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 [摘要] 商务英语翻译是在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商业交流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文章从语用与商务英语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语用因素。从语用的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语用因素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语用原则 一、 前言 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语用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 二、 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和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着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言之,语用指的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着名语用学家Sperber Wilson (1995:2)认为“交际方式甚至比交际内容更重要”,为了不同文化的商业交际的成功,译者务必首先做到让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距离,而后考虑“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做出的假设集”。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每个具体假设的可及度的调整。这条原则被称之为翻译的语用推理距离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在识别作者信息意图时的推理线索可分为句法线索、语义线索、字形线索和语音线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整个翻译过程始于原语交际,原语交际又始于交际者角度上的明示过程而后是听话人角度上的推理过程,因而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正确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译者有义务根据双方的认知环境再现必要的推理线索,提供这些线索也是译文再现原文连贯的必要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准则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要想成功地运用语言必须通晓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语用实际上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灵活变通的手段,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译者在通晓语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应掌握一些语用知识。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都知道,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文化是基石,商务英语翻译是转换生成器,而语用是商务英语翻译这部机器的一个必备的应用程序。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语用与社交语用因素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一门语言学科,它研究说话人如何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同时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智力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译者又转换其角色,变成说话人,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语言知识,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各自对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理解问题、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用意的传达等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立足于原文语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意关联,深刻理解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呈现给读者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这样同时也就达到了文化翻译的标准与意义。例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 deb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 debt”来表达此意。再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词组,如把它译成“a cultural unit”,英语国家的人会把其理解成“一个文化单位”,这就是由于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正确译法应当是“a historic relic”。再如,“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直接把它译为“propaganda”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汉语中,“宣传”并无贬义,而英语中的“propaganda”却带有“欺骗性”的含义。这种把汉、英一一对应的语用失误还有:当你帮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对方向你表示了谢意,你用汉语的回答自然就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而用英语却不能说“Never mind”、“Don’t thank me”之类,因为英语中Never mind常用来表示道歉,而Don’t thank me根本不符合英语的社交场景与表达习惯。另外一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这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试看译文“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本句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如把它照译成英文,则显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知识,熟悉多种文化,掌握语用技巧,从而完成具有一定语用目的的商业文化交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技能和语用能力就应关注文化的异同,灵活变通,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语用原则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中文化和翻译 商务英语指的是在商务交际中所使用的英语,但是商务交际不可能仅仅通过商务上的专有词汇或者是术语就能完成,而是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跨文化知识在商务英语交际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它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或者群体与另一种背景的人或者群体所进行的交际。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除了必须了解商务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外,还需要了解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因素才能做好翻译。 一、对动物的认识与翻译 英汉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对比关系离不开其内涵比较,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动物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有的相同或相近,但有时则大相径庭。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但“金鸡”牌闹钟,“金鸡”牌鞋油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Shoeshine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再如,“龙”的形象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广为人知,所以“望子成龙”宜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切不可将“望您子成龙,女成凤”译为:Wish your son a dragon, your daughter a phoenix。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势必会使西方人误解,因此,有人主张把中国的“龙”译成long而不是dragon的建议不无道理。 二、对颜色的认识与翻译 在东西方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汇非常丰富,这在商务翻译中需要译者特别注意。如:红色在我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而西方文化中常说a red battle(血战 )、red alert(空袭报警);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禁忌词,西方人常用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a white lie 无害的谎言等;黑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严肃、正义,又象征着邪恶、反动,西方文化中black是禁忌色,如black 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 deed(极其恶劣的行为)、give me a black look(怒气冲冲地看着我);绿色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狭义外,还表示野恶,西方文化中的green表示新鲜、没有经验、妒忌。如a green hand(生手)、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在颜色方面,商务译者应首先明晰其在源语及译入语中是否具有特殊语用含义,之后才能确定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传达。又因商务策划,广告及语言宣传应具有企业形象代表性和形象持续性,因此在颜色应用及表述方面一着不慎将导致满盘皆输的严重后果。 三、对数字的认识与翻译 在商务翻译中,另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字。由于受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的影响,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我国有 “666”、“999”、“金六福”、“三枪”、“十三香” 等这些数字被用作商标的商品。在欧美国家同样可以看到“7-Up”、 “Mild Seven”、“7-Eleven”等商标的商品。但要把three、six、thirteen用作商品的商标或者定为约会的日期就会遇到麻烦,因为six象征魔鬼、thirteen是不吉利的数字,而three在贝宁、博茨瓦纳等地视为不吉数。再如尽管汉语与英语中4都是不好的象征,但汉语中是因其与“死” 谐音,而英语中 “four” 则代表粗俗,廉价。例如: Four-letter words 指的是粗俗的下流话。由此而衍生出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的下流话的人)。由four组合的另一习语是:Four-sale(廉价的啤酒;每品脱原来只卖四便士的啤酒)。一个很好的商务案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一家美国公司为表示出口到日本的高尔夫球价廉物美,而将其包装定为四球一套。岂不知,日本文化脱胎于中华文明,二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文化中,数字“四”同样代表“死亡”,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这家美国公司的高尔夫球在日本的销售情况大家便可想而知了。 四、结束语 商务翻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中,文化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涉及动物、颜色、数字翻译时我们有必要研究两种语言中的相关文化因素,特别是其在译入国家的文化暗含。从事商务翻译时要注意以上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的传达正确商务信息,有力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 在对外经贸经济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对于各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各类应用文体的实用翻译课程已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构建开放的整体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获得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 一、从科目要求出发,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开设较晚,为便于学生参加相关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一般设在二年级的下学期,课堂授课课时较少(一般为 60学时或80学时),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仅为皮毛;另外,在学习翻译课之前,尽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及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校未曾开设英汉对比、修辞、词汇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翻译课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2.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模式陈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材虽然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但所选用的实例不够新颖,内容仍保留一些传统教学色彩,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视也不够;教材虽然注重实践与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但教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课堂教学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3.以考试为指挥棒,课堂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种形式的外语测试直接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沿袭着这样的趋势: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测试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就集中学习哪方面的内容。4.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翻译课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懂得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商务贸易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口译、笔译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课程的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根据目前现状,浅议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实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针对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教学实践:1.以理论研究作为教学实践重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中职学校翻译教学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和教法。2.以师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能实施翻译教学与整体语言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3.以学生培养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整体语言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帮助中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商务翻译论文:谈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必要的条件之一是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释和分析当前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做出检验。这一过程为新知识和技能的建构提供了理想的路径。前期一些建构主义研究对于问题解决式的学习环境要素进行了相关描述,理想的载体要素为“真实任务”,学习目标要素必须符合“清晰明确”的条件。而广泛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项目教学作为一种问题解决式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学习情景、载体和问题学习型的情景。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也是有一定结构的项目,特别是源自真实工作中的翻译项目,不仅具备真实性的特征,反映了社会和学习的真实需求;此外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引,译文必须符合一定的翻译标准、能完成特定的交际功能,必须遵守国家公布的《翻译服务规范》,具体的翻译项目产出的译文还应适应具体的翻译生态——含译者、读者、委托人、社会文化因素等在内的翻译生态整体。从项目教学、国际翻译教学发展现状来看,真实情景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不仅符合最新的教学发展趋势,也为翻译课堂中学生的能动建构提供了极佳的问题解决性的情景。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或技能建构的有效条件之一是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在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围绕当前问题获 取有关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同时又要不断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建构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学习者个体的有效建构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团队合作互动,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引发学习者个体不断反思,促进个体主动内化,最终在解决问题中完成“意义建构”。在真实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中,翻译学习者团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协作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分析翻译项目中需解决的问题,解读源语项目文本,通过查找翻译工具、网络资源获取背景知识、平行文本等,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完成译文初稿,共同按照翻译的标准、发起者的意图、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检查润色译文初稿,最后完成翻译项目,并完成交稿。在合作完成翻译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学习者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得以重构,所建构的翻译知识、技巧和经验也将更加完善。 二、教学实践 1.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项目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翻译知识和技能,体现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从结构走向建构的趋势。传统教学体现的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培养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素质,通过简单的语言对比、知识传授、技巧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能更加有效地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能体现翻译学习者目标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涉及翻译学习者思考、协作、翻译和决策的过程,需调动翻译学习者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能使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完成学习者能动建构。在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内容的选取上,应特别特别重视内容的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开展企业单位对翻译人才具体需求的调研、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等,确定课程的项目。基于广泛扎实的调研,针对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选取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鉴于以上考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现已编写并使用了《商务英语翻译实务》项目教材,主要涉及商标商号、商务名片等13个翻译项目。在项目来源方面,商务翻译教学团队还可以通过行业兼职教师咨询、专职教师实践等途径获取真实翻译项目。例如近年来,来自金融、商务、旅游等行业的资深行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也为翻译课程带来最原始的翻译项目教学材料;同时,我院还通过虚拟实体的翻译社“金苑翻译社”对外承接学院内外一定量的翻译业务,这些翻译业务经过委托人的允许也可以作为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教学的材料。此外,教师在开展翻译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上途径对项目不断更新,以保证翻译项目的时效性。项目要素把握方面,根据德国翻译家斯蒂娜·莎弗纳的“模仿真实情景”教学法,真实翻译项目教学中再现必须具备项目中翻译情景的各个要素,如翻译项目的发起者(翻译社、企事业单位等),译文使用者(英美游客、某产品的外国使用者等),译者,翻译目的(某文本翻译需达到的目的)等。这些要素将为翻译项目学习者进行学习时提供学习情景,同时也是学习在解决问题完成翻译项目过程中必须兼顾的因素。 2.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依托真实项目的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经验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国内外翻译研究已经对翻译的过程有较多的研究,大体将翻译过程分为理解阶段、重新表达阶段和检查核实阶段。但是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无法体现e时代下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节中某些信息化的元素。例如在完成某公司简介汉译英的项目中,译前查找国内外类似企业的公司简介译文,作为平行本文进行参考,将对翻译项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就没有被归纳在传统的“三阶段”之中。此外译前对翻译生态的解读,译中翻译决策和网络等资源的使用,译后反思 总结,都成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具体内容与传统翻译过程进行整合是翻译项目教学的重点所在。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模式教学模式。PWP分别代表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13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如下表)。 3.以多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互动建构。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采用工作坊、头脑风暴赛等开展教学。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监控者,翻译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共同完成翻译项目。(1)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是指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由若干名翻译者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的形式。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5~6人的小组,即虚拟的翻译社,并让各组为自己的翻译社命名。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中,根据真实翻译项目需求的情况,每个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分工。每组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将翻译项目分解分配给小组各个成员,联络项目需求方,并完成最终交稿。每组中翻译水平相对较好的同学负责后期统稿和审稿。在完成某一翻译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共同完成了最终的翻译项目译文,且共同讨论、协作,与需求方进行交流,工作坊的形式能够促进翻译学习者就当前的翻译项目进行沟通和学习,促进学习者个体在互动中进行建构。(2)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集体主动建构的方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中,可以运用全班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在翻译项目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尽量多地收集同一项目的不同版本的译文,并向学生展示,让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对译文的优劣进行点评,最后共同分析总结和反思。笔者曾使用商号翻译、商标翻译等进行尝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主动建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在翻译中常常有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行主动建构。教师在设计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项目教学的每个环节或阶段设计和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项目学习起到一定支柱作用,同时学生也在完成任务时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源进行知识构建。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某公司简介翻译项目学习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以下资源:公司简介翻译常用词组列表,公司简介常用句型列表,平行文本等,甚至可以提供专业词汇对照列表。这样就能有效降低学生完成翻译项目的焦虑度,支持学生主动建构。 5.以多元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课程的考核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导向。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创新因此在项目教学中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建构。首先,注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项目学习中的参与度、个人表现、小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内,激励积极进行项目学习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重视项目学习过程和小组合作;在终结性考核中体现项目考核的导向,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其次,注意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的结合,让小组间进行项目作业互评,通过互评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和总结,主动建构。 三、总结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地主动建构是评判教学效果的重点。无论从建构主义教学观、项目教学理论还是最新理论来看,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并且从项目教学内容、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着手,有效地激励和促进翻译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尽快掌握满足目标就业岗位的基本商务英语翻译技能。 商务翻译论文:探索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家、地区之间联系紧密化态势不断增强,商务英语在经济组织交往活动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商务英语实现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商务英语翻译现状,以企业文化理论为分析背景,以企业文化适应性特征为切入点,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以期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适应性 商务英语翻译问题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与接触。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弱化和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英语作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具有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反映着国家、地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着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和性质的文化交织影响、能动渗透的有机能动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强的波及力和辐射力,会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影响效应,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是社会文化在企业组织管理实践中的折射,也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和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又流溢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既是企业组织的基因和灵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既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批判性和继承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应关注和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国外企业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培育和创新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如何借鉴、学习、吸收和内化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可移植性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学术上加以明确描述和科学阐明。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对待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局限和满足于介绍和翻译,而忽视根据本土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以及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创造性地应用。 忽视文化盘点,即忽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制约性,不注重原产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分析,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未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来龙去脉,缺乏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深层次的文化学透视。 缺乏对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准确认识,未经系统科学地分析就直接从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中演绎出各种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设想、方式与模式,企图在较短的时期内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实践证明,单纯考虑国外企业文化,不会产生与国内企业商务交往活动的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方式,也不会促进国内企业商务活动的持续、深入和有效地开展,反而给企业商务交往与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障碍,造成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巨大破坏。 把握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 事实上,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适应性。当然,文化适应性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不同商务英语翻译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渗透到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东西方管理文化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彼此各有优势,很难找到一条客观、有效的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究其本质是由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所致。因此,在我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反映国外企业文化特性,才能更好的造就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在企业商务创新实践中实现实质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本文认为,商务英语翻译的首要前提应该是注重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有效体现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交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 全面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的内部环境 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翻译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翻译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应置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去深入探讨。研究商务英语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商务英语翻译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体系和模式,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应用、测量、评估、诊断和追踪的实证性研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语的译翻译技巧 [摘 要] 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等跨国商务运作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和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商务英语是一门具有专门用途的英语,形成了自身的文体特征,它要求选词恰当、精确,具有用语礼貌、表意清晰。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具有一定的翻译技巧,才能在商务交流中体现它的实用效果。 商务英语是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并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文体复杂。商务英语翻译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商务理论和商务实践知识,为了提高翻译质量,翻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第一,翻译者的汉语功底要好。很多人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凭着自己原来的底子应付翻译中的问题,是绰绰有余的。然而在真正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型,冥思苦想了半天也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有时好不容易想出来了也觉得不够理想。由此可见,汉语表达能力和对汉语理解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翻译的好坏。下功夫学好汉语,打好汉语基础对于翻译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英语语言能力要强。全面的语法知识和大量的词汇量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大量的词汇量,而没有较好的英语语法知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百出,而且牛头不对马嘴。因此我们要提高在英汉翻译中对于英文句子理解的准确性及汉英翻译中英文表达的准确性。 第三,知识面要广。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商务理论和贸易实务等理论知识及贸易实践经验。同时译者还要具有丰富的百科知识,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不说通晓,也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一定的常识,译者的语言水平即使再高,也是无法做好翻译工作的。 一、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其词义可千差万别。试看下面几个例子: 1.They cannot obtain credit at all in the trade. 他们生意信誉已荡然无存。 2.They have opened the covering credit with the Bank of China,London. 他们已从伦敦中国银行开立了有关信用证。 以上两个句子credit 词义都有所区别。 二、词类转译 词类转译是国际商务翻译中常见的译词技巧。常见的有名词与动词、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1.名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如: Before the payment of these tariffs, the imported goods will bein the custody of the customs. 交关税前, 进口货物由海关保管。( 由于语法限制, 只有用名词形式,但译成汉语时,“payment”译作“交”) 2 . 介词与动词的互相转译 在许多场合下, 介词转译成动词时, 需要依据上下文进行引申,具体地进行翻译。如: We should advise you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m for your requirements. 建议你方与他们取得联系, 洽购所需商品。 三、词义引伸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词典上难以找到贴切具体上下文词义,如生搬硬套,译文往往语意不清,甚至导致误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固有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引伸。例如: The arrivals do not conform to the sample. 如果将arrival这个词的词义直接放入译文,显然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意义,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引申。 四、词量增减 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词量增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翻译技巧。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上下文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句法特点和表达习惯,在翻译时有时增加原文字面没有出现但实际内容已包含词,或者减去原文虽有但译文语言表达用不着词。 1.增词 根据具体上下文,可增加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别词类,但在什么时候增加什么样词,才能恰到好处,而不超出一定界限,则需要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实践和积累。如: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2.减词 减词译法可以使译文言简意赅,改变翻译中逐字翻译作造成的累赘、拖沓或不符合行文习惯,甚至产生歧义的现象。 如:On condition that you sign this receipt, I will pay the money. 你在收据上签字,我就付款。 五、商务英语中的常用术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中包含大量的词汇,因此对于常见词汇的精确运用在翻译中很重要。作为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就要大量的掌握这些具有商务含义的普通词和复合词和缩略词语。 如价格常用术语FOB,CIF 有其特定的专业内容,又如C.W.O定货付款;B/L 提货单;L/C 信用证;C.O.D 货到付现;W.P.A 水渍险;blue chip 蓝筹股、绩优股;bad debt 呆账,等等。总之,商务英语翻译不能拘泥于形式,在保证原文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的前提下,翻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译入语,已达到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体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对等,同时商务英语翻译要遵循商务专业用语。所以要求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及翻译技巧。 商务翻译论文: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和翻译 【摘 要】商务合同是商业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一种文体。商务合同英语属半法律性语言,用词准确、正式、严谨,具有鲜明文体意义。本文基于典型实例分析,探讨了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翻译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文合同 词汇特征 翻译 商务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商品交换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贸易国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签订的明确规定了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国际商务合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商务合同英语既具有商务英语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法律英语的特点。本文拟从庄重正式、准确严谨和简洁明了三个角度阐述分析商务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方法。 一、庄重正式 Martin Joos按照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提出了英语的五种变体,即庄重文体(frozen style),正式文体(formal style),商议文体(consultative style),随便文体(casual style)和亲密文体(intimate style)。一般认为商务合同英语属庄重文体,即五种变体英语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商务英文合同的庄重正式的词汇特征体现在专业术语和外来词古体词的使用上。 1.商务专业术语 专业术语(technical terms)具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其意义精确、单一、无歧义,且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的各个交易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类单据,商务合同英语文体中使用了大量表意清楚的商务专业术语。例如,policy(保险单),negotiable(可转让的),liability(责任、义务),right of recourse(追索权),factoring(保理)等。这些专业术语可避免冗长的解释,简化交易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2.法律专业术语 为了准确描述商务活动中交易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商务合同英语中也使用了较多的法律专业的术语。狭义的法律术语指仅出现在或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法律文件中的法律科学的特有术语,此意义上的法律术语在商务合同文体中的数量不多,如:imputed negligence (转嫁的过失责任)特指可向与行为人有利害关系的人或有合同关系的另一方追究责任的过失。商务合同中这类狭义的法律专业术语不以大众是否理解或接受为转移,它是商务合同语言准确表达的保障,是其独有的现象。而广义的法律术语则包括在法律文体中被赋予特定法律意义的常用词语,如action(诉讼),party(当事人),financial responsibility(经济责任,指违约责任,具体可指“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和“支付迟延支付金额的利息”)。这类词语把握不准确的话很容易导致翻译和理解当中的模糊性,因此要格外留意。如,“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in case of acceptance of the offer.”很容易译为“提议一旦接受,合同随即订立。”而实际上,“acceptance”与“offer”是合同法中两个重要的法律术语,其规范的译文分别为“承诺”、“要约”,前者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表同意,而后者则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订立合同。 3.外来词和古体词 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的商务类专业术语有不少源于拉丁语或法语,有些则是由其词根派生或合成,许多术语都有相同的前缀或后缀。它们的意义比较稳定,利于精确地表达概念,例如:ad valorem duty (拉丁语)从价(关)税,bona fide holder (拉丁语)汇票的善意持票人,pro rata tax rate比例税率(拉丁语,即proportional tax rate),insurance premium per capita (拉丁语)人均保险费,force majeure(法语)不可抗力,pro forma (拉丁语)估算表。 商务合同英语具有古体特点,这种古体特点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古体词语的使用。古体词(archaism)是一种具有鲜明文体色彩的词汇成分。尽管古体词在现代英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极少使用,但在商务合同等法律文体中,古体词却大量出现,充分体现出其庄重严肃的文体风格。合同英语最具特色的古体词形式当数自由词素where、here和there与in、by、with和after等构成的复合副词:(1)here +介词:如,hereto,hereof,herein,hereinafter等。这里here相当于this,指本文献、合同或有关文件,因此,“hereto”(本合同)相当于to this,依此类推。(2)there +介词:这类词由thereto,thereon,therein,thereof等。其中there相当于that,指句子前面已出现的某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因此,“thereto”(根据那一点)即为to that。(3)where+介词:whereby,wherein, whereof,whereupon中where相当于which或者what,“whereof”(关于它)也就是of which。如,payment in respect thereof(关于此项的付款)。 古体词语的使用除了体现其庄重严肃以外,还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意义更加清楚、简明。例如:“依照本合同相关规定”在英文商务合同中几乎见不到“according to relevant terms and conditions in the contract”这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是“pursuant to provisions contained herein”或“as provided herein”等。对“合同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转让本合同”,西方工商界一般会选择使用“Neither party hereto may assign this contract.”,而较少使用“Neither party to the contract may assign this contract.”。 4.复杂介词短语 商务合同英语正式性还体现在倾向使用较复杂的介词短语来代替非正式语体中常见的简单介词与连词。例如,用with regard to和prior to分别代替about和before。又如:All disputes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or the execution thereof shall be settled by way of amicable negotiation.在此句中,用“in connection with”就比用“of”要显得更为正式。 二、准确严谨 1.情态动词 合同英语中各情态动词意义界限非常明确,体现了合同语言的严谨性。“shall”在商务合同英语中使用率最高,含有“本条款具有法律规定的指令性和强制 性”之意,其含义相当于“must”,但合同中不能使用“must”。如,“The seller shall present the following shipping documents to the bank for negotiation of L/ C”中的“shall”表明“卖方在向银行议付信用证时,必须履行递交所要求的装运单据这一法律义务,而且应做到单据相符、单单相符,否则银行即可拒付。”“will”则只表示对合同一方的某种建议或合同双方之外第三方的行为的说明,不构成法律约束。“should”意为“应该”,带有主观意思,表示“这样做最好”。若用于条件句中,则表示较低的可能性。“may”表示“可以”、“可能”。这两个意思在日常用语中都可用“can”来表达,但是在合同中几乎只用“may”而不用“can”,因为前者比后者语气更正式。例如:Unless otherwise agreed, delivery of the goods and payment of the price are concurrent conditions, that is to say, the seller must be ready and willing to give possession of the goods to the buyer in exchange for the price and the buyer must be ready and willing to pay the price in exchange for possession of the goods.译为:除非另有协议,货物的交付和价款的支付应是同时履行的条件,换言之,卖方必须乐意让出占有将货物交至买方以交付价款;同时,买方须乐意支付价款以交换对货物的占有。 2.近义词或相关词并列 在商务合同英语中有词汇并列使用的现象(juxtaposition),即同(近)义词或相关词往往由and或or连接并列使用,例如furnish and provide,fulfill or perform,transferable or assignable,null and void,in full force and effect等。这种词汇并列使用使得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含义来共同限定其唯一词义,从而排除了由于一词多义可能产生的歧义,这正是合同语言必须表达严谨、杜绝语义歧义或漏洞的需要。又如:This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 whereby the Buyers agree to buy and the Sellers agree to sell the under2mentioned commod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句中若单独使用by,则仅表明合同是由谁达成的,单用between也只对合同签约当事人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而并列结构by and between的含义则比单独使用的by或between更加明确,更加丰富,表明参与合同谈判全过程并最终签约的都是the Buyers and the Sellers,并无其他当事人。类似的还有terms and conditions、injury or damage、neglect or omit。上述并列同义词只有细微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 往往忽略不计,但合同的准确严谨性决定了合同中不允许出现哪怕是最细小的失误或是遗漏。 三、简洁明了 缩略词(主要为首字母缩略词和截短词)以其规范、简明、省时的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在商务合同中:价格、支付及保险方式、货币、度量衡、常见的重要机构或组织、公司和国家等多以缩略词形式出现。例如,T/T(Telegraphic Transfer电汇)、FOB(Free onBoard船上交货)、WA(With Average水渍险)、a/r (all risks全险)、 AS (after sight见票即付)、ACN(air consignment航空托运单)、 ICC(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国际商会)等。这些用语的解释在国际上己形成惯例,所以其意义单一,含义准确,适用于商务合同这一特定文体。因此,熟知缩略词全称,领会其含义,也就成为起草、翻译经贸合同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商务合同英语正是为了准确严密地规约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而采用的一种文体形式,研究商务合同英语的词汇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恰当、得体、准确地使用商务合同英语。熟悉商务合同英语的词汇特征可以帮助广大经贸工作者准确有效的阅读理解、翻译和起草合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争端,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 商务翻译论文:试论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诸多弊端。文章针对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以及翻译教学的合理规划,从而为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职教育 商务英语 翻译教学 在对外经贸经济活动中,企事业单位对于各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各类应用文体的实用翻译课程已成为必需。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中职学生构建开放的整体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获得良好的语言翻译能力。 一、从科目要求出发,浅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都亟待完善,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开设较晚,为便于学生参加相关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的考试,课程一般设在二年级的下学期,课堂授课课时较少(一般为 60学时或80学时),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掌握仅为皮毛;另外,在学习翻译课之前,尽管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及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但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在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学校未曾开设英汉对比、修辞、词汇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翻译课教师的授课难度较大。2.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模式陈旧,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教材虽然注重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编写原则,但所选用的实例不够新颖,内容仍保留一些传统教学色彩,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的重视也不够;教材虽然注重实践与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但教师对现代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够,课堂教学依旧以传统的授课方法为主,容易导致教学和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的需求。3.以考试为指挥棒,课堂教学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目前,各种形式的外语测试直接充当着指挥棒的角色,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也同样沿袭着这样的趋势:即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测试哪方面的能力,学生就集中学习哪方面的内容。4.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翻译课教学的要求高、难度大,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懂得语言学、教学法、翻译理论、商务贸易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口译、笔译的实践能力;同时,由于翻译课程的备课量大、作业批改难度大、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根据目前现状,浅议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重点 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如何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 确实是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针对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进行教学实践:1.以理论研究作为教学实践重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中职学校翻译教学的整体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翻译教材和教法。2.以师资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能实施翻译教学与整体语言教学实践的师资队伍。3.以学生培养为重点:实现由传统单一“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整体语言教学的方式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在帮助中职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应更好地使学生了解语言学习过程,从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独立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性质,试论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的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性质、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学科探索与规划。 首先,进行系统的课程设置。翻译教学要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其特有的教育思路,课程设置必须注重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即课程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使各门相关学科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低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语言基本功、普及人文社科等基本知识,为高年级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针对商务、文秘、旅游、国商等不同专业方向,组织编写富有时效性和实用性的校本教材,注重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完善新的教学理念。要使翻译教学从传统的弊端中走出来,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应包括:科学的教学方法、新型的师生关系、多样的教学模式、优化的语言输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综合的测试手段。翻译教学要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改变成为精讲多练的师生互动型课堂;在语言实践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需求、目的、意志及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从而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可以采取模拟现场、演示报告、翻译评论、项目协作等多种多样的任务型活动,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情景翻译练习;教师利用教学课件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翻译项目,指导学生上机练习;或者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一些翻译项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既能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整体语言环境中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评测。 最后,建立强大的师资阵容。学校必须不断充实师资队伍,满足当前中职学校外语教学实践发展和翻译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借鉴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 在教师翻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翻译理论研究;注重师资的培训与交流,学校可通过加强校内外翻译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合作,邀请翻译人员来校授课,派教师到校外、国外学习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作为教师本人还要自觉加强自身业务修养与理论学习,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使自己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取得相关证书和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也理应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必需。 总之,随着社会对高技能复合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向,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断开拓出符合中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商务翻译论文:谈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的培养 商务日语翻译是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商务日语专业知识的基本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商务场景中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曾经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修刚教授在中国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在会议专题报告中指出:高水平的商务日语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日语的交流能力、日本企业文化、日本社会文化、商务知识。通过对院校在校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显示,80%以上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为了将来在日资企业就业,但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懂日语,了解日本的习惯就能在日本公司顺利工作。事实上,很多日本企业在招聘日语毕业生时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并不把日语能力作为雇佣员工的首要或主要标准,也就是说,不单单要掌握日语语言,还要掌握其国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在高校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 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文化思想培养的原则 1.1对比性原则 注意两国文化对比的重要性。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教师在导入日本文化时,要遵循对比性原则,通过中日文化表面现象的对比,挖掘和分析两国文化差异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日本文化 背后反映的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文化思想导入部分的量和度,过少不利于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过多则会喧宾夺主,留学生论文 变成日本文化课。作为教师要不断研究,结合教学经验抓住导入的时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导入文化教学。 1.3实用性原则 文化思想培养必须与教材内容和商务日语日常交际的需要相结合。在上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选择与实际工作过程结合紧密的文化内容,例如,日本人的日常礼仪、商务社交礼仪文化、企业文化等,理解了有关的文化可以进一步促进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学生对和日本人生活、商务活动相关的文化也会非常感兴趣。 2. 文化思想培养的内容 2.1语言文化: 日语语言的含蓄性。重视人际交 往中的和谐关系,是传统日本文化的显 着特征。他们说话多留有余地,交际过程 中注意尊重对方意见,尽量避免相互之 间发生直接的冲突。日本人对别人的请 求、邀请、建议等即使办不到或不能答 人际关系这一点,“以和为贵”的思想已 经融入了日本人的灵魂之中,日本人的 “拒绝”言语行为恰恰反映的就是这个“和”的精神。 总之,客观地说,日本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外来文明吸收的成果,但是已然 具有了其自身鲜明的特色,不能够妄称其为“拼凑的文化”。日本民族不光有其固有的文化特性,而且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特色打 造、铸炼着自己的文化。至少日本人自己 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是独特的。而不是任 何一种文明的翻版或抄录。日本文化之于日本人的思想行为,从国内到国际上 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如要搞好日语翻译教学环节,就必须先虚心地研究日本的文化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从更贴近日本人调。 2.2交际能力的培养: 除了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中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日本人与人初次见面时会鞠躬,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会频繁地点头,这种“鞠躬”、“点头”等交际方式就是非语言交际。日本人向来注重“以心传心”、“心领神会”、“不言自明”,比起语言交流,他们更注重非语言交流,他们会通过对方的脸部表情、神情及肢体动作领会对方的言外之意,判断对方的态度。因此,为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沟通中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商务日语翻译教学中穿插非语言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日本人非语言行为的文化特征以及中日非语言文化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内容较广,大致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大类在商务日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导入在非语言交际中起重要作用的“表情”、“视线”、“手势身势”、“身体接触”等一些内容。例如,日本人在公众场合常常面无表情或始终保持礼仪性的微笑,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其实却反映了日本人不直接外露情绪的共性。这根源于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为了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日本人往往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日本人在和别人交流时不喜欢直视对方,他们认为对视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多采用回避视线的行为方式。在手势和身势方面,日本人也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2.3团对协作方面的导入: 他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退意识 强烈,形成了亲族式的纵向集团社会结 构,人们之间那种纯粹的上下级关系已 不常见,亲情般的感情纽带渗透其中,使 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这种彼此之间 的相互谅解和关心在日本的人际交往中 时常可见。另外集团意识对于日本国民是多么地重要,而且集团内部不突出“个性”。在日式 的集团里,个性很强的人常常会与其他 人格格不入。要想融人集体就必须去掉个性,磨掉棱角。在所属的集团中日本人 为避免与大家不一样而受到集团的排 斥,都尽量采取与大家一样的行为。只有 将自己完全融化在集团中,他们才能找 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理解日本民族 的集团性这一点对学习日语的人来说是 很重要的一环。. 结束语: 总之,我们教师既要讲解语言结构和语法,还要在讲解的过程 中向学生渗透相关日语语言习惯和日本文化背景知识,使日语学习者对于语言中所蕴涵的背景文化有所了解,因此,在商务日语翻译教学过程 中,要将传统的以日本语言和文学为核心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有机地将语言基础 知识与日本文化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 合理地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从 而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习惯。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论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 摘要: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浪潮的冲击,会计教育领域的一些旧理念、旧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会计教育人士如果不正视现实,不深入现实的会计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培养出掌握现代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才。文章从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出发,阐明会计实践教育薄弱的原因,并就改进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 实践教学 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确立,各种涉外经济实体、股份有限公司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大量涌现,给我国GDP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形势对传统财务会计提出了严峻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但就财会专业人员而言,其不适应性主要有二:一是传统记账式的财会人员相对过剩,应对新挑战能力急待提升,如:应对网络会计的知识能力、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财务报告的分析表达写作能力等;二是熟悉并掌握现代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通晓原则性导向的国际会计准则,具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财会人员严重不足,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严峻的形势给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是高职财会教育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1.教学观念。对高职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高职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理解,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这是远远不够的。 2.实践教学环境。财务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以提供学生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训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无法保证实验实训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完全是手工实验操作,其实验实训能力、效果可想而知。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但每个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极其少的,而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又不可能给对方在经济上予以补偿,这样对企业来说收入与付出不等同,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使得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去找工作,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非常少。 3.师资水平。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高职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是毋庸置疑的,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4.实践教学方式。现今高职教师正逐渐地从“三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状态向多媒体教学转化,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没有突破,课件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创作。 二、改进高职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的措施 1.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高职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能力要求而言,未来的财会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像英语、计算机、MBA、演讲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会计学会(AAA)提出了财会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应是《会计学导论》,它把与财会密切的财税、金融、市场和公司经营等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公司负责人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此项建议值得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借鉴。 2.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1)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结合教学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2)采取上送下派方式,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下派到业务部门、企业等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3)创造条件让会计教师平时经常到第一线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具有综合会计信息、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 3.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强化案例教学。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4.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拓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思路,把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首选目标,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是因为:第一,这类企业是高职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从分析财务 会计 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对“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功能和实施基本条件等作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作为会计实训基地的设想,以期为培养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财务会计课程群;模拟实训;记账;一体三结合 探索具有鲜明高职 教育 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一般以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实训为主要课程内容。从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来看,大多都是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步走,即先行理论教学,后进行财务会计的实践教学;还有部分学校即使进行了实践教学,但由于实践教学实施方式、实践内容的设计、组织方式不尽合理,教学效果较差;各类 考试 也均侧重考核规则的记忆程度,学生则沿袭了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学习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知识和会计思想,学生基础理论不扎实,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很难适应会计工作日益 发展 的职业要求。因此,改变原有教学程序,重塑新的教学思路,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探索具有高职会计教学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地方中小 企业 和民营企业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初级会计人员。其对应的目标工作岗位可包括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会计主管等。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是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而这一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该课程群是由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和财务会计的真账实训构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如何整合财务会计课程群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学生的关键。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 总结 和思考,笔者认为财务会计课程群采用“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 “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课程群“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具体是: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融“教、学、做”于一体;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内真账实践相结合,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教、学、做”一体化 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做一体化”,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了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有机组合。财务会计课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知识的要求为目标,以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前提,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为基础,以通用内容业务具体准则为补充内容体系,最后以财务报告为总结,形成相应的内容单元;同时,将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课提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步实施财务会计单项(各个内容单元)实训,边教边学、边学边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深化理论,并且与职业资格考证体系一致,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做到课证融合,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对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二)财务会计课程群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会计核算需要一定的理论水平作为职业判断的基础,同时又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实务操作。《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课程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对会计核算能力的要求为主线,突出会计核算业务操作。基于中小型组织将会计分为若干岗位,主要训练出纳岗位、财产物资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成本费用岗位、财务成果岗位、资金岗位、总账报表岗位等工作领域的业务操作;采用一岗一人或一岗多人形式,形成一个会计工作团队,既分工、又协作。在组织方式上,按内控制度和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分为财务负责人、制单会计、记账会计、出纳、审核等岗位,共同组成一个实训小组,定期轮换,达到掌握会计职业各个岗位、各单项技能的基本要求。 完成内容分岗、组织方式分岗实训训练后,独立进行《财务会计综合实训》,这是会计分岗实训在核算程序上的巩固、内容上的更新。它基于小型组织将若干会计岗位集于一人,即一人多岗,每名同学独立完成一套模拟资料的实训程序。综合模拟实验的实习资料必须选择有代表性企业的资料,并且进行设计加工。设计加工的目的在于将一个真实企业中可能涉及不到的业务,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进一步增强资料的全面、系统与代表性,以收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效果。财务会计模拟实习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综合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的能力,要求学生独立利用已知资料编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使学生继续熟练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提高其独立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 (三)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 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 规律 ,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 计算 机和 网络 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综合实训资料——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和掌握 现代 财务管理软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四)建立校内记账公司,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 无论是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都是校内的模拟实训,要实现零距离就业,需要有紧密型的实践基地的实践。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因此,在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记账公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会计师、会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争取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获得会计业务。记账公司可接纳教师兼职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践,成为能给学生真账实践的基地。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以一家典型企业的实际 经济 业务为范例,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真实账务流程、真实票据、亲自参与报税,独立全盘操作账务、税务,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巩固、综合、强化实践能力,实现学院职业教学、学生岗位素质培养、公司获取盈利等的多赢。 三、“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功能 (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为一体,抽象变得形象,理性变为感性,被动听变为主动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二)深化加强 会计 理论知识 由于实行“一体化教学”(边教边学、边学边做)策略,通过实践 总结 出理论知识,又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一体三结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在老师和社会专业会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岗位实践技能必然大幅度提高。 (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工作适应期 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内真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按照 企业 会计岗位或公司的职位设置实践内容,利用企业的真实业务开展实践训练,按照行业实际标准要求学生,使在“教室”操作的内容,成为相应真实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按照规范的职业标准开展项目实训,学生是一个“准会计”,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源于实践,学生在记账公司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课堂及模拟实训中难以碰到的问题,他们会通过理论寻找办法,或者迫使学生不断去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和组织协调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 四、“一体三结合”教学实施的条件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一体化的“教室”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这个“教室”就是公司财务室和教室的一体化,是会计账本、账簿、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档案柜、账册装订工具、电脑及黑板、粉笔、投影等的组合。 (二)一体化的“教师”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的重要条件。会计专业的这个“教师”是会计师和教师的一体化,是理论扎实,精通会计业务及 发展 ,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 “双师型”教师,可以有效地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三)一体化的“教材”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教学的必要条件。这种“教材”既可以是实验手册和课本的一体化,也可以是行业规范和课本的一体化,还可以是操作流程和课本的一体化。总之,这种教材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注册记账公司 这是实施“一体三结合”的关键条件。真正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必须“真刀实枪”,它需要学院有自己的实际会计公司。这个“公司”可大可小,业务可多可少;既可以是盈利的,也可以是学校补助的,其关键是真实的公司化运作,有真实的企业会计业务,使学生能真正零距离接触会计岗位的工作。 财务会计的课程群通过循序渐进“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及其综合素质,架起沟通社会与学校的桥梁,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摘要】现行会计制度不断深化和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的教学,新会计准则颁布的变化影响着高职教师会计专业教学的内容、教材体系、教师素质和教学手段,所以高职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科学的设置会计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对会计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知识素养,让学生们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对具有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为主的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就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各个企业、事业单位都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从高职学校招揽到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人才,记录、比较和分析经营活动信息是企业运作过程中开展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了对企业一个单位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反映和监督,企业就需要对具有会计职业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人才进行引用。因此,高职学校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科学的设计教学模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一、基于实际,把握高职会计课程内容特点 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了财务会计课程这一重要内容,而且它包括了会计学转业学习的主体内容。在现阶段高职院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对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就是现阶段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主要内容。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际操作性,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进行强化。虽然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在现阶段的社会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可是在目前高职学校校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往往引用本科会计专业学习的方法来引导高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要素的顺序来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开展,然后在各个部分的内容中有机的对一些会计账户所涉及的经济业务进行讲解,虽然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可以对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的了解,可是学生们的实践教学却得不到很好的强化。这种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再引导学生们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阻碍学生们思维的拓展。 二、联系生活,分析高职会计教学创新意义 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的方法和理论是学生们学习财务会计课程的目标,会计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们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转业的会计技能进行培养。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学模式理论化过强的问题,所以对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深化研究是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学生们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往往还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法进行沿用,只是被动的对会计知识和理论进行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对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进行培养,这样的话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及时适应社会的能力。虽然通过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们能够对一些会计理论知识全面的进行获取,并且可以顺利的对会计专业的考试进行通过,可是步入社会学生们是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的,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对会计工作进行开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对一些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重新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们实际会计操作能力的培养,推动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依据现行的教学模式,高职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革新,帮助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获取到专业的会计技能。 三、瞄准目标,探索高职会计学模式创新策略 3.1明确教学理念,树立鲜明的教学目标。整个社会公众、经营者、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会计行为的影响,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学校在开展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对新的财务会计学理念进行引用,把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革新,帮助学生们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会计技能进行提高,像职业判断能力、会计工作相关的基本知识、持续更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会计职业素质都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的,因此明确教学理念,能够帮助教师们对教学目标进行完成,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行贯彻落实,把报表导向的强化、经济后果观点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们的基本业务处理能力过分的进行强调,简单的就是让学生们对会计分录进行处理,而忽视了学生们理解财务报表的能力,所以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财务报表的教学。其次,学生们的会计意识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培养,让学生们明白会计行为的重要性。最后,职业素养是学生们必须不断强化的一个方面,例如,学生们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应收账款与主营业务、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等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从而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进行处理。3.2革新教学手段,构建丰富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内容,对教学手段进行改进是现阶段高职学校在组织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环节,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对教材建设的加强,广大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思考怎么对应用型教材进行建设,而我们要知道,图片、Flash、教学录像、网络资源等素材就是教师在对应用型教材进行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运用的,对这些直观的材料进行结合,可以把枯燥的文字有机的进行转化,帮助学生们及时的对一些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解,从而不断的丰富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内容,立体化的学习财务会计理论。通过广大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知道高职学生能够在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辅助下,更加快速、及时的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所以高职会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有机的对网络上的财务资源进行利用,帮助学生们了解到会计实务的实际操作知识。比如说,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在网络上收集与教材中财务会计理论有关的核算项目,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让学生们分组对这个项目进行完成,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3.3改进考核体系,强化学生的会计技能。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考核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考核,学生们在当前阶段的学习状况能够很好的被反映出来,教师们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学生们的基本学习情况,这样也就更好的让教师科学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对课程考核进行引用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进行反映,还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衡量,在设计课程考核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来对考核内容进行设计,不要仅仅的局限于教材文本、笔记和作业等形式,要注重学生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获取财务会计技能。对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和探索进行强化,能够把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深入的贯彻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帮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课程改革进行不断的深入。现阶段的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社会上对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也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高职院校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的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有所获。举个例子来说,现阶段的企业不仅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还需要的是具有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所以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课程考核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学习态度、实际操作技能、基本理论、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动手能力等进行了解。 四、结语 总的来说,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国内外经济交流十分密切,所以各个企业都对会计人才有了新的职业要求,而高职学校主要就是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一大批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特别是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的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帮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不断的进行强化,从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作者:周志秀 单位: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中的情境教学法应用 摘要:在大学课程当中,有一门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专业课程就是会计学,而在整个会计学里面最主要的课程就是财务会计学。为了可以使学生更加切身感受现代财务学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理论,我们对其进行实际操作性极强的情境教学法。这种方法在教学模式上非常直观简便,它将无趣的课本理论知识用情境模拟直观地展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社会实际操作经验较少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最为合适。本文详细分析解剖一些在会计学教学时出现的情况,以及情境教学法对于这门学科的意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内涵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师特意设定一些独特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刻记忆理解知识点的目标。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句话切实的映射出学生对新知识进行理解的重要方式方法,我们可以就抽象的知识理论直观的展现出来,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 讲授法是我们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一般都是讲完账户再讲讲分录后再以一些例题巩固下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知识,缺乏实际操作时的灵活性,并且因为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起来会感到无趣,从而无法与老师更好的配合起来,对于所学知识点也就更难掌握。其实,会计这门学科是由实际生活引进,要想学好这门专业就需要实际操作才能更快更好的将其掌握。而身处校园的大学生虽然因条件关系无法实际操作但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环境模拟,用最直观明了的情境教学法来展现这些知识点,弥补了大学生在实际操作上的弱势。 2.教学手段落后 单调无趣的文字教学是我们在财务会计学里普遍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会计学的教学应用上无法使学生对其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而无法得到显著效果,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感到无趣,缺少学习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课堂教学重理论、轻买践 会计学里最受重视的就是财务会计,由于这门课程的知识繁杂且需要具有进行实际操作,而会计行业是一个保密性较强的职业,所以学校不可能安排所有的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参观式实习”和“校内会计模拟”。“参观式实习”中学生只能了解表面,对实际知识的掌握起不到作用;“校内会计模拟”又存在只重视基础而轻视培养学生应有的判断力,对于真实的环境模拟不到位,注重财务核算工作等情况。所以,我们现在的高职院校在对会计学的实习上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 4.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课本教材主要讲解的是会计核算方面,单纯的理论知识虽然详细全面但却脱离实际岗位的安排,学生学到的知识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合理应用,对于工作岗位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从而影响工作效率。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当中,需要将所教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非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当中。 三、情境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必要性 1.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实际操作性强是会计学的主要特点,这门学科要求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合理的应用所学知识,将企业的财务进行专业的记录和整理,最后完美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对整个专业知识和工作流程有着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模式在教育上的落后,使我们的学生对真实的会计工作没有切实体会,对于会计专业的其他岗位更加没有了解,从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情境教学法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现象,因其独到的模拟效果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这门学科的应用,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 2.系统学习和掌握 情境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是由模拟企业财务的建账和填制开始,然后在对其审核原始凭证后登记到会计账簿上,最后编制成册,整个模拟过程由整个小组分工合作,对会计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对一个企业在某阶段里所有企业财务进行浓缩模拟,从而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3.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由于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偏差,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切合他们的感受,切不可一味地对其灌输,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要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所模拟的岗位上去,把握好他们的心理变化,使其自主考虑其所需要应用的知识要点,从而将这些知识点铭记在心。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能在特点的环境里,培养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情境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确定课程目标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还是课程教学,对其所设计的环境模拟都以是否有效的实习了教学目标为主旨,意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我们在组织设计这些情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我们需要传授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对学生的培养主要还是要注重其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所以我们在对其开展教育时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我们的教学目标也要以注重培养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妥善应用所学完成工作目标为主。经过我们对会计学的调查了解,其毕业后工作内容主要有记录原始凭证和填制会计凭证以及编制分录等一系列企业财务经济业务。 2.改革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 实践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学,在对于知识的传授过程当中,所教课程基本都可以和实际岗位相结合,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基础课本就进行变动,以往的课程是按学习进度来排列,我们可将其改为以岗位性质为基础顺序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学枯燥乏味的特性。以特有的情境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也更加深刻,可以在岗位里灵活使用这些知识,并且在模拟当中发现且掌握教材里没有出现的内容,对所涉及的工作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3.利用校企资源,创设情境教室 由于正常工作当中,由于会计行业需要具有保密性这一特点,学生要想走出校园到企业实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借助校企资源使企业进入校园当中。建立情境教室的这一教学模式在国外也是相当流行,它是以培养未来工作当中所需要展现的具体操作过程为主体,同时融入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灵活性,重视基础操作和实际操作,对于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技能有很大的提升,对于增强学生对专业所涉及岗位的了解也有很多帮助,所培养的学生也都可以可好的适应其工作岗位。在我们实施情境教学法时,可利用校企资源模拟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其他单位里的相关部门,按照我们设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各种环境里的不同岗位,使学生经过模拟角色对这些岗位的职能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 4.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在对于财务会计的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是进行实物展示,比如说会计行业里的账本、财务报表、原始凭证等一系列相应的票据凭证;二是将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面对的工作情况以及处理更种账务的流程做成图表来加深印象;三是对于一些无法展现实物或者流程图的操作过程,我们可以制作多媒体,利用更种媒体展示未来所会面临的工作情况。比如说,当学习财务清查时,可以收集一些企业年终盘点时的图像或者视频资料,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现实职场环境,对于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清查方式也更加了解,而在其后教师可对这些素材加以讲解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其掌握;四是利用师生互动来加深印象,可以采用相互提问,相互辩答的方法,使学生在对答的同时将所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进而将其完美掌握。 5.转换角色,行为引导 在开展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倡导师生都按照拟定的情境模式来安排相应的职务,以具体学习内容为主体设计不同的岗位使学生体验在未来工作当中所有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况,使其能够细致的体验这些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在这样的生动而有趣的环境里完成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理论教学则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首先拟定教学目标,然后对此进行情境设计后分配角色进行模拟,最后对整个模拟工作进行经验知识汇总。在整个模拟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工作岗位来对会计学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并对以后的工作状况和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这种教育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其不断求知的欲望,使其在未来工作当中仍能不断进步。在这一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做好自身引导者的工作,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引导学生融入这些特有的情境当中,在情境模拟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分析在整个过程当中所与遇到的问题,彼此之间的操作是否合理恰当,对于问题的处理是否正确等。在这些问题的探讨当中完善所学知识点,是整个模拟过程达到应有的效果。 6.演示演讲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把情境模拟当做是整体的支架,那么对于其教学演讲可以称之为其衍生的骨肉,由于教学演讲的补充整个情境教学模拟才没有缺陷,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更加完善,所以对于情境教学这一方式方法依然少不了教师的讲授。当然,在讲解过程当中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知识好的掌握应用。 五、结语 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模拟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这种教育方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学好相应知识要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得以完美衔接。在会计学的整体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对于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进行模拟训练,以具体工作实况为教育主体,融入以后工作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灵活应用于工作当中,顺利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注重实际操作,实现了我们的基本教学目标和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将教与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出色的财务人才。 作者:蔡静宜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探析: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后的理论水平和时间能力,培养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水平,在院校中开设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具备非常重要的显示意义,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极为重要,本文从目前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出发,探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知识;专业素养;教学水平 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影响因素 1.教学手段和硬件条件 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开展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时,都采用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教师将书本上的理论在课堂上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述,学生记笔记、背诵来消化教学内容,这种旧式教学方法缺乏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比较消极,老师没有积极的教学情绪,学生也没有主动的学习态度,一味注重书本上的理论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会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沟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所以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处理,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反馈外,沟通也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推动学生积极提问在财务会计中的难点疑点,避免学习的消极情绪出现,并且选择学生喜欢的一个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2.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关系着教学效果的成败,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在教学中具有艺术性,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的表情、灵活的应用肢体语言和相关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时,教师的教学水平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专业性质上,有不少教师是学习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进行财务会计教学,不具备较为专业的素质能力很难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以师资团队力量的缺乏导致了没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一个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教师,能够将教学环节进行地极富艺术性质,促进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鼓舞学生进行财务会计的学习。 二、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 1.创新教学方式,推行案例教学 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需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是一门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不能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所以通过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通过一定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例如案例教学方式,就能很好达到这一目的。根据一个案例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或者是模拟一个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财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演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索者,激发学生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这种案例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的认识,尤其是典型的、有针对性的案例能够对学生理论知识产生关键作用,通过这种案例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改变以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选择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这种案例教学法就是营造出一个案例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下体验专业操作的真实性,体会自己角色的社会功能,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满足教材规定的要求,完成相关模拟,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例如问题驱动法,都能够有效提高财务会计教学效率,通过设计的案例营造出一个特点的环境,就案例提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得到相应启发,通过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解决时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这一教学方法的积极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或者对会计业务进行实习,通过对企业进一步的接触,可以认识到案例的实际操作与模拟实训,之后再由教师进行评定,这样才尽可能缩小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差距。最后,还可以利用图形教学法,将企业经营业务情况分析用图表直观形象地制定出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2.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或者是环境的不同,学习成果也不一样,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处于不同水平,这时候使用分层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性来进行不同层面的教学,选择每个学生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目标进度,忽略了个体的教学需求。分层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为较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也比较强,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第二层学生对财务会计课程学习较为良好,但成果不是特别突出,学习任务也能够认真完成,对待学习不能够主动出击进行思考问题;第三层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对待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扎实认真,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所以根据以上三个层次的特征,调整学生的层次面,将教学要求符合各层面学生的需求。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已经落后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要积极改善教学方式,提供更加深刻、高校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聘用专职教师,让学生提高财务专业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计算机硬件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愉悦、生动的课堂中学习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利用图片等将抽样的理论转化为了形象的理论知识,将会计务实与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思考,培养具备更高专业素质水平和道德修养的财务会计人才。 4.准确树立培养目标,寻找就业方向 学生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在一部分院校里非常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学习能力,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进行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时,一定要注重新目标的树立,培养具备财务会计素养的专业人员,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具备实际操作性,所以理论性的东西占得比例不如实际操作性的技能,要将理论知识进行精简后的讲解,并且最好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寻找正确的就业方向也是困扰大多数人的一个问题,会计专业的学习人数越来越多并且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在中小企业中,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没有过高,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进行中小企业会计业务培训,在较大企业中就要接受进一步的培训,将所学知识从理论化逐渐运用到工作中去,能够在上岗时较为轻松地接纳一个工作内容,要注重加强会计的实际业务能力,多接触各中小企业会计业务,利用案例教学法,多接触农产品的酒店、商业等会计业务,学生要通过学校的平台,搭建一个寻找工作的好方式。以上通过分析了造成院校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影响几个方面,提出了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具备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和较高道德素养的人才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符合需求的人才。 作者:陈媛 单位: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浅论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 项目化教学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对贸易人才尤其是网上国际贸易人才(在本文中等同于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既懂贸易又懂电子商务的学生在这个市场中更为紧缺,本文将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索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不可抗拒地渗入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且逐渐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电子商务的教育尤其是高职电子商务的教学还处在探索与改革中,我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有电子商务作为专业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多一项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实践的能力。 一、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对电子商务课程进行了改革,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商务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授课内容理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进来素质不一,有些学生基础好,掌握知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利用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更弱,电子商务教学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如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的合同签定、网络商店的建立等很多时候也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师资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要么侧重技术,要么侧重商务,能将这两方面同时把握得很好的教师并不多。而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它需要更为专业的教师。 3.项目化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 目前在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中安排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不在少数,尤其像国贸专业、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等都会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但是在对该课程的地位把握上存在多种意见。经过笔者近两年的探索与不断的自身学习,经常关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认为国贸专业电子商务教学应该突出实践,不仅仅让学生掌握网上贸易的操作,还应懂得简单的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网络维护和推广等能力。 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虽然存在着众多的阻力,但也进行了多次的探索,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在我院的国贸专业中从探索已经到实施阶段了,并且也在不断的总结与完善,具体改革如下: 1.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多种教学方法并重 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产品或作品。 笔者根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该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此课程项目分为六个,即认识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推广、网上商品交易、网上客户管理和简单图片处理。每个项目对应具体的任务和提出了具体的能力标准。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实训室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有相应的作业,有不同的能力训练点,最后都形成自己特有的一个成果。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1项目驱动教学法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坚持以项目为主线,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为抓手,真正实现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任职要求对接,建立电子商务“实践相对系统、理论相对不系统的”的专业实践体系,达到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项目化教学主要就是采用该教学方法,贯彻整个实践教学的始终。 1.2情境模拟教学法 虽然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直接利用网络进行实际操作,但涉及到网上交易和企业网站建设与客户管理时,由于没有直接可利用资源,以及学生能力限制,我们一般利用我们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即“浙科电子商务模拟软件”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技能。 1.3互动交流教学法 学生分组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上讲台,老师和其他组同学提问,通过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启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2.采取“驾证式”考核方式 “驾证式”考核方式是我院特有的评价学生素质的考核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电子商务课程在国贸专业课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课,纯理论考试,那样往往到了期末的时候以“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形式决定了学生本门课程掌握的好坏,起不到真正培养高职教育所需的人才。 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考核进行了积极的改革,结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以技能考核为主,辅助理论考核。理论以学生够用为原则,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理论卷面考核的形式,补考采用卷面补考;技能考核采取了每个项目设一个比重,学完一个项目进行一次考核,有从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模式分析,有从文字说明到上机直接操作演示,只有当次的项目考核合格才可以参加下一个项目的考核和学习,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真正的学有所用。 该评价体系和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法相对应,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这个评价以激励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为目的,不断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构建开放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 我专业已有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和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但是软件毕竟只是模拟的一个过程,而开放式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共享校内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利用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源进行电子商务实验。目前,通过专业教师和学院领导的共同探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今后将在我院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重视起来,利用课外实践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截止目前,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总人数800余人,就业学生中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近四分之一。电子商务课程从原先的纯理论变成了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效果。 1.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高职学生本身就要求重实践重技能,在我们进行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后,国贸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网络购物、网上交易、网络信息收集的能力跟以前培养模式下出来的学生进步很多。 2.电子商务竞赛屡屡获奖 我院每年都组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电子商务竞赛,连续三年都获得1-2个三等奖,同台竞技的选手都是来自全省40来所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但是我校通过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的学生电子商务技能掌握情况良好。 3.学生创业人数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每班都有几名学生在淘宝上开店,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中网络创业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在以前,上课的时候学生都很少敢在网上买东西甚至有些都不会,但是我们进行了改革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创业成功的人数每年也都有增加。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复合性 实践性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提出特定需求,要求各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几点创新。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子商务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以浙江省为例,登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9000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仅浙江省就需要近2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与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大学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从6月2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截止到2003年10月,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54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三年时问就发展到如此大的办学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专业都不可比拟的。在国外也是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截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的43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9所大学)中,象维多利亚大学VU、昆士兰州中心大学CQU这样既有电子商务本科和电子商务硕士专业的学院就有4所,另外有31所大学开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所大学尽管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但设有研究生专业,只有3所大学没有提供电子商务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标准也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人才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点。我院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以及总结其他学院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双轨制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l、复合中强调专业性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商务的电子化,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管理运营生产中的高级应用,贯穿于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们要培养集信息学、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学、广告学、管理学、财政学、商务法等知识与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复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或通才,复合型人才同样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尽管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很广,但管理与技术是两个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企业或组织一般需要战略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三个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战略层电子商务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层电子商务人才主要负责企、事业中具体的电子商务项目或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招标、选型、业务流程处理再设计和实施等;操作层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目标是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和手段做好传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这三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尽管有不同的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从企业需求看,都可分为偏重技术或偏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之一在于复合中需强调专业性。 2、实践性 近几年,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如此。从就业市场看,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都明确要求有实践经验。杭州某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B2C业务,其B2C业务在2003年达到1.3亿营业额,目前该公司是杭州电子商务试点单位,也是运营B2C业务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懂得如何在商务中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同时,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从教育模式角度看,电子商务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查衡量教学质量。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性要求就非常迫切。 二、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专业特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的提高等方面。 l、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各高校借助各自优势专业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澳大利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有l7.94%电子商务专业提供lT技术与工程方向.41.03%是管理与商务方向.20.5l%提供双学位培养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电子商务本科培养方向也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商贸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商贸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技术贸易、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等; 浙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开设在浙大经济学院,所以浙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经济概论等一系列经济学院的优势课程: 清华大学在MBA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课程则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如国际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项目管理等。 (2)技术与系统开发方向 如厦门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就是要求在同时掌握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上.“①能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方案的模拟与优化;②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过程重组(BPR)的实现,致力于研究管理过程的优化和信启I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对管理过程的支持——从事企事业单位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工作,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并可授予工科学士学位。 这些学校借助自身在lT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干课程开设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EDI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较多。 (3)多方向培养 有的学校还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学院综合实例,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没置不同主干课程和培养方向。 2、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没置上有较高的挑战。初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各利传统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数学组合。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多样性的优点,但这种“拼盘式”或“大杂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复合性.是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 为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协作组和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提议了l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的选择6门主干课程。 当然,将电子商务技术及管理理论与传统专业课程整合成标准的商业课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3、强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广泛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习两大教学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用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湖南师大就与l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的道路。来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浙大则将网络营销开设成创业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安交大将建立全国院校首个开放式电子商务实验室。 4、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力量更突出实践性和复合性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难以整合成复合型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囚在于复合型教材的缺乏。对于国内外所有学校来说,电子商务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适合的教材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都只能采用其他专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材来替代。这儿年在电子商务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出版社和各种科研机构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如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讨论确定了l0门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并推荐选定这些课程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邵兵家教授的《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教授的《金融电子商务》等教材,其复合性与实践性均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受过多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与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支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胜任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的培养单靠一家高校是难以满足要求的,需要依靠高校联合的力量。这次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出一套高校联合、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模式:l0门核心课程分别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科研和教学优势的学校组织,每次针对性地培训一门。如在经济法与电子商务领域,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杨坚争教授是主要的权威,囚此,《经济法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培训就由上海理工大学承担。 三、浙江林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l、培养方向定位——双轨制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应是我院确定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的是侧重技术或侧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而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部分学生喜欢侧重技术,部分学生希望侧重管理。考虑到林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本科之前,有3年的电子商务专科培养经验.同时.学院在工商管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教学软硬件力量.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开设电子商务和管理结合课程体系方向以及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课程体系方向.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 (1)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平台 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本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数、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基础,除了公共的必修课外,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涉外英语、计算机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做到本科四年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不断线。 两个方向具有一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工具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优势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技术和方法的平台。 (2)“全而提高,侧重培养”,课程设计中突出管理、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特色。 在管理方向,侧重电子商务与管理结合的课程的建设,如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并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相关管理课程。 在技术方向,侧重电子网络与IT技术结合的课程建设,如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连续性、应用性与前瞻性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是要有连续性。如在第3学期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后,在第4或第5学期继续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国际营销课程.将基础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后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结合;另外在第5学期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在其后的学期中继续开设网络企业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生产管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就可以在信息化生产与运作方式中得到运用。 应用性指的是开设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如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事业单位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学生应及早在学校获得以上知识,熟悉上述系统及相关技术,便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前瞻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对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与领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方面可开设一些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做引导.如虚拟企业经营、信息技术前台专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性能力 电子商务复合性还表现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也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门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应该至少有1/4的时问在网络环境上实习,实时问不得少于l5O小时。如在开没网站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该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网站,该网站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网络营销课程应要求提交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报告、网上调查计划与实施等内容;综合实习时应要求学生达到进行企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的能力等。 我院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1)校内——利用模拟教学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我院已经建立的技术与商务应用相统一的大型模拟教学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进出口贸易模拟、ERP模拟等实训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课程.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商业业务实际相融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外——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浙江企业众多、电子商务环境较好的优势。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网上营销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咨询与培训,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需求特点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我院已经在考虑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利用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这些实习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可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院与临安太湖源镇合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改善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式是鼓励教师通过承担课题或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介入管理咨询等,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顺利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学生采取2+l+l教学模式。所谓2+1+l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4年学习中,2年理论学习,然后是1年企业实践,再是1年的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 3、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1)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管理复合的应用型教材;电子商务的教材编写也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阐述。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许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几乎 无法找到2001年以后的本科教材出版。因此要及时组织教师编写一批应用型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因为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是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教师编写电子教材、案例、实验指导书,学校应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创新为基点,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分析报告、专题讨论: 2)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授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放到网上,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课后将作业题帖到公告栏上,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3)充分利用好已经建好的专业实验室,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结合。特别是电子商务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中。这可以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创造条件让学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调研、各类讲座和报告。 当然这种教学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和融合,对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浅议高职院校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电子商务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旅游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性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不是很多。本文从重视程度、教材、师资、实践教学等方面讨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高职培养目标也被明确为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2002年创建旅游系,为服务地方经济输送了大量的旅游类人才。我系将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专业考查课,安排在第三学期顶岗实习之前,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实习中应用所学。旅游电子商务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综合性课程,目前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不是很多,它的理论和应用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各学校都处于摸索阶段,缺少较为有效的可借鉴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对于该课程的几点建议,希望对旅游电子商务教学有所帮助。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并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将有三分之一的商务活动是依托互联网来完成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在促进企业内部整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行业竞争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将旅游电子商务定义为:“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旅游电子商务不是旅游行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简单的结合,而是在充分利用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二者优势的基础上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丰富的信息服务于旅游业。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属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环节和配套技术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显著的还是缺乏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国内多数做旅游电子商务的为计算机专业人士,对旅游业务不甚了解,而经营旅游企业的行业人员又缺乏相关的网络技术,这使得旅游与电子商务相分离。简单来说,做电子商务的不懂旅游业务,做旅游的不知道如何充分应用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是一种经过整合的新型交易模式,因此要求我们的从业人员既要熟悉电子商务,又要精通旅游业务,现代旅游业也最需要这种复合型人才。 二、旅游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院重视程度不够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对待《旅游电子商务》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目标也不够明确,哪些内容必须讲,哪些必须进行上机实践等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讲授标准,造成了不同教师讲授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并且从学院制定培养方案时将该门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就不够重视这门课程,认为可有可无。这样就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教学规范上、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上大打折扣。 (二)教材建设不足 《旅游电子商务》教材和其他旅游类专业课程教材相比,出版的是少之又少,不仅版本少,而且体系不同。笔者讲授旅游电子商务已有四年,也更换过几本教材,现在市场使用比较多的教材是由巫宁,杨路明编著的《旅游电子商务》和杜文才编著的《旅游电子商务》。但笔者认为这些教材还是过于理论化,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实践操作内容还不够充分。现有教材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电子商务的书籍中改编而来,多数从电子商务的技术角度讨论,而对旅游业的应用着墨不多,讲授时案例的代表性不明显。二是教材收录的资料数据过时,与当前最新的旅游发展状况实情不符。旅游业是个发展很快的行业,每年都会有新的发展趋势和数据增长,选用这样的教材不能够给学生介绍新的行业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三是有些教材是由欧美旅游电子商务翻译而来,选用的案例也都是欧美国家的第一手案例,这些案例收集了大量的欧美国家的旅游数据,但是由于国情和法规的不同,其中的很多数据和内容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只能是作为一种参考书,或是选用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形成教材困难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由于《旅游电子商务》这门课程的形成尚早。目前专门研究的学者专家等如凤毛麟角,课程规范也尚未形成。第二,行业特点的原因。由于行业发展很快,数据在不断更新,而一本教材的出版至少也需要一年以上,所以等教材出版上市时当时选用的数据也已过时,行业技术也早已更新换代。 (三)师资队伍短缺 《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旅游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目前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很难满足这些要求,旅游专业的教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概念和操作要领难以把握,而从其他专业引进的教师虽有技术却无学科知识,或是只知道旅游行业一些常识性知识。符合旅游电子商务要求的实战经验、知识体系兼备的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很好的形成,这种师资队伍匮乏的矛盾在课程教学中显得十分突出。 (四)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实践相当薄弱,教学手段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很多高职学校没有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已经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的,也多处于有硬件没软件的局面中,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往往只能通过网页浏览介绍的方式学习。适宜教学使用的电子商务教学软件的不足造成了上机实践环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关于旅游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提高领导层认识。作为一种高职教育,《旅游电子商务》要明确地把训练学生实践技能操作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增加课程的总课时,课程性质上应有所改变,让学生在思想上也重视起来。 (二)改进教材内容 《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急需符合高职特色,突出能力本位,能全面介绍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的优秀教材。教材应当由企业从业人员和学科带头人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在具体的教材建设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符合高职院校特色,重应用,轻理论,切忌偏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2.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收集行业动态,将最新数据充实到教材中去,并能稍加分析,对行业发展具有前瞻性。3.符合行业需求,教材的编写应建立在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分析上,切忌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应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并且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全面优化知识结构。创造条件推动教师队伍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积累旅游电子商务实践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充实到教学中,使教学更生动更实际。建议有条件的院校聘请行业专家进行岗位培训和交流,因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快,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四)突出实践教学 旅游电子商务是依托网络进行的旅游业务,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更加离不开上机操作。例如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选择适用软件,在一体化教室中边学边练,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亲身感受酒店业的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于课堂,应该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在企业的一线上实践锻炼。这不仅能起到知识和技能全面整合的作用,也会更大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结合高职高专的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旅游电子商务》课程应有50%以上的课时在网络实训室中进行。 浅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复合性 实践性 教学模式 创新 【论文摘要】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能力提出特定需求,要求各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在分析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模式的几点创新。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电子商务正在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以浙江省为例,登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9000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仅浙江省就需要近2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得到社会与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大学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从6月20日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截止到2003年10月,教育部已批准了全国154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三年时问就发展到如此大的办学规模,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专业都不可比拟的。在国外也是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截至2003年在澳大利亚的43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39所大学)中,象维多利亚大学VU、昆士兰州中心大学CQU这样既有电子商务本科和电子商务硕士专业的学院就有4所,另外有31所大学开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5所大学尽管没有开设本科专业,但设有研究生专业,只有3所大学没有提供电子商务本科或研究生教育。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标准也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人才更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点。我院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以及总结其他学院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双轨制创新教学模式.并提出通过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电子商务专业特性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l、复合中强调专业性 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商务的电子化,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管理运营生产中的高级应用,贯穿于企业或组织管理的每个环节中。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学科、交叉性的复合型专业;所以我们要培养集信息学、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市场学、广告学、管理学、财政学、商务法等知识与理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复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是全才或通才,复合型人才同样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尽管电子商务涉及的面很广,但管理与技术是两个最主要的专业方向。企业或组织一般需要战略层、管理层与操作层三个层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战略层电子商务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层电子商务人才主要负责企、事业中具体的电子商务项目或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招标、选型、业务流程处理再设计和实施等;操作层电子商务人才的工作目标是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和手段做好传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这三个层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尽管有不同的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从企业需求看,都可分为偏重技术或偏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性之一在于复合中需强调专业性。 2、实践性 近几年,对学生实践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尤其如此。从就业市场看,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电子商务人才时都明确要求有实践经验。杭州某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主营电子商务B2C业务,其B2C业务在2003年达到1.3亿营业额,目前该公司是杭州电子商务试点单位,也是运营B2C业务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提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懂得如何在商务中运用电子商务新技术与新手段的同时,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等。 从教育模式角度看,电子商务是集传统的商业营销理论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实践性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查衡量教学质量。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实践性要求就非常迫切。 二、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 电子商务的专业特性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上要有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的提高等方面。 l、对不同的需求层次,各高校借助各自优势专业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在澳大利亚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中,有l7.94%电子商务专业提供lT技术与工程方向.41.03%是管理与商务方向.20.5l%提供双学位培养方式。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电子商务本科培养方向也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1)商贸经济与企业管理方向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商务活动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商贸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技术贸易、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等; 浙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开设在浙大经济学院,所以浙大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基础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在主要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经济概论等一系列经济学院的优势课程: 清华大学在MBA专业中开设了电子商务方向,培养具有电子商务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课程则以管理学课程为主,如国际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公司理财、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项目管理等。 (2)技术与系统开发方向 如厦门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其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就是要求在同时掌握技术与管理知识基础上.“①能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开发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方案的模拟与优化;②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过程重组(BPR)的实现,致力于研究管理过程的优化和信启I技术(特别是Intemet技术)对管理过程的支持——从事企事业单位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工作,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管理。”并可授予工科学士学位。 这些学校借助自身在lT技术领域的优势,主干课程开设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编程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EDI技术等技术类课程较多。 (3)多方向培养 有的学校还设立多个专业方向。如西安交通大学,凭借学院综合实例,针对不同培养方向没置不同主干课程和培养方向。 2、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没置上有较高的挑战。初期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各利传统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简单数学组合。这种专业课程体系虽然具有多样性的优点,但这种“拼盘式”或“大杂合”的课程体系并没有真正的复合性.是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 为此,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没协作组和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提议了l0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基础/原理/导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银行与支付/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经济法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的选择6门主干课程。 当然,将电子商务技术及管理理论与传统专业课程整合成标准的商业课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步。 3、强调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广泛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加强实验和实习两大教学环节。 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实验室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基地用于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培训,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作铺垫.培养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湖南师大就与lT界企业共同联合,走教育、科研、实际应用一体化的道路。来建设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而浙大则将网络营销开设成创业训练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西安交大将建立全国院校首个开放式电子商务实验室。 4、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力量更突出实践性和复合性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难以整合成复合型课程的一个主要原囚在于复合型教材的缺乏。对于国内外所有学校来说,电子商务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适合的教材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都只能采用其他专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材来替代。这儿年在电子商务教材编写方面学校、出版社和各种科研机构投入了很大的力度.如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讨论确定了l0门电子商务核心课程,并推荐选定这些课程教材编写的主要负责人:邵兵家教授的《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教授的《金融电子商务》等教材,其复合性与实践性均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 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受过多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与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培养一支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胜任对各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任务。师资的培养单靠一家高校是难以满足要求的,需要依靠高校联合的力量。这次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电子商务高级论坛暨第三届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联席会议上,大家讨论出一套高校联合、优势互补的网络化、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师资培训模式:l0门核心课程分别由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科研和教学优势的学校组织,每次针对性地培训一门。如在经济法与电子商务领域,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杨坚争教授是主要的权威,囚此,《经济法与电子商务》课程的师资培训就由上海理工大学承担。 三、浙江林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 l、培养方向定位——双轨制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应是我院确定电子商务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需要的是侧重技术或侧重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见本文第一部分内容),而从学生的调查情况看,部分学生喜欢侧重技术,部分学生希望侧重管理。考虑到林学院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本科之前,有3年的电子商务专科培养经验.同时.学院在工商管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教学软硬件力量.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定位为双轨制教学模式。即开设电子商务和管理结合课程体系方向以及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课程体系方向.学生在一年级基础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 (1)为学生打好基础知识平台 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理论基础,而且电子商务专业本身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因此要非常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的搭建。高数、英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对本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在高数、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要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强调基础,除了公共的必修课外,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涉外英语、计算机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做到本科四年英语与计算机应用基本不断线。 两个方向具有一些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结构、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开发工具等.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明确自身的兴趣与优势方向以便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造技术和方法的平台。 (2)“全而提高,侧重培养”,课程设计中突出管理、IT技术与电子商务结合的特色。 在管理方向,侧重电子商务与管理结合的课程的建设,如网络经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并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等相关管理课程。 在技术方向,侧重电子网络与IT技术结合的课程建设,如网络数据库、网络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 (3)课程体系设置突出连续性、应用性与前瞻性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是要有连续性。如在第3学期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类基础课)后,在第4或第5学期继续开设网络营销课程.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国际营销课程.将基础市场营销知识通过后两门课程与电子商务知识结合;另外在第5学期开设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后.在其后的学期中继续开设网络企业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生产管理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就可以在信息化生产与运作方式中得到运用。 应用性指的是开设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如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在企事业单位中有较普遍的应用.学生应及早在学校获得以上知识,熟悉上述系统及相关技术,便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课程的设置还应具有前瞻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技术都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对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与领悟,应有所创新,在教学方面可开设一些相应的前瞻性课程做引导.如虚拟企业经营、信息技术前台专题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和学生实践性能力 电子商务复合性还表现在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也是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门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应该至少有1/4的时问在网络环境上实习,实时问不得少于l5O小时。如在开没网站分析与设计课程时.应该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网站,该网站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一些基本功能;网络营销课程应要求提交电子商务网站分析报告、网上调查计划与实施等内容;综合实习时应要求学生达到进行企业电子商务规划设计的能力等。 我院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来实现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1)校内——利用模拟教学系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利用我院已经建立的技术与商务应用相统一的大型模拟教学软件,如电子商务模拟、进出口贸易模拟、ERP模拟等实训平台.以实训教学为主导课程.建立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将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与商业业务实际相融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模拟教学方式为提高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平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外——走出校园,充分利用浙江企业众多、电子商务环境较好的优势。 利用浙江中小企业众多的优势.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网上营销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师生的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咨询与培训,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需求特点与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我院已经在考虑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商务实习基地,利用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企业进行不同的专业实习,这些实习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可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经济管理学院与临安太湖源镇合作也正在进行中。这一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师主要来自于计算机、工商管理、法学、贸易经济等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但在电子商务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改善教学经验不足的有效方式是鼓励教师通过承担课题或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介入管理咨询等,才能快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果这些改革措施顺利的话.建议可以考虑对电子商务学生采取2+l+l教学模式。所谓2+1+l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4年学习中,2年理论学习,然后是1年企业实践,再是1年的学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电子商务专业。 3、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 (1)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教材选择上,应尽可能选择技术与管理复合的应用型教材;电子商务的教材编写也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的结合,不能仅仅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阐述。目前高校电子商务本科教学的许多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EDI与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几乎 无法找到2001年以后的本科教材出版。因此要及时组织教师编写一批应用型教材。 鼓励教师编写电子商务教材、教学案例、实验指导书。因为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是电子商务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推动教师编写电子教材、案例、实验指导书,学校应资助教师深入企业,收集和撰写案例,并将正式出版的教学案例和实习指导书视为同等教材或科研成果。 (2)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采用多学科跨度、综合集成、面向对象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电子商务教学活动中,要以创新为基点,摆脱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网上论坛、分析报告、专题讨论: 2)充分运用现代化和信息化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使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比重,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授课前将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放到网上,课堂上使用课件教学,课后将作业题帖到公告栏上,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3)充分利用好已经建好的专业实验室,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模拟教学结合。特别是电子商务虚拟实验系统,将真实的应用环境搬到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中。这可以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视角对立,可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开展网上讨论、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4)创造条件让学生跟踪新技术的发展,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习、调研、各类讲座和报告。 当然这种教学创新在实际操作中依赖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多种学科知识的集成和融合,对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
中医药毕业论文: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研究 1国内就业质量研究概述 对于就业质量内容的研究,国内多数学者是在微观层面上开展研究,注重毕业生的个人感受。张桂宁[2]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8个方面: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安全、尊严、福利、培训可能性、平等参与、晋升机会等;李军峰[3]指出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机会平等9个层次;陈韶[4]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最需要考虑的指标选择中,从多到少依次是发展空间、薪酬水平、专业对口、事业成就感、行业、职业升迁、工作氛围、个人幸福感等。 2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 与高职高专其它专业相比,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如下特征:一是执业资格转入制度,要从事相关工作必须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二是就业质量显现的时间滞后性较其它专业要长;三是肩负着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使命,只有具备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3构建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就业率 就业率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需求越大则毕业生可选择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从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可知,需求越大、供给越少,则价格越高,同样的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是如此,就业机会越多则毕业生可获得的报酬或收入就越高。 3.2就业对口率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等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性较强,只有提高就业对口率,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中医药类毕业生的专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3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包括工资收入、企业基本福利和企业补充福利三个部分。其中工资收入和企业基本福利是维持员工生活和改善生活状况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3.4职业发展前景 职业发展前景包含行业发展趋势和晋升机会两个方面。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为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次,晋升机会也是分析职业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单位能否为毕业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一个科学合理的晋升机制来实现自我价值是高就业质量的体现。 3.5执业资格证 中医药行业实行执业资格转入制度,因此,执业资格证的获取情况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3.6满意度 满意度包括个人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三个方面。在三个方面中个人满意度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感受,与个人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息息相关。广义上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表明毕业生的工作效率较高,但是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性,真正的高质量就业应该要实现个人与就业单位的双赢。某一就业岗位或职业能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和更多人的尊重,本身就体现着较高的就业质量。 3.7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人际关系、硬件条件等方面。员工置身于一定的工作环境中,其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能使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同时,工作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主观判断。 3.8区域中医药文化 文化是指组织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会形成一个主流文化和无数的亚文化,中医药文化在该区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与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高职高专中医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且其会随着社会环境及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研究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在于更好的指导人才培养过程,将就业质量融入人才培养工作之中,更好的促进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杨麒 周月倾 单位:云南省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系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1单位性质流向 根据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2012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蓝本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共有2687人签订了正式就业协议。以上统计数据显示,蓝本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性质以企业为主,由于学历层次和专业的限制,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数量较少;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分布于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健康产业,其中以医药企业为主。 2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分析 2.1各专业协议就业情况分析通过对蓝本学校近三年专业就业情况分析,药相关专业就业率要高于其他专业,其中医药营销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蓝本学校2009年招生的新专业,其就业率也达到了100%。在专业对口率方面,各专业总体对口率均超过80%,相比较其他非医疗类专业,调查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 2.2各专业灵活就业情况分析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包括自由职业和其他灵活就业两种方式。[2]一般而言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也相对不太稳定,蓝本学校近三届各专业灵活就业率依然较高,均超过50%,其中护理、药学、医药营销、针灸推拿、中药学五专业的灵活就业率更是超过70%,灵活就业率高直接导致毕业生毕业后离职率较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以中医学、针灸推拿为代表的医疗类专业总体灵活就业率较高,这与目前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较高有直接关系,毕业生到公立医疗单位就业机会较少,大量毕业生在众多私营医疗单位之间徘徊,由于不愿意受到劳动合同的束缚,导致大量医疗类毕业生以灵活就业方式就业。众所周知,这种就业方式不是一种良性的就业,我们一方面希望有关人力资源部门加强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帮;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法制观念的教育,从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角度,引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协议。[3] 2.3各专业毕业生创业情况通过对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蓝本学校有25名毕业生以自主创业方式就业,其中有3名学生在校期间创业,11名学生毕业后当年创业。在创业单位中,理疗诊所、药店和小型医药营销公司等单位9家,家政服务公司一家,其他以小商品经营商铺为主。分析可以看出,受专业影像,中医药高职学生创业相对比一般职业院校学生较少,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先就业而不是创业。 白冰通过对蓝本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笔者对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结合蓝本学校就业工作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就业指导思路: (1)继续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青年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等一系列新任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继续拓展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校内就业市场;二是努力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四是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广泛交流,积极依托实习、见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市场;五是加强与校友的沟通和联系,充分调动校友资源;六是联系管理规范、适合学生就业的高质量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4] (3)响应国家创业政策,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创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4)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5)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鼓励学生积极应征入伍。 (6)关注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困难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 (7)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人人关心就业”的舆论宣传工作。 作者:白冰唐珺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构建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探讨 摘 要 毕业实习是中医药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转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本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医药技术人才。①②本文以当前毕业实习管理中存在的管理症结为突破口,通过强化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探讨并建立一种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期能有利于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医药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毕业实习 质量监控 信息反馈 人才培养 毕业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预演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学校、 教师和学生都应非常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就如何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建立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进行了探讨。 1 毕业实习存在的管理症结 我省是教育大省,有120余所高校,在校生约109万人,由于在校生的校园环境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容易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相对容易开展。但到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其他实习单位,成为“半社会人”,管理上的“真空”现象让部分学生思想上出现松懈,在生活和工作上相对散乱,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近几年国内外研究发现,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社会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使得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以及前途的迷茫,激发了考研的决心,而就业、考研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的重叠度高,引发了学生们在三者时间分配上的矛盾。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毕业实习这一动态教学环节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环节的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大幅下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增强。③④ 2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如何应对当前形势下的毕业实习管理,_保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如何协调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考研的矛盾,是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工作者亟须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的管理工作模式思路过程,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的过程,而体系的构建也有有助于学校对实习生的监控管理,可进一步的加快、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求。因此,建立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能够有效解决毕业实习中的管理症结,是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同时,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提供大量反馈信息,为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决策依据。因此,加强中医药院校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且科学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促进毕业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最终目的,以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基地为主要对象。在体系构建思路中,我们首先必须理清他们各自对体系的需求、理清社会和教育对体系的需求。初步考虑可以从管理模式、信息反馈方式、毕业实习质量评价和制度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以满足各方面需求。⑤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3.1 管理模式 按照三层次、三阶段进行实施管理。 三层次:学校管理部门、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各实习学生小组。 (1)学校管理部门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与实际情况,统一部署实习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实习方案。 (2)各实习辅导部门和老师通过充分学习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的实习方案,进一步对实习内容进行组织与安排。 (3)各实习学生小组通过认真学习实习内容,并且根据实习内容的指示,认真完成具体的实习任务。 三阶段:实习前、实习期、实习结束。 (1)实习前:学院开展实习动员活动,并进行实习前学生心态的调查,适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加强实习管理质量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毕业学生实习的效果。 (2)实习期:打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将实习期分散分配。将实习期前段时间安排给学生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培训或其他与毕业实习相关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考研与到外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矛盾。此外,在校内进行毕业实习有关知识培训的同时,学院相关管理部门能够进一步对毕业实习任务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实习期的后一部分做好准备工作。学生也能够在前段时间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以此来更好地进入之后的实习阶段。 (3)实习结束: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实习结果进行总结,规范实习后的学生论文答辩等流程。同时,及时总结,找出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下年实习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经过以上过程实施,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规范的管理流程。 3.2 信息反馈方式 各种渠道或信息源反映的与实习方面有关的问题、建议、改革思路和现状能够及时地反应出学院整体教学工作的质量状态。 学院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且根据毕业实习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呈现的信息,及时调整实习方针与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校各个部门、相关教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各个部门、学生家长等对象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明确分工、拓展渠道的效果。 同时,设立院主管教学领导信箱、教学办公室主任信箱、党支部书记信箱等相关领导信箱。公开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使信息的收集更加简便、快捷、直接,更加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效率。 3.3 毕业实习质量评价 建立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学校、实习基地、教师、学生四个方面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 采用量化质量监控指标,按照对实习生的要求将实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种必须掌握的实习技能赋予一定的分值,并且要求在各科实习完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分值,对实习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 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其具体化和量化,具有可测量性,最终反映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能力、投入幅度、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等,在此基础之上,对毕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量化的评分,以此评分作为毕业实习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同时,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情况在组织与管理方面进行思考,具体考虑带教老师工作过程是否到位、是否按时填写工作情况汇报、是否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等,从而形成一种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3.4 制度保障 始终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及信息反馈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纳入文件,形成文件系统,制定相应的制度,并汇编成册。如《毕业实习应注意的事项》、《药学专业毕业实习流程》、《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及考核规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规范》等,为及时发现毕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习质量和效果、体系的运行畅通提供保障。 4 展望 我校药学院每年毕业生高达800余人,其中药学专业的有200余人。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成功构建将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快学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同时,能极大的提高我校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并能进一步促M我校院系及学科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批新时代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此外,在省内乃至国内推广优质教学管理模式,构筑的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可供其他院校借鉴,以进一步提升我校在国内知名度。 中医药毕业论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 毕业生 跨区域 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所掌握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区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经济发达、生源较多的地区在编人员需求少,门槛高,但求职者人满为患,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欠发达、生源较少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医护人员需求量大,却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去这些地方就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结合各区域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对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还可以给地方性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跨区域就业”是指劳动者到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区域去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跨区越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国家、省份、地区、县区或者是乡镇等,本文以县区为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指的跨区域就业是指毕业生到生源地所在市、县以外的其他区域就业的情况。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中医学院2015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4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8%。调查对象覆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14个专业。其中,男生128人,女生323人;云南省农村生源318人、城镇生源79人,外省农村生源26人、城镇生源28人;党员107人,非党员344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356人;学习成绩排班级前50%有404人,50%以后的有47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120人,偶尔参加的有297人,从不参加的有34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王文波、宋琦等人在《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中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区域性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以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做参考,其中个人因素主要以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参考,家庭因素主要以家庭人均年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会关系为参考。 2.1 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 从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目标很明确,同时,不同的个人因素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生源地市区或县区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区域,50%左右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生源地市区或县区就业,其中40%以上的独生子女和经常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生源地市区就业,这与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生活环境以及对周边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考虑有关。从跨区域就业的区域选择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所在地昆明,其中35%以上的独生子女和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的毕业生自我认同度更高,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而出于对自身在求职中竞争能力的考虑,仅有11.11%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的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其次是离家较近的县城,其中17.19%的男生和32.14%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的同学出于能顺利就业的考虑,愿意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县城就业,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所占比例在10%左右。而愿意选择到外省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10%,愿意到外省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不到5%,其中独生子女无人选择跨省就业,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以及从不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毕业生无人选择到外省大城市就业。 2.2 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态度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对于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的态度。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40%以上的家人对于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态度,其中出于家庭对求职成本和回报的考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更加支持毕业生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对于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时,53.62%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意愿”。从父亲的职业因素来看,35%左右的来自父亲在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和公务员家庭的毕业生,较其他情况而言,家人更加尊重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同时,29.27%的来自父亲是自主创业的家庭非常支持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从生源地来看,较省内的毕业生而言,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其家人更加支持毕业生到新的环境去就业,占30%以上,而省内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省外家庭的一半。从家庭社会关系来看,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人可以利用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帮助,因此25%以上的“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庭不支持毕业生外出求职,25%以上的家庭社会关系一般和较少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意愿。 2.3 阻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因素 阻碍您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36.14%的毕业生在选择是否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对家人的牵挂,可见,亲情仍然是90后毕业生较大的牵绊,“父母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的思想观念对90后毕业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其次,因为来自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考虑到就业的交通成本和住宿费用等经济问题,17.07%的毕业生认为其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就业成本高。同时,16.85%的毕业生认为对其他区域生活环境的不熟悉是他们选择跨区域就业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而没有熟人、单位是否有编制和工资待遇这几项因素的比例均在10%以内。只有7.76%的毕业生表示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毫无阻碍。 3 对策及建议 解决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实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针对这种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政府在继续推进完善目前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其次,在人才输出方面,为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应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求职补助,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因为就业成本造成的跨区域就业障碍。政府应加大与其他省份区域的人才输出战略的构建,帮助毕业生搭建“走出去”的平台,为毕业生拓宽外出就业渠道。 第二,学校方面。首先,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专业建设,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名片。其次,在进行招生时,学校应针对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同时,还应该多了解省内各区域以及省外各地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行业准入情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提升人才质量。再次,为了更好地输出人才,学校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出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外面的医院岗位去了解和熟悉外省医院的需求,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 第三,老师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向学生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让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求职竞争能力来理性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专业课教师更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四,毕业生本人方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奠定自己的求职资本。同时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力,理性地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培育策略 【摘 要】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就业压力增大。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医院药剂科、制药厂、医药研究所从事各类药物开发、研究、生产质量保证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毕业生从事药品销售。总体来看,药学类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 【关键词】药学;中医类;基层就业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要求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本科生想进公立大中型医院、研发机构越来越困难。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大力发展,面向基层就业已成为时代和市场的要求。[1] 1 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 1.1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因无法获得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及数据,通过与其他中医药院校的药学院沟通,了解到其他高校药学院的毕业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本文主要以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近三年的就业状况为依据进行分析。 我院毕业生在不设区的市(县)以下基层就业的比例占1/3左右,2/3左右的同学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在基层岗位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不足1/3。 1.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认知 2014年4月共向药学院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286份,回收254份,有效问卷254份,回收有效问卷率88.81%,覆盖学院本科毕业生65.80%。问卷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经过汇总整理后发现,影响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前景、城市、薪资待遇。 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观的因素主要包括:51.20%的学生认为边远地区薪资水平较低、32.11%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前景不清晰、17.44%的学生认为户籍制度下后代的教育问题、14.56%的学生认为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9.01%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应用。 2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及原因 2.1 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困境 我国中医药院校培养的药学类毕业生以中药方向为主,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的发展速度要明显落后于西医药,大中城市的医疗机构提供的中药方向的就业岗位明显偏少。随着中医药院校的不断发展,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制药企业对中医院校的药学类人才需求量巨大,但是企业基本分布在城市郊区或者县级以下的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也属于艰苦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根据2013年在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大型招聘会收集的信息显示,福建省的中医药院校药学类的供需比关系中,基层单位、基层岗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大中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 表1 福建省2014届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供需表 2.2 原因分析 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虽然比较乐观,但是专业对口率较低,基层就业率偏低,专业对口率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利用效率。基层单位和基层岗位专业对口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吸引毕业生。其中可以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探寻原因。 2.2.1 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较差 对基层就业的定位不够准确。大学生由于受到从众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就业取向上常表现为“非大城市不去”和“非公务员不为”,需要大批毕业生去服务、去建设的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带几乎元人问津,每年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则变成了千万就业大军拼抢厮杀的必经之路。但是,另一部分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也不乏抱有“退而求其次”心态的人,他们或把基层就业当作一种镀金手段,以此获得公务员考试加分或其他有利就业政策的机会;或把基层就业作为权宜之计,认定基层就业只是自己最终就业的中转站,认为在基层待不久,服务期满就会离开。[2] 对基层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了解。很多同学对医疗单位、制药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缺乏深入了解,“制药企业从事的工作只需要初中文化就可以了”。一位在药厂实习的同学反映。据药厂反映,企业需要大学生在入职以后在多个工作岗位进行轮转,熟悉基层岗位的性质和内容后,才可以从事相关技术性较高的岗位或者管理岗位。毕业生和制药企业的这点分歧是比较明显的,毕业生刚踏入社会,生活压力较大,急需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2.2.2 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制药企业缺乏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仪器设备普遍价格昂贵,担心毕业生在技术岗位上进行操作损坏仪器设备,没有将人才培养放在战略高度。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后,两三年内都需要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上工作,毕业生感觉不到自己和知识的价值,所以两年内的跳槽率偏高。通过信息传递,下一批次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工作的积极性出现下降。 3 培育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念的对策和建议 制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人才培养方案偏向于基础知识等理论方向,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实用性操作技术等方面较为缺乏。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实验经费没有相应提高,相关的实验室、实验器材无法跟上,课时也无法充足保证。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下,只有积极培育毕业生的基层就业观念,通过鼓励、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激发学生的基层就业积极性,到企事业单位基层岗位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为我国的制药行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3.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国家和高校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表现在,在中部及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毕业生和家长仍抱持着非城市不去,铁饭碗,一次就业定终身、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等陈旧择业观,缺乏扎根基层和参与竞争、进行创业的意识和激情。这就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城市人才密度过大,就业困难,而基层人才匮乏的局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毕业生和家长对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发展缺乏正确认识,对国家相关基层就业的政策不了解。[3]通过宣传教育,培育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培养大学生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新风尚。在毕业季可以在学校的公共宣传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中大力进行基层就业宣传。通过树典型、学模范等活动推动宣传力度,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基层就业观。 3.2 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国的中医药院校基本上属于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牺牲主干课程。可以在保证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教学实践课,推动学生走出去,安排一定的课时到制药企业、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教学实践。实验操作技能课适当增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3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数高校是辅导员进行授课,缺乏专职的教师。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知识,导致授课缺乏针对性,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引导,授课效果不是很明显。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引入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和企业中高层管理层来校进行授课,校外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热情,效果良好。但是因为校外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授课无法融入教学体制内,存在无法形成长效机制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进行教学体制改革。 总体而言,我国中医药院校的药学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而且在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能力也存在欠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几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医药毕业论文:中医药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总结近三年广西中医药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并对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及就业单位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提出要认清形势,加强对研究生政策引导,帮助中医药研究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把握政策和区域优势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服务水平。高校要根据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全面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高级复合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毕业研究生;就业分析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而当今在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医疗体制中,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研究生,则面临更大的挑战。与以往的就业情况相比,广西中医学院硕士生的就业日趋紧张,为了把握当前及今后的就业态势,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现就我院近三年的硕士生就业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寻找有效对策。 一、近三年毕业研究生基本情况 我院2007届、2008届及2009届三年硕士毕业生共696人;毕业生专业分布为中医基础理论29人、中医临床基础33人、中医医史文献7人、中医内科学122人、中医骨伤科学75人、中医妇科学20人、中医儿科学21人、中医五官科学12人、针灸推拿学45人、中西医结合基础14人、中西医结合临床171人、药物分析学28人、药理学27人及中药学92人。基本情况见表1。 二、近三年研究生就业情况 (一)就业率 就业率统计时间为每年8月31日。近三年我院硕士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三年就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见表2。 (二)专业分布 为便于了解研究生就读专业的就业情况,分别按基础、临床和药学统计就业率,其中基础学科专业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及中西医结合基础;临床学科专业有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专业有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中药学。我院三年来研究生就读专业的就业情况见表3。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三年来我院研究生90%以上在市级以上区域就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者达50%以上。三年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见表4。 三、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趋势分析 从2000年实施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我院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我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为30人,到2009年招生331人,十年间规模扩大了11倍。近三年来我院毕业研究生人数每年增幅分别为61.40%、23.34%及25.55%,迅猛增幅的中医药人力资源,使得硕士生就业难度逐年加大,与以往一次就业率100%相比,近三年的就业率相对降低,但近三年的就业率仍在9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年的就业率持平,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 (二)专业就业分析 专业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范围、培养的侧重点不同,社会对毕业研究生就读专业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临床学科专业的人才依然走俏,而社会对基础学科专业的需求相对少,造成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难的态势。我院近几年基础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虽然与临床学科专业的就业率无差异,但从实际的就业状况看,到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考博继续深造为多,且他们报考博士的专业是以临床学科为主。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特别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而从事药品开发、研究的职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高,相应地对学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高,因此,药学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海洋药物资源,面向东南亚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使广西中药产业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因此,我院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具有较好的前景。 (三)就业地域分析 由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在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生活条件及就业环境等方面较为完善,而在人才竞争中,研究生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在地域选择上,首选直辖市、省会城市。表4显示,近几年来我院毕业研究生半数以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而县级及以下单位极少人问津,说明研究生的就业考虑比较现实。在目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多元化的,有的是为了做学问,而相当多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改变生活境遇,因此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首选多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待遇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是影响医学研究生不愿意选择基层单位的主要原因。 四、思考与对策 (一)认清形势,加强政策引导 2010年将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将大大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当今的医疗体制中,西医占着主导地位,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更显得严峻。然而,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中医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并给与了政策的扶持,多种现代卫生服务形式给中医药院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认清目前的形势,利于对中医药专业毕业研究生进行政策引导,帮助研究生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给中医药带来的机遇,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需要,对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医疗、教学等工作,使研究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全面知识和实际动手技能的高级复合人才。 (三)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服务水平 毕业研究生就业难不仅仅是研究生择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问题,更多的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结构的失衡与错位,同时还有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作为研究生管理部门除了加强对毕业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外,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扩宽就业市场,收集就业信息,如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可信度高的就业信息,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利用导师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各种优势,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研究生;发挥校友资源优势,获取就业需求信息,推荐研究生就业。此外,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良好服务态度的就业工作队伍,做好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努力使毕业研究生顺利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酒店室内设计与施工:浅析大连城堡豪华精选酒店室内设计 【摘 要】:现代酒店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酒店功能、文化、客户需求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更是酒店空间、形体、色彩、虚实关系、意境创造、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结果。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艺术、文明、和谐等与精神相关的词语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世界,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因此对于酒店室内设计要从动线,经营管理,建筑设计,功能分区及绿色环保等方面进行考虑。本文就基于对大连城堡酒店室内设计要点进行分析,同时也探讨了其设计要素。 【关键词】:酒店 室内设计 要点、要素 酒店作为有着特殊经营规律和服务特点的企业,其室内功能布局不同于一般的办公楼或商业大厦,它要求从酒店经营的角度去进行室内功能布局与经营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目的是使酒店既适应宾客需要,又符合经营管理的要求,并且能够发挥酒店各功能部门的作用,提高投资效益,满足现代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 1.分析酒店室内设计的环境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酒店室内设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酒店的功能设计逐渐向文化设计方向发展,为酒店客户创造了全新的酒店室内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也在不断深入人心,积极深入探讨客户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特征,满足客户的功能性和文化性需求,是每一个酒店设计人员应该注重的话题。在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文化素养、审美理念等也开始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层面,对于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就给酒店室内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连城堡酒店室内设计的要点 2.1酒店的室内设计要考虑散客和团队客人不同的需求,除主入口外,还设有团队会议客人独立出入口和行李出入口。设计两个出入口,分别方便住店顾客和非住店顾客人的活动,使非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与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划分,相互之间没有大的影响。 2.2酒店室内设计要满足经营管理和发展需要,在初始规划酒店室内整体功能时就要适应社会人口、消费结构和地方特色。把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构建设计酒店室内空间。一定程度上调整或修改空间的布局、功能、大小,满足顾客的各类要求。在确保健康、环保的前提下为酒店产品创造品牌。 2.3建筑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第二次创造。一个酒店不管规模大小都必须确保拥有娱乐、休闲、生活、工作所需的一系列空间:酒店大堂、全日餐、中餐、大堂吧、甜点房、大中小型宴会厅、会议室、商务中心、多功能厅、客房、酒吧、SPA等。高效空间的设计能提供更多的空间种类,更有趣的空间组合,更短的步行距离。 2.4酒店室内设计功能布局要合理,服务区域的划分区要合理。酒店种类繁多的区域既要划分明确,又要有机联系统一,使酒店的每一寸空间都派上用场。无论是规模大小,都能让顾客进去后不觉得拥挤.都很方便。 2.5酒店室内设计应提倡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吸收本地、本民族和民俗的母体文化,使酒店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个性,从而确定每个酒店各自的形象。 2.酒店室内设计要素 2.1酒店大堂设计 大堂是酒店的中心,是客人对酒店第一印象的窗口,是酒店整体形象的体现,大堂的合理布局极为重要。大堂的面积应与整个酒店的客房总数成比例;风格应与酒店的定位及类型相吻合;流线要合理,避免客人流线与服务流线的交叉;重视大堂的灯光设计。 2.2酒店餐厅 餐厅的设计围绕经营而进行,以顾客为中心,还需考虑酒店的整体风格、餐饮的整体规划、投入和产出等相关问题。确定恰当的规划和比例,重视流线设计,重视灯光设计,营造文化氛围。中餐包房应设置备餐间和传菜口,便于服务员准备菜品、酒水、水果和餐具。豪华的包房还要设计专用的吧台和小厨房,供高档菜品的二次加工。房间灯光应集中在餐桌上的菜品,突出就餐的氛围,但不宜大量采用射灯,以免夏季室内温度过高。 2.3酒店客房 客房是酒店获取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客人入住后使用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具有私密性质的场所。客房设计以往常被忽略,客房布局设计中的人性化尤为重要。要有合适的面积指标,重视房间隔音效果,注重客人的隐私,强调床的尺寸与舒适感,把浴室作为提升客房品质的重要指标,灯光及弱电系统设计要作为客房设计工作的关键环节,精益求精。 2.4酒店室内色彩设计 色彩是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第一信息,它可以使我们在第一时间最最直观的感受物体或环境,室内的色彩也是如此。五颜六色进入人的眼帘,除能引起人们产生冷暖、明暗、大小等感觉之外,还能产生兴奋、紧张、轻松等心理效果,带给人们极大的视觉享受,同时更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阳光充足的酒店室内,色调适合设计偏冷的色调;反之则以偏暖些为宜。作为酒店室内的主要陈设品,应当顺应整个酒店室内色彩的基调,不仅要讲求其色调美,还要注重质感美给人以舒适之感,使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由此可见色彩在酒店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 2.5酒店室内绿化饰品设计 一个现代化的酒店室内设计将绿色植物引进室内已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提高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酒店设计室内绘画和装饰虽能美化室内,但是缺少花草树木那种充满生机的力量,起不到绿化的供氧和湿润空气的作用。尤其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区里,酒店设计室内布置绿化饰品可以给人幽静、宽松的感觉和无限美好的遐想。如在家具或沙发的转角和端头、窗台或窗柜周围,以及一些难利用的空间死角布置一些绿化饰品,可使这些空间景象一新。酒店设计绿化饰品在酒店室内空间处理上,可以起到内外空间的过渡与延伸、指示与指向、限定与分隔及对空间的硬质感进行柔化等作用,可以提高规格礼遇,表达各种情感,当宾客进入客房、餐厅时,看到桌上的鲜花和周围的绿化,会有一种亲切感 ,有一个很放松的心情。 2.6酒店室内家具、灯光设计酒店家 2.6.1在酒店室内设计中,家具设计无论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艺术性的角度考虑,或者是从设计的方法上考虑,最终都要表现出层次感与角度感,要最大限度地与其室内环境设计交叉与融合,始终表现出统一与变化和整体上的和谐。 2.6.2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灯光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酒店室内合理的灯光布置可以渲染酒店的空间气氛,可以增强酒店空间层次、丰富空间内容,又可以强化和体现装饰风格。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务活动和旅游度假,使得酒店的作用愈显重要。酒店的类型越来越多,人们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酒店早已不是以往外出人员中途落脚休息的旅馆。现代酒店室内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研究价值。从满足顾客的需要出发,这是酒店设计最基本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顾客的需求,设计出功能合理、舒适便捷的酒店室内环境,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要求。 酒店室内设计与施工:对于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艺术、文明、和谐等与精神相关的词语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世界,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对于现代酒店来说,只有加强酒店室内设计,把握好空间、形体、色彩、虚实关系等的和谐统一,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现代;酒店;室内设计 现代酒店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是酒店功能、文化、客户需求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更是酒店空间、形体、色彩、虚实关系、意境创造、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结果。成功的酒店室内设计成果,是设计师的自身专业知识与艺术修养的表现,也是室内设计师与建筑中的结构、设备等方面协调的结果。 一 分析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环境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酒店室内设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酒店的功能设计逐渐向文化设计方向发展,为酒店客户创造了全新的酒店室内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也在不断深入人心,积极深入探讨客户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特征,满足客户的功能性和文化性需求,是每一个酒店设计人员应该注重的话题。在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文化素养、审美理念等也开始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层面,对于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就给酒店室内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1所示。 二 分析现代化酒店室内设计的理念 在现代化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都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且不同人们的需求层次和方面也各不相同,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理念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和“强调个性化”两个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在进行酒店室内设计的时候,要站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根据酒店的功能性质、所处环境和一般标准,充分运动现代设计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的原理,设计出人们满意的酒店。 其次,“强调个性化”的设计理念主要表现在酒店设计出了一般酒店没有的个性化特征,满足了某一类人们或人们的某一方面的需求,即酒店注重个性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更为高级层次的生活质量,是人们对新事物、新领域、新环境的需求。从更具体的方面来说,酒店室内设计的个性化理念可以表现在酒店的主题定位和文化定位方面,定位酒店的主题也就定位了酒店的顾客特征,彰显了酒店的风格特色,而酒店的文化定位对于营造酒店的精神观念,彰显城市或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三 分析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功能定位 1.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功能定位要符合经营理念 酒店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功能定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只有定位好酒店设计的功能性特征,才能让酒店实现较大的功能性,从而从客观上满足顾客的需求。在酒店室内设计的前期,设计师要了解清楚酒店应该设计成什么类型的酒店,是满足哪一类顾客的哪一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要给酒店一个功能性的定位。具体说来,对酒店室内的功能性定位应该要定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酒店的类型、是否属于品牌经营。第二,酒店的星级,服务对象。第三,酒店的功能组成部分,功能发挥效果等。也就是对酒店的大堂、宴会厅、多功能厅、客方、餐饮场地、厨房、电梯、会议厅、公共领域、娱乐领域等功能组成部分的是否需要和需要大小,布局特点等进行定位。因为酒店的市场性很强,在进行酒店室内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建筑美学,还要考虑酒店各个功能部分的使用价值,设计之后的施工工艺与造价等因素,充分结合市场中的相关理论进行设计,以设计出经济适用、美观得体的酒店。 2.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功能定位要尊重客户的需求 对于酒店室内设计的功能定位除了要考虑经营理念以外,还应该考虑客户的审美、功能等需求,只有充分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客观和主观上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酒店的功能最大化。 在进行酒店室内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应该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客户喜欢的酒店整体风格、特殊功能部分需求、需求大小等进行准确定位,以确定设计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例如,有一些客户喜欢健康的娱乐活动,酒店就可以在娱乐场所中设计健身设备,以促进客户的健身需求得到满足。例如,酒店的投资人或经营者想将酒店发展成为一个社交中心,那么在酒店室内设计的时候就要着重考虑到公共领域方面的问题。总之,客户的需求是酒店室内设计的功能性设计的最大目标,是不可缺少的设计考虑因素。 四 分析酒店室内设计的文化功能定位 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对于人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对于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较大的影响。现代酒店室内设计可以充分利用文化特征对于人们的吸引力作用,通过将酒店设计成为直接表达人们的审美取向手段,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到酒店中来。因此,如何利用酒店的风格特色、材料肌理、色彩、光影、空间布局等表现当地的文化独特性,或表现较为新奇、遥远和异国情调的文化特征,都是酒店室内设计的重要成功因素。 1.风格形式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表现 每一个建筑都得重新设计,每一个建筑内部也得个别设计,这不仅关乎着建筑本身的特点,也关乎着建筑代表的文化特征。对于现代酒店室内设计来说,室内设计风格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特征,这对于吸引客户无疑是最有力的手段。风格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的深刻反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格并不是形式,也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在现代酒店室内设计来说,可以通过装饰设计的风格来表现出独特的风格,也可以通过绘画、造型艺术、文学、音乐等来彰显出不一样的文化艺术。 2.材料肌理在酒店室内设计的表现 材料肌理好比人们的肌肤,是在视觉或触觉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形式,酒店室内设计的材料肌理具有面积大的特征,对于彰显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酒店室内材料肌理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设计师运用材料肌理来表现酒店文化气质已经成为目前的一种较流行的方式。例如,在室内设计中,通过拓展材料肌理的应用范围和表现力度,可以极大地丰富现代酒店室内设计中的形象特征,让酒店室内空间形态和文化效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 3.色彩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表现 酒店室内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色彩的信息来构建出独特的酒店环境。色彩作为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第一手信息,在酒店中运用色彩,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客户的注意力,构成最直观的环境感受效果。我们知道,色彩多样多样,而且会根据光线、温度等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酒店室内设计中,充分利用色彩信息来传达文化氛围,再通过光线、温度等的变化等来表现出不一样的色彩效果图,这就给酒店文化特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达到了酒店文化定位的效果。例如,利用绿色表现出清新淡雅的氛围,利用红色表现热情浓烈的氛围等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4. 光影在酒店室内设计中表现 光影对于氛围具有一定的渲染作用,也可以对环境起一定的烘托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影,在光环境不断发展的今天,光影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强大的艺术感染效果,彰显了人们对艺术和精神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在酒店室内设计中,充分利用光影的表现效果,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满足酒店室内空间形成、变化、分离等各种形态需求,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人们的视觉判断,因而对渲染氛围和建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可以合理设计酒店室内空间布局带来的效果,对酒店的文化特征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之,现代酒店室内设计要综合遵循“以人为本”和“强调个性化特征”两个原则,在注重酒店室内设计功能性定位的同时,也要强调酒店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性特征定位,以满足酒店客户不断发展的精神文明需求和物质文化需求。 酒店室内设计与施工:现代酒店室内设计 摘要:酒店作为有着特殊经营规律和服务特点的企业,其室内功能布局不同于一般的办公楼或商业大厦,它要求从酒店经营的角度去进行室内功能布局与经营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目的是使酒店既适应宾客需要,又符合经营管理的要求,并且能够发挥酒店各功能部门的作用,提高投资效益,满足现代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本文阐述了现代酒店室内设计。 关键词:现代酒店;室内;设计 1、酒店设计定义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空间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满足相应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底蕴、建筑风格、环境氛围等精神因素。 所谓的现代酒店,包括了商务酒店,星级酒店,度假酒店,主题酒店,连锁酒店等,无论哪种都由许多功能不同的设施项目组合而成,各个功能区域有各自特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在标准上至少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1它是一座设备完善的众所周知且经政府核准的建筑。 1.2 它必须提供旅客的住宿与餐饮。 1.3他要由为旅客以及顾客提供娱乐的设施。 1.4还要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上的理想服务。 1.5 它是营利的,要求取得合理的利润。 2、现代酒店遇到最大的设计问题 酒店装修设计涉及到的材料、设备、和用品的数量、类型可想而知,数量的巨大,每一种都应有专业的知识来选择和处理,但实际上,我国一个酒店的设计,很多不是由专业酒店设计团队来完成,部分是设计为主跨行业发展而来的。其次酒店设计又多由一个设计单位负责,只由一位主任设计师负责设计,由于设计涉及专业过多,个人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设计上应有的需求,往往就造成了设计的漏洞百出,无法做到酒店需求的设计功能。再者由于很多投资方对设计的误解,导致很多中小型项目的酒店设计标准化流程没有规范,直接影响出图流程和项目的整体质量。功能规划相当于人的躯体,科学、合理的功能规划赋予酒店协调的肢体,运作起来行动自如,完美无缺。 3、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经验分析 3.1关于酒店入口的通道设计 酒店室内设计要满足经营管理和发展需要,在初始规划酒店室内整体功能时就要适应酒店的室内设计要考虑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调整或修改空间的布局.功能、大小.满足顾客的各类要求。散客和团队客人不同的需求,除主入口外,还设有团队会议客人独立出入口和行李出入口,这点在度假酒店设计中尤为重要。设计两个出入口,分别方便住店顾客和非住店顾客人的活动,使非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与住店客人的活动路线划分,相互之间没有大的影响。 3.2关于卫生间的设计 我们将卫生间分成两个区:干区、湿区。四个功能:淋浴、浴缸、座便、洗手台(有的酒店的客房卫生间还增加了化妆台功能)。除了要求满足上述功能外,最重要是要方便使用,干区与湿区的分割要合理,卫生间内的流线设置顺畅。 在实际应用中,有些细节是需要设计师认真思考的: ①很多的酒店卫生间天花板选用防水石膏板,我建议使用铝板或其它表面防锈防水的金属材料;②进入卫生间的门下地面设一防水石材板,以免卫生间的水流入房间通道;③选用抽水力大的静音的马捅,淋浴的设施不要选用太复杂的,而要选用客人常用的和易于操作的设备,有的因为太复杂或太新奇,客人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而造伤害;④水龙头的水冲力不要太大,要选用轻柔出水、出水面较宽的水龙头,有时,水流太猛,会溅到客人的裤子上,而造成一时的不便和不悦;⑥镜子要防雾,并且镜面要大,因为卫生间一般较小,由于镜面反射的缘故,而使空间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显得宽敞。卫生间巧用镜子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⑦卫生间的地砖要防滑耐污。地砖与墙砖的收边外最后打上白色或别的颜色的防水胶,而让污物无处藏身; ⑧卫生间的电话要安放在马桶与洗手台之间,以免被淋浴的水冲到;卫生间的门及门套离地200左右的地方要做防水设计,可以设计为石材或砂钢饰面等;⑨镜前灯要有防眩光的装置,天花中间的筒灯最好选用有磨砂玻璃罩的。 3.3关于房间的室内设计 ① 客房的地毯要耐用防污甚至防火,尽可能不要用浅色或纯色的,现今,有很多的客房地面是复合木地板,既实用又卫生而且温馨舒适,是值得推广的材料;②衣柜的门不要发出开启或滑动的噪音,轨道要用铝质或钢质的。因为噪音往往来自于合页或滑轨的变形;③目前流行采用一开衣柜门,衣柜内的灯就亮的设计手法,其实这是危险的,衣柜内的灯最好有独立的控制开关,不然,会留下火灾或触电的隐患;④保险箱如在衣柜里不宜设计得太高,以客人完全下蹲能使用为宜,千万不要设计在弯腰的地方,不然客人会感到疲累;⑤穿衣镜最好不要设在门上,因为镜子会增加门的重量,而使门的开启不显得那么轻巧,时间长了,也会导致门的变形,穿衣镜最好设计在卫生间门边的墙上;⑥酒柜烧开水的插座不要离台面太近,起码要有50~60的距离,不然,插入插座时,由于插座的尾线是硬质的不能弯曲而不能使用;⑦床离卫生间的门起码不得小于200,因为服务员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床头灯的选择要精心,既要防眩光,也要耐用;这点尤其在精品或小户型的特色酒店设计中比较重要,因为这种酒店客房的面积一般较小。 ⑧天花上的灯最好选用带磨砂玻璃罩的节能筒灯,如此,不会产生眩光。 3.4酒店室内设计功能布局要合理,服务区域的划分区要合理。 酒店种类繁多的区域既要划分明确,又要有机联系统一,使酒店的每一寸空间都派上用场。无论是酒店规模大小都必须确保拥有娱乐、休闲、生活、工作所需的一系列空间,高效空间的设计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酒店服务,更有趣的空间组合,更好的酒店体验。 4 、酒店设计与文化 酒店设计,能使酒店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个性,从而树立了各个酒店的形象。比如擅长北美风格酒店设计的国际顶尖酒店设计大师雷格GREGORY,专门打造完全地域文化的特色,崇尚环保,自然主题……在注重本土文化的同时,风格日趋现代、简约和时尚。建筑与室内设计走到今天有太多的风格和主义。世界酒店设计的潮流经过剧烈的震荡或超越后,再次迎得了新的平衡。酒店设计师也将新古典和欧陆风琐碎的装饰抛在一边。去繁从简,以清洁现代的手法隐含复杂精巧的结构,在简约明快干净的建筑空间里发展精美绝伦的家私、灯具和艺术陈设。要让酒店保持时尚,酒店设计师要独立创新和标新立异。这是一个长期而永不间断的工作。设计师要有新思想、新创意,这种对新技术和时尚的追求才会使酒店生命之树常青。 5、酒店室内设计趋势 科技+文化的设计理念,在酒店空间设计领域,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设计,将是未来中国酒店设计发展的方向。在风格多样、百花争艳的同时将最终形成自己的新民族特色。酒店设计应高举环保、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旗,坚持吸收本地、本民族和民俗的母体文化。使酒店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个性,从而确定每个酒店各自的形象。因此,酒店设计师要研究项目所在地“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脉,在最初方案设计中如能准确、合理地定位好酒店的文化内涵,酒店就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魅力,从而带给客人的享受不仅仅是生理上,还情绪上的,并且是心灵上的,实现设计创造三重价值。 室内设计既是建筑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对建筑空间进行第二次设计,它还是建筑设计在微观层次的深化与延伸。室内设计在空间中营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机能关系的同时,达到设计的心理及生理的平衡与满足。这些高的标准和要求,更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酒店设计专家,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服务我们的社会需求。所以室内设计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设计活动之一。 酒店室内设计与施工:浅析波普艺术影响下的酒店空间室内设计 【摘要】以波普艺术为主要的切入点,从酒店的装饰、家具、色彩、图案等角度来解析波普艺术影响下的酒店空间设计,最后结合酒店空间将波普艺术更好的融入到此次的设计当中。 【关键词】酒店 波普艺术酒店 室内空间设计 第一章 波普艺术的理论认知以及在室内空间的表现 1.1波普艺术的风格及特点 1.1.1波普艺术的风格 波普艺术的萌芽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50年代中期以后的十年风行,在美国和英国发展起的新的艺术流派。波普艺术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即为流行艺术通俗艺术。因为波普艺术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这一单词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艺术形式。波普艺术就是这样,着迷于五彩斑斓的商业化和大众化,这决定了波普风格装饰图案、内容和风格上,具有商业化与大众化的文化特色。 1.1.2波普艺术的特点 波普艺术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其赤裸裸的强调通俗、商业、媒体等支离破碎的感觉,毫无掩饰,清清楚楚;波普艺术风格的设计都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以高度娱乐、戏谑、玩笑的手法,达到与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形成明显的波普艺术的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设计打破了功能主义设计观念的束缚,强调空间物体的装饰性,大胆使用了明亮、夸张、强烈对比的色彩,展表现出与功能主义完全不同的设计新概念。 1.2波普艺术在室内空间设计的表现 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中会更多采用引入具象语汇、运用象形语言、引入商业元素、运用明艳的“原色调”的手法,在室内设计不乏很多体现出追求个性、时尚、放纵不羁、标新立异等不和谐、不统一的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猎奇消费的心理,对室内设计进行“个性化”打造。这类的空间设计不断涌现,波普艺术在室内设计当中会有更进一步的延伸、引用。 第二章 波普艺术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 2.1 波普艺术装饰语言在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波普艺术风格的装饰图案有几个特点:其一是注重强化图形的轮廓美,造型美。这种形式常常概括与加强轮廓线条,也十分注重轮廓的处理,这样强化的线条处理,跟随他的出席、浓淡、急缓的各种变化,出现了不同的视觉节奏。其二是平面化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摆脱了关于传统绘画关于透视和空间的理论的约束,把复杂饿空间简单化,让各种物体在平面中体现出来,采用归纳的简单的图形和色彩,用大块面平涂的方法来压缩空间,是得空间内的各个造型相互衬托。其三是色彩丰富的表现。这种表现手法把自然的色彩加以强化、变换和转换,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的意愿的表现,同时侧重于色彩纯度的表现,极其鲜艳夸张,其中色彩之间的跨度较大,对比也十分强烈,有强烈的视觉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及丰富的表达内容。其四是一部分波普艺术的装饰图案中,吸收以往各种艺术风格的图案,有的直接在一些纯艺术作品提炼图案设计成表面装饰。其中一段时间复古风格的大量的装饰图案采用了新艺术运动的平面风格,其五就是调理与反复的装饰手法。这种手法是使得这些图案、色彩和构图,按照一定的规律化、条理化呈现以及重复的排列,给人们以整齐并且具有节奏的视觉美感。 结合以上几种手法和特点,有一些具体的表现:比如英国波普艺术包装设计,它具有装饰性的波普图案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并给管着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受;其中波普艺术大家安迪.沃霍尔,他颠覆了传统的美学,采用了一些完全相同的形象或是不影响人们识别主要形象的些微改动,重复并且均匀的排列在画面中,玛丽莲.梦露去世后,他最先印制了她的头像画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3-1)。其中设计运用了机械复制排列的方式、大胆明艳的装饰色彩、简单概括的轮廓线条,使得人像的五官更加亮丽性感,风趣并且自然。 第三章 波普艺术风格主题酒店设计分析 3.2 酒店设计方案理念与分析 3.2.1 酒店设计方案的理念 此次设计的是酒店空间,是以波普艺术为主题的主题酒店。方案总共七层,这次的设计进行了三层的布置。这次的设计一波普艺术为主要风格进行设计,改变了往日风格单调、陈旧的空间设计,在设计中强调了新奇与独特、并且大胆的采用了艳俗的元色调。从设计上来说波普艺术的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直想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此次的酒店空间设计运用了一些波普艺术风格的设计元素。 (1)强烈的色彩冲撞:各个界面上强烈的色彩冲撞,已达到视觉上冲击,强调色块的搭配,平和与冲突,色彩的强烈碰撞与和谐。 (2)常见的条纹图案:条纹是最常用的波普元素,很多时候几乎让人忽视这种波普风格,虽然有时候只是简单和重复和单调的黑白灰,却能够演绎出永恒的味道。 (3)黑白复古圆点:黑白色圆点的波普图案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4)彩色圆点图案:彩色圆点在规则的图案与不成规则的轮廓中,寻找其特立独行的平衡,活泼的色彩也显示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浪漫。 (5)明星人物头像:波普风格的人物头像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种分割大部分被设计是用来纪念某些人,不过却是波普艺术的独特的标志。 (6)简洁的夸张效果:波普艺术的风格不是单一、一致的夸张,其中混搭和借鉴的风格也相映生辉,退去了繁复浮躁,简单夸张的图案,是人们更显得格外的实在和脚踏实地。 (7)几何图案与色彩冲撞:视觉几何波普艺术是以不规则的几何特性搭配了鲜艳明快的色彩,强调新奇与独特,追求大众化的通俗趣味。 (8)重复叠加,跳跃的色彩:时尚、设计,加上时代的演绎,再配上设计者的理解创造出了经典。 3.2.2 酒店设计方案分析 这次设计的主要空间有大堂、宴会厅、两个空间。 (1)大堂:大堂二层挑空,层高九米 ,地面采用黑色大理石铺装,进门左右手双方分别有一处休息区,座椅造型独特、运用波普纯色系;大堂正中央是运用纯色快组成的简单的造型座椅休息区;接待台后面的墙面采用多色彩的撞色竖条纹壁纸,大胆的运用了波普艺术中的严肃的色彩,同时配有波普风格的大型挂画以及造型独特的时钟;四周墙壁也运用蓝色的壁纸没配合多张波普风格的挂画;天花采用高低不一、大小不同的圆形造型,每块圆形造型配有抽象的足球吊灯,并且重复复制,每个吊灯大小不一,运用统一元素,大量挪用们同事整体颜色采用纯白色使得整个空间不至于凌乱。(图4-4) (2)宴会厅:宴会厅,是以中餐为主的宴会厅,餐桌人数为十人,座椅一改往日宴会厅单调、乏味的座椅,选用造型简单独特并且运用明亮的黄色,使得整个空间的桌椅较为突出,桌子相对简单与黄色的椅子相互衬托;同时在地面与柱子的处理上运用简单的圆点图案和复杂抽象的花纹地面来突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天花运用朴素的白色中和明亮的黄色以及地面复杂的图案的繁复相互衬托;墙面运用大面积的纯蓝色衬托黄色座椅,并简单的配有一些无框挂画,简单却又不失趣味。 第四章 结论 在这个提倡消费的社会里,波普艺术既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贴近生活、走向大众,所以在这个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趋向通俗化、商业化、个性化美学元素的社会中在主题酒店的空间设计中采用元色调以及明艳的色彩、运用具象的现成品、采用复制拼贴手法引入商业元素,在空间设计中体现出追求个性、时尚、放纵不羁、标新立异的新的设计作品,以满足人们对现今社会个性化的追求。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公路施工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人才流动日趋活跃的今天,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公路施工企业的特点,简单分析了当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人力资源的竞争。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有公路施工企业由于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留住和引进各种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的人才氛围和领导的用人观念淡薄 人才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但有些公路施工企业的领导特别是具体项目负责人的人才观念淡薄,没有意识到吸引、稳定和用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用人机制死板,奖惩机制不健全,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没有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充分的优厚空间,甚至有些领导把新分配的大学生当临时雇工一样使用,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僵化 企业仍以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依据,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员的使用和控制上,忽视了对员工个性的尊重和潜能的开发,缺乏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员工被动的接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岗位评价、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各项职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三)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很多人事管理人员还只停留在整理档案、年终评定等这些程序化、公式化的工作上,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大多数人也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 (四)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严重失衡 随着近几年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社会化教育的普及,虽然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与不足: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偏低;熟悉公路高速等高新、尖端技术的人才及会计、财务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各个层次人员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 (五)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企业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人才外流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这些流失的专业人才一般是在工作岗位上工作2-3年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甚至是有着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等管理人才,这些人才经过单位的培养和锻炼,熟悉工作程序,掌握了工作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独立工作能力。这些人才的流失使企业陷入了一边缺人,一边又流失人才的窘境,也给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软硬件支持,笔者认为有效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要加强宣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领导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使其转变思想,彻底摒弃传统人力管理重物不重人的陈旧模式,建立一种以人为本、唯才是用、充分发掘人才潜能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迅速转移到人力资源的战略职能上来。 (二)建立健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分布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收集和整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确定出待开发、待培养的以及急需引进的人才,并制定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体系,注意及时收集对分散于各工程项目部人员的评价信息,建立起流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路,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选择、培养、使用人才提供依据。 (三)加大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1、企业应该合理的配置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同时加强队伍的内部建设,要树立“注重实绩、竞争择优”的用才理念,积极倡导“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用才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机制留人”的各项制度,最大限度地留住人才。 2、对于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专业人才,要通过主动加强与高等院校联系、拓宽社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实行多种优惠政策等形式,吸引企业急需的人才加盟企业。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多方面了解企业功能、施工生产、企业文化等,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完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注重职工职业生涯规划 公路施工企业要转变那种重使用、轻培训的做法,将对员工的培训贯穿到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路子,对员工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参加各类资格考试,对获得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 1、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 2、精神激励。企业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增加对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系与体贴等,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 3、事业激励。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其提升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名声、荣誉和地位。 4、企业文化激励。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试论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策略探讨 论文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策略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公路施工企业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本身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隐藏的问题。文章分析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国家对基础建设的力度加大,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而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暴露了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弊端和问题,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1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公路施工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工构造物,其生产上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组织上的专门化和协作化与一般工业生产基本相符,但在人力资源方面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①人员专业性要求较高。公路施工企业是以技术管理和技术实施为主的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在施工阶段,单位工程繁多,工序复杂,各单位工程的作业内容差异很大。在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要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对项目进行控制和管理,稍有不慎,则会影响项目质量和工程进度。②人员构成复杂。就大多数施工单位而言,其人员构成中,既有学历低但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也有知识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设计人员,还有引进的专家型管理人员。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价值目标,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也造成了公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复杂性。③施工人员流动性强。公路施工企业不像普通企业那样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施工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实施者,具体的组织机构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变化而变化。通常根据某个工程项目的规模、技术要求、地域情况等具体情况构建相应的项目管理机构。当项目结束,人员组成又要根据下个工程进行新的调整。而另一方面,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工人也能在一个工程项目的不同部位、工地现场范围内各个施工对象以及不同工地和建设地区间辗转流动。④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困难。由于施工行业本身的特点,使得工程项目布局分散。施工地往往处在偏僻的山区、野外,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较差,使得各种人力资源的信息难以及时传递汇总,这样收集到的信息也有着很大的滞后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陈旧 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水平上,没有上升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等管理层次上。对员工的管理属于“安置、控制”的范围,而不是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认识“劳动关系管理”。把人力资源部门当作仅仅处理“考勤、档案管理”等工作的事务性部门,并由专业化水平不高的人员担任。 2.2人才体系不够完善 ①人才招聘存在误区。在引进人才时不能根据自身岗位要求招聘员工,缺乏科学的岗位分析和评价标准。在实际的招聘中,导致岗位要求与应聘候选者的实际情况多有偏颇。往往结果是费时费力的招聘,招来的员工差强人意,勉强聘用。②人才储备结构偏颇。公路施工企业的后备人才多属于土木、桥梁等与公路施工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充沛,而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程等专业人才却相对不足,在项目管理中,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更少。 2.3绩效考核浮于形式 ①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够合理。目前,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绩效考核多数还停留在“德能勤绩”的考核阶段,考察工作结果、个人的工作能力、态度和考勤等。这种绩效考核模式使得指标缺乏针对性、没有明确的标准。在考核时无法突出重点所在,不能真正反映员工个人业绩,常常是“老好人”排在前面。②绩效考核缺乏透明。考核过程和结果仅有考核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知晓,员工对自己的考核结果却毫不知情,或者对每项考核得分不甚明了,导致一些暗箱操作和有失公平的情况发生。 2.4激励机制不灵活 薪酬激励是激励机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公路施工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企业的薪酬制度属于岗位薪酬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除非晋升或者员工行为没有明显过错,员工的工资水平则维持在固定状态。而有些企业又仅以专业技术作为晋升的标准,使得很多员工升职无望,造成离职、出勤不利等反面效果。另外,一些企业的福利较为同质化,无论管理层、技术层或者施工人员,享受的福利项目相差无几,不能满足员工的福利偏好。而公路施工野外作业较多,员工能享受到的精神激励也较少,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5人员培训效果不佳 ①重管理轻开发。由于公路施工企业中人员构成复杂的特点,使得企业人员构成上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素质不高的员工仍有许多。而一些企业由于担心人员流失或经济问题忽视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开发,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工程项目质量不高。②培训成本相对较高。公路施工地点的分散和施工人员的流动,给企业集中人员培训带来了一定困难。而野外环境作业,信息相对闭塞,减慢了员工接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速度,培训成本也会因异地的空间距离而大大增加。 3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更新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也要随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更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也要朝着促进企业发展的方向发展。企业应在“物的管理”更新的同时,也要更新“人的管理”的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人力资源部门也要从繁琐的传统事物工作中走出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3.2合理规划,建立健全人才体系 ①进行岗位分析,明确招聘标准。针对现有职位进行岗位分析,通过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整理出岗位的具体责任,资格条件等,制作出职位说明书。不仅能为以后的招聘提供依据,明确现有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使其更加合理化,而且能做到招聘到的员工与工作相适应,能岗匹配。②平衡员工队伍结构,建立员工数据库。对公路施工企业进行人才规划,有计划的平衡员工学历结构,着重储备符合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的专业人才。建立包含教育技能水平、职业兴趣、测评结果、工作经验、培训经历等信息的员工数据库,以便及时补充空缺岗位。 3.3优化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公正合理实施 ①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绩效考核方法,设计适合本企业的考核体系。例如360度绩效考核法、平衡计分卡法等。只有正确的考核与评价,才能为岗位调整,人员晋升提供公平的依据,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②避免绩效考核中的不公平现象。为防止企业的绩效考核浮于形式,信效度不佳,企业应遵循公平、量化的原则,制定规范的 绩效考核办法和流程,以员工的工作结果为考核对象,对事不对人,避免考核过程出现的晕轮效应,最大限度减少主观随意性。除公布量化指标和考核结果外,应设立考核仲裁制度,仲裁委员会有权改变考核结果,其仲裁结果具有最终效力。仲裁委员会成员由公司所有员工公开投票选举。整个考评过程要公开,公正,员工可以对每个环节提出异议,并对其他员工的考评进行监督,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员工也可查阅自己三年内的绩效记录。 3.4创新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人才价值 ①调整薪酬结构,向关键管理和特殊人才倾斜。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薪酬体制,对关键技术岗位倾斜,真实反映人才价值,减少人才流失率。在对公路施工企业中三类主要人员管理岗、技术岗和施工人员区分员工需求的基础上对薪资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施工类人员的固定工资比例,降低浮动工资比例;增加技术岗人员的浮动工资比例,降低固定工资比例;管理岗则按固定工资稍大于浮动工资的比例进行调整。施工类员工多为体力劳动者,对于货币工资的需求较为刚性,工资浮动比例不宜过高。而技术岗和管理岗为脑力劳动者,较高的浮动工资相比于施工人员,能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②工资设计要拉开差距,调动员工积极性。按岗位职责和技术能力拉开同一职级管理岗和技术岗差距。对于同一岗位的员工间,设计以技能水平为主的工资标准,充分调动员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的积极性。③设置弹性福利。良好的福利保障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措施。在法律规定的五险一金的基础上,设置弹性福利项目供员工选择,最大化的满足员工的福利偏好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公路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导致员工特殊的福利需要。公司可在制定福利总成本上限后,设定福利可选项目。员工所选福利限额则根据员工的岗位级别、薪水、年资或家眷等因素来设定。 3.5改进培训系统,提高培训实效 ①开展教育培训规划。教育培训是联系个人进步和企业发展纽带的一种投资,关系到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生存发展,对企业获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升员工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公路施工企业应在分析自身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素质基础、学习发展的意愿,考虑企业资源、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以满足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需求。②实行多形式、灵活的培训制度。为了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增大培训投入产出比例,在增加教育培训投入的同时,选择费用较低的培训形式。例如在培训教师的选择上,既可以与相关高校结合聘请专家讲课,也可以利用企业内部技术水平高的员工,对其他员工开展技能培训;为避免培训与工程进度冲突,企业可利用生产淡季、雨季或没有项目的时间进行培训;对关键人才和重点培养对象要定期送出去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对工人鼓励参与学习多工种技能,培养多面手,促进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③设置培训评估体系。对培训过程中、培训结束时及培训后的行为改变、业绩提升予以检验和评估。其目的在于检验培训成效,对培训体系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改善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信息时代,竞争范围在逐渐扩大。企业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经营,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明政无大小,皆以人为本”。毋庸置疑,人才的作用对于国家和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只有掌握了人力资源的优势,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保障。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的保障和根本推动力。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自身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实际出发,做好人才的稳定、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根据企业目标和特征来合理选择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人才作用,在确保公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保障其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市场经济环境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强公路施工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必须将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方面,重视和逐步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长足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公路施工企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将其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创新当中,有效协调企业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充分实现,同时也要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来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升,更好地为公路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目前公路施工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储备不均衡的情况,因此在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公路施工企业在引进优秀人才时,必须首先要对岗位招聘的标准进行细化和完善,并对岗位职责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控,充分了解到员工组成结构以及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控制人才的引进,从而完善人才的引进,真正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充实公路施工企业的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保障才尽其用,也能促使员工能够在恰当的岗位上发挥其自身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让广大员工感受到职业满足感,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也能被有效激发出来。 2完善绩效考核薪酬制度 公路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制度是重点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也关系到员工能否承担起自身职责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公路施工企业必须从长远发展出发,根据企业目前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制度中不适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容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以免影响到员工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公路施工企业需要科学调整薪酬结构,在完善基础薪酬体制时,必须将业绩以及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并通过薪酬的设置来彰显人才价值。同时对于技术岗位的薪酬而言,必须要提高薪酬标准,因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资源,通过提高技术岗位薪酬标准的方式,能够大大降低人才流失问题,同时也能减少企业的人力损失。在薪酬制度的调整当中,需要适当拉开一定的距离,形成阶梯性的薪酬体系,同时也要根据岗位情况设立岗位奖励,鼓励员工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并发挥其自身价值。另一方面,公路施工企业要建立科学化和透明化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的过程以及结果必须公开透明,同时也需要将考核的标准以及过程结果公示在企业当中,并鼓励员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接受员工的普遍监督。在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当中,必须要有效避免不公平现象,避免影响员工工作热情,同时也要让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中,大大提高制度的透明性,也使得这一制度能够准确履行。 3重视建立员工价值体系 公路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将这一观念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并最终建立起完善的员工价值体系,号召广大员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发挥自我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方针,并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并采用以人为本的民主化管理模式来提高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建立坚强的精神统一战线。第二,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全面了解员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并尽可能多的为员工创造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员工长远发展。第三,公路施工企业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以及员工发展的需要来确立员工的职业战略,在制定企业经营决策时也要发挥民主管理的优势,号召员工积极参与,拉近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增强员工间的信任感以及人际关系,大大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员工价值体系的建立。公路施工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企业优秀的光荣传统和先进性的价值观念传达给全部员工,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能促进个体与群体文化的融入,进而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促进企业整体竞争水平的提高。 4加强对员工的开发培养 公路施工企业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必须充分意识到有效的资源管理模式不仅要为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服务,更要重视人才自身价值的发挥,努力为广大员工提供培训和提升的机会与平台,并鼓励员工制定企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促进员工个人价值发挥的同时也能够让员工更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中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首先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并根据企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来制定合理的员工开发和培训工作计划。公路施工企业要根据企业职能和责任来对员工开发和培训工作进行合理安排,一方面,施工企业必须将施工淡季的时间以及工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并在这些时间内对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展开培训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以及优化施工水平的培训,对于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就专业技术性问题以及技术指导的优化进行培训,并定期展开考核工作,努力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公路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着力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确保全局战略实施的能力。公路施工企业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能够让所有员工都有机会接受到于岗位相关的培训,也能够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建立企业员工培训开发的长效机制,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广大员工能够在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方志力 单位: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探讨 【摘 要】随着国际化的到来,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国内的压力,还要面对来自国际化的竞争。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不容忽视,公路施工企业想要在这样的竞争中生存或者是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摒弃原来不合理的资辈管理。建立全局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法。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机制,为企业培训优秀的技术团队,培训综合素质过硬的施工人员,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让施工企业在未来的公路施工企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公路施工;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分析 0 前言 随着我国GDP的迅速增加,国家在对公路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打造我国纵横的交通网络。通过他们的努力,特别是先前国企公路施工企业的付出,已经为我国建造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是,随着私营企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国有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造成了国企公路施工企业的严重缩水。国有公路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虽然私营企业同样有这样的缺点,但是相比国企的公路施工团队来说,他们显现不那么明显。所以,本文对我国公路建设中,公路施工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一点意见,供企业借鉴。 1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1 人员复杂,流动性强 作为公路建设的施工企业,因为没有固定的建设时间和地点,所以他们的工作都是流动性非常大的。施工企业因为项目、技术等要求不同,经常组建不同的管理机构。从而导致了人力资源过于分散,不好管理。其次,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非常复杂,有低学历的工人,也有专家型的技术人员,更有学历高的管理人才。所以,就造成了他们的观点不一,思想不一,也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复杂困难性。 1.2 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我国公路施工企业,不仅仅要面临着同行的挑战,技术、人才和管理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他们还要面对国际施工企业的压力。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而在我国,目前因为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现有的人力资源与公路施工企业脱节,使得公路施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结构分散,施工人员素质较低,各机构之间职业定位模糊等情况十分普遍。再加上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对员工的不重视,薪酬太低,而导致人力资源无法为企业培训优秀的施工人员。从而造成公路施工企业管理层与操作层分离的情况。薪酬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无法留住一些优秀的人才。 1.3 资辈主义严重 一些企业,对于高层的管理人员不重视。往往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都是选择“经验主义”,都要有相关生产经验的人,来担任高层的管理,这样就违背了管理的定义。在公路企业中,往往都是有经验、工作时间长的人,通过论资辈的方式占据了管理的位置。从而造成企业管理层能力不达标,人力资源无法发挥正确的作用,从而无法正确地引导公司,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这样的现象,不仅会使得公路施工企业施工效率低下,施工质量存在各种问题。而且使一些真正有管理能力,有技术才华的人,得不到发挥的舞台,从而选择离开企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增加了公路施工企业的用工成本和施工成本。人才的流失,也导致一些先进技术的外泄,从而导致公路施工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 1.4 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 首先,专业人才分布不合理,在现代公路施工企业中,大多都缺乏一些熟悉公路建设的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财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的管理方面没有规律、没有技术,使得公司成本上升或者公路建设质量低下;而缺乏财务人才,则使得公路施工企业在公路施工预算和成本核算方面,没有办法最大限度地为施工企业节约成本。其次,施工企业因为掌握新技术的人才缺乏,而中低技术的技术员,却占据了比较重的比重。他们的存在,不但没有有效地为公司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技术,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施工企业的发展。可以说,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施工企业的发展需求。再次,人才分布不合理。由于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大多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他们的建立也是分布在这些计划经济的重点城市。这样就使得公路施工方面人才的不均衡,有的企业人才缺乏,而有的则存在着浪费。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真正做到人员的分配和优化。 2 公路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应对对策 2.1 重视人才战略管理 企业未来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建立合理健全的人力资源部门,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替企业笼络各方面的人才。对于我国公路施工企业来说,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和高端的技术人才是急缺的。经验主义和资辈管理的错误,对于如今现代化的管理公路施工企业来说,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了。他们的存在,将会进一步地阻碍公路施工企业的发展,从而面临淘汰的境地。 2.2 人力资源管理 公路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规范公路企业的各类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进行资源重组。通过依赖于人力资源部,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重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让人力资源部代替公路企业对各部门的人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摒弃一切能力不足的资辈管理成员,公路企业想要获得发展,绝对不能因为资辈和经验的因素,而置企业管理制度而不顾,这样会让员工心生不满,从而接着跟风,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2.3 加大企业人才管理力度 对企业高层人才,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合理地考核和甄选,选出符合公司现阶段发展管理水平的人才。加大公路施工企业施工人员技术的培训,组建一支技术过硬,拥有着先进技术的技术团队。对技术人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证上岗。企业想要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管理,顶尖的技术也是企业将来能够增加市场竞争力的另一法宝。所以,一定要加强人力资源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力度。让企业的技术团队,能够获得更加良性的竞争和发展,不断地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让企业的技术人员,都充满着大胆创新的技术理念,向着更高层次提升自己。从而间接地提升公路施工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4 加大员工培训和活动开发 对于公路企业来说,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人力资源的存在,不仅需要为公司负责招聘各类合适的员工。并且在上岗前,要对员工进行素质培训,绝对要让员工的素质符合公司制订的要求。让员工有足够的责任心,保证施工质量,让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企业人力资源部,应当针对员工对公路企业的贡献度,制订各种相应的奖励策略,对于一些高级的技术型人才或者是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年底分红或者是股份,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把企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从而让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做到以质量为第一,而且可以更好地杜绝浪费。让管理人才自觉地树立起管理的意识。 3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地发展,国家在道路的施工建设方面,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可是,在我国公路施工企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导致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发展不健全,本文对我国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对的调整政策,希望能够让这些企业有所借鉴。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摘要】:当代社会,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各行各业都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技术、高素质、多面型、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施工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资本,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本行业争相抢夺的重要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公路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国内公路施工市场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步演化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地位日益凸显。目前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并逐步成为困扰每个同类企业的头等大事。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公路施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发展的一项长远而重要的紧迫任务。 1、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构成 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构成分为三大类: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作业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包括建筑项目的管理者和监理人员,主要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管理、协调、监督和控制,是企业的主导力量,起到宏观调控和运筹的作用。施工技术人员包括建筑师、结构师、设备工程师等,主要负责施工项目技术设计、控制等,起到技术方面的指导、策划和研究的作用,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施工作业人员就是具体施工人员,主要负责建筑项目的具体建设实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力量,也是具体管理、技术等方案和措施的落实者。三类员工虽然所处的职位不同、待遇也不同,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2、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欠完善 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才引进未采取按岗招聘的原则。公路施工企业并没有对企业公司岗位设定评价标准。在人才引进方面具有明显滞后性,导致引进人才与岗位实现脱钩,员工未能切实发挥其效能。另一方面,企业人才储备结构不平衡。为了促进公路施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其重点引进了桥梁、土木工程等方面的人才,但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却相对来讲比较缺乏,导致人才储备结构整体不平衡。 2.2、管理观念陈旧、方式落后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企业缺乏专业管理队伍,人力资源工作基本上还沿用传统老套的人事管理模式,主要完成员工的聘用、辞退、档案保管等事务性工作,还没有对人力资源的咨询、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提起重视。同时大多数的施工企业的管理者都喜欢“任人唯亲”,而不是谋求各岗位最需要以及最适合的管理人才。此外,分配方式多为平均分配,忽视绩效考核和多劳多得等激励机制的作用。员工的报酬与绩效存在脱节现象,彰显人才自身价值的分配机制仍未形成,企业员工易上难下、一业终身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善。 2.3、薪酬激励、绩效考核不灵活 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薪酬激励。从实际情况来看,公路施工企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绝大多数企业一般是按照岗位薪酬的制度,来给工人发工资。如果企业员工晋升或者是遭到处分,其工资水平一般是固定的。但是有的公路施工企业将专业技术作为员工工资晋升的重要指标,导致很多职工在感觉到工资晋升没有希望的时候,就会选择离职,不利于公路施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的公路施工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也不够科学。公路施工企业绩效考核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德、能、勤、绩”这几个方面,这一绩效考核的模式导致很多指标缺少一定的针对性,未给出确切的标准。在进行考核的时候也没有突出绩效重点,也无法显示员工的实际业绩。并且绩效考核也没有相应的透明机制,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与结果也是让相关的领导或者负责人知道,而员工对自身的考核结果并不知情,使绩效考核失真。 2.4、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 从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看,由于职工自身能力素质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致使人才得不到施展,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虽然施工企业大力推行培训开发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但还是难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制订人才开发战略,基本都是进行短期培训,这种仅局限于岗位的、没有长远规划的短期培训难以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也达不到人才开发战略目的。 3、提升公路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3.1、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当前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也应该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作出一定的改变。公路施工企业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也应对企业的发展有利,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水平。此外,重视岗位分析,对岗位招聘标准进一步细化,对于员工队伍的实际结构展开分析,创建员工数据库,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结构。 3.2、创建并完善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加强培养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更好地得到制定、贯彻落实。抽调公路施工企业基层的管理单元——项目经理部内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设计、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同时重视并强化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2)打造卓越的执行力,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真正成为公路施工企业选择、培养、使用人才的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分布、构成等信息进行综合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并且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由此确定出亟待引进的人才以及企业发展下一步待开发、培养的人才;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分散于各工程项目经理部的人员评价信息及时收集汇总,建立流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体系。 3.3、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兑现体系 建立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兑现体系是做好企业的必然选择,针对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选择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直接工资激励。企业可以把员工的工资与绩效挂钩,采取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以明确的经济利益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对个人的收入情况处于比较满意的状态,促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弹性福利激励。公路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导致员工特殊的福利需要。公司可在制定福利总成本上限后,设定福利可选项目。员工所选福利限额则根据员工的岗位级别、薪水、年资或家眷等因素来设定。 精神层面激励。精神层面的激励包括企业对员工的尊重、理解、信任、关心、支持等,比如对优秀员工进行提拔、奖励,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对典型人物进行表彰,培育和塑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 事业机制激励。积极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专业领域内积极探索,创造有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能够发挥所学,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子”。 企业文化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和正确的员工世界观,激励广大员工不断学习成长,不断自我完善,形成学习型个人和学习型组织。 3.4、做好员工的培训,合理规划员工职业规划 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就是顺水推舟的事。为员工提供广泛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一些基本的技能培训,也涉及到高层的管理培训,还有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开发的培训课程,以帮助员工成长。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中,员工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使整个企业呈现昂扬奋发、不可阻挡的态势。 4、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公路施工企业的竞争正在逐渐扩大。只有掌握了人力资源的核心优势,公路施工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调整结构,开拓创新,获得长远的发展保障。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明确提出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阐明了各个定量指标的具体定义、相应的计算公式以及评价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证明该评价体系能较好的反映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建设水平,评价方法是有效的和适用的。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水利现代化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1-2]。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水利现代化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不仅是客观自然条件和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必然要求。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涉及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人才、发挥水利工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很丰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根据对国家现代化、水利现代化进程及其经验的研究,以及我国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和近年来一些地区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可以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建立现代科学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 1.1 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根据新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3-5]。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 1.2 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是要建成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其实质是实现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6]。 1.3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和替代现有设备,改善水利管理条件;加强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监测自动化程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监测、预报和决策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 1.4 现代化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根据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 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评价,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指标比较多,有些指标相关性很强,有些指标虽然重要,但不易取得准确数据。本文采用常用的专家调研法,经过三轮咨询后,才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在确定指标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7-10]: ① 指标体系要符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 ② 指标体系要有系统性和协调性; ③ 指标体系要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④ 指标体系要考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两个方面; ⑤ 指标体系要体现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 ⑥ 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导向性。 2.2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类别,每一个类别由两个层次构成(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见表1所示。 2.3 定量评价指标的内涵 ① 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设施完好率是指水利工程中技术性能完好的设施数量占全部设施的百分率。即工程设施完好率=(技术性能完好设施数量/全部设施数量)×100%。 ② 观测设施完好率。观测设施完好率是指水利工程中设置的技术性能完好的观测设施数量占全部观测设施的百分率。即观测设施完好率=(技术性能完好的观测设施数量/全部观测设施数量)×100%。 ③ 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工程设计能力达标率是指水利工程目前实际防御洪水能力(蓄水、泄水、输水)达到设计洪水(蓄水、泄水、输水)标准的百分率。即防御洪水能力达标率=实际防御洪水能力/设计洪水标准×100%。 ④ 保洁率。保洁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率。即保洁率=(持续保持洁净的水面和土地面积/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总面积)×100%。 ⑤ 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总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即绿化覆盖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绿地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⑥ 水土流失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是指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已经得到治理的水土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 ⑦ 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是指水质达标的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占全体认证水体及断面数量的百分率。 ⑧ 生态与环境用水保证率。在基本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的同时,要重视水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满足维护生态与环境用水的要求。预测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应包括维护河道、河口稳定和维持改善生态与环境的水量。生态与环境用水保证率=(1年中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的天数/年总天数)×100%。 ⑨ 水管单位盈亏率。水管单位盈亏率可按下式进行计算。水管单位盈亏率=(水管单位盈亏额/综合经营总成本)×100%。 ⑩ 合理水费及其它规费征收率。合理水费征收率是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占每年按标准应征收水费额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合理水费征收率=(每年实际征收的水费额/每年应征收水费额)×100%。 11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可开发土地资源利用率是指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水管单位管理范围内可开发土地面积的百分率。 2.4 评价方法与步骤 对于定性指标,可分五级进行评价: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对应的分值为:(0.9~1.0),(0.8~0.9),(0.7~0.8),(0.6~0.7),0.0。至于定量指标,可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实际情况,测定各指标现状值。 ①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水利工程,可对指标选择有所取舍。指标的权重确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方法。 ② 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目标水平值的确定是对定量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并带有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价值取向的特征,兼具阶段性和地域性。因此,对定量指标确定目标水平值,是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③ 对二级指标进行评析、考核。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是具体的考核对象,对定性指标可根据其内涵进行考核以确定达到等级,对定量指标可根据其定义直接进行计算求得;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二级指标的实现程度。 ④ 对一级指标进行评析、考核。一级指标是根据下一级各指标(二级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该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 ⑤ 对系统总体进行评价。系统总体指标是根据下一级各指标(一级指标)的考核结果、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总体的综合实现程度。 3 案例分析 横山水库位于江苏宜兴市宜溧太华山区,是太湖流域溪河水系的拦蓄工程,是江苏省六大水库之一。水库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9年9月基本竣工,2001年10月至2004年4月实施除险加固,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水利旅游、水产养殖、山林种植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 2005年,横山水库管理处被批准为江苏省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根据横山水库实际情况,初步拟定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设计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与江苏省内有关专家反复协商讨论,确定出横山水库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及权重体系。 3.2 管理水平综合评价 根据横山水库工程管理现状,对照各指标体系内涵和计算办法,计算出横山水库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91%,见表2所示。 4 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以及水利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及相应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关于水利现代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界定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是指水利工程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以及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步骤,文章最后用实例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对于关系我国广大群众的农业水利工程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充分了解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充分了解相关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方式以及管理人才的基础上遵循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来建立一套农业水利现代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够为促进农业水利工程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如今,农业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以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为技术支持,以提高防洪安保,对农业用水资源进行调度进行优化,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提高农业经济利益以及实现生态综合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工程。在农业不断发展以实现突破和经济现代化、农业水利现代化的强烈需求下,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能较好的满足这些需求,助于农业水利工程发挥其作用于效益。因此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对促进传统农业水利工程实现现代化这一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 要理解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应从其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机制、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管理人才等方面入手。 1.1 管理理念 工业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肩负发展我国农业经济、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重大职责。农业水利现代管理理念应根据新时期农业水利工程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来调整,以实现传统农业水利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努力实现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农业水利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 1.2 管理体制与机制 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来说,就是要求构建权责明晰就、责任切实落实的农业水利工程分层级管理体制。需要建立起科学管理、规范经营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构建一套与市场契合、专业实力强大的农业水利工程维修与养护体系;健全合理定制水价和有效计收水费的机制;建立对工程资金从投入到各个环节使用都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的监督机制。 1.3 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投入资金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以实现现有设备的更新和改造,最终改善工业水利工程管理的条件;着重建设自动检测系统,实现监测自动化;结合IT技术推进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监测、预报和工程决策上实现现代化管理;积极主动进行管理创新,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最终促使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1.4 管理人才 推进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主体是人才。应根据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加大人才的培养,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来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水利人才大军,以为实现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综合的评价,必定依赖评价指标体系这必不可少的基础。由于农业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涉及的方面很多,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遵循一定的原则,搭建合理的框架,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和步骤,并与适合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能够更为客观、准确且较为全面的反映和评价不同地区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应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遵循合规原则,即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我国水利现代化方面的要求和规范;遵循系统性和协调性原则,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各部分的指标之间应相互协调;遵循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能抓住本质,反映本质;遵循兼顾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对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进行管理后的成效进行衡量;遵循层次性原则,应反映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不同层次的要求;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被切实定性和定量化处理,并且计算不应太庞杂。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个层级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而言,其包括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定性评价指标中(1)管理体制合理性及先进性其下属的二级指标包括水管但单位分类定性准确性指数,管理与养护分离方案先进性与具体实施程度指数,管护经费落实、管理机制先进性指数;(2)管理规范度的一级指标下包括检查、检测制度完备、控制运用方案与操作制度和执行规范指数,预案完备指数,岗位责任制度完备指数,人才培育制度与激励制度的完备指数;(3)管理手段自动化程度及信息化水平这一级指标下包括管理信息化、工程安全监督检查和闸站工程自动化系统先进性、农业水情检测预报系统先进性等方面指数;(4)管理法治环境的优良等级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管理权责划分完成、依法管理程度、检查人员素质培养力度、公众参与管理程度等方面的指数;(5)安全管理水平这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反事故预案、报告责任制度的完备指数一级责任落实程度指数。 另外,定量指标包括(1)工程设施完好度这个一级指标下包括设施完好率、设计能力达标率两个二级指标;(2)水环境保护水平的一级指标下包括环境保洁、绿化覆盖、水土流失治理、建筑物保洁指数等二级指标;(3)水管单位的经营绩效和水管单位的发展能力的一级指标下还分为费用收取、土地资源利用、经营项目盈亏比率等二级指标;(4)人力资源专业水平与人力资源队伍结构合理度这一一级指标下包括大专学历以上人员比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结构、人数与职能相适应比率。 2.3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也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与定量指标评价方法。 在定性指标评价方法上,应结合农业水利工程管理实践与其现代化建设状况,根据定性指标的内涵,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给出的评价意见来确定等级。具体的等级遵循五级制及分值为:优(0.9-1.0)、良(0.8-0.9)、中(0.7-0.8)、合格(0.6-0.7)、不合格(0.4-0.59)。 在定量指标的评价方法上,还应根据具体指标对应的定义来进行计算现状值。计算出现状值后还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参照相关个科研成果来确定目标水平,或者通过汇总专家意见来确定目标水平。将目标水平做分母,指标现状值做分子,得出定性指标的具体实现程度。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分为一级和二级指标的,因此在计算出二级指标值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求其加权平均值,确定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对一级指标的评价。 2.4 评价步骤 首先应结合具体类型和功能的农业水利工程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权重水平;接着确定定量指标的目标水平;完成后再进行二级指标进行考核评析,当中的定量指标可以直接求出,定性指标应根据其内涵考核确定等级;第四步应根据二级指标的结果和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获得一级指标的实现程度,完成一级指标的考评;第五步应根据一级指标实现程度对该系统总体进行评价;最后应对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做到好的地方指出不足的地方。 2.5 评价标准 具体的评价标准分为三个层级,初步实现对应的现代化评价标准是该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90%以上,而基本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定在93%以上,全面实现层级对应的实现程度水平应达到95%以上。 3 小结 在我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不少人开始更多的关注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以上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明确各各环节工作的目标和检查落实的效果,这一体系今后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论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各种水利工程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因此,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应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评价。文章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些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措施,以期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代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方法 水利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质量,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评价,并加强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水利工程管理人才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概述 水利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当有必要对水利工程进行现代化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及相应标准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建设各种水利工程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传统水利的作用。现代水利对优化水资源配置较为注重,并采科技手段和用现代化管理,在保证水利工程发挥基础作用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管理原则,采用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法制化以及社会化,创建一流的、先进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良性运行模式,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是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要求。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应当结合我国国情,科学地制定出评价指标体系,客观、真实地反映水利现代化水平。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客观、真实地反映水利现代化水平,在构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时,应当符合我国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及要求,并对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建立的评价指标在具备可比性和代表性的同时,还应当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协调性,并满足社会管理和工程管理的要求。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主要由定性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以及综合评价指标组成。其中定性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完善的水资源配置网路体系、防洪减灾体系、水利发展机制、水管理保护体系,是否具备良好水环境与生态保护系统,是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指标。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防洪能力指数、水旱灾害损失率、农村用水比例系数、城市供水普及率、生产用水生产效率指数、水利信息化指数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率等相关指标。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综合评价包括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其中正向指标MDI=IOOI实际值/I标准值(I=1,2,3…n),逆向指标MDI=100I标准值/I实际值(I=1,2,3…n),采用等权评价模型来进行评价,即:SMD=∑MDI/n,其中SMD是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MDI中的MDi是第i项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n是评价指标总个数。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现代化管理:1.加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可以采用先进科技来建设通信与网络、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以及数据库储存与服务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2.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现目前,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根据我国水利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水利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我国水利可持续发展。3.加强水利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水利的不断发展,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为了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制定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不断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队伍,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进行水利工程现代管理时,应当注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水利工程的抗洪涝、抗干旱等基础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项水利工程不断增多,因此,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进行评价,并加强水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行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培养水利工程管理人才以及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摘 要: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是我国迈入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水利工程对于经济现代化、人才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以及安全现代化的管理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只有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评价标准,达到评价的指标才能顺利建立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本文将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出发,对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以及其建立标准进行客观的分析,以期能够获得对其更深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 前 言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对于制度、手段、人才以及经济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执行标准。该标准体系的顺利建设与应用能够为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有利的执行方针,其作用不仅仅关系到人民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其能够有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对于满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有着必然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我国当前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对于国家的建设、全民小康社会的进展都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其与国家的发展有着必然关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令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具时代性。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程度加深,水资源开始变得弥补珍贵。能否科学且有效的利用本国水资源环境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有效标准[1]。为了维护我国的尊严与地位,对该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刻不容缓。 2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 2.1 理念上的现代化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而言,首先需要转变的即是管理理念。水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下,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和完善在管理当中所遇到的问题[2]。合理的加快水利工程发展步伐,依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进行调整,开展水利工程与自然相协调的共同性发展理念,将现代化的水利管理理念完全融入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有利的思想保障。 2.2 人才上的现代化管理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有关人才作为技术上的有力保障。相较于原始的水利工程而言,对于当前人才的管理要更加具有时代性。通过与市场经济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才进行绩效考核制度,选拔出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能够提供良性作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水利部门也应重视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采取共需科目培训的方式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知识强化,以该种方法培养完全能够胜任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人员。利用按劳分配方式留住部门人才,提供其应有的技术价值与个人价值,为其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期获得更为优秀的管理与技术性人员[3]。 3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一个客观标准的评价,应建立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该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设施的完好率、观测设施的完好率、工程的设计能力达标率以及保洁率四大方面,通过标准的计量方法对该类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做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在评价过程当中,应对所有内容进行分层次的概括,可以选取优秀、良好、中等以及差等的方式来进行性规范其标准,对于达标项目进行褒奖和督促,而未达标项目应严格要求其满足达标要求,以期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顺利转型。 3.2 对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取决于水利工程建设当中的设施完好度以及对于环境的保护率,在各个项目方面要求其必须满足评价标准体系,确定评价体系当中的首要目标,建立其发展方向,对评价体系标准当中所包括的项目采取考核制度,将其标准化为一级、二级、三级等,通过不定期对该类项目进行考核的方式对分级进行升降,在确保其体系考核能够完全按照标准的情况下开展。以期促进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 4 结 语 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期,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能够促进该种情况的顺利进行。针对水利工程而言,其首先应满足现代化管理所具备的远见性、代表性和可比性。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标准控制,严格要求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方向与进程。而在人员、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上,应适应现代的社会主题,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评价水利工程管理是否达到现代化的标杆。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学习数;兴趣;情景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现代课程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让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蟆⒆橹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应积极的创造教学情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直观教学,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本身比较枯燥,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要求较高,只凭用嘴巴叙述,不易理解,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无趣。如果利用教具,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问题变明了。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单纯画几个图形是不够形象的,应当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一数,画一画,通过具体感知,是学生能够由实物抽象出图形,这样就将课本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同样,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美丽的三角形状的实物图,接着抽象成几何图形,并利用多媒体具有动画与声音的特点,一一出示三角形的三条边,出示的同时还伴有悦耳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练习时还让学生利用鼠标操作,在众多图形中找出三角形,找对了电脑会鼓励学生“你真棒”、“你了不起”等,这样利用美丽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和悦耳的声音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己的教法,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授课,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学生交流等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灵活的思维,便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精心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巧妙的练习安排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认知建构并将数学知识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实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单一、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式的练习,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厌倦感。相反,形式新颖、情节有趣的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大受学生的喜欢,并能在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作用下,形成人人积极思考,人人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的积极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非常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激励学生的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次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结语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向导,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作为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思维能力 摘 要:新课改的发展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注重知识传授并不能真正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也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使大多数小学生都渐渐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要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上日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思维培养;一题多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加强“四基”教学的同时着眼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更加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还要采取多种教法,使用直观教具,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少批评多鼓励。 教学中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引起兴趣。教师首先要思考和理解教材中各部分事实与现象之间的线索与结合点,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化。比如,教学“时间单位”这一课时,我问:“同学们,你们多大年龄了?是不是每年都过一个生日呀?”孩子们回答:“是。”“但是淘气今年已满12岁了,只过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你们谁知道他是哪天出生的?”同学们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接着我告诉同学,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就知道了。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了这一节课,得知淘气的生日是2月29日。 同时,还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实出发,用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例或者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几何与图形教学中尤其需要。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启发学生观察三角形有三个内角并询问这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除引导学生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动手实验外,还启发学生多动脑筋。有的学生分别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相加求和;有的学生做一个纸质三角形,用剪子剪下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学生先画一个三角形,再仿造画出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等实验方法证明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180度。 二、重视逻辑思维兴趣的培养,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教师平时要注意抓好各项解题技能训练。 1.抓编题训练 (1)根据算式编写应用题。在学习有关行程问题类应用题后,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写具体的情境问题:比如(35+27)×4,240÷(20+40),教完已知两个数,求两个数差的应用题后学生根据算式21÷(8-5),540÷(5+4)编写应用题。 (2)看图,看数编写题;看条件,看问题编写题。结合学生见闻编写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我是题中人”以突破难点。 2.抓审题训练 审题是解题的起点和基础。审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对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都要有清晰了解,特别是对那些反映一定数量关系或暗示隐藏条件的词语要弄清它的含义。对于一些数量关系较复杂,易混淆的题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逐渐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有理有据的思维方法,使条件和问题建立联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从解答一步应用题开始,就训练一条件为依据,以问题为思维方向,运用综合法、分析法等思考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3.抓一题多解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根据题意让学生进行多项思维,重视学生别出心裁,鼓励突破常规,提倡学生质疑讨论。例如,学习了“数学广角”后,进行复习时,有一道这样的题:小明在期中考试中,语文和数学一共考了168分,语文和英语一共170分,数学和英语一共178分。他的语文、数学、英语各考了多少分?学生读题以后,我首先把条件写在黑板上: 语文+数学=168 算式1 语文+英语=170 算式2 数学+英语=178 算式3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168+170+178=516分(即2个(数学+语文+英语)) 516除以2等于258(一个数学+语文+英语) 258-168=90(英语)258-170=88(数学)258-178=80(语文)或者算出一个由题中的条件求另外两个。 (2)算式2比算式1多了170-168=2分,这2分即是英语比数学多的。根据算式3求出英语和数学:(178-2)÷2=88(数学)88+2=90(英语)170-90=80(语文)同理:算式3比算式2多了8分,即是数学比语文多的,同样由算式,1求出语文和数学。 (3)算式1和算式2运算之后相加得出:2个语文+数学+英语=168+170=338,减去算式3得出:语文338-178=160,160÷2=80求出语文、英语和数学就好了。 总之,解决问题时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突破认识的单一方向为多种思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实践可知:只要善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探讨 摘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培养;兴趣;方法 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学习若没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更不会有惊奇和喜悦,这种学习是枯燥难熬的、沉重的苦差。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培养其良好的、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给学生找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若被调动起来,思维就活跃了,探究知识就轻松了。就不是只停留在老师包讲、学生包练的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模式中,而是使学生得到相应发展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处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良好的榜样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兴趣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秀素质,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数学智慧与学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日常教学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由衷的赞叹。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进行认识性的学习,也进行感情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灵活多变,保持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每节课都有新意,都有新鲜感,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求知欲。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专门让学生动手简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使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不枯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蛭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识,已知与未知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造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状态,从而主动深入学习。如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设疑:“是否个位数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请同学用“3、4、5”这三个数组成的书去验证、去探知、去发现。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三、优化课堂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抓住教材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果转化教师角色,让学生来当老师是一种好方法,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边板书便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学生:“是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师:“对,怎么加法,我们以前学过没有?”教师巡视,见学生睁着迷惑的双眼。生:“分母不能直接相加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同学们那么聪明,联系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开动脑筋想个办法,看谁想的最快,就让谁来当老师。”学生悄悄的笑,积极动脑相继举手。师再问:“有的同学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我们请他们来当老师,大家要仔细听,看他们的方法能不能解决问题,有没有道理。”生甲:“因为分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我想:要先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变成相同的。”生乙:“对!那就变成了刚学过的同分母相加了。“听完发言,许多学生就动手计算。师生一起研究,学生当小老师既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用多鼓励和多表扬来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总之,要想让同学有兴趣,教师的教学就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优化,教师得以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探析新课改下如何高效地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摘 要】数学是学生们学好其他理工类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在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新课改实行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直是教师们在平时授课中讨论的一个热点的话题。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进入校园,真正开展接受正规教育的起步期,也是重要的奠基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们的学习保持高度的重视。努力地帮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而能够帮助学生们有效提升学习成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地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其实本来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足够的用心,同时也要掌握好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笔者认为,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兴趣,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提供好的帮助,教师又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授课能力,为学生们良好数学学习兴趣的养成提供好的基础和前提。 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学生们对数学知识产生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一种很好的助力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在为生活提供便利和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而言要集思广益,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寻找最适合学生们学习的方式、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打破以往数学教学中的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解脱出来,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更好地接轨。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们认知基本的平面图形时,尽可能地想象一下生活中,哪些家用的器材或者是建筑物等应用了哪些图形,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引导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思考,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好地识记所学知识。将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及时地传达给学生们,便于他们更快地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当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话对于学生们更好地进行思考,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也便于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求知欲。 二、加强师生之间课堂教学互动,使得学生们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的氛围 鼓励学生们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是一种很好地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的良好方式,最终也将大大地有助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养成。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采取的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针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教师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将关键点放在如何更快速且高效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将真正有助于当前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予以有效传承,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则予以取缔。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有效地互动,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展开探讨,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建议的方式与学生寻找话题互动。教师的核心思想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表现、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培养的是更加注重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些有能力的群体,而非传统应试教育下的知识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的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好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教师要保持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对学生们要保持微笑和以赞美为主旨的教学评价原则,这对于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是一种有效地方式,当然,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加强师生之间探究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面评价,这对于学生们更加自觉地加强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养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策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地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锻炼。特别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加强针对学生们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既可以给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有效地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每次发言站在多媒体扩音器前面,通过声音的清晰传递,锻炼学生们的自信心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策略。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在教师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教师能够为学生们做到的就是不断地探索和求新,在充分地了解学生群体和扩充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地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便利,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自学能力。当然,每一个人针对数学教学所持有的方式方法、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都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教师所持有的方法再怎么多样化,所共同秉承的教育理念确是大同小异的。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怎样更好地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当前阶段也是以后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深思的一个共同话题。当然,只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益处,都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看到大家有更多精彩的教学方法,在此分享,也希望大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变得越来越高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探析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摘 要】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措施必然面临着改革的抉择,然而如何更为有效地寻找到更适合新环境下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培养起学生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生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新策略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学理性,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数学学科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主要课程之一。学好数学课程可以更好地为日后的日常生活服务,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好初高中阶段面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然而,真正立足于数学教学这个事件上来讲,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往往又是最为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将大大地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性,反而会有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继而努力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当然,如何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学好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笔者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性教学模式,营造欢乐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以传授知识为最重要的课程任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反而比较少,如果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继续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是更加注重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化教学的方式,将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性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努力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教师的课程教学,也将大大地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比如说,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与学生之间进行有针对性地探讨,也可以让学生们针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我们努力的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考虑,在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维系下学生往往会更愿意与我们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情境下我们就能够知道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诉求,在与学生搞好关系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当然,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也是必要的。为了更好地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优质的指导,除了要提升我们自身的教学技能之外,我们还需要努力地营造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开展数学课程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养成和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比较有用的策略。 第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方式,及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这种方式对于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地院校纷纷针对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案,作为教师而言我们也需要让我们的教学方式能够及时地做到与时俱进,能够将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才是我们对学生们最负责的表现。而在众多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极大地便捷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师们从繁重的备课压力中解放出来,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之间展开课程互动与交流。 此外,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能够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们以更高效的方式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且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说,在几何图形的认知这一节课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通过PPT的形式呈现出很多生活中的实用工具,可以将很多图形的设计过程以图形的方式按步骤呈现在同学眼前,使得学生们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图形的制作过程。而且,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现在电脑几乎家家具备,因此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我们可以授课过程中给学生们安排一定的家庭作业,在班级内部建立QQ群,让学生们通过回家观看幻灯片的形式提前预习课文,由学生家长负责监督,在真正的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将会更有帮助,长此以往也有助于学生们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三,寓教于乐,将小学数学教学尽可能地生活化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在参与游戏或者是其他娱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学科知识,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比较有效的策略。其实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内部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一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对自己班级学生最了解的始终是教师自己,哪种方式更能够受到学生们的喜欢和接受教师心中也是有自己的认知的。 在笔者看来,寓教于乐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比较严肃的氛围,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背诵口诀或者是做游戏的方式来学习课程内容或许对于学生们来讲更受欢迎一些。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作为教师而言我们要担当起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自觉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比较开发性质的教学形式反而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努力地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知识这件事情产生一定的兴趣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做到在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及时寻找更有助于学生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不断地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中寻找好的方法,努力帮助学生在兴趣产生的基础上更高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为学生们做到的一些基本的指导需要。以上几点仅仅是笔者个人的几点观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有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共享。其实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只要足够用心,一定可以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加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不少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其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垮掉了,发达国家统计资料表明,将近五分之四的破产企业是获利企业,他们倒闭的原因不是亏损,而是财务危机引发的现金缺乏。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控制已成为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找出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便进行合理的风险控制,避免风险增加收益,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预警分析;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是企业一切风险的财务表现。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举债筹资而丧失偿债能力导致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企业运用财务杠杆不当,短贷长投,可能致使企业无法偿本付息,因而潜伏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不仅包括狭义的财务风险,而且还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投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原因——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任何企业的财务活动都是出于一定的大环境下,同时受环境的制约,主要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等。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威胁。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机构设置、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应对措施不力,容易使企业产生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企业不能科学预见外部环境的变化、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等。 (二)内部原因 1、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不严格按程序操作时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在当前,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治理层和管理层之间,在资金管理和使用利益分配等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尤其是资金管理混乱。这样造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流失现象严重,资金从而出现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样导致企业财务负担加重,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过高 企业在构建自身的资金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相互比例,以确保企业的资金能够正常运转。在当前,企业采用负债经营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过高,贷款过多的问题,造成资产负债率上升,就出现了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如果企业实现不了目标利润,到期债务将无法偿还,企业会立即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3、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财务规章制度要靠财务人员去操作与执行,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认识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缺乏,没有很好地参与企业经营决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财务活动成为企业活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企业的财务活动也越来越复杂。由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4、企业的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或者自己的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由于缺乏真实、全面的信息,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只能接近真实情况,而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客观事实。由于企业的财务决策不科学,使得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与对策 1、分析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环境,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防范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还应制定各种应对措施,调整财务管理方法,设置高效的管理机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不断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减少因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加强资产管理 要想构建最佳的资本结构,首先在资金的筹措方面,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和风险能力,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融资组合,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其次,要使负债结构合理化,企业必须关注和优化负债结构,才能发挥债务的最大经济效用。再次,保持科学的分红比例,注重企业的营利留利,确保企业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还可以建立财务风险基金,以使企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可以从容应对。 3、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必须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这样才能在面对企业的错综复杂的内部财务关系时,防范财务风险。当前,我们应该处理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治理层与管理层之间、资金管理和使用利益分配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照顾企业各方的利益,真正做到权责统一。 4、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增强企业整体的风险意识,如果单纯增强全员的风险意识,没有将风险责任落实到个人,那么效果将大打折扣。另外,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资本运营观念,风险理财观念,信念理财观念,人本理财观念,建立和健全责任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5、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体制。在决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财务决策的各种因素和影响,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稳健理财,科学投资,决策要力求“精”。这样能够集思广益、科学决策,降低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决策失误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6、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财务内部监控制度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种数据化和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方式,它是通过对企业各方面信息的全面分析,将企业存在的或将要产生的财务风险信息提前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系统。。一个企业要构建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信息,设立专职机构及人员,对影响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收集与分析,并及时提供给经营决策者。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各企业、单位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好会计资料的事实,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程序和方法的总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以财务风险控制为中心,通过规范内部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建立全程全面监控的财务预警系统。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应该是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控制的,可以由外部资深咨询专家和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组成。需要说明的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之后,企业应该安排专门的人员关注预警系统的信息,及时反馈,并将其责任与绩效挂钩,避免因为不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给企业带来风险。 四、结语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算指标体系,增加预防与治理财务风险的意识与措施,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过程中的各项风险管理,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管理者的驾驭下,就可以变财务危机为发展“商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达到企业的有序发展、和谐发展,使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现阶段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企业竞争,财务风险的也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愈演愈烈。然而,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财务;客观性;财务预算;风险成因 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对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获得长期良好发展的重要准侧,财务风险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经营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是无法消除和避免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风险的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文章中就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及特征,然后归纳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最后从六大方面详细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和管理方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及特征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的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按主要内容一般可分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企业财务风险也相应地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这些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客观存在性 即风险无处不在,存在于企业发展的全个过程中。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意味着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财务管理中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 (二)不确定性 即影响财务活动结果的因素多种多样并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能在经营管理事前就预测或者发现财务风险的大小,企业财务风险是并存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全面性 即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或者不确定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危害极大。 (四)利润与损失是共存性 即利润是与损失共同发生,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利润越大也代表着企业存在的损失和财务风险就越大。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竞争也日趋激烈,财务管理更成为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市场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企业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导致决策失误 许多企业重视投资、重视经营,但是却忽视财务风险管理,认为只要用好企业资金,获得投资收益,就不会存在财务风险,这种思想是传统的也是错误的。正因为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所以企业对会计与财务的职责认识、分工不清,以为会计就是财务,做好账,得出数据后,没有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分析管理财务,仅仅只是靠着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来进行财务决策,因此做出失误的决策在所难免。 (二)宏观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财务风险发生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复杂多变,决定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带来风险损失。如2007 年从美国爆发并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中国的众多企业陷入困境,许多企业出现了财务风险。又如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给许多外贸企业带来了汇率兑换上的损失。因此如果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三)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对称性结构不合理 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对称性结构是指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的搭配,如果搭配不合理,必然导致企业收益性降低或导致企业风险增大。由于许多企业自身资本有限,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不得不采取负债经营,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问题。而企业往往又对风险评估不足,追求效益最大化,通常采用风险结构,即用较低成本的流动负债作为非流动资产的来源,由于两者在流动性上不一致,流动负债要在短期偿还,而非流动资产却需要经过较长时期才能获得价值,变现能力差,从而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管理策略 (一)明确财务风险的管理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 风险均衡原则要求企业不能只追求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企业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承担原则 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必须正确及时地识别风险,控制风险,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有效规避原则 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规避风险。 4、分级分权管理原则 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企业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 (二)加大宣传,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 首先,管理层要参加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起财务风险意识,要将此意识作为企业的文化进行宣传。 其次,要设立财务风险官的职位,其职能就是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中心任务,既为决策层分析财务风险的存在,又要组织宣传风险与企业全体员工的关系,将风险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从而促进全员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 最后,正确认识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会使企业在获取收益时伴随更大的风险。因此,企业不敢冒险,消极保守的理财思想也是不可取的。企业要正确认识风险,掌握应对风险的方法,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三)控制负债比例,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负债经营是现代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经营方式,也被市场证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但过大的负债则只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企业负债比例过大意味着企业资本结构可能面临失衡的危险,大量的负债会使企业将更多的剩余利润用来偿债,而很难用于扩大再生产或者向股东分配股利,从而引发企业财务危机。为此,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个负债比例警戒点,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建立完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化解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贯穿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这要求企业必须研究财务风险的管理办法,来预防和化解财务风险。 1、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 混乱的财务关系,容易引发财务风险,因此要理清各部门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权利和职责,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建立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时可以按制度办事,有章可循,避免因为游离于制度之外而产生风险。 3、通过一些可行的方法,化解财务风险 (1)降低风险法 当市场竞争激烈,或产品处于滞销状态时,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商业折扣,将存货销售出去,避免占用资金;为了加速资金的回收,可以给予买方一定现金折扣,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2)分散风险法 通过投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将投资生产项目、投资证券市场、投资商贸活动的资金按一定比例分配,将风险投资与稳健投资相结合,风险投资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要避免没有调查研究、道听途说的盲目投资。 (3)转移风险法 转移风险法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共同承担。此方法主要有: ①投保。通过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险费,当发生风险时,可以由保险公司按缴费比例给予赔偿,减少风险损失。 ②转包经营。对投资较大经营项目,可以通过转包的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经营,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他方。 ③货币保值法。对牵涉到外币业务的企业,可以与对方企业签订货币保值条款,从而达到风险共担,转移部分风险。 (五)制定科学的财务预算 从根本上降低风险。针对具体的财务风险还要做好以现金流转为起点的财务预算。以现金流为起点的财务预算注重考量企业的现金从哪里得来又用到何处去。 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将采购、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以及融资、投资等活动的现金收支加以预测和量化,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控制现金支出和收入的合理程度,做到既能充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能留存一定量的现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同时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析 摘要:该文简单介绍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其原则;分析了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供同行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途径 我国的市场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国内外的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虽然给企业带来宽广的舞台,但是出现了许多风险,企业倒闭的关键原因就是财务风险,这是许多实例证明过的,应该积极意识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大力强化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终合理地控制财务风险。 一、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介绍及其原则 现代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辨识、衡量、评价并合理运用管理措施的这一过程就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之中,属于一个特例,其自身特征不同于一般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企业财产损失,企业财务之中的基本财产风险主要有:企业财产的物质性损失,还有额外的费用支出。其次是企业经营损失,企业经营财务风险通常有:由于财产损失导致的收入以及营业中断损失,还有额外的费用支出等方面。最后是企业财务人员损失,由于过失损害别人利益而造成的企业责任损失。 对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仅要遵循事前管理这一原则,还要遵循风险与收益互相协调这一原则。现代企业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途径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要遵循原则,确保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需要在风险与收益二者间作出权衡,基于“风险之中寻求收益”的这一基础,确保企业风险与收益互相均衡,防止企业经受边际收益比较低以及不必要的风险,实现企业经营最大的效益。同时财务风险管理不是在产生损失以后作出应对,而是需要进行风险预警机制的合理建立。在未出现风险的时候,便进行识别、评价以及应对。把财务风险控制到能接受的范围。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遇到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偏低 企业一旦进行财务活动,定会出现某些财务风险。具体的工作之中,一些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较弱,没有掌握财务风险的客观规律,进而导致了现代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所有的系统得以运行,关键的影响要素就是人。现代企业非常可贵的财富就是素质高以及专业的财务者。针对现在的形势而言,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一直受到计划经济、专业教育的制约,他们的业务素质不高,特别对于职业道德及其识别能力,很难达到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2.不同的环境具有比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存在的复杂性以及外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导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停地改变,对企业现金流的产生造成影响,也对银行借款的及时性造成影响,最终对企业到期偿还本息的能力产生影响,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得以增加。技术以及法律政治环境,还有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环境是现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这些因素具有比较低的不确定性,别的不确定性都比较高,致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比较大。现在不少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不能够对内外部环境作出有效的预测,不能使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提升。 3.现代企业的内控体系依然不健全 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有了分离,股东不能非常熟悉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所有者一般把每股收益作为盈余指标,针对管理人员实施考核以及奖励,管理人员有了道德风险,为了确保业绩指标的完成并得到奖励,他们一贯通过财务杠杆让每股收益提升,运用债务融资的手段,同时“短借长投”的状况较多。因为信息不对称,没有健全的企业内控体系,股东没有增加就管理层的监督力度。此状况之下,企业没有有效的债务融资手段,负债率比较高,遇到比较大的财务风险。 4.没有科学地进行企业内部决策 企业内部会计关系的混乱造成现代企业之中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表现在以下几点:在现代企业之中,企业和企业以及企业和每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在企业的资金利用及其管理,还有利益配置这些方面上,存在着管理混乱以及权责不清楚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资金使用率不能提升,资金流失现象突出,很难确保现代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也保证不了完整性;在采购及其销售、生产及其市场预测,还有财务管理这些阶段之中,企业未进行有效的统筹分配,致使企业的存货及其应收账款这些方面的资产有了巨大损失;企业进行关键的投资决策之时,没有进入市场作出考察以及合理的认证,仅仅盲目的投资,给不良资产带来巨大损失。同时,有些企业未正确规划资本结构,投资成本相当高,导致这些企业有着太高的负债比重,产生了财务风险。 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合理途径 1.大力加强财务风险意识 一个企业没有办法改变遇到的外部财务风险,所以只有着手内部管理上,通过动态系统的手段进行规避。企业在注重国家政策变化的同时,更要重视财税与金融政策改变以及投资政策变化;对于投资及其经营项目、筹备资金以及经营成本而言,管理层要事先预测这些会造成的负面效应,进而运用有效的预防手段。管理人员更应重视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认真地选取投资手段。 2.引起财务风险预测的高度关注 对于预测的财务风险,通常为在识别及其估量风险的前提之下,定出企业遇到的不同风 险,及其应对这些风险之后,对企业财务造成影响的若干方法,通常有风险的识别及其估量这些方法。前者主要指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之中,对财务风险的有关信息作出搜集整理,细致研究风险环境,并识别出风险类别及其特征。为了正确判断出潜在风险,应该积极地观察并分析该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推断出环境因素给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的某些影响,进而预测出风险会导致的损失,也要研究出损失原因与其特性。幕景以及财务分析法、还有可行性的研究这些都属于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针对风险的估量方法而言,主要通过统计推算这一手段,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描绘,通常有:每种潜在风险的损失度以及出现频数,还有它对企业经营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企业潜在风险的估量,给之后财务风险的预防、解决及其决策提供有效的根据。概率的估量法以及费希尔线性的判定法即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估量手段。 3.促使企业内控体系的健全,增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 企业需要健全内控体系,强化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以避免管理层的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还要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要一味重视企业、管理人员、股东单方自身的利益。要让每方面的利益保持平衡。企业还要健全信息披露机制,使投资方和管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变少,增强投资者就管理层的监督力度,以避免管理层一味追求自己利益进而对投资者利益造成不利。确保管理层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融资策略。 4.促使企业的筹资管理得以强化 资本作为一个企业得以生存的前提,有效的资本结构能够优化财务结构。根据期限,正确地搭配各种债务,降低债务压力,确保资金能够顺利运转。何种程度的融资金额和资本结构有着紧密关系。优秀的企业要进行企业管理的优化,减少融资成本,保证风险达到最低程度。实现企业的现金资本与负债率均衡。现金资本属于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同时资产负债率会对企业结构及其发展造成约束。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应改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效优化资本结构。另外,企业的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要维持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在企业现金足够的时候,能提升资产负债率,在现金不充分的时候,需要减少资产负债率,让财务风险的出现得以规避,确保企业顺利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之中,应该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之中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强化企业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安全顺利发展,使企业效益能达到最大化。(作者单位: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越加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本文简单介绍了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对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国内、国际市场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又潜藏了无数风险,诸多案例表明,财务风险是导致企业破产的最重要原因。只有全面认识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切实加强财务的风险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根据中西方的财务理论,通常认为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筹资中出现的风险。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完整。众所周知,现代企业开展财务活动,是一套完整的包括投资、筹资、回收以及收益分配等环节的系统,在各项环节中均可能存在风险。对此,我们应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即由财务观念至最终的财务收益全面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企业的“财务风险”解释成: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现代企业中,由于受到各种无法预料及防范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发生偏离,进而使企业产生严重损失。 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缺乏认识财务风险 只要企业开展财务活动,必将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多数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缺乏较强的风险意识,缺乏认识财务风险的客观规律,这也是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中,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高素质、专业的财务人员,是现代企业难得一见的宝贵财富。根据当前的形势,当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受限于专业教育以及计划经济,其个人素质以及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自身的职业道德及判断能力,难以满足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 2.企业内部决策的科学性不足 现代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与企业内部会计关系的杂乱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于:首先,我国的现代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管理部门间的关系发生混乱,企业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利益配置等方面出现权责不清、管理杂乱的现象,这使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不断下降,资金严重流失,并且难以保障企业资金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其次,企业在采购、销售、生产、市场预测以及财务管理等环节上,缺少合理的统筹分配,这导致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损失惨重。最后,企业做出重要的投资决策时,并未到市场上进行深入的调研及科学认证,只是一味的投资,最终导致不良资产损失严重。加上,企业的资本结构未能得到合理规划,筹资成本过高,进而促使企业的负债比重过大,引发财务风险。 三、预防及控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风险文化及增强员工的风险应对意识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中,要想取得较高的效益,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以及完善制度的支撑。唯有从风险文化上,增强企业职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转变以往与我无关以及分层管理的风险观念,构建充分具体的风险观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及评估风险,自行调整及达到风险防范的团队化,进而将财务风险管理的理念及行动贯彻落实在企业的每位员工中。与此同时,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应集中精力进行市场的调查及规划,加强建设企业自身的风险机制文化,做到风险文化与制度控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控制水平。 2.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应收账款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应重视企业应收款项的风险管理。首先,妥善管理企业的客户资料,及时及完整的收集顾客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可靠的信息对顾客加以资信评估,主要包括收集客户个人的信息、财务及经营等情况的信息内容。其次,构建合理的顾客信用管理体系,依据企业的产品销售制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加以确定顾客的信用日期及信用额度。再次,注重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对拖欠已久的款项,应尽快追偿,并构建严格规范的账款清欠机构及清欠制度。最后,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审计监督职能,逐渐健全财务风险的内控体系。与此同时,适时抽查企业内控制度的行驶状况,加强应收款项的内部审计,如销售货物、收款程序的审计等。 3.构建有效可行的风险解决机制 为有效预防及控制潜在的财务风险,现代企业应从长远的利益着想,构建及完善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第一,利用某种形式,如参与社保等,将企业的所有或者部分财务风险进行转移,让其他人承担,并构建完善的风险转移制度。第二,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各种经营、联营以及对外投资的多元化等途径,将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时化解或分散,并构建完善的风险化解制度。第三,选取财务管理方案时,全面评价每种方案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另外,在确保理财目标顺利完成的条件下,构建完善的风险回避制度。第四,构建完善的风险基金与积累划分机制,及时补充企业自身的现有资金,以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发展实力,从而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抵抗风险能力。 4.重视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 预测的财务风险,是指在识别及估量风险的基础上,确认企业面对的种种风险,以及应对此类风险后,给企业财务产生影响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与风险的估量两种方法。其中,风险的识别方法,即企业经营管理中,收集及整理财务风险的相关信息,并认真分析其的风险环境,以及识别其的风险特点及种类等。要想有效识别潜在的风险,必须适时调查及研究企业的内外界环境,加以判断各种环境因素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造成的影响,预测这些风险造成的损失,并分析其的损失原因及性质。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财务分析法、幕景分析法以及可行性的研究等。而风险的估量方法,则是利用统计推算的方法,加以描述已识别的风险,主要包括各潜在风险的发生频数、损失程度及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通过估量企业的潜在风险,为后来财务风险的防控、处理以及决策等做出准确依据。企业财务风险的估量方法,包括费希尔线性的判定法、概率的估量法等。 5.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负债融资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同时也增大了财务风险。企业应该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权衡,确定在一定条件下获取最大收益的资本结构,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应从自身实际的生产经营能力、资产周转情况和偿债能力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情况等因素,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保持主权资金和负债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其次,企业必须保持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有一定的比例;因为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比较强,流动资产所占比例越大,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过多的流动资产会使资金闲置,对企业增加收益不利。此外,企业必须确定适度的负债结构,即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和期限结构,根据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的高低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并在负债总额一定的情况下,确定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使它们的结构趋于合理,减轻到期支付压力和风险。在金融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还应当充分考虑各大银行在不同种类的业务上的不同条件和优惠,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趋利避害,降低筹资成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预防及控制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我国的现代企业,应加强预防及控制各种风险的出现,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逐步提高其的市场竞争力。 浅谈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分析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财务风险也影响着企业的生存,现代企业必须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成因,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机制,防范企业发展中的财务风险,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确保企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险 管理 防范与对策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1.企业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指企业通过举债方式进行筹资而不能按期偿还的风险。从筹资风险的成因来看,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与收支性筹资风险。前者是指企业在特定时间点上,现金周转不灵,进而到期不能还清本息的情况。后者则是指企业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出现无力偿还本息的情况。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只要企业可以按时清还,就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假如企业举债不当,资本结构严重失调,企业的生存价值就会丧失。企业负债过多时,使股东减少收益,增大企业风险,影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从而影响企业价值的实现。 2.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因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投资项目不能定期投产,不能盈利或虽已投产,但是严重亏损,使得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二是投资项目并无亏损,盈利非常小,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但是低于企业正常盈利水平。造成投资风险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决策失误、证券市场风险等。 3.资金使用风险 资金使用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使用中,由于个别原因,致使企业受益减小。资金使用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企业经营收进的不确定。第二,资本与售价不平衡。第三,企业资金的使用不明。 4.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售量,经常以贸易信用的方式赊销产品,这就必然导致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存在,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市场不景气,企业产品销售困难,导致负债巨大,会导致资金回收困难。如果市场蓬勃发展,资金回收没有困难,则企业也会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也和企业管理决策水平有关。 5.企业外汇风险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逐渐增加,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汇率变动频繁,升降变化十分剧烈,因此,在对外商品进出口贸易和对外借贷活动中的外汇风险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企业的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会计折算风险、国际贸易风险、借贷交易风险等。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对于企业在外部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无法对其改变或者影响,企业只能从内部管理上下手,采用动态系统的方法予以规避和转移。企业应及时关注国家政策转变,投资政策变革、金融和财税政策的变化等;管理层应对企业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预先判断,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管理层也要关注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谨慎的选择投资方式。 2.加强企业的筹资管理 优化资本结构。资本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基础,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优化财务结构。将不同的债务按期限合理搭配,减小债务压力,保证企业资金流畅运转。融资金额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企业应该优化企业管理,降低融资成本,这样才可以使风险降到最低。平衡企业的现金资本和负债率。现金资本是企业的生命线,而资产负债率可以制约企业的结构和发展。想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同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动态平衡,企业现金充足时,资产负债率可以相应的提高,当现金不足时,应降低资产负债率,这样可以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3.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可以大大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于企业防范风险显得更为重要。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可以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每当那些财务危机突发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告,以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控制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一般可以通过对变现能力比率、负债比率、资产管理比率等财务指标的分析和监控,尽量避免或减少企业财务风险损失。 4.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防御制度。但进行风险投资的时候,要选择风险和收益适当的方式进行投资,而儿投资活动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态度。权衡得失,对风险和投资进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对投资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是有效的选择投资项目的方法,所以,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的确立在合理确定负债经营规模和形成合理化经营预期方面可以起到重要应用。企业法人应该尽量完善风险防御制度结构。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必定会造成管理风险。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是这种机制中的不同利益代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公司员工在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的情况下,互相制约,对公司法人财产进行有效的管理的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所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才可能防范风险。 总之,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问题的根源,可以使风险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因此,企业应该认清自己的处境,对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加以分析,通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环节价值分析 【摘 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一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法学专业作为一门重要的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其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环节内涵基础上,论述了实践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教学模式 法学专业实践环节 一、树立正确的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理念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实践的意思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而“教学”则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就是教师为使学生能够实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目的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课程的延续和拓展。 (二)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 1. 远程开放教育实践环节教学 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形式下,其实践教学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每个开放教育学员的专业背景、文化基础、自学能力以及年龄、职业、家务负担等方面情况不同,针对不同的学员必须因材施教,实现其实践环节教学,比如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研究等等。 2. 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 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以实习和社会调查为主要内容的,为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实用性极强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必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分析处理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形成依法办事,用法律的眼光看待社会事务,在工作单位中有法律职业道德的观念。 二、实践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司法实践能力 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为主体,用法学理论讨论分析案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习形式,给学生提供职业训练的平台,提升其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熟悉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经过实践教学后,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逐渐将一些理论运用于实践,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增强了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推动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有利于远程教育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案例教学法或叫做判例教学法,还包括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师生之间的问答,辩论,形成了师生之间的良性的交流互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积极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探索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判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思维能力面对法律问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法律思维的形成,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就更有利于远程教育师生之间加深交流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通过实践教学,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师跳出传统讲授式教学,作为组织者组织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引导学生主动用法律思维思考,对社会热点法律问题有所关注,这样也提高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意识,不再故步自封,以平等的对话和积极的互动充实实践教学。 十八大以后随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化,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仍将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应当积极研究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以克服当前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法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浅谈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 【摘要】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应用远程教育手段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等成人应用型法律人才,对我国的法制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教育现实和学员实际状况的改变,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太适应现阶段法学教育发展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我国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模式 ,完善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开放教育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相比,无论是在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技术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该种教学模式对于较为有效率培养大量能够达到一定目标的大众性专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法律人才。 一、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特征 (一)高度统一的课程设置。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采用集中辅导和巡教、巡考等方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选修课可由地方电大或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但专科阶段已选的选修课,本科阶段不得重复选用。地方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需要自开选修课。法学专业80%的课程属于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法学本科阶段基本不涉及法学专业主干课程。 (二)多种形式的教学,面授学时大大缩短。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所开课程,一般面授学时不到普通高校面授学时的一半,其余学时由学员自学,以及网上导学和其他学习活动学时数构成。学员可以通过看电视录像,和教师在网上互动等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三)集中统一考试。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根据课程属性的不同,规定相应的命题权限。中央电大掌握统设课程的命题权限,省级电大掌握省开课程的命题权限。不管统设课成还是省开课程在每个学期期末都按照统一的时间和安排进行考试。 二、开放教育法学教育形势的变化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普通高校法学专业在校学生总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进一步趋紧。当前,绝大多数的法科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均十分严峻,学生一次就业签约率创历史最低,许多学生被迫走上了考研之路。法学专业之所以出现学生就业率屡创历史新低,最后被教育部定为招生黄牌专业,原因之一是因为高校扩招。法学专业的设置门槛并不算高。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许多原来没有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也纷纷开设法学专业,法学毕业生一时间大量激增,而导致供给大于需求。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其他专业就业率低的另外一个核心原因则是法律职业的准入资格要求较高,将大多数毕业生拒之门外。使得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途径相对较少。 普通高校的法学毕业生相对过剩对于成人法学毕业生也会产生示范性的冲击效应,会对成人法学学员的职业期待产生较大影响。如果不能对这种冲击影响给予正确的应对,将直接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在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 (一)面授到课率下滑。虽然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强调学员可以灵活的根据自己实际,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但是还是要求学员参加一定的面授学时。面授在法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本来面授学时就比较少,到课率还出现下滑,学员通过开放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就不太理想了。更有一些基层教学点,考虑到学员到课率下滑,干脆就更加减少面授学时,于是学员就更加不来,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面授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网络资源利用率较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作为最早开设的开放教育试点专业之一,各类网络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学员本来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的,但是在实际中学员队这些网络资源的利用却是差强人意的,学员除对有关考试的资料比较关注外,其他资料并不是非常在意。 (三)期末考试压力较大。由于面授到课率较低,网络资源利用也差强人意,即使学员自己自习比较努力,其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这直接使得学员通过期末考试的难度增加。学员留考几个学期都没有通过考试的情形也较多。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目标方面原因分析。普通高等院校扩招使得法学专业毕业生大量增加,不但填充了原来的缺口,而且产生较大的剩余。法学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是激烈、白热化。法学毕业生如果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精英化是其必然出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大众化的目标“留得住、用得上”与法学毕业生的精英化方向产生较大差距。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其就算认真学习,圆满达成各项目标,但是很难说他们毕业后就可以和普通高校精英化方向的毕业生抗衡。所以其目标上的无力感日益增强,学习的目标对他激励作用逐渐降低。从而到课率,网上学习积极性均降低了。 (二)教学方式方面原因分析。教学方法不适应法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原因。有些学员感觉学习不到东西导致对上课失去兴趣。较多的教学点因为面授课时较少,教师没有能够在面授学时内对课程作出有效的处理,使得学员能够得到该门课程所能给与的知识、技能上的满足,学员因而到课率有所降低。教学点因而顺势有砍掉相应的面授学时,使得学员就更学不到相应的知识技能,就更不来上课。这些教学点实际上放弃了对学员知识技能的满足,放弃了自己的义务。 五、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完善的探索 (一)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当前我们面临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在培养法学学生的思路上必须实现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思路的转变必然带动培养目标的改变。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应该对毕业生的职业要求有所满足。毕业生的法律职业需求与学历提升的需求应该进一步结合起来。培养能够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具有较高法学素养和相应技能的法学高级人才。毕业生就应该:第一,扎实地掌握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第二,清晰明了现行法律体系框架;第三,熟练地运用法律推理,依循法律逻辑,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深入地进行价值考量,理性评判法律规则;第五,准确地分析案件事实,把握各种法律关系,合理地作出法律解释,准确地适用法律规则。毕业生毕业后,可以接轨国家司法考试及相关的资格考试。 (二)教学模式完善 1、以文字教材学习为主,采用灵活方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在学期开学前,辅导员必须把征订到的教科书及时发到学生手中,保证学生能按时拿到教材进行学习。在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采取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对城市地区学生,主要采取网上师生交流的形式提供教学服务,包括网上讨论,网上答疑,利用电子邮件辅导,周末面授辅导等形式解决学生学习难题。对边远地区学生,为他们提供教学辅导录像,疑难问题解答录音,期末复习资料等多种媒体的学习资料,使学生有充足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学习中仍有一些困难和问题时,又通过电话,信函辅导与答疑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大多数问题。剩余的少部份问题再由学生记下来,留在期末面授课中加以解决。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课程学习。 2、加强对学员自主学习过程的监控。开放教育法学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质量有很大关系。有少数学生平时不主动学习,只等到期末面授再来学习,教科书一片空白无任何学习记录。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力度。比如可以要求学生的书上要有学习记录、每个学生必须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等。每个学生必须编制学习进度表,并按制定的计划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每位学生都必须按导学上的要求按时按量地完成四次大作业,并按规定时间送交教师批改。学习记录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和形成性考核成绩紧密挂钩,直接影响课程学习的总成绩。此外,教师还应该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分别询问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进度,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对学员移动学习、网上学习过程的监控。开放教育法学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同时也和其利用媒介学习的质量息息相关。要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必须对网上学习过程进行有力的监控与引导。加强学员和老师的网上交流互动,使得其网上学习获得实效。比如说,一名网上导师长期辅导一个小组的网上学习模式,加大网上学习考核的力度等举措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网上教学是开放教育突破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更是适合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在《国家赔偿法》课程的网上教学活动中,探索运用案例式教学,以期为今后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相关课程的网上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开放教育;法学教学;案例式教学;网上教学 1 研究背景 2010年7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1];要“办好开放大学”[2]。2012年6月21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同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和上海开放大学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在开放大学成立后,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内容,在充分发挥其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适合开放大学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是每一名远程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的选择。当前,国家开放大学正在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因此,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以实现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2 关于案例教学法 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了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of institution)。1870年,兰德尔担任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院长。在当时法律教育到了亟待改革的历史关头: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法因袭守旧,未能反映法学领域的最新成就,还有就是关于法律的案例和文献急剧增多,而美国法律界承认判例为法律的渊源之一。兰德尔指出,“法律条文的意义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案例中得以扩展。这种发展大体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来追寻。” 在兰德尔的倡导下,哈佛大学法学院启动案例教学法以适应法学教育的发展需求。自那时此,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和不断发展。 3 网上案例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必然选择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法逐渐引起我国教育界的重视,高校和基础教育领域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日益深入。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在2001年开始招收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学员,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探索研究 “开放、动态”的法学专业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目的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网上教学活动。在法学专业多门课程中,特别是通过《国家赔偿法》的教学实践,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网上案例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3.1 网络教学是开放教育的主要教学手段 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开放教育的网上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加注重教师面授辅导与学生个人自学的结合,以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导学、助学和自学的结合。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实时的案例讨论与辩论,也可进行通过保留案例讨论发言,进行非实时的交互,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当突出特色,重点在网上教学方面开展活动。 3.2 案例实践教学是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必然要求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单纯地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完全实现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教学目标。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部分来是来自与法律事务相关工作岗位,比如律师事务所、法院、公安部门等;有的是准备毕业以后投身到法律工作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对法律感兴趣,想通过学习扩充自己的法律知识。基于专业特点和生源特点,就要求学生在修完全部课程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满足处理较为复杂的法律事务的需要。从实践来看,在当代社会,“法学教育应当以能力、素质,特别是法律思维的培养为其宗旨,而不应以某些僵死的知识的传授为其宗旨。法学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在于向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法律信息和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动手能力,而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3]。因此,仅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条文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法律工作者还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运用法律和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各种法律事务。因此,在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学中,应当从培养学生法律技巧、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入手,通过对案例讨论、讲解和分析的教学环节,实现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3.3 网上案例教学是开放教育与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契合点 自19世纪下半叶,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和不断发展。在开放教育中,为适应远程教学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开展了网上案例实践教学——这是一种既能够发挥开放教育网络教学的特色,又能够满足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 网上案例实践教学是一种现代实践教学模式,而非传统法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传统实践教学是通常是由教师组织学生面对面的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或者组织学生利用半天或更长的时间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方式对于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学生来将更为适合,而对于开放教育的成人学生来讲,受到家庭、生活、工作等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相对困难。而网上案例实践教学则是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教学活动。 4 网上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网上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实时的与非实时的两种。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时间,在同一网络平台上进行交互。而非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则是通过网络平台保留发言的功能,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以让其他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参与讨论,也可让参与过讨论的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发言而再次发言。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也可以延伸成为非实时的形式。对于完整的网上案例实践教学,它的教学流程可以通过下面。 4.1 网上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 无论是单纯的网络教学还是面授辅导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情况,授课教师一般都要提前在网络平台或面授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网上案例讨论进行总动员。每次网上案例教学活动以1—2专题为宜,进行案例讨论。在每一个专题中,可以选取比较典型的2—3个案例,供学生讨论。提前一周时间,授课教师应当把即将讨论的案例上传到课程平台上,学生可以下载后,进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并提前准备回答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又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和准备。 4.2 网上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 每次网上教学活动参与的学生数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针对学生人数的多少,授课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组织案例教学。在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先让每一位学生进行发言,然后,归纳出几种不同的观点和问题焦点,供学生进行下一步的讨论。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2—3名学生进行重点发言,发言以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的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他们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经过讨论阶段,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不宜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总结学生发言中的不同观点,指出其思维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做出综合评价,给他们一个参照点。 4.3 网上案例教学活动后的延续阶段 实时的网上实践教学结束后,课程平台仍然开放。对于已经参与网上教学活动的学生,可以就相关案例进行提问或者互相讨论,或者搜集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而对于那些没有参加实时教学活动的学生,他们也能够完整的看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内容,以供他们参与和学习。 5 网上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5.1 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准的师资队伍是网上案例教学开展的关键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过程的起点,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4]因此,对于授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应当具备案例的筛查、选取能力。目前,可以参考借鉴的案例很多,但是真正适合案例教学的案例还需要授课教师进一步加以判断。另一方面,在网上案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还应当具有准备和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掌握学术动态,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具有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准确的的评价和指引。还有,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师必须注意到开放教育的有些学生入学时底子薄,有些学生则实践经验丰富的特殊情况,结合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讨论和分析。因此,开放教育的法学教师还有很多工作要在今后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挑战中完成。 5.2 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网上案例教学开展的前提 学生是网上案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学生参与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效果。在网上案例教学活动前,应到做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员工作,并指导他们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准备案例讨论并参与到网上活动中,踊跃发言。 5.3 完善的配套改革是网上案例教学开展的辅助环节 完整的教学环节应当以终结性考核为最后一个环节。课程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近几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对《国家赔偿法》等部分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变,由过去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案例分析题在整个试卷的比例逐渐加大,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重点考核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的转变,学生不必像过去那样背大量的概念、简答题和论述题,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平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学习的系统性,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成绩。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总结性评估结束后的广播电视大学应当处于一种常态的发展。法学专业作为一种长线专业,应该重新反思其培养目标定位,探求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以利于电大开放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大 开放教育 法学专业 培养目标定位 教学改革 探索 1 对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依照“试点项目”的专业规则设计,法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法规,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高等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1]。我们认为这一培养目标在试点初期和中期基本上是可行的,理由在于: (1)从法学专业生源的背景看,大部分从事公、检、法、司以及律师、公证等与法律相关工作,他们的社会工作阅历丰富,司法实践经验充实理解能力较强,所以学习的原动力较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高,集中教学实践环节易于开展,借助于“在岗实习”、“在岗法律实践”的便利,使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可以更好地有机结合。 (2)从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动机看,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一致的,多数学生参加远程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张法学教育的本科文凭,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法理知识层次,真正做到学用结合。 (3)从法学专业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看,中年居多,他们能够深切体会到终身教育的理念,学习型社会的价值所在。 (4)由于“试点项目”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推动和促进,电大系统全体教职工服务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和践行教学模式,树立了牢固的质量观,其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基本上能够实现的,制度的设计和结果差异较小。 但是随着全国电大“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的结束,开放教育步入正常运行管理阶段,我们认为重新反思和定位电大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考虑现有电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工作阅历。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参加电大法学专业学习的学生,80%以上的并非从事相关法律工作,随着“两院”学历达标的基本完成(实现了司法准入制度的统一接轨),即便是从事法律工作的也是刚刚步入门槛,加之年龄段的降低,其司法实践的经验也是少之又少。他们对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认识不足,这为原先设计的培养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部分学员的学识水平与学历证书差距较大,“文凭缩水”成份较多,即所谓的“假的真文凭”。 其次,近期《法制日报》专版讨论中国的“法学教育路向何方”,中国的法学教育是走大众化之路还是精品教育之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2]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及法学院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扩张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危险,即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离。依北大贺卫方教授所言“法学之人如过江之鲫,法律文凭贱如粪土。”另有学者以为“现在的法科毕业生多是次品。”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法学教育质量。[3]这对我们成人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值得借鉴和启迪的,正如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7年全国电大书记校长座谈会指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包括电大的主要任务。”[4]面对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和定位电大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三,职业人教育理念的提出,需要我们反思电大法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国际上对人才观念的重新定位即“可雇佣性”,电大的法学教育应考虑应用性、实用性的法律人才,致力于职业法律人才的培养。对各地兴办的所谓的司法职业技术教育我们不敢苟同,尽管法律是一门技术,但不是仅靠学校教育直接培养出来的,因为与现行的就业制度难以接轨,无论如何最终进入法律职业的门槛都要经过国家司法考试。有人呼吁取消我国的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段教育的观点也值得我们电大人反思。 第四,作为法治社会中逐渐成熟和冷静的电大成人教育消费者,其对教育的需求的选择和挑剔,也使得我们要对现行电大法学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但是依照最新的专业规则来看依然未变。 2 放教育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专业规则设计应当合理 首先我们不主张成人学历教育的专业规则定位于培养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它仅仅属于一种补偿性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只应该针对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在校生,已经步入社会的成人需要的是学历和弥补法律知识的不足,因而通识课和专业拓展课的模块的设置属于“水中花、镜中月”,不太现实。其次成人教育的学历要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2.2 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围绕着重新定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各级电大和专业主持教师以及课程责任教师要充分理解加快和深化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改革是各级各类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国成人高校的排头兵,“要将中央电大建设成为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和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将省级电大建设成为当地的远程教育中心,将地市、县市电大建设成为当地的远程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中心。”[5]电大开放教育已经进入正常的管理运行阶段,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和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其次我们以为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 2.2.1 内容上的革新。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必须完成的14门主干课的要求,鉴于目前电大法学专业本科段学生的非法学专业比例越来越高的现状,应当强化补修课的力度和措施,严防补修课失控最终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的水平”的设计目标。同时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在文字教材和媒体教材上要有创新,目前多数课程的教材与普通高校毫无差别,没有充分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开放教育的特色。电大外聘的教师较多[6],多数课程辅导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仍停留在以面授辅导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我们正在尝试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教育校园博客圈,也是一种探求网上教学活动的方式。 2.2.2 模式上的创新。在总结性评估过程中,我校曾经总结和推行了“三个一”的教学模式应该值得肯定,但是中央电大在顺利通过总结性评估之后,应该针对各级电大的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和筛选,针对法学专业创制统一的教学模式。模式的设计应当立足于对法律职业人的教育培养,对象培养和目标定位,最终培养电大毕业生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路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其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法学专业的课程在学习过程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操作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纯法理的探讨,忽略了分析及其处理实际法律案件和纠纷的能力培养。” “我们认为在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递进式教学模式”和“案例式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对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7] 2.2.3 机制上的健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中央电大应当成立法学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机构,各省级电大也应当成立相应机构。既要尽快制定改革方案,又要鼓励积极创新。电大开放教育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强化内涵式建设;树立品牌意识,要有自身的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特色;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行精品课的制作。 2.3 考核方式上的改革 对形成性考核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不同,设计形式多样题型。“开放教育考试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还考试以真面目。”应当承认成人业余学习与一般的全日制学生的学习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开放教育的考试改革,考试的题型应以开放性试题为主,坚持测验定向和形式的多样性,重点检测学生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8]由此我们认为法学专业的终结性考试应当进行改革,进行开卷或半开卷考试,内容上尽可能多考案例分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以应对国家司法资格考试。 2.4 加强综合实践环节 为落实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目标,必须有一套严格、规范和可操作的规程及其质量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最终效果。[9] 法律实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接受法学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法律实践按照设计模式有多样,要充分鼓励电大学生在岗进行法律实践,不搞一刀切模式,模式自主选择,既可以全体又可以分小组还可以单个进行,这样充分体现学习自主化、个别化的特点。 毕业论文是实施法学专业规则,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毕业论文作为法学专业本科段学生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一个“环节”既是我们全面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又是我们向社会集中反映办学成果的重要方面,应当更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开放教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摘 要】通过对互联网+背景的介绍,分析了其对教育领域中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影响,在分析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实践设计、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内容、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开放教育;环节设计;在线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对于社会各个领域都影响巨大,它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调节方式,更是一种高效的媒介工具,是大数据时代下萌发的产物。而对于以远程教育为主业的电大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实践而言,既受到了冲击,又给予了机遇,更是一种革新的动力。 1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1.1 取得知识的途径发生了质的变革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在单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只需轻点鼠标即可,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有条件的选择并储存起来。优质的教学资源不再封闭,并且向社会大众敞开了大门。如哈佛的公开课程、慕课、微课程等的出现,对于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而言,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使得知识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知识的专业化、便捷化特征凸显。 1.2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学生出于被动地位,难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犹如大海啸。互联网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十分巨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互联下的教学模式已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授课的方式已不是依据教材按部就班,而是针对实际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 1.3 改变了远程教育的现有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成立时的初衷就是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的成功经验,为成人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当时,采用广播收听和电视观看等手段进行授课,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可见广播和电视是当初的远程教育手段。而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开放教育的技术运用手段以及授课的方式受到了冲击,广播电视大学作为远程教育主体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2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分析 2.1 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缺乏实际操作性 目前,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开展主要还是依托于课堂讨论、组织学生现场或是开展社会调查。学生为了完成课程实践任务,无论是在讨论中还是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过程中都是敷衍了事,一味应付,失去了课程实践的意义。笔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实践环节设计过于单一,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所致。 2.2 课程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带动了整个信息技术的革新,信息的交互更为透明、便捷。而对于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而言,课程实践设计内容过于陈旧,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课程实践的内容只注重共性而忽略个性。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各个行业,对于专业的诉求也有所不同,因为课程实践和学习关注的焦点也各不相同。仅仅通过班级论坛进行案例讨论,加之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导致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案例讨论的效果不佳。 2.3 互联网利用水平不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课程实践目前利用互联网方面主要表现为班级BBS论坛、在线答疑论坛、网上模拟法庭等手段。这个网络平台的设计相对简单,仅仅是文字和视频的交流,承载在线使用的人数有限。而相比较于国外的慕课而言,更是体现了技术上和设计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不足,客户端的设计工作不尽人意,无法体现出对智能手机用户的便捷服务能力。 2.4 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和课程实践教学的兼容性不够 传统的开放教育课程实践环节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组织,无论是手段和还是知识层次的设计及考核都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教学水平而言也无法得到提升,通常是教师的辛苦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而对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各类法学教学资源,教师的驾驭和整合能力十分重要,也是实践环节设计的基础。只有充分整合网络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和社会实际,开展专项实践,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课程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来检验网络教学资源整合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课程实践的专业性和适用水平。 3 “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3.1 依托互联网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实践设计 “互联网+”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有效服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高效性已经让众多行业和领域开始了变革,而对于开放教育教育法学课程实践而言,更需要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通过设计实时在线模拟法庭、在线仲裁、在线调解等版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参与模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还能彼此进行交流,更能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安排实践内容 我国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交流的工具有多种,在线交流成为了主要渠道。如微信、QQ等软件的出现,使得彼此之间的交流距离更为缩短了,并且其参与的群体日益庞大,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可见,通过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实践,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数量。当然,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也要针对不同的受众,要分层次的进行。无论选择哪种在线交流平台,都要因材施教,真正体现课程实践的意义,达到课程实践实际的目的。 3.3 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法学专业的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偏理论、轻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究其原因之一便是知识不直观,缺乏实践机会,因此全面开发在线模拟软件十分必要。通过开发实践游戏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模拟律师、法官、检查官、当事人,可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3.4 及时整合相关网络资源,为课程实践提供支持服务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强调的是数据的共享,而对于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正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理并非盲目的照单全收,而是需要比较、提炼和总结。例如,美国哈佛的公开赛介绍美国的宪法,我们可以吸取其精髓,而并非是全部照搬,因为分属法系不同。若是一味照搬,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四不像,反而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而网络优质资源的整合还要着眼于课程实践设计,要一切从课程实践的设计和目的出发,保证知识点考核的全面性。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为背景,通过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四项解决措施,非就能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的,一些教学实践上的深化改革,还有待深度探讨。
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作用: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逐渐深化,社会经济迅速由短缺型向过剩型转换。办电渠道日趋多元化,我国的电力也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压力,在部分地区卖电也逐渐变得困难。因此本文对电力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本文提出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以推动和指导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 【关键词】电力营销 目标市场特点 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作为电网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不仅关系到电网企业本身发展,而且对其他行业和各类用户有巨大影响。它不仅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密切有关,而且与建立和谐社会密不可分。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强电力营销理论方法学习,提高营销技术水平,强化电力营销管理,开创电力营销工作新局面。 一、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 1.具有整体性 电力交换要通过电网,电网覆盖的区域就是电力市场的整体范围。电网是统一的,在同一区域内可能有不同需求的客户,电力销售部门一般只能将同一区域看作一个市场,进行整体销售服务,因此,不同的电力目标市场也由电网连接成一个整体。 2.具有差异性 虽然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产品的类型,客户的分类等许多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但在其他方面又有十分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安排。不同的客户对电力供应的方式具有不同的要求。 第二,需求量。不同规模的消费者对电力的要求不同。第三,需求时间。不同性质的用户对电力需求时间有不同的需求。第四,消费方式。电能的热转化消费、动力转化消费和照明消费都属于消费方式不同的目标市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电力企业的不同目标市场的依据,是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所以,对电力目标市场进行划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不可放弃性 电力目标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不是一经选定就一成不变的市场。这种动态是相对于一般稳定的电力市场而言。电力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是逐步实现的,而不是频繁或骤然的突变。各个电力目标市场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都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与此同时,在选择电力目标市场时应考虑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于供电企业专营区的电力目标市场必须全部满足,不能对盈利少或难度大的市场就完全放弃。 二、电力市场营销的策略 1.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1)树立全体员工的营销观念。供电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输变配售过程是同时进行的,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运作才能完成这一业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具有全员参与性,因此供电企业必须树立一种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生产与销售理念,即全体员工营销观念。 (2)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的关键。供电企业开发市场应该立足于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平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营销体系,它应该包括:①观念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增强竞争意识、优质服务、品牌价值观念等;②信息方面:市场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市场报告子系统、市场决策子系统等;③人才方面: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④客户管理方面: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服务系统,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 (3)开拓潜在市场,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供电企业永久不变的主题,也是供电企业开拓电力市场的源泉。目前虽然我国普遍存在电力供应小于需求的矛盾,但这只是低用电水平下的不平衡。从长远看,电力产品最终会像其他商品一样走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不能有“等”的思想,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积极培育和扩展电力市场,及时调整电力市场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 (4)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开拓和培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售电量和职工工作业绩相联系,如何用好人才、网罗人才以及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层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发人的能动性是供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障。 2.电力产品策略 (1)电能产品质量策略。在目前电能与替代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供电企业要采取的产品质量决策是: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以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占有率。 (2)实施电能产品差异化策略。为了迎合广大用电客户的不同需要,以吸引更多的用电客户,开拓用电市场,供电企业要不断增加电能产品组合的深度。对于一些特殊企业,如特殊冶炼、高新技术等企业,其对电能的供电可靠性、供电频率、供电电压等技术指标有特殊要求,应该为其供应高质量的电能产品。 (3)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目前供电企业主要面临下列两类竞争:在与其他替代能源竞争时,电能产品本身有其特殊之处,可以实施电能产品的品牌策略;在电力行业内竞争时,电能产品在核心产品层次上来讲,是一种同质品,而由于不同供应企业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差异。所以在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层次上,电能产品又可以看成异质品,故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3.电力优质服务策略 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电力优质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销售的重要手段;2)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3)电力优质服务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4)电力优质服务是树立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信誊及知名度的重要途径。而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需要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服务管理水平和营销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入手。 三、结束语 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由于电力营销活动过程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体系,以市场营销为支撑的企业发展体系,加深营销深度,进一步渗透目标市场,增加营销宽度,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和服务深度,增强电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关系电力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因此,必须对电力市场营销加以重视。 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作用:论述现代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特点 摘 要:文中对于当前电力市场及政策体制实际,结合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提出了电力市场营销的新观念,以及需要的配套体制政策。 关键词:电力市场; 营销;策略;特点 一、现阶段电力市场的特点 (一)发供电潜力巨大,促进需求增长成为关键。 (二)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高。 (三)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价起了杠杆作用。 (四)高耗能企业成为宠儿。另外,电力的增长与国民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电力消费增长率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一定比值,即所谓电力弹性系数,说明电力消费量的增长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电力供给量增大也对国民经济有促进作用,因此电力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为经济服务的方向。 二、内部模拟电力市场 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实行内部厂网分开,将省公司内部分为电网本部、发电企业、供电企业三种经济实体,以电网经营企业即省电网经营公司为枢纽,是所辖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对所属发供电企业实行零利润原则下测定的“一厂一价,一局一价”的内部购售电管理模式。同时对发供电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内部利润总挂钩”的工资决定机制。所属发电企业是电力产品的生产企业,按照内部价格向省电网经营公司销售电力产品;所属的供电企业是电力产品的销售企业,按照内部购电价格向省网经营公司购电,并按照国家统一销售电价向用户销售电力产品。内部模拟电力市场政策,对电力营销和体制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意义十分深远。 (一)内部模拟电力市场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打破了大锅饭。 2、增强了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 3、增强了市场营销意识。 (二)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加大了电力企业改革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主要问题是: 1、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具有局限性。内部模拟电力市场的实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零利润电价原则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平均主义和效益平顶基础,不能真正地调动基层企业的积极性。使人们对电力市场的认识和营销工作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一局一价”不符合市场实际。内部模拟电力市场实行的是“一厂一价”、“一局一价”。 (1)单一的购电价格与售电价格脱节。单一的购电价格与销售电价多分类价格脱节,不利于灵活增供扩销。由于售电分类电价和用电类别不可调性,对于一些类别用电的售电价格按电力市场实际成本计算是盈利的,而按内部模拟电力市场的购电价格计算则可能是亏损的,因而挫伤供电企业增供低电价用电的积极性。如供电企业平均售电单价以下电价的类别用电,较为突出的是农电趸售电量。(2)峰谷平分时购电价格与峰谷平分时售电价矛盾。为了鼓励供电企业通过市场供需情况调节参与调峰均荷,购电价格执行峰谷平分时电价。(3)峰谷平购电量与售电量不一致。购电量的峰谷平构成与售电量中的峰谷平比例错位,售电量中峰段售电量和谷段售电量只是执行峰谷平分时电价的用户的对应电量(如大工业用户非工业、普通工业100kVA及以上的用户),这些用户峰谷段用电量与峰谷购电量相对应。 三、面向未来的电力营销策略 (一)建立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的观念。以市场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法规为准则,走适应市场现状,适用市场经济规律,全新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 (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机制。按市场经济规律对电厂发电量实行竞价上网和峰谷平分时上网电价,降低电能源头成本,发供电企业合理分配低成本带来的收益。提高电力能源的竞争力,稳定和发展电力已有市场份额,这对电力营销至关重要。 (三)制定适应市场营销机制的价格体系。为促使电力市场快速发展,应建立制定科学的、多层结构的电价体系。适应发电企业、输电企业、供电企业间以及省网经营公司、供电公司、供电分公司间的成本分摊合理补偿,利润合理分配的市场机制。 (四)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治理大气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机遇,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 (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建立营销服务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营销管理经验,建立营销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系统功能,实现营销业务流程电子化,包括业扩报装及流程管理、需求预测、合同管理、电费管理、电能表资产运行管理、报修投诉、划账付费管理、负荷管理与需求侧管理等,将营销与服务有机结合,研究了解客户在用电方面可能出现的限制、困难,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电力的需求,确立快捷、方便、高效、不扰民的服务标准。 结束语: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公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决定着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电力营销的开展应立足于“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治理是保障”的原则。在电力经营体制的转变和电力供需矛盾缓和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示下,可将电力营销治理总体策略定位为环保能源扩张策略。总体策略的实施规划包括首先建立新型营销体制,实施向市场营销体制的转变。其次运用灵活的电价政策、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实施重点市场等措施扩大市场份额。 作者单位:信阳供电公司 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作用: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和特点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本论文对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和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方法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提出了强化营销理念的重要性。就选择正确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满足社会需求,扩大电力销售,提高电力企业效益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电力 市场营销 营销理念 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电力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人,电力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两大电网公司和5个发电公司的正式挂牌成立,电力企业已经真正从计划经济体制步人市场经济体制,发电侧电力市场已经形成,电力销售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如果不迅速转变经营理念,供电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必将受到影响。供电企业的经营理念必须由过去的“坐在家中等客来”转变为“主动上门找客户”。 1.全面深刻认识电力商品本身特性和营销特点 电力作为商品,即具有其他商品的一般属性,可以买卖、交换并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同时,电力作为商品又具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a.电力的产、供、销同时完成,不可储存,销售环节较少。 b.电力商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借助于仪器、仪表、电器等工具来测量,掌握它的等级和质量。 C.电力是能源,可根据人们的需要转换成光能、热能、机械能等,满足社会广泛的需要,其消费群体极具广泛性和多样性。 d.电力是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以,电力价格始终受到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使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e.电力商品效率高、方便、快捷、洁净,是绿色的环保能源。 f.电力商品也有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但它的突出特点是售前服务极其重要,为了用户的需要,要有保证质量和数量的渠道和设施。 g.电力商品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对电力行业的服务要求很高。 2.树立全新的电力商品营销理念 鉴于电力商品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电力企业的营销理念也应有别于其他行业和其他商品,具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鲜明行业特色。 2.1全面树立诚实守信、客户至上的经营观念 电力是国家经济命脉,是人民生活的必需。所以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客户,全面满足客户需求,把“始于客户所需,终于客户满意”作为搞好供电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奉客户为上帝,视信誉为生命,用满意回报社会。 2.2让利客户销售的观念 努力提供质优价的电力商品,尽量减轻消费者负担,从主观上自觉地清理和整顿各种不合理的乱搭车、乱收费现象;对用电大户可采用“边际成本法”让利于用户,鼓励用户多用电。 2.3鼓励采用环保、节能技术新产品引导消费的观念 积极掌握和参加用电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作好节能产品的宣传工作,鼓励广泛使用电能。 2.4提高服务质且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效益之本的认识 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和电力企业良好形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优质的服务占领市场,以良好的信誉赢得客户。 2.5树立以销售电量的持续增长实现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寻求电力增长既是长期的战略方针,又是每时每刻的战术措施。 2.6全面提高全员对电力与其他替代能源相互竞争的认识 树立忧患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2.7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效益观念 在全局上下形成效益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全员齐携手,奔着效益走,围绕市场转,奔着效益干的良好氛围。 3.确立符合实际的营销策略 任何产品在营销过程中,都要有自己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营销策略,以小的经营投人,换取较大的销售收益。 3.1研究国家颁布的和即将的法规、能源政策、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定等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及时协调电力生产和营销政策。 3.2改变长期以来只管供、不和用的经营理念,把恰当的人力、资金投人到用电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上来,重视和扶持用电设备、家用电器的推广使用,积极参与城市美化、夜间亮化工程的规划设计,主动创造条件,满足需求。 3.3深人用户,在启动旧有市场上下功夫。要充分运用电力价格机制,积极做好困难企业帮扶工作,特别是对那些资金暂时有困难但产品有一定市场,电力在成本中占较大比例的停产、半停产企业,深人调查它们的成本构成,采取“边际成本”计算方法,扶助企业重新启动和发展,在帮助用户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电力企业本身。 3.4寻找“增长点”,在摘转供上下功夫。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大企业是一个小社会,这些企业范围中往往下属许多小企业和居民用户,因而就存在对小企业和居民的转供电问题,由于大企业首先要满足自身生产的需要,这样就给小企业的发展和居民用电形成了障碍和不可靠的因素,供电企业应该抓住城网建设的机遇,充分考虑这个用电环节,把企业自身用电以外的用户改为直接由供电局供电,消除制约电量增长的不利因素,保证小企业和居民用户用电质量和数量,增加供电量。 3.5提高服务水平,创建优质服务工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电力职工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4.采取灵活机动的营销手段确保营销策略的实施 在营销策略确定后,在实施中必须随时掌握多变的用户情况,审时度势,采用灵活机动的营销手段。 4.1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作用。在国家允许的范 围内,利用价格变化的激励作用,吸引用户多用电,改变用户用电时间,多用低谷电。 4.2 重视广告的宣传作用,在广告促销上探索新路。要注重用电和营销政策的宣传,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如能源、环保、产业政策。大力加强电是洁净能源、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宣传,介绍和促销用电新产品。广告宣传必须是长期的、反复的和有新意的。 4.3目前电网中还有部分企业自备电厂,对它们要加大监控和考核力度,严格按照计划,采取强有力的手段,限制自发自用电量增长,扩大网供电量。 有了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正确的营销策略,打开营销工作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创造供电系统的电力增长点和效益增长点,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作出新贡献。 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作用:分析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与组合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策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力事业已经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市场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买方市场,电力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也由分配和限制用电的生产经营行转变为做好需求侧管理和引导客户用电的服务经济模式。电力市场营销作为电力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力市场营销始终处于电力市场的前沿,是现阶段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阐述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和重要性,进一步探讨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和组织策略。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特点;组合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企业通过创造电力和价值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和社会服务过程。其中电力市场所指代的是电力销售市场,市场主体是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电力销售市场具有范围确定性、交易方式特殊性、有限竞争等特点,决定了电力市场营销与其他产业营销之间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电力营销理念和组合策略已经不能解决电力市场的需求。电力市场营销作为供电企业核心服务,要求电力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使生产经营活动服从并服务于电力市场营销,实现电力生产经营的商业化运作。 1、电力市场营销的作用和重要性 电力市场营销部门是电力生产经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销售电价进行电能销售,担负着电费收取和线损管理的重要任务,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同时,电力市场营销策略还承担着引导企业经营规划的重要作用,电力市场营销部分是与广大电力用户直接接触的最前沿,是电力企业服务社会的窗口,直接反映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服务质量。电力市场营销所面临的市场主体是千家万户,只有更好的为客户服务,完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为电力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电力市场营销的特点分析 电力市场营销服务的范围几乎涵盖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承担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电力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并不是独立的市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明显表现出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依赖性。电力市场营销目标市场的选择应该根据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必须满足供电企业专营区域电力目标市场的用电需求,不能因盈利因素或建设难度大放弃任何区域的电力目标市场。因此电力市场营销具有不可放弃性和稳定性。 此外电力市场营销还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是指电力营销市场与整个电网系统紧密相连,电网系统所覆盖的区域拥有不同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群体即是电力市场营销的服务目标,这些服务目标使电力市场营销连接成统一整体。虽然不同区域的电力营销市场在产品类型、客户分类等方面都具备相同的性质,但在具体的计划安排、需求量、需求时间、消费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不同的电力用户对于电力供应的方式的要求有所不同,有的需要发电商直接供电,有的需要供电商间接供电,大量电力用户需要长期保持供电关系,而少量客户需要临时用电,因此不同电力目标市场对于供电的计划安排有所不同。电力市场营销中的市场主体,即电力用户对于电力供应的方式要求也不尽相同。通常大型生产企业的电能需求可达到几亿或几十亿千瓦时,而正常居民用电只有几十千瓦时,使电力市场营销表现出明显的需求量差异。电力用户需求时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性质电力用户对电力需求时间有所不同。如化工生产企业需要24h不问断供电,商业企业一般需要白天和晚间供电,对夜间符合要求很低。 3、电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探讨 电力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是指电力企业在目标市场实现电力营销目标的一系列营销策略,包括电力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价格策略等。产品策略是电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代表着电力企业向试产所提供的产品供给。价格策略是电力市场组合策略中较为关键的部分,是电力用户为多消耗电能产品必须支付的金钱,电力企业产品价格的设定应遵循应遵循与预期价值相符的原则。分销策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接近、适应顾客需求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促销是指电力企业为促进产品打入目标市场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电力市场营销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用电市场的自然延伸,应该充分该发挥自身的市场主动性,推动和促进电力产业的全面发展。 3.1 产品营销策略 电力产品的整体概念是指有形实体与企业对用户提供的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电能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质决定了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瞬间完成。电能作为一种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单一商品,具有优质、安全、便捷、价廉的特点,并且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意宣传电能的优点,引导用户用电。同时加强电力市场的建设和电网系统的改造,确保电网布局合理。通过增设供电电源点,提高电能质量,提升营销服务水平,不断寻求和开拓市场。 3.2 价格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中的价格策略的三大中心是成本、需求和竞争。我国电力企业目前依然是独家生产经营、电网统一调度的管理模式,因此围绕用户侧需求和降低电能使用成本,实施价格营销是扩大电力市场的重要措施。为激发电力用户用电积极性,在坚持用电价格规范标准的同时,可采取较为灵活的办法对已经办理增容的客户闲置配变可依照产权界限在相同区域内调节使用。价格是电力市场营销的关键要素,电力市场的开拓需要规范电价,避免人情电、权力电、关系电等现象挫伤用户用电的积极性。同时实行电价听证制度,使电价决策形成多方制约的格局,提高政府规范电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使电力商品价格更加合理。 3.3 分销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应该尽量减少中间环节:①可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②便于电力营销管理。目前电力市场营销中多种销售体制,如直管式、代管式、趸售式等。针对我国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建设成本过高等情况电力企业可采取灵活的电力分销策略。如对于在公司电网所涉及范围内的电力用户可采取直接供电策略,对于企业电网难以涉及的偏远地区可采取趸售式供电策略。在用电市场开放的条件下,电力企业可采用转供方式向其他省市和地区的电力客户供电,开拓电力企业省外市场,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和品牌价值。 3.4 促销营销策略 电力市场营销中的电力促销策略是电力企业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使电力用户更多的了解和关注电力企业产品,促进电力用户对电能产品的购买和消费。电力市场营销人员通过将电力企业、电力产品、电力服务等信息通过广告、营业推广、人员销售等方式传递给电力消费者,激发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或创造新的需求,实现电力企业与消费者的互惠互利。 4、总结 电力市场营销是建立在现代管理、行为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在电力改革和市场化营销策略不断实施的背景下,电力信息网络和自动化程度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力市场营销活动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随着电力产业迅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生产需求不断增加,电力企业应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力营销体系,进一步渗透市场目标,增进营销的深度和宽度,全面提高电力企业营销服务的水平,实现电力营销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集约化。 浅谈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作用: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近年用电需求迅速增长,电荒、拉闸限电频出,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更重要的是阻碍电力的发展。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市场营销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中心,电力市场营销是电网企业的重要业务内容之一,它对电网企业本身发展,对各行各业、各类用户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为了求得生存,谋得发展,进而在国民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在电力企业中,如何对市场进行开发、占领,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笔者对电力市场营销特点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特点;策略 前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会打破任何行业的垄断格局,在这种情况下,电力市场将会发生彻底改变,并且逐步转为买方市场。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国有电力企业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 1 电力营销目标市场的特点 电力市场营销是指电力企业通过对电力产品的生产、输送、销售等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满足电力客户对安全、合理、可靠、经济的使用电力产品的需求,以实现提高电力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电力企业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电力市场营销通常包括对电力市场的预测、细分、选择,以及电力产品的服务策略、销售策略等。 1.1 特殊性 无论是产品的类型,还是客户的分类,各电力目标市场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其他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目标市场的特殊性。首先,在计划安排方面,对于电力的供应方式,不同的客户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其次,在需求量方面,对于电力需求,因消费者的用电规模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再有,在用电时间方面,不同性质的用户对于电力需求同样存在差异。最后,对于消费方式,电能的热转化、动力转化,以及照明等消费隶属于不同的目标市场。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为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电力企业的目标市场提供了参考依据。它们也是研究电力目标市场的总体特征、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依据。因此,划分与研究电力目标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1.2 长期性 一般说来,电力市场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但电力目标市场是动态的市场,不是一经选定就一成不变的市场。不过电力目标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是频繁或骤然的突变,而是有规律、有步骤逐步实现的。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各个电力目标市场也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为了全部满足供电企业专营区的电力目标市场,在选择电力目标市场时应考虑国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对盈利少或难度大的市场就完全放弃。 2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2.1 明确思想,树立营销意识 ①全员营销。输变配售过程对于供电企业来说,都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运作才能完成整个业务过程,该过程具有全员参与的性质,所以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转,供电企业需要统一思想,树立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协作的销售理念。②建立和完善运营体系。供电企业的市场开发既要满足短期收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营销体系是电力营销的关键。应该以市场为主体、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完善服务质量、树立品牌价值观念等;建立市场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市场报告、市场决策等四个子系统。此外,在营销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服务系统、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③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的用电增长点这是永恒的话题,同时为开拓电力市场提供动力。目前,在电力供求关系方面,我国普遍存在矛盾,这是由用电不平衡造成的。从长期来看,与其他商品一样,电力产品最终会走向买方市场。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需要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开拓电力市场,对市场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进而培育新的增长极。④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未来的市场开拓和培育方面,供电企业必须将售电量和职工工作业绩相联系,进一步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尽可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未来电力市场竞争中,为了确保供电企业永续经营,供电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奖惩制度与约束机制,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性。 2.2 实施电力产品策略 在市场环境下,电能与可替代能源之间存在着竞争,在电能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企业收益和市场份额,供电企业需要提高电能产品质量。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用电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开拓用电市场,进一步深化电能产品组合的广度和深度。对于高新技术、冶炼等特殊企业,在供电的可靠性、供电频率、供电电压等方面,对电能技术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供电企业需要为其供高质量的电能产品。与其他替代能源展开竞争时,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在行业内展开竞争时,供电企业需要将电能产品放在核心产品上。在质量、服务、形象等方面,由于不同的供电企业之间差异,因此,供电企业可以实施品牌策略。 2.3 提供优质服务 服务质量作为重要的标尺,可以对企业的生命力进行衡量,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是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销售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方法,是树立供电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信誉与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地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服务管理水平和营销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搞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实行服务承诺制,才能切实增强供电企业的优质服务。 2.4 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首先,培育消费者,增加售电数量。在厂网分开的形式下,供电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发生变化,重视分析电力市场的营销情况,积极拓展市场,在经营过程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科技含量高、市场发展前景好、适销对路、有盈利的电能产品,供电企业需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其次,采取促销手段。电价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的供求关系,电力市场的需求数量随着电价的上涨(下降)必然会出现减少(增加)。因此,需要对电价进行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电价政策。对于个别地区的用户、个别时段供大于求的情况,供电企业需要确保电力供求的平衡关系,充分发挥价格优势。再次,对电网加强改造。输电电网和配电网作为电力市场的载体,借助这些载体将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拥有现代化且网络布局合理的电网,才能为电能销售疏通渠道。最后,采取价格策略。围绕消费者的需求适当降低成本,避免发生搭车收费、乱加价现象,这是扩大电力营销的举措。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适当采取灵活办法,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用电的积极性,例如,在本区域内,依据产权界限,对已办理增容的消费者闲置配变进行调节管理。 3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除了要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稳定,还必须具备先进的营销理念,运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及配套法律建设长期滞后、供电质量和服务低于客户要求、营销队伍水平较差是目前我国电力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积极的从市场与服务策略、品牌和资源策略、内部管理策略方面加以改进。
园林施工技术篇1 当今社会,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对相应的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技术人员有必要立足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实际,充分有效整合施工资源要素,灵活运用多样化施工策略,全面提升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效。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1研究背景 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事业开辟了崭新的发展局面。施工管理是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关键构成项目,对于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与进度,有效整合与挖掘各项施工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在施工管理标准化、施工过程控制流程化以及施工效果评价系统化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在风景园林工程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成为推动现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风景园林工程的各类施工单位同样在创新施工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就显著。尽管如此,在养护管理、流程构造等主客观要素束缚下,当前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依旧存在诸多短板,施工管理水平和成效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施工资源整合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路径,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2.1风景园林工程发展现状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建设开始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优化城市环境、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价值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施工所涉及内容要素较多,如何对这些内容要素进行统筹集中控制,有效促进施工效果的优化提升,一直以来都是风景园林施工的关键点所在。整体而言,我国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起步相对较晚,所积累的施工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在施工规范与行业标准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但在经济社会的推动下,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其时代内涵与特征得以全面凸显,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均得到大幅提升,风景园林工程与建筑、旅游、公共服务等行业的结合度更高,新型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层出不穷,并在施工管理实践中取得理想效果。 2.2对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研究 长期以来,技术人员在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体系等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先后形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园林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成果与行业规范,为新时期高质高效地开展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与动力,构建形成了以科学化施工管理理念为主导,以落实各项施工管理机制为主要保障的风景园林施工规范体系。同时,风景园林施工质量管理的特征更加清晰明确,其长期性、附属性、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跃然而出,施工管理所囊括的资源要素种类更加细化,层次更加鲜明,特征更加突出,同时对各类施工元素的衔接性要求更高,对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施工管理体系产生了强烈需求。 3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原则 3.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适宜原则是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首要原则。通常情况下,风景园林工程所处地域环境不同、自然气候条件不同,施工规模与整体要求等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从因地制宜的原则出发,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施工管理策略,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在因地制宜原则要求下,风景园林工程施工需要对项目特点与客观要求等进行充分研判,熟悉业内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设定符合本地域实际的施工流程,并结合施工工作的紧张对相关策略与方法做出动态化调整优化。 3.2以设计方案为准原则 设计方案是开展风景园林施工的重要依据,只有围绕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管理才能从源头上确保最终整体施工管理效果。随着现代风景园林工程精细化要求的提高,相应的设计方案所包含的内涵与要素更加丰富,其系统性与专业性更强。因此,风景园林施工管理要遵循以设计方案为准的原则,对于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偏差问题等进行及时纠偏,防止最终施工效果达不到整体施工成效。同时,设计方案是风景园林工程的灵魂与精髓,必须紧跟设计理念,在施工管理中充分与设计方保持沟通联系,真正领会设计意图,才能取得理想的施工管理效果。3.3责权利平衡的原则风景园林工程的整体性较强,其中各参与方具有不同职责和权利,若无法对权责利等进行平衡协调,则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施工管理效果。因此,要遵循权责利平衡的基本原则,充分保障甲方、监理方、施工方、设计方等方面的权责利,避免施工管理中出现的各类技术性与管理性难题,从本质上确保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效果。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权责利平衡原则,同样可实现风险分摊,防止因风险过度集中而导致的施工管理问题,形成更加严密有序的施工管理职责体系。 4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重视不足 现代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只有将现代集约化与精细化的施工管理理念融入其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整体效果。纵观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实际,普遍存在对先进施工管理理念重视不足、对传统僵化固化施工管理模式依赖性较强等共性问题,无法从源头上破解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技术应用的难题。同时,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机制不健全,粗放式施工管理模式特征显著,对风景园林绿化施工现场把关不严,管理职责混乱,缺乏科学制度方法的指导,施工管理水平与效率低下、施工质量、效率、成本等要素关系得不到优化控制,阻碍了风景园林工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 4.2对现代信息化施工管理方法运用不当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得传统技术环境下难以完成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任务更具实现价值。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单位管理理念落后,未能引进现代先进信息化技术,无法对风景园林施工的预期效果进行仿真模拟,难以构造形象化与立体化的施工管理技术体系,更难以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方法模型,致使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各项要素统筹布局不甚科学。此外,风景园林施工未能结合本地环境特征,未能充分彰显本地人文文化,缺乏特色。 4.3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在当前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是领会运用新型施工管理理念,落实各项施工管理责任的直接实施者与操作者,其技术涵养的高低与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具有直接关联。现状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新方法、新技巧、新理念融会贯通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淡化,对施工管理任务存在懈怠心理和敷衍态度,无法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岗位新要求。 4.4园林绿化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背景下,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养护管理所面临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掌控,确保各项养护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实践表明,部分风景园林施工对养护管理重视不足,狭隘地认为风景园林养护管理便是浇水、修剪等基础性工作,不能够从整体与宏观角度把握风景园林养护管理的核心价值方法,将长期性养护管理与阶段性养护管理对立起来,割裂了新形势下风景园林养护管理各类要素之间的关联,与施工管理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5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的有效策略探讨 5.1工程案例概况 某风景园林工程占地面积约2万m2,工程设计有亭子、建筑小品、铺装广场、护栏、驳岸、景墙、树池、花池、门廊、园路、绿化、叠水水景等设施组成施工范围包括园林硬质铺装工程、绿化工程、水景(含水景设备)工程、安装工程以及为完成上述内容而有必要采取的隐含的所有施工及安全、现场文明施工及各种配套保证(如临时设施、自备发电、电缆、脚手架搭拆等)等。工程造价:经双方确定本工程的总造价为人民币800万元。承包方式:采用大包干,即包工、包料、包工期,在承包范围内如遇工料价格变动,则固定单价不变。本工程将以高标准、严要求实施施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良样板工程”和“优良样板工程”标准,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奖。 5.2做好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5.2.1做好风景园林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风景园林施工具有系统性与周期性等特征,因此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应主要包括人员准备、机械设备准备、绿化苗木准备等内容,这对后续施工是否顺利具有关键作用。在人员准备中,应对风景园林施工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与指导,使其掌握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各项专业技能,以确保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在机械设备准备中,应根据施工项目与苗木特点,配置具备相应功能的吊装设备等;在绿化苗木准备中,则应提前对土质条件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配置苗木类型,以提高其成活率,提高绿化苗木适应能力,以确保风景园林的整体施工效果。 5.2.2建立健全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 根据风景园林工程客观实际需求,立足于行业规范与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法与体系,为施工管理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与保障,并以规范化的方式将风景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目标要求、方法过程、保障措施、职责任务等固定下来,构建责任落实追溯机制,形成施工控制体系。对发现的潜在施工质量与安全问题第一时间予以排除,突出不同施工阶段之间的衔接性。对施工管理机制的运行状况保持动态化监测,对所有不符合风景园林工程实际需求、不符合技术规范标准、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条款约定予以修订,使施工管理机制始终发挥基础性与根本性保障作用。对既有施工方法体系进行梳理排查,体现差异化与个性化需求,强化其约束性、导向性与可操作性。 5.2.3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施工管理手段 搭建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平台,风景园林各项施工要素作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象,构造层次性、立体性与规范性的可视化施工管理系统,将风景园林苗木配置、绿化效果分析等进行仿真模拟,充分确保园林施工技术要求规范落实到位。通过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将复杂抽象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与养护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构造特定的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模型,实现对施工管理的目标化操作。突出集约化与精细化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手段的适用性,加强植物配置技术的管理,在人员管理、苗木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集中整合,观看施工模拟视频,确保最终施工管理的整体效益。 5.2.4严把园林植物的质量关,强化栽培细节管理 格把关,强化栽培环节的细节管理,这有助于降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绿化植物应有序搭配,在色彩、花期等方面予以科学选择,避免使用不符合本地区环境的绿化植物,提高整个工程的艺术价值。在栽培管理中,应根据植物生长习性,控制土壤、水分、养分与温度等条件,选择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进行栽培。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施工原则,提高苗木土球标准,综合运用表土回填技术。若不在最佳生长期,则应采取喷洒营养药、裁剪枝叶或断根等方式进行技术处理,防止绿化植物死亡。 5.2.5做好风景园林的施工养护管理 一是水分养护管理。根据风景园林工程的所处地域气候环境,对栽种完成后的植物进行浇灌处理。若该地区区域性降水相对集中,则应减少灌溉水分施用量,而若降水相对较少,或存在季节性降水失衡现象,则应及时对风景园林苗木进行补水。二是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对各类病害问题进行防治,以获取充分的生态效益,防止盲目使用农药对人居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风景园林安全。三是苗木的整形与修剪养护。合理安排树木的修剪时间,夏季进行球类、绿篱、行道树修剪,冬季进行花灌木修剪,整个修剪过程应做到去弱留强、先上后下、去老留新,既要保证风景园林苗木枝叶茂盛、均匀协调,又要使其满足后续生长要求。 6结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与绿化养护实践中依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不利于取得更为理想的施工管理整体效果。因此,技术人员应围绕风景园林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创新施工管理模式与路径,有效进入基于信息化的施工管理方式,拓展风景园林养护管理范围,为全面优化提升风景园林施工管理成效奠定基础,为开辟风景园林工程施工事业新局面贡献力量。 作者:何姗 单位: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园林施工技术篇2 在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对园林养护工作要点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详细地了解,更应当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选择合理的技术进行应用。另外,养护工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养护工作要求严格执行相应的养护工作流程,确保园林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与预期的施工建设要求相匹配。 一、园林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 1.确保先进的园林施工技术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 不同类型的园林工程项目所需要应用的具体施工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园林施工技术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或施工人员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园林施工技术的应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管理,有利于帮助施工建设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的监督引导下合理应用不同类型的施工建设技术完成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另外,不同技术的应用要点和操作流程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更需要园林工程项目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找到科学的管理应用和管理方式[1]。 2.及时发现园林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园林工程施工建设来说,外部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两方面特征。这也意味着园林工程在施工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的。开展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工作,意味着园林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隐患就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被发现,进一步的技术优化调整和安全隐患杜绝的工作落实效果也能得到同步的保障,这对于整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 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客观上的管理困难较为显著 客观上的管理工作困难主要是指大部分园林工程都处在旅游景区或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因此,园林工程施工对于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这种情况下,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在执行落实方面就有可能受到一些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2]。另外,施工建设的管理工作还需要考虑是否会对旅游景区的正常运营造成不利影响,这都是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典型因素。 2.施工管理专业技术难度较高 园林工程中的植物生长对于外部环境条件和种植培育方法都提出了非常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要求,作为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其自身也需要同步掌握不同园林工程的背景资料,从其基础的环境条件、土壤类型以及季节变化特征这些细节入手,对园林工程的管理工作要点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施工建设管理工作,但目前部分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思路、管理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上,这会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执行落实的效果上受到影响。3.管理工作成本支出较高植被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的施工管理工作而言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这部分管理工作的开展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植被生长状态也会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出现变动和问题,这意味着无论是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后续的养护工作开展都会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可能需要支出的整体成本也相对更高。 三、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养护工作策略 1.提升施工技术应用有效性,为养护工作提供便利 施工技术人员应当与养护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从项目施工建设的实际出发,当前期的施工技术实施效果基于有效的管理达到良好的状态,意味着后续的养护工作就有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养护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基于相匹配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获得良好的效果[3]。养护工作人员只要结合个人的工作需求掌握相应的园林工程施工建设原理,就能够在后续的养护工作中找到科学切入点,并且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完成养护工作任务,促使园林工程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和保障。 2.加强现场管理力度,重视定期做好养护工作规划 基于其建设阶段所受到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更需要管理人员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及时发现现阶段养护工作和施工建设阶段工作落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通过养护工作的开展弥补施工建设阶段可能存在问题,养护工作的开展从具体落实的角度上来说,包括了定期的植被修剪以及整体植被水循环系统的建立,确保已经完成了的植被施工建设成果,基于良好的环境保障达到良好的生长状态,除此之外,养护工作的开展还应当注重做好有效的规划,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不同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和具体的生长需求做好定期的养护,最终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为养护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4]。 3.注重病虫害的针对性管理,提高病虫害防护力度 病虫害防控工作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防控工作开展中,病虫害防治需要结合不同的病虫害类型在具体的防控措施制定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在具体的防治工作落实环节,也需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协同合作,通过合理的沟通交流找到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路径,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对于植被生长来说,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核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角度出发来说,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也应当同步按照病虫害防治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制定专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执行落实流程。除此之外,日常当养护阶段的工作开展中,也应当按照病虫害的季节性特征在具体的病虫害高发期采取相应的除虫措施达到更好的病虫害防护效果。 结束语 综合分析可知,在具体的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通过针对性地施工建设管理措施的采取达到更好的工程加快现场管理和养护工作效果。管理工作人员和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只要结合具体的项目管理和建设要求提升个人和相关团队的技术能力,促使整体的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质量得到针对性地提升。 作者:唐峰 园林施工技术篇3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都在被淘汰,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和宜居程度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景区以及准备把生态环境建设打造成新的经济发展支柱和城市名片的城市中,更是把城市的园林建设工程提到了城市发展规划的前列。广州市作为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我国各项工程建设的展示窗口,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口碑与形象。因此,在广州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园林种植植物的质量、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园林构成设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广州市园林建设水平,提高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1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前期准备问题 园林施工前高效的准备工作是园林工程有序开展、合理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整个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做好园林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园林建设项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就广州市多处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言,园林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足、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工程建设意见未达成一致前开始施工等具体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建设施工前期的高效准备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园林建设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目的无法彻底落实到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具体工作中,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诉求和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反馈,管理人员的规划与整改命令无法高效下达且落实等园林工程建设中的状况。 1.2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园林建设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提供由具备高水平的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组成的施工团队、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施工方案并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的设计团队,以及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单位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的管理团队。但是在我们所调研的广州市部分地区的园林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如施工技术不合适、园林工艺不契合、技术与工艺的使用方式不完全正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园林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1.3工程验收问题 园林工程建设项目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园林工程完工后,不仅要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因此,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价值、观赏价值以及工程的质量等方面都是验收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但是在一些园林建设的验收阶段,验收人员通常会因为园林建设工程相关信息与数据的不全、对园林施工技术与设备的了解不深、在开始验收之前没有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等问题造成验收结果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园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对于后期的灾害的预测与防止,工程内容的维修与养护等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园林工程的验收更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员,选择更加科学、更加合适的验收方式,采取科学合理的园林工程评价标准。 2园林施工技术要点 2.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园林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程,不仅要求施工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求施工团队配备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完成园林建设工程中某部分比较复杂的任务。在开始正式施工之前,要明确工程建设的具体流程,对各个关键的建设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中不同施工环节之间的有序衔接与过渡,对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任务进行明确的分配,并且设置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任务达到工程建设标准要求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问题要快速定位问题的源头,并且做好追责工作,对于任务完成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除了施工团队的准备工作,园林布局中的植物的选择准备也很重要,要在选择植物时,充分考虑广州市的气候特征,选择与广州市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契合度较高的植物,在保证园林设计的绿化水平和观赏性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植物的采购与种植成本。 2.2土壤回填与改良技术 园林建设中绿植的生长与发育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充足的养分,植物如果要达到枝繁叶茂的观赏要求,就需要对城市发展中因为人类活动而变得贫瘠的土地进行养分的补充,确保植物能够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在进行表土回填时,首先要对植物生长环境中的废物、废水等有害因素进行清理,然后在进行土壤回填时要尽可能避开阴雨天气,确保表层土壤的干燥,然后回填工作中的地基应该设置一定的坡度,确保地基中不会有积水影响施工。最后,植物最好生长在比较松散、团粒状态的土壤中。在完成土壤回填后,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利用现代设备与化学肥料等提升土壤肥力,为植物生长营造更好的环境。 2.3定点放线技术 定点放线技术是完成园林绿化部分建设的重要技术之一,定点放线技术要求施工人员全面、准确的掌握施工图纸的各项要求与设计细节,施工过程务必体现出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实现设计人员的各项功能要求。在选择参照物时,通常选择具有固定性的建筑物,准确的设置出清晰的标记。在色带、色块、绿篱的定点放线过程中,可以利用方格网络法,能够保证设置的标记充分发挥指示作用,同时为了使园林绿化更加美观,树坑中心要保持一条之间,树木尽可能的与道路中线保持平行。 3园林施工管理措施 3.1对设计方案进行核查 只有在科学、准确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才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园林建设工作,因此在设计方案确定以后,要由专业的核查人员对图纸、材料等设计要求和方案进行核查,确保园林的设计理念能够准确传达到施工人员中,确保设计图纸清晰明了、描述准确,能够指导施工人员有序的开展建设工作。在图纸的设计与园林建设的具体情况不符时,施工人员要及时进行上报与反馈,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得到准确的现实数据与信息,使设计人员能够快速的完成设计方案的更改与优化,确保设计方案能够在现实中执行。 3.2加强材料管理 为了进一步降低园林建设工程的原料采购成本,在进行园林建设中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源进入到园林建设工程中,但是众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无形中也提高了劣质材料进入市场,流入园林建设工程中的风险,因此在原材料采购时,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保证原料质量的基础上,选择价格最低的原材料。除此之外,在进行原材料的选择时,要尽可能选择更加绿色、更节能的材料,降低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工程建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针对广州湿热的气候特征,还要做好原材料的防湿防潮工作。 4结语 广州市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具有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广州市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广州市的园林建设中,要针对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园林建设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开展土壤回填、定点放线等工作,通过加强对设计方案的核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建设原材料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园林施工管理能力,推动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况金辉.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9,(13):200-201. [2]侯文.园林施工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探究[J].现代园艺,2019,(12):200-201. [3]苗运海.园林施工的技术要点与管理对策[J].南方农业,2017,11(32):26-27. 作者:陈雪萍 单位:广州市林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篇1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课堂松散,学生态度不端正 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并且在中考过程中普遍未取得良好的成绩。此外,由于中职考核不严格,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升学压力,从而使其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丧失了相应的教学自信心,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中职课堂教学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其次,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注重语文课程的连贯性、逻辑性,未将学生放置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上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教师管理不当,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考核不严格 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相应的重心放置在了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讲解层面,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管理时也只是对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未对学生的文化类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严格考核。教师在教学备课期间也缺乏明确的备课目标,未充分考量当前中职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需求来合理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同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中职学生的课业考核还存在不严谨、不明确的现象,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完成课后作业时自主性不高,存在漏交、少交或抄写作业的状况。 (三)课堂纪律以及班级规章制度存在漏洞 虽然大部分中职院校也设置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但是相关制度却流于表面形式,还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此外,部分中职院校所制定的班规、校规过于陈旧、落后,无法提高现有课堂教学效率。 (四)师生关系不和谐,缺乏交流互动 长期以来,中职院校往往将相应的工作重心放置在落实对学生实践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技术的教学层面,在当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下,虽然大部分中职院校融入了师生互动元素,但是对于语文课堂等文化类学科学校并没有引起对相关师生互动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很难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使得两者缺乏稳定有效地交流沟通。此外,语文作为一门文化类学科,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从精神思想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两者沟通交流不到位,关系处理不妥当,以至于语文教学工作还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管理效果。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艺术 首先应当完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学习;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当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能够参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来进行持续不断地学习。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当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同时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进行持续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 (一)完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学习 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优化过往陈旧、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借入新思想、新理念,引导中职学生进行自主高效地学习,在此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对相应的课堂结构进行重新组织优化,完成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落实贯彻全过程、动态化的思想教育,在教学期间认真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对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存在的认知缺陷进行有效改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课程讲解不应当只是为了完成相应的考核任务,而是需要把控整个语文课堂的节奏,应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秉承人本管理思想,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具备相应的心得体会。例如在讲解《沁园春•雪》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进行前期精细化的备课管理,将作者的写作年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向学生进行一一介绍,通过构建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文章、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其次,在拆解文章进行精细化教学讲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到毛泽东书写相关文章时所具备的广阔胸襟以及积极昂扬的精神,语文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管控课堂教学节奏,考虑到每一位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具备不同的学习状况,语文教师应当分析中职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点时所存在的个体认知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管理举措,重视学生在学习期间所提出的意见和见解,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学力状况,合理把控教学进度,使得每一位学生均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中职院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注重课堂教学工作所具备的节奏性和连贯性,尽可能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景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最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还应当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观念,具体来说,即便是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并不具备较大的升学压力和教学考核压力,但是学生也需要保持一颗积极正确的学习心态,教师在该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借助言语表扬鼓励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充分重视对语文课堂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信心。教师通过言语鼓励表扬的方式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长处,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认清自己,进而有助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持续稳定地进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讲解,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学习相应的知识点,获取全新的学习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做到心中有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形象,完善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朝着既定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进行不断发展、提升。 (二)明确教学管理目标,严格检查学生 语文教师应当树立起积极正确的教学考核目标,制定考核计划,参照当前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明确当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和要点,借助过程分析法以及成果导向法,实施对学生有效的教学引导,侧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量当前中职学生所存在的具体学习问题,结合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比如结合小组探讨教学、合作教学以及探究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互助体验以及自主学习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改进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当注重相应的情感渗透,引领积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基本的人文思想意识,同时渗透相应的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三观认知。比如在讲解《报任安书》的课程知识时,语文教师应当提前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需要读写并且实现对整篇文章的背诵学习;此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对文章中所涉及的通假字进行学习领悟,尝试翻译、背诵整篇文章,感受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认知,借此向学生渗透相应的生命教育,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内在文化概念以及人生哲学观向学生进行讲解渗透,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教师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形象活泼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可以融入沉浸式教学管理,通过模块化教学,将相关教学工作进行拓展延伸,引入更多课外书籍内容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设施,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优化课堂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解《报任安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查阅网络资料了解司马迁生平遭遇,学习司马迁的主要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对司马迁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外学习以及鉴赏分析,了解作者在书写《报任安书》时所具备的思想情感。 (三)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在中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秩序的学习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将尊师重道的思想认知观念向学生进行讲解渗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以及法制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在不同区域、不同场所都需要有效地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语文教师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也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意见,教师在维护课堂纪律期间不能够过于死板,而应当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能长远稳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及时遏制住在课堂上所存在的歪风邪气。因此,教师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平衡两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若学生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则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若学生思想过于开放则可能存在越过红线的状况。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语文教师需要考量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落实对学生精细化的引导,在完成对规章制度的制定之后,语文教师还需要将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充分落实,确保相应的规章制度具备威慑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正向地学习,比如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教师一方面需要给予警告,若其再次违反相关制度,则需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确保在班级范围内构建公平、公正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为了促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语文教师也应给予规章制度相应的弹性空间。 (四)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双方交流互动 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尊重,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需要理解学生,尽可能站在中职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对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完善,使得中职院校学生能够服从语文教师的管理。此外,学生也需要尝试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促进双方稳定高效地交流互动,比如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踊跃回答,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也需要及时引导小组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思考。在教学工作中,要想实现师生之间的稳定交流互动,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转变认知,与学生打成一片,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表现的机会,明确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完成对文章的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品味身对文章可能存在的后续情节进行思考学习,例如在学习《项链》时,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具备轻松愉悦地学习心情,让学生对本篇讽刺意味深长的短篇小说进行思考学习,并且实现相应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五)及时设置课前预习作业 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前普遍缺乏对语文课文的自主预习,从而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还无法落实对学生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引导。在过去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虽然语文教师也设置了课前预习内容,但是教师在课堂上还未实现对学生自主预习的状况进行检测分析,比如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在课前对学生在语文课本上的标记、标识进行了查看,而未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进行评估,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在当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网络媒介,将下一堂课所需要讲解的知识重点和要点,通过电子课件的形式传递给中职学生,使学生能够参考相应的电子课件进行自主高效地学习。此外,当学生完成对相关电子课件的学习之后中职语文教师还需要在其中设置考核内容、考核项目,以此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后续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前期对学生自主预习考核的情况,对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完善,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当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管理工作中,语文教师应当适当地设置课前预习作业,减少传统书面作业量,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设施,给予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自主学习体验,同时通过自主预习作业,语文教师还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后续对相关职业技能、职业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具备良好的学习思想、学习意识以及学习技巧,促进学生长远稳定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当前中职院校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想确切地提高教学效率,学校需要打造一批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人才,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以此才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对学生有效的教学引导以及辐射带动作用,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多样化的技能,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语文课本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渗透,还应当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进行深度融合,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理论,以此才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简而言之,学校在培养教师团队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确保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属性,语文教师也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打造新时期全新的双师型语文教师团队。此外,中职院校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实现对中职学生辐射带动的作用,语文教师需要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确保学生能够尊重教师所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决策,中职语文教师也需要充分起到辐射带动的作用,借助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教学引导,以此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接受持续不断地学习培训,比如学校需要定期组织专题教学讲解,将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进一步提升,开展学术讲座,探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优化现有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中职院校语文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中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工作中,语文教师应当借用新思路、新思想,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优化革新,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为学生构建积极正确的学习认知观。 作者:田永虎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篇2 引言 在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中职的语文课堂主要目标就是对于课本上所有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重视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素质养成。随着我国新课改思想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培训已成为学校开展教学的一个主要方向。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语文基础内容的教学,更加需要注重通过老师的教授方式来培育和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对于语文思维的养成,从而有利于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制造基础。 一、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中职阶段学生已经面临着较大的专业压力,教师在教授环节中往往不是很关注学生的语文发展。在讲课的时候主要是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述,给学生不断强调测验的重点,对知识的扩展很少。而且在进行一些活动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非常有限,仅仅是通过课上问学生一些所学内容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变得没有趣味,不但无法让学生进行学习,而且会导致学生对语文这个科目产生厌倦的想法。 1.2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太过形式化 在目前中职教育阶段,语文课上一些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往往缺乏教学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课的很多时候往往还是采用传统的一种教书育人方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加入到语文学习中。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慢慢进步,上课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思路却没有发生转变,老师仍旧一直是语文课上知识教授的主体,学生往往被迫地进行接受所学的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课的很多时候虽然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没有与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完全脱离。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非常有利于交流,但是却没有真正好地发挥出语文老师和其他学生相互沟通的重要作用,使得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往往缺少了进行思考的一个过程。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授环节质量的措施 2.1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职这个时候的在校学生虽然在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些综合能力,但是在自身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大脑中的思考能力方面等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学生的性格塑造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课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年龄并及时结合一堂课上的内容等来进行课堂教授以及手段的不断创新,通过教师进行一些互动游戏或者学生分小组共同进行课堂学习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授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更多学生渐渐地喜欢语文学习,让更多学生积极的加入参与到课堂听课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老师教授教学效率的方法同时可以让每个学生能够掌握和得到更多的所学知识,并且在对所学知识的不断探索中也能找到更多乐趣,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沁园春-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整个教授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进行放映这首诗中所要形容的冰山雪景,在每个学生在观看图片描述景色的时候,同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通过发自内心地朗读进行语文默读,让每个学生充分尽情陶醉在这首散文诗所需要描述的图片情景中。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也希望能充分感受到该文作者对书写这首古体诗的真实性感受,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另外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能够有进一步自主学习的良好想法。另外在对该文的具体作者生平进行具体介绍时,教师也希望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内容扩展,把该文作者的真实生平通过一个电子白板的展示方式向全体学生一一呈现。这种方式一方面不仅可以能够让广大学生更深刻的具体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同时还可以能有效激发广大学生在自己空闲的课余时间进一步深入去了解搜索这些作者以及他的更多相关文学作品,激发广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不断探索。 2.2通过开展情景教学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制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很快的加入进来并达到自主的学习,提高其对整体知识的理解深度。在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如果各位教学老师总是能够特意的来设置一些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乐趣,而且它还总是能够直接达到让这些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文章整体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来,让学生在各位教学老师的共同指导带领下在情境的相互影响烘托中可以进行自主性的学习。首先,创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加深对这些学生学习文章的整体知识特点了解。所谓这个情境,就是能够要求各位教师根据这些学生学习文章的一个整体知识特点和学生文章中的知识理解体系等来设置一定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总是能够很快进入理解文章的语境,进入理解文章的写作者的整体思想情感中。例如,学习《大林寺桃花》的时候,这首诗的描写手法非常独特,在本首诗的描写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识,从而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随后,给学生分配好相关写作的主要任务,利用语文阅读以及让学生进行写作的融合方式来充分体会这首古诗的人文情境,让每个学生通过该种阅读方式逐渐形成了古诗阅读学习的一种乐趣,在语文阅读与学生自主写作的相互互动结合中逐步升华了学生本身的人文情感,最终增强了每个学生的个人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语文能力和水平。在传统的教授环节中,老师要更加关注对于真实情境的创建,才能够更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直接转化成生活实践。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们也可以自主设计一下教学任务:"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根据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背景,为林黛玉写出一篇抒发悲伤的短文。让学生阅读和探究课文,进而详细的了解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发展。教学任务则侧重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发展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作文技巧,同时激发学生的活力。 2.3重视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 重视语文科目的重要价值,需要中职学校的老师大力开展语文科目的教学工作。首先,中职学校要为语文的实际教授环节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外部的环境创建和内部的气氛制造,让老师以及所有的学生认识到语文这个科目的重要性。例如中职学校可以在校园当中开展一些关于学生自身学习的成果展示,让学生将自己写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作文、书法等各种各样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大家都想加入到学习当中的气氛,在这种气氛的带动以及影响下,自然能够提高所有的学生以及老师对语文这个科目的认可,老师在教授环节中也会更加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中职学校要适当地对语文科目的课上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学校要在不影响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前提下,科学的调整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且可以增加一些与语文相关的其他课程,如书法、阅读课等等。另外,学校可以将语文这个科目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样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也能促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语文这个科目的重要作用,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鞭策自己进行语文科目的学习。结语:在近年语文教育自主教学改革实践中,对近年学校语文老师的多种教学方式以及方法理念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改革,推动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实践参与和探究三种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培养,以及学生读书良好习惯的不断训练养成。在学校语文老师的课堂学习活动方法引导下,学生逐渐逐步发展加强了合作和具有探索性质的自主课堂学习。所以,教师们一定要进一步的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品质。 作者:高晓燕 单位:白银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篇3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是尊重学生人格与尊严的具体表现,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不同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处的学习环境也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程度时不一样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直面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形成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主的掌握知识,极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一、目前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中职院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的高中生,中职院校的学生具备其独有的特点,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群体,与普通的高中生存在巨大的差异。职业性、实用性与专业性是中职语文教育的特点,同时,中职语文教育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性与工具性[1]。结合新课改对中职语文的要求,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学习一门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意识,以此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升。相较于普通高中,中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技术的培养。因此,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结合中职院校自身的特征,确保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2]。但是在实际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其具体的教学方式、理念与教学内容难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而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进步。 1.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培养 定位与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生有巨大的区别。中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定位极具职业倾向性,是以具体的岗位职责需求为原则的。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以实际操作型的技能性工作为主,培养技术性的人才是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在[3]。 2.社会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 普遍欠缺足够的认可度,甚至几乎难以接受。加之我国目前在职业教育方面还不够成熟,大部分人对于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进入中职院校,错误的认为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不管是在智力上还是能力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存在轻视的态度。这种社会性的不认可,在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了严重的自卑感与心理压力。 3.生源也是中职院校比较薄 弱的一个环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职院校学生的录取通常是在普通高中的录取之后,其要求的中考录取分数线较低,其生源的整体成绩水平不高,因此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其整体的素质相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 4.中职院校的学生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直接决定了他们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的人格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尤其是基于中职语文教学独特性,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人格价值观教育方面极度欠缺,与普通的高中学生相比,性格与品质方面存在更多的问题[4]。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化措施 1.教学观念的转变 中职语文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首先从自身的教育观念入手,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5]。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课堂上使用设问导学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投身于语文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以此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重点在于学生智力的培养[6]。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的缺陷日益明显,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不足。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并非仅仅取决于其智力因素,而更多是这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也就是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因此,教学领域需要将更多的工作精力放在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工作上,注重受教育者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基于这一需求,以人为本,逐渐成为了现阶段所提倡的全新教育原则。 2.明确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相较于普通高中更低。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需要满足新课标的相关培养要求,还应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与理解能力水平出发,适时改变教学目标,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为基础,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与此同时,中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时候,因切实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并且大力弘扬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学生高尚的精神世界,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坚持以为为本的思想基础,中职教师借助一系列科学实用方法的运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并教会受教育者善于使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是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念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文本的积极作用,以语文教材中深厚的文学内涵以及高尚的品德,使学生的情感充分的受到升华与熏陶,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多元化的优良价值观念。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7]。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如果使用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强化教学效果。营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此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中职语文教师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组织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与空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微课教学模式。利用微课简洁生动丰富有趣的优势来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可以将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改对于语文教学创新改革的要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或音频向学生传达一个形象的语境来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当学生对此形成深刻的认识后,再利用微课手段进行详细的讲解,对重难点着重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理解,以便更好地记忆和应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微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而并非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这需要教师抓好主次重点,不要过分依赖微课方式。课堂才是教育的基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才是教学的根本。微课只是一种基于高科技的方法,用来促进教学的积极发展。教师仍要发挥出教学的引导作用,正确带领学生有效的学习,锻炼学生全面的语文应用能力。纵观全文,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展示,是通过其形式人格水平的高低程度来决定的,同时这也将对社会未来建设人才是否具备足够健康的人格品质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借助一切新时代武器,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动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云.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分析与实践探究[J].散文百家(下),2019,(11):108. [2]李彩虹.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文存阅刊,2019,(9):132. [3]赵振华.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文渊(中学版),2019,(10):277. [4]刘从兵.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1):50-51. [5]宋金利.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文信息,2019,(12):191. [6]徐艳.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7):255. [7]万玉涛.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9):17. 作者:朱喆 单位: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展望:集中力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松桃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松桃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只有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深入分析,找准突破口,才能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在8月31日的省政府党组(扩大)会议上强调,要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在壮大工业实力,加快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和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方面取得大的突破。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松桃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在铜仁地区率先实现“武陵山区经济强县”的必由之路。当前,松桃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只有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深入分析存在的差距,找准突破口,才能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相对优势和制约因素 加快工业发展的相对优势。一是认识上的优势。县委、县政府确立“工业强县”战略之后,工业立县、兴县、富县、强县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人关心工业发展,人人谋划工业发展,人人促进工业发展,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信念,全县上下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各种力量,为打造锰工业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外部环境和坚强后盾。 二是区位优势。松桃地处黔、湘、渝结合部,又是贵州省东大门,北邻重庆,东靠湖南,这为松桃融入重庆、湖南经济圈,力争发展成武陵山区的经济强县占据了“地”利;境内大兴机场,过境的渝怀铁路、长渝、杭瑞高速公路,以及连接长渝、杭瑞高速公路的迓大二级公路,为松桃以交通引领、带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资源优势。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无公害农业,形成了以生态畜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为主的农业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松桃的矿产资源尤其丰富,目前全县已探明的矿种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锰矿远景储量近9000万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0%,被誉为“华夏锰都”,硅、矾矿储量均超过亿吨,石煤、石灰岩储量在1~2万亿吨以上。这为全县加快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四是电力优势。目前全县已成为铜仁地区最大的电力资源县,供电网络发达,电力供应充足。全县有500kv变电站1座、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5座、35kv变电站11座。随着电力改造力度的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松桃将成为贵州省“西电东送”的重要支撑站点,这为松桃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加快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在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的条件下,发展新型工业化有一定难度。2009年,松桃的GDP总量33.09亿元,财政总收入3.35亿元,经济总量偏小,总体实力较弱,难以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工业经济的大投入、大发展。 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强势增长效力。就2009年看,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户,仅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3%,完成产值34.14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69.22%。新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少,经济增长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仅靠少数重点骨干企业来支撑有一定难度。 三是工业结构单一。冶金、化工等重工业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轻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还相当低。 四是城镇化水平滞后。2009年仅达到28.1%,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弱化了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尤其是影响和弱化了对大客商、大资金、大项目、高精尖技术的吸引力、凝聚力。 五是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经济弱、财力薄,导致工作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由此直接导致人才难引进、难留住、难作为。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包括高级技术工人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工业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松桃要紧紧围绕铜仁地委、行署提出的“两带两圈”战略部署,抢抓“大兴科技工业园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优势等,毫不动摇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转变。 创新工业发展理念,积极营造发展氛围。树立发展工业为“第一要务”的理念,优化整合发展资源,调整发展格局,集中力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形成齐心合力抓工业的良好氛围。要在更加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的同时加强领导,成立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例会,对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展思路,确定工作重点。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一是要利用锰资源优势,做好锰矿开采、加工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生产和加工企业资源共享,将松桃发展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锰产业生产基地。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企业增加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挖掘开发锰系列下游产品,延长锰产业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附加值。三是要充分利用松桃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农产品项目开发力度,大力开发野生特色植物资源,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茶叶深加工、中成药产品项目和油茶项目,加快铅锌、钒、钼、硅矿产品以及石材等开发进程,使之成为松桃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要抓住地委、行署将松桃列入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和“大兴科技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优势,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一是要以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坚持与企业规模效益、城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统筹园区规划、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做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二是要切实清理整顿和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置换出更多的闲散土地,留足可操作的工业园区用地空间。三是要建立金融借贷担保中介组织,降低金融风险。研究制定工业企业信贷担保制度,建立工业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四是要围绕优势资源做文章,积极发展大项目。力争用1~2年的努力,争取一批投资在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落户园区。同时,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加大对上衔接力度,争取国家把松桃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县和全省重点开发县。 全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松桃要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切实借力发展。一是要在资金、土地、税费、基础设施、能源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形成比较优势,增大投资吸引力。二是要建立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招商引资任务分解,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建立招商项目协调机制,搞好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做到责任落实、目标落实、措施落实,推进如期履约、如期建设、如期投产。三是要主动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策应产业梯度转移,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大、带动性强、投资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项目落户松桃。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松桃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要坚持“生态立县”、“环境立县”,巩固“锰三角”环境整治成果,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要以锰企业为突破口,在锰矿开采、锰粉加工、电解锰生产企业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要以国家和省分别把金瑞公司、三和锰业公司作为清洁生产试点企业为契机,逐步在全县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保护,禁止资源掠夺式开发,大力开展以锰矿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 提升服务水平,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没有好的环境,就吸引不了外资和人才。近几年,松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轻企业负担、规范收费、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举措,很大程度上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松桃的经济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要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工作作风,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的同时,强化运行保障,加强电力、运输、原材料供应等生产要素的监测、分析和调节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处理好供需矛盾,努力保障工业的健康运行。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搭建银企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推动银企双赢。要从制度建设着手,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改善政务、法制、社会环境,加大对经济综合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没的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要着力整治企业周边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企业,特别是外来企业有一个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作者系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展望: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市域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态与工业经济良性循环 枝江是一个“无矿藏资源、无水能资源、无人文旅游资源”的三无市,又因位于鄂西南地区,与大中城市郊区相比,在区位上也存在相对劣势,对市域经济发展构成一定程度制约。近年来,我市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工作,利用有限的土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成功建立了多级良性循环、工农互促互荣的生态经济模式,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与工业经济系统相互协调发展,完成了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转型。2003年以来,我市连续五年被评为湖北省“全省市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连续四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前十位,连续四年入选中国中部百强县(市)。 解决好农民提篮小卖问题,把工厂建成农产品保险柜 我市按照生态经济学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升市域经济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找准产业定位,不断壮大“农”字号工业产业集群,使工厂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终端市场,一举扭转了农民“提篮小卖”和农产品贱卖的被动局面。 按照农业区划,集聚工业板块。我市西南、西北部为丘陵岗地,东部和中部为平原湖区,按照这个地势,我们将全市化为西南、西北水果生产区和东中部粮棉油生产区。相应建立了果蔬食品工业和粮棉油加工产业区,通过政策激励,引导项目向产业区集中。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已容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7家,形成了酿造、食品、纺织等大规模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00多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业板块的形成,农产品的价值迅速提升。“农”字号工业不仅使本市农产品不愁销,还“吃掉”全国各地运来的大量油料、棉花和水果等。 依托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带。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就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通过宏观引导,将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开发更高层次的产品。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枝江酒业的技术、市场、品牌和资金优势,拓展围绕白酒生产的下游企业,形成了拥有20余家相关配套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和多元化产业格局。2007年,枝江酒业集团收入25亿元,其中由延伸产业链创造的收入就达到10亿元,占40%。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加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坐在家里,就有企业上门收购农产品,甚至出现未种先销和未产先销的“抢购”局面。 对接国际市场,放大规模效应。我们瞄准国际市场,批量、重点兴办外向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农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近年来,共兴办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30余家,年出口额达3000多万美元。棉花是我市传统农业主打产品之一,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引进香港等地一批大型棉花深加工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医用卫生材料等120多个品种,出口到北美和西欧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阔的市场吸引棉纺企业顺势扩规,形成产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规模效应。目前,仅纺织行业规模企业就有26家,配套企业60多家,棉花加工规模达到50万锭,2007年实现产值15亿元。 按照企业需要调整农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原料大车间 我们跳出农业抓农业,依托工业带动农业发展,把农产品基地建设视为工业生产流程的第一个循环点,有目的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使耕地成为工业企业的巨型原料车间。 围绕支柱企业,实施区域化种植。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形成食品酿造、纺织等四大支柱工业。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趋紧问题日渐突出。我们按照“市场引导企业,政府服务企业,农民跟紧企业”的思路,规划和布局农产品生产,以支柱企业为圆心,就近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根据测算的支柱企业加工原料需要量,确定种植面积,组织专业化生产,做到企业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目前,我市已建成基本满足企业需要的农副产品基地70多万亩,不仅缓解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吃不饱”问题,还为广州、长沙和重庆等大中城市输送了大量的鲜活农产品。 服务品牌打造,组织标准化生产。在创工业产品名牌中,我们首先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对农产品基地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制度规范等管理制度;健全基地管理档案,与种植户签订质量合同书,强化基地农产品质量管理。目前,全市无公害粮食、油料、水果和优质棉花基地面积达到160多万亩,确保了供应给企业的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还积极引导基地搞好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共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3个,培育20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新增无公害品种16个,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2个。 依靠龙头驱动,粘牢利益化接点。经过几年摸索,我市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多种农企利益粘合模式,用“龙头”企业来内联种植基地,外联消费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预付定金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进行适度规模生产,达到了企业发展、基地壮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以鸿新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果蔬食品加工企业,带动全市30多万亩柑橘和蔬菜基地发展,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农民收入连年以两位数速度增加,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3元,位居湖北省县(市)区前列。 着眼于城乡一体化经济格局,让城镇成为区域经济领头雁 近年来,我们突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空间优势转化为经济生态优势,吸引大批客商投资和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洗脚进城”,使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领头雁。2003年以来,我市9个乡镇共引进客商项目投资70多亿元,吸纳农村人口6万多人,大大提高了城市化率。 一是傍道兴镇,发展道口经济圈。汉宜高速公路纵贯我市东西,在我市留有两个道口。我们主动接受沿线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加大道口附近城镇基础建设投入,完善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和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努力构建具有竞争活力的优势平台,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以“放水养鱼”的方针放手吸引埠外资金进场开发,使汉宜高速公路俩道口所在地仙女镇和安福寺镇成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两大看点,这两个镇出现了大量上班在工厂当工人、下班在田间理农活的“双栖农民”。 二是沿江兴镇,激活港口经济圈。我市沿长江港口作为本地区与外界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沿江日新月异的城镇逐渐形成由港航、临港工业、商贸等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长 江北岸的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和白洋等镇,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推动城镇建设与乡村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马家店街道办事处吸引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辖区落户,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2亿元。纺织卫材和食品饮料等工业柱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我市劳动部门提供的数据,近三年沿江城镇吸纳39000多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和兴办二三产业。 三是临站兴镇,壮大站口经济圈。全国第二条南北大动脉焦枝铁路横贯我市,境内设有2个客货车站和1个铁路二级编组站,货物年吞吐量达2000万吨。我市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借助车站带来的物流、商机流和信息流,大力发展站口经济,形成了以三个车站为轴心,短轴5公里,长轴15公里的椭圆形站口经济圈。近年来,铁路站附近的三个镇充分利用铁路优势,大刀阔斧发展镇域经济,吸引韩国等地30多家企业落户兴业,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果蔬食品加工特色,在湖北省乃至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 不断拓展现代农业新视野,将乡村建成都市的后花园 在发展市域经济中,我市确保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发展的连续性,弥补人文景观资源先天不足的缺陷,充分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发展观光、体育休闲和循环等现代农业,使乡村田园不仅是工业的原料车间,更是整个市域经济生态系统的“氧吧”和都市“后花园”。 一是启动观光型农业。我市以农村丰富的果林、田园等自然风景资源为依托,启动以农村周边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观赏农村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型农业。三峡桃花艺术节已成为我市一年一度开春旅游的传统盛会,已连续举办了7届,除万亩桃花笑迎八方宾客外,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仅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入园观光,增加门票和农家接待收入,还提升了当地白桃的知名度。我们还鼓励农村开发荒山荒坡种植景观林木,既可为城镇建设提供苗木花卉,也为游客提供旅游去处。目前,我市已形成了沿江汉大道和318国道宽1公里长20多公里的园林观赏带。 二是开发体育型农业。我们鼓励农民开发能够让游客既能感受农事辛苦与乐趣又能锻炼身体和调节工作紧张状态的体育型农业。目前,我市田园乐和休闲垂钓中心比比皆是,沿枝当路、汉宜高速公路和318国道形成了三条体育型农业休闲带。 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目前我市已探索出以下几种循环农业模式。即,立体复合型。全市建沼气池5万多口,池上建畜舍搞养殖,利用牲畜粪便产沼气,沼气用于生活燃气,沼渣、沼液作农用肥,既改善生态环境,又节约农民生活支出;田园式生态模式,利用沼气能量,给猪舍、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温湿度条件,猪粪、沼渣(液)为农作物提供优质肥料,农作物脚料、秸秆等副产品搞养殖,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复合式生态模式。以粮棉油和水果加工的副产品和秸秆饲养牲畜,形成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全市现有复合式生态园区430多处,建小果园10万多亩,亩平增收300多元。 (作者系湖北省枝江市委书记)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展望:民族地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探讨 摘要: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乡镇根据区情,发展工业经济是赶上先进地区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龙胜镇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对其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旨在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龙胜镇 一、龙胜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龙胜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龙胜镇总面积330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08年末,工业总产值28967万元,增加值10013万元,上交税金1474万元;全镇工业企业11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完成总产值7230万元。战略上,龙胜镇实施“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布局上,全镇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建立铅锌矿至拐江沿线工业带和勒黄至鱼滩沿线工业带,初步形成了都坪工业和茅寨竹木加工业两个集中区和一些集中点的态势。 (二)龙胜镇工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1、企业数量多,规模小。2008年底,全镇工业企业达到114家,主要工业企业分布在勒黄、都坪,是龙胜县乡镇企业比较多的乡镇。但是规模企业仅有6家,占5.3%,主要分布在都坪村一带。 2、工业用地十分有限而分散。龙胜镇的地形特点造成了全镇平地少、山地多的格局,适合的工业用地的有7块,总面积也不大,分散在桑江沿河一带。 3、工业基础差,底子薄。龙胜镇缺乏起主导地位的工业企业,工业化程度低;同时地处落后的山区,多年来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4、资金不足,人才缺乏。龙胜镇社会经济欠发达,发展资金匮乏;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很难于吸引外来人才,龙胜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5、产业链短,产业关联性小。在现有的工业企业中,企业规模小,种类单一,主要是原材料初加工,没有形成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也没有形成推动其他产业发展与带动地方经济腾飞的主导产业。 6、服务体系不完善。龙胜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外来投资和银行贷款,筹集资金能力有限;配套设施尚未完善,税收、技改、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不够健全,招商引资还存在很大的困难。 二、龙胜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优势 龙胜镇发展工业具有资源优势。第一,滑石蕴藏量6600万吨,品质居全国第一,具备露天开采条件,已形年产15万吨的开采规模,是广西建材行业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第二,拥有储量丰富、品质好的花岗岩、辉绿岩等建材石种,远销港、澳、东南亚和北美建材市场,同时大量出产观赏性很高的各类奇石,如红碧玉、红彩玉;第三,森林覆盖率高,森林面积17.49万公顷,用材林11.5万公顷,经济林1.4万公顷;竹木资源丰富,竹林0.5万公顷,竹子年砍伐量约为400万株;第四,2007年全县罗汉果种植面积为1万亩,总产量8.45万吨(其中龙胜镇种植罗汉果0.19万亩,总产量为1.49万吨),产销形成初级的经营模式;以厚朴为主的“三木”药材种植总面积6.4万亩。资源优势使得龙胜镇适合发展与滑石、石材、木材、药材相关的产业。 (二)能源优势 龙胜镇坐拥龙胜县大腹地,可以利用全县的资源。2008底已经有61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4.585万千瓦,发电量4.8833亿千瓦时。龙胜镇水电资源丰富,电价低廉,具有发展工业的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 (三)特色养殖 龙胜土鸡和土鸭是龙胜县传统的家禽养殖品种,品质出众、特色鲜明。2008年3月由县水产畜牧局牵头,通过自治区家禽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认定为地方品种,并分别命名为“龙胜凤鸡”与“龙胜翠鸭”。该品种是继全州县“山东猪”之后第二个获得自治区认定的家禽品种。目前县政府大力扶持该两项家禽的产业化发展,努力创建地方名牌。 (四)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龙胜镇政府重视本镇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相关事宜由镇长和书记直接领导负责,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努力向县政府申请工业企业优惠政策,为投资企业争取优惠条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交通优势 改造后的321国道由广东经广西连接贵州,与南北走向209国道相连,穿越龙胜镇;龙胜――资源省道也经过龙胜镇,基本上能满足发展工业的交通运输需求。国家“十一五”重点交通干线厦蓉高速公路和包茂高速公路在龙胜县交汇,并在龙胜镇双洞村规划有高速路出口,这将龙胜镇纳入桂林2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发展时空大大地扩展。 (六)旅游市场优势 在桂林下辖的12个县中,龙胜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名列第二。2008年全县接待中外游客93.85万人次,旅游收入55000万元,庞大的游客市场为龙胜镇发展旅游商品、旅游工艺品等加工业提供市场;同时,旅游为龙胜镇带来大量人流,众多口碑为龙胜镇提供免费宣传,使得龙胜镇工业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更加容易开展。 三、龙胜镇工业经济发展的探讨 在国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东部产业西移的背景下,其发展工业经济要求具备特色,扬长避短,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型、外向型的经济,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调,走工业、农业和旅游互动共融之路。 (一)总体布局 在现有工业发展和布局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增长极的发展理论,形成一个工业带上7个片区的总体布局,即321国道工业经济走廊,包括双洞-铜盆工业片区、金车工业片区、拉麻-勒黄工业片区、更坪-交坪工业片区、茅寨工业片区、同井沟工业片区、鱼滩工业片区,通过一个工业带将分散的7个的片区连接起来。更坪-交坪和拉麻-勒黄为经济开发基础较好的地带,作为龙胜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这两极的带动下,整条工业带以拉长滑石、竹木、石材、药材和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为目标,优化龙胜镇的产业结构,带动龙胜镇经济发展。 (二)工业、旅游和农业互动共融 1、合理调整,拉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在一个工业带上7个片区的总体布局下,根据资源分布、环境要求和现有工业布局的特点进行统一调整(见表1)。 表1的调整首先考虑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龙胜县是个旅游大县,对环境要求十分高,故将对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高耗能的工业调整到桑江下游,在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它们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同时严把环保关。其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旅游工艺品业、仓储物流业、药材加工产业三大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再次加大对传统产业――滑石矿、石板材、竹木、农副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的开发力度,拓展下游产品,延长其产业链,提高龙胜镇乡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2、以旅游为契机,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龙胜县旅游起步早,发展相对成熟,客源稳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工业企业与旅游结合,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第一,开发一系列具备苗、瑶、侗、壮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如民族服饰、首饰和竹木、石头工艺制品等,游客可以参观工业品生产企业,既可以让游客体验到民族工艺品文化,也可以增强旅游购买的信心。第二,庞大的客流量无疑是龙胜流动的广告,为龙胜镇的招商引资带来了可能。 3、以农业为基础,发展特色经济。龙胜县农业资源丰富,为龙胜镇乡镇工业发展,尤其是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以农产品为基础,乡镇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引进新技术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既可以为乡镇工业经济提供后劲,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龙胜镇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政府做好土地调整工作,为“筑巢引凤”打下基础,同时要以人为本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第二,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和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资本的进入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三,提供优惠政策,引进或和企业联合培养一批龙胜镇发展工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第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 (二)建设友好型环境,科学发展工业经济 龙胜镇发展工业要以友好型环境为中心,加强环境的保护,做到人和社会和谐,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工业片区的给水、排水、用电、交通等问题,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合理安排,通过布局规划控制最理想的环境,形成互不干扰的环境布局。 (三)发展特色经济,争创名优产品品牌 龙胜镇特色资源比较优势明显,而打造名优品牌是实现比较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变的关键一环。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特色经济发展,挑选实力雄厚的企业联合打造一批民族品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此为龙头,开拓内外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龙胜镇发展工业经济的目的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根本目标是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满足合理要求,保障群众的利益,如征地等问题。第二,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并对其进行培训,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可以让企业得到群众的支持,利于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关于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兴工强县”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已基本形成了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但也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经济;资金短缺;创新能力 按照县委党校2010年下半年科研教学要求,笔者利用此次一个月的时间,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走访了安乡县代表性较强的工业企业11家,基本上涵盖了安乡县现有工业企业各种类别、规模、地域。从调查情况来看,安乡县工业经济结构基本成型,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长,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 一、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安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发展与省市要求和外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过去,工业一直是安乡的“短腿”。改革开放以来,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兴工强县”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县已基本形成了支持工业、关心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的良好氛围。 第一,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是安乡县工业的一大特点,从2010年下半年走出低谷以来,一直处于上扬趋势,并保持了25%以上的增速,2010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产值40.6亿元,比2009年产值还高出3亿元。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都呈现大幅度增长。工业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园区建设形成了“一区二片”总体框架,园区规划达22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详制性详规4.6平方公里,已建成2平方公里,园区企业达38家,一些大的优势企业如毅力能源、丰康生物、伟厦水泥、药圣堂等向园区集中。 第二,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省里实施环洞庭湖污染整治,安乡县对10家规模造纸企业(其中4家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实行关停整治,造纸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三高一低的目标。其次是工业税收增加,2010年1-9月实现税收0.19亿元,占2009年全年税收的82%。 第三,工业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加。目前安乡县的毅力能源、丰康生物、药圣堂、凯斯机械均已步入高新技术企业,上半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32%,高新产品增加值8785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6%。 第四,技改转型力度加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着力点来抓,不断加大技改升级力度。2011年上半年,共完成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74亿元,实行技改项目14个,同比增长1.07倍,完成研发经费6500万元。 二、现阶段安乡县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工业企业规模不大,项目不多。目前,全县73家规模企业规模都不大,资产总额亿元以上的仅6家,除凯斯机械、金牛化工、锦豪纺织、丰康生物科技公司、天洁纸业、药圣堂、毅力能源几家外,其他企业大都处于小打小闹中。从企业从业人数看,500人以上仅2家,大多是百人以下。大多数企业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不高,尚处于作坊式生产,如食品加工行业。工业的项目不多,储备量不大。前几年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了几个大项目。目前,已签约的项目仅3个,分别为晋煤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异地搬迁节能减排项目和安乡天翔蔬菜生产项目和香港晨光集团有限公司的服装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仅1个。两个资产盘活项目经过几年的招商,进展不大。 第二,工业贡献不大,支撑作用不强。工业税收是县级财政的台柱子。衡量一个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一是看税收。2009年安乡县工业税收仅2386万元,2008年3209万元,投入和回报还很不相称。73家企业中,纳税过百万的仅5家,分别为凯斯机构、药圣堂、金牛化工、锦豪纺织和通元铸造。二是看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拉动、就业等。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不长,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直接影响企业做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不明显,2009年安乡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仅为6500人,增幅不大。 第三,工业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融资困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省市、中央出台了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别无其他选择。向私人融资,不仅利息高、风险大、数额上难以满足需要,而且没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和抵押物,很难获得贷款。其次评估手续繁锁。国有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抵押、担保贷款,授信贷款很少。企业在不同的银行贷款,需要对抵押资产重复评估,评估机构通常对评估的物估值偏低,使得企业融资额度削减。企业固定资产即使已经登记,登记部门也只认定其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评估、登记的有效期与贷款期相同,企业短期贷款到期再贷,又必须重新评估、登记,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第四,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新增加值不高。2010年安乡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凯斯公司一家,全年产值7404万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仅3000万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2%,远未达到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30%的要求。 三、对安乡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强化规模发展,扩大工业总量。安乡县工业历来是短腿,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发展水平和省市要求及兄弟县市的发展速度比较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产值、工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企业的发展质量等方面,从现在开始,安乡县要进一步理清规上企业强质量,规下企业强扶持的思路,全力帮助规模企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支持,对规下企业建立成长型企业扶持发展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所在乡镇扶持为主实行包保,工信局加强业务指导,做到发现一家,扶持一家,成熟一家,入规一家,使安乡县的规模工业总数两年内达到100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安乡县选取了丰康生物、凯斯机械、药圣堂作为上市后备企业,并将丰康生物科技作为首批上市重点扶持企业,通过三年的努力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达4亿元,力争2012年在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 第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升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安乡县具有丰富的粮棉猪鱼油资源。实现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安乡工业的出路,目前安乡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5家,在每项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企业,如棉籽蛋白脱酚的丰康生物、草食猪肉深加工的有鲸港草食猪,其产品打入北京等大中城市市场,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油脂加工企业有正园油脂,粮食加工有东升米业等,后段我们将建立一个综合食品加工基地,如年加工6万吨淡水鱼深加工项目,洞庭草鹅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包括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等技术,全力打造安乡农产品品牌。 第三,突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按照县委确定的每年确保3个5000万元项目投产,3个5000万元项目开工建设,3个5000万元项目签约引进的要求,一是全力抓好天洁纸业和毅力能源的两个亿元项目全面投产。二是认真抓好丰康生物公司二期扩建和凯斯公司汽车无极变速器关键零部件加工项目建设。三是抓好锦豪纺织公司精梳赛络纺技改项目、茂林纸业现有4条纸机升级改造、强农工贸技改和药圣堂中药养护技术4个技改项目。四是抓好晋煤金牛公司年产20万吨合成氨异地搬迁节能减排等七个项目的签约和开工建设。确保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13亿元,税收达到4000万元以上。 第四,强化企业服务,提供发展保障。一是创新企业服务机制,建立企业发展困难和问题月调度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同企业的联系,真正把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摸清楚、搞透彻,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整理,建立问题台账,为书记县长每季初的调度会提供材料。二是当好参谋,认真做好县级领导联系企业的重点项目的联络工作,解决好企业在用工、融资、环境、政策上的需求。 第五,强化科技带动,提高发展质量。一是认真做好产业培育,帮助企业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争取国家优化产业调整的政策支持。二是认真做好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产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认真做好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安乡县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2011年我们将全力做好丰康生物、药圣堂、金牛化工、湘北饲料等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力争安乡县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3。三是帮助企业做好创名优产品工作,走品牌发展之路,力争2011年有两个品牌进入省级名牌行列。 (作者单位:中共安乡县委党校)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强,水利工程也要逐步实现现代化,以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以水利的现代化建设为基础,而水利的现代化管理又以水利的管理为依托。所以,水利工程管理是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的重要环节,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并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更好地建设水利工程。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的水利管理体制是按级管理制,并且分为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两个体系。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而业务管理是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允许和监督下实现工程管理职能。综合来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政策上的管理和调控,而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党和政府做出很多努力,诸如水利工程的安全性鉴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水利工程管理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观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下的水利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用。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与以往不同,这就要求水利部门改变水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旧的理念中遵循上级至上的原则,过度依赖上级指示,缺乏竞争意识和自我创新性,使得管理效率低下,效益不济,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效益造成了不良影响。 2、运行管理经费不足,职工缺乏经济保障。由于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在管理上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员工缺乏经济保障,待遇不高,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而在整体上削弱了水利管理人员的素质。国际的公益性支出有限,考虑到低收入者的生活问题,水利工程管理的经费就显得匮乏,工作人员的浮力变薄,人员流动变得频繁,给水利工程的管理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3、单位性质的划定。水管单位的性质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从开始的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后来又改为生产型事业单位。这就给单位的经济带来了很多困扰,没有国家支出作为后盾,很多项目实施起来很困难,管理单位在“自收自支”和“以收抵支”的压力下,出现了财政上的巨大亏损,这样发展下去,甚至有可能出现全面赤字的局面。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给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所以国家应该适当给予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4、管理体制不配套。我国的水利工程体系包含防洪、灌溉以及发电等功能,总体上可以把这些大量的水利工程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这是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局面。而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虽然说在等级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级别,但是主体上还是由国家管理。行政部门进行政策以及宏观上的调控,而业务部门是在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就造成了政企不分的局面,以致于部门职责不明确,水利工程的管理以及协调上出现很多问题。 三、管理改革目标及原则 1、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初步建立符合实际发展管理和运行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原则包括:职能和分工明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规范和管理监督机制等。 2、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一是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降低管理成本,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效益;二是加大对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立管理和监督机制,做到职责和分工明确;三是抓住主要矛盾,考虑到长远发展,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平稳协调发展。 四、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措施 1、按类型划分水管单位性质。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在保障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还维护者社会稳定与团结,而不仅仅是水费这一部分经济效益。所以从整体上看,水利工程更加接近于公益性质的单位,所以国家在经济和政策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以免再次出现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工程项目难以正常实施的情况。水管单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纯公益性、综合性以及经营性单位。对于纯公益性单位,建议国家将其项目支出全部纳入国家财政支出;综合性单位可将防洪、灌溉等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涉及到盈利性功能的工程不予以经济支持。而经营性单位,可以根据其经济效益的高低,适当予以补贴。 2、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对于管理工作,高层领导起到作用,尤其 是领导对于水利管理理念的加强和工作注意力的转移,将主要精力放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上,而不是一味地抓工程建设,改变过去依靠行政力量和手段进行管理的方式,而是运用多方位的手段,如法律和经济手段等。其次是积极探讨新的管理机制和格局,建造一个好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深化管养分离改革措施。将管理和维护人员分开, 成立一个专门的维修养护的经济体,并将其向市场推广,以简化管理部门的机构以及明确自己的责任。 4、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第一,效率机制。对于公益性水管单位,应该精简人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到尽职尽责,打造一支精明的管理队伍,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大相关人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第三,竞争机制。在招聘过程中设置竞争环节,引起应聘人员的重视,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也要树立竞争机制,以强化水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态度。第四,充分利用市场,抓住资金、原材料以及人才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不断增强单位自身实力。 5、明确经费来源。之前描述的水管单位性质的划分有三种,但是无论是公益性还是经营性单位,都要有详细的经费收入和支出,严格把守财政管理这 个环节,有一套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保证实际支出和收据记录相符。公益性单位由国家财政负责,所以有严格的程序。综合性水管单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经费来源和支出;而事业单位根据内部的财政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 五、注重结合生态保护 社会主义发展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上要注重环保和生态保护。比如说一些防灾工程建设如果不利于生态保护,应该立即停止实施,因为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应该坚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经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其发展规模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水利工程的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管理理念、单位性质的划分等,对于这些问题,前文已经提出一些针对性措施和建议,以把水利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同国外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所以必须进行艰苦努力,把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做到更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谈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着,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模式创新 论文关键词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国有资产 核算与管理 问题与建议 论文摘要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认真分析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 国有资产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基础。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保护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国家水利事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理念逐步更新,但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还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特别是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面有着很多不足,我们要细致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都存在“重视购置而忽视管理”的现象。在2007年,财政部对所有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实施了全面的核算,虽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规范,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力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改观。究其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管理缺乏知识的学习,导致管理人员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大量闲置、浪费、流失现象普遍存在。 2.核算不规范。A.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核算不准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房屋、设备与传导设施等,这些资产在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前经历了相当长的建设期,特别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当前,造成国有固定资产形成前核算不准确的主要因素是临时工程费与临时设施费处理的不当。B.形成国有固定资产后核算不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国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提取上有缺陷,有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足额提取折旧,不但容易形成成本费用的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国有固定资产净值与实际不符,这就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安全运营和经济效益。C.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不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后续投入包括资本性投入和费用性投入,但是这两种投入账务的处理方式不同,很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这两种投入的界限不清楚,为了简便,就把数额大的作为资本性投入,数额小的就作为费用性投入,这种不规范的核算导致对国有固定资产后续投入的核算失去了准确性和真实性。 3.管理手段落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规模逐步增大,有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虽然引进和利用了国有固定资产的财务软件,可是并未真正发挥该财务软件的效能,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使用流水号进行登记,很明显,这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手段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为适应日益提高的管理要求,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模式。通俗地说,一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想随时了解某一种设备的数量、存放地及金额,或者是领导想根据设备的现状更换设备,只凭原有的国有固定资产的信息没办法及时提供所需的资料,这就体现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手段的落后。 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国有固定资产核算改进的建议 1.增强意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首先要增强其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国有固定资产的采购意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来采购国有固定资产,并且要建立相适应的制度来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从而实现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施统一管理、科学分配、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领导、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资产使用人员要明确责任,建立自我的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虚置和悬空现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增强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切实做好国有固定资产的日常工作,国有固定资产的购置、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程序要细致处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状况要及时地实行财务处理,认真做到帐表与实际相符。 2.规范核算机制。基于目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形势,要想规范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机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要建立项目业主责任制,把原来的临时工程里的部分项目,如办公楼、招待所、车库、环境工程、水情测报系统作为国有固定资产实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立项中要把管理所必备的设施、养殖、环境治理、旅游等资金列入主体工程的投资中,全面考虑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让管理水利工程变为经营水利工程,从而真正实现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3.加强管理手段。要真正提高水利工程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的水平,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要对本单位的国有固定资产实行彻底的清查,把家底搞清楚,做到帐实相符;要依据国有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结合本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建立一套明细账目,并根据明细账目对每一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从而确保国有固定资产的报表数据真实准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汇总。在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构建一套管理系统,这样可以让各部门依据职责、权限实行操作和管理,从而实现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信息互通,大大提高了国有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战略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促进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水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结束语 水利工程事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反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阶段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必须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试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小型水利工程 效益 管理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修建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很有必要。由于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修建和管理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投入力度不够、农业发展落后、权利责任划分不清、效益不高等,这些因素不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措施,详细阐述了小型水利在农村经济建设中规划、修建、管理和改善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发展的生产水平。水利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1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一般来说,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出现在农村,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现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主要涉及到小型的沟、渠道、大坝、桥涵、水库和水井等方面。这些设施主要是靠当地农民集体投资或贷款兴建的,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不及时,效率低 由于近年来农民个体户的独立经济意识较强,忽视集体利益,在水利工程管理上盲目用水,圩堤上乱垦乱种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粗放,不注重工程维修,导致损失严重。不同领域的生产进度也不一样,各自领域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要而随意截流,挖沟、放水,把水利建设原有的线路搞的支离破碎,从而削弱其自身的供水功能。还有一些农民在地里私自打井,大量开采地下水,这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还有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 1.2 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的财政支出控制比较紧,当地政府对于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资助不多。虽然国家近段时期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加大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可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局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以后,还需要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资大部分都用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而工程在完工后的管理和维修经费却没有得到保证,这不利于工程的正常运行。 1.3 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急需大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前的很多水利单位人员冗杂,人力资源分配缺乏科学,工作效率低下,应当精简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大力引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水利工程的技术力量。另外,企业应该重视对水利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为了改善我国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主要针对上面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即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小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可以把他们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采用专业维修或个人承包的方式来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能够正常运行。另外,为了使小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水利效益,我们还应该做好水利设施的配套工作。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水利的特点,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使他们的工程效益达到最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小型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不影响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努力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2.2 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 只有大量的工程投资才能完成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这需要当地农民和政府的共同投资。为了适应当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维护修理,还要增加新的水利工程项目。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还需要政府对其实现行政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了避免农业专用资金被贪污或挪用,需要项目主要负责单位及时向政府汇报资金支出情况和项目的进度,使政府下拨资金运用透明化。 2.3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水利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对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有计划的安排人才去进一步深造,以更好的为水利单位工作。不断的鼓励在职人员自主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人都有主攻方向,同时能顾全大局,承担相应的工作。 3 总结 为了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我们必须要建立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运营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必须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和明确的责任义务,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水利单位的维修部门要求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化。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经济命脉,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管理所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也就是今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注重人才利用,加大水利工程的管理费用投资,对水利工程实现合理化管理。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新时期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的基础,本文 分析 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 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 历史 时期、新的 发展 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 内容 。在我国, 目前 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 1.3 农村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 科学 ,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 发展 。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 社会 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 经济 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 学习 ,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摘要:水利工程是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等四方面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组织管理;经营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已建工程安全并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挥、挖掘工程的潜力,更应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实践表明,一个工程即使有缺陷,如果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管好、用好,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善,仍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反之,一个较好的水利工程,如果管理不善,不断损坏,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工程的合理应用、工程的养护维修、工程的观测、工程的防汛抢险等。 1.1合理运用 水利工程与河川径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河川径流一样,其变化是随机的,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但径流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要根据其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运用,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工程的合理运用主要是制定合理的工程防汛调度计划和工程管理运行方案等。 1.2养护和维修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水工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薄弱环节,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缺陷和问题。特别是水利工程长期处在水下工作,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管理运用不当,将会使工程发生意外的变化。因此,要对工程进行长期的监护,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消除隐患,保持工程的完好状态和安全运行,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3检查和观测 水工建筑物的检查和观测工作,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耳目,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本工作。建筑物在运用过程中,其状态和工作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有的是正常变化,对建筑物安全影响不大;但是,也有的属于异常现象,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会引起失事。为了及时掌握水工建筑物的变化状况、性质及其规律,应对建筑物进行经常的、系统的、全面的检查和观测,并及时进行分析处理,改善和提高工程运用条件,验证设计情况,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1.4防汛抢险 防汛抢险工作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涝灾害后的恢复与救济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防汛抗洪的义务”。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对于存在隐患的建筑物,应及时作好防汛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大中型病险工程,更应注意日常的管理。因为水利工程一旦失事,将引起毁灭性的灾难,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防汛抢险工作中,应立足于大洪水,做好防汛抢险的各项准备,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的安全运用。 1.5扩建和改建 对于原有水工建筑物不能满足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水平的要求时,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建筑物有重大缺陷需要消除时,应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扩建,从而提高工程的基础能力,满足工程的运行管理的发展和要求。 2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环节,用水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和工农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用水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用水、量水管理、水量调度等内容。 2.1计划用水 计划用水主要是有计划地进行蓄、引、提、调和分配水量。实行计划用水,必须在用水之前,根据水源情况、工程条件、工农业生产安排等方面编制用水计划。实际上,用水计划就是合理地安排引水、输水、配水和用水等工作的计划。编制的用水计划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工作方案、计划表、工作图等,应当通俗易懂,便于工作人员实际应用。 2.2渠系测水 渠系测水是灌区管理工作中实行计划用水、准确地掌握引水、输水、配水等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节水、节能和提高水利用率的一项必要措施。通过测水工作,可以为保证正确执行用水计划和编制用水计划提供可靠的资料;可以按照用水计划的规定和水量调配组织的指导,调节、控制水量,准确地从水源引水、输水和按定额向用水单位供水;可以检查水质和水的利用率,并指导和改进用水工作;可以为设计和科研工作提供资料。 2.3减少水量损失 对灌区灌溉而言,自水源引水到田间,其中一部分水灌到田间用于作物生长所需,而一部分水量则在各级渠道中损失掉了。因此,减少渠道水量损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其主要措施包括轮灌、改善灌水技术、严格控制水量、增设渠道防渗措施等内容。 2.4用水试验 为了正确地拟定和执行计划用水,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运用提供科学依据,应根据灌区的特点进行灌、排和盐碱地改良等试验研究工作。通过试验探索水分与土壤、作物、气候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找出合理的灌排方法和制度,以达到科学用水,实现农业增产的目的。一般灌区灌排试验主要内容包括作物需水量试验、田间排水标准、田间排水效果和用水管理试验等。 3组织管理 为了正确处理用水单位之间在用水利益上的关系,合理使用水利设施,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一般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性管理组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国有管理的灌区,属哪一级行政单位领导,即由哪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建立专管机构,根据灌区规模,分别设管理局、处或所。集体管理的灌区,由乡、镇设专管机构或专人管理。工程专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建立健全灌区群众性民主管理组织;进行工程设施的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运行;实行计划用水,开展有关试验工作;组织水费计收,健全财务制度;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机构建立后,还必须配备一支有技术、懂业务的管理队伍,这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和决定因素。组织管理是做好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贯彻各项方针政策和具体执行各种管理制度、措施的组织保证。因此,应该注重运用组织管理手段,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工作。 4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在保证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以及水费征收等工作。它是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水利工程设施以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从而促进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的必要环节。 5结语 总之,在以上四方面管理中,工程管理是基础,用水管理是中心,组织管理是开展这些工作的组织保证,经营管理则是促进、巩固与发展以上三方面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采用经济手段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根据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工作上来,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提高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是水利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摘要: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探讨了农村小型水利在规划、建设、管理与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字:水利工程;问题;解决措施;新农村建设 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村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1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沟、渠、圩、坝、桥、涵、水库、机井、排灌站等。农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一部分是由乡、村(组)集体投资投劳建成的,一部分是贷款、国债资金或其他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兴建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普遍现状值得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工程管理滞后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特别是近几年以,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 在圩堤乱垦乱种、在行洪河道设置鱼网鱼簖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圩堤沿线近年又增添不少鱼塘,出现了新的“两水夹一岸”地段。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牛产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另外,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垦荒,水体植被越来越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库库底淤积层越来越厚,而承包者既没有清淤的意愿也没有清淤的能力,这样下去就不单是一个蓄水问题,还潜住着洪灾的危险。 1.2 财政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处欠发达地区,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政府只能“以奖代补”形式,普洒细雨。 1.3 农村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据调查,2006年某省水管单位职工总数为32118人,其中离退休职工5079人, 在职职工21002人,超编严重。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各地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工程技术人员4925人,仅占职工总数的19%,且大多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技术力量薄弱,不利于水管单位的发展。 2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 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2.2 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2.3 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的若干思考 论文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是一项重要的环节,那么,现阶段该怎样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整体质量,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不容小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时期下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其次阐述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供参考。 0 引言 一直以来,水利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的良好发展更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水利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阶段都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当地的地形、水文、施工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存在的诸多矛盾有效的处理,保证水利工程朝着多个目标开发并获取相应的效益,进一步推动其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应用,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施工人员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 1 当前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1.1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涌现出了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具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养殖等诸多优势,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在管理体制上通常借鉴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管理的传统体制,如果采用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那么,就会形成了自上到下的一种指挥体制,政事交叉、职责不清,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利事业行政管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执法权以及管理权等各项工作发生了错位或者缺位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管理结构的编制、水费计收体制、灌区水价核定等诸多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权不够清晰、权责不够明确,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经常将管理与养护融为一体;管理部门经营性资产过于单一,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缺乏一定的活力,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并且这类资产缺乏一定的处置权,导致公益性的资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益作用,由于经营性资产没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因此对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制约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发展步伐。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管理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如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权责划分不清,那么,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2 管理与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对水利工程正常投入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小型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维修费用,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如果有相关管理部门的,他们就会等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的就没有人过问。大部分的水利工程在管理与养护方面没有配备专业的人员,极少数工程甚至没有建设完毕,就发生了破坏现象。另外,在人员经费的供给方面,多数负责防洪、排涝工作的,由于财政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这方面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的钻空子,根本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来。 1.3 运营机制不够灵活,内部管理较为粗放 水利工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水利工程建立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以及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的水利事业。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是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现阶段,水利工程管理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经营管理手段较为滞后,经营管理意识十分淡薄。另一方面是水利工程管理中人员总体数量过多而真正懂得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甚少,严重缺乏一批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现阶段水利经营管理市场实际需求。 2 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及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转变传统的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 由于水利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因此,无偿提供水资源或者低价提供水资源的观念在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心中已经扎根,认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属于国家的管辖范围,他们扮演起了不计成本的服务性角色。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市场要求要提高水资源价值,要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依托供水,进一步加强各个环节阶段的管理,做好成本核算工作,通过改革的方法,将错误的观点全面转变,力争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水利工程的管理是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以及听从上级行政命令的思维上逐渐的转变过来的,很好的将市场价值规律、经济规律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的思想贯穿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之中。 2.2 构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发展策略 我们可以在水利工程的功能以及水利工程管理部门所要负责的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收益情况,将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纯公益性部门、准公益性部门、经营性部门。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都是准公益性的管理部门,而这一类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种。不仅要承担防洪排涝的公益性任务,同时还必须具备发电供水的经营性功能。因此,实际中,我们应时刻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经营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划分,应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制定出多种经营模式,将其潜在的能力作用全面的挖掘,以促进水利事业良好的发展。 2.3 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 首先,应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意识;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项不容小觑的事项。因此,作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而言,管好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目前首要解决的任务之一。水利工程的优质化管理主要强调各个管理部门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单位对财务的监督管理力度,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有自己的财务机构,实现自主经营模式。此外,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仔细的审核,对于管理不善,不按照财经纪律办事的,经常亏损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必须予以严厉的惩治。 其次,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建立成为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以此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立一批完善的水利资源数据库及水利信息化的管理体制,编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体系框架,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良好的服务水平。尤其要建设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水质量检测系统和评价信息系统等,除了这些以外,还必须建立水利信息化培训体系,争取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水利系统内部人才队伍,这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对水利工程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管理,因此,相关人员应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这是提高水利工程中整体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并及时的制定有效的措施将问题解决。要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全面的认识,不仅要管理好,还要建设好。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掌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手段、新方法,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持续良好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 摘要:水利工程在人类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在我国事业飞速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首要地位,确保工程安全,抓好工程管理是扩大生产,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小型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着重分析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现状进行分析,对工程管理提出有力的措施和解决方法,并对水利工程的发展做了阐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 对策 水利工程 随着我国的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业也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国家也大力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针对不同的工程提出不同的改革方针,水利工程已显示出了很高的优越性[1]。在当前社会,新农村建设也很重要,对水利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好的发展,管理好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是关键。我国水利发展迅速,成绩日益显著,管理好大型水利工程企业也十分重要。这些工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的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巨大效益。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对水利工程管理做了更高要求。 一、 当前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的现状及解决方针 水利工程管理中由于管理单位机制不活、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很多水利工程为综合利用工程。有经营开发功能,又有公益性功能,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混合在一起,无条理性。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管理关系不顺,权利不明确,内部也缺少约束机制和激励,致使大多数管理单位亏损经营。明确权利和责任,正确把握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发挥单位的创作性和积极性,建立经营规范、科学管理的水利管理单位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要求、保证社会效益,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按权限维护工程安全[2]。建立规范端正的资金管理、监制、投入和使用机制。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和维修经费不到位,严重影响正常运行,在工程建设中,有些小型的水利工程缺乏维修,老化严重,还有的工程没有管理人员,个别工程没有建完就遭到破坏,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不严,使工程效益锐减。工程的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发挥工程效益,近年来,只重视建设枢纽工程,配套工程被忽略,导致受益面积较小,影响灌溉面积的正常发挥。因此,认真管理水利工程责任十分严峻,这就要求各管理单位建立全面的管理机构,另外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权,独立管理,同时还要上级部门定期进行审核,违反纪律造成亏损的管理负责人作出处置。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实现很好的良性循环。 二、 水利工程造价管理 增强管理意识,对各个阶段加强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包括整个项目的全过程,各个工程之间密切相连,主要包括设计阶段、投资决策阶段、施工以及竣工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各个阶段,保证工程项目实行总体目标,在进行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时,我们把各工程阶段合理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全面的管理思路和体系,建设工程造价中加强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3]。在投资决策、设计、建设等项目阶段,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批准使用的范围之内,出现偏差随时更正,力求在每个建设项目中正确合理使用物力、才力、人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另外创造节省资金的条件,把握好材料认证关,注重合同的正确管理。在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已达60%以上,因此做好材料价格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三、 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为了全面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保证水利工程能高效安全的运行,明确制定工程管理目标。其中具体做法包括:明确目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分步实施,落实责任,统筹安排;严格标准,抓住机遇。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疑点多、要求严、任务重、标准高系统长久的工作。这既是提高管理的平台,也是度量管理水平的标尺,因此都要把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4]。 加强考核学习,把争创一级水利管理单位作为目标,为创建一级管理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工作更是一件系统的工作,它要求高标准、重任务、量大面广。因此既要找到自己的基础和优势,又要注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按照国家要求,从安全管理、经济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等方面落实落实有关职责,明确时间和责任人,根据考核标准,仔细认真的进行完善和自检,为了扎实的做好申报工作,成立督查、内业、外业三个小组,各小组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力求完善管理。多年来的建设管理,我们加强软件要求,注重硬件建设,从收集原始资料到新资料的归档,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管理,开展落实全方位工作,让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由于《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了很高的依据,工程效益充分得到发挥,,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要靠近的方向,大量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强管理,让全体员工理解对该办法的实施作用,而这种规范化的管理需要科学化来提高,制度化来保证,因此,坚持这种管理,是管理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的命脉,是社会发展和公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5],因此认真管好和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是水利工程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建设是根本,管理是关键,要保证优质水利工程,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重要依据。我们要采取措施解决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了强化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必须做到建设、管理两手抓。重视领导干部的思想,对管理人员增强专业培训,认真学习水利工程管理知识,让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化、科学化,使水利工程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浅析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论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关键技术 论文摘要:我国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 发展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也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和 现代 化的轨道。尽管如此,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水利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了探讨。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 经济 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科学 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部分已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工程质量有待提高,不能满足防洪兴利需要 例如,一些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普遍存在堤顶高程不足、堤身断面单薄、堤基渗涌严重等问题。以长江为例,1998年洪水期间,仅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 100处,高水位时,每天险情300余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据统计,l993-l998年,全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挤损失高达10 500亿元。我国已建各类水库大坝86 000余座,病险水库占40%左右。这些病险水库有的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严重影响其效益的发挥;有的带病运行,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一旦失事,将会造成惨重损失。 2.2“重建轻管”使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例如,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病险工程没能得到及时除险加固。在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就水利工程安全监测(控)而言,目前的监测(控)覆盖范围及水平与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要求还很不相称,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关于工程安全监测和评价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软件”上,无论是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还是除险加固安排与资金投入都需要对工程做出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 2.3水利工程建设跟不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及环境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形势需要,有些大江大河至今仍无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局面。北方的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须要有足够水资源作保证。我国修建了不少地面水库,可对资源丰富的地下水库的利用却研究的不多。我国在解决北方、西部的干旱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时,应结合地下水库的利用采取综台治理措施。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大都市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是必须解决的环保问题,尤其是 工业 化大都市。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 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 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 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 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 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 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网络 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设计参数的分析,强度、变形及稳定 计算 分析,高速及超高速水力学研究。 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 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 3.6高边坡技术研究 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3.7地下工程 复杂地质环境下大型地下洞室群岩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地质超前预报方法,不均匀岩体围岩稳定力学模型及岩体力学作用研究,围岩结构关系研究,岩石力学参数确定及分析研究,强度及稳定性准则研究,应力场与渗流场的耦台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模型研究,洞室群布置优化,洞口边坡与洞室相互影响及其稳定性和变形破坏 规律 研究,地下洞室群施工顺序、施工技术优化,地下洞室围岩加固机理及效应研究,大型地下洞室群监测技术研究,隧洞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岩爆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以及围岩大变形支护材料和控制技术。 3.8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 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 3.9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 网络 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 4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 经济 的基础设施,目前,水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 发展 的制约因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及水生态恶化是水利工作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应围绕解决这三大问题开展工作。 科学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好水利科技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在采取必要的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非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创新途径 摘要:管理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施工环节的管理,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建设水利工程是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其管理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的问题和创新途径。 关键词:农村水利工程;创新途径;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事实证明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空间。另外不断完善的农村发展体系对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做好管理工作和进行制度创新的意义随之显示出来,管理人员建设责任在增加。 1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 1.1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弱 近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数量在不断增加,建设规模在逐渐扩大,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缩短施工工期,进行了盲目的加速度建设,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一些施工单位的用人制度和人员分配方式存在不完善之处,人力资源配置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施工效率。另外,大部分的农村水利工程是由县政府决定施工单位的,导致当地水利企业的竞争压力较小,管理思想和技术水平均未达到专业标准。施工单位缺乏大量技术性人才,一些施工人员并不熟悉施工流程和技术的应用方式,在建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其专业能力会越来越弱。 1.2管理效率过低 现阶段,农村水利工程承包企业的管理功能较差,运行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解决,员工积极性也没能调动起来,降低了工程的管理效率。同时,企业经常会同时承包多项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量较大,无暇顾及工程质量;大多数水利企业采用的是私人经营模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没有给员工应有的福利待遇,存在克扣工资和福利待遇较差等问题,影响了管理人员职能的发挥。 1.3管理理念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总体水利工程管理中,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但对农村地区水利工程的认识较少,大多数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单薄且落后,没有认真分析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在完成水利工程后,没有采取管理措施和维护治理方式,导致很多的工程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被毁坏了,这给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4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不足 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不规范和技术性不强等现象,其具体表现为管理细致程度不高、村民用水情况较为混乱、未能及时修补工程的老化部位,这些管理漏洞影响了农民的安全用水和工程的应用效果。不同地区的施工进度和效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施工团队在进行截流、排水等工作时,只考虑到了自身环节的质量,忽略了整体工程的协调性,也忽视了外界环境保护工作,对河流的流向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其失去部分供水功能,一些企业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供水效率,甚至随意使用地下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管理制度的创新途径 2.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质量的首要方式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工程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具体创新方式如下:展开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集中组织管理人员学习管理技巧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管理人员要具有学习意识,补充管理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水利相关的技术,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的素质;企业要选取部分管理人员参加进修培训,进修能够开阔先进工作者的眼界,让他们的管理级别更进一个层次,使之成为水利工程管理团队的优秀榜样,为今后的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和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因此管理人员要注重管理方式的合理性。在水利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管理工作,通过颁发产权证明的方式来维护工程,引导水利工程早日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做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将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些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抗洪和储水,这类工程的建造意义是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因此不具备盈利功能,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此类工程的管理,在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在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其社会效益。 2.3创新管理观念 提高农民的自觉管理意识,是改变传统管理理念的重要方式,为此工程管理企业要动员村民的力量,宣传水资源保护的理念,让农村经济建设者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从根源上实现高效率管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同时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农村的地形特点及特色风情,引导农民建设和发展其他产业,如旅游业和手工制造业,利用水利工程带动其他产业的方式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动员村民还能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4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首先,管理人员要加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转效率,推动管理工作向专业化、科技化、自动化、通信化方向发展,尽早实现自动化管理。其次,要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科学的检验方式,为了提高检验工作的效率,质监部门需要购进先进的检验设备,完善检验体系和操作流程,遵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提高硬件设备的质量,进而科学分析水利工程中的相关数据,为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最后,要做好资金分配工作,地方政府要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为工程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家;同时,管理人员要合理运用这些资金,确保每项资金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让加强对资金分配和运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对现阶段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但仍需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和负责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结合工程的运行情况,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管理质量,为水利工程持续应用提供保障。 水利工程管理论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绩效考评有效实践 摘要:在当前追赶超越发展形势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以加强绩效考核工作为抓手,科学评价和激励干部职工提升业绩。同时,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干部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绩效考核;三项机制;创新 2017年2月28日,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总结部署会议上讲话指出,目标责任考核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要坚持和完善考核制度,体现时代性、彰显引领性、突出经常性、注重实效性,以考核工作新成效促进追赶超越新发展。那么,如何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科学评价干部职工的业绩成效?如何将绩效考核与“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有机结合,有效解决干部干事创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的绩效考核工作经历谈谈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利读者参考借鉴。笔者工作单位是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管理局,是一个以水利工程管理为主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该局辖桃曲坡、红星、尚书、街子四座水库,总库容6940万m3,兴利库容5000万m3。有马栏、岔口、民联渠首、广惠渠首四座低坝引水枢纽,各类干支渠57条、312.7公里。农业灌溉涉及渭南市富平县、铜川市耀州区、咸阳市三原县15个乡(镇、办事处),设施灌溉面积40.03万亩。桃曲坡水库被铜川市政府确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地。城市供水主要承担铜川城市及工业供水,并接收铜川新区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业务。该局有公益性质的防洪保安,有自收自支的农业灌溉,有政府购买服务的工程维修养护,还有纯企业性质的城市居民生活供水、水利施工、生态旅游与设计、监理业务。现有干部职工351人,下设10个职能科室、11个基层管理站、4个局属企业实体和维修养护大队,分布在铜川新区、耀州区、渭南富平县、咸阳旬邑县三市四县区。由于业务多元、性质复杂,加之单位人员较多、布点分散,绩效考核目标确定难度较大、工作标准不一致、考核覆盖面宽,很难给每一个被考核对象以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笔者单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单位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劲头十足,内部和谐稳定。自“十一五”以来,单位总收入与职工年均收入分别保持13.5%、18.5%的增速,连续多年荣获陕西省水利厅直系统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和谐企事业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下面,笔者从5W1H这一简单的分析角度阐述笔者单位绩效考评的一些有效实践。5W1H分析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1932年提出的“5W分析法”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形成的一套成熟的“5W+IH”模式。5W1H分析法是对选定的工作项目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 一、关于目标的设置(What) 考核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目标的设置与标准的确立,或者说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价值体系,让全体干部职工共同遵守、共同支持、共同为之奋斗。首先是目标的确定,该局采取以下原则:1.愿景引领。该局通过探索总结,确立了单位发展、灌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以“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幸福桃曲坡的长期目标,实行思路导向、目标引领。2.稳中求进。保持指标稳定增长的连续性,使干部职工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稳定农业灌溉的基础上,城市供水、综合经营保持在年均8%—10%的增长速度。3.跳起来摘桃子。目标的设置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但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并且适度超额的,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完成目标后有一定的成就感。4.保持目标的连续性。该局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历任领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停顿、不懈怠、不折腾。其次是目标分解,穷尽指标,层层分解,夯实责任,盯紧目标的实现,注重过程管理。分解到局属各单位的考评指标分为重点任务和日常职责履行两大类,重点任务是指单位和部门在季度和年度中必须完成的主要经济收入、重点工程进度、重要活动、会议、报告、规划等指标。日常职责履行是指单位和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必须开展和完成的一般性事务和本单位的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等。再次是目标的调整。因上级、管理局决定和外界因素影响在考评期限内无法完成的,被考评单位要求必须及时填写《重点任务调整表》的目标,要说明工作开展情况和调整的原因,并经主管领导签字后于季度考评前报局考评办,通过目标调整修订,确保目标科学合理。 二、关于考核的主体及对象(Who) 该局在设置考核机构时分为四级:即考核领导小组、考核办、考核小组与单位,实行一级考核、三级把关,确保考核的公正性。各局属单位负责本单位职工考核,考核小组负责各局属单位及中层干部考核,考核办为设在人事教育科的常设机构,负责考核资料审核,考核领导小组为局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考核结果终审。1.确保考核的权威性。考核领导小组由管理局一把手担任组长,全面领导考评工作,负责考评办法、目标责任书、考评结果的审定,决定考评执行过程中的重大争议问题。2.确保考评工作过程性。常设机构考评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度的拟定、组织考评、复核考评结果与考评资料,建立考评档案,受理考评申诉;督促有关部门督查各单位日常工作,提供督查通报。3.确保考评工作的可比性。为便于在同一条件和标准下进行比较,该局考核小组分为机关科室、基层站、企业实体三个小组,分片考核;将机关部门分为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将基层站分为灌溉管理站和非灌溉管理站。4.是确保考核主体的全覆盖性。考评小组负责分片单位考评与职工考评的审核工作;在对各单位工作进行考评时实行360度全方位覆盖,即由主管领导参与,分片业务联系科室负责人任组长,服务对象与职工代表参与,同时在对各单位负责人考核时引入民意测评,全方位评价考核对象的工作,确保客观公正。 三、关于考核的周期(When) 考核周期在于及时对被考评对象的工作绩效给予客观评价,以利不断注入工作活力,激发工作热情,促进工作改进。该局实行年度季度月度考核相结合,职工个体工作实行周评议、月考核,中层干部考评周期设置为季度考评和年度考评,局属单位工作实行季度考核、年评定。 四、关于考核的执行地(Where) 考核执行地就是工作地,该局多措并举确保考核主体全方位实地掌握考核对象的工作情况。1.指标对照。每季末(年末)由财审部门提供财务指标,与下达给各单位的目标任务进行对比。2.过程资料,该局为各单位均配备了数码照相机,留存实地工作资料,在季度考核中全部采用PPT汇报。3.检查辅证,通过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检查通报辅证考核对象的工作。4.服务对象评价,考核主体中的服务对象在评议环节中给予的评价,修正考核单位汇报工作中的不详不实之处。 五、关于考核的操作(How) 1.考评程序。单位季度考评时,由各考评单位集中汇报—接受考评组成员质询—查看资料—提供通报—民主测评—综合评议—打分、定格。职工月度考评由职工汇报工作—自报格次—单位(部门)评议复核—各考评小组每季度审核—内部网公示结果—接受申诉、回复—反馈执行。2.评分的把握。量化指标按照任务完成情况评分,完成下达量化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按完成比例得分。非量化指标按照完成与否评分,完成任务得满分,未完成任务不得分。考评中引入加分、扣分机制,对重点任务中量化指标按照超任务比例加分,非量化指标任务加分经单位提出,考评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可适当加分。对单位或个人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由考评小组提出初步意见,报考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予以减分。3.格次确定。考评工作始终围绕目标任务采用百分制,划定ABCDE五个格次得分阈值,考核得分直接对应。单位年度考核重点任务评分以年初下达目标任务为基础进行评分,日常职责履行分值以四个季度考评均值占70%及全局联评得分占30%的权重确定。职工个人年度考评得分按照全年月考评得分均值确定。 六、关于考核结果的运用(Why) 1.考评反馈与绩效面谈。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反馈的重要依据,及时开展面谈以利改进工作。面谈内容包括:总结成绩、指出好的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绩效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单位考评由各分片考评小组组长按季填写《绩效改进面谈记录表》,会同主管领导对各单位负责人进行绩效面谈。职工由各单位领导按月进行绩效面谈,并填写《工作日志》。2.实行积分管理。由考评办根据月度及季度考评结果建立职工考评档案,按月累计登记职工考评积分。积分值作为年度考核结果、先进个人评选、职务职称晋升的依据,逐月逐年累加。3.将考评结果纳入该局制定的“三项机制”。年度按比例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综合得分排序靠前的单位,授予“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在年度考核AB档的干部职工中评选先进中层干部和优秀职工,并进行奖励激励。单位季度考评出现D档和E档的,对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4.与工资、奖金挂钩。职工工资分为保底工资和考评工资两部分,保底工资逐月发放,考评工资与季度考评结果挂钩,不同格次对应相应系数,按季发放。年度考评结果与年终奖金挂钩。考核中还规定了例外事项和申诉制度,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前明确考评结果,并在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 摘要: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又红又专”的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不再乐观,提高该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以往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石油类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构建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为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提出对策。 关键词:石油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各大石油公司纷纷走向海外,公司运作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对人才有着大量需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石油企业输送人才的石油类高校的本科生就业却不再乐观,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作者认为,其突出问题在于就业能力的结构,也就是说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真正能够胜任工作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不理想或无法就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企业用人机制、国家的经济和就业环境、就业机制等方面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太低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此,分析石油类院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就业能力的界定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是以就业结果为目标导向的能力观。如Hillage 和Pollard(199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所需的能力[1];Sanders 和Grip(2004)定义为一种使个体能够持续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吸引力的能力和意愿[2]。国内学者[3-4]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包括个人独具的特殊专业能力和大学生均应具备的一般就业能力,包括五个因素: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另一类是基于个体心理、能力和社会结构、需求构建的就业能力分析系统。Fugate,Kinicki 和Ashforth(2004)[5]在Law,Wong 和Mobley(1998)[6]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就业能力是一个“心理--社会”结构,此种定义超越了传统只从心理学特性的角度来定义就业能力所带来的局限。加拿大议会委员会(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的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团队技能,这些能力都是工作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强调学生毕业后即使自我创业也应具备相应就业能力[7]。 二、我国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十所石油院校,分别是石油大学(北京、华东),东北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新疆石油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大庆师范专科学校和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重庆科技大学。本文在我国现有的石油院校中选择了上述的前面6所院校,收集了它们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数据。 通过对2006-2009年各石油高校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油类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高校就业率普遍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但整体就业形势正呈持续下降态势。同时,毕业生人数无明显增加,处于相对稳定,即表明现今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高校扩招,而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其中,2009年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降幅度较大。第二,学科间就业率呈现显著差异。石油及其相关学科社会需求较大,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就业率高;通用专业在石油特色鲜明的高校中位置尴尬,往往被作为服务于主干专业、提高人文素质的工具,不同于在综合性大学中被重视,发展处于劣势,特别是新办专业就业率普遍偏低,与石油相关专业差距甚大,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石油院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准备不够充分、自身素质认识不足。其次,学科间的就业差异较大。第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知识运用能力差。第四,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待于提高。 基于以上就业现状的分析,本论文试图结合就业能力研究进展,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 三、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的构建 本论文基于迈尔·福古特( Mel Fugate)提出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psycho- social construct)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结合以上对石油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构建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该模型充分展示了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在实现良好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了其作用的机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该模型的核心是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能力空间能量的积聚需要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个人适应性、人力及社会资本要素中提炼和获取,同时四者之间也在不停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促进和提高。 1.能力模型的构建要素 石油类院校本科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的内容和要素众多,其主要核心要素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寻求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它包括:职业倾向、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发展学习等要素。学科间就业差异可通过自身对于就业行业的选择,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而并非以文科专业偏要跟工科专业的优势就业领域进行正面竞争,从而造成就业失败。 职业倾向是指由一个人的接受教育程度及生活环境决定的,对某种职业类型的崇拜、追求、盼望及偏好。常见的职业倾向包括研究型、社会型、艺术型、常规型、现实型和企业型等。据石油类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行业调查数据,2007-2010年间石油高校的毕业生大多行业选择包括事业单位(常规型)、国有企业(现实型)、民营企业(社会型)、私营企业(企业型)及升学或出国(研究型),由此将职业倾向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升学或出国”。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石油类的各种监测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各种萃取剂的毒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并介绍了萃取剂的回收方法。结合现阶段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重量法是当前测定石油类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石油类;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恶化,气候的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节能减排这个突出矛盾,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出席中央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中强调:“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环境监测部门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水质监测既是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基础,又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中,面对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我国水质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如在水质监测时,消耗大量的水、电以及各种化学试剂,同时产生大量分析试验污水和废气,排入环境后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实验室的污染问题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对于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的前提下,选择低毒试剂、研究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和无害化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实验室的节能减排也存在挖掘空间,因此针对测定水质石油类时所排放的废气和污水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并浅析石油类的节能减排。 1分析方法的评价 目前,我国统一使用《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制定的监测分析方法对水环境中石油类进行测定。该版分析方法有3种,分别为重量法、非分散红外光度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突出特点是操作比较简便、快速,因方便日常水质监测和环境管理,现已被越来越多实验室应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监测。重量法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面对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不得不重新审视各种分析方法的优劣以及所用试剂对环境的影响。 1.1重量法 重量法是测定水中石油类的经典分析方法,其原理是以盐酸酸化水样,石油醚作为溶剂,萃取水中油类物质,蒸除石油醚后,称其重量。石油醚是无色透明液体,有煤油气味。 其蒸气或雾对眼睛、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但是石油醚可完全回收重复利用,同时能够避免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该方法结果比较稳定,方法准确,操作简便,但测定费时。适用于测定浓度为5mg/L以上的样品,但现阶段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石油类的排放一级标准为5mg/L、二级标准为10mg/L,因此重量法测定工业废水是完全可行的。如果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浓度低于5mg/L,只评价企业废水是否达标即可,测定时的误差影响不大。 1.2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突出特点是操作比较简单、快速,该方法是采用四氯化碳作为溶剂,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测定其含量。四氯化碳是无色有特臭的透明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极易挥发(夏天或室温较高时挥发较快)。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其挥发气体滞留在大气中,随气流上升,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作为一种催化剂,可长久的引发损害臭氧层的反应,使臭氧层阻挡紫外线的作用降低,对地球上的人和动、植物带来危害,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2萃取剂的回收利用 2.1石油醚的回收利用 2.1.1石油醚的回收。在重量法分析中,将石油醚萃取剂收集于100mL已烘干至恒重的烧杯中,将烧杯置于(65±5)℃水浴上挥发出石油醚。可将石油醚萃取剂收集于100mL已烘干至恒重的三角烧瓶中,将三角烧瓶置于(65±5)℃水浴上,三角烧瓶与回流冷凝管连接,自冷凝管下端加水使其充满冷凝并从上端溢流,至水流平稳为止。既能使三角烧瓶中的石油醚在水浴上挥发,又可将其回收到接收瓶中,提纯后循环利用,既节约资源又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1.2石油醚的提纯。如果石油醚中含有芳香烃和不饱和烃。可用下述方法除去:将回收的石油醚(30~60℃)倒入10L下口瓶中,加入硫酸(相当于石油醚体积的1/5~1/4),除去溶于硫酸的烃类。随时振荡,保持数天后,放出硫酸,用水洗涤2次,再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和4%高锰酸钾溶液(相当于石油醚体积的1/5),除去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烃类及氧化还原性物质。并随时振荡,保持数天后,再放出氢氧化钠、高锰酸钾溶液,若发现高锰酸钾被全部还原,则再继续用氢氧化钠、高锰酸钾溶液重复处理1次,并用水洗涤数次,放尽水层,用无水氧化钙干燥,水浴上蒸馏出石油醚,收集30℃以上的馏分保存备用。 2.2四氯化碳的回收利用 2.2.1四氯化碳的回收。测定每个样品使用四氯化碳体积为50mL,在分析时间内因四氯化碳易挥发损耗10mL左右,在夏天或室温较高时其挥发量增多(从经济、适用、安全、环保等方面综合评价,在没有找到新的替代品之前,不应继续使用该方法),因此增加了全部回收的难度,影响回收率。所以样品分析后,应立即将剩余的萃取液收集于棕色瓶中密封保存,提纯后循环利用。 2.2.2四氯化碳的提纯。将收集的四氯化碳用蒸馏瓶直接蒸馏,或者在烟酸羟胺洗涤之后用蒸馏的方法提纯,收集沸程为76~77℃的馏出物备用。 3结语 重量法是经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虽然测定费时,但方法稳定,所用试剂易得,所用仪器价格不高,分析成本较低,各基层实验室都有可能采用。使用的萃取剂毒性较小,并能够完全回收并循环利用,既可降低监测费用,节约资源,又可减少对实验室及环境的二次污染。结合我国当前分析方法的种类和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该方法能够定量分析出工业废水中石油类的含量,又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可从源头预防废弃物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是现阶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最佳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虽然分析比较简单、快速,但使用的萃取剂毒性较大,为了保护环境建议取缔。建议在现阶段测定低浓度环境水质中石油类时可使用红外分光光度法,而测定工业废水中石油类时应使用重量法。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研究对象, 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中西方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研究, 提出了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认真处理好会计技术与会计理论、教育环境与教育规律、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重大关系, 并且要从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专业建设战略以及学科平台的构建等方面着手, 保证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石油高校 会计教育 专业会计 一、引言 会计是近些年我国大学教育中的热门专业,不仅在财经类大学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也成为所有的综合性大学普遍设置的专业之一。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本科专业招生目录统计,在全国678所本科高校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382所(占57%),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会计本科招生规模也随之急剧扩大,宏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要求会计本科教育模式也应有所转变。国内对于会计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会计教育改革问题、中外会计教育的对比问题、会计教育目标的探讨及会计职业教育等,但对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高等教育的研究很少。我国培养石油类高级人才的院校尽管很少,笔者调查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等10所国内主干石油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98%以上都有经济管理学院或工商管理学院,而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也是这些二级学院里占重要地位的专业之一。与其他高校相比更加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让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就要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为石油行业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会计就理应成为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005年,总理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学生可以一面在校学习,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本文提倡半工学结合模式,即在学校正常的按计划教学外,另设立一个月的短学期来到企业分岗位进行实习和工作。这样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因为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和连贯性,但是又要结合专业特征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学以致用,达到知识授予效果的最大化。石油类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虽然没有财经类院校的会计教育更专业、更体系化,有的成立时间甚至非常晚,所以其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都不及历史悠久的财经类院校,但其能够生存下来也必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石油类院校在石油工程、地质、勘探、开发、储运等专业学科的建设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至关重要,也为石油院校的会计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对象性条件,真正达到宽带基的基本素质要求。办学主体的历史沿革使得石油院校与油气田企业存在密切的联系,能够有“产学研”一体化的条件,这为石油行业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理论与实务研习的专业平台。 二、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会计教育目标是指通过会计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反过来, 会计教育目标又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决定和影响着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质量。所以, 建立明确适当的培养目标是会计教学的首要问题。我国仅有的十几所石油类院校的会计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大多是含糊不清,没有明确的专业领域范围,虽然会计是全国通用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大而全”的基础上即全面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石油类院校更应该突出的是专业领域,更好的为石油行业培养专业的会计人才。 ( 二 )会计课程设置没有行业特色 目前我国的石油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科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上统一为基础会计、中期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等专业课,主干课程的设置已基本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但专业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大, 据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的石油类院校经管类专业课占总课时的50%以上,而国对比外样本专业课只占总课时的32%,可见比例严重失调。而课程设置跟普通的财经类院校的设置别无他样,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课程设置基本都是通才的培养模式,而《石油工业企业财务和会计》、《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会计》及《石油天然气会计问题研究》等非常著名的专著却很少被问津,这是石油类院校的一大缺憾。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石油会计理论研究常常被忽视,很少有院校明确的提出将“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及实务”纳入其主要研究领域。 ( 三 )学生专业外语能力培养不强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很快,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懂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用外语来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可见外语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专业外语。但大多石油类院校教授专业外语只是形式上的机械翻译,教外语的教师也不见得外语水平很高,他们只是把书上的词句翻译过来跟学生顺一遍而已,并没有根据国外的原文书来使学生得到理论上的提高和知识的升华。对一些小语种的学生(例如俄语、日语)来说,教学更是粗糙,基本没有专业外语,而是大帮轰的学习一些科技外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没有任何帮助。 ( 四 )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中占主导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班级为单位, 以教师讲授为主,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也未能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 实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在大多数院校, 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 实验课以简单的模拟操作代替了岗位实践。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 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学习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 ( 五 )会计实践教学不重视 会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石油高校会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石油企业实践的条件,但没有加强和企业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效果不佳。而目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很多石油高等院校对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只设置理论教学学时,没有实践教学学时,即使有也只是安排两周的实训草草结束,整个实践教学完全流于形式。而这些主干课程恰恰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熟练掌握。 三、石油类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体系构建 ( 一 )重新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石油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在掌握良好的基础会计与实务处理基础上,通晓石油行业生产、管理的流程与模式,并能充分把握和运用石油行业会计理论和方法,适应和服务于行业经营管理不断的变化。 ( 二 )注重石油行业特色战略 要凸显石油类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必须加强与石油行业部门、协会、学会和石油勘探研究院所在承担科研任务、培养研究生、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探索石油天然气会计教育、科技与行业经济结合的新途径。石油行业高校会计学的特色在于行业, 特色是优势、是拳头, 一定要抓住而不能丢失。发挥行业特色, 走特色化的会计办学道路, 将有利于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会计学专业正确定位发展方向, 合理设置培养方案, 集中力量促进石油类会计管理创新。 ( 三 )改革会计教育模式 目前以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模式和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思维活力以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倡师生间平等自由地探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交流沟通才能激发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石油类院校都是特色比较鲜明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发挥铁人精神在专业领域、在科研和工作的过程中。对于石油类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来看,加强石油天然气会计模拟教学,促进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提高会计模拟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模拟前的动员准备、模拟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模拟后的总结评价等三个阶段。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直接接触,把学生放在会计人员的位置上具体处理各种经济业务,通过系统学习和自觉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中完善会计教学的程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好把学生放到实际的石油企业中去实习调研,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去真正实践会计数据的整理和传输,最终编制会计报表,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 四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石油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牢固互利的产学研联盟。全方位开展产学研结合, 特别是要与石油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的、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石油企业的管理( 会计)研究中心达成共建。从基础研究的探索到应用研究的开展; 从会计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 会计新技术的开发, 到系统集成和成套技术, 必须以石油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要立足本行业, 将先进的会计信息技术(包括内部控制技术) 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 以技术集成的形式在行业内转移和推广。(1)必须实行案例教学。这种方式是以石油企业会计案例为核心,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全面运用财务会计知识、剖析案例,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由于石油天然气会计具有理论性、技术性、操作性和行业独特性,在学习了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后,通过案例,一方面使教师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整理、加工资料, 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是使教学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的融入企业的专有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2)改进课堂授课方式。运用演示教学方式,演示教学方式是以计算机、图像扫描与处理、投影、音响等设备为手段, 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形象生动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均可采用会计教学的操作性很强,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如果只口头表述, 学生不易理解, 如基础会计中结账方法等比较抽象,而利用演示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出多媒体课件, 在讲授时配合使用, 学生在听课的同时, 直观地从大屏幕上看到账页、凭证等, 使枯燥的抽象知识便于掌握和理解。(3)把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列为教学重点。会计实验教学,尤其是具有石油专业背景的会计类实践教学,更应该把会计实验做到精细化,除了会应用会计信息化中的各类主要会计软件之外,如用友、金蝶软件。还必须掌握中国石油公司运用的行业专用的会计软件――中油财务软件,这是在石油公司进行会计工作必备的会计电算化基础。会计电算化实验应该提高教学比重,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流程。这样到了工作岗位后可以直接上手,节省了很多二次学习的时间,为企业节省资源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 五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与单位的财务打交道,需要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并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性质、意义和作用,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培养职业上的自豪感,从而热爱会计事业,把个人的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业务上精益求精的精神。 (六)构建与需求一致的新模式 我国的石油类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学制一般都为四年,其中三年半的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等的教学,最后半年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不管毕业生是否在石油行业领域里工作,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应该具备会计类的通用技能和行业内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凸显出石油类学校培养的专业特色,使得毕业生在目前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培养的模式一定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下图设计了高等石油院校基于专业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一致的新模式,旨在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专业技能的会计人才。由于石油企业对会计类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是能够独立进行会计的核算、数据的分析、指标体系的分解和总结、以及适应石油公司总部变更很快的业务重组及系统升级的要求,每当石油公司新出台一套核算和考核体系的时候,都要求下属单位能够很快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要本着培养与需求一致性的原则来设置本科会计本科的课程,达到合理、合法、不浪费、不缺腿,能够为石油行业培养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要重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设计通用、专用及注册会计师课程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来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 石油类论文:现阶段石油类水质分析方法的选择和前处理技术环节的改进 摘 要:本文对现阶段石油类水质分析国标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对红外分光光度法前处理环节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检测效率。 关键词:石油类;水质分析方法;改进 石油是当今最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的各领域。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在石油及其产品的生产使用中会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危害,而相关石油类水质分析国标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足,如最近在渤海发生的中海油蓬莱油田、绥中油田的油污染事故中,海水分析的国标方法存在适用性、代表性不足等问题,而且水质分析方法的不统一致使数据间缺乏可比性。本文对现阶段石油类水质分析国标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对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前处理技术环节进行了改进。 1 石油类的特性及危害 石油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植物或动物等残骸生成的,生成条件不同,不同地区原油的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异性。石油类物质主要是由链烷烃、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组成,还含有少量的烃类衍生物和非烃物质,组分复杂。不同化合物对动植物和环境产生不同影响。如芳烃污染物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其它污染物还对皮肤、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高分子油类会阻碍植物的呼吸和引起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重要标准都规定了石油类的浓度限值,石油类分析检测是国家控制水体污染、评价水质状况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2 现阶段国标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方法选择 由于石油类的特性,且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的石油类成分也不同,所以长期以来相关分析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最重要的国标分析方法也有不同,如1997年《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GB/16488-1996)将红外光度法确定为标准方法,包括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2个部分; 2002年国家海洋局《海水浴场环境监测技术规程》中分析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2007年《海洋监测规范海水分析》(GB/17378.4-2007)中分析方法为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国家环境保护部2008年的《近海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中分析方法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 2.1 国标方法存在的问题 2.1.1方法不统一,致使石油类分析数据缺乏可比性。如入海河流断面或直排海污染源的国标方法为红外法,与周围近海海域的国标方法不同,所以分析数据可比性较差。给政府和群众控制水体污染、评价水质状况带来偏差和不便。 2.1.2 海水分析方法为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方法的适用性、代表性不足 (1)重量法是用有机萃取剂(石油醚或正己烷)萃取样品中的油类,将溶剂蒸发掉,再称重后计算油类含量的方法。优点是一种不需要标准油样品即可直接测量,缺点是损失了沸点低于提取剂的油类成分。只适用于测定5mg/L以上的含油水样,远高于海水水质Ⅰ、Ⅱ类标准(0.05mg/L)。(2)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以正己烷萃取,利用油类中芳烃组分在紫外区225 nm处的特征吸收进行分析测定,未考虑另一芳烃化合物的主要吸收波长250~260nm;(3)荧光分光光度法中是以石油醚萃取,以310nm为芳烃激发波长,测定360nm发射波长的荧光强度进行分析。 紫外法和荧光法的测定原理都是以芳烃化合物在紫外区的特征吸收为基础,优点是检出限满足海水Ⅰ、Ⅱ类水质标准(0.05mg/L)的要求,但不测定石油中所占比例更大的其它烃类,因此测量数据代表性、可比性较差。 如最近在渤海油污染石油类应急监测中,作者采用先用红外谱图定性,再用紫外法定量的方法,避免了紫外法微小干扰即可引起的巨大误差,确保了数据的可靠。在和相关部门用单一紫外法定量进行数据比较时,有时会有较大出入,如未检出和数值超标,说明紫外和荧光法的代表性、可比性存在不足,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修订海水分析方法,选择定性定量功能更好且能满足海水质量标准的方法。 2.2 现阶段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国标中较好的分析方法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 红外光度法》(GB/16488-1996)中的非分散红外光度法以测量石油类物质的CH3 、CH2 官能团在 3.4μm处的红外特征吸收为原理,但该法没有考虑芳烃官能团的伸缩振动。由于芳烃化合物水溶性较高,毒性较大,所以该方法建议取消。 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石油中主要成分亚甲基(-CH2)、甲基(-CH3)、芳香烃中的C―H 键分别在中红外区3.413、3.378、3.300μm处存在伸缩振动的原理,顺序检测在上述波长处的红外吸收,测得油中甲基、亚甲基、芳烃的含量。优点是与紫外法和荧光法相比,测定时的谱图功能可定性定量分析;石油组分代表性较强,较全面检测油类物质的总含量;统一了标准油的配置,使数据有了可比性;还可用于测定动植物油,适用范围广。主要问题是由于石油类物质组分非常复杂的性质,此方法也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和程度。此外,红外法推荐的萃取剂四氯化碳是一种可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因其在分析和实验室工艺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已将生产使用截止期限从2010年12月31日延至2014年12月31日。新的替代产品还在研制中。 2.3 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使用的测油方法是气相色谱法,方法号是ISO9377-2。气相色谱法是将油类物质用萃取剂萃取后,经色谱柱分离,使不同组分依次进入检测器,然后进行测量计算的方法。具有能定性且灵敏度高等优点。但现在也存在实际标准样品难以获取的问题,不是我国石油类水质检测的国标方法。因红外法萃取剂等问题,建议以后与国际接轨,国家相关部门把气相色谱法研究转化为国标方法。 3.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改进 红外光度法已了十多年,存在许多实际操作问题。其样品的前处理环节,如严格按其标准操作,一个样品所需半小时以上,而在实际工作中,水库、河流断面、生产生活污染源等处的水样都需检测石油类,劳动强度很大,所以有必要对该标准进行改进,以提高可操作性和检测效率。改进方法如下: 3.1 萃取中酸化水样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和防止乳化,若水样较清洁且立即测定,可省略此步骤。 3.2 加约20克氯化钠的作用不大,虽可减少酚的干扰,但因酚中含羟基可被硅酸镁吸附,所以此步骤也可省略。加氯化钠还会因纯度问题而干扰测定。 3.3 一次萃取取代二次萃取,不再定容。因四氯化碳对油类化合物是一种优良的溶剂,所以一次萃取即可达到萃取效果,还可以减少四氯化碳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萃取剂取20ml或25ml即可满足测定需要。 3.4 萃取液的脱水:当水样静止分层后:(1)如萃取液乳化程度较轻,可先用洁净滤纸擦干漏斗长颈中的水珠,然后弃去前1-2ml萃取液和乳化部分,余下的直接流入25ml比色管中待测。(2)如萃取液乳化程度较严重,可流入25ml比色管后,先具塞震荡或离心分离,然后用洁净移液管或刻度管移取下层萃取液于另一只比色管中,再向萃取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钠进行脱水干燥。 3.5 采用射流萃取器: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萃取效率高且减少劳动强度,应置于通风厨中。 4 结论 4.1石油类海水分析三种国标方法存在适用性、代表性、可比性不足的问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修订海水方法。 4.2统一的水质分析方法才能真实反映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 4.3现阶段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国标中较好的分析方法。 4.4 建议以后把气相色谱法(ISO9377-2)研究转化为国标方法。 4.5 对红外分光光度法前处理环节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检测效率。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摘要:针对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在研究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教育部以及原建设部就专业课程的设置规范与建议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等教育的特点和石油类院校的教育特色,提出了对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并构建一个具有专业特色课程体系。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证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这就要求我国的石油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本文通过对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提高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油 专业英语 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加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已经打破了专业、区域等的限制,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已成为石油类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近几十年来,石油工业技术突飞猛进,革命性的技术不断出现,我国石油工业也日益同国际接轨,技术交流日趋频繁。另外,随着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的对象日愈复杂化,以及老油田稳产、提高采收率的迫切需求,石油类专业的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综合性的知识,提高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因此,想要掌握最新的石油勘探开发及地面集输技术,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必须具备较高的石油类专业英语水平。石油类专业英语要求学生在专业氛围内体会英文表达方式,同时在英语思维中掌握本专业知识,这使得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殊性。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善教学方式,以全面提高石油类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问题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石油储运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发现课程的安排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存在严重脱节。目前我校的石油储运专业英语安排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而大多数专业课程、像油气集输、天然气集输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安排在了大三的第二学期。当对大三的学生进行第一学期的专业英语授课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必然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老师在讲授的时候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结合专业知识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专业句子进行解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教师按照课本内容一句一句向学生进行讲授,简单介绍专业词汇的意思和复杂句子的翻译,在教学中听、说的训练较少,整个教学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进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限制,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不重视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原因。任课老师一般过于侧重阅读和翻译,讲解比较多,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员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活动也大受限制。另外,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课堂上很少用到录音、影视或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手段落后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学生认识普遍不足 由于多数高校都把专业英语定为考查课,造成学生对专业英语普遍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为了考四六级,这样学生在经历了大一、大二的大学英语学习以后,特别是考过四六级之后,就变得对英语学习没兴趣了。另外,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也普遍认识不足,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是为了增加一些专业词汇、专业术语,能大致读懂英语专业文献即可,对专业英语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专业英语的学习视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没有认识到专业英语在以后的科学研究及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师资队伍的缺乏 石油类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石油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去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这就决定了对于石油类专业英语任课老师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目前,我院的石油类专业英语多是由一些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好的年轻专业课老师担任。这些专业课老师毫无疑问专业方面没有问题,但是毕竟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难免存在英语发音不准确、英语课文句子读起来也不是很流利,造成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降低,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善石油类专业英语教学的对策 (一)优化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及安排 各个院系进行课程安排的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时间。就像在讲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英语的地面油气处理一节的时候,学生还没有进行《油气集输》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吃力。因此,石油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安排必须要保证在学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以后再进行。 (二)改变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学手段,不能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针对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1)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可以放映一些和授课内容相关的油田现场的施工录像,最好是中外合作的油田施工,学生可以通过现场的生产实际和中外工作人员的交流来提高专业英语知识。(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对话场景,比如中方人员在国外的油田进行施工,施工现场出现了意外情况,中方人员怎么样把这一情况传达给外方管理人员,并给出处理方案,让两个学生来模拟这一段情景,这样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交流技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承担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必须要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和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因此,专业英语课的任课教师最好是选用一些有过留学经历或在国外石油企业工作过的老师来担任。另外,学校也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应该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英语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使其成为探索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方法与规律的主力军。 作者简介:赵金省(1979-),男, 河南泌阳人,西安石油大学讲师、博士,从事油气田开发及地面集输方面的研究。 石油类论文: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类技术探讨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优点和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实例分析的方法对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类物质进行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 红外分光测油仪;水中石油;技术 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石油污染现象越来越多,这就给石油石化、海洋石油开发外排水的监测制造了难题。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人们探索发现了测定水体中石油类物质含量的多种方法,其中红外分光度法是相对来讲比较先进的一种方法。在使用红外分光度法进行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时,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是目前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两类水中石油红外分光度法检测仪器。 1 石油类物质的定义 根据GB/T16488-1996的相关规定,石油类是指能够使用四氯化碳进行萃取,不能被硅酸镁吸附,并且在2 930cm-1、2 960cm-1、3 030cm-1波数全部或者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如果在使用如三氧三氟乙烷等其他溶剂进行溶解或者使用如三氧化二铝、5A分子筛等吸附剂时,必须校正测定值。 2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优点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可以实现自动控制和处理数据,界面非常友好,能够直接通过计算机界面进行分析参数设定,整个检测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全程显示,在操作过程中,波长还能够自动扫描,自动修正。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分析效率相当高,每30s就可以完成一个油样的分析检测,在进行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时30s/次~60 s/次,在进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时2s/次。 3 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的工作原理 作为一种复杂的有机物,石油的组成成分相当的复杂,主要包含烷烃、芳香烃和环烷烃。产地不同,石油中的亚甲基(CH2基团)、甲基(CH3基团)以及芳香烃之间的比值也不尽相同,为此必须求出各自的校正系数:X表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Y表示甲基(CH3基团)系数,Z表示Ar-H芳香烃系数,接下来通过计算得出亚甲基(CH2基团)的波数2930-1和3030-1的比值(用F表示),在计算出亚甲基(CH2基团)系数、甲基(CH3基团)系数、Ar-H芳香烃系数。接下来对各种石油类别进行测定,这样能够在测定石油类物质时不再受到产地的影响。 3.1 定性分析 当组成石油这种混合物中的各种分子被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时,如果分子结构中的其中一个键的频率和红外线的频率相同,那么分子结构中的这个键就会吸收大量的红外线从而导致能量增加,振幅加大,振动加强。如果石油分子中不存在和红外线频率相同的键,那么当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照射分子时,分子中的键就不会吸收红外线的能量而增加振幅,振动增强。在检测过程中,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可以连续改变红外线的频率,并完成对样品的照射,此时,通过仪器检测装置我们就可以发现,被检测的样品对红外线的吸收各不相同,有的频率吸收的强,有的频率吸收的弱,这样就形成了红外线吸收光谱。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红外线吸收光谱完成样品中是不是含有石油的检测。 3.2 定量分析 按照比尔定律,某种单色光在照射被检测的液体时,能量也会被吸收,单色光被吸收的强弱程度和被检测的样品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其关系式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4.1 仪器的选择 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四氯化碳、苯、异辛烷、十六烷、1+1硫酸、氯化钠、无水硫酸钠、石英比色皿。 4.2 四氯化碳钝化处理 由于市场上的四氯化碳通常含有极少量的稳定剂,而这些稳定剂都是有机物质,常常会给测定的结果造成影响,为此必须对四氯化碳进行纯化处理。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减压蒸馏法、水浴蒸馏法、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其中,水浴蒸馏法纯化处理的四氯化碳效果最好,但是水浴蒸馏法需要注意温度必须控制在76.8℃~77.5℃之间。 4.3 待测样品石油的制备 按照苯:异辛烷:十六烷=2:5:13(V/V)的比例进行配比,组成待测标准石油样品。 准确称量0.1000g的待测标准油品,准确量取100mL纯化的四氯化碳,然后将二者混合配置成1.00mg/mL的标准油溶液。 往10mL的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标准油品,然后用四氯化碳进行稀释至标线位置,制成1 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 4.4 萃取 把已经酸化的水样500mL全部转移到分液漏斗中,然后加入氯化钠,氯化钠的量大约是酸化水样总量的8%,然后使用25mL的四氯化碳进行萃取,将混合液体进行充分振荡(时间大约3min),将四氯化碳层转移到100mL的锥形瓶之中,然后继续使用25mL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水样的萃取,萃取液仍转移到锥形瓶中。接下来往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无水硫酸钠,利用无水硫酸钠的吸水性吸收水样中的水分,30min后将萃取液取出50mL,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定容时仍然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使用纯化的四氯化碳调零,然后将样品放入OIL480或者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中进行测定。 4.5 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分别取100mL的容量瓶5只,分别加入30mL的纯化后的四氯化碳,然后分别向5只容量瓶中加入0mL、1mL、2mL、3mL、6mL的1 000mg/L的标准油贮备溶液,然后分别加入纯化的四氯化碳进行稀释到刻度位置。此时五只容量瓶中的四氯化碳的浓度为0mg/L、10mg/L、20mg/L、30mg/L、60mg/L,接下来使用4cm的石英比色皿,进行空白调零后,就可以对标准样品进行测定(保证石英比色皿方向上的一致性),然后按照测定结果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使用OIL480和OIL460红外分光测油仪测定水中石油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科学的数据,才能完成水中石油的测量,为环境的检测提供准确有力的数据支持。 石油类论文:关于石油类测定方法的改进 【摘 要】通过采用25ml比色管法和100ml容量瓶法分别对4种不同浓度的石油类标准物质进行分析,经过使用不同型号的红外测油仪和不同的分析人员进行比对验证,在如何有效提高石油类标准物质分析的快速性、准确性和精密性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不同的分析仪器和不同分析人员均能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性,而使用比色管法能够显著提高分析的快速性,并能够节省四氯化碳溶剂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分析人员暴露在四氯化碳环境中的时间。 【关键词】石油类;测定方法;快速性;准确性 石油类是水质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种含有烃类和非烃类的混合环境污染物,被列为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第八位[1]。环保部标准方法《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的原理是利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含量,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含量,总萃取物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数分别为2930 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 cm-1(CH3基团中的 C―H 键的伸缩振动)和 3030cm-1(芳香环中 C―H 键的伸缩振动)处的吸光度 A2930、A2960、A3030 进行计算[2]。 本文就如何准确、快速测定石油类的含量,减少四氯化碳使用量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标准物质分析、人员比对、仪器比对以及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改进,对石油类测定方法的准确性、精密性进行了检验,为以后石油类测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仪器与试剂 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华夏科创),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华夏科创);四氯化碳(天津傲然,测油专用),石油类标准溶液(国家标准物质中心,1000mg/L),石油类标准物质(国家标准物质中心)。 2 方法 2.1 标准曲线和试液的制备 方法一:用无分度移液管准确移取1000mg/L的标准溶液10ml至100ml容量瓶,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配制成100mg/L的标准使用液;然后分别移取0ml、2ml、5ml、10ml、15ml标准使用液至25ml比色管中,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配制成0mg/L、8.00mg/L、20.00mg/L、40.00mg/L、60.00mg/L、100.00mg/L的标准系列浓度点,摇匀后测定。同时用2ml刻度移液管准确移取标准物质1.25ml至25ml比色管中,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摇匀后测定。 方法二:按照环保部标准方法HJ637-2012中校正系数的检验方法配制标准曲线,分别量取5.00ml和10.00ml的石油类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定容,摇匀,石油类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50mg/L和100mg/L。分别量取2.00ml、5.00ml和20.00ml浓度为100mg/L的石油类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定容,摇匀,石油类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2.00mg/L、5.00mg/L、20.00mg/L。同时用5ml无分度移液管移取5.00ml标准物质至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定容至刻线,摇匀后测定。 2.2 快速性的检验 由五名分析人员分别按照方法一和方法二分析标准样品,记录从开始配制溶液到完成测试全过程所用时间。分析采用两种方法所用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3 准确性的检验 根据快速性检验结果,选择快速性高的方法,使用OIL480型红外测油仪测定四种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的浓度,检验分析结果与标准物质浓度标准值的符合程度。四种标准物质的编号及浓度标准值。 4 精密性检验 由五名分析人员独立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分析四种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同时对样品进行平行双样分析,检验分析方法的平行性和重复性。 2.5 数据处理 对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快速性 通过采用方法一和方法二对编号为205948的标准物质的分析,在满足标准物质准确度(20.0±1.3mg/L)的情况下,采用方法一即比色管法能大大提高分析的快速性,方法二即100ml容量瓶法配制标准系列和样品分析,所用平均时间为99分钟;而利用25ml比色管的平均分析时间能够提高到50分钟;数据通过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方法一能显著提高分析的快速性。利用25ml比色管能减少四氯化碳的使用量,使人体暴露于四氯化碳环境的时间大大减少,减轻了四氯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3.2 准确性 根据快速性检验结果采用方法一即比色管法,使用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对四种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标准物质保证值的不确定度分成五等分,分别为1S、2S、3S、4S、5S,测定结果均在1S范围内,表明采用25ml比色管具有很好的准确度,能够用于样品中石油类的测定。 3.3 精密性 根据快速性分析结果,采用方法一,五名分析人员分别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对编号为205948、205949、205950、205951四种标准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名分析人员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对四种标准样品进行分析,其浓度值均与保证值一致。分析结果见表3。分析数据t检验结果表明:分别使用OIL4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测定标准物质其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种型号的仪器测定石油类具有可比性,均能够准确进行石油类样品的分析。五名分析人员的分析结果均在保证值不确定度的1S范围,样品分析均无显著差异。 4 结论 (1)使用25ml比色管配制标准系列和标准物质能显著提高样品分析的快速性,减少四氯化碳的使用量,人体暴露在四氯化碳的时间能够明显缩短,将四氯化碳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在进行水样分析时,水质中石油类经过四氯化碳萃取后定容至25ml比色管,较定容至100ml容量瓶,能增大石油类的富集倍数,对于分析地表水等低浓度样品增加了其准确度。 (2)使用校正后的比色管进行石油类样品的分析,能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度。使用25ml比色管对不同编号的四种标准物质进行分析,其所得结果均在标准物质保证值不确定度的1S范围内,表明使用25ml比色管在显著提高样品分的快速性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性,故使用25ml比色管对石油类样品进行分析是行之有效的。 (3)通过使用不同型号的仪器和分析人员对四种标准物质进行分析,其结果均在保证值不确定度的1S范围内,表明使用25ml比色管分析样品能保证样品的精密性。通过使用OIL160型红外测油仪和OIL480型红外测油仪分别分析四种标准样品,其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分别由五名分析人员对标准样品进行,并且每个样品都做平行双样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不具有试验室系统误差。 总之,使用25ml比色管对石油类样品进行分析能够显著缩短样品分析时间,减少四氯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能够很好的保证样品分析的准确性和精密性,是对石油类标准方法的有效改善,为石油类样品的实验室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石油类论文:不同光度法及不同试剂对水中石油类分析的研究 摘要:石油是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项目之一,本文采用不同光度法及不同试剂分别测定了水中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分光光度法较其他方法测量油有更好的适应性,更准确、可比,且标准油易制备。且在红外法中分别用S-316、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石油醚作水中石油类中的提取剂,结果表明S-316在红外法中具有毒性小,萃取率高等特点。 关键词:红外分光光度法;石油类;S-316 石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主要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石油最主要的危害是其中含有致癌烃,被鱼贝富集以后,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属油类污染国之一,每年有9万吨以上的油类污染物排放,所以油类物质对水体的污染为国家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项目之一,且它也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1 石油测定方法的选择 由于石油是复杂组份的混合体,所以长期以来油类物质的测定方法没有统一。主要方法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 1.1 重量法 方法原理:以盐酸酸化水样,用石油醚萃取矿物油,蒸除石油醚后,称其重量;优点与局限性:重量法不受油品限制,但操作繁杂,检测流程长,灵敏度低, 只适于测定10mg/L以上的含油水样,方法的精密度受操作条件和熟练程度的影响很大。 1.2 紫外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石油及其产品在紫外光区215--230nm有特征吸收, 其吸关度与可萃取油类组分含量成正比;优点与局限性:操作简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测定0.05-50mg/L的含油水样。但标准油的取得比较困难,数据可比性较差。 1.3 荧光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水样中油类的芳烃组分,经环己烷萃取后,在激发波长310nm的紫外光照射下,其365nm发射波长的相对荧光强度,与萃取剂中发出荧光的油含量成正比;优点与局限性:它是最灵敏的测油方法,比吸光法灵敏度高100-1000倍,适于测定0.02-20mg/L的含油水样。但当油品中芳烃数目不同时,所产生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抗干扰性极差。 1.4 非分散红外法 方法原理:该法利用了矿物油中-CH3 、-CH2两个特性基团在近红外区(2930cm-1)的特征吸收进行测定;优点与局限性:该方法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测定0.01-200mg/L 的含油水样,各种油品的比吸光系数较为接近,但它“标准油”选择困难,只测石油中的CH3、C2H5不能测石油中的芳烃,只能测定石油中的一部分,没有考虑矿物油中不同的组成在红外光谱分析中不同C一H键伸缩振动吸收系数造成的差异,存在“以偏概全”之不足;另一个局限性是所有含-CH3 、-CH2 的有机物都将引起干扰,测定前需预处理 。 1.5 红外分光光度法 方法原理: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其含量由波数分别为2930cm-1,2960 cm-1,3030 cm-1谱带处的吸收光度A2930,A2960。和A3030。进行计算;优点:①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组分物代表性强。红外分光光度法可测定石油中80%-90%的组成物,比紫外法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15%-30%的组分物代表性强;在红外吸收光谱中,不但考虑了亚甲基团中C-H 键的伸缩振动,也考虑由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标准油容易选择;在测油中首先涉及油标准物质的选择和确立,除重量法外,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均存在标准油的问题,使用同一种方法,同一种样品,同一个操作,但由于标准油的不同,结果往往差异很大。 2 红外法中不同萃取剂的选择 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从光学角度分析,其红外透光度较好,萃取率较高,价格便宜。但四氯化碳易受热分解,产生氯化氢、氯气、光气和二氧化碳等,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被人吸收。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如头晕、眩晕及肝、肾功能明显损害等症状,当吸入浓度达150-200g/m3 1小时有生命危险。 S-316(六氯四氟丁烷):s一316本底值低,碳氢基团在光谱3000cm-1 波长处没有吸收, 可直接使用,具有操作简便、毒性小、萃取率高、准确度好等特点;由于134℃的高熔点和-143℃的低凝固点,此溶剂使用于广范围温度测量;由于地蒸汽压,相对不易挥发,在酸、碱、油和水的环境中化学特性非常稳定。不可燃,使用安全。缺点是价格昂贵,不能普遍使用。 二氯甲烷:二氯甲烷是甲烷氯化物中毒性最小的,其蒸汽有麻醉作用,毒性仅为四氯化碳毒性的0.11%。脱离污染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或输氧,症状就会消失,不会引起持久性的损害。 三氟三氯乙烷:三氟三氯乙烷为微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1000 ppm,吸入后能引起眩晕、麻醉、恶新、呕吐等症状,但是脱离污染环境,呼吸新鲜空气或输氧,症状就会消失。 四氯乙烯:四氯乙烯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溶剂,有强烈刺激作用,四氯乙烯与空气的浓度比例达到100个单位时就会呼吸困难。吸入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肝损害等。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湿疹。优点是提取率在85%以上,提纯浓度30%以上,可节约蒸汽30%,节电20%。 3 结语 综上所述,红外分光光度法是目前测量石油类的方法中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它不受油品成分结构的限制,标准油易确定及制备,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宽、操作简便快速,和测定结果受标准油品及样品中油品组成影响较小的优点,是国际标准首选方法。使用红外分光测油仪,只要严格控制空白值,对所用玻璃器具及化学试剂进行检测控制,不发生满度漂移,就能保证所测数据准确可靠。另一方面,本实验通过在红外法中分别采用S-316、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石油醚作水中石油类中的提取剂,比较了S-316和四氯化碳的本底值和萃取率,结果表明各种萃取剂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红外分光光度法测水中石油的国标法采用的是四氯化碳萃取,但由于四氯化碳毒性很大,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操作,佩带过滤式或供氧式面罩,必须对其回收,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操作麻烦且对监测人员危害较大。所以从考虑监测人员的健康角度,本人建议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时最好使用毒性小,萃取率高的S一316作为测定水与废水中石油类的提取剂。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语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摘 要:本文选取10篇石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从摘要的语篇特点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翻译者提供实用的翻译策略,从而提高石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和论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石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语篇特点;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石油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英文摘要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用英语撰写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还是否薄弱,语法错误频频出现,中式英语表达较多(秦,2007)。大部分的研究者的英文摘要是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翻译而成,了解科技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石油类科技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 本文选取10篇SPE论文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石油类英语摘要的语篇特点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摘要整体要求语法正确,表述准确、地道 英语摘要要求符合英语行文规范的语法,尽量避免英文表达中的 “中式英语”。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中英文差异,避免出现无主句,连动句,搭配不当,或是主谓不一致等语法错误。“An improved mathemat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no equilibrium and the non-isothermal effects involved during rapid multiphase flow in wells and pipelines is presented. ( SPE 107958)” 本句表达无语法错误,但是主语较长的现象,不符合英语科技论文撰写规范。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用被动句或是形式主语句替换这句话,如“It is presented that an improved mathemat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nonequilibrium and the non-isothermal effects involved during rapid multiphase flow in wells and pipelines”,这样修改后避免了原文中头重脚轻的现象。 同时,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中英文专业术语的表达,普通词汇在石油类专业论文中有不同的意义,选择准确的术语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如“absolute humidity”应该翻译为绝对湿度,和普通英语在意义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而“abstraction” 一般译为抽象或抽象概念,而在石油英语中表示为抽提。“intelligent pig” 从字面不能看出具体意思,而在石油专业术语中表达的意思为“通管器式管内探查器”。因此做好翻译好一篇文章,需要良好的石油类专业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石油专业词汇。 二、 摘要类型 石油科技类论文摘要一般为信息型摘要,主要由投稿刊物的要求来确定。摘要内容包含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字数一般为原文的10%左右,200-300字左右。根据不同的内容,时态的运用也随之变化。基本时态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在提到研究结论时运用现在完成时,而将来时主要用于对将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正确的时态。 三、词汇使用正式用语,突出文体的正式和准确性 注重词汇的多样性,石油类科技论文撰写者词汇使用趋向单一,以SPE 107958为例,present 这个单词在不到100字的摘要中出现了3次。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汇的重复性,如果出现类似的表达,建议用其他近义词替换。如“show”“indicate”为“present”的近义词。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英语近义词,同时应该了解书面语与普通词汇的区别,如表示“大约”,approximately 比about 更加正式些。同时,在石油类科研论文中,为了避免句子冗长,常用正式动词代替动词短语,如“evaluate ”“analyze”。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动作名词化现象,如“applications for three-phase (oil/water/gas) systems”“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separation of injection gas components”。注意词汇的固定搭配的积累,如“under…rate”,“ be associated with”, “along with”,“generate from”等。 四、 大量使用被动句或第三人称主语句 科技论文探讨客观现象,因此被动句和第三人称主语句使用较多,在英文摘要中被动句占到三分之一。而在汉语表达中,多使用无主句或是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大家”等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中英文表达差异。在英语为本族语的文章中,常会出现“we”等集合名词的表达。从整体上来说,石油类科技论文属于正式文体,在摘要部分被动句较多,注重事实。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注重中英文表达差异,了解英文摘要特点。 石油类论文: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空白值高的影响因素 石油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污染地下水。我们现在生活的水资源被污染,以至于地方性癌症村屡屡皆是,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家环保部对此越来越重视。关于石油类污染物检测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中红外分光光度法不受石油类品种的影响,能较准确地反映石油类的污染程度。国家环境保护部于2012年6月1日颁布新的水中石油检测标准《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测定的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代替以往旧标准。 新标准测定水质中石油类污染物时,发现空白值较高,不易降低,为此通过多次试验,来寻找可能引起空白值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案,提高水中石油类物质检测质量。 1试验 1.1试验方法: 按照《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规定方法,测定纯水的空白值和水中油类含量。 1.2仪器与试剂: PE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旋转振荡器、优级纯四氯化碳、分析纯无水硫酸钠、硅酸镁。试验用水为纯水,电导率 2讨论 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影响石油测定空白值因素较多[2],以下将逐一讨论。 2.1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环境对水中石油检测最大的影响是湿度,PE公司生产的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最怕潮湿环境,所以日常保持干燥环境非常重要。实验室内不要做其他有关水的检测试验,更不要使用加湿器类能增加房间湿度的电器,试验证明湿度越低,检测的空白值越低。 2.2实验试剂: 检测水中石油类物质所需试剂中,四氯化碳、无水硫酸钠、硅酸镁对空白值的影响最大。首先,大部分市售分析纯四氯化碳都存在空白值偏高的问题,空白值过高会使分析结果产生明显的误差,影响检测结果;同时检测过程中,它还污染所用的器皿,清洗器具的难度加大;影响仪器的灵敏度。试验分别用分析纯、优级纯的四氯化碳[3]在2800~3100cm-1之间扫描,吸光度依次为58.00,0.73。结果表明:采用优级纯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测得吸光度较低,满足检测要求。无水硫酸钠最好要用优级纯的四氯化碳预处理,处理前后的空白值为0.67,0.04。处理前后的空白值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同样硅酸镁最好也要使用优级纯的四氯化碳预处理,处理前后的空白值为0.42,0.02。处理前后的空白值差异同样是比较明显的。 2.3分液漏斗: 玻璃漏斗加普通滤纸代替玻璃砂芯漏斗,玻璃漏斗便于清洗,滤纸一次性使用,方便快捷,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使用市面上普通滤纸过滤上清液,测得的空白吸光度较高,但对滤纸进行四氯化碳清洗处理,测得的空白吸光度基本为0。因此,建议如果使用滤纸,最好要用四氯化碳清洗处理。 2.4器皿洁净度: 器皿的洁净度对空白的影响非常明显。采过废水的器皿未清洗干净,测得的空白值非常高,对浓度较低的水样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器皿的清洗,除了按照常规的实验室清洗方法外,最后还要用四氯化碳清洗,晾干后使用。分液漏斗、锥形瓶与玻璃漏斗均可用上述方法清洗,效果较好,对检测空白值基本上没有影响。 2.5实验人员责任心: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HJ637-2012)规定的检测方法比较繁琐,很多关键步骤不好操作,这就要求实验人员除了具备专业检测知识外,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多次试验让我们感受到,有时试验失败就是因为我们做实验时注意力不够集中造成的,导致检测空白值偏高。 空白值高低是决定本次试验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影响空白值的因素较多,只要我们把握好以上影响因素,就能保证试验的成功进行。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探索 [摘要]建立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和繁荣校园文化的迫切需要。通过研究大庆精神教育新途径,探索构建大庆精神教育新体制。通过构建工作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化解教育矛盾、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石油高校 大庆精神 研究生德育 三位一体模式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坚持把大庆精神作为教育资源,贯穿于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全过程,能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将优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起来。石油类高校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一、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石油类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概括。高校是知识和创新的聚集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阵地。石油类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引导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促进其成长成才。②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这种引领和示范作用突出体现在高校要致力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研究生,促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石油类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都负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学校应加强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研究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石油类高校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就我国而言,研究生德育工作主要指对研究生政治倾向、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健康心理、人文关怀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石油类高校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研究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其科研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将来真正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③目前,部分石油类高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略显单薄,党团工作还有待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院系以及导师往往重视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而相对忽略其思想道德品质。石油类高校应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在重视研究生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德育尤其是大庆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强化德育工作实效性为突破口,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建立研究生大庆精神“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石油类高校繁荣校园文化的现实需要。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大学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高层次、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校园文化建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研究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并且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新颖、教育性强、渗透力强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之中,使研究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以及大庆精神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主要内容 1.探索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新途径。用大庆精神教育石油类高校研究生,不仅要做到弘扬民族传统精神以及发挥模范典型示范作用,而且要做到不断开拓新的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独特方法。⑤ 首先,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大庆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时代化与大庆油田工人的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智慧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因此,在石油类高校开展大庆精神教育必须同弘扬我们党在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结合起来。要根据研究生学习生活习惯,开辟有效的大庆精神教育途径和渠道,以QQ群、微博、微信、飞信等形式作为与研究生交流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并采用研究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的独创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石油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把大庆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加强和改进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独特方式。可以结合当代研究生成长实际,结合民族精神,布置研究生围绕“我为祖国献石油――我骄傲”这个话题进行演讲、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等。同时,石油类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开设“时代的丰碑――大庆精神”选修课,用大庆精神陶冶研究生的情操、塑造研究生的人格。通过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整合课程内容纲要、课例以及石油歌曲推荐曲目系列光盘等资料,增强课堂的感召力,掀起大庆精神进课堂的新篇章,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觉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再次,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石油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石油类高校应高举大庆精神的旗帜,点燃万千学子“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塑造的作用。学校应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汲取石油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大庆精神融入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大庆精神;通过优化校园环境,把体现大庆精神的经典名言印刻在校园的路标上以及装饰到学校建筑物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庆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追求。 最后,开展大庆精神教育与石油类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引导研究生磨炼意志,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石油类高校应坚持在每学年初的新生军训、校规校纪教育和专业教育活动中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参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铁人王进喜事迹展览馆、观看“铁人”系列电视剧,让研究生从实实在在的事例中了解大庆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爱祖国、爱石油、爱所学专业的情怀。石油类高校应在石油石化企业、油田建立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开展以“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研究生走进油田、走进企业,引导其将自身成长成才与石油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体悟和学庆精神。 2.探索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新体制。应从当前石油类高校大庆精神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调整体制、优化结构,建立科学的大庆精神教育运行机制,探索与建构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工作新体制(教学、科研、管理三位一体)。首先,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模式是一个系统。这一大庆精神教育系统是学校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互相衔接的、三者职能合一的、不断循环的动态体制,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运筹全局、集中指挥。其次,所有石油类高校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一个命运、利益共同体。引入竞争机制,动用精神和物资双重激励进行驱动,保证整个教育系统的高效运转。根据“职责”“成绩”“能力”三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业绩优秀者、表现突出者,给予丰厚待遇和奖励。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的宏观考评以及信息反馈。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院系领导的具体指挥下,在双重激励的驱动下,在工作成绩的客观评估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能实现大庆精神教育系统的高效运行。 三、充分发挥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石油类高校的建设发展与大庆精神的继承弘扬密不可分,以大庆精神为核心构建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以及丰富校园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展的需要。 1.构建工作体系,制定阶段性的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教育工作体系中,构建其运行机制和工作体系非常必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首先,各石油类高校要根据与高校德育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重要文件,结合石油类高校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具体工作方案,并作出具体的规划部署。⑥其次,构建适应各石油类高校实际的大庆精神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并通过具体的工作制度和执行体系把大庆精神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具体环节。最后,制定相关实施办法和工作举措,调动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石油企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学校大庆精神教育的立体网络,进而构建层次性与立体化相统一的教育体系。而在这一工作体系中,应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优势互补、业务精湛、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庆精神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主力军作用。 2.丰富教育内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自从石油类高校成立以来,大庆精神就作为石油类高校文化精神的内核融入其文化建设之中。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不仅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推动石油科技的发展,还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让学生传承并弘扬大庆精神、石油精神。大庆精神教育是学校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必备内容。学校要将大庆精神教育融入研究生专业课、人文素质选修课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大庆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组织研究生参观校史陈列馆和研究生石油精神教育实践基地,观看反映中国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电影和纪录片,不断坚定研究生“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理想信念,强化其学习动力,努力促使他们在心中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校还应增进专业课教师对大庆精神的理解,通过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学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和引导来教育学生。学校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汲取石油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各个方面。 3.化解教育矛盾,保证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的正常进行。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努力实现中国梦成为研究生新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就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来说,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道德伦理环境的新变化。一些矛盾影响着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的实效。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好这些矛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⑦一是要充分理解中共十八大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使大庆精神教育与时俱进。进行新时期大庆精神的宣传教育,就是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国家能源工业促进现实发展是第一要义、落实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等具体要求。充分运用反映大庆精神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道德、新风尚武装研究生的头脑,在坚定他们理想信念、铸造其精神支柱的同时,帮助研究生掌握要做好新时期的铁人所要掌握和具备的科学方法和本领,并勇于参加社会实践。二是要增强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的知识含量,把思想育人与知识育人有机结合。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要以研究生的成长和进步为根本,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启迪和文化熏陶,用知识开阔视野,用知识释疑解惑,用他们丰厚的专业知识投身于国家的石油事业。不断提高研究生在政治理想上的认知能力,使其能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精神境界,以扎实的本领争做新时期的铁人。⑧三是要注重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提高石油类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品质。在过去,石油行业是一项艰苦的行业。虽然在新时期石油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石油石化行业在海上、在沙漠戈壁工作的艰苦条件会对研究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会给研究生心理带来新的压力。因此,加强研究生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促进研究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育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他们自强自立的能力,成为新形势下石油类高校研究生大庆精神教育和德育工作的目标。 石油类论文: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中石油类的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对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地表水中的石油类进行了探讨。文中介绍了测定地表水时取样、保存、测定、废液处理及萃取剂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是作者对石油类测定从前处理到检测方法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石油类;废液处理;萃取 1前言 石油类及其产品属低毒物质,浓度高时对人体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工业化发展的加快,大量的油田开采,地下输油管道的建立,私家车的大量增加,石油类对水资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也导致国家对石油类污染越来越重视。 石油类是多种烃的混合物,主要包括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4类。芳香烃中的多环芳烃,虽然含量较少,但是毒性很大,有很强的致癌性[1]。石油类不仅能残留于土壤环境中,对其造成危害,也会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石油类漂浮在水面上,会阻止水体与空气的热交换,从而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石油类被吸收后,不易代谢、降解,能在生物体中富集、残留,并把石油类中的有毒物质带入食物链。石油类气体挥发后可直接通过皮肤、呼吸系统等渠道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吸入高浓度的石油类气体,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同时伴有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严重者甚至死亡。 由于油是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体,一直以来,国际上存在着很多种测油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测油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测量方法,也是中国国标方法之一,是现阶段水质石油类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方法优势在于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和测定结果受样品中油品组成影响小的特点。 2红外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红外分光光度法是用四氯化碳萃取样品中的油类物质,然后将萃取液用无水硫酸钠吸附,除去动植物油类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总油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数分别为2930 cm-1(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cm-1(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和3030 cm-1(芳香烃中C—H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进行计算,其差值为动植物油类的浓度。 2.1术语和定义 2.1.1总油 指在国标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能够被四氯化碳萃取且在波数2930cm-1、2960cm-1、3030cm-1全部或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包括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 2.1.2石油类 指在国标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能够被四氯化碳萃取且不被硅酸镁吸附的物质。 2.1.3动植物油类 指在国标标准规定的条件下,能够被四氯化碳萃取且被硅酸镁吸附的物质。 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然后将萃取物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根据国家标准“GB/T 16488—1996”应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油类物质和动植物油,在波数 3030 cm-1、2960cm-1、2930 cm-1波长处的振动产生吸收峰的原理,测定水样中的石油类。 3仪器和试剂 分析时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3.1红外测油仪JDS-109V+ 3.2射流萃取器 3.3四氯化碳(测油专用) 3.4硅酸镁 3.5石油类标准物质(GSB07-1198-2000,批号205940) 4样品测定 4.1精密度测定 仪器建立平台后,将同一水样连续测定7次。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5%,满足实验室要求。结果见表1。 表1 精密度实验结果 样品 检测结果mg/L 平均值 mg/L 最大相对偏差% 0.1820 0.1808 0.1840 0.1827 0.1812 0.1815 0.1810 0.1819 1.2 4.2准确度测定 由于地表水水质石油类3类水标准为0.05mg/L,通常检测所用的石油类标准物质含量偏大,本次实验把石油类标准物质(GSB07-1198-2000,批号205940)配置成2种浓度,标准物质1为该标准物质的原始浓度,标准物质2为稀释100倍后的浓度。用以检测红外测油仪在不同浓度检测时仪器准确度。 为验证红外测油仪(JDS-109V+)测量的准确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质分析方法》中的(GB/T 16488—1996)标准,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提供的石油类标准物质(GSB07-1198-2000,批号205940),其结果如下。 表2 准确度实验结果 样品 标准值mg/L 检测结果mg/L 平均值mg/L 最大相对误差% 标准物质1 52.1±2.8 52.2546 52.1052 52.1043 52.1036 52.0972 52.1330 0.3 标准物质2 0.521±0.028 0.5374 0.5207 0.5075 0.5187 0.5168 0.5202 3.1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在低浓度样品的检测中,红外测油仪的准确度有所降低,但能够满足实验室水质分析工作的要求。 5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原因 作者从事水质分析工作多年,通过对石油类长期的检测工作,有一些心得。在日常工作中对一些地表水进行监测时,由于其石油类含量很低,这就要求分析时注意避免操作失误,造成测量结果不准。造成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点。 5.1器皿的清洗 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发现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器皿的污染会给测定结果带来巨大的影响,它是影响分析结果的最大人为因素。为了保证器皿的清洁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四氯化碳溶液的使用量,清洗时先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四氯化碳溶液冲洗一遍,这样就可以保证器皿清洁,不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为了验证器皿是否清洁,可以把最后一次洗涤器皿的四氯化碳置入石英比色皿中,建立空白平台,观察扫描后的峰型,如果没有出现锐锋,说明器皿清洗干净,如果出现锐锋, 则应重新清洗该器皿[2]。 5.2样品的采集 石油类采集必须用玻璃瓶,不可以用塑料瓶,以避免石油类挂在瓶壁上。采样时水样瓶一定要深入水面下20~50cm,以避开漂浮在水层表面的油膜[3]。并且严禁用水样冲洗采样瓶,不允许在实验室分装。样品的采集也是影响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样品的采集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采样规程,避免出现人为误差。 5.3萃取剂的选择 四氯化碳作为水质石油类检测的萃取剂,对其纯度的要求很高,现在市场有出售测油专用的,如果没有,必须先提纯四氯化碳,使其纯度满足方法要求。常用的提纯方法有酸化法、吸附法、水浴蒸馏法,但这些提纯方法成本高,效率低,并且在提纯过程中还有可能引入其他杂质,先蒸馏四氯化碳,再将蒸馏后的四氯化碳利用活性炭吸附,是精制四氯化碳的好方法[4]。 5.4分析中注意事项 射流萃取器在使用时应注意水样的用量,不要超过球形萃取瓶的2/3,以免水样被吸入真空泵,造成仪器损坏。四氯化碳是剧毒,操作时一定要在通风厨中进行,注意安全。为了尽可能减少四氯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应对使用过的四氯化碳进行回收。如果测定的水样中石油类含量很低或没有含量,使用过的四氯化碳可以经过活性炭过滤后回收,回收后的四氯化碳可以通过建立空白平台检测,如果检测没有石油类含量的可以继续使用。由于四氯化碳极易挥发,被人体吸入后有很大伤害,因此,在测定石油类时一定要在通风厨内进行,最好能配备单独的实验室。测定石油类的同时,应避免测定其它有机物,以免造成交叉污染,影响测量准确度。实验室温度过高,四氯化碳易挥发,影响测量结果。实验室温度过低,石油类溶液凝结挂在器皿壁上,使所测结果偏低。因此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配备空调,控制实验室温度,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石油类论文:石油类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认识实习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完成知识从虚到实的转化,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实习改革的思路是:创新实习模式,规范实习内容,提升实习效果。围绕这个思路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加强师资培训,编写实习教材;采用语言导览技术,建立互动的现场实习模式;编写现场实习讲解提纲,规范实习内容;建立科学的实习后总结评价及考核机制。实践证明,新的实习模式实施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积极性都大有提高。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 认识实习模式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认识实习是石油类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是从专业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一个关键实践环节,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印证,对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然而长期以来,石油类理工科专业的认识实习模式一直采用的是参观模式,即由教师带队,聘请工厂技术人员讲解,学生群体式实习,教师的角色仅仅是后勤安全保障员和通讯联络员,缺乏教学主动性。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场地、内容等相对不变,因此,实习分组人数越来越多。而许多年轻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基地情况不了解,对工厂工艺流程不熟悉,现场指导主要靠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一人讲解,这种模式很容易使学生的实习变成“走马观花”,造成大量学生聚集在实习单位无事做、闲逛等现象,也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这势必将适成实习教学质量的下降,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2]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加强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以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为例,深入分析了目前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石油类理工科专业认识实习存在问题分析 (一)实习现场噪音大,影响实习教学效果 理工科专业实习现场的一个特点就是噪音特别大,尤其是油田实习和炼厂实习都存在这个问题,一些装置附近的噪声甚至达到80-90分贝。加上实习学生人数增加,实习分组人数越来越多,大部分学生在现场不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讲解内容,于是有的学生就干脆不听;其次是现场讲解技术人员素质差别较大,有些人声音太小,即使拿着扩音器,也只有寥寥几个学生能够听到。有些讲解技术人员准备不充分,其所讲的内容学生听不懂。 (二)实习考核评价手段不完善,学生对现场实习重视不够 目前的实习考核评价手段主要是理论考试或者写一篇实习报告作为实习成绩,这样学生只要把理论课内容背熟了就能通过实习考核,因此他们认为现场实习无关紧要,大多数学生在实习现场只是走马观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习理论教学与现场结合不够 理论教学主要讲授油田及炼厂生产过程的概况、有关生产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其作用等。但是目前来看,学生还缺乏将知识从虚到实转化的能力,即理论和实践连接不上。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场地、内容等相对不变,以上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针对认识实习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 二、认识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受市场经济体制和学生就业去向多元化趋势的影响,高校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现象。这些做法,显然不符合当前“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确定了认识实习改革的思路:创新实习模式,规范实习内容,提升实习效果。围绕这个思路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加强师资培训,编写实习教材 由于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假期中进行,学生对实习课程并不是很重视。为了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我们在实习开展前,组织带队教师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备课,对学生开展实习动员及理论课教育。实习动员工作主要是强调外出实习的安全注意事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另外,向学生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安排、成绩考核以及与以后工作的联系等问题,让参加实习的学生能够充分重视。实习的理论授课是关系到学生实习效果的前提,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实习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实习教材”必须具有针对性,使教材能够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二)采用语言导览技术,建立互动的现场实习模式 传统的认识实多是单向讲解模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听清楚讲解内容,我们通过调研,购置了多台便携式大功率扩音器和无线调频话筒及耳机接收器,建立了一套适合现场实习的语音导览辅助授课系统,这样学生在噪音大的地方也能够清楚听到讲解人员的授课内容。 同时,在参观重点装置时,我们采用小组讲解模式,每个小组人数在10名左右,由现场技术人员和带队教师分别带领参观讲解,学生随时可以提问交流。为了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参观单元装置之前,把要参观装置的相关情况向学生讲述一遍,比如装置所用原料、来源、加工条件、产品用途、装置特点等,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装置,并要求他们与技术人员沟通解答思考题。这些改进措施提高了学生现场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三)编写现场实习讲解提纲,规范实习内容 出于安全考虑,现场认识实多需要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和讲解,但由于大多数技术人员没经过教师培训,同时也不了解理论授课内容,讲解内容有时候不符合认识实习的大纲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习效果,我们结合实纲和理论教学情况,编写了一套适用于不同装置的讲解提纲,以供现场讲解人员使用。这样带队教师可以调控现场实习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兴趣。 (四)建立科学的实习后总结评价及考核机制 以前的实习模式就是由带队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作业现场区,请技术人员讲解一遍,教师对学生是否掌握所参观内容以及掌握的情况如何都不是很清楚。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个较好的改进办法,就是将实习模式改为参观-总结模式,具体实施方法为: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把最近参观的内容集中进行总结、回顾,同时针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习内容的掌握,而且学生还能很容易把实习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的实习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样调动不了学生的现场实习积极性。[3]为此我们制定了新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实习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10%-20%)、现场实习成绩(30%-40%)和笔试成绩(40%-60%)三部分组成。增设实习现场考核环节,通过面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装置的认识情况,并据此打分,作为实习成绩评定的一部分。现场考核环节由2-3名带队教师组成一个面试小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内容主要是认识装置图片及相关知识。实践结果表明,采用此评价机制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大大提高了。 三、认识实习模式改革收获与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为了提升应化专业认识实习效果,首先加强了实习准备工作,如采用单元授课法加强实习理论课教学,组织带队教师深入实习基地学习、备课。为了使带队教师可以调控现场实习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兴趣,我们结合理论教学情况,编写了一套适用于不同装置的讲解提纲,规范实习内容,以供现场讲解人员使用。并建立了互动的现场实习模式,采用小组讲解模式,配合语音导览辅助授课系统提高现场授课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的现场实习积极性,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实践证明,新的实习模式实施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积极性都大有提高,表现在现场参观认真、提问多,与技术人员的交流多;现场面试提问情况良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实习内容,达到了实习的预期目标。经过听课、参观、思考、讨论、总结,学生普遍反映收获是较大的。实习后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所学专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课堂也美丽 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教育人使用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夸美纽斯 ——感受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下面,就以张齐华老师的“走进圆的世界”一课,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感受。 一、课前谈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师:老师已经和同学们初次接触了,对老师感觉怎么样? 生:好! 师(幽默地):就一个“好”字吗? 生:非常好! 师(肯定的):老师对同学们的感觉也非常好。 然后,由老师给学生留的题目引出老师所在的学校和老师的姓名,在大屏幕上找到答案。 师:张老师来自—— 生:海门实小。 师:姓张,名—— 生:“齐华” 师(激动地):口气这么亲热,没想到咱们学生这么热情,这么亲热。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寥寥几句看似随意的聊天,由于教师的巧妙定位,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二、优美的语言,引进数学的殿堂。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认识吗?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 师:这样下去说得完吗?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学生在感知体验后和老师同时说出了圆“无处不在”这一感悟。然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辅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大自然中的圆。 师:见过平静的水面吗?掉进一颗石子,会发现什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瞧!盛开的向日葵、开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那美妙的光环……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又神奇。那么,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好吗? 图片、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以绝美的意境感染了学生,更把知识的种子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又自然而然产生了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求。教师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了华美的数学殿堂。 三、凸现宽容,体现人文关怀。 在学生尝试画圆之后。 师:大家画得都不错。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够理想,甚至没有画出来。请大胆猜一猜,他们可能哪儿出问题了?学生根据自己画圆的体会,一一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教师作简单的总结“这些就是画圆的注意点。”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是急于指出错误,而是以“猜”这一方法,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的话:“哪位同学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谁来说一说?”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凸现宽容,体现人文的关怀。 四、鼓励的话语,激发创造的情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同学们剪得真快,而且很光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行”……同时又不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他是这样想的,你呢?”“这样可以,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方法越多越好。” 在引导学生小组研究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这就直接把鼓励的话语作为小组学习的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情感。 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讲述,教师总是由衷地赞赏,送上掌声。对于一位同学独特的发现,老师甚至惊喜地喊出:“我终于找到知己了。”老师发自内心的赞美,会在学生的心头激荡许久许久。 五、俯身是爱,无声语言的魅力。 聆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发言精炼或者罗嗦,张老师都能认真倾听,找出关键之处,启发点拨。 课堂上,老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更是走到每一组学生中间,俯下身子,倾听发言、参与研究,成为小组的一员。在看似不经意间。教师以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俯身是爱,无声语言给课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六、动情的渲染,拨动探究的心弦。 从欣赏阴阳太极的图案到相关的计算,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接着进行了动情的渲染:“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话题。你们说,是吗?”老师动情的一句话,使学生易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引发了继续探究的冲动。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与化身。”一段动情的语言、一组生活中人类创造的圆的组合照片,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圆的魅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老师所期望的那样,“从今天起,从现在起,真正走进圆的世界”。 和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我终于知道:原来数学课堂也可以是这样美.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策略分析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建构。这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需要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这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充满潜力的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发展。要真正明白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说这种方法有效,是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真正被掌握和可以灵活应用。首先,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产生问题的兴奋点,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寻求思路,大胆创新。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草原沙漠化的录像,将学生引入探讨在沙漠中何种植物更容易成活的问题情境。接着出示农场实验数据让学生来分析,学生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很快就发现利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成活率更方便,从而完成了对百分数意义的建构。其次,我们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尝试、探索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猜想是否有价值,最终要接受实践的验证。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细心地验证。如果通过验证,发现猜想是错误的,应立即调整思路,重新分析,只有引导学生把猜想和验证有机结合起来,猜想才具有意义。 3 尊重学生个性,提倡大胆质疑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速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这个学生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启发提出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测速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启迪了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灵活多样,实施有计划的思维训练 4.1 鼓励学生动手,培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都参加实践操作,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4.2 打破常规,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打破常规,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还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棵数是松树的1/4,松树和柏树的比是4:1;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4:5,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1:5……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育进行革新了解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也不少见。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上起课来就忘了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殊不知教师在行为规范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比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得多。教学中明显地反映出是学生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方法不得当。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 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己任,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这样,教师就会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上好每一节课了。如果有了这种新的教育观,就不会因为学生学不好而发脾气;就不会非得为追求形式的完美而设计课堂教学;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就不会只是为了答好试卷而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很有人文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再现在我们面前。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方面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实行百分制的时候,量化学生的分数就可似评价教师的成果。可是随着等级制的到来,这种本来能量化的东西也变得模糊了。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开始实行等级制时,老师们讨论给学生的应用题评分的问题。如果一道应用题的解答正确,只是答语写错了,这题是否算过关。按常规这当然应该算,因为这不影响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但有的教师说如果这样,那以后干脆告诉学生一律不写答语,反正不影响成绩。这一个很小的问题反映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新课题,要以更高的思想素质对待今天的改革。要自觉主动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并不是立即见成效的学生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却一带而过的情况了,也就能从把握整个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研究小学生的学习了。 三、结论 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数学论文:谈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目前任务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学科自然不能例外。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指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是说,小学数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2.开发非智力因素。人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研究与事实表明,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而数学是一门集知识性、审美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性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审美性,如数学语言与解题方法的简洁美,几何图形的数字排列的对称美,数学结构与分式的统一美等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逻辑性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处理问题的韧劲。 3.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4.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5.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围绕素质教育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紧紧地围绕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性、使命感和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效率。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课堂教育过分地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该学生操作的老师代替了,该学生思考的老师讲解了,老师包揽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严重扭曲了教学行为,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束缚学生才能的发展。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主”不可偏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述,指点学习方法,控制与调整学生学习活动。具体地讲: 1.培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 、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这些学法,学生借助这些学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3.加强引导。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从教法改进角度来讲,在课堂教法上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训练,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知识形式、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三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既要引导学生发展归纳、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又要利用问题的拓广和转化,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4.适时调控。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馈、理解性反馈、应用性反馈、系统性反馈、前馈性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中体验教学 1.创设情景,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 发展 。在教学中,如果老师简单显浅地提问,学生在不理解老师提问目的和问题重要性的情况下,就会因缺少探究的方向和动力,从面严重抑制了他们的探究热情;相反,如果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情景,使学生能直觉地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思维也就被激活,这样,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1.1 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借助童话故事导入新课是低年级教学常用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猫吃鱼”时,联系前面讲过的“小猫钓鱼”一课,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话说小猫一家去钓鱼,当时没有钓到鱼的猫弟弟今天认真钓鱼,结果钓了好几条(边说边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正准备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呢!学生一听小猫钓鱼的后续故事小猫吃鱼,都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趁热打铁,让学生数数有几条鱼(一共3条)课件动态演示小猫吃掉一条,设问:“还剩几条?”再演示吃掉一条……把从3到0的变化过程逐步演示出来,让学生形象地体验了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1.2 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陶行知先生是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可见,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的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的:“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分行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生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互动交流,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 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感悟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老师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4.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应有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老师既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不定期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 计算 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出情况的统计图等等。 5.有效评价,体验数学的学习快乐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及对予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我想学”。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表扬与批评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应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如多些说“再想想,相信你能行”、“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回答真有创意”……,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处主学习的培养。 总方,体验教学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去学习,更要求他们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去理解。体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 自然 和谐地 发展 。 小学数学论文: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热闹闹,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突出“人文性”。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二、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突出“审美性”。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一节后,我安排学生进行折纸和剪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剪纸艺术中有轴对称图案的美丽,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突出“过程性”。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的哪些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和最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的任务之一。本文将结合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变革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谈一谈对数与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 现实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数、量、形三个方面,而计量又离不开数与计算,形体大小要量化也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工具,是每个公民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数与计算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1)掌握数与计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数与计算的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必须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数与计算的教学有利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概念是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在小学数学中数概念的认识,从自然数、零到分数、小数基本上体现了数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建立这些数概念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而数与计算中又有很多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教学中阐明这些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将使人终身受益。 人的一生一般要经过幼儿时期、学生时期和成人时期,数与计算在其中每一个时期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到数,家长扳着指头教孩子数家里有几口人,桌子上有几个苹果等等,上幼儿园以后,又学习一些简单的数与计算知识。幼儿如果没有一点数的知识,就会连自己有几只手,有几件玩具、家里有几口人,这些简单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因此只有使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与计算的知识,才能使他们比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比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时期,数与计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成人时期,计算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一个基本标准。82年英国出版了国家学校数学教育研究委员会著名的《cockcroft报告》,该报告认为:“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易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及图示,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计算”以及“估算和近似计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对数学的需要。 由此可见,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全了。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4.数与计算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这是当代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也已为各发达国家的历史所证实。而当代科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定量化。在许多现代化的设计和控制中,从一个大工程的战略计划、新产品的制作、成本的结算、施工、验收,到贮存、运输、销售和维修等等都必须十分精确在规定大小、方位、时间、速度、成本等数字指标。而这些数字指标的获得离不开计算。如果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计算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的基础。 综上所述,数与计算是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掌握一定的数与计算的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5.数与计算教学的变革 我国小学数学历来都非常重视数与计算教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的数与计算教学有过多次变革。 50年代,我们主要参照苏联的小学算术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教材。这时整数的循环比较多,教学的数比较大,一般学到12位,小数、分数的学习没有循环。名数的化法聚法教得比较多并且计算比较复杂。当时我国的实际是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而要参加生产劳动,虽然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小学算术中增加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简单簿记并加强了珠算。但由于机械地照搬外国经验,把苏联小学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了五年,致使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内容没有学全,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们把初中算术的部分内容下放到小学,强调以“以四则计算为中心”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1978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算术”课本更名为“数学”,采取“精选、增加、渗透”的六字方针,把“培养四则计算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之一,不再提“以四则计算能力为中心”,这样就使计算教学处于一个更恰当的位置。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根据计算机和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的现状,对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在保证小学生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前提下,对那些实用价值不大,对进一步学习也无直接帮助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降低要求。新大纲规定:笔算加减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最多不超过四步;珠算只学加减法,而在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些珠算;分数四则以分子、分母比较简单的和大部分可以口算的为主;删去繁分数。根据需要,把“教学要求”也作了调整,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这三个层次。20以内加减法及表内乘除要求熟练掌握,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四则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分数四则笔算要求比较熟练,乘数、除数是三位的乘除法,以及有关的四则混合运算,简单的分数四则口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只要求会计算。 从上述不同年代数与计算教学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到,数与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 二、计算教学改革的主要成绩 四十多年来,经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数与计算教学的改革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重视数概念的教学 首先调整了整数教学的分段。义务教材把整数教学从原来的四段改为五段,即“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五段。同时调整了后三段的教学重点。“万以内”这个阶段,除了重点教学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乘数、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法外,还增加了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由于乘、除的数目限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也能节省教学时间。“亿以内”这个阶段把认数范围扩大到万级,重点教学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运算。“亿以上”这个阶段,再把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亿级,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实验表明,把亿以上的数和一部分概括性的知识移到四年级教学,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并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材除保留原通用教材中的计数单位、数位、数的分级、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外,从一年级起就加强数序、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增加了数的组成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万以内数的含义、数位以及更顺利地读、写数。 2.笔算教学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重视笔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我国学生计算能力之强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笔算教学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反对过份的训练,繁杂的题目,过高的熟练要求已是国际性的共识。但反对过份的笔算,并不是不要笔算。笔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只是要适当,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义务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除了较好地落实大纲精简繁难计算的要求外,还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算理上。具体采取了下面一些措施: (1)在低年级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如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对十位除后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比较难以理解。教材把竖式的写法和小棒的分法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如右图的52÷2。 (3)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根据口算、笔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学习每种计算方式的认识规律,义务教材在口算、笔算的编排顺序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先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等口算,学生有了这些口算基础,就便于理解和掌握笔算的方法和步骤。 (4)在中、高年级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规律,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就是在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想出乘数百位上的数该怎样乘,乘得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一位,由此来理解和掌握其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 (5)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强调灵活地运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要求怎样计算合理、简便就怎样计算。 3.加强口算。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在发扬我国重视基本口算的优良传统下,《九义大纲》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中、高年级的口算”,要求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四则和分数四则口算。为了体现这一要求,义务教材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口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有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了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 (2)注意经常性的口算练习。注意在每一个练习中都带着练习前面学过的口算,每一册教科书的后面都附有口算卡片,并且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3)注意口算算理的教学。口算例题都注意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算理。 (4)合理安排口算。义务教材把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放在笔算之前教学,而一些较难的但又不是最基本的口算,则放在笔算之后教学,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重要基础,只教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如27+6,27+30,是笔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因此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笔算之前,只教学口算;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学生掌握要困难些,所以一年级先教笔算,二年级再进一步要求会口算。这样使学生既能学好笔算,又能形成较强的口算能力。 4.适当注意估算。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进行近似的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如估计一定空间的人数,一段距离的长度、一个房间的面积、一定款项可购的货物数等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是否在正确结果的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估算还 可以用于平时的计算,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义务教材已经引入了一些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教材在处理这一内容时,考虑到教师接受的具体情况,所安排的估算内容只涉及到计算。具体做法是:在传统的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基础上,在多位数四则运算中教学简单的估算及运用估算对四则运算的结果进行粗略的检验。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数与计算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数与计算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1.进一步删减笔算内容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计算教学中的笔算教学也必须进行改革。虽然义务教育大纲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降低了对大数目计算和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但是,笔算内容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大。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些笔算内容并不都是最基本的。如,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笔算算理、算法和相应的数目较小的计算基本相同,只是数目变大了。再如,一些步数比较多的计算。如三步文字题、四步整、小、分数混合运算等。对于前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处理的方法,后者则可以删减。这样就可以腾出时间,教学那些与社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更有用、更有价值的内容。 2.进一步加强数的意识的培养。 所谓数的意识是指对数的含义和关系有所了解,对数的相对大小有所理解,对数的运算及其产生的效果有直观的认识,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义务教材在培养学生数的意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有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如何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能够有一个数量上的概念,加强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可以通过丰富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数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有意识地从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对于估算,专家学者都认为在小学数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习一定的估算知识,培养一定的估算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小学数学中估算内容仅作为选学内容来处理,且由于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呈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在整套教材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的完整意图,使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可有可无。笔者认为要加强估算,首先应该把估算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使估算能力的培养得到基本的保证。第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教给学生。教材的编排要体现这一点可以结合计算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其他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第三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以后,要安排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练习,以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丰富计算能力的内涵。 计算能力不仅仅指会用笔算、口算等进行计算,以及计算得正确和迅速。它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至少它还包含对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等多种计算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计算形式,它还应包括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简便,等等,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5.适时引入计算器 计算器或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意义,国际数学教育界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即“计算机或计算器的使用,能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讨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计算器以及口算、估算的经常性使用,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计算的更结合实际的观点,并且使他们更加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的时机已渐成熟。但是什么时候引入比较合适,在什么范围内允许使用,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计算器的使用有它的优越性,但是也要认识到,计算器不能代替计算的基础知识,不能代替口算和基本的笔算。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方法都没掌握,他就无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基于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小学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允许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求面积、体积计算、解答应用题和验算时使用计算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 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 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 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计算类似的 这样的分数加法后,再通过约分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如下图: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 与 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 ,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利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 ,第二次运走了全部 ,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在练习时,让学习程度中下等的学生做第1、2题,中上水平的同学在做完1、2题后,再开动脑筋做第3、4题。这样,不仅使多数学生能"吃得了",而且是少数学生能"吃的饱"。这样的分层练习不但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后的练习中,我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有能力、学习好的留一些难题,中、下等的学生留一些较简单的习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小学数学论文: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几点体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已由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并将于1993年秋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实行。这部新大纲是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多方面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才确定的。它是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将作为编写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考试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小学数学教科书编者、小学教育行政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大纲》,领会大纲的精神,掌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 一 明确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首先明确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同语文一样,同属工具学科。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大纲》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新大纲》进一步指出了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要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学习数学,并且学好数学。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它把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目的是给学生从小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有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和现在小学一直有数学课,它与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课有什么不同呢?我体会有以下两个不同点。 第一,义务教育强调全民性,即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受到9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课,要给所有的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不能采取淘汰的办法。 第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过去片面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这两方面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都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这也正是《新大纲》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 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是一部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大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纲。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就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前言中首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提出来的。这部文件中强调的“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仅是对教师提的,也是对教材编写者、教育行政领导者和教研人员提出的。 任何改革都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唯物辩证法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科学的方法论。以它为指导来研究和处理工作,才能使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改革获得成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问题很多,归结起来是三个方面: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改革教育思想是首要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目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的。教育思想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容易解决。例如,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增加一些超过大纲、课本的内容和难、深的题目,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在实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首先就有个转变教育思想的问题,然后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上述总的指导思想下,《新大纲》进一步结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提出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思想,即“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中处理好这五个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每个关系的两个方面都体现着辩证的统一,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我们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会给教学造成损失,不能很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学科都担负着这一方面的任务,不能有所忽视。但是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智育方面,既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但是也要使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数学知识就不可能较快地掌握;反过来,片面地着重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也会落空。又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如果小学数学课只注意教师教,忽视引导学生学,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反过来只强调学生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至于处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内容“一刀切”,不利于更好更多地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因此,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民族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 进一步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新大纲》把小学 数学教学目的明确分为三条:第一条是关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第二条是关于能力方面的;第三条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这比现行大纲明确。三条并列,体现对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少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学要求,新大纲也比现行大纲全面、明确、具体。它在具体要求中不仅对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作了说明,而且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做了说明。 《新大纲》对数学知识,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的要求是: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就是说在小学要打好基础,初中一般不再提要求了。而对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等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知识,进入中学还要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对于计算能力,也根据其在实际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中的作用,提出适当的要求:首先强调正确,对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求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在各年级教学要求中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新大纲》对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适当的。首先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数学知识本身是由若干判断组成的一定体系,后面的判断都是由前面的判断推导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不能要求很严密,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逻辑系统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此时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当然在小学还只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进入中学后还要进一步培养。《新大纲》还重视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属于培养思维品质的问题,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对于提高民族的素质有很大好处。《新大纲》增加有关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的说明,不仅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会促进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对发展空间观念的要求做了具体说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幼儿期(学前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所谓空间知觉是反映事物的立体状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觉,其中包括形状、大小、距离、深度、方位等知觉。小学则主要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与空间知觉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等表象,也就是说,离开具体的物体或模型,学生的头脑中仍保存着它们的形象,甚至带有一定的概括性。而且当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时能再现它们的形象,并且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特征。至于中学阶段,除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外,还需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当然,小学阶段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因素。例如,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各个面的长和宽。《新大纲》增加了有关发展空间观念的具体要求的说明,将有助于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改变以求积为重点的教学,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新大纲》还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培养学生经常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并善于把所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大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较具体的要求,即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风品质教育。这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中结合有关内容提得更为具体,并且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 四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小学阶段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新大纲》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新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的开头,明确提出了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条:第一,符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使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过多,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应使全国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负担不重。第二,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这里特别强调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很重要,因为义务教育是为培养21世纪人才打基础的,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要保证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以不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就应该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随着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加强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第三,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新大纲》明确提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这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既便于使全国大多数小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选择教学内容时还注意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使小学和初中既有分工又能很好地衔接。 (二)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如笔算加减法强调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珠算只学加减法,中、高年级适当加强口算。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降低笔算的要求,加强口算,以及在较高年级教学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新大纲》在这方面的措施与国际改革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2.删去一些不十分必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内容。例如,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处不大,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能解决约分问题就可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初中还要学习,小学可以不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体积较难,初中也只出现很简单的,也可以不教;繁分数用处不大,计算比较复杂,而且中学已删去繁分式,故也可删掉。 3.有些内容适当降低要求,或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例如,循环小数实际用处不大,主要是为初中学习有理数做些准备,积的变化主要是为学习小数乘法做好准备。这些《新大纲》都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此外,在低年级教学一些简单图形的直观认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因为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所以也只列知识点,没列入教学要求。 4.简化应用题,加强与实际的联系。现行大纲和教材中教学的应用题比较复杂,步数也较多,教学用的时间也较多。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新 大纲》中规定,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分数应用题以一、两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三步(只限比较容易的)。其次,强调培养一般的解题能力,通过1—3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以及检验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未见过的不大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此外还强调,应用题应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适当安排选学内容。主要安排有以下几项: (1)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验笔算和用工具算的结果,看大数目是否有错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小学数学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组合图形的面积(只限两个图形的组合)。 (4)比较容易的四步应用题。 (5)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球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增加球的初步认识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如初中自然地理中的认识地球)做一些准备。 (6)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一些珠算。 《新大纲》中在选学内容的前面都标有“*”,并说明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 五 对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得更明确,有针对性 现行大纲的第四部分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已做了较有指导作用的说明。《新大纲》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经验,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充实,使之更加明确,有针对性。特别是注意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下面就这部分内容中改动较大的几点谈一些体会。 (一)突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一点现行大纲只是在第三条中,结合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了一句。《新大纲》中第一条仍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二条则专门讲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体现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并重,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思想。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我国义务教育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看,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把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好,还要在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否则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在《新大纲》的目的要求中已经明确提出来,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对如何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归纳起来,强调以下几点: 1.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这就是说,教学每个内容,上每一节课,每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新大纲》特别强调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是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因此教学每一部分知识时,既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还要结合知识的特点,考虑培养哪些能力。例如教学“9加几”时,要使学生掌握“凑十”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同时结合教学“凑十”的口算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教学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凑十”,而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想。教学8加几、7加几……的时候,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口算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况中去。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2.强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虽然也有些体现,但是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来。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只有了解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的认知规律很多,最基本的一条可以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维的,从幼儿到小学低年级,虽然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是往往离不开动作。因此加强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是到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发展,遇到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或法则,也往往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形成表象。因此,《新大纲》强调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任何知识都必须从动作、感知开始,《新大纲》也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例如,教学“用三位数乘”就可以在复习“用两位数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推想出来。 3.重视思维过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具体地讲。《新大纲》对这一点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具体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套公式,重视思维的结果,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新大纲》强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了既重视思维过程,也重视思维结果的思想。首先是加强算理的教学。例如,《新大纲》讲到口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讲到笔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其次,强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很有好处。 4.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上所述,《新大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还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小学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就便于将来在工作中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并注意提高效率。为此,《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强调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新大纲》对思想品德教育比现行大纲更为重视。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问题。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小学数学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以下两点。 1.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强调经常性,上每一节课都考虑着重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书写整洁。只有每个年级每一节课都注意坚持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2.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并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小学各学科都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削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是有过历史经验教训的。此外,《新大纲》强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在低年级结合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可以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但是如果给学生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就超过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不理解,收不到好的效果,还浪费了教学时间。 3.根据学科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四个方面以及进行的方式。第一,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主要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来进行。可以结合所学内容举一些实例向学生说明,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第二,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结合教材以及一些数学史料来进行。第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主要通过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及内在联系来进行。这里提启蒙教育很重要,只是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不能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原理。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这是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提出的培养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来进行。 (三)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现行大纲中只讲了一句。而《新大纲》把它单独列 为一条,说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也是针对小学数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大纲和教学都存在着“一刀切”的思想,很少注意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之间在生理、家庭条件、环境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要使差生达到基本要求,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而另一方面有些优生很容易达到基本要求,还学有余力,对他们也要适当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对于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打好基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大纲》在这一条中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体会。 1.强调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如果不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确定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失去重要依据,也就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而且要了解和研究不同年级学习不同数学内容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经常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拟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和依据。 2.强调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备课时一方面要很好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地了解教材。正如《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要求”。只有在弄清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之后,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强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也讲到,但比较简单。《新大纲》进一步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这是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必须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即《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上。只有这样,才便于使学生既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又发展能力。 4.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把它单列一条,以示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条中强调练习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练习题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安排有层次、有坡度,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练习作业及时检查,认真批改,以及重视整理和复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要讲究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大纲中只提到“要讲求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效率高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好,二是时间消耗少。教学效果好而时间消耗多的,不能认为教学效率高。按照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数学课时有所减少,又要求课上负担适当,不给学生加重课外作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制约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按照《新大纲》的指导性意见做,注意教学要求全面、适当,教学内容的份量和编排顺序合适,抓住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时间分配合理,并注意节约时间,讲求实效,就能够有效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五)改进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小学数学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考查和评定,不仅能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及能力的发展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学,而且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和不足之处,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新大纲》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其中有的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修改得更确切。如强调成绩的考查和评定要以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既要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情况,又要适当考查能力。也有的是新增加的。如强调考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重视平时考查等。这些对改革考查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在网络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石狮市湖滨教委新湖中心小学 杨美美 [内容摘要] 本文从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种探讨和发展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描述了在网络环境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优点。 [关键词] Internet ;CAI ;电子白板 ;校园网 21世纪教育是一个"人脑+电脑+网络"的教育。"网络"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媒体教育,而且是21世纪媒体教育的基本模式。"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学生"这种传统典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只要求传承知识虽有一定好处,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灌输、被填鸭的从属地位。其主动性、内动力和自压力、积极性难以发挥,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网络环境中的小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创造情景,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表现为单维性,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只是强调抽象逻辑思维而往往忽视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数学的教学就能解决以上的矛盾。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问:这个长方形快速旋转时会形成什么图形?学生众说纷坛,急欲求知,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自由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校园网中的素材库中找出用3Dmax软件制成的长方体旋转成圆柱体的过程的三维动画。(平时一定要做好数学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借助Internet网从鹏博士素材库中去寻找该素材,让该演示在学生个人的PC机上演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深争感悟圆柱体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求圆柱体特征的欲望,确实有"投石激浪"之功效。(如下图) 二、把握时机,促进发展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1、使定义清晰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2、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难以具体操作,很多学生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运用3D Max制成的CAI课件,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成16等份的扇形,再把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切割成32等份的扇形,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的难点--近似的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使导入适时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把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是一个平面图形(如下图)展示[:请记住我站域名/]在屏幕上: 那么,这就使计算机媒体过早地介入课堂,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触摸,甚至动手拆开长方体、猜想之后,再让媒体进行演示论证,这样才是适时导入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多媒体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共享资源,协作发展 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在帮助学生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等。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程序:所以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只是处于引导、点拨的主导地位,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伙伴或教师的帮助自主建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创造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基于网络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只是一种新的模式,它确实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它又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教学手段,同时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只有把计算机多媒体同时与其他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论文: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论文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总结出几点看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摇篮,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制定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促进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所以,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策略指导并开展课堂教学,对教学价值的体现,学生成长的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让学生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提效。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高潮迭起;会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2、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提高驾驭能力。是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从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全面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调整内容。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同时也要注意改革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教学再加工,从而真正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地引导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分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渐得到培养和加强。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生成的,它与其他技能一样离不开后天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与实践。 5 充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将长期沿袭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重视教文秘站:育内容的全面落实,要求各科教学不占不让。活动课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促进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多门功课要不分主次,齐头并进,又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课堂教学的全部功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改革教学的关键。 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相长。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要依靠各科教育的协调,数学水平与能力是学生良好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学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结构的优化,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问题来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自学课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布置学生课前先学,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却为教学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拟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沟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掌握新知识。 这样做,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到课堂上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加深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整体体现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重点、难点,力争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内容。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因此,一上课就应要求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纸平均分成两份,对所分成的两份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到怎样才是平均分;接着介绍将一个整体分成2份、3份、4份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进一 步理解不管分成几份,只要分得的各份一样大小(多少)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然后阅读课本,强化对“平均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是分数意义的基础,是产生分数的前提,且使其学会学习,这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既促进知识和智能的发展,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优化教学结构,还应该注意及时反馈适时评价。从反馈中了解学生学习情态,及时给予重视纠正,消除错误认识。素质教育应当完善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口答、实验操作、课堂开卷或用闭卷笔试、作业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适时评价,给予表扬,提出不足。这些对于鼓励学生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方向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优化作业结构,练中促智。学生的数学能力主要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技能,发展智能,在优化练习结构方面应着重体现练习设计四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趣味性。典型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注意选择最一般,最具有典型特征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练习,既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又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针对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选择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内容,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通过对比辨析,达到鉴别分化的目的。综合性,就是在练习中要注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沟通,形成知识系统,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学习“比”的知识后,把有关“倍”、“分率”、“百分率”、“比”这些不同类的概念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编成题组进行综合练习。可使学生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记忆,有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整体知识结构。一题多变,同中求异运用比较法,不仅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而且在比较中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还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面向大多数,前面题目差生可以接受,学有兴趣,后面题目可培养优生的思维广阔性,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开发智能,从而全面提高素质。趣味性,就是在设计练习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解题情境,选择灵活生动的习题,引发学生解题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解题中品尝学习乐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乐于学习,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个负担。 优化作业结构,还要严格把握作业份量,把课本习题分为预习、边讲边练、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几部分,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解答,不随意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从作业堆里解脱出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负担也不会过重。 总之,只要从教与学入手,不断优化改进,发挥课堂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不难达到。
机电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机电一化系统设计课程改革 摘要:针对机电一化系统设计课程本科教学的现状,在研究高等学校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并调整与优化了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并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对我国部分高校,特别是2000年以后升本的高校应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长期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下,转型需要从结构到形态、从形式到内涵、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需要各专业的相关课程,特别是专业类课程进行调整和变革来充实本专业应用型转型的内涵。笔者所在高校即为一所应用型本科转型高校,对所教授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调整,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工业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企业工程师岗位要求。具体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化系统设计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综合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构建起一座理论和实际间联系的桥梁。然而,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和缺陷,不适合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1)课程教学内容滞后当前应用技术;(2)课程章节相对独立、内在联系不足;(3)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独立进行。 2改革措施和方法 2.1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成功后,很快就得到普及应用。而目前机电一体化教材中的案例依然是十几年前的数控机床和传统的机器人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感觉知识陈旧,与当前实际应用脱节。因此,笔者在讲授过程中部分地淘汰掉这些陈旧案例,引入当前企业中产品型号。例如,采用多轴联动机床代替传统机床;在讲授机床导轨时加入倾斜导轨与平导轨之间的比较;引入目前热门的四轴飞行器和3D打印机等案例。通过新型案例的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了课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3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机电一体系统设计课程,如何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逐步到达企业对机电工程师的岗位要求呢?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企业中的典型应用项目搬到教学中来。项目式教学,又叫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后作业也是理论计算或理论设计。虽然,学生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面对实际系统设计时,总是感觉无从下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实践应用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显得有失偏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方法,蕴理论知识于项目实例中。例如,机械传动部件设计一章,主要讲解各种机械传动系统的选择、设计及其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影响等。在本章中采用了两个项目实例:数控机床传动系统设计和无碳小车设计(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题目)。在讲解项目设计过程中介绍各种传动系统的特点、效率,齿轮、丝杠等结构的间隙调整及其对数控系统动态特性和无碳小车运行轨迹的影响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理论,又明白了产品设计中是如何进行机械系统设计的,同时去除了枯燥的理论课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 4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随着学校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课程所需实验设备逐渐齐备和完善。课程实验项目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原来的单一性、验证性实验,调整为认知性实验、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课程讲授初期(一般在第二周),开设了柔性制造系统和数控加工中心方面的认知性实验,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一个总体了解;增加了液压系统的PLC控制和伺服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两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中务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搭接系统、自己分析数据,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课程设计,先前教学中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课程设计集中在学期的最后一周进行。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在学期初,就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每组一题,同时,允许学生采用大学生挑战杯和创新设计大赛所设计题目作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学期,随着课程的进行,完成课程设计相关内容,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也完成了整个课程设计,并在学期最后一周进行总结,撰写说明书。同时,分组向全班汇报设计过程,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与质疑。 5结束语 为了满足提高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近年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作者:韩向可 吴耀春 单位:安阳工学院 机电本科论文:本科机电专业实训机制的构建 实训过程管理 严格的实训过程管理对实训质量起着一个监督、保障的作用。可根据实训内容、性质对实训环节分散或集中进行。如:机电产品认知实训中的讲座、企业参观等就可分散进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行。为保证良好的实践动手效果,其他实训建议停课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实训开题动员、实训专题技术讲解、学生集中设计和制作、实训验收答辩、实训论文提交等。在实训动员时具体告诉学生详细的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检查、实训考核方式等,让学生完全进入实训状态。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可把实训专题讲解放在实训初或实训中。如电子技术实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基础实训,那么最好在实训初给学生具体讲解一下每个题目的大致思路和实训报告的撰写方法。机械设计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可让学生拿到题目后首先自行设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实训过程中相应地安排指导老师在实验室值班,负责学生考勤、答疑、指导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在此期间,学生按班次、时间段到实验室分批设计和制作。一般,实训最后几天为实训验收或答辩时间。排好时间段,几位指导老师共同验收,根据学生做的实物进行提问。最后,学生提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撰写方法原则上同毕业设计论文写法、格式相近。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实训耗材的可持续利用 对机电类专业来讲,由于学生必须制作实物,因此实验耗材开支较大。如果每次实训都购买耗材,这将是极大的浪费。系统性的实训内容安排已为循环利用实验耗材做好保障。每一学期的实训作品都是下一学期实训的地基,犹如必须一步步做好底层才可以最后建造出金字塔来。如何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可持续利用实验耗材是实训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例如,从实训性质来说,电子技术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主要让学生做电路板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两个实训的主要成品都是电路板。可以在这两门实训结束后,由实训负责老师把电路板收集起来统一放在大纸箱里集中保管。机电产品认知实训部分内容,如电子元件识别、电路板焊接就可以使用这些保存的电路板让低年级学生练习,大大节省电子元器件的开支。机电产品认知实训购买的电气元件可以继续为电气控制系统实训服务。当然,实训中常用的各种电子、电气元器件可以由实验室早期统一购买,实训时到实验室领取并做好登记。不常用的,或有些特殊的,由学生提出申请,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购买。由于大学四年的实训内容是系统性的,如果严格做好实训耗材的进出管理,妥善保管好每一次实训作品,都可重复、循环使用实验耗材,为节约实训耗材成本提供保障。四结论本文提出的机电实训体系构建是根据我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和理论课程设置总结出来的。实训体系的合理构建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根据各方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和完善此实训体系。 本文作者:李静工作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机电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摘要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卓越的机电工程师,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研究就旨在通过论述创新能力对未来机电工程师培养的意义及原则,并以湖南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为例,来探讨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机电工程师 创新能力 实践研究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专业人才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卓越的机电工程师,关键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人类进入20世纪到现在,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人类智力进化的乐章和主旋律,成为整个人类科技文明进化史诗与主题。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运用人自身的智慧来对大自然进行设计和创造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物品都是人的高度智力发明设计制造的结果,设计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经被现代教育培养成了人的本能的同时却忽略了设计本质和设计素质的研究和教育。一切的机电系统设计的背后都具有设计师的设计精神、智力及素质的高度的隐藏性及加密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论述创新能力对机电工程师培养的意义及原则,来探讨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的教学新模式。 1 创新能力对未来机电工程师培养的意义 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评判优秀机电工程师是否真正优秀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机电工程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现实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依然较大。根据2001年的有关分析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这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可宝贵的资源。然而,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机电专业毕业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存在明显的差距。进一步而言,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知识经济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极大的影响着当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对高等机电专业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精心的培养。 2 我校“机电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2.1 以实践为旨趣:加强设计、试验、实践教学 实践是工程的核心,实践教育也可以说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重建工程教育的时候,明确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口号。因此在机电类的专业中开出了大量的设计课和分散在其他课程中的实验成分。在国外的一些工科院校中更是注重实践课的开设。 2.2 “机电工程师” 新教学思路 为了培养具有现代化机电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和工程实践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要求,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教育现状以及我院几年来的改革实践,提出了以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创新改革思想与改革思路。其框架图1如下: 图1机电专业创新教学改革实践 其次,教学中连续以2006级至2009级机电班(含自动化专业)为试点对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机电专业基础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电装备设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努力实现介于“以教师为中心” 和“以学生为中心”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活动形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等的建立。 为拓宽学生思路和运用理论解决机电工程师的精神、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教学内容精选的同时,注重机电设计师的创新精神、专业素质、学习原理与方法的更新,加强对机电学科的历史发展、新的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新概念、新理论及创新设计成果的介绍,并注意选编一些与机电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以例题和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或挑战杯的形式反映到教学过程中。 2.3 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强化“机电工程师”工程设计能力,我们开展了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等课外科研训练活动,旨在从“听课―作业―考试”的传统教学方式之外为学生开辟新的第二课堂的内容,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广阔空间,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 大学生机电产品设计竞赛,旨在倡导发扬我院求实、创新,敢为人先的学风,培养和锻炼机电工程师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竞赛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4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强化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 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我们在正常的教学之余,将学生组织成不同的课题组,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从2002年起,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市、省和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先后获得市级各种竞赛奖项50项,省级各等级奖项30项,全国竞赛各等级6项奖项好成绩。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项目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在进行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开展和提倡的事情。 3 结束语 以激发学生大机电系统设计精神、素质及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互补性很强。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以大机电系统设计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教师和实验设备三者的交互去主动地发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认知能力。它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机电本科论文:虚拟仿真技术在本科机电专业教学中的探索改革 【摘 要】作为本科高校机电类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面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有机电一体化装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操作、调试、维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机电行业范围很大,产品种类很多,而且工种也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很多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但是,如何利用有限的理论课堂时间更好的传授理论知识,以及在实验实训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虚拟;仿真 一、改革意义 仿真技术是继数学推理与科学试验之后认识世界自然规律的第三类基础方法。虚拟仿真教学是指利用实物和计算机软件共同模拟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下进行探究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很接近现实工作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相应情境,真实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操作的感觉,以达到更快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工作场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 机电类课程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与实验课是分离的,这就导致技能训练得不到及时的理论指导,而理论课也没有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这样导致了学生的技能掌握不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出现了“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在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下采用的技能训练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仅限于实验箱提供的几个固定实验,学生只需按图接好线、按实验指导书输入程序就可完成实验,学生动手机会少,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第二种是通过制作一些实际的实验电路板或实物,然后在上面进行安装、试验和调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实际操作时要受到设备数量、品种等方面的限制,而且耗时大,占用课时太多,耗材的消耗量也很大,成本高。 虚拟仿真教学则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内容丰富、性能有效和安全等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应该将“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和虚拟仿真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虚拟仿真教学很容易与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因此在机电类课程的教学中,将虚拟仿真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而且成本低、效率高,使学生可以不受场地与设备的限制,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机电类课程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改革的方法思路 本研究将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独立本科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虚拟仿真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基于典型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 该模式由“项目导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成果展示与评价”四个环节组成,其中虚拟仿真教学贯穿了该模式的所有环节。下面简单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在“项目导入”环节,任课教师的活动包括三个内容: ① 借助虚拟实验平台,导入项目任务及目标、展示项目结果,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 ② 利用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后可以得到哪些知识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③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按照适合协作学习的分组办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安排具体的完成时间和成果的评价方式等。 (2)在“制定计划”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对该项目的 任务目标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所涉及的各种要素,充分应用已掌握的前序知识,基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决策,确定任务的实施步骤,为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实施计划”环节,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按照已制定好的计划逐步完 成项目任务。教师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应用已学习的知识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4)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然 后接受他人的评价和教师的反馈。同时,学生在汇报和听取同学汇报的过程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其他同学的成果,查找不足,反思其成败。 三、预期效果 将虚拟仿真教学与项目教学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更好的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教学经费的开支,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提高了学风建设。 机电本科论文:机电类专业本科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索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除在课堂理论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外,其他课程教学形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机械制造及电气工程领域发展的新形势,针对我校机电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现状,研究探讨了提高机电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践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综合国力和人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娴熟技能和具备创新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教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我校机械类和电气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现状,开展机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一、机电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高级人才,在广大以教学为主导的本科院校中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过分强化专业教育,过多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课堂理论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广、专业面过窄,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忽视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样的教育显然是不成功的教育。高教课程改革应该使我们的本科专业基础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保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把学科之外的知识包括社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地融入学科教育中。 二、明确培养目标 21世纪,学科交叉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具备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是当今社会对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机械、电子、检测、控制等各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某个学科领域或某个行业的通用性人才,其制定原则应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全方位并且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将工程实践带入课堂,探索课程教学创新模式”为宗旨,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主导。在近年来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我们已经做了下面的几项工作: (一)合理规划专业课课程的教学 依照拓宽基础知识层面,浅化专业知识意识,增强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想法科学设定教学计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在课程体系方面:对相关课程及内容进行整合提高知识传授效率,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设置更多的能够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选修课和一些理工交叉、文理渗透的跨领域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对未来的判断进行选择,同时增加新知识点的传授。 (二)设置创新实践课程 设置一系列创新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起大工程观念,加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专业知识在各种创新实践课程中能够获得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增强实践,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推动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发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路,重点培养学生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科学规划制订课程教学计划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各高校的学科教育应当加强知识的渗透交叉,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多种学科、多个方面熏陶的成长环境。在设定教学计划和进行课程机构设计、课程设置时,应依据上述培养原则,培养学生们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大学一年级按工科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人文知识、军事体育、外语和数理基础;大学二年级按机电类专业要求设计大平台专业基础课等通用专业基础课,并结合这些课程的应用性开设相对独立的实验课、实训与课程设计。建议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并提前到大一开课,使电类学生提前接触专业知识,为从大二开始参与电工、电子类创新活动打下基础;大学三年级按专业特点可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程要根据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梳理,灵活设置多个方向选修课课程,每个学生到三年级下半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继承和就业意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一组方向课程进行修学;大学四年级,学生应不再以课堂学习为主,而应以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主要学习形式,提倡学生开展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担任实验室助教、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应重点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体现和对本专业知识整体的把握和运用。 同时结合本校培养方案,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入《电工技术》、《模具CAD/CAM》、《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传感器应用》、《测试技术》、《印刷电路设计与制作》、《液压传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等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增加实践过程的力度,帮助学生创造出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例如安排了1周《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2周《电气专业实习》、3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又增加了理论、社科、经管等各方面的课程教学,例如设置了《情报检索与利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中荷机电开设的《工程素养》等课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可有效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系统性、开放性课程的设置,增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结合,促进了课程之间的结合,通过学习选修课程,学生可获得重要的价值分析,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四、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概念和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彻底理解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技能的培养为主体,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以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同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室是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有利平台,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可提高实验仪器的利用率。同时,学生可通过开放的实验室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 结合我校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改进后的电气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有:电气专业实习、金工实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微机原理系列实验、自动控制原理系列实验、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设计、控制系统仿真与CAD、印刷电路设计与制作、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机械专业包括:金工实习、机械专业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液压控制工程设计、机械工艺课程设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先进设计微机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实习(工程应用软件、模具CAD/CAM、计算机绘图)等。其中: 第一阶段:主要对象是新入学的大一理科的所有学生。主要教学内容是电子工艺的实训、实习。包含:万用表使用、焊接技能训练、电子元件识别、测量,示波器等设备检查、测量简单电路故障,常用工具、测量仪器的使用等[4]。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兴趣和感知认识,为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本阶段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电气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金工实习、电路实验、电气专业实习印刷电路设计与制作、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列实验;机械专业包括:金工实习、机械专业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液压控制工程设计、机械工艺课程设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等。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课的相关训练内容,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完成单元电路实验的能力。 第三阶段:依据扎实基础、扩大范围、突出特色、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提出了课程教学实验体系的构建思路。电类专业:开设微机原理,单片机接口技术、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系列实验、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设计、控制系统仿真与CAD、EDA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电子系统综合设施等试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电子设计自动化仿真软件,设计组装的系统电路板等工具,建立“软、硬、虚、实”相结合的框架结构,对现代电子技术进行设计。机械专业:开设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液压控制工程设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机械工艺课程设计、机械先进设计微机应用课程设计、计算机实习(工程应用软件、模具CAD/CAM、计算机绘图)等。在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能单独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制作,在虚拟和现实的电路中得到锻炼和时间,使学生在初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达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实践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应当不断提高实践学习中的软件硬件水平,在“机械”、“电气”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构建新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创新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培育出基本理论扎实、综合素质强、具备创新精神的实践型高级技术人才。 在调研中,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普遍的反映是,毕业生面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较差。符合当今时展的人才应当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实践教育过程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对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学生安排了较多的创新实践课程,形成连贯性的实践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各项实践方面获得系统训练。并且结合本专业要求增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增设更多的专业实验课程。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新添置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实验台上可以通过不同组合,完成多项控制与结构性能的测试实验,熟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使学生掌握机电工程的基础知识。开展“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积极倡导学生们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等相关竞赛活动。实践教学把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作为基础,运用类似于科研及实践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目标任务交待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成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依照实际工作程序,一起制订计划、共同或者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所需要的各项工作。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变成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每个人看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达成项目目标的过程。在课程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既参与了全程实践工作,又有自己独自承担的任务,应将任务分解,由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讨论任务的分配方案,既要发挥每个小组组长的作用,又要积极调动每个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性。 实践教学过程跟传统教学模式是不一样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任务的实施其实是一个探索过程,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过程、对课程中学到知识的应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实践现场会很“混乱”,与传统教室教学的氛围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老师的知识基础、随机应变能力、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过程的操控能力、对学生的点评能力等,都有很高要求。因此,教师的备课过程就十分重要,要准备项目,又要对项目进行深刻研究,对项目操作实施的过程了如指掌,对实践过程中要用到的知识点充分准备,同时对有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备预案等。 实践教学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是在全面考虑学生如何学的基础上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培养目标上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掌握与从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这些能力和素养是学生职业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实践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指导学生,全面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对于实现学校的“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六、结束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包括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和实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科技技术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本科教学中高校教师不但起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职责,还应该起到树立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科研教学互促进。因此,高等工程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进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机电本科论文:机电产品创新在机电类专业本科创新教育中的探索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本科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3D打印机开发为例,从创新项目涉及的机械设计、材料加工、程序开发、电子与控制等专业知识方面,阐述了机电产品创新在机电类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建立机电类创新实验平台的构想,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实践创新空间。 关键词:创新教育;机电产品创新;3D打印技术 一、前言 作为本科生教育的紧迫课题,提高本科生的教育质量已成为时代的强音,其中创新体系的构建一直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1,2]。由于传统高等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的问题,尤其在制造业,由于创新人才的缺乏,一些关键技术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的创新教育,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众所周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目前,机电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只能通过课堂授课、少量的实验以及实习单位的参观实习去掌握专业内容,知识的运用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而机电产品创新融合了机械、控制、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本科学习阶段知识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本文就以FDM(熔融挤出)型3D打印机开发为例,阐述机电产品创新在山东科技大学机制系材料成型专业本科生创新教育方面的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就发明了3D打印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D打印机的发展速度前景更加广阔,更加独特,而且技术越加多样化和独特。基于FDM(熔融沉积)的3D打印[3]是一门集图形图像学、机械、材料成型、电子控制、软件与网络信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技术,在成功掌握了高分子材料挤出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再配合机械与传动机构、上位机控制和下位机控制软硬件开发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机械设计理论、材料成型、电子控制、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虽然其主要专业课程内容为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的成型加工,但机械设计、电子控制与计算机技术仍然是与其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学生在产品创新中不但能把本专业的知识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并且还可以把相关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为今后从事产品研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机械设计的理论实践 FDM型打印机就好比一台小型的加工中心,只是把刀具换做打印喷头,以增材制造的方式加工零件。以delta型打印机为例,其机械机构采用并联臂机器人的运动方式,打印过程中将圆柱坐标转换为笛卡尔坐标数据,其本身的结构与运动形式就是一个典型的机械设计理论应用。在打印机的传动系统中,包括了皮带传动与螺纹传动,这些知识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均会学习到,而在整套打印机的设计、采购与装配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过的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加以练习、验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一些新的运动结构与连接方式不断地被参与产品设计的同学提出并最终实现。 三、材料成型理论实践 3D打印机有多种不同的技术,可用许多不同的常用材料。如:尼龙、不锈钢以及许多金属材料。而FDM型3D打印耗材以热塑性工程塑料为主,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可用的耗材,其中包括ABS、PLA、PEEK、HIPS、PA、PC等,而且各种新材料、新性能的材料在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而打印材料的流动能力、力学性能是决定其打印质量和工件性能的主要因素,这些内容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知识息息相关。3D打印机中熔融挤出头同样是3D打印机的关键部件,挤出头的结构与加热方案直接决定着材料的挤出流动性,从而根本上影响着打印工件的质量,因此这就需要应用高分子挤出理论对打印头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开发新型的打印头,以满足不断更新耗材的需求。在挤出头的设计中,需要应用高分挤出模具的设计理论,同时可以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不同结构挤出头对材料流动性的影响,以此来指导挤出头的结构设计。 四、电子控制部分的创新拓宽了专业知识 3D打印机的电子控制部分一般由主控电路、步进电机与驱动电路、加热管、热电偶、热床组成。主控电路将处理后的3D模型文件(G代码)转换成X、Y、Z轴和喷头供料的步进电脉冲数据,交给4个步进电机控制电路进行控制,然后让步进电机控制电路控制工件输出基板的X-Y平面移动、喷头的垂直移动和喷头供料的速度,比较精确地让高温喷头将原料融化后一层一层地喷在工件输出基板上,形成最终的实体模型。 目前的开源3D打印机都使用Arduino作为主控平台,Arduino是一款便捷灵活、方便学习的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其开发语言和开发环境都很简单,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更加容易理解掌握。在控制部分,应用了大量的控制理论与电子知识,并且随着3D打印机的功能与结构形式越来越多,传统的开源电路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开源控制板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接口以及固件程序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产品创新设计中不但学习了一些开源电路板的应用,而且往往能根据需求开发出新的控制板与固件程序。 五、控制程序开发加强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3D打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配套控制软件(上位机软件)的开发。上位机完成打印数据处理和总体控制任务,包括从CAD模型生成符合快速打印成型工艺特点的数据信息;设置打印参数信息;对打印成型情况进行监控并接收运动参数的反馈,必要时通过上位机对成型设备的运动状态进行干涉的功能;实现人机交互,提供打印成型进度的实时显示;提供可选加工参数询问,满足不同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要求。几个著名的开源打印控制软件如Repetier-Host、cura、pronterface等极大地促进了桌面型熔融挤出3D打印机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但随着一些软件停止开放源代码,自主开发新功能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上位机软件可由C语言、C#以及其他的编程软件编写,学生以利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在源代码的基础上充分创新进行开发,从枯燥的书本学习到实际的功能性程序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六、总结 总之,机电产品创新项目涉及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等相关专业。参与机电产品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参与创新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了在进行研究工作时,自己在某些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认识到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工作,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堂知识、专业技术等方面,更积极地与教师交流,课堂出勤率与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有很多学生加入到了与3D打印相关的机电产品创新项目中,并且在山东省高校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 以先进产品技术为导向的实验教学平台成为创新型教学的一种趋势[4,5],并且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合作,例如: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或者聘请企业的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获得了企业的实战型教学与培训的机会,学生可以迅速地进入工程师角色,为即将面临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了让更多的机电类专业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基于3D打印技术机电产品创新实验室也在积极筹备中。 机电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行业之一,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加入到国家建设的大军中。这就需要社会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建立机电产品创新实验平台,是一条把学生塑造成为一名优秀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走向事业的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电本科论文:一般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摘要:根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对机电控制课程体系中的涵盖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突出工程机械特色、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建立了完备的课程群建设框架,为一般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进行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一般本科院校 机械类专业 机电控制课程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传统机械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机械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集机械、电子、控制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机电控制课程群是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优化机电控制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了完备的课程群建设框架,为一般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进行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改革背景 长沙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源于原长沙交通学院1979年创办的“筑路工程机械”专业和1996年创办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00年归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工程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两个方向。几十年来,已培养了近三千名本科生,毕业生主要在交通领域相关行业就业,具有鲜明的交通行业特色。本专业依托行业优势,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 然而,在近几年培养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机电控制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课程体系不严谨,部分课程的内容设置有重复;理论与实践脱钩,实践环节偏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工程机械”背景结合不紧密。因此,优化机电控制课程体系结构,体现我校机械类的专业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 改革措施 结合机电一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明确我校对机械类专业的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需要相对提升。对机电控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以及突出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 2.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对于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的多种问题,比如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不严谨、课程内容相互之间重复交叉等。在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把机电控制类课程体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做了整合与优化。将“电工电子技术”中的电机部分、“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学”等机电控制技术中的强电控制知识整合为“机电传动与控制”;“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更新教材,增加了Matlab软件和Simulink仿真工具包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测控电路”、“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技术”等课程,修订和编写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2 增设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既在课程中设置实验环节,还改革了原有的课程实验内容,同时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机电控制技术实习”环节,该实习以PLC为控制载体,使学生获取机电控制的实践能力,加深对机电控制的基本理论的认识,培养―定的操作技能。 2.3 与交通和工程机械行业紧密结合,突出我校机械类专业的特色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实践工程机械特色体现不足的问题,加强了机电控制课程体系与工程机械知识的有机融合。在多门课程的教学中,将工程机械作为机电控制的对象;增开了“工程机械电液控制技术”课程。 2.4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理论性比较强,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能够应对教学过程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开发和理论分析能力的要求,同时将Matlab软件引入教学,可以减轻不必要的课时浪费;通过对平时大量课题和试题的收集,加上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可以组织开发相关课程试题库,以此来满足教学要求;另外学校为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便的条件,可以开发教学网站,以此实现互动式教学。 3 改革效果 通过整合优化后的机电控制课程体系内容更加的完善清楚,有利于课堂的教学实施,而且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改革,减少了平时课堂教学出现的重复现象,充实了一些新的科学理论和教学研究。为了突出教学的综合性和设计实践性,我们对原有的课程实践体系进行整合规划,以此加大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习实现了“电子技术实习――单片机控制技术实习――机电控制技术实习”的不断线。将机电控制课程体系与工程机械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更明确地突出了本专业的工程机械特色。 4 结语 自2010年专业机电控制课程体系立项以来,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突出交通及工程机械行业背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一般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进行机电控制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借鉴。 机电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机电实验室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机电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存在问 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机电 建设 管理 1 概述 机电专业属于应用技术学科,因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机电人才要具有更高、更全面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对实验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各个行业对既懂机又懂电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如何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机电一体化人才, 创造一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实验环境?培养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众多工科院校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 2 高校机电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教学管理欠规范。虽然近年一直提倡加强实验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学生仍然轻视实验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实验课表不规范,随意更改上课时间;不按规定分组,学生成绩考评体系不完整,学生上课不认真,得过且过已成风气,最终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浪费。 2.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质量和开出率问题。首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不高,大多数达不到设计和综合知识点的作用;其次,因为课时少、实验复杂,造成了实验项目数量不够;最后,因为有的学校因实验场地、条件和人员问题,实验项目打折扣,再因实验项目区分不严,设计实验变演示实验,综合性实验变理论讲解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降低。 2.3 实验室实现全开放困难重重。第一实验室少,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验室承担几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第二实验教师少,设备维护和管理难;第三教师待遇以及思想上不重视,很多实验室不给学生开放,即使开放也缺少教师现场指导。 2.4 大型数控加工等设备使用效率低,管理欠规范。为了满足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工作,大型仪器的购买逐年增多。但是,很多大型仪器只有个别教师能够使用,利用率不高,使用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被闲置的现象。在设备的管理上,缺少专人管理和专人使用执行不到位,同时缺少教师使用记录,不能及时反馈设备情况。 3 机电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探究 3.1 建立机电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实验项目信息的管理、排课、选课、实验成绩及实验室利用率统计分析等,同时也实现了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信息化和规范化。通过平台学生可以网上申做实验、预习实验、观摩实验、查询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情况、实验教师上课情况等综合信息。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实现了资料共享,为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奠定了基础。 3.2 产学研结合加强实验室工作队伍的建设。实验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机电专业是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紧跟时代的先进技术,这就要求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验教师队伍。让实验教师到企业、研究单位进行学习深造,获取实际经验,将当前先进的生产经验带回课堂,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3 以竞赛为契机推进机电专业创新实验室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机电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学生通过机电实验室提供的平台,进行创新实践。制作的机电作品,将材料应用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控制算法及软件设计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又为实验室开设机电综合设计实验提供了更多途径,而创新实验室建设又为以后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机电知识的能力,实现了竞赛与实验室建设的互补。 3.4 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以旧带新梯队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大型加工设备。因机电专业特点,实验室具有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激光内雕机等大型设备较多,而这些设备除了正常教学外,很少他用,因此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团体成员主要由学生构成,主要以机电专业学生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知识传授主要是高年级的学长带低年级的学弟进行自主学习,实验室教师从旁指导。团队成员可以使用和管理实验室的大型设备,设计新产品投入市场,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创新创业团队实行梯队管理模式,减少实验教师的工作量,通过以旧带新实现了知识的合理过渡,同时也完善了对大型设备的规范管理。 3.5 应用现有条件自主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大多数高校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内容单一,学生在实验室里学到的实验操作技能缺乏实际价值。实验操作学时数得不到有效保证,学生只能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内容,不能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做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种状况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潜能得不到挖掘。因此根据现有条件,自主设计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4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知道,机电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任务艰巨,我们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同时要转变观念,强调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并重的制度及以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设实验室。 机电本科论文: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电本科毕业设计改革 [摘 要] 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为适应新形式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改革。通过分析机电方向本科毕业设计现状,提出毕业设计题目要多样化;毕业设计内容上要紧跟题目的变化,与现场工程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接轨;管理上要到位,不同题目要用不同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些举措,形成强学生、强教师、强学校三赢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机电;毕业设计 0 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才质量的培养。把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作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1]。在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背景下,作为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地方高等院校已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虽然没有成形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却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必须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认真考虑,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机电方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目前各高校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个学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学生们纷纷把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和考研究生做为头等大事,从而忽略了毕业设计环节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机械电子类毕业设计多停留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答辩-图纸-说明书-毕业答辩的形式,学生们从开题到答辩,整个设计要发挥想象力,虽有毕业实习环节,但可参照的实物结构不是很多。所有的设计都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合理即可,因为这种“完美”的设计不用实际制作去检验。只设计不做实物的设计被学生认为与企业技术不对接,是找工作、考研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质量毫无保障,所以必须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为企业、为学生服好务。 2 毕业设计改革具体内容 2.1 毕业设计题目的改革 做好毕业设计要从题目入手,把好入口关。现有的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教师给定,或者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在保留现有给定题目的基础上,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题目的来源。 1)企业实际工程应用题目直接走进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那么毕业设计的题目就可以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题目[2,3]。另外,在近几年学生择业时,企业会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在企业工作半年以上,利用好这段时间,学生可以从工作出发,制定解决单位工程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学生会很乐意付出时间和精力,使毕业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还能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更快地接触工作岗位中的实际技术问题。 2011年开始,机电专业对进入煤矿工作的学生百分百地安排了煤矿机械方面的毕业设计题目,涉及到采煤机、掘进机、装载机、刮板输送机、皮带输送机等大型机械的部分结构设计。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新增加控制装置的电气和机械的设计题目,如刮板运输机远程控制装置设计等。2013年已有部分题目要求制作出模型,一步步逼近工程实际应用,使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题目拟定需要企业的大力配合,更需要学校改进考核标准,二者缺一不可。机电专业于2013年开始小范围实施这类题目,其中一项与某煤机厂共同完成了采煤机截割部输出扭矩轴的改进设计,保护了扭矩轴的同时,还解决了更换扭矩轴带来的麻烦。 2)结合大学生创新科技实践活动,拟定毕业设计题目。高校中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创新科技活动作品不应只停留在制作完成阶段,完全可以在毕业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这类实践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实际制作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及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这样的作品适合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对其实用价值进行思考,改进后完善技术文件及图纸绘制,从而延伸了前期实践成果,保证了教学的完整性。参加大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学生都受益匪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为大赛准备的各种创新科技活动作品,大多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而作,有时会应用一些现成的机械结构或电控模块,比赛过后,学生们不会细研究这些机构或模块的设计思路、加工过程等,但延伸到毕业设计就可以完成作品的整个设计、选材以及加工等环节,对于学生而言也更容易完成。2011年开始把竞赛的优秀作品纳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如六足机械人、智能防盗系统的设计、水位控制系统的设计、旋转LED灯的设计等,在毕业设计环节完成控制系统的参数设计、机械结构的零部件设计等,收到良好效果。 3)跨学科跨专业的题目、大型题目可建立毕业设计团队共同完成。机械电子专业的毕业设计目标是要完成机电设备的机械装配结构图的绘制、设计原理的阐述、电气控制部分及设计过程的说明(说明书),一个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不能兼顾零件的加工工艺、产品的外观设计、材料的合理选择等方方面面,但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跨学科合作完成一个题目,例如与工业设计专业合作完成产品外观设计、与机械制造专业合作完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设计、与材料专业合作完成选材问题、与电气专业合作完成电气控制部分等,真正把一个题目完全按照工程实际设计、制造流程,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这种跨学科合作题目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项目所涉及领域的了解,为培养后备现场工程师奠定基础。 大型题目拆解后由多名学生共同承担,符合工程大项目的实际设计流程,学生可以对自已承担的部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树立全局、合作的思想。表1中列出了历年来毕业设计题目分配情况。 2.2 毕业设计内容方面的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要跟上卓越工程师所达到的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内容上就要有所突破,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内容的改革见图1。 原有的毕业设计是要完成任务书、实结、开题报告、图纸、说明书等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工作停留在书面材料上。经过上述题目的更新,毕业设计的任务目标可以规范到模型的制作、实物的制作、实物+软件仿真等。而在文件整理上可完成制作过程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原理说明书、使用注意事项等,仿真部分可完成仿真全过程的分段解读、仿真结果的演示。这使得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毕业设计,内容上突破原有文件考核较多的方式,从重实际应用出发,减少文件考核数量,增加实物考核项,其核心是要增加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题目源于学生在企业锻炼实习模式下,或学生已分配到企业工作前提下,在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辅导完成的毕业设计,该类题目突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可以以解决哪类工程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作为设计内容来完成,更能体现出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管理 题目的准确性是出色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所以立题要慎重,要经过专家委员会的研究通过,对不合适的题目,委员会及时反馈给指导教师,经修改后再审核,从而构建一个分类较细的毕业设计课题库。题库的建立要在大二或大三时就完成。 对于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题目,原则上题目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指导教师、学生共同拟定,但主要以企业为主。以这种形式作毕业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文件要完成,但要和校内题目有所区别,题目答辩时要重视企业技术人员的意见,管理上见图2。 3 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教学环节的参与和保证。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要想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综上所述的这些革新,一是学生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环节,检验自已所学过的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从而为真正成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树立信心――强学生;二是培养了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使教师能真正实现与企业技术的对接,共同研发更具实用价值的课题,这些课题的完成,既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又将对教学各个环节起到促进作用――强教师;三是通过毕业设计内容的改革,能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现场工程师,这些工程师的表现将扩大学校的影响,从而做到强校。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三赢的毕业设计模式必将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机电本科论文:机电类本科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与实践 摘要:本文分析了培养机电类本科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性,从优化学生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夯实学生创新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等方面介绍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主要措施和实践成果。 关键词:机电液一体化;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灵魂,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应用型的人才,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和车辆工程等个机电类专业人才不只是孤立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必须系统地掌握机械、电气、液压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专业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机融合于一体,灵活应用于实践。因此,必须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学时数、安排、衔接等更为合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推广实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的统筹全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所以大力培养机电类专业本科学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精益求精的意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其创造的潜能。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要有一种超前的活跃的心境,对新事物要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敏锐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机电类专业特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努力发现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勤动脑、多动手,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从生活、学习中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4]。 二、构建以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构建以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将学生培养成创造性活动的人才。根据机电类专业本科学生机电液一体系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目标,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制定能力,还要掌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能力,最终要掌握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中必须涵盖机械设计制造、电气控制、液压传动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综合设计和应用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即课程中必须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工基础》、《机电传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实习与设计等核心课程。教材中涉及的原理和定理要介绍其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材中要有综合创新设计类教学内容[5]。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并重的局面。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激发创造火花,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理解,提高工程实践意识,缩短从书本知识到实际专业技能之间的距离。在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增设《认识实习》等课程,让学生早日接触实践、认识实践,有利于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让学生直接参与和介入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加强对专业前沿动态的了解,激发其求知欲、创新欲。将科研项目引入专业技能训练,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在大赛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6]。 四、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教学过程中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这三个层次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关键点,注重应用,遵循先因后果、循循善诱的教学程序。教学采用以启发式为主,变单一课堂讲授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与讨论、交流与研究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贯彻实施“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潜科学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社会探究法、角度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智力激励法、发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创新能力,做到“不唯书,不唯上,而唯实”[7]。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循规蹈矩而缺乏创新能力[5]。 五、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提高教师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参加各类培训,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掌握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能型人才。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水平[8-9]。 通过对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初步建立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一支培养学生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有所提高,思维的敏感性、敏捷性、灵活性,洞察力、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学生能较好完成具有技术创新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敢于突破设计图册上的传统结构实施创新设计[10]。在历年国内的机械设计创新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011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广东赛区选拔赛,我院参赛的12支队伍获得了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2年获得国家级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2012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广东赛区选拔赛,我院参赛的7支队伍获得了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作者简介:黄长征(1970-),男,湖南耒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现代机电液集成控制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与教学。 机电本科论文:“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思考 摘要:“机电一体化原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重要性、实验室建设、激发学生开拓就业思路、项目教学法和增设课程设计环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机电本科论文:浅谈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 【摘 要】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要加强实训环节,而且还必须对实训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才能达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论文以我系机电专业为例,提出了以项目为导向,以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系统性实训体系,详细介绍了实训内容安排、实训过程的管理以及实训耗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机电 实训内容 实训过程 实训耗材管理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研究型本科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工程型人才。而应用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训体系。通过对我系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大部分同学认为我系机电专业实训环节基本足够,但是实训内容较为分散,仅仅注重了与课本理论知识结合,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对技术的全面整体性要求。为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达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实训进行改革。改革原则是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项目为导向,建立系统的实训体系。 一 实训内容安排 机电专业从大一到大四总共八个学期,其中,最后一学期为毕业设计,前七个学期每学期都安排1~3周的实训环节。整个大学四年的实训内容安排应以某个项目为主线,上下衔接,形成一个系统,如功能型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同时要符合本学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要求。具体的每学期实训名称、实训周数安排详见下表所示。 第一学期,新生刚刚入校,主要学习工程制图这一门基础课。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对机械制图的学习要求不亚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开展为期1周的机械制图实训,通过徒手 绘制机器人平台和各基础部件,让学生掌握工程制图的绘制方法和标准等。大一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AutoCAD、电子线路CAD等机械、电路绘图课程,因此在本学期开设机电产品认知实训,为期3周。此实训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绘制机器人模型、参观工厂企业,邀请企业工程师开展讲座,识别电子、电气元件,学习焊接、绑线,制作简易小电路板等。本实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开始进入机电实践环节中,从最基本的基本功学起、练起,给学生建立一个机电专业的感性认识。第三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电路基础课程。此学期实训称为电子技术实训,实训内容主要围绕机器人的基本电路展开,如机器人寻线电路、避障电路、电机驱动电路、电源电路、音频电路等。这些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是机器人最基本的电路。同时本学期还有一个金工实习,打破传统的锤头、钢球等的实训内容,根据功能型机器人改为机器人底盘、手臂、车轮、手、轴承等的加工。第四学期学生学习了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三维绘图等课程,由此开设机械设计实训,让学生自主设计机器人模型,机器人可以采用不同的驱动方式,完成机器人二维图纸绘制和三维动画演示,该实训为期2周。第五学期开设检测与控制实训,把本学期所学的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机电传动与控制三门理论课综合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大小自行完成机器人核心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并为机器人增加功能模块,如机器人寻迹、机器人颜色识别、机器人语音等。第六学期的电气控制系统实训主要针对本学期的PLC电气控制技术展开,让学生在机器人上增加气动驱动方式、用PLC控制完成机器人夹持物品、机器人物料运输等功能。第七学期安排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需要把三年来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起来。学生把以前做的功能型机器人进一步完善和强大,然后根据老师拟定的机器人比赛规则组织机电专业学生举行一场机器人对抗赛。总之,把大学四年来学的所有知识综合应用起来,为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做好铺垫。 二 实训过程管理 严格的实训过程管理对实训质量起着一个监督、保障的作用。可根据实训内容、性质对实训环节分散或集中进行。如:机电产品认知实训中的讲座、企业参观等就可分散进行,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行。为保证良好的实践动手效果,其他实训建议停课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过程包括以下环节:实训开题动员、实训专题技术讲解、学生集中设计和制作、实训验收答辩、实训论文提交等。在实训动员时具体告诉学生详细的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检查、实训考核方式等,让学生完全进入实训状态。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可把实训专题讲解放在实训初或实训中。如电子技术实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专业基础实训,那么最好在实训初给学生具体讲解一下每个题目的大致思路和实训报告的撰写方法。机械设计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可让学生拿到题目后首先自行设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再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实训过程中相应地安排指导老师在实验室值班,负责学生考勤、答疑、指导和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在此期间,学生按班次、时间段到实验室分批设计和制作。一般,实训最后几天为实训验收或答辩时间。排好时间段,几位指导老师共同验收,根据学生做的实物进行提问。最后,学生提交实训报告。实训报告撰写方法原则上同毕业设计论文写法、格式相近。这也是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撰写奠定基础。 三 实训耗材的可持续利用 对机电类专业来讲,由于学生必须制作实物,因此实验耗材开支较大。如果每次实训都购买耗材,这将是极大的浪费。系统性的实训内容安排已为循环利用实验耗材做好保障。每一学期的实训作品都是下一学期实训的地基,犹如必须一步步做好底层才可以最后建造出金字塔来。如何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可持续利用实验耗材是实训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例如,从实训性质来说,电子技术实训和检测与控制实训主要让学生做电路板来实现一定的功能,这两个实训的主要成品都是电路板。可以在这两门实训结束后,由实训负责老师把电路板收集起来统一放在大纸箱里集中保管。机电产品认知实训部分内容,如电子元件识别、电路板焊接就可以使用这些保存的电路板让低年级学生练习,大大节省电子元器件的开支。机电产品认知实训购买的电气元件可以继续为电气控制系统实训服务。当然,实训中常用的各种电子、电气元器件可以由实验室早期统一购买,实训时到实验室领取并做好登记。不常用的,或有些特殊的,由学生提出申请,指导老师同意后方可购买。由于大学四年的实训内容是系统性的,如果严格做好实训耗材的进出管理,妥善保管好每一次实训作品,都可重复、循环使用实验耗材,为节约实训耗材成本提供保障。 四 结论 本文提出的机电实训体系构建是根据我系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和理论课程设置总结出来的。实训体系的合理构建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根据各方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和完善此实训体系。 机电本科论文: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 摘要:对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总结,尤其是对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机电专业,随着柔性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以及有关边缘科学知识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如何在现代教育环境下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摆在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应用能力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而大学是培养知识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知识、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制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问题,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社会对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应对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定。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从事机电及相关领域内的设计制造、开发、技术应用与改革、运行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机电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应面向行业、企业,按企业现代化生产及技术工程师岗位群的要求,懂设计、会操作,能承担设计向制造的转化、技术应用与改革、运行管理及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 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专业技术知识为主线,以实践性课题为核心,对实践型教学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从理论方面来分析,使实践性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遇到了自己没有办法克服的困难,才会从理论上去寻找答案,去积极探索,并试图按照理论提供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一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理论失去效力时,就会促使其创新,进而激发其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硬件建设不到位、软件跟不上等问题,与国家提出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实训基地的硬件不足 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多数为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职工大学、教育学院、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又恰逢高等教育迅猛扩招的时期,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建设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以至于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数量少,实验实训开设率较低,由此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毕业后还要花大量时间接受岗位培训。 软件建设跟不上 这里的软件是指高等教育中的课时、目的、内容、教学组织、要求与考核等实际环节。学校存在软件跟不上的原因主要有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专业设计不尽合理、对用人机制和市场机制了解不够等。对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门课程知识考虑不够,从而影响实践教学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些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一整套关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管理全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或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与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应有的压力和自学能力,因而实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以及课程整合方面存在问题。 (二)加强实践教学采取的相应对策 加强硬件建设 硬件是基础,必须充实。学校应根据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并且进行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优化配置硬件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设备的使用效率。争取政府相关资金扶持的同时,与企业走产学合作之路,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真实的现场实施现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另外,学校之间可进行合作,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充分发挥硬件设施的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 硬件设施配备加强了,就必须让硬件充分发挥作用,对实践教学进行严格、科学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好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1)建立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可以成立实训中心,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学院各类实验室、实训中心(室)、车间等可按专业大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并归属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实行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除了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之外,也可面向社会开办有偿服务项目。这样,可使实训中心从单一的实训,向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拓展,实现教学、生产与社会培训有机结合。(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从企业或社会上的其他部门中选聘优秀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或专、兼职教师的办法。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同时,组织“双师型”教师编写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实训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充分融入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将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以便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毕业后能够习惯企业的工作。具体来说,要实现校内实践基地企业化,实行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教育。 改进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 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践成绩评定办法等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把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发人力资源、开拓人才市场,以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就业。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三生教育研究 摘要:幼儿园开展“三生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自然选择,符合幼儿教育发展大势。落实“三生教育”策略,需要从具体教育教学细节做起,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三生教育;习惯培养 所谓“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全面落实“三生教育”策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正确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并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创生生活能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这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必由之路。 一、生命教育,培养幼儿道德习惯 幼儿园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需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我国幼儿园使用教材为上海少儿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课程”。大班主题为“了不起的我”,这些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三生教育”相吻合,“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等内容,与幼儿生命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生命教育信息材料,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提供更丰富教育资源。教师利用身边人、身边事,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也是重要教法选择。生命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1.交通安全教育。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随便横穿马路,不闯红灯;出行要有家长陪伴。 2.家居安全教育。不随便玩刀具,不接触电、煤气、药等物品。 3.其他生命安全教育。不和陌生人接触,不接受陌生人食品,不听信陌生人;不去危险地方玩耍,不随便下水洗澡,不在工地逗留;不自己点放烟花爆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案例,让幼儿获得更为直观认知,提升幼儿生命观。文明道德教育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实际需求,也是每一个人生命成长的重要基本素质。幼儿阶段进行道德教育,促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这对规范幼儿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一定社会规范要求,对道德品质有一定理性认知,教师要从细节方面进行强化,从行为习惯角度展开教育,这样可以为幼儿生命教育创造条件。幼儿良好道德习惯包含内容众多,教师要帮助幼儿厘清相关内容: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主动问候长辈;爱惜东西,注意勤俭节约;学会换位思考,讲团结顾大局;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吃、穿、用、玩等方面不攀比;不向家长提出不合理要求,不无理取闹;不和其他小朋友打闹,不说谎话。 二、生存教育,培养幼儿学习习惯 幼儿大多娇生惯养,其生存适应能力普遍较低,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设计教学策略,提升生存教育的针对性。幼儿生存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正视其差异,并根据不同群体幼儿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方案。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有差别;幼儿身体基础不尽相同,心理素质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要深入到幼儿之中,对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摸排,这样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如,在大班开展“找朋友”活动,让幼儿在固定时间内找到更多的朋友,这对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将是严峻挑战。教师要给这样的孩子以特别关注,并适时给以引导和帮助,教会幼儿如何行动,找到更多朋友。这个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其实是生存教育的具体体现,让幼儿找到更多朋友,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这对提升幼儿生存指数有重要帮助。幼儿学习无时不在,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引导,促使幼儿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幼儿学习成绩并不是幼儿智力水平反映,但一定是幼儿学习习惯的真实写照。凡是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幼儿,其学习表现就非常突出。因此,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课程。现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幼儿智力普遍提升,真正脑子笨的幼儿已不多见。其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自然成为重要教育突破点。幼儿学习习惯包括:不沉迷电游、动画片;能够进行广泛阅读,不需要家长陪伴、督促完成相关学习任务;遇到学习困难能够独立解决;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意志;学习时不贪玩、不做小动作;学习时能珍惜时间,有较强时间观念等。教师要从点滴抓起,通过鼓励、点评、提醒等手段,帮助幼儿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或者是组织开展多种实际操作活动,逐渐培养幼儿自觉的学习习惯,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和榜样,这样可以激活幼儿主动性,提升幼儿学习品质。 三、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生活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幼儿出现反复,只有看到幼儿的进步,才能提升生活教育价值度。幼儿生活教育包含众多维度内容,让幼儿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应该是生活教育的基本要义和目标。在大班开展生活教育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接受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可以采用生活案例加讲解的方式,对幼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升生活教育力度。教师要利用多种引导手段,让幼儿对生活有全新认知,生活不只是吃喝玩乐,还有更多丰富内容,要学习、要明理、要做人。教师要利用教材学习内容,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展开教育活动,让幼儿明确生活内容,改善生活质量,不仅要自己保持快乐的心态,还要给父母家人和身边所有的人都送去快乐和幸福,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正确的。同时,教师要从生活细节展开教育,如按时吃饭、睡觉、学习,要求幼儿严格遵守作息制度,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幼儿生活习惯好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卫生习惯培养,这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有些幼儿不会主动洗手、洗脸、刷牙,甚至有吸吮手指的习惯,这都是需要戒除的卫生恶习。教师要针对性制定教学措施,对不同群体幼儿实施不同教育策略。幼儿生活习惯培养包含内容主要有:不挑食、不偏食;能够独立穿衣、系鞋带、叠被;饭前便后主动洗手;玩具、生活用品摆放整齐;能够帮助家长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教师要协助家长对幼儿展开全面生活习惯教育,确保教育的有效性。“三生教育”属于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作为幼儿教师,要跟上时展节奏,自觉接受贯彻“三生教育”策略,通过科学教学设计,培养幼儿正确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三生教育”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也为现代幼儿教育指明正确方向。 作者:马静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更应该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三至六岁的幼儿正是个人道德情感和是非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幼教工作者应该将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发育成长相结合,发现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幼儿园是一种学前教育机构,通常是对三至六岁的幼儿进行统一的德育和智育,让幼儿的身体、智力、心理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能够让幼儿学到简单的知识,还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集体生活,体会交朋友的乐趣,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教育作为教学体制的基础部分,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和道德品格培养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 (一)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就目前的幼儿园教育来说,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为主要工作,经常会忽视对幼儿的心理教育,认为幼儿年纪太小,不适合进行心理的教育,即使部分幼儿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只是走形式,或仅仅对性格内向和存在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然而事实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重要,能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衔接时期,并且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二)个别幼教自身素质不高 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虐童事件,在各界人士揪心的同时,也反映出部分幼教自身的素质问题。很多幼儿园都认为幼儿课程都是些基础知识,幼教不具备专业教学水平也可上岗,恰恰相反,幼教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心、耐心,很多幼教仅仅是中专毕业,自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甚至打骂学生,给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心理教育课程的单一 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内容形式单一,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轨,导致教学成果不理想。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局限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教学和游戏活动教学,使得幼儿对心理健康课程完全没有兴趣,课程效率不高。 二、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的,而是应该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当中。幼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如果仅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讲述理论性问题,幼儿必然理解不了,因此,完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例如:在上体育课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加强团结合作,相互帮助,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如何与同学进行情感呢沟通,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的相处,消除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 (二)师生情谊的建立 要想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现在的幼儿大都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不仅会养成孤僻的性格,还会有自私的不良心理。孩子刚刚融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会感到难以适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交新朋友,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融入到幼儿当中,主动与幼儿交朋友,并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建立友好的情谊,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三)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十分关键。幼儿园的小学生都处于三至六岁,接受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幼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幼儿年纪较小,比较贪玩,教师应该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利用多媒体、游戏教学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幼儿心理教育的成果。 (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不仅学校要加强教育,更需要家庭的关怀教育。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更应该时刻关注幼儿的成长。我国有关数据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生活压力的加大,让很多父母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首先,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多抽空陪伴在孩子的成长程中,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其次,父母不应该在孩子的面前争吵,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阴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心理教育的不足之处,通过心理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师生情谊的建立、心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作者:齐明华 单位:河北省青县金牛镇大杜庄中心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 一、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建设的加强以及对于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音乐教育也普遍被幼儿园所重视,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却不尽人意。通过对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实施状况的调查以及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一些误区:第一,农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音乐教育不被重视,幼儿园音乐课程所占比例极少;第二,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第三,教师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开展音乐教育的能力有限;第四,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歌舞表演为主;第五,幼儿园音乐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为机械的模仿和重复练习;第六,音乐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幼儿艺术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丰富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 农村不仅具有植物、动物、特产、石头、泥土、沙子、山川、河流、田野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农机具文化等等,精神文化包括英雄人物事迹、传说、民间艺术、民间儿歌、民间童谣、民间游戏及民间风俗等。把这些资源都充分的应用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上,不仅丰富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丰富了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还有助于培养幼儿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二)弥补幼儿园音乐教学设施的不足 农村幼儿园一般既没有雄厚的经费有缺少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设备,但是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和物资资源都能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所用,换句话说就是幼儿园可以引进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农用产品、废旧的农具等来制成简易的乐器等音乐教学设施,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资金,而且还弥补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 (三)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效果 将农村乡土资源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取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一方面,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对家乡的认识了解,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不仅贴近农村幼儿的实际生活,还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培养幼儿对生活以及音乐的敏锐观察力,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施的效果。 三、选择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儿童是生活在现实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自身经历的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农村乡土资源是农村幼儿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选择教育资源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方面,必须以地域性和适宜性为原则,充分发挥老师的自身特长以及专业能力,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挖掘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且具有教育价值的乡土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 (二)趣味性原则 一切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因此,为了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积极效果,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遵循趣味性的原则,选择跟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能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 (三)教育性原则 幼儿阶段是个体想象、思维、情绪、个性、气质和能力等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学前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幼儿阶段的美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及创造力具有极大的作用。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农村幼儿园选择乡土资源开展音乐教育时,要遵循教育性原则,选择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民间艺术资源,使之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美化幼儿的心灵,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促进农村幼儿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开展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 农村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滞后很大原因都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忽视。要想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走出误区,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就要提高其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尤其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农村幼儿教师学习培养活动,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鼓励农村幼儿教师积极参加职前职后的学习培训。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于农村乡土音乐资源的开发,鼓励学前教育和音乐教育方面的专家定期到农村进行乡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结合农村特有的乡土音乐教育资源以及农村幼儿的发展特点编写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教材。最后,为农村幼儿园输送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支援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投入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 (二)幼儿园的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呈现着以私立园为主公立园为辅的现象,其中私立园大多都是依托于家庭的形式办园。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多数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院校的培训的非专业人士,因此大多数的幼儿教师都没有或极少拥有开展音乐教育的专业技能。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培养教师音乐教育的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首先,农村幼儿园的园长要重视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程所占课时的比重,投入资金购买音乐教学设施。其次,幼儿园要鼓励并支持幼儿园教师脱产进修和短期培训,尤其是学习音乐教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另外,幼儿园也可以邀请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本园进行讲座或者对本园的老师进行音乐教育的培训指导。同时,幼儿园要成立音乐教育教研组,任用幼儿音乐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全园的老师们共同学习,一起探讨音乐教学实践的相关问题,讨论解决在开展音乐教育中的常见的问题,解答老师们的困惑,从而促进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进一步说幼儿园也要秉承节约的理念,鼓励教师们到乡村去考察研究,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感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化,从而更深入地挖掘音乐教育的资源。鼓励本园的教师结合农村的本土化特征以及当地的乡土音乐资源创编适合本园的音乐领域园本课程。 (三)教师的努力 不仅幼儿园要鼓励并支持教师挖掘音乐教育资源,教师自身的努力实践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更为重要。首先,教师自身要学习关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其次,教师要与家长建构友好合作的家园共同体,积极与家长互动交流,以便深入农村的具体实际,体察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培养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以更充分地挖掘农村乡土音乐教育资源。教师自身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自身挖掘音乐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自身要多欣赏和感受艺术活动,还要具有创新意识把农村乡土资源融入到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上,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把音乐学习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将自身的音乐学习融于一日生活,从而培养其自身对于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农村幼儿教师必须要重视学习音乐教学法,例如,教师可以将奥尔夫音乐法应用到农村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其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倡导利用简易音乐教学设施开展音乐教学。因此,为弥补农村幼儿音乐教育设备不足的现状,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和独特的物质资源来创造音乐教学用具。 五、教师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建议 (一)组织资源,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丰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不要仅局限于歌舞表演等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适当的将农村的民谣、戏曲、传说和舞蹈等引入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创编儿歌、音乐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另一方面,教师不要将音乐教学活动仅局限在幼儿园内,可以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到乡村、田地、大自然等场所去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小朋友去大自然,如聆听自然中的鸟鸣、水流声等不同的声音来感受声音的差异性以及声音的高低不同等等。同时,教师的教学也不要局限于已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积极调动幼儿与教师一起改编已掌握的音乐素材,以及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和引导幼儿创编自己的音乐表现形式。例如,在乐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废旧的易拉罐里装上沙子代替沙锤,用铁丝将啤酒盖穿起来当做串铃等等,也可以利用废旧的桶、锅以及铁质农用具用三角铁等打击乐乐器。 (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将幼儿园音乐教育渗透于一日生活 农村的幼儿园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相结合,而且也要将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将音乐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使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还提升了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例如,在幼儿入园时可以选取欢快的小儿歌,在幼儿盥洗时可以选用相关的律动或民谣等等。同时,在进行其他领域的教学时,可以将音乐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开展关爱牙齿的健康课时,老师可以引用刷牙的小儿歌、律动的等来让幼儿学习清洁牙齿。还可以在开展体育活动课时,可以让孩子在拍球的同时感受节奏的不同以及音域的高低等。 (三)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将游戏与音乐教学相结合 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将音乐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应该用游戏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将游戏与音乐教学活动相结合更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引起幼儿学习音乐兴趣,尤其将农村的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音乐教学上,不仅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还有助于幼儿对音乐教育有更充分的理解与感受,有助于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水平,从而使幼儿更好的学习和体验音乐,提高幼儿对艺术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农村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时,要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民间儿童游戏击鼓传花来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快慢以及声音的高低。 作者:卢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教育改革研究 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思考 第一,科学教育。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适当的利用一些教学道具,将科学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渗透简单的科学理念,促进幼儿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培养其从小就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多多姿多彩的世界,永远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环境教育。目前诸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乃至世界生存发展的难题,在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时,要使其逐渐懂得怎样认识和对待环境,并且培养幼儿产生正确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第三,心理教育。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部分家长都较为重视培养孩子的特长,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孩子个性和特长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将幼儿的早期教育只局限在特长和智力的开发培养上,还要重视起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从小就能够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对待学习和生活。我国幼儿言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思考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改善,要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幼儿阶段的早期教育,就像是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任何细小的偏差都有可能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幼儿人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幼儿的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国家对于幼师的专业水平和学历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够上岗执教。但是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由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逐渐提升,从前对于幼师的要求和标准早已不适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师的培训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很多地区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普遍下降,师资队伍中也有不少幼师已经难以胜任幼儿教育工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求,至少要达到大专的标准。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于幼师学习的要至少要达到本科学历的标准。并且要求各幼师要积极发展和提高自身在音乐、美术、舞蹈方面的特长,不断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思考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幼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并且在教育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区的幼师对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为,将早期教育视为识字教育。在这类教育理念背景下,往往会在幼儿园出现小学教育化的状况,较早的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灌输给幼儿,特别是像外语、美术、心算等学科几乎成为了孩子的必修课,过早的让幼儿背负起学习的重担。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甚至给幼儿造成心理的阴影,严重影响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同时,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应该享有神童教育,为孩子不断的增加学习负担,并且很多幼儿园也在着重培养小神童,而很多家长又急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所谓的神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不断的阻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得幼儿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另外,由于我国城乡间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育要适应地区的发展水平,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的幼儿园的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对于一些民办幼儿园要实施鼓励政策,以实现幼儿园教学法的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城乡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感。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教学,要不断地加强对幼儿园的教育手段,缩短城乡间幼儿教育发展的距离,以便于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正处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确立好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向,不断提高我国幼儿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成长环境,从而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内容,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柏丽彦 单位:疏附县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独家原创:幼儿园与社会家庭实现教育互动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前教育必须和杜会教育、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着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与杜会教育、家庭教育互动,使幼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 当代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各自无法替代的职能。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资源缺乏有机整合,脱节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首先从幼儿的教育开始。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家园互动 (一)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家庭访问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孩子们平时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里,而家长也基本上都是忙于工作,因此容易忽略了孩子们的种种差异,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孩子们学习、探索、操作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由于孩子们年龄比较小,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他们在活动中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理解能力也是非常不同的,正是由于他们各种差异的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家访不仅让我们和孩子的情感更加融洽,同时让家长亲身经历教师和孩子的言语交流和行为指导。家访时从教师和孩子的交往中,家长看到了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喜欢,看到了教师不惜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了自己孩子而献出的真情。有到幼儿家中进行访问,有电话访问,也有家庭联系本,这样无论是节假日我们的老师都可以和家长进行情感和教育方面的沟通,使我们家园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孩子的教育也更加的全面了。 (二)引导家长挖掘自身潜在的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中的资源包括家庭文化氛围及其成员的职业、经济条件、信息、自身教育水平及观念等,家庭成员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家长对幼儿具体指导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协助幼儿园搞好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从而让家长真正走进幼儿园,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势。 首先,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如:家长到幼儿园对教师、其它家长、幼儿等主动问好,主动关心帮助,引导家长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激发家长共同创设良好的班级学园活动氛围,对幼儿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引导家长多方支持幼儿的主题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如:在一次谈话“谁来陪我洗澡”主题活动中,许多孩子说出了小鸭、球、小鱼等,教师乘机引导幼儿将它们带来并进行展示,大多数家长们了解后十分支持,孩子从自己带来的玩具中学会了交换和共享,为主题“玩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第三,发挥家长职业资源优势,为幼儿教育服务,并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得知李富阳的爸爸是交警,就让他来班上讲解交通安全方面的一些常识,并让全班的孩子一起玩“交通警察”的游戏。课堂上笑声盈盈,乐趣融融,孩子们兴致很高。 (三)家园的改革、互动,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着重大问题,那就是改革,作为幼儿园教育来说,我不仅仅是教幼儿一些基础的知识,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幼儿怎样做人,做一个以德为先,为社会所用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作为幼儿的表率,我们应该从自身全面调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同时在孩子们的集体生活中培养他们活泼、喜欢与人交往的个性和团结友爱;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们自强、自信的品格,对孩子要以自己最大的耐心、爱心去关心爱护他们,并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多和孩子们交流、谈心,和他们一起玩耍,在教育教学中,应打破以往那种固定不便的死板教学方式,不要把孩子固定在凳子上,让孩子们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特点,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学会自信,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使孩子们的学习变成一种压力,不要再去搞所谓的测评,这对孩子毫无益处,多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玩,去放松,去享受童年的快乐与丰富多彩,我想这才是孩子们需要的。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的起点和根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当前家庭教育的需求,确实提高家教的质量,我们的家长应该多参加幼教专家开设的家庭教育研讨会、专家报告会等,了解学习国内外先进、前沿的教育观念,提高与子女沟通的能力。幼教专家采用理论结合身边的实例方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能够帮助家长解决疑难问题,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优化家庭环境。 以这样一种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可以将以前相对独立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在家长、社会和幼儿园老师密切配合的关怀和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幼儿园、社会、家庭三结合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开发并整合园内外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积极尝试开发并整合园内外的教育资源,开展幼儿社会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亲近自然,开拓视野,陶冶性情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社会认知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幼儿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充满神奇的自然现象,所以大自然是她们最好的课堂。我们让幼儿多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交朋友,去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和游戏,得到自由的体验,创造的乐趣。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花儿盛开的季节。春天,我们带领幼儿去月亮湾公园,风儿轻拂柳枝,阵阵鸟语花香,孩子们被迷人风景所吸引,尽情嬉戏,玩耍,并与同伴分享着自己带的食物。 秋天是色彩缤纷的,我们带领幼儿走出校园,来到广阔的草坪,孩子们自由想像、突破创新,用自己对秋天的观察与感受作笔,为秋天画出了它的绚丽与生机。, 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和孩子一起打雪仗、堆雪人,感受冬的诗情画意。幼儿尽情领略自然的丰富多彩,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草草木木的情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陶冶了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情。 (二)参加社会活动,增进幼儿情感素质教育 我们利用生活中大量的自然真实的情境对幼儿进行社会情感的培养。同样也因地制宜地设计社区活动,为幼儿创造大量地实践机会,使其产生的社会情感得以巩固,并逐步内化,渗透到社会行为中去。如:小班的社会活动《去同伴家做客》,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发带上一份礼物,来到同伴家,通过同伴热心的招待,与同伴家人的相互交流,赠送礼物,使幼儿明白了与人交往应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大班社会活动《参观博物馆》,正值张家港市建县(市)四十周年之际,幼儿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观看港城巨变的摄影展,观看港城文物展,孩子们专心致志,听管理人员的介绍,了解了港城的变化,为港城的繁荣感到骄傲,并为建设港城的明天而立志努力!中班社会活动《农民伯伯真辛苦》,我们带领幼儿走入田野,观看农民收割水稻的繁忙景象,鼓励幼儿帮助农民伯伯拾稻穗,孩子们飞舞在金色的农田之中,忙得不亦乐乎,从小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了她们热爱农民,从小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我们开展了《爷爷奶奶,我爱你》的教育活动,事先和敬老院联系,邀请老人来园,引导幼儿将自己省下来的零食送给爷爷奶奶,并为她们献上自己的节目,和爷爷奶奶合影等活动,增强幼儿热爱老人的情感。 总之,幼儿园教育应当顺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教育不再等于幼儿园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让幼儿教育跨越围墙,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宣战,开发并发挥好幼儿园自身、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的最大功能,去探索——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三体合作的教育新模式,不断的扩展教育的天地,去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和飞跃。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研究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就是将“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创造;就是将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其生活化的价值。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主题的生活化”、“各活动环节的生活化”、“环境创设的生活化”等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所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园美术活动;幼儿美术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就是将“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美术活动中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创造;就是将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的价值。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最初源于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组成,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决定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 让孩子“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近年来教育界最为热切的呼声。幼儿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幼儿教师通过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周围生活,唤醒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应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创造出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模式。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以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的价值。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抗。 1.生活教育理论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感知。幼儿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往往是他们参与各种艺术活动的原动力。幼儿总是用一种十分感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幼儿美术教育恰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强调发掘幼儿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的教育。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他们喜欢涂画、做手工、评论美术作品,将美术活动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 2.生活教育理论能够培养幼儿宽松的心理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进行美术活动。美术活动是表现幼儿内心的艺术,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自由去主动操作。拥有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幼儿热爱和专注美术创作活动的前提。试想,如果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瞻前顾后,唯唯诺诺,则显得迟疑犹豫、不敢下笔。如果幼儿充满自信心,就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快速表达。 所以,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生活教育价值理念,设计出具有生活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在贴近生活的主题中任意舞动创意、挥洒画笔。 三、幼儿园生活化理论的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的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因此,美术活动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同时,注意内容的适度新颖,即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他们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感受和认识。 1.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活动主题。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生活化的主题与活动,十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如何让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顺利实施?首先,应以陶行知理论为引领,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活动主题。有关幼儿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幼儿现实生活本身的刺激,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要强烈。如果这种知觉刺激是幼儿亲身体验过的,那将会为他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美术活动中所表达的效果也会更加生动和形象。所以,幼儿园美术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表现方面,一定要以幼儿的先期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周围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熟悉的人物事物为元素,注重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若在美术活动中贯穿生活化取向,则幼儿会感知得更直接、更深刻。 2.以生活化理论优化美术活动环节。幼儿园生活化的教育理论,需要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加以体现,并以此优化美术活动各个环节。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生活教育理念进行活动的实施和引导。一个完整的幼儿美术活动,按照顺序应分为“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环节。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运用自由的表现形式,使用各种美术材料的方法等。 对幼儿来说,一切教育理念应贴近实际生活。美术活动正是这样一种贴近幼儿生活的快乐游戏。例如,在“探索与发现”环节,教师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而应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创作想法,鼓励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要运用生活化的教育理论,尊重幼儿的创作欲望,不强迫幼儿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以免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创作思路。o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鼓励他们在创作活动时,享受过程,充满想象,富有生气,大胆用色。 3.设生活化的幼儿园环境。在教室环境和材料选择上,应体现生活化理念,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自我,在周围生活化的环境中“动”起来。通过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例如,将教室或区角布置成孩子熟悉的超市、农贸市场、游乐场、街道等,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的同时,更进一步完善生活经验,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巩固已了解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艺术情操能够得到陶冶,达到认知、情感、操作、创造各方面的整合。所以,进行生活化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引导幼儿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时时处处重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主体观念,增加在生活中的主体感体验,呈现对生活中客观事物认识的态度和情感。 四、结论 关注幼儿及其周边生活,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观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强调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幼儿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尝试将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或是生成的美术活动,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感知和体验美的机会,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真实、单纯、热情的美术创作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摘 要:我国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方针,并且将德放在最前面,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个体品性、道德观念及行为意识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有责任承担幼儿的德育教育启蒙工作。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策略 在幼儿园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幼儿园需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幼儿培养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策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德育教育体系。 一、实施情感教育,提高教师的技能技巧 幼儿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幼旱乃嘉主要是形象思维,通过恰当的情感引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1.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情感教育保障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将德育教育融入一日活动中。如在喝水、吃饭的时候,教师可以强化幼儿的秩序性,让幼儿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和意识;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让幼儿礼貌用语,养成主动向他人打招呼的好习惯。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借助现代化手段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一些游戏和故事中,使幼儿沉浸于故事情节中,同时有效启发幼儿的思维。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故事情节的播放,更加形象直观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持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 二、积极实施引导,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1.加强教师的行为示范引导,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在与幼儿的日常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言行示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持之以恒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2.建立标准规范的评价机制,对幼儿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巩固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自我认可,不断强化和巩固德育教育效果。所谓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教师的言语、表情等,对幼儿正确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赞扬。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红花等奖励形式,对幼儿进行行为激励。 三、加强家园联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环境的创设,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带给幼儿更直接的现实引导。 1.加强家园联系,保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 家庭是幼儿获得经验认知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诱导因素。德育教育效果的实现,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目标。很多情况下,家长会向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在幼儿园比较乖巧懂事,一回到家里就完全变了样,包括一些品行方面的行为举动。这就说明,幼儿园通过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德育行为产生了影响,而家庭没有与幼儿园和德育教育保持同步。或者说,家庭给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提供了条件,如过于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等。因此,加强家园衔接,如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近期表现,以便及时引导。另外,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讲座等形式,对家长的德育教育技能技巧提供帮助。家长在掌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有效策略。 2.利用社区资源,创设幼儿德育教育的大环境 借助社区的丰富资源,幼儿园可以开展主题性活动,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和认知。比如,开展幼儿园情感关爱的活动,组织幼儿去敬老院帮着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在与敬老院老人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关爱他人,自己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的认知;举办“变废为宝――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让幼儿将纸盒、瓶罐等废弃品转化为点缀品,感知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需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粗暴的说教或形式化上,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努力挖掘各种资源。德育教育工作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言行示范,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资源支持及配合。为了顺利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从具体问题着手,不断探索德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的研究 摘要:民间游戏对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完善丰富幼儿的人格、开发幼儿智力,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幼儿园需要大力开发民间游戏资源,教师要组织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并提供指导,从而挖掘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本文浅析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并探讨具体的实施措施,提高幼儿园教育中民间游戏的利用程度。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教育;开展 1.前言 民间游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幼儿园活动当中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教育资源。由于民间游戏的内容通常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劳动,并且游戏活动当中的歌谣往往使用当地人习惯语言进行表达,从而使得民间游戏更加贴近自然同时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 2.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2.1能够激发幼儿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 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是推动幼儿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最为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对民间游戏来说,因为民间游戏有着比较强的现实性以及区域性,这就使得民间游戏往往可以有效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组织的集体活动当中,诱导他们同教师以及同伴共同进行游戏娱乐,同时在游戏当中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增强幼儿的体质,实现发展心智以及增进合作交往等方面的教育目标。 2.2能够激发幼儿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民间游戏可以说是有目的以及有意识地借助于想象和模仿反映生活的一种活动。当前社会环境下,部分幼儿对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的流行文化高度关注,但是却忽视生活在其中的乡土文化,因此挖掘乡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游戏,可以将乡土生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在游戏当中潜移默化受乡土文化资源熏陶,激发他们对于乡土生活以及乡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2.3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联系 民间游戏可成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沟通的桥梁。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展民间游戏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家长请教,征集民间游戏;家长通过和自己孩子一起玩民间游戏,也可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发展情况。这样,幼儿园和家庭有了一个共同关心的事情,使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2.4能够改善幼儿综合素质 一方面民间游戏的引入可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求知欲。很多民间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都配合着歌谣、绕口令,这些游戏能增强幼儿对语言的辨识能力和口齿清晰的表达能力,能让锻炼幼儿的发声。另外民间游戏可以反映出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传统游戏多数都是很的对抗性,对体能和体质都有一定要求,如荡秋千、打沙包等等,不仅能帮助这些不爱运动的孩子们成功减脂,而且还能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一举两得。 3.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措施 3.1选择合适的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有着比较强的生命力,并且在游戏形式和游戏内容方面适合于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部分些民间游戏带有时代印记,同时有着一定的落后性和保守性,甚至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身安全。例如体育类民间游戏当中的斗鸡、两人抬轿以及打石头仗等,语言类民间游戏当中的拍花花手等。因此在讲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好筛选工作,选取那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精华游戏,同时可以根据时代特点改变传统民间游戏的部分内容,从而更加适合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幼儿园教育。 3.2合理安排民间游戏活动 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需要同幼儿园的活动同步实施。幼儿园教师需要从思想观念层面转变认识,高度重视民间游戏,同其他的课程同样对待,在一天的活动当中共同计划安排以及执行。游戏内容方面需要保证其整体性以及合理性,并且横向考虑同其他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从而形成有着一定结构层次的民间游戏活动。通过整理安排民间游戏,能够确保民间游戏有机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体系当中。 3.3创新民间游戏形式 幼儿园教育当中,民间游戏的组织形式通常以小组为主,虽然有利于幼儿发挥自主性,不过每次参与游戏的人数比较少,导致其他幼儿的等待时间过长。为了确保让更多幼儿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共同参与到游戏当中,就需要全面综合考虑主题活动当中民间游戏之间的关系和幼儿认知特点,整合各种类型的民间游戏内容,利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多元化以及多层次组织民间游戏活动。在户外体育活动当中安排那些运动量比较大,可以刺激幼儿肌肉发展的游戏,例如踩影子、推小车以及老鹰捉小鸡等,而在小型的分散活动当中,则安排那些活动量适中并且可以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民间游戏,例如吹羽毛、拾豆以及弹蚕豆等。 4.小结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吸取民间游戏的长处,充分发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当中的所用,幼儿园的教师应当同家长密切联系,合作开发民间游戏资源,充分利用民间游戏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光荣幼儿园 【摘 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政策方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提出了新课改要求,决定全面加强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幼儿园教育作为学前教育在儿童心理培养和学习习惯及兴趣养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孩子正式入学前就开始了教育工作,这也使得很多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即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教授小学知识,极大地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改革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策略研究 学前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弱势,学前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很多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各自为政,一味扩大招生规模,却不重视教育方式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很多幼儿园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讲解和传授一些小学知识,很多幼儿园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完全按照小学低年级展开,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这就促使很多幼儿园为了迎合这种需要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使得很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依然严重。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在“小学化”的幼儿园中,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小学教育,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设置大量小学入门课程。很多幼儿园强调素质教育、文艺培养和双语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内容都是针对小学入学考展开的,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多,他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功n学习上。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天性活泼多动,热爱运动,但是这些“小学化”的幼儿园却长时间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里,很少有时间能够自由活动。同时这些幼儿园在学习成果考核中也借鉴了小学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儿童承受了非常大的成绩压力。这些都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他们被迫进行繁重的学习,很少有时间参与运动和自由活动,心理承受着教师和家长给予他们的精神压力。很多学生不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反而对学习产生了极强的抵触心理,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幼儿园方面存在着生源压力,特别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希望通过提高学生成绩来提高学生的入园率。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从小就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也给了很多学生巨大的压力,并促使很多幼儿园开始向“小学化”发展。另外现在优秀的教育资源稀缺,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一所好的小学就要求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小学入学考试。归根结底,幼儿园“小学化”产生的原因是家长与社会过于功利化,对于孩子的培养缺乏耐心,希望通过揠苗助长的手段来加快学生的培养素质,这只会使幼儿园教育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四、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策略研究 1.建立明确的制度,规范幼儿园教育 现阶段国家已经认识到幼儿园的重要性,出来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希望可以规范幼儿园的教学。但是这些意见并未向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一样具有强制性,这就对幼儿园教育缺乏足够的约束性,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国家应该出台具体性的指导意见和强制性规定,明确幼儿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严格规范幼儿园教育,要求各类幼儿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2.加强幼儿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我国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并不是很重视,很多师范院校并没有设置专业的幼师专业,有一部分幼儿园特别是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这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对于在职幼儿教师同样要进行定期培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幼儿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3.完善幼儿园的财政投入,提高办学条件 中国的学前教育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大部分幼儿园都是自负盈亏,这种现象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完善幼儿园财政投入体现建设,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资金分配,尽量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并努力提高办学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建立监督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监管部门,对于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效监督监管,严禁幼儿园进行超出幼儿园教学标准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严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同时国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我国目前已经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幼儿园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严厉禁止任何幼儿园违反相关法律,充分保证幼儿的权益,从制度上阻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总之,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和家长过于功利化的想法使得很多幼儿园向“小学化”发展,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积极改进幼儿园教育,推动幼儿园“去小学化”,帮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生活化的实例研究 本文取材于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的生活,从对其集体行为的规范、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游戏常规的建立及基本社交礼仪的学习这四方面的常规培养教育进行举例阐述,鼓励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去规范,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又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学期初,我们利用开学一周了解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分析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将常规教育细化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帮助幼儿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学习活动中。 一、软硬兼施,规范幼儿的集体行为 幼儿的集体行为主要以站、坐、行及安静倾听为主,小班幼儿的行为动作都较活络,教师的平白说教几乎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唱儿歌等,或者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拍照进行常规教育,吸引幼儿按要求做事。 自觉排队是班级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午睡或是喝水、洗手等都需要幼儿井然有序地排队进行,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常规规则。为了让孩子们站好队,我从细处着手,对幼儿严格要求,每次进行活动前都要求幼儿先排好队再前进。刚开始孩子们还比较随性,不站队只顾自己到处乱跑、大吵大闹,甚至几个几个扑在地上压着玩。为了能让幼儿尽快排队,一开始我采取告知的办法,“我们要开小火车站队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快快来站队”……一开始效果还行,后来渐渐又散了,于是我采用拍照的方法,把那些不肯排队的幼儿拍下来,再和那些排得好的幼儿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几次下来,强化效果还真不错。 二、结合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单靠引导和鼓励孩子来让他们进步,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促进其对学习生活自理的兴趣和动力。对孩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来提高和建立其积极性,从而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每天中午睡觉前,我们都会请孩子自己脱并折叠自己的衣服、裤子,但对于那些存在较大困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伸出较多的援手,时间长了那些本来会自己脱和折叠衣服的孩子看见其他孩子有教师的帮忙,也就跟着等了。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法,想到了用游戏来代替使孩子们更加有兴趣。有天中午睡觉前我让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脱裤子就是“下山”,拉上裤子就是“上山”。“下山”的时候可以一边脱一边说“哎哟,哎哟,下山喽!”然后把脱下来的裤子对折变成一个“长面包”,再把“长面包”对折变成一个“大石头”藏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了,当看见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后都很开心地喊着:老师我会“下山”了,原本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始尝试自己脱裤子了。起床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会了“下山”,现在开始要“上山”咯时,孩子们立即动手“哎哟,哎哟,上山喽!”一个个开心地做起游戏来了。 小班幼儿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我们用孩子愿意和喜欢的方法来耐心引导和教导。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让幼儿多学多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交流,与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的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评小红花的时间很短吗?”孙同学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得太慢了,把时间都浪费掉了。”解同学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课了,他们还在那里玩。”我又问:“那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孙同学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解同学说:“不行,有些小朋友听不见。”任同学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铃鼓,我们就能听清楚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铃鼓来提醒大家下课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我们之前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小铃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就整理好了,大家回到教室里,我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新要求,但孩子是在被动地遵守,是迫于教师的威严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教师在时一个样,教师不在时又是一个样的情况。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的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材生活,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在感冒多发的春秋季,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总是没有用手捂住,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活动《注意卫生礼貌》,首先我请幼儿观看巧虎系列动画片,并提问:“巧虎怎么了?”从而引出“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卫生礼貌?”这一问题的讨论,渐渐孩子们都知道了生病时应该怎么做。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请多组幼儿上前假装感冒咳嗽、打喷嚏,看谁的动作最有礼貌,获胜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孩子们的活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观看各组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文明行为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规则意识较薄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引导,去规范,而教师一遍又一遍乏味的规则教授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取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才能让他们更加易于接受,也更愿意在这样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生活、学习。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养植”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研究 摘 要:“养植”活动是幼儿园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正确认识生命,培养他们珍惜、尊重生命的态度,使幼儿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幼儿园“养植”活动中,我们以幼儿感兴趣的饲养和种植活动为出发点, 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养植”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生命,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养植”活动;生命教育;幼儿园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大自然以无比宽广和慈爱的胸怀,无时无刻不在向幼儿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的变化与奇妙。“养植”活动的开展不仅符合幼儿的天性,使幼儿通过参与饲养活动更加了解动物,进而真正去感受、了解生命,同时又可以通过播种、管理、收获植物等活动,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美好,学会尊重、爱惜生命。 一、“养植”活动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 生命教育就是让人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幼儿园教育要让幼儿学会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幼儿通过参加“养植”活动,不仅了解了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外形特征等,还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与动植物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 二、“养植”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生命” 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离不开幼儿园开展的“养植”活动,“养植”活动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动植物的生命,通过尊重一草一木的生命,感知生命、尊敬生命,发现生命的脆弱,学会珍惜生命。 1.体验种植的快乐――感悟生命的多彩,学会珍惜生命 幼儿通过亲自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直到收获,体验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从而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的品质。 案例1:给向日葵间苗。给拥挤的向日葵间苗时,部分幼儿会将多余的向日葵苗拔掉后随手一扔,甚至践踏在脚下。有些幼儿则小心翼翼地把苗放在空地上,生怕幼苗受伤。活动结束后,个别幼儿问:“老师,拔出来的向日葵不要了吗?好可怜啊,他们离开泥土会死掉的。”我很欣慰地告诉幼儿:“我们可以把拔出来的苗重新栽种到旁边的空地上,这样他们又可以活过来了。” 幼儿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不再担心那些被拔出来的幼苗会失去生命。教师让幼儿将“遗弃”的幼苗再次种回土里是让幼儿明白所有的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引导幼儿要从小珍惜、爱护生命。这也是“养植”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意义的体现。 2.发现饲养的乐趣――体会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的价值 引导幼儿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幼儿园开展的饲养活动能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真正认识生命、尊重生命,饲养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 案例2:教室里迎来了可爱的蚕宝宝,幼儿被蚕宝宝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总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去观察蚕宝宝。有几个幼儿不小心把蚕宝宝给捏烂了,一旁的幼儿惊叫道:“你能不能轻点呀,蚕宝宝头上流出绿色的血,一动也不动了。”一条可爱的蚕宝宝就这样死去了。 这件事对幼儿的心灵触动很大,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小动物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也明白以后应该更加细心地照顾蚕宝宝,在饲养过程中不能以牺牲蚕宝宝的生命为代价而频繁观察。幼儿园开展饲养活动就是要培养幼儿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养植”活动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养植”活动引领幼儿走进大自然,通过与动植物的直接接|和探究活动,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明白动植物孕育与生存的艰难。如“种子发芽实验”“蚕的一生”“小蝌蚪变青蛙”等,都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案例3:饲养小蝌蚪的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饲养过程中,幼儿对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蝌蚪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从“卵―小蝌蚪―长出前腿―长出后腿―尾巴不见了―变成青蛙”这个过程中,幼儿不再只是从书本上了解这些知识,而是在平时的观察中真真切切地发现了生命的变化。通过照顾小蝌蚪,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也让幼儿感受到神奇的生命历程,从而学会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四、“养植”活动对幼儿生命教育的非凡价值 “养植”活动已成为许多幼儿园重要的课程内容。自然角成了各个幼儿园的特色,为幼儿接触自然、了解动物、感受生命提供了资源。幼儿园通过开展“养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生命、发现生命、亲近大自然,引导幼儿热爱生命,培养幼儿爱护生命、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付诸行动就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爱护生命做起。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这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要传承我国的多元文化就必须加强多元文化的教育,从幼儿的文化教育开始。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幼儿教育 一、关于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化教育的定义,理解的角度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各种不同文化,在此基础上根据集团平等原则,实现对不同文化集团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性和有计划性的实施平等的“异文化的教育”。还有的人指出,多元化教育是充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观点,意识到社会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课程和教育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苏德指出,多元化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实现相互的吸收和借鉴,并吸纳世界上其他优秀文化,少数民族除了要发扬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同时还有异物传承和发扬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从前文中的解释可以看出,多元化教育除了要求尊重主流文化,同时还要对非主流文化提供尊重,要充分尊重主导群体和费主导群体。多元化教育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尊重。通过无偏见的教学和多元化课程,是学生可以了解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形成多元化文化的交流。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为了达成以下几个目标:首先,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让少数民族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把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其次,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我国整体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三,提高我国民族地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幼儿教育策略 (一)为少数民族幼儿提供平等和公平的教育 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幼儿园建设,确保多元文化教育的硬件基础。由于我国西部地区比较落后,其多元文化教育业比较落后,以西部少得褡逦主,很多幼儿园开展教育采取的本地的语言,都不用普通话,这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 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编制合理的教材,最好是采取双语教育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与语言,而且对其他民族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这对多元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材的编写能够直观的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特征,学生通过教材更加能够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最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多元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文化水平。如果教师的文化水平不高,则无法顺利实施多元民族文化教育。所以,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的基础。 (二)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构建少数民族幼儿园课程 首先,学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逐渐演变形成的,是在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文化在不断碰撞发展中形成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作为炎黄子孙,少数民族的幼儿也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张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 其次,学好少数民族本民族的文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作为少数民族的幼儿教育有义务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这也是少数民族必须要接触和使用的文化,只有充分熟悉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扬和传承。 再次,现代的科学文化教育。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更好的为传承民族文化服务。特别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技术相对不够发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对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他们同样也承担着发展本民族文化和振兴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责大任,因此他们也需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最后,西方文化教育,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国学生仅仅学习本国的民族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西方文化的学习与教育。西方国家的文化建设要优于我国,我国学生加强西方国家的文化教育能够然学生看到两国文化教育的差别,吸取西方国家中先进的文化为我国所用,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注意差异,因材施教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其教育方式也不同,要加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民族文化教育就要尊重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及文化差异。所以,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幼儿明白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不同的差异,这样才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比如手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绘画、雕刻、剪纸等各方面知识,此外,还可以学习到色彩、图案等美术相关知识。在制作材料方面也有多种多样的材料,包括纸、泥、绳等,因此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难易程度,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材料的材质和性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不同民族的手工材料也是有所区别的,在日常生活中也让幼儿明白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差异性,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等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美的事物进行观察,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对称、不对称和协调以及尖锐等,作品的美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内涵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做出审美判断。通过对不同民族美的事物进行观察,不仅通过美的事物体现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而且加深了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加强了幼儿民族文化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摘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提倡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的方式,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方式。从幼儿园的未来改革教育上来看,绿色教育课程在今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幼儿园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题,一起探讨当今时代的绿色生活方式在幼儿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关键词:绿色教育 课程 实施与开发 一、绿色课程开发的特点 绿色环保教育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对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如何正确的树立绿色的教育课程,并将此课程有效开展是如今社会每一名幼教老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是我们开展的一门新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发展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带领学生对绿色教育课程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构建绿色课程时突出它的四大特点。即:自然、自主、环保、创造的特点。绿色课程强调幼儿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特点,应注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例如,植树节快要到了,我们要组织孩子们去植树造林,通过植树让孩子对树木有所了解,教师引导孩子如何保护花草树木有深刻的了解。也可以使幼儿在不破坏花草树木的同时,用身边掉下来的绿叶做装饰,让自然物品成为幼儿的兴趣材料。进而尊重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本性。 绿色课程的开展也利于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在与教师和同伴之间沟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教师要支持幼儿这种保护行为,教师要提供必要的条件去帮助和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绿色教育的创意活动,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出来能够启发幼儿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绿色教育。 二、绿色课程的实施 (一)从区角活动切入 区角活动是发展绿色课程的最佳教育模式。例如:“小小绿色植物”的区角,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植物,教师带孩子进入区角活动,给孩子讲关于植物的故事为导入,让孩子对保护植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后,进而引导孩子如何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地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植物进行绘画,画出你心中最美的植物。从而使孩子达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育模式。也可以从绘画中发挥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主动接受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加以引导拓宽孩子对绿色课程的深入理解。 (二)从日常生活中切入 幼儿在园一日的生活中也处处蕴含着绿色课程的教育机会。例如:我们在幼儿园每日的课间操下楼梯时,教师每日要引导幼儿在课间操做操和游戏活动时,让幼儿坚持户外锻炼,下楼时有序排队,走楼梯时要爱护幼儿园的公共设施,放学回家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去危险的地方,不触摸危险的物品等习惯。课间操结束后的加餐中,引导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绿色课程的认识。教师要在不经意中培养幼儿习惯的养成,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三)以园区环境为切入 一般课外活动课都是在每日下午举行。这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带孩子进入之前植树节种植过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自然的美,从中引导和加强幼儿对绿色教育植物和保护环境的认识。要让幼儿有保护大自然和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适时的告诉幼儿花草树木也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的群体,看到好看的花不要伸手去摘掉它,花儿也是会疼的。以这样的方式向幼儿传达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让孩子举一反三,想想除了要保护大自然之外,小朋友还应该做什么事情?从而发散和培养孩子的想事情的方式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从传统节日为切入 传统节日,是我国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使它发扬光大并继续传承下去。传统节日综合了自然,自主,环保和创造多种因素。使幼儿园的绿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使幼儿在生活中学到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例如:重阳节,教师引导孩子对重阳节的认识,使孩子明白重阳节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过重阳节。从而引发孩子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孩子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兴趣,使孩子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五)从家园共育为切入 绿色教育是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幼儿园要重视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向家长介绍绿色课程的特点和开展绿色课程的意义。让家长也参与到引导幼儿绿色教育的课程中去,让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收集环保的资料。把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变废为宝。从而达到家园共育,环保和绿色课程的教育目的。开展足额养的绿色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的学习和生长的空间。 三、结语 幼儿园的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是以绿色,健康,和谐,安全等槔砟睿构成了自然,自由,环保,创新等为主体的绿色教育课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模式。幼儿园绿色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绿色教育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关于绿色教育课程的探索将会是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努力争取将绿色教育课程在短期内有近一步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幼儿园常规教育生活化的实例研究 本文取材于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的生活,从对其集体行为的规范、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游戏常规的建立及基本社交礼仪的学习这四方面的常规培养教育进行举例阐述,鼓励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去规范,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 幼儿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是“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它既可以帮助孩子早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又能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为幼儿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学期初,我们利用开学一周了解幼儿已有的规则意识,分析幼儿间的个别差异,将常规教育细化到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帮助幼儿渐渐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在此基础上再将常规教育渗透到学习活动中。 一、软硬兼施,规范幼儿的集体行为 幼儿的集体行为主要以站、坐、行及安静倾听为主,小班幼儿的行为动作都较活络,教师的平白说教几乎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善于思考,想办法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如讲故事、唱儿歌等,或者采取直观的方法,比如拍照进行常规教育,吸引幼儿按要求做事。 自觉排队是班级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户外活动还是午睡或是喝水、洗手等都需要幼儿井然有序地排队进行,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幼儿必须遵守的常规规则。为了让孩子们站好队,我从细节处着手,对幼儿严格要求,每次活动前都要求幼儿先排好队再进行。刚开始孩子们还是比较随性,不站队只顾自己到处乱跑、大吵大闹,甚至几个几个扑在地上压着玩。为了让幼儿尽快排队,一开始我采取告知的办法,“我们要开小火车站队了”、“小火车要出发了,快快来站队”……一开始效果还行,后来渐渐又散了,于是我采用拍照的方法,把那些不肯排队的幼儿拍下来,再和那些排得好的幼儿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几次下来,效果还真不错。 二、结合游戏,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生活自理,是对孩子的一项基本要求,我们不能单靠引导和鼓励孩子来让他们进步,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来促进其对学习生活自理的兴趣和动力。对孩子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来提高和建立其积极性,从而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每天中午睡觉前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脱并折叠自己的衣服、裤子,但对于那些存在较大困难的孩子,我们往往会伸出较多的援手,时间长了那些本来会自己脱和折叠衣服的孩子看见其他孩子有老师帮忙,也就跟着等了。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方法,想到了用游戏来代替,使孩子们更加感兴趣。有天中午睡觉前我让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脱裤子就是“下山”,拉上裤子就是“上山”。“下山”的时候可以一边脱一边说“哎呦,哎呦,下山喽!”然后把脱下来的裤子对折变成一个“长面包”,再把“长面包”对折变成一个“大石头”藏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了,当看见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后都很开心地喊着:老师我会“下山”了,原本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开始尝试自己脱裤子了。起床后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刚刚学会了“下山”,现在开始要“上山”咯时,孩子们立即动手“哎呦,哎呦,上山喽!”一个个开心地做起游戏来了。 小班幼儿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弱,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而每个孩子的能力也各有差异,需要我们用孩子愿意和喜欢的方法来耐心地引导和教导。通过学校的学习和指导,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给孩子动手机会,让幼儿多学多动,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三、沟通交流,与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游戏常规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游戏中孩子们总是玩得很开心,所以在游戏结束时经常会不愿意结束游戏,表现出整理游戏材料时速度很慢。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在孩子面前提出一大堆的要求,让孩子照着做。通过翻阅《纲要》,我认识到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制定角色游戏的常规。 在一次角色游戏开始前,我向孩子提出了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在上次游戏时,我们评小红花的时间很短吗?”博文站起来说:“因为小朋友整理得太慢了,把时间都浪费掉了。”佳芮抢着说:“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回来,下班了,他们还在那里玩。”我又问:“那在游戏结束时,老师用什么方式提醒大家,整理东西呢?”这时博文说:“老师可以放音乐,来提醒大家下班了。”佳芮说:“不行,有些小朋友听不见。”奕飞抢着说:“老师可以到他身边敲铃鼓,我们就能听清楚了。”最后我们大家商讨的结果是用铃鼓来提醒大家下班了。在游戏开始前我又重复了一下我们之前一起制定的游戏常规,便开始了游戏。在游戏结束时,我便开始敲铃鼓提醒孩子们下班了,孩子们听到了我的铃声后立即开始整理,一会就整理好了,大家回到教室里,我一看时钟,发现孩子们整理的速度快了很多。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感触很多。以前遇到类似的事情,我常用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出一些新要求,但孩子是在被动地遵守,是迫于老师的威信才会这样做,往往会出现老师在时一个样,不在时又是一个样的情况。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自主地制定角色游戏规则,不仅增强了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取材生活,学习基本社交礼仪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在感冒多发的春秋季,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总是没有用手捂住,因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活动《注意卫生礼貌》,首先我请幼儿观看巧虎系列动画片,并提问:巧虎怎么了?从而引出“生病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卫生礼貌?”经过这一问题的讨论,渐渐的孩子们都知道了生病时应该怎么做。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创设了一个比赛情境,请多组幼儿上前假装感冒咳嗽、打喷嚏,看谁的动作最有礼貌,获胜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孩子们的活动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观看各组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文明行为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规则意识较薄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引导、去规范,而教师一遍又一遍乏味的规则教授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取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与幼儿平等地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才能让他们更加易于接受,也更愿意在这样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下生活、学习。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控制 一、公路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投标过程不规范 有些工程在招投标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行,出现通过关系内部定标,或者有的是低价中标,后通过变更提高工程造价。 (二)工程立项阶段造价管理失控 工程在立项阶段缺乏科学的论证,造成一些工程投资估算不实,在资金未落实的情况下急于上项目,编制虚假的工程概预算;有些工程在投资估算中未列出动态的调整因素,由于放松了前期的工程造价管理,使得工程上马后因资金短缺,造成工程不能正常进行。 (三)勘察工作不重视 有些业主单位忽视勘察工作,只委托勘察单位进行地质初勘或根本不勘察,由于地质复杂、不确定的因素,一旦地质资料质量不高,利用不准确的地质资料进行设计,出现不合理甚至浪费现象。 (四)工程肢解发包 由于市场缺乏规范的法制管理,某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中肢解工程多方发包。也有某些工程是特权垄断发包,造成总承包单位无法协调安排施工进度和进行现场的统一管理,造成施工中人工、材料的浪费。工程肢解发包增加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程造价。 二、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 (一)立项决策阶段的控制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即达到80%~90%。本阶段作为决策阶段,编制准确的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决策性的文件,它是研究、分析建设项目的经济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编制投资估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设标准和主要技术指标采用合理。建设标准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规模,对工程造价影响尤为明显。如果标准定得太高,会造成资源浪费,造价上升,如果将标准定得太低,满足不了交通需求。道路等级的不同,工程造价的差别可能是成倍的。 2.路线走向方案要结合沿线敏感点作多方面比较,提高推荐方案的合理性,尽量减少设计阶段对路线走向做较大的调整,从而造成造价出入较大。 3.对重大的技术措施方案要有充足的分析论证。在立交节点及桥梁结构型式的采用上尤为明显。准确的交通量分析将为立交方案形式的采用提供充分的论证,可避免设计阶段方案的修改而造成较大造价变化。 4.工程沿线自然条件(如不良地质地段等)资料收集及调查要仔细、全面。不同的软基处理方法单价浮动差别很大,在可研阶段尽量考虑充分,选择合理的处理方式,避免造成设计阶段概算突破估算的被动局面。 5.征地、拆迁赔偿调查要详细全面,深度大。目前,征地拆迁赔偿问题成已为工程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合理的拆迁赔偿估算在决策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阶段的控制 在投资决策后,设计阶段就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国外专家指出,虽然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5%。在设计阶段要做好以下几点: 1.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合理应用。在设计前,要充分了解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了解道路建设路线的水文地质及现场情况;造价编制上,材料单价、运距调查要全面、准确。材料单价的确定直接影响工程指标的合理性。 2.抓好方案和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做到限额设计。造价工程师有优化设计方案的职责,降低投资,尤其强调限额设计,严格按下达的计划控制投资,使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在审批的概算之内。 3.积极倡导、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制。推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对降低工程造价,进而使工程造价得到合理的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4.倡导运用激励机制。由于我国现行的设计取费标准是按投资额的百分计算,使得造价越高,收费也越多。这样的取费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设计者主动地考虑降低造价、节约投资,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工程造价。 5.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优化设计方案。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不仅从技术上,还要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充分论证,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功能分析使设计方案与投资额平衡统一。 (三)发包阶段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发包要进行招投标,通过招投标一是引进竞争机制,二是降低工程成本,三是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因为施工队伍的优劣关系到建设单位工程造价控制的成败。通过正当的招标投标过程,使承包方的价格合理可靠,避免出现压价中标,导致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停工扯皮等现象。招标投标结束后,在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加强对合同的签订管理,由专职造价工程师参与审定造价条款,以保证合同价格的合法性、合理性,减少合同纠纷,维护和保障合同双方的权益,并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四)施工阶段的控制 1.有效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为防止在施工图设计中产生漏洞,除在审核时把关外,还应做好三方的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变更发生得越早,损失越小,反之就越大。为此,必须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更要用先算帐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能效控制。 2.严格审核工程施工图预算。根据施工图设计的进度计划和现场施工的实际进度,及时核定施工图预算。对于预算超出相应概算的施工图设计部分,要加以详细分析,找出原因,调整或修正控制目标,对工程造价实施动态控制。 3.深入现场,收集和掌握施工有关资料。在工程施工过程,审价人员和费用控制人员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对照图纸察看施工情况,并与监理、总承包方及施工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收集工程的有关资料,及时掌握现场施工动态,协助业主及时审核因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发生的费用,相应调整控制目标,并为最终的工程总结算提供依据和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公路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计价的多次性,与基本建设过程相对应的各阶段造价也是动态地反映了项目的总造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也是动态的。特别是在工程实施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设计阶段未考虑到的因素往往暴露出来,导致设计及造价变更。这就需要造价工程师对造价计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分析,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这一阶段是造价动态控制最集中的体现。 三、结束语 道路工程造价的控制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对造价的控制应该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着手,针对各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抓住问题的要点,有的放矢的制定相应措施来实现造价控制,做到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影响 摘要:本文以示例的形式探讨公路工程变更对造价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公路;变更;造价;影响;分析 1公路工程变更的含义 2003《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中工程变更是指设计文件或技术规范修改而引起的合同变更。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以监理工程师签发的工程变更令为存在的充要条件。有以下类型:(1)因设计变更或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减;(2)因设计变更而使得某些工程内容被取消;(3)因设计变更或技术规范改变而导致的工程质量、性质或类型的改变;(4)因设计变更而导致的工程任何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的改变;(5)为使工程竣工而必需实施的任何种类的附加工作;(6)因规范变更而使得工程任何部分规定的施工顺序或时间安排的改变。 从以上类型可以看出,《范本》中的变更范围很广,这些变更均涉及到设计图纸或技术规范的改变、修改或补充,只要有监理工程师的工程变更令,承包商参必须进行工程变更,而没有监理工程师的工程变更令,承包商就不能进行工程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工程变更超出上述范围时,随之也超出了监理工程师的权力范围,此时的变更应由业主和承包商平等协商,签署变更协议,之后方可由监理工程师按变更协议执行。另外,为便于合同和造价管理,对工程质量、性质或类型改变引起的工程变更在实践中是有限制的,即通常要求变更后所出现的新的工程类型应是原承包合中己存在的工程类型。例如,当合同中已存在桥梁工程时,将高路堤改成高架桥的工程变更才是可以考虑的,反之,这种变更是要受限制的。因为:第一,这种变更会使得质量控制难度加大,甚至会出现重大质量责任问题,当原合同中无桥梁工程项目时,意味着招标或资格预审时,并未对承包商的桥梁工程施工业绩和施工能力进行审查,承包商不一定能胜任桥梁工程的施工。第二,这种变更会引发大量施工索赔。这种变更意味着承包商要重新更换已进场的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甚至要为此添置新的施工机械设备,承包商的施工队伍调遣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会增加,索赔因而不可避免。第三,这种变更会增大工程结算和投资控制的难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量清单中不可能有相应的计价项目和计价依据,变更工程的单价被迫要重新协商,原有的招标成果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2公路工程变更的管理 变更的审查和管理是监理工程师的一种权力,但应在满足独立、公正的前提下有和行使。因此,FIDIC条款规定,当监理工程师的业务素质或道德素质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或监理模式改变时,可以通过专用条款对监理工程师的上述权力进行进一步限制或通过业主的监督和审查来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在变更工程的审查过程中应遵守控制投资、保证质量、加快进度、提高效益的原则。当上述原则在实施中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时,应加强变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并贯彻分级审批和互相监督的审查原则,避免滥用权力。监理工程师在变更工程的造价管理中应贯彻合理定价和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即变更工程的结算一方面要有合同依据,另一方面又要公平合理,即客观地反映施工成本以及竞争、供求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且总造价原则上应控制在概算或投资估算的范围之内。 3公路工程变更的定价方法 3.1合同中有相应计价项目时的定价方法 3.1.1该定价原则以合同单价为计价依据根据FIDIC条款第52条的规定,当合同中有相应的计价项目时,原则上应按其相应项目的合同单价作为变更工程的计价依据。此时,可将变更工程分解成若干项与合同规定相对应的计价项目,然后根据其完成的工程量及相应的单价办理变更工程的计量支付。实践中工程任何部分的标高、基线、位置、尺寸的改变引起的工程变更以及设计变更或工程规模变化而引起的工程量增减均可按上述原则来定价。这样能保持合同履行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通过招标而产生的合同价格的作用,同时能有效地避免双方协商单价时的争议以及对合同正常履行带来的影响,只要合同单价公平合理,则这一原则也是公平合理的。但当合同单价不合理时,则按上述原则计价时可能给业主或承包商带来不利影响(单价偏高时对业主不利、单价偏低时对承包商不利)。但只要不损害公平原则或出现显失公平的现象,则上述计价原则是应坚持的。造成单价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承包商有意采用不平衡报价,现行的招标文件中工程细目的工作内容或单价构成并不十分明确,因而使得承包商无法将某些工作费用准确地进行分摊。例如,路面施工中要进行拌和场地的建设工作,当合同中对该工作的费用分摊方式有明确规定时,承包商在报价时可以明确地按规定分摊,但如果合同规定不明确,则承包商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分摊方式,他可能将其均摊到路面工程的报价中,也可能将其放入开办项目的报价中等等,由此,也会相应地产生单价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为避免单价不平衡现象,在招标时,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现行招标文件的计量支付细则,对每一个工程细目的单价构成(包括计价内容和费用构成)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定;另一方面,在评标时应对承包商的不平衡报价现象进行限制。 3.1.2当变更引起的工程量变化较大或工作性质有重大改变使得继续沿用原有不合理合同单价计价会损害公平原则或出现显失公平的现象时,原有的合同单价应进行变更。FIDIC条款规定了变更合同单价的双控条件。其表述是:“合同内所含项目的费率或价格不应考虑变动,除非该项目涉及的款额超过合同价格的20%,以及在该项目下实施的实际工程量超出或少于工程量表中规定之工程量的25%以上”。但由于该条件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以及翻译的原因,因而导致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解,以及执行中出现各种不同的做法。如规定中的“项目”一词,有的理解为被变更的项目,有的理解为变更后出现的项目。实际上这些理解均不符合FIDIC条款原文之精神,在这里,由于讨论的是合同单价,即工程细目的单价,因此,规定中的“项目”一词指的应是工程细目(Item)。即当工程变更使得工程量的变化超出工程量清单中所列工程细目的工程量的25%以及该细目的合同金额超出合同总价的2%时,应对超出部分的工程量按新的合理单价办理结算。新的合理单价的确定原则是:原单价偏高,应相应降低,反之,应予以提高。 3.1.3单价变更方法的确定是较复杂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举例如下: 某合同中有一“挖方”工程细目,其合理的价格组成为:(1)直接成本:1.8元/m3;(2)间接成本:1.0元/m3(3)利润:0.2/m3,合价为3.0元/m3.(假定该价格为标底价)。在报价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报价:3.0元/m3以上,即报价与标底相当甚至更高;2.8元/m3,即报价中采取了让利策略,利润为0;1.8元/m3,甚至更低,即在第二种报价的基础上采用了不平衡报价法或将管理费分摊到了其它工程细目中,此时的单价为亏损价。现假定因工程变更使得挖方工程量有较大的增加,且超过了合同规定的“双控”标准。此时单价的变更方法会因以上三种不同的报价方法而不同。对于第一种报价,由于工程量的增加,承包商增大规模效益,其增加的工程量部分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均会降低,因此,原有合同单价应予以降低,当单价因不平衡报价而超出3.0元/m3时更应如此。对于第二种报价,尽管承包商并未承诺对变更工程继续向业主让利,但由于规模效益的增加会使得承包商获利,因此其单价可维持不变。对于第三种报价,由于其单价为亏损价,因此继续使用原单价对超出“双控”的工程量计价是不公平的,此时应对超出部分的工程量宜采用3.0元/m3或2.8元/m3的价格来计价。 3.2合同中无相应计价项目的变更工程定价 3.2.1定价原则 (1)以计日工为依据定价。这种方式仅适用于一些小型的变更工作。此时可将这些小型变更工作进行分解,分别估算出人工、材料及机械台班消耗的数量,由监理工程师发出指示,按计日工形式并根据工程量清单中计日工的有关单价计价。对大型变更工作而言,这种计价方式是不适用的。因为一方面他不利于施工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发生的计日工数量的准确确定会有一定难度。 (2)协商确定新的单价。这是合同中无相应计价依据时的常见做法,协商确定单价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以合同单价为基础的单价确定法,另一种是以概预算方法为基础的单价确定方法。 3.2.2定价方法 (1)以合同单价为基础定价。例:设某合同中沥青路面原设计为厚4cm,其单价为20元/m2。现进行设计变更为厚5cm.则按上述原则可求出变更后路面的单价为:5/4×20=25(元/m2)。该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且有合同为依据。但如果原单价偏低,则得出的新单价偏低,反之,原单价偏高,则得出的新单价偏高。所以确定的单价在原单价合理的情况下才相对合理,当原单价不合理(有不平衡报价)时,该方法对增加的工程量部分的定价是不合理的。 (2)以概预算方法为基础定价。仍以上例说明之,先确定沥青路面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进行资源价格的预算,之后按《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及相应的编制办法,确定其预算单价。该方法的优点是有法律依据,产生的价格相对合理,能真实的反映完成该变更工程的成本和利润。其缺点是不同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会有不同的单价,另外该方法无法反映竞争的作用以及原有招标成果的作用,特别是当承包商有不平衡报价时,该方法会加剧总造价的不合理性。例如:假定本项变更发生后沥青路面(5cm)的预算单价为30元/m2即比前述方法确定的单价(25元/m2)高出5元/m2,它表明原合同中沥青路面(4cm)的单价20/m2偏低。其偏低的原因可能是承包商的报价普遍较低(即合同总价也偏低),也有可能是承包商在该单价上采用了不平衡报价法(即合同总价不低,但单价偏低)。对于前一种情况,采用预算单价后会使投标竞争所产生的积极成果不能发挥,使合同的结算价回复到预算价。对于后一种情况则不仅不能使投标竞争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发挥作用,反而提高了合同的结算价格,使合同的总结算价超过预算总价。 (3)定价方法的适用范围。上述方法中第一种方法适用于新增工程量的定价,而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原有合同工程作设计修改(尺寸修改)时的定价。在造价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会比上述示例要复杂得多,但不管如何复杂,价格公平是造价管理的基本原则。 4结语 公路工程变更为承包商摆脱合同价偏低,扩大自身利润提供了机会,也为业主和监理工程师进行管理和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公路工程变更是造价管理和控制中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工程管理和造价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以使公路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在造价控制中特别注意:(1)工程规模扩大的变更;(2)单价偏高的工程细目其工程量可能增大的变更;(3)单价偏低(亏损价)的工程细目其工程量可能减小的变更。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中成本测算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工程逐渐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质量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高。由于公路建设的质量优劣与城市发展质量有关,所以有关部门为提高建设的质量也采取了较多措施。成本测算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投资招标时能更符合实际需求,更好的安排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内容,防止三超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所以对公路工程造价中的成本测算分析有着实际的意义。文章就当下公路工程造价现状进行分析,就其中具体问题研究,得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成本测算;质量控制 1前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城市中公路质量的要求不断增加。公路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自身发展的质量以及招商等经济发展的潜力,所以要加强成本测算的管理,有效控制和确定公路建设的成本,能确保工程成本测算的实用性和准确性,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当下的成本测算有着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新时代下的发展要求使得相关内容亟待进一步完善,规划降低道路工程成本,也有利于工程建设企业更好的适应社会,带来的效益较为重要且深远。 2公路工程造价中成本测算的现状 由于公路工程建设的周期较长,要求的细节以及建设的效果较高,所以注意的问题也较多。建设过程中一般是以阶段性的方式进行,所以阶段性较强,工期较紧,对质量要求颇高。公路工程影响的客观因素较多,因为实际公路施工中受到施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公路建设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具体的建设要求也进入了一个高度化的建设过程。所以,对建设过程中成本的切实控制的要求也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施工单位首先要求解决的任务。企业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发展中,也将降低工程成本测算作为最能获取利润的方式之一,有着更加重要和实际的作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市场的开发,对建设施工成本预算的质量更高,可以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成本预算要么被忽略,要么被草草了之,降低了被重视程度,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时展要求,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3公路工程造价中成本测算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的公路施工成本测算受到大力支持和发展,道路施工单位也进行了积极的成本测算改进和实践并取得较大成效,但是实际应用中的措施和技术还是无法适应现今时展的相关要求。文章经过对相关资料调查以及实际现象分析,得出公路工程造价中的成本测算主要有以下问题: 3.1低质量管理成本 测算内容较为复杂零碎,跟建设工程的阶段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成本测算的内容要尽可能完善。但当下的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测算管理是整个工程的第一位,其他阶段的成本测算就被理所当然的忽视了,使得其他阶段的施工出现一定问题,影响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成本测算时为成本控制提供一定标准和行为依据,但是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并没有做到全程的动态监督,无法确保成本控制质量,所以整个成本测算的价值大大降低。 3.2控制力不足 成本在实际建设中会因为突发情况或是其他原因有一定改变,所以为了成本测算和控制更好的发挥作用,应该全程动态的进行成本测算的更新和控制。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许多前期制定的成本测算与实际不符,但也没有一定措施进行改变,造成整个成本测算结构破坏。制定成本测算时,大都是为了追求低成本而忽视了质量要求。把材料的种类和成本放在考虑因素的首位,会使得建设中的产品本身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现场施工中也有很多浪费资源的现象,但是监督和管理的部门并没有尽职尽责,从而导致成本预算的增加,降低企业单位的利润。 4公路工程造价中成本测算的建议 为了使得建设的工程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有更加积极的作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公路工程建设中有要尊重的具体原则和建议。 4.1成本测算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公路工程的成本包含内容较多,所以成本测算时要尽可能保证测算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人力资源是建设中的重要支持,在成本支出时也是重要内容,所以应该将成本测算落实到整个项目的所有员工身上,保证成本测算的最低化。让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都和工程建设质量的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员工在建设过程中不自觉的提高质量,保证质量同时,降低建设成本。 (2)动态性原则。工程施工本身就是动态过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不同,解决方式不同成本测算自然也会受到一定改变,所以成本测算应该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工程本身的各种数据要求都是固定的,质量要求也要达到相应规定,因此成本测算只有动态化控制,才能使得整个建设工程满足实际要求。 (3)目标性原则。成本测算就是在施工中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具体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以进一步改善,所以整个工程的成本目标对成本测算的质量便有重要影响。应该先明确整个工程的目标成本,坚持目标性原则,才能保证工程在低成本高质量以及高效益的效果下完成,有利于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实现,以及工程质量的发展。 (4)节约型原则。成本测算的根本目的便是在控制质量的基础上,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节约应该是成本测算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对建设过程中各种成本影响因素的节约要求。坚持节约型原则,才能保证成本测算达到该有的价值。 4.2成本测算的有力措施 成本测算应该从投标过程便开始有所规划和发展,所以在报价竞标之前就应该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和企业员工等基本情况做好成本测算工作。国家相关规定对具体要求有一定明确,所以进行计划审查和检验时,要结合国家具体的规定和标准。保证计划的合理化。施工中的人员安排要科学规范,整体任务实施时要进行详细记录,为后期的成本测算提供具体依据,工程结束过后的相关数据记录要进行结算,保证结算工作的精准化和质量化。成本测算的过程较为复杂和庞大,所以应该设置专门的人进行管理和安排,完善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体系,将质量与个人的能力捆绑,提高重视程度。成本的内容较多,为了实际发展可以做出改变,但是质量成本确实不能改变的重要内容,建设过程中,为了高质量材料所付出的成本应该是必须的,是不能动摇和改变的。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时,要保证工作沟通的通畅性,使得工作完成有一定的质量,达到完美的统一。施工中有许多成本都是因为浪费,所以具体的施工现场也要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管理,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进行工作的安排,既能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可以保证设备的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逐步壮大,工程建设项目逐渐增加,要求的质量也进一步上升。我国加大对建筑市场的建设投入,完善市场经济的相关体制机制,只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公路施工企业发展,不断扩大公路施工企业的规模。因为与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所以城市公路建设中的造价预算和成本预测、控制等也受到越来愈多的关注。 作者:桑润习 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全风险管理思考 【摘要】 公路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工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具有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这使得公路工程的造价存在一定的风险。论文阐述了公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内涵,并探讨了公路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同行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公路工程;全风险;管理;控制 1引言 从造价风险控制的程序上来看,在公路工程中进行造价风险管理,首先,应对公路工程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公路工程造价风险控制的目标,然后,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风险控制方案,从而对公路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处理[1]。从造价风险控制的方案来看,方案的选择是以控制风险为基础,其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或者避免风险事件。一般来讲,公路工程的风险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前处理,一个是后处理。前处理主要是风险遏制、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后处理是风险容忍、风险应急、风险消除以及风险分担,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风险的控制。 2造价全风险管理控制的方案设计 2.1造价全风险控制的分类划分公路工程具有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因此,对于其造价全风险的划分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标准[2]。正常情况下,在识别阶段,对于风险的划分主要以对造价的影响特点为依据,而在造价风险的度量阶段,则主要是以度量特性为依据。对造价风险进行划分,其主要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风险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方案。 2.2不同风险的控制设计根据公路工程风险理论可以知道,公路工程项目造价风不同程度的识别上。在此基础上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控制管理方案。在公路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根据具体的风险类型,造价风险主要分为传递性风险和阶段性风险。下面就围 绕传递性风险和阶段性风险的控制措施进行阐述。 3公路工程阶段性造价风险的控制 3.1正确定位建设标准由于公路工程具有系统性等方面的特性,因此对于其造价的管理也应是系统性的[3]。这就要求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初期确定一个正确的建设标准。在进行建设标准的定位时,应考虑到其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因此,这就要求应先对该公路工程项目在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还应确保其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应从整体的角度对公路工程进行定位,在此整体的框架下方可形成阶段性的定位。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了因为建设标准设置过高而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的可能。 3.2加强估算、概算、预算的编制在对公路工程进行估算、概算以及预算编制之前,应先确定编制依据具有合法性、时效性和适应性。对于工程估算,应对其相应的指标进行合理运用,并根据市场的具体行情确定相关的材料、人工等的价格,对这些价格的控制应具有动态性。在进行概算和预算的编制时,应以正确的工程量清单为依据。此外,还需要应用施工企业的定额,计算出相对比较科学和合理的价格,才能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4]。 3.3加强占地拆迁费用的控制对于公路工程占地拆迁费用的控制,首先,应根据相关部门所颁布的资料对土地的类别进行正确的划分,如有必要可以请当地的国土局进行配合,在此基础上对征地费用进行计算,从而准确地编制公路征地和用地表。此外,对于工期较紧的公路工程,应与当地的土地管理部门进行配合,从而确保工期的顺利进行。 3.4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在公路工程招投标阶段进行造价的控制,首先,应确保合适的招标方式,一般情况下,主要采用的招标方式为邀请招标。这种方式一方面减少了竞争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效率。此外,还需要对公路工程标段的数量进行合理的确定。标段不宜过小,过小不仅会影响各个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性,同时还会对土方的调配效率造成影响。在进行招标时,业主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认真的审核,特别是对于招投标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合理的评分和排序,要确定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单位[5]。确定完单位就要进行合同签订,这里要特别强调主要合同的规范性,并增强对合同的管理意识。 3.5加强竣工决算审查公路工程造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竣工决算审查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应对公路工程的工程量、材料价格、相关费用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审查。其中决算的审查主要包括图纸、工程变更等是否吻合,是否出现了重复计算等不规范的行为。如果出现设计变更的情况时,要看任务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要看变更的费用是否包含到合同造价中。 4公路工程传递性造价风险的控制 4.1强化设计管理在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等,对于项目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均应进行严格的逐级审批。为了有效控制工程估价和预算,在设计阶段就要重视这个方面的内容,要进行相对科学的论证,并从多个设计方案中优选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要积极推行限额设计,从而确保公路工程的造价满足技术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此外,在对施工图进行审查和设计变更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工程造价控制,从而减少由于设计变更所引起的经济损失。 4.2控制工程量变更在每一阶段的工程施工完成之后,不要先急于支付工程款,要对工程量进行充分的计算,核实完毕后方可支付。要从工程变更的计价和计量两个方面进行审核。同时,对于计量结果应采取分级审批和监督的方式,从而确保审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6]。 4.3控制材料涨价风险在公路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影响总造价的主要内容是工程的施工材料,一般情况下,材料的费用占到了总费用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对于公路工程造价的控制应以材料的性价比控制为主。在对材料风险进行控制时,首先,应加强对材料的价格管理,对于材料的采购应以准确的材料价格为依据;其次,对于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的材料;最后,对于材料的采购应采取招投标竞争机制。 5结语 公路工程投资金额巨大,对其各个阶段采取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公路工程风险管理上应当采取传递性风险和阶段性风险管理,并概括出可行的风险管理实施策略措施。从工程实施效果来看,采取上述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可以对公路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处理,有效消除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作者:刘慧广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建设工程与公路工程造价的异同点 摘要: 在工程施工建设中,造价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中,两者存在一些相同点,具有相互借鉴的价值。基于此,文章对建设工程造价与公路工程造价的异同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设工程造价;公路工程造价;异同点;施工建设;造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应运而生,而作为工程规模的重要衡量指标——工程造价的管理,成为建设各方关注的焦点。笔者在工程造价控制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建设工程造价和公路工程造价有着很有趣的关系,谁优谁劣难以置喙,在此仅作些许探讨。 1两者相同点 1.1合同总价意义相近每一个工程项目,对于施工合同来说,均表现为完成合同工程,业主应支付的款额,这对于所有建设工程都一样。 1.2均采用清单形式下的计价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清单计价模式成为毫无争议的计价形式和手段,为方便业主投资控制以及施工管理提供媒介,更重要的是为各类不同的投标者提供一个竞争的平台。 1.3公路工程造价在限定的建设系统内可以采用建设工程造价形式对于狭义的公路工程来说,它本身就是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在市政工程和土建工程的清单项目中可以找到公路工程的所有分部分项清单和措施清单项目。 1.4相关程序和计价定额基本相同按照工程建设的顺序,相关定额指标都可以分为投资估算指标、概算指标、概算定额、预算定额、施工定额等,编制程序也相应地表现为:编制投资估算,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编制设计文件和设计概算,进行技术设计,编制修正概算,编制工程量清单,编制控制价,组织招投标,按照企业定额进行投标报价,施工阶段进行中期计量支付,工程完成后编制竣工结算,最后由业主组织编制竣工决算。 1.5投标报价策略和原理相似由于清单均由招标单位组织编制,在这个统一平台下,各投标单位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投标方案,采取不同的投标策略,从而获得中标。而投标策略不外乎不平衡报价法、突然降价法、多方案报价法、无利润报价法等。 1.6调价原则和索赔原则类似合同实施期间,发生价格波动超过特定范围后,按照合同规定的调值公式或调价范围进行调价,作为中间计量依据。而对于索赔的情况,也是出于惩罚违规者的原则,进行索赔计量:如果是承包商违约,价格上涨则按照上涨前的价格执行,价格下降则按照下降后的价格执行;如果是业主违约,价格上涨则按照上涨后的价格执行,价格下降则按照下降前的价格执行。 2两者不同点 2.1工程总造价费用组成 2.1.1公路工程造价包含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具、器具及家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其中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中包含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建设期利息。 2.1.2建设工程总投资则包含建设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具、器具及家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建设期利息。 2.1.3工程建设其他费中其他内容基本相似,公路造价中还包含施工机构迁移费和供电贴费,建设工程造价中这部分费用放在建安工程费中。 2.2清单内容 2.2.1建设工程清单包含的是分部分项工程价,不包括规费和税金,而各个单位工程的总价则是各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三项的和加上规费和税金。 2.2.2公路工程清单是全费用价格,每一子目均包含规费、利润和税金,项目总价则是各个章节的和,其中100章主要包括安全文明施工费和标准化建设费用以及保险费和资料费用等。类似于措施项目费,但仍不完全。 2.2.3建设工程清单包含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以及规费、税金项目清单,其中最主要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主要包含项目编码、项目名称、项目特征、计量单位以及工程量五个部分;而公路工程项目清单则主要按照定额子目划分章节,其中100章主要为非竞争项目的报价,项目编码和项目特征没有明确要求,各个清单细目按照定额和先后顺序进行划分。 2.3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的划分公路工程造价中的直接费、间接费等概念在建设工程造价中不再使用,间接费则包含了规费和企业管理费。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建标[2013]44号文),建设工程现行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划分,即按费用构成要素划分和按造价形成划分,费用构成要素划分: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金;按造价形成划分: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公路工程建安工程费用划分:直接费(包括直接工程费和其他工程费,直接工程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其他工程费包括冬雨季、夜间施工增加费临时设施费等9项费用)、间接费(包含企业管理费和规费)、利润、税金。 2.4执行定额标准和使用方法公路工程使用的施工定额,目前主要是2007年交通部的《公路工程预算定额》(上下两册)、对应的《公路工程机械台班定额》《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其定额细目只包含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建设工程定额采用市政工程的定额或估价表,其定额子目中包含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和利润。 2.5公路工程的“其他工程费”与建设工程的“措施费”的差异 2.5.1公路工程的其他工程费包括冬季施工增加费、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行车干扰工程施工增加费、施工标准化与安全措施费、临时设施费、施工辅助费(包括生产用具使用费、试验检测费等)、工地转移费等。这些费用与公路工程的建设特点息息相关。施工辅助费的项目在建设工程中则划分在企业管理费中。 2.5.2建设工程中的措施费包括安全文明施工费、夜间施工增加费、非夜间施工照明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地上地下设施建筑物的临时保护设施费、已完工程及设备保护费、脚手架费、模板支架费、垂直运输费、超高施工增加费、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施工排水降水费、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等。 2.5.3由于两种类型的建筑结构和范围有本质的差异,又归属不同的行业管理,各自都自成一脉,在措施费中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安全文明施工费,建设工程要求在工程开工之初预付60%的总额费用,逾期支付时,业主将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在公路工程中,安全文明施工费按照总额的一定比例报价,按照工程进度编制安全经费计划,按实施的安全费用计量,总额包干。又如施工标准化的费用,公路工程中明确驻地建设、拌和楼和工地试验室的建设规模和标准以及人员配置,也以总额包干形式在建设完成后计量大部分费用,留小部分在拆除或复垦后计量;而建设工程中该项费用基本不考虑,由承包人在公司管理费中考虑,从而也导致大部分建设工程在执行标准化驻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而另一方面,对工地试验室的要求则大都依赖业主购买的试验检测服务,施工单位执行见证取样,从而导致施工单位的自检能力不一,工艺或质量管理水平差异较大。 2.6“企业管理费”的差异两者共同的费用有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交通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劳动保险费、工会费、职工教育经费、财产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财务费、税金和其他。建设工程中的企业管理费还包含试验检测费、劳动保护费;公路造价的企业管理费还包括工程保修费和工程排污费,试验检测费在公路造价中包含在材料费中。 2.7“利润”的差异公路造价直接规定:利润按照直接费与间接费之和扣除规费为计算基数;建设工程造价则是按照分部分项费用、措施项目费用、其他项目费用之中已经包含了利润,计算基数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施工费以及企业管理费之和。 2.8价差预备费的计算建设工程造价的价差预备费的计算公式:PF=∑It[(1+f)(m+t-0.5)-1]。式中:It表示建设期中第t年的投资计划额,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及基本预备费,即第t年的静态投资计划额;m表示建设前期年限;f表示年涨价率;∑表示建设期各年费用之和。公路造价的价差预备费计算公式:价差预备费=P[(1+i)n-1-1]。式中:P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总额(即前述“工程费用”)。此外,由于行业标准不一样,各自执行标准的力度又不一样,不同地区之间还有差异。总体来说,在建设工程具有全国的统一性,而公路工程在江苏省地区可能执行得更彻底。 3结语 总之,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在总量上差异不大,只不过在各自组成和划分的方法上有了各自的分歧,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笔者的角度看,可能建设工程的造价更系统化一些,而公路造价更专业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还需要进一步尝试探索两者在同一个项目上,竣工结算和决算的差异。虽然这两者都不是监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但随着监理业务向项目管理的方向拓展,这两者有可能会成为我们从事造价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同时,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以后宏观合同管理工作的方向,只有把整个项目从策划、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全过程的费用进行记录归类使用等,才能真正实现一个项目的造价管理。 作者:周佳佳 单位:南通市交通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不足与缺陷也愈加明显。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侧重于工程建设前期的概预算管理,而忽视了建设中后期的造价管理工作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影响。同时,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等现象仍十分普遍,严重制约了公路建设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因此,探索一种有效地评估和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方法和工具十分必要。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2](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简称PM3)是用于帮助组织评估项目管理绩效和改进项目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的全面的方法和工具。目前,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工程建设领域[3,4]的运用越来越多,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作为项目管理“子系统”的造价管理[5],近年来也有学者结合工程造价领域的知识,构建了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但其模型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上有一定的缺陷性。关于项目管理成熟度的评价运用较多的有蛛网评价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AHP模型,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描述。定性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导致运用评价模型后的评价结果会与实际有较大的偏差。作者通过对前人的借鉴,探究PM3的原理,并结合我国公路建设特点,构建了业主方角度[6]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为评估和提高业主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服务,为公路建设获得预期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一种保障。 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大体上来说,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主要包含范畴层面、维度层面、成熟度等级层面和内部结构层面等四个层面[7],这四个层面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基础和核心。作者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四个层面的内容,以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与内涵相结合,进行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1.1范畴层面目前,对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大体上分为流程层面、项目层面和组织层面等三个层面的研究。项目管路成熟度模型最初的应用是在软件行业,基于软件行业的特点,其成熟度模型是在流程层面的范畴。由于公路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投资数额大等特点,使得公路建设项目的造价繁琐多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业主方必须在具体建设项目的客观实际情况上做好公路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工作。组织对系统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将以项目层面为主、组织层面为辅来构建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 1.2维度层面维度是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结构特征的直观表现。维度也是一种视角,站在不同的角度所呈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现有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主要是一维模型和二维模型,三维模型[8]的应用比较少。一、二维模型结构相对简单,大都从项目管理的综合管理来体现项目管理水平。三维模型从多维的视角来全面剖析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业主的造价管理水平。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模型的三个维度如下。1)第一维度:成熟度等级。2)第二维度: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过程。按照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过程,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划分为投资阶段的造价管理、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招投标阶段的造价管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和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理。3)第三维度:公路建设的类型。按照公路的建设类型,分为:一~四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由于公路建设类型的不同,造价管理的难度也不相同,所以通过不同类型公路的造价管理来综合反映业主的造价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偏概全的思想;同时也从多维的视角,让业主方看清自己在具体领域的不足。由此可见,加入第三维度“公路建设的类型”更加体现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全面性、多视角和有效性的思想。 1.3成熟度等级层面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表征了一个组织的项目管理能力从不成熟逐步到成熟的一个须循渐进的过程,表征项目管理水平的“台阶”。本研究构建的成熟度模型参照传统的成熟度等级,将成熟度划分为5个等级:混乱级、简单级、提高级、标准级、优化级。等级划分表见图1。各个成熟度等级的描述如下。1)混乱级。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充满随意性,个人对造价管理能否有效控制关系很大,造价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较差,整个管理过程没有统一的方法和制度,缺少主动控制造价的能力。2)简单级。业主意识到造价管理的重要性,造价管理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在实际的造价管理过程中不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造价管理水平较低。3)提高级。业主能够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将相关经验记录在案,以达到在下次遇见相关问题可以有效解决的目的。并且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4)标准级。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造价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已得到完善和落实,管理过程规范合理,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目标。5)优化级。组织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来提升自己的造价管理水平,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能超出预期目标。 1.4内部结构层面PM3的内部结构层面是指涉及其各个成熟度等级所对应的具体实践内容。传统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是在某一成熟度等级内的关键实践内容全部按照要求得到有效的实施以后,才可以说组织的项目管理真正达到了该成熟度等级[9]。本研究的成熟度模型在内部结构层面上与传统的成熟度不同,成熟度等级采用了得分制的等级划分,结合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通过调查问卷、德尔斐法和文献资料的搜集,确定了关键域。在关键域中确定关键指标,并对关键指标进行指标释义和参考得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平均法得到综合评价得分来确定成熟度等级。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内部结构见图2。 1.5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如图3所示。 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的评价 目前,对项目管理的成熟度评价主要采用访谈或问卷调查等评估方法来评价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10]。这些评估方法共有的不足之处是,它们都为定性描述及非定量化的评价方法,易导致结果的主观性。本研究主要通过评价指标的定量化来化解因主观性而导致的评价结果有失科学性的问题。指标权重的确定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进而运用较为传统的加权求和法来确定最终的评价综合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加权求和不仅在准确性上与一些复杂的数学方法相当;在应用方面,加权求和法适用性、操作性比一些复杂的方法更强,因而提高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推广应用价值。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中,以公路建设5个阶段的造价管理作为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层,以关键域作为一级指标,关键域中的关键指标作为二级指标。由于在本研究中不同类型的公路造价管理过程相同,故在表中不将各个等级公路纳入进评价指标体系中,但最终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是将不同类型公路的评价值加权求和以后得到的。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释义及评分标准见表2。2)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密切相关,为各级各个指标确定合理的权重值是计算评价指标的基础。本研究结合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11]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判断矩阵及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3~5,其中,一~四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权重等于该等级公路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同时期)。3)评价综合值计算。第一步:根据指标释义与评分标准,评估二级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后求得的一级指标的得分为。 3案例分析 河南省某城市投资建设公司对已投资建设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进行造价管理成熟度评估,高速公路的投资额为9.3亿元,一级公路投资额为4.6亿元。根据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对二级指标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见表6。由表6的评估结果,并根据上文的指标权重,可得到该公司的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计算结果见表7。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的权重分别为0.669和0.331,则该公司综合评价值为74.6。由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该公司的造价管理成熟度属于提高级,其评价结果与该公司的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同时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侧重于项目建设前期的概预算管理,对于建设中后期的造价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4结论 针对目前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侧重于前期概预算的管理而忽视中后期造价管理工作等问题,作者以成熟度等级、公路工程造价管理过程、公路的建设类型为三个维度,构建了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模型客观地反映了组织的造价管理水平和在前中后期中造价管理工作的不足,解决了由于侧重前期概预算而忽视建设中后期造价管理工作导致整个建设项目造价管理失控的问题。1)本研究建立的定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减少了由于主观评价而导致评价结果有失科学性的问题。2)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求和的方法,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能使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成熟度模型更加便于推广应用。3)三维模型能够综合反映业主方的造价管理水平,为业主方评估自身的造价管理成熟度等级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工具。同时也为业主方提升自身造价管理水平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 作者:刘伟军 石志飞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分析市政公路工程造价控制 1当前市政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问题 1.1施工前期的准备规划 由于建设市场上材料物价的不断波动,影响了工作人员对项目成本的预算,而引进高科技材料、工艺的结果就是造价的直接增加。对于建设环境了解程度低,例如工程所处的位置地段、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对这些信息资料了解不全面也会影响项目的造价。工程建设周期安排问题。市政公路项目的管理人员如果对项目建设的统筹安排不周,以及对相关国家政策、市场变化的预计不准,都会影响项目的安排和建设进度,进而影响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 1.2实际方案与投标报价不符 实际施工进度与投标采用施工方案不相符,有的施工企业为了中标而降低报价,到了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了达到过程质量,最终与原定方案不符,在增加了工程量的同时,施工进度放慢,施工成本增加。 1.3现场施工一味追求加快进度 现场项目管理一味追求进度进展,投资者都希望项目尽快完工,越早工程竣工、将施工项目移交投入生产,资金就能够早日回收,但事实上为了提前竣工所需增加的施工成本也会有所增加,甚至超过了之后的回收成本,工程的造价控制就产生了问题。如果一味地赶工缩短工期,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出都会有所增加,从而加大了工程的造价。 2进一步落实好市政公路工程造价控制 能够解决市政公路工程造价控制的这些现状问题,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有效管理,更好地落实市政公路工程的造价控制,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分析出了几项对策和措施加以改善。 2.1做好施工前期调查准备,从实际出发 市政公路工程实际上最大的特点还是工期短、造价低和质量佳。在市政公路工程的最初招标开始,就力求最可靠真实的施工方案,其中对于成本、进度、工期等的规划应与实际相对应。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控制工程成本是降低造价的基本内容,在实际建设中,虽然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却出现了严重超支的现象,这就需要相关的造价管理、合同管理、人员管理等有机结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造价进行控制。在制定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时,先要对各种涉及到的客观环境因素、执行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其出现后果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分析,实事求是地制定一套切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方案及具体步骤,积极进行项目前期的实地考察、地勘资料的收集,做好工程环境信息的了解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工程建设周期,从工程的前期准备开始,直到竣工、移交为止的全过程,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成本预算,将工程造价控制在预计范围内。 2.2加强现场施工管理,认清施工质量和造价的关系 投资方、施工方均需按照项目前期的计划进行,不应为了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增加工程造价的负担。施工工期短,确实可以降低施工单位的成本,有利于降低建筑安装的费用,但切忌采用赶工的方法强行缩短工期。只有质量符合要求的工程才可以投入生产及竣工后的交付使用,才能够达到投资的最终效果,要想控制好工程的造价,就必须贯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确保工程质量,还要将降低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整个施工的过程中去,避免无谓的浪费,按照质量合格的标准投入成本,不必一味追求优良或是施工速度而消耗过大成本。 3结论 市政公路工程的施工建设的周期短、要求高、任务量大,而对其的造价控制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控制成本涉及到了管理、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没有做好,都会给工程的质量和成本造价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平时更应该多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教训,使造价的有效控制成为市政公路工程建设利益最大化的良好基础。 作者:曹其峰单位:江苏齐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投标阐述 一、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机械设备所需要资金 对于承包公司来说,不可能不依靠任何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公路工程,因此这一部分所需要的资金也是每个承包公司必须要考虑的一大块。如何能够招收到低廉的劳动力,如何能够保障更为低廉但是质量优异的机械设备就是各大竞争者此处竞争的主要矛盾,也是能够竞标成功的关键。 二、正确的投标定价 1、仔细核对工程量承包公司在投标之前一定要能够吃透设计稿当中有关于工程量的资料,计算清楚工程量的具体数量。任何疑问都要和业主进行商讨,最终要达成一致,否则很容易因为工程量的计算错误,而导致造价估计的失误,为承包商带来较大的损失。 2、正确的取定材料的价格承包商要认真考虑当地权威部门所的关于物价指数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之后通过专业的公式来计算出未来的材料价格,切合实际的价格预期不仅可以确保承包商的利润,更可以以较低的更为合理的价格击败其他的竞争者。 3、要学会熟练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报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招标软件不断地涌现,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可以降低人工运算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同时学会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也是一个企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能够具备现代化办公能力的公司更能够让一些大的业者产生信赖。 三、投标的策略 1、低价中标的策略一般情况下,业主在综合考虑各个承包公司的质量保障、施工机械设备、安全保障、承包商的实力、施工单位提供的设计稿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会选择最低价的投标者中标。因此作为承包商来说,在碰到业主的信誉很好,工程量很大,资金到位很好,施工环境也很好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低价中标的策略。此外,如果要开拓新领域或者新市场的时候,出于战略意义的考虑,也可以采用低价中标的策略。 2、以追求最高评分作为报价的策略在一些工程的投标过程当中,业主更希望和一些综合实力更强,评分最高的承包商合作,纵然可能这个投标者所开出的定价并不是很低,但是业主觉得可以接受就会选择评分最高的那个承包商来合作,投标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特性制定定价来吸引业主的注意,从而赢得竞标。 3、以获得最高利润为目的的报价策略对于那些工期要求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地质、水质和气候等一系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工程项目来说,业主可能更希望挑选一个比较可靠的,有能力和影响力的投标者来完成,这样的话,承包公司就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吸引业者的注意。同时就可以提出自己更高的要求,获得更高的利润。 四、总结 随着公路工程的投标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公路工程投标的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定价技巧和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分析定标的规律和原理,掌握业者的心理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张小瑞单位:巴彦淖尔市公路局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设计工程造价的掌控 结合项目的区域特点,我们在路基设计中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边坡坡面防护:公路设计新理念提出之前,边坡防护主要以圬工防护为主。我们在近几年设计中坚持新设计理念,深路堑路段考虑土方平衡因素外,尽可能的采用放缓边坡,使边坡自稳,采用一般的草灌结合的植物防护形式;边坡较高冲刷较大时采用骨架+植物防护形式。植被防护在广贺高速公路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广贺高速灵峰(桂粤界)至八步段一标段设计中,路堑边坡采用拱形骨架+植草灌防护,边坡稳定,坡面绿化美化了环境。 (2)鱼塘和水塘处治:鱼塘、水塘及水田路基是我国南方经常会遇到的工程问题,以往设计均采用换填透水性材料填筑。我公司在广西公路项目实例中,通过外业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鱼塘是人工开挖形成,而且形成时间不是很久。经过钻探发现淤泥层厚一般小于0.5m,设计中我们采用排水后,清除淤泥质土,项目实施后检验效果较好,节约了工程造价。 (3)结合线位要求,进行桥梁与路基形式的比选。我们在广西麦岭至贺州公路设计中,路线在松花村跨越两山嘴间凹地,沟底较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简单,设计最大填高在26m左右。针对这种情况,设计中初步考虑采用桥梁方案,随后进行了桥梁和高填路基方案比选,经过路堤边坡稳定性验算,高填路基方案不存在横向侧滑危险,而且还可以消化大里程路堑的弃方,最终采用高填路基方案,取消了270m桥梁,保证设计质量的同时,大大节约了投资。 桥涵设计 (1)对于大跨径的桥梁,应进行多种桥型方案比选,力求做到安全、经济和便于施工。如我们设计的广西桂梧高速钟山至马江段东汶1号大桥,该桥跨越一深谷,砂子河穿行谷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施工难度、经济比较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在主跨85m的刚构桥方案和40mT梁桥方案中,选择了施工难度相对较低、工程量较小的40mT梁方案,节约了投资。 (2)桥梁下部形式的选择本着安全的原则,在适当考虑降低造价、方便施工等因素下选择合理可行的形式。 (3)重视小桥涵的调查及设计 隧道设计 影响隧道工程造价的因素较多,我们仅从如下方面,分不同角度叙述设计阶段该如何降低隧道工程造: (1)隧道设计要为施工中采用新技术留有余地。 (2)隧道工程受地质条件影响非常大,在勘察阶段,要调查清隧道围岩的实际地质情况,给设计和围岩划分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勘察资料。 (3)设计中要尽量提高隧道断面利用率。 (4)同一项目上的隧道的断面尺寸应尽量统一,尽量采用标准化预制结构,减少架设的时间和材料的损耗。 (5)隧道施工方法的标准化和模式化是提高隧道修建速度和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关键。设计中要为几种常用的隧道施工方法提供标准化和模式化设计。 (6)采用连拱隧道布置方式可减少占地,便于洞外接线。但同分离式隧道相比,设计与施工相对复杂,造价较高。故有条件时尽量采用分离式或小净距隧道,以减少施工难度,降低造价。 (7)隧道在沿河傍山地段,隧道应尽量向山侧内移,避免隧道洞壁过薄、河流冲刷和不良地质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应重视中短隧道和路堑方案的比选。 (8)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合理选择洞口位置,洞门设计应安全、简洁、实用、少刷坡、不破坏洞口自然环境。 (9)隧道内机电设施应规模适中,注意安全与节能,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 (10)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注意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路线交叉 交叉的设置首先是满足使用功能,不一味追求多、大,造成浪费。路线平、纵面设计充分考虑交叉的选址和合理规模,严格控制交叉的数量和规模。 加强地质勘察 公路工程与其他工程建筑相比,由于其跨越不同的自然地理、地貌单元,必然涉及更多的工程地质问题。能否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并正确处理工程地质问题,关系到工程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安全营运。工程地质勘察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选择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走廊,其对工程造价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二是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三是对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勘察不细,认识不清造成工程造价增加。如何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从我公司的工作实践来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勘察人员要有认真严肃的态度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2)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证勘察工作的深度和精度。 (3)注意勘察方法的选择与组合。 (4)加强勘察和设计的过程管理。 重视后续服务 后续服务工作是设计工作的延续,对于保证工程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勘察设计中,对于很多隐蔽性工程,如隧道、特殊路基处理、路基开挖等,地质勘探仅能代表性反映问题。因此,必须做好后续服务,进行动态设计,对施工中逐步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与勘察设计中有出入的各种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分析及时调整、优化设计,使设计与现场实际更紧密结合。 作者:陈艳单位:中交通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的掌控解析 我国的一些公路工程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公路工程的设计人员只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与经济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分开的,二者的工作不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缺乏必要的工作协调,这两种性质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权责不够明确。 我国的公路工程的部分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不够。这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较低,与专业的技术人员相比还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在工程设计阶段,一些技术人员缺乏经济观念,在设计上存有保守的思想,这些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公路工程逐步走向市场化和多元化,对工程造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这些保守的经济意识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公路工程对设计招标考虑的不够全面。工程在招标的过程中,忽视了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招标工作,只是单方面的重视方案设计阶段的招标,这种招标是一种一揽子工程,以致设计单位在后面的设计中缺少竞争机制,对控制造价的要求就不会很高。 我国的公路工程目前的设计取费方式不是很合理。工程总造价的高低决定着设计费的多少,但一些设计单位为了追求利润而扩大工程规模,在利润的驱使下没有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公路工程勘查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的必要性 (1)公路工程建设分为前期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后期的竣工验收阶段。设计阶段是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保障,也是重要的工作,在一般情况下,设计阶段分为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对于那些小型项目来说,这些项目的方案比较明确,技术也较为简单,这时就可以采用施工图设计的方式;但对于比较大型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技术比较复杂,缺乏一些经验,就要采用初步设计的方式,工程项目在各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同时工程造价也会受到影响,就事实来说,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是在施工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工程设计的图纸完成后,就代表着工程的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准备就绪,例如结构物的类型、尺寸、材料选型等,因此,工程项目的投资额也基本确定了。所以,控制工程造价的工作重点是在设计阶段。 (2)我国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总是把施工阶段作为工程质量和造价控制的重点工作,一些施工单位只是通过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施工阶段的工程控制工作,忽视了对设计阶段的质量和造价控制,以致在设计阶段的失误,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外,一些工程设计人员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只讲保险,不讲优化,以致工程造价普遍较高。因此,在工程的设计阶段要加强造价控制,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公路工程勘查设计阶段进行造价控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1)公路工程的设计人员要加强对路线方案的比选,对于较大工程的方案设计要做好谨慎细致的分析工作,对于方案的选择要做到最优化,合理的运用建设标准和经济技术指标,对于建设资金的来源要明确,做好可行性分析报告,对工程的整个过程都要严格设计。 (2)公路工程的设计人员要按照公路勘测规程的明确规定,对高等级公路必须实施初测和定测两阶段的勘测,以确保勘察设计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勘察设计,同时,勘察设计人员也要具有责任心,加强提高质量意识,做到精心设计,对设计的方案要进行多次的比较,勘察设计人员的责任心决定着工程的质量。 (3)勘察设计人员要做好充分的野外调查工作,对于公路沿线的砂石、周边环境情况要做好勘察工作,对于建筑材料的储藏情况和市场销售价格也要有清楚的认识,另外,工程所在地的各种外购材料的供应地点、供应渠道、供应价格等;沿线过路过桥费和运输标准等,这些都要做好详细的准备工作,从而保证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4)工程概预算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有所提高,编制概预算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工程项目的相关单位对于概预算人员要进行培训工作,从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 结语 我国的公路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在工程的造价方面,工程造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公路工程的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造价的工作中,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工作做好做细,使得公路工程造价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设计,有效的控制投资,不断提高公路质量,从而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公路工程的设计阶段,对工程进行造价控制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公路工程的相关部门要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 作者:向选德单位:贵州省铜仁公路勘察设计院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创新 内容摘要:国企业要跨出国门,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作为服务贸易的工程造价管理无疑也将被纳入国际经济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因此要求我们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造价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内容,以推动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在今后进入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造价管理 中国加入WTO以后,公路工程建筑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一方面,中国要开放市场,让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要跨出国门,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的竞争,国际国内市场的的竞争将空前激烈。作为服务贸易的工程造价管理无疑也将被纳入国际经济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但就目前该行业竞争力而言,远远不能满足入世后竞争的要求,很多环节与世贸组织的规定相去甚远,因此要求我们工程造价从业人员不断探索和实践工程造价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内容,以推动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在今后进入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阶段。 一、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造价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协调配合乏力从基本建设程序和我国的管理体制讲,建设项目全过程分为投资决策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公路工程造价需分阶段分别进行计价,要分别编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竣工结算等。其主管部门分别为计委,交通部门、建设开发公司等。政府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各立章法,客观上存在相互间的联系和协调不够,常出现文件规定不一致,间接导致工程造价“三超”(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投资估算)严重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畅、不协调、改革不同步、不配套,传统观念和因循守旧思想的束缚,没有形成对工程造价的统一协调管理。 2.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现行的工程计价模式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套”,即套定额。简而言之,工程造价从业人员根据工程图纸计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定额单价求得工程造价。这种诗人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要,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其一,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公路工程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但公路建设市场最重要要素——价格却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即政府定价色彩过浓。政府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干预反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权力的越位。其二,不利于微观主体的充分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却不是企业产品定价的主体,工程造价按企业资质等级或工程类别取费,按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定价的这套做法,阻碍了企业参与完全的市场竞争,压抑了企业的创造力,从而制约了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飞速发展和壮大。 3.工程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薄弱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大多是阶段性的管理模式,业内人士普遍缺乏建设项目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再者,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缺乏统一的造价管理目标和相互沟通,建设单位在立项阶段住往从主观意志出发,对工程立项缺乏科学的论证,估算不足,造成缺口。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虽作了工程概算,甚至细化到预算,但由于缺少设计方案造价指标的控制约束,导致设计保守,投资偏高。监理单位受项目业主的委托对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往往只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与进度管理,很少介于投资决策分析、监理人员只是偏重于对施工过程质量、进度负责,对造价方面考虑得很少,尤其涉及到项目变更、现场签证时,不能将质量、进度、经济三方面有效地统筹起来考虑。直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三超”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效益管理。 二、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几点建议 1.改革造价管理体制,理顺各方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工程造价实行分阶段由政府各有关部门管理,因此必须理顺各方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责,以保证各阶段造价管理的连续性。建立各相关部门必要的、定期的相互协调联系制度,确保标准和指标前后左右的相互衔接,管理制度相互配套,避免工程建设投资“三超”现象,确保投资目标的实现。加入WTO后,要与国际惯例相接轨,因此工程造价管理要在近几年内逐步完成过渡,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特别是政府各有关管理部门既要转变职能,同时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各负其责,层层过关,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按规则操作,顺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平稳接轨。 2.转变工程计价指导思想,建立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工程计价指导思想应根据现行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从计划定价向市场定价的转变。即工程造价管理改革要以市场为取向,也就是为了最终要建立由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并不反对定额中量的消耗标准部分,而是反对将“价”与“量”一起捆绑在定额之中,形成定额单价。为此,政府相关造价部门要把越位的权利还给市场,还给企业,真正转变职能,把定额中量与价分离,使消耗量成为国家标;隹,使价格成为市场信息,对定额要实行管“量”不管“价”的原则,对于消耗量,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机构都要认真制订统计样本,认真取样,认真编制,使定额消耗标准真正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真正反映我国的实际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新晨 所谓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即全国制订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且给出统一项目划分之下的各项目的消耗标准。在招标时,由招标方提供工程量清单,各投标单位(承包商)根据自己企业的实力和竞争策略,自主报价,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定价主体,业主则择优定标,通过工程合同使报价法定化。倘若施工中出现与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或工程量发生变化时据实索赔。这种计价模式就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在国内借鉴执行的日寸候,要使之与我国工程造价界现状相结合,建立并推行既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又有中国特色的工程计价模式,从而逐步实现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目标。 3.强化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意识,狠抓设计、招标及施工阶段造价管理落实分析研究公路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问题时,必须把它形成过程的各阶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建立起工程造价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思路和体系,从而使工程造价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以确保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首先要改革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理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衔接。运行顺畅;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估算论文 摘要:为提升公路工程造价估算的准确性,应用模糊神经网络法对公路工程造价进行估算。结合工程案例,详细探讨了公路工程造价估算中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神经网络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公路工程造价估算结果的平均误差,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工程造价计算精度,获得合理的造价。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估算;模糊 神经网络对于公路工程建设企业来说,工程估价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分析工程项目可行性的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公路工程项目标底编制的主要控制标准,因此工程造价估算的准确性,是各建设单位研究的重点内容,其对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1公路工程造价估算的必要性 公路工程管理工作中,造价管理是主要内容,此项工作直接影响着建设企业的效益与工程的质量,历来都是管理的核心部分。工程造价估算是项目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基础。造价估算能够为项目施工方提供成本控制方案编制的依据。在设计招标前,明确工程预计造价,能够避免招标环节恶意行为的发生。 2模糊神经网络应用流程优势 2.1模糊神经网络应用流程。近年来,公路工程造价估算工作中,多采取模糊神经网络来进行估算。公路工程造价估算,多是通过输入公路工程相关要求与特点,最后输出估算结果,这与模糊神经网络应用原理极为相似,其具体流程如下。(1)构建信息库基于已有工程信息,包括工程特征因素与工程造价等材料,构建造价信息库。(2)取值结合公路工程施工要求,明确各类特征因素,包括评价指标,确定数据取值。(3)选取输入与输出向量基于模糊神经思想法,在造价信息库内,至少选择3个已完成施工的项目,作为基础数据,以供神经网络学习与训练。输入向量选择为各类特征因素值,输出向量为造价估算值。(4)迭达运算基于系统内的造价数据来编制算法程序,以供神经网络学习,设计学习率,通过多次迭达运算,保障造价估算的准确性。2.2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优势。公路工程造价估算中,采取模糊神经网络法,具有以下优点。(1)造价模型化利用模糊数学,可以高效处理模糊信息。采取对比已建设和新建的公路工程,进行定量化描述,使得相关问题可以模型化。(2)结果更为科学开展公路工程造价估算,应用模糊神经网络,再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计算分析,能够减少人为计算的误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较高。(3)适应性强公路工程造价具有动态变化特性,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适应此特性。此估算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依靠计算机,不仅运算速度快,而且运算精度较高。 3模糊神经网络在公路工程造价估算中的应用 模糊神经网络估算方法较多,文中选择BP神经网络法,是基于仿人脑的神经系统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为非线性自适应动态系统[1]。现对其在公路工程造价估算中的应用,做以下的分析。3.1公路工程样本描述与定量。公路工程构件主要包括底层、基层、面层等,工程造价是由各构件类型与价格等因素决定,实物工程量取决于工程结构设计参数。已建工程造价变动,主要是受到构件因素的影响,被称作是工程特征。基于工程特性,将公路工程划分为不同类别,若按照路面形式划分,主要包括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等,为特征类目。对于工程定量化,是按照特征类目,依据定额水平与工程特征,填入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能够看出,每个公路工程模式均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来定量化描述,一个特征可以由多个类目组成,按照比例来计算量化结果。3.2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在BP神经网络中,需要将信息传递到网络隐节点上,使用S型激活函数,把信息传出,接着发挥激活函数的作用,成功输出结果。在网络隐节点以及输出节点位置处,选择S型激活函数,即f(x)=11+ex,若此结果未能按照正常程序开展,此时要转变成反向传播。假设存在N个样本,定义描述为(Xk,yk)(k=1,2,⋯,N),其中某个输入值为Xk,对应的神经网络输出值是yk,而隐层节点I的输出值是Oj[2]。3.3工程造价估算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公路工程造价快速估算模型。针对以往工程案例,开展估算研究,将工程特征定量化数值,设为Xij(i=1,2,3,⋯,n;j=1,2,3,⋯,n),将相应的工程造价定额预算相关资料,设为yis(i=1,2,3,⋯,n;s=1,2,3...n),不考虑市场价格调整。明确BP神经网络结构系统参数,包括输入层节点数m、输出层节点数n、隐层节点数L。以Xij为输入,以yis为输出,开始神经网络训练,获得新建工程的造价估算神经网络,反向估算新建工程造价[3]。3.4计算实例。以某省道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工程为例,其中一级公路使用的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记为T19;二级公路使用的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记为T20,检验18个样本工程造价数据,基于检验结果能够了解,T19造价指数是0.98,T20造价指数为0.96,获得预算资料如下:T19路面类型是半柔性路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底层材料为石灰土;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为15cm;基层厚度为14cm;底层厚度为10cm;T20路面类型是刚性路面;基层为工业废渣稳定土;底层材料为石灰土;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为12cm;基层厚度为16cm;底层厚度为12cm。将获得的预算材料和表1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明确T19工程特征定量化描述是T19=(3,1,2,2,2,6,2.5),T20工程特征定量化描述是T20=(5,4,7,3,4,3,4.1),将T19与T20,输入到经过训练的BP神经网络中,获得的结果为T19=(0.4029,0.4056,0.5005,0.4365),T20=(0.6277,0.6156,0.4290,0.5661),经过反算,获得工程造价资料预测值,其中V19=(481.74,16.44,0.0046,145.85),V20=(1185.82,37.16,0.0033,247.07),预测的相对误差O19=(1.61%,4.65%,4.15%,1.40%),O20=(3.76%,3.67%,5.70%,1.84%),由此能够看出,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的工程造价估算精度较高[4]。 4结语 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模糊数学与神经网络理论,借助类似工程之间存在的相似性,采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公路工程造价估算,能够快速获得估算结果,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 作者:钱强 单位:中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作出概述,提出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重点对加强造价管理的理念、认真编制招标文件与工程量清单、做好套期保值的工作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只有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有效展开,才能减少工程施工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施工材料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价值规律的概念将在市场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影响价值规律的因素与类别较多,例如产品综合成本提升、价值升级、使用者与供应商之间的供求关系等,均会导致产品价格波动频繁,而对于公路工程而言,市场价格波动将会给工程造价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去抵御这些负面影响已刻不容缓。 1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概述 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即是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控制措施,对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造价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而言就是在工程建设的每一阶段采取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以及与实际相符合的计价过程,以对整个工程投资额进行合理的估算,做好工程的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管理。其次为实现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在使公路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建设方案得到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为了使公路工程的实际造价控制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同时在这个范围内,公路工程施工中所需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财力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使用,而且利用这些资源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效益,提高相关施工单位的经营效果。 2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2.1施工材料价格上涨。对于公路工程来说,其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繁多,其中,工程施工材料的品质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品质与功能,因此施工材料的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也会间接影响到公路工程的品质、成本和交付期。简单来说,施工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下降与工程造价存在反比例关系,但纵观市场,施工材料价格在不断上涨,下调的几率微乎其微,而这种价格上涨,就直接导致了工程造价预算的不确定性。其次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材料投资在工程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保底也是过半的投资占有率,因此施工材料价格的提高会引发工程造价的提高。2.2管理过程覆盖不完全。分析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对于许多施工单位而言,一般都是为了办理工程的结算价,且只重视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工程进行前期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同时从相关理论和实际经验分析,工程造价管理最关键的就是工程实施前进行的施工方案决策阶段和工程的设计阶段,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许多施工单位认识上的偏差,在工程项目前期的工程施工方案,以及工程设计方案制定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工程造价管理过程覆盖不完全,由此也就没有较好的发挥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2.3结算阶段控制不力。在公路工程结算审核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若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对施工现场情况不能全面了解,特别是工期较长、变更较多、现场情况复杂的分项工程,容易对工程量进行重复计算或者多算。比如在城区道路改造时,会因为政策原因及现场实际情况而忽略没有施工的路段,加之部分审核人员疏于核对图纸和工地现场,因此未扣除这部分工程,导致工程成本上涨。其次由于对合同、图纸、定额的理解不够,会出现定额套错、系数换错、费用取错的情况,同时因结算审核属于事后的造价管理,审核人员对现场的隐蔽工程无法全面了解,因此只能将施工方提供的资料作为依据,而这就会造成对这部分工程内容疏于核实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2.4与市场脱节。当前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造价编制,主要依据交通与运输部制定的统一定额,而即使在造价编制时对各地区的费率差异进行考虑,但对于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还是不能进行有效的反应,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竞争水平的加剧,使得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承包时压低了工程报价,因此对于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并不科学,并且这样的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不利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相关资源产生的真实社会效益得到体现。2.5承包商的运营风险增大。按照常规来讲,工程造价在固定的单价合同和总价合同中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因此一旦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施工机械价格的增幅问题,施工企业(承包商)会不可避免的因补贴预算之外的费用而不断压缩公司的利润空间,同时从这个层面讲,施工机械的价格增长波动幅度越大,承包商的运营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其次施工企业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通过银行贷款,拖欠工人工资,甚至不惜降低施工质量水平来抵御价格涨幅带来的风险,而这样就会增加施工成本。 3提高公路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策略 3.1建立健全施工材料价格控制体系。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材料投资在整体工程投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保底也是过半的投资占有率,并且在材料投资中,对主要和次要材料的投资比例大概为7∶3,因此相关人员在采购时,需根据不同的比例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常用采购方式有投标、比价选择供应商、厂家定制及业主自购,其中,投标采购的方式更公正公开,并且施工材料的品质和规格更能得到保障。其次由于制度本身就会约束相关工作人员对施工材料的价格进行高效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存储,并会分析其波动范围的大小,因此在施工材料的价格管理制度中,需定岗定位、专人负责,以让施工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材料的价格波动,并通过综合考察和把握市场信息作出合理的预判,以为企业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另外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企业也可通过网络了解产品价格信息,为建立企业自身价格控制体系提供科学依据。3.2加强造价管理的理念。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是一项贯穿于施工组织与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在公路工程中实施造价管理,是为了将市场中的压价让利因素进行消化,管理生产和建设过程的消耗量和成本。因此在与公路工程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造价管理理念的宣传工作时,应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认识,做好相关单位和企业的造价管理工作的协调,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在公路工程的造价管理中,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将人的作用发挥出来,让相关专业知识丰富的管理人才进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才能降低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几率,促进相关工作的进行。3.3认真编制招标文件与工程量清单。首先应合理划分标段,确定合理的公路工程施工周期,避免由于工程延期导致的索赔发生,同时在工程招标阶段,最好采用施工图进行项目招标,以降低工程造价带来的风险,特别是路基路面、机电、桥隧等工程,需在专项评审后才能发售招标文件,以杜绝招标之后再完善设计,出现费用增加的现象。其次还需对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以及标价进行复核,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查,并要在保持与范本统一的前提下,计量规则表述清楚准确,且在清点工程量时,应严格按照计量规则计算,避免因清单工程量提取不准确,而导致施工单位的不平衡报价,同时在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前,应对施工单位投标细目单价进行认真分析,对不平衡报价细目单价进行修正。另外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前,施工单位要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对施工图进行现场复核,对设计图纸进行差、错、漏修正,并建立工程量台账,修正工程量清单,以确保修正后的工程量清单与现场施工出入较小,从而有效管理工程造价。3.4做好套期保值的工作。套期保值指的是企业在期货和现代两个市场于同一时刻,进行一笔反向且数量均等的交易时,能够利用价格的波动来规避相关风险。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这种保守的交易方式可更好的规避和降低风险,若套期保值的工作到位,期货市场就能为企业将风险转移和分散掉,并且价格波动导致的工程造价上升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4结语 公路工程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造价管理的功能与作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控制成本和缩短交付期,同时其要求承包商需在国家相关规定的约束下,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研究与制定出科学的措施,以抵御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保证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展开。 作者:蔡雪娜 单位:保定交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而公路工程设计就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工程投入对工程造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大对公路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关系研究对于公路工程的运行成本的节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公路工程设计的工程造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工程造价较高的相关原因,并介绍了如何解决公路工程造价较高的相关措施,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探讨设置合理的造价目标,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今后的公路工程造价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路工程设计;工程造价;应用研究;重要性;应用分析 1、公路工程设计的工程造价问题及原因 1.1、公路工程设计的工程造价较高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我国政府对公路工程设计尤为重视,而其中最为关注的便是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工程造价问题,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它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包括很多的步骤和环节,首先应该将勘测工程所要实施的路段的地质,然后将公路的施工图编制出来,然后就是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公路工程的造价预算和核算最后到决算,都需要一个非常持续的过程,其中我们要遵循“合理确定、有效控制”的原则,在各个环节都做到井然有序。在公路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程造价的预算、核算及工程造价决算,而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公路工程造价都相对较高,甚至有时公路工程造价会出现造价不合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公路工程造价进行合理规范。1.2、公路工程设计造价较高的原因现阶段我国公路工程造价较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以下是对这两方面的具体阐述。 (一)客观原因主要有:1、一般公路都会在一些地形比较平坦的地方建设,但如果出现山岭和山丘,地形比较复杂,就会加大公路工程的施工难度,增加施工费用。2、公路有好多都建设在煤炭采空区,需要填埋大量的采空区,因此将会加大公路工程建设的建设费用。3、在后期公路的建设中,有些道路是需要相互交错建设的,其中有些是立交和跨线桥,一旦数量不断地增加,便会增加公路工程的建设成本。4、在公路建设中,无法避免地要占据很多的土地,其中很多是很多农民的耕地,如果占据大量耕地,就会花费大量的征地费用。5、在一些边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且建设材料的价格较高,增加了公路工程的建设成本。 (二)主观原因主要有:1、一些施工人员在公路建设施工前没有进行足够仔细地勘测,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造成勘测不足,前期数据掌握不足,且后期问题较多,并不断反复地变更,加大了公路工程的建设施工费用和人员花销。2、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由于考虑不周而出现不断地变更和修改,加大工程施工量,可能超出了工程预算,增加施工人员的施工量。3、在工程招标或招标文件没有明确作出规范和要求,且工程量没有明确规定,工程合同条款不规范或不严密,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上出现较大的漏洞,因此在工程施工中造价成本无法估算。4、最核心的主观原因就是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并且对工程造价没有根据地预算,这是造成工程造价较高的主要原因。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公路工程造价较高的原因,但其中客观原因大多是由于自然条件所造成的,在事实上基本是无法避免的,也并不是人为可以轻易改变的,而主观原因是通过人为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人为采取有效措施所可以减少或克服的。在公路工程建设前期,工程的前期勘测设计时公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对整个公路工程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节省公路工程费用开支和工程造价,就必须要加大对公路工程设计方面的应用力度。 2、解决公路工程造价较高的相关措施 (一)应该对公路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造价控制 由于公路工程造价对整个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对工程项目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并采用最合理的方案,进行设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而降低公路工程造价。我们一般在工程设计上采用比较经济实用的方案,将经济实用原则应用于项目建设中来。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要认真学习工程实施报告,了解公路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要对工程设计流程和建设规模要熟练掌握,不仅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技术要领有所了解,还应该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挖掘,要制定出多套可行性方案,从中挑选出适合工程施工的项目方案,从而进行项目优化,完善项目工程设计。对于设计方面,我们应该实行限额设计,所谓的限额设计就是依照已经审核通过的投资预算和设计任务书控制的初步设计,在保证总投资额不改变的情况下,要依照审批的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来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部门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情况下,要求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来控制设计比例,严格控制施工图案和不合理的技术设计。同时还要求运用价值工程来优化设计方案,这就是我们技术部门采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分析设计图案包括三个方面:分析问题、方案评价、综合研究,从而是运营成本达到最低,实现设计方案最大功能的发挥,提高设计方案的利用价值。我们还应该做的就是要推广应用标准设计,推广应用标准设计,可以极大的降低造价成本,极大地缩短设计和运营周期。施工过程是控制工程造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保证整个公路施工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加大对工程施工造价的管理,增加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规定来实施项目,加强对项目的制定、修改、审核直到最后的审核通过,要将项目各个环节落实到位。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工程项目进度的管理,对那些故意拖延工程项目时间的施工人员要加大其惩处力度,因为施工时间越长,工程项目耗费的资金会越多,这从而加大了工程的施工造价,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地控制施工工期。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施工项目工程质量的把控,要加强对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在施工现场实施责任分配制,将具有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实处。 (二)处理好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处理好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是很关键的一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可以确保工程造价趋于合理,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一个工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指导着工程的实施与落实。技术设计与造价相结合就可以更大程度地优化工程项目方案,选择最佳优化方案,将合理的造价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工程项目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来继续降低公路工程项目的造价,从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投资效益。 3、结束语 公路工程造价是公路工程设计中一项复杂而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搞好工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地降低公路工程造价。 作者:王乔宇 单位:四川省公路工程监理事务所 公路工程造价论文: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编制方法及其应用 摘要:公路工程造价是施工公路工程项目从开始到施工建设完成交付使用所花费的全部资金,在施工建设时,公路工程项目的造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工程施工质量也和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编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公路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整个阶段,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做好工程造价指数编制管理,对于提升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编制方法;应用效果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交通道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公路工程项目在整个投资建设阶段的工作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工程造价和造价编制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及时地完成公路项目施工建设,有效提升施工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成本,需要严格做好公路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编制管理。 1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编制 工程造价指数编制划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做好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公路工程项目的造价指数编制和控制更加合理有效。第一,前期决策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估算管理,对工程量需要进行一个大致的估算,这个阶段对于工程造价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预备费用主要是在9.0%和11.0%,之后需要概算,对设计勘查后进行初步的一个设计估算,比估算要求相对较高,预备费用在5.0%,同时要求估算和概算的费用偏差不超过10.0%。在完成上述工作后,需要实施预算,这是整个前期决策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属于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工程量计算精准,预备费用为3.0%,不能够超过概算总额。在工程造价编制时,预备费用可以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管理,前期阶段工程造价预备费用最高,伴随着工程量计算精度的提升,预备费用会慢慢下降,在前期决策阶段一定要控制好工程造价,一旦控制不当,就会使得后期的工程造价管理失控,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非常关键。第二,可行性研究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开始阶段,制定一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工程项目相关内容及其指标进行核实,之后根据公路建设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的标准规定和要求进行详细的编制处理,投资估算编制也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在这个阶段工程造价人员需要对公路建设阶段涉及到的资金、水电供应、料场供应、人员安排等多方面内容加以了解和确认,熟悉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实地考察,科学确定设计方案,使得投资估算数据更加准确、合理。保证所掌握的信息更加准确、科学,才能够准确地估算出建设项目所需要的经费,有效降低误差,使得其精确度的误差控制在20.0%内,这是一个初步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之后需要对该阶段的估算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控制,详细地完成估算工作,使得最后结算的投资估算通过审核批准,误差控制在10.0%以内。第三,工程量编制。在公路工程投资建设时,很多工程会对加宽桥梁面积疏忽,这就容易造成桥梁投资缺乏,而设计图纸是编制工程量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设计图纸中采用的图形、表格等是用于准确反映工程规模、尺寸、数量大小等,因此要想保证工程量编制的准确性,必须要加强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和校验,对其重要部位以及工程量较大的施工阶段一定要加强审核管理。在工程量编制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工程量变化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投资建设以及工程造价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造价影响力较大的重要建设项目等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校验。 2工程造价指数编制方法 在工程造价指数编制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编制方法,对其相关的各项指数指标大小进行严格控制,使得其维持在标准指数范围内,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完成施工建设。第一,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该指数在编制时,主要是为了确定在一定时期内质量指标的综合变动情况,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加以确定指标大小。第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该指标指数大小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以报告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计算公式是除以。以基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后,计算公式为除以。在具体指标大小计算过程中,质量指标指数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数量指标固定在报告期上,但是数量指标指数的计算方式是将指标固定在基期上完成计算过程。第三,平均指数。这种指数在计算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编制方式:一种是加权平均指数;还有一种是加权调和平均指数。通常为了有效提升平均指数计算的准确性,选择采用第一种计算方式来完成计算过程。 3公路工程造价指数应用 第一,通过指数大小来分析涨价原因,实现造价管理控制。公路工程造价指数是利用相关指数加权平均所得,因此对相关指数的变化加以分析,对指数变化带来的影响加以确定,可以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第二,利用工程造价指数大致估算工程造价变化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当工程造价指数超过100.00%时,表示报告期建筑安装产值相比于基期来说存在虚假增长情况,当工程造价指数低于100.00%时,表示报告期建筑安装产值相比于基期来说存在虚假减少情况。总之通过工程造价指数变化情况可以对这些虚假的增加或者减少情况加以有效控制,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准确估算出公路建筑市场、宏观经济的形势,从而保证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整个投资建设过程。第三,工程造价指数可以保证对工程造价过程实现动态管理。在公路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建设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非常大,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紧紧依靠之前的定额编制概算、预算、投标报价等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造价指数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相关性,因此要想确保所提供的造价信息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更加稳定,需要根据上述体系编制详细的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管理系统,实现对传统定额管理的补充,实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调控和管理,保证工程造价水平和实际造价水平更加相符,从而减少了工程造价阶段容易出现的业主、施工单位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实现了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升了工程造价管理效率,使得工程造价指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第四,公路工程造价指数为项目决策、资产评估提供了保证。工程造价指数基期价格在较长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不变,而价格指数可以有效地反映工程造价变化情况,这样可以保证在不同建设阶段的工程项目造价以及工程项目价值具有可比性,从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保证。 4结语 公路工程造价指数可以更加简单、明确、有效地反映整个公路工程造价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指标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和管理在整个工程项目投资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证公路工程造价实现动态管理的重要信息条件,通过加强对公路工程造价指数的科学编制和管理控制,有效提升了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水平,保证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的高效投资建设。 作者:欧阳田英 单位:西藏自治区交通建设项目技术评审中心
高中地理论文:探讨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的方法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巧用趣味语言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本文转自LUNWEN. ]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在学习“亚洲地形和河流”时,让学生先齐唱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使学生脑海中涌现出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然后结合课本讨论: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头”那么这座山是指哪座山?“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请在地图上找出亚洲主要大河,亚洲河网分布有哪些主要特征?从河流的流向归纳出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 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才能使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被动、枯燥”变为“主动、有趣”,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新型的地理人才。 高中地理论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而且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采用更加新颖、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创新的目的不是为了高分、高升学率,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第一,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学生除了听课就是做题,天天对着习题集,一道又一道地解题,就像机器一样每天不停地转动,但是,真正的思考非常少。第二,教学方法滞后,教师成了一个帮学生解题的工具。知识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更重要的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学方法要以促进学生思考为重心。第三,重理论,轻实践。素质教育的实践不到位,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创新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1.重视培养创新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稳固的基础知识。这些地理知识理论就像是一栋大厦的地基,地基打不好,就是有再高明的技巧、再好的方法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楼盖得越高,稳定性就越差,随时都面临着倒塌的危险。因此,地理知识理论虽然琐碎枯燥,但是,平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仍然要对地理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弄得清楚透彻。只有学生在日常的地理学习中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因为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没有基础知识作为坚固的基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具有了对地理知识强烈的好奇心之后,就会对地理问题变得非常敏感,就会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平凡事件中发现一些地理问题。这种敏感性同时也会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经常动脑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变得更加活跃。 2.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启蒙者,要把自己当成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求知者。教师要站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确定教学方案、教学方式、作业的设置内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该把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重中之重,而不是把自我的讲授作为重点,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其次,教师要采用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教学环境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落后,已经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因素来进行备课和进行地理教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了诸多便利的条件,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不断地学习新的科技知识,以此达到科技与地理知识教学的融合。因为,有些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在地理课上多运用具有高科技的设备可以让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3.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仅仅是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不是为了做题、考试、得分。 创新能力也不是在题海战术中学到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可以多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而且增加了学习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同时,也要加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将会事半功倍,不必再天天埋在大量的习题中。本文主要就高中地理教育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阐述,同时着重分析了这中间存在的问题,以及最优的解决方法。 高中地理论文:新课程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师生良好情绪氛围。其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借助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与现实生活有关,有明确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行为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创设的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真实情境,能够揭示学科思想的活动情境。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情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重视培养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 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既可以在试卷上获得高分,也可以在很多问题上一针见血地从学科的角度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出于对学生的熏陶,地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显得就更加重要了。比如笔者在新近的工业区位选择复习中就发现了这样两个“小问题”。对有大气和水污染企业的布局,主要考虑风向和河流;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当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这里涉及对“上风向”和“下风向”的理解,以及对风玫瑰图的认识。在分析回答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企业布局时,笔者看到了“分布在季风对吹风向垂直的郊外”字样。笔者可以理解“季风对吹”是什么意思,但显然,这不是地理专业术语,输入百度查找,果真没有这样的组词方式。但这样写的同学不止一位,很明显,这是受到了先前老师的影响。上课一问,果然这样。 对于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时一般选在河流的下游。笔者在很多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印染厂布局合理是因为“位于河流下游,污染少”(这里的下游当然是指区域河流的下游)。“但这句话有问题吗?”笔者问学生,他们回答不出来,并不以为然。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描述不准确!企业在河流下游生产就会“污染少”吗?显然是不准确的。是因为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在了河流在这个区域内的下游河段,对居民区(城市)影响小了些。污染有,而且并未减少。我们地理教师的语言要做到随意、准确。不仅对学生地理语言的使用影响明显,如果能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还可以不断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变得更扎实,教学语言表达更到位,当然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和性格是无关的。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地理,探索、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活动。教师是课堂学生学习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在交往中思索、探索、练习、掌握并应用,以建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教师应明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交往过程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则意味着人人皆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将之内化“自己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地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四、利用图像学习 图像是各种地理知识综合而具体的体现。它反映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规律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学地理课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几乎都能在图像上反映出来。图像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而且对比性强。不管地理事物多么巨大,只要通过图像,就能一览无余。不仅如此,还能通过图像把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对照,显示不同地区的类同和差异,找出其中的联系和规律性。同时,图像还可以延长人们的视野,通过它可以了解远方的地理事物。考查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往往是考查一个人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地理学习中认真掌握好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是学生独特体验相互撞击而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因为相遇而绽放出动人光芒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 高中地理论文: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的开始。新课标反映了现代地理教育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从各个层面指明了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要内容。通过认真学习和体验新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新课标。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以情激趣。 (1)教态表情。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真挚、亲切的感情,一经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课堂就会进入情感交融的世界,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2)语言传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幽默的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能表现出教材的喜怒哀乐,能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感知形象。这样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还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更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在地理教学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各种事物的真实表象,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会使其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 (3)以情动情。研究表明,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存在“情感障碍”的学生作细致的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决不能动辄批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拉近师生距离,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4)评价激情。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尤其是高焦虑的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反应,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评价,其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因此,教师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完整的学生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完全否定,应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程度。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1)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地理信息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2)媒体营造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 (3)音乐烘托情景。一曲感人的音乐,优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触发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地理歌曲,可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 (4)表演创造情景。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 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对学生而言,“过去,课本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本”,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因此,新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新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学不仅融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还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三、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深刻的思考,感知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开展观察、比较、交换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师生和生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教师与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进行交流,通过教育网络交流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因为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例如,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需要学生进行交流和论证,比较各自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论证,目的是使学生的所学能够有意义并且保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地理学科思维的正确性。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的新课堂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我曾看到一位地理 老师在讲宇宙环境时所制作的课件,在精美的图片背景下打上康德、爱因斯坦等人的名言,非常漂亮,带给学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的情感体验。 在信息技术与新地理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用信息技术。再次,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时时刻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究 摘要: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一味地以课本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单一地理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本文就是通过作者调查与研究,对传统地理教学进行反思,提出关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学习兴趣 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而且必须具备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分析、应变能力。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1. 新课标下教学理念的提出 地理知识随处可以应用,我国地理研究学会原理事长吴传钧先生曾经说过:“地理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可以说它构成了人类的生活。作为高中基础学科的地理,它涵盖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内容,有着庞大的知识体系与多元化的内容,并且每个知识点之间又有着联系,可以说这种交叉性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征。然而正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让一些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内容陈旧,导致学生更加提不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高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因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中,也强调了我们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启发性,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2、学生对地理的认识过程 随时随地认知自身感觉有利于对教材中相对静止的知识体系进行生动化。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概念、地理观点、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教师首先必需从自身了解这些知识内容时的感受及掌握程度出发,进行知识情景的设计,加以演示、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书本表述的结论式知识还原为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知识,从而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在讲授高一《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准备一只手电筒(当作太阳光照)和一个地球仪进行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地球运动时产生的现象了。 3、学生的自我激励 通过自我鞭策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在网络信息逐步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范围在不断的扩大,所学知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进行自我的鞭策,时常保持对新文化、新事物、新思想的了解或掌握,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教学水平。例如温州市2005年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试题出现了有关东南亚海啸的问题。这种要求不仅要学生时刻关注世界上随时发生的地理现象,而且需要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多的关注和分析,随时保持知识的更新、积累和运用,从而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另外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4、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这样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活动的需求大于他们的活动能力,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活动设计的,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活动。如在学习三圈环流时,了解到部分学生的空间思维比较差,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了解原理,将整个教室设定为北半球,第一排的学生为赤道,然后前后每间隔一排依次为北纬30度、60度和90度。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进行引导、演示、巡回其间,学生就可以自己分析总结出三圈环流的形成。也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空间思维比较差的问题,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5、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使学生难以提升学习兴趣。然而我们在课堂中引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新鲜认知心理,这是由于多媒体能够将形声教材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影响资料,而科学家研究表明,具象的东西往往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被记忆与理解。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影响资料结合课堂内容为学生播放,让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进而实现全方位的真实感受。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一些路线、变化过程或者地理风貌的形成通过Flash、CAI或者影像视频来为学生播放,在学习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我用flash制作了小地图,将哥伦布的航海路线用小船当指针,然后通过动态的演示直观地表明了航海路线,学生们看了两边就能够深刻地记忆下来。我认为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插入一些动态的卡通图片,让学生不时地感到新 奇与兴奋,这样整节课下来不但能够强化课本内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地理论文: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摘 要】课堂是教学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少,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提高课堂效果。所以地理教师应根据新的教育理论,结合各自学校高中地理教学经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如何选择正确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值得每一个地理教师思考的。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这是新课改所要求的转变之一,也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由之路。 但是转变思想并不容易,所以为了让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实现还课堂给学生。我校近年来进行了大胆探索,大量使用的“68686”小组学习法,从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和学生从行动上带动了思想上的转变,从开始的不敢或是不愿尝试,到现在把“68686”小组学习法变成常规教育方式方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过来,良好的效果又坚定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促进了课堂效果的提高。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主要途径 我校实施的“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68686”小组学习法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出“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主动学习有激情,教学效果自然会较好。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基本前提 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凡是遇到学习的问题,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再由小组讨论,集思广益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的小组求助解决,最终的难题才会交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大部分问题在学生内部就得到了解决,即增强了学生个体的思考能力,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因此学习的兴趣也就大增,在课堂上就更加愿意积极思考,从而整体的课堂效率就更加高效。 四、让地理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地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回到现实生活中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 我校的“68686”小组学习法就是要求课前各组学生广泛收集相关地理现象,在课堂上运用地理学原理去解决。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所以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多运用发生在当地或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地理过程和原理,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一些相关问题,即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学习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律时,学生就能根据课本知识解释我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分布原因。甚至能预测未来几年我市功能区的分布变化。 另外现代教学手段也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五、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虽说使用“68686”小组学习法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师退居次席,发挥出“主导”的作用,但这不代表教师的工作减少,而是在课前备课时需要准备的更加充分,才能满足课堂上学生的“突发奇想”,才能起到主导的作用。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提前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尤其是有的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确实基本功扎实,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要求我们的教育方法随之改变。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所以不论是从学知识,还是将来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来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很有必要的。而在学校就是要通过提高地理课堂效果来实现。所以希望我们每个高中地理教师都能以新课改理论为基础,大胆创新,不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已经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更是对创新性的要求。因此在中学期间就要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重视起来,并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记忆,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甚至包括学业水平测试也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越来越严峻的考核要求。结合日常教学中的体会,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拥有独特新颖见解的能力。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教师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引路人,如果教师本身不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地理教材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联系性,能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识结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在每个课题教学中设计出目标测试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特别是思考途径多、解决方法多、结论非唯一的地理问题,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地理教师还必须懂得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出学生愿意参与的课堂气氛。例如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国际日界线问题时,学生总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枯燥的说教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这时教师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某个国家,有一对孪生姐妹,先出生的却是妹妹,后出生的反而是姐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违反常理的情况,对学生的刺激作用的显而易见的,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与老师配合,以解决心中的疑惑。也许就是这样的一次感兴趣,就让学生喜欢上了地理这门课,这就为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动力。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丰富的联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候,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一句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能让学生非常形象地记住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这个知识点,并且还记得非常的牢固。再如在我们学习亚洲季风这一环节时,对于季风的成因,要想很好的理解,就要用到物理学中的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因此,/:请记住我站域名/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帮助。 同时,教师还要着力于打破固定的思维,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这里的标新立异不是外在的,不是穿奇装异服,不是涂脂抹粉,而是在想法上敢于与众不同。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喜欢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下去,不允许学生提出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殊不知,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其实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而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遇到过一次这样的情况。还是在《地球的运动》这—节中,当讲到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突发奇想,并提问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转,那会出现什么情况。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嗤之以鼻,嘲笑他脑子坏掉了,地球怎么可能自东向西转。但其实,这位同学恰恰具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敢于打破常规,勇于突破已有的固定思维。而这,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不仅不能嘲笑他,更应该对他的这种思路和想法大加褒扬和鼓励,以促进学生广开思路。 最后,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地理知识综合性极强,如何能让学生融会贯通,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整理、归纳、分析、比较、演绎、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要求,独立整理笔记,分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掌握了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全面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把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一个任务和目标,并竭尽所能去实现这个目标。本文主要结合平时实际工作经验、育人经验,希望能对一线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若有不周之处,敬请原谅,在今后的实践工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的方法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巧用趣味语言 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一双胞胎姐妹,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寻答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优美诗句 古诗词、成语中蕴藏地理知识还有很多,对地貌、地形、月相、地球运动、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它们与相关课本内容的联系,上课就能应用得当。把古诗文中的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水土流失是现在植被破坏地区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对环境的影响深远,既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还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剧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时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黄土高原。其实在古代的成语中就有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泾渭分明。 讲地形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时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森林美化环境时用"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丘陵时用"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庐山),这些诗犹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课堂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泾渭分明有几种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浊泾河清;唐宋时是泾河浊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浊泾河清。但不管是那种情况,都是有一条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为古代工业污染对环境几乎没什么影响,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产生河流之间明显的水质不同。泾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围都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它们在不同的朝代出现了水质的转换,既反映了古代黄土高原出现了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了,还出现过植被恢复了又被破坏的现象。这就是很好地理教学案例。为什么有时是渭河浊泾河清,有时是泾河浊渭河清,这就是植被对河流含沙和对水质影响的经典故事。也符合现代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则河流水浑浊。 三、巧用趣味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一节时,可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本文转自LUNWEN. ]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 讲"西亚"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四、巧用通俗歌曲 歌词通俗流畅,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先听《长江之歌》,从中理解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利用歌词中“你从雪山走来”点明河流的源头在地势很高的唐古拉山脉;“你向东海奔去”得出长江是外流河,顺地势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同时可以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第二节"长江"时,我借来电子琴边唱边弹《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歌曲以它独到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在学习“亚洲地形和河流”时,让学生先齐唱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使学生脑海中涌现出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然后结合课本讨论:这里的“山”如果是世界的“头”那么这座山是指哪座山?“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是说亚洲河流众多,奔流不息,请在地图上找出亚洲主要大河,亚洲河网分布有哪些主要特征?从河流的流向归纳出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 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才能使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被动、枯燥”变为“主动、有趣”,为祖国培养新世纪新型的地理人才。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学案”的目标分层及运用策略 一、“学案”的理念及相关问题 “学案”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学案”的编制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了学习,也就学会了生存。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主转变为如何促使学为主由此,“学案”便孕育而生。 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前苏联着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家巴班斯基在他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中对最优的标准提出这样的论述:“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一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巴班斯基的这些教学最优化标准,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仍然适用即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有没有长进如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不到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其次,教学效益必须考虑时间因素,从学生的健康考虑时间安排。效果被时间“除”即教学效率如果每个教师都占用学生的大量时(文秘站:)间来获得教学效果,学生会不堪重负要有好的教学效率,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有和谐的“教”“学”关系在教师认真‘教”的同时,要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学“学案”的使用就是为学生自主地学、系统地学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二、“学案”的界定和基本目标 “学案”是教师编制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学案”与“教案”虽然都是由教师设计的,但它们之间有所不同:“教案”的实施者是教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学案”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习树料,它的最终使用者是学生。“学案”有利于强化学习主体的自我认知的心理体验,“学案”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媒介。 在教与学的一般关系上,教法高于学法,因为它既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又有着示范作用。但同时教法源于学法,教者应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制定教学策略,“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语),并将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在操作层面上,教法既服从于学法,又服务于学法,教师的工作应努力地指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向自己的学习过程,力求不断改变和促进自身进步的学习状态。 现行的“学案”有很多种类型,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素质教育新学案》、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正在开发的“学案导学法”学案,还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专题学习网页”或“专题学习资源库”式的“学件”学案等。 鉴于对地理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学生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的“学案”有别于上述类型我们把“学案”使用放在“教”之后,利用“学案”整理知识,认识地理知识结构,在自学过程中掌握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方法。因此,我们的“学案”是复习性质式的。“学案”其基本目标是:学生通过“学案”梳理知识结构,把握知识要点,拓展思维,综合联系,掌握一些地理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会学地理。 三、“学案”的目标分层和设置要点 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段,其中高一年段每周只有1课时的教学,是文科学生的选修课程,在此不多叙述下面主要从高一和高三两个年段分析教学目标和“学案”的层次。 1.高一“学案”的目标与设置要点 高一的地理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高一学生只有约15%向文科方向发展(高三应试考地理),高一地理主要教学目的以素质教育为特征,即初步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世界和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基本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曰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待续发展观念。 高一“学案”的目标主要有三层:(1)梳理课文,把握知识结构,把一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2)加强对概念理解的思维训练;(3)拓展性学习。课文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案”中有一系列的表格和框架图,有利于学生归纳和比较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事物和规律的理解能力“学案”中设置一系列以图为中心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果前两个层面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的话,那么拓展性学习则是在教材范围之外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素质教育新学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案”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而我们对这一部分内容则是采取“无案”化的处理方式—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学生把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相关探究呈现给教师和学生,教师结合教学对学生提交的探究成果进行点比全国着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曾指出:学习能力是什么?是知识加 方法加运用!本“学案”的三个层次正是建立在对地理学科学习能力这种认识之上而设计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把“学案”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就变成子“学件”,即“专题学习网页”设计。当然‘学件”的设计与实施还受到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及软硬件条件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已经制作了《月球》的专题学习网页,初步尝试,较受学生欢迎。2.高三“学案”的目标与设置要点 高三年级地理学习与高一年级间的差异是:(1)必须面对高考,是应试教育,知识的掌握很重要;(2)文科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学习能力较理科学生差,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所以高三的“学案”设置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按计划、分阶段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高三阶段“学案”的目标主要有:“学案”设置的第一、二层次和相应的目标就是组织学生自学,把握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空间。学什么、如何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树料,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基本载体。所以,“学案”的第一层次就是组织学生通读或自学课文。这部分“学案”以章或单元为单位进行,按课文次序,通过小型间答和填空题逐步进行。 课文中的文字学生不会不懂,但其中的知识点、概念间的关系、知识结构不容易把握,“学案”在编写时要注意重点、难点的把握并设置难度阶梯,使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结构。 在组织学生自学时,要设计好让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是看书、回答问题、发现问题、画图还是思考?通过这些途径或程序使学习者吸收必要的外部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 地理知识结构的总结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将某一节知识点的内容归纳出重点,分析几个知识重点的内在联系,如因果关系、平行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等,找出连接几个知识重点的‘桥梁”,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知识结构图把它们表示出来。 “学案”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理解高考对学习能力的要求现在,书店、书摊里堆满了各种复习用书,仔细翻阅这类书籍可以发现,这些复习用书质量不高,相互抄袭、模仿高考试题或抄袭高考试题的很多,有创新性的很少。为减轻学生负担,必须精讲精练而选编。各种练习题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组织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历年的高考试题是优秀的试题资源库,它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于是,我们“学案”的一部分就是对历年高考题的分章、分类和分析这些分类试题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优秀“学树”精讲精用这些分类试题,让学生从这些高考试题中体会高考“不变”的能力要求。 高三“学案”第四层次的目标是:综合、整合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学案”通过一个主题或一个专题展开,打破教材学科体系的系统性,研究个别范例,解决关键性知识点、联系图采用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学案”编制原则和运用策略 根据以上分层目标,在“学案”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在“学案”设置过程中要对高三学生整一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教师要精通全部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设计、课时设计、训练设计,使学生的认识由浅人深,由局部到全部,认识分布现状与模式关系,并建立起“全景脑图”,形成学习系统高一的“学案”按教学单元发放,一学期形成成套的复习提纲。 2.教学相长原则 “学案”的设置主要是组织学生自学,利用“学案”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已经考虑了引导、步骤、深度等教学问题,还要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所以,“学案”的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设计好哪些内容让学生自学,哪些是需要教师指导,哪些内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讲,哪些内容是在教师讲的基础上学生练。现代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的占有者,学生讲的东西可能更能吸引同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师生互学,学教和谐,教学相长。 3.可操作性原则 “学案”以讲义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给予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学案”的安徘有程序、有梯度“学案”能使我校90%的学生自己完成85%的学习任务,而对10%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15%有难度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教和辅导来解决“学案”有利于发现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典型性问题分析,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学生反思、复习及认知通过学生反馈及时修改“学案”或在下一阶段的“学案”中进行调整。 “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相匹配,把握好阶段性与教学节奏,教、学、讲、练相结合,检查与评价相结合。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是有差异的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学案”中的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困难,答案是否正确,完成的质量如何等。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上交作业(“学案”)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测验进行检查。评价有两种: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与考核比价。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知道学习成效,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状况并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具体的依据。高三的“学案”往往与单元测验或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相配套高一“无案”的自主探究性作业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一位学生的演示、演说教育和影响着其他学生。 五、“学案”的使用效果及评价 我们认为教育教学效果有两大方面:可测量的效果和不可测量、评价的效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有高级、低级之分;习得的能力有近迁移和远迁移效果:学校学习可以是短(文秘站:)期内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也可能使学生终身难忘、一辈子受用。学校教育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完成“学业”、考上大学,这是可测量和评价的。长期目标是:学生可待续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10年、20年甚全50年、100年后才可评价。高三“学案”的使用首先实现了教学短期目标,在这方面我们是成功的1999年9月,利用“学案”组织高三复习 , 2000年文科综合考试成绩在杭三市遥遥领先(地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001年文科综合考试成绩仍在杭三市名列前茅。1999年9月在杭三市开设了利用“学案”组织复习的公开课,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现在,杭三市有许多学校在使用我们的“学案”。“学案”的使用使整个高三的地理复习有条不紊,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整个复习效率。“学案”的远期效果史为深远。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从今秋开始,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将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 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 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 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 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 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 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 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 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 展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 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 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 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 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 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 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 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 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材料,而是选取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范畴,即解决 人类最基本的衣食、居住、联系、休闲等需要的活动。具体确定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的旅游活动。从而减少了头绪,突出了人地关系。每个单元都没有系统地讲某种 人类活动,而是紧紧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文环境而展开。 三、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各单元知识结构简析 (一)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 与现行教材不同之处,它不仅讲地球的宇宙环境,还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展现在学 生面前。本单元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宇宙中的天体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是宇 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好多现象都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了解它,有助于正确理解地理环 境的发生、发展规律,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教学时,应通过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弄清天体系统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 宙观。 第二层次,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对地球仪、三球仪的操作演示,通过 “二分日”“二至日”日照图的读图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同 时也使学生的操作、绘画等动手能力和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发展。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运动,它 在自转的同时还绕日公转。科学地讲,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产物。新教材 与现行教材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标明哪些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哪些又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而是笼统地 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概括起来,其意正是要说明这一点。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确实体会到这一点,可设 问让学生思考:①假如地球不公转只自转,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地方时差大小将有变化吗?②假如地球不 自转只公转,地球上还有昼夜更替吗?③如果黄赤交角等于零,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昼夜长短变化、正 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划分将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地理事象形成的 深刻理解,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层次,是把宇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环境来讲述的。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资 源开发、宇宙环境保护。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宇宙探测意义,唤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立志探 索宇宙奥秘、开发宇宙资源、保护宇宙环境的意识。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第三单元——海洋环境;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这三个单元知识结构大体一致,都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特征的。当然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二 单元大气环境,先讲大气环境组成、结构,再讲大气环境的物理性状;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主要讲海洋环境的 基本特征——温度、盐度与运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则是按陆地环境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 、土壤来组织材料的。但无论怎样,这一层次内容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理清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内部、各 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简称“地地关系”。 人地理学角度讲,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才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只有搞清 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例如: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离开了各 组成要素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各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很难理解复杂的陆地环境形成、发展 与演化。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只有搞清“地地关系”,找出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协调人类发展 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当学生了解了“海气关系”、“海陆关系”时 ,就会从保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高度,自觉地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只有搞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才能变分散的、机械的识记为系统的、 理解的识记,既便于记,又便于忆,才可能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象。例如:第二单元大气环境,在“大气 的运动”一节中,只要学生搞清气温、气压、气流、天气状况几者关系,搞清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力、风力与等压线的关系,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以后的“气旋与反 气旋”、“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境、北半球1月、7月气压形势,乃至世界的降水与气温分 布、气候类型分布等诸多知识。 第二层次,讲“人地关系”,是各单元的重点。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三个问题。四 大环境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科学发展, 自然资源的外延越来越扩大。自然资源问题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资源的特性、类型,因地制宜地保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还在于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认识并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资源的 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灾害,主要有宇宙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等,新教材着重讲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通 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时空分布、危害、防御等,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树立“灾害 意识”,确立预防为主、加强监测预报的观念,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灾能力,包括应灾心理和应灾行为 的培养。自然环境本身带来的灾害固然可怕,但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更可怕。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适度不合理地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改变;一类 是由于人类消费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教学,我们不仅要对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环境污染的污 染源、污染物、污染原理等)、危害、对策让学生了解清楚,更主要是教育学生摒弃“人地对立”(如“人主 宰自然”、“人定胜天”等)的传统“人地观”,树立“人地协调”的科学“人地观”。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自觉参与当地环保工作,展示地理之价值,教育学生讲究“环境道德”,让他们从自身作起,从小事作起,从 现在作起,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自觉与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作斗争。 (三)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其中工业和农业又是人类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部门。本单元共11节, 前5节讲农业生产活动,后6节讲工业生产活动。但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不是讲生产活动本身,而是突出讲地 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讲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相应的人文环境。这部分内容,无论农业 还是工业主要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工)业的区位选择。本质上讲,就是地理环境对农(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教学时,注 意把握具有递进关系的四个问题:①影响农(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②影响农(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③ 农(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区位因素对农 (工)业区位影响在不断变化着;④农(工)业区位选择,既要注意经济效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 效益和生态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与之相应,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①联系实际搞社会调查,对当地(或某一地区)农(工)业区位因素 或区位选择作出分析与评价;②根据不同农(工)业部门不同特点和区位因素对生产的影响,选择主导区位因 素;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兼顾的原则进行农(工)业区位的选择实践 。 第二层次:类型与区域。农(工)业类型划分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以不同生产要素(含投入与产 出)在整个生产要素构成中所占比例划分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特点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的自然条 件、社会经济条件,形成了种类和地理范围各不相同的农(工)业地域。类型在区域的表现往往是交叉的,一 个农(工)业地域常常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分类。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域的教学,应指导学生利用比 较的方法、综合分析的方法去掌握每个农(工)业区域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 期对我国或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有所借鉴。 结束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刚刚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教学中,努 力改变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作法,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等现代观念 的教育;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技能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并 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将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地理论文:对地理选修课考试问题的探索 几年来我校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方面都已经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在高中年级连续几年开讲《中国旅游地理》选修课,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采,并且结 合了学生在南京、绍兴等地的考察活动的实际体验和相当一部分同学外出旅游的阅历,使教学过程始终引起了 学生浓郁的兴趣,博得了学生的欢迎。考试作为课程终结的环节,应该如何受教育目标的制约,采用何种有利 于学生发展的考试方法,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考试方式要服从教育目标的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地理选修课,经过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该课程并非仅仅局限在扩充学生的地理 知识,也决非是一门单纯知识型的选修课,其教学内容的潜在教育价值可以充分地挖掘和深层地加以开发。 “知之深而爱之切”。对我国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对一些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景点的了解,无疑是熏陶学 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而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好河山及灿烂悠久的 文化来达到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豪感是该课程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此外,在教学中也发现尽管不少学生已有相当丰富的旅游活动经历,但却体验不深,领悟不够,这是由于 已有知识的融合能力不足和文化修养视野不广有关。提高欣赏旅游风光的水平是一个美育的过程,因此在本课 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景点的特色,更重要是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感和正确审美 方法,因此美育也是教育目标之一。 再有,由于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较差,科学与人文的渗诱与融合水 平有限。在本课程中自然风光的形成和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开发造就了如杭州西湖、三峡、都江堰等 等著名景区,都是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的极好教学内容。本课程中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我国传统 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可以融会贯通,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地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 精华,这也是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之一。 因此,除了作为本课程的显性教育目标即了解和认识我国旅游源 的特点及主要旅游景区以外,还应达到 隐性的教育目标—培养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熏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提高综合各科知识认识问题的能力。 简而言之,显性教育目标以知识为主,隐性教育目标以情感与能力为主,前者注重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后者则 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鉴于以上的认识,引发了有关如何进行好考试的思考。 二、重新审视主观性考试的功能 80年代以来,考试方式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普遍重视。地理学科的标准化考试研 究成为教育评估技术现代化标志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引进了大量选择题,其优点是可以覆盖很大的知识面和达 到评分客观化,这类客观性考试在目前的选拔考试(如高考)和水平考试(如会考)中广泛使用。而评分主观 性较强的一类考试方式遭到了冷落。 然而,尽管标准化考试的评分客观性很强,但它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一是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 异思维的发挥,二是侧重在课本知识范围,难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三是考试只反映学习结果,而不能表 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在价值观、个性化方面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中国旅游地理》选修课的考试,根据其教育目标的要求显然不适宜这种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将他们思想的拘禁于教师讲授 内容之中的严肃紧张的考试方式。因此,本课程的考试只能在多种形式的主观评分型的考试类型中寻找一些有 效的方法。期望这种考试能获得以下效果: 1.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继续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增强学生对考试的兴趣程度,而不是作为一种压力来承受。 2.将考试的过程转化为再学习的过程,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的个性化差异作出适度的评价。 3.将考试作为充分发挥学生个体才能、充分显露他们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美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而综合地 评估他们的学习结果。 这样的考试显然不宜采用一张试卷、几十道选择题、填空题或问答题的方式来完成,必须从考试方式、命 题方式和评估方式上作一些新的尝试。 三、多种形式的选修课考试 近几年的《中国旅游地理》考试中,我大致作了以下几种方式的试验: 1.演讲式。要求同学收集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自己曾经游览过某地的旅游风光特点以及当地文化特色。 限时5-10分钟。考试时,不少学生能以身历其境的感觉,满怀激情地用地图、照片和收集的工艺品作了出色的 演讲。有一位同学曾随她的父亲考察了敦煌,她查阅大量有关敦煌壁画的资料,并且临摹了一些画像,对敦煌 在汉唐丝绸之路上的辉煌历史和壁画艺术的重要价值作了很好的介绍。有一些同学仅在市内游览,但他能选择 对城隍庙明清风格的民居和上海民俗也作了比较深刻的介绍。这一次的考试过程,对大多数同学来讲,又上了 一堂内容丰富的旅游课。 2.口试式。考试之前规定每位同学出若干道口试题,要求出题不仅涉及地理,而且要联系语文中学过的山 水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以及一些风俗民情等方面内容,希望他们挖掘出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教师对口试题作了 筛选以后在考试时由学生任选作答。答案正确与否由命题学生评判或补充。这一次考题的命题过程、考试过程 和评价过程均由学生参与,调动了学生投入考试的积极性。 3.导游式。结合学生的南京、绍兴考察活动,事先要求他们对某一景点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风光特点 作生动的介绍。在考试时不同理解程度的同学对同一景点的介绍的深度和对美感的领悟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因 此考核也能使同学们显出不同等级的水平。 4.壁报式。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某旅游主题编绘一份图文并茂的壁报,特别要求作一幅旅游简图, 以培养他们空间方位概念。并要求对旅游的路线和时间作出合理的安排。教师在学生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划 定版面等过程中一一作 了解和指导。这一考试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的评价有了较充分了解。 不同形式的考试,实际都成为一次颂扬祖国美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主题班会,也是一次充分表现自我的机 会。由此让学生知道,教室以外的山河风光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学校之外的广阔天地是 他们永久的大课堂。 通过教学与考试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考试方式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素质教育中, 如何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以达到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操、学习态度、个性特长以及知识能 力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高中地理论文:谈正确对待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产生的错误 心智模式是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反映。具体的说,它是深植于心中的各种图象、假设、理论、故事,在日积月累之后形成我们的主观思维,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形象的把心智模式称为一张隐藏的心灵地图。这张个人心中隐藏的心灵地图的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它伴随着从小到大在各样经历的环境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所见所闻,包括书本、老师、家长、同学们讲的故事,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幅幅特色各异的图像,并经过自我思维的加工,据此推论而得到各种不同的假设。正是这些图像、故事和假设,促使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或事物的判断会有不同想法、说法和采取各异的行为方式。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与他的成长环境[!]、教育情况密切相关,而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情况的不尽相同一样,使其形成的心智模式易出现差异性。 就是这张学生心中隐藏的心灵地图,它决定着学生所看到的事物,主观的想法左右了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心中隐藏的这张心灵地图的科学性的多与少,就会导致他们对事物看法产生多少错误的认识,从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结果。 1 如何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科学客观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 我们先来了解心智模式的特点: 1.1 心智模式的四个特点 第一,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心中。理解为我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第二,大多数人自我感觉良好。极少意识到甚至根本不能意识到自己某些知识体系的不科学和不客观、不完整性。 第三,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点。世界上即使是很成功的人、很伟大的人心智模式也都有不同的缺点。所以必须唤起人们的注意,必须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中的不足之处。 第四,心智模式有时效性。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所处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心智模式会产生变化,它具有时效性。一个时期认为是正确的心智模式,到了另一个时期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 针对心智模式的这四个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观点的错误性入手,也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善观点改善学生的心灵地图着手……,从而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以下就是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心智模式的缺点而进行的改善对策与修改方法。 1.2 针对学生心智模式的缺点导致学生易犯的地理小错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的相应对策 1.2.1 缺点一:删减效应――主观偏好的作用:男女学生心理特质的差异,使男学生或女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对某一或某些内容的偏好或厌恶,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一些动力或阻力。动力式的主观偏好当然会激发该学生学习该模块的内容的热情的专注。但那种阻力式的主观偏好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厌恶产生其个人对地理知识的自行删减,用偷工减料的学习甚至不学来逃避该模块内容,从而使该学生个人的地理知识体系出现完整性的失缺和部分内容的苍白性,甚至无知。 1.2.2 缺点二:建构效应――主观补充产生的失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正确科学的自我主观补充其实是对其知识体系很好的一种建构效应,使其自身能对课堂上老师无法面面俱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完善和修补。但,由于处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本身知识体系的不够完整性和心智模式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缺点,使其个人在进行课后的自我主观补充过程中易导致知识内容的错误性判断与联接,甚至是知识内容主观补充后的错误性观点的产生。 1.2.3 缺点三:一般化效应――以偏概全:这个问题在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引起的原因仍主要归咎于学生各学科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另,由于逻辑思维的不完善和思考的不全面,在使用规律和原理时出现以偏概全、套用规律的现象。 1.2.4 缺点四:曲解效应――自以为是:这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与一些学生涉及地理领域较深,从而易在部分知识点上自以为是和所谓的钻了牛角尖,不接受老师的正确观点;另外一方面归咎于学生自身的课堂不认真听讲与课后的不温书不练手,没有一点新知识的填充,只是全靠以往的旧知识来解决高中地理知识,这怎能不会出现自以为是的曲解效应?对于前一类学生,建议以心理战为突破口,从心理角度对其进行攻破。而后一种学生,我往往在小测验后以个别谈话为住,尽量让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认真是造成解题中曲解产生的主要症结所在。对于地理知识点的曲解,不一一作答,首先以督促其先看书先认真听课,以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 一张隐藏的心理地图,学生有,老师当然也有。老师的这张隐藏的心灵地图于是也就有了心智模式存在的四个特点。包括老师的心灵地图也会存在着缺点等等。 2 师生共同改善心智模式的措施 2.1 首先把镜子转向自己。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点。所以师生必须共同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老师尤其需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心智模式的缺点,再帮助学生寻找他的心智模式的缺点。 2.2 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倾听。这种有效地沟通和倾听可以在师师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还可以由教师引导在部分学生之间进行。学生的选择尽量以取长补短型为主。 2.3 不断反思、质疑自己的想法。需要教师本人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质疑,通过再学习再充电与资料查找验证进而解决问题症结。学生同样需要在温书和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自己较科学的逻辑思维思想。 高中地理论文:抓好地理会考命题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通过会考命题,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是教研员不可回避的一 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的实践,总结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 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 文秘站: 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可以认为,从会考的角度看,高中地理会考命题是成功的,是值得分析、研究并加以总结的。至于从卷面 上反映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形成因素较为复杂,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工作。 当然,我们也深知考试命题是一门学问,对它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过去的工作虽然看到一点结果,但是 ,今后的道路仍然是很长的。我们将不懈努力,继续深入开展有关考试命题的科研活动,为丰富命题经验作出 应有的努力。 高中地理论文: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衔接的探讨 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二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 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 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③初中地理以感性 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 ,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 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二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 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二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 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 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 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 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 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 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 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 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 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5120——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波,这样就更完整…… 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有一个良好的衔接,进一步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分数确实能体现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运用,但并不全面。如把评价进行类型的细化,可以分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评价,并且注意这三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又如把评价内容进行扩展,可以分成地理知识掌握状况的评价、地理技能形成状况的评价、地理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和地理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等。注重考试结果的同时,也侧重平时学习的过程: 课堂学习的思维度,课后作业的理解度,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实践活动的合作度等。多方式、多手段地去评价一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情况,使评价起到真正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也进入了“云计算”时代,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的功能得到了拓展,使得计算机效率发幅度提高。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是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深究和探讨。就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问题;对策 1云计算的概述 云计算是继代谢能够计算机到客户端-服务端的一种转变,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以及交付模式。云计算有着容量大、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要[1]。 2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问题 2.1计算机数据安全问题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数据存储和处理都实现了虚拟化操作,这种虚拟化的操作使得数据的物理存储位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云计算下资源的共享,计算机所存储的数据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从而造成计算机数据的丢失、被篡改等,从而损害终端用户的利益。2.2隐私信息被窃取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信息,尤其是隐私信息。而在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隐私信息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我国云计算机技术缺乏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许多不法分子肆意妄为的窃取、拦截云计算消费者终端的信息,尤其是那些隐私信息,不法分子在窃取他人隐私信息后往往会以高价出售给有需要的人,从而损害用户的利益。2.3云服务端易受攻击在云计算技术普及的当下,云计算终端能够自主的访问多种软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中运用的系统数量也会增加,而云计算服务端计算机数量的增加使得那些不法分子看中了云计算中各种漏洞价值,从而出现攻击云服务端的不法行为。 3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安全对策 云计算背景下计算机面临着众多安全隐患,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损耗计算机用户的利益。随机云计算的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也受到了高度关注,积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保证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害的保障。3.1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云计算安全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监理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2]。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云计算安全协议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云计算安全协议可以有效地弥补云计算机术在安全性规范缺失方面的问题,只有结合我国当前计算机安全现状,建立符合计算机发展的安全协议,就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规范或限制,从而为计算机用户在使用云计算服务端的时候提供安全保障。3.2信息加密加密技术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加密传送,达到目的地后再通过相同的手段还原[3]。信息加密处理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在利用计算机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来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从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避免信息受到攻击、篡改以及窃取等。3.3数据备份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数据被窃取、篡改、删除。在这个爆炸性的数据时代里,人们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处理效率。人们在利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多样备份,一旦数据被窃取、篡改或者删除后,用户可以根据备份的数据进行恢复,从而保障数据的完整性。3.4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云计算背景下,云端访问的自由性使得云计算用户的隐私信息受到了巨大的安全威胁,而访问权限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云服务端数据信息安全,为云计算用户的利益提供保障。云计算运营商应当加强云端访问的管理,要严格控制云端访问,给每个云端用户一个密码口令,凭借密码口令来访问云端,并定期更换口令,实施动态口令,从而避免黑客攻击云端,保证用户信息资料安全。3.5加强云端管理和维护定期的对云端基进行维护,加强云端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云计算运营商而言,要定期对云服务端进行系统整顿,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对云端进行安全检测,保证整个云端的安全;对于计算机用户,要定期杀毒,避免潜在安全隐患威胁到计算机云端,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4]。3.6加强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行为也越来越猖獗,给我国当代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为广大计算机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加快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要结合云计算发展进程以及业务模式入手,制定健全的法律,如云数据保护法、供应商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等[5],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那些违法犯罪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和惩处。 4结论 综上,云计算背景下,虽然计算机功能得到了拓展,但是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存在给用户的利益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做好安全工作格外重要。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国云计算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出解决计算机安全的措施,从而使云计算更好地服务用户,保证用户在使用云服务的时候免受信息安全威胁的困扰。 作者:朱齐开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防火墙技术进行探讨,通过叙述防火墙技术的含义及分类,进一步分析防火墙技术对于计算机安全的作用,以阐释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所起到的作用,以期大众对防火墙技术的认知加深,并对防火墙技术的未来进行展望。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防火墙技术信息时代 如果人类的历史是按照科技进行分类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前的阶段,是人力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时代。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网络,而每个人都是巨大网络空间中的一员,全世界都是一个整体,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我们的信息被大量输入进网站,在计算机中随便搜索一个代码,就是我们的代号,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地位至关重要。防火墙技术又是守护计算机安全的核心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什么是防火墙技术 1.1防火墙技术的含义 防火墙技术就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计算机保护系统,一般情况下,根据作用会被整体划分为网络防火墙和计算机防火墙。网络防火墙主要是针对网络,起到阻隔外网与内网的作用;计算机防火墙是针对计算机,能将计算机与外部网络有效地进行隔离。总之,防火墙技术就是为计算机设置一道隐形的安全门,能够将内网与外网,计算机内部与外部进行阻隔,既防止内部信息流出,也能够防止外部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流入。 1.2防火墙的分类 1.2.1网址转化型防火墙 这种防火墙的功能就是网址转化,又称之为NAT技术,网址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验证和伪装的过程。对于外来申请访问的网址,防火墙会进行一个审核,对于符合设置标准的才准许访问内网,与内网交流;私有IP对因特网进行访问,本就是没有权限的,只是如果发射访问请求出去,该IP地址就会被暴露;网址转化型防火墙在此的作用就是当访问请求经过防火墙时,会被伪装成一个统一的地址,进行网络的访问,有效地保护了私人IP的隐私。 1.2.2包过滤型防火墙 包过滤防火墙是防火墙系统中最高效低价的防火墙,是对数据包进行过滤的安全防护措施,现在多用于路由器上。这里的“包”是网络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因此包过滤过滤的实质上是网络数据。对于网络数据的过滤,防火墙会根据数据包的一些信息进行判断,对于判断后那些来源可疑或不符合标准的将会被过滤,剩下的才能通过防火墙被我们接收到。当然,包过滤型防火墙本身存在缺陷,就是仅能凭借数据包的来源、端口等判断数据是否安全,却不能对于某些恶意程序进行阻拦,因此即使有防火墙的存在,也会有病毒侵入我们的计算机。 1.2.3型防火墙 防火墙能够管理网络应用层,较之包过滤型防火墙,防火墙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简单来说,型防火墙就是介于服务器和用户机之间的信息转换器。通过防火墙,用户机的信息被有效隐藏起来,服务器发送进来的信息是经过过滤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入侵。生活中最常见的过滤就是在我们打开网页时能够成功将广告过滤掉。 1.2.4监测型防火墙 监测型防火墙相较于其它防火墙的作用又进一步,不仅能够阻拦信息,对于已经放入的信息能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信息安全。不过监测型防火墙的成本一般偏高,不能被有效的普及。 2防火墙技术对计算机安全的作用 2.1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1安全服务配置 安全服务配置是指能将系统管理机群和安全服务器机群隔离开的安全服务隔离区。这个安全服务隔离区既属于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单独划分出来的局域网,相对独立。这样的划分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对服务器上数据的保护和运行。 2.1.2配置访问策略 访问策略是防火墙的核心安全策略。所谓的配置访问策略,就是指经过详细的信息统计,对允许访问的目的地地址、源地址和端口进行详细的设定。这个设定过程相当精确,需要我们对单位内、外的相关应用信息了如指掌,且防火墙的规则查找是按顺序进行的。 2.1.3日志监控 管理员提供信息筛选的关键词,防火墙会自动生成日志监控,对于一些信息日志系统会自动发出警告。管理员只要针对这些警告进行处理,就可以轻松查看这些不良信息,对于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日志监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2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2.2.1防止内部信息泄露 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很好的隐藏计算机的IP地址,在访问外部网站时能够很好的隐藏自身,保证自身安全。且对内部网络进行进一步划分,保证了信息内部流转的安全性,保证了机主信息不外露。 2.2.2保护网络免受攻击 当前,网络的主要攻击来自路由攻击,防火墙技术的出现,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网络,减少这种攻击。并且防火墙可以对进出信息进行审核把关,既防止隐私的流出,也防止身份不明的信息流入。 2.2.3可集中安全管理 防火墙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计算机安全系统只能保护主机的限制,能够有效保障每一台普通计算机的安全,一旦失去防火墙,计算机内隐私被泄露的可能性就极大。综上所述,在当前情况下,计算机安全有赖于防火墙,防火墙技术仍然是计算机安全最可靠的守护者。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信息的传递,保护计算机隐私应该作为一场持久战进行,不可以稍有松懈。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防火墙技术一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向前发展的动力。计算机防火墙设备并非没有缺陷,面对防火墙的缺陷,应该及时进行休整。日后防火墙的作用也不仅限于计算机网络运用,更可运用于移动设备中,这是一项长远的道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张伟成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通信安全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的安全保障显得十分重要,不仅涉及到了内部的资料安全,同时也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运行安全问题。数据加密技术是当前提升计算机安全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我国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数据加密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时刻的感受到自己所处环境的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说QQ被盗了、账号被盗了,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当下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数据加密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保障中的重要部分,是当前对计算机安全问题控制的关键所在。下面将对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1计算机当中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的处于互联网的运行环境中,会受到来自于网络的各种影响和安全威胁。首先,最为明显的计算机安全威胁就是黑客的非法攻击。黑客以非法的手段来直接的进行用户资料盗取,并采取攻击的手段来对计算机内部保护程序进行破坏,导致计算机丧失保护能力,最终无法抵御外部的攻击。同时在现代网络环境中木马病毒也是比较常见的安全威胁内容。木马的病毒入侵不仅会导致计算机内部的资料和安全受到威胁,同时还可能令系统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促使计算机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甚至出现程序上的失效。此外,计算机当中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问题。由于计算机的系统运行是建立在数据包基础上的,使得数据包暴露在外,这就有着被攻击的可能性。长时间以来这种暴露的问题会逐渐的演变成为系统漏洞,使得攻击者能够轻易的进行攻击。由于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受到来自多个不同方面的威胁,使得安全保护能力降低,这不仅给正常的计算机运行带来了麻烦,更重要的是还会导致受到外部的一序列攻击,最终使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受到严重威胁,随时面临不良的侵害。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网络数据库加密 网络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平台一般都为WindowsNT或者Unix,这种系统的平台使得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和数据传输的公共信道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信息数据侵扰或者发生篡改的现象[1]。对于这种问题采取计算机数据安全加密技术主要应当采取权限的设置,同时设定口令等方式,以便于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当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密保护。 2.2软件加密 密钥作为现代数据加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对现代化的网络数据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信用卡购物的过程中,厂家所具有的公共密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信用卡的信息解读。因此对使用的信用卡进行密钥设置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数据的安全保护,对信用卡的使用权限产生限制。对计算机内部使用的加密技术主要强加的措施有:首先对需要进行加密的文件进行检查。并对杀毒软件或者计算机中的反病毒软件进行加密,促使计算机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2.3电子商务中应用 AES加密技术当前来看具有比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在电子商务当中被应用的十分广泛。电子商务的兴起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加快了我的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并对金融机构的稳定起到了帮助。计算机加密技术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SSL\SET协议、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数据加密技术,以此来保障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双方的信息能得到安全保障,不出现泄露的情况,同时也对电子商品交易平台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此外,各大银行普遍使用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将数据流的信息传入到安全设备当中去,并由交换机来进行环境分析,实现精确端口关闭,从而保证数据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3.1硬件加密 当前阶段计算机USB及并行口的数据交换是比较频繁的,对计算机进行保护数据内容并不会从接口处流失,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对这些数据的接口采取加密的形式。当对此进行加密以后只有通过了密钥口令才能对设计进行读取,否则无效,从而实现对数据内容的保护[3]。 3.2光盘加密 光盘加密形式采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光盘中的内容被盗取。现代社会中很多的人都会将重要的资料刻录到光盘当中去,以便于保存。但这样的保存方式很容易造成文件的丢失,对此就可以采取光盘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保护。当对光盘采取了加密保护以后,需要通过密钥来读取光盘中的内容,这是对光盘进行安全保护的最佳方式。 3.3压缩包加密 压缩包加密是当前最为常见的一种加密形式。通过对压缩文件的加密并自行设置密码,在解密时只要将正确的密码输入就能得到压缩文件的内容。对文件采取压缩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压缩文件所占空间下,传输方便,同时在加密的过程中不容易被盗取,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计算机的空间使用率。 3.4解密工具 解密工具事实上就是加密工具的一种逆向算法,当中所采取的方式基本一致,但密钥却是不同的。因此在解密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对密钥获取。通常一般人在进行解密的过程会利用软件不停进行猜测,试图进行解密。解密与加密之间并没有相互之间的影响,是相互发展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 4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完善,相应的信息加密技术也逐渐的提升。计算机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计算机数据安全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避免了其他方面受到外界的侵扰。因此,当前阶段一定要重视起加密技术的应用,促使计算机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作者:马明 单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帮助人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重视自身信息和企业重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并且对于数据保密有了更高的要求和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中影响数据安全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能够更好的使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的享受计算机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使生活完全暴露在互联网世界中。我们的生活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方便了朋友亲人之间的联系,方便了我们的购物娱乐等。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我们的电脑中病毒了,QQ号被盗了,信用卡和银行卡被破解了密码。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就说明我们在享受的时候,并没有重视互联网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当下互联网的发展状态表明计算机的系统安全不容乐观,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让使用者放心的状态。因此,数据的加密技术就作为互联网安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的将数据加密技术很好的应用到计算机安全中也是我们现阶段应该作为重点的研究课题。 1影响计算机数据安全的因素 1.1计算机本身操作的安全隐患 现阶段的大部分计算机系统都是windows系统,它的受众面广,使用起来便捷简单。但是在windows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同样为计算机黑客提供了便利条件。很多的计算机黑客通过研究掌握了windows系统的弱点并进行攻击,在网络中欺骗消费者以谋取暴利为目的。但是windows系统的漏洞是无法避免的,每一个操作系统都会涉及到很多的研究方面,无法从其中一个步骤上所更改,因此,这也就表明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我们只有在外因上找到突破口,进行有效的规避风险和隐患,才能达到安全上网的目的。 1.2数据库的安全隐患 很多的个人和企业单位都习惯用网络数据库来存储数据和资料,但是我们所忽视了数据库本身就是具有安全隐患的。数据库所存在的漏洞很容易经过黑客的破解然后盗取和复制数据,实施对数据的盗窃。造成企事业单位的数据丢失导致很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会造成个人数据被黑客盗取,然后使用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进行犯罪等的不法使用。 1.3网络的漏洞 现阶段网络的使用已经发展到支持多个程序同时应用,甚至可以多个程序同时传输数据,但是在大量传输数据的同时,也使得网络信息完全暴露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很容易吸引黑客的注意,导致数据丢失。众所周知,计算机具有开放性和互联性的特点。黑客往往会利用监视或者窃取的手段进行互联网数据的偷窃。并且善于利用合法的IP地址来改变自己的非法IP地址,导致有关部门查处时存在很大的困难。 2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2.1数据加密技术的分析 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阻止黑客的入侵,保护互联网中的重要数据和资料。数据加密技术是通过对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加密,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保密性,减少黑客入侵系统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现有的数据加密技术已经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加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也对黑客的入侵增加了难度。例如,数据加密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一般通过AES加密法进行无线互联网的加密,从而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人们对于数据加密技术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2.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的应用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应用,不同的密钥可以实现不同的数据加密,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现阶段,密钥一般存在两种。一种是私人的密钥,一种是公用的密钥。具体来说,私人密钥是指只能应用于两台计算机的互相访问。其他人无法获取到任何的信息。总的来说,私人密钥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弱点,那就是它无法根据不同的需要获取不同的密钥,而公用密钥在这个时候就有很大的存在感了,公用密钥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需要进行多个密钥加密,然后进行数据的传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在我看来,如何更好的使用密钥所带给我们的方便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公用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然后再用私人密钥进行数据解码然后进行存档。以确保密钥在计算机的数据安全使用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3数据加密工具的使用 在我们对数据加密工作的分析过程中,一直是围绕着计算机系统本身的漏洞和缺点进行讨论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数据加密的方法不仅仅在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防范,还要合理的运用一些数据加密工具,使得我们的加密工作事半功倍。首先,我们先要对硬件进行加密,就是要将计算机USB进行数据加密,要保证只有获取密钥才能够进行USB的数据读取。其次,要进行光盘的加密,市场上的盗版光盘琳琅满目,这些光盘大多不安全,我们只有对光盘数据进行加密,才能保证不在读取光盘的时候使电脑染上病毒,也在一定程度上警戒大家,购买正版光盘,杜绝盗版。最后要对压缩包进行加密,对于压缩包这种读取数据的解压工具,我们要在工具设置中设置密码作为保护,保证压缩文件的安全性,也同样能够保证计算机空间使用率的增加。 3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给予我们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我们面临着许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只有在不断找寻安全方法中规避隐患的发生和发展。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计算机安全保障技术,在计算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数据加密技术只有在不断的应用和试验当中,找到更合适计算机安全的方法,不断升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才能够保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使用的安全。 作者:张延承 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摘要:在当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电子商务在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之下,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方式。而且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消费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公民消费方式当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由于信息交互性较强、价格、仓储等优势逐步显现出来,电子商务对于满足当下社会消费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之下,随之伴随的一系列计算机安全技术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在快速有效安全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得计算机安全技术得到保障就成为当下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从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研究分析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主要安全技术隐患,来更进一步的全面有效的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更好的促进当下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全新的商务活动载体,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实现,近年来,由于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各类需求,因此快速发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商务交易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下商业活动当中,重要的一个商业领域范畴。从互联网形成至今,安全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在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问题也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电商交易当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数据以及银行卡安全等问题都普遍存在。一旦电子商务当中的安全隐患存在,不仅仅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对于消费者的损失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品牌的公信力等等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预计的。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当中,必须要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提升计算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不仅仅是更好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安全、稳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必然要求。 一、电子商务中计算机安全技术瓶颈 (一)信息窃取 在当下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隐患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用户信息窃取。由于一些电子商务的用户在交易过程当中,对于交易信息的加密工作不到位,从而使得黑客对于电子商务用户拥有了攻击点,通过对于专业技术的应用,根据掌握的已知信息,借助编程和编译手段找到信息的规律,从而使得信息能够被黑客部分或者绝大部分被解读和掌握。从而使得电子商务在交易当中的信息能够被更加快捷的窃取,直接影响到交易的安全。 (二)信息篡改 在电子商务当中,用户信息窃取通常只是黑客的手段和方式,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篡改来实现最终的目的。在掌握大量的信息之后,对于后台的漏洞能够更加系统的认识,从而获取更多的权限之后,对于信息进行篡改,从而最终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比如通过篡改用户的个人信息,导致交易内容发生变化,掌握客户信息之后,再实施一系列的其他犯罪活动。借助合法的电子商务中的卖家身份,来骗取消费者更多权益等,从事的违法犯罪行为都是借助信息篡改实现的。 (三)计算机病毒 在计算机的安全技术当中,计算机病毒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因为计算机病毒通常是在人为或非人为的情况下产生的、在用户不知情或未批准下,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能自我复制或运行的电脑程序的一个过程,这样,对于电脑中的整个程序操作都会带来较大的破坏。 二、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一)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在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过程当中,借助智能化防火墙技术是当下一个较为普遍的方式。智能防火墙是指于正常程序和准确判定病毒的程序,利用统计、记忆、概率、决策等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识别,这样便能够大大增加其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风险控制能力。 (二)数据加密技术 在电子商务当中,智能防火墙技术虽然能够提升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安全性。但是它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对于防攻击具有较高的能力,但是如果要想使得防火墙的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个更好的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需要用数据加密技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智能防火墙的技术,也能够使得在对于病毒防御体系构建当中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得其在应用当中,风险控制能力能够大大增强。数据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贸易双方可根据具体需求在信息的初步交换阶段使用数据加密技术。 (三)数字签名技术 要想使得电子商务当中计算机安全技术能够更加的兼顾,就需要借助数字签名技术来更好的实现信息的安全保护。在对于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中,通过对于计算机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密来更加有效的实现对于各个数据之间的监控。在各个单元数据当中,借助签名技术来实现数字化的多样化监控,通过排列组合以及单元之间的交互,从而大大增强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数据之间的完整性、联系性和安全性。 三、总结 只有通过科学的操作学习,同时引进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对于漏洞及时的修复,对于木马能够及时的监测清理,同时加强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监管,才能够使得在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当中,拥有更好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作者:翟魏欣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农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云计算下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当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处在云计算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保障就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计算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云计算背景下的计算机在功能上有了拓展,在计算机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信息安全风险。解决这些方面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云计算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的计算机安全问题上还相对比较突出,要能从实际出发,对这些安全问题加以针对性的解决。 一.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和计算机安全问题分析 1.1云计算的特征体现分析 云计算的技术应用是在近几年开始的,其主要是依靠着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进而来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在交互模式的作用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云计算技术在当前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就是因为其自身有着鲜明的优势发展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1]。由于云计算是多种资源的结合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满足其实际的需求。另外,云计算自身的收缩性以及扩展性的特征也有着比较鲜明的呈现,在对云计算应用过程中,能有效结合实际进行资源的再分配,这样就对云计算资源配置效率能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云计算的按需付费以及访问多样化的特征也比较突出,能够通过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进行多样化的访问,还能有效实现按需付费的目标,能够对用户的使用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1.2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分析 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安全层面。在云计算背景下数据的传输以及存储的过程中,由于其存储空间比较大,在信息的实际传输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受到黑客的拦截,或者是病毒的传播等,对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对信息数据存储过程中,也会存在着信息的存储以及共享等方面的安全风险[2]。这些都是在云计算环境下面临的比较主要的安全风险问题。再者,云计算下计算机的用户访问权限的管理安全问题方面。对云程序的软件进行应用下,能有效实现检索以及浏览的功能,但在进入权限方面有着相应的设置,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管理,都会给黑客带来很大的诱惑,这就比较容易让黑客利用相关的漏洞来对资料进行访问,对信息造成破坏等。另外,从计算机的网络取证的安全问题上也比较突出。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比较突出,并且短时期内不能有效解决,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就比较容易造成网络安全的取证较为困难。对于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充分重视,从多方面对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二、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从元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进行保障,就要注重多种措施的实施。要对云计算的业务定位加以明确化,并要从法律层面进行严格的规范。云计算所包含的业务类型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业务有明确化的定位,将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监管制度进行构建,对云服务的发展进行保障。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进行加强和完善,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业务进行防护。第二,加强对计算机稳定数据安全的保护,这就需要对云计算的运营商在数据的加密保护工作上进行加强和完善。在对数据的读取过程中,通过密码的加密处理,就能将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再有是对计算机的数据存储安全性得到充分加强,通过虚拟存储的方式以及在实名注册的方式上进行加强防护,这些措施的实施都能对计算机的安全性得到保证。第三,对云计算下的计算机用户权限的管理进行加强,以及从网络取证的措施上进行优化。要能通过多种验证方式加以应用,避免系统的漏洞出现,通过设置安全措施对用户权限要加强检测,对比较敏感的操作要充分注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3]。而在网络取证方面,云计算服务提供方以及用户要能在相关的义务方面有详细的了解。只有在这些基础工作上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利于计算机安全的保障。第四,加强云计算下的计算机安全还要能将技术监控的水平不断提升,要能在相关业务的分析能力上进行强化,构建完善有效的技术监控体系,对审计系统以及定位系统的建设,为计算机的安全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为网络的安全性提供良好保障。再有就是从制度的建立上进行完善化,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保证措施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保证措施实施的科学有效性。只有在计算机的安全上得到了保证,才能真正的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实际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满足。此次主要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和措施进行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张光芳 党同青 单位: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枣庄市分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探析 摘要:加强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能够提升计算机设备使用期间的存储资料安全性。针对计算机设备使用中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原因后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性维护提供了一些有效建议,为计算机使用安全提供稳定保障。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设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运行安全也成为了技术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连接网络接点后遭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如果计算机系统中存在漏洞还会因病毒导致内部文件信息丢失。针对常见计算机安全问题要加大防御措施研究,提升客户的使用满意度,运行安全性也能得到提升,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建设安全防御体系来解决病毒入侵的问题,避免因病毒入侵造成文件损坏。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芯片中集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线路,是设备运行的重要操控模块,使用期间计算机黑客在芯片中存储病毒,投入使用后病毒会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影响使用安全。芯片部分很容携带病毒,如果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很难了解到其中的安全隐患,因具备存储功能,为病毒植入创造了空间,使用期间病毒会在网络环境下向其他计算机出传播,最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并入侵的计算机会出现死机、内部资料丢失等现象,使用也会遇到异常,个人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同样都会受到芯片病毒的威胁。部分用户会选择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在选择芯片时没有去正规厂商购买,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其中很容易被植入病毒,使用期间个人隐私安全得不到保障。使用后连接网络病毒会被激活,也会通过网络平台感染其他的计算机设备。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接收与发出信息也是由磁波形式进行的,一些技术人员没能合理运行专业知识,通过电磁波破解来盗取个人信息,对用户个人设备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受到侵入的计算机在信息保存能力上会有明显的下降,计算机所浏览过的信息也会被剽窃。电磁波分散传递是计算机使用必须要进行的环节,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浏览,因此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十分常见,要求工作人员不断的探讨解决方法,提升运行使用期间的稳定性。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对于硬件部分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增加硬盘数量来解决,当芯片因病毒问题导致无法运行使用时,另一侧的安全硬盘会自动导通来完成信息存储任务。在硬件安装前要进行基础的安全监测,如果发现可使用内存与标记的内存存在差异时,要针对存储部分进行清理,要考虑是否是因病毒存在造成内部减小。针对电磁波泄漏个人信息的问题,可以采用屏蔽技术来解决,屏蔽后黑客不能再继续搜索到电磁波信号,这样的运行使用环境下,工作人员也能更高效的完成计算机维护任务,也不会因入侵问题造成内部资料泄漏或者损坏。要定期对硬盘运行安全进行检测,发现有硬盘损坏要及时替换,确保运行使用阶段备用硬盘处于安全状态下。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计算机设备连接网络后要对自身系统进行加密处理,解决漏洞问题后受病毒入侵的可能性也会减小。信息传递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环节,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来保障传递的安全性,接收方需要密钥才能够解开文件进行查阅,黑客不了解密码自然也很难破解。加密文件传输需要更多的时间,并且处理过程的难度也比较大,应用在小数量的信息传递加密中有很好的效果,如果需要传输的信息资料较多,此类技术并不适用。针对这一现象,在信息传输期间会采用部分加密的形式来进行,仅仅针对传输部分的文件来加密,节省了大量系统分析运算的时间,并且安全程度不会因此而降低。传输设备与被传输设备仅仅在部分文件上达成一致,系统内的其他资料仍然采用不共享的方法来加密。能够解决计算机之间病毒相互传输感染的问题。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结束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梁鑫 单位:北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保障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的诞生与应用给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借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促进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注入了动力,同时还为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开放性与共享性特点下,致使计算机安全问题随之凸显,并严重威胁到了信息的安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其次为如何实现对计算机安全威胁隐患问题的有效防御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与管理;对策;探讨 当前,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中,成为了社会生产与人们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随之暴露在使用者面前。计算机病毒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以及硬件系统出现运行故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使得相应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对于使用者甚至国家而言,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将直接给其带来严重的影响与损失。因此,这就需要针对计算机所存在的安全问题来实现相应防御对策的落实。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 1.1在硬件上 在计算机硬件上,常见的安全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芯片陷阱。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一般需要以联网的方式来实现相应使用功能的提供,而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硬件系统则就会因网络开放环境而受到木马病毒的入侵与黑客的攻击。当芯片存在漏洞时,如果不做联网处理,虽然无法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抵御,但是能够为相应使用者提供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是如果进行联网,对于黑客而言,则就能够根据芯片漏洞来入侵到计算机数据库之中,同时也给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途径,此时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且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也难以得到保障。第二,电磁泄露。这是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盗取用户信息的另一途径,对于黑客而言,其能够通过对计算机电磁传输信号的定位来截取信号,并通过对传输程序的破译或者重新编写来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盗取、破坏数据信息的目的。而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与管理人员而言,通常对该项问题给予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致使相应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而给计算机的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第三,硬件系统发生故障问题。一般情况下,当计算机系统受到病毒入侵以及黑客攻击时,首先被破坏的是软件系统,而基于病毒本身具有的传染性,其扩展范围的不断增加致使硬件系统的运行因此而受到影响,尤其是当计算机硬件本身就存在漏洞,则会因这一问题而直接致使硬件所存储的信息遭受到影响,轻则会致使计算机运行变缓,重则会导致硬件故障发生而造成计算机设备无法运行,硬件存储信息因此而丢失。同时,在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问题时,通常修复难度较大,而且及时能够修复也会影响到计算机运行的能力以及使用功能的发挥。 1.2在软件上 第一,非法窃听并盗取信息。当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隐患时,在实际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黑客则能够借助这一漏洞来实现对信息的窃听与盗取,这不仅使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同时,黑客这一攻击行为下也会影响到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损失。第二,病毒的入侵与网络钓鱼。网络病毒的入侵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而言威胁极大,且病毒具备的传染性,加上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病毒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一旦入侵到软件系统中,将直接威胁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而网络钓鱼指的是一些黑客等怀有不良企图之人,以情色网站等为媒介来诱惑网页浏览者点击或者下载等,进而来获取计算机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内容,甚至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三,身份伪装与垃圾邮件。首先,身份伪装,此种行为主要是一些不良企图之人以非法的技术手段来进行身份的伪装,作为合法用户来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达成自身的目的。在侵入系统后,其不仅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料与用户信息等,同时还能够对信息进行篡改以及删除等,进而直接威胁到信息的安全。其次,垃圾邮件,垃圾邮件的传播也会通过占用网络磁盘空间等方式影响到系统的运行速度,对于收件人而言,也侵犯其个人隐私。 2针对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落实完善防御措施的对策 2.1加固技术 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通过对文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为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可在使用期间对端口进行连接来实现,同时通过对硬件进行加固处理后,能够在明确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发生安全故障隐患的部位来提升防护性能。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线路老化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运行,所以,需要加强线路维护,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强化安全管理力度。 2.2加密与认证技术 第一,加密技术。通过加密技术的应用,能够以防火墙等的设置来实现对计算机木马病毒的有效抵御,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相应使用者可通过登录账号密码的设置来限制使用权限,同时要提高密码的安全等级,并经常更换,以避免被轻易破解与盗用,确保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第二,认证技术。以认证技术的应用能够确保在进行数据访问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行为并加以阻止,避免使用者因非法与不安全访问行为而给计算机系统带来安全威胁隐患。一般是以相应控件的安装来实现认证功能的。电子签名以及数字证书的应用能够为实现对对方身份的确认提供保障,进而保障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2.3垃圾邮件的禁止以及病毒木马的防御 针对垃圾邮件,为了避免垃圾邮件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就需要提高使用者自身的安全意识,在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填写个人的信息,同时实现垃圾邮件过滤设置,并避免使用自动回复功能。对于一些陌生且可疑性较大的邮件不要轻易打开,以避免其中所包含的病毒等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同时要实现相应病毒木马查杀软件的安装,实现对软件的定期检测以及时查杀病毒与木马,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4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建立相应安全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在运行的过程中极为容易受到病毒的入侵以及恶意攻击,进而使得信息安全隐患问题加剧。因此,要想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首先就需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理念,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以相应安全管理机制的建立来确保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有效管理,强化对系统运行健康状态的防护力度,从计算机软硬件2方面着手来实现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有效防御。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针对当前计算机软硬件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就需要实现相应防御措施的完善落实。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以加固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安装病毒木马查杀软件并规避垃圾邮件,同时强化安全防护意识,针对计算机安全隐患问题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为确保计算机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提供相应的基础。 作者:李强 陈琳 陈武 单位: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浅谈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在计算机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就会使得计算机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使得计算机系统内重要的信息被窃取,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才能有效地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技术 1前言 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然而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一旦计算机出现安全隐患,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计算机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用户的利益,为了保障用户的利益,保证计算机安全,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避免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 2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它最突出的功能就是存储功能,而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存储各种数据,极大了方便了人们的需要。然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各种恶意攻击,如计算机病毒、非法访问等,一旦计算机受到恶意攻击,就会造成计算机系统崩溃,使得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影响到计算机用户的利益。近年来,各种网络犯罪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常见的计算机安全技术就有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身份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人们就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而避免计算机遭受到恶意攻击和破坏,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1]。 3计算机完全技术 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计算机已经得到了普及,有效地满足了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全作为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加大计算机安全问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更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就必须重视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应用,以技术为依托,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 3.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它是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计算机网络中,在网络边界上建立相应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来隔离内部和外部网络,以阻挡来自外部的网络入侵。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具有开放性,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计算机很容易遭受到非法访问,如果计算机系统缺乏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就很容易遭受到攻击。而防火墙技术的出现,在Internet和内部网络之间设一个防火墙,当计算机遭受到非法访问时,防火墙可以自动的进行拦截,进而阻挡该访问,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 3.2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技术就是给计算机用户一个特定的身份,用户通过输入相关信息,得到系统认可后方可进行计算机操作一种安全措施。就目前来看,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匿名ID访问网络系统,如果用户稍微不注意,这些行为就会进入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中,进而肆意的盗取用户计算机系统中有用的信息,损害用户的利益。而身份认证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技术,通过对用户拟定数字身份,如动态口令、指纹、智能卡等,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时,通过输入相对应的身份指令,才可以进行网络操作,当有人非法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时,系统就会自动阻止非法访问和操作,进而确保用户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2]。 3.3加密技术 计算机作为一种设备,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如数据的存储,网上交易等,然而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很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泄露重要的信息,造成财产损失。而加密技术作为一种安全防护技术,当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对传输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转换成密文,进而提高数据的机密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篡改。 3.4杀毒软件 针对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缺乏有效的杀毒软件,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杀毒软件,计算机病毒就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肆意蔓延和破坏,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运行[1]。杀毒软件是针对计算机病毒而设计的一款有效安全软件。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装杀毒软件,如当有病毒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时,杀毒软件可以拦截病毒,并给用户发出警示,同时杀毒软件还可自行的杀毒,将计算机病毒扼杀在摇篮里,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3]。 3.5跟踪技术 网络跟踪技术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利用网络跟踪技术,可以确定追踪对象的位置。同时,网络跟踪提供对与托管应用程序生成的方法调用和网络通信量有关的信息的访问。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在启用网络跟踪前,必须选择用于跟踪输出的目标,并将网络跟踪配置设置添加到应用程序或计算机配置文件中,当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安全攻击是,系统就会根据已经设置好的追踪目标进行实时追踪并锁定目标,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 3.6自动扫描技术 自动扫描技术就是利用扫描设备对TCP/IP各种服务的端口进行检测,收集关于某些特定项目的有用信息。通过自动扫描技术,可以在胶圈时间内查处现存的安全问题,并将这些安全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以统计的格式输出,便于参考和分析。在计算机中应用自动扫描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的安全性,避免安全漏洞的存在。 4结语 在计算机普及的同时,计算机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计算机安全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计算机安全技术作为计算机安全运行的保障,为了更好地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证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加大计算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技术为依托,不断深化和研究,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作者:张泰柱 单位:邵阳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学习中应用计算机,而计算机安全一直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国科研人员对日益复杂的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研发出数据加密技术,这是目前保证计算机安全最为先进的技术。笔者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阐述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数据加密技术;计算机安全;实际应用 计算机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转变思想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享受其带来的福利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计算机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提高计算机安全技术已刻不容缓。如何在现有的计算机安全技术水平下增强保密性能,以保护计算机的安全,成为当前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 1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 1.1操作系统 目前,我国大多数计算机使用者都安装了微软的windows系统,它已成为黑客攻克的主要目标。随着人们对计算机要求的增多,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漏洞也逐渐曝光,成为目前计算机安全的最大威胁。一旦黑客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植入病毒,就能直接掌控整台计算机,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黑客,或许会通过计算机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密码或其他重要密码,从而获取经济利益。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个涉及汇编、反汇编等多项内容的庞大系统,无论技术水平多高都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漏洞,即便该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没有完全暴露出来,但并不代表计算机是安全的。 1.2互联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逐渐普及,目前许多个人、家庭以及事业单位等多个主体都拥有计算机,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等。互联网在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许多计算机安全隐患都是通过互联网这种途径被无形放大的。如果互联网的协议出现漏洞,黑客很容易通过这些漏洞将病毒或木马跟随正常文件植入到计算机当中,用户一旦触发就会使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给计算机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1.3数据仓库系统 一方面,我国许多单位和企业在存储信息时都会使用到数据仓库系统,而它本身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如果SQL存在漏洞,黑客就会通过漏洞找到数据库的位置并复制数据库的数据,给我国单位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如果电商网站平台对数据仓库系统没有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没有对账号信息进行加密,数据仓库系统的信息就会泄露,给用户的使用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2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2.1数据加密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现在,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开始寻找提高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信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计算机领域中的信息主要是由各种各样的数据构成,即在计算机领域中保护信息安全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数据安全。就目前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来看,数据安全出现问题主要是下述几种情况。第一,数据被窃取。数据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可以在途中截获数据信息;第二,数据被篡改。网络环境是开放的,如果不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后就可以随意篡改;第三,假冒授权用户。黑客利用一定的手段获取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在修改完成以后就可以冒用用户身份进入到系统中;第四种,数据信息被恶意破坏。一些非法用户在进入到系统以后会随意破坏数据信息,从而使其变得不完整。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效果最好的一种就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如果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加密处理,黑客在获取数据信息以后是无法打开的,从而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编辑。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这样才能防止数据信息泄露。 2.2数据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数据加密技术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普通的明文变成密文,这样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获取数据信息的。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称加密技术,另一种是非对称加密技术。现在出现的算法比较多,无法准确判断数据加密过程中采用的标准好坏,但是只要能起到加密处理的作用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一个好的标准。数据加密的原理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明文变换为密文,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加密。发送方先要对明文进行加密处理使之成为密文,并将其发送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密文以后要使用密钥才能将密文转化为明文。 2.3数据加密的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加密方法,一种是对称密钥加密,即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的密钥不会发生变化,所有人均使用同一个密钥,该密钥既可以进行加密处理,也可以进行解密处理。为了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不可以将密钥公开。该种加密技术比较简单,在使用过程中运算的速度比较快,但是密钥的保密工作比较难做,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密钥的保密性会越来越差,从而会影响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另一种是非对称密钥加密,该种加密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存在的问题。所谓的非对称密钥加密方法就是指在加密处理的过程中采用公开密钥,所有人都可以获得,不存在保密性问题,但在密文解密的过程中采用的却是私有密钥,这样就可以有效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3.1数据加密技术 如上文所述,所谓的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密算法将大家都知道的明文通过密钥转化成密文的技术,黑客无法对这些加密数据进行破解,从而达到保护计算机安全的目的。目前,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链路层加密、节点加密以及端对端的加密。目前我国应用该项加密技术最为广泛的是电子网银行业,使用的加密技术也最为先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客户端到服务端都实现了层层加密,即便黑客窃取到了数据,也无法将加密的数据破译出来。为了充分保障电子银行数据的安全,目前各大银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与网络交换设备协同防御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数据加密。 3.2数据加密技术密钥 密钥是数据加密技术的核心,加密算法可以固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产生多个密钥,从而形成不同的秘文,对数据进行层层加密。我国密钥主要分为两种:私人密钥和公共密钥。两种方式相比,私人密钥安全性更高,但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满足目的不同的需要,这时就会使用到公共密钥。为了充分发挥两种密钥方式的优势,现我国主要采取公共密钥和私人密钥相结合的方式,在私人密钥的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一旦私人密钥在数据传输时被解密或泄露,公共密钥会进行相应的补救,从而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3.3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 目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在电子银行系统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技术能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实际上核实过程相当于加解密的过程。与数据加密技术密钥相对应,我国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基于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二是基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密钥应用方式类似,目前主要采取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与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相结合的方式,如果用户在使用私人密钥后仍担心信息被解密或泄漏,可以在私人密钥的数字签名外层包裹一层公共密钥的数字签名。两种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的安全性,保证了计算机的安全。 4结语 数据加密技术只能暂时延缓计算机被黑客攻克的时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黑客获取计算机信息。如果计算机操作系统仍然存在诸多漏洞,黑客就可以通过技术解密获取密文后的明文。要想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就要从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多种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用户也要做到绿色上网、安全上网,并及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杀毒,通过多方努力真正实现计算机的安全运行。 作者:韩从梅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现状及防御对策 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下,计算机技术涉及的领域和行业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当前时展的一种重要保证,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但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的发展,一些安全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针对了目前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面临防御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已不再只是时展的一种象征,更多的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种必需品,购置计算机产品的人数都在逐年的上升,这也说明人们搜集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但随着人们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朗化,如果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会造成计算机内部文件丧失,很容易让将计算机用户的隐私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账户安全。所以,做好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运用防御技术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更加的多元化,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真正的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自由。人们可以在相隔千里互见不着面的情况下嘘寒问暖,可以运用微信、qq等其他通讯软件向对方发送文字信息,运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也说明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功能多,操作简便等特征。但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为显著,硬件问题比较好解决,只要更换一些计算机的设备,但软件问题却比较刺手,软件的安全问题不仅会阻碍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还会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分析 2.1芯片陷阱 计算机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芯片,芯片虽然体积与占存空间较小,但其储存的信息量非常的强大,功能较多[1]。在科技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可以接受外界病毒的指领,这也给计算机用户的使用埋下安全的隐患。一些黑客会在用户用无限代码激活指领后,盗取用户计算机内部的文件和相关的账户信息。 2.2窃听 在计算机结构中,软件设备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要保持正常的运行离不开这些软件设备,而且在信息传递中,软件设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软件设备出现问题,计算机内的重要信息会被第三方窃听,很容易造成计算机数据全部流失。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软件设备出现安全性的问题,不仅会将企业内部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流露出去,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病毒 阻碍电脑正常运行一部分的因素是源于病毒,加上电脑病毒具有可以直接复制的特征,给电脑或多台电脑的用户的账户安全带来极大地威胁。另外,由于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病毒还可以不用人操作,自动地将电脑中的文件信息进行篡改或删除。 3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防御对策 3.1加固技术 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设置加固技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加固技术的形式较为多样化,如密封加固、温度环境、防腐加固等。在加固类型中,防腐蚀加固不仅是如今一种新型的加固技术,还是运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运用防腐蚀加固可以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进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计算机技术人员在将加固技术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设备中,确保了计算机用户保存的文档和数据不受到影响。 3.2加密技术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加固技术,加密技术也是一种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类型。为了防止不法人员篡改或删除计算机内部重要的文件信息,很多计算机用户会运用到加密技术。加密技术从整个可以分文两个方面:(1)对称加密处理,也是私钥加密。对称加密处理主要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密钥对一些重要文件进行加密或解密。由于其加密和加密的速度较快,在小批量的数据处理中属于常用的一种加密方法。(2)非对称加密,也被称为公钥加密,这种加密方式与对称加密相对于复杂,且步骤较多,但由于安全性高,是目前很多企业、单位运营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加密手段。非对称加密是由乙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在完成文件或数据的保存后,会专门设置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交于乙方使用,公钥主要是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其它交易时公开使用,得到公钥的一方在使用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需还回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 3.3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主要是通过电子技术,向接受者证明发送者身份的一种技术,认证技术还可以辨识文件的完整性。对于计算机内保存的文件,可以立即辨识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有篡改或非法存储[2]。认证技术主要归分为两类(1)数字签名,有被称作电子签名,主要是发送者利用数字签名来获得接送者认可的一种形式。(2)数字证书,是将教育各方的身份信息一一的标识出来,进一步提高出验证各种身份的方法,让电脑用户可以使用这种验证的方法对对方身份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计算机用户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安全可靠的方法向相关部门提交资金的公钥,进而达到获取证书的目的,赋予用户具备公开此项证书和合法权益。对于需要使用用户公钥的人,都可以获取这项证书,并且通过相关合法协议签订,进而提高了公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结语 总之,要确保计算机正常的运行,计算机用户的账户安全和文件数据的完整性,可以运用加固技术对计算机硬盘结果和芯片进行屏蔽,保障芯片不受到外界病毒的指领,避免硬件设备受到严重地损坏,还可以运用认证技术,确保用户不受到没有必要额感染,保障患者用户信息安全的通俗,也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性。 作者:孙莎莎 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常见问题及防御对策 摘要:计算机的应用对于生产和生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计算机就会造成经济和技术的脱节。但是,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已给人们制造了一些麻烦,信息泄露等计算机安全问题值得我们的注意,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来说,信息资源安全才有利于未来的建设。文章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安全问题和防御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强调了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问题;预防对策;软件和硬件 计算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企业的管理中还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中,计算机软件都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在人们的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但是,计算机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在网络安全方面存在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建设带来困扰,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建设问题。 1计算机的硬件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1芯片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是由芯片、主机、显卡等硬件组成的。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品牌较多,国外的计算机技术和高科技水平比较先进,在我国的一些高端人才和企业中,使用进口计算机的群体较多。在计算机硬件中,如在芯片的使用中就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在芯片等硬件设施中,国外一些技术人员植入了较多的病毒和指令,能够入侵使用者的电脑程序,造成个人资料、企业信息、甚至是国家的建设信息泄漏,甚至由于其携带的病毒,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另外,在一些网卡和显卡中同样会携带木马。一些电脑爱好者,喜欢自己购买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如果没有到有保障的场所购买,很容易造成计算机硬件的信息安全问题,一些干扰程序通过激活后,会给计算机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安全使用。 1.2计算机电磁波信息泄露问题 计算机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辐射,这种电磁波的辐射实质上是一种信息的储存。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尖技术人才对于计算机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得十分透彻,在市场环境中,相应的预防措施还不能赶超计算机信息剽窃人员的相关技术。通过相关设备的使用,剽窃者通过电磁波的频率就能够对计算机的信息进行复原。另外,与计算机连接的设备愈多,其电磁波的辐射能力愈强,愈容易被人接受和剽取。除了无形的电磁波能造成计算机信息的泄漏外,还会通过计算机连接的电源线和网线造成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在信息的传递中,都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的,电线和网线中都有电磁信号的传播。 1.3具体的解决措施 在解决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问题中,相关工作者要对芯片等硬件部件和电磁波辐射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在硬件的防御对策中,相关人员可以进行备份贮存。例如可以使用双硬盘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当一个贮存硬盘发生程序故障时,可以及时断开,另一个硬盘还可以持续工作,在不延误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完成信息资料的保护。在电磁波的辐射问题上,相关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屏蔽设备的连接,减少电磁波的扩散,并可以进行电磁波干扰技术的实施,干扰剽窃者的接收情况,致使信息资料无法复原。 2计算机软件上的网络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2.1计算机软件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软件上的信息泄露问题比较严重,也是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主要体现。由于计算机在使用中接触到的软件、视频、网站和文档的机会较多,一些恶性病毒和木马等就会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进行入侵,造成信息资料的破坏。例如,计算机没有进行完善的安全防火墙和病毒查杀软件的使用时,一些顽固性的病毒和木马就会对计算机程序进行恶意的篡改,造成信息资料的流失,重要文档资料的篡改和破坏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中,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引起的。在一些钓鱼网站中,不法人员通过网站注册、链接点击等,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的采集,得到相关资料后,还会伪造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实施网络诈骗等行为。另外,在一些机密企业中,还存在计算机窃听和黑客入侵等问题,这主要通过相关设备和高端的技术操作完成,相关单位要做好信息安全的维护。 2.2具体的防御措施 加密处理是实现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对称加密处理,即私钥加密,是信息的收发双方都使用同一个密钥去加密文件和解密文件。其主要的优势就是加密和解密的速度快捷,但是这适合小批量的数据处理。其二,就是非对称加密,又被称作公钥加密,基于此种加密措施处理的加密和解密,一方用公钥来,另外一方用私钥来保存。信息交换的过程是:甲方生成一对密钥并将其中的一把作为公钥向其他交易方公开,得到该公钥的乙方使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加密后再发送给甲方,甲方再用自己保存的私钥对加密信息进行解密。在一些机密的企业和个人电脑中,进行加密处理,预防计算机软件的信息泄露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达到进一步的安全性保障,可以通过认证技术进行防御。所谓认证技术就是对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进行双重的保护措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认证技术的类型有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其中数字签名也就是电子签名,即在文本中自动生成一个散列值,再以私钥的方式对散列值进行加密处理,最后将这个数字签名发送给接收方;报文的接收方首先从接收到的原始报文中计算出散列值,接着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来对报文附加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这两个散列值相同,那么接收方就能确认该数字签名是发送方的。 3结语 计算机的应用是以技术为前提的,相应的,在安全问题的预防对策中,也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讨。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引起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对电磁波辐射和软件网络引起的信息安全进行重点研究,加强电磁屏蔽技术和密钥加密技术的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宣传计算机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的技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实施。 作者:卜伶俐 单位: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问题及防御对策 0引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在网络管理控制等技术措施的保证下,实现的网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使用性,保证计算机不会因为自身的偶然因素或是外部的恶意因素的破坏而造成信息的泄露和更改等情况。计算机网络安全不仅指的是计算机的系统设备以及相关设施的物理属性得到保护,还指的是计算机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等逻辑属性的安全。 1计算机安全面临的问题 1.1网络的脆弱性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与国际性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互联网的特点也给计算机网络得安全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是面向全球亿万用户的,它的开放性给计算机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因为全球的用户都可以直接使用计算机,这就使得计算机面临的威胁是来自全球各地的。这种威胁包括对网络通信协议造成的冲击、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漏洞实施的攻击等方面。 (2)国际性 计算机网络连接着全球的用户,它是没有国界的,国际的通用性意味着它不仅会受到本国黑客的攻击,同时其他国家的黑客也会对本国的计算机网络造成巨大威胁。同时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也是无国界的,一个国家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病毒的话,可能会给世界各国的网络都带来病毒的威胁。 (3)自由性 计算机一般对使用者的技术和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这就表明计算机的使用权的自由的,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用户都可以自由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和获取各类信息。无论是那些健康的安全的信息,或是对计算机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的不安全信息用户都可以自由的获取和共享。 1.2操作系统的缺陷 操作系统是保证运用系统正常运行的支撑软件,同时它起着管理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功能,然而操作系统自身的缺陷也使得计算机安全面临一定的威胁。 (1)结构体系的缺陷 操作系统的管理功能包括自身内存的管理、CPU的管理以及系统外设的管理,这些管理系统又同时包括很多模块和程序,如果这些程序出现问题,比如内存管理遭遇故障,外部网络接入的是有问题的模块,就可能使得计算机程序崩溃。因此,黑客常常针对存在问题的管理程序进攻,以此实现电脑的瘫痪来完成自己的攻击任务。 (2)文件传输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操作系统支持通过网络加载安装程序,也支持用户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就单说网络的文件传输功能就存在很大隐患。比如,FTP安装程序的时候还会附带一些可运行的文件,但这些文件可能蕴含某些不安全的隐患,导致在电脑运行时被这些文件所携带的病毒侵入,毁坏或是窃取电脑储存的文件和资料,严重的还会造成整个电脑程序崩溃,给用户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 (3)可创建进程的功能 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一定便利,不过这一功能的存在也使得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一些不安全隐患。比如远程服务器可以通过远程创建或是激活用户给计算机传播一些病毒软件或是间谍程序,让计算机的安全系统崩溃。由于间谍程序一般会附加在合法用户上,计算机不易察觉,当间谍软件或黑客已经破坏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时计算机才会采取一定措施,然而这时已经为时已晚。 1.3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它包括计算机联网以后可看到的所有信息内容,所以一般的数据库存储必须同时具备安全存储、科学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等特性,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少有计算机能够同时具备这些功能,计算机存储的安全性常常得不到保证。计算机经常会出现一些非法用户绕过安全内核窃取计算机数据库存储数据的情况,还有授权用户进行超出访问权限的更改活动,这些情况的出现给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一定损害。 1.4防火墙的脆弱性 防火墙是设置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专用网和公共网之间,由软件和硬件组合而成,保证计算机安全性的保护屏障。它的存在对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但防火墙自身的脆弱性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绝对安全,防火墙只能保护计算机免于受一种攻击的威胁,对于计算机内部的威胁和病毒的侵犯却无法防范。如果内部人员和外来危害联合起来对抗计算机的话,防火墙是抵抗不住的。如果防火墙不断的受到攻击的话,它自身的防御功能也会下降,甚至会连一些能检测到的攻击都防御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得同时,破解防火墙的技术也在发展,这给防火墙的防御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计算机安全的防御对策 2.1技术层面的对策 (1)建立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 建立一个全面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制度保障。成立一个相对专业的管理团队,定期组织一些培训和评估测试对管理团队成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做好严格控制。同时对重要部门和信息做好定期的查毒和备份工作,为计算机安全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 (2)应用密码安全技术 应用密码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高级技术,密码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应用密码安全技术的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设置对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还可以在基础密码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革新,增加密码解锁的复杂性和安全性,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证。 (3)提高网络的反病毒技术水平 计算机一般都安装有病毒防火墙,定期对防火墙内的病毒进行更新,提高防火墙的病毒防御能力;定期对防火墙查杀的病毒要进行过滤,为了网络运行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用户定期的检测计算机内文件的安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防病毒卡的使用可以确保访问权限设置的安全性,没有经过服务器的允许一些文件是不可以运行的,这样也避免了远程客户端控制计算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2管理层面的对策 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相应管理措施的执行也是具有一定效力的,将这两者有力的结合起来能够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最大程度的保证。同时,提高计算机用户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也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必要前提。应该加强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包括对计算机安全法、犯罪法、保密法以及数据保护法的普及,让用户明确意识到使用计算机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用户个人计算机使用环境的安全性。对计算机使用原则的了解也能够激起用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和防范不安全事故的意识。成立专门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团队,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技术。定期的病毒查杀和系统修护也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人员应该具备超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同时必要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管理人员应该贯彻落实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给计算机的运行和网络的使用提供法律支持。2.3物理安全层面的对策 (1)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 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是否符合运行要求也是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湿度、振动和冲击以及电气干扰等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环境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条件的数据出现一点偏差,都会对计算机的运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要对计算机系统的环境做一个明确的规定,每一个环境条件都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2)机房场地的选择 机房场地的选择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会造成影响。机房一定要设置在外部环境安全和地质稳定的场所,在此基础上在考虑抗磁干扰性、振动源和噪声源的属性等,要特别注意机房不能选择在建筑物的高层以及用水设备的周围,以免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3)机房的安全防护 机房安全防护是电脑物理安全防护层面的重要手段,机房安全防护主要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物理灾害、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蓄意破坏网络信息以及重要数据的泄露或损害等安全隐患。首先要加强身份验证制度的执行力度,保障用户信息的安全;其次,要对访问用户的活动范围严格限制,规定用户的安全活动范围;再者,设置计算机系统需要多添加几层安全防护圈,增强计算机程序抵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最后,在机房周围建筑物的构造上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机房提供物理保护。 3结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集技术、管理、制度以及设施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再加上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性、安全性、自由性的特性,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威胁。因此,计算机的安全防御技术必须依靠国际的通力合作来共同应对。希望社会群体好专家学者能够关注这一课题,为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使用环境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任继涛 单位: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初探 【摘要】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的广泛,从而更好的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给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像漏洞、病毒的存在,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本文就计算机安全技术,结合安全的指标和安全防护的对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加,主要来自人员的操作、系统的漏洞、病毒的存在以及防火墙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计算机的信息不被保密和完整;对此合理的利用防火墙、加密技术、密钥技术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从而更好的保证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应用,保证社会群众的财产利益不受侵犯。 一、计算机安全的标准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尤其是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传输的速度、质量以及完整都应该不被延迟和破坏;其次是信息必须是可用的,同时用户在使用信息时,必须是进过授权且保密的;而用户在使用信息时,该信息都是由授权机构及时进行操控的。最后当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的情况下,会为网络事故提供一系列的依据;对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操作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研发,以及技术应用的领域不断扩大,对于系统操作的安全却忽视,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系统漏洞,从而直接影响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但是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加,也相继的设计出了防火墙等安全程序,但是由于影响操作系统的安全因素有很多,一但安全防护程序自身存在漏洞,导致其不能发挥很好的安全防护作用。 2、病毒。 网络病毒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程序中,编制特殊的指令;这个指令不仅会破坏计算机系统中的数据库,同时也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而目前长常见的指令,主要是指一系列的非法入侵的代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漏洞进行攻击,但是这些病毒常常是隐蔽不被发现,且传播快速快破坏程度大,一旦结合黑客技术,对于计算机会起到控制和破坏的作用。 3、操作问题。 虽然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手必备的上网工具,但是对于计算机技术灵活操作的用户却非常得少,一旦用户的失误操作,会造成很大的安全威胁;加上用户对于防护技术应用的意识缺乏,导致计算机很容易受到病毒或是木马的侵害,直接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置于外部与内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体系,防火墙的安装,可以有效的检查数据包,并根据自身检查的结果,有效的提醒用户及时的进行过滤和清理,给自身的计算机系统加以保护。 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研发,对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交易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而加密技术主要包括对称与非对称两种,其中对称加密技术,主要是指基于口令,将加密与解密运算提供想相同的密钥;而非对称加密技术,也是以口令为基础,但是加密与解密预算所使用的密钥不同,同时解密密钥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而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3、智能卡技术。 挂技术与密钥技术相似,同时也是基于密钥方式的一种按群操作程序;该用户的智能卡被赋予了指定的口令之后,当用户使用该只能卡时,输入的口令与网络服务器上的密码相同,从而用户在利用网络技术时,对以用户的信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此技术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数据加密技术并不能适合于所有的服务器,或是操作得系统使用。 4、生物识别技术。 其生物识别技术,起初是机械密钥的使用发展,然后是数字密钥的应用和发展,最后经过优化发展到了生物识别技术,它是利用人体独特的身体特征,在利用网络系统操作时,对于其进行身份验证;尤其是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身体特征验证,是有效的通过外设,获得身体体征的数字图像,然后再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当用户进行系统操作时,就会对于信息以及数据库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已经从指纹发展到了视网膜、骨架等身份识别技术,从而更好的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安全性。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分析,发现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防护,主要是对于病毒、木马、漏洞以及黑客技术的预防,对此结合计算机网络完全的标准,合理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生物识别技术,与此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效的提升计算机用户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通过灵活的应用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正确操作计算机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从而更好的保证自身的财产利益不受到侵害。 作者:倪鑫 单位:天津国土资源测绘和房屋测量中心 计算机安全论文:计算机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摘要: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最就是信息的产生、处理和变换越来越频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进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行为大多数都是在网上完成的,因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趸易双方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有效地保护电子商务的安全,是电子商务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信息;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应用 0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和生活模式,但是安全问题仍是电子商务的关键问题,制约着人们的网上交易,因此,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1概述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国网络营销网"Tinlu相关文章指出,电子商务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或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两种。伴随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影响其成败的一个关健因素。从电子商务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商务交易安全性出发,本文结合分析了当前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介绍利用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安全问题的方法。 2电子商务网络的安全隐患 2.1操作系统没有相关的安全配置 只有对操作系统进行相关和严格的安全配置,才能提高其安全程度,如果操作系统缺省安装,可能会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 2.2CGI程序没有进行代码审计 如果网站或者是软件的CGI程序存在严重的问题,就会出现冒用他人的账号信息网上购物的情况,导致比较严重的经济后果。 2.3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的案件时常发生,黑客可以利用网页存在的漏洞,修改网页,非法入侵别人的主机,盗取别人的信息,黑客攻击严重威胁了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4病毒攻击 病毒是一段传染性的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入侵网络,破坏资源,严重威胁着电子商务的安全。 2.5身份识别 电子商务的交易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交易的双方互不相识,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身份伪造问题。 2.6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网站和局域网需要完善的安全制度进行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并着手实施是网络安全的保障。 3电子商务交易中应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3.1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包括数字摘要、签名和时间戳技术。 3.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道防御设施,主要是隔离本地网络和外界,对本地网络起到保护的作用,限制他人随意进入,限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目前最安全的就是利用双防火墙双服务器的方式。配置防火墙安全方案,防火墙更容易集中管理且更经济。 3.3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就是交易双方知道对方真实的身份信息,这是授权和审计的必须过程,也是实现授权和审计的访问控制过程运行的前提,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4审查能力 根据系统机密和完整性的要求,数据审查的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审查能力是指每个经授权的用户的活动的唯一标识和监控,以便对其所使用的操作内容进行审计和跟踪。 3.5网络安全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网络上所有设备全部的通信规则的集合,在网络的各个层次中存在着很多的协议,而网络的安全协议采用了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七层网络模型的每一层都已经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加密协议,在这些所有的协议中,与电子商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会话层的SSL和应用层的SET。目前,电子商务中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和安全套阶层SSL协议,这两种安全协议被广泛应用,SET协议位于应用层,这项协议可以充分保证互联网交易支付的安全性,是为持卡消费和网上购物消费服务的,SSL协议的服务对象一般为银行对企业或者是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 3.6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 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中,信息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保障通信双方的信息完整性以及不可抵赖性,在电子交易的过程中,双方能够确认对方接收或者发送了某些信息,还要保证接收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这些信息没有被修改或者是替换。 3.7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技术即VPN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它的信息传输媒介为不可靠的公用联网络,重要信息的传输主要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以及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此项网络新兴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3.8制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制度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指用文字的形式规定的各项安全要求,这些制度应该包括保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跟踪审计制度、数据备份制度、系统维护制度以及病毒定期清理制度等六项制度。3.9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的交易抵赖和否认问题以及对个人隐私的破坏,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诚信问题,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我们应能加强诚信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商务安全问题是其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解决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能够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是电子商务能够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任何一个安全技术都不会提供永远和绝对的安全,因为网络在变化,应用在变化,入侵和破坏的手段也在变化,只有技术的不断进步才是真正的安全保障。 作者:闫世伟 单位:同济大学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施工的水文地质研 摘要:水文地质研究在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施工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阐述工程地质勘查和岩土工程施工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水理性质,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等问题。 关键词: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岩土工程;施工;危害 1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工程勘察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1 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1.2 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1.3 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①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重点查明地下水的化学类型。②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上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③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④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富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的可能性。⑤其它情况需评价地下水的运动规律,调查因人工开采和各类工程建设引起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改变,水质变异和由此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2、岩土工程施工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 在岩土工程施工中涉及建(构)筑物、矿区坝体、水工构筑物、地质灾害治理山体等,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如下内容: 2.1建(构)筑物施工中其基础是保证建筑物稳定的前提条件,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 2.2 矿区坝体(如尾沙坝、拦沙坝)中矿砂堆积至一定高度,其库内水位增高,静水压力增大,对坝体侧向压力加大,存在垮坝的危险,应重点评价库区内水体对坝体的影响评估,提出相应排渗措施。 2.3 水工构筑物施工,应评价地下水的动态情况、水体对围堰施工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 2.4 地质灾害治理的山体,需重点评价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岩土体的富水性。并提出山体排水措施。 论述地下水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影响,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性 1、如矿区内尾矿库的拦砂坝因库内砂体堆积剧增,严重影响至坝体的稳定性,通过水文地质评价,按调查结果采取坝体设置排渗管、集渗井排水施工,排除水体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2、地质灾害治理的山体,像南方地区降水充沛,对多危岩体的山体存在极大的隐患,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按评价情况设置排水沟、截水沟也是关键。 3、基坑施工中地下水对基坑开挖支护有着重要影响,水体是引起基坑坍塌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改变了土体以及支护结构的应力状况以及受力情况,并弱化了土体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支护结构的支护强度。水文地质评价对基坑施工起至到头重要的作用。 3岩土水理性质 岩土水理性质是指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各种性质。岩土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都是岩土重要的工程地质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不仅影响岩土的强度和变形,而且有些性质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以往在勘察中对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比较重视,对岩土的水理性质却有所忽视,因而对岩土工程地质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岩土的水理性质是岩土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显示出来的性质,下面首先介绍一下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及对岩土水理性质的影响,然后再对岩土的几个重要的水理性质及研究测试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3.1 地下水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按其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可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其中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 3.2 岩土的主要的水理性质及测试办法:①软化性,是指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降低的特性,一般用软化系数表示,它是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的指标。在岩石层中存在易软化岩层时,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往往会形成软弱夹层。各类成因的粘性上层、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等均普遍存在软化特性。②透水性,是指水在重力作用下,岩土容许水透过自身的性能。松散岩上的颗粒愈细、愈不均匀,其透水性便愈弱。坚硬岩石的裂隙或岩溶愈发育,其透水性就愈强。透水性一般可用渗透系数表示,岩上体的渗透系数可通过抽水试验求取。③崩解性,是指岩浸水湿化后,由于土粒连接被削弱,破坏,使土体崩敞、解体的特性。④给水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土能从孔隙、裂隙中自由流出一定水的性能,以给水度表示。给水度是含水层的几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也影响场地疏时间。给水度一般采用实验室方法测定。⑤胀缩性,是指岩土吸水后体积增大,失水后体积减小的特性,岩土的涨缩性是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变厚,失水变薄造成的。 4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4.1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4.1.1 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②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④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4.1.2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4.1.3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4.2 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工作在建筑物持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与岩土工程施工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探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问题的重要性 摘要:地下水的勘察工作对岩土工程的勘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必须对地下水水位进行测定,因为水位的高低决定着岩土工程好坏,地下水位高,会引起沙化,漏管的问题,水位低则会引起地表塌陷、地面裂缝等诸多问题。还有一些经常会用到的勘测方法,也需要装也人士的正确运用与青雀的计算,才能使得岩土工程的勘探得到快速有效的结果。本文从勘察地下水位、水位的变化幅度、地下水质等对岩土工程地质勘探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关的举措。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工程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地下水质勘察;水位变化幅度;影响 ;措施 在工程勘察和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问题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勘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还要考虑当时的气候温度,地表温度以及地下表层中的上表层与下表层的水位的高低。而且它对对岩土中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岩土的存在形态都有不小的影响。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当中,地质勘探对人类有这巨大的贡献,也许有一方土地适合开发楼盘,也许有一方土地适合挖凿隧道,还有适合建造开通地铁的城市,这都离不开对岩土工程地质的勘察,当然了,要想勘察岩土工程的地质,那也绝对离不开对地下水的勘察,地下水的勘察直接影响这其工程的地理位置、地上建筑物的高度、轻重和开发项目等等。所以要重视对地下水的勘测工作,以免引起因地下水问题而导致的工程影响。因此应在勘察岩土工程及时对对地下水质做出评估,为施工方提出有效的建议,避免或减少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一、水位变化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 自然环境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 在之前已经说过,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影响颇大。其中天气因素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尤其在北方城市,四季温差明显,这就会给测量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自然界的影响因素也应该在测量人员的考虑当中,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不会把自然温差测算在内,认为只要对水位的测量准确即可,的确,水位的测量很重要,但测量天气的温差、湿度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为测量地下水的温度,湿度在做铺垫。例如多雨的季节,地下水位会上升。在旱季,地下水位会下降,这也说明了其天然的变化性。然而,人为的影响应该是最为严重的。人为的注水灌溉、或施工等问题,会使地下水位上升,这一上升就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影响,会改变岩土的结构,一层一层的慢慢软化,从而引起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地下水位下降也可以是人为的,如打井、抽取地下水用以澡堂、或是开采煤矿之类的行为都会使得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轻则水源枯竭、水质恶化,重则造成地质灾害, 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们居住环境有严重的危害。这就需要知道那里是适合建设的,哪里是适合维护的,才能有效的阻止人为的对地表产生的伤害,对城市维护建设产生的不可预计的危害。 2、地下水的勘察不利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想要提高工程地质勘察质量,就得对水文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勘察,勘察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死角。首要条件,先要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天气状况,对细节的掌控要具有条理性,包括所在地的气候、湿度、热量等都要按部就班的一一测量。其次,要观察当地的地质环境,主要看当地的地质构造、基建构造等。还要看地下水位的情况,主要包括水位的变化趋势、高低等。最后是隔水层,这样仔细的勘察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进行后续项目,否则必定会造成数据测量不准确,不可靠的现象。 3、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一般情况下,正在活动的的地下水在正常的状态下压力是较弱的,并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危害。但是,施工技术人员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有可能对地下水原本来天然的动力平衡状态进行了人为的干预,做出了一些不正确的或是违反规定测量的行为,使地下水不能在正常的压力作用下正常的形式活动,对于整体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性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地面裂缝的情况 ,这是因为当地下水位降低时,岩土就会萎缩,造成地面干裂,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地面裂缝的状态。但当地下水位升高时,有可能造成岩土的松动,这就不利于地面的建设,有可能会加速对地上建筑的破坏。因此,如果是在膨胀性岩土地区进行勘探时应该对地下水的变化规律做出基础的判定与选择,要利用所学的参考值跟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当地下水位在发生收缩变化时,就有可能使得地上建筑下沉或造成破坏变形。 三、岩土的水理性质 之前有很多从事水位地质研究的人员光是倾向于研究岩土的物理学性质,但实际上岩土的水理行研究也是不能够舍弃的,岩土的水理性质在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时,同时能作用得到的各种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与岩土的物理性质有相等的重要性,应认真分析水理性质。岩土的水理性质、软化性、透水性、崩解性、给水性和涨缩性,这些都是勘察岩土各项性质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水文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勘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工程的施工前应进行科学的勘察,确定当地的水文条件,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确保工程的质量 四、结束语 对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工并不是非常难的,只要计划好工作范围,同脚测量数据,做到认真负责,责任高于利益之上就能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害,同时还可以提高岩土工程的施工效率。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的作用 摘要:作为一项工程的基础工作,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对象较广,工作范围较大,勘察内容多且复杂。随着岩土工程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的勘察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地改善,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运用于地质的勘察中。由于基础地质对岩体工程勘察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基础设计;作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和加工环境的基本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传统观念和技术已经难以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本设计要求,并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创新和完善其道。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设计工作,地质调查的合理应用的设计理念,充分证明,以提供更多的便利、丰富的设计技术。 1.工程概况 拟建东苑华都位于江阴市华士镇,穿山河西侧,人民路以北,原江苏龙华集团厂区内。受江苏华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我江阴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勘察室承担了该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拟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方案与地下室情况详见“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拟建工程主要参数和特点见表1: 拟建工程概况 表1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江阴市位于北纬31041′~320,东经1200~120035′。本地区地处太湖平原北部,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地形以平原为主,全境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米以下,中部、东部有零星分布的低山丘陵,大致来说,全市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市境南部属古芙蓉湖的一部分,地势最为低平。本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0C,1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2.40C,7月份最高,月均气温27.70C,初夏有梅雨,夏秋多台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67.4毫米,年水面蒸发量在900mm以下,年陆面蒸发量在700~800mm之间。 2.2区域地质条件 据有关资料表明,江阴位于扬子断块区的江南断褶带内,由晚元古代的变质基底和震旦纪以后的沉积盖层组成。江阴位于常澄中断束的东北端,即称之为江阴断褶带,北西侧为申港中断凹陷,南东侧为青阳-锦丰中断凹陷,在构造形态上表现为断褶隆起,其边界受断裂所控制,常澄中断束带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至北东东向,以泥盆系茅山群及三迭系青龙群为核部,分别组成了本区内的江阴复背斜三个构造带。江阴复背斜为一复背斜构造带,轴部在江阴香山、凤凰山、澄江镇一线,走向由NE450逐渐变为NE650,呈略向NW凸起的NEE向弧形展布。复式背斜两翼产状变化大,北西翼陡,倾角一般在250~600;南东翼较缓,倾角200~400。本区内的第四纪沉积物受基岩构造、长江河道的变迁及海平面的升降控制,可分为长江冲海积平原和山前残积两大类,本场地的第四纪沉积物属长江冲海积平原。 2.3 位置和地形 拟建东苑华都位于位于江阴市华士镇,穿山河西侧,人民路以北,原江苏龙华集团厂区内。勘察期间本工程场地已拆迁推平,由于场地原为龙华集团厂区,局部杂填土较厚;本工程场地有两个工业用井,直径2.6-3.2米,现场施工时需注意。本工程勘察孔口标高4.05~6.12米,最大高差2.07米。 2.4地基土的特征及工程特性评价 拟建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土层属长江中下游冲积相,为第四纪冲积、淤积层,根据野外勘探、原位测试、结合土工试验资料,按其成因、沉积环境及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自上而下共分为七个工程地质层,场地各土层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土层分述如下: ① 杂填土:杂色,结构松散,上部含大量碎石、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下部以素填土为主。本次勘察揭露层厚0.50~3.60米,其工程特性差,不宜利用。 ② 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可塑状态,含较多铁锰质物及少量青灰色钙质团块、条带,韧性中等,干强度中高,切面有光泽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偏低,中高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1.70~6.00米,其工程特性好。 ③ 粉质黏土夹粉土:灰黄色,粉质黏土为可塑状态,局部偏软,粉土为稍密~中密状态,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石英碎屑,韧性中等~低,干强度中低,切面稍有光泽。本层土中等压缩性,中低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4.30~6.50米,其工程特性一般。 ④ 粉质黏土:灰色,可塑状态,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少量粉土,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有光泽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6.50~9.40米,其工程特性一般。 ⑤ 粉质黏土:灰黄色,硬~可塑状态,含较多铁锰质物及少量青灰色钙质团块、条带,韧性中等~高,干强度高,切面有光泽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偏低,中高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6.60~7.20米,其工程特性好。 ⑥ 粉土夹粉砂:灰黄~灰色,湿~很湿,稍密~中密状态,含大量石英碎屑及云母片,韧性低,干强度低,中等摇震反应。本层土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本次勘察揭露层厚5.50~6.20米,其工程特性一般。 3.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作用 3.1基础地质的野外踏勘和资料搜集 实践中,野外勘察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 因为野外勘察第一手资料是室内高质量勘察报告的基础。这种一手资料不仅可以了解工程现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和施工的条件,减少无用功,使勘测保有余地,还能合理化勘察成本,减少施工勘探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强其相对竞争力。为了使野外的岩土勘察工作高效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应在勘察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工程勘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不充分,直接影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 3.2对基础地质岩土的室内测试 工程基础地质室内测试要解决的问题是岩土样在送达试验室后必须及时进行开样测试,且严格操作规程。例如,对要求饱和的土试样,未达到饱和时间再行测试;岩石固结试验的压力值达不到上覆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要求;很多固结测试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平行测试,导致报告不准确、可靠,甚至与现场数据矛盾,后果便是工程投资的浪费。因此,地质室内试验时应及时并严格按照国家操作规程进行。原状的土、岩样在科学、正确的试验分析方法下,可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但是必须满足所有条件才有可信度。主要体现在: 原状土、岩样的采取、保管:土和岩石应采用相对应的取样器取样,如软土宜采用薄壁取土器,坚硬的土应采用单动或双动二重管取土器。所取土样的保管要做到,送样及时(尤其是易失水的粉土等)、存放要合理,避免振动、受热;土石样的定性划分:抓住各种土的基本工程地质特性,洞悉各种土的区域分布情况。如膨胀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此外,对粉土定名时既要达到塑性指数≤10的指标,还要兼顾粒径 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一半的指标,仅靠前者会造成误判,另外,无论是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还是液化判别时切勿忘记要依据其粘粒含量数值,因此,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不可少的;工程剪切方法的选择:直剪切试验与实际土石体剪切面不一致,差异在于排水条件的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O123—1999)规定,快剪切试验只适用于渗透系数 4.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我国工程建设的一部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一些理论有待完善。要想提高基础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技术,必须严格遵循勘测的程序,科学并有序地进行基础地质的研究改良,如此才能保证工程的正常、有序地实施。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摘 要 桥梁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是桥梁工程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为桥梁的设计与施工建设提供依据。随着桥梁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本文主要在分析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常用的方法和目前勘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掌握和解决与桥梁建设工程中存在的与岩土介质相关的问题,是桥梁建设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通过地质勘察才能够了解桥梁工程建设所面临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进而为桥梁设计提供基础数据,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从而为桥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常用方法 地质测绘。这是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性工作,是对现场地面的地质构造和地表状况进行观察和描述,通过分析地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推断地下的地质状况。 勘探取样。运用物探、钻探等手段对现场进行勘察和取样,通过勘探手段对场地的地质状况进行进一步了解,并对各岩土层进行取样。 试验测试。将取得的岩土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试验,以获得准确的各项技术指数,如岩土的渗透性指数、岩土的强度指数等。另外对岩土层进行原位测验,即在不脱离岩土本身所处环境的情况下对岩土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检测。 现场监测。把地质测绘结果和试验检验结果与现场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进一步核实岩土工程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岩土所表现出来的性状进行监测、岩土对施工产生的影响以及岩土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2 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纲要不规范 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前期工作要制定一份较清晰的、有具体要求的、规范的勘察纲要,对勘察的目的和内容要进行详细准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涉及到桥梁投资者、桥梁设计者以及桥梁技术顾问等各个方面,是一种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运行机制。但是在目前的岩土工程勘察体制下,没有明确各个部门的义务和权利,不论是投资者、设计者和施工单位都有权利对桥梁岩土工程进行勘察,都会基于自身的角度对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提出要求,这样就会导致桥梁勘察纲要不明确。另外,现有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标准较多,并且这些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纲要编制的规范性。 2.2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存在问题 勘察技术包括勘察手段、勘察质量以及勘察报告三个方面。在勘察手段方面,由于许多勘察单位所使用的勘察设备落后、勘察手段单一造成勘察的进度跟不上桥梁建设的速度和要求,如在勘察设备方面,许多单位采用的是立轴式岩心钻机进行钻探,但是这种设备的技术标准落后,不能很好满足勘察要求和取样,同时大多数的勘察人员存在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勘察质量方面,由于我国有着较为明确的工程勘察收费标准,但是建设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对勘察价格进行尽可能的压低,加上许多勘察单位为企业发展和生存而进行激烈市场竞争,往往出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缩短勘察时间和勘察成本,进而影响到勘察质量。由于勘察质量不高,勘察报告就显得较为简陋,很多勘察报告只是对勘察内容简单的定性描述,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撑,缺乏定量分析。 2.3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外部环境恶化 桥梁岩土工程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和人为环境破坏。由于地质环境进入新一轮的地质活动期,因此地震、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加剧,这种不可抗力对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的环境问题也会对勘察工作造成影响,如人们大量的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资源的大量挖掘造成的塌方等,都对岩土工程勘察造成不利影响。 3 改进和加强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3.1规范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体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结合桥梁工程的特点,制定一套合理、严谨的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体制,对勘察责任、勘察内容、勘察要求、勘察标准和勘察技术等进行明确的规定,明确违反规定的处罚办法,对勘察工作进行规范有效的指导。此外,还要加强对工程勘察的监督和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3.2优化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做好勘察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现场勘察与相关资料的搜集,更好的了解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勘察设备方面尽可能的选取精度高、勘察效果好的设备进行工作,采取代表性强的样本;勘察技术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方式和步骤,根据现场实际状况灵活运用理论和方法,另外还要加强对勘察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素质。保证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缩短勘察时间和降低质量。 3.3提高桥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区域环境研究 由于我国地质条件多种多样,桥梁架设在不同的地域所采用的方法和面临的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勘察过程中,要加强区域性地质研究,制定相应的勘察技术要求。另外由于桥梁工程建设可能会对区域的土壤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等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工作。 4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基础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为建设工程设计提供可靠依据。在实际操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桥梁建设的区位和所在的环境,采用合适的勘察技术进行地质勘察,为桥梁的合理设计和顺利施工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摘要:调查研究地质情况的不同的重点就是地质勘察工作,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进行地质勘察的工作时,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要了解地质勘查工作的内容。本文阐述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关键词:岩土;地质;勘察 工程概述 某城市某地区居住小区二期工程,整个场地用地面积为58930.00㎡,总建筑面积为19876.00㎡,建筑物高25.00m,局部设有1层地下室,地下室面积19876㎡。受建设单位委托,我院拟对该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投标活动,建筑物工程重要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乙级。 1、初步勘察 1.1初勘工作步骤:可按收集资料,工程地质选定隧道线位,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 1.2收集资料:初勘也应收集已有资料,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取得隧道所在位置的初步总平面。 1.3初勘资料整理:工程地质勘察的原始资料,包括调查,测绘 、勘探、试验等资料,并按有关规定填写,进行复核与检查。提交的资料包括图件,文字等资料要求清晰正确,并符合有关规定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规定。 2、详细勘察 2.1详勘的目的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指标等设计资料。通过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为线位布设和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详勘的任务:是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校对,进一步查明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重点工程与不良地质区段的工程地质特征。并取得必需的工程地质的数据,为确定隧道位置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2.2详勘工作步骤:可按准备工作沿线工程地质调绘勘探,试验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由于详勘工作需在初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隧道中线两侧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区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因此详勘工作更为详细|深入,最后提交的资料深度应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 3、工程地质条件简述 3.1地形、地貌 建筑物场地地形比较平坦,局部有起伏,地貌单一,属岩溶孤峰平原亚区地貌。 3.2场地岩土层分布 第①层填土层:杂色,结构松散,均匀性差,高压缩性,成分复杂,主要有碎石、混凝土、碎砖瓦、块石等建筑垃圾组成,该层平均厚2.0m。第②层淤泥质土:黑色,饱和,流塑状态,强度低,具高压缩性,成份为粘性土及砂土,含有机质,具腥臭味,平均0.50m。第③层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硬塑、可塑或软塑状态均有分布,厚度不均匀,一般2~6m,平均约4.0m,但局部有6.0m以上,具软土发育条件。第④层砂土:砂土有细砂、粉砂等,多为稍密~松散状态,厚度不均匀,一般2~4m,平均约3.0m,但局部有4.0m以上,具松散土发育条件。第⑤层卵石层或含粘土卵石:多为稍密~中密、密实状态,厚度不均匀,一般大于3~6米, 平均约5米,具松散层或砂土透镜体发育条件。该层局部分布于基岩面附近。第⑥层灰岩: 基岩面一般埋深5.0~8.0m,局部大于10.0m,局部浅部有溶洞、溶槽(沟)、等岩溶现象发育,岩溶特别发育,地质条件复杂。 4、岩土工程中常采用的钻探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岩土工程勘察中采用的钻探方法很多,根据其破碎岩土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回转钻探、冲击钻探、振动钻探与冲洗钻探等四大类。 4.1回转钻探就是利用钻具回转使钻头的切削刃或研磨材料削磨岩土使之破碎而钻进。又可进一步分为孔底全面钻进和孔底环状钻进(岩心钻进)两种,岩土工程勘察多采用岩心钻进。 4.2冲击钻探就是利用钻具的重力和下冲击力使钻头冲击孔底以破碎岩土而钻进。又可进一步分为钻杆锤击钻进和钢丝绳冲击钻进两种,岩土工程勘察中均有使用。 4.3振动钻探就是将机械动力所产生的振动力通过连接杆及钻具传到圆筒形钻头周围的土中,使土的抗剪力急剧降低,圆筒形钻头依靠自身及振动器的重量切削土层而钻进。 4.4冲洗钻探就是利用上述各种方法破碎岩土,然后利用冲洗液将破碎后的岩土携带冲出而钻进,冲洗液同时还起到护壁和润滑等作用。此法在钻孔灌注桩等岩土工程施工中使用较多,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使用较少。 5、岩石勘探 5.1勘探与取样 勘探就是采取某种方法去揭示地下岩土体(含地下水、不良地质作用等)的岩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取样则是为了提供对岩土的工程特性进行鉴定和各种试验所需的样品。勘探与取样也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 岩土工程勘察所采用的勘探方法主要有钻探、坑探、物探和触探。 5.2钻探 钻探就是利用专门的钻探机具钻入岩土层中,以揭露地下岩土体的岩性特征,空间分布与变化的一种勘探方法。它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所采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其成果是进行岩土工程评价、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础资料和依据。岩土工程地质钻探应符合下列要求:能为钻进的地层鉴别岩性,确定其埋藏深度与厚度。能采取符合质量要求的岩土试样,地下水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能查明钻进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的赋存与埋藏分布特征。 6、岩土工程地质钻探的特点 一是勘探线网的布置不仅要考虑自然地质条件,还要结合工程的类型、规模与特点。二是钻探的深度一般较小,多在数米到数十米范围内。三是钻孔孔径变化较大,小者数十毫米,大者数千毫米。常用钻头直径为91~150mm。四是钻孔多具综合目的,除了查明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条件外,还要进行各种力学试验和采取试样等。五是对岩心采取率要求较高,软弱夹层、岩石破碎带等也应千方百计取出岩心。六是在拟做试验的孔段,要求孔壁光滑平整以便进行测试工作。七是为了了解岩土天然状态下的物理力学性质,要求采取原状岩土试样,以便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7、质量保证措施 7.1钻进深度、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误差范围应为±0.05m。终孔口径不得小于0.11m。岩芯采取率:粘性土100%;砂及碎石土不低于80%。保持孔内干净,不允许孔壁坍塌,应随地层变化采取护壁措施(泥浆护壁或套管护壁) 5、地下水位以上必须干钻,不得向孔内注水。准确测量稳定水位。 8、原位测试按作业文件中标准贯入试验作业指导书进行 8.1岩性描述:必须按绘测描述,粘性土应描述其颜色、状态、包含物、结构及层理特征;粉土应描述其颜色、颗粒级配、包含物、湿度、密实度及层理特征;砂土应描述其颜色、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性土含量、湿度、密实度及层理特征。 8.2土样应详细标明孔号、取样深度及野外定名。原状样及水可比样品应封严,防止失水,运输过程中防震等,保证样品质量。土工试验严格按照相关试验规范规程执行。 9、钻探方法应符合要求 一是对要求鉴别地层岩性和取样的钻孔,均应采用回转方式钻进,遇到碎石土可以用振动回转方式钻进; 二是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层应进行干钻,不得使用冲洗液,也不得向孔内注水,但可以用能隔离冲洗液的二重管或三重管钻进取样;三是钻进岩层宜采用金刚石钻头,对软质岩石及风化破碎岩石应采用双层岩心管钻头钻进。需要测定岩石质量指标时,应采用外径为75mm的双层岩心管钻头;四是在湿陷性黄土中,应采用螺旋钻头钻进,或采用薄壁钻头锤击钻进,操作时应符合“分段钻进,逐次缩减,坚持清孔”的原则。 10、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是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项目部设专职安全员,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安全,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妥善解决。各种劳动保护用品应配置齐备,进入工地必须配戴安全帽。施工现场禁止与工程无关人员进入。不准在勘察作业现场打闹,不准酒后上班。严禁赤膊、赤脚进入工地,严禁从钻探三角架下过往。二是文明施工,施工中应做必要的宣传,特别注意周边环境污染及清洁卫生,不乱倒生活垃圾,工作中不造成环境污染。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岩土工程勘察体制逐渐形成,而岩土工程技术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岩石或图的利用、整治或改造的科学技术。而作为岩土工程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环节岩土工程勘察能够为岩土工程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本文笔者结合相关经验,论述了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基于此展望了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勘察、岩土工程技术、现状、展望 一、前言 岩土工程勘察体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现阶段,岩土勘察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出来。岩土勘察是岩土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岩土工程的造价、质量和安全使用周期,通过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引用,岩土勘察技术将更能满足超高层建筑和基础建设项目工程的要求。 二、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1.工程地质勘察的发展现状 (1)岩土参数难于确定 大多数岩土体受力状态复杂,是非均质、各向异性的,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查,岩土设计参数就难于确定。如对粉土的划分,粉土试验复杂,经常会出现塑性指数的误判现象;粗颗粒土、残积土和风化岩等这些岩土层,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进行室内室外试验,其参数确定亦比较困难。 (2)工程地质测绘不到位 工程测绘是岩土勘察的基础工作,主要是观察、分析和推断地质性质,为后续勘测工作提供依据。由于测绘工作的技术性措施不够,会存在对岩土体和岩石风化层厚度分析不够,对软弱结构面和地质构造、地质形态的界定不准确等情况,这样会导致地形地貌、断层、地层界面、风化程度等资料离散,不能充分显示地质特点。 (3)监察机制不完善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基础形式、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埋置深度和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因为缺乏系统的、完善的监理监察机制,使得不规范岩土勘察现象存在,勘察时不参照设计要求不依据建筑物实际荷载等,导致勘察报告深度、广度和精确度难以满足要求。 (4)勘测的数字化水平低 如果技术条件欠成熟欠规范,那么数字化的某些设计系统环节就会有失连贯和精准。岩土勘察提供的勘察信息资料一般以表格、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描述偏向于定性内容,数字化程度低,就会造成勘察资料理解、处理、运用上的难题。 2. 岩土工程技术的现状 岩土工程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国家,它是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研究解决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 就勘察现状的情况来看,“只认识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只提出问题而不去动手解决问题”。只局限于“地质资料”,虽然也对“勘查报告”提出一些很抽象宏观的观点,但对于设计是否合理,施工后效果怎样,却少有人认真探讨过,而只对基础工程的效果和工程质量的好坏、成败负一定责任。这可以看出许多地质勘察人员在提高岩土工程技术水平上没有责任感、紧迫感。结果是勘察资料的水平、深度和质量一直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复,却无突破。 从设计方面来看,就岩土工程体制的做法,岩土工程师发挥很大的作用,不但要提供基础设计基准,而且要决策工程方案,结构工程师通常都要采纳听取岩土工程师的意见。但目前国内的做法却是:结构工程师是基础方案的制定者和决策者,他不直接对岩土进行勘查测试,有些对复杂场区无直接认知者,仅仅根据“勘察报告”的资料进行基础工程设计,就很难提出既合理安全又经济的方案来。然而,为了保险起见,设计师就采取加大安全系数的方法,这样既不经济,还会导致不安全因素。 从施工角度来看,由于把勘察,设计,施工三个方面分开来,因此勘察人员对开挖基坑检验的工作没有明确责任,如果有补充试验工作也不会主动去做。所以基础工程施工和建筑物竣工后的表现性状监测,勘察人员也不再负任何责任.在这种脱节的情况下,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就很难进行下去。 我国岩土工程技术发展如此缓慢,原因有二:第一是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缺陷,造成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奇缺。另一条是体制上的弊端,把一个完整的工程体制比如勘察、设计和施工分开来。近些年,在工程建设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也意识到把勘察、设计和施工人员统一在一条战线上,更有积极的岩土勘察人员仅仅在公司名称上下功夫,把 “工程地质勘察公司”更名为“岩土工程公司”的现象。但由于知识面不够,只懂勘察不懂设计 ,岩土公司最后还是停留在勘察和施工方面。 三、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与岩土工程技术发展的展望 1. 岩土勘察秩序将会更加规范 因为岩土勘察的工作比较复杂,它可能会同时涉及很多方面的测量工作,所以如果每一项测量工作都由单一的部门进行就会使得勘察的效果比较低,同时如果不加规范还可能使得勘察的工作进行的比较混乱。随着岩土技术的发展需求,岩土勘察的工作在未来必定会对勘察过程进行规范,主要是对勘查中的各个工序进行规范,确保在多个工序同时进行时的勘察不会混乱的同时保证勘察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勘察效率得到提高使得勘察工作更加科学化。 2.岩土工程勘察将向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化的发展已经使得现代化的设备取代落后的生产设备,新设备的运用在生产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岩土工程中的岩土勘察在未来肯定也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岩土工程中的岩土勘察需要对很多东西进行测量,与此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传统的陈旧工具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在现代的岩土勘察中已经出现了用红外线进行勘察的技术,这些先进设备在岩土勘察中的应用使得勘察结果更加精确,同时提高了勘察工作的效率,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岩土工程中的岩土勘察必定会加大投入研究的力度,可以想象在未来一定会有更多数字化的设备满足勘察的需求。 3. 岩土勘察监理机制将会更齐全 不健全的岩土勘察监理机制会影响施工计划。因此,为提高岩土勘察的效率和质量,岩土工程部门需要全程监理岩土勘察的全过程,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监控岩土勘察工作的每个工作阶段,进一步健全岩土工程勘察机制,同时随着监理机制的齐全,对岩土工程勘察监理力度的加强,岩土勘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将会被制止,这样不仅岩土勘察的工程质量和效率会被显著提高,而且又促进了岩土工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施,保障了岩土工程的施工进度。 4. 岩土工程勘察员素质将会越来越高 岩土勘察工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勘察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勘察工作的质量,为了满足岩土工程的需求,必须加强对岩土勘察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从而提高人员素质,同时勘察人员在进入实际勘察工作之前要经过长时间的实习期,才能正式进行勘测工作。另外,有关岩土勘察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必须加紧健全,从而为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只有通过这两方面的改善,勘察人员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同时统一的规范使得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统一,从而使得勘察结果也更加统一。勘察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也会改善勘察工作中的不足现象,提高了岩土工程的经济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是国家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提,对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岩土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岩土勘察,并且根据建设程序基本的要求,各项工程建设在施工设计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以保证工程整体质量,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探讨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摘 要: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等问题,并主要阐述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以及需要的注意事项,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岩石工程危害 一、前言 总所周知,在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以及运动的现象被称之为水文地质。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地下水的形成以及分布的规律,研究地下水的屋里性质以及化学成分,研究地下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同时也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筑以及矿山开采的不良影响及其防治的措施。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勘察以及施工当中,水文地质问题是工程项目勘察的重要问题,也往往是容易受到忽视的问题。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工程项目的实际勘察过程中,由于较小使用到水文参数,水文地质的问题往往不被重视,而仅仅作为一般性的评价,由此容易由于地下水的各种变化而引发岩石工程的危害问题,例如诱发水库的地震、导致岩溶的渗漏,影响坝基以及坝肩的稳定性问题和枢纽区深层承压水问题等等。 二、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1.地下水上升而形成的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从地下水升降变化方面来看人类活动因素方面讲,使得潜水位上升的原因如下:工业废水的排放、工程建筑施工用水点的地下渗透、生活污水的渗透、农作物灌溉用水的渗透等等;从水文气象因素方面来讲,有以下集中因素会导致潜水位的上升:降水量的增加、气温的升高导致的河流汛期的到来等等,这是是对地下水动态影响最为普遍的因素;从地质因素方面来讲,含水层土壤的渗透性、地震等等都会使地下水的水位受到影响。因而,我们认为地下水水位的上升是众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它会对岩土工程引起以下几种危害:①使土壤受到地下水的浸泡而形成沼泽或者被盐渍化,同时,由于地下水会对建筑进行腐蚀,使建筑物的耐久性受到影响;②地下水的上升使土壤中含水量增加,加大了土壤的重量,在一些斜坡、河岸地区极易发生一些不良地质现象,例如滑坡、崩塌等,使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增加;③地下水水位的上升导致一些粉细砂、粉土的含水量超过饱和而被液化,极易导致土壤颗粒被渗流带走而形成管涌和流砂现象的产生;④地下水水位的上升使得一些岩土受到水的侵蚀、水解、浸泡而被软化,导致建筑物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降低等。 2 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通常,人为因素是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人为因素如下:对地下水的大量抽取、在河流的上游筑坝导致下游地下水水位下降等等。地下水水位的下降会导致以下几种岩土工程的危害形成:一,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导致地表受到的地下水的浮力减小,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使得人类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受到威胁;二,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导致水资源的枯竭、水质的恶化,恶化了生态环境,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居住环境等。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①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②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③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上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流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三、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方面应进行明确要求 ①查明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a区域性气候资料,如降水量、蒸发量、历史水位、水位变化趋势;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对地下水位的影响。b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埋深,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及其变化幅度;通过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c场地地质条件下对地下水赋存和渗流状态的影响。d是否存在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及其可能的污染程度。② 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内容:a查明地下水在天然状态及天然条件下的影响,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不良作用。b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应当重点评价的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c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如基坑工程、边坡工程、桩基工程)和施工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2 对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给予足够的重视 ① 地下水水位的测定,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凡遇含水地层时,均应测定地下水位。其中静止水位的量测应有一定的稳定时间,其稳定时间按含水层的渗透性确定,需要时宜在勘察结束后统一测静止水位;当采用泥浆钻进时,测水位前应将测水管打入含水层中 20cm或洗孔后量测;对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必要时应采取止水措施与其他含水层隔开。② 测定地下水流向可用几何法,并同时量测各孔内水位,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地下水流速的测定可采用批示剂法或充电法。③抽水试验应符合抽水试验方法可根据渗透系数的应用范围具体选用不同的方法;抽水试验宜三次降深,最大降深应接近工程设计所需的地下水位降深的标高;水位量测应采用同一方法和仪器,读数时对抽水孔为厘米,对观测孔为毫米;当涌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和动水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没有持续上升和下降时,可认为已经稳定;抽水结束后应量测恢复水位等规定。 四、结语 终上所述,虽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二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在工程勘察的一系列活动中,水文地质问题十分容易受到忽视。作为岩土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地下水对岩土体工程的特性起着直接影响的作用,同时作为基础工程的环境,它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有着直接影响的作用,因而,我认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勘察是极为重要的活动。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高层综合楼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综合评价 摘要:作为建筑工程施工前的基础工作,岩土工程勘察所提供的数据为建筑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的必要性以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案例,详细的介绍了搞成综合楼岩土工程地质勘查的内容。在分析水文地质以及地层土性的基础上,对高层综合楼岩土工程地质勘查给以了综合判断和评价。 0 引言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建筑施工现场及其附近是否存在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不良地质因素,勘察的内容包括明确施工场地的底层时代、结构、岩性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此外,还需要对施工现场的地下埋水条件以及其腐蚀性做出科学的评价,在明确地质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地基应对措施来保证建筑物质量要求。现场勘察工作本身必须遵循相关抗震以及勘察设计要求,通过结合建筑物的各项性质,采取多种方法如井探、钻探等进行综合勘察与评价,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从而为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及意义 1.1 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 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各项工程建设前提,没有对岩土进行勘察,就不能进行接下来的工程设计以及施工环节。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经过对地质进行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工程设计、施工环节提供场地的各项地质参数,并通过运用一些勘察测试手段及方法,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判断出修建某种工程所需要的地质条件要求,并确定此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地基在施工过程中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沉降变形。最后,岩土工程勘察能够为工程的基础设计以及施工提供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各种岩土工程资料。 1.2 岩土工程勘察的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通过运用岩土工程的技术及方法,分析及评价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特点以及岩土工程条件。岩土工程所涉及的专业很广,它综合了气象、水文、岩土力学、地质学、工程学、化学以及环境学等学科,从这个方面来讲,岩土工程是一门及其复杂的学科。目前,我国对岩土工程学科的研究还比较浅,对岩土工程需要用到的仪器及设备也比较短缺,正因为如此,我们所采用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还比较落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比较高,同时,岩土工程所遇到的问题极其复杂多样。进行各种工程建设前,我们必须对拟建工程场地的地质情况进行测定,确定该场地的各项地质参数,一旦遇到不良工程场地情况,可以提前采取措施以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投资所占比重方面,岩土工程勘察所占的比重很低,但是却能够为接下来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行的依据以及指导意见,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一些有利的条件,尽量避免不利的条件,从这方面来讲,岩土工程勘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的后期费用开支。综合以上内容可以得出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预防及指导作用。 2 工程概况 江西某高层综合楼工程,主体建筑22层,高度80.5米,地下3层,裙房4层,建筑面积为36780.8平方米,工程的基础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为了得到该建筑的详细地质情况,采用钻探以及物探等勘探技术,对该工程的地质进行勘察。图1是勘察专控的平面布局图。 图1 工程勘察钻孔平面布局图 3 施工场地土质类型及场地类别分析 3.1 建筑施工场地的类别 在实际岩土勘察中,常采用瑞利面波法在ZK4、ZK5、ZK7等钻孔中进行压缩波波速的测定。计算出剪切模量和泊松比,根据结果对场地的类型机型划分。最后计算出场地的卓越周期。 经计算,场地土层的平均波速Vsm为:ZK4为4920m /s; ZK5为491 m /s; ZK7为472 m /s。表明Vsm均在250 m /s~550 m /s的允许范围内,根据《GB500112008》的相关规定,表明该施工场地土质类型为中硬类型,建筑场地的类别为Ⅱ。根据相关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地基的卓越周期分比为:ZK4为0.30 s, ZK5为0.29 s, ZK7为0.32 s。其卓越周期在0.29 s~0.32 s的范围内。 3.2地基基础持力层设计参数值原与建议值 岩土各物理学参数的确定,必须在进行完动探试验以及土工试验后,其设计参数的建议值见表1。 表1地基基础设计参数建议值 4工程地质勘察结果分析与判定 在建筑施工区域内没有的证以及构建断裂情况,因此从地壳的稳定性来看,该建筑区域内属于稳定区域。在开挖范围内,主要以中密层底层为主。 4.1 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1)按照地基持力层坡度评价结果,其持力层坡度小于2度,建筑物地下室内顶板的深埋度为80米,天然基坑开挖深度为10米,在这一开挖深度,土体主要以中密的砂卵石为主。但是在实际的勘察中我们发现,场地内还分布这较为明显的砂层,埋藏的深度约在9.5-26.8m之间,厚度在0.65-2.12m之间,因此确定该地基为均匀地基。 (2)按照压缩层的摸压缩量勘察结果,确定地基土的均匀性主要靠建筑物的四个钻孔在基础宽度上、压缩范围内以及压缩模量方位内,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处理进行评价。具体的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按压缩层内各土层的压缩模量评价地基土的均匀性分析表 4.2 地基土的沉降性分析 根据地基土的沉降量计算公式: 按上式对地基土的沉降量以及横向倾斜值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地基土沉降量及基础横向倾斜值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基础横向倾斜均小于基础的允许倾斜。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工程布置勘察工作量较为适度,并采用多种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手段,查明了岩土结构、地基土工程性能及波速等有关数据、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水文地质参数,满足了设计和岩土分析评价的要求。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在随着快速的发展,而城市建设的速度也随之前行,尤其在岩土工程当中的勘察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并成为了工程建设的一个先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在岩土工程当中应用的勘察技术,并且通过在勘测的主要程序,以及科学研究勘察的技术,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岩土工程基础地质勘察技术 在我国的基础建设性工程当中,由于地质勘察技术是作为主要的程序,并且在施工之前必须要仔细的做好地质勘察工作,从而科学全面的为工程提供一个合理的勘察条件,以及技术帮助。 一、对于基础地质勘察的具体概述 (一)、现阶段,由于在工程地质的勘察工作当中,对于岩土工程的勘察技术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在岩土工程的勘察技术当中,其主要的测试设备、勘察方法、仪器以及相应的技术都具有日新月异的提高。然而,在岩土工程当中,由于要求的勘察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应用手段和方法,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技术考验,对此,我们必须要应用更为有效、更为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而基础地质所要针对的就是调查区域地质以及研究基础地质,它可以为岩土工程充分的提供一份原始的地质资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技术要求也降低了勘察成本。 (二)、在一般的岩土工程当中,对其勘察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岩土工程在基础地质的主要情况、设计要求、地质勘察的结果、岩土的各项工程参数等方面,而勘察报告质量的好坏则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造价以及安全性,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对于其中的岩土参数,它的科学依据不仅只是联系在基础设计的经济性方面、安全性,并且也包括了工程可行性的论证。 (三)、在岩土工程当中,对于工程勘察主要包括在现场的钻探、室内的试验、对于原状土进行取样,以及在现场原位的测试方面等,所以必须要严格控制在工程勘察当中的每个环节,并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规定执行。此外,也应结合具体的施工经验,从而确保勘察依据的可靠准确性。由于可靠的勘察报告必须要达到国家的规范要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客观真实的反映出现场的地形地貌、岩土的性质、地质的构造、地层、地下水,以及地质的副作用等方面,同时也应科学合理的对岩土工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从而提供一个可靠的岩土工程的建设参数。 二、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应用 对地质岩土的室内测试工程地质室内测试的主要问题是地质岩土样送达试验室后未及时进行开样测试,或不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操作。例如,对要求饱和的土试样,未按规范要求达到饱和时间再行测试;岩石固结试验的压力值达不到上覆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的要求,但很多固结测试并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平行测试,提供的岩土勘察报告的准确、可靠性较差,经常出现与现场数据矛盾的情况,有时会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现象。因此,地质室内试验时应及时将送达的地质岩土样进行开样测试,并严格按照国家各种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操作。 岩土的室内试验可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但这是建立在原状的土、岩样和科学、正确的试验分析方法基础上的,脱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大大削弱试验指标的可信度。主要体现在:原状土、岩样的采取、保管。不同的土和岩石应采用相匹配的取样器采取样,如软土宜采用薄壁取土器,坚硬的土可采用单动或双动二重管取土器。所取土样要妥善保管,这样要及时(尤其是易失水的粉土等)、存放要合理,避免使土样振动、受热;土石样的定性划分。要对各种土的基本工程地质性质加深理解,掌握各种类型土的区域分布情况。如膨胀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而且在50 及100kPa 压力固结试验时会出现百分表测出的变形量小于同级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量的情况(因我国膨胀土的膨胀力一般在50~100kPa 之间)。此外,对粉土定名时不能只重视塑性指数≤l0 的指标,还要注意粒径 O.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的指标,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必然会造成一些误判,另外,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和液化判别时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因此,地质中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做的工作工程剪切方法的选择。直剪试验剪切破坏面与实际土石体剪切破坏面不一致,剪切时排水条件不易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规定,快剪试验只适用于渗透系数 三、基础地质的野外踌勘和资料搜集 工程勘察人员逐渐认识到野外勘察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野外勘察第一手资料是室内高质量勘察报告的基础。野外勘察和相关基础地质资料的搜集不仅可以帮助施工技术人员了解工程现场的地形、地貌、地层、地质和施工的条件,减少勘探工作的盲目性,减少无谓工程量的增加,做到勘测的有的放矢,还能使勘察成本科学、合理,增强施工勘探单位的相对竞争力。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主要在野外现场进行,为使工程现场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避免工程窝工和返工,应在勘察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工程勘察准备工作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前提和内容。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质量、进度见表1。 表1 工程勘察工作调查的主要内容 资料名称 选址 初勘 详勘 地形图 区域 1/l000~1/5000、带坐标 大比例足、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带坐标 建筑物 性质、用途、平面尺寸、层数、高度、结构形式、荷栽大小、有无地下室及深度 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尺寸、埋深、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已有资料 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裳、矽产等 邻近钻孔及试验资料、建筑经验 现场条件 历史变迁、故河道、塘沟、井、坟、填土等 地下管道、结构物、地下电缆、水管、煤气管位置 原始基础地质资料的获取,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获取准确、全面的原始资料是岩土工程勘察中最基本的工作,任何误判和假象均会直接影响工程勘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工程野外勘察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科学。按岩土的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程度的难易,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进行详细的划分,这些为勘察工作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l~2 个钻孔,统一勘察编录形式,避免野外勘察资料的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勘察资料整理带来困难;勘察工作的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为减少零漂应定深调零,尤其是在施工区域的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季节,工程勘察的触探指标相差较大;标准贯入试验按照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不仅可以保证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测试位置控制在应测试段,还为及时发现极软弱地层标贯自陷、自沉现象,从而确保标工程贯入数据的真实性。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定需连续贯入。由于碎石类土采样难、岩心采取率低(因钻进多采用泥浆循环,细颗粒易冲失),对碎石类土的相对软弱夹层较难发现,而且碎石土的承载力一般较好,但其均匀性对基础地基变形的影响很大,现实中不乏因碎石土的局部夹层导致建筑不均匀变形过大的实例,连续贯入是发现碎石土有无相对软弱夹层、判定碎石土均匀性和密实程度的必然要求。但也有人认为,连续贯入效率较低且起杆困难,在勘探时不能做到连续贯入;区域地下水位的观测,不仅要充分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因素,还应在观测的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h 后进行,其次,水位观测宜与钻孔标高回测相结合。水位换算地下水的正确流向允许±2cm 的误差,水位量测直接参照孔口是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的。 3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取得长足、可喜的发展,但仍有一些理论尚不成熟、处于经验或半经验状态。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工程基础性工作,涉及的对象和范围很大,且涉及的勘察内容很多而且十分复杂。岩土工程勘察的手段是间接的、非直观性的。提高勘察和工程设计水平,充分利用基础地质资料,全面掌握岩土工程有关的规范、规程,不断的交流学习,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浅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设计之间问题,有诸多理论仍很不完善,仍局限在经验状态,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有志之士去完成,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勘察 基础设计应用 一、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1、踏勘与资料搜集 这2项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及施工条件,一方面减少勘探工作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使勘察成本合理,增强勘探单位相对竞争力。 2、原始资料的采取 岩土工程勘察一般时间短、任务重,取准、取全原始资料是岩土工程勘察的最基本的工作,任何误判和假象均会直接影响工程勘察的质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野外地层的划分应尽量详细。按颜色、状态、湿度甚至钻进难易程度、岩心采取率等不同指标详细划分,为室内资料整理提供最详实的编录地质资料;对多钻机共同作业情况,应首先集中技术人员勘探一二个钻孔,统一编录形式,避免各行其是,尽而造成野外资料分层、定性、描述等难以统一,给资料整理带来困难。 (2)原位测试应严格按规范进行。静力触探试验时为减少零漂应定深调零,尤其在气温与地温相差较大的冬天、夏天,触探指标相差较大;标准贯入试验按规定进行杆长和孔深校正,一方面可以保证在缩径和孔底有残留时测试位置控制在应测试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极软弱地层标贯自陷、自沉现象,从而确保标贯数据的真实性。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按规定需连续贯入。由于碎石类土采样难、岩心采取率低(因钻进多采用泥浆循环,细颗粒易冲失),对碎石类土的相对软弱夹层较难发现,碎石土的承载力一般较好,但其均匀性对地基变形影响很大,现实中不乏因碎石土的局部夹层导致建筑不均匀变形过大的实例,连续贯入是发现碎石土有无相对软弱夹层、判定碎石土均匀性和密实程度的必然要求。但也有人认为连续贯入效率较低且起杆困难,在勘探时不能做到连续贯入。 (3)地下水位的观测。一方面充分考虑周围地下水开采因素,另一方面观测应在最后一个钻孔施工24h后进行,再者水位观测宜与钻孔标高回测相结合。我们知道,由水位换算地下水的正确流向允许±2cm的误差,水位量测直接参照孔口是根本无法满足该要求的(水位深度会因孔口参照位置不同而不同)。 3、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可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但这是建立在原状的土样和正确的试验方法基础上的,若脱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均会使试验指标可信性大大降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原状土样的采取、保管。首先,不同的土应采用相匹配的取土器采取土样,如软土宜采用薄壁取土器,坚硬的土可采用单动或双动二重管取土器,有些勘探单位为图省事经常采用钻进岩心切取土样(既欺骗甲方又欺骗自己);其次,土样要妥善保管,夏天要防晒、冬天要防冻、送样要及时(尤其是易失水的粉土等)、存放要合理(不宜放到汽车钻驾驶室内,以免使土样振动、受热)。 (2)土的定性划分。要对各种土的基本工程地质性质加深理解,掌握各种类型土的区域分布情况。如膨胀土的特征是液限及塑性指数高、具裂隙,而且在50及100kPa压力固结试验时会出现百分表测出的变形量小于同级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量的情况(因我国膨胀土的膨胀力一般在50~lOOkPa之问),若不注意这些特点,很容易把膨胀土定名为常规的粘性土。此外,对粉土定名时不能只重视塑性指数≤10的指标,还要注意粒径 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的指标,若仅按塑性指数划分必然会造成一些误判 ,粉砂有时也可测定一定的塑性指数),另外对粉土进行承载力深宽修正和液化判别时均须根据其粘粒含量数值来进行计算,故粉土的粘粒含量是必做的项目。在有些地方,由于建筑不需进行液化判别且粉土非持力层不必进行深宽修正,而常常省略了粘粒含量试验。 (3)剪切方法的选择。直剪试验剪切破坏面与实际土体剪切破坏面不一致,剪切时排水条件不易控制,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规定,快剪试验只适用于渗透系数 二、基础设计 地基基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粉土及粉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深宽修正问题 如果对粉土仅按粘粒含量是否小于10%选取深、宽修正系数ηb、ηd,在应用中发现,中密以下粉土修正后承载力特征值偏不安全。另外,对粉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稍密状态)取ηb=2、ηd =3,但对很湿、饱和、松散、稍密的粉砂无法修正。因此,经请教有关专家并结合地方经验,对中密以下粉土及很湿、饱和、松散~稍密的粉砂层,深度修正系数ηb=l、宽度修正系数ηd =0。 2、地基均匀性评价问题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虽要求进行地基均匀性评价,但没有给出相应评价方法,有些地方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9—2002)评价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的方法来评价一般建筑地基是不恰当的。按经验: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3,0.2条规定,不必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地基属均匀地基,否则就是不均匀地基,该方法是一种评价途径,也得到了较多的岩土工作者的认可。 3、地震效应问题 (1)波速测试数据直接影响场地类别的准确判定及建筑工程的抗震造价,规范规定对抗震重要性为甲及乙类的建筑必须进行波速测试。而有的单位往往一句话就估算场地等效剪切波速是多少、根据区域经验覆盖层厚度有多少,进一步依此数据确定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这是对规范认识的不足。 (2)地基处理后其剪切波速值也发生变化,场地地基土类型及场地类别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但这在地基设计中有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3)对饱和粉土及砂土,按照《建筑地基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3条在液化初判时,地下水水位深度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不可按勘察时水位采用。在地面下15~20m深度地层初判液化后,再按第4.3.4条进一步判别时,据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公式; 中,规范中ds 有误,应为地下水位埋深dw ;一般情况下液化判别应按多数取结果,如3孔中2孔不液化、1孔液化,则可认为场地土层不液化。 4、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规范规定:复合地基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时,地基承载力的基础宽度修正系数应取0,地基承载力的基础埋深修正系数应取1。但当在某些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太大的土层进行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时,发现复合地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还没有该天然土层进行深宽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这种问题应该是新旧规范衔接不当造成的。 5、 基础形式的选择问题 (1)基础形式的选择应依据场地地层情况及区域经验综合进行,忽视任何一方面均可能造成错误。 (2)基础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而不应与习惯或不正当利益挂钩;基础设计既不能不考虑地层情况、当地建筑材料及施工条件,只采用设计者熟悉的基础形式,也不能以利益的驱动违心改变合理的基础形式。 三、结 语 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摘要】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1 岩土的分类及其工程性质 1.1 岩石的分类及其工程性质岩石的分类,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矿物天然集合体,少数岩石也可由玻璃或生物遗骸组成。岩石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也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目前岩石的主要按其形成原因来分,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岩石的工程性质,岩石的工程性质是指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岩石的工程性质的因素主要有矿物成分、岩石的机构和构造及分化程度。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的指标有比重,重度,孔隙性,吸水性,软化性,抗冻性。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包括岩石的变形特性,岩石的强度特性(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拉强度)。 1.2 土的分类及其工程性质 土的分类土是一种三相体系,其主要物质成分包括作为土骨架的固体矿物颗粒(固相)、孔隙中水及其溶解物质(液相)和气体(气相)。根据地质成因土的工程分类主要包括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击土、湖积土、海积土、冰水沉积土和风积土。土的工程性质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有土的颗粒比重、重度、含水量、饱和度、孔隙比和孔隙率等。土的工程特性主要有渗透性、压缩性、抗剪强度、触变性和蠕变性、塑限性等。 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及其要求 不同的建筑物的重要性也不同,其破坏后产生的后果严重性也不同。因此针对工程重要性的不同以及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的差异,岩土工程的勘察也要划分不同的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各个勘察阶段的工作内容、方法及详细程度也会具有显著地差别。 2.1下面介绍几种岩土工程重要性等级的划分 2.1.1 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所产生的后果,将工程分为三个重要性的等级,如下所示:一级工程:工程性质是重要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很严重二级工程:工程性质是一般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严重三级工程:工程性质是次要要工程,破坏后引起的后果属不严重 2.1.2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可按规定分为三个等级,具体划分如下:一级地基(复杂地基):特征是岩石种类多,很不均匀,性质变化大,需特殊处理,多年冻土,严重湿陷、膨胀,盐渍,需要专门处理,;满足前面一个特征及以上者。二级地基(中等复杂):特征是岩石种类多,不均匀,有特殊岩石;满足前面一个特征及以上者。三级地基(简单地基):特征是岩石种类单一,均匀,无特殊岩石;全部满足前面全部特征。 2.2 岩石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 确定了上面的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地基等级复杂程度等级以后,就可以进行岩土工程的勘察等级的划分了,具体划分如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分甲、乙、丙三级。甲级:在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中,有一项或多项为一级。乙级:除勘察等级为甲级和丙级以外的勘察项目。丙级:工程重要性、场地复杂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三级的。 3 岩土工程地质勘测的测绘和调查及其它相关工作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一般在岩土工程勘察的早期阶段进行,也可以用于详细勘察阶段的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进行补充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明较大范围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不需要复杂设备和大量资金、材料,而且效果显著。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地形地质图上填绘出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其内容应包括测区的所有工程地质要素,即查明拟建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动力地质现象、已经有的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及以往的建筑经验、可利用的天然建筑材料的质量及其分布等方面,因此它属于多项内容的地表地质测绘和调查。 4 工程地质测绘前的准备工作 4.1 资料收集和研究。应收集的资料主要有区域地质资料、遥感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震资料、水文及工程地质资料、建筑经验等。 4.2 踏勘。现场踏勘是在收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了解侧区的地形地貌及其地质情况和问题,以便于合理的布置观测点和观测路线,正确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 4.3 编制测绘纲要。测绘纲要是进行测绘的依据,其内容应尽量符合实际情况。测绘纲要一般包含在勘察纲要内,在特殊的情况下可单独编制。测绘纲要应包括工作任务情况(目的、要求、测绘面积、比例尺等)、地理情况(位置、交通、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测绘区的地质概况(地层、岩性、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工作量、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人员组织和经费预算、材料物资器材、工作计划及工作步骤。 5 测绘的方法 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相片成图法,二是实地测绘法。主要介绍一下实地测绘法。实地测绘是工程地质测绘的野外工作方法,它由细分为三种方法。路线法:沿着一定的路线,穿越测绘场地,把走过的路线正确地填绘在地图上,并延途详细观察和记录各中地质现象和标志,如地层地层界线、构造线、岩层产状、各种不良地质现象等。布点法:不点法是过程测绘的的基本方法,也是根据不同的比例预先在地形图上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路线和观测点。追索法:它是沿着地层走向、地质构造线的延伸方向或不良地质现象的边界线进行布点追索,其主要目的是查明某一局部的工程地质问题。在完成了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接下来完成的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了,主要包括工程地质的勘探和取样,岩土工程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房屋建筑与构造物的勘察评价,地下洞室的勘察与评价,边坡工程的勘察评价,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的编写。 6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勘察工作地任务是查明情况,提供各种相关的技术数据,分析和评价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数字化技术研究 摘要: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是地质勘察,传统的勘察表达方面存在局限性,存在直观性差的缺点,既不能将岩土地质空间的变化情况全面反映出来,也难以将岩土的性质准确和完整地表达出来,勘察结果不能完全满足岩土工程设计的要求。本文将在分析传统地质勘察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推广地质勘察数字化技术的必要性,以突破传统勘察的技术弊端,更好地推断岩土区域分布规律、预测岩土工程性质等,为岩土工程施工提供科学的地质资料依据。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勘察 数字化技术 1.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存在的问题 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地质勘察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岩土工程的地质勘察难以取得长足发展:①设计部门和勘察部门属于两个独立的部门,作业分散,勘察技术方法分支多,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再加上勘察人员鲜有参加设计工作者,致使岩土勘察的相关数据资料表现形式超出了设计部门人员的理解范围之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局限性使然,设计过程中没有勘察人员进行现场对勘察成果的解释,才导致勘察成果在设计中利用效率低的情况出现。各种专业之间多以书面形式进行资料信息交流,网络等数据共享模式基本为零,这样既耗时又费力,而且容易出现资料数据的丢失。②设计软件功能不够齐全,只能够胜任编制文件和绘制图纸等简单工作,对于经验工作等评价工作,存在网络化与共享等方面的瓶颈。其次是软件系统缺乏共通信息交流的渠道,譬如在勘察所得的数据资料直接反馈给技术部门,而没有通过信息交流的方式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加工,专业分离式的信息共享模式使得系统呈现封闭性特征。③勘察辐射的信息面广,包括气象、水文、地理、交通、经济、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信息资料的掌握,需要掌握各自的属性特征,也需要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但勘察系统缺乏必要的采集、表达、识别和分析等方法,致使勘察所得情报不全,无法形成设计与决策的优势。再加上系统不具备空间分析功能,致使设计与决策需要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与水平进行理解。 2.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数字化系统的建立 2.1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旨在运用计算机、信息科学和地理学等综合学科手段,实现地质勘察场地的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针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直指岩土工程的空间和属性数据,根据勘察地点的方位坐标,通过管理、检索、评价分析和结果分析的处理流程,以提供设计的决策依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实现,需要兼顾以下功能的实现:①根据地质勘察数字化技术的要求,系统必须具备采集和编辑数据的功能,保证在获取完整、逻辑和准确数据的同时,通过跟踪、扫描和遥感等数字化手段完成编辑加工。②在数据操作的过程中,数据存储、组织、格式化、转换等继承过程,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体现数字化要求的关键点。另外、数据的查询、搜索、统计等数字化功能也必须在系统中体现出来。③数字化系统具有空间分析需求,通常分为空间检索、拓扑叠加、模拟三个层次。在检索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实体的属性以及属性特征检索依据。拓扑叠加既在输入某空间实体的属性以及属性特征时,会同步显示类似的空间实体。而空间模拟分析旨在发挥系统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④在通过收集、编辑、继承和分析等数字化流程之后,最终将数据以图表等形式输出,既系统的输出功能。总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数字化技术,为推动勘察设计的现代化,不失为一种较为科学的数字化开发手段。 2.2地质勘察建模技术 建模技术由来已久,岩土工程的建模技术,是根据工程的情况、条件和实际状态,根据一定的比例将实体用图形表现出来。地质勘察建模技术是实现场地地层数字化的重要手段。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数字依据,进行资料筛选分析,建模的一般过程如下:首先对工程地质变量进行预测,譬如地下水水流速度的变量预测,又如地层构造、断层等的空间分布,由于地质的变量因素过多,建模不可能进行全方位量测,因此只能选取较有代表性的部分,然后利用各种手段预测地质的综合变量情况。其次是对地质的特征进行条件化和离散化解释,通过现场勘察获取资料之后,进行地质描述,而变量描述需要地质的变量预测和工程地质控制共同实现,最终确定地质的边界以及特点。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的建模数字化技术,以图形和数学表示的方法,将工程和地质条件的关系表现出来,解决工程与地质脱节的问题,让设计人员摆脱勘察专业数据资料的束缚,形象地认识岩土变形、破坏等情况,以便掌握岩土的运动规律等,将勘察内容充分地在设计文件里体现出来,并全面提出设计方案。 2.3场地虚拟实现技术 场地虚拟数字化技术的实现,即建立数字化岩土勘察工程的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囊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勘察区域内的地理规划、道路、市政设施、住宅区等地理信息,二是勘察区域内的山川、河流等自然地貌地形的情况。关于数据库系统的建立,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条件:①收集勘察区域内的地质勘察资料,包括勘察点的地理、环境、土质、地层等信息。②根据系统信息需求,为弄清楚所需数据类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把用户的数据需求用较为形象方法表现出来,需要设计能够反映信息世界的概念性模型。③数据库需要囊括三种数据,一是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二是系统自动生成的中间数据,三是最终的数据。④数据库的主要功能,首先是输入数据注意有效性和规范化,以保证输入库内的数据资料精准性,减少误差。第二是让用户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利用检索功能获取数据中的地质信息,搜索的条件是图示点、图示矩形、区域、交叉条件等。第三是叠加、缓冲区和多层立体叠加三种空间分析功能。第四是数据库单向、多向和多组合的输出方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勘查要摆脱传统勘查模式的弊端,必须尽快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场地虚拟等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勘察系统,并加快该系统的应用研究,以尽快实现在岩土工程中广泛应用数字化的勘察技术方法。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对别分析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对国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的加深,各种各样的科技设备不断的更新、出现,也为加强地质勘察能力与准确程度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物质保障。同时,各种各样的建筑不断的规划建设,地质勘察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也为地质勘查提供了很大的研究需求和研究条件,促进了地质勘察的发展。本文针对岩土工程勘查和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特点、方法等方面的阐述与比较,详细的说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目的通过叙述来说明二者的作用以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岩土工程;建筑工程;勘查对比 岩土工程地质勘查主要针对岩体和土体以及地下水作为勘察对象,通过对岩土的各种特征以及参数的测试,研究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的岩土的结构特点、形成过程、地质运动作用等方面。另外,通过对岩石以及土质的判断分析,可以用来寻找矿藏资源等用途。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是一项多用途、综合性的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是工程建设前期的一项工作,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技术,对建筑场地和附近的区域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为工程建设提供建设依据,保证建筑工程能够顺利的实施,确保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的质量,以及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进行的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 1.岩土工程勘察与建筑工程勘察目的与内容对比 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主要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岩土勘察常常研究地质的结构、地应力场环境,各地质时期各地区的风、水和冰川的侵蚀和搬运等作用形式。 岩土工程勘察研究主要方式有: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和取土测试、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并根据以上几种方法,对建筑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编制满足不同阶段所需的成果报告文件。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主要探察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地形地貌、地层土壤性质、地质结构和水文条件等性质从而为科学规划、施工建设提供依据。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以工程测量、水文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勘察为主。工程测量主要为平面测量、高程测量、地形地貌测量等。水文地质勘察主要以水文地质的测绘、地质勘探、钻探、抽水等过程,此过程可以分为初勘和详勘两个阶段。初勘查明水文条件,评价地下水的位置、深度等情况。详勘则进一步勘查,提供工程相应的方案,结合数据设计、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 2. 岩土工程勘察与建筑工程勘察特点对比 岩土工程勘察与建筑工程勘察都时对地质结构等因素进行勘察,同时对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判断,对该区域内的整个地质特点进行总结。并为该区域的未来的规划提供依据。 但二者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岩土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地质结构的分布研究,研究范围广阔,深度也很大。小范围的勘察不足以得出准确的结论,需要大量的调察研究综合分析。例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研究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矿层、云母、重金属等分布特点,也有介绍附件石英砂的变形特性、强度特性等实验结果。 而建筑工程勘察的特点是小范围内的,针对建筑项目工程的规划要求,而进行的具体因素进行的勘察,更多的是为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要求服务,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功能性等一系列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 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和建筑工程勘察方法 岩土工程的勘察方法试验技术、原位试验技术、现场检测技术、虚拟测试技术等。原位测试技术主要针对地质结构表面的土压力测试、应力场测试等。现场检测技术则是利用勘探设备进行较深层的地质结构研究,其探测的深度可达到几百米。室内试验技术主要是对采集的样本在实验室通过进行试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地质条件的方法。虚拟测试技术是采用先进的光电设备、磁声设备等等仪器对区域地质进行测试,随着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传统测试方法将会被高科技的设备所取代,现代测试技术中,虚拟测试技术在岩土测试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建筑工程地质勘查是针对建筑工程规划建设而进行的勘察,因此建筑工程地质勘查的方法也更加的具体。其主要方法有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的试验、工程地质的长期观测等,其中工程地质勘探又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重点勘查地质结构形式以及地下水的相关参数。例如地下水位高度、深度等因素。同时针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也是在地质结构和地下水位可能对规划、对建筑产生的影响,应如何的解决,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影响等。 总结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是与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工作,主要应用岩土工程的技术和方法对地域内的岩土情况进行勘察。目的主要是确定该区域的地质结构、岩土的性质、特点、应力趋势等,同时根据岩土勘察的情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详细的说明。因此,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则更注重宏观的地质勘探,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区域的变化趋势等。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则更针对于建筑工程本身,通过对规划建筑的现场实地勘察而了解到相关地形地貌、地质结构特点、建筑对地质结构的影响等一系列的参数,从而对建筑本身的稳定性分析、施工方案的确定等有一个全面综合的确定。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现状 摘要:就目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根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勘察方法和建议,以保证建筑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勘察 技术应用 1.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现状 1.1地质勘察的技术问题 岩土工程必须建立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掌握一手的岩土工程质量,是后期工程成败的关键点之一,就目前地质勘察的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难点问题:界面划分上缺乏针对性,地质勘察人员对界面的划分没有根据岩土的各种性质进行区别性看待;岩土的取样不全,由于岩土的复杂性,某些原状的岩土样本在取样时被忽略,譬如风化岩、残积土和粗颗粒土等,因此无法进行全方位的岩土室内外试验,其参数触及面狭窄;岩土地质勘察人员勘察能力的牵肘,各种野外作业和资料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无法胜任勘察的实际需求,另外作业人员往往将勘察当成一项独立性的工作,没有结合地基未来将建的建筑结构特点进行作业,致使勘察目的过于片面,所取得的勘察资料与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脱节。 1.2问题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以上的勘察技术问题,结合施工经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如下浅析:首先是勘察依据不足,地质勘察方法的取舍需明确建筑设计意图,方能针对性布置勘察任务,目前部分勘察报告缺少对未来将建的项目性质、规模、结构、荷载等资料的分析,在勘测点的布置上缺乏可行性,致使勘察的结果不能满足建筑对地基的施工要求,譬如某高层小区临江而建,勘察之前没有综合地形地貌作出地质灾害调查,也没综合考虑到高层小区所需求的最大限度荷载,致使勘察不到位,在工程桩基施工时,工地某地段出现了特殊的岩土结构,需改用水桩方可完成桩基任务,而且此部位的建筑物层高等结构必须进行重新设计修改,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浪费。其次是勘察工作不合理,根据相关规定,不同建筑物的地质勘察间距和勘察点布置是由差别性的,在实际勘察操作中,不按照规范要求作业的现象相当普遍,存在孔深不足、勘察点超范围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将勘察等级等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譬如某住宅小区地质勘察用普通民宅的标准进行,经测试地基条件良好,但经后期进行剪切波速测试,发现建筑物高度要求的钻孔深度内存在微风化岩层。再次是技术勘察手段的问题,譬如勘察水平落后,碎石土层采用静力触探法,致使触探试验不连贯,在钻进岩层中时,忽略岩心采取率,使得钻探效果不全。 2.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建议措施 2.1地质勘察测绘 岩土工程地质勘测测绘,是对岩土的地貌地形、变化情况和地质条件等情况进行测绘,具体内容包括:在岩土工程勘察界限内外的一定宽度内,调查是否存在滑坡、土洞和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以及岩石、软弱层地质体的出露部位、范围和分布,按照一定比例将这些调查内容标示在图纸之上;岩土所在地的气候等水文气象,以及周边生活和生产建筑物对岩土的破坏程度等的调查,并对岩石的特征、风化程度,所在位置的地貌与岩土层关系进行分析,初步划分地貌单元;调查岩土位置的地下水情况,包括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情况和流量等,并按照一定比例标示在测绘图纸上。以上的调查内容除了标示在图纸之上,还要进行调查情况的野外照相或者素描,作为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的基本资料。 2.2钻探技术 岩土钻探是岩土地质勘察掌握一手资料的重要环节,钻探技术的应用需要掌握以下的方法:①钻探技术的选择需要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一是地下水以上的地层,适合用勺型钻锤击干法掏土钻进法,这种钻探方法简单便捷,但对土层扰动性较大,因此钻探深度要求高的地层,此法不适用;二是针对多种岩土工程勘察的深度,可采用岩芯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三是双管单动钻进、冲击钻探等其他的钻进方法较为适用普通地质勘察,因为这些方法的工艺复杂,而且不利于原状土样,对土层的扰动性较大。②钻进深度的控制,与岩土层的分层深度测量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如果采用岩芯回转泥浆护壁钻进法,为控制分层的精度,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应该进行严格控制,一般是在2米之内;③针对不同性质的岩土,控制取芯率,土层为百分之百,岩石风化的残积土为百分之八十五,半岩半土为百分之九十,破碎岩为百分之六十五,软质岩为百分之六十五,完整岩为百分之八十以上。④根据钻进回次填写钻探记录,作为钻探技术应用情况的依据。 2.3取样和试验技术 首先是取样技术。取样需要根据工程地基的情况进行采取,一般采集中风化和微风化岩的上部位置,因为这些风化带具有过渡的特点,而上部位置就具有代表意义,其他位置超风化带实验值过于离散。采集后的样本做及时蜡封处理,用胶带包括岩样,以防止其水分流失,并分类妥善保存,每种样本都要有标签清楚记录孔段的深度,然后送到土木试验地点进行土样和岩样的分析和试验。 其次是原位试验,即在保证检测对象不被扰动和破坏的天然状态下,通过各种试验手法进行指标测定。原位试验是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部分,获取岩土的设计参数,也是岩土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的重要手段。原位试验的方法很多,包括荷载、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等。试验方法具体根据工程条件和需求而定,常用的试验方法是标准贯入试验法。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标准贯入试验是自动落锤的试验法。该法应根据地基的条件,以1米到1.5米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如果地质为松土,则钻进深度应该结合实际而定,风化残积土和全风化带钻进以1.5米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强风化带以2米到2.5米为一次钻进单元深度。 编写地质勘察报告,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编写,编写的前应该将各类勘察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结合实际拟定大纲后再进行编写,内容包括勘察基本内容、地质条件、工程分析评价以及相关的结论和建议。地质勘察报告也是勘察技术应用情况的检验总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属于综合型的地质勘察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征,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界面划分上缺乏针对性、地质的形态掌握不全、岩土的取样不全以及勘察能力限制等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分析之后,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只有综合运用各种勘察手段,重点提高地质勘察测绘、钻孔、取样、原位试验和地质报告编写等方面的技术含量,方可对地质环境作出综合性的客观判断与评价,全盘掌握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情况,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奠定基础。 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论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理念的问题 摘要根据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勘察要求,对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理念问题的分析,并结合实例探讨平原区的含水层特征。以期给工程勘察工作人员提供方便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施工计划,以确保工程质量。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理念分析 先进技术(含理论、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是工程地质勘察好、省、快的强大技能和物质基础。如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坝基岩体质量分类,边坡稳定分析,岩体弹塑性理论,地质力学模型、岩(4-)体物理力学性试验方法的发展应用,电脑与工程地质软件包的开发应用,钻探钻进取芯技术的提高,物探各种测试手段的广泛应用等,都强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勘察周期的缩短和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的快速与先进。设计、施工方面先进技术的应用,如新坝型、新建材、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运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工程地质勘察中对较差岩体的充分利用。 1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理念问题 “实践理念”泛指人们在工程地质勘察实践活动中,所持的思想、观点、方法的综合而言,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1)坚持一切从客观地质实际出发,并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即辩证唯物论观点。例如:万家寨坝基夹层两侧岩体存在着强大的侧向抗滑效应,即个性规律。如果我们遵照规范的共性规律,绝对地不予考虑就不符合坝基地质实际了。否则,如果我们机械地绝对予以考虑,也不一定是必要的。其实,按通常的对待办法,将它只作为安全储备,而不参与坝基稳定计算是可行的。但当坝基稳定需要时,做适度的考虑也是安全可靠的。 2)坚持采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方法,即整体论观点。任何工程地质问题都属于一定层次的,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个系统问题,需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做整体的综合评价与决断。系统方法论认为,人们在研究和解决系统问题时,仅仅重视各要素自身的可靠性(或安全储备)是不够的。而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对具有必要可靠性的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最佳,而并不追求每个要素自身可靠性都达到最高等级。否则,工程地质决断就必然是偏于保守的。这就是说,专家们需要坚持运用“系统整体效应(或功能)大于其组成部分之和”这一重要思想和原理,以指导工程地质勘察实践。 3)坚持依靠工程经验与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贡献,即经验支持论观点。工程经验与创造性思维是宝贵财富。它影响到工程地质勘察实践的各个方面,而且至今人们对工程地质环境的认识,依然是有些地质问题可以说得清楚,并可用数学模型给予量的表达;又有些地质问题虽可以说得清楚,但无法以数学模型给予量的表达;还有些地质问题说不清楚,只可意会,无法言传;更有些地质问题既说不清楚,也无法理解等。所有这些问题在工程地质决断过程中,都要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评价。而正确的工程地质决断,恰恰在于对那些说不清楚的地质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这正是专家们工程经验与创造性思维的积极贡献和强有力支持的重要表现所在。 2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坝工建筑物对坝基的要求有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坝基所承受的荷载作用下不会发生滑动失稳。而且还应有必要的抗滑稳定安全度;二是在各项荷载作用下,坝基各部位的应力及变形值要在许可的范围内。避免产生过大的局部应力集中和严重的不均匀变位。影响坝基和大坝的安全;三是坝基在渗透水的长期作用下,要能保持坝基岩体在力学和化学性质上的稳定,渗漏和渗透压力都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因此,围绕这些问题,拱坝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坝基压缩变形、坝基渗漏及渗透变形和坝基抗滑稳定等问题。坝基压缩变形问题。主要根据坝基岩体强度、岩体风化特征、岩体结构类型和软弱结构面的发育情况及其分布特征做出分析和评价。若坝基岩体中存在抗变形能力差的缓倾角夹层、陡倾角断层和风化、卸荷破碎带。要提出必要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坝基渗漏及渗透变形问题。主要根据坝基岩体的岩性类型、岩体风化状态、结构面发育程度、分布特性及其性状和地下水发育情况等,评价坝基岩体的透水性及其渗漏通道,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坝肩岩体抗滑稳定问题。主要根据岩体强度、岩体结构、岩体完整性、结构面发育程度等岩体质量分类相关的因素,结合软弱结构面的分布特征及其性状、组合切割关系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坝基岩体及结构面、软弱层和断层抗剪断强度,进行坝肩岩体抗滑稳定计算。并提出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建议。 3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监测 水文地质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水文地质试验,求取岩土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可以判定岩土层的透水性,评价工程的渗透稳定性。亦文地质试验包括抽水试验、压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以及水位恢复试验等等。不同的地层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试验项目和计算公式。一般地,砂砾(卵)石层和河边地层中适宜做抽水试验和提水后的水位恢复试验,基岩做压水试验,填土、含泥砂土和粘性土层适宜做注水、渗水试验。文献对每一种水文地质试验的操作规程都有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必须按规程的规定连接设备和进行操作,使用合格的水表、秒表、水位仪、压力表等,观测足够长的时间,确保每―个试验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4几点体会 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场地下部卵石层呈高强度、低压缩性、层厚大、层位稳定,无下伏软弱土层,是水闸理想的桩端持力层,但在桩型方案选择上,如何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特性及当地的建设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一种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桩型。便是本水闸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1)在水闸的工程勘察过程中,由于基坑开挖深度一般较大,应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影响与作用。不仅要分层求取基坑坑壁范围内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还要注意求取基坑以下可能对基坑工程造成影响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2)在深基坑工程中,在考虑坑壁稳定性时应同时考虑基底稳定性来进行支护结构(方案)的设计。在工程勘察中应分析评价和预测可能引起基底失稳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或监测等工程措施。 3)应在充分分析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构)筑物特性、地区建设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综合确定一种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真正做到勘察规范要求的“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5结论 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对象是复杂的工程地质系统。强调勘察对象整体性质和整体功能,从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工程地质结构模型,最终目标是建立工程地质模型,而最优目标是以适当勘察工作量,建立“灰度”适度的工程地质模型。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关键词:煤矿开采;水害防治;团柏煤矿;水文地质;“突水”预测 论文摘要: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文章论述了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特点,提出了团柏煤矿水害分类治理技术,以翔实的资料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霍州矿区面积843.22km2,地质储量77.4亿吨。近年随着开拓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向下延深,矿区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多种水害类型逐渐显现。因此,矿区防治水任务日趋繁重,防治水工作,特别是奥灰水害防治工作在确保煤炭安全、有序和高效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点 霍州矿区有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该区断裂十分发育,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层相互切割,小断层密集、陷落柱也很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团柏井田之西有一穿过回坡底井田的地下分水岭。分水岭之西为龙子寺泉域,之东为团柏井田所在的郭庄泉域。郭庄泉是山西第二大岩溶泉,自流量7.19m3/s。北起吕梁馒山、将军山的灰岩补给露头面积约1400km2,主迳流带沿吕梁山东麓自北向南—东南经白龙井田南部于下团柏断层与汾河交汇处泄出。团柏—回坡底井田在郭庄泉排泄区之西,自然对于这一井田,越向东越接近排泄区的部位,奥灰岩溶越发育。危害下组煤开采的是两个含水层,奥灰和K2灰岩。下组煤与奥灰的距离在全国是最薄的,11号煤平均25m,最薄处仅15m,10号煤平均36m。K2灰岩是9号煤顶板,为充水含水层,厚2.75~11.4m。从1996年开始施工下组煤斜井和巷道共发生K2底板突水事故6次,都是在接近K2时,突水量150~380m3/h。 二、团柏煤矿面临的主要水害 (一)顶板水水害 1、2号煤层开采直接充水水源为煤层顶板的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但由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因此,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影响。在某些块段构造的向斜轴部附近水量可能相对集中,但一般水量有限,采取一定的防治水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形成水害事故。K2太灰含水层是该煤层直接充水水源,煤层开采将完全揭露该含水层,由于该含水层水量相对丰富,对煤层开采将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回采中必须采取物探、钻探和适当的防治水工程等措施,减少其对回采期间的影响,以保证煤层安全回采。但经过首采区开采对其揭露疏放后水量有所减少,开采过程中影响也相对减少。 (二)煤层底板水水害 底板水主要为K2太灰水和O2奥灰水。近5年要回采的1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520m,要回采的2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475m,而K2太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480m,O2奥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520m左右,因此,1、2号煤层相对这两个含水层基本不带压,再加上中间有小隔水层的存在,对开采也基本不受影响。O2含水层是下组煤开采防治的重点。9、10、11号煤层存在严重带压开采现象,所以,采掘中在充分利用本溪组有效隔水层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带压开采措施,预防或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 团柏井田生产和废弃小煤窑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10多个,由于小煤窑边界不清,在采掘工程中很可能揭露小煤窑发生老窑突水,因此,小煤窑的边界控制也是防治水非常重要的工作。 总的来看,上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开采过程中形成水害的可能性不大。由于下组煤位于K2含水层和O2含水层之间,为带压开采,且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严峻,开采过程中要做好采取充分的防治水技术措施,以防发生重大水害事故。 三、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措施 在总结以往煤矿突水淹井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团柏煤矿的水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供、疏、堵相结合的合理方针,重点做好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 (一)完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系统 团柏矿区防治水害必须从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建立和完善矿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主要要做的工作如下:通过井田水质动态分析研究井田各含水层矿化度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条件;提前探测富水区域,做好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运用瞬变电磁法对含水断层陷落柱位置精确定位;红外测温法直观了解井下岩层含水状况;超前钻探预测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用水化学分析法可有效预测地层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团柏井田下组煤开采来看,越向东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越复杂:奥灰强富水;必须疏干的K2灰岩条件也复杂,水位与奥灰相同,存在奥灰补给通道,水量大(11-0单孔涌水量105m3/h)。因此在中、东部开采下组煤之前,应先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奥灰富水性;K2疏干水量和受补通道;底板保护性能;安全评价;安全开采技术方法与布局。 (二)发展“突水”预测预报技术 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团柏煤矿的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下组煤开采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到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等地质“异常体”,以及封闭不良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到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的排水能力,以防不测。首先要做好探水工作。探水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钻探。按规范要求探水,有疑必探,先探后采,11号煤落差1m以上的断层都在探水的考虑范围。掌握10号煤采掘资料,凡10号煤揭露的陷落柱、大于3m(含3m)的断层、特别破碎带、底板涌水点必探。11号煤采掘中发生底板涌水的必探。二是物探。考虑到实际效果,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法,坑透法配合。物探主要用于11号煤开采,在首采的2~3个工作面中必用。其次,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实施采区隔离和上山与下山隔离及泵房隔离,这就要设置防水煤柱和防水闸门。再次是加固措施。对已知陷落柱和断层,利用探水孔对薄弱处进行注浆加固,需要时补充注浆钻孔。对底板重破碎带,底板涌水处和物探验证了的异常区进行注浆加固,重点是11号煤。小流量钻孔的注浆可用能调节流量的高压计量泵。最后是留设煤柱。导水陷落柱(经探水)留煤柱。断层煤柱留设(是否留和柱宽)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公式计算。原则上10号煤10m以上,11号煤5m以上断层的下降盘要留煤柱,此落差以下断层是否留煤柱看具体情况,包括探水与注浆的结果。另外疏放11号煤底含水也是重要的。为创造采煤的干燥条件,并利于发现奥灰涌水的征兆,对11号煤的充水含水层:底灰及贴身石英砂岩含水夹层(统称11号煤底含)进行疏放。疏放可利用现有水平巷和上山巷打放水钻孔,孔间距可作50m考虑,根据降压效果(测压)调整钻孔密度。 (三)完善开采艺术 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止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导水陷落柱和导水断层。 (四)建立强大的抗灾排水能力 这是团柏煤矿防水害的最基本的措施。预计西部常规最大突水量为1800m3/h,因此除有矿井正常涌水量的排水能力外,抗突水的非常排水能力应达到3000m3/h以上。采用直排式(一级排水),还应有配套的水仓容量和供电系统与管路系统。 四、结语 1.团柏煤矿的水害要分类治理,重点治理下组煤水害。 2.团柏煤矿开采一定要实施科技治水战略,做到安全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煤矿企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作者所在企业现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目的,该矿在企业今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隶属于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198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是一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可采地质储量5600万吨,服务年限51.7年。龙东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境内。投产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产第二年即实现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第三年就实现生产目标,并建成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现场管理最佳企业、高产高效矿井、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 一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三要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应该说,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加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位的提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快速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但却往往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定义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1.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2.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3.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1)提高工作效率;(2)优化业务流程;(3)改善服务质量;(4)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一套好的HRMS解决方案应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领域提供最佳支持的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作为HRMS系统功能扩展而提供的经理自助服务与员工自助服务功能,将使得企业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受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龙东煤矿现有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提高龙东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对整个大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要使龙东煤矿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上述建设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联想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正确地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如何利用人的现实能力并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表示存在激励因素。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求,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众多的需求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求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求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煤矿,应很好地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煤矿企业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作者所在企业现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阐述了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目的,该矿在企业今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中要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龙东煤矿隶属于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1981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1987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是一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可采地质储量5600万吨,服务年限51.7年。龙东煤矿位于江苏省沛县境内。投产二十年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产第二年即实现质量标准化特级矿井,第三年就实现生产目标,并建成煤炭工业二级企业,先后获得现代化矿井、现场管理最佳企业、高产高效矿井、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工作”为核心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它往往注重事务性操作,不利于开发人员潜在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人才是一种资源,它不仅本身具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工作”相互适应的契合点,将“人”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管理领域这种人性回归思想,是现代化人事管理最突出的标志之一。那么,如何将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转到人力资源开发上来呢? 一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二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三要做好人员系统研究。 三、信息技术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应该说,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加上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大量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企业间的竞争尤其是直接的人才竞争,必然导致人力资源地位的提升。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核心地带,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也快速提高,资金投入比例加大,但却往往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帮助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上实现跨越式提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企业定义与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可以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四个层次:人力资源战略(战略性工作)、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基础性工作)、基于标准化业务流程的操作(例行性工作)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性工作)。 1.战略性工作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企业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形成,并为目标的实现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2.基础性工作主要指要建立起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基础设施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包括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这是人力资源部门一切管理活动的企业内部法律依据。但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做支撑,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具体操作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因人而异的混乱现象。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如果解决不了操作层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会陷于纸上谈兵。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 3.例行性工作是在规章制度与标准操作流程这一基础设施平台之上进行操作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离职等管理内容。应该说,例行性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HR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由于这部分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将它们外包给社会上的专业服务公司或顾问人员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可以:(1)提高工作效率;(2)优化业务流程;(3)改善服务质量;(4)提供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一套好的HRMS解决方案应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领域提供最佳支持的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作为HRMS系统功能扩展而提供的经理自助服务与员工自助服务功能,将使得企业所有人员都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受益。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利用龙东煤矿现有的人力资源,这不仅有利于迅速提高龙东煤矿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且对整个大屯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要使龙东煤矿搞好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在上述建设基础上还应注重以下几点: 1.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以尊重人的价值、需求和尊严为核心的人本管理。联想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把对人能力的培养和积极性的发挥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企业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正确地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留住人才。如何利用人的现实能力并充分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本身就是激发动机的原始驱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需求,也就没有了动力和活力。反之,一个人只要有需求,就表示存在激励因素。管理人员如能充分了解职员的需求,便不愁找不到激励员工的途径。由于每一层次的需求包含众多的需求内容,具有相当丰富的激励作用,因而,可供管理人员设置目标、激发动机、引导行为。而且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又有上一层次需求的继续激励,因而人的行为始终充满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变万化的激励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将满足员工需求所设置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不仅要掌握充满活力的需要理论,还要特别注意到激励员工的管理策略。大屯煤电公司龙东煤矿作为国有大型煤矿,应很好地研究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煤矿技术论文:关于加强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思考 煤矿企业安全状况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还取决于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应当加强煤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筑牢煤矿安全生产基础。 1 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着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煤矿井下生产是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项艰苦复杂的劳动,而且受顶板、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严格的培训,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才能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2 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有关法律法规如《煤炭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也都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明确规定了煤矿安全培训是一种强制性的培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具备安全生产技能,最基本、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 1.3 煤矿井下职工的文化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目前,我国从事煤矿生产的井下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有相当一部分职工不知道(或不重视)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生产,从而导致了“三违”现象屡屡发生。通过安全技术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掌握矿井生产的基本知识及事故发生的原因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事故的能力,杜绝“三违”以及事故的发生。 1.4 煤矿的安全生产现状决定着必须加强安全技术培训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如改革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法制、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隐患排查、事故查处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使煤矿安全状况总体上趋于好转。但从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看,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事故多、伤亡大、隐患多的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煤矿企业,百万吨死亡率为3.07,是南非的30倍,美国的100倍。只有搞好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强化煤矿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及井下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才会使煤矿安全形势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2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领导重视 加强对安全技术培训工作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提高煤矿职工队伍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和长效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发展煤炭生产的目光移到依靠科学管理和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的安全技术素质上来,顾大局,识大体,克服短期行为,象抓安全那样抓教育,象抓生产那样抓培训,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有关政策,规范职工培训,从人才、资金、物质上给予足够的支持,通过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为企业的发展壮大积攒后劲,为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2.2 健全制度 确保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到位 要想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建立一套合适的安全技术培训管理制度,如通过“教考分离”制度,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安全技术培训责任制及追究制度”把培训任务完成的情况与各级领导的责、权、利挂钩,使培训通过责任制的形式,渗透在各级领导的目标管理中,使培训不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而是每一部门,每一级领导,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事。利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做好、做实。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质量,教师是决定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要精心挑选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并有授课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安全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中去,并从各方面关心、爱护他们,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调动他们从事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深入现场,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及矿井开采技术的发展变化,把收集到到的第一手资料写进教案中去,并不断探索培训教学的新路子,以满足培训的要求,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真正做到立足企业、贴近企业、服务企业。 2.4 强化培训手段 适应现代化教学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安全技术培训的需要。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模拟教学、实物教学、电化教学、实践教学等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使学员看到生产工艺流程和事故酝酿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及规律;通过模拟教学和实物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使学员便于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并牢牢掌握。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欲望,为提高培训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加强调查 确保培训贴近企业及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 安全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看教师讲到的知识是不是学员需要的,要求学员应掌握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这个信息就需要加强职工培训调查,一是调查培训需求,明确需要培训的内容、人员等情况。 二是调查培训质量情况,广泛听取基层单位对安全技术培训的意见和建议。调查可以通过向送培单位发放调查表或采用座谈的形式征求送培单位或受培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通过调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培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调查吸收采纳基层单位的合理化建议,来不断改进培训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从而确保工作的持续改进。 3 结束语 许多煤矿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加强职工培训,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严格而系统的安全技术培训,弥补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偏低的缺陷,使职工树立良好的安全理念,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才能夯实煤矿安全生产基础,筑牢煤矿安全生产保障线。 煤矿技术论文:论信息化技术在露天煤矿的应用 论文 关键词:信息系统规划 信息系统集成 论文摘要:介绍煤炭 企业 信息化的 发展 背景,列出整个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探讨煤矿企业信息化如何开展信息化实施的重点、企业信息化集成工作如何规划,如何开展。 1前言 近几年来,围绕煤矿如何实现信息化提出过一些新的想法,其中数字化矿山最为常见。但在如何现数字化矿山这个问题上,很多厂家或集成商提出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与实施方法,虽然出发点不同,也各有利弊,但总的观念是一样的:尽量与生产过程结合,与设备管理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确定了方向。 2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 锡林浩特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则从项目筹备初期就着手进行,在进行信息规划的过程中,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支持,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也得到了公司各部门的充分配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思路与想法。信息系统是一整套管理方法的数字化体现,因此,必须充分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与兼容性,这样才能满足将来公司发展的需求。矿业公司的信息化规划涵盖生产、经营、管理的所有主要环节,并确定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在2010年初步形成数字化矿山基本模型。 在进行信息化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住几个基本原则: (1)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2)与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紧密相关; (3)注重集成性,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3实施重点 信息化应该如何进行,不但是露天煤矿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国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型企业中,脱离生产的信息化往往被看作是锦上添花,没有进入到公司的核心业务中去。新成立的 工业 与信息化部,可以看作是国家认为信息产业部的社会普遍服务和市场化转型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的信息化推广方向将更多地向生产领域融合。而信息系统的实施因为可能涉及到公司管理的变革,更需要将实施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之外的管理环节上。 (1)流程再造、规范管理。信息化实施的首要工作是规范管理过程与工作标准。因此,系统实施的第一步是对业务模式与流程进行梳理,对不尽合理的流程与模式进行再造,只有建立起了真正适用、精简合理的业务流程,才有可能使管理制度与工作标准落到实处,而只有公司的管理落到实处了,信息化的实施才能成功。 在锡林浩特矿业公司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重新梳理整理了物资管理业务流程30多余条,设备管理流程20余条,并对公司日常管理的其它业务流程重新整理,形成 电子 流程,公司的收文、发文、签报、任务通知、工作联络等均实现了网上办公,简化流程的过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2)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系统实施要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必须留有相应的接口,以实现业务数据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享。在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过程中,实现了财务与物资管理系统的集成,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入库、出库、付款申请可以及时同步到财务系统中,自动形成库存及成本;而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实际付款信息也可以自动回传到物资管理系统中的合同模块,实现对合同付款的有效管理。基建管理系统中的概预算管理数据也实现了财务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基建期概预算管理、合同管理、投资完成的同时,具备了快速竣工结算功能。而卡车调度系统与设备管理系统的集成,则可以把调度系统的故障自动传到设备管理系统形成故障工单,为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矿业公司的信息化集成,不但表现为集中存储、数据共享这样的层面上,还表现为更深层次的应用。系统集成采用了先进的ldap认证,并采用oracleoid技术实现了单点登陆,只需要通过登陆门户系统之后,就可以轻松的访问其它的业务系统。在实现单点登陆的基础上,系统还实现了待办事项的集成,通过门户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将各应用系t统待处理业务集成到门户系统中进行处理,通过及时地对待处理业务进行提醒,减少了流程流转的时间,并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创新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流程再造的过程,就是管理变革的过程。在矿业公司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煤炭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在多个环节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财务系统中的日利润模型采用了实际成本加计提的方式;gps卡车调度系统创造了新的自动卸载模型;设备管理中引入了工单的先进管理模式,并实现了与gps卡车调度系统的接口,使设备故障有了记录可供追溯,管理人员可对频发故障进行统计与分析,为设备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整个信息化集成体系中,oracle的biee工具成为重要的报表分析平台,它的跨异质异地数据库的强大功能,良好的数据展现方式,成为我公司数据展现和决策支持的重要平台。通过合理的建模与展现,与公司管理相关的生产数据、经营数据、设备数据、物资数据等均实现了无缝的集成(见图1),公司管理决策层只需要登陆到biee系统中,就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管理各方面的数据,而这些数据都是自动从业务系统提取出来,不需要人工干扰的准确的管理数据,极大的提高了决策分析的效率与速度。 4主要实施内容 矿业公司信息化内容包括了 企业 管理的大部分内容,分批次先后建设了oa办公系统、无线集群系统、ccs基建管理系统、 工业 电视监控系统、surpac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清华紫光档案管理系统、网上招投标系统、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am资产管理系统、fmis财务管理系统、gps卡车调度系统等。oa办公系统实现了便笺、收发文、工作流转、工作安排等协同办公功能;无线集群系统是生产调度的通讯工具,是生产指挥、统一协调的重要系统;ccs系统实现了基建期与投资有关的财务管理、进度管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是安全生产与安防保卫工作的有力助手,分布于公司各处的监控对于减少现场管理人员、事前发现和事后追溯有重要意义;surpac实现了计划、地质、建模等与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管理功能;清华紫光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台帐、档案分组、 电子 档案、档案借阅管理等功能;网上招投标系统使主要的采购工作通过网上来进行,降低了物资成本、提高了采购透明度;四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等;eam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包括物资计划、汇总利库、物资采购、合同和物资出入库管理,设备管理模块实现了设备台帐、频发故障、油脂化验、单机成本核算等;fmis财务管理实现了总帐、应收、应付、固定资产等相关功能;gps卡车调度系统是生产调度指挥的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自动调度,自动统计产量、运距、提升高度、设备实动率、可用率等生产指标。 5结论 信息化实施的关键点是集成,没有集成化,信息系统就会各自为战,很容易形成电子记账和信息孤 岛的局面。信息系统实施有2个目的,一个是提高管理水平,达到这一目的后,就可以达到第二个目的,也是最终目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煤矿技术论文:对我国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的认识与分析 摘要: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相应地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本文就绿色开采技术的内涵以及我国煤矿开采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开采 内涵 途径 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在一次能源中占70%左右。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相应地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如造成大量农田以及建筑物被破坏,矸石堆积成山,河川径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供水水源严重干枯,土地沙漠化,由于开采而使矿物内的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水中等。如何使煤矿的开采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采取合理的开采技术及有效的防治措施,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之路,率先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废弃”集约化经营的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设绿色煤炭工业体系。本文就绿色开采技术的内涵以及我国煤矿开采对环境破坏的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建议。 1 煤炭绿色开采的概念和内涵 煤矿绿色开采,基本出发点是从开采的角度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绿色开采的内涵是减少采煤对环境的破坏,形成一种使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开采技术。主要表现在:改革开采技术减轻对水土的破坏和地表的扰动;减少废弃物排放;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其中,岩层控制理论是基础,改革开采技术是根本。 2 煤矿开采对环境的破坏 2.1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从含煤地区分布看,富煤地区往往也是贫水地区。全国91个国有重点煤矿中有75%的煤矿缺水,其中44%的煤矿严重缺水。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地下含水层的原始径流,大量排出地下水,造成区域含水层水位下降,形成大规模地下水降落漏斗,直接影响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采产生的地表变形往往影响到地表水体,从而使部分沟泉水量减少甚至干涸,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例如神华公司的补连塔煤矿,矿井排水引起了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造成补连河干涸;大柳塔煤矿采空区塌陷和矿井排水造成了大面积沙柳等草木枯死,土壤沙化。另一方面开采造成地表及地下水污染。矿井水中普遍含有煤粉、岩粉悬浮物及可溶性的无机盐类,开采煤炭过程中,由于排水处理费用高,所以,大部分污染水未经处理就排掉,对地面水、地下水以及周边的水系造成了污染,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矿区生产造成的水污染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矿山开采包括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露天开采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明显地影响土地耕作和植被生长,改变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的变化;煤炭地下开采需要开掘大量的岩石巷道,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巷道和采空区,引起顶板和围岩的垮落和下沉,势必波及地表,引起地表塌陷,村庄被毁坏。采煤塌陷还会引起丘陵、山地等发生山体滑落或泥石流,并危及地面水体、建筑物及铁路与公路的安全。另外矿山开采伴随产生大量矸石,这些矸石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并形成粉尘、烟尘、污水等污染源,而且矸石中的硫化物及其他有害物质遇雨水后将产生酸性水,严重污染矿区土地资源。 2.3 煤炭开采污染大气环境 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矿井排出的煤层瓦斯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煤矸石升井以后,煤矸石发热自燃产生大量so2、co2、co等有毒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也损害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矿井瓦斯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ch4产生的温室效应是co2的21倍。 3 实现绿色开采的途径 3.1 保水开采 所谓保水开采就是采用合理的采煤工艺方法和地面注浆等措施,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使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不受破坏,实现矿井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煤层开采后,随着上覆岩层中关键层的断裂,在该区域内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斗。例如山西大同矿区,顶板较多为厚坚硬岩层,煤层开采后,顶板裂缝从井下采空区贯穿地表,顶板上部含水层的水通过岩层裂缝漏失,造成区域地下水干枯。地下水位能否恢复,取决于工作面推进后上覆岩层中有无软弱岩层经重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我国西北干旱缺水矿区应重视保水开采技术的研究,将保水开采作为矿区绿色开采的重点。西安科技大学相关学者正在开展隔水层稳定性研究,即通过合理控制岩层运动,实现隔水层“o”形集中裂缝带的“裂隙弥散”,防止或减弱导水裂隙带的形成。现阶段保水开采技术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相信在弄清上覆岩层运移规律之后,该项技术一定会较大的进步。 3.2 减沉开采 减沉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条带开采与充填开采。条带开采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采出率低、浪费大量煤炭资源;而传统的全部充填开采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充填成本相对煤炭价格偏高、充填材料来源受限、充填量大、充填工艺不能适应煤矿高效开采要求。为了降低充填成本,基于“关键层理论”,相关学者提出了部分充填(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的思路,并推广应用。近年来,我国在兖州、抚顺、大屯等矿区应用采空区上方离层裂隙注浆充填法也起到了减缓下沉速度和下沉量的作用,但开发廉价、性能优良的充填材料和提高对岩层移动控制规律的认识势在必行。 3.3 煤与瓦斯共采 瓦斯是一种新能源,既可以用来发电,也可用作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因此若在开采高瓦斯煤层的同时,利用岩层运动的特点将煤层气开采出来将是我国煤层气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减少巷道内的瓦斯含量,有效预防事故发生,让高瓦斯煤层变成低瓦斯煤层,实现安全生产。 3.4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 煤矿企业减少矸石排放的主要措施是将巷道布置在煤层内,也可以根据煤矸石的特点,进行综合利用。煤矸石分二类:一类是随着矿井建设、开拓掘进而产生的矸石,俗称“岩矸”,可以将井下岩巷掘进矸石不提升出井,将矸石充填到采空区,或进行巷旁与废弃巷道充填及矸石充填置换井下煤柱等。另一类是煤炭洗煤加工而产生的附产品,如洗选黑矸、筛上物、煤泥等,此类矸石可用于发电、供热,燃烧物还可用于制造砖、水泥、混凝土、砌砖、陶粒等。 3.5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是一种整体绿色开采技术,我国于1958~1960年曾在16个矿区进行试验。煤炭地下气化的特点是把埋藏在地下的煤炭直接变为煤气,通过管道把煤气供给工厂、电厂等各类用户,使现有的地下作业改为采气作业,是开采煤炭的一种新工艺。目前我国的地下气化技术仍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总战略目标下,实现“绿色矿业”是社会、经济、环境共同的需要,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实现绿色开采,需要相关学者综合研究和解决政策、技术等诸多难题,花大力气开展相关技术和政策的研究和创新,另外国家还应在政策与税收等方面对绿色开采加以支持。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煤炭工业发展迅速,煤炭的高效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煤矿的开发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国的煤矿提升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改进,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影响了煤炭的安全、顺利开发,这一问题急需改善,对煤矿提升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煤矿提升系统的概况进行介绍,并对煤矿提升系统中的提升机和立井、斜井进行改造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各个设备零件以及整体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顺利操作,为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和煤炭开发的高质高量、安全可靠的进行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保证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前进。 [关键词]煤矿 提升系统 技术改造 立井 斜井 提升机 引言 煤矿提升系统对煤炭的开发和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许多煤矿历史悠久,建设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矿的生产能力和挖掘深度日益提高,这对煤矿的提升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提升设备很难满足煤矿的生产能力和挖掘深度的要求,因此急需对提升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煤矿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1.煤矿提升系统的提升机的技术改造 提升机负责运送材料和工作人员,是煤炭矿井同外部社会联系的唯一纽带,对煤炭开发的整个环节和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保证提升机的安全稳定性;传统的提升机电力系统极为复杂,电动机电动和制动的状态转换的太过频繁,这使得电动机常常超负荷工作,因此提高提升机的电气化和机械化极其重要。 [1]对提升机的电气控制技术进行改造,即要将提升机的电气控制系统改造成使用四象限运行和盘形闸电路。 四象限运行的工作原理就是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以电动机的转矩为横坐标轴,纵坐标轴为电动机的转速,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可以分别用来表述电动机工作的四种状态,分别是正向电动状态、回馈发电制动状态、反向电动状态和反接制动状态。如果变频器只能使电动机在正向电动或反向电动状态下工作,不能从电动运行状态向发电状态转化,则此变频器就是单象限的,如果能够满足电动机在四个象限的状态下工作,则其为四象限的。这种交流变频电气控制使用起来非常的便捷,控制起来也非常的灵活,提高了电气控制的效率和精确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提升机的闸控电路对提升机的安全运行也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使用的机械闸是盘形闸。盘形闸主要分为工作闸和安全闸两部分,工作闸又称为工作制动,是工作人员通过使用制动手柄加以控制的,安全闸又称为安全制动,是通过使用安全回路的继电器加以控制的。一般工作采用工作制动,即在手动操作的工作方式下对提升机进行使用,而一旦提升机系统发生了故障,安全制动启动,保证还处于运行状态下的提升机不会松闸。 安全制动分为两级,分别为一级制动和二级制动。一级制动一般适用于提升的物体处于矿井中,但是离停车处距离较近的情况,因为此时的制动力矩比较长,因而滑行的距离比较短,很容易损伤机械设备;二级制动的制动力矩并不是一次全部施加到闸盘上,而是分两次进行,这就可以减缓紧急制动时的速度,减轻对机械设备的损害。 在对提升机技术进行改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改造提升系统的弊端,例如,如果要建立新的提升系统,是可以提高煤炭矿井的提升能力,但是所需的工程量是非常大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都需要重新建设,提升操控机房可能已经不符合新的提升机系统的需要,需进行拆除和重建,这就可能导致煤炭矿井的长期停工停产,对煤矿的经济效益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权衡利弊,对是仍使用原有的提升机还是对提升机的技术加以改造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 2.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 2.1 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的原因 提升系统不仅需要考虑到人与机器的和谐,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机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因为影响立井提升系统的因素非常多,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主观思想、决策,而且还包括煤炭矿井所处的地理位 、气候条件等一些自然条件,有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能比人为因素还要大,因此必须要保证矿井立井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煤矿立井提升系统的过卷过放事故危害最大,防止过卷过放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3] 2.2 煤矿提升系统的立井技术改造装置 过卷过放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机器本身的原因和人为原因。机器本身的原因可能是操控系统发生了故障,例如制动系统失灵、提升机的滑轮打滑等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过卷事故的分类有三种,一种是低速过卷,一种是全速过卷,还有一种是超速过卷,因此防过卷保护装置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一般使用的保护装置为摩擦型的防过卷装置,这种摩擦形式包括片式和绳式两种,主要结构包括框架和滚筒两部分,滚筒起着摩擦吸能的作用,将滚筒固定在框架上,滚筒用钢丝绳固定住,工作原理是当过卷过放事故发生的时候,提升的物体会先和框架接触,这时候二者一起往上升,滚筒也会向上运动,这时候固定滚筒的钢丝绳就会受到拉力而不断地释放着钢丝绳,这时候,滚筒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摩擦,这种强大的摩擦足以阻止提升的物体的向上运动,便可防止立井提升系统的过卷过放事故。但是这种装置中滚筒的摩擦力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系数,很难进行准确的计算,而楔形的木罐道装置因为使用的木材的来源地域、生长年限不同,木材的纹路很难找出规律性,因此系数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可能会引起制动的效率不高,有些时候因为缺乏对木材的材质的充分了解,在发生事故时木材可能会劈开,起不到防过卷过放的功用。 液压缓冲装置则是可以在过卷过放速度的增加的同时,其提供的制动力也随之增加,从而保护了煤矿立井的提升系统,是煤矿提升系统的防过卷过放技术的不二选择。 3.煤矿提升系统的斜井技术改造(以某煤矿企业的斜井技术改造为例) 某煤矿企业针对此煤矿频发的因斜井提升钢丝绳失效造成的事故带来重大损失实施了斜井提升钢丝绳的技术改造措施。 此煤矿斜井提升钢丝绳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因为钢丝绳锈蚀、磨损的非常严重、钢丝绳受到的冲击过大以及钢丝绳打结造成的。 针对以上原因,此煤矿企业采取了如下措施:通过限制升降速度和保证闸控电路的安全制动,减轻对钢丝绳的冲击;通过加强对钢丝绳的定期检查检验,保证钢丝绳的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钢丝绳进行修理、更换;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水平,最大程度的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4.总结 煤矿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是一项具体系统的工程,通过对提升机的改造和对立井、斜井提升系统的更新升级,可以增进煤矿行业的安全可靠,对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煤矿技术论文:当前煤矿通讯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煤矿监控系统中常用的几种通讯技术以及各自特点,并从无线方式和有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 引言 在我国建设煤矿现代化的过程中,煤矿经历了从单一重要参数单机监控到多参数全方位监控并最终实现综合自动化过程。目前各个地方也根据自己的相应特点开发出了很多适合自己应用的监控系统,而监控系统中的贯穿之处在于各个系统中的通讯子系统。基于此,本文着眼于当前各个系统中通讯方式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将煤矿安监通讯系统从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 一 有线通讯方式 当前煤矿安监系统中所使用的有线通讯方式集中于现场总线方式(如c an总线,prof-bus总线等)、rs232总线方式、rs4 8 5总线方式以及当前流行的gepon通讯方式等。这些方式优点是通信可靠,信号稳定。不足之处在于前期组网比较大,成本较高,易损坏。 现场总线通讯方式特点。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全数字、双向、多站的通信系统。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 现场总线使得现场控制设备具有通信功能,通信标准的公开、一致,也使系统具备开放性,设备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功能块与结构的规范会使得相同功能的设备间具有互换性。其在一对双绞线上可挂接多个控制设备,便于节省安装费用;节省维护开销;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的系统集成主动权。 从现场总线技术本身来分析,它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是寻求统一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 二是industrial ethernet走向工业控制网络。 rs485通讯方式特点。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0”,6v~-2v表示“1”。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以挂接3 2个结点。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a”、“b”端连接起来。而忽略了信号地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在许多场合是能正常工作的,但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有二个原因:(1)共模干扰问题: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方式,并不需要相对于某个参照点来检测信号,系统只需检测两线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收发器有一定的共模电压范围,rs-485收发器共模电压范围为7~+12v,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整个网络才能正常工作。当网络线路中共模电压超出此范围时就会影响通信的稳定可靠,甚至损坏接口。(2)emi问题:发送驱动器输出信号中的共模部分需要一个返回通路,如没有一个低阻的返回通道(信号地),就会以辐射的形式返回源端,整个总线就会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 gepon通讯方式特点。gepon(gigabit ethem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将以太网(ethernet,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链路层协议)与无源光网络(pon,接入网的最佳物理层协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能很好适应ip数据业务的接入方式。由ieees02.3efm(ethernet for the firstmile)提出.已形成标准802.3ah,可以环形,星形,也可以是井下巷道的树形,更利于煤矿现场特殊环境。不但集成了无源光网络的低成本优势,而且与数据网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以太网技术无缝融合,光缆使用少,传输带宽高,后期扩展容易,费用低。可以实现真正的“三网合一”。 综合几种通讯方式特点,可以看出以上单一有线通讯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但是如何合理布局组合,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网络构建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达到要求。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无线通讯方式 目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越来越多的被用在工业控制网络组建中,他们以低成本,易维护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是也存在信号不如有线网络稳定,容易大面积瘫痪等问题。当前,煤矿通讯系统中存在的方式主要有gprs移动通信方式,gsm短消息方式、rfid以及zlgbee等通讯方式。现简单陈述一下特点。 gprs通讯方式。gprs的英文垒称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译作“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它是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发展起来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所谓“包交换”就是将d ata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封包,再将这些封包——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邮局中的寄包裹。其作用在于只有当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可以以传输的资料量计价,这对广大用户来说是较合理的计费方式,因为像internet这类的数据传输大多数的时间频宽是闲置的。 gprs网络是基于现有的gsm网络来实现的。对原来gsm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分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掉线的麻烦。此外,使用gprs上网的方法与wap不同, 用wap上网就如在家中上网,先“拨号连接”,而上网后便不能同时使用该电话线,但gprs则较优越,下载资料和通话可以同时进行。 zigbee通讯方式。zigbee的基础是ieee 802.15.但ieee仅处理低级mac层和物理层协议,因此zigb e e联盟扩展了ieee,对其网络层协议和api进行了标准化。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它有自己的协议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只需要很少的能量,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所以它们的通信效率非常高。zigbee是一个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的一个无线数传网络平台,十分类似现有的移动通信的c dma网或gsm网,每一个zigbee网络数传模块类似移动网络的一个基站,在整个网络范围内,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通信;每个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米,到扩展后的几百米,甚至几公里;另外整个zigbee网络还可以与现有的其它的各种网络连接。 总结 本文介绍了当前流行的各种应用的煤矿安监系统中的通讯协议,详细叙述了各自特点以及优缺点,对以后的煤矿安监工作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煤矿技术论文:科学技术在新柳煤矿安全快速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矿井各项指标的良性走势源于 科学 技术的应用,源于先进设备的引进,源于对新技术性能工艺的消化吸收,源于职工培训之后职工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表明,坚持科学 发展 ,坚持开拓创新,矿井才能安全、和谐、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安全快速发展;作用 新柳煤矿是一座几经改扩建而成的大型 现代 化矿井,隶属于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矿开采 历史 40多年。始于1958年建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t,开采水平为950水平,1962年12月31日移交生产,1964年达到矿井设计能力,950水平已于1995年停采。880水平1975年12月29日开始扩建,年设计能力为90万t,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1981年12月25日移交生产,1985年达到矿井设计能力,1986年后产量逐年上升,2005-2008年矿井原煤产量逐年攀升。并于2004年4月16日和2008年12月16日投产使用了洗煤一厂、洗煤二厂,实现原煤全部进洗煤厂人洗的目标见表1。 新柳煤矿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地区孝义市之西南,地跨孝义市阳泉曲和西泉两镇。井田属于霍西煤田的北端部分,井田走向长14km,倾斜长13km,井田面积为107.663km 3 。含煤地层为上石碳系太原组及下二迭系的山西组,总厚度115m,含煤11~15层,煤层总厚11.89m,含煤系数10%。其中:局部可采煤四层,分别为:2#、甜、5#、7#;主采煤层3层,分别为:9#、10#、11#。04年底保有储量67135.9万t,可采储量40281.1万t。煤种为焦煤、肥煤,可作为动力、电力、 工业 炼焦、民用等用煤。 几年来,新柳煤矿坚持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依托科技进步,对矿井各个环节升级改造,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全员培训,使矿井产量、进尺、精煤产量、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万吨掘进率都呈良性走势见图1。 1 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作用。提升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几年来,新柳煤矿坚持优化设计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坚持应用先进技术与淘汰落后工艺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在井下、地面各环节、各系统应用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全面提升了矿井的本质安全程度。 1.1 采煤工作面 在采煤工艺上改综采为综采放顶煤,因该矿11#煤厚4.5m~6.9m,使用原有的3.5m和3.8m采高支架,效率较低。该矿小窑分布广泛,使大采高支架在井下使用不合时宜。经多次研究后,将采用低位放顶煤工艺采煤,提高了煤炭回采同收率,也提高了矿井产量;尤其是北翼1101工作面在10#与11#煤层间距较小的情况下进行了10#和11#煤联合放顶煤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采高降低后,困顶煤厚度增加,顶部漏顶和煤帮片帮的现象大幅度减少,安全上有了保障。 2008年7月,该矿综采二队创月产原煤21.5万t的最高记录。 1.2 煤炭清洁生产 该矿原有一座年入洗原煤180万t的洗煤厂,随着原煤产量的提高,原煤无法全部入洗。为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煤炭清洁生产、节约铁路运力的目的,该矿在2008年又投产了一座年产200万t的洗煤厂。实现了原煤全部入洗的目标。 1.3 开掘工作面 在掘进上推广使用锚杆支护,2008年我们与北京天地科技公司联合对小窑破坏区下综采顺槽支护进行研究,解决了现在小窑破坏区下综放工作面顺槽断面增大后支护上的难题。 在掘进工艺、掘进流程上下大工夫,精心组织,2008年月创大断面锚杆巷道月单进550m的最高纪录。 1.4 机电设备引进及系统升级 综采工作面引进了综采放顶煤成套设备,包括支架、运输胶带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工作面前、后溜子和采煤机;回采面运输顺槽皮带采用低压变频技术实现无级变速。 综掘工作面引进了ebz-160c和ebe-132综掘机和相应的配套设备。 开拓工作面引进了p-90耙斗。全面提升了矿井采、掘、开水平。 运输上885胶带巷铺设了3100m长的强力钢绳芯胶带输送机。使用cst控制系统控制,拉运平稳,各项保护齐全,真正实现了本质安全。 主斜井内铺设了stj-1200/3x710s的强力皮带,全长1100m,倾角16°,使用高压变频技术实现无级变速,皮带速度0m/s~4m/s,大大降低了皮带各机械构件的磨损,降低了事故率。 2005年更换2号主斜井胶带机的电动机和减速器,带速由2.5m/s提升至3.15m/s;在新柳35 kv变电所内安装2台s9-20000/35主变压器,在西辛庄变电站35kv变电所安装2台s9-16000/35型主变压器2005年-2008年,该矿引进了多种设备。全面提高矿井的煤炭生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1.5 提升运输系统 该矿从2005-2008年,对矿井运输大巷885胶带巷进行改造,(安装一部3100m的皮带,并采用先进的cts控制系统控制),使矿井大巷运煤由轨道运输变为胶带运输,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煤炭运输能力。以此为中心,相关的配套工程也全面启动。 (1)矿井主斜井皮带变原来的两部强力皮带为一部皮带,皮带长1100m,带宽由1m增加到1.2m,运输的能力由原来的591t/h提升到1700t/h。 (2)施工了三盘区前期煤库,后期煤库和井底2#煤库,使矿井转运煤能力大大加强。 (3)改造三盘区后期进风巷,并铺设了强力皮带。 (4)、掘进960胶带巷并在巷内铺设了强力皮带,实现了四盘区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运输。 (5)对880大巷进行了维修,喷浆、更换轨道等一系列改造。使矿井辅助运输标准化水平稳步提高。 此外,运输区还推广使用了无级绳绞车、雷达捕车器等技术提高了矿井安全程度。 1.6 地面生产系统 在矿井提升系统改造后,原有的地面系统工程已无法满足需要,该矿重新设计施工了动筛车间,以此为中心,配套施工了矸石山小井改造工程,矸石山皮带铺设工程,新建了两个10000t的精煤筒仓,铺设精煤皮带一部,使矿井地面工程系统能满足煤炭生产要求。 1.7 通风系统新技术应用 在“一通三防”上,该矿首先从通风系统入手,改造通风系统,启用了东风井,实现了采区分区通风,提高了矿井的抗灾能力。之后采用多项新技术提高“一通三防”方面的安全技术水平,如: 进行回采工作面均压通风研究,解决了回采工作面在小窑破坏区下推进时易漏风、易着火的难题。 采用束管监测系统对井下采掘工作面气体进行实时监控,采用xpm纳米新材料对漏风通道进行及时堵漏。 进行综采上作面喷雾系统改造,使矿井综采工作面的降尘效果大大改善。 地测上采用瞬变电磁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对新柳矿四盘区及交子里盘区开展了煤层采空区、积水区探测工作,大大增强了地质预报的准确率,使探放水工作有的放失,减少了探放水工作量,从而加快了掘进进度。保证了采掘工作面衔接。 2 盘区设计优化 4年来,我们在盘区优化设计上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四盘区设计优化后少掘进尺12000m,减少煤柱损失110万t,创 经济 效益2.2亿元。交子里优化设计以标准化、人性化为中心。在优化没计中没计了乘人索道巷,减少了工人步行距离;对原交子里轨道大巷设计进行修改,少掘进尺600m,节约资金700多万元。 3 大力培养和使用好技术型人才 科计工作人员从事的工作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我们在以规章制度为特征的刚性管理基础上,实施柔性管理,建立了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配以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了 科学 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005--2008年,该矿工程技术人员共计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和汾煤科技上发表 论文 100余篇。2008年又出版了“汾煤科技新柳专刊”,对该矿4年来利用科技进步由180万t改造为500万t的历程进行 总结 回顾。 4 职工培训 在引进新设备、使用新技术的同时,该矿加强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由矿技术人员对设备对说明书进行学习研究,不懂的请教厂家技术人员,之后针对每个职工工作范围。将说明书分解成有针对性的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对职工进行培训指导,避免了因误操作造成机电事故的情况。 5 充分发挥好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 实施技术创新,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成绩。广泛宣传,提高职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完善职工群众广泛参与技术创新的工作机制,动员广大干部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聪明才智,从学习设备性能、构造等小事做起,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真正使技术创新工作贯穿到 企业 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该矿4年的 发展 历程,矿井各项指标的良性走势源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源于先进设备的引进,源于对新技术性能工艺的消化吸收,源于职工培训之后职工素质的提高,所有这些都表明,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开发,坚持开拓创新,矿井才能安全、和谐、快速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试析某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质性研究 论文关键词:社会心理 工程技术人员 工作满意度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某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进行分析,指出了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提出可以通过建立体现价值的工资及奖励机制、优化工作环境、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措施,来提高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而为煤炭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1问题的提出 煤矿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工人(没有职称,但不一定没有学历)、工程技术人员(有职称有学历)、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科室的科员。煤矿,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危险性高、工作时间不稳定等因素,与其他的企事业单位相比有其特殊性,复杂性。近几年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医务工作者等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煤矿井下工人生理、心理的健康问题,但却很少关注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某煤矿,是全国最大的煤矿企业—同煤集团下设的一个重要煤矿,笔者在该矿有过近i一年的工作经历。在此期间,有四位工程技术骨干先后辞职,一位技术尖子考研后离开,人们戏称该矿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现有的是雏,一旦长成熟,肯定会飞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值低于正常水平而造成的。 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对煤矿安全及其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对该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笔者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探讨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因素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两项工作都是在2009年7-8月在该矿完成。 2.1被试 从该矿一百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中,按方便取样的原则随机选择30名作为被试,共发放半开放式问卷30份,收回28份,问卷回收率为93.3%,其中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为80%。全体被试年龄在25-45岁之间,工作年限最低为2年,最高为20年,多数在10--15年之间。其中,2名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8.3%; 15名具有大专学历,占62.5% ; 7名具有中专学历,占29.2%。职称分别为技术员7名,占29.2%;助理工程师10名,占41.7%;工程师6名,占25%;高级工程师1名,占4.1% o 2.2半开放式问卷 目前国外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主要有:洛克( locke)认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本身、报酬、提升、认可、工作条件、福利、自我、管理者、同事和组织成员10个因素。阿莫德(arnold)和菲德曼( feldman)提出,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本身、上司、经济报酬、升迁、工作环境和工作团体。 笔者基于煤矿工作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相比,差别较大,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根据国内外学者所列出的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自编了半开放式问卷,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状况进行探讨,了解影响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2.3个别访谈 在实施正式访谈之前,笔者先对7位访谈者进行了一次预访谈,根据预访谈的结果,形成了访谈实施的正式提纲。根据访谈实际进展情况,笔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灵活提出上述访谈提纲中所设置的问题,获得所需信息。 3结果与分析 3.1对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满意度 工资是最基本的需要,住房、食堂、冷暖供应、医疗和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是生活的基本保障。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收入渠道相对较少,养家糊口主要靠工资。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其中有10人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是特别高,仅仅能维持日常开销,包括住房、吃饭、乘车、抚养孩子等。例如:“我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不理想,仅够吃饭、坐车,不够消费”,“工资及福利基本符合我们现在的消费水平”等。(2)工资及福利待遇差。有14人认为工资及福利待遇差,和付出不成比例。 3.2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 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量方面的满意程度。 总体来说,工程技术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一般,他们认为工作条件及环境一般,安全状况较好,但在井下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由于工种不同,有个别技术人员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较低,他认为:“煤矿生产、生活环境脏、乱、差;工作环境不安全,隐患多,用于安全上的费用不到位”,其中有6位技术人员认为工作量不大,而工作压力较大,例如:“工作量不大,但工作压力大,因为技术工作的原因”。此外,大多数被试都不愿意加班,原因主要是没有加班费,例如:“不愿意加班,因为没有加班费。而且虽然工资平均分配,工作却有人多有人少”。还有2人认为如果加班,休息时间就没有了;另外6位认为只要工作需要是愿意加班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工作中的重要技术支柱,有75%的人员不愿意为了工作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单位加班,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从而不愿意为企业付出额外的努力。 3.3管理制度的满意度 管理制度包括工作中的奖惩制度、作息制度和日常工作中的管理制度等,指企业各种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情况。制定制度是为了约束和统一煤矿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管理制度完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就高;制度不完善,工作满意度就较低。 在本次调查中,只有25%的人对管理制度较为满意,例如:“比较满意管理制度,因为比较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另外75%的人对此不满意,主要原因有某些制度没有落实、缺少人性化、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实施者本身的问题等,例如:“选拔制度没有充分利用”,“不太满意,跟领导能力有大的关系”,“在有些方面严格,但大部分不完善”。管理制度也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员工对制度不满意,就可能在工作中减少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对工作的热情,进而直接影响到煤炭的顺利产出。 3.4人际关系的满意度 在这里,人际关系主要指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人们都有与工作中其他人接触和交往的需要,有与伙伴、同事之间保持融洽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矿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 在本项研究中,全部被试与同事的关系都较好,较为融洽,但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家会一起承担,例如:‘能一起承担,共进退”,二是不会一起承担,例如:“不会一起承担,因为有责任与利益问题”,“技术问题可以互相探讨,但责任问题一般没有人愿意和你共同承担”。 3.5领导的人格及工作能力的满意度 本单位及上级单位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一个因素。如果领导的工作能力高,员工的满意度可能会较高,反之,则满意度会较低。 本次研究中,有11人认为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一般,占45.8%;另外的人认为领导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较好,例如:“有奉献精神”,“对每位员工和蔼可亲”。 4结论和讨论 研究发现,在总体上,工资及福利待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对工作本身和管理制度的满意度。采煤业属于高危行业,虽然工程技术人员不会像工人们一样直接影响产煤量,但他们的工作同样是决定煤炭能否顺利采出的重要因素,他们同样在和工人们一起进行劳动,一起承担着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危险,只是工作形式不同而已。不能因为他们只是付出了脑力劳动而看轻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把体力劳动摆在第一的位置,使技术人员付出的脑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却低于工人付出的同样多的体力劳动所得到的报酬。 本研究的一些发现,为煤矿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促使其更长期地为矿山服务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体现价值的工资及奖励机制。技术人员常常是通过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所获得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的,并且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都受到这种比较活动的影响,所以煤矿企业应尽量建立能够体现价值的、分配公平的工资及奖励机制。 体现价值就是说,不要因为技术人员没有像工人一样进行体力劳动,就不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而应该充分体现出科学在井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技术人员感受到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促进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了保证分配公平,煤矿企业可以通过职业明确化、薪酬市场化和绩效考核科学化等措施,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提升员工的分配公平感。 第二,优化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是影响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基本因素。技术人员对工作环境的关心既是为了个人的安全,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由于工作条件影响着工作满意度,所以对工作场地及其周围的温度和湿度、色彩和照明、噪音和振动、粉尘以及有害气体量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达不到要求,则不仅危害技术人员的身心健康,增加不满意情绪,而且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因此,煤矿企业应按照国家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努力改善劳动条件,为技术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并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技术人员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企业的决策,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因此,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矿工参与制度、申诉制度和监督制度来提升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对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作了最初步的描述,但是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各因素对满意度的贡献大小、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编制适合测量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的量表等诸多问题,本研究中都未涉及到,因此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对以上内容做更加广泛、深人的研究。 煤矿技术论文:浅论煤矿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 论文关键词:煤矿矿区 水源规划 综合利用 闭路循环 论文摘要:根据煤矿矿区水资源贫乏及水资源种类的特殊性,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共性,打破常规水资源规划范围与内容,重点规划利用好矿区有限的清水与污水及其资源化,结合污水处理工艺及工程技术,提出合理开发、有效治理、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节水和保护水资源并举的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1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86个重点矿区有71%缺水,其中40%严重缺水。近几年由于煤炭生产规模及配套工业的快速崛起,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矿区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实施煤炭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全面加强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面对矿区缺水这个发展瓶颈,如何规划利用好矿区每一滴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以效益为中心、统一管理为保障、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矿区节水工作的进步,满足矿区经济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障用水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原则 矿区水资源规划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大纲(细则)》、《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还应遵循如下原则: (1)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在现有水源调研、评价基础上,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分清阶段、明确目标;遵循合理开发、科学治水、优化利用、提高用水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2)根据规划矿区自然条件和所在地域的特点,必须考虑周边地区工农业、水环境、居民用水等非水利措施的原则,并提供多方效能,取得综合效果,积极创建和谐矿区,搞好煤矿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3)根据矿区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现状,以科技为依托,统筹兼顾,整体布局,有序规划,技术论证、分步实施,矿区内避免各类治水及水利工程重复建设的原则。 (4)矿区水资源规划方案应纳入如循环经济等新理念,在常规给水工程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循环经济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新鲜水用量,杜绝外排污水量。 (5)从多方面选择有效的规划措施。既要为矿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为矿区改善生态环境;既要兼顾矿区范围内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又要考虑可用水量最大化;既要组合设计各类水处理工程实施措施,也要制定取水、配水、用水运行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等原则。 (6)矿区布局设置一般分生产区与生活区两大区域,供水系统大多数两个区域相对独立,有的为同一个系统,但做规划设计时必须坚持一并整体考虑的原则。 3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内容 3.1规划技术路线及程序 技术路线:矿区调研一确定水源、污水点源—一水质化验一一资料收集—一结合能源发展规划一一水源开发利用评价—一需水预测—一生态环境保护一一水资源配置—一节水措施—一工程布局一一实施方案—一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程序:收集整理矿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现状资料,做好各项预测,确定规划条件;按照不同的规划水平年,预测这一时期中因能源发展可能出现经济条件的变化,并拟定规划任务、规划目标、开发治理初步方案: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水,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探讨水资源开发治理对矿区经济和环境等影响,拟定初步可行性方案;优化方案,提出规划技术成果:针对确定的方案,结合给水工程设计、各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确定、工程量和投资估算、效益分析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技术、经济、环境等综合分析论证,确定实施规划方案和开发程序;将规划方案及结论意见,报送煤炭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3.2规划水平年确定 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应由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中期水平年、远期水平年组成,具体规划水平年的年限、时程分配则根据矿区能源发展及规模而确定。 3.3规划开发利用 (1)水资源评价:在矿区范围内对地表水、地下水、河流径流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种污水、水库水等各种水资源、水质指标、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用水消耗量及用水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如地表水评价:规划中应考虑利用雨水积蓄、人造水库、拦截河流径流水汇集等措施,作为补充矿区生产用水的新水源。地下水评价:大部分矿区都有自备水源井,利用地下水源,规划时应掌握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可取水量、国家与地方对地下水源保护与开发的规定进行分析评价。矿井水评价:大多数矿井涌水量较大,经深度处理可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所以矿井水的利用在规划中是重中之重,并具有煤矿水资源规划的特色。生活污水评价:煤矿生活污水水质特征就是bod、cod较小,经一般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用水、生活杂用水等。因此,生活污水对矿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再生水资源,应加以规戈4后充分利用。工业废水评价:矿区都有与能源相配套的大型工业,如洗煤、发电、焦炭厂等用水大户,且产生大量废水,重点规划对这些废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后回用。特种污水,如化肥厂、炸药厂所产生的特种化工污水,其处理难度较大且成本高,但污水量很少,从矿区污水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出发,必须有效处理,经处理达标后一并纳入整体供用水系统。 (2)开发建设规划:从水源类别分为:清水源、废水源、污水源三大类;从工程建设分为:地面水源工程,地下水开采工程,非传统水源工程,集雨水利用、再生水工程。规划以建设矿区骨干水源工程为重点,将各类水源规划建设以工程形式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网络,形成小工程、大群体、“蓄、引、提”并重,大、中、小配套,多方位联合的取、供、用水系统。矿区水资源规划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新建改造同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同时;考虑已有水源工程并与新规划工程相配套,一并纳入开发利用系统网络。 3.4合理配置与供需平衡 矿区规划配置用水分类为:生产、辅助、办公区、职工生活区四个系统,在水资源支持下的矿区内能源、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配制水资源,考虑用水现状,实现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区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以及两大系统内部用水合理配置;经相互补充和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完成不同水平年用水的时程分配,规划矿区需水量与现有可利用水量及污水资源化后的水量进行综合平衡,建立矿区内各用水户的需水量集中调度、统一管理、合理分配,减少和避免用水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为保障矿区供水水源安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4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探讨 4.1规划的特殊性 (1)矿区水资源规划类别不同于江河流域、地区、跨流域调水、专业水资源等规划,既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供用水系统,又是一个涉及综合性规划的特点。 (2)矿区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并重新分配后,可能会引起周边居民生活条件和地区生态变化。因此,规划既是一个闭路系统,又要顾及周边地区的水量平衡与社会关系,综合协调地区间、地方经济部门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环境质量可能变坏而引起的影响与纠纷。 (3)依据矿区范围的大小、特点、经济发展方向和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利用要求,其规划重点是服务并保障煤炭生产、配套工业、生活区用水。 (4)大部分矿区既是缺水,也是污染物严重的地区,加上治理滞后,水环境本底又较差,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比较突出,水环境同样制约矿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5)矿区水源工程不足,开发利用率低。因开发利用条件差,成本高,矿区缺乏大的水源骨干控制工程,现有多数带病运行的老污水治理工程,工程型缺水问题也比较突出,开发利用率低,综合缺水率高。 4.2规划技术综述 鉴于矿区水源的特殊性与综合性,其规划的内容与技术应结合矿区实际情况并有新的创意,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编制有煤矿矿区特色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现将规划技术总述如下。 (1)水资源规划应以矿区为中心,满足能源发展需要用水为主要目的,顾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等,应采用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性技术。 (2)运用先进的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矿区水资源工程规划应纳入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及污水工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地面水源的“蓄、引、提”水利体系,优化矿区水源网络集成技术。 (3)矿区大部分工业布局不太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用水行业在矿区工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使矿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时,必须量水而行,优化产业结构。 (4)矿区用水浪费仍很严重,用水方式还很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因此,节水规划始终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将工程改造、开发及保障措施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新的节水器皿,建立从源头到末端控制完整的节水管理体系,以降低耗水总量。 (5)矿区将所有水源规划为清、污分流,采用终端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零排放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对取、供、用、排水四大系统为水资源链,使矿区水资源利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6)规划中重点纳入矿井水处理工艺技术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矿井水处理工程可规划在煤矿井下,经处理过的矿井水直接返回需要用水的地点,这样便于管理,节省管道及工程费用投资等创新技术。 (7)规划工程应考虑水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利用的技术。根据矿区各类水质成份、水量分布、处理程度及用水部门要求,采纳分质供水、优质优用,串联用水、一水多用的新思路与举措,以丰富规划内容与内涵,提升规划的高度。 (8)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编制规划时应采用数学模型、编排程序、电算优化等先进手段与技术,直接求得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以提高分析计算问题的准确性,考虑问题全面性。 5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保障措施 (1)全面规划水资源,根据不同用水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因地制宜收集天然雨水。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防止污染破坏,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2)建立矿区水资源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保障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供水全成本与水价制度保障体系;规划用水经济考核制度保障体系。上述体系中应采取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加强管理、调整矿区产业结构、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调水配水平衡等六个方面解决矿区水资源治理与利用的综合措施。 (3)规划修建拦河坝拦截汛期洪水、雨水积蓄、河流径流水源汇集等措施,增加对矿区的供水量;如无其它水源可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如引入黄河水等引水项目并同步筹建大型水厂,将引人的水源经处理后并人矿区供水系统,以缓解矿区用水紧张的局面。 (4)建立合理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确保工程资金到位。矿区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涉及到安全供水工程;蓄水、引水工程;节水;污水处理回用与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投资规划。资金筹措来源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国家、地方、业、社会多方筹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稳定可靠的水源工程规划投资保障体系。 (5)规划生产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其它节水:强化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实行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与适宜的水价制度;采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更新矿区输、排水管道等措施,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保障矿区节水工作有效进行。 6结束语 煤矿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水与经济、地方、环境的关系,形成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系统的综合配套、供需平衡、循环利用的整体布局,是缓解矿区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规划成果既可作为编制水资源工程长期计划作参考,又可作为近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资源工程设计的指导性技术资料,也为矿区承载纳污能力、污水减量化、污染物削减、污水处理回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技术论文:论煤矿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 摘 要: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加强技术管理与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系,说明了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必须尊重科学,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现,坚持从实际出发谋长远发展,加大科技人员的培养,采取各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发挥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技术管理;安全生产;煤矿 众所周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是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煤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煤炭行业面貌的系统工程。煤炭生产企业安全为天,加强技术管理则又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煤矿事故,特别是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或出现漏洞而造成的。因为技术管理具有超前性,规划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因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 一、技术管理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要做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综合地运用多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因为煤矿安全管理时刻存在于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之中。涉及到煤矿生产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而煤矿生产的过程又十分复杂,环节众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技术管理看成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煤矿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指导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使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适应,避免因某一环节发生故障而打乱正常生产秩序甚至酿成大祸。 二、煤矿的合理开拓开采方案的设计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 矿井开拓,开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矿井的开拓和开采设计是对巷道布置,采区的划分,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造型以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等都要有总体规划和安排,为了满足矿井开拓,开采部署合理化的需要,在设计时就必须对地质勘探,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使用,先进工艺流程的发展水平进行广泛的了解,设计应贯彻集中化,机械化和技术经济合理化的原则,巷道布置力求简单,各系统的设施和设备能力首先要经济实用,全矿性的防治事故措施要得力,上述都必须要有技术的支持,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技术分析和技术方案的比较,最终制定出最佳方案。一座矿井的开拓设计,甚至一个采区的开采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寿命和效益的好坏,所以技术管理是在制定开拓、开采设计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技术管理是查处和治理煤矿事故隐患的有效途径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本身就受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采、掘、机、运、通等工序和环节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故障和事故,甚至可以酿成大祸,严重危及职工的安全,不论任何煤矿均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只有通过不断查处事故隐患,明确安全上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措施,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煤矿生产隐患与事故是密切相关的,那么预防事故的重点就是消灭隐患,如果对小的隐患或一般的隐患重视不够,治理不及时,不彻底,也可能使小的隐患上升为重大隐患直至造成事故。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问题始终伴随着矿井的开采,因此对这些长期性隐患要加强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手段,实施防治措施,使其不出现危险状态。如果在开采过程中,对出现的局部瓦斯超限,开掘工作面接近含水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斯来压以及过断层等这些短期隐患,应明确责任,制定临时措施,加强管理,使其尽快消除,所以说,煤矿短期性隐患又是技术管理的重点,不仅要有定期分析,还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隐患与事故的关联度,科学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狠抓“一通三防”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煤矿瓦斯事故频繁发生,2003年8月14日我矿裕公井也曾发生瓦斯爆炸,夺取了28名工友的生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惨痛的教训说明:“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决不可疏忽大意,如果稍有不慎,思想上稍有松弛就会酿成大祸,安全生产就没有保证,更重要的是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想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就必须把“一通三防”工作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狠抓“一通一防”技术管理工作,坚决控制瓦斯、煤尘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搞好“一通三防”技术管理工作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及各业务部门的“一通三防”管理工作的责任制,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实行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同时要重点把好四关,即:设计关、生产布局关、措施审批关、隐患处理关。 (二)高度重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工作使得矿井防治瓦斯、粉尘和防灭火工作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通风系统的管理,调整改造不合理的通风系统,管好用好通风设施,建立和完善矿井通风管理制度,做到合理供风、配分。同时要教育广大员工爱护好通风防尘设施,杜绝人为的破坏,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稳定、可靠。 (三)加大“一通三防”安措资金的投、配齐通风防尘设施,也就是说在“一通三防”设施的资金使用上,该花的钱,坚决一分不少,以确保通风、防尘设施安全可靠,做到万无一失。 五、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 要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装备和工艺落后,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对改善安全条件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应予以充分重视,因为,对一部分新技术存在着二次开发的问题,应注意新条件下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避免形成新的隐患,使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六、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落实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煤矿安全生产的大量事实证明,加强对生产技术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首的技术责任制的技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套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技术管理机构,技术管理就必然带有随意性,也必然会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技术管理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为了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各党组织一定要从生活上关心工程技术人员,工作上帮助支持工程技术人员,工资、待遇上倾斜工程技术人员,充分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煤矿安全生产建设中去,发挥聪明才智。 总之,在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的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体制也在进行改革,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根本好转,稳定煤矿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 煤矿技术论文: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探究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 工业 的大力 发展 ,在我国的国民 经济 建设发展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因而,近年来各级煤矿 企业 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应用 1 概述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把各项高新技术融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其主要技术包括:微 电子 、 计算 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传感产品可靠性等等,这些都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热门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开始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煤炭系统进行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 2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的应用 2.1 矿井运输提升产品的应用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 现代 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大巷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磁阻电机在煤矿提升系统中也得以应用。还有德国自主研发的内装式交——交变频调速提升机,它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电机和滚筒做成一体,这样的融合技术不论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电气控制系统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煤矿井下生产已经实现了皮带化,采用大巷强力带式运输机运输的方式也非常普遍。另外,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也非常迅速,它们具有很多种及时故障诊断和自我保护等功能,如应用过程中的轴承温度、倒转、跑偏及断带等故障,可能在某些方面没有面面俱到,在使用上还不能满足一些功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我国直径在两米以上的提升机有1700多台,其中90%为交流提升机,并且均是采用转差功率消耗型的转子串电阻调速,电控系统部分绝大多数仍采用继电器——接触器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可控制编程器。直流提升机多数为发电机拖动,虽有部分可控硅供电系统,也均为模拟量控制。而plc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比较简单,程序设计起来也比较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的输入输出接口装置,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也很强,因此,它能在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工作。 2.2 综合机械化采煤 1970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装配了第一套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并在大同矿务局进行试验使用,一直试验使用到80年代后期,这项技术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的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了煤矿自动化的发展进程,同样,采煤机也由液压牵引开始转向电牵引;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也逐渐向计算机化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采用电液控制,移架自动化得以实现。另外,对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也进行了微机监控装置的配置,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机械化采煤中的应用,使设备动作趋于协调,且安全性、可靠性大为提高,操作性能更加完善,为煤炭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多数煤矿使用监控系统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主要问题是传感器的不足,并且使用过程中,其稳定性相对较差,使用寿命不足,一些研究所和使用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一些关键技术也实施多次再设计改进措施,但仍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些在实际现场应用率不是很高。在国外,由于 计算 机 网络 软硬件技术 发展 很快,运行速度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传输介质由同轴电缆发展到光缆,信息媒体由字符发展到声像,煤矿的安全监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监控系统上的应用已有了非常高的水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炭行业内部机电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最快的产品,一些高校、科研所和 企业 正在研究和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3 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思考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测;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而提高煤矿 现代 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4 结束语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基础,更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掘、运、装备等方面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地推动我国煤矿综合生产力,同时,为实现安全、高效、洁净、结构优化的现代化、高科技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竞相 发展 ,依靠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应变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能源和材料消耗。煤炭系统也在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旧设备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它已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是实现高效、安全、机械化采煤和煤矿机电产品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 煤矿 应用 发展趋势 1 概述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机械、 计算 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技术,是微 电子 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顺应了当今 科学 技术发展的 规律 ,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煤炭生产是将数百、数千万吨煤炭从地层深处采掘、运送到地面,因此需采用大量的机电设备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机电一体化煤矿产品则是实现高产高效的最好选择。机电一体化将机械与电子技术融为一体,使物流、能流、信息流融为一体。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主要应用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矿井提升机是目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水平最高的设备,全数字化交直流提升机。尤其是内装式提升机,从结构上将滚筒和驱动合为一体,机械结构大大简化,充分体现了机械-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综合体。而全数字化提升机高度可靠,采用总线方式,大大简化了电器安装,此外,硬件配置简单,互相兼容。“九五”期间,国产数字化直流提升机已成为煤矿提升机的首选机型。我国研制成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化提升机,其核心部分ascs是由双cpu构成的计算机系统,其性能先进、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此外,我国还应用simadynd和s7研制成功了第一台交-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提升机。目前,最大装机容量已达到5000kw,主、副井提升机可做到全自动化,不需要专门的绞车司机。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点:①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②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③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④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⑤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1991年煤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鸡西煤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由于长距离连续输送、输送量大、运行可靠、效率高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已成为我国煤矿井下原煤输送系统的主要运输设备。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采用机、电、液一体化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是一种专门为平滑起动运送大惯性载荷,如煤炭或金属矿石的长距离皮带运输机而设计的软驱动装置。一条皮带运输机可以由一台或几台cst驱动。由于尚未解决动态分析和在线监控技术以及启动延迟技术,我国带式输送机的中间驱动点不能不知过多,一般为3点驱动,这样就限制了输送机的单机长度和运量。而且,输送机的监控设备功能少、可靠性较差、灵敏度和寿命都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 2.4 其他煤矿机电一体化装置 液压支架则向电液控制方向 发展 ,将 计算 机技术与液压控制有机结合,实现定压双向邻架或成组自动移架,避免对顶板和支架产生冲击载荷。我国神华集团大柳塔矿采用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的电液控制的支架,移架速度为6~8s/架,最快的移架速度达3s/架。电液控制装置还可检测支架的工作状态。 煤矿供电的特点是供电要可靠,质量要高,能满足大功率设备的要求。因此应该推广节能型产品。高压开关柜采用维护量小,使用寿命长的真空开关。采用集中补偿和就地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功率因数,减少供电系统无功电流,减少无功功率损耗。目前高、低开关柜普遍采用了“微机保护”,具备 网络 功能,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 3 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造的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都具有智能化、程序化、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设备体积小、操作、维护方便、保护齐全、性能可靠等优点。这些设备在煤炭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能力,创造了巨大的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继续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①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煤矿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为主导的核心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置;②增加产品的通信功能,以适应综合自动化的需要;③开发以微处理器和微机为基础的矿井设备工况和健康监测以及微处理器、计算机和专家系统的应用等;④煤矿机器人仍然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微 电子 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快发展,信息流成为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色。其产品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是 企业 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是矿山综合自动化的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采、掘、运装备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洁净、结构优化的煤炭 工业 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煤矿技术论文:浅谈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论文 关键词:煤矿开采;水害防治;团柏煤矿;水文地质;“突水”预测 论文摘要: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文章论述了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特点,提出了团柏煤矿水害分类治理技术,以翔实的资料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提出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汾河西侧,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形复杂。霍州矿区面积843.22km2,地质储量77.4亿吨。近年随着开拓范围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向下延深,矿区各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多种水害类型逐渐显现。因此,矿区防治水任务日趋繁重,防治水工作,特别是奥灰水害防治工作在确保煤炭安全、有序和高效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一、团柏煤矿区域水文地质特点 霍州矿区有太古界、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团柏井田位于霍州矿区的南部,该区断裂十分发育,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断层相互切割,小断层密集、陷落柱也很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团柏井田之西有一穿过回坡底井田的地下分水岭。分水岭之西为龙子寺泉域,之东为团柏井田所在的郭庄泉域。郭庄泉是山西第二大岩溶泉,自流量7.19m3/s。北起吕梁馒山、将军山的灰岩补给露头面积约1400km2,主迳流带沿吕梁山东麓自北向南—东南经白龙井田南部于下团柏断层与汾河交汇处泄出。团柏—回坡底井田在郭庄泉排泄区之西, 自然 对于这一井田,越向东越接近排泄区的部位,奥灰岩溶越发育。危害下组煤开采的是两个含水层,奥灰和k2灰岩。下组煤与奥灰的距离在全国是最薄的,11号煤平均25m,最薄处仅15m,10号煤平均36m。k2灰岩是9号煤顶板,为充水含水层,厚2.75~11.4m。从1996年开始施工下组煤斜井和巷道共发生k2底板突水事故6次,都是在接近k2时,突水量150~380m3/h。 二、团柏煤矿面临的主要水害 (一)顶板水水害 1、2号煤层开采直接充水水源为煤层顶板的下石盒子组(k9、k8)砂岩裂隙含水层,但由于该含水层富水性较弱,因此,对煤层开采不会造成影响。在某些块段构造的向斜轴部附近水量可能相对集中,但一般水量有限,采取一定的防治水措施的情况下也不会形成水害事故。k2太灰含水层是该煤层直接充水水源,煤层开采将完全揭露该含水层,由于该含水层水量相对丰富,对煤层开采将会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回采中必须采取物探、钻探和适当的防治水工程等措施,减少其对回采期间的影响,以保证煤层安全回采。但经过首采区开采对其揭露疏放后水量有所减少,开采过程中影响也相对减少。 (二)煤层底板水水害 底板水主要为k2太灰水和o2奥灰水。近5年要回采的1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520m,要回采的2号煤层底板最低标高为+475m,而k2太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480m,o2奥灰含水层水位标高为520m左右,因此,1、2号煤层相对这两个含水层基本不带压,再加上中间有小隔水层的存在,对开采也基本不受影响。o2含水层是下组煤开采防治的重点。9、10、11号煤层存在严重带压开采现象,所以,采掘中在充分利用本溪组有效隔水层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带压开采措施,预防或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 团柏井田生产和废弃小煤窑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10多个,由于小煤窑边界不清,在采掘工程中很可能揭露小煤窑发生老窑突水,因此,小煤窑的边界控制也是防治水非常重要的工作。 总的来看,上组煤开采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开采过程中形成水害的可能性不大。由于下组煤位于k2含水层和o2含水层之间,为带压开采,且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厚度很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因此,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严峻,开采过程中要做好采取充分的防治水技术措施,以防发生重大水害事故。 三、团柏煤矿开采水害防治措施 在 总结 以往煤矿突水淹井事故经验的基础上,团柏煤矿的水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供、疏、堵相结合的合理方针,重点做好下组煤开采防治水工作。 (一)完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系统 团柏矿区防治水害必须从加强水文地质工作,查清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建立和完善矿区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主要要做的工作如下:通过井田水质动态分析研究井田各含水层矿化度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条件;提前探测富水区域,做好水文地质预测预报;运用瞬变电磁法对含水断层陷落柱位置精确定位;红外测温法直观了解井下岩层含水状况;超前钻探预测地层水文地质条件;用水化学分析法可有效预测地层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团柏井田下组煤开采来看,越向东开采水文地质条件越复杂:奥灰强富水;必须疏干的k2灰岩条件也复杂,水位与奥灰相同,存在奥灰补给通道,水量大(11-0单孔涌水量105m3/h)。因此在中、东部开采下组煤之前,应先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勘探,勘探主要解决的问题:奥灰富水性;k2疏干水量和受补通道;底板保护性能;安全评价;安全开采技术方法与布局。 (二) 发展 “突水”预测预报技术 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团柏煤矿的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下组煤开采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到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等地质“异常体”,以及封闭不良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到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的排水能力,以防不测。首先要做好探水工作。探水又有两种方法,一是钻探。按规范要求探水,有疑必探,先探后采,11号煤落差1m以上的断层都在探水的考虑范围。掌握10号煤采掘资料,凡10号煤揭露的陷落柱、大于3m(含3m)的断层、特别破碎带、底板涌水点必探。11号煤采掘中发生底板涌水的必探。二是物探。考虑到实际效果,采用井下瞬变电磁法,坑透法配合。物探主要用于11号煤开采,在首采的2~3个工作面中必用。其次,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实施采区隔离和上山与下山隔离及泵房隔离,这就要设置防水煤柱和防水闸门。再次是加固措施。对已知陷落柱和断层,利用探水孔对薄弱处进行注浆加固,需要时补充注浆钻孔。对底板重破碎带,底板涌水处和物探验证了的异常区进行注浆加固,重点是11号煤。小流量钻孔的注浆可用能调节流量的高压计量泵。最后是留设煤柱。导水陷落柱(经探水)留煤柱。断层煤柱留设(是否留和柱宽)按《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公式 计算 。原则上10号煤10m以上,11号煤5m以上断层的下降盘要留煤柱,此落差以下断层是否留煤柱看具体情况,包括探水与注浆的结果。另外疏放11号煤底含水也是重要的。为创造采煤的干燥条件,并利于发现奥灰涌水的征兆,对11号煤的充水含水层:底灰及贴身石英砂岩含水夹层(统称11号煤底含)进行疏放。疏放可利用现有水平巷和上山巷打放水钻孔,孔间距可作50m考虑,根据降压效果(测压)调整钻孔密度。 (三)完善开采 艺术 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止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导水陷落柱和导水断层。 (四)建立强大的抗灾排水能力 这是团柏煤矿防水害的最基本的措施。预计西部常规最大突水量为1800m3/h,因此除有矿井正常涌水量的排水能力外,抗突水的非常排水能力应达到3000m3/h以上。采用直排式(一级排水),还应有配套的水仓容量和供电系统与管路系统。 四、结语 1.团柏煤矿的水害要分类治理,重点治理下组煤水害。 2.团柏煤矿开采一定要实施科技治水战略,做到安全发展。
医院统计论文:现代医院统计信息管理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卫生统计;现代医院管理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统计管理制度完善的研究论文 [摘要]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本文旨在剖析新时期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渠道,以满足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统计信息管理;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助性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超级秘书网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然而目前的医疗事业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之一体现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工作中。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对医院的人事管理进行统计已成大势。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优化管理方案,提升人事管理水平,提高医院人事管理的效率。本文将从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疗卫生事业;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是指以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基础,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整合管理水平,推动资源管理转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公共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必须与时俱进,在医院的人事管理统计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减少相关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 一、医院人事管理统计中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方法,优势明显。在医院的人事管理之中,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整合医院的人力管理资源,提高资源管理效率,降低其管理的成本。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基于网络技术,对医院人事信息进行分类整合,极大地缩短了各级员工之间的反馈时间,使得员工之间的交流渠道愈发丰富,同时员工也最大限度地脱离了传统的上下级限制,可以跨部门传递自己的思想,从而使得决策具有全面性,更具客观性。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各行业紧随时代脚步。医院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能够科学、全面地整合员工信息,充分开发资源,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同时还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2.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加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发展能够加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它实现了人事管理中的部分功能外包,通过虚拟系统来对人事管理进行有效的组织。人事管理的信息化使得管理更具互动性和即时性,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实现了人事管理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同时推动了人事管理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人事管理的理念逐步得到完善发展,人事管理也逐渐成为医院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还使得医院中人力资源向着人力资本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人事管理统计所创造的价值与财富,让新型的人力管理得到更多的认可,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转型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被管理者能够更多的参与管理过程,形成了互动、多元管理的新局面,是人事管理的一大进步。3.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动态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动态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使管理过程更开放、灵活,有利于医院员工的动态发展,促进人员的流动发展,推动人事管理向着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同时,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合理的人事管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加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分工。人事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对员工的动态追踪,对员工进行实时的分工与管理,同时人事管理的互动性、开放性、流动性增强,推动了人事管理的动态化建设。信息化推动动态化发展,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建立动态化人事管理的关键。因此,促进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管理中,整合管理信息,促进人事管理统计的动态化发展。 二、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1.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我们建立一个专门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其基础工程。采用专门、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及时地对医院员工信息进行录入、分析、更新,突出管理的针对性与开放性,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事管理的成本。在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建立个人化的信息电子档案,以方便对医院员工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提高人事管理的水平与效率,实现动态发展、开放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大大地提高医院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的参与、工作热情,同时还可以实现人事档案的在线应用,提高管理水平。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要结合现实需要,充分利用员工自身优势,实现个体功能的最大化,以达到人事管理的高效率。2.加大开发人事管理信息的开发力度与深度医院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大开发相关人事信息的力度与深度,不断完善人事资源的信息库,对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完善与总结。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可以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与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全方面、多层次的参考面。同时,加大人事管理信息的开发力度,还需要拓宽信息挖掘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对人事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和深入开发。加大开发人力档案信息的开发力度,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开发,进而还需要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实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将员工个人信息统一的分类、加工。总之,人事管理统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需要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进而充分利用专门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从而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实现人事管理信息的互动性传输与交流,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档案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提升人力信息应用价值由于医院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缺乏灵活性,因此在人事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我们加强医院人事档案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提升人力管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人事管理的动态化管理中,需要结合现实的工作实际,不断完善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避免信息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信息的动态化管理需要明确职责,全面进行信息的采集与开发,促进员工与决策者的互动、交流,加强人力信息的流动性,实现医院相关员工的流动性发展。医院人事管理的动态化建设能够起到优化管理、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的积极作用。在人事管理之中,加快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量化标准,对与不同的员工提供不同指标,有效调动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提高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同时,将信息化的红利融入医院的人事管理之中,动态发展,也更有利于医院发展,甚至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结语综上所述,医院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疗事业的一大进步。医疗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弥补了传统管理方法的不足与缺陷,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在医院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速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信息的融合,使传统方法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对其核心进行优化,进行各方面的统筹规划,规范资源利用管理。当然,医院人力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一个较长的过程,但一旦形成系统,将对医院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刘鸿楠 单位:宝鸡市中心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统计口径不一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摘要:医院是现阶段社会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强化和巩固医院建设对于社会公共医疗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医院工作中,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医院的日常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管理一定要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这样,其价值意义的发挥才能达到最佳。从财务管理的实践来看,财务管理的可靠性与会计核算和信息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目前的医院工作中,各部门的统计口径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这就使得会计核算和数据统计形成了部门间的差异。为了消除这种统计差异,实现数据获取的统一和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就医院财务分析中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建立统一统计口径的措施,旨在强化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统计口径;医院财务分析;影响 医院在目前的社会公共服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强化医院的管理,对于其价值提升意义重大。从目前的医院管理工作来看,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核心的地位,所以强化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意义重大。从现阶段的医院发展来看,医院的有效运行需要各个部门得到有力配合,而财务管理需要在统筹各个部门运行的基础资料上进行措施的落实,所以强化各部门统计的口径,有助于实现财务管理的一致性。本文深入探讨财务管理中统计口径不一致带来的影响,根本意义是要全面了解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和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原因 (一)医院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工作实践来看,医院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是统计口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发现,统计指标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各部门的统计项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部门统计项目的针对性对于部门统计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部门差异比较明显会造成财务工作的混乱。简而言之就是各部门的项目统计不一致,所以财务分析的工作标准性大打折扣,效率提升也较为困难。第二是各个部门在相同的指标统计上,标准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一致会造成财务分析的混乱,进而影响最终财务分析的结果。第三是在指标分析中缺乏发展性理念的嵌入,因此对于财务分析的未来把握性不强。正是因为这种把握性的缺失,出现了体系完善问题。 (二)信息来源复杂 信息来源复杂也是目前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在资料获取方面,不仅利用传统的渠道,信息渠道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就传统方式而言,获取信息主要是进行登记信息的查询和检索,而就网络信息的获取而言,因为信息来源的网站具有多元化,而不同的网站在信息标准方面又存在着差异,所以最终造成了获取信息的千差万别。简单来讲,正是因为信息来源具有了较强的复杂性,所以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的难度会明显的加大,统一统计口径的利用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借助不同的统一口径进行信息资料的分类研究。总之,因为信息来源的复杂性造成了分析统一化的难以实现,所以不一致的统计口径得到了较强的利用。 (三)各部门的工作制度存在差异 在目前的医院财务分析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工作制度存在的差异也会造成不一致统计口径的产生。在医院工作中,虽然财务工作由综合财务部门来进行,但是在不同的科室和部门,也会有相对性的简单财务分析工作。为了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部门会制定具有相对性工作制度和标准。在不同的工作制度和标准之下,采取的统计口径便具有了不一致性,久而久之,部门会形成自身的统计传统,而这种不一致的统计口径也很难改善。所以说,造成目前医院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里,部门工作制度的差异性不可忽视。 (四)人员素质普遍性不高 在目前的医院财务工作中,人员素质普遍性不高情况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一致统计口径产生。简单来讲,具有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采用的方法一致性较强,规范性也十分的突出,所以一致性差异的产生率非常的低。但是目前的医院财务人员,一方面是在理论方面存在着缺陷,所以对于工作的具体认知不够,因此在问题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纰漏。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不仅流程完整性上问题比较严重,标准执行也十分的不到位,这些情况使得统计口径不一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简言之,工作人员的素质严重的影响了工作质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现象。 二、统计口径不一致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 (一)造成人员统计上的差异 统计口径不一致对医院财务分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员统计的差异方面。从医院的工作人员组成来看,其中包括了两大类:第一类是在编制之内的工作人员,第二类是在编制之外的工作人员。各个部门在进行人员统计的时候,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会在人员统计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差异。比如某医院在进行人员福利分配的时候,有些部门统计了所有的人员,但是有些部门却将编制之外的人员进行单独统计,这就造成了人员数量上的差异。在具体的工作人员人均效益分析中,统计编制之外人员的部门因为总体统计人数的增加,人均效益的核算便会偏低,而未统计编制之外人员的部门,其效益会显得相对较高。简而言之就是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了某些项目人员统计方面的出入,由此造成了经济分析准确性和参考价值的下降。 (二)造成收支分析上的差异 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对于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另一个突出影响就是造成了收入和支出上的差异。就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收入和支出需要进行项目一致性的建设,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核算医院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的经济效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如果收入核算的项目多于支出核算的项目,那么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成本抵扣会明显的偏低,这就会造成医院经济效益的虚高。换言之就是因为少报或者漏报支出项目,造成了医院财务分析中经济效益的理论偏高。总而言之,医院的支出和收入是核算其经济效益的两大基础性数据,如果不能利用统一的统计口径对其进行计算,必然会造成收支差异的加大,而这种差异性的增强,会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失去可靠性。 三、医院财务分析强化的建设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体系建设 强化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是目前医院财务分析强化的主要建设措施。统一指标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医院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项目的申报要以财务部门的报表为基准,这样就可以避免各个部门财务申报项目差异的产生,进而可以实现财务统计指标的统一性。第二是在指标的标准性确立方面,需要以财务工作的优化为基本目标,这样财务工作中涉及到的指标会具有更加统一的标准,在具体的财务分析中,因为标准的统一,分析质量会明显的提升。第三是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对于各个指标的发展性分析也要强化。强化发展性分析可以更好的预见财务分析的未来趋势,这样,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可以做好创新,及时的应对外界的变化。简言之就是通过统计指标的体系建设,可以保证统计工作差异性的明显降低。 (二)强化信息的统一性获取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避免统计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发生,一项重要的措施是进行信息获取的统一。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因为各个部门在进行信息获取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途径,所以数据的复杂性比较强,为了将这种复杂性进行改善,可以在医院内部建立统一的信息获取数据库,这样,各个部门获取的消息具有一致性,由于信息不一致造成的统计口径差异现象也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避免。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统一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信息来源的复杂程度,从而实现统计口径差异率的减少。 (三)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并行 重视人才和技术的并行对于财务分析工作的统一性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人才建设而言,主要目的是强化医院财物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而人才建设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是进行理论的强化。财务分析工作人员只有具有更加强大的理论储备,才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财务工作中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解决。第二是要进行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方法打造和措施利用能力的提升。专业化的方法打造和措施利用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得财务分析人员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就技术利用而言,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强化分析手段的提升,这样,财务分析的效率也会显著的增强。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才建设的基础上强化技术的提升与利用,这样,整个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完善性会得到加强,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问题也会明显的改善。 四、结语 医院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医院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医院管理中,财务管理价值巨大,但是目前的财务管理可靠性不高。究其原因是为财务管理提供参考的会计核算和数据统计存在着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为了全面分析这一问题给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本文就财务分析统计口径不一致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两项有效提升统计口径统一化的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的准确性,进而帮助医院财务管理实现全面性提升。 作者:文卫萍 单位:益阳市中心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探索 [摘要]伴随着现代医学信息的发展,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充分结合笔者多年的医院卫生统计与管理从业经验,对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意义、作用以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卫生统计;医院管理;作用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卫生统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医院通过统计调查,获取各种相关资料的信息,并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使其对医院整体的运营和风险进行检查评估、绩效考核、问题研究及工作总结。此外,相关人员还要在卫生统计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帮助医院管理者更好的提升医院的竞争力与服务力,提高医院综合实力。总之,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作用,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 1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的内容简述 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实现更好管理的关键,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医院在国内、省内、市内的发展地位,在管辖区域内总体人群的健康情况以及疾病发展的趋势,明确区域范围中人们的健康情况;②掌握本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了解该地区的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对卫生服务的不同结构需求,进一步强化卫生资源的配置,为医院发展提供决策;③明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等建设,尤其要加大对疑难疾病、高发疾病和高危疾病的研究投入,满足患者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2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2.1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 信息时代,现代医院管理是以信息支持为前提,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撑。完善的卫生系统能全面了解医院当前的运营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医院管理者及时掌握当前的医疗市场动态和本院的运行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2准确把握社会医疗市场的动态 从完善的医疗统计结果中可以分析出当前的医疗市场情况,把握医疗市场信息,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3点。第一,医院在历年来接收患者的来源等详细调查资料,结合本院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分析本院所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从而为医院今后的发展进行更准确的定位。第二,根据人群的健康状况、消费情况以及就医情况差异分析受众需求,对需求的项目、档位、价格进行具体划分并归档,深入分析市场情况,发现潜在市场,及时采取各种预案措施,拓宽服务途径和范围。第三,详细化分析疾病人群、健康人群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准确调整医院发展的计划,建立新的服务项目,贴近患者群众的就医需求,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卫生统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3.1引导并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医院统计能够为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综合情况的检查与总结提供借鉴,及时准确地掌握医院各个科室的具体工作进度,提前制订合理的计划,提高经营的效益与质量,并改进过去存在的经营不善等问题。在对具体工作目标进行执行时,相关人员参照卫生统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与排序,便能发现各种问题信息反馈与质量控制要点,从而真正促进医院发展,这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方式。 3.2确保医院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 医院的主要管理工作在于经营管理的各项决策,这也是现代医院在特定市场中运营的关键点,卫生统计工作与医院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涉及的每一项数据都包括了每一位工作人员及具体的岗位状况。分析卫生统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用医学统计学分析,由此制定年度、季度或月度统计报表并上交给管理人员,从医院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多个层次的发展数据,清晰了解医院各个病床使用的情况、患者入院管理和出院随访的动态、医院整体的就诊人数、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等,更有利于综合各项具体措施,完善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3.3对医院管理工作执行效果的检验 医院管理人员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的科学检验,而卫生统计所反映的具体信息,能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及时的借鉴,调整错误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医院管理效果。比如,医院的住院人次、手术人次和门诊量等指标明显增加,而对应的治愈率以及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就表示医院管理人员的行为有效;如果人数增加,总有效率降低,则表示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因此,卫生统计是对医院管理工作执行效果的有效检验方式。 4强化卫生统计效率,提高医院管理效果 4.1重视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 良好的卫生统计工作是医院卫生管理工作的保障,在卫生统计工作的反馈与监督下,医院管理效果会日益凸显,医院卫生水平能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医院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医院卫生统计工作,重视其管理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完善的适合医院发展的卫生系统制度,保证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实施,以全面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确保医院的卫生水平和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4.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卫生统计工作具有复杂性、社会性和广泛性,是多学科知识的结合,所以在处理统计信息的同时,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现代统计专业和医院管理的综合知识,还要具有医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样才能满足复杂的统计管理工作需求。相关人员还应及时、全面了解地当下卫生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自身对发展趋势与动向的信息敏感性,实时更新并掌握最新的统计信息,准确展开综合分析,发现新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主动为医院管理者提供需要的统计数据信息和具体的分析报告资料。 4.3更换医院现有的网络病案统计信息模块 结合医院的发展能力,医院管理者需要采用招标的方式使用具有更高质量的信息软件,以提高急诊工作量统计、医疗工作量统计的质量,从医院网络中提取有效数据,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增加更有用的信息服务功能,从而满足更复杂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治疗需要,充分利用新的网络统计信息模块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统计的作用,并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及时提供决策性的服务信息。 4.4不断拓展统计职能 就我国不同医院的卫生统计工作而言,其资料信息的深度与广度差异巨大,其与各医院事业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当下各医院的统计工作必须加以强化和拓展,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寻求新的工作方式,以满足医院改革对统计工作更高的要求。比如,如何将医院统计工作中日常的单一报表等常规工作延伸至多元化和专题化的方向、如何扩大统计对象的范围、如何综合各项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如何才能实现医院各项工作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有效反馈。因此,卫生统计部门应具备整合反馈信息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统计部门信息的优势,尽可能发挥信息收集的功能,为医院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摒弃工作中存在的滞后性和管理缺陷,运用科学的、统计的方法一一检测医、教、研、管活动,做好控制、预测和决策工作,最终实现卫生统计在管理决策等服务目标。 5结语 伴随着现代医学信息的不断发展,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众所周知,医院统计工作是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因此,医院应在确保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其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强化卫生统计的优势,通过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让医院管理者更好地推动医院建设与发展。另外,在统计信息的反馈环节中,相关人员还要准确判断信息的有效性,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对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监督,以保证其更好地服务于医院的管理工作。 作者:李春阳 单位:平南县人民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管理中病案统计的作用和价值 摘要:病案作为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也被作为医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在现代医院管理过程中,病案利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了医疗纠纷与法律案件、医院经营管理、疾病预防和控制、临床医学教研、医疗政策的制定调整、监督与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病案、统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医院管理;病案统计;价值;医院经营管理 0引言 病案统计信息是提升医疗业务统计资料实效性的关键原始依据之一,帮助医院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医疗信息也能够通过病案统计来进行检索。在对病案资料深加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手段展开进一步的分析,针对医疗质量、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医疗效果、医院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的制定出医院相关的工作计划,有效的监测医院各科室、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及时针对医疗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供改善对策。 1病案、统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众所周知,一份规范、正确、真实的病案记录与统计报表的质量息息相关,可以有效促进医院疾病、医院住院等相关统计报表的生成。医院管理以及病案统计在表面层次上看,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起着相互利用、说明、监督的作用,均是医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病案一般指的是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过程的医疗性文件进行客观的记录,可以连续地、完整地对患者的诊疗经过、病情变化、治疗效果进行切实的反应,一般可以作为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基础数据材料,并且最终可以归为原始的档案材料。与此同时,病案统计是对病案原始材料进行相关的收集、整理、录入、加工,进而成为医院的统计报表,有效的对病案中存在的无规律的原始资料,开展科学的分析处理工作,促使其构建成为合理有效的信息,可以在日常的医院运行中发挥其咨询、信息、监督的工作职能[1]。 2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2.1给医院科室管理提供信息反馈 临床科室作为医院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在医院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我国大部分的医院中,依据相关的分级管理的要求以及规定,可以发现病案统计指标与临床科室具有很大的联系。其中病案信息主要包括了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科室出入院人数、术前住院天数、药费比例等,在分析病案信息资源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科学的体现出临床科室的经济管理活动以及工作的效率。比如:分析所有的住院患者的疾病,切实地发现问题,科学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控制以及调整,促进患者的治愈率,提升医院病床的周转次数,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促进患者住院支出费用得以减少[2]。 2.2给医院经营管理提供依据 科学有效的决策是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合理的病案统计可以给医院的经营管理活动提供相应的依据,鉴于此,在实际的医院运作中,要进一步发挥病案统计的作用,为医院持续长远的发展添砖加瓦。一般医院的宏观决策是由医院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着手的,在对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进行研究制定的前提下,获得科学可行的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目标。这就需要在每一年的年初,在合理依据前一年医院的手术人数、总诊疗人数、总业务收入、出院人数等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比较,对新一年的工作计划进行制定,进一步确保了医院发展目标的先进性、实效性。比如为了彻底杜绝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事件发生以及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就需要每月定期对科室的资料数据进行监控,针对发现的超标现象,要及时通知医院相关的科室,并且采取一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此同时,医院相关科室也要有效杜绝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发生,并且对无菌环境提出严格的要求,使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达到97%以上,将医院感染的苗头从源头开始扼杀。因此,医院决策科学与否与病案统计信息工作是否到位息息相关[3]。 2.3给医院考核体制提供核算依据 一般情况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中包含了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等,而这些方面均可以由病案统计相关报表进行反映,在反映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将医疗成本进行降低,为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给予了科学的依据条件。另一方面,在医院工作人员考核以及分配的过程中,均能够在病案信息系统中,对患者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医生工作期间中进行的手术量化指标进行相应的检索,进一步保障医务人员的技能考核以及绩效分配参考指标的完善性。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简析了医院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在病案统计作用的基础上病案、统计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与价值,分析与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高效地维护医院管理的高效性。 作者:赵言玲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 摘要: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各医院病案信息也在不断上升,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离不开对病案的统计,为此,本文就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作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病案统计;医院管理;价值 0引言 病案主要是记录患者健康情况等信息的文件,做好患者的病案记录就是为了方便之后的查阅,病案记录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诊断过程、病情分析等多方面,病案不仅仅只是为了之后的查阅,还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病案统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进行病案统计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的科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而笔者也就我院病案统计在我院管理中的价值以及如何改进医院病案统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具体分析如下: 1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 1.1病案统计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病案统计工作主要就是对患者的资料和病案进行记录和统计,病案统计工作不仅能反映出医院经营管理的现状和水平,也为医院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科学合理的决策是医院管理的基础也是核心,病案统计工作是医院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在经营过程中进行决策时,必然会从医院整体出发制定医院的发展战略,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会根据医院总诊疗的人次数、手术人次、总业务收入等方面进行统计决策,而这些数据在病案统计当中都会存在着。因此,病案统计就是其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会直接影响到医院管理决策的正确性。 1.2病案统计为医院科室管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 一个医院中必然会存在着各个科室,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各科室就是其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在对病案进行信息统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从各个科室住院的人数来进行统计,也可以从病床的使用率来进行信息统计,在病案信息统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记录的指标就会包括科室出院入院的人数、床位周转率、病床使用率、术前住院天数、医药费等各方面内容,而这些都是科室工作内容的具体体现[1]。在对患者进行各种资料、病情统计过程中,这些统计资料都能成为临床科室的工作指导,临床科室可以通过查阅病案统计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此来提高治愈率,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临床科室的管理和改进。 1.3病案统计能够为医院考核体系提供核算依据 病案信息的统计会直接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挂钩,在病案信息统计表中,我们能直接看到科室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单病种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等一系列数据,在看见这些数据后,医院管理者就能明确地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降低医疗成本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所以病案统计是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有联系的。而另一方面则是和医务人员的分配、考核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对病案信息进行统计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治也会体现在病案信息中,因此,在对医院内的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分配的时候,管理者可以从病案信息当中翻阅每位医生在职期间手术的情况和质量,以此来作为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分配的重要依据。 2改进医院病案统计工作的策略 2.1加强对病案统计的重视 要想真正发挥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首先就需要医院管理者认识到病案统计的重要性,加强对病案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病案统计工作。而病案统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主动跟踪医院管理,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这样才能保证病案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 2.2重视对病案信息的管理 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对病案统计信息的管理,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在对病案统计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管理,使其符合现代的发展。在对医院进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也应该将病案统计信息管理列入到医院的管理体系中,然后给予一定的支持,在资金、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改善病案统计工作的条件,这样就能更好地建立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为医院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2.3选择合理的病案统计工作人员 医院病案统计的工作人员,因其工作地点的专业性,使得病案统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这样在进行病案统计过程中才能保证统计信息的合理性,因此,在对病案统计工作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具备这两方面的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病案统计工作[2]。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吸取新知识,拓宽自身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能力,保证病案信息的科学合理性,从而发挥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3]。 3结语 综上所述,病案统计是医院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为患者病情提供相关依据,还能为医院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为医院科室管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为医院考核体系提供核算依据[4],因此,在医院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病案统计的重视,然后通过相关专业人员对病案统计信息的科学管理,使得病案统计信息能保证更加的科学、可靠,从而更好地发挥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 作者:赵言玲 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管理中统计工作重要性及改善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医院统计已参与到医院的管理和运营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决策制定、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了指导性的信息。本文从医院统计的含义出发,分析了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医院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医院管理改善的策略,旨在为我国医院管理工作以及医院统计工作的完善和提升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医院统计;医院管理;重要性;改善策略 绪论作为医院科学化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统计近年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范畴也越来越广。医院管理部门可以从医院统计中获得监控、指挥、协调等方面的信息。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统计工作也逐渐发展成了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医院工作,改善医院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服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加强医院统计学科的研究,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获得准确、有效的统计资料,完善统计职责,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提高医院工作质量,更长远地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医院统计 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对医院管理效果和质量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估,并为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协调和决策依据。[1]医院统计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门诊统计和急诊统计,其内容又包括工作量统计,包括临床诊室的就诊人数、就诊种类、就诊身份以及急诊人数等;[2]观察床位统计,指留院观察人数、就诊人数、床位总数等;急诊就诊总人数、抢救成功人数等;门诊取药人数、注射人数、换药人数等;门诊手术总人数、门诊死亡例数等。二是住院统计,其又包括四类:工作效率,指住院、出院人数,治愈率和死亡率的动态统计,医院病床总数量、病床每日利用率、住院人数,周转次数的情况的统计;特、中、小型手术的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以及麻醉人数统计;诊断质量,针对就诊与出院的诊断率和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3]医疗质量,根据治疗率、死亡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医疗事故等情况进行医疗质量分析,以此确定医疗质量;差错数量统计,根据医疗事故数量以及患者反映的手术质量、手术价格等问题确定医院手术中差错数量。此外,根据医院的药品收入、医疗收入、住院金额、医疗设备采购等情况进行统计,以此确定医院业务的运转情况。 二、医院统计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 (一)检验管理效果 医院统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是监管医院的管理工作,确保管理机制运行的有效性。随着患者满意程度的不断提升,就诊、入院、手术和出院的总人数以及医院的收入不断看涨,直接反映了管理机制运行有效。如果通过医院统计结果发现就诊人数和医院收入有所降低,则说明医院管理出现纰漏,医院管理层在日后工作中要加强统计相关工作的管理,针对就诊、出入院以及医院收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灵敏、及时、彻底地反馈,为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决策,以促进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状况。[4] (二)强化管理质量 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直接反映在统计数据上,统计数据不仅体现了医疗质量和水平,更有用的是通过数据可以监管医院的管理活动。统计者针对医疗诊断过程中的准确性、治疗的全面性和及时性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评定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对患者诊前和诊后的一致性进行分析判断,以此初步判断诊断水平和医疗水平,若两者符合率高,则该医院的医疗水平高,符合率低,医院的医疗水平则有待提升。 (三)评定管理效率 医院针对人员、医护用品以及医疗财产的利用和分配情况进行统计,来评判医院管理决策是否有效。例如,统计人员针对床位的使用情况分析来判断设备分配、物资管理以及人员是否利用最大化。针对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设备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的管理以及医疗水平越高,则任务完成的越多,治疗的患者人数越多,为医院日后的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四)评价工作效益 医院是具有多结构、多信息的服务单位,可以通过对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全面综合地总结医院的管理质量,还可以根据医院内部、不同医院之间具体的医疗指标结果进行评估与分析,以此了解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日后医疗工作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5] 三、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医院普遍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多数医院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项目上仍沿用传统型的管理方式,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在医院的管理上只走形式路线,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我国医院在信息化的实现上相较于国外医疗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资金投入不足 医院管理特别是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医院在资金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资金缺乏是医院管理尤其是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障碍。由于不同地区资金投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偏远地区又受到地域、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三)机构设置不健全 一些医院特别是规模小的地方性质的医院在机构的设置上不健全、不科学,无法有效满足患者实际病情的需要。此外,很多地方性质的医院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也不过硬。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因而,医院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6] 四、医院管理改善的策略分析 (一)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部门应树立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在信息化建立上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要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辅助监督,对实际的医疗工作中给予实时有效的监督,提高管理的效率及有效性。此外,要扩宽医疗管理的内涵和服务宗旨,将信息化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中,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信息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在医院管理中还要健全信息化的制度,从就诊、出诊、患者数量、病例、病床使用情况以及医院的收入情况进行信息化统计,将统计的数据按照标准进行分类,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此外,还要配备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实现医疗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促进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还可以职责明确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完善人才建设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医院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即医护人员的管理,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高低、素质的良莠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完善医护人才建设机制,在医护人员的选拔上,要选拔一些具有过硬医护知识的高学历、高质量的人才,在医护管理上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定期开展医务知识讲座,着重分享医务案例,以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医务水平,提倡团队精神,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大对医护人员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开展。 (四)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要加大对医疗设备、人才培养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医院的发展中还要兼顾平衡。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国家对地方性医院的资金投入上还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还应加大对县域医院的资金投入力度,平衡兼顾各地的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条件以及地区机构的医疗能力,推动各地的医疗水平平衡发展。 (五)增加信息时效性 在医院管理中,要及时、准确地向统计人员提供统计数据、咨询和建议等有效信息,对管理中存在的给予监督,一旦有错报、漏报的现象发生,要立刻给予制止和警报。为了确保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将基础性的工作做好,实现数据的科学准确存储,提取使用方便。其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采集、加工和处理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的有效性。最后,还要加强统计人员管理动态、管理方法相关内容的学习,增强对医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敏感度。 五、总结 总之,医院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因此,在统计工作的开展上还要不断提升医院统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医院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只有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不断完善,不断打破传统的发展壁垒,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状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韩小兰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大数据时代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研究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数据的统计以及信息获取、提取以及分配资源显得尤其的重要,这种重要性在医院信息管理中也至关重要。医院信息统计管理是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医院发展中的问题并且预测未来的方向的信息管理工作,通过对数据的统计管理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和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信息管理的水平,更好的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之后对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做了简单阐述,并针对性的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医院信息管理统计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医院信息统计管理的现状 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信息的统计与管理也结合计算机系统而变得快捷、方便。当前国内在的该项目的研究热点课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病案系统的信息化。传统的患者就医过程中,医师需要从多个部门获取才能得到患者完整的病历信息,这样的信息管理不仅管理难度高,而且耗时久,效率低,医师的负担较重。计算机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患者的病历信息完整的记录在案,当需要时,医师直接从电子信息数据库中获取,这种方法使得患者信息的获取、存储更加的合理化,降低了管理难度,提高了效率,也为医生的治疗过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资源的电子化。在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人人持健康卡已经基本实现,这种健康卡中国存储着每个人的病史信息,它方便了患者在不同地区就医和治疗。但是由于我国现在医疗的发展状态仍然比较落后,这种信息技术在我国只是在小范围的地区实现,并不能真正的使广大患者受益; (3)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主要包括软件和人机界面、人工智能两个方面。软件与人机界面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系统管理,使得它的应用突破了过去单一界面或单独案例的局限。而人工智能主要是专家系统与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这两个部分。 2、信息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系统的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规范了医院质量的考核与评价 通过对数据分析与研究,可以对医院各部门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进行监督以及发现问题,并及时的作出改善。这对于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较好的约束员工的不恰当行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2利于医院作出正确决策 医院的发展随着时代也逐步的趋于市场化,竞争力也越来越明显,为了保证医院的发展,医院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准确的把握医院发展的方向,及时对自己的管理策略做出调整,以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2.3促进整合医院信息资源 对于医院的发展,不仅有医护人员等人力资源,也有药物、医疗设备以及其他的物质资源,信息统计能够有效的将这两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从而实现医院的有效管理。其中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包括对医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护士的护理水平的统计,通对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了解到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与专业能力,不仅完善了个本门的奖赏制度,而且可以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服务水平。而对物质资源的数据统计能够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当出现设备损坏或者短缺时,可以进行及时的采购以及补充,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减少经济的损失。 2.4完善医疗体系 一所医院能不能长久的立足与发展,医疗体系的完善程度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分析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医院的不足从而完善医院的医疗体系,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 3、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统计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国在医院信息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的说明,以便能够针对性的找到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来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 3.1信息化建设薄弱 虽然信息化现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但是在医院的发展中,信息化的建设仍然很薄弱,其中一方面是来自医院管理层对其建设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因为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短缺,使得信息化一直不能在医院管理中深入开展。 3.2统计内容局限 由于某些医院忽视了信息统计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依然把统计的内容限制在患者病历的统计上,缺少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使得通过数据获得的信息过于单一,不能有效的为医师提供信息从而对患者进行治疗,也就很难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3.3统计的专业性较差 当前虽然国内大多采用HIS以及CIS来进行医院信息的管理工作,而且他们也的确发挥了一些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两种系统着重强调医院人力与物力的管理,而在数据统计方面并不适用。因此当前的医院信息统计的专业性欠缺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4、医院信息统计管理的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信息统计的作用,从而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以及服务水平,针对上述的不足,我们提出了一下的一些解决方案。 4.1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医院的各部门要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加大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改变统计数据的获取方式,将统计的程序进行升级,使其与医院信息管理体系良性融合,将HIS与CIS两套系统与统计的功能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数据的统一。 4.2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其职能 加强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学习,或者也可以引进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兼顾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拓展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技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业务水平。充分的认识到统计工作的工作内容及其性质,不仅要统计各类限定的报表,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选择、采集、加工、处理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的将结果反馈给管理上层,以便于管理层作出合理的决策。在统计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正。 5、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虽然我国医院的统计信息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国内的医疗质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在对信息进行收集、统计以及分析后,能有效的为管理者提供未来发展的预测信息,从而利于管理者做出合理的策略调整,更好的为广大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黄红军 单位: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His系统计算机病毒防范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His系统在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被广泛应用。计算机病毒使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文件或数据遭受恶意破坏从而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由于医院His系统中存储着大量的信息资料,一旦计算机系统遭受到病毒的入侵,系统被破坏,那么这些信息资料则无法读取,医院的正常医疗工作则会崩溃,这对医生及时救治患者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一、计算机病毒具备的特性 1.潜伏性。当计算机系统被病毒入侵后不会马上发作,这种病毒常常会隐藏一段时间,并对系统中的其他文件进行破坏,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一般而言,潜伏期越长,病毒的传染范围也就越大,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 2.触发性。某些病毒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促使其发生感染,这就是病毒的触发性,病毒的触发因素包括时间、日期、文件类型等。一旦病毒的触发条件满足后,病毒就会开始运作,感染文件、破坏系统。 3.传染性。基本上计算机病毒都会具备传染性的特征,也就是被感染病毒的文件会通过各种方式将病毒扩散到其它文件中,这样循环扩散使病毒的传染性不断扩大,从而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4.衍生性。病毒的衍生性又称为病毒的可变性,是指计算机在遭受到病毒的攻击后,原始病毒留存在系统内在一定条件下其代码被修改,从而衍生成新型病毒,这样形成的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更大。 5.破坏性。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所具备的一个最明显的基本特征。计算机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就是占据系统资源,从而降低计算机的工作效率。病毒设计者决定了病毒对计算机破坏性的程度,一般而言病毒都会对计算机程序的数据造成破坏,严重情况下会使整个计算机系统陷入瘫痪状态,无法运行。 二、计算机安全的防范措施 1.安装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对两个网络之间进行控制和防范的系统,可以说是硬件也可以说是软件,也可以说是混合型系统。安装防火墙能较好维护本地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边界系统的安全,通过与网络防毒系统相结合,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在医院计算机系统中安装防火墙,并在其中加入网络防毒功能,是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2.加强系统软、硬件的防护。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软硬件的保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安装杀毒软件。加强计算机硬件的防护也就是增强硬件的安全性能,从而达到系统防护的目的,在医院His系统中可使用如双网卡的冗余和容错技术。加强计算机系统硬件的防护相比于软件的保护来说,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医院用于计算机病毒防护中的重要部分。加强计算机的硬件保护,能确保医院His系统一些重要文件和数据免受病毒侵害。 3.加强计算机安装内容的控制。计算机安装软件是产生病毒的重要来源。员工在使用医院计算机网络时,除必要的医院管理软件和临床应用软件外,不得私自安装并运行与工作不相关的其他软件,更不能使用盗版软件[3]。在相关的工作软件初次运行时,首先要对其进行病毒扫描以检查其是否存在病毒。尽量避免外来移动硬盘的接入,除非确认硬盘的安全性后,才可进行数据的交换。 4.网络访问安全控制。对计算机进行网络访问控制是确保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手段。网络访问控制能对用户进行检验,控制其访问,只能在某一权限范围内访问网络内容,从而使网络资源在医疗使用过程中不被非法占用,保证系统安全。对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控制包括口令控制和权限控制两种形式,前者是防止非法网络访问操作的第一道防线,而后者对网络用户进行了划分,分为特殊、一般和审计用户三种,根据不同的划分用户访问的权限范围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医院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加强对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成为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医院His系统保存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要想保证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加强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防护。为了确保医院His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防治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破坏,医院还应采取更多的方法与措施,例如加强网络访问安全控制、加强计算机安装内容控制等,使计算机网络真正为医疗事业服务。 作者:孙亚琦 单位:江苏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信息科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管理中统计信息价值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医院管理;价值 医院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发展、医疗资料的利用、医疗护理质量、医技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全院的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等情况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分析,实现统计服务及统计监督职能。同时医院统计工作具有社会性、时间性、准确性、预测性、服务性、共享性。因此统计信息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准确、及时而全面的数据依据,为医院的管理发挥出统计信息应有的价值。 1统计信息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准确的信息源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 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综合统计分析是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综合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统计分析体系,以达到分析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因数,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因数分析,测定各因数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评价大型设备的经济效益;通过趋势动态分析,掌握医院的发展趋势。让领导者通过综合的统计工作,洞悉社会对医院医疗工作的需求,把握医疗需求变化的趋势,合理调整医疗布局,合理配置医院内部的人、财、物,强化工作重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获取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统计信息在现代化医院管理中,随时能满足领导者对医院各项量化指标、统计数字的要求;对医院各项管理质量、工作指标达标情况;对医院住院患者动态、疾病构成、单病种的经济效益和达标情况以及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等等,定期进行专题分析,为医院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度和调整提供参考。把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经济效益统计、社会效益统计等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使信息资源共享,资料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价值,为医院、为社会、为经济服务。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数据统计工作质量探讨 1医院数据统计工作中的问题 1.1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数据统计的工作质量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工作人员对数据统计工作的理解以及工作的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数据统计结果。新时期,我国的数据处理水平不断地提升,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医院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不断地扩张,各类医科类目的资料分类处理也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此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挑战。工作人员对当前的数据统计业务并不是非常了解,不了解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从而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无法了解各类数据统计软件的使用方式以及数据库等,从而导致在实际临床分析以及数据统计中无法充分发挥数据统计的作用,不利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医院综合水平的提高。1.2部分医院的数据处理水平较差。随着我国数据化、信息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各个工作单位、医院等场所都需要开展自身的数据分析业务,提高自身的数据处理技术。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医院经费有限、工作人员数据处理能力较差等问题,其自身的数据处理技术仍然无法得到提高。当前,部分医院的数据处理理念较差,不够重视医院的数据分析业务,从而缺乏主动发展数据分析业务的意识,被动地开展业务分析业务,其自身的数据处理系统相对落后,从而无法得到完善的发展。1.3数据统计准确性不足。医院的数据统计必须保障数据的精确度,从而保证对医院的患者进行负责,如果医院出现了数据统计问题,最终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患者的生命。在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机构需要转变自己的数据统计方式以及数据处理技术,扩大数据统计的范围,必须掌握数据统计的技术,从而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另外,数据统计的工作是为了医院工作而服务的,需要服务于个方面的工作,包括患者治病、科研等方面。在进行数据统计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核实,做好数据统计工作,在医院的职业道德要求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1.4医院整体数据整合力不足。医院数据的整合能力包括数据收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应用能力等方面,在进行数据统计时需要综合该方面的问题,从而提升其数据整合能力。当前,我国医院数据处理工作复杂繁琐,增加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其工作方式仍然无法到达自动化的处理方式当中,无法将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其数据统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了其业务开展难度较大,此外,医院对数据的应用能力较差,在开展相关决策时无法理智地应用收集的数据,其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能力都需要得到提升。 2提升医院数据统计工作质量措施 2.1提升人员素质。数据统计工作说到底,还是需要人员参与的,尤其是新时期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统计工作有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都需要人来进行合理的操作。各类医院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普及推广,使得医院数据统计工作有了新的内涵,与赋予了业务更多的挑战压力。医院数据统计工作不可以仅仅将具体的关注点限制在医疗统计上,还必须对所有各类的资料自主开展合理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结合医院实际的情况来就新问题、新情况、新动态发展给出合理的解决策略和建议,辅助于各类的决策之中来。实际的统计人员素质将会直接决定于数据统计各项工作的质量。好的医疗数据分析师不仅要对整体医疗业务有所了解,还需要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来做事。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必须要坚持职业的原则,对待数据和处理结论必须要实事求是、保证其精度和准确度。作为专职的人员需要努力的掌握新的技术,尤其是数据库技术和各类数据指令,比如Sqlserver各类别版本、Oracel数据库、MySql数据库、以及sql语句的处理。这些软件在许多临床分析和数据统计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医疗课题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2.2充分借助技术。其次,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要充分的借助各类的技术来开展实际的数据分析业务,不要按着过去的套路来处理问题,要结合时展和实际特点来做分析。随着我国各医疗事业的信息业务推进,各类的统计项目模式也需要相关人员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把过去较为被动处理的方式,借助技术手段来改为主动处理的方式;把事后处理数据的习惯改为医疗进程中处理,结合网络的联通来提升整体性。要努力定期的展开各类数据分析说明会议,做出非常具体的报告,辅助于主业务的具体开展。对于数据质量也必须借助各类技术来具体检测,要保证数据的质量。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结合科室的情况来主动的提交和审查其数据,逐步构建起循环机制,督促人们做好工作。相关机构必须要努力的做好培训工作,要重视团队内部各类的潜在力量,争取可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在负责数据的处理,这不仅会提升整体的效率,也可以协助降低其成本,是非常好的做法,也是符合时代特点的行为。2.3确保数据正确。对于医疗数据而言,其最不同的属性莫过于精度而要求。各类医疗机构都是需要对患者负责的,如果数据有误将会造成巨大的失误,是无法弥补的。互联网条件下各机构数据统计由过去的局限性向着综合型转变,是否可以非常快掌握各类数据处理技术,是很多机构主要争夺的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要只顾着数据记录工作的开展量而忽视了实际的质,这是错误观念,也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对于各统计的工作而言,核心就在于数据项的真实。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此负责。我国《统计法实施细则》中也有具体的明确规范,如果在数据分析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低下的表现,也是违法违纪行为。2.4提升数据整合力。数据整合力是数据整体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数据项目是否可用的重要标志。对于各统计工作者而言,必须要努力的提升数据整合度,这是其统计项目实际开展的主要关键点所在。在医疗数据整合重要秉持着规范化、科学化的原则,结合各类软件的实际使用,来提升其具体的质量以及效率,提升其自动化程度,将很多工作人员由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的,进而有精力投入到数据分析等高级业务中。除此之外各类别的计算设施引入也要求相关记录者必须将格式规范,而整合度的提升就是为了迎合规范度提升的重要做法。所以开展该项业务实际意义也是很大的。数据整合力的提升还需要技术的支持,各类数据归类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就是最好的保障。数据整合业务需要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利用业务同步来开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出作用。 3结语 医院的数据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医院需要重视数据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数据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数据统计的技术,从而保障其数据统计的准确度,提高医院的数据整合能力,对数据进行充分地应用,最终促进医院不断地发展。 作者:黄迪 单位: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医学情报科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病案统计分析 1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病案统计的主要作用为记录患者的病情,内容涉及患者发病、病情进展、诊断及治疗的整个过程,除了是临床医师诊断患者疾病的重要参考之外,还是临床治疗及观察患者疗效的重要参考[2]。例如,部分疾病在其发生前即潜伏期内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病理征兆[3],而这些病理征兆对于医师早期明确患者的病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可参考患者的病案获得完整的资料,临床医师及时早期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即可于发病早期时及时进行诊断。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病案统计及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其一为顺应时展的需求,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下,为了促进医院的发展,医院必须对病案统计工作开展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其二为顺应病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传统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使用的纸质统计方法,经病案管理人员定期到病区中对病案进行回收整理,通过装订、编码之后再输入至计算机内。而对病案数据的统计也是经专门的统计人员同时进行病案管理及回收。而这样对同一个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重复的处理,难免会导致物力、人力的浪费。因此,在医院病案统计及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化管理,能够实现病案收集及统计工作的互相审核及监督,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及准确性,从而有效提高病案统计工作的效率。 2病案统计工作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采用计算器网络技术需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要想提高病案统计的实用性,需经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性:2.1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促进病案统计工作的网络化,选取的计算机性能应达到相应的要求,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配置及性能,才能满足需求。从计算机的软件、硬件配置来看,个人认为在计算机硬件配置上,需采用VGA显示器,内存应不小于4G,硬盘容量应超过1T,最好选取的容量越大越好,同时对网卡、网线、打印机及服务器均具备一定的要求。而在计算机软件配置上,需选择中文WCDOS操作系统,Novel网,操作系统应高于Ms-DOS3.3,且酌情优化病案统计管理的首页。2.2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时应将病案与统计联网,再经局域网把原始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内统计,且进行审核分析,最后制成相应的表格。该思路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具体实施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及流程,个人认为病案及统计工作的流程,具体应包括:(1)病案统计:将病案数据输入工作站后应进行统计,内容包括:①把病案首页信息传输至工作站;②转换格式,对操作前应转换的格式进行统计,以提高效率;③对病案首页内容进行审核,主要经设置相应条件关卡而实现审核的目的,标准应达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④对数据进行汇总,并生成报表。(2)病案工作:①对病案进行定期的收集;②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且进行校对修改;③对病案首页信息进行编码;④把病案首页输至工作站中。以上所述的病案及统计工作流程均是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步骤,要想提高计算机网络化的应用价值,需进一步强化以上步骤的掌握情况。以上全部工作的重点为审核医院病案首页数据,审核工作直接关系到病案统计工作的质量。 3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价值 计算机网络化主要是指数字化管理系统,即为促进病案统计的自动化,经过构建文档一体化,及时归档各种病案文件,经计算机技术有效管理病案统计流程,确保病案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完整性。3.1提高病案统计工作的实用性。因医院管理的病案信息非常大,这就明显增大了病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少数需长时间存储的病案信息通常很难保证存储的完整性,这就导致病案信息的统计工作质量下降,明显阻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4]。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病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明显节省了医院的物力与人力,使病案统计工作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提高了医院物力、人力资源利用的有效性。3.2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病案信息关系到患者的隐私,不同时间、不同人员对病案信息的处理权限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病案统计即采用电子档案,其采用的实名制明显提高了病案信息的安全性[5]。采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进行病案统计具有避免非法用户侵入、权限控制、传输及存储加密等特点,可见病案统计人员在工作时需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好对病案统计的保密工作,避免泄露隐私。3.3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病案统计可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报表格式,提高了统计的灵活性,更符合病案管理的发展需求。而在对病案信息进行检索时,不仅包括单一检索条件,还可经多个条件联合进行检索,从而明显提高了检索的灵活性,更符合医院各科室的检索要求[6]。针对突发情况可经远程会诊,从而实现区域性或全球性的资源共享,给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3.4提高病案统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受到医院规模的影响,针对病案信息的核对与整理难度较高,从而明显影响了病案统计的准确及完整。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后,按照病案首页信息,分类整理病案,存储至计算机内再进行病案统计,为了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需按照实际要求转换信息格式,转换时需注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防止数据的丢失,需及时进行处理,然后再审核病案首页信息,及时纠正其中存在的错误。 4小结 总而言之,在医院病案统计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病案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明显提高了病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对于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及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尚书一 单位: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医院统计论文:医院病案统计价值与作用 病案指的是患者的档案,档案内包括患者病情、住院时间、主治医生、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等。病案统计是指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以便于各个科室的信息分享。如今医疗纠纷事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医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事件也越来越严重。对患者病案进行统计工作,能够有利于医生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的病案实施统计工作,有利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医疗纠纷不良事件对医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保障了医疗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 1实施病案统计的方法 1.1提高病案数据的真实性。为了确保患者病案数据的真实性,需要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医护人员在撰写病案时,必须使用专业术语,保证病案的书写规范[1]。详细记录患者病情、住院时间、主治医生、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等信息。查阅病案须得到上级领导的签字,不得擅自复印病案。提高病案的法律效应,要求患者与医护人员都在场的条件下,做好相关病案的记录。以实事求是的目的,严格记录病案中治疗方案、病情等信息,确保患者病案数据的真实性[1-2]。1.2患者病案统计。病案统计主要是对患者的病情发生的原因、治疗手段以及治疗效果等三方面进行统计。病案统计是指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以便于各个科室的信息分享。由于患者病案数据分散,没有规律性,可将病案统计的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患者病案是指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电子档案取代纸质档案的管理。多媒体技术是指扫描、储存、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将转化后的档案(即电子档)储存于数据库中,对转换后的档案进行重新的分类[2]。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共享。数字化管理的优点在于:(1)节约了纸质档案的储存空间;(2)节省了人力物力;(3)方便统一管理;(4)实现了资源共享;(5)确保了患者档案的真实性[3]。1.3保护患者隐私。患者在就诊时,会注意自身的隐私或利益。一旦发现自身的隐私被暴露,则容易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因此在对病案进行统计时,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做好自身的工作,尽可能减少与患者发生纠纷[3-4]。若发生纠纷,则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尽快找出原因,做好补救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纠纷不良事件对医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病案统计的价值与作用 2.1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水平。对患者病案进行统计,有利于医院的管理阶层了解院内情况,掌握卫生部医疗资源的利用情况。促进行政部门分析医疗服务所带来的效益,评估病案统计的价值。2.2了解病案管理不足。对患者病案进行整理后,可清楚了解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管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由于管理不足而给院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2.3各科室信息共享。由于病案统计主要是对患者的病情发生的原因、治疗手段以及治疗效果等三方面进行统计。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的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汇总的数据便于各个科室信息分享,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4]。2.4提高治疗效率。患者病案中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病情、住院时间、主治医生、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等信息。对以上信息进行汇总,有利于医生提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使得临床各方面的诊治操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可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确诊,以保障后续治疗方案的综合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发生医疗纠纷事件的可能性,达到综合提升临床诊治效率的效果[5]。 3总结 医院病案管理中病案统计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病案统计是指工作人员对患者病案中数据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将有用的数据汇总成册以便于各个科室信息分享。病案统计主要通过确保患者病案数据的准确性、病案的整理汇总以及保护患者隐私等手段实施病案统计。对患者实施病案统计的价值在于能够提高管理阶层的管理水平,掌握病案中的不足可进行及时的弥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各科室的信息化,确保医生的治疗效率,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对医院的负面影响。 综上可知,医院对患者实施病案统计是非常有必要的,病案统计有利于医生提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拥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修春苗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 医院统计论文: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 摘要:病案统计是现代医学发展建设的重要学科,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繁杂和涉及内容的广泛,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作用,需要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组织管理。而病案统计作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分支,其统计、分析和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文章在分析医院病案统计在医院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如何完善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工作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问题;对策 病案管理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医疗全过程的病案进行记录、分析、保存、管理和应用的监督。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和现代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医院病案管理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发展。信息技术在医院病案统计中的应用也成为医院病案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医院病案统计管理的实现使得医院职能发生了拓展,开始涉及科研、保险、医疗等多个领域。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医院病案统计分析管理效率成为相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医院病案统计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为医院管理工作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病案统计在对病案资料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评估过程中得到的有效信息能够为医院管理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引导医院管理决策及时发现工作的不足,从而及时解决问题。第二,是评估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医院病案统计中对患者的患病时间、救治时间、救治情况、病情情况等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记录,这些信息是否全面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间接也反映出医院的医疗质量。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分析病案的内容来对现阶段的医疗质量管理提出建议,从而更好的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第三,病案统计信息能够为临床管理和医学科研教学服务提供有效服务。临床是病案统计信息的重要媒介,在计算机应用和加工下能够对病案信息进行整理,从而更好的为临床建设服务。在医疗改革的深化发展下,医院迫切需要应用一种新的机制对信息进行管理,在对医院管理的时候还需要向各个科室分配相应的责任量化指标。可见,临床科室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单位,而且也是医疗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医院发展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开拓更为广阔的医疗市场,需要加强对临床科室的成本核算,制定完善的临床科室制度,对医院病患就医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医院各个科室都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第四,病案统计能够为医院考核体制提供核算支持。一方面,病案统计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存在密切关联,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等都和病案统计信息存在关联,是从病案统计报表中筛选出来的。另一方面,病案统计和医务人员的考核存在密切关联,关乎医务人员的职称和薪酬。 二、现代医院病案统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病案统计查询速度较慢。第一,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下,医院病案统计系统的数据量增加快速,病案统计查询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降低了医院病案统计查询的速度。第二,医院病案的历史数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的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是为OTLP传统数据库服务的,适用于日常管理,无法实现对病案统计历史数据的充分利用。且这种数据库的应用组织形势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数据多样化处理需求。(二)病案统计机构不健全。现阶段病案统计管理机构的工作安排不合理,一些单位不够重视病案统计工作,医院病案统计部门形同虚设,只是对医院发展的各类信息进行了简单的归类总结,没有对病案信息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应用,长此以往导致医院病案统计工作失去了自身的作用。(三)病案统计基础建设薄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下,各个医院对档案统计信息的需求增加,但是落后的档案统计手段和统计信息滞后、制度不规范等无法满足人们对档案信息统计的需求,加上基层医院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的不完全,降低了档案数据信息的时效性,无法保证病案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四)病案统计人员素质较低。现阶段,一些中小型医院是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病案统计工作的,只是安排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或者人事部门人员负责病案统计管理工作,同时这些人中很多身兼数职,在具体的工作中无法将自己的精力完全的投入到病案统计工作中,业务水平无法估计。另外,一些医院领导没有重视病案统计工作,频繁变动病案统计人员,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病案统计机构。 三、完善现代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深化医院病案统计工作改革。第一,为了保证医院病案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医院病案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第二,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之外,医院病案统计工作还需要得到医院领导的支持。首先,医院领导需要加强对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工作的领导、管理,加强对病案统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医院病案统计人员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结合病案统计实际合理安排人员。其次,增强医院领导干部的病案统计理念,为医院病案统计工作提供重要的领导支持。(二)完善医院病案统计管理体制。第一,设立职责明确的医院综合统计部门。为了提高医院病案统计管理工作效率,精简机构,在设立独立的病案统计机构之外,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结构中设立综合性的统计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第二,进一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责。要求各部门按照统一的口径、规范来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和报告信息。第三,实现病案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有效运行。(三)增加统计人员编制,提高病案统计人员素质。结合医院床位的比例合理安排病案统计人员数量,保证病案统计工作的质量。伴随医疗改革的深化发展,医院统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为此,病案统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病案统计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病案统计人员要坚持持证上岗,在通过全国性的统计人员考试之后到医院病案统计部门工作。同时,病案统计人员要能够熟练各种统计方法,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对大量的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病案统计人员要能够及时发现医疗质量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病案统计人员在病案统计中不仅要提供简单的信息,而且还需具备对信息的综合评价能力。(四)加快病案统计自动化建设步伐。在医疗改革和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医院病案统计工作需要能够应用最近的软硬件系统,加快病案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对病案统计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实现病案资源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病案统计数据的质量。计算机系统具有运行速度快、精确度高、层次丰富等特点,将其应用到病案统计中能够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实现对大量病案统计信息的快速检索和查询应用,提高病案统计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下,医院管理建设也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为了能够保证医院病案统计工作的质量,需要医院领导在思想上带头重视病案统计工作,并结合实际健全病案统计机制,完善病案统计内容,实现病案统计的信息化发展,加强病案统计人员自身素质。 作者:张小怡 单位:上海交大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病案室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社会团体,追求的是经营利润最大化,开展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经营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更是企业获得利润乃至生存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成本成本控制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创业期间,是资金最缺乏,也是资源最需积聚的时候。中小企业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就是成本的控制问题。在生产性企业中实行成本控制的环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成本控制,另一个是销售成本控制。 生产环节成本控制是一个系列的过程,包括原料成本,也就是企业要生产的产品需要什么型号的原料,是高质量的还是中等的,这个需要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来决定,当然这是要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基础之上。交易成本是采购员在与原料供应商洽谈过程中需要耗费掉的成本,例如差旅费、电话费等等。运输成本是大批量原料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耗费掉的成本,这个考虑到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路线等等。生产成本是生产环节集中控制的过程,合理科学的工艺过程、高效率的生产线,熟练的操作工人、规范的操作流程、高效率的作业机器等等都是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步骤。 销售环节成本控制是一些中小企业最为薄弱的成本控制环节,因为该环节并不具有明显的成本消耗,比较隐性。销售环节成本控制可以从产品宣传、开拓渠道、销售运输、终端销售等过程来判定。销售环节成本控制最突出表现在非生产性用品、服务类无形产品等,该部分产品大多需要较多的宣传推广费用,那么在宣传推广费用中会涉及到广告费、宣传资料费、促销活动费等,目前一些企业为了做广告而做广告,广告是成本最高的一种宣传方式。 如何降低消耗,在保障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投入的费用和成本,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中小企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谁能充分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谁就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谁就有机会赢得更多的客户,获得更多的赢利,积累更多的资源,实现更充分的发展。 1建立、完善采购制度,实现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工作涉及面广,并且主要是和外界打交道,因此,如果企业不制定严格的采购制度和程序,不仅采购工作无章可循,还会给采购人员提供暗箱操作的温床。完善采购制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立严格的采购制度 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采购制度应规定物料采购的申请、授权人的批准权限、物料采购的流程、相关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和关系、各种材料采购的规定和方式、报价和价格审批等。 1.2建立材料的标准采购价格 财务部对所重点监控的材料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产品标准成本定期定出标准采购价格,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不断地降低采购价格。标准采购价格可与价格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进行,并提出奖惩措施,对完成降低公司采购任务的采购人员进行奖励,对没有完成采购任务的采购人员,分析原因,确定对其惩罚的措施。 1.3建立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价体系 企业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材料建立价格档案,对每一批采购物品的报价,应首先与归档的材料价格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采购的价格不能超过档案中的价格水平,否则要做出详细的说明。对于重点材料的价格,要建立价格评价体系,由公司有关部门组成价格评价组,定期收集有关的供应价格信息,来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并对归档的价格档案进行评价和更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虽然不能完全杜绝采购人员的暗箱操作,但对完善采购管理,提高效率,控制采购成本,确实有较大的成效。 2建立健全销售制度,实现销售成本控制 2.1建立销售人员个人效益账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中小企业的业务主要靠销售人员,控制销售费用,实际也是如何控制每个销售人员的营销活动费用。对于这类企业,通过建立销售人员个人效益账,可以随时了解销售人员销售任务的完成情况、回款情况、已兑现的奖金金额、剩余金额、是否超出还有节余。在实践中发现,建立该账簿的企业,销售人员心中有数,工作目标明确,对财务人员执行财务控制制度理解并配合。而无账簿的企业,容易发生销售人员鱼目混珠,趁机损公肥私。 2.2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成本控制工作 在实践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财务管理,更谈不上成本控制,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来说,就只是一个报销和走账的工具而已。但恶劣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提升财务部门职能,不仅做账,而且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财务部门既是服务部门,也是控制部门。其实许多营销费用发生异常,在财务部门都可以看到倪端,如果有健全的制度、有成本控制的意识,这种黑洞是完全可以堵住的。 2.3企业要注意销售人员薪酬体系的合理设计 一般来说,销售人员薪酬在所有的工种里面应该还是比较丰厚的,现在企业也基本上都实行了基本工资加提成制度,年终可能还有一定的分红。许多企业为了业务发展,不仅有专职销售人员,而且允许其他部门的人员外出接单,如果负责营销的决策者享有和专职销售员一样的报酬标准,那么,从个人利益的本能出发,几乎企业的所有部门都会为这种销售黑洞开绿灯。因此,对基层销售人员应加大奖励比例,而对高层营销管理者,应降低此比例,以保证管理和政策的公正性。 成本费用的高低综合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因其规模有限,提高竞争力、获得发展壮大的关键就在于将成本费用降到最低。对中小企业来说,降低成本费用犹如是面对一座金矿,它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而且它在企业中是极具潜力的,就看你想不想挖这座金矿了。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依靠加强内部管理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本文试图在回顾文献的基础上,找出应对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成本控制;中小企业;解决措施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其中,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获得利润乃至生存的关键。因此,在企业运营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寻找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文献主要从成本控制的内容以及其对影响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着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布洛克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成本控制在会计和管理领域中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平淡无奇的公司很难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每种组织或者每个公司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吸引较多顾客,而较低的成本或许成为某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是会计领域乃至管理领域比较注重的方面,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为顾客或者股东增加价值。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控制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资本支出-内部控制-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日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控制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祥实。 在国外,成本控制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而在成本控制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大型企业、成功企业中去寻找成本控制的成功案例,再将其归纳总结,系统为理论。而假如我国的中小企业想要将国外的理论实践到自己身上,并得到成功,这还需要许多的探索。所以,有必要对国外成本控制理论进行总结,再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情,探讨成本控制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控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般来说,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众多,但大致说来,我国研究者们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进行研究。 成本管理观念模糊,方法过于老套。首先,成本管理观念模糊。多数中小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观念认识深度不够,多数情况下,都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增加扩大产量来进行增收,进而忽视了成本和费用的损耗;有些企业虽然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及管理,但是忽视了整个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生产、经营以及技术)。其次,管理方法过于老套且单一,据了解,品种法和分步法是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使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分批法计算成本的方法只在少数企业中应用,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粗放型的生产组织,对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不敏感,进而带来的是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比较简单。这样就会削弱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缺少整体战略眼光,忽视市场需求。 成本管理程序和机制存在缺陷。多数企业主要以存货计价及收益作为成本管理的重心,重视事后算账,对经营过程缺少控制,忽视了事前预测和管理决策,这样就会造成账面的成本低于实际的陈本,使得报表核算不准确,只是流于形式。另外,考核制度不完善,只对产值和上交款完成情况比较重视。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就没有成本节约、效益提高的压力,下级部门也就比较重视产值和上交款的完成,就会出现人为地调整成本、乱摊成本、不计或少计成本的现象,使得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耗费水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目前国内对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主要从成本控制的概念、影响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中应用的因素、以及成本控制在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的措施等角度展开。 李元旭(2001)将管理成本的研究引入微观的企业层次,在提出管理成本的主要构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组织规模、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产权制度、管理者才能等因素对企业组织管理成本的影响,提供了一种分析企业体制成本的方法。 张献英等人(2003)所提出的理论概括来说是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有:1、经济原则;2、全员参加原则;3、领导推动原则。企业的生存的关键是成本优势的取得。而成本优势的取得不能局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企业领导甚至员工都应该学习先进的现代成本管理的方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增加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以上文献是前人针对一个和某几个因素对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不够系统,也不够全面。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市场中,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因素错综复杂。后来有许多学者又在以前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对企业成本控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而分类研究。 文洪奇(2005)在《试论成本控制》指出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需要包括企业可能面临这些机会或威胁: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及社会状况的变化;利率、汇率等经济政策的变化,产业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各种法律(如环保法、质量法等)的颁布实施和严格程度;交通状况、气候条件等的好坏;原料资源、人力资源等的供应是否充足,有无明显的价格涨跌;产品市场前景的好坏;竞争对手的体制转型,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情况、新产品开发情况,产品定价、营销及管理措施,是否遇到财务危机以及对风险成本的认识等;潜在竞争对手(新进入者)的威胁;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比如对产品的包装、质量的要求等。 肖斌、夏迎峰(2005)在《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战略》一文中提出前中小企业如何降低消耗,在保障产出数量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投入的费用和成本,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都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中小企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他们对中小企业所提出的建议是:建立、完善采购制度,实现采购成本控制;建立健全销售制度;实现销售成本控制。 在寿莉、张伟《谈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瓶颈问题》、张献英《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许华、闫晓军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研究》中主要提出里以下四点措施:1、适当投入决策成本;2、合理科学的设置管理机构;3、加强人员聘用制度的管理;4、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通过文献回顾,我国大量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对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应用上提出非常近似的建议: 适当投入决策成本,引进合适经济发展的新型成本控制方法;加强人员聘用制度的管理,合理科学的设置管理机构;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制度。 国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研究,但在现实中能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却很少。所以,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的再次改进,保持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分析 摘 要: 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是价格和成本的差,企业在追求价格的同时必须注意减少产品自身的成本。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值低,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更要在成本控制上下足功夫,否则很难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成本 控制 利润 中小企业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重,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倒闭、减产的重大威胁。同类产品之间大打价格战,竞争日趋激烈。那么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在产品成本上下功夫,减少成本的同时相对提高产品的利润,只有这样才能够打败对手,谋求发展。在我国,虽然大家都懂得控制成本的重要性,但执行起来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从效果上看并不理想。 一、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成本控制的误区 很多企业在控制成本上采用面控制方法,就是在产品制作的各个环节均追求成本最低,这个观念是不值得提倡的。比如我们在买电脑的时候,如果我们想在主板、内存、声卡、显示卡、硬盘等各个方面都买最好的,那往往最后的攒机价格会高得离谱,而且买到家里后很多性能会因为发挥不出来优势而显得多余。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我们的实际需求追求机器的个性化。比如,我们如果是搞设计的,那就在CPU、内存和显示卡上多花钱;如果我们是音乐爱好者或专业人士,那就在声卡和音箱上多投入。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成本控制上也不能搞多点开花,不能处处“省”,这样省的结果会使得我们产品的性能大打折扣,也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忽视产品质量 中国人尤其擅长偷工减料,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直接降低我们的产品质量,对我们的销售产生最坏的影响,长此下来,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和下滑,这是我们绝对不希望看到的。所以,降低成本可以,但绝对不能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我们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的成本。 3.人力成本过大 人力成本是成本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如何降低人力成本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企业高管和老板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理论,使得这一部分成本屡降不低。机构设置不合理、重复劳动、过低的工作效率造成了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水平,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问题。 4.技术更新失衡 任何制造业,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术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尤其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不进步就是退步。人家一天产值过万,你却只有几千,不失败才怪呢。我们很多企业不注意技术革新,不增加科技投入,在竞争对手由于采用新技术而大大降低了成本的时候,我们相对的已经增加了生产成本,这是落后挨打的一个重大因素。 二、加快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策略 1.精确控制产业链成本 不去强求产品生产过程各个环节都把成本降到最低,而是抓住重点,在最有可能降低成本的方面下手,从而使整个产品生产链成本降低。抓住事物的重点,才能把精力用到最精细而从中获得最大效益,这是处事之道。 2.质量第一 质量是企业的命脉,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牺牲产品质量去换取成本的降低。官场上有一条红线,形容当官的人必须要有一个尺度,不能越雷池一步。而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红线,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一旦产品质量下降就会失去信誉,就会失去人脉,就会丢了企业的命。 3.合理降低人力成本 在中国,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但人力资源成本却居高不下,很多企业老板都为之头疼。其实,一个正确的做法是花重金请一个高级人力资源师,所有的事让他去运作,既省心又省事。我听过一个专家的讲课,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老板朋友请他吃饭,席间提出一个令他头疼已久的问题,就是想买一套新的流水线,但由于价格太贵而迟迟不愿下手,实在是心疼钱。这个专家在了解了情况之后给他算了一笔帐,一个工人的工资一个月是多少?而你用了新设备之后会省下多少劳动力,人数*月数*单月工资。老板一听在理呀,这几个月省下来的钱就足以买设备了。专家接着说,这我还没有给你算产量呢,要是算产值的话你得到的好处就会成倍增长了。之后专家又给老板出主意,你可以合并科室,重新分配任务,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办公室的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很快,这个老板在专家的指导下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收到了惊人的效果,企业也恢复了勃勃生机。从这个实力大家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师的作用,他不亚于刘备身边的孔明呀。有孔明可安天下,有人力资源大师可安企业。 4.平衡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这个论点。我看过很多发家致富的片子,而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人都很聪明,他们都想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点子”,就是靠@些“点子”他们才得以发家、得以致富。那么这些“点子”是啥呀,那就是发明、创造,是科技。如果和其他人一样,人家怎么干,你就怎么干,那哪还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我们发家之后,别人肯定会效仿,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的技术就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尽人皆知了。那这个时候你的优势就没了,怎么办?无它,只要想持续发展,那就必须继续想“点子”,不断用新的技术武装自己。企业的发展和个人一样,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舍得投入,舍得在科技上投入。但也不是说在科技上投入了企业就进步了、发展了,而是要看看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科研效果有没有,所以正确的搞好科技投入的平衡才是问题的关键。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主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着国家的GDP指数,只有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了,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企业发展只是一味地追求产值是不行的,必须要严格控制成本,只有成本下来了,效益才会上去,企业才会得以发展。有一句俗话:不花钱就是赚钱。这话虽俗但道理却是好理解,谁也不能完全做到不花钱,但省钱还是容易做到的,那省钱还不是赚到了。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研究 【摘 要】 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降低采购成本是中小企业有效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在采购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采购成本 控制 方案 一、相关理论概述 1.采购 采购是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很难给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环境的不同采购可以有不同定义。广义地说,采购是一个企业取得物资的过程;而就狭义地说,采购是企业物资购买和服务的表现。然而,采购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各种活动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系列越组织边界活动的总和。因此,对采购的定义是用户为取得与自身需求相吻合的货物和服务而必须进行的所有活动。 2.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是指整个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的加总。采购成本控制指的是以成本作为控制手段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对采购成本的各项指标的衡量以及控制来达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采购成本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力量薄弱,生产效率较低,采购制程度不完善,使得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大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由于采购成本控制研究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研究。 1.控制采购成本是降低商品价格的重要途径 采购成本是商品价格的依据,中小企业要想降低商品价格,使得商品销售量增加,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应该控制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成本,可以降低商品价格。激烈的竞争市场,使得企业间不断通过降低商品价格的方式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价格战争中,只有从控制采购成本的环节上才能获得最大的商品降价空间,进而取得有力的竞争地位。 2.控制采购成本是中小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中小企业的商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是采购而来的,购进的原材料的成本直接音响企业的销售,根据相关调查表明采购每降低2%,就相当于企业提高18% ~ 25%的销售额。由于采购是中小企业进行各种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对采购成本的控制也成为了中小企业开发蓝海的一大重点。 三、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的价格问题。 1.采购只注重价格 一些中小企业任然采用传统的采购方式,然而传统的企业通常将采购的重点放在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上,来争取更大的价格折让,而不注重相关合同中关于售后的条款。这种以价格作为供应商选择主要标准的方法,无论从目前还是长久看,都不可能给相关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原因很简单,需要采购企业在寻找供应商的过程中消耗的成本会抵消低价格所产生的利益,并且这种把价格放在首位的采购方式会促使一些供应商投机,以劣充优,致使企业和供应商双方都不能实现长久的利益,更别提长远发展了。而且传统的采购对一些售后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交货期等问题通常采取事后把关的方式加以控制,这样使得采购企业几乎不能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及相关的质量控制活动和售后的服务过程中去,因此事后把关的难度很大而且可靠性太低。 2.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少,反馈不及时 中小企业获得的价格信息绝大部分是过时的信息,不能得到比较重要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从而不能对企业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作用。更不能不能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要求、顾客的需求、供应商是否合格等重要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从某些程度上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特别是在新产品的研发,旧产品的改变和新市场的开发等方面,不能做出正确的定位。 四、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 如果企业资金充足,或银行利率低,可采用现金交易和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优惠价格。另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是要格外注意的,根据局势的变化选择币种及汇率。 2.价格变动的时机 由于材料的价格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因此采购部门应掌握价格变动的规律,制定好采购计划,把握好采购时机采购。 3.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 对于大量物料的采购,一个有效而传统的方法就是进行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最低的价格。另外,对同种材料,我们应该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得到优势,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 5.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 中小企业的采购管理要想达到一定水平,就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6.完善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质量问题 中小企I的采购方应该加强与供应方的工作的透明度,工作透明度是控制采购质量的关键。企业采购方还应与供应方维持长期合作的关系,这既能保证采购质量也能保证采购成本的合理性。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应该善于发现自己企业采购方面的不足之处,及时做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优化企业采购系统。中小企业采购应该摆脱传统的观点,不要盲目的认为供需双方仅仅是竞争关系,一方的得利就是另一方的损失,而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告诉我们,共赢理念才是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核心。并通过多种有效地采购成本控制机制和规范化运营机制保证采购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相信本文的研究对中小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研究 【摘 要】 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降低采购成本是中小企业有效降低企业总成本,提高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在采购成本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采购成本 控制 方案 一、相关理论概述 1.采购 采购是个复杂的过程,目前很难给一个统一的定义,根据环境的不同采购可以有不同定义。广义地说,采购是一个企业取得物资的过程;而就狭义地说,采购是企业物资购买和服务的表现。然而,采购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各种活动的简单叠加,它是一系列越组织边界活动的总和。因此,对采购的定义是用户为取得与自身需求相吻合的货物和服务而必须进行的所有活动。 2.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是指整个采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费用的加总。采购成本控制指的是以成本作为控制手段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对采购成本的各项指标的衡量以及控制来达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采购成本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力量薄弱,生产效率较低,采购制程度不完善,使得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大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由于采购成本控制研究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研究。 1.控制采购成本是降低商品价格的重要途径 采购成本是商品价格的依据,中小企业要想降低商品价格,使得商品销售量增加,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应该控制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成本,可以降低商品价格。激烈的竞争市场,使得企业间不断通过降低商品价格的方式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在价格战争中,只有从控制采购成本的环节上才能获得最大的商品降价空间,进而取得有力的竞争地位。 2.控制采购成本是中小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中小企业的商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是采购而来的,购进的原材料的成本直接音响企业的销售,根据相关调查表明采购每降低2%,就相当于企业提高18% ~ 25%的销售额。由于采购是中小企业进行各种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对采购成本的控制也成榱酥行∑笠悼发蓝海的一大重点。 三、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存在的价格问题。 1.采购只注重价格 一些中小企业任然采用传统的采购方式,然而传统的企业通常将采购的重点放在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谈判上,来争取更大的价格折让,而不注重相关合同中关于售后的条款。这种以价格作为供应商选择主要标准的方法,无论从目前还是长久看,都不可能给相关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原因很简单,需要采购企业在寻找供应商的过程中消耗的成本会抵消低价格所产生的利益,并且这种把价格放在首位的采购方式会促使一些供应商投机,以劣充优,致使企业和供应商双方都不能实现长久的利益,更别提长远发展了。而且传统的采购对一些售后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交货期等问题通常采取事后把关的方式加以控制,这样使得采购企业几乎不能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及相关的质量控制活动和售后的服务过程中去,因此事后把关的难度很大而且可靠性太低。 2.价格信息获取渠道少,反馈不及时 中小企业获得的价格信息绝大部分是过时的信息,不能得到比较重要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从而不能对企业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作用。更不能不能反映出社会的发展要求、顾客的需求、供应商是否合格等重要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从某些程度上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特别是在新产品的研发,旧产品的改变和新市场的开发等方面,不能做出正确的定位。 四、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 如果企业资金充足,或银行利率低,可采用现金交易和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优惠价格。另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是要格外注意的,根据局势的变化选择币种及汇率。 2.价格变动的时机 由于材料的价格经常随着季节、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因此采购部门应掌握价格变动的规律,制定好采购计划,把握好采购时机采购。 3.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 对于大量物料的采购,一个有效而传统的方法就是进行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最低的价格。另外,对同种材料,我们应该多找几个供应商,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得到优势,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 5.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 中小企业的采购管理要想达到一定水平,就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6.完善中小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的质量问题 中小企业的采购方应该加强与供应方的工作的透明度,工作透明度是控制采购质量的关键。企业采购方还应与供应方维持长期合作的关系,这既能保证采购质量也能保证采购成本的合理性。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应该善于发现自己企业采购方面的不足之处,及时做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优化企业采购系统。中小企业采购应该摆脱传统的观点,不要盲目的认为供需双方仅仅是竞争关系,一方的得利就是另一方的损失,而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告诉我们,共赢理念才是作为采购成本控制的核心。并通过多种有效地采购成本控制机制和规范化运营机制保证采购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相信本文的研究对中小企业采购成本的控制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控制对策探析 [摘 要]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力资源招聘成本进行控制,不仅能优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还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但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控制认识的不足,导致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和效益。本文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出发,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构成,提出了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成本控制 1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涉及行业广泛,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小企业的界定是与大型企业相对来说的,是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以及经营规模都较小的经济体,且一般中小企业主要是由少数人出资建立的,主要采用集中管理的方法。 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都各不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中小企业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界定的,质的指标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等,量主要是指企业的资产、人员等。我国界定中小企业质的标准是根据企业所有权的集中程度、自主经营程度、管理方式以及在本行业所处的地位等,而对量的标准是人员数量、销售额以及资产总额为标准。根据以上标准把企业所有权集中到一个或者少数人的手中,采取完全自主经营的模式,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员工数量在1 000人以下的企业界定为中小企业。 1.2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 1.2.1 中小企业用人机制灵活 由于中小企业通常为一个人或者少数人所有,产权明了,所以中小企业管理方式高度集中,实行完全自主管理。因此,中小企业的用人机制非常灵活,其可以根据企业当下的实际需求制订用人计划,且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也比较灵活,可以根员工的实际业绩随时进行调整。对企业具有突出贡献的员工,不仅可以获得薪资上的奖励,甚至还可以对员工进行非物质的奖励。 1.2.2 中小企业人员流动频繁 由于中小企业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如果员工不能得到满意的待遇,就会从企业流失,所以中小企业的人员流动与人才流失的概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调查研究表明,某公司上半年的人才流动率达到了30%,且流失的人员往往是具有技术特长或者丰富客户资源的关键人才,这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也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与和谐。 1.2.3 选用人才以合适为主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特点就是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以合适为主,也就是能够满足企业实际发展的需求,认同本企业的文化,能良好的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的选拔过程。中小企业由于其经济效益有限,无法像大型企业一样投入巨额的资金吸引人才,中小企业的人才招聘是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使其能够完全胜任岗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并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入新的力量。 2 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概述 2.1 人力资源招聘成本的概念 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人员需求、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人才进行招聘、面试、培训、聘用以及其他必要的相关费用的总和,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的实际价值进行计算之后得出的经济价值的体现。由于企业招聘的人力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与考核之后,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所以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成本,也就是人力资源招聘成本。 2.2 人力资源招聘成本的构成 人力资源招聘成本人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成本,另一部分是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实际产生的费用,如招聘费、培训费等;间接成本主要指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时间、人力、物力以及耽误工作的损失费用等。 3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在间接与直接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愈发激烈,企业生产运营中的物力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压力。 3.1 招聘规划不合理产生的重复招聘成本 中小企业在制订招聘规划时,由于企业自身的局限性,没有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制订具有长远目标的战略招聘规划,更没有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人员数量结构和质量结构进行规划,招聘规划也只是为了弥补企业当前人才空缺的需求,所以招聘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导致招聘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给企业带来重复招聘的成本。 3.2 招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企业的招聘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种资源,会产生大量的组织费用。例如,聘人员需要驻外招聘、招聘广告费用、聘请猎头公司产生的费用等。就网络人才招聘而言,虽然费用低且方便快捷,但为了吸引到众多的求职者,企业在网上一定的招聘信息后,人才招聘人员每天都要在网站上面花费大量时间去浏览和筛选简历。虽然每天都能收到多达上百封的简历,但能通过筛选的却寥寥无几,并且在打电话对招聘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核实以及面试之后,最后能真正为企业服务的人才少之又少。由此可见,虽然从表面上看网络招聘的成本并不高,但是大量的人工筛选工作无形之中便给企业造成了非常高的间接成本。 3.3 众多的培训方式导致培训成本过高 在人力资源招聘之后,对新员工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有企业文化的宣讲、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专业知识培训等,但是往往不具备针对性,采用的方式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对于职工职业素养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用处。同时为了提高员工的职业水平和技能素质,帮助员工尽快地融入新的环境,在这期间企业会采取投入大量的资金,如聘请高校教师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为员工购买新设备等,势必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进一步导致了人力资源招聘成本的增加。 3.4 招聘成本控制方案不合理 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采用的传统招聘控制方案过于老套,对成本进行控制的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不能切实有效地控制企业的成本,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招聘成本控制方案不科学,导致招聘成本居高不下,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效益。然而,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控制的关键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招聘成本控制方案,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企业物质资本的成本控制上,对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控制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可行的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控制方案,最终导致资源和资金的双重浪费,给企业的带来经济损失。 3.5 高离职率导致招聘费用的上升 由于中小企业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如果员工不能得到满意的待遇,就会从企业中流失,而且流失的人员往往是具有技术特长或者是拥有丰富客户资源的关键性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直接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离职率所导致的招聘费用还体现在,企业为填补人才流失的空缺,通常情况下会高薪聘请相关的人员,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必定有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招聘的直接成本有所提高。 4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控制措施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求,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企业运行的实际需求,用最小的成本为企业吸收到最合适的人才,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基于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其发展的特点,再加上中小企业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如果员工对当前的待遇和福利不满意,便会选择离职,重新选择自己满意的企业,所以中小企业的人员流动与人才流失的概率通常是大型企业的好几倍。因此,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成本的控制势在必行。 4.1 提高招聘的有效性,降低重复招聘成本 招聘的过程中,要对面试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并结合企业的战略需求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对面试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Σ环合企业需求的应聘人员进行淘汰。在对应聘人员的了解过程中,不要仅仅局限于应聘人士所取得的资格证书、资质资历等,要通过对其进行相关工作能力的测试、人际交往、个人思想品德的测试等,相应的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除此之外,这还可以尽快帮助企业员工熟悉企业的文化环境,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新的工作团队中,从而有效地促进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 4.2 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组织招聘,降低招聘的成本 中小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用人需求计划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公司的招聘计划进行宣传,如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减少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上面的宣传与投入,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节省招聘方面的开支,同时也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从而不断扩大人才来源的范围,为公司最大限度地吸收具有实际效用的高素质人才。 4.3 制订科学的招聘计划,促进人岗匹配 企业要对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调查,在明确用人方面的需求和目标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招聘计划,将所需岗位的具体职责、操作流程以及对操作人员的素质需求等都确定下来,同时在招聘告示上将企业对岗位的需要以及对招聘人员的具体要求都确定下来,保证应聘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前来参加面试,提高应聘人员岗位的针对性和入职后岗位的胜任力。 4.4 缩短新员工的适应期,降低招聘成本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成立一定的辅助机构,在保障工作效率的同时,对新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对业绩出色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归属感,使其产生成就感,对业绩普通的员工进行劝勉,帮助其改进工作方法,提升业绩,使其感受到企业的关注,进而激发员工对工作产生浓厚的热情,并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把企业当作家一样去爱护和建设,从而有助于缩短员工的适应期,降低优秀员工的离职率,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5 创新成本控制方案 一方面,创新成本费用的管理。中小企业应从长远考虑,站在战略的高度,加强企业对财务管理部门的控制,充分发挥财务本身价值信息的巨大优势,通过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动态变化,然后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的测定,以此来减少不必要的低效或者无效劳动的产生。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和软件。使用专业的控制管理软件可以逐渐将传统的、复杂的手工核算方式淘汰掉,实现对企业招聘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并且通过相关软件实现企业在招聘方面能够进行科学的成本计算,以此促使企业明确招聘方面所花费的费用,在今后的招聘过程中能够实现对招聘成本的高效、快捷管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基于E-HR系统的产业技术,可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拓宽调动渠道的方法,合理地进行人员调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高度共享人力资源,改善和提升总体员工的效率和满意程度。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基于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探析 一、对中小企业实行成本控制的作用 1.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于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其永久不变的追求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往往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控制成本,虽然这样客观上确实有益于控制成本,但却对企业的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因此,企业只有对产品的设计、销售、生产等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以此进行综合平衡,这样才能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有利于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会对企I管理水平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以及相关的方式方法,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中小企业在整个市场经济当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个体,其发展要想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在企业运行当中,不仅仅要重视对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而且要关注产品在市场当中所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这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控制的目标不够明确 现代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一个较为传统的成本控制阶段,而这种阶段的企业往往只能够获取短期的效益,缺乏对整个企业的全面考虑,致使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模糊,这样,也会使得整个中小企业缺乏长远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方向,在一个相对复杂、多变而且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表现得力不从心,使得企业缺乏竞争力。 2.成本控制的模式以及方法相对落后 现如今,许多中小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忽视了产品生产环节中的成本控制,从而很难从正面看出企业所具有的成本信息,从而造成误导,使得企业丧失长期竞争的优势。 3.企业控制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中小企业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操作,但是这种运用也仅涉及会计凭证录用、等级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其主要运用方式则是记账、算账以及保障和数据统计等方面,没有更好地体现出企业对会计的控制、会计的分析以及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信息交互管理功能。 三、现代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策略 1.吸收和引入全新的战略成本控制理念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成本控制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战略成本控制理念只有与现今的成本控制相符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成长。战略成本控制通常指的是对企业本身和竞争对手进行分析的相关方式和方法,可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战略进行评价,从而创造企业竞争的相关优势,使企业与外部环境进行融合,从而制订出相对长期、全面和完善的成本控制目标。 2.创新成本目标 成本控制目标的长期性具体指的是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作为管理的基础,并确立更为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进而对相关目标进行实施。而对于现代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而言,不仅仅要对自身进行考虑,还要将成本与成本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并进行充分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制订出一个有利于降低成本并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成本控制目标。 3.培养良好的员工素养和工作态度 企业应当不断加强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素质的培养,要求企业管理者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并要求他们主动参 与到学习和培训当中,掌握现今的工艺技术,从而逐步减少生产当中的浪费情况。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成本控制在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究 摘要:当前经济从高速发展趋向理性,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在经济转型期间经营压力增大,行业的竞争趋势显得日趋激烈,企业本身在经营中的获利空间也越来越小,导致企业对于其内部成本的有效管理都更加重视。当前中小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将成本进行降低,而应立足于整体战略目标及企业外部环境,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提出相应的降低成本的解决对策,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结合当前经济特点对企业成本控制做出阐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分析 所谓成本控制主要是指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事先预定成本的最高限额,按照限额的开支成本和运费,利用实际所需要的成本和预定的成本限额相比较,对经营活动的成绩以及效果进行有效的衡量,并且利用意外管理原则针对不利差异进行有效的纠正,有效的将工作效率进行全面提升,进一步更好的实现以致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 一、当前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过去传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利用节约作为控制手段,然而却并没有进步一步深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一些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对于企业后期的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的整体长远目标的实现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企业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在社会企业当中,有部分工作人员认为成本管理是少数人进行管理以及财务人员所需要开展的工作,认为成本效益都是应当由企业领导以及务部门的领导层来考虑的,这种浅薄的成本意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所起到的最终效果有着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企业空白区域成本耗费大 在中小企业当中大部分的组织做结构都存在很多的空白区,这样就直接导致企业的各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若想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有效的共同合作,那么首先就需要跨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空白,这样在各部门之间所产生的空白区域当中进行相互沟通和合作的话,就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例如在时间和金钱以及物力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花费。 (四)成本控制缺乏驱动因素分析 企业工作人员对于成本认识不足,在思想当中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成本控制概念,对于成本管理只是将它简单的看成是固定成本,所处理的周期也较为短暂,相对于这种浅面落后的思想对于战略意义信息就会掩盖住其中实大部分实际重要的信息内容,从而直接导致企业在进行活动绩效的时候无法或者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现。 二、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转变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成本控制效益思想 在经济市场当中,企业在管理过程当中的首要目标就是最大化的追求效益,也就是企业需要尽心有效的盈利。所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也应当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方向进行有效的转变,全面有力的树立其成本效益观念。 企业在经济市场当中进行有效的经营,不仅需要有效的将自身产品的质量进行提高,而且在服务质量也需要进一步的做到最好,在市场竞争当中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如此一来对于企业而言才能够实现企业最大化的利润。 成本效益观念的产生,主要是从企业本身的投入和生产的对比进行分析投入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企业在市场发展中需要保证产品质量百分之百合格以及高效的服务质量,尽可能使用最小的成本投入博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企业一切成本管理活动的支配思想都是取决于成本效益观念。 (二)注重培养与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 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综合素质体现和集体意识等,都是影响企业成本投入高低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企业的全体员工需要做好先进性成本控制意识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有力的全面加强成本控制宣传,使得企业员工在思想当中对于成本降低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其中存在的无穷潜力,企业的领导人员需要有力的带动员工一同参与到企业的成本控制过程当中。 (三)责任明确到部门,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 企业在各个部门之间需要明确的认识到他们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对于部门之间相互有效的沟通需要进一步加强,保证他们能够充分的进行信息交流,在各部门进行相互合作的时候,能够将各自表现出来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将各自的效率进行全面有力的提升,这样一来对企业的整体效益就有利于提高,与此同时对于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进一步提升。 例如,市场营销部门要做到:预算所需销售成本,并报财务资产部备案,将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的原因,进而控制实际成本;采购部门应做到:对外寻找和开发好的供应商,购货时要货比三家,保证采购到物美价廉的购件;财务资产部门应做到:做好价格及合同的审核工作,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 (四)转变发展思路,重视科学技术创新 企业成本控制应当有效的转变发展思路,将过去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进行有效的转变成为经营效益,首先需要有效的树立其正确的成本控制观念,所有的成本效益观念应当将成本效益观念作为主要的思想支配,从企业的有效的投入与生产经营产出做出对比,进而分析企业的投入是否科学合理。 企业在社会当中不断进步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计划进行技术改革创新,将新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实际有效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运用科学技术力量有效的解决成本控制当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本身想要全面有效的做好自身的成本控制,首先就必须要遵守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当中的各项原则,并且还需要明确当前所存在的所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企业自身需要进行全面反思做到认真改进,这样对于企业而言才能够更好的在激烈的经济市场当中得以有效的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论中小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摘 要] 分析了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和改进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以求能为中小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中小企业;管理;成本控制;存在问题;措施 1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们逐步认识到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也加强了成本控制规划, 但是仍然有很多中小企业不能充分理解其成本行为, 成本控制管理还存有很多缺陷, 还处于传统的成本控制管理模式下。一是成本控制决策观念不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组织架构相对不够完善,智囊团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基本上是由企业负责人一人说了算,而个体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在决策观念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二是成本控制注重事后阶段。中小企业一直把产品生产制造与检验过程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的首位,只注重了生产与检验的事后环节,而忽视了影响质量与成本的诸如设计开发等事前环节的控制。三是成本控制缺乏市场观念。中小企业忽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量,有可能导致产品滞销并大量积压,库存管理费用增加,同时造成中小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四是成本控制数据采集失真。中小企业在采集基础数据时采用先由一线技术人员填写报表,再由专业人员将报表数据统一汇总录入微机,数据采集质量不高。此外,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还存在账面科目不全、物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 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的措施 (1)把握成本控制原则。一是全面介入的原则,具体指成本控制的全部、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即对产品生产的全部费用进行控制,对企业内部上下进行全员控制,对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过程进行控制。二是例外管理的原则,即特别留意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生的不合常规的情况方面。三是经济效益的原则,即力求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实现中小企业利益最大化。(2)夯实成本控制基础。在中小企业管理当中,成本管理控制如果不从基础工作做起,其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大打折扣。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实现中小企业正常运行,巩固成本管理,保证成本控制质量的关键。二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通过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物质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制造费用,同时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定额管理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等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所在。三是优化衡量标准。标准化工作是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中小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它能促使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管理成功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化、计量标准化和价格标准化三种形式。 2.3 确定成本控制着手点 (1)从关键点着手控制成本。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管理应从关键点着手,抓住成本关键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产品成本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在成本中的作用可能不同,有些环节点对成本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有些环节点对成本的形成起的作用较小。中小企业应找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本控制关键点,从关键点着手进行成本控制,才能把力用到实处,真正将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做好。(2)从创新方面着手控制成本。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总是希望成本越低越好,但成本降低是有限度的,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中小企业只有从创新方面着手来控制成本才是王道。一是可以从技术创新上来降低原材料成本;二是可以从工艺创新上来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三是可以从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创新上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可以从营销方式创新上来降低单位产品营销成本。中小企业只有从创新方面着手,通过不断创新,才是中小企业不断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3)从可控制费用方面着手控制成本。一般情况下,可以简单地将产品成本分为可控制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在通常情况下,不可控制成本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于此,只有对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人为进行调控的办公费、原材料采购、原材料消耗量、差旅费、资金占用费、运输费等可控费用下大力气去控制才有实际意义。从可控制费用着手进行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必须采取的措施。(4)从占主导地位方面着手控制成本。中小企业成本控制首要的是控制成本的主要方面,只有从占主导地位的材料费等方面着手,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计划一般就不容易被突破,成本控制的目标相应也就比较容易实现。(5)从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着手控制成本。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不是光靠一两个人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中小企业所有与成本相关的员工的积极参与。那么,如何发挥每个员工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就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只有建立与之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用激励与约束的方式来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主观能动性,将节约成本与员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利用奖惩的办法将中小企业被动成本控制转换为全员的主动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成本控制管理是中小企业取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或谋求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通过成本控制管理,其最终目的就是使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进而降低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中小企业利润,从而使中小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良好的成效。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自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来,中小企业发展尤为迅速,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劳动力、资金、材料等成本不断攀升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中小企业忽视了对成本的管控,企业利润被成本上涨因素抵消殆尽,盈利水平大幅下降,面临巨大的经营危机。鉴于此,企业为了能在残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站稳脚跟,就需要加强成本管控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及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成本管控的有效途径,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成本控制 问题探讨与解决 一、成本控制概述 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预先建立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所发生的各项资源的耗费和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和监督,及时发现其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造成实际脱离计划或标准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科学实施成本控制,能够提高企业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与壮大。分析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成本控制意识薄弱、观念落后 多数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企业其他部门认为成本管理与其没有关系,甚至部分企业领导也缺乏全员成本管理的认识,未能促进全体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成本管理方法落后,认为成本控制主要靠节约,一味追求成本最低化,且管理者只关注表面成本费用的压降,未能通过技术革新、管理优化等手段创造更大的企业效益;成本管控制观念传统,缺乏全局意识,多数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只关注生产成本控制,忽视采购、营销、研发、财务、日常管理等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成本管理范畴狭隘,未能深入反映经营全过程,未能与企业整体战略相结合,削弱了企业竞争力;成本控制不重视经济效益原则,许多企业成本控制缺乏市场概念,片面的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单位分摊的固定成本,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转移到存货中,导致存货积压。 (二)成本控制手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 现代企业信息量日益庞大,多数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专业人才等条件的制约,未能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控理念,处理、分析成本数据,这必然导致了企业成本管理的落后,严重制约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成本控制目标不科学 目标成本管理是在企业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测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的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它以管理为核心,核算为手段,效益为目的,对成本进行事前测定、日常控制和事后考核,从而形成一个全企业、全过程、全员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成本体系。 然而,部分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指标没有细化、量化,成本控制难以有效进行;部分中小企业根据现有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以短期效益作为成本控制目标,忽视了外部市场、客户需求、同业竞争等因素,成本控制目标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周密,这种片面的成本控制目标,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不利于中小企业长期经营、持续发展,不符合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原则。 (四)成本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成本预算管理是企业基于市场竞争导向,依据企业的成本要素结构与作业流程,通过量化的形式,确定各要素与作业流程成本的目标值,并以此对企业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实施追踪、控制的管理方式。成本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本预算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企业加强成本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在成本预算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缺乏应有的配合,导致成本预算不准确;部分中小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随意性较强,没有依据成本预算进行决策;部分中小企业在成本预算管理过程中,奖惩机制不健全,成本超支与个人利益不相关。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成本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五)成本分析不到位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信息,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控制成本的途径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部分中小企业产品成本分析不全面,仅关注产品的制造成本,忽视产品的设计成本及销售成本;部分中小企业成本分析不细致,未区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部分中小企业成本分析局限于事后的成本报表分析;部分中小企业分析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只是简单的罗列数字。成本分析的不彻底、不到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 三、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强化全员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人的活动在成本发生的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人的素质和态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成败,应加以重视。首先,管理者应以身作则,带领全体员工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法律法规,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提高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从领导到一线员工,让大家认识到,成本管控的成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中增强成本控制的自觉性、主动性,在企业内部建立人人关心成本的企业文化氛围。另外,在提高成本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考核与激励制度,进一步提高员工成本管控的积极性。 (二)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 信息社会,中小企业应加大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建立ERP系统,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及时、准确、安全、有效的传递和处理成本数据,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以此提高工作的效率,保证成本管控工作顺利开展。 (三)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 中小企业应制定长期性、外延性、动态性的成本控制目标。长期性是指成本控制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制定为取得长久竞争优势而实施的目标;外延性是指企业通过正确分析和判断所处市场环境,依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和实施适当的成本控制目标;动态性是依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成本管理上的差异制定一个弹性的成本控制目标。现代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不应该只考虑成本本身,也不应该仅拘泥于成本的发生过程,需要将成本和与之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有利于降本增效,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成本控制目标。 (四)加强成本预算管理 中小企业加强成本预算管理,一是要将成本预算的指标进行细化,为科学、合理制定成本预算做准备,二是成本预算管理须同成本责任追究制度相结合,将成本预算指标分解到具体部门和员工,调动全体员工开展成本管理的自觉性。落实职责,确保成本预算按计划完成,是成本预算管理的关键。 (五)细化成本分析,持续改进存在问题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成本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成本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分析,找出并解决成本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进行成本控制。中小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应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分析,明确哪些作业是主要作业、必须作业,哪些作业是次要作业、可消除作业,哪些是高效能低耗作业,哪些是低效能高耗作业,通过作业及作业成本分析,发现并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持续发展寻求新的突破点。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体制还不健全,在成本管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间竞争日益加剧,中小企业只有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控制制度,有效的进行企业成本管控,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精益思想”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摘 要:精益思想已经在各个行业中作为一种普遍的管理应用,其来源于日本丰田汽车的精益制造生产方式。精益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观念。①精益思想是只能由用户来确定的企业产品价值的一种价值观。②精益思想是站在用户的立场从原材料,最后到成品,寻求全过程中的整体最佳。③精益思想是使所有能创造价值的各种活动,使用起来,禁止企业的浪费,杜绝停滞。④尊重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要,拉动生产。用JIT生产和单件流实现拉动方法,确保用户在约定时间内得到产品。⑤要以企业自身的持续改进、无差错生产和用户满意为宗旨,为了能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和及时的产品,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而优的价值,杜绝浪费才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关键词:精益思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 1 精益生产的概念和特点 1.1 精益思想生产的概念 在现代的企业中,精益生产已经不是个陌生的话题了,其目主要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为了实现拉动式准时式的生产方式,将各个流程同步协调,避免在每个环节上浪费,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生产柔性化,使库存降到最低。所谓的“精”就是少而精“益”就是最求更深层次的经济性。 1.2 精益思想生产的特点 ①具有灵活性,主要是在精益生产中,劳动力和设备方面要以多变的形式适应生产需求的变化。②零缺陷是消除一切残次品的体现,要争取一次性做到最好,每个工序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避免返工。③基于5S理论的精益生产:5S理论是整理、整顿、清理、清洁和素养。5S理念是来源于日本新颖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对生产相关人员、材料、机器等进行管理。 2 相对于传统生产,精益生产的优势 精益生产摒弃了传统生产的缺点传承了传统生产的优点。精益生产在产品生命周期之初就考虑到了质量问题,最大限度地确保产品按照正确方式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能使整个生产流程进行顺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做到零库存。为了能使企业的生产井然有序,精益生产在鼓励员工方面,采取放权政策来鼓舞员工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在精简成本和库存的情况下,依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 3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迅猛,又实行了鼓励自主创业的热潮,中小企业的市场日益激烈,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门其主要性加倍凸显。可是从目前的工作现状来看,还是由不少企业仍用传统的成本管理办法,成本管理的水平相当落伍,不仅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还造成了企业之间竞争力的不均衡,管理制度相对严格一些的企业在成本的优势上就远远大于管理水平差一些的企业。 4 精益思想下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原材料以及员工工资的成本上涨,在降低成本的问题上都在寻找着方向。由于目标与行动的不一致,导致质量成本控制上存在误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①部门员工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于各个部门的协调,每个部门负责的环节紧密相连但又有自己的明确分工,如果不能协调配合好,将给企业成本控制的最终效果带来不利。 ②当下的技术发展进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技术发展可能使质量成本管理更加有效,另一方面如果无法及时获得相关的核心技术,又可能给质量成本管理带来风险。所以,技术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抓不住机遇的风险,也带来了抓住机遇的优势。 ③失真的成本数据。现在还有很多企业部分成本核算的环节还采用较落后的核算方法进行计算,不能完全地获得统一标准的成本数据,这样也就不能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及分配。 ④缺乏质量成本管理科学有效的决策指标。任何一个行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法则,部分企业过分考虑了节约指标,忽略了协调配合的整体流程。 5 精益思想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5.1 质量成本控制的培训 ①对质量管理层的培训。管理层质量成本控制的开展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指引作用,他们的积极鼓励和以身作则的精神有极大的推动效果。一方面,为了防止培训课学而无效,应该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使员工在精神上支持公司的决策。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交换学习的方法,使同在一个行业的或同一个集团子公司的互相监督、相互学习,给予适当的压力和动力,既是合作也是一种竞争,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 ②对基层职工的培训。要从思想意识和专业知识入手。要使员工认识到质量成本控制需要各个环节的重视与配合,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环节的责任,要站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管理,才能实现最小化的质量成本控制。一要制度明确,二要管理者的重视,三要形成企业文化。开展小组比赛,建立适当的奖惩条规,提高员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速度,专业知识的精髓掌握。 5.2 不断完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 ①具有科学合理性的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首先,有效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和及时建立归口分级制度,使质量成本构建基础具有有效性。其次,太高太低的目标会丧失信心或不易达到而降低标准,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设立目标才能提高质量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具有合理性的体系初建,在不断修缮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制定的偏误,或设计的不准确而使得整个成本控制失效。 ②要及时实施已经制定的有效体系。要及时有效地对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加以推广,不能搁置。在不符合生产运营要求的体系下,大胆的创新抛却旧的体制,是明智之举,当企业领导层意识到了质量成本控制的重要,就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 ③质量成本会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运用,首先要研究质量成本会计的理论,逐年增加质量成本控制的相关文献,理论实现性不强都是泛泛而谈。想要设计出适合企业质量成本现状的控制体系,就要鼓励科研与生产单位的合作,加大对质量的成本研究,给企业成本一个保障。最后加强完善企业内部的质量成本会计核算。一是为确保成本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要健全原始记录。二是通过质量成本会计核算,将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显性化。利用报表信息完善会计科目和账簿来分析出最佳的质量成本。 ④完善外部监管体系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完善企业质量检验部门的监督制度。一是要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不合格的产品严格把关,让企业对质量成本控制足够重视。二是借鉴其他行业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外合作与交流,把符合自身发展的有效制度体系建立起来。三是质量监督体系要多层次。加强执法机构在企业中的权威性,要正确处理企业与监督机构之间的关系。四是要对监管人员的专业进行考核,执法时要持公正的态度。五是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消费者来加强对企业质量管理的监督。 6 结论 我国中小型企业是国家企业发展的主流,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息息相关的是企业成本的管理,成本管理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全球化,竞争也日益激烈,世界经济体的扩展促进全球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中队核算与考核成本进行策略分析,制定战略性目标,消除生产过程中过于冗杂的不必要消费,减少甚至杜绝经费的浪费,不断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真正提高企业的资金收益和市场竞争力,促使中小型企业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企业竞争中长期立足。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及利润优化方案 【摘要】近几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漏洞不断出现。本文以Yzkj企业为例,对中小企业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设计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并就如何进一步优化企业利润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成本控制 利润优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企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它具有经营范围广泛,机制灵活,对市场变化适应性强,抵御经营风险能力弱等特点;为农村、乡镇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也为中小城市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众多的经营领域中,科技创新成为中小企业成长最快的新力量。随着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方向上的发展,小型化、分散化的生产模式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Yzkj就是众多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代表之一。然而,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漏洞不断突显,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本文以Yzkj企业为例,对中小型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出可行的成本控制模式,并对如何优化企业的整体利润提出相关的方案和建议。 二、企业的成本控制现状 Yzkj企业规模不大,但业务完整,是国内LED显示产品的专业生产厂家。主要从事顶尖LED视屏组件的重要研发、制造及供应事项。公司顺应近年来LED行业的高速发展,依托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业内资源,通过整合LED产业链,在LED行业最高端的视频显示领域获得一方之地。由此可见,Yzkj企业属于集研发、制造、生产、供应为一体的新技术型中小企业。 经过分析,Yzkj企业当前的成本控制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理念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一直是中小型企业争相追求的目标。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将注意力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销售收入上。他们认为企业应该通过增加产量,提高销售业绩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收入,而严重忽视这其间所产生的成本及费用的消耗。有的管理层对企业成本控制观念的理解相对落后,简单地将成本控制与降低成本联系在一起,认为成本降低必然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品牌及信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的市场份额,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和效应。像这样一味的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本身的市场经济效益及长远发展的并不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真正的成本控制不会将成本管理和市场效益脱离开来。还有的中小企业有基本的成本控制概念和意识,但成本管理的范围相对较窄,只关注到材料采购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而忽略了技术研发成本、供销成本及相关成本管理环节,譬如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等。这些过程和环节有的被企业所忽视,有的被企业一些高层管理者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剥离开来,仅交给财务部门来管理实施,使得成本控制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因而没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和作用。 (二)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 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缺乏健全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和制度。仅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成本环节加以管理控制,尚未形成和建立对多个或全部成本环节的系统性控制,从而造成企业的成本控制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阻碍。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方法,没有健全的成本管理体系,没有全员的实施、参与已成为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根本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企业成本的发生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但大多数中小企业却始终没有建立起相关的成本责任控制中心。如此一来,企业对日常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均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考核;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需要将实际的成本支出与事先设定的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利用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然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并未制定相关的目标成本制度或数值,因而在事后无法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进行定量性的比较及归因;对于所发生或产生的各期生产经营费用,企业更多的只是凭借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及认知进行相应的判断,并没有采用专门的方法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因此其评价的结果显然是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的。 (三)缺乏有力的成本控制监督体系 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再好的制度都只是摆设。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重心主要放在事后控制上。然而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应至少包括三个部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并且成本控制应该始终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之中。加强中小企业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是刻不容缓的。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各环节的成本数据,为事前预测及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日常成本计量、核算的有力监督,确保企业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使企业防患于未然。 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设计研究 以Yzkj企业为例,公司主要致力于为工程商、终端使用客户等顾客提供LED显示屏系列产品。企业集自主研发、生产为一体,以领先的技术优势,成熟的生产体系和优异的产业链供给体系,迅速在行业内获得认可。根据公司的特点,企业应实行针对“产品研发设计”和“材料采购”等环节的重点成本控制模式,通过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产品研发设计成本控制 由于Yzkj属于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代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新产品的创造和开发。因此,新产品的研发费用成为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除了需要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素质优良、踏实肯干的优秀研发团队作为人力资源保障外,更需要资金上的强有力支持。良好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制造费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核心设备制造技术上的进步可以帮助企业成倍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显著降低折旧成本,这其中以GaN外延的MOCVD设备最为典型;此外,倘若能使加工圆片的尺寸成倍提升,从目前主流的2英寸圆片发展到4英寸,将可以大大降低芯片工艺的加工成本等等。 当然,相较于其他费用而言,对产品研发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一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其原因主要归咎于设计和研发环节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人员、时间等等。尽管如此,企业仍可以根据以往的历史数据,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前对产品研发设计成本进行预算的拟定和编制;与此同时做好相关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将设计研发成本维持在合理的区间范围之内,从源头上做好企业成本的控制工作。 (二)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 企业在材料采购或原材料上的成本花费大约占到企业生产成本总额的55%左右。因此,降低中小企业的采购成本是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途径。 材料采购的成本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需建立一套完善的采购制度,包括材料采购申请、授权审批人员及权限设定、采购安排及流程、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其责任关系等均需在制度中予以明确规定。其次,企业需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及考核。了解供应商的信誉等级、提供材料的质量和相关原材料的价格等等。对各方面都符合企业要求的供应商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维护彼此间的往来关系。当然,企业也应该时时关注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及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抓住合适的采购时机、选择适合的支付方式来降低原材料成本。另外,产业级数的扩大可以产生企业规模效应,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相关综合性管理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企业整体利润优化的方法 根据公式企业净利润=企业总收入-企业总成本、费用,可以得出企业利润优化的办法:一方面降低企业总成本,即进行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的总收入。企业的总收入按其来源和类型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两种: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营业外收入。由于成本控制方面前文已经涉及到,所以在这一板块主要从提高企业总收入的方面着手,研究提升企业利润的方法。 (一)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提高其内在的素质、从而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它企业竞争的差异性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维持企业长久盈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充分发展核心产业,不断开拓创新,适时拓展企业新的主导业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同时核心产业的盈利水平、竞争优势和发展速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较大的影响。基于这些影响因素,企业应调动现有资源和人力优势,抓住核心产业的发展契机,做好核心产业的基础工作,不断扩大企业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同时根据各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关闭或减少成本高而盈利低的产业线,重点突出建设企业当前的核心产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企业应当专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采取差异性策略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和优势。 (二)严控费用开支,实行合理避税 费用、开支及税务性支出占企业成本的份额比重仅次于原材料成本支出。因此,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合理有效地规避所得税可以降低企业总成本、费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后净利润。 关于费用,企业需实行专款专用,可以按照费用产生的类别进行分类和管理,例如: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般会产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等。不同的部门可以由指定的专人来负责费用的控制、管理及使用。首先要做好重点费用的专项控制,切实保障生产性费用的需要。其次,压缩行政管理费用开支,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通过对公杂费、水电费、差旅费、车船燃料费和业务招待费的管理,促进职工的节约、廉政意识,提高企业的经营观。除此以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费用金额的大小及发生频率的高低将费用进行归类,再按照相应的等级和类别对费用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费用支出,严格执行开支标准,把费用控制在管理预算的范围之内。对大项的费用支出执行公开透明化制度,可以通过成立费用开支审查小组,引入群众监督等体制进行有效监控。对金额较高的大项费用支出,如万元以上的费用开支,应先由审查小组审核通过后,再按照相关的费用支出流程来进行。然而,对于金额不高但属于经常发生性项目时,要严格审查费用发生的频率,追踪费用的使用去向,认真做好支出的落实情况。 对于企业的税务性支出,要积极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制订科学有效的避税方案,合理控制税收成本,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减少所得税支出,提高企业的盈利空间。 (三)推动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中小企业在保证自己主营业务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其他的对外投资活动。适当分散企业的资金,将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和运用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的营运风险,推动企业其他业务收入的增加,达到优化企业整体利润水平的目的。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研究 【摘要】当前经济形势进入转型时期,很多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和艰难的生存之中。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更是如此。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受到了重视,特别是一些企业在短暂时期内没有订单的情况下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成为管理的重要议题。有效的人资成本管理能够刺激员工发挥自身的能动力为企业的生产效率做贡献,从而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强度和利润率。因此,本文的研究显示出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对策 引言 成本控制的目标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度,当前各企业均非常重视。然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并非是一味降低员工工资,而是采取合理、科学的管控方法和手段来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合理规划、有效培训、科学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动性,提升工作人员的效率,完善人资开发力度和空间,为企业打造出高效的、有凝聚力的企业组织,以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仍然能获得收益。 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有相关的控制指标,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现状和相关突出问题进行探究,针对有关成本控制问题进行对策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人力资源成本指标需要具备相当人资管理及财务知识,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的方法,从而保证为企业提供科学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方案,本文第一部分正是介绍了相关成本控制的指标,为后文所提供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指标分析 1.1成本计量分析 当前,人力资源成本计量分三项:重置成本、培训成本以及离职成本等计量分析内容。 1.1.1重置成本的计量 该成本计量是在企业针对替换离职员工中进行空缺岗位的重新安置所产生成本。它包括了招聘、选拔、录用以及安置等成本和新员工的体检费用。 其中,招聘成本有招聘费用、宣传、差旅费和场地费以及新员工工资等,另外还有行政费和一些其他的间接费用。招募成本包括直接的劳务费、业务费和间接管理费以及预付费等。在选拔过程中的成本有资料审核:面试、选拔和各种检验方式等所需要的费用。选拔合格后会有录用以及安置成本。 1.1.2培训成本计量 当企业一旦甄选到合适新员工后,会对其进行定岗培训,从而保证新人能根据岗位标准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职责。这需要专人或者是资深员工对其进行岗位培训,一般只有一次培训,主要的培训成本包括了三个要素,具体是信息文献和正式的培训讲授与按岗讲授。 1.1.3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的计量 当企业员工需要换岗时,会产生离职成本,其构成要素包括了离职时的面谈,离职管理,例如在系统中删除所离职员工的信息,去除对离职员工的工资、福利发放,以及支付一定的离职补偿费。 1.1.4人力资源总成本的计量 该成本计量指的是企业对某时期内的再生产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使用劳动力的支付费用成本总和,包括了职工的标准工作的报酬,即薪资,也包含非标准工作期间企业的支出,即职工福利,例如五险一金,还包括人力资源耗费。 1.2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指标及方法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控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非减低企业职工的薪资来实现效率。要实现企业生产效率必须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生产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空间以及效率。这些指标包括: 1.2.1人力资源成本率 即通过成本量化来为企业提供切合实际的人力成本控制策略。 人力成本率=当期总人力成本÷当期销售额 人力成本是一常数,因此,企业的经营时间越长,其人力成本率越低。对企业来讲,能创造越大价值的员工对企业越有利,优秀员工是企业进行竞争的关键,因此,应做好企业的人才储备战略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1.2.2人力资源成本工资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对职工的工资支出所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情况。该指标是进行人力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对企业的薪酬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工资率=总工资÷营业收入(生产总值) 该数据可采取历史数据法获取,对于一个较为稳定营运状态下,企业的工资率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工资率可以预测总工资,以企业人力成本进行预算和控制。 1.2.3人力资源效率 所有以营利为主的企业其目的都是实现盈利,通过最小的成本投入创造最多的利润,这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讲,也是如此。因此,当资源一定时,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会带来更高效的经济效益。影响人力资源效率的因素有两种,分别是静态和动态因素。前者是根据企业的上年的销售总额和当年的销售总额的比较来实现的,当年销售总额高,即人力资源效率较去年提高,反之,则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做一个更加高效的人资规划,以降低人资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人资效率开发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企业内部组织的结构调整和再设计,对人资空间做好计量,并做好预算。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将合适的人员的工作能动性进行充分的开发,激发出员工的工作潜力和创造力,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该指标可以通过效率、成本的分析方法来实现,也综合内部比较法和管理跨度、管理流程来进行。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在大型企业中对人资成本控制有较为充分的认识,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其认知力度还不足,企业的成本管控一般集中于物耗成本,忽视了人力资源成本的管控投入,即人资成本投入的经济效益转化率非常低,造成人资成本浪费,这非常不利于企业进行长远的发展。当前经济处于慢增速和低迷时期,严峻的国际市场逼迫国内中小企业加速对自身各项成本管控的认识,因而,中小企业有必要对人资成本管控进行深刻的认识。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对人资成本管控的认识尚未形成体系,认识还有待提高,其认识具体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科学人资成本控制方法较为欠缺 国际化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给国内企业的人力成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的人力成本空前高涨,特别是对于一些纺织类的企业来讲,可谓是夹缝求生存,利润微薄如刀刃。所以,多数企业已意识到人力成本的管控会适当降低企业生存压力。然而,这些中小企业均较为缺乏科学合理的人资成本管控经验,在进行成本控制时,方法不是很得当,以至于极少数的管理者错将降低职工工资的方法来降低企业的成本,反而激起员工的不满,造成大量的员工的离职现象,最终导致人资总成本的增加。 2.2人资招聘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对岗位认识的不全面,有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所提出的要求和岗位不相适应,与其人资招聘初中相违背,造成了招聘成本的居高不下现象。例如,一线操作职工的招聘要求是大专,前台服务员需要本科学历,招聘目标原意是进行人力成本控制,然而在人资招聘中,其规划不科学,造成了人才浪费,同时增加了人力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科学的人才观缺乏认识,导致盲目招聘和招聘成本的浪费。对所招职工的岗位认识模糊,其招聘方法与渠道不合理,一线操作工主要有其机器操作或者是手工操作有经验或者一学即会即可,对学历没有太大限制,可以通过58同城或无忧招聘网或者是初级劳动市场来实现,而资深管理岗和技术员、科研员可通过猎头,一般管理岗和技术岗可在校园招聘中实现对口专业人员的招聘,从而以较少的渠道成本招聘到合适的人员。当然,也可通过熟人介绍和员工推荐等渠道,以节约成本。 2.3低效的人资使用成本控制 对于人资成本中所占主要成分的是使用成本,它包括了职工薪资福利,其中的保险一项为必须的成本。根据人资成本所降低的不是职工工资,而是在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下对人力资源成本的高效控制,激发高效的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当前,多数小规模企业不具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控意识,对职工的考核方式单一且不公平,激励制度不科学,不能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了无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2.4人资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完善健全的人资成本管理体系能够通过某种程度的投入达到最大化的人力资源配置,以便企业在一定的支出情况下能得到有效的收益,提升营运效率。然而对于长期只注重物资成本管理的企业来讲,还没有能力和经验来建设完善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特别是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因此,不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实施。当前,多数中小企业在成本控制的预算方面就缺乏操作的科学合理性,因此,后面的人资成本控制就会不合理。预算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人资部门相互合作,共享数据来实现预算,从而实现成本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对策 我国的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当前企业竞争的焦点开始从对生产成本的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进行转变,所以,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建立完善的人资成本控制结构和体系。 3.1强化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认识和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核心竞争发生转移,多数中小企业的领导或者是人资部门对人资成本控制的认识较为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结构体系。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或者是人资部门,要对人资成本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了解各项人资成本计量,认识和掌握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指标及方法,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预算和实施的方案,加强对人资招聘、开发、使用和离职等各项成本的严格控制。当然,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全面认识需要具备较高素质的管理者和较高学习能力的人员来进行,因此,还要对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进行认知培训,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加强对成本控制的提升力度和创新力度,形成一种对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高度氛围。 3.2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有效性的管理 企业对职工的培训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做好培训开发对于企业来讲,是应对技术和经济变革的首要防线,通过人资培训,能够提升企业职工的工作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度。有效的培训途径和手段给企业职工带来学习机会和提升的空间,满足职工和企业的发展空间和需求,使得职工和企业随时保持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操作技能,提升二者的竞争力。所以,对于培训的内容和方案来讲,就显得尤其重要,切合实际的培训知识和技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当前的培训很多,然而很多培训虽然内容和方案都得当,然而职工学习和掌握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培训后职工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和掌握,导致了低效的培训。因此,要将培训成果得到提升,必须要对培训进行考核,让职工的培训成果和工作绩效挂钩,以刺激职工的学习。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例如建立培训中的学习小组,加强组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监督,在培训过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考核,其次,培训的方案可进行多阶段实施,为职工规定培训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和氛围。 3.3恰当控制离职率 建立人才队伍的梯度化建设。对一些能力强和贡献较大的职工,要做好晋升或薪资奖励机制,并做好人资后备军的培养,当职工出现岗位流动变化,应保证人资储备的充足性和岗位工作连续性,从而能降低因离职所带来的低效成本。 建设企业文化。每一个企业的文化都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能为企业职工带来良好的氛围和家庭归属感,促使职工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努力工作和学习。因此,每一个企业均应建立健全自身的企业文化,并加强文化宣传,使得更多的职工能够凝聚在一起。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加强企业职工的向心力,从而促使多种目标的融合与一致性,降低离职率,减少人资成本费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度。 福利留住人才。当前,企业不再只是一种单一的商业组织,它肩负了社会责任,这种责任体现在了企业对职工的福利中。良好的福利机制能够为职工带来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激励,因此,有效的福利能提升企业职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人才。 3.4建立完善企业职工援助计划,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 当前各企业的职工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面临着各种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增加到某种程度,就会影响职工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们应建立企业职工援助方案,紧密关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适当进行引导和疏导,帮助职工排忧解难,提升对压力的忍受能力,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 4.结束语 面对剧烈的经济形势,中小企业面临发展与生存的艰难环境,要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控的认识,并将认识深化,全面掌握和学习各项成本管控,在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切合实际,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结合,探索出成本控制的新方案,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的探索并不面面俱到,然也有可鉴之处,希望能对读者有用。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ERP背景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模型构建 摘要:中小企业在ERP背景下,成本控制模式是不同的,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以及ERP背景下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控制的区别,构建了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模式,指出在ERP背景下,信息化健全的中小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控制模式能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对降低企业成本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ERP系统 成本管理 控制模式 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较多问题,成本居高,利润偏低,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纷纷建立ERP系统,很多企业已取得成效,但有很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上,探讨ERP背景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成本控制,从广义的角度讲,包括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分析。狭义的成本控制是指日常的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有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而标准成本法是目标成本法的一种。ERP标准成本控制模式是ERP系统最常用的一种模式,它能将ERP系统与标准成本法结合,ERP系统充分利用其信息的集成性,就能方便地计算出不同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消耗,并同时生成成本差异报告,帮助企业实施实时成本控制。 一、ERP环境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 (一)管理层不了解成本控制的模式 ERP背景下,成本控制模式很多,中小企业有很多的成本控制模式选择,如标准成本控制模式、作业成本管理模式、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等等。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是非财务人员出身,只注重宏观形式企业管理,不注重微观层面的财务管理,特别是不了解成本控制模式,财务部门过多的依赖传统成本管理模式。 (二)ERP信息理念落后 中小企业的各个部门间普遍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从而难以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信息。中小企业的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各自独立,各自的信息在本部门流通,但部门间的信息很难流通,如销售部的数据传到生产部则很难做得到。企业的物流信息与资金回笼信息也很难传到生产部门,生产成本核算与控制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三)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充分发挥ERP管理软件的作用 中小企业只注重年度战术应用,忽略企业战略规划,在管理上,ERP企业管理软件只是摆设。中小企业引入金蝶或用友ERP管理平台,绝大部分只用到财务模块的功能,而对于采购、销售、生产、存货等模块用之甚少,ERP核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四)尽管有ERP背景,不同的软件之间数据接口困难 中小企业由于财会信息人才的缺乏,成本核算的数据分散,成本核算数据与ERP数据难以对接,财务人员普遍重视过去手工成本的核算、成本分析,其成本控制仍停留在传统阶段,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二、ERP背景下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控制的区别 传统的成本控制强调以事后成本控制为主,以实际成本法为主,着重于企业内部,使用单一金蝶或用友财务软件处理,缺乏软件的实时性,成本实时数据滞后。ERP背景下,ERP成本控制实现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统一。着重于整个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成本管理。企业使用金蝶或用友ERP管理平台,能将实时的物流数据、资金数据同步传送,财务获取的原始信息及时、准确,为成本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ERP环境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控制模式的构建 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ERP成本控制模式也不一样。ERP成本控制模式的构建框架如下图所示。该模式框架能完整反映ERP背景下的成本控制。如,成本控制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也包含了企业常见的价值链管理。 该模式十分突出作业成本控制,借助ERP强大的功能模块数据为总账模块使用,使用最新的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体现出成本管理的先进性、准确性,便于企业进行事后的成本分析、成本决策。 四、ERP环境下,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模型的选择和应用 (一)在ERP背景下,信息化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的中小企业,应使用具有作业成本的成本控制模式 信息化健全的中小企业,说明ERP管理平台运转正常,各种数据传递畅通,财务管理水平高,信息化人才较多,这样的企业有能力实施作业成本控制模式。 作业成本管理,不再按传统的制造费用按部门归集费用,它已突破传统的成本对象概念,突出销售订单和生产任务单直接作为实质上的成本对象,不再使用半成品编码。ERP管理平台集成财务、材料物流、车间管理等业务系统,全过程跟踪生产作业与过程,成本管理细化到每一作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作业成本管理体系。该成本控制模型突出了如下的应用思想: 1.应用ERP背景下成本控制模式,需十分重视成本控制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分析。 (1)事前计划。从成本控制模型可看出,事前计划是指生产过程之前的管理,主要通过采购模块系统、生产任务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等子模块。企业在ERP管理平台基础设计项目中设定产品BOM清单,输入生产计划,结合企业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标准成本、运行成本模拟核算功能,预测产品的制造成本,BOM清单制定好后,就为事中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保证。另外在制造费用方面,制定标准的成本动因分配率,为事中控制制造费用做好准备。 (2)事中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库存和生产过程的管理,生产管理、仓存管理、存货管理是其重点。生产部门通过ERP生产管理平台执行采购建议,采购部根据采购指令执行材料采购,严格控制库存量,ERP系统实现实时控制,降低生产成本。在制造费用方面,通过实时的成本动因分配率与标准的成本动因分配率进行比较,动态地控制制造费用支出,降低制造费用成本,是整个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3)事后成本控制。是指成本报表分析的管理,企业产品入库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寻找成本降低的途径。 2.应用ERP背景下成本控制模式,需十分重视价值链管理,控制企业总体成本水平。价值链管理强调上、下游单位的成本数据管理,如企业生产从进料开始,就加强与信誉好的供应商真诚合作,降低企业大宗材料进货成本;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要与采购部门、销售部门要与生产部门加强合作,降低因采购部材料断料,生产部将成为无米之炊,造成停工损失的风险;销售部门要与产品客户关系融洽,尽快收回资金,降低企业坏账损失。ERP背景下,通过价值链管理,能控制企业的总体成本水平。 3.应用ERP背景下成本控制模式,其核心是作业成本控制管理。第一,在制定作业中心时,应从产品角度出发确定有关的作业中心,如与产品产量、产品批次、品种、设施有关的作业中心。第二,确定适当的成本动因,如产品检验费用的成本动因是直接材料费用,劳动保护费用的成本动因是直接人工成本;第三,根据作业总量确定成本动因费用分配率,按分配率分配间接费用。第四,标准成本动因分配率管理,因不同的作业会产生作业费用、作业量,两者相除为成本动因分配率。在ERP背景下,会有很多的标准成本动因分配率,当实际成本动因分配率与标准比较,是偏高、偏低,从而为企业实际控制提供了调整成本的依据。第五,根据产品成本做出成本决策,对于成本高的项目,应加强成本管理,分析原因,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4.应用ERP背景下成本控制模式,采用作业成本法控制成本,企业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作业成本法时会计人员岗位较多,人工成本增加;第二,ERP管理平台软件资金较大,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第三,成本动因的确认存在困难,财务核算比较细化,难度较大。第四,企业需要较多的配套管理制度,这是成本控制模式下,企业需要解决的。 (二)在ERP背景下,财务较规范的中小企业,应使用标准成本控制模式 财务较规范的中小企业使用标准成本控制模式是比较好的,因其技术要求没有作业成本法高,在ERP背景下,实现标准成本是完全可行的。标准成本系统能集成计划基础、采购管理模块、仓存管理模块、存货模块数据,主要表现在标准成本数据管理。 标准成本的制定是标准成本法核算的前提和关键,其数据来源于历史数据分析和技术方法的测算,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的标准成本。ERP系统中,在维护成本类型下设置标准物料单价,在指定的产品成本类型下设置单位标准的BOM物料清单、工艺路线、成本中心标准费率,计算标准成本。 采购、仓存管理、产品入库、销售出库、生产领料、其他出入库等物流相关业务,物流系统、总账系统均按标准成本核算,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单独记账。通过存货相关报表,可查看材料、产品物流成本明细。最后通过成本差异还原为产品的实际成本。 ERP标准成本系统同样遵循上页图的ERP成本控制模式(除作业成本管理外),同样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步。中小企业应用该成本控制模型应突出如下几点: 1.做好充分的事前计划,设定好标准控制目标。制定好标准成本,这是生产员工的工作目标,是企业衡量节约与超支的尺度。事前计划应详细周全,如产品标准成本单价,该值不仅反映本企业的平均水平,也要与行业企业平均成本做比较,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标准成本体系。 2.重点加强生产过程中的事中控制,及时调整成本差异,降低生产成本。事中控制的对象就是产品成本的差异,差异来源于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制造费用差异。具体计算时可用价格差异、用量差异、总差异来表达。 (1)差异计算。用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总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2)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变动的差异:对价格的变动就要分析企业是否是批量进货,是否是临时订货、舍近求远。材料用量变动的差异:领用偏高是否是生产浪费太多,是否是生产技术落后、劣质材料引进。明确责任归属。 (3)直接人工成本差异。主要分析单位人工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企业付加班工资多、企业提工资而没有提高产量、出现窝工行为,重点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4)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可分为固定性的制造费用和变动性的制造费用,重点分析变动的制造费用。如企业的单位动力消费、单位产量修理费用、单位产量运输费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责任。 3.事后分析考核详细,突出奖勤罚懒。通过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同时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制度,提高全员降低成本的风气。 4.ERP背景下,应用标准成本控制模式时,企业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标准成本法多以生产过程为主,忽视了其他环节的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的具体指标体系偏少,如,成本差异的价格差异、用量差异、总额差异等,不像作业成本法,作业中心项目多,成本动因分配率多,可比项目多。因此标准成本法指标要考虑周全;第二,标准成本法适用于短期的标准成本制定,因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变化,成本项目价格周期变化较快,这需要时刻调整标准成本,更新成本标准体系指标。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应用ERP成本管理模式有一定难度。只要中小企业更新管理理念,积极探究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特别是探索ERP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并积极应用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将对企业成本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有重大的意义。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对微电子专业学生理解电路设计的概念和工艺技术的认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此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集成电路版图;教学方法;改革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的最终结果,版图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芯片的性能和经济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好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具备成为合格的版图设计工程师的基本潜质,是摆在微电子专业老师面前的一个普遍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一、突出实践,理论配合 传统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采取理论教育优先,学生对于版图的基本理论和设计规则非常熟悉,但动手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往往在学生毕业后进入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还需二次培训版图设计能力,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这是由于没有清晰的认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的性质,造成对它的讲授还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影响到学生在工作中面临实际设计电路能力的发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一门承接系统、电路、工艺、EDA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授课,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无法得到体现,违背了课程应有的自身规律,教学效果和实用意义不能满足工业界的要求。我们在重新思考课程的本质特点后,采取了实践先行,理论配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集成电路版图是根据逻辑与电路功能和性能要求,以及工艺水平要求来设计光刻用的掩膜图形,实现芯片设计的最终输出。版图是一组相互套合的图形,各层版图相应于不同的工艺步骤,每一层版图使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我们首先讲授版图设计工具EDA软件的使用,让学生掌握EDA软件的每一个主要功能,从图形的选择、材料的配置,让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实际的版图设计是如何开展的,每一个步骤是如何使用软件完成的,整体芯片版图设计的流程有哪些规定,学生此时设计的版图可能不是很精确和完美,但学生对于什么是版图和如何设计版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建立起版图设计的基本概念,对于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牢实的实践基础,此时再去讲授版图设计理论知识,学生更能理解深层的工艺知识和半导体理论,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实践先行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注重细节,加强引导 传统方式讲授《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理论占大部分时间,学生知道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电阻、电容等基本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构成要素,但是在版图设计中,这些元器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其实内心中充满着疑惑和不解。针对学生的疑惑,我们从工艺细节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者,首先要熟悉工艺条件和期间物理,才能确定晶体管的具体尺寸、连线的宽度、间距、各次掩膜套刻精度等。版图设计的规则也是由工艺来确定的,掌握了工艺也就掌握了版图设计的钥匙。我们将通用工艺文件的每一条规则向学生讲解,通用元器件的规则整理出它们的共性,最小宽度、长度、间距的尺寸提醒学生要记忆,不同芯片生产厂的工艺对比学习和研究,学生在这一系列规则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理解熟悉了工艺规则文件的组织构成及学习要点,能够举一反三的在不同工艺规则下,设计同一种元器件的版图,即使电路元器件的数量巨大,电路拓扑关系复杂,在老师耐心的讲解下,学生也能够依据工艺规则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版图,这都是在理解了工艺规则细节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关注细节,加强引导,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完善考核机制,争取比赛练兵 学生成绩的提高,合理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可或缺。以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的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作业和课程报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考核,造成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采取项目形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知识点,将通用模拟电路分成五大类,每个大类提取出经典的电路10种,使用主流芯片加工厂的生产工艺,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把它们的版图全部设计出来,作为库单元放在服务器中供学生参考。在学生充分理解库单元实例的基础上,将以往设计的一些实用电路布置给学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合格的版图,以此作为最终的考核结果。学生在学习课程期间,可以接触到不同工艺、不同结构的多种类电路,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版图,这极大的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时间观念。学生在设计版图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他们会采取问老师答疑,和同学讨论的多种方式解决,不仅能督促他们平时上课认真听讲,而且对遇到的问题也能多角度思考,最重要的是他们亲自动手设计版图,将工艺、电路、器件综合考虑,在约定的时间内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老师根据学生上传至服务器中设计的不同项目版图打分,而且将每个项目的得分出具详细的报告,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点评。学生通过查阅报告,能够知道课程学习的缺点和得分项,为下一次提高设计成绩是一个很好的参考。除了日常学习设计版图项目,学生可以争取参加微电子专业的一些比赛,通过比赛体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版图设计项目,来提高学生在实际场景下如何发挥设计能力和项目组织能力,为他们未来进入职场从事版图设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四、总结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锻炼想结合的课程,对它的讲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合理的实践环节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鞠家欣(1972—),黑龙江双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技术。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微电子专业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教学研究 摘要: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涵盖了微电子学、电路理论、计算机图形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这是微电子学专业的办学重要特色和人才培养重点方向。以CMOS反相器和基本MOS差分放大器为例,介绍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教学环节,巩固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了集成电路设计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版图;CMOS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和人才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设计、芯片制造和封测三业并举的发展格局,产业链基本形成。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还存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科技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应用开发水平急待提高、产业链有待完善等问题。在集成电路产业中,集成电路设计是整个产业的龙头和灵魂。而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远滞后于计算机与通信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培养大量高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当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微电子等相关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4] 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软件平台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合肥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从2005年起借助于大学计划,和美国Mentor Graphics公司、Xilinx公司、Altera公司、华大电子等公司合作建立了EDA实验室,配备了ModelSim、IC Station、Calibre、Xilinx ISE、Quartus II、九天Zeni设计系统等EDA软件。我校相继开设了与集成电路设计密切相关的本科课程,如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模拟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与验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ASIC设计方法、硬件描述语言等。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关键内容不遗漏,突出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精选、重组和充实,结合实验教学环节的开展,构成了系统的集成电路设计教学过程。[5,6] 集成电路设计从实现方法上可以分为三种:全定制(full custom)、半定制(Semi-custom)和基于FPGA/CPLD可编程器件设计。全定制集成电路设计,特别是其后端的版图设计,涵盖了微电子学、电路理论、计算机图形学等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这是微电子学专业的办学重要特色和人才培养重点方向,目的是给本科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设计理论基础。 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教学中,采用的是中电华大电子设计公司设计开发的九天EDA软件系统(Zeni EDA System),这是中国唯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DA工具软件。该软件与国际上流行的EDA系统兼容,支持百万门级的集成电路设计规模,可进行国际通用的标准数据格式转换,它的某些功能如版图编辑、验证等已经与国际产品相当甚至更优,已经在商业化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以及东南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校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模拟和高速集成电路的设计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并成功开发出了许多实用的集成电路芯片。 九天EDA软件系统包括ZeniDM(Design Management)设计管理器,ZeniSE(Schematic Editor)原理图编辑器,ZeniPDT(physical design tool)版图编辑工具,ZeniVERI(Physical Design Verification Tools)版图验证工具,ZeniHDRC(Hierarchical Design Rules Check)层次版图设计规则检查工具,ZeniPE(Parasitic Parameter Extraction)寄生参数提取工具,ZeniSI(Signal Integrity)信号完整性分析工具等几个主要模块,实现了从集成电路电路原理图到版图的整个设计流程。 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教学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九天EDA软件的功能特点,在本科生三年级下半学期开设了为期一周的以九天EDA软件为工具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 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教学中,首先对集成电路设计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回顾,介绍版图设计的基础知识,如集成电路设计流程,CMOS基本工艺过程,版图的基本概念,版图的相关物理知识及物理结构,版图设计的基本流程,版图的总体设计,布局规划以及标准单元的版图设计等。然后结合上机实验,讲解Unix和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详细阐述基于标准单元库的版图设计流程,指导学生使用ZeniSE绘制电路原理图,使用ZeniPDT进行NMOS/PMOS以及反相器的简单版图设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较为复杂的单元电路进行设计,如数据选择器、MOS 差分放大器电路、二四译码器、基本RS触发器、六管MOS 静态存储单元等,使学生能深入理解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最后介绍版图验证的基本思想及实现,包括设计规则的检查(DRC),电路参数的检查(ERC),网表一致性检查(LVS),指导学生使用ZeniVERI等工具进行版图验证、查错和修改。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基于平衡技术的微带低通滤波器版图优化设计 摘要:微带线结构的不连续性,使反射损耗和插入损耗较大,影响滤波器性能。利用平衡法提升滤波器并联分支中较低的特性阻抗,达到降低微带线宽度的目的,从而均衡整个滤波器的宽度,使版图仿真优化。以一个5阶切比雪夫微带低通滤波器设计为例,仿真结果表明,滤波器通带内反射损耗从-9.566 dB降低到-15.837 dB,插入损耗从0.679 dB降低到0.322 dB,与直接采用Richards变换和Kuroda规则设计微带低通滤波器相比,该方法能缩短滤波器设计周期,获得满意的滤波器性能。 关键词:低通滤波器; 微带线; 平衡技术; 版图优化 微带滤波器是无线通信的重要部件。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加速了微带滤波器的研究进程,发明许多Q值适中、重量轻、稳定性好的微带滤波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出现,使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提高复杂电路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设计者通常运用Richards变换与Kuroda规则设计微带低通滤波器[13]。该方法设计的滤波器在接头处会由于相邻耦合线线宽不同产生不连续性,使插入损耗较大,不满足一些射频通信的要求。为了解决此问题,采用电磁带隙结构与高低阻抗线结合的方法,改善了通带性能,但阻带性能变差,体积变大[4]。运用分形技术设计高低阻抗滤波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设计方法复杂,对于加工精度要求较高[5]。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平衡技术优化微带低通滤波器版图的方法,并以5节切比雪夫微带低通滤波器为例,通过在低特性阻抗并联传输线节点处再并联相同长度的微带线,修改两条微带线特性阻抗为原来的两倍达到优化版图的目的。原理图仿真和版图仿真均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使用ADS软件就能方便修改,并且可以用于带阻滤波器等其他微带结构的滤波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平衡技术设计原理 使用Richards变换和Kuroda规则设计微带滤波器,所得串并联传输线长度理论上是相同的。选取各支节传输线长度l为截止频率下波长的1/8,由终端开路传输线阻抗分布表达式:Zin(l)=-jZ0tan β1(1)式中:传播常数β=2π/λ;Z0为特性阻抗。将l=λ/8带入式(1)可得:Zin(l)=-jZ0(2)若传输线长度l保持不变,使两条特性阻抗Z0相同长度l相等的终端开路传输线并联于同一点,则其输入阻抗会减半为Z0/2;反之,将两段并联终端开路传输线特性阻抗提高1倍并联于同一点且保持传输线长度l不变,则输入阻抗保持不变为Z0。 由以上推导可知,用平衡技术修改滤波器并联终端开路传输线不影响各节的输入阻抗。 2用Richards变换、Kuroda规则设计微带低通滤波器由于当频率较高时电感和电容应选的元件值过小,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如此小的电感和电容已经不能再使用集中参数元件并且工作波长与滤波器元件的物理尺寸相近,滤波器元件之间的距离不可忽视,需要考虑分布参数效应[67]。基于以上原因,设计者先设计出有电感、电容组成的集中参数滤波器,然后运用Richards变换和Kuroda规则转换为合适的微带滤波器结构。 本文设计的微带低通滤波器指标如下: 截止频率为f0=3 GHz,通带内波纹为0.5 dB,在2倍截止频率处具有不小于40 dB的带外衰减,输入/输出阻抗为50 Ω。基板厚度H=0.762 mm,基板相对介电常数Er=3.66,磁导率μ=1 H/M,金属电导率为5.88 mS/m,封装高度Hu=1.0+33 mm,金属层厚度T=0.035 mm。 通过计算选用5阶切比雪夫微带低通滤波器模型进行设计[8]。电路原理及其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微带低通滤波器原理电路及仿真结果由图可以看出串联和并联的微带线长度均为λ/8,而宽度与特性阻抗大小相关。 由于原理图仿真是在理想条件下进行的,而实际的电路板需要考虑耦合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ADS版图仿真是采用矩量法进行电磁仿真,对版图的仿真结果更符合电路实际情况[8]。图1所示的滤波器原理图对应的版图结构及仿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微带低通滤波器版图结构及仿真结果3用平衡技术设计微带低通滤波器 由于微带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越高,传输线的宽度就越窄。反之,阻抗越低,宽度就越宽。从第2节中的滤波器原理图可看出,TL3和TL5两段并联的微带线,他们的宽度比较宽即特性阻抗偏大,使用平衡技术,在TL3并联点处再并联一根相同长度的终端开路微带线,将两根线的特性阻抗扩大为原来的2倍,并运用ADS软件中的LineCalc工具推算出线的宽度W。对于TL5用同样的方法设计。电路原理及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图3改进后微带低通滤波器原理电路及仿真结果图3所示的滤波器原理图对应的版图结构及仿真结构如图4所示。 图4改进后微带低通滤波器版图结构及仿真结果由图1和图3的原理图仿真结果可以看出,优化前的反射损耗,插入损耗与优化后的数值几乎相同。这与使用平衡技术修改原理图后不改变原有滤波器阻抗的结论相一致。 由图2和图4的版图仿真结果可以看出,通带内反射损耗由-9.566 dB降低到-15.837 dB,插入损耗由0.679 dB降低到0.322 dB。 可以看出,运用平衡技术均衡微带低通滤波器微带线宽度后,使通带内反射损耗明显改善,插入损耗明显降低,达到了性能指标。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4结语 本文提出一种用平衡技术优化微带低通滤波器版图的方法,讨论了平衡技术的设计原理,并以一个5阶切比雪夫微带低通滤波器设计为例,仿真结果表明此滤波器版图仿真性能优于传统方法设计的微带滤波器。该方法简单易行,只需使用ADS软件就能方便修改,并且可以用于带阻滤波器等其他微带结构的滤波器,有效地缩短了设计周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引入CDIO模式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开发实践 摘要:伴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将CDIO的教育模式引入到《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教学开发中。鉴于CDIO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学层面的系统性及其广泛的适应性,对《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本文从引入CDIO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的分析到课程评估的结论,阐述了该课程设计开发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CDIO;高职教育;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开发 CDIO是基于项目学习的一种模式,是工科教育“做中学”的一种。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术知识、职业道德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此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发起,现已运用到几十个大学的众多专业,并获得产业界认可。 高职教育改革及引入CDIO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多年来一直处于变化不定之中。高职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有差异的。所谓高技能人才,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为“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学生的需求,我们的追求”。近些年,我们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协助毕业生提高就业信心,实现优质就业,传统教育下的毕业生上岗适应慢,沟通能力差,动手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经验,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薄弱,频繁“跳槽”等,而这些都难以符合现代企业的需要。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CDIO教育模式恰恰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出了全面、系统的指导,CDIO教育模式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应用CDIO模式开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 (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课程理念与思路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课程特点,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 全程实施项目教学 本课程围绕多个相对独立的案例展开。案例的选择强调源于工程实际,注重内容的代表性、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先进性,理论知识的选择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具体、形象,易于接受,也使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及职业岗位紧密联系,有利于课内知识向工程实际拓宽、技术知识向工程实践迁移,从而有力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全程实施情境式教学 本课程改变了将理论与实训分开的传统模式,在教学中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都以相应的工业案例为主线,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流程授课,使学员在学中做、做中学,以提高IC版图设计技能训练的水平。同时,通过情境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大大提高,不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小班互动式教学 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24人小班制教学,全程在实训室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设置实训操作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师生互动性。 企业实训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实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工程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项目整个流程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抗压力,对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具有实践意义。 (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之课程标准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标准涉及四个方面内容。 专业知识设计 专业知识方面围绕IC版图设计职业标准所要求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本课程的内容分成多个模块:基础模块(系统操作部分)、应用模块(软件使用部分)、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单元的版图设计)、技能提升模块(整体布局与项目掌控)等4个模块包含了8个情境。具体内容包括:Linux基础、版图识读与电路提取、design rule简表整理、绘制符合design rule的NAD2/NOR2版图、DRC及LVS验证及冲突识别和修改、standard cell的框架结构制定、standard cell版图设计、芯片CD4013的版图设计等,每一个情境都对应了某个特定岗位的部分工作内容。这些情境不仅可提供学生对岗位的认知机会,同时,也可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用企业对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进行实训,采用定期上交项目总结报告和分组进行项目实施进度报告等方式,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团队意识的培养 能够快速地融入一个集体当中是从事设计与研发人员必备的能力,而常常被教育者和学生所忽视,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地关注对单独个体培养的成效,而实际工作中“独自作战”的时代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团队合作,绝大多数的设计工作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完成,所以这时人际交往就凸显其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实训过程中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如文件夹命名方式、文件管理等采取利于团队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设置。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的CDIO系统的搭建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的CDIO系统按照下面的框架完成了搭建任务,如表1所示。 (三)《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CDIO系统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CDIO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进行设计如下:本课程以源于企业真实的项目(如design rule简表整理,见表2)为载体,将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该项目设计,形成一个整体。紧紧围绕知识体系教学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养成主线组织教学,快乐教学、快乐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能做事、会做人。 本课程特色 (1)双语教学,强化应用,适应外企工作。 教师采用双语教学课件与讲义,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学生采用两种语言进行作业,从而强化专业词汇的学习,为适应全英文的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按企业标准建设,内容先进、实用。采用了与众多研发设计公司一致的SUN工作站,建立以UNIX/LINUX系统为基础的网络,安装版图设计普遍使用的Cadence工具软件。(3)企业项目实训。以企业的研发项目(Reverse、design rule简表整理;DRC及LVS验证及冲突识别和修改、standard cell库的建立、芯片CD4013设计等)为载体,在真实的环境(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实训室配置)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完成课程开发教学任务的教师具有多年在外企研发设计的工程背景,学生完成工学结合的作品符合企业设计需要。(4)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评价结合,技能训练与表达训练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结合。评价方面包括学习态度、5S素养、项目报告的书写、项目汇报、实践考核和理论考试(按版图设计职业标准四级难度要求随机从题库抽取试题)。(5)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中青年教师、工程师都有学院内部培训课程和企业项目参与的经验,并且要求每年都要开新课和实验、训练项目。每个月都有业务和管理能力评价和学期段考核。参加过的培训都要有项目报告和培训体验交流。在实行课程轮换的同时,实行岗位轮换,使教师熟悉专业核心技术并有扎实的基本功。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和承当企业培训等途径,促使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倡导教师既是讲师、又是实训指导教师,还是培训师和项目工程师,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组织教师参加行业比赛,掌握行业的发展动向和需求,客观评价教师的技能水平。 课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教学质量的好与坏,不单是从学生的考核成绩上来评价,还在学院内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监管体系,督导组会不定期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抽查与监管。更重要的是毕业的学生受到企业的好评,这是对我们课程质量最客观的评价。 课程评估 (一)基本达到预期目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CDIO教学模式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中已初见成效,不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测试的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全部取得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四级职业证书,通过对2008届、2009界毕业生就业调查,我院微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被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多家知名外企争相录用,就业率达100%。这些企业普遍认为我院的学生工作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担任技术员及助理工程师以上岗位的占75%左右,不少学生已升任工程师助理及工程师。 (二)改进方向和途径 配合微电子专业建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全方位发展,符合企业的需求,不是单搞课程的开发,而是要建立起贯通的课程体系,从研发到制造,把先进的CDIO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提供知识供学生学习。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紧随行业技术的更新步伐,及时更新案例项目。 CDIO教育模式的先进性、普遍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许多学院结合本校和行业特点都探索出新的模式。我们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模块化的成功案例,利用CDIO教育模式对《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课程进行开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基于九天EDA系统的全定制版图设计 摘要:以反相器等基本单元版图设计为基础,利用华大电子推广的九天EDA系统软件,采用0.6um硅栅CMOS工艺,按照全定制集成电路的后端设计流程,即基本单元建立、版图布局布线以及版图验证对用于数据采集的D触发器进行版图设计。其中着重对数字电路基本逻辑门版图设计技术进行了探讨。此版图已用于相关芯片的设计中,结果表明通过该软件系统设计的D触发器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关键词:版图设计;九天EDA系统;D触发器 1引言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把成千上万的电子元件包括晶体管、电阻、电容甚至电感集成在一个微小的芯片上。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合理与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集成电路产品的最终性能[1]。目前,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EDA (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工具较多,但主流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EDA工具价格昂贵,而我国自主开发的九天EDA系统,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 2基本概念 2.1 版图 版图是将三维的立体结构转换为二维平面上的几何图形的设计过程,是一组相互套合的图形,各层版图相应于不同的工艺步骤,每一层版图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它包括了电路尺寸、各层拓扑定义等器件的相关物理信息,是设计者交付给代工厂的最终输出。 2.2 版图设计 它将电路设计中的每一个元器件包括晶体管、电阻、电容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线转换成集成电路制造所需要的版图信息。主要包括图形划分、版图规划、布局布线及压缩等步骤[2]。版图设计是实现集成电路制造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集成电路的功能是否正确,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成电路的性能、面积、成本与功耗及可靠性等[3]。版图设计是集成电路从设计走向制造的桥梁。 2.3 集成电路版图实现方法 集成电路版图实现方法可以分为全定制(Full-Custom)设计和半定制(Semi-Custom)设计[4]。半定制设计方法包括门阵列设计方法、门海设计方法、标准单元设计方法、积木块设计方法及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方法等。全定制设计方法是利用人机交互图形系统,由版图设计人员从每一个半导体器件的图形、尺寸开始设计,直至整个版图的布局和布线。全定制设计的特点是针对每一个元件进行电路参数和版图参数的优化,可以得到最佳的性能以及最小的芯片尺寸,有利于提高集成度和降低生产成本。随着设计自动化的不断进步,全定制设计所占比例逐年下降[5]。 3九天EDA系统简介 华大电子推广的应用的九天EDA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EDA工具,与国际上主流EDA系统兼容,支持百万门级的集成电路设计规模,可进行国际通用的标准数据格式转换,它已经在商业化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以及东南大学等国内二十多所高校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模拟和高速集成电路的设计中发挥了作用,成功开发出了许多实用的集成电路芯片[6]。其主要包括下面几个部分[7]:ZeniSE( Schematic Editor)原理图编辑工具,它可以进行EDIF格式转换,支持第三方的Spice仿真嵌入; ) ZeniPDT ( Physical Design Tool)版图编辑工具;它能提供多层次、多视窗、多单元的版图编辑功能,同时能够支持百万门规模的版图编辑操作;ZeniVERI ( Physical Design Verification Tools)版图验证工具它可以进行几何设计规则检查(DRC) 、电学规则检查( ERC) 及逻辑图网表和版图网表比较(LVS)等。 版图设计用到的工具模块是ZeniPDT,它具备层次化编辑和在线设计规则检查能力,并提供标准数据写出接口。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8], 4设计实例 任何一个CMOS数字电路系统都是由一些基本的逻辑单元(非门、与非门、或非门等)组成,而基本单元版图的设计是基于晶体管级的电路图设计的。因而在版图设计中,主要涉及到如何设计掩膜版的形状、如何排列晶体管、接触孔的位置的安排以及信号引线的位置安排等。以下以一个用于数据采集的D触发器为例进行设计。 4.1 D触发器电路图及工作原理 D触发器电路图,如图2所示,此电路图是通过九天EDA系统工具的ZSE模块构建的,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首先设置CLB=1。当时钟信号CLK=0时,DATA信号通过导通的TG1进入主寄存器单元,从寄存器由于TG4的导通而形成闭合环路,锁存原来的信号,维持输出信号不变。当CLK从0跳变到1时,主寄存器单元由于TG2的导通而形成闭合回路,锁存住上半拍输入的DATA信号,这个信号同时又通过TG3经一个与非门和一个反相器到达Q端输出。当CLK再从1跳变到0时,D触发器又进入输入信号并锁存原来的输出状态。对于记忆单元有时必须进行设置,电路中的CLB信号就担当了触发器置0 的任务。当CLB=0时,两个与非门的输出被强制置到1,不论时钟处于0还是1,输出端Q均被置为0。 4.2 D触发器子单元版图设计 图2所示的D触发器由五个反相器、两个与非门、两个传输门和两个钟控反相器组成。选择适当的逻辑门单元版图,用这些单元模块构成D触发器。 对于全定制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需要工作平台,包括设计硬件、设计使用的EDA软件以及版图设计的工艺文件和规则文件。此D触发器的设计硬件是一台SUN Ultra10工作站,设计软件是九天EDA系统,采用0.6um硅栅CMOS工艺。 CMOS反相器是数字电路中最基本单元,由一对互补的MOS管组成。上面为PMOS管(负载管),下面为NMOS管(驱动管)。由反相器电路的逻辑“非”功能可以扩展出“与非”、“或非”等基本逻辑电路,进而得到各种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 在电路图中,各器件端点之间所画的线表示连线,可以用两条线的简单交叉来表示。但对于具体的物理版图设计,必须关心不同连线层之间物理上的相互关系。在硅CMOS工艺中,不能把N型和 P型扩散区直接连接。因此,在物理结构上必须有一种实现简单的漏极之间的连接方法。例如,在物理版图中至少需要一条连线和两个接触孔。这条连线通常采用金属线。可得如图3(a)所示的反相器的局部的符号电路版图。同理,可以通过金属线和接触孔制作MOS管源端连接到电源VDD和地VSS的简单连线,如图3(b)所示。电源线和地线通常采用金属线,栅极连接可以用简单的多晶硅条制作。图3(c)给出了最后的符号电路版图。 通过九天版图设计工具绘制的反相器版图如图4所示。其他基本单元的版图可依此建立。 4.3 D触发器版图设计 先建立一个名为DFF的库,然后把建立的各个单元版图保存在DFF库中,同时在库中建立名为dff的新单元。调用各子单元,并进行相应D触发器的版图布局,接着就是单元间的连线。主要用到的层是金属1、金属2和多晶硅进行连接布线。接触孔是用来连接有源区和金属1,通孔用来连接金属1和金属2,多晶硅和多晶硅以及相同层金属之间可以直接连接。版图设计完成后,再利用版图验证工具ZeniVERI对该版图进行了版图验证。最后,经过验证后D触发器的版图如图5所示。 5结语 在分析CMOS 0.6um设计规则和工艺文件后,采用九天EDA系统,以D触发器为例进行了版图设计。实践表明,九天EDA系统工具具有很好的界面和处理能力。该版图已用于相关芯片的设计中,设计的D触发器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作者简介 杨依忠,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企业版图设计教学与实践 一、企业对IC版图设计的要求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招聘版图设计员工时,除了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英语的应用能力等要求之外,大部分是考查专业应用的能力。一般都会对新员工做以下要求:熟悉半导体器件物理、CMOS或BiCMOS、BCD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熟悉集成电路(数字、模拟)设计,了解电路原理,设计关键点;熟悉Foundry厂提供的工艺参数、设计规则;掌握主流版图设计和版图验证相关EDA工具;完成手工版图设计和工艺验证[1,2]。另外,公司希望合格的版图设计人员除了懂得IC设计、版图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Foundry厂的工作流程、制程原理等相关知识[3]。正因为其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而国内学校开设这方面专业比较晚,IC版图设计工程师的人才缺口更为巨大,所以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工程师,就成为各设计公司和猎头公司争相角逐的人才[4,5]。 二、针对企业要求的版图设计教学规划 1.数字版图设计。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由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结合版图验证工具实现的。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加载准备好的由verilog程序经过DC综合后的网表文件与Foundry提供的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文件和I/O的库文件,它包括物理库、时序库、时序约束文件。在数字版图设计时,一是熟练使用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如Encounter、Astro等,鉴于很少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推荐学生自学或是参加专业培训。二是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的设计,可以由Foundry厂提供,也可由公司自定制标准单元版图库,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设计好标准单元版图使其符合行业规范至关重要。2.模拟版图设计。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无论是CMOS还是双极型电路,主要目标并不是芯片的尺寸,而是优化电路的性能,匹配精度、速度和各种功能方面的问题。作为版图设计者,更关心的是电路的性能,了解电压和电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知道为什么差分对需要匹配,应当知道有关信号流、降低寄生参数、电流密度、器件方位、布线等需要考虑的问题。模拟版图是在注重电路性能的基础上去优化尺寸的,面积在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是一个问题,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问题。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性能比尺寸更重要。另外,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作为前端电路设计师的助手,经常需要与前端工程师交流,看是否需要版图匹配、布线是否合理、导线是否有大电流流过等,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懂工艺而且能看懂模拟电路。3.逆向版图设计。集成电路逆向设计其实就是芯片反向设计。它是通过对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与分析、整理,实现对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结构机制等方面的深入洞悉。因此,对工艺了解的要求更高。反向设计流程包括电路提取、电路整理、分析仿真验证、电路调整、版图提取整理、版图绘制验证及后仿真等。设计公司对反向版图设计的要求较高,版图设计工作还涵盖了电路提取与整理,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工艺流程;而且还要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标准单元电路工作原理。 三、教学实现 1.数字版图。数字集成电路版图在教学时,一是掌握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的使用,还需要对UNIX或LINUX系统熟悉,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指令;二是数字逻辑单元版图的设计,目前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大都采用CMOS工艺,因此,必须深入学习CMOS工艺流程。在教学时,可以做个形象的PPT,空间立体感要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CMOS工艺的层次、空间感。逻辑单元版图具体教学方法应当采用上机操作并配备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电路和绘制版图,一边讲解软件的操作、设计规则、画版图步骤、注意事项,学生跟着一步一步紧随教师演示学习如何画版图,同时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速度,适时停下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若有错加以纠正。这样,教师一个单元版图讲解完毕,学生亦完成一个单元版图。亦步亦趋、步步跟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掌握速度更快。课堂讲解完成后,安排学生实验以巩固所学。逻辑单元版图教学内容安排应当采用目前常用的单元,并具有代表性、扩展性,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整个单元库。具体单元内容安排如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选择器、异或门/同或门、D触发器与SRAM等。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符合行业规范,比如单元的高度、宽度的确定要符合自动布局布线的要求;单元版图一定要最小化,如异或门与触发器等常使用传输门实现,绘制版图时注意晶体管源漏区的合并;大尺寸晶体管的串并联安排合理等。2.模拟版图。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更注重电路的性能实现,经常需要与前端电路设计工程师交流。因此,版图教学时教师须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学生能识CMOS模拟电路,与前端电路工程师交流无障碍。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工艺对模拟版图的影响,熟练运用模拟版图的晶体管匹配、保护环、Dummy晶体管等关键技术。在教学方法上,依然采用数字集成电路版图的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在内容安排上,一是以运算放大器为例,深入讲解差分对管、电流镜、电容的匹配机理,版图匹配时结构采用一维还是二维,具体是如何布局的,以及保护环与dummy管版图绘制技术。二是以带隙基准电压源为例,深入讲解N阱CMOS工艺下双极晶体管PNP与电阻匹配的版图绘制技术。在教学时需注意晶体管与电阻并联拆分的合理性、电阻与电容的类型与计算方法以及布线的规范性。3.逆向版图设计。逆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需要学生掌握数字标准单元的命名规范、所有标准单元电路结构、常用模拟电路的结构以及芯片的工艺,要求学生熟悉模拟和数字集成单元电路。这样才可以在逆向提取电路与版图时,做到准确无误。教学方法同样还是采用数字集成电路版图教学流程,达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当以一个既含数字电路又含模拟电路的芯片为例。为了提取数字单元电路,需讲解foundry提供的标准单元库里的单元电路与命名规范。在提取单元电路教学时,说明数字电路需要归并同类图形,例如与非门、或非门、触发器等,同样的图形不要分析多次。强调学生注意电路的共性、版图布局与布线的规律性,做到熟能生巧。模拟电路的提取与版图绘制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常用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因为逆向设计软件提出的元器件符号应该按照易于理解的电路整理,使其他人员也能看出你提取电路的功能,做到准确通用规范性。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教学应面向企业,按照企业对设计工程师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教学开始就向学生灌输IC行业知识,定位准确,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相关知识。本文从集成电路数字版图、模拟版图和逆向设计版图这三个方面就如何开展教学可以满足企业对版图工程师的要求展开探讨,安排教学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做了分析探讨,力求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IC行业做出努力。 作者:李亮工作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基于Virtuoso平台的单片射频收发系统电路仿真与版图设计 引言 在当前通信市场的带动下,通信技术飞速向前发展,手持无线通信终端成为其中的热门应用之一。因此,单片集成的射频收发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典型的射频收发系统包括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Mixer)、滤波器、可变增益放大器,以及提供本振所需的频率综合器等单元模块,对于工作在射频环境的电路系统,如2.4G或5G的WLAN应用,系统中要包含射频前端的小信号噪声敏感电路、对基带低频大信号有高线性度要求的模块、发射端大电流的PA模块、锁相环频率综合器中的数字块,以及非线性特性的VCO等各具特点的电路。众多的电路单元及其丰富的特点必然要求在这种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功能丰富且强大的设计平台。在综合比较后,本文选定了cadenceVirtuoso全定制IC设计工具。 Virtuoso是Cadence公司推出的用于模拟,数字混合电路仿真和射频电路仿真的专业软件。基于此平台,Cadence公司还开发了面向射频设计的新技术,包括射频提取技术、针对无线芯片设计的两个新设计流程。不仅如此,目前的Virtuoso已经整合了来自合作伙伴安捷伦、Coware、Helic和Mathworks等公司的技术,射频设计能力大为增强。使用该项新技术,可以减少设计反复,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其AMS工具可以实现自顶向下、数/模混合的电路设计;Composer工具可以方便地进行电路设计的输入和管理;spectre/SpectreRF仿真器精度高,适合不同特点的电路设计;Layout工具包含了布局、交叉参考、布线、版图验证、参数提取等功能;此外,Virtuoso能进行可靠的后仿真和成品率控制。 基于Virtuoso的行为仿真和系统规划 射频收发系统的设计最终能否成功,以及模块指标分配是否合理可行,都有赖于具体电路设计之前对系统的行为建模和计算,即所谓的行为仿真。这也是自顶向下设计模式的关键一步。Cadence内置的Verilog-A和VHDL仿真器,以及混合输入模式的仿真方法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而且,Cadence软件免费提供了大量的行为模型供选择使用,对于射频系统设计,所要做的就是调用并设定各个模块预期的指标要求,通过仿真很快就能得到系统的行为特征。根据要求可以方便地修改各个模块的指标重新仿真,直到系统的行为满足要求为止。以接收机为例,接收系统。每个模块的指标设定非常具体,如输入输出阻抗、增益、隔离度、噪声系数NF、线性度IP3、直流偏移IP2等。仿真完成后,每个模块的指标分配任务也同时完成。 每个模块用具体电路实现后可以逐一取代相应的设计模块,进行系统仿真,可以看出每个模块是否满足系统的需要,进而评估每个实际模块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基于Virtuoso Spectre/SpectreRF的电路模块仿真设计 基于上述的行为仿真结果和指标分配结果,可以划分系统模块设计任务,对每个单元块分别进行设计仿真。 LNA LNA是射频接收机最前端的一个有源部件,它决定了系统的噪声性能。对它的要求主要是具有尽量低的NF和足够的功率增益、好的输入匹配,其次是高线性度和隔离度。其电路如图3所示。利用Spectre的SP分析或SpectreRF的PSS+Pnoise分析都可以进行NF分析。还可以利用NFmin的结果来挑选晶体管的尺寸,以使最优源阻抗满足最小的噪声要求。 Mixer 混频器是收发机的核心,由于完成的是变频工作,其主要仿真方法需采用SpectreRF仿真器。混频器的益、NF等与输入输出有关,但输入和输出工作在不同的频段上,往往要在PSS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它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果,如PSP、Pnoise、PAC等。混频器的结构是典型双平衡吉尔伯特。 VGA 基带VGA由于频率低、增益大,因此对噪声要求不高,主要是对线性度、增益等指标有较高的要求,SpectreRF的PSS扫描可以方便地对模块的输入进行扫描并自动对扫描曲线作延长,直接标示出线性度PldB和IIP3的交点位置及数值大小,非常方便直观。这种方法与传统的two tone测试相比更加灵活高效。VGA在不同增益状态下的IIP3指标的仿真只需把控制写成变量,在ADE环境中进行扫描变量的值即可完成。所得的结果可以方便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调整可以获得理想的VGA电路。甚至可以把ADE下的各种设置保存成ocean的脚本文件,利用脚本的自动运行,只要事先安排好各种仿真任务,Cadence就能自动完成各项仿真并保存数据结果。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能获悉电路的性能,以此为指导逐步改进,便可获得一个满足系统需要的电路模块。 PLL模块 PLL各模块的仿真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任务,PLL本身是一个数字/模拟混合的模块,但是一般都用模拟的方式设计各个模块。PLL的仿真包含了上百项指标的测试工作,这些仿真要用到几乎所有Spectre和SpectreRF的仿真工具。以其中VCO和CP的仿真为例,VCO非线性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它的噪声计算不能以小信号的方式进行,采用PSS+Pnoise的方式则可以准确地仿真VCO的相位噪声性能。通过扫描可以得到VCO的频率调谐增益Kvcvcd。 电荷泵输出电流特性是衡量CP性能的常用曲线,CP决定了PLL环路的增益和带内噪声性能。通过扫描也可以容易地得到CP在不同状态下电流源的恒流和匹配特性。 以上所述是射频接收机几个典型单元模块的电路设计仿真过程。系统各个单元块的仿真是可以同时展开的,完成的模块可以随时代人行为系统来验证设计结果。经过若干次反复修改与验证,最终可以得到符合要求的接收系统。 温度分析 要保证最终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和成品率,很关键的一步是在各个单元块的设计中进行温度、极端情况等分析。这些功能可以在CadenceVirtuoso中通过设置不同的仿真温度、通过仿真模型的Corner设置,以及直接使用其提供的MonteCarlo仿真工具来进行。 射频收发系统的整体电路仿真 各个模块电路分别设计验证完成以后,就可以把所有模块连成系统,并加上PAD、ESD等构成一个完整的芯片系统,对这个系统加上激励进行仿真测试,可以对整个系统电路进行仿真。如果仿真计算所用的硬件资 源足够大,可以直接对系统进行tran、SP、PSS,以及PSP、Pnoise、PAC等分析,获得整个芯片的性能。如果资源不足,则可以考虑对系统按功能进行分组、分块仿真。由于分出的块之间相对独立,因此整体系统的特性与分块仿真差别不大。 版图设计与后仿真 在各模块的设计指标满足自身及系统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开始各个模块的版图设计,首先利用Layout-XL的元件调入功能可以直接由原理图调入版图元件,进行各个模块的粗略布局,主要是安排与其它模块的连接端口以及一些重要元件的预布局。然后从系统上将所有模块的预布局调入进行整体布局考虑。利用Virtuoso Layout工具所具有的层次化管理和操作的特性,可以对每个模块的安放及其与其它模块的衔接进行系统考虑。 系统布局以后,将边界条件分配给每个模块。在模块单独的布局过程中要遵守其边界约定。版图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即可以调入到系统版图中来检查,随时作必要的调整以满足每个模块的具体情况。 具体版图绘制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Virtuoso版图工具的强大功能,比如充分发挥快捷键功能可以使版图设计流畅高效;利用Layout-XL的交叉参考可以随时发现错误的连线或因疏忽造成的短路;利用DRD的实时规则检查可以避免绝大多数违反设计规则的布图。 版图的规则检查可以采用Virtuoso的Diva工具,DRC、LVS、Exlract等工作都可以在其友好的界面下完成。对于射频电路版图元件数规模不大的特点,利用Diva完成绝大部分工作是很合适的。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版图提取和后仿真的精确度,可以考虑采用Assure工具来进行。 结语 本文详细讨论了基于CadenceVirtuoso设计平台的单片射频收发集成电路的设计过程。讨论了利用Virtuoso工具完成的自顶向下、从系统到模块、从前端都后端的整个设计步骤,直到实现一个完整的射频芯片。可以看出,Virtuoso平台工具在IC设计的各个阶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中所述的单片射频芯片设计中所采用的Virtuoso工具只是Virtuoso家族中最常用的几个工具,依靠他们的强大功能足以完成复杂的射频系统设计,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解决方案。如果再结合Virtuoso的AMs、UltraSim、VoltageStorm、ElectronStorm等工具,将会使设计效率更高,设计更精确。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涨缩技术 摘 要:文章介绍了在数模混合版图设计中,如何把版图不同模块的涨缩需求,用一种完善的自动化程序技术方案来实现,并且可以批处理所有需要涨缩的版图数据。 关键词:数字;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人工处理;程序化处理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晶体管尺寸越来越小。对于很多经过晶圆片验证的产品,需要通过版图等比例缩小,直接用于更小的工艺平台,不用重新设计版图,就可以流片,从而获得高集成度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而一个数模混合产品中包含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对于数字 IP,尤其是标准单元, 用于更小工艺平台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版图等比例缩小的方式;而对于一些模拟IP来说,应用于更小工艺平台的时候,为了保持性能的最优化,需要保持原验证的同等条件;而对于工艺的临界尺寸(Critical Dimension, CD)来说,希望整个产品的接触孔的宽度是一致的。对于这样一个产品多种涨缩,部分还需要层次之间布尔操作的需求,本文提供一种完善的自动化流程方案来解决这种版图特殊涨缩的方法,可以程序化地批处理所有需要涨缩的版图数据。 1 客户项目涨缩需求概述 华润上华0.18 μm工艺线有3个差异不大的平台―0.18 μm, 0.162 μm ,0.153 μm。客户的产品很多已经在0.18 μm工艺平台验证过,为了增加单片晶圆片上的管芯的数量,提高利润空间,客户会直接把0.18 μm工艺平台验证过的产品等比例缩小到0.162 μm或者0.153 μm的两个工艺平台进行重新流片。而数字IP可以直接等比例缩小,但是模拟IP希望能直接用0.18 μm工艺平台设计方案,这两种IP类型共存于一个数模混合产品中,需要分别对这两种IP进行不同的操作,而且由于工艺要求需要,某些版图层次需要进行其他特殊的处理。 图1是数模混合的简化示意图,包含了数字IP和模拟IP。客户需求有两个要求:(1)模拟IP尺寸保持不变,数字IP尺寸缩小到原始的0.9倍;(2)整个产品的接触孔的宽度保持原始的0.22 μm。 2 人工涨缩技术操作方式 传统的操作技术中,大部分需要靠人工干涉和人工画图来实现,效率很低,下面简述一下传统人工操作技术方案: (1)在图1的版图EDA工具窗口菜单中,调用图2版图属性对话框,通过修改其参数选项Magnification等于0.9,把数字IP缩小到原始的0.9倍。 (2)这种修改的方式会导致版图层次之间出现0.001 μm的gap(空隙),如图3所示,金属层出现的gap图形;这种0.001 μm的gap会出现在很多不同分层结构的连接层次之间。 (3)人工修补版图,首先要把所有出现gap的图形一一填充好,然后把模拟IP和数字IP之间的连接金属线的位置分别调整好。 (4)因为原始接触孔宽度等于0.22 μm,如图4所示,而缩小到0.9倍以后数字 IP部分的接触孔宽度等于0.198 μm;为了保持全芯片的接触孔宽度一致,必须人工的把数字 IP内部的接触孔宽度修改为0.22 μm。 每一个数模产品都是非常巨大的,包含的contact的数量是数以万计的,模拟IP和数字IP连线也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要从底层单元开始修改,单靠这种传统的人工修改,工作量是超负荷的,从而使客户产品直接shrink的效率就大大降低,影响到客户产品的上市时间。 3 程序化处理涨缩技术 3.1 程序化涨缩技术原理 针对传统方案的缺点,结合我们客户需求,同时更多的是依赖个人技术经验,发明了一种自动化批处理,人工干预少的技术方案,从而大大提高了客户产品涨缩的效率。核心技术方案是采用EDA工具calibre drc语言,编写涨缩程序,再运行程序,从而达到客户需求。图5是客户数模产品的涨缩批处理流程。 基本原理:整个程序分为涨大(enlarge)和整体缩小(shrink )两个过程。IP涨大以后,会把相关的接触孔的宽度恢复到0.22 μm,然后把涨大后的IP重新整合在原始的版图中,最后把整合好的数据进行整体shrink,从而达到版图等比例缩小的目的。 3.2 批处理程序的结构 根据图5的客户需求原理,我们用calibre语言需要编写了两个程序,一个是enlarge程序,一个是shrink程序,两者程序架构大体相同。程序架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Specification Statement(规范说明):定义版图数据基本信息和需要的功能选项。 (2)Input Layers Statement(输入层次说明):把版图数据的所有输入层次信息定义出来。 (3)Layer Operations(版图层次运算):根据项目要求,进行所有层次之间的布尔运算。 (4)Output New Layer(输出新的版图层次):把最终完成各种处理的版图数据输出。 通过上面3个语句,就可以把版图Metal1层次的gap修补,以此类推,所有需要修改gap的版图层次都可以按照此语法命令结构来完成。 整体shrink的程序和enlarge的程序结构相同,在shrink程序中可以把客户所有层次之间的布尔运算需求,通过命令语句执行,从而完成客户数据光罩层次的输出。其中的shrink选项,只需要在程序的规范说明里面来定义即可,命令行如下:DRC MAGNIFY RESULTS 0.9,即可完成shrink 90%的功能任务,如果定义DRC MAGNIFY RESULTS 0.85,即可完成shrink 85%的功能需求。 3.4 q缩程序的执行 编写完程序以后,把版图数据等比例缩小的任务就可以按照步骤执行,首先运行enlarge(涨大)程序,然后运行shrink(缩小)程序。步骤如下: (1)在enlarge程序里面定义要涨大的版图数据的gds;运行enlarge程序:caliberCdrc Chier enlarge程序。 (2)把前两步运行出来的版图数据,放入原始的版图gds中,修补接口连线;在shrink程序里面把第(3)输出的版图数据定义进入;运行shrink程序:calibre Cdrc Chier shrink程序。 (3)通过这几个步骤,我们就可以把版图等比例缩小,同时还维持了模拟IP的原始状态。 (4)程序运行出来的版图,我们就可以直接拿到工艺厂流片。 4 结语 本文详细讲述了如何利用常用的EDA calibre工具语言,批处理集成电路版图等比例缩小的方法。现在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不断提高,而器件特征尺寸也随着摩尔定律不断缩小,如果一些数模混合产品经过缩小,可以在新的工艺平台流片,有些经过验证的IP希望在原始的工艺尺寸下复用,这些客户需求,都可以通过本文所阐述的技术原理,高效率地实现,极大地节省了设计成本。涨缩程序可以推广于任何后端版图设计中,简单编写一个小的程序,就可以代替人工繁重的全定制版图设计,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起着承接电路设计和芯片实现的重要作用,是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应用型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方向。对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CMOS与非门为例,介绍了基于主流EDA工具的完整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流程的教学实例。 关键词:集成电路设计;版图;EDA 集成电路是当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和源动力,已经高度渗透与融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个领域,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美国更将其视为未来20年从根本上改造制造业的四大技术领域之首。我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2013年规模达9166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左右。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在上海浦东等地建立了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需求巨大。为了适应产业需求,推进我国集成电路发展,许多高校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培养集成电路方向的专业人才。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电路设计与集成电路工艺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据相关统计,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中,由于具有更多的电路知识储备,研究生的从业比例比本科生高出很多。而以集成电路版图为代表包括集成电路测试以及工艺等与集成电路设计相关的工作,相对而言对电路设计知识的要求低很多。因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岗位对本科生而言更具竞争力。在版图设计岗位工作若干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将有利于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因此,版图设计工程师的培养也成为了上海电力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办学特色。本文根据上海电力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目标,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目标,就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突出课程特点 集成电路版图作为一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电子技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等先修课程中的电路理论、器件基础和工艺原理等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同时版图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因此,必须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整个专业课程布局出发,注重课程与其他课程承前启后,有机融合,摸索出一套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授课过程中从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入手,在CMOS集成电路和双极集成电路基本工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版图基本单元到电路再到芯片循序渐进地讲授集成电路版图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做到与上游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集成电路的规模已发展到片上系统(SOC)阶段,教科书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速度。集成电路工艺线宽达到了纳米量级,对于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在当前工艺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规则,通过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向学生介绍版图设计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减少冗长的公式和繁复的理论推导,将理论讲解和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版图设计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有关天线效应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一款采用中芯国际(SMIC)0.18um 1p6m工艺的雷达信号处理SOC 芯片,结合跳线法和反偏二极管的天线效应消除方法,详细阐述版图设计中完全修正天线规则违例的关键步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集成电路版图起着承接电路设计和芯片实现的重要作用。通过版图设计,可以将立体的电路转化为二维的平面几何图形,再通过工艺加工转化为基于半导体硅材料的立体结构[2]。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集成电路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与集成电路工艺密切相关。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准确和清楚的认识,制作了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集成电路典型的设计流程、双极和CMOS集成电路工艺流程、芯片内部结构、版图的层次等内容以图片、Flash动画、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版图包含了集成电路尺寸、各层拓扑定义等器件相关的物理信息数据[3]。掩膜上的图形决定着芯片上器件或连接物理层的尺寸。因此版图上的几何图形尺寸与芯片上物理层的尺寸直接相关。而集成电路制造厂家根据版图数据来制造掩膜,对于同种工艺各个foundry厂商所提供的版图设计规则各不相同[4]。教学实践中注意将先进的典型芯片版图设计实例引入课堂,例如举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的45nm CMOS工艺的数模转换器的芯片版图实例,让学生从当今业界实际制造芯片的角度学习和掌握版图设计的规则,同时切实感受到模拟版图和数字版图设计的艺术。 二、利用业界主流EDA工具,构建基于完整版图设计流程的实验体系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实验采用了Cadence公司的EDA工具进行版图设计。Cadence的EDA产品涵盖了电子设计的整个流程,包括系统级设计、功能验证、集成电路(IC)综合及布局布线、物理验证、PCB设计和硬件仿真建模模拟、混合信号及射频IC设计、全定制IC设计等。全球知名半导体与电子系统公司如AMD、NEC、三星、飞利浦均将Cadence软件作为其全球设计的标准。将业界主流的EDA设计软件引入实验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岗位,尽快进入角色。 专业实验室配备了多台高性能Sun服务器、工作站以及60台供学生实验用的PC机。服务器中安装的Cadence 工具主要包括:Verilog HDL的仿真工具Verilog-X、电路图设计工具Composer、电路模拟工具Analog Artist、版图设计工具Virtuoso Layout Editing、版图验证工具Dracula 和Diva、自动布局布线工具Preview和Silicon Ensemble。 Cadence软件是按照库(Library)、单元(Cell)、和视图(View)的层次实现对文件的管理。库、单元和视图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库文件是一组单元的集合,包含着各个单元的不同视图。库文件包括技术库和设计库两种,设计库是针对用户设立,不同的用户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库。而技术库是针对工艺设立,不同特征尺寸的工艺、不同的芯片制造商的技术库不同。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主流EDA工具使用的同时对版图设计流程有准确、深入的理解,安排针对无锡上华公司0.6um两层多晶硅两层金属(Double Poly Double Metal)混合信号CMOS工艺的一系列实验让学生掌握包括从电路图的建立、版图建立与编辑、电学规则检查(ERC),设计规则检查(DRC)、到电路图-版图一致性检查(LVS)的完整的版图设计流程[5]。通过完整的基于设计流程的版图实验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电路设计工具Composer、版图设计工具Virtuoso Layout Editor以及版图验证工具Dracula和Diva的使用,同时对版图设计的关键步骤形成清晰的认识。 以下以CMOS与非门为例,介绍基于一个完整的数字版图设计流程的教学实例。 在CMOS与非门的版图设计中,首先要求学生建立设计库和技术库,在技术库中加载CSMC 0.6um的工艺的技术文件,将设计库与技术库进行关联。然后在设计库中用Composer中建立相应的电路原理图(schematic),进行ERC检查。再根据电路原理图用Virtuoso Layout Editor工具绘制对应的版图(layout)。版图绘制步骤依次为MOS晶体管的有源区、多晶硅栅极、MOS管源区和漏区的接触孔、P+注入、N阱、N阱接触、N+注入、衬底接触、金属连线、电源线、地线、输入及输出。基本的版图绘制完成之后,将输入、输出端口以及电源线和地线的名称标注于版图的适当位置处,再在Dracula工具中利用几何设计规则文件进行DRC验证。然后利用GDS版图数据与电路图网表进行版图与原理图一致性检查(LVS),修改其中的错误并按最小面积优化版图,最后版图全部通过检查,设计完成。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CMOS与非门的原理图和版图。 三、结束语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教学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相关电类专业培养应用型集成电路人才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巩固了集成电路电路原理、工艺和器件等理论知识,掌握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流程、方法和主流的EDA版图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集成电路飞速发展到纳米工艺,版图相关的新技术和设计规则不断涌现。因此,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工作中,与时俱进,围绕先进的实际设计案例将课堂教学和设计应用紧密结合,构建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的教学和实践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汽车电打火控制芯片的输入模块的版图设计与验证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一款应用于汽车工程领域的电打火控制芯片的输入模块的版图设计与验证。采用标准双极工艺,全定制的设计对输入模块进行布局布线,并完成了后端验证。本芯片功耗低、成本低,性能稳定。 【关键词】电打火控制芯片 版图设计 1 引言 汽车电打火控制芯片是为使用霍尔效应管的无触点点火系统所设计的一款电打火控制芯片。芯片通过驱动外接的NPN达林顿管来控制点火线圈,使其获得足够的点火能量,只伴随很少的能量损失。本次设计的汽车电打火芯片共包含10个模块:基准电压模块、霍尔效应管输入模块、过压保护模块、占空比控制模块、限流保护电流模块、控制转换模块、缓慢恢复模块、不饱和感应模块、衡通保护模块、驱动电路模块和RPM模块。本文主要讨论了在系统设计和电路设计完成后,对输入模块:基准电压模块和霍尔效应管输入模块电路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仿真,然后完成后端设计以及相关的验证工作。 本文电路中所采用的器件全部是双极型器件,采用5微米标准双极工艺进行版图设计。由于芯片整体电路图比较大,所以将电路图分成若干个模块分别设计,设计前先要将每个模块中的器件的大致位置规划好,在后面的整体版图整理中,再根据工艺线给出的封装结构调整各模块中器件和焊盘的位置。 2 电路分析、仿真结果以及版图设计 2.1 基准电压模块 电路如图1所示,当V3开始给整个电路供电时,随着V3的升高,Q58先导通,从而使Q60导通,Q57、Q58构成达林顿管。Q60的导通,使得镜像电流源Q59-1和Q59-2导通,开始为Q56,Q53,R33组成的能隙基准源供电,并最终在Q38的基极上产生1.25V的基准电压。基准电压产生后,Q61的B极电位为1.9V左右,高于Q60的B极电位(1.4V),所以,Q60截止。R31,Q57,Q58,Q60组成了基准电压部分的启动电路。 基准电压模块中的关键器件: (1)Q53和Q56的面积比要严格匹配,R33的大小影响基准电压值。 (2)R27、R28匹配。 基准电压模块的版图设计:根据隔离区划分标准,集电极电位相同晶体管可以放在同一个隔离区内,将基准电压模块电路图划分成10个隔离区。然后在各个隔离区内设计器件。 2.1.1 晶体管的设计 设计芯片一般情况下先调整晶体管的尺寸。虽然将晶体管的尺寸调到最小,会增大串联器件的电阻和增大时间常数,但是可以减小芯片面积,权衡利弊,缩小器件尺寸所Ю吹暮么σ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坏处。设计晶体管版图,首先要设计出一个最小尺寸的晶体管,这个最小尺寸的晶体管是根据本工艺线的工艺水平定出来的,本设计中最小尺寸晶体管的发射极面积是14×14μm2,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图形最小间距,逐步套合成一个最小尺寸的晶体管,也就是单位管。 根据对电路的分析、仿真,计算出电路图中所有晶体管发射区的尺寸,以单位管为标准,将计算出的发射区面积都表示为单位管的N倍。然后根据单位管的尺寸和本条工艺线所给出的最小设计规则,设计出各个晶体管的版图。 2.1.2 电阻的设计 根据不同类型的电阻具有不同的方块电阻,将大阻值的电阻设计为注入电阻,小阻值的电阻设计为扩散电阻,更大阻值的电阻设计为夹层电阻。 根据电阻公式: 可以根据工艺线的端头修正因子和版图中的布局情况电阻的形状和拐角个数。模块中共有15个电阻,经过计算分析,其中有一个是基区扩散电阻,其余的是注入电阻,方块电阻数全部标注在电路图中。 2.1.3 电容的设计 模块中只有一个电容,电容值为2pF,根据式(2)可以算出电容面积为: 算出电容的面积后,将这个电容做成梳状电容,使P区和N区的重迭面积为5000 就可以满足电容值为2pF的要求。 将电路图中的每个器件设计好之后,对比电路图,符合低风险合并规则的器件可以合并以减少面积。然后再参考电路图进行布线。基准电压模块版图设计如图2所示。 2.2 霍尔效应管输入模块 电路如图3所示,Q108的基极为其输出信号。霍尔效应管产生的信号从PIN5进入(V1),直接传给Q113的B极,Q113的B极与Q119的B极电位进行比较。当霍尔效应管产生的信号为高时,Q113极的B极电位为高,高于Q119的B极电位,所以,Q119导通,Q113截止。Q119的导通,使得Q111的B极电位为高,导通,从而将Q120-2的电流全部拉走,使得没有电流从Q108、Q112和R75中流过,此时模块的输出(Q108的基极)为低,约为0V。反之,上述各管子工作状态相反,模块输出为高,约为0.7V。Q114、Q115和D4组成了一个过压保护,使从霍尔效应管输入的信号不会过高,将其上限限定为(Vcc+2.1)V。霍尔效应管输入电路模块版图设计如图4所示。 3 版图验证 完成版图设计的电路性能由于诸多物理因素的介入,与逻辑设计、电路设计的结果相比,会有一定的变化,因此必须对版图进行验证,主要包括几何设计规则检查(DRC),电学规则检查(ERC),网表一致性检查(LVS),电路功能和性能验证(后仿真)等部分。这些检查工作能为电路的版图设计的正确性提供依据。本设计对绘制完的版图进行了DRC和LVS验证。 4 结论 这款电打火控制芯片的设计成功,填补了国内类似芯片的设计空白,更重要的是这款芯片的所有元器件几乎都采用最小设计尺寸,使芯片面积、功耗最小,从而提高了芯片的利用率,节省了设计成本。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JFET输入双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芯片的版图设计 摘要:介绍了基于4μm双极对通隔离兼容JFET工艺的双运算放大器集成电路芯片的版图设计。版图设计的主出发点是高精度、高速和高可靠性三方面。版图中各模块采用对称设计,关键元件的匹配采用了共质心对称设计。芯片测试结果表明,JFET输入双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偏置电流和失调电流均达到了200pA以下,电路的转换速率达到了10V/μs,增益带宽积4.5MHz,很好的实现了预定电路功能。芯片成品率达90%。 关键词:JFET;运算放大器;版图设计;可靠性 0 引言 该JFET输入运算放大器主要用在高速积分器、快速D/A转换器、采样-保持等电路中,其关键技术指标是高精度、高速和高可靠。作为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芯片版图的设计将是提高电路精度、成品率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1 芯片功能及原理图 本文设计的JFET输入双运算放大器输入偏置电流最大200pA,失调电流最大50pA,失调电压最大2mV,共模抑制比最小85dB,电源抑制比最小85dB,电压增益最小90dB,转换速率最小10V/μs,增益带宽积最小4.5MHz。电路由失调调零电路、输入ESD保护电路、偏置电路、差分输入电路、电压放大电路、输出扩流电路、保护电路组成。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 2 芯片版图设计 2.1 芯片版图的平面设计 本文设计的JFET输入双运算放大器最大的热源就是输出扩流电路,为了保证电路精度,降低温度对输入部分的影响,应该将差分输入电路远离输出扩流电路;保护电路需要测量输出管的电流和结温(主要是电流),因此需把它放在贴近输出扩流电路的位置;电路失调调零电路考虑到电路中测应放在芯片边缘;偏置电路采用正温度系数的扩散电阻和负温度系数的齐纳二极管串联,基本消除了温度的影响,可以放在输出扩流电路边上,同时降低了温度对差分输入电路的影响。 考虑到电路的高可靠性能,在电路的输入、输出、电源端均加上ESD保护电路,提高电路抗静电等级。 综上所述,结合具体布线情况,得出了芯片版图的整体布局,如图2所示。 2.2 主要模块及元器件版图设计 本设计采用4μm双极对通隔离兼容JFET工艺,单层金属布线,共15次光刻版,全部采用负胶接触光刻。最小特征尺寸为4μm,外延层厚度12μm,电阻率3Ω・cm,基区结深2.5~3.0μm。 2.2.1 标准元器件版图设计 本设计中用到的标准元件主要有P沟道JFET、外延型JFET,小功率npn晶体管、横向pnp管、电阻、电容。P沟道JFET沟道长度设计为10μm。外延型JFET沟道宽度设计为32μm。小功率npn晶体管发射区下限尺寸主要受光刻精度的限制,小于4mA的npn晶体管发射区为φ22μm圆形,发射极电流按0.1mA/μm计算【1】;4~25mA的npn晶体管发射区设计为200μm×18μm的矩形。纵向pnp晶体管发射区设计为350μm×30μm的矩形,同时在发射区做重掺杂,提高纵向pnp管的大电流增益。横向pnp管基区宽度设计为14μm。 另外,设计时还采用了发射极铝层大面积覆盖(过EB结势垒区),以减少表面复合,提高npn管和横向pnp管的小电流放大倍数【1】。 本设计中采用的电阻主要有基区电阻和高硼注入电阻。对于精度要求高、匹配性好的电阻采用基区电阻,如差分输入端要求精确匹配的电阻。为了保证电阻的精度和好的匹配性,设计时尽量避免弯头的出现。其余要求不高且阻值较大的电阻采用高B注入电阻,为了形成可靠的欧姆接触,在接触孔下的扩散区做了重掺杂。 电容器的设计采用MIS电容器,考虑电路对转换速率的要求,电容面积按2pF/10000μm2计算。 2.2.2 差分输入电路的版图设计 差分输入电路的精度是影响JFET输入运算放大器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版图设计时除了合适的布局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该部分电路所用元器件的匹配性,设计时主要采用以下匹配原则:(1)JFET采用统一的几何形状,放置在最相邻的位置,采用共质心拓扑结构交叉耦合的版图设计【2】;(2)JFET所属隔离岛外围实行N+重掺杂,保证隔离岛等电位,减小JFET表面漏电;(3)npn晶体管发射区采用φ22μm圆形结构,放置在JFET边上,采用交叉耦合的版图设计,减小输入级有源负载失配对失调的影响;(4)匹配好的JFET远离芯片热源,放置在芯片的对称轴上;(5)所用电阻均为基区电阻,条宽为20μm。采用上述原则设计出如下结构: 经布局规划,模块实现和版图优化,得到芯片的整体版图(图4),芯片版图尺寸为:3380μm×1860μm。 3 流片结果及分析 芯片版图经总体布局、布线设计完成后,对版图进行了DRC和LVS检查,并在流片厂双极对通隔离兼容JFET工艺线成功流片,芯片图形如图5所示。 表1是该运算放大器样品的上机测试参数与国外同型号产品对比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该运算放大器达到了国外同型号产品的参数要求(实测时TI公司同类产品IB为100pA左右,Linear Technology公司同类产品IB为150pA左右),可以替代进口的同型产品。 4 结语 为了实现高精度、高速、高可靠运算放大器,本文设计出了一种输入级完全对称的版图结构。芯片版图经总体布局、布线设计完成,并在流片厂成功流片。结果表明,该芯片的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同型产品,版图设计很好地实现了电路功能,初测芯片的成品率达90%。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面向企业的IC版图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集成电路(IC)设计企业对版图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调查了已从事版图设计的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版图知识与企业要求的差异,针对版图教学存在的一些教学与企业对版图设计具体要求的不同,深入探讨IC版图教学内容和实现方法,规划版图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版图教学与目前主流工艺、常用电路以及设计软件同步并重。 关键词: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教学与实践 目前,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招聘新版图设计员工时,都希望找到已经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并且熟悉本行业规范的设计师。但是,IC设计这个行业圈并不大,招聘人才难觅,不得不从其他同行业挖人才或通过猎头公司。企业不得不付出很高的薪资,设计师才会考虑跳槽,于是一些企业将招聘新员工目标转向了应届毕业生或在校生,以提供较低薪酬聘用员工或实习方式来培养适合本公司的版图师。一些具备版图设计知识的即将毕业学生就进入了IC设计行业。但是,企业通常在招聘时或是毕业生进入企业一段时间后发现,即使是懂点版图知识的新员工,电路和工艺的知识差强人意,再就是行业术语与设计软件使用不够熟练、甚至不懂。这就要求我们在版图教学时渗入电路与工艺等知识,使学生明确其中紧密关联关系,树立电路、工艺以及设计软件为版图设计服务的理念。 一、企业对IC版图设计的要求分析 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在招聘版图设计员工时,除了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英语的应用能力等要求之外,大部分是考查专业应用的能力。一般都会对新员工做以下要求:熟悉半导体器件物理、CMOS或BiCMOS、BCD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熟悉集成电路(数字、模拟)设计,了解电路原理,设计关键点;熟悉Foundry厂提供的工艺参数、设计规则;掌握主流版图设计和版图验证相关EDA工具;完成手工版图设计和工艺验证[1,2]。另外,公司希望合格的版图设计人员除了懂得IC设计、版图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Foundry厂的工作流程、制程原理等相关知识[3]。正因为其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而国内学校开设这方面专业比较晚,IC版图设计工程师的人才缺口更为巨大,所以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工程师,就成为各设计公司和猎头公司争相角逐的人才[4,5]。 二、针对企业要求的版图设计教学规划 1.数字版图设计。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是由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结合版图验证工具实现的。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加载准备好的由verilog程序经过DC综合后的网表文件与Foundry提供的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文件和I/O的库文件,它包括物理库、时序库、时序约束文件。在数字版图设计时,一是熟练使用自动布局布线工具如Encounter、Astro等,鉴于很少有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推荐学生自学或是参加专业培训。二是数字逻辑标准单元版图库的设计,可以由Foundry厂提供,也可由公司自定制标准单元版图库,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设计好标准单元版图使其符合行业规范至关重要。 2.模拟版图设计。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无论是CMOS还是双极型电路,主要目标并不是芯片的尺寸,而是优化电路的性能,匹配精度、速度和各种功能方面的问题。作为版图设计者,更关心的是电路的性能,了解电压和电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当知道为什么差分对需要匹配,应当知道有关信号流、降低寄生参数、电流密度、器件方位、布线等需要考虑的问题。模拟版图是在注重电路性能的基础上去优化尺寸的,面积在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是一个问题,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问题。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性能比尺寸更重要。另外,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作为前端电路设计师的助手,经常需要与前端工程师交流,看是否需要版图匹配、布线是否合理、导线是否有大电流流过等,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懂工艺而且能看懂模拟电路。 3.逆向版图设计。集成电路逆向设计其实就是芯片反向设计。它是通过对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与分析、整理,实现对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结构机制等方面的深入洞悉。因此,对工艺了解的要求更高。反向设计流程包括电路提取、电路整理、分析仿真验证、电路调整、版图提取整理、版图绘制验证及后仿真等。设计公司对反向版图设计的要求较高,版图设计工作还涵盖了电路提取与整理,这就要求版图设计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工艺流程;而且还要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标准单元电路工作原理。 三、教学实现 1.数字版图。数字集成电路版图在教学时,一是掌握自动布局布线工具的使用,还需要对UNIX或LINUX系统熟悉,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指令;二是数字逻辑单元版图的设计,目前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大都采用CMOS工艺,因此,必须深入学习CMOS工艺流程。在教学时,可以做个形象的PPT,空间立体感要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CMOS工艺的层次、空间感。逻辑单元版图具体教学方法应当采用上机操作并配备投影仪,教师一边讲解电路和绘制版图,一边讲解软件的操作、设计规则、画版图步骤、注意事项,学生跟着一步一步紧随教师演示学习如何画版图,同时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速度,适时停下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若有错加以纠正。这样,教师一个单元版图讲解完毕,学生亦完成一个单元版图。亦步亦趋、步步跟随,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掌握速度更快。课堂讲解完成后,安排学生实验以巩固所学。逻辑单元版图教学内容安排应当采用目前常用的单元,并具有代表性、扩展性,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整个单元库。具体单元内容安排如反相器、与非门/或非门、选择器、异或门/同或门、D触发器与SRAM等。在教授时一定要注意符合行业规范,比如单元的高度、宽度的确定要符合自动布局布线的要求;单元版图一定要最小化,如异或门与触发器等常使用传输门实现,绘制版图时注意晶体管源漏区的合并;大尺寸晶体管的串并联安排合理等。 2.模拟版图。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更注重电路的性能实现,经常需要与前端电路设计工程师交流。因此,版图教学时教师须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原理,学生能识CMOS模拟电路,与前端电路工程师交流无障碍。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工艺对模拟版图的影响,熟练运用模拟版图的晶体管匹配、保护环、Dummy晶体管等关键技术。在教学方法上,依然采用数字集成电路版图的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在内容安排上,一是以运算放大器为例,深入讲解差分对管、电流镜、电容的匹配机理,版图匹配时结构采用一维还是二维,具体是如何布局的,以及保护环与dummy管版图绘制技术。二是以带隙基准电压源为例,深入讲解N阱CMOS工艺下双极晶体管PNP与电阻匹配的版图绘制技术。在教学时需注意晶体管与电阻并联拆分的合理性、电阻与电容的类型与计算方法以及布线的规范性。 3.逆向版图设计。逆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需要学生掌握数字标准单元的命名规范、所有标准单元电路结构、常用模拟电路的结构以及芯片的工艺,要求学生熟悉模拟和数字集成单元电路。这样才可以在逆向提取电路与版图时,做到准确无误。教学方法同样还是采用数字集成电路版图教学流程,达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当以一个既含数字电路又含模拟电路的芯片为例。为了提取数字单元电路,需讲解foundry提供的标准单元库里的单元电路与命名规范。在提取单元电路教学时,说明数字电路需要归并同类图形,例如与非门、或非门、触发器等,同样的图形不要分析多次。强调学生注意电路的共性、版图布局与布线的规律性,做到熟能生巧。模拟电路的提取与版图绘制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集成电路常用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因为逆向设计软件提出的元器件符号应该按照易于理解的电路整理,使其他人员也能看出你提取电路的功能,做到准确通用规范性。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教学应面向企业,按照企业对设计工程师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做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教学开始就向学生灌输IC行业知识,定位准确,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相关知识。本文从集成电路数字版图、模拟版图和逆向设计版图这三个方面就如何开展教学可以满足企业对版图工程师的要求展开探讨,安排教学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做了分析探讨,力求让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IC行业做出努力。 作者简介:李亮(1979-),男,内蒙察右前旗人,讲师,就职于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与教学研究。 版图设计毕业论文:做好凹版图文设计 提高印品质量 在凹版印前制作中,需要对客户设计好的图文进行适当地修改,使其尽可能满足凹印的要求。其中,线条、文字和色彩等都是重要的考查对象,只有设计和控制合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印刷效果。下面,笔者将谈一谈我公司凹版图文设计的要点,供同行参考。 文字和线条设计 文字和线条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1)由于较细小的文字和线条在印刷时不宜采用多色套印,所以,不能在套色图案上设计更加细小的反白字,且不宜在套色图案上留白后,再套印其他细小的文字,否则会增加套印难度。 (2)文字字号不应小于5号字,字高不得小于2mm;线条线宽不得小于0.1mm,但如果采用金属油墨印刷,考虑到金属油墨颗粒太大,在印刷时较难呈现理想的效果,所以其线条线宽就要大于0.1mm;细小的线条、文字等在设计时需要加上宽度为0.02mm的实边,加上实边后这些文字和线条本身的宽度应保持不变。 (3)文字与底图之间的压边在印刷时往往容易出现变色问题,如果客户不能接受这种问题,在图文设计时就要在文字边缘加白边,且白边宽度不得小于0.3mm。 色彩控制 (1)对人像等套印精度要求较严的图像,在图文设计时黄品青各色之间尽量不要加入其他色彩。 (2)印品上条形码的色彩多以黑色、深蓝色为主,不宜采用金属油墨或浅色油墨印刷。另外,条形码的大小应符合国家要求,为保证条形码印刷的完整性及清晰度,条形码的线条方向应尽量与版辊圆周方向一致。 (3)在油墨色彩能够达到客户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图文时尽量不使用叠色,例如,如果直接采用黑色挂网能够满足色彩要求的话,就不要选择由黄品青叠加而得到的黑色;过渡网能通过改变加网线数来达到色彩渐变效果的话,就不需要采用多色叠加去完成。 其他方面 加网时必须充分考虑80%和5%这两个色彩跳跃区,渐变挂网时最小网点极限应在10%以上,可印刷的最小网点面积率为15%~25%,尽量不要做大面积挂浅网,以免大批量印刷时造成网点丢失。另外,透明油墨和金属油墨必须要采用专色版,大面积实地底色最好要与网目调图案分开制版,且尽量采用专色版。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简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重视和关注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以此满足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质量要求,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促进房屋建筑工程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中房屋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了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以期和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为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1引言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同时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房屋建筑工程经常会出现质量的问题,例如:房屋漏水、管道堵塞等等,这些存在的质量问题,不但会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功能的发挥,同时还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要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2房屋建筑工程中房屋质量存在的问题 2.1缺少强烈的质量意识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缺少质量意识,是引发房屋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者没有重视建筑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等相关文件的宣传工作,施工人员没有认识到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房屋建筑工程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不专业,加上建筑工程的管理者又没有将施工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落实到位,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施工不规范的问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由于自身工作素质不高的原因,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学习和吸收效果不理想,导致施工人员施工技术保守和落后,进而影响施工的质量,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根本上得不到保证。此外,在房屋建筑工程的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在施工时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房屋建筑工程在使用的工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倒塌等等,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民安全和财产安全。 2.2建筑质量出现问题 房屋建筑质量上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部分刚结束施工的内墙,因为内部装饰涂料质量不合格,内墙会出现脱皮、变色等质量问题,降低了房屋建筑的使用价值。此外,在结构板块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板面浇筑施工不规范,导致提升架口板面结构容易出现裂痕的质量问题。在对屋面防水设计进行调查时,由于没有对局面泛水檐进行设计,局面泛水檐的高度不符合标准。在自由排水屋面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将铁皮泛水檐设置在檐部,同时多数卷材没有探出挑檐的边沿。另外,屋面防水材料和墙面的涂料以及防盗门的质量不合格,这些都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 2.3工程监理力度不够 工程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将工程监理落实到位,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工程监理力度不够的情况,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监理主要是指,设计监理和施工监理。设计监理,是指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监管部门监理每个设计项目,例如:工程施工的时间、施工质量等等;施工监理,是指监管部门对工程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理。由于不规范的监理市场,在工程监理的过程中屋面,往往只重视施工阶段的监理,而忽视设计阶段的监理,影响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此外,施工单位不客观的对工程造价进行压价,而工程监理为了承接项目,随意接受压价后的工程项目,工程的监理工作效果不理想,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4合同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 我国建筑市场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并没有实施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合同,在实际的情况中,往往会出现合同不能够落实到位的情况。此外,建筑企业会使用不正当的途径获取施工机会,建筑企业会接受合同中明显的霸王条款,以实现获取施工机会的目的,建筑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于合同的内容会擅自进行更改,导致违约的情况经常发生,严重的影响到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在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设计阶段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为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奠定基础。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对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产生影响,同时也直接决定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要将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首先要做好审核工作。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对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设计人员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要审查设计人员和公司的资质,例如:审查设计人员和公司的资质是否满足拟建工程的规模、类型等国家规定的要求、审查公司的相关证件是否有效等等,进而保证设计阶段的质量,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3.2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 3.2.1开工前的检查 在房屋建筑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场地的环境和施工的条件进行检查,特别是要检查施工的材料和机械,保证施工材料和机械可以准时送达,同时要检查工程项目的投资资金,保证工程项目的投资资金准时到位,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提供保障。 3.2.2工序交接检查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工序交接检查工作,尤其是检查关键部位的、对下一道工序具有较大影响的和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工序交接。工序交接的检查工作,一般有操作人员自身、工作组内组员之间或者班长完成,对于关键部位的工序检查工作,要成立专门的检查小组,保证检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上级部门要不定时抽查工序交接,进而为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奠定基础。 3.2.3隐蔽工程检查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要加强隐蔽工程的检查工作。如果项目现场存在监理单位,要检查隐蔽工程的施工,保证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施工的要求,然后掩盖隐蔽工程,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3.2.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 如果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停工情况,再次复工之前,要复查施工的条件和各项开工因素,检查合格之后,在重新进行施工,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 3.2.5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检查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将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工作落实到位,在检查合格后,要将检查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然后开展下一项工作。 3.2.6成品保护检查 要检查已经完工的成品,进而保证已经完工的成品具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出现已经完成的成品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现象,同时要对保护措施进行检查,保证保护措施的安全可靠,为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4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可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房屋建筑工程的使用时间,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市场价值,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够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进行保护,从而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社会效益,树立建筑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为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进而为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情况中,房屋建筑工程中房屋质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建筑质量出现问题等等。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为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奠定基础,促进房屋建筑工程的发展,同时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黄奕宁 单位:惠州市惠城区城乡规划建设局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与创新 摘要:现如今,在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形势下,我们国家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加入到建筑行业之中的企业与与日俱增,那么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的激烈,为了促使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在最大限度之上来充分的满足人们对于房屋建筑安全性能方面的实际需求,持续性的将房屋建筑监理的管理工作做好,最终促进我们国家房屋建筑工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的问题及创新。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工程监理;管理 正文: 1、监理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在部分发达国家,始终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看作是房屋建筑工程咨询工作,其定义为科学合理以及公平公正之上,其标准就是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利用专业化的技术水平监督并管理工程施工项目,监督管理的工作主要涵盖:工程项目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三部分。表1 是我国与德国工程监理工作具体内容的比较分析。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的问题 位于某市一个民用建筑大厦位于市中心的部位,地下2层,地上14层,总建筑面积为48132m2,该民用建筑主要是由参观区域、休闲娱乐区域、贸易大厦以及商务中心构成,其主要休闲娱乐、餐饮以及商贸为一体发傻。在该民用建筑主门之外则就是广场,其总面积达3812m2,其可以很好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2.1、监理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在工程概况之中主要提到工程是当地一个十分关键的民用建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监理与管理的工作力度不够深入,导致在监理管理的工作之出现了一部分的问题,例如没有及时的将监理工作定位准确、权责的适应性也相对较差、整个监理团队的素质偏低以及监理工作的没有一一落实等等。就管理工作来进行分析,质量问题与安全问题方面目前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管理工作之中出现的问题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作业之中留下安全隐患。(1)作业组织设计、作业安全措施以及作业条件在实施具体审核的过程之中不够细致。(2)监理公司没有将建筑作业施工现场来实施严格的监理。(3)在监理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之中,基本上都会存在主次不清以及形势主义的问题,导致建筑工程的各项检查工作无法很好的予以落实。(4)没有针对进入到施工现场之中的设备与材料实施严格化的把控,进而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 2.2、监理人员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 影响民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监理工程的质量,在实际进行监理管理的过程之中,监理公司之中的部分监理工作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实施监理管理工作的时候甚至是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 3、强化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创新的措施 3.1、创新工程质量的管理方法 (1)加大各个施工环节的质控监督力度,尽量减少隐蔽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启动前,进行现场勘查,提出整体的施工质控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以方案为基础,进行动态管理,各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方案,需经过审批方可执行;工程竣工时建筑单位需自行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然后进行验收操作。(2)加大工程质量监理的力度,明确监理职责,比如在进行施工机械、资格以及材料的监理时,检查完成后需指定相应的评估报告。完善监理机制,监理人员制度的规定范围中进行管理。 3.2、创新工程成本管理方法 主要是动态管理房屋建筑工程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创建和完善工程成本的组织管理机构,选拔专业的管理人员,实施管理责任制,实现成本核算、预算、结算的动态控制。其次是提高管理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材料、设备、劳务以及资金等资源配置,而且让工程成本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责任成本作为财务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工程成本的基础,合理界定责任成本,实现工程成本质控的有效性。 3.3、提高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监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是相同的,这样由于监理人员的水平不同监理工作的完成程度就不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监理人员能够发现房屋建筑中的很多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就需要经常为监理人员开展一些专业技术水品上的培训,还可以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鼓励也激励相关监理人员认真对待自己的监理工作,端正工作的态度,最终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4、引进先进的监理管理技术 因为我们国建房屋建筑监理管理工作起步时间相对较晚,然而国外监理管理工作发展造,相应的技术水平较高,所以我们国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化的监督管理工作模式,并逐步的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并完善,充分的结合我们国家实际情况,将监理管理制度监理起来,全方位的实时掌握房屋建筑的具体情况,将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及时的予以解决。总之,房屋建筑是人们居住、办公的场所,房屋建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虽然我国建筑行业日趋成熟,房屋建筑数量急剧增长,尤其是城市的建筑规模正在急速扩大。工程监理是控制房屋建筑质量的有效办法之一,政府也采取了强制监理的措施来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房屋建筑中的工程监理中存在问题,严重阻碍了房屋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许君臣 吴海兵 单位: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中现状,并提出几点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现状与问题整理几点关于现场质量管理的途径,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工程监理;现场质量管理 正文: 0.引言 随着房屋建筑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以及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施工管理显得越发重要,监理工作的开展显得越发必要。但是,我国关于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施工队伍、管理队伍水平无法保障。对此,本文以我公司所参与的房屋建筑工程在监理工作中的现状为例,探讨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现场质量管理途径。 1.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现状 1.1施工队伍、管理队伍水平无法保障 在以前,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普遍是由以往的工程施工企业来承担,在施工技术能力、人员素质、施工装备以及管理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的保障,在专业设备与人员等方面也较为完善,每一个方面的工作都基本可以满足相关规定的要求与标准,参建企业相对而言会更加主动的沟通、协调,尤其是在施工质量方面相对较为容易控制。但是,近些年伴随着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各种大型、中型、小型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导致关于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数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一些施工队伍相对于以往的企业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是在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协调主动性、质量管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制约性,导致在实际监理工作中很难保障监理效果。 1.2业主对于监理工作的认识不足 建设工程当中的建设监理属于一种强制性的管理主体介入,不仅属于国家对工程建设质量给予的一种宏观管理措施,同时也是保障业主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措施。但是,当前有许多的业主对于工程监理的重要性以及意义认识并不全面,许多认为是一种额外且不必要控制措施,同时还有人认为监理属于上级部门应付建设流程备案所事实上的一种管理措施,大多数都是将监理部门当做是质量检查部门对待,在实际的监理权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发挥相应的监理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业主普遍监理部门属于为自己工作的雇佣部门,需要考虑“我”的经济效益并进行服务,所以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都是应用自己的主观意识解决问题,导致工程建设效益比较低,甚至会出现施工安全事故,但是出现事故之后又监理部门又负责承担责任,最终导致恶性发展循环。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现场质量管理途径 2.1设计并实施完善的监理制度,实行责任管理制 管理制度是监理工作实施的规范和标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工具”,相应的健全的制度能让管理有序进行,项目建筑工程也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如果出现什么问题,或者难以判断的事情,就可以依据项目管理制度条例,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因此,可以说项目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监理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实不为过的。对此,企业应当在监理制度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促使管理行为能够逐渐趋向完善。在监理管理中还可以实施责任制度,出现问题就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出问题的环节,这样做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了人员的管理意识,对自己工作不懈怠,积极认真对待。 2.2加强培训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建设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中,监理人员是最基本的参与因素,提高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的能力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施工。所以监理企业要重视对人员的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无论是思想方便还是技术方面,都要进行到位,让监理人员能科学合理的施工,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人员水平的提高无异于就是项目水平和施工质量的提高。当然,监理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施工技术以及相关要求。例如,在外墙施工时,如果降雨量在超过了10cm/h时,便会导致外墙面形成整批水幕,这个时候的外墙面净水压力会达到70kg/m2以上,此时便极有可能发生渗漏。对此,在实际施工中如果遇到这样的现象,监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管理和干预,从而保障现场施工质量。 2.3针对业主特点完善工程监理行为 伴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改进,许多业主对于施工技术也存在疑惑的情况,导致对于施工进展、施工效果等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无法准确判断施工状况。对此,根据社会对于监理部门的定义,监理部门需要为建设部门提供专业的安全、质量管理以及技术服务支撑,需要从多个角度、整个过程满足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监理部门需要拥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并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能力,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均有一定的保障。对此,监理部门需要从自身角度着手,在硬件方面具备和企业资质相关的监理能力,拥有一批经济丰富、专业技术能力强、职业道德优秀的监理队伍,同时在工程监理的同时,帮助建筑企业提供一定的决策性帮助。例如,在房屋建筑的施工阶段,监理人员的任务不仅仅是对现场进行安全监督与管理,同时还需要为业主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建议,例如某一些施工方案不适用于本建筑时,需要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整改或应对措施,从而确保现场质量管理更加有效。 3.结语 综上所述,上述所指出的关于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问题相对较为片面,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房屋建筑工程建设方法、模式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的不断改变,监理工作必然会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对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监理部门强化对房屋建筑工程的重视度,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规范的方式对房屋建筑工程每一个阶段给予严格的管理与控制,从而保障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能够按时、按量竣工。 作者:文锋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成本的控制 摘要: 本文结合本人所负责的项目实例,从业主方的角度入手,针对工程质量与成本方面的控制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房屋建筑;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与成本是房屋建筑建设全过程中的管理核心与前提。只有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对建设成本进行科学控制,才能够使参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责任主体均获取满意的经济效益。建设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成本控制工作的中要想,充分了解其在实践操作中的复杂性、系统性特点,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建设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与成本的优化控制。 1工程概况 海翼?中央领域工程位于三明市徐碧新城重机厂片区,东面为新碧路,其余周面道路为规划路。本工程由11栋26层高层住宅及9栋2层独立店面、单层大堂、3层幼儿园、单层开闭所清洁楼等组成,-1层整体地下室。建筑用地面积:45007.44m2,总建筑面积:156425.68m2。上部结构1~11#楼为剪力墙结构,12~20#楼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6度,主体结构合理使用年限50年 2质量控制分析 国内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依靠在施工阶段的工程质量检验,没有强调工程质量的系统化预防,设计、材料、施工工艺、工序质量等很少得到检验,招标文件及合约文件又缺乏对质量细节控制的约定。本文就工程质量的系统化预防进行阐述,包括:设计预防、采购材料预防、合约预防、施工工序控制预防等,形成贯穿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工程质保体系管理。 2.1设计预防 在设计环节,一般企业不会过多去考虑工程质量隐患或通病的预防,以及施工的难易程度及合理程度,结果导致施工过程产生质量问题。此外,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构造要求不明确,不配设计节点图,“错、漏、碰、缺”问题严重。设计人员不细心,未对建筑构件的结构尺寸、建筑尺寸、净空尺寸进行核对,结果导致局部建筑无法满足正常的功能使用。比如空调板的设计结构尺寸能满足空调外机的安装条件,并不能完全保证建筑装饰完成面的尺寸能够满足,由于本项目三层以下设计外墙装饰为石材干挂,干挂龙骨凸出外墙结构面将近20公分,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装饰面完成之后剩下的净空尺寸,结果导致空调外机无法顺利的安进空调板之内,引起住户投诉。房地产公司经过多年的项目开发,在某些管理要求及质量通病的防治上,往往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或教训,至少同一个质量问题不会在多个项目上重复出现。因此,做为企业质量部门的人员,在设计阶段就应该同设计人员进行交底,对设计进行优化,把后期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或质量通病在前期就通通规避掉,同时为企业建立一套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 2.2招标采购以及材料的预防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部往往只关注材料的合格性,很少关注材料在施工过程当中的质量是否容易得到控制,是否容易检测,往往会发生材料本身是合格的,结果转化为施工产品时变成不合格的现象。所以,采购环节要充分考虑工程构造做法对材料的特殊要求,要考虑到现场过程管控是否可行,是否有效。同时要知道所用材料与其它相关的材料是否会兼容、匹配。这就要求采购部门所要采购的材料或设备的技术标准必须经过设计部门和工程管理部门的共同确认。比如设计地下室顶板防水,JS防水涂料可在潮湿基层上施工,从材料表面的特性和技术指标分析,完全可以用作地下室防水。况且,JS防水涂料比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造价更低,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非常适合。但是JS防水涂料的防水质量,不只和防水厚度有关,还和涂料拌和分相的质量有关。即使厚度高于要求,防水质量也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且JS防水涂料存在拌和后的使用时限要求,施工现场很难进行监管。地下室防水需要大面积施工,现场防水的厚度、均匀度难以监管,质量可控性极差。因此,JS防水涂料虽然属于合格材料,但其施工质量很难做到过程管控,检测可控性低,并不适用于地下室这种大面积涂刷,对涂层厚度、均匀度要求较高的场所。由此看来,成本控制不能简单的以节约成本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应该在能保证质量可控性的前提下进行一个价值的综合评定,单一的追求成本很可能会带来返工的经济损失。 2.3合约预防 在当前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中,合约条款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合同范本,对现场管理的要求不明确,对甲方工程部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没有形成有效的合约监管机制,不利于对施工单位根据合约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每次招标都需要编写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条款,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在招标、合约阶段应对招标文件及合约文件进行完善。针对规范模糊和现场施工常见、易错的环节,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工序质量管理要求,企业版本的施工工艺要求、质量管理标准等均应进入招标文件,并作为合约文件的附件,要求投标方予以响应,以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前期未明确造成扯皮或引起成本争议。如此,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招标文件、合约文件,进而提高了招标采购以及甲方工程部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2.4施工工艺、工序控制预防 在当前环境背景下,现场过于强调甲方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的不间断检查和不疏漏的检验,几乎不现实。劳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劳务工人完全严格按规范、图集和工艺要求进行施工,若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也是不现实。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应该明确执行力保障性和劳务操作规范性一定会出现偏差。过分的强调施工队伍的责任心和工人的技能保障,没有任何意义。正确的方式是在现有的环境下寻求突破,找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设计部门也要考虑在这种无奈的背景条件下,采取通过设计预防和节点强化等措施,在默许部分不规范施工的条件下,依然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工序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一般设置的原则为关键部位、薄弱环节、或施工单位容易出现问题的工序。如同于隐蔽工程验收,在工序验收合格前,严禁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按照检验批划分及管理的方式,进行工程质保体系控制的责任管理,使重要工序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所有分部、分项工程在大面积施工前,均应做小范围样板,对于重点部位、重点工序,同样可以实行样板管理。 3成本控制分析 3.1设计阶段 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对建设工艺以及关键材料的控制。业主方负责人应当会同设计单位工作人员共同研究项目建设期间所占成本比重较高工艺、材料的控制措施。把主要技术指标与经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保设计方案实施下的成本开支能够严格控制在业主限额范围内。 3.2招投标、合约阶段 首先,业主应明确各参建单位的施工范围,尤其是各专业发包单位的交叉衔接的施工部位,避免因范围不明确导致施工单位之间出现相互推诿、规避施工责任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工程的形象进度。同样道理,各单位施工范围明确后,大大降低了后期施工过程中的签证工程量,工作量减少了,从而大大提高了业主的成本管理效率。比如,外墙石材干挂收口处与主体结构之间往往存在一个间隙,该间隙由业主单独发包的干挂施工单位封堵还是由主体总包施工单位施工,如果在各自的招标及合约文件中都没有约定的话,就会出现扯皮的现象,最终还是要业主出面办理签证委托其中一家单位进行施工,增加项目成本,如果有明确的话完全可以包干在合同总价中,降低业主的工程成本。所以施工范围编制说明一定要详细,并做为招标及合约文件的附件要求投标人响应。然后,建设单位应委托资质水平良好的造价咨询企业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详细编制工程量清单内容。清单编制一定要详细到分部分项具体子目的项目特征文字说明,包括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比如外墙贴砖有粘结剂粘贴和水泥砂浆粘贴,工艺不同,单价不同,通过文字明确就可以做为项目部现场管理的理论依据,防止施工单位投机取巧。同样,设计中一些不影响工程验收及后期使用功能的结构可以在清单编制时明确不计算,比如户内房间的砖砌体隔墙,在交房后住户一般都会按自己的装修设计方案进行拆除,而且土头清运费要由建设单位或者物业承担,无形中增加了两块成本,一是砖砌体的施工成本,二是垃圾清运的成本,因此在清单编制时就明确这部分内容不计算,建设过程不施工,从而又节省了成本。最后,企业版本的施工工艺要求、工序、质量管理标准等应进入招标文件,并作为合约文件的附件,做为工程部现场管控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也能避免后续工程施工中因前期不明确引起施工单位追加成本。 3.3施工阶段 主要应重视对成本的动态控制:首先,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图纸会审、答疑等技术交底工作,尽早发现设计图纸与文件中存在的失误,尽可能避免后期出现窝工或返工等问题。比如室外景观工程中,消防扑救面原设计为种植地被微地形找坡,结果消防验收时要求做硬质铺装或者铺设植草格,就是因为没有及早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失误,造成了工程的返工,不仅影响了工期,还增加了成本。其次,应加强现场工程变更及签证的审核。对于不得不签证及变更的内容,应多考虑几种施工方案进行经济性比选,从单价及施工难易程度等角度去分析选取,涉及金额较大的部分应会同企业成本部共同商定。对于不是很必要的签证及变更,应把好成本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涉及造价成本上太大变化的予以支持,防止施工单位因投标过程中的不平衡报价而故意更换报价低的施工内容。 4结束语 本文上述分析中结合本人所负责项目的实例,将质量与成本管理工作引入其中。质量管理主要从设计预防,招标采购及材料预防,合约预防,施工工艺、工序控制预防角度进行阐述;成本管理主要从设计阶段,招投标、合约阶段,施工阶段进行分析。其中结合本人所负责项目的一些经验及教训进行举证,以供大家参考。 作者:官煌凯 单位:厦门海翼地产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 摘要: 房屋建筑是建筑行业中主要的工程项目,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房屋建筑的新浪潮。在房屋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建筑质量问题,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是房屋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杜绝施工不合格等不良现象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的弊端,并给出几点创新方案。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创新 房屋建筑是人们居住、办公的场所,房屋建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虽然我国建筑行业日趋成熟,房屋建筑数量急剧增长,尤其是城市的建筑规模正在急速扩大。工程监理是控制房屋建筑质量的有效办法之一,政府也采取了强制监理的措施来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但是目前国内很多房屋建筑中的工程监理中存在问题,严重阻碍了房屋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1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建筑工程监理,就是相关监理单位收到工程项目法人的委托,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建设文件,遵循建筑工程法规法律,按照工程合同和监理合同,实施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而项目管理指的是建设单位委托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按照合同上约定,分阶段或者是全程代替建设单位对项目组织实施的过程进行服务或管理。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项目管理具有更高更广泛的职责和职能,而工程监理只是一种有偿的技术服务。建筑工程监理的主要目的是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一方面项目法人不会将建设项目的合同、进度以及投资等全权交给监理人,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又要求建设单位必须有监理人,因此监理单位就只是负责了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近年来,建筑的安全监理工作也逐渐受到重视,要求监理同时对安全有监管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筑工程监理会朝着项目管理方向发展。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特性 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具有多发性、严重性以及复杂性的特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泛,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作。其中任一环节出现些许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例如施工现场的监理工作,涉及到了施工设备、员工、专业、材料等管理内容,体现出了工程监理的复杂性。在工程监理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房屋建筑质量方面的问题,并且相同的问题还可能在不同的项目阶段发生。管道堵塞、裂缝漏水等都是房屋建筑中常见的多发问题,随着投入使用时间的增加,问题的发生频率还会上升,体现了工程监理的多发性。要想做到工程监理中工程零质量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旦房屋建筑出现问题引发的后果比较严重,会使施工成本增加,工期延长,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如不及早发现,在房屋正式投入使用后,将会给使用者和建筑单位都带来严重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建筑单位行为不规范 建筑单位的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顺利情况,以及建设目标的达成效果。很多建筑单位因为自己是出资方,就对工程监理工作干预过多,甚至是跳过监理工程师和承包商进行沟通,从而造成很多误解和监理纠纷。开启有些大型项目时,有的建筑单位因为不放心,会自行组织一批人员来监管工程投资和进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极度不良的影响。理论上讲,建筑工程监理的唯一负责人应该是监理工程师,建筑单位既然找了监理单位或人员,就应该让监理人员负责现场的管理和监理,由监理人员实施建筑单位的一些决策,建筑单位只需做好工程监理的管理工作,而不是忽视监理单位的作用,直接去参与工程监理。这些问题看似容易处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筑单位都存在行为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引发很多问题。 3.2监理单位缺少专业人才 自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实施以来,监理单位的收费也逐渐降低,尤其是低价竞标引起的费用降低。比如部分监理单位的收费方式不及标准收费的1/3。监理费用过低会造成工程监理行业以及从业人员的工作心态和专业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高学历、高水平的人员都不愿意加入监理行业。有的监理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技能高的人员,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大力缩减开支和成本,采用外聘的方式请监理工程师,导致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充分发挥出监理的真实作用。一旦一个阶段的项目结束,就解聘监理工程师。 3.3以质量监理涵盖工程监理 监理单位职责包括“三控、二管、一协调”,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监理工作中,在体制以及其他原因的影响下,很多监理单位的职责都被分散了,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在管理范围的却要承担责任。工程监理三控中的进度、质量管理、投资等职能已被弱化,仅剩工程的质量监理。监理工程师对工程中的勘察设计、前期咨询、设备采购等过程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目前有的建筑单位对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因此不重视监理工作。此外一些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没有严格标准进行操作。工程监理单位变成了简单的房屋建筑质量监督人员,有的建筑单位只是单纯为了满足国家的强制要求,来聘请监理人员,认为此过程没有任何必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4工程监理管理的创新方案 4.1创新工程质量的管理方法 ①加大各个施工环节的质控监督力度,尽量减少隐蔽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启动前,进行现场勘查,提出整体的施工质控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以方案为基础,进行动态管理,各部门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方案,需经过审批方可执行;工程竣工时建筑单位需自行进行质量检查确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然后进行验收操作。②加大工程质量监理的力度,明确监理职责,比如在进行施工机械、资格以及材料的监理时,检查完成后需指定相应的评估报告。完善监理机制,监理人员制度的规定范围中进行管理。 4.2创新工程成本管理方法 主要是动态管理房屋建筑工程的成本,具体措施有,创建和完善工程成本的组织管理机构,选拔专业的管理人员,实施管理责任制,实现成本核算、预算、结算的动态控制。其次是提高管理的相关配套措施,包括材料、设备、劳务以及资金等资源配置,而且让工程成本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责任成本作为财务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工程成本的基础,合理界定责任成本,实现工程成本质控的有效性。此外还要培养管理人才,充分掌握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经营和投资的流程,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5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工程成本、施工进度以及安全等也决定了施工方的经济利益。房屋建筑的工程监理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开展工作,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监理工作中的难题,保证房屋建筑行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沉舟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对策 摘要: 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是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与整个房屋建筑工程关系密切。在混凝土施工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混凝土裂缝,一旦出现,直接影响施工效果。因此,要重视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找准混凝土出现裂缝的诱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对策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整个社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混凝土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在建筑行业备受关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问题时常发生,给整个工程施工造成巨大不良影响,尤其不利于建筑物的后期使用。为此,要将混凝土裂缝问题作为重点,加强防范和治理,减少裂缝发生,在根本上推动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提高房屋建筑质量。 1全面分析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诱因 1.1设计存在缺陷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设计环节备显重要,对整个工程影响巨大,在很大程度上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设计人员操作缺乏规范性。房屋建筑工程需要较高的设计水平,但是,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由于人员素质的缺乏,专业能力不强,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诱发建筑工程设计规范性不高,无法保证各项指标都满足国家标准,给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埋下隐患。其次,设计人员的思想存在落后性,缺乏创新。在当前的一些设计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思维存在滞后性,严重受制于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束缚,对建筑工程结构强度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忽视其它相关设计因素的影响,促使建筑设计本身存在缺陷,混凝土裂缝问题出现。 1.2材料及管理缺乏科学性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材料管理问题是重点,对整个建筑工程产生较大影响,涉及工程的多方面,尤其是与成本质量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材料问题诱发混凝土裂缝现象经常发生。首先,建筑施工材料不达标。对于建筑工程本身,其对材料品质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十分严格,一旦出现材料质量不达标的问题,房屋建筑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质量不达标的产品混入施工现场,通常原因如下。一方面,出于成本节约考虑,建筑单位直接采购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这种做法有违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巨大隐患。另外,缺乏对建筑材料的科学管理。针对采购的材料,尚未进行有效、严格的检验,促使不达标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除此之外,采购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获取私利。其次,材料配比粗壮不科学性。对于混凝土施工,材料配比十分关键,一旦配比不合理,会直接引起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问题,裂缝不可避免、 1.3施工过程存在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的关键性环节是整个施工过程,这也是混凝土裂缝常发阶段,原因多方面。首先,建筑工程施工存在操作不合理的情况,诱发施工失误现象,尤其是人员操作失误导致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建筑工程施工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使得人员施工规范性不强,影响混凝土浇筑工序的合理性,给混凝土质量埋下隐患。其次,施工过程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建筑工程中,操作不当与失误存差异。操作不当的出现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施工人员缺乏对建筑物本身的全面了解,很难有效将工程施工落到实处。另外,施工人员专业性不强,很难实现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全面掌握,操作不当很难避免,在根本上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2如何实现对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有效控制 2.1重视遵循设计规范,切实提升设计质量 针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设计问题,需要全面考虑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和管理。首先,在具体设计开展阶段,重视对行业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的遵守,保证设计方案的相关指标满足要求。同时,设计人员要提升身职业素养,善于应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观念,提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工厂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要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评审,充分考量其科学性,保障建筑结构强度达到工程标准,最大程度减少裂缝的发生。 2.2重视采购管理,保证材料配比的科学性 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建筑施工材料极其关键,因此,为了降低混凝土裂缝发生的几率,要重视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全面做好采购管理工作。在材料采购的时候,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效益,选择质量过关的产品,为房屋建筑质量奠定基础。另外,强化材料采购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出现个人以权谋私的情况。加强材料检验力度,保证材料质量达到质量要求。其次,重视材料配比工作的合理性,提升混凝土制备的高效性。在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制备是关键,需要严格控制材料配比,与工程实际进行对比分析,合理进行相关材料品种的调整,以推动混凝土制备工作的有序开展。 2.3全面做好工程管理工作,避免失误发生 为了给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要重视构建健全的管理系统,有效发挥监督的作用,推动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与深入性。另外,要构建高效、强执行力的监督机制,实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控制,推动建筑工程顺利完成。重视对施工人员能力和素质的了解,切实提升人员素质,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3结束语 综上,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混凝土施工十分关键,因此,要高度重视对雷锋问题的应对,全面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重视设计阶段的科学性,做好材料采购控制工作,保证材料配比的科学性,强化人员素质的提升,在根本上避免裂缝的产生,构建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作者:林欣荣 单位:广东建安昌盛工程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的飞快加速,我国离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也越来越接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使得政府和国家也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重点放在城市房屋的建设,并大量投入资金准予建设用来更好地美化和完善城市的容貌和环境。随着人口的增多对住房需求和居民对房屋标准的越来越高,使得城市的房屋建筑工程也随之增多。房屋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房屋的质量安全和有效使用。本文根据上述质量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如何控制施工质量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城镇化 近些年,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地提高和进步,发展的迅速也突飞猛进。因此,建筑施工必须配合城市住宅建设的合理配合,确保居民的生活安全、舒适[1]。但是建筑工程是一个不受人类支配的工程项目,工程施工会受到很多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和人为因素。例如天气因素、时间因素、施工材料、人员因素等这些都会影响施工的质量,影响施工进程甚至引起施工上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存在。现在的建筑材料市场比较杂乱,在材料买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纠纷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方式。所以要采用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房屋建设工程施工的顺利和安全,这也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考虑的问题。如果想要保障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技术普遍,那么就必须解决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2]。想要得到这种效果那么必须规定施工人员具有熟练技术的施工设计、方法、流程等基本职业技能,尽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本文将以这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1准确分析性质 房屋建筑工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工程质量不单单体现在项目投资商,最为关键的是,房屋建设完成之后人们将入住和使用,如果质量不达标那么就会关系到人们的安全。所以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是施工过程最为关键的[3]。不仅关系这工程的质量能否符合法规法规设计文件的要求,达到业主的要求,而且还关系着工程的进度和利润,所以首要工作就是重视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关系着整个工程最后的质量,只有采取有效可行的质量控制手段,才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文件、国家规定标准。我国当代的房价越来越贵,国家也为此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这些政策下房屋建筑必须要保证质量和它的性价比才能更好的立足,得到人们的认可。城市人口的增多也导致了房屋建设的增加,在增加房屋建筑的建设要保证和控制好建筑的质量,从各个方面加强和提高[4]。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运用不但解决了施工过程中质量难题,而且很大程度上的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这样高品质和性价比好的房屋建筑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信赖,房屋建筑的各个方面相比之前有了更好的提升和跨越。这不但从根本上保证了房屋的质量和安全性,还从外观上更加符合现在的审美观念,更好的塑造了城市的完美形象,这是指的应用和普及的技术。高超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并未能普及到各个施工单位,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和利润,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的材料设备,这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和安全隐患,使居民的安全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进行房屋建设施工建设,保证施工质量和居民的生命安全,这样才能让城镇化房屋建设变得越来越好。 2正确指导操作 2.1基本施工质量方法 保证房屋建设施工质量的首要工作就是质量控制,施工中要审核好各类有关文件和图纸,保证施工一致;现场做好必要的巡查和监理,材料设备的安全质量检查和试验。第一步,相关管理人员要严格仔细的审查文件和图纸,整理归档好相关的施工文件、表格、图纸。认真下达好工作和任务,合理安排好施工进度讲度。项目经理严格把控好施工各个工序的质量,保证相关文件的完整,落实好安全措施和施工规范。第二步,对施工现场要定期进行检查,工程开工之前要检查是否满足开工的要求,工程是否达到安全规范、工地现场是否符合标准。人员的工作安排、工程进度的编制、消防设施的安置都要认真的进行检查和核实。施工中容易发生事故的节点、隐蔽工程的施工前后工作都要做到一一检查不可马虎。第三步,对于进场的材料设备要进行试验保证其合格和质量,不能确保的问题要进行实验防止安全事故和隐患的发生,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埋下祸端。试验可以是施工人员提前知道数据,以便安排好工作防止事故发生。 2.2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项目经理要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进行控制和检查,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来合理地建设和监督施工。第一,对所有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施工教育,从安全、思想、技术、职责进行辅导和普及[5]。将施工现场的各项问题和知识落实到施工现场的每个人员的身上。保证自身安全和如何采取紧急措施等。施工现场的核心内容就是质量安全,项目经理应根据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的高低、技术水平的好坏等各方面来分配工作和职责。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技术水平高超的施工人员就应该操作难度系数高、复杂的工作工序。对于没有工作经验刚刚上手的人员就应该安排难度系统小、简单的工作;对于高空作业和危险性技术高的工作则需要专业人员和有证书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员。第二,严格检查验收材料的使用情况,在各环节的材料管理中都合理地有序地进行,以避免混料或不慎使用违规、不合格的材料产品。当然还有一些要求防水、防潮效果好、易碎、易燃等物品的管理与储存也十分重要。同时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先进的机械设备也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因此,安排及时的检查、抽查和定期的保护等以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并且不易为他人所破坏,更不易伤害项目的操作人员。第三,施工中存在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环境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环境因素带来的质量问题很难在可控制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地理地质、变化多端的天气情况这都会带来质量上的影响[6]。所以在施工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勘察工作,考虑到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分析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工程的质量将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并根据相应的影响作出对应的方法和措施,严格把控好施工的质量。在建筑施工现场,要保证一个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施工工序有条有序的进行[7]。东西的摆放和放置分区清楚,做好办公、生活、施工区域的隔离,消防用水、施工用水、生活用谁的规划。保证施工进度有序的进行不受影响。保证施工现场的任何一处地方都有好的施工条件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3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谈论,作为一名从事建设房屋建筑的施工人员而言,房屋建设施工不能单单只去注重施工工期的进度,为了施工的最大利益化和利润,去飞快的赶工期为了进度不去注重施工质量,而是应该认真仔细地分析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问题并采取措施。在房屋建筑施工人员对此项施工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这个问题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解析和研究,使得房屋建筑的施工和建设不断地进步,往更深层次去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国家都在鼓励和提倡在房屋建筑施工中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使用“四新”技术,做到绿色、环保、节能施工。肩负着人们对我们房屋建设者的众望,应加快城镇化房屋建设施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施工技术、严格把控好施工质量,给予城镇居民一个美好温暖的家。 作者:王刚军 单位:江西省银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探讨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建筑行业项目的数量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引起了建筑建立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士的重视。加大建筑行业工程的管理力度能够有效地保证建筑行业工程的质量安全,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本文对现阶段监理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做出了简单的描述,并且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问题及创新 前言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水平快速提高,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中建筑施工企业数目在不断增多,可是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房屋的建筑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质量安全就不能得到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前监控而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而保证房屋的质量安全,因此监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监理过程并不是完美的,了解认识在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创新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 1监理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以科学、公正为前提,以法律法规制度为标准,采用专业的技术对房屋建筑工程实施项目进行监理。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工作最初在英国建立,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下面的表格是我国与德国之间建立工作的一些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监理管理工作对于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保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监理工作并不是十分完美的,正确认识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做出应对措施的前提条件。通过对以往房屋建筑监理管理过程中出现过的问题类型进行汇总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2.1房屋建筑监理管理工作法规法律不健全 房屋建筑监理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的:①由于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房屋建筑工程中监理管理工作的实施,因为我国开始进行这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制度还是不够完善。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日益革新,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很努力的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监理管理工作制度进行了制定完善,但还是难以跟上建筑行业发展的脚步。因为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立管理工作跟不上建筑行业的发展,所以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就不能够得到保证,进而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 2.2监理管理人才的缺乏 监理管理工作工资低是造成监理管理人才缺乏的最主要原因。监理管理所收取的监理费用是相对比较少的,在一些工程中收取的监理费用没有规定相应规定的1/3,与此同时低价竞标形式的出现使得费用更是减少。因此,很多的专业监理人员不愿意进入建筑行业的监理工作中,目前很多的企业没有长期聘请的专业的监理管理人员,而是会临时招聘一些人员作为监理管理人员,当项目结束之后就会辞退这些监理人员,这种人员的流动造成了专业监理人员的极大缺乏。 2.3监理管理工作意识不强烈 房屋监理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理意识不够强烈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一些监理人员只是做一些表面上的工作,在监理工作上不够全面、不够仔细,进而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不能够被保证。 2.4监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 监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监理工作的质量,在实际的房屋建筑项目中,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品是不相同的,技术水品高的人员的监理工作会做的更加完善,而技术水品低的监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使得监理工作的开展不是非常顺利,这就使得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受到影响。 2.5缺少规范的监理市场 工程质量的高低除了受本身所需要的各种制造材料、机械设备或者是建筑环境等的影响外,与人的因素是分不开的。业主的行为是否规范能够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性能。这时,可以将监理委托合同作为参照,监理人员按照严格的技术规范以及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施工,对建筑过程中房屋建筑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业主不应当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行管理工作中,而是负责协调、供给和重要的环节即可。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方法的创新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方法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接下来会分别从这五方面进行叙述。 3.1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力度 加大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管理力度就需要相关的监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当全面且系统的对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因为只有做到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将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到,然后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具体的监理过程实施中,还要求监理人员有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定,在对房屋建筑施工项目检查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一定要按照严格的规定对房屋建筑进行监理。当完成监理工作之后,就可以通知相关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问题的存在即便现在不会对房屋建筑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小的问题也会放大,甚至有时候对房屋建筑进行的后期的维护所花费的费用更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更大,所以做好监理工作对房屋建筑的安全保证是非常重要的。 3.2严格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的检验工作 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检验之前,需要相应的施工企业自行对房屋建筑进行检查,检查房屋建筑是否存在安全质量问题,将存在的问题以检测报告的形式做成书面文件,这样监理人员在进行监理工作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根据这些文件去对比相应的资料,对问题进行寻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3提高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监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监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是相同的,这样由于监理人员的水平不同监理工作的完成程度就不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监理人员能够发现房屋建筑中的很多问题,甚至是非常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也能够被专业监理人员所发现,但是如果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那么即使是很明显的问题,监理人员也是不容易发现的,这样对房屋建筑的安全质量就会造成影响。为了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就需要经常为监理人员开展一些专业技术水品上的培训,还可以增加一些奖惩措施,鼓励也激励相关监理人员认真对待自己的监理工作,端正工作的态度,最终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4提高监理管理能力 监理工作是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的,因为人的因素,所以每个部门监理人员对工作的总结是有一定的差异的,由于差异的存在导致各部门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矛盾,为了减少各部门之间这种不必要的矛盾出现,需要对相应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提高监理管理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弱化各部门之间的监理工作的差异性,与此同时,监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得到提升。 3.5引入先进的监理管理经验 不得不承认,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质量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较大的差距的,发达国家开展监理工作时间较早,激烈的经验也是更为丰富的,同时所拥有的技术也会更为先进,所以为了提高我国的监理管理工作,从发达国家引进一些先进的监理管理经验是一条非常好的办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房屋建筑的监理工作能力。在这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国外的经验都是优秀的,在进行引进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之后在我国现有的监理制度要求下,通过引入先进的监理经验提高我国的房屋建筑监理水平。 4总结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迎来了春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建筑这一行业之中,这也意味着诸多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为使企业能够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房屋建筑安全性能的要求,做好房屋建筑的监理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上述内容中我们介绍到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的国内外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房屋建筑监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另外,我们还对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讲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式,希望能够对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钟幸 单位:广西南宁建科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浅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建筑数量相对于以往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民众和社会也越来越关注施工技术。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而言,保证其施工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就在于施工技术,可以说占据整个房屋建筑建筑工程重要比例。对此,本文则从模板安装技术、钢筋加工结构、混凝土浇筑以及土方施工等分析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探讨施工现场管理措施,望给予房屋建筑工程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前言 房屋建筑工程和其他施工工程相比较强的专业性,因此需要做好其中的技术管理工作。众所周知,整个房屋建筑工程和其施工现场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当目前国内房屋建筑技术和西方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甚至还存在相关问题,不利于提升房屋建筑质量。因此需要根据房屋建筑功臣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方案,由此提高施工质量,推动房地产建筑产业高速稳定发展。 1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 1.1钢筋加工结构 房屋建筑工程上部结构需要一定数量的钢筋,且在施工现场完成加工制作。即需要在施工现场搭设单独加工钢筋场地,同时再配备相应机械并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人员管理整个钢筋加工与制作现场,其中主要包括提取样品试验、加工验收、焊接提取样品试验、正式加工制作、钢筋分类码放、成品挂牌以及检查核实发货,保证钢筋加工制作质量。一般对主筋焊接运用闪光对焊技术,柱子主筋则采取电渣压力焊技术,加工前应检查钢筋清洁度,清理钢筋表面浮锈和油污。加工中根据现场施工将绑扎钢筋的加工制作紧密配合,避免出现失误加工情况。 1.2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是房屋建筑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混凝土施工中的拌制、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需要给予重点关注。往往很多建筑企业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为了缩短工程和降低成本,忽略考察混凝土质量,最终导致出现豆腐渣工程。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明确强调混凝土搅拌和运输技术标准,由此保证建筑施工规范性和安全性,尤其在拌制混凝土时应对温度限制标准条件给予严格遵守,必要时可采用降温处理。混凝土出灌时需要降低其温度,如果浇筑过程在夏日,应及时采取适当降温措施。混凝土浇筑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是重要环节,会在浇筑中出现表面泌水情况,主要因为混凝土初期会因随着浇筑水泥而释放大量热量而造成混凝土内部温度增高,当浇筑工作结束又会降低,正是这种高温差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较大拉力,频发混凝土裂缝情况。因此在房屋建筑工程浇筑中需及时进行降温减害措施,减少内部拉力,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 1.3土方施工技术 土方施工是房屋建筑施工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承重以及稳定性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联系,可以看做是房屋建筑的根基。房屋建筑土方施工和常规建筑物相比有着高安全性、高隐蔽性和高承载性等要求,而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房屋建筑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所以必须要重视土方施工技术以及相关施工质量控制。在土方施工技术中会应用到很多技术,如回填土施工,施工技术中也涵盖机械夯实法;机械夯实发能有效保证施工填土压实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更能避免因碾轮下陷而提升碾压效率。尤其在运用碾压机实施辗压之前应先采用推土机将地面平实,之后再运用振动平碾的方式把土地上的碎石土压实。在压实填方过程中碾压机械应对压实遍数和行驶速度进行严格控制,一方面防止管道在辗压中出现位移或损坏,另一方面则保证压实机械和基础管道二者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完成机械碾压后则借助人工手段或推土机拉毛表面,由此保证上层和下层实现良性结合。 2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 2.1科学配置施工材料机械降低施工成本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原材料,也是施工的基础构成,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挑选和控制原材料数量、规格、性能、质量等。必要时要前往原材料的生产地区进行考察,争取做到严格把关,同时在使用中也根据原材料规定操作。可以说材料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以及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例如某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因企业设备采购负责人缺乏责任心,更没有细致检测材料,以致于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因某个材料而造成停工3d,拖延工期。如若没有及时发现,会形成施工安全隐患。设备是除原材料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另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作人员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和具体施工内容采购施工设备,如果以自身评判购买,十分容易买多且浪费资金,相反少了会中断施工进度,因此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设备采购数量至关重要。 2.2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控制增强人员素质 由于施工团队在具体项目施工管理中运用不规范合理的设计图纸和格式以致于增加工程经济管理风险,甚至会工程项目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在施工周期连续长时间处在恶劣天气环境中,因工程延期影响工程质量。施工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内施工企业标准对施工手段进行规范,加强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减少不利于施工质量行为发生,同时要积极预测一些突发情况,保证在出现问题时得到快速科学的解决,避免发生工程混乱现象。从相关工程案例得知,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目标、质量、进度等和施工技术方案是否合理正确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必须从房屋施工特点着手,全面分析房屋施工组织、技术、管理、经济、操作等各方面条件,以此保证房屋建筑施工方案的和合理性、经济性与可行性,提高工程质量。此外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应指导施工人员明确掌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相关安全生产规定和技术操作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2.3实施循环现场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质量 建筑工程过程不可避免会存在多种工序和不同专业以及工种相互交叉,长时间就会产生冲突,因此需要PDCA(循环管理)技术,这种方法能有效解决多专业交叉矛盾冲突问题,提高协调管理质量。PDCA也称为戴明环,是由西方管理研究者提出的科学管理措施,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以及8个循环步骤完成管理。该管理体系每个环节都联系密切,可以说每一次循环都会产生新的内容和目标,更重要是能解决相应问题和质量目标,不间断的转动提升质量水平。应用PDCA管理是对管理优化过程,因为建筑施工项目中常见各个工种、各个专业以及多种工序出现交叉冲突情况。以施工中是先安装墙角管道会对墙角粉刷质量产生影响等问题举例分析PDCA应用。①计划阶段,也是最为关键和最基础的一环,主要为制定管理计划,研究存在问题并找出原因,最后根据原因拟定解决措施。②分析现状;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可通过现场巡查和设计排查,或者统计、收集和分析以往工程记录,还可借助规范、标准、规定等方式找出建筑施工中较大几率出现的多工种和多专业的交叉冲突点。如管道安装和墙角粉刷交叉施工问题,在操作中会因为粉刷施工难度大等操作降低粉刷质量,由此一来就为后续工作提供研究对象。③寻找影响建筑施工因素;虽然通过分析得知影响墙角粉刷质量和无序施工组织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影响复杂,无法直接找出关键问题。由此一来就要求施工管理者规范施工流程,熟练掌握合同内容,积极加强各个专业和工种之间沟通,才能及时拟定解决对策。④制定解决措施;施工项目管理者可针对无秩序施工组织问题制定先对墙角局部粉刷,之后安装管道原则,同时制定出先粉刷管道后阴部大约500mm左右宽度的墙体,要求留有施工缝,最后再安装管道和大面积抹灰等施工方案。 3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应将技术和管理质量作为第一要素,善于借用西方优秀施工技术和管理策略。在施工过程中科学配置施工机械材料,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控制,同时采取循环现场管理体系,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使房屋建筑产业在竞争激励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施弛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建设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房屋建筑工程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大,会关乎到每家每户的利益,而其施工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工程的质量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要想使得工程质量得到强有力的保证,就需要对其技术方面加强重视,强化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技术管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 房屋是人们一个赖以生存的场所,因此,房屋建筑工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也就相应的成为人们重点的关注方面。基于此,只有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其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价值,也才能促进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实施技术管理的意义 1.1便于发挥在工程中统领地位的作用 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要求,种类繁多,规格也是各不相同,这一情况在越复杂的工程中就会表现的越为明显。对房屋建筑工程实施技术管理能够把各种技术以及步骤进行统一,保证工程可以正常的进行施工,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可以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保障[1]。 1.2对工程的指导作用 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催生出了更多的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新技术。在越来越复杂的建筑施工环境中,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来对这些新的技术进行管理,完善的管理体现可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出有力的指导,更好的指导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运用,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 2.1建立技术管理体系 要想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进行技术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关于技术管理方面的体系,并且制定出一些相关的规则制度,不能只将工作停留于表面,而是要将这些规则制度一一落实到实处,进而让它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出其管理的作用。另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施工事故的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技术管理工作就要发挥出其规范施工的实际作用,要对可能出现的事故加以预防,对已经发生的事故要有具备基本的应急措施,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施工问题朝着恶性事态的方向发展[2]。 2.2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选择方面要制定一个相应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筛选。对于未达到标准的施工人员不予聘用;而对于达到标准的施工人员,也要在施工过程中多开展一些关于职业培训的相关活动。对于施工人员而言,不仅要求其专业能力高,还要引导他们去不断的学习其它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完善他们自身的各方面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在施工人员上岗之前让他们对自己的技术进行一个交底,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提高他们的工作薄弱项,进而提高整体施工队伍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及素质。 2.3对材料进行技术管理 对于工程施工进行技术管理的部门一定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对材料进场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不论是采购环节还是检验环节以及材料的使用环节等都要进行一一把关,只有这样才能让工程的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在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其材料的检查制度要进行进一步完善,有些材料虽然具备一些正规的保证书,但是不可以因此就放松对这些材料的检查,因为有些材料的质量保证书并不具有可靠性,因此要将对所有材料的检查一视同仁,对于应该要做的检查一项都不能少,绝对杜绝一切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损害其工程质量。材料除了要关注其检查方面,对其存放的条件也不能忽视,对于已经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要进行合理的存放,保证在用到这些材料的时候都是完好无缺的,同时注意材料的防火防潮管理。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需求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避免对材料产生浪费。此外,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到的设备仪器的检查和管理也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在使用前对他们进行工作性能和安全性能的严格检查[3]。 2.4优化工程的施工技术 要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就要对其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优化,引导其在施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的工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质量。在施工工艺的选择方面,要对负责施工项目的企业进行综合实力的考察,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方案。在对施工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就是要做好技术管理的相关工作[4]。 3结语 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要想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有所提高,就要对其实施技术管理,同时提高施工人员学习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技术素质,使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对每一个环节的优化工作,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促进建筑市场的繁荣,进而促进建筑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张剑辉 单位:重庆亚太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用及控制 摘要: 本文从监理的特性出发,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并对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作用;控制策略 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指的是监理单位针对工程建设所实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管理与控制,目的在于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因为工程质量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利益有直接关联,加强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监理的基本特性 特性:(1)独立性。监理单位负责为工程项目提供服务,其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互相平等,监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保持其独立性,这也是监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要件;(2)公正性。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监理属于第三方单位参与,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利益严重受到监理工作质量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使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3)科学性。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项技术工作,工程监理本身就要求从事监理工作的员工应当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较高的相关法律知识与工程业务的素养,只有做到这些,监理单位所提供的相关服务才是有效的、有益的、适宜的、积极的。 2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 一是保证合法规范地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即监理单位采取一系列策略,形成有序的、完善的合同管理网络,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不仅对顺利建设房屋建筑工程有利,还能推动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法制化进程;二是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过动态管理有效规避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各类安全隐患、质量隐患,真正在细节上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三是管理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资料,即监理人员所保存的涉及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文件资料,包括各方合同、资金投入与流出报告、建筑图纸、相关法律规定等,能为明确参建各方的责任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利用这些资料调整建设过程。 3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控制策略 (1)严格遵循监理工作基本原则。一是合理性,即监理单位要按照房屋建筑工程的特征、规模、复杂程度及环境条件,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性规程、规范以及设计文件等严格审查承包方的管理水平与实力,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承包建设的合理性;二是全面性,因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不能忽视任何子系统或环节,避免影响计划的实施;三是与合同要求相符,因为总承包合同、监理合同是开展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依据合同条款安排监理工作计划,并详细分析约定的各项目标,弄清楚招标文件的内容、明确招标人员对监理的深层次服务要求,全面解读招标人的意图;四是与计划的弹性需要相符,因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计划的建立是基于预定项目目标及其实施方案、既有工程经验、对未来的合理预测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之上的,在监理工作的实践环节会受到各方因素的干扰,需及时调整计划,满足弹性需要。 (2)采取有效监理质量控制方法。一是旁站监理,要求监理单位要按照房屋建筑工程实际详细制定旁站监理方案,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等所涉及的结构安全部位进行旁站监理。在旁站监理中,监理人员必须亲临施工现场,收集第一手资料,及时纠正发生在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保证施工质量满足技术要求、合同要求。二是巡视检查,它是监理人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施工质量的重要方法,可借此对房屋建筑工程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部位或项目做好事前控制工作,尽可能避免发生质量通病。监理人员的巡视检查不能只随意查看,遇到问题时务必要做好相应的记录,留下准确、真实的原始资料,可单独记录、也可在监理日志上记录,如果是单独设置记录表,则要涵盖施工现场监理的所有内容。三是平行检验,它要求监理单位务必要拥有足够的检测设备、检测工具,科学检验各项专业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设计文件中规定必须要检查的项目等。 (3)务必及时验收建筑隐蔽工程。一是当施工单位完成隐蔽工程的施工之后,要按照施工图纸、技术规范、施工要求等初次自检隐蔽工程,自检合格之后再通过报告的形式报送监理部门,由监理部门复查隐蔽工程。二是监理单位要按照施工单位提供的复查报告落实审查工作,如果没有问题,就要在规定时间里通知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者,要求在除施工质量管理者以外的施工人员的陪同下开展现场审查工作。三是当监理部门完成现场审查工作之后,如果没有问题,则由监理质量管理者在检查建筑隐蔽工程的记录上签字确认,允许施工单位继续施工,如果检查环节发现质量问题,应即刻要求施工单位整改,直到满足质量要求为止。 (4)完善并执行监理保障性措施。一是完善对监理单位及人员的管理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形式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监理水平。目前国内是由政府管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这对监理行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为捆绑人品资质、企业资质的做法不但对人才流动不利,还对市场培育不利,且政府管理模式极易导致责任主体缺失,急需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双管齐下的方式管理监理单位。二是努力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的地位,这就离不开监理单位自身的发展。监理单位只有在日常工作中确保业务精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水平,获得建设方的信赖,才能改变监理的尴尬地位,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环节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三是提升监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是任何企业寻求发展的不变准则,监理单位也不例外。监理单位务必要留住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既有管理才能又有技术能力的监理人才,因为复合型人才不管是对监理单位还是监理行业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监理单位要着重培养擅长管理的、专业素质水平高的青年人才,在提高监理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市场竞争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对整个监理行业的发展发挥必要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里,加强监理工作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关键性的影响,只有坚持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加强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控制,保证顺利施工,才能在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推动监理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建筑事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小莉 单位:中外天利(北京)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要点思考 摘要: 高层建筑施工是在单位面积内完成结构施工,作业面相对较为狭窄,因此对施工技术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层次要求,这就要求需要施工技术,加强工程管理,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本文就房屋建筑施工中对施工技术管理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1.1桩基施工技术要点 桩基施工是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最基础的部分,桩基的稳定决定着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从施工工艺的差异来说,高层建筑桩基施工通常有两种形式:灌注桩和预制桩。第一,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灌注桩是利用钻孔机或者人工钻孔后,将钢筋笼放入孔内,再注入混凝土形成的桩基。应用灌注桩施工时,应当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包括施工设计、现场土质情况等要素进行灌注桩的设计。第二,预制桩施工技术要点。预制桩是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在施工之前做好桩基并且进行必要的养护,在施工时可以直接将桩基安装在正确的位置。由于受力性质的不同,桩基也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不同桩体在其工作原理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高层房屋建筑对桩体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对该地域进行详细的研究,方可决定桩基的桩型选择及其布置位置、深度等。 1.2钢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通过钢结构柱的设置完成核心墙的施工,要求对测量基准点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以便形成基准网。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确定钢结构柱的数量,一般应当至少24根以上,才能保证核心墙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在高层建筑钢结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钢结构和其他构件之间的焊接质量,确保其无损,才能进行下一环节的施工。 1.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性对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对混凝土材料的选取有很高的要求,原材料选取中,水泥的选择尤为重要。第二,混凝土的配合比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所以需要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配制出精确的配合比;第三,混凝土搅拌技术。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以后,,对于材料的投放顺序、搅拌的时间、进料的体积等都要按照明确的规定,行搅拌,搅拌的时间和使用的搅拌器械需要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合理选择。 2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材料问题 施工材料的质量好坏决定着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采用了不合格的施工材料和设备,会直接造成高层建筑结构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高层建筑的质量。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或者使用劣质的材料,导致工程结构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对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2.2技术问题 工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日渐成熟,随着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从施工技术方面来看,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因为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高,所以很多工程都需要人工完成;并且很多施工单位都召用农民工,他们没有经过高级技术培训,导致机器设备的应用效率较低,给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2.3管理问题 管理问题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层建筑中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控制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目前,高层建筑的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使得施工现场的管理较为混乱的原因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施工材料、设备等都缺乏全面的管理和监督,还有一个原因是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够好,对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没有开展一个有效的管理措施,影响了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3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高层建筑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第一,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施工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外加剂等,而这些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因此要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对材料的质量、品种、出厂日期等特性进行仔细检验核对,并且对需要的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保证材料质量符合施工设计要求。同时,对于混凝土外加剂的用量要进行适当控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第二,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混凝土是高层建筑结构的常用材料,混凝土的质量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从混凝土的选材、搅拌、浇筑、养护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混凝土质量。 3.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首先,在高层建筑施工之前,需要根据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比试验,根据试验的数据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混凝土配比,并且进行搅拌。针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除了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以外,还需要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以此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可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其次,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的三线控制,三线指的是垂直线、标高线和轴线。垂直线是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也是三线控制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根据高层建筑的柱网布置情况,确定四个边角柱的具体位置。标高线的控制需要运用水平仪进行抄平,在高层建筑每一层的洞口位置进行标高定位。轴线控制主要是对建筑物的每个不同立面和侧面进行定位。 3.3完善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施工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基础。因此,要根据高层建筑施工在实际中的情况,制定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用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进行。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普遍采用分包的形式进行,因而各层分包商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其中任意一个分包商的管理出现纰漏,就会对整个大的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通过制度的形式对分包商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制定,并且保证施工企业每个环节间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的保证工程的完整性,避免工程的过度分解;对高层建筑工程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尽量弱化人员对于工程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已经是当前建筑工程中最普遍的建筑工程,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也很受重视。影响其施工质量的高低是高层建筑技术的好坏,影响高层建筑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要重视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针对高层建筑施工的问题,增强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就可以促进建筑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殷建奇 房屋建筑工程论文: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提升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全面改革发展背景下,加强对房屋建筑领域的改革就较为重要,只有这一领域的改革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管理水平及房屋质量的提升。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就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成为建筑企业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经济作用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实际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详细分析,最后探究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和优化策略实施。通过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的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 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要求也有着提升;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工程管理的质量,才能有效保障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在施工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阻碍,从而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通过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对保障施工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经济作用分析 1.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房屋建筑的具体施工管理过程中,能通过各个环节的管理,从整体上使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的激烈,为能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良好发展,就需在施工的管理质量水平上着手,从自身的管理上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使施工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保障[1]。通过实现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管理的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对建筑市场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另外,加强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能有效保证施工安全和建筑质量,建筑施工的质量对外观以及具体的使用功能层面也有着影响,能对建筑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多样化呈现以及舒适度的保障有着积极意义。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层面的加强,就能对整体的建筑质量有着积极意义,也是当前建筑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课题。 1.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经济作用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管理是比较关键的。通过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提升,就能有助于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从经济作用发挥层面来看,能够促进整体的管理水平提升[2]。施工质量的管理是房屋建筑工程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在质量管理的环节得到了有效加强,就能对整体的房屋建筑的管理得以强化。能对具体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性的发现,从而有利于使问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这就在整体管理目标高效化实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再者,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进行强化,能对建筑的整体质量得以有效加强。房屋建筑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有着影响,在质量管理层面的加强,也是对整体施工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通过在具体工程施工中,对每个施工环节的有效保障,就能对整体的施工质量得以加强。这就需要能在具体的施工中,将施工的技术以及操作和工艺等得以充分保障,从多方面加以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有效保障。另外,通过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能够在经济效益方面得到有效提升,最大化的实现管理效益。在施工的管理层面得到了加强,就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3]。具体管理中,通过监督管理的加强,就能对材料的质量以及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技术的应用规范性得到保障,这样就能有助于施工效率的提升,从而在管理的整体水平上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成本方面也能得到有效的节约。 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低 从当前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来看,还有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的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的质量是建筑后续使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基础,只有从管理质量上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建筑的安全使用[4]。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意识层面还比较薄弱,不能严格按照具体的程序开展施工,这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对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材料、设备的管理还没有有效加强。由于在材料管理上没有得到加强,就会使得施工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材料是施工中的基础性材料,其自身的质量就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机械设备是对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以及进度有着促进作用的工具,如果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完善,就必然会影响到整体的工程管理质量,只有保证机械设备的质量以及运行的稳定性,才能真正的有助于工程的管理效率水平提升,对其加强管理就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没有重视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管理,以及受到施工人员的影响,没有注重材料的应用质量等。这就对整个施工的质量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房屋建筑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不够,这就造成了管理过程中很难达到实际的要求。从而就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 2.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涉及的内容众多、干扰因素复杂 房屋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在实际的管理上有着很大的难度,主要就是因为施工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以及受到的干扰因素也比较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就对房屋建筑的整体管理发展有着阻碍[5]。其中在人为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对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增添难度。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工期一般较长,涉及的内容环节较为多,因此很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具体施工过程中,在对工程的综合性管理上还没有得到加强。例如,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中对工期进行压缩压缩,对材料、设备的应用不符合涉及要求等。由于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在建筑施工的数量上也比较多,施工行业竞争激烈,且施工市场的膨胀给施工企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施工中有的企业为能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就在材料、设备的应用上着手,没有注重材料的整体质量。还有的是对工期进行的缩短,用尽量短的工期完成项目建设从而降低建设成本,这就造成了施工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2.3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造成影响的因素还体现在环境层面。在这一方面就主要有自然环境以及内部的环境。从自然环境层面来说,主要就是自然天气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水文、地形等方面的因素。这都会对实际的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有着影响。而在内部环境方面,主要就是在进行管理中的模式和方法的不科学;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制定一套适合自身条件的施工管理制度和程序,也未能从具体出发,针对每项工程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和细则,从而造成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水平比较低下。 3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和优化策略探究 3.1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全面性分析 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要能实现全面化,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全面的质量管理过程中,是将每项管理的责任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对各个管理环节的协调化实施。通过全面化的工程管理,就是实现网络管理模式,也就是将管理的所有职能,都能够归入到这一网络管理的模式当中实施管理,从而在管理的目标上得以有效实现。由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对整体工程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通过全面管理的措施实施,就能够将管理的安全隐患得以及时性的消除。全面管理的有效实施也能对质量管理的方法得到有效优化,从而在质量管理效率水平上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样的管理模式就和传统的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将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理念,在每个管理环节加以融入的,在每项管理的环节都能够对质量管理的标准加以严密的实施。 3.2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第一,加强项目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层面来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诸多的影响因素都与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将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就要能在人的管理下得以实现[6]。房屋建筑的项目中,只有将人的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真正的保障管理的质量;同时也要注重人员之间良好的协调、沟通,将管理各个环节、层次的情况能及时了解,才能为提升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有相关制度支持,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实施中,所面临的环境是相对比较复杂化的,这就要能够在现场的各个方面都要得以充分重视,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将体系中的管理责任得到明确化,对每个施工环节的管理制度实施都要能在可操作性上得以加强。从这些方面得以重视,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施工质量,还要能注重分包单位优选模型的建立上得以重视,在管理上进行强化。还要在质量控制点的设置等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第三,将质量控制融入到管理体系中。具体的施工就要能和质量管理体系紧密的结合,通过自身化的标准建设的加强,来保障实际的管理目标实现。在管理中对设计的质量以质量标准要能得以明确化,要能够在质量标准的指导下,对工程管理的目标加以促进。房屋建筑施工单位方面,也要能够在质量预控以及自检机制的建立方面得以充分重视,将质量和安全层面的管理得以保障。对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加强,还要能注重对材料方面的有效管理。施工材料是整体房屋建筑质量保障的基础内容,只有在施工材料上得到了保障,才能有利于实际的管理水平提升。这就需要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要能在材料采购人员的管理层面进行强化,以及注重职业道德的素养培养。对施工材料的选择要选择有着良好信誉的厂家,并要将市场的材料调研工作得以有效完善,充分注重材料采购的质量。最后就要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检测的相关工作。 4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愈来愈复杂的建筑工程、竞争越来越大的建筑环境,通过在优化管理水平,在具体管理中要善于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保证房屋建设工程的质量,才能有助于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黎冠威 单位: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办公室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优化研究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国人审美意识的转变,对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相关人员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充分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满足大众需求。 [关键词]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优化 1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 对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来讲,其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1.1 概念设计启动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对设计总图进行规划,对项目价值不断进行挖掘并促成价值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开发那些可利用、保留、改造的资源,将设计同景观进行密切搭配。 1.2 概念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概念设计管理控制要点包括设计项目同设计意向的耦合程度、设计方案同市场营销的结合、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交通的便捷性、小区功能空间的合理性以及关键环节的设计意向等。 1.3 方案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方案设计管理控制要点包括设计方案与景观概念的延续性、景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纸面上的设计方案与实际可行性的耦合度、关键环节的呈现效果及相互关联以及景观技术经济指标的可行性等。 1.4 扩充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扩充设计管理控制要点包括景观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美观度和经济性;方案设计内涵性和技术经济指标。 1.5 施工图合图管理控制要点 施工D合图管理控制要点是将景观与建筑、室内、综合管网编织成一套完整的系统。预先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并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1.6 施工图设计管理控制要点 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对软景、硬景、水电及管网之间的冲突再次进行审核,并审核不同材料收边、收口的细节。 2 当前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小区项目的景观设计是小区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关系到小区的居住舒适度。当前,我国在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2.1 景观构造缺乏层次感 对小区景观设计来说,首先必须要充分把握小区景观的整体感,有明确的宏观设计理念,还必须充分考虑到项目地域、场地和人文特征等要素,只有这样设计出的小区景观方案才能具有层次感和易于识别性。然而,目前一些小区的景观设计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建造出的小区显得杂乱无章,行人和居民不知怎样识别小区内的标志,给他们进出小区带来了很大不便。 2.2 配套设施不完善 2.2.1 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 一些小区没能在交通上,将人与车进行道路分流,导致了人和车使用相同的通道,不仅使人和车的通行极为不便,还影响了小区交通的畅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导致居住环境变得较为嘈杂。 2.2.2 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不足 公共活动场地是小区居民互相进行交往的途径,也是满足不同人群进行活动的场所。同时,宽阔的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会让居民感到心情舒坦。目前,一些小区盲目进行开发,楼栋与楼栋之间安排过于紧密,导致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不足。这不仅不利于小区居民互相进行交往、不同人群进行活动,也让居民感到居住环境压抑。 2.2.3 公共活动器材不足 小区内应规划一些公共活动器材,如健身器材以及供小孩子玩乐用的滑梯等,丰富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目前,一些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器材种类不足,导致小区内缺乏生活情趣。 2.2.4 人文环境规划不合理 人文环境是人文情怀的体现,它能够给小区带来美感和情调。目前,一些小区的人文环境规划不合理,比如在颜色和景物上搭配不协调等,导致小区看上去没有美感。 3 对小区景观设计进行优化的措施 3.1 注意景观构造的层次感 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从小区的整体感出发,把握和考虑到项目地域、场地和人文特征等要素。尤其要在小区内设置醒目的标志牌,让行人和居民便捷地出入小区。 3.2 设置完善的配套设施 3.2.1 做到人车分道 在设计小区交通设施时,一定要做到人车分道,确保小区交通的便捷性与安全性,不可令人与车混道进出。 3.2.2 预留充足的公共活动场地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一定要预留出充足的公共活动场地,切不可盲目追求房屋建造数量,使公共活动场地狭小,导致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 3.2.3 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器材 要有意识地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多样化的公共活动器材,满足其在文体活动上的需求。 3.2.4 合理规划人文环境 相关人员可以将多样化的设计风格,如中国古典设计风格同现代化的设计风格进行有机搭配,让居民有舒心和愉悦的感觉,不可让人看上去没有美感和层次感。 4 结 语 现如今,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居民小区的设计和建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小区项目景观设计更加优化合理、更加符合人性化的原则。这对建造商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人员可以借鉴文中的建议,优化、改造小区景观设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问题探析 摘 要:居住小区绿化设计主要是设计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居住区用地城市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动空间,其环境景水平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前的住宅小区特别是普通住宅小区的绿地景观设计还应该以实用性和经济性为本,兼顾美学功能。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化景观;生态环境 一、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小区景观设计是对未来居住小区景观发展的设想与安排,是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的过程与行为。从微观上讲,居住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观。 居住小区绿化设计是在居住区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是城市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动空间,也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具体来讲,包括以下方面。 1.有利于改善小区自然环境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草坪、树木花卉等可以净化清洁空气,给居住者一个健康的环境。合理实用、以人为本的住宅小区景观可以满足居住者基本的运动、娱乐、休息、观赏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健康洁净的居住环境。 2.有利于改善小区人文环境 人们在小区的公共园里休息散步健身时会增强小区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有利于培养生态意识 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和破坏。同时,要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主张使用各种节能资源和技术,并且循环利用各种废弃资源。这些都利于保护环境并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小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4.有利于居住使用的舒适性 作为人们的第二居住生活空间,小区优雅舒适的景观设计会给居民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享受。景观设计能够从精神享受、放松心情等多个层面满足居住者对外界环境的需求,让其住得更加舒适舒心。 二、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1.整体协调性原则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应注意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的关系,设计内容不仅是建筑本身,同时是整个生活区,应注重空间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地域归属感。地域性是使居住小区景观具备特色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需要对建筑特色、空间形式、文化氛围、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再作设计,才能对设计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新的理解,才能考虑得比较全面。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除了重视内部景观平衡协调之外,还要注意与外部景观的协调,使景观的设计与本地的文化特色和周边的景致相融合。 2.个性化原则 居住小区的设计既要与城市整体相协调,又要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化使每个不同的小区独立于城市街区,使之易于识别。个性化原则又使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这是小区景观设计的弹性,即在城市整体控制的前提下,给建筑师留有充分的创作空间,对不同建筑小区有不同侧重。同时,小区景观设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且要求思想连贯的工作,所以设计中要考虑实施的过程有一定周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使小区景观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创新。 3.参与性和实用性原则 绿化景观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欣赏的景观,参与性是最终的设计目的。绿化设计时应该增添必要的活动场所,这样住户才能很好地融入到绿化中,如一些公共设施或者是休息休闲设施。 不同的类型搭配不同的设计形式参与到环境景观内是必要的。小区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活动环境,如果在设计时不考虑周全,景观设计不到位,很可能让人们把景观环境当成是一个穿行路过的空白空间,成为一个交通空间,而不是适合人们参与进去的景观环境。 4.可操作性和适度超前性原则 所有的设计都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文化、经济条件,并要使之易于操作、执行。同时,现代住区设计要有超前意识,应考虑到居住方式的改变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建筑材料的更新改善等因素。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使居住小区具有特定的弹性空间,不至于跟不上潮流的发展或是被即兴抛弃。 5.经济性原则 绿化设计要考虑建设经济成本,同时还要考虑后期的管理成本,特别是普通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更要做好后期养护成本的核算,防止“买得起,养不起”的问题出现,造成资源浪费。 三、目前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外部平衡性不好 住宅小区主要是为居民提供生活活动空间的,这是住宅小区的主要的基本的功能。住宅小区环境景观建设是对生活活动空间的延伸,是在住宅小区主要功能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辅助功能的一个方面,兼有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因此,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做到与主体建筑物相融合,即内部平衡。其次要尽量做到与住宅小区外部的环境相融合。大了说要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统一,小了说要与周边的绿化建设相统一。这样既可以利用外部的绿化条件,也可以提升内部绿化的效果。 最好的融合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给消费者自然舒适之感。但是目前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没有目的,只是为了绿化量而存在,没有主题,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没有与主体建筑形成合力。甚至有些设计风格与主体建筑物的风格相左。不但没有提升建筑物的价值、锦上添花,反而有拖后腿的势头。 因此,要解决内外部不平衡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规划设计流程,实现居住区整体规划、建设规划设计和景观设计同步进行。另外,从思想上要重视景观设计,充分认识到住宅建设发展到现阶段,环境景观的建设对于提升小区品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让它不再是建设设计以后可有可无的设计步骤,而是要把它提高到与建筑设计同等的层次上来看待和要求。 2.L格同质化严重 目前,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模仿的情况盛行,风格同质化严重。一些大型的房地产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有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景观设计风格趋于一致。这样的绿化景观设计对于低层次的需要是可以的,但是从提升小区品质、凸显小区特色、实现资产增值的角度看是远远不够的。 严格来说,绿化设计是为提高和延伸主体建筑物的功能服务的,它与建筑的设计是一体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其中环境的生态性和自然性是重要的方面。那么,有绿地有树木有绿化量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还需要有统一的风格,有设计,有文化,有辨识度,要与建筑物的设计相融合,相互提升。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服务项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设计师都应该有不同的风格。 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重视绿化设计、重视环境景观建设。一方面需要市场需求的拉动。随着消费者需求质量的提高,开发商自然会提供高质量的绿化景观。另一方面,需要管理部门适度引导规范,如建设部出台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和上海市出台的《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再有,需要开发商的推动。作为有远见的开发商,可以适时引导消费,深度挖掘绿化景观的营销潜力。对此,有些项目已经做了尝试,如绿地集团合肥国际花都玫瑰苑项目。 3.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很多绿化设计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表现在实用性、参与性差,后期成本高。实用性是绿化景观长期发展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就没有了需求的支撑,就不会有存在的价值。 绿化景观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给居民的身心带来愉悦的效用。但这种效用是有参与性的,居民要能亲近环境,在环境中获得效用。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特别时在高强度工作的环境中工作劳累一天的居民,更需要的是在住宅小区内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放松身心。所以,绿化的设计要以人为本,重视居民的参与性,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休闲和享受的自然空间。但现实中有些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只能看、不能用,甚至有些小区把花草树木用围栏隔开,不准居民进入。这样的绿化景观一定不能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二个问题是成本,包括种植成本和后期养护成本。如果产出小于投入,这种需求也是不长久的。有些项目只重视短期的营销效应,盲目追求绿化景观的档次,其目的是短期销售炒作,而不是长期提升住宅小区的品质;景观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仅仅单纯强调高档次、豪华性。这样,不但脱离了居民的实际生活,也给后期的养护带来了高额的成本,甚至有些植物在入住不久就死亡了。还有些项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不但前期的种植成本很高,而且后期的养护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对于普通住宅小区的居民是很难长期承受的,结果往往就是更换为本地物种。这不但造成大量浪费,也使绿化设计风格不伦不类。因此,从成本角度考虑,在效用一样的前提下,应尽量以本地物种为主,适度引入外来物种。引入外来物种,也要充分考虑其适应性和管理的便捷性及成本的经济性。 4.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配置失当 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区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 目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上存在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协调不好的问题。一是重视硬质景观而忽视植物景观。例如,一些高档的住宅小区,为营造恢宏的景观效果,小区内大理石、汉白玉以及花岗岩应有尽有,却忽略了自然风水的基本特性。二是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各自为政,没有配合,没有形成合力。比如道路的设计上,如果与植物栽种相结合,既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减少硬质景观的冰冷和突兀,又可以增加小区的美感,提升小区的舒适性。 增加软质景观的建设也有利于控制后期成本和提升小区品质。硬质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的维修成本会越来越高,但是植物景观等只要合理配置,总体成本并不高于硬质景观。而且大量的植物景观的建设,使小区绿化率增加,环境氛围提升,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取得较好的营销效果和消费体验。 5.植物种类单一,空间利用率不高 很多住宅小区内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以草地和乔木类为主,而且树种选择也没有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来设计,没有更好地因地制宜。这样的植物种类的选择会使得小区的绿化景观不够多样化,略显匮乏,不能常年给居民以视觉享受,季节性变化过于明显。 另外的问题是空间利用率不高。住宅小区内部还有空间闲置或是还可以在原有的景观上增加绿色景观。比如,住宅小区内的道路设计,居住小区内应减少硬质铺装,增添居住者随时接触到的绿地,如宅前绿地、庭院绿化等;在停车场使用植草砖以及在甬道上铺设嵌草石板,使绿草能从孔隙和板间生长出来,形成自然的绿地环境;通过各级绿化的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使居住小区的老人和孩子能在其中安全的通行,同时配置以遮阴的树木和休息座椅。除了增加生态道路设计外,还可以利用楼顶、墙面、阳台等种植绿植,增加绿化量,美化环境。 6.空间种类不丰富 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大量布置公共绿地,而对于半公共和私密性的绿化空间布置较少,空间种类单一。 根据奥斯卡・纽曼的空间体系设想,在小区的园林环境设计中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种类尽可能丰富。因此,在绿化景观设计中,结合特定的区位空间特点,可以考虑将住区的空间分为公共绿化空间、半公共的绿化空间和私密的绿化空间,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集中绿地、团块绿地、曲径通幽的林间小径等结合布置。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浅论生态型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要点分析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尤其是日渐严峻的大气污染问题。住宅景观既要现代美观,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生态住宅”的生态理念已经逐渐被广泛认可,生态住宅设计是对生态学、美学、建筑学等学科门类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构造更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空间。文章对于生态住宅景观设计的元素要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景观;景观设计;水体设计 1.生态型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绿”和“水”是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绿色”已从狭义的色彩元素转变为广义的环保和生态意识理念。绿色不仅仅指色彩,更蕴涵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返璞自然的设计理念。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水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协调作用。水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轻盈、灵动、柔和的感受,而且具有调节环境湿度、净化空气等显著的环保作用。因为有了“绿”与“水”的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良好的环境协调效应,又能实现生态环保的生态理念。 2.住宅小区绿化设计 住宅小区绿化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物质生态上来讲,还是从视觉形态构成上,绿化景观所发挥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区绿化设计中既要合理利用植物对环境的生态作用,又要对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等进行搭配设计,创造出赏心悦目、环境舒适的物境感受供人们欣赏。在对小区景观进行生态设计过程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保持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在绿化植物物种的搭配模式上,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合理搭配种植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这不仅符合自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又有利于住宅小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空间位置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形成高低错落有序的组合,层次分明的观赏效果。协同住宅墙面和长廊上的藤本植物,就形成色彩鲜明、高低层次错落有致的景致。 第二,注重植被配置的生态性。生态景观中植被的绿化更应注重植物造景生态化,做到多种类型综合种植设计。科学地进行选择、配置和种植,尽量选择本土植物,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在时间上,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前考虑景观植被的后期维护,采用易于维护和管理及后期能源消耗少的植物,多因素综合考虑设计。 第三,强调绿化的多面性。在城市供地日趋紧张的现状下,实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多面绿化是合理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明智之举。通过多方位地面绿化、建筑墙面绿化及屋顶绿化,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地面绿化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阳光、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结合棚架绿化、阳台绿化、阳台景观绿化,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绿化效果。建筑墙面绿化是以藤蔓类植物为主的对竖向空间绿化,与乔木、灌木等植物结合的竖向绿化可起到减低噪音和减轻紫外线强度的效果。屋顶绿化是以建筑屋顶平台为依托,进行蓄水、覆土并营造景观的空间绿化模式,屋顶绿化种植土层相对较薄,植株的选择上应选浅根的植株,多用灌木草本类。 第四,注重植物的季节观赏性。不同的植物有其不同的生长周期,其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周期各不相同。在利用不同植物观赏期差异的绿化景观设计时,将不同生长周期植物交叉搭配种植,可展现出不同审美效果。根据不同植物季节变化的气候特征,营造四季常青的优美宜居环境,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优美居住环境。 3.住宅小区水体设计 水体是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体设计一类是借助自然水体丰富小区景观;另一类是将区域内原有的水塘进行整理加工,或者将城市内江河湖泊水源引入住宅小区,结合人工造景,使用其他设计手法来代替水景。在设计中,对水体的利用应以节约为原则,避免水景的闲置与浪费,采用生态设计手法进行阐释,并最大限度发挥美观和生态效应。住宅小区水体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尽量以自然水景进行造景,或者将城市内江河水源引流至住宅小区中,自然水景为活水,自身具有清洁和净化的功能,充分利用自然水景的自然风貌,发挥其生态优势,引入住宅小区景观之中,展现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水景,降低运行投入成本,提升小区水景的生态性。 第二,秉承着节约水体原则,构造节约型的水体景观。旱地喷泉作为引进的新型水景设计,主要应用于小区公共活动的场地,不开启时,公共场地可作为休闲广场,满足亲水活动需求;由鹅卵石或碎石铺砌成的浅溪驳岸和底面,展现原生态自然景观效果,既能给人们不同的景观体验,也起到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环保作用。 第三,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处理小区里的人工水景,防止水质恶化。当前,大多数小区的人造水景为封闭静止水体,水体植物种类单一,水体自净和恢复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此类小区人工水景设计中,应依据水体流量大小设计相应的循环水泵,水景后期维护管理中,需定期补水稀释有害污染物浓度,在投入化学制剂去除藻类净化水体过程中,配合清淤净化水体,并对水生植物进行合理配植,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第四,水景驳岸采取生态处理方式。水景驳岸是指水面和地面交接的地方,在设计中,依据不同的水体类型采取驳岸处理方式亦不相同,常用的处理方式有自然原型驳岸、多孔型驳岸以及生物有机材料驳岸。自然原型驳岸采用自然土壤与植物,搭配叠石、置石处理驳岸方式,结合水生和湿生植物,达到保持水土与净化水体的功效;多孔型驳岸以多孔型铺装材料来铺设路面,既能保证透水性,又能增强护岸能力;生物有机材料驳岸是采用可降解再生的材料来设计驳岸路面,景观效果别具一格。 结语 生态化住宅小区的建设,能够使城市住宅小区及城市的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提升城市住宅区的居住环境质量。于开发商视角而言,景观生态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于大众消费者选择而言,人们更乐意选择景观生态环境优美的住宅。因此,居住区开发策划的重点是构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也是市场销售中至关重要的卖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生态模式为实践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注重生态环境环保是当今住宅开发的主题,亦将是未来住宅小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北方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与景观设计 摘要:现代住宅小区建设中,绿化与景观设计属于最为关键的部分,对小区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紧密相关。所以,在实际设计时,必须要凸显小区的绿化功能,并对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力求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根据我国北方的气候特征与住宅小区的建设要求,对小区绿化功能进行了归纳,并探讨了合理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的思路。 关键词:北方住宅小区;绿化功能;景观设计 当前,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住宅小区建设标准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变化。绿化是现代小区最基础的功能之一,可通过改变环境质量对小区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对绿化与景观进行科学设计实际上是小区建设中必须要格外关注的环节。 1 北方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与景观设计 1.1 绿化功能 住宅小区的绿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绿化可调节气候。在绿化面积较大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氧含量会比较高,再加上树木枝叶可吸收热量、草地可增加空气湿度,小区气候将会得到有效的调节,变得更加宜人。其次,绿化可美化环境。小区绿化以种植树木和草坪为主,这些植物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使小区环境更有大自然的气息,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再次,绿化可保护环境。住宅小区人口集中,汽车尾气及生活垃圾污染均比较严重。绿化一方面可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来降低空气中废气的含量、减少灰尘,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阻隔噪音的作用,对居民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很有益处。 1.2 绿化与景观设计思路 1.2.1 将实际的环境条件作为依据。住宅小区所处的位置不同,环境条件也会有相应的差异,所以,在具体进行绿化与景观设计时需做到具体分析。一般来讲,如果小区所处位置环境较为优美,设计时就要尽量使房屋面向绿地,并通过有意识的错落布局、减少房屋相互遮挡来凸显自然之美。为此,设计时就要考虑“绿地沟通”,借助道路与绿地进行引导。在小区绿化中,植物是一个P键要素,在其做主景时,可考虑设计不同主题的景观,而在其做背景时,则可将前景的色彩与质感等情况作为依据,对其高度进行科学设计,营造一种前后对比或相互衬托的效果。 1.2.2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部分小区所处的位置有着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对于这种优势,设计时应善于利用,使小区居民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同时,这种做法也可以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是美景营造的最高境界。比如,设计时可考虑将绿地布置在水系沿线,并有意识地构造带状绿地或块状绿地。当前,绿化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式为规则式种植,这种设计形式较为传统,就目前来讲依旧是必要做法,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规则也可以是一种美,但在具体实践时应把握好修剪的度,不可过于刻意,以免使植物显得呆板无趣。 1.2.3 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植被。部分小区绿化位置原本就生长着一些植物,对于这些植物,建议设计时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植被的优势在于自然,将这些植被保留下来地做法,可以使得绿化效果更具和谐美。在实际设计时,若遇到植被面积过大的情况,则需将建筑位置定在植物之间,以尽可能地保证景观连续。此外,在可行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有植被也可以起到降低绿化成本的作用,有助于小区建设费用的降低,具有一定的资源节约意义。 1.2.4 科学进行“植物配植”。植物配植是小区绿化的关键一环,在具体进行时应以植物习性与形态为依据,一般要求是选择适宜当地气候且视觉效果较好、与小区环境和谐统一的类型。比如,在小区环境较为宁静时,植物配植建议遵从简洁规整的原则。以此类推,在环境较为自由时,植物配植则需做到富有变化;在环境较为平淡时,植物配植需尽量色彩明艳,以达到调剂目的。在配植方式上,建议遵从植物习性,比如,喜阳植物与喜阴植物应分别种在光照充分、阳光较少的位置。若需进行群体种植,则应将喜阴植物安排在喜阳植物的下方,以确保2种植物的生长需求得到满足。北方地区天气相对较为寒冷,具体设计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耐寒植物,以优化绿化效果。适宜北方气候的常绿树有雪松、龙柏以及华山松等,落叶乔木则有七叶树、银杏以及五角枫等,设计时应根据小区实况进行考虑。 2 结语 总而言之,小区绿化既能够调节气候,又可以美化和保护环境,对于小区空气质量与居民健康均有重要意义。因而,现实中在进行小区建设时,必须要重视绿化及景观设计环节,尽量做到科学设计与节约设计,其中,将实际的环境条件作为立足点、善于利用自然景观、保留原有植被、科学进行植物配植属于基础要求,需要设计人员慎重以待。本文围绕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对小区绿化设计工作的改进有所助益。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与发展方向 【摘要】:对现代住宅的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设计的多样化措施的科学应用,能从多方面加强设计的方法优化。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小区的重要考量。因此,城市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1、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完善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1.2保护好居住环境,避免破坏整体的和谐 园林景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绿色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对居住环境的破坏。使用的材料、栽培的植物、观赏台廊的铺设等,既要注意环保节能,又不能对周围整体的和谐环境造成破坏,防止出现新修建的景观破坏原有的环境。 1.3科学合理的绿化配置 景观设计团队要利用取证的方式,分析住宅小区园林场地基本情况,包括土壤类型、排水方式、树冠、植物多样性以及一些其它因素。深入分析气候变化所显现的不同生态格局,提出对应变化频繁的生态系统的新景观拼接。环境叠加的过程帮助现场不同的景观类型选择最佳条件。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 2、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 2.1轻视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 设计师往往太过看重形式,着重研究住宅环境的风格、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为追求有力的视觉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营建舒适有亲和力的活动空间,没能从功能方面考虑其空间的合理开放及隐蔽,出现过于单调、空旷的小空间。没有达到居民环境规划同时适应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的人开展活动的需要。 2.2没有体现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 自草坪风盛起,住宅区的绿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乔木、灌木等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环境绿化区单一的绿化结构和低下的生态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贵的草坪保养费。 2.3缺乏人性化设计 设计者没有充分调查居民意愿,没有与居民进行良性沟通。很多安全性、舒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预防水灾、火灾等灾害;设置盲道、绿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设计不贴近人群,缺乏亲和力。 3、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3.1顺应空间层次设计园林景观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园林景观的功能性主要就是通过不同层次来实现的,必须要避免促销和满足客户需要的珍贵树木而导致整个园林功能性的下降。无论是楼顶还是楼与楼之间的绿化,各个绿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必须要保障其各有特色,能够形成不同的主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一般小区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功能和作用建设一些小花园,进而能够促进居民能够亲近绿色和自然,并且享受绿化所带来的诸多益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园林在小区完成建设之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的树木死掉,仅剩下茂盛的野草,是园林设计本身的一种严重的损失。另外,园林的功能性作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园林也不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明艳的绿色,更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景观本身的作用和价值。 3.2营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意境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以综合城市基础信息与园林基本情况,以本土植物为重点,人性化、积极向上、新颖而不浮躁、美观而又实用、简单而满足需求、符合生态要求的城市园林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3.3整体规划,合理划分功能空间 在前期的设计分析^程中,要注意做好园林设计的统筹规划,相关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是设计规划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要注意园林设计和周围环境的统筹问题。既有多元化的设计,与此同时也注意园林的合理布局与搭配,在此基础上来促进相互间的和谐沟通,所以景观的设计既要注重美观,也要注意安全性、舒适性。除此之外,景观的设计要以居家为主题,营造和谐的家的氛围,设计上最好符合主流文化审美的特点,注重大方得体,景观性与舒适度之间最大程度的统一。文化的体现方面,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点,在设计休闲空间之前,了解这片地区的区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要做到有特色,应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入手,把握该片区历史渊源和传统积淀,从文化体现着手设计空间表现。区域功能的和谐方面,休闲空间设计首先要注重平面空间的表现力。平面空间是休闲场所的基础性工程。其次,休闲空间设计除了要在平面上进行思维设计,还要在空中与平面进行伸展性空间思考。休闲空间的分区主要可以分为空地休闲区、绿地植被区、水池假山区、音乐喷泉区、小品雕塑区、回廊座椅区、健身娱乐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这一分区只是理论上或设计思考中的分区,在布局设计和实际施工中,各个分区是融合在一起的,以共同构成城市公共休闲场所的小环境。 综上所述,景观住宅区是最接近居民生活的领域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关注住户的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认知与审美需求等,建造多维景观生态空间。综上所述,理想的住宅景观设计应加强系统化设计,优化开发建设模式,完善法规政策,通过换位思考将艺术融于生活。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简谈城市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 要: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和地域特色的原则。要强调设计中的人性化理念,注重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在设计手法上,要注意对空间的处理技巧。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空间 1 引 言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重视住宅小区景观的建设,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的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优美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有的开发商在住宅建筑未完工,甚至未建房先造景,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有的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对其开发项目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2 遵循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和地域特色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和地域特色是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人,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 强调人性化理念 强调人性化的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小区住户为主,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景观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小区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地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4 与生活文化紧密联接 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 以上,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 5 优化景观空间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问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有效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为墙是垂直的,并且常常是视线容易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空间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因此,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 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再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严矗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不同的感受。 空间处理应从单个空间本身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考虑。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多个空间的处理则应以空间的对比、渗透、层次、序列等关系为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宜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为了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应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关系的处理来达到目的。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问的渗透,好像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呈现出了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的对比是丰富空间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将两个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空间布置在一起进,由于形状、大小、明暗、动静、虚实等特征的对比,而使这些特征更加突出。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当将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时,应考虑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安排游览路线,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富有性格的空间序列。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应注意起承转合,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6 结 语 总之,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与施工 摘要:居民对于居住区环境的整体水平及质量的认识,会随着在小区居住时间的增长而发现硬质景观对日常生活影响更大。设计者和施工者都不应忽视它们的质量,要做好点点滴滴构造,用小处的精细体现大学问。本文就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和施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施工 0引言 虽然“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崇尚环境”的设计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景观设计就做好了,质量就高了。事实上,由于一些设计过于简单化,细部做法欠深入推敲,加上施工的粗糙,造成一些景观过早的出现破损。 1小区内道路系统 小区的道路分为三类,即主要供车辆使用的车行道,供人们直接到达目的地的人行道,居民休闲散步用的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其中车行道的损坏是最常见的,道路大面积的损坏多属过载使用及施工质量问题,但一些边缘和局部的破损往往因为构造技术,易出现问题的部位有: 1.1 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处问题:小区出入口至城市干道之间路段,路面容易出现碎裂和塌陷;与干道相接处出现拱起和碎裂,损坏严重。原因:①道路设计标准不当。②道路间的接缝未做处理。改进措施:①设计中将这段小区道路按实际车流情况或按相连干道的标准设计和施工;②在与干道的交接处设变形缝。沥青混凝土路面可加铺平石与干道的路缘石相连,两石间留适当的缝隙;③现浇混凝土路面可在接头处用钢板留缝。缝内下部填缝板(如木纤维板、沥青橡胶嵌缝条),上部30mm-40mm填沥青橡胶等。 1.2 小区内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垂直交接处问题:车行道在与人行道或健康步道交叉口处路面出现纵向和斜向裂缝,进而下陷。原因:人行道和健康步道一般路基较薄,路面常用渗水好的材料,在交接部位雨水容易渗入车行道路基,使路基承载力降低,造成道路下沉开裂。当较高的人行道向车行道找坡时,在接口处雨水径流较多,破坏情况更易发生。改进措施:将道路交接处的路缘石深埋,减少渗水对路基的影响;将车行道基层向人行道加宽,在交接处铺不透水的平石或地砖。 1.3 道路的边缘问题:车行道路面在靠近立缘石处开裂,并随着车辆的碾压出现翻浆和下陷。原因:立缘石构造处理不当造成。在小区内一些构造较薄的道路中发现,立缘石安装既无基础又没铺在道路基层上,而是直接放在土基上,下面仅垫干砂,外侧回填杂土,造成立缘石固定不牢易向外倾斜,水从立缘石与路面间的缝隙及立缘外侧进入路基土层,使土层软化,路面开裂,进而水从裂缝进入路基造成翻浆下沉。改进措施:严格按道路工程的要求施工,立缘石做灰土基础或铺在道路的基层上,并用石灰砂浆粘结,外侧用足够厚度的灰土固定,立缘石间用水泥砂浆粘结,立缘石与路面的接缝用沥青填塞。道路较薄时可将立缘石处的基层局部加厚。 1.4 车行道变形缝处问题:变形缝两侧路面断裂翻浆及出现错台;在变形缝与路缘共同影响下的角隅最易破坏。原因:在整浇式混凝土路面中,缺少变形缝的构造设计和正确施工。施工时只是在路面浇完后,用切割机切开一条缝作为变形缝,这种做法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缝宽小不能满足变形要求,膨胀会将路面挤碎;另一方面,缝的深度不易保证恰当,浅缝割不透面层起不到变形缝的作用;过深的缝会破坏垫层,使水渗入土基降低路基强度造成路面破坏。改进措施:变形缝构造应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路面施工时留出,避免切割缝,并及时做好缝的填充密封。 2小区户外活动场所 户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散步、休息、邻里交往、儿童游戏等。许多场地在安全和舒适性上存在问题。 2.1 活动广场问题:雨后广场地面积水时间过长;局部地面和排水口周边塌陷,影响居民活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原因:广场地面不平整及没做适当的排水坡,造成排水不通畅;地面垫层不均匀密实,排水井壁没做防渗处理造成塌陷;地面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积水时间长。改进措施:①做好场地的找坡。②组织好排水。较大场地内部需设排水明沟或暗沟,排水沟除了位置选择要合理外,明沟与地面的交接要圆滑,暗沟排水口的位置要怡当;③做好排水口井壁和井底的防渗处理,防止外部土壤流失造成地面塌陷。④合理选用地面材料,除有剧烈体育活动的场地选用硬质地面外,休闲活动场地宜用透水或半透水地面,避免积水。 2.2 池壁与隔墙在休闲和游戏场地上的涉水池、沙坑等常有池壁和隔墙,其构造不容忽视。问题:池壁、隔墙等构件断面形式、连接方式存在锐角尖刺等危险隐患,构件的尺寸或色彩不当,易造成忽视和错觉而发生危险。原因:构造设计欠细化和深入,施工操作欠妥。改进措施:①设计中对于儿童接触的构件,表面应选光滑或有弹性材料(如面砖和橡胶),棱角处做成倒棱或圆角,最好用橡胶保护层;②金属焊接应将焊点磨光,螺栓连接应控制螺杆长度并用回头螺母封头;③高度较小或相对尺寸差别较小的构件要醒目。 3小区绿化系统 3.1 挡土墙构造当地面有较大高差和设花坛时会用到挡土墙。问题:清水砖墙表面泛碱、风化,混水砖墙饰面空鼓剥落。原因:土中的水从背部和底部进入墙体,造成墙面泛碱、风化,在高温或冻涨作用下造成墙面的起鼓剥落。改进措施:①优先采用混凝土墙或石墙做挡土墙;②砖砌挡土墙,应用水泥砂浆砌筑,与土接触的内侧做防水层(如用防水砂浆抹面后涂热沥青两层),在墙内高于地面180mm处设防潮层,墙上留泻水口。为使块材地面铺设时调整方便及接缝隐蔽,挡土墙根部可内收。 3.2 景墙在造景中,为遮挡视线、屏蔽噪声常设置景墙,墙体多呈独立状态,四面临空。问题:粗糙的墙体表面污染严重。在贴面类饰面中饰面层空鼓剥落。原因:①墙体污染主要是顶部灰尘被雨水冲刷渗入墙面引起,也有空中灰尘的附着;②装饰层剥落有面层粘结不牢和基层未干透就做饰面等施工原因;也有因顶部或底部构造不合理造成渗水,在冻涨作用下造成开裂,寒冷地区尤为明显。改进措施:①顶面面砖铺贴尽可能减少接缝并做排水坡;顶面面砖压盖侧面面砖,避免出现朝天缝,墙面采用光滑密实材料,面砖接缝要密实。若顶部能做挑檐效果更好;②采用砖、砌块等多孔材料砌墙时,墙脚处应做防潮层,防止地下水气进入墙身。 在居住区环境中,虽然“绿地景观环境是居住者对居住区环境的第一认识”,但多数情况下“住宅是为老年人和儿童准备的”,因此,小区景观人性化的设计也应体现在硬质景观的细部构造上。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中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小区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区域和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基本单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健康、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景观已成为衡量小区质量和品位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城市规划;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引言 对于城市规划与发展而言,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城市功能与价值的体现,同时对于城市整体风貌也有积极的渲染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同样涌现出建设规划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阻碍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建筑景观与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比例失衡。本文就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小区景观设计的意义 良好的景观设计,能以人的体验为核心,注意周边环境的搭配,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因此在小区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把握设计方向,以努力提高人的体验为中心,满足生态需求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优化具体的设计工作。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能更加融洽。优秀的小区景观能使人感到舒适,放松心情。小区园林景观带给人的感觉难以以工程上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描述,难以用语言去表达。人性化设计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尺度问题,材质的选择等。 二、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住宅小区主要是为了居民生活居住的空间,这就需要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的考虑到居民的新需求,无论从居住质量还是小区景观环境方面都打造出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来,这样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生理需求,同时更能够满足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上,在充分的发挥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人、自然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样就需要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从眼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考虑到小区长远的发展需求,在规划设计时留有适当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居民远期发展的需求。 3、生态环保的原则 住宅小区建设就是需要充分的满足居民对日照、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使居民能够更好的接近自然和享受自然,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于自然生态环境,使建设技术与自然生态学更好的融合起来,从而在规划设计时将生态、环保和节能的思想更好的贯穿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来。 4、整体规划的原则 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要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要将小区内外的空间景观更好的结合一起,这样就可以使小区内的景观环境能够与建筑、道路及绿化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样在整体规划上统筹设计,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的需求。 三、景观设计出现的常见问题 1、开发时盲目建设,不因地制宜 在小区设计的过程中,小区景观的设计过于多而全,而没有因地制宜的设适合本小区的特色风格的景观。在有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开发商想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景观,但是过于追求形式,贪大求全,各种风格的建筑进行拼凑-欧化的建筑,中国的水榭亭台,突兀的假山,孤立的瀑布,这些不合时宜的建筑,尽管单体上很美,但是生硬的组合在一起,缺乏文化内涵,难以体现整体和谐之美。在一些中小型的小区内部,不考虑小区的实际自然环境,不管多大的项目,都修缮山水景观,盲目的设计山水景观,使得本来就较小的空间被填满,假山突兀,中西结合,水景牵强,不利于交通,阻挡视线,完全失去自然美感和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这样的设计有悖于小区造景的理念。 2、缺乏有效管理,成为社区负担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南方的树木在北方不易生存,不同季节对小区景观的影响等。在有的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大量引用名贵的草木,这给小区景观后期的保养和维护,也带来了不少的负担。水景设置不但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成本,更要考虑后期使用中的各种问题,如:水源是否充足,如何解决积水和控水问题,不同季节的环境变化对景观的影响,水、电等能源的使用等等。如果一味追求卖点,而不考虑后期的使用,比如,由于后期维护不善,造成大面积的水面干涸,反而影响整体美观;水质处理不善,成为蚊虫滋生的场所,甚至形成恶水,反而成为小区使用者的鸡肋,让居民苦不堪言。 3、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因为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小区周边的环境,和所在城市的文化意境,导致小区的园林景观和周边环境不能很好的融洽,具体细节的景观设计没有统一的统筹安排,造成景观的布局不合理,即浪费了有限的小区资源,也打不到美化环境、服务于民的设计理念。普遍存在造园手法比较单调,使得景致单调枯燥。在景观景致的布局中,忽视当地的气候地理特性,造成植物的配置上忽视季节的变化,造成夏天绿树成荫,冬季满眼苍茫的感觉。 四、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绿化要点 1、合理规划和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绿地率 首先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结合小区规划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其次是绿化除和各种活动场地结合,还要与住宅建筑空间、公共建筑环境结合,合理搭配和运用园林建筑小品、水景、植物、园路和铺装等诸要素,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强调景观与生活、文化等的连接,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营造生态型居住环境和高尚的人文景观。再次是植物品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生态,适应地方气候土壤条件,反映地方特色;住宅庭院注意种植冬可透光、夏可遮阳、无毒无臭、防虫、耐阴、吸尘、防火的植物品种的配植。 2、节约与绿化相结合 我国很多地方的建设过于重视规模的大小,建设行为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不科学的建设方式不仅会加大资源的浪费,还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节约型的绿化建设要坚持节约与绿化的统一,利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效益,建立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节约型绿化建设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节约每一种资源,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生态保护功能。城市的绿化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着重考虑资源的使用,在原本绿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尽可能保持自然环境的面貌,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土地使用技术。从而达到最佳居住区的绿化效果。 3、居住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住宅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其引导性,使其能够主次分明,便于人、车进出。住宅小区道路宽度设计,一定要方便交通,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安全因素,多采用人、车与道路相互分流的模式。住宅小区道路规划过程中,尤其是路面铺装宽度和道路应当区分开来,可采用曲线迂回、线性流畅形式将绿地空间合理分割;通过对城市住宅绿化植物的合理配置,设计出风格迥异的园林景观,从而给小区里的居民营造一种多样、别致的感受。住宅小区道路绿化种植、道路绿地设计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其中“线”,即方便通风,对降低噪声、改善小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住宅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将住宅区公共、宅旁绿地等,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整体绿化效果。 4、做好雨水利用 现代城市在房地产开发中,充分挖掘、营造水体环境,有的是活水(即与河流相通),有的是死水、通外河的水质通过沙网渗滤让清水流入小区水体,做好排水阀门、内在水体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质的污染,是远远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园林设计方面还应尽量考虑雨水入水体,淡化水质的污染性,从根本上要解决的有效方法是根据天气定期用渗滤办法把水体内的水排入绿化地带、让清净水流回水体,既解决了绿化地带用水,又清净了水质、也可通过仿地下水涌泉、自然瀑布,设计过滤沙网净化水质,相对达到了水质净化效果。这样,处理水质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赢得更大的自然效果。 结束语 小区住宅景观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注意的细节也非常的多。从总体上讲,在前期的小区规划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尽可能的利用城市里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尽可能做到小区绿化、园林景致的优化设计。使居住建筑主体与小区绿地系统能有效的和谐统一,达到艺术美、科学美和生态美的完美境界。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绿色化景观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探析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地提高,在购房时不仅会考虑建筑的质量,更多的是转而注重居住环境的生态化。这一需求使得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园林小区、生态小区等一系列与生态挂钩的小区命名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表明了人们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诉求。 关键词 住宅小区;绿色化景观;环境艺术设计 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中,人们被大量的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不免有极大的压迫感,现代人希望能更亲近大自然,感受采菊东篱下的诗意,希望自己的住所能够使身心都得到充分休憩。因此,在考虑住房诸多因素中,优美的景观环境设计被视为重中之重,他们会考虑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人与自然能否亲近和谐,景观是否优美,环境是否健康,功能性够不够强大,因此绿色有效的居住环境是住宅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 1 ]。 1 绿色化景观设计和住宅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绿色化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环,值得被单独拿出来探讨。所谓绿色化景观设计,就是要建立一个生态化、智能化,人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的小区环境,也就是生态小区。生态小区指在通过组织居住环境中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使小区成为能满足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化住所[ 2 ]。完善的基础设施、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筑的生命化、生态化和智能化是生态小区最明显的特点,简而言之,舒适健康、以人为本、资源利用最大化是生态小区的最大特征。 而住宅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更为宽广,泛指围绕着主体,对主体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理想化诉求而产生的,通过对各种人工、自然环境加以布设、改造和利用,目的是使其更符合人类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范,并追求更高审美价值的一门新学科。住宅小区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满足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另外,人类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需求不断地改造和创建住宅小区环境。因此,住宅小区同时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简而言之,住宅小区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在建筑兴建之前,考虑用户的精神、物质和审美需求,使用各种艺术和工艺手段对建筑进行建造施工,用文字和图纸等形式将之表现出来的过程。 2 生态小区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住宅小区建设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因此绿色景观设计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现代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绿化和配套设施,更多的考虑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有归属感的居住环境,使居民能感受到放松、健康、优雅和安全保障。 2)注重生态化。小区中每个因素都需要被纳入生态的考量范围内,合理将人工的、不利于健康的转换为生态的,达到健康自然的效果。还要追求居民居住的生态效果。在小区内合理最大化追求绿化面积,绿地率不低于30%,但是不可满目增加绿地面积,应考虑到植物之间的搭配组合,使之适应季节变化。另外,减少土地和能源消耗,建筑中尽量使用对环境无害的材料,减少排放建筑废料,加强回收利用。在小区的建设和日常生活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宣扬环境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因地制宜。目前现代建筑风格相似,在结构和风格上除了个别地方存在鲜有的特色外,大多数建筑都较为雷同。在建筑中可使用地方特色,在建筑装饰上追求鲜明的特点。小区景观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人文特征采取适合的景观设计,由于不同地域的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户外行为特点也不相同,在景观设计时,要与之相符合。例如北方地区四季分明,春冬两季风沙大,小区绿化就需要考虑到增强防护功能,使之在春东两季能够降低风速,起到防风、防尘、遮蔽降温的效果。为方便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户外活动,可通过绿化带分割出若干不同大小的活动区域。另外,绿化带的种植不可影响正常交通,最重要的是不可妨碍突发事件后抢险人员的工作和遇险疏导。 3 住宅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要求 1)物质功能。人言吃饱才追求外观的美丽,居住安定了才追求享乐。环境作为满足人们日常活动所依赖的空间,其实用性是基本的要求。第一,生理需求的满足。合理组织环境要素,让人们可靠、立、观、坐、行,能挡风遮雨,通过环境要素的合理组织,满足人们日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这样的空间满足了人作为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应从更多细节方面考虑改善原有的组织方式,比如使用更舒适的材料,空间的尺度合理,小环境的功能单纯性等。 2)精神功能。精神内涵往往需要借助实际存在来表达出来,通过环境的设计烘托某种气氛,使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安慰。在住宅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搭配景观的位置景深,使景观服务于某种思想、含义。可以在特定空间中设计鲜明的主题,以公众熟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为优先考虑,当居民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引起精神上的激奋且达到情感上的共鸣[3]。 3)审美功能。人生活在世界上会不断探索世界的缘由和存在的意义,而通过审美可加强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思考。对美的感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感受并理解从而作出美学上的判断。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是基本,精神满足是较高的追求,那审美功能则是满足人们于环境空间中最高层次的需求[4]。 4 住宅小区环境艺术设计应注意的细节 1)光环境。住宅小区户外空间需配置良好的采光条件,这会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考量不同建筑材料对光的反射程度,在住宅小区中,不宜使用玻璃和金属建材,以减少小区光污染。户外场地设计时,如果是在气候炎热地带,要考虑设置足够多的隐蔽物,助于户外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居民交往活动。 2)通风环境。小区的建筑布局应做到排列有序,开敞通透,利于自然通风。不适合造成封闭的围合空间。要加强排风排浊效果,就应适度提高绿化面积,适当增加水面积,不仅可以调节风力的强弱,还可调节空气的湿度,利于人体健康。户外活动场地需要考虑不同季节的风向,阶段性地调节植物、建筑来疏导气流。 3)声环境。小区白天噪声需控制在45dB一下,夜间则要达到40dB以下。因此需要在小区的的声污染严重的地方多种植植物、设置隔音墙等方式降噪。另外,条件允许时可以通过播放优美轻柔的音乐来增加小区居民的生活乐趣。 5 结论 总之,住宅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转而去寻找精神上的追求。因此我们在做小区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物质要求,还要充分考虑到精神功能以及审美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态化,综合考虑环境空间中的光、声、通风元素,创造出一个诗情画意、人性化的小区居住环境,迎合中国人浪漫、崇尚自然的审美观。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分析 摘 要:住宅小区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了以人性化为衡量标准的景观设计原则。本文将从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出发,深入研究如何优化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使其凸显自然和谐的景观环境,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学习。 关键词:住宅小区;人性化;人性化景观设计 1 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1.1 遵循生态性原则 生态原则主要指住宅小区的人性化设计应该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从而协调住宅小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态性原则是住宅小区设计的基础,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对周边环境的情况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能够沟通居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居民带来更好的生存空间设计。 1.2 遵循人性尺度原则 人在本质上是向往自然的,人性化景观设计正是利用这一点,将具有亲和力的景观通过一定的设计展现给城市居民,从而在纷杂的生活中,给市民以精神的休养生息与美学的享受。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人性化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作为景观设计的目标,从而结合我国传统的园林文化、景观文化,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空间设计。 1.3 经济性原则 作为住宅小区的人性化景观设计,体现个性与艺术性必然重要,但也好考虑到整体景观工程的成本问题,因此可以说经济性原则是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的根本原则。但一味的减少成本,也会导致住宅小区整体景观设计的失败,那怎样的住宅小区才能既兼顾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又能体现出经济性的设计原则呢,这就要求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环保、低能耗的设计,从而减少成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的综合效益。具体的方式是使用新材料,增加景观工程整体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2]。 2 人性化景观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具体应用 2.1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设计,一般来说能够增加城市区域的绿化率,甚至影响城市整体的绿化水平,因此植被景观在住宅小区人性化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区域绿化评价系统,这对植被景观设计具有促进意义。健全的区域绿化评价系统能够有效避免绿地元素单一的情况,对区域绿化水平从各种标准出发,进行综合评定,与园林景观设计不同,住宅区的景观设计能够发挥的空间较小,因此强调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住宅区域景观的协调能力,从而设计出兼具美观与动态的人性化设计。 2.2 水景景观设计 水不但是生命之源,还是住宅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居民亲水心理的特点,进行水景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增添住宅区景观的人文特征,从而给居民带来愉悦的享受。相关设计人员做好水景景观的设计工作,首先要从水景的安全性入手,并且及时进行清理也是保证水景整体效果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喷泉和水池都是住宅小区水景设计的首选,但水池的深度应该有具体的把控,一般不超过半米[3]。而喷泉方面的设计,要突出环保的特征,在喷泉的设计工作中,注意喷泉水循环设计,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在水景景观的周围树立警告牌与防滑措施,能够有效的规避滑倒的隐患,从而增加水景景观设计的安全性。 2.3 细部景观设计 住宅区的小品设计是增添住宅小区人文气息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树立景观雕像的方式,从而丰富小区居民的精神生活,还能够有效的反应该地区的精神面貌,给住宅小区增添附加价值,从而通过人性化设计提升住宅小区的附加价值。 3 结语 住宅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强调以居民的角度出发,增加小区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与观赏性,这要求设计者能够发挥创新能力,将水景景观、植被景观、细部景观整合在系统的景观设计中,从而起到协调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功能。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 摘 要:主要针对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与策略,同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比较注重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感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开发企业的品牌形象。所以,优化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居住者和开发商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优化策略分析 1.1 完善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1.2 坚持“以人为本”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需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居民与小区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让居民在实际居住过程中充满愉悦感和归属感。例如,现代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高节奏的工作使人感到紧张和压力,希望有个能放松心情、恢复体力、舒适健康的环境,有一种“回归自然”,“还璞归真”的内在需要。因而设计者在设计小区园林景观时,可将小区内环境设计得更贴近大自然,并适当增加小区环境色调的明亮性与多样性,注重小区内软景与硬景搭配的协调性,若条件允许可尽量选择种植带有清新香气的树木花卉。以此带给居民更加舒适、愉悦地居住体验。 1.3 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融入 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尽可能地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例如,苏州地区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可依托于历史悠久江南建筑文化。苏杭自古就有“江南水乡”之称,苏州在中国文化历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苏州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多利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营造中国式的且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典韵味。同时,设计中可将与苏州地区相关文化名人或诗文歌赋,雕刻或镶嵌于小区内的石桥、假山、匾额、庭院等各处,以此凸显苏州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氛围。 1.4 遵循生态设计的原则 人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是现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需贯彻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营造和谐家园。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对原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或是节约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设计人员可根据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细节上体现生态设计理念。例如,垃圾的回收、雨水的回收、环保材料的使用、噪音的控制、节能的使用等等。同时,植物的栽种除了注重美观性以外,还要注意适树适地的方法,考虑其和小区风格是否吻合,再充分结合当地的季节性和多样性进行设置。不仅提升了住宅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同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与开发企业的设计成本。 2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某市规划建设一个高档住宅小区项目,小区规划定位为英式花园住宅小区。其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要求个性鲜明,中西融合,即在凸显英式花园定位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东方风格。 针对项目的规划定位,该英式花园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方案,可将具有古典英伦文化氛围和英式花园形态的景观元素融入整区景观的营造,通过设计中对雕塑、喷泉、廊道、灯光、构筑物和其它小品运用而体现。不同组团以英国著名的文人及思想家名字命名,同时这些空间与周围的建筑有着相同的设计元素。本土元素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可借用亭、廊、花架、平台、假山等建筑小品,融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本设计力求营造出一个真正适宜居住,并且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及艺术美感的高品质生活环境。 3 结语 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优化,需尊重现代住宅小区住户的生活习惯,营造和谐安逸的居住环境,融入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遵循环保节约的原则,合理配置小区的绿化。同时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并主动创新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浅析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 摘要:居住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人类生活和行为的最重要的环节。人们的理想居住条件逐步由简单的“居者有其屋”上升为“居者优其屋”。本文将根据现今居住环境的发展现状分析住宅小区的景观与变迁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并研究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素及其设计原则。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设计要素;设计原则 一、研究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居住区建设的大量增长,环境景观设计已跟不上住区建设的步伐。人们的居住需求从满足于居住面积的大小转向追求生态型、舒适型的居住环境。当下景观设计仍重视平面规划设计,追求片面的风格形式,重视人工打造忽略自然切合,重视景物单个的塑造形态而忽略塑造整体形态与环境的平衡。因此研究住宅庭院景观设计势不容缓。 二、住宅区环境的景观特征与变迁 (一)传统民居 古代人们在营造住宅前会先对周遭环境进行考察,讲究环境、风水的好坏,对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生态、植被、景观等进行选择,这些充分证实其对自家居住环境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及人生历程的重视程度。 我国传统民居包含着丰富多样又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组织,此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设计体现在民居建筑中,遵循“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适居性”,加上极具美感与韵律的空间环境使其具有充盈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民居“合院式”也因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成为典型。 (二)近代民居 近代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热潮,中国发现了西方许多先进科技的好处并致力于学习其各方面技术。于是,在住宅庭院环境的设计建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点,出现了“洋房”。 “洋”具体表现为:楼房增加层数、弱化传统的院落层次、将木结构与砖结构有序结合、集中处理住宅的内部空间问题。这些“洋房”有的是里弄宅区形式,有的是单幢住宅形式,前者影响较大,即低层联排式住宅。这些住宅所形成的街巷空间则是“里弄”。相较于中国传统民居,里弄住宅的集约化更适应近代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而住宅内部结构的功能集中化成为了这之后中国工业化住宅内部设计的先锋。 上世纪50~70年代所兴起的“多层住宅”和“福利型房屋”仅仅是因为政局动荡和资金不足为解决广大工人阶层居住问题提出的,只解决了场所问题谈不上任何舒适性。 (三)现代民居 商品住宅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区的开发历经了福利房到商品房的阶段,此历程同西方住宅区发展有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才真正进入开发商品住宅区的行列,也正因为这短暂的时间,住宅区发展水平与房地产业已高度成熟的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最开始的居住区开发,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内部沿河道、街道开发的商业居住混合使用房,即楼下为店面出售商品,楼上是住房用于居住。 2.继商品化住宅后出现的是早期雏形的商业型住宅区。这使住宅区整体形态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商业和居住两个功能开始分离,城市区域划分也发生变化,出现商业区和住宅区,楼型户型也随之变化。 3.纯粹的商业住宅区域开发的出现,让开发商意识到商机,他们注意到综合性开发的优势,将住宅景观设计和公共服务设施融合进设计理念中,通过设计师的合理规划设计,使住宅区包括居住、商业、办公、教育、体育、绿化、交通等各项功能,方便人们的生活。 三、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构成要素及分类 (一)住宅小区环境构成要素 居住是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用地的大比重成分,作为构成城市居住条件的基本用地单元。居住区环境的好坏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及市容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另外,居住区除了为人们提供居住场所还提供多样的户外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担负着一部分社会功能。 住宅区环境的基本评价标准是居住环境的好坏。人们对住宅区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居住功能是否充分实现,更加注重舒适、安全、自然、便捷、卫生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分为光环境、声环境、通风环境、温湿度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 好的光环境需要良好的采光环境、较少的光污染及适宜的灯光强度;声环境则包括噪声污染程度低、舒适好听的背景音乐;优质的通风环境则由良好的自然通风、有意识的疏导自然气流、调节好住宅区内部的通风排浊系统及优质的大气质量构成;温湿度环境则要求北方保温、南方降温,湿度保持在30%~60%之间;良好的视觉环境则要求设计者通过景观元素创造宜人的观赏效果,达到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提升整个环境景观价值;嗅觉环境是通过远离废弃物避免其发出异味,同时引进散发芬香的绿色植物,摒弃对人体有害的不良植物;令人称赞的建筑环境除了拥有鲜亮、淡雅、明快的色彩外,还需良好的建筑材质做支撑及整个建筑显著的立体感,彰显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中对人文环境的要求则是保留当地原有文化、文明古迹、古建筑等文物古迹,重视保护古树名树,且能在原本的人文环境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 (二)景观设计的分类 景观设计分类是根据景观设计的基本元素及居住功能特征进行划分的。其中,组成住宅庭院景观的素材是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分为园艺类、功能类、表象类元素,它们与绿化种植景观、场所景观、道路景观、水景景观、硬质景观、照明景观、模拟景观、庇护景观、高视点景观等九类设计一起构成了住宅庭院的景观环境。 1.绿化种植景观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植物配置、隔离绿地、宅旁绿地、架空层绿地、屋顶绿地、平台绿地、古树名树保护、绿篱设置等。 2.场所景观大部分是功能类元素构成,包括休闲广场、游乐场、健身运动场等。 3.道路景观则由步行道、机动车道、路缘、缆柱、车挡等功能类元素组成。 4.水景景观包括功能元素和园艺类元素两大类,功能元素有自然水景(栈道、景观桥)、景观用水、泳池水景,园艺类元素则有装饰水景(倒影池、喷泉)、庭院水景(溪流、瀑布、生态水池)。 5.硬质景观也由园艺类元素和功能类元素构成,园艺类元素即雕塑小品等,功能类元素的硬质景观包括信息标志、便民设施、围栏、扶手、台阶、坡道、挡土墙、入口造型、种植容器等。 6.照明景观则是由功能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构成,有人行照明、车行照明、安全照明、场地照明等功能类元素,还有装饰照明和特写照明等表象类元素。 7.模拟景观全由园艺类元素构成,包括假山、假石、枯水、人造草坪、人造树木。 8.庇护景观则都是功能元素,有亭、廊、棚架、膜结构。 9.高视点景观则为表象类元素,包括图案、屋顶、色块、色彩、密度、层次、轮廓、阴影等元素。 四、国内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现状 1.轻视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师往往太过看重形式,着重研究住宅环境的风格、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为追求有力的视觉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营建舒适有亲和力的活动空间,没能从功能方面考虑其空间的合理开放及隐蔽,出现过于单调、空旷的小空间。没有达到居民环境规划同时适应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的人开展活动的需要。 2.不注重环境与风格的协调。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应尊重周边环境状况和地域文化背景,考察住宅区类住户的工作性质。但近年来,由于向国外学习,草坪风、欧陆风、各色西方风的住宅涌入国内,与国内某些地域特征并不符合。诚然,适当地引进国外住宅景观特点,在本国特色基础上融入国外特色,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审美需求,丰富住宅区形态。但当它成为一种“风气”和“盲从的时尚”时已走入误区。 3.没有体现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自草坪风盛起,住宅区的绿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乔木、灌木等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环境绿化区单一的绿化结构和低下的生态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贵的草坪保养费。 4.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树种选择单一,风格形式极易过时,缺乏持续性;有的设计公司选择速生树种,影响树木的群落发展;过度追求珍稀树种和花卉,劳民伤财又没考虑到因地制宜。 5.缺乏人性化设计。设计者没有充分调查居民意愿,没有与居民进行良性沟通。很多安全性、舒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预防水灾、火灾等灾害;设置盲道、绿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设计不贴近人群,缺乏亲和力。 五、景观设计原则 1.社会性原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群众心理,使环境景观设计更富于艺术感召力,强化居民归属感,共建美好社区文化及文明的社区环境,增进人与人间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居民居住行为心理,促进社会交往,携手创建和谐社会。 2.经济性原则。寻求效益最大化,根据地域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提倡朴实简约,根据市场需求和长期效益定位,合理利用资源。 3.生态性原则。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好原有的土地、河流、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自然改造。 4.整体协调性原则。景观设计注重整体效果,从整体上确认景观的特点,构造住宅区整体形象,并通过设计主题展现出住宅建设的灵魂。同时还要求协调有序,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创造有序空间,另外,人与建筑也应协调,从而达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美。 六、结语 “居移气,养移体”这句话道出了居住环境与人的气质的培养的联系。中国自古重视居住环境,创造和谐环境的前提下培育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在社会发展迅速,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关注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创造更具感染力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浅谈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品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生态型现代小区的呼声逐渐高涨,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也已经成为人们选择住宅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在此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要点措施做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住宅区;园林景观;方法 一、园林景观设计在小区环境中的协调作用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身心疲惫的现代人以更大的热情渴望自然,希望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具有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而这些绿色居住区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其次要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景观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住宅绿地生态系统,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居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 二、空间部署、景观规划、建筑设计三位一体的规划 小区景观设计学是从城市规划学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应该说至今仍保留着城市规划学的痕迹,许多设计师仍是用城市规划的习惯进行工作,传统的习惯使人们往往把小区景观设计看作是一种缩小形式的城市规划学,建筑师设计单幢建筑,小区规划师设计总体布局、功能分布及道路规划等。城市规划更多的停留在对空间中的物质进行规划,但居住小区是由空间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三大类结构有机组成,空间部署规划、景观植物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三位一体有机的构成了一个地区、城市和居住小区的重要发展战略。 一般来说,居住小区是由地形、植物、建筑物、构筑物、绿化、小品等各种物理形态所组成的。建筑物是作为一个居住小区中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空间环境中,而不是孤立的单体。而作为居住小区一部分的居住景观,不是单纯的景观空间的扩展、眺望,也不是对植物群组、艺术小品的简单放置,而是在道路环境扩展中,景观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和周边住宅的整体之间的组织关系的艺术。整个一体化的过程,应该更多地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与现有的建筑相融合。因此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进行大尺度整体性思考,而不单单局限在考虑各个单体漂亮与否,而要进行各个要素结合的总体性设计。一个好的户外空间设计可以增强一个住宅功能性的吸引力,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设计跟住宅风格相匹配的景观,使得室外空间成为室内的延伸才是我们设计的最终目的。因此,把空间部署、植物配置规划以及建筑设计三位一体的结合,成为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科学发展的方向。 三、对生态型小区景观设计方法的探索 1、坚持以绿为主 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用地约占住宅小区总面积的50%,绿化率的标准不能低于35%。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要靠花草树木的种植与配置来实现。在考虑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合理运用园林小品,使得绿化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可抓住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乔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来塑造立体效果。运用复式的种植技巧增加绿色的面积,平面设计中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增加观赏效果。二是园林绿化不仅要表现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荫性”的立体化模式。如通过墙壁种植攀缘植物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在设计风格上,绿地内部应协调统一,也要尽可能与城市绿化规划协调统一。同时应根据住宅小区的规划,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并适当保留和规划改造范围内已有的树木和绿地。 2、坚持因地制宜 对地形地貌进行改建,不仅费时费力,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是一种很不可取的做法。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地质环境,对现有地貌进行价值性高的规划设计。在追求美观效果的同时,还要注重它的实用价值,以及能否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感。这样不仅能体现人性化的关怀,更有易于人的身心健康。 一是合理利用地理条件。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非常真实,真切自然。二是合理搭配园林植物。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植物选择与配置的首要原则是以绿为主,采用常绿树与阔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不同花期的草花与木本花卉相结合,使绿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其次是植物栽植要避免过于杂乱,要有重点、有特色,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丰富中求统一。三是注重特定区域植物选择。儿童活动区要树种树形全面,分布合理,色彩明显,比例合适。一般采用生长比较健壮、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姿漂亮,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的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色彩全面,体态适中,有利于儿童记忆和认识。对于大多数中年人群户外活动要通过自然合理的林缘线与丰富的大色块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优美的感官环境效果。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的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光;为早晨锻炼、散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3、水系的引用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绿色”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生态意识概念。绿色不单指色彩,而是代表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柔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绿”与“水”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 人工水体导向设计是本方案的重点特征之一。把河水引入小区内,贯穿整个景观主轴线,并运用曲线有节奏地引伸至湖面。不同的水体形态连接了景观的点和面,使水、绿、路、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局面,体现了江南的文化特色。 4、交通组织 强调交通组织的多元性和平等性。采用环路网状将小区的多个清晰的结构加以分区并成网状向各个目的地延伸。尽可能减少设计小区内机动车流与人流活动的交叉和并行长度,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多重限速。特别注意消除车流对社区绿化系统的穿越,以保证整个步行系统的维护。另外,为方便残疾人,在园区内还设了残疾人坡道。 5、照明系统 小区内的照明系统由高位照明、低位照明、景观照明三个部分组成。交通干道上的照明应符合车行和人行的不同的要求。车行干道用高位照明,人行干道用低位照明,景观园区用园林照明,以两条景观轴线上的景观为重点,强调了景观的趣味性和怡人性。并按道路级别及功能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亮度,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灯光组织,展现整个小区层次丰富的空间氛围和突出小区夜晚的景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追求自然、和谐、绿色的生态化设计是现代居民小区景观建设的发展趋势,景观设计师应在强调自然、科学的前提下,将景观设计融合到整个小区的设计规划之中,统和小区空间的异质性,以创造出环境优美、结构合理、文明健康的绿色宜居环境。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基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要以生态性、科学性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思路,系统总结住宅小区绿化所需要的具体营造方法和手段,从而改进住宅小区绿化的设计,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关键词:住宅小区 景观设计 规划 引言: 我国许多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很少考虑地域性的问题,设计倾向雷同。他们在设计中没能很好考虑地域性的差别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影响,因为商业目的的刺激,在住宅小区绿化设计中出现了很多追求派头效果但并不合理的情况,由于客观或是开发商的主观原因,造成部分住宅小区植物景观设计出现了很多浪费资源、资金损失的现象。 一、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很多粗糙的中国园林风格、欧陆风景观进了居民区。然而,这些景观设计者没有考虑人性化的社区空间和功能空间。不理解东西方园林景观的特点,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和功能。住宅小区景观不同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必须要有不同的重点,要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发展迅速,景观设计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是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依然有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设计和规划中的旧观念。住宅小区的一部分设计粗糙陈旧,只是符合法律法规和绿化法规的硬性要求,但是缺乏兼具情趣、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设计。甚至有一些小区花园给居民一种陌生的感觉,如草坪、花坛、绿化景观由一个铁栅栏包围,虽然绿化覆盖达到了标准,但实际上,其观赏性和功能性远远不能发挥。②跟风模仿,缺乏创新。许多住宅小区园林工程机械呆板,没有什么特点,识别能力不强。如大型社区内没有任何标识,让来访客人很难迅速找到确切的位置,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儿。许多景观规划设计尽是不现实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③过分强调草坪,忽略植物群落。在住宅小区景观植物选择上,大面积草坪的过分追求成为了风尚。植物设计都集中在了草坪上,使很多草坪沦为道路,没有起到美化作用。而对于植物群落的忽略导致住宅小区缺乏层次感。 二、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住宅景观设计包括对生活区整体风格的研究和利用、空间关系的处理、住宅小区整体风格的整合和协调,包括道路规划、水景布置、路面设计、照明设计、植物设计、公共设施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安排涉及视觉、心理感受和功能意义。景观设计者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因此,在小区规划和设计上,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以人为本―结合文化特色。住宅小区不单要提供住所,还要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交流等活动必要的空间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由住宅小区景观创建的氛围是充满生机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做到景为人所用,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居民的需求。因此,在做园林设计之前,我们应该做相关的市场调研,了解生活区居民的要求,充分考虑到住户生活习惯,将其习惯融入到设计中。②因地制宜―结合场地特征。在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交通和人文关怀,利用现有的住宅小区地形结构和植物结构合理规划,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我们要对场地特征准确把握,物尽其用。③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点。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是不同的,植物适应的气候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来设计景观。如果我们简单盲目引用其他地方的特色,就可能导致植物水土不服,大量枯死等。这样不但浪费金钱,而且破坏了当地环境。④注重创新―拥有特色。住宅小区景观规划有创新才能有特色。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要求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规划理念上,我们要力求自然、协调,体现风格和特点,同时要以强大的文化为依托,使景观的创建与当地文化、风俗等紧密相连,体现 “文化建设花园”的科学内涵。⑤功能优先―美学要在功能基础上。目前,部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盲目追求视觉美感,而忽略景观在功能性上的作用。如有些小区人工兴建大量的仿古建筑、引进和种植所谓名贵树种、在缺水的环境下大肆布置水景等。这些忽略功能只追求美学的设计是不可取的,因为住宅小区毕竟不是旅游景点,不顾功能设计的景观不能长久维持。⑥注重环保―环境友好。居住景观设计应该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我们要多使用新的景观构成材料,设计使用的材料务必做到绿色环保。设计的景观切不可追求表面华丽,我们设计时要考虑清洁和打扫的问题,少留甚至不留卫生死角。⑦经济原则 ―考虑建造和养护成本。住宅小区景观的经济性指既要顾及造园工程的建造成本(这直接影响售价和开发商的利润),更要考录到长期的养护成本(这关系到物业管理费用),所以坚持经济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好的景观设计应当崇尚朴素,经济实惠,没有不必要的铺张设施。⑧景观的共享。每个住房者都想获得良好的景观观赏效果,所以我们要强调住宅小区景观资源的共享和均匀。我们应该在生活区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力求让所有居民都可以享受优美的环境。此外,我们要强化围合功能强、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以期达到良好的归属领域效果,从而营造出温馨、简单、平和的生活环境。⑨景观的文化和艺术性。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是近期住宅景观设计的一大特色。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不应该机械地割裂景观和住宅,要以文化特色为指导进行景观规划和住宅小区规划,通过建立环境艺术来表达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⑩均衡的原则 ―注重元素的搭配。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眼。如水景、假山、庭阁等不同景观元素的合理搭配可以营造出小区的层次感,不使小区一眼望尽。设计人员切不可单一使用某种元素,给人乏味疲劳之感。 三、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改进的建议 小区景观设计不仅给人们带来方便的生活和审美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用户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但在现实生活中,操作不当也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景观设计中,植物多样性和适应性两者应同等对待。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城市绿化树种要增加绿化和提高植物多样性的目标。因此,许多城市盲目求新,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对于急于弥补引进的新品种我们需要谨慎,如果忽略了苗木的适应性,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其次,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的规定。我们可以建立一系列的职业规范,使居住景观设计不再是住宅建筑的附属。如相关的从业资格认定、设计费用标准、工作范围标准等。最后,实施专业教育的大调整,培养适合新时代的园林规划与设计工作者。一是人才培养。一方面面向学科,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面向社会,为国家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及设计公司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二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引入环境艺术、旅游策划的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引入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社会人文学科等专业知识。 四、结语: 总体而言,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宏观上,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体现出社会审美趋势;微观上,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地域特点。我们要更多地使用节约环保的材料,在借鉴其他思想风格的基础上,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优秀居住景观。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论文:探讨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住宅小区的景观无疑能够体现城市的活力,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住宅园林的景观将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对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进行研究,分析了住宅区园林景观的重要性及其组成要素,做好园林景观的设计工作,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1.前言 近年来,随着商品房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住宅区建设规模朝着越来越大型社区进行发展。从销售的发展和用户选择,小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最重要参考因素,以促进住房建设的经济活动的发展。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对室内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和文化需求,住宅区园林景观需要进行创新建设。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的重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引入居住区的建设当中,也需要满足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住宅区园林景观需要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进行发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2.住宅园林景观需要体现的功能 2.1使用功能 使用该功能存在于建筑的本身,可以向人们提供方便、安全、环保、智能服务。这是外部的环境设施存在的,首先对人类感知的因素,这是住宅景观的一个重要的功能。这个功能是为住户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满足居民对户外活动的各种需求。在满足居民各种需要的同时,使得他们和自然进行亲近,还能够和其他居民进行良好的沟通。 2.2审美功能 住宅区的园林景观需要创造出优美的景观,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够给人们视觉上的愉悦感受和精神的审美。美丽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消除人们的工作疲劳,还可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最大程度的地体现这个功能,给人们美好的精神享受。 2.3生态功能 住宅区的园林景观不仅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够调节气候,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体现了园林景观的生态功能。植物群落和水系统的重组和改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住宅景观设计中起到保护环境的一个有效的措施。 2.4社会功能 园林景观需要植入文化的元素,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体现社会文化的特点,这是居住区景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住宅区景观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建筑风格、景观特征、园林绿化技术都能够反映现代的科学水平的文化水平,也能够反映当地的社会关系、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 2.5心理功能 住宅园林对人们的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风水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风水原本是一种社会现象,现在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所以,园林景观需要根据风水学进行设计,风水中有“山能旺丁,水能聚财”的说法,山水相配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园林规划设计中有山有水,这样就能够给居民更好的心理感受。 3.住宅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当代住宅园林景观需要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园林空间的中心,必须要经过精心创作,融入我国当代艺术的本质特点,并且需要考虑到雕塑与景观环境相互协调,避免出现生搬硬套和雷同的现象。 (1)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设计师对现实生活要有非常敏感的洞察力,善于汲取生活照灵感,给园林经过融入一些新概念。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其变得更加富有内涵。 (2)功能和艺术相辅相成:在当代艺术形式的影响下,需要体现出其特定的功能,给居民提供休息和娱乐的需要,实现功能和艺术的有效结合。 (3)顺其自然、锦上添花:园林设计需要讲究因地制宜,园林景观元素也要与空间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尊重原有地形的自然美,并将其更好地展现出来。 (4)分层设计、虚实结合:虚实结合的设计能够使得园林景观具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在进行园林构建的的时候,需要做到分层进行设计,虚实进行有效的结合,园林中的水景小品就是最好的组合。园林景观能够体现出真实的水平,给人们带来多层次的景观享受。 4.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的设计 4.1地貌和路径的设计 地貌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它对园林中的植物、水、道路和建筑物等一些其他因素也有很大的影响。住宅区的特色景观可以从景观角度体现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个性,住宅用地是平的、丘陵和山地,这些不同类型的住宅区,地形会影响居住区的建筑结构和居住区道路网络。地势平坦的建筑,地貌对道路、景观格局的影响不显著。丘陵或山区地形区域的住宅土地由于地形起伏比较大,地貌对住宅外观和外部景观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 路径是住宅区园林中的道路,路径是住宅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道路是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元素,不仅具有一般的道路交通的功能,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居住区规划的路线和交通设计来进行分析,路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也让人们在夏天受到很大程度上的炙热,对居住区景观质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创造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景观,需要特别注意对住宅区路径的规划设计。 4.2住宅园林的植被设计 植被主要包括灌木、乔木、藤本,还有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花、草和一些其他植物。这些植物除了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还能够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功能,提高居民的自然的意识和活力,这是城市住宅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特别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我国明代的园林家就已经提出了创造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可以在房子附近可以修建一个花园,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植物材料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起到空间点缀、调节气候、装饰的作用,使得住宅区景观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户外活动场所。植物但最突出的景观体现在它的特性和形状、颜色、花香,它可用于创建一个优美的环境,让人们产生无限的联想,同时能够表现出四季的特征和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 4.3硬质铺装 住宅区的道路路面,地的地面,人行道铺装都要采用硬质铺地。采用有纹理、图案、色彩是硬质底板能够吸引人们对尽管的注意。地面铺装材料需要考虑纹理、质地元素,不同颜色的应用可以使得整个空间更为丰富多彩。铺地景观不仅能够满足居民使用的材料性能的具体要求,即步行和运输所需的基本功能和措施要求,功能区划要求,休闲的通信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等。还要满足居民的美学、心理学、归属感、认同感等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需求。硬质铺装可以选择任何天然或合成材料如石材、砖石、水泥、沥青等。 4.4水体的设计 在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中,水的处理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水可能是所有的景观设计元素最具有吸引力的。水环境的设计有利于开展一些水上的活动以外,最动人的是水的声、光、影和色彩都是城市住宅区景观材的料。由于城市会因为水而变得美丽,所以住宅区会因为水变得美好。在住宅区的景观设计中,水经常会通过点缀、环绕的形式和住宅建筑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品味和独特的氛围,如:(1)天然水的使用或结合地形结构来形成一个人工的主体水环境;(2)利用不同的水体组织来展现住宅区水景空间的特点;(3)利用水流彼此之间的流向,通过全系列的控制,使得住宅区的水环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图1)。 图1:住宅园林的水体景观 4.5建筑风格 建筑主要是住宅区的主体元素,对于住宅小区的景观来说,人们第一次接触是建筑形象。建筑的形象能够达到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容易长期存在人们的脑海里。住宅区的建筑风格能够直接辨识,建筑风格在住宅区的景观要素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以厦门瑞景村为例,在瑞景新村整体建筑风格,多层次的是模仿台湾住宅的建筑风格,美丽的曲线形状的提取,山墙顶部角和窗框、门等特点,结合厦门老虎窗独特的造型,从而形成了地方特色。住宅窗框和窗、阳台与黑色预制铁花格,通过空间上的丰富和细节景观,使得住宅单元入口门和屋顶的回波特征形成一个呼应,用仿石喷涂式的墙裙,达到花岗岩垒砌效应。这些要素进行一个统一的处理,建筑风格就会变得浑然一体。住宅的建筑风格反映了福建南部传统民居的总体建筑特征,避免当前十分流行,但是不合低于特征的欧洲风。此外,在建筑的造型设计上,确定建筑山墙曲线等,每一组的设计允许在整体颜色上进行局部变化,同一个校区的整体色彩进行控制与把握,色彩以高雅为主,每一组形成色调都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住宅建筑的外观既统一,又存在一定的变化,能够呈现出一个十分活泼、和谐的建筑景观形象。 5.小结 城市住宅区的园林景观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给人们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的压力得到缓解,心情得到放松,这是园林景观功能的重要体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们还需要探索住宅区园林景观的特色和设计的基本手法,不遗余力地创造一些更好的园林景观,使得人们生活要求得到满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探索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在新时代中的发展逐渐壮大,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而在铁路运输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则是铁路运输行业中利润的主要来源。所以,项目成本管理至关重要。但就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目前的形式而言,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还缺乏成效,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成本管理在铁路运输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关键词:成本管理成本估算成本预测成本控制 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指的是,铁路运输施工企业在完成了铁路运输施工的项目之后,所消耗的各种费用之和,它不仅包括在施工过程当中,消耗的生产资料,还包括支付体力劳动者的费用。铁路运输项目施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也包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铁路运输施工的实体费用,有材料费,机械费,以及其他费用。间接成本指的是,组织和铁路运输施工项目在该项目上的管理费用。按照施工关系分析构成的组织形式,包括固定成本,也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完成工作量的大小没有关系,但是,变动成本会随着施工量的多少增加。对铁路运输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简单地说,就是在施工的时候,采用必要的手段对劳动资源消耗进行组织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对生产活动中消费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调节,纠正发生的偏差,把各种的生产费用,降低到成本之内,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因此,铁路运输施工企业单位应该将控制项目成本作为重点。 一、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意义 铁路运输施工项目的特点是一次性,因此,在施工进行中,降低成本的多少,对于项目能否获得经济利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项目管理,都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而且,一定要做好。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意义有下面的内容。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也体现了项目的工作质量。降低铁路运输施工项目的成本,也意味着节约了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说明了不浪费材料,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以,控制铁路运输施工项目的成本,可以暴露铁路运输施工项目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树立责任感。铁路运输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的质量,施工的日期,以及成本做好约束。控制相应的成本,企业就不会滥用资金,对于企业的工程实施也会更加认真负责。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也在间接增加企业利润,扩大社会积累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铁路运输施工的成本越低,而收入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获得高利润。铁路运输施工企业也将施工作为了主营产业,所以,施工的利润也是盈利的主要来源。因此,降低了施工成本,也是实现高盈利的关键。 二、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1)对成本进行预测。 主要是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和发展情况进行描述。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对成本进行计划。 以现有的生产资料和成本资料作为基础,结合相关的施工进度,对期间的铁路运输施工项目的成本水平做好安排,这也是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 (3)对成本进行控制。 对影响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的因素做好调解,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法,把实际施工中的消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然后及时的进行反馈,看各种费用是不是符合相应的标准,然后对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额进行分析,减少浪费的现象,总结经验。控制成本,最终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4)对成本进行核算。 这是成本预测,编订成本计划,以及控制成本的信息来源,也是在进行成本分析时,所需要的依据。这是一种新型的核算方法。如果能够大力推广,就可以对铁路运输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合理的计划。从而对降低施工成本,起到积极的影响。 (5)对成本进行分析。 也就是对影响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一种是市场经济因素,另一种是企业经营的因素。它们也可以揭示企业经济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6)对成本进行考核。 考核包括对成本管理的体系以及运行情况进行考核。这也是对铁路运输施工项目过程的控制,所以,考核的过程也是全过程的,而不是最终的考核。考核结果要有赏有罚。这六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计划以预测作为支撑。计划也是在预测的基础上的补充。核算是对成本能否实现的最终检验。如果目标没有达到的话,就可能会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决策有错误,另一种就是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对成本进行分析之后,就能了解失误的原因,这也是实现决策目标的手段。 三、铁路运输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控制原则 对铁路运输施工项目进行控制,是实现全过程控制。也就是从投标开始,经过施工准备,对其中的各个阶段,各种经济业务,都要纳入到成本控制的范畴之中。第一,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着施工项目的各个阶段,不能疏漏,也不能一会紧一会松,这样就可以控制好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第二,成本控制要考虑到整个项目的总成本。这样才能对每个阶段的资金费用做好预算。从而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减少浪费情况。而且,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减少了维修的费用。 (二)动态控制原则 也就是中间控制原则。对项目成本实行中间控制是很关键的,这是因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上级的要求,来确定成本目标,制定好控制成本的方案。而到了竣工期的成本控制,已经没有办法扭转局面。如果成本亏损,也已经成为了定局,无法纠正。 (三)责任,权利相结合 在施工过程中,要落实好每个人的责任,大到项目经理,小到施工人员,都要落实好自己的责任,从而形成责任控制脉络。另外,各部门在控制责任的时候,还要享有控制成本的权利,也就是在控制权利的范围内,决定好应该怎样进行开支,以便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最后,就是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项目部可以制定好奖惩措施,和工资挂钩。施工人员在做事方面也会更加上心。 (四)开源节流原则 为了降低成本,一方面需要增加收入,一方面就是减少支出。因此,控制成本的时候,要坚持开源节流。简单地说,对于每一笔费用,都要做好如实的记录,是不是支出大于收入。要对实际的成本和预算的收入进行分析,以探索成本超出的原因,纠正好成本的偏差,最终提高成本的节流水平。项目经理在实施工程时,要根据每个时期工程量的不同,做出适当的变化,优化施工的方案,深入探讨施工的条件,制定好技术路线,以及解决措施。消灭好控制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居安思危。 (五)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也是执行的一种方式。对目标记性分解,落实好责任,检查目标的结果,评价目标。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每循环一次,就要改善一次,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要关注处理这个阶段,将成功的额经验制定成规范,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将做到将问题消化到最小值。 四、铁路运输项目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而缺乏对其他成本的管理 铁路运输企业在对铁路运输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时,不够重视成本管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在施工之前缺乏成本管理,等到事后补救的时候就造成了很多麻烦,也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成本而不是降低了成本。 (二)对于企业盈利模式的观念还有待改进 部分部门并不认为成本管理能提高公司的利润,也不认同成本管理的方式。他们更多的注重项目什么时候完工,什么时候投入使用等等。 (三)内部控制机制有待完善 对一个项目的内部监测工作包括成本目标,已经施工进度,执行的目标,以及随时完善提高成本控制。在该项目施工之前,确实是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成本目标,而且有确定的工期。但是,从第一期的情况来看,成本出现了超出的情况。反而给整体的情况拉了后腿。这就说明,在制定成本目标的时候,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计算。只是盲目地根据之前的工程进度来计划成本目标。除此之外,对项目的监督工作也没有做好。在第一期的工程出现问题之后,项目负责人员也没有反思,没有对其重视。正是因为赶工期,就会浪费成本。这种做法,就和施工项目内部控制机制的要求相违背。 (四)缺乏奖励机制 项目负责人员的薪酬主要是基本工资和奖金。但是基本工资占大部分,这就没法调动负责人的积极性。他们觉得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并不会为了额外的奖励而努力。所谓的激烈也就是奖励钱,并没有对他们做好心理补偿。而且,即便是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到位,也没有升职。因此,工作没有动力。对于负责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利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会动用这部分的开支,而且没有任何的约束。因此,成本也会出现超支的情况。 (五)责任权利混乱 很多铁路运输公司对于成本控制的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公司给项目负责人在整个施工项目中赋予了很大的权利,他们的责任心不强。即使,公司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但是,因为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力度不够,这也造成了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约束效应不强,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因为负责人的态度懒散,给施工人员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领导责任心不强,那么,下面工作的人员也不会更好的工作。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就不会高。除了这些之外,公司的项目都有项目经理,但是在很多时候,公司并没有对这些项目经理进行考核。在任职方面,也具有随意性。项目经理没有规范自己的行为,可能将责任和权利混在一起,因此管理不善。这也是一个不科学的制度。项目经理没有责任心,他们不明白自己的责任,只是享受权利。这样不团结的团队,是没有办法将成本控制这一宗旨付诸实践的。 (六)基础工作薄弱 在投标的阶段,很多企业制定施工计划。但是,在施工的时候,就直接把投标的报价单当作是计划成本,这样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而且,在投标时候的报价只是一个简单的清单,还可能会因为其他原因的出现,使得报价低于实际情况。因此,在制定计划成本的时候,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持。 五、铁路运输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转变成本控制观 因为很多铁路施工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控制成本方法,没有强化控制成本的观念。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在成本控制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暴露出现。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没有考虑控制成本的问题,项目就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从控制成本角度,如果可以优化控制成本过程,就可以降低项目资金。在管理的时候,如果控制成本的观念没有改变,就很难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因此,也会拉低整个管理的水平。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管理成本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控制成本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每个项目在实际操作时,要根据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偏差进行分析,这需要数学工具来计算。如果只依靠人工,不仅浪费时间,还有可能出现错误。计算机分析系统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实现部门间的沟通,也可以对成本实现更好的管理。针对该项目来说,是具有信息化管理的,但是,在项目初期,因为,项目成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层次,或者操作不熟练,都会导致效率低下。该项目不需要资金投入,只需要对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化操作。 (三)完善项目成本控制 第一,健全项目内部控制环境。想要提高项目人员的业务水平,就要重视对施工人员的选拔。在开始项目前,就要组织团队学习,提高其素质。第二,加强对项目风险的健康。在施工时,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变化。搜集了这些风险因素之后,要进行综合评估。采取一定的措施。 六、结束语 在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水平也是评价企业效益的一个方面。也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风险的一个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前,实施过程以及项目结束之后的项目管理很重要。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依托项目成本的高效管理,具体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关键,也是整个项目成本控制有效措施的实施过程。本文从铁路运输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入手,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目前控制成本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国内的成本控制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在结合自身所学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二者的关系,认为为更好的促使我国铁路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分别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五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铁路运输;运输票据;核收结算 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铁路运输收入是铁路运输企业在办理客货业务中,使用铁路客货运输票据并按规定向旅客、托运人或收货人等核收的票款、运费和其他与客货运输有关的收费。它是铁路运输企业的投入回报,是铁路基础建设重要资金来源,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增加铁路运输收入,实现其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铁路运输部门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铁路运输收入的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有着相得益彰的关系,健全完善的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能够促进铁路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则会迟滞铁路经济效益的增长步幅。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铁路客运、货运票据是国家批准的专业发票,是铁路运输收入的原始凭证。对客货运票据的管理,包括票据类型、样式、印刷、定印等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此举既保证了国家财税收入的稳定安全,同时也是铁路运输规范化运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规范的运输票据管理有利于防止铁路运输收入的流失,增加铁路运输收入,进而提高铁路经济效益,实现铁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反之,混乱的运输票据管理状况不仅造成国家财税收入的流失,同时也造成铁路运输收入的消耗,降低铁路运输效益。 2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办理客货运输业务时,铁路运输企业应严格遵循国家铁路总局(原国家铁道部)制定的铁路运输客货票据核收运输费用。这对于统筹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实现铁路经济整体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运输费用上按现付、到付、后付、预付四种方式进行核收,加之,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的两种结算方式。拓宽了核收结算的渠道,增加了铁路运营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迎合了当前日新月异的金融工具的更新发展,是铁路运营模式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另外,对军事运输费用、邮运运费、预付款的结算管理,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辐射面,更好的发挥铁路运输的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效益。 3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严格的运输收入进款管理制度是保障运输收入资金及时到位以及资金安全的前提条件。运输收入进款的保管、存汇以及账表编报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明确清晰的责任制和运输收入款的安保制度为运输收入的规范、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运输收入进款动支范围的界定,既保障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规范动支,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实现了铁路运输收入资金的价值,如对垫付旅客和路外人员意外伤亡、急救或埋葬费用;垫付托运人责任的途中货车整理换装费和包装修补费;铁路运输企业批准垫付自然灾害急救款等动支例外的规定,体现了铁路运输业以人为本,服务大局的企业理念,这对于其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和赞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增加了铁路运输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效益。 4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铁路运输的国际化态势也日渐显现,铁路运输业面临着国际化管理的挑战油然而生。国际联运收入管理正是面对这一挑战的重要举措,它以国家铁路总局国际联运清算中心为支点开展国家联运业务。拓宽了铁路运输业务范围,增加了铁路运输收入,同时糅合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从近几年来中国高铁项目在世界各国的开工建设可见一斑。国际化联运收入管理顺应这一新形势,积极探索管理手段的改革创新,并结合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打开了国际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新局面。有力的保障了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拓宽了铁路经济效益增长的国际视野。 5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 为了保障铁路运输收入的正确核收与完整上缴,而建立以会计核算、内部审核以及实地稽查为支撑的监督检查制度,保障了对运输收入资金运作以及运输收入实现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完备的监督检查制度是任何机制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铁路运输收入管理如果离开了监督检查则会造成铁路收入资金的流失以及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杜绝此类行为唯有加强监督检查之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从根源上消除违法乱纪行为,保持铁路运输业的清风正气。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铁路经济效益的稳定,防止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进而打造一个铁路运输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健康态势。 6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制改革同样渗透到了铁路部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意味着铁路运输与市场经济的并轨。在这种新的格局下,铁路运输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本文将立足于铁路运输收入的具体管理制度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处理好以下五方面的关系,分别为:铁路运输票据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费用的核收结算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运输收入进款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国际联运收入管理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收入的监督检查制度与铁路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只有处理好这五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铁路运营的经济效益。 作者:常利平 单位: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系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要: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人员流动和大宗货物运送的任务,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结构性减税这一政策的实施,将铁路运输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势必会对铁路部门的整体收入、业务开展以及经验理念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提升铁路运输部门的管理水平,实现运输产业的更好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铁路运输;结构性减税;营改增;财务管理 1“营改增”给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1.“1营改增”给铁路运输企业收入带来的影响 在传统的铁路运输企业,其总收入大体由货运收入、客运收入以及相关的增殖服务收入组成,在进行税务征收时,根据相应的比例上缴给国家税务总局。营业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内税,也就是说其收入额中已经包含了税款。而增值税则是一种价外税,不包含税款。按照相关部门的改制规定,在铁路运输企业施行“营改增”过程中,不会对票价进行提高,这也就说明了在现阶段,改制不会对铁路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重大影响。根据“营改增”的一些规定,对铁路运输企业征收百分之十一的增值税之后,应该把收入转换成为不包括税款的营业收入,也就是说“营改增”之后,铁路运输企业的收入是“营改增”之前的收入除以增值税率加一,若运输量是不变的,那么企业的营业税将会有一定的减少,而减少的比例便是增值税处以增值税率加一再乘以百分之百。这样我们能够看出,若是运价不发生任何的变化,若是收入水平相等,那么“营改增”之后,铁路运输企业的收入减少的比例将会和增值税率有着直接的关系。 1.“2营改增”给铁路运输企业生产成本带来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工开支、设备运行与维护花费、生产用房成本、银行贷款利息等。由于铁路运输工作量大,因此成本支出多、占用资金比例高,在“营改增”之后,以往企业所采购的固定资产所缴纳的进项税已经被包含在了固定资产值中,但是在资产折旧后不能用作折扣抵押,这就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在初期运营时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资金,同时还要配备各种运营设施以及人员安置等,在确保所有条件准备完成并得到铁路运输监督局的许可后才能运营。在实行“营改增”之后,铁路运输企业新购买的固定资产所缴纳的进项税不能被纳入资金原产值中,这就间接的使企业资产总收入降低,加上折旧计算的影响,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以及资金的分配流向产生了影响。 1.3实行“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利润带来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施行“营改增”后,票价如果不发生改变,那么理论上来说其总收入水平也趋于稳定状态,确认营业收入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减,那么营业成本和支出也就相应减少。与此同时,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产经营成本直接挂钩,如果营业收入比以往要少,那么企业利润就会下降,反之亦然。在“营改增”这一政策实施后,企业所要缴纳的税务能否降低,关键还是要看进行折扣抵押的项目在企业总营业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1.4实行“营增改”给铁路运输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 虽然短期内,铁路运输部门可能存在税务上调,人员变动等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营增改”给铁路运输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多方面的,有利于铁路运输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一,实行“营增改”之后,随着铁路规模的扩大以及相关建设的增加,铁路运输企业将会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以及商业投资,增加了运输积极性;第二,该项政策实施后,新增固定资产所产生的进项税能够进行折扣抵押,从而起到降低铁路运输生产成本的作用,对于铁路运输部门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有重要帮助。第三,实行“营增改”之后,铁路运输行业的货源也会获得较为明显的增多,增值税发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制造税负的作用。 2面对“营增改”,铁路运输所要采取的应对办法 2.1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获取来加大抵扣的范围 在实行“营改增”之后,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购买维修材料、用电的时候,产生的相关增值进项税能够抵扣,但是想要抵扣必须有增值专用的发票,所以,铁路运输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努力的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个举措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获得“营改增”之后享受到的相关优惠政策,并且自身的税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2.2采取措施努力的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更好的获得税收政策方面的支持 全面细致的财务预算是保证企业当前工作正常进行、后续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将预算管理和未来发展规划落实到位,才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生产结构优化和建设投资项目的高校开展。就铁路运输企业而言,在面对“营增改”这一税收转型变化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增强财务管控和企业会计工作,努力控制企业成本花费和各项对外开销,严格执行票据管控工作,从根本上避免各种经营和投资风险。 2.3对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完善,进行纳税规章体系的构建 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务必要确保收入核算的准确性,杜绝因计算收入偏高而致使企业缴纳税款增多的现象。做好会计计算的审核复查工作,建立起财务保护屏障,对会计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细化,以企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对成本核算以及收入核算制度进行优化。建立健全纳税规则体系,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实现账目计算的电子化、信息化和实时化。就铁路运输业自身而言,“营增改”不仅仅是名称和税负的变化,其中牵扯了非常多的相关内容,尤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会计计算有深远影响,势必会引起财务管理的巨大变革。在实行“营增改”这一政策之后,铁路运输企业的会计工作量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给相关的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和账目会计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定期培训以及技能考核,并将其与员工的绩效薪资相挂钩,以此激烈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率和优质化。“营增改”的推行,不仅对于企业内部的部门、员工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影响,对于整个铁路运输企业以及行业发展趋势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企业领导要分清形势,抓住重点,以此实现铁路运输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束语 “营增改”作为我国税务制度的重大变革,不仅对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于保持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均衡分配也有积极作用。铁路运输企业作为这一政策的先行试点行业,应该充分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抓住改革的有利时机,提升自我经营和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和人员培养工作,促使铁路运输行业的整体提升,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马艳涛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供电段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存在运输路线长、中途站点多、运输量过大的运营特征,在财务管理体制中,涉及到的资金量大,但是经济效益低下,使得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负债经营,财务成本高。第二,铁路运输企业相应的检查多,常常要接受铁道部、税务、财政等部门的检查,使得铁路运输企业财务费用增大,耗费大量精力。第三,由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规模较小,但数量众多,缺乏展业的财务人员,且分工不够明确,财政职能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管理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资金管理、利润分配、投资管理及风险管理等内容。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来说,处理好财务关系并组织好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活动主要包括投资活动、资金的筹集及运营、企业资产的分配等内容。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投资资金的管理,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铁路运输企业明确自身流动性资产以及固定资产,并考虑到运营设备的折旧率,从而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以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可行性指导,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活动具有复杂性,使得企业运营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难度。铁路运输企业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骨干力量,具有极大的流动性、跨区域性、持续性,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企业成本增大,不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管理目的在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传统的财务管理无法满足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变化,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层次的提高,充分利用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强企业管理水平及应变能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结构的优化发展,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财务管理措施 (一)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各种企业经营活动,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有效规划与控制。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我国主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对铁路运输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引导,财务管理作为企业重要内容,其根本要求在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在当前开放的市场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资金流动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铁路运输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构建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企业经济活动为中心,制定规范的经营管理型财务会计制度,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充分结合其行业特点,优化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增长。 (二)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为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结构调整,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明确现代企业财务会计职能,由于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包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两个方面,管理会计工作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利益,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整理,从而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科学指导,负责财务部门会计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完善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体制 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监督管理体制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不断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内部监督体制,由股东大会形式财务监督权力,对企业董事会及经营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经营部门与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密切联系,因此,铁路运输企业要充分发挥监事会、财务总监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监督体系,通过财政、税收及银行等经济监督部门,加强对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会计成果的监督与管理,实现铁路运输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工作能有效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因此铁路运输企业需要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监督体系,实现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有效控制,优化财务部门人员结构,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铁路运输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抓住时展机遇,制定合理规范的资金使用计划,推动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作者:刘刚 单位:大秦公司铁路资金结算所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成因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铁路运输企业正逐步走向市场化,生产组织、劳动组织、作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铁路系统自身体制的制约以及铁路系统生产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等种种原因,导致了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配置不科学、缺乏战略规划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认识上的不足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都不是很高,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需要不断的发展壮大,就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证在企业飞快发展的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合格人才供应。从世界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只有开发好人的潜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然而目前铁路企业存在只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对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培训体系落后,员工的前期培训与开发工作没有做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作效益低:一是开发管理不够科学。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对铁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通常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没有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没有做到科学化,另外,人员的培训经常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很好地与铁路发展的管理实际相结合;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形式较单一。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力量,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必须顺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可靠途径,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不应只局限于有限的几种开发手段。 1.2考评制度滞后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 在管理中,由于缺少科学的考核、考评和选拔机制,忽视人的利益和主要需要,严重影响了职工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力资源的潜力。一是考核考评制度已不适应当前铁路现代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中国铁路技术装备的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一些管理考核制度仍停留在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水平。考核考评标准不规范。由于目前我国铁路的管理模式为总公司、铁路局和站段三级管理,尽管从事的工作基本相同。但各铁路局、各站段各自制定的考核考评标准不尽相同,致使考评结果准确度不高,考评方法单一,没有针对性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铁路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单位没有将考评方法相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忽视了群众考评或平时考评,重视的只是所谓的领导意见,这种以领导考核为主的考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唯上”的不良风气,忽视了职工群众的真实需要,工作不扎实,只做了表面文章。 2改进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能够留住人、吸引人、让人充分发挥才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机制,探索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有解决了铁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营效益。 2.1提高人力资源基础管理水平 健全完善劳动定员定额标准、岗位标准等劳动用工管理标准体系,为科学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提供依据。根据职工总量和结构调整规划,优化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坚持按定员定额标准组织生产,按编制和岗位标准使用人员,严格落实岗位准入制度,统筹配置好人力资源,根据人力资源余缺分布状况,运用市场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考虑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调配,充分挖掘内部劳动力潜力,切实解决结构性冗员和结构性缺员问题。严格控制缺员岗位人员调出,严格控制生产人员从事非本职工作。 2.2完善考核分配办法 企业要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效益同步提高,就要从机制入手,通过考核分配手段和经济杠杆作用,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工效挂钩分配体系。一方面,要建立正面激励机制。切实解决政出多门,以扣代管等现象。目前有一种偏见,认为工作要落实,就必须对下进行严格考核,结果落实到职工头上就变为了扣减捆绑工资,致使职工认为“管理就是考核,考核就是扣分扣钱”,缺乏干好工作的动力。由于正面激励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造成部分职工的逆反心理。企业需要严格管理,更需要人性化管理,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凝聚力。所以,充分运用分配的激励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是分配制度的关键。另一方面,没有约束就没有保障。需要职工转变传统观念,要树立“上岗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全新观念。其实,职工的工资本来就是个理论上的数据,需要通过劳动所得,即“按劳分配”(再分配)才是自己的最终所得。认识到位、宣传到位这一点,有助于内部分配工作的顺利开展。约束要有制度保证,让落实标准化作业、杜绝“两违”、保安全、促效益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这才是根本。只求考核约束不要正面激励的做法容易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而只有激励不要约束会有安全隐患,所以,二者应该辩证统一,处理好二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关系很重要。 2.3实施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的关键在于目标的设置,只有恰当的目标才有激励效果,目标过高无法完成,目标过低起不到激励作用。目标之所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是因为目标是组织和个人的奋斗方向,完成目标是职工工作结果的一种体现,是职工成就感的体现。要在日常工作中引入合理的竞争,竞争可以起到对职工激励的特殊的作用,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承。对于企业中的后进职工,管理者要鼓励他们迎头赶上;对于企业里的先进职工,管理者要勉励他们继续领先,形成榜样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横向比较竞争,纵向监督激励的手段,激发职工的工作激情,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通过竞争形成激励氛围。 2.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是管理者与职工之间的一座桥梁,只有充分的沟通,才能达到预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企业中的领导与管理层主要负责决策的制定、组织,指导和激励员工开展工作,而普通职工则是工作的具体操作者,这些操作群体的个人又分工不同,在领导层、管理层与职工之间,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它相当于整个管理体系的瓶颈部分,沟通工作做好了,就能在正确的决策和努力的工作的前提下实现管理体系的畅通。 2.5加强职工教育培训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技术装备更新快,职工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创造力机会的需求较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积极为职工创造教育培训的机会,切实提高职工技能水平。结合主要行车工种职工队伍的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针对现场作业的实际需要,确定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求,以模块化方式推进职工教育和考试工作。要推行“班前教育、每日一题”等有效培训形式,重点学,反复练,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职教工作要细化到班组,具体到作业项目,要按照岗位作业流程要求,编辑口语化的、容易记忆的口诀、谚语,切实让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学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在潜移默化中约束和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 2.6培养领军人才和高技能队伍 创造环境,给予激励和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团队和QC小组的主创活动,培养企业领军人物、科技带头人、高级职称专家团队、首席技师等人才队伍,将合理化建议、金点子等常态化、机制化等举措,培养拔尖人才和复合性人才,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7建立灵活用工机制 为了拓展劳动用工渠道,节约用工成本,应在充分利用既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以劳动合同制职工为主,以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用工为补充的用工形式,有效盘活劳动力资源。将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用工纳入劳动用工计划管理,按照职责清晰、部门联动、权力制衡、运行规范的原则,建立完善的使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2.8弘扬企业品牌文化 文化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持久的必备力量,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取得持久的成功,必须培育、发展并整合服务文化、创新文化、运营文化、精神文化等。创新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企业的未来,通过技术装备升级,释放技术能力,创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运营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结合技术升级和市场需求,创新改进企业运营的过程,持续地改进系统、程序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使得成本最小化和生产率、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精神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一个激励职工的环境,竞争优势通过释放职工的潜在能量、创造力和热情来实现。 3结束语 当前作为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在交通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提升企业发展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尽快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竞争的方式进行激励,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职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职工提高在各个层次需求的满足度,鼓励人才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铁路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李炎 单位:兰州铁路局劳卫处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一、概述 成本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铁路运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成本以及费用都需要进行计划、控制以及核算,这既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相比较于传统的企业,铁路运输企业有着自己的经营特点和管理方式,其成本管理也更具有复杂性。铁路运输企业只有强化自身成本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才能够推动自身科学发展,为其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二、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层站段缺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铁路运输企业内部不作为的现象依旧需要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在基层站段,成本管理不严格,制度不落实,等靠要思想依旧存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和质量,对于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铁路运输企业成本控制的内容不够全面完整,偏重结果控制,忽略中间过程,预算管理刚性不足。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管控大都是将管理重点落脚于成本的总额上,在总额基础上进行控制和考核,预算控制也是形式大于实质。虽然对成本总额进行控制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但是也很容易导致实际生产跟成本支出之间脱节,造成成本发生不均衡,导致管理行为短期化,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尽管已在铁路企业实行多年,但实质性作用不明显,预算的高压线不能形成威慑力,这样的成本管理形态难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动。铁路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不细化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投入计量的准确性,并导致工作量增加,进而使得成本上升、基层工作业绩被否定。预算管理不务实,这不仅不利于铁路运输企业整体成本的下降,还会损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进而导致企业成本控制陷入恶性循环。 (三)铁路运输企业各级成本管理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些铁路运输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没有意识到企业成本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不健全,手段难以创新,执行不到位,成本管理的效益和效率不能保障。在基层站段,增收意识强于节支愿望,站段管理者往往把大量精力用于如何提高运输收入,而对内部挖潜节支降耗则仅仅满足于对上级有一个交待,没有脚踏实地的去做成本管理的细致工作,直接导致了成本管理水平弱化。 三、铁路运输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的建议措施 (一)切实提升企业全体员工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讲,要想切实提升自身科学化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管理层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依靠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推进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其次还应当注重培养普通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在单位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氛围,内部挖潜节支降耗的智慧,鼓励生产实践的创新和修旧利废,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按照划小核算单位的要求,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基层站段,放在车间、班组的每一次生产作业上。必须让企业职工领悟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跟单位的成本管控质量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跟自己的收入有密切的关系,才能将成本管控意识在整个企业内部进行有效贯彻,才能够激发企业各层人员的成本管理积极性,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成本管控的良好环境,并将成本管控制度和理念在整个生产管理流程中加以执行和落实,进而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二)充分发挥基层站段在成本管控方面的积极作用,适度给予一定的自主权,避免上级管的过多、过死。 对于铁路企业来讲,基层站段在成本管控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基层站段是铁路运输企业中负责基本生产的部门,也是独立核算的最小单元。基层站段主要包括班组、车间以及科室等。正是依靠这些基层的生产部门,并相互之间进行关联和合作才进一步形成了铁路运输企业的大的生产经营体系。跟班作业、现场写实,掌握第一手成本数据,从而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运输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额,使预算控制落实、落细,发挥出预算管理的应有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整个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支出的有序控制,保障铁路运输企业的整体成本处于合理的水平。在预算执行中还必须做好事中控制,动态调整,关心运输生产组织的变化,做好预算预警,让下达的成本预算始终处于可控范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最大限度发挥出管理者、一线职工成本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控。 (三)逐步健全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激励考核机制。 要确保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就有必要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激励和考核。管理部门应当将成本控制纳入到部门业绩考核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依靠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指标的设定来确保成本管理的质量。将成本控制作为个人以及部门绩效管理的一种重要工作来落实,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管理者以及职工的成本管理积极性,同时对于降低铁路运输企业成本和费用,减少资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对基层站段进行绩效考核时,可以将中停时以及货车的周转时间作为考核的指标进行落实,在对价值指标考核的同时也要关注工作量指标。对于成本节约和管控比较突出的部门以及个人应当进行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同时对没有落实成本管理责任,造成资金浪费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处罚。只有将成本管理跟绩效考核进行关联和挂钩才能够确保企业的个人利益跟企业利益与成本管理有效结合,进而提高职工的成本管理积极性,实现成本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切实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四)完善优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流程,提高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手段。 铁路运输企业要想实现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还用当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成本管理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减少成本开支的基础上尽量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因素越来越复杂的大背景下,企业的成本管理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这些成本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尤其是伴随着企业经营业务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管理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这对于信息处理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有必要积极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正是基于此,企业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关注市场及行业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成本管理策略,对企业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优化调整,撤销不必要的管理生产环节。进一步推进成本的持续下降,切实实现成本管控。同时,积极创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将铁路运输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从原先的生产过程进行拓展,并将管理范围进行必要的前后延续。结合铁路运输企业成本全程管理的具体要求,对作业成本、销售成本、技术成本、维修成本、处置成本以及库存成本等进行合理管控。 作者:王倩 单位:上海铁路局南京站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2013年国家铁路总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铁路运输企业结束了长达64年政企不分,正式将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进行运营。铁路运输企业能否在此次变革中华丽转身,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而资金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资源,建立稳固的资金链条和高效顺畅的资金流是铁路运输企业确保市场地位、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从20世纪90年代初,铁路运输企业为了发挥资金聚合后的整体优势,建立了资金结算中心,在保证各单位正常运营的情况下,运用总户沉淀资金,在内部市场上进行调剂余缺,对铁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铁路运输企业不断发展尤其近来经济体制的改革,再用计划经济下的资金结算所管理市场化的运输企业,违背了市场运行法则,其弊端在逐渐显现。 1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现状 1.1行政干预过度,资金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 资金结算所隶属于总公司或局财务处,其职责是在内部市场上调剂余缺,发挥资金聚合后的规模优势,对铁路的发展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随着铁路的转制,其弊端也在逐渐显现。资金结算所作为职能部门,行政命令干预过度,大多时候充当“出纳”的角色,对资金支配缺乏自主支配,对资金管理仅仅做到资金集中,而缺乏集中后的有效管理。尤其作为国有企业,某些人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近几年盲目投资、乱投资现象严重,资金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1.2资金结算所内部结算工作量大,资金周转率低下,资金监管滞后 多年以来,资金结算所的工作大多停留在柜面结算上,虽然在2009年机构大调整,精简机构数量、整合资源,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归集率。但资金结算的重心仍未转移,仍处在重复、机械的柜面结算上。目前银行系统信息化程度高,由前台转为后台扫描,由于结算所内部账户为22位账号,与银行19位的账户不对等,导致网银结算受阻,加大了银行结算工作量,大大影响了资金周转的效率。资金监管滞后,效率低下。目前资金监管主要集中在后台监督,资金监管长期处于无效监管状况。 1.3尚未建立有效的资金预算系统,致使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 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有6年之久,但有效的预算管理系统尚未真正建立。每年上至铁总下至各运输站段,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车间上报资金预算,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资金预算标准和有效的监管,上报的资金预算往往尽可能大的放大自身所需,导致资金预算极度不合理,预算批复单位只能按照上年资金使用水平以及结合当年融资计划来统一安排资金的使用,致使资金预算编制流于形式,资金预算管理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2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体制原因 虽然2013年铁路运输企业深化体制改革,但是铁路运输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最后一块“活化石”,政企不分状态持续已久。加上铁路运输企业点多线长、幅员辽阔、业务分布广等行业特征,给资金集中管理增加了难度。铁路运输企业一直沿用“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的同时,剥夺了各铁路局、控股公司、合资公司的资金支配权,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提高,协同效应难以发挥。 2.2受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影响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长期执行计划经济体制,其信息化程度一直落后于其他国有大型企业,受政府干预,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化低下一直是其软肋,加 上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作为联系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在运价上长期受政府指导,没有形成自主定价机制。在政府过分的庇护下,助长其依赖性,信息化相对落后,致使在资金管理上,尚未实现资金流与信息流共享,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铁路运输企业成立财务公司的必要性分析 铁路运输企业依靠资金结算中心来管理运营资金,由于其作为职能部门,对资金管理缺乏自主支配权、控制乏力,对资金管理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管控。而财务公司作为独立于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在行政管理上隶属于集团总公司,独立于集团总公司。作为内部资金管理机构,比其他商业银行具备先天优势,熟知集团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管理需求,一直被视为集团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坚实平台。 3.1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铁路运输企业依托铁路资金结算所管理运营资金显然与其发展不匹配,铁路运输企业体制改革后,在市场化运作下,资金集中仅仅是其资金集中管理的第一步,如何将集中后的资金得到合理配置、发挥资金聚合后的规模优势、产融结合才是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的终极目标。财务公司作为独立于集团的内部金融机构,下设投资、融资中心,信息中心等。具备明锐的市场洞察力,能为铁总、铁路局及其所属的成员单位提供独立的投、融资等相关的决策信息,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固的资金平台。 3.2财务公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集团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集团企业资金量增大,如果不能及时利用金融服务平台,走产融结合的道路,集团企业的发展将会滞留在低水平的循环中。金融服务与产业经营的结合是集团企业发展的最好途径。财务公司作为独立于集团企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与外部银行相比,扎根于企业中,具备先天优势,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外部、内部的网络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适合于铁路未来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与金融功能相结合,在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3由于财务公司门槛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 财务公司由于其准入门槛高,集团企业办理财务公司,需具备雄厚的资金、突出的业绩、良好的信誉等比较苛刻的条件,财务公司属于特许行业,经营牌照具备极高的价值。目前财务公司是银监会所监管的所有单位中质量最优的单位,铁路运输企业投资设立财务公司,有利于确立其市场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4总结及建议 在2015年初,国家铁路总公司一直在筹划设立财务公司,至于其后各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是否会设立财务分公司,方案尚未出台。在此仅仅发表个人观点,铁总局下设的各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如果再设立财务分公司,其费用支出较大,加上某些铁路局由于地区原因而设局,但资金量并不雄厚,本身不具备设立财务分公司的条件,也发挥不了财务公司的作用。而如果依靠总公司下设的财务公司去实现产融结合,鞭长莫及。铁总改革虽然进行了一年多,但由于铁路目前的经济体制持续多年,机构多、负担重,改革的难度较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当务之急应先进行机构整合,借鉴电网集团公司的先进经验,按区域或业务范围下设大区域公司,在大区域公司下再成立各个财务分公司,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公司优势,实现产融结合,同时有利于助推铁路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刘秀英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财务处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0引言 铁路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如何应对当前格局的变化,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铁路运输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即体制如何面向市场化,实现自主经营,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我国推行政企分开后,铁路总公司应该承担和面对的风险和问题,该如何明确自身的职责,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体制,勇于创新,实现铁路运输管理的科学和持续发展。 1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铁路是属于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基础,它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较多方面。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让铁路运输更好地发挥其重要职能,进行铁路运输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1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铁路运输以其运输量大,运输方式特殊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铁路运输是全国各地贸易往来的主要方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铁路运输具有公益性和经济性这双重属性,因此要摒弃完全商业化的思维来进行改革。 1.2铁路运输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 铁路运输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同时呈现设备联网、作业联动、部门联劳的大联动局面,因此不能像普通企业一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独立化经营。它需要各部门在各个环节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团结合作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 1.3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输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以及航空、航线、航班的扩充和轮船运输业的独特优势给铁路运输造成较大冲击,使运输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为保证铁路运输份额的稳步提升,在运输市场占据重要位置,需要对铁路运输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2当前我国铁路运输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运输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其自身管理本身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管理体制,要想在新形势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认清自身管理体制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运输管理体制从建国以来就是不断照抄照搬前苏联的管理模式,很多体制还不够完善,并且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多年来管理体制也处在不断摸索和变革的过程中。早期,我国铁路运输管理实行“四级管理”体制,而随着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已经实现三级管理。但在铁路改革的过程中也曾经大规模减少了运输站段,导致整个管理工作丢失了发力点。铁路曾经采用我国传统的政企合一形式。铁路运输单位不需要自负盈亏,很多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为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政府主导对铁路运输管理进行不断变革。在多年探索中,铁路运输管理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管理模式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完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违,使得铁路运输管理体制不得不进行变革。当前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目前为止,我国对于铁路运输管理模式的创新意识还不够高,对于铁路运输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法还未建立,国家没有明确规定铁路运输在市场中的地位,铁路仍然是具有一定公益性和商业性的运输载体,这种特性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商业性表明铁路运输不仅需要提供便利,同时也是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却还不能满足市场对运输的需求。铁路总公司在自我经营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名义上国家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分开了,实际上还是总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和公益责任,甚至部分政府的服务职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政企分开,导致管理模式缺乏效益,相关亏损得不到相应的赔偿,导致铁路运输企业和和其他相关行业的经济收入降低,进而影响铁路的管理水平提升。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对于铁路管理没有明确条文规定其在市场中的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 2.2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缺陷 首先国家对铁路运输方式进行干预,直接管理全路运输企业,控制铁路运输的分配权方式应变为从政府职能方式上分配运力资源,使运力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在铁路运力分配上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对落后的体制进行变革。而我国传统体制中,原铁道部和铁路运输部门间没有明确的分工,责任主体未明确,职能划分不清晰,导致很多时候发生问题无人问津,或者相互推诿等。同时由于铁路建设和管理投入资金不足,企业承担比较高的风险,且没有自主经营,亏损得不到快速的补偿,在企业内部也没有完善的核算机制,管理模式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情况,按照原铁道部的调解制度进行管理,导致无法实现自主经营。这些都是目前体制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目前虽然实行了国家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的分离,但事实上铁路思维和管理模式暂时还没有摆脱原有的惯性思维,周边、上下、相关部门也都还没将观念转变过来。 3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3.1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坚实的法律基础 我国坚持依法治国,改革也一样,依据相关法律进行铁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各级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担负自己的职责,有助于保证改革质量。法律是公平的,依据法律能使行政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同时对改革活动进行有效监督。《铁路法》是铁路运输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依据时展的特征将《铁路法》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修改与完善,能够更好地保证铁路运输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让铁路运输顺应时展的潮流。通过《铁路法》,明确铁路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形成公开公正、务实的原则,使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同时保持廉洁作风。通过合理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能对铁路运输进行有效的管理,使铁路改革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3.2加强铁路与国家间的协调合作 国家为铁路运输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对铁路运输过程中公益性运输导致亏损给予政策上的保障,不断完善金融政策,必要时加以资金上的补助。同时铁路运输管理部门要按照法律管理、安全管理、市场管理的要求,形成正常稳定的市场竞争秩序。让企业与政府在相互联系的同时各司其职。此外,还要加强宏观调控,对建设资金、国有资产以及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调整,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另外让铁路运输对于市场运营中的资产进行独立的管理,实现企业运输定价的合理自主化。 3.3开发市场环境,保证公众利益 市场是铁路运输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因此要做好市场定位。利用政府对经济主体进行改革,提供稳定的基础设施环境。利用铁路工作的各项性质开设多种投资渠道,创建多元化投资局面,使铁路建设更加规范。对铁路大规模承担的非市场化运输任务,应按照市场原则,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铁路建设中倾向于扶贫开发等战略性项目,应有法律保障铁路投资和运输管理的基本效益。 3.4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 铁路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充分借鉴各国优秀改革经验,提升管理职能,有利于实现更好的改革。建立铁路控股公司,给予区域公司国有资本出资人权能,对路网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增强运输调控的权威性。同时加强对铁路技术标准、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标准以及铁路市场准入管理,提高铁路服务质量。可以局部借鉴电力和通信行业的改革模式,把不直接面对用户的基础设施维护和面对用户的运输服务剥离开来,以便更好地进行市场细分和深化改革。 3.5完善铁路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公平竞争 建立完善的铁路运输市场体系,需要公平、公开且有序的市场准入机制作为保障。在铁路建设领域中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放宽民间资本的融入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竞争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市场竞争状况淘汰经营效益低下的运输行业,保证积极的竞争环境,在打破行业垄断的同时实现公平竞争。 3.6推进产业投资基金改革 配置资源的一项重要手段是投融资活动。目前铁路行业的投融资呈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铁路投融资体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进入门槛过高、产权不够清晰、收益保障难等。仍需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 4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整体的命脉,当前我国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难题,而归根结底是由于体制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造成的。笔者认为,在当下运输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明晰定位、打破垄断,不断创新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完善管理体制和体系,这样才能推动我国铁路运输管理工作向前发展。 作者:张洪林 单位:成都铁路局贵阳高铁工务段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全面预算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一、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总思路 全面预算管理是基于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所以其管理必须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延伸至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全面性。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之前,需要对盈亏目标进行构建。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市场对接、运输营销目标与各项收入的机制,注重发挥收支的双重功效,尤其是注重企业开拓市场和各项收入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总思路即:将管理贯穿于运输全过程,乃至各个营销环节,对运输成本进行预算。 二、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铁路运输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依据企业实际而编制运输、营销的预算,铁路运输企业应该成立预算委员会,选取专门的人员担任职务,加强对企业运输营销的收支管理。第二,编制收入预算,根据铁路运输的实际而做好收入预算管理。第三,做好设备检修方面预算,铁路运输过程中,难免有设备出现故障,因而需要企业做好设备检修预算。第四,做好企业员工的薪资预算。第五,以月为时间单位,做好各阶段预算编制;第六,做好财务预算。 三、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全面预算管理要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要适应企业外部环境。铁路运输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莫测,如果管理人员未能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则会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失效,为企业带来较多的问题。所以,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要适应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对预算管理有重要影响,包括企业的生产水平、技能能力等。只有在适应企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而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促使企业预算管理更为有效。 (二)全面预算管理要充分体现企业的特点 一种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相对于工业企业而言,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与之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业务的经营预算方面。铁路运输企业的服务对象、营销范围、营销数量都较为稳定,因而铁路运输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特点而编制,以充分体现企业特点,为企业而服务。 (三)全面预算管理要注重做好财务预算 企业财务流动状况较多,具有动态性,因而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做好财务预算。首先,编制财务预算时,必须依据企业经营情况而定,进而制定长期计划,促进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避免财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其次,进行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要对有效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要素,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财务预算的编制要与各个预算相衔接,使其构成协调的整体,进而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对铁路运输企业的促进作用。 (四)全面预算管理要实施有效的监督 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管理方法,因而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必须要加大监管力度。首先,企业成立内审小组,以充分发挥监管作用,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其次,大型的铁路运输企业应该直接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采用动态监控措施,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预算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增强企业的监管力度,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铁路运输企业中的有效落实。最后,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使之在监管预算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五)全面预算管理要有完善的考评体系 铁路运输企业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能够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首先,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使员工明确权责,做好本职工作;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人员进行有效考核,既检查相关人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情况,又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人员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再次,考评必须具有客观性,在考评体系实施过程中,客观对企业人员进行评价,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得到有效落实;最后,考评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采用多样化策略而开展考评工作,将企业各种预算工作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考评,提高企业各部门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铁路运输企业的不断发展中,应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应用全面预算管理还不够成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铁路运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为促进铁路运输企业的更好发展发挥着积极影响。 作者:许雯霞 单位: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企业存货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一、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货的种类繁多,管理难度大。 铁路企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管理系统。为保证每一生产部门的正常生产经营,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存货。而每一企业所需储备的存货种类、数量动辄上万,这势必造成存货管理的难度增加。 2.配件供应周期长,造成存货储存量增加。 新型设备的投入,部分配件需由国外进口。配件的供应时间长,势必增加物资的储备量。如一般配件从计划提报到实际收到约为60天,而部分专用件的供应期更长,达到120天甚至255天。 3.存货内控执行不严,各环节控制需强化。 存货管理作为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一环,需要有健全的内控。现阶段,多数企业制定了存货内控管理制度,但存在执行力度不强、各相关部门责任不落实、企业内部没有相应的监督检查督办机制等问题,致使存货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4.配件的价格昂贵,造成占用资金增加。 以机车上常用的受电工滑板为例,HX车进口材质碳滑板单价达到几千元,其他机车的各钟接触器、继电器、机车仪表、传感器等因车型种类多,各种型号均需备,加上价格较高,必然造成库存占用资金增加。 5.设备的更新改造,造成积压呆滞料增多。 由于设备不断升级改造,部分储备物资对改造后设备不再适用。尤其是部分价值较高的配件,升级后原储备物资不再使用造成积压。另外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对物资存储也有一定的影响,部分设备已调拨至其他站段甚至外局,但相应的配件未相应调拨,造成积压呆滞存货增多。6.管理人员结构老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尤其是各运输站段人员结构相对老化。计划员、管库员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动力不足,对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业务知识掌握不够,造成不考虑存货采购成本、储存成本甚至积压呆滞风险,盲目采购等问题。 二、强化存货管理的几点认识 1.完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 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的种类多、数量大,必然要求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现有铁路运输企业一般采用统一推广的铁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实现物资采购、收入、发出、库存管理等一系列过程,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控制。铁路物资的相对专业性和管理的集中性,决定了物资采购以集中采购为主,这就要求路局物资处与站段材料科、站段材料科与物资供应段、物资供应商与经销商等单位、部门间在信息传递、共享等问题上得到有效控制,使存货的使用者可准确提报进货数量,存货的采购方可依据采购量、采购成本、供货期等决定最佳采购数量与时点,存货的供货方可及时配送至使用地点,从而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各相关方能够充分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的管理效率。 2.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 ABC管理法或主次因素分析法在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广泛推广。尤其对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的种类繁杂,数量繁多,库存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在此情况下,既要将存货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又要确保存货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短缺。因此,企业应将ABC管理法等先进思想贯穿于存货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ABC管理法的分类标准,企业对各类存货的需求量与占用资金进行分析,按一定标准对存货进行分类。可按金额或需求量大小进行排序,区分主要或重要物资,作为重点管控对象,施以个别分析或逐项管理,并贯穿于存货管理的全过程;其他存货不是不重要,只是可以相对放在次要位置。这样不会造成胡子眉毛一把抓,有效减轻管理者的负担,提高存货管理效率。 3.建立有效的存货内控制度。 建立完善的存货内控管理制度。一是要明确职责,建立完善监督机制。要明确存货的收、发、存等各环节权限及职责,确保各岗位、各职责部门的责任得到落实。二是要建立存货定期清查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抽查,年末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性,在采购渠道、计划审批、采购方式、验收、入库、实物保管、出库、存储定额等各环节均有相应的控制机制。对内控的执行必须有相应的监督机制,除要有必要的事后监督外,必须强化存货的过程控制,实施动态监督机制,发挥存货控制管理的效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4.强化存货的计划管理。 存货的管理不只是材料的收、发、存,而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如存货的采购需要依据生产预算提报采购计划,依据财务预算编制采购预算,确保需求计划的准确与及时。计划人员应从生产实际出发,全面掌握物资消耗规律,掌握生产安排、修程修制要求,掌握各项存货的库存状况和进货周期情况,掌握材料费用的预算额度,合理安排物资采购的时间、数量。以生产用煤为例,燃煤的消耗主要集中于供暖期,其他时间只消耗少量燃煤。因此在价格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采购的时点应以供暖期前为最佳,这样可使全年的平均存货占用最小。而考虑燃煤在供暖期结束后可能会有较大的价格折扣,这样就应将生产预算与财务预算相结合,综合考虑采购的时点与批次。 5.合理确定存货的经济订货量。 经济订货量的确定需要考虑订货费用、储存成本、数量折扣等因素,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特点,可结合自身特点,忽略某些因素,考虑存货特性确定订货量。以机车用燃油为例,燃油的采购由铁路局物资管理部门统一采购。采购价格已在合同中相对固定。在确定采购量时,可按照燃油安全储备周期确定。站段应针对储备柴油的实际情况、运输任务变化情况,与具备采购权的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及时提出采购建议。具体库存定额的确定应根据日常用量、安全储备周期等确定。按照原铁道部《铁路机车燃料管理办法》,机务段燃油的储存能力一般应保有15~20天的周转量。因此,在采购成本、供货周期、燃油存储能力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在确定经济订货量时,可按15~20天安全储备用量确定,从而做到既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又做到低储高效,提高存货的周转率。 6.积极推行零库存管理。 零库存不等于无库存,而是要使存货处于周转状态,不以仓储形式存在。零库存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库存数量,减少实物资产占用资金,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对铁路运输企业而言,要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和本单位用量及时调整存货储备结构,对市场供应充足且采购时间短的物资实行零库存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对时间性、季节性强的防洪、防暑、防寒物资及劳动保护用品,在非季节中或非规定时限内可以实行零库存管理。对非行车关键物资可根据消耗量情况和物资计划供应周期减少库存储备,使储备结构适应生产需求。 7.及时处理积压呆滞存货。 生产变化或采购计划编制不当都可造成存货的积压闲置。因此必须定期对一定时间无动态的物资进行全面清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资金占用。对淘汰设备配件要严格把关,坚持采购与需求相当,防止产生新的超储积压,保证库存结构合理。对超储积压物资要及时调整需求计划,除在本单位各区域内调拨使用外,积极与其他单位联系利用和调剂,最大限度降低呆滞损失,使库存储备控制在最优定额指标内。 8.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存货管理的先进性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存货的计划、仓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具备相应素质的人员相对较少,单位在这方面的培训较为欠缺。因此,除了要引进具有相应理论知识的人才外,对熟悉生产过程、了解物资消耗规律的人员也应安排到物资管理岗位,同时单位要经常组织具备物流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对存货管理进行指导,加强对计划、仓储管理人员的专门培训,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让管理人员能够结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科学控制存货结构与数量,提高存货的管理水平。 作者:王彦峰 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电力机务段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管理探讨 1铁路运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1.1坚持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 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生产的安全性,这成为了铁路安全运输和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人员必须要对这项工作抱着认真对待的态度,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将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到底,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对一线调查研究工作予以重视,将探索和创新作为工作中重要的内容,提高工作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1.2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想更加科学的对劳动资源进行配置,就必须要认真的对待生产工作,同时还要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要素进行改进或者是完善,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要充分的对生产的模式和条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创新,对劳动资源要合理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对劳动成本予以有效的控制,从而也是使得企业整体的效益都得到显著的提升。 1.3坚持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先完成简单的环节,后完成较难的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可以更加有计划的去执行,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其质和水平,同时对实际的工作过程还要对其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4坚持各部门紧密结合和相互协调的原则 在工作中一定要对整体的工作进行协调,同时还要对运输的生产力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工作中还要以生产组织的改革和完善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发生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同时还要对工作中产生的各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也就可以更好的去保证改革工作的切实执行。 1.5坚持依法保障 职工权益、保持队伍稳定的原则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决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一些暂时没有合适岗位的人员也要及时的予以安置。同时还要严格的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当中的要求对其进行控制,此外还应该为员工提供比较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2铁路运输劳动要进行系统管理 2.1车务货运系统管理 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实行库乘分离的模式,同时还要注重地勤整备工作的专业性。减少乘务组协助工作的时间,同时还要根据列车的型号和种类以及其自身运行的时间以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岗位的设置,对劳动班的制度要进行适当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控制,使得乘务员岗位设置和职责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另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调整,适当的对支线进行调整和改进,让所有的工作都集中在一个时段进行,对作业的方式也要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机务系统管理 2.2.1对现场组织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按照长交路、车循环、轮乘制的生产组织方式,创造条件实现货运、小运转、调车机车单司机值乘。实行“地乘分离”,实现机车检查、保洁、保养专业化。合理调整地勤作业分工,保证出库机车质量,优化机车司机检查作业项目,压缩机车司机的辅助作业时间。研究建立在机车集中配置、机型按线统一、司机分段值乘情况下的机车乘务劳动组织。 2.2.2加快机车修程修制管理的创新 首先是机车辅修。在工作中要实行定期入库维修制度,同时还要对机车入段所停留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修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层次感,此外还要对工种进行科学的设置。其次是机车的小修,在对机车小修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入库维修的模式,从而也使得作业的流程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简化,执行的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3车辆系统管理 (1)合理划分车辆乘务与库内作业项目 减轻车辆乘务员的劳动强度,根据客车车辆设备质量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行检车员、车电员合一。 (2)充分发挥设备保安全的作用 加强维修、检车管理。要加快客车修程修制改革,提高运用检修能力,适当延长段修周期。结合“东车西移”,调整优化客车段修布局,建立现代化区域段修基地,提高客车段修集中度。优化台位劳动组织,提高台位利用率和检修作业效率。推进货车车辆修程修制改革,合理确定检修范围,延长检修周期,提高车辆周转率。按车辆检修台位和检修车型合理组织维修人员。随着直达、直通货物列车比重增大,运行安全防范装备现代化及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货车运行状态检查逐步实现由人检向机检、由静态检测向动态检测的转变,及时调整作业方式。 (3)结合作业方式的改变 优化列检作业场生产力布局,强化主要列检作业场,优化区段列检作业场,取消区段站列检对直通货物列车的停车技术作业。 2.4工务系统管理 在对生产资源、机构设置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维修体制和维修作业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人员配置,集中维修力量。改革巡道体制,由目前的昼夜、普遍巡道制,改为关键时间(如灾害天气、季节,特运、施工期间等)、关键地段(如灾害多发地段)重点巡道制。可实行一班隔一日或隔两日定点巡道,关键时间适当增加巡道班制和次数。在提速区段,探索巡道和护路巡检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2.5电务系统管理 按照值检分开的要求,组建值检工区,六大干线站站值守,其他干线三等站及以上站站值守,四等站及以下可考虑中间带两端设置值守人员,支线实行多站大工区集中值守。在提高信号设备质量和检测、监测手段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信号设备值守人员。有条件的组建综合维修工区,由电务段统一安排,利用“天窗”时间组织实施集中维修。任务量较小的机车信号测试点,在科学查定实际工作量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人员配备和劳动班制。 3结论 铁路运输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和复杂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在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一定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此外还要做好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只有这样,铁路运输管理质量才能不断的提升。 作者:张赣 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第二铁路运输分公司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一、营改增制度的概述 在2011年岁末,我国的财政部和其它相关部门就市场中企业的税收问题进行探讨,并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政策,该政策与第二年的1月1日期正式施行。其主要内容就是在上海的部分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中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收制度,这是一个制度的试运行,当时由于铁路运输部门还不具备该项政策的试运行条件,因此未将其纳入范围。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政策的覆盖范围必将会进一步扩大,而增值税也势必会代替原有的营业税成为我国未来的纳税主体。这项税收改革政策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并且能够实现各行业间的税收平衡,进一步加深对于工业行业的建设,并且能够扩大铁路部门在运输过程中的收益。 二、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后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对铁路运输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铁路全网联运模式是其主要的运行特点,铁路网内各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营收入会统一上交到总公司,再由总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统计和处理,并将其作为企业的经营收入。在当前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对于企业运营损益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是将营业税包含进入总收入中的。但是在施行“营改增”之后,对于主营业务收入的核算将是对已去除增值税值后的收入总额进行记录。这样,铁路运输企业在对营业额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总营业额下降的情况,并且会进一步影响铁路运输企业其他方面的会计核算,例如员工工资结算等。另外,在对铁路运输部门相关经营消耗费用结算过程中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铁路企业拥有着较多的固定资产,而在“营改增”改革后,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费用是无法对增值税进行抵扣的,这样就会增加铁路运输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低了企业的收益。 (二)对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在实施“营改增”制度后,铁路运输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势必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传统会计核算工作中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可能无法适应新制度下的要求,因此会被进行相应的删减,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对于所进行的工作会出现短期的不适应情况,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混乱。同时,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对于票据的管理业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其所使用的各类票据都会被统一换成增值税发表。相对于传统的营业税发票来说,不论在开具发票的过程中,还是在对发票的管理上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要求。有鉴于此,铁路交通运输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工作将会更加严格,增加了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量。 三、铁路运输企业应对“营改增”改革的相关措施 (一)有效利用国家政策 铁路运输部门应该在工作中积极响应政府税务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并且与其进行密切的沟通,力求将铁路运输交通网络中各线路的固定资产纳入到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之内,减轻铁路运输企业的纳税负担。同时,铁路运输企业应该积极向国家争取相应的税收补贴,在作为试点的地区,对于一些税收增高的企业,国家会给予其一定的财政补助政策,帮助这些企业渡过试用阶段,保证企业在试用期内不会出现较大的亏损情况。有鉴于此,铁路运输企业更加应该与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沟通,争取到更多的财政补助政策,使得改革后铁路部门能够减轻税收负担。 (二)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善 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铁路运输企业不能一味只是争取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更加应该做的是转变自身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相关政策的要求进行转变。对于传统的财务清算方法要进行改革,在适应“营改增”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对相关财务人员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使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虽然从表面上看,“营改增”是对于税收种类的改变,但实际上其改革的内容非常多,设计的会计科目也非常多,因此必须要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技能素质。对各种管理方法进行严格规定,同时对各种违章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理,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划入税收中进行核算,增加非税收营业额的规范化管理。 四、结束语 “营改增”这项新制度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极大变革,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税收事业向国家化方向迈进的决心。因此,铁路运输部门必须要积极应对这一变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素养,以使铁路运输企业能够更快地适应国家税收政策的改革。 作者:许雯霞 单位: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资金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一加强铁路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1充分认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大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加强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应该以预算为起点,把经营活动中各环节、各部门的资金流纳入到预算管理范畴,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在资金管理中的职责以及目标,各个部门和人员应该各司其职,主动的参与到资金管理活动中。此外,铁路运输企业还应该全面地发挥各部门以及全员的协同作用,充分地激发各基层班组人员的主动性,把资金管理和预算考核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这样便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进而实现横到边、纵到底的资金管理。 2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 首先,通过建章立制,保证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其次,通过严格的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实现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资金运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控制;最后,通过实行制度管理和控制,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企业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或者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显著地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加强资金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真正实现资金管理的集约化管理,促进货币资金的良性循环,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3建立完善的监督与审计制度 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创建独立的审计机构,并配备综合素质高的内审人员,内审人员之后获得了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并且还应该定期地进行培训和学习,及时、准确地发现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以及独立性,进而实现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全面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应该加强外部监督。 4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想要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物资供应和采购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对生产部门提出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分析,然后制订有效的采购计划,合理地调整库存结构,尽可能地做到不盲目采购,避免材料大量积压占用大量的资金;其二,创建集中采购管理运行机制,采用招标采购制度和限价采购制度,企业使用量相对较大的物资,应该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通过对供应商的信誉、资质、价格以及产品质量等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售后服务好、价格低廉、优质的供应商,并建立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这样能够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降低资金支出;其三,强化存货资产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应该积极的处理积压物资,广泛地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合理储备物资,优化库存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资金占用率;其四,强化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通过创建应收款项业务跟踪制度,能够保证清欠工作的完整性以及延续性。 二结语 资金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现阶段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创建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和审计,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铁路运输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作者:张敏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预算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1在铁路运输企业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的优势 1.1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内部资金整合,对企业资金支付推行集中支付与结算,由铁总、路局统一调配内部资金,有利于优化企业筹、融资渠道,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总体资金存储量和贷款额度,有效地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防范资金风险,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1.2推行集约化管理,有利于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通过财务集约化管理,有利于铁总(原铁道部)对路局或路局对站段财务直接调控,增强地域与组织间的财务协作和财务协同,优化预算编制程序,依托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实现铁路运输企业内部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三者实时统一,改变以往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增强上级对下级的实时调控,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1.3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实现铁路运输企业发展战略众所周知,财务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资源,铁路运输企业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后,可以统筹运作资本,合理调配财务资源,有效地发挥企业的规模优势。通过财务5.0财务信息系统,规范了会计信息口径,统一信息标准和组织体系,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透明,对关键控制点实时把控,防范风险的发生,更有利于发展战略的实现。 2铁路运输企业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2.1会计信息相对滞后铁路运输企业点多、线长、覆盖范围广,管理幅度宽、跨度大,对会计信息及时性、准确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就目前从铁路形势上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局属各运输站段会计质量有待提高,尤其实行货改以来,有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从辅业分流回来,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运输主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相对生疏;②由于会计管理战线拉得太长,很难及时、准确地给财务决策提供有用数据。 2.2预算管控能力严重不足,使预算流于形式铁路运输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起步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初,虽然目前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基层单位对全面预算管理认识存在曲解,上下级之间以及各业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同,过分强调预算的编制,而忽视了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对预算的考核缺乏强有力的惩罚与激励措施,导致预算流于形式。总的来说,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2.3资本投资效益低下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铁路运输企业前几年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采取较为粗放的财务管理方式,为了需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盲目投资、乱铺摊子现象严重,插手于煤焦油、电石、房地产、广告、旅游等十几种行业,由于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淡薄和对所涉猎的行业不熟悉,根本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最终导致资本效益低下,有很多属于无效投资。如今铁路面临转制,背负的东西太多,给转制带来难度。 2.4财务风险分散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点多、线长,再加上多元化经营战略格局,造成企业业务分布广、下属运输站段、子公司多,这使得铁路运输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几率也比较大。铁路运输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完善的财务评价体系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很难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全面防范和有效管控。 3对铁路运输企业现行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1统一财务集中管理体系目前,铁路运输企业主业采用的财会5.0信息系统,为实施集约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平台,统一了会计核算口径、规范了业务处理流程,运输主业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上已初见成效,而对于其所属的多经企业,由于主辅分离,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不同,加上各个子公司所处的环境、生产经营条件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财会信息系统。转制后,为了使总公司真实地了解全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应将财会5.0在全路范围内普及,使集团上下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提高总公司对下属路局、公司的控制力,有利于对下属公司的生产经营进行指导,优化资源配置。 3.2推行预算的集约化控制在铁路运输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铁路运输企业未来经营规划的重要手段,并且在铁路运输企业中推行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面预算的管控力度,发挥预算优化资源配置的功效,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根据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事权与财权相分离的原则,应采用“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流程,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及跟踪制度,预算调整和滚动预算制度以及预算考核检查制度,从而实现全面预算的集约化控制,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3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是目前国内外大型集团普遍采用的资金管理模式。在发挥资金规模优势、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铁路运输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用结算中心模式来集中管理资金,将下属运输站段、分公司、子公司资金集中在铁道部(目前铁路总公司)、铁路局来统一调配、运营资金,有效地保障了资金的安全,对铁路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是资金结算中心隶属与财务处,作为职能机构,缺乏独立性,在资金管理上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过分强调资金的集中,忽视了集中后的管理,随着铁路的转制,其弊端逐渐显现,应需求建立一种适应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资金管理不应仅仅停留在过去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更应将业务拓展到多元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作等方面。资金集中管理是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建立适合铁路发展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地推动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进程。 4结束语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依托信息平台加强财务管理为根本,以资源集中管理为手段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在铁路运输企业中推行财务集约化管理,不仅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现状,而且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财务风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广铁路职工共同努力为之奋斗。 作者:檀红春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铁路运输管理论文:安全管理铁路运输论文 1概述 目前,我国铁路系统正处在黄金发展时期,尤其高铁建设,正在高效有序进行,运输经营成效显著。铁路运输系统在综合运输体系里占有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运输系统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于铁路运输来说,安全是最大的问题,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发生行车中断,甚至车毁人亡,不仅会造成重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间接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 2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特点 铁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着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综合体系,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都有其自身特殊性,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涉及面众多,导致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点。 1)动态性:铁路运输安全影响因素一直处于变动状态之中,不可预测事件、意外情况以及非正常因素时有发生,给运输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2)系统性:铁路运输涉及铁路专业技术系统的人员、设备、环境、组织等各个方面,还包括生产运输的各个环节,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加以分析处理; 3)复杂性:铁路系统基本处于野外,属于全天候、开放性作业,信息控制、传输、接收都受到制约,控制人员与操作人员分离,既有内部人员素质的主观影响,还要受设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 4)艰巨性:我国高速铁路发展很快,路网规模快速扩充,新技术新装备广泛应用,使得铁路运输问题复杂度不断提高,安全事故风险加剧,因此,铁路运输安全面临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严峻。 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铁路运输发生过多起安全事故,仅重大事故及大事故就达300多起,表明我国铁路运输安全问题存在较大风险,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人员组织方面、设备方面、环境方面以及安全管理方面等。 1)人员组织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以及组织方式对铁路运输安全起着关键作用,铁路运输系统人员的思想素质,技术业务水平,生理、心理素质,团队的配合和组织方式都是铁路运输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由于人员组织因素导致有关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技术水平不高,从而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工作容易发生失误。主要表现在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方法比较单一、考核制度不够严格、组织作用不够突出等方面。 2)设备方面。设备质量的好坏、运行状况是否平稳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质量良好的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状况的稳定不仅是运输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运输安全的关键保证。随着铁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更新换代较快,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整体关联性高,涉及面广,配置零散,运行时间连续,监控难度大,故障发生频繁,处理时间紧迫。加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保养维修不够及时,设备不足,都影响铁路运输安全。 3)环境方面。铁路运输环境包括运输系统内部作业环境和通过组织管理所营造的运输系统的内部社会环境以及运输系统外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铁路运输环境是组织和管理铁路运输的空间环境,是机车行驶的基础,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的安全问题。 4)管理方面。长久以来,安全管理观念相对陈旧,管理往往是局部的、静止的,管理的机制弱化,目标不够明确、重心发生偏移,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安全检查和考核制度不够有效,安全监督制度不够健全,这些管理上存在的诸多漏洞和疏忽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4铁路运输安全问题的建议 1)提高管理及作业人员综合素质。劳动者作为整个运输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对铁路运输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保证铁路运输安全进行,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心,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思想。其次,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从技术水平,思想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测评,达到上岗标准后,方可上岗作业。最后,要制定严格生产纪律,专人负责检查,整顿工作作风并严肃工作纪律,禁止思想上松懈,行动上疏忽。 2)提高线路、机车等相关设备的质量。先进可靠的铁路运输设备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保证安全技术所需资金的有效使用,重点放在铁道线路、机车、信号传输等关键设备上。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加快自主研发国产新设备,把科学技术作为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突破口。建立健全日常的保养维修制度,确保日常保养维护设备的合理有效运行。具有相应的应急抢险救援设施,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以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3)确保铁路运输环境的良好。铁路运输终究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为了确保作业人员高效安全工作,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劳动操作的环境,改善作业环境。在应对自然环境方面,要全天候全方位监测天气及自然气候,做好大风、强降雨、暴雪、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应对准备,对泥石流、塌方、地震等自然灾害做好预警预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防患于未然。 4)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由于环境复杂多变、参与人数众多、安全生产难度大,因此,建立各项规章制度,规范铁路运输生产,对于确保运输生产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逐级确定安全负责人,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把内在约束和外在监督有机的统一起来。实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进行经常性和特殊性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5结语 铁路运输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铁路运输的安全状况反映铁路运输企业的人员素质、设备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秩序的状况,是铁路运输质量综合水平的重要表现。相关人员应该认真对待,做好预防和解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作者:陈春莉张志虎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调度所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风电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 【摘要】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一个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从计划到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控制项目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大型风电工程;风险因素;合同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地球资源减少,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也逐渐增多。由于其在实际施工中受到各种风险因素影响,具有很大风险。我国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而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刚刚兴起,人们对风险管理不甚了解。因此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为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正常开发和使用提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1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根据项目风险的类别,寻找影响项目正常安全施工及工程质量的风险因素,并依据这些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进行初步评估。(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因素影响后果分析和评估[1]。(3)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指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防范控制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因不确定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造成的危害和损失。(4)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指对项目工程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对该风险方案措施进行及时监控,保障该风险能够控制和管理,保障项目安全实施。 2我国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现状 (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差。虽然我国在其他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具备一套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系统,但很多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不能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导致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2]。(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缺乏统一风险管理标准,一般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诸多单位参与,这些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工作模式,对项目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不能明确对该风电项目进行风险管理,严重影响施工质量。(3)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不具备有效管理模式。自2006年来,我国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大规模建设。因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不同施工环境下的风电工程项目,风险因素也不相同,因此传统风险模式已不能满足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3风险管理与控制举措 3.1决策阶段 该阶段主要针对项目定位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投资进行风险管理,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建设单位要考察该大型风电场项目的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出具文字报告,详细编制工程项目的确定、对资金进行融资和投入、项目的审批程序流程等内容;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及施工目标,并对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完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后续项目实施提供良好依据;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需组织专业人员对该报告进行全方位分析和研究,并审查该可研报告的经济、技术和建设方面的可行性,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意见,最后相关人员根据审查后的建设性意见进行修改,并上交给上级领导进行决策。 3.2施工前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施工图的设计变更、招投标管理及施工合同管理。其风险管理和控制应注意以下两点:(1)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位进行招标,应选择合适的设计单位设计图纸,保证设计规范、科学、合理。同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设计出现变更,提前做好防范措施。(2)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施工单位进行招标时,要科学合理划分标段,避免后期施工阶段各分包单位的扯皮和相互干扰,选择符合招标条件和有经验的施工单位,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设置投标控制价,避免出现投标最低价的单位中标。同时采用科学合理方法进行评标,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确定施工单位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按照国家建筑范文规定拟定合同内容,明确双方施工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严谨性,确保合同的正确实施。此外要加强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合同实施,保证合同的正确与及时履行,降低合同管理风险,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能源管理 3.3施工阶段 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的主要阶段,该阶段风险因素包括施工进度风险、施工质量管理风险及周围环境影响的风险,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制定施工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如图1所示),加强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控制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还要注意施工安全,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积极响应“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方针,在确保工程安全零事故的同时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由于大型风电工程规模大,占地面积较广,因此会选择在空旷远离居民的地区修建,这就导致需要占用人民的耕地或林地。在与人民协商占地补偿时,许多人未根据实际市场情况,漫天要价,组织工程开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因此此过程中须及时与当地人民和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制定合理补偿条款,让政府有关部门对征地补偿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同时要注意各施工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施工人员的团结和责任心,为工程施工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进度报告进行施工,把施工进度的总目标作为施工目标。在不影响总目标的前提下控制好各施工阶段进度,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保证合同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严肃性。通过合同管理实现工程建设总目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合同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合同台账的全面、清晰、详细,将合同索赔事项控制在最低水平。提高监理单位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的监理单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上岗资质要求及合同要求,进而提高监理单位的专业性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其监理作用。对施工现场的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对现场的每一道施工程序进行监督,做好防范措施,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对大型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不仅保障我国风电工程项目的安全正常实施,还降低了施工成本,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促进经济进步和发展。 作者:马丰云 单位: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在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较为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领域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依据实际工作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针对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在今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性作用,最终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正文: 前言 项目管理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西方国家星期的一项管理技能,现阶段已经逐渐在世界范围之内各个国家当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因公。因为通信工程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就较为容易遇到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想要评估较为困难。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之下,各个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如果想要使得工程项目的风险抵抗能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的话,需要不断的使得自身的项目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以便于可以使得自身在市场中获得更加强劲的竞争力。风险管理是评判项目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与此同时在通信工程项目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较为重要。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呈现出来的特征 1.1投入资金额度比较大 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资金数量比较多,现阶段为了能够使得全面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与之相应投入的资金数量自然也就会比较多,特别是各个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国家问题的重大性项目。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大的资金一般情况之下是交由政府有关部门、通信企业以及建设单位等多方供应。但是因为参与到通信工程项目当中的各个单位不同,并且各个部门当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横向管理组织单位,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责任推诿问题较为严重,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对工作效率形成有效的控制也就会显得较为困难,从而也就会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风险性比较强 通信工程项目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数量比较多,因此在工程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受到来源于外界的各项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就会对工程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比方说施工技术措施、施工管理措施以及设备传输工作等等,假如说上文中提及到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出现问题的话,都是会对项目建设整体性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针对各种类型的影响性因素施行管理措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整体的层面上,因此也就会使得管理工作的难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会显得比较大。 2.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应当施行的措施 风险回避措施,当针对风险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识别和评估工作之后,明确的将发生几率比较高并且会造成较为严重负面影响的风险找寻出来之后,但是却难以找寻到有效性比较强的风险应对措施的情况之下,应当主动的提前将这一项项目的建设工作规避掉,从而也就可以从本质的层面上规避风险了,最终也就可以对损失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损失控制措施,风险对项目造成的影响一般情况之下是经济瞬时、信誉损失以及关系损失等等,并且将时间作为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长期性损失、短期性损失以及直接损失等等。为了能够对各种类型风险引发的损失形成有效的控制,需要将风险的特征作为依据主动施行预防以及控制性措施,以便于可以将风险损失控制在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上,在对以往较为接近的项目管理经验展开分析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来对风险源形成有效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之上设置出来一道风险警戒线,从而也就可以更早的对各项风险形成一定的感知,进而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应对措施,来对项目损失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风险转移指代的是将风险引发抑或是风险有可能引发的损失中的一部分抑或是全部转移到其他相关组织抑或是个人的身上,从而也就可以使得自身承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水平上 3.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各个投入建设的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予以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风险性因素充分的重视,并应当将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放置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在项目建设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应当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种类型的风险因素充分的重视,将科学合理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依据,找寻出来有效性比较强的项目风险管理措施,针对通信工程项目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管理工作,以此为基础来使得通信工程行业中的各个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作者:刘敬敬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软件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浅析 摘要: 2012年6月,作为项目经理亲自负责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考核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全新的人事考核信息系统,在项目的需求范围、时间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都将遇到不少风险的挑战。根据整个项目运作的实际情况,联系在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风险管理问题,比较全面论述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软件系统;风险管理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考核评价信息系统”项目,为了解决传统年度考核工作复杂繁琐的问题,以信息化促进机关办公”无纸化”水平,从而提高机关工作的效能。委考核评价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建立覆盖从科员到处长,从机关处室到委属单位,对人员和集体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的信息系统。涉及人员的管理、单位的管理、处室的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的管理,统计汇总管理,报表生成管理。系统6月份着手开发,要求12月31日正式运行,总投资50万元。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整个团队碰见不少的风险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管理措施,项目得以顺利验收通过,委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1项目风险识别 项目风险识别需要结合项目进行的各个过程。识别项目的风险必须密切联系实际的项目,全面深入地识别已经确认的和能够估计的风险,其中有风险根源的确定、风险发生条件的确定、风险可能发生环节的判断,风险具体特征说明。风险管理不可能一次就全部做完的,这是一项贯穿于项目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在项目的开始阶段识别可能影响项目正常运行的风险因素,而且需要在项目全过程的各个阶段按时的进行风险识别。软件项目的风险种类主要涉及的方面:需求管理方面、计划制定方面、组织管理方面、人员配备方面,环境变化方面、客户沟通方面、产品设计方面、技术实现方面等。识别项目风险的手段包括:比对现有风险库中收集的历史项目风险信息;比对与目前实施项目情况相似的历史项目之前识别的风险和碰见的问题;根据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推测,分析将会延迟项目正常进度或增加项目预算的因素,确认相关风险因素。软件项目风险识别能够使用的技术工具有:头脑风暴法,由项目经理召集合适的人员,其中有需求客户、外聘领域专家、实施项目成员等,采用会议讨论的形式,能够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对风险来源进行识别,找出所有可能的风险。项目分解法,对即将开发的信息系统的具体工作逐层分解,分解成尽量小的任务包,有利于风险识别。另外还包括核对表、Delphi法和SWOT技术等。最终项目风险识别的输出为项目风险清单,其应该有项目风险来源、项目风险产生的要件、项目风险表现等全面内容。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特点,对成本、质量、进度的要求也不一样。经过前期较为充分地调研后,我组织项目组相关成员对可能会出现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一)是项目的时间约束具有强制性。由于省发改委要进行年终考核,已经决定使用网上考核系统,超过考核开始时限就意味着项目的失败。(二)是项目存在项目范围变更的风险。起因是省发改委领导想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将之前人工分发收集汇总考核表的形式改为网上打分自动汇总,但实行网上打分考核人员仅包括机关人员还是涉及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尚未最终确定,还有具体打分组成人员级别及权重依然需要上会讨论。对系统而言,不但存在需要求难把握的问题,而且存在范围重大变更的可能性。(三)需求风险,考虑到机关干部老同事较多,对信息化系统接受较慢,这将对考核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提出更高要求,设计的界面要友好,功能简单易用,同时网上考核系统需要良好的浏览器访问兼容性,这方面项目组成员开发经验有所欠缺。 2项目风险分析 根据项目风险识别的输出结果,项目的风险分析对于风险识别列表中的每一项依照这项产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逐个进行风险定量评估计算其风险值。制定项目风险应对方法,对这些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值得大小采用优先级先后排列,风险值大的其对应优先级高,风险值大小相等,就需要根据其产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排列。因为对于风险的监测与应对必然增加额外的成本和资源,结合实际的成本和资源控制,把主要的人力资源用于数量较少的主要风险因素上,达到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全部风险有效控制。对于主要的项目风险将这些因素的风险评估数值和优先级确定以及应对方法,全部写入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在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根据风险管理计划需要对所有风险因素进行连续监测与评估,运用风险追踪深入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达到项目能够按照规定日期顺利竣工。项目风险分析有定性的分析、定量的分析两类。目前的项目本人分析得出最主要的风险存在于需求管理风险即需求分析不明确,需要对这个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2.1风险性质 风险能够按照不一样的角度、采用不一样的标准进行归类,根据项目风险的具体起因划分成自然引起与人为造成两类风险;根据产生结果不一样划分成纯粹的风险和投机的风险两类;根据风险能不能被管理将其划分成可管理的和不可管理的风险两类;根据风险作用界限大小划分成局部和总体两类风险。目前实施的需求不明确引起的项目范围大小变化是一类可管理的纯粹风险,如果这个风险发生,不能进行回避,必须接受风险引起的需求变化。使用项目风险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凭借自身能够管理的性质,最大程度降低其消极影响,将纯粹风险逐渐变成投机风险。 2.2发生概率估算 电子政务信息化在机关推进虽然已经多年,但是机关干部年龄结构整体偏大,部分领导对计算机使用不是很熟练。在客观上就对考核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提出高要求,页面设计需要美观大方,更要界面友好交互性好。整个页面设计及功能布局极有可能发生变化,经与省发改委人事处相关业务人员深入讨论分析,估计该情况发生可能性会大于60%。 2.3影响范围 逐层分解该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细化该系统的每一个功能模块单元,获取全面的工作分解结构目录,针对工作分解结构目录的每一项都做影响估计,通过评估受到影响的功能模块包括使用人员登录模块、考核打分模块、成绩汇总模块,整个变动大概为工作分解结构活动条目的30%。 3项目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许多步骤的有机结合,运用制定备用的策略,采用一些方法来增加项目成功的概率,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负面风险的应付措施有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三类。正面风险的应付措施有开拓风险、分享风险、强大风险三类。针对能够用于威胁与机会的风险策略,应付的策略财力为接受其产生,配备偶然事件的应急资源,有人力、成本及其他资源来应对已经发生的还有尚未发生的突然发生的风险。完成其风险的分析后,做出如下较详细的风险应对的措施和方法。 3.1针对风险的转移 对风险进行应对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引起成本增加,为尽量降低风险给项目收益带来的影响,运用管理的方式将纯粹的风险逐渐转为投机的风险。当与省发改委签订合同时,需求规格说明书经用户签字确定后不能更改,经过商定最终需求范围经双方同意后不可随便更改,如果需求发生变化,就应该根据变更引起的工作量大小追加投资。 3.2降低风险波及范围 风险的产生波及的范围小时,应对这些风险时需要的人力、时间成本会越小。尽量控制风险波及范围,经讨论决定考虑使用冗余设计的方式,也就是对于系统进行设计时,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划分用低耦合高内聚方式的思想,降低项目变更引起的范围变化,采用冗余设计的方式在系统的设计分析阶段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工作量。 3.3对项目网络图进行优化改进 对项目运用风险分析时,尽量对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功能模块进行标注。在满足时间等条件的要求下,将不会发生变化的功能模块安排到项目前一阶段进行。采用这样的方式时项目的风险发生在项目进行的前期阶段,能尽量避免影响。如果项目的变更产生在不会发生变化的功能模块完成之前,项目的研发并不需要回退,这样项目进度几乎不受影响。 3.4增强配置管理 配置管理即运用专业技术与行政的方法对系统的整个开发流程和系统生命周期采取控制、规范的一系列方法和环节。软件信息系统研发流程中的各种变更及其带来的返工将引起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假设在配置管理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管理,那必然导致项目的失败。配置管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严格对项目的变更进行控制管理,严格遵守变更流程将变更引起的成本增加、工期延长、质量不可控风险降到最低。。 4项目风险监控 经过风险识别分析阶段已经确定的风险,就需要采取措施及时追踪,一方面追踪风险产生的条件,当风险发生后,立即按照风险应对计划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应对,另一方面针对已经制订风险提前应对方案的风险,跟踪对风险的管理计划实施情况,各种预防的方法执行是否有成效。2012年8月,省发改委通知我,项目要做部分调整,根据中省两级对公务员的最新考核要求,省发改委决定对机关所有公务员编制及委属参公事业单位进行考核,对于考核评价信息系统有新的要求,针对新的变化整个项目团队立即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主要方法有:1)对合同进行管理。包括与项目甲方进行商谈,达成项目合同的补充条款,其主要内容是项目范围发生变化,项目的投资增加,因为之前的合同中对项目范围发生变更进行规定,甲方也同意加大项目的投资。2)对项目基线进行管理。如果项目某个风险发生后,整个项目研发进程都已经超过确定的变更控制里程碑,将软件系统开发所需的配置都设置到变更控制里程碑。3)适当改变项目管理计划。将在变更控制里程碑后面的工程当做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开发,重新进行系统分析设计,马上推进项目继续进。 5总结 所有的软件工程,对于风险管理十分必要,仅仅是针对几个主要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管理,将会对项目是否成功产生重要影响。风险识别、有效应对措施做出的越早,损失越小。在这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整个团队采取了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将纯粹风险逐渐转化为投机风险,软件项目按时竣工,获取了不错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实施最后阶段因为工期紧,系统测试部分做的不够完备,在系统上线运行时发现一些小问题,项目团队投入了一定人力进行测试,确保整个软件系统稳定运行。 作者:赵鹏 单位:陕西省信息中心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摘要: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品质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本文将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将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影响因素、风险控制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影响因素 1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场,人们不再执着于物质的充足,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产品质量和产品体验和产品体验,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日渐提高。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需要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目质量需要系统的项目风险管理。 2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即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即在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因素而使得建筑工程实际结果与工程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风险本身就意味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性,因此这种项目偏差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便是通过控制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出现的可控因素的可控因素,预测影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出现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尽可能降低项目实施偏差出现的可能性或者避免这种偏差的出现差的出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别、建筑工程项目可能的风险界定和建筑工程项目常见风险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并根据以上科学的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险出现的概率、采取相应的应对风险出现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以及妥善处理目前已经出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风险因素的存在性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风险因素的存在性、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三个主要因素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三个主要因素。因此,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筑工程项目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与此同时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又是可以控制的。即通过建筑项目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认识工程项目风险的内在规律筑项目工程建设经验的积累认识工程项目风险的内在规律,把握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发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生概率与风险事件带来的不利后果之间的联系,利用目前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和高度发展的生产水平来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合同风险合同风险、管理风险、质量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环境风险风险。所谓合同风险是指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与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要素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存在的一些风险要素,比如合同中遗漏项目目、合同语言歧义或者表达有误带来的合同纠纷等;管理风险则指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单位自身的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明晰带来的纠纷带来的纠纷,或者施工单位职能部门与其他单位职能部门之间交流出现障碍而给整个项目施工过程带来的风险间交流出现障碍而给整个项目施工过程带来的风险;质量风险是指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带来的所有问题题,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一环扣一环,一旦某一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度甚至最终影响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响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技术风险即由于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任何技术原因导致的隐患任何技术原因导致的隐患,比如技术标准的变动可能会给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个建筑工程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技术水平不到位可能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即主要指那些由自然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即主要指那些由自然不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比如地震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的破坏个建筑工程带来的破坏、洪水、火灾、台风等自然不可抗力的环境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环境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 3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因素分析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差的因素有很多有很多,即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因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造成的可控风险因素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造成的可控风险因素、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以及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3.1自然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因素自然风险因素,顾名思义即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及其进展的因素会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及其进展的因素,主要是指各种不可抗力自然因素可抗力自然因素,比如地震、洪水、暴风雪以及各种可能影响建筑工程项目正常实施的地质情况变化建筑工程项目正常实施的地质情况变化。 3.2社会环境因素 所谓社会环境因素即指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上层建筑等宏观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观变化可能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调整会经济结构发生调整(目前的经济转型)、社会政策发生变化、建筑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筑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发生大的变动、社会经济疲软或者持续走低等特殊状况疲软或者持续走低等特殊状况。 3.3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为风险因素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除去以上所说的两类不可控因素之外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导致的风险因素素之外还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人为导致的风险因素。比如建筑工程项目总策划中存在的计划风险筑工程项目总策划中存在的计划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风险的技术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操作失误风险,这类风险正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风险因素正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几率最高的风险因素,而且技术不过关与施工操作失误导致的损害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坏性,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这类人为风险因素。 3.4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 项目实施过程中费用资金使用造成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其现场签证以及相关事宜变更问题所导致的变化其现场签证以及相关事宜变更问题所导致的变化,这类变化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可能直接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导致延误工期,从而增加整个工程实施的费用从而增加整个工程实施的费用。其次,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延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也会影响和延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比如社会转型带来的人员下岗可能影响劳动力成本来的人员下岗可能影响劳动力成本、经济疲软带来的市场萧条也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展条也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展。 3.5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失误因素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失误因素主要就是指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现失误所导致的风险因素素,既包括实施单位管理部门自身的失误,也包括其与其他单位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出现的失误位管理部门之间协调出现的失误。这类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影响项目工程实施与否或者整个推翻项目工程设计能会影响项目工程实施与否或者整个推翻项目工程设计,因此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此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在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应该尤其重视这类风险重视这类风险,通过有效合理的协调来尽可能地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生的可能性。 4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项目风险识别、建筑工程项目可能的风险界定和建筑工程项目常见风险评价去认识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并根据以上科学的分析结果作为基础制定出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以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率、采取相应的应对风险出现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以及妥善处理目前已经出现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项目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则包括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施则包括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散已经出现的风险、转移已经出现的风险经出现的风险、应付处理小的风险。因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措施制措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损失。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时期分类我们可以将管理措施分为前期施分为前期、招标期、施工期以及竣工期四个阶段。项目施工前期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审核相关资料以确保双方的资历合格格,调查分析项目实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尽可能地减少经济、社会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进行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以减少人为风险因素的影响施可行性研究以减少人为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认真审核建筑工程项目总设计图稿以及人员安排筑工程项目总设计图稿以及人员安排、财力部署等减少人员失误所导致的的项目风险失误所导致的的项目风险,此外在项目施工前期的风险控制中要格外注意潜藏的政治风险中要格外注意潜藏的政治风险;招标期的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的关键以及核心就是趋利避险管理措施的关键以及核心就是趋利避险,通过对于业主以及工程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的调查、评估、审核等确定人员资质、确定队伍规模伍规模、协调人员安排等,尽可能避免日后的技术风险因素以及管理风险因素及管理风险因素,同时努力用最低的成本建设最强有力的队伍,达到趋利避险的效果;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资历审查资历审查、施工监督、定期检查以及制定合理的保险机制等。即通过审查即通过审查、监督、检查等措施保证施工质量,通过建立合理的保险机制以降低人员伤亡的保险机制以降低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损害害;竣工期的风险控制是四个阶段中最为简单的控制,其主要措施就是确定施工队伍竣工资料的真实性措施就是确定施工队伍竣工资料的真实性、投资成本的合理性性、施工开销的透明性以及所涉及数据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工程验收流程的规范性中要格外注意工程验收流程的规范性,避免出现程序错误。 5小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趋利避险,通过对经济风险过对经济风险、管理风险、政治风险、技术风险等风险因素的管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管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出现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的建筑理论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筑理论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但是相关的理论知识依旧不够扎实扎实,因此相关人员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探究。 作者:刘慧明 单位:山西省霍州市霍州煤电集团团柏煤矿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房地产事业在最近的几年中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中的龙头项目,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房地产项目过快的发展,也为房地产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呈现出了较多的风险挑战。因此文章主要是基于房地产开发项目面临的实际问题展开论述,探求寻找恰当有效的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的贡献率在最近几年是相当大的,并且处于较为明显的主导优势地位中。房地产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它的发展可以极大程度上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促使房地产产业呈现出较大发展潜力。但在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开发项目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挑战。 1房地产开发项目概述 1.1房地产开饭项目的含义 其简单的理解房地产开项目,主要是指以结合土地与房屋为主要内容的,相关综合性开发项目。是开发企业结合实际的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的建筑施工时间以内,投入相关的资金建设,能够满足城市经济发展与用户要求的建设住房,以及其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其他配套设施建筑。之后在以出受或是租赁的方式收取建筑项目的投资回报。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整个周期是比较长的,主要包括项目投资的决策阶段,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施工阶段,项目建成之后的租售阶段一共四个主要的阶段。 1.2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主要特点 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其他的项目之间存在较多的不同特点,主要的有其周期性比较长,需要投资的资金比较大,项目的涉及面比较广,项目开发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上种种因素都有可能产生对房地产开放项目的影响,这就造成了项目开发过程中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开发风险。 1.3我国房地产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研究总结发现,我国的房地产产业从2004年开始就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相关投资的逐年增加,企业获的丰厚的投资回报,众多的企业都纷纷转型与房地产开发,致使投资过热造成的城市房价的过快增长,并且有些地区出现了非理性增长的趋势,房价高涨的背后,也就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房价泡沫,这也就警示着房地产开发的风险也呈日益增加的趋势发展。 2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对于实际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因素的分析,按照可以是否进行有效的避免分将其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大类别。一般是投资者对于进行市场投资不可避免的风险称之为系统风险;而通过投资者自身采取策略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的风险,我们称之为非系统风险。 2.1系统风险 房地产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会受到国家政策调控的多项制约和监督,因此房地产产业中的系统风险的涉及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一般由于国家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合理的运行,会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出台一些有房地产发展相关的政策,政策的出台可以较大程度的实现该产业的发展的合理性。 2.2非系统风险 与系统风险相比,非系统风险可以借助人为因素的干预实现不利局面扭转,较为容易调控和进行下一步的整顿。例如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自身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1)决策的风险。针对房地产产业的周期性与所需资金的庞大的特点,所以在投资前期的决策阶段,一定慎重,如果前期的决策有误,就会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风险,并且前期的决策风险对整个项目工程的影响可能导致后期的工程停滞现象的发生,所以决策风险时存在风险指数较高的影响因素。(2)资金的风险。房地产开发需要较大的成本投资,有时会出现现有的资金难以支撑高额的开发成本要求,这就需投资者做好先前阶段的投资预算。有效的确保房地产开发项目中的资金风险。(3)销售的风险。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终收益就是靠销售实现的,因此销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尽可能的避免滞销情况的出现。降低销售的风险。 3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 3.1风险识别评估 主要是指防地产企业需要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以及发展行情做全面的了解以及掌控,并且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投资能力以及建筑技术有熟悉的了解,总之简单而言,需要尽可能的掌握较多的相关信息。估量到可能遇到的系统风险或是非系统风险等,只有做好基础的风险评估工作,才会确保以后的展开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3.2风险应对与转化 风险应对主要是指在房地产项目施工中,尽可能的转移或者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风险。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手段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结合实践研究发现,房地产开发项目遇到风险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风险发生以后,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应对转移风险,一般注意风险主要是借助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到另一方面使其承担责任与赔偿,最基本的手段就是参与保险,其次,是针对肯定遇到的风险采取回避的态度,进项项目的适当部分更改或是主动放弃。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3风险的处理与利用 一般而言对于风险的处理不会有一个较为快速,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我们在实际管理中,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可以采取及时恰当的解决措施。尽可能的在最短的时间以内,处理风险。对于利用风险来说,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具有较为渊博的管理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在充分的统计出利用风险需要付出的实际代价之后,结合自己企业的承受能力,做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应对风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还具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面对那些不可预测的房地产风险,需要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推进房地产产业的稳步和谐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作者:朱一明 张凤新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锦州宝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运营支撑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目前人类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基于数字技术等的互联网运营空前繁荣,为了满足大众的信息交流需求,我国的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和环境,各大运营商竞争激烈,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运营支撑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各大运营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运营支撑系统改造中做好风险管理,本文将从项目风险识别出发,对有效控制风险的措施加以阐述,希望我国通信行业能够实现健康长足发展。 【关键词】 运营支撑系统;风险管理;改造项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通信行业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项重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运营支撑系统已经成为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运营支撑系统的风险管理,给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运营商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运营支撑系统风险识别 运营支撑系统(OSS),是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支持信息资源共享,集网络管理与客户服务等于一身,通过有机整合联系在一起,实现服务水平的完善提高。OSS实现了传统IP数据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的真正融合,是运营商服务的评价凭据,运营支撑系统改造是运营商优化服务的手段,对运营商来说是重大决策,因此,在运营支撑系统改造项目中,必须优先进行风险识别。所谓风险识别[1],就是识别出影响项目的风险因子,并对风险因子进行定级,判定风险影响程度,这要从三个要素判断,分别是风险发生概率、后果、时间。运营商会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找出对项目影响风险等级较高的因素,凭此进行风险应对和处理。 2运营支撑系统改造风险应对办法 2.1风险规避 这是从源头上出发,先发制人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应对策略之一。结合运营支撑系统风险识别所得出的结论,对于影响程度较大的风险因子,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对改造过程的每一步骤中发现的问题都及时给予解决,步步为营,争取将风险因子扼杀在源头,最大程度上避免其发挥作用[2]。 2.2风险减轻 并不是所有的风险因子都可以在源头上消除,因此对于固有的无法消除的风险因子,我们就要通过提升技术,对该因子进行实时监控,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也可以尽量降低人为因素对风险因子的影响,另外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2.3风险转移 这算是基于运营商的角度所实施的商业运作,指将风险将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利用合同、协议等,转移到第三方身上,运营商不必再为此风险承受损失。这一手段成功的基础是做好风险识别,对风险做好评估,凭此制定对自己有益的条款。 2.4风险接受 运营商采取此种应对方式,通常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成本过高,处理之后综合会计之后,会产生负收益,此种情况下,运营商才会选择承受该风险。 3运营支撑系统改造风险管理措施 3.1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 有备无患,这是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及时对风险的诱因、影响等进行预先分析,并提出相对的解决对策,还有助于发现潜在风险,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预案,这是项目成功的基础。 3.2对风险进行跟踪监督 风险产生的影响会随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因此运营商应该对风险进行跟踪监督[3],可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主要是反馈信息的分析,对新衍生的问题及时加以处理,并对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风险定期评估。 3.3对相关负责人实施认责 专人负责专门的工作,是提高效率和保证秩序的有效手段,在风险管理项目中,就可以指定专人分别负责风险识别、风险负责,风险处理等不同阶段的工作,这样既明确了分工,有保证了每一项工作负责人的专业性,既可以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还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到专人第一时间应对。 4总结 随着时展的变迁,通信行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通信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人们对于通信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营支撑系统俨然成为各大运营商实行竞争的核心所在。当前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运营支撑系统改造也面临着这一处境,风险因子日益增多,且影响程度也随着通信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这无疑增大了运营商实施项目的难度。正是因为如此,运营商才更应该将风险管理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但对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还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还要做好监督等后续工作。本文阐述的是风险管理中普遍运用到的有效手段,但是对风险的管理研究决不能止于此,还应在提高技术投入和提高人才素质的基础上寻求更有效手段,为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基。 作者:郭亚涛 单位:山西信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科研经费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摘要: 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我们本文要深入讨论的问题。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使国家经费损失巨大。本文初步探讨一种管理思路,希望引入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方法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 国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问题;风险管理;诚信管理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提出规范化工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指出规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成为与战略、规划、政策同样重要的国家治理手段。曾对规范化治国明确提出,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涉及经济、技术、科学等管理范畴。科研项目管理是从近几十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各行业所采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各有差异,但其基本原则和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中国科研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很大。国家科研经费项目涉及的经费是由国民生产收入重新再分配而来,具有严肃性,因此如何管理在科研领域里的国家经费,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立规矩,就是建制度,是防范风险发生的重要手段。规矩立好了,才有路可走,才能越行越远。 一、规范化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必然性 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包括项目的研究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后勤保障等,科研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科研周期并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效果评估等手段达到科研项目目标。科研项目管理也是一个风险管理、信用管理。规范化科研项目管理是通过一系列规范体系,贯穿从科研项目管理的原则方针、组织要求、科研全过程,从而控制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的风险,这些准确而可操作的全面的规定,有利于刚性地管理国家经费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达到科研项目目标,而且还要做到目标的具象化、真实性、可追溯性和科研经费的明晰化、责任化、可审计化、成果化。这需要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和实施规范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它不是简单的部门行为,而是多个部门综合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和国际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传统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风险简述 传统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存在许多方面没有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经费使用管理存在真空区、项目评审专家评审能力参差不齐、专家立场不中性、项目验收完成后科研设备长久闲置,最终只会报废处置,造成无效用的经费投入,致国家经费损失巨大。第一,申报项目:项目负责人制定科研项目目标、计划、预算等;其风险是:项目负责人主观上存在风险,重复立项、立的项目需求性不强。第二,专家评审,筛选立项,其风险是:专家权威风险,无法保证立场的中性。第三,项目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使用管理、中期形式报表,其风险是:经费使用风险。经费管理存在真空区。第四,项目验收:其风险是:验收专家评估风险。立场如何确保其中立性。项目完成后没有技术成果转化的机制,致使研制出的设备长久闲置,成为垃圾,无人问津,多年后报废处置,造成国家经费无效使用。第二,传统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弊端是:个人主观因素过多,管理松散,工作衔接不严谨,科研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往往是对立的态度,两者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沟通不畅,造成管理真空区,从而形成风险累积。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没有风险管理者事前、事后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可操作的机制,做不到事前、事后管理,而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中结算管理。缺失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 三、规范国家经费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探讨 (一)在申报项目阶段 加入科研计划部门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报告。科技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做出经济和科技的两个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规范的科研立项工作是立项时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统计经济数据,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科研计划部门要参与进来,科研技术人员协助风险管理者一同搜集相关数据,做出经济需求和技术需要分析报告,以往只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做科研技术可行性报告。现代国家经费项目更加重视对国家的、民生的需求分析。为了杜绝盲目、非经济立项,需要科技战略部门和科研信息部门提出经济上的搜集要素,如: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因素、技术的改变因素、新技术的产生因素、经费的变化因素,做好经济和科技两方面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对各种相互有抵触的需要加以权衡。从而帮助决策者充分理解科研目标的需求,准确把握经费投放的靶位。 (二)评审立项阶段 在专家评审立项阶段,建立专家科研个人诚信机制,包括建立科研专家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及惩戒办法、建立科研诚信档案、专家诚信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 (三)在项目科研阶段 第一,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个人科研诚信管理模式,同样包括: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机构、制度、推出守则、惩戒办法、建立项目负责人的科研诚信档案、科研人员的信用评级、投诉管理等制度。第二,经费统筹部门是事中参与到科研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家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科研项目人提供需求清单,由统筹部门按清单去市场询价,统筹部门统筹直付,统筹部门做出采购分析评估报告,以备事后审计。第三,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管理工作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立项申请、制定合同与计划及费用核算、质量控制、参加人员选择、外部内部沟通等有关项目科研风险控制等综合进行有效的、全面的管理。保证科研技术可描述性文件归档,科研技术的可控性管理,科研成果可追溯性。第四,网络管理部门是简便并严谨的风险管理工具。还需要建立规范化管理电子网络,划定责任界限,协调相互间接口。在网络的每一级明确控制、评估和证明质量合格的目标。科研项目组织标准化:标准要形式化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参与者的职责、相互关系、权限等,协调参与者与现有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加强规范化全过程管理。总体上,规范化的国家经费科研项目管理包括风险管理,细分可分为: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规范化的人员风险管理、规范化的设备使用风险管理、规范化信息/文件管理。第五,财务部门是记录成本和进度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为保证人力、设施、材料和资金的最佳使用,提示科研项目负责人项目的可行性,及同类科研项目的可比较性。规范化成本管理,科学化、定量化。在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成本模型并严格成本控制,目前采用粗放型的成本估算,缺乏定量控制办法,科研项目缺乏预算定价依据。因此,加强成本管理和经济精算分析,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型,当务之急。 (四)项目验收阶段 项目验收阶段,同样需要建立验收评审专家诚信管理机制。保证专家中立性。确保公正评审。 (五)项目验收后,建立技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市场验证,跟踪评估。 技术成果转化部门是事后参与科研成果价值评估风险管理部门,长期跟踪技术成果,做出技术成果转化情况分析报告,以此也可把它作为以后评估立项目时或验收时对评估专家的诚信评级加分还是减分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同时也作为对项目负责人的诚信评级时的诚信数据采集的参数。 四、结束语 本文意在提出未来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涉及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信息采集及管理系统、市场调查与分析、财务管理、诚信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诚信评估与客户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此框架建立严谨的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管理制度。只有当风险管理部门介入到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管理里来,才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的风险做出测量并准确预警,同时提示决策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国家经费损失风险,让国家经费高效使用。 作者:李舸 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风电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风电项目的建设也逐渐加快了步伐。针对风电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必须加以合理分析,并且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以此推动我国风电项目的发展。通过对风电项目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 风电项目;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前言 现阶段,我国能源问题日渐凸显,加强对风电项目投资的重视程度,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危机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风力发电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近些年风电项目的大力开展,必须重视风电项目在建设以及运行阶段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并且基于这些风险问题,有针对性开展有效的风险管控,以此确保风电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益。 1风电项目的风险分析 1.1自然灾害风险 通常情况下,风电项目在建设阶段都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说雨雪、雷电等等。主要是风电设备建设于外界环境中,长时间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根据建设区域的不同,风电项目受到的自然灾害情况也具有差异性,如果风电项目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容易受到台风、海啸、或者盐雾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如果风电项目建设在北方地区,则常会遭受到风沙、洪水等因素影响。现阶段,尽管我国风电项目不管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建设施工方面,都不断提升重视程度,以此确保风电项目具有较强的自然灾害抵抗能力,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不确定因素,致使我国风险项目依旧频频受到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风电项目无法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1]。 1.2设备技术风险 随着国家对风电项目的大力扶持,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并且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对我国风电设备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时期的风电机组发展方向正在发生一定变化,有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进而对风电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电工作原理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发展方向的变化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强化自身技能,并且需要建立健全相关设备认证标准。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将会导致风电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受到一定安全威胁。 1.3经营运行和建设安装风险 风电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故障问题。如果维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风电设备存在的问题,导致风电设备强制运行,那么将会导致设备受到严重损坏。假如风电设备出现老化情况、或者部件出现受损情况,那么将会影响整个机组的正常使用。如果风电设备出现间歇运行状态,那么将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阶段我国使用的风电设备主要以国产为主,在风电设备的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运输风险,同时风险设备的组装较为复杂繁琐,程序较多,并且难度也较高,容易使风电设备在组装阶段出现一些问题。 1.4政策变化风险 风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能源使用危机,我国政府也对风电行业给与足够重视。当今时期,大力扶持风电行业,并且在政策上给予风电行业提供一些便利之处,比如说政府会提供风险企业相应的补助和补贴,或者为风电企业的贷款进行放宽,以此为风电行业的发展创建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风电行业的健康、持续性发展[2]。但是,假使我国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将会使风电行业受到较大影响,风电企业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1.5工作人员风险 通常来讲,风电设备由多个组件构成,比如说轮毂、叶片、控制设备、塔筒等都是风电设备的关键组成,很多部件都需在高空中开展作业。如果风电设备发生故障,将会给维修人员带来一定难度,需要实施高空作业,以此保证风电设备能够正常投入使用,但是这也对维修工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 2管理风电项目中所存风险的对策 我国风电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各样风险的威胁,严重影响风电项目性能的发挥。因此,基于此种情况,风电项目负责人员需要给与充分认识,明确自身职责,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各种风险问题可以合理得到解决。现阶段的风电项目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内容进行探讨:首先,对于风电场加强内部管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风电项目受到的风险威胁;其次,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风电项目经费管理,以此转移风电项目风险。 2.1针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对策 对于自然灾害风险,风电场有必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可以组建专业的管理维护队伍,确保风电场设备可以正常运行,并且负责风电项目设备的预防工作和维护工作。自然灾害具有一定共性,维护人员可以对多年实践经验进行累积和总结,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预防措施,保证风电设备能够降低发生自然灾害风险的概率。 2.2针对设备技术风险的对策 风电项目对天气情况具有较高要求,所以在开展风电项目建设阶段,必须提高对选址、设备选型的重视程度。只有选择合适的地址,才能确保风能储量满足项目需求;避免选取风力不足、或者长期无风的地址。对于风电项目设备的选型,必须确保设备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保证设备符合技术认证标准;设备的选取,务必保证设备生产厂家已经获取资格认证,并且具有较大实力规模,保证此机型技术已经成熟[3]。 2.3针对建设安装风险的对策 风电项目设备的安装,通常情况下都是由生产厂家负责安装,也可以由专业施工单位实施安装。但是如果选用施工单位进行安装,那么必须对安装企业进行考察,确保其符合项目建设标准。总而言之,不管是设备生产厂家,还是专业施工企业,必须保证设备的安装满足设计标准,确保设备可以正常投入使用运行。如果风险项目在运行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保证上述单位进行全面负责。 2.4针对经营运行风险的对策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有利于为风电项目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风电场还需要对风电设备重要配件加强管理,防止在风电设备在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进行维护工作;此外还需要防止该配件出现停产的情况。风电项目的实际运行阶段,务必保证技术培训工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证风电专业人才能够解决风电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5针对工作人员风险的对策 由于风电项目的特殊性质,对于风险项目实施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牢固的技术能力,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培训教育,以此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强化其道德素质,保证工作人员能力得到整体提升。风电项目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影响,常会发生意外事件,风电场有必要对现场高空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负责,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移,进而全面保护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并且保证风电场的经济目标的达成。 2.6针对政策变化风险的对策 对于政策风险,无法将此风险进行转移,风电场需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严格贯彻落实,并且明确自身态度,深入分析国家对风电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扶持补贴。保证风电项目不仅可以在国家扶持政策下顺利发展,也能够在扶持中断的情况下不受到影响,保持良好持续的发展趋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分析和研究风电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有利于风电项目在前期规划、建设阶段以及后期运行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存在的风险,并且针对不同风险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此确保风电项目可以持续稳定运行,为风电建设项目带来理想的收益。此外,还需要构建相关管理条例,加强对风电项目各方面的管理,确保风电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符合项目要求。 作者:周国辉 单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云南分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寻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周期比较长,投资数额比较大,因此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很多不可预见的风险,如何控制项目施工风险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对策 建筑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在具体的施工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施工风险不仅有助于提高施工方案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制衡建筑业投资膨胀的现象,最重要的是通过风险管理可以降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做好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施工负责人对施工项目在未来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以此制定出有效应对风险的方法策略。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对风险进行预防、规避以及处理等,最终缩减风险对项目完成所造成的各种不利因素。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建筑工程在施工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二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可变性。项目风险管理需要及时根据施工项目的进度安排进行调整,因此需要风险管理者针对各种因素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改变,以此实现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 二、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1)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基于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施工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他们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强调经济效益,将所有的施工管理紧紧围绕在获取经济效益上,而忽视风险管理,结果造成项目施工存在较大的风险。(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是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安排专职人员,结果造成施工风险管理一直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约束的问题。另外施工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在面对风险时不能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映,造成巨大的损失。(3)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手段落后。风险评估手段是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国施工企业处理风险的手段往往采取投保的方式,而且大部分采取的是事后补救的措施,这样导致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无法实现;同时我国对于风险评估主要是采取定性的分析方式,这样不能科学的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三、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因素及应对策略 (1)增强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一是施工企业要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施工管理全过程,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风险管理不仅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因此施工企业要以风险管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二是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定期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施工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尤其是施工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等工作相融合;三是树立危机意识。施工项目的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施工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认识到风险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一是明确风险管理职责,针对施工企业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者人员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以此推动风险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二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制度,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制定风险管理检查机制。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施工各个组成单位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形成日查、月查工作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并且召开专门的会议制定应对对策,对风险管理专职人员继续跟踪复查,以此保证问题得以解决。(3)丰富与创新风险管理评估手段。风险管理评价是针对风险危害的科学评价手段,传统单一的评估手段对于施工风险不能有效的进行反映,因此要不断丰富评估的方法:一是建立风险回避法;二是运用财务技术对风险进行控制。财务是企业施工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性技术处理置留一笔费用,以此作为应对风险发生时的损失补偿;三是运用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要改变以往静态的控制方法,而是采取动态的控制方法,及时根据施工项目的进度,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以此应对变化中的风险因素。 总之,在项目施工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因此需要施工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完善的策略实现对施工质量风险、工期延期风险、施工成本风险以及施工安全环保风险的控制,以此提高施工质量,实现施工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白鲁波 单位: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分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可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技术措施,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风险管理 0引言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是施工单位的重要目标和追求。但一些施工单位对这些问题不重视,制约工程质量和效益提高,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1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技术 1.1风险识别的作用 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是指找出影响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识别出这些风险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可能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是项目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若不能准确地识别项目面临的潜在风险,就会失去处理这些风险的最佳时机。 1.2风险识别的内容 项目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于公路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风险识别包括识别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内在风险指公路工程项目工作组能加以控制和影响的风险,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计等。外在风险指超出公路项目工作组等控制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如市场转向或政府行为等。严格来说,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识别的信息源都可用于风险识别。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工程文档、计划分析、需求分析、技术性能评价等;主观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1]。例如,在一个公路工程项目中究竟存在着何种风险,是项目工期风险、项目成本风险,还是项目质量风险;在一项项目风险中,究竟是有预警信息风险还是无预警信息风险;项目风险的存在会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何种影响,比如项目范围、项目工期、项目成本、项目质量等方面。 1.3分析风险的造成因素 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识别还应该识别和确认项目风险是何种因素造成的,是来自于项目内部因素还是来自于项目外部因素。通常来说,如果风险来自项目内部,项目组织或者项目团队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例如,为了避免项目拖延时间,保证项目工程质量,可以通过项目成员的合理安排和项目资源的合理调配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项目组织和团队难以实现对项目外部因素所造成的风险控制与管理,组织和团队对风险控制的影响比较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但是,可以采取相应的规避方法和转移方法来实现对由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2]。比如,项目建设需要的资源价格发生了很大变化,项目业主、项目客户或者是政府提出的项目变更计划都是属于外部因素,这种风险难以通过组织或者团队的努力去控制。 1.4了解风险给公路工程带来的威胁与机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包括损失和收益的可能性。因此,在识别项目风险的时候,需要全面地认识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威胁与机遇。一般来说,项目风险带来的威胁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会对整个项目产生不利影响,而项目风险带来的机遇则是一种正面影响,会对整个项目带来收益。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不仅要认识项目风险的威胁,还要认识项目风险的机遇,并对威胁与机遇转化的条件进行分析,在制定具体的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措施时,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尽可能消除项目风险带来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利用项目风险带来的机遇。 2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技术 2.1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 一般来说,系统运行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风险识别。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检测,对潜在的风险范围采取措施进行检测;②风险量化。对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进行确定,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效果;③风险影响评估和方案选择。对风险发生的后果进行定量的计算,并且为了预防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④风险处理计划。包括各种处理风险的方法,并制定具体的风险处理行动。对于上述这些步骤,在对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分析时,也可以以此为参考。众所周知,一般在风险分析中,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局限于任务风险的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项目风险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风险分析的方法包括两种,既包括定性分析,又包括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法是建立在定性分析法基础之上的。下面简要介绍两种风险分析法。 2.1.1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就目的来看,定性风险分析法主要是为了确定风险的来源,初步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对风险有个基本了解。可以明显的知道,对风险进行初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识别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源。而下面介绍的方法则用于定量的分析各种风险,知道风险源可能会对系统造成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判断系统风险的大小。 2.1.2定量风险分析方法 定量风险分析是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之上的,首先给出各个风险源的风险量化指标及其发生概率,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它们合成,得出系统风险的量化值。定量风险分析是基于定性风险分析基础上的数学处理过程。从该方法诞生到现在已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目前较为成熟的方法有PRA(概率风险评估),DPRA(动态风险概率评估)及仿真通用软件VERT(风险评审技术)等。PRA和DPRA都是在FTA分析基础上的量化,具有广泛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可靠性及运行系统风险分析领域内。如果对此稍作改造,便可将它在项目风险分析领域进行运用。分析的步骤为:①对项目研制过程中的困难环节进行识别,并找出风险源;②考察不同的风险源在项目研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项目的风险源树;③对各风险源后果的大小进行识别,此外,还有必要识别风险概率;④对风险源进行组合,组合的方法有逻辑方法和数学方法,组合之后得到系统风险的度量。如果是用DPRA进行评估,还需要对他们之间在时间上的关系进行考虑[3]。 2.2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技术 2.2.1VERT技术 VERT是一种通用仿真软件,该软件为项目研制构造过程网络,能够将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抽象为时间、费用、性能的三元组的变化。网络模型在决策的时候可以运用,能够对时间、费用、性能等风险的关键性参数进行统筹与处理,实现多目标的最优化问题。通过丰富的节点逻辑功能,对一定的时间流、费用流和性能流流向相应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每一次的仿真运行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这些参数流在网络中按概率随机流向不同的部分,其经历的活动不同,产生的变化不尽相同,最后到某一个状态终止。用户通过多次仿真之后,通过节点收集到的各参数,对整个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辅助决策,如果具有合理的网络结构,良好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数学关系,并且数据真实可靠,在实践中可以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对时间、费用、性能的分布进行很好的模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知道整个系统研制的风险。 2.2.2项目风险评价技术 项目风险评价是指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对公路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连续的辨识和分析,为有效地控制风险提供依据。风险评价通常也分为两个步骤:一是风险辨识;二是风险分析。项目风险评价是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前提,在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 3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技术 公路工程项目风险处理手段主要包括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三种类型。其中,项目风险控制是指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规避项目风险、消除项目风险,或采取应急措施将已经发生的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项目风险自留也是项目风险控制的处理手段之一,其前提在于通过对项目风险的评估,得出发生概率较小或者概率较大但风险损失较小或者概率与风险损失均较大但在预期范围或可接受的范围内[4]。与前两种措施相比,项目风险转移是更为有效的项目风险处理手段。比如,将项目转移给从事风险合并事务的专业保险公司或其他风险投资机构,这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且公平的转移手段。 4结语 整个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为有效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应该落实风险管理技术,严格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并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作者:孔维恒 单位:故城县交通运输局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实践 摘要: 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与投资成本、施工技术、管理者素质等都有密切关系,但这些因素又不能明确衡量,在实际的运作中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即存在许多潜在风险,工程负责人要重视这些不确定因素,加强管理。文章结合实践就如何加强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控制不确定因素,降低风险,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建筑市场都是先竞标确定价格,再开始施工,施工后验收,时间跨度大。这种确定成本、未来一段时候交房的模式决定了建筑行业本身的高风险性。同时,社会外部环境的不成熟也增加了该行业的风险,一是对于有关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具体,未能及时更新补充,监管部门出现多头领导,不能全面完整的监督,二是建设者的法律意识不强,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风险防控;三是随着市场化的展开,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钱权交易等不良社会风气,使得没有资质的企业中标,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未来,可能会使效益减少。一是可能,就是说可能不会使效益减少,也可能会使效益减少,会不会减少主要是看人们怎么处理风险,但风险一般都会让效益减少;二是未来,就是说不是现在效益减少,是未来,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时间,是一种现在的理想和以后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工程项目风险是指因为一些想不到的情况出现,然后使工程项目建好后和以前的规划不一样。在设计工程规划的时候,都会设定一些合理的可能,在这些可能的基础上去研究。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这些假设条件并不是一直变化的,这些因素的改变导致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与当初的设计规划出现不同现象,这些不能准确控制把握的因素就是风险。 2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的特性 (1)风险一直存在,无法消灭。 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国家政策、天气、地理位置等,这些因素从工程项目的设立就一直存在,风险也跟着一直存在,在工程建设周期里显得更加明显,这些是人类无法改变、无法消灭的,也就是说任何地方都有风险,任何时候都有风险。人们一直希望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大力研究风险发生的条件和化解方法,努力做到在风险未发生前去防范,在风险发生时及时补救。 (2)风险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在施工建设中,各种因素的改变和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处理能力不同,这些风险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好的可以变好,坏的也可以变坏,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风险点,管理者要运用科学技术,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处理风险,控制新的风险点发生,化解现有风险。 (3)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工程建设的时间跨度大,一般都需要3到5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涉及的范围也广,涉及到项目设立、征地、材料采购等多个环节。因此在施工中出现风险的数量也越多,这些风险并不是单一、独立存在的,往往存在相互的联系。 3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几种主要风险 (1)决策风险。 项目设立的决策,也就是开展什么样的项目,在哪里开展,怎么开展,是项目开始建设的第一步,也决定着项目计划能不能成功。一个好的项目决策方案是建筑工程项目成功的一半,在项目设立决策时,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在具体执行项目决策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需要人们考虑到方方面面,寻找最好的处理手段,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损失的最小化。 (2)预测风险。 在项目设立时,施工单位都会做一个项目规划,包括施工规模、施工时间、经济成本、投资收益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不同的参考指标都会出现不同的计算结果,同时由于施工的时间跨度长,影响建筑项目施工的因素多,在实际中的效果往往和当初的预期有出入,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3)技术风险。 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工程中因为技术方面的问题导致不能按当初设计的方案实行的风险。出现这些问题,可能是在规划的时候,只求创新,忽视了当前的实际情况,也有可能是当初设计人员的大意,没能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当然也有可能是在当初选择施工单位的时候,没能严格审查他们的资格,让没有过硬技术的施工单位承接了工程项目。 (4)责任风险。 在建筑工程开建合同中,各方都在合同中签字确认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项目的各方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合同条款的约束,要对合同的各方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施工安全,安全事故往往会带来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有关单位也因此会承担重大责任。 4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多向国外学习,加强建筑法规的制定。 现在有关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整,很多地方还存在空白,容易让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同时,要加强监督力度,实现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提升法律的执行力。中国的法律完善力度还不够强大,与世界各国通行的法律无法对接,也无法学习外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当前要用开拓、发展的眼光学习外国的法律法规制定。 (2)企业要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①树立风险意识,建筑行业的风险随时随地的存在,而且这些风险难以控制和处理,我们要有风险意识,在想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通盘考虑,处处留意风险;②加强处理风险的能力,要设立特定的风险处理机构,这些专门的机构可以运用专业知识来提早发现风险,在风险来临时能镇静处理风险,降低损失。 (3)要正确认识工程保险,降低自身的风险。 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可以把本应该由自己独自承担的风险让保险公司来承担,在风险来临对企业照成损失时,保险可以为企业承担一部分风险,避免企业的损失。在其他国家,有大量的施工项目保险,有的是保证不出现“豆腐渣工程”的,有的是保证不出现“僵尸工程”,有的是保证工人上班安全的,还可以保证项目设立正确性的保险。在许多国家都鼓励企业购买这些保险,同时企业也情愿出这些钱,一是可以保证各个项目都能按计划运作,不会因为企业的原因让项目计划的流产,同时也可以避免出现质量不好的工程,也让保险行业更加有市场。在中国,这些保险制度还未实行,但依照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实行工程保险制度是必然的。 (4)加强自我维权意识,当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加强索赔。 加强维权意识是指当自己的权益因为其他人的过错而发生损失时,不能放任不管,或者自行承担损失,要指定专门的人员采取合法手段尽力挽回损失,这些损失包括付出的各项费用、人力物力成本和投资成本。一是要指定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索赔,在索赔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的约定,不能采取非法手段;二是要及时采取措施,提前预见对方的违约风险,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时果断采取措施,减少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因为设计单位的原因,造成工程建设的时间延长,提高建设成本的,要及时向设计方提出赔偿,同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把索赔的具体情况提供给设计方;三是要注意整理有利于索赔的材料,这些材料不能在要索赔时才整理,在平时就要注意收集整理,这些材料包括合同、会议资料、施工牌、设计方案等,这样有利于我方的索赔,提高索赔的成功率和效率。 (5)提高单位的整体水平。 只有自身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才能和其他组织竞争,才能承受、处理好危机。一是要宣传先进的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更加认可企业,让员工更好的投入工作中;二是加强组织员工学习,人在任何时候都取决定性的作用,加强组织员工技术学习,引进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可以提升企业的文化、施工技术;三是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完成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取代人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施工技术。 作者:范少晞 单位:福建新时代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党建信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探析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快开放式党建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但是,当前多地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不仅是由于技术自身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管理方面的因素。本文重点以南宁市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为例,就其建设中的项目风险管理策略加以探讨,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党建信息平台系统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南宁;项目风险管理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加强党建工作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全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其中,加快开放式的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促进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党建管理与服务的发展方向。 1党建信息平台系统与结构 2010年初,为了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要求,逐步加快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步伐,南宁市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工作正式开启并成功构建了“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手机短信平台、先锋示范展示基地等一系列党建信息化建设成果。系统以网络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作为支持,以B/S结构作为基础,确保用户能够顺利借助于IE浏览器对系统进行使用。系统总体所采用的为多层式架构,因而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满足日后功能扩展的需求,采用J2EE技术架构及JAVA、XML等主流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开发,采用负载均衡等技术满足了系统的扩容需求。党建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促进了南宁市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实现。(1)党建网络平台。该平台以南宁市电子政务外网等为基础,同全市机关、县(区)、企事业单位及基层党建信息平台相连。各级党组织可借助于电子政务外网对党建信息平台系统进行访问。(2)党建信息数据库。包括覆盖全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信息的信息库。各单位通过在线更新,就党员、党组织等信息加以审核,可结合应用要求进行扩展。(3)党员管理及应用系统。为满足南宁市各级党组织党建信息化要求,构建满足应用需求的三大应用子系统:党员信息子系统、服务信息子系统、教育管理子系统。(4)党建门户网。构建统一的党建信息平台与互动交流平台,以门户网作为党建信息平台系统的服务窗口。(5)手机信息系统。为便于党组织、党员等相互间的沟通,还建立了党建手机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党员间良好的信息互动,极大地推进了党建信息化进程。 2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中的项目风险管理 在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建设中,从管理方面看,项目风险主要包括需求风险、相关性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与财务风险五大类。针对五大类风险加以识别和分类,构建相应的风险清单,有助于制定完善的风险应对计划,即风险的减轻、转移、预防、接受、回避、储备等计划,并结合所制定的风险应对计划,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方面: 2.1启动阶段 该阶段项目风险包括作息时间严格、沟通不顺畅、需求不详尽或不切实际等。要求项目组对作息时间进行商榷,制定弹性作息时间表。同时,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保障沟通顺利及信息的有效流动,并安排需求分析员制定准确、详细的需求,找出可能存在的技术难点,安排有关人员研究替代方案。 2.2计划阶段 该阶段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开发标准更新、数据框架更新、员工变动等而引发风险。要求加强员工培训,对开发标准、数据框架进行重新审查,并安排技术员进行应用,制定完备的结果分析报告,员工工作变动时应做好交接工作,确保团队工作衔接良好,同时,应指定专人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负责。 2.3执行阶段 该阶段由于对需求分析、设计文档理解不当,测试不科学、产品偏离目标、方案设计不可信等引发风险。要求在该阶段应召开会议,使全体员工明确需求分析报告及设计文档的内容,测试中应严格依据测试案例进行功能测试,开发时应对需求进行细化,并构建科学地项目监督、考核机制,对项目反馈进行跟踪,并及时对方案加以完善。 2.4控制阶段 由于需求变更、经费超支而引发的风险,就需求变更而言,只允许小变更,大变更应向上级反映,待领导集体研究后作出决策。同时,应加强经费预算及跟踪反馈,及时向上级报告。 2.5收尾阶段 包括升级失败、系统适应性差、兼容性差等所引发的风险。应做好系统测试工作,同时加强培训,并制定系统切换及备用方案。 3结语 通过项目风险管理,该平台系统顺利建成。开通之后,日均访问量不断增加并超过了11000人。随着近几年的建设和进一步推广,“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面向社会”、“服务党员”、“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的新载体。 作者:韦晓宁 冯志鹏 李欣 单位:广西大学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应用 【摘要】 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是漫长的,这过程中的决策、设计、现场施工,都是风险管理的项目,如果缺乏风险管理,考虑不周,对后期的规划和施工必定会带来不良影响。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如何找准关键,及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只有有效合理的进行工程项目控制与预测,用科学的方法提出风险管理方案,才有能效提高管理质量,减少损失的发生。本文结合工程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详细说明层次分析法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项目管理;风险分析 简单来说,层次分析法是将事物定量、定质的区分开来,把一些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成几个层级或几个要素,将同一层次中的各个部分分别比对,通过科学的计算和演练,推算出项目中几个不同风险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这些风险依据制定解决方案。每一项工程的风险分析,都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目标层,判断层,指标层和方案层,通过几个层级建造成风险标准,在根据风险排列情况制定出最佳的预防方案。 1工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每一个施工项目都存在风险,做好项目风险分析是控制项目风险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对整个项目事前、事中、时空的风险管理,有效减少了因风险所带来的各种损失。项目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风险不是一触即发,一眼就能发现的,它往往会隐藏一段时间,施工时只有通过预测和评估,还能得出可能或将要发生的风险,风险具有一定的时间性;②进行风险预测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也许预测到的风险不一定发生,可能实际发生的风险要比预测的严重,但是进行风险预测有利于未来的风险管理和预防,可以减弱未来风险出现带来的不利影响,它的价值通过时间体现出来;③项目的风险不会只出现在某一时某一刻,而是随着工程项目建设的推进而变化的,项目的时间、费用等约束发生变化时,都应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应用层次分析法就是针对项目中各类风险进行预测,并具有可信性意义[1]。 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一般分为三层:目标层、风险因素层和措施层。 2.1目标层 主要指工程项目,就是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常见的有房地产项目。 2.2风险因素层 风险的规避是建设双方共同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效益最大化,业主可以实现有效的投资回报,而承包商则可以减少损失的出现。从承包商的角度出发,工程建设最突出的几个风险是:①技术风险。由于人们对建筑使用要求的增加,施工单位不得不优化生产方案、完善生产技术,使之能与市场需求契合,加上现代建设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既要满足客户需求,就要保障施工质量,不得不从科学的、个性化的方向出发,这无疑增加了工程量和施工技术难度。②方案风险。业主的需求多为客观的,除了现实依据和实际需求,很多时候业主都本着自身出发,提出各种需求,作为承包商,当实际需求和方案发生偏差,例如施工图设计不当,出现很大的错误,施工就会出现巨大变更,那如果是方案本身失败,整个项目风险就会立刻凸现出来[2]。③合同风险。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如果合同报价过低,或者合同存在的纰漏,双方对合同条款法误解,以及市场环境影响了供货和材料等,承包商按照合同规定,都要承担一定风向。④质量风险。建筑工程施工会受到外界环境、技术、资金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设质量出现问题。⑤工期风险。所有承包商和业主都希望工程能准时完工,但施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的推动,进程的变化都会导致施工出现各种问题,无法按时完工。⑥资金风险。如:业主不履行支付行为,报价时漏报而引起亏损,因工期因素而引起价格浮动,工程的变更或量的变化引起价格浮动,都有可能引发各种风险。⑦不可抗力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政治及社会风险。 3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通过将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把各种风险因素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成有一定关系的金字塔结构,再确定这些因素中哪一类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风险分析专家会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各因素中出现风险的排序,那复杂的风险问题就变成了若干个已知的因素,将每一层的各个指标进行相互比较、计算、判断,从而得出风险的权重,并以此为基础对风险水平进行判断。建筑工程施工的风险因素很多,也很明显,例如施工技术、设计、材料、市场变化、价格,自然因素、国家政策等,这些风险都是不确定的,但彼此间又互为关系,当对这些进行风险处理时,很容易当成一种整体风险去规划,但最后有可能是顾头不顾尾,所以,为了预防风险,减少施工事故,子啊风险发生之前预防,发生之时有科学的手段去处理,保证施工能安全稳定的进行,就必须采用分层法,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不是一刀切,通过对风险各因素的评估,减少风险预防成本,一针见血的处理问题,常见的风险分层法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构建模型,分析问题后,将各种因素集合起来,建造一个模型,决策层为目标层,下一层则为准则层,最底层一般是备用方案,通过准则、子准则和决策目标这些备用方案进行关系的建立。②对构建可作为对比和判断的矩阵,这样一来,风险因素之间的轻重关系、隶属关系一目了然,从而建立可进行相互对比的矩阵。③得出各因素的重要性之后,要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对接下决策分析的重要基础,要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不仅要选择合理的方法[3],其方法还要有可行性,例如在处理对比矩阵时,要得到更好的结果,利用AHP,这种方法可以承认不一致的存在,随机对一致性进行检验,如果通过检验,那么权向童为特征向量,如果没能通过检验,那么对比矩阵则需要进行重新构建。④对风险因素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则可以得出该项目的风险具体处于各个级别的概率,在对风险的具体发生和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和判断。⑤确定层次分析法的指标,具体的工程风险在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其各种存在的条件是不同的,由于客观条件的不相同,所以付于准则层构成影响的各个因素的权重也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所构成的权重集也会有所不同。人们可以采取专家调查的方法来对权重的系数进行确定。对于在工程的具体实施环境中所蕴藏的风险因素,专家们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可以通过判断直接给出各种影响因素的权重[4]。 4总结 所谓风险,它代表着不确定性,代表着可变性,每一次风险的预防,都要有一个预防方案,而方案的制定需提前对风险进行分析,如果只是简单的分析整体存在的风险,当意外发生时,很可能重复处理问题或者有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现在,有效的使用分层法法,对工程风险中存在的各个因素进行风险控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分层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它不仅可以安全、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还能运用到各个施工项目中,具有广泛的运用性。层及分析法看似繁琐,但得出的因素越多,重点就越突出,层次分析法虽然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等的实践工程有着广泛地应用,但必进是新的理论和方法,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向更加智能、更加完善、更加系统,应用更加广泛地方向发展[5]。 作者:武宗磊 单位: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水利水电项目风险管理分析 1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重要性 风险的定义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影响项目进程和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对工程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大、技术复杂、工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比其他的项目风险更大,所以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风险管理的定义指的是对信息的收集、研究、监管到问题落实和反馈的的系统性管理。风险管理能够系统全面的分析和判定组织面临的潜藏风险。由于风险管理的战略性、前瞻性,可以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战略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参考和建议作用。目前,我国在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特殊风险和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要重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识别意识,采取系统科学的办法,预测、控制和监控水利水电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风险,降低或避免风险损失,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2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的特点和类型 2.1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的类型 (1)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期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 社会风险;技术风险:技术不足、设计缺陷。原材料不足、技术人员或工人违规操作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事故;自然风险:雷击、暴风雨、泥石流、洪涝灾害等自然不可抗力造成的事故;经济风险:外汇汇率变化、通货膨胀、保险和税收等国家政策变化而引起的增加投资,也包括施工过程中出现人员伤亡等意外财产的损失的风险;移民和环保风险、承包商的资质和信誉风险、商务风险。 (2)在水利水电工程运行时期的风险包括电价风险: 指一种电力市场风险,要求对电力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掌握,并且要进行评估;电量风险:指市场需求电量无法达到设计上网电量导致的经济风险;被迫弃水风险:是指由于电力过剩无需电站上网发电和防洪弃水,造成电站不得不开闸泄水所导致的风险;河流水文风险:缺乏发电用水所带来的风险。 2.2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的特点 客观普遍性:在水利水电如此规模宏大的项目里,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和普遍的;随机偶然性: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大、技术复杂、工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风险发生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就会增多。多变多样性:因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存在着多方面不稳定因素和其特殊复杂性,造成水利水电工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3水利水电工程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3.1风险评估 在对水利水电的风险种类进行识别之后,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了,我们要结合与联系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存在着多方面不稳定因素和其特殊复杂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单项工程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对多项工程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对每种风险导致事故的概率进行分析判断;对总风险管理系统的损失期望值和标准差进行评估。 3.2回避风险 在评估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风险值较大的工程,要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的回避,例如在决策时意识到某个方案的风险比较高,这时要及时的否定此方案,或者可以通过严格控制工程分包和严格的招标程序把技术风险降到最低。 3.3对风险进行转移 可以通过对建筑工程投保的形式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变成可控制可预见的费用,有利于风险承受力,在发生损失的时候得到费用的补偿。 3.4严格控制风险 对于一些不能回避也不能转移的风险,我们要采取措施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把风险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里,然后采取科学合理的预控方案,尽量的化解风险。 3.5实时监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 跟踪检查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的各个阶段,掌握各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展,对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突发的问题,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对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特殊风险和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要重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识别意识,采取系统科学的办法,预测、控制和监控水利水电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风险,降低或避免风险损失,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刘源泉 单位:江西华瑞建设有限公司 项目风险管理论文: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浅析 1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特性 受通信工程项目自身性质的影响,在工程项目的现实运行中出现许多不可避免的风险。更加困难的是,各种项目风险彼此互相作用,提高了整体项目的复杂性。掌握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特性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1.1风险客观存在 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风险一般并不能依照人的意志而改变。通信工程项目的规模一般较大,但是它的周转时间过长、投入大量资金的特点突出了风险存在的必然性。准确掌握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的必然存在性使得风险管理工作员工作方向作出指导。 1.2风险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在通信工程建设项目中,项目风险的存在是由偶然和必然一同决定的。从外表层次,项目风险变成为效益损失是随机的存在,实际情况是,经过对许多的风险缘由实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就可以发现风险转变成危害的原因。所以,掌握风险的偶然和必然性两者的联系对于避免风险的产生和迅速寻找高效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 1.3风险存在变化性 项目风险是变化多端的,这突出展现为在通信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多种风险原因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项目开展的时间而快速改变。在工程项目深层开展的同时,努力执行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控制多风险因素处在可掌握范围中。为了避免新风险的产生,把已经出现在风险与将来快要发生的风险稳定在弄能够调控的范围之中,这样做才能促进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降低了风险。 1.4风险多层次、多样性 由于通信工程建设的项目周期阶段长、幅度大,项目内的风险因素也在逐渐增多,在项目不断开展的周期中,风险会出现层次多变、类型众多的现象。通信工程项目内层联系多变繁杂,而外层关系的调整也同样与施工进度有关,所以多层次多样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1项目风险规划 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阶段是项目风险规划,是项目早期规划中的一部分。项目风险规划的主要内容即设计在工程项目中如何进行风险管理,以达到合理回避项目风险的目标。项目风险规划对于后期的项目风险管理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2.2项目风险评估 采取多种管理技术方案对风险危害进行预算,于此同时预计风险能够产生的损失,是项目风险评估的中心内容。对风险的评估普遍采取的是层次研究法和主观预算法互相结合的方案,单一的主观预算法会使得研究者的主观感情突出结论单调,而选取层次研究法能够把风险原因通过分层次的次序分类,使得预算更加有序、更加清晰透彻。两种方案通过结合,不仅改善了研究者主观预测的缺点,而且也可以高效的降低层次研究法众多的结论,从而得到比较准确的数量联系,这对提高风险评估的高效性和准确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3项目风险应对 在项目风险预计后选用相关的面对风险的方案就是项目风险应对,迅速使用项目风险应对可以尽可能的降低风险事故产生,从而保障了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展进度。 2.4项目风险监控 在对项目风险使用相对应的方案后还需要不断的实施监控,查看监控对剩下的风险迅速辨别,增加风险管理的警惕性,而且需要在风险应对结束后实行对风险管理措施的预计,为下面风险管理提供处理方案。 3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3.1回避项目风险 在实现项目风险的分析和评算后,假如工程项目中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较大且面对巨大的损失,而且无法寻找到相对应的管理方案时,风险管理者绝对要主动放弃这个项目来实现风险的避免。回避通信工程项目风险虽然会产生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但相比于风险发生产生损失,放弃项目的进行才是最佳的抉择。 3.2控制项目风险损失 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有经济方面的损失,同时还有其它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比如信誉损失、市场损失和关系损失。这些损失可按时间分为长期损失与短期损失,也可以按性质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无论何种损失都会对通信工程项目的按时顺利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主动控制与预防这些损失能有效减少风险的危害量、杜绝风险来源且控制风险的危害性。 3.3转移项目风险 转移项目风险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危害转移到个人和其他组织中,通过这种手段将企业本身的风险降到最低。风险转移的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非常常见,但这种手段的复杂性很高,也不利于管理人员操作,所以,尽量减少项目风险转移手段的使用对企业也有一定的益处。 4结语 随着社会通信业工程项目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在通信运营环节中显得特别重要。企业需要提升对项目风险的管理力度,对通信工程项目中有几率产生的风险做一个整体客观的评估,这样才能降低风险的发生,有效的提高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配合科学性的项目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者灵活监控风险的发生才能将通信工程项目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郁林 单位:上海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谈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作者:孟范香 刁治秦 蒋志福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观念 案例教学法 论文摘要:管理学专业是一个对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要求都很高的专业,在这种双重压力下,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一方面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所以,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应努力提高管理学专业课程辅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呼声的增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关注与研究的论文、课题越来越多。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管理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如何根据管理学专业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成为管理学专业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概述 (一)管理学专业概述 管理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很强、但是也兼具一定实践要求的专业,该专业下设的学科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信息化管理等都是具备这一特征的学科。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该学科要求具备充分的理论知识,可是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该学科,单纯的面授理论讲解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充其量学生也只能达到纸上谈兵的水平。学得好的学生知道招聘的程序、面试的原则、面试的程序、面试的技巧等理论知识,可是该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却是不得而知。 (二)教师教学行为概述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容,我们可以参考波士顿学校委员会(boston school committee) ( 2006)提出的教师教学行为的8个维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职业行为,包括工作职能、区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以及在多样性的社区里的工作目标;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负责任的学习共同体;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伙伴关系;5.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和策略;6.实质性知识,具有广泛前沿性知识,关键概念、事实、相关的研究、质疑的方法,具体到各自学科的交流风格等;7.发展性过程的监控与评估;;8.反思、合作和个体成长。 二、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 (一)教学设计不灵活。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教学过程、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资源链接等。而目前我们的专业教师,并没有依据学生的特征进行设计,而是程序化进行,一本教案走天下的模式。 (二)对师生课堂角色的错误定位。一些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辅导教师错误的认为,教师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就应该被动活动,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 (三)对学生课余时间的硬性安排。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工作表、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 (四)针对性不强的填鸭式教育。一些课程辅导教师喜欢面向全班进行的教学指导、演讲,并且十分热衷于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在这时充分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五)对学生的不公平分类。一些教师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硬性将学生分为三等,并分别对待。例如,一些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类,并安排座位,成绩最好的坐在第一排,依此类推。 (六)对课堂纪律的过分要求。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就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否则就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表扬和奖励,采取了中学的教育方式,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管理学专业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不会孤立存在的,它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做好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工作是做好教师教育行为转变工作的前提。只有新的教学观念,才会给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注人鲜活的动力,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行为就不可能转变。 首先,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体验。 其次,角色的正确定位,注重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共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要摒弃不可了。教师眼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他不应该是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级的组织者,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 第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提问面明显扩大,更大层面的学生有了回答问题或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教学的知识标高适度下调,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对传统意义的中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中,师生都要注意角色转换,学生只有真正地深人案例、体验角色,才会有案例情境的“再现”,案例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可充当监督员,激励启发学生,监督案例分析、讨论情况;可充当示范员,向学生演示、讲解、分析案例等;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起主导作用等。 (三)场景模拟。管理学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无法到企业中实习,因为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教你如何去做,更不会放心的让你去做企业的管理事宜,所以,必须采取校内场景模拟的方式达到实践的目的。 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招聘环节为例,可以让学生以某企业为例,模拟招聘的场景。学生首先分为两组,一组负责商讨企业的规模、性质、拟招聘的职位、面试的问题设置等等;另一组则负责商讨应聘的注意事项。最后由教师点评。 当然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估有关。学校的管理方式、评估标准的制定及实施有很强的导向性,对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同时与外界的支持与指导有关。如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同事、同学的帮助一与支持、家长的帮助与支持等。也与其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理解与评价有关。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正确理解,并能得出正确的评估,才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总之,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努力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学校体育边缘化的管理学思考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边缘化;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对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原因 1.1 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2]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 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 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 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 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首先,应当从体制改革入手,使学校体育行政管理系统(国家教育部)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体育总局)有一个良好的对接,形成良性互动。此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行政管理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务院)应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应当站在促进体育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眼光来解决问题,通过协调沟通与行政管理等多种方式,来有效解决体育人才培养与使用问题,使整个体育领域资源配置最优化。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当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系统,设立一些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体育管理职位。其次,应当加大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使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学 课程教学 问题与原因 改革思路 【论文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混淆了高职与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没有做到以职业工作过程和行为为导向组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目前许多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差。(2)教学内容和高职教学不符合。目前,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没有根本的区别,教材的理论性太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时难以掌握,影响了教学效果。(3)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多数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实训环节薄弱;校企合作找不到结合点,大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只是做普通工人的工作,接受不到管理技能的训练。(4)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和压抑。(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高职管理类学生大都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进取心不强,相当一部分同学都不太清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根据经济管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高职经济管理各专业应培养 “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该体现这一人才要求。针对管理学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以模块化组成为宜,应包括:第一,基础模块。包括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与基本职能等。第二,专业模块。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等。第三,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模块。通过分析国内外经典教学案、情景模拟等,提高学生了解现实情况,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总的要求是提高管理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体验性,具体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再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工作情景,培训学生的技能。 第三,游戏教学法。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可以相互撇开,又相互接纳,从而不断实现领域融合和精神拓展。 第四,调查研究法。事先应拟定好调研内容,教会学生基本的调研方法,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这一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建立管理学课程网站、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教学录像和企业工作实景光盘等,这种教学方法形象直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该实行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所述教学方法中提到的相关做法之外,还可以采用erp沙盘模拟进行实训。这种教学方法除了可以让学生学习商业规则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以及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课外实践可以通过 “请进来,走出去”两种形式来进行,一方面可以请企业管理专家走进课堂,介绍自身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见习和实践锻炼,将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途径,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第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第三,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为兼职老师。第四,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5)搞好教材建设。可采取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或一些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有一定影响的教材。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管理学课程特点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编写自己需要的教材。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辅助教材。(6)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要建立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文件,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学生、同行、教学督导专家和领导评教制度等。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整个过程的评价。另外,要建立各项量化指标体系,尽量减少主观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管理学毕业论文:小议 管理学基础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管理学基础课程既要保证理论讲授,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此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学 基础 概念 案例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将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总结出的管理思想,加以系统化,最终形成的可以进行学习、传授的理论体系。因此它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同时,在实践中,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套用,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在具体管理环境中对理论的灵活运用,只有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好。管理学基础课程,一般高校都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开设。初入大学或初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一般都对管理课程充满着憧憬,希望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一下变成职业经理人。再加上近年来案例教学流行,学生们似乎认为管理学课程就是案例研讨会,但对于一点理论基础都没有的学生来说,直接进行案例教学并不现实,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管理。因此,如何能够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管理学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1 系统介绍全书脉络 对于初次学习专业课的学生,他们大多对管理学专业课没有多少了解,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直接开始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讲解,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建议第一节课不要直接讲解课程,而是最好从书中目录开始,把每一章节都讲解什么内容,每一章节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学生介绍清楚。在介绍内容的时候,不要反复用理论术语,重点在于告诉学生通过这一章你能够学习到什么知识,而这个知识在今后什么情况下会在生活工作中使用,它会对你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强调概念的核心 作为基础性课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很多概念性问题。而很多学生习惯于某些中学的记忆式教学,但同时也痛恨记忆式教学。结果是,他们记住每个概念的方式主要靠死记硬背,但同时,又对这个学习过程感到不满,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和中学的教育的不同。中学的教育强调的是规范性教育,而大学的教育强调的是启发式教育,是百花齐放。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可能最终得出的理念是不一样的。甚至即是是从相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学者,其所总结出的概念也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所以,教学的重点不是对概念的记忆,而是向学生阐述观点,并将概念的核心表达出来,至于观念的表述方式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与书本一致的。 3 理论讲解贴近学生生活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用过这个理论或者将要用到这个理论,他们才会对这个理论感兴趣,才会记住这个理论。比如,在讲解激励理论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哪些激励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 4 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递信息量大,表述方式灵活等优点,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不足的一面。课程讲授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时并不适合于师生互动。在与学生座谈中,学生提出,当多媒体每换一次幻灯片时,学生们就赶忙记录下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就没有兴趣听课了,很多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上而不是和教师的交流上。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部分教师的不足,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把所有需要讲解的内容都输入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学习,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所以,我们主张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甚至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案例教学中,但切不可过于依赖它,它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5 适当选择案例(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72页)自从上个世纪初,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用于管理学教学中以来,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具体管理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分析,促使其进入特定的管理环境中,体验真实的管理感受,从而事半功倍的理解管理理论,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选择案例,案例不能盲目选择mba知名案例,要准备适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教学案 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而不能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由此,才能通过此项训练增强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 管理学毕业论文: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是大学教学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管理主体不明晰、建设与应用不规范、团队建设机制缺失和维护经费缺乏困扰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充分认识管理学网络教学的重要性、设计一个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建立统一管理模式等措施是发展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 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改革 0 引言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是开展管理学多媒体教学的前提,是大学教学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组织与管理好管理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对提高我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谈一些这方面的看法与体会。 1 我校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构想与框架 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平台至少应该包含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三个子系统。网上课程开发系统主要完成网上课程内容的展示,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基本设计模板、公式编辑器、图形工具等。网上教学支持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的上网、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的支持和对学生学的支持,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管理。通过虚拟课堂,教师可以实时在线授课,开展课堂讨论或在线答疑。网上教学管理系统是指实现网上课程管理。我校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构想与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在校园网上开设课程信息、电子教案共享、网上收发作业、网上讨论、网上课程辅导等功能。 1.1 网上课程信息 品课程网上系统可以将课程的有关信息,比如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师介绍、ppt、参考书目等到网络上,得到授权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相关信息。 1.2 电子教案共享 教师将电子教案上传到平台后,注册并已经得到授权的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浏览课程的电子教案。 1.3 网上讨论 网上系统有专门的网上讨论区,可以支持本课程的网上讨论活动。 1.4 网上课程辅导 网上系统提供了网上课程辅导功能,保证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课程辅导。 2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应用的意义和作用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管理学网络教学的智能知识库,可以自动保留以前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兴趣,配合在线答疑、作业等能解决学生同类问题与难题。 2.2 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 使用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广泛的管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的管理学知识,拓展其思维空间,激发创新能力,完成课堂教学有限时空内无法完成或很难完成的任务。 2.3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信息量的教学内容需求,以构建的独立多媒体教室,也无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能摆脱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模式。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与应用,将教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同时,教师还能够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以弥补教材单一、封闭型学习的缺陷。 2.4 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管理学教学素材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以单纯归纳式演绎讲解为主模式,而是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2.5 实现了管理学教学以教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双向交流转变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由传统的知识解说员、传授者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多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课堂学习从教师、教材获得知识,而是可以从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3 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搭建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教学活动,但是在平台使用、资源利用、发挥作用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3.1 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日常管理主体不甚明晰 同其他网络教学一样,管理学网络教学同样是系统工程,包括基础硬件、教学平台、软件资源、教学运行、教务管理等多个部分,任何一部分的不完善都是对网络教学的整体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现在很多高校这些过程一般分属不同部门。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网络中心负责硬件环境,像服务器,提供方的教师负责教学平台,并由主管学院协助解决,教务部门则负责教学运行和管理。这种分工合作、责任明确的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看似合理,事实上,却因为管理的分散,缺乏统一领导,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效果。 同时,分散到不同部门管理,也容易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现象,没有人真正为管理学网络教学工作负全责,不利于网络教学的健康发展。 3.2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不甚规范,操作起来不方便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涉及到平台使用、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总结评价等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涉及到老师、学生、教务人员、技术人员等。如果没有明确的应用规范、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网络教学是很难发挥作用和健康发展。 3.3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团队建设机制缺失 目前,课程建设团队一般由本门讲课程老师组成,由于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建制,除团队人员知识结构具有同构性、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外,平时协调起来也不容易。 3.4 维护经费缺乏 一般来讲,项目立项时学校能给一些经费主持,但平时又没有这方面开支,更新、补充、提高等维护经费等得不到有效保证。 4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建议 4.1 充分认识管理学网络教学的重要性 上面已经提到管理学网络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教学资源,拓展管理知识领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管理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管理学网络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领导要重视,教师、学生也要重视;不仅教学评估时重视,平时也要重视;不仅要重视建设,更要重视使用。 4.2 要有一个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相对于其它教学建设属于基本建设,因此,在建设前期,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技术先进、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方案,要反复论证,听取不同方面专家意见,甚至也要听取学生意见,使其方案得以完善。 4.3 建立适合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统一管理模式 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统一管理模式要实施一个部门负责。把学校与网络教学相关的工作全部交由一个部门来统一负责,有必要在机构建制、人员配置、技术力量、工作内容、职能责任以及相关利益等方面进行整合,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同时,要经常对网络教学所涉及的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对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活动中遇到困难,只需求助一个部门就可以得到解决。 4.4 要重视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中的培训、开发、应用、评价有机结合 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一门网络课程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传统授课工作量的2-3倍,开发制作信息化网络资源也是编写相同内容纸质教材工作量的3-4倍。如此大的工作量和精力付出是需要学校能够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的。要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如何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教学、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要把开展网络教学新应用、开发数字化教学新资源、开创信息化教学新局面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立项管理、立项开发。 一种教学模式能否被认可和普遍采用,关键是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在高等学校,很多教师和学生,包括一些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对网络教学发挥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不甚满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网络教学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效果评价机制。 4.5 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通过立项开发,提供经费主持,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开展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网络教学的应用增添动力。学校也应在平时增加这方面的经费预算,为更新、补充、提高等维护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有效保障。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 教学 应用 论文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基于此,主要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基本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获得更好的管理学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最早倡导,采取的是将案例引入商业教学的方式,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学习。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当中的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情况的了解和处理能力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观念和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它既要求学生遵从相关理论和原则,又要求权益应变,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余世界阅读更多的书籍、报刊、杂志,开阔视野,学以致用。为此,学生变被动地聆听为主动地查阅,积极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 2.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空间更加宽广。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作为主导,以教师的想法为基础,教师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过程的空间感,学生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进步。而案例教学法,给了学生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自己的能力,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充分提高思维水平。 3.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局限于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学得再好也无法很快适应实际工作。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很快能够理解知识、熟悉知识、运用知识,并且可以对学校之外的管理有一定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后,其适应能力也可以大大增强,这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 1.教学案例的选取与编写。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否成功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精心选取。如果之前已经建立相关案例库或有很多相关资料,那么应当从中仔细甄选,认真选取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相符的案例。如果目前没有非常适合的案例,那么可以将身边的故事或报刊、杂志、网络上刊登的事件进行整合,编写案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并对管理知识有较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与讨论。这个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首先应当将案例进行介绍,必要时应配合纸质文本或幻灯片,让学生切实了解所要分析的场景。接下来,学生们可以分组初步讨论,完善自己的观点,之后全面向大家阐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及原因,借助头脑风暴法使得每个观点都得到全面解释。最后是学生互相点评,共同退出最合理的方案。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到控制时间,积极引导,合理安排进度。 3、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归纳。讨论阶段完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就整个过程以及讨论的最终方案进行点评,这个过程既要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及讨论水平提出建议,以期在下一次案例教学过程中有阶梯式的进步。 四、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案例教学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应在课前大力宣传,课中积极引导,课后给予肯定。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学生也会仔细体会,多次回忆,加深印象。 2.教师应控制课堂节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并不是很多,30%左右即可。每一次的时间也以50分钟以内为最佳。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教师要合理分配时间比例,力求不超时,也不冷场。在案例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教师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及推出规则阶段,一般以5—8分钟为宜。第二阶段,思考及分组讨论阶段的时间也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想,完善方案。第三阶段,集中方案阶段,因为是利用头脑风暴法展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所以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第四阶段,评价方案及推选方案的过程,为了让同学参与选择,也需要10—15分钟的时间。最后,教师的总结发言,5分钟可以将结论及评价进行完毕。 3.教师应充分准备及合理点评。案例设置之处,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图片、声音等直观展现给学生,创建模拟场景。讨论之中,教师应合理过渡,既不影响学生判断,也不会跑题或耽误时间。讨论结束,教师的点评应客观准确和积极鼓励。一方面要客观评价案例教学的过程及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正面鼓励,保护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今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管理学毕业论文:试论双语 管理学 在大一学生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法 管理学 双语教学 【论文摘要】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获得国家级《管理学》双语教学项目,在2010年秋由本文作者及其他三位老师对刚入学的管理学院两个专业四班级进行实验,成效喜人。本文主要论述把华德福教育中的实践性运用到大一本科《管理学》理论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实践作业,开放性期考三方面进行探索。 1 前言 在21世纪的今天,高等教育中的双语教学地位益发重要。2001年8月教育部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教学中要积极推进英语等外文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是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华德福教育郑重的推荐给全世界。目前,全球共有600多所华德福学校。华德福教育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在大学教育中运用的很少,本文主要论述把华德福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运用到大一本科《管理学》理论教学中,从课堂教学,实践作业,开放性期考三方面进行探索。 2 《管理学》双语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挑战 虽然《管理学》在桂理工大学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基础课程,但是双语《管理学》教学在我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教学中运用“双语”的具体要求和做法等许多方面都在尝试和摸索中。特别是对大一的新生实施《管理学》双语教学,对老师的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外语,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通晓《管理学》的同时还要通晓教育心理学。我们的教学团队都是中青年归国学者,对教学有着浓厚的热情和丰富的经验; 教学计划及教案都是经过多方讨论,中西合璧,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3 《管理学》双语教学的学生基础 3.1 大一新生英文基础薄弱。我校的新生90%以上是来自广西贫困山区和农村,有三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他们的英文基础薄弱,我们进行调查,电子商务2010级两个新生班中有60%的学生大学英文入学考试低于90分,属于较差级。开学大学英语摸底考试,进入英语a班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他们长期习惯的英语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的听,说,读,译,写的能力很单薄,特别是在阅读教材时往往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很不到位,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过英文原版书籍,不能通过外语思考,而是习惯于字对字,最多是句对句的翻译,在口头或书面回答问题时,则限于背诵或抄写教材的原话。要想改变这种英文习惯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努力才能够达到。这也是我们双语课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2 大一新生的社会与工作实践经验缺乏。《管理学》是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企业员工和领导是知识充电,他们也有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迫切愿望,对于管理学原理能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而大一的新生刚刚从繁重的高考中解放出来,既缺乏工作实践也没有对管理学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就有个别学生发email和短信咨询我们,为啥要《管理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大。 4 双语《管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4.1 教学方面:起用原版教材,作业和课堂讨论100%使用英文。我们认为通过使用完整的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努力学会双语思考和写作。我们选用了stephen p robbins和 mary coulter合著的《management》8th[1]一书作为指定教材。该书作者stephen p robbins是国际知名学者,编写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教材在世界范围被广泛选用。这本书涵盖了管理的基本原理,介绍了最新的观念和实践理论,同其他的管理学教材相比,该书叙述简洁清晰,重点突出,除基本内容外还包括了案例、小结以及多种类型辅助学习资料,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对学生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阅读材料。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从一开始就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使用全外文的ppt演示课件,同时要求学生用100%外文完成课后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用外语回答问题和参加讨论。笔者发现虽然理论课是以ppt为主的,但是如果穿插学生课堂讨论,小组互动等活动,学生们在宽松讲课环境下就很放松,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全部用外语,还邀请美国的企业顾问加入课堂讨论过程,效果显著,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4.2 学生方面:外语学习的秘密武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从第一节课起,我们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口袋书”-pocket book;学生们用以记录在阅读原版的教材中遇到的生词,要求每人每天记录至少十个生词,随身携带,即使在饭堂排队打饭也要翻看。教师随堂抽查,班干每晚自习检查。这样学生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记下艰深难懂的专业名词,上课时对老师的讲课听懂率达70%以上。 2)课后,笔者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有目的地邀请学生在咖啡厅喝茶聊天,聊大学的学习目的,四年计划,为学生答疑。启发他们对社会公益项目的关心,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管理学》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贯穿于谈话中,为学生提供了40多本专业书单,使他们真正领会《管理学》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意义。 3)在小组作业设计上,随着教学的深入而渐渐加深,每次作业都是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例(一)“网上调查富士康现代化分工细化的程度,结合目前十三跳,探讨阐述企业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例(二):“结合唐骏的假文凭调查,谈谈企业管理者诚信的意义”。小组作业是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一课,这群90后孩子个性鲜明,他们在小组中既要分工合理,又要互相帮助,有一环出问题,就不能继续下去。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他们学会共赢:有时为了一个问题能够达成小组共识,通常要开会开到深夜,有的小组还吵得不可开交。通过几次做实践作业,同学们也建立起了宝贵的友谊。 4)课堂讨论关注时事热点,注意联系实际,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以致用。每节课都留有5-10分钟的时事讨论题目,讨论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理论密切相关,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特别是邀请了美国朋友tamar vinckel 来校讲座,她曾经在美国担任企业管理顾问。她的课堂讨论指导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深深领悟到《管理学》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意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 4.3 开放性的考试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把原定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a. 部分给出国外权威的mbti测试网站,让学生自己进行性格测试,然后采用《管理学》360°人事测评制度,让小组成员对每一名学生做出评价,学生用英文写出对自己深刻的认识;再结合swot理论分析学生的个性优势与其专业方向上的匹配,让学生找到大学四年专业的努力方向,然后写出1200+字的大学学习计划,把《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mbo灵活地运用到新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上。b. 部分是面试部分,是对小组合作的考察,在短短10分钟内小组英文演讲,介绍自己大学计划及管理学心得,回答老师提问。 开放性考试把《管理学》的理论生动地运用到了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中,学生们既要学会分析自己,又要学会兼听则明,提前做好进入企业的360°测评心理准备;而口语面试逼着学生课后练发音,练习小组合作演讲,学生们的英文口语表达也取得了喜人的进步。 5 结论与展望 本次《管理学》期考,全班没有不及格,优秀率达90%以上。88%学生在课后总结认为《管理学》是本学期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大的课程。而期末大学英语考试结果喜人,参加双语课的班级及格率100%,有63%提前进入英语a班。双语班学习的学生有资格提前进行四级考试的比普通班多出33%。 通过此次 双语《管理学》在大一学生教学中的实践,不仅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是对大学双语教学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 项目管理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路、解决方案的选择及决策过程中的综合管理能力,然而项目管理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体现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本论文根据项目管理学的特点,从当前本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论与案例并举,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等政策建议。 项目管理是以某个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辅助手段,结合系统工程、行为科学、网络计划技术和挣值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的应用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操作性强等特点。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迅速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本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实践、计算机上机学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综合能力。 1 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作用 1.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对问题认识的过程,项目管理学中大量案例分析可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与勤于思考的能力。 1.2 项目管理数量方法运用的培养 项目管理中项目的财务评价方法、网络优化方法包括工期优化、费用优化和资源优化等是项目管理学研究,有助于项目管理人员的实际使用。 1.3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想指导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结合实际项目编制项目进度、费用和成本等管理策划方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2 当前项目管理学教学中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各高校从培养学生系统分析与创新能力的视角,纷纷开始项目管理学课程,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总的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大多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国内的有关项目管理学的教材多半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只是单向地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与此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系统方法重视不够且训练较少,同时也很少结合知识点做案例分析,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而学生本来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样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课堂互动效果差。由于高校扩招,项目管理学往往大班上课,而人员的分算,在管理上给老师上课跟学生互动产生了困难,同时不少老师很少互动或无法与很多的学生进行互动,老师讲授的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收或消化程度不够理想,这给合班授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差异明显,自学难度较高。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理解程度与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面对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学生只能通过课下消化吸收来找齐教学进度与自己理解程度的差异,而项目管理学的自学难度较高,因此学生的自学效果较差。 (4)注重教学,较少涉及教学软件的使用。当前使用项目管理学的教学软件与学习软件如project等软件在寻找项目进度的关键路径、项目的甘特图等方面对学生很有帮助。但是,老师一般在课上提到该软件可以应有到该领域,而很少在课堂上教大家如何使用该软件,这是教学知识的缺陷。 3 提高项目管理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将之用于生产实践中,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倡案例教学 而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介绍,更应该基于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结合较多的项目管理案例,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表达出来。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或通过网上、书籍以及其它渠道进行收集。例如项目管理者联盟网,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项目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老师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推荐学生自学。 一般情况下,笔者通常对收集到的案例素材都要进行整理和提炼,简明扼要地把案例情况介绍控制在一页a4纸的篇幅(太长或太短不利于教学),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精心设计若干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的感触是,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经典或有趣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往往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融洽气氛中,既学到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到项目管理时,可以以美剧“越狱”为案例,将主人公迈克尔·斯科菲尔德策划的越狱作为一个项目来看待。把迈克尔作为项目经理,分析越狱这个目标的缜密计划以及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各关键人物之间,出色地协调各种资源,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越狱这一“不可完成的任务”。并就一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问题映射到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并且积极参与到这样的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相信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2 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就是采用重点设问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讲授。尽可能地将企业引入课堂,以企业的项目作为课程实训内容,课程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如风险管理中,首先提问风险的概念、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并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并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管理的能力,这也是一个项目经理必须具备的能力。 3.3 任务驱动式教学 该课程利用课程作业,或通过习题或通过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扩大知识面,驱动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例如围绕典型工程或it项目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把每一项目下分若干模块,布置每一模块下若干工作任务给学生,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由于每一任务均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特别是项目管理中项目进度的甘特图、关键路线等内容需要软件,更需要他们课后练习加以强化。因此,以课后作业为载体,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与消化课程知识要点。 3.4 教材与教辅工具的选择 教材与辅导工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很多院校,无论什么专业都用项目管理学教材,实际上应根据不同专业院系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项目管理学教材。例如,信息管理学生应该学习it项目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学生应该学习项目管理,而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应该学习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正确选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课程。与此同时,在选择教材与教辅工具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尽量选择著名出版社、著名专家的教材,这样内容充实,学生学起来轻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项目管理学,将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运用到相关领域与生活实践中。 当然,关于一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各方面合力共建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与努力。除了教师要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知识外,还需要学校给予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努力与专注等。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果不能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还要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具体掌握了哪些方法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总之,项目管理学在研究和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中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至今,它已发展成为体系健全的庞大学科。对于不同问题的研究,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在讲解案例与相应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时候,注意不要引导学生去记忆一些事实或是寻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提炼,并将问题用项目管理学的方法表述成数学模型的形式。应发展成由单一的教与学的知识传递通道,拓展为带着问题学与寻找问题教的双向反馈通道,加大课上讨论与分析的时间分配,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分析的过程中增强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与研究效果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与分类,进而引导学生分层次地逐步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改研究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 教学 实践性 论文摘要:《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医院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 信息管理 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高阶能力理论 论文摘要: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学》进行改革,根据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理论,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革新评价模式,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高阶能力,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在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背景 我国医学院校本科课堂教学大多以书本为标准,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时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与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身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充满生机和未知变数。从哲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青年的特点在于解构权威,具有反传统和反主流意识。因此,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了课本和课堂,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说,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知识也不再专属教师,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并非决定路径的人,选取何种途径获取知识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学生拥有很大的选择权。这一切都促使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模式。 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因此,当务之急是把高阶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的各环节中,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是指接受知识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是指重组知识的能力,最终由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避免“满堂灌”;要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融入医学新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 1.高阶能力培养理论 根据钟志贤、祝智庭、丁刚等学者的观点,高阶能力包括七个方面: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社会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在不忽视基本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兼容和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重知轻行、客观主义理论基础盛行、注重低阶能力培养”的现状。 2.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指学生能对学习负责,自我控制,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充满热情,愿意持续学习;知道如何转化知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协作学习或工作。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括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等五种特性。 要很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用有实践意义的主题去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拥有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自学,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转换角色。教师要向导师、帮促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研究者及学习者转化,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要向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者转化,开展协作交流性学习,主动建构情景图式,解决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能够阐释自己掌握的知识,根据情况制定和实施调控策略。 3.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 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和完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便调整和改善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一般是绝对评价,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而我们目前采取的总结性评价一般都是事后评价,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范例展示是向学生展示优秀成果,引导预期学习成果产生,是学生可以仿效的样例。范例展示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执行评价方法,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以便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其特点在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角色自主化、评价与教学过程一体化。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和真实性的评价方法,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把学习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把学习与评价、内容、过程割裂开来。 三、实证研究 1.实验对象 两个平行班,一个是卫生事业管理班,84名学生;一个是信息管理班,108名学生。《医院管理学》是这两个班的必修课,均采用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法。 2.实验方法 在相同教学进度的《医院管理学》教学中,卫生事业管理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信息管理班则主要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3.实验过程 (1)形成性评价体系贯穿教学始终。讨论、论文、ppt汇报、自我评价作为平时成绩,共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主要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论考试。 (2)撰写论文两次。主要是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所看文献进行分析、概括、综述的能力。 (3)进行开放式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对开放式讨论题讨论5次,放在每章讲完之后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所学内容进行活学活用的能力。由于所讨论的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从而对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师生角色提出挑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自主学习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各小组分别自主学习部分章节,并用ppt的形式对本组自学内容进行自主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学生交流时灵感的碰撞和激发,因此这种方法还能使组与组之间和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欣赏、激励和认可。 (5)学生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每组学生都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然后从各组完成的试卷中选取部分试题,再与教师出的试题综合而成a、b两套试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6)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学期成绩评定机制,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仅在考前搞突击的现象。进行讨论和ppt汇报时,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打分评价;学期结束时,由小组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并组织学生结合个人自我评价打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试题的创新性解答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说,到学期末,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5次小组讨论、3次小组作业、1次ppt汇报、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构成的,每项占10分。 4.实验结果 卫生事业管理班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信息管理班进行常规期末考前辅导。卫生事业管理班在学习的热情度、积极主动性、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等方面明显好于信息管理班。两个班的学期成绩如下。 (1)平时成绩对比。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在0~10分和11~2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学生都分布着百分之十几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却没有学生;在21~3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61.11%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则只有20.24%的学生;在31~40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6.67%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79.76%的学生。这个结果充分表明,信息管理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而卫生事业管理班由于采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办法,学生平时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平时成绩都集中在高分区。 (2)试卷成绩对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3%的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2.9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9.6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3.15%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9.26%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38%的学生,明显低于信息管理班,可能与信息管理班有考前辅导,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考前辅导有关系。 (3)综合成绩对比。把平时成绩40分和期末试卷成绩按60%折算之后相加,得出两个班的学期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9.44%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27.78%的学生,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33.33%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8.57%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18.52%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52.38%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信息管理班有0.90%的学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4.76%的学生。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不注重平时学习,信息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中低分数区域,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则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区域,这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两个班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的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优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理工类的信息管理班学生和人文类的卫生事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需要进一步在相似样本中开展研究。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情景教学在高职《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关键词]情景教学 管理学 教学情景 有效性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管理学》课程情景教学实例,探讨了管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指出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凸显管理情景的生活性、??题性、情感性和实用性。 一、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劳动模范魏书生在教改实?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现科学与民主.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局面的一种教学方法。简言之,情景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二、管理学情景教学的运用 知识信息是可以授予的,即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但是能力的提高或者技能的获得却需要相对更长时间的实?过程。管理的理论来源于实?,同时又用来指导实?。只有在实?中学习管理学,才能够真正理解管理的精髓。因此,高职《管理学》课程首先要创设真实的管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实?中模拟管理的行为.把握管理的实质。以下我们以授课过程中创设的三个教学情景为例,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情景教学的运用予以阐述,并在每个教学情景的最后进行总结。 教学情景一: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 教学内容:管理者的素质与技能 教学情景设计:首先.通过一段视频,真实地展现生产机电产品的某公司各部门管理者的管理场景,增加学生对于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升任公司总裁后的思考教学案例,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再次,区分案例角色,由不同的同学扮演案例中的人物角色,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管理情景中,处理案例中的各种??题,通过亲身的体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各层次管理者胜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题,引导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归纳出各层次管理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区分出不同层次管理技能的比重。 情景总结:该情景之所以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因为播放的视频真实有效,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二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案例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三是最后的总结,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情景二:点钞训练 教学内容: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 教学情景设计:事先准备不同面值的数叠点钞纸。规定学生在不超过15分钟的时间内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完成钞票的清点工作,并记录各种钞票清点方法所需要的时间。清点的具体办法如下:一是先记录手持式点钞时间,包括分别记录单指单张、单指两张、三指三张、四指四张、五指五张的点钞时间;二、记录单指单张点钞时间,包括记录手持式点钞和桌按式点钞的时间;三、记录不同手型的点钞时间。点钞完成后,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析造成各种点钞方法使用时间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总结和提炼。 情景总结:该情景紧密结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完成点钞工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正确理解了科学管理的内涵。 教学情景三:折纸 教学内容: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教学情景设计:首先,每位同学发一张纸,由教师发出操作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提??——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旋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教师会发现学生完成的是各种不同的图案。其次,由教师邀请任意一位同学,重复上述指令,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可以提??。 情景总结:该情景极具生活化,并包含了许多??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比如,第一次通过教师单向指令,由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之所以得出不同的图案,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指令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二次同样通过教师指令,由指定的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但在指令执行的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了与教师进行双向沟通的权利。学生在向教师提??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教师的操作指令,因而最终折叠出的图案,更接近于教师所希望得到的结果。通过本情景的演练,使学生理解了不同沟通方式所产生的效果。 三、管理学情景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事实表明,管理学情景教学效果取决于管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为此需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凸显管理情景的生活性 在情景创设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根据将要学习的管理内容提炼出管理情景,无疑是创设有效情景的重要方法。情景创设中,有一个突出的??题是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景,结果却不理想。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景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该管理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管理情景。 2.关注管理学的学科本质,凸显管理情景的??题性 皮亚杰认为:人的已有认知,在面对新知时,首先是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之中;当新知不同被同化时,便会引起已有认知结构的顺应,主动改变,以适应新知,发展认知结构。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能够找到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景,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而疑??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正是管理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景.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 3.关注情景创设的载体,凸显管理情景中的情感性 情感性指教学情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情景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与学生交流感情并引起共鸣的过程,有情才能动人。有些情景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教师却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4.关注管理情景的有效运用.凸显管理情景的实用性 学习存在于人际关系中,存在于学习者参与其中的各种对话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人与人交往中。高职《管理学》课程开展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景中读出管理信息,提出管理??题,突显情景的管理味、??题性。管理情景出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情景中的管理信息,发现管理??题,而不仅仅是对情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感兴趣。通过提出如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管理信息、你能从中提出什么管理??题等。为学生指明观察情景的方向.从情景中抽象出管理??题,使情景更显管理味和实用性。 四、结论 情景教学是高职《管理学》课程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管理情景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地发展;运用不当,却会淡化高职《管理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管理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既要能体现管理情景的生活性、??题性,又要能融入真实的人物情感,凸显管理情景的实用性。 管理学毕业论文:浅析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研究 论文关键词 管理学基础 岗位要求 实训教学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落实这一方针,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能实现就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于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探讨研究。 1 基层管理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 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为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观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满意度、对基础管理能力的评价和要求,对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及基础管理能力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经营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属于基层管理者,也是第一线的管理人员,是一线从业人员与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岗位职责要求其一般应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分解工作任务的能力;指导他人活动的能力;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激励员工的能力。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严格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注重学生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及综合素质是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任务。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结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笔者认为,改进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管理信息收集及分析处理能力、计划和决策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及指挥能力。围绕这些能力的培养,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体系,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教学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2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而开设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尤其对营销类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是高职学生对所学课程建立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类各专业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分析,可以肯定管理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业能力形成、发挥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组织对基层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加强实训教学是社会发展、教学理念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一般要求。高职教育是一种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教育,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日常管理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高职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不满足被动地接受,愿意并能主动地探求相关的知识。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的弱项,如果按精英教育的方法,则理论讲授过多,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培养生产技术的管理者、技术标准的执行者、创新力的思维者、凝聚力的实施者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专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分析出胜任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并找到基本职业能力与管理学基础课程基础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训练和指导意义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实训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从而提升整合其职业素质。 3 管理学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管理学基础作为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直采取比较单一的“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本节课程的知识点,然后确定重点、难点,按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再配合一些习题或案例,最后布置作业。这种常规课堂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觉得学习管理学基础就是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从而使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教材内容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使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缺乏系统的实训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只有导向性而可操作性不够。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违背认知与能力形成的内在规律,结果是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学生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和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毕业生。 4 基于岗位要求的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的设计 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出发,针对基层管理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状况分析,就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 4.1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的能力 理解并描述相关管理概念是基层管理者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对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在每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针对这一能力,笔者设计课堂讨论、调查与访问、课堂辩论、多媒体教学、专题研究等5个实训项目。首先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什么是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哪些管理实践活动,认为哪些管理实践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等等,让学生明确管理无处不在,管理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课堂讨论对管理理论有所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谈,了解管理者、管理职务、管理层次及不同层次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后组织学生就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辩论,使学生明白管理思想源于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产生于管理思想,而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管理理论发展不同阶段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后通过专题研究,探讨中、日、美三国企业文化的不同,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管理方法是各不同的。 4.2 信息收集及管理环境分析能力 这一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企业调研及小组讨论来实现。首先是划分小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内容,设计调研方案;其次是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并分别进行记录;每个小组运用五力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企业外部环境分析方案;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分析报告;实训结束后各小组上交一份管理环境分析报告。 4.3 计划及决策能力 这项技能可以通过3个实训项目实现。首先通过测试评估每个形势的计划能力,使学生明白计划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其次通过为班级编写计划书的形式,训练学生计划书的撰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撰写各类计划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管理游戏衡量个人决策、集体决策与专家决策的异同,使学生基本掌握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决策方式,提高决策能力。也可以结合管理环境分析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让学生在五力分析法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 4.4 组织及创新能力 采用分组调查、讨论和模拟招聘的形式进行组织及创新能力的训练。首先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产生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然后可以自由选择比较熟悉的企业或到学校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查访谈,了解该单位的职能部门设置情况,掌握该单位的部门设置、各部门的职责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结合教材学习内容提出改革部门设置和部门工作的创新意见,写成调查报告,并画出该单位的组织机构图。在这一项目的实施中,教师要对如何进行调查采访和撰写调查报告给予辅导,预先检查各组的调查提纲,并配合做好各单位的联络工作。 4.5 领导意识及指挥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领导者的领导风格;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领导的实质及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和把握领导者拥有权力的过程,培养学生处理管理冲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模拟指挥,训练学生有效指挥的能力;最后通过领导方式倾向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6 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认识、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能力。它既是一种生存能力,也是一种发展能力。通过管理游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沟通体验,加深对双向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重视双向沟通,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沟通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5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方式 5.1 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训教学体系 在本门课程中,至少拿出1/3的课堂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参与式、交互式教学,这是管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结合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发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中,教师不再以讲解为主,而是充分运用预习和复习环节使学生充分理解书本理论知识,指出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对重点、难点知识作扼要的说明,大部分时间则用于收集各种实际管理问题,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上台发言、管理游戏、自我评估、学生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避免单纯的课堂讲授,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课外收集资料,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就像其他各种技能一样,都要利用经过整理的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 5.2 校内模拟实践活动 管理学基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类学科,要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实训确实很困难,因而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必然成为专业实训的主要途径。在各种理论知识及单项技能训练结束后,利用学期末一周的时间,组织学生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系统模拟一家公司从组建到营运的全过程,以创建公司为主线,让学生小组设计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通过介绍公司主要业务和目标顾客定位、总经理就职演讲、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机构设计、招聘模拟、领导风格优缺点分析,激励、沟通等实训项目,再现实际管理中涉及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增强学生管理技能。 5.3 深入企业的管理调研与岗位见习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岗位能手、职业专家来校示范性教学,以烘托整个职教氛围。同时,组织学生到有先进管理理念、绩效显著的知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聘请企业的管理者为本门课程的客座教师,为学生做专题演讲,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方法初探,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原则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定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高专管理学教学尽可能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方向转化。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浅谈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途径 摘 要:该文根据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相关理论,首先分析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指出了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网络教育 发展途径 如今已经全面进入到信息时代,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教学主旨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我国培养更加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1]然而就目前的教学体系来看,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们应当加以重视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该文便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对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有助于教学现状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1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弱,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和普高学生相比,其总体素质要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所以说,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因材施教;一是突出教学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姿态一直是以开放互动为主,教学上更加轻理论而重实践。他们的教学理念重心是面向社会,前提和基础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性的强调,继而是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主要的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比较强调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关于具体的教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强调要让学生先理解教材,再以此为基础和指导,配合教师讲解,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得到强化。教师试图做到讲一课、学生就能学会一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一步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教育中一些问题的存在尤其是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没有足够地重视中职院校。另外,也有从教人员方面的主观原因,他们对计算机专业乃至学生都采取的可能是漠视的态度。具体看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的整体素质 中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可以说都是在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中职学校参加教学工作,而计算机网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他们对此还欠缺深厚的教学功底。另外,就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方面来说,中职学校还是很欠缺的。对于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更少,这样教师在既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专业培训的情况下,只能是自己去摸索着进行我们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大部分教师的照本宣科,学生往往是学得一头雾水,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教师教起来也非常吃力,最终只得敷衍了事。 2.2 对教材的依赖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依赖教科书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一次展开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不少时候也是如此地效仿我国古老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课堂完全成了形式,大大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最极端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教师读,学生听”。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听之昏昏欲睡,其进入中职学校的满怀热情也被消磨殆尽了。最后甚至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了他们转变了学习目标,他们不再是为学习而读书,却仅仅是为了那张毕业证书。 2.3 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严重缺乏 由于网络资源太过复杂,学校和教师为了控制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以防其进行一些不合规的活动。所以我国大多数的中职院校就局限了能够提供学生使用的网络平台。限制学生的上网行动多采用小型局域网或是校园网的形式。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种的一个网络环境下,学生只能被动的使用网络,这就不利于营造适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3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途径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振兴中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中职院校教学规划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积极落实这一任务。必要的教师专项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还应当在中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探讨方面有所加强。还可以开展一些专项的课题研究,这主要在校内进行,教师彼此之间应当加强沟通和交流、通力合作,以便真正提高中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开拓教学创新 就以Computernetwork必学课程拓扑结构这一教学内容来看,教师若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学,那么关于其中“总线型、环形、星型、树型、网状”[2]等这些概念,学生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和掌握。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实践并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我在上课之后便带领学生到实训室。先是为大家做了示范,学生自己在旁边观察体会,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从旁引导和指正。这时候再提出问题:什么是星型结构?那么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答这个问题。此外,计算机网络知识当中有一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却没有办法做实验去论证它。例如网络协议种类中的Conneetionlessprotoeol和Conneetiono6entedpotocol。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将connectin记essprotocol比喻成给朋友寄信”[3]但是寄出信件之后对方有没有收到,你一般是收不到反馈信息的。这是一种类似eonneetionlessprotoeol,的无连接协议。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让学生了解地更为直观。对于那些常规计算机语言的具体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样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但使得我们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更加简单,更重要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知识应用效果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最基础的内容。这也是当前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第一要务。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当建设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不断完善其中的设备设施;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以便获得更多的资金赞助。为了实现教育的基础目标,应当尽一切努力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加强。 4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还需要教学质量上下足功夫,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以此为基础规划出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美好发展前景,这也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浅谈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优势 【摘要】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上的资源日益丰富,宽带校园网的逐步建成和日渐普及,基于互联网。局域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中小学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本文就如何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浅谈几点体会: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各学科的差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关键词】网络教育 发挥优势 科技迅猛发展,驱动着教育现代化。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上的资源日益丰富,宽带校园网的逐步建成和日渐普及,基于互联网、局域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条件。中小学“网络教育”,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到一定程度后,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 所谓“网络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呢? 1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学习;而更重要是学会学习,能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这些基本素质需要在青少年时代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一点一滴进行培养和积累。但现实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旧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难谈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指导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阅读、网上搜寻和发表学习报告等,把学生从禁锢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现代信息网络的应用,大大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设计能力培养过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创造任务驱动的网络自主学习新模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确概念,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锻炼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 下面以《计算机安全问题》一节的教学过程为例。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将设计好的网页框架文件发送到学生机,主要文本为:计算机病毒概念、病毒特点、病毒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有哪些、如何看待计算机犯罪。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采取网上布置任务: (1)阅读课本,将问题的答案输入相应的编辑区; (2)上网查找有关病毒发作的实例和相关新闻报道,下载整理,链接到自己建立的超文本“实例报道”上; (3)上网查找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资料,下载,链接到“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有哪些”的文本上; 其中任务二和任务三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先分工查找,然后协作整合到一个文件中。教师通过监控系统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随时给予遥控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利用作业提交功能将完善后的网页交到教师机,教师以网络广播方式展示,与学生共同进行浏览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老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作业与考评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学生通过网上资料深刻地认识到病毒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思想上提高了警惕,了解到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了法律意识,努力做合格网络公民、提高了教育效果。 3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自制、整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发挥网络优势,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容量,增加很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动画、影像、图片等素材,创作模拟仿真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多个感官并用,增加了教学效果。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进度,自主学习,利用课件中的仿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4 提供网络学习环境 为学生开设“绿色网吧”,提供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虽然网上的素材非常丰富,但是学生的信息素养还不够高,网上琳琅满目的知识学生还缺乏辨别的能力,因此难以对网上知识的质量和正误做出正确的辨析,另外学生从网上获取必需知识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如果没有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将非常低。因此,在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直观的学习材料。当然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利用一些搜索引擎,自己查找网上的其它素材,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进一步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程度的全面提高,网络教育理论不断完善,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推广,网络教育一定会像多媒体辅助教育一样迅速得到普及。计算机网络,不仅是一种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最终将成为师生获取信息、开展研究、进行创新的一种必备的工具。以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飞速发展为代表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必将使中小学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而网络教育的普及,则是我们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教育观念正在悄然改变,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成形,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发展尚不成熟,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则使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台阶,并展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浅显地探析。 【关键词】计算机 人工智能技术 系统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使计算机模拟人的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学科,用过对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的研究,制造出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教育观念正在悄然改变,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成形,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发展尚不成熟,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而人工智能的引入,则使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台阶,并展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1]。 一、人工智能技术概况 人工智能是通过研究人的智慧机理和思维过程,利用计算机体现和模拟人的智能行为。人工智能自其正式提出至今短短几十年内取得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工具。由于人工智能的效用堪比人的智慧,在进行信息分析处理时可以采取语音识别,实现人机对话,所以其应用范围自其发展以来逐步向诸多领域扩展,如医学、建筑学、地质学、机械等,而其研究课题也不断深入,如专家系统、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博弈等。人工智能具有理解经验并从中学习、辨别模糊或互相矛盾的信息、快速而成功地对新环境做出反应、在解决问题时使用推理进行有效的推导、能处理复杂的情况、应用知识控制环境等诸多能力。人工智能是一个知识信息系统,知识在人工智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的智能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发现、储存、学习、推理和决策才能展现出来。人工智能主要有以下优势:首先,由于知识储存与计算机系统中,为人们知识传播和复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传播和复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带来无限的知识共享。其次,人工智能系统拓展了知识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在某些任务处理的质量和速度上,人工智能展现的能力惊人的能力,远非人类所能及[2]。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一)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由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物,在网络教育领域的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则使得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更加明确,帮助决策者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模型,提供多种备选方案,同时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选择、优化、比较、分析,从而使决策者的决策更加准确、有效[3]。 (二)智能教学专家系统 智能教学专家系统ITES(Intelligent Teaching Expert System)是传统CAI系统转向的主要方向,是一种开放式交互教学系统,通过智能教学专家系统利用计算机对专家教授教学思维的模拟,从而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智能环境。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智能专家系统获取知识,另一方面,智能教学专家系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包括知识储备、能力、学习方式等)进行知识传授,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升。在智能教学专家系统中,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具有以下智能:首先,自动生成各种问题和练习,并在教学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还能自动生成和理解自然语言;其次,能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并对教学内容具有解释咨询的能力;再次,能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判断,评价学生学习行为,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同时使自身教学策略得到完善。 (三)智能导学系统 智能导学系统(Intelligent Induct-learning System)是现代继续安吉网络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计算机网络教育项目的保障。通过智能导学系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能快速地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学习的全方位服务,进而达到学习的成功。智能Agent技术的智能导学系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导学策略,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在这种导学策略下,系统不仅能自动生成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并且能合理规划、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同时能针对信息反馈内容及时修正导学策略,使导学策略更加合理科学[4]。除了上述3各种系统在计算教学中的应用,还有智能仿真技术(Intelligent Simulation Technology)、智能硬件网络IHN(Intelligent Hardware Network)、智能网络组卷系统INES (Intelligent Network Examine System)、智能信息检索引擎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Retrieval Engine)等系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应用,这些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共同推进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使我国现代计算机网络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通过多种智能系统的应用,使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时空制约进一步突破,大大延伸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服务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应用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未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个性化将会更加突出,远程教育也将实现更好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浅谈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途径 摘 要:结合多年进行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经验,阐述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现状,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其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现状;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成为培养我国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科目,其教学主旨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我国培养更加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然而就当前我国中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体系来看,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是需要我们重视且有待加大力度去改进与完善的。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从教经验以及数年来对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研讨及研究,力求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总体素质与普高学生相比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因材施教与突出教学的实用性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一贯以其开放互动的教学姿态扎根于学生心中,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践而轻理论,教学理念以面向社会为重心,在强调所学知识应用的基础上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以期让学生在毕业后尽快服务社会,体现出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在具体教学方面,计算机专业教学注重让学生理解教材,以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为引导,结合教师讲解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力求做到教授一课即让学生学会一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逐步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体现了我国教育体系对中职院校的重视度不足,同时也体现了从教人员对计算机专业以及学生的漠视态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整体素质 由于中职院校中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师范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对于专业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来说他们有些还不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中职学校在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方面开展不足,教师培训项目更是严重匮乏,教师相当于是在摸索着开展教学工作。这种教学状况造成大多数教师形成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得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教师教得焦头烂额,应付了事。 2.对教材的依赖性 在某些时候,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又回到了我国古老而又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即完全依赖教材开展教学工作。这时,对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几乎成了一种形式,教师读,学生听,枯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昏昏欲睡,从满怀热情地进入中职学校,到最终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他们的学习目标从而也产生了转变,即不是为了学习而来,而是为了那张学习期满后的毕业证。 3.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严重缺乏 在当前我国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对计算机专科,有些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利用电脑进行一些不符合教学原则的活动,将能够提供学生使用的网络平台局限化,采用小型局域网和校园网的形式来限制学生。这种做法虽然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效果,却也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网络使用者,而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途径 1.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师资建设体现在中职院校教学规划中的每一个细节程序中,如针对教师开展专项培训课程,加强中职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探讨以及在校内开展某些专项课题研究,通过教师与教师间的通力合作,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开拓教学创新 笔者数年来一直从事于江苏省某中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工作,在开拓教学创新之路上历经坎坷,却也有一些个人的体会。如在Computer network必学课程Topological structure(拓扑结构)一课中,如果教师还是照本宣科地依照教材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其中“总线型”“环形”“星型”“树型”“网状”等基础知识,学生大概直到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天都不清楚这些结构的具体含义。因此,作者在这一课中并没有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开课时将学生带到实训室,首先通过示范,让学生进行观摩体会,随即又让学生亲手体验,教师只在一旁做引导指正工作。如,当向学生提出“什么是星型结构”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是似是而非的言语描述,而是采用实际行动来回答问题。另外,对于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一些理论性强但又无法进行实验论证的课题,如网络协议种类中的Connectionless protocol以及Connection oriented protocol,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将Connectionless protocol比喻成给朋友寄信,至于信件寄出后对方能否收到,一般不会反馈信息给你,这种情形,即类似Connectionless protocol,无连接协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一些常规计算机语言的具体含义,从而使他们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让教学工作变得简单,又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知识应用效果 加强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头等大事。一切都是为了教育的基础目标出发,尽最大力量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 综上所述,当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要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教育规划更好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职教中心)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老年网络教育中计算机网络通讯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摘要:网络教育以方便、快捷、覆盖面广,同时是现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越来越被老人年所接受,这也是发展老年人网络教育的时展要求。本文结合老年人网络教育中所遇到的网络问题展开讨论学习。 关键词:老年教育 网络通讯 技术故障 1、计算机网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在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也逐渐凸现出来。从Internet的角度看,对网络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网络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网络通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泄露、信息篡改、非法使用网络资源、非法信息渗透、假冒等等方面在网络上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安全,以至于从技术方面将安全问题是整个互联网技术里较为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操作系统本身的问题,各种应用服务存在安全问题。一方面电磁泄露、搭线窃听、非法入侵、线路干扰、意外原因、病毒感染、信息截获等。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95%与互联网相联的网络管理中心都遭受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黑客攻击的重点。目前统计,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感染和破坏的情况相当严重;电脑黑客活动频繁出现。网络信息系统具有致命的脆弱性、易受攻击性和开放性,这些不但严重侵害了网民的利益,同时制约我国网络通讯的安全发展。 2、改进措施 (1)硬件主机的技术安全:加强对网络连接计算机电脑的安全范围包括:防火墙的系统规则处理、更新增加人们潜意识中的安全意识以及漏洞系统的补丁升级更新等。可以使用Internet信息服务(IIS提供的)身份验证方法来控制对网站和FTP站点的访问。(包括下列信息:网站验证:介绍符合您验证用户网站访问要求的身份验证方法。FTP站点身份验证:介绍符合您验证用户FTP站点访问要求的身份验证方法。)同时也可以在FTP站点或、网站目录或文件级别设置身份验证。身份证验证技术可以减少或者阻止非法用户对本系统的非法操作和恶意系统的侵入。可以要求操作者在提供有效的用户密码、账户、用户名对服务器进行登录和操作。 (2)网页访问及时的处理:适当地控制对Web和FTP内容的访问是对信息的权限的控制,阻止了非授权用户进行的信息的浏览,修改甚至破坏。是安全运行Web服务器的关键。权限是与对象(如文件或文件夹)关联的规则,用于控制哪些帐户可以获得对象的访问权限。使用Windows和IIS中的安全功能,您可以有效地控制用户访问您Web和FTP内容的方式。可以控制多级访问,从整个网站和FTP站点到单独的文件。每个帐户均被授予用户特权和权限。用户特权是指在计算机或网络上执行特定操作的权力。 (3)安装防火墙技术:防火墙可以是一台有访问控制策略的路由器,一台多个网络接口的计算机,服务器等,被配置成保护指定网络,使其免受来自于非信任网络区域的某些协议与服务的影响。我们可以看成防火墙是在可信任网络和不可信任网络之间的一个缓冲。主要的技术有数据包过滤技术、应用网关和服务等;防火墙体系结构在网络中的设置应用。所以一般情况下防火墙都位于网络的边界。第二给个包过滤路由器是它置接受源于堡垒主机的数据,负责管理Dmz和内网之间的访问。例如屏蔽子网型防火墙。它是由两个包过滤路由器和两个堡垒机组成。堡垒主机和服务器放置在一个处于内外网的小型网络中。连接外网的包过滤路由器主要用来防止外网的攻击。并管理外网对dmz的访问。 通过在内部网络中的每台工作站上部署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补丁管理与系统监控,我们可以集中收集内部网络中的威胁,分析面对的风险,灵活适当的调整安全管理策略。这样对外网,内部网是不可见的。同理对于内网外网是不可见的,内网眼通过服务才能访问外网。但这仅仅是不够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从网络结构上的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交换层设备上做好访问控制与流量管理。对于入侵者必须通过外部路由器和堡垒主机,内部路由器才能入侵到内网中。到目前可以认为是最安全的。 (4)访问安全技术:使用安全审核技术跟踪用户活动并检测对NTFS目录和文件的未经授权的访问。用户试图访问受到限制的帐户。技术的重点部分是安全策略的订制和授权信息的验证技术。可供审核的活动包括:用户成功和失败的登录。用户试图执行受到限制的命令。 (5)网络安全管理技术:新的安全管理技术的研发应用可以代替人们常规的操作减少可能由于疏忽导致的人为错误;提高管理员的安全意和管理水平,定期的安全综合培训必不可少。 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员对网络系统进行网络监控,网络服务器应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方向。运用计算机网络在技术上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如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结合进行安全控制非法用户对目录、网络权限控制、实行个人网访问控制、服务器的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结合进行安全控制非法用户对目录、文件和其他网络资源的访问。如有非法黑客企图攻击、破坏网络系统、网络服务器应实施锁定控制,自动记录企图攻击网络系统的次数,达到所设定的数值,该账户将自动锁定,确保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员对网络系统进行网络监控,网络服务器应记录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方向。对非法的网络访问,服务器应以文字、图形或声音等形式报警来提醒网络管理员。只有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实施了好的安全技术其中所要面临的危险就会少一些,安全的级别就会高一些。然而即使做好了上述的几种技术网络也不一定是安全的。为了实现安全的网络,我们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出自己的网络安全产品。以适应我国的需要,推动计算机网络通讯的良性发展。只有不断的更新系统补丁,实施新的安全技术,提高网络管理水平,才能将网络变的“固若金汤”。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教与学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教” 1. 教学平台的系统化和网络化。网络教育的技术基础是互联网络、综合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有线电视网作为网络教育信息的支撑平台,保证了网络教育手段的先进性,使得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形象、开放,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信息共享成为可能。 2. 教学环境的虚拟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校园课堂教学环境,实现了模拟课堂、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打破了时空局限,建立了虚拟学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规模,降低了教育成本。在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采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 3. 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提供的开放性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方便地获得资源,便于教师随时更新和补充教学资源,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动态地调整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处于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主动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4. 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网络教学平台所带来的教学环境虚拟性、交互性以及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自主性,使得网络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协作式、讨论式、探索式、开放式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能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学” 网络教学是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式和个性化的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产生不同的效果。网络教育下,教育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学生能按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邀游浩瀚的知识海洋,学生的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和自主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网络教育下,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网络教育下,学生多感官并用、立体化接受信息,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既易于理解,又便于巩固。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远大于以往任何教师、教材乃至图书馆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可以及时、迅速地反馈教学效果,可使多种观念得以沟通和交流,可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借助因特网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流,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启发式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与共享性使得学习者与传授者随着知识的发展不断变换学习的主体,教师既可将自己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网络教育别人,又可作为一名学生,从网络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因而网络教育能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优势开展教学 1. 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与显示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接触书本教材的内容,而且可以广泛的接触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网络媒体的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文本、声音、图画、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因素。多媒体表现形式,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所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不仅内容量丰富,而且学习资源的形式也丰富。资源的另一个表现方式还体现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师,它是一种特定的丰富的人力资源。 2. 发挥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媒体模拟与放映优势,促进教学形象生动化。多媒体具有很强的模拟和放映优势,可以把真实的教学内容或真实或模式放映出来,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效果突出。网络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死呆的说教活动和呆板的文字表述,实现向学生展现形象、直观和具体的网络媒体情境。 3. 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开放优势,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精神。当今社会,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个性发展的教育时代。教育提出了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展协作学习的目标和要求。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加强协同学习和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思维活跃的当代学生,他们也更乐于探索知识奥迷,对网络也独有情钟,这也迎合了当今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的聊天、论坛和留言板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师是网络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要当好指导员,共同参与学习互动交流。 4. 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优势,克服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广泛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学习,它是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也是网络教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5. 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优势,充分实现分层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方法打破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和学习内容的局限,通过教学设计和网络设计,可以提供多套学习方案和学习方法,从而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6. 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互动优势,促进探究式学习。运用网络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创设网络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现探究式学习。相对传统教育,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方法,更容易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网络教学方法,更容易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交流探究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浅析 摘 要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育平台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自主选择的公平性、低成本的教育形式,让社区居民在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到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教育 社区教育 网络平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发展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形式和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创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计算机网络教育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一种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计算机网络教育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它体现了教学对象的自主性。同时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此外,计算机网络教育使教与学双边实现了交互化。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学”。而真正的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双边的互动与交流。计算机网络教育正是利用了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使得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网络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的双边互动,处于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合作关系中,从而有效解决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盲目性、疑惑性和孤独感。 1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计算机网络教育具有对象开放、资源开放、形式开放和时空开放的特点,可以拓展社区居民的学习空间,摆脱工作、生活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教学方式丰富灵活便捷,对社区教育的实践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1.1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技术基础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面向的是全体社区居民。由于社区居民所处空间和学习时间比较分散,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展社区教育,一方面向基层社区延伸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组织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受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所限,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很难保证。而计算机网络教育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社区信息化教育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教育公平的权利。 1.2 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教育法》第11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社区信息化教育平台打破各类教育相互隔离的状况,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衔接与沟通,可以为幼儿到老人的全体居民提供普遍教育,使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目标最终成为现实。 1.3 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具有多元性,有可能是各类学历教育,也可能是非学历教育,可能是正规教育,也可能是非正规教育。因此,用于社区教育的教学资源应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学科完备,使学习资源不会因为居民所选择的知识类别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利用社区信息化教育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其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只要具备上网条件,社区居民就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达到“一人多师,一师多用”,从而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高效化、公平化、大众化。 1.4 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 与传统教育相比,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可以通过网络把教育信息传递到传统教育机构无法覆盖的地方。同时,由于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手段的丰富多样性和社区居民的多元选择性,为社区居民(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43页)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得居民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从而推进了居民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成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2 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建议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社区信息教育平台,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自主选择的公平性、低成本的教育形式,使得全民教育的功能、价值、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 2.1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 社区信息教育平台应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主动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开放的、公益的、个性化的远程网络学习服务平台。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教育培训“菜单”,让广大市民在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到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更好地满足大众终身学习、快乐学习、免费学习的需求,从而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样样有学”的人文环境。 2.2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 (1)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由于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具有用户众多、层次复杂的特点,开发建设宜采用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必须是在深入调研与长期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应该最大程度的体现当地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扩充和完善系统功能及学习资源,最终建设成为满足广大市民需求的网络学习平台。 (2)性能可靠、安全可控。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在性能上应能支持多媒体信息传输、统一的信息和系统管理维护功能。同时要具有安全保障机制,建立标准统一、切实可行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设计合理、运行高效。基于成熟的系统软硬件环境进行平台建设,以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合理建立索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库的访问效率。 (4)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应力求功能体系完整、助学能力强,学习资源内容全面、形式多样。除提供最基本的学习功能以外,还应包括服务、互动、管理等其它功能,以支持社区居民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5)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由于社区教育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广大市民,栏目的设置应直观醒目、导航清晰、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2.3 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推广使用 在推广阶段,应首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做好调研,要充分了解居民家庭计算机配置情况、互联网接入情况和社区教育网络平台运行情况,为平台的普及积累第一手材料。推广过程中,可先选择一些社区作为试点进行试运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同时利用社区居民集中性强的特点,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强社区之间横向联系,逐步提高其了解率、使用率和覆盖率,以发挥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最大效能。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谈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软件开发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网络教育飞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从软件开发技术与网络教育的关系角度阐述了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教育;重要性 自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诞生以来,在教育技能方面历经二十余载的发展,计算机正以强大的势头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加之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化和普及,也扩大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规模。1968年,由此,“软件工程”一词在北约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被众多学者提上了议案。目前,计算机网络教育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发展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过程 软件开发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化的工作,软件开发技术也经历了相当的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软件开发初期,对软件开发的认识上,人们普遍的都比较重视“软件危机”的解决措施。20世纪60年代末,由K.W.Dijkstra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大受世人的追捧,很多人认为这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软件危机”,但面对大型软件系统,系统的重要性、稳定性、扩充性却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面向对象方法,使软件工程领域重获生机。对象管理组织OMG于1997年11月将UML正式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自此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陈出新,造就了目前UML作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备受社会各界青睐。 随着SOA体系的出现和CASE技术频繁的更新,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持续更新和不断完善,在软件开发技术上及时出现了呈现出的飞跃,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网络教育。 二、现代网络教育的特点 从教育培训层次来看,计算机技术也逐步用于教育界,因此网络教育应运而生,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也在教育形式方面影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短,因此“优势”也就意味着新技术的结束。网络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体表现在:加快了教育模式的改革,使传统面授教育逐步过渡为网络远程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从使用传统的书本等纸介课件资料,逐步转变为采用网络资料、学习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从而做到了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使其按照自身条件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地学习知识;有助于自动化的进行教学管理活动,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从而使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三、软件开发技术对网络教育的意义 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以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为前提,软件开发技术也为网络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支持。 1.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当前,国内有很多种开发教育资源库的模型,获取资源的途径因此多样化,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了资源库,为网络教育储备了足够的文献资源。传统的数据库管理模式限制了数据的重复利用,而且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较差,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工浪费。而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则使各类教育资源和资源数据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使资源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这一点是我国原有的管理工作无法企及的。 2.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网络教育的管理手段 先进的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丰富了教育资源,而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种可选途径,极大的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也使教育管理模式的软件化和信息化,获取信息的准确率和管理效率也因此大大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管理信息的备份及存储带。此外,教育管理软件也被广泛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3.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针对性 我们一般都根据学科分类来划分教学内容,它可以按照学科类别将教学内容归类,从而细化知识点,拓宽知识面。所以,对于网络教育来讲,准确划分学科类别,积极开发并推广应用软件技术,有助于细化学科内容,从而有目的地开展网络教育。同时,学科分类软件的广泛应用也有助于整合课业资源,促使管理者根据学科知识特点,科学的划分知识层次和学科类别,以突出自身教学活动的特色。学科分类软件的应用,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氛围,教育者可通过这一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的循环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突显教学个性。这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特点。 4.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灵活性 软件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助教学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实践应用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突显网络教育的时代特色。同时教学软件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提高了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开创了现代教育开放、交互、自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软件开发技术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依据。实践证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将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育 摘 要: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教学的尝试。要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育;模式 一、网络教育的内容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是在先进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交流,加强师生协作研讨,优化教学过程。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教学法,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网络教学这一概念,可以视为教学的工具或媒体。网络教学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的过程,在此意义上,网络成为学习资源,网络教学则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 二、网络教育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是集多媒体的长处于网络的优点于一身,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 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3.教学方式的先进性 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4.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网络教学的基本结构和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 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出现迅速和反馈及时的功能,提供化难释疑、强化应用的目的。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 2.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光盘服务器功能,使每个学生机都能享受CD-ROM,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光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张光盘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光盘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对网络教育一些问题的思考 1.课堂容量问题 网络知识如果局限于现有教材,它就变成了电子课本;网络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教材,它又变成了无源之水。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重点、难点,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随心所欲。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 3.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偏高 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接入就无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然而,我们对网络教学认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变革的,这种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计算机网络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全球化为网络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它的优势使它在各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对提高现代教育质量无疑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主要就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教”与“学”进行了探讨。 网络教育是在现代技术条件支持下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实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由于网络技术本身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使网络教育也具有了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新特点。本文旨在从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教”与“学”的特点中,寻找网络教育中“教”与“学”的合适关系,使网络教育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优势。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教” (一)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传统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学条件、环境的限制,教学对象一般是有限的,且处于一种相对封闭并呈阶梯级发展的状态。相对封闭是指教学任务为特定年龄的教学对象设计,无论学习者差异如何,一般都只能按照规定进入相应的年级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呈阶梯级发展指学习者必须按基础、中等、高等教育这样的顺序发展,不可逾越。网络教育系统下的教学对象却是开放的,无论性别、健康状况、国籍或贫富贵贱,只要拥有了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学习者就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任何专业、任何课程进行学习。 (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传统教育中的教学资源可以分别用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以线性排列方式来呈现,这种呈现方式系统性强,但灵活性不够。网络教育中的学习资源可以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按照教学需要集结在一起,以超文本方式呈现,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这种基于Web的教育教学,可以创设一种符合建构主义理念的全新教育情境,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意义建构。 数据库作为资源库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的最大魅力之一,而且网络信息资源是多样的,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没有人是信息的主宰者,对于网络终端的每一个学习者而言,他们在信息面前都是平等的。拥有可共享的大量信息资源,这正是网络能在教育中有强劲发展势头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交互型媒体,有多种技术可以支持网上交流,交流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交互方式。如BBS、FAQ、聊天室以及电子邮件邮件等。 这里所说的交互有两种含义。一是学习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习者和指导者之间的交互。在网上远距离学习模式下,一般来讲,学习者和指导者在上机时间上是相对自由的,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检索后援引知识库的资料自动回答。有些计算机系统不能回答的问题,则由指导者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将答疑内容发送给学习者。这种特殊的交互形式,使得学习者和指导者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当然,特殊情况下,学习者和指导者也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同时上网,进行网上实时交流。 二、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学” (一)学习模式的多样性 网络学习因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所以学习模式比较自由。它不但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分组学习,在网上进行小组讨论。若配以大屏幕显示设备,还可以实现团体教学,使教学活动的组织更加灵活方便,教学效果也可大大提高。 (二)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自我更新知识,通过自己思考、探索来独立完成学习。网络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人—机”交互,而是复杂的“人—机—人”交互。这类交互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自主性具体表现在:学生确定自已的目标后,能够借助网上优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支配学习时间,从中知道了如何学习才能达到目标,也知道了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效率、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不必跟随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而且网上没有固定的学习模式,自己不主动学习,就不可能得到新知识,这样学生就由原来被动的、不得不学转变为主动的、要求去学。从而能提高学生的领会和保持水平,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掌握学习进程,自己负责学习效果,这有助于养成学生在教育活动、工作职责和个人行为等方面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时间,自己确定学习地点,学习时间、空间的灵活性大,特别适应于成年的、在职的学生的主客观条件。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它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目标。因此,网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素质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在网络教学中,学生要对(下转第93页)(上接第91页)自己的学习负最大的责任,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工具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缺乏自律能力,在眼花缭乱的网络面前,当最初的新鲜感消失之后,学 生就可能离开学习的轨道,忘记了学习的目标。缺乏自学能力,学生就不知道该学什么和怎样学,对年纪越小的学生这个问题越大。我们在网络远程教学中,发现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矛盾:促进自主学习是网络教学的目标,而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又是网络教学的前提,二者是相悖的。这一矛盾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加以深入地探讨。 三、“教”重于“学” (一)弥补网络教育之不足需要加强“教”的研究 近年来,网络教育巨大优越性使它发展迅速。然而,网络教育同传统教育相比,也存在了很多的先天不足:1.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2.网络教育提供的“标准化”课件,不仅缺乏个性,而且也缺乏教学中的直接交流,因而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3.网络教育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4.网络教育所实现的时空分离,导致对学生的社会性激励减弱,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网络教育存在的上述不足,是站在传统教育角度审视网络教育而存在的必然结果。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可看作是师生之间发生的“人—人”系统。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学过程则由“人—人”系统转变成为“人—机—人”系统。于是,“机”就成为师生之间的桥梁或中介。正因为教学过程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才有了人们对网络教育的上述批判。其实,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并不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毕竟,教学过程本质上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网络教育,都应该完成这一双重任务,只不过在完成这一双重任务的具体教学模式上存在着差异。既然如此,我们若要弥补网络教育之不足,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网络教育中“教”的研究,加强网络教育中的“教”如何才能够完成认识与发展这一双重任务。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差需要加强网络教育中“教”的研究 网络教育是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依托的教育模式,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完全在于学校和教师,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包括自主性学习习惯,自主性学习兴趣,自主性学习思维,自主性学习方法,自主性学习能力等要素。网络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网络教育招收的学生则仍然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着教师,师生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依赖关系,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差。这种惯性虽然随着学生走上社会而有弱化的趋势,但在整体教育背景下,学生对教师依赖的这种心理定势,始终顽强地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育中的学生也不可能都在短时间内迅速摆脱对教师依赖,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于是,我们的现实网络教育就陷入一种两难境地:既不能无视网络教育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又不能忽视网络教育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较弱的现实。摆脱这种两难境地的唯一办法就是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性学习习惯。为此,就要求我们加强网络教育中“教”的研究。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略谈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和实施途径 摘要:该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的分析,提出了网络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进行网络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探讨如何通过一些途径更好地激发应用网络来教育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更好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育;辅助教学 1 计算机教育网络的发展及现状 近几年,随着网络建设的发展,通过网上进行授课已经成为可能。网络教育由于其以学生为中心,不受时间、地点、次数及进度的限制,能自由利用网上资源等优点,成为教育方式的发展新趋势、教育也随之进入网络教育的新时代。 目前,很多学校都加入了网络教育建设的行列,从网上不少的主页都可以找到远程教育的内容。但是这些教学网页普遍存在相同的一些缺点,反映出网络教育建设的速度及总体水平仍停留在起步阶段,这需要我们加强建设的力度,从而真正形成一个能胜任网络教育工作的系统。通常,网络教育容易出现如下缺点: 1)网上教育的科目较少、内容也较简单且易流于呆板不生动,缺乏吸引力; 2)网络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慢,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所需知识; 3)网络课程形式单一,网上通常都是些以文本方式出现的课件,缺少形象的视频课件; 4)网络上的课件一般内容较分散、缺乏系统性。 分析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建立一个有序、有强大生命力的网络教育系统,需要一个有组织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项专题建设,系统地为以后的发展做好规划。 2 网络教育的实施途径 2.1 对校园网进行维护与保障 许多学校设有电教中心,但是传统的电教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校园网的管理需要。因此,校园网的管理应该成立专门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来负责,需要2~3名专职技术人员及若干计算机教师来保障校园网的畅通。校园网的管理应具备网管人员、网络及电教设备、相关资料等的常规管理,同时也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资源及网络计费等的管理。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分工明确,更好地对校园网进行维护和保障。 而这里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日常的维护,另一个则是技术人员的选择。由于校园网功能的不断拓展,维护工作变得十分庞杂,网站上所有栏目都需要定期更新,这些工作并不是一两名计算机教师就可以完成的,那么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计算机教师带队的课外活动小组来完成部分维护工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适当减轻了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有利于校园网能长期发挥作用。至于技术人员的选择,学校可以选择比较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参加专业的培训,将其训练成为网络中心的技术骨干,对学校网络进行维护。 2.2 充分发挥“教”与“学”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2.2.1 计算机教学中的“教” 计算机教学中的“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相互性这三方面。 传统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学条件、环境的限制,教学对象一般是有限的,且处于一种相对封闭并呈阶梯级发展的状态。这种阶梯级发展要求学习者必须按基础、中等、高等教育这样的顺序发展.不可逾越。对于有兴趣有能力学习相比较课堂上所学知识水平要高一些的知识,这样的阶梯教育往往对其是一种阻碍。而网络教育系统下的教学对象却是开放的,学习者可自由选择想学习的知识。 网络中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更是学生拓展视野的一个很好平台。 对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地点和时间相对比较固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网络教育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选择如BBS、QQ、聊天室以及电子邮件等平台来讨论以至于解决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这种网上远距离学习模式,一般来讲,学习者和指导者在上机时间上是相对自由的,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计算机系统可以自动检索后援引知识库的资料自动回答。有些计算机系统不能回答的问题.则由指导者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将答疑内容发送给学习者。这种特殊的交互形式.使得学习者和指导者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 2.2.2 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学” 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学”主要体现在学习模式的多样性和学习的自主性这两方面。所谓学习模式的多样性指的是网络学习因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所以学习模式比较自由。不但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分组学习,在网上进行小组讨论。甚至还可以实现团体教学,使教学活动的组织更加灵活方便,教学效果也可大大提高。而学习模式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 自我更新知识,通自己思考、探索来独立完成学习。网络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人一机”交互,而是复杂的“人机一人”交互。这类交互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自主性具体现在:学生确定自已的目标后.能够借助网上优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支配学时间,从中知道了如何学习才能达到目标,也知道了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效率、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不必跟随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使计算机网络教育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除了要有完善的计算机教育体系外,也要寻找网络教育中“教”与“学”的合适关系。通过传统教育与计算机网络教育相辅相成,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计算机网络教育中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分析 云南工业技师学院 【摘要】文章主要以软件开发技术为核心,了解软件开发技术的内涵与发展,并提出软件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思考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具体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软件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得社会步入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工作方式,进而推进各个领域的深入改革。同时,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传媒技术逐渐发展壮大,促进了不同功能软件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打破了软件设计传统思想,实现了软件开发与技术的改革创新。对此,为了适应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要不断挖掘与利用软件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发挥出软件对人们生活与社会生产的便利性功能,进而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核心 计算机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包括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其中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由系统管理、操作以及维护等方面构成,而应用软件则是以用户操作为核心,借助用户界面操作实施命令,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应用软件相比于操作系统软件而言,更为专业化和高级化,其中包括各种高级语言、操作系统以及用户体验。软件开发中结合用户要求设计软件系统或部分软件的过程,作为一项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系统工程,一般借助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其使用功能。软件设计思路和方法的一般过程,包括设计软件的功能和实现的算法和方法、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编程和调试、程序联调和测试以及编写、提交程序。软件工程通过软件开发优势,将各种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教育中,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 二、软件开发技术对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重要性 (一)技术支持 从本质而言,软件开发技术属于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关键技术,其先进的科技能力能够缓解传统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教学冲突,实现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双向交流,进而实现计算机网络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在软件开发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远程教育和网络辅助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其实现功能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水平。而软件开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教育提供较为稳定的教育平台与教育模式,在软件学习平台上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实现远程控制。同时,教育双方可以在软件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与互动,还原网络教育的真实性,进而提高计算机网络教育综合质量水平。总之,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为计算机网络教育功能与教学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安全保障 从系统运行的角度上来看,软件开发技术利用先进安全协议保证计算机网络教育运行中的安全性。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网络环境也逐渐复杂多变,同时由于网络自身开放性的特点,使得网络安全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在计算机网络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育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要依靠软件开发技术进行安全维护与实时监督,对外来网络访问进行限制,实现外网隔离,进而提高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安全程度,使得计算机网络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三)模式创新 软件开发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计算机网络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新形势,计算机网络教育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融合信息时代特征,进而提高计算机网络教育的综合质量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形式,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升级和换代,以保持最新技术应用,保证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有效性。对此,软件开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可能性,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管理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三、基于软件开发技术下的计算网络教育系统设计 (一)系统模型 第一,中心服务器。中心服务器主要由管理系统、资源数据库以及教学平台等构成。管理系统主要控制系统日常管理与教学资源管理,肩负着系统性能与系统安全的重任,在服务器发生故障后,中心服务器可以实现功能转移,以保证教学环境的流畅性。资源数据管理主要负责系统教学资源与操作信号资源的管理,对这些数据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保证服务器数据和数据库数据的统一性,以便对各个子系统中数据进行日常更新,满足教育平台的运行需求和使用功能。教学平台以教学双方相互交流为主,实现在线或者离线交流,管理传输文件,以提高服务性。第二,服务器。服务器以路由型为主,负责处理用户请求,管理通信渠道,进而保C信息通信的顺畅性。第三,S/A/C通信模型。借助ORB实现通信功能,作为平台核心通信技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屏蔽底层平台,帮助系统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系统应用问题,节省分布式计算机平台的创建环节。 (二)学生客户端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客户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学生客户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注册。学生在第一次使用该系统时,必须先进行注册,根据客户端界面的提示填写学生的个人信息,只有注册成功的学生才能成为本客户端系统的合法用户。第二,使用登录。学生使用本系统前要先进行登录,根据注册时填写的密码和账户名进行登录,经系统验证以后,才能进入该系统。第三,选课。学生可以根据浏览器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由系统提供各门课程说明学习要求和具体教学计划,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学生选定相应课程,并登记到教学管理库中备案。 (三)资源库 第一,教学资源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教材以及学生层次的不同,使得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教学课件数量逐渐增加。这些教学课件中含有大量的重复性内容。为了节省工作时间,教师可以将这些重复性内容在资源库中检索出来,使其形成各个独立构件进行保存,有效提高教学课件的制作效率。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以积件库、课件库中的两个储存系统作为硬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题库。在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下,可以创建资源题库,其中主要涉及练习题库、考试题库以及考试样题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题库补充,进而发挥出题库的作用与功能。第三,教学管理数据库。教学信息管理借助数据库来实现信息储存管理功能,其中主要涉及课程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学生选课信息、学生学习信息以及考试信息等内容。 四、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一)开放式网络教学 软件开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的教学平台,即远程教育系统,用户只需要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登录到教育平台上,便可快速同步观看讲师的音视频及培训资料,并可以与讲师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这种远程教育系统具备以下几种实用功能。第一,高清流畅的音视频。1080P高清视频图像以及多种音频技术,实现唇音同步的高保真语音传输,让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第二,数据快速共享。无论是office文档、PDF、应用程序,还是音视频文件,均可同步展示给所有与会者观看,先进的矢量技术确保数据文档共享的清晰度。第三,多种互动交流方式。多种身份权限,群聊、私聊、举手发言等多种聊天方式,文字、语音、视频多种沟通渠道让互动交流丰富多彩。第四,电话邀请参会。采用PSTN通信技术,电信级的通话质量,会议组织者一键邀请,接通电话就能参会,随时随地开会或学习。 (二)交互式网络教学 基于软件开发技术下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在实际应用中具备极强的交互性,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引入软件开发技术即可实现教育者与学习者的面对面交流,强调操作交互平台与信息交互平台的应用,以交互式信息为工具,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形成交互式网络教学。从本质而言,这种方式拓展了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使用功能,由储存视频转化为face to face教学视频,使得学习者和教育者相融合,投身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交互具体化和层次化,提高学习者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实际体验。 (三)多样式网络教学 核心科技的应用是推动网络教育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使其具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为各个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应用创造基本条件,进而实现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多样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借助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多种信息教育手段的同时,帮助用户进行教学管理,解决网络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远程化和制度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研究,在分析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核心的基础上,提出开放式网络教学、交互式W络教学、多样式网络教学等应用方式,发挥出软件开发技术的作用和功能,进而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简析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如何通过便利的条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探究,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计算机网络教育作为开展社区教育有效方式,对于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如何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活动的开展,成为社区教育工作中的关键内容。本文将简要分析,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旨在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教育 社区教育 作用 前言:目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发展目标。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社区人们关注的重要发展问题。计算机网络教育,作为当前发展社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为社区居民营造了现代化的学习氛围,促使社区居民可以随时的享受到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有效的促进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探究,是非常关键的发展问题之一。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技术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社区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其面对的对象时全体社区的居民。正因如此,社区教育对象所处的时间相对分散,传统的社区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的需求。加之,受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所限,会导致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很难保证。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提高社区居民学习的效率,对于提高社区教育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计算机网络教育作为开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技术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的实际需求。 (二)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在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分析中,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这是开展社区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发展问题。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完善传统社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结合社区教育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促进了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前提下,深入开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工作,对于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发展非常重要。 (三)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社区教育工作中,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极大的促进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完善发展。根据社区教育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社区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的优势,丰富社区居民的学习资源,促使社区居民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发展社区教育工作中,重视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途径,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四)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 不断的实践工作表面,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并确保社区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全面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及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并逐渐培养社区居民科学的学习方式,促使社区居民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更好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因此,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功能,对于发展社区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建议 (一)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 为了更好的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在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强化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重要性,促使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便捷性、全面性、及时性进行具体的教育活动,可以更好的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因此,结合社区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定位也很关键。 (二)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 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基本前提。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主要是需要遵循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性能可靠、安全可控;资源丰富、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等几个方面进行工作。根据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重视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开发原则,也是确保社区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三)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推广使用 为了有效的促进社区教育网络工作的开展,重视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推广使用,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社区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推广使用,在充分了解居民家庭计算机配置情况、互联网接入情况的基础上,为社区居民学习筹划更多的学习资源,促使其可以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网络平台的推广使用,对于社区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探究,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内容。结合社区居民学习的实际需求,有效的开展计算机网络教育活动,发挥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优势,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促使其更加全面的认识各项事物,更好的享受到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为了有效的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重视计算机网络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探究,并积极的制定有效的工作方案,将极大的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浅谈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组成与发展状况,然后对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则从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样性三个方面,对软件开发技术的开发利用进行思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教育中,提高网络教育的成效性。 关键词:软件开发;网络教育;开放性 计算机技术是上个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自从上个世界四十年代诞生以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全世界的人类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都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与计算机有关的比较成熟的技术中,以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媒介为特征的应用技术,是使用最为广泛、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项技术,网络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开发出具有广泛性、实用性的软件开发平台,改变软件设计的传统固有观念,提高软件开发及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意识,不仅对充分挖掘软件开发的潜力有很大帮助,也能满足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对于软件开发的需求。 1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组成与发展 计算机软件一般是由电脑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种,电脑操作系统软件,主要包含系统管理、系统操作和系统维护三个方面,而电脑应用软件则主要是以操作用户为使用对象,通过用户进行计算机操作来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它涵盖了各种高级语言、专业操作系统和具体的用户体验。甚至可以说,用户用来操作计算机的过程,就是接触和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过程。因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次计算机技术研讨会上正式提出“软件工程”这个概念,软件工程非常注重对软件危机问题的解决,其目的是为了借助于软件开发技术的优势,来促进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 软件开发技术的演变发展大体经历了程序设计时代、面向对象设计时代和标准建模时代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软件开发的着重点。最初,软件开发技术倡导通过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来解决“软件危机”问题,这被视为是程序设计时代的开端。到了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诞生的面向对象方法,将软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解放出来,给软件工程注入了新的开发活力。而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的创建,SOA体系结构和CASE技术的不断完善,软件工程日趋完善,对现代网络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软件开发技术对于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重要性 在计算机网络教育活动中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等鲜明的特点,使得其能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成为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但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是:软件开发技术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要推动作用,其重要性表现为: 首先,软件开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关键技术,这种技术上的先进性很好的解决了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与“学”的问题。一般来看,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远程教学、课堂教学网络辅导和教学效果的互动交流等方面,成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正是有了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开发、创新,才能为网络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技术保证。 其次,软件开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当前网络技术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也知道网络环境日趋复杂,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保证网络教育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便捷性,而这些都离不开软件开发技术的技术来实现。 最后,软件开发技术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提供改革和创新的途径,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一潭死水,计算机网络教育作为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同样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软件开发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可以提供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课堂模式的创新。 3 软件开发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我国多年以来网络教育的实践得知,如果网络教育要想实现开放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就必然离不开大量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应用,从而能够为网络教育的实现和发展提供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软件开发技术在网络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 3.1 软件开发技术在网络教学的开放性方面的应用 在网络教育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其无比强大的教学开放性,这也是计算机网络教学迅速得到普及的重要原因。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到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方法的实现离不开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对于网络教育提供的资源储备。学生在参加网络教学中,只要登录到指定的网络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库的开发技术就可以将各类课程数据库、多种类型的教育数据库和数据中心等教育数据与网络教学平台的后台数据库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接受网络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其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接受专业老师教学的束缚,学生真正摆脱了时间、地点和场景的束缚,也减少了人工的浪费,使得教育资源储备长期处于高效、快捷、平稳的发展状态。 3.2 软件开发技术在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方面的应用 在网络教育中,另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其无与伦比的交互性。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采用软件开发技术开发的教学交互体系,可以倡导和建立操作交互平台、信息交互平台和概念交互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操作交互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信息交互是课堂教学的手段,而概念交互是课堂教学的衍生。通过软件开发技术实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真正摆脱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单调的“说教”模式,学习者真正以学习主体的身体参与到教学工作,通过学习者与网络教学平台之间操作的交互式设计,可以真正实现交互从具体到抽象的逐层提升的过程,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3 软件开发技术在网络教学的多样性方面的应用 只有掌握了真正核心的科学技术,才能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的多样性同样离不开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教学中,通过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极大地丰富网络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进而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网络教学品牌的价值。通过基于网络教学的教育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以使得教学者能够更好地解决网络教学的弊端,丰富课堂教学的管理手段,从而使得教学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将网络课堂教学引向软件化、远程化、信息化和制度化,从而间接促进了教学者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而通过使用丰富多样的辅助教学软件,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广泛性和成效性,激发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手段的深挖掘。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教学开创了现代教育开创性、交互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先河,其充分结合了网络技术、信息平台和计算机技术,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成为了将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依托计算机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来倡导和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网络教育平台,从而在教育领域引发深刻变革,促进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积极发展。 计算机网络教育论文: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在科技不断进步,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在学习的观念上和学习的态度上都有了长足的改变,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体系的完善和建立。特别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发展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计算机网络教育也更加适合各种新颖的技术应用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其一。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TP18 1 人工智能是什么 科技改变人类生活,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特别的计算机科学的一种,他是对于人类思维的研究,开发,并利用计算机对人类思维进行模仿、眼神和扩展的计算机上所实现的智能。而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是涉及多个领域的,不仅包括对机器人、语言识别和图像识别的研究,还对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所以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一门企图了解智能实质,进而生产制造出一种崭新的能够同人类智能一样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的研究。在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以来,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目前被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之中,而人工智能在应用的领域上也在不断扩张,假以时日,未来人工智能下生产的科技产品,作为人类智慧的模仿,将会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2 计算机网络教育 二十一世纪作为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而且因特网的铺建已经成为连接世界经济、文化等的重要工具,传统的观念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互联网也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新世纪下,为了满足培养新时代下新新人才的需求,各类新型的教育模式渐渐的被推广而来,例如,现在我们所熟知的计算机网络教育。 目前来看,在我国的教育界中,对于人们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大都依靠各类高职高专和高校,运用传统的教师和学生实际的面对面的授教为主,同计算机网络教育相比,这种教育方式虽然效果更好,可以更加系统、更加规范、更加完善的培养出各类人才,但是在教育的投资上要求过高,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投资比例中,教育投资过大,效益不高,而且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制约,不能将新型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推广其中,在教育方式上灵活性很差。 也正是如此,计算机网络教育被作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实践方式,因其广泛性、便利性和革命性,受到长足的推广重视。简单的讲,计算机网络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入资源,进行学习,而且作为新兴的科技,人们对其是富有好奇心的,反之,好奇心作为人们学习了解的动力又可以帮助人们学习知识,得到补充,但是同样的,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计算机网络教育同样存在缺陷的一面。 3 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的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在实际的应用中依旧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举例来说: (1)如果说互联网作为连接世界的工具,那么计算机就是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互动的窗口,这一窗口是存在有各类不同的操作系统,而且各类操作系统也是拥有不同版本的,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网络教育对于各类系统各个版本的支持存在缺陷的,很难将自己的内容完完全全的体现在“窗口”上,而且计算机网络教育本身对于学生的导学和答疑手段都十分落后,受限于学生多,教师少,硬件等问题,不能一一解答学生心中疑惑,难以针对性的主动对学生完成教育。 (2)计算机网络教学在空间上过于分散,时间上又过分碎片化,难以系统的完成对学生们的教育培养,而且计算机网络教育自主性较差,便携性也不高,在具体的实施上也很难达到理论上所说的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3)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保证了每个人在学习中的公平性,但是计算机网络教育对学生培养后的成果认证难以解决,不像传统考试中对考试能够做出客观性、公证性的保证,而且认证的成果是具有权威性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因为自身的特性就不能明显的确定教育的结果,更不能很好的保证教育后考试的公平性,客观性,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教育结果也难以做到认可。 (4)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简陋,作为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核心性的支撑系统,并没有完全的适应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需求,大量的课件都是初级水平的幻灯片或者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网页,虽然有个别的网络教学采用视频方式,但是课程内容的更新也得不到重视,往往学生接受的计算机网络教育都做不到实时的更行,而互联网是一门日新月异的技术,互联网教育却做不到定期的更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4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可以这样认为,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的思维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是需要教师运用其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依据,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吸收知识、讲解知识、推理知识、举例演示,综合的帮助学生统筹完成学习任务。以上是教师的任务,转换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在其中就需要一个专业的教学型专家系统来完成对学生性格,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判断和处理,进而规划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具体学生方式。而这个专业的教学型专家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完成实现,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势必成为日后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主流方式。 4.1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智能决策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帮助决策者提供决策需求数据,以及各类的信息甚至背景材料,帮助决策者明确的拟定各类教学的目标,而且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以通过对各类信息的分析,构建不同的决策模型,为教学提供多重教育方案,大大削减了学生和教师的不必要时间,提升了教学的效率,目前智能决策系统已经在计算机教育中显现出了强有力的潜力和前景,所以在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中要深刻理解运用其帮助决策。 4.2 智能教学专家系统 智能教学专家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近似于实际传统教学中的授课环境,也就是说,智能教学专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在人工智能技术上的发展,来模拟教师在授课中的思维模式,配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搭载各类影音多媒体表现形式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手段,完成一种开放性的类似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交互性的教学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身所需向智能教学专家系统索取各类相关的知识,而智能教学专家系统在满足学生需求外,还可以通过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目前的能力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主动向学生反馈知识,这种互动建立在对学生方面的性格、知识、能力等的掌握上,可以最大化的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无人化,区别教育的目的。 4.3 智能导学系统 智能导学系统是帮助计算机网络教育实现的重要辅助手段,一个强大的智能导学系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状,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在具体实施中,其是保证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有效开发、实际管理和具体实施的重要手段。智能导学系统旨在帮助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调动各类资源,更加深刻的享受计算机网络教育为学生带来的全方位的便利服务。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谈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及信息管理 摘 要:建设项目的信息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阐述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基础上,介绍了建设 z4~Oi目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环节。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组织信息传输信息交流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在该行业基础管理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多数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项目信息管理的组织和控制基本上仍然沿袭着旧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 信息运用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是指在工程实施中对项目信息传输进行组织和控制,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工程信息的传输,能够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交流工程项目信息,这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很多,但它可被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反映项目基本情况的信息,主要在各种合同、计划文件、设计文件之中。(2)项目进展中的信息,如实际投资、质量、进度信息等,它主要在项目月报、重大事件报告、质量报告等各种报告之中。(3)各种指令、决策方面的信息。(4)其他信息。如市场情况、气候变化情况、外汇波动、社会动态等。一般说来,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信息要符合项目管理的需要,切勿造成信息泛滥和信息污染。 日常建设工程项目对信息的基本要求:(1)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事件,信息对不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项目参与者存在差异性。(2)反映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实施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在其中产生和使用的信息,一定要能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这是进行正确、有效管理的前提。(3)及时提供信息如果过时,则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和见值。它会使决策失去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只有及时地提供信息,管理者才能及时地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4)简单、便于理解信息要方便使用者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其表达形式应符合人们日常接受信息的习惯。 2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从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项目管理者对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递与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信息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序的信息流通,帮助决策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应的信息。所以,为了完成项目信息管理的目的,我们必须做到:(1)了解和掌握信息来源,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2)把握和正确运用信息管理的手段;(3)根据信息流通的不同环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2.1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收集 2.1.1项目决策阶段信息收集 在建设丁工程项目决策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有关相关市场方面的信息。(2)有关项目资源方面的信息;(3)有关自然环境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目的主要是为帮助业主在工作决策中避免失误,进一步开展调查和投资机会研究,编写可行性报告,进行投资估算和项目经济评价。 2.1.2设计阶段信息收集 在建设工程项目设计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同类项目相关信息:建设规模、结构形式、工艺和设备的选型、地基处理方式和实际效果等;(2)有关拟建项目所在地信息;(3)勘察设计单位相关信息:同类项目完成情况和实际效果、完成该项目的能力、人员和设备投入情况、专业配套能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情况、收费情况、设计文件质量、合同履约情况等。(4)设计进展相关信息:设计进度计划、合同履行情况、不同专业之间设计交接情况、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结果对投资的控制、超限额原因等。设计阶段信息收集的范围广泛,不确定因素较多,难度较大,要求信息收集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相关经验。 2.1.3施工招投标阶段信息收集 在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拟建项目相关信息。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设计与施工图预算、本工程适用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有别于其他同类工程的技术要求等。(2)有关建没市场信息。如工程造价的市场变化规律及当地的材料、构件、没备、劳动力差异;当地有关施工招投标的管理规定、管理机构及管理程序;当地施丁招标机构的能力、特点等。(3)施工投标单位相关信息。如施工投标单位的管理水平、施工质量、设备和机具情况、以前承建项目的情况、市场信誉等。在施工招投标阶段,要求信息收集人员要熟悉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图预算,熟悉法律、法规、招投标管理程序和合同示范文本,这样才能为业主决策提供依据。 2.1.4施工阶段信息收集 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信息收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施工准备相关信息: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和人员素质、进场设备的型号和性能、质量保证体系与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单位的资质与人员素质;建设场地的准备和施工手续的办理情况:施工图会审和交底记录、施工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及实际准备情况;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等。(2)施工实施相关信息:原材料、构配件、建筑设备等工程物资的进场、检验、加工、保管和使用情况;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规程、标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原材料、地基验槽及处理、工序交接、隐蔽工程检验等资料的记录和管理情况;工程验收与设备试运转情况;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措施及其执行情况;工程索赔及其处理情况等。(3)竣工保修相关信息。如监理工作总结及监理过程中各种控制与审批文件、有关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的相关记录:建筑安装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资料和竣工图;竣工总结、竣工验收备案表等竣工验收资料;工程保修协议等;在施工阶段,信息的来源较多、较杂,因此,应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系统,确定合理的信息流程,建立必要的信息秩序,规范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信息管理行为,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按照科学的方法,不断完善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归类整理。 2.2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 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主要是把建设各方得到的信息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汇总后,形成不同形式的信息,供给各类管理人员使用。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加工、整理要从鉴别开始,对于监理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提供的信息,要从信息采集系统的规范性,采集手段的可靠性等方面入手。进行选择、核对和汇总,对动态信息要更新及时;对于施工中产生的信息,要按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程序紧密联系在在一起,而每一个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信息又分为质量、进度和造价三个方面分别组织。 2.3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 一般说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的存储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库,各类信息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在―起,组织的方法可由单位自行拟定,但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规范。当前,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组织:(1)按照工程组成进行组织,同一工程按照质量、进度、造价、合同进行分类,各类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2)文件名规范化,以定长的字符串作为文件名。(3)建设各方协调统一存储方式,国家技术标准规定有统一的代码时尽量采用统一代码。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保证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做到规范、标准及其完整,提高工作效率及质量,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根据“施工前预控、施工中监控、施工后可追溯”的思想,使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能真实的反映项目管理的水平。提高项目管理的深度、力度和速度,为工程项目产生更大的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对信息管理在建设工程当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建设工程 信息管理 重要性 建设工程因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任务量大、协作单位多等特点,所以管理起来非常的复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设工程企业为加强企业的管理效率,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建设工程的管理当中,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化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当中,信息管理贯穿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中,成为了衔接建设工程各个阶段和各承建单位之间的纽带,其对于工程文件、档案的基础管理工作,更是决定建设工程文件、档案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的重要作用 1.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企业的作用 优秀的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企业的作用不胜枚举。在本文中笔者仅针对几个方面对其对建设工程企业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①信息技术发展切实提高了企业各项业务的工作效率,缩短了企业各项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促进了企业各项内部信息交流,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的横向交流。随着各部门和各业务环节间信息交流量的不断增加,信息管理的有效应用,不仅优化了业务流程,同时也加快了中小企业专业化进程的发展; ②在企业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实行信息的分散处理和自主管理,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普遍要求,使企业根据其管理目标进行决策,提高了企业应变能力; ③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内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信息管理网,精简了企业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效的推动了企业对新型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④目前,建筑工程企业都开始广泛的使用计算机来进行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研究,施工阶段的目标管理、财务管理、合同管理、文件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管理控制等工作,良好的信息管理在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管理效益,更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成本,使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具有系统性,进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2.信息管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到承建方、质监、设计、监理、材料以及设备供应商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协调工作,项目的技术质量、安全管理、合同信息、工程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所需要控制和处理的项目内容也纷繁复杂。单向性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参项目承建方之间缺乏应有的信息沟通,使工程信息的及时获取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以至于很多项目工程出现了工期延误、成本超支以及质量隐患等情况。 为了加强项目工程承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承建方的效率优势,按时保质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信息技术管理被普遍的引用到工程建设企业当中。在信息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当中,信息的交流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单项交流,而是形成了多方交流的网状结构交流方式,让信息交流在满足畅通的条件下,实现了多方交流的信息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各承建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意见交换,进而减少和避免了因沟通不足而造成的工程项目失误和返工情况。 二、建设工程当中信息管理的工作方法 建筑工程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发、检索、存储是一项系统过程。信息管理人员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细致耐心的工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工程信息,为工程文件及档案的形成创造条件,进而保证工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使工程档案文件更好的为建设工程服务。 1.建设工程的信息收集 由于建设工程中各个参建部门对于信息的使用角度有所不同,所以信息来源也不尽相同,对信息的处理方法更是大相径庭,使得他们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也是不同的。虽然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参建各方应统一制定和规范信息数据,并对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建设工程中的参建各方应该按照工程不同的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决策阶段、保修阶段、施工阶段等时间阶段来对所收集信息进行收集和划分,并保证收集到的信息是准确真实的。 2.建设工程的信息加工、整理 信息加工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在建筑工程当中所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和信息进行统一的鉴别、核对、排序、合并和汇总的过程,生成不同形式的信息数据,以供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使用。为了满足不同部门管理人员对不同信息的需求,信息管理人员应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不同的需求对于信息的加工手段是不同的。由己方收集的信息可靠性相对较高,对于其他参建单位所收集提供的信息,信息管理人员可根据参建单位的人员素质、信息采集的规范性等一切相关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对数据进行核对和选择性的使用,并及时的做好记录。 3.建设工程的信息检索 做好工程信息的分类加工处理后,就需要信息管理部门根据其他部门的不同需要,建立起信息检索系统来对信息进行分发和检索。为了确保信息检索的规范性,信息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全面而又完善的检索制度,以保证即能使信息使用部门在第一时间对所需信息进行检索和利用,又能够保证其信息不会提供给其他所不需要此信息的部门。为了让信息的使用更加方便和快捷,信息管理部门在进行检索设计的过程中,应实现“关键词”的智能检索模式,以保证信息的使用部门能够及时的对信息加以利用。例外,信息管理部门应根据信息重要程度的不同,来对信息检索的范围进行分级式密码检索管理,进而保证数据信息的机密性。 4.建设工程的信息储存 任何信息数据的储存,都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来作为后台支持,将数据组织到一起加以利用。参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对数据需求的侧重点,来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和信息数据的组织方法,但无论构建何种信息数据库来对信息进行储存,都必须要坚持一个原则,即数据信息的规范化。 参建单位在对信息数据进行组织时,可参照如下方法进行:①同一工程可根据工程的投资大小、工程进度以及参建方合同的角度来进行组织分类,各类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处理;②根据不同工程的不同信息来对信息数据的文件储存夹进行命名如;工程类别、开工时间、工程代号等等;③各承建方应协调统一数据储存方式,在国家技术标准出台统一代码后,采取统一代码的管理方式,以方便信息数据的管理。 5.建设工程的信息归档 承建单位,应按照《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要求对建设工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检索以及存储管理工作。对需要连续产生的工程信息进行统计和归档过程中,应为此类信息建立起专属的汇总统计表格,以便其信息的统计工作和日后核查。在进行信息归档前,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对信息进行最后核查,及时的发现和改正信息核查中所存在错误和漏洞,进而保证工程信息的完整性。 总结: 总而言之,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引入到建设工程当中,不仅能够使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更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工程建设安全生产和按时完成工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企业对工程管理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管理,将工程建设信息的采集、提取和应用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工程建设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出发,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能够服务于企业工程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提高企业工程建设的办事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工作负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 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信息管理已经贯穿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本文分析了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简要设计了工程监理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并对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实现 引言 不言而喻,工程监理在建设工程中作用十分显著。虽然我国监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建设工程监理在控制工程质量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的得失和人民的生命安全。及时掌握准确、完整的信息,可以使监理工程师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完成监理任务。因此,对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管理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工程监理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追求高效与便捷的工作、生活方式,因此在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人们正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在不断完善和实践这种目标。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即建设监理领域工作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以便捷、高效的方式逐渐替代传统的监理工作,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管水平的基础上,发挥监理在施工的作用。 1.1 工程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协助工作:建设单位在实行全过程工作监理的,在有了选择性意向投资之后,可以在监理单位的协助下进行评估,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投资决策。 1.2 建设工程参与方行为的规范工作: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各参与方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场准则是不够的,而凭借法律授权的监理企业可有效的进行约束管理,也可以通过有关的工程合同和监理合同对各参与方进行约束管理。 1.3 建设工程质量的有力保证工作:建设工程作为一种使用时间长的特殊产品,控制工程质量是监理企业最核心的目标,只有严格的控制工程质量,才能有效的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建设工程监理信息管理总体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 (1)安全可靠性:由于监理工作存在商业机密的特点,要想阻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就需要通过检查用户的权限身份,并让监理信息系统需要提供多级权限保证系统级、数据库级和应用级的安全;另外在监理工作过程中,大量的备份存储和文件数据需要处理,所以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安全可靠; (2)实用性:由于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层级的用户对系统的熟练度不同,所以系统的界面应该直观和简单,并且稳定实用; (3)兼容扩展性:由于考虑到错误处理和扩展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不同平台的兼容,因此将模块进行分离在设计实现时,坚持高度的数据独立性和程序独立性。 2.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监理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基于B/S模型的三层体系结构(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服务层)将整个程序从逻辑上独立划分,将程序中的合法性校验、数据访问、访问控制、业务规则等工作放在中间层处理,再根据业务逻辑的不同队中间层进行划分,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独立性,并且极大方便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实际上,系统的三层体系分别代表了应用程序的三种主要功能: (1)数据层:该层包含数据存储以及与它交互的组件、服务,这些组件和服务的功能与中间层在逻辑上相互独立; (2)中间层:该层包含一种或多种组件、服务,这些组件和服务服从业务规则实现应用程序逻辑并完成供程序运行的数据处理,因此中间层主要处理数据并向数据层发送数据; (3)表示层:该层主要实现和用户的数据交互,以及传送用户操作信息至中间层并反馈中间层处理的数据。 2.3 系统体系功能设计 系统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在Windows系统上运行,使用标准的TCP/IP 网络协议,用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确保业务数据运行在高效、安全和保密的环境;用JSP 开发工具开发,以组件对象的设计思想,使系统结构更具有稳定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功能包括:登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工程信息模块、任务分配模块、文档模块、项目分析模块、查询统计模块、设备维护模块。 三、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利用该工程监理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应当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实时集成管理与监控,以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周期、资金及质量等各方面的质量控制。具体来说,工程监理信息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监理控制: 3.1 质量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质量的控制,是由于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决定的。控制工程质量的内容较多,包括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施工过程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和工程质量缺陷等方面。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涉及到周、月施工质量记录报告;当期施工质量问题、缺陷和处理措施、处理结果情况报告;工程质量评定结果;材料检验情况与结果等工作,因此需要以流程图的形式表述监理质量控制相关工作。 建设工程可以作为一个信息过程来处理任何一道工序,与之对应的没一个过程都包括输出、输入和转换三个步骤。在进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时,应采用过程的方法来保证工序的质量,从而最大化的实现监理目标。 3.2 进度控制 监理单位进行进度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能再计划内完成交付并且安全使用,由于进度具备动态连续的特点,所以监理人员必须要熟悉动态控制,在施工中需要不断检查并且要把现场施工情况与计划进行有效的比较,如果遇到偏差情况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对于无法维持原计划工期的情况则通过调整原进度计划来实行。 3.3 投资控制 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单位对投资控制主要是针对计量与支付、变更与索赔等引起的资金变化进行控制。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建设工程的重要手段是审查施工单位的进度款(包括单价、工程量的审核),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了解合同文本,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技术规范的内容。 3.4 合同管理 监理单位合同管理内容有:协助建设单位确定本工程项目合同的起草、结构和与本工程有关的各类合同并参与合同谈判、严格管理合同要求的实现以及处理索赔和合同纠纷事件。在施工中,合同是监理工作的权限来源,监理单位必须对合同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将合同变更、补偿、奖励和价差等信息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变更和总结。 3.5 信息管理 建立监理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体系,对工程项目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并在项目工程的各个参建单位之间进行文件传输。 3.6 全面组织协调 通过会议进行协商,以会议或者其他形式来进行组织或协调好各参建方之间的事务关系。 结束语 总之,监理工程师能够在监理工作中实施积极有效的信息管理,有利于项目实施期间监理任务的完成,同时有助于发包人和项目参建各方开发和充分利用工程管理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发展己经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监理行业也不例外,通过信息化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而且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监理工作水平从而增强监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析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程的管理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管理阶段。本文就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主要对信息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可行的改善措施,可为后续工作借鉴。 关键字: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管理;现状;改善措施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阔步迈向信息化的世纪,信息资源成为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并列的三大资源之一,工程信息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的信息是建设工程各方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建设单位对于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等处于甲方地位,现阶段建设单位在我国工程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享有诸多事项的最后决策权,这样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对于建设单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建设单位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其关键是信息集成,即掌握信息来源;其核心是建设数据平台和深度挖掘信息数据。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咨询、施工采购、资金、质量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整合分析信息资源,为建设单位的决策提供有效地支撑,以达到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的目的。 二、建设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的现状 建设工程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和工具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在建筑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建筑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建筑业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但是,总的来讲,目前建筑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1)信息管理的局限性。当前我国的工程企业中,应用计算机主要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工程管理部门所使用的软件大多都是单机软件,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信息管理技术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工程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良好作用;许多工程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没有对互联网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网上招标、项目管理、材料采购、信息、信息交换等,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大多数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大多数只是购买相关的软件,没有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造成软件适应性不强。 2)应用范围较窄。工程管理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狭窄性,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跟不上当前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很不科学。工程管理的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3)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的误区。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信息化误区,大部分工程的业主方、设计施工方和监理方以为只要有了计算机和局域网就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交换依然基于纸介质来进行,并没有因为信息化的推进而改变。信息管理模式必须以信息数字化为主要前提,信息交换必须基于电子介质或网络来进行,并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现今情况下的信息管理技术阶段只是为工程管理提供了工具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带来管理工作模式的信息化改变。 4)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存在孤立性。当下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选题大多雷同。并且大多属于低水平重复开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技术应用虽然在部分企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中建立了局域网,运用了项目管理系统,但信息只是在工程施工现场和工程项目经理部内部流动,无法很好的发挥出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良好作用,现场管理与企业,甚至是工程项目的其他方根本不能在网上进行互动,过于孤立。 三、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的改善措施 针对以上提到的工程信息管理现状,如果要想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能保持快速的前进,必须要改善这些现状,使得在工程管理中信息管理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业投资建设的项目层出不穷,相应的项目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大加快了向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模式靠拢和接轨的步伐,投资方和业主无论是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要求、工程的质量要求,还是对工程的资金控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甚至是比较苛刻的要求。 通过对建筑工程特点分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研究开发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加强建筑项目管理,通过系统的广泛使用,才能推动整个建筑行业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水平的提高。只有建立先进、高效的管理系统,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管理创新,迫切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之相适应,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建设工程管理的发展,工程管理所面临的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工程管理信息的时效性、有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信息管理呈现出复杂化专业化的趋势。这些情况都要求人们重视工程信息管理。只有通过科学的工程信息管理,才能让所有工程管理组成员都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工程信息,让工程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地利用,保障工程的目标能成功高效地实现。 建设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管理的过程。建设单位要在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各种相关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当然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各参建单位的协助。建设单位作为甲方需要有宽阔的视野来督促各参建单位完善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只有这样建设单位才能够最终按时获得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固定资产的同时获得一整套详实的建设工程信息档案。这份档案对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有重要价值。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谈建设工程施工信息管理 摘要: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信息管理 建设 工程施工 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1]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信息借助各种技术手段经过人工处理具有了其特定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信息资源,与企业组织活动中人、财、物等具有实体形式的资源一样,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 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2]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2.2 施工项目信息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3]项目信息门户使得项目信息的沟通方式变为集中的存储和共享,项目信息门户的应用,使信息存储数字化、相对的集中了数据的存储,程序化信息的处理和变换过程,使信息的传输过程电子化和数字化,并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项目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数据传输的抗干扰能力,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2.3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4]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析建设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 摘要:建设工程造价的信息管理能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竟争力。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内容、工程造价资料的分析与使用。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是以房地产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为基础的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融资方案、设计水平、承包方式和招标手段等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工程每一过程的造价水平,才能真正对工程造价进行全面、准确的控制和确定。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一、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工程造价资料积累 建设工程造价资料积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经过认真挑选、整理、分析的工程造价资料是各类建设项目技术经济特点的反映,也是对不同时期基本建设工作各个环节(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综合反映。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目的是为了不同的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些资料来完成各自的工程造价控制的任务[1].工程造价积累,一方面要包括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程造价资料。另一方面要体现建设项目组成的特点,应包括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造价资料,也要包括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造价资料。而且这些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的内容,不仅要有价,还要有量。 (二)主要设备和主要材料用量的价格管理 设备和材料的支出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必须存储它们的用量和价格。特别是用量,其与价格相比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掌握了设备和材料的用量,就可以随时套用最新价格,从而得到对设备和材料支出的最新估计。用这些估计与原价格体系下做出的估计相比较,还可以看出设备和材料支出的变化情况。 二、工程造价资料的分析、使用与资料积累的目的 (一)工程造价资料与使用时积累资料的目的 资料分析可以研究每项工程在建设期间的造价变化,各单位工程在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例,各种主要材料的用量及使用情况,各种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另外工程造价资料的分析可以研究同类工程在造价方面出现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找出同类工程所共同反映出的造价规律。对于工程项目主管部门来说,其主要考虑项目的投入及实施情况,因此可以利用工程造价资料进行建设成本分析,得出建设成本上升或下降的额度和比例。 (二)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实质运用计算机,来完成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和实用的人机对话系统,它既包括代替人工繁琐工作的各种日常业务处理系统,也包括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信息,协助领导者进行决策的决策系统。将计算机用于定额管理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和关键一步, 它使定额和估算指标的编制维护贯彻工作更为便利,也有利于进行全国范围的定额集中管理。 用计算机进行价格管理,有利于价格进行宏观上的管理,减少重复收集价格信息的工作有利于对价格的变化做出分析,使造价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价格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各种影响;便于对不同地区的造价水平进行比较,以及对价格的变化进行预测。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估计,能够保证造价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很方便的产生工料分析,每平方米造价等附加信息,能对设计变动和价格变动做出及时的反应,同时为控制工程造价提供基础数据。用计算机进行造价控制可以使建设单位随时监督工程的进度和成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能够按月得到正确可靠的进度和成本信息。及时发现成本的上升以便采取积极的纠偏和防范措施,使甲乙双方能够根据建筑市场行情的变化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2]. (三)对工程成本的分析与核算 在市场信息社会中,能否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市场价格信息是业主和承包商占有竞争优势和取得赢利的关键。政府定期工程造价资料信息,社会咨询部门也价格指数、成本指数、投入价格指数等造价信息来指导工程项目的估价。我国目前造价信息是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来的,这使得建筑产品价格确定中的竞争因素太少,造成遏制竟争,抑制投资者和发包方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不良后果。 目前为了加快全国统一的价格资料信息网建设,为了弥补定额中价格的不足,各地都定期各种价格信息资料或综合价格指数,这是定额调整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地区性非常明显,而各地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大,各地区价格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为了打破这种格局,由政府出面,分地区分部门委托有能力的社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组建全国统一的价格信息网,多渠道收集整理工程造价资料与信息,建立数据库,实现电算化,并实行网络化管理。 这些价格资料的及时准确的收集整理分析,对建设工程成本分析,单位生产能力投资分析,成为编制估算、概算、预算、结算、标底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可以用以测定调整系数,编制造价指数,作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资料,也可用于研究同类工程造价变化规律。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是建立在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的基础上的[3].无论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方、设计方还是承包方来讲,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都是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的出现,都要求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相关知识。客观准确地进行估算和计价。工程造价资料作为信息资料的一部分,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有效方法。 三、小结 总之,我国各级工程造价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适应于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要求,并且也不适应于“世贸接轨”要求,必须加快建立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工程劳务、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造价指标信息系统;以及有关建设工程政策、工程定额、造价工程师和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信息,为政府和社会投资或参与建设项目的各方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为我国建设工程逐步以市场形成价格创造条件。 各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从分析我国各地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理论的探索入手,结合我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如何做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浅析 摘要: 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已被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企业、项目管理中,这种方法提升了以往的传统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相比之下打破了传统方式一点对点的信息交流弊端,实现了信息集中存储并共享的新局面,更加快捷、方便,能明显的提高施工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关键词: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1、前言 我国从工业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论、组织、方法和手段,历时30余年,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水平还相当落后,其落后表现在尚未正确理解信息管理的内涵和意义,以及现行的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可以说,我国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当前最薄弱的工作领域是信息管理。 2、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2.1信息的含义:信息指的是用口头的方式、书面的方式或电子的方式传输(传达、传递)的知识、新闻,或可靠的或不可靠的情报。声音、文字、数字和图像等都是信息表达的形式。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应认识到信息也是项目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 2.2信息管理指的是信息传输的合理的组织和控制。施工方在投标过程中、承包合同洽谈过程中、施工准备工作中、施工过程中、验收过程中,以及在保修期工作中形成大量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但在施工方内部各部门间流转,其中许多信息还必须提供给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业主方、设计方、相关的施工合作方和供货方等,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应有序地保存,可供其他项目施工借鉴。上述过程包含了信息传输的过程,由谁(哪个工作岗位或工作部门等)、在何时、向谁(哪个项目主管和参与单位的工作岗位或工作部门等)、以什么方式、提供什么信息等属于信息传输的组织和控制,这就是信息管理的内涵。 2.3、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意义: 2.3.1、 利用信息管理平台,方便各参建方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水平; 2.3.2、 可以减轻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加快了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人们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信息,进而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2.3.3、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3.4、 可以使项目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大为提高。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使人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迅速的预测、分析、防范和控制。因为风险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而且要迅速获得这些信息,需要十分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给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手段和工具; 2.3.5、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能够更科学、更方便地进行多种类型的项目管理。 3、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据有关国际文献的资料统计: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 由此可见信息交流对项目实施影响之大。 以上“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指的是一方没有及时,或没有将另一方所需要的信息(如所需的信息的内容、针对性的信息和完整的信息),或没有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如设计变更没有及时通知施工方,而导致返工;如业主方没有将施工进度严重拖延的信息及时告知大型设备供货方,而设备供货方仍按原计划将设备运到施工现场,致使大型设备在现场无法存放和妥善保管;如施工已产生了重大质量问题的隐患,而没有及时向有关技术负责人及时汇报等。以上列举的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 4、施工项目相关的信息管理工作内容 4.1、收集并整理相关公共信息。 公共信息包括: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信息市场信息以及自然条件信息。 4.2、收集并整理工程总体信息。 4.3、收集并整理相关施工信息。 4.4、收集并整理相关项目管理信息。 项目管理信息包括:项目管理规划(大纲)信息,项目管理实施规划信息,项目进度控制信息,项目质量控制信息,项目安全控制信息,项目成本控制信息,项目现场管理信息,项目合同管理信息,项目材料管理信息、构配件管理信息,工、器具管理信息,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项目机械设备管理信息,项目资金管理信息,项目技术管理信息,项目组织协调信息,项目竣工验收信息,项目考核评价信息等。 项目安全控制信息主要包括:安全交底、安全设施验收、安全教育、安全措施、安全处罚、安全事故、安全检查、复查整改记录等。 5、做好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具体措施 5.1、建立专业化信息管理部门 工程项目管理班子中各个工作部门的管理工作都与信息处理有关,他们也都承担一定的信息管理任务,而信息管理部门则是专门从事信息管理的工作部门,其应负责引导、协调和组织项目管理班子中各个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负责信息处理工作平台建立和运行维护等。 5.2、应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平台 公司应根据项目进展的需要,配备足够的电脑和网络传输设备,配备足够的专业化计算机人才,运用计算机对项目信息要基本实现信息管理自动化。 5.3、编制信息管理手册 施工方、业主方和项目参与其他各方都有各自的信息管理任务,为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以及实现有序的和科学的信息管理,各方都应编制各自的信息管理手册,以规范信息管理工作。信息管理手册描述和定义信息管理的任务、执行者(部门)、每项信息管理任务执行的时间和其工作成果等。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管理手册已成为项目信息管理的核心指导文件,我们应高度重视。 5.4、项目专职信息员设置 为方便系统、及时、准确的搜集和传递信息,各项目应设立专职信息员,负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公司局域网的建立维护并配合公司管理体系的文件网络化工作;同时负责公司网络资源的总体管理、安全维护、维修,并建立和维护好公司对外网页的信息更新及跟踪反馈。当然了,对信息员的选择应制定和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培训激励机制,确保一线信息员的质量和技能水平。 5.5、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由专职信息管理员负责项目档案资料的搜集、编目、分类、整理、归档。资料归档管理应按国家档案管理制度执行。 6、结束语 目前全国各地工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静态资料的完整性、统一性、规范性存在质疑,在每年的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中,都暴露出不少问题。动态信息更新不及时,传递存在障碍,两类信息在共享、查询方面等都存在困难。而更新信息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技术来处理、整理和管理信息资料,必将显著提高工程信息资料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大大方便各相关责任主体和监督管理部门对工程管理决策和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因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探究将推动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及工程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都非常可观。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现代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 【摘要】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系统工作及数据的管理,使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能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存档、处理。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等问题。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信息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是通过对各系统工作及数据的管理,使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能方便、有效的获取、存储、存档、处理。信息管理是通过有效的项目信息传输的组织和控制为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提供服务。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对工程建设的实施产生巨大影响。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可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是项目管理者实施控制的基础,是进行项目决策的依据,是增强施工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随着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管理为施工企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依据。 1、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主要内容 (1)质量控制信息。主要有国家质量政策及标准、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分解体系,质量控制流程、工作制度、风险分析和抽样检查的数据等信息。重要及隐蔽工程主要有相关照片和录像等。 (2)建筑工程进度控制信息。主要有施工定额、计划参考数据、施工进度规划、进度目标分解、控制工作程序、控制的风险分析及记录等。 (3)成本控制信息。主要有工程合同价、物价指数、各种估算指标、施工中的支付账单、原材料价格、机械设备台班、人工费用、物资单价及运杂费等。 (4)合同管理信息。合同信息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招标中签订的合同文件信息,是施工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主要有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附件、合同通用及专用条款、技术规范、图纸等。 (5)风险控制信息。主要有环境要素风险、项目系统结构风险、项目的行为主体出现的风险等。 (6)安全控制信息。主要有:安全责任制、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训练、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等。 2、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收集 2.1 建筑工程施工招标阶段信息的收集 (1)投标前基础信息的收集。一是投标邀请书、投标须知、建设单位在招标期内的一切补充通知;二是国家或地方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定额、相关法规及规定;三是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建设项目的批文及有关批示、征用土地和拆迁赔偿的协议文件等,土地使用要求、环保要求等;四是建筑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报告、区域图、地形测量图,气象和地震烈度等报告,矿藏资源报告,地下管线等埋藏资料;五是建设单位与供电、电信、交通、消防等部门的协议文件或协调配合方案。 (2)设计文件信息的收集。要收集建筑施工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施工平面图、设备安装图、专项工程施工图各种设备材料明细表、施工图预算等信息。 (3)中标后签订合同阶段信息的收集。中标通知书、合同商洽补充文件、合同双方签署的合同协议书、履约保函、合同条款等等。 2.2 施工阶段信息的收集 (1)施工单位自身信息的收集。一是各种方案、计划。包括进度计划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质量问题处理方案;二是各种板审信息。主要有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报审表、测量放线报审表、材料报验单、月进度支付表、分包报审表、技术核定报审表、工料价格调整申报表、索赔申报表、竣工报验单、复工申请、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自检报告、质量问题报告、工程进度调整报告;三是工地日记。主要包括:天气记录,材料进场的品种、规格、数量及现场复检情况,质量、技术、安全交底情况,施工内容、部位,隐蔽验收状况,见证取样状况,参加施工人员的工种、数量及劳动力安排等,使用的机械名称、台班等,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处理,建设单位的指令、要求,监理单位指令、要求,上级或政府到现场检查施工生产情况,设计变更、技术经济签证状况,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施工综合评价等。 (2)建设单位信息的收集。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作为建设工程的组织者,按照合同相关规定,发表对工程建设各方面的意见、批示和变更,下达指令。如建设单位负责某些材料供应时,要收集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材料的品种、数量、规格、价格、性能、质量证明、提货方式、地点、供货时间等信息。 (3)监理单位信息的收集。一是监理工程师的指令和要求;二是监理会议,相关会议的资料、解决的问题、形成的文件资料、会议纪要,会议记录、进度、质量、经费支出总结或小结等;三是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报审资料的审批;四是监理文件,包括监理规划、实施细则、措施等。 2.3 工程保修阶段信息的收集 在工程保修阶段,要按合同要求进行各种保修工作,在保修过程中,把保修情况记录在案,包括工程回访记录,问题的具体内容、原因、维修方法,保修及费用。 3、施工项目信息的处理 3.1 施工项目信息处理的要求 建设项目信息处理一定要及时、准确、适用。就是信息传递的速度必须快;真实反映工程实际状况;符合实际需要,具有应用价值;在信息处理时要注意经济效果。 3.2 施工项目信息的处理方式 (1)手工处理方式。信息的输出也主要靠人用电话、信函传输通知、报表和文件。目前相当部分施工项目采取的还是这种方式。 (2)计算机处理方式。计算机处理方式是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提出了高的要求。做好监理工作中的信息处理,还靠手工处理方式是难以胜任的,要用计算机来完成。运用计算机集中存储工程建设项目相关信息,高速准确处理工程监理需要的信息,快捷、方便地完成各种报表。 3.3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的输出与使用 建筑施工项目信息管理是为更好地使用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要根据项目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各种形式如报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输出并提供给各级项目管理人员使用。存储于计算机的信息,通过网络技术,实施信息在各部门、区域、各级管理者中的共享。以这些信息为依据,科学做出判断和决策,使项目管理更加科学。 3.4 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的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用于项目的目标控制。进行项目管理相关数据的收集、记录、存储、过滤,将数据处理的结果提供给项目管理层。它是项目进展的跟踪和控制系统,也是信息流的跟踪系统。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论建设工程信息管理 摘要:本文根据建设工程信息的特性,分三个阶段对工程建设的信息管理进行论述,旨在阐明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通过对目前信息管理状况的分析,结合工程信息的特性,对建设工程信息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建设工程信息、决策、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信息是在整个建设工程周期内产生的反映和控制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所有组织、管理、经济、技术信息,其形式为各种数字、文本、报表、图像等,是项目建设生产的依据和决策的基础,是组织要素之间联系的主要内容,是参建各方开展工作的桥梁。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可以分三个阶段:一是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采集阶段,对信息进行记录和收集,目的为收集有价值的工程信息资源;二是信息资源的加工阶段,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存储和检索,目的是形成可供利用的工程信息资源;三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就是对已经整理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传递、评价、利用,充分实现工程信息资源的价值,达到信息管理的目标。 一、工程信息资源的采集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按来源可分为项目外部信息和项目内部信息。项目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政策、社会治安状况、自然环境、以及同类工程的相关信息,如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项目内部信息主要来自业主批准或下发的管理文件、指令及设计文件;在建设过程中业主对各种有关进度、质量、造价、合同等方面的意见和看法。 承包人方面的信息包括:承包单位人员、设备、水、电、气等能源的动态信息;施工期气象的中长期趋势及同期历史数据,每天不同时段的动态信息;工程用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工程物资的进场、验收、使用等信息;项目经理部管理程序,质量、进度的控制措施,事故处理制度,施工组织设计及技术方案执行的情况,工序间交接制度,工地文明施工及安全措施等;施工合同执行情况,以及施工中国家和地方规范、规程、标准的应用;施工中发生的工程原始数据;工程索赔相关信息等。 监理形成的信息主要有: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细则,会议纪要,巡视记录,旁站记录,监理工程师的口头和书面指令,计量支付台账,原材料及构配件的抽样平行检测记录及台账,工序、分项、单位工程验收记录等。 二、工程信息的加工 建设工程信息的整理主要是把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选择、核对、合并、排序、更新、计算、汇总,从而生成不同形式的数据和报表,以提供给不同需要的各层次管理人员使用。信息整理是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描述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向有序信息的转化。在进行信息整理时,首先要从甄别信息开始,一种信息是自己收集的,可靠度较高;而对承包人提供的信息就要从信息采集是否规范、采集手段是否可靠等方面考虑,进行选择、核对以及必要的汇总,对动态的数据及时更新。 其次对信息进行筛选,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日益大型化,信息量也日渐增多,在不同阶段,不同工程时期,决策者关注的信息内容都不同,如何从中筛选出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按照筛选工作的原则:保障再现性、遵循依存关系、追求经济性,从组织、管理、技术、政策法规四个维度在工程信息资源中筛选出核心信息,使工程项目管理者能够抓住重点信息。筛选解决了信息分类的部分,按建设工程的目标可将信息划分为:投资管理信息、质量管理信息、进度管理信息、合同管理信息。将各种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后,要建立信息数据的检索并存储。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使用,选择适当的数据库软件对信息进行存储,如foxpro、access和excel等,信息检索与信息存储是不可分割的,信息检索是通过信息存储体系来实现的。 三、工程信息的开发利用 1、传递。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后,要及时以规定形式提供给需要使用数据和信息的部门,保证其在第一时间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并确保不向非相关人员提供任何信息和数据。 2、分析。投资信息的分析是通过分析合同价组成,按照投资目标体系,结合已完工程量、付款申请表及工程量变化表和费用索赔表,对投资信息进行分析。质量信息的分析是按照质量控制流程、制度、方法,对质量抽样检查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风险分析,对质量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报告,以便更好地进行质量监理。进度信息的分析是将项目实施情况和计划值或合同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在后期工作中加以改进,使项目目标得以切实实现。合同信息分析是合同是一个项目的主灵魂,根据对合同的分析,了解责任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对合同变更、执行以及合同索赔进行动态跟踪,以便更好地指导项目建设 。 3、评价。投资评价是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的目的,是否偏离投资目标;质量评价是审查是否符合相关政策及规范标准,质量控制是否到位以及对后续质量控制的借鉴;进度评价是审查是否严格按施工总计划进行,及实际偏离计划的差异对总计划的影响;合同评价是审查是否严格按合同相关条款执行,以及合同变更对工程的影响。 4、利用。信息是管理决策的依据,管理决策是否及时准确,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信息提供得是否及时和信息是否充足和可靠。如只有业主得到监理工程师提供的关于承包人按合同要求完成了某一分项或者单位工程的施工信息后,才能做出支付款项的决定。信息还是协调参建各方关系的媒介,是协调各参建单位的关系,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足够、可靠的信息,才能借助于信息的媒介作用,协调好建设各方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工程建设。 四、对目前信息管理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工程建设日新月异,建设水平和规模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信息管理相对滞后。为提高工程信息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入手: 1、建立先进的工程信息管理模式。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信息管理模式。 2、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导,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统一行业资料格式和计算机接口,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形成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3、培养工程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培养出专业工程信息管理人员,同时对参与工程建设的管理、技术人员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4、建立工程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定相关人员的信息管理职责,并形成对应的管理网络。最关键的是,从行业主管部门到承包人,要对工程信息管理充分重视,解决目前工程信息管理较为传统的模式向先进管理模式的转化,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浅议通信建设工程信息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通信建设行业的发展,本文结合作者工作经验,对通信建设工程的信息管理与执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一、通信工程信息产生的对象 通信建设行业的信息主要是结合通信工程本身的特点,主要集中于通信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合同、协调以及其它辅助信息,表现形式主要以语言、文字、图像为主,由于通信工程建设主要涉及到各合作方,所以信息产生和传递的对象主要是建设单位(运营商)、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单位,具体见下面的关系图: 通信工程比较常见的信息表达方式包括:会议、电子邮件、电话、书面文字表达方式等,最常见的内容包括: 1、建设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工程招投标、任务指标、站点派单、敏感站点工程信息、工程例会、考核通报、各类数据报表统计、工程验收等相关信息。 2、设计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设计勘察信息、图纸信息、投资信息、设计会审、设计变更信息等。 3、监理单位的主要信息 现场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管控措施、数据统计、工程验收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4、施工单位的主要信息内容 与客户的沟通协调情况信息、外电报装信息、工程前期准备信息、人员安排信息、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进度信息、工程完工后的工作量统计信息、工程验收信息等。 二、通信工程信息的特点 1、信息的真实性 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有20%的衰减度,做为信息的收集者、传递者、处理者和决策者,一定要拿到第一手的现场资料信息,查阅邮件时一定要查看原始信息,避免信息的多次传递。 2、信息的系统性 信息是连续性、全面性的,在收集、传递、处理工程中的信息时,不能片面的使用信息,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要全面掌握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方面的信息。 3、信息的时效性 工程中信息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我们在收集、传递、处理信息时要保持信息的及时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另外,在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当天的信息一定要形成闭环。 4、信息的不完全性 由于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本身的信息衰减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影响,信息到达决策者手中时总是不完全的,做为决策者要抓住信息内容的关键,避开局限性做出判断。 5、信息的层次性 由于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以及本身的信息衰减等各方面客观因素影响,信息到达决策者手中时总是不完全的,做为决策者要抓住信息内容的关键,避开局限性做出判断。 a 作业级 主要指施工队层面,如现场人员分工、照图施工等方面信息。 b管理级 项目部层面,如工程例会,人员安排、车辆调度等方面信息。 c决策级 部门以上层面:如招投标信息、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等。 三、通信工程信息的处理流程 信息的流程如下: 1、信息的收集 1) 工程招投标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以收集工程年度规模、投资以及招标技术评分点以及其它要求,考核指标、工作量分配方法,参选单位信息为主。 b 公司内部:主要以收集公司市场部投标安排,人力资源部对项目部的人员安排信息,施工队的资质、人员、车辆信息为主。 2)工程派单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是了解本次站点分配的基本量、浮动量,以及完工指标;了解本次任务分配中合作单位的信息,重点是选点单位、施工单位信息。 3)物业协调阶段 a 建设单位:主要是了解业主的基本信息,了解机房、传输、无线、室分等配套设施的基本信息,了解选点协调的进度信息。 4)设计勘察阶段 a 建设单位:勘察计划安排(人员、车辆、时间、地点),勘察现场要求,其它配套专业勘察信息。 b 公司内部:设计的信源、覆盖方式,设计指标要求。 5)设计会审阶段 a 设计单位:了解方案设计进度和会审情况,了解该站点的投资金额,网优系统下载确定的设计方案,存档,收集会审纪要、设计批复。 5)工程施工阶段 a 建设单位:对该站点的特殊要求,工程例会通知及会议纪要。 b 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收集质量、进度、材料、工作量以及现场存 在问题的信息,按ISO2009要求收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文档,按时填写日报、周报、月报。 c 监理单位: 收集现场监理人员工作情况信息,收集各类报表信息,重点收集现场监理安检、质量、进度、投资面的信息和问题。 6)硬件完工阶段 a 建设单位:对该站点的巡检信息。 b 施工单位:该站点工作量表,质量自检报告,剩余材料统计表。 c 监理单位: 现场监理资料,工作量确认表,工程变更申请。 7)测试阶段 a 测试单位:收集测试情况记录。 8)初验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签发初验报告。 b 公司内部:起草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准备验收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8)转资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转资清单,收集资产条形码。 8)初验阶段 a 建设单位:收集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签发初验报告。 b 公司内部:起草单项合同,准备验收清单,准备验收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9)转资阶段 a 监理单位:准备终验清单,准备终验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b 公司内部:准备终验清单,准备终验文件,准备验收人员、车辆、仪表安排。 c 建设单位: 收集启动会信息 ,收集终验报告,记录现场验收遗留问题。 2、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加工 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之前,要确认信息的来源对象、紧急程度、信息传递的对象、信息的可靠程序、信息的数据内容以及信息传递采用的介质,然后对其进行加工。 a信息的来源对象 按信息来源对象可以分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选点单位,施工队。 b信息的紧急程度 根据处理时间期限,信息可以分为普通、紧急、非常紧急几种情况。 c 信息的传递对象 信息在加工后,传递给不同的处理层面,如传递给建设单位的、设计单位的、公司内部的、施工单位的,还可以细分为给公司领导层面的、部门经理层面的、项目经理层面的、执行层面的等等。 d 信息来源的可靠程度 信息的来源大概可分为精确、一般、较低几种类型。 e 信息的数据内容 对于通信工程进度信息来讲,大致可以分为进度信息、质量信息、造价信息、安全信息、协调信息以及其它方面的辅助信息等。 f 信息的传递介质 信息传递的介质可分为:电话形式、电子邮件形式、书面形式、面对面对话形式等。 3、信息的传递 信息在进行传递之前,要考虑到信息的使用目的、周期、频率,信息涉及到的范围、保密性,信息传递所使用的介质等情况,信息传递后要给予确认,是否完全、准确、及时到达信息的处理者手中。 4、信息的处理 信息在处理之前首先要对信息的情况内容及要求分析,然后再决定以何种形式对信息内容进行宣贯、执行、处理,完成后还必须对处理情况给予反馈,形成闭循环。 5、信息的检索 通信工程信息种类繁多,需要做存档处理的信息,如日报、周报、设计文件、竣工文件等,需要对文件设置检索,检索的设置可以根据处理权限、方法要求、查找要求进行设置。 a 权限要求:允许检索的范围、检索的等级划分、密码的管理。 b 方法要求: 检索的信息和数据能否及时、快速提供,实现手段。 c 查找要求: 输出形式、能否根据关键字实现智能检索。 检索即要建立信息库分级的管理制度。 6、信息的存档 信息存档要求如下: a 命名方式:类别+工程代号+开工年月,HTJ080206中HT代表合同,J代表监理,08为工程代号,1106代表2011年6月份。 b 存档期限:项目部每月对信息进行一次归档,公司以年度为限进行归档。 c 电子文档要进行备份,书面文档必须是第一手的资料,并有责任人签字。 总之,通信工程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处理过程繁琐,以上就是我对通信行业范围内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过程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帮助。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教学探索 一、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专业分包单位的增多,施工项目管理中的信息量会相应大量增加。为了提高信息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依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而国内为建筑业培养复合型项目管理人才的教学研究起步较晚,教学方式普遍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偏重系统理论学习,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和项目管理知识的交叉教学内容严重缺失。因此,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入手开展《工程建设信息管理》教学势在必行。 二、实验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是一种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学习观,构建主义倡导: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原有所学知识意义上的建构活动。换言之,基于建构主义的实验教学思想重在倡导学生在依据现实工作需要所创设的一定情境下,借助已学理论知识、实习经验和团队成员(包括教师、小组同学等)的帮助,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并相互协作,从而获得崭新知识架构的一系列学习过程。考虑到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强烈渴望社会实践的心态,为突破以往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模式,教学将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中的 “情境”、 “会话(沟通)”、“协作”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展开设计,把团队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 1、教师引导,营造“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视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指导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建设工作需要,创设目前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意识到构建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2、借助项目信息门户技术,实现“会话”。“会话”是沟通的实质,协作的前提。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要随时协调、指导之外,更要求学生自行组建团队,借助项目信息门户技术和所学知识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活动展开合作,交流彼此观点,通过团队共同努力来实现项目信息协同管理平台构建。 3、学生自主开展“协作”,“意义建构”。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融入到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的真实环境中,根据自身构建的认知框架和实践经验来获取新知识。 三、实验平台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是指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种数据、表格、图纸、文字、音像资料等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与应用的全程管理。丁士昭指出,集成管理信息平台必须具备以下三大核心功能:文档(数据)管理、工作流管理、协同工作。所以,为确保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首先实验平台应至少满足上述要求;其次应考察实验平台是否适应构建主义下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最后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应益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和实际操作,软件应用程序不能过于复杂。参照上述选取标准,以项目信息门户技术为核心搭建起来的协同管理平台符合本次实验平台要求。 1、项目信息门户技术。自20世纪九十年代末,项目信息门户(简称PIP)技术开始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所熟悉。项目信息门户是在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对项目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进行集中式存储和管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为项目参与各方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设置,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项目信息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环境,并为项目参与各方在Internet上提供获取个性化项目信息的单一入口。作为支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项核心技术,PIP主要提供项目文档(数据)管理、项目信息交流、项目协同工作及工作流程管理四方面基本功能。 2、SPS实验平台。构建项目信息协同管理平台的综合实验是一个针对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实验,它让学生从相对容易掌握的PIP技术应用学起,培养学生协同管理能力。由浅入深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全过程。 通过比较,由微软公司开发的PIP软件(简称SPS)被选定为此次实验平台。SPS技术是微软公司提供的集文档管理、信息检索与共享和协同工作功能于一身的个性化PIP解决方案,它利用单点登录和企业应用程序集成功能,以及灵活的部署选项和管理工具,将来自不同系统的信息集成到一个智能门户站点中,使得端到端的合作更为容易,实现了个人、团队和信息的无缝整合、组织和搜索。SPS具备共享性、协同性、集成性、灵活性、安全性等多重特点。利用SPS门户网站还能大大减少建筑企业管理费用,因为它无需支付任何使用费。在当前流行的windows2000+officeXP系统环境下,接入互联网的任意一家企业都可以随时从微软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免费下载SPS软件包。 四、实验意义 在建构主义团队合作的教学方式下,应用SPS技术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协同管理平台的实验意义在于:深化学生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指导学生熟练应用项目信息门户技术,自主创建项目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平台,全面了解信息管理流程;提高学生的沟通、组织与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平台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专业探讨。另外,试图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为利用项目信息门户技术实现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的构想提供可行条件;摒弃传统信息交流的“纸质”媒介,采用网络协作技术建立联机协同管理工作平台,将信息管理流程由过去的单向直线式传播转变为连锁交互式网络传导,提高信息传输准确性与时效性,实现信息资源多方共享,达到降低管理费用的目的。 五、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设计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团队内、外的信息沟通与管理活动。首先,以项目管理单元为考核对象,对学生随机分组,根据项目信息门户四大基本功能进行任务分配,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分配到学习任务,从而有效避免“搭便车”现象;然后,各小组内部自行划分岗位职责,设定权限;接着以案例考核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工程项目信息,自行拟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最后,团队自主设计并创建信息协同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管理团队协同管理目标,由指导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表1) 六、结论 尽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理念已逐步得到国内建筑行业的重视,但有关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教学研究才刚刚起步。为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更加切合,我们还需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1、该实验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要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探索新知,因而参与实验操作的学生必须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知识基础。 2、指导教师在编写实验任务计划书时,其内容既要贴近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现状,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接收能力。这要求指导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力图使实验教学深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 3、受教学时间限制,实验内容仅涉及项目经理制下管理团队内、外部的信息协同管理活动,未扩展至其他应用领域。实际上,工程项目管理包含多个目标控制环节,信息量巨大,不同职能部门都急需实现信息化协同管理,以满足目前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与应用实践探微 摘要: 建筑工程的造价信息,能够有效的展示出建筑工程的合理性。对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的管理工作,则应该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发展。本文阐述了工程造价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工程造价信息的分类,并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以期促进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应用实践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机遇。 因此人们也加强了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视程度,而在建筑工程造价中,许多工作的开展都依赖于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掌握。只有建立有效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才能为建筑工程造价提供数据支持,并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1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的概述 1.1 工程造价信息 工程造价对工程承包市场和发包市场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以及调节作用。通过工程造价,政府部门可了解到我国当前工程建设市场的现状与动态,并且对工程造价进行一定的预测,而决定了政府的相关政策。而工程造价的制定,则是由许多工程造价信息组合而成。可以说,工程造价信息是工程造价制定、决策、管理、修订、评估、审核等工作的基础。 1.2 分类 工程造价信息可分类为工程造价指数、价格信息、已完工程信息三大类。 ①工程造价指数:包括了建筑项目造价指数、单项工程造价指数、单项价格指数、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指数、设备工器具价格指数等。工程造价指数是对原始数据的加工而得,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价格变化以及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并作为工程造价的调整依据。②价格信息:包括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安装材料等各种材料的价格,以及施工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各种人员的工资,还有施工中相关机械的使用成本等,都属于工程造价信息中的价格信息,价格信息多为初级的数据信息。③已完工程信息:即已经完成的工程中所包含的大量造价信息。已完工程信息能够为在建工程或者拟建工程的造价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对已完工程信息的对比分析,也可对拟建工程的造价做一定的预测。 1.3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即收集、处理、加工、存储、分析、、反馈整个工程造价信息的全部过程。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也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虚拟化、网络化。甚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招标、投标等。另外,通过网络化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也解决了工程造价信息的采集、加工、困难等问题。 2 构建“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模型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构件统一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对不同地区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服务效率,以及降低社会的成本。 2.1 信息查询功能 由于工程造价信息较为复杂和庞大,因此,当需要对某一类或者某一个信息进行查找时,则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难度。因此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中,必须采用先进的检索技术,实现有效的信息查询功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的信息查询功能必须包括:①查询:为用户提供查询手段,并且支持对不同类型的查询;②描述:将用户的查询以及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抽象的描述;③匹配:对数据库内容与查询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以确定二者内容是否一致;④提取:将数据库中满足检索条件的内容提取出来;⑤验证:确定检索用户对检索结果的满意度;⑥用户接口:给用户提供检索结果,并让用户自行判断结果是否符合检索条件。 2.2 信息功能 信息功能主要针对于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的内部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将相关的工程造价信息于平台,让其他人能够查询和使用。但在管理人员工程造价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在文本数据库中,可对不同工程造价信息的工程类型、工程地点、工程起止时间、工程规模等不同的元素进行进行简单的说明并分类储存和管理。而在查询检索的过程中,则能根据相关的分类而查找到目标的工程造价信息。而工程造价的文本信息,就需要人工查询并录入数据库中。也可以通过编写程序的方式进行自动提取文本信息,但在系统提取的文本信息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2.3 决策支持功能 通过相关的方法和模型对工程造价信息平台的原始数据进行一定的加工、分析、汇总等,并最终得出一定的工程造价预测信息,而为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和支持。能够有效的提高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准确性,进而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4 平台管理功能 管理人员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的主要管理功能包括:①数据库维护;②基础数据录入;③平台模型维护;④用户的管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必须保证对管理人员的基础功能,才能保障平台信息的完善性,以及平台运行的顺畅。 3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前提 3.1 建设基础设施 只有把基础设施的软硬件都建设好了,才能更有效地支持工程造价信息的开发以及平台的建设。而要实现工程造价信息的传输和交换,就必须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网络,工程造价信息网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所以,就必须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局域网,并普及计算机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应用。 3.2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建设 传统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如果内容过多,就会造成管理的吃力,以及使用的不方便,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的数据库,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合理的归档管理,并且进行更丰富的分类,实现数字化管理,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造价信息的作用和使用效率。 3.3 应用系统的建设 加大工程造价信息应用的开发力度,促使应用系统能够更加的通用和兼容,以适应政务网与互联网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站的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必须满足文档一体化。 3.4 标准化的建设 在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对每一个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都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明确规定。才能对工程造价信息的管理中不容易出现差错,提升了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准确性。 3.5 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对安全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工程造价信息的电子化无疑也为工程造价信息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就尤为重要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有:①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安全保障体系;②完善安全管理机制;③提高对工程造价信息的安全意识。 3.6 人才的建设 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结果,所以提高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人员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人才的建设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工程造价信息从业人员培训,使工作人员对新的技术、设备和方法能够熟练的掌握和应用。②普及信息技术的知识,让人们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4 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建议 4.1 健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体系 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统一的标准。在版面设计、功能定位、需求分析等方面实现标准化管理,以实现对冶金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集中化管理。并且,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知识产权,以及用户的隐私等。进而为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①明确管理的机制,贯彻执行《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并且持续的完善运行机制,对各部门、各地方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进行联动机制的建立,以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监管。②加强对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的调度能力,才能形成各地方、各部门统一的工作体系。③完善相关的制度,对整体工作进行细分,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才能划分责任制,规范工作的每一个细节。④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⑤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执法。 4.2 工程造价信息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①合理的工作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工程造价信息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②满足用户需求,并建立完整的数字化目录;③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的构建,以实现信息共享。 4.3 建立数据库 建立统一、完善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实现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集中化管理,不仅能够保证信息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还能降低信息管理的成本,促进冶金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4 开发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检索服务 提供便捷式的检索服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开发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平台的检索服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分类清晰:对工程造价信息的文件进行明确的分类,以提升检索的准确性;②检索途径的多元化:包括模糊搜索模式、简单搜索模式、高级搜索模式等,以保证检索结果的全面性;③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进行严格的筛选,对不宜公开的信息作加密处理。 4.5 健全技术的支持 ①完善基础建设,加大对技术的投入;②采用外包的方式建设系统,借助专业的技术。 4.6 创新服务 ①工程造价信息的远程查阅,对无需保密的信息,在网站上,以方便人们的查阅;②对资源进行整合,并完善信息资源;③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再对其提供远程查阅的服务。 5 案例 网络环境下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极大的促进了工程进展,提高了工程信息管理效率(相对以前有23%左右提升),节省了大量人力(相对以前减少5%左右人力)物力资源(相对以前节省2%左右物力资源),为工程早日完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6 结语 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应结合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平台。并加强对其的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支持,才能促进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提升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但在现阶段,网络环境下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等,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及不足。只有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以及制定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并且开发多元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提升检阅、查看工程造价信息的便利性,进而使工程造价信息资源能够被更有效的利用,才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对某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行分析及其应用的探讨,说明了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应用;探讨 一、引 言 检测是验证和保障建设工程质量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检测机构数量的增加及有制形式的改革,建设工程的检测工作质量一直处于一个不正常的情况,检测市场恶性竞争,检测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违规检测、出具虚假报告等情况时有发生。检测质量的“ 不稳定 ” 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因此,采取措施加强检测管理,加大对检测工作质量的监控,改善检测行业现状变得刻不容缓。为了加强检测行业管理,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某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根据行业发展、行业自律的需要和市建交委领导的要求,建立并完善了该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下面我们简称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二、分析系统建设的背景 在建设工程检测行业推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1、 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行业诚信建设、提升检测工作质量的需要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对检测过程全方位进行管理与监控:通过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及自动控制检测,保证数据准确;通过监控数据修改,减少并打击作假;提供防伪报告查询,打击虚假报告。 检测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实施能够促进在行业内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为行业诚信建设、提升检测工作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服务工程质量监管的需要 由于工程现场隐瞒检测不合格结果,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难以及时获取工程实际检测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常期困扰着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为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管提供重要依据,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检测信息,实现数据共享,便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了解工程检测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3、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制定行业规划及发展策略的需要 检测行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提供全面的检测信息及数据,依据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行业发展规律,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制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系统建设概况 1、建设目标 该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成“行业级”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系统规范行业运作,提高检测质量,加强行业监管。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工作,目前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已在本市建设工程检测工作中全面应用,并成为检测机构、企业内部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及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系统功能示意图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者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机构等建设工程参与各方,应用范围覆盖了从行业基础数据管理、检测过程自动控制、数据自动采集、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及费用结算的检测全过程管理。 3、系统特点与作用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检测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与监控,有助于规范行业运作,提高检测机构的工作效率及管理能力,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行业内的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项目范围广。不仅包括房屋与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检测项目,还融入了公路工程、水运工 程、水利工程、民防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专业的检测项目;不仅包括结构材料、装饰材料、 节能材料、门窗与幕墙、公路材料 、安全标志、园林土壤等材料检测,还包括基坑监测、地基基础 、主体结构、钢结构无损、节能现场、住宅套内质量 、室内环境 、沉降观测等现场检测 。 (2) 融入管理要求,既体现主管部门对行业管理的要求,又体现使用单位对功能的要求,对检测机构而言,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同时也是其企业的资源管理系统 ( E R P) 。 (3)引入伺服控制技术,实现自动控制检测。检测信息系统实现对伺服试验设备的控制,根据样品特性自动设置加荷速度,实现全自动控制检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操作干扰,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 (4)实现检测样品唯一性标识管理。系统借助R F I D及物联网技术,对检测样品进行唯一性标识,做到样品信息现场与实验室共享,实现了对检测样品的智能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 。 四、系统建设及应用体会 该市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并不是一下就能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深入与完善的过程。自2 0 0 3 年以来,系统经过了多次改版,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在行业内的应用也不断深入。回顾 系 统 的 建 设 及 应 用 过 程 , 我 们 认 为要建设一套完整的、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建设工程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以统一检测软件为基础 。 统一检测软件是建设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前提与基础。如果检测单位自行开发或选择多种检测软件,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支持,自动化采集就难以实现,行业内统一应用的检测信息管 理系统也无法进行开发与应用。统一的检测软件不仅仅是检测单位实际运的辅助工具,也是检测监管的一种有效“ 手段 ”。统一的检测软件既要体现用户需求,更要体现主管部门的意志;要求检测机构、企业内部试验室使用统一开发的检测管理软件,这是对检测机构、企业内部试验室的检测行为进行监管的有效途径。 (2)集成化自动采集及自动控制检测。统一的检测软件应该全面“ 接 管 ”检测数据,实现其自动采集及自动控制检测。检测机构获取自动采集数据,不能依靠设备生产企业提供的软件,不能通过中间文件(或数据库)交互数据,应该使用统一的检测软件直接获取自动采集数据,做到数据不落地。 (3) 合同登记与检测软件无缝对接,从检测流程源头进行规范管理。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将工程项目检测合同纳入系统管理的范围,要求建设单位、检测机构按照规定的流程在系统中对合同进备案登记,并实现合同登记与检测软件功能对接,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以合同为依据开展检测工作,例如,未经合同登记的工程不能接受委托、检测合同未包括的项目也不能接受委托,从检测流程的源头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与规范管理 。合同登记与检测软件无缝对接,通过检测软件促进合同登记工作开展,通过合同登记规范检测委托信息的填写,便于单位工程的精确统计 。 (4)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推广离不开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支持 。没有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参与、支持,系统就达不到应用及行业监管的目的。同时,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检测信 息管理系统为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提供详尽的检测信息,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准确地了解所监督工程的检测状况,获取检测不合格信息并进行及时处理,将工程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质量监督部门对检测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带动了检测单位等工程参与各方应用系统,促进了系统在行业内的推广应用工作。 五、结 语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推广应用是检测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将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这样就可以使系统在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论文:信息管理在建设工程监理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的监理信息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在建设工程监理中应用的时候却存在则会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我国监理行业的状况、建设工程监理目标控制和应用策略及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管理;建设工程监理;运用 引言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信息时代也随之而来。监理的信息管理对整个建设工程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该工作的开展是以工程的设计方案、工程的施工进度、投资情况等为基本性材料的。做好信息管理工作不仅能够确保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能够直接的反映出监理的实效,监理信息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收集、信息传输、信息贮存、信息加工等各个环节,而对各个环节的管理进行提高对建设施工监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监理行业的状况 (一)错误的监理位置定位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工程监理的认识有一定的分歧,对于监理应处的位置方面,认为监理属于独立的第三方,也有人认为属于业主方的代表或代表着政府机构。对于中小城市的监理机构而言,根本无法实现独立进行工程管理。当理论和实际存在不协调的习惯时,应选择建设方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倾向性。若监理机构无法对建设方相依靠实施工作开展时,施工单位则会成为监理方的领导机构,对工程质量的施工计划与认可所听从。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以企业的身份出现对原有政府形式的质量监管权所代替,在一些中小城市中对质量监理的意识仍相对薄弱,导致管理人员的身威得以树立。 (二)监理安全责任的扩大化 监理单位对安全生产责任的承担与承担责任的大小成为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很多地方对“监理安全细则”、“监理操作规程”进行制定,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监理的责任。只要监理对方案进行审核过又产生问题,则应对监理企业进行严格的行政处罚。在2006年新政策出台之后,又将监理方面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向刑法中扩大,必定导致监理工程师在对安全方案进行审核时,无限制的要求承包商应对安全系数进行提升,而忽略安全成本,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产生影响。 总之,存在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则是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服务与中小城市落后的施工工艺水平和粗俗野蛮的建筑市场的文化氛围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二、建设工程监理目标控制和应用策略 (一)明确施工监理工作意义及重要性 参建各方之所以忽视施工监理的重要性主要是对监理师缺乏认识,对监理人员在项目中所担任的角色认识模糊。项目法人认为自己“雇佣”了监理单位,监理人员应该为自己谋取利益,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工作;施工单位也同样认为施工监理是项目法人的代表,是为项目法人服务的,并不认为施工监理是独立的第三方;政府质量监督部门认为项目工程既然已经有了施工监理,工程质量监督就是监理单位的责任。错误理解为已经有相关单位替代了自己的职责,从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由于各方对监理单位的错误认识,致使监理人员在协调各方关系时不顺畅,监理人员的决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如果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这种模糊的责任认知会导致互相推卸责任状况的发生。监理单位是独立的第三方,监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工程建设中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使参建各方获得合理的回报。监理人员依托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项目建设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协调管理,不能取代参建任何一方的职责。 (二)保障监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目前,市场上许多监理服务企业是依附于科研所、高等院校及相关协会而建,这些企事业单位以行政管理的手段控制着企业的运营。监理企业缺乏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地位,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利,不能够自负盈亏,企业支出需由母体审核批复,企业收益全部无偿上缴。这样的企业不能够实现自我积累,很难获得自身发展,始终受母体羁绊而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局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约企事业单位对其自营企业的控制作用,增强监理企业的独立性,保障其市场主体地位。 (三)投资控制任务 设计阶段监理工程师投资控制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建设工程总投资进行论证,确认其可行性;组织设计方案竞赛或设计招标,协助业主确定对投资控制有利的设计方案;伴随着设计各阶段的成果输出制定建设工程投资目标划分系统,为本阶段和后续阶段投资控制提供依据;在保障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协助设计单位开展限额设计工作;编制本阶段资金使用计划,并进行付款控制;审查工程概算、预算,在保障建设工程具有安全可靠性、适用性基础上,概算不超沽算,预算不超概算;进行设计挖潜,节约投资;对设计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论证,寻求一次性投资少而全寿命经济性好的设计方案等。 三、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一)质量控制 监理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质量的控制,是由于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决定的。控制工程质量的内容较多,包括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质量、施工过程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和工程质量缺陷等方面。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控制时,涉及到周、月施工质量记录报告;当期施工质量问题、缺陷和处理措施、处理结果情况报告;工程质量评定结果;材料检验情况与结果等工作,因此需要以流程图的形式表述监理质量控制相关工作。 建设工程可以作为一个信息过程来处理任何一道工序,与之对应的没一个过程都包括输出、输入和转换三个步骤。在进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时,应采用过程的方法来保证工序的质量,从而最大化的实现监理目标。 (二)进度控制 监理单位进行进度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能再计划内完成交付并且安全使用,由于进度具备动态连续的特点,所以监理人员必须要熟悉动态控制,在施工中需要不断检查并且要把现场施工情况与计划进行有效的比较,如果遇到偏差情况必须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对于无法维持原计划工期的情况则通过调整原进度计划来实行。 (三)投资控制 在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单位对投资控制主要是针对计量与支付、变更与索赔等引起的资金变化进行控制。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控制建设工程的重要手段是审查施工单位的进度款(包括单价、工程量的审核),因此监理工程师必须了解合同文本,尤其是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技术规范的内容。 结束语 监理信息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中最为重要的是将信息传递到最终开展工作的人手中,也就是将信息传递到监理工程师的手中。现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被更多的监理工程企业认识到,并且也在不断的寻求着能够改善的措施。要想破解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管理应用不足这两个问题,应该从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架构、开发和引进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平台三个方面来解决。但是建设工程是比较复杂的,所以保持监理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对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做到严格的把控,提高整个监理的质量,对监理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进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的,随时发现问题随进进行改进。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探究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发展的新认识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据的形式多样化,数据结构具有复杂性特征。这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的数据具有处理速度快、数据量大、样本复杂但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应对其产生新的认识,并根据实际状况及时调整统计学专业的建设策略,使统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影响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企业采用了新的策略,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对于统计专业来说,改变发展策略,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大数据背景的需求是其主要任务。目前,高校统计学专业逐渐认识到大数据时代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对专业建设进行了相关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统计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所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使数据结构和数据性质发生变化 网络技术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数据记录模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不再依赖于抽样调查的记录模式,网站浏览、视频监控都将形成大量数据。传统的数据结构甚至是数据性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需求者来说,如何甄别其可用价值成为关键。传统的数据可以二维表格显示和整理。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频、视频、HTML等。这要求大数据的收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思维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数据多且复杂,数据分析要求分析者对总体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参数统计不再具有意义,假设检验法也随着总体分析而失去价值。数据的复杂化对传统大数据统计思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统计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只有对传统数据的改变进行分析,并且树立新的统计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发展新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其发展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够帮助统计学取得更好发展。 (一)加强统计应用性教学 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体分析特征,数据分析人员应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实践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并且培养其强烈的数据价值观,使其能够从众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大数据统计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结构特点,实施资料透视化教学,提高分析者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大数据统计思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的统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即强调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提高。统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数据分析者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区分,从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以传统的平均思维、动态思维和变异思维为基础,还要注重基于整体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另外,还要培养数据分者的复杂性思维,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库。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创新性的思维。 (三)强化基础性统计知识 统计学自身具有复杂性,其改变多且抽象。基础的统计知识是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可见学习基础性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复杂的数据统计清晰化、简单化。结合具体的案例使数据分析者正确认识统计概念、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数据分析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技术,这要求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学以外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注重真实相关与伪相关的讲解,强调商务智能的开发和分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数据分析者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相应的具备管理以及其从事专业的技术。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数据,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其所处的行业起到积极作用才是关键。总之,大数据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仅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思维,是对全新模式下的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数据时代所需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总结 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具有定向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产生的形式多样,且具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不仅是作为一种专业存在,而是应以一项必备的技术而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统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大数据给统计学带来了机遇、挑战和紧迫感。本文描述大数据的环境,利用大数据的目的和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介绍国内外有关大数据的研究动向;探讨大数据包含的信息,大数据的预处理、抽样和分析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 抽样 数据分析方法论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在主动地获取数据。各个科学领域都在大量地获取数据,自然科学领域收集着从宏观的天文数据到微观的基因数据,经济、金融和人文社会科学收集着大量的观察和调查数据。另一方面人们在被动地囤积数据。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多种传感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各种形式的数据如江河流水般地涌来。当今数据的获取和规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计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 一、大数据及其目的 狭义地讲,大数据是一个大样本和高维变量的数据集合。针对样本大的问题,统计学可以采用抽样减少样本量,达到需要的精度。目前大数据的环境包括了:数据流环境:数据快速不断涌来,现有存储设备和计算能力难以应付这种洪水般的数据流;磁盘存储环境:数据已不能完全存储在内存中,需要硬盘存储;分布存储环境:数据分布存储在多个计算机中;多线条环境:数据存储在一个计算机中,多个处理器共享内存。 大数据的目的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探索数据的产生机制,进行预测和制定政策。把信息转变为有用的知识还需漫长的时间。“预测”不同于“制定政策”。一个儿童的鞋子越大,可以预测他掌握的词汇量越多;但是,制定政策强制他穿大鞋子并不能提高他的词汇量。 二、大数据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给我们的时代带来了变革。目前,人们习惯于根据“研究问题”来驱动“收集数据”。今后,大数据到处可得,人们将会用“数据”驱动“研究问题”。就像我们出远门前常常查询目的地的天气、交通和宾馆那样,未来人们在研究和决策前将会通过查询数据做决定。目前已经有科学家开始使用软件搜索和汇总已中的成果。大数据中包含有各种不同目的的数据集,综合利用它们可以做出原来目的之外的意外成果。例如,将医院病历数据与信用卡消费数据结合,我们能发现食品与健康的相关关系,指导人们进行健康饮食。假若再加上手机和GPS等数据,还能随时对人们进行体检,指导健身,减少猝死,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等,应用大数据可以设想的用途不计其数。 三、大数据的处理、抽样与分析 (一)数据的预处理 大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不完全数据填补、数据纠偏与矫正。利用随机抽样数据矫正杂乱的、非标准的数据源。统计机构的数据是经过严格抽样设计获取的,具有总体的代表性和系统误差小的优势,但是数据获取和更新的周期长,尽管调查项目有代表性,但难以无所不包。而互联网数据的获取速度快、量大、项目繁细,但是难以避免数据获取的偏倚性。将统计机构的数据作为金标准和框架对互联网数据进行矫正,将互联网数据作为补充资源对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二)大数据环境的抽样 大数据的抽样方法有待研究。“样本”不必使用所有“数据”,不管锅有多大,只要充分搅匀,品尝一小勺就知道其滋味。针对大数据流环境,需要探索从源源不断的数据流中抽取足以满足统计目的和精度的样本。需要研究新的适应性、序贯性和动态的抽样方法。根据已获得的样本逐步调整感兴趣的调查项目和抽样对象,使得最近频繁出现的热门数据,也是感兴趣的数据进入样本。建立数据流的缓冲区,记录新发生数据的频数,动态调整不在样本中的数据进入样本的概率。 (三)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 针对大数据的高维问题,需要研究降维和分解的方法。探讨压缩大数据的方法,直接对压缩的数据核进行传输、运算和操作。除了常规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高维矩阵、降维方法、变量选择之外,需要研究大数据的实时分析、数据流算法。不用保存数据,仅扫描一遍数据的数据流算法,考虑计算机内存和外存的数据传送问题、分布数据和并行计算的方法。如何无信息损失或无统计信息损失地分解大数据集,独立并行地在分布计算机环境进行推断,各个计算机的中间计算结果能相互联系沟通,构造全局统计结果。研究多个数据资源的融合算法。研究利用数据流寻找模型变化时间点的动态变化模型。 在大数据环境,很多数据集不再有标识个体的关键字,传统的关系数据库连接方法不再适用,需要探讨利用数据库之间的重叠项目来结合不同的数据库,利用变量间的条件独立性整合多个不同变量集的数据为一个完整变量集的大数据库的方法。探索不必经过整合多数据库,直接利用局部数据进行推断和各推断结果传播的方法。另一方面,利用统计性质无信息损失地分解和压缩大数据。 四、结束语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将必定导致传统观念和技术的革命。数码照相机的出现导致传统相片胶卷和影像业的已近消亡。如果大数据包含了所有父亲和儿子的身高数据,只要计算给定的父亲身高下所有儿子的平均身高就可以预测其儿子身高了。模型不再重要,当年统计学最得意的回归预测方法将被淘汰。大数据的到来将对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考验。统计学会不会象科学哲学那样,只佩戴着历史的光环,而不再主导和引领人们分析和利用大数据资源。现在其他学科和行业涌入大数据的热潮,如果统计学不抓紧参与的话,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现今统计学的目标是通过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发现真理(总体的参数和性质),统计方法和理论对数据有过高的要求。而大数据充满了各种随机的、非随机的误差和偏倚,不能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按照波普的科学划界准则,只要我们能从大数据中提炼出具有可证伪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还是科学的,可以用于知识积累。这些可证伪的大数据结论可作为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假说,以数据驱动研究。我们在看到大数据给统计学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的统计方法普遍只适用于全部数据放在单个计算机内存的环境,分布式大数据和数据流的环境给统计学带来了挑战。统计学家不应该固守传统数据的环境,必须积极学习新生事物,适应新的大数据环境,扩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创造出迎合大数据的新统计方法,“机遇”与“挑战”并存。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在股票价格统计数据中的应用 [摘 要]以股票当中基本的股票价格计算数据着手,重点研究统计学在股票价格计算数据整理运算进程中有关的运用。全面地说明了如何计算股票价格的三种平均数和计算的公式;股票价格统计数据整理运算进程当中的取样研究以及股票价格统计数据的四个计算方法;依次列出在各个国家之间具有比较高影响力的几个股票价格统计数据在运算进程中统计学的有关运用。 [关键词]统计学;股票的价格;股票的价格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进步,股票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只有正确地对待股票与统计学之间的联系,这样能更全面利用统计学知识掌握股票交易市场的变动规律,从而促进个人与团体的利益一致性。 在平时常见的文章中我们能经常碰到的是统计学的取样数据分析、回归分析、标准差等在股票技术分析、投资收益、风险预测中的常见实际运用,在其实际运用中股票价格统计数据也是统计学里的一个,统计学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篇文章是从股票中最基本的股票价格统计数据开始,侧重以统计学在股票价格统计数据整理运算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谈论。 1 统计学在股票中的定义 统计学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剖析资料和数据得到的结果的一组概论,准则与办法。统计分析数据有描写和推测统计两种方法。 (1)看大盘:汇集股票的相关材料,即调查统计。从头到尾,即全方位的去调查;有重点的看,即重点的调查;随机的查看,即采样调查;查找各种各样的有象征性的个人股票,也是典型的调查。 (2)股票板块:以某一标志将股票进行分类,也就是分组统计。例如钢铁板块等。 (3)阴阳烛:交易成功量与交易成功价格的高低决定其趋势,即是频数分布。 (4)牛市:股价呈飙升趋势,即是正J型分布。 (5)熊市:股票呈下跌趋势,即反J型分布。 (6)摸高,回落:股票飙升,至某一点时受到阻力后呈下跌趋势,即是偏态分布。 (7)探底,反弹:股票价格下跌,到某一地方撑持后上升,也就U型的分布。 (8)股票指数:加权平均数的运算,是质量指标指数。股票的价格是质量指标,成交的数量或发行量是数量指标。 (9)黑股:存在感过低,易失诸交臂。 (10)均线:股价算术的平均数。一般为加权平均。 (11)震荡空间:股票价格的波动曲线的均值偏差,也就是标准偏差。 2 股票的价格统计数据 2.1 股票的价格均值 股票价格的均数是反馈不同股票价格上下浮动的基准。股票价格均数是由证券交易场所、金融类服务公司、银行或新闻媒体整理而成的。为了能时刻了解各种股票而联合形成的行情市场整体的价格水平和完整市场总和的变化方向。 2.2 简易的算术股票价钱均值 1981年6月,查尔斯・亨利・道在《客户午后通讯》首次了一组之后被称作“道・琼斯工业股的股票价格平均数值”,也是全球上最早股票价格平均数值。 2.3 加权指数 加权指数是依据各种样本股票的销售数量或者是交易成交的数量依照权术来进行加权指数运算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均值。因此销售的数量是权数的加权均值的股票交易价格,即是抽样股票的市场价值总和除以抽样股票的销售数量;以成交数量作为权数的加权均值股票价格,就相当于是抽样股票的全部金额除以抽样股票的成交数量。 2.4 修正股票交易价格的均值 修正股票交易价格均值是通过简便的数字运算的基本上,如果有分割股票、增加投资、发行新股的时候,经过改动除数,让股票的交易价格的均值没有任何影响。做法是以新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全部金额除以旧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平均数值,因此得出新的除数,然后再以运算期的股票交易价格总金额去除以新的除数,就可以得出修正的股票交易价格的平均数值。 2.5 股票价格的波动情形 股票的价格指标是本期股票的交易价格和某个前期之间相对比的相对数变化,是因为证券交易的场所或者是金融中介机构经过对股票交易场所里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企业所发出的股票交易价格,进行平均运算和发展变化情况相比后整理出一个可以提供了解股票出价、发价或者是价格的指示数字。整理过程包括五个方面:①挑选一些具有象征性的股票,当作整理过程中指示数字的样品股票。②按照规定的时间去股票交易场所上去收集样品股票的交易价格,俗称采样。③选择一个基础期,基础期的股价交易价格水准是100或者是1000。④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及高科技的手段运算出股票的指数数值。⑤要对外公布。 3 股票交易价格的运算 3.1 算术平均数 简易的算术平均数是在运算出抽样股票单个价格指数的基本上,加上总和算出平均值的一种运算方式。现在运用这个方法计算的有算术平均股价指数、英国的《金融时报》精算股价指数等。 3.2 综合平均法 综合平均法是各自把前期和本期的股票交易价格实行求和,之后把本期的股票交易价格和前期的股票交易价格的总金额相对比,从而得出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的一个运算方式。现在运用这个办法的有美国的纽约证券所整理的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等等。 3.3 几何平均法 几何平均法是各自把本期和前期的股票交易价格互相乘后开方,之后再用本期和前期的相比较从而得出指标的一个运算方法。 4 综合加权法 (1)以样品股票前期的成交量或者是销售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有上海综合股票交易价格指数等。 (2)以样品股票本期的成交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的有我国沪深300指数等。 (3)以样品本期销售量为权数。现在应用这个方法运算的有标准普尔股票交易价格指数、深圳综合指数等。 (4)加权几何平均法。在股票交易价格指标的运算当中,大家为了能够知道交易在本期与前期中区别,提议出了加权几何平均法。现在使用这个方法运算的仅有英国伦敦《金融日报》工业普通的股票指数和美国价值线工业指数。 5 结 论 成功创立一种模型可以取得金融领域的顶尖荣誉,表现出了金融与数学的统计是有着不可分割联系。统计学和其他有关的学术在证券交易场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以前运用简易的计算和算术方式已然无法去满足逐渐困难的金融领域的进展。近这几年,许多学院也都创立了金融系和管理系;北方工业学院的统计学学科创立了许多证券期货的模拟工作间;设立有关学科的就特别多了。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与之密切相关的统计学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针对统计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分析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调整与设置,教学手段创新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具有以下的鲜明特点:第一个特征是数据量大。第二个特征是数据类型繁多,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个特征是数据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第四个特征是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最显著的特征。 统计学专业是与数据分析处理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已不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爆发式增长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统计学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相关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二、统计学专业改革的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如果说以往的统计学专业是以培养简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那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不仅仅需要会应用基础统计知识处理相关领域的问题的单一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专业的人才除了应该具备基础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之外,还应该了解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而且应具备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大,总类繁多,时效性高等发展特点。因此,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重新作出调整,应该以培养全新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为新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的调整 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应该对不再适应时展要求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首先,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与以往的经典分析方法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抽样基础之上,而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迅速,信息获得途径广泛,而且信息价值密度低,这就要求数据处理时,可以以全体作为样本,而不是进行抽样;分析时必须考虑所有数据而不是剔除所谓的异常数据。因此,以往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已不再适应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必须适当的调整经典分析方法的课程设置,增加新的适用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 其次,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所有的统计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统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因此,在课程安排时,应注意计算机相关课程的适当增加。 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考虑增加如下课程:机器学习,模拟算法,数据挖掘,R语言软件分析等课程,同时适当降低传统分析方法课程的学时比重。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相关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可适当增设与应用领域相关的通识课程。 (三)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课堂教学,掌握书本经典理论为主。虽然,传统教学手段有着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等诸多优点,但是同时也存才学生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统计学专业自身具有鲜明的应用专业特点。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显然不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同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手段日益丰富多彩,为传统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因此,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在传统教学外,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以后使用大数据时代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随着时代的发着,单纯的笔试评价不足以衡量学生的全面能力,最后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的出现。 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必须对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应用相关理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增加平时的考核力度,增加实践项目的考核,通过布置适当的项目论文,采用答辩的形式,以锻炼学生适应以后工作,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传统教学评价体系通常是单方面的,只有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采取双向教学评价体系,如:增加学生对教学环节的评价体系。以及教师间同行间的评价体系等。 三、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为适应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处理的要求,对统计学专业必然要进行必要的全面的改革,如:需要重新对专业惊醒合理的定位,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等等。但是,统计学专业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必须制定长期改革方案,以及有效的检验机制,避免在改革项目太多而适得其反。可以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或者先局部进行改革试验,再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例如可以先重新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只进行适当的课程调整。稳定后,在进行考核方式,评价体系等其他方面的改革。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统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新特点出发,剖析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重新设计主干课程内容;转变固有思维方式,推进统计学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等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教学体系改革 一、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发展的新特点 (一)数据化的信息收集 传统的统计研究主要是对已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技术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截面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侧重点在于技术分析手段的使用上。然而大数据时代,关注的是信息本身。现代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大数据成为可能,文字、地理方位、沟通等,任何事物都可以量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数据或表格来诠释。因此,大数据背景下世界是由各种信息和数据所构成的。 (二)全数据模式的研究对象 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制的过去,人们缺少用来分析所收集数据的工具,因此产生了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法的目的是用最少的数据获得最多的关于总体的信息,从而使用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的方式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库以及各种通讯工具获得海量数据,这时随机抽样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简单廉价的数据收集方法,足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使得全数据模式成为可能。因此,大数据背景下样本即为总体。放弃随机抽样分析的捷径,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可以发现一些隐藏在海量数据下的细节。 (三)混杂性的数据处理思维 传统的统计学处理数据的步骤是首先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剔除不完整的或者异常值,然后再利用样本信息,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对总体进行推断和分析,即通过调整精确度的大小来对总体进行研究和分析。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来自各个时间和空间的数据来源纷杂,格式广泛,在萃取或处理数据的时候,很难做到把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仔细地清洗。这种情况下,必须接受数据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因为数据多比少好,因此更多的数据信息比更加智能、更加精确的算法系统还重要。当拥有大量数据的时候,可以忽略一部分精确性,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精确性,而是数据规模不断扩大时,确切的数量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数据来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四)相关关系的基础分析方法 传统的统计中,大部分相关关系分析仅限于寻求线性关系,或是在建立假设的基础上揭示数据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Granger检验就是依据时间序列数据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判断,但往往会产生一些虚假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统计关系并没有蕴含多少真实的因果关系。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点以数量级方式增长,用数据驱动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再需要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所以相关关系分析不容易受偏见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大数据时代相关关系通过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因此,相关关系统计分析是大数据预测的基础。 二、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凸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统计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介绍,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然而,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从以往局限于少数的学术精英圈子扩大到了普通的社会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对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的需要使得统计学专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大数据背景下,要求统计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能够与其他专业相互衔接,相互服务,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培养目标存在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如何协调统计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第二,如何从“应用型”向“复合型”人才进行转变。 (二)忽视数据的收集和创新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重视数据的分析技术,更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着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展开的,例如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析等。基础的数据收集部分只在统计学原理中有一章的内容介绍,而且是作为非重点一带而过的。大数据以海量的数据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将一切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量化,重视的是信息的收集和数据的创新,包括数据的再利用,数据的重组,数据的扩展,数据的折旧以及数据的开放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是没有体现的。 (三)与大数据时代脱节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仍然固守着原有的教学内容,在近二十年内变化不大。专业的主干课程有统计学原理、国民经济核算、计量经济学、抽样技术与方法等。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学内容以全数据模式为研究对象,强调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不是开展随机抽样;允许不精确的存在,而不是在给定的精确程度下对总体进行推断和分析;关注海量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强调数据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内容都无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体现,因此,传统的专业教学体系与大数据时代是脱节的。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强,与过去相比,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中已经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实践教学仍然是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模型驱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并不是从数据出发,而是通过寻求一些适合模型的数据来“证明”这个模型的确有意义。这种思维方式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因为创造模型的目的是适应现实数据,而不是由模型驱动。(2)以SPSS、Eviews为主的软件教学已无法处理大数据。现有的实践教学中,主要讲授的是传统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views,因为这两种软件发展成熟,操作简单,可以处理一般的计量模型和时间序列。但是,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海量的、复杂的,用简单的软件已无法处理和实施。 三、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时代的发展对统计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为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 (一)准确定位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要求培养“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因此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要从简单的“应用型”向“复合型”转变。“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外,还要对统计学应用领域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按这个培养目标,需要对现有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重新进行调整和设计。专业主干课程分为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方法类的课程除了原有的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外,又增加了机器学习、模拟算法、数据挖掘、R软件分析(或SAS软件分析)等处理复杂大数据的方法的课程。应用类课程在保留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金融统计,证券投资,会计学基础外,增加一些统计学应用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例如商业统计、生物统计、保险与精算统计等。此外,适当调整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一些课程可以增加课时,如软件分析、数据挖掘等,一些课程可以缩减课时,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如抽样技术等。 (二)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大数据时代,数据更多、更杂,传统统计学思维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以大数据为背景,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从以统计技术方法为中心转换到以信息数据为中心,推进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弱化传统的推理论证的教学模式,强化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强调数据本身的价值,让数据说话,用简单的方法了解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和规律;使用项目式训练,让学生从项目中真正体验数据化处理的整个过程,达到理论和方法的结合;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一和贯通,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将统计学原理、多元统计分析结合SPSS软件介绍,而时间序列分析又采用Eviews进行介绍,造成学生疲于学习各种软件,实际上SAS、R等统计软件可以实现所有的功能,用一种软件与课堂教学融合贯通能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地掌握软件的使用。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展 从以模型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构造课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后项目式训练、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四位一体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计算机快速发展的今天使得大数据成为现实,在处理数据的时候,根据数据的特征创造出新的计算方法来满足实际需要,这就是数据驱动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统计数据、计算机编程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结合。目前,R软件和SAS软件显示出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功能,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把这两种中的一种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将计算机软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此外,课后的项目式训练和校外实习可以带动学生了解和掌握整个数据分析实践的流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多开展。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 摘 要:大数据对于统计学的影响日趋加深,促使负担着培育数据采集的统计学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和新的外部趋势相适应,统计教育应该主动进行改革。然而,对于大数据会给统计学带来什么挑战,统计学在新形势下怎样变革,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文章从大数据和统计学的联系和差异、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新形势下统计学的改革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新形势 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产物,这一理念是在一九八零年由美国的未来学家埃尔夫托夫勒提出的。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全世界的数据量大概每2年翻一倍,这说明人类在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等同于以往产生数据量的总和。大数据虽然在我国发展较晚,但是从起步之后就一直蓬勃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新的大数据采集、发掘、储存、探析类企业和组织逐渐建成,大数据在我国各行各业的使用日趋广泛,遍及信息、金融、商品销售等行业。 一、大数据和统计学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统计教育是以统计学理论和统计学在相应领域的使用为主的教育内容,所以想要分析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和改革,首先应该搞清大数据和统计学二者的概念,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大数据和统计学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首先,大数据虽然是通过巨型数据采集构成,构成主要涵盖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和通常结构化数据不一样,但是它的根本依然没有离开数据的属性,统计学依然可以把大数据看做探究的主要方面。第二,大数据对于数据的通常处理过程是:搜集―统计解析―发掘―找到需要的信息,而统计活动的主要顺序则是: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解析―发现数量联系和规律,二者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在某些方面虽然有部分差异,但是基本过程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三,一方面统计学为大数据的研究提供基本方式,比如大量的观察、数据分组、相关解析等也是分析大数据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因为在大数据探究和处理过程中应该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所以大数据的发展在很大范围里提升了统计学探究设施和方式,使现代信息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在统计学的使用更加广泛。 大数据和统计学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探究目标、数据处理对象和解析技艺上。大数据通过发现数据机遇和数据价值,寻求数据回报为最终目标,数据所触及的范围比较宽泛,运用遍布互联网、经济分析、财产管理、商业投资和医疗器械等方面,处理的数据主要是海量、全面性的非架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然而统计学以发现数据后映射物体的自身关联和规律为目的,处理的数据主要为数量不大的结构化数据,使用概率论、非全面调查、抽样推断和相应回归解析等数理统计理论为探究方式。所以,相对于统计学,大数据不但在技术和工具的运用里更为全面和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联结的也变的十分紧密,而且在所处理的数据种类和探究目标上都和统计学有所区别。 二、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和统计学虽然密切相关,但是两者在探究目标、数据处理和解析设备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之后,随着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大数据的比例急速上涨,互联网技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中的运用日渐宽泛,大家对数据价值和数据回报的追求更加猛烈。怎样汲取大数据探究里的价值理论,使受教育者把握良好、先进、适用的数据搜集、解析和处理的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统计教育将会面对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内容的挑战 当下统计学专业教育内容主要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抽样抽查、统计形式和有关的统计运用学科,基本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要的处理对象,而对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解析和设备的运用则触及很少。然而,依据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处理高端人士素养和技术的需求,目前统计学的内容已经不可以满足非结构和半结构的海量数据探究和商业运用对人才培育的需求。所以,统计学的教育应该看清形势,以对统计专业人士的现实需要为核心,不停地提升原来的科目内容,开设新的课程,才可以确保教育内容跟上大数据时代前行的步伐。 (二)对教育方法的挑战 目前统计学教育模式以课堂教育为中心,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注重理论,忽略应用,注重方式讲解,忽略技能培育,并且教育方式单调,教育方法陈旧,教育组织的合作观念较弱。所以现在的统计学教育方法已经不适合大数据时代对全面性数据处理和分析人才的素养需求,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展开调适和改革。 (三)对人才培育方式的挑战 目前统计学教育方式以给予学生知识,培育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需求的统计任务人才和学校、科研组织需求的统计教育和研究人员为主要内容和目的,另外大多高校老师综合素养不够,本专业之外的知之甚少,实验室的建成和设施的更新速度落后,形成培育出的学生偏重于公式推导、运算和数学模型解析,知识构架以数理认知为主,在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学等领域的认知较少,知识探究和观察的目光短浅,解决现实困难的能力不足。大数据时代虽然需要统计人才拥有数据处理和解析所需求的基础素养和技术,但是更加侧重它从海量的数据里掌控市场机遇,发现和发掘商业价值,为所处行业制造利益的内在潜力、奋发精神和探究欲望。 三、新形势下统计学的改革 信息时代对于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统计学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进行部分改革。 首先,统计人员应该提升对于新技术的敏感性。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具备职业敏感性,及时学习和理解新技能,能在大数据的环境下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其次,统计人员应该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作为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及时了解团队内部各成员的工作进展状况,相互学习、互相共享信息资源。最后,统计人员应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更新十分迅速,统计人员唯有不断学习、不断革新,才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 结语 大数据和统计学两者在本质、探究目标、数据处理对象和技能工具等部分,有联系也有差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但对统计学的固定探究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并且致使统计学教育面对在教师知识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人才培育方式等方面的众多挑战。所以,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和培育更加有效、素养更高、适应能力更强的统计专业人才,统计学教师和统计教育都需要跟上时代,积极做出对应的调整和改革。(作者单位:太原市统计局调查监测中心)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得到了显著发展,数据统计学方法也变得日趋多样,数据挖掘是建立在数据库与人工智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其功能是从众多的数据当中挖掘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对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聚类分析能够被当成一种数据分析工具,能真实反映出数据分布情况,本文主要对统计学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而表现统计学在数据挖掘应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统计学方法;数据挖掘;应用分析 数据挖掘就是指从众多实际应用数据中获取批量大、有噪声、且随机性强的数据,将潜在的信息与数据提取出来,就是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而大多数原始数据具有一定的结构化特征,比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等半结构化发掘有用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数学的也可以是非数学形式的;数据挖掘能以归纳形式存在,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信息查询、信息管理、信息决策控制中,方便数据的维护与管理。由此可见,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意义,下面将对统计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数据挖掘与统计学的关系 (一)数据挖掘的内涵 通常来说,数据挖掘的定义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界定,大部分对其的定义只是停留在其背景与观点的内容上。通过对不同观点的统一整理,人们最终将其描述为:从大量多样化的信息中发现隐晦性、规律性等潜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创造、加工的过程。数据挖掘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能够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众多的科学融入到一起,从而实现技术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其中,数据库、人工智能与统计学是数据挖掘当中的三大支柱理论。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从数据库当中发掘各种隐含的知识与信息,此过程的方法非常多,有统计学知识、遗传算法、粗集方法、决策法、模糊逻辑法等,还可以应用向邻近的可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在以上所有技术的支持上能够使数据挖掘更为科学、有序。 (二)数据挖掘与统计学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统计学的主要功能是对统计原理与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的科学。具体来说就是指对数字资料进行的收集、整理、排序、分析、利用的过程,数字资料是各种信息的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其作为特性原理的认知、推理方法[2]。而统计学则表示的是使用专业的统计学、概率理论原理等对各种属性关系的统计与分析过程,通过分析成功找到属性间的关联与发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统计分析方法是数据挖掘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数据挖掘这一课题被提出来之前,统计分析技术对于人们来说更熟悉,也是人们日常开展工作、寻找数据间规律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不能简单的将数据挖掘作为统计学的延伸与替代工具,而是要将两者的区别认识到位,再结合两者间的不同特点分析其应用特点[3]。大部分的统计学分析技术都是建立在数学理论与技巧上的,预测通常较为准确,效果能够让大部分人满意。数据挖掘能够充分借鉴并吸收统计学技术,在融入到自身特点以后成为一种数据挖掘技术。 统计学与数据挖掘存在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不断对数据结构进行发掘。鉴于统计学与数据挖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致使很多研究学者与专家将数据挖掘作为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机构[4]。但是这种认知非常不正确,因为数据挖掘不仅体现在与统计学的关系上还体现在思想、工具与方法上,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对数据挖掘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比如,通过借助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够关注到更多统计学与数据挖掘上的共通点,但是两者存在的差异依然非常大。数据挖掘就是指对大量的数据信息不断挖掘的过程,DM能够对数据模式内的数据关系进行充分挖掘,并对观测到的数据库处理有着极高的关注度。 二、数据挖掘的主要过程 从数据本身出发探讨数据挖掘过程,数据挖掘的过程分为信息的收集、数据集成、数据处理、数据变换、数据挖掘实施等过程。 首先,要将业务对象确定下来,明确不同业务定义,并认清数据挖掘的目的,这是做好数据挖掘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虽然挖掘的结果不能被准确预测到,但却需要对问题的可预见性进行探索[5]。其次,还要做好数据准备工作,包含数据清理、数据变换等工作,数据清理的实际意义是将噪声与空缺值补全,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使用平滑技术,而空缺值的处理则是属性中最常见的,可以将统计中最可能出现的值作为一个空缺值[6]。 信息收集指的是按照特定的数据分析对象,可以将分析中需要的特征信息抽象出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出较为科学、适合的信息收集方法,将全部的信息全部录入到特定的数据库中。如果数据量较大,则可以选择一个专门的管理数据的仓库,实现对信息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数据集成就是指将来源不同、格式不同、性质不同、特点不同的数据集成到一起,进而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变换就是通过聚集、概化、规范化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挖掘,对于一些实用数据,则可以通过分层与分离方式实现对数据的转换;数据挖掘就是结合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信息点,并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实现对有价值数据的挖掘,事例推理、规则推理、遗传算法等都是应用较多的方法[7]。 三、统计学方法中的聚类分析 在统计学聚类方法基础上能够构建出潜在的概率分布假设,可以使用试图优化的方法构建数据与统计模型的拟合效果。基于统计学聚类方法当中,Cobweb方法是在1987年由Fisher提出的,能够以分类树作为层次聚类创建的方法,在分类树上,每一个节点都能代表着一个概念,该方法就是对节点概率描述的过程。Cobweb方法还使用了启发式估算方式,使用分类效用对分类树的构建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对最高分类的划分目的,能够将不同分类对象全部归类到一个类别中,并依据这些内容创建出一个新的类别。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局限性在于假设的属性概率分布都是独立的,并不能始终处于成立状态中。 只有在掌握了Cobweb算法以后才能对概念聚类算法的特点进行探究。Cobweb算法能够以分类树方式创建层次聚类,可以将概率表现为p(Ai=Vii/Ck)条件概率,其中,Ai=Vij是一个类别下的,同属于一个值对,Ck是概念类中的一种。在给出一个特定的对象以后,Cobweb能够将全部对象整合到一个节点上,从而计算出分类效应,分数最高的效用就是对象所在的节点位置[8]。如果对象构建失去节点,则Cobweb能够给出一个新的节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用,这种节点计算方法起步较晚,能够对现有的节点与计算相互对比,从而划分出最高的分类指标,将全部对象统一到已有的分类中,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类别。 Classitci是Cobw eb方法的一种延伸与发展,能够使用其完成聚类数据的处理,在该方法下,节点中的每一个存储属性都是处于连续分布状态中,能够将其作为分类效果修正的方法,并以度量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度量基础上能够实现连续性的积分,从而降低分散发生率,该方法是积分过程而不是对属性的求和过程。 Auto Class方法也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聚类方法,该方法主要采用统计分析对结果类的数目进行估算,还可以通过模型搜索方式分析空间中各种分类的可能性,还能够自动对模型数量与模型形态进行描述。在一定类别空间中,不同的类别内属性存在关联性,不同的类别间具有相互继承性,在层次结构当中,共享模型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使用较为普遍的模型是混合模型,混合模型在统计学聚类方法上使用也非常普遍。该方法最为基本的思想就是概率分布决定着每一种聚类状态,并且模型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由多个概率在分布状态下产生的。混合模型还能够作为一种半参数密度评估方法,其能够将参数估计与非参数估计的优点全部集中到一起,并将参数估计法与非参数估价法的诸多优点融合到一起,因为模型具有一定复杂性,为此,不能将其限制在概率密度函数表达形式上,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模型与求解存在关联,与样本集合的联系非常少。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数据发掘中应用聚类方法非常有效,并且较为常见。比如,构建出Cobweb模型与混合模型,采用Clara与Clarans方法中的抽样技术,将Denclue方法用在概率密度函数中。 结束语 统计学方法自产生开始已经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将严谨的数学逻辑作为基础,将分类算法假定作为独立条件,属性值之前能够相互保持独立,对假定进行计算,当假定成立时,可以再与其他分类算法进行对比,这种分类算法准确性非常高。为此,其不仅能够对连续值进行预测,还可以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对系数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结果。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浅析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发展 摘 要:大数据已经承成为助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创客实现梦想星天地的必要途径,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数据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其蓬勃发展态势也标志大数据时代的袭来。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 大数据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数据革命浪潮。相对于政府单位的统计数据来说,大数据主要利用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数据采集方式,整合了多种数据的开发优势,并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高速处理以及信息架构数据等资源,兼具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判断决策能力。一方面,统计调查数据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和电子商务产业的不断发展,为统计数据的使用方式和生产方式制造了不小的麻烦,不断地挑战者政府部门数据管理系统和统计数据的概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网络发展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统计生产力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和空间。数据量急剧增长的电子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数据,都成为了统计数据发展的重要来源。种类不断增多的“大数据”资源,正在成为政府统计部门利用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区别 统计知识在大数据的利用研究中有多样化的应用形式,主要是对“大数据”进行肢解,对爆炸增长的数据信息进行搜索、分类以及整合主要依赖于统计学。因此,大数据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统计学的知识。但是,大数据的使用尚未被统计学这门学科充分利用,这主要是因为大数据的运用方式,使用模式和统计学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异。统计学主要利用的是样本统计资源,样本主要在根据既定的概率标准从总体中抽样调查,但是随机抽样调查是带有成本属性的,例如消耗时间、资本投入的成本等。在样本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样本估计的误差范围是伴随着总体样本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的,这是样本统计学不能忽视的缺点。大数据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量的信息数据化以及即时电子商务信息,大数据在整体上呈现出“总体样本数据化”的趋势,这样的特征恰好可以补充样本统计的弊端。大数据环境下的整体样本统计即使可以囊括全部的样本容量,但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数据具有非结构性和半数据化的特征,而且大量的数据资源呈现的是重视尾部分布的状态,方差、标准差等标准化的方法变得毫无意义,整体依靠性和不稳定性经常会超越经典时间内的时间序列的整体假设性,所以概率论的应用范围呈现狭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统计学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样本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对整体上的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和选择,这和样本统计中的数据化处理技术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教育的发展 1.全面培养人才素质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与人交往能力。统计学的学生很多都是理科出身的学生,不善于交际。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数据经验的科学家应该经常和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交流,协同工作。怎么样才能让颇具专业性的数据分析结果让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读懂,让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无障碍地理解,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要训练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主动地参加演讲活动是不错的渠道,演讲活动锻炼了演讲者的自信,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给人以信服力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培养数据常识,广其见闻。数据科学家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海量数据,并需要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数据科学家具有强烈的数据敏感性。对数据的敏感程度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的磨练,同时也可以根据阅读数据分析材料积累阅历,提升对数据资源的敏感程度。 2.培养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培养的数据科学家需要两方面的基本素质,第一是概念性,也就前面所说的数据科学家需要掌握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第二是实践性,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提及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实际操作中处理数据的能力。在高校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生学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用的数据,这就需要高效与大数据企业合作,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里面涉及到我们的应用统计学专业硕士的双导师培养制度,一名校内导师一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注重学生的概念性,校外导师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学生通过在校外导师单位的实习,从而熟悉并且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 3.促进统计与数学、计算机学科合作 “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海量数据分析资源仅仅凭借统计学科单一学科的发展是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性特征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模式的非智能化框架,而且数据分析需要利用新型的数据运算方式以及计算机技能分析,这也是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的拦路虎。所以,数据科学家的成长仅仅依靠单一的统计学科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的是数学、计算机和统计学三门学科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三门学科之间交叉发展,融会贯通,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科的优势资源,同时也能弥补其他学科的弊端。 三、结语 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我们在使用统计数据处理信息时需要更多的数据资源,更有甚者,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利用全面化的数据,数据资源不再是制约统计分析的唯一因素,大数据前提下的统计学效用和粘合度预测的准确程度不断提升,而且可以发现诸多在样本统计基础上未能显现的细节。统计学关键优势就是“见微知著”,也是统计学在数据环境下的约束性妥协。在海量数据汹涌袭来的年代,充分发挥统计学的优势,和大数据资源整合发展,实现“以小见大”和“由繁入简”的有效结合。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浅谈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 摘 要:文章通过阐述大数据及其目的,分析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对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与机遇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大数据及其目的、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的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挑战;机遇;营销 引言 国际数据公司的相关研究指出,2011年全球数据生产量达1.8ZB,且全球信息总量每隔两年增长一倍[1]。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统计学发展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指的是现阶段传统统计学相关方法难以适用大数据,机遇指的是基于统计学,大数据展开数据处理、分析,促使大数据具备可视化特性。由此可见,研究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及其目的 现阶段,关于大数据仍旧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大数据起初是源自于技术领域。在信息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使得常规电脑原有存储空间已不能对新处理数据进行承载,新兴数据处理技术得以产生,好比雅虎的Hadoop平台、谷歌的MapReduce等。此类技术能够对僵化层次结构、一致性予以消除,促进数据无需通过常规数据库表格进行排列,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人们可处理的数据量[1]。 2.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 2.1样本统计与全样本统计的区别 样本统计属于统计学不可或缺的依赖,样本指的是结合相应的概率自总体中随机筛选并视作总体代表的集合内容,值得一提的是随机抽样是需要成本的,包括社会关系、资金成本或者时间成本等。基于样本数量提升有限前提下,样本估计误差会随着总体数量增多而增大,这亦是样本统计无法避免的不足。大数据时代下,庞大的数据信息应运而生,数据信息发展表现出总体即是样本的态势,该属性很好的消除了样本统计这一不足。大数据时代下的全样本统计,通常情况下可对完全总体进行覆盖,然而受大部分数据属于半结构、半结构数据影响,使得概率论应用遭受一定的制约[2]。鉴于此,将全样本统计应用到统计学中,应当就总体数据展开相应的归纳、筛选,即好比在样本统计中展开数据预处理。 2.2预测分析与非预测分析的区别 统计学的创立,是为了对变量相互相关关系展开分析,因此获取数据是发生于变量确定之后的,数据分析价值是能够被预测的。相较于统计学的预测分析,庞大数据将互联网、传感器作为载体,存在于分析需求之前,因此构建于大数据上的分析多为非预测性分析。在统计学中,出现大数据无法有效应用局面,这是由于不具备非预测分析所需的庞大数据,庞大数据产生与数据中心、存储系统存在紧密的联系,并非短期产生。也就是说,统计学中大数据的应用发展,说明了非预测分析正逐步取代传统统计学预测分析,数据多次利用正逐步取代传统数据一次性利用的。 3.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与机遇 3.1数据生产、处理与应用的转变 相关统计部门经开展严格的统计设计工作,获得相关的统计数据,数据的预处理分别有数据清洗、非全面数据填补以及数据矫正等。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手段尚不十分明确,自大数据流环境而言,要不断探索新型抽样方法,并确保抽样方法的实时、连贯及可行性。除去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还应当开发大数据动态分析、数据流算法等[3]。 3.2大数据时代对市场营销的机遇 3.2.1大数据营销的特点与价值 大数据营销的特点:I.数据采集多平台化特点,即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的数据大多来源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渠道。II.时效性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互联网用户消费、购物行为方式往往会瞬间出现转变。国际先进大数据营销企业AdTime基于此大数据营销特点,采取了时间营销措施,即采取相应的技术方式全面获悉用户所需,于第一时间对用户当下的需求进行回应,以使用户在下决心购买的最佳时间及时看到对应的产品广告。III.个性化特点,在大数据时代下,广告商传统媒体导向的营销理念逐步由受众导向取代,现如今,广告商可应用大数据了解用户的地理方位,需求内容等信息,达到对用户个性化营销的目的。 大数据营销的价值:I.升级营销与用户的匹配度,大数据营销不仅可提供给企业了解用户有效的途径,还能够于网络环境下,选取相关技术方法达到对用户精确定位的目的,从而开展好营销工作,升级营销与用户的匹配度。II.改善用户体验,大数据营销促使企业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用户及其所使用企业产品情况,以给予用户最人性化的提醒。 3.2.2大数据营销的应用 (1)与消费者建立紧密关系 现如今,我国一些企业营销行为仍旧处于个性化定位信息、创意设计阶段,而无法对不同消费者展开个性化的营销活动。大数据时代下,经采用相关数据分析技术方法,基于对消费群体喜好、传媒接触习惯等展开有效的分析,达到特定营销活动明确开展的目的,实现企业精心开展的营销活动精准的辐射至目标消费群体处,与消费者建立紧密关系,极大的改善营销效率、质量[4]。 (2)掌握竞争对手数据 企业通过对竞争对手数据的有效掌握,获悉竞争对手发展状况,基于此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价格,提升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务必要全面实施以事实为前提的决策手段,广泛地应用数据分析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发展运营步骤进行优化,经对企业一系列数据的充分优化、对接,促使业务环节中潜在的价值得以被有效挖掘,降低生产成本,知己知彼,促使企业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3)挖掘企业内部数据 “市场未动,数据先行”俨然转变为国际上企业有效运营发展的一致认识,为了提升企业管理效率,要求企业要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数据,并展开有效的整合、分析,以为企业相关人员做决策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提升决策准确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2.4 企业的应用案例――以亚马逊为例 在应用大数据开展市场营销方面,美国亚马逊公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亚马逊研发出“用户未下单,先发货”功能,即结合用户的购物需求数据信息,分析用户想要购买的产品,达到用户未下单,提前发货的目的。此外,亚马逊通过对用户检索信息的分析,评估流感的传播,但这仅仅为海量检索数据中的一项用途,相同的数据能够应用于预测大选结果、预测某类产品市场行情等等,极大地降低了统计成本[5]。 3.3大数据时代对市场营销的挑战 3.3.1信息收集 大数据并非就是对数据信息展开盲目的收集,即便收集了再多的数据,倘若这些数据并非是市场营销所需要的,如此便会导致前期收集来的数据信息,变成一堆“数据垃圾”。鉴于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务必要充分分析业务需求,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数据展开收集、归纳,如此方可实现大数据的有效收集应用。 3.3.2经验与数据 数据采集完毕后,面对参差不齐的数据,还应当做好数据评估工作,评估对何种目标受众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鉴于此,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将这些参差不齐的数据整合成可被市场营销实践应用的,经结合过去的经验,与采集数据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对目标受众的有效分析确定。 3.3.3分析与优化 数据分析,一方面是实现数据优化,一方面是进行决策层面上的调整、转变。此环节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严苛的挑战。数据分析、数据优化对于专业人才的知识框架要求大不相同,这要求相关企业不仅要培养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还要打造数据优化人才队伍。 3.4大数据营销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单一媒体导向的“消费者碎片化”俨然无法达到企业对于数据多样性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下,媒体的跨界融合实现对“碎片化”受众的充分聚合。在科学技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跨媒介、跨平台、跨终端的多途径将不断被开拓,将使庞大的数据信息获取多维度的整合,并且在多样化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主观信息与客观数据有机融合,构筑全面用户数据库环节,将成为未来大数据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6]。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为传统统计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为传统统计学有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在大数据时展潮流中,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大数据对于传统统计学而言,是补充而不是更替,构建于样本统计、预测分析内容上的传统统计学,仍旧于社会统计、经济分析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大数据时代下,为了实现企业市场营销的有效开展,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对比,充分认识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和机遇,“与消费者建立紧密关系”、“掌握竞争对手数据”、“挖掘企业内部数据”等,积极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科学合理化。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比较 摘要: 基于理念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和传统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关联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方法的基本思想、量化形式、数据来源、分析范式、分析方法、分析视角等角度揭示了两种社会科学分析方法存在的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 大数据;统计学;研究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普及,信息以及数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于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快速做出科学决策也已成为众多企业甚至是国家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统计学》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实证统计方法是当前的主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数据持有者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其相关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支持。然而,传统的实证统计方法在最新出现的大数据情境下,却呈现出了诸多缺陷,例如传统数据收集方法无法实现大规模(甚至是总体)数据的收集,传统统计方法和分析软件无法处理大规模数据,等等。于是,在将传统统计学方法应用于最新的大数据情境和问题之前,需要首先明确大数据所要求的处理方法与传统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存在哪些关联和区别,然后才能够决定是否可以应用既有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来处理某些大数据问题。 1大数据的界定 根据一位美国学者的研究,大数据可以被定义为:it means data that’s too big, too fast, or too hard for existing tools to process。也就是说,该学者认为:在关于大数据的所有定义中,他倾向于将之定义为那类“太大”、“太快”,或现存工具“太难”处理的数据。一般而言,大数据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V:一是量大(Volume);二是流动性大(Velocity),典型的如微博;三是种类多(Variety),多样性,有结构化数据,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四是价值大(Value),这些大规模数据可以为持有企业或者组织创造出巨大的商业或社会价值。 Victor在其最新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要发生3个变革:第一,要分析与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少量数据样本;要总体,不要样本。第二,要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第三,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应该更加注重相关关系。这些变革反映出了大数据处理方式与传统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很多关联以及主要不同。因此,下面我们分别针对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讨论。 2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的联系 从18世纪中叶至今,统计学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社会应用都极其坚实而丰富。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规律认知和挖掘思维,也将会对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引发重大改变。作为两种认知世界和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它们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紧密关联。 (1)挖掘事物规律的基本思想一致。统计学(statistics)探索事物规律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大数据,维克托指出,大数据思维的来临使人类第一次有机会和条件,在非常多的领域和非常深入的层次获得和使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和系统数据,深入探索现实世界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取的知识。通过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不论是传统的统计学方法还是新兴的大数据分析方法,都是以数据为基础来揭示事物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 (2)均采用量化分析方式。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是数据化,也就是一种把各种各样现象转变为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不论是传统统计学中所应用的数据(定性和定量数据),还是大数据时代即将被转化和采用其他形式数据(如文字、图像等),最终都是通过量化分析方法来揭示数据中所蕴含的事物特征与发展趋势。 3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区别 (1)基础数据不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和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抽样。这意味着,与传统统计学数据相比,大数据不仅规模大,变化速度快,而且数据来源、类型、收集方法都有根本性变化。 ①在数据来源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需要的纷繁多样的数据可以分布于全球多个服务器上,因此我们可以获得体量巨大的数据,甚至是关于总体的所有数据。而统计学中的数据多是经由抽样调查而获得的局部数据,因此我们能够掌握的事“小数据量”。这种情况下,因为需要分析的数据很少,所以必须尽可能精确的量化我们的数据。综上,大数据情况下,分析人员可以拥有大量数据,因而不需要对一个现象刨根问底,只需要掌握事物大体的发展方向即可;然而传统的小数据情况下则需要十分注意所获得数据的精确度。 ②在数据类型与收集方面,在既往模式下,数据的收集是耗时且耗力的,大数据时代所提出的“数据化”方式,将使得对所需数据的收集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除了传统的数字化数据,就连图像、方位、文本的字、词、句、段落等等,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大数据范畴下的数据。届时,一切自然或者社会现象的事件都可以被转化为数据,我们会意识到本质上整个世界都是由信息构成的。 (2)分析范式不同。在小数据时代,我们往往是假想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然后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这种假想。也就是说,传统统计实证分析的基本范式为:(基于文献)提出理论假设-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的真伪。然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大数据背景下探索世界,不再受限制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特定领域里隐含的固有偏见,我们对事物的研究始于数据,并可以发现以前不曾发现的联系。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探索事物规律的范式可以概括为:数据观察与收集――数据分析――描述事物特征/关系。 (3)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传统统计学主要是基于样本的“推断分析”,而大数据情境下则是基于总体数据的“实际分析”,即直接得出总体特征,并可以分析出这些特征出现的概率。 (4)分析视角不同。传统的实证统计意在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但大数据思维模式认为因果关系是没有办法验证的,因此需要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大数据并没有改变因果关系,但使因果关系变得意义不大,因而大数据的思维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换言之,大数据思维认为相关关系尽管不能准确地告知我们某事件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因此相关关系的发现就可以产生经济和社会价值了。 4结语 综上,相对于传统而言,大数据思维主要包括三个重大转变。首先,要分析与某事物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是依靠分析捎来能够的数据样本;其次,研究人员应乐于接受数据的纷繁复杂,而不再追求精确性;最后,认知世界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探求难以捉摸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以上三个转变构成了大数据思维的核心。在统计学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完善过程中,需要结合以上转变所产生的挑战,思考有效的统计学发展对策。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与大数据 摘 要: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数据正在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成为新世纪的矿产和资源,为企业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21世纪的学科不是经济学,也不是医学,是统计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崛起。 关键词:统计学;大数据;利用;发展 统计学是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数学及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它的使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随着统计学发展的同时,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绝大部分的数据都隐藏在表面下等着人类去探索。 1 利用所有的数据 在传统的统计学中,由于记录,存储,分析数据的工具不够好,所以总是倾向于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来分析,因为统计学的一个目的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数据来证实可能重大的发现。统计学家证明:采样分析的准确性随着采样随机性的增大而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样本数量的增大关系不大。当样本数量达到了某个值的时候,从新个体身上得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少,就同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一样。 在大数据时代,不使用随机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所有的数据。即“样本=总体”。统计抽样其实只是为了在技术受限的特定时期,解决当时存在的一些特定问题而产生的。慢慢的,就会抛弃样本分析。 2 接受不精确 对小数据而已,统计学已经可以把数据处理的很好了,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太多的数据使原始统计方法捉襟见肘,因为数据量的大增会使得结果不太精确。执迷于精确性是信息缺乏时代和模拟时代的产物,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才能进入我们从未涉足的邻域。接受不精确是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重要转变之一。因为拥有更大的数据量所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增加一点精确性,所以也就能够接受不精确的存在了。要想得到大规模数据带来的好处,混乱应该是一种标准途径,而不应该是尽量避免。 3 追求相关关系而不是确定因果 在小数据时代,相关关系也是有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在于如何根据统计数据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态及其关联的程度,并探索其内在的数量规律。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相关与回归是处理变量之间的一种统计方法。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称为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可以用散点图和相关系数来描述和测度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核心是量化两个数据之间的数理关系,它没有绝对,只有可能性。大数据的相关分析法更准确,更快,而且不易受偏见的影响。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是什么。通过探求“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相关关系帮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如果凡事皆有因果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决定任何事的自由了。 4 数据的来源并非那么简单 在一般看来,要想得到一些你所需要的数据是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测量或是记录才能得到,而有时候,数据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也许你精心地设计了你的实验或是探究,但是到了真正操作才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由于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是那么的有规律,所以才要考虑数据的一系列问题。这些数据或是资料是不是一定要自己去得到,或是可以参考别人已经有过的结果,这样可以节省精力和时间。如果是参考别人的数据要考虑时效性和使用范围。也许不是专门为你的设想而准备的数据。大的数据库有着小数据库所没有的价值,大数据的核心就是挖掘出大的数据库所拥有的独特的价值。 5 数据的利用方式 在统计学中,对数据的利用不仅包括对数据求平均值,方差,分位点,可以的话还要得到数据中的某种关系或是联系,如父母的身高会不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不仅要分析父母的身高,还要分析孩子的身高,从中发现有没有相关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没这么简单的让你下手,所以对数据的利用方法也随着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数据的用途已经从基本的用途移动到了二级用途,使得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有价值。明白了隐藏在冰山下面的绝大部分数据的价值后,创新型企业就能够提取其潜在价值并获得潜在的巨大收益。尽管如此,数据再利用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要解锁这些数据,就必须通过新一代统计人员的不懈努力并借助新一代的方法和工具。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数据的总和比部分更有价值。将数据的总体组合在一起,重组组合本身的价值也比单个更大。如果决定使用有生产价值的数据,就需要不断的更新数据库并淘汰无用的信息。即使数据基于基本用途的价值会减少,但潜在价值却仍然强大。潜在的数据价值需要通过创新的分析来释放。不出意外,给数据的潜在价值贴上价格标签会带来无限商机。 6 小结 个人认为统计学和数据挖掘一起可以更好的利用数据。一个可以对数据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一个可以用多种多样的算法来更好地处理数据。在大数据时代,重要的是数据自身和大数据的思维观念。如果能做到数据,技能和思维三者具备,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大数据时代,就能在大数据时代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统计学运用SPSS软件研究 摘 要:广泛使用电算化处理统计数据的今天,学习统计学而不会使用统计学软件,在实际工作应用中寸步难行,本文从教材的选用;强化理论基础,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对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统计学运用SPSS软件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高职院校;统计学;spss软件 在2014年11月下《科技风》杂志上发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统计学的学习现状研究”, 对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课程运用SPSS软件的应用已成为必然。 1 教材的选用 总所周知,《统计学》课程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的一门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工作后实际应用比较广泛的一门学科,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大到工作都离不开统计数字,靠传统的手工计算办法早就行不通了,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材和软件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统计学――基于SPSS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银民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过本科、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专门为高职院校财经类的学生使用而出版的统计学教材很少,目前,通过多方面调查,笔者认为比较适合高职院校选用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的《SPSS统计分析实用教程》,由谢蕾蕾、宋志刚、何旭洪主编,2013年出版。这本教材以SPSS16.0为基础,详细介绍了多种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实践技能。全书分为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SPSS简介;变量、数据文件、系统参数;统计描述;统计图制作;均值比较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等,结合实际问题详细介绍使用SPSS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和结果。 这本教材克服了在选用传统统计学教材时,只注重理论知识讲授,死记硬背公式。学生们对统计计算不在望而生畏,对复杂的统计公式及数字计算,由于软件的使用变得简单了。因此,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学习使用spss软件,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选好教材尤为重要。 2 强化理论基础,重视实践技能 2.1 转变教学观念,理论引导下,重点强调应用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熟练运用各种计算工具,才能具备高超的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这样,必须对传统的高职统计学课程进行改革。我们学校在讲授这门课时,介绍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侧重对统计软件使用的讲解,很好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至用。 2.2 以企业为依托,实现校企共育 全面建立和完善“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顺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岗位需求变化,推行“基于工作岗位”系统化课程改革,突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按照“知能兼备,德业为本”的财经人才培养要求,以统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及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机制,构建符合统计职业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和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优秀专业带头人、品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的教学团队;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通过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spss软件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深入企业工作岗位,由让他学变成我要学 山东铝业职业学院依托山东铝业公司办学,山东铝业公司隶属于中国铝业公司,是全国成立的首家职业教育集团,我院的学生,具有其他院校学生无可比拟的学习优势,我们学院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带到企业有关岗位,如到销售处,现场看我们的销售人员如果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加工、整理到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将spss软件的应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导师认真讲解、操作示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老师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统计方法的核心思想进行系统讲解,辅助以“操作示意图”的方式对SPSS软件的操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带领学生以看图做题的方式非常简单方便地学会用SPSS软件完成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工作,面对众多数据,同学们个个都想试试,看看杂乱无章的初始数据,在spss软件的操作下,很快得出自己想要的数据,真的由让他学变成我要学。 3.2 改革考核办法,注重职业能力 随着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我们改革了考核办法,引导教师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建立了《山东铝业职业学院考试管理规定》和考试模式改革相关通知和制度,使课程考核方式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的最佳方式进行考试。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每门课程都进行了考核评价方案设计。目前我院财经专业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得到社会承认,培养的学生已获得企业认可。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高职财经学生spss软件的应用学习很好地解决了传统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推动学生就业。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浅析大数据环境下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摘要】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分析了大数据与统计学之间的基本关系,并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 统计学 挑战 机遇 教学 1.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能否利用传统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海量的数据做出快速、准确的处理并获取相关信息?如何对传统的统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改进或探索新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来对大数据进行挖掘与处理以获取信息?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师或数据分析师?如何将“大数据”处理技术融入相关统计学课程教学以促进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统计学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大数据与统计学 “大数据”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兴起而产生。一般认为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实时性及价值性四个基本特征,包含分析、带宽和内容三个要素。“大数据”在数据来源、数据结构和处理方法方面对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产生了冲击。第一,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来源不再是原来的简单抽样,而是“样本即总体”,直接将总体作为研究对象。第二,在大数据时代,研究对象也不是原来单一的结构化数据,由于数据的多样化与规模化,我们更多的是研究非结构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来进行数据挖掘和信息获取。第三,数据处理方法也不是简单的采用传统的假设检验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于统计学中的异常点,不再采取以往的丢弃或者平滑处理方式。 “大数据”处理技术对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科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交融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其本质上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其发展对统计学学科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一面,同时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首先,海量的数据有利于提高各类统计分析的精度,如减小抽样误差等。其次,较之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现有的“大数据”分析方法难度较大、成本较高、耗时较长。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关心的不是数据量的多少,而是数据量所蕴含的信息。传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是以较少的数据进行精确度相对较高的统计分析,这是“大数据”分析所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统计学在数据收集方法、模型选择、模型假设以及模型诊断方面有很大优势。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海量的数据,并不是每一个“大数据”问题都适合用现有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来处理。 3.对策与建议 3.1 夯实基础教学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对统计学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夯实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讲清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特别是数据分析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于许多传统领域,如生物、医药以及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我们面对的多是“小数据”而不是大数据,因此基于样本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进行此类问题研究的最有效的科学手段。 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对统计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已有的统计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运用到大数据处理的技术研究中。如在大数据环境下怎样进行数据的收集、筛选与甄别、存储与分析等,如何分析并厘清可能的数据来源与范围,如何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如何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统计参考标准,以及如何对依靠非传统数据源加工生产的统计数据进行规范的统计推断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对具有统计背景知识人才的需求必定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大数据”的特点,切实加强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与拓展教学。 3.2 加强统计学专业软件教学 “大数据”环境下,对统计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海量的数据与多样化的数据,一名合格的统计人才或数据分析人才不单需要良好的统计素养与扎实的统计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数据的存储与整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的教学。 针对传统的“数学证明+手工计算”或“重理论轻专业统计软件”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可将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融入课堂教学并安排一定的课时上机学习统计软件,以此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加深对统计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在加强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如SPSS、R、SAS以及Matlab的教学过程中,要摈弃“会软件的操作即会统计技术”的思维,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操作与相关算法,深入思考算法的实现与相关理论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对“大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包括数据搜集、发掘、存储以及计算分析过程中的算法与设备要求等,引导学生针对大数据进行软件升级与开发。 3.3 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 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源于规模经济问题或超规模经济问题的研究。每一个大数据问题的研究都是与实际经济或社会问题紧密相联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由易到难,通过案例教学逐步引入大数据的概念以及大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分析全局观以及进行实际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统计人才,而合格的专业统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统计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与统计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统计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融合各种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相关统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或课堂外的统计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统计实践。如,指导学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统计实际问题展开统计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实现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 4.结束语 总之,在“大数据”环境下我们既要积极面对挑战,又要紧紧抓住机遇,切实结合“大数据”的特点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需求,既加强对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统计理论的教学,又积极开展 “大数据“环境下的拓展教学,推动统计学的发展,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以及统计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统计学如何揭露数据造假 阿根廷一直被怀疑有低估其通货膨胀数据的嫌疑,以避免为那些与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政府债券支付高利率。希腊和意大利也被指称在加入欧元区前对预算赤字数据进行过粉饰,这种做法使希腊政府从投资者处获得了较低的借款利率。其他一些国家也常被怀疑对增长数据进行润色。这个名单还可以继续盘点下去,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有因战略原因而篡改经济数据的嫌疑,意在吸引投资者或获取较低成本的债务融资。 笔者搜集了100多个国家近20年的国际收支平衡数据,运用统计学对这些数据进行检验。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数据的首位数字不应呈均匀分布,而应出现本福特定律所揭示的特殊分布规律。根据本福特统计定律,较小的数值(比如1、2和3)在首位数字中出现的频率应当比较高数值的数字出现的频率高。 由于任何数据只要数量足够大即应符合本福特定律,因此该定律可用于检验自1990年代以来,各国的审计和财务数据是否出现过篡改。我们利用这一方法来检验国际收支平衡标准化数据,发现一系列的国家都谎报了宏观经济数据。尽管这种方法无法使他们查证某一政府具体在哪一时点了虚假信息,但仍可通过某些特征,例如汇率类型或海外资产头寸,来对国家进行分类,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谁是做假账的家伙? 第一类不符合本福特定律的国家是采用了“固定汇率”机制的国家,在这类国家中,还有一个子类,即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那些国家,其公布的经济数据的统计分布偏离了本福特定律,与标准的分布差距的幅度尤其大。这些国家都有强大的篡改不良数据的诱因,因为其货币一旦受到攻击,就会面临爆发经济危机的高风险。国际收支平衡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格外重要,因为投资者可以从国际收支平衡推断出该国经济的对外失衡程度――例如国家整体借贷需求以及融资构成、是否出现热钱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该国中央银行在危机状态下保卫其货币的能力。相反,使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其数据分布与本福特定律的吻合程度较高。 另一类首位数字分布异常的国家是那些有“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这类国家同样有着对经济数据进行篡改的强大诱因,使其需要对外伪装出稳健的形象。当你向世界其他地区借款时,你不希望自己看起来很惨。类似地,那些在净海外资产项目上负债最多的国家,也有着可疑的数据,可以从中发现同样的问题。从地域上来看,一些非洲国家和中东地区国家的经济数据的首位数字分布也比较引人怀疑,有的拉美国家也是如此。但数据篡改实际上是经济诱因问题,而非文化问题。的确,在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经济数据更易遭到篡改。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乌克兰和斯洛伐克等国家甚至拒绝公开数据,预防爆发货币危机,避免使已发生的货币危机进一步恶化。 最后,如果数据造假是个普遍现象,那么数字是否还有意义?在任何情况下,投资者对经济数据都会留有戒心,持保留态度。即使是在环境比较透明的西方国家,甚至是经济强健的德国,也会对失业率的定义进行调整,使政府能够好看一点的经济数据。 (作者为巴黎HEC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统计学数据分析论文:论文中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搜集资料应严密遵守随机抽样设计,保证样本从同质的总体中随机抽取,除了对比因素外,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应尽可能齐同或基本接近,以保证组间的齐同可比性。因此,应对样本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证明组间的齐同可比性。 2 选择正确的统计检验方法 研究目的不同、设计方法不同、资料类型不同,选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则不同。例如: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t检验;而多组(≥3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应采用方差分析(即F检验),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想了解差异存在于哪两组之间,再进一步做q检验或LSD-t检验。许多作者对多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两两组间t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又如:等级资料的比较应采用Ridit分析或秩和检验或行平均得分差检验。许多作者对等级资料进行比较时采用检验的方法是错误的。 3 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假设检验的结论是一种概率性的推断,无论是拒绝H0还是不拒绝H0,都有可能发生错误(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因此,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4 P值的大小并不表示实际差别的大小 研究结论包括统计结论和专业结论两部分。统计结论只说明有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明专业上的差异大小。P值的大小不能说明实际效果的“显著”或“不显著”。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或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能说对比组之间有(或无)显著的差异。P≤0.01比P≤0.05更有理由拒绝H0,并不表示P≤0.01时比P≤0.05时实际差异更大。只有将统计结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研究结论。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一致,则最终结论也一致;若统计结论与专业结论不一致,则最终结论需根据专业知识而定。判断被试因素的有效性时,要求在统计学上和专业上都有意义。 5 假设检验结果表达 P值传统采用0.05和0.01这2个界值,现在提倡给出P的具体数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数值(小数点后保留3位有效数字),主要理由是:①以前未推广统计软件之前,需要通过查表估计P值,现在使用统计软件会自动给出具体的P值和检验统计量的具体值(t值、F值、χ2值等)。②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判断问题。例如P = 0.051与P = 0.049都是小概率,不能简单地断定P = 0.051无统计学意义而P = 0.049有统计学意义。③便于对同类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6 统计学符号的使用 统计学符号的使用应按照GB3358-82《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具体可参阅本刊稿约中的有关要求。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探讨 [摘要]CDIO作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适应和生存能力为重点,注重知识传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以CDIO教学模式为导向,结合我国现代纺织工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确定了纺织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目标。 [关键词]CDIO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纺织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仅体现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更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社会,了解自己专业与行业内在联系的机会。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纺织产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已逐步由传统纺织转变为现代纺织。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优秀纺织工程人才成为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科发展的新方向。针对目前纺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较a窄,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经过不断改革,并借鉴CDIO这一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确定了新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具体为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团队协作和交流;企业和社会的构思,设计,试试和运行系统。通过对CDIO培养大纲的学习,不难看出实践教学是最能够实现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的教学环节。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确定的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将更加符合当代工程教育理念,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纺织工程人才。 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纺织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人类生活提供必备物质的重要工程领域。中国是世界纺织大国,化纤产量占世界1/2(4121万吨),棉花产量占世界1/4(631万吨)。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为61278亿元,同比增长8.7%,利润超过3506亿元,同比增长15.78 %,出口创汇超过2920亿美元。 以上海为龙头的翼形产业带长三角和以香港为顶,深圳、广州为基础的珠三角集中了中国纺织服装工业近2/3的产能,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最发达的两个地区, 是纺织服装业的两颗“钻石”。从资产上来看,长三角占全国纺织行业规模的38.7%,从出口来看,江浙沪占全国的47.6%,上海、江苏、浙江设备先进,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长三角的产业链比较完整,从纤维到最后的完整产品,拥有强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优势,还有一批全国知名度高的纺织服装企业,产业积聚度比较高。区域位置优势提供了持续增长的纺织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大市场。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和新材料在纺织行业大量应用,纺织业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这需要以科技与时尚为引领,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因此对高级纺织人才的需求会更加迫切。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主动服务于上海市和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纺织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行业企业发展需求 现代纺织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以及生产方式的多品种、小批量和快交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现代纺织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纺纱”与“织布”,而是集材料、能源、信息、环保与一体,融汇了纤维、产品、管理、贸易、检验检测等多方面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纤维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各种高性能和功能性的化学纤维不断问世,纺织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纤维制品的加工设备日益高效化、精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纺织制品也日趋多样化、功能化、健康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纺织制品与人体工程、环境保护及社会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使纺织工程内涵大为扩展,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在不断提高。迫切要求纺织科学与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紧密结合,与材料、信息、环境、自动化、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要求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因此,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的纺织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紧贴上海现代都市产业及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结合长三角地区对纺织品商检、生态纺织新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现代纺织科学与技术,注重纺织专业技术、管理与贸易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掌握纺织材料、现代纺织加工流程、纺织品设计与产品检验等专业知识,熟悉纺织品进出口贸易理论和操作技巧,具有较强计算机与英语运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纺织与贸易高级复合型人才。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导,并经过大量调研,纺织工程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将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向联系的能力;终身学习及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较好的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组织能力;工程系统认知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东华大学)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文章根据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然后对于生态纤维做了介绍和认识,最后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基本的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咱们重视的,必定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 二、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其发展纲要中亦数次提到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成果,为此,本期编者以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为主题,以助读者全面了解纺织生态学发展的概貌和最新的成果。 (一)、广义的生态纺织品 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即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二)、狭义的生态纺织品 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三、生态纤维 1、天然纤维素纤维 (一)、棉纤维 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二)、亚麻与苎麻纤维 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三)、罗布麻纤维 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四)、天然彩色棉花 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天然蛋白质纤维 (一)、羊毛纤维 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二)、蚕丝纤维 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三)、甲壳素纤维 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四、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1、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 (一)、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 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 (二)、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 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三)、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 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2、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的纺织企业在推动生态纺织品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五、结束语 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咱们的发展方向,这就坚决了咱们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人才培养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现状探讨 摘 要: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文章分析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意见。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纺织工程;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中职校纷纷设立纺织工程专业,大力培养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国纺织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中职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革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一、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校教师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教师多数都是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中职校教师,而是研究型人才。这就使得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缺少中职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这些教师一般都是一毕业就进入中职校教书,缺少纺织企业的工作经历和纺织工程实践背景。所以,很难切实了解纺织企业的现状,对于许多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不了解,导致教学针对性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课程安排上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大,而且抓不住重点。许多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目前我国中职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纺织工程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低,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 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创新教学模式。中职纺织工程专业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新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协作讨论型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同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我省近年来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值得大家尝试和进一步探索。 (2)强化学科基础建设。纺织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材料学、组织化学、机织学、针织学、管理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还将涉及更多的新兴学科。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加强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断拓宽专业面。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开设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教师自身来说,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虽然纺织工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的,大量新技术和新机器不断被运用到纺织行业当中。因此,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也应该为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纺织企业的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4)创新专业课程模式。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是学校本身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借助学校以外的力量来实现这种要求。目前,我国职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纺织工程专业必须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这既能够促进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纺织企业的现实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企业拥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对行业情况非常了解,最能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校企合作,使这些工作在一线的人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师资结构的缺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结语: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纺织企业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纺织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我国中职校纺织工程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企业的未来。近年来,我国中职校顺应时代潮流,对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规划,改革目标并不太明确,导致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对当前形势,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一个新型的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使我国纺织工程专业跟上时展潮流,为国家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纺织工程技能型人才服务。 (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中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生态纺织品的定义以及生态纤维的种类,就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生态学;纺织工程;应用发展 1 生态纺织品的定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技术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方向。纺织生态学是由生态学基础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 1.1狭义的生态纺织品.狭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为部分生态纺织品或者半生态纺织品,是指在现有的科学知识水平下,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性生态纺织品标准的产品,是主要侧重生产、人类消费或处理等某一方面生态性的纺织品。 1.2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广义的生态纺织品又称全生态纺织品,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的制造到运输,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回收利用和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符合生态性,既对人体健康无害,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纺织品必须符合四个基本前提: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没有危害;废弃后能在环境中自然降解,不污染环境。即具有可回收、低污染、省能源等特点。有机纺织品是指纺织品的加工、消费及后处理过程是环保、无污染的,因此,有机纺织品即全生态纺织品,例如有机棉产品。有机棉就是从种子到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是全天然无污染的,以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化肥和转基因产品。由于对全生态纺织品要求的严格性,致使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纺织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是生态纺织品的发展方向。 2 生态纤维的种类 2.1天然纤维素纤维。 2.1.1棉纤维。棉纤维是植物纤维素纤维,它具有优良的生态性,由于它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纤维无毒,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废弃制品经物理处理后还可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处理的负担,节约资源。棉纤维只要在栽培过程中杜绝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2 亚麻与苎麻纤维亚麻和苎麻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饰面料的原料,植物纤维素纤维,如同棉纤维具有优良的生态性一样,由于它也是碳水化合物,极易生物降解,是全速降解纤维。麻纤维无毒,不影响人体健康,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纤维可再利用,只要在栽培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植物保护剂、生长调节剂等是无害物质,麻纤维就不受污染,是生态纺织品的最佳纤维原料。 2.1.3 罗布麻纤维。罗布麻具有一定的可纺性和极好的生态性,天然抗菌、除臭,还具有天然远红外功能,是优良的绿色纺织品。 2.1.4 天然彩色棉花。彩棉是天然绿色纤维,不需漂染,所以对人体基本无伤害,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纺织面料崇尚回归自然的追求,符合生态纺织品的国际趋势。 2.2 天然蛋白质纤维。 2.2.1羊毛纤维。羊毛纤维具有良好的生态性,羊毛鳞片层和细胞间质中非角脘物质的化学稳定性较差,易被酸解,易被解脘酶酶华萃取,所以,羊毛纤维在自然界中易被生物迅速降解,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2.2.2蚕丝纤维。蚕丝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丝脘与丝胶,这些物质耐酸、耐碱性较差,耐日照性较差,在自然环境下易被降解,也易被氧化剂氧化和酶降解,降解速率高,分解物无毒,穿着安全。 2.2.3 甲壳素纤维。甲壳素纤维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具有很强的吸湿和透气性能,抗菌防臭,纤维呈碱性并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纤维易被生物酶降解,最终产物为氨基葡萄糖。 3 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3.1发展生态纺织品的措施。首先是加强环保意识并制定相关环保法规,促使纺织企业改进技术,从事清洁生产,同时注重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变更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其次,制定并完善纺织品生态标准,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我国于1998年先后了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及甲醛的检测方法标准,但这些方法标准目前还难与国际最新发展的相关技术接轨,特别是在检测技术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还需重点研究解决样品净化、回收率和精密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在纺织品杀虫剂、有机氯载体、有机气味等项目检测技术及标准上的研究也很不成熟。再次,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如彩色棉纤维、麻类纤维、Tencel纤维、甲壳素纤维等;改善染整加工技术,开发采用无毒、易降解的染料和化学助剂,采用少污染、无污染工艺,如生物酶处理技术,提倡涂料印花、喷墨印花、数字(码)印花、转移印花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无水染色法)工艺等,“免烫”整理应积极采用多元羧酸型无醛整理剂(如BT-CA),有效做好空气净化和排出企业前的印染废水净化工作。 3.2 顺应纺织品服装外销质检要求的变化。(1)、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由于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更能反映其使用性能,因此有的国外客商已将纺织品的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的条款。(2)、对纺织品的质量指标更加严格。许多客户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对染色牢度等项目的指标要求明显提高。 (3)、对纺织品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更为重视安全性、卫生性。欧美发达国家出台了相关保法规和标准对进口纺织品实施安全、卫生检测。近期要实现服装全行业的绿色环保尚不可能,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要想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居第一的位置,的确需要这张“环保通行证”。实施绿色环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国内服装行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整体开发水平并不高,而对绿色环保所需的巨大投资必然产生畏惧情绪,因此迫切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媒体宣传部门实施必要的宣传示范工作,使服装行业切实看到绿色环保生产所得到的巨大、长远的利益回报,从而使服装企业实施绿色环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3.3 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成立跨行业的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下设纺织服装分会。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服装设置的绿色壁垒,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合理的绿色技术防线。我国环保部门采用Oeko2Texstandard100制定了HJIB3O单独生态纺织品标签和图案及其管理办法,要求加强我国生态纺织品服装对内对外统一的形象。尽快建立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体系,制定内销和进出口三位一体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法规。这对于推动我国加快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与国际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加快“绿色产品”的开发指明了方向。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今天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还只是凤毛麟角,许多固步自封的意识急需转变,大量落后的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数量增加不是中国纺织品出口寻求的方针,纺织工程的管理才应该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因此要加强生态学在纺织工程中的使用。完成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国的发展方向,促使纺织业必定要走生态纺织之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施 摘 要:很久以来,不少中职学校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依然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实践能力差,陷入走出校门即面临失业的境地。如今国家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中职纺织工程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分析,力求寻找一个合理的教学体系,并为纺织工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纺织工程 实践教学体系 探索 实施 目前,人们对小批量生产、品种丰富多样、高效率完工的纺织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使得企业在面试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时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一些平时一股脑扎在书本的学生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无动手实践能力即无法生存,日趋成为每个中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残酷事实。基于此,有些中职校开始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纺织工厂进行生产实习。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制度或规模的限定,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最终的结果远没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的现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很显然,单纯地寻求与工厂合作,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学校应该在纺织工程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有效地去实施。 一、纺织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开设了纺织工程专业的中职学校将实践教学摆在首位,注重学生理论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多地摒弃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照本宣科的教学体系根源太深,好多学校所付出的努力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以后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拿到一个纺织项目往往是不会做也不敢去做,并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究其根源,是因为一些学校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基地小、实践设施老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创新缺乏,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要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确立思想和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和企业纺织生产的实践型人才。目标定位是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培养生力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有: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实验设计、集中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而建立,既要符合思想要求,又要具有可行性。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因地、因时制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保证其准确性。教学体系要求科学、新颖,满足大众的同时要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改革创新的意识。在原来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加上仿真、模拟的教学方式。实验设计是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助于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集中实践包括生产实践、参观实践、毕业实践等。江苏省现在对中职校提出了“2.5+0.5”的实践教学模式,前2.5年主要在学校接受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剩余的0.5年主要在工厂进行顶岗实习活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集中实践这一个环节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能够让他们得到独立处理一些人际事务的锻炼。第三,实践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和纺织行业的认识加深,从而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该加强。实践教学相当于一块试金石,能够反馈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提高理论课学习的含金量。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保证 要保证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扩建实践教学基地;二,增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改变老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赏罚分明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五、小结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和产品生产的中间桥梁,是学生由学校踏入社会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实践教学将成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必然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关于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前期研究与探索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高等学校新兴的一项探索性教育管理体制,本文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探索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实行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内容、主要作用及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并提出了新形势下进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纺织工程;研究探索 0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在我们国家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招生的扩张,培养大学生的质量普遍有所下降,教育质量与扩招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并且高校正普及学分制和选课制,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已刻不容缓,这就是我院纺织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和前提。 1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目前这个时期学生一是社会阅历少,知识面偏窄。高中生所掌握的课程主要为应对高考,而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很少,对纺织工程专业更是了解甚少。第二,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接触社会少,有些人或自以为是,或自卑自弃,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常见弱点。 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正是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应运而生的,这种制度的实行能够给学生更多、更具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成为社会合格人才。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2.1 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进行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导师更加成功的完成教学、探索并完善学分制以及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交流互动时间的增加使得导师可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 2.2 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大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主动灵活地选修自己喜欢的课,这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学分制允许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并做好学生选课的指导与服务,使他们将所学的课堂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自身素质修养。 2.3 促进教师进步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与学生交流和为学生更好服务的平台,把教书、科研和育人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导师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 3 实行导师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3.1 帮助学生系统规划学习与生活 引导或指导学生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与生活,分析和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2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导师不只是学生的良师而且也是益友,导师有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相应学习计划,积极鼓励并耐心指导学生多多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尽早接触自己所学专业,提高自己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正确地做人做事的态度,所以导师应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恰当的做事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3.4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接触和理解较少,心理方面还相对不太成熟。而导师在与学生长期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关系,导师可以及时发现并协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防微杜渐,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4 完善导师制的设想和优化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处于试运行及探索的阶段,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4.1 人尽其才 近年高校扩招直接导致高校教师比较紧张,致使指导效果不尽人意。对此,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老师充实到导师队伍当中去;另外可以让退休教师加入丰富导师队伍,甚至可以考虑聘请有经验纺织企业或公司的技术人员作为导师。 4.2 个性化辅导 导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等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授之以渔,充分发挥个性潜能,并协助学生完成人生规划。 4.3 考核与奖励并进 导师制实行后,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验证。因此,对于导师这一较为特殊工作的考核应该尽量细化和量化,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推行导师制是一种旨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尝试。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导师制的实行也会全面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多元化人才需求下纺织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是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学分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结合纺织工程专业的实际,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探讨了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格局及经济水平的发展,高等教育不再是独立封闭的象牙塔,需要面对各利益主体的直接干预和间接影响,由于利益分配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培养目标、教育形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多元化的格局。本文以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思路为出发点,结合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纺织工程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新时代,接受着人才培养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专业范围狭窄、教学计划不够灵活、课程设置固定、服务面向单一的状况。只有积极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必须致力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视野开阔、团结协作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来支撑和引领发明创造、创意设计、集成创新等工程技术。因此,构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纺织学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世纪以来,我国各院校纺织学科随着纺织工业的扩大和发展,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纺织学科的研究正在向高技术纺织品、纺织机械自动化、智能纺织品、高能物理技术、纳米及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功能纺织品等方面集中,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体现了高、精、尖的发展趋势。面对这种新的形势与背景,纺织专业的培养方案如何改革、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做到删繁就简、吐故纳新,专业理论如何与前沿科技的结合、如何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教学教材体系等等,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目前全国总体的纺织高等教育和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现代纺织企业的需求,应该给学生补充向前延伸到高分子材料等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高分子化学、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及中间改造传统纺织的数字化、信息化基本原理与技术。 三、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促进措施 1.转变观念、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思想的研究,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准,以学生内在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目标,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提高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取向。重视发展协调人文学科,人文学科能够对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人格特征未来的发展与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并以各种形式对高素质高规格的人才培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方针。内蒙古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地方性院校,面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学校在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树立了坚持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内涵提高为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12361”的工作思路,“1”是1个落实即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其他工作都聚焦于教学工作中,通过每学期教学质量奖的评定、教学能手的评选、教学技艺大赛的开展、职称的晋升等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2”是指2个注重即注重教风与学风建设。通过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规范教师的工作职责,以狠抓考风为切入点,实现学风的根本转变,形成教风的提高带动学风提高的良性循环体系。“3”是指3个提高包括教师业务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提高。采取“传、帮、带”及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计划等模式实现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对教学管理人员从队伍的稳定、待遇及业务培训制定相关的措施并实施;“6”是指即6项任务:(1)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我校现有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经、管5大类,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多而全的现象,个别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校在专业整合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充分改变过去专业设置偏细、偏窄的局面,进一步凝练体现办学特色。(2)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多样化:构建了主模式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子模式,建立宽口径的柔性专业方向,完修订善2013版培养方案。严格目标管理,通过选择专业、专业方向及第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形成不同的成才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弹性的培养计划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良好的发展。我校开设的第二学位有管理学、法学、计算机、外语四个专业,从1995年开办以来学生生源不断增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结合地区经济及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在大纺织工程专业下设立了数字化纺织技术、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贸易3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半学平台课程,后一年半按照专业方向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充实柔性专业方向,方向设置上具备足够的开放度和弹性,以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实施专业“基础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课程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物组织、针织学、纺织品贸易等课程内容,模块课程根据不同方向加大纺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开设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技术、加工制造(CAM)、电子商务EB和纺织企业信息化管理、神经网络技术、新型纤维、色彩学、国际结算与融资等课程,学生不能仅限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将大量的相关专业课程和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自身专业的辅助课程来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专业领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3)学分制的推进与完善:我校于2011年实施了学年制下的学分制模式,2013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入学按专业大类招生,第一、二年开设的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包括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地点及考试。第三年学生自主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设置课程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进行安排。在课程设置过中,体现“文理结合,学科交叉,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已有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类型,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及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各专业方向的部分专业课都进行了适当的前移,例如纺织工程专业将纺织工程概论课程由第三学期提前到了第一学期开设,纺织材料学提前到了第二年学期开设,织物组织结构及纺纱学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专业课前移后使同学们有精力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和再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4)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现有教材进行科学剪裁,把一些内容较简单或学生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接触的内容,只提出要点,作穿针引线的讲授,结合学科发展增加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学生知识的要求。打破传统的第一课堂授课的方式,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采取启发式、科研性、讨论式、实验性、创新性、独立性、灵活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由多名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共同讲授完成。把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考试方式多样化的改革,加强平时教学过程的考核,将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阶段小测、小论文、写心得体会、技能训练、查阅资料各阶段的成绩记录到平时成绩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课程结课考试中采取闭卷与开卷并举,笔试与口试、答辩并举,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并举,综合利用多种考核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5)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构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平台,强化实践育人的功能,拓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体系,主要有导师制工作室、创新实践课程、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开放实验、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活动组成。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把实验教学、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环节纳入实践平台,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长期以来我院与内蒙古鄂尔多斯集团、包头鹿王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专业课现场教学、课程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建立了企业技术骨干与学院专业师“结对子”的专业工作室,探索了“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连续三年纺织工程专业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2%、95%、97%,毕业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6)强化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评价:我校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在学管理上强化教务中心的作用,形成了校教务处、学院教务中心的上下联动机制。实施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校教务处与学院教务中心、督导组联合进行教学检查,建立班级学习信息员联系制,定期召开教师、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同行教师课堂评价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针对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将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有机结合,收集反馈信息,形成评价报告,一方面向校外公布,以应对外界的关注与批评,一方面反馈给教务处、院教务中心及任课教师,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面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的人才,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制度人性化、培养评价全程化的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面向纺织工程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摘 要】以“卓越”理念为指导,以提高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为主线,通过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学生工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实践 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化的特点,结合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市场需求调研,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制订出以制订出切实可行纺织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 1 指导思想 以“卓越”理念为指导,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专业特色和就业形势,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各环节进行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设置了“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等发展势态良好的专业方向,拓宽专业覆盖面,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及学生自由择业的要求。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从事基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按学科类别整合课程设置,力求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实践性环节与企业挂钩,让企业与学生尽快实质性的接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具体做法 2.1 整合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四个层次设置相关课程。公共基础模块所含的课程是每个工科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数学、物理、外语及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模块由专业课、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中的理论课主要由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审美艺术体卫类组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2.2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 一是纺织工程专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由过去的37周增加到45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实验室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基本技能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组织纺工特色的学科竞赛,组织了针织品及服饰设计与制作竞赛、纺织品特种印花印染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近几年共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二十多项(国家级2项,省级6项);四是加强专业技能岗位培训,联合市劳动局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纺织纤维检验高级工技能培训。 2.3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善来提高教学质量 1)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是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纺织类实验教学中去,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样品库,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纺织类实验教学的实效。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及启发研究等,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纺织类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探索 减少示范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专业课的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使专业课更着重于训练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实验操作的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 3)提高纺织专业实习质量 校企结合,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带队指导;聘请企业专家做专题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控制 加强对毕业选题的审核;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时间和工作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文件的检查;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严格答辩环节。 3 创新点 3.1 立足行业,面向企业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纺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把握纺织专业的技术领域状况和发展趋势,确定专业服务面向,按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总体要求,确定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3.2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采用分级分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在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3.3 突出两“重”,彰显两“强”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课内授课学时和课外学习时间的均衡,合理安排自主学习课程和创新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4 绘制教学体系拓扑图和能力体系拓扑图 以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由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三层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工程技术的综合趋势及其方法论意义 【摘 要】对于纺织工程来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在工程技术实施过程中,人们为了使成本不断的降低,以及综合性的来推动其发展,所有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向综合方面发展了。 【关键词】纺织工程;工程技术;综合趋势 一、从纺织工程看工程技术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势越来越强化 (一)综合能力的上升与技术的全面性给科研课题奠定的基础 现以纺织工程技术做例子,真实情况显示:一是综合逐渐成了工程产品换代更新的重要来源,脱离综合开发新产品越来越艰难。比如,自古以来的织物,纱线都它们的缺点,从服装厂,染整厂,纺织厂和消费者等对这些进行自己的判断并且变成新的综合全面性要求以来,五颜六色的混纺纱大批出现,精致新奇的混织物引人注目。如上海第21棉纺厂以前出产的阔幅棉布式样枯燥,一些产品20年来总是老样子,前年他们和第一印染厂生成综合力量,才把印花和织花两种不一样格调的图案融合为一体,一年里一起试验完成了76个新产品。二是工程新设备,新材料逐渐依赖于靠综合方法来供应。就是因为综合,纺织原料超越了几千年来毛,棉,丝,麻等纤维的桎梏,很多新奇的化学纤维逐渐涌出,尤其是那些合成纤维的材料比例日渐上升。按照计算,在整个地球各样纤维的使用数量当中,九年以前合成纤维只有七百五十万吨,大概是棉花使用量的二分之一,时棉花使用量的3倍。 (二)工程技艺综合形式的主要力量正逐渐产生和进步 (1)工程技术已经不止靠阅历和经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而是将越来越多的理论类学科融合在一起。在纺织这个融合点上,之前相互独立甚至任何联系都没有的理论学科产生了关系,成为了一些综合型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既包含基本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科学技术特点,还包含有社会科学的特征,比如纺织环保学,棉纺力学,生物染色学,合成纤维纺织学,服装生理学等。(2)很多工艺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独自成一体系,但是依然在和新技艺的融合里逐渐创新。比如纺织技术,不仅和其本身建立的新技艺相综合,像1783年约翰怀亚特和路易斯皮尔共同发明的三罗拉牵伸技术和新的加捻卷绕技术综合于1968年春产生的BD-200型气纺机;现代提花机设置了电子程序控制机构,原其织造图案提花技术则是对约瑟夫扎卡特在1804-1808年发明的成果的综合。另外是和纺织技术之外的多种现代技术相融合,尤其是50年代以来的红外技术,超声波技术,静电技术,激光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崭新果实,逐渐和纺织技术中的很多技术相融合起来,成为具有纺织业特点的综合技术。(3)科学,技术中很长时间不能使用等情形,正在呗综合形式所疏通。比如,现今新型纺纱有自捻纺纱,静电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尘笼纺纱,喷气纺纱等十来技艺,这当中静电纺纱在生产中还没有得到重要使用的原因,主要是流场理论依据不够;而气流纺纱的完善,成熟和较大范围的应用于生产,则是生产,技术和理论有机结合的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大工业生产中,整个过程是客观的按其本身的性质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每个局部过程如何完成和各个局部过程如何结合的问题,由力学,化学等等在技术上的应用来解决,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当今工程技术的所有重要的进步不仅要以社会生产为基本,还要以科学依据为灵魂。 二、工程技术以综合形式产生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 从整体来看,工程技术历经几百年以分化为主流的发展之后,综合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近四十年来,以综合为主流的客观形式越来越强。纺织生产的发展进程,即是一个例子。良久的早期纺织,即使有男耕女织的分别,可整体仍是处于“自己织布”,“自己纺纱”,“自己种花”,“自己消费”的初期的综合为主流的时期。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先是纺织和植棉产生分化,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又把织布和纺纱作为它重要的生产部门,纺织进程也被分离成很多不一样的操作,而且独立化到这样的地步,导致每种操作技术成为特殊工人的专一职责。因此,纺织达到了以分化为主流的近代时期。纵使是纺织生产中的各类专业化,脱离了综合的作用,想要再独自深入是相当艰难的。若要最大程度的降低纺织过程中徒劳的中断,把染整,织造和纺纱技术建造在生产过程全部自动化的情况上,要从车间转变到流水,甚至要实现纺织物非织造生产,都需要将越来越细的纺织过程统而联之,越练越紧密,让全部的分化都得以综合当作联系的关键。 三、从纺织工程看现代在工程技术进行综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于引进技术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明确和实施综合改善的原则。增强我国工程技艺水平的根本途径,既不能依赖于完全进口,也不能一味的复制仿造。只有进行综合性改善才是创新,才能创立并发展水平先进的,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工程技术体制。主要原因是他们既勇于面向国际实行综合,又擅长于发挥其很强的综合性改善能力。再谈我国曾引进气流纺纱设备一例,就是一个教训。前年常州,广州,陕西,郑州,上海,石家庄,青岛等地共有七个工厂,前后共消费几千万美元进口了约一百五十台气纺机,占我国那时全部进口气纺机设备的90%以上。弊端在于,虽然进口台数很多,可机型却只有西德和日本这两种,明显是仅想到使用于生产。若是转换到综合性改善的方面上来,就可以发现当今世界上其纺纱设备的型号不少于三十余种,而去年我国各个地区已投入生产第一代气流纺纱机,第二代气流纺纱机亦有所突破,我国在气流纺纱机的试验制造上拥有了综合改善的条件。所以,消费相同的外汇,比起各地方厂同一时间从相同的国家进口那么多相同型式的设备,不如各自向不同国家进口各种型号的设备,同时实施综合改进. 总结: 虽然随着技术的提升,纺织工程技术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发展,但是在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对技术的提升、引进以及培养更多的人才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论纺织工程技术与相关问题 摘要:二十一世纪,纺织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本人认为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外来技术的渗透,在信息纺织、新材料纺织领域中加速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及运用,争取在当今世界纺织产业格局中重构国际纺织产业分工链条,从而促进纺织产业的不断升级. 关键词:纺织工程;技术重要性;相关问题 引言 随着世界先进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论文论述了纺织工程的技术的重要性,和纺织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 纺织工程技术的重要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中衣占首位, 这足以说明纺织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装饰织物及其配套产品涉及的范围也日趋广泛, 地毯、窗帘、名人字画、床罩、被套等等都以系列化、配套化、整体化展示着它的独特风格。就连客车、客机、客轮的内部装饰也为开拓装饰配套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都市文化娱乐设施的兴起, 更期待纺织装饰品为它们精心装扮。 纺织技术在产业方面也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航天技术、原子能工程, 以及一切动态领域中均有应用, 如: 运载火箭、宇航器材、原子能工程的防辐射遮蔽物、防辐射工作服、各种交通工具的辅助、装饰材料等; 用于水利工程、采矿、农业、林业等技术的增强材料或遮蔽物; 用于土木建筑、设备安装及使用工程, 如: 吸音、隔音、传音、节能等材料及各种休息、娱乐场所的有关设施; 用于机械、电气、电子及复合材料工程; 用于医疗、医药、保健及公共卫生设施, 纺织品的潜在发展势头难以估量, 纺织专业的前景更是一片蓝天。 2纺织工程技术的发展 纺织业的发展在如今看来是一发不可收拾。它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用途。这还要追踪到20世纪的那两次改革。是它们把纺织产业制造技术彻底改变了。.前20 世纪40年代的产业革命给纺织送来了新材料和材料科学, 这一高新技术使纺织品的产品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那时候起, 研究人员学会了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造最适用的纤维和产品。 而在20世纪70年代, 则给纺织送来了基于智能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制造技术, 使纺织制造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提升。过去, 开发一个新的提花布, 从设计到生产大约需时15天-20 天, 而现在由于数码纺织技术的介入, 只要15m in -20m in就可以完成; 过去, 生产一种新印花布, 从花型设计到制版印花至少要数天或数十天, 而且还要多道工序予以配合, 但现在由于使用了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也只要十多分钟就能完成。 目前, 这些新技术、新产品虽还处在不断取代、完善及丰富的过程中, 但普及不会超过10 年-20年。现在企业界感到最急于解决的倒是怎样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创新技术的专业人员的问题, 除了其质量还要数量。 3纺织工程存在的问题 3.1废水 纺织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和化纤浆粕废水五种。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量约300~400万t,印染厂每加工100 m织物,将产生废水量3~5 t。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以下特点:(1)COD变化大,高时可达2000~3000 mg/L,BOD也高达2000~3000 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废水pH可达10以上。(3)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剂及浆料,废水粘性大。(4)水温水量变化大,由于加工品种、产量的变化,可导致水温一般在40 ℃以上,从而影响了废水的处理效果。 3.2 废气 纺织行业的废气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约两万台锅炉,这些锅炉总蒸汽容量约为6万t,其中烟尘排放达标的锅炉约占总数的85%。这些锅炉绝大多数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为燃料,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烧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 纺织废气的另一主要排放源来自纺织生产工艺过程。纺织工业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于化学纤维尤其是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化纤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为合成原料,由于工艺原因和过程控制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废气的排放。 3.3 噪声 噪声污染是纺织行业尤其是棉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棉纺织厂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织机,厂内噪声达90~106 dB(A),而人耳对噪声的最大允许值仅为85 dB(A)。纺织车间的环境噪声平均在100~105 dB(A),超过了人耳对噪声的容许极限,故对工人听力损害特别严重,听力损伤可由听力下降逐渐发展为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还可引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多种症状。有报告显示,噪声对纺织工人健康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心电图异常等症状,严重威胁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强噪声环境下还会出现行为功能损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阅读能力下降、思维受影响等症状,这些症状将随时间变化愈加明显。 4应采取的对策 4.1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法规法律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加入WTO,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与国外相差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出口。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通道。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纺织企业的偷排超排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污染问题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小型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对一味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地方保护行为进行打击,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企业大力扶持,鼓励和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 4.2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环保。国家应发挥自己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对推行环保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弱势环保企业予以扶持,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运用政策手段来调整纺织产业的布局,对存在污染问题的“三资企业”和生产设备与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不能引进。合理征收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燃煤锅炉的比重。在税收方面对环境产品和企业进行适当的减税甚至免税。 5纺织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改革开放20年来, 纺织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30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近1000万吨, 居世界第一位, 纺织品曾多年居全国出口商品之首。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 全国现有中等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2万余家, 200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8895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 5%;纺织品服装出口533亿美元以上, 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01% ; 实现利润268亿元, 占全国工业利润的58%。 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 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 仅1999 年,纺织品出口创汇达480亿美元, 是仅次于机电出口产品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现在, 我国进入WTO无疑将给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已有专家做过预测, 中国加入WTO 以后, 纺织品出口将大幅度增加, 纺织业将是我国得益最大的工业, 其就业需求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6%以上。 6结语 总之,从改革开放至今, 纺织虽然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已降到次要地位, 但中国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 全世界有1 /3以上的人穿的都是中国制造的服装。这几年, 中央采取棉纺压锭的措施, 许多入都误以为这是一个产业不景气的信号, 但实际的情况是从压锭以来, 通过新建和改制后重建形成的纺织制造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纺织能力, 甚至是成倍地增长,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许多新兴的纺织工业区(城), 简直可以说是星罗棋布, 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我国纺织工业正处在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内、外两个市场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要努力提高我国纺织品质量水平,迅速建立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同时也要加强生态纺织品标准化管理工作。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举办学术报告为行业发展献策 2013年纺织行业面临着国际经济形势仍充满变数、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等问题依然存在、节能环保压力更为突出等不确定因素,这些将对纺织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切实有效地化解困难,突出重围?受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邀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为约500位上海纺织界同仁作报告,分析了当前局势,为上海纺织业的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依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纺织行业具有高度市场化特征,从长远看,发展中的阻力会逐步减少和消除。王天凯谈到,首先,医疗、卫生、建筑、交通等产业稳步发展,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使纺织纤维材料与制品的应用领域大幅拓展,为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其次,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电子信息、精密制造、化工、生物等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将为纺织行业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 此外,以高新技术纤维、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为代表的一批高端纺织科技成为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其中部分技术在发达国家也仍处于起步阶段,是我国纺织行业加快创新发展、缩小与强国之间的差距的机遇。 创新成果应用是发展途径 当前,我国纺织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王天凯表示,贯通产业链的科技创新联盟虽在组织上已经搭建了一些平台,但效果仍不明显。 去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评选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奖项就有170多项,但回过头看真正实现重大成果应用的一个也没有。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内部要继续在体制上、机制上积极探索,争取早出成果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各自发挥所长,着眼不同层次的人才开展培养工作,将人才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新形势下问题更显突出 此外,节能环保形势严峻。国家及地方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量化任务、新排放标准要求,以及来自社会层面的舆论和国内外环保组织的压力不断增加,不仅使纺织企业面临提标改造任务艰巨、投入增加、资金紧张等问题,印染行业更出现了准入、用地、融资多方受限的情况,产业链中间环节发展空间狭小,长期将形成瓶颈制约,对行业发展全局产生严重影响。 王天凯建议,纺织业应实质性推进节能环保工作,集中解决当前排放提标问题。针对污染物排放提标要求,加大节能环保相关技术改造投入,扩大纺织清洁生产技术、污染物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落后技术装备有序退出。 棉花政策影响突出。国内现行棉花管理政策打破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仅引起了内外棉价差拉大,棉纺产业链竞争力严重削弱,效益恶化,更造成了国产棉品质大幅下降,以及棉纱大量进口削弱纺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等更为长远和深层的负面影响。2013年国储棉已成为国内棉花主要供给渠道,进口配额发放、储备棉抛售价格、棉花品质等问题都将对行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王天凯认为,棉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减少棉价差损失,同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产品开发力度。(耿挺编辑:陶艺音)(上海市科协) 荷兰爱思唯尔代表团访问中国科协 5月6日,荷兰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全球开放获取事务总监艾丽西娅·怀斯女士一行拜会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会见了代表团,双方就科技期刊有关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沟通。 爱思唯尔集团(Elsevier)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文献出版公司之一,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其前身可追溯到16世纪,出版物包括世界著名学术期刊《柳叶刀》、《细胞》等,每年共有250000篇在其出版的期刊中。爱思唯尔数据库Science Direct是全球著名的学术数据库,每年下载量高达10亿多篇次,对全球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兴平对爱思唯尔代表团的来访表示欢迎。他向客人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情况和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及中国科协在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国际化、开放获取出版等方面采取的措施。艾丽西娅·怀斯女士重点介绍了爱思唯尔的开放获取计划以及全球市场拓展计划。双方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开放获取、期刊在线以及期刊国际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达成了共识。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王晓彬、爱思唯尔集团中国区政府事务总监张玉国等参加了会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基于网络的成人纺织工程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从传统函授教育的特点、现状和纺织专业人才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本校成人纺织专业函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办学资源状况,对学校成人纺织工程专业函授教育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充分借助学校现有网络平台,整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采取了多项措施,探索做好纺织行业的成人函授教育工作新的发展道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网络背景;Blackboard;成人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授课教师不熟悉成人教育规律、教师缺乏积极性和针对性、面授流于形式等诸多缺点,导致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传统函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可以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自学方便,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若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教育,使传统函授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等新的媒体手段相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可辅助完成传统函授教育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能够最大限度缓解成人函授教育的“工学矛盾”,弥补了传统函授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函授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成为助推当前函授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1]。 因此,建设、完善适用的教学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教育服务系统,可充分弥补函授教育自身教育资源的弱势和不足,从而使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了根本的保证,也是今后成人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所开展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一、基于网络的Blackboard平台简介 Blackboard教育软件(简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个支持百万级用户网络教学平台,它以课程为核心,具备很多可独立运行并且支持二次开发的模块结构。它包括了学习管理平台、门户社区平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评估平台等,为师生提供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BB平台具有成熟、稳定与可支持大用户量访问、交互能力强、多种语言支持等突出特点。目前BB平台正在各大高校兴起,但是BB平台并不是一个现成的网络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其所提供的功能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在BB平台上开设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平台上设置作业等[2]。 BB平台是交互式教学系统,为师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学习管理平台主要有五大功能模块,即课程内容模块、课程工具模块、课程选项模块、测试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突破了课堂授课的时空限制,能向学生提供更全面、广泛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可快速构建网络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用户同时学习,能够满足建构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需求[3]。 二、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我校成人教育从1987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学校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为首的大批纺织服装专家学者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在全国具有较好的声誉,面对目前纺织行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量,学校应充分利用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同时,作为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也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样的重担,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为纺织行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规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上等,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没有很好结合与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仍沿用传统函授教育模式组织教学,即学生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师生间以信函、电子邮件及电话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4]。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的要求,成人教育发展面临困境,学校的特色纺织服装专业在成人教育中丝毫体现不出特色和优势。 另一方面,现阶段纺织行业的职工队伍的成人教育工程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个纺织工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校的纺织专业来讲,也是其自身专业改造、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纺织工业也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中部分需要企业选派进修来实现,这无疑为我校成人纺织教育事业重新崛起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发展好学校的成人教育事业。 学校于2006年就已经购买和陆续使用Blackboard系统平台,逐步实现了网络资源优势与高等教育完美的融合,BB平台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学校也积累了很多应用和开发网络教学系统的经验。这一切为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开展网络教学配合完善成人教育提供了思路、基础条件和经验支持。因此,为了摆脱我校目前成人函授教育的困境,探索我校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我们先以纺织专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改革,即借助学校现有的BB系统平台开发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将纺织函授教育传统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以函授教育多年形成的办学网络、成熟的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为基础,结合现代网络资源的优势,使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形成高等函授教育以自学、面授为主,网络教育为辅,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局面,这是对我校成人函授教育改革进行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形成我校纺织类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全面带动我校成人教育新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探索 1.构建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成人纺织教育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学员的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而重点讲求实用性,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当前网络背景下的新型教育平台。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能力与素质”的教育平台与配套相应课程系列模块的新型课程体系,即搭建“3+1+1”的教育平台,所谓“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员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四个不同的专业方向,以满足学员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5]。 2.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学以致用”、“方便自学”、“操作性强”等原则,精选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教学要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技艺性,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自己的特色[6]。同时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基于网络平台资源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针对培养目标个体的差异设计了多种进程,不同途径的学习计划供学生进行选择。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教育课、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了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