建,这样不仅破坏了原有矿山的历史价值和一些景观特色,而且要付出昂贵的成本对其进行重建,铲除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1.2遮盖回避 另外,由于技术更不上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对废弃矿山的现状做不出更好的改造时,往往采用掩耳盗铃的方法,对其破败的现状进行掩盖。通过种植一些地被覆盖矿山现有的地皮,或者栽植郁郁葱葱的树木对其外观进行遮盖。当我们对废弃矿山进行远观时,貌似这是一片良好的自然景观,其实则不然,这样的做法会对以后土地的改造造成严重的阻碍。 2现代思想及技术下的改造 污染问题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景观事业的发展,废弃矿山就有了利用和改造的价值。目前,在废弃矿山改造的技术中,为了满足景观的发展和改善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的改造范围主要针对以下对象。 2.1对污染后的土壤进行治理 废弃矿山使周围的土壤因子改变,土壤物化性质遭到破坏,造成土壤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由于废弃矿山的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增多,我们必须采用化学方法将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补充植物生长的有机质;另外,为了节约土源,将没受到污染表层及亚表层土保存起来,待改造完工后放回原地。 2.2污水处理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路线,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态工程被应用到了污水的处理当中。在对废弃矿山进行改造时,主要注意景观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主要通过自然处理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已达到资金最优化的效果。 2.3恢复植被 众所周知,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必需建立在植被的基础上,由此,根据废弃矿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树种,对废弃矿山进行合理的植被恢复是改造的关键。另外,我们根据矿山的特性可以选择耐干旱、盐碱,固土、固氮,有较强生长力的树木,进而阻挡风蚀和水蚀的灾害发生。 2.4利用微生物技术 要想把废弃矿山改造成一个景观观赏区,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由此,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技术,对其生物群落进行改善。尤其是利用接种细菌,来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从而改变废弃矿山的贫瘠状况,缓解污染,提高整体的利用率,是矿山达到令人满意的效益。 3技术改造中的原则 (1)在采用相关技术前,首先对拟用技术进行论证和评价,确定该技术的使用周期长短,并且明确其是否有改进的潜力或在未来市场中是否有发展空间。另外,企业的微观效益要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 (2)在改造经营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物有所用,物尽所能,节约资金。 (3)在改造的基础上,增强每个相关程序的联系,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4)改造技术的选择时,要与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且结合国外先进技术,最终选择能够总体提升改造效果的技术。 4结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废弃矿山的改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仍需总结经验,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改造技术装备,提高矿山的综合效益,降低成本,使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对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塑造过程中,要与科学、艺术和经济的发展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现代景观的发展。 作者:李金平单位: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时代车企如何营销 曾经网友们热血沸腾地发出“自媒体宣言”: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个,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个,就是一个布告栏;超过1万个,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个,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个,就是一家电视台;超过1000万个,就是一家省级卫视;超过1亿个,那你就是CCTV。 不过,博客、空间还在踉跄的时候,手机APP、微博直接路过,微信又来袭啦! 日趋火热的微信营销受到许多出不起正式媒体广告费、或者不愿意出广告费的企业的关注。 自媒体时代,企业如何营销?尤其是汽车企业,微营销能否将营销效果最大化?我们请北大纵横电商营销总裁班的专家们谈谈他们的观点和案例...... 营销的本质是“眼球经济”,是在让消费者能够看到你、找到你、喜欢你、愿意和你“发生关系”,对你有潜意识的识别感,所以这个时候运用当下时髦的微信营销手段,也是在迎合消费者的习惯。 微信是关系营销,强关系建立后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微信不具备扩散作用,想要带来收益,首先是将自己变成意见领袖,当你说出一句话时,你的朋友圈、微信群的好友都会跟着“嗷嗷叫”。但是一般人是做不到这点的,只能在少数人中可以实现,要实现这点需要打造自己,让自己成为名人。 微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发挥“销”的目的,“营”却很难实现。我们也看到了有好多人通过微信卖了货,一个月有的可以卖几十万,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起码可以帮助企业清货。营的核心是能够让不认识你的人,自动来找你买东西,微信私密的模式做不到,只能借助外力来实现这点,如微博、搜索引擎等。 全网营销才是正道 企业的营销实际上是按照人性来规划设计的,也就是说“企业要围绕客户的行为来针对性地做好营销布局”。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出合理的营销布局是最科学的,最终能够与客户成交,而且客户愿意主动找你,才是最佳。 核心产品有问题时,营销做得越好企业死得越快 营销始于产品终于产品,所有的营销都是围绕这个核心的活动。如果我们只是谈营销,最后发现产品有问题,销做得越好,企业死得越快。 营销是一个大话题,具体到微信营销,实际上是传播里面IM营销中的一个点,如果一个点就能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那全世界都是亿万富翁了。现在做营销的都在研究传播的问题,研究各种传播技巧,如微信、微博、搜索引擎、论坛、博客等。那我们传播什么呢? 找点传播切入点从产品的亮点中提炼 在实际操作中,传播切入点应该从产品中的亮点提炼出来。提炼出核心产品的核心卖点,能够与竞争对手抗衡,能够说出卖点的故事。这样的营销消费者才会对产品产生信赖感,不会排斥。 找到传播点之后,再找出自己的核心客户,针对核心客户的行为进行节点布局,让客户随时随地找到你,看到你。 如某某产品有几大亮点:寿命延长1年;双层保护稳定性强;杀菌效果极好等等...... 传播的点可选择“杀菌效果极好”,把这个亮点变成营销节点,然后将其故事化,事件化,让目标客户群关注这个话题,然后引导客户关注这个产品的促销活动,这样,把企业的强制推销变成客户的主动关注,让目标客户自己发现,原来这个产品就是他关注的这个事件里的产品。 传播为引流到解析平台,即引导客户成交的地方 传播是为了引流到解析平台,解析平台就是引导客户成交的地方。作为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必须把每一个能够带来业绩的平台都要进行专业化的设计,做好“公信力、传播力、成交力”的打造。具体分析如下: (1)客户为什么买你,因为你是某一领域的权威认证,在该领域,客户都用你们的产品,这些用户评价如何,购买你的产品后带来的结果等等,这些都能够提升公信力。 (2)看了、用了你的产品非常好,鼓励用户分享,如用礼品、返点等手段刺激用户参与传播活动,这就是传播力。 (3)当潜在客户看了你的产品信息后,不想关掉网页,不想离开,因为他现在能够占到便宜,所以当产品的价值已经打动对方后,学会让客户感受到现在购买能够占到便宜时,潜在客户成交的可能性才会加大。技巧如“限时、限价、限量”。 销售、服务、再生 销售技巧在网络上转化会有两种可能: 1、电话咨询,此时的电话沟通技巧需要加强。 2、在线客户。此时在线客户的Q A话术是否准备就绪,能否及时合理解答客户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客户成交。同时线下销售也是如此,因为有时网络营销会将客户引流到线下来成交,线下的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如何,也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成交结果。 服务系统的设计是一家企业能够做久做大最重要的环节,假如客户的满意率达到100%,60%是产品,40%归功于服务。在当下服务系统设计时,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做客户服务非常不错的工具,订阅号每天推送信息,服务号提供客户便捷的获取价值资讯的功能,保持与客户及时互动,还可以保持私密性。当然这取决于客户群的适用范围。 再生即客户买了一个产品再买另一个,客户自己买后介绍朋友来买。 产品升级 产品升级是在用户体验后得出信息反馈,或者通过用户的适用习惯得出数据分析从而进行的产品调整。是从客户角度出发进行的,所以是“倒逼式”产品改变,也是再次赢得消费者认同的最佳时机。苹果手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自媒体营销论文:关注自媒体时代影响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的因素 摘要:本文将以自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分析连锁酒店在营销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融合一些市场的基础营销理论和运用宏观环境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方案。期望通过该研究的应用,拓展营销思路,探索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连锁酒店更为科学的营销模式,能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连锁酒店的发展战略。也希望通过这篇论文分析,能够为当期我国酒店连锁酒店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影响;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策略 第一章:绪论 1.1 序言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它被用作连锁酒店市场价值的新载体。用户可以没有空间限制,没有时间限制地进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媒体责任的伦理被突破,第一责任人由传统媒体,一变而成为自媒体的运营者自己!也就也是企业自身!这样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不受限制”地企业信息无论是促销的、投诉反馈的还是新品推介的,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失误、怠慢都会毫无遮拦和保护的充分暴露在消费者的面前!因此,一些企业或者品牌持有者日益重视自媒体的运作和经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开始由专门的专业的团队来进行管理和运营,以至发挥其长处到最大化而消弭其负面影响于无形。 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1)有哪些问题因素制约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的? (2)这些问题因素中哪些是有利问题因素,哪些是不利问题因素? (3)研究这些制约问题因素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的正负关系。 1.2 基本假设 根据上面所述的研究问题,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假设研发 1)假设企业自办“媒体”的技术含量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2)假设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3)假设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4)假设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市场营销存在相关性。 1.3 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部分;第三部分是针对目前酒店行业市场营销现状进行探讨;第四部分为量表的设计以及数据搜集过程;第五部分是进行定量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论。 第二章:文献回顾 2.1 自媒体概述 自媒体的定义最早由美国媒体有关当局作出,它是指一种同时兼具隐私性和开放性双重特性的信息共享形式,其中包括个人信息具体内容的分享和转发,互动等。隐私性是指信息完全由个人决策与控制,外人无权干涉;开放性指的是信息内容的传播范围将进入公共领域,使公众可以知道它的内容。 2.2 市场营销理论的概述与模式 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为市场学或行销学。简称“营销”,台湾常称作“行销”,它是指由个人或集体交易他们的产品或价值,以获得所需的产品或价值,实现双赢或多赢的一种行为。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动词的理解,是指连锁酒店的具体活动或行为,则称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个是名词的理解,是指研究连锁酒店等主体的行为的学科,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 196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要素归结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即著名的“4P’s”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此产生了著名的4Ps。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姚卫如说到:“市场营销组合是营销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新的营销组合理论不断出现,有很多学者认为4P营销组合已经过时,要取而代之。 2.3 自媒体在市场营销中的发展现状和案例分析 2011年4月,Social Media Examiner了《2011年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报告―企业如何使用社会化媒体拓展业务》,通过对3300 家企业的调研显示,93%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正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营销,其中90%的企业表示社会化媒体营销对他们的业务非常重要。BtoB 杂志2009 年末的一项调查表明,商家使用社交网络的原因主要包括:60%的企业希望建立思想先行者形象;49%的企业希望发现潜在消费者;46%的企业希望得到顾客反馈。 由此可见,国外的不论是大企业或是小型企业,都非常注重微博营销,而twitter也为企业进行推广开提供了一些列应用与服务。这对国内企业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数据收集方法与实施程序 本文通过对研究因素的整理,进行问卷设计,对每个影响因素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进行测量。通过对自身酒店行业的了解以及人力资源部、身边朋友和同行企业的帮助,将问卷进行发放,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3.2 抽样设计 3.2.1 指定总体 研究总体主要以笔者所在城市的酒店为主,通过对于酒店企业的熟悉以了解,最终定为50家,这50家酒店企业的规模并不统一,但总体上属于地区内较规范的酒店企业。对于酒店企业市场营销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2 抽样大小与描述分析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描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是在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尤其是接受调查的顾客多以男性为主。从受教育状况和年龄状况来看,被调查者中有较大部分年轻人和高学历人群,这部分人群社会化媒体趋势较为普遍。收入状况处于中上水平。 第四章: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根据问卷收集上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进而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后我们对本文研究的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对模型的拟合最终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得出分析结论。 4.1 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是为了检测量表的可信程度,当一个好的量表进行测量时,对于同一件测试,经过多次测量其结果都较为稳定,这时我们称这个测量量表的信度较高。本文应用α信度系数来进行测量量表的可信程度。通常当α系数大于0.7时我们认为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当α系数越接近1时我们认为其可信程度越高。本文通过将数据输入到SPSS中进行检测,其结果α系数总体为0.8891 0.7,因此我们认为该量表信度较高。 4.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进行KMO 和 Bartlett检验,当KMO的系数如果大于0.5,则说明因子分析的效度是有效的,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且Bartlett检验中P值小于0.001说明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矩阵,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即效度是有效的,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中的KMO和Bartlett’s检验结果值为0.728大于0.5且P值为0,说明量表的效度是有效的且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最终本文通过因子分析降维,将模型复杂程度降到最低,提取因子数量13个,作为本文的研究模型。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通过将事先录入好的数据导入到软件的结构方程中,将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导入并进行运算。模型拟合结果说明:模型拟合的χ2值为207.648(自由度df为125),χ2/df为1.661 4.4 结论 通过模型显著性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市场营销效果与企业自办“媒体”的技术、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各因素的P值都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市场营销效果与这四个因素是显著相关的;在与竞争对手营销策略当中,如果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效果优于竞争对手,则对于连锁酒店企业的市场营销效果越好,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与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这一因素当中,如果企业的企业营销行为的过度暴露事实,则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利的,而相反企业暴露虚假信息则会让竞争对手不知所措,从而让企业更加主动,在连锁酒店的市场竞争中利用自媒体的手段来宣传虚假信息即能达到对企业影响力的提升同时让竞争对手不知所措,因此有利于市场营销。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对于市场营销的影响处于负相关的作用,即其它新兴媒体的产生会相对消弱自媒体在连锁酒店中的宣传作用,因此连锁酒店也应当跟紧时展的脚步,引进新的宣传平台,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第五章:结论 通过本文对于自媒体时代下连锁酒店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因素研究,对未来连锁酒店企业战略发展以及市场营销上有较多的借鉴意义,总结如下: 首先对于连锁酒店企业应当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顺应市场的走势抓住机会,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变动的环境给与各个企业危机感,因此要了市场环境的情况以及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资源情况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因此要第一时间掌握市场营销情况以及市场上的客户状况,为企业的发展提前做好预防,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这就需要企业对于外部信息的及时关注,自媒体时代下,利用这种社交媒体可以让我们更加良好的应用市场宣传这一武器,对企业的品牌打造有很强的影响作用。 其次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在竞争对手采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策略时,要给予采取应变措施,使企业保持活力,适应竞争。 第三是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可以让企业在市场中对自己的客户群体定位更加准确,吸引哪些喜欢个性化服务的用户,帮助企业战略发展与市场定位要做到匹配。 最后对于连锁酒店企业应当重视新兴媒体的技术变革,关注社会的新兴技术产品以及其影响力,敢于投入较高成本引进这些前沿技术产品,帮助企业扩大品牌效应及影响力,让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规模。 自媒体营销论文:新兴旅游目的地自媒体营销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自媒体受众自组织性、渠道自生性、内容自主性对新兴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兴旅游目的地应在自媒体的“信源革命”中,树立社会化营销观念,建立自媒体传播的据点,抓住关键的信息节点,制造传播热点,打造营销高点,从而能够走出困境,从而使新兴旅游目的地获得游客的认可和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自媒体;旅游营销;营销策略 注: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203208)部分研究成果。 自媒体是普通民众通过数字科技和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个性化、交互性、具有多媒体形态的传播途径。微博、博客、社交网站是其主要代表形式。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64亿,其中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所有网民的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因此,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人人皆媒体”的“信源革命”。 这场变革不仅对信息的传播模式带来深刻的影响,也给旅游营销带来巨大的机遇。特别是对于新兴旅游市场而言,如何巧借自媒体传播的东风,突破其营销困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媒体对旅游营销的影响 米尔顿认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事实上就是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在人类认知中旅游目的地最吸引人的因素,二是这种吸引人的因素的独特性,三是该景区是否能够促使游客放弃其他目的地来到这里。而对于绝大多数新兴旅游目的地来说,在营销方面往往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困境一方面,新兴旅游目的地因为缺乏前期的营销渠道积累和相关资源,与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在宣传战上缺乏经验,难以通过主流媒体获得信息传播上的优势,从而丧失“发声权”;另一方面新兴目的地没有得到有效的包装和传播,在吸引因素在发掘不够、在独特性的表述难以使受众认同,使得旅游吸引物难以获得旅游者的青睐,难以体现其独特性的优势。而自媒体的一些特征,恰好能够弥补新兴旅游目的地在营销方面的劣势。 首先,自媒体用户群体的自组织性,能提高旅游营销的精准度。市场营销的第一步是要寻找目标市场、目标群体。而在参与旅游活动的消费者当中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消费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社会学家Erik・Cohen将旅游者分为团队大众旅游者、个人大众旅游者、探索者和漂泊者,这四种旅游者角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诉求、旅游体验方式和行为模式。让不同的旅游者都暴露在相同的信息之下,却试图采用同样的方式唤醒所有旅游者的欲望,这是不可能的。自媒体的用户群体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是:群体的形成都是基于“趣缘”和“业缘”,具有相同兴趣、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人们往往自行组织在相同或相似的自媒体信息网络之中。如此,利用自媒体的群体结构特征,旅游营销当中就可以有的放矢,有利于采取分众式的营销策略。 其次,自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自生性,能低成本地建构营销渠道。一般而言,电视、互联络广告往往是旅游营销信息主要传播渠道。这种点带面扩散的方式,虽然能实现大面积的覆盖,但是传播范围受到营销成本的极大制约。而旅游营销信息在自媒体中是通过个人的关系网络进行传播的。作为网络上的一个信息节点,个人在关注他者和被他者关注的同时,就在自行构建着信息通道。 “六度空间理论”认为,任何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一个陌生人,自媒体传播虽然表面上难以一次性波及大范围受众,但是通过关键节点的传播和渗透,事实上能够连接起巨大的信息共享网络,有效地、持续地将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对于缺乏强大的营销资金支持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信息覆盖上的优势,建立持久的、有机的传播渠道,打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再次,自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自主性,能够使营销信息最大限度地贴近受众。相对于被动地接受营销信息,主动地交流想法、自主地分享体验,能够使更多的人达成共识、好感和信任,促使其他消费者采取行动。而自媒体则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的同时,也通过自媒体成为了营销者,一方面通过他人以其真实经历对旅游信息进行过滤,能够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形成比较可靠、可信的资讯;另一方面,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能够自主地、自由地其意见和看法,分享其对旅游地的感受,从而对他人的选择和决策造成影响。据CNNIC统计,截止2012年底旅行预订用户已经达到11167万人,年增长19.8%。在各大旅行预订网站中,所开设的用户点评版块,同时各大旅游网站、论坛、博客、微博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旅行线路和计划的选择。穷游网、马蜂窝等自助旅游SNS网站,甚至通过手机应用向旅游者随时随地提供旅游攻略和线路,分享其他旅游者的经验,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因此,任何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都不能忽略用户体验和信息分享机制的地位,特别应重视自媒体对口碑形成的作用。 二、新兴旅游市场的自媒体营销策略 一要树立社会化营销观念,建立自媒体营销据点。自媒体的本质是“关系”而不是“覆盖”,社会化营销的重点是“对话”而不是“传达”,因此在明确旅游营销的目标群体的基础上,应当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构建、加强与目标群体的联系和互动。建立健全有关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微博、博客等形式的自媒体,通过不断和完善信息,培育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受众,与其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旅游信息的和与游客的交流,为游客提供便利,另外在面临着不良信息时,可以及时予以澄清,为危机公关提供畅通渠道。 二要采取分众营销,抓住关键的信息节点。“人以群分”是自媒体用户的一个结构特点,“点亮微群”是自媒体深度传播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一个旅游景点,不同的群体对其的期望是不同的,例如对于“驴友”而言,“原生态”、“有探索空间”是决定他们旅行路线的主要因素;对于“组团游客”而言,完备的旅游设施、深度开发的旅游产品是他们的主要诉求点。因此,自媒体的出现有利于我们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找到“意见领袖”深化营销。“意见领袖”不仅能使“基于信任的病毒营销”得以迅速实现,还能够有效地降低营销成本。例如新西兰国家旅游局长期推广的“意见领袖项目”。 三要采取多种形式,制造传播热点。综观目前几大平台的事件传播,往往都是由网络互联网而引发的,例如“香港导游辱骂大陆游客”事件、“三亚旅游宰客”事件、“北京黑导持刀强迫游客购物”事件,这充分展示了自媒体在制造、传播话题方面的重要性。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媒体制造旅游营销的热点。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新奇、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形式,例如旅游微电影、微视频、网友活动、事件营销等聚焦公众的注意力,例如四川首部旅游微电影《爱,在四川》,浙江首部旅游微电影《樱为爱情》在网络上都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媒体造势,不断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旅游新闻点,并做好旅游中的危机公关,避免小差错通过自媒体发酵成大事件,这样才能增强公众的对旅游目的地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促进新兴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四要整合各大媒体平台,占领营销制高点。“渗透深、连接广、互动强、成本低”是自媒体的优势,而要最大限度发挥自媒体的效用,还需加强与其他媒体平台的联动。加强自媒体与平面媒体、电视、网站的联系,特别是利用自媒体所培育的稳定受众,加大对其他媒体的宣传,形成“粉丝共享”;不断完善旅游信息库建设,扩宽旅游信息的采集和渠道,形成信息共享;完善媒体平台营销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取长补短,特别是突出自媒体在触发话题上的优势,与其他平台形成协同作战,最终实现电信、电视、网络的全媒体营销。 自媒体营销论文:从移动营销到企业自媒体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需要成为营销媒介,而营销组织需要成为消费者参与的发动机,要在努力设计、建立、运行和更新消费者参与方式时,在整个企业中激发对话。 2010年美国摩根斯坦利移动互联网报告,指出以手机为代表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周期是50年来第5个新技术周期(表1)。其趋势是手机成为个人电脑,个人电脑成为服务器,云计算取代服务器。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周期的早期,到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3.88亿,手机首次成为上网第一终端。未来5年,手机上网用户将超过PC上网用户。 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电信市场的价值将逐渐流向在线商务、付费服务和广告公司。公司实力和盈利能力的平衡将从运营商和基础设施及设备制造商向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倾斜。按照过去的经验,移动互联网相对此前的计算机行业周期能够创造和毁灭更多的财富。这主要基于10倍的用户乘积效应,即从一个周期到下一个周期,用户数和设备数量将增加10倍。 移动信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革,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营销。中国将和世界一起全面进入数据库营销时代。 手机时代的移动营销 在非市场经济时代,营销是“被动”的;在市场经济品牌时代,营销是“主动”的;在体验经济网络时代,营销是“互动”的。“互动”就是参与与体验。手机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蔓延,迎来全网社会和媒介大融合。传统媒介的话语权被稀释,媒介权力中心向个人用户转移。手机让每个人成为信息者,从被动到主动,从接收到体验,从被灌输到去参与、互动,媒体从“大众”、“分众”终于发展到“个众”。 手机现在已经成为突发信息传播速度第一快、终端数量第一多、影响力第一广、受众人群第一多的第一大媒体。手机互动营销的出现,正全面推进营销数据化的发展。 美国IBM 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指出,数据是下一个非常大的自然资源,数据将区分每个行业胜者与输家。21世纪的营销是数据库营销,同时要在数据基础上利用社交化媒介联接客户。如果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终端详细数据,就无法关怀客户,更无法做好营销。 无线营销,是指利用以手机为主要传播平台的手机媒体,直接向“个众”受众定向和精确地传递个性化即时信息,通过与消费者的信息互动达到市场沟通目标。无线营销也称为手机互动营销或移动营销。它是在强大数据库支持下,达到“一对一”的互动营销目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营销,最关键的是要与网友形成互动和分享。 这种“一对一”的营销平台,是建立在针对目标消费群的细分市场基础上,通过对细分市场的分众识别进行锁定,定向个性化信息,进行互动沟通,完成营销的推广活动。这体现“无数据,不商务;无数据,不营销”的时代特点。手机引领的大数据时代的广告公司和无线营销公司,应该是“比广告更懂技术,比技术更懂广告”的结合体。无线营销是广告跟技术整合的一种服务。 4I营销 手机媒体的无线营销颠覆了传统营销模式。营销是一种思想方式,定位于获知消费者自发表达的或被诱发出来的需要和欲望。探究营销理论的发展过程,也是对竞争环境和消费方式变化的理解过程,通过审视营销理论的变迁可以把握手机时代的营销特点和精髓。营销理论的变迁经历从4P到4C到4R的营销组合过程(表2)。 4P营销理论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是营销的基础框架。4C营销理论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4P和4C营销都没有从企业整体运作的角度看待问题,更没有侧重从营销的核心目的去分析问题,都是对营销过程中重点元素的静态描述。4R则是二者综合提炼的结果,它满足营销的核心,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但4R营销仍是“粗放”型的,远没达到“一对一”的“精细”化程度。 手机媒体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通过“4I”模型来探讨“精细化”的关系营销。无线营销的“4I模式”(图1),是指: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个体识别);Instant Message(即时信息);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互动沟通);I(“我”的个性化)。 个体识别,即识别沟通的分众对象并与其建立“一对一”的关系。分众的精细化就是个众,“个众”是指目标消费者已经不是抽象的某一群体,而是活生生的个体。移动营销就是利用手机与活生生的个体进行“一对一”沟通。 即时信息。即时性体现出移动营销的随时性和定时性。手机的便利性使得移动营销可以及时地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移动营销的即时性可快速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互动沟通。互动就是参与。顾客忠诚度是变化的,他们会随时转移品牌。要保持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一对一”的无线互动营销,可以与消费者形成一种互动、互求、互需的关系。 “我”的个性化。个性化是一个民族自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个性化就是人性化。人们对于个性化的需求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G时代的移动营销模式,就是可识别的个众的,即时的,互动的,个性化的。 无线营销模型“4I”模型,个众+互动+个性+即时=数据库营销。其核心就是数据库营销。随着手机时代的到来,以手机媒体为基础的移动营销理论初现。随着市场实践的不断丰富,移动营销理论的体系也将随之建立。 渠道、终端与媒体 在传统商业理念中,渠道是渠道,媒体是媒体,销售终端不能承担媒体的功能,报纸也绝不承担渠道功能。在电子商务那里,在网络上就可以支付和交割,这就把网络定义为“渠道”和“终端”,网络被看作是销售“平台”。 然而,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可以把“渠道”与“媒体”合二为一。受众通过网络了解和知道信息,还通过网络订购与信息相关的产品。淘宝网既是电子商务平台,也是网络广告媒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营销变得多元化,未来手机营销的主要特点将是基于位置、精准定向的广告投放。无线广告定向投放是指通过技术实时判别用户属性从而做到智能定向投放。未来智能手机上品牌客户端的应用会非常流行,它就好像企业放在用户手机上的品牌网站,跟企业的微博、SNS账户关联,也是企业服务用户的窗口。这就开启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的机会,比如用户在手机上看到好的广告,可以一键分享到微博或SNS上。这种基于社会化关系链的信息分享和传播,使广告效益实现裂变式增长。 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可以充当“媒体兼渠道”的双重角色,网络广告可以把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合二为一,流量转化成销量,真正实现广告与销售直接挂钩。这就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未来之路。 移动营销的高级形式:会员手机媒体化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消费者不再将营销与产品割裂开来,营销就是产品;不再将营销与店内或网上体验割裂,营销就是体验。在消费者参与的时代,营销就是企业本身。从本质上讲,企业需要成为营销媒介,而营销组织需要成为消费者参与的发动机,要在努力设计、建立、运行和更新消费者参与方式时,在整个企业中激发对话。在企业自媒体中,4I营销将得到全面贯彻。 会员手机媒体化:企业“自媒体”的终极形式 2010年被誉为微博元年。微博也成为品牌营销沟通的重要平台,并强化企业的“自媒体”意识。微博作为企业“自媒体”的初级形式,首先是通过企业CEO的个人品牌带动。小米手机的雷军,房地产商潘石屹、任志强等,都巧妙利用微博打造企业自媒体,展开营销。 许多企业经过多年经营,累积大量消费会员。拥有几百万会员的企业非常多,有的甚至达到千万级别,远远超过主流媒体的发行量。这些长期会员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忠实消费群。如何利用现有忠实会员建立会员运营体系,利用会员管理平台激活沉睡会员,互动现有会员,口碑影响全新会员,已是企业在数据库营销时代的重要战略课题。 如何对待这些长期累积起来的目标消费者,取决于以何种运营思维来对待。营销的问题是媒体的问题。如果要对目标消费者进行营销,必须要有媒体化思维。企业在传统的媒体化思维下,偏重于思考如何对媒体进行组合,可能从没考虑建立自己的“自媒体”。而手机社会化媒体时代,让这种可操作性大大增加。 在传统媒体投放思维中,最容易引起广告主不满意的问题是“无效果追踪分析报表”,其次是“无法增加销量”和“受众精度差”。会员手机媒体的一大优势是受众精准定位。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台手机的使用者,都是可被准确描述、精准定义的清晰面孔。会员手机媒体首先解决“受众精度差”的问题。另一大优势是可对会员受众行为进行跟踪和分析,评估广告的投放效果。这就彻底解决广告主的最大问题:无法进行效果追踪。 因此,泛IT时代的“企业自媒体”,将从网络上的企业微博向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过渡,营销重心正从“媒体搭台、企业唱戏”向“企业搭台、会员唱戏”转移。会员生命周期运营体系平台的建立和运营,是会员手机媒体化的过程;是战略而不是战术。 企业打造属于品牌的手机全媒体,包括手机杂志、WAP、APP、品牌微博。我们可以试图想象:通过手机报来拉动、影响潜在客户,用WAP来承载手机报拉来的流量,再把WAP流量转化为APP下载,通过APP去占领会员手机桌面而使和会员的沟通常态化,在手机报、APP、WAP及微博打通基础上,在媒体矩阵里面进行立体循环传播。 以手机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会员手机媒体化对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营销是重要的战略手段。2012年7月1日,《共产党员手机报》正式创刊,建立起各级党组织之间的连心桥。截至2012年6月,该报已经为全国332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送手机短信和手机报周报。 企业自媒体的三个阶段 会员手机媒体化形式下的会员生命周期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生存方式,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如何轻松的与数以万计的会员进行交流,快速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会员手机媒体化的思路和实务为品牌企业提供具体而清晰的解决方案。 手机加剧新媒体的平台融合化趋势。这种融合体现在媒体平台化与平台媒体化。企业会员手机媒体是基于企业品牌自身和社会化媒体平台架构,创建企业会员与品牌双向交流的互动对话平台。这种更多的是从服务、导购为基点,进行深度互动体验式的互动营销,实现企业构建与用户间的深度沟通。它不应是企业内容的IT投入,而是外部的营销投入,即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的平台建立是媒体投入。 会员手机媒体化的发展将分成三个阶段:会员手机媒体化、会员手机媒体社会化、会员手机媒体集群化。 会员手机媒体化,是无线数据库营销后短信时代。前短信时代是以短信群发为重要形式,以“推”为主,企业会员通过野蛮生长累积会员。在后短信时代,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时代正到来,以“拉”为主,具体表现是短信向彩信过渡,彩信向媒体化过渡,通过WAP、APP等多种形式形成会员手机媒体化。会员手机媒体化将是企业会员全媒体运营的核心。 当众多企业实现会员手机媒体化之后,手机媒体的社会化属性将逐渐加强,经过适当的运营,使会员手机媒体的消费者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进行互动,形成基于会员手机媒体的口碑传播效应,不断完善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的运营系统,使之形成品牌公信力。 当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化的社会化媒体属性得到强化后,将形成基于各个企业会员的地域性垂直会员手机媒体集群,不同企业间的企业会员手机媒体可以实现跨界手机媒体运营,手机互动数据库营销达到更高境界。 会员手机媒体化管理平台 企业会员管理平台是企业上空的一朵“云”。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认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真正的重要性体现在云端,各种应用的趋势都是从终端向云端搬,“我们觉得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真正的重要性体现在云端,就是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云服务,而不是终端上的操作系统是什么。”被誉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的“云计算”其实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等既有理论的延续,其愿景是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有观点认为,下一个十年里,计算将由“端”走向“云”,最终全部聚合到云中,成为纯“云”计算的时代。而“云-端”共存、“云-端”互动是未来计算架构的发展趋势。 企业手机云平台“3M”:会员(Membership),手机(Mobile),媒体(Media) 在会员媒体化过程中,很重要一个思路,就是基于会员生命周期进行会员媒体化。 同时必须区别会员促销和会员运营。在手机1.0时代,会员维护都是品牌企业对会员过度促销,结果是品牌不断以变相降价方式引导消费者对品牌低价格的期待,过度透支品牌美誉度,使品牌价值不断被打折,无形中增加企业对品牌运营的成本。对会员的运营则是利用非价格手段,通过对会员的增值服务来强化会员对品牌价值的认同,通过不断互动、分享和体验引导会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实现可持续性的销售增长。手机会员媒体化是实现会员运营的有力手段。 企业管理会员的价值应在三方面展开:会员、市场、媒体。如果通过一个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不妨叫它“3M”,理念是基于会员营运(Membership),借助手机终端(Mobile)帮助企业建立属于品牌自己的全媒体(Media)。 会员管理是提高效率,会员运营是提高利润 对于企业来说,所有消费者都会带来成本和收益。有些是可预测的重复消费者,有些是一次性的。传统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一般是对于会员资料的管理,是对会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为了提高会员采集的效率。传统上的CRM体系是企业营销体系最基础环节,由此派生出产品体系、支撑体系、运营体系和销售体系,客户关系管理是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而会员关系运营(CRO:Customer Relation Operation)则是把客户关系管理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使得通过与会员保持持续性互动沟通,优化产品结构和运营体系,不断挖掘会员的消费潜力,增强品牌对会员的感召力,强化会员对品牌的粘性,所以企业品牌的会员运营是提高利润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只是会员运营的基础步骤,会员管理中有运营,会员运营中有管理。企业品牌会员运营的核心是会员生命周期的管理,形式是会员手机媒体化。 朱海松:独立撰稿人,著有《第一媒体: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 自媒体营销论文:风行网联手修正药业,开拓自媒体化内容营销平台 随着电视、手机、Pad、PC等多终端之间内容的不断融合交汇,当前网络视频行业正步入多屏传播时代。而伴随内容播出和用户行为的变化,整个行业在营销层面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一方面,横跨四块屏的全媒体营销成为广告主品牌传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元素,另一方面,鉴于互联网视频平台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内容的生产和制作中,围绕原创内容展开的内容营销也成为多屏营销服务闭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广告主也渴望在现有贫瘠的视频广告模式外,发现新的营销绿洲。 在2013年中,作为视频行业创新者的风行网就已领先于业内同行,率先提出打造“新一代全媒体视频”的构想。随后,打造自媒体化传播范式,就成了风行网“新一代全媒体视频营销”这盘棋局上落下的一枚棋子。风行网与修正药业联合推动的一系列自制健康视频节目及“新春跨年晚会”项目,开启了品牌客户通过视频网站打造自媒体化内容传播的先河,在推动互联网视频模式创新、营销创新方面,提供了绝佳的范例,为当下营销模式单一而同质化的视频营销界提供了一个样板,同样也是风行网为打造“新一代全媒体视频营销”迈出的坚实一步。 自制网络健康节目 打造自媒体化内容营销范式 2013年,基于对内容营销的高度认同,风行网与修正药业达成共识,将目光投向了“自制综艺”,双方共同打造了一档名为《健康修行》的网络健康栏目。由此,为双方之后一系列的内容营销合作拉开了序幕,也为修正药业在风行网平台上开启了自媒体化内容传播的第一道门。《健康修行》节目于2013年11月15日首度开播,主持人那威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让节目调性变得轻松活泼,而节目中养生专家们专业的健康知识,也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节目以关注职场白领的身体健康为话题核心,特邀国内知名主持人那威与养生专家进行访谈互动,对人们关注的养生、保健等各类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宣传普及养生保健知识的同时,也为人们传递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节目播出后取得了收视和口碑双赢的好成绩。 据悉,为了“调配”出最符合中国互联网用户口味的原创节目,风行网利用多年积累的用户基数和行为互动数据等优势资源分析互联网用户喜好,制作出更贴合网友口味的自制内容。原创内容是风行网和SMG百视通“台网融合”战略重要的一环。风行网未来将不断优化其视频网站的内容结构,发力布局自制内容,以逐步缓解版权压力。据悉,2014年,风行网的内容资源囊括了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体育赛事、公益活动、原创内容等多个维度,并且将借助SMG的台网融合战略,开启全新的内容和全媒体大数据营销,此举将进一步巩固风行网在国内视频播放平台的行业领先地位。 汇聚省级跨年节目网络版权 风行网修正集团联手呈现 2014年新年伊始,风行网与修正集团在自媒体化内容传播上再度发力,联手为广大网友呈现了一场精彩的2014风行网网络跨年晚会。这也是在风行网所拥有的内容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开拓性创新营销。风行网与国内多家省级卫视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各家2014年的跨年特别节目。安徽卫视《国剧盛典》、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特别节目——湖北卫视2014新年环球狂欢夜、陕西卫视《环球祈福盛典》——法门寺佛指舍利升塔、东南卫视《第五届中国商业领袖论坛》——暨“倾城之梦”颁奖盛典、江西卫视《幽默盛典》 、贵州卫视《为中国歌唱》、浙江卫视年底特别节目《世界好声音演唱会》等多台精彩节目通过风行网的平台播出。 修正药业集团品牌管理中心总监李佳说道:修正药业与风行网合作推出的《健康修行》,就是从普通人的外在健康养生入手;而修正药业在元旦期间的“修正健康号·2014跨年狂欢专列”则是希望通过精彩的节目,让大家能从内在感受到开心和喜乐,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乃至身边所有人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感。 作为国内领先的高清影视平台,目前风行网累计用户总数达5.09亿,每日用户观看数(VV)超过1亿,每天有4000多万用户通过PC、PAD、手机等渠道观看风行,月度活跃用户达1.5亿。iResearch艾瑞咨询iUserTracker数据显示,在PC网络电视播放软件服务中风行网日均覆盖人数位居第一,持续领先于PPS、PPTV等多个老牌视频播放软件。据悉,从2013年开始,风行网日均用户数跻身第一阵营,超越PPS、PPTV,且呈现不断上扬的趋势。 目前,风行网有着全新的运营思路,将联手SMG,通过内容融合掌握一手版权内容,通过TV、IPTV、PC端、WEB端、移动端等多平台播出展示及多种渠道送达受众,进行渠道融合,再经过数据融合,最终达到销售体系和监测体系融合,进而构建起风行网全媒体大数据营销平台,为广告主投放广告和开展营销活动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支持。并也藉此,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视频整合营销方案,为品牌客户打造一个内容营销的自媒体化传播平台,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增值服务。 自媒体营销论文:基于自媒体平台的企业互动营销策略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正以其特有的魅力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并逐渐成为企业营销策略中的重要媒介。在此平台上,互动营销展现了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它独特的优势为企业营销开创了一个新思路,为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市场开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媒体平台;互动营销;微博;网络营销 一、引言 在企业传统的营销互动模式中,经常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上门拜访、信件交流、投诉及反馈等形式与其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群体进行互动,从而达到了解企业所需的市场信息和推动市场发展的目的。所借助的媒体互动方式一般需要较长的反馈周期,并且其互动模式经常是单向的,互动媒体不够丰富,互动的效果较差等。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日益普及、web2.0的迅速发展,在国内近几年来,微博、微信、论坛、人人网、BBS等自媒体平台广受公众的热捧,企业特别是消费品生产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可以运用的互动营销媒介也逐渐扩展,从传统的媒体逐渐转移和扩展到自媒体平台上来。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无疑是在技术和传播手段上为企业互动营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麦肯锡在上海《中国社交媒体铸就消费新时代》调研报告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他们正引领着新的消费潮流,即越来越多地以社交媒体作为品牌和产品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与此同时,网络营销也已成为众企业争先使用的营销模式。在近乎6亿的中国网民中,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吸引可能的潜在购买者,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才能精准地找到目标群体,如何才能以较低成本达到有较大影响力的营销效果,如何才能让消费者同企业积极配合,展开生动有趣的互动,从而建立稳定的需求和服务关系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企业自媒体互动营销的含义与作用 (1)核心概念与内涵。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人或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的方式。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美国传播学者罗杰·费德勒认为,媒介形态的变化必然存在可感知的需要,即社会需要任何技术,如果要被人们所采纳,应当同人们的社会需要相适应,不然就很难被采用。显然,新时代下的自媒体平台便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自媒体互动营销就是以自媒体平台为媒介,企业通过前期的精准定位,旨在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注重客户体验,设置良好的营销内容,将目标客户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质是同目标客户展开良性持久的互动,以达到产品和服务销售的目的。(2)自媒体互动营销的作用。自媒体互动营销摒弃了传统模式下的被动接受宣传信息的方式,紧跟时代流行元素,注重人文关怀,以消费者为中心,形成了主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互动。它有以下优势:一是影响范围广。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六度分隔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它也被称作小世界理论。以新浪微博为例,姚晨的微博有5千多万的粉丝,借助网络的力量,个人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以往,甚至超过电视等公共媒体,她不愧为“微博女王”。众多“草根”所发出的声音和产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这样一个自媒体世界为信息的迅速广泛流传以及人们的大量参与提供了可能,其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二是精准性强、沟通成本低、沟通效率高。在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过程中,消费者对信息会有不同的喜好和选择。借助自媒体平台,企业可以依据信息接收者的不同特点,向不同群体传播他们真正需要的营销信息,精准地找到公司的目标群体。可以将传统的人员推销、市场调查、意见回收等营销方式与网络相结合,就有可能免去昂贵的广告费,节省大量时间,这样,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减少了营销的成本。在自媒体平台上,企业还可以随时与消费者展开多样互动,实时关注消费者动态,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了沟通效率。三是趣味性强,保证了互动的持久性。自媒体平台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在同一时间呈现,企业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将精心设置的营销内容与多样呈现形式相结合,为消费者体验营销增添美感,丰富了双方互动的形式。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回答、有奖竞猜等多样方式,进一步加强互动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促进目标市场群体同企业“点对点”的主动互动,提高参与度,促进积极的公众互动渴望情绪。此外,自媒体平台还有很多优势,如手机平台操作,简单快捷;通过共同话题提升熟悉度,从而建立消费者对企业或品牌的忠实度等。(3)互动营销的适用范围。自媒体互动营销有着较广的适用范围,特别是一些与公众的参与和关注度有着密切联系的企业比较适合互动营销模式,如消费品生产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等。如2013年暑期,可口可乐公司举行的可乐昵称瓶活动,高度的消费者参与度和双方间的活跃互动引来了大众的热烈关注,并引起了一个个社会话题。在活动的7天内,企业每天接受一定数量的定制瓶,邮费20元。第一天放出300瓶,一个小时订光,第二天500瓶用了半个小时,第三天900瓶只用了5分钟,第四天300瓶可口可乐,1分钟被抢光。活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介绍,2012年从用户的年龄统计来看,20~29岁微博用户最多,约占微博用户比例的三分之一,其次使用微博的用户分别是10~19岁年龄段和30~39岁年龄段的人群。也就是说,青少年是微博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的用户群。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的相关企业最应充分利用平台的丰富资源,开展互动营销。而这群有着较强的个性和较高的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的青少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各企业可以提前做好品牌意识的灌输和品牌忠诚度的培养。 三、企业运用自媒体平台的互动营销策略 (1)更新营销观念。传统媒体的衰败和新兴媒体的兴起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近几年来,微博、微信、论坛、人人网、博客、QQ空间等媒介平台层出不穷。作为国内最早由门户网站推出的微博,新浪微博已成为国内自媒体平台的领先者。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注册用户超过5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达到4620万;借助QQ的强大用户渗透率,腾讯微博2012年底注册账户数也已达到5.4亿,日均活跃用户数超1亿,当腾讯2011年初推出微信,势不可挡的微信热在2012年横扫整个中国,不到两年时间用户数一举突破3亿。经营环境与条件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方式上的变化。企业应当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一便捷平台,实行精确化、互动性强的营销策略,在营销活动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实现营销人员和目标客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为企业的市场运作服务,发展自己。(2)营建自媒体平台。自人类社会进入网络3G时代以来,智能手机和PAD终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自媒体平台,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企业要想在网络营销中取一瓢饮,自媒体平台的建立是基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和信息传播空间。报告指出,2012年下半年中国微博总访问次数达到155.56亿次,总页面浏览量达到739.85亿次,总访问时长达到15.18亿小时。一些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宝洁、杜蕾斯等都十分注重自媒体平台,纷纷建立和通过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与消费者展开活跃的互动。此外,自2012年12月后,新浪微博还特意推出企业服务商平台,为企业在微博上进行营销提供一定帮助。因此,众企业可借助高人气的新媒体渠道,搭建本企业的官方平台,为互动营销的开展提供基础条件。(3)正确进行互动营销。一是汇集“铁杆粉丝”,引领营销话题。明确企业定位,为企业创建一支高质量的粉丝团队。很多企业陷入了追寻粉丝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困境。在拥有众多粉丝时,企业应组织团队,开展粉丝的甄别和维护工作。相关团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时期各粉丝与企业的互动参与次数,关注时长及程度,反应速度,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等方面展开考察,最终确定一定数目的“铁杆粉丝”团队,并及时展开正确的维护工作。为保持互动的火热性和新颖性,企业应具有讨论空间的言论,营销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促进企业同目标群体的互动,在互动中充分关注消费者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掀起族群反应。二是创造消费者表达意愿的机会。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表达意愿的渠道。消费者的埋怨是企业进步的空间,消费者的满意是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企业可以设立“群言堂”,欢迎消费者体验后畅所欲言,让他们对企业的喜爱有所表达,埋怨有所回应,建议有所吸取。企业可以成立专业的团队,对消费者的留言及时关注分析和回应,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言论自由,以包容的心态妥善处理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传统的只重美评而忽视差评的行为,真正将互动从“点到面”发展为“点到点”,提高互动的精准性,增强消费者满意度。三是“分享”营销。在互动营销的理念下,企业应提倡和实践“分享”营销:主动与消费者分享产品的制作过程,带领消费者参与感知体验;鼓励消费者分享用后感言,营造消费者与朋友分享的诉求氛围。通过分享产品生产、研制过程中的趣事,让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参与产品成长的点点滴滴,提高品牌的忠诚度,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此外,消费者的用后分享能在较大程度上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起到高效且可信度高的宣传作用,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口碑。企业还可以考虑采取名人分享、铁杆粉丝分享、转发就有机会中奖等方式,鼓励营造与朋友分享的网络氛围,通过“病毒式”传播,让互动信息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粉丝和潜在客户。 四、结语 近年来,自媒体平台不仅在互联网上风靡流传,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媒体也逐渐成为自媒体的一大使用媒介。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如何了解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的需求,如何同目标群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经常性的互动,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基于自媒体平台下,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文化、企业内涵全方位地传递给购买者,让他们时刻地感受到互动带给他们的愉悦,最终达到推动企业市场发展壮大的目的。 由于网络的特点,自媒体平台上也难免会出现企业间恶性竞争、网友恶搞、恶性攻击的情况。企业还应增强危机公关意识,规范运作危机公关的机制,提高实施危机公关的能力与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台上信息时一定要注重措辞,保证言辞的准确性,在不伤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寻求更为生动、有趣的表达。此外,企业也不可偏废传统媒介,应当以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相结合的方式,相互配合,以最终实现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自媒体营销论文:陈坤微信营销:收费会员平台秒杀自媒体 一个月前在一次品酒会上,一个哥们喝多了耍宝,说杨幂是她的女朋友。我们都不信,他说微信呼叫一下杨幂,杨幂马上就会给他回复。他现场给杨幂发了一个微信,杨幂果然回复了6秒的语音,他的手机上传来杨幂嗲嗲的声音:“好啦,好啦,我收到了,还有呢?还有呢?”。在场很多人都被这哥们给唬住了。 明眼人都知道,他不过加了杨幂的微信公众号,语音回复是自动设置的,他无论回复什么,都收到同样的6秒钟。杨幂是最早使用微信公众号的明星之一,就靠着她这6秒的语音,据说在微信公号早起就网罗了100万的粉丝。 今天在Wemedia的微信群里,IT龙门阵的三表分享了一个陈坤的微信名片,告诉我们一个震惊的消息,陈坤的微信竟然开明星微信之先河,开始实行会员制了。互联网信徒王冠雄随即这样调侃自媒体人: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是为明星准备的,颤抖吧,可怜的自媒体人! 我随即加了陈坤的微信。陈坤的微信跟杨幂的微信不同,已经升级成一个依托微信的站点。通过陈坤的微信,不仅可以看到有关陈坤的新闻、写真、书籍、音乐、语音回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与其他的粉丝交流有关偶像的话题。 你只要缴纳18块钱,就可以成为陈坤微信平台的月度会员。只要168块,没错只要168,就可以成为陈坤微信平台的年度会员。成为会员以后,不仅可以阅读“行走”系列书籍、陈坤的私房音乐、查看陈坤的私房照,还能提到陈坤的语音给你说晚安、早安。当然不止这些,你还可以在会员讨论区中参与讨论。成为陈坤粉丝团的成员,你将会获得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68,这一切只需要168,如果我是陈坤的粉丝,我肯定会连夜充一个会员,的确太超值了。 前段时间,《逻辑思维》的罗胖子破天荒开微信自媒体会员制之先河,半天卖出5500个会员,卷走160万。而在知名度和影响力,罗振宇是不能和陈坤同日而语的。我不妨做个假设,陈坤在新浪微博上有着5600万的粉丝基数,陈坤在微信上获得100万粉丝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100万粉丝中,只要有10%的粉丝买了陈坤的会员,那陈坤光在微信平台上至少能够获得1680万的收入。 当然,陈坤需要这1680万吗?1680万,对待普通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陈坤来说却不是最重要的。那么,陈坤在微信平台上将会获得什么呢? 一、 获得铁杆粉丝。在没有微博和微信之前,明星也知道自己人气高,有粉丝拥戴。但是粉丝在哪里、都是什么人,就没人知道了。而拥有的微信平台以后,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谁缴纳了会员费,谁肯定是铁杆粉丝了。掏多少钱并不说明对偶像有多喜爱,但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就是你肯为你的偶像买单。通过微信平台,一个偶像的影响完全可以被量化,也可以很轻松地货币化。 二、 获得全新的宣传渠道。一个明星,当拍了新电影、新电视剧,需要马不停蹄地的上通告、做宣传,听说赵薇在《致青春》上映的时候,一晚上跑了北京十几个电影院。可见,一个明星做宣传是一件费力劳神的事情。当有了微博和微信这些新平台以后,明星只要发几条微博,发几条微信,大部分的粉丝都会知道偶像拍了新戏,肯定会第一时间来支持偶像。线上新媒体的营销,虽然还不能完全把线下的营销完全取代,但的确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明星宣传的工作量。 三、 获得经营偶像衍生品的机会。在陈坤的微信平台上,此次陈坤推出了自己《行走的力量》系列书籍,这可以说此书就是偶像陈坤的衍生产品。原来出版一本书有多难,要采写、编辑、校对、出版、发行,还要不停地去各地签售。而有了微信平台,书很轻松地就跟会员一起打包卖了。除了书籍之外,明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出售体恤、纪念品等偶像衍生品,获得演艺生涯额外的收入。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陈坤获得最重要的是什么?自由。原来,一个明星是完全受制于经纪公司,对于一个明星,虽然拥有众多的粉丝,但是他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哪里。拍什么电影、拍什么广告、接什么通告,几乎全是由经纪公司说了算。而在有了微博和微信这些新的工具以后,传统的经纪公司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因为明星利用这些平台可以直接跟自己的粉丝对话了。 通过使用微博和微信,明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度。明星通过利用微博传播自己,让粉丝知道自己的状态。利用微信,可以知道自己粉丝是谁、在哪里,知道谁能心甘情愿地为你买单、并且很容易支付。利用微博和微信,明星很容易就能把粉丝组织起来,获取相应的商业价值。对于热爱公益的陈坤而言,还甚至可以组织粉丝做一些慈善和公益活动,完全不受制于经纪公司的安排。原来一个明星背后都需要一个强大的经纪团队,在有了这些新工具以后,明星自己建立一个工作室就可以把工作安排的妥妥当当。既可以获得更多自由,又可以收益最大化。 在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中,他有一个著名的“一千铁杆粉丝”的理论,如果一个艺术家拥有了一千铁杆粉丝,他通过经营个人品牌获得的收入就可以养活自己,不用再去上班了。而对于一个拥有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陈坤而言,在他与他粉丝共同构成的世界里,他简直就是一个国王,可以一呼百应、所向披靡。这就是粉丝经济的魅力!在陈坤之后,相信会有更多的明星加入微信自媒体,利用社交网络去经营自己。 自媒体营销论文:微博营销:自媒体时代的广告转型 摘要:微博信息传播高效便捷、双向沟通及时公开、危机公关的预防和处理十分便捷等先天性的营销优势吸引了大量商家,广告产品创新、增强沟通互动、注重语言包装成为微博营销广告的特点。新浪与阿里巴巴携手,或将主导微博网购行为由感性购买向理性购买转变。 关键词:微博;营销;广告 2003年,“自媒体”的概念被提出,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将其定义为: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而现在,无论是在欧美国家风行的Twitter,还是本土化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都在极速成长和扩张。它们成为了“自媒体”概念最好的注脚。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迅速提升,商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庞大数字背后蕴含着无限商机。 微博有其先天性的营销优势,如信息传播高效便捷、双向沟通及时公开、危机公关的预防和处理十分便捷等。相对于传统媒体广告,微博营销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有助于为企业节省广告成本。同时,微博上的营销多注重创意,并以隐形广告为主,这样不会像传统媒体广告那样让受众排斥,更能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构建良好的顾客关系。因此,微博营销和微博广告的发展十分可观。 一、微博营销策略分析 为了让微博营销达到客户期望的效果,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技巧性的策略和方法可以遵循。 1.广告产品创新。在微博营销过程中,最有竞争优势的策略无外乎将广告演变成具有互动性、娱乐性和话题性的微博产品。通过无限创意和新奇的想法将消费者吸引,让消费者喜欢,用隐形广告将消费者自然地融入进来。 例如,某美妆达人更新了一条配图微博,图片内容为一个精美可爱的俄罗斯套娃,文字内容为“猜猜看,这个娃娃的肚子里装了什么?内容很丰富,展开想象。”他的粉丝迅速被图片吸引,参与评论多大700余条,转发160余次。随后,这位达人又更新了一条微博公布答案,指出这个套娃其实是一个集合了各类化妆用品的彩盘。虽然以微博形态示人,但却使化妆彩盘在不知不觉中被关注,起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2.增强交流互动。通过微博,企业可以让用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品牌。而这一接触点不同于以往的超市柜台、电视广告、平面宣传,企业在这里可以与用户进行深度对话。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创意活动积聚人气,借粉丝用户之力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让用户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另一方面,在这种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企业宣传者可以随时监控潜在的或已发生的舆论危机,并及时做出危机公关。由此观之,微博营销不仅需要生产各类型的广告产品,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同粉丝维系良好的互动关系,持续传播累积传播效果。 3.注重语言包装。简单、清晰、形象、幽默、平民化、流行语的微博化语言也是微博营销的技巧之一。企业在生产微博广告产品及进行微博营销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和利用微博用户的语言喜好,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如使用网络流行词汇,如“萌”、“给力”等。这些词汇如果放在传统媒体的广告中会显得过于随意,但在微博广告中却十分贴合。 二、新浪微博与阿里巴巴联手打造营销新平台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发行的优先股,占微博总股份的约18%。未来,阿里有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30%。三个月后,双方首次对外披露阶段性进展,微博淘宝版上线。根据合作内容,新浪微博与淘宝将账号互通,两公司的数据也将交换。 根据合作细节,新浪和淘宝账户绑定后,微博用户可直接登录淘宝平台完成交易、支付等;而淘宝卖家的旺铺后台嵌入微博体系,卖家可以在淘宝后台直接向新浪微博商品、微博。此外还可实现商情监控、转化率分析、影响力分析等多个功能。 目前来看,微博淘宝版更像是针对淘宝卖家的服务。在卖家商品之后,将显示商铺名称、商品图片、商品价格等。微博用户可点击直接跳转到淘宝页面购买。微博用户将接到更有针对性的广告推广。 对于新浪与淘宝的合作,有人担心用户会受到更多淘宝卖家的骚扰,从而降低使用微博的用户体验,造成微博用户的流失。但新浪认为,未来一旦实施数据交换和挖掘,双方可以向用户精准推广,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三、微博营销困境及对策 虽然微博营销发展迅猛,但目前也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包括微博广告效果评估标准不明晰、微博广告监管体系不完善、微博营销价值被高估等。 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能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所谓的“粉丝”与商家的目标群体虽然不直接对应但是有关联,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好好运用能够对销售产生正面影响,从而让购物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商品因此被赋予了感情因素,因此,其缺点会模糊,优点会放大。不过,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微博营销的潜质,但“微博这一理念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只是一个新创造的术语。它虽然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但对于营销而言并没有产生本质上的改变或创新,微博不会引起新一轮的营销热潮,这一形式本身也无法独立支撑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别于网上销售,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沟通方式只是反映了公司与客户之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 增加了公司与客户群体之间相互了解的可能。 作为市场沟通渠道,它并不能直接为企业销售做出贡献。购买分为理性购买和感性购买,一个成功的销售模式只是看哪种更胜出。微博在营销上的应用是感性销售逐渐被重视的体现。理性购买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直观,商品是什么、能达到什么效果什么目的,一目了然。感性购买对于产品性能的关注并不是最高,反而是通过多方渠道的沟通激发消费者感情上的接近。消费者购买的不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所包含的价值认同。新浪与阿里巴巴携手,打通相关数据,或许是主导微博用户通过微博营销达成的网购行为由感性购买向理性购买转变的有益尝试。 自媒体营销论文:基于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谈酒店业新营销方式的运用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酒店行业的营销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文章以微博营销为例分析了酒店微博营销的现状和介绍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并阐述酒店微博营销的运用以及提出酒店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为酒店业开展微博营销提供参考。 关键词:酒店业 自媒体 微博 营销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在中国社会的深入发展,自媒体不断创新性地满足人们的网络需求,并在人们的商务及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预示着中国社会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We Media),即美国新闻学会的 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价值也越来越突显,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并广泛使用,酒店业的营销将迎来新的时代。 1 酒店微博营销现状 1.1 增长速度快 根据酒店在线直销技术服务机构问途技术有限公司的统计,截至2011年6月30日,开通新浪微博帐户的中国酒店企业数量为1871家,其中通过了新浪V认证的酒店帐户数量为907家,占总数量的48%。在1871家酒店微博帐户中,国际品牌酒店为243家,占总数量的13%,上海、北京、广东三地的酒店微博帐户数量为385家,占总数量的20%。在酒店微博中,粉丝数量超过1000的有183家,占总数量的9.7%。微博数量在1000人~2000人有94家,2000~5000人有51家,5000~10000人有8家,10000~20000人有14家,20000人以上有16家。而“问途公司”早在2010年8月4日就酒店微博帐户数量和数据进行的详细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酒店在新浪微博中开帐户数量仅为248家,认证帐户仅41家,粉丝数量最多的酒店帐户不超过2000粉丝。不到一年时间,中国酒店新浪微博帐户数量增长高达750%。酒店微博用户增长速度很大,呈爆发式增长。 1.2 微博营销策略差异化 随着酒店微博爆发式增长,微博已成为众多酒店集团新的营销方式,但不同的酒店集团由于市场范围的不同,其微博营销策略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集团化与单体化相结合。这一策略主要是国内经济型酒店集团运用。国内连锁性质的经济型酒店通常采用集团注册微博的形式,并结合各分店的微博,如7天、如家、速8等;②单体化。这一策略主要是国际酒店集团运用。一些国际型的酒店管理集团的微博是不常见的,但集团旗下的国内营业的单店则很普遍,它们的微博主要是以单店形式存在。如三亚洲际酒店(洲际集团)、海口喜来登度假酒店(喜达屋国际酒店集团)、国际青年旅社、宜必思、佳园连锁和中州快捷等。 1.3 微博营销竞争激烈 随着微博在酒店营销中运用的推广,其价值也越来越被各酒店认知,微博俨然是酒店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地。许多酒店非常重视酒店微博的推广,并组织了专门的微博营销团队。以经济型酒店为例,从微博粉丝数量上看,截至2012年12月28日,华住酒店集团的微博粉丝数量位居第一,为328897,其次是7天连锁酒店集团和如家酒店集团,粉丝数量分别是242021和111690,位居第二和第三位,排在第四位的是格林豪泰连锁酒店。但根据新浪微博2012年8月26日的统计数字,主要经济型酒店品牌中7天官方微博以101120名粉丝数位列第一,如家酒店集团以超过8万粉丝数紧随其后,汉庭和锦江之星则分列第三、第四位,粉丝数量均为4万左右。经过短短几个月,排名前几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的官方微博粉丝数就有了一个新的突破,位次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从酒店微博的活跃度上看,在微博的数量上,锦江之星的微博数量最多,为8886条,排在统计的各经济型酒店中第一位,其次是布丁和7天。酒店就是通过在微博上有质量信息,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加强与粉丝网友互动以达到营销的目的。 2 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 2.1 门槛低,信息简洁,每个人(顾客、员工)都可以成为信息源 酒店或个人只要在相关微博平台上注册用户就可以微博,微博内容简洁,每条微博不超过140个字,用户在140个字内可对即时心情、想法、所见所闻进行表达,文本内容可创新在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受制约的条件较少,另外,信息也方便,可通过PC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设备(如3G手机)随时随地信息。 2.2 即时性和交互性强 微博的即时性非常强,酒店或顾客可借助现代互联网设备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的和接收。这就大大缩短了信息源与用户之间的传播途径,缩短了信息的传播时间。另外,微博具有转发功能,如果酒店的关注者数量较多,转发者会使信息在关注群体中迅速扩张,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增长,微博用户转发信息的过程几乎可以和接受信息同步,实现即时的信息再传播。在交互性方面,微博改变了传统纸媒、电视、网络等媒体被动单向获取信息的传播方式。任何用户都能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用户掌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即可通过“被关注”功能信息,又可通过“关注”功能选择性接收信息。除了信息和接收的交互外,微博用户间还可通过评论与回复功能进行信息交互。评论与回复的双方可以是已相识的人,也可以是并不相识的人,如此便可缩短人与人的距离,提供了酒店和顾客间交互性强的沟通平台。 2.3 客户群体大,易形成群体效应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要基于客户群体的关注度。当一个条微博被大量关注(转发)时,极易形式群体效应。当前,我国已经有了庞大的网民群体,并且规模呈扩大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微博用户也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较2011年底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 另外,酒店微博营销的特点还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高效性、信息的自主性、成本较低等方面。 3 微博在酒店营销中的运用 随着酒店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微博营销必然会成为酒店竞争的重要工具。根据微博的信息模式,酒店要考虑如何增加酒店微博的粉丝量、提高活跃度、增强微博顾客的粘性等方面以提高酒店微博的市场价值。 3.1 细分市场,专人负责 酒店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门的员工负责通过微博和回复消息,注册不同微博平台帐户,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传递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可由不同的帐号发出,运用不同细分帐号将相应的信息发到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样能做到了解粉丝的需求,能与粉丝互动,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满足粉丝的需求,使酒店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 3.2 鼓励员工实名制参与 酒店每名员工背后都可能形成一个市场,酒店应鼓励员工在微博上用实名注册帐户,并在微博上显示自己的身份。因为这样实名制更能增强粉丝对微博信息的来源信任度,让客户感觉到全面的关心和帮助,让员工参与到酒店的微博营销,实现全员营销的理念,还可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也能使粉丝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的感染力。 3.3 提高微博实际销售能力 微博营销的实质就是网络营销。随着微博使用群体的扩大,许多微博用户会从微博上的相关酒店信息而选择订房、订餐等酒店服务。因此,酒店要不断完善服务信息,为粉丝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项目的选择。充分利用微博本身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功能基础上实现预订、支付、点评一体化的在线体验流程。如:通过超链、图片和视频来展示旅游酒店的软硬件设施、服务过程、环境氛围等要素,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让粉丝们为之信服,以提高微博的实际销售能力。 3.4 收集市场信息 微博是收集市场信息的最佳场所之一。一方面,酒店可以通过关注竞争者的微博了解竞争者提供的产品、采用的营销策略、市场活动的开展等信息;另一方面,酒店可以通过和粉丝的互动,了解客源市场的需求。 3.5 与意见领袖合作或培养员工成为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 酒店每个细分市场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有强大的话语权,会时刻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如果想让酒店的品牌、产品等信息传播得更快,酒店一定要巧妙地关注意见领袖,并引导他们传播相关的信息;另外,酒店也可以培养员工成为目标市场的意见领袖,使顾客成为酒店的忠实顾客以提高微博营销的效率。 当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酒店还应长期关注微博市场的变化,分析顾客的微博行为,利用微博创新开展各种营销活动,达到酒店营销的目的。 4 酒店微博营销存在的问题 4.1 酒店跟风开微博,但管理和维护不到位 酒店的管理者已经看到了微博的价值,也很积极地开设微博帐户,但对微博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酒店微博的关注量和活跃度较差。 4.2 营销职能单一 当前,酒店主要是把微博当作广告媒体和促销渠道来使用,每条微博主要是酒店的产品广告,商业气息极浓,没有突出酒店的特色和文化,难以让粉丝产生兴趣和共鸣。 4.3 营销效果难以评估 酒店的微博营销不可能单一化进行,它一定是结合酒店的其他营销方式进行的,人们难以量化评估营销效果。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到,酒店营销也必将顺应这一时代的潮流。当前的微博在酒店营销中的运用时间还较短,但其发展的速度极快。微博营销在酒店的营销过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酒店应加快研究并应用微博开展营销活动,为酒店在网络营销中占领一席之地。 自媒体营销论文:基于自媒体的企业营销研究 【摘要】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平台,在传统媒体格的行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有了微博、论坛等出现,自媒体更是不断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论文从介绍自媒体营销开始,阐述了自媒体营销的现状和特点,再结合自媒体企业营销的案例及其自媒体营销经验方法,最后给出了自媒体营销的意义。 【关键词】自媒体 企业营销 网络营销 微博营销 一、自媒体企业营销的现状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平台,在传统媒体格的行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有了微博、论坛等出现,自媒体更是不断出现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新型的扁平化的信息传递平台,全信息化的存在空间甚至是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自媒体在信息的传递、舆论的监督、商业的营销、客户的服务、社会的关怀以及维权的行动等各方面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利用自媒体进行企业营销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契机,利用好自媒体对其推广产品,维护企业形象起着巨大的作用。如何成功地进行自媒体营销是立志于在自媒体时代脱颖而出的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和执行的事情。 (一)自媒体的现状与特点 随着社会化媒体通路化的形成,自媒体时代继续以不可阻挡之势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毋容置疑的是,所有的媒体形式当其所产生的媒介聚合效应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传播价值便应运而生。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在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传播途径。” 。自媒体就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社交化时代的博客播客、个人网站、论坛达人、微博、个人电台及SNS主页都是自媒体,尤其是微博,更以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成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自媒体时代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媒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征,每一个个人都可以利用各种自媒体的表现形式拥有自己的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探讨问题,甚至引导舆论。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广大的网络接受者中去,这些接受者也可以迅速地将收集到的信息传播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之间是不存在距离。自媒体已经成为了普通大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最佳场所,其强大的交互性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 (二)自媒体新营销 当自媒体具备了传播力这一媒体的基础价值之后,就有了影响力价值、行销力价值,构成了完整的媒体市场价值链条,自媒体媒体的营销价值便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应用。营销的核心是“成本、覆盖、影响力”,一个好的营销意味着“低成本、高覆盖、大影响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进而又影响到营销的新方法。利用自媒体进行企业营销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契机,利用好自媒体推广企业产品,维护企业形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新的媒体需要新的营销手段。不同于传统媒体,这一营销方式并不只是大企业的专属,相反其低廉的成本让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参与进来,而且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做,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自媒体营销分析 (一)自媒体企业营销案例 案例一:“雪花啤酒勇闯天涯——穿越可可西里”。雪花啤酒将活动主阵地放在了微博,将勇闯天涯品牌与消费者个人性格特质,勇闯天涯精神完美结合,使用微博勋章、登陆分享、微直播等应用,再配合有影响力的微博红人提升消费者的关注,经过2个月的微博营销,雪花啤酒不仅赢得了接近300万的活动参与人数,还获得了50多万的官方微博粉丝。 案例二:“海底捞借微博营销引爆病毒传播”。 从“劝架信”,到“对不起饼”,再到“打包西瓜”, 海底捞的种种服务几乎已经超出了平日里受惯餐厅服务员白眼的网友们的想象力,通过炒作“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这家来自四川的知名度叱咤微博平台与搜索引擎,话题搜索近84万,词条逾400万。许多网友虽然没有接触过海底捞,但基于网络上各种神乎其神的关于海底捞的宣传,网友们都对海底捞充满期待。 案例三:“奔驰SMART电子商务行销”2010年9月9日上午,仅仅3小时28分钟,205辆SMART在淘宝上就被抢购一空,这不仅仅超过线下售车记录,也远远超出主办方对这次活动的预期。奔驰SMART电子商务行销的成功归功于微博为企业找到了目标人群,并将促销信息送到了那些有打算购买的准客户手中。优惠的团购价格、时尚的宣传广告和刺激“秒杀”活动既提升了品牌价值,又带来了巨大的销量。 案例四:“欧莱雅互动话题助力媒体风尚大奖赛”。为了配合一年一度的“欧莱雅媒体风尚大奖赛”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欧莱雅集团于2009年10月底在新浪上开设官方微博,并以“赛事名称”作为集团的官方微博名称,以引起“脖友们”对于赛事的更多关注。通过两个多月的微博推广,欧莱雅在两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方面,迅速提升了官方微博的人气,聚拢了大批品牌的忠诚“粉丝”,有奖互动环节送出的礼品也让消费者对欧莱雅集团旗下诸系列产品构成和功用有了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回顾2008年的风尚大奖赛,直播2009年的风尚大典,也积极传播了活动本身,网友的每一次相关活动和赛事的讨论,都为企业的品牌做了一次软性传播,品牌的烙印会在体验与关系互动中“发酵”。 (二)自媒体企业营销的效益分析 在传统的企业销售活动中,企业一般都是先通过客服人员或者客户经理等通过电话询问、街头采访、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客户意见,然后再将这些整理出来的信息交给上层主管,这样一层一层的递交模式流程非常长,耗费了人们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宝贵的时间。在这个信息迅速变化的时代很难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这么慢的效率等到产品正式面世以后要做出修改往往很难,因为一款产品在消费者当中的负面影响一旦形成就很难撤回。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已开始运用迅速快捷的自媒体营销销售模式,例如不少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通过官方微博与用户进行互动、产品营销和品牌维护。企业通过自媒体营销不仅仅维护的自身的形象,也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利益。在这方面小米公司的营销效益就是自媒体营销成功地典型例子。 小米公司的老总雷军成功的将自己的影响力和声名嫁接到自己寄予厚望的这款产品身上。当这位中国互联网的顶级人物沉寂近两年后,再次在媒体面前密集曝光,并调动人脉不遗余力为小米手机造势时,几乎所有人都乐意将这场小米风暴与雷军个人职业生涯捆绑作为谈资。过去雷军每天发微博的数量控制在两三条,但在小米手机前后,他不仅利用自己微博高密度宣传小米手机,还频繁参与新浪微访谈,出席腾讯微论坛、极客公园等活动。雷军的朋友们,包括过去雷军投资过的公司高管,如凡客CEO陈年、多玩网CEO李学凌、优视科技CEO俞永福、拉卡拉CEO孙陶然、乐淘网CEO毕胜等,纷纷出面捧场。截止到2013年3月13日,用百度搜索“小米手机”有3350多万条相关新闻,用微博搜索“小米手机”,有260余万次的微博转发和150余万的小米粉丝。 小米手机的这个营销策略也非常酷似苹果的公关,苹果的新产品上市之前的造势也是煞费苦心,消息总是遮一半露一半,让媒体跟着跑,让果粉跟着追,然后在万众瞩目下新产品。而且在新产品之后,总是会出现货源不足的情况,让人买不到心痒痒。从产品跟踪上来看,先免费派送少量的手机,之后再以“秒杀”,再慢慢的一步一步地大面积网络直销,可谓煞费苦心之举。派送手机,量很少,但却很关键。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口碑无处不在,哪怕你只要是一部手机有好有坏,都可以迅速地扩大化,几分钟就可以传遍网络和论坛。用这少量的手机作为试探,当然小米公司肯定是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的,不过这样做也是谨慎之举,如果有市场需求没有达到的,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和体验,迅速纠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缺点和不足扩大化,即便扩大马上纠正,也可以给小米公司一种值得信赖的形象。例如:配耳机、内存卡、手机壳,就是根据论坛的反馈而迅速弥补的措施。我们看到手机的放量是一点点的增多的,几十台,到600台,再到10000台……数字是一个很容易吸引人的东西,在团购网上已购买人数等同于产品的火热程度、等同于客户的认可度。在小米网站上的预订购人数,可以让预订购者更珍惜这个机会,并且能激发更多潜在的购买者。所以在产品图上和广告上写上销售量或者评论数,都能引起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关注,从而唤起购买欲望。 从小米的自媒体营销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增加效益的经验: 首先,产品定位。产品卖点是什么?产品的真正粉丝团在哪里?是做给一部分人的,还是做给大众的?反过来说,产品是要舍弃普适性,只卖给产品真正的粉丝,还是要保留全部,网络全部用户?这是值得思考的定位问题。 其次,品牌崇拜。小米的预热造势,在互联网上排队,产品模仿iPhone,会模仿苹果,无比体现了在品牌上要达到一种神圣的高度,让拥有者倍感珍惜。模仿该行业里的国际老大,无不是在制造品牌崇拜。 第三,充足时间造势。从米聊到小米手机,从雷军微博到小米公司微博群像,从社交媒体到平面媒体,从金山到小米,从小米到凡客,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会到预售,从预售到正式网销,从表象到实质。如何全网联动,如何线上线下,这个造势的过程,一是时间,二是节奏。没有时间,谁也办不到。 第四,精准用户。小米手机不断改进,小米论坛上吸收了不少意见,全民智慧体现于此。小米手机很好抓住了用户群,他们并不是雷军说的小米发烧友,而是喜欢新鲜玩意的“手机”发烧友,小米仅仅是这群发烧友的子集。找到自己的用户群在哪里,为他们量身定做,必然收获不小。 第五,小众乐趣,大众引爆。不论iphone,还是小米,或者说小米在模仿iPhone走“小众乐趣,大众引爆”的营销方式。小众不代表小额,相较于数亿的网民,网购用户群也是小众的,但就是这群小众用户,却推动了网购的流行,由他们去引领大众和边缘人群加入网购行业,任何行业皆如此。抓住了核心用户,就抓住了全部用户。 第六,全民营销。全公司参与营销,全行业参与营销,全体网民参与营销。雷军微博的活跃、小米公司的活跃、小米公司全体员工的微博活跃、移动互联网行业讨论小米、核心媒体开始宣传。上下齐心,协同发力,才会让营销带动促销,真正发挥营销的核心竞争力。 (三)自媒体企业营销的优势 无论是通过自媒体策划线上线下活动、炒作事件,还是进行网上商务行销都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企业不仅仅通过精准营销提升了产品销量,更通过与用户的互动,完善了产品和服务、维护好了品牌形象。总体来讲企业通过自媒体进行营销有以下优势: 1.用户优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而作为自媒体典型代表的微博用户已达到3.27亿。在自媒体时代,企业营销信息理论上可以传递到的用户基数是相当大的。而且通过与用户的互动,企业可以跟好的完善产品服务。企业根据用户的喜好信息,可以进行精准营销。这都是传统营销手段不可想象的。 2.成本优势 在各种营销手段中,企业非常注重营销的成本和营销的质量。较之于高投入的传统营销模式来讲,自媒体营销的运营成本是比较低廉的。例如与动辄需要成千上万营销费用的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微博这个宣传平台的成本十分低廉。目前常用的微博平台从注册到使用都是免费的。只要在微博平台完成注册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信息,除了基本的上网费外,无需支付其它费用。这无疑大大降低了企业营销的门槛,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3.效率优势 在有效控制好成本之后,企业将诉求将转移到效率上,首先,效率会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对于客户而言,在最短的时间用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服务是他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其次,高效的运作方式能让企业在相同时间内销售出更多产品和服务,获得更多的收益,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案例三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微博不超过140字的文字,快速的传播转发,影响上万的粉丝。3个多小时,205辆的销量,3千多万的销售额,这是以前任何一个汽车厂家和任何一个营销案例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4.深度优势 自媒体能帮助企业进行深度挖掘。如在微博平台上,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两种角色交错,极大地提高了多方交流的互动性,企业可以利用这种互动性,加强对目标用户的舆论引导。企业同时能建立与客户的双向链接,信息的流通变成双向的。客户可以了解企业的信息,反馈需求和问题。企业也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完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自媒体企业营销的劣势 虽然企业进行自媒体营销能够获得用户优势、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深度优势,但自媒体本身作为一个新兴媒体,还是有缺陷的。企业在进行自媒体营销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自媒体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自媒体营销主要有以下问题: 1.实际操作的问题 企业如果想使用自媒体营销,就要对自媒体营销的传播进行规范化管理,因为该自媒体营销的形象就代表的是企业的形象。部分公司受人力和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做到专人专管和更新。 2.操作持续性的问题 自媒体虽然功能很强大,但也有一定弊端,比如存在覆盖问题,较早的微博会被后来的微博不断覆盖,企业如果不能进行持续性的更新和重复性的进行宣传,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 3.内容泄密的问题 因为企业会经常企业营销方面的的相关信息,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其核心信息泄露,会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 4.信息可信度低的问题 自媒体的数量庞大,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蔽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发挥”的空间。在平民话语权相当自由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自媒体企业过分追求新闻的速度或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自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导致一些民间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信息的可信度被降低了。 5.相关法律缺乏规范的问题 让“个体”声音得到释放的同时,势必也会让某些与宪法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得以传播。自媒体营销从宪法上来看是个人言论自由权的体现,但是从一诞生就受到了诸多限制。作为一种权利,自媒体是有很多的界限是不能突破的。虽然我国目前有很法律管制网上的活动,但是还只是停留在对一些网站的管理上,这些法律就显得不够全面。如何在法律的基础上对自媒体进行规范与引导,迫切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出谋划策。 三、自媒体企业营销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社会化网络力量的兴起,自媒体营销已经不仅仅是“可以做”、“值得做”的企业营销行为,而是企业营销“必须做好”的事情。自媒体营销对于一个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入人心的。自媒体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凭借其渗透强、可信高的优势,成了传统广告媒体营销的有效补充,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也得到了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 自媒体时代,品牌与自媒体的合作方式必然要创新,要定制化。自媒体的受众要比机构媒体的受众更聪明。硬广告和软广植入的方式都将无效,只有价值契合才是双方合作的基点。定制化并非传统的节目包场、平媒包版面,而是围绕双方价值的交集,把企业品牌自然融入到内容与节目形式当中,不损害用户的内容体验,反而还要为用户提供附加价值。自媒体仍在发展初期,很脆弱,所以大家有疑虑和困惑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相信一旦它能迈过商业化的门槛,用市场的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到那个时候,自媒体就不再是一个现象,而是一场革命。 作者简介:程超,男,湖北人,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就职于北京京环信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研发经理。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仲多,男,河北人,本科,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就职于河北省烟草公司张家口市公司,科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自媒体营销论文:美国自媒体之神:从营销大师到创业导师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那时Seth Godin已经靠它获得了财富:培训人们利用电子邮件直接与潜在客户建立营销关系。他的破冰之作《Permission Marketing》详细介绍了他的营销理论,也让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网络先驱的导师。 在接下来的20年中,Godin写下十几本高瞻远瞩的商业畅销书,并在《Fast Company》杂志开设了一个倍受欢迎的专栏;他每天都在上文章,该博客也一直在AdAge Power150评选的最受欢迎商业博客排行榜上名列前十,大多数时间这个博客都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上。2005年,他创建Squidoo,这是一个帮助人们将自己的爱好商业化的网站,如今该网站每个月可吸引超过5300万个访问者。 Godin并不像照片上看上去那么威严。他十分强壮,并且好像时刻保持着警醒,但同时也有着让人感到亲切和放松的气场。他有自己为来客准备午餐的习惯,为我们准备了米饭、蔬菜和煎蛋,这个举动将此次公务采访变成了一次家庭式的聚会。 “如今失败的成本远低于50年前” 在过去的3年中,Godin坚持每天更新自己的博客,并四处进行演讲。他并没有雇佣全职员工,当工作需要协助的时候,他会从几位长期合作的伙伴那里获得帮助。他也不经常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甚至没有自己的广告和公关人员。他的出版公司The Domino Project是和亚马逊一起联合开创的,这家出版公司很少大肆宣传Godin的书籍,也不会将他的书在所有书店里大规模上架。相反的,读者的口口相传让Godin的作品像病毒一样蔓延传播。 但本次出版新书《The Icarus Deception:How High Will You Fly》时,Godin改变了自己一贯的风格。这本书由Penguin Group旗下的Portfolio公司出版,他们在Kickstarter上为这本书的出版众筹,并成功地在30天内从4242名用户处获得了28.7342万美元。Godin表示:“我感到十分骄傲。我的书和博客的读者群并不完全一样,我十分迫切地想和他们进行交流。我想要通过书和他们进行对话,让他们尝试书中介绍的各种经验。” 这本书中,Godin瞄准了那些艺术家或是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他强调,这些人应该意识到,属于他们的时刻已经来临。“有多少人会在每天上班之前想‘我要做的可能不会成功,但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去做’?答案是很少有人会这么想。但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这本书就是要教会人们享受这句话。因为如今失败的成本远远低于50年前。” 同时,成功带来的奖励和50年前相比却没出现任何不同。他表示:“现在我们会给予人们更多的金钱和自由去创造艺术。” 创造艺术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家,还包括创业者和其他所有人,甚至是那些在街角跳舞的疯狂的人;那些敢于展示自己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观众。 “工业时代已经结束,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疯狂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建立起一个系统,并用资本来培育这个系统。经济衰退只是暂时的,但对劳动力的需求会不断减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Godin认为,这种改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也可能对世界造成破坏。为何会造成破坏?因为有些人可能无法将自己从为别人打工的角色转换为给自己打工。 这些理论细节都能够在Godin的新书中读到。这本书沿袭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既不是鸿篇大论,也没有使用励志书籍一样的“咆哮体”,Godin只是在书中将自己的观点徐徐道来,告诉人们要抓住当下的机会,在障碍出现前获得属于自己的财富。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创造出足够好的艺术,那么“经纪人”类型的人就将掌控世界,Godin认为这将十分具有吸引力。 当你随便走进一家书店,你会发现很多声称能够让你摆脱令人疲倦的工作并创造财富和名望的书籍。有些作者甚至放言每周只需工作4个小时就能够创造财富,例如Tim Ferriss的著作《The 4-Hour Workweek》。 但Godin的书并非此类。他不会单纯告诉你如何成功,而是向你讲解成功为何物。他能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商业趋势。2001年,Godin撰写的《Unleashing the Ideavirus》一书揭示,创新将成为社会的主题;2003年出版的《Purple Cow》则讨论了在同质化严重的世界中唯一性的重要;2008年出版的《Tribes》一书则阐述了在高度关联的世界里人们如何用新的方式掌管自己。 Kevin Kelly是《Weird》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也是《What Technology Wants》一书的作者。他表示:“Seth是我认识的少数几个有资格被称为商业导师的人之一。严格来讲,导师能够开启别人的智慧,而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会永远提醒人们不变的真理。他还会不断对自己和你进行质疑,让你认识到自己和真理之间的距离。” Godin称自己为老师,对于学生他一直奉行“授人以渔”的理念。他说:“我一直对人们说,试着戴上一幅眼镜,看看你想象中的世界。你喜欢那样的世界吗?如果你喜欢,就试着用你自己的意愿去改变现实世界。” 价值400亿美元的T恤 Godin刚开始写作时,他的受众多是那些大企业营销部门的员工。而如今,他更喜欢教导那些接受他“后工业时代”理论的个人,而不再理会那些陈词滥调。 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州布法罗,对于Godin来说是一个充满痛苦的成长的地方。那时,那里的每个人都喜欢打冰上曲棍球,Godin也会参与这项运动,但在内心深处他始终害怕自己会在冰上跌倒。那时每个孩子都会去参加夏令营,Godin的父母也将他送到了安大略的夏令营。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他说道:“我并不喜欢夏令营,那里有很多喜欢欺负别人的小孩。”虽然夏令营并没有留给他太多美好的回忆,但是他发现自己很喜欢在夏令营中担任独木舟教练。 他的工作并不只是教会别人独木舟技巧,还要说服夏令营的其他孩子来从事这项运动,而不是去骑马和游泳。他说:“独木舟是一项既有挑战又十分刺激的运动,如果你的技术动作出现了错误,风会将你从河的一边吹到对岸。在练习了一年之后,我终于可以教授别人这些技巧了,并且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技巧以控制自己的呼吸。我改变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改变了自己。连续五六年我都在夏令营担任独木舟教练,我很擅长,也十分热爱这份工作,之后我一直在尝试对独木舟这项运动做出改变。” 1984年,Godin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毕业,加入了一家图书出版公司,他负责将作者的写作概念推荐给出版商。在经历了900次失败之后,他终于收获了成功。在那之后,他本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奇迹,可是这一次他却没有抓住机会。 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件T恤衫,上面印有一个带着圆眼镜的卡通人物,如今这个卡通人物几乎已经成为Godin的标志。他说:“这件T恤是我最珍贵的收藏之一,它至少能值40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的互联网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Godin为一家杂志社供稿,为读者讲述互联网上发生的趣事。之后,他利用这些材料出版了一本书,并获得了一份价值8万美元的图书合同,这件T恤是图书的赠品之一。他说:“这本书的编纂花费了6个月时间。我们将所有材料编排成了一本250页的图书,卖出了不到2000本。”在Godin为图书奔忙的同时,杨致远和David Filo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但他们的介质不是图书,而是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搜索引擎——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雅虎。 对此Godin表示:“当时他们知道的我也都知道,他们有的资源我也都有。而我只是编纂了一本销量惨淡的图书,而他们建立起了一个价值800亿美元的公司。我意识到我本有可能建立起一个市值至少能达到雅虎一半的公司,因此我说,这件T恤价值400亿美元。” Godin说,这是他学到的宝贵一课。之后他创建了Yoyodyne公司,这是一个互联网营销企业,1998年雅虎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个公司,收购之后,雅虎的股价每天都会增加2美元。 创业是一门艺术 Yoyodyne是一家击败了很多强大敌人的小企业,那时所有网络从业者都没有认识到用户的重要性,而Godin却已经开始试着和用户建立起联系了。Godin很喜欢说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方法结婚。一是你和见到的每一个女孩说‘你愿意嫁给我吗’,然后祈祷某一个遭受打击或是喝得烂醉如泥的女孩答应你,这就是普通的广告营销;但你还可以邀请一个女孩出去约会,然后互相了解,之后继续约会,直到最终两个人走入婚姻的殿堂。” Yoyodyne就为客户提供这样一种类似约会的服务,那时世界正在经历迅速的改变,所有企业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那种情况下,企业当然很高兴找到Yoyodyne这样的公司帮他们进行网络营销。 Michael Landau曾是Yoyodyne的副总裁,如今他是时尚美发连锁沙龙Drybar的CEO。他告诉我们,Godin要他向客户阐述他所能提供的服务。Godin表示:“我们并非在销售广告,起初企业都不太明白我们的作用。一天早上在洗澡时,我想到了该如何向他们解释我们的服务。我在浴室呆了15到20分钟,水就一直那样开着。突然灵感来了。我们提供的就是对消费者进行‘许可式营销’(permission marketing),我们向消费者提供他们愿意见到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产品营销信息。” 之后他就出版了《Permission Marketing》一书,在书中详细讲解了他的许可式营销的概念。硅谷著名的博客作者Guy Kawaski表示:“Seth创建了他自己的营销学校。他并不受别人理论的影响。他一直在宣讲自己与众不同的理念——先征求消费者的同意,再为他们提供优秀的服务。” Laudau称Godin为导师,因为Godin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和整个生活。他表示,Godin会让你感觉非常疲惫,因为他总是让你不断地去思考。他从不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也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会不断帮助你自己找到前行的道路。 在Drybar,Laudau一直在努力控制成本,尤其是电话预约的人工成本,他曾考虑给通过网络预定的客人提供1美元的优惠,但Godin的建议改变了他的想法。Godin建议,他应该加大为电话接线员投入的成本,聘请更多的接线人员,并鼓励客户进行电话预约,因为他们愿意和你的品牌进行联系,是最好的宣传人员。 《The Icarus Deception》一书是Godin的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本书汇集了他博客中众多优秀的文章,同时也是对Kickstarter上的投资人的一份回报。Godin表示:“这本书字面上的意思是‘你的计划也许能够成功’,但是在封底你会看到另一句话:‘你的计划未必成功’。书中列举了很多我曾经失败的计划和项目,你必须要学会拥抱这些不成功的案例,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另外Godin还指出:“经济上的联系使世界上的物质更加丰富。而现在,世界上的工作岗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岗位已经开始渐渐消失。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创业来获得更好的生活,现在创业者的机会相比以前变得更多了。这是因为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联系,让人们能够进行更好的自我宣传。” “我无法概括现在世界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因为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东西。就在几年前人们还热衷于上电视,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在网络上自己的节目和播客了。现在,无论你身处哪个行业,都没有哪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只要你愿意,所有问题都能轻松搞定。” 1918年的创业者只需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生产线和产品种类;1950年,创业者要“进行大量广告投递”。而如今,创业者要让自己变得更加慷慨,为世界带来更多艺术,这样消费者才能相信你。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译|鲁行云 作者手记 对Godin进行采访,实际上我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记者,也是一个创业者。我希望能够从Godin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帮我创业。 我向Godin询问了关于技能、天赋和沟通的排序问题。他说:“如果我现在是和钻石切割工作者或是心脏外科手术医生进行谈话,那么他们一定认为技能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在经济领域,当今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不是专注于技能的人。作为创业者,我们最重要的技能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有关自己如何改变世界的想象力。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技巧,但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 关于资金,他说:“任何一位订阅这本杂志的读者,都有足够的资源去改变世界,这并非难事。你可以不费一分钱就能够与世界上数十亿的人保持沟通,例如在eBay上创业。即使没有人买你的产品,你也不会损失什么。使用Google Ads,如果没有人点击你的广告,你也不用付钱。开个博客,在上面泄露你知道的所有秘密,如果没人浏览,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 关于失败,我说:“如果我的创业没有成功,那么我将十分痛苦。”他回答:“艺术有时就会带来痛苦。Bob Dylan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就算是他也曾多次被观众轰下舞台,而Monkees这种口水歌乐队却从没被轰下过舞台。” 关于如何找到受众,他说:“从理论上说,是受众找到你,而不是你找到他们。如果他们躲起来,你无论如何都无法找到他们。但如果你能够保持一种慷慨的态度,他们就能够轻易地找到你。所谓慷慨的态度,就是为他们提供友善,关注他们与你沟通的渠道。” (注:本文作者Corie Brown系前《洛杉矶时报》记者及线上杂志《Zester Daily》创始人)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营销三步走 随着微博营销、社区营销、圈子营销三种数字化营销模式的不断成熟,自媒体营销成为很多企业制胜的利刃。在一些成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创新手法。那么,如何善用自媒体营销呢?我们在长期的工作和研究中发现,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如何Engage到你的目标受众? 通常,自媒体是指在微博、人人、开心、豆瓣等社会化媒体上搭建阵地,依托互联网技术、根植于广泛网民的社会化媒体中的独立账号。与传统媒体不同,我们对自媒体有绝对的掌控权。 比如,安尔乐卫生巾在人人网上的企业公共空间“安尔乐蜜丝团”,在调性上定位为姐妹淘的阵地,凸显品牌年轻化、时尚化,强调产品和受众的情感如同闺蜜。作为这样一个自媒体,通过自身在名称和内容上的定位就很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样,如西门子企业官方微博定位为:公益的践行者,科技就在你身边。通过定位就能很好地吸引关注产品技术和热爱公益的粉丝并产生互动和浏览粘性。 其实就连最近最火的微电影也—样,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作为自媒体,如何吸引目标受众是营销的第一步。媒体碎片化时代,每个自媒体都有被淹没的可能,那作为自媒体关键是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版式定位、活动定位,在精准的定位下引到目标受众群。因为网民们正通过他们的自媒体寻找和宣泄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他们只找对味的绝不凑合或苟且。 笫二步:如何提升自媒体的Influence? 在自媒体时代,如果你不去主动策划,活动就很难提升其影响力。当你拥有一定量级的粉丝后如果不主动与其互动,自媒体的影响力也很难维持。然而矛盾的是,如今每个网民都有几套马甲,这些马甲让他们快乐并自我着。他们可以随意地痛骂和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自己的阵地上就是上帝。 这给更多企业的自媒体带来了威胁,因为网民的情绪和素质我们都无法控制。只要你一动,很多不可控性就会产生,来自客观或不客观、符合情理和不符合情理的声音就会产生,给企业的自媒体营销带来了进退两难的困局。 那么如何做才能摆脱这样的威胁呢?首先,我们在事件自身的创意上要求很高。比如,2011年,中石化在天价酒后的—片谩骂声中,依然使用微博作公益,而事实证明一系列的公益行为之后中石化的形象也得到了改善。显而易见,公益传播在数字化媒体时代依然是企业最佳的手段。 同时,很多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也给企业提升自媒体影响力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比如,星巴克在国外消费者通过手机在大街上预订咖啡的案例。这个案例不但具有很好的病毒效应,还给星巴克的自媒体带来了更多的关注。试想走着走着有人骑单车给你送来一杯香浓的咖啡,那是一件多么喻悦的事情啊! 当然,除创意之外,自媒体要做好四重关系管理,它们分别是:受众粉丝群、媒体粉丝群、企业内部员工粉丝群、意见领袖粉丝群。力争在发生负面时可以获得自媒体内部的自然消化,通过其他粉丝达成改善及引导的效果。比如,黑莓手机在新浪上的官方微博,尽管黑莓手机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但粉丝们都会给予—定的理解。 第三步:如何使用自媒体开展Marketing行动? 如今的自媒体营销逐步体现出整合的趋势。比如,我们最初看到的凡客体应该是在户外灯箱、杂志的广告上,尔后由社会化媒体引爆凡客体之说。凡客体让凡客品牌一跃而起,也让消费者忠诚度更高。 很多企业会通过微博或团购网站促销,这都是使用自媒体营销的行动。比如位于北京国贸大厦地下一层的娘惹饭店,它在大众点评网上开设了签到打8折的活动,其实这本身也是一次利用自媒体开展marketing行动。在获得打折待遇的同时,你通过这样的签到环节对该饭店的记忆更深了,而且在你点评的过程中,饭店获得了一条良好的口碑信息,这些信息会影响更多通过大众点评网寻找美食的消费者。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自媒体营销整合的大趋势下,不但广告手段、公关手段、技术互动手段都有整合的趋势,就连效果也呈现出整合的态势。产品销售好了会带动品牌,品牌做好了市场力也能获得提升。一款新产品完全可以通过自媒体完成上市、销售、提升口碑的全部工作,成败的关键就看能否迈好这三步。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时代的金融营销策略 经过长达一年的评选以及公众投票,由《钱经》杂志联合全国主要城市的14家主流媒体共同参与的本年度“总评榜”系列活动,评价范围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重庆、济南、武汉、成都、沈阳、长春、郑州、大连、合肥、哈尔滨等全国主要城市的金融机构。 进入2011年,全球金融的不断恢复与崛起,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是全球包括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内财富管理市场面临的新挑战。对于金融品牌意识的日渐提升,以及网络社区化的兴起,社会性网络服务(SNS)营销成为制胜新高地,这也决定着国内金融机构及其理财产品,能否以此为契机进行意识上的转变,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成为本届评选活动的关键词。 华商传媒集团总裁助理刘波先生做主题致辞,庄瑞豪、史雁军、唐兴通、杨亮、胡延平等嘉宾纷纷就本届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自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金融微博营销实用经验分享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本年度评选在奖项设置上分为十大类,分别从“年度最佳财富管理机构”、“年度最佳财富管理品牌”、“年度财富管理团队”、“年度金融营销创新”、“年度金融营销”、“年度新媒体营销创新”、“年度金融微博营销人气”、“年度金融微博营销名人”、“年度金融微博营销名企”以及“年度最佳财富管理分行”几个方向,以崭新视角解读金融行业的核心价值以及焦点话题,全方位立体化的关注金融机构的表现,通过对与消费者更为紧密的事件营销评选,助推金融机构挖掘自身品牌的潜在价值,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当日的获奖名单,涵盖了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四个行业,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保、光大永明、华夏基金、大摩华鑫和银河证券在内的多家国内优秀金融企业,获得机构与品牌大奖。 自媒体营销论文:自媒体时代蔬果种植业的传播营销前景 摘要:自媒体时代,泛指一切信息随时随地由随机角色(即广义上的个人)传播。媒介终端的广泛覆盖为几乎所有的产品与服务配置了有力的营销手段。当代农业产业链应当并且能够与自媒体深入互动达成双赢的目标。本文着手探讨了蔬果种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中规模数一数二的关键板块,基于其独有的行业本质,如何利用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创造高效率的销售效益。 关键词:点对点传播;即时响应;全程互动;扁平化营销 1 蔬果种植业态特征与自媒体传播特征的契合点 天生万物以养人,全年蔬果种植行业都承担着向社会供应大量各类新鲜蔬菜及水果的责任。种植业产品天然生长,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和地域特征。换言之,蔬果种植业首先受到时间因素制约,其次受到气候及环境因素影响。除去催熟或冷冻处理因素不论,蔬果成品在常温下易变质腐坏。例如在水果行业中,柑橘、苹果、梨、香蕉被业内人士称为四大水果,其总产量约占全国水果产量的70%。四大水果因需求量较大,种植区域广泛,故供应较为充足。相应其他的伏淡季水果一般不作大规模冻化处理,因而上市销售窗口期较短,销售半径较小,时令特征明显。以上蔬果种植业态与自媒体传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自媒体是以普通网民为传播源,自行聚合信息并构建双向传输通道,实现即时传播及即时响应,是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行人际传播之实。蔬菜水果作为食品中的快速消费品,经销商的营销目标是短时间内大量出货,在消费目标人群中以最大程度迅速扩张产品宣传力度,自媒体浓厚的人际传播特点恰好与之契合。尤其是在特定农产品突击营销方面,蔬果经销商一旦得到媒介运营商的有效支持,甚至可以在短短几天内令原本因气候灾害或供过于求而滞销的产品提升数倍的销量。 例如2011年6月,我国海南省经历了一周左右的炎热天气之后,香蕉大面积成熟上市,然而由于2011年整体上市时间推迟,错过最佳上市时机,全国各地水果均已成熟,海南香蕉“卖难”问题日趋凸显,蕉园的收购价格始终在每斤0.2元到0.4元之间,蕉农损失相当严重。鉴于此,国内最大的自媒体微博运营商―新浪微博推出“让海南不蕉急―聚蕉公益大行动”,在微博上开设官方账号“海南蕉急”,关注海南香蕉销售。短短几天粉丝数量飙升,并组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长沙、武汉、宁波八市网友爱心团购海南滞销香蕉,有力地缓解了海南香蕉销售面临的紧迫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为蕉农减轻了经济损失,打开了销售渠道。 在常规营销方面,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也因其实时性和可验证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媒体允许任何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责任能力的个人从事商业宣传活动,其传播成效取决于其营销思路及手段的高下。例如2011年5月,重庆市沧沟瓜农开通微博叫卖西瓜,引来网友即时响应及广泛关注。通过微博点对点链式网状传播,不仅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县城西瓜在超市的销售难题,更进一步将沧沟西瓜的知名度扩展至重庆主城区,一度使在地西瓜售价上至3元一斤的价位。网友在购买沧沟西瓜之余亦不遗余力为其出谋划策累积品牌知名度,可见网络环境对蔬果类产品的传播价值加成不可忽视。 2 蔬果种植业结合自媒体全程互动传播与扁平化营销 任何产业发展创新的目的都是加大产品销量及市场份额,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这一基本前提下,当前果蔬种植业开始呈现行业多元交叉的局面。例如水果栽植过程可以与旅游观光业相结合,众多大中城市出现周末果园观光加采摘新鲜果实的短途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对田园风光抱有兴趣的游人。在自媒体获得国内网络环境的生存土壤之后,蔬果种植业大可充分利用本行业生产过程的天然属性优势,尝试将观赏性较强的水果蔬菜生长过程适当移植公布于微博等自媒体,通过高频率的管理措施及形象企划来打造全程良性互动,树立生态农业蔬果种植的口碑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形象,进而赢得第一批成熟稳定的客户。随着手机、无线WI-FI等移动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自媒体成为社交网络的基本单元,由此不难预计,随手关注-集团化消费(团购)的商业模式将跻身新兴营销模式之列。未来蔬果种植业将不再单纯依靠二级批发商收购一途,自媒体为网络直销、网络团购创造了扁平化的直销平台,消费者容易在自媒体分销渠道以网购方式先行物色挑选蔬菜瓜果成品,由此产生的沟通成本与获利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信息不对称状况也大幅减少,有利于购销双方在比较公平透明的前提下进行交易。 再者,自媒体营销模式有助于蔬果种植业者活跃经营思路,增加蔬果商品化处理种类。蔬果商品化处理是蔬菜水果采收后的深加工再增值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包装等环节,提升了蔬果产品的附加值。经营主体人群可以通过自媒体第一时间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群体需求,从而根据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蔬果种植选种,避免信息滞后造成的供需错位。自媒体令蔬果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信息层级上处于同一纬度,商业信息高速流动使得生产者紧跟客户心理变化,最终能够使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消费者的细节需求,并且避免产业重叠,实现前期投入肥料、树种等资源的较优配置。同时,蔬果供求信息在自媒体上频繁交换,亦能指导蔬果种植业者把握加工数量及开发产品后端加工方式,创新蔬菜瓜果的二次包装,以期获得更加丰厚的盈利。例如消费者通过点对点网络平台下单,标明具体需求数量,果农即可根据订单实施定制化采摘加工包装,这样既保证了蔬果产品的新鲜度,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20世纪末以来,当代物质生产日益丰富,营销模式层出不穷,蔬果种植业者只有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介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取生存空间并谋求进一步发展。第一时间与消费者互动,第一时间响应消费者需求,是蔬果种植业者拓展销路、提升销量的有力保证。自媒体作为未来网络社会及人际交往方式变革的先声,必将与包括蔬果种植业在内的一切产业广泛而紧密地结合,构成世界商业模式的又一种崭新形态。
艺术毕业论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针对各个高校动漫艺术设计专业转型的现实情况,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传统意义上的手绘原画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也要紧随市场变化,寻找适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CDIO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团队设计与创新实践环节,符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构思、分析、实现、运作几个阶段的特性。因此,构建符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是数字传媒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成果展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模式概述;改革;CDIO教学模式 1.CDIO教学模式概述 1.1CDIO概念。CDIO其名字的灵感来源于产品或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该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其缩写构成名称CDIO[1]。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体现了模型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 1.2CDIO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1.3毕业设计教学。毕业设计是检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成果的最有效途径。以往的毕业设计任务是教师假想的一个题目,根据课程所学知识结构进行综合训练的一个项目,强调的技能操作能力。 1.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艺术类高校或者综合类艺术学校及职业学校教学学校起步晚,发展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课程体系不够明确,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就业不对口等诸多问题。CDIO人才培养模式恰恰适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构思、设计等过程实现课程的艺术形态,更加适应艺术创作空间的发挥,并能与多种艺术手段有效的交织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艺术审美与艺术价值。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2.1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不仅仅是毕业设计这一门课程,对于基础课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中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可以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数位板绘制或者Painter绘制,充分改变传统手绘的形式,让数字技术按层次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2.2毕业设计定位。由于此门课程设置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较大。这个时期的毕业设计方案设计追求的是效率,谈不上研究深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授课计划中需要设置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及有效方式,才能解决这一问题。CDIO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解决途径。一方面,毕业设计教学安排在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承接项目自选设计题目范畴;另一方面,前期的教学与企业捆绑,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性,最终实现了毕业设计题目真题真做。 3.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 3.1毕业设计阶段性分析。第一阶段:构思阶段。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为毕业设计前期,由教师、甲方联合提出阶段构思,提出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并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设计项目或者2个以上的设计类型;第二步为设计选题,利用1-2周时间,学生根据企业项目与教师讨论毕业设计的研究的方向与类型,教师根据学生自选的情况指导学生编写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要根据自选的题目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明确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通过邮件、QQ、微信的方式与教师沟通,以便教师能够实时把握学生的设计构思动态。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包括设计初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初期阶段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创作主题的立意、背景、相关表现元素、人物造型特征等;设计中期以小组讨论中方案较优秀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落实。;设计后期为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完善所有图纸及动态文件。第三阶段:实现阶段。以学生在企业独立思考制作的文件,反复推敲、修改,以规范性、准确性、艺术为标准。第四阶段:运作阶段。增加设计的针对性,针对甲方的要求去运作,最后达到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 3.2毕业设计的教学运作。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毕业设计中,教师担当总指挥的角色,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毕业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明确的情况下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指导、交流关系;其次,毕业教学承载着设计的前期、中期与后期设计成果,让整个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教师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与节奏;最后,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使学生达到预想的目标。 4.结论 4.1实现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四个环节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整体思想的实施过程中,整个体系日趋完善,使毕业设计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按过程给予评定,完善了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 4.2充分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维过程不断的迸发设计与表现的火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这种虚拟充满无线可能的想象力一步一步的向设计目标实现。 作者:毕秀梅 李志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本科阶段学位考核的重要方式。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评审体系,对于检验学生专业学习成果,总结梳理专业知识认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三部分。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体系;指导体系;评审体系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包括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等设计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毕业设计教学指导是本科教育阶段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步骤。科学、规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准确而恰当的毕业设计选题,可以明确设计方向,检验专业水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制定好毕业选题是毕业设计指导体系的重要环节。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联系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和课题价值,毕业设计选题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①项目应用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项目,具备实战性、规范性、约束性、市场性等特点。项目应用性选题是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训练目标,注重强化设计应用能力,认知行业设计流程,熟悉行业设计规范。②概念实验型:主要是指具有探索性、抽象性、概念性、前沿性的设计选题。概念性项目往往对某种理念或思想进行提炼、概括、表达。概念项目的设计训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先进技术成果,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意义。③专题研究型:主要针对专业发展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性、拓展性、研究性的设计实训。应对专业细分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强化对设计专业某一领域的设计应用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培养。我国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所说:“能提出象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大量地阅读、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从对资料的分析、思考选择中确定设计选题方向,为后续毕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体系 毕业设计指导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活动中,用时最长,教学模式最为灵活的教学阶段,也是对于本科专业设计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环节。针对学科特质和设计流程,以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分为开题、设计、结题三阶段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1)开题阶段:针对学生在设计初期就选题及前期调研进行指导。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成果内容、发展动态、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向等内容进行指导,明确课题研究的框架性认识。2)设计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就毕业设计选题制定清晰的设计目标、明确的设计内容和可行的设计计划。确定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技术资料,注重设计方法和合理使用工具。学生设计时,应注重辅导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充分考虑设计的可行性。注重对设计项目的分析,启发独立思考以及设计技术层面的强化。针对不同设计选题内容,注重初稿问题的沟通,二稿的调整,三稿的完善。不少于三个环节的指导是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保证,也是更好地对设计质量和速度进行把控的措施。3)结题阶段:主要针对毕业设计方案的完善、展示、阐述等内容进行指导。着重强调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展示性。毕业设计阶段性指导体系有利于分解设计任务,控制设计效果,引导专业知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弥补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侧重对于设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的详细介绍,讲解设计选题的重点、难点,扩展知识结构,深化设计能力。 3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评审体系 毕业设计的评审体系是毕业设计科学规范化评审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审直接关系到对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客观准确的认定。毕业设计评审体系着重审核毕业设计完整性、规范性、知识性、展示性的完成情况。评审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①优秀: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熟练应用,具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较强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②良好:按时良好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准确应用,具有良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具备一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③及格:按时全面地完成设计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体现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的应用,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规范,设计方案完整。④不及格:未能按时地完成任务书的设计内容,专业理论和知识技能欠佳,不具备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不完整。 4结语 毕业设计教学评估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方法和措施,是对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的重要标准,是科学授予学士学位的依据。完整科学的毕业设计教学评审体系能有效地考察本科专业设计应用知识,能良好地反映本科专业设计专业认知,能客观地体现本科专业设计创造能力,是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毕业设计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研究、巩固、扩大、加深、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毕业设计指导各环节的主要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标准,是提高和控制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对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设计人才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者:孙磊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高校的热门专业,承载着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了解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为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就业调查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调查 1.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共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为98%。此外,笔者实地走访了多家用人单位,查阅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学院等10余所高校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掌握了846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信息。毕业生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工作满意度、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等。用人单位的调研信息主要包括单位用人标准及人才需求趋势、对学校人才培养等环节的评价等信息。 2.学生就业率及毕业去向分析。从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255名毕业生中,以各种形式就业的为245人,另有10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96%。从查阅的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来看,846名学生中共有784人就业,就业率达到93%。从两组数据上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保持在90%以上,在各高校公布的专业就业率上位居前列。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也是本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问卷显示,245名已就业学生中,灵活就业占绝大多数,达到90%。签订就业协议书的仅为7%,另有3%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的信息与调查问卷结果相似,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灵活就业为主。846名学生中,考研或者专接本的学生只有21人。这一方面体现出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继续深造兴趣不大。 3.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单位性质分析。在当前文化产业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和胜任单位的要求,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信息。从调查掌握的信息来看,设计行业依然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调查的245名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有近70%的毕业生投身设计公司。另外,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美术绘画因素,许多学生选择了美术培训与教育行业。就单位性质而言,多数毕业生依然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公务员作为自己工作的首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福利好、待遇高、压力小。但从就业情况而言,许多毕业生并未如愿,只有1%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或者进入国有企业,另有2%的学生考取事业单位,还有部分学生凭借自身过硬的绘画基础,考取事业编制教师。其他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私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太窄,在公务员、事业编制等考试中处于劣势。二是专业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大型企业的工作要求。三是市场需求因素,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 二、毕业生工作现状相关分析 1.毕业生薪资待遇分析。薪资待遇是激发毕业生工作热情与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学生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条件。本次调查的薪资待遇主要分为期待工资和实际工资两大部分。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薪资有着较为客观地认识,定位相对准确,并没有盲目地追求高工资。有89名毕业生期待工资在3000元以上,占调查人数的36%,实际只有34人满足期望,占14%。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多数,这基本符合当前社会的工资水平。 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调查,绝大多数多数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现状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达到被调查人数的84%,只有16%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对就业现状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表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环境。在不满意的学生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没有达到预期,收入水平难以满足自身需求。二是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和出差以及各种业绩考核让他们难以适应。三是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部分学生很难适应公司的管理方式,与领导、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影响了工作心情,导致了对工作的不满。 3.毕业生离职情况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跳槽”逐渐变得普遍。调查结果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离职现象较为普遍。在245名就业学生中,有76名毕业生在一年之内有过离职经历,占31%。其中,15人为单位解聘,占离职总人数的20%,被解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工作失误,由于自身失误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了公司形象和业绩。二是工作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公司的日常工作。三是工作态度懈怠,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另外70名主动离职的学生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薪资福利低和工作压力大是主要原因,分别占主动离职人数的36%和21%。此外,想变更工作地域也占到14%。 三、就业对教育教学反馈情况 1.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对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工作、校风学风建设、师资水平等持肯定态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①提高实践能力。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对实践机会比较看重。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实践能力不足,很多时候是在纸上谈兵;②促进校企交流。大学校园相对社会,依然较为封闭。学生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不了解设计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③加强创业指导。创业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创业政策、项目、技巧知之甚少。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养、能力、知识培养反馈。本次调查,笔者随机向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份,回收20份。调查内容涵盖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评价共分为1—5分5个层次,20家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艺术设计毕业生进行了打分。 3.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本单位工作的表现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从图表中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创新能力,这一点也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调整学习态度,摒弃高中时代的学习方式,锻炼思考能力。另外,专业的适应性和实践环节也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加以改进的。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组织系统的有效的实习实训,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去企业锻炼的机会;企业的员工可以到学校给学生讲工作技能,实现互利双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懂得企业的运作程序,多多带学生参加一些活动,特别是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活动,要让学生的设计产品得到批量生产,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需要,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从这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来看,总体上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但在就业层次、工作前景等方面依然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逐渐暴露出力不从心的现象,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未来,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在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办学思路上做出改进和调整,进而提高专业质量和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作者:赵建 解佐欣 单位: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学类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艺术类跨专业毕业设计能够让作品更具实用性和特色,同时也可以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交流和学习,加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的要求。通过这种跨专业毕业设计活动,还可以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今后为艺术类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本文从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着重探讨这类教学模式在艺术类毕业设计中的开发和运用。 关键词: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各项环节的一个最后环节,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和鉴定,也是本科教学计划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这一点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可以综合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愈发的挑剔和严格,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让传统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对这些显现的弊端进行修正。因此,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笔者认为,通过运用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能够扩大学生的专业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毕业教学设计过程首先是让学生从学院指定的题目中进行选择,或者自己拟定论文题目,然后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对所选题目进行论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出具毕业设计作品或论文并参加相应的论文答辩。可是这种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存在着以下几点弊端: 1.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单一,缺乏跨专业选题意识 不利于学生跨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大部分专业的学生都会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题目去研究和创作,很少有学生进行跨专业选题。这样做导致学生的跨专业能力不足、创新精神缺乏,不利于学生对跨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2.毕业设计的完成单打独斗,缺少团队协作意识 现在的大部分工作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出色的完成。但是,以往的毕业设计很多都是学生自己个人去完成的,这种独立精神固然尤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存在弊端:在毕业设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使得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其作品设计也只能说是“闭门造车”。 3.学生专业知识狭窄,就业选择面单一 以往的毕业设计,关注面主要在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如何,忽视毕业设计中跨专业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单一,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针对艺术学类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以及他们今后选择从事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上,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1.何为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 所谓团队教学模式是指在通过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共同去参与涉及课程教学的一种合作模式。其中“团队”一词含义广泛,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团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科的融合、协作和传递。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则指的是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去打破各自专业的隔膜,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各自组成相应的团队,教师团队去帮助和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 2.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实的施过程 (1)毕业设计的团队组成。从概念出发,这种团队教学模式首先必须打破各自的专业限制,由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背景出身的老师来组成一个指导团队,同时选择其中一名老师来担任组长。相应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选定一名同学为组长。以小组为单位,去共同完成要给教学设计作品。 (2)毕业设计的选题确定。题目的选择可以让教师团队共同商量决定,其原则是毕业设计的选题无论从选题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同传统毕业设计不同,应该更加突出综合性和融合性。只有这样的选题,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和目的。具体应兼顾以下几点:①选题要求:以能体现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专业的综合性和融合性为选题对象。②选题内容:以视觉传达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服装设计专业等的交叉点作为选题的内容。 (3)教学实施方法。首先由每组设计团队去顶一个题目,通过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集体协作,共同完成这一设计创作。具体的指导与完成步骤如下:①将选定的题目按照不同专业分解为相应的子课题,由相应专业的老师分别给予学生指导;②指导老师将子课题继续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下达给每个学生,分别让他们去完成;③在这一过程中,要定期召集团队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善各自的设计任务;④学生根据计划完成各自的任务,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4)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依据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毕业设计说明书成绩、毕业设计成绩以及答辩成绩。 (5)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的展览是按照项目进行划分。同一项目的各专业学生再同一区域进行展示,确保展示的完成性。 3.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管理 (1)指导教师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管理至关重要。每组教师组长要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来认真计划,并监督项目的整体完成进度,确保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并定期组织本组各专业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等。 (2)学生的管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每组学生组长要负责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日常沟通与交流,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随时同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维护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协调性,使学生在跨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作者:魏敏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性研究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实践性教学展开创新型教学研究,通过开放型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应该是一种开放型的、师生平等的、讨论式的互动过程。注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开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突出跨学科(专业)的课题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比如,采用工作室“主题讲授+公开讨论+设计研究+成果展示”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从而能更广泛地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及评判能力。真正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到设计实践的第一线,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以拓展视阈、更新知识,从而丰富专业教学,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作者:尚晓明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市场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已很难跟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毕业设计是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展示专业知识、艺术才华的关键步骤。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各艺术院校应进一步重视起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别于其它课程,毕业设计一般开设于大四下学期,时间短、强度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间精力投入要求较高。如何展开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该,怎样提升学生的从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个深得深思的论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艺术毕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一、毕业设计选题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了一些收获,每年我们都在每届的设计作品中选送10件作品参赛,先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我们要在循序渐进的改革中继续前行,进一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实实在在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作者:陈婕娴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 一、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使用设计软件,熟悉设计与制作的一般流程,使之初步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当前,毕业设计选题价值较低是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受限于指导教师承接的社会设计项目少、种类单一等因素,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难以为毕业生提供合理的“项目库”,导致多数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大多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虚拟课题,“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少之又少,毕业设计流于形式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这与高职院校一贯秉持的“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的教学理念相背离。除此之外,在评价方面,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时仅由专业教师自行承担,缺乏引入设计公司社会性评价的环节;同时,答辩环节缺乏必要的淘汰,造成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以及企业和社会参与评价少的问题。 二、基于创业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基于创业理念的毕业设计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自己走向市场,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项目或是来源于学生与同学的交流,或是来自于网络的项目外包,不论是哪一种,其真实性必须得到保证。以近几年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项目而言,大致有视觉识别系统、宣传册、房地产公司楼书、包装设计、企业网页设计等几大类。毕业设计的自主选题虽然是带有学生个人偏好的一次主观选择,但项目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真实设计,因此,能够使学生获得设计过程的完整训练。学生的选题大多比较贴近本人的职业期望,能够训练学生掌握相关设计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的基本能力与关键能力。导师应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使课题类型多样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学生在启动带有独立工作性质的选题中,自然也会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选择深度、广度和难度适当的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而作为毕业设计实施的管理者,学校专业教研室需要客观评估学生的选题,比如,判断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是否具有典型性,其训练是否具有实效性与可行性等。 (二)让学生与客户充分沟通,明确设计任务 学校在强调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或“真题实做”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展虚拟创业。市场上的项目大多是有条件的限定性设计,比如,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选题,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必须了解消费对象、产品、媒体特定、制作工艺等要素;针对有关室内设计方面的选题,则必须详细了解客户意愿、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艺术设计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客户资源,一个设计师只有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户,才能够被市场认可。有创意的设计并不一定适应于市场的竞争,这其中涉及到设计营销与管理的重要性。如何让设计达到预期的市场效应,首先就要对所涉及到的市场进行分析,找到最恰当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市场定位,然后确定项目的核心。一切设计行为都围绕着核心概念展开,这样才能使设计不偏离客户的想法。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前期,需要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积累有关市场信息和工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客户就设计风格、造价成本、媒介材料等设计问题进行交流时,面对客户的质疑,应适度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应完全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要用创意引导并说服客户,使客户认同自己的设计作品。 (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习见的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组成,两部分的比例各占50%,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校内循环”。对于以创业理念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而言,答辩小组的成绩评价可以做弱化处理,而将社会(或客户)对学生个人设计得失的评价放在重要位置。具体内容包括:设计理念是否合适,功能设计是否符合业主需要,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哪些部分还需要改进,界面设计是否悦目,植物种植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家具与陈设选择是否得当,风格采用是否合适,氛围营造是否到位,如何平衡个人设计理念与业主决策之间的矛盾,施工效果如何,采用何种材料和施工工艺完成设计等等。在整个设计实施和现场跟踪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摄影或工作笔记等方式进行记录、总结。基于创业理念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管理的整体效能要求更高。同时,通过分析个人与社会需求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使毕业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更加多元开放,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系统中目标、实施、反馈、控制子系统的协调统一。 三、结语 毕业设计也能够拉近学生与就业创业环境之间的距离,是促进学生转变身份、步入职场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应基于创业理念,充分利用毕业设计这一教学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作者:汲晓辉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和策略 随着近年来大学的逐渐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普遍共识,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目前,高校的艺术类学生适逢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出无限潜力,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了社会的财富,也衍生和细化出很多新的职业和岗位。这为高校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新兴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在给艺术类大学生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使得文化艺术市场更加欢迎综合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 一、浅析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征 1.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较高 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概念是指未按劳动力市场规范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方式而获得职业。其特征是,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地签约接受单位,且档案、户口挂靠在学校或人事部门。灵活就业具体而言,又细分为有单位接收或自由职业两种。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在一些小型公司、艺术工作室或是私人企业等工作,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与企业公司之间的约束性不强,变动性较大。而另一种灵活就业的形式则是没有具体的工作集体,自己以“艺术个体户”的身份承接项目独立完成,或是自由创作,通过售卖产生价值。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就业的意向上往往倾向于能够实现独立作业、自由发挥的工作。比如说,美术类学生当个自由画家,摄影专业学生当个自由摄影师,或是舞蹈、音乐类学生办一个舞蹈培训或是音乐培训的机构等,都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2.交叉型专业素质的艺术类毕业生成为热点紧缺人才 由于社会职业的更加细分化,一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行业在如今发展迅猛,例如:动漫制作、影视创作、展会策展、拍卖公司、游戏内容设计和营销、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类人才均为紧缺人才。艺术学科内部各分支方向交叉发展,而且与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相辅相成,艺术专业正朝着多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那些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用艺术的人才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注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对口匹配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技能的培养通常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精力练就。这种技能的特殊性成为了他们就业时的“独门绝技”,但同时也制约了他们就业选择的范围。艺术类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轻易地放弃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其他形势的就业,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艺术类大学生们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技能是自己兴趣和优势所在,而且花去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弃则不舍;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如果不能够选择对口的专业,那就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去进行新的技能培训。艺术类的很多学生从小就学专业,他们的其他文化知识普遍不过硬,各种可迁移技能训练不够,综合素质不突出。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多毕业生宁可选择一些非常不固定的自由职业模式也不放弃自身的专业技能。 2.看重工作的高收入和高回报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通常高于其他的专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习工具和用品费用都不菲。由于这种高投入,学生们都希望毕业之后能够获得高的回报。再加上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行业的高利润性质,让很多的艺术类大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分得一杯羹。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首先会考虑薪资丰厚,物质待遇高的工作进行就业。 3.就业区域选择范围过窄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这其中虽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留恋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单纯地认为在城市里有着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行充电,获得成长和进步,逐渐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中小城市则艺术资源贫乏,不适合他们持续的艺术追求和他们自身艺术理想的实现。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扎堆于大城市就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很多人看到身边多数人都在大城市就业,觉得回小城市工作显得不体面,因此也勉强在大城市里获得一个并不十分满意的工作机会,这样大大地限制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实际上,在中小城市和一些西部城市,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开出了很好的条件。 4.在择业心理上既有自信,也有焦虑一般来说,学艺术的学生往往自信心强,由于其专业本身有显著的实用技能门槛,使得他们通常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显得底气十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显得从容自如。但是他们常常会存在焦虑感,原因就是由于其全面素质缺乏,使得他们一旦接触了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匮乏,于是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原先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也很容易就会顷刻瓦解。 5.自主意识强,不愿受工作中的制度约束艺术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愿受约束的情况。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强调毕业生能够服从单位管理。协作意识和全局意识是单位团体个人都必备的素质。大学生的生活相对自由轻松,他们在校园里已经习惯了“睡到自然醒”的美好生活,而对于学习艺术的同学来说,他们更加喜欢“晚上熬夜创作,白天呼呼大睡”的生活节奏。很多人甚至认为,必须要在这种自由散漫的状态中才可能出现艺术创作的精品。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更加希望能够实现弹性坐班,实现时间的自由支配。另外,很多艺术类学生为了更好地接触艺术,在入大学前就独自多年在外地拜师求学,使得他们很早就独立自主地生活。艺术学习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创新和创意是艺术学习的灵魂所在,而个人的天赋和灵气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高度,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使得艺术类学生崇尚天才,忽视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而这种不愿意受约束的状态只能生存在极少数的工作岗位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强调成员的团队的精神,要求他们必须服从管理。 三、针对目前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1.引导学生改变观念,提倡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方式如今的就业市场,“岗位少人数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拓展多种渠道实现就业,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实现“突围”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国家通过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毕业生支教计划”、“大学生下基层做村官”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虽然有些就业地区条件暂时相对艰苦,但是却可以很好地锤炼大学生的自身能力,而且还可以得到国家在政策上的极大扶持,不失为许多大学生就业的一条出路。此外,可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学生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由于具有一技之长,适合“作坊式”的自主创业。其创业方式具备成本低,投入少,创业起点门槛低的特点,很值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进行尝试。我们要通过调动学校拥有的资源为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各种帮助,让毕业生勇敢跨出创业的脚步,同时帮助毕业生克服创业初期的各种心理和管理上的困难。 2.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培养学生专业的就业技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个高校正在着力建设的就业工程之一。培训出一支专业技能娴熟,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等课程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是将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从事务性部门转为技术性部门的关键。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和对外部工作环境的探索,进行科学的决策,实现理智而从容的就业。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要提前抓,尽早开设就业指导的讲座和课程,让学生能够慢慢认知到本专业用人市场的情况和要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科学进行选择。另外,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加强对艺术类毕业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和就业观教育,逐步让他们建立其科学而理智的就业观,并且通过积极引导毕业生扩宽自己的就业区域和就业渠道,来实现毕业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域内实现就业。 3.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完善建立就业信息的数据库毕业生就业最想从学校得到的帮助就是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学校要通过老师和校友获得本专业领域内的重要单位信息,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互动,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各种联谊和活动,增进单位对学校培养环节和学生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这些单位通过实习、见习等环节获得经验,实现就业。另外,学校还主动地“走出去”,将用人单位“请进来”,通过媒体、网络和报纸等信息的收集获得相关企业和单位的信息,并且主动邀请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总的来说,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取信息,实现就业,并积极主动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另外,我们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与企业和单位的合作,让在校学生和毕业生都能够获得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共建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专门培训,科学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高校必须组建一支经验丰富和素质全面的就业指导专门团队。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除了为学生提供市场调查、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事务性的工作之外,还要开创性地为学生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的各种信息,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一系列的沟通和举办一些大、中、小型的招聘活动。另外,大学生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的危机事件需要有效的干预,因此就业工作队伍的老师们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于是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需要给就业老师进行系统而及时的培训,以便让老师们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学科在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就业工作者应透过分析新形势下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有效地进行相关指导,以便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艺术毕业论文:高等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高校就业毕业生艺术类院校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近几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对目前的就业趋势及就业特点做了分析,最后对艺术类院校就业工作在学校统筹方面,涉及就业工作的学校各部门方面,高校基层各系方面、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提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从1998年突破100万人以来,逐年剧增。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我国劳动力中大学生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属供不应求状况,但从表面上看,社会上大学生的稀缺程度明显下降,以呈现出就业困难的局面。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由于高校扩招的首批本科生加入了毕业生行列,而使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下降。 目前我国的整体趋势在于,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又是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会出现一段就业压力加大的时期,然后才可能逐渐缓解。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我国人口增长率从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下降,到2020年后将接近零增长,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明显下降,那时就业率才会逐渐回升。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1、需求不平衡。2、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提高。3、就业竞争目益激烈。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15%,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改变当前基层面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 对高校而言,“一次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质量。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将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就业,择业教育也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此,仅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就业工作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学校统筹方面。 学校领导牵头,主抓就业工作。只有得到学校负责人的重视和要求,才可以将学校各部分与就业相关的力量有效地进行整合和协调,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也可以使各部分与就业工作相关的部门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个部门对于就业工作的困难和建议才可以更直接地为学校所了解,进而,才会更快捷地、具体地制定措施,完善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各部门才可以服从分配,明确在就业工作各个环节上扮演的角色,才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为就业工作服务。 二、涉及就业工作的艺术类学校各部门方面。 这些部门应具有专为就业的计划、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安排。在处理有关就业工作问题时,应该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尽可能地根据在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前作出部署。特别是在毕业生处理退校手续时,尽量缩短时问,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轻松、便捷的离校环境。专门负责毕业生工作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拥有现代化的就业信息查询条件,并将这些信息和网站普及到学生那里,避免信息再就业指导中心过于集中或者无法通知到学生。如有可能,应将毕业这一年的有关毕业手续的办理方法和时间提前公告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好让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就业上。 在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选择教师上,应注意让有经验、有能力、有热情的专职人员担任教学任务,切忌不可把资格老、工作时间长等因素作为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情况,应该注重授课的实际内容、教师的现代意识以及讲课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就业指导课成为一门真正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并被学生所接受。对工作有热情的人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的互动起来,才可以在课余时间主动地翻阅资料,认真备课,使就业指导课在授课内容上具有实效性,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作用上有所体现。其中在就业指导课的授课内容上,我建议至少应具有以下的内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如何写好简历,如何写好求职信,就业信息准备,自荐的方法和技巧,面试准备和技巧,面试实施,面试中的问题,面试结束,考研毕业生指导,出国留学毕业生指导,就业法律指导,创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岗前指导,见习的指导,毕业手续的办理及注意事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网络信息就业的查询和注意事项等等。 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方面,应该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立足,再前进”的就业理念。首先,先教会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在社会上明确好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对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有个清醒的认识,脚踏实地地面对就业。其次,通过课堂授课、专家讲座、教师日常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掌握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再次,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对于毕业生关于就业的问题和疑惑,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确立就业与择业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例掌握应届与往届的就业率对比情况,最终使学生在观念上有所转变,避免在就业时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三、艺术类高校基层各系方面。 制定专门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及教学计划。专业的不同,也许就业的形势和方向就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专业,各系应组织专人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根据客观事实的现状,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为就业有所便利的规章制度。国人部发[2006】17号文件《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通知》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关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精神,既为面向基层就业敞开了大门,也同时看到了见习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不论是师范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现在具有见习制度的院系,还是目前不具备见习制度的院系,都应该把毕业生见习制度重视起来。见习期问,毕业生可以在用人单位熟悉工作环境,调整个人的就业状态,亲身经历就业过程,将就业指导课中的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社会上为自己更准确的定位,确立更加实际的就业目标。学生在大学的生活里最终的目标是学得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以及可以为国家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就业上,如果无法就业何谈为国家服务,何谈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无法就业,何谈赡养老人,何谈幸福生活。作为学校应为学生负起责任,为学生的就业负起责任。见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更早地、更好地为自己定位,这样才会避免在就业上的盲目。 在具体的关于就业的指导思想中,应该鼓励学生以“走出去”的原则对待就业。“走出去”的就业原则指的是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用人单位,学校为此积极提供便利。前些年人们为了省时省力主动到饭店去用餐,因为想去饭店用餐的人多,而饭店较少;人们主动到商店购买商品,因为需要买商品的人多,而商店少。现在,很多饭店推行了送餐活动,而且没有送餐费,原因在于想去饭店用餐的人虽然也很多,但饭店的数量却增加了更多,同样是为了省时省力地用餐,人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在如此强大的竞争面前,饭店想要生存,必须采取行动——送餐上门;现在,很多商品也采取了推销的策略,原因也在于购买商品的人很多,但是商品可供选择的空间也很大,商家要想生存,也必须采取行动——送货上门。有人说,大学生不是货物,不能与饭菜、商品相比,是的,也许在形式上不能相比,但在大学生就业与饭店和商家如何生存上,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如果还抱着以往等着用人单位来选人的态度去对待就业工作,那必然会影响毕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就业成果。让学生们“走出去”,对待就业问题采取主动的策略,也许是提高就业率的好办法。 关于基层各系的专业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影响,使专业教师了解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学生的就业与否,可以证明该专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连续几年都无法达到正常就业,当然应该质疑该专业存在的必要了,至少应该考虑缩小该专业的入学人数,学生的减少,也相应地影响专业教师的数量,这是一个环环相扣问题,应该引起专业教师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上讲,专业教师是本专业的学生和专家,必然对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也有所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专业教师,他们与本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可能非常熟悉,要是将这些专业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加入到为高校学生就业服务的队伍中,那将是十分重要的一股力量。 关于基层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就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就业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而且可以使就业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学生的特点和想法,辅导员最为熟悉;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和效果,辅导员也最为清楚。在就业工作的问题上,多与辅导员联系和沟通,有助于掌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辅导员是做学生具体工作的,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辅导员可以更加具体引导学生的就业,调整学生的就业观点和想法,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就业建议,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定位。一名辅导员也许不会了解所有学生的就业情况,但可以帮助一部分学生走上就业的正轨,再由这部分学生影响其它的所有同学。 四、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 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几年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总体趋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均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表了态。从以上可以看出,各地基层的岗位,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方向。特别是师范类学生,各地基层均对教师有较大的需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师范类学生还没有认真注意基层岗位的就业市场,高校也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至少这一问题还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到基层去,与其找不到工作在社会上失业,倒不如走向地方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干一番事业。 最终,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以就业这一点为基础,使国家、各高校、高校中各部门各系、学生本人连成一条线;再以国家政策、高校就业措施、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就业方法、学生本人的就业能力和结果形成一个面;最后,以国家政策为起始点和终点,高校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向国家反馈,高校各部门各系的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就业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向学校反馈,学生本人根据实际就业情况及本人关于就业想法和问题向主管教师反馈,最终形成从点连线,由线展面,构面成体的循环型的就业工作体系。在这个立体的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做好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思考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积极缔培育业前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跟着高校结业生政策更始的深切,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长和社会机关的急剧转型,有关结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引起了社会及高档院校的高度正视。本文就新型形势下,若何正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深切进行教学打点更始,培育合适社会市场需要的艺术类结业生。 一、艺术类结业生的就业特点 跟着我国高档教育公共化的到来,高校结业生就业轨制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年夜转变,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据查询拜访数字显示,从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将达到500万,全国高校结业生的数目与年俱增。年夜学生们蜂拥挤进不算太宽敞的就业市场。非论学什么专业,最现实的一场异常结业磨练,更是一场激烈的角逐。就业形势的日益严重,敦促了高校结业生就业不美观念和体例的嬗变,“非正规就业”体例起头引起人们的关注,若何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若何看待“非正规就业”,若何积极指导结业生“非正规就业”向良性成长,积极试探结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主要。艺术类结业生作为高校斗劲非凡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结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暗示,近年来,我国的年夜城市呈现了艺术类结业生就业难的情形,但并不剖明我国艺术类结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管过高档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袂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缘接管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加倍少了。是以,艺术类结业生就总体结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必然水平上加年夜了就业难度。良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结业后,往往都不愿意分开其地址的年夜城市,都感受只有留在年夜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非正规体例就业在艺术类结业生中凸起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结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结业生追求个性,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元,就业积极性差。巨匠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年夜都个性光鲜,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管新奇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抉择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元,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甘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元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实就业。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学院率领的指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不美观念,一些结业生起头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域去阐扬他们的专业拿手,而事实证实这些从年夜城市走出去的结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小我艺术特长也能获得较好的阐扬。 二、正视教育的敦促浸染 鉴于我国今朝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首先,应正视教育质量。近年来,黉舍正视学生素质培育,不竭试探实践。在教学上全力浮现“厚基本、宽口径、高素质、立异型”的现代人才培育思惟,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育,不仅做到“常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凸起培育学生懂教育、把握现代教育思惟理论、体例手艺,而且还鼎力倡导立异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育,不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黉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多国家在扩年夜教育规模时却轻忽了教育质量,呈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功效上不去的现象。正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功效加以查核,经由过程实施尺度化考试来磨练教育的功效。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教学不美观念与就业不美观念的更新问题,教学思惟及教师的不美观念上要有更新与转变。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常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增强黉舍打点对家长、学生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性。此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年夜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成分。现在,年夜部门独生后世,前提优胜,从小就起头进修钢琴,书法跳舞,绘画等艺术学科,家长也为之支出了更多的辛勤。若何对艺术类结业生就业出格长短正规就业情形进行积极指导,应该成为艺术类高校结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做好常规的增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育促进年夜学生的周全成长;改变不美观念,正视和增强文化基本课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联系社会,学甚至用,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出格是艺术实践能力外,黉舍结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酬报本,加年夜投入,增强处事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结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处事,辅佐结业生成立正确的就业不美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正视查询拜访研究不竭解决新形势下呈现的新问题,出格是增强艺术类结业生非正规体例就业研究。年夜年夜都结业生从黉舍向工作的过渡将履历斗劲长时刻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履历对结业生是有益的。因为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生计也缺乏清楚的熟悉,在初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经由过程一段非正规的就业履历,获得对劳动力市场的亲自体验,从头熟悉自己,对成长和全力的标的目的做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说达到,笔者禁不住想起去年我们黉舍结业的几位学生,用自身的专业拿手自谋出路,他们在陕北神木一路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不单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黉舍输送了一批音乐苗子,更实现了小我的价值。 三、积极缔培育业前提 普遍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成立以黉舍为主导的结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前提下的年夜学生就业,首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切确而迅速的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通顺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主要的处事工作。黉舍就业指导中心自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跟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成长,就业指导在结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性愈显凸起,只有让结业生体味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政策,改变就业不美观念、明晰就业标的目的,确定就业方针,才能实现成功就业。跟着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市场的日趋完美和成熟,文化艺术出产正朝着财富化和国际化的标的目的成长,新的文化艺术样式、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部门在不竭涌现。这是市场经济系统体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植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财富精品计谋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培育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养、专业常识,实践能力的专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以,试探和研究文化财富经营打点人才的培育就业模式是年夜学生结业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但就业所反映的,不仅是若何找到用人单元,而是涉及年夜学生自己的素质筹备,是涉及就业不美观念解决的根基问题,是涉及若何成为顺应社会主义成长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年夜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起头关注的主要问题。高校既要凸起就业理论,又要改变就业不美观念,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不美观念贯串于进修阶段的全过程。我们要把今天在校的进修和明天就是走向社会的糊口、工作体例及改变就业不美观念相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精采的成长,同时也获得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毕业论文:陈醉绘画艺术解读 常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觉得陈醉先生的“窗户”不仅明亮,而且总有一种带着冲击性质量的“光子”透射而外。尽管熟悉往往会抹掉感官印象的棱角,但它丝毫没有削弱我从陈醉目光中所领略的这种特别。反倒是熟悉的缘故,每当我遇到“犀利”“穿透力”一类的概念时,多会联想到他那特别的目光。 陈醉平时很随和,没有学者式的矜持。他时不时“幽”一“默”的“高级语言”玩笑,往往让人乐得前仰后合。虽然如此,我依然不敢妄加心理打探,以解这位长者目光的蕴含。但我相信,那是他超群禀赋、才情和旺盛精力的自然流露。再深入地接触到那些掷地有声的学术见解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我深信赋予陈醉目光以“犀利”以“穿透力”的终究,是他用丰厚学养和人生阅历铸就的文化眼光。 承家学渊源,陈醉少时饱读诗书,抚琴习画,且因父亲戎马倥偬的不乏射骑精神的潜移默化,可谓“六艺”皆备。青年时,于大学追随敬业良师,刻苦学习绘画艺术。学成不久却赶上动乱,以致在“下放劳动”的“待遇”中,把沉甸甸的底层生活“课本”啃读一遍。1978年,命运垂青,陈醉在竞争中以优异成绩,考中恢复招生的第一届研究生,成为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此,陈醉如鱼得水,学术与艺术并驾齐驱,一路辉辉煌煌,直执蟪芍场?lt;BR 由“我要当总统”的稚子之愿,到“不能把名字仅仅留在粮本里”的青年大志,早先就奠定了陈醉文化眼光的高远取向。后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形式感”和“裸体艺术”的深入探索,则为其文化眼光注入更加明确的理性因素。概略地了解其学术的追求,对认识陈醉绘画艺术的神采无疑是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力比多的揭示,为本世纪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以持久地征服人的本能为基础。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只有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才能保障文明的进步。因此,人类发展的历史,乃是人被压抑的历史。在此历史中,人被规定为理性的存在,情欲、幻想、激情和希望等丰富的人性构成,则被逐出理性的现实,归入文明的禁忌或心理学的冷宫。如何解放包括情欲在内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以“实现人性的全面复归”,便是以批判和改造压抑文明为己任的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 总体来看,陈醉的学术思考,属于文化哲学一路。拜读他一系列的学术著述,尤其那部影响深广的《裸体艺术论》,文化哲学的探索主题——他表述为“文化超越”,赫然纸上,通篇贯穿。 然而,陈醉的学术贡献不在于他以独立思考策应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哲学思潮,而在于他立足中国文化的现实,把“文化超越”这一主题,径直导向被现实原则严密封堵的千古禁区——性意识和裸体艺术。这本身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裸体艺术论》的出版所产生的核爆炸似的影响,便是一个明证。更重要的是,陈醉秉承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传统,把艺术和人生问题相联系,使自己的学术思考以至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人生实践价值。锐利果敢的学术思锋,使陈醉相信人体美是人类对自身的审美感受,却特别强调这种审美情感的物化实践,即裸体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始终是与人的潜意识欲望和性意识紧密关联的。正是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与现实伦理既互相冲突又互为余补的微妙关系,裸体艺术才具有一般艺术或现实人体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别而又永恒的文化功利。对此,陈醉表述为“欲望的升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或“人生情结的解脱”。即如他所指出:“裸体艺术,是人对自身审美感的物化,它是对现实人体文化的超越,以前者更上升了一个层次,不知多少人生情结,在这里得到了解脱!”(《裸体精神的追索》) 显而易见,陈醉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那样,以颠覆现实的偏激去寻人性复归的出路,而是慧眼识得现实生活可以拥有的“更高的层次”。在他看来,这个足以寄托人类更高理想的层次,由“欲望的升华”即“一种文化的超越”所构成,它的现实形态便是艺术。具体到人类感性世界的情欲或性意识方面,那就是裸体艺术。在陈醉的学术视野中,艺术不只是审美的,还是有文化功用的,是诉诸审美的人生问题的解决。这当然是深刻之见。 文化哲学式的艺术思考,作为意蕴深刻的理性成分,构成陈醉文化眼光的主体。凭着这种眼光,他不仅把“文化超越”的主题写在自己的著作上,而且将它表现在自己的画面里。在一定意义上说,陈醉的绘画创作,是其“裸体艺术论”的继续和展开,是其对艺术文化功用的验证和发挥,是其追求“欲望的升华”或“人生情结的解脱”的自我实践。他曾用“苦恼时的创造”一言概括自己的作品,其绘画创作的价值取向是自觉和鲜明的。 在我看来,陈醉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即追求“文化超越”的。但是,与一般主题性绘画力求物化思想概念的旨趣大不相同,陈醉绘画的“主题性”不是强调对某个确切概念的表现,而是将这种表现本身或者整个绘画行为本身,作为“文化超越”之实践主题的贯彻与实行。对他来说,画画和画面的形式化,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自身。即如他的坦率表白:“我的一些作品,大多不是为了竞选展览而去绘制,所以对诸如题材、主题等‘常规项目’并未认真推敲。……更多的往往还是出于抑郁的排遣。”(《苦恼时的创造》) 本着别样而意深的“主题性”追求,他的作品包括油画和国画,尽管不乏情节性的具体描绘,却无法归结到某个思想中心。只因为在画面上展开的一切,不是概念,而是或眷恋,或创痛,或欣喜的情绪的吐露,是画家内心或潜意识中激越而又纠缠不清的感性心力的直陈。这种绘画追求,比之对概念的阐释或事件的记叙,更贴近绘画的特性,且有更高的要求。着意于心灵世界的排遣,特别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流动的情感体验和静态的形式结构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陈醉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的探索,并颇有心得。他的代表作《空间,我们的》(油画,1982)和《熔》(油画1982),最初的画面是对留有美好记忆的自然景象的再现,然而实际呈现的具象“风景画”效果,却让画家深感“词不达意”。几经修改,仍不满意。后来,于琢磨中逐步将原先的自然形象抽象、幻化、“直至觉得寻找到了构成与心灵的透明点的时候,再一气呵成地将它画出来”,(《苦恼时的创造》),于是成就了目前的这种理想效果。他所找到的那个“透明点”,正是心理时间与形式空间的最大程度的契合。出于这次成功的探索,他80年代创作的大部分油画,多取抽象手法或表现式、印象式手法。显然,陈醉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绝不是唯表现形式的,而始终以“升华”、“净化”、“解脱”等绘画目的实现为准则。 陈醉不同凡响的绘画价值观,使他在追求自我理想目标的创作中,并不计较家派手法的纯粹性和构形逻辑的一贯性。在这方面他显得非常灵动,颇为“意识流”,甚至会不知不觉地顺随性情自动而形出偶发。《火祭》(油画,1985)一画,手法来源甚为丰富,它综合了写实主义的造型、表现主义的笔法、印象主义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构思和寓意。在画面上,画家唯我地调遣各家各派的手法,让它们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并最终统一于、圆满于“我”的“文化超越”。就创作手法而言,最能体现陈醉个性的作品是《追思》(油画,1986年)。据画家自己介绍,在最初的草图中,他只画了一对抽象隐约的手。然而,画着画着,就多出了一只手;再画着画着,又多出一只手……等到作品完成时,线条交错构成的画面竟出现了五只手。手的“自动”增殖,不免让画家心生疑窦。但绝妙的是,有意或无意为之的画面,却有十分完美的效果。得意于出乎意料的成效和美好的过程体验,他权当一切是潜意识的驱遣,而不劳追根问底。现在来看,发生在陈醉创作过程中的这种偶然现象,自有必然之理。把人生问题诉诸审美解决的绘画目的论,自会使陈醉“沉醉”于绘画的展开过程,以致画笔不知不觉地随着心绪的流动漫游,在画布留下突破理性“草图”的灵动之迹。所呈迹象何以为手形,那只能说画家心中积郁了许多未曾释怀的关乎于“手”的人生情结。就这一点,我依然不敢打探他究竟为何的心理秘密。但我相信,陈醉作此画时,真的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陈醉,沉醉矣。 以画为目的,固然比以此画为手段更利于也更需要达到这种大化之境。即便如此,要以油画取之,难度还是很大。此非画家不能也,乃油画“天性”之限也。油画对作画物理时间的相当要求,似乎注定它是为“写实”而存在,它不善于接纳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陈醉在《苦恼时的创造》文中,坦述过自己面对面布却不得配合的深深的苦恼——他恨不得将一番惆怅洒落画布,画布却说:“先生,您得慢慢地来。”这种感觉真切而实在,没有商量的余地。画家日益高涨的“意写”心气,自然与之相去甚远。 也许这是原因之一,陈醉于90年代更多地投入国画创作。学贯中西的陈醉,以前也画国画,只是在这一时期,他对国画的“写意”品格有了更新的认识。凭着不断锐化的文化眼光,他洞察了国画的写意性与“文化超越”主题的默契。这种默契,于“升华”、“净化”、“解脱”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自我实践,无疑深具价值。于是,陈醉欣然向往,全力以赴,创作了一大批兼具审美意义和人生实践意义的优秀画作。 这批几乎皆以女性的万千仪态为母题的国画作品,体现了陈醉按自己的学术观点阐释女性美、人体美的推进过程,也体现了他将自己的丰富修养集结于绘画的渐入过程。以《女娲》系列(1995)为界,他的国画创作实践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995年以前的国画创作,其总体格局和倾向一定程度地延续了他表现在油画上的一般兴越,“陈醉式油画风”由强渐弱地吹过这一阶段的画面。它表现为对情节、情景的相对的讲究,对画面构成性、装饰性的追求;手法上有糅合中西的倾向,但更多地运用了现代绘画的造型手段,如抽象、分解、重构等;作品之间的画风变化,频繁而跳荡,多样而异趣。很明显,画家是在努力地探索各种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探索,赋予《故园明月在》(1992)、《长恨歌》(1989)《二泉》(1989)《乡思》(1990)、《谁染霜林》(1991)、《榕荫古渡》(1993)等作品,以殊异的风格和别样的情调。画家旺盛的创作热情和广泛的审美趣味,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强的变革能力,都在这些异彩纷呈的画面上得以说明。 与后期的创作相比,这一阶段的作品着重表现了一种“现实”的女性美。作为女性美的载体,画中女子不是来无踪去无影的仙女,她们有这样或那样的“现实背景”,来龙去脉是清晰的、合乎逻辑的。譬如,沐浴于盛唐温泉的贵妃(《长恨歌》1898)、踟蹰于断墙残垣间的摩登女郎(《传人》•1993),还有或徘徊椰林或掩以蕉叶的农家少女(《椰林深处》,1991;《细雨沙沙》•1992),等等。不言而喻,嵌入“现实背景”的女性美,使审美具有一种“合理性”。 《女娲》系列的推出,开启了一个更有深入之得的创作阶段。该系列依凭“神话”的支持,将女性美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成为几无障碍和遮掩的“赤裸裸”的美。尽管《女娲》仍有某种过渡的性质,譬如它来源于神话,但端绪已经理清,把女性美提升到生活中的“更高的层次”的路数已经明了。“神话”很快就脱离了神话,显现出它的“理想”本质;“抽象”也不必委身于抽象手法或抽象的形,它的确切意义就是“理想化”。于是,接踵而至的裸体女子,虽有“现实”的感性特征和魅力,却毫无可供盘根究底的“现实背景”。女性美在后来这些裸体形象上,升华、净化为毫无羁绊和伪饰的“赤裸裸”的纯粹之美。“理想化”使女性美从现实中“超越”,它赋予审美以更多的“合情性”,审美对象也因此突破了“女权主义”的狭隘,成为抚慰人类感性世界的妩媚女神或观音。 诸多苦恼问题的解决,使画家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它带着画家激涌的热情、抑郁的思绪甚至或原始的欲望,带着画家化为心理图式的文气和诗、书、画、文的全面修养,喷薄而出,直泻卷面。迹化于幅间的,是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创作者来说,它包含着一种走笔如神游的快畅审美体验;对欣赏者来说,它透射着一种静观如神抚的沁心审美慰藉。 陈醉以往常用的画面意味的“线段”,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上发展为中国气派的“线条”。它已非单纯的构形要素,而已然扩张、升腾为总揽全局的造型手法。“线条”的时间性,向变化无常的心理时间显示了无限的适应弹性。恨不得将全部情怀倾诉一尽的陈醉,终于得到了回答。画纸说:“先生,您看着办!” 他早年练就一手狂草好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书入画,写得或潇洒狂放、或缠绵细劲、或朴拙老辣、或天真简约的画面形象;他以书载文,兴起或哲理淡出、或趣味雅逸、或情意缱绻的画外意象。《空楼待归图》(1997)拙线漫笔勾一散坐沉思女子,竖长幅间的纯素空白把“等待”的时间性心理体验,和不曾迹现的丰富空间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闲卧图》(1998)以偏侧右边的题诗草书,和左边的一斜垂花枝一懒卧女子,构成疏朗空旷的画面。诗为半阙《蝶恋花》:“闲来懒卧惜花丛,爱赋歌诗,却意倦情慵。欲睡难眠心事重,漫捻芬芳数落红。”诗意和着斜枝垂花,在欣赏者的感觉印象中,形成一种荡漾般的动感,仿佛处处飘扬着闲思散绪。如果说在他的《西窗夜雨》(1996)、《沐泉图》(1997)、《青丝有韵》(1997)中还有较明显的西画造型、构图甚至构成成分的话,那到了《追梦》(1998)、《浅海无浪》(1999)和《初尝榴莲》(1999),则是在画面上纵情书写“狂草”了。再往后到2000年,在《窗外何人唤阿娇》、《一阵金风》和《香飘恨是又一秋》中,简直是将心中的美人随心所欲地颠倒摆弄,更获得了犹如太空失重般的飘逸自由。 画家的“欲望的升华,实现于画面,表现于画面。画家所理想的一切,以形、以书、以文,综合地获得于画面,获得于绘画的过程。我想,如此境界,是审美的,但更是人生实践的。 注重人生实践价值的艺术,追求“文化超越”的艺术,纯化语言是必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更高的层次”,只能靠摆脱了现实羁绊、抖落了现实浮尘的艺术方式,才可能真正达到。这意味着艺术的人生事功价值,根本地取决于它的形式化。 由而,造型艺术语言的锤炼,是绘画创作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陈醉一贯重视这方面的修养,以致对绘画的形式特性和形式美规律有深度的领悟。早在大学期间,他凭聪慧和勤奋,深得周本义先生的真传,对西画语言有很好的把握。他画于六十年代的一批水粉风景写生,如《水乡清晨》(1963)、《太湖落日》(1963)、《明日起航》(1965)和《古老的曲调》(1965)等,在构图、用笔、调色和整体控制方面,都显示了上乘的修养。而且,他利用形式因素表达主观情感的才能,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这批画颇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趣味,这在当时肯定是比较前卫的,甚至今天看来仍不失新鲜感。《水乡清晨》一画的形式感尤其强烈。画家以轻逸灵动的笔法,简括而细腻地捕捉了蓝紫灰调中的微妙色彩变化;流畅的冷暖转换、明快的色度比照、中性灰的均衡把握以及恰当的轮廓线起伏处理,使整个画面透着一种沁人心脾的优雅和清冷的“薄意”。这种兼得绘画性和装饰性之微妙的形式感,不仅普遍见于他包括作于时期早期作品,而且一直延续到晚近的油画,甚至于新近的国画。《空间,我们的》、《追思》、《圆,扩大的外延》、《熔》等油画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形式感的基础上向新的方面推进的。值得强调的是,这几幅作品以及《福》等,在以形、线、色彩分割或构筑画面空间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均衡中寓飞扬之势、统一中见巧趣变化的画面效果,显示了陈醉把握构图规律和空间形式品格的深度。 陈醉有很好的色彩感和色彩修养。他的油画作品色彩亮丽丰富、细腻雅致,加上形态运势颇有考究的笔触效果,显得既有节奏平和的装饰味又不失油画所注重的厚重感。他并不在意描绘光照效果,但恰到好处的色彩对比和灵活的笔触处理,使其画面往往能给人以“透亮”的明快感。 在形式特征上,最不能忽略的就是陈醉国画上的“肤色”处理。我觉得尤其像《惜秋图》和《追梦》(1998)那样的幽趣的“肤色”,是陈醉在国画人物用色上所取得的绝妙成就。毫无疑问,这项成就得益于他的西画色彩修养,也得益于他在国画化方面所下的探索功夫。这种“肤色”,感觉上很厚,圆润而丰腴,有一种若玉的蕴藉,仿佛带着女性肌肤的弹性和体温。但近前细看,它不过平平铺就且色性略为偏冷。其中奥秘除了色彩配比关系的恰到好处外,恐怕还与花青的渗透性和一些矿物质颜料的沉着性在既融合又分离状态中所呈现的微妙变化有关。另外,讲究的用笔方式,也是有关系的。 诚如一些论者的评价,陈醉是一个画家型学者,又是一个学者型画家。这种评价看到了他在事业上的统一性。依我之见,统一陈醉事业两方面的,是他以丰厚学养铸成的文化眼光。这使他既可以“一分为二”地深入学术和艺术;也能够“合二为一”地融学理为绘画,化绘画为学理。正因如此,陈醉从未在理论家和画家之间感受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屏障,反而觉得是一体的两面。不隔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创作、学理与画趣,恰恰构成陈醉独步于世的学术境界和艺术境界。 艺术毕业论文:艺术系毕业论文-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以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本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 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其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甚至有人会骂他是败家子。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当我们夸耀中国画的写意境界如何之高:气运生动、骨法用笔等等,而贬斥西画虽工亦匠,不入画品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在承认中国水墨画粗枝大叶,西画精雕细刻。二者相辅相成。有阳光照射就会有阴影存在,这是人们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国水墨画追求无暗面的画面效果,实则是在表达一种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着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没有阴影,希冀我们的主人前途明媚、无上荣光。世界上能找到没有明暗对比的事物吗?孔雀开屏时,难免会将它难看的屁股展现无疑。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很难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艺术失去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全人类仅拥有一种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甚至表现内容时会怎样。这一天不仅难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艺术的民族性也会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样,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艺术风格、艺术语言,那么这不仅标志着艺术的消亡,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哀。花红柳绿相辅相成,世界艺术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作为民族特点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那么,是否存在艺术民族性的标准?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回答的。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百花齐放的。这“花”来自艺术家各自对传统的选择,来自个人的生活体验、人生体验、情感体验,甚至来自艺术家对民族艺术因素独特的吸收、借鉴。正是这些相异性使艺术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样的。艺术的民族性相对于艺术家个人创作而言又是一个共性的概念。艺术家的“个性”是它的基础。没有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也就没有民族艺术。所以,倡导艺术民族性时必须同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个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 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而且随着各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西融合不是将一瓶红墨水、一瓶黑墨水倾注在一起的黑红不分、非此非彼、非驴非马。就艺术而言,这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营养,正如人吃猪肉、羊肉,不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猪、羊一样,这种吸收、借鉴,绝不是外表的摹仿、复制、克隆,而是为我所用,用以滋养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艺术,强我们的身、健我们的体,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 “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④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在今天这样一个被称为“地球村”的信息时代,若要求一民族艺术洁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艺术丝毫影响,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倾慕,实在太难;如果要求艺术家在艺术荟萃的大花园中只采摘本民族艺术之花而对他民族艺术的奇花异草毫不动心,也实在难为我们的艺术家。“物以稀为贵”那种他民族拥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正如人们常常不满足粗茶淡饭而追求饱眼福、饱口福一样,吃腻了大鱼大肉的贵族会对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断的喜新厌旧和怀古中人类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艺术;人类也会在新一轮喜新厌旧和怀古中创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艺术。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艺术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对待西方艺术、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齿,也不必趋之若骛。西方各种艺术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济世良药。 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无意义。我们也不必抱残守缺、孤芳自赏,我们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固有之艺术。同样我们也应看到,有些民族艺术、民间艺术并不具有世界性。我们的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构成一个大部队。我们不必裹着小脚、拖着长辫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他民族艺术后面接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绝污泥提供给它的养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辈两个肩膀上,才能成为当代艺术的巨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欣赏者,不仅要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进行选择,对他民族的艺术也必须用我们的量规加以规范、选择。我们应提倡创造性地继承吸收,避免奴隶般地因袭。 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 【摘要】精品课程能够起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教育创新以及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作用。本文从精品课程网站的技术和建设方面对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运用Java技术进行精品网站相关功能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探究。 【关键词】Java技术 精品课程网站 设计 开发 前言:精品课程网站是指通过网络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一系列高质量教学活动。精品课程网站的产生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空间及时间的限制问题,并且为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使教育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广泛,有效地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1精品课程网站的分析 1.1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从本质上讲,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其实就是某一课程电子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精品网站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实时特点的平台,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问题。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重点在于对课程的收集和展示,将在线答疑、学习交流、网上自测自评、教学重点以及学术研究等信息集中于一体。 1.2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方面的分析 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是一个采用B/S的Web系统,对此,可以在对Java技术进行充分运用的基础上,充分结合Tomcat等技术,开发出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多种功能。在这个过程涉及到的技术主要有:第一,通过Java语言实现精品课程网站客户端数据的初步认证和过滤;第二,使用用户名和密码机制实现安全登录,通过对用户类型的不同划定不同的权限,并运用MDS技术进行加密,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第三,加深对Web运行环境的了解,尤其是其中Tomcat的安全设置问题和操作功能;第四,运用ECIIPse集成开发平台,并运用Java语言进行相关开发操作[1]。 2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 2.1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 2.1.1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标 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是:设计出一个具有齐全功能的界面,它包含实用、高效、维护简单的Web框架。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时,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远程实时快照对数据进行及时备份,防止数据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应的破坏。在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操作部分,应该对客户端Web垃圾攻击的安全性方面进行重点设计。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有一定的实时性要求,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部分,要设计成能够通过浏览器实施维护的后台管理系统,以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通过浏览器完成信息、课程内容更新以及管理用户等操作。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自主方面,应该注重对信息审核功能的设计,保证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性、安全性以及合理性[2]。 2.1.2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要以满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需求为原则,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精品课程网站是一个直面学生与教师的辅助教学、学习平台,因此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具有便于管理、更新以及扩展的特点。 2.2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是针对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而言的。这三者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实现对基本信息的维护以及对自己登录密码的修改。当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是学生,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网上实验互动、参与课程讨论、查看系统公告等行为操作;如果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是教师,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课程资料上传、查看系统公告、课程信息查询以及参与课程讨论等行为操作;如果精品课程网站的身份验证结果显示用户为管理员,那么网站将允许用户进行网站自测试题和答案的维护、公告信息的维护、课程信息的维护以及论坛信息的维护等行为操作[3]。 2.3精品课程网站的公告栏功能设计 公告栏的内容是由管理员进行操作管理的,管理员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对公告的撰写、修改以及删除。公告的撰写包括公告内容和公告标题两部分,这两个部分都是必填选项;当公告的内容不符合当前实际时,管理员就需要对公告进行修改。管理员在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之后,对需要修改的公告进行选中,即可实现对公告信息的修改操作;当公告内容失效之后,管理员应该及时对公告进行删除。管理员在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之后,对需要删除的公告进行选中,即可实现对公告的删除操作[4]。 2.4精品课程网站数据库的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库要包含学生信息表、自测试题库表、自测成绩表、用户表以及章节基本信息表等方面的设计。 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品课程网站进入各大高校已经变成一种主流趋势。基于Java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对此,应该在明确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运用Java技术更好地实现精品课程网站的登录功能、公告栏功能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设计和开发,实现精品课程网站在线答疑、学习交流、网上自测自评以及学术研究的目的。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基于SaaS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设计 摘 要 精品课程上网是所有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中引入SaaS模式,让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也能快速方便的建立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 【关键词】精品课程 SaaS 网站建设 从国家级,到省级,到校级,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课程网站布局合理,制作精美,而有些课程网站内容与课程主题不符,简单的课程资源堆砌,在导航设计,页面布局上面也不专业。这是因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来自各个专业,他们对本专业的知识相当了解精通,但精品课程上网需要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能就不甚了解。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他们往往因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就是基于解决精品课程上网这个需求,通过引入SaaS(软件即服务)这一系统应用模式,以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发为例 ,论述了以SaaS为目标的系统设计原理和思路。 1 SaaS架构介绍 SaaS是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通过互联网直接提供软件服务,取代传统的软件购买与本地安装。服务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到服务器上,用户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通过网络按需购买和使用软件系统,也就是用户租用系统,成为租户。租户不用关心软件系统的开发,升级与维护,甚至安全问题也交给服务厂商来考虑。 要使设计的软件系统具有SaaS的特性,就必须注意以下三大要素:可扩展(Scalable)、多租户支持(Multi-Tenant-Efficient)、可配置性(Configurable)。根据SaaS应用平台是否具有以上三个特性,SaaS成熟度模型被分成四级。每一级都比前一级增加三种特性中的一种。 第一级是定制开发级,每个系统使用者都是软件提供者为其单独开发。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应用的代码可能都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编写,相当于多次开发。 第二级是可配置级,这个级别的系统不需要单独为用户开发,但每个用户都运行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通过系统配置的修改来达到为不同用户服务的目的,相当于一次开发多次部署。 第三级是高性能的多租户架构,这个级别的系统真正做到了SaaS,一次开发一次部署,多人租用。 第四级是可伸缩性的多租户架构,在第三级的基础上,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使各个租户之间的应用性能按需提供,实现用户最多,服务最优。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系统设计实用性原则,由于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设计主要是给校内教师提供精品课程资源管理与展示的平台,因此达到SaaS系统成熟度第三级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我们设计目标是让各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在系统上实现通过后台单独管理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 系统使用者包括两大类用户,第一类是系统管理者,负责系统的维护,包括网站模板管理,数据库备份和缓存数据管理,网站日志管理,课程与课程负责人的管理。 第二类是课程团队,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他的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整个课程网站的配置管理,团队成员管理与权限分配,网站栏目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如图1所示。 2.2 系统的功能实现 整个系统采用4.0+SqlServer2008开发。系统结构采用三层设计(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其中为了实现能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站界面风格,页面显示我们采用模板技术。在模板中我们使用Razor模板引擎,我们可以让网站开发者设计多套不同风格的课程网站模板供老师使用。 为了应对精品课程中课程资源较多较大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资源采用FlashUpload控件上传。使用Flash控件上传,不会产生因上传资源过大而连接超时问题。 在数据库设计上,为了保证组用户(也就是课程团队)之间的数据隔离,确保不同课程在同一平台下管理,却不互相影响。我们以课程的主键为核心,关联与整个课程及课程网站相关的数据。如图2所示。 3 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优势 使用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来管理和课程资源解决了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与资源共享的问题,让精品课程团队专注于课程本身建设,其具体优势如下: (1)建设成本低,周期短。精品课程团队只要在该系统上注册帐户后,就可以使用课程管理平台了,无需购买硬件,开发网站 (2)维护成本低,数据安全无需担心。系统更新维护由专业人员来维护,无需自己动手,只要把课程资源按要求传上去就行。 (3)课程资源集中管理,便于以后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扩展。 4 结语 本文以服务的理念来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在系统设计中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选择SaaS模型成熟度的第三级为目标,在同一系统平台上为不同的精品课程团队提供课程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网站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中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是一门理实结合,应用广泛的课程。在我校开设的软件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专业中均为核心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师生互动的需要,为了体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课题组成员设计开发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在网站建设中对课程的定位和本网站建设的意义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思考,同时也发现了专题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思考与建议 0 引言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校园和智能化校园建设,我校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提到一个战略性高度。《SQLserver数据库应用》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校和课题组成员一直以来均非常重视本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改革、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是近两年,课题组成员投入很大精力进行了《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基本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需求,形成了一套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学习、交流架构。 1 建设《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及创新能力 江苏省高校智能化校园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为止,课题组成员中全部取得硕士学位,两人取得软件分析师资格证书,一人取得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证书。两年来,共有12人次取得教学质量优秀。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为提高教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质的平台。 1.2 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我国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且要求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公开共享的网络资源,推动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思路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就是展现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一个窗口,故两者的建设思路是一致的。本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住“精”与“建”两条主线,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助;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1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职业性。参照人事部“数据库工程师”资格认证、市职业鉴定中心组织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认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技术、四级数据库工程师)、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教学任务,分散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任务要求,以项目化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2)实践性。本科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真正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安排在实训室进行,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采用MCLA、ISAS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开发了仿真教学系统,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也能仿真练习。 3)开放性。开放的教学资源。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教学,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开放的实训基地、开放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每年寒暑假到企业挂职锻炼;组建由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且学生能与专兼职教师在网上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 2.2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辅 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培养职业能力之外,还包含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是指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力。主要包括规范安全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具备社会能力,能够保证学生较快融人社会团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资源检索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新技术跟踪能力。具备方法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新技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新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有独到的见解,设计出新颖有创意的项目。 2.3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要求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上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仿真环境。 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在建设我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过程中,我们浏览学习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网站,有的质量很好,但是大多数网站都存在一些不足,结合我们的实践,简单归纳一下三点: 3.1 为精品而精品,重量不重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国家教育部门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和要求。但是,在我们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却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却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为了各级评估,为了上国家级、省级示范高职校,投人大量人力财力,但一旦申报成功则不再重视,内容更新缓慢甚至无人问津。只注重申报,只求量多面广,不注重内涵建设,实用性不强。 建议:精品课程建设要能引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精品课程中注重内涵建设,要切实体现出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强大作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项目要定期组织检查评估,不能立项拨款后不闻不问。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实效性、实用性。 3.2 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实现共享 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登录时需要用户名和密码,即使不设限制,但看到的内容也是受限制的。稍微有点特色的东西不准下载、不准复制,更过分的个别项目竟然在评估验收后将认为有点特色的东西删除掉。甚至教育部批复立项并投入上千万的某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访问也是受限制的,课题组甚至还要计划“有偿”提供资源。他们虽然申请到了上千万的项目,但是没有搞清楚国家教育部门投入巨额资金建立的精品课程的资源是应该共享的,这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建议:无条件开放教学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要像国外的墨客等一样免费向全国开放,还应该不断完善、更新网站内容,充实网络资源,且要有一定的示范性,从而发挥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3 精品课程专题网站不能满足学生移动终端访问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精品课程专题网站还是web访问,通过移动终端访问网站费流量,浏览不方便。由此造成很多专题网站就是摆设,教师教学不用,学生学习不用,评估的时候才有用。 建议: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要紧随技术发展前沿,紧跟学生需求,向移动终端APP开发方向迈进。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外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访问课程资源、师生互动、自测交流等都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内容能在移动终端方便顺畅使用,并以此比较新颖的学习方式吸引住学生。让精品课程资源以web APP方式展示出来,构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环境。 此《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项目先后作为学校课题和省级课题进行建设,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多轮实践,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网站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课题组也发现了精品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并结合自身思考提出了中肯建议,如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以WEB APP形式呈现,适应当今大学生移动终端访问需要,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新媒介环境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摘 要: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是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网络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的传播媒介,但在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我国的网络发展趋势,造成建而不用的现象。通过对新媒介及其环境的分析后认为,应该结合二者的特点建设网站,并提出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以提高网站的使用率,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 新媒介环境 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 1.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媒介发展的主导力和推动力。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随之改变。环境对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媒介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必然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精品课程是课程中的精品,是示范性课程,在其实现过程中教育信息的传播是典型的教育传播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教师传播行为、学生传播行为,又有师生的互动交流。而媒体通道则是整个过程中连接师生的桥梁,是二者交流沟通的纽带。当前,计算机网络通道是精品课程的传播通道,而精品课程网站则是该通道上传播课程的一种有效载体。因此,研究媒介环境特别是新媒介环境下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新媒介及新媒介环境 媒介,也称媒体,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1]。而新媒介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的媒体而言的。它是基于网络技术、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利用电脑、移动设备和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各种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的集合[2]。新媒介环境即是由这些新媒介构成信息传播环境。 随着我国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新媒介环境呈现出以下特征。 (1)新媒体信息资源丰富。以云盘、网盘等新形式出现的网络空间容量大且资源浏览便捷,并可以通过分享资源链接等方式延伸资源,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资源信息种类丰富,不仅包括科研领域的最新文献等资料,而且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媒介形式网络化。当前新媒介的技术形态主要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但归根结底都是网络。2014年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亿,占网民总人数的81%。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终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网络应用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不仅是为了信息获取,还包括商务交易、交流沟通与娱乐。 (3)新媒体交互性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传者与受众角色渐渐模糊,所有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其中,对各类问题发表观点,甚至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实时沟通,及时反馈。近两年来,杨达才等事件中大众的参与、互动即可见一斑。 3.新媒介环境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尽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是课程资源更新缓慢、网站访问量普遍偏低、学生发帖数量非常少[3]。究其原因,除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功能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个原因即网站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网站建设应增强其设备适应性。当前,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考虑的终端基本都是PC端,对多种设备的适应性欠缺。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等设备的普及,81%的网民的人通过智能设备访问网络资源。因此,在网站建设之初就应该考虑网站的普遍适用性,提高其在各类终端的适应能力。 (2)改善师生交流合作方式。师生交流合作是精品课程发挥精品作用的关键,师生都需要集思广益,在与他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交流合作工具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当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合作主要是通过论坛等形式呈现,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学生上网方式的改变,精品课程的交流方式应考虑其在各类设备中的普遍适用性。 (3)增强视频在智能移动终端的适应性。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是精品课程中的重要学习资源,同时是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2013年,手机游戏、手机视频和手机音乐等应用的用户规模大幅上升,增长态势良好。鉴于此,建设网站时就要考虑视频在PC和智能设备上的通用性,比如采用何种视频格式、采用何种上传方式等。 4.新媒介环境下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新媒介环境特征及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启示,本文对在新媒介环境下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有几点建议。 (1)在网站界面设计方面解决在不同分辨率的设备上实现网页效果的普适性。在界面设计时,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针对PC和智能终端开发两套系统;二是通过自适应网页设计方式实现。不同的设备对网页的浏览效果而言主要差异是屏幕的宽度不同,高度影响则不大。而自适应网页设计即是侦测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调用不同的CSS样式实现浏览效果的自适应能力,用到的主要技术有CSS3技术中的媒体查询技术、流式布局[4](使用百分百设置宽度并利用浮动属性实现自动调整宽度和位置来适应不同分辨率)等。 (2)在网站建设时考虑多种互动交流方式及学习反思。交流方式既可以考虑离线的论坛、个人空间等方式,又要注意实时即时工具的运用,特别是当前移动终端应用的普及。即时工具如QQ、微信等,既可以作为交流沟通的实时工具,又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信息平台。学习反思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既可以记录学生学习历程,又可以反思学习过程及结果,更是评价他人学习的工具。鉴于学习反思的特点,本文认为诸如个人空间之类的应用即可满足要求,因此在网站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底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比如在使用QQ工具交流沟通的同时就可以顺便利用其QQ空间实现学习的反思。 (3)在网站建设时考虑视频的普适性。由于精品课程中涉及不少的视频资源,有的甚至都是以微视频为主的微课程,在网站建设过程中就要考虑服务器的性能能否满足要求,能否全部采用视频上传至服务器的方式等。结合云盘等网盘的发展及移动争端对视频的要求,本文认为可以将视频全部上传至云盘中,而后将分享的链接添加到网站中,既不占用服务器空间,又能保证视频播放的流畅性。此外,视频资源最好采用短而小的方式,保证其在各类设备上播放的流畅。 5.结语 网络是精品课程的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分析新媒介环境特征,并根据此特征及精品课程的特点,提出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以促进网站的使用率的提升,提高其服务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精品课程网站项目开发 【摘要】目前很多资料或论文在涉及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时,都以站在网站的技术开发角度进行论述,这些专业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是较难透彻理解网站的开发过程。另外这些文章都只是单单阐述了网站“平台”的制作,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开发。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项目开发 现国家正加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是实现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要求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全部通过网站的方式对外开放。因此,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很多资料或论文在涉及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时,都以站在网站的技术开发角度进行论述,这些专业知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是较难透彻理解网站的开发过程。而且精品课程网站作为一个共享平台,还要把课程的资源放到平台上,涉及到平台的建设、各个资源内容制作和整合等工作,更是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完整的网站开发不像其它项目或者任务可以单独完成,是需要一个团队多个人分工合作完成。 一、网站项目开发团队,包括以下的角色和职责: (一)网站项目经理 职责:1.项目执行监理2.质量监督员 网站项目经理负责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用户开发网站的思想、用途和要求。并创建和维护项目的规划和战略文件,预算表,项目进度和甘特图表,会议记录,费用记录和团队其他详细工作的项目文档。并协调、沟通网站各项目小组的日常工作。 (二)艺术总监 职责:1.网页界面设计师2.交互式设计师 (FLASH,JavaScript,Ajax)3.媒体专家(摄影,插图,视频,音效)。艺术总监的主要职责是设计网站的整体外观和感觉。把网站排版、用户界面设计、颜色标准、页面布局细节、图片要求、摄影、插画、网站的视听媒体等元素汇聚并形成一个整体。 (三)网站技术主管 职责:1.网页程序设计师(.net,Java,PHP/Perl,Ruby)2.网页工程师(XHTML,CSS,JavaScript,Ajax)3.数据库管理员4.网站管理员网站技术主管必须掌握有网站的环境、开发语言和开发站点框架、选择网络数据库等广泛的网络技术。他应该在技术人员、创意人员和项目团队各主管中充当一个桥梁或者翻译工作 (四)网站制作主管 在设计早期阶段,网站制作主管主要负责把原始的网站模型、界面和蓝图转化成HTML页面。一旦网站规划及设计完成并且信息架构也规划好之后,网站制作主管的主要工作就是制作站点页面,当然他可以直接用html编写,或者使用网站内容管理系统(CMS),也可以用一些站点开发软件,例如Adobe Dreamweaver。 (五)网站信息架构师 网站信息架构师主要负责网站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组织和分类。在整个项目的设计和规划早期阶段,信息架构师是最活跃的。他要制定整个网站的内容结构,网站的框架结构,向客户和网站开发团队介绍网站的整体规划。信息架构师也要与网站设计师紧密合作,制作用于显示网站各个页面的名称、导航和页面内容的网站蓝图。 1.文字撰稿人2.站点内容专家(内容协调,制作)。网站编辑负责整个网站的文字内容和编辑质量。他或她创建的网站编辑的基调,确定文字风格,并与客户和相关内容的专家收集、整理。以上就是网站开发时所需要的六个基本角色及其职责,每个角色都有负责的方面。当然其中有可能一个人员充当几个角色,也有可能一个角色里面要几个人员组成。 二、网站项目开发过程及团队各角色相互合作关系 从图1-1我们可以把网站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可以分为“规划”和“站点制作”两个主要阶段。 (一)规划阶段 这个阶段里要进行的工作就是用户调查与网站规划。网站项目经理要与用户进行接触,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包括网站的用途和要实现的功能。用户也在这个阶段明确要网站能实现的功能模块和需要提供的材料。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后,艺术总监和网站信息架构师就要基于用户的要求、网站的用途和网站访问者等各方面的考虑,使用PhotoShop或其它工具绘制出网站首页、二级页面的图形界面。与用户确定好界面、功能与内容,就开始分两条线路进行开发。1、技术路线:网站技术主管根据界面并与信息架构师一起进行技术规划,制作好网站使用的开发语言、技术、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等。2、内容路线:网站编辑要开始规划网站编辑的基调;内容在网页上的表现形式(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确定文字风格和网页显示的字体的大小与字形; (二)站点制作阶段 站点制作阶段是实际开发周期,各项目小组根据前面制定好的规划进行制作。网站信息架构师在各部门之间进行项目规则解释、协调和统筹。1、程序开发:网站制作小组根据界面规划把图形界面转换成网页格式;依据技术规划,制作网站的各页面。从图中的甘特表显示,程序开发和网站合成占整个项目的最大时间比例。2、内容整理:网站编辑要与客户和相关内容的专家收集、整理放到网站平台的资源。网站资源如涉及到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网站编辑要与媒体专家合作共同制作。当平台主要架构搭建成形,后台数据库建立完毕,网站编辑就可以把网内容上传到网站平台内,把网站合成。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基于绩效技术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各大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视,目前我国已建成精品课程20283门(本科14348门,高职高专5924门)。然而,耗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精品课程资源却未能带来应有的应用效益。文章针对当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通病,基于绩效技术理论,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精品课程的网站定位、资源建设、网站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促进精品课程网站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绩效技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一、研究背景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下简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带动全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出台,在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出调整的同时,坚持和鼓励高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同年11月,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思路,提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两大改革方向,即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在上述一系列政策引领下,2003年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为众多高校教务部门、教师团队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来说明课程建设在组织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与收获。为此,笔者对CNKI文献数据库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和计量分析,将“精品课程”作为关键词于2014年4月对CNKI中2003-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踢除数据库中的错误文献后得到38246篇精品课程相关文献,其中期刊文献28776篇和硕博论文3138篇,可见这10年来我国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虽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或获评的课程曾受到一些批评,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仍不失为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平台。此外,在高校精品课程基础建设的操作层面上,如何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效益,建立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使广大师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则是精品课程时代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绩效技术的含义以及其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意义 绩效技术是一种系统的程序,强调用系统论思想来分析、解决工作中绩效问题的方法。将绩效技术这一思想引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对提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来说有一定的意义。 (一)绩效技术关注产出 产出即结果,绩效技术的重点是人类行为的效益和系统的价值,简单的来说就是低成本高价值,从而促进系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共享,促进各高校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只追求短期效果和评审通过,而失去精品课程建设最初的意义和价值,精品课程最终也只会是流于形式,没有实用价值。 (二)绩效技术采用系统观点 采用系统观点是重要的,因为组织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影响其他在组织内工作的个体的绩效。也就是说,最终的绩效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系统方法考虑影响过程和其工作的大环境,就是能够系统的考虑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是多个方面的结合,包括功能设计、内容呈现、技术实现、后续推广等,任何一个部分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后的绩效。 (三)绩效技术强调增加价值标准 当绩效技术需要关注直接目的时(如提高质量、缩减开支、提高访问量、顾客保持等),是用期望的产出(如销售额、利润或市场份额等)的提高来衡量其是否成功。精品课程建设的产出是用其访问量、资源丰富程度、实际参考价值、对教学改革作出的贡献等来进行衡量的。 三、绩效现状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生的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因素:网站知晓情况、网站建设情况、网站应用情况、满意度、需求情况以及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的建议等。问卷的取样对象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在校学生。在问卷发放上,在松江校区图书馆随机选取1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份。调查访问的网站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精品课程网站,重点剖析17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在研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 1. 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完整,具备一定的课程建设参考价值。 2.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但质量有待提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内容只要以教学课程的教案、音频、讲义为主,多为文字描述,质量良莠不齐;多媒体资源按年展有增长趋势,但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文件夹里是空的,没有任何内容。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使用多精品课程网站的学生中,有47.3%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3. 缺少动态管理,未进行实时更新。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中,只有一门的更新日期在2014年,其它有的是2012年、2011年,甚至35%的精品课程的更新日期还在2008年,课件基本上自从建成之后就再无更新了。 4. 网站的总体访问度不高,整体呈现不均衡状态。截止2014年4月,我校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总访问量1,128,643 次,每门课程的平均访问量应达 66,390次,但根据课程网站点击排行显示,在17门精品课程中,访问量最高的达到238281次,访问量最低达到1717次,相差13倍之多。 5. 网站整体互动性不足,交互平台使用度不高。我校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都设置的有互动功能,但100%课程都处于关闭状态,基本处于形同虚设的状态。 四、绩效差距的原因分析 绩效技术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与人相关的因素,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外部因素指的是人力之外的因素,即有形的资源和外部的环境两部分。而绩效技术就是改善外部因素。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中的“影响我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可能因素”这一问题的答案选择,并结合网站访问率两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原因包括以下几项: (一)网站宣传力度不够 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有超过50%的学生甚至不知道我校有精品课程网站。很多精品课程成为了学校的门面工程,在学生中宣传过少,导致学生不知道精品课程网站,更提不上主动使用。 (二)网站内容较空洞,对学习没有实质性帮助 问卷调查中有40.8%的学生认为精品课程网站对学习的帮助不大。一方面,精品课程被学校和教师团队作为一种门面工程,在建设初期就是为了应对评审,所以在制作方面就与学科以及师生造成脱节;另一方面,基于这种评审目的,在评审之后,网站不能实时更新,缺乏一定的网络维护和管理,导致了现在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日期还在2011、2012年。 (三)资源不够丰富,多媒体资源缺乏,质量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同学中,有48.3%的学生认为现有精品课程资源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究其原因,是网站建设中大部分资料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语言类课程,是需要大量的音频和视频作为辅助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所以普遍认为参考价值不高。 (四)网站缺乏互动性 从本质上来说,精品课程属于远程课程的一种,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延伸,自身对环境、资源、交互等就有一定的要求。在17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网站中,能达到交互目的暂时没有,在这方面网站自身的学习支持功能有待提高。 五、绩效思考和建议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教材。所以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项:在管理体制上,要明确目的,端正思想,加强宣传,加强监督;在资源内容建设上,要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成果展示,包括数字化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方法等;在网站功能建设上,要着重以辅助师生有效交流和有效教学为目的的学习环境创建。 (一)完善网站管理体制和维护体制,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和生命力 高校教务部门和广大教师队伍要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注重构建一个促进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体制,鼓励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支持高校精品课程服务社会。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完成后,课程建设团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和定时更新,使课程内容能随着教学的发展及时补充,保证网站的生机活力。 (二)加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提高示范作用 优质教学成果是指产生于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等资源的集中。要认识到,精品课程不是讲义、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的堆砌,还应该包括教学各环节安排的依据、教学设计依据、问题和作业安排的意图、教学反思等。 (三)提高网站交互功能的应用,优化教学支持服务系统 精品课程网站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必须具备良好的交互功能,发挥新媒体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优势,除了传统常见的在线留言、在线答疑、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还可以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博客、微信等方式融入进来,为精品课程服务,使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得以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四)保障技术方面的支持,降低制作、更新的难度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团队的建设,出了教师团队外,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作用,为精品课程网站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制作和使用技能,减少在制作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六、结语 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使用的技术也是与时俱进的。精品课程建设红红火火开展了10年,它的出现对那些使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必然是个喜讯。高等院校不仅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应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便利,精品课程不只是“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而且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应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评审和评后工作的检查,完善精品课程评审体系,简化精品课程评审等级,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型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实现真正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以来,从精品课程的申报、验收到通过的过程中,精品课程网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以B/S为构架结构的系统的开发平台,数据库技术和ADO数据库访问技术,并从功能需求方面论述了设计需求,为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关键词】ASP;B/S;ADO数据库访问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管理 0.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局和基础,但目前精品课程资源与人们的期望还有一段的距离,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其原因涉及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中的激励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有效共建共享模式的缺失、高校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有待创新推广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彼此关联,互为因果,情况非常复杂,在这种环境下,对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与设计成为一个新课题。 1. 可行性分析 1.1系统开发平台和主要技术 高校的服务器系统一般都是使用的Windows Server2003或者Windows Server2008,而ASP与跟Windows Server2003(2008)有很好的兼容性,所以我们选择使用ASP作为服务器端的开发编程语言。微软公司的ADO,是一个用于存取数据源的COM组件。它提供了编程语言和统一数据访问方式OLEDB的一个中间层。B/S结构模式统一了客户端,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1.2 精品课程建设指标明确在近几年里,教育部都会审核通过许多精品课程,而随之带来的就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即开发本系统的需求一直在继续。 1.3符合学校实际需求学校的精品课程网站提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平台,提供网上教学,本系统的研发,解决了学校的实际需要并为学校节约软件的购买经费。经过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的各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发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学校的需求,而相应高等教育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上的缺口使得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的开发建设势在必行。 2.网站总体规划 2.1网站功能精品课程网站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面向管理员部分,管理员部分内容包括文章审核、新闻管理、资源管理、习题管理、申报材料管理、课件管理、交流论坛、友情链接管理、用户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退出系统功能。二是面向学生用户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公告、在线新闻、申报材料,可以下载课件、习题,还可以在交流论坛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站内搜索、上传资源、个人空间等。三是面向教师用户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公告、在线新闻、申报材料,可以部分新闻、申报材料、导航更新,还可以在交流论坛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站内搜索、上传资源、个人空间等。 2.2数据库的规划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数据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基本信息和交流论坛信息,系统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教师用户信息、管理员信息、网站新闻、精品课程基本信息和精品课程网站信息,交流论坛信息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信息、注册用户信息、论坛基本信息、各个版块信息。为使个模块具有足够的独立性,所以我们为系统设计了两个数据库,即系统主数据库和论坛数据库。 3.网站的具体设计 3.1系统首页和登录界面设计 一个网站的首页是一个文档,当一个网站服务器收到一台计算机上网络浏览器的消息链接请求时,便会向这台计算机发送这个文档。当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域名,而未指向特定目录或文件时,通常浏览器也会打开网站的首页,大多数作为首页的文件名是index、default、main或portal加上扩展名。对于登陆界面的设计,管理员和教师用户需要先登陆才能进入后台管理系统,进行系统新闻的和修改,及时的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站。系统登陆界面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随机生成的验证码,三者缺一不可,若如有一个出错将进入错误提示界面,系统登录失败。 3.2系统后台前台完成的是单纯的网页,几乎不具有功能性,后台完成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网络应用程序,它们可以实现一定的应用功能。后台是网站的核心,主要通过数据访问、数据交换和数据控制,来控制前台网页的显示。总站管理系统主要有五个模块组成,分别是:用户管理模块、新闻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户模板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关于后台界面问题,进入本系统后台界面后,就可以对本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新闻管理,栏目管理,投票管理,代码调用,系统设置,友情链接,网站logo,上传文件管理,服务器信息,用户管理,数据库管理。在精品课程网站中,管理员可以增加用户来协助管理网站。 4.系统和测试 系统测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一一测试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通过老师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除此之外,我们进行了用户登录的安全测试。在用户登录时,要求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是必须填写的信息。本测试主要是对输入的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到预期的输出结果。最后将输出结果和预期的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得到最终结论。 5.结语 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基于B/S构架,采用ACCESS数据库存储数据,利用ADO数据库访问技术来实现对数据库的各种管理操作,ASP工具以IIS为平台,配合HTML的使用来实现动态网页的浏览。本系统开发简单,共享性强,安全性好,维护方便,使用方便。在此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管理与设计下,教师可以轻松地跨过网站制作这一技术鸿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网站在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中发现并不断改进。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构建初探 【摘 要】精品课程信息化一直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内容。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尽可能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对实现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为教学双方提供了一个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精品课程;数据库;资源网站;;高校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多媒体教室,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上课时任课老师的一般做法是:对于容量小的课件使用U盘或者光盘携带,容量大些的用移动硬盘携带。自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花一段时间去做相应的准备;而且在信息化教学当中课程所涵盖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内吸收如此庞大的教学信息,而当学生想继续深入学习时,课后难以找到相对应的复习数据。因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发一个能存储、处理、传递教育资源的网站来服务老师和学生是当务之急的。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可以提供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的平台。 一、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简介 本系统主要包含三个角色:学生、教师、管理员。学生可以利用该网站进行网上留言和下载精品课程课件;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答疑和上传精品课程课件;管理员可以进行教师和学生信息的管理、审批课程、权限管理、添加站内新闻等操作。网站实现了对精品课程的管理,可满足学生和老师的实际需求,功能上达到设计目标。学生使用该系统进行精品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方便快捷准确的获取所需要的资源,并且可以进行提问,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使用该网站上传精品课程的电子版学习数据,课后能够为学生展现课堂教案,同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总体业务分析 精品课程网站的业务流程如下:教师、学生用户进行注册,将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系统管理员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身份发放权限,使用户对数据库进行不同的操作:学生、教师、系统管理员,这三级用户中每级用户都可以对个人的基本信息、个人的密码加以修改,还可以发贴,浏览帖子。教师还具有教学资源的管理与维护等功能。系统管理员拥有管理用户信息、课程信息、帖子、友情链接等等功能。 三、精品课程网站系统功能模块 系统总共分为六个功能模块:精品课程管理、站内新闻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留言平台管理、用户登录。其中精品课程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和维护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案例、实验指导、实验实践案例,习题等资源的管理与维护,同时可以完成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归类、更新、查询等。学生下载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栏中标记相关状态)、管理员审批精品课程(标记精品课程审核通过状态)。站内新闻管理包括管理员添加站内新闻和学生浏览站内新闻。权限管理包括管理员修改教师角色权限。用户管理包括添加用户信息、查看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设置用户登录密码。留言平台包括学生网上留言和教师回复学生留言。用户登录模块包括用户登录、退出网站、修改用户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四、结语 一个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够被充分调动、学习效率是否能够提高。如今,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还不够完善,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再现课堂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品课程网站中涵盖了各个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便捷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精品课程管理情况都采用最原始的纸质方式进行,显得极为落后和不便,所以该系统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潜力。随着我国目前对精品课程管理能力的不断要求,各个学校也逐步关注到精品课程的管理能力,为此,精品课程网站的需求正逐步的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管理模式将会逐渐被淘汰,该管理系统的需求也将会逐步的加大。该系统的推出,一定会是各门精品课程的教师和学生翘首以待的,一方面能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另一方面能让教师迅速便捷的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共享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此系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也非常便捷,所以此系统也必将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青睐。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用户使用意向 影响因素及实证研究 【摘 要】 课程网站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促使学生使用课程网站成为研究重点。交互性是课程网站的核心特点,是学生与课程网站之间的纽带,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学生视角和交互视角出发,引入交互的概念,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扩展,探讨交互性对课程网站使用意向的影响,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拓展模型进行验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网站;计划行为理论;交互理论 据调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次数高达11,615,023次,网络互动(评论、答疑)次数高达335,489次。可见,课程网站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中的课程网站是指网页形式的课程网站,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基础,通过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个多种互动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实时化、研究化、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网站具有课程属性和网络人机交互特性。课程属性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等。网络人机交互特性包括资料下载、资源共享、留言、在线答疑以及在线交流等。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以某一具体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或某一专业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为研究对象,研究课程网站的建设现状、建设框架、问题及对策。如高东怀(2009)、黎玉娥(2008)等认为课程网站缺乏统一的建设方案、组织保障、技术支持、良好的推广策略;高校重建设,轻需求;网站投入大而使用效率低,系统运行不畅[1][2]。陈以海(2008)研究发现这些课程网站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刘敏(2009)等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注意事项、功能模块结构以及建设思想[4]。 目前,少数学者从交互视角来研究交互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林筑英(2010)、汪崇文(2011)认为交互功能设置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是时空分离教学的纽带[5][6]。李伟(2012)基于学生体验思想,提出将交互设计嵌入到课程网站的网页设计 中[7]。王晓敏(2010)基于学生的成绩,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基于课程网站的互动式双语教学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8]。可见,交互是课程网站的核心特点。当学生使用课程网站时,它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使用意向,实现更多的交互,提升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率。但是,交互性对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哪些因素限制课程网站的使用,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至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答。因此,本文引入交互概念,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扩展,探讨交互性对学生使用意向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从而为课程网站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一、理论基础及概念模型 (一)计划行为理论 1975年,美国学者Fishbein和Ajzen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该理论认为使用意向直接决定行为,而个体的使用意向又是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个体行为完全受个人的意志力控制。但在实际情况下,个体行为并非完全受个人意志力的影响,往往还要受到个人能力、资源、时间、信息、机会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因此,Ajzen对理性行为理论加以拓展,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Ajzen主张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ion)、感知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共同决定其使用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其中使用意向是指个体执行某一行为的倾向性,是行为的前置变量[9]。 (二) 交互理论 交互是指一个因素各个水平之间反应量的差异随其他因素的不同水平而发生变化的现象。Jonassen(1988)提出“课件的交互本质是学生响应与计算机反馈之间的一种内在功能。如果这种响应包含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需求,那么交互才变得有意义。”这说明课程网站的核心是交互,目的就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不同学科领域与视角下,“交互性”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结合课程网站的互动特性,本文认为课程网站的交互是指学生与学生、资源、教师等在网络化情境中进行的交互。它既包括“人―机(网络资源)”交互,也包括网络间的人际交互。 计划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在选择使用课程网站时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而且课程网站的交互性也影响学生的使用意向。当课程网站为学生与教师、学生、资源之间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满足学生需求时,课程网站的价值才得以实现。正如我国学者马欣研等(2011)所说,课程网站和交互理论之间的关系就在于课程网站的实现必须通过交互的方式。可见,学生与课程网站的交互程度可以影响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因此,在计划理论基础上,本文结合课程网站的交互特性,建立一个新模型来理解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行为模式。 (三) 概念模型 1. 行为态度 在本研究中,行为态度是指学生对课程网站喜欢或不喜欢程度的感受。Ajzen和Fishbein(1975)基于期望价值理论,提出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映出来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或是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向或负向的评价,还认为行为态度的形成由行为结果的评估和行为强度共同决定。行为强度是指学生认为课程网站对自己有帮助、有价值这一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判断。行为结果评估是指课程网站对自己有帮助或无帮助,有价值或无价值。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越好,感受到的价值越大,就越愿意使用该课程网站。在电子商务行业,张辉(2011)等以网络购物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网络购物态度对网络购物意向有正向的影响[10]。 H1:行为态度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2. 主观规范 在本研究中,主观规范是指学生自己感知重要的人或团体认为是否应该使用课程网站,即学生在选择使用课程网站时会参考自己感知重要的人或团体的意见。感知重要的人或团体主要有朋友、同学、同事、家庭、教师等。当重要的人或团体认为自己应该使用课程网站,并且这些人的意见对决策的影响越大,学生越愿意使用该课程网站。李永强等也实证研究证明创业的主观规范对创业意愿存在重要的影响[11]。陈述佳(2012)以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组织变革环境中,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态度越积极,员工支持变革的意图越高。 H2:主观规范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H3:行为态度对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3. 感知行为控制 在本研究中,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人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能力的感知,会受到自身的知识、资源、技能、意志力的影响。个人在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掌握的机会、资源、能力越多,感知到行为越容易被控制,进而表现出强烈的行为意向。课程网站的强感知行为控制主要表现为操作容易,在课程网站上能够轻易找到想要的资源等。武瑞娟等(2010)以中国农民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对下乡家电产品的购买意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感知行为控制与下乡家电产品的购买意向显著相关[12]。 H4:感知行为控制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课程网站因为课程不同而将学生分类聚集在某一课程网站中。同一课程网站的学生在感知行为控制方面具有共同性。他们面临的课程、资源相似性极高,对课程网站的评价更中肯,因而他们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提供的建议容易被该课程的课程网站使用者接受,进而影响课程网站的主观规范。在使用课程网站时,学生没有遇到问题或者所遇到的问题容易解决或对使用课程网站的影响不大,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是积极的。Ajzen(1991)根据相关实证提出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H5:感知行为控制对主观规范有正向影响。 H6: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4. 交互性 在本研究中,交互性是指学生在课程网站上得到什么样的资源?怎样反馈?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资源之间的交流程度。颜红认为课程网站的交互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进程、控制学习深度、获得相关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课后同步学习,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网站提供多种交互工具,如留言板、专题讨论区、BBS、邮箱,学生可以对资源共享、在线答疑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具备这些功能的课程网站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比较大,交互程度也较高,因此学生对课程网站的评价是积极的,使用课程网站意愿也较强。 H7:交互性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 H8:交互性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 因此,本文根据假设提出一个关系模型来阐述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如图1)。 图1关系模型及假设 二、研究设计 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的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使用意向四个变量以及交互性变量的测量。本文采用李克特量表,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无意见,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对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的测量,本文参考了Taylor和Told的研究[13],主观规范借鉴了Pedersen的研究[14];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参考了张辉Pedersen的研究[15];交互性的测量则是依据交互的内涵以及交互特性自主设计的量表。 2. 抽样与分析方法 本文以高校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重庆、安徽、上海各高校及其他城市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问卷245份。发放问卷的主要方式有电子邮件、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 3. 研究方法 本文按如下标准剔除无效问卷:一是填答严重缺漏;二是答案呈现明显规律性。有效回收率为79.8%。先进行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以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然后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假设。本文运用SPSS11.5和LISREL8.70分析软件来分析模型的拟合度。 三、研究结果 1.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 本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如下表1。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06,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0.7。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认为,α系数大于0.6表示信度可靠[8]。所以,此次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信度。量表的KMO值为0.882,Bartlett球体检验sig=0.00,这表明观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系统共抽取五个因子,由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得知,交叉变量的因子载荷没有超过0.5的,显示出良好的判别效度,并且各个项目在相关联变量上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5,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的评价 本文运用LISREL8.7,以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矩阵,对关系模型进行验证。我们从基本拟合标准、整体模型拟合度两个方面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评价。 (1)基本拟合标准。各因子指标的因子载荷都在0.5-0.95之间,而且都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没有负的测量误差,模型完全符合基本拟合标准。 (2)整体模型拟合度。这包括绝对拟合度、简约拟合度和增值拟合度三类指标,并将侯杰泰等学者提出的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见表2)。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拟合指标来看,本研究的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可以利用其结果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AT)\ AT1: 我认为使用课程网站是个好主意\ 0.791\ 0.819\ AT2: 我赞成使用课程网站\ 0.763\ AT3: 我对使用课程网站很感兴趣\ 0.573\ 主观规范 (SN)\ SN1: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老师、同学等)认为我应该使用课程网站\ 0.849\ 0.840\ SN2: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老师、同学等)赞同我使用课程网站\ 0.841\ SN3:我所在的群体都倾向于认为使用课程网站是个好主意\ 0.666\ 交互性 (IA)\ IA1:我在意能够在课程网站上找到我所需要的资料\ 0.762\ 0.836\ IA2:我在意使用的课程网站能够及时更新学习资料\ 0.796\ IA3:我在意能够在课程网站上实现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 0.760\ IA4:我在意能够在课程网站上实现和同学等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 0.794\ 感知行为控制(PBC)\ PBC1:课程网站的资源越丰富,更新越快,我越愿意使用它\ 0.600\ 0.723\ PBC2:课程网站越容易操作,我越愿意使用它\ 0.824\ PBC3: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想要的资源,我越愿意使用它\ 0.814\ 使用意向(BI)\ BI1:我会推荐别人使用课程网站\ 0.604\ 0.853\ BI2:如果还没使用过课程网站,我打算使用\ 0.676\ BI3:如果已经使用过课程网站,我会继续使用\ 0.760\ BI4:如果已使用过课程网站,我会更加频繁使用\ 0.824\ ] 表2模型拟合指数 [拟合指数\ RMSEA\ NFI\ IFI\ NNFI\ CFI\ PGFI\ PNFI\ 结果\ 0.0750\ 0.948\ 0.969\ 0.961\ 0.968\ 0.639\ 0.766\ 评价标准\ 0.9\ 0.9\ 0.9\ 0.9\ 0.5\ 0.5\ ] 3. 假设检验 研究假设的验证情况如表3所示:本文从标准化的参数估计和T值(T值大于1.96显著)两个角度来验证研究假设,从表3中可知所有的假设均成立。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使用意向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最大。可见,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通过提升感知行为控制来提升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课程网站的资源越丰富、内容更新速度越快、操作越容易,个人越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想要的资源,学生越喜欢课程网站,进而更加愿意使用课程网站。因此,课程网站提供者要重视课程网站的资源与操作性。那么,应该如何提升课程网站的资源质量呢?从创建主体和政策策略两方面来考虑。在创建主体方面:目前课程网站的创建主体主要是个体或团体。对于个人创建的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委托一个负责人或团体来管理与维护课程网站,保证课程网站上的资源丰富性与更新速度。对于团体创建的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委托人代管或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来管理与维护课程网站的资源质量。在政策策略方面:对于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为了有效监督课程网站的运行,提升课程网站的价值与利用率,国家统一规划课程网站设计模块,制定相关的规定与策略,如提高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申请难度。当申请为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时,申请者要承诺课程网站在5年或10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课程网站的更新。当未实现承诺时,申请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研究还发现交互不仅对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还对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有正向影响。可见,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通过提升课程网站的交互性来提升课程网站的使用意向。交互性是课程网站的核心特点,是学生与老师交流沟通的纽带,是课程网站的价值体现。同时课程网站具有课程属性和人机交互特性。因此,课程网站提供者要重视交互性和课程资源。在交互性方面:课程网站提供者在建设课程网站时,要重视网站的交互功能及交互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交互功能方面,提供者可以建设多种交互渠道及交互功能中的内容。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留言板、在线答疑、在线批改作业、论坛、资源求助等多种交互平台与学生、教师交流,获取教学资源、娱乐资源及相关领域的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分享自己喜欢的资源,体验娱乐等。此外,为了了解学生的需求,真正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课程网站提供者可以建立一个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意见、需要补充的资源等反馈到课程网站管理平台处,然后提供者根据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资源“供”与“给”之间建立平衡。同时,这也说明了交互具有管理意义,其是指课程网站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有效的交互。即当课程网站使用者将自己的信息反馈给提供者后,提供者依据反馈的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作回应。 本文首次采用计划行为理论来预测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意愿,同时引入交互概念,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扩充,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该模型是有效的。但由于很多网络问卷和电子邮件的填写者没有使用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发放的400份问卷只有245份有效问卷,而且使用的样本数据较少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作者为研究精品课程网站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从《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出发,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实际运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现精品课程网站使用过程中存在网站访问量不高,网站内容简单,网站交互性不强等问题。由此提出要采取加强网站宣传,简化访问步骤;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专业教师来管理网站;增加网络交流方式,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等措施,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共享和示范性作用。 关键词:《病理学》 精品课程 网站维护 问题及对策 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是解决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问题。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使用,使有限的课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产生最好的教育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2005年,经过本课程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江汉大学医学院的《病理学》遴选为湖北省精品课程,是本校较早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之一。在《病理学》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结合其他精品课程网站的情况,发现一些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网站维护中发现的问题 1.1网站访问量不高。 精品课程的评审是体现五个“一流”,精品课程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和示范辐射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来实现。但是在几年的精品课程网站维护过程中发现,网站的访问量并不高。很多同学只是偶尔访问一下网站,即使是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访问网站的频率也不高。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精品课程宣传不够。多数学生入学时并不知道要学习的众多课程中哪些是精品课程,更谈不上访问精品课程网站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上了某个精品课程之后,听任课教师介绍才知道。二是网站链接不方便。以我们学校为例,要进入精品课程网站,必须首先进入本校网站首页,然后进入教务处网站,接着点击教务处网站中“课程资源中心”,点击之后出来界面:教育网入口,电信网入口。选择其中一个入口点击后才出来精品课程网站,里面列出学校所有的各级别的精品课程,点击“病理学”才能进入其网站。这中间经过的路径太多,造成访问不方便。 1.2网站内容简单。 精品课程网站要体现精品课程的优秀之处,内容是其灵魂,内容的好坏决定这个网站是否成功。但是对于《病理学》以及其他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建设网站首先是为了评审需要,评审标准上列出的内容当然很全面,在这个基础上如何把网站做得更有趣更吸引人就考虑得不多。就《病理学》这门精品课程网站来说,主要内容就是静态教学资料的电子化、网络化,包括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师上课用的电子幻灯片等。动态的教学录像也有,但只是一小部分,不是全部课程内容的教学录像,也没有反映出不同教师的教学特点。因此,实际上的精品课程网站不仅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本课程优秀之处,也没有充分体现出网络学习的优势之处,很多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重复,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来网站学习。 1.3网站交互性不强。 虽然精品课程网站都设有留言板或网上交流之类的栏目,但是就本课程来看,留言的学生很少,其他很多精品课程网站也是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网上交流的方式不够即时和多样,互动性差,不能充分体现教学相长。 2.基于这些问题的对策 2.1加强网站宣传,简化访问步骤。 精品课程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一门课程能成为精品课程是本课程很多教师多年努力的结果。要使这些优质教学资料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必须要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因此,学校要注重精品课程及其网站的宣传、推广,使师生都充分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作用、资源分布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其次,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访问路径上,应尽可能简单化。就我们学校来说,应该把精品课程网站放在学校网站的首页,设个链接,直接点击进入,省掉过多的中间步骤,从而有利于广大师生的访问。 2.2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让专业教师来管理网站。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主体。如何让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更为丰富、有趣,这方面应该充分调动该课程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并适当结合相关网络技术,对网站内容进行改进和更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支持教师的这部分工作,把这些工作纳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精品课程网站的管理和跟踪,鼓励专业教师在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上及时、迅速地更新,提高网站内容的质量。这样使得在评审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不至于在评审之后成为一潭死水,而是充分地保持活力和吸引力。 2.3增加多种网络交流方式,促进师生的交流互动。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在网站上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化资源共享的意义,着眼于实际的使用效果,最大幅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如果做不到这点,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就偏离初衷。网站上应该注重交流互动,除了留言板之外,还应该告知学生任课教师的多种网上交流方式,如QQ、电子邮箱、博客、微博等各种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应该是学生问老师答这种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问老师,老师解答问题;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也能发现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真正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3.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中国教育方式的全面推进和改革,是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社会共享的有效途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服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为我国的社会进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高等学校花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完成的,课程网站要“重建设”,更要“重实用”,优化网络环境,使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站的作用。这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及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中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实践 摘 要: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网站建设中网站风格、网站框架内容、网站制作技术以及网站建设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事项进行初探。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师生互动 一、背景 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沪教委职(2010)要求,我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成功申报为市级精品课程。该课程需要使用包括GoldWave、PS、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illustrator、Authorware等覆盖音频、视频、动画、图形、图像等内容的软件,是一门操作性强、整合性强的课程。课程建设基本完成,笔者作为该课程的主要负责人,对课程网站设计与建设以及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二、网站设计 1.网站风格 精品课程的网站风格定位非常重要,整个网站属于教育类型的网站,整体风格设计应该简洁不失高雅。同时,作为面向中职学生的网站,网站风格又应该增加一些活泼、动感的元素。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布局 网页特别是主页的布局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本网站整体设计风格和大众视觉中心点理论,整体采用上、中、下的布局模式。具体设计如下表所示。 (2)色彩 网站色彩的选用同样至关重要。本网站的色彩根据我校网站风格以及课程特点采用中性色加暖色系列。运用灰白为一级色调,橙色为二级色调。这样的色彩搭配稳重不失活泼、整体统一而又重点突出,又能做到大调和小对比的效果,达到良好的视觉 感受。 (3)效果 本网站面向的对象以中职学生为主,在设计时内容需通俗易懂、加强应用类知识点,弱化理论性知识。同时,为了增加网站的可看性,在网页内容部分增加Flash动画效果,动态展示学生自创作品,增加学生互动交流区域。 2.网站框架 根据上海市中职校精品课程的各项评审指标,为方便课程网站的管理,网站的导航设计成厂字型的结构形式,这种设计简洁明了,横向导航覆盖课程所有建设内容,纵向导航突出重点和特色。具体网站栏目与功能设计如下表所示。 横向导航项目功能具体如下: (1)课程概况 包括课程简介、历史沿革、课程设计等内容。介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我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历史沿革以及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2)课程团队 主要介绍建设该课程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课程负责人、主 讲教师、教学团队、师资结构、教师的教科研情况、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内容:详细介绍课程的每项教学模块,其中包括GoldWave、PS、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illustrator、Authorware七大软件的具体教学内容。 (4)教学条件 充分展示我校的教学实训条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以及网络教学环境。 (5)教学资源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下载和自学。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实训指导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操练、教学录像等内容。 (6)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包括课程配套的实训内容。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是一门计算机操作类型的课程,通过实训项目的练习和操作,学生可以增强多媒体作品制作的能力。 纵向导航项目功能是根据课程建设的特色内容和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如申请时的申请书,该课程所有的教学文件,实施整个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这些项目单独罗列便于访问者浏览和自学。 3.网站制作技术 网站的制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页效果图制作。将内容设计成平面网页效果图,可采用任意的平面设计软件。第二阶段为静态网页制作,采用Fireworks和Dreamweaver进行切片和整合,使用目前流行的DIV+CSS模式,此模式的优势在于代码少,提高页面浏览速度;结构清晰;支持各种浏览器;便于网站优化。第三阶段为动态网页制作,整个网站后台是由课程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组成的一套强大的系统,能针对不同的精品课程进行不同的管理和设置。后台使用的数据库是SQL Server 2008,编程语言是C#,开发工具是Visual Studio 2010。 三、网站建设注意事项 课程网站的开发和制作不只是网站技术的问题,更是包括教育教学、课程专业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课程网站周期长,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在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网站功能 精品课程的网站面向的是自学的学生群体。网站的功能主要是首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另外,网站的功能还要体现在师生交流方式的改革,本网站中的在线学习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网站中设计电子留言板(BBS)、BLOG等功能以便学生相互交流。最后,网站上提供大量可下载的教学资源、典型案例以及佳作,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欣赏。 2.网站开发原则 本网站面向的群体为中职学生,在开发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网页界面友好,寓教于乐;教学内容表述通俗易懂,便于自学;方便用户下载和调用;兼容性好,便于维护和更新;突出互动性,便于交流;凸显课程特色,不断完善课程资源。 3.网站运行维护与管理 网站建设不是一个静态事物,而是动态的。在网站初步建成后,需要加强运行维护和管理,保证网站的正常使用。同时,对于网站中的内容也需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再则,通过动态监管保证精品课程网站的质量。 对于现代中职学生来说,网络教学已经不再陌生,随着网络软硬件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将对传统教学产生颠覆性影响。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也为更多课程能够实施网络教育探索一条可行之路。中职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不仅是考验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是网络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把精品课程网站做好、做特、做优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重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摘 要:自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互联网上瞬间多了许多精品课程网站。经过近十年的进步,网站从形式、内容、架构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要明白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以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高素质人才 自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高职院校、高等学校等掀起了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热潮。而现代科技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门户及窗口,精品课程的成果通过网站进行展示,而老师、学生通过网站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好坏也从某一方面决定了精品课程的质量。下面,从网站建设的重要作用、网站建设的准备、网站构架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重要作用 (1)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有利于教师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没有互联网或没有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虽然是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但是老师间缺乏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渠道,单个老师的信息渠道闭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较单一。而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信息的展示,信息渠道由单一转向多元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从狭窄转向宽泛,各个老师对课程内容的信息、基础、理解方式的不同,也成就了网站浏览信息量的增加。最重要的是给所有的任课老师拓宽信息面,帮助老师更好地从多角度钻研、理解课程,从而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2)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的学生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也不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品课程网站的出现,也为学生的人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如上面所讲,老师对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学生对某一问题同样也有自己的视角,光靠老师在讲台上单一枯燥的讲解无法满足所有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渴求。可以通过让同学在网站上浏览课程视频、电子教案等方式进行学习,将他们的问题于精品课程网站上诸如“BBS论坛”“在线提问”等互动栏目。这样,既可以让老师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及问题,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瓶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准备工作 (1)确定网站制作及运行平台。服务器的选用:为保证网站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本人在制作学校精品课程网站时,将服务器选为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服务器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只需要注意定期更新系统补丁及杀毒软件补丁,服务器运行应当完全可以满足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要求。 制作平台:网站的制作平台选用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 三个软件既能进行网页架构,又能进行动画制作,对网页图片的编辑也完全胜任,而三个软件间生成的文件又能很好地整合。所以,利用网页三剑客作为网页的制作平台非常合适。 数据库:数据库选用ACCESS 2003,ACCESS 2003属于OFFICE家庭中的一员,新手操作也同样简便,在数据库软件中以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著称,所以选用ACCESS 2003作为精品课程网站的数据库系统。 (2)网站的栏目及板块。网站的栏目及板块的划分依据精品课程评估要求中的条目进行,网站中的板块主要分为以下七部分。 ①课程设置。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②教学内容。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程整体设计、内容选取、内容组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单元设计。 ③教学方法与手段。包含的二级目录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授课录像、教学手段、教学剪影、网络教学环境。 ④教学队伍。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师科研能力、教师队伍建设。 ⑤实训条件。包含的二级目录是: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 ⑥教学效果。包含的二级目录是: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考核评价、竞赛情况、专家评价、学生评价。 ⑦课程特色与创新。包含的二级目录是:特色与创新、政策支持。 依据网站板块中的内容,要求老师上传相应的电子资源。 三、精品课程网站整体构架 前台界面:精品课程网站的前台界面设计本着亲切、自然、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设计,包含的图片要与课程专业相关或接近,要突出专业特色。网站的页面的板块布局及设计也要主次分明,多考虑方便用户操作,而页面整体的搭配及效果的和谐统一也非常重要。在现在的网站设计中,更多地用到了图片、动画及视频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增加也会使网站的首页界面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有浏览及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后台管理:因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及管理的现状,后台设定一位管理员,这个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对平台内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管理权限主要为:信息添加、信息查询、信息修改、信息删除、信息审核等。而信息的添加中不仅可以添加文字素材,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图片、视频、动画及各种多媒体素材的添加。这样不仅考虑到了原始课程资源的素材多样性,也可以丰富网站中的内容。 用户管理:用户设为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用户的权限在上面已经提到。而普通用户除可以浏览网站中的所有内容外,还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素材进行上传操作。而上传的信息,必须通过管理员审核才可以在网站上最终显示。 互动管理:网站上师生的互动交流是精品课程网站面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亮点。有效地在网站上进行师生互动答疑,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成绩,更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所以,在网站上创建互动板块,是必要及必需的。 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精品课程的发展虽然已经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但发展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网站建设一味应评而建,忽略了网站面向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网站建成后,后续的内容更新及师生互动欠缺;网站虽然建好,但因学校网络问题造成网站访问延时过长,视频及多媒体信息访问不畅等。因此,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建设过程。要抓住教育改革的时机,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成为面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精品课程网站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在汇集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上扮演着重要角色。C语言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建设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具有重要意义。从C语言精品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习者心理、美学设计、人机工程等出发,针对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框架、原则、关键技术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0引言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008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提出,精品课程是有特色的优秀课程。一个优质的精品课程网站,首先需要确定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然后详细分析这些功能,并规范要求,最后在设计上注重网站特色以及实用性和易用性。 为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共享,确保教学质量,精品课程经过长期教学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经验,其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依靠计算机网站技术,无法制作出优秀的精品课程,只有以精品课程的教学活动为中心进行网站设计和实现,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把计算机网站制作技术渗透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每个环节中,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学习方法。 以C语言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对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块设计、制作技巧等进行具体的构思与设计,使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结构优秀、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教学资源丰富、人机交互和谐等完美的结合。 1网站框架设计 精品课程网站以首页展开,主要设计了课程描述、师资队伍状况、网络课堂、师生互动等模块,具体构思如图1所示。 2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原则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在学科发展上的需要, 以提高学生科学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为指导思想。同时,教学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尽可能使网站资源丰富,易于学生在线学习、浏览与实践练习,并且网站设计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2.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主要是实现优秀资源共享,一是师资智慧的共享,共享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也是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目的,即学生们在网络上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和实现中,学习网上资源的主体是学生,强调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所需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者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分析者、探究者。本站中的C语言网络课程课件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编程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本网站与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相链接,学生登陆校园网就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和讨论,也可学习和观看最新上传的教学录像、课件以及复习资料。 2.2教学内容与设计相结合 在组织、设计精品课程网站风格、布局时,必须使教学内容与程序设计的方法相结合,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建设网站。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环节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2.3教学实用性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主要为教学提供辅助服务,随时上传最新的教学课件,为学生自学提供服务,将授课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后习题及答案、实验指导、课程设计题目等学习资源以不同的栏目分类展现。教学资源与教学应用相结合,制作的课程资源还包括经典的习题和案例,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在介绍C语言知识体系、提供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习题及答案的基础上,体现课程特色,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总结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的规律,使学生通过网站真正学到知识。 2.4交互性设计原则 交互性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特别是促进身处两地的教师、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在设计、实现精品课程网站时,采用各种交互方式,如留言板,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流。 2.5教学资源应用为主要原则 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十分重要。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在精品课程中可以直接使用的各种资源,无形资源是蕴含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为此,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应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的需要,资源力求全面、丰富和实用。 C语言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有素材资源、课程模块和教学支撑平台。素材资源有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改信息、课外资源、Flash视频等,以及来源于学校教务部门制定的政策、文件以及教师根据教材制作的电子教案等,课程模块主要有课程介绍、在线教学视频、在线多媒体课件、扩充资源等。 3网站关键技术实现 精品课程网站是集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学习交流、教学互动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建设一个美观实用、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任课教师、网站设计制作人员、教务管理人员协同合作的结晶。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完成网站的整体风格、模块设置、栏目架构、技术应用等前期规划工作后,网站的技术制作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3.1页面设计 页面设计遵循板块布局和整体布局的统一, 既从整体上把握,又突出网站的特色。页面布局是网站中各部分内容的位置关系,即左右、上下框架型等多种类型。本网站主要采用综合框架型布局方式,即网页的上方基本一致,左侧采用树形嵌套结构,右侧显示主要内容,并设置横向的一级导航栏,主要有首页、课程描述、师资队伍、网络课堂、师生互动等模块,涉及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成果、教学特色等内容。 3.1.1首页设计 首页设计在网站制作中至关重要,首页是进入网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门户,是连接各子页面的中介,更是网站的灵魂,通过首页可反映出网站的核心内容。主页布局设计独立于其它页面,应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并适当安排动态画面,动静结合。 3.1.2其它页面设计 其它页面的设计必须与首页风格一致,其它页面布局一般分为3部分。顶部与首页的顶部相同,模块划分清晰,链接结构应避免各种资源的堆砌,而缺乏内在条理,如教学方面的内容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材、精品课程申请表、历年考试试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模拟试题、部分考试模拟题、答案等,让学生对上课、考试形式和内容有整体的概念,便于学习和复习。教学条件主要为硬件设施设备、教学软件,主要有专业软件的介绍资料、上课教程的下载等。教学成果主要有相关教师的授课录音、图文并茂的课堂录像,以及一些评价等。 3.1.3色彩设计及文字处理 在网站教学内容中添加色彩,可以补充由于课堂授课平淡, 让学生产生困意而忽略的知识点。颜色决定了网站的风格和基调,为达到统一的效果,必须将网页中的文字、图像、Flash的色调设置为符合网站的主体风格。为体现教育类网站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给人以宁静、平和、淡雅的感觉,可以在网页中加入图片、动态等元素。 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从总体风格、色彩、Logo到多个图片循环播放,均力求突显C语言课程的风格。如图2所示,页面右上方的“帮助中心”提供了许多帮助,采用视频或Flash详细阐述C语言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3.2网站设计关键技术 3.2.1网站模板 制作网站时,很多页面间有着共同之处,如网站的Logo、导航等网页的上半部分内容和最底下的版权信息,还有一些相同类型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属性,如字体、颜色、大小等。这些内容一般不发生变化,但在设计每个页面时,却要浪费时间重复这些操作,采用的模板可以存放多个页面的公共元素,在设计页面时只需要调入模板载入公共部分再继续编写。 3.2.2教学录像 精品课程网站中加入教学视频, 充分显示了流媒体的作用,授课内容的录像是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远程教学的关键性技术。精品课程的录像应注重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其视觉设计应以教育服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浏览网站资源时感受到最大的视觉愉悦, 从而较好地实现教育信息的传达。 教学视频和Flash动画既具有生动活泼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一般采用AVI、WMV、ASF 或RM、RMVB等格式,为保证其能正常播放、流畅播放,采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采用流媒体技术可边下载边播放,很好地实现实时播放。 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使用AVI格式的教学录像格式,播放流畅,学生可以在线点播, 授课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控制。 3.2.3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多媒体教学课件是重点建设对象,通过图、文等技术全方位传授课程重点知识。C语言课件的每一章节都是由多名教师共同讨论才确定的,并在各章结束时提供全面的相关练习题进行自我检测,帮助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归类C语言其它相关课件等资料,并提供课外书籍,相关习题。同时,实现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且内容丰富的课件,以扩充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更多C语言相关知识。 另外,在网站上提供C语言各种版本的编译器以供下载,并提供安装步骤相关资料;同时,为学生的在线例题提供一个在线编译、执行的环境,方便在线演示和操作。 3.2.4网站更新与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要求经常更新。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还附有实践课程的实践操作要求,丰富的实践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必须定期维护、更新网站内容。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及时吸取其它精品课程的优点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动态更新到精品课程网站中来。公告栏主要用来显示程序设计相关新闻、学术会议及教学活动安排,这些信息也需要定期维护与更新。 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综合应用了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数据库和SQL等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更新。采用数据库技术,主要是为了实现动态更新、在线上传内容,以及在线学习、交流、练习等功能。 4结语 从准备到完成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整个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立足课程自身特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站的优点“共享资源”功能,恰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显著提高了教学的效果。除积极准备网站内容外,还全面掌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技术,合理设计网站的框架和风格,解决网站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精品课程特别是C语言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互动性,需要不断更新网站资源,完善网站功能,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外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技术接受实证分析 摘 要: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对该网站的采纳和使用。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沉浸理论,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接受和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因素。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收集的200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发现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是影响学生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没有发现感知趣味性对用户行为的作用。因此,网站管理者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提高学习成绩并促进其使用,保障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功。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接受;信息质量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载体和表现形式,网站的建设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实行资源的共享,支持学生进行在线学习、自主探讨和协作讨论等。因此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 高校和各级教育部门提供了大量的资助经费用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几乎90%以上的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但其在具体应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网站资源大多是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ppt课件等;BBS、Blog等作为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平台,在运行中几乎无人问津;多数网站的访问量很低。[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的接受和使用,但由于缺乏用户接受,精品课程网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接受研究的理论基础 用户的态度是影响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学生对精品课程网站的态度和使用意愿有助于创建一个更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测量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因素。情感因素(如感知愉悦)、认知因素(如自我效能和感知有用性)都对行为因素(如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行为意愿)有正向的影响。[3]因此,研究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影响因素可以借鉴不同学科的理论。 1.理性行为理论 许多学者研究了用户态度、意向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建立了一些态度、意向和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其中尤以Fishbein和Ajze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最为著名。[4]根据理性行为理论,个体的实际行为(actual Behavior,B)是由行为意愿(Behavioral Intention,BI)直接决定,而行为意愿又由个体对采取该行为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A)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SN)共同决定,即个体依靠理性的对特定事物的态度来做内部判断,依据社会的准则来权衡,在进行判断和权衡后才会形成接下来的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的模型,它没有明确表明用什么信念来解释某一特定行为。也就是说,该理论模型中的信念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因此,在使用该理论模型时,研究人员应该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信念。该理论普遍用于解释各种人类行为,因此它也同样适用于用户对信息技术的行为的理解。该理论用于信息系统研究的一个有利方面,就是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过对态度和主观准则的影响来间接影响系统使用行为,这就使人们对行为的合理产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5]虽然理性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的解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该理论严格的适用条件以及主观规范对接受行为的影响还没有在实证研究中取得一致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该理论进行进一步修正和扩展。 2.技术接受模型 为了深入探讨信息技术的接受问题,Davis以理性行为理论为基础,吸收了期望理论模型、自我效能理论等相关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模型如图2所示。[6]该模型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原来变量间的关系加以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简洁地来描述和解释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理性行为理论强调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影响行为意愿,意愿进而影响个体行为。而Davis认为,当行为是指对技术的接受行为时,态度比主观规范有更强的影响力,因而提出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两个信念要素,并认为这两个信念决定用户对技术的态度,态度进而影响行为意愿,同时感知有用性也会对行为意愿产生直接影响。此外,根据以往对信息系统的相关研究归纳出一个外部变量的影响因素,认为它会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个信念产生影响。 3.沉浸理论 在对信息技术接受的研究过程中,学者提出内在动机要素也会影响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即强调的是用户在技术使用过程的整体最佳体验。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Csikszentmihalyi系统提出的,他对沉浸的最初定义是:个体完全投入某种活动的整体感觉。[7]当个体处于沉浸体验状态时,他们完全被所做的事深深吸引,心情非常愉快并且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沉浸代表的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状态,是一种内在动机。沉浸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控制、注意、好奇、内在兴趣。当人们处在沉浸状态时,他们完全投入到活动中,他们的意识已经集中到了活动本身;他们忘却了自我并且感觉他们掌控了环境。 三、模型的构建及样本收集 1.研究假设及研究模型 (1)TAM模型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变量,在大多数背景下具有普遍性,在信息系统研究方面,成功地预测了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技术,获得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将其引入到精品课程网站学生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中,使其具备合理的理论支持。因此,根据上述理论推导,我们提出和验证下述研究假设: 假设H1:感知有用性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假设H2:感知易用性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假设H3: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 (2)TAM模型比较简单,但其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控制问题。理性行为理论由于包含主观规范因素,预测行为意愿比TAM略好些。因此,在TAM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引入理性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来提高模型解释力。对于主观规范的研究,由于学生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中对其影响最多的就是同学和教师,因此从同学影响和教师影响两个变量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H4:同学影响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假设H5:教师影响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3)对精品课程网站的质量进行探索,衡量出信息质量能否很好地支持学生的任务需求,因此,本文将研究网站信息质量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愿的影响。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H6:信息质量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 假设H7:信息质量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4)考虑到沉浸体验作为内在动机的重要性,本文以感知趣味性为变量,研究其对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意愿的影响。另外,网站的方便使用,会使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感觉到轻松、自如,相应也会使学生有良好的体验。因此,针对感知趣味性对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意愿的影响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8:感知易用性与感知趣味性正相关; 假设H9:感知趣味性与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正相关。 根据以上研究假设,本研究选取了7个变量来构建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研究学生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站中的主观认知、态度和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根据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对策。 2.数据收集 模型共包括7个变量,对各变量采用多指标进行测度,这些指标均改变于已有文献,以提高内容效度。各指标内容及来源见表1。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收集。问卷在《电子商务概论》课堂进行发放,并现场回收,共获得200份有效问卷。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2。 四、数据分析 第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考察各指标能否有效反映其因子。在进行PCA之前,先进行KMO及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7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值在0.001的水平显著,表明对数据进行PCA是合适的。[11]经过方差最大(varimax)法旋转后的因子负载矩阵见表3。共抽取了7个因子,解释了73.69%的方差。其中PI1、IQ1、IQ2由于在其他因子的负载高于在其对应因子的负载,因此去掉了以提高问卷的效度。从表中可以发现,各指标在其对应因子的负载(图中阴影显示)显著高于在其他因子的交叉负载,表明了量表较好的效度。 第二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估算结构模型,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的作用显著,信息质量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在影响用户使用意愿的6个因素中,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教师影响、感知易用性的作用显著,同学影响、感知趣味性的作用不显著。各内生变量包括感知有用性、感知趣味性、使用意愿被解释的方差分别为47%、21%、66.6%。表4列出了模型的拟合指数的实际值及推荐值。从表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拟合指数的实际值优于推荐值,显示了模型较好的拟合优度。 五、讨论 从图4可以发现,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教师影响、感知易用性显著影响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意愿,感知趣味性、同学影响对使用意愿的作用不显著,这显示学生使用精品课程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并不太关注网站的趣味性,这也符合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基于学习导向而不是娱乐导向。因此,网站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网站的学习功能,而不用花太多时间来提高网站的娱乐性,如互动游戏、动画等。此外,教师影响对学生使用意愿也有显著作用,但同学影响的作用不显著,显示讲授精品课程的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该网站,强调使用该网站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使用行为。 在显著影响使用意愿的四个因素中,信息质量与感知有用性的作用相对较大,而教师影响和感知易用性的作用相对较小,并且信息质量影响感知有用性,因此网站管理者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网站的信息质量,如及时更新课程信息、提供多媒体信息等,并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促进他们对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意愿。这对网站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在上线之前花了较多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一个高质量的网站,但上线之后往往缺乏信息内容的维护,包括信息的更新等,影响了学生的使用意愿。 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趣味性有显著作用,显示感知易用性不仅直接影响使用意愿,还通过感知有用性影响使用意愿。因此,网站管理者应重视提高网站的易用性,如合理的页面设计、高效的导航和信息检索功能,从而改善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趣味性,向用户提供较好的体验。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摘 要】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发展CADC/GIS信息系统。电力和自动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 发展方向 电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电力系统的发展也逐渐向着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生产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实现单元个体向区域系统的发展,同时也要满足电力系统智能化、区域化的发展需求,由单一的功能向着一体化功能发展,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要求电力系统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发展水平, 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持续发展。 1简述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支撑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常运转,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提高我国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以及电力系统的安全,经过我国科研界的不断研究,电力系统逐渐应用我国最为领先的人工智能、自适应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理论等。因为电力系统构成复杂,在为用户输电时要经过升压、变电、降压的过程,极其复杂,所以对系统在运行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电能的输送是通过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网络节点有效的传输实现的。电力系统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将自然界的能源转化为电能,不仅满足了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需要,也满足了用户的需求。由于电力系统整体的控制和运行时安全性、稳定性的需要,各子系统之间能够畅通的传达信息和传输指令,所以不同的配置和通信系统之间必须要建立起子系统。 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和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的参数,是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的应用技术。所以为了电力系统人工智能化获得快速发展,我国研究院利用仿真系统和房展模式这一便利条件,针对专家系统、报警处理、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极其原件的运行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的合理配置,为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内部协调发展做出保证。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虽然电力系统不断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这两个基本的组成仍然不可或缺。 电力系统信息与控制子系统的进步,促进了电能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使得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不断的提高,对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技术主要希望实现能够在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延长使用电力系统的应用设备,及时有效的检查系统发生的故障,调整好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前提下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2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2.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应用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太网技术满足了电力系统需要对传输的大量数据进行及时处理的要求,电力系统的整个运作过程就是运用以太网技术的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够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发展是我国电力系统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的实际应用。 2.2电力系统设备的检测与诊断技术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精准的检测电力系统中电器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有效的诊断故障,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诊断电力系统是否出现故障,并且实时对电力系统应用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 2.3监控电力应用设备,控制故障发生 有效的监控电力应用设备,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有效的排除故障,防止由于停电时间过长带来巨大损失。管理人员定期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电力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有效的提出应对措施,为实现电力系统的平衡不断做出努力。 2.4通信方案以及设备 在电力系统的通信设备中一般需要实现主站与子站、主站与单元、子站之间的几个通信方案,为了保证通信方案能够有效的实现,需要实现设备的持续运转,这也是电网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不同的供电区域中,通信方案的实现有着不同的要求,而通信方案的构成也有着多种形式,常用的有光纤、电力载波、有线电缆等几个方式 2.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智能保护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理论,并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应用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微机新技术、综合自动控制理论、模糊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理论,使新型继电保护装置拥有智能控制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 在长期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的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 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提高创新意识,并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 3结语 电力系统指的是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几个环节组成的电能的生产与消费的系统。电力系统是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能源,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相关人员需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同时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应用技术的水平,逐步完善电力系统,促使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水平。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解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说明了电力体系的一些现代化技术,其中包含:实际工作的总线控制配置、光传输并运用两种以上的处理的计算方式技术、不同于传统对象数据库的被动形式而产生的主动式技术,在这里都做了一一的说明;之后对于电力体系现代化的一些相关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深刻的叙述,以此希望能给相关人士一些有利的参照。 【关键词】电力体系;自动化;电力系统 目前电力在现实中的运用可以说越来越现代化、条理化,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多,而电力技术的使用可以说同社会的进步是紧紧相连的。所以,要为电力体系和一些现代化技术提一个定义的话。可以将电力体系定义为:由对电的引发、变化、传输、配置、使用等等的一些有关模式构成,并运用产生电力的设备,将大自然中的天然资源变成电力资源,然后运用变化和配置电力的系统将电能运送到负荷中心,再将其投入到一些相关的设施上,转变成生活能源,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供应方便。 1 电力体系和现代化技术说明 1.1 实际工作中的总线掌控系统 对于工作中的总线的掌控系统指的就是在装配的时候,将一些自动化配置,如:自动仪表,将其同相关的控制设施进行相连,并产生一种非单向的网络数据化。一般来说实际工作中的总线技术会拥有运算及通讯功用,且采用掌控仪表相互之间产生的脉络体系,并对工作中的相关数据内容进行控制,其通过工作本身的需求对于讯息和相关内容实施现代化掌控。工作中的总线控制技术可以说是一种敞开且分散的控制体系,它使用了网络化的控制体系,且完成了对于系数、控制、预警、实际呈现的全方位现代化功用。就现在来看,在国内使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散式的控制体系。 1.2 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 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监视与控制过程中,对于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就电力体系在监控的时候应用得最为广泛,并对相关的体系的研究创新及新理念的产生也有着一定作用。这种技术方式同传统技术比较可以说更具有主动性及相关的技术性,该技术能够将系统内部相关数据进行评判以及思考,并对其存储库中的对应数值进行掌控,并让数据本身的统一平稳有所增强。 1.3 运用光同时进行处理的技术 对于电力体系现代化保护有一种举措那就是使用光来同时进行处理的技术,可以说光的传输拥有十分大的灵巧特质,并且电容负荷并不会对其产生作用。 2 电力体系创立模型之后的共享实力 电力体系现代化发展十分迅速,而在其发展中,其体系通常都表现在对于地舆空间特性的叙述上面,并且以空间结构为主要特点进行模仿地舆体系的想法已经差不多是一种规范,可是在现实里,对于它的掌控对象会有着十分繁复的电力规律体系构成。因此创立电力体系独有的空间思考研究模型是很有用的。对于这样的针对语义层次的资源共有,最本质的需求就是供给和所求的两者要对相同的资源数据看法相同,因为相同的认识才能确保这一点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资源分享的时候要有一个电力体系的最初的雏形,并以此来作为部门之间资源分享的基本点。其中它包含:(1)地舆实际的几何特性的准确意义及表述,包括电力体系对于服务应用所包含的空间方位结构特性;(2)对于物体的规律特性的基础意义和表示,在电力体系上看,它有着物理构架,每一个组成部分和大体的物理特性、运行方面的一些讯息分享、全面多方位、动态的一些运用和思考。 3 电力体系集中度增高 对于电力体系的产生和进展过程要从市场经济的需求动力来看,不管是该体系的产生是创立在相关共通的还是专门电力体系现代化平面上,对于多范围多层次的适用判断及高效率的经营需求,都需要更合乎标准的资源共有、全面多元化的使用研究思考。所以,要将一些从前的信息方式推翻,并采用数据资源和运用的整体结合,并且将多面化多方位的空间讯息同多样的有关讯息进行整合相连,并将空间的运算同主流运算相结合,全方位的展现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今后电力体系现代化进展的必然方向。 3.1 电力体系现代化、讯息化 因为使用者所面临的数据操作性非常的强,因此,为了能让使用者更好的进行掌握及运用,加强数据本身的易掌握性是很重要的。除了这点以外,还要给予相应的图形标志,并让其标志可以很形象的同相关对象对应,允许地理及非地理两类图形的相结合整体管制功效。对于电力体系的现代化应用的实施性需求也十分的高,运用多种对象的后期捆绑技术,一个对象所归属的分类可以在工作的时候进行限定,而不是已经成为目标码以后再进行肯定。所以,使用者能在目前所拥有的笼统数据及空间运作包上面,任何时候对本身所要的数据的分类及工作方式进行定位,以此来加强系统本身的开创性及扩展性。进行电力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完成企业规范化、讯息化。像这样的集很多技术和讯息为一个整体的企业级讯息体系,从经济和可实施的视角上来说极需要一个集思考策划并一步步的进行实施的总体计划。 3.2 完善数据库 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存放和管制,而对于它的数据复制及安全性能是别的文件管制方式所比不了的。就现在看,新创立的系统拥有许多优点,因为其体系以关系数据库管制体系为主要应用,并运用它较强的监管能力及能进行多集检索的方法,能十分有利的让网络负荷下降,并快速的将要查的方向进行实指性定位,当出现几位使用者同一时间进行探访时,时效就会大大的加强了。虽然这个系统存在着许多优点,但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电力体系中,对于空间的相关数值的长度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对于其繁复的空间就要添加一些所对应的相应功能;对于这点,它将很难达成对于空间相应数值的一些图形功用及基础工作;而且对于空间对应该的相应顺序很难进行叙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相应的数值管制体系及相应关系数值管制体系进入了一种商业化走向,因为它们属于一种可以进行扩充的数据库管制体系,在里面可统一定义空间数据的工作及对应形式;不论是空间还是非空间的数据资源都可以进行相应治理,这使得为制作研究统一空间数据库系统制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 4 电力体系的安全及平稳性能 在我国电力体系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实施工作体系,是否平稳安全是它一定要思考的。而对于它的安全和平稳性我们要从电力设施的工作、相关数值、网络运行等这些来进行着手。前提是系统本身的稳固,也就是体系要具有多种形式规格的相应数据和针对对象运行平稳的优点,迅速且强大的复原体系;对于多用户同时访问运行系统是否稳定、快速、正常,能不能双机热备份,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5 结束语 综上所说,对于电力体系的现代化就是使用电脑网络的相关技术来完成对电力体系的全方位控制,这其中包含:实际工作的总线控制配置、光传输并运用两种以上的处理计算方式技术、不同于传统对象数据库的被动形式而产生的主动式技术。而其技术含义就是为了能让电力的界限可以变得越来越大,进而提高对电的供应实力,以及电力的稳定安全性能,从而让电力体系可能适用、安全的进行,进而让我国电力事业可以长久发展下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摘 要:现阶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自动化技术为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人们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要求提升,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分析了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要求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整体管理和运行监控,其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意义重大。现阶段,电力系统中应用的设备状态检测技术、光电式电力互感器、智能电力设备等都是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良好体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 一、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具体要求 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要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实施实时监控,快速对系统运行的故障做出反应,准确采集系统运行的信息,及时处理出现问题的因素。自动化技术是电力局部系统和整体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其运行参数是体现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关键。自动化系统要对电力系统的部件和运行状态做出分析和评估,为系统的调控工作提供帮助。自动化设备同时要有自我调控的功能,可以进行自我修复。其可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简化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自动化系统要调节分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避免系统间的相互感染,确保电力系统供电的稳定和安全,为电力系统运行提高良好的环境。 二、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面对对象技术的应用 面对对象技术使软件的承接性和开明性更加先进,其使软件的分析能力和编程能力更加出众。主动对象数据库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提供帮助,其数据库内的触发子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测。通过对数据库内的数据分析可以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面对对象技术的应用节省了电力系统数据录入以及输出时间,其结合数据的分析和管理,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数据的可靠程度,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统一。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可以快速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现场总线自动技术的应用 现场总线技术与控制仪器连接起来,就会形成数字化的双向通信网络。在电力系统的控制仪器中置入微处理器,形成单个仪表的独立计算和通信的系统,利用连接线将每个仪表的控制器连接,就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总线网络系统,将这个系统连接到自动化的控制中心计算机,所有的仪表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仪表数据也就可以通过计算机录入和输出,就可以建立一个实时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是智能化电力系统建立的纽带,其可以实现全网络控制和单独区域独立工作系统,对电力系统实施分布式控制,避免了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总线技术优化了电力系统的功能,将电力系统的运行分散控制,为每一个仪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单独的控制中心,可以对系统的故障快速做出反应。现场总线技术可以清晰的反应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工作人员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避免系统出现严重的故障和影响正常供电。 (三)光互连并行处理器的应用 光互连并行处理器是电力系统控制以及继电保护的关键,其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数据的录入和输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光互连可以解除临界线长度对电力系统的限制和电线沿线输出集中等问题,实现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相互传递,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缩短了系统故障的处理时间。光互连可以在空间中自由穿梭,不受面和长度的控制,相互之间也不会产生干扰。同时,光互连可以确保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不受任何干扰,为建立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结束语 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是确保电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和运行稳定的关键。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确保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浪费。我国电能需求量巨大,如何寻找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是未来电力工作的重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基础,其可以推动我国电力企业与世界接轨,形成健康、稳定、安全的电力系统,促进电力企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摘要: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能源供应渠道。虽然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已经取得了部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截止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可待改进的地方。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基本内容,阐述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流程、工作要求和相关应用,提出了今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旨在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引言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今天我们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体制也在不断的适应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经济体制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处处面对着竞争,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面对于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明确思想,要把这种挑战转化为动力。企业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才会更加适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发展。我国在电力行业这方面起步比较晚,在我国全面普及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在设计之初没有想到发展的会这么的迅速,正是因为这样,现阶段在设备以及技术方面出现了很多的滞后的方面。对于老的设备以及技术方面一定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与变更,使其适合现阶段的需求,发展在继续,我们电力方面在不断的方面发展,下文就这些方面展开了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概述 1.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基本概念 简单地说,电力系统装置即是能够通过发电装置将自然界中的各种可用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然后通过变压器以及其他所需的设备将电输送到千家万户,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数据的传输、控制与检测,进而对电能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显而易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电力系统装置的基本概念不一样,它是指在无人参与的条件下对电力系统进行常见的基本操作。具体的操作包括采集和传输实时、精确的关于各种元件、子系统甚至整个电力系统的各种可获得数据。 1.2电力系统自动化基本工作流程 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以处于中心地区的调控中心为管理节点,系统的其他设施设备围绕这些调控中心放射状分布。性能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构成了调控中心的主体,负责为周边发电厂和变电站提供信息服务和监视装置的控制管理等。以上内容就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网络的基本构造。在这个系统中,中心计算机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负责对整个系统的协调与控制。而细节的动作,比如操作设备和记录事故内容、记录并处理报表、自动恢复系统异常状况和常规操作自动化等内容由对应的监控设备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以分层控制为主要操作方式,调度、控制、发电、变电各个单元根据各自负责的功能和范围协调运转,分解任务压力,提高控制能力水平,从而使系统运行状况更加合理、可靠,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1.3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特征与优点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数据的分类。它能将数据自动归类为日常运行数据、举出数据、现场实时数据以及系统数据。并且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可以精确的控制系统实时运行的数据,因此能够为整个电力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支持服务。众所周知,网络通讯技术存在瞬间传输的特性,因而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可以让人们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大程度的降低因为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失误操作导致的故障。另外,要想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多个控件进行协调调度,就必须对整个需要调配的系统进行综合调节。也就是说,在给定的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将系统负荷按需分配到哥哥可以被直接控制的发电机组中去。当然,除了上述的一些优点或者特征之外,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必须能够对电量进行实时计量。作为电量采集装置除了能够实时处理各关口数据之外,还要确保断电后一段时间仍能继续正常工作,也就是说能够保证数据采集不会发证缺失的情况,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当还具有与远动通道和电话通道挂接的基本能力以及保证全系统数据采集的同时性。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2.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变电站的自动化的实现又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的,要实现电力生产的现代化,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就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变电站依赖计算机技术实现自动化,在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二次设备也随之实现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完全是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实现计算机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另外两个组成部分是操纵以及监视,变电站的整体自动化才得以实现,正是如此多的组成部分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为了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变电站以及与之相关的输配电线路必不可少。变电站自动化的实现,不仅组成电网调度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了满足变电站的运行操作任务。 2.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的应用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技术,它包括配电网的分析自动化、自动馈线化、自动制图、设备管理和信息分析,与原有的手工操作不同,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配电网的分析、制图、设备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通过智能软件从数据库中获得资料,并进行实时的自动分析处理工作,进而就能够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功能。长久以来,配电网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其控制基本上是靠手工方法实现的,既存在耗力耗时效率不高的缺点,还存在各种潜在的隐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懂得使用孤岛自动化的技术来代替以前的手工操作的方法,但也有缺陷,即对设备的使用设计以及在电能的分配使用上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转,对配电网自动化的改进以及电能的监控和分配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方面要做好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气自动化,发展电力系统的代表性技术,职能电网在供变电和输配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实现智能化配电的关键部分。另一方面要做好电网调动技术的应用,调动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完整地对国家电力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并实现对国家、区域、省、地、县不同级别的电网的自主调动,这样就能很好的将在这些联系到一起,对于控制来说更好的做到中央集合,其监控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这些方面最为主要的就是通过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实际的情况,实现整个系统地运转,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系统自动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2.4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综合自动化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全方位的配电管理系统(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DMS)。全面建立配电管理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电气综合管理水平,是电力系统适应市场需要、满足现代化高负荷电力供应的必然选择。DMS 系统的建立,有助于电气设备保护控制机能优化,减少大规模停电事故发生,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有助于快速建立电气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减少故障停电时间,弱化事故对生产设备的负面影响;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电流、电压、电量以及功率等系统运行参数的变化,进而增强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状况的控制力度;还有助于实现平衡电力、监控负荷、精确计量及节约用电的功能。同时,DMS 系统对于现行电力系统工作模式的改变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无人值守的变电站管理模式成为现实,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益。 3.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是门技术含量高,覆盖范围广的综合性学科。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起步较晚,和当前电力市场以及电网建设高速发展的实际要求有着较大差距。电力工作者必须认清这个事实,加快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改革,为我国电力系统的顺畅运转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做出基础保障。从而促进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探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一个集传统技术改造与现代技术进步于一体的技术总体推进过程。 自动化系统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对变电站以及电网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并探究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重要性;发展方向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1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电能质量问题包括很多内容,例如:电压工作不正常、电流偏差、用电设备被损坏等,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将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在寻故障时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既耗时又费力,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可以很快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处理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供电效率和质量,保证优质电能输送给各个用电户。 1.2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运行 有了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装置,才能保证输变电设备正常运行,迅速找到故障,及时加以恢复,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1.3保证经济运行 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必须要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控制、通信和电子设备。电力系统不仅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较大,而且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直接观察的范围比较广泛,闭环控制内容也较丰富。所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保证经济的运行,而且还减少了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方向 2.1供电方式及一次设备。 由于经济发展和地域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配电网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电缆网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采用架空线方式。配电网的供电方式由线路开关设备、电源点、网架三个部分决定,电源点、网架的组合方式不同,架构了很多不同方式的供电方式,例如单电源辐射状供电、双电源环网供电、网格状供电等等,而线路开关设备如环网柜、分段器、断路器、重合器、负荷开关等提供了功能各不相同的供电配合方案。我国城市电缆网主要采用环网柜(配负荷开关、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等)当做配电线路主设备,而在农村电架空线网中重合器、断路器、分段器、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主设备应用较为广泛。区分线路开关设备的供电方案有:电缆环网柜方案、分段器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2.2远动系统及二次设备。 变电自动化系统的远动实现主要使FTU和TTU对配电台区、线路开关的监控。远动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功能主要有环网控制、保护动作、远方控制、就地手动四方面。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主要问题有线路电源和传输规约,如何设计出可靠的、适用于户外环境的不间断电源是实现配电自动化的主要难题。因为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性,当前变电所采用的CDT,POLLING规约,都不适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新的101规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它是否能够作为配电自动化远动传输标准,还很难评定,当前 IEC新的传输协议标准正在制定中。 2.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中应用以太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综合自动化对通讯的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系统需要传输的数据也越来越多。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数据量大的特点,完全能够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要求。Ethemet+TCP/IP是以太最典型的应用形式。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研究出新一代以太网为核心的现场总线技术。 2.4主站网络与软件功能。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主站功能有GIS在线管理、电网经济运行分析、SGADA实时监控等等,主站框架需要突破以往单一调度自动化系统C/S模式,以P-P-C/S-B/S一体化架构,可以很好地体现分布式网络的管控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特点。 2.5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智能保护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理论,并在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应用现在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网络通信、自适应理论、微机新技术、综合自动控制理论、模糊理论和人工智能等理论,使新型继电保护装置拥有智能控制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有利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节约企业的运行成本。在长期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的基础上,我国研制出了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这种装置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35KV―500KV之间各个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都可以使用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我国在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我国掌握的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领域,提高创新意识,并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 结束语: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行业进入实时信息提供管理服务、管理信息(包括地理信息)支持实时应用的新阶段,发展CADA/GIS信息系统。电力和自动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对我国电力行业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们还需不懈的努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电网建设和电力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大力提高了电能的智能化和便民化。本文通过了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概念,了解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领域,从而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把握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方向,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让电力企业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才能满足人们对电力需求,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电力系统 应用 自动化 发展方向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简述 电力系统是指电能生产与电能消费的整个循环系统,其中涵盖了发电、变电、配电、输电等环节。电力系统的运作模式是将自然界中的天然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水能等通过发电装置将其转变成电能,再经过电压线路输送和电压调配成为用户可以使用的安全电能。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主要是由电源、负荷中心和电力网络来构成的。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指在电能生产、电能传输、电能配送以及电能管理等方面实现自动调度、自动控制以及自动化管理。电力系统的地域分布广泛、工程量巨大,其中牵涉到的的发电厂、输配电网络、变电站以及电力用户等环节复杂而多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也包括了对电力生产过程的自动检测、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对系统和设施的自动安全保护,对电力信息的自动传输和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自动化管理。 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之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容量大概仅有几百万千瓦,单机容量甚至不超过10万千瓦。那时,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一些电力装置和过程调节控制都依靠工作人员来进行。例如一些大型的发电厂甚至是采用人工添加煤块来发电,发电的方式途径也单一。主要是以煤为主,对天然能源的开发率和使用率都比较低。 (2)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的电力系统发电规模达到千万千瓦以上,单机容量也已经超过20万瓦。电力系统形成了区域联网,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发电厂内部开始采用机、电、炉这种新的单元集中控制方法。电力系统自身也开始模拟自动调配装置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方式,采用了远方通信技术。最主要的是采用了很多新型自动装置,如可控硅励磁调节器和电气液压式调速器等。同时,也开始大量利用天然能源来进行发电。发电技术得到提高。 (3)20世纪70~80年代,我国电力系统开始引进计算机电网实时监控系统,配备了功能强大齐全的整套计算机硬软件。对大型火力发电机实施安全监控以及自动闭环起停过程的控制。各种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保护装置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去。很多微型计算机也开始参与到发、配电、输电、变电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得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一度达到高水平高水准。 (4)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如今电力系统已经成为一个由计算机、网络通讯、电力电子等装备的统一体。电力系统自动化能够进行闭环控制的对象越来越多,自动化处理能力和信息量越来越大,直接可控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领域 (1)电网调度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发电、配电、变电都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涉及了一些电量的调配、电压的变换控制等方面的操作。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就是为了从电能生产到电能消费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力网络系统调度自动化。结合计算机网络操作,让这些过程由难到易,由人工操作到电网掌控,提升其工作的执行率和精确率。让电力系统更好更快捷的为客户服务。 (2)火力发电厂自动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个应用领域就是让火力发电厂实现自动化。火力发电自动化主要包括了发电设备方面的数据采集、故障检测、状态监视自动化,还有总线电压控制和无功率自动增减自动化,以及设备常规模拟调控。这些复杂的控制过程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合理适宜的控制。让火力发电厂的机、炉、电三者形成单位集体式,让火力发电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也能在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水力发电综合自动化。水力发电自动化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自动化。首先是,大坝监护自动化,即在大坝的数据采集、水位变化记录和大坝维护方案等方面实现自动化分析和数据采集。其次,能对水库水文信息的自动监控,能记录雨量和水文变化情况,自动制定出水库调度计划和方案。最后,在水电厂内能实现全场机电设备的自动化安全检测、以及发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 (4)电力系统保护装置自动化。电力系统保护装置只要是为了防止电力系统发生意外事故危及系统本身和电气设备、人员等。在电力系统的保护装置中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为防止系统自身故障产生损害的继电保护装置。继电装置主要是为了保护发电源、母线、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另一种是为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作的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系统安全保护装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电压崩溃、电力系统振荡、解列等情况的发生。 (5)电力工业管理系统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管理。这种自动化管理可以为电力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电力工业管理系统自动化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自动化。 四.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1)服务的人性化与便捷性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用电力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电力系统的服务要求也就越来越趋向个性化。为了向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服务,就必须使自身的系统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加能为客户带来便捷。 (2)以智能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如今随着经济和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符合时展的潮流。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必须以实现自身的智能化为目标,加快自身的系统设计和系统更新,为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而不断努力尝试。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我国电力企业在追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天然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今后电能的主要来源,积极进行可持续发电策略。在减少火力、煤电的同时,合理调控市场的电价,积极利用天然能源发电,提高发电质量,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争取长远有利的发展。 (4)系统主站网络与软件供功能相适应。电力系统在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后,对与自身想匹配的软件功能也要投入一定的重视。必须将自身的软件功能与系统主站网络同时投入重视和开发,才能让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技术发展方向相一致。 (5)完善远动系统和二次设备。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对远动系统的控制和二次设备的合理利用要相互协调。因为电力运输系统都处于室外,要实现及时监控远程线路的输送,必须不断完善电力自动化的远动系统功能。 总结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环境能源人均不足的情况,让我国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关系着我国未来电力事业发展。只有把握好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兼顾经济与环境,统筹智能化和自动化,我们才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 要 电力系统具有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特点,在信息时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系统的稳定、先进,有利于提高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率,也有利于保证广大用户的利益。电力系统自动化是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本文主要介绍电力系统及其各种自动化技术,来探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系统 自动化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人们对电能供应的各项指标要求越来越高,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电能是电力公司的服务标准,这就要求电力系统极其自动化技术都要不断提高。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起步比较晚,以及我国对电力需求大的实际情况,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加强改进传统技术和设备,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全面实现。 1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力求的发展方向,主要指在电力系统中,使用具有调理信号或远程监测、控制的自动装置,来自动监测或远程控制、监测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系统,目的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电能质量的合格达标。电力系统自动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主要有发电控制的自动化、电力调度的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基本流程是,通过在相对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安置计算机,来向周围辐射网络系统,在发电厂、变电站设置远方监控装置,用来提供信息服务和反馈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化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的系统。在整个流程中,中心计算机的职责是总体调控,其他相关的监控设备则主要负责记录事故内容、编制报表的记录处理、设备操作、系统异常导致的自动恢复操作、以及一些常规操作的自动化。在整个自动化系统中,控制部件是中心,通过计算机之间的结合,运用各种软件扩大控制范围和深化自动化程度。电力系统自动化在调度所、变电站、控制所及变电站采用分层控制的操作方式,按其所管辖的范围进行分担调控,使整个控制系统达到合理、可靠、经济的效果。其中中央控制负责总体性的控制,是整个系统的中枢神经,其主要功能是使整个系统有效运行,保证设备的完整性。地方控制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发电厂、变电所,并执行中央控制下达的任务。中央和地方控制是调度自动化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控电网的安全运行、对电网做有效的经济调度和安全分析、事故处理等,这些功能的实现要依赖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控,这需要以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信息传输网络为基础,再加上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控制、安全分析等软件的辅佐。 有一个可靠的调度通信网来保证数据信息的传输,是电力系统自动化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样,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安全检测数据、生产调度数据、以及其他管理数据都能得到有效的传输。 2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1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向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有了其新的发展方向,比如在设计分析上,处理问题时面对多机系统的模式,被耍求的越来越多:计算机、远程通信、电力电子器件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控制策略朝着最优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控制理论成为其主要的理论工具: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及其之间的配合要求越来越高。 2.2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变电站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向,数据共享就是其自动化的主要特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监控和保护功能集成在一个装置中,根据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两者对继电保护处理的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是一样的这一特点,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集成到相关的计算机保护中,使监控和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体现了供电系统的经济性追求。 2.3 供电方式朝多方案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将配电网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两种管理模式,电源点、线路开关设备和网架决定着配电网的供电方式,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就使得供电方式变得多样化,目前,以线路开关设备不同而形成的供电方案有自动配电开关方案、断路器方案、电缆环网柜方案、架空重合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 2.4 通信方案多样化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通信方案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光纤、有线电缆、微波、电力载波、扩频等,自动化的通信方案主要有主站对子站、主站和子站各对现场单元、子站之间以及现场单元之间的通信。目前,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的通信方式是自动化试点工程系统的配套方案。 2.5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向 自动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同时代替或辅助脑力劳动,使整个系统得到协调、管理和优化。在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闭环控制最终取代开环检测;电压的等级开始向低电压扩展,比如建立和发展配电管理(DMS)系统是我国当前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个目标;整个电力系统开始向一体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装置性能也开始向快速化、数字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i追求目标也更高,向着最优化、智能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 3 结语 电能在社会资源总消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大,因此,必须加大对电力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投资,电力系统自动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电能的供应不可靠时,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经济损失,必须对电力系统做全面规划,将各种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并科学判断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确保用户和企业等获得安全、优质的电能,推动各行业生产建设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6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探析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因素非常复杂,涵盖发变电、输配电等多个环节,且电力输送范围十分广泛,单纯依靠人工监测很难实现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监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自动监控,可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控,对实时发现故障并及时排除,保障整个电网平稳安全运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引言 电力系统承担着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稳定可靠电能的重要职责。由于电网规模总量逐渐扩张,电网结构深邃复杂和电网建设运行环境严苛多变,电网故障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越来越高,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整个电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以往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巡查,以保证电网安全。由于人工巡查受巡查人员个人业务水平、工作素质、精神状态、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高度发展,建立自动化监控系统已经逐步成为现实。通过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发出报警,自动分析原因,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下面分别对变电系统、配电系统及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1 变电系统自动化 变压器是变电站的核心组件,在变压输电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用电量的逐步扩大,影响因素逐渐增多,变压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概率日渐增大。最常见的故障是过电压。它严重干扰着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限制。通过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对变电站过电压情况进行实施监控,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解决变电站过电压的好办法。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1 电压传感器 它的敏感度直接影响到监测系统的测量精确度,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环节。在线监测系统中的电压传感器由高压分压器和光纤传感器组成。前者分为电容分压器、电阻分压器几种类型,具有结构简单,暂态响应和测量精度好的特点,专门用来获取电压信号。由于运行状态下的分压器长期保持并联状态,所以电网的等级较高时,要做好相关人员安全防护工作;后者具有频带宽,绝缘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适用于雷电过电压的测量。光纤传感器分为有源光纤和无源光纤两种。有缘光纤需配置高压分压器,无源光纤受环境温度影响大,都具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 1.2 信号传输 该环节采用光纤或同轴电缆为媒质进行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同轴电缆造价低廉,安装简单,信号保真度高,但对安全防护有要求。光纤绝缘性好,安全可靠,传输速率快,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但需配备专门的接收机和光发射,成本较同轴电缆高,而且安装不便。 1.3 数据采集 模拟信号的转换处理在这个环节完成。该环节由以下几个单元组成:一是多路转换单元,主要负责传感器的选择或监测,一般借助程控模拟开关完成选通信号;二是预处理单元,主要用来调整输入信号,为模数转换器提供必要条件,并提供一定的抗干扰功能;三是数据采集单元,采样保持负责模数转换周期内各输入量的存储工作,并进行筛选,将数值未发生变化的信号送入模数转换器。模数转换器ADC是数据采集环节的核心部分,主要指标是转换速度和精确度。 1.4 数据处理 它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环节,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在线监测,由相关软件提供硬件的驱动,实时完成过电压的采集监测工作;二是离线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电压信号采样的数据分析,从而完成对过电压的判断。 2 配网系统自动化 配网系统自动化以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实现在线智能监控或离线监控,从而达到提高配电效率和供电质量的目的。实施配网系统自动化,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消耗,缩短事故持续时间,为配网管理系统规划提供实时信息。该项技术具有工作效率高,维护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配网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配电主站,多位于城市调度中心,负责与各子站进行通信。配电网具有系统复杂、内部设备繁多、监控对象规模大,分布广等特点,如果都连在主站上,系统难以正常运行。因此设立子系统,减少主站压力。(2)配电子站,多建于变电站内,负责和电力终端设备通信。(3)配电远方终端。该单元主要对配网辖区内的变压器、环网柜、开闭所以及柱上开关等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各种故障并加以控制等,通过这些功能和主站系统、子站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整个配网的监控和优化。(4)通信网络。负责将主站的控制命令发送给终端,并将终端的各项参数信息反馈给主站,实现主站和终端之间的通讯联系。鉴于系统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相关通信设备数量多且分布范围广等原因,在选择通信方式时,应对其安全性、实用性、可管理性及成本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最优方案,保证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正常工作。 现阶段有三种主要通信方式:(1)光纤,广泛应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具有性能优、成本高的特点;(2)无线通信,在配网信息系统中比较常见,初期投资较少,但后期维护费用较高,目前部分地区正在研究将其应用到配电自动化中;(3)中压载波,正处于试验阶段,尚未投入正常使用。 3 调度系统自动化 倒闸操作和处理配网故障是配网调度的主要工作。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调度系统故障发生概率较高。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实现调度系统自动化,保障配电网供电正常的要求日渐突显,由此导致了远动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远动控制系统主要由调度主站端的计算机系统、执行端的自动化系统以及连接两系统的通信信道系统组成,藉由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以及通信传输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操作。调度系统自动化通过对数据的自动采集监控、自动发电控制、经济调度控制和能量管理等手段来实现信息收集、状态分析、层次协调的目的,进而为调度人员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该系统还有专门的抗干扰功能,以满足调度系统安全稳定的需要。 从电力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可以建立一个总的监控系统,经由对以上子系统的控制,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监控。 4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健全高效可靠的自动监控系统,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是保障电力安全的必要措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必将迎来一轮新的研究热潮。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 摘要:电能在社会资源总消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更大,文章分析其系统,探讨其自动化技术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言 在新形势下,要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相关企业应该针对当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及时制定有效的对策,从而保证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沿着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一、电力系统的特点 (一)电能安稳供应的紧要性。电力的供应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人们正常生活。经济运营和人们正常的生活都和电能有着精密的联系。电能如果不能安稳的供应,肯定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损失,对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二)电能的非存储特性电能具有特殊性,电能的生产和配送以及消费都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电能不能大量的存储。在任意一个时刻电力系统中的发电厂所生产的电能量都取决于这一时刻用电设备所消费的能量以及输送和分配过程中所损失的电能综合。电能的这些特点都要求在运行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电源的功力平衡。在同一时刻发出的总电能要等于消费的总电能,而且中间传输环节也要保证畅通无阻。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者元器件发生故障,都将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主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将电能进行调节和分配,以为电力系统中配电和中转提供功能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对电能需求的增加,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对电力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现代化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而实现电力生产的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计算机的屏幕化以及运行管理和记录统计的自动化,使变电站内的智能设备进行相互连接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与此同时,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监视与操控,优化了现代化高负荷变电站的设计,更提高了输电的稳定性。 (二)配电网等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是对电网的智能化创新,通过对智能通信网络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的应用,对配电、输电、变电、发电等环节进行智能自动化控制,文中主要讲述智能电网中的最关键的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配电网是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复杂的电缆、架空线路及配电变压器等组成,在此基础上,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成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技术。与原有的手工操作不同,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对配电网的分析、制图、设备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依靠智能软件从后代软件数据库中获取信息资源,并实时的进行自动分析处理与自动传递。 (三)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用电量的需求增加以及对电力系统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渐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加快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远动控制自动化技术主要包含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等方面的技术,主要从数据采集、信道编码、通信传输技术等实现系统的远动控制自动化,有效减少了故障的发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一定程序上,也是节约资源的体现。在数据采集、信道编码、通信传输技术方面,其工作原理是不同的。远动系统的数据采集主要利用变送器技术和A/D技术来实现远动控制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信道编译码技术主要通过将信道的编码和译码、信息传输协议等信息通信信道传输到调度控制中心来加以自动化应用;远动系统的通信传输技术则主要依靠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来实现远动控制自动化。 (四)PLC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PLC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控制技术结合的产物,这一技术利用可编程序实现电力系统内部储存的控制、运算、记录等操作指令,从而解决了传统电力控制系统内可靠性低、接线复杂、耗能高的问题。PLC在数据处理的工作中,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制表等,然后利用通信功能传送到其他智能装置,达到控制系统操作的目的。在PLC技术的应用中,主要实现了PLC的闭环过程控制、PLC的开关量控制以及PLC的顺序控制。表现在闭环过程控制中,通过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对模拟量进行闭环控制,实现数字量与模拟量的转换;在开关量控制中,电力系统自动化中主要运用PLC的开关量逻辑控制辅助发电系统运行;PLC的顺序控制则主要通过信息模块控制工艺流程,并与通信总线连接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并降低电力系统运行的资源损耗,提高了效益。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一)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发展前景 自动化系统依靠的是计算机、通讯、数控措施。伴随着时展持续发展,已经完全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程序因科技简单化,提升了生产效率。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整体上都需要科技实现,在电力装置的控制上,整体的自动化措施使电力系统信息处置数量成倍增加,对系统整体的处置要求日益增高,数据在精准性以及时间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转变了以往的管理方式,从人工改变到无人样式的管理,从单一改变到多方面样式的管理,从落后改变到先进样式的管理。电力系统实施自动化带领电力市场出现新的市场挑战,自动化措施使用转变了电力市场的挑战形式,调节了电力市场资源构造。国内的变电站假如整体实施自动化控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产速度,完成人力资源的节省。将科学思想引入到自动化发展程序中,整个的电力系统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改变。自动化控制思想推动人们对资源的使用能力日益增大,电力系统使用科学技术会使电力单位能够有整体的发展。 (二)以电力设施自动化为基础的发展前景 怎样使电力系统能够完成自动化,怎样提升电力根本装置的自动化水准是自动化发展的关键探究目标。对电力调度系统的监测会施展关键的价值,静态以及动态监测联合,完成全面实时数控。国内电力系统自动化健全是在加强硬件根本装置的基础上,发展不一样产品的特征。现在电力市场挑战致使新式产品适应时机而产出,不过产品种类、产品技能以及产品保障都缺少一致的规范,因此,在电力根本装置的改革中,要按照需求选取产品,选取改革方法。在根本装置的改革程序中,要注重自动化名目要按照市场发展的需求,硬件装置要有一致的规范,规范运营。自动化系统在事故检查、自动合闸等部分拥有智能化特征。自动化配电装置的发展会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整体快速发展。 (三)以人民群众认同为辅助的发展前景 电力系统自动化在未来的实践中会逐步受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通力协作,它的生产效率取决于政策,取决于人。要逐渐加大人们对自动化技术的了解,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让自动化技术深入人心,被人们真诚接受。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扶持,在为电力企业培养人才的前提下,注重技术创新,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更新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领导亲自部署,主动开展主题活动。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根本因素,电力企业只有把培养自动化技术的人才当成工作重心,才能使电力企业真正符合自动化企业的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人员的生活标准,投入专业手段开展促进提高技术的活动,让这些技术人员成为自动化系统的保护者和开拓者。 (四)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向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变电站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向,数据共享就是其自动化的主要特点,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将监控和保护功能集成在一个装置中,根据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两者对继电保护处理的数据以及其他的一些数据是一样的这一特点,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集成到相关的计算机保护中,使监控和保护共用一个硬件平台,体现了供电系统的经济性追求。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的安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提高电网供电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供电服务。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研究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被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提高不仅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广大的用户利益。本篇文章就针对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 发展方向 重要性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要用电,可以说电力系统是和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为每家每户的需要提供电力的支持。因此说,能够保障电力系统正常工作的新技术都应该得到大力的支持与推广。当今社会,随着更像技术不断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 电力系统自动技术这样至关重要,对其也要有最基本的要求:首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要能够迅速准确的处理来自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运行参数。其次,自动化技术要充分发挥其在系统中的有效作用,是电力系统各部分、各层次之间可以协调运作。再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有效运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还能够提高电力系统运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备使用寿命变长,进而提高了系统设备的运行能力。尤其是在局部发生故障时,它可以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转正常。 二、简要分析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对综合自动化技术有越来越多的要求,同时电力系统需要负责传输的数据也是急剧增加。那么就需要寻找一个信息传输量大的媒介,它就是以网。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的数据量大等特点,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当代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要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以以太技术为基础,结合电力工业应用实际,研究新一代以以太网为核心的电力系统现场总线技术。 (二)供电方式以及一次设备。我国的配电网由于受到地域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管理上划分为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城市电网主要是以电缆网的方式,而农村电网主要是以架空线的方式。电源线、线路开关设备、网架三部分决定配电网以如何的方式提供电。供电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那要看怎样对电源点和网架进行排列组合,那么功能各异的供电配合方案是由线路开关设备提供的。城市电网主要是采用了环网柜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而农村电网则是采用分段器、重合器、断路器以及负荷开关等作为配电线路的主要设备。那么供电方案有:分段器方案、断路器方案、负荷开关方案等等。 (三)远动系统以及二次设备。远动系统及其设备的主要功能包括环网控制、保护动作、就地手动和远方控制四大方面,它们是具有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远动系统存在两大制约难题一是线路电源,二是传输规则。那么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目前采用的规约是不适合的,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标准。 (四)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要想使电力系统自动化更好的发展,我国电力科研人员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国建立了仿真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拥有研究所需要的仿真系统,这种仿真系统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试验。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的数字模拟系统可以与多种控制装置构成严密的闭环系统,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要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得到提高和发展,那么与之相配合的实验设备、实验理念和实验技能都得相应得到提高。那么上面提到的电力系统的仿真系统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是比较有发展潜力的,值得应用和推广。 (五)电力系统中的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很有潜力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在电力系统运作中,对故障的诊断能力、警报的处理能力以及运营分析的能力都是需要提高的。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人工智能的进行控制,可以提高电力系统运作过程的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控制能力。 以上的论断充分说明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性: (一)可以保证优质电能的供应 。例如:电压不稳、电流偏差、设备损坏等等都是电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那么如果缺少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这些问题是很难被发现和解决的,应用这样的技术,可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缩短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供电的效率和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提高。保证了用户用电的优质性。 (二)可以促使电力系统的设备稳定安全的运行。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是需要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的保证才能完成的。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有准确的找到故障源并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 (三)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加入自动化装置才能是经济优化、降低网损。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电力系统主要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电子设备的控制。在电子设备运行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范围比较广泛,影响因素也是越来越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能够优化经济,减少电网损坏费用的支出。 综上所论,我们都知道电力资源适合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作就成为了当今现实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对电力以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对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对电力系统以及其自动化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电力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现电厂、变电站的核心系统,其应用能够有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工作流程 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来说,其基本工作流程是在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安装现代化计算机,然后通过计算机向周边进行网络系统的辐射,同时围绕该中心的变电站、发电厂之间的控制装置进行设置,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以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从而保证指令传输与信息传达的畅通性。其次,调控中心的计算机要负责总体的调控,相关的监控设备主要负责事故内容记录、设备操作、编制报表以及常规操作的相关自动化等操作。并在该基础上形成以对部件控制为中心,通过与计算机、控制计算机以及终端硬件装置等进行结合,并运用各种类型的软件以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控制范围及自动化的程度。最后,电力系统自动化要加强对分层控制相关操作的应用,即在变电站、控制所、调度站及发电厂的分层间根据功能范围对控制功能进行协调于分担,以达到运行可靠、合理经济的控制系统。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加上对于众多参考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认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技术设计不合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力系统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伴随着近几年的城乡电网规划,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面越来越成熟,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电网技术标准,加上电网技术设计不合理,很容易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运用中出现事故,影响到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第二,电力设备质量问题。电力设备质量是电力系统自动化顺利进行的关键,毕竟电力系统自动化是以电力设备为基础的,如果电力设备质量出现问题,那么电力系统自动化指标也就无法达成,从而导致电网和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第三,技术管理不科学。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电力系统技术管理,技术管理离不开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技术性管理人员,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由于管理以及维护方面不彻底,为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维护与管理埋下了隐患。因此,忽略人才的重要性,缺乏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旦电力系统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电网安全,甚至会引起事故扩大。 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处理 1.1数据整合 每时每刻,人们的用电量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也就是电网负荷会连续波动,这就需要调度中心根据电网的各个参数,例如:实际用电负荷、电网频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更改调度计划,以满足客户用电量。当用电量较低时就应降低电压,当用电量到高峰期时,就应增加电压,这样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用电量需求,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就是根据人们的用电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整理,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孤立的状态。加强电力系统数据的整合能力,有利于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减少发、输、配电时的浪费,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数据共享 要想真正的实现数据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将系统内的数据实现共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供求双方的数据要保持一致性,同一层面、同一协议,否则是很难实现数据共享。在实现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的就是电力系统的基本模型并成立不同的部门。在这个基础上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地理实体的几何属性要有标准的定义与表达,其中包括了电力系统服务的覆盖的空间区域的几何属性。二是关于物理属性数据方面的标准定义和表达。 2、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控制安全系统 2.1安全监视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监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工作人员的精力有限,24小时不可能每时每刻地都不停的工作,而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如果监视工作不到位往往就会发生事故。运用自动化监视系统就可以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它不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反应事实,还能发现危险隐患,在第一时间将危险化解,能够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这点也是它和其他只具反映和记录功能的系统的最大区别[4]。安全监视系统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会发出人声警告,上位机会显示具体的故障地点,保护动作情况、负荷等各参数变化情况。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它的提示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这大幅度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证了安全生产、防止事故扩大等措施实施。 2.2安全保障 对于不同类型及规模的数据和对象,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灵活进行自动化的处理,它对于电力安全生产、系统稳定运行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自动化技术能够对系统进行逐项设置,对电力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例如,采用PMU装置,用于监控各个电厂、调度中心的负荷变化;AVC电压自动调节装置,调整无功功率,维持整个电网电压值在正常范围;一次调频技术将更有效、更及时的反应电网负荷波动,快速响应电网频率的变化,进而自动加、减发电厂负荷,来满足电网的负荷需求。第二,自动化技术对保存和恢复电力系统的数据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进行成本的预算与控制。第三,对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一定的保障,根据自动化技术的监视功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危险,所以在危险即将发生时,工作人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离开,并且自动化技术有一系列的应对危险的措施,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的危险性。如:在出现火灾时,自动化的设备就会自动启动消防喷淋装置,及时将火扑灭。在一些重要的数据保护间、电气、热控等重要设备间采用气体灭火系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防止重要设备的损坏,避免事态扩大,影响电网非故障系统的运行。 3、电力系统实现自动化的配电系统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电力的配网系统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尤其是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技术,不仅提高了接受信息的速度,还解决了一系列的技术难题。它将输电网与配电网结合在一起,电量与非电量的信号通过转换输送到计算机上,计算机通过计算后在发出指令,这有效地加强了电力系统配电的可靠性,保障了人们用电的需求,也降低了电耗能。 四、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实例 本文主要以电力数据无线系统中应用的GPR S技术为例进行说明,该系统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的通信信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GPRS无线网络,另一部分则为Internet 网络。该数据传递系统的主要构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GPR S网络端、厂站数据端以及客户端。 第一,GPR S网络端的主要功能是为客户端提供通信接口,通过接入GPR S数据与Internet服务器进行连接。厂站端能够在GPR S模块的基础上及时发送数据,然后GPR S网络把数据接入到Internet互联网上已经设置好的通信服务器里,以此来实现对数据的统一处理,然后由通信服务器提供一个固定的IP地址,以便于客户端及时进行访问。除此之外,由于服务器端没有设置防火墙,不具有通道检测的功能,因此对于保护数据的安全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第二,厂站数据端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采集并发送相关的电力数据。主要的硬件构成包括扩展储容器、GPR S模块、型号为W 77E58的单片机、SIM卡座以及RS-232接口等。其中GPRS模块主要选择了工业级双频GR47模块,在控制GPR S和Internet互联网之间的连接与发送时,则主要采用AT指令。软件构成部分则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以此来有效控制单片机的运行。 第三,客户端可以通过相关的软件查询到G PR S数据并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在开发客户端软件时主要采用了VC技术,因此其不仅包括管理模块功能,还包括网络通信以及侦听模块。其中,网络通信模块主要采用了服务器模式,能够对客户端提出的各种请求进行及时接受。而网络侦听模块则采用了Socket控件,可以对发送过来的请求进行有效判断和验证。 结束语 总之:随着工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力系统也在不断的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发电厂测控系统的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以及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应用到自动化系统中的主要技术就是主动的对象数据库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以及光互联并行处理技术。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就是为了不断的扩大供电范围,有效的增强供电的能力,提高供电服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达到电力系统经济、可靠的运行,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可靠性研究 摘要:电力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对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能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设备及其自动化可靠性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 引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力系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中,其继电保护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产品的质量和供电的稳定性。通过研究及实践对继电保护设备及自动化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维修、维护,成为了保证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 一、继电保护的特点 继电保护的装置实质上属于机电设备,继电保护装置都是由测量、逻辑、执行、定值调整等部分组成的。继电保护较之于一般性质的机电、电子设备以至于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来说,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究其自身特点的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继电保护中的静态保护装置中有很多复杂的原件,并且工艺相对较复杂,这样就会直接地影响产品的寿命和质量,这些故障发生多为随机性的,在算法上多用概率测算方式和可靠性理论进行分析。 2、继电保护是安全防范最为关键的环节,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当的设置和操作会给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往往,继电保护所处的工作状态并非是长久持续工作的设备,而是时刻处于准备工作的状态,如果一旦出现系统故障,就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继电保护动作。 3、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继电保护必须能够起到作用,但是可靠与否不能够完全取决于装置本身,还与电力系统故障的性质、运行的方式以及统计规律有直接的联系。 二、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1、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相关内容 继电保护是保证电气机械设备安全运行、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在电力系统发生异常情况下,继电保护能够准确并及时检查到故障发生的具体部位并发出警报信号,快速切断电路,有效防止设备故障的扩散,进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系统主要由一套或多套互为独立的继电保护设备连接而成。整个电力系统中的所有电力设备必须要在继电保护下运行。继电保护设备应该满足: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等要求。 2、影响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指的是配置一个高质量、高技术的优良系统、元件或设备,并让它们在特定条件下与规定时间内实现规定的运行功能,以此切除线路故障与设备故障,这属于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继电保护可靠性能主要包括了运行功能与电力设备的可靠性能。通常情况下,利用故障树研究法、马尔科夫模型分析法、概率研究法,对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能进行研究。继电保护设备工作特征决定了不能采取单一的可靠性能特征量来衡量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与继电保护的工作特征,采取以下三个可靠性特征量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可靠性能进行研究。 (1)平均零故障工作时间与平均寿命。其中平均零故障工作时间指的是恢复产品两次故障的平均工作时间;平均寿命指的是不可修复的平均工作时间。 (2)成功率。成功率指的是在规定情况下,成功完成限定运行功能的概率。 (3)有效度。有效度体现了能够修复的自动化装置与继电保护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指标。 3、提高继电保护设备可靠性能的有效措施 (1)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提高继电保护装置运行可靠性就应该将供电的可靠性作为工作中的重点,加强供电可靠性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网络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继电保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过低,是造成继电保护运行不顺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这些状况要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促使员工养成工作记录和工作检查的习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故障的出现,同时这些工作记录就相当于一份运行档案,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根据记录以此加快故障处理时间。同时工作人员还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进行数据计算时,应该不断进行计算以保证其准确性和精确性,严格按照运行程序进行设备操作。 (2)提高继电运行的微机化和信息化水平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微机保护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从当前最新技术来看,工控机在速度、功能和存储容量等诸多领域都超过了传统的小型机。此外,如今所运用的工控机体积并不大,只相当于微机保护装置的体积,因此,成套工控机可以确保继电保护的高技术与良好技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将会极大地降低在继电运行保护中的危机和不可靠性。从网络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继电保护运行的传统方式以及状态。考虑到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比较单一,它重点切除出现故障的元件,然而它在确保电力系统运行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为了确保各个保护单元均能够共享运行过程中的故障信息以及数据,大幅度提升继电保护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这样就必须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构建机电一体化的电力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以及信息共享化水平。 (3)加强继电保护运行的智能化程度 智能化可以更好地提升继电保护运行的可靠性,与此同时,它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创新。如今,人工智能化的运用范围日益扩大,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得到了应用,大量发达的理念和技术出现在电力系统中且不断成熟。例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以及进化规划等先进技术都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而且相关单位还在继续深化继电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可以极大地提升继电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控制继电保护装置的不可靠因素,如工作隐蔽性和连续性等方面。它们可以较快地处理这些不可靠因素,而且它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非常强大。从在线评估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着明显的优势,逐步占据着主导地位。 (4)广泛的使用性能,极其优良的数字控制器件 数字控制器件有着良好的性能,在继电保护系统中使用数字控制器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继电保护水平。在继电保护运行中,广泛使用了CPLD和FPGA等器件。CPLD的结构非常复杂,这种逻辑器件可以编辑相关程序,FPGA是现场可编程序门阵列。在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这两种器件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属于非常先进的可编程序专用集成电路,而且它的功能是高度集成的,可以将诸多微机系统的许多功能都聚集在相同的芯片上。这些数字控制器件的性能十分强大,它们将极大地改变电力系统的结构设计,显示了良好的适应性。 从继电保护系统来看,必须要借助此类控制器件来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强大的可靠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与此同时,运用此类控制器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保护装置的研发周期,极大地提升了继电保护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能。 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运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受到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和继电保护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的,因此,要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不断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摘要:本文将主要针对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特点以及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智能技术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 一、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由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系统、电网调度系统共同构成。 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二、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特点 1、引入了信息化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从枯燥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研制了电气自动化来完成机器的操作工作以及复杂大量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工作。在电气自动化中引入信息化技术,必须要提供与信息化技术相匹配的设备和软、硬件、操作技术和方法,以此来提高电气自动化的效率和水平,实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为电力需求者提供优质充足的电力资源,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是人们必然的选择。 2、电气自动化的维护和控制工作简单易行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另外,随着研究人员对信息技术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信息化技术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并且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提供充足的信息,因而在应用电气自动化的时候,操作人员可以快速地完成机器设备的预设工作,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处理程序相比,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给电气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三、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智能技术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被广泛的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大大提升了电力系统中的智能化水平。 1、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以一定的方式连接而成的,将大量的信息隐含在其连接权值上,根据一定的学习算法调节权值,该技术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同时具有并行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实现了网络从m维空间向n维空间的复杂非线性映射,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 2、专家系统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警告或紧急状态的辨认,在紧急状况下可以迅速处理,同时实现了故障的处理能力和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运行,但是由于无法模仿专家的思维使得该技术仍然存在诸多弊端。 3、线性最优控制技术 这是将线性最优理论运用在实践中的重要表现,该技术的应用与最优励磁控制手段降低了远距离电力运输的损耗,提高了电力的利用效率。 4、Dfacts技术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迫在眉睫。Dfacts技术即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电质量的稳定性,供电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配电网和大量的电力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的电子监控设备,实现质量全过程的监督,确保用户用电的品质,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电源。 5、facts技术 电力系统的发展历程中,facts技术即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技术主要被运用在输电系统的关键部位运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子装置,对电压、电抗等输电参数进行控制,保证输电的可靠性与高效性,提升系统否认可靠性与安全性,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达到电能环保的目标。 6、高效动态监测系统 从当前的监控系统中,主要可以分为监控电磁暂态过程的故障录波仪,记录数据较为复杂,但记录仪间缺乏通信,忽略了对系统的整体动态分析;另一种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状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但是,该系统刷新时间长,仅能分析稳态特征。这两种系统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动态监测系统出现。 7、其他新技术的应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两种技术外,很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电力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光电互感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为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有重要意义,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电力系统内部电子开关会更加智能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为了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子开关器件进行更新。到目前为止,电力系统的运行器件已经实现了晶闸管阶段到第四代电子元件的过渡,在过渡期间,电力系统的电气自动化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电力电子开关存在着难以控制的问题,因而无法为负载提供所需的电流,无法对电力系统进行及时的控制。为了给人们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未来电力系统内部的电力电子开关将会更加智能,以大大提高控制的效率。 2、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电力系统中的一些物件也随之更新,这些物件就包括变换器。目前,大多数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处于低频化的状态,无法快速地完成电力的转换工作,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电力资源来完成开关的工作,另外,低频变换器会对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产生干扰,因而使得电力需求者接受到的电力资源的质量较差,损坏了负载的软、硬件,增加了用电风险。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电力系统中的变换器将向高频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减少电力资源的损耗,减少对外界的干扰。 3、电力系统中控制电流的技术更加完善 在电力系统中会产生电流磁场,为了将定子电流分离出来,电力系统维修人员要在系统内部应用电流控制技术来形成电流磁场,从而实现定子电流的分离工作。随着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力系统中控制电流的技术将会更加完善。 4、电力系统将会引用通用变电器 目前,电力系统中缺乏相应的变电器件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因而使得电力系统的可控性较弱,阻碍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智能化电力系统研究的深入,电力系统中将会引入通用变电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的效率,减轻电力系统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作难度。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安全与使用期望更高,传统的电力系统无论从使用安全还是输送配电方面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自动化控制技术不但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还增强了配电输送功能,完善了电力保障能力,提高了用电质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关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探析 摘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变电站的核心系统,其应用能够有效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在电力系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目的就是提高电网供电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利于增强供电能力,实现电力系统的经济、安全及可靠运行。本文主要就是针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 1、电力自动化系统的构成 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自动化主要由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配电网系统、电网调度系统共同构成。 1.1、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是由多个设备共同构成的,切断或者接通电压的系统装置,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站是配电与输电的集中点,可以满足监控电力运输的需求,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与经济性,因此,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不可替代。具体来说,该技术主要运用的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实现设备的全面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动化监测系统,改善其稳定性,降低维护的成本,促进高质量的输电,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1.2、配电网中的自动化技术 架空线路、电缆、配电变压器共同构成了配电网,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配电网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对电能分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对电能分配与监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电网系统调度的自动化技术 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最主要的功能是提升电力系统在运行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及经济性。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与监控功能是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市场运营与决策管理,增强电网调度的自动化水平。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工作流程 2.1、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其基本流程是要求在指定中心位置处的调控中心,安装具有先进现代化功能的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向四周的网络系统进行辐射,并且以该中心的变电站、发电厂为核心,对信息服务和控制装置等进行合理设置,同时起到了一定的监控作用,使得整个立体化网络能够快速被覆盖,确保了指令以及信息的传输保持全面畅通。 2.2、中心计算机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总体调控,其他相关监控设备的主要功能则是记录事故内容、编制相应的报表、系统异常事故的自动恢复操作、对设备进行操作以及常规操作下的自动化等。此外,在这一基础上最终要将控制部件作为核心,通过两个方面的结合,即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以及控制计算机和终端硬件装置之间的相互结合,在各个软件的运行处理中进一步扩大控制范围,深化自动化程度。 2.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能够采用分层控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方式,也就是说自动化技术能够在变电站、发电厂以及控制所和调度所等不同的组织分层间,根据其具体的管辖功能和范围来实现综合协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分担相应的控制功能,确保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3.1、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1)数据整合 电力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产生的驱动结果。如在城市用电高峰期,必须要提高变电站的电压,以加大输出功率;而在用电低谷时,则降低变电站的输出功率,不仅能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还能有效减少能耗。不管系统的实现是建立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上,还是基于相关技术上,其作为多层次、高效运营及跨领域的科学决策等方面的要求,必须要对其相关信息共享、动态及多维的应用进行全面分析。只有对系统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数据整合的能力,才能实现无缝连接,以将空间计算引入到主流计算中,并对数据间潜在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展示,这也是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电力系统中,对数据整体的主要途径包括:①强化电力系统的自动化。通过强化数据的可操作性,以使用户对拥有图标的用户界面进行支持,使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能够对应电力系统中的客观对象,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因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是一个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过程,可利用系统代码实现调整,以增强对系统的可扩充性;②强化电力企业的功能性。要求电力系统要对分布的应用提供供给,每一处可由自己对管辖内的数据进行维护与管理,对于不同级别的数据库也能够构建成分布式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对其他地方等数据进行调用与共享,并在所赋予的权限内,以分散数据的管理与储存为前提,从而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安全性;③数据库的完善。利用各种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储与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备份机制与安全机制。 (2)数据共享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相关空间属性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实现系统内数据的分享,必须要保证供求双方数据及对数据的认识的一致性,才能实现对数据的共享。在该过程中应先建立电力系统基本模型与成立相关部门,以更好得实现数据共享。首先,要求要有标准化定义与表达地理实体的几何属性,其主要包括服务系统覆盖区域与电力系统服务覆盖空间区域等几何属性;其次,要有标准性表达与物理属性数据。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其既包括物理结构,还涵盖了电力系统的设备、部件及整体等方面的物理性能、信息运行、信息共享及多维动态分析等。 3.2、自动化控制安全系统 (1)安全监视能力 由于人无法实现对电力系统24小时不间断的监视,因此采用自动化监视能力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无比重要。相对于其他监视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监视系统既要反映出客观事实,也要对潜在的风险提出安全警报。如发电机组在用电低谷的温度异常升高,发电功率也出现明显增大,这就需要监控系统及时发出安全警报,以便及时处理。 (2)自动化安全保证能力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必须要具备灵活恢复机制,以确保各种数据的安全性。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能起到对整个系统生产状况进行调节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风险;②对电力系统数据的及时存储与异常修复。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能实现对数据的记录、存储及更新,能通过对电费进行预算与修订各项指标,还易于系统更新;③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由于自动化技术具有实时监控能力,当电力系统出现异常工作时,自动化系统就可以立即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有利于降低风险。如当工作车间室内的温度在35℃以上,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通风设备,以降低室内温度;若室内产生明火时,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雨淋系统,以预防火灾的发生或减缓火灾的蔓延,以为工作人员营救的时间。 (3)自动化配电系统 随着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等配网系统的相关技术得到广泛的发展,尤其是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技术,其通过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有效提高信息接收的灵敏性,能有效解决配电网系统应用中存在的干扰等技术问题。另外,通过采用高级软件实现对输电网与配网的相结合,并采用递归虚拟流算法对数据进行计算,通过采用公共信息模型与应用智能化灰色神经元算法准确预测出电力负荷。 总之,随着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网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是24h不间断工作的,和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在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监督与完善。通过将数据信息与记录发送到计算机上,从而实现连续操作。自动化技术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自动化技术能实现电力调度、配电网及发电控制等的自动化,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浅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缺的重要能源,它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介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及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趋势 前言 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就是指电工二次系统,它主要应用各种自动控制、检测和决策功能装置,利用数据传送系统、信号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各个局部系统和系统元件等来实现就地控制或远程控制与调节,最终实现对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控制。 目前,电力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高,为电力建设的整体性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这项技术主要是以现代化新型科技作为支撑,它的应用需要综合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产技术等多项高科技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步伐越来越快,现代经济和科技的优势、水平满足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对这些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其自身也在不断壮大,全面提高了电力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使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1)逐步健全原则 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产物,它不仅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而且技术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建设应用过程当中,不能想“一口吃个胖子”,而需要对其逐步进行健全与完善。 (2)适应性原则 除了需要对自动化技术进行逐步的健全、完善外,还需要注重其适应性,其原因有两点:1、我国的电力系统改造、升级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性过程,在一代一代的升级改造中,信息化技术必须要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否则就会对电力系统的后期改造升级造成阻碍。2、我国的地域环境相当广阔,供电覆盖面积非常大,各地的供电、用电情况不一,例如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供电情况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在当前进行自动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实际的供电需求以及经济能力等方面影响,不可能完全进行技术复制,一些地方的自动化水平肯定会较低,但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整体建设水平同步发展,后期肯定会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所以它既需要再当前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安全性,又需要能够具备进一步建设的适应能力。 (3)市场化原则 市场化原则主要指的是自动化技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既要符合电力系统运转控制的技术性需求,又要能够进一步满足市场环境下电力用户对用电的功能需求,这样才能对电力系统以及电力事业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控制要点 (1)自动化操作的实现方式 计算机技术对变电站操作系统的可靠性影响,除了包括上述软件的影响之外,还有自动化控制的防误操作设计。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对变电站进行了监控,因此一般不利用电气连锁,这样有利于多级连锁的实现。 (2)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控制 在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过程中,软件的应用是其中的重要项目,而在对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多次返回校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需要对其权限进行设密,避免非法操作现象的出现。监控软件要具备较好的容错能力,这样,在操作人员出现了一般的操作错误时,就不会对系统造成任何的功能性影响,而当系统出现了意外的故障时,还可以自动恢复。另外,对操作站所的命令要严格按照“选择校核执行”的顺序进行,其中,返校通过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防控机械误操作 在对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设置时,应该相应地改造高压开关柜,控制柜与柜之间的距离,防止机械误操作。防止机械误操作的措施有:①开关柜中隔离物的阻燃性和绝缘性要好;②在变电站35kV以下的中性点中安装具有自动调谐、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③配置开关柜中的电流互感器时,必须保证其能够满足开关柜的峰值、绝缘水平和短时间内的耐受电流等一系列要求;④采取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以有效减少维护变电站的工作量,有效降低残压;⑤对具有载调压分接的开关实行远程遥调和当地控制。 三、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方向及趋势 (1)分布式自动化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多,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在能源严重消耗的问题上,人们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是,不断地在寻找新的能源和开发新技术来减少对能源的损耗,所以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将会朝着分布式自动化技术运用发展,分布式发电系统是一种集约式的电力运作方式,能够与环境兼容并且释放功率的独立电源系统,具有十分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它的出现将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2)远程自动化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RTU在之前的设计中,都是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的方式进行的,之后再由扩展测控硬件接口电路,从而能够实现“四遥”。这样的做法好是好,它也具有可举性的优点,例如扩展性好,开发方便,开发周期短,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它不仅仅结构缺少灵活性,功耗十分大,体积也庞大,开发和维护的成本高。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将会出现新的技术来代替它,它会朝着远程化自动化方面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小型化,网络化。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能够改善其的远动终端的整体性能。 (3)技术图形化发展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连网工程的开展和实施,EMS高级分析引用软件的完善和市场电力运行的启动等等原因,使得电力系统的调度,分析管理和计算所需的程序和信息都不断的增多,同时在传输路径和信息刷新速度方面的要求更加多了,例如信息的刷新要快。因此在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再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怎么样才能够实现海量信息的分析,选择以及在各个电力系统中更快的发展和解决问题,因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图形化发展将会是一个新的趋势,技术图形化发展,让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形象更加直观,各个数据链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能通俗易懂,省时省力。 (4)智能化电网的发展 “智能化”是当前十分流行的一个词语,它是依靠计算机系统发展建立起来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也在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其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完美结合也构成了智能化发展的条件。由此发展而成的智能化电网可以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控制,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简化电力企业的工作复杂度,减少工作量。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力电子技术日渐成熟,电气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控制、管理,重视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施要点,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发展,电力系统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下也必将实现更好的运行。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关于专业教师培养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现阶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中的应用现状,提出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对专业教师培养的建议,旨在提升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汽车维修人才。 关键词:本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对汽车需求的与日俱增,导致汽修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技工学校作为培养汽车维修工人的中坚力量,为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不断地研究、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汽车维修专业中,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已被现实证明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体化教学模式已逐渐被技工学校应用到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当中,全面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逆的趋势。然而,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在现阶段仍然紧缺,因此,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教师已成为现阶段技工学校中重点关注的一项教学教研项目。 一、汽车维修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工种技能多,所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中,培养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完美结合并能灵活应用的技能型人才一向被作为教学重点实施的方向。而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很难甚至无法做到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训教学的均衡、衔接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或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或专业动手能力不强的局面,从而严重偏离教学目标。一体化教学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训练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汽车或其总成实体为教具,辅以多媒体的融合,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其实施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生的互动和“头脑风暴”,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体会专业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指导作用的目的。因此,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法能够大幅提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是技工学校中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是公认的,但是目前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未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却为数不少。深究限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因素可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不足,无法为一体化教学提供完善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则是较多技工学校现阶段能胜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因而从根本上影响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推广。因此,纳入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已成为现阶段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和提升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解决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缺乏一体化专业教师最快捷的方案之一是面向社会聘入能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优秀人才。但这一方案的实施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社会严重匮乏此类人才,二是技工学校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数的约束,因而此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方案是从学校现有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当中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使之成为胜任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老师,这一方案在多数技工学校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从本校现有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教师,这些人才熟悉本校的教学流程、教学要求、教学环境和学校的教学理念,能更快地转变角色,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技工学校对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技工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三、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几点思考 1.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途径 从本校现有汽车维修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师,是既有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成本最低的可行举措。 (1)从专业理论教师中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师。首先需认清其专业理论知识是相对扎实的,欠缺的往往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性和汽车新理论知识。例如,汽油电喷发动机近年来才应用的缸内直喷技术,是一项节能、增效的新技术,但现有文献中鲜有其工作原理和特殊结构的系统阐述,以致相当一部分汽车维修专业理论教师对这项新技术也只是略知一二而已。然而,这是面对学生r不可回避的问题。像这些汽车新理论知识就是在培养一体化教师中必须引入的。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汽车及总成的拆卸、装复、检测、修复、设备的使用等动手操作的内容,这是多数专业理论教师的弱项。例如,有的专业理论教师在拆装一台简单的手动变速器时,装复到最后阶段却发现多了几个零件,这就是典型的专业理论教师动手能力差的体现。因此,汽车新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从专业理论教师中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关键。其培养的方式方法可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开展,如让专业理论教师深入学校汽修实训基地拜实训教师为师,亲身参与拆卸、装复、检测、修复等实践;安排专业理论教师到汽车维修企业跟岗、顶岗学习。 (2)从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专业教师。这时要认可实训教师动手能力的基本功是扎实的,往往是汽车新型总成的结构、调整、新型维护维修设备的使用等方面有所欠缺。例如,近年来小型汽车逐步使用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CVT自动变速器,这是很多技工学校尚未添置的新型设备,实训教师尚未掌握其结构、调整、工作原理等属正常情况。另一方面,实训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实训教师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系统、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例如,笔者曾见一位中专学历、年龄较大的实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EQ1092型汽车液压操纵式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调整,至主缸推杆与主缸活塞间隙调整时,要求学生旋转主缸推杆至与主缸活塞接触,然后反转主缸推杆半圈,最后旋紧锁紧螺母。从调整效果上讲,这不存在问题,而问题在于有位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这位老师解释了很长时间也讲不出所以然,最后冒出一句“这样做不会错的”了事。这就是部分实训教师缺乏系统、全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典型体现。因此,完善实训教师的知识面,拓展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是从实训教师中培养一体化教师的关键。 (3)吸纳社会优异汽车维修专业人才,以培养成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是较为便捷的途径,也是完善一体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措施。社会匮乏能胜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是现实,但在汽车年产销量上千万辆的我国,并不缺乏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专业对口,具备高学历,在汽车维修企业实践多年。与技工学校的汽修专业任课教师相比较,他们既具有较全面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具有汽车维修企业的管理经验,已具备一体化教师的基础条件。他们所欠缺的是课堂组织、学生管理、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技工学校能提供的。聘入这样的优秀人才后,只要针对上述存在的不足施以培养,无需多长时日,极有可能成长为优秀的一体化教师。 2.一体化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学校要科学地制订培养计划。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对当前的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因而校领导班子及其教学教研部门要深入研究,制订出切合本校实际,操作性强,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一体化教师总体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涉及培养对象个人的部分,一定要量体裁衣地制订。因为每一个培养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特别是优势和弱势项不同,培养的侧重方向自然不同。只有为每个培养对象量体裁衣地制订培养计划,才能迅速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培养一体化教师。技工学校发展的第二次春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二产类的技工学校大多在那时起就逐步开办汽车维修专业,原三产类的技工学校进入21世纪以后大多数也开办了汽车维修专业。通过十几甚至二十几年的发展,这些学校都储备了相应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学教师,其中不乏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些都是培养一体化教师的优势资源,要充分利用,在培养过程中,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之间可以互为老师。 第三,培养一体化老师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必须重视对培养对象在汽车维修作业的环境、技术水平现状、先进维修设备的操作使用等方面的培训。而此类培训往往因学校设备落后,教师知识更新跟不上汽车技术发展的步伐,学校缺乏完整的汽车维修作业环境等因素而受到制约。因此,在培养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时,可着重挑选当地具备现代化、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汽车维修企业来实施校企合作培训。校企合作培养一体化教师,要根据培养对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与不足、学校的目标要求等因素,安排培养对象深入汽车维修企业跟岗学习、顶岗锻炼,且时间不宜短,要给予培养对象足够的时间参与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等主要总成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功能修复的过程。 第四,培养一体化教师要注重教学经验和技术交流。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教学理念、经验、授课技巧的交流,对一体化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校内、校际的专题讲座,通过要求并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举办的论文比赛、技能比赛、指导学生参赛等形式和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专业经验和技术的交流,从而扩大教师的教学视野,跳出固化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此取得飞跃性的成长。 四、小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界公认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尽管国家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已推广多年,但在一些地方其普及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体化教学师资缺乏。这种现象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尤为突出。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时一刻的命题,而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开发 【摘 要】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行不再单一化,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多了起来。在古代人们出行是靠马,近代开始有人力黄包车,随后开始有汽车,到现在汽车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出行可以坐公交车、地铁,去距离较远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火车、高铁、飞机。这些种类齐全的交通工具使得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我们不再是那个交通靠走,说话靠吼的年代。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维修产业也快速的兴起,汽车维修所需的人才也渐渐多了起来。 【P键词】汽车维修; 人才; 培养 1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使得汽车产业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在世界上的汽车产量与销量位居第一,汽车的使用也在迅速的增多,与此同时汽车的维修产业也在迅速增多,全国连锁性的汽修维修保养店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在汽车上的消费开始占据更多的比重。汽车的维修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这些人才需经过专门的教学与培养,然后在社会中实践操作,才可以独当一面。 2 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 2.1 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来看,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在实体汽车4S店通过当学徒工的方式学习,这类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因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实践操作的知识较多,而且因为没有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所以他们的专业素养相对来说较差。另外一种培养方式就是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去学习汽车维修的专业课程,但是这种方式由于接触到的汽车有限,这些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相对偏多,对于实际的操作能力较弱。两种培养人才的方法都具有相对的优缺点。目前,在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培养的人数相对较多,所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需要做进一步的改善,以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汽修产业的需求。 2.2 对于汽修人才的需求分析 现在的汽车修理方式主要是进行零件的替换,只需对损坏的部件进行检测、拆除和重新安装,相对来说技巧性的要求不高,而且动作的程度也是一般的标准。在拆装的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力度,检测时,需知道所检测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操作过程。虽然修理方式的步骤比较简单,但是汽车整体部件较多,发生的故障类型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维修人员能够按照具体情况的维修步骤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汽车维修还对汽修技术人员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是看他们是否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汽车的故障,并进行诊断,然后制定检修的流程。因为汽车的部件相对较重,所以也就要求汽修的技术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故障时能够耐心的钻研,维修时可以认真负责,还要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敢于去动手尝试。 2.3 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 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是很完整,对现在汽车维修的需求不是很明确,最后对学员的能力评价体系不准确,使得培养出来的学员的能力无法应对汽车修理中的故障。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知识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平时对于学员的基础技能的训练也不到位,学员在进行修理的过程中不能够得心应手,而往往是在对故障进行分析时一知半解,不全面。这些都反映出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教学的效果不如意。还有就是一般的培训学校在招收学员时,提出的职业规划理想化,工资收入也较高,使得学员在就业后眼高手低,就业的稳定性差。 3 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1 对汽修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改进 为了应对现在汽修的发展维修需求和技术要求,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关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将重点放在学员的实用和实践的能力上,而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把教育教学组织特征放在以人为本上。教学模式应注重教学实施的确实有效,使得学生可以将现代化的故障检测能力和对故障的判断能力运用的炉火纯青。培养学生可以做到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专业技术,在进入社会时能够以最短时间融入岗位中,可以在汽修过程中独当一面。还要注重学员在管理能力上的培养,让他们在职业规划中可以有长远的发展[1]。 3.2 将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置成模K化和阶梯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对主体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传统的汽修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独立,将课程体系为教学模块,然后让学员进行具体的学习和训练。将教学内容进行深一层的选择和优化,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实用,并将课本的内容多放一些教学的应用实例。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注重技能性和实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动脑的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加深了理论知识的记忆也对实践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锻炼。同时培养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一个汽车故障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方法,从自己的操作中领会知识,这样比老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来得更为深刻。注重操作过程的标准化,这样在进入社会的实践中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快速进行工作。 3.3 将汽车的构造进行项目的划分,然后进行项目式教学 把汽车的整体进行划分,分为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中的电器、汽车电控系统等,设立实训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设备的拆装,正确分析机器的组成原理,能够对常见的故障进行总结,提高分析汽车综合故障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应与企业接轨,并应引进汽修专业的应用仿真软件,方便学生进行技能的模拟练习,熟练汽车修理工具。 3.4 职业学院应具有高效和专业的教学队伍 学校的教学队伍应该具有专业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上,他们拥有超高的维修技术和经验,能够让学员信服。除了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还要与企业的专业维修技师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指导教学,使他们经常与学校进行学术和技能的交流。定期让学校的任课教师去企业进行培训,以保证学校知识与行业技能的接轨,保证学校学到的技能都是最先进的。 3.5 学院应改进对学生技能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学院也会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学期期末的考核,但是由于考核内容大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实训课上的表现为主,并把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他们的学多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改进对能力的考核和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能够注重自己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相结合。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应把企业和行业的用人标准加入进来,立足于原有的考核体系。并且将企业和行业的标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明确的罗列,然后将其定为考核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目的地进行,并且对自己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对于新的知识,他们就可以进行提前的预习和进一步的了解。 4 结语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和建设,人才一直是社会的紧缺资源。任何一个产业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汽车维修人才就相当于是汽车的医生,当汽车出现故障的时候,需要他们查出原因,并且进行维修,使得汽车重新发挥它的作用。随着现在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汽车维修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在汽车维修中游刃有余。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中职汽车维修专业ざジ谑迪拔榷率低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学校应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进行系统性培训;指导老师应定期与学生联系给予学生充分关注;学校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理的用人协议;将学生顶岗实习平时表现计入考评系统。结论对提高其顶岗实习稳定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顶岗实习;稳定率;汽车维修专业;对策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维修汽车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对于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操作比其他技能的学习更为重要。要想真正的进行实践操作,只在校园中的模拟还远远不够,步入社会的企业中来完成给定的工作才能真正体会到实践操作的意义。所以学校给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安排了顶岗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随机应变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就业,让学生了解社会、巩固在学校所学知识。而且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去参加顶岗实习还能够接触到在学校接触不到的设备,学习修车师傅的手艺经验。可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对学生来说大有好处。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安排中职学生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均按照要求到企业报到了,但是却存在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问题。本文就是探索分析中职汽车维修专业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1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低的原因 1.1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去参加顶岗实习就是因为是学校安排并且硬性要求的,不去参加就无法正常毕业,被逼无奈之下才到企业报到,自己主观上根本不认可顶岗实习,不明白参加顶岗实习对自己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就造成顶岗实习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产生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从而学生实习时缺乏刻苦精神,老师傅传授经验讲解理论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做笔记,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打马虎眼,技术不过关,使实习单位对其产生不满。这样时间越久,学生就难以融入这个单位,就会产生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不该在这个单位、在这个单位待着也没有什么发展等想法,遇到困难就想止步或者退却,向实习单位辞职,逃避到其他行业中或者回家。还有些同学因为对顶岗实习重要性认识不够,而缺乏主见的跟随要辞职学生一同辞职。这就造成了顶岗实习稳定率低。 1.2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监督指导不够全面 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之前都是在学校扮演学生的角色,去参加顶岗实习就是要到社会上同时扮演员工的角色,从学生到学生兼员工,这个角色转换太大、太快,学生一时间还不能适应。而平时给学生讲课引路的老师变成了指导老师,平时根本不在学生身边,学生一下子缺少了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管束,还没学会进行自我约束,就会造成其顶岗实习期间出现其他状况,这就造成了其顶岗实习稳定率低。 1.3学校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 学校往往没有对参加顶岗实习的中职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其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一件事情,心理准备非常必要。很多中职生在学校的象牙塔里生活惯了,对于顶岗实习的生活存在着美好的幻想,没做好吃苦的准备。等真正该去顶岗实习的时候,到了单位,发现与自己想象的非常不一样,制度严格工作繁重,心理落差很大,没有办法接受,内心就会打退堂鼓,这就影响了实习的定性。 1.4用人单位给予的工作压力过大 汽车维修行业需要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每天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并且有些企业还是二十四小时营业,员工轮班,工作压力非常大。实习生和员工经常一样加班加点工作,上班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不规律。实习生刚步入工作岗位,年龄又偏小,很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很容易感到身心疲惫,从而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实习的稳定。再者,与员工相同的劳动强度却换来不等的报酬,让学生难以接受。一些单位接收实习生,都不给报酬,给一定生活补贴的单位,其薪酬也比正常员工低得多。有些单位还不解决学生的住房及吃饭问题,学生还需要自己租房和向家里要生活费买饭。这样的待遇让学生觉得非常不公平,实习一段时间后,就会离开汽车维修行业,转去其他待遇更好的行业中,这就造成了顶岗实习稳定率低。 1.5家庭及其他因素影响 家庭情况以及家人的看法对实习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出生农村、家境困难的学生踏实肯干,懂得为家庭分忧,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父母供他们读书不容易,相当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在企业顶岗实习,工作那么累而报酬又少甚至没有报酬不太理解,认为这样做不值得,相对其他专业实习生报酬较高而工作又较轻松,觉得一年实习期太长,经济给予支持不够热心,思想上动摇了学生在汽车维修企业坚持实习的信心。外加外界环境中其他物质诱惑或者其他人的煽动,一些学生受不住这些影响,而选择辞职。 2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稳定率的对策 2.1学校应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进行系统性培训 为了调动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校应对将要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让他们懂得这个汽车维修这个行业人才缺口大,发展机会多,是一个朝阳行业,而顶岗实习是步入这个行业的第一个门槛,是锻炼自己很好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参加汽车维修行业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还应邀请从业人士或者已毕业学生向他们讲解参加顶岗实习时会遇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再对实习进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其进行顶岗实习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每个学生的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做好心理生理等一切准备。 2.2指导老师应定期与学生联系给予学生充分关注 指导老师应定期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应该像之前一样学生一年都不会见到指导老师。给每个指导老师少分配一些要辅导的学生,规定指导老师需要定期去学生实习的地方查看,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学生解决他们顶岗实习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了老师的定期探望,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摇摆不定的心就会渐渐放下来,老师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不再是自己孤独地面对着复杂的工作环境,有了老师的关怀帮助,学生会感觉到温暖,同时退堂鼓的念头就会自然打消。 2.3学校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合理的用人协议 针对用人单位给予学生繁重工作低报酬的情况,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对于实习的学生的劳动强度不应与正常员工相同,规定实习生的作息时间等。这样就避免了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中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使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家长也更容易理解和支持,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顶岗实习稳定率。 2.4将学生顶岗实习平时表现计入考评系统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要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顶岗实习成绩考核须由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采取校企双方共担责任、联合管理、专人实施的原则,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顶岗实习的指导由企业指导师傅及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以平时工作表现、技能考核、实习报告三部分为基础,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这样就做到了对学生进行一个强有力的约束。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汽车维修专业顶岗实习稳定率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学校、学生、教师以及企业都有一定的责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作为主要方面来制定规定提出对策,对学生、教师以及企业进行一些合理的约束,可以让新规则实行一段时间,观察效果并进行改进。总的来说,顶岗实习其实是对学生有益的事情,不应变成学生的牵绊和苦恼,要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有所收获。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智能教学在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的概念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而智能教学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当前技校汽修专业的的教学实际,研究智能教学的应用范围,并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为有效解决技校汽车维修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难题提供参考建议。 智能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学生进行脑、心、手和口进行全面训练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技校汽车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汽车维修和保养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实际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和环境中学习汽车维修知识,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技能导向,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知识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强有弱的教学难题。 智能教学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对于技校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现场教学,实训研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汽车维修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能教学在技术院校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汽车设备维修是汽修专业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围绕汽车电子电器设备的结构和原理。针对如何快速诊断汽车电气设备的故障来展开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参观汽车的维修车间,进而加深对汽车结构和原理的理解。了解整个汽车工作过程中各个系统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汽车维修课程的热情。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围绕着基础知识以及技能,操作过程与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器故障和维修方法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从而达到智能教学的目标。 智能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应用。职业技术院校教学目标中一个最终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也反映了其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的教学要求,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熟悉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同时。还能够正确的使用电子电气设备,具备解决相关故障问题的能力。通过汽车维修维修的实训教学,让学生更加熟悉汽车的构造和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汽车各个模块和电子电气设备进行动态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方便的学习各个电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强化实训的针对性以及教学实践的实用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突出强调对于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汽车设备故障的诊断和维修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智能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的才做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修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智能教学是一个接受一实践一总结――接受的循环教学过程。接受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基本的汽车知识,了解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故障排除方法,然后在通过实训的方式在维修车间进行实际的操作,并对实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理论知识相违背的现象进行总结、求证的过程。例如。在某一智能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汽车资料。参观汽车维修车间以及观看相关的视频等方式来了解相关的电气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原件,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而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也是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到相应的就业机会。因此。学校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行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实施智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开展自由实践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叫蹙额过程中,来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段教学,不断的创新教学实践,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上不断改革,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根本,发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老师要把握好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强化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控,将学生的自主研究放在教学的首位,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智能教学在技校维修专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好实训教学。组织好相关的实践活动。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合理的组合。老师在课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做好课程设计,强化实训中重要环节,充分借助多媒体工具,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机房演练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箱等部件的拆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在多媒体操作软件下进行的模拟操作。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实践同时也可以避免设备元件的损坏和G失。当学生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在进行车间的实际操作。 智能教学在技校汽车维修专I中的应用,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和中心的,其主要的应用实践是为了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从原来的消极和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积极的自主探究学习。不断强化独立思考的能力。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汽车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也一片光明。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需要大量汽车维修方面的技术人才来满足实际的要求。而中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探究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关键词:一体化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培养人才的模式会有所区别。相比于传统的院校来说,中职的毕业生很多在毕业之后会面临走向工作岗位,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非常明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能探究更好的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也是现阶段中职教师的主要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都会采取教师讲授,学生理解的教学模式,并且理论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但是这种模式下更偏向于“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1. 学生基础较差 由于生源质量较差,中职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较高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学,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会认为教师总是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并且,他们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甚者会出现逃学、厌学的情况。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也会觉得非常枯燥,导致实际的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学生的学习质量非常差。 2. 缺乏实践教学 很多时候理论课和实践课是相脱离的,影响学生的实际的学习和技能操作。往往在进入实际的实践活动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也仅仅只是单调的模仿式操作,并不能真正地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过程。 3. 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实践能力非常关键,而要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利用教学设备来进行辅助。然而,很多中职院校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面临了很大的阻碍。 三、如何在中职学校汽修专业中实现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借鉴了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的教学现状所开发出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并且交替进行,没有所谓的固定顺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场所的规划 为了能够完成教学计划,就需要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进行合理安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学场所的规划。前文提到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样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实践教学的联系,形成完善的学习模式。如果场所允许,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设备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学生配合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让教师在完成理论部分的讲解之后,马上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 重视教学方法的完善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教学案例。教师也需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展开分组讨论。教师将一些汽车构建的图片反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汽车的构造,然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能进行有效修理等。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会更好地进行思考,并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而更加主动地进行答疑解惑,让学生了解到真正的难点。 3. 教学过程的完善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只有在_定教学过程之后,才能明确教学主线,从而展开针对应的讲解和释放。其实,在一体会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且对于一些安全事项等要进行规划,让学生对学习具有更加浓厚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理论课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教师,首要任务就是明确的职责和定位,然后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引入教学内容,做到先讲解后操作,从而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 重视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更具有针对性。如果是一些能力比较出色的学生,则可以直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对于一些能力稍弱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就需要转移到一些基础方面的知识上。例如,以汽车的构造为例,可以将它分为性能学习和细节零部件学习,对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基于肯定和充分评价,鼓励他们进行主动思考。 四、结语 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通过研究,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如何才能有效地展开教学工作。未来的信息化时代下,人才是各企业竞争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和相关企业的交流沟通,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工作需求,为企业所用,为我国的汽修事业提供重要的人才保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5600)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项目教学法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还能有效提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本文主要讨论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问题,希望能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汽车维修 项目教学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项目教学法是根据学生需求,将相对独立的汽车维修知识交给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收集、项目设计、问题发现以及处理,最后进行评价。通过项目教学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能力提升。但在具体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实施原则以及方法,还要搭配其他方案共同完成,使教学效果更好。 一、项目教学法的原则 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才能发挥其最好的效果。首先对学生的教育要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培养学生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求职以及车间生产过程中不仅技术水平扎实,而且在综合素质上不落后于人,为学生在职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对学生的培养要以未来企业的需求为基础。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数未来是从事本行业的工作,而且三年后继续接受教育几率较低,所以在利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读懂市场企业需要什么,然后有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确保学生在三年后能够笑傲职场,获得企业青睐。最后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体现民主的教育原则,让汽车维修教学活动展示出科学性与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以及认知水平,组织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舒适、宽松的学习氛围,保证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首先要确定项目,根据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做到对每个知识点熟练掌握,并运用于实践。例如在汽车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项目教学中,让学生拆装492型汽油机气缸盖时,结合其他型号的气缸盖拆装实践,将气缸的设计、维修融入项目教学,让学生独立通过气缸盖拆装,以及其它相关项目的学习,最终掌握拆装顺序、调试方法、分析结构功能与特点,增加学生对气缸的整体认知,提升知识的连贯性。 其次项目教学法本身具有连续性,切忌只是走过场的教学。教师必须要制定教学计划,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独立完善教学步骤与目的,以免学生应付交差,草草了事,不能达到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所以教师应将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一边操作,一边体会和掌握。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反,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因为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更多不可预料的问题,教师必须拥有更广的知识面,以便在特殊的时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项目教学法本身就是对学生自主实践的锻炼,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直接让汽车维修或者售后企业参与,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联合培训,为学生提供最接近市场前沿的实践基地,也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汽车维修技师。企业在项目教学中结合市场设计出最常用的教学项目,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提前适应市场需要。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操作车间现场进行项目教学,让企业提出项目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解决,最大程度地模拟汽车维修实战,不仅帮助学生增加职场经验,还能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要考虑拓展与评估。在项目进行中和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尤其要帮助实践能力欠佳的学生建立自信,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提高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知识进行拓展。例如在汽车汽油机气缸盖拆装过程中,要将知识延伸到柴油机气缸盖的拆装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引出新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实践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 三、配套的教学方法设计 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研究项目、解决问题。不论是操作训练还是结果评定,都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参与辅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过程中的每一个指标,一改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其次对项目教学法使用案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在故障排查以及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与思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在汽车维修的具体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故障所体现出的特殊的表现形式,经过观察、判断、复检、确定,最终完成检修。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综合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训练。 在进行项目教学法后,可以安排学生去正规汽车维修机构进行现场教学演练。在现场由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车辆问题的排查与处理,深入实践一线,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这种融入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会与他人相处,提高协同沟通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综合教学,在运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其达到最好的效果。在现今科技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运用在汽车制造上,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汽车维修人才的地方,需要将滞后、过时的教学内容删除,增加新的知识和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艺。同时还要与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将更先进的技术和行业知识传授给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帮助学生在职场获得先机。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汽车维修专业对学生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维修的综合知识,强化维修技能,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实践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 摘 要: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研究者们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为了创新实践高效的教学模式,做过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其中,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是目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在师生共同协助、配合、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潜能,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汽车维修专业 应用 1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高效教学法,也是当今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在进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包含若干个子任务)交予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计划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分工、协作、负责完成,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对于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来说,课程内容相对术语多,理论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路、枯燥乏味,使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从而,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能力难以得到很好的培养,直接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与应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 2 进行项目教学法的环节 2.1 知识整合、情境创设、项目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为了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项目及任务的设定一定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对学生而言,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教师必须对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按照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设计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项目及任务。该任务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还要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合作性和拓展性,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强自主学习与完成类似“任务”的综合能力。 其次,教师可结合生产实践需求,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项目及任务真实性和形象化。 最后,将项目及任务设计为任务书,一方面便于任务的下达;另一方面,便于小组合作的开展和竞赛考核的u分。 比如:我们在汽修高级班进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中的离合器的构造与原理教学时,首先创建一个情境,提出任务――“一辆桑塔纳2000轿车在起步时,出现严重的抖动,当抬起离合器时,车速提高不柔和、不稳定。分析轿车的故障点并排除。”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离合器产生兴趣。带领学生在车间观察离合器,并对离合器进行拆装,要求学生总结离合器的原理。这时学生脑海里存在了一个直观的离合器,但是对离合器的原理还有些模糊,不清楚各零件的名称。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进入课堂,由老师进行系统化的授课,使学生逐步了解各个零件的名称,继而掌握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在启发学生自行分析轿车的故障点后,总结出多个故障点;再由教师带领进入车间进行离合器项目实训练习,让学生用实践去证明离合器的故障原因,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性地去学习、实训。 2.2 精心策划、提供资料、制作学案 采用项目中任务驱动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既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能下达任务后就放手不管了,而是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合理的信息资料;合作小组则通过查阅资料、筛选资料、加工资料、应用资料的过程,彼此间进行不断的探讨、补充、修正和总结。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合作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2.3 教师主导,掌控全局、确保实效 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合作氛围中承担着大部分学习任务、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因而成为课堂的主角。但这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轻松了或无事可做;相反,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控制者、知识的讲解者,更是任务的设计者、课堂的组织者、合作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布置好任务后,要适时地进行巡回指导并及时地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活动中给予必要的知识讲解与技术指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4 总结经验,提交成果,拓展反馈 当整个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总评,总评应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应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评价还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项目评价和学生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的目的不应只评出分数和名次,更应指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具体改进及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下一个项目学习中表现更出色。 3 实践项目教学法的体会 项目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适应现在学生的教学习惯,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先进的教学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活动中可以灵活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工配合、相互协作等形式来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同时,锻炼自己口头表达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综合职业素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特别适用于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强调能力性以及与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在应用中学习,在实践需要时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项目教学法事实上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很值得教师继续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有益的尝试。笔者认为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并不是每节专业课教学都适用“项目教学法”。如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就不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因为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全面,要自主完成给定的任务难度会较大。只有当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使用项目教学法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要求将企业的工作场景和环境引入到教学场景中来。在教学中可以穿插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的正确操作流程,以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实践与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发展,国内职业院校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考评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成果的重要环节,目前还没有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成熟系统的方法。这无法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匹配。所以,针对新教学理念和新课程,在学生考评方面急需改变。 一、传统教学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考评命题过于封闭 传统理论考试的内容基本围绕专业理论设置。常见的题目基本是教师在课上讲过的内容,在参考书上即可找到答案。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主要通过理解背诵,甚至只需在考前短时间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这样不仅无法检测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学习不积极。 2.传统考评过于重视专业能力,轻视非专业能力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期末考评分为理论和实操。纵观大部分理论试卷发现:专业内容占据90%以上,实操考评中评分点都是操作要点和操作结果,一些所谓的一体化综合卷也只是把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简单拼凑。这样的考评明显与目前提倡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不符。 3.学生考评分数只有总分没有细化,无法分析学生各方面能力状态,因材施教 很多老师通常将学生期末考试总分作为考评结果,发现考试分数排名与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基本吻合。但是,通过这种考评方式,教师无法发现每名学生的强项和短板,这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失去了重要依据。 4.教学考评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注 在国内职业院校中,应试教育氛围较浓厚,主要源于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大部分学校还是把学生的考试分数、通过率等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为了通过学校的考核,在出题和教学中都不断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在教学过程中也主要针对大纲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仅停留在理念上,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关注。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生考评在内容、方式、结果等方面不仅不能与现在的教学理念相匹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急需改变。 二、汽修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实践 针对传统学生考评的问题,笔者学院今年以汽车维修胡格班为试点,尝试了综合职业能力考评改革。考评以一个完整学习情境为载体,把学生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按照大纲中要求的点进行细化考核,全面关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听、说、读、写、做。下面以“发动机功率不足”学习情境为例,Ρ敬慰计澜行介绍。 1.多维度、全方位考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次考评设置了9个考评指标。对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所体现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评价,具体如下:一是信息获取,即查阅、提炼、总结;二是沟通展示,即沟通能力、展示能力;三是团队合作;四是计划决策,即计划能力、决策能力;五是自我管理,即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时记录、及时总结能力、自我改进能力、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个人成本控制能力、自信心、情绪控制、抗挫折能力;六是职业态度,即责任心、敬业、诚信、独立性、主动性和进取心;七是英语运用能力;八是规范、安全与环保;九是专业能力。 2.对接试点班上课要求的十步教学进行完整项目的考评 (1)胡格试点班教学过程要求按照十步教学实施,以完整项目训练为载体,在各环节融入学生非专业能力培训目标。 任务导入:设定一个开放性题目,学生扮演维修人员,考官扮演客户,用英文进行沟通。 理论学习:学生从提供的学习资料中查阅学习内容。 任务分析:通过客户描述和查阅的相关内容,进行故障原因分析。 制订计划: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给出完成项目的方案。 做出决策: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审核确认。 付诸实施:执行方案内容,进行现场操作。 质量检查:内部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 任务交付:用英文将车辆交付给师傅和客户。 评价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反思包括学生反思,促进改进,教师对重要知识进行简略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碎片化问题。 拓展巩固:根据条件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或运用。 (2)依据十步教学的步骤,本次学习情境“发动机功率不足”考评,学生完成考评的步骤同样按照教学顺序进行,解决客户任务的步骤具体如下: 任务接受:请用英文接待客户,和客户进行沟通,并接收客户任务。 任务分析:请查阅资料描述四冲程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请说明提供工作支持的学徒工的选择标准;请与学徒工合作对车辆进行初步检查和测试,分析工作任务的问题情况,明确工作任务。 任务计划:请列举发动机功率不足的机械故障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一份诊断和工作计划(包括物料、工具、测量仪器、时间控制、成本核算、安全与环保等);参考所提供的维修信息;考虑制造商为发动机机械修理制定了哪些规定。 任务决策:请站在客户的角度和客户沟通任务计划实施的可能性,站在厂商的角度和师傅沟通任务计划实施的可能性,最终对任务计划进行决策。 任务实施:请使用系统专用的检测仪器执行压缩压力检测和压力损失检测,记录评估测量结果并判断故障原因;拆解修复发动机机械机构部件,并对发动机进行调试;考虑制造商为发动机机械修理制定了哪些规定。 任务检查:请进行必要的最终检查和“5S"。根据实施的诊断与修理工作编制工作说明,完善改进工作计划。 任务交付:请将车辆交给师傅,就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说明;将车辆交给客户,和客户沟通客户委托完成情况。 反思评价:请反思与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态度、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寻找改进自己的可能性。 (3)围绕考核指标,针对学生考核步骤,细化考官评分表,做到全过程跟踪式打分。学生的考核顺序是按照教学中完成任务顺序进行的,其中的非专业能力并不是每项指标都有可视化结果,所以需要考官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及时评价才能确保准确。下面以任务分析环节为例,具体如下: 一级指标为查阅资料描述四冲程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独立处理或应用系统知识)。二级指标为查阅资料准确快速,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查阅能力;提炼最重要内容作为关键词,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提炼能力;制作展示美观的框图,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展示能力;四冲程发动机结构组成正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系统分析;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正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绘制简图。 一级指标为选择工作伙伴并进行工作合作(团队能力和沟通能力)。二级指标为注重礼仪规范、文明用语,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礼仪规范;选择伙伴标准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工作实施,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团队、合作;谈话过程流畅可以控制并体现友善合作意识,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表达能力、友善;谈话内容围绕工作内容展开,清晰明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表达能力。 一级指标为与学徒工合作对车辆进行初步检查和测试,明确工作任务(系统的分析明确任务)。二级指标为独立地准确地分析客户投诉,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独立性、分析能力;主动有效地寻找伙伴帮忙,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合作、主动性;初步检查和测试内容准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工作任务描述准确,分值5分,评价指标为专业能力。 在评分表中,一级指标与学生考评过程的h节对应。考官可以很清楚知道学生正在做哪个环节。二级指标指出了本环节学生考评点,以及学生完成该评价点的标准,方便考官进行衡量并按照配分进行准确打分。最后的评价指标能清楚地标出该评价点的指标属性,在考评结束后,能方便地进行不同指标的统计,最终形成每个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蜘网图。 三、综合职业能力考评的改革,真实体现了学生综合的能力水平,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次综合职业能力考评通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不仅考评出学生的专业水平且在所有环节都设置了不同非专业能力考评指标的考核点。以其中一位考生的成绩蜘网图为例(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该学生在团队合--作、规范、安全与环保方面做得很好;在信息获取、沟通展示、自我管理、职业态度方面表现一般;在计划决策、英语运用、专业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 老师获得了该学生真实细化的能力数据,可以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涉及规范、安全与环保方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展示或者充当小教员角色对其他小组进行指导。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锻炼了该学生的沟通展示能力。在教师教学中碰到学生薄弱的指标培养时,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实现一对一的辅导。例如在计划决策环节,老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一名计划决策能力强的学生对上述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老师需要在课堂上或课后对小教员辅导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必要的把控。 综合以上几点,胡格试点班课程遵循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念。本次综合职业能力考评改革完全结合实际教学,指标完整、过程完整、评价完整,是全过程的系统考评,最终取得学生全方位、多指标维度、真实有效的能力测评结果。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改革在教学改革渐入佳境、教学实施日趋成熟的今天,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了真正的收口。 引用德国职教专家胡格先生的一句话“教阻碍学”,教师只有在真实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的情况下实施教学,才能做到让课堂的每一分钟对每一名学生都是有效的。想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综合职业能力考评是最真实有效、最全面的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汽修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而教学改革是各职业学校一直在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文章就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加快汽修专业的建设,构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已变为目前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中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一些职业学校中的汽修专业受到资金、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制约,发展较慢。职业学校要借助国家对职业教育大力支持这股东风,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中的约束条件,优化教学资源,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 一、当前的行业现状 汽车中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加,机械工程愈加精细与复杂,电子运用于汽车中的范围逐渐变广。在这样的前提下,汽修中的检测及诊断设备、人员的技能素质与维修技术就显得越发重要。 当前汽车大修逐步减少,而定期保养更为大众青睐,车主较愿接受汽车的专修快修,快速便捷地排除故障,提升维修效率。维修汽车也不再倾向于原来的解体维修,而更多被检测设备所替代。 新能源车型的持续增加使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相继出现,汽车行业对维修新能源车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汽车行业的进步使汽修行业的准入门槛愈来愈高[1]。 二、职业学校汽修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教材、教学不匹配 职业学校中的汽修专业缺乏真正的一体化教师。一些教师是毕业后直接由学校选拔得来,没有在企业中的工作实践经验,而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却又未经系统的教育及培训,真正全面型的教师还是严重缺乏;教师对汽车行业内的新兴信息技术没有及时学习并掌握,常常让学生学习旧知识而无法更新自身的技术与知识结构;目前职业学校内的教材尽管有很多,但每个学校的教学方式及内容都不同,极难选择到合适的教材;教材内容较为老旧,有关现代汽车新兴技术的内容与维修技能的知识较少。这样一来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想要较快上岗就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二)教学设施设备的缺乏 汽车行业内产品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多汽修专业中的教学设备都较为陈旧,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致使教学设备没有可用之处,教学内容也很落后,学生无法学习最新的知识与技能。而采购新设备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学校资金的缺乏也会致使设备无法更新,学生的维修技能也远达不到企业要求。一些职业学校因教学设备缺乏,实训的工位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比如,发动机的拆装训练,通常都是四人一组进行拆装最为适合。但一些工位却会有十人左右,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甚至还会有聊天、玩手机等现象出现。 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实现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职业学校中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还能决定其就业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师资的分配要满足相应的师生比例,学校应对教师多进行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培训、企业实践、岗位培训等方式,以弥补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不足;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引入学校,聘用修理厂中的优秀人员作为辅导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把企业中的辅导教师与本校教师相结合来开展教学,相互促进。 (二)合理地对当前教材进行开发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还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对当前市场中汽修教材不太适用的问题,教师可以自行开发教材。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中的辅导教师优化并整合当前的教材内容。同时平常要重视积累素材,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运用专业体系来重新修订汽修教材。比如学校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开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材。这种教材相对较有优势,且拥有良好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及企业的工作目标,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分为许多子任务,再将每项任务通过信息页、评价页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尤为积极,做到了将任务作为导向,使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知识。通过上述信息页及评价页等方式,不但能促使学生更为主动地使用理论去开展实践,还能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围绕汽车维修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法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如引导文法、六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工作法等,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修综合能力为目标。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作为核心任务,而把汽车维修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为追求的目标。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组建学习小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课业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在评价中起引导作用,不同的工作任务可考虑用不同的评价侧重,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习与工作的态度、工作习惯、“5S”管理等,都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之中。教师从原来知识、技术的传授者,转变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订计划与实施计划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以及学习绩效的评估者。 (四)开展小班教学且突出班主任的作用 开展小班教学有许多积极的影响。教师一边讲课、指导,学生一边听课、动手操作,每个步骤中学生数量越少,就越有教学成效,尽管实际情况中无法做到使班级中的人数过少,但也最好不要多于三十人。这样才能在教学期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踊跃地参与,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一旦成功进行操作,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促使其继续去完成新的实践内容,以形成良性循环。班主任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假如班主任正好是专业的汽修教师,就可以使对学生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主任能够在平时学生学习期间帮助解决一些专业问题;还应对所有学生的性格与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根据这个优势来进行分组教学、实践;专业技能教师对行业的透彻分析还能够合理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从而使其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内容。 (五)将多种教学资源相结合 当前的教学资源更为多样化,从音频、视频到仿真软件再到实物,各有优劣。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期间,有目的性地选择一种或更多的教学方式对资源充分利用,以达到资源的最大优化。此外,也可创建兴趣小组,带领学生一同设计一些简单的教学及实验设备。这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还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时间分配、设备保护、资金不足等问题。通过动手制作设备并进行研究与调试,还能有效锻炼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将理论及实`全面结合,提升了工作成就感,还增强了对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学生的积极参与能让其在制作期间不断学习,不但提升了动手能力及实践水平,还帮助其增加了自信心,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2]。 (六)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运用是现代化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使教学资源的来源不仅限于学校及教师,而是可以来源于学校之外的广阔空间。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等都是新兴的教学模式,还有其他许多有关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第二课堂、模拟教学、游戏教学、虚拟实验室、计算机支持讲解、虚拟教室等都运用到了课堂中。职业学校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拥有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及方式,给教师开展多形式教学提供了条件,且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拥有上述多种形式来供教师进行选择,教师对这些方式与技术的全面掌握,不但能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可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使其积极配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因此,信息化教学能促使学校创新教学模式。而这种新兴的模式也将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新兴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水平,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汽车行业发展的加快,社会对专业汽修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职业学校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快对汽修专业进行改革,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不断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培养的探讨 【摘要】文章阐述了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维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论述了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应如何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培养方案 一、引言 随着汽车制造和汽车维护技术的发展,汽车维修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解体检测和不解体维修技术日趋增多,汽车维修工艺从“修理”逐步向“更换”转变。将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到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开展汽车维修人才培养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培养背景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全日制三年,毕业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汽车维修工(中级)或汽车维修电工(中级)。根据调研和参考兄弟学校的课改思路,本专业培养面向汽车后市场的汽车维修、汽车装配等企业,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汽车检测、机电维修、车身修复以及汽车技术服务和相关业务管理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目前,开办汽车维修专业的学校如雨后春笋逐年增多,汽类职业学校将会为汽车后市场专业群输送大量的掌握现代汽车相关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从业人员的主力军,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沿用“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训课-就业”的思路来安排,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体式的课程设置和调整,特别是要对各类汽车售后服务岗位如机电维修、钣金油漆、维修接待、仓库配件管理岗位等进行中职课程设置考虑,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业安排。此类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较为欢迎,认为其更为合适和稳定。 三、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汽车维修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从工作领域看,中职学生毕业以后主要从事技术、生产、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那么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应该是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具体到汽车维修专业上来说,应该满足企业对“汽车护士”的需求。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就把中职与高职区别开来。我们的学生要能适应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要求,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应当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就能提高汽车维修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二)学生培养定位 由于当前所招中职学生素质较低,学生参差不齐,而企业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却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灰领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之一。在对企业的调研访谈过程中,用人单位多次提到了实习学生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执行能力、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学校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思想素质、外在形象,展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通过用人单位的层层筛选与考验,才能有立足于社会的看家本领。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与组织观念,让学生明白“是你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发掘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能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常识,与客户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能够把企业的良好形象向客户展示,同时自己也能成为社会大众所接受认可的企业形象代表。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汽车专业课程标准设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引入“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注重学生过程考核和能力培养,同时结合职业特征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将三年的教学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和考证培训模块,将三年学习时间分为三段:第一年学科化,第二年模块化,第三年顶岗实习。 (四)引入一体式模块化课程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内容为导向。汽车维修一体式模块化教学模式可将维修课程分为发动机、底盘、电器、现代汽车新技术、汽车保养维护实务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其特点,下设子模块,在各子模块下进一步细分,按照“系统的构造特点-常见故障现象-诊断分析-修理的路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渐递增,避免了按传统学科模式可能重复讲授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知识概念零乱、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联系企业实际,将企业工作项目转化为学校课程,因地制宜编写适宜的一体化教学校本教材,逐步实现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模块化,综合实训岗位化,技能训练项目化。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从以“教师讲过”“教师讲得好”“教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和实验设施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模块式、层次化、产业化、现场化教学等,能清楚地展示汽车各零件工作时内部运动关系的结构原理,直观、动态性强,便于学习理解和掌握。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教学实施方面,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和实验基地必不可少。因此,必须配备先进完整、齐备典型的汽车及零部件总成,汽车电器、电路各类电控系统,现代化检测诊断设备仪器等实习实验设施,保证每一位学生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水平。同时应与先进的维修企业挂钩实习,缩短与生产实际的距离,促使学生能很快成为汽车维修业的骨干力量。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中职学校的汽车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实践技能也非常缺乏,而一体化教师更是身兼数职,其来源大多是从工科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直接分配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是“从校门到校门”,他们并不十分熟悉现代汽修企业,对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知之甚少,对汽车电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授课时存在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盲点,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切实的收益。 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从目前各学校配备的专业教师来看,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较低,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这远远无法满足现在和学校后续的发展需求。学校应该在专I建设上将人才储备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光是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需求,更要为今后学校规模发展创造条件和打好基础。学校可以从高职以上学历和在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优秀企业骨干中甄选专业教师,并且进行定人、定岗、定模块进行培训,相信三年内就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七)汽车专业技能考核模式 实行“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理论(理论成绩70%,实践成绩20%,平时成绩10%),忽视实践成绩,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提高。“理论加实践”的考核模式,就是给予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对等的地位,提高实践所占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也避免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滥竽充数、相互抄袭的现象,保证了考核的真实性。 四、中职学生实习和就业思考 通过对各兄弟职业院校、企业调研与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几年来采用“校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后的职业院校在社会影响和规模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大大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就我校情况来看,虽然汽车专业开办时间较长,但由于规模过小,发展过慢,无法体现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特点,建议围绕汽车后市场岗位进行实习就业安排,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展体现“小而专”。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灌输发展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行业理想,坚定专业信心。 其次,邀请知名企业高管、领导、技术专家、优秀毕业生代表和就业指导教师举办就业专题讲座,这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在校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再次,对合作实习单位和4S店整合规划,形成紧密型、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邀请各用人单位企业来学校开展“双选见面会”,现场招聘,强化学生就业紧迫感,扩大学校专业社会声誉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汽车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技能和企业的无缝对接能力。 最后,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机制,并通过毕业学生进行学校和专业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面,实现良好社会效应和招生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加强中职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学校的产品是课程,汽修实训课程表现为凝聚学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而学生则是课程教学的载体。开设汽车维修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通过教学改革,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要培养出汽修专业的优秀学生,更好地肩负起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真正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所需要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训的摇篮。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浅析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 要: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中职学校多年来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并取得了不俗的发展。近些年来,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迫使中职学校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以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为切入点,分析其改革发展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中职;汽车维修;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产量迅速增长,汽车维修市场前景巨大,在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应运而生,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于汽车维修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1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现状 1.1 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学方式落后 多年以来,尽管中职学校一直以培养专业性技能人才为主,也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中职学校在招聘教师的始终没有普通高中那样严格,有些教师只是因为拥有一技之长就被聘请到了学校担任教师,这就导致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还存在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思想和方法都较为落后。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太注重对于学生技能知识的培养和训练,而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招来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1.2 教学落后于实际,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汽车维修专业不同于学生所学习的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只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的掌握了理论知识就足够了,汽车维修所接触到的是汽车,学生所学习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要付诸于实践,如在维修一辆汽车的时候,必须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才能够完成。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汽车维修知识,就必须要开展大量的实践教学。然而,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都比较匮乏,存在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致使学生在学习汽车维修知识的时候,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选拔高素质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教师能够使一个不好的班级变强,而一个差的教师则可能会使一个原本优秀的班级变弱。因此,在进行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选拔高素质的教师。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笔者认为,首先,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教学培训,对教师的技能进行考核,未达到考核要求的教师,可以对其给予一定的惩罚,给教师以压力,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和探究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此外,在选拔教师的时候,教师也需要谨慎对待,不能只因为教师的某一方面能力突出,就草率决定聘用,而是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技能并选拔合适的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汽车维修知识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在教学汽车维修知识的时候,理论与实际一个都不能落下,理论是支撑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基础,通过实践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经验,使学生的维修技术更为娴熟,但是如果没有理论,学生对于汽车运行的许多原理一知半解,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的r候,教师既不能过分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置之不理,也不能过分的强调教学实践,将理论放在一边不管不顾,而是要将二者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开展。此外,在教学的时候,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能够充分的了解汽车维修的各方面知识,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改革教学方法,多手段开展教学 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当然,在改革教学方法的时候,也并非是盲目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实际的学习情况来进行改革。 比如说,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厌学情绪比较重,反感说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注意从这方面进行调整,尽可能的将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如在开展校企合作之后,教师可以带领班上的学生前往相关的维修企业和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一线工人在汽车遇到诸如发动机故障、汽车空调无法制冷、刹车失灵等问题时,是如何进行维修的。再比如,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他们的视野。 总之,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做好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走得更远。但是,不论教学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也必须要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掌握到了真正的知识,拥有了过硬的技术,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改革才是成功的。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新形势下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汽车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汽车专业学习的改革,作为汽车相关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汽车维修专业在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作用,本文将从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的出发,深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项目教学;汽车维修专业;应用分析 项目教学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项目任务的布置作为新的教学形式,从而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对此做较为具体的分析。 一.对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 汽车维修专业是在汽车行业不断兴起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对于汽车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在进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教学目的为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与能力的统一。在理论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汽修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的要点,对各种汽修专业设备的性能、结构和操作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从而为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经学到的和掌握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汽车维修中去,能够掌握基本的拆装技能和维修流程,完成独立的维修任务[1]。我校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对项目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式方法进行阐述。 二.选择教学项目,制定具体的项目教学方案 在汽修项目教学中,我校教师通过下厂调研收集常见的维修案例,如气门间隙的调整、正时皮带的更换、排气系统堵塞的检修等,再对项目教学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对具体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流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传统灌输式与填充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失去兴趣与积极性,同时无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也无法开阔和创新学生思维。项目教学是一种老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建构整体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与相关的资料,以为专业课程学习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针对汽车维修专业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项目,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我学习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我校对汽车维修专业提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加深学生在专业维修知识上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汽车维修能力。作为方案制定的重要内容,评估方案与教学目的相适应,通过开展的定期的考核,不H能够帮助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方案,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认识,根据自身在汽车维修操作中的不足进行完善。 三.项目资料的准备 汽修项目确定后,老师根据项目的任务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首先要对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准备,掌握一定的教学资料,为项目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在资料收集中,老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汽车维修的兴趣[2]。例如,在进行《发动机拆装与调整》 项目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搜集与发动机的拆装有关的资料,如曲柄连杆整体结构、作用;气缸体运行条件、整体结构及排列方式等,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项目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项目的有效进行。 四.项目资料的分析 老师在指导学生对项目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后,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分析,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汽车维修的了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对相关资料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资料的补充和完善,提高在项目资料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保证汽修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小组间的分工合作 汽修项目的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进行小组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汽修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能够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进行小组分组时,老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及其学习能力,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人数在五到六个,并要求学生选出一个小组长,整体负责小组的汽修任务的完成。例如,在发动机拆装项目教学中,必须首先要对发动机的拆装原理、步骤和相应的安全事项进行掌握,然后进行拆装活动,小组内可以通过相应的分工,对机体主件、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等拆装任务根据每个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工,并对其零部件进行有效清洗,从而完成对发动机的组装。在整个发动机拆装、清洗与组装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汽修操作能力,还能通过小组形式进行项目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对汽修项目的结果进行合理评估 汽修项目完成后,必须对项目进行有效的总结,才能充分发挥汽修项目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对汽修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估过程中,主要包括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两个部分。在小组互评中,老师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汽车维修任务的检查,包括对完成程度,质量好坏等进行检查,对于任务完成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指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然后进行互评打分。在教师点评中,老师必须深入每一个小组,对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并对每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3]。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两个环节的结合下,每个小组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数,认识到自身在项目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修正,从而使学生在汽车汽修的操作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结语: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适合本专业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项目教学很好的满足了汽车维修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老师在教学时必须将其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优秀的汽车维修人才。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汽车维修教学的普遍现象,讨论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为从事汽车维修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汽车维修,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面对职业教育学生理论知识薄弱的现状,在汽车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一个不成文的教学策略,因此这也就造成了汽车维修行业部分维修人员遇到问题不能从深层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只能对特定的、遇到过的问题进行维修作业,知识技能迁移能力较差,常常造成维修作业治标不治本。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它的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的和知道它为什么会这样。两种致知境界,不一样的治学态度。“知其然”只是对事物现象表面的理解和把握,而“知其所以然”则是从事物现象内在本质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知其然”是感性的肤浅的“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知其所以然”是深刻理解的“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汽车维修教学中如何把握“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摸索。 一、汽车维修人才培养中的普遍现象 1.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人员对社会服务工作有严重的偏见,很多进入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这也造成接受职业教育的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汽车相关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培养的汽车维修人才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2.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注重“知其然” 现如今,社会发展强调实用性,职业教育也跟着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教学目标追求够用,能够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从短期的效果看,确实为社会提供了劳动者,看似达到了职业能力要求,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中这种“知其然”的教育仅仅为社会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工作的机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创造者。 3.维修诊断和维修技术落后于市场需要 一般来讲,我们经常说院校教育要走在社会的前列,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由于汽车维修教学的特殊性,局限于更新教学设施的经费限制,汽车维修诊断和维修自身整体发展落后于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车辆维修过程中,由于维修人员受到维修技术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在遇到疑难的、繁杂的故障时,往往会采用在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即直接对一些零部件M行更换,给送修车主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许多在职的修理工知识水平不足或知识体系不完整,遇到疑难故障感到棘手甚至束手无策,盲目修理导致一些服务纠纷。 由于现代汽车发展技术更新较快,院校汽车维修技术又相对滞后,这就更加凸显学生“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 4.学生能力在“知其然”的教学中提高有限 在汽车维修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师傅能力的高低严重制约着徒弟的能力发展,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后提高会变得很缓慢,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灌输式的教学,使得学生无法体会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就感,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当学生面临工作中的新问题时会束手无策,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1]。 二、“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必要性 汽车维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我们不能因为其实践性强的特点,而忽略其专业上的原理性和技术性。教学过程中,在增加技能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如果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原理性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也仅仅能够成为没有应变能力的“机械手”,不能够触类旁通,难以满足未来车型变化[2]。 汽车维修的专业知识基本上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主要是回答“怎么办”和“如何做”的知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要学生需要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不仅要具有经验技能,还要具有策略技能和智力技能,能够有效解决常见问题和疑难问题。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就是将书本理论的陈述性知识逐渐转化为学生的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也就要求汽车维修人员不仅要掌握汽车相关理论,还需要懂得维修机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就是说,汽车维修人员不仅需要会做,还要会分析,通过实践能够总结出怎么做能够做的更好,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在汽车维修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当前汽车维修教学的现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长期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通过“高原期”。但是“知其所以然”也不是一定要面面俱到,否则也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1.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汽车维修是能力本位的教育,它强调先“会”后“懂”,以“做”为主,对知识的掌握不需要过分深究,尤其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做到“必须、够用”即可,过多、过深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如许多人游泳水平很高,却不一定精通游泳理论;反之,有些对游泳理论掌握很好的人,也不一定是游泳高手。所以对基础理论知识“知其然”即可,关I是“会做”。 2.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比,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从事汽车维修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竞争力的体现。职业教育汽车维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型人才”,如果对学生的培养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层次上,则不足以体现其培养目标要求。 同时,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知其所以然”,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学历层次和学习时限而定,不可过当强求学习知识的深和精。这是需要课程设计和实施者,斟酌其“度",掂量分寸,精细把握。 三、结语 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知其然”是教学的基础,“知其所以然”是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在汽车维修教学中,需要发挥院校教学探究结构原理的优势,而且结构原理是解决维修中疑难故障的必备理论基础。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启发智慧的目的,才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合格的汽车修理人才。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日益扩大,其中就包括对汽车的需求。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具备较高素质的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教学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在专业教育活动开展中获得有效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提高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让学生具备充分的专业技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活动来培养一批掌握机电一体化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仍旧需要将有关汽车维修的基础知识传授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并且围绕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来开展,将电子控制技术原理、汽车电器设备、汽车诊断仪器设备的应用等基础引入课堂中,拓展教学热荨=淌还需要在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轿车作为参考物,使学生掌握汽车构造以及汽车维修原理。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社会发展潮流、汽车维修新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汽车维修知识能够与时俱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尤其是加强对钳工和电工的基础技能操作的训练,将理论知识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自身技能,成为合格的汽车维修人员。 二、更新教学手段 传统的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主要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将“教材+黑板+图片”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这就使得汽车维修教学成了理论教学。为了实现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汽车维修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对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投资,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场所。 对于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便他们能够准确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但面对实践性极强的汽车维修,他们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方面。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使其能够在技能操作方面有所提高。 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材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即便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些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在传统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实现汽车维修教学的信息化。 众所周知,多媒体具有声音、图片、视频等特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将抽象、晦涩的教材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简化教学内容。比如,笔者在开展基础知识讲授活动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将汽车各部分的零件以及各零件的内部运动原理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用动画的形式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更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加强校企联合 高等职业院校是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而存在的,其培养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需要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技能走进企业。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有效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位一体联动发展。同时,学校也需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某个岗位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培养,既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又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以此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为我国汽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 汽车维修专业论文:浅谈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出台指出,随着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对高素质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汽车维修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专业。迫切需要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对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进行改革探索,使学生尽快掌握维修技能,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立足之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汽车工业;人才短缺;一体化教学;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毕业生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必须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是否具备了这种能力?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这种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由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出现和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维修技术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汽车维修正演变成为“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修理”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如何方便快捷地探明汽车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准确判断故障所在,为快速地排除故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同时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汽车专业的发展步伐,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懂理论的同时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同时更要注重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学到汽车的某个系统必须学精。动手能力也要提高。比如汽车电气来讲,它分为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辅助电气系统等几大系统,基本的启动系统要求你必须了解启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能解决汽车不能启动的故障现象。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 1、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优化专业课程建设 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培养的是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汽车检修人才,因此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时,应以应用能力为培养主线,建立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校本教材的改革。目前职业学校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而且实用性不强,而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形象思维教学,这就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大胆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学校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更贴近学生实际。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把汽车最新技术结构、原理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培养,适应汽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比例合理安排,并真正落到实处,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依据制定培养方案,注重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着眼于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体化课程。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整车、喷涂与装饰五大模块。各大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分设各个专业项目,如在汽车电气模块中,分设有电源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辅助电气系统等。将汽车类高级技术人员所必需的汽车各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维修、检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知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避免脱节,减少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汽车仿真软件等手段,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目的。形成理解和记忆的良性循环,将“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和“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三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实现了真正的一体化。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经多媒体示图和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建立一个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讲解原理,引出机件的名称及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教师将演示实物逐步解体,将主要机件重复介绍,从名称、作用、构造特点、检修步骤和相应的技术要求等,一气呵成,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解、检测、组装和调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程中加深认识,不明之处,及时提问解决,使学生对各机件的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记忆也就较为牢固了,相对所需课时也缩短,可将课时归还给学生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产学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赢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它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和学生在学校与用人单位无缝转接的有效途径。“走出去,请进来”是学校在实践中成功的法宝。依据学生的选择,针对某个岗位(发动机、电气与底盘等)进行集中训练,尽快提高学生在某个领域中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这样学生既接受了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又在专业方向的某个方面具有较专而深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可根据所开设的相关专业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利用企业专有的技术和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施计划,共同开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企业派相关专业人员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师傅给定向培养班学生授课。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应专门安排技术骨干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培训,企业也能确保录用合格人才,用其所学。“产学结合”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明确了学生就业方向,尤其是供求双方零距离对接,一方面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的用人风险,降低了用人成本,为高效率地实施人、岗匹配战略创造了条件。 4、“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学校严格落实“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抽调部分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维修、管理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技术素质。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校稳定的兼职教师。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情境教学法对汽车专业课的运用 摘要:由于大部分汽车专业课程都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及操作性,因而在教学中利用较多形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思考。而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当代教育中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融会贯通到教学的每个过程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汽车专业;情景教学;职业学校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科的内容感兴趣,就会想要更多的了解它,这就会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可是,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并且有些科目课堂纪律还不是很好。并且教授与学习是彼此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要做好一堂专业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行。在这期间,不但要有教师在课堂中精彩的讲演,还要有学生对专业知识想要学习的意愿及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更加扎实。在此当中,应如何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的感兴处,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成为很多职业教育教师所面对的重要难题。现今,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是在中学时代被老师不被重视和遗弃的学生,内心当中带着很大的失落感和盲目感来到中职学校。而他们在初中时期都是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有因为老师和家长把其指定在“学困生”的范围之内,其本人也认为自己就是一个“落败者”,所以不断的堕落,学习斗志已然不存在。学生的家长认为上大学是孩子唯一的希望,在外面打工对于他们是没有出路的,这就使他们感到沮丧,认为孩子前途没有希望,从而导致学习自身学习效率下降。所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运用很多形式来培养学习兴趣。总理曾说过:“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方面也有批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完成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好的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所以,职业教育其实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中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道路。为了调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模拟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在校内学生学习重点要从过去的纯讲授理论知识和文字录入式学习,要向全方位、多角度模拟要学习的情境方向转变。使学生彻底摆脱从过去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从中脱离出来,要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其认知的角度和方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以最终的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可以使其在放松的学习情境里,并对此加以不断的拓展、模拟真实工作岗位,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使情境模拟学习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其次,把平时在校内汽修专业理论课程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式逐一转变为项目类别的教学。把过去单一科目纯理论教学,根据企业现实岗位发展趋势和需求,进行从新梳理并结合当前已有课程,把知识重组、分化变成一个一个学习阶段。并在每个阶段中进行模块化的学习和认知。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方式的俗套,导致其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以往,第一年的新鲜感,第二年的厌倦感,第三年的渺茫感,最终成为学习什么专业,就不会从事本岗位工作就业的现状。最后,在情景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安排中,情景模拟模块化细节教学就是不断的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相互贯通,达到所学的知识点都能配有其相互对应的实操范例。以便使其每一个学习任务的进入到其中情境中,把各个任务进行组块化编组。达到岗位需求模块化,操作方式项目化,项目完成系统化。在课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并能互相融入到所教内容的部分,适时地通过实习实训车间来还原模拟工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工作任务,使其清清楚楚地看到真实的汽车零部件和其系统工作方式等等。并能达到十分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予同学们鲜明而深刻的记忆,从而调动同学们积极性的学习,使其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专业课堂学习之中。 二、通过平时校内课余活动创设职业情景模式,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是不仅可以在课上进行,其实教师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中,也是情境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只是一个参观者,更应该是一个参与者。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课余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跟随着教师的示范模拟,以掌握技能。由于,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人群,其思想现状表现为:对课堂知识学习产生很重的厌烦心里,又因为班内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入校后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钻研学习知识的自控能力,并且对事情的明辨能力较差,经常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过激、无知甚至触犯到法律的事情。从而,对自己今后的未来就业失去信心并充满疑问和困惑。就学生现状而言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激发其主动学习兴趣:1、通过专业第二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以汽修专业兴趣小组为目的团体、组织、社团等,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在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展出本专业学生在校内外获得各种专业成果、作品、荣誉的展品,在每个学期开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校内比武、竞赛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能给学生技能和知识不断开发和拓展的空间,给予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和素养的平台,使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职业道德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新认知自我的个人价值、潜在能力,并能从中获得归属感。最终唤起他们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精神,引导其坚持不懈努力认知的态度。2.不断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遵纪守章的自觉性。由于平时学生的错误言行、不良道德习惯,通常出自于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或是道德知识匮乏而所造成的,因而通过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和职业人才培养,从而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理念和遵章守纪的觉悟性,从中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看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标准。再次,还可以从转变学生个人价值观来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好爱入手。不断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注重培养平时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好本年龄段的学生机灵、多动的年龄特点加大职业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力度,从而对其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平时的专业教育教学中,要整理一套科学而又细致的教导方案,其中包括如何实施的办法,还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通过日常工作的反复宣讲、教育,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度,认真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活动,使学生从盲目、无助的状态转变成喜爱自己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并找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三、在情景教学法中,进行全方位的多种评价模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在初中时,学生受着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学校只注重对孩子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又因为孩子正处在青春懵懂时期,有着过于活跃,非常好动,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爱说爱闹的情况。而初中的教育又是追求理论成绩的要求,使得孩子产生对课堂很大逆反心理,不是玩手机,要不就是经常出现睡觉的情况。再加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产生了渺茫、无助的状态。其实,在掌握了现阶段孩子爱动爱说和有着灵活跳跃式思维的情况,可以采取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点,不但在课堂上使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且在对学生评价上利用每个专业职业岗位特点来全方面的考核评价学生,并以鼓励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教育。致使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专业课程,每个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得到个人价值的体现。而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水平之后,以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因此学生评价改革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企业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多元化:学生日常表现、课堂表现、专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评价方式多元化:对于文化基础知识领域可以采用包括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学习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关于职业技能考核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考查方式,即由老师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多方面的构思策划、资料查阅、计划制定、准备设备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总结评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自行安排设计并实施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此过程,老师观察学生工作任务完成的全部过程,记录参数、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并对其操作做出客观评价。测试形式的多样化,如可利用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的作品保留下来,或以视频、照片等形式呈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素质体现建立评价量化表,纳入到学业总成绩中,同时把定性评价作为一个辅助手段,并且定性评价的内容应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详细的做出评语,提供给班主任,作为向学生家长报告书的一项重要内容。最终,通过学生评价模式,把平时孩子学习活动和发展的全部过程,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使得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全面了解。 四、不断寻访企业需求,结合情境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岗位需求 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技能的行业从业人员,因此在专业课程模拟情境开展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同时,为了配合现场情景模式的需求对现有车间进行了一些改造,增加了一些实习设备,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动手能力也是关系到实习教学的关键,同时,不断重视专业课程开展的延伸,并把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中职学生的基本现状,与此同时通过专业与周边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联系网能有效快速了解企业现状和需求,然后可以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进行调转专业课程之中情境学习的重点方向。例如,企业中对有职业素养的汽车维修人员很匮乏,那么,在情境中就可以加大此部分情境知识的联系。这样的不断拓展课程中内容,专业内容能有效的培养出能力胜任该岗位工作的职业人才的教学方法。中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绝不能操之过急的,也不能过大的降低要求。只有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长期的激励引导,最终就能达到理想的层次,就能出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艾洁 单位: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手段探究 [摘要]中职学校要基于“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教育理念为企业培养更高层次的具备专业素养的学生为此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双语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注重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汽车的文化内涵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英语与专业课同步教学以用促学。 [关键词]汽车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手段 一、中职生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部分中职学生英语基础都较薄弱学习的畏难和厌学情绪让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懂得在心理情感教育中疏导学生的抵触情绪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学生特点 确立积极的教师期待根据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不同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越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越渴望教师的肯定越追求存在感在英语教学中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都能感到教师的关注和期望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困生在智商上与其他学生并无差别他们更多的是缺乏对学习的专注力做事不能持之以恒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耐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为自己制定一天的学习目标逐渐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的习惯。 二、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双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一)注重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汽车的文化内涵 汽车专业英语教学要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汽车文化的灌输在汽车近200年的历史中从第一辆汽车的诞生到跑车、SUV、商务车及未来概念车的设想汽车的发展史所表现出的生机勃勃就如一个具有魅惑性的灵魂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普及汽车文化的背景知识比如在讲授汽车品牌的英文标识时我们可以结合某汽车品牌延伸学习它的创始人、发源地、发展史等知识让学生不仅有兴趣学更能把单词记得牢、记得久。 (二)以需求为导向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英语课程应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市场对知识结构的需求为导向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关市场调查问卷的分析汽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技能上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能力:(1)能看懂最基本车标的英文标识(2)熟悉与汽车重要的零部件等相关的单词(3)能够看懂汽车维护方法、维修检测设备说明书等相关资料(4)熟悉相关商务英语知识包括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汽车职场的服务、谈判、营销等交际活动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我们可从多方面搜集教学教材科学合理地再次整合围绕汽车标识、汽车组成结构、汽车维修英语和汽车职场英语等几个主要方面开展英语教学。 (三)因材施教 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弹性的教学首先结合学生的岗位职能要求明确汽车市场营销专业对英语知识水平的总体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分层教学比如在销售环节中学生要完成引导顾客入店介绍车型、价格到付款等任务为此可设置多个对英语口语能力有不同要求的角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鼓励学生完成任务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应摒弃过于陈旧的教学手段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和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只有善于灵活运用和发挥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中要适当结合PPT、网络、微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对于一些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更感兴趣尤其在把词的音、形同时展示出来时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词汇例如在学习汽车四大基本构造的时候在微课中我们结合了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系统等内容配合图、中英文讲解、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让汽车的工作原理生动且直观地显现出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了“engine”“chassis”“body”“electricalsystem”等单词和词组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汽车销售环节时我们让学生在网络游戏“汽车大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轻松地记忆了“salescenter(销售中心)”“carshow(车展)”等相关词汇。 (五)英语与专业课同步教学 以用促学英语教学要与专业教学同步避免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不科学的机械记忆方法同步教学的概念既包括了学习内容的一致也要尽量做到时间上的基本同步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才能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检测维修汽车零部件时我们应及时补充相关词汇让学生看懂并学习阅读一些简单的维修说明书选用典型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实例通过听、说、读、写和翻译等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的相关汽车英语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伴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引进国外技术该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兴旺时期如何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汽车营销专业教师的艰巨任务借助良好的市场环境我们要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为中国汽车营销行业输送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专业型人才。 作者:谭薇薇 兰伟华 单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让消费者可以选择的汽车品牌和范围逐渐增大,这种情况在加剧社会企业竞争的同时也是企业对营销人才提出的要求产生了改变,因此,技术院校有必要围绕市场人才需求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保能够为社会输送一批掌握现代营销理论且具备较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汽车营销人才。 一、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从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教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可以应用的模式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模块教学模式。针对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开展的模块教学模式,要求技术院校对汽车营销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分析,并将这些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则针对这些模块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让汽车营销专业学生具备各种岗位所需求的技术与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转而追求实用性与综合性;二是顶岗模拟模式。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可以使用的顶岗模拟模式主要是指技术院校在引导汽车营销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进行汽车营销公司的模拟来让学生具有顶岗训练的机会。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可以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和完善,同时能够让自身的营销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理论与能力的协同发展。另外,在技术院校所模拟的汽车营销公司中,学生能够对以后需要从事的岗位进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三是产学结合模式。在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产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开展实践工作,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产学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实在的价值。在采用产学结合模式开展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创办企业来自行搭建产学模式人才培养平台,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来共同搭建产学模式人才培养平台,这对于技术学院以及社会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双赢的模式,特别是对于汽车营销专业人才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 (一)重视开发特色课程。开发特色课程,是技术院校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做出改善以及提升汽车营销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特色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技术院校应当依据所选用的教学模式以及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学生能力发展以及市场人才需求所提出的要求。并通过开发特色教材来为特色课程的发展奠定基础。技术院校针对汽车营销专业所开发的特色过程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是特色课程需要强调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即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理论内容以使用和必需为标准;二是特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需要简洁明了,放弃一些枯燥且冗长的理论表述,通过使用图标、案例来替代这些表述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三是特色课程中的内容需要强调学生训练与思考,并重视学生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对实践教学做出合理设计。当前技术学院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关注市场人才需求并以技能提升为导向,这要求技术院校在开展汽车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状况,并构建科学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做出合理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设计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专项训练。针对汽车营销人才所开展的专项训练主要是要推动学生公共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如礼仪训练、沟通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团队意识训练等;二是课程实践。这要求技术院校围绕一个专题做好理论教学工作之后,随即安排实践机会来让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如在学生掌握营销调研理论之后,引导学生参与到市场调查实践当中,并要求学生在完成调研之后撰写调研报告;三是专题实践。技术院校在开展完成教学活动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专题实践,专题包括专题策划与专题调研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小组合作方式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相关工作;四是综合实践。技术院校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联系企业并开展营销活动,在时间方面则以3个月到6个月为宜,最终要求学生以报告形式对毕业实习过程与收获做出综述,同时对学生报告进行评价。综上所述,技术院校在汽车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模块教学模、顶岗模拟模式、产学结合模式等来开展教学。另外,为了推动这些教学模式中的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技术院校还应当重视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学的设计,从而通过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来让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适应市场岗位需求。 作者:左京玉 单位:盐城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高校汽车工程专业群建设与实践 一、汽车工程专业群建设的行业背景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国家制定实施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对于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以来,中国汽车产销市场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汽车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好,各类车型增长幅度相差较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汽车产业作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过程,正在逐步实现由弱到强的巨大跨越,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有望占据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将是美国市场销量的两倍左右。中国汽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二、哈尔滨华德学院汽车专业群建设情况 汽车专业是我校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于1997年首次招生,在过去18年的建设和探索中,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为指导,以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社会、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宗旨。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建设不断健全。形成了由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三个汽车类专业组成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使各专业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应用学科领域,促进学科融合,形成新兴的交叉专业方向、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性动力。通过专业学科群的建设,建设了新的汽车服务方向,钣金喷涂方向等,我校汽车专业学科群建立起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现有实验设备仪器投入达到500余万元。目前实验室数量已达到24间、工具室1间。现有发动机台架60多套,自动变速器40多套,整车30余辆,校外实习基地20余处,拥有4S店模式的培训中心,可以较好的够满足学科专业群建设的要求。专业学科群建设充分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迄今为止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毕业生2100余人,培训非学历教育汽车类专业人员2000多人。 三、我校汽车工程专业群建设内容 1.完善管理制度,确定学科群的目标和定位。学科群的目标应该针对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来确定;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可容性,能吸引众多学科的积极参与;经过充分论证,达成共识,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科群内学科间的强弱关系、学科群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学科群的健康发展。 2.搭建汽车专业群课程平台。为了满足学生所学知识的“够用,管用”以及毕业后的知识更新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尤其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做到了专业课程不断线。 3.根据专业方向特点,不断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汽车工程专业群成立由汽车生产和服务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改革,体现应用型特色,培养高等应用型、实用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4.加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决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假设,按照企业的运营方式进行实验内容的设定和管理,实践实验课程要求紧跟企业实际,课程内容要有结论,有验证,取得较好的效果。 5.打破传统,建立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队伍。汽车专业群的教学团队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教师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部分来自于重点高等院校知名教授,第三部分是学院汽车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做专业带头人,把握专业方向。经过几年建设汽车工程专业学科群形成了,具有高职称、高水准、高水平、学缘机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人数达到80%,中级以上职称达到20%;教师中来自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达到30%,中青年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并且均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6.加大课程建设,突出专业特点,建设精品课程,撰写优秀建材;完成教学研究立项,时刻总结提高教学成果,形成论文。积极地吸取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汽车专业群的核心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形成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精品课程,专业群中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省重点专业,平台课程汽车构造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7.根据专业特点,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专业群建立发展的平台,为培养高等应用型汽车各专业人才服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现应用型特点,具有先进性、信息性、专业性,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打破传统本科教学模式,培养模式紧跟企业需求,学与用同步。 8.深化校企合作,加深合作内容,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实现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科群建设中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培养。 四、学科群建设的思考 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汽车专业学科群的建设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汽车工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专业群发展提供了方向,如何紧跟企业需求,培养合格学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配合,离不开学科之间的交叉配合,因此在学科群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整合资源,发挥学科群中各专业的优势,要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加大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联合培养,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实用性人才。 作者:李长威 吴柏宇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法论文 一、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学习对象与学习任务 选取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13级初中起点一年级刚入校半年的汽修专业学生为学习对象,以“汽车警示图形与文字符号操作和检查”的学习任务为例,探讨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课前准备与学习任务的下达 课前由教师根据所教学班级学习进程、汽车英语基础等为学生设计出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主的实用性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下达学习任务的方式,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本次任务的要求、学习的组织形式与需要达成的相关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很快地进入工作的状态。学习任务下达内容可以参考如下:【TaskDescription】任务描述:小明买了一款标致408新车,心里的喜悦无可言表,但当他坐上驾驶席看到仪表板上各种颜色的指示灯、报警灯、开关及文字图形、符号等各种标志时,感到茫然于是请求正在中等职业学院学习汽车专业的你对这些警示图形符号的功能进行演示与介绍。【Taskcompletingstyle】任务完成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问题引导”中相关内容自主查找资料并展开学习。【Taskrequirements】任务要求:1.Learnkeytermsaboutthepanelofanautomobile(能正确读写汽车仪表板上常用警示图形符号等关键词汇);2.Usingkeywords,understandsthepanelmainpartsfunctions(能通过关键英语词汇,根据已掌握的汽车知识,就车演示标致408仪表板上各种常见警示图形符号操作与功能) 3.问题引导 课前教师为学生精心设定本次学习任务中所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相关问题引导工作页,并巡回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与思考本次学习任务所需查找与掌握的相关学习资料和关键词汇等,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与讨论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为后续步骤三“六阶段教学法”的顺利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也达到了尽量降低学生学习汽车英语的难度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预定效果。 4.引导文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确定任务,获取信息: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任务的下达及问题的引导等相关工作页于网上查找资料及小组讨论等咨询过程获取本次学习任务中“标致408车辆的仪表面板信息及相关文字与图形符号意义。步骤二,制定计划:各组根据组员的特点与本次学习任务情境的描述,进行相关学员的配备并制定完成任务所需资料、相关步骤及材料等。步骤三,做出决策:计划做出来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与材料汇报,教师对各组信息收集情况、实施计划进行及时点评,并提出优化意见,各组根据老师点评进行计划的优化并最终确定执行方案。步骤四,实施计划:各组根据该环节制定的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汽车警示图形与文字符号操作和检查”具体任务的实施,并由组内评定最优学员进行成果展示。小组学员在进行具体任务实施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并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于实时点评和纠正。步骤五,检查控制:教师对本次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指导检查任务的完成,教师根据任务实施过程中对各组在执行任务时实时记录进行相关知识点与警示图形操作和检查技能进行纠正和补充,但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以引导的方式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相关知识点的查阅与仪表面板的操作和技能重组与执行。步骤六,成果评估:采取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过程评价两种方式同时进行。(a)学习效果评价。小组总结任务实施情况并准备汇报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成果展示与反思,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进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1)必答题:教师给每组的学生出5个常用警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做答(每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不扣分)(2)抢答题:给常用警示图形的英语名词翻译成中文名称。(每答对一题加2分,答错其它组各加1分)(b)学习过程评价(见下表所示)。引导文要设计学习过程评价表来监督学生独立、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行为、工作态度、责任心和学习成果的评价,并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总结。 二、引导文教学法课后分析与教学反思 1.学习效果 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监控与记录学生的表现,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新鲜感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积极并能够通过采取分组讨论与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等组织方式,达到了“能就车检查并正确解析东风标致408仪表板上各种警示图形符号和功能”等相关学习目标。课后通过对学生学后的测验与谈话,学生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表示“简单、学习汽车英语不难”。通过此种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能达到以下学习效果:(1)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2)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通过自学来学习,教师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学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3)通过与他人进行专业信息交流和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4)“六阶段”具体任务实施,培养了学生如何增强责任心、获取书面信息等能力,但在具体任务的实施中也发现类似于各阶段学习时间明显紧凑,各组花费时间多等问题。 2.教学建议 (1)引导文教学法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相比,花费的时间较多,授课计划时间明显紧凑,授课时,建议教师提前给学生发放下一学习任务的相关学习工作页和问题引导并采取小组推荐学员进行阐述与课堂成果展示和示范,各组由组长组织组内“小辅教”方式达到集体掌握相关学习任务的教学效果。(2)引导文教学法的关键是开发优质的引导问题,由于中职技校生的生源层次与英语基础现状,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开发时“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引导课文。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应该怎样做。(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4)强调自我评价是引导文教学法的特征之一,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监管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在中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引导文教学法,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岗位知识,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同时有助于及时促进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与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者:游秋红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专业实验教学汽车工程论文 1就业方向 汽车工程的教学革新要求学生所掌握的不仅仅在于有关车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工艺方法以及对于车辆的运用、操作、管理的能力,并对电子技术、微机技术做到熟知,初步实现了对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并对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经营管理方面加以深化辅助[1]。学生未来的就业将在车辆装配、汽车设计制造、车辆后市场等方面,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极大,对于工程师、销售管理人员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2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汽车工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本质体现的根本途径,实验教学已经不单单是作为验证理论知识的实践课程了,而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现今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影响之下,实验教学也打破传统的“手把手教”“你做我看”等教学手法,不断创新,构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汽车工程教学的改革,起到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 2.1实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这四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实验教学设计思想的核心[2]。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做到基于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当今社会汽车行业的发展,融合新工艺、新技术、新的设计理念等新的理论观点,并从汽车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方向进行培养掌控,要求教学设计要面向社会,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实践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不同特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以起到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逐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2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深造的重要契机,实验教学的评估体系将其分化为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并在教学中获得相关信息反馈,对于重新构建和完善教学实验体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一些高校通过对实验资源进行了整合分析之后发现,压缩演示、验证实验环节,增加综合、设计创新实验环节,以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开设独立实验课程将使得教学实验发挥出最优效能。实验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具体的实验教学应该涵盖课程实验、认识实习(动手实践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课外实践等等)多个实践项目,其体现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理念十分强烈。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图文并茂的感官刺激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灵感,强化知识的印象,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和深度,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增强专业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积极开发网上智能仪器设计虚拟实验室,使得学生在实验之前可以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从而增强预习效果,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前的自主实践技能的集合,一般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或学生自己去寻找为主,前者具有普遍性,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征进行实习安排,也很难促使学生自身潜力开发的最大化,相比之下学生自主去寻找的实习单位反而更符合自身特色及未来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实习是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延伸,也是在不断验证和完善课堂教学实验环节中所获知的相关技能,并且,毕业实习对于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很好的指导效果,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造并挖掘自身潜能,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更有价值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获得行业内最新、最全的工艺设计和技术资讯。 2.4改革与创新 汽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革新在于实训、实习项目上,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加以培养,建立起完善的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效果,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身潜能的不断挖掘,将教学面向于综合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向。总而言之,实验教学的革新,将更好地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作者:刘志强 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车联网技术定位分析 摘要:汽车电子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种电子技术的性能也逐渐趋于完善。而随着汽车智能化与智能交通的发展,车联网这一物联网新技术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受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构的高度重视。文章先简要概述了车联网的含义,对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技术组成,并探讨车联网技术定位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架构策略。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定位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智能化交通背景下,车联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当前交通问题,有效降低了复杂交通环境下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率。此外,车辆网技术还降低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当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也更加关注车联网技术研究。 2车联网概述 2.1车联网的定义 车联网主要指由车辆位置、车辆行驶速度、车辆行驶路线等构成的信息交互网络,是一种朝着环保、节能、安全等方向发展的交通车辆与信息联合的技术。在具体确定物联网体系结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具体应用环境,从多样性原则、时空性原则、互联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坚固性原则入手车联网的构成,这样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主要借助道路拍摄电子装置、传感器、GPS定位装置及图像处理等关键的电子设备与技术(图1),实现了对车辆、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等重要信息的采集,并且根据相应的通信协议及标准,在行车-道路-驾驶人员-基础设施之间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无线通信以及信息交换。管理中心主要借助现代计算机进行技术分析,并且处理车辆数据信息,以便为驾驶人员计算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同时还能够及时汇报前方的道路状况以及信号灯的周期信陈鹏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汽车学院福建省漳州市363000摘要:汽车电子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种电子技术的性能也逐渐趋于完善。而随着汽车智能化与智能交通的发展,车联网这一物联网新技术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受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构的高度重视。文章先简要概述了车联网的含义,对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技术组成,并探讨车联网技术定位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架构策略。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定位息,使得城市交通管理人员能够对行人、车辆以及道路进行智能的健康以及调度。车联网这一技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是汽车与信息社会的融合产物。 2.2车联网的功能 车辆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通信功能。车联网使用无线点频道、无线通信信道以及带宽与比特率等信息特性,用来补偿传统无线电信号传播困难的缺陷,这样可以满足车辆同基础设施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需求。(2)网络通信。车联网中包含了单播、组播、广播等传播方式,实现信道与连通性的管理方法,同接入的互联网移动节点一样可以进行移动管理,比如车联网能够支持IPv6及IPv4的寻址。(3)定位功能。车辆网中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够形成组合的定位动能,为行车人员提供当前位置信息以及提供路线导航(图2)。(4)安全通信功能。车联网尊重车辆拥有人员的隐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并且还能够有效低于外部的攻击,保证数据以及系统完整性。 3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 在汽车产业经济环境下,车联网常用于汽车的远程监控、车辆管理、智能交通管理及远程信息服务等,这为当前智能交通的建设提供巨大的帮助。从车联网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将车联网分解成服务层、平台层、网络通信层及感知控制层4个层面。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车联网也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其中上游主要为元件设备的制作,包括定位芯片、RFID传感器等;中游则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商、汽车生产商以及软件开发商;下游则为各种服务提供商,比如汽车远程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以及移动通信商。在车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应定位与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因为车联网上游产业链已经完善,中下游是实现车联网及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典型的智能车辆诊断系统、燃油系统、车辆故障分析及车辆油耗分析等。此外,车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在当前车联网产业链中,其技术定位应在感知控制层面,产业链需定位与中上游层面。其中感知控制层面的核心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通信控制系统以及车身控制系统等。而车身控制系统则包括火灾探测传感器系统、车辆速度控制传感系统、加速传感器系统、碰撞探测传感系统、车间距传感器等。对车联网产业进行分析,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定位需关注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上游的生产管理,具体包括车辆的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装配调试、销售等内容。 4车联网产业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鉴于以上定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比如汽车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汽车照明以及线路安装检修、电子线路检修等,其中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是智能交通的关键,而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的讲解,该知识是保证汽车电子技术良好运行的关键,而汽车照明与线路、电子线路的检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汽车故障的维修手段,汽车维修的目的汽车正常运行的保障。此外还需不断强化信息管理技术,即基于车联网的信息管理技术教学,比如生产管理、质量检验技术以及车联网终端设备销售等相关技术。将传统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与车联网信息教学结合,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汽车制造技术的情况下,认清当前车联网这一智能化的交通网络形式,学习一些先进的智能技术,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在后续制造过程中,能够主动将智能技术融入到汽车设计与制造中,以切合当前智能交通的需求,使得新型的车辆能够融入到现代车联网体系中。比如当前被人们寄于重望的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就需要在车辆中嵌入车联网,使用可见光网络为基础。处理好中央信息系统与无线车联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设计。 5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种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内部的各种信息采集也更加完善,信息管理与使用技术,也受到汽车电子产业的重视。此外,在物联网背景下,现代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车联网产业背景下,各大高校汽车电气专业也在传统汽车技术教学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教学,因此要求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应更多的转向信息采集与管理、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以提高专业学生的技术水平。 作者:陈鹏 单位: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汽车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途径 摘要: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2013年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为了加快专业发展,更好发挥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条件等方面探索了重点专业建设途径。 关键词: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重点专业;建设途径 一以“紧随行业”为方向,优化面向汽车服务贸易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依托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联盟及湖南汽车职教集团,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及宝马、保时捷、株洲美宝行、长沙保时捷中心等高端汽车制造和销售服务企业,组建了由行、企、校多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行企校定期交流与决策机制、定期互访机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信息收集与分析制度、专业设置、建设、调整的论证和评审制度,制定了《学院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1]。根据汽车服务贸易行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瞄准汽车整车与配件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置换等领域中的汽车销售主管(顾问)和服务主管(顾问)岗位,努力培养与打造“懂技术、善营销、精服务、会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以湖南汽车职教集团为依托,探索了“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依托学院牵头组建的湖南汽车职教集团及全国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宝马集团、保时捷汽车、上海通用汽车、北京汽车、上海大众汽车、VOLVO、广东有道集团等汽车服务贸易集团,创新并实践了“五位一体、五元驱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由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理事会”管理体制,通过框架协议、价值合同、捐赠协议等形成“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利益实体,并建立了成员单位遴选机制、校企定期交流和决策机制、资源与成果共享机制,实施“集团化”办学。 三以“品牌化、职业化”为标准,优化“点面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售后服务等岗位,围绕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需求的“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精服务”的人才特质定位,不断完善汽车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本专业先后与北京汽车、保时捷汽车、宝马、广东有道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与宝马、保时捷、上海通用、北京汽车、上海大众、长安福特等品牌汽车企业及其经销商,开展“点对面、大订单”培养;与“广东有道”、“湖南申湘”等国内知名汽车销售服务集团开展“点对点、小订单”培养;全面实施了“点面结合、订单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与宝马、保时捷、VOLVO、上海大众、长安福特等品牌合作开设订单班7个,订单比例达47.5%。在助理营销师认证的基础上,引入了上海通用、保时捷、宝马的企业CA(销售顾问)、SA(服务顾问)、PA(零件专员)的认证制度,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合作开展汽车营销助理工程师、汽车技术服务助理工程师认证,实施“多证书”制;吸纳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参与,实施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和实践了“点面结合、订单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职业行为”为导向,构建“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岗位为出发点,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结合职业成长规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岗位说明书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群”——整车及配件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保险、二手车置换及汽车电子商务等。通过整车及配件销售、售后服务等4大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构建了“典型任务引领”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按照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模块递进规律,以国际名企专项能力及针对各工种(岗位)专项能力培养任务为引领,构建了“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4。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实施“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教学形式;“名企嵌入”课程模块以就业岗位群为目标,依据品牌企业岗位特点嵌入课程,按照要求设置品牌企业专项岗位课程,实施“企业主导、学校参与”的教学形式,从而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 五以“三专业带头人”为领衔,打造“名师引领、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实施 “引转培练赛研”措施,通过引进3名教授(其中国家名师、二级教授1人)担任领军人物、29名教师参加境外培训、15人次获得企业培训师认证,从行业或企业一线聘请了26名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一个由企业专家构成的兼师库,实施了兼职教师动态遴选与管理体制。近三年来,教师团队获教学成果奖3项、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奖8项、参加各类教学能力竞赛获奖6项、完成了省级及以上课题或项目6项,1名教师晋升为教授、1名教师获评湖南省学科带头人、4名教师获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团队获“青年文明号”荣誉,2名教师获“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六以“多元投入”为支撑,建设“产、学、鉴、研、培”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三年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出力,累计投入二千多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与场地建设,建设了宝马BEST、保时捷PEAP、大众SCEP、福特STWP、北汽BSEP、VOLVO汽车等6大教学中心,建设了40多个一体化实训室,设备总值达到3000多万元。全面引入企业6S管理体系,按照校企融合、理实一体的理念,建设了数量足够、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成功立项为省级高新技术培训基地、国家级汽车师资顶岗实习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等功能,成为集“产、学、鉴、研、培”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了校企双方互惠共赢。同时设有专人维护,确保基地的正常运行。 七以“共建共享”为主线,完善“数字化、立体化”的专业教学资源 依据已搭建好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校校合作、行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参照有关标准,准确把握行企业需求以及汽车贸易服务发展水平[3],面向学生用户、教师用户、企业用户、社会学习者等4类用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显高职教育的特色,构建由“4大中心、5个模块”组成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满足注册用户超过10000人,超过每日500人次访问量规模。依托资源库项目建设,本专业建设了20多门网络课程,通过视频、动画、游戏等非图文素材的开发,创新“O2O”教学模式,重构教学生态,再造教学流程,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缩小汽车贸易服务领域水平的区域差距,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八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专业资源集聚优势,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为湖南省内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培训汽车营销师、汽车售后服务管理师、二手车鉴定与评估师1125人次,开展社会从业人员技能鉴定1216人次,为宝马、保时捷、上海通用、北京汽车等汽车企业集团培训员工近600人次;近两年,与上海通用汽车合作,完成了8期来自全国别克、雪佛莱两大品牌经销商汽车服务顾问、零件顾问、服务主管的培训与鉴定共计787人,联合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对长株潭三市各类汽车4S店开展了5期汽车销售顾问、汽车服务顾问等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共计417人;依托师资认证培训基地,培训中职专业教师160余人;承接中职学校学生技能训练近1000人次;联合主流品牌成功开展了5届校园汽车文化节活动;支持了13次汽车消费节、国际车展、汽车联展等品牌推广活动;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及相关技术服务130多次,服务效益经费达360余万元。 九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在推进构建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湖南省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制订等方面形成了初步的示范和辐射效用,集聚了引领全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群发展的力量。 作者:吴小平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引言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各技工院校认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技工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确保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就必须与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第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分解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基于汽车营销职业资格及汽车行业企业、同类院校调研分析,明确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中级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两个层次。其中,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汽车产业链中的汽车制造企业、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汽车后市场企业以及汽车互联网营销企业,培养具有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汽车用品交易、汽车零配件交易、汽车文化服务、汽车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并具有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级应用型、复合型、互联网型技能人才。在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高级技能人才还应具备营销策划、人员与现场管理、营销团队管理,及指导一线作业人员进行营销工作的能力,并拥有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互联网型技能人才。 第二,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依据,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任务。通过针对汽车企业工作任务调研分析,形成汽车营销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应表。 第三,满足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要求。著名学者德莱弗斯(S.Dreyfus)等人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必须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阶段。因此,汽车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而且需要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合理科学地设计课程序列。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遵循职业发展阶段的汽车营销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列表。 三、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按照能力目标分为能力课程体系,将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分为专业能力课、通用管理能力课以及职业核心能力课,如图2所示。其中专业能力课设计为通用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以及拓展专业课程。通用管理能力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如资源与运营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管理能力,包含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密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实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负责人要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课程标准,以保证课程的实用性。最后,在课程体系确立之后,要进一步着手组织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一体化实训场所,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为课程体系实施到位提供保障。 作者:李晓琳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高职汽车营销专业开设的历史不长,其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虽然能勉强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但仍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越发凸显。相比市场牢牢贴合的中职院校,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系列困境,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教学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体系脱节、校企合作收效甚微等。 关键词: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高职汽车营销专业分为技术和营销两个就业方向,需要学习汽车构造基础、汽车营销、保险与理赔、汽车估价等专业知识,熟悉汽车销售服务和售后流程,是能从事现代汽车及配件的营销、维修前台接待、售后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汽车4S店销售服务顾问、汽车维修服务顾问、二手车鉴定与评估专员、汽车查勘定损等方面的工作。从本质上说,高职汽车营销专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的应是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可是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学生不愿意去汽车相关企业就业,而企业也不想接纳学生。以安徽这边的高校为例,每年汽营专业的毕业生最终能从事本行业的不到50%,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方案是从本科专业建设中承袭过来的,而本科教学的一贯宗旨是以理论为主,而这与高职院校以动手能力为先的培养方针背道而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出现了以下几种误区:一种论调认为汽车专业的学生应该全方位了解汽车的基本知识,除了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外,甚至汽车的机械知识也需要掌握,课程杂而不精,甚至很多时候还要学习单片机、液压等跟专业关联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营销专业来说大多没有必要,占据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而这对于本来时间就很紧张的职业教育(三年学制,一年用于基础课,一年用于顶岗实习)来说得不偿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倾向于关注理论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教学实践。当然这也与我们汽车营销专业培养的师资队伍定位偏差有关,高职院校在招聘老师时应该看重的是其实践水平能力而不是学历和职称。然而现在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没有一线工作经验,缺乏“实战经验”,这样在教学中也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 二、高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不符合 行业需求高职汽车营销的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应贯彻实用、会用的原则。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为了辅导、指导实践教学,而对于理论知识脱离于实际情况、甚至滞后于行业发展情况时,再重复讲述这部分内容就没有必要;而对于时下已经成为行业主流的一些知识,则要补充进课堂教学中来,这才是真正做到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同步发展。例如,现在电子商务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在汽车营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做到让学生早早了解,不至于进入工作后与时代脱钩。 三、汽车专业生源质量下降 汽车类专业作为理工类专业在现在的高职院校招生中不占优势,相比之下财经等文科专业在就业市场反响比较好,学生往往更想选择毕业后做一个“白领”,而不是选择做一个“灰领”,这无形中降低了汽车相关专业的入学分数,生源质量也随之降低。随着自主招生在各个高校的大力开展,学生只需要在高考前提前参加高校自己举行的面试和基础测试,一般可享受降低十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或是只需要在高考中达到一个基础分数线即可入学。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学校不得不降分录取,很多汽营专业的学生分数已经低到了一个临界值。过低的基础在面对很多专业课程学习时难度会非常大,企业在用人时也会有多方面的考虑。 四、对校企合作存在着盲目性校企合作 近些年来为国家所提倡,这种合作模式对于学校和企业是一种双赢。各地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校企双方合作,各种校内外实习企业也层出不穷。可是现实情况往往是学校“一厢情愿”,但企业却没有太大的热情,双方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基本上是属于做做样子没什么实际意义。很多企业只是在配合学校完成任务,他们觉得学校既不能给他们提供科研上的实质帮助,输送的学生也缺乏基本能力,很难顶岗入职。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短时间又提供不了劳动力,还需要师傅分出精力去教,所以,实际过程中学生根本得不到上手的机会。从国外的经验综合地来看,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开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前高职汽车营销专业遇到的困难和瓶颈,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专业组织、课程设置,以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创造一种新的专业结构模式。高职专业要培养适用于市场的专业汽车人才,所以明确市场需求,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相比于以往,学生不但要具有基本的汽车销售、售后、保险、评估等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储备,以备日后需求。而对于高校来说,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更,要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整合专业课程、提高生源素质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做好这几点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汽营专业的建设水平,最终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洪诚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旨在为今后的技工院校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技工院校;信息化建设;汽车专业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经济、教育、文化也开始融入信息化技术,因此,在信息采集方面,比如提取、处理、利用、反馈方面就十分方便。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是各种设备在大数据时代必须具备的功能。在技工院校中,最注重的就是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专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是管理教务和专业。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旨在为之后的技工院校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1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大数据的另一个名字是巨量资料,其可以对一些数量和运算较难的数据进行处理,这就说明其处理信息速度的准确性是传统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主要是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也能反映学校的发展过程。以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当中还包含对各个领域的文字、图像等质量的汇总,汇总之后再进行整理归档。但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就会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且分析过程也很易产生错误。目前,我国要求学校要根据最高的要求实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技工院校的每一个专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技工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了改变。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加入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高效完成学校的相关数据管理,也可以让办公管理升级为无纸化管理。 2实现专业信息化管理的必备因素 2.1教育信息化建设文件的支持 2002—2003年,国家教育部分别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在此期间,国家教育部还了《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实施方法(试行)》和《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法(试行)》。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教育信息化文件指明了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让技工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进行,并且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规范可行。 2.2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时机 对于大数据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传统数据进行选择,选择自身需要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而筛选出来的数据只需要选择有效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存在形态也在不断发展,无论是结构化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或半结构化数据,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对于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而言,其专业数据包含文字、图片、照片、视频等。在技工院校的汽车专业中融入信息化技术,这对于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个机会,则能让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程度趋于完善。 2.3信息化管理软件基础设施的完善 在广州某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当中,学校根据广州市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实施教学管理,为全体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为各个专业和各个班级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并对学校实施全网络覆盖,这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在软件设施方面,学校配置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学生和教师可以采集、、处理相关信息。同时,该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学生还会对专业教师分别进行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此培训有助于增强技工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展技工院校的信息化管理。 2.4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准 在信息化管理中,我们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而对于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而言,教育教学管理的标准化至关重要。对于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化和规范化而言,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规范化管理学生的档案信息,比如对学生的选课方式进行管理,根据标准统计学生的就业率,遵循教学规律协调和安排课务,及时反馈管理专业教学的效果等。这些管理所得出的数据能反馈出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成程度。 3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3.1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无纸化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信息化技术,添加信息化设备,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给学生备课、授课,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采集,比如采集学生的分数,统计学生的及格率,让学生进行网上答疑和进行教学资源共享等。在此基础上,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还体现信息化办公的高效性和节约性。 3.2对信息化管理的学习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线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因此,技工学校的专业老师要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参加培训。 3.3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 通过建立数据标准平台,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信息,比如学生的教学信息、专业信息等,并对其进行及时整理和反馈,形成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总结性材料,有助于技工院校分析自身的专业教学是否科学合理,提升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简要分析了汽车类教学资源当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技术准确采集学生的信息,整合分析并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实施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最后使技工院校为汽车行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和实践的汽车专业性人才。 作者:陈庆斌 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 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基于此,就中职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五种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从而有效提升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中职学校;汽车营销;实训教学模式 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应用营销学来分析和解决汽车营销的能力。本文旨在寻求适用于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销售技能。 一、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体现不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职学校仍采用单一实训课程体系的方式来设计实训课程。第三,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为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66.67%。这些青年教师学历高、职称低,且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普遍较差,对学生专业实训指导不足。第四,缺乏专用的实训教材。目前,中职教育有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材缺乏,实训教材的缺乏尤为严重。且教材的编写主要是由教师执笔完成,由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所编写的教材往往是理论与实训相分离。第五,缺乏合理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实训教学的考核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考核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的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试题来进行考核,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时,一般只能取决于科任教师的主观判断,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考核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 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是把汽车营销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按照汽车销售流程对汽车销售进行模拟的实训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先进行分组,组员分别扮演汽车营销中的销售顾问、顾客、销售经理等角色;分组后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即从形式到内容尽可能模仿真实的汽车销售情景。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如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汽车营销、商务礼仪、汽车消费心理学等知识来展开。经过多次仿真模拟实训,提升学生的销售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形象且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室里进行技能操作,使他们从直观上感觉到真实的汽车销售场景。 (三)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 为突出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与汽车销售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汽车经销商4S店进行实地参观,了解汽车商品知识,观看汽车销售的全过程。由汽车4S店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来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学习一线的汽车销售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汽车营销能力。如顾客的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接待能力、产品展示能力,异议处理能力,谈判能力等[1]。 (四)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为了满足汽车营销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汽车销售企业相关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应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线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与汽车企业销售精英进行探讨,搜集相关资料,再执笔写作,编写完成讨论定稿后再请企业专家进行审定。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反映汽车销售企业的真实情况,所编写出的教材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反映4S店销售的实际水平。 (五)教学评价体系模式 建立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由任课教师单方从主观上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以学生的营销能力和技能水平作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再由任课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双方结合学生平时的实训表现、撰写的实训报告、技能测评等来进行考核,体现理论、实践、考核三者同步进行,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三、结语 汽车营销专业是中职学校近几年来顺应市场需求开办的新兴专业,本文就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用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苏春妹 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思路 【内容摘要】 本文以当前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为基础,并且结合当今高校改革的发展趋势,将高校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的探索,对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及组织实施思路进行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 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组织实施 在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汽车专业英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将汽车的专业知识和外语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培育出国际化的人才,由此可见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当今大量的进口车不断涌入我国,汽车电子化继承和新技术以及新结构不断发展,一些汽车的使用说明书和维修手册以及技术文献都是英语版本的,甚至不是进口的汽车,其中也具有很多的英语缩写。要想提高学生以后工作岗位的竞争力,学生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要不断得到提高,以此汽车专业英语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一、汽车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课程,缺乏学习动力。一些学生对于汽车专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基本的认识,一些学生认为汽车专业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术就可以了,专业英语没有什么具体的用处,针对那些常见的英语,他们表示多接触几次,自然就熟悉了,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现如今学生的生源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都比较低,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那么他们学习英语就会很费劲,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对于他们来说就更难了,而且学生针对专业英语普遍都存在畏难心理,通常还没有去学习,其自信心就已经很不充足了。 (二)专业英语比较陌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就是有关基础英语的学习,两个课程之间需要有效的连贯性,一般都是在大一学期,开设基础英语,在大二的下学期开设汽车专业英语教育课程,这样一来,两个课程中间就存在了空挡,就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到吃力,对专业英语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汽车专业英语由于自身学科的原因,其主要的单词都比较生僻,存在大量的长难句,最常见的就是专业术语。单纯死记硬背单词,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比较小,其收获也会比较少,需要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汽车专业英语,做到事半功倍。 (三)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汽车专业英语和普通的英语教学进行比较,汽车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比较复杂,单词大多比较复杂,对于其专业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着眼于当前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方法普遍采用理论教学,教师主要负责阅读和翻译,学生只是被动去学习,填鸭式教学对其影响很深,学生和教师缺乏基本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是源于教材,一些汽车专业教材内容都是以汽车的构造英文版为基础,还有一些就是对汽车的零件构造涉及少,对其基本原理进行阐述,这些内容还不会定期去更新,给学生枯燥的感觉,具体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没有和其他的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提升的措施 (一)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以就业为具体方向,在进行该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能力需求为指导,将具体的教学大纲进行改编,以此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进行确定。将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使基础英语和汽车专业英语进行有效的衔接和配合。针对具体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和学出现新的局面,对于具体的考核过程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表现出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对于学习的不同需求,实行有效的弹性教学,要以学生具体的英语水平为基础,实行分班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为他们制定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具体的学情,来掌握学习进度,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紧跟教师的讲课进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水平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将教学的设计流程进行改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递进项目教学的方式,学习汽车具体零件的时候,可以针对具体的学习项目,可以将具体的汽车零件做成图片,再配上英文名称,学生可以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将具体的汽车零件进行有效的识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汽车零件英语的记忆。对于典型车型上的词汇和词组要让学生进行熟记,在班级内部,可以举办“汽车尾部英文字母标识”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查询相关的资料,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最后制定出多媒体课件,使汽车专业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英文版要进行有效的使用,提高对汽车专业英语的应用,要引导学生对英文维修手册项目进行阅读,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要将手册进行充分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拆装和检修等措施。 (三)不断提高高水平教材的建设工作。汽车专业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教材和教学难度也要以此为基础,对于教材的长篇阔论要进行减少,其应用的教材要做到编写简短和实用。对于相对来说比较冗余的词汇要舍弃,将汽车维修手册和汽车检测诊断设备中经常出现的常用词汇凸显出来。具体教材内容要和项目教学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适当增减有关汽车仪器设备的英文使用说明书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四)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汽车专业英语充满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制作具体的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各种视频、图片,使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还可以利用实训室来学习汽车专业英语,通过具体实物接触和实际的操作,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校内部,可以建立有关汽车专业英语的网络学习平台。要定期选择教师去进行进修,可以到国内有关汽车的外资企业进行实际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到国外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汽车专业英语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专业的英语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更多的帮助。可以将汽车专业英语教学分成两个具体的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主要学习基础英语,主要讲的内容就是职场英语和教材英语以及新职英语,以具体的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为基础,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设置出具体的职场英语情境。第二个学期为行业英语阶段,主要讲的是汽车英语和新职业英语,可以有效利用汽车的挂图和视频等,让学生对于汽车英语有更深的理解。 三、结语 汽车专业英语在现如今的重要性非常突出,汽车专业英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 作者:付京京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 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人才发展的能力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并且要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 汽车电子;课程体系 一、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发展势不可挡。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乘用车市场非常之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2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将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深化,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核心零部件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未来汽车产业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将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零部件采购基地,零部件产品出口将进一步扩大。 (二)以就业岗位为依托,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只有确立了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以围绕这个目标来建设该专业课程体系,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当今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学生家长看到了汽车电子专业的发展前景,就读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就业面尽量扩大,使毕业生能更广泛的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更有利于专业的统筹发展。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将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定义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是比较广泛的,它既可以面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也可以面向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还可以从事汽车销售、维修等企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我校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汽车拆装、更换、维护与检修,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调试、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能力,能胜任汽车制造、销售、维修服务企业,以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本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各职业岗位需要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下表所示:总之,在职业能力方面,以汽车电器诊断与维修为专业主线,适当兼顾机械维修。 二、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方法,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当前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在教学安排上,第一年主要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学习专业基础课,在电子电工基础领域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升基本的电路检修能力。第二年开展专业阶段实训,深入研究汽车电路,锻炼汽车各单元电路检修能力。第三年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整车检修能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核心岗位能力为主线,实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专家组,开发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要集中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汽车电子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汽车电子线路的检修能力,因此,应该以汽车电气类课程作为专业主线,可以确定下列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整车实训》。同时,为学习整车检修技术,掌握最基础的汽车机械基础也是必要的,因此,《汽车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市学科带头人、名师、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教学团队。聘请汽车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持证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达到高级(国家三级)以上。提高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为园区企业服务。 (五)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配置和合理重组,打造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开放性实训教学基地。联系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维修4S店,开展校企合作,在生产真实产品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在维修真车实例过程中开展汽车电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操作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将汽车电子实验室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术引领基地。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建设好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控、车身电器、车载网络、汽车故障诊断与综合检修等实验室。2.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设备的资源优势,形成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晚自习以及其他空闲时间可以进入汽车维修工场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自我训练。3以服务为宗旨,承担汽车电子行业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学人员互派,互相学习,共建实训基地。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随着实训室建设的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专业课程要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增加新的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等。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刚刚起步,现在还是第二个年头,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努力探索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 作者:李月虹 单位: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汽车专业毕业论文:以赛促学在汽车营销专业中的探索 摘要: 阐述了以赛促学的内涵和意义,介绍了保障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应该采取的措施,希望通过分析使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职;以赛促学;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在提高。社会上倡导一技之长,主要体现在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根本,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力求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正在积极探索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力求在建设示范院校的当下办出特色。 一、对技能大赛实质意义的认识 (一)技能大赛模拟了类似企业的平台,来检验和推进学生职业规范的形成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很少有时间走出去到企业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学习的内容往往和实际应用之间差距很大,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走出之后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技能型人才,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参加技能比赛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学校不能创建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但可以利用教学软件、仿真软件创建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通过模拟环境的建立促进学生技能的学习。另外,参加技能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二)以赛促学的意义以赛促学就是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综合地加以运用〔1〕,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比赛这种既定的模式,促使学生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积极作用,达到“学”“师”“校”三方共赢 (一)以赛促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技能培训的课程少,时间短,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消化吸收。而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技能竞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由于参加大赛是一种竞争,无形中也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竞赛状态,不仅短时间内大量地掌握实践技能,更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理论的学习成为转化实践技能强有力的保障〔4〕。 (二)以赛促学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也是衡量一个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参加技能大赛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也是一个迅速提高的途径。教师要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要有效分析赛项和规则,以便指导学生。这无形中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使教师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2〕。 (三)以赛促学是提高职业院校美誉度的有效方法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是对一个院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展示。今年的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大赛,我们认真对待,精心组织,指导教师放弃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通过层层选拔和集中培训,最终的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既是对大学生良好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展示,也是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一种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在同类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学院从上至下要高度重视大赛的积极作用,组建模拟企业汽车营销实训中心汽车营销实训中心作为汽车营销专业贯彻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汽车营销实训中心应包括整车展示区、销售接待区、洽谈区、客户休息区、保险理赔区、维修接待区、配件实训区以及多媒体教室等,不仅在实训中心可以培养学生的商务礼仪,进行新车介绍、需求分析、业务洽谈、保险签单等技能的学习,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将比赛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纳入学生考核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比赛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把比赛内容设计为各个子项目在课堂中实施,使大赛内容贯穿教学始终〔3〕。同时对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将课程的考核与比赛的项目挂钩,在期末一起评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赛促学,并从中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三)专业教师按照比赛赛项分段式教学,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重点培养技能大赛的参与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次成长的经历。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专业教师要根据赛相进行分段式教学,各负其责,要认真分析教材和软件。赛课不分离,不仅解决了工作量的繁重,还能使人才培养规格向着职业化、标准化迈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是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5〕。以技能大赛作为教师和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展示了学生们的精湛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刻苦钻研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学生们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拓展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素养。通过技能大赛,也为职业院校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到了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有序发展。 作者:张贺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配送运输论文:药品冷链中运输与配送“新蓝海” 药品冷链断链大多发生在消费终端,而药厂到医院、药店的环节都能较好地确保证药品温湿度要求。 “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在成为生物医药强省的征程中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大步。作为浙江省龙头企业的华东医药,从2002年起就已经涉水药品冷链配送。在遨游医药蓝海多年之后,华东医药提供怎样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又将以何种姿态迎接转型元年的行业竞争? 多年的从业经验让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看清了目前中国医药物流市场的一些特点。“小批量、多批次的小作坊发运方式仍十分普遍,除了制药企业发运以外,大量需要冷藏的药品根本找不到有效的冷链运输条件。” 2011年是新医改的攻坚之年,完善药品冷链管理成为了强制性的国家政策,药品冷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已经吸引医药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医药生产、批发、零售和消费各终端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并将药品冷链作为长期且重要的基建项目来实施。 第三终端的冷链难题 许多制药企业把目光都盯在了第三终端,即乡镇农村医疗医药终端。可是在整个药品冷链系统的三个环节(仓储、运输和配送),乡村运输以及远程运输却成为医药配送人士最为头痛的问题。 乡村地区一般位置比较偏僻,交通网络并不发达。不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得乡村运输成为了一个难题。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介绍,华东医药根据乡村运输的特殊性,针对性的合理调配配送的频率。 “即使合理地调整了配送的频率,由于乡村运输中很多工作都是需要提前做到的,所以难免会有一些急救的药品需要临时配送。” 竺君君说,“这就需要主次干线的一个合理安排,当主干线的冷藏车在途经某个乡村时,当地的临时调配车辆就会进行交接,通过提前的调度工作,既保证了主干线的车辆不耽误时间,又保证了急救药品的准时送达客户。由于路途较远,保证车厢内的温度在规定范围内是远程运输中需要解决的关键。” 对于远程运输,在客户的订单下达后,第一个时间我们先预定一个仓位,确定了双方城市的一个温度状况之后,根据实验数据对药品进行不同的包装。竺君君谈及了华东医药对于药品包装的一些探索。“我们对药品的包装进行了一个改进,虽然运用的还是一个普通的泡沫箱和冰袋,但泡沫箱并非越厚越好,我们在1毫米的泡沫箱外面增加了一个保温或者反光的纸箱,以节约成本和增加保温的时间,这是我们工作领域中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针对无法监控的长途运输的难题――航空运输,竺君君表示“远程运输的很多时候都是以一个实验形式的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在发运之后,会催促客户去提货。之后我们会进行一个货物的跟踪,并做好客户的信息反馈,这些信息对我们做好下一次的运输计划有很大的帮助。” 药品冷链监控滴水不漏 归根于成本问题,目前一些物流公司依然采用人工确认温度进行温度管理,但这种方式只限于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测定,缺少运输环节的连续性温控数据。如何实现全程实时温度监测与控制,是药品经营企业进行冷链管理时突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使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冷藏药品冷链环节的监管工作。对于整个药品冷链系统的三个环节,华东医药有限公司率先与药品监管部门合作,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远程监控技术,实行无缝隙药品冷链物流。 华东医药在冷库端安装了药品仓储环境监测和报警系统软件,对在库冷藏药品的温湿度实行24小时不间断自动监测、记录和超标异常情况报警,并通过互联网将企业端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药品监管部门。 “仓储环境监管系统主要分为在线监管、现场管理、数据分析和备案情况。我们对包括温度、湿度,以及库房门和断电情况进行数据信息采集。” 竺君君介绍,“由于开关门对仓库门边上的温湿度影响较大,我们在冷库安装了三个温度探头,而在门附近安装了一个湿度探头。” 竺君君说。 “为了适应不同时期不同职责人员的监控要求,华东医药还配备了一个现场的人机交换界面,主要有一个本地的PC监控系统,这个系统放置在办公室,方便相关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数据的分析以及流程的改变。另外还有一个现场的触摸屏,主要是用于现场的维修以及查询。” 在车载环节,针对大批量冷链药品的配送,华东医药的冷运车上都安装了药品冷链运输环境监测系统软件,每辆冷藏车配置3个PT1000温度监测探头,对运输过程中药品的温湿度进行自动监测、记录和异常情况报警,“温度探头10秒钟就会上传一次温度,这样当药品发生质量问题或者客户对于配送药品质量有疑问时,也可以登录这个系统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 竺君君说。“GPRS数据网络功能支持车载运输途中将温度信息实时传送至远程的监控系统,在上海的一个控制中心,已经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控制以及监测。” “在整个运输途中,我们通过GPS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将数据传输到药品监管部门。”她继而介绍,“当冷藏的药品送达目的地的时候,将对历史的数据进行现场的打印,并且进行了签字的确认,这样就完成了一整个的交货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医药针对在运输途中的一些特殊情况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碰到高速公路上的堵车问题,或者说车子进行停驶或维修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在车厢底下配备的一个汽车外接电源就发挥了作用。当车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接通220V的电源,让车子通过电来进行制冷,从而保证正常的制冷情况,同时车厢的门板也是进行了双层的保温,万一在堵车的情况下,也会有20分钟的紧急处理时间。” 在最后的远程配送运输方面。“目前华东医药在远程运输上主要还是针对2到25度的产品,2到8度的产品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登录,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的整个布局。” 据了解,华东宁波仓库目前主要运行在洪塘分部,北仑分部将在今年5月建立完成,洪塘分部分成仓储工程和车载工程两部分。宁波洪塘的各个库房都有实时温度监控,所有的温湿度数据也是10秒钟上传一次,方便管理人员在各个地方都可以实时地查看公司的状况。 “我们所做的努力在于,无论针对乡村运输还是远程运输,药品冷链三个环节的监管都要做到滴水不漏。” 竺君君说。 药品冷链的艰难探索 尽管华东医药不断加大对药品冷链物流的投入,并与监管部门取得了良好的合作,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药品冷链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业内人士进行一番艰难的探索。 竺君君指出了华东医药的一些现实困扰:“第一,车辆进出市区受到限制,导致我们无法向上海、北京等地方发展业务。第二,在远程运输中的仓位安排没有优先权,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其实很多蔬菜和海鲜货物有一个绿色通道,只要这些货物一到机场就会提前安排仓位,药品虽然是一个急救药品,可是国家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所以导致我们要提前安排仓位,而且提前安排的仓位还不一定能上去。” “另外一个较严重的就是冷链断链,在医院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药房之间的交接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采取冷链措施。虽然我们也在省内的大多数医院配备了一些医院里用的冷链车,可是他们真正使用的并不多。” 竺君君提出了忧虑,“我们希望厂家在药品出厂的时候能有一些冷链断链或者是药品变化的数据,以保证我们在冷链配送的时候能多一点点的争取时间。” “医院的监管力度不是很强,让我们在医院退货的时候无法识别他这个药品到底是不是变质,导致我们的配送方面或经营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竺君君说,“对于药品的质量进行评估还需要稳定性数据支持,但是一般的药品物流公司缺乏这方面的数据。” “所以我们要在流程里面能够建立和上游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出现流程偏差的时候,跟生产厂家共同去评估可能对药品质量带来的风险。希望交接环节在以后都有所改进。目前的冷链发展之路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相信经过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大力合作,药品冷链物流能够取得很好地发展。” 现场问答实录 问:“湿度温度计是怎样的一个温度计?应用原理是什么?” 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副经理竺君君(以下简称“竺”):“是三个温度探头,一旦温湿度出现异常时,信息系统就会自动报警,监管部门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冷链风险。药品冷链信息化监管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华东医药实现了全程药品冷链物流实时远程监控,确保了疫苗等生物制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问:“温度计的探头有线是否连到了冷藏车的车载终端,运输产品的批号、数量以及产品的最新技术是否也有所显示?” 竺:“探头是有线的连到了一个驾驶室里。然后通过GPS跟GPRS定位系统传输到我们上海的监控系统里。但是不能显示产品信息,这只是一个温度监控器。与运输的批号相关联的是温度监控的运输系统,在我们的监管系统里的运输单子上才能看到产品信息。” 问:从接到客户订单,到完成配送的过程,你们怎么安排行程? 竺:下单当天晚上12点之前所有的订单就会在仓库里面分拣完,隔日配送。凌晨四点钟驾驶员根据不同的路线,提走所有的货物,然后进行配送。如果中途出现变故,例如天气原因或者医院的节假日,我们会事先跟客户沟通。基本上因为省内配送一天内基本上都能完成,如果偶尔不能完成的话我们会有一个外接电源,也就是说插电过夜,进行第二天的配送。 问:针对跨越省区的药品配送,你们如何操作,配送的效率如何?冷藏车是自购还是租赁的? 竺:目前华东医药只在浙江省进行配送,今年有计划往福建和江苏、安徽方面发展。车辆是自购的,因为针对机场配送方面我们监管不到,包括邮政方面我们也是不放心的,所以感觉还是自购冷藏车配送比较合适。 只要是医院当天下的订单,当天全部处理完,一般都是一个星期递送一次,他们要来去保持这个两天的库存。根据订单频率,华东医药循环在1星期3次配送,也就是说隔一天配送。针对一般的制药厂只需要配送需要足够的库存即可。 问:您刚提及,有一个监控系统在你们的冷链管理当中。一旦监控到温度已经超标了,你们的应急的方法或者说是流程是怎么样的? 竺: 我们对药品有三层包装,第一个是层内包装,对于生物制品来说就是一个瓶子,然后中包装,然后一个大包装,药品在2到10度的情况下,拿到一个25度的常温态下,能保持一个20分钟的冷藏的保温效果,但在断链的时候,我们有十分钟的紧急预案,比如说像车辆方面,如果说堵车了或车辆损坏了,我们有一个外接电源,然后比如说库房里面,库房里面,我们有5个冷库,如果其中一个冷库出现问题,十分钟内没有解决的话,我们就会发生移库。 问:即使十秒钟传一次,但如果在途的温度还是超标了,最终到客户手里仍然是超标的,你将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来保证对客户供应的物料是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没有断链的? 竺:温度偏差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曾对运输包装做过一个统筹运输实验。对包装进行监测,包装本身有25分钟的保温时间,不是说一超标药品就发生质量变化的,其实有10分钟的预警。我们有10分钟的时间去反应情况,如果10分钟之后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有备用的车辆,或者让司机在附近的地区进行一个外接电源。 如果超过25度,我们要考虑怎样去除湿,但是这要考虑到药品的品规和运输规模。 针对超温的药品,由于产品有一个温度上限和下限,这需要一些稳定性数据来支持,如果说一旦超标,例如已经达到了50度,在24小时之内通过应急措施是可接受的,超过24小时我们只能进行回收或者销毁。 配送运输论文:关于零散货物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思考 【摘要】合理衔接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是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整合物流资源、提升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江苏省内多地的现场调研,明确了零散货物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导致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环节衔接不畅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影响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政府推进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干线运输;城市配送;融合发展 1、引言 区域一体化发展和电商大潮推动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较快发展,也对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联合呈现的物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传统干线运输与两端城市配送松散衔接的发展模式,其服务效率已经很难适应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配送效率提升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配送中心多为自营,节点布局分散,干线运输车辆与城市配送环节的接驳点相对分散,加剧了城市道路网的通行压力,引发交通堵塞、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部分城市已对从事干线运输的大型货车进行了限行,可以预计,未来城区内货车限行的城市还将越来越多。整车运输因货主单一,在通行权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干线运输与配送服务往往由同一载运工具一次完成不经换装。而对于单票货物量在0-3吨之间的零散货物,干线运输与配送服务是两阶段的工作,由于干线运输时将不同货主的货物拼凑为整车货运进行运输,为了实现“门到门”运输,不可避免地需在配送环节换装至多台配送车辆。因此,零散货物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间的衔接已成为影响末端用户物流服务体验的关键环节。 2、零散货物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零散货运市场已基本形成快递(0~30公斤)、零担(30~300公斤)、专线(300公斤~3吨)三个细分市场。其中,除了快递提供“门到门”的物流服务,在企业层面基本实现干线运输和配送环节的全覆盖外,零担和专线目前仍以“点到点”的干线运输为主,由货主自行提货,或依赖企业外部的社会运力资源进行配送。 部分大型干线运输企业已实现了在城市配送领域的业务延伸,但零散货物运输市场的主力实为广大的中小微货运企业及拥有1-2辆货车的个体车主,这些企业不具备必要的作业场所,多以临时租用的居民住房作为仓储设施,缺乏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运营管理水平也较低,自身并不具备融合干线运输与配送服务环节的能力。而一些功能合理、运营良好的物流基地通过相关企业的集聚,已发展成为促进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常州亚邦物流基地即可为入驻的专线企业提供“同城物流公交”服务,将干线运输货物统一配送到客户手上。 3、影响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作为物流活动的不同环节,其融合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多重内外因素的影响。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物流节点为不同运输环节的衔接提供作业场所,其服务功能与运营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所呈现的整体服务质量,是现阶段推进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道路条件对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的衔接效率也具有较大影响。从市场主体层面来看,参与业务融合的各方企业的发展规模、业务构成、运营管理水平,以及具体的组织、合作形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的实际效果。 此外,高度个性化和信息化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在进一步优化提升运作水平的同时,加强业务融合。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也对推动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融合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4、推进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 要推进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融合发展,应针对基础设施、物流服务需求、市场运作主体等影响因素,着重发展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同步提升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4.1依托基础设施的融合方向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尤其是物流节点在不同物流环节间的衔接作用,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融合提供在物理空间上的便利,引导设施实现更合理的布设。 1、促进节点用地集约化。优先利用既有的物流园区、中心,在城郊用地、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统一规划建设城市配送分拨中心,引导各类服务本地的一级转运、分拨节点在空间上的集聚整合。2、促进节点功能多元化。在城市配送分拨中心内设置零担专线运输和仓储配送专区,吸引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企业、车辆进驻;依托节点建立对货运中小企业及零散运力的服务质量与诚信评价体系;鼓励具有城市配送分拨功能的大型物流节点吸引电商进驻园区开展业务。 4.2依托市场主体的融合方向 视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经营主体的发展程度与阶段,以单个或多个企业为载体,加强业务融合和资源互补,以加强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融合发展。 1、强化企业自身业务拓展融合。以大型干线运输企业为主体,通过对配送企业的兼并、控股等,实现在城市配送领域的业务延伸;以自营物流的大型电商、连锁超市等为主体,进一步整合社会物流服务资源,拓展提供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紧密结合的社会化物流服务。2、强化企业间业务协同合作。经营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业务的中小物流企业,以联盟形式加强在零散货运服务方面的资源和功能服务整合,实现运力、线路与网点等资源的互补;大型干线运输企业通过加强与经营城市配送业务的中小物流企业及零散运力资源的业务合作。 4.3依托信息化手段的融合方向 继续建设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整合和对接;物流平台运营企业依托实体节点和市场资源,采用手机APP等多种形式,开发针对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业务的信息平台功能,并积极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商平台对接。 5、结语 建议政府部门在充分激发和保障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服务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的节点设施,鼓励建设具有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接驳功能的公共型城市配送节点。同时,利用政策手段和行政杠杆,积极引导和推动干线运输与城乡配送融合发展。 配送运输论文:基于铁路运输的应急物资配送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随机发生,以及灾害发生后对应急物资运输的迫切要求,铁路作为大宗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全力配送应急物资。文章主要基于灾害应急物流的概念,研究物资配送车辆的调度优化,找到车辆调度的优化路径,保证应急物资能在最短的时间和径路配送。 关键词:应急物流;车辆路径;调度优化 1 应急物流概况及意义 应急物流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等发生后,需要紧急组织运输物资、资金等来保障受灾地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中的生命财产损失[1]。因此,国务院建立抗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设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的同时,民政部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建设方案,即将中央级救灾储备库由十个增加到二十四个。 在理论方面,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总体上还属于研究初期,文章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应急物流中存在的物资需求及配送的问题,对应急物资需求量的预测提供参考。同时,对于应急物流系统和应急物资调度问题的研究,也希望能够丰富现有的应急物流相关系统内容,能够对现有应急物流实现方案研究有一定的进展。 文章研究中建立的灾害应急物资车辆调度优化模型希望能够起到以下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协调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间的调度,将紧急救援物资送达受灾地区,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2 我国铁路应急物流研究存在的问题 (1)我国救灾物资存储量不够。这是我国在突发性的灾害来临时面对的最大问题,也直接影响了铁路运输之前的物资集结进度。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灾害类型南北方截然不同,使得主要存储的帐篷、食品、衣被等生活必需品不能在铁路货场大量存储,严重制约了铁路运输的准备过程。 (2)铁路救灾体系不完善。我国的救灾体系包括国家和私人捐赠,以及一些社会组织,这些救灾物资一般分散存储在各个城市的不同地点,因此经常会发生物资供需上的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铁路救灾网络指挥救灾物资的运输,提高物资集结和运输的效率。 (3)由于救灾信息不畅通、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等原因,往往造成大中型城市的批量救灾物资不能及时运输,而考虑附近存储量不高的城市运输,造成了物资运达后救助范围小的现象。特别近年来出现的救灾初期物资出现短缺,而救灾后期可能出现物资过剩的情况,导致了救灾物资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虽然应急物资无法按正常情况来应对供需情况,但是铁路的直达性好和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度机车车辆,保证物资能够大批量的一次性配送到位,减少对救援车辆路径的干扰。 3 铁路运输路径问题的研究 车辆路径问题(VRP):通过组织连续的一个系统里的点,根据车辆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的需求选择路线,车辆通过这些组织好的点,以达到最终目标[2]。VRP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行车路线的设计,其二是出行时间表的安排。目前有关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可以表示为:给定一个或多个中心,一个车辆集合和一个顾客集合,车辆和顾客各有自己的属性,每辆车都有容量,所载的货物不能超过它的容量[3]。 通常情况下,车辆路径问题主要的研究影响因素是车辆运输目的地、车辆分类、目标函数以及其他的因素。在铁路应急物资运输路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运输路径主要受到了现有可供作业的铁路站场和装卸能力的约束的出发地、目的地选择性特点,而车辆特性主要是受到车辆数量、调运时间以及车辆载重约束的影响,从而建立时间最小化的目标函数。 车辆调度问题典型的模型是VRP模型,其目标函数是确定完成运输量所需要的车辆数以减少调运时间,主要有配送车辆、货物、物流中心、运输网络、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等构成。但是对于应急物资的运输问题而言,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尽快调运车辆将应急物资运输到灾害发生地,因此应急物资在运输过程属于货物装卸混合的装填,运输车辆的类型和物资种类都不尽相同。特别的,不同于典型的VRP模型的是,调运车辆不必返回原地,且在运输过程中要保证运输的不间断性,运输成本不再是考虑的因素。 4 应急物资基于铁路运输的车辆调运优化模型研究 在建立模型前,要先设定模型的边界条件。根据铁路运输和应急物资的特点,在整个运输网络中要先确定需要运输的应急物资数,以寻找能够满足需求数的所有供应点。在运输过程中,要忽略其他特殊因素的影响,简化模型的计算维度。 受灾点和物资供应点组成无向图G(S,D),其中S={S1,S2,…,Sn},S0是物资供应点,S1,S2,….,Sn为N个受灾点;D为边集,dij∈D(Vi,Vj∈V,i≠j)指列车i的行驶速度Vi到Vj的距离。 假设:铁路运输列车集为L={L1,L2,…,Ln};当列车L经过边(i,j)时XLij=1,否则为0;当列车L配送到受灾点Vi救灾物资时ZLi=1,否则为0;M为铁路运输网络中能够提供的运输应急物资的最大车辆数,G为列车的最大运载量,Gi为受灾点Vi所需要的物资数量。根据以上描述建立调运列车数和车辆满足0-1整数约束的目标函数为: 约束条件为: 5 结束语 应急物资的畅通是减少灾后损失的重要保证,因此合理快速的统筹运输安排有利于灾后救助,也是铁路应急运输应急物资能力的体现。文章在介绍应急物资概况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应急物资和运输路径研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应急物资基于铁路运输的车辆调运优化模型。应急物资一般是综合运输的方式,这种单纯的考虑铁路运输虽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但是与实际的运输情况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文章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配送运输论文:基于行为导向法的运输与配送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 本文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与配送课程进行应用探讨,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力求有所创新。 关键词: 行为导向教学法 运输与配送课程 教学创新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差别发展,对物流人才的柔性能力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对物流人才需要进行差别化、针对性培养与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的一种延伸,是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贯穿教育教学之中的教学模式。 一、《运输与配送》实行双向互动教学的意义 《运输与配送》作为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更新变化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运输与配送》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多维体。同时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变化莫测的社会发展,需要更柔性的教学模式适应经济问题的时效性,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提高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构建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输与配送》课程的教学体系 1.层次化培养目标 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按照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在基础层充分运用模拟教学法,借助实验操作软件,训练学生专业素质和从业能力;在应用层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多渠道多模块应用训练;在创新层将多个项目进行综合,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物流、管理类竞赛,提高综合能力。解决原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之间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的问题。通过项目的实现,学生将物流管理的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如在创新层引导教学中,将仿真技术、运筹学应用到运输与配送课程中的运输路径规划部分,通过实际项目进行完整地训练,既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 2.模块化课程内容 根据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思想,课程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实际工作内容组织,着重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目此,结合我院教学条件对运输与配送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运输与配送基础知识模块,运输规划模块,配送管理模块。并且进一步确定每个模块应实现的教学实践目标,然后将实践能力目标分解成为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即知识、方法与技能。 运输与配送基础知识模块。学习内容包括运输与配送基本概念、功能、作用和运输的基本系统。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掌握运输、配送与物流其他环节的关系,以及运输基本系统的特点,学生具有物流全局观念。 运输规划模块。学习内容包括运输合理化、运输成本、运输价格、运输路线等。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特点和计算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决策,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合理化水平。 配送管理模块。学习内容包括配送模式、配送作业和配送组织。实践能力目标包括掌握配送功能和合理化方法。 3.多样化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确定的行为目标引导物流管理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结合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通过主动且全面的学习,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重视“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从而实现教学、学习和工作的统一。 PBL教学法:学生按照兴趣和研究方向自由组合与教师协调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团队,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设计有一定难度、能结合实际情况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特点分工合作、制订学习计划、收集相关资料文献、确定一致认同的方案。在各小组课余学习阶段,教师根据学生意愿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其进度和时间管理,以此培养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模拟教学法: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分析情景,找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或者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并设计方案。此方法在设计时要从学生角度进行,以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法:指教师选用典型案例,如在运输规划模块,笔者给出某物流公司的运输难题,学生通过对运输路线的重新设计、运输成本的核算等进行科学的决策。 4.体验化学习环境 结合学院的资源优势,与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由老师、学生、企业人员三方共同在实训基地通过边教、边学、边做补充教学内容。通过这种体验教学,学生除了能直接到企业现场工作外,还能理解运输调度、线边物料投放、配送中心管理等实际物流内容,缩短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的距离,加强学生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同时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思考,给企业提出创新性建议,达到理解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以运输与配送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索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与实施策略。通过实践探究表明,行为导向教学法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诸如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切实可行。 配送运输论文:谈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 摘 要: 目前,中职教育是基层物流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培养物流人才,在人才特色化培养、物流行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方面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对中职物流专业中商品运输与配送进行有效性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构建符合职业导向的课程教学实践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职物流专业 商品储运 商品配送 当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复合产业,同样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商品运输与储存等环节中都需要大量技术人员。中职院校是培养这些基层物流操作人员的摇篮。由于设备有限,尽管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这一类专业,对这些基层物流操作人员培训时,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实训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对中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商品运输与配送的教学实践做出简要分析,帮助中职学校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促进中职学校更好地开展物流专业教育。对于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中职学校物流专业的头等大事。 一、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职业定位 随着21世纪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购物的高速发展,当代物流这个新兴的复合产业应运而生。目前物流行业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市场所能提供的总和,整个物流专业都处于一种缺乏专业人才的状态中。这种情况对中职学校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提出重大考验,中职学校对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目标要定位于中低层,以培养综合性操作人才为目标。在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物流专业中的商品运输与配送更是需要重点培养的环节。中职学校培养的这种综合性操作人才具有专业的物流人的从业精神和服务他人的意识,接人待物也经过专业训练,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自主解决物流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些人才是整个物流行业的基石,着眼于当下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培养商品运输与配送的物流人才的目标要符合当下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发展前景 当今时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经济的飞速增长中物流产业成了重要支柱,也在工业化进程中成了最基本的服务模式,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无疑是顺应当下时展潮流的。在物流行业中,商品运输与配送是整个物流行业的核心,中职学校大力重视物流专业中商品运输与配送方面的人才培养是符合当下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的。国际上,物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已经逐步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发展前景可见一斑,尤其社会对于商品运输与配送方向的人才需求更是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物流行业在社会中服务于消费者,物流行业水平的提高不仅体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体现了我国物流专业不断服务化,更是市场竞争和商品运输与配送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综合社会各个方面,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三、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教育模式 学校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时间为三年,结合整个物流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商品运输与配送的课程设计中要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开展素质教学,保证学生在实践中将书本上可得的知识熟练运用,这是人教版教材对于中职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教育思路必须紧跟学生的学习进度,以社会需求为参考,保证学生“基础扎实,能力过硬,适应性强”,只有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对于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商品运输与配送方面的专业人才。在中职学校三年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教育的内部联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基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校的教育课程安排做出调整,加强商品运输与配送方向人才的培养,保证学生综合发展。学校要积极优化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完善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物流专业商品运输与配送方向的专业综合性人才。 四、结语 在当下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非常符合发展需求。面对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社会各界要加大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物流人才的关注力度,倾斜更多教育资源集中发展中职学校的物流专业教育,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好的综合性物流人才。 配送运输论文:Dijkstra算法在物流配送运输中的最短路径优化研究 摘 要:传统的Dijkstra算法一般用于计算一个源节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小代价路径,它能够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因而可以应用在物流中的配送线路规划上。原始的Dijkstra算法在实现时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内存,而且执行效率也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Dijkstra算法,对其数据存储和算法思路进行了优化。最终通过实验证明优化后的Dijkstra比原始的Dijkstra算法在执行效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Dijkstra算法;最短路径;物流配送;优化算法 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科学合理的物流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在物流配送活动中,主要是把一批货物从配送中心运送到一个或多个非固定客户的接货处。通常配送中心与客户之间有多条运输路线可以选择。如果配送中心不进行运输路线的合理规划,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运输现象,如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等。不合理运输会造成运输成本上升。因此确定合理的配送路线,从而使运输成本降低的同时又使服务水平得到改善是物流配送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论文是笔者在湖北某软件公司实习期间,参与的一个物资综合管理系统,其中有一个模块是关于车辆调配和物流运输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Dijkstra算法并对其进行优化的物流配送最短路径选择算法。通过实验发现,不仅节约了物流成本,而且提高了运输的效率。 1 Dijkstra算法介绍 1.1 Dijkstra算法思想及步骤 Dijkstra算法用于计算一个源节点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代价路径,它是按路径长度递增的次序来产生最短路径的算法。该算法的输入包含一个有权重的有向图G以及G中的一个顶点s,用V表示G中所有顶点的集合,S表示已求得最短路径的值顶点,w(u,v)表示从顶点u到顶点v的权重(设定权重均为非负值),(u,v)表示从顶点u到顶点v有路径相连,d(v)表示从顶点s到顶点v的最小权重。步骤如下: (1)初始时,集合S只包含顶点s,s的路径长度值被赋为0(即d(s)=0),选择顶点m,若存在能直接到达的边(s,m),则d(m)=min{w(s,m)},并将顶点m加入集合S,对于所(1)Dijkstra算法的效率与顶点数N密切相关。 (2)在存储图形数据和运算时,需要定义N*N的数组,其中N为网络的结点数,当网络的结点数较大时,将占用大量的计算机内存。 (3)当从未标记节点集合(V-S)选定下一个顶点m作中间节点后,在更新最短路径的过程中,需要扫描所有的未标记节点并进行比较更新。而未标记节点集合(V-S)中往往包含大量与中间点m不直接相连的节点,即Cost[j,k]=∞。因而很多操作无效而导致执行效率降低。 2 Dijkstra算法优化 2.1 数据存储的优化 通常在一个城市交通图模拟出来的网络图中,存在很多顶点(物流运输的地点)和边(道路),而且错综复杂,但真正与某一顶点相关的边和顶点是有限的。以邻接矩阵或关联矩阵为基础的算法中,存在着很多权值为∞的元素,这些无效的元素占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内存。如果在表示网络结构图的关系时,只是记录与某一顶点相关的边和顶点,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无效的权值为∞的顶点,从而起到节约内存的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1)依据最大相邻顶点数的概念,计算出网络图中的最大相邻顶点数m; (2)根据网络图构造邻接矩阵。以网络图中的顶点为行,以该顶点相邻的点为列,矩阵的行数为网络图中的实际顶点数,列数为网络图中的最大相邻顶点数m,改邻接矩阵中的值为与行顶点相连的顶点值。如果该顶点的相邻顶点数少于最大相邻顶点数m,则用0代替。 (3)根据网络图构造判断矩阵。对照上一步构造出来的邻接矩阵,用邻接矩阵里的各个元素对应边号的权值代替同一位置的顶点值就构成了判断矩阵; (4)然后根据邻接矩阵和判断矩阵求网络图上某一顶点到其他顶点间的最短路径。 2.2 算法思路的优化 传统的Dijkstra算法能求出网络图中的最短路径,但是在顶点和边很多的情况下,该算法需要遍历很多节点,而且很多是无效的顶点,所以执行效率比较低。其主要表现在:更新新加入的顶点m到集合V―S中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时,需要大量比较d[m] + w[m,v]和d[v]的大小,而此时很多顶点并不与m相邻(即w[m,v]=∞),这样就增加了额外的运算量。由于Dijkstra算法是计算从起点到某一顶点的最短路径,我们也可以将其表述为计算从某一顶点到起点的最短路径。因此求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分解两个子问题,即计算由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和由终点到起点的最短路径,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复杂度。 传统 Dijkstra算法在提取最短路径节点时需要遍历所有的在集合V―S中的顶点,并更新最短路径值,所以算法的实践复杂度为O(N2)。而本文改进的算法将此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进行求解,而且符合并行处理思想。这样对执行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对于网络图中顶点数和边较多的情况下。 3 结束语 在物流配送中,合理的配送路线规划不仅能够及时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节约配送中心的运输成本,所以求出最短配送路径算法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配送路线规划的实际情况,选择Dijkstra算法作为物流配送路线规划的核心算法,并对它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方法,在数据存储和算法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使优化后的算法能够提高配送路线规划的效率。最后经实验证明,优化后的Dijkstra算法不仅节约了物流成本,而且提高了运输效率。 配送运输论文:探究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的配送运输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物流业也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在物流业中,物流配送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以临沂地区的物流业为背景,为了更好地解决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建立了一种遗传算法模型。实验计算表明,通过用遗传算法进行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可以方便有效地得到问题的最优解或者近似最优解。 关键词:遗传算法 物流配送 优化 临沂地区 1.引言 市场经济的改革以及跨地区贸易的发展共同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配送是指将客户所购的货物及时的送交客户的过程,物流配送不仅是物流业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物流配送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工作流程的效率,因此,需要不断地改进、优化物流配送路径。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山东的临沂地区,临沂市被确定为省级物流节点城市,将利用商贸市场集聚的优势,以建设大物流促进商贸流通发展为目标,建立连接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连通日照、连云港的商贸物流基地,服务于省内外商贸流通和经济建设。那么在这样一个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合理地选择配送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偶缩短配送时间,也能降低配送成本,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都有较大贡献。 优化配送路径是一个NP-Hard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提出了不少算法,比如节约法、扫描法等,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的决策分析中。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GA)最早是由John.H.Holland于1975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物自然选择和基因遗传学的优化搜索方法。它的优点非常多,比如鲁棒性强、速度快、搜索范围广等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针对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其数学模型,然后引入了遗传算法来优化,最后进行了实验计算,研究表明,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较好的结果。 2.优化物流配送路径的数学模型 物流配送的优化可以描述为:配送中心用多辆汽车向多个客户送货,其中汽车的载量确定,客户的位置和需求量确定,通过优化,使得汽车所行驶的总路程最短,并且满足以下条件: (1)各路径上的客户的总需求量小于等于汽车载量; (2)各路径总长度小于等于汽车配送一次可行驶的最大长度; (3)一条路径由一辆汽车进行配送,且必须满足个客户需求。 通过对以上条件的分析,建立物流配送路径的数学模型。首先规定以下公式中各字母的意义:K为配送中心拥有的汽车总量;[Qk](k=1,2,…,K)为各汽车的载量;[Dh]为汽车进行一次配送所行驶的最大长度;L为客户总数;[qi]为客户i的需求量;[d0j]为客户与配送中心的长度;[dij]为客户i和客户j之间的长度;[nk]为第k辆汽车负责的配送的客户数,若此值为0,则表示此汽车未使用;[Rk]为集合,表示第k条路径,其中[rki]表示客户[rki]在路径k中的顺序为i,令[rk0]=0表示配送中心。经过分析,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3.优化物流配送路径的遗传算法 3.1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遗传算法是一种很好的搜索优化方法,它的操作对象为种群的所有个体,个体与问题的解是一一对应的,其中选择、交叉和变异是最主要的操作。它的流程图如下: 图1 遗传算法流程图 这种算法主要包括6个基本要素: (1)编码:通过编码将空间的数据转变为基因型串数据,在编码前先进行量化。 (2)生成种群:通过随机方法产生初始种群,每个个体对应问题的一个解。 (3)评估适应度:用来评估个体的优劣,评估结果作为遗传操作的依据。 (4)选择:通过“适者生存”的选择方法,从当前种群中选取适应度高的个体组成新的种群,适应度越高,被选择几率越大,但不能保证一定被选择。 (5)交叉:将选出的个体存入配对库,进行随机配对,产生新的个体。 (6)变异:引入变异是为了解决在交叉过程中引起的信息遗失现象,按概率改变染色体基因位。 3.2优化配送路径的遗传算法构造 (1)编码方法。在本文中,配送中心用0表示,客户用1表示(L个1表示有L个不同客户)。每条配送路径的起点和终点都是配送中心,配送路径的最大值由配送中心的汽车总数K决定,这样,L个1或者K—1个0随机排列成一条染色体,则对应一种配送路径方案。 (2)初始种群的产生。由1和0构成的序列称为一条染色体,那么由多条不同的染色体构成初始种群。 (3)适应度评估。在评价一种配送方案的优劣时,既要判断是否能够满足约束条件,又要计算它的目标函数值。因此,在进行评估时,首先判断各配送路径方案是否满足约束条件,如果不满足,则该路径为不可行的路径,然后计算目标函数值。适应度[Fi]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Fi=1Zi+MiG] 其中,[Zi]为目标函数值,[Mi]为染色体i所对应的不可行路径数,G为权重因子,为值较大的正数。 (4)选择操作。在本文中,综合使用最优个体保留策略和轮盘赌法,首先,将所有染色体按照适应度小进行排序,对于适应度最高的染色体,则直接进行复制;然后采用轮盘赌法,使剩余的染色体产生下一代的N-1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被选中的概率为它本身的适应度与种群中所有染色体的适应度之和的比值。 (5)交叉操作。交叉操作主要是按照交叉概率将除了第一条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进行交叉配对,本文采用两点交叉法。 (6)变异操作。本文所采用的变异操作是为了保证一旦某基因片段需要发生变异,那么另一片段也要发生变异,这个片段是随机产生的。 4.实验与计算 在本实验中,采用C语言编程,以2辆汽车为5个客户配送为例,其中汽车载量为8000千克,一次配送最大行驶长度为40千米,配送中心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的长度由下表表示(单位千米): 5.小结 通过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明,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方案中是可行的。本文首先分析了物流配送路径的数学模型,然后简介了遗传算法的原理,并进一步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配送路径中,最后通过实验计算,证明用遗传算法能够得到快速的得到物流配送路径的最优解,是提高配送效率有效的方法。 配送运输论文: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业务的需求,建立以及完善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运输全过程的车辆以及货物状态的监测,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车辆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因此,文中首先对物联网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重点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设计以及实现的功能,最后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GPS 0 引 言 B2C(Business to Customer)电子商务是指企业针对个人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的总称,企业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者服务的一种电子商务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是以网络零售为主,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该种模式能够节省客户与企业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交易效率。然而,在物流配送运输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丢失现象时有发生,以及在配送过程中导致订单配送延迟等。鉴于此种现象,建立以及完善运输车辆实时动态监测尤为重要。在该环境下,物联网技术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问题,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实现智能物流,减少人工操作失误以及货物损坏等。因此,研究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物联网技术简介 1.1 物联网技术的内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是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等,将所有商务活动的物品信息以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实时进行信息交换及通信,实现智能识别、追踪、监控以及管理的网络技术。该技术由RFID 技术与Internet 相结合,提出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该代码对物联网上的每一个物品都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编码,当该编码通过读写器时,就会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指定的计算机内,最终实现全球智能监测网络。 1.2 物联网相关技术 物联网相关技术主要包括GPS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IP和IPv6 技术。GPS技术能够提供车辆定位、防盗、行驶路线的监控以及指挥等功能,若有意外状况,能够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模块化,在企业电子商务监控中心地图上显示出来,及时反馈给客户;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对拥有全球唯一编码的物品进行自动识别以及信息共享,实现在计算机网络条件下,对物品进行跟踪、追溯以及定位等功能;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是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GSM/CDMA移动网等),通过无线收发设备(无线网桥、MODEM)等建立无线局域网,将传感器终端所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电子商务监控中心,为企业以及客户提供准确的产品或者服务信息;传感器技术能够探测以及感受到外界的信号或者化学组成等,在电子商务中主要是通过红外、门磁来确保电子商务办公以及仓储的安全性,也能够在物流过程中实时监控车辆的运行轨迹等;IP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石,IPv6技术拥有的地址容量可达到2128个,能够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有限的问题,能够实现电子商务中任何一个系统、设备以及物品数据的对接,方便实施智能化控制。 2 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物流配送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探索物联网相关技术在B2C物流配送中的应用,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货物损坏,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下面对其应用设计进行详细探讨。 2.1 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系统的功能需求 首先,要求通过无线传感网络来监测获取车辆所处的具体状态,物品周围的温度、湿度以及车辆速度,同时根据监控中心发来的控制指令,进而完成指令任务;其次,需要对车辆实时监控,要求用户在任意时刻都能通过发出定位查询指令来获取运输工具的地理位置,并且在电子地图上表示出来,获取货物以及车辆的准确位置;另外,要能够实现风险控制,当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运输人员能够通过网络监控中心发出紧急求救信息,对人员或者货物进行技术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2.2 分析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流程 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流程如图1所示。客户在下过订单之后,电子商务网站将订单录入到托运单;仓库按照发货指令进行发货;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合同;配送中心对车辆进行调度;进行货物配载,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配送给客户;客户提取货物之后,填写回单,然后将回单返回到配送中心,完成货物的配送。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对车辆实现实时跟踪以及监测,进而确保货物的安全,同时及时将监测的信息反馈到配送中心,便于客户查询。 图2所示是物联网技术对数据的传输流程。首先,需要登录合法的账号及口令,在登录完成之后进行系统初始化;其次,对车辆速度、温度、湿度以及车内货物信息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之后的数据结果反馈到电子商务企业、客户以及配送中心,完成这一过程,退出运输系统。 2.3 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方案设计 物联网技术在B2C电子商务运输设计中,运用GPRS技术、传感技术等,其整体建构如图3所示。 2.4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功能 首先,实现实时监控。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中的GPS接收机,传感器将配送车辆的定位信息,及时传输到配送监控中心进行相关处理,并且配送监控中心能够计算出当前时刻车辆的最佳匹配位置,并能将车辆位置在配送监控中心及时显示出来。运用GPS技术能够将车辆的实时位置通过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传送到电子商务监控中心,进而实现信息的全程监控。其次,采用传感技术以及射频技术能够监控商品是否损坏,若用户需要了解当前商品的详细信息,电子商务中心将商品的位置以及状态信息详细地传给用户,同时还能够通过视频技术将所看到的货物状态反应给用户。最后,实现风险控制功能。应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视频监控器能够准确获取车辆速度、车内温度、湿度以及货物的相关状态等,车辆的数据采集系统也能够将车辆的各类参数进行实时动态显示,对于不正常的状态给予报警或者提示。另外,车载子系统所采集到的相关参数以及视频等信息都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传感网络发送到物流监控中心,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文字、图片或者视频传给用户,以供用户查询。 2.5 系统运行效果展现 在我国经济水平发达的城市,已经使用了相关技术,在电子商务运输系统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车辆实现实时监控,如货物正输往北京市朝阳区东五环,就会在监控中心详细展示这一信息,图4所示是系统的车辆实时监控界面图。通常情况下,在图上一般都能够确切地了解到车辆的准确位置以及路名信息。 运输过程中,根据上面所阐述的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功能,能够对车内的湿度、温度以及车辆的速度实现全面监测,使监测中心人员了解到最新以及最全面的货物信息,进而了解货物是否有损坏或者丢失等,同时详细显示车内温度、湿度及车辆速度等,图5所示是系统中的货物在途控制界面图 3 物联网技术对B2C电子商务模式的影响 物联网在中国也称为传感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与自身相比,有着重大进步,对我国的配送运输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提高物流配送质量、追溯货物的行踪以及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等。 3.1 时刻追溯货物的行踪 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大多是由企业集中生产或者采购的,一般情况下,能够确保商品的质量。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些著名的网站也时常出现商品质量以及运输问题,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还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如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购物网站淘宝网,2012年举行“双十一”活动,在这一天各大商家相继推行优惠活动,引发消费者疯狂购物。然而,由于购物量较大,导致大批的订单不能够及时发货,或者在发货的路途中出现各种问题,不能在预约的时间里将货物传给消费者。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建立商品追踪系统,进而为每一个商品贴上唯一的标签,使得每一件商品都有自己独特的编码。在产品有自身的属性信息后,就能够随时将附加信息储存到EPC中,而这些数据对于追溯商品的行踪具有重要作用。当这些数据统一集中到云端时,就会被授权用户所共享。消费者仅仅需要在网上查找相关商品的EPC信息,就能够获取该商品的所有信息。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确保商品的真实信息,而且还能够随时了解商品的运输路线,商品在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通过对商品实现追踪,最终促进用户对商品的信心以及购买商品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3.2 提高物流配送质量 长期以来,B2C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为物流配送,大多消费者反应物流慢或者货物存在质量问题等,进而影响消费者的合理利益。物联网技术中的GPS技术及GIS技术能够快速响应物流,并且实时监控货物状态,进而实现智能物流。在网上订单到达后台后,立刻生成相关商品的清单,向仓库发出送货请求,通过仓库传感技术对商品的库存位置进行获取,利用仓库传感技术能够对商品的详细信息进行监测,尤其是商品若出现破损等也能够及时的反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补救。另外,消费者还能够对商品的在途状态进行实时监测。 3.3 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B2C电子商务与传统的零售业相似,都需要对商品进行提前库存,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服务水平,最终降低库存总成本。在今后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其核心竞争力应为库存管理能力以及货架存放效率。一方面,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使货物信息自动发送。电子商品贴有标签后就能够自动发射信号,利用无限局域网技术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后台,管理人员就不需要对物品进行手工扫描,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拣货速度。另一方面,能够使货物随机摆放,节约货物空间。由于仓库中的商品都带有电子标签,并且在标签中包含有商品的尺寸以及库存位置,在仓库的存放过程中,可以根据货物的尺寸进行摆放,对于大型的商品摆放在仓库里面,这样一来,就能够节省存放空间。商品若按照销售程度进行摆放,最为畅销的商品摆放在仓库外,方便工作人员装载货物。 3.4 推动移动商务的发展 在B2C电子商务配送运输中使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将PC电脑网购搬到移动终端购物,消费者可以通过移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同时对货物进行实时监测,随时掌握产品的最新动态,为消费者开创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移动购物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移动支付也能够确保支付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最终推动移动商务的发展。 4 结 语 如今,B2C电子商务通过完备的双向信息沟通、灵活的交易手段及快捷的配送运输,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购物模式。同时,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应用成本低,逐渐在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能够为电子商务的物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进而实现时刻追溯货物的行踪、提高物流配送质量、提高库存管理水平以及推动移动商务的发展等,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可靠的服务。 配送运输论文:煤炭储存配送运输中机电设备管理及维修 摘 要:煤炭的储存配送是一项相对复杂,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后续的正常作业。煤炭运输中皮带机作为主要的工作设备,其能否顺畅运转直接关系着煤炭储存配送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煤炭皮带机的工作原理的分析介绍,指出了影响皮带运输机正常运转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了皮带机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故障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皮带机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煤炭配送运输 机电设备 故障分析 处理对策 皮带运输机的安装不规范或者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标准都会引起故障出现,轻者降低工作效率造成时间、电力等资源的浪费,重者可能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给个人、家庭或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如何全面掌握皮带机的工作原理,及时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降低皮带运输机出现故障的频率,保证煤炭运输的顺畅安全十分重要。 1 皮带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皮带运输机是一种借助摩擦驱动来进行工作的设备,其主要部件包括输送带、托辊、滚筒、驱动、制动、装载、卸载等。在工作时将煤炭放在输送线上,运输机借助滚筒以及托辊同胶带之间的摩擦力运转后将煤炭等物料输送到目标位置。 2 干扰皮带运输机正常运转的因素 干扰皮带机征程运转的因素包括煤炭的质量、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和设备整体状况、运输胶带的质量水平、以及皮带的硫化水平这四个主要方面。 2.1 煤炭的质量 如果煤炭在装载过程中并未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例如:煤炭存在较多的杂质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在装载、卸载的过程中使皮带被划伤的状况,这对皮带运输机的正常工作都会带来风险。 2.2 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和设备整体状况 工作人员对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的不够深入或者相关的操作不够标准规范就可能引起:(1)皮带机发生堵斗、卡死状况,这时候若不及时关闭机器就可能使皮带被磨损或者被拉断;(2)如果运输机的托辊或者滚筒已经损坏而工作人员未能及时发现,进而可能引起皮带损坏;(3)皮带机上的相关螺栓发生松动或者滑脱,一些衬板未能严密牢固地焊接在一起,这些部件脱落在皮带上也会使皮带损坏影响到设备的工作质量。 2.3 胶带的质量水平 不同质量水平的胶带也直接关系着皮带运输机的工作质量,而皮带机的生产厂家众多,质量标准相差很大,如果皮带的质量较差,在使用过程中就极易出现皮带脱胶或者龟裂等状况。 2.4 皮带的硫化水平及天气、环境因素 在对煤炭进行硫化时,可能无法做到标准切割,另外,胶的配比不科学合理,存在气泡就可能使粘合出现问题。如果环境、天气过于潮湿,就可能会降低摩擦系数,使皮带出现打滑现象影响到皮带机的正常工作。 3 皮带机经常出现的故障及处理对策 3.1 存在非正常噪音时的故障分析及处理对策 当皮带运输机的驱动无法正常工作的时候就会有非正常的噪音出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异常噪音来了解、掌握设备的工作状况。通常情况下,如果托辊工作出现异常,发出一系列节奏感较强的震动性质的噪音,就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判断:皮带运输机的轴承孔心严重偏离了外圆的中心,或者是无缝钢管的厚度没有达到足够的均匀程度。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增大离心力,致使发生异常噪音。这时候就需要及时对减速机的位置做出校正,避免皮带机的输入轴出现断裂状况。 3.2 皮带打滑故障的处理 当煤炭无法顺利运量上去、煤炭回溜或者洒落时就应当判断是否是由于打滑造成的。导致打滑的原因有:运输机的工作环境较为潮湿,一定量的煤泥等附着在滚筒上减弱了摩擦力导致皮带打滑;也可能是由于胶层磨损相对严重或者老化致使表面变得过于光滑降低了摩擦力。这时候就应当对配重进行适当的增大、更换新的胶带或者是增大滚筒的摩擦力等措施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3.3 皮带跑偏的处理 皮带运输机工作过程中胶带与预先规定的运行区域发生了偏离就称之为跑偏,这类故障经常出现。通常皮带的工作范围不应当偏离滚筒或者托辊断面带宽距离的5%。事实上,这一标准只有在皮带机空载或者重载的调试过程中才能够达到,在真正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煤炭、配重、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很难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当运输机发生跑偏的时候就会引起物料的洒落,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 3.3.1 滚筒错位的对策 运输机的皮带之所以会发生跑偏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对设备进行配置安装是没有实现滚筒之间的严密配合。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在对设备进行安装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地依照设备的纵轴线、滚筒轴线以及硫化轴线的安装标准进行设备安装;适当地选择相关位置安装一系列的控制设施,例如对于皮带的回程或者重载部位应当尤为注重对跑偏问题的控制,当皮带发生跑偏时要及时通过开关做出调整,以防皮带和支架之间由于过大的摩擦力造成设备的损坏。对于设备安装完成后的调试过程应当进行严密的控制,对于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作出调整避免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 (2)对于跑偏问题的出现还有可能是由于设备、部件的质量不过关造成的,例如粘结环双侧的尺寸不够科学合理,一些部件发生松动等。因此在设备部件的采供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严格进行把关,选择标准规范的设备部件,对于设备的存放保养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减缓设备的磨损、老化进程。相关的粘结工艺也应当依照标准实施,确保设备的整体质量。 3.4 煤炭洒落问题的对策 煤炭发生洒落通常是由于运输机的皮带发生跑偏导致的,这是由于跑偏会使得皮带两侧失去平衡,使得煤炭发生洒落,这时候就应当对皮带的位置重新进行校正。对于转载点这一经常出现煤炭洒落的位置,可以通过更换运输机的挡料裙板,对钢板进行加长或者是减少皮带的物料运送量等方式来进行解决。 配送运输论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配送运输设备选优配置 摘 要:对配送运输设备选优配置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选优配置的原则,在配置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出配送运输设备模糊综合评价的3大类9项指标,即货物适应、环境适应、特殊适应、购置成本、使用成本、使用效益、技术性能、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能。构建配送运输设备选优配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结合实例对配送运输设备的选优配置进实例分析。 关键词:配送;运输;设备;模糊评价;配置 引言 随着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物流需求越来越多品种、小批量。作为物流重要功能之一的配送,是面向最终客户提供物流服务,是物流系统服务质量的最终体现,也是物流成本形成的重要环节。当前,针对物流配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关注的重点是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中心内各功能区优化布局、作业系统的优化设计、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共同配送及配送运输的线路的最佳选择等方面,鲜见对于配送运输设备优化配置方面的关注。配送运输作为末端运输,直接与顾客接触,其服务质量对于物流配送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因而,合理配置配送运输设备,对于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服务质量,降低物流系统的运营成本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影响配送运输设备配置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也有城市交通状况的制约,还有货物的差异性及设备本身的性能等等。本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配送运输设备的优化配置进行探讨。 一、配送运输设备配置原则 配送运输设备的配置直接影响到货物送达顾客手中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为保证配送运输的高效、经济运行,在进行设备配置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适用性原则 货物种类、作业环境、配送运输距离、运输路线状况、作业量等决定了配送运输设备类型、额定作业能力和数量。作为末端运输的配送运输设备的配置,必须以能够适应配送服务为基本原则。货物种类较为单一,配送运输量较大、频率较高的,应考虑额定作业能力较大的运输设备;货物种类较多时,需要考虑运输设备的通用性,尽量地提高设备的适应性。 (二)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主要指标,物流配送运输也不例外。一般来说,配送运输是一个收益既定的服务环节,作业过程中不再产生新的收益,因而,配送运输设备的购置成本及使用和维护保养费用就直接反映了该环节的经济效益。设备配置的目的就是在满足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最小。 (三)系统性原则 物流配送是整个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配送运输又是物流配送环节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把货物交付到顾客手中的重要的任务。配送运输设备的选择,必须考虑与配送中心的装载设备和顾客的卸载设备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保证配送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考虑配送运输设备的适用性、经济性的基础上,要以系统的观念,对整个物流系统作整体评价。 二、选优配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配送运输设备的配置要根据货物类型、配送运输路线的状况及设备的工作性能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到目前为止,货物的配送运输主要是以公路运输来进行,因此,本文只分析公路运输车辆的选优配置。根据上述原则,本文构建了以下指标体系,共三大类9项指标。 一是适用性指标。(1)货物适应,指设备适应货物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的程度。(2)环境适应,指设备适应所在地的路况,气候的温度、湿度等的程度。(3)特殊适应,指设备的机动性、人机适应性以及满足特殊作业要求的能力。二是经济性指标。(4)购置成本,指购置设备时一次性支付的成本,或分期付款总额的现值。(5)使用成本,指燃油或电力、保养维护、维修、操作人员工资、保险及其他费用,(6)使用效益。指使用设备能产生的收益。三是技术性指标,(7)技术性能。指设备的动力等各项额定功能指标及设备质量,(8)可维修性。指设备维修及性能恢复的难易程度,(9)安全性能。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事故的概率,从人员安全、货物安全及设。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评价法是应用模糊集理论对一个系统进行评价的方法,其评价的对象可以是系统的各种替代方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平判出各种备选设备的优先度,为设备的购置与使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步骤如下: 1.邀请有关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小组成员一般不超过10人,可以邀请设备管理人员、设备操作维护人员、配送中心管理人员、装卸人员、财会人员、货物生产单位人员及其他企业人员等参与。 2.确定评价项目集与评价尺度集。评价项目集即上述3大类9项指标。采用5级评价尺度,即评价尺度集为E=(e1,e2,e3,e4,e5),其中e1=0.9(最好),e2=0.7(较好),e3=0.5(一般),e4=0.3(较差);e5=0.1(最差)。 3.确定各评价项目的权重。可通过小组讨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项目的权重集W=(w1,w2,w3,w4,w5,w6,w7,w8,w9),分别对应三大类指标中的(1)~(9)项指标。 4.按照已经确定的评价尺度,对不同设备的评价项目进行模糊评定,并计算隶属度矩阵,第个方案的隶属度矩阵为: 5.计算第k个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定向量Sk:Sk=WRk 6.计算第k个方案的优先度Nk:Nk=100SkET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 某配送中心要选用配送运输设备,从中心各部门及外部共挑选了9名相关专家组成评价小组。经评价小组讨论,指标体系的权重 由此可以看出,方案2比方案1具有更大的优先度,因此,该配送中心选用某品牌的微型货作为配送运输车辆更为合理。此外,如果有更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则评价方法与此类似。 结语 本文利用模糊评价法选用配送运输车辆,该方法求解简单,容易操作,能够实现配送运输设备的合理选用配置。当然,在评价指标的组成以及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上,还需要在设备配置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更为深入、更为切合实际的研究。评价小组成员的组成,也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配送运输论文: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保障 摘要: 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不仅是对人和武器最佳组合的较量,更是对运输保障能力的考验。运输保障跟得上,部队才能有战斗力,才能打得赢。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是保障军队平时训练、生活等军事活动的重要方式,更是军队战时的大动脉。 关键词: 物流配送;军事运输;优化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及其向军事领域的加速渗透,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适时,适量,适地”的精确后勤保障令世人瞩目和震撼,美军后勤保障的实践表明:实施有效的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保障,不仅是后勤保障能力的倍增器,更是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1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作用 军事物流是为保障军队平战时或特殊情况下的需求所采取的具有军事性质和目的的物流活动。它是物流在军事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部队用户的需求,将已经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的军事物资按时送达用户指定地点的物流运输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大吨位、高效率运输力量的出现,干线运输无论在铁路、海运或公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长距离、大批量的运输实现了低成本化。但在干线运输之后,都要铺以支线运输和小搬运,这种支线运输及小搬运成了物流运输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个环节有和干线运输不同的许多特点,如要求灵活性、适应性、服务性等,优化和完善这个环节,往往能解决运力利用不合理、成本过高等问题。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或输送,是运输与其他活动共同构成的组合体。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处于“二次运输”、“支线运输”、“终端运输”的位置。优化军事物流配送运输,能够使分散的供应保障活动协调运作,减少整个军事物流范围内的迂回运输、交叉运输、重复运输等现象,创造了更多的军事物流效益。 2 现代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军事物流配送运输是军事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军事物流保障目的的关键。因此,搞清军事物流配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它内部的客观规律,我们才能用这些规律指导军事物流的实践,改善不利因素,实现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高效、快捷。 2.1 运输管理机制不健全,配送运输计划不完善 目前,军事物流运输管理没有现成的模式、经验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由于军队物流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导致军事物流管理中出现漏洞,存在问题。在物流实践活动中,不能充分挖掘利用部队现有装备人员的潜力,制约了军队物流运输活动的高效性。其次,缺少完善的配送运输计划。“一计划多用”的现象尤为明显。 2.2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我国每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铁路74.89公里,排在世界第60位之后。如果按人口计算则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在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的环境下,军事物流作为后继发展者,国家没有太多的精力来推动军事物流的发展。军事物流和地方物流没有完全接轨,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和相对独立性,没有很好的协调发展。军事物流的发展处于从属地位。 2.3 物流专业人才欠缺,信息化水平低 当前,军队物流专业管理人才还相当缺乏,军事物流运输网络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军队内相关的物流设施建设还不健全。尤其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它严重影响了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大人才培养速度,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弥补我国物流技术的欠缺。 2.4 物流设施和设备标准不统一,运输成本高 我国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衔接较差,运转效率不高。反映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装备标准不统一,限制多式联运的开展。以集装箱为例,海运和铁路运输各有各的一套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公路、航空中。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严重影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虽然军用物品包装已有初步的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影响较大。物流环节的运输工具、承载设施、设备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导致物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货物的在途时间较长,物流速度降低和成本上升。根据调研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许多商品总成本中,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公路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合,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因能力不足,使相当数量的商品失去销售机会或无法保证企业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水运因运输组织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许多产品失去了低价运输的途径,诸多的因素都大大地增加了物流的运输成本。 由于我国物流系统存在的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军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军物流运输管理比较分散,调度效率较低,运输系统现代化程度不高。运输管理缺乏体系化,整体化。物流运输方式相对单一,表现为主要以传统的公路运输,运输的货物量少。没有很好的利用铁路运输的运输货物量大,长距离运输的优势,不能满足军队长距离运输的物质需求。物流效率低,物流运输成本高。 3 提高军事物流配送运输的措施 3.1 建立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科学调度物流运输 物流网点是军事物流体系的起点和基干,多层次的军事物流网点能及时跟踪控制和科学调度物流运输。美军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展开了“三种物流网点”的建设,即本土物流网点、近海物流网点、海外物流网点。所倡导的“聚焦式”后勤就是以物流网点为依托展开物资保障的最佳样板。这些网点军民兼容、资源共享、信息化程度高。军队物资保障机构与地方供货商签订采购合同,由供货商直接将物资供应部队的物资保障方式,减少了物资供应运输环节,大大降低了相关费用,提高了军队的保障质量。 军事物流运输活动的运量不确定特点,导致物流管理过程复杂。靠人工去实施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运输活动的要求。如美军提出了全球资源可视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将自动识别技术、全球运输网络、联合资源信息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在一起,使得部队指挥官可以不间断、可视化地掌握全部资源的动态情况,全程跟踪“人员流”、“装备流”和“物资流”,并指挥和控制其接收、分发和调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物流保障效率。正是依托该系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后勤信息处理中心仅有1500个工作人员,却使数万部队的输送、数亿元的开支,以及几十万种不同型号、规格的装备物资供应顺利进行。因此,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发展的需要,只有信息化的管理工具才能实现物流运输中的全程监控,掌握物流运输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对运输工具进行科学调度,合理使用。提高管理的高科技水平,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3.2 建立模拟运输网络,优化运输方案 在高技术条件下的物流活动中,利用的高科技工具越多,物流的整体效能就越高。物流运输部门的科技含量,信息化程度,代表着它的物流水平,决定着它在物流行业的竞争能力,标志着它在未来竞争中的发展潜力。 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独领风骚,在新军事变革中引领潮流,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网络,模拟运输网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运用模拟运输网络系统实现对物流运输活动的全程可视化,及时对有关情况进行跟踪控制,整体协调,进行有效的调度指挥。 模拟运输网络系统是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实现对运输全过程的计划、组织、决策、指挥和控制的模拟。它是对物流运输活动中的综合因素的抽象化分析、实施、优化的直观显现。该系统能直观暴露实际物流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及突发情况,它能使物流运输部门及时对问题进行解决,减少损失,使物流运输活动在预计的情况下进行组织实施,确保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模拟运输网络系统具体有以下子系统组成:①运输工具选择系统;②运输方法及道路筛选系统;③道路状况分析系统;④任务分析系统;⑤制约因素分析系统;⑥车流、人流和距离分析计算系统;⑦综合分析信息系统;⑧方案制订系统;⑨可视化模拟、突发情况预测系统;⑩问题反馈分析系统;{11}人工干预操作系统;{12}方案优化决策系统。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 3.3 采取组合运输系统,减少货物空载率 组合运输是指物流运输公司与其发生业务关系的供应商及其客户进行组合运输的方式。它可以防止货车往返之间的空载。要真正防止空载,就必须搜寻运输的货物。日本的花王公司就是实现组合运输的很好例子。开始时,花王公司主要是与花王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组合运输,即花王公司将物品从工厂或公司运抵销售公司后,与当地花王公司供应商联系,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装车运回工厂,这样就不会出现空载。后来,由于组合对象的逐渐扩大,所有其他企业都可以利用花王公司的车辆运载货物,花王公司与其销售公司之间近80%的物品运输都实行了组合运输。组合运输系统有效地减少了货物的空载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为了节约运输资源,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我军军事物流运输应建立有效的组合运输系统。目前,我军的物流运输主要是小单位独立保障模式。比如以师(团)为单位的汽车营(汽车连)保障自身物流需求。师与师之间,团与团之间相对隔离,运输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种保障模式严重限制了我军协同作战的发展。未来战争是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因此,对保障也提出协同保障的要求。在未来战争中,要求统一调度利用诸军兵种的物流运输资源,实现单位之间物流运输的组合利用,尽量避免空载,减少运输资源的浪费,形成一个高效的物流运输保障网。 3.4 科学选择运输工具,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 在实际军事物流运输活动中,科学合理选择运输工具,能有效地节约运费开支,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我们要根据货物的种类,贵重程度,运输距离的远近,环境道路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提高运输的时效性。同时,结合运输工具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运输方法。汽车运输的特点是灵活性、机动性强,能够实现运输的“门到门”。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送货物量大,运输距离长,能满足远距离高需求。空运的时效性强等等。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方式能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工具的效能,实现物流运输的高效、快捷。 3.5 结合军队实际,制定战备配送运输方案 军事物流运输活动不同于地方的物流活动,它服务于军队这个特殊的对象,体现部队的特点,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要求物流运输必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准确性。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运输方案至关重要。 制定战备配送运输方案时,要根据物流运输部门的任务、性质、自身能力、保障类型、兵种类型等因素进行制定。按照从实际出发,从战争出发,认清军事物流运输的军事性。军事物流运输不同于地方物流运输活动,他具有战争性质和军事企图。军事物流运输关系到战争目的能否实现,能否满足战争需要。 平时,我们要利用军事演习,抗洪抢险等紧急情况检验战备运输方案的可靠性、操作性。评价其满足战争需求的实践性,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加以修正、完善。确保战备配送运输方案在战时用得上,保障跟得上,确保其战争的实践性。 配送运输论文:国际物流配送运输的外包和自营决策研究 摘 要:国际物流配送中,运输方式的选择是降低配送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针对配送运输的外包和自营的对策,建立模型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法并通过美国考察的结果加以实例验证,以解决长期以来在国际配送网络中存在的高成本问题,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建立配送网络提供一种决策工具。 关键词:国际物流 配送 车辆 决策 1.问题的提出 国际化配送是全球的配送活动,国际配送运输是物流配送决策中的关键所在。除采购产品的成本外,一般来讲,配送运输成本比任何其他物流活动的成本所占的比重都高。尽管配送运输决策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首要的不外乎运输方式选择、承运人运输路线的规划、车辆调度和集中运输等项内容。而在运输方式方法的选择中,配送运输是以汽车为主的。这是因为汽车运输具有其他运输方式不能完成的特点: 1.1门到门服务,配送仅指从物流据点至需求用户之间的货物输送,是工厂和配送中心之间的货物输送,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货物输送,不是依靠车站、码头的运输。配送以服务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为优先,因此,应尽可能地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通过采用高弹性的送货系统,如紧急送货、顺道送货与退货、辅助资源回收等,为客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便利服务。 1.2准时运输,即货物按客户要求的指定时间段被运送到客户手中,集时间、空间为一体的运输方式,配送运输是从客户定货到交货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容易引起时间延误的环节。影响时效性的因素很多,除配送车辆故障外,所选择的配送线路不当、中途客户卸货不及时等均会造成时间上的延误。因此,必须在认真分析各种因素的前提下,用系统化的思想和原则,有效协调,综合管理,选择配送线路、配送车辆及送货人员,完成货物的最终使用价值的实现,要比单纯的运输要复杂得多。 1.3配送是按照顾客订货所要求的品种、规格、等级、型号、数量等在物流据点中经过分拣、配货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顾客。因此除了各种“运”和“送”的活动外,还要从事大量的分拣、配货、配装等工作。“配”是“送”的前提和条件;“送”是“配”的实现与完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需要规模优势获取较低的送货成本。 在配送运输中,车辆的选择又是最首要。配送运输业务车辆的对策一是企业自己拥有运输设备,二是与运输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外包运输业务。 从用户的角度的理想状态是,运作绩效更好,服务更方便,运力更大,成本更低。满足用户的需求,从企业的角度企业必须投资运输设备以获得运力以遵守长期协议。一般情况下如果运量大,自营运输服务会比外购服务更经济些。但是有的企业对服务有特殊要求,公共承运人的服务就将无法满足其要求,所以即使成本高也不得不自己投资或签订运输协议。自营运输的优点是. 1)高度可靠的快速运送服务; 2)非通用的特殊设备; 3)货物的特殊搬运处理要求; 4)要求服务随叫随到。 公共承运人服务于众多客户,优点是运输总成本较低,运输设备的效率高。选择公共运输外包的好处是企业运输风险小,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车祸、货物的损毁、回程空驶、运输设备的闲置浪费等都可以避免。但并不总是能满足单个用户的特殊需要,运输外包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国际配送运输在时间、空间要快速满足用户需要,选择公共运输就难以达到此类要求。公共运输就世界范围而言,发展方向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这种状况使其可能拥有大量的由不同背景发展起来的、为在第三方物流业方面取得成功而提供特色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者。就美国而言,已有400多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其中大多数公司并不一开始就是第三方物流公司,而是传统的公共运输公司。 因此如何选择配送运输需要科学的计算和决策,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缺少此方面的详细考虑,在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战略问题。 2.模型的建立 配送车辆型号繁多,商品品种、数量复杂,一类商品运输用的自购车辆和外包运输公司的车辆不会是一种型号的大小,如以某种车辆比较的,难以说明问题。但任何车辆都需要投入资金,作为固定资产,从管理角度固定资产都有价格,从价值的角度,不同技术型号的设备就可以进行比较的了。在可以考虑的决策指工具中,现金流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经济分析工具。通过分析多种投资过程的现金流量,可以揭示这些投资过程的一些重要经济待性。现金流量是指将技术方案看作一个独立系统的条件下,系统中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统称。现金流入是指进入该系统的现金,现金流出是指离开该系统的现金。这里所指的现金可以是纸币、硬币、支票、汇票等。一个时期内现金流入量减去现金流出量之后的差额,称为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特点是: 1. 它有助于进行经济分析。只要首先把所要研究的过程或者系统明确定义(资金的流人、流出、年份),则现金流量就把整个系统中资金流通的时间过程明确表示出来。 2. 现金流量可以十分明确、有效地表明一个系统经济分析中所用到的资金流通信息。 3. 不同技术方案表现为不同的现金流量,通过对现金流量的研究,可以评价不同方案的优劣,从而进行方案决策。 4.通过研究某一投资过程的现金流量,可以了解这个投资过程的一些最本质的问题。例如,该投资过程对于给定的投资收益率是否有利可图,企业应当怎样安排投资过程中各年度的费用,从而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 设t=0时,向银行存入Ae—rt美元,按连续复利计算t年之后在银行的存款额恰好是A美元,也就是t年后A美元在t=0时的价值为Ae—rt美元,那么,对流量为的均匀货币流,在时间段[t,t +t]时所存入的t美元,在t = 0时的价值是t·e—rt =e—rtt. 由积分学的微元法可知,当t从0变到T时, [0,T]周期均匀流在t = 0时的总价值可表为: P=Ae—rtdt=Ae—rtd(—rt) =e—rtd(—rt) 配送运输论文: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系统可行性分析 摘 要:文章针对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将轨道运输作为新的运输手段纳入城市配送体系之中,并对于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研究当下城市配送体系中引入轨道运输方式的可行性与实践对策。 关键词:轨道运输;城市配送 城市配送服务一向被称为“物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作为物流服务中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形式,其时效性与经济性一直是物流服务企业研究者与物流企业经营者们探讨的话题。在现今城市发展规划有了长足进步与重大变革的前提下,随着运输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城市轨道运输运用于城市配送服务体系是城市配送服务运输方式的一个新选择。在结合传统的城市公路运输体系的情况下,轨道运输能够为整个城市配送体系的优化起到重大作用。 1 轨道运输运用于城市配送的现实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分工不断专业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距离不断加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从我国近十多年的发展观察,城市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空间布局越来越趋向于“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并以“城市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城市群中,人员和物资集中在各城市,并在各城市之间集中流动,“多中心组团式”城市布局的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集中与分离,这种集中与分离带来各功能区人员或物资的集中,并在各功能区之间的集中大量的流动,城市群内各城市的集中和在各城市之间的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在各功能区或各城市的大量集中,与在相对集中时间段内及时流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解决人员流动问题的过程中,轨道交通被广泛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轨道交通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人口固定时间大规模高速流动的需求,因此被各大城市广泛采用,将此经验推广至物资流动范畴,将轨道运输手段引入城市配送系统,结合传统的公路运输,使得城市配送系统更符合当今城市经济发展需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构架的不断强化,现代城市轨道运输与传统公路运输结合不断加大,引入了轨道运输手段的城市配送体系也就有了实现的前提与基础。 轨道运输相较于传统公路运输形式,具有运量大,运速高,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对现行城市交通资源占用小的特点,将其运用于城市配送体系之中,能够更好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物流服务更好作用于城市发展,其具体优势如下。 ①降低城市配送服务成本。鉴于轨道运输所具有的运量大,运速高的特征,能够将货运的在途时间尽可能地压缩,从而提高运输效率。物流企业关心的运输成本通常产生于货物积压与在途时间过长而库存保管成本。加快物资本身流动速度就是对物流成本最大的控制。轨道运输在加大了单次运载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单位商品的物流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 ②更适应于现代化城市经济生产与生活需要。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配送系统中,无论是面向一般终端用户的生活性配送还是面向于生产企业与大型零售终端业态的生产型配送都对于配送服务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大型零售业态所追求的零库存模式还是制造型企业的敏捷制造,“JST”生产模式都对于供应链上游所提供的物流配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及时性要求。而城市终端普通用户对于产品配送服务的时限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此情况下,传统的公路运输因其自身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城市配送服务中的运输职能。而轨道运输因其运速快,不受城市交通状况限制,准点及时的特质,能够在城市配送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③缓解城市交通系统压力,降低环境污染可能。现代技术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尤其是现代交通系统成为了碳排放的重点来源。而城市交通拥堵也是不少城市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将轨道运输引入城市配送系统,除了可以对系统内效率进行优化,同时亦可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状况,降低污染,实现经济效应的同时落实可持续发展。 2 现代城市规划下的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可行性分析 正如之前所言,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地理空间空前化扩大,功能区划分明确。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应,避免现有资源的浪费,城市规划中都有意识地把具有相同职能的区域在地理位置上进行整合。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现代城市规划布局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形式,代表城市为重庆市等。一定区域内的中小型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应也会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区域城市群,实现区域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代表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等。 无论是“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的大中型城市,还是多个中小型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其城市配送面临的最大难题都是各功能区之间地理范围内的极大分散。轨道运输对于城市配送体系的贡献的前提还是在于轨道运输在现代城市规划下的城市之中是否具备可行性。我们就以重庆市为例,分析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的可实现意义。 首先,巨大的物流需求是轨道运输作用于城市配送体系的第一个前提。重庆市主城区内就被划分为解放碑、沙坪坝、南坪、观音桥、杨家坪“五大商圈”,以及以朝天门批发市场、盘溪观农贸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一系列商品集散中心,其物流需求的庞大程度不言而喻。同时推进的万州、涪陵、长寿、江津、永川等五大市级物流枢纽建设,也使得重庆市的物流需求在很大程度呈现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正是在这一需求递增的趋势下,轨道运输能够更好地完成城市配送中的运输职能。重庆市的特殊性就在于作为直辖市,其所辖区域远大于普通城市,物资在城市不同区域内的流动需要高速高效的运输手段来完成。因此,轨道运输可以被看作解决城市巨大物流需求的有效手段加以利用。 其次,重庆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已颇具成果,现有的城市轨道建设已初具规模,具有了一定的覆盖率。。根据重庆《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控制性详细规划》计划在主城区修建“九线一环”共10条轨道交通线路。预计“九线一环”建好后主城每平方公里范围内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将达到0.65 km,至2012年重庆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140 km。如此密集的城市轨道建设是将轨道运输用于城市配送系统的先行硬件条件,虽然现行的城市轨道建设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城市客运系统,但是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升级,城市人员流动问题得以很好解决之后,将轨道运输纳入城市配送体系自然是水到渠成。 3 轨道运输与城市配送相对分散性的协调 既然城市配送是指城市配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实施的,以配送为特有组织方式,实现发货方到收货方的一系列物流活动的总称,包括运输、拣选、加工、包装、拆分、组配等环节。这就决定了其服务对象包括了大量零售型门店与产品终端用户,其居住的分散性与需求量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城市配送体系需求预测不确定性,同时对城市配送运输环节的及时性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正是因为城市配送的服务对象有着地理位置的分散性与需求水平的波动性,决定了城市配送必须在运输环节上具备足够的弹性,能够将物流服务区域扩散至城市每一个生活区域,并且能保证物流服务能够在客户所要求的时间段内送达。轨道运输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运输运量不足与时效性较差的缺点,实现一定时间内大量物资的定点高速流动,但是受限于轨道建设本身的特点,轨道运输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支线覆盖能力。这就决定了在城市配送系统中,轨道运输的定位应更多被使用于干线运输,处理大宗物资相对集中的流动。 从流程上,城市配送服务起始于城市以外的物资集散地,经城市配送中心周转,完成选拣,加工,包装,组配等一系列只能,再经配送中心运输至产品终端用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鉴于之前所讨论的配送服务终端用户的分散性,轨道运输方式在这一阶段的运输中就将面对大量轨道固定性与服务对象相对分散的矛盾。 因此,如果将轨道运输作为城市配送物流服务的主要运输手段,解决好轨道运输路径相对固定与配送服务终端用户地理位置相对分散性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运用好现代城市轨道运输与传统公路运输的有机结合,开展联运,做到轨道运输与公路运输无缝衔接,将轨道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传统公路运输辐射面积大的优势整合,实现城市配送系统功能结构升级。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中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有如下几种。 ①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在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内设置物流节点中心,使得配送服务对象分级化,在一定程度内减少被服务者的分散性。将原来配送服务由配送中心直达客户手中的形式转变为由一级配送中心向二级中转站运输,再由二级中转站向单个配送服务对象转运的形式。这可以使得配送服务运输过程中的分散性与不确定性得以降低,使得整个配送体系的运行效率得以增强。 ②加大转运节点建设,减少转运成本,尽可能实现公路轨道联运无缝衔接。在城市配送的过程中,被运送的物资通常要经过两种以上的交通工具进行运输。而在我们讨论的加入了轨道运输的城市配送体系之中,联运更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在转运节点加强物流服务中的装卸搬运职能,通过对系统的优化实现轨道运输与公路运输无缝衔接,是实现城市配送体系整体升级的必要步骤。 4 结 语 将轨道运输纳入城市现行配送系统,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城市配送体系的运作效率,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从长远看,城市配送系统的优劣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城市配送系统的提升能够增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意义深远。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探讨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企业不重视安全管理的问题,使得电力工程施工事故时常发生。电力工程施工企业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在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的同时,加强对施工的安全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做好危险预防工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严格落实,严惩违反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 1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管理措施 1.1加强事故的预防,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与生产是电力施工绕不过去的部分,生产必然带来危险,需要安全管理保障顺利生产,许多企业只是一味注重生产,而常常忽略的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因此常常酿成施工安全事故[1]。对于此,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警惕,在施工前,需要先了解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施工的危险点,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保证预防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的落实。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的危险点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施工过程中要能保证施工的安全。在施工前,需要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各自的职权范围、负责的区域,从而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1.2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应标准 电力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落实相应地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应标准。电力企业自身需要获得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在施工时,需要保证安全生产的条件,保障施工人员以及安全管理人员的相关权利,明确企业内部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保证各项施工的具体落实。电力施工企业需要树立一个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工程的安全生产。在确立了项目负责人之后,需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协议,在开工之前,需要对工程进行技术交底,并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对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部门人员需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每天需要对生产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在发现某些生产机械不能正常工作或存在安全隐患时,需要及时安排维修人员进行检修,同时,安全管理人员还需要定期排查工程的安全隐患,在次日施工人员施工前,需要告知施工人员施工的危险点以及处理措施[2]。 1.3安全生产实例 笔者所在的电力施工企业,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施工原则,并将这一施工原则挂在施工现场,并要求每一位施工人员牢记,并且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施工安全知识、应对措施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预防事故的能力,这一点从企业2014年与2015年全年度施工发生故障的数据调查对比中可以看出:2014年,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未经过安全管理培训,年度发生安全事故16起;2015年,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共开展5次安全管理培训,年度发生安全事故3起,在3起安全事故中,由于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及时,事故引起的损失较小。 2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 2.1施工现场的技术要求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施工现场悬挂安全指示牌,对施工现场的重点区域或危险区域,安排安全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巡查,严禁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施工材料与相应设备的堆放,也需要按照相应的规定,对放到指定的区域,避免由于堆放不规范带来的安全隐患。施工人员与安全管理人员在进入施工现场时,需要穿上基本的防护设备,比如:绝缘手套、安全帽等[3]。如果工程是在夜间施工,施工企业需要配备照明设备,保证施工现场的照明充足,对于施工的线路,需要设置相应的警示灯,避免施工人员在夜间施工时误碰引发安全事故,在设置警示灯的同时还需要安排专业的电工对电力线路进行严格的管理,禁止其他人靠近电力线路。 2.2吊装的安全技术措施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例如:在电力施工的吊装环节,涉及到了信号指挥人员、司索人员以及作业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司索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禁止不适合高空作业的人员参与施工。施工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并且在施工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施工培训;在起重机挂钩时,需要保证吊索配置符合使用规范,在使用前,需要通过安全管理人员的检验,才能投入施工作业。在吊装作业时,需要在指挥人员发出了指令之后,吊装操作人员才能进行操作,两者之间需要配合紧密。在吊装构件时,需要先吊起大概50cm的距离,然后停止起吊,安全管理人员对吊装的锁具进行全面的检查,保证锁具不存在问题后,再进行施工作业。在起吊钢箱梁时,需要先确认其重量,保证其重量未超标之后,才能进行作业。在不能确定钢箱梁的重量时,技术人员需要对其重量进行计算,如果钢箱梁的重量超标需要停止起吊。在起吊的过程中,需要尽量起吊的平稳,禁止突然制动的情况出现,如果需要反向操作,需要在平稳的减速静止之后,才能再进行反向操作。在栓挂吊具的操作中,需要计算节段的中心,依靠重心的位置来确定吊具的栓挂位置。在捆扎有棱角的钢箱梁时,需要在吊具与钢箱梁的接触部位使用相应材料进行铺垫,可供铺垫的材料有:橡胶、麻袋等。 3结语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原则,将安全生产理论与安全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将安全生产制度与措施落实到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在施工时,需要注意施工的相应技术要求,保证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实处,从而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詹雪松 单位:国网河南新野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一)加强安全教育的培训力度 提升电力施工安全管理效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定期开展电力施工安全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如果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不高或不具备安全意识,那么我们制定任何的安全措施都是没用的,只有当我们的施工人员内心的安全意识提高了,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安全意识培训来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传统的培训方式不具备系统化的培训框架,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培训方式主要还是以书本培训为主,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抛弃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从而开展符合电力工程发展和施工的实际化培训,首先培训的基础要从电力工程上出发,让施工人员清楚了解到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并且可以通过一些电力安全实例让员工了解到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向员工展示电力安全问题更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员工吸收。其次,还可以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实践模拟课,在实践模拟课中向员工传授一些紧急处理的措施,这么做可以加深培训的效果,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最后,还应该在培训过后开展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考核,根据成绩判定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急救的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安全制度 古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构建完善的安全制度对电力工程施工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规矩约束了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安全。想要全面提升电力施工安全的质量,只是安全培训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电力施工之前构建完善的安全制度,当电力施工安全问题发生时可以有一定的依据。例如,当施工人员作出了危害安全的事情后,我们应该如何对其进行处罚,安全制度的构建应该由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当制度成型后大家都要准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电力工程安全得到更佳的保障。 二、电力工程质量控制 (一)提升施工材料选用的管理力度 电力材料是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形式可以说是非常的好,但这也吸引了很多唯利是图的“小人”进入到电力行业当中。这种“小人”的融入,无形中为电力工程材料选购埋下了陷阱,而且电力施工材料还是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如果电力工程的源头都得不到保障,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由于电力材料风险的提高,因此,我们电力工程材料选用的管理力度也应该随之提升。在选择施工材料时,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品牌口碑和有保障大厂家生产的材料,切忌不能为了节约工程成本去选择小作坊生产的劣质材料,使用劣质材料施工的电力工程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弥补工程质量问题的费用一般会大于材料购买的费用,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对工程质量的控制。电力企业还可以和大厂家开展长时间的合作,在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的同时还降低了材料的成本。 (二)增强施工设计的严谨性 当施工材料选择好后,还应该根据电力施工的实际情况、施工材料来设计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中所有的施工都是按照工艺设计来进行的,如果前期设计出现了问题,那么势必会导致后期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或工艺问题,甚至是出现工期延误和施工安全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因此,施工之前的电力设计应该非常严谨,设计人员应该切实进入到施工环境当中,进行施工场所实地勘察,并且要保障所有数据正确无误,从而保证施工设计的有效性。 (三)增强现场各方面的安全管理 当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准备好并且得到优化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电力工程施工,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问题,再加上施工现场监管力度的没有到位,这会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数量增多。因此,我们要加强现场施工的管理措施。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点都没错,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到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施工材料现场的摆放、装卸和运输的方式;其次,还应该对施工现场的相关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避免在施工中因设备老化或质量问题出现施工安全事故;最后,还应该对工程设备操作员进行管理,确保操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能够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 三、结语 电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国民生活最为基础和最为常用的能源,随着我国人们对电量需求和电力质量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我国的电力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电力工程施工中不会出现质量和安全等问题。 作者:金虎 孙学金 吴华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郧西县供电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析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施工安全的因素较多,因此,施工安全管理应是一个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动态的管理系统。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①有效保证了施工人员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安全、公正的重要标志;②是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要求;③是企业从根本上改进安全卫生管理机制和完善劳动者安全生产条件的有效措施;④实施施工安全管理对企业环境的安全状况提出了限定和要求,企业需根据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实施安全管理;⑤有效解决了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比如安全生产状况不佳、管理方法不合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2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践应用 2.1创建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 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全面贯彻和落实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所有人身上,才能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中各个部门的责任划分如图1所示。此外,还应强化企业和工作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真正地将安全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员安全、施工安全和整个电力工程的安全。 2.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可从以下2方面加强安全管理:①加强对施工过程中设备、器具、工具的安全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所用到的设备进行检查,保证所有施工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如果发现问题,则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同时,还应定期保养和维护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始终保持施工设备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②加强对施工人员行为的控制,保证所有施工人员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操作,并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其技术素养和技能熟练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安全施工行为的出现,切实做好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2.3加强对施工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 应预先调查和分析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并在此基础上制订预控危险点的措施,比如采用消除、隔离的方式控制危险源,从而有效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应加大安全监控的力度和整改力度,制订施工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即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也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以免延误救援时机和扩大事故影响。 2.4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主要采用限制、约束危险物质或能量的意外释放,以降低事故损失。电力工程中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6方面:①进入施工现场时的安全措施。主要指使用安全设施、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保证照明设施处于良好状态,清理现场或设置专用通道,设置安全标志等。②高处作业时的安全防护。主要指在平台、斜道、脚手架等的搭设和拆除中,应做好交叉作业、悬空作业、登高作业、临边作业等的安全防护工作。③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指起重作业应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并由专人指挥。④施工用电安全。指在使用电动工具前必须做好检查工作,防止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短路等故障,进而引起爆炸和火灾。在带电设备附近作业时,应采取有效的防触电措施。⑤应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⑥遭遇自然灾害,比如洪水、地震、雷击和台风等,应采取必要的防寒、防滑、防冻和防震等安全措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设施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给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通过实施施工安全管理措施、创建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可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可靠、稳定的电能,为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经济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黄伟杰 单位:国网福建安溪县供电有限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不足 安全管理一直是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重点,但是在具体的施工工作中,安全管理往往只成为了一句口号,安全管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当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工程进度产生冲突的时候,安全管理就被忽略了,也就是说电力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后者是为了赶进度,在知道安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还是要进行工程建设。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的投入也不足,安全管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还存在许多企业在发现安全问题的时候,采取的是逃避和拖拉的方式,对于安全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础不牢固 近几年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正在全面的推进,管理的质量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但是还有许多电力企业并没有认真落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安全管理也不到位、人员责任划分不清。这就导致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经常会出现违章的现象,尤其是在进行危险系数较高的电力工程项目时,比如高空作业、大型机械施工和地下工程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安全保护不到位、安全设施不足以及违规情况较多发等安全隐患。 3电力工程安全教育不足 目前还有许多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管理者和操作者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那么也就无法将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进行真正的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一般是在国家的强制要求下进行的,这就会导致进行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及培训的对象都会存在一些应付的心理,也就不会真正的对待安全教育培训的工作,并且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教育培训方面,有关安全教育培训的教材还不够完善,培训的内容也具有一般性,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建立安全责任制 安全责任制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那么只有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明确和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才能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企业和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只有充分的重视起来,才能真正的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企业还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部门以及人员的安全责任,尽量做到每一项安全事务都能落实到人头,只有这样施工安全和人员安全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的监督力度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是避免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由于工作人员在进行施工现场操作时,很容易专注于某一项工作,这样就会忽略了其他危险点,而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安全事故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监督和监管不到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服从监管人员的合理要求,并且监管人员的任用要进行充分的考核,监管人员必须是一个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而且监管人员只需要进行安全监督,不应该进行其他的工作内容,以免出现监管漏洞。 3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还有一方面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教育,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建设能够按照规范的章程进行,使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符合行业的标准。同时要想使单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有理可依,有基本的参照原则,就需要制定出严格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从而减少违规操作的发生,提高企业和人员自身的执行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和培训,及时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进而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4对危险点进行分析和预控 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危险点进行分析,开展危险源的调查,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隔离和消除等方法将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大安全监控,加大重大安全事故的整改消除力度,制定重大施工的应急处理方案,从而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有效的处理安全事故,避免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工作人员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做到问题不解决绝不罢休,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关系到施工安全和人员安全,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不够、基础不牢和安全教育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电力企业应该采取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注重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分析危险点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作者:谢照新单位:东莞谢岗供电分局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试议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一、当前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1.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据调查显示,管理层资格相对较老的人员多为初、高中学历,在知识和技能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他们的思想理念及管理能力显然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加之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实践中我们会看到,由于企业难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与培训,具体施工人员的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造成安全事故频发。 2.施工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不当,现场环境异常复杂。当前国内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较为混乱,通常施工建设中用到的各种机械器具、安装工具以及调试设备等,都散落在施工现场,不仅影响了施工质量,而且可能会产生很多的安全隐患。保养和维修的欠缺,加速了机械设备的老化,各种不安全隐患也随之产生。另外施工建设现场交叉作业现象,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人数众多,很难保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3.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监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工程建设事业逐渐走向规范化,当前普遍推行的是施工监理机制。但实践中,由于国内实施监理机制的时间较晚,监理企业的产生也较仓促,加之企业人员构成存在一定的缺陷,真正懂得电力工程建设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监理人才非常缺乏,使得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到。 二、优化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提升安全意识,真正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当前电力企业领导阶层方面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安全认知水平,坚持以遵纪守法原则及安全生产制度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遵循以员工生命安全为发展本质的科学观念,充分意识到当前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始终将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立足的生命线,而非单纯的将安全管理制度措施作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形式工具,因为安全生产决定了企业的社会信誉及生命,也是企业高层领导同基层员工产生信任及尊重的重要基石。 2.提升安全意识,真正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当前电力企业领导阶层方面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安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最大化经济效益,方能立足于市场之中,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但这一经济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必须以正常生产和员工安全为前提,方能良性实现,这既是企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根基。经济效益同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并存,需通过合理的投入安全生产,既保证效益最大化又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有效运转。 3.强化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对于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所涉及到的所有施工参与人员,必须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及安全考核工作,通过良好的学习培训教育,使进入工程施工现场的员工对现场施工具备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员工群体才能够强化自身安全意识,同时对于委任的外来施工队和临时施工人员,也必须做严格的施工资质检查与身体健康检查,并安排其对安全管理规程进行全面系统学习,展开施工技能培训。另外还需各部专业人员进行编制工程危险节点、危险源头与危险面,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要具针对性,层次清楚,根据不同的工种及职务进行系统的开展。 4.强化日常安全管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也非常重要,项目负责人要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让员工感悟到自身安全对于家庭及单位的重要性,更加自觉的注意施工操作的安全性;在施工中还应创设良好的互助氛围,以形成一个全员相互监督的良好局面;建设单位必须重视在安全施工设施方面的投入,积极在施工的现场进行设置相对标准化的安全保障措施,为施工人员良性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施工作业平台,消除工作人员的安全顾虑,减少因安全设施不够完善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5.做好安检工作及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在当前电力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通过全面的安检工作,促使各项制度良性贯彻。安检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及专项检查、巡查等形式展开,以此促使各部门更好地依据施工要求落实安全责任机制,促使整体施工队伍施工思想的转变。另外安全器械及作业工具与施工机械等也必须定期检测,坚持保养与维修,专人专项合理使用,杜绝只用不修的现象和非专业技术人员混乱使用的情况,以此保证工程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使用状态,避免施工中因机械设备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问题,促使工程施工建设向着更深层次迈进. 作者:胡潇单位:容城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分析 摘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关系到电力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章分析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就目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了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电力工程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管理活动。由于施工现场是个动态的多工程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导致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防止发生误操作事故和人身伤亡事故是电力施工型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严格遵守电气操作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管理制度,健全和细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奖惩措施,制定详细准确的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措施、作业指导书,规范员工作业行为,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统一、规范、切实可行的标准。加大对安全工作的监控力度,使安全工作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做到对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心中有数,对施工现场的工作组织协调和安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安全监督人员、班组长、工作负责人、现场监护人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发挥应有的安全监护责任。 二、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管理 (一)项目决策阶段质量控制。包括审核电力市场需求分析、项目选址报告、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任务书等内容。要保证选址合理,符合国家和地区规划,使项目目标和水平具有合理性,并与其投资环境相协调。 (二)项目设计阶段质量控制。工程设计依据工作进程和深度不同,一般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技术上复杂的项目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二阶段设计和三阶段设计,是我国工程设计行业长期形成的基本工作模式,各个阶段的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技术文件和经济文件。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阶段设计深度的控制来保证设计质量。设计单位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因工程规模、性质和特点的不同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按设计准备与设计展开两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 (三)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施工阶段是形成工程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就是要以工序质量控制为核心,设置质量预控点,严格质量检查,加强成品保护。施工工序是工程施工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构成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质量检验和管理的基本环节。从现场管理角度看,工序就是人、材料、设备施工方法和检测方法、环境等对工程质量起综合作用的过程。只有发现、分析和控制工序质量中的质量波动、将每道工序质量的制约因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确保每道工序质量。工序控制目的就是要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特征值的波动范围,控制其分散程度以及特性值波动中的位置。控制主导因素,稳定工序,保证工程质量。究其特征就是管因素、管过程,而不是单纯管结果。 (四)项目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和工程的竣工验收两个方面。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是项目建设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设计与施工质量,确认项目能否投入使用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阶段的结束和生产使用阶段的开始。尽快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对促进项目的早日投产使用,发挥投资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竣工验收一般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验收两个阶段进行。单项工程验收是指在一个总体建设项目中,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阶段已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能满足生产要求或具备使用条件,且施工单位已进行预验收,监理工程师已初验通过,在此条件下进行的正式验收:全部验收是指整个建设项目已按设计要求全部建设完成,并已符合竣工验收标准。施工单位预验收通过,监理工程师初验认可,由监理工程师组织以建设单位为主,有设计、施工等单位参加的正式竣工验收。在整个项目进行全部验收时,对已验收过的单项工程,可以不再进行正式验收和办理验收手续,但应将单项工程验收单作为全部工程验收的附件而加以说明。 (五)项目使用阶段质量控制。使用阶段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按照合同和有关的规定,在一定的期限,即回访保修期内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组织原项目人员主动对交付使用的竣工工程进行回访,听取用户对工程质量的意见,填写质量回访表,报有关技术与生产部门备案处理。工程交付以后,使用过程也是考验工程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开展质量回访和检查,即一年后到现场检查和听取新建、改建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限期整改。同时要对输变电工程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结语 优质的电力工程质量就是一种保证。要想搞好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就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要不断地总结过去.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基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探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飞速发展,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管理。文章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安全管理;施工;电力工程 引言 为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相关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首先必须分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电力工程施工现场比较复杂,是一种多工种立体动态施工,人机流动较大,且生产设施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作业环境较为多变,施工中材料、机械、施工人员的动态集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电力施工安全事故主要是发生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多数原因是因为电力企业对施工安全管理过于疏忽。本文分析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1 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1.1 人的行为 导致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行为包括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层的违章作业、生产层的违章指挥以及领导层的违章管理。导致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人的行为存在的原因有以下五点: 第一,存在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使得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第二,刻意压缩工期,追求施工进度,施工程序不规范;第三,没有落实施工安全管理的安全责任;第四,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经验,存在过多分包单位,用了很多临时工,对他们的安全意识培养不到位;第五,施工人员工作时间过长,容易疲劳,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意识到作业存在危险性。 1.2 物的状态 电力施工过程中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状态,一般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材料,设备机械,以及施工对象、施工环境等生产要素存在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的状态。施工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一般和人的管理、操作失误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导致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物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决策水平和人的素质,以及物自身的特性[1]。 2 改善电力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途径 2.1 培养施工安全管理意识 电力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目的是为了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保证电力工程顺利施工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力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对电力企业进行改革时,必须重视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证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做好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电力工程的项目效益。所以,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处理好工程安全与工程效益之间的关系,注意工程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的协调,以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2 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2.2.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通过对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管理专业知识、行业标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 2.2.2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要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必须强化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训。首先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养;其次,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主要突出四个方面,即突出现场设备的相关知识培训、突出岗位、突出现场施工理论知识、突出现场需求。突出现场设备即第一时间掌握设备的培训资料;突出岗位即制定相关岗位责任制;突出现场需求即针对现场的主要需求展开研究讨论,以解决现场需求问题;突出理论知识即对员工施工技术的薄弱环节进行培训,以满足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增强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技术问答、设备写实、设备巡回、现场讲解、导师带徒、举办学习班等。 2.3 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保证体系 针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管理,按照事前的防范、事故发生的控制、解决事故之后的改进三个环节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网络,进一步完善安监人员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必须重视事前的防范环节,监管人员必须督促施工人员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并设置相应的警告牌、安全标志、防护设施,定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以便于对隐患的整改纠正,做好安全事故的事前防范,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大量实践证明,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首先必须明确界定各级各部门人员在施工中的利、权、责,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好相应标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可以通过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书以及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实现。 2.4 重点安全环节分析与防范 对施工中的危险点进行分析,理清危险点的各项防御措施,具体有疏导、隔离、消除等方法,对重要的安全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2]。 3 增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3.1 控制人的行为 由本文第1部分可知,电力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人的行为因素,主要有技术素质差、操作技能差、态度不正确、安全管理不重视、身体状况不佳等因素。所以,必须对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安全教育培训。比如电力企业可以定期开办培训班,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某一项技术及该技术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培训,电力企业可以针对该技术的培训制定出电力企业本身的施工人员技术合格证书,将此证书颁发给培训合格的员工,并提升相应的待遇,鼓励员工学习先进技术及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提高员工自身专业素质,以此提高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2 加强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 对于电力工程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电力企业应规范自身的用工制度,规范劳务分包和专业分包制度,签订相关协议,并收取一定的安全保证金,降低电力工程分包的安全风险。对于已合作的分包单位,电力企业应对其进行严格的业绩考核评审,淘汰规模小、管理散乱、施工技术不到位的分包单位,并加强分包单位的日常安全管理,比如对工地人员开设工地教室,进行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工地劳务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 3.3 进行安全监督检查 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员必须落实安全施工措施,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施工情r予以指导,并根据具体情况,指定重点安全监督检查点,主要包括新员工施工环节、劳务工施工环节、特殊工种施工环节、大型机械装拆、施工机械设备的安装和使用、深基础施工、模板施工等重点施工环节。并在事故多发期增加安全岗哨,定时安全查岗,如果发现违章行为应严格、及时处理,重点控制危险源,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在员工之间建立相互监督机制。规定员工若发现他人违章,一定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并落实相应责任。 3.4 注重文明施工 在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前,必须建立完善的文明施工制度以及环境保护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文明施工管理组织,制定相应的文明施工安全标准[3]。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并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并论述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的强化措施。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关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探讨 摘 要: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飞速前进,电力行业也在不断发展,电力工程在整个工业建设工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伴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以及施工质量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但是施工安全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可敷衍以待,必须运用科学的力量,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日期,努力追寻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针对电力工程施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更高的工程建设目标。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电力工程项目的大力发展也是国家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绿色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国家对电力工程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建设必须结合当前社会的背景,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前进,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因此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迫在眉睫,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保障电力工程的整体质量。 1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要保障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首当其冲。从法律角度上进行保障,依法惩办违反规章制度、钻法律漏洞的人。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当前现实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分工,奖罚分明,带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1]。另一方面要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视同仁,每个员工都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避免人为错误导致的事故缺陷,防止重大事故的出现。管理层人员更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积极巡查,拔除安全隐患,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1.2 贯彻安全责任制 “安全第一”是电力工程施工的第一准则。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施工企业应当积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严格执行“生产必须抓安全”的要求,实行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以安全责任制度为基础开展安全管理,更好的完成安全施工的目标。同时施工企业也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以便于形成安全责任体系,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根本上保障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 1.3 加强防范措施 防止因操作出错导致的安全事故以及人身伤亡事故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及技术要求,制定科学的安全施工方案,以安全施工为最终目的;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活动,为全方位安全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使安全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增加安全监督的投入力度,重视安全监督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安全管理人员应对整体施工的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更进一步的保障。 1.4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每个电力工程施工企业都应组建属于自己的精英建设团队,要求团队人员技术过硬、责任心强、拥有终身学习的科学理念。 电力工程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操作失误和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必须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技能。企业应当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在现实施工中全局监控施工人员的施工操作,及时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同r,企业之间应当积极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就日常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辨析,集思广益,寻求更加完美的解决方案[2]。此外,企业在注重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应注意施工仪器的维修与保养。 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宣传普及责任意识,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下,潜移默化的培养全体工作人员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使公司员工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充分了解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支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以便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操作失误或者人员伤亡事故时,能够镇定冷静,勇于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 2 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管理 2.1 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管理 在工程施工前,应对施工工程进行详细深入的了解,制定可行性方案。首先进行图纸的绘制,然后由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通过对设计图纸上的施工顺序、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等的层层审核,发现并纠正图纸中所存在的错误,使设计图纸更加符合项目标准。施工团队应准备全方位施工监督,详细记录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施工情况,正确应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确保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以及施工设备的类型、型号、性能等,都足够满足施工需求,为接下来的电力工程施工提供技术保障。最后要注意施工材料的购买,应选择正规商家,保证材料质量并且详细规划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2.2 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管理 施工过程是整个电力工程施工的灵魂部分。此部分的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分为主体施工的质量控制、安装部分的质量控制、调试部分的质量控制等。即以工程动工顺序质量控制为重点,而动工顺序又是施工过程的基本组成单位。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施工顺序是综合了人力、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法以及环境等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作用的过程。为了保证全部施工顺序的质量,应当充分分析制约每道施工顺序的因素,并将其置于可控范围内[3]。只有稳定施工顺序的影响因素,才能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2.3 施工后期质量控制管理 电力工程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在整个电力工程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电力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之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了解并处理遗留的质量问题,妥善保管电力工程施工中所用到的图纸以及资料,增强对工程施工后期的质量控制。施工后期质量监管人员应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做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严格按照项目标准以及验收标准进行工程的交接验收,全面深入的了解电力工程,为施工后期的工程使用与维护奠定基础。施工后期竣工验收的完成,标志着工程建设施工阶段的结束,同时代表着工程建设使用阶段的开始。 2.4 工程使用阶段质量控制 工程交接验收之后,工程的使用阶段其实也是检验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相当于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延续。此过程包含了质量回访,在一定时间后回到现场检查工程的运行状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在保修期内工程出现了施工方面的质量问题,或者是接到了使用者的投诉,应及时维修,消除隐患,并仔细记录所有的回访以及检修资料,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保存,作为资料归档保存。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升,相应地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电力工程项目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策略,积极吸收运用科学技术,高效率的对电力工程进行管理建设,力图实现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管控和质量管控。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加强各个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以点带动线,以线代动面,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完成电力工程建设经济利益最优化的远大目标,并紧跟时展的脚步,在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居住范围的不断拓展。人们所需要的电力供应也就在不断地增加。因此,伴随着建设工程的不断开展所进行的还有电力施工进程的不断开展。由于电力施工是一种危险系数较大的施工方式,为了避免在电力施工的进程中出现意外,使得电力企业的成本以及施工人员的让人身安全受到损害,在进行电力施工的进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管理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施工进程的控制而提高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系数。但是由于这一过程存在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电力企业之间的重视程度的差异使得在电力企业进行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当前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如下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电力企业;施工安全;管理强度;现存问题;解决对策 一、 电力施工管理过程所包含的内容 (1) 对于施工图纸及方案的管理 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是一个影响面较广且施工难度较大的施工工程,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都会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与建筑工程一样,电力工程的施工图纸及施工方案的设计同样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是施工工程过程中需要加以重点关注的内容。 (2) 对于施工技术和安全的管理 电力工程的是工具有较大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因此其在进行施工的进程中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较为严格的管理。除此之外,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不仅在施工的进程中可能会对施工者产生安全上的影响,而且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也会困扰使用者的安全问题。所以实现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本文进行论述的重要原因。 (3) 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 如果说对于施工技术和施工安全的管理是两个较为宽泛的热荩本文认为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是将电力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的过程。其主要包括的是在施工的进程中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以及材料的质量等之间关系到整体施工效果的诸多方面进行的管理,是整个电力施工工程管理中最为直接具体的管理形式。 二、 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现存问题 (1) 施工安全管理的职责分工不明确 要想实现一件工作执行效率的最大化,就应当对从事工作的人进行明确的指责分工,使其按部就班,严格按照自身的职责进行工作。我国的电力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之所以没有取到良好的效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管理者之间职责的不明确。由于在进行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施工图纸安全管理、施工材料质量管理、施工进程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内容,而指责的不明确导致管理人员态度懈怠或者是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施工安全管理力度不够,从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2) 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及制度不健全 施工安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制度的不完善同样是造成施工安全管理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在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对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都具有严格的要求才能够使得监管过程变得更有力度。但是通过对当前电力施工进程的管理人员的组成观察,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数量存在欠缺的状况,或者是专业素质达不到进行管理的标准。影响了监管的效果。另外,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管理人员缺乏可以依据的管理条例,使得监管无力并且缺乏严谨性。 (3) 施工工程配套设施质量管控不严 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的进程中,需呀用到部分机械化的仪器对整个施工进程的安全性进行测量。这也可以算作是电力企业进行安全管理的一个方面,但是在部分电力企业内部,由于出于对企业施工成本的考虑而对施工进程中所需要用到的质量测量仪等施工仪器的更新予以忽视,导致由于设备的老化而造成的安全性能测验失效的状况,最终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4) 施工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且安全意识较弱 施工人员作为整个电力施工进程的主体,其对施工安全的关注度以及施工的专业水平也是影响到整个电力施工进程安全性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虽然看似是施工人员自身的因素,但是从实践上来说,其实也是电力企业在人事管理层面对施工安全的注重问题。电力施工进程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在进行人才的选用的过程中选用较为专业且安全意识较高的施工人员,但是部分企业由于想要节省人力开支而聘请廉价劳动力,由此使得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受到威胁。 三、 解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现存问题的对策 (1) 政府应当着力完成施工安全方面的法律 本文认为,在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管理中之所以会出现上文所述的种种情况,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我国对电力企业的施工进程的安全性并没有进行较为强制性的规定和要求。由此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对安全问题疏忽的状况。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认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在法律法规内应当对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措施、出现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强制性的手段促使电力企业对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予以关注。 (2) 应当对就监管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 在前文对电力施工进城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实施的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本文首先提及的就是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从而导致管理人员之间相互推诿或者是予以疏忽的情况。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其严格按照自身的职责进行施工进程的管理,从而实现施工安全管理进程的严密性。 (3) 应当完善施工安全管理进程中的机制及制度 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以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施工安全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要解决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现存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实现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数量及相关机制的完善化。除此之外应当对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使得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据可依,按照完善的制度对施工安全进行管理,防止出现疏漏的状况。 (4) 应当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安全意识 考虑到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安全意识是影响到电力施工进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在电力企业进行电力施工人员的选择的时候,应当将降低成本作为第一目的的选择方式予以改变,而应当将整个施工进程的安全至于较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降低劳动成本只是一个目光较为短浅的降低整个施工成本的方法,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企业所需要承担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企业进行施工人员的选择的时候,应当优先考虑施工者的专业水平及安全意识,以为施工进程的安全做保障。 (5) 应当对施工设备的质量及安全性进行严格规范 相比于人工对施工进程的安全进行控制,利用一定的测验设备对施工进程的安全进行测验和管理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这是建立在仪器设备正常这一前提下的。如果企业一味地吝惜成本而不对安全监测的仪器进行维护,将会导致由于仪器检测结果的不准确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因此本文认为要实现施工安全的有效管理,就应当对施工设备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对施工材料等的安全系数进行准确的测量。 结: 电力施工进程的安全系数的保障,不仅对于电力企业有利,而且对于施工者以及建筑的居住者有利,因此本文认为在电力企业进行电力施工安全的管理的进程中,不应当过分关注于施工的成本,而应当将安全作为第一要义予以重视。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浅析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的同时,电力工程的施工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安全管控一直就是电力工程施工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简要概述了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管控措施,以供借鉴。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施工;安全管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大,鉴于此,我国电网改造建设施工项目和规模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这也给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此为背景,提出了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控管理措施,以期提升电力施工安全管控管理水平。 1 电力安全管控管理的重要性 目前,电力行业的中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的电力工程已经进入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复杂等发展阶段,相应的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也逐步增多,尤其是在多专业共同施工的情况下。一旦电力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不但会影响到工程进度,而且还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安全管控管理工作,消除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安全能控、可控、在控,从而保障工程在预定工期内顺利完工。 2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对安全管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低 安全一直是电力工程施工工作中的重点,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安全有时成为了一句口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当安全管控工作与工程施工进度或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安全就往往被搁置一边,江西丰城电厂“11.24”特别重大坍塌事故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2.2 施工安全培训教育不足 目前仍有一部分施工单位对电力施工的安全培训管理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真正落地,虽然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是我国强制要求的,但是仍存在着应付的心态。 2.3 对电力安全施工安全事故缺乏有效的预防控制机制 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防”和“控”,预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是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1]。施工单位没有定期进行事故预想和应急演练。没有组织对典型的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安全学习,对事故通报的学习流于形式,既不能真正吸取事故的经验教训,也无法切实整改,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2.4 现场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工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差,施工管理人员没有完全落实安全督查监督的责任,不注重安全管理工作,留下安全生产隐患。二是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且文化水平偏低,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比较随意,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极易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3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安全管控管理制度建设 安全责任制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那么只有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安全管理的责任明确和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才能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2]。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应认真遵守和执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电力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各部门、班组、人员的安全职责,让每一个人都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质量”的安全管控理念贯彻到电力工程施工的细节中去,安全就会得到有效的保障。 3.2 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工作的根本,因此,要想切实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应该着重于专业、技术应用、实践操作三个方面,安全教育应以预防为主,着重培养安全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为手段,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预控管理水平。另外,着重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对施工作业中的危险点进行安全交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从而更好的规范他们的行为。 3.3 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及时进行分析和预控 积极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采用隔离或消除等方法将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大型施工过程,制定应急处理预案,提高工作人员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反应和处理能力。对危险性大、复杂程度高的检修工作,要制定施工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严禁无方案或不按审批的方案组织施工作业。强化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的分析和预控,就是要及时将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或状态消除在萌芽状态。开工前,工程专职安全员应以书面形式将作业任务、作业点、危险点及预控安全措施向施工作业人员交待清楚,并履行签字确认仪式。对于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危险点,应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做到问题不解决不罢休,防患于未然。 3.4 化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全面开展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合理控制工作总量和进度,严格限定作业强度和数量,保证工程安排与作业力量、管理能力相适应。安全监督到位人员要认真履行到岗到位监督职责,严格监督人身、设备、环境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落实好现场安全监督职责。工作作业人员要对自己行为的安全负责,加强安全风险辨识防范,在工作中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杜绝习惯性违章。对于重大、复杂的电力施工工程实行全过程安全督察,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严肃查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擅自扩大工作范围等典型违章现象;对于查出的每起违章,应做到原因分析清楚、责任落实到人、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4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电力行业转型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电力工程施工的工程量增长迅速。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安全管控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施工质量的优劣与现场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关系到设备安全及财产安全。电力工程施工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将施工安全管控工作常态化,采取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注重人员教育培训、建立健全预防控制体系等措施,切实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控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管理探讨 摘 要:为了可以推进电力产业的长远发展,让电力项目可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有必要强化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执行科学的方法,确保施工安全;而且一定要掌握电力项目建设质量管控情况,确保项目质量合格。 关键词:电力项目 施工安全 质量管控 措施 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电力需求逐渐增多,这对电力项目建设的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项目安全管理属于一件长期的、繁杂的、系统性很强的作业,在施工阶段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和安全事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落实好施工安全措施。 1、目前电力项目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电力单位的安全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导致管理不全面、责任不清楚、监督不到位,造成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电力项目建设场地缺少科学、合理的安全策略,在落实上也存在缺陷;工程场地管理者安全意识较差、责任性薄弱,管理不严,未起到监督、控制的功能;电力项目建设的运营人员忽视了施工安全,重视短时间的效益,没有关注长期的效益,进而忽视了施工安全控制;管理人员未深入工程现场开展实地勘探,对工程场地出现的安全问题不清楚,未建立出有针对性、合理的、可行的安全防范策略。很多问题都造成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出现安全缺陷。 2、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策略 2.1创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 在电力项目建设环节,施工企业需要创建完善的安全责任体制并进行执行,把安全工作具体贯穿于各部门和个人身上,如此方可以确保管理任务的严格标准性,才可以确保施工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施工阶段,一定要遵循以预防为主、安全为首、全面治理的原则,国内相关单位建立的安全施工工作标准,以及安全施工管理条文来落实各个建设过程,保证安全管理责任体制得到全面落实和实施,保证安全管理任务的正常进行,统一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 2.2强化项目建设安全预防 工程管理者一定要对关键的施工内容展开重点控制,如此方可以更好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防止人身伤亡问题和施工事故的出现。另外,还应该针对操作工艺建立严格的执行标准,建立健全的应对策略,认真建立技术方法、工程组织计划和施工操作指导标准等,由此来保证施工计划在经济和技术上合格。单位内部管理者与技术人员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思想与预防意识,工程监督者需全面发挥本身的功能,科学协调现场建设工作,严格的防止违章施工、粗心大意等情况的发生,确保电力建设工程的健全的施工组织条件下开展。 2.3做好施工安全培训工作 电力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影响到全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要求全部的工作人员一同完成施工安全管理教育,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大大影响着施工安全控制。一定要落实好建设安全培训,确保安全建设,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第一,序定时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方面的理论,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第二,企业能够经过组织安全培训时间,借助具体实例使工作人员研究其中的安全问题、问题原因。指引他们找到处理的措施[1]。第三,能够经过现场展示,讲解操作中不标准施工存在的事故,提升工作人员对操作安全的意识,使之更为注重施工安全。第四,强化岗位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是营造施工工作标准的要素,所以,需强化岗位教育,提升施工技能,让施工工作更为专业,进而全面确保操作安全。 3、电力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3.1设计和施工环节的质量管控 按照电力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深度的差异,项目设计通常根据初期规划、施工图纸规划两个环节进行。结合技术的繁杂性,项目设计通常根据初期规划、技术规划、施工图纸规划三个过程实施。这两种项目设计方法,是国内项目设计事业的基本操作形式,设计师应该队每个过程建立设计说明、技术信息与经济信息,经过不同过程涉及深度的管理来提升项目设计水平。 3.2施工过程的质量管控 施工过程是强化电力项目施工质量管控的是重要过程,施工阶段质量管控就是应该以程序质量管理位重点,明确项目质量预控点,全面进行质量检验,强化对成品的维护。施工程序使电力项目建设的基本部分之一,还是质量检查与管理的重要过程。施工程序就是工作人员、工程材料、施工措施、检验方式、施工条件等对电力项目建设质量其科学作用的还击[2]。强化施工程序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要管理程序产生的质量也在正常的变化范围,经过管理主导要素、稳定程序来更好确保电力项目的建设质量。在电力项目具体的施工阶段,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工程施工场地,严格坚持相关质量需要来标准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避免违规操作情况的产生。特别是要落实好质量薄弱过程的把关任务,对建设各环节都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把好工程材料质量的关,详细检验施工设施和机械的特性的质量,从根源上确保电力项目建设质量。 3.3完工过程的质量管控 完工过程属于电力项目施工的最后环节,电力项目施工质量检验也是电力项目质量管控任务的关键过程之一,其重点由项目建设质量的中间检验和项目的我完工检验两个方面构成[3]。电力工程完工检验,属于电力项目建设的最后过程,还是严格检验电力工程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建设质量、确定项目是否可以投入应用的关键程序。如果完工检验顺利实行,则表示电力项目施工过程的结束和投入应用过程的开始。因此,尽早完成完工检验,对于推进电力项目尽早投入应用有着显著的现实作用。 4、结语 电力项目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控属于电力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贯穿在整个电力项目的施工阶段,一定要在电力项目施工过程同时做好施工安全管理与质量管控工作。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 [摘 要]本文主要基于笔者实践,围绕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质量控制;措施 一、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1.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问题 随着电力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并严重影响到电力工程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安全管理责任难以落实到位。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往往将重点放在施工进度及经济效益方面,忽视了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责任制缺失,给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埋下安全隐患。 (2)多数参建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就目前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来看,安全意识缺乏已是常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及安全意识,安全管理及安全教育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现场施工队伍老龄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而缺乏安全意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在施工中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解决,更存在违反施工操作规范的现象,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3)施工设备及器具管理不到位。施工安全隐患也存在于施工器具的管理工作中。例如,管理人员没有遵循“四步法”开展工程施工,没有认真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设备及器具,这些都会埋下安全隐患,最终影响导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 (4)工程施工承包单位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及事故进度,而忽略施工安全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影响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2.1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承包单位应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初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及人员身上,这样才能够保障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性,才能保证施工活动的稳步开展。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按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来执行各施工环节,确保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得到层层落实与执行,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共同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施工环境。 2.2 加强工程施工安全防范 施工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施工安全关键项点进行重点管控,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防止操作事故的发生,有效避免人身伤害事故。此外,还需要针对施工工艺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详细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作业指导书等,以此来保障施工在制定方案阶段安全措施达标,质量控制达标。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必须要增强安全管理理念及防范意识,施工监督人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全面协调现场施工活动,坚决的杜绝违规操作、麻痹大意等现象的出现,保障电力施工项目在完善的施工组织体系下进行。 2.3 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对工程建设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而言,避免由于人员误操作发生的事故是日常工作的关键所在。为防控这种问题的产生,需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深化安全管理要求,采取更多的安全管控措施,编制细致的施工组织方案与技术方案、安全措施,以此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强化对施工安全的监督、控制力度,是安全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目标稳步前进。企业中的全体管理人员要形成安全意识,定期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中的安全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判,针对安全关键问题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并加以落实,确保现场安全状态可控。 2.4 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要实现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第一要素,提升人员安全素质最为有效的方式即为对人员实施系统的教育培训。通过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使全体人员树立起安全至上的思想,形成所有事故都是可以得到预防的基本理念,认识到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事故产生危害性,同时充分结合思想、技术和专业培训,保证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紧紧关注安全性,达到施工过程中的自控和互控,将安全管理转化成自身的自觉行为。 二、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1.项目决策期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决策期的质量控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市场需求分析审核、工程选址报告、项目可研报告、项目建设计划任务报告等。在确保工程选址合理的基础上,满足国家及地区规划要求,使项目建设水平及目标更具可行性,同时和项目建设的外部投资环境保持良好协调性。 2.项目设计期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项目设计通常按不同的工作进程与深度,分别在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两环节中完成;而对于技术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而言,通常包含三大设计阶段,分别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以上项目设计模式是工程设计领域长时间形成的固定模式,不同环节的设计成果都包含技术文件、经济文件与设计说明。项目设计期质量控制目的为借助对设计深度的有效控制,达到确保设计质量的目的。 3.项目施工期质量控制 施工是形成工程主体的主要环节,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实际上就是将工序质量控制作为核心,通过对预控点的合理布置,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强化对施工成品的保护。施工工序为项目施工基本环节,同时也是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现场管理而言,工序即为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法、检测方式以及环境对于工程整体质量造成影响的具体过程。只有深入分析工序质量当中的波动,将所有工序质量影响因素严控在规范限度之内,才可以保C每一道工序的质量。 4.项目竣工期质量控制 工程验收为质量控制重点环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为中间验收与竣工验收。竣工验收通常分成两大环节,分别为单项验收与全部验收。其中,单项验收指的是单项工程完成建设后,具备相应的使用条件,并且施工企业进行预验收,现场监理人员已经初验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验收工作;全部验收指的是整个项目按照规范设计要求建设完毕,同时满足相应验收标准,施工企业进行预验收,现场监理人员已经初验通过,由全体参建单位参与的正式验收工作。 5.完善电力工程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的管理体系是开展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与依据,据此,电力工程的管理部门需要完善管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工程的实际特点及规范要求,在每一个工程环节中都建立起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同时,还需要在管理制度中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制定一系列的赏罚制度,完善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 6.重视工程材料与技术 电力工程质量受相关建设材料与技术的影响较大,因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施工材料及技术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依据电力工程的管理要求来制定规划详细的施工材料。同时还需要对施工技术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与分类,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积极的指导。其次,在预算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材料供应商,确保建设材料的质量。除了需要对材料的出厂合格证进行详细的检查之外,同时还需要对相关材料的参数进行仔细的核实。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分析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是保障电力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具有极强的长期性、复杂性及系统性,因此在安全管理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电力工程的特点与实践情况相结合。论文就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及质量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在施工过程安全问题的举措及提升工程质量控制的办法。 【关键词】电力工程;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1 引言 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及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危险系数较高、施工周期较长、技术难度较大,又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为施工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工程质量也难以掌控。因此,加强电力工程在工过程安全问题的管理及质量控制是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2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责任制的划分不够明确 责任制的划分是保障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的必要举措,但是,由于电力工程的施工规模较大、涉及的部门多且混杂及电力工程企业对责任划分这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导致责任制的划分不够明确。责任制的划分过于形式化是造成施工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甚至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人员不重视施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2 对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不够到位 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是电力工程顺利施工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在采购施工材料时,采购人员并未事先对提供施工材料的企业进行评估,在采购时并未遵循风险分散原则。第二,大多数电力工程企业对施工材料运输工作投入的力度不够,导致施工材料的破损,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对工程的完成质量也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对施工设备的“重使用轻维护”造成我国电力施工的技术水平远落后于电力工程技术要求,施工过程中施工设备故障频发,影响电力工程的施工效果,设备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质量难以提高[1]。 2.3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到位 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现场并未制定相关的安全举措,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缺乏责任心,安全管理的作用并未完全体现出来。 3 完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施工安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的施工安全责任制度,并将其严格落到实处,是解决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大管理力度、落实管理责任,以保障电力工程的施工工作顺利开展。规范施工过程中安全操作,降低安全[患,保障电力工程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2 加强对施工材料及施工设备的管理 在施工材料的采购上,灵活运用风险规避原则,做好市场调研,并对施工材料的提供企业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确保施工材料性价比,保证施工材料的高质量。在材料运输过程中,应注意材料自身的化学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材料受到损坏,为企业减少经济损失的同时,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不受影响。在施工设备的管理上,应根据设备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保护措施,在使用时注意保护,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频率,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3.3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电力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每一位参与工程的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在施工过程中员工个体安全意识的强弱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施工人员个体安全意识的加强是工程施工安全的保障。电力工程企业应积极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以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警示施工人员注意施工安全。只有施工人员本身对施工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工程的施工安全才会得到保障[2]。 4 质量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电力工程作为一项与人类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是满足各企业单位与城市居民基本用电需求的必要手段。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时,需要以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采取更加科学的、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手段。 5 提高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对策 5.1 施工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设计阶段,应在充分了解电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之上,对项目的选择地点及实施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详细的研究,丰富并完善项目任务计划书,使其即适合现阶段的投资环境,又满足国家相关的规划要求。规范工程的施工流程,保证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在设计项目施工方案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发现并及时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对施工工序、施工技术是否符合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核。 5.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严格控制这一阶段的施工质量。首先,审查施工材料是否符合格,将施工材料的采购与管理交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以保障施工材料的高质量。其次,对施工人员的操作进行规范化,严格禁止违规、违法的操作行为出现;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与监督,防止施工人员偷工减料,以保证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质量均符合电力工程的标准要求。 5.3 施工完成后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工程竣工之后,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在做好质量验收的同时应对其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检测。对于电力工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工作人员要认真对待,对工程每一处项目的完成质量进行验收,以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6 结论 加强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安全问题的管理,对于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频率,保护相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满足社会基本用电需求的关键。总体来说,加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对于提高电力工程的完成质量,促进电力工程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关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 要: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对施工的安全管理是工程作业的重中之重,要加强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需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安全施工原则。本文将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与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方法借鉴。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施工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安全管理,能够落实安全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考虑的重点问题。只有促进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安全管理工作得到落实,使得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积极遵循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尽量避免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尽管电力工程行业中的安全管理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电力工程安全管理特点概述 电力工程一般建设投资庞大,建设周期长,涉及工序多,而且其中任何一道工序、环节或行为细节都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电力建设工程,涉及多个专业,如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工程、设备调试工程等,专业性强。电力工程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人员数量多、大型机械使用多、交叉作业多、用电多、易燃易爆的化工用品多,因而存在多事故引发点,使控制难点增多、难度增大。电力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电力工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电力行业普遍存在着建设,施工等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事故隐患多,小事故不断。尽管各类事故的发生均存在不同的客观原因,但调查分析显示,有一点总是相同的。那就是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只是做了些表面的安全工作,并没有做细、做实,仅仅是为了做做样子,做给上级领导看,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并没有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落实各项安全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而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其结果必然使安全工作流于形式。效益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而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管理者往往对此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从而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具体到实际行动中必然是说一套、做一套。还有一些安全管理人员本身就是思想浮躁、安全观念淡薄,平时不深入施工现场检查、监督、掌握第一手、真实而全面的现场信息,也不深入细致地研究现场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准确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而是热衷于走过场,瞎指挥。以上所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忽略”与“疏乎大意”,却往往是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电力企业部份员工思想不稳定,认识漂浮,对企业、所在班组及自身的安全工作不关心、不重视,对本岗位的安全职责认识不清,落实不够,应付了事,消极被动。其在安全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到位或流干形式,对各级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存在抵触或反感情绪,对自身或身边现场的各种违章视而不见,导致现场大量存在各种违章而且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形成习惯性违章,为各类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一旦事故发生后,当调查人员询问现场人员时,现场人员如此回答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干的,也就是说在一些具体工作的细节或工艺上一直存在违章而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形成错误的、所谓的工作经验,只是一直没引发事故而已,当某个条件出现时就引发了事故。 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1.打造全面、科学的企业安全文化,为安全管理奠定基础 企业的发展灵魂是企业文化,同样的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的灵魂就是企业的安全文化。因此,电力工程施工也必须拥有与自身向适应的的企业安全文化,只有打造一个全面的、科学的企业安全文化,才能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熏陶,员工才能够将安全从内到外的与自身及公司相关联,保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顺利实施。 2.制定健全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并实行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现场的施工环境。制定完善的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层层落实,层层把关,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各层的管理和施工人员都要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岗位和安全管理职责,将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明朗化和规范化,保证工程的安全和人员的安全。发生事故,要第一时间发现事故原因和事故责任人。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 要积极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工作,增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题电力工程现场作业的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建设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各层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我国现行的电力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安全管理条例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定期组织现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施工培训,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规章或者工艺手册进行施工,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将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和活动,促进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保证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保护和配合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强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员的管理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中尤为重要。由于工期一般较长,施工人员在枯燥的施工过程和艰苦的环境中很容易忽视安全的重要性,产生懈怠的情绪,很容易为工程留下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思,养成良好的施工习惯,最大程度上控制其不安全行为,增强施工的安全性。 (2)控制设备的不安全因素 对于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机械等,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及时更换零部件,防止由于老化或者容易忽略的故障造成更为严重的电力工程施工故障,有效的降低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 (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配备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采用多种监督检查方式例如定期巡检、不定期巡检、抽检等方式,对电力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进行纠正,并在隐患的排查和处理过程中,专注细节,查找造成隐患的原因及责任人,并开会讨论,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在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原则,将安全生产理论与安全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将安全生产制度与措施落实到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在施工时,需要注意施工的相应技术要求,保证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实处,从而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化对策研究 摘 要: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不仅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还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文章就以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做为研究的对象,重点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强化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对策 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是指在电力建设施工过程中组织相应的安全管理活动。另外一点,由于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具有动态性、复杂化的施工项目,因此在其建设中施工活动的临时性较强,交叉操作的情况有很多,就会造成员工的流动性较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1 电力工程中安全管理特点的分析 首先,一般来说,电力工程的投资是非常大的,而且建设的周期也长,涉及到的部门以及操作流程也多,一旦有一道工序操作得不当就会对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次,在电力工程中涉及到的专业较多,例如:电气安装工程、工程设备调试专业、土建工程等,因此它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项目。第三,电力工程属于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作业,其施工的人员多、各种机械设备也多、交叉作业多、易燃易爆的工程用品多,因此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安全事故的引发点,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第四,电力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如果电力工程发生了安全事故,将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 2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发展,其施工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人们对电力行业的要求不断提高,也使得施工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于施工任务责任划分不明确、分工不清晰以及相关人员监管不到位等情况的发生,最终导致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电力工程中,应当将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员管理上,在目前我国的电力行业中,对安全的管理往往停留在表面,以至于很多细节都只是走走形式,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甚至有的施工单位都没有制定一些安全管理的细则、施工安全管理方案不详细、不完善,在施工图纸中也没有将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做出标识,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会对施工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施工人员的操作思想过于落后,尤其是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有的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观念较为淡薄,因此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监督不到位,对于各项工作的操作力度也不强,往往出现疏忽的情况,就因为一个细节工作的疏忽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由此看来,应当对目前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加强与改进。这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通过对电力施工的现场查巡、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完善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等多方面出发,来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从而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对电力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此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3 提高电力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加强对电力工程各个部门的管控,在施工中各个部门要大力配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对电力工程施工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从而提升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3.1 提高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 在施工中,安全管理应当是首位的,并把施工安全管理做为电力施工的重点工作,并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施工原则。在以往施工改革过程中,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强调是最突出的,一旦电力工程的生产缺少安全的保障,那么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施工安全管理还与施工的进度、项目的效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相关施工人员在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视起来。同样企业也需要加大对生产各个方面的投入与管控,尤其要确保施工机械安全、施工设施齐全,保证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最后,需要相关监督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特别是对施工现场的设备进行严格管理,从而有效避免施工现场混乱、安全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2 加强对作业人员的教育与专业培训 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还需要有效提升相关作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企业的管理高层应当对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监督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对岗位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流程、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培训,从而确保人员在操作中可以按照规范、标准的章程来进行,让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坚持“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个人原因造成的违规、不规范施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人员的自我约束力、管控能力、执行能力、极大的调动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岗位的专业培训课程,并积极引进一些新型的工程技术,采用培训师现场讲解、现场示范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操作水平,以便于在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避免工程安全隐患,实现高质量施工的目的。 3.3 认真落实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 落实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方法。有关人员经过多次实践证明,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避免工程安全事故的关键措施。为了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必须对各个岗位、各类人员甚至每个人员在安全生产中的具体任务进行明确,并制定出相应的作业标准。如果责任不清楚就造成分工不明确,也就很难让责任制得到落实。例如让各部门及时签订安全责任书,通过各部门互相签订安全管理协议的形式来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落实。应当积极加强对部门管理人员的检查与考核,在检查中发现有不尽责、不按安全管理规范进行操作的人员做出严厉的批u和惩罚,对一些管理者的失职情况还应追究其违约责任,对那些在岗位考核中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批评,切实将安全管理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3.4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相关人员多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并对现场的危险点做出分析,开展施工现场危险源调查活动,将危险点都找出来并做好详细的登记。在此基础上要先制定好危险点预控措施,加大对以往施工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消除力度,做好重点项目、重点作业的重点监控,力争将所有的问题都做好处理。有必要制定出紧急事件处理原则,并进行反事故的演习,从而提高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员还要对安全生产管理的落实情况做出指导和监督,能够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对安全生产的管理措施进行合理的评价,以便于及时找出工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及时改正和完善。对一些重大事故的危险源要做重点管控,一定要把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施工中对各种施工器械、起重设备等做好检查和保养,并进行安全预防试验,从而有效减少因施工设备不安全而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4 结束语 如上所述,要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定,并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的危险源进行预控,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网络直播论文:浅谈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 绪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直播风头日盛,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直播走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目前网络直播发展迅速,传媒界也有许多有志之士开始研究直播产业,但就我们现在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都立足于观察,没有真实的体验。本人将以自己9个余月的直播经历和3年的于传媒大学学习的播音主持学习经历为基础,深入探讨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兴网络直播行业中有何有优势。 一、网络直播概况 随着大众传媒预科节目的出现与发展,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异常火爆,各个平台各种主播百花齐放,YY直播,花椒直播,映客直播,一直播等各色直播平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成为网络主播们的秀场。互联网演艺经纪平台得到长足的发展,在2010-2011年呈爆发式增长,至今仍有发展空间。而泛娱乐直播作为网络直播平台的一个新现象出现,主播表演表演才艺,甚至只需要化好妆坐在那里唠嗑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就像《娱乐至死》中提到的:“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泛娱乐化直播就像是歌舞升平一样对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主播是网络直播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受众来到直播游戏中看到的“门面”,他们一般都拥有姣好的面容,较为吸引人的才艺,以及明确的个人风格。主播质量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平台质量的体现。在网络直播平台主播类型越S富,能够吸引的玩家就越多,满足大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要求。我们所讨论的问题也与主播个人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直播的灵魂――互动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直播具有实时性,它通过留言和送礼物的方式实时反馈受众的体验。这与传统媒体当中主播有所不同。一般在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只需要预想受众的反应来进行节目内容的策划,在节目中也只有少量的留言互动。在传统媒体中,接收到受众反馈一般要绕一个大圈,才能传递到节目制作人手中。而在网络直播中,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独角戏,公屏上随时在进行着真实有效的互动,这其中有许多可以抓取的信息点,这就对主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机应变。在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以镜头为媒介,进行传播,不需要与受众进行过多的互动。而网络直播因它的实时性,也就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内容顺利的进行下去,还要学会摘取公屏上的信息与大家进行良性的互动。 三、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 在2017年上半年,本人及同学于口语课上进行了网络直播教学实践,每次课上的主题作业需在小米直播平台上以直播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直播与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的主持形式相碰撞,使我们了解了网络直播的形式,并且对这种形式所需要的播音员主持人素质有了更透彻的认识,播音员主持人如何适应网络直播环境,总结如下: 1.提高信息筛选提取能力 在这个言论自由的年代,大家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但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盲目传播。播音员主持人在网络直播中,有无数的网友留言互动,在这些留言当中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质疑,肯定,否定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声音,播音员主持人在网络直播当中一定要提高信息的筛选能力,选择能够服务于内容服务于传播的。这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好,在网络直播的环境中,网友的评论就如同洪水一般袭来,在这堆积如山的评论中,播音员主持人很容易被“带节奏”即在回答网友问题的过程中没有了内容主题。在网络直播中,播音员主持人应做好信息筛选,防止此类问题。 2.提高互动能力 在网络直播环境中,要与网友进行互动,有一定的难度和技术含量。网络用户的文化教育水平层次不一参差不齐,在互动当中,播音员主持人应尽量控制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在互动当中尽量避免抛出艰涩的问题,而是要抛出用“是”“不是”“会”“不会”这类简单词汇能回答的问题,这样受众也就更有参与性。 3.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网络直播是有风险的。因它的实时互动性和公开性,所有人能同时看到公屏上的评论。这时要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播音员主持人该如何应对,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需具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 随着多媒体互动技术的发展,直播将有可能引领一个新纪元。现在各大主流传统媒体都开始尝试直播这种新的方式,央视《中国舆论场》也在做着相应的努力,今年破格招应届大学生想发展直播领域,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互动。传统媒体进军直播,将会掀起惊涛骇浪。而直播市场对主播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毕竟直播领域的蛋糕,每一个平台都想分一杯羹。网络直播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需接受更大的挑战,这其实对语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应追随潮流,主动出击,以新媒体传播要求为标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趋势,丰富充实自己,才能适应媒体发展的大浪潮。 网络直播对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分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在传播主流思想的、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愈发提升。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以其开放性、实时性和群众优势,成为最火热的新媒介形态。可网络直播体系的不规范、内容低俗、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也为大众所诟病。本文主要从网络直播的发展、网络直播的特点、与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相互影响、三个角度来分析。 关键词:网络直播;新型主流媒体;发展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 网络直播内容的表现形式,从文字直播到vr开启直播想想空间的VR/AR直播。直播内容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可视性、互交性、实时性、沉浸性越来越强。从长视频、录播、pc端到短视频、直播、移动端,移动直播迎来爆发,逐渐成为网络社交和粉丝经济的超级入口,视频网站、传统秀场到移动直播,内容越来越碎片化,轻悦化、娱乐化、生活化,互交性越来越实时化、丰富化。 2006年六间房直播平台成立,至2016年斗~TV、战旗TV、虎牙TV等移动平台相继上线,全名直播时代到来。斗鱼TV以876w的日均UV占据国内直播平台榜首,其日均PV为6974w。截止2016年年底,国内直播平台的数量在200个以上,直播用户数达到了3.12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同期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直播用户占据了43%。(PV:页面点击量,UV:独立访客量) 二、网络直播的特点 1.直播种类丰富,内容跨度大 以熊猫TV为例,直播的频道选择以游戏为主,如网络游戏,棋牌游戏,格斗游戏,综合手游等三十余个游戏频道,科技教育、金融理财、音乐、二次元、美食、熊猫星颜、户外直播等生活相关类直播频道。直播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可以说除受道德、法律约束的事件外,任何直播都可在各类直播平台找到。 2.从业门槛低 大多数的直播平台只需通过简单的身份验证,便可注册成为主播。只要有信息网络的装载了直播APP的手机,便可开始直播。播出成本低,迅速扩张的市场与专业人员的缺乏导致了从业人员平均素质水平不高,相对应的直播受众的素质水平高低也有明显差异。 3.及时性与互动性强 网络直播平台使用国内服务器骨干节点,视频由传者实施录制上传服务器,受众通过浏览服务器获得传播资源。直播过程中,受众通过弹幕留言、电话连线和网络语音连线等方式,直接参与互动,甚至传者直播走向,成为直播传者主体。这从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直播体验,增加了粉丝粘性。 4.监管举报不健全,相关法律不完备 在“换衣门”、“黄鳝门”等各类直播门事件不断发生之时,网络直播的无监管、无规范的乱象也为人诟病。与监管制度不健全对应的是,网络直播相关法律的内容不够完善。网络直播节目是否是具有著作权的作品,在我国司法界和国学界仍没有统一意见。因此,网络直播产业缺少投资保护。 还有,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就将其他人至于直播镜头下,是否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呢?直播色情暴力的内容,播放引起社会舆论纷争的内容,在直播中进行一系列的广告行为,这些都包含隐藏的风险。 三、与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相互影响 在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形式,传播力强调传播渠道,平台融合性。媒体的首要因素提现为速度、到达率。以网络直播为媒介的传播方式有其特有的及时性与互动性,主流媒体强化塑造权威媒体形象,传递主流文化的同时,更好的接收到了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更快速的对舆论做出监督,对其不良内容做出正确引导,更大程度的实现了主流媒体影响力的效用。 信任感是获得印象力的首要条件。以主流媒体的自律性与强大社会认可度中和受众对网络直播的认可度,同时反向而言,以网络直播的受众范围之广,来使主流媒体传播的内容的到更广泛的认知,且使主流媒体得到更全方面的监管。有利于有效规避用媒体公权力换取“有偿沉默”的错误行为。信任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建立媒体的自律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坚守媒体责任,强化社会担当,才能获得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活力。 吸引力是影响力的关键途径。新型主流媒体善于从资源中获取与整合赢得吸引力,吸引力的关键是认同感,从网络直播种类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角度看,越是贴近生活的直播内容,越对受众具有吸引力。吃播的受欢迎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受众通过传者的行为和直播内容,从心理层面可以获得满足感,而认同感就是满足感产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 言而总之,新型主流媒体一方面具有传统媒体品牌价值和权威性,坚持主流,坚持品质内容;另一方面,也具有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与快速性。结合网络直播模式,传统与新型优势互补,形成了新型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传播力。目前对于网络直播体系来说,最主要的是先完善自身客观缺陷,完善市场机制,加强监管和规范,克服其公信力不足的缺陷,为更好推动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做出贡献。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乱象治理后何去何从 风投资本竞相涌入,全民参与狂欢盛宴,乱象质疑催生监管……网络直播,自2016年以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在京成立了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并了相关报告和计划,为“网络直播”这一新生事物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和蓝图。 井喷式发展 我国网络直播兴起于2005年,但2016年出现井喷式发展。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网络表演(直播)社会价值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整体营收达到 218.5亿元,平台数量250多家,用户规模3.44亿。网民总体渗透率达47.1%,其中30岁以下网民渗透率73.6%。 “网络表演(直播)在经济收入、用户人数、影响力等方面都呈现极高的增长趋势。”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说。 该报告显示,2016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直播也从传统秀场、游戏直播、体育直播发展到泛娱乐直播、直播+垂直行业(电商、音乐、旅游、教育、财经)等更多领域。 同时,网络直播业也成为拉动文化消费升级、促进创业就业、助推经济结构优化的动力。 2016年12月,重庆两名“网红”通过直播推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排杉村的柑,一天内就吸引了12万人次在线观看、10653人次下单,助力当地销售柑25万余斤,销售额31万余元。 “直播的技术浪潮刚刚兴起,行业的发展不可限量,‘直播+’将对社会各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当选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会长的欢聚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洲说。 负面影响制约行业发展 在贫困农村做假慈善,直播殡仪馆火化过程,大尺度涉黄、暴力、“奇葩”镜头……网络直播火热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一些问题:内容同质化,持续创作能力差;内容低俗化,个别主播为博人气,不惜用“出位”表现哗众取宠等。 针对网络直播乱象,自2016年12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实施《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于直播资质、内容管理、信用体系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给规范互联网直播服务划定了底线。一些直播平台也陆续出台管理规则,对主播和用户的行为进行规范。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的《促进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行业起步阶段,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和乱象屡屡出现,给行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成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行动计划指出,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将通过建立内容审核、行业培训、信用体系、信息共享、行业评优、行业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促进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 “网络表演(直播)行业,要以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为立业之本,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强直播内容的专业性与原创性,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直播a品,逐渐改变人们对直播的固有印象。”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马峰说。 发挥更大公益价值 业内人士指出,在经历了飞速发展和乱象整顿后,网络直播的未来发展存在无限潜力。事实上,网络直播并不只是“秀场表演”,其在政务、公益等方面还有极大的价值空间有待挖掘。 在政务领域,“快播”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庭审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司法公开的创新探索;腾讯联合多家传统媒体实现全国两会报道40路记者全景直播;地方高新区通过直播打造阳光政务,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领域展开视频直播。 在公益方面,2017年2月,熊猫直播与央视网开启专属直播间,24小时直播国宝大熊猫的生活,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2016年7月,花椒直播携手24名主播开启48小时南方水灾公益接力直播,收入全部捐给灾区;日前,新浪微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变废为宝大挑战”活动,数十位主播参与改造生活废弃物加工,赋予废品新的价值,吸引超过500多万粉丝围观…… “直播以其特有的真实感、代入感和强大感染力,为公益活动的传扬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报告项目负责人、腾讯文化产业办公室高级政策专家王一说。 另据介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文化部非遗司也将推动开展“网络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得网络直播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网络直播论文: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提高电台现场直播音频传输质量 摘 要: 随着广播电台技术的不断发展,节目质量越来越高、传输效率越来越快,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促使广播电台的现场直播音频质量越来越好,可以及时给人们传输清晰的音质。本文对现代通信网络在电台现场直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广播电台节目质量。 关键词:现代通信网络 广播电台 现场直播 音频传输质量 引言 对于广播电台而言,现场直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台的节目质量以及收视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通过现场直播可以直接连接节目现场,实时传回信号,再将信号解析之后传给听众。目前,电台现场直播可以利用现在通信良好的网络技术传输音频信号,充分利用电话线路、无线音频传输器(内置GSM模块)、互联网、3G、4G网络、调频广播等多重技术传输体系,实现音频信号灵活、可靠的回传。现代通信网络的应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广播电台现场直播信号的传输质量。 一、电台户外直播的特点 电台的户外直播节目可以给人们及时传回各种广播节目信号,让受众人群在第一时间收听相关信息。但由于户外直播节目经常要更换地点,不同的地方信号质量不同,如何将节目信号顺利地传输回直播间进行解码播出,是广播电台考虑的重点问题。在直播节目中,必须找到合适的传输方式才能将音频信号高质量的传回直播室进行现场直播,户外直播节目的信号也不断改变,从最初的双路数字电话传输器拨号回传音频信号,发展到现在的通信传播,利用光纤、调频无线、微波、互联网等进行信号回传,加上互联网音频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直播节目的信号传输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大多数户外直播中广播电台保留数字电话传输和互联网ip音频传输,这种传播方式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可靠。 二、现代通信网络在电台现场直播中的应用 现代通信技术在电台现场直播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的传输效率,减少设备传输故障,当前广播电台现场直播中常用的通信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数字音频信号 国内大多数地区,电话通信都采用了先进的数字程控通信系统,构建了高质量的通信网络,这也为广播节目的音频信号传输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将电话通信线路应用到电台节目的传输过程中,是在普通电话线上进行数字化编辑而成的一种信号传输系统,是利用整个编码终端,采用特殊算法,对音频信号进行解码,从而同时传送和接收音频信号的过程。在这种传输线路中,通过一条标准的电话线路对节目现场的音频信号进行传输,而且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双向传输,频响可达30Hz~15Hz。通过电话线进行信号传输的优势在于传输信号的音质好,操作简单。但是在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的时候必须要进行数据压缩,而且要求电话线路必须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如果压缩率太高,传输就不稳定,需要降低传输速率,但传输效率太低又会影响节目的播出,所以要确保信号传输路线即使在最低传输速率下,也有30Hz~7Hz超过模拟耦合器的传输带宽。当前昭通广播电台使用COMREX和Lieline音频信号传输器作为户外直播信号传送到直播室的备份信号,这些传输器操作简单,传输效果好。 2.采用多种传输方式 在实际信号的传输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节目现场以及传输要求,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例如在移动直播过程中,由于需要随时移动,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调音台的输出信号直接送入300W调频发射机,经圆极化、吸盘式鞭状天线发射,车队车辆通过车载接收机收听,有效覆盖半径达2Km。在远程现场传输过程中,现场信号经数字压缩处理后通过无线传输器进行回传,电台播出机房进行信号解压处理还原后进行转播,信号回传距离不受限制。 3. 3G和4G网络的应用 3G和4G网络是电话通信领域中的创新,相对于传统的2G网络,3G和4G网络的传输更稳定、传输速度更快、传输效果更好。在广播电台的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及3G、4G无线传输系统进行音频编码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信号传输水平。当前昭通广播电台对3G和4G网络的应用较多,例如某次户外现场直播中,该台采用的主要传输方式为4G传输报道系统,利用无线和互联网回传给节目直播间。在信号的传输上,充分利用了4G良好的语音、信号稳定、移动性能和高速数据传输性能技术,提高了现场直播效果。通过这次大型的户外直播活动,3G和4G网络在应用4G技术传输电台节目信号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也给电台广播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为3G和4G网络的户外直播活动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在4G网络普及的时代,具有图形化用户界面(GUI)设置,使得直播间节省了很大的空间。4G传输网络的应用,必须要有车载调频发射机,实现移动传输,车载调频发射机由两个调频频点单独或互为备份发射设备,供随行广播移动接收,在车顶安装天线馈线插座,用于连接圆极化和小型吸盘式天线,吸盘式天线用于移动直播发射以及无线话筒、调频接收机接收信号。为了将现场的信号及时传回直播间,每个传输器还带有两个扩展槽,能够兼容POTS、ISDN或GSM模块。它们也可以通过设置IP并通过RJ45 接口进行LAN连接。因些,使用者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简便的选择通讯媒体方式。 4.使用特定的IP或MAC地址的无线网络进行传输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特定的IP或MAC地址的无线网络进行现场直播信号的传输,其传输过程更稳定、传输效果更佳。利用特定的IP或MAC地址的无线网络进行传输的时候,首先将一个静态私人IP地址编入到传输器上,启动无线网络的时候使用这个IP地址,或者编入独一无二的Tieline传输器的MAC地址。在使用无线网络传输的时候,有一部分因素会影响无线的传输质量,例如很难在使用无线协议的时候提高网络速度,网络传输速度一般都不会达到最高状态,影响网络传输速度的因素有适配器界面、与无线网络的距离、连接到网络的用户数量、信息长度、信息包冲突的数量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广播电台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现场直播音频传输质量,在现场直播过程中要及时将节目现场的信号传输回直播间,进行解码之后及时让听众收听。在现场直播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通信网络进行传播,提高传播稳定性、传播速度和效率。 网络直播论文:大学生群体网络直播使用情况与影响研究 摘 要 网络直播是目前最具社会争议的新兴媒介形式。由于管理不善、监管不严等问题,其带来的负面现象引人堪忧。作为新兴事物的追捧者,大学生群体难免与网络直播相关联,大学生的网络直播使用情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此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以哈尔滨市在读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网络直播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大学生;自媒体 网络直播由来已久,广义的网络直播就是同电视直播一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对于信息的实时播放。广义的网络直播可以分为3种类型:信号转播、平台自制以及自媒体自制这3类。自媒体自制的网络直播,也就是狭义上的网络直播。通过非专业官方的个人或者机构进行的小成本低门槛的直播形式。本文所提网络直播即狭义的网络直播。 正是自媒体式的网络直播的出现,使得网络直播成为大众争议的焦点。自媒体式的网络直播在2015年和2016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苹果应用商城中网络直播类的应用数量如井喷式出现与网络直播为话题的舆论热度持续升温。网络直播顺应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特色,成为民众掌握话语权的又一工具,并且带来了更大的社会效应。近年来,通过媒体报道,初步发展中的网络直播缺乏监管,行业乱象丛生,引人堪忧。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因此他们对于网络直播的接受度更快,这也使得网络直播对他们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 焦点。 1 哈尔滨市大学生的网络直播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哈尔滨市的在读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采集了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其他哈尔滨市高校的大学生的信息,采用了随机抽样调查,实地拦访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到了535个有效样本,样本构成:男女比例为43:57,大一学生为24.3%、大二学生为7.29%、大三学生为13.46%、大四学生为27.66%、研究生为27.29%。 1.1 网络直播普及度广,但是自媒体类的网络直播使用度不高 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知道网络直播,比例高达97.76%。近年来网络直播产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使网络直播在人群中耳熟能详。在全部的调查对象中,53.64%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使用过网络直播,其中3种广义上的网络直播的使用比率基本持平,信号转播式的网络直播使用相对较多,但是没有明显优势。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狭义上的网络直播――自媒体自制的网络直播的使用程度并不高,信号转播式的网络直播依旧占据 主流。 1.2 网络直播观看平台重心逐渐转移到手机移动客户端 调查数据显示,使用网络直播手机App客户端来观看网络直播占据主导,达到49.91%。其次就是传统的PC端观看,视频网站如优酷土豆、爱奇艺等,传统网络直播网站如YY、斗鱼、战旗、网络电视、其他类型网站和手机App的直播 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成为人们接触互联网的重要工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公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网民中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主导①。2015年,网络直播App软件出现手机应用商店,创造了上市不足两个月50万用户下载的盛况,从此网络直播的手机App客户端开始井喷式的出现,并且下载量居高不下。只要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网络直播节目。由于视频网站拥有其自身的优势,有独有自制的直播节目,对于受众粘性较大,受众要想观看这个节目,观看平台具有唯一性,因此视频网站的比例也很大。选择PC端的网站来观看的样本主要是受习惯影响,而且经过长期发展,这些网站也拥有了自身影响力很大的节目 主播。 1.3 观看网络直播选择“内容为王”,强互动性是主要优势 调查显示,哈尔滨市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在选择上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超过73%的调查对象表示并没有观看固定的网络主播主播的节目,同时有超过60%的调查对象表示搜索过直播节目进行观看。大学生选择直播节目进行观看的原因主要是“有感兴趣的内容”,比例高达60.93%,其次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在节目选择上,大学生理智选择,根据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可见网络直播的发展也逃不开“内容为王”的战略。“有喜欢的网络主播”的比例只有24.3%,低于因为家人朋友观看(25.98%)和直播节目的类型(25.79%)。网络直播最吸引用户的原因在于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强互动性,在{查中,对于网络直播优势的选择上,有73.46%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强互动性。在网络直播现有的互动模式中,最受欢迎的是点赞;其次是评论和弹幕;之后是订阅和收藏;送礼物这种需要消费的互动模式使用过的人 很少。 2 网络直播对哈尔滨市大学生的影响 虽然网络直播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据本次调查显示,结果却不如某些报道所说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网络直播的观看频率很低,有54%的调查样本表示观看网络直播的频率为偶尔一次。与此同时,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直播的时间也很少,有58.32%调查样本平均每天花费少于20分钟,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直播的依赖度不高。由于学业繁重和社会活动,他们并没有养成每天观看网络直播的习惯,更体现出他们对于直播选择的随意性与自由性。网络直播属于半碎片化的观看形式,需要长时间连贯地观看,如果中途停止观看不能再完整体验 直播。 对于是否会制作网络直播的问题上,进行过或想要进行网络直播与拒绝进行网络直播的人数基本持平。生活分享类和娱乐类是有兴趣进行直播的同学最希望进行的直播内容,依然是以兴趣为主导。对于网络直播的看法,本次调查显示,60.37%的调查样本对网络直播的看法是良莠不齐。他们既感觉网络直播的环境乌烟瘴气,令人堪忧,同时也认为这种媒介形式十分有趣,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3 结论 网络直播产业蓬勃发展带来很多社会现象,一直是舆论的焦点,几乎对于网络直播人人都能耳熟能详。在哈尔滨市大学生群体中,狭义的网络直播也就是自媒体自制形式的网络直播使用的普及率不高,信号转播类的网络直播形式依然占据主流。观看网络直播平台以手机为主,但是传统方式依旧占据一席之地。感兴趣的内容是大学生选择观看网络直播最主要的原因。他们会进行主动的搜索查找来观看直播节目。网络直播具有强互动性,主播与粉丝在直播过程中产生的一体感亲近感是网络直播的最大优势。使用最多的互动行为是点赞,其次是评论和弹幕。网络直播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影响不大,网络直播的观看呈现出频率低且时间少的特点。虽然对于网络直播的看法褒贬参半,但是对于这种新兴并且正火热的媒介手段,大部分人对于其还是很包容的,对其发展感到乐观。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内容著作权的法律行为分析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平台日益风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直播平台内容著作权的法律行为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网络直播平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直播平台面临的法律风险;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现在直播平台存在的两种主要的有关著作权的直播行为,为网络直播平台能够正确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网络直播;著作权;法律行为分析 0 引言 近年恚网红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网络直播平台日益受到线上用户的追捧,网络直播平台作为线上网红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相关内容时必须重视从法律的角度规范相关行为。从学术角度来看,近年来,相关学者从法律或者法治层面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网络直播平台健康发展的研究,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情直播、暴力直播等方面,主张加大对网络直播平台行为的预防、规范和约束[1-3];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是关于股权资本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有资本独资或控股网络直播平台等方面,主张网络直播平台在股权资本方面不能忽视和触碰法律底线[4]。内容著作权是作者或著作权人应当享有的权利,网络直播平台在发生直播行为时也会涉及到内容著作权方面,无论是翻唱歌曲,还是直播游戏都涉及到了内容著作权的问题。而现有研究缺乏从法律层面来分析和研究直播行为与著作权的关系问题,因此,研究直播平台内容著作权的法律行为,对健全完善网络直播的法律规范及管理,促进直播红利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网络直播最早源于电子竞技游戏的比赛直播[5],网络直播平台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最初的网络直播只是一种简单的休闲娱乐行为,但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直播逐渐职业化,众多直播平台的出现又进一步推动网络直播走向产业化。2016年被誉为直播年,资本力量推动了直播行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以游戏直播、泛娱乐直播、平台自制综艺节目等为主的多家大型直播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根据中投顾问的《2017-2021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基于2015年数据显示[6],30岁以下关注直播人群占比60%,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直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维持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加强监督和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尤其是从法律层面来讲,必须加大对网络直播的规范力度。 2 网络直播平台面临的法律风险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发展过于迅猛,在监管技术、手段、政策和法规等方面还不健全,因此,网络直播平台还存在三个方面的法律风险。 2.1 传播低俗不健康内容等方面的风险 网络直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网络主播,而网络主播通过吸引众多粉丝关注等手段,来提升人气,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为了能够吸引受众,进而提高人气,许多主播往往通过口无遮拦、言语低俗等不健康的方式来与受众互动;甚至有的主播在平台上直播吸毒、赌博、飙车等触犯法律的行为。而对于网络直播平台来说,主播的高人气值也能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经济收益,因此,许多平台往往放松监管,甚至有包庇和纵容之嫌。根据我国现有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和《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上述直播行为都存在触犯法律的嫌疑,必须引起互联网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时,直播平台也要引以为戒,避免因传播低俗不健康的内容而触犯法律。 2.2 侵犯他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风险 网络直播的形式越来越丰富,除了经常出现的一对多的聊天直播外,还有其他很多形式的直播,例如户外直播,探险直播,吃饭、健身等日常行为的直播等等。这些直播往往在播出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不知情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如直播健身运动,健身房里的其他人可能在直播过程中一点都不知晓。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种未经授权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在直播平台公开的做法,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2.3 知识产权风险 这种风险是指由于在直播过程中使用了未经授权的作品而存在发生侵权的可能性,该类风险也是本文要重点进行分析的一种直播行为。例如,翻唱当红歌手的歌曲是现在直播平台的部分主播赖以成名的手段之一,虽然其中某些主播展现出了极大的音乐潜力,但仍不能否认其翻唱行为,如未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可能存在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法律风险。虽然,就目前情况而言,还并未出现因直播版权问题产生的网络直播纠纷,但专家提示,这种直播行为存在着较高的法律风险,也应该努力避免。 3 网络直播行为的法律分析 根据以上描述,网络直播存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而网络直播翻唱和电子游戏是现有直播平台的两种主要形式,本文重点讨论这两种有关著作权的直播行为,从法律层面来分析和研究直播行为与著作权的关系问题。 3.1 网络直播翻唱行为的法律分析 翻唱是指将已经发表并由他人演唱的歌曲根据自己的风格重新演唱,不改变原作品的行为。通过网络实地调研发现,某大型网络直播平台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的直播内容,都是依靠音乐播放器软件或电脑录音软件,有少数辅以吉他、钢琴等乐器,翻唱他人已的音乐作品,观看者少t几千人,多者可达数十万。翻唱当红歌手的歌曲是直播平台部分主播赖以成名的捷径,但是如未取得著作权人许可,都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了著作权人的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另根据《著作权法》第37条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员、演出单位)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由演出组织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表演者方可进行公开表演。一般情况下,主播直播的内容并不是由平台规定的,而是由其自行选择,多数主播也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直播内容,如游戏、翻唱、舞蹈等,部分主播的翻唱行为因其在一个面向公众的直播平台上公开表演他人作品,其直播受众亦不固定,只是形式较为新颖,由常规的公共场合表演转为互联网直播表演,应当取得作品创作者的许可。直播平台本身也会定期举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来吸引观众,如组织翻唱比赛,在这种情况下直播平台成为了表演组织者,参赛者的曲目也应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在现实生活中,网民观看直播,往往不需付出费用,只需要登录网页即可观看,表面上这种直播是不盈利的,那么这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第22条所规定的法定许可使用情形?根据《著作权法》第22条第九款规定,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该表演未向公众收取费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报酬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可见该法条的核心要件是表演者进行表演,既未向观众收费,表演者也未取得报酬。 网络主播分签约主播和未签约主播两种形式,签约主播与直播平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劳动关系,由直播平台向其发放报酬;未签约主播则只能以虚拟礼物向平台兑换报酬。同时直播平台本身可以通过从观众购买并赠与主播的虚拟礼物中抽取分成,其巨大的观看量也可进行流量变现,植入广告或者引导分流等都可以为直播平台带来许多收入,某些宣传方式较为前卫的企业甚至选择以直播方式进行新产品的。由此可以看出,至少从直播平台的角度来讲,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主播进行对他人作品的公开表演(翻唱),并不符合《著作权法》第22条第九款规定的情形,仍需要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否则即构成侵权行为。当然,若是有主播借助直播平台表演由自己创作的作品,或是经著作权人许可表演作品,则当然不属于侵权行为。 3.2 游戏直播行为的法律分析 电子游戏相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初,得到了颠覆性的发展,无论是从其画面表现力还是游玩形式、系统机制,都出现了巨大革新。当下电子游戏的一大特点便是与互联网联系紧密,在线游戏完全依靠互联网运行,而单机游戏也往往具有在线模式,其次要内容也需要互联网进行游玩。许多游戏更是开发了视频录制系统,使玩家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的游戏表现,增强互动性,提升游玩乐趣。与此同时,随着直播大潮来临,许多玩家通过视频直播软件,摇身一变成为游戏主播,提升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 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电子游戏作为作品的一种,是不是应该赋予其表演权?过去并不会有针对该问题的讨论,因为当时的电子游戏,难以进行向公众展示的游玩,仅存在极少数的面向公众的电子竞技比赛,影响力也相对有限。但如今情况不同,每个游戏玩家,尤其是技术优秀的玩家,都可以轻易通过上传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网络上向他人展示其技术,该行为也并不是单纯的游玩行为,具有表演的性质。在传统观念来看,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才可以被表演,而游戏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何谈表演一说。 从表现形式来看,音乐是通过一定的乐器或人声或二者结合,以特定的曲调进行演奏或演唱,从而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而戏剧、电影等,则是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台词念白等,带给人们享受和思考。笔者认为表演的核心要素在于将作品以一定动态形式表现出来,并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几种作品。我们可以将游戏形式的表演与演奏乐器进行类比,游戏就类似于特定的曲谱,玩家通过计算机进行表演,为人们提供欢乐,至于表演水平高低则不关心。在这里必须指出,许多游戏玩家开发出的某一种特殊游戏方法,可以为游玩带来优势,这种并不属于对游戏的再创造,而是利用系统机制产生的效果,换言之,该方法都在游戏的设计之内,只不过处于一种等待发现的状态,该特定玩家只是发现了这一个机制而已。因此笔者认为,以当下电子游戏的发展程度而言,对于一切游戏,都应被赋予表演权,网络技术的极大发展导致每一款游戏,无论是单机还是在线游戏,都有被玩家公开展示的可能性,而且从游戏系统的设置上看,许多游戏本身就包含了录制系统,这也在实质上鼓励玩家对游戏内容进行公开展示,那么表演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既然赋予了电子游戏表演权,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许可问题,游戏开发组织自然是拥有对该作品的表演权,那么玩家公开展示其游玩技术,是否需要得到开发组织的授权?笔者认为从开发者对游戏的设计意图来讲,可以推定开发者在游戏发售时,一并将表演权赋予了购买的玩家,允许其自由表演。该推定的理由如下:其一,如上文论述,开发者设置录制系统就是为了满足玩家向朋友、亲属甚至公众展示的需求,这样的推定在其合理设想范围内;第二,赋予玩家表演权有助于游戏的宣传,以此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电子游戏在现在也属于一种常见的虚拟商品,但是由于诸多社会偏见以及游戏开发组织本身的财力限制,导致该类作品很少以常规方式进行宣传,比如电视广告、电台广播、公开放映等等,电子游戏更加注重实际展示和口碑宣传,所以依靠玩家本身作为宣传载体就很重要,玩家向他人展示自己游玩技术的行为可以吸引更多的玩家购买该游戏,所以当然要授予玩家表演权。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玩家在其进行对公众展示的表演行为,也就是游戏直播,是否应该给予其表演者权。《著作权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下列权利: (一)表明表演者身份; (二)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三)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 (四)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 (五)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 (六)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 被许可人以前款第(三)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方式使用作品,还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部分玩家在进行表演活动时,并非仅仅直播游戏内容,而另外在画面中插入自己的形象,以类似于视频聊天的形式与其观众进行互动,他们之中不少人也因其外形、声音、表情、肢体语言等得到观众的喜爱和支持,那么这类既包括游戏内容、又包括玩家个人形象的融合一体的表演,相比单纯的游戏表演而言,更值得保护,这类表演不仅展现了游戏本身的内涵,而且加入了玩家个人作为表演者的智慧劳动,让该表演更具有吸引力。 直播行业的火爆,造就了另一批直播行业从业者,即依靠游戏主播的直播内容,通过对其进行剪辑或艺术加工,制造喜剧效果,从而获益的视频制作者,他们属于直播行业的次生现象。部分该类制作者可以与主播形成良性循环,一方提供内容素材,另一方提高主播本身的知名度,两者互惠互利。但也有部分人仅仅通过盗播、偷录等方式,直接`取主播直播内容,获取利益。因此赋予游戏主播表演者权,有助于其在未来通过适当方式,维护其合法权益,也能对直播主行业和视频后期制作这一次生行业进行更好地区分。虽然直播行业前景尚不明朗,但在司法层面也应对其进行保护,更何况现行法律完全可以在框架内对其进行规制,没有创设新法的必要。 4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下直播平台存在的两种主要的有关著作权的直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目前还没有出现被媒体报道的直播平台侵权案件,希望本文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纠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网络直播论文:国外网络直播监管掠影 2017年4月,对于网络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来说,可能是“水逆”的一个月。这个月中,北美和亚洲两起通过Facebook的直播功能(Facebooklive)直播的恶性刑事案件,被冠以“杀人直播”,将Facebook推上了舆论的风暴眼。 风暴眼:杀人直播 2017年4月16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37岁的史蒂夫・斯蒂芬斯因为与前女友之间的矛盾,随机射杀了七旬老人罗伯特・歌德温,并在Facebook上直播,随后逃跑。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美一片哗然。警方之后展开全国搜捕,4月18日确认斯蒂芬斯在宾夕法尼亚州自杀。斯蒂芬斯在Facebook上说,自己随机杀人的原因是和前女友分手,“失去了一切”。根据Facebook 后来披露的数据,斯蒂芬斯杀人的视频上周日在Facebook 上流传了两个多小时,随后才被删除。 2017年4月25日,泰国布吉岛,21岁的武迪桑・翁塔里与女友吵架后,将11个月大的女儿吊死,之后再上吊自杀,整个过程通过Facebook直播。24小时之后,视频才被删除,此时点击量已经超过30万人次。该视频同时也被上传至YouTube网站,虽然在BBC报道后,YouTube立即移除了该视频,但在短短的15分钟内,该视频已经被播放了超过2000次。 短短10天时间里,两起恶性刑事案件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迅速通过互联网传遍全球,也让网络直播的监管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发现,各视频平台在2016年间至少放出了40部包含严重不良信息的直播内容,涉及敏感事件、暴力活动或犯罪行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目前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9亿,但其全面开放直播功能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4月7日,Facebook新增直播功能(Facebook live),向所有用户开放,并增设发送邀请功能,直播者可针对个别用户或组群进行直播。但一年多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暴力、自杀等事件已经多次让Facebook处于风口浪尖。 2017年1月22日,瑞典警方接到报案,称瑞典中部乌普萨拉市某公寓发生一起“轮奸事件”,几名嫌疑人在侵犯受害者的同时,还将整个过程在Facebook的一个群组内进行视频直播。视频显示,一名嫌疑者压在受害人身上、强行撕扯掉她的衣服。在直播临近结束时,三名嫌疑人还对着镜头得意洋洋地说:“你被强奸了……3对1。”观看视频的网民反映,当时受害人已经几近失去意识。1月23日上午,“轮奸视频”的几名嫌疑人很快进行了第二场直播。这次直播中,女受害人对镜头表示,自己并未遭到奸。就在这段直播进行当中,警方已经抵达事发现场关闭了直播设备并逮捕涉案人员,终止了这场罪恶的直播活动。这起犯罪嫌疑者均为90后的“直播轮奸”事件震惊了瑞典,Facebook也被批监管不力。 Facebook的应对策略 对于包括直播视频在内的不良内容,Facebook 目前采用的是多管齐下的解决方法。任务前端是 Facebook的用户,公司根据用户对视频的浏览和标记来跟踪不良视频。利用一些人工智能算法,挑选出潜在的不良视频(如儿童色情等)。此类视频被标记后,会送到Facebook 的内容审查部门,该部门有上万人每天观看数小时的视频,人工决定视频是否被删除。2017年5月3日,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更在财报会上宣布,Facebook计划2018年雇佣超过3000人来移除Facebook不恰当的内容,其中包括杀人、自杀以及其他暴力行为的视频。 扎克・伯格解释到,就目前来说,机器和自动化软件并不能完全解决负面内容的影响。Facebook直播业务是开放的,任何用户都可以使用,但现在直播的价值已经被一些用户的不恰当使用、流媒体暴力事件破坏了,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力来进行实时监控。 美国:重点保护 未成年人和著作权 与国内专门出台网络直播规范不同,美国并没有对网络直播进行特别监管,网络直播的监管被以往的判例、成文法所约束,重点是保护未成年人。受到《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of 1998,简称COPPA,2013年修订)的规制,谷歌、推特和脸书均不向13周岁以下的儿童开放。美国政府对网络管理的重点,就是通过立法防止向未成年人传播色情淫秽信息。譬如国内网络直播中经常会涉及的网络色情内容,在美国,针对成年人的色情内容受到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即言论自由的保护,成年人可以浏览色情材料――1969年,联邦最高法院在斯坦利诉佐治亚州案件(Stanley v. Georgia,394 U.S. 557)的裁决中指出,“人们可以在自己家中秘密地观看任何他们想要观看的物品。”儿童则不可以,淫秽与儿童色情材料是所有人绝对禁止的,包括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均不得阅读――联邦最高法院在1982年纽约州诉菲波案件(New York v. Ferber,458 U.S. 747)的裁决中指出,“即使儿童色情物品不具有淫秽性,也不属于受到法律保护的言论。”有害于儿童的网络色情内容受到《儿童互联网保护法》(Children's Internet Protection Act)的规制。2000年通过的《儿童互联网保护法》把在网上向未满18岁的青少年传播色情内容视为犯罪,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等必须在其网络服务程序的目录上提供过滤器,确保未成年人不接触到有色情内容的成人网站。同时,如果在网络直播中有违反《梅根・梅尔网络欺凌预防法》( Megan Meier Cyberbullying PreventionAct) 界定的“任何人在跨州或跨国交往中,出于强迫、恐吓、骚扰他人或对他人造成实质情绪困扰的目的而使用电子手段传播的严重、重复的恶意行为”,受害人可以提起诽谤诉讼、“故意致人精神损害”的侵权诉讼甚至构成骚扰罪。 同国内一样,美国的网络直播中电竞游戏直播也是重要的内容,而电竞游戏直播的著作权问题也同样存在争议。早在1982年的Stern Electronics 诉Kaufman宇宙飞船游戏著作权侵权纠纷案(Stern Electronics, Inc. v. Kaufman)中,原告指控被控游戏画面和操作理念与其高度雷同,尽管其为实现同样的效果而使用了不同的代码。被告则认为,游戏软件系记载在电路板上的计算机程序,玩家通过操作该程序,形成能够被视听的画面和音效,因此玩游戏不是纯粹地播放视频影像,而是游戏中的影像随着玩家的操作而变化。基于此,原告主张的涉案游戏画面并非艺术创作。美国联邦第二巡回法院则认为,虽然原被告游戏软件程序代码不同,但当游戏表现形式雷同时,游戏中不断出现的画面以及声音的聚合可以成为受著作权保护的视听作品。 韩国:推出多项法案予以规制 网络直播行业在韩国同样是新兴行业,游戏和“吃秀”都是韩国网民喜闻乐见的直播形式,但处于号称最严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中,网络直播行业的从业者受到的约束也不少。2007年7月韩国通过了《信息通信网法》,正式实施网络实名制。这一制度规定,网民必须经过本人真实身份认证,才能在每日访问量大于20万人的媒体和访问量大于30万人的门户网站留言。之后几年里,日访问量1万以上的网站都需实行网络实名制,实行实名制的网站就有数百家。虽然2012年8月23日,韩国宪法法院认为“控制上传非法信息、在造成损失时能获知加害者的立法目的完全可以通过IP(网络地址)追踪和刑事处罚、损害赔偿等得以实现”,裁定网络实名制违宪(2015年,韩国宪法法院裁定,《公职选举法》关于“在选举活动期间,如果有人要在媒体官网等网站上发表对候选人或政党的相关意见,相关网站必须要进行实名认证”的规定合宪),但对于网络主播们来说,实名制仍然是必需的。2014年,韩国国会通过《促进信息通信网络使用及保护信息法修正案》,不仅对网络主播和用户实行严格的实名制,而且对网站也实行严格规定,对违规的网站处以最高3000万韩元的罚款。另外,根据规定,如果韩国网站不主动屏蔽有关淫秽、违法和涉嫌诋毁他人名誉的网络文章和影像资料等,网站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政府还成立“有害信息举报中心”,24小时监控网络色情。韩国媒体GameMeca2016年9月报道,新国家党议员李殷权针对网络个人直播提出了“关于促进信息通信网利用及信息保护等修订案”,要求个人直播经营者应当断绝本公司运营网站上的违法信息传播,应当实施实时监测以断绝违法信息传播,同时还应当建立有关个人直播的准则。 欧洲:实行未成年人保护与网站内容监管双管齐下 Facebook的全球用羰量超过10亿,其中3亿在欧洲,前面提到的瑞典90后的“直播轮奸”事件也引起了整个欧洲的震惊。目前欧盟在网络直播监管中,实行未成年人保护与网站内容监管双管齐下。早在2011年,欧盟委员会就在一个报告中指责12家社交网站保护未成年人不力。2016年通过,将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一般数据保护法案》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规定,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必须获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签约,才能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进行注册:“关于直接向儿童提供信息社会服务的,对16周岁以上儿童的个人数据的处理为合法。儿童未满16周岁时,处理只有在征得父母责任的主体同意情形下,或授权儿童同意的范围内合法。”同时欧盟要求数字内容运营商、网络直播平台肩负起加强内容安全审查、上报网络舆情等方面的责任。 2016年5月,欧盟出台了最新的《视听媒体服务指令》,旨在强化视频分享平台的责任意识:提供视频和类别标注的平台必须保护未成年人,使其免受有害内容(如色情和暴力内容)影响,并保护所有公民免遭煽动和仇恨。具体措施包括,为用户提供能报告和标记有害内容、年龄验证或父母监管系统的工具。为了确保各类措施的持续有效性,欧盟委员会将邀请所有视频分享平台遵照《更好地保护在线未成年人联盟》的相关规定,为该行业制定行为规范。 除了企业自律之外,国家视听监管方有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强制执行规定,有权处以罚金。欧洲视听媒体服务监管机构(ERGA),由欧盟28个成员国的视听监管方组成,其角色定位将在欧盟法律中列出。该机构将评估共同监管的行业规范,并向欧盟委员会提供建议。 网络直播论文:揭秘网络直播掘金者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男主角楚门是一档直播真人秀主人公,他的生活被窥探。最终楚门不惜一切代价,选择走出这个虚拟世界。 如今,剧情在现实中反转,大量年轻人争先恐后,将自己的生活通过摄像头直播出去,直播内容也不再仅限于游戏,而是包括外出聚餐、相亲、泡温泉、街头搭讪等。很多主播开始另辟蹊径。 有些主播月入数万元 直播平台的兴起,需要大量主播源源不断输出内容。2015年4月,电子游戏职业玩家曾昱霖注册成立公司,成为一名“星探”,培养主播,并与各大游戏直播平台签约。“投入并没多少,跟在西安开家面馆差不多。” 此前在市政公司工作期间,曾昱霖经常在夜间去网吧打游戏。“有次我在别人的直播房间里看到王思聪(中国首富王健林之子)在打游戏,我看了足足四五个小时。” 成为一名职业主播便成了曾昱霖的目标。在一次和朋友观看游戏比赛的过程中,一名玩家不到0.5秒连续操作两次键盘一次鼠标,成功躲避了伏击。朋友问曾昱霖是否也能这样操作,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朋友嘲笑他:“连这点能耐都没有,还想当主播?” 这话对他造成巨大打击。职业玩家的巅峰期往往在25岁前。“年龄大了,反应就慢了。”曾昱霖说,职业选手更新换代就是一夜之间。于是,他做起了培养主播的生意。目前,公司旗下已与30多名主播开展合作,5名固定主播,其中2人兼职,3人全职,收入最高的主播月薪已达到6位数字,兼职主播中,情况较好的每月也有4到5万元收入。 靠“审丑”成网络红人 2015年11月初,一个名叫“兰落无声”的主播突然出现在斗鱼直播平台,吸引了近百万网友的围观。出生于1994年的“兰落无声”造型略显乡土,直播的地点就是一间隔间小木房,话筒是蓝色和金色搭配,被网友形容为“土得掉渣的洗剪吹专属”。凭借着观众间相互传播,大量观众涌入“兰总”房间。 “兰总”自称以前做过服务员、服装类的生意,目前靠摆地摊为生。因为收入不高,经过网络搜索,得知主播可以快速致富,于是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在“兰总”的直播过程中,大量观众交流产生的弹幕甚至会完全遮盖直播画面,只留下“兰总”忘情又略带跑调的歌声。“非常喜欢这种嗨到爆的感觉,能带动大家一起嗨,感觉很棒。”“兰总”说,“观众数量能超过一些韩国职业主播,我觉得我真实,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在曾昱霖看来,“兰总”背后必然有着一支能力相当强的包装团队。在观众们追求主播“颜值”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个时候,第一个打出“审丑”招牌的主播,必然会吸引大量好奇的目光。 主播背后或都有推手 在业内人士眼里,游戏打得好并不一定适合当主播。为吸纳更多主播,曾昱霖曾在校园宣讲,“想当主播的挺多,但符合条件的太少。”他表示,会挑选一些性格开朗擅长沟通的人培养。“如果根本不会打游戏也没关系,公司会从头教起。” 19岁的小悦在成为主播前甚至没玩过游戏。从学校毕业后,她在西安北客站从事勤务工作,半年后辞职成为全职主播。公司为其选定一款节奏较慢的卡牌类游戏,联系了国内顶尖的职业玩家辅导。“大概半年后,我在游戏里的排名就到了传说级,这是职业玩家才能达到的段位。”小悦说。 在游戏直播平台的房间里,每个主播背后可能都有一支专业化的推手团队。灯光的角度、服装的挑选、话题的选择,都有可能是团队指导的结果。 每晚8点后,曾昱霖和同事进入到最忙碌时刻,并不需在公司碰头,大家拿出随身携带的数个手机进入主播房间,监控有无异常情况即可。“比如主播跟男朋友吵架了,情绪低落,只玩游戏不说话,这样观众就会流失得很快。”曾昱霖说,除了提醒,管理人员还会假扮观众在直播间一些互动话题,提醒主播“躁起来”。 直播文身也能吸引人气 2015年5月底,曾昱霖萌生了进行户外直播的打算――将直播摄像头带出房间,让观众以第一视角观看一些另类的体验。目前,曾昱霖一半以上的精力都投入到线下商家的直播当中。“你可能觉得直播一群人在酒吧喝酒没什么意思。但总有一些人,看到之后就想来到这个酒吧,和别人一起喝酒。” 在西安酒吧驻唱小有名气的王凯是曾昱霖的合作伙伴之一。在直播驻唱期间,他通过手机观看弹幕,和网上观众互动、点歌。每首歌唱完之后,王凯都会花费4到5分钟的时间,和网友交流,聊音乐,也谈人生。 曾昱霖还尝试过直播文身。在文身店,直播的设备包括4只摄像头,1只麦克风,以及1台笔记本电脑。店主通过优惠折扣等方式,说服顾客接受直播。 在餐厅内直播一场饭局设备则很简单――只需要一个带有4G功能的手机即可。两位主播在饭桌前对菜品评头论足,就能吸引近千人观看。“如果主播是网络红人,一会儿就有人赶到餐厅了。” 摘自《华商报》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 摘要:网络直播作为一种高互动性视频娱乐,带着机遇和挑战闯入大学生的视野,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学界对大学生价值观以及网络与思政教育相互联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由于网络直播是近两年来才开始蓬勃发展的新兴直播方式,专门研究网络直播的文献资料为数不多,而将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价值观联系起来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从国内学者对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和网络直播的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网络直播;研究综述 一、研究综述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多种传播媒介中,网络对大学生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目前我国在线直播的平台发展十分迅猛,平台的数量众多,而且平台的用户数量十分巨大,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直播平台在每天的高峰时段的在线人数甚至达到600万~700万,房间数也能轻松突破4000。网络直播正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最新现象级存在。 与此同时,笔者作了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84.3%的人会看网络直播,其中63.2%为偶尔看,而21.1%为经常看,所有人中只有15.8%从来不看网络直播,此外38.2%的人做过网络直播的主播。这些数据表明网络直播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它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青睐的交流和休闲方式之一。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这一时期他们接触的是优秀的网络直播,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涉世未深,大学生往往不能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易沉迷于网络直播中夹杂的不良成分,此时若不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学界深入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积极研究对策,通过一些给大学生的针对性的建议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积极的引导。 探讨如何发挥我国网络直播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克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从网络直播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论对中国的网络直播发展,还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不仅丰富了价值观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二、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在概念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用它来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正确与错误等,它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是判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总体来说,学者们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定义是人们内心深处真正信仰什么、需求什么,是否觉得做这件事有用亦或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观念,是判断一种事物或事情是否有积极意义时所持的观点态度总和。 三、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文献越来越丰富,价值观的研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来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论文已达上千篇。论文大多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持乐观态度。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是研究也指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自私、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萎靡、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理解为大学生对自身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客体角色的一种考量,是大学生对自身追求的一种主观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研究 学者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概念范畴进行定义研究的同时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大量总结,有学者将大学生价值观特征概括为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追求突出个体。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有价值多样化、功利化、实现过程差异化、发展过程不成熟等特点。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基本相符合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私自利、崇尚金钱、追求享乐、道德滑坡等问题。 (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研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产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比如,一些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科技的角度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学者用实证数据说明文化、性别、专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有学者指出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失败。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寻求新型价值观教育,例如利用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总结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一般来说,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比较直接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本人的性特征、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良莠不齐的新兴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学术界对如何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有学者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原因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征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影响大学生等三大措施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大对策:以大学生为对象,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指向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总之,学校层面要优化校园环境、组织丰富活动;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言传身教水平;社会层面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成果 目前对网络直播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侧重于实践运用。 (一)着重探讨网络直播的优势 学者们研究了网络直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区别,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网络直播具有开放性强,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名人、企业、新闻媒体、社交等都比较喜欢在进行精心的自我包装之后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自我宣传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既有互联网受众面广的优势,同时又通过视讯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可以突出产品推广、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交互特点,增强的推广效果。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与其他网络媒体相比的独特性,在于网络直播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这种社交方式比文字、图片的交互效果更强更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网络直播可以使交互的双方看到更真实生动的对方,其优点比较多:网络直播更加直观,交流速度快,表象形式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却时空的限制,交互受众容易划分等等。同时,借助网络交互软件,还可以对交互过程进行录制。使直播之后,交互内容还可以进行重播、c播,这就大大发挥出了这种交互方式的价值。 (二)网络直播中的乱象研究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整个行业还不是很规范,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本来是一个网络交互的很好的形式,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传播“黄、赌、毒”等信心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背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而且这种乱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由于直播网站的访问者多数为青少年,这些“乱象”会误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视听行业发展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网络直播乱象光怪陆离,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学者指出不仅仅是主播个人的问题,网络推手的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松散管理、粉丝素质的良莠不齐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直播环境的稳定。不少学者一致认为网络直播平台管理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如何监管网络直播研究 对网络直播乱象,许多学者提出监管策略,有学者认为应该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与归类,并纳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从而促进网络直播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在实践中对网络直播进行规范地引导,使之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建设、加强集成平台管理、规范网络主播管理、建设技术监测系统、完善网民举报机制等是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对价值观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学者们对如何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众多对策,但是这些对策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二是,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一些专注论文也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缺乏与具体科学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与网络直播相关联的研究更是未见。从国内现有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看,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研究,缺少学理性分析和有深度的理论成果,更鲜见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总体比较深入,其中既有理论思辨,也有实证研究,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网络直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不过现有的研究能为我们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直播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的研究”方面缺少专门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新媒体环境兴起,但学界还未关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将研究视角放到当今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以期充实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对现代广告发展的影响 【摘要】目前,中国是最大的手机市场,同时,智能手机用户量已超过5亿,从而催生了一些“网红经济”“网络直播经济”,而这些的发展对广告的发展,及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同时对传统广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网络直播的特点、优势及发展,进而分析现代广告应如何发展。 【关键词】网络直播 现代广告 影响 近几年,在互联网大力普及的大背景下,网络直播这把火被点燃了。越多越多的人群涌入网络直播行业,资本看到网络直播市场的潜力后,开始进场大肆撒钱,短短几年时间整个网络直播行业便迎来一片昌盛繁荣的景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一些大型的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面对庞大的市场,在近一年内,腾讯、网易、YY、陌陌、小米、优酷等数十家互联网巨头纷纷杀入直播领域。目前,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200余家,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同时,对于营销而言,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网红的发展,网红爆火的背后也酝酿着一定的商业机会。“直播+电商”更已成为垂直类电商开启流量和流量变现的双重触点。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一)网络直播的含义及特点 直播是一种实时性、互动性显著的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形式,直播紧密的将用户与直播内容交互在一起,用户本身也是内容生产的一份子。 W络直播是新媒体发展、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产物。 目前在线视频直播大致分为三种,一种以产出游戏为主的视频平台,例如斗鱼TV、战旗TV、虎牙TV等,主要以各种网络游戏直播为主;另一种以美女主播唱歌跳舞等为主,例如网秦旗下的秀色秀场、YY,六间房等,因其娱乐性质浓厚,又称其为秀场;第三种则是蘑菇街等具备电商属性的平台正在投入的“直播+电商”。 直播具有高互动性、强社交性;随时、随地、碎片化;内容具有丰富性等特点。 (二)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一些大型的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面对庞大的市场,在近一年内,腾讯、网易、YY、陌陌、小米、优酷等数十家互联网巨头纷纷杀入直播领域。目前,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200余家,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 (1)市场规模增长迅猛。秀场直播的数据市场规模在2013年为36.7亿元,2年后达到74.6亿元,翻了一番,背后是其长期的用户沉淀和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游戏直播增长更为迅猛,自2014年左右进入中国市场后,市场规模从最初的2.7亿变为2015年的11.7亿元。泛娱乐直播在2015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目前没有机构给出可信的市场规模数据。 (2)付费体验者数量不段增长。付费人数从2011年到2015年短短4年间,人数翻了近十倍。 二、广告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广告的含义 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信息传播活动,通过改变或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广告的形式对消费者而言是直观的,现代广告更是加入互动等因素来满足消费者自我意识的表达。广告在商品和信息被人所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 广告的传播形式是多元化的,主要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 (二)广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广告市场规模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我国广告市场规模持续发展。2014年中国广告经营额达到5,606亿元,较上年增长 11.67%,在GDP中的占比达到0.88%。广告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广告业经营单位快速发展。随着广告市场规模的增长,广告经营单位数量及广告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一方面繁荣了广告市场,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竞争。 2015年,中国市场广告支出逐渐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消费市场地位的日渐提升,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广告投放力度都将进一步加大,未来我国广告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我国广告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现代广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现代广告的发展正在处于市场急速上升期,市场空间较大,同时消费者、广告主以及广告商们的广告意识不断加强,从而使得广告行业产值不断上升;广告行业技术发展日臻成熟,同时广告行业日趋完善,法律法规日趋健全,为广告业的发展提高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体渠道的丰富,以及广告宣传成本的降低,使得广告发展具有无限可能,同时增强了广告行业的盈利以及宣传形式的多样化;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精准营销成为营销的潮流,仅有宣传更具有针对性,降低了广告宣传的成本,使得广告宣传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挖掘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广告的推广形式多元化,同时推广对象精准化,使得广告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 (2)挑战。广告门槛的不断降低,使得广告行业的进入壁垒随之下降,广告行业竞争加剧,广告价格受到巨大影响;广告技术的成熟,从而使得对广告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广告制作的难度随之增加,创意成为广告制作的重点及难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发展,自媒体成为现在的主流媒体之一,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更加稀缺,进而吸引消费者注意力成为提高广告效果的主要方面,同时也加大了广告推广宣传的难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广告行业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新媒体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进而广告的技术成本、创新成本不断提升,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也加剧了广告精准推送的难度;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广告行业中一些世界知名广告公司掌握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进而压榨现有广告市场空间。 三、网络直播对广告的影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当前,虽然移动端网民规模还不及PC网民,但是手机端App、pad端App月度使用时长比例已超过PC网页月度使用时间比例。 网络直播对广告行业的发展将产生以下影响: (一)丰富了广告传播的渠道 网络直播主要是对消费终端控制,同时,现在市场进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机制,从而谁掌握了终端控制权,也就最大限度地掌握消费动向。 网络直播将传播载体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扩大到了手机等移动客户端,通过网络服务,4G服务等让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消费引导,同时,网络直播能够双向互动,自由点播,进而满足受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 广告商的营销渠道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和经济性。将移动互联网与广告进行完美的结合。 (二)推动广告行业的转型――内容为主,社交为纲 网络直播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心理,通过有趣的、幽默的方式来展现更懂的生活技巧及内容,对创意的要求比较高,从而实现更多的点击量和转发量。对于现代广告而言,广告更多的需要去思考,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使得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在广告宣传过程中加深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即得到了需求满足,又得到了购买的快乐。 进入网络电视时代,面对的是越来越稀缺的消费者注意力资源,面对这种消费者有众多选择,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的现状,怎样引起受众注意?就需要创意性内容,以内容为纲,创意为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实现消费目的。另外,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譬如微博、微信等公众社交平台,进行病毒式传播,完成口碑营销。 (三)强调了广告的交互性 网络直播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与受众随时、随地互动,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感,因此未来互动参与式广告会成为主流,及能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同时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网络直播最大的目的在于主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而这是对传统广告中,受众只是信息接收者的一种改革,这种方式会使得消费者主动参与到广告宣传中,通过互动,更加全面、及时的了解产品信息。 网络直播通过与网友互动过程中,运用植入式广告方式,全方位地介绍产品的特点、功能,使得产品更具有信服力,提高消费者的满足感。 (四)降低了广告传播的成本 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得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生活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包括接触媒体的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因此网络直播广告方式的推广使得广告产品更具有针对性,因此使得广告投放也愈加精准,从而提高广告效果,提升广告收益。 另外,网络直播依托大量的数据,依托于大数据时代,强大的数据库信息,从而为广告投放圈定范围,消费用户群体界定更加准确,,进而在合理方位内投放广告,既确保了广告效果和广告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告成本。 然,网络直播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监管制度不够全面和健全,另外,网络直播市场发展不够成熟等,对于广告而言,既要参考其存在的价值,同时还要结合产品实际,比如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产品的性质、产品的特点等,有效、针对的选择合适的宣传方式。 网络直播论文:网络直播行业现状及管理动向分析 摘要:视频直播不再是专业媒体机构所专有,网民只需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即可在家中、行走途中或聚会间随意进行网络直播。网络直播为信息、娱乐等资讯提供了更为迅速而便捷的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也为低俗、色情等有害信息传播提供了平台,给我国网络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文件的出台,将有效改善网络直播现状,推动互联网环境治理。 关键词:网络直播 现状 管理 近年来,互联网视听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行业发展自身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热点不断涌现。2014年被称为网络自制节目的元年,一批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网络自制节目大量推出。2015年,网络综艺栏目冲破了过去娱乐至上、歌舞当家的电视综艺环境,亮出了网络媒体的新品牌。而2016年,随着“网红”的兴起,网络直播又迎来了开局之年。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设网络直播网站及移动客户端,以游戏为特色的斗鱼、熊猫,为网民提供弹幕交流的bilibili,以视频节目为主的乐视、优酷网、爱奇艺,以及以秀场为核心的9158、六间房等各类网络直播平台迅速涌现。据相关统计,目前开办网络视频直播的企业已近300家,直接参与网络直播或是观看网络直播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网络直播的兴起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网络主播,即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时与线上网民交流互动,积累粉丝获取收入的网络主持人,亦被称为“网红”。《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显示,中国的“网红”人数超过100万,其中,作品创作网红占11.6%,视频直播网红占35.9%,新闻事件网红占18.2%,自媒体网红占27.3%,其他类网红占7%,视频直播网红作为2016年互联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占比居首。二是网络直播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科技产品会、体育音乐娱乐节目的视频直播。随着网络直播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平台通过粉丝埋单、商家投放广告获得收益,形成“网红经济”。 移动互联和实时社交技术赋予了直播极强的现场感和互动性,可以打造网民身临其境般的用户体验,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如业内人士的共识,对于传统媒体、电视台而言,直播的颠覆魅力体现在,人人可以成为直播的主角,直播间的观众不一定追求很多,但以主播为核心,可以形成非常分众的社群。 目前,网络直播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突出体现运营资质和节目内容两个方面。 一、大量网络直播平台缺乏相应资质。网络直播的行业管理部门包括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文化部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管理文件,厘清了他们的管辖范围。国家网信办负责全国互联网直播服务信息内容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重点依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对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直播服务机构是否具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以及开办情况进行监督;文化部依据“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要求从事网络表演的经营部门应具备“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依据“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要求通过互联网提供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活动、事件的视音频直播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由于网络直播行业在2016年爆发式增长,监督管理相对滞后,造成大量运营服务机构没有“购票”即簇拥着挤上了这趟快车。相关媒体调查发现,对于文化部要求的自2017年1月1日起,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的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当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许可证编号这一规定,斗鱼、战旗等主流直播平台都在主页面标注了许可证编号,而像ME直播、一起秀、来疯等新兴移动直播APP官网则未挂出许可证编号。许多新兴直播APP未经审核便偷偷上架运营成为违反此项规定的重灾区。而对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的提供网络直播服务的机构应具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规定,在对包括斗鱼、虎牙在内的10家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台进行调查发现,标注许可证编号的网站不足一半。除战旗直播、虎牙直播、bilibili、映客四家平台在网站底部标注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编号,其他六家包括斗鱼直播、熊猫直播、龙珠直播、火猫直播、花椒直播、直播TV均未在网站首页标注许可证编号,同时经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提供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名单》核对,部分网站标注的许可证信息与备案不符,涉嫌虚假标注,按照规定对未取得许可证的直播平台将面临关停的处罚。① 二、部分节目内容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直播内容方面,从最初的电竞比赛扩展到泛娱乐,再到教育、电商,最后到“直播深夜u大饼”“直播睡觉”,千奇百怪,无所不能直播。只有想不到,没有播不了。网络直播内容中包含大量的网络表演、娱乐和竞技,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网络直播文化市场快速发展,在促进网络文化行业创新,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部分网络文化经营单位责任缺失、管理混乱,一些表演者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吸引关注,拜金风气盛行,虚假广告危及网民财产安全,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严重危害行业健康发展。 2016年元月,斗鱼平台直播“造人”事件轰动一时,引发大量围观群众和监管部门的强烈关注,直播低俗化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为网络直播元年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开端。在“粉丝经济”的巨大红利下,网络主播往往剑走偏锋,直播过程简单粗暴。吸毒、自杀、偷拍等恶性事件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吃饭、睡觉、黑屏等无营养的网络直播内容更是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某殡仪馆工作人员居然将遗体火化过程搬上了直播平台。这种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和有悖道德伦理的内容给“网红”们带来了超高人气和丰厚收入,网络主播也变得越来越“任性”。诱人的经济利益让渴望迅速成功、成名的年轻人看到了“曙光”,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浮躁风气,极易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 网络直播乱象丛生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疯狂追捧下的野蛮生长。无序的网络直播增加了互联网内容风险。网络比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参与程度更加广泛。网络直播的低门槛,使得灰色内容传播更容易并形成群体化,所引发的网络舆论效应也更加巨大,给监管带来挑战。 2016年以来,网络直播领域相继出台多项新政,无法可依、混乱无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观。4月1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25批违法违规互联网文化活动查处名单,23家网络直播平台被查处,关闭严重违规表演房间4313间,整改违规表演房间15795间,解约严重违规网络表演者1502人,处理违规网络表演者16881人。4月18日,新浪、优酷等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共同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7月1日,文化部印制《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利用信息网络传播现场文艺表演、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技法展示或解说的行为进行规范。9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相关规定,加强网络直播监管,强调直播平台必须持证,依法开展直播服务。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于引导和规范目前网络直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1月4日,国家网信办正式出台《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成为网络直播管理的重要法律政策依据。中央、地方新闻网站、主要商业网站均对《规定》进行多角度、多形式报道和解读。网民对《规定》落地普遍表示肯定和支持,认为将有效保障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一年时间的政策颁布和执行,12月底,为加强互联网直播管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网信办、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本次专项检查,三部门联合开出“处方”,对YY、花椒、映客、斗鱼等主要网络直播平台封禁违规主播账号3万多个,关闭直播间将近9万间,删除有害评论弹幕近5000万条。多家网络直播平台负责人表示,当前网络直播乱象频出,只有依法依规加强监管才能推动网络直播行业不断走向规范,这不仅切合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 就网络文艺发展提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互联网内容的传播也有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合理边界,不能任性而为,要在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允许的范围内享受表达自由。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明确管理部门和直播平台职责,杜绝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的现象,建立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依靠政府部门监管、互联网企业平台自我监管、政府和企I联合监管的方式,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注释:①《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标注情况统计截止至2017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