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论文:农村家庭投资理财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与资金积累水平大幅递增。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农民投资理财观念滞后,金融理财渠道不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多种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我国农村投资理财状况较差的整体局面。因此,需从多种渠道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家庭投资理财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投资理财;对策 农村家庭投资理财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合理利用家庭的财务资源,针对农村家庭各个阶段制定财务计划,将资金投资于各种投资渠道,如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和物业等,以取得合理回报,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质。 一、农村家庭投资理财的必要性 从宏观方面看,我国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60%,通过农村家庭合理的投资理财,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客观上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从微观方面看,虽然农民现在还不是很富裕,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个人储蓄能力的不断增强,家庭理财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培养农民的投资理财能力不仅有利于家庭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且有利于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使他们更加易于接受新事物、探索新知识。 二、农村家庭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理财主体素质较差 广大农民作为投资理财的主体,其自身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外界的信息也受到了一定限制,这就导致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投资理财的能力有限。具体来说,表现在2个方面.1.农民投资理财观念滞后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基本会选择将多余的资金存入银行,先是选择活期存款,积累到一定数额后再转为定期存款。在大多数老百姓眼中,“投资理财”就是银行存款的代名词,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就已经很满足了,甚至还有很多年纪较大的人根本不知道“投资理财”为何物。2.农民的专业分析能力不强实现低风险、高回报的有效手段是有一套适合的交易系统,并严格按信号操作。但是,农村居民绝大部分不懂技术分析,没有自己的交易系统。在有限的投资活动中也基本是“道听途说”,凭借自己的经验分析来作出决策,而且容易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影响投资效果。 (二)理财客体数量不足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家庭的大规模开支依次是盖房子、娶媳妇、看病、购买生产资料,家里有大学生的,还包括供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扣除上面几项开支外,剩余的资金已经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农民可以用来理财的资金数额小,而且是不固定的。所以,在理财产品的选择上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理财工具种类单一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只针对城市居民设计金融理财产品,而适合于农村市场的金融理财产品却比较少,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商业银行的“大众化”服务。虽然证券投资基金的总量在不断上升,但目前农民首选的金融资产仍然是银行储蓄,许多收益比较好的金融产品由于在购买规模、购买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许多农村居民望而却步,享受不到投资理财的好处。 (四)理财的保障性制度不完善 虽然现在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解决基本的看病问题和大病费用的有限额度报销问题。但是,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养老主要仍然依靠土地和家庭,没有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前提下,一旦农民的财富遭受较大的损失,他们的未来就难以保障,这就使农民在作出投资决策时有很多的顾虑,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投资收益率而是资金的安全性,这就使很多具有高回报率的金融工具遭受白眼,不被农村金融市场所接纳。 三、农村家庭投资理财的改进措施 (一)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需要多管齐下。首先,政府应在这方面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定期举行免费金融理财课程的推广,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推出投资理财服务专栏知识。其次,银行、证券公司也应安排投资理财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投资理财讲座,在和农民的接触中关注他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顾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最后,农村居民自身也应多接触新鲜事物,紧跟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勇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财习惯,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合理配置资产,弥补资金短缺问题 一是通过盘活农村家庭已有资产,使资产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目前,农村生产用固定资产及经营土地的投入较多,变现能力较低,资产的流动性仍然不足,这就需要农村居民切实做到合理调整自身经济收入的分配,盘活已有的资产。二是灵活调整理财产品,随“生命周期”选择适当的理财产品,保证有充足的资金应不时之需。 (三)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 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居民的理财需要,针对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低、抗风险能力差、思想保守等实际状况,开发一些迎合农村居民理财需要和理财心理偏好的金融理财产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进入门槛高度、操作难易程度、收益的稳定性、手续成本费用量、风险大小以及变现和流通能力等,增强金融产品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与进来。 (四)发展理财人,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 结合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银行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理财人,在贴近农村居民的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帮助农民进行专业的理财指导和业务活动。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政府应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种类和覆盖面,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险体系,使农村人民的生活更有保障性和安全性,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免除或减少农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从而更加勇敢地进行金融投资,增加资金收益。 作者:张艳 单位:临汾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投资理财论文: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趋势探讨 摘要: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每个家庭都重视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同时对家庭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家庭投资理财情况,论述了当前家庭理财重要工具的应用,展望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 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现状;未来趋势 1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意义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每个家庭的财产数量日益增多,如果存到银行当中可能会出现贬值现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投资理财为自己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1.1有利于保证目前及以后的收支平衡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普通家庭经济收入不但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也可以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每一个人都具有40~50年的劳动时间,可以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更多的人在考虑自己不能从事劳动以后,日常生活如何解决?我国当前人口数量迅猛增长,一味将自己的养老问题交给政府解决可能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过多依靠自己的儿女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开展家庭投资理财活动,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收益,有利于保障自己今后的生活。 1.2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普通家庭要重视自身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均衡,这是家庭存在的基础。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都希望自己的工资越来越高,希望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普通家庭在解决当前温饱问题的同时,也在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拥有更好的生活。 2我国普通家庭金融投资理财的现状 2.1大量普通家庭参与到金融投资理财当中 当前中国普通家庭普遍要求开展金融投资活动,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银行储蓄资金日益减少,有专家提供的数据表明,当前人们不再一味将自己的财产存入银行,传统储蓄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国内股市行情不断走高可以看到,大量炒股爱好者将自己家庭的资金投入股市当中,在最初几年这种现象并不明显,但在经济形势回暖的情况下,股市同样有了显著性变化,对这种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大量股民在炒股中获得了较大收益,从而拉入更多的股民,因此股市行情日益走高,这种情况人们习惯称之为“跟风行动”。这是中国民众最为普遍的思维模式,认为炒股可以收到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不顾一切全部涌入其中,更多的人将家庭的全部资金投入股市。本文认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风险,不但要考虑到可能收到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要考虑可能面临诸多风险,以及自身可以承担的风险能力。当前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行情持续走高,为投资人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 2.2投资产品市场涌现出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 自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很多家庭已不再着力于储蓄,自最近一次中央人民银行降息可以发现,开展投资理财活动的家庭日益增多,只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时间,便涌现出大量的投资理财专家。如股票、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人们在几年前不会想到银行部门也会着力发展金融理财,人们普遍认为保险也只局限于车险与寿险。但当前这些想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上述情况无可厚非,当广大民众不再喜欢将钱存到银行时,为了保证自身正常运转只有进行改革与创新,着力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促进自身健康发展。保险公司的发展与此相同,如果局限于车险与寿险那么购买人群则日益减少,但如果引入投资理财产品的话则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有效推动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理财活动就是从保险业逐步发展而来的,因为国内民众还不能正确认识保险业,才出现了上述现象。 2.3投资理财从固定资产实现了向无形资产的过渡 本文在调查中发现,20世纪初房地产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每一个炒房的人都获得了巨大收益,由于开发商的压盘,涌入城市的人群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导致国内房价不断上涨。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对住房情有独钟,所以一旦国家养老与养儿防老等情况不能实行,更多的中年人将自己资金全部投入炒房当中,同时各地政府大力支持楼房建设,大量楼盘不断涌现,提供了丰富的房源。前几年,楼房的价格不断暴涨,政府部门及时出台管制政策限制了房价的疯涨。当前投资又逐步回归到无形资产方面,股票、基金、期货等再次成为人们投资的首选,这些项目易于操作、及时获利,人们在家中只需拥有一台电脑即可操作,当前很多工薪阶层利用中午或者晚上休息时间开展此类投资。 3展望普通家庭投资理财未来发展 3.1大量家庭必将加入投资理财活动当中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人口,每个人都在经济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财富。但因为财富不能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家庭当中,只能依据劳动人员的不同贡献进行分配。因此普通家庭得到的资金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劳动而且也可以利用投资得到。但不管哪种形式的投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时进行了投资并不一定收到回报,但如果不参加投资则必然收不到回报。随着可观资本的不断增值,普通家庭拥有的资金如果不开展投资理财活动,那么财富则会发生贬值现象,所以普通家庭只有开展金融投资理财活动才能保证自身财富不断增加。当前国内证券股票基金要求有着较大的开户基数,但只有极少部分应用于运行。由于股市存在较大的风险,本身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很多股民认为专家投资是自己最好的选择,因此购买了大量基金希望得到较多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投资受益人群日益增多,本文认为将来必然会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其中。因为政府不能及时制订资金管制政策、普通家庭不具备投资技能,我国很多普通家庭只能投资于那些风险较小、收益较低、变现能力较强的产品,如基金与股票等。对那些有着较高专业技术要求的购房、黄金、期货等各个方面,可能普通家庭还不具备充足的条件。 3.2展望普通家庭的金融投资情况与投资理财发展情况 3.2.1金融投资必须与投资理财相协调 在公司投资理财与普通家庭金融投资过程中,都要遵循市场客观规律,要能准确控制市场运行的方向,防止过多存在投机心理。本文认为当前市场运作方向主要包括基本运动、中期趋热、日常波动三类。基本运动指的是基本牛市,如股市不可能始终处于上涨阶段也不可能始终处于下跌阶段,才是较为正常的状态。对于普通家庭投资人员来说要更多关注股市的中期趋势,这是由于股市确定了基本运动,在较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期趋势。所以普通家庭投资人员要更多关注中期趋势,以市场发展情况为标准及时调整行情,调整的时间与范围是不确定的,通常以几个月为标准,一旦大盘进入调整期,投资人员则需要及时转变投资思维,改变投资方式。 3.2.2储蓄与有形投资将会持续减少 普通家庭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观念以后,将会把自己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其中。不管家庭拥有的经济实力如何,必须要预留一部分资金,将这些资金放于银行当中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因此本文认为短时期内普通家庭不会将注意力放在银行部门。在分析房产实例时可以发现,当前人们关于炒房行为有所收敛,这一现象不只表现在房地产业,而且也表现在整个有形投资市场当中。几年前人们认为只有购买自己能够看到的资产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但随着多种无形投资形式的出现,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想法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4结语 总之,国内普通家庭开展金融投资理财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当前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都已得到了普通家庭的关注,银行储蓄已与人们的投资需求相分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币值持续稳定的形势下,本文认为将会有更多的普通家庭参与到风险小、收益稳定的投资活动中,同时普通家庭的投资技能与风险意识也会不断提高。 作者:常维沪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策略探讨 【摘要】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人民货币财富的影响下,创收方式呈现了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开始选择个人投资理财,个人选择投资理财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做好个人投资理财规划可以保障个人获得满意的金融增值。 【关键词】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策略 一、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释义 个人选择投资理财是指通过合理的安排将个人资金进行储蓄、基金、保险、股票等个人业务的科学规划,使得个人资产获得合理的增长,进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储蓄是将个人现在用不到的货币暂时交给银行或者其他的金融机构,进而从中获取利息的投资方式,是银行经营业务的主要方面,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外汇储蓄,相对于其他的理财方式来说比较安全,但是收益较小。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或者企业,通过社会募集资金的一种金融契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用户支付一定的本金和利息,是一种有效的债券凭证,在债券投资中,政府最可靠但是收益比较低,企业债券收益相对较高,但是保障度低。基金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立的转向资金,主要有退休金,公积金等。保险是通过合同的方式,保险人与保险机构形成的一种财务赔偿关系。股票是股份企业为了从社会中募集资金而发出的股份证券,股东可以以此为凭证并获得相应的收益。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而的一种产品,并将获得的收入相应的回馈给用户,保证用户的理财收入,主要包括理财收益和非理财收益。 二、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现状 个人投资理财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钱财,根据个人的自身经济情况以及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将自己的资金财产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实现自己财富的积累和资产的增加。由于我国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和个人财富的增加,个人选择投资理财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传统的理财观念和现在理财观念产生了冲突,影响着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发展。个人选择投资理财受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影响。我国自古的传统孝道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应用到理财生命周期中,由于每个人的收入支出的情况不尽相同,要做到个人的收入支出和生命周期相匹配,对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传统的财务观念影响了个人投资理财的选择,对个人理财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西方的理财观念是保持资产和生活水平的稳定发展,这与中国传统的理财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中国人对个人财富有着很强烈的需求,容易造成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畸形发展。理财和储蓄的投资理念是不相同的,理财在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但是很多人在投资理财方面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个人选择投资理财时盲目投资,同时也缺乏应对投资风险的意识,严重影响了个人投资理财的理性选择,对投资失利也是盲羊补牢并不是未雨绸缪。我们都知道投资理财可以带来高收益,投资理财方式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金融风险,我国在金融政策方面主要还是实行的分业经营,也就是银行、保险和证券分开经营,对个人投资理财来说,增加了选择方面的困难,不利于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发展。 三、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原则 (一)规避风险 投资理财都会伴有不同程度上面的投资风险,但是这种高风险也会带来高收益,因此,在个人选择投资理财时要把握好机遇和挑战,学习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在投资的过程中注意规避风险,在把握投资理财机会的同时,降低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风险,从而获得高收益的增值服务。 (二)量入为出 坚持量入为出的投资理财原则,就是要注意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条件,合理规划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将有效增值的银行储蓄和有风险的金融投资相结合,保证风险投资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增加收益。 (三)注重整体效益 在个人选择投资理财中坚持注重整体效益的原则,最主要的是将个人的投资理财做好整体规划和阶段性规划,保证投资理财都有增值服务,所有的投资也更有意义,促进个人选择投资理财收益的增加。 四、个人选择投资理财的策略 (一)明确个人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 投资风险是个人选择投资理财时有可能带来的资金损失,投资收益是在除去风险投资的本金和损失之后得到的资金收入,在进行个人选择投资理财时要知道高风险会有高收益,低收益的同时相应的投资风险也会很低,因此,投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在进行投资理财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需求做出合理的选择,明确各种理财方式之间的风险和收益,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确保最大的收益。 (二)注意个人选择投资理财资金的流动性和投资周期 投资周期指的是个人投资理财将资金投入到回收的所用全部时间,现金和资金的转换率是由资金流动性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投资的周期越短,资金的流动性就越强,资金的周转速度也就越快,相反的,投资周期越长,资金流动性就越差,资金的周转速度也就越慢,银行的活期储蓄可以实现随时随取,提取现金的速度比较快,但是相应的收益就会很低,定期储蓄时间较长,取现不灵活,但是会有较高的收益,承担的风险越大,收益也会越高,在进行个人选择投资理财一定要明确资金的流动性和投资周期,对个人投资理财进行合适的选择。 (三)进行投资理财的金额不同,选择投资理财的方式也会不同 大额的投资会有更多的产品投资理财方案,小额的投资理财方案相对就会少一些,要根据自己资金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个人投资理财是增加人们收益的一种重要渠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金融行业为迎合不同人群的投资方式,推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居民在进行个人投资理财选择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作者:盛子杨 单位:驻马店高级中学 投资理财论文: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力与方式的调查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尚不能自食其力的消费群体,投资理财能力匮乏且理财意识较为薄弱因而时常沦为“剁手党”“月光族”。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注重培养自身投资理财能力,为未来财富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南航金城学生为主体展开调查研究,倡导大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理财计划、注重培养投资理财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特点;投资;理财方式 一、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怎么没有任何导入问题的陈述?为何调查,目的和问题是什么?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人来说,他们有着依照自己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独立支配生活费的能力。由于不懂得如何理财,如何合理支配生活费往往陷入过度消费以至影响到正常生活的窘境。为了培养广大学生投资理财观念,树立正确消费观,结合他们实际生活状况对其理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我们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45份,主体调查对象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在校学生及部分研究生。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除必要生活开支外,资金仍有较大结余,存在理财空间。第二,冲动消费广泛存在于大学生之中,对理财的敏感性不强。第三,大学生消费金额集中,结构成橄榄型。第四,大学生消费主体依然为饮食日常方面,理性消费依然是主流。调查统计显示:南航金城学院学生生活费普遍集中于1000~2000元之间,生活费刚好够用或略有结余者占84%,一半以上学生表示有自己的小金库,由此可见半数以上大学生手头较为宽松。分析消费去向发现,伙食与日常用品支出普遍占据65%~85%的比重,社交娱乐方面支以18%的平均水平位居第二。大学生对品牌认知度提高,对生活品质追求提高,这一部分也占据相当消费额。六成以上同学表示自己偶有冲动消费但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少部分同学会由于冲动消费导致生活费入不敷出而向父母、同学求援或节衣缩食弥补漏洞。近半数的同学表示受奢侈攀比之风的裹挟、媒体宣传引诱时常有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的行为,2.3%的同学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贷款但都及时还清。部分学生消费金额巨大,内部存在明显差异。结果上来说:第一,大学生理性消费为主流,理财为需求学习。第二,大学生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数额和方式差异较大。第三,“攒钱”品牌消费成主流。 二、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力与渠道分析 (一)大学生理财意识薄弱,存在认知误区 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理财能力较强的只占6.67%,理财方式则大量集中在银行储蓄和余额宝等理财app之中。有记账节流行为的有76人。对于理财的看法中,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资金紧张无财可理,有些觉得众多理财平台风险性大,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投资理财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致使学习分。由此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理财持相对激进的观念。学生们知道理财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理财包含很多方面,往小了说就是开源节流,理性消费。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不强,方式单一,倾向于学习成本较低的理财方式 通过分析该院学生生活费来源,仅有2.6%的同学通过投资渠道获得收入,具体的理财方式则局限于银行储蓄和余额宝生息,超过七成的大学生表示由于缺少相关知识,担忧投资风险等问题对股票投资望而生畏,在基金、债券投资方面浅尝辄止,反映出大学生投资理财能力比较薄弱。对于目前采用的投资理财方式,余额宝等应用app占了40.2%,银行卡储蓄在其次,占36.71%,记账节流占12.62%,而采用股票债券的则很少,仅10%左右,可见余额宝等app是目前投资理财的主流方式,这是一股新兴势力,正一点点取代传统的银行卡储蓄等方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互联网金融产品,股票,债卷等学学习成本高,鲜有人问津。 三、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 经由以上分析发现,该院半数以上大学生有意愿且有一定资金基础进行投资理财。一是大学生在财务上缺少独立性,行为模式没有转变,认为有需要可以找父母,家长也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帮助,大学生也就没有要自己准备资金的必要,以家庭供给为主导、资金数量受限高因而对资金流动性有较高要求。二是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理财投资知识,在这一方面缺乏一定的专业教育,都是以非专业的广告、宣传等渠道得以了解,加之资金数量限制故而对理财产品稳健性有极强的偏好;传统的认为理财就是储蓄,储蓄就是存钱,对于何种储蓄没有概念,忽视了其他能够获得更多收益的途径。三是由于理财观念薄弱,相关知识的欠缺,诸多理财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难以操作并且市场上针对大学生的投资理财极少,致使投资理财行为囿于储蓄生息。四是该院仅有6.67%的同学自认为投资理财意识较强。大部分人则认为理财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投资理财应该是父母做的,在理财意识、理财渠道方面,经管类学生对比其他专业并未体现出任何优势,学校整体投资理财氛围寡淡。四、针对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的建议 (一)社会层面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理财特征设计出多元化的理财 产品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理财氛围,出台一些优质的财经类节目并在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提高财经类节目的占有率。提倡金融机构与学校合作推出对大学生具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 (二)大学生自我突破层面 1.端正理财观念,理财目标。大学生炒股、买基金、买理财等方式进行投资,并不是为了“一夜暴富”。参与理财最主要的动机了解理财工具和“练手”,其次才是“提高个人生活水平”、“为下一步创业积累资金”等。2.改善消费习惯,提高理财意识。大学生尝试自立,适当的尝试兼职活动对培养理财意识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激发上进心同时弥补钱不够花的尴尬,制定生活预算并抽空整理开支以掌握自己的资金去向,减少冲动消费,合理安排生活费3.丰富投资理财知识,进行尝试性投资行为。仅仅记账节流的方式理财并不能实现财务的保值和增值,大学生的资金量虽比较有限,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但还是可以尝试购买一些中低风险、起点低、高流动性、投资比较便捷的理财产品。了解一些高口碑的理财机构购买合适的理财产品,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分散投资,摆正心态谨慎操作。 (三)学院层面,营造良好的投资理财氛围 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理财习惯。金城学院通过组织创业协会,进行“大智慧”杯金融挑战赛等项目积极引导大学生金融理财能力,通过宣传或利用理财方面影响力较大的校园网站作推广。金城学院开设的证券投资选修课,近年来积极组织的炒股的大赛都为全院学生提高投资理财能力提供机会。针对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是对新知识新产品的积极追逐的活跃群体,要及时观察他们对市场产品的反应行为的变化,便于及时更新相应的理财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 作者:杨盼兮 马文敏 陆彬 李步玢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问题与处理对策 在社会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金融意识随之发生改变,人们的投资理念在逐渐增强,投资理财已经成为了日益重要的问题。理财并不是说经济水平一定要进行到某一程度之后才能进行,一般情况来说,合理的投资与理财规划可以用来抵御风险,创造一定的价值。因此,人们应该学习投资理财的相关知识,来保障个人和家庭未来的发展需求。 一、什么是个人投资理财 个人投资理财简单来说就是对个人或者家庭所拥有的财富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科学的、系统的安排和管理,通过各种投资手段增进现有的财富值,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正常生活需求。投资理财的形式包括:储蓄、证券、期货、收藏、保险、住房投资等等。个人投资理财是长期的对财富的一种管理的过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实现财富短期的累积,需要人们从长期打算来考虑。 二、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个人投资理财通不仅是财富的积累的过程,还是对财富的一种保障。我国的个人理财由于各种经济和文化的因素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接下来介绍一些个人投资理财中常见的问题。 (一)人们对个人投资理财的认识不够 一方面,人们对投资理财的观念很多都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财上,对理财的认识不够,缺少理财技巧导致理财水平过低。在我国,人们的投资方式相对比较保守,很多人都只接受储蓄这唯一的方式,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除了储蓄,其他的投资理财方式都是风险投资。另一方面,盲目的跟从他人选择投资理财的方式,可能会使个人或家庭的状况失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个人经济状态不同、要求不同,对理财的选择也是不同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选择适合的理财方式确保个人和家庭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支出的满足。 (二)专业的投资理财知识宣传不够 在我国,理财意识没有深入人心,金融教育知识缺乏普及,或普及范围相对较窄,一般个人和家庭都不够了解投资理财。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主要是对收益的宣传,大部分都没有宣传理财的风险知识,致使普通居民对理财的风险和收益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样一个未知的选择下,人们往往不会去进行选择。相对而言,人们容易接受那些没有任何风险或者银行承诺能够保本类的基本的理财业务,比如储蓄,但这仅仅只是理财的一小个分支而已。人们只是浅显的认为,在银行进行的这些业务就是理财,从而导致了投资理财行业的发展仅仅是这些低风险或者说是无风险的理财产品上,不利于投资理财稳定全面的发展。投资理财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小范围宣传,停留在传统媒介进行宣传,二应该拓宽宣传的渠道,加大宣传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让人们更全面更具体的认识到投资理财。 (三)理财产品不丰富 理财类型过于相似,选择性不高是制约理财业务发展的因素。比如在一些商业银行里,普遍都会给客户提供业务,代缴各项费用、保险等;定期为客户提供股市行情,国内外经济形势等信息;在客户办理业务时,银行适当的进行一些减免或其他优惠等。这些业务相对来说层次比较低,没有新颖性,容易造成同类似产品的出现。 (四)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 投资理财业务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现在很多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的人员很多都是在银行工作的员工,他们大多都是从事银行的基础的业务,对投资理财的认识不够深入,只会处理一些简单的业务,满足低层次的理财业务的需求。一旦涉及较为复杂的金融、资本、贸易等多个领域的业务时,难以满足客户的正常业务需求。具有高素质的理财专员还可以对产品进行开发和对投资进行组合设计。 (五)金融市场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各行各业的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规范和体系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正常高效的运作。个人投资理财也是如此,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各方的利益,促使其规范运转。在我国,金融市场采用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都在不断的完善各自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由于这些体制的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只是对其理财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指导,但是要想完全解决在这些行业的理财服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远远不足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涉及的行业范围比较广,所以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阻碍着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如何应对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出现的问题 (一)投资理财者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个人投资理财中个人的了解和认识是很必要的。目前在我国,人们对投资的意识和风险意识比较缺乏,投资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方面的了解理财的有关信息,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自觉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理财产品。另外,对投资理财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之后,理财者可以对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有基本的认识,发现自己被侵犯权益后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从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和体系,加强监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壮大,个人理财业务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个人理财业务的有序发展,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虽然,我国通过法律法规对理财业务进行了规范和管理,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个人投资理财业。为了保障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可以建议理财业务的法律法规制定以下的内容: 1、对从事理财业务资质的要求。 应该具备能够专业理财的能力与素质,能够尽职尽责,诚信的履行受托的义务。 2、签订理财合同。 理财业务参与者双方应签订相应的合同,承诺并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3、理财机构加大信息公开。 理财机构应当诚信、真实、完整、及时、准确的向投资者说明相关的信息,比如投资风险、机构的资质、业绩、委托者的各项费用等等这些信息都要准确无误的及时的向投资者进行表明。法律法规可以规范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继续不断的完善。 (三)丰富理财业务内容,发展独立理财服务 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金融市场取得成功,需要树立具有竞争优势的理财精品,金融品牌已经成为现在金融行业竞争的核心所在。传统的理财产品容易模仿,发展寿命比较短,要想在客户心中留有印象,必须大力发展品牌效应,不断推出品牌化的理财产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才能在竞争中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在竞争中强化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主力,因为商业银行拥有绝对的客户群体,利于发展投资理财客户,目前商业银行一直在业务上发展,力求达到多方跨行的结合,商业银行已经是很多人理财投资的不二选择,但是为了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发展,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同时,也应加快发展独立理财服务,比如投资公司或理财公司,这种专门独立的理财机构的出现,是更专业高要求的投资者的选择,商业银行有其优势,但是毕竟它还需要涵盖自己分内的业务,所以,独立的这种中介机构的发展也是一种正确的趋势,在这样的一种良性竞争下,可以促使理财行业剑圣发展。 (四)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理财人员素质 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独立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专业的理财服务是具备金融、保险、税务、法律、证券为一体的,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合适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所需要的,合理的个人理财可以实现资产增值最大化。因此,要加强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更专业的理财服务。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应该建立有公信力的理财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机构,以保证为金融市场的专业人才输送。 四、结束语 个人投资理财是以不断提高个人或家庭的生活品质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成功投资理财可以实现财富值的增加,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水平。个人的投资理财行为还可以保证社会资金的循环,实现社会再生产,所以合理的投资理财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王家心 单位:绍兴银行绍兴分行 投资理财论文:案例研究个人投资理财建议 1个人投资者投资理财偏好调研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全国27个省市地区的280名个人投资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并将部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280名投资者中42.5%的个人投资者选择将收入的5%以下投资理财,随着投资额占收入比例的增长,投资人数呈下降趋势,将收入50%以上投资理财的仅有4人(1.43%)。由此可见,投资者的理财观念是比较理性的,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仅将自己收入的较小部分购买理财产品,在资本保值的基础上寻求资本的增值。同时,在调查的280名投资者中,投资理财目标为“兼顾资本增值与保值”的个人投资者占据了48.93%;追求“资本增值为主”和“资本保值”的投资者人数相当,分别占据20%和19.29%;投资为了追求高风险的个人投资者仅占11.79%。由此可见,大部分投资者不仅仅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也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潜在的高风险,而是能够将保值与增值相结合,合理看待理财的收益与风险。有三成以上(36.43%)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损失的承受力不超过5%,风险承受能力在5%~25%的投资者人数最多,占到39.29%,随着损失比例的升高,能够承受该比例的投资者人数下降,仅有5.71%的个人投资者能承受损失超过50%。可见,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观是较保守的,这也给金融机构推出理财产品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与其推出年化收益率高达15%以上的理财产品,不如提供年化收益率稳定于5%~10%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此外,有45.36%的个人投资者“希望理财工具不仅要保证本金,且收益最好高于储蓄”,同时,有52.86%的投资者“关心资产保值多于增值”,这也体现了购买理财产品的价值所在:在保值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高额回报,不盲目追求高利润而忽略可能存在的高风险,也不仅仅希望回报额等同于储蓄利润。通过上述的研究统计,笔者还发现,不同个人投资者由于家庭财富、投资时机、投资取向等因素的不同,其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投资者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段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 2个人投资者理财案例分析与建议 笔者在对我国个人投资者理财特点的调研过程中,针对不同经济状况、投资目标及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投资者进行了详细的个案探究与分析,并针对不同投资特点的个人投资者制订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投资理财方式,以下便从中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2.1职场新人的投资理财计划 小程大学毕业后已在上海工作两年。最近,小程打算辞职寻找新工作,但是未来找工作期间,可能出现没有收入的若干个月。小程想在上海成家立业,除去父母提供买房首付,之后的月供则要求小程自己负担。小程现在每月税后工资有7000元,每月房租1500元,每月日常开销花费约3000元。除去其他开销,工作两年后,小程存有1.5万元的活期存款金额。此外,小程将父母提供的5万元进行股票投资,现已盈利约1万元。小程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每年可结余下3万元左右的存款。但是,辞职后的几个月将不再增加收入,并且投资的股票收益也有较大的波动性。对于小程的资金现状,笔者在分析后提出了如下建议:小程应该提高存款数量,建议预留6个月的支出(约2.7万元)作为活期存款备用。同时,小程还欠缺1.2万元的存款备用金(现有1.5万元存款),这需要将部分投资的股票暂时变现以供现需,今后则可以考虑再次入股投资。最重要的一点,建议小程投资其他理财工具。调整存款后,小程仍将4.8万元资金投资在股票上。因为小程目前的可支配资金有限,建议他选择银行理财工具和基金产品等。小程可将部分或者全部股票投资转移到代客理财的公募基金或者银行理财工具上去,前者的风险偏好和小程之前的股票投资较接近,后者则是一种稳健的理财方式。以公募基金为例,小程风格偏激进,可将大部分仓位放置于偏股型基金。建议小程可以把原有股票调整到配置于大盘股和中小盘均衡的基金中,这些基金以往的年化收益率约在10%~20%。从长期来看,小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增加收入,各项财务指标也会逐渐宽裕。因此,小程应该转向稳健型理财工具。例如,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较低,适合小程这样初入理财市场的保守稳健型个人投资者。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大多为5万元起,小程可以将每月剩下的2500元结余以滚动的方式做定存,在积累到资金达到投资门槛5万元时,再一次取出,从而投资银行理财工具,这一累计过程大致需要1.5年。通过以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投资理财计划,小程对未来的理财收益与生活质量都拥有了很强的保障。 2.2望女成凤父亲的投资理财计划 凌叔叔家有个17岁的女儿,妻子和他都是企业员工,两人每年税后收入约30万元。家里共有存款30万元左右,并且有两套房,一套市值200万元左右,用于居住;另一套是闲置状态的旧房子,市值在60万元左右。另外,凌叔叔多年淘货得的宝贝价值约有50万元。凌叔叔希望送女儿出国留学,并且希望买一辆家用车。笔者就凌叔叔的基本情况,经多方研究分析,得出如下建议:首先,建议凌叔叔将30万元存款中的20万元留在银行理财产品等流动性较高的存款中,以应对日常家庭支出和可能急需用钱的突发事件。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流动性较高,是一种稳健保守的投资方式,建议不要冒进地把大笔资金投入到股票等高风险产品中。同时,一般结构型的理财产品多数会有保本协议,能够给个人投资者与理财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安全保障。其次,凌叔叔把相当大的资产用于当铺淘宝,虽然可以淘到一些价值高昂的玉器等,但是很多收藏品价值难辨,且流动性较差,不适合作为家庭急需资金时的理财工具。建议凌叔叔将这部分钱做一些更加实际的投资。减少了这部分支出后,家庭净结余每年可以增加约2万元,并将这部分资金以稳健为前提,投资于各类基金产品,这样也为女儿未来留学提供了资金保障。按照目前家中的收支情况来看,每月大概有1.3万元的净结余。这笔资金是定期定额流入的,因此适合定投,可以分摊市场风险。同时,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凌叔叔可以适当采取进取型投资,每月将5000元投资到偏股型基金、5000元投入到偏债型基金之中,剩余的可以投入到货币型基金或存入银行作为保本方式。当货币型工具内的资金达到一定量后,可选择合适的市场时机,转入股票型或债券型基金中。通过上述分散投资的方式,凌叔叔可以为女儿留学及购车计划提供客观的资金支持。 3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笔者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更加透彻全面地了解理财市场的信息。同时,希望银监会能够时时做好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保证投资理财市场的交易秩序。并且,各大金融机构在推出理财产品的同时建议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财培训,帮助个人投资者掌握理财知识,提高理财工具收益的辨识度,真正为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理财计划。 作者:赵旻琪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投资理财论文:高中生投资理财论文 一、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于2014年6月~2014年7月在天津英华国际学校进行。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15份。受访者以高一高二学生为主,年龄平均在17岁,性别比例相当,男性受访者257人,占总数57%,女性受访者193人,占总数的43%。调查问卷包含三部分内容:高中生群体的投资能力、投资偏好及主观评价。 二、高中生投资理财现状相关数据及分析 (一)高中生投资能力 1.年平均储蓄额 调查发现:20%受调查的同学有超过5000元的年储蓄额,61%以上同学有超过1000元的年储蓄额,平均年储蓄额为2963元/人。由此推断:天津高中生储蓄需求为4.9778亿元,全国高中生(不含港澳台)储蓄需求约为150亿元。以上数据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确实具备了一定的自己。 2.储蓄方式 关于储蓄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3%受访同学选择了保留现金,36%的同学选择了银行储蓄,选择不同形式投资理财的同学只有14%。上述结果表明:虽然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资金实力,但大多数同学投资理财观念滞后,高达79%同学仅仅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只有不超过14%的同学听说或者尝试过其他方式的储蓄方式。 3.储蓄动机 当被问到“为什么储蓄”这个问题时,有近40%的同学回答有未来打算。而未来的资金使用需要保证现期储蓄的保值增值,考虑到受访同学在储蓄方式中的回答,作者发现高中生的投资理财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的理财愿望,说明有必要对其进行投资理财教育。 4.综合分析 结合储蓄额跟储蓄方式综合分析,作者发现拥有较高收入的同学群体更容易接触到股票、银行理财、不动产等多种理财方式。这种联系或许跟不同理财方式的入门门槛有较大关系。 (二)投资特征分析 1.风险偏好 在调查的学生群体中,78%的同学对公平赌博表现出对风险厌恶的态度。这种对风险厌恶的态度在投资的时候会表现在对风险和收益的取舍。在使用不公平赌博测试风险厌恶情况时,所得结果与公平赌博测试结果相似,也有一部分同学呈现为风险中性。 2.投资比例分析 大部分同学都愿意将一定比例储蓄拿出来用作投资资金。有99%的同学愿意拿出10%以上的储蓄进行投资理财。通过将投资比例跟储蓄动机、储蓄额交叉分析,拥有高储蓄额、投资动机强的同学更愿意拿出更高比例的额度进行投资,这符合基 3.投资期限偏好 从投资期限偏好方面来看,61%的受访同学可以接受1年以上的投资期限,因而在设计投资理财产品时,可以考虑更长期限的投资,如股票、长期债券和不动产投资。结合储蓄额度分析,作者发现储蓄额度高的同学更容易偏好超短期和最长期两种投资期限,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支出水平比较高,所以消费动机和投资动机都更加强烈。 4.对投资损失的容忍度。 (1)大部分同学对风险损失的容忍度比较高,65%的同学可以接受10%以上的损失度,50%的同学可以接受15%以上的损失度,说明同学们对风险的厌恶实际上没有那么大。在投资理财产品设计上,可以适当考虑风险较大的投资品种。 (2)不同储蓄水平受访同学对于不同损失容忍度的比例各不相同,能够接受6%~50%损失容忍度的受访者比例最大。50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储蓄额受访者都有62%以上比例同学可6%~50%损失容忍度。在2000~3000元储蓄额受访者中间,接受6%~50%损失容忍度的同学比例高达88%。其他储蓄水平受访者接受6%~50%损失容忍度的同学比例在62%和88%之间。 (3)不同期限偏好受访同学对于不同损失容忍度的比例各不相同,能够接受6%~50%损失容忍度的受访者比例最大。3个月以内期限偏好受访同学接受6%~50%损失容忍度的比例在52%以上,1~3年期限偏好受访同学接受6%~50%损失容忍度的比例高达88%。其他期限偏好水平受访者接受6%~50%损失容忍度的同学比金融inanceNO.2,2015(CumulativetyNO.579)例在52%和88%之间。大体上说,超过3个月以上期限偏好受访同学的损失容忍度随着期限的增加而加大。 5.是否愿意借贷投资 在是否愿意借贷投资时,有45%的同学愿意负债进行借贷。当将是否借贷跟风险厌恶进行交叉分析时,我们发现风险爱好者更加偏好借贷,但是这种偏好并不十分显著。愿意借贷对于设计投资组合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放大资金量。 三、总结和建议 (一)以被调查的500名天津市高中生为代表的投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储蓄和投资能力。高中生群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储蓄实力,同时在进行储蓄时已经具备了比较明确的动机,并希望未来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从储蓄和理财渠道上来说,大部分同学只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缺乏应当具备的投资理财知识。 2.投资特征。高中生群体在投资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需要有一部分随时可以支取的现金或者存款。不同储蓄额的同学之间的投资诉求差异比较大。一般而言,储蓄额高的同学更容易接受风险高、期限长的投资方式。整体上看,同学对损失的容忍度比较高。 3.主观态度。有90%的同学愿意拿出10%以上的储蓄进行投资理财。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一定程度的投资理财知识普及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限制中学生投资理财的一些问题 1.投资理财教育不到位 这种教育的缺位跟中国传统思想有关,也跟大陆的应试教育环境有关。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们的希望都是认真读书,重心都放在如何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不重视对学生在投资理财方面进行必要教育。但是必要的投资理财教育不仅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金钱观,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孩子未来的教育、创业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和基础。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高中生进行基本的投资理财教育。 2.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 因为高中生作为一个群体,尚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实力,所以不太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关注。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针对高中生的投资理财产品。但是,从本文的调研结果来看,高中生作为一个群体是有投资理财的能力和需求的。希望高中学生能够成为被金融系统所关注的一个群体。 (三)建议 1.加强对高中生的投资理财教育 培养投资理财意识。高中生作为即将独立生活的群体,应树立投资理财观念,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培养自己投资理财能力,以提高自己在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2.金融机构应当重视中学生群体 为他们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和消费主体,开发针对中学生的产品,在这个未来最具潜力群体里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可为金融机构在未来赢得巨大消费群体和商业利润,并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3.根据本文的调研结果 作者抛砖引玉建议开发如下针对中学生的投资理财产品,供金融机构参考。 (1)“压岁宝”:针对中学生压岁钱,定存定取,500-1000元起存,1年期理财,收益应达到现有银行同期理财产品平均值。主要吸引风险厌恶,无流动性需求的高中生群体。为吸引高中生投资理财,每1000元投资每年赠送1张福利/体育彩票,多者以此类推。到期如果续存,续存之日起可转化为“未来宝”。 (2)“快乐宝”:针对消费性储蓄高中生群体,流动性要求高,随用随取,收益高于活期储蓄,类似“余额宝”。 (3)“未来宝”:针对远虑性储蓄高中生群体,1年以上理财期限,收益高于“压岁宝”,类似“零存整取”。每1000元投资第一年到期赠送1张福利/体育彩票,多者以此类推。每1000元投资第二年到期赠送2张福利/体育彩票,更长期限类此赠送。 (4)“财富宝”:针对投资性储蓄高中生群体,可考虑设计投资组合,包括购买基金、股票及房产,高风险高收益,期限3个月到一年,1000元起存,每个投资者每3个月赠送1张福利/体育彩票。 四、结论 作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投资理财教育并开发特定金融产品。针对中学生投资理财,作者认为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并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适当增加一些调研指标和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拓展研究,同时把调查范围扩大到初中生群体。希望在后续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的投资理财特点,尝试构建几个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具体投资组合金融产品。 作者:李婉晴单位:天津英华国际学校高二(1)班 投资理财论文:金融法律投资理财论文 一、我国个人理财和个人投资的长期发展对策 (一)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 针对国家在构建金融法律体系上的误区,本文建议我国应该构建一套综合性较强的金融法律体系。这套法律体系至少应该涵盖以下几点内容:1.理财业务的门槛设置。法律体系中要指明理财业务的门槛:一是理财公司的理财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二是理财公司的财务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三是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足够完善;四是公司的资本达到一定的要求。2.信息公布的规范。法律体系中要说明信息公布的规范:一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理财收费、投资类型和收益率等信息;二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公司业绩、管理能力和公司资质等信息;三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支付方式、计费方法和计费标准等信息。 (二)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 在保险行业、证券行业及银行行业中,理财人员几乎都是对自身所在行业的情况了解较多,而对其他两大金融行业的了解偏少。因此,当这些行业的理财人员在面对行业跨度较大的金融产品时,往往很难给出客户较为准确的参考建议。于是,本文建议这三大金融业都要充分认识到理财人员的这种不良现状,除了要求理财人员熟知本行业的知识,还必须要求理财人员多学习另外两个相关金融行业的知识,从而打造出一批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理财人员。 (三)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 本文建议三大金融业可以采取“守旧创新”的基本发展策略。所谓金融业的守旧是指:金融业拓展现有的宣传渠道,尤其在新兴媒体上多做广告,让更多居民熟悉行业所拥有的金融产品,从而吸引和拉拢更多居民来选购理财产品,保持行业的持久竞争力。所谓金融业的创新是指:各大金融业在坚持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一些新的理财服务或理财产品,让这些新服务和新产品来进一步吸引客户,从而让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四)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虽然,理财投资者在选购了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之后,理财公司都会给理财投资者配备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理财人员。但是,理财投资者不能依赖于理财人员的看法和建议,而是应该加强自身理财与投资水平的修养。本文建议理财投资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修养:一是理财投资者一定要树立理财、投资都有风险的意识,而不要一味相信理财人员所说的毫无风险;二是理财投资者要尽量学习每款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的具体内容,通过自我分析来正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与投资产品;三是理财投资者要多向理财人员了解所选购产品的真实情况,时常关注选购产品的最新动态;四是假如理财投资者碰到了理财公司或下属的理财人员侵权的情况后,要立刻向理财公司或下属理财人员提出索赔的请求,假如对方拒不索赔,那么理财投资者最好跟监管部门反映真实的情况,请监管部门帮助自己维护权益。 二、结束语 首先,本文阐述了在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中最显著的几个误区:一是法律上的误区;二是人员配置上的误区;三是产品种类上的误区;四是宣传上的误区。其次,本文具体阐述了解决的方案和对策:一是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二是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三是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四是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作者:罗文平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投资理财论文:我国个人投资理财论文 1个人投资理财相关知识 所谓投资理财是指通过合理安排资金进行储蓄、债券、基金、保险、股票、银行理财产品等个人财务的合理规划,从而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获得财务资产的合理增长,目前常用的几种个人投资理财方式主要以储蓄、债券、基金、保险、股票、银行理财产品等为主。储蓄是个人将暂时用不到的货币结余交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存款利息的一种投资活动,是我国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定期、活期存款与外汇储蓄。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为了向社会筹集资金所的一种金融契约,在限定时间内按照一定利息向用户支付本金与利息,是一种有效的债务凭证。相对而言,债券收益一般企业最大,政府最低,保障程度则与之相反,政府最可靠,最后则是企业。基金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地设立的转向资金,比如信托基金、公积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等。保险是指通过合同契约保险人与保险机构之间形成的财务赔偿关系。股票是股份制企业为了筹集资金所的股份证书,股东以此作为凭证获得收益的有价债券。理财产品是金融机构设计并的相关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市场获得收益并回馈给用户利益,以保证理财收益与非理财收益产品为主。 2个人投资理财现状分析 个人投资理财即通俗的管理钱财,是个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需求和资金使用情况、风险承受能力所选择的未来财务规划模式,在个人投资理财选择支持下获得理想的额外收益,从而完成财富的积累与个人资产的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领域的不断进步革新以及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我国个人投资理财领域也迎来了繁荣发展期,虽然个人投资理财模式备受关注,但是仍旧存在不少困扰着其继续发展的负面问题,尤其是传统理财观念与现行理财观念的冲突愈加明显,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模式影响着个人投资理财选择。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孝道文化,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子女对父母的奉养理念深入人心,理财领域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个人一生收支状况不同,要做到收入支出与生命周期相匹配必须有合理的财务投资规划。面对这种规划要求,我国根深蒂固的财务观念和传统家庭生活模式就直接制约了个人理财的发展,尤其是父母子女相互馈赠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个人投资理财的选择与需求。西方文化中强调的理财观念是资产保值并维持生活水平的稳定,这与中国传统储蓄理财观念大不相同,在理财方面中国个人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极为强烈,因而导致了个人理财领域的畸形发展。理财作为与储蓄不甚相同的一种投资观念,本身收益就伴有一定的金融风险,我国众多居民在个人理财方面盲目追求高收益但是却忽略了高风险,在应对投资风险方面也缺乏相应意识,因此一旦出现投资失利后往往是亡羊补牢而非未雨绸缪,这种风险意识上的缺失也严重影响了个人理财的理性选择。众所周知,理财投资可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分散金融风险,但是我国金融政策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即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交易行业分开经营,对个人投资理财而言在选择方面增加了困难,不利于个人理财的发展。 3个人投资理财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个人投资理财领域产品众多,不同产品的投资风险与收益率都不同,投资者个人对于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及风险承担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做个人投资理财选择时要有科学的策略予以指导,从而获得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原则与策略具体如下。 3.1个人投资理财原则我国个人进行投资理财时要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规避风险、量入为出与注重整体效益。任何金融投资都不同程度伴有金融风险,但是这种风险也意味着投资者将来可能获得的收益,因此个人投资理财要注意把握机遇与风险,在投资过程中要善于规避理财风险,做到未雨绸缪,从而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获得满意的增值服务;量入为出原则是指个人注意自身经济条件与理财需求,合理规划个人财务,将安全保值的银行储蓄与带有金融风险的增值投资做合理规划,确保投资风险控制在个人承受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减少损失提升收益;整体效益原则是指个人投资理财规划中要做好阶段性财务规划与整体性财务规划,确保所有投资都有意义,增值服务有保障,金融投资风险可控,从而实现股票、储蓄利息等的增值,保证个人投资收益。 3.2个人投资理财策略面对众多收益与风险各不相同的个人理财产品,在选择时要遵循三大指导原则,科学地做出选择决策,保证个人投资收益。首先要明确认知个人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的关系。所谓投资风险是指个人投资过程中可能损失的收益,投资收益是去除个人本金与损失后的净利润,面对投资风险与个人收益之间的正比关系,高风险高回报、低风险低回报是指导个人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传统居民储蓄习惯而言,国库券与银行储蓄是风险和收益都最低的投资方式,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安全低风险意味着投资收益低,因此个人投资理财时要针对个人经济条件、个人需求做出合理选择,明确股票、金融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合理控制风险与增值服务。其次要注意个人投资理财资金的流动性与投资周期。所谓投资周期是指个人理财从资金投入到回收的全部时间,资金流动性决定了资金与现金之间的转换率。一般而言,资金周转速度越快,投资周期越短,资金流动性越强,反之则周期长,流动性比较慢,比如银行储蓄可随时取、变现速度快,但是收益偏低,与之相比,定期储蓄周期长但是收益高。像股票、债券、保险、理财产品等投资周期就偏长,一般很难按时拿回投资资金,但是相对收益就较高,承担的风险也大,因此个人投资理财方面要对自己的投资周期与资金周转速度有明确认知与需求,从而指导个人进行投资理财选择。最后是个人用于投资理财的金额大小不同,在选择投资理财时的门槛也不同,大额投资可选择理财产品方案多,小额投资产品则相对较少,要根据个人可用投资资金做出正确选择。 3.3个人投资理财实践目前我国个人理财领域最活跃的投资理财产品是基于网络平台的投资,这种金融上的创新对我国金融投资格局的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网络个人投资理财模式的兴起促使金融制度与金融工具积极创新,以余额宝、招财宝等大批个人网络金融理财产品为代表的新型投资模式悄然兴起,成为当今最具活力、辐射面最广的个人投资理财选择。对于追求低风险、稳健收益的个人来说,银行储蓄、保险与货币型基金是较好的理财选择,这些产品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是风险小,投资保值服务有保障,因此较为适合投资周期长、稳健保值的客户,可达到预期收益,像活期与定期储蓄存款、国债、保险产品、货币型基金是这类人群的主要选择。对于收益增值要求较高的客户,可选择有一定风险但是收益高于银行同期理财产品的信托产品、混合型基金与银行发售的相关产品等。余额宝与招财宝作为高收益个人网络理财产品,目前已经拥有上亿用户,尤其是余额宝,依托淘宝与天猫这个巨大的网络平台,成为阿里巴巴旗下最受人瞩目的个人理财产品,也直接影响了国内个人理财储蓄格局。与余额宝相类似的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美国也曾出现过,但是由于美国储蓄率较低且美联储降息,最后被迫关闭。但是在中国这个人均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余额宝作为与最大网络消费平台淘宝天猫相联系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高于银行,风险相对较低,是一种备受认可的货币型基金,尤其是其打出的无风险口号和高于银行储蓄的利率对于广大居民有强烈吸引力。作为货币型基金产品,余额宝理财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同样也存在金融风险,尤其是随着阿里巴巴的美国上市计划成功完成以及与国内众多金融巨头的合作,更是进一步增强了这款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余额宝这款个人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低成本性、获利性决定了其在当前个人投资理财领域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余额宝与阿里巴巴支付宝的合作运营模式,对于用户而言其所代表的增利宝基金可有效集中个人闲散资金,不仅收益高,且具备一定安全性,实现了支付宝用户、销售平台和结算平台的三者共赢,不过这种理财产品的发展要着重应对网络金融风险,这也是目前困扰国内金融理财模式发展的瓶颈,需要慎重应对。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个人投资理财还处于不甚成熟的发展阶段,解决个人理财领域的发展瓶颈是关键,理财作为拓宽人们金融收益的重要渠道,发展前景广阔,因此要积极对我国个人投资理财领域加强管理创新与新兴互联网金融合作,让更多的个人用户获得理想的投资理财选择。 作者:张文鹏单位:鞍山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理财论文:通货膨胀下的个人投资理财论文 一、个人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量入为出原则在个人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量入为出尤为重要。只有满足个人正常的生活开支之后,才能进行更为高级的投资理财,千万不能拿个人的生活费进行投资。 (二)投资分散化原则投资学中最基本的一项原理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定要做合理的资产配置,即投资分散化,利用投资组合把财富投资于不同的项目,并确定各种投资资产的比例,从而保证投资的收益性,尽量减少风险。同时,还应当短、中、长三种理财方案配合使用,注重进行组合投资,把握好各期限种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力求收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胀带来的损失。 (三)坚持“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三性协调原则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应对通货膨胀,首先要选择安全性高的投资方式,安全性是投资理财的首要原则,所谓安全性是指个人资产的购买力不因通货膨胀而受到损失。其次,应该保持一部分灵活的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即要做到流动性。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货币出现贬值,购买力下降,因此个人投资者需要保持相当数量的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在面临通货膨胀时,通常个人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流动性是为了保障在物价上涨迅速的同时能够保证生活水平,补贴生活所需,或者看准时机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最后,投资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盈利,将个人资产投资之后要实现增值,收益越多越好,这是投资理财的根本原则。个人投资者可以尽量通过投资组合来提高盈利性,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使投资者的效用最大化。 (四)具备投资理财专业知识术业有专攻,虽说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专业理财师,但要想在金融风暴中顺利平稳的度过,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专业知识,否则不仅达不到资产增值保值的目的,还会被金融危机的大潮所淘汰。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头脑进行投资,就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二、个人投资理财的工具 (一)储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是最传统、最普遍的投资方式。存款具有增值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操作上的简单性等特点,最受广大投资者欢迎,但在当前利息较低,又有高通胀风险的情况下,银行存款所能代表的购买力在缩水。虽然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不断调高银行存款利率,但在通货膨胀时期,利率的调整一般会有“时滞”,利率调高往往比通货膨胀慢一拍,这时居民存款会出现负利率的现象,居民储蓄实际上是在不断贬值的。因此,在通胀时应尽量降低银行存款在资产中的比重,有少量短期银行储蓄、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就足够了。 (二)股票良性的通货膨胀对股价影响较小,甚至还会对股市有利好效应;恶性的通货膨胀则对股市的抑制效应明显,此时经济被严重扭曲,货币加速贬值,这时人们会囤积商品购买房屋进行保值,此时会出现资金流出证券市场,股票价格下跌;同时企业生产资金短缺,而原材料、劳务成本等价格飞涨,使企业盈利下降,股价下跌。虽然我国目前不可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自2007年的牛市结束后,我国股市一直处于调整状态,股市陷入熊市,投资者难以获利甚至亏损。投资者投资股票,除去获得买卖差价,还可能获得较高的股息回报,但是投资股票,伴随着高收益的是高风险。所以,股票投资适用于那些能够承担风险,并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个人投资者。 (三)债券债券的收益介于储蓄和股票之间,具有保值能力,其利率高于一般银行储蓄利率,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安全性比较高,适合于相对比较保守的理财投资者。 (四)保险保险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投资方式,它是对被保险人的意外损失和经济保障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它并不能保证人不会生病、不会发生意外、不会衰老。但是一旦有灾害和事故的发生,就可以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从理财角度来看,保险或许不能带来像证券投资那样的丰富收入,但它的保障功能是其它理财工具无法比拟的。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保险产品:人寿保险、意外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五)房地产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房地产最为抗通胀。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比较温和、房地产泡沫较少时,比如CPI 3%,房地产投资是最为明智的应对通货膨胀的方法。同时,房地产还可以用作抵押,从银行取得贷款。从这个层面上讲,投资房地产不仅能够保值,如果用于抵押贷款,还能获得一大笔流动资金。房地产投资适合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投资者,是否投资得考虑自己的财力和能力。投资房地产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若通货膨胀比较严重,CPI 5%,物价上升水平比经济发展水平高许多的话,房地产容易出现泡沫市场,不宜投资此领域。 三、总结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投资方式以外,还有许多适合个人投资的方式。总之,只要个人投资者选择和把握好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就可以在通货膨胀发生的情况下保障资产财富不缩水,同时达到增值的目的。 作者:王月然赵展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投资理财论文:现代工薪阶层投资理财论文 一、工薪阶层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工薪阶层理财意识弱、容易陷入理财误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工薪阶层的理财意识普遍较弱,认为理财就是储蓄,买国债、拿利息等,往往容易陷入理财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财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银行储蓄是最安全、最稳妥的理财方式。但现实中衡量债权人的收益、债务人的成本,最合理指标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两者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水平变动率。具体讲,当物价上涨幅度超过银行给储户的收益率时,则实际利率为负值,也就是说把钱存在银行不仅不能增值,反而本金的购买力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2.理财是高收入家庭的专利。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持有“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的观念,他们认为固定的收入扣除日常开销后几乎没有剩余,哪来的闲钱可理?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所谓真正的有钱人毕竟占少数,工薪阶层仍占大多数,因此理财并不是富人的专利,钱多钱少都需要好好打理,而实际上,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通过科学的理财可获取资产的保值、增值,要严肃而谨慎地对待。 3.对理财时间的错误认识。理财应该在结婚之后开始,这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而事实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理财,年轻单身时,收入有限,应将其用于娱乐教育以及婚前准备中;壮年时,收入相对较多,应将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赡养及退休后的储备作为其理财的重点;进入老年,则老有所养就成为其理财的主要目标。因此理财应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宜早不宜迟。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技巧匮乏工薪阶层理财技巧差,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工薪阶层进行理财时,不是自己分析,而是随大流,带有盲目性,且忽视潜在的风险,这在前几年的股市当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典型的“跟庄”、“政策市”、“消息市”等非理性投资。这不仅不利于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还会因为投资的失败而失去对理财的信心,阻碍理财业的发展。 (三)理财环境的制约由于我国工薪阶层普遍缺乏进行理财时应具有的理财技能和相关的金融知识,因此迫切需要专门的理财机构和专家的指导,或者直接购买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的理财产品,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由于我国理财业起步比较晚,加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针对工薪阶层的服务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传统业务的组合,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大同小异,缺乏自身的特色,含金量低。 2.专业理财人才的缺乏。理财业务的特征是:集技术、信息、资金、信誉和网络于一体,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因此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国内有理财规划师的培训,但是国内符合标准且具有国际执业资格、高素质的理财专业人才还很少。 3.注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理财产品销售额度与理财人员业绩直接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从业人员存在着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的倾向。此外,近期国内金融机构推出的外汇理财、基金代售等业务,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真正的投资理财,因为这些产品与服务并不是从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其生命周期特征、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设计的,与客户的真正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4.风险披露不全面。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说的多,对存在的风险说的少,存在误导客户购买其产品的现象。 二、对策与建议 (一)工薪阶层个人角度 1.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投资理财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工薪阶层在参与时,应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避免陷入误区,此外还应客观分析自己的综合条件,设定合理的预期收益目标,同时坦然接受现实,理性地看待一时的得失。 2.学习投资理财的相关金融知识,提高理财意识和投资技巧。建议工薪阶层应从自己最熟悉的产品入手,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逐渐拓宽理财领域。 (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理财的专业机构和中坚力量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他们对理财质量的好与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理财业起步比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具体措施如下: 1.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趋于多元化,因此为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增强吸引力,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理财服务产品的创新,建立永久创新机制,为实现此目标,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密切关注客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详细分析,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第二,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细化、评估,确定自身的核心产品,并围绕核心产品进行结构调整;第三,为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应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重新包装。与此同时售后还要长时间的跟踪,一旦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理财方案。 2.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在投资理财业务上,商业银行要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特色,就应该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地选拔和培养人才,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准入制,提高社会公信度。即理财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行统一的资格认证和考核管理;第二,将一批业务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拔到理财岗位上来;第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在薪金待遇上给予理财人员一定的倾斜,以此增强该岗位的吸引力。 3.根据客户的生命周期,综合考虑,量身订做理财方案。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现金流要求、财富保值、增值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以确保理财资产的安全性。 4.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告知义务。商业银行要定期进行内部调查,督促从业人员在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制度流程,严格自律,不应为本部门、本岗位的一时业绩而无视制度;在销售产品时,应与客户签订必要的合同,合同中应明确提示所面临的风险。 (三)其他方面的建议 1.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府的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国情,抓紧研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避免无效竞争和欺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大学等培训机构。大学等培训机构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投资理财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一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理财学历教育的发展经验,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从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培养跨学科、懂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紧跟理财需求热点,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做到密切联系实际,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以此推动我国理财业的发展,应对国外同行的竞争。 作者:李晓红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投资理财论文:工薪阶层投资理财论文 一、工薪阶层投资理财的现状 (一)投资理财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在不断地增加,除去日常开销,人们手中出现了大量闲置的资金,而这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将钱存入银行获取利息,而是尝试各种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方式,对投资理财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二)投资理财产品日益多样化由于投资理财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尽快占领此市场,积极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并创建自己的品牌,这样使得理财产品的品种日益多样化。例如人们熟知的银行存款,形式单一,而近几年各大银行对其进行了创新,推出了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理财产品,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既有准储蓄型产品;还有与股票市场挂钩的产品。 二、工薪阶层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工薪阶层理财意识弱、容易陷入理财误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工薪阶层的理财意识普遍较弱,认为理财就是储蓄,买国债、拿利息等,往往容易陷入理财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财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银行储蓄是最安全、最稳妥的理财方式。但现实中衡量债权人的收益、债务人的成本,最合理指标是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两者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水平变动率。具体讲,当物价上涨幅度超过银行给储户的收益率时,则实际利率为负值,也就是说把钱存在银行不仅不能增值,反而本金的购买力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2.理财是高收入家庭的专利。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持有“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的观念,他们认为固定的收入扣除日常开销后几乎没有剩余,哪来的闲钱可理?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所谓真正的有钱人毕竟占少数,工薪阶层仍占大多数,因此理财并不是富人的专利,钱多钱少都需要好好打理,而实际上,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通过科学的理财可获取资产的保值、增值,要严肃而谨慎地对待。 3.对理财时间的错误认识。理财应该在结婚之后开始,这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普遍认知,而事实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理财,年轻单身时,收入有限,应将其用于娱乐教育以及婚前准备中;壮年时,收入相对较多,应将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赡养及退休后的储备作为其理财的重点;进入老年,则老有所养就成为其理财的主要目标。因此理财应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宜早不宜迟。 (二)工薪阶层的理财技巧匮乏工薪阶层理财技巧差,普遍存在着羊群行为。工薪阶层进行理财时,不是自己分析,而是随大流,带有盲目性,且忽视潜在的风险,这在前几年的股市当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典型的“跟庄”、“政策市”、“消息市”等非理性投资。这不仅不利于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还会因为投资的失败而失去对理财的信心,阻碍理财业的发展。 (三)理财环境的制约由于我国工薪阶层普遍缺乏进行理财时应具有的理财技能和相关的金融知识,因此迫切需要专门的理财机构和专家的指导,或者直接购买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的理财产品,以此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由于我国理财业起步比较晚,加上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针对工薪阶层的服务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推出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传统业务的组合,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大同小异,缺乏自身的特色,含金量低。 2.专业理财人才的缺乏。理财业务的特征是:集技术、信息、资金、信誉和网络于一体,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因此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国内有理财规划师的培训,但是国内符合标准且具有国际执业资格、高素质的理财专业人才还很少。 3.注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目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理财产品销售额度与理财人员业绩直接挂钩的考核激励机制,使从业人员存在着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的倾向。此外,近期国内金融机构推出的外汇理财、基金代售等业务,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真正的投资理财,因为这些产品与服务并不是从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其生命周期特征、风险状况等情况进行综合设计的,与客户的真正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4.风险披露不全面。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对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说的多,对存在的风险说的少,存在误导客户购买其产品的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一)工薪阶层个人角度 1.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投资理财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工薪阶层在参与时,应树立正确的理财价值观,避免陷入误区,此外还应客观分析自己的综合条件,设定合理的预期收益目标,同时坦然接受现实,理性地看待一时的得失。 2.学习投资理财的相关金融知识,提高理财意识和投资技巧。建议工薪阶层应从自己最熟悉的产品入手,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逐渐拓宽理财领域。 (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理财的专业机构和中坚力量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他们对理财质量的好与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理财业起步比较晚,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具体措施如下: 1.加快理财产品的创新。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趋于多元化,因此为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增强吸引力,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理财服务产品的创新,建立永久创新机制,为实现此目标,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密切关注客户的潜在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趋势,并进行详细分析,创造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第二,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细化、评估,确定自身的核心产品,并围绕核心产品进行结构调整;第三,为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理财需求,应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重新包装。与此同时售后还要长时间的跟踪,一旦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调整理财方案。 2.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在投资理财业务上,商业银行要想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特色,就应该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地选拔和培养人才,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准入制,提高社会公信度。即理财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行统一的资格认证和考核管理;第二,将一批业务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选拔到理财岗位上来;第三,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在薪金待遇上给予理财人员一定的倾斜,以此增强该岗位的吸引力。 3.根据客户的生命周期,综合考虑,量身订做理财方案。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现金流要求、财富保值、增值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以确保理财资产的安全性。 4.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告知义务。商业银行要定期进行内部调查,督促从业人员在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制度流程,严格自律,不应为本部门、本岗位的一时业绩而无视制度;在销售产品时,应与客户签订必要的合同,合同中应明确提示所面临的风险。 (三)其他方面的建议 1.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府的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国情,抓紧研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避免无效竞争和欺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大学等培训机构。大学等培训机构作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投资理财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一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各高校理财学历教育的发展经验,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从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培养跨学科、懂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紧跟理财需求热点,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做到密切联系实际,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以此推动我国理财业的发展,应对国外同行的竞争。 作者:李晓红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投资理财论文:金融投资理财问题与策略 存在问题 1.政策变化快,今年以来投资理财业务产品和流程较往年发生较大变化。省行明确投资理财业务审批流程,但因为理财业务已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投行客户需要解决授信覆盖问题,目前我行大部分客户需追加专项理财额度,授信额度追加需要一定时间及精力。2.项目推进缓慢,投行业务对中间业务的拉动作用未能明显显现出来,尤其是与上年同期相比差距较大。受外部监管政策及内部审批体制变化的影响,虽然上半年也做了很多工作,储备了一些投行项目,但推进困难,投行业务对中间业务的拉动作用未能明显显现出来。3.辖区内各支行发展不均衡,行际业务收入差距比较大。除去LC地域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欠发达地区无适合投行业务客户,本身资源限制发展。还有一些领导和员工主观未能重视投资理财业务,对新业务没有深入研究,对客户需求没有仔细把握,借由宽松的信贷政策,更倾向于用传统信贷产品解决客户融资问题。再加上投行业务流程时间跨度较大,审批趋于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支行投行业务发展积极性有所影响。 发展建议 1.加强对投行业务新政策、新变化的认知把握。投行政策变化非常快,一直处于跟监管机构赛跑的状态,需要有效规避政策的限制和监管风险。作为分支行要时刻关注新政策,遇到可做的产品立即启动,早动手,早受益,免得错过时机,后悔莫及。投资理财产品一般都是厚利产品,周期长,获利高,对中间业务贡献度高,抓住投资理财产品,抓住厚利产品,对各行业务发展都很重要。2.强化优质项目储备,加快投资理财项目推进。随时关注外部监管及上级政策变化,根据LC行下发的重点产品分析,对符合条件的客户拉出名单,经常对接客户需求,长期跟踪客户,做好优质项目储备。根据LC行的客户群体情况,对于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客户,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投资理财业务营销方向要有个整体把握。3.强化培训、加大激励,为业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大业务培训频率,提高业务培训人员覆盖面。采取集中授课、以会代训、经验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针对性培训,通过聘请省行专家等形式举办行长、业务经理、业务骨干等多层次的培训班,侧重于营销技能和实战演练,不断提高全行系统内条线人员投行业务素质和营销技巧,提高队伍专业市场竞争力,塑造理财精英团队。另一方面完善投行业务发展激励政策,强化团队化运作机制。根据省行下发投资理财任务指标,中间收入进度,在前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LC行成立投行业务任务型团队,提高中间业务贡献度。加强对团队的激励力度,提高团队积极性,定期调度投行项目推进情况,加快投行业务发展。4.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投行业务发展优势。目前金融机构存在同质化服务问题,各家银行产品大同小异,只有价格、期限区别较为明显。LC行想要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得依靠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只有不断创新,推出个性化产品,差别化服务,才能把握先机,抢占市场,目前其他银行已发展了普洱茶、红酒、贵金属、电视剧等相关题材理财产品,专门针对个人高端客户发行,收益率可观,我行也要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客户需求与当地经济特点,借鉴同业先进做法,利用好产品创新流程管理系统,加强学习,积极创新,争取为投行业务开创新局面。5.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确保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业务发展的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结合今年内外部监管机构检查出的问题,结合总行、省行制定的投后管理方案,坚决落实,积极整改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把投后工作作为今后重点工作来抓,改变以往重投中,轻投后现象,确保投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王文明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聊城分行 投资理财论文:职校投资理财教学变革思考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实践目标、实践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实训教材、考核办法等要素。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确立书本内书本外、学期内学期外、学校内学校外三结合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既注意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又注重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融合,以便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向能力转化,为学生搭建理论知识和实际交互验证的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素质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其中基本素质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国防军事训练、普通公益劳动、通用技能训练和大众社会实践构成,专业实践教学则由专业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素质技能实训、第二课堂和毕业实践等内容构成。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各个环节依次贯穿于三年高职教育教学进程当中,并且对每一阶段应培养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量化相应的目标、内容、课时和考核标准,最终真正使实践教学体系落到实处。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高职院校投资理财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应当遵循坚持夯实基础、强调专业技能、突出综合能力运用、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先导,以产学研为纽带,加快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以中高职称教师、专业主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从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入手并且逐步拓展,编写完整的突出自身特点的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实训大纲与指导书,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课程资源库,努力为学生创造立体学习的环境,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学校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手抓,建立落实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新进教师脱产进修和挂职锻炼制度,同时常年从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校外机构聘用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实训指导、参观交流和教师下企业学习等方式,确保本专业师生能紧跟行业潮流,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 搞活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培养创新人才,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中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实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网上教学、答疑与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得教学方式由灌注式向启发式、讨论式和问题引导式转变,形成教学互动,以此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参与意识及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基于高职教育规律、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目标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以典型教学案例为主线,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的场地安排在实训室,实施现场仿真教学,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实践、边提问,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既保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贯彻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再者,拓宽培养途径,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发。可以研究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以本专业在校生为主体成立学院投资理财协会,以其为载体带动课外的实践学习活动。投资理财协会每学期定期举办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大赛,学生可从中体验和掌握诸如投资策略分析、实战时机选择、实战技巧运用、投资理念与纪律等内容,从而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领会。 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模拟就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结合体,是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载体,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学院内部可考虑建立银行柜台实训室、证券期货分析实训室和保险经纪实训室等校内主体实训中心,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逐步形成“金融一条街”。在学院外部可积极谋求与本地区域市场中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联系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安排教师带队,在基地内相关业务经理的帮助下开展各种形式的客户开发和管理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兼职(如兼职证券、期货和保险经纪人等),尝试熟悉金融市场全流程的实际操作,将书本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得个人的客户开发和管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检验了校内实训的效果。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校内实践方面,减少卷面考核范围,加大实际操作的考核比重。将平时操作时的表现与效果记入成绩,注重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指导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意向,有目的、有选择地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完善学生素养与能力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校外社会实践方面,可考虑实施顶替学分制度,即当学生进行校外社会活动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且提前录用,可提出申请,经教学院系和教务处审批同意,可以用社会实践的相关成果来顶替校内专业课程的学分,同样顺利圆满地毕业。在毕业实践(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时,所有毕业生一视同仁,毕业答辩时间相对充裕,做到既有答又有辩,同时包含适宜的深度和展开合理的广度。答辩成员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指导与答辩分开,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领导(或指导师傅)评价综合确定,毕业实践的最终成绩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综合评定而成,最终客观公正地确定校级优秀社会实践毕业生。 本文作者:刘学军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1.1整体就业情况 昆明医科大学2009-2014届医学检验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共316人,这六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截止到毕业当年12月31日)整体呈上升趋势,虽高中有降,但2011-2014届四年来均维持在一个较高就业率水平,特别是2013、2014两年,在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就业率仍然实现了增长,但本专业未来几年将要毕业的本科生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毕业生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1.2就业单位层级流向分析 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省、市、县级医疗系统,但乡镇医疗系统就业比例几乎为零(除2013届1人外),就业单位与专业较为对口,且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一方面说明了检验专业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学生对云南省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作用。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说明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居高,大量的学生仍然以条件较好的省市级医疗机构为主要就业方向。另外,据笔者调查了解,每一届毕业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约占总人数的50%以上),但毕业生最终到县乡级医疗机构工作的仅占总人数的25%左右。大部分来自于县乡级地区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到县乡地区工作,这其中除了抱着“跳农门”的心理之外,还有不少人认为城镇差别较大,条件较为艰苦,职业前景不佳等原因,这就增大了引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1.3就业岗位类型流向分析 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如表中所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医院检验科。2009-2014届,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学生比率总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4届,在毕业学生总数大幅升高的情况下,在医院检验科(包括临床实验室、输血科)就业的人数比率还是呈现了增长,说明检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性较强,对口就业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另外,其他对口岗位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试剂公司等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口岗位,有一定比例的就业率,但所占比例均不高,几乎都在7%以下,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就业率就更低。这说明,近几年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较为固定,就业方向单一,就业面相对较窄。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就业时,主要选择医院和医疗机构就业,较少关注包括医疗器械公司、试剂公司、企业、厂矿等机构的检验技术工作等就业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岗位需求与毕业生择业方向的矛盾,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 2应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探讨 2.1合理控制招生数量 伴随全国范围内其他本科医学院校增办、扩招检验专业的现状,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检验专业毕业生将会大量涌入社会。然而曾经作为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主要对口单位的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由于近年来大量招收本科毕业生,岗位需求将逐渐接近饱和,加之医院为了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将大大减少,这无疑增加了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就业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如果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与数量,将可能导致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因此,学校要把控制招生规模与促进学生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控制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防止盲目扩招,使学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2.2加强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形势教育,引导基层就业 学校要继续加强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毕业生掌握国家政策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个突出问题,其中一点是结构和分布尚不合理,人员分布的城乡、区域差别明显。而与此同时国家却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事业,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县级及以下医院对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将会影响今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昆明医科大学近3届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4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检验专业近6届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人数却几乎为零,这更加说明了对于检验专业基层就业将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检验专业要鼓励学生认清形势,引导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更多地转向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3帮助毕业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毕业生就业一次定终身的老观念,打破医学检验专业只进医疗系统工作的落后思想,要教育学生扩大就业目标,开阔就业视野,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条件的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面也逐步拓宽。一些医疗试剂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教学单位、科研单位、生物技术公司以及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出现和业务范围、规模的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它们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客观上来说,这对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都可以成为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医学检验毕业生在这些单位也同样可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2.4搭建检验专业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 学校要努力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与医疗部门、医药公司以及新兴出现的检验专业对口就业单位的联系和交流,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解这些新兴对口就业岗位的机会,从而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思路。同时,就业平台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活动,如就业知识主题讲座、技能培训、成功典型经验实践指导、模拟招聘和面试经验交流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就业教育的整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就业教育平台中还要注重引导毕业生锻炼各种能力,包括适应能力、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积极心态等,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总之,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就业教育平台,要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他们的就业思路,减轻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最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使之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3结语 总之,随着检验专业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各大医院检验人才日益饱和,而学生就业观念仍然落后、就业面狭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严峻的现实状况下,更需要认清形势,合理的限制招生数量,积极关注和宣传国家最新政策,不仅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大、中型医院就业,还要鼓励更多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作者:马润 王玉明 陈孝红 杨雪涛 王家平 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1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1文体特长目前许多单位都非常重视文化发展,会通过举办球赛、晚会等各类文体活动以建立并体现医院特色文化,因此有文体特长的求职者会格外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同等条件下,对于有文体特长的求职者,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3]。在招聘会中,大学生的文体特长将为求职增添“砝码”。以深圳市某三甲医院为例,其在卫生医疗单位会考中,除了让考生通过专业、外语考试外,还必须参加文艺、体育等特长考试。招考方表示,招考医疗人员之所以要考文体特长,主要考虑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决定他的医术水平的高低,然而他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一个医疗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对他性格的塑造和待人处事态度有重要影响。医学高校基于此可以开设相应的文艺培训班和体育选修课,诸如写作、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唱歌、摄影等培训班。除了开设基本的的体育课程,还可以组建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选修课。这不仅让医学生在繁重的专业学习之余释放压力,也可以激发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更可为就业加分。 1.2性别目前大学生求职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越发严重,求职过程中女性就业却明显难于男性。2014年的各大型招聘会中,多数医院检验科都倾向于招聘男性大学生。甚至在某些单位的招聘中,招聘条件中性别限定为男性。究其原因,首先,女性劳动力在生育期内的雇佣成本更大,特别是在要求连续工作的医疗行业中女性无法与男性竞争。其次,不少用人单位从经济效益出发,不愿承担生育的社会责任,不愿意招聘女性劳动力。再者,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除从事社会劳动外,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从事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家务劳动。一旦女性员工生育,其在检验科的工作就要重新做交接,产假将近5个月完全不能上班,并且哺乳期的一年中,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产妇不可以值夜班,如果女性员工过多,甚至会出现在某段时期几名员工同时休产假,这将对科室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检验科考虑到这些因素,因此更倾向于招聘男性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医学检验女毕业生求职明显有弱势,也无疑成了女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为解决该问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措施,加大对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监督,并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投诉通道,保障女性大学生的公平就业。 1.3社会关系由于当前大学生毕业生总体呈现供大于求,也导致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的过分挑剔,如有的用人单位对求职的大学生既要看毕业学校、专业能力,甚至还要看社会关系。例如,根据某市出台的《某市生源2008年及以后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企业就业岗位津贴申领办法》对2008年及以后毕业的某市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在某市内用人单位就业的,给予“企业就业岗位津贴”,这导致某市的医疗单位在招聘时会更加倾向于本地户籍应届毕业生。某些医院招聘时,筛选条件之一就是本地户籍学生优先。并且,据回到生源地就业的医学检验毕业生反馈,在家乡的医疗单位工作由于有共同的方言、生活方式和熟悉的人际圈等社会关系,工作的幸福指数和期望值较高。可见,社会关系对医学检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社会关系属于不可改变因素,为解决该问题,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措施,加大对外地生源学生就业差别对待现象的监督,保障大学生的公平就业。 1.4管理能力在众多的求职简历中,往往“大学曾任职务”一栏项目是必不可少的。面试中,医院招聘者对党员,学生干部、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医学检验求职毕业生非常亲睐。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明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尤其是在检验科见习和实习过的学生。学生干部在学生正式群体或组织中辅助辅导员担任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阔的社会视野。同时,学生干部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明确,就业满意度比较高,就业方面的优势明显。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在学校中加强锻炼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应对就业需要。 1.5科研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三级甲等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院所在招人计划中都倾向于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检验毕业生。招聘具有一定科研技能的员工,可以满足单位科研发展的需求。许多医学检验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跟随指导老师开展科研工作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在毕业找工作时具有很大的作用[4]。然而,当前许多院校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教育与常规教学脱节,很少能够有机会参加科研培训。所以,高校应当建立科研制度、改进教学内容、开放科研实验室、增加科研经费等以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营造校园浓烈的科研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对策研究 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冲击下,各高等院校需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上述讨论的六个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高等院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职业素养、岗位就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模块进行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性,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2)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进一步完善优质课程群建设,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3)构建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一批教育思想更加先进、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内容更加突出整体优化、培养方法更加注重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4)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班”的选拔机制,培养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等的高素质的管理和领导人才。 作者:马小磊刘新光李江滨单位:广东医学院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必要性探讨 摘 要: 医学检验本科在2013年前,学制以五年制医学学士培养为主、部分院校培养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国家教育部明确2013年起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纳入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四年制 医学检验 毕业论文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直接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特点是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科研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毕业论文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我们认为,论文写作更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是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良好途径;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科学素质得到提高;结合对毕业生的调查回访,学生实习期间经过毕业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毕业后受益匪浅,懂得科研的基本程序和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能快速促进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因此,我们认为,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毕业论文对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将起到重要作用,我校已将毕业论文要求归入四年制医学检验培养方案重点。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对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分析 摘 要 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对其所学课程的设置意见,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225名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应予以加强,而人文社科课程应予以减少。 关键词 医学检验 成人教育 课程设置 调查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据专业培养方案,由相关院系讨论确定。这种培养方案在设置过程中较少参考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然而,毕业生已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更加了解本专业开设课程情况的不足之处。调查分析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对目前课程设置的需求情况,收集学生意见,可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使其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符合医学检验专业工作的特点,更好的学以致用。 1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2011- 2014年毕业生225名。(2)调查方法:自编《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成人教育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3)统计分析:将调查结果录入“问卷星”网络,由“问卷星”系统自动统计。 2 结果 本调查发出问卷225份,回收225份,有效问卷225份。按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五个课程群进行学时调整意见的统计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毕业生认为最不应该删减学时的是专业课程,这凸显了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而认为删减力度最大的应该是人文社科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对于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则持少量减少学时的态度。随着医学分科日益细化、医学检验专业的学习课程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专业课程学时少、与临床实践脱节、部分学科内容重叠、人文社科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陈旧老化与实践脱节,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医学检验毕业生已经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有更深的了解。本研究通过自编《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成人教育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调查问卷,调查毕业生对相关课程学时调整的态度,可反映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实际需求。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时,适度地参考毕业生的意见,能使其更适用于临床、更加突出医学检验专业的特色、所培养的学生更符合对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需求。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应精选主干课程,强调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如分子诊断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课程的开设。对于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内科学、妇产科、诊断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可以适当地减少课时及降低课程难度。人文社科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有许多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求的必修课程,可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删减学时,更为重要的是此两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应该做到“少、精、全”相结合,尤其要注意课堂效果,避免课堂出现“学生睡倒一片”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有参与感,不应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空洞感。另外,新时期下的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应加强计算机应用和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力度,并注重医学检验前沿技术知识扩展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使学生将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真正做到“听得懂、学得好,用得上”。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当前就业形势险峻,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情况凸显。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166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措施,从而为学校有关部门和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就业;影响因素;对策 1 医学检验专业介绍 医学检验专业是基于临床医学、实验室科学的交叉型专业,日后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实验室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治疗依据,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医学门类中的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1]。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主修专业课程主要是实验室检验相关课程,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病原生物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管理等。该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疗单位的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实验中心等医技部门,为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数据。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方向现在愈趋多元化,除医院外之外毕业生还可选择到各地的疾控中心对传染病的病原体的检验,疫苗注射相关检验及对相关人员进行健康体检等工作[2]。同样可选择到日趋发展壮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就业,如广州市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艾迪康医学检验集团等。 2 医学检验行业就业情况 随着近年来医学院校的相继扩招,造成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的人数也日趋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情况日益显著,前些年就业较好的医学类专业同样存在就业难问题。从之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变成目前“欢迎博士、挑挑硕士、少要本科”的局面。近年来,医学各专业的就业率呈现降低的趋势。医学检验作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开办该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显著增加从而造成医学检验毕业生人数的累加以及该专业的人才愈趋饱和,同时医院对医学检验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如以往,特别是现在许多大医院更趋向对该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同时毕业生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缺乏到基层服务的思想和艰苦创业的精神,造成现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医学类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小城市的基层医院则出现无人问津的情况[3]。为了解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166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措施。 3 调查与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医学检验专业就业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对象: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2014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有效回收率97.6%。将问卷资料录入问卷星调查网站,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3.1 影响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因素 本问题旨在了解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时,更为看重哪些因素,学生对影响选择就业单位的因素按最高分(10分)到最低分(1分)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影响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影响因素得分从高到底依次是:工资和福利待遇高低(8.87分),单位发展潜力(7.41分),是否有编制(7.37分),晋升机会(7.08分),单位的知名度及影响力(6.63分),单位是公立还是民营(6.18分),单位所在城市的发达情况(5.86分),单位所在地是否是家乡(5.43分),能否解决住宿问题(4.85分),能否解决户口(4.29分)。从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工资福利待遇高低明显高于其他因素,表明目前普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主要看中的是工资福利待遇,这也是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对薪酬考虑得较为实际,对理想薪酬有较高的期望,造成许多本科应届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比较局限,较多选择大城市大医院,对基层小医院基本无人问津。学生在择业时对自身情况要有良好的认识,适时降低择业标准,扩大择业范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小医院就业。就业单位的其他情况如单位所在的城市、医院发展潜力、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大部分毕业生仍是比较倾向去大中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的三甲医院或者是发展潜力较好的医院。结果还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公立医院多过到私立医院工作,这与传统认为公立医院在工作性质上属于国营、稳定性高于私立的医院、以及公立医院的社会地位更高的观念有关。这也与目前许多人认为前期高等教育的高额投入需要在就业时获得较高的回报有关,说明除了资薪高以外,一份工作带来的荣誉感、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因素都是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考虑的问题。本次调查还发现多数应届毕业生不愿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折射出年轻人心气高,希望有机会在外面闯一闯的心态。而且调查显示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在意单位能否解决住宿和户口问题,说明目前住宿已经基本市场化,单位即便不提供住宿对毕业时影响也不大,可通过租赁房屋的形式解决住宿问题,而户口问题目前也可通过人才市场的方式予以解决,不再成为困扰学生就业主要影响因素。 3.2 影响就业单位选择学生的因素 本问题旨在了解根据毕业生自身的求职经历,对影响就业单位选择学生的因素按最高分(14分)到最低分(1分)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影响就业单位选择学生的因素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毕业院校名气(11.12分),性别(9.96分),文体特长(9.43分),科研特长(8.97分),当地户口(8.61分),英语四六级证书(8.46分),身高相貌(7.8分),奖学金证书(7.28分),大学成绩(7.01分),各种先进个人证书(6.78分),简历制作(6.23分),担任干部的经历(5.91分),计算机等级证书(3.52分)。从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就业最重要是毕业院校的名气,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逐渐变成大众教育,本科生供大于求,招聘单位逐渐看重毕业生学校的名气,这与目前招聘单位普遍认为985、211等名校毕业的学生名校出高徒,掌握的技能更全面、学习能力更强、综合素质较高有关。影响就业因素得分第二的是性别,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下,需要毕业生能够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在工作中,还有值夜班的工作需求,而工作后女性可能会很快结婚生子,尤其是怀孕后的孕期、产假、哺乳期间,妇女的工作时间比男性大大减少,同时女性将比男性早退休5年,使得用人单位出现用人紧张及增加的劳动成本,从而不愿招收女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比喻,使女性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处于劣势。同时本调查还观察到,在影响因素中文体特长和科研特长得分较高,而学习成绩则得分较低,说明现在招聘单位更看重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高低,也从侧面反映目前社会需要的是多元人才。这也为在校的大学生提示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文体和科研能力。文体特长与科研技能比较而言,一般文体特长需要在大学入学前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难以在大学期间一蹴而就。而科研技能则不同,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很少有机会培训科研技能,科研技能的培养基本上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的。许多用人单位希望招收具有一定科研技能的毕业生,许多医疗单位除了临床医疗的功能外,还但担负有医学研究的职能,医院科研水平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其评级,对此最好的方案是招收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但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一般不愿选择评级较低及地区相对偏远的医院,因此招聘具有科研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即可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同时还可以协助医院进行科研工作,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4]。同时本调查还观察到拥有当地户口对就业的影响也较大,这说明目前仍有许多地方有地方保护制度,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会优先考虑有当地户口的毕业生而造成因地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调查还显示英语四六级证书在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得分也较高,说明目前招聘单位仍是非常注重应聘者的英语能力,目前在许多大城市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未通过的[5]。在调查中身高相貌得分为7.8分,说明现在招聘单位较为注重应聘者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也是企业形象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在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会优先聘用形象较好的毕业生,这也提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和应聘过程中要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4 对策研究措施 4.1 学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招聘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现象。学生在校期间不应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应利用课余时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发展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科研技能,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此学校可以开设多种兴趣课程及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在文体、科研方面的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4.2 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部分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在医院检验科、病理科或者血库工作,但是随着检验科人员的逐年饱和,就业压力也会逐年增加。所以在校期间,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及加大宣传力度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到其他相关岗位就业,拓宽自己就业道路,如试剂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集团,医疗器械公司等。此外应引导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候要多方面考虑,而不应仅仅看重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还应从单位的发展潜力,该地区的发展潜力及对自身发展的帮助等方面深思熟虑。 4.3 加强女性毕业生就业前的培训 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面前的自我推销在帮助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应在毕业生参加招聘会之前对各项求职技能加以培训,以锻炼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巧。特别是对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培训,因为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以女性居多,而女性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又会受到性别歧视,所以学校应注重对女性毕业生的指导,如对学习成绩较好并愿意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可鼓励其考研提升就业潜力,缓解目前相对困难的本科生就业现状。而想直接就业的女大学生则可帮助她们分析自身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增加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女性毕业生自身也应该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能在日后就业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早日做准备,从容应对将来日愈激烈的就业市场。 4.4 学校积极和用人单位积极合作 学校可以通过经常邀请各类用人单位到校开设讲座,让在校学生提前知道就业单位需要哪方面的人才,看重哪些方面的素质,对毕业时有哪些要求等,使得大学生早作准备,变被动为主动。学校也可以经常到各个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既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又能起到了解就业动态、推销本校学生的目的。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浅谈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摘要:针对我校高职2008―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采取问卷调查的调研方式,对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就业;调研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变化以及就业难度的大幅增加,近三年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仍能够保持98%以上的高就业率和对口率,通过对2008―2010三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的调研及分析,更加了解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面临的难题[1]。 一、对象 2008―2010届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共计235人:其中2008级63人,2009级78人,2010级94人。 二、方法 发放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问卷,共发放235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三、结果 1.近几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期望与实际相比过高、就业区域向大中城市涌动,且就业心理压力过大:(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近年来,各高校连年扩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从以往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国家统一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过渡[2]。且卫生医疗相关机构需求与毕业生就业需求失衡,大学生普遍自主创业的意愿不足,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3-4]。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就业区域向大中较发达的城市涌动,且期待高薪金、高待遇、有编制的工作岗位[5]。 本次调研对2008―2010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做一统计: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在医院检验科就业的比例始终在60%以上,其他40%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各级医院的病理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血站、科研机构和学校、仪器试剂公司、服务社区等。(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多选择大中城市。随着一些沿海城市近年来高速的发展,和一些中小城镇形成了较大的差距,毕业生们都涌向“北上广深”等地,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近三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相同的比例为57.02%,生源地与就业地不同且流向大城市的比例为42.98%,生源地与就业地不同且流向小城镇的比例为0。(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面对严峻的就业情况,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其实比较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紧张、自负自大、盲目跟从、自卑胆怯、虚荣攀比的心理,给当前的就业造成多重压力。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社会、学校、媒体为他们提供了广泛的就业途径,如:市政府及卫生局举办的毕业生双向选择会、政府机关人才中介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市政府卫生局网站提供的网络招聘、大中专毕业生自荐、各级用人单位直接到高校招聘、熟人介绍等。 通过调研将近三年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予以统计,其中各级用人单位直接到各高校招聘的成功率较高。 四、讨论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该继续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方针。且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职业岗位群人才规格的需求,更加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关键性。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适当限制招生数量,防止每届招录人数盲目上调,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工作技能、广泛的临床思维能力、多方面的人文素质。加强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和相关形势教育的学习理解,以及就业心理的指导[6]。学校要帮助毕业生抢占就业市场先机,拓宽见习和实习基地,搭建各方面的就业平台[7]。毕业生应该在就业中准确定位,提倡较早抓住机会,应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新时代就业理念。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的原则实现就业。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体系的构建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代码改为101001,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原先的五年制改成四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这是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新变化。为了顺应教育部对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浙江中医药大学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均进行了修订。该文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五改四”的新形势下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如何合理设置毕业实习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构建的背景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100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备初步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培养目标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检验专业培养的不再是检验医师,而是能从事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临床医学检验、卫生检验工作,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要求具备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我们认为这个转变是医学检验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一个重要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认识的转变,即医学检验专业更偏重于医学技术类的专业,这种调整具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2]。为了顺应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设置调整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原有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从而体现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新体系的构建 在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毕业实习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3]。 1目标体系 根据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培养模式新变化的要求等修订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实纲。该大纲既明确了学生应掌握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同时又强调对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的培养,以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2内容体系 在完善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尝试。我们以医学检验技术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毕业实习内容体系。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参加临床实践和科研设计活动,提高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共有六届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基本分布在省内各大医院检验科,他们对毕业实习最有体会。在修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纲时,除了征求用人单位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之外,我们还广泛征求了这些历届毕业生的意见。他们对实纲最有发言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性意见。根据学校指导性方案意见,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半年,医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基于医学技术类的要求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我们已向学校申请获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并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实的业务要求、实习时间及科目安排、各科室实习内容要求等均进行了修订。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研发展潜能和实践动手能力。浙江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国内中医院校中较早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院所。学院科研氛围浓厚,坚持“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省级示范中心生物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为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到实验室,充当科研助手、教学实验准备助理等,学生到大二期间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到大三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学科竞赛。学生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激发了一定科研发展潜能,为毕业实习期间顺利开展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条件体系 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开辟条件优越和带教水平高的校外实习基地,构建良好的专业实习条件体系,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实习需要,以适应对医学技术类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利用实习医院和医学检验中心两大平台,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充分利用实习医院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大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毕业实习效果 根据办学地处省城的优势,可以聘请省级或市级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称检验师为学院客座教授,组建高级检验教学组,让这些检验领域的专业人士深入教学一线,将检验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带入学校课堂,将临床工作实际和学生毕业实习典型案例带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的初步印象和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自觉性。另外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增进学生与医院检验科主任或高级职称检验师之间的感情,为将来能顺利实习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校附属第一医院、浙一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实习的学生普遍反应,由于分管实习的带教老师或检验科主任就是平时上检验专业课的老师,一下拉近了实习生与检验科的距离。学生可以尽快进入角色,及早融入到实习单位的大环境中,为后期能留在实习单位工作或就业推荐提供很大的帮助[4]。同时学院在毕业实习与就业推荐之间制定了适宜政策,对推荐学生就业的带教教师给予一定奖励。 (2)充分利用医学检验中心教学资源,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毕业实习顺利开展搭建有效平台 医学检验中心拥有先进的仪器、拥有齐全的检验专业课程对应的所有实践项目,很多都是医院无法完成的。目前检验行业三大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杭州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杭州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在杭州运行良好,其中有两大医学检验中心总部设在杭州,尤其是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作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日常的实验学习、小学期见习、小学期实习、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在医学检验中心的实地实践和科研项目的参与,学生在实验项目的操作、病理指标的分析、科研工作的参与等方面都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实践技术能力和科研兴趣的提高,也便于对专业的更深理解,为将来毕业实习地顺利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管理体系 管理是落实实习环节的关键,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对培养应用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2002级到2013级十一年的办学历程,我校对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已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管理体系。实习由学校、教务处、学院、实习单位四层领导管理: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教务处组织制定实习计划、实纲和实习相关的管理文件,以及检查实纲和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处理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去各实习医院给学生进行实习辅导、讲座及检查实习情况,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及组织纪律情况,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处理。组织修订实纲,参与实习选点和实习基地建设及其它提高实习质量的具体工作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教务处、学院,在工作中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协助实习医院做好实习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实习任务圆满完成。 在组织管理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选拔考核实习带教老师、充分调动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的积极性,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和联系等途径,规范毕业实习各项进程,从而体现管理的实效性。在学院毕业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内选拔一名专业毕业实习工作联系人,该联系人定期到各实习单位走访,检查监督学生实习状况,评选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组组长,组织召开优秀带教老师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带教老师分享带教经验。对附属直属医院带教老师实行选拔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学业绩考核中,并与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挂钩,从而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对有历届毕业生工作的实习单位,让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应届实习生,让实习生尽快熟悉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实习各项流程,提高实习质量。对历届毕业生辅助带教制定奖励政策,作为评选优秀校友、优秀辅助带教老师的一个重要依据等。 总之,毕业实习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医学实验研究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毕业实习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平台,加强毕业实习教学环节,提高毕业实习管理效率,从而构建有效的毕业实习体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的作用和手法 摘要:我国造园历来注重植物景观设计,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一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大要素,可见植物素材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分析,研究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意境美,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为了推动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美;生态价值 1 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1.1 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这种盛衰荣枯的生命节律,为我们创造园林四时演变的时序景观提供了条件。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种植,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景观,给人不同的感受,使人能体会时令的变化。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供人欣赏,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1.2 利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起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造景在空间上的变化,也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造园中运用植物组合来划分空间,从而形成不同的景区和景点,其往往是根据空间的大小,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数多少及配置方式来组织空间景观。 1.3 利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既可孤植以展示个体之美,又能按照一定的构图方式配置,表现植物的群体美;还可根据各自生态习性,合理安排,巧妙搭配,营造出乔、灌、草结合的群落景观。不同的植物材料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棕榈、大王椰子、假槟榔等营造的是一派热带风光;雪松、悬铃木与大片的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地展现的是欧陆风情;而竹径通幽、梅影疏斜表现的是我国传统园林的清雅。 2 园林植物景观是意境创造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赏心悦目的物境感受,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的思想内涵,王国维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悲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这个“境界”即是王昌龄所云“三境”中的“情境”与“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兴)、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 3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3.1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 3.2 动势和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石楠、臭椿;有的有一种动势,如松树、榆树、合欢。配置时,要讲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3.3 起伏和韵律 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产生节奏韵律,避免布局呆板。 4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 4.1 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 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4.2 园林绿化树种以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 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有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4.3 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 对于冬季寒冷,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5 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建城市文明为宗旨,寻求植物景观的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和谐统一。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必须立足现状,首先对当前植物造景手法、植物材料的应用等状况有个清楚认识,了解现状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点,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析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保护 摘要:园林绿化日益受到重视,环境原生态植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维护生态平衡、增强生物间的协调共存是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根本宗旨。本文分析了园林设计与原生态植物保护现状,并提出了园林设计中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以保护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美化环境。 关键词:园林设计;病虫害;园林原生态植物保护;树种配置 1 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植物保护现状 1.1 盲目引种新品种,缺少驯化,导致部分苗木由于生境不良而爆发病虫害 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且不加论证盲目引种。虽然这些树种可能短期内在园林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部分新引进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病虫害。也有的城市花费大量资金,盲目地从野生环境移植特大乔木(老树),不仅成活率低,难以恢复原貌,且大部分树林由于生长不良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发生。 1.2 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流行 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表现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出现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如核桃能造成周围松、苹果等树种受害或致死;核桃和刺槐对周围果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等),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如栾树与木槿在一起栽植容易生蚜虫;红叶小檗和竹子在一起栽植容易产生锈病),怕水的植物栽植在低洼易积水处(如马褂木、玉兰等植物栽植在低洼积水处易生病害),喜阳性植物设计栽植在背阴处(如大法桐树下栽植石楠绿篱及模纹)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植物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不断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1.3 园林设计模式单一,导致部分园林植物容易产生病虫害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 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 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如大面积栽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 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如蝗虫、蛴螬等, 大量进入城市草坪并连年发生灾害; 近年迅速发展的金丝柳, 大量单一种植无伴生植物庇护, 极易感染腐烂病和溃疡病, 严重的出现成批死亡。 1.4 设计栽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环境不良,进而引发病虫害发生 植物设计栽植密度大,往往会造成绿地内植物的生长空间狭窄,互相之间出现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直接影响苗木长势,导致植物出现病虫害的入侵;另外,不通风、不透光、湿度大等问题也容易滋生病虫害,如目前部分城市地段应用栽植的金叶女贞、海桐、石楠等苗木上,由于密度过大已经出现了蚧壳虫、白粉病、小袋蛾等病虫害。 2 园林设计中有效预防植物病虫害发生的措施 2.1 园林设计要注重种苗本地化、乡土化 种苗本地化是指选用植物种子和苗木时,尽可能地在本地选取和培育。不加论证盲目地从外国或外地引进植物, 虽然在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但新引入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 表现出生长不良、对病虫害抗性较弱等性状。有时一些病虫害亦会随之传入,在引入地爆发流行。 2.2 设计树种的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 要根据绿地的性质、功能,选择速生或慢生树种;要根据光照的强弱选择阳性或阴性树种,根据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选择抗旱或抗涝树种;根据污染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抗污染树种;根据周围建筑群的性质、高度和朝向,选择不同形态、功能和要求的树种;根据土层的厚薄选栽乔、灌、地被树种;根据风力的大小选栽深根或浅根性树种。另外,对于一些边缘树种和外来树种,一定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栽植时要注意小气候,否则在不太适宜的地区、不太适宜的环境和不太适宜的时期栽植这些树种,在遇到气温突变时,会遭受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2.3 设计树木种植结构要复层化,品种要多样化 结构复层化与品种多样化密切相关, 是指园林设计在选择植物时要注意植物层间的混配与结合, 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复层植物群落。 园林植物是病虫寄生的寄主,不同的病虫危害不同的树种。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尽可能多的选用不同类型的树种,增加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要进行乔、灌、藤、地被多树种的合理配植,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形成多层次的绿色空间,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复层结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景色,而且还可以预防和减少病虫害。 2.4 种植设计合理化、科学化 有些树木为了争夺营养 空间,从体内分泌出对相邻树木具有杀伤作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相克。有些树木由于习性互补,体内分泌物互相利用,和谐共处,称为相生。树种之间,树种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在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进行设计树种的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人为造成病虫害共生的环境条件;同时应充分利用树种互利的一面,种植相生树种,以增加树种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互惠,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2.5 设计栽植密度要适中 不适宜的栽植密度是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比如草坪铺种中常采用组团模式, 这对于提高绿化质量和艺术造型是一种很好的绿化手法, 但是为了“立竿见影”而盲目将栽植株距加密, 不仅浪费苗木,而且植物生长空间拥挤狭窄, 植株生长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和养分, 互相争光、争水、争肥, 极易滋生病虫害, 缩短植物更新期。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试论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艺术技巧,其次重点介绍了乡土树种的应用,然后分析了在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最后根据个人经验探讨了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规划设计;原则;艺术技巧;展望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并且随着当前环境质量的降低,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所占的比重也正在逐步增加。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合理科学的设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设计理念能够给园林造景设计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在进行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时必须首先确保有科学的理念。 1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以及技术技巧原则 1.1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 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与植物周围的生长环境相适应。这里所说的植物周围的生长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造景植物所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是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生存和生长条件。我们都知道职务的生长环境对于植物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重大的影响,无论是阳光的充足程度、温度、湿度、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的充足程度,还是植物生长周围的一切条件都会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选择造景的物种时就需要考虑到远景周围的温度是否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1.2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技巧原则 就目前的园林规划设计现状中的植物造景艺术技巧来看,最为主要的原则有四点: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下面我就来逐一介绍下。 1.2.1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统一原则 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布局的合理性上,园林规划设计的布局比较合理,那么整体感觉就比较的统一,层次感和美感也较强,反之,布局不合理那么整体的统一性就较差,显得园林比较的呆板单调。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就要注意综合考虑各个不同植物的高低状态和层次感,从而按照植物的生长姿态、颜色以及生长之后的形状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除此之外,这里的统一性还要注意是立体上的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统一不单单是园林平面上的合理布局,还应该是从最地面的草皮植被到高层次的高大乔木的立体性的统一,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整个园林设计在任何方位看都是统一的。 1.2.2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调和原则 这里所说的调和原则主要是指造景植物之间的三大性质:近似性、一致性和特殊性,只有把园林中的各个植物按照这三种性质搭配着进行种植才能有效的避免整个园林看起来比较单一的现状,达到调和的目的。当然在搭配时还应该注意到这里的搭配种植不是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胡乱种植,还要综合性的考虑植物的颜色、高度、浓密度等进行合理的统一的搭配。 1.2.3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均衡原则 均衡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植物的种植时合理的安排植株的数量和植株之间的距离,这里首先要考虑到园林环境的承载力来确定整个园林中所需要种植的植株数量,然后再经过考察园林内土质因素和与阳光照射等因素来确定植株间的间距,当然期间也要考虑到园林的美观程度。 1.2.4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韵律原则 韵律一般是音乐学上的词汇,主要是指一种节奏感,音调的高低和层次变化,在园林植物造景上主要是指植物搭配之间的节奏感,只有把植株种植出一种节奏感才能最佳的体现出一种变化的美感和动感的层次变化。 2乡土树种的应用 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大量的应用乡土树种主要具备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由于乡土树种最为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不管是光照时间还是温度湿度,亦或是土壤质地都能够给植物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因此乡土植株的生长能够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对于本土地方特色的表现上。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园林植物造景中乡土物种的使用还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本土的一些植株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因此在园林的植株生长上具备着强大的竞争力,假使把乡土植株和其他的一些植被种植在一切,那么也是乡土植株的竞争力大一些,存活率也高,也就是说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大量的选用乡土物种是最佳的选择,当然这里的选择也并不是无条件的,也需要我们根据园林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还应该考虑到园林的美观程度和协调性、统一性等。 最后,乡土物种的大量种植还能够在吸引其他的一些鸟类等生物物种上展现出强大的优势,进而使得园林在整体的生态水平上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起到相应的作用。 3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因为园林规划设计毕竟是一个比较繁杂的系统设计规划,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操作时需要我们考虑的内容就有很多,一般说来,我们主要需要考虑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六点:1)在进行规划设计前首先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比如园林周围的建筑群结构、颜色和形状等,使得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2)规划设计前需要事先考察园林内土壤的结构和土质问题,其中包括土壤的酸碱度、营养成分等内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物种的选择和种植;3)还应该对当地的一些气候、湿度、气温变化等环境因素进行必要的考察为植株的选择做准备;4)具体来说,还应该实际考察到园林内的地形、地理走势的高低变化等因素来为植株的搭配做准备;5)还应该事先想好水源的问题,因为在进行植物造景时水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在种植期间还是在之中后期的养护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事先设计好如何获取大量的水源以供后期施工时使用;6)此外,因为园林植物造景施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挖掘等操作,这时就需要我们事先调查好园林地下是否有我们进行挖掘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管线,进而确定好施工的具体方位和施工图纸,从而避免了一些施工中不必要的麻烦。 4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植物造景园林存在的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园林植物造景必须随着城市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变换而变化,具体来说,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科学性必须逐渐增强,也就是说在进行植株的选择和栽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发展着的自然科学知识来进行实际操作,只有植物造景的过程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才能够使得园林长期的存在下去并且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2)今后的植物造景设计还需要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就是指当地的本土植株的栽植使用,要体现出本土的一些特色来;多样化是指要不断的引入一些外来的物种使其不断的适应当地的环境来增加园林的美感和舒适度。 3)植物造景的园林规划设计还要注意在造景形式上的多样性,也就是说要多注意植物造景艺术设计上的美感和原则。 结语 综上所述,再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园林规划设计中有很多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乡土树种、和谐统一的进行植株的栽培设计已达到园林景观的最佳效果还需要我们相关的人员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做好园林规划设计提高园林绿化建设质量 摘要:在多年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过程中,通过工作实践,认识到提高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的前提是认真做好园林规划设计,而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不仅是在电脑前画好图,是要创新设计理念,遵守设计规范,遵循设计程序,深入勘察现状,深入沟通,深入施工配合,才能最终实现建造节约型、生态型、精品园林绿化工程。 关键词:规划;园林规划设计;提高工程质量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也逐渐走向高品位、高水准和希望皈依自然的精神享受层面。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需求,我们在进行建设前都会作一个构想、制一个蓝图,对即将产生的美景进行设计,这正是我们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在园林绿化建设前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何做好园林规划设计,又又是我们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和努力总结提高的课题。笔者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十余年,从针管笔、硫酸纸手工制图到电脑软件制作、激光打印出图,伴随着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一起成长,在经历学习和实践积累过程中,觉得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若做到“一创二遵三深入”,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方向,为提高规划蓝图的可操作性和建设精品工程创造条件。 “一个创新”:创新园林设计理念,追求自然精神境界 古人云“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情与景合,则景常新。”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高度发挥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景观更为丰富的艺术情趣,这种在作品构思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了规划设计成果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是规划设计关键之所在,而且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创新是方案理念上的创新,需要设计师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创造出和谐完善、生态良好、景色如画之境界。设计师在拿到任务时要做好与上位规划部门的对接,吃透总规的各项内容指标,通过自我专业素养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紧密结合业方预期效果,摆脱传统条框的束缚,创新立意构思,赋予所规划设计园林景观文化内涵,提升品位品质,升华设计理念,并切实考虑实施后的未来效果,才能最终创造出经典的具有自然境界的园林作品。 “二个遵循”: 一、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尊重科学,突出特色 园林规划设计师所进行的工作大部分内容是和“水、山、植物”打交道。由于自然界是具有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的生态稳定系统,我们在做园林规划设计时,不但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原生态表土,防止流失,又要做好微地形地貌,营造出人类向往的亲近自然界的表象起伏地形。因此,在所需规划设计的宗地,需全面熟悉其自然属性,尊重自然规律,多做生态恢复,少做破坏改造,使建筑、人、生物和谐共存,并达到三者互动共赢。 植物是园林运用的主要材料,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进行的植物配置好比中国传统中医的药材配伍,我们不但要将各种植物搭配得相得益彰,还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宜季节植树的原则,充分考虑植物在所立地环境的各种因素,如阳光、水、温度、土壤、微生物环境,以及植物之间的互生排斥关系,这样才能让我们规划的园林景观能够和谐共存、长久保持,而且通过植物后期的生长能够形成一个更加和谐完美的园林景观效果。 二.遵循园林规划设计程序,科学规划,高效出图 一个园林规划设计成果的成熟,就像是工厂生产一样,也需要一个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流水线生产过程,逐步严格把关,把握好了每个环节,才能水到渠成,最终保证园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下去。常规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分为:1、接受任务、实地踏勘;2、初步总体构思;3、业主的信息反馈; 4、方案的一次修改;5、方案评审,二次修改;6、扩初设计、评审;7、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设计;8、施工图交底;9、施工配合。 园林规划设计工作内容,涵盖了一个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整个规划设计工作量,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项目时间紧,设计方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整套程序,所以有些园林工程在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有的甚至在方案的修改过程中就迫不及待的付诸施工了,使项目建设成了“三边”工程,造成了施工组织的混乱,由于返工造成施工方人力、材料的浪费,甚至延误了工期,有的园林项目即使施工完成了,还不知道究竟是想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绿地,没能充分地发挥好规划设计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准备时要充分重视规划设计工作,预留时间进行规划设计的完成和审定工作,设计方也要根据项目建设的时间要求,加班加点,按照规划设计步骤,严格实施到位,科学高效完成设计任务,这样才能为后期的施工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前期保证。 “三个深入”: 一.深入现场勘查 、因山就势、因地制宜 绿地地貌是园林的骨架,自然山水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貌,因此进行园林规划时,首先要考虑自然地貌条件的特点,在原有的地貌基础上,结合预期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加以利用和改造,就低掘池、因势掇山,“宜亭则亭,宜榭则榭”,使之“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其中改造地貌,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挖湖堆山,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非常大,所以设计时更要考虑到财力等条件,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起伏,自由布局,引造出溪涧池湾、山峦平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等等。城市和郊区园林绿地对原有地貌的利用,因随各自的性质、功能要求以及选地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如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小游园等在能尽量利用原地貌的基础上,还需有一定的改造,以满足功能使用和营造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而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休疗养地等在较大程度上是追求自然景观,在选址上都是利用自然山水及植被而确立用地,所以它不必大兴土木,应偏重于对原有地貌的利用,做到因山就势,因地制宜。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关于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简单阐述了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真正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园林规划,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优化植物的分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节水观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水型园林;园林灌溉;规划设计 1 园林规划设计要注意新观念 园林设计中节水不受重视。以前我们园林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很少考虑利用非常规水来完成园林绿化用水的需求,很多的人都是用洁净水源来维持各种各样人工水景用水,这样就会造成居民用水与绿化用水的矛盾。我们在设计中应该采用的灌溉方式以传统的灌溉方式为主,节水型灌溉方式采用比例并不高,所以节水型灌溉方式还有待于大力推广,这样就会导致园林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在近几年来,草坪在园林使用比重每年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这样就导致园林绿化的用水量不断的增加。在园林设计中模仿现象普遍存在。在园林作品设计上,模仿以及攀比的现象到处都是,这样就会使园林作品没有了本身的风格特点以及地方特色。在园林行业中,大部分的设计者都不搞研究调查,不顾当地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最后导致园林景观观赏效果降低,而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像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广场风,大都是低头草地铺装,平视喷泉旗杆,给人大同小异之感。很多广场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无个性,令人感到枯燥无味。又如目前社会上刮起了一种大树移植的风气,从我国东南沿海逐步刮向内地,致使许多大树,甚至千年古树因为被移植而死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节水的理念应贯穿于园林规划的每个阶段。 当前,是否真正能做到节水型园林,成为每一个园林设计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园林设计者一定要有节水的理念,并贯穿于项目的总体规划之中。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修改错误的环节是图纸上的修改,所需成本低,当项目建成以后,建筑、管线和植物种植等均成现实,如果要是改动难度是非常大的,并且还会影响工期以及计划等,更会使成本不断地增加。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当前,在我国的园林灌溉工作还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园林节水灌溉领域也没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认证。我国水利部只管理农业灌溉,并不负责园林灌溉,并且我国主管城市园林的建设部也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园林灌溉领域的协会遍布各个城市,组织非常完善,政府监管也比较严格,极大地推动了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采用智能化的城市园林灌溉系统,也可以根据每种园林植物的特点和种植方式,采用经济灌溉方式,只有改变了以水车拉水的传统灌溉手段,科学合理地选用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才能达到节能的目的。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显著降低人工管理的费用,从而实现适时、适量灌溉。采用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量灌水,这样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3 优化植物配置 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发展节水型园林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耐旱植物包括旱生植物,以及通过培育而成的耐旱园艺品种。耐旱植物因为在水量很少的情况下也能成活,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低耗水量植物的优势在于植物的水分散发少,抗病能力强,而且外形美观,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适合推广种植。最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的植物,在抵抗病虫害、减少施肥、保护环境等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目前,从事园林绿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中,尚未意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在园林设计中,喷头喷洒的喷灌灌水法日渐流行起来。但管阀控制大部分仍采用手动法。这种方法随意性大,常常发生该灌水时无人开阀,草坪绿地因灌水不足枯萎以及一边下雨一边喷水,灌水过多以及淹没,还有渗漏,马路变成排水渠的情况屡见不鲜。 5 结语 我国园林设计者普遍缺少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还需建设活跃的学术研究气氛和交流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实现多人合作,这样,才能够在节水型园林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上,积极探索我国生态园林建设之路,为我国节水型园林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城市建设中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分析 摘要: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发展中,加强园林规划设计,提高绿化面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认同的课题,而这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章研究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况,对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了分析,以及园林艺术美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关键词:园林规划;城市建设 0引言 园林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它有着美化城市、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通过园林建设,能合理划分城市自然资源,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必然产物和结果,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有效手段。经济的发展除了要提高收入外,关键是要改革经济结构,城市建设中的园林规划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我们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加以辅助,促进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园林城市的建设促进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经济的拉动作用反过来促进园林城市的建设,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需要加强园林规划设计质量,提高城市建设成效。 1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注重的原则 1.1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植物的多样性给景观带来了多种效果,园林内植物的搭配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混搭中带有层次感。园林设计中,要自然的引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实现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的结合,体现人性化造诣。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绿地在静态的园林地图中,要呈现出季节的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地形造诣要与自然结合,悬着适合本地种植和季节性自然生长的植物,体现植物的生态型,同时完善园林内的养护管理措施,提高园林设计的质量与观赏效果。 1.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园林绿地地形要因地制宜,与周边自然环境配合,这样既节省建设成本,还能体现层次效果,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目前的各地的绿化地在逐渐减少,加上财政有限,园林规划不能过于奢侈,或者盲目追求西方国家的园林规划模式,考虑到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应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注意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以城市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扩大绿化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的多级绿化格局。 1.3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园林设计要符合生态自然要求,也要体现景观观赏效益。设计中要科学的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城市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实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全力追求价值与艺术的统一。 1.4借景喻意,彰显地方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习惯迥异,各地均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园林设计也要根据地方特色进行规划,根据各市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体现城市文化与自然的融合,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展现积极向上,用于全进的城市文化。在此基础上,应积极维持当地的自然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各地区文化特色,使用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同的植物,进一步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内涵。 2园林绿地规划中道路设计的问题 园林道路是园林设计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园林道路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就像桥梁一样集合中园林中的各个脉络,它在园林绿化 的建设中尤为重要,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城市在园林设计中并没有对这一项目引起重视,甚至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例如:一些设计师并不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将本身自然优美的地形变得一马平川,园林道路失去了自然地风貌,也有的设计师将平坦的路面设计成蜿蜒的丘陵,与自然环境极不协调,还费时费工费资金;道路的设计应考虑到其实际的承载能力,但一些设计师却忽视了这一点,缺少对人流的正确估算,结果导致道路比例不适应,出现交通不便,人车挤道的现象,这些设计的缺陷就是不关注细节处理,设计师没有实际好道路夹角,也不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虽然在园林道路设计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只要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的原则进行,就能科学的解决各种问题。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我们应时刻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原则,考虑到道路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切实体现出道路的疏通引导、空间划分、丰富景观等功能。 3居住区中园林绿地的设计问题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不仅要满足遮荫、降暑、隔声、净化空气和改善气候等多种功能和需求外,还应起到美化空间,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作用,通过园林设计,应让居民有一种对城市的归属感,并是这些园林成为城市不是缺少的一部分。但许多规划绿更重视园林绿地结构和功能的规划,而忽视了一些细节的和更为人性的东西,在论证和研究方面不足,比如在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的结合上,在屋顶绿化和室内绿化的设计上,在树种的选择与搭配上,是否充分考虑季相和景观的变化上,植物与建筑景观的协调上,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设计人员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着一系列工作,发达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及相应管理都非常注重全面而细致的专业设计,并非常关注长期规划管理细则的制定的实施,而在国内,为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追求大树,忽视实生苗的使用,反生态种植的模式一直存在,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实际上我们应积极发挥植物本身的自然性能,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 4结语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它结合了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林学、植物学、环境生态科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设计中实现知识的交叉,所以,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摘要】 园林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城市开发的越来越完善,绿化土地益来益少,水资源越发紧张,如何建设节水型园林就成为了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必须要提高重视的地方。当前我国在园林规划上未着重涉及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本文就此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节水型园林规划建设的意见,以期对促进我国节水型园林规划有所帮助。 【关键词】节水型园林 园林规划设计 措施 引言: 水资源是万物得以延续的必备物质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国是资源大国,服员辽阔,资源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够均匀,尤其是水资源南北东西差距大,水资源短缺情况严重。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各种城市河流干涸、地下水被透支等现象逐渐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作为净化和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的园林也日益面临着缺水的状况,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各地绿化工程用水巨大,但绿化用水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不少城市绿化植被出现了枯死的现象。发展城市绿化提升百姓生活质量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之间的矛盾,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日显突出,因而,加强节约意识教育,推广节水园林灌溉技术等,环节绿化用水缺口问题是当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节水型园林规划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节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节水设施更是极少得到重用。在园林工程的设计环节设计师往往忽视了节水意识,重点放在了如何体现园林的美观与舒适度上;在园林的施工和保养环节大都采用洁净水或者自来水来进行灌溉以保障绿化植被的水分所需而没有考虑到使用非常规水来进行维护,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而且还可能造成了居民用水的紧缺。从我国南方大多数城市园林灌溉方式中可以发现依旧采用的传统的灌溉手段,尤其是挂与马路围栏植物的洒水上,大部分水流向了路面,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增加了园林事业对城市用水的消耗量。 在园林设计与规划环节上,不少设计师通过模仿乃至抄袭,复制出了类似的园林工程,虽达到了美化城市的效果,但却失去了自己的风格。更为严重的是在诸多园林工程当中,未切实考虑到当地的风情和植被特点,盲目的引进欣赏度、美观度高的植物,而并没有考到其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人们的喜好,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如一些缺水城市引进南方物种,却因水分给养不足而出现大量枯死现象,不得不重新种植新植被,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害,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二、促进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措施 (一)推广节水灌溉 我国城市化发展虽然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园林规划与建设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在园林绿化灌溉环节中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更没有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认证与考核其工作状况,存在监管的漏洞。当前我国水利管理部门紧紧负责农业用水的灌溉管理,不负责管理景观灌溉用水,而城市园林建设和主管部门也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与此相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园林管理协会组织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极大地推动了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 发展节水灌溉不仅仅要在农业用水上进行大力推广,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上也同样极其重要。在园林设计与建设中应转变传统的仅求美观不顾生态效益以及节约资源的理念。在设计环节中可增加使用集成,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按时定量供给水分;根据不同的植被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式,选择经济合理,费用适当的供水方法,尽快替换原始的水车水枪供水,减少水源浪费,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如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灌水等先进的灌溉方式以达到节能、节水、节约人力与物里的目的,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植被在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条件所需水分量进行灌溉。 同时在园林绿工程当中应合理选择使用节水设备,在现已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组成灌溉设备的管道、管件、控制组件等多数不是园林灌溉专用器材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更换,从当前来看会带来资金的压力,但从长远利益而言利大于弊。 (二)加强非常规水的利用 水资源不仅包括可饮水的水还包括各种生活污水,当前城市非常规水量巨大,未进行二次使用或多次循环使用在当今时代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生活污水经过特定的技术处理完成可以进行二次使用,如洗车,浇花等,更可以用以灌溉城市绿化工程,雨水经过收集其贮存量也是惊人,海水、苦咸水等经过处理也同样可以达到灌溉的标准甚至是引用的标准。建设节水型园林不仅在于发展节水设备,还应在用水上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集水,建设贮存池以收集雨水;增加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提高渗水率,以达到开源节流的双重目标。其一,通过可增加的非常规用水量,提升水的循环利用率;其二,降低园林绿化工程水资源的消耗量,降低灌溉水在运输,灌溉环节中浪费量;其三,因地制宜,选种适合气候与环境的耐旱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而且还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三)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建设节水型园林工程在植被的选种上应当以乔、灌木为主体,以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导,强调绿量和生态效益。从当前园林绿化成功的经验中可以得出,乔灌木对水分的需求远远低于绿化中常见的草坪,且其生态效益也较之高出许多,50 平米生长良好的草坪产生的生态效益仅相当于10平米左右的树木。因而,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者在植被的选种不仅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种适宜的植被,且应从生态效益进行衡量,选种以树木为主体,努力提倡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减少或杜绝建设以草坪为主的园林现象。此外,在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应从加强本土植物的应用,减少外来物种的种植,这样不仅利于降低园林工程的成本,在抵抗病虫害、节省杀虫剂、减少施肥、保护环境等方面与外来引入植物品种相比本土植物更具优势。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支配行为。在发展节水型园林绿化工程过程中加强对从业人员节水理念的教育不可忽视,从我国目前园林灌溉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上分析,其综合素质还较低,大学学历者寥寥无几,在环保节能意识上较为薄弱。不少绿化行业从业人员对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不甚了解,在园林绿化维护和保养过程中操作不规范,节水意识不强。使用喷头喷灌操作简单,但是未做到控制水量,精准灌溉的目的导致灌溉不均匀与不全面,使得部分植被因缺少而枯死,部分因灌水过多而被淹死等现象。从党的十七大中可以看出,节能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发展中必须要不断加强的环节,建设节水型园林必将是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节约用水意识,发展节水型园林理念赢是当务之急。 三、总结 发展节水型园林利国利民,节省了政府财政支出跟节省了宝贵的水资源为子孙后代保留了生命延续的“源泉”。建设节水型园林不仅需要新的技术来支持更需要专业的人才投入到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当中,因而,我们过不仅要大力提成节能与可持续化发展的思想,大力宣传节水意识,提升全民节能思想,还应加大培养专业的,合格的园林绿化设计人才。同过加强与国外成功的,先进的节能型园林建设大师们的交流与合作,改变我国园林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达到美学与环保与节能的目的,增强对园林事业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逐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积累经验,不断开拓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节水型园林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生态园林建设。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谈目前我国园林规划设计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对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作以下探讨,供其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 园林设计 1 园林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园林设计被经济利益驱动 很多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工程建设都是同一单位或个人,为了能使设计方案被接受而在设计中不顾科学,一味地迎合领导的意图和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树种或自己有的苗木而随意规划。这是产生园林观赏效果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们这里很多单位及街道的绿化都中了这个圈套。到处都是塔柏、雪松、广玉兰、桂花等少数常绿树木,花少,色暗,四季无变化,覆盖率低,且许多植株的规划密度过大,不利于植物生长,一定年限后相互拥挤,不是不易移植就是移植无地方栽,造成浪费。一些人不是充分发挥自己设计方面的才能,而是不顾科学规律,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和迎合领导的意图,或完全成为当官者思想的执行者,换一位领导换一种设计方案,麻城市金桥大道的绿化规划就是这样:前任领导决定建设路中用花坛分隔的双向车道,两边有雪松作行道树,换了领导又取消分隔花坛,雪松也被换成了香樟,前后折腾造成了一百多万元的损失。现在还有整条街道用棕榈或香樟作行道树的一块板模式。如果设计人员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论证,坚持原则,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1.2 园林设计中不负责任的现象 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又有困难,出现问题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或者要改变设计方案或是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如花坛确实漂亮但与环境不一定协调,有的雕塑艺术性不强,费用高,或设计在某处的景点多年仍无定论,有的地方假山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或植物配置不当导致绿化覆盖率低或其他功能不能达到。所有这些如果在设计完成后及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项绿化指标,分析论证,即可避免。 2 林规划设计论证的内容 2.1 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2.2 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2.3 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2.4 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2.5 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2.6 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3 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4 对园林设计论证的管理 4.1 园林设计的论证应作为该项设计审查的必要条件 园林设计必需附有对设计的论证,至少对设计的指导思想、各项指标、建设成本有详细的分析,否则设计的审查就通不过,审查时各项指标未达到也不能通过,直到真正满足各项园林要求为止,这样就能保证设计的可行性。 4.2 园林设计论证应作为实施和将来对该项设计评价的重要依据 由于园林建设水平的评价没有统一评价标准,很多单位的园林建设效果不理想。至于经济负担的提高,有的是设计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建设方面的原因,但很难将责任明确。设计的论证能作为有效的依据,你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要求等都可以作为评判责任的标准。不负责任的设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应予以赔偿。这样使园林设计逐步规范,以保护绿化单位的合法权益。 5 结 语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环保节能节水型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探讨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不但能美化城市环境,也能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有效地为城市储存水资源。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实现园林的环保节能和节水的功能,所以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至关重要。 关键词:环保;节能节水;园林;规划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绿地的建设面积、人均绿地占有面积也将越来越大。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美化城市景观,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已为人们所认同。但是,伴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绿地面积的日益增加,环保节能节水型园林是当今研究的重点。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推广节水灌溉 目前, 我国的园林灌溉工作还没有明确的行业管理,园林节水灌溉领域也没有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认证、考核等具体工作。我国水利部只管理农业灌溉,且主要管理国产设备的生产和应用,并不负责园林灌溉,而主管城市园林的建设部也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相比之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园林灌溉领域的协会遍布各个城市,组织非常完善,政府监管也比较严格,极大地推动了园林节水灌溉的发展。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方式。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有必要改变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考虑采用综合的、智能化的城市园林灌溉系统。可根据不同园林植物的特点和种植方式,采用经济、适宜的灌溉方式,尽快改变以水车拉水、人工喷淋为主的传统灌溉手段,科学合理地选用喷灌、微灌、滴灌、根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并尽可能应用智能化、精准化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显著降低人工管理的费用,而且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根据不同植物群落的需水特性采用不同的灌水方式和不同灌水量,从而实现适时、适量灌溉。用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量灌水,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注重选择园林专用的节水设备。在现已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组成灌溉设备的管道、管件、控制组件等多数不是园林灌溉专用器材,不仅设备使用寿命短,而且也达不到园林喷灌的标准。由于园林设计者在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时对灌溉设备性能了解不够,时常表现为喷头布置随意性大。因而日常生活中常出现漏喷、超界喷、过量喷等现象,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影响了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因此,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多了解灌溉设备性能,多选用节水效果好的园林专用的灌溉器材,从而真正实现节水型园林的目标。 三、合理应用雨水资源 雨水也是非常宝贵的水资源。雨水本身可以作为生态用水和其它杂用水源的补充,还可采用回灌或渗透补充地下水,充分发挥地表水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改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结构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群增加,密集度加大,混凝土、沥青等硬化路面面积也在加大,雨水自然渗透地面减少,同时由于排水系统的改进,使市区降雨的绝大部分以地面径流形式排除,回补的地下水量已经很少,把那些白白流失的雨水资源充分地收集并适当处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还可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缓解排水管道负担、减少污染负荷。因此,应用雨水作为非饮用生活用水将越来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雨水的回收、净化处理也是保护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未经过处理的雨水造成的污染不可忽视。降雨过程中,空气中含有的溶解性气体、悬浮物、重金属以及细菌等会随雨水径流运动,因此雨水中的COD、SS、N、P、细菌等比较高,再加上和城市化相伴随的人口集中、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加速,造成城市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所以,把具有污染与资源的双重属性的雨水资源重新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势在必行。 雨水的工程规划设计利用应该与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城市防洪、生态景观改善相结合。雨水利用方案设计时应遵循综合性原则,并因地制宜,择优选用。城市雨水利用涉及污水处理、景观园林、生态等多专业内容,在选择合理方案时,要因势利导,根据现场的气候、降雨、水文地质、水环境、水资源、给水排水系统、建筑布局、园林道路、地形地貌等各种具体条件,充分考虑水量平衡、水力计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总体规划方案,力求使城市环境、美学、人和自然生态和谐统一。 四、科学估算园林工程的建设成本及管理维护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工程,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应正确把握建筑,铺装,水体,绿地等要素的比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关系到城市的综合环境,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都市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再好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都应与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都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减排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大政方针相一致。所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设计方案符合节能环保和节水的要求,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关于园林规划设计的思考 摘要: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园林规划;人性化;生态性设计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风景园林学核心技术问题等,探讨了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几点建议,以促进中国特色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景园林新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如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在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出现了有市中心转向城市边缘的发展趋势,群众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程度不断加深,其工作领域也要随之扩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因此,任务的艰巨程度不断上升。但是具体实践过程中,符合大众要求并同时得到专家认同,还能成为城市经典之作的作品很少,对此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一、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现如今开始模式化、量产化的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空洞的规划设计理念,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也就导致理念与方案失去了必要的连贯性;地方传统特色的缺乏,形式的肤浅花哨;盲目加深设名品精品意识,形式上的美得以体现却忽略功能的重要性,也就失去对人性的关怀,可持续发展也难以再实现,群众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工程作品方案的理念不能如实体现,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未落实,更有甚者具体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都没有;作品缺少科技应用元素,两者毫无直接联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没有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实际结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 二、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实践时出现问题的原因 (1)设计者和策划者专业素养、水平的局限性 实践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显然与设计者的素质的局限性和综合能力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存在必然关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质量受到设计者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2)由行政管理造成的非专业化干预 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几乎是由非专业人士领导专业人员是行政管理的非专业性干预的主要表现;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在行政管理中被忽视,随意改变设计作品的延续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现如今盛行模仿和抄袭他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社会各方面相对较薄弱,个人作品容易被模仿、抄袭。虽然我国已制定的知识产权法比较完善,但从实际操作过程看,对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保护力度不够。因此,“似曾相识”成为我国从南到北的园林规划设计的一大特点。 (4)风景园林中的传统和现代认识和处理不得当 现在大量靠模仿、复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存在致命性问题,一批批毫无竞争力的园林景观利用相同的空间来制造,而不在设计思维的基础和继承传统的艺术手法上,挖掘其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5)规划设计运用到现实当中的限制 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这类大型的风景园林工程通常是政府主持的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所以这些工程往往处在实间限制当中,并且这也是最大的限制更是底线,较少的工程总时间必然缩短设计方面的时间段来敷衍了事。 (6)科技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影响 规划设计者面对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所给的设计思维和方法有了更多不同的选择,如以遥感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对在实现程度、实施速度等很多地方产生广泛影响;以GIS为代表的应用开发,可以帮助规划设计者们选择更合理的决策。现代生活方式的满足对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高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大多数规划设计者为了凸显其水平的高档而应用科学技术进行虚拟假设,实质上并没有把分析的成果落实到设计的实践当中去,不仅做了无用功而且使得前后联系全无,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三、几点建议 (1)行政管理的科学合理 决策者应该具有专业素养,理性的行政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足够的绿量,讲究的构图,精良的施工,体现人文关怀性和独特创新性,这些才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把准确的设计立意,确定准确的设计框架,把项目放到环境建设中,对其形式、性质、功能等准确定位。 (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知识产权保护既包括计算机软件的保护。所有参与者与受益者都应树立保护意识,还涉及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作品的保护,如图、模型、文字等作品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合法权益受侵害时,有效地防止经济利益的外泄;唯有充分认识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侵权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只有知识产权得到保护,才能维护作者利益、鼓励创作积极性、推动创新。 (3) 群众参与设计方式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是使用者,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群众生活质量。当前设计者、决策者、受益者三者之间存在一条狭隙,园林设计应该摆脱这条狭隙,前两者都应倾听公众的期许,满足群众需要。群众会有效地对两大主体进行制约,形成较为合理的大众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决策的方式。三者相互影响、制约,平衡使用者的各种需求,能够尽量克服片面性。并且促进人民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和人民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监督,减少暗箱操作一系列违规事件的发生,推动风景园林设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4)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结合 传统园林的长期演变与其之后的不断发展,已被社会认可,而园林的发展方向则由现代园林则代表,现代园林是时代的产物。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各方面都相距较远,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选择中,只是单方面的选择任意一方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在选择设计方式时应该灵活运用两种设计方式,促进现代园林和传统园林的有效融合。而且我们还应注意到现在的科学世界是相容相通的,也就是风景园林设计并不是一门孤立的科学。所以说,行为学、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科学都应结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继续更快更好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艺术。 四、结语 对于现今的中国而言,中国风景园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中国风景园林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苗木与材料供应商、管护单位、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与生态两大核心技术的相互交融,形成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的中国特色风景园林.并将其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推动我国社会建设。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论中国山水画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摘要:中国园林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它的发展时期正是山水画,从开始出现到具有卓越成就的时期。山水画对园林有巨大的影响,山水画的风格是形成园林风格的基础,它的无灭点的运动的透视法,以及它的无限的,流动的空间意识,决定了中国造园的方法和路线。山水画论中的一些内容实际是用于造园的,园林布置是山水画内容题材在真正空间中的实现。它实际就是一副立体画卷,许多造园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山水画家。我是一个建筑规划设计专业工作者,青年时代曾跟河北著名画家李根顺先生学过美术,对山水画构图艺术略知一二,今阐述一下中国山水画对园林影响的粗浅认识,分析美术与园林两者的联系,取其精华,对进一步研究、探讨,继承园林遗产并在新的园林中加以运用,无疑是一种启示。 关键词:山水画 园林规划设计 一、 追求意境 凡山水画,意在笔先。山水画最讲究意境,画家和欣赏者通过作品,而感情融合地互相了解和互相合作产生丰富的想象。所谓绘景,是手段,写情才是目的,这是山水画的精髓。画家作画历来是重视立意的,古人说:“作画先立意”,不赞成那种拘泥于形似的画风。由于山水画影响着园林,所以意境成了检验绘画和园林的一条重要标准,好象是做文章,先有一个好的主题。园林组景没有立意,构图将是空洞形式的堆砌,所以立意的好坏,对整个园林设计的成败至关重要。在我国,园林传统史上,立意着重艺术意境的创造,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却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特色。按照自然山水的内在规律,用写景的方法,比如,通过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则活,曲径小桥使人心旷神怡,亭谢楼阁使人浮想联翩,在人心灵中的感受,不需要用文字说明,全由自己去理解,领悟。虽然在尺度上与真山真水不相同,但创造的意境是一致的,可使人们联想到大自然而恍若置身于真山真水之中,可见,山水画的主题是通过人工对自然大与小,真于假,虚与实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刻意安排,经过对各种景象的取舍加工,高度概括,再现出典型化的自然山水,给人一种特有的感受而体会出意境,所以每个公园设几个景区,哪个建筑是全园的制高点,哪个景点是全园的高潮或趣乐中心,都要围绕主题一一推敲,取舍加工。园林的组景建筑和景区命名大多属某种艺术意境的概括,常常通过匾额,楹联点染出建筑主题。比如,避暑山庄的“南山积雪”“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圆明园的“平湖秋月”“西峰秀色”“别有洞天”“曲院荷风”等等,反观我们今天在进行公园规划和园林建筑的实践中,设计人或者忽视对艺术意境的创作,致使设计平庸。但也有这样的情况,虽然创造了良好的艺术意境,但在建筑命名上,下功夫不够,消弱了造景效果,经常看到,诸如:“水上餐厅”“东大门”“西大门”“山顶游廊”等一般的称号,与我国优秀的园林建筑传统大相径庭。 二、布局设计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画家探索出一系列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对于正确处理构图上的种种矛盾,丰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园林布局设计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1主宾。主是主体,是景点中心。宾是副体,起陪衬作用。有主无宾,则孤独,有宾无主,则散漫。一副画须根据内容需要,先定宾主,主体必须突出,不能喧宾夺主,宾主要互相照应,避免平庸散漫,但主体不能放在画面的正中,那样太呆板,也不能放得太偏,那样不显眼,影响到园林就往往以哪一个景点为中心,还是以建筑物为中心。比如,北海的白塔,颐和园的佛香阁,其他建筑都处于从属地位,烘托主景,显示出君臣或主仆关系,突出了主题。 2呼应。画中和园林中的一切物象要互相关联,有呼有应。山与水,树与树,山石、房舍、云水一切物象都要互相照应,它们既是独立的物象,又是互相关联的统一体。这样才诗情画意,生动有趣。 3虚实。在画面上和园林构图,物象是实。空白、水是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可以形成对比。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补充。山水画中,还有一种“以虚破实”的表现方法,由于画面太实,空白中画些房子或人物作为画面的主点,因为这个主点周围都是空白,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比如,影响到园林在大片湖面上的小船和湖心亭等都可成为虚中的实,形成主点,十分突出和动人。 4疏密。园林设计受山水画的影响,忌平、忌齐、忌均。园林建设要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均齐。疏与密是互相依存的,没有疏就没有密,没有密也就没有疏,而且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这样才能变化多姿,韵味无穷。古人说:“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要大胆地拉开疏与密的距离,才能打破均齐呆板局面,使画面生动活泼。但“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所有,还得有景;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感到窒息。这是说不能光从形式上去追求疏与密,要着眼于全园的意境与气韵,才能是疏处有景,密处有韵,形成很多生动活泼,形式各异的空间。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中职学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为了适应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该文在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即实施多学科穿插式教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正激励法教学等;并提出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其中,课堂互动式教学包括理论与案例、实践互动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正激励法教学包括课堂教学正激励法和成果展示正激励法。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是学生提高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操作技能、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在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掌握园林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园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服务于园林事业的发展。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能够掌握基本概念,明确设计的实质和要点,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手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园林设计、园林管理、绿化施工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特点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重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力图将基本原理“讲易、讲透”,并结合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参观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欣赏古今中外的园林,进而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掌握园林艺术的有关知识。实践性强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最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多学科穿插式教学 由于园林专业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分配存在一些不合理性,所以很多学生对一些专业基础课,甚至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的重点;要鼓励学生注重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园林花卉和园林树木课程的学习。 掌握园林花卉和园林树木方面的知识是做好园林规划设计的前提,没有相关的植物知识体系,所有的园林设计就没有了活力。因此,我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课程的穿插式教学,将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历史、地理、艺术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关注各种媒体对相关行业的报道,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知识网络;鼓励学生多了解个人为人处事的礼仪常识、待人接物的哲学理念,重视培养与人沟通、协作、处理事务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的修养。 (二)、课堂互动式教学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方法,而注重各个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 1、理论与案例、实践互动式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设计艺术原理等理论知识是自成体系的,课程教学要将这些原理清晰、系统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由于园林规划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方面地讲授设计艺术原理显得过于空泛,所以要结合实际的经典设计案例进行讲解。在案例的讲解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的讲授,使理论与案例互动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既能加大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又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此外,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可将理论知识讲解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即在每一次课程理论讲解之后都安排相应的设计实践,如植物配植、道路两旁绿化、单位绿地设计实习等。在每次设计实践之后,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教师一对一地对学生的设计做出点评,将有利于理论知识与设计技能的相互融合,从而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两方面同时得到提高。 2、师生互动式 师生互动式包括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鉴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应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采用“讲课-讨论-讲评”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讲评学生课程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除了教师要进行讲评以外,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讲评。在讲评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将设计作业转换成电子文档,然后模拟园林设计招标现场,安排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做设计方案汇报。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方案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和具体的设计手法;然后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每个学生既可以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设计作品,又可以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正激励法教学 激励法是指通过对某种思想行为的肯定,使之得到强化和推广的方法。它包括了信仰和目标激励、精神和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3种类型。正激励法就是通过奖赏对某种行为予以肯定,目的是鼓励这种行为可以继续进行下去。激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经被普遍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学校教育借鉴。在中职学校,使激励极富科学性和艺术性地贯穿于学校文化,以长久地提高学生的士气,显得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正激励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应该具有自由灵活的设计思维。教师对学生设计能力的信任,可以激发他们扩展更大的设计空间。所以,即便学生只是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并且详细指出每一次的设计作品好在哪里、不足之处是什么、还需要做哪些改进等。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观念创新在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尽管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更好地融入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发展中,是景观设计人员考虑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现代园林设计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观念创新应用于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论述了创新观念的具体应用,以使我国园林规划建设更能满足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创新观念;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具体应用;作用 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三大主要园林体系中东方体系的创始国和继承国,尤其中国古典园林更是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园林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西方现代园林共同成为中国景观行业的两大山脉。为了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能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现代园林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创新观念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作用,成为排在景观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现代园林设计建设现状 (一)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处于起步阶段 在国际上,景观规划设计一直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专业学科存在。但是在中国,这一学科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正经历着结构分化、重组、转变,以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并满足其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东方园林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典型代表,历经千百年,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却逐渐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脱节,日渐不能满足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的需求。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我国景观规划设计呈现出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需求,我国景观规划设计正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使得我国景观规划设计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尽管如此,古典园林作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其中蕴含的精髓文化是我们所不能抛弃的。因而,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应充分结合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优势,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风格。 (二)缺少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目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上具有一定问题。全国各地有着诸多园林景观建筑,但是从南到北鲜少有个性化突出、耐人寻味的景观建筑,照搬模仿的现象尤为严重。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园林景观建筑物,由于缺少创新理念,以至于限制了我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三)景观规划设计中场地意识淡薄 由于人口众多,千百年来我国城市户外环境一直十分匮乏,以至于尽管设计中缺少场地设计意识,园林中往往没有为居民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满足人们的游憩需要。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有着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有良好的视觉形象,二是具有优美自然的绿化环境,三是满足人们日常休闲活动健身的适当场地。这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重视“硬质景观”,轻视“软质景观” 我国大多园林规划设计中比较重视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轻视绿地、林荫这一类“软质景观”,导致园路、园林建筑、石料、金属材料等硬质景观所占比例过大,人工营造的气氛过于明显,有的项目硬质景观工程造价甚至超过65%;而绿地、林荫、水系等经常处于从属地位,自然的气氛被大大弱化,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二、观念创新应用于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国古典园林设计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可是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仍然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许多领域还须相关专业人士一一进行钻研与探索,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日渐完善。环境生态、景观形态与游憩行为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三大理念,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对其理解不甚相同。为此,人们应该跳出学科、专业、背景等各方面的限制,以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检验、城市现代化需求为出发点,使古典园林设计理念与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规划设计观念的创新。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本质要求 规划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人居环境质量有着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有更高的要求;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乡二元化矛盾日益突出;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日益严重;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不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上述这些问题不是传统园林设计能独立够解决的,也不是西方景观设计能够独立解决的,它需要园林设计师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超越城市的限制,以跨学科的视野来考虑新时代园林规划设计问题。唯有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创造性的思维,才有可能解决这一系列的宗错复杂的难题。 创新能够为其来到更大的价值、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园林景观建设也是如此。园林规划设计除了要打破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的局限。优秀园林规划设计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规划设计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理性思维;二是,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应变、始终创新,真正做到独具匠心、别树一帜。 (三)我国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兴起与发展的必然条件 与国际百年学科专业历程相比,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仅有十几年历史,但其有着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使得园林景观建设项目日渐增加、市场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如今,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的项目类型、规模和深度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比如,城市绿地系统已经从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脱离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规划设计项目。还有新兴的滨河区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新型居民区规划设计等都是景观规划设计扩展的具体表现。 园林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浅析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绿化环境意识的增强,地被植物也被广泛运用到园林规划中来。本文就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它的应用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地被植物;园林规划;配制应用 前言 在植物学中,通常所说的地被植物指的是比较低矮密集的覆盖在地表层的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一般经过简单处理后就可以代替草坪。当然,草坪也是地被植物的其中一种,它们具有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吸收尘土以及美化环境等作用,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些地被植物一般被铺设在广阔的裸露坡地、平地以及林间空隙等比较适宜的环境。通常我们都用低矮来形容地被植物的特征,植物学家们一般把地被植物的高度控制在一米左右。地被植物有很多的独特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园林规划中:因为它有特别强的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而且净化空气的能力也特别强;有些地被植物的种植时间比较长,可利用和供人们欣赏的时间也较长;还有些地被植物的隔音和降低噪音的效果也比较明显;有个别地被植物还可以当成药材来用,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从以上地被植物的种种优点表明,对地被植物恰到好处地充分利用,让地被植物的功能得以发挥出来,还可以体现出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因为地被植物独有的特性,在园林规划中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它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比较随意,可以种植在树木底下、河溪边、石头边以及草坪上等,让它们根据环境不同进行随意种植,,都可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但在实际操作时,还有一些方法需要注意并值得推荐: 1.优先选择本土植物 地被植物的性质不同它所需要的环境和气候也不尽相同。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大国,不同地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会有差别。在园林规划中,要根据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规划方案,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气候的地本植物。 (1)选用本地植物来进行园林规划,不用把气候和环境条件考虑在内,本土植物对本地土壤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能力非常强,随便把它移植到哪个位置,它都能够茁壮成长。选择本土植物进行园林规划,还可以省财省力,避免资源浪费,可以形成本地的独具特色,显示地区的标志和风格。 (2)本地野生地被植物品种很多样,因此可以根据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需要做不同的安排。对本土地被植物的整合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规划中,可以避免外来植物对本地植物带来的侵袭和负面影响,让本土植物能保持协调稳定。因此,选择本土植被是园林规划的首要选择。 2.实行生态配置 对园林的植物规划并不是可以随便搭配,对它们的配置都要根据环境的不同来进行合理搭配。对所选择的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速度等长成后可以覆盖的面积都要全面了解,要与旁边的乔、草、灌等相互映衬,让它们之间构成一个整体的植物群,才能达到最佳的搭配效果。 3.对植物的高低也要合理配搭 按照一般情况来讲,地被植物都是被种植在乔灌木的下面,不仅可以起到填充作用,还达到了衬托的作用,这就是地被植物对高度的合理搭配显现出来的效果。如果乔灌木的树杈分支点比较高时,可以对应选择一些比较高的地被植物;如果树杈分支点处于比较矮的状态,就可以选择贴地型的地被植物。这也就说明,对植物间高度的协调搭配也很重要,也属于植物生态搭配其中的一种。 4.对搭配的色彩要进行协调 地被植物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颜色也五彩缤纷。在设计园林方案时,对乔木灌合理配搭除外,对它们的颜色也要讲究相互呼应,让它们根据不同的季节呈现出相互辉映的效果。 二.怎样让地被植物在不同园林中的景观规划得以发挥 时代经济的发展,园林规划也随着发生改变。随着人们对绿化环境问题的重视,园林规划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绿化环境达到的效果都很讲究。地被植物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可以表现在下面几点: 1、绿化公园和游览区 现在的城市公园已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而且也是人们欣赏花草美景的好地方。草本花卉和草坪经常被应用到公园或者游览区,还可以适当栽些鸢尾和美人蕉等。随着季节的变化,可以植些季节性的植物,比如到了春天的时候可以在柳树底下植些二月兰,阳光洒在柳树上面,会让人流连忘返。 2.绿化街道和广场 当前阶段我国的街道和广场绿化做得很不到位。这些公共场所过往车辆非常多,带来了很大的灰尘,而且日照当头,缺少灌溉设施,导致它们的成长受到影响。针对这些情形,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生长对环境要求不太高的地被植物,并要注意上下层的合理搭配,还要选对花期进行栽植,让这些公共场所生机盎然,四季如春。 3.在比较宽广的街道的分隔带花坛的绿化 有些城市的道路分隔已经用花草树木来替用栏杆,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思想。在划分界限时,可以种植美丽的树木供人观赏,还可以采用地被植物例如杜鹃、桅子花等。根据它们的格局合理布置,不仅维护了交通,还可以美化环境,供路人观赏。 三.结束语 近几年在对园林规划时,地被植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每种植物都有它们的独特性质,要对每种植物进行全面了解并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它们在绿化环境中发挥作用。绿化工作者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对地被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它们的生长环境都要全面了解并掌握,才能对它们合理配置,让它们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以供人们观赏,还能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 安全技术存在的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及家庭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全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 都防不胜防。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从技术上来说,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由防病毒、防火墙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无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目前广泛运用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pki技术等。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或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当一个网络接上internet之后,系统的安全除了考虑计算机病毒、系统的健壮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墙技术完成。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其次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再次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降低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二)数据加密技术。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的网络。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对动态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地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个推知另一个,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2.非对称加密。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三)pki技术。pki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恰恰成为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的首要选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而进一步保护客户的资料安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络的不安全性。1.1网络的开放性,由于现代网络技术是全开放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攻击。这其中可能存在来自物理传输线路的攻击,也有肯那个来自对网络通信协议的攻击,也包括来自于本地网络的用户,还可以是互联网上其他国家的黑客等等。1.2网络的自由性,大多数的网络对用户的使用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自由的上网,和获取各类信息。 这也为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操作系统作为一个支撑软件,使得你的程序或别的运用系统在上面正常运行的一个环境。操作系统提供了很多的管理功能,主要是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安全性,系统开发设计的不周而留下的破绽,都给网络安全留下隐患。 1.操作系统结构体系的缺陷。操作系统本身有内存管理、cpu管理、外设的管理,每个管理都涉及到一些模块或程序,如果在这些程序里面存在问题,比如内存管理的问题,外部网络的一个连接过来,刚好连接一个有缺陷的模块,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系统会因此崩溃。所以,有些黑客往往是针对操作系统的不完善进行攻击,使计算机系统,特别是服务器系统立刻瘫痪。2.操作系统支持在网络上传送文件、加载或安装程序,包括可执行文件,这些功能也会带来不安全因素。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文件传输功能,比如ftp,这些安装程序经常会带一些可执行文件,这些可执行文件都是人为编写的程序,如果某个地方出现漏洞,那么系统可能就会造成崩溃。3.操作系统不安全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创建进程,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和激活,支持被创建的进程继承创建的权利,这些机制提供了在远端服务器上安装“间谍”软件的条件。若将间谍软件以打补丁的方式“打”在一个合法用户上,特别是“打”在一个特权用户上,黑客或间谍软件就可以使系统进程与作业的监视程序监测不到它的存在。 (三)防火墙的局限性。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保护屏障.它是一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security gateway),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是综合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将安全操作系统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等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我们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安全技术必须结合安全措施,并加强计算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此外,由于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技术是不分国界的,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来共同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病毒等问题。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简谈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方面,对校园网的安全性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 内部网络安全 防火墙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问题,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计算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分析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方法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教育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目前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内容,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目前已较为成熟的网络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方法;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问题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研究 摘 要:如果我们的计算机安装了操作系统, 并处于网络中。那么在计算机黑客肆虐的今天, 作为一名用户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防御?当今开放的信息系统必然存在众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仍将继续。在这样的斗争中,安全技术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越来越受到it业的关注。主要论述了网络安全技术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安全;安全技术 1 个人计算机网络安全 1.1 个人计算机在网络中所遭受攻击与入侵手法的分析 (1)安全漏洞。 许多系统都有这样那样的安全漏洞。其中一些是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本身具有的, 如tcp/ip 协议的缺陷常被用于发动拒绝服务入侵或攻击。这种攻击的目的通常是消耗带宽或消耗网络设备的cpu 和内存。入侵者通过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的数据包, 并几乎占取和消耗该服务器所有的网络带宽, 从而使其无法对正常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 导致网站无法进入, 网站响应速度大大降低或服务器瘫痪。对个人上网用户而言, 可能遭到大量数据包的入侵使其无法进行正常操作。 (2)电子邮件入侵方式。 电子邮件是internet 上运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通讯方式, 入侵者往往会使用一些邮件炸弹或cgi 程序向目标邮箱发送大量内容重复、无用的垃圾邮件, 从而使目标邮箱被塞满而无法使用。 (3)防范特洛伊木马程序。 特洛伊木马程序是一种黑客软件程序, 它可以直接侵入计算机系统的服务器端和用户端。一旦用户打开附有该程序的邮件或从网上直接下载的程序后, 它们就会像古特洛伊人在敌人城外留下藏满士兵的木马一样留在用户计算机中, 当用户连接internet时, 此程序会自动向入侵者报告用户主机的ip 地址及预先设定的端口。网络入侵者在获取这些信息后, 就可任意修改用户主机的参数设定、复制文件、窥视硬盘中的内容信息等, 从而达到控制目的。 1.2 对网络攻击与入侵进行防御的方法 (1)把guest 账号禁用。 打开控制面板, 双击“用户和密码”, 单击“高级”选项卡, 再单击“高级”按钮, 弹出本地用户和组窗口。在guest 账号上面点击右键, 选择属性, 在“常规”页中选中“账户已停用”。另外, 将administrator账号改名可以防止黑客知道自己的管理员账号, 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安全。 (2)禁止建立空连接。 具体方法是打开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 control set/control/lsa”, 将dword 值“restrictanonymous”的键值改为“1”即可, (3)删除不必要的协议。 鼠标右击“网络邻居”, 选择“属性”, 卸载不必要的协议, 其中netbios 是很多安全缺陷的根源, 对于不需要提供文件和打印共享的主机, 还可以将绑定在tcp/ip 协议的netbios 关闭, 避免针对netbios 的攻击。选择“tcp/ip 协议/属性/高级”, 进入“高级 tcp/ip 设置”对话框, 选择“win”标签, 选择“禁用tcp/ip 上的netbios”一项, 关闭netbios。 (4)保障电子邮件的使用安全。 ①选择安全可靠的邮件服务。 目前, internet 上提供的email 账户大都是免费账户, 这些免费的服务不提供任何有效的安全保障, 有的免费邮件服务器常会导致邮件受损。因此最好选择收费邮件账户。 ②确保邮件账号的安全防范。 首先要保护好邮箱的密码。不要使用保存密码功能以图省事, 入网账号与口令应重点保护。设置的口令不要太简单, 最好采用8 位数。 ③对重要邮件信息加密处理。 可使用某些工具如a- lock, 在发送邮件之前对内容进行加密, 对方收到加密信件后必须采用a- lock 解密后方可阅读, 可防止邮件被他人截获而泄密。 (5)防范特洛伊木马程序常用的方法。 ①预防特洛伊木马程序。 在下载文件时先放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夹里, 再用杀毒软件来检测, 起到提前预防的作用。尽量避免下载可疑软件, 对于网上某些可疑的, 诱惑性动机比较明显的软件或信息, 一般不要下载, 以防染上“木马”程序。 ②禁止不明程序运行。 在“开始”“运行”中msconfig, 在“启动”选项中查看有没有可疑项目, 去掉前面的勾。 2 网络安全技术在商业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传输技术将继续沿用并发展,多方位的扫描监控、对后门渠道的管理、防止受病毒感染的软件和文件的传输等许多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未来防火墙技术会全面考虑网络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全、应用程序的安全、用户的安全、数据的安全,五者综合应用。在产品及功能上,将摆脱目前对子网或内部网管理方式的依赖,向远程上网集中管理方式发展,并逐渐具备强大的病毒扫除功能;适应ip加密的需求,开发新型安全协议,建立专用网(vpn);推广单向防火墙;增强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预警功能;完善安全管理工具,特别是可疑活动的日志分析工具,这是新一代防火墙在编程技术上的革新。 2.2 生物识别技术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一种更加便捷、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将全球带进了电子商务时代,它就是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第三代身份验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安全系数较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有很大的提高。人体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声音、面孔、视网膜、掌纹、骨架等,而其中指纹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唯一性、稳定性、再生性倍受关注。 2.3 加密及数字签名技术 加密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因此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21世纪的主流。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 不对称加密,即“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其中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分别称为“公开密钥”和“秘密密钥”。 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在电脑网络系统中使用的数字签名技术将是未来最通用的个人安全防范技术,其中采用公开密钥算法的数字签名会进一步受到网络建设者的亲睐。这种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非常简单:①发送者用其秘密密钥对邮件进行加密,建立了一个“数字签名”,然后通过公开的通信途径将签名和邮件一起发给接收者,接收者在收到邮件后使用发送者的另一个密匙——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如果计算的结果相同他就通过了验证。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邮件不可抵赖性的鉴别。②多种类型的专用数字签名方案也将在电子货币、电子商业和其他的网络安全通信中得到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谈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网络 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方面,对校园网的安全性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供大家 参考 。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 内部网络安全 防火墙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 发展 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 问题 ,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 计算 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 影响 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 分析 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 方法 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 教育 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 目前 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 内容 ,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 目前 已较为成熟的 网络 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 计算 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 方法 ;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 经济 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 问题 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 影响 。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 分析 ,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网络安全技术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防火墙的三种技术方式进行说明,并比较各种方式的特色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或效能损失。 并就信息交换加密技术的分类及rsa算法作以分析,针对pki技术这一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论述了其安全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网络安全;防火墙;pki技术 一、防火墙技术 包封过滤型:封包过滤型的控制方式会检查所有进出防火墙的封包标头内容,如对来源及目地ip、使用协定、tcp或udp的port 等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在的路由器、switch router以及某些操作系统已经具有用packet filter控制的能力。封包过滤型控制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效率高,但却有几个严重缺点:管理复杂,无法对连线作完全的控制,规则设置的先后顺序会严重影响结果,不易维护以及记录功能少。 封包检验型:封包检验型的控制机制是通过一个检验模组对封包中的各个层次做检验。封包检验型可谓是封包过滤型的加强版,目的是增加封包过滤型的安全性,增加控制“连线”的能力。但由于封包检验的主要检查对象仍是个别的封包,不同的封包检验方式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差异。其检查的层面越广将会越安全,但其相对效能也越低。 封包检验型防火墙在检查不完全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问题。被公布的有关firewall-1的fast mode tcp fragment的安全弱点就是其中一例。这个为了增加效能的设计反而成了安全弱点。 应用层闸通道型:应用层闸通道型的防火墙采用将连线动作拦截,由一个特殊的程序来处理两端间的连线的方式,并分析其连线内容是否符合应用协定的标准。这种方式的控制机制可以从头到尾有效地控制整个连线的动作,而不会被client端或server端欺骗,在管理上也不会像封包过滤型那么复杂。但必须针对每一种应用写一个专属的程序,或用一个一般用途的程序来处理大部分连线。这种运作方式是最安全的方式,但也是效能最低的一种方式。 防火墙是为保护安全性而设计的,安全应是其主要考虑。因此,与其一味地要求效能,不如去思考如何在不影响效能的情况下提供最大的安全保护。 二、加密技术 信息交换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 对称加密技术 在对称加密技术中,对信息的加密和解密都使用相同的钥,也就是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对称加密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交换一方有n个交换对象,那么他就要维护n个私有密钥,对称加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共享一把私有密钥,交换双方的任何信息都是通过这把密钥加密后传送给对方的。如三重des是des(数据加密标准)的一种变形,这种方法使用两个独立的56为密钥对信息进行3次加密,从而使有效密钥长度达到112位。 2、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解密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非对称加密体系一般是建立在某些已知的数学难题之上,是计算机复杂性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具有代表性是rsa公钥密码体制。 三、pki技术 pki(publie key infrastucture)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恰好是一种适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 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它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1、认证机构 ca(certification authorty)就是这样一个确保信任度的权威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颁发证书、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由ca签发的网络用户电子身份证明—证书,任何相信该ca的人,按照第三方信任原则,也都应当相信持有证明的该用户。ca也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电子证书被伪造或篡改。构建一个具有较强安全性的ca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与密码学有关系,而且与整个pki系统的构架和模型有关。此外,灵活也是ca能否得到市场认同的一个关键,它不需支持各种通用的国际标准,能够很好地和其他厂家的ca产品兼容。 2、注册机构 ra(registration authorty)是用户和ca的接口,它所获得的用户标识的准确性是ca颁发证书的基础。ra不仅要支持面对面的登记,也必须支持远程登记。要确保整个pki系统的安全、灵活,就必须设计和实现网络化、安全的且易于操作的ra系统。 3、 密钥备份和恢复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更新密钥和恢复意外损坏的密钥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和实现健全的密钥管理方案,保证安全的密钥备份、更新、恢复,也是关系到整个pki系统强健性、安全性、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4、证书管理与撤消系统 证书是用来证明证书持有者身份的电子介质,它是用来绑定证书持有者身份和其相应公钥的。通常,这种绑定在已颁发证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有效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已颁发证书不再有效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证书撤消,证书撤消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包括工作变动到对密钥怀疑等一系列原因。证书撤消系统的实现是利用周期性的机制撤消证书或采用在线查询机制,随时查询被撤消的证书。 四、安全技术综合应用研究热点 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克服了网络信息系统密钥管理的困难,同时解决了数字签名问题,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已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它带动了论证理论、密钥管理等研究,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密码算法面临着新的密码体制,如量子密码、dna密码、混沌理论等密码新技术正处于探索之中。因此网络安全技术在21世纪将成为信息网络发展的关键技术,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后,信息这一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需要网络安全技术的有力保障,才能形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研究、开发和探索,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以此保证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及安全技术的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将日益成为工业、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换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认清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采取强有力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将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分析了网络安全受到的一些威胁,并论述了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关键词:网络安全 威胁 技术 0 引言 网络安全技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一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的危害最大。 1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策略 1.1 物理安全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验证用户的身份和使用权限、防止用户越权操作;确保计算机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电磁兼容工作环境;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防止非法进入计算机控制室和各种偷窃、破坏活动的发生。 1.2 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常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各种安全策略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但访问控制可以说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 1.3 信息加密策略 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 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大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 1.4 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在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之外,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对于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地运行,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2 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由于网络所带来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使得网络使用者必须采取相应的网络安全技术来堵塞安全漏洞和提供安全的通信服务。如今,快速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能从不同角度来保证网络信息不受侵犯,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 2.1 网络加密技术 网络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加密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加密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选择上述三种加密方式。 信息加密过程是由形形色色的加密算法来具体实施的,它以很小的代价提供很牢靠的安全保护。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发表的各种加密算法多达数百种。如果按照收发双方的密钥是否相同来分类,可以将这些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密码算法和公钥密码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常规密码和公钥密码结合在一起使用,比如:利用des或者idea来加密信息,而采用rsa来传递会话密钥。如果按照每次加密所处理的比特来分类,可以将加密算法分为序列密码算法和分组密码算法,前者每次只加密一个比特而后者则先将信息序列分组,每次处理一个组。 网络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之一。一个加密网络,不但可以防止非授权用户的搭线窃听和入网,而且也是对付恶意软件(或病毒)的有效方法之一。 2.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firewall)是用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计算机系统或路由器等),在两个或多个网络间加强访问控制,以保护一个网络不受来自另一个网络攻击的安全技术。防火墙的组成可以表示为:防火墙=过滤器+安全策略(+网关),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在internet上,通过它来隔离风险区域(即internet或有一定风险的网络)与安全区域(内部网,如intranet)的连接,但不防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数据,从而完成仅让安全、核准的信息进入,同时又抵制对企业构成威胁的数据进入的任务。 2.3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nat) 网络地址转换器也称为地址共享器(address sharer)或地址映射器,设计它的初衷是为了解决ip地址不足,现多用于网络安全。内部主机向外部主机连接时,使用同一个ip地址;相反地,外部主机要向内部主机连接时,必须通过网关映射到内部主机上。它使外部网络看不到内部网络,从而隐藏内部网络,达到保密作用,使系统的安全性提高,并且节约从isp得到的外部ip地址。 2.4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 除了在传统网络安全技术上着手,人们开始在操作系统的层次上考虑网络安全性,尝试把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部分从内核中剔除出去,从而使系统更安全。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利用安全扫描系统检查操作系统的漏洞等。 美国国防部(dod)技术标准把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分成了d1、c1、c2、b1、b2、b3、a级,其安全等级由低到高。目前主要的操作系统的安全等级都是c2级(例如,unix、windows nt),其特征包括:①用户必须通过用户注册名和口令让系统识别;②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注册名决定用户访问资源的权限;③系统可以对系统中发生的每一件事进行审核和记录;④可以创建其他具有系统管理权限的用户。 2.5 身份验证技术 身份验证(identification)是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身份认证是系统查核用户身份证明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人们常把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验证(或身份鉴别)。 它的安全机制在于首先对发出请求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确认其是否是合法的用户,如是合法的用户,再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对他所请求的服务或主机进行访问。从加密算法上来讲,其身份验证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的。 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cih病毒及爱虫病毒就足以证明如果不重视计算机网络防病毒,那可能给社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也是网络安全技术中重要的一环。 网络防病毒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地扫描和监测,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防病毒必须从网络整体考虑,从方便管理人员的工作着手,通过网络环境管理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如利用网络唤醒功能,在夜间对全网的客户机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利用在线报警功能,网络上每一台机器出现故障、病毒侵入时,网络管理人员都能及时知道,从而从管理中心处予以解决。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网络安全技术初探 摘要:本文从防火墙、生物识别、加密及数字签名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网络安全技术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安全 防火墙 生物识别 加密及数字签名 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潮流,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银行转账等许多商业活动。现在商业贸易、金融财务和其他经济行为中,不少已经以数字化信息的方式在网上流动着。在下个世纪伴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全球电子交易一体化将成为可能。然而,开放的信息系统必然存在众多潜在的安全隐患,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仍将继续。在这样的斗争中,安全技术作为一个独特的领域越来越受到全球网络建设者的关注。 一、防火墙技术和set规范 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传输技术将继续沿用并发展,多方位的扫描监控、对后门渠道的管理、防止受病毒感染的软件和文件的传输等许多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未来防火墙技术会全面考虑网络的安全、操作系统的安全、应用程序的安全、用户的安全、数据的安全,五者综合应用。在产品及功能上,将摆脱目前对子网或内部网管理方式的依赖,向远程上网集中管理方式发展,并逐渐具备强大的病毒扫除功能;适应ip加密的需求,开发新型安全协议,建立专用网(vpn);推广单向防火墙;增强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预警功能;完善安全管理工具,特别是可疑活动的日志分析工具,这是新一代防火墙在编程技术上的革新。 理论上,防火墙就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任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在逻辑上它是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能有效地监控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活动,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由于硬件技术的进步,基于高速internet上的新一代防火墙,还将更加注重发挥全网的效能,安全策略会更加明晰化、合理化、规范化。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减少时延、提高网络效能。目前,全球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中约有1/3是处于防火墙保护之下,而到了下个世纪这个比率会大幅提升。 二、生物识别技术 人类在追寻文档、交易及物品的安全保护的有效性与方便性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也就是最初的方法,是采用大家早已熟悉的各种机械钥匙。第二阶段是由机械钥匙发展到数字密钥,如登录上网的个人密码(password)以及使用银行自动提款机所需的身份识别码(pin-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身份证(id cards)或条形码等,它是当今数字化生活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安全密钥系统。随着21世纪的来临,一种更加便捷、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将全球带进了电子商务时代,它就是集光学、传感技术、超声波扫描和计算机技术于一身的第三代身份验证技术——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解决方案,由于人体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一技术的安全系数较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有很大的提高。人体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声音、面孔、视网膜、掌纹、骨架等,而其中指纹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唯一性、稳定性、再生性倍受关注。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可以有效地处理图形,人们开始着手研究用计算机来处理指纹,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由此发展开来。afis是当今数字生活中一套成功的身份鉴别系统,也是未来生物识别技术的主流之一,它通过外设来获取指纹的数字图像并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再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最后使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对指纹特征进行匹配。时下,有关指纹自动识别的研究已进入了成熟的阶段。随着指纹识别产品的不断开发和生产,未来该项技术的应用将进入民用市场,服务大众。 三、加密及数字签名技术 加密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了保证,从而使基于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系统成为了可能,因此完善的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仍是21世纪的主流。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 不对称加密,即“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其中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分别称为“公开密钥”和“秘密密钥”。 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对64位二进制数据加密,产生64位密文数据,实际密钥长度为56位(有8位用于奇偶校验,解密时的过程和加密时相似,但密钥的顺序正好相反),这个标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家标准与技术局来管理。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现在des也可由硬件实现,at t首先用lsi芯片实现了des的全部工作模式,该产品称为数据加密处理机dep。另一个系统是国际数据加密算法(idea),它比des的加密性好,而且计算机功能也不需要那么强。在未来,它的应用将被推广到各个领域。idea加密标准由pgp(pretty good privacy)系统使用,pgp是一种可以为普通电子邮件用户提供加密、解密方案的安全系统。在pgp系统中,使用idea(分组长度128bit)、rsa(用于数字签名、密钥管理)、md5(用于数据压缩)算法,它不但可以对你的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还能对你的邮件加以数字签名从而使收信人确信邮件是由你发出。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因此只有严格的保密政策、明晰的安全策略以及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才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确证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服务——这也是21世纪网络安全领域的迫切需要。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安全的三种技术方式进行说明,比较各种方式的特色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或效能损失,并就信息交换加密技术的分类作以分析,针对pki技术这一信息安全核心技术,论述了其安全体系的构成。 [关键词]网络安全 防火墙 加密技术 pki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也产生了私有信息和数据被破坏或侵犯的可能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已被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重视。 计算机网络安全从技术上来说,主要由防病毒、防火墙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无法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目前广泛运用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pki技术等,以下就此几项技术分别进行分析。 一、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指一个由软件或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处于企业或网络群体计算机与外界通道之间,限制外界用户对内部网络访问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配置防火墙是实现网络安全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当一个网络接上internet之后,系统的安全除了考虑计算机病毒、系统的健壮性之外,更主要的是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而目前防止的措施主要是靠防火墙技术完成。防火墙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配置在防火墙上。其次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当发生可疑动作时,防火墙能进行适当的报警,并提供网络是否受到监测和攻击的详细信息。再次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降低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二、数据加密技术 与防火墙相比,数据加密技术比较灵活,更加适用于开放的网络。数据加密主要用于对动态信息的保护,对动态数据的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对于主动攻击,虽无法避免,但却可以有效地检测;而对于被动攻击,虽无法检测,但却可以避免,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分为两类:即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1.对称加密技术 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或者可以由其中一个推知另一个,这种加密方法可简化加密处理过程,信息交换双方都不必彼此研究和交换专用的加密算法。如果在交换阶段私有密钥未曾泄露,那么机密性和报文完整性就可以得以保证。目前,广为采用的一种对称加密方式是数据加密标准des,des的成功应用是在银行业中的电子资金转账(eft)领域中。 2.非对称加密/公开密钥加密 在非对称加密体系中,密钥被分解为一对(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这对密钥中任何一把都可以作为公开密钥通过非保密方式向他人公开,而另一把作为私有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解密,私有密钥只能有生成密钥的交换方掌握,公开密钥可广泛公布,但它只对应于生成密钥的交换方。非对称加密方式可以使通信双方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以建立安全通信,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信息交换领域。 三、pki技术 pki(publie key infrastucture)技术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由于通过网络进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等活动缺少物理接触,因此使得用电子方式验证信任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pki技术恰好是一种适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事务的密码技术,他能够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应用中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和存取控制等安全问题。一个实用的pki体系应该是安全的易用的、灵活的和经济的。它必须充分考虑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1.认证机构 ca(certification authorty)就是这样一个确保信任度的权威实体,它的主要职责是颁发证书、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由ca签发的网络用户电子身份证明—证书,任何相信该ca的人,按照第三方信任原则,也都应当相信持有证明的该用户。ca也要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来防止电子证书被伪造或篡改。 2.注册机构 ra(registration authorty)是用户和ca的接口,它所获得的用户标识的准确性是ca颁发证书的基础。ra不仅要支持面对面的登记,也必须支持远程登记。要确保整个pki系统的安全、灵活,就必须设计和实现网络化、安全的且易于操作的ra系统。 3.密钥备份和恢复 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应定期更新密钥和恢复意外损坏的密钥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和实现健全的密钥管理方案,保证安全的密钥备份、更新、恢复,也是关系到整个pki系统强健性、安全性、可用性的重要因素。 4.证书管理与撤消系统 证书是用来绑定证书持有者身份和其相应公钥的。通常,这种绑定在已颁发证书的整个生命周期里是有效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已颁发证书不再有效的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证书撤消。证书撤消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可能包括工作变动到对密钥怀疑等一系列原因。证书撤消系统的实现是利用周期性的机制撤消证书或采用在线查询机制,随时查询被撤消的证书。 四、结束语 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因此只有严格的保密政策、明晰的安全策略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确证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服务。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试论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在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应用型网络人才为基本目的,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网络安全系统构成及功能,掌握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病毒解码能力,把受到的网络威胁降到最低。并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论文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教学模式 学习网络安全技术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网络人才。 一、网络安全的探析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确保网络系统正常的工作,网络服务不中断,确保网络系统中流动和保存的数据具有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的安全在技术上应综合考虑到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多个要素。不断提高防范病毒的措施,提高系统抵抗黑客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避免遭受非法窃取。因此,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internet开放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internet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以及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但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就网间安全而言,防火墙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安全屏障作用,它可以按照网络安全的需要设置相关的策略,对于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严密的监视,可以杜绝绝大部分的来自外网的攻击,但是对于防范内网攻击,却难以发挥作用。2.对于针对网络应用层面的攻击、以及系统后门而言,其攻击数据包在端口及协议方面都和非网络攻击包十分相似,这些攻击包可以轻易的通过防火墙的检测,防火墙对于这类攻击是难以发现的。3.网络攻击是开放性网络中普遍难以应对的一个问题,网络中的攻击手段、方法、工具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让网络用户难以应对。为修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系统程序员也在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开发安全补丁,但这些工作往往都是滞后于网络攻击,往往是被黑客攻击后才能发现安全问题。旧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新的攻击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因此,应对开放性网络中的黑客攻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网络安全不仅仅是对外网,而对内网的安全防护也是不可忽视的。据统计,来自内部的攻击呈现着极具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内网用户对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更加熟悉。以高校的校园网为例,网络用户人数众多,而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攻击成功的心理,使得他们把校园网当作网络攻击的试验场地,且其中不乏计算机应用高手(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防火墙对其无法监控,这种来自内部不安全因素对网络的破坏力往往更大。2008年7月的旧金山的网络系统内部的侵害事件,2008年6月深圳“泄密门”等网络内部的安全事件向我们警示着内网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三)网络中硬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对计算机网络而言网络硬件设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路由器,交换机,以及为网络用户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服务器等,这些设备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设备自身的高安全保护能力都是网络安全中应该加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与防范 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人为因素,以及计算机硬件的“缺陷”和软件的“漏洞”的原因,让我们所依赖的网络异常脆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管理与防范意识的传授,才能提高学生的管理和防范能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防火墙是在内外网之间建立的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网络互联设备。能防止不希望的、未授权的信息流出入被保护的网络,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是对黑客防范最严、安全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防火墙可以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还能防范一些木马程序,并监视internet安全和预警的端点,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入侵者的非法攻击行为。 (二)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如果把防火墙比作是网络门卫的话,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网络中不间断的摄像机。在网络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网络中的恶意攻击行为。 (三)网络病毒的防范。对于单独的计算机而言,可以使用单机版杀毒软件来应对病毒的问题,由于其各自为政,在应对网络中的计算机群时,则无法应对网络病毒的防杀要求,且在升级方面也很难做到协调一致。要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和管理内网与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选择使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病毒,对来历不明的文件在运行前进行查杀。保障网络系统时刻处于最佳的防病毒状态。 (四)对于网络中的email,web,ftp等典型的应用服务的监控。在这些服务器中应当采用,应用层的内容监控,对于其中的传输的内容加以分析,并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加以及时发现与处理,比如可以利用垃圾邮件处理系统对email的服务加以实施的监控,该系统能发现其中的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垃圾内容并能自动的进行处理,从而可以杜绝掉绝大部分来自邮件的病毒与攻击。 (五)主动发现系统漏洞是减少网络攻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中单靠网络管理人员人为的去发现并修复漏洞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主动的分析网络中的重点安全区域,掌握其主要的安全薄弱环节,利用漏洞扫描系统主动的去发现漏洞是十分总要的一个手段。同时在网络中配以系统补丁自动更新系统,对于网络中有类似安全隐患的主机主动的为其打上系统补丁。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机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系统漏洞所带来的问题。 (六)ip地址盗用与基于mac地址攻击的解决,这个可以在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中总将ip和mac地址进行绑定,对于进出网络设备的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ip地址与mac地址相匹配则放行,否则将该数据包丢弃。 三、通过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的网络人才 网络安全技术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学者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网络安全技术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教学案例,将学习者引入到教学实践的情景中,教会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枯燥的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深邃的网络安全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中,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泛泛而谈,以至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糊里糊涂的局面,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具体案例中,将古城墙的功能和作用与防火墙比较;选择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的案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安全策略的制定、安全技术的应用、安全工具的部署,以及安全服务防范体系的建立等理论,从而降低网络安全的复杂度,使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和动态地模拟,充分表达教学内容。例如:pgp技术的操作步骤、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等。通过多媒体教学,边讲边操作, 做到声像并行、视听并行,使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中重之重。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实验室和网络设备,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突出实用性,做到“专机专用”。例如,将3台计算机搭建一个小型局域网,安装微软网络监视器,使用网络监视器来嗅探ftp会话,解释捕获的数据,确定使用的用户名和口令。从抽象的概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可带领学生到电信公司或网络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工程意识。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目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全面地掌握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树立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浅谈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方面,对校园网的安全性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系统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 内部网络安全 防火墙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并投入使用,这无疑对加快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资源共享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校园网络的同时却忽略了网络安全问题,登陆了一些非法网站和使用了带病毒的软件,导致了校园计算机系统的崩溃,给计算机教师带来了大量的工作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所以在积极发展办公自动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重视。正如人们经常所说的:网络的生命在于其安全性。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搞好网络的安全,就成了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为一位中学电脑教师兼负着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主要是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网络运行安全和内部网络安全。 一、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包括主机和服务器的运行安全,主要措施有反病毒。入侵检测、审计分析等技术。 1、反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是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它能够传染其它程序,并进行自我复制,特别是要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着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因此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方法是使用防病毒软件对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或者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芯片和对网络目录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等。如我校就安装了远程教育中心配置的金山毒霸进行实时监控,效果不错。 2、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以提高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及时对系统进行安全防范。入侵检测系统包括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和硬件,主要功能有:检测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检查系统的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日志;发现漏洞、统计分析异常行为等等。 从目前来看系统漏洞的存在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许多的网络管理员对此认识不够,以至于过了几年,还能扫描到机器存在许多漏洞。在校园网中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着各种的服务,但是服务提供的越多,系统就存在更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险。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应将不必要的服务关闭,只向公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基本的服务。最典型的是,我们在校园网服务器中对公众通常只提供web服务功能,而没有必要向公众提供ftp功能,这样,在服务器的服务配置中,我们只开放web服务,而将ftp服务禁止。如果要开放ftp功能,就一定只能向可能信赖的用户开放,因为通过ftp用户可以上传文件内容,如果用户目录又给了可执行权限,那么,通过运行上传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务器受到攻击。所以,信赖了来自不可信赖数据源的数据也是造成网络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3、审计监控技术。审计是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所有活动的过程,它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识别谁访问了系统,还能指出系统正被怎样地使用。对于确定是否有网络攻击的情况,审计信息对于确定问题和攻击源很重要。同时,系统事件的记录能够更迅速和系统地识别问题,并且它是后面阶段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另外,通过对安全事件的不断收集、积聚和分析,有选择性地对其中的某些站点或用户进行审计跟踪,可以及早发现可能产生的破坏性行为。 因此,除使用一般的网管软件系统监控管理系统外,还应使用目前已较为成熟的网络监控设备,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二、网络运行安全 网络运行安全除了采用各种安全检测和控制技术来防止各种安全隐患外,还要有备份与恢复等应急措施来保证网络受到攻击后,能尽快地全盘恢复运行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数据。 一般数据备份操作有三种。一是全盘备份,即将所有文件写入备份介质;二是增量备份,只备份那些上次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文件,这种备份是最有效的备份方法;三是差分备份,备份上次全盘备份之后更改过的所有文件。 根据备份的存储媒介不同,有“冷备份”和“热备份”两种方案。“热备份”是指下载备份的数据还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只不过传到另一个非工作的分区或是另一个非实时处理的业务系统中存放,具有速度快和调用方便的特点。“冷备份”是将下载的备份存入到安全的存储媒介中,而这种存储媒介与正在运行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没有直接联系,在系统恢复时重新安装。其特点是便于保管,用以弥补了热备份的一些不足。进行备份的过程中,常使用备份软件,如ghost等。 三、内部网络安全 为了保证局域网安全,内网和外网最好进行访问隔离,常用的措施是在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采用访问控制和进行网络安全检测,以增强机构内部网的安全性。 1、访问控制:在内外网隔离及访问系统中,采用防火墙技术是目前保护内部网安全的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在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之一。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安全政策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防火墙技术可以决定哪些内部服务可以被外界访问,外界的哪些人可以访问内部的哪些服务,以及哪些外部服务可以被内部人员访问。其基本功能有:过滤进、出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等。应该强调的是,防火墙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必须将防火墙的安全保护融合到系统的整体安全策略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另外,防火墙还用于内部网不同网络安全域的隔离及访问控制。防火墙可以隔离内部网络的一个网段与另一个网段,防止一个网段的问题穿过整个网络传播。针对某些网络,在某些情况下,它的一些局域网的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受信任,或者某个网段比另一个网段更敏感。而在它们之间设置防火墙就可以限制局部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 2、网络安全检测: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用实践性的方法扫描分析网络系统,检查报告系存在的弱点和漏洞,建议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以上只是对防范外部入侵,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些粗浅看法。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是校园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正常的校园网络需要广大师生共同来维护。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探析 摘要:水下传感器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水下网络系统,它的功能十分强大,是帮助人类应对水下世界开发利用的一个非常富有意义的工具。本文针对水下传感器的网络特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技术 从世界范围来看,海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为了监控海底环境的变化,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应用到水下定位技术。传统水声定位设备成本高、部署难度大、维护困难、灵活性差,导致其工作范围受到了较大的制约。随着技术的发展,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有效解决了传统水下传感器的应用问题。 1水下传感器的网络特征 水下传感器的工作环境特殊,会受到各类节点硬件资源的限制,由于传感器节点处于水下位置,充电困难,在部署完成之后,更换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关注设计的安全算法问题。由于水下传感器的硬件资源有限,储存空间小,CPU运算能力也不甚理想。且水声道也存在不可靠、高延迟、不稳定、可用带宽窄的问题,因此,在设计安全算法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容错问题的要求,根据水声信道的特征来设置协议,尽可能解决时间同步的问题。水下环境多变、复杂,对于保密性,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安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失效问题、节点被俘问题、恶意节点入侵问题,避免网络出现瘫痪。此外,还要兼顾到网络拓扑的变化性和未知性,一般情况下,节点是随机投入到目标区域的,研究人员很难提前预知到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由于水流因素变化多样,水下节点来回往复的移动,因此,在设计协议时,必须要重点关注节点位置的变化。 2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威胁包括物理攻击、传输数据攻击、拒绝服务攻击、伪装攻击四个类型。其中,传输数据的攻击最为常见,其攻击的内容主要为水声信道中传输的数据,攻击者利用监听设备来窃取信道,篡改或者删除数据;物理攻击则是针对节点物理安全实施的攻击,水下节点的部署非常广泛,难以满足各个领域的应用要求,对手会利用信道监听来获取发射源位置,俘虏节点,破解秘钥,还可以将修改后的节点重新注入网络,如果安全技术不到位,很容易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安全。伪装攻击则是利用恶意节点伪装进行的攻击,典型的代表就是复制攻击与女巫攻击,在普通节点发送数据包时,节点会误以为其中有一个新的节点,这样,恶意节点就轻而易于的获取了数据包,这种攻击对于地理位置路由的威胁非常大。其中,女巫攻击的应用会严重影响容错方案效率,如分散性、分布式储存、拓扑结构、多路径等等。拒绝服务攻击则是为了破坏、削弱网络服务,内容包括针对信道与节点两个方面的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具有致命性、发现难、成本低廉的特征,与其他攻击类型相比,拒绝服务攻击对水下传感器网络的运行安全威胁更大。 3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3.1陆地传感器网络安全系统 传感器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各类问题的威胁,必须要设计出合理的安全机制,目前常用的安全机制有SPINS与TinySec两种。其中,SPINS安全协议的内容由uTESLA与SNEP两个部分组成,前者可以实现点到点的传播认证,后者可以提升通信的完整性与保密性。TinySec则是链路层加密机制,核心部分就是秘钥管理机制与块加密演算法,在传输消息前,节点会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接收者确认数据的完整性之后,即可接收、解密。TinySec是一种链路加密机制,只能够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与完全性,但是难以维持整个网络的运行安全,因此,现阶段的TinySec大多应用在Mica与Mica2上,可移植性与可扩展性不足。 3.2水下安全技术 3.2.1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避免其中的敏感数据被攻击者截取,密码技术的核心技术是秘钥,水下传感器的部署有其特殊之处,往往难以预先确定节点的位置关系,为此,可以采用非交互式基于身份的配对秘钥管理机制。 3.2.2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入侵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提升网络运行安全的重点技术,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有异常检测、误用检测两类。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外部入侵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入侵检测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常见的入侵攻击问题。 3.2.3数据融合安全 对于大规模水下传感器网络,出于节能和高效的目的,多采用分簇的网络拓扑结构。分簇的拓扑结构涉及数据的融合和处理安全数据聚合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排除虚假数据对聚合值的影响,安全数据聚合需要在普通数据聚合的基础上引入安全技术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机密性和认证性。 4结语 在技术水平的完善下,水下传感器网络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外部因素的限制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综合来看,水下传感器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发现阶段,关于网络安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还任重道远。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云计算下网络安全技术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子技术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加深,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电子工程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进而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云计算技术可以说是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中的具体表现,本文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以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技术为研究对象,对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技术实现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网络安全;路径 0前言 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吸收科技成果为主要方向,利用更深刻的电子技术将网络安全进行一个相对深度的探索,对于其社会热点的地位,考虑各个方向上的问题,进行网络安全的建设不论是就业还是社会发展对这个行业发展来说需求都较大,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完善,调整产业结构,面向新型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建设信息技术强国,对于计算机网络建设以及推进其在社会上的使用都有很好的效果。 1相关概念概述 1.1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指一种利用现有网络技术能达到系统优化的作用,加快信息处理等功能的一项技术,其数据处理、信息传输的能力都在现有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运用各种新技术降低数据占用空间,提高计算机使用性能,保证信息安全性,也保证了网络畅通。 1.2网络安全问题背景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多,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安全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病毒入侵等问题也日益增多,谈到黑客人们也都感到恐慌,为了防止出现这些计算机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同时减轻人们对信息安全的担忧,就必须要开始培养致力于计算机安全的现代人才,也就产生了关于新技术的探讨,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技术的路径探究也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的问题。 1.3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应用领域 (1)在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基于我国14亿人口的国情,需要管理的的人口众多,最原始的靠人工记录和信息更新,包括国家的政令颁布层层下达,都是相当大的工作量,谈到效果也是一个很不确定的因素,很难实现绝对的精准和规范,存在一定的缺口和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国家信息网的建设中起到一个重要作用,完善国民信息及时的对于信息更新进行处理,对任何变动作出准确的记录,实现了国家的数字化管理和信息的上传下达。(2)在日常设备信息化中的应用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应用到的设备等智能化科技水平要求更高,越来越多的设备也都着眼于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确保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与高质量服务的实现。(3)在航天航空领域中的应用在卫星发射上利用信息技术是最好的体现,通过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可以最精确的进行卫星发射预估,可实现对卫星轨迹的预判和监控,消除了很大一部分的不安全因素所存在的隐患,在航天领域的应用也是相同,电子工程现代化技术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2.1存储因素 数据存储方面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是由于用户数据保密措施不到位、相应的资料保护不到位,一旦计算机遭遇恶意攻击,受到软件漏洞影响或者恶意人为攻击,将使数据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有风险。在网络中,受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影响,存储介质被攻击方控制,入侵系统,转而为主体,进而造成数据篡改、泄露等。还有一种是由于数据备份缺失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因为在缺失备份的情况下,一旦遭遇数据损坏或系统问题,就会很难得到完整恢复,造成某些数据永久性的丢失。 2.2网络因素 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由于网络攻击造成服务器运营受损或失效,进而出现数据传输风险,风险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是数据被窃取,因为用户数据可能会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遭到窃取盗用或者恶意监听,使个人信息以及数据安全面临巨大风险。更深层次地探讨,就是数据被篡改的风险,云计算技术环境下未经用户授权而对其数据进行篡改或删除,自身的资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遭到破坏或入侵,使数据完整性和隐秘性受到破坏,隐私被侵犯。最大的一种风险还是服务器受到攻击,通过云计算技术向服务器提出各种数据请求,进而使服务器拒绝服务,在这样的简单操作下,却极有可能造成用户数据严重破坏,很难恢复。 2.3身份认证及访问限制因素 身份认证风险一般有三项,首先,对合法用户已经通过认证的信息进行盗取或者篡改,造成用户信息泄露或者隐私侵犯,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第二,通过第三方信息服务设备盗取用户信息,会出现第一种问题的后果,使用户信息安全或者系统遭到破坏。第三,用户利用非常规手段进行信息操作或是随意打开未认证链接后,却否认操作行为,出现身份抵赖现象,使得无法正常介入进行系统修复,或是工作量增大,再加上非法入侵者利用推理通道越权操作,造成用户数据安全性下降。 3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 3.1强化技术监督措施 通过一定的技术监控,随时监测,保障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用户安全,实现稳定、畅通、安全的云环境,主要可以通过及时更新软件,来消除软件自身漏洞造成的安全风险,并及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解决修补措施,建立针对云计算技术体系的安全防御构架,能够对风险的预判以及实现风险事前防御,进一步完善数据隔离制定,也要强化安全技术的研发和运营,注意风险的预先防护,对系统定期进行检查和保护,根据存储中存在的数据风险,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存储安全空间,从而保障数据存储具有高度安全性,给予使用群体信任。 3.2完善身份认证以及访问监控机制 对于由身份认证造成的威胁,可以将第三方认证体系的完善作为基础,从而构建起更为多样化的认证方式。完善系统在验证身份时的缺陷,多种方式进行身份验证,多种方式可以是通过指纹语音技术等进行认证,利用电子口令建立安全防线,在整体访问安全控制中,要进一步完善访问控制机制,建立更为安全、稳定的云环境。由于在云计算技术内同时存在若干类型用户,不同用户的权限与空间功能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尤其是在不同云计算技术下,同一用户的权限也会发生不同变化,会存在资料泄露或地址公用,甚至信息盗用等,因此,在访问控制方面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控制机制,这样便于用户针对自身权限进行角色配置,从而消除访问监控不利造成的网络风险,实现绝对的网络安全。 4云计算技术环境中的网络安全技术实现路径策略 4.1设置智能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在手机上的应用也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优势是能根据用户需求对信息进行分辨和处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于恶性入侵和病毒,防火墙技术能够在病毒向计算机传递不稳定信号和破坏动作时,进行智能的分辨,实现准确的判断,对于会对系统造成威胁的病毒进行拦截和及时处理,降低对系统的危害,也能实现部分的拦截,做出预判,对系统进行保护,对于恶意修改IP地址的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对地址进行全天候保护,阻挡病毒篡改地址的行为,并且有能实现预防的作用。 4.2应用系统加密技术 计算机系统中的加密可以通过对称加密技术,又叫做共享密钥加密,指数据传输双方用相同的密钥且保证没有泄露,才能保证数据传输安全性。也可以通过公钥加密,指传输双方用不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分成相应的部分即公有密钥和私有密钥,相对提高了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又因为计算机自身对于信息管理本质上是没有设定保密形式的,都是后期逐渐在应用中所反馈出来问题然后进行的完善,应用时间不长,所以密保措施的发展仍存在问题,给了病毒很大的可乘之机。黑客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针对计算机漏洞进行研究,进行破译,壮大,所以,进行计算机的数据加密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木马入侵或者攻击对数据进行破坏的几率。 4.3反病毒技术 避免木马危害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升级操作系统,更新补丁,木马横行除了使用欺骗手段外,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各种系统软件漏洞的存在,像是IE浏览器这种存在的漏洞更多,只有通过平时对系统漏洞的及时检查,升级操作系统,并且注重更新补丁,才能尽量减少木马的威胁。选择安全的操作系统,因为各个邮件服务器的安全设置不同,可以过滤代码的能力也不同,很多的邮件服务器都存在漏洞,一些大的软件,运行时间较长的软件相对来说会完善一些,但是知名度较小的邮件服务器在安全方面做的不够完善,使用动态技术在其中加入反病毒程序,实现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安全。 4.4防护技术 在网络技术安全保障中,预防远远比修补更为重要,可以在系统和使用人两个主体上实现防护,保证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安全,在使用群体方面,要提高网络警惕性,培养其安全意识,在日常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出现不确定的窗口,陌生人的邮件,或者是一些不明来历的链接时,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打开或者下载,在这个过程中,木马就会下载并成功运行,不可以认为这些不是软件就随便打开,这都是木马为了麻痹人的防范心理所进行的一些手段。所以,只有保持一个很高的警惕性,培养安全意识,才能真正避免木马带来的风险。在系统中进行防护性质的软件的下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网络安全的绝对化。 5总结 本文对当前云计算技术下的网络信息技术中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了介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渗透到各项事业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必要的角色,不可或缺,很难想象失去了计算机网络后的时代和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网络系统不安全性因素,保证了人们上网的隐私性和安全性时必须要研究的问题,是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的必要经过,减少计算机网络安全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推动网络安全整体发展。 作者:祖晓明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互联网技术也随之而快速的发展起来。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广域网络的建立,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信息交流渠道,使每一个使用者能够在上面获取有用信息,发表内心想法,但其中也逐渐暴露众多有关信息安全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综合分析了网络安全的现状,总结提出了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同时针对网络安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未来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做出构想,弥补网络漏洞,加强网络安全。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安全技术;广域网;发展趋势;信息安全 0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计算机服务器不再单单是独立的运算处理数据的设备,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与其他已经串联在该平台的单独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实现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做到我可以访问你的,你也可以查看我的。这就导致了之前信息安全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它不再是单一的信息安全问题,而是在此基础增加系统性防护的网络安全问题。但是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过快,网络环境鱼龙混杂,这就促使网络安全成为互联网技术继续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通过分析现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针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重新规划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途径将是新时展网络技术的必经之路。 1网络安全技术的现状 网络安全技术其实包含了网络设备、网络软件以及网络信息三个方面的安全技术,其主要目的就是保护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以及信息的安全,使它们不因偶然因素或者恶意攻击而导致硬件损坏、软件数据被篡改、有效信息泄露等种种状况,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正常工作。当下,计算机网络通信已经被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频通话、移动支付、线上购物等功能的开发,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使我们的生活模式向高智能化又迈出了一大步。与传统生活模式相比,高智能的生活模式更容易满足我们的需求,使我们的生活趋于简单,高效便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可以说我国在网络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了极大成果。我国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分析,从早期的只有单一的防火墙,到现在拥有报警、防护、恢复、检测等多个方面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PPDRR网络安全模型,可以说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安全已经没有威胁,而是存在着更大的挑战。 2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偶然发生的问题,它是历史性问题,是一直伴随着网络发展过程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不可能全部消除的,它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信息被泄露、篡改以及非法传输。当前,互联网技术被大量应用在政府以及企业的办公中,有相当部分数据是保密的。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以及设备的不完善,导致计算机中还是有众多漏洞可以被不法分子攻击,导致计算机中关键数据被窃取,更有甚者对这些信息进行篡改,导致工作单位无法正常工作。(2)现有开发软件的漏洞。我们都知道,只有计算机你只相当于有了一个处理器,要开展具体的工作,你就需要安装特定的开发软件辅助你完成具体工作。工作中,数据都会被所用软件读取,若安装软件本身存在漏洞,同样会导致用户信息以及关键信息被外泄。(3)黑客的恶意攻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上面信息的价值逐渐提升,在利益的诱惑下,黑客们的恶意攻击行为也越来越多。同时,黑客中不缺运用互联网技术的顶尖高手,既然互联网技术是人发明的,那么就一定有人能够找出其中的漏洞,这同样给我们的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困扰。(4)网络安全策略相对匮乏。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中小型网站在开发设计中,虽然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增加了防火墙。但为了满足客户人群的需要,扩大用户的访问权限,在实际中可能会忽略一些不法分子对权限的保留,使其达到不合法的目的。(5)网络接口的复杂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存储等新型网络技术的实现,导致了资源访问方式的多样性和资源访问管理控制的复杂性。在这个庞大的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漏洞。(6)局域网的开放性。现在,我们说的互联网大部分是指广域网,其实,还有一种在企业中通常都会有的局域网。他主要实现在固定空间范围内的网络连接,以便于访问该区域内的各计算机数据,也可以称之为内网。正式这样,我们把其当成一种开放式的数据库,并不对其设置非常严格的端口切入点,这就导致其局域网内部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安全漏洞。 3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 3.1网络安全技术模型 网络安全技术模型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构建的一种专门分析计算机网络缺陷的模型,它通过模拟网络攻击者攻击网络,来发现网络中潜在的漏洞,一次来分析网络的安全等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级别。所以,为了计算机网络更加安全可靠,我们应该分析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针对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来构建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模型。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拓扑结构模型。这是一种点与线构成的模型,其中点就是计算机本身或可以传送信息的其他设备,线就是互联网。主要可以评估网络性能,进行资源配置。第二种是攻击模型。这种模型简单的说就是模拟黑客的攻击线路对系统进行攻击,同时对从访问权限到核心数据一系列防火墙进行全程监控,随时发现系统漏洞,进行补漏,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级别。 3.2网络安全技术发展 上述部分,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技术模型可以准确的分析计算机网络中潜在的漏洞,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就是要提前去弥补这些漏洞,提高计算网络的安全等级。下面给出计算机网络未来发展趋势的几点建议:(1)建立合理合法的安全制度,构建完善审计系统。根据网路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应该加强在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建立一系列合理的网络安全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加强对互联网中技术以及相应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互联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2)云计算技术中设置安全级别更高的密钥。云计算技术、云存储等技术作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中一种新型技术,给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但在其设计技术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技术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云数据的保护方面,一些常规的加密技术很难实现对云数据的保护,因此,云计算技术、云存储等领域中的加密技术必须要升级换代,需要一种更难以破解的密钥,来保证云数据的安全性,使用户能放心使用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3)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在未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不仅要做到及时发现潜在的漏洞,弥补漏洞,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实时监测互联网数据访问的动态监控体系。通过对数据的动态监测,可以提前做出预警,能有效防止对数据的恶意破坏或窃取。(4)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在一个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中,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吾日三省吾身一样,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也需要有一个评估体系,这将对弥补缺陷,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普及,线上交易的方式不断增加,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因此,根据现阶段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的现状,结合其特有的影响因素,制定现代网络信息安全策略,把握网络安全的脉搏,构建安全的互联网环境是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必经之路。 网络安全技术论文: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技术 【摘要】 现今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步推进,我国信息网络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在被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因其各种优势而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当中,也受到很大的重视,被广泛的应用起来,信息网络技术成为电力系统当中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作当中,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工作当中必须要重视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性,这样才能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增强其整体水平。 【关键词】 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安全技术 在电力系统当中,保障电网输变电网络系统安全稳定的重要部分,就是要不断增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整体水平,这也是保障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要重视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安全性,明确当前影响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安全性的因素,并根据其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更好的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良好运作,从而更好的提升电力系统工作效率。 1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信息网络安全隐患问题的主要表现 对于当前的网络安全问题,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非法截获用户通讯信息的形式,有极大的可能会给自动化系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会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威胁和问题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系统当中的表现有以下各个方面: 1.1网络病毒问题 由于MIS系统以及外部网络系统是相互连接的,因此MIS网络是非常容易被感染上不同类型的病毒。而在MIS网被感染上了病毒,那么这些病毒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扩散和传播,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对SCADA系统带来一定的危害,影响其正常运行,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调度工作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其正常运行。 1.2网络安全问题 在某种情况下WEB服务器是属于媒介的一种,通过利用WEB服务器能够有效的连接MIS系统以及SCADA系统。其作用主要就是对所有的登陆者进行权限管理和身份的确认与认证等。但是在WEB服务器在只能开展简单隔离操作状态下时,无法对网络安全带来具有稳固性的保障和保护。对于那些网络黑客而言,他们通过利用登录MIS系统,在利用一定的手段对系统管理员所提出的口令进行窃取和盗用,之后就能轻而易举地进入到SCADA系统中去;他们还能够利用SPD-NET来对SCADA系统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1.3网络安全管理问题 在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运行当中,主要是涵盖三个部分,包括调度专线数据网、电量采集及计费系统以及能量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于这三个系统来说,其相互之间都是具有交互信息资源的作用和功能,并且也包括一定的对外开放的能力,包括telnet服务、WWW服务等开通一些没有必要的功能,这些系统明显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中的不安全性。并且由于不同的电网自动化系统使用者对安全的认知有所不同,所以所运用的安全措施也会有所不同,这也会给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安全问题。 2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的安全技术的有效策略 2.1不断提升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性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当中,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操作系统,并且要有效的考虑两个方面,包括系统设计以及访问控制两个部分,在网络操作当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内容的完善与优化。如果在运用这两个内容时出现系统版本不同的情况时,应该选择用户较少的版本运用。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时,可以利用LINUX以及U-NIX操作系统。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操作系统,都应该在最早的时间内将最新补丁程序安装在相应的系统当中,从而通过运用这样的形式来保障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整体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2.2对网络病毒进行防止 无论是网络版病毒还是单机版病毒都必须要运用防病毒的手段对其进行预防与管理。可以选择在工作站上安装上单机防毒系统,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工作站受到病毒的损害。也可以在网关为主安装防病毒墙,通过对网关处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的检查,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检查出附近是否有网络病毒等问题,并有效的将相应的病毒全面铲除,降低病毒问题对网络带来的伤害,提升整体安全性。也可以在主机上安装有效的主机防护系统,通过利用LINUX、UNIX来当中主机的重要操作系统,保障主机的正常运行。还应该在群件服务器当中按照相应的群件防毒程序,也可以在网络机器上按照防毒控管中心系统,通过对整个网络的病毒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保证网络系统不被病毒问题所侵害,保障整体系统的正常运作。 2.3不断提升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对于网络的安全管理来说,其内容包含很多种,并不是单一的对系统进行安全管理,也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所以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形式,有效的在专用的网络当中运用安全技术进行管理。如,一些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或是身份验证技术等不同特点的技术形式,在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与系统进行管理时,必须要验证才能进入,而对于一些外部的访问用户来说,必须要根据制系统安全性原则对外部访问用户的使用系统信息进行限制,进而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2.4对设备的安全性进行管理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必须要设立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要全面明确其管理责任和作用,并且要有效对网络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管理,防止网络管理人员能够借助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来查阅其他无关的信息内容,并对相应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降低相应的网络问题对网络造成瘫痪或相应问题,保障整体的安全性,确保相应网络能够正常运行。 3建立完善的二次安防系统的主要策略 3.1建立完善的主站环节 应该有效对纵向互联交换机进行合理配置,其目的主要就是通过运用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进入到安全Ⅰ区的纵向数据业务中,从而达到更好的访问与控制与之相关的接入系统部分。之后在对纵向互联交换机配置进行合理的操作,这也是为了能够与安全Ⅱ区的纵向数据进行合理的通信,从而做到对相应数据进行访问和控制。还要进行纵向加密认证工作的设置,有效的开展本端和远端安全Ⅰ区模块和业务间数据通信进行身份的认证和明确,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对于这一工作内容,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对传授的数据进行解密或是加密。还要进行互联防火墙的配置,有效的对本端与远端间安全Ⅱ区中所涉及到的数据通信进行有效访问和控制。最终就是要配置两台横向互联硬件防火墙,将其放置在两个安全区网络的边界处,从而更好的达到安全性,让两个区域间更好的开展相应工作,也能够更好的保障两个区域的相关业务系统能够有效的相同的时间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传输工作,进而对信息进行安全保障。 3.2对整体的业务接入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 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倡导提前介入以及规范化实施的业务接入形式,在建立变电站时,应该在投产前要与工程建设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不行要保障站端严格预先制定好的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并及时对相关工作进行审核和管理,从而保证各个环节能够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运作,保障业务接入工作能够合理开展,这样才偶能保障数据网络调动工作的安全性,进而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有利的基础,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结束语 要想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安全性,就应该要明确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找到阻碍其良好运作的原因,在根据相应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从而更好的保障网络的安全性,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网络的完全运作。 作者:高夏生 单位:安徽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浅谈民间艺术中的视觉传达设计: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现如今的社会以多元文化为主流,这给视觉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生机,使得多元化需求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潮流性方向。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范畴,其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内涵深厚等等,成为现如今设计的源泉。尤其,近些年来设计界出现的每个产品都融合了民间艺术元素,并打造出了一条“中国风”的民族性、时尚性、持久性的设计发展道路。因此,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将民间艺术融合进来,通过挖掘民间艺术元素,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强化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从根本上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用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范畴,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味。现如今社会是以多元文化为主流,这给视觉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生机,使得多元化需求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潮流性方向。不少设计者开始把民间艺术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中来,并受到可社会的认可和追捧,从而使得民族性的设计成为当代设计者所追求的,也达到了大众视觉欣赏的“境界”。同时,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内涵深厚,一直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源泉。 1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表现形式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整体性也是基础性的学习内容。民间艺术形态多样且种类繁多,表现形式更是多元化的,将民间艺术引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其表现形式一方面能够给学生视觉以冲击力;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学习和创新应用的最佳选择。我们知道,民间艺术的产生本身是人们对当地的生产、环境、自然美的再加工和创造,是以特定的符号来表现传递信息的。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应用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整体感知和了解。 例如,黑龙江民间艺术带有萨满文化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是对传统的图案、图形的夸张和象征意义传达信息的。主要是通过夸张和抽象的表现形式来彰显当地人民开朗、憨厚的性格等。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不少浮夸式的作品颇受大众的喜爱。笔者在教学中,以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让学生感知视觉传达的整体形态,进而鼓励学生尝试融入现代的科级手段来创新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运用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来创造表现现代人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感受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实自我的设计思路。 2民间艺术造型手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着手,确定不了设计作品的结构。而民间艺术作为设计的源泉,其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都有着独特性,其涉及的造型元素称为是“极其丰富而完整的原生态的中国本元文化与本元哲学的表现形式”。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民间艺术的造型手法与视觉传达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诸如,民间艺术造型手法是对自然形体的夸张、变形、概括展示,而现代设计在造型上追求的是形象的鲜明、简约等。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收集民间艺术作品,《年年有余》《福禄寿》《万花开》《农民画》等;之后师生、生生共同分析,讨论,总结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在造型上选取的是什么手法。诸如,象征手法、夸张手法、变形手法等等。再次,结合现代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造型手法,从实践上寻找设计灵感,如学生将寓意“平安”的花瓶进行变形设计,塑造时尚性的商品广告设计作品;在平面设计中选取象征性的谐音来进行造型设计,如福以蝙蝠代替、余以鱼代替等。引导学生找到能够彰显视觉传达的设计源泉,拓宽学生的设计思维,强化学生更深入地掌握视觉传达设计技巧。 3民间艺术图案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图案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也是最直接展示信息的内容,同时也是大众欣赏和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是《基础图案》,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图案基础理论和各种表现技法,熟悉图案设计的造型、色彩和组织形式的规律及应用,学会实际表达的基本能力。 例如,在学习《基础图案》教学时,笔者以民间的剪纸艺术为例,让学生观摩剪纸艺术中的图案,鼓励学生尝试拷贝、挪用剪纸中的一些图案,如团花、动物、人物等,对图案的创作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在掌握图案的结构之后,可以对其进行调整,如结构调换、边缘转型等等,启发学生通过民间艺术图案找到新的图案设计创意点。学生在学习之后,为了更好地展示自我的设计技能,开始主动的去寻找民间图案,并结合其原有的造型、色彩、组织形式等进行规律化的整合,进而得出新的图案,强化了学生的图案设计实践技能,深化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4民间艺术内涵和精神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设计充满灵性,能够吸引大众的眼光。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说,设计的最高境界在于设计的内容能够通过视觉传达刺激大众的情感,使其产生一定的共鸣。一位艺术者提出“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民间艺术可谓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根源,是大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分解之前的原始状态,有着特殊的精神和韵味,是人们最自然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感觉,带有强烈的自然灵感。因此,民间艺术也一直被称为是“母形文化”。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汲取民间艺术这种原始的内涵和精神,并升华自我的视觉传达设计学习。 例如,民间艺术的内涵是祥和,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其展示的精神都融合了团圆、祥和、平安、富贵等内容,而这些精神和内涵也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是艺术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笔者以实际的案例让学生感受这种精神,并体验其中最能够刺激人感官系统的内容,如情感、情形合一等。以农民画为例,母亲绣图:母亲给出门在外的儿女的鞋垫那一针一线,一花一木都饱含着母爱和深深的情意,能够很直接地让人感触。又如,情窦初开图:图中羞答答的少女在刺绣。让学生明白视觉传达设计的灵魂东西在于:情感。要学会在艺术设计作品中真挚的倾注自己的情感,进而创作出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打动受众。 总的来说,民间艺术中包含了太多的视觉传达设计内容,值得教师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应用民间艺术来让学生从根本上感知艺术、体会艺术,进而创造艺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强化学生视觉传达设计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浅谈民间艺术中的视觉传达设计:湘西民间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摘要:本文在湘西民间艺术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湘西民间艺术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两者内在的联系,并着重论述了湘西民间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关键词:湘西民间艺术 视觉传达设计 创新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人们热衷于现代潮流文化而对民族文化有所忽视。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我们通过在湘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对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内涵、表现形式及手法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本文以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着力点,从大的湘西民间艺术出发再到小的设计元素,分析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内涵 湘西民间艺术是指在湘西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与传承的文化艺术,包括民族文艺、民间风情、民间服饰、民间建筑、民间美术、历史文物等内容。湘西民间艺术设计,是湘西先民在漫长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以物取像的艺术创作思维;湘西民间艺术同样属于人类对自然、劳动和美的合一再现的一种二维与多维的空间“视觉符号”。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即是利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视觉符号实现意象传达的设计。视觉符号是指人眼所能看到的一切物象,传达是指将思想、情感、资讯等,借助语音或者图像等表达出来。 视觉传达的行为古已有之,如图腾、铭旌、烽火、仪仗等都有其特殊的视觉含义。科技的进步使视觉传达的题材及手段得以拓展,信函、公文、招贴等传统的传达方式中,分裂出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络广告等等有声有色的形式,人们对视觉传达领域的这种变化早已习以为常。 二、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湘西民间艺术是湘西人们对自然、劳动和美的合一再现的一种二维与多维的空间“视觉符号”。这种传达信息的手法运用到湘西人们的作品中,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和造型图案达到设计独特、造型奇异、生动逼真的效果,真实地反映出土家族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等,如近些年推出了《摆手舞》、《母子情》、《湘西行》、《姊妹舞》、《熊猫图》、《月是故乡明》、《湘西边城》等等。 湘西人们运用象征性设计思维形式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作,表达某种深刻象征意义的追求,可以产生具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例如土家织锦中以花为美好的象征,以“d”字为吉祥的标志,多彩为心意的传达;西兰卡普的图案多用象征和抽象的表现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强调一种艳而不俗、清新明快和安定、调和的艺术效果,体现土家族豪放、粗犷、大方的民族性格。 三、湘西民间艺术的象征性表达手法 象征是指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艺术家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以“龙凤龟”为例,这种蜡染刺绣中的图案,多见于桌布、围裙、包巾之上。它是由龙头、龟身、凤尾组成,并且寓意深刻。可以说这一艺术形象是一种意象吉祥物,通过艺术家抽象思维创造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是一种十分成功的民间艺术造型。 又如土家织锦“四十八钩”,是土家织女以土家秉性为核心,以祈福为目的,以野生植物钩藤为素材,以土家婚俗为依托,以几何图形为形式,精心创制的艺术珍品,集中表现了土家人辩证地认识、处理天、地、人、神、物等万象之间“必变”与“适变”的对立统一的人生理念,是土家人独特的“《周易》”。“八钩”相当于“八卦”,只是一点不同,八卦和它的六十四卦,有爻文可以解读,可用于占卜进行预测;而“八钩”和由“八钩”发展的“四十八钩”,土家先民未创留解读的文字,只留下“以心融物、物我相融”的原则,代表其观念、精神的艺术钩纹和艺术构图,寄托变不利为大利的人生理念,也就是它的文化创意。实际上这些艺术语言就代替了解读土家族人生理念的真、善、美的文字。 四、 基于湘西民间艺术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分析 1、有关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手法应用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2、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理念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是对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对以前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从新认识。创新,根据事物性质、程度的不同改变,可分为继承传统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创新就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上有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视觉传达设计怎样才能正确体现未来的价值观?面对新技术的浪潮冲击,设计师应该走出平庸化、程式化模式的设计。 如舞剧《西兰卡普》,即以土家族山歌为交响乐创作元素,以摆手舞等土家族民间舞蹈为基础,糅合现代芭蕾。作品通过视觉传达中的创新应用――以歌舞剧的创作形式,利用文字、图形和色彩等视觉符号来实现意象传达的效果。 3、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的过程。为了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设计师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新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张家界・魅力湘西》的独创性也在于这一点,张建永先生并没有将所有能表达情感的材料作简单的有秩序的排列,而是结合了现代技法,增强了其作品的灵动性,表现出丰富的情感符号。 视觉语言创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而对于设计师来说,每一种视觉元素都是表现设计作品功能与风格的基本要素,在选择用这些视觉元素来传达信息时,应该突破一般视觉习惯,力求以简约化、符号化的形式表现最为丰富的内容。 4、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技术表现方式的创新 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角度上看,设计就是设计者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的创作。视觉传达设计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科学地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 在《张家界・魅力湘西》的舞台上,灯光、人、山、水、桥、船、楼、树等等都成了作品的材料。但传统的舞台只会让人感到距离的存在,让人感到单调。而当传统的舞台布景和现代的电化设备共同运作,当舞台艺术与电影技巧相结合时,小船的自由移动,荧幕的自由起落,楼阁的突然出现,使整个舞台虚虚实实,变幻莫测,让人耳目一新。如此的设计,一方面体现了创作者独特的宇宙观与哲学观,另一方面体现了其对生活与生命本真的探求。 结 语 湘西民间艺术是我们了解湘西文化背景与认知设计的一座桥梁,是我们进行设计创作的一把钥匙。湘西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价值,在于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指导设计,通过了解其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创作,以满足现代的精神生活需求。 设计师应深入民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的文化属性,发掘富有民俗传统文化的特定视觉符号。努力突破原有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把当代文化考虑进去,让民族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将设计本身融入国际化的现代生活,使湘西民间艺术既具民族性,也具国际性,这是湘西民间艺术走向世界,立足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根本。 浅谈民间艺术中的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黑龙江民间艺术论文 1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 视觉传达是人类对特殊符号、特殊意义的独特领会,通过对视觉符号的感知,人们可以接受创造者思想、信息和情感,在黑龙江民间艺术中存在丰富的视觉传达和视觉符号,例如:鄂温克的图腾、赫哲人的独木舟等都是强烈的黑龙江民间艺术的符号,无时无刻不体现视觉传达的信息与意义。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艺术加工和创造来体现视觉符号的意义,将设计人员的构思、意图以现代视觉传达的方式呈现于大众面前,进而达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当前,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倡导设计和创作的差异性、文化性和民族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加具有生命力。因此,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体现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通过各类元素的有机呈现来提高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水平,这样才能加快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走向世界,起到对黑龙江民间艺术更好的承继与宣传作用。 2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黑龙江民间艺术的方法 2.1丰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黑龙江民间艺术是黑龙江各族人民对生产、环境和自然美的再加工与创造,很多黑龙江民间艺术都是一、二维空间的视觉符号来传递其中的信息,这产生了二者之间的交集,通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人员的加工,以科学、规范、艺术的手段呈现出黑龙江民间艺术在图形、色彩、方式上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各类方法来实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意图,在体现黑龙江民间艺术的同时,提高和丰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工作更加具有生命力。例如:黑龙江民间艺术中具有萨满文化的特点,很多图案和图形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利用这些元素,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能够体现黑土地人民爽朗的性格,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做到从艺术和文化上提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层次的目标。 2.2提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达手法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需要多重的表达手法,更多的象征和表现形式才能够深化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寓意,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文化与艺术联想,进而使人们获得意趣无穷的主观体验。黑龙江民间艺术给人以简练、粗犷的感觉,在表达上更加倾向于感情的真挚和热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利用黑龙江民间艺术这一特殊特征,达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表达手法的提升。例如:黑龙江鄂温克民族利用黑色表达庄重,在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甚至宗教器物上都有黑色的大量应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反映出鄂温克民族的特点,生生不息的民族特点和民俗特征扑面而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可以借用鄂温克民族的表达手法,通过大胆地借鉴提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层次和水平,在创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思路的同时,实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表达方式的提升。 3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新应用黑龙江民间艺术的方法 3.1创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法 一方面,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该创新黑龙江民间艺术元素的汲取方式,要从文化的视角和艺术的观点重新审视黑龙江民间艺术,这样才能实现在借鉴的基础上发扬和传承,做到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手法的更新。另一方面,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以黑龙江民间艺术为基础合理进行创作,以新元素和新创意的形式来丰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法。此外,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合理应用转变和借鉴的手段,将黑龙江民间艺术中符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资源进行及时转变,以适应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具体需要。 3.2创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创新的实质是对传统设计理念和固定设计思维的创新。简单地说,就是对以前的设计经验和知识的重新认识。创新,根据事物性质、程度的不同改变,可分为继承传统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创新就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方式上有新观念的介入,在思维的引导和情感的表达上,人类在跨越世纪的里程中力求找到合理化的视觉空间。视觉传达设计怎样才能正确体现未来的价值观,面对新技术的浪潮冲击,设计师应该走出平庸化、程式化模式的设计。 3.3创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视觉语言 视觉传达设计很大程度上就是民间艺术的“图形语言化”和“语言化图形”来实现的。为了信息和文化的传达,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人员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并创造出新的视觉语言,借以表现传达自我的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中国夏都哈尔滨》的演出中有很多黑龙江民间艺术的表现,而这一艺术形式独创性也在于这一点,林永康先生并没有将所有能表达情感的材料作简单的、有秩序的排列,而是结合了现代技法,增强了其作品的灵动性,表现出丰富的情感符号。视觉语言创新的重中之重,在于对图形、文字、色彩这三大视觉元素的创新,以及这三大元素相互间的美学性构成的创新。 3.4创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方式 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从某种角度上讲,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就是设计者以民间艺术和文化为基础,应用现代化的材料和现实性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深刻作用下,进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每一个设计者,不但要重视黑龙江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要科学地认识到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这一特性,而且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使科技转化为现实实体的中介。对于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们要依靠敏锐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 4结语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过程是对艺术和文化的再现,要想提高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水平,就必须提高创作者文化与艺术修养。黑龙江民间艺术是黑龙江这块热土产生的独特民间艺术类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地域内涵,是黑龙江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人员从事创意与设计工作的宝贵财富。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合理应用黑龙江民间艺术元素,使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更加具有区域性和民间性,这样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将更能够为国际和世界所接受,在推进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水平提升的同时,实现黑龙江民间艺术走向世界的深层次目标。 作者:田甜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我国民营快递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回顾,分析了它的发展过程中博弈理论和市场营销的补缺营销方式在该行业的具体运用;并对未来民营快递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描述,指出了民营快递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借鉴和参考意见。 速递服务或称快递服务(courierserviceorexpressservice),在当今世界,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递市场已不仅仅是国有大公司和外资快递公司的市场了,民营小型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其发展趋势也令人不可小觑。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营快递公司的发展是各管理理论的例证。 一、民营快递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摘要:河南省旅游产业正经历由量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发展到质的跨越的重要时期。文章就河南省旅游产业未来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若干重要课题,如发展优势、发展重点、发展步骤以及发展思路等进行了反思,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1引言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国内团队旅游,1843年他又第一次组织了到瑞士的国外度假活动,从而开创了旅游活动的先河。但当时的旅游活动仅限于王公贵族阶层,与普通百姓无缘。如今,旅游度假已经成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而服务于旅游度假者的旅游产业从1994年以来,产业总值已超过4万亿美元,高居当今世界各大产业之首,旅游度假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仅2530万人,国际旅游收入只有21亿美元。1981年国际旅游人数超过3亿人,国际旅游收入为1060亿美元;到2000年,全世界出国旅游人数激增至6.97亿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4740亿美元,分别是1950年的27.5倍和225.7倍,是1981年的2.3倍和4.47倍,增长速度非常可观。正象世界旅游组织2002年度评估旅游产业发展时所指出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有耐力的、稳定的经济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57.5%和67.7%下降到37.9%和47.8%。居民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一个新的以追求更高生活目标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旅游消费就是这一趋势的主体。具有明显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的河南省,如何能顺应时代大潮,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占据一席之地,面临一系列重要研究课题。 2优势评价 近段以来,笔者不断看到有关对河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反思与质疑的文章,似乎对河南省自身所拥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宣传与重视成了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在全国滞后的原因。尤其是部分地区山水风光游在若干黄金周上的上佳表现,更成了山水风光游将取代历史文化游的根据。事实上,两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从长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看,历史文化旅游最终仍是河南省首要的支柱性旅游产品。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发展水平主要有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又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国际旅游有严格的标准体系,因此,国际旅游景观与服务环境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组织水平的试金石。众所周知,意大利既拥有世界最多的世界遗产项目,同时又以地中海度假而享誉世界,是欧洲最重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其接待游客量占地中海国家总接待量的40%左右。但对游客的调查显示,在游客到意大利旅游的主要动机中,45%强调其文化价值,43%热衷于气候条件,27%看重自然因素,近30%选择上述因素的综合。我们对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5批)进行了初步分析(表1),结果显示,在1268项的总量中,河南省位居山西(118项)之后列第2位(96项),显示了文物文化大省的实力。 河南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富集省份之一,城市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尤其对国际游客和跨省份游客。省内三点一线地区应该是最有竞争力的地域。但必须明确的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但凡世界著名旅游城市,都不在于其马路如何笔直、大楼如何高耸、商厦如何云集,而是看城市的文化氛围与环境舒适度。更直接地说,是要看所在城市的文化厚度以及城市中的绿地和水面空间。如欧洲的罗马、维也纳、巴黎,乃至莫斯科、基辅,都是古老文化与山水风光的聚合体;再有黑海明珠城市敖德萨,就其现代化程度来看,给人的初步印象就好象是一个欧式风格的古镇,除了位于敖德萨国际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级海港的敖德萨宾馆是高层建筑(30多层)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群和卵石铺就的市区主干道以及充满于市区建筑物中的城市雕塑与几乎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1/3的绿地。敖德萨市是不到200万人口的城市,却有着相当发达的旅游度假条件,四星级以上酒店20个,三星级酒店50个,一个城市的三星级以上酒店数量超过河南省全省总量,服务设施与国际标准接轨良好;同时,还有遍布黑海海滨的不计其数的疗养院、度假村。其特色就是质朴与舒适,适合多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因此,这里不仅是欧洲著名的夏季疗养地(海滨度假),而且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中心之一。所以,我省的开封和洛阳尤其应该走城市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突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 山水旅游从世界范围发展来看,应努力实现从观光型到度假型的过渡。而且河南省黄金周的大量客流也基本以省内游客为主,且以一日游居多。河南省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是不仅仅依赖于山水风光游,而主要还是依赖于历史文化旅游的成功开拓与开发,毕竟历史文化旅游才是河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3产业重点 就国内外影响来讲,截止目前,河南省旅游产品仍主要由郑州少林寺和洛阳龙门石窟2个景点来支撑。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河南省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该省已经开始实施以“三点一线“(郑、汴、洛和沿黄河旅游线)为中心的旅游开发战略。值得强调的是,上述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形成河南省不同品级的旅游产品体系为目的。 首先,应重点建设好开封、洛阳、郑州、三门峡等重点旅游城市,并继续改善这些城市的旅游环境条件,把城市作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点。 其次,加强黄河小浪底湖区的环境设计与管理,这里肯定是河南省最重要的滨湖度假地带①。这既有赖于自身的资源条件,也与其重视环境保护有很大关联。这就要求河南省在黄河小浪底库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以已经通过的旅游规划法规为依据,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兼顾,以便能持续不断地吸引游客。第三,在景区开发上应对伏牛山旅游区中的白云山、石人山、龙峪湾等景区实施倾斜政策,关键是环境治理和旅游管理;要重点提升焦作云台山等有交通优势且已经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最后,特色景区也是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如三门峡的冬季白天鹅之旅以及许昌鄢陵的腊梅之旅等都是重要项目。 4产业组织 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经验表明,只有按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产业发展要求来经营旅游产业,才能真正发挥旅游的产业影响力。把旅游作为产业来经营,就要充分考虑其产业要素关系,加强产业组织研究,其中的重点是理念和思路的确立。其前提是以人为本,不能急功近利,这方面欧洲旅游发达国家的教训可谓深刻。旅游产业组织研究的关键是强化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环节,而旅游市场研究已经成为新的条件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笔者建议按照产业组织水平与特点,把河南省分为4个产业组织层次和8个游憩活动类型(表2)。 需要说明的是,暂时处于地方层次的3个旅游活动类型,其层次的提高对提高河南省旅游产业组织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应该引起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视。根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据以上分析与思考,认为今后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应重点作好3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与保护名牌;加强旅游市场圈层的研究;做好旅游产业组织研究。 考文献:[1]王一宁.中国步入世界五大旅游国家行列[N].北京晚报,2002-06-25. 1.我国快递业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间的贸易壁垒不断消除,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活动愈加活跃,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趋于高效率和快节奏,时间价值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样品、单证、商务函件、资料的快速传递需求,为函件快递业者提供了大量的货源。快递服务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快速和灵活方便两方面,飞机和各种类型的专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革新,保证了快速运输和小型货物的集散与派送。 我国快递发展的初期,中国邮政于1980年、1984年分期开办了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开中国大陆快递业之先河,并逐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大快递公司均看好中国市场,DHL、UPS、FedEx、TNT、OCS、Airborne等国际快递公司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陆续与中国企业成立合作合资公司或建立关系,这些国际快递业巨头借助其庞大的国际网络、优良的服务功能和成功的经验,不仅为广大的中外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也使这些公司及其国内合作伙伴们获益匪浅。目前仅与这六家合资的快递公司已占有中国大陆60%的国际快递服务市场份额。 2.民营快递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民营快递在我国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创立的宅急送快递、1995年左右创立的上海申通快递、山东大千快递等。民营快递的发展之路十分艰难,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物流企业是资金投入比较大的行业,FedEx、UPS、DHL每年都以几十亿的投入来扩大和完善其服务,而民营企业却几乎都是10万、20万的投入;其次是就规模而言无法与各跨国公司同日而语;第三是人才的短缺,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创立时期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第四是民营企业自身的缺点,比如操作不规范、信誉度不够、派送力度有限等。面临如此大的困难,民营快递仍迅猛发展。以宅急快递送为例,该项业务于1994年创立,2004年发展到全国150多家分公司,服务区域覆盖2000多个城市和地区,2002年营业额达到2亿多元,24小时国内包裹速递做出了自己的品牌。申通快递也已经形成了以上海、长江三角洲为依托的优势网络,民营快递产生之初的迅猛发展,在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合理的经营。 3.民营小型快递公司前期的发展原因 (1)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自身的特点。 民营快递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开始,便在外资快递和中国邮政的夹缝中生存。在民营快递产生之时,四大快递公司已经与外运合资有了五六年之久,中国快递公司EMS也大力斥资开始国内和国际快递业务,许多民营快递公司都是由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型公司,没有国营公司强大的政府后盾,也没有外资公司的大量资金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公司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不发展就灭亡,没有任何的退路,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从主观上催生了民营快递企业的成长[1]。另外,小民营快递公司起步阶段雇佣的多为下岗职工、城市闲置人员,劳动力成本较低廉,办公地点多为长途客运车站提供较近的地区,租金低、送交快件便利,由于使用车辆直接带送,时效性比较强、反应快捷。同时,企业员工的管理类似于家庭化,员工较能吃苦和忠诚。以上种种使得一些既考虑成本又比较注重时效的企业与个人,越来越多地使用其服务。 (2)合理的营销策略。 这些民营快递公司之所以能同国际快递巨头和国内大型的物流企业同台竞争,除了强烈的求生欲望,还取决于它的独特市场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 正如民营快递的产生之初,中国邮政和其他几家国际快递巨头基本上垄断了中国的快递市场,民营小型快递公司产生于这个时候不可谓不艰难,它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况能得以发展,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中国农村与乡镇的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沿海与长江、珠江三角洲一带,一方面这些地区周边农村的城市化使快递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乡镇设立自己的工厂与产地,随着这些企业国际快递量的增加,乡镇到城市之间的城市快递服务需求也急剧增加。由此催生了中国民营快递的产生。民营小型快递公司产生之初,很多是以家庭成员或个人为主体,利用城市到城市、城市到乡镇之间的客运车辆转送快递,以成本低廉、派送速度比较快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接受。成功的例子有上海的申通快递、山东的大千快递等。 第二,营快递公司对快递市场有合理的细分认识,并采取了正确的市场营销方式。也就是充分利用了补缺营销的方式。补缺(niche)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一般来说,这是一个小市场而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营销者通常确定补缺市场的方法是把细分市场再细分,当细分市场相当大时,通常会吸引许多竞争者;而补缺市场相当小并只吸引一两个竞争者。大竞争者,通常会把市场的岁品丢给补缺者,达格(Dalgic)称这种局面是/游击队员对抗大猩猩。有些大竞争者也转向补缺市场,它要求更分散经营并发展它现在的业务方法。但这样做的成本很大[2]。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邮政和外资快递已经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拥有了自己的客户群。中国邮政更多地把自己的优势和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城市之间的快递业务上本 城市的各大公司之间的重要信函往来基本上都固定使用中国邮政;而DHL、FedEx等公司则更多地利用其有利的国际网络,主要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大量的银行单证、外资独资和合资公司的信函长期选用其服务。而对于国内中等城市到小城市和乡镇的重要信函往来这一服务领域而言,各大外资快递公司基本上限于国际间的服务,而中国邮政在这方面的服务也不尽人意,出现了人们常常说的/特快专递快不起来0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不属于邮政的飞机、火车等长途运输工具,不便于协调、配合等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民营快递企业抓住了同城快递和小乡镇与小城市之间快递的空缺,使自己有了一个发展空间。 (3)博弈理论的正确使用。 民营小型快递公司的管理者充分利用了博弈论的原理,正如/智猪博弈的例子,/智猪博弈说明了在某个市场上一个占主导地位、控制着市场的公司和它的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之间可能发生的竞争情况。这取决于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如何看待这个较小的竞争对手对它的威胁程度。/智猪博弈中/共同生存的均衡结果只有在大猪的食物份额没有受到小猪严重威胁时才会出现。民营公司的管理者们(小猪们)采取的策略有:等待。允许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品牌,如大型国有快递公司和外资公司(大猪们)开拓本行业所有产品的市场需求,扩大快递宣传。民营快递企业将自己的品牌定位在较低价格上,而得以享受主导品牌的强大广告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不贪婪。只要主导品牌认为弱小公司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它就会不断创造市场需求。因此民营快递公司将自己定位在一个引起不了大公司兴趣的较小的细分市场,如城市到城市之间、城市到各个乡镇之间的派送,以限制自己对其他公司的威胁。 (4)善于把握时机。 民营快递公司一般规模较小,便于调头,不像大的公司调整方针策略需要上面领导层的批示等等,对于市场机会的把握非常及时。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快递企业就开始了城乡之间的快递业务,这部分业务采用随车带件的方式,成本低、利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同城之间的快递需求产生之初,很多民营企业第一时间开展了这项业务,尤其是对于港口城市,开展的空港与城市之间、海港与城市之间的同城快递业务,由于海关单据的及时性要求,需求量很大,也取得了丰厚的利润(目前由于无纸化通关的推广,这部分业务有所萎缩)。虽然大公司在这方面也有所跟进,但是跟进速度明显低于民营快递企业。 二、民营快递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民营快递业的机遇 从宏观上看,世界第三方物流市场已占整个物流市场20%~30%,10年内将达到50%。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站有的比例不到10%;2002年初,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同美国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发展初期。2001年的市场规模在400亿人民币以上,占19000亿元的物流市场不足3%。但目前的第三方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流服务商在过去的3年中年业务增长率都高于30%,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到2005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5%。中国目前物流市场有190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20%,第三方物流潜力很大。快递业作为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必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为民营快递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跨国企业正将更多的业务转到中国,并通过外包它们广泛的物流功能来降低供应链成本。二是中国公司面临降低成本和更加关心核心竞争进而增加了物流外包的需求。三是政府的激励措施也促进了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综上所述,中国的物流行业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物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快递行业,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必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为民营快递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2.民营快递业面临的挑战 过去的几年间,民营快递通过以上的发展策略与方针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越来越多的小型快递公司在我国加入WTO和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前提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在加入WTO时,在5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6里,取消了国外快递公司的准入限制,这必将使得国外一些具有快递经验的中小型公司加入中国快递市场的争夺,带来新的竞争。二是同行业的发展,中国邮政和各快递公司越来越注重细分市场的竞争,其业务的涉及领域也逐渐广泛,不再局限在原业务范围领域。三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对快递的查询、服务质量要求逐渐提高,而民营快递公司的网络分布很少,其服务质量与查询等等,远不能与外企和中国邮政相提并论。各大快递公司迅速强强联合,如UPS提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DHL与德国邮政的合作、FedEx选择了大田集团为合作伙伴成立了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TNT签约超马赫公司。这些巨头的优势是民营快递公司远远不能比拟的。 三、民营快递的不足与改进对策 1.民营快递企业的不足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与国内竞争环境,很多民营快递公司已经不复当日的辉煌,有的甚至已经倒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与发展成了摆在民营快递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克服民营快递自身的劣势成为当务之急。 (1)价格问题。民营快递一直以来,以低价位吸引顾客,但随着各大快递公司加大竞争力度,其价格在快递市场已不具备当初的绝对优势。有的民营快递公司特定航线的运价已经高出同行业水准。 (2)速度问题。很多民营快递,经营之初都是一两台车、十几个人,利用亲属和客运车辆带送快件,随着大型快递公司加大对交通设施的投入,这种多环节的交接方式严重地影响了民营快递的中转速度,即使有的民营快递公司加大了自身的交通设施等投入力度,但是由于自身资金等方面的局限,其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大型快递公司。 (3)网络问题。正如我国物资采购联合会所做的物流发展报告中所言,世界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物流正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了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而相配套的是电子物流的发展。1998年,电子贸易额430亿美元;2000年,电子贸易额4000亿美元;2001年,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由提供到2010年,1/3的国际贸易将在网上进行,这就要求物流过程进一步网络化。作为中国大型快递公司的EMS、中远快递、中外运快递,作为跨国公司的DHL、FedEx、UPS、TNT等,在过去的几年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网络开发,目前均已拥有了自己相对完善的网络作业与查询等系统;而民营快递公司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几个大的民营快递公司虽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但查询与服务范围几乎都保持在国内的范围以内,国际作业与查询虽然也有所发展,但基本上都借用其他外资公司的国外网络,而不是自己的网络。这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十分致命的。 (4)信息问题。因为网络的覆盖面、人才的匮乏等,使得民营快递的报价、查询、信息反馈不及时,极大地影响了其服务质量。 (5)人员问题。很多民营快递企业人才匮乏,因为很多民营快递公司从初创始时期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的就是一台车、几个人做起来的,很多老员工虽然从业时间长,但是操作都是凭借经验,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且民营快递企业由于待遇、工作环境与外资快递企业和大型的国营快递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所以吸纳人才,尤其是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困难的。 2.民营快递的改进与对策 面临以上的种种问题,民营快递企业只有采取合理的对策,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求得发展 (1)制定合理的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传递并维持组织与其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机会相适应的管理过程。它有赖于制定一个任务或战略方向、阶段性目标、增长战略和由不同市场与商品构成的企业经营组合而组合。企业战略一般是一个3~5年的规划,民营快递公司长期以来倾向于点子营销,什么赚钱就做点什么,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这在成立之初虽然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民营快递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计划、没有战略的经营必将走入死胡同。民营快递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使公司的发展具有长远性。例如在目前的形势下,立足国内市场,争取3~5年内与小型外资快递公司合作,建立自己的网络,从而争取在国际快递市场也具有竞争力等。 (2)坚持服务目标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成为战略实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合理地选择目标市场,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而且只有坚持服务目标市场,不盲目多元经营,才能做到优势集中。快递主要是从事国际之间和国内城市、城乡、同城之间的文件与小件包裹的快速派送查询服务,市场细分可以从经营范围上细分为国际快递市场和国内快递市场。国际快递的主要客户是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国际结算部;另一主要客户群就是外贸公司和外资公司的出口部门。这些大宗客户的国际快递由于时间要求紧,尤其是银行信用证、提单等的派送时效性非常强,所以不仅仅在派送速度上要求高,而且在查询等方面也需要特别准确及时的信息,民营快递目前的状况显然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同时,由于这些客户与外资快递合作时间比较久,且国外收件人更倾向于接收大的国际快递公司的服务,从而基本成了外资快递公司的固定客源。国内快递市场分为城市间快递、城乡之间的快递和同城之间的快递,由于城市之间的快递一直是EMS的强项,它有强大的中国邮政网络支撑,所以一直经营良好,但近年来EMS的市场占有率日益萎缩,而民营快递企业涉足国内快递时间长,与铁路、公路、民航等都有比较长期的合作,在这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外城乡之间和同城之间的快递,大的外资公司虽然一直想介入,但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仍没有直接的举措;再就是国内市场相对于国际市场来讲,利润比较薄,即使介入,这些大公司也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业务上。基于以上的分析,民营快递公司应将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快件市场上,在原来城市间快递与城乡之间快递基础上,增加同城之间的快递业务,坚持服务国内市场。 (3)合理的人员培训。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人才的问题,很多民营企业倾向于引进高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这本身从理论上讲并没有多大的失误。但是一方面,人才的引进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对资金薄弱的民营快递企业来讲,将进一步加大成本。另一方面,就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物流业务刚刚开始正式起步的今天,快递业务也和整个物流行业一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也存在区别,很多外资快递企业在入驻中国之后,多倾向聘用中国的员工进行中层管理就是这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企业以引入专业人才为主并非明智之举措,而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对现有员工,尤其是从业时间长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这些人才应该是民营快递企业倚重的人员力量。 (4)对外联合,构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民营快递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外联合,改进快递装备,从而拥有自己的客户服务体系,扩大自己的国际网络,提高国际查询速度。根据加入WTO我国政府在物流方面的承诺,有3年从业经验的快递公司就可以入驻中国,设立自己的办事机构,这使得国外的小型快递公司入驻中国成为可能,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对这些快递公司构成巨大的吸引力,这些公司一般经营时间在3~5年的比较多,而这些公司国际比较多,资金状况较好,但是人员少,从业经验不很丰富。他们极力希望在大陆寻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民营快递的本土优势对其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而大的外资快递公司以及中国邮政等,一般是不愿意与这些小型公司合作的,抓住这一机遇,民营快递将有可能建立自己的国外网络,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也有利于民营快递的长期发展。 总之,在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营快递公司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的局限,必将会在未来的物流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论文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党的十六屆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县委、县政府领导站在高瞻远瞩的角度,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可谓是上应县情,下应民心。旅游业是极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強,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結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国內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內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实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那麼,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現旅游业全面、协調、可持续发展呢?在此,我谈谈个人的愚见,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指正。 一、大力实施“五個统筹”,开创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貫徹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必须按照“五個统筹”的要求,走出一条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大力推进以新宁镇为龙头的城区旅游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农村旅游,扩大城乡旅游交流,逐步实现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我县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湖区、山区,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城镇比较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加快这些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二是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在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推动区域旅游联合,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一方面,加强县内各个旅游区、风景点的统筹协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分布状况和市场需求,对全县旅游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三是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发挥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吸引投资、增加收入等方面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社会事业方面的作用,逐步实现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重。四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加快发展旅游这一县域支柱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逐步实现旅游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五是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重视国外市场的拉动作用。要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依托国际旅游大公司,积极宣传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进入我县这片青山绿水。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加快旅游业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各种旅游生产要素,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类旅游资源,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以下几个转变: 1、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各种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使之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以武宁湖为龙头的自然生态和以古艾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充分发挥丰富多色彩鲜明的旅游资源优势,有力地推进了旅游资源开发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旅游开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实践证明。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契机。 2、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资金短缺是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的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投资经营主体。旅游业的发展,为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开辟了新天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 3、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这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把握这个关键,抓住人才资本这个根本,实现旅游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和向人才资本转化,为推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拓宽发展思路,实现旅游业发展新跨越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現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必须拓宽发展思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发展综合型旅游和特色旅游,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在旅游业发展理念上大胆创新,充分认识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树立全局的;理念,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实现各乡镇、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局面。二是树立开放的理念。放开市场,大力推进旅游投资开发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三是要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在推进规范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感情化服务上下功夫、见成效。四是树立建设精品的理念。着眼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景区建设、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上与国际接轨,按国际标准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精品。五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3、在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上大胆创新,推出全面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举措。一是切实加强规划工作,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二是大力发展周边短线游,积极与庐山、三爪伦等著名旅游县市风景区合作发展长线游,实现旅游市场游目前单一的周边短线游向丰富多彩的长线游转变。三是实现精品战略,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步伐。四是进一步促进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由单一观光游向商务、会议、度假、休闲游的转变。 4、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大胆创新,构建整合优化旅游资源的新机制。加快旅游市场开放步伐,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鼓励支持海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合资兴办旅行社,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 5、在旅游宣传促销的内容和手段上大胆创新,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产品市场。一是全面创新市场营削模式和手段。制定科学的营销计划和市场拓展战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宣传促销。二是大力开拓客源地市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走出去,请进来”,在稳定和挖掘省内客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国内市场。三是推进“依法治旅”。把加强执法监督与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结合起来,实现对旅游市场从部门分头管理向行政联合执法转变,建立健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 我县的旅游前景是无限光明的,但是要想这个美好前景能够更早更快的到来,还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工作的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同时我也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为武宁的旅游而自豪,武宁的旅游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 旅游发展论文: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论文 一、双塔区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方向 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和更多时间的增加,城市居民还必然进一步要求食品的新鲜安全,乃至要求回归大自然、休闲度假以及体验农业文明。同样,随着旅游城市的发展,围绕着休闲娱乐发展多功能农业,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为市民提供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学习娱乐的场所。 1.位于双塔区长宝营子乡的骆驼山子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34.2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0%以上,木本植物29科85种,草本植物24科52种,野鸡、野兔、黄羊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梨树面积万余亩约20万株,其中树龄超百年、树型优美的老梨树1000余株,有梨树沟之称,另外景区现有骆驼峰、石佛、梨花仙子、龙吐圣泉等多处自然景观,是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产物。 2.朝阳天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长宝乡海里村,占地200亩,建高标准温室大棚60栋,以绿色水果采摘为主,主栽作物为草莓、黑莓,元旦春节过后正是草莓上市旺季,春季过后黑莓也将成熟。 3.金华园旅游观光农业园选址在长宝乡海里村,占地200亩,其中转让10亩、流转190亩。规划新建旅游观光服务用房6000平方米,连体智能高标准温室3栋18000平方米。园区规划建设五个区:设施农业区、田园风光区、嬉水区、水果采摘区、餐饮住宿区。 4.嘎岔有机蔬菜采摘体验园选址长宝乡嘎岔村,占地500亩。园区规划新建冷棚300亩,大田蔬菜200亩。以生产时令有机蔬菜为主,规划建设两个区:种植体验区、旅游采摘区。5.坐落于桃花山下的桃花山风景旅游区,原生植被郁郁葱葱,覆盖率75%以上,可开发面积达6000余亩,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民俗旅游特色的生态观光园,集“采摘鲜桃,登山健身,品尝风味,体验民俗”于一体,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举行热闹的桃花山庙会,是一个高雅与民俗共融,休闲与采摘交汇的旅游胜地。 6.朝阳天宁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桃花吐镇荒地村,有玻璃日光温室2座,栽植稀有水果及花卉,以采摘绿色草莓为主的高标准日光温室20栋,采用无土栽培和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方式进行作物管理,吸引八方游客放心品尝优质水果。 7.孙家湾乡是远内外闻名的“大枣之乡”,每到枣熟的季节,都会吸引众多市民来此采摘,品尝大枣的甜脆与鲜美。 二、结论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其核心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关键任务是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和示范功能,向农业的广度、深度扩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双塔区的城郊农业将以现代农业中的旅游观光农业作为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功能多样化、布局区域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景观田园化和环境友好化。 作者:赵昕欣 单位:朝阳市双塔区农村经济局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1旅游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系数 (1)国内旅游总人次与SO2的排放相关 系数-0.8546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能源消耗相关系数很高且反向变化,说明旅游业能源的消耗并没相应的增加SO2的排放量,这种现象可能一是因为技术进步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二是废气中的SO2排放含量通过废气治理来降低,这或许与近10年来中国增加了10倍的废气治理费用投入有很大关系。 (2)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烟尘排放量 相关系数为0.6937,可能是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烟尘的绝对排放量低,在整个生活烟尘排放的比重不高而引起的。通过对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活动越频繁相应的环境污染就越大,不过10余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对环境的危害,解决旅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治理和技术的进步。 2旅游产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旅游人次与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定量论证旅游活动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在旅游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函数模型拟合。休闲旅游人次增加与生活废水排放增长散点图分布特征几乎呈一条直线(除2002年以外),基于此,假设两者是线性函数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X生活废水排放总量=0.162914Y旅游总人次+0.847747R-squared=0.991361S.E.=0.0237D.W.=2.0724回归分析证明:每增加1%的旅游总人次,就增加0.16%的生活废水排放量,按照2000~2010年中国旅游总人次年均18.6%的增长速度推算,旅游活动造成了生活废水排放高达2.97%的增长率,生活污水是旅游活动中排放最多的,增加了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污水处理的成本,使景区环境质量降低了。为建立旅游总人次与COD和生活氨氮排放量的函数关系,首先假设在技术不变和废水治理不变的条件下,以2000年污水排放技术水平为基期(即单位生活污水COD和氨氮含量不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同时,氨氮和COD排放总量也在增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加大了废水治理的投入而减少了生活废水COD、氨氮排放量与实际统计生活COD、氨氮排放量之间的差额。基于污染治理费用投入增加额与COD、氨氮排放减少量之间的高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三者的散点图,以2006~2010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为:R-squared=0.99672S.E.=4.034D.W.=2.414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的排放是在所难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降低休闲旅游业对水环境的破坏。 3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景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不仅是健康旅游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更是凸显了景区与其他景区的竞争优势。理论上,景区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旅游人数,餐饮、住宿等相关的服务产业也在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物质资源的消耗,进而造成水污染和大气的污染。从理论上说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相应废气排放量的增加,然而,对近10多年来的环境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尽管随着经济的增长废气总排放量在不断快速增加,但是废气中SO2、烟尘等污染因子总量却增长缓慢,S02的排放总量却在逐年下降。所以,休闲旅游人次与生活SO2排放并不相关,与生活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也很低,但是与废气治理投入的费用在统计量上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并不能否认休闲旅游人次增加导致了废气总量的排放这一事实,只表明技术进步和废气治理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废气中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生活污染源废气排放量占整个排放量的比重很低,2011年生活用的SO2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仅占14.68%,生活烟尘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27.24%。事实上,休闲旅游产业CO2、SO2和烟尘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更低,短期内休闲旅游人次的增长难以改变其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因此,假设环境治理技术和费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与空气污染治理费用对工业和生活排放SO2、烟尘等治理的单位贡献是相同),休闲旅游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占生活排放量的比重是一定值,旅游中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增长比率必然约等于生活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比率。休闲旅游人次与技术不变条件下生活SO2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很高,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理论假设,而且为二者构建某种函数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在技术不变和空气污染治理不变条件下,休闲旅游人次的增加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其绝对量很小,比重不高,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旅游高峰期,短期内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对景区空气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旅游区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是休闲者关注的重要因素,休闲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控制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的人流量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作者:程秀兵 单位:安徽省望江县环境保护局 旅游发展论文:协同发展下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地理环境广阔,自然风景优美,特色农产品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郁,对渴望体验农村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北京、天津居民选择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处。河北省栾城县是全国著名的草莓生产地,十几年来,该县每年都会举办草莓采摘节,带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发展至今,栾城县采摘面积达到670多公顷,采摘品种不断丰富,包括了草莓、甜瓜、油桃、水果西葫芦等。位于京津腹地的永清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乡乡有农家乐、采摘园。永清县拥有34000多hm2林地,其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是全省之最,被誉为京津走廊的“天然氧吧”。这里的原生态历史沉积与生态农业的人性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绿、美、鲜已经成为吸引人们来此观光的鲜明特色。 1.2区位优势 河北省内环京、津两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4年12月,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提出将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港通、智能交通、综合枢纽等领域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交通一体化取得实效。在铁路方面,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将出资100亿元,共同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在公路方面,北京交通委员会将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及人口分布进行规划,实现国道、高速与津、冀的对接;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综合发挥其先行及保障作用,最终形成相邻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交通的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短路程、低花费成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 2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乡村风貌是根本。所以政府应该以景观的概念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具有当地独特文化的新风尚农村,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乡村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地。 2.2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丰富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如果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只是简单的采摘、农家乐,那么将会导致同质化严重,就会失去客源吸引力,旅游业无法长久发展。只有与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才能使生态农业旅游长足发展。 2.2.1随着旅游的常态化,游客开始追求具有深度的体验。因此在设计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上,就要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能够引导游客进行深度地参与活动,加大在互动性的旅游项目上的设计,努力营造深度体验的氛围,让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2.2.2生态农业旅游要属于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因此要注重真实性。在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注重旅游项目之间的优化组合,使吃、住、行、娱、游、购配套发展,具有整体性,保障游客能够体验到生态农业旅游的真实性。 2.2.3要想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独树一帜,就得发掘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越是与众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在进行园区开发时要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突显出原有文化的韵味,形成独特鲜明的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2.3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实现规模经济 河北省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要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企业间联手营销,实现规模经济。这样既可以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避免同业间恶意的价格竞争,使企业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战略。 2.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促进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知名品牌带动整体发展的战略。具有星级设施及服务的知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周边旅游园区的兴起又会反馈给知名园区,形成共生共荣的发展关系,达到延长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生命周期的效果。 2.5跨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完善协调、监管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开展跨区域的旅游合作。通过与北京、天津当地的旅行社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推进市场间的互动。完善区域间的协调、质量监管及应急处理机制,更好地进行旅游项目的对接,推进生态农业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作者:代玉洋 白静静 贾兆颖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旅游发展论文:旅游业内涵式发展战略中生态文明论文 1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选择 1.1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1.1.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内涵挖掘不够,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未能提供出大规模吸引外来游客的文化旅游魅力。尽管近年来也在不断的打文化牌,但是,游客所获取的还是近乎一种“走马观花”式的“眼福”,看看墙上文字图幅说明,逛逛陈列展示馆,穿行在一座座面貌相似的谈不上是不是当地特色的古建筑中,拍几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过,买回在哪里都差不多的纪念品。在景区停留的时间短,留下印象的估计更多的是某种特色美食。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吸引力打折扣,“回头客”堪称“稀客”。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过多的强调形式,片面的追求文化内容的呈现,似乎忘记这种文化,诸多的人文景观是“人”对大自然适应的结果。如何深挖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让游客获取的不仅是眼福,还有更深刻文化体验和精神领悟。这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1.1.2品牌模糊成都市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先后有“国际大都会”、“休闲之都”、“天府之都”、“熊猫故乡”、“多彩之都、成功之都”“,东方伊甸园”。这给国内外旅客留下一个模糊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没能得到世人的广泛接受,没有一个固定的旅游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都旅游业的发展。 1.1.3角色边缘化成都市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大都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四川这样一个旅游大省,也面临屏蔽威胁,角色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批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和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尤其是九寨、黄龙这样具有垄断地位的景区,可以说支撑着四川旅游的半壁江上,许多国际、国内的游客正是慕名而来。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便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转地,对于外来游客来说,成都仅仅是一个“驿站”。游客在蓉停留时间短,实际游览、购物、休闲娱乐的时间则更短,所发生的旅游消费也十分有限。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成都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成都也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这对于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成都市来说,仅仅扮演中转地和客源地的角色,是很难支撑起旅游业的永续发展的。 1.1.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加强旅游消费过程中,随意丢弃、挖掘、采摘、攀爬、踩踏、喧闹等不文明的行为从未停歇,尤以“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表现明显,节后相关新闻报道比比皆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面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地球一小时活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文明城市检查等几年活动或特定工作中,宣传缺乏深入性与持续性,效果不理想,游客和辖区居民接受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的机会少,生态意识薄弱,自我约束力不够,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参与生态保护的行动力不强。另外,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都的空气质量、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交通的便捷呈现出了不少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无缘“中国十佳空气品质城市”(2013,2014,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榜单显示结果),“中国十佳宜居城市”(2014,来自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榜单显示结果)的称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可见成都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生态文明的观念应该深入人心。 1.2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选择 “内涵式发展”是指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实现内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使事物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内在需求,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从上述的瓶颈分析来看,成都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第一,紧抓成都连绵二千多年,从不间断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鲜明个性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蜀文明,都江堰水文化,深挖文化内涵,准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优化产品结构。第二,依托资源优势与特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新业态,提高旅游商品的消费比例。第三,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内涵式发展战略 2.1深挖内涵,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 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地方文化特色不可脱离的背景。成都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态、形态、业态”四态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注重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产品特色,优化产品结构体系。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合九寨—黄龙景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和大足石刻景区,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世界遗产精品旅游线路。厘清城市文脉,整合以金沙为核心的古蜀文化资源、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诗词文化资源,优化、整合省内相关景区资源,推出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中国诗歌文化旅游产品。强化宽窄巷子、锦里等街区文化特色,推进文殊坊、水井坊等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提升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加大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提档升级,重点发展温泉养生度假、乡村休闲度假、古镇休闲体验、运动康体度假四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对地方美食和特色餐饮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提升空间共性集聚,凸显成都美食餐饮娱乐产品独有的文化氛围与特色,加快发展美食旅游产品。开发适合国内外、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展览、商务、会议类旅游产品,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使商务会展旅游逐步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2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借助成都会展、商贸、科技、农业、工业、体育、医疗等的发展机遇,依托成都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征,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通过鼓励、整合、提炼、延伸等手法,培育新业态。在新业态开发方面,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不再像初期发展那样破坏了后再反省,要坚定不移的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挖掘内涵,合理规划,彰显特色,并且要注重新业态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教育、渗透功能的增加。如:依托成都农家乐的发展优势,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灾后重建和一般旧场镇改造的成果,推进成都旅游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大力培育乡村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园体验旅游等。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宣传生态保护,不仅只对游客,当地的农民亦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乡村旅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自然资源和地方乡村文化等,旅游开发商、旅游者、农民等都应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循环利用,同时也要保护乡村文化,防止城市化,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开放观念,拓宽视野,深挖文化内涵,推动成都旅游商品提档升级。重点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精心做好商品研究。将多种文化元素注入传统手工艺商品中,如将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古蜀文化、熊猫文化、水文化、道文化、民俗文化、现代都市文化的代表元素与蜀绣、棕编、草编、竹编和藤编等传统手工艺相融合,形成品种多样,样式丰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关注土特产品的呈现形态,把一种原材料做精做细,做出更多的精加工产品。第二,精心设计、严格指导。除了要突出旅游商品原本应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及礼品性的特点外,成都旅游商品设计要充分考虑选材的地方性、普遍性、环保性等,生态保护对象,珍稀动植物等绝对不能成为商品或者加工商品的材料,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的材料也尽量避免成为商品或者加工商品的原材料,这点要深入到设计者、生产者、消费者等的意识中去。第三,优化生产、绿色包装。成都旅游商品的制造、加工将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将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做到环保工艺,绿色工艺、低碳工艺。在商品的包装方面要下大功夫,除了强调便携性、精美性特点外,对于包装的再利用、降解特性等要重点研究,商品包装是目前最大的垃圾来源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为生态环境减除很大的压力,也将成为成都旅游商品的特色之一。 2.3生态文化素养的培养 推进旅游环境保护,实施旅游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的旅游方式,也是成都旅游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容之一。要推动这些工作的进程,就要重视培养和提高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环境行为的奖惩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减少生态环境有害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消费、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生态田园城市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运用短期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大学校生态教育力度,从小便从思想、实践等各方面进行教育,使意识深入内心,身体力行,呼吁人们关爱生物、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者:李娟 王瑀 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开发与发展农业旅游论文 1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现状 1.1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本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因环境不佳而遭遇瓶颈。 1.2观光农业开发水平低 旅游业开发侧重于高山峡谷、湿地、黑颈鹤等景观观光摄影、户外运动项目和极限体验等,农业发展以农作物生产和农特产品粗加工为主,观光农业在老百姓心里未形成意识,开发力度不够,未形成规模化农业旅游产业,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品牌化农特产品匮乏。 1.3管理模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严重影响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农民经营管理意识淡薄,对耕作细节把握不足,田间管理力度不够,未实现精耕细作。 1.4农作物种类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受特殊地理与气候环境影响,大山包农业以马铃薯、苦荞、燕麦等作为主要农作物。虽然近年来尝试种植玛卡、油菜、大蒜、反季节水果豌豆等,但未形成规模,所创收益不高。总的说来,大山包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业发展与开发巨大潜力可待挖掘。 2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探讨 目前,大山包镇发展农业旅游应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以提升其附加值,生产极具高原特色的农特产品,实现农业精细化转型,打造具备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旅游产业。 2.1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依靠地区优势适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注重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良好契机,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努力争取上级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助,做好基础调研,科学预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完善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具备特色的农家乐式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大力宣传,以科技带动品牌效应发挥。 2.2深层次开发集观光休闲、农特产品开发与精细加工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利用已有资源建立可供游客采摘观光、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园区,完善服务设施,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获得高层次精神文化体验。对马铃薯、苦荞、燕麦等农作物既可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粗加工,将其作为游客体验活动环节之一,使其参与到荞疙瘩、燕麦饭等生态食品制作过程中,还可引进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将农作物进行精细加工,生产苦荞茶、高山洋芋粉等农特产品,供游客购买。 2.3转变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打破农民传统观念,转变农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从播种、施肥、收获等方面考虑精耕细作,选择适合高寒山区种植的特色高产作物,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促使农业实现精细化转型;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家禽、牲畜改良工作,引进适合大山包养殖的畜牧品种,形成具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的畜牧产业,为农业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2.4依靠现代科技逐步丰富农作物种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以教育和科技带动农业转型。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改良品种,大胆尝试反季蔬菜与观赏植物种植,充分考量游客心理与种植效益,确定种植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本地高山黑山羊养殖,加大牦牛和藏香猪养殖规模,着力改变本地单一的畜牧养殖品种,丰富肉质品种类,为游客提高更多购买选择和丰富体验,进一步促进大山包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当地政府对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给予充分重视,大山包镇应及时把握当前良好契机,兼顾发展与保护,不断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适度开发自然资源优势,丰富种植农作物与养殖牲畜种类,逐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经营化发展意识,以人力与科技相结合,不断促进农业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文香 单位: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旅游发展论文:包头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论文 1包头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以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伊利、蒙牛乳业集团、小肥羊和小尾羊餐饮特色产业为依托,形成了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尤其是内蒙古大圣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把鹿的生态养殖、系列鹿产品深加工与营销链接在旅游链中,将畜牧业生产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在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中形成特色鲜明的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2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发展无序 对农业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市场潜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特别是对生态农业旅游业特殊的旅游价值及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导致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和管理不明确,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明确,休闲农业旅游还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旅游部门与涉农部门参与管理和指导都不足。目前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2.2缺乏规划,产业组织自发化 包头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组织自发化问题突出,缺少科学论证和整体规划,存在随意开发的现象。产业者对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农业生产与休闲游憩相结合的新兴产业认识浅显,对休闲农业旅游经济、社会、教育、保健、社会、文化以及环保等功能理解不够,认识不足,在项目开发上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和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和地域特色,内容单调;缺乏鲜明的主题,定位趋同化;功能不明确或功能单一。项目建设多以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为主。 2.3季节制约,资源利用率不高 受气候和农业生产季节性影响,包头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象湿地观光渔业游、草原牧业游、田园农业游和观光采摘游的休闲农业旅游,容易受气候和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造成资源闲置。而开发的资源又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时节缺乏旅游主题和项目,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2.4市场意识缺乏,知名度不高 普遍存在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景区(点)的社会知名度较低,企业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低的现象。所搞的休闲农业旅游,没有起到延续和传承农业、农村文化的功能,没有抓住农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风情、技艺、传统农事和农耕文明等文化精髓,也没有打造出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文化内涵肤浅,吸引力不强,市场认可度低。 2.5建设水平不高,管理经营能力弱 目前包头市休闲旅游表现为起点低、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一,档次品味不高、配套设施不齐的状况。一方面,资金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农业休闲旅游点周边环境较差,水、路、电和卫生等条件制约其建设与发展。同时,经营者自身缺乏农业旅游策划、设计和包装等内涵的专业性知识,缺乏规范化运营管理能力,而从业人员又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下,整个产业存在管理模式混乱,管理水平差的现象。 3包头市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 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区位、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前景广阔。但要注意避免盲目、无序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雷同经营、旅游项目和内容单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同时,政府要把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放到解决“三农”问题大局上考虑,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制定实质性的扶持政策。打好休闲农业旅游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市民和游客开辟游玩的新领域,为农牧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 作者:霍清枝 李玉凤 赵永旺 乔爱霞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化和谐发展旅游管理论文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现状 (一)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途径 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性需要通过民族化来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有较深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只有自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自如地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使这种结合不漏痕迹,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民族文化素养不够,很难完成上述工作,更无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二)自我意识的提高 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后,应通过自学的手段进行提高,系统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相应书籍。但在众多书籍中也不乏大量糟粕存在,寻找适合的书籍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南怀瑾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应书籍很好的对于本民族文化加以阐释,其内容包括反映儒家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等,也包括道家的《老子他说》、《庄子喃哗》等,从不同的方面系统的诠释中国文化,可以作为基础。曾仕强先生的书籍则从应用的层面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阐释,尤其是在管理角度,值得我们借鉴,在此之上应进一步阅读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原著。其中读史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可以进行适当的阅读和探讨。 (三)集体备课共同提高 当大多数教师建立起传统文化与专业课应该结合的思想后,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找到合理的途径与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问题,就是寻找切入点,不同课程的切入点有所不同,虽然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区别,但原理又是相通的。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互提意见和建议,并相互借鉴成功经验,探讨新的问题和难点,在此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碰撞,寻找到最优的方案。 二、深入思考,完成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结合的系统化过程 只有完成系统化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全面地应用到相应的旅游专业领域中。笔者认为应首先寻找切入点,切入点即在什么专业知识的讲述中或在什么问题的讲述中,引入传统文化。切入点应该既能反应专业性又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并能够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或相应理论进一步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主要由教师讲述,引发学生共鸣,进而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此判断应该讲解的程度及深入程度,最后留下探讨的专业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通过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的逐步引入传统文化并不断融合,最终完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使专业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三、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专业也是如此,只有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才能使知识真正为民族所用。要完成这一目标应从学生抓起。而让学生真正接受,就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将专业课程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理解、接受。 作者:王蕊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旅游发展论文:县域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论文 一、信阳的旅游业发展基础 信阳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业发展也已初具规模。目前信阳市境内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6个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2013年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已达到较大规模。由此可见,信阳已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条件,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向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学习,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快速发展。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代表性元谋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发现地。元谋县现代农业基础雄厚:县区处于低纬度、高原低海拔地区,尤其是坝区气候温热,光热资源充足,全年无冬,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誉,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以及反季花卉,特别是“冬春早熟蔬菜”种植质优种类多。元谋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产地,元谋蔬菜产业成为云南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之一,产品不仅畅销国内157个大中城市,每年还有3万多吨洋葱、番茄、菜豆、牛蒡、香葱等,通过成昆铁路转口贸易等方式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各国,蔬菜外销量占云南省冬春蔬菜出省外销总量的四分之一。 元谋县注重蔬菜品种研发和品牌认证,增加在国内和国际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的造势奠定坚实的基础。截止到2012年,元谋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获得云南名牌产品称号2个。自2006年以来,元谋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成功举办了三届“蔬菜节”、四届“红军节”,随着各种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和一批批影视作品的拍摄,元谋旅游知名度及影响力得到了提高。元谋县赢得了“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中国天然影视基地”、“中国冬季旅游之都”等美誉,也使元谋县游客接待总量从2000年的14.05万人次发展到2010年的164.82万人次,年均增长27.9%;旅游总收入由2323万元增加到56193万元,年均增长37.5%,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小丙岭村和热区作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旅游现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位于小丙岭村的小丙令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主要以种苗育苗及物种引进研究工作为重点,2010年在无任何旅游接待设施条件的情况下,该基地已接待了参观游览人员1万多人次,吸引了大批的学习参观及休闲游览的人员前来,后续当地进一步健全了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旅游设施建设,为接待旅游者提供了条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简称“热区所”)是位于元谋县南城的一家省级农业科研单位。1987年创建,目前已建成5060亩的3个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在蔬菜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热带亚热带水果筛选示范、生态恢复与治理及能源植物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为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更是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另外,还有大水井—月胧村、橄榄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也较具规模,形成了以农业带动旅游、以品牌带动需求的良好模式。 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元谋县正是找准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也就是针对目前人们对绿色安全、生态养身的果蔬食品追求和需求,不知不觉吸引了大量的休闲度假型旅游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再利用坝区的光热资源、温泉水景、反季果蔬和花卉,以及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等,重点开发康体养生、避寒度假、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外地和周边城区居民前来养生度假;充分凸显生态果蔬种植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元谋“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游、绿色果蔬购物游、特色乡村休闲游、农作体验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促成了自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探索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参考:1、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有序发展,加强区域联合发展通过元谋县的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应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进行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要按资源开发有先后,产品改造有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重点开发、逐步推进,以重点项目为契机带动发展;要加强部门协同和地区合作,有效整合“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统筹协调不同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配合、信息互通、客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要统筹协调城乡旅游发展,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的建设,促进信阳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2、在规模效应基础上,培育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 在任何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规模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元谋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很大,全县都是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品种多选择效益高的品种,且全县范围内各村之间因地域水文的差别,选种也有差别也有统一,观赏休闲体验价值高。在大规模的基础上培育和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注重绿色、养生果蔬等食品的认证和宣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由旅游资源的竞争发展到旅游产品的竞争,并快速向旅游品牌竞争推进。加强旅游品牌培育,不仅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且通过旅游品牌来展现旅游地形象,给旅游者深刻的体会并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从而产生持久的旅游品牌扩散效应。因此,在信阳的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对旅游品牌的培育,通过科学构思和设计,精心打造和培育,努力把旅游产品建设成精品名牌,培育成唯我独有、难以模仿和竞争性强的旅游品牌。 3、注重科技研发与宣传 进一步奠定现代农业旅游基础元谋县先进的现代农业给其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在种植和输出规模上领先,在科技研发上也是国内国际领先的。元谋县热区所建有研究团队6个,专门进行果蔬新品种选育、生态植被恢复、生物质能等研究。20余年来,承担和参与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攻关与省基金等在内的各级重大项目70余项,收集和引进植物资源近2000余份,获得科技成果奖30余项,4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技术发明专利权11项,获绿色食品认证10个,申请注册商标3个,制定地方标准13项,相关作物技术规程20余套,科技培训1500余场次,培训6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0万余册。科技创新与集成技术服务覆盖云南及四川攀枝花市共140多个乡镇,推广品种50多个,应用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00余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9亿元,为云南省热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多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休闲旅游氛围营造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基于旅游体验的动机已超越商务、度假、购物、探险等旅游动机而居首位,说明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和期望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现了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消费层次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在旅游开发中,既要重视对具有“体验性”的旅游新产品开发,并通过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增强“体验性”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又要注重旅游环境氛围的营造,在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突出营造热情、好客、轻松、愉快和良好“体验性”的旅游氛围,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到不同的旅游特色的目的。现代农业旅游正符合这种体验旅游的特点,既能让旅游者体验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的发展,又能亲口品尝绿色果蔬和特色小吃。云南省是个多民族多文化省份,早已营造出休闲的旅游氛围,赢得了旅游者的一致好评。因此,信阳要大力发展以现代农业旅游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也要注重休闲旅游氛围的营造。 作者:卢俊阳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法论文: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浅议 论文摘要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我国有关的循环经济立法存在许多疏漏,应予以完善。应确立循环经济法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分担责任原则和“3R”原则;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发挥政府公众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 循环经济 法制建设 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保障。如果说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和制约,那么循环经济的发展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强化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涉及每一个公民的衣食住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途径,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步伐加快,依法治国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追求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给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法制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1970年,A.克尼斯等人基于生态系统的危机,即物质代谢结构的崩溃而撰文提出了“物质循环分析论”,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应当包括资源、能源的投入生产加工分配流通最终消费排放废弃物的全过程,这是首次在经济学理论中提出经济循环与物质循环相适应的思想。 以物质循环分析论为基础,物质循环全过程管理理念逐渐形成,即对物质从生产直至废弃各个阶段实施全过程管理的过程,除了回收、再生循环和再商品化外,还必须促进和管理全社会的物质循环,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二、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十余部环境保护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节约资源法》、《水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首次提到“循环经济”,这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中是一次尝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了国家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的内容,该法中的这项规定充分体现了实施减量化的基本理念,为固体废物的处理提出了法律依据。而《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法律构架,但是我国并没有相关的行政法规对循环经济做出规定,只以有《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退耕还林》细则中有所规定。 下面从我国法律体系方面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法律规定不够完善,有许多领域法律没有涉及,而在一些领域又存在规定上的重叠,给执法者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不利于普及法律知识,例如我国环境保护法并没有对循环经济做出明确的规定,一些污染物存在跨行业的特性,对于这些特殊的物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 第二,立法过度集中在工业领域而忽视农业方面的立法,第三产业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工业立法因缺少相应配套措施也变得举步维艰,可反映出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在立法上给一、三产业相应的重视。 第三,环境立法存在的效力较低的固有问题,常常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提倡和口号比较多,没有规定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可能性较小。 第四,建设主体规定的并不明确,法律只规定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义务,对于企业及其他主体没有明确规定,造成具体执行不畅。 第五,对生产责任延伸方面没有相关的监管保障,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下,建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责任主体上规定了生产者不仅对本企业的产品负责,企业有对产品进行回收和清除的责任,看似完备的制度设计其实缺乏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政府的执行监督文件。 三、我国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确立循环经济法律原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国家、企业时刻保持正确的方向,明确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同时强调清洁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合理排放的重要性。 1.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是针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环境破坏提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亟待寻求合适途径解决。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及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的安全,不利于实现人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源头上分析、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落实预防原则的根本,特别要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针对汽车尾气和燃放烟花爆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也要格外关注,通过制定限制排放量等具体的措施,运用相关的奖惩机制,鼓励公民和企业为保护环境做出一份贡献,同时更是造福人类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是实现政府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广泛凝聚群众智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循环经济领域只依靠政府力量力量是单薄的,效果是不显着的,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办法指示,并在企业许可、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公民对参与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欧洲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滞后性,使欧洲各国在上世界中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问题。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方面存在各种相似,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各国协同合作,特别注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要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公益广告、志愿者讲解等 宣传模式形成良好的氛围。 3.“3R”原则 3R原则即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简称,是面对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总量急剧减少,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矛盾突出的现状应坚决贯彻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同时资源的利用率相对低下,能耗太高,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由此产生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再利用即面对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为解决资源短缺与资源不能满足人类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问题而提出的。要实现再利用,首先要政府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开采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先进设备,同时要求不断提高各类社会主体节约资源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再循环,是与资源的再利用一脉相承的原则,通过对剩余资源和废物的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既能克服废物排放的难题,又可以增加经济总量,是一种一举两得的措施。减量化,是指通过减少排放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过企业清洁生产,特别注意生产流程的低碳化和无污染,减少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 4.分担责任原则 循环经济责任原则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对环境应尽的义务以及破坏环境承担的社会责任。严格区分不同主体的责任,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如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企业要更加注重清洁生产和减少排放;公民培养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的意识,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生活垃圾进行排放,坚持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模式。通过各方努力,使环境保护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条不紊地推进。循环经济责任原则就是更加明确了各个主体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以及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使国家、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配合,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确立政府、企业和公民在资源综合利用、废料回收再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权利、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资源分配方面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对策 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发展比较缓慢,本身缺乏经验可循,并且面临技术、人员、管理、资金等诸多难题。因此,在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有较大空间可待提高。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随着经济发展,法律往往显示出其滞后性和保守性,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政策,将保护环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处,使百姓和社会享受到循环经济的好处,比如在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入保护环境的具体规定,作为约束竞争主体的一项准则,同时,其它法律中也要更加明确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等具体环节缺乏具体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要从法律的角度给予充分的重视。 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管。加强与我国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专门机构监管各类主体义务履行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要求拒绝承担义务或者未按要求安排生产生活的人员承担责任,对有效控制排放的主体给予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同时发挥国家宣传部门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转变发展模式必须依靠坚实的社会基础,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感,增强群众绿色生活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进一步建立废物控制管理制度。在日本,由于消费者数量庞大、分散,不利于统一管理,而生产者则不然,生产的产品废物的责任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完全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现阶段我国各大生产行业还存在于生产链中技术落后的情况,因而产生的废物量超出法律规范要求的比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对企业生产、已有约束性条款,但由于引进减排技术、再生利用废物的代价远高于废物产生的成本。因此,大多中小型生产企业多选用落后的经营模式,依然延用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违背了国家发展节能型经济的宗旨,极大阻碍了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经济进程。所以,在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建立废物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对废物产生量的控制。可以建立抑制废物产生制度,以预防为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基本的法律制度,健全我国废物产生标准,建立从事废物处理工作的行业和产品的规范标准。鼓励更多科技人才投身到环保新兴技术的研发中。 经济法论文:经济法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改革探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但居民收入差距却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进行收入分配改革、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关系到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我们应以制度推进为手段,以有效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基础,以垄断行业改革特别是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改革、财政税收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收入分配改革 垄断性国有企业 财政税收 经济法作为一个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法部门,其核心是社会本位,这来源于经济法对实质正义、社会效率、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的追求。因此,基于经济法的目的、价值观念、理念和特性,它理应在收入分配改革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次分配排除垄断和再次分配促进公平方面,发挥经济法中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业政策法和财税法的系统作用,本文也着意从这一方面来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曾对分配和生产的关系做过这样的经典论述,“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豍.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收入分配公正、合理的实现首先需要所有制问题的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会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而消失。但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现实状况不同,居民收入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据北师大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李实课题组测算认为,2010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0的水平。而按照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基尼系数等级线,0.40是警戒线,0.50是危机线,0.60是动乱线,这说明我国已经濒临危机线甚至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危机线竖.由此可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进行收入分配改革、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关系到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 所谓“顶层设计”,原本是来自网络工程学的一种说法,英文原文是top—downdesign,它是说在进行一个大系统的建设前,要从顶层开始,由上到下的进行设计豏.因此根据此理论,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以怎样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引和设计合理、有效地收入分配改革实践。 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收入分配改革的成败。基于经济法的视角,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们认为对待收入分配改革,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以制度推进为手段,以有效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基础,以垄断行业改革特别是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改革、财政税收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如何有效落实我们的分配制度 落实好收入分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劳动报酬;二是财产性收入。因此如何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性收入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一)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在当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格局之下,劳动报酬即工资仍是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靠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的。(1)近几年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直得不到完善和有效运作,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是无法靠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来解决的,还要靠工会等社会自治团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鉴于经济法主体角色的特定性以及劳动者力量的薄弱,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及其他NGO等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政府与企业、个人利益,建立完善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培育工会等自治组织时,应避免“官办、官管、官运作”的现象,提高其自治性和自愿性,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劳动者阶级的利益和诉求。(2)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是建立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基础所在,对于保障底层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底限性公平的体现。在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形成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的制度。 (二)下大气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决策。但目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是很不乐观的,仅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小部分,迫切需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因此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大力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尤其是在拆迁、征地和征用公民财产的过程中,要确保公民的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加值权利不受侵害;(2)进一步明晰产权,使之能够在抵押、转让、出租等交易流动中广泛运用,这主要涉及的是居民的不动产方面;(3)在动产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主要考验的是居民的理财能力。因此要靠金融机构的努力,拓宽居民金融理财渠道,让百姓拥有越来越多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同时加强对交易行为的规范,确保居民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受侵犯。 四、垄断性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 在收入分配领域,垄断性国企高收入群体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体制内与体制外乃至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典型缩影豑.据国家统计局5月3日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足见两者差距较大。因此,收入分配 领域的国企改革对收入分配改革具有战略性的全局意义。但是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并不能笼统的一刀切,我们主要应是针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企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进行改革,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而且单纯采取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和国企管理人员的减收政策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应坚持扩大体制内竞争和“结构性减薪”并举的总体策略。具体如下: (1)通过扩大体制内竞争来改革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法和反垄断法的作用。首先通过产业政策立法,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体制内的竞争中来,尤其是在我们的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性行业。让民营企业参与到体制内的竞争,这样不仅有利于私营企业利润的增长从而使其职工工资增长,更有利于市场竞争化程度的提高,使国有企业面对充分的竞争而焕发活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其次,加强反垄断法和公司法的有效实施,使垄断性国有企业向着政企分开的现代化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发展,尽最大限度减少某些垄断性国有企业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并存的现状,以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提高竞争水平。(2)主张对国企职工采取“结构性减薪”的做法,即基于特定目的对特定职业和特定岗位的人群实行减薪。首先在国有企业职工群体中,收入较高的是国企管理人员,原因有二,一是这些人员多由行政指派,没有在其任命上发挥市场的作用,二是这些高管的工资与企业绩效关联不大,且信息披露不全面。对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严格规范国企高管人员的薪酬管理,原则上控制或降低其收入水平,坚持市场才是企业家最好的定价者豓,并把管理因素对于企业的贡献作为其薪酬的重要衡量因素。其次,对于国企职工并非一味的控制或降低其收入水平,对于国企非正式职工,退休、下岗职工而言,要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水平。 五、财政税收改革 如果说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是基础,那么在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则是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的关键所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对于再分配领域来说,则是经济法特别是财税法发挥其作用的最好舞台。财税法范围较广,以下着力从预算法和税法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们再分配领域的改革。 (一)预算法与再分配预算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取得、使用和分配以及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其本质是对政府收支活动的控制。近年来政府的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有的地方增长率甚至已经超过了15%,大大超过了同期的GDP增速和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如何花好这些钱,如何让政府把钱花的更合理,则需要预算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使我们的国家预算更好地服务于收入分配改革,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1)促使合理财政支出结构的形成。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扶持力度,将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保民生、促增长上,使社会发展惠及人民大众。(2)减少行政权对预算权的干预。按照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各级人大行使预算审批权,其他机关不得干预。但在现实生活中,行政权对人大预算审批权的干预尤为严重,尤其是在各级地方。因此必须切断行政权对人大预算审批权的干预,使政府在制度框架的束缚下合理分配财政支出。 (二)税法与再分配根据社会契约论,税是公民从国家获得的利益的对价,黑格尔也曾说过税是个人对国家作出的牺牲。从其本质来看,税收是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的二次分配,理应对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发挥应有的作用。税法与再分配应着力处理好两点:(1)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即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减轻一部分群体和税种的税负水平。尤其是对于个人所得税而言,要合理制定个税起征点,实行综合所得制,即对收入总额实行累进制,多收多交,少收少交。(2)收入不公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财产的不公,因此要开征财产税,即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数量或价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类税,包括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许多学者也做过很多可行性研究,立法应尽快做出回应,出台相关法律,我们认为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有助于解决社会成员发展不公的问题。 六、结语 收入分配的改革需要法制的规范,随着依法治国和法治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经济法必将在收入分配改革领域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收入分配改革保驾护航。 经济法论文:经济法角度下国家职能的运营 一、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治原则 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必须通过法律授权政府或社会组织行使。如同传统的国家统制职能必须由不同的职能机关诸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监督机关分别行使、实现一样,国家经济调节职能作为因应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国家职能,由法律授权政府或社会组织行使,如中国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作为部级事业单位,对金融资本市场进行独立监督、调控。不过,政府是法律授权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最重要的载体,政府依法行使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是国家通过法律授予其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具体表现,而且不再是行政式的管理,更多表现为一种监管、一种积极的引导。国家以法律授权的方式选择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是因为政府具有比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更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政府机关设置健全,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各种职能部门、机构能够有效地执行复杂的任务;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履盖面广、多层级的网络框架,对国民经济运行形成及时、有效的管理。同时,国家法律的执行素由行政机关来承担,对现实问题及时作出反应并不符合立法和司法的性质,因此,国家经济调节职能以法律授权形式授权政府实现是一种必然选择。 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来源于法律授权,这意味着政府实现经济调节职能必须遵循法治原则,根据法律授权对市场经济运行生成的各种问题作出准确的回应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其经济调节的职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的定位和角色的转换,这是因为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使得政府习惯于以权力干预市场运行,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问题,由此可能导致政府在实现经济调节职能过程中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存在严重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而且政府内设机构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也严重制约市场机制效能的发挥,妨碍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国家对市场的经济调节职能只能是法律的执行者,这种定位决定了政府必须完成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角色转换。 法治原则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准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治理中的法治既区别于人治,也区别于法制。英国法学家洛克认为法治就是政府应该以正式公布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法治的核心思想是要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因此,法治的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同样,法治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法的规定是社会管理的根据和手段,法的实现是社会管理的目标和要求。人治的本质是“贤人政治”,即依靠领导人或统治者的意志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治国方略、方式,具有随意专横的性质,政以言兴,也以言废,人治以权力为核心,轻视法律。法制虽然与法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泛指国家法律的体系、体制与架构的整体,法制既可能是约束权力的法治之下的法制,也可能是为权力控制的人治之下的法制,但法治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权威,任何人均必须遵守法律、服从法律;而且法治约束权力,尤其是对公共权力或者国家权力的约束,一切权力都必须服从法律,在法律之内活动。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是因应市场经济而生的新型国家职能,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既反对权力干预市场运行,又需要权力纠正市场机制的外部性缺陷,需要政府运用权力纠正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对权力的两面性决定了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时必须严格依法处理市场问题。 法治原则要求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必须有所作为。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是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因素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自行调节经济运行的有机统一的系统,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构成,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唯利性和滞后性特点,由于市场本身存在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以及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充分等市场障碍或市场缺陷,市场失灵成为市场机制不可克服的矛盾。 市场机制的内生性缺陷会直接导致资源配置失调、供求失衡、分配不均以及市场垄断等问题,进而扭曲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因此,微观领域的无序竞争和宏观领域的结构性失衡需要国家调节机制,即运用公权力,由“政府约束和指导”市场,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和规制、监管微观市场主体行为,限制“经济力量的自由运用”。 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律限制 政府调节或干预市场必须依法办事,这是法治经济的应有之义。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最根本的任务是制度供给,通过制定社会经济公共政策和市场运行法律规则,确立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达成公开、公正、平等、有序、自由的竞争秩序。政府调节市场的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来源于法律授权,其行使也必然受到法律的限制。 (一)政府经济调节的理念限制 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共同构成市场经济整体,微观经济涉及市场参加者及其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则以国民经济运行为对象,表现为经济总量关系,主要是国民经济总供给、总需求以及总价格、总就业量等重要指标。宏观经济由不同的微观经济组成,微观经济运行受宏观经济指导。无论是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微观经济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都会因市场固有的缺陷导致运行偏差,解决和处理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问题、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则是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根本任务。从理论上看,政府依法调节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分别采用“规制”和“调控”的不同思路和理念。 规制即规范、制约,是规定、制度的动态表现。简言之,规制就是以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这是一个具体化、范畴化、目的化的动作概念。微观规制就是政府依法对参与市场运行的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干预。对于微观市场而言,只有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才能克服不同市场主体在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多元利益与市场秩序的冲突,才能建立一个统一行为规则、统一评判标准的平等、公平、公正、开放、自由的市场。因此,政府对微观市场采用“规制”的干预理念是对微观市场结构、特征理性分析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弥补和治理市场机制缺陷,规范和矫正市场活动、净化市场环境、确保市场竞争机制的良性运行。微观规制通过对市场主体准入、退出、行为和市场秩序维持的规范,实现政府与市场运行的最直接的接触。 调控即调节、控制,是一种综合化、系统化和间接化的行为方式。宏观调控是政府为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对宏观经济运行所为的经济总量调节和控制。政府对宏观经济领域采用调控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宏观经济利益主体多元而复杂、对象广泛全面而又不确定、内容抽象而又不断变动等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体现了国家作为保障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的公共利益代表者的高度责任心,也体现了政府在驾驭市场全局性问题上的独特优势和能力。政府根据法律授权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依据法律和政策,运用计划 、财政、货币和产业等调节工具,平衡经济波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平衡发展。 政府对市场调节采取不同的“规制”和“调控”理念,在根本上是由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所存在的质的差异性决定的。政府为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在微观经济领域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接禁止或强制要求市场主体行为,因此,规制是国家强权力在微观经济领域的运用,对清除市场机制的“毒瘤”、“赘肉”具有“速效”、“强硬”的功能,留给市场主体选择的余地较小;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却只能以间接的倡导、鼓励和利益诱导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各种利益主体的市场主体行为,达成实现整体经济战略、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目的,调控的特质决定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柔性属性。 (二)政府经济调节的权力限制 政府干预市场的正当性在于市场需要,但政府干预同样面临失灵的危险。古典政治学家从政府的本质出发普遍认为政府源于人民的公意达成和公意授权,人们通过一定的契约关系建立公共组织管理社会,并认为政府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目的,因此,政府是社会性的,没有自己的利益。但现代经济学家从“经济人”概念出发,把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个体看待,认为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基本属性。不仅构成政府的官员有自己的私利,而且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政府自利性弱化了政府的自我控制能力,政府在自利性驱使下的非理性行为最终导致产生政府失灵的危险。这是因为政府权力不仅仅是一种能量,而且也是一种动量,富有扩张性、侵略性和进犯性。 政府依法获得调节市场的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由此政府也承担了法律设定的积极作为和有效作为的义务。与权力是一种强势的政治资源截然相反,义务是一种负荷、一种负担,义务的先天特质具有劳务性、公务性和服务性,是一种不受欢迎的压力。权力与义务的各自特质决定了政府的选择偏好。从自利的动机出发,政府及其公职人员面对权力与义务的选择,最优的理性行为是努力实现自身公共权力的最大化,同时尽力将其依法承担的公共义务最小化,即尽可能逃避或推卸公共义务。政府及其官员对公共权力与义务的不同偏好决定了政府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时,必然存在缺位、越位或错位的现象①,“法律、习惯、传统、道德教育这些设计出来和演化形成以限制或控制这些短期私利的做法”。 为克服政府失灵,防止政府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过程中肆意干预市场或者怠于履行其市场规制、宏观调控职责,必须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权与微观规制权的法律限制。从经济法实践看,授权本身即构成政府权力的法律限制,因为在法治时代政府活动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基础,凡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政府均不得作为。经济法在授权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行使宏观调控权和微观规制权的同时,也明确设定政府的法律义务,明确政府权力行使的条件、程序和方式、方法。以《价格法》为例,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规制大多属于常规性规制,但《价格法》第30条至第32条对政府非常规的市场价格干预设置了相应的条件,即当重要商品或服务价格显着上涨或者有可能显着上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当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时,国务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或者部分区域内采取临时集中定价权限、部分或全面冻结价格的措施;在据以实行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的情形消除后,应当及时解除干预措施、紧急措施。《反垄断法》对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设置、职责、认定标准、调查程序、调查措施、法律责任进行了严格的法律限制。 (三)政府经济调节的手段限制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把最具权威性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放在同一层次,这种观念对法治社会、法治理念的构建具有相当的消极影响。行政手段是政府行政权的产物,具有“人治”属性。行政手段是政府采取的具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垂直性的法律特征。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的实质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国家经济统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行为①,“在人治类型秩序中,由于倚重个别精英的聪明才智或超凡能力,致使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处于不确定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个别领袖的判断与偏好”。由于行政手段来源于行政决策的指令,依赖于行政机关的实施,而行政决策受多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失误和偏差,导致政府行政干预手段的滥用和干预市场的负效应。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从消极行政到积极行政的演变,行政权力的扩张一方面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使得市场获得政府公共权威的协调和保护,但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不合理增长和被滥用又使得个体利益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政府行政干预与市场主体自由权利呈现冲突状态,单纯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是一种无节制、危险的干预活动,必须把这种手段上升为法律手段,以法的规定性使政府干预合法化、程序化、责任化,才能杜绝行政手段的随意性和无制约性。 经济手段的抽象性必须转换为法律制度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尤其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往往运用经济手段,即从经济体系中找出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作为杠杆,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加以影响,只有那些具有杠杆性质能对国民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变量才能构成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如财政、货币或者产业的经济变量调整手段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要求国家运用经济杠杆干预市场必须谨慎,慎重使用经济手段。为防止政府在推行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出现决策冲动和混沌,有效发挥经济手段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也必须使经济政策的内容、手段法律化,使经济手段上升为法律手段,以法律手段贯彻、落实经济政策的思路和理念。 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则,法律手段中的法律责任的归宿是任何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所无法仿效的,法律责任对主体行为的制约和威慑也是其他手段所无法实现的。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关系国计民生,影响社会全局,必须通过责任的追究才能达到慎行的目的。人的责任心与法律责任成正比,法律责任越重,人的责任心越强,法律责任越轻,人的责任心越弱,没有法律责任就没有人的责任心。为了杜绝政府干预经济中草率、主观、不负责任的现象,也为了昭示市场规则的严肃性,必须追求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法律化。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市场规制还是宏观调控,都不是国家的任意行为,而是依法治理市场的法律行为,通过法律手段实施,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的法律化是西方市场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转轨型国家职能的实现方式也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由单一的行政干预转向行政、经济和法律并用,且逐步迈向以法律调控为中心的轨道。 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命题出发,国家调节经济的途径应该是法律手段,政府必须依法采取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措施,严格遵循法律设定的程序调节市场运行,克服或消除市场运行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障碍,不应当存在法律手段以外的其他手段,这些手段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和约束,即容易造成权力对市场的侵凌或任意干预,显然有违于法治经济的精神。因此,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无论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还是法律手段,最终必须采用法律形式。 当前政府调节市场的手段除应将经济手段纳入法律范畴外,还应尽可能降低行政手段使用的频度和 幅度,以提高市场治理法治化水平。同时,政府干预市场的经济政策也必须付诸立法,形成确立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措施的具体法律制度,确定负责实现政策目标的政府机构以及通过这些机构实施法律的责任,以达成政府贯彻实施经济政策时对市场的干预适度、合法和接受法律约束的目标。 三、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律实践 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受市场体制影响呈现不同的运行模式。从历史角度看,经济调节职能孕育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因应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以法律手段规范市场运行是其最直接、最原始的功能,而依法运用货币、财政以及产业政策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结构则是基于市场经济发展衍生的经济调节职能的重要内容。 美国政府经济调节的职能始于对垄断的排除。1890年《保护贸易和商业不受非法限制与垄断之害法》即谢尔曼法①就是美国立法机关基于企业组织扩张带来的社会经济挑战和民间运动强烈的利益需求所作的回应,它确认“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用以限制州与州之间间或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任何人签订上述契约或从事上述联合或共谋,是严重犯罪”。1914年的《布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授权联邦政府贸易委员会根据谢尔曼法及其配套法律,禁止或限制垄断市场、操纵价格等排斥、妨碍竞争行为,达成市场健康运行的立法目标,实现国家“对私法的传统领域进行干预和渗透”的经济调节职能。罗斯福新政则针对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萧条、产业结构失衡、贫富悬殊加剧等社会经济问题,于1935年至1939年间颁布了大量旨在调整经济总量平衡、保持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法律,其中《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农业调节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律授权联邦政府运用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强化市场干预。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国会先后通过《抵押贷款债务减免的税收豁免法》、《一揽子经济刺激法》、《住房和经济恢复法》、《金融救援法》、《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抵押贷款改革法案》以及《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等,强化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授权联邦政府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介入、干预市场活动,恢复和刺激美国社会经济活力。德国对经济活动统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经济立法,以“国家干涉主义”为思想基础,德国政府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扶持其卡特尔组织,只要不滥用其地位,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得以自由发展,即使是190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未对卡特尔组织予以规制。1914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授权法》,参议院有权在战时“防止经济损害所必需的措施”。1919年颁布《钾经济法》、《煤炭经济法》和《卡特尔规章法》,这些法律强化了煤炭、钾等重要资源型企业的社会化力度,政府对大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主要物资供应实行直接的干预和限制。1923年《防止滥用经济权力法令》的颁布,标志着德国政府对卡特尔组织滥用经济权力的态度从扶持向削弱的转变。二战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以反对市场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稳定经济发展、均衡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德意志联邦基本法》②为基础,确认国家有义务对经济过程带来的不利于社会的结果进行干预,由此建立了现代国家经济调节职能运行的法律制度,包括《反对限制竞争法》、《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损害赔偿责任法》、《缺陷产品责任法》等。这些法律要求德国政府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从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依法调节市场,克服市场固有的缺陷。 日本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在二战前仿效德国,具有强烈的经济统制色彩。针对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日本政府从资金、价格、金融等方面制定了门类繁多的宏观调控法,如制定《制造事业法》以保护重工业、化工业发展;制定《出口补偿法》等各种扶助和鼓励出口的法律,扶持和振兴日本工业,尤且是日本中小企业。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日本颁行了大量的促进卡特尔发展的法律,如《出口组合法》、《重要产业统制法》、《重要出口产业组合法》等,同时颁行《银行法》,通过提高银行最低资本金数额,挤压小银行,引导和促进金融资本的集中和规模化。应当指出的是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调节立法虽然强化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干预”,与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立法尚有相当的差距。日本战后经济民主化进程催生了国家适度干预市场而不是统制经济的法律。从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出发,日本于1947年颁布《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即《禁止垄断法》,强行解散各种特殊公司、垄断集团,同时,推行产业合理化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合理化发展,这些法律包括《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煤炭矿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中小企业基本法》、《农业基本法》等。①这些法律在实践中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经过反复修改而不断地被赋予不同的历史使命,取得了良好的法律实施效果。 上述市场发达国家的法律实践表明:不同国家的经济调节机制决定于其不同的市场机制,美国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权利,政府原则上并不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对市场的干预和调节局限于市场失灵,目标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德日作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国家权力的强行介入,侧重于积极地整合经济资源、规划和管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和秩序。但是,这些国家对经济调节职能的实现却具有共同的特质,即“市场失灵—国家干预—法律”,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政府既不能逾越法律授权的范畴、途径和方式,也不能怠弃法律确认的职责和义务,市场机制的需求是国家干预的前提,市场缺陷的克服是国家调节的目标。我国确立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法律实践经历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微观规制到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 与市场发达的美、德、日诸国以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契入点建立国家经济调节机制不同,我国的市场调节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蜕变过程中边除旧边立新的基础上培育、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法律机制,因此,构建多元而独立的市场主体是我国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首要任务,“先规则后市场”则成为国家经济调节职能法律机制确立的独特路径。为满足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市场主体立法必须赋予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摈弃计划经济条件下主体的所有制身份色彩,减少和消除国家和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强权与市场管理者身份的冲突,同时,用法律形式固化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门槛要求,这表现在立法上一方面以《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为基础,逐步健全集体所有企业、私营企业法律制度,赋予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以独立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颁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为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相应的法律环境和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建立,《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的制定和实施宣告了以企业所有制性质立法的实践不复存在,各种不同性质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为市场机制确立法律基础。 法对政府实现经济调节 职能的限制是在授予政府市场监管权和社会主义市场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前提下所采取的限权措施。与发达市场国家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经历一个自由竞争的发展过程,对于一个后发市场,我国也没有选择市场国家先市场后规范的发展路径,而是选择了一个边发展边规范、先规则后市场的发展方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战略的法律支持,国家颁行了一系列旨在确立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保障市场机制健康运行所必需的法律、法规,以《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审计法》授权政府依法成立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局、物价局等各种部门机构,负责监管微观市场运行中的产品质量、竞争秩序、市场价格,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秩序;以《反垄断法》授权政府设立反垄断执法机构,对经营者垄断协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行为实施监管;以《土地法》、《房地产管理法》以及《城市规划法》授权国土资源局、房地产管理局对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给、开发、经营进行监督管理。针对金融业技术性和金融市场高风险的特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证券法》、《保险法》授权中国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中央银行统一指导下分别实施对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监管,这些机构在性质上属事业单位的非政府组织,这意味着政府经济调节职能在金融领域的剔除,政府“万能”的角色定位被扭转,政府规制市场行为的方式、手段、范围、程序均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宏观调控法律机制涵盖财政调节法、产业调节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法。宏观调控的本质在于稳定经济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宏观调控立法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分配与平衡为中心,以国家财政、预算、货币政策以及税收政策法律化为基本手段。1994年的《预算法》确立了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中央和地方分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应保持收支平衡的法律原则,授权政府有权编制预算和预算执行,《预算法》授权国家及各级地方人大对政府预算实施监督管理,审查和撤销同级政府编制的预算报告。1995年颁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授权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有权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权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资本市场稳定。 以《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增值税法》等法律、法规为中心的税收法律体系为政府实现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奠定了物质基础。相对于较为发达的财政调节法,产业调节法与区域经济协调法则显得相当滞后。产业调节法是以财税、金融为手段确立的产业倾斜、产业扶持法律制度,产业调节除《中小企业促进法》、《科技进步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外,基本上还停留于政策层面,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的意见》、《“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区域协调发展法作为新兴的综合性的法律调节方式,政策色彩更为浓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2003年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与2006年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为基础,国务院制定和实施了以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区域扶持为内容的各种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 宏观调控立法滞后既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法治原则的精神。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化倾向导致立法进程缓慢、立法层级偏低、法律呈结构性偏差,如计划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民经济增长法、产业合理化促进法等缺失使得宏观调控行为过于随意、过于原则,对市场机制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履行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和法律约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不统一、不协调和不连续,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种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措施,因缺乏明确界定的法律标准,各资源型城市为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不断“跑部进京”。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法律化、系统化需要国家尽快制定宏观调控基本法,需要一个基本法来统一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协调不同的调控手段之间的分工、衔接、交叉、配合和矛盾的处理,需要确立一个系统的具体规则和明确的法律责任标准,以满足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 经济法论文:分析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论文摘要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灵魂和建构经济法体系的依据,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论述经济法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论文关键词 经济法 基本原则 社会整体利益 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释义 “原则”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inciPium,译为“起源、基础、准则,”按汉语的词义是指说话、行事所依据的准则。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所下定义:所谓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本真理或准则,一种构成其他规则的基础或根源的总括性原理或准则”。 张文显教授认为,法律原则是体现发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周作翔教授认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指一定范围的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是具有综合性、本源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周旺生教授认为,法律原则,就是体现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原则,是法的原则体系的上位阶原则。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一切经济法规中,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始终起指导、规范、引导作用的总括性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诸多经济法原则中更具根本性的经济法原则,它最为充分地展现着经济法主要价值并最为集中地承载着经济法的核心理念,它是经济法规则制定和实施的基准,是经济法体系内具有最强普适性的原则,是经济立法的基础,是执行经济法律法规,进行经济管理、处理经济关系的依据,对经济立法、司法和经济法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思想,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所有的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律行为都以它为基础展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 二、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和确立标准 (一)我国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观点我国经济法学已有20余年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我国经济法的研究也欣欣向荣,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但是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却是各成一家,没有定论。而一个学科基本原则的确立对于促进本学科的繁荣发展有重大作用,比如,民法确立了“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原则,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行政法确立了“实体性和程序性方面的”原则,而经济法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却没有统一的基本原则,确实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我国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王保树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1)经济上的公平与公正原则;(2)违法行为法定原则;(3)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法定原则。” 第二,潘静成和刘文华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平衡协调原则;(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3)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 第三,漆多俊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原则为:“注重社会总体利益,兼顾社会各方经济利益公平。” 第四,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资源优化配置原则;(2)国家适度干预原则;(3)社会本位原则;(4)经济民主原则;(5)经济公平原则;(6)经济效益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五,张守文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调制法定原则;(2)调制适度原则;(3)调制绩效原则。” 第六,程宝山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社会本位原则;(2)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二)确立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标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体现了经济法的最高价值和基本精神。笔者认为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如下标准: 1.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经济法基本原则能够统领整个经济法,是经济法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高度抽象,是价值观念和法律规则的汇合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法规总是带有滞后性,因此可以弥补经济法律法规的不足,解决经济法法规法发展滞后的问题。 2.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原则,体现了经济法质的特定。不同社会关系的特质决定了调整该社会关系的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特有的。经济法基本原则必须是经法所特有的,像“违法行为法定原则”、“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可以认为是所有法律部门都应具备的原则,不应认为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着更多是我们处理社会问题的立场、原则,也不应认为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3.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经济法是社会法,它是在社会化条件下,国家基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而对经济进行干预、协调、参与等进行规范和保障的法。经济法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根本准则,以维护、实现、发展好是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该体现出经济法社会本位法的本质特征。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必须具有高度抽象性、是经济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体现出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以上三点是判断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有力标准。 三、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17、18世纪以保障个人自然权利为本位的古典自然法哲学思潮向重视社会利益为特征的社会本位法哲学思潮的转变,社会本位法哲学思潮盛行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产生于该时期——即近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多元社会。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无限制追求和对他人、社会利益的漠视导致产生垄断,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导致市场失败,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对市场进行积极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形成了集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于一体的混合经济体制,这种特定的经济结构迫切需要既尊重市场调节,又体现国家干预。 “我们考虑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它在确定自己的调整对象的时候,都应当有一个基本出发点,或者说本位思想,正是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了一个法 律部门区别另一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经济法正是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社会整体利益所追求的是一个个社会的实体,是建立在个体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所谓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之中全部合法利益的有机统一。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体相加,而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并通过对不同利益的对比特别倾向于对弱者的保护,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达到实质上的平等;通过对当前发展的合理调节与限制,保存和创造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使得个体利益能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个体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法在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中立足于社会整体,强调人的理性,认为在个人理性的指导下,整个人类社会最终会形成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经济法的理念是站在社会本位的高度追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平衡下调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为重。中国经济法天然以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为己任,其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其使命。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根本原则,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其他基本法律原则是为社会整体利益原则服务的,同时社会社会整体利益原则也是消除其他各种原则之间冲突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保障社会主要经济利益是经济法的最本质体现、最基础内容。 经济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的确立,是由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决定的,明确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社会公共利益,为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的实施起到根本的指导作用。 (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是指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强调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相互不能取代。笔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不同于“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并重”表明同样重视,同等看待,缺一不可,其强调不分主次,彼此之间不能取代:“兼顾”指的是同时照顾(两方面以上),描述的是有所选择地对另一种、另一些事物或情况加以关注,其更多地体现的是主观意识。显而易见,“并重”比“兼顾”更能突出重要性。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是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方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要以效率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效率决定公平,效率的水平决定公平的程度,没有效率,充其量只是低水平的公平;另一方面,效率又来源于公平,没有公平就难以有效率,难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提高,一定要把公平与效率统一并重地看。在当今社会,我们只有把“蛋糕”尽可能地做大,并且把“蛋糕”公平合理的分配,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和舒心。 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率,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率,而且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不会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是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提高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有助于政府和市场积极的发挥作用。公平更多的要政府主导,效率要市场主导,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折射,政府和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只有市场之手和国家之手协调并用时,才能使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市场能调节、能调节好的,应交由市场自行调节:在市场失灵的情形和领域下,则要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旨在提高效率,政府重在促进公平,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市场和政府的定位更加科学,发挥的作用更加合理。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有助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故要不遗余力的提高效率;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即必须要确保公平。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有助于实现经济法的价值。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经济法,其价值要体现为对人类需要的满足,则需要经济法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才能解决相关问题。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能更好的指导经济法律实践。该原则的确立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能够指导经济立法和经济法的实施,具有现实操作性;而且纠正了以往过分强调公平而忽略效率或者过分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的做法,使公平与效率原则更好地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提高,更好地促进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经济法论文: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分析 摘 要: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也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就业歧视;经济法;政府管制;解决机制 一、就业歧视与经济法解决机制 1.就业歧视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劳动关系建立后,对招聘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职者或雇员基于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或工作岗位无关的因素,而不能给予其平等的就业机会或在工资、晋升、培训、岗位安排、解雇或劳动条件与保护、社会保险与福利等方面不能提供平等待遇,从而取消或损害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或雇员的平等待遇权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①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要求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情况下,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②年龄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个界限,“35岁以下”屡见不鲜地出现在大量招聘广告的限制性条件中。年龄在40岁、50岁上下的求职者更是就业困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40、50”现象。 ③健康歧视。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如“乙肝歧视”问题,已在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 ④户口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利,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如广州市人事局于2003年底通知,要求用人单位优先解决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⑤其他歧视。如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地域歧视,河南人的形象近年来被大肆破坏,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不招收河南人,还有的用人单位拒招东北人;相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能力强的;身高歧视,不少单位都对身高有限制规定,如有的用人单位规定男性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姓氏歧视,有的用人单位拒绝录用姓“裴”的,理由是“裴”和“赔”同音,不吉利等等。 2.经济法解决机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经济法解决机制是指将就业歧视问题交由市场和政府共同解决,市场基于效率至上的原则,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用工行为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来引导雇主做出是否采取歧视的行动。但市场调节机制存在固有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某些歧视问题市场无法调节;抑或虽然能够调节,但会由于对效率价值的过分追求而牺牲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公权的介入。政府基于正义原则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政府管制也存在不足,不是管了应该交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正义的过分彰显而牺牲了效率价值,这些不足同样需要市场的及时调节。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就是在“市场调节政府管制”这样的双向运行中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有效的调整并达到预期效果。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市场调节性。市场调节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机制,其理论假设前提是相关市场的主体都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贯穿于市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在自由平等的竞争中基于经济理性做出合理决策。如果自身行为通过市场调节带来的是低成本高收益的结果,那么该主体就会积极从事此行为,这就是理性;相反,如果市场调节带来的是高成本低收益的结果,该主体就会排斥和放弃此行为,这同样也是基于理性的结果。 ②政府管制性。由于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对于歧视问题的解决能够起到重要的弥补作用。具体而言,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公权力的介入,能够针对歧视行为给被歧视者带来的无效率问题进行有效的管制和救济,通过对实施歧视行为者赋予法律责任等强制性手段,促使其将外部性内在化以避免歧视,同时也使被歧视者获得相应的补偿。换句话说,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惩罚歧视者和救济被歧视者的双重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国家强制性的保障。第二,对于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加以改变的歧视心理偏好,可以通过国家公权力的强有力干预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国家公权力的管制对于人们的歧视心理偏好能够起到强制性的改变作用。第三,由于市场调节手段重视效率至上,往往 忽略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体现国家意志的公权干预较市场调节手段在彰显公平正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③综合运行性。经济法解决机制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经济运行的系统中使市场和国家机制各行其是,各尽所长,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相得益彰。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是一对矛盾体,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经济法在市场和国家这对矛盾体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并力图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即实现两者的和谐,兼顾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发展,在两者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共同作用于就业歧视的治理行动中。 二、经济法解决机制是解决就业歧视的理想路径 就业歧视问题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就业歧视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 应当肯定的是,市场作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方式和力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从事歧视行为可能会产生高成本和低效益的不利后果,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市场主体(用工主体)会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不得不放弃歧视行为。然而,将市场作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手段也有着其天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①市场对被歧视者的无效率是无能为力的。市场主体是否会采取歧视行为完全取决于歧视是否给其带来高收益,当歧视行为产生正效率,主体必将会采取歧视行为,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歧视现象便是有力的说明,可见歧视有时对于歧视者来说的确是有效率的,当然也有无效率的时候。但是对于被歧视者来说,那必定是无效率的,因为没有人会乐衷于遭受歧视,并以此为快乐。然而,对于被歧视者的无效率,市场是无能为力的,而且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这种无效率状态将会更加恶化。 ②歧视心理偏好是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加以改变的。由于我国是一个深受古代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国家,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根深蒂固,如男尊女卑、城乡差异、等级森严等。这些不合理的传统文化观念内含着一种歧视走向,而且随着时间的长期积累会演化成一种歧视文化和心理,这种歧视文化和心理偏好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成本和收益分析就能够加以改变的,即使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在分析某一歧视行为的成本收益所付出的信息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2],这一点也足以使我们对市场调节手段产生很大的困惑,从而导致人们对市场调节手段的质疑和排斥。 ③市场调节无法对抗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我国政府出于特定时期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制定相应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或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有许多限制措施,而很多地方政府也为了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制定一些限制农村和外来劳动力的土政策,人为地制造城乡差别和就业歧视,这些都非市场所能解决。 ④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兼顾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市场经济实践证明,市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出发点在于对效率的考虑,通过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来引导市场主体基于效率考量做出理性决策,但并不能考虑到对于公平正义这一人类永恒的情感和诉求的尊重。片面追求高效率,有可能会忽略对公平正义这一社会基本价值的兼顾,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进而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2.就业歧视体现了政府管制缺陷 尽管政府管制作为弥补市场调节本身不完善的必要手段,但公权介入作为市场力量的替代手段并非都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毕竟政府管制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缺陷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管制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出无效率性。有些歧视是有效率的,如果采取政府管制直接加以禁止反而体现出一种无效率性,这时,我们称之为合理歧视。比如用工主体限制或拒绝雇佣年老的劳动力,我们不能通过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因为雇主之所以要限制雇佣年老工人,并不是说他们比年轻工人效率低,而是因为判断和具体评估工人的工作效率孰高孰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要想清楚地做出具体评估,恐怕所需信息成本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能通过政府管制一概予以禁止,否则必将遭受“非效率性”的责难。 ②体现政府管制的法律实施会使被歧视者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国家公权力的介入可以起到惩罚歧视者和救济被歧视者的双重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考虑到,规定有对歧视者进行惩罚内容的法律一旦实施,就会迫使理性的雇主将法律规定的不利后果最小化,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被歧视者利益受损,比如法律要求男女同工同酬,禁止性别歧视行为,那么雇主就会积极地在那些需要雇用妇女的岗位上采取以资本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等应对法律规定的行动,从而就会减少被雇用者的就业机会,最终受损的还是被歧视者;同时,反歧视法对雇主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会以提高价格的形式转嫁给消费者[3],最终导致消费者公共福利受损。 ③政府管制在微观层面上可能会降低企业效率。有的国家为了规制就业歧视,政府要求企业必须雇用一定数量或比例的特殊人群,一般都是弱势人群(如残疾人、妇女、年老失业人员等)。但是这种政策完全不考虑企业的效率和成本负担,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并降低企业效率,因为这类照顾人群未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这一做法也无异于任意地剥夺了本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而获得此工作岗位的其他不受特殊保护的人群的就业机会,有违公平之嫌。 ④政府管制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就会浪费社会资源。公权力管制需要成本付出,管制成本一般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成本及大量机会成本,其中,立法、执法、司法成本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就业歧视专门法律法规,并由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执行以及国家司法机关就歧视问题进行法律适用、案件审理等活动所需社会资源的投入,其成本是巨大的;机会成本是指采用政府限定的措施会导致本来其他也许更为有效的措施不能采用的损失,如果对政府管制不加以有效限制,其付出的机会成本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应当值得注意,那就是当政府滥用公权时可能会带来社会成本的损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歧视问题凸显出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而作为新兴法律事物的经济法,正是伴随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适度干预而形成的法律。它基于市场失灵与政府缺陷的二元结构,确立了自己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基点和路径选择,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解决机制来解决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歧视问题的理想路径选择。 三、就业歧视的经济法解决机制的具体构想 1. 运用经济法“市场调节政府管制”的双向运行机制,建立就业歧视标准的双重审查机制 将就业歧视问题交由市场与政府共同解决的经济法解决机制,是在“市场调节政府管制”的双向运行中实现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有效调整的新型制度。笔者认为,在确立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时,这种双向性应当得到充分的体现:一方面要注重市场调节的效率标准,另一方面又要兼顾政府管制的公平标准,两者缺一不可。效率标准主要是从市场用工主体在录 用雇工时的内在需要角度出发,即用工主体的用工条件是否基于岗位和工种的需要,当被雇佣者不符合岗位与工种的内在需要时,对于雇主来说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公平标准主要是从政府管制的出发点入手,国家应通过法律在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来实现其公平正义价值。就业歧视从本质上说是用工主体滥用用工权而损害劳动者的就业权,当就业权与用工自主权发生冲突时,政府应扮演“利益衡量者”的角色,本着优先、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原则,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冲突,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法解决机制在确立就业歧视的认定标准时,就应当坚持内在需要标准与社会公共利益标准相结合的双向标准,两者缺一不可。 2. 契合经济法的现实主体制度设计,建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社会团体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与利益的日益分化,各多元化阶层与主体正不断被组合为各利益群体,整合为经济规模、认知能力差异巨大的弱势与强势群体[4]。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具有“后现代法”特征的经济法自然要关注被边缘化、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平衡其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冲突;而作为一种矫正机制,经济法要以法律制度设计上的不平等矫正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形式不平等达到实质平等,给予弱势群体以特殊的关怀。因此,在传统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与强调个人利益的市场主体之外,还应当关注介于两者之间,作为过渡带和平衡带的社会团体[5]。相应地,经济法主体制度设计则需要突破传统主体的两分法,将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团体确认为一种新型的、第三类经济法主体。 鉴于经济法解决机制“市场与政府”间的双向互动性,笔者建议我国应当专设一个介于市场与政府间的社会中间组织,在市场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向社会市场用工主体宣扬公平就业政策,劝诫雇主摒弃歧视性雇佣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代表劳动者争取权益,一旦与用工主体调解不成,可以代表劳动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结合我国的国情,可以单独设立“劳动者公平就业保护协会”,赋予其以下职能:向各机关团体或民众提供有关就业歧视的咨询服务;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就业市场秩序的监督与检查;就有关劳动者公平就业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对于求职者或受雇人提出的就业歧视申诉案件进行协商、调解;运用歧视标准的双重审查机制对就业歧视的认定或消除歧视提出建议;就损害劳动者公平就业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劳动者提起诉讼,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协助各企事业单位或有法人资格的雇主或社会团体订立公平的就业政策。同时,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对劳动者公平就业保护协会履行职能应当予以支持。 3. 强化经济法的司法解决机制功能,建立符合经济法诉讼程序要求的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 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之法,它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宗旨,无论是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宏观调控法律关系,还是在管理市场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市场规制法律关系,都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一旦这些法律关系遭到破坏,当事人之间产生经济法冲突和经济法纠纷,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公益必将遭受严重破坏。但是传统法律理论认为,维护社会公益乃国家之职责,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理应由国家适用公权力追究其责任,公民私人无权亦无需介入;法院被认为是处理个人利益之间的纠纷,而不是管理有关公共利益的事务;行政权的行使原则上不受司法干预,起诉资格的限制正是用以阻止法院过分介入行政机关的事务。相应地,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诉讼法体系立足于维护个人私益,对于公民个人间的私益纠纷可以通过法院适用司法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于社会公共利益、对于遭受损害或有损害之虞的社会公益之维护,因对公民个人无直接利害关系,法院大门是紧闭着的。因此,对传统诉讼法理论加以突破,畅通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渠道,建立能够吸收公众参与社会经济公益维护的经济公益诉讼机制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基于对经济法本质所达成的共识,涉及社会经济公益与国家干预则构成经济公益诉讼的本质特征,经济公益诉讼与经济法的内涵特质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公益诉讼是对传统(民事、行政)诉讼法进行理念性更新与突破的新型诉讼,是经济法的诉讼程序法[6]。 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劳动行政管理的单一运行机制,它通过劳动行政主管机关行使劳动力市场公平就业秩序的监督管理职能,排斥公民参与,严重忽视了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这种单轨运行机制使我国的就业歧视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当行政机关或其他公共权力机构、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及个人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致使公平就业秩序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如我国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问题等),法律应当允许公民或团体为维护公平就业秩序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笔者称其为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7]。反歧视公益诉讼制度既是蕴涵市场与政府互动关系的反歧视双向联动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法诉讼程序在反歧视领域的具体体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有社会公益侵害的潜在可能,亦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反歧视公益诉讼中,法律有必要在就业歧视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公平就业秩序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 经济法论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和新问题。本文试从宏观角度,对经济全球化所涉的国际经济法的对象、国家主权、非政府行为主体、国际经济法的实体规定和执行机制等几个问题作一初步的讨论和分析。 【摘 要 题】特别推荐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无疑,国家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当然仍是最重要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不过,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经济全球化导致单个国家无法单独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借助于国际性组织协调管理,这样,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是WTO的作用日益突出起来。 然而,国际经济组织所涉事务越广泛,对国家政策的约束越大,成员国在调整这些经济事务上的自主权就会越受限制或被削弱。例如,WTO规则是国际社会成员协调意志的产物,这种协调必然导致在某些领域国家主权行使的某种限制。这样,WTO与其成员方间、WTO各成员集团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解决和处理好这一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国家主权问题,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主权绝对化和主权淡化。主权绝对化的观点过于强调主权绝对性一面,把主权概念推之极端,认为主权不能限制,不能让渡,否则就是对主权的侵害。这种观点现在显得已经过时。 相对而言,淡化主权的观点在西方正在流行起来。有些西方学者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主张淡化主权。实际上,大国的主权和利益从来不会被忽视、被淡化。被淡化的只是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所谓淡化主权的观点往往被用作让弱小国家服从大国意志的理论根据。因此,对这种观点需要特别予以注意和警惕。 诚然,经济全球化要求国际社会成员对某些事务协调一致,这就必须赋予WTO这类国际性组织以一定的管辖权。当国际组织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行使权力并形成国际共同规则后,成员方有义务遵守和实施,其在相关领域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限制。这种限制是自愿的、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国家认可的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防止个别国家滥用权力,损害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整体的利益。 国际经济组织的管辖权与成员国主权间并不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原则上说,国际组织不应该损害成员国的主权,而应该尊重成员国的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成员国之所以愿意将某些事项的管制权交由国际组织来协调,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已经超出一国的界限,客观上需要国际协调管理;同时这种权力是由成员方共同行使的,这种共同行使是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体现。 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不同,其在国际组织的实际发言权和影响也不同。就拿WTO来说,WTO某些协议虽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妥协的产物,但其现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决策程序可以说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大国的意志和利益。将一些形式上平等的规则平等地适用于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成员方,所产生的是实质上的不平等。乌拉圭回合就三个新议题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从总体上看,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发达国家则更为有利。 要使国际组织既能有效地行使其职能,又不妨碍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有关国际组织在成员国赋予的权限内活动。对于WTO来说,它是一个贸易组织,所处理的应限于贸易或与贸易直接有关的问题。但目前发达国家却想极力扩大其职能范围,并试图将一些片面反映发达国家标准和利益的不平等的规则纳入WTO的体系。如果采取“一揽子”协议的通过方式,那么弱小国家在这些事项中的自主权实际上就被剥夺,主权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对哪些问题应列入WTO的新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主权的大问题。 其次,应将规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现公平互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要使国际性规则得到尊重和统一实施,同时也应赋予有关国家根据本国情况适时调整其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在本国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有寻求适当救济的权利。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使国际社会各成员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都能得到发展,在制定规则时就不能“一刀切”。对于WTO来说,应特别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使其有制定和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的更多的自主权。虽然说现行WTO的协议对发展中国家已采取了某些特殊的待遇,但从总体看来,还是很不够的。 再次,应改进和完善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决策机制,使其能反映和照顾到国际社会全体或绝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在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中,大国的意志和利益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弱小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仍被忽视,决策体制还不民主,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体制无疑对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都具有损害。 三、经济全球化与非政府行为主体 经济全球化正在逐步消除国界的影响,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在这种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利益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代表各种利益的行为主体也就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在考察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后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国家主权的弱化以及其他经济行为者的作用的加强。主权弱化之说自然不当,但除主权国家外的非政府行为主体的作用和影响的确是加强了。 1.非政府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在国际平面上协商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于是,代表着国际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的非政府组织,为使这些全球化问题的解决能反映其利益和愿望,就在国际社会上作为“压力集团”来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人权、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等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这就使得与其相联系的民间利益群体或集团,如工会、消费者组织、环境组织等,也不得不在国际上积极进行活动,以便能有效地对跨国公司的活动施加影响或予以限制。 在国际上,人们现在将由非政府组织(NGO)及其它非国家行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称之为“国际市民社会”(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与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相对应或相区别。“国际市民社会”不具有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的权力和能力,但是,它们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对国际立法和国际法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国际环境领域,许多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一些环境条约的协商和起草;世界银行在世行项目方面开始注重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协调;在经合组织关于《多边投 资协议》的谈判以及1999年WTO西雅图部长会议期间,非政府组织均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所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国际市民社会”的发展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运作中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同时也是权力从国家向非国家主体的转变,并认为这是国际法律程序和制度的民主化,有助于促进国际立法的民主化和透明度,改善国际治理。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法律上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非政府组织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目前国际上许多学者的看法是,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但除少数组织外(如国际红十字会),它们一般不是国际法主体。然而,也有些学者主张,某些非政府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部分国际法主体。其理由是,这些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例如工会和雇主组织就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参与者);赋予其有关国际权利和义务,既有助于促进国际立法和决策的民主化,也有助于对其行为予以规范。 无疑,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的动向是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虽然其绝大部分目前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它们在国际上作为一种与政府相对应的民间力量和行为主体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国际组织现均注重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例如,《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5条就规定,总理事会可就与涉及WTO有关事项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和合作作出安排。随着实践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会逐渐提高。 2.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它们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全球化中还在不断增长。因此,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重要的行为主体。 由于跨国公司是国内法而不是国际法的产物,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是不是国际法主体的问题,仍然颇有争议。传统国际法只承认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个人(自然人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不直接受国际法支配。 然而,在现行的法律结构下,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单个国家的法律已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而传统国际法又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它不能直接适用于跨国公司。这就可能使得关于跨国公司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存在着某种真空状态。这种状态无论是对国际社会还是对跨国公司来说都存在问题。一方面,跨国公司需要国际社会保护其权利,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求跨国公司对其跨国经营行为负责任。 于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全球公司公民”的概念。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公民”既包括责任,也包括权利。在“公司公民”前加上“全球”,强调的是跨国公司在构成其“社会”的全球竞技场所中的权利和责任必须一致。跨国公司并不只是其经营所在国的合法公民,也是“全球公民”。公司这一概念是在符合东道国法律规范的意义上使用的,并不详细说明其使用的标准是全球性的还是国别的。作为“全球公司公民”,跨国公司拥有有关国家和国际管制框架授予的权利,又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虽然“全球公司公民”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概念,但至少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权利和责任一致性问题的关注。 另外,不少学者认为,个人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主体。例如,从实体上看,个人根据某些条约可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同时,现行的国际法对个人和公司也规定了义务,违反这种义务就要承担责任。从程序上看,个人和公司有权在某些特定的国际法庭提起诉讼。因此,个人和公司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或国际法上的特殊主体或部分主体。有人认为,跨国公司依据国际法承担责任是必要的、可能的、不可避免的。 对于上述非政府行为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我们应注意从动态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这样的国际法主体,也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这样的非政府行为主体。虽然一般来说这些非政府行为主体目前还不具有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但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其法律地位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经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认可,某些非政府行为主体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成为由国际法赋予权利和设定义务的主体。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实体规范 (一)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变化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它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但以前的国际法规范所涉领域有限,其影响和地位也不是很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体制的建立,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1.一些原先纯属国内管辖和控制的经济活动,现也已同时置于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之下。以前,国际法很少涉及和调整各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因此人们在谈到国际法在某个经济案件的适用时,经常发现没有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WTO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已十分广泛,甚至已涉及到成员方的国内经济生活。因此,许多原先纯属国内控制的经济活动现须受国际法和国内法双重管辖。 2.WTO的规则和要求已使调整相关经济活动的国际法规则与国内法规则基本一体化或趋同化。WTO的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它要求成员方的国内法与WTO的规则保持一致。一方面,国家对经济实行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如关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逐步在协调一致,成员方的国内法不得与WTO规则相抵触;另一方面,在民商事法律规范方面,有关的国内法规范与国际法规范也日趋同一。例如,商业秘密是否是知识产权问题,以前在理论上和各国实践上都不一致,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将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从而使这一问题不再存有争议。因此,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 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WTO体制的发展,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的地位显得突出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前国际多边条约对贸易、投资、金融交易规制较少,例如,GATT以前主要调整货物贸易问题,没有涉及到投资、服务贸易、金融交易等领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主要调整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不涉及金融服务贸易问题;关于投资方面甚至没有一部实体法的公约。因此,调整这些经济交易主要是依靠国内法规范。然而,WTO体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WTO规则已广泛涉及到贸易、投资、金融等交易领域,并对各成员方具有约束力。这样一来,WTO及其规则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 (二)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也导致各种经济交易、经济活动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影响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金融服务已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与非贸易问题的联系,如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与环境等,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应地,调整某一经济活动的措施也可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WTO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相互联系,并已经将其触角从贸易拓展到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 1.贸易与投资措施 贸易与投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向国外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主要方法以及组织国际生产方面的一项主要因素,正在日益影响着世界贸易的规模、方向和构成。因此,投资措施对贸易具有重要影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某些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予以规范。这一协议既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对国际投资法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贸易措施也会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规模、方向和构成产生各种影响。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发展优惠;出口鼓励措施;出口限制措施。这些贸易措施对贸易流动具有直接的、第一层次的影响,同时,它们对随后的外国直接投资具有第二层次的影响。通过改变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相关的贸易环境,这些措施有 助于形成具有某种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影响潜在投资者的决策进程。因此,与没有政府干预而由市场力量引导的情况相比,这些“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可以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分布形式。而外国投资的变化对未来有关的贸易流向又具有重要的第三层次的影响。因此,对与投资有关的某些贸易措施,国际社会也应规范与协调。 2.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投资 金融服务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各国管制最严的行业之一。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金融服务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作出了规定。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要在东道国提供服务,通常就必须在该国设立机构或营业场所,这就涉及到投资问题,特别是市场准入和国际待遇等问题。因此投资法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就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维护金融稳定就不能放弃金融监管。金融的审慎监管无疑是保证金融自由化稳健发展的重要措施。这样,金融服务自由化必须处理好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显然,服务贸易、投资、金融问题在这里相互融合在一起,调整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的政策和措施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贸易与环境 贸易与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WTO已将其作为下一轮谈判的重要议程之一。 贸易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贸易自由化虽可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环境保护又会限制或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时环境问题也可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因此,在WTO体制内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无疑是个新的课题。而贸易与环境问题既涉及到多边贸易体制和各国贸易法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也涉及到多边环境协定和各国环境法的有关规则,需要我们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此外,关于贸易与其他非贸易措施的联系还可能包括贸易与竞争问题、贸易与劳工问题、贸易与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新领域。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以前被称之为“软法”,因为它们往往仅是宣示一些有关的原则和规则,在国际层面上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上更为相互依赖,这就必然要求国际上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有关规则的实施。否则,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阻碍。在此情况下,WTO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应运而生。这一机制使WTO的多边贸易规则能有效地得以实施,并大大改善了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软法”形象。 (一)WTO规则的实施方式 从实施的角度看,与以前的国际法不同,WTO规则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实施规则。《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其协议对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WTO的有关协议要求各成员方以统一、公正、合适的方式实施其规则。WTO的争端解决机构在处理有关争议时,也是强调各成员方的国内法律措施不得与WTO规则相抵触,若与WTO规则相抵触,成员方就必须修改其国内法或采取WTO规则允许的其他救济措施,美国为了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于1995年和1996年对其专利法进行了修改。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际法优先的原则。 至于WTO规则在成员方境内以何种方式适用,则取决于成员方各自的法律规定。各国在实践上对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做法不尽一致。我国学者一般认为,WTO规则在国内没有直接效力,它们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转化成国内法,才能在国内适用。但这并不等于说,国内法可以背离WTO规则或不受WTO规则的约束。毋庸置疑,成员方可以基于本国利益,积极地或消极地通过国内法实施WTO的规则。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成员方的国内法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若因成员方采取了某些违反WTO规则的国内法措施而产生争议,就必须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强制力。这主要是因为其争端解决机构具有强制管辖权,勿需当事方同意,即可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经争端解决机构同意后,胜诉成员方可以采取相应的交叉报复措施,这种措施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使那些其国内措施违反WTO规则的成员方不仅面临着国际社会道义上的谴责,而且还可能因其措施不具有合法性而受到经济制裁,使其经济利益受到影响。实践证明,这一机制在解决成员方的纠纷、保证WTO规则的实施方面,的确是行之有效的。 WTO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的争议范围十分广泛。因为WTO所涉的领域已不单限于货物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金融服务等都属于WTO协议所调整的范围。特别是,许多原来缺乏强制实施措施的一些国际经济条约,也已被纳入WTO体制内,从而取得了强制执行的效力。例如,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方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录制者与广播组织公约》和《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公约》等都纳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样一来,由这些协议产生的争端也就可以提交到WTO的争端解决机构解决。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已审理了多起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争端。 随着WTO今后涉及的范围日趋广泛,WTO争端解决机制将在调整国际经济各领域的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WTO新回合的谈判若就所涉新议题达成协议,如就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协议,有关争端也会提交给WTO的争端解决机构。这样,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可能因为纳入WTO体制而成为强制执行的对象。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无疑是国际经济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当然,它在实践中也还必须不断地完善。 首先,机制在解决争端中,如何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需要予以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直接发生争端的情况下,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讨价还价力量对比上处于弱势,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予以特别考虑。另外,发达国家间的争端解决,也可能对作为第三方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考虑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护。 其次,在裁决的执行方面,也仍然会产生争议。尽管争端解决机构采取了“反向一致”的程序,从而使机构的裁决能比较顺利地得以通过,但这并不等于裁决就能顺利地得以执行。有的成员方可能采取“换汤不换药”的手法,变个花样,仍旧采取与以前的违法措施实质上相同的措施,使得争端的实际解决会况日持久。也有的成员方可能宁愿选择接受报复而不愿执行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 再次,如何保证争端解决机构在审理案件中尊重国家主权,不越权,以及不将自己的管辖权延伸至其他领域,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WTO成员国的措施是否与WTO的规则相冲突,是一个涉及到成员国主权的敏感问题,涉及到WTO体制与成员方的权力分配和平衡的问题。争端解决机制赋予专家组审查成员方国内法律和政策的权力,若争端解决机构处理不慎,就可能损害成员方的主权。 此外,还有些学者提出,在采用协商方式解决争议方面,在透明度方面,在司法化方面,争端解决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意见无疑也是值得考虑的。 经济法论文: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经济法对赋予社会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型、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缺乏、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等等。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会计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的培养都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不断优化会计学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化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夯实基础知识,以满足学生在日后考证、就业和职称提升的需要。 一、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要提高会计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老师的相关专业知识。无论是会计学专业的老师,还是法学专业的老师,要上好经济法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法学专业的老师需要学习会计、税法、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票据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时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时刻训练自己把法学知识融入到经济问题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在实际教学中能结合相关法学知识分析当前经济热点,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计学专业的老师也需要不断自学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民法和商法,以提高自身的法律理论功底。同时,时刻关注经济法的修改,以便把最新的法律法规融入到经济问题中,促进学生对经济专业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科研和教学相结合。通过申报经济法相关的教研课题,深入研究经济法研究,明确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法、准确教学定位、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培育“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了培育这类人才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学工作者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经济法论文: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学课程教学的特点 与研究型高校的专业法学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经济法课程集法学、经济、技术等知识于一体,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通常为32-48学时左右,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讲清楚庞杂的内容,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选择适合该专业学生需要的相关经济法知识; 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主要是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比较缺乏,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比较被动,如何让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组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需要重要考虑的因素; 3.经济法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的法学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普及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等基本法学概念。要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应用”、“实务”等要求,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中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运用 案例教学法,一般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187年创造的,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判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案例为教材,教师采用苏格拉底问答法,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矛盾中发现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我国于2世纪8年代开始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案例教学的适用性价值一直体现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上,在教学实践的一线一直得到师生的欢迎。案例分析法和经济法课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经济法教学效果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笔者在这些年讲授经济法课程的过程中,一直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获得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仍处于不断摸索和提高的阶段,仍面临诸多困惑。 (一)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经验 我国是以制定法为主要特点,判例法尚未取得法定地位,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上存在和普通法系国家不同的地方。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坚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通过一些简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案例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手段,选择和搜集经典经济法案例,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演示案例,主要采用课堂问答、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诸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把握的因素: 1.选择合适的案例。 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案例应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所以应选择内容相对简单、具有新颖性、典型性同时兼具一定趣味性的案例。在取材上,可以引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比如《经济与法》节目中的一些案例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其学习热情。选取的案例应是近期发生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学生能够对所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基本的把握和理解。 2.课前准备工作需充分。 主讲教师应在课前将下次课程主要讲授的案例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按分组以PPT形式来准备课堂发言。师生之间有诸如QQ群之类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途径和方法的技术指导。 3.课堂讨论中需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法庭等方式来灵活开展案例教学。在课堂讨论中,老师要起到理性主持人的作用,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及时的评价与分析,结合案例将理论知识点讲授清楚,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刻地领会到该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4.案例讨论后的总结需条理清楚。 教师在总结案例时,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案例与所涉及的法学原理、法律条文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来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基本基本概念和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占主导地位,我国和英美法系国家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上都存在差异,我们的学生在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后很难适应开放式的案例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还是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课前准备过程难以控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好的课前资料搜集和准备工作,这些有赖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的条件和实施是否完善,同时,还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次,课堂中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缺乏主动提问和探讨的积极性。案例讨论无法热烈和深入。再次,由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限制,过程考核给老师增加很多工作量且操作难度较大,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笔试作为最终的考核方式。因此,有些老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这种讲授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作用。 三、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 要实现“对话式教学”,对教师和 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极好的课堂管理、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的脑细胞充分地调动起来。开展对话式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几个主题或模块,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次课程分为导入、形成和巩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做小组总结发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反应,在总体上把握课程的节奏。比如,理论性强的内容,比如经济法总论,教师讲授的时间应多些;实践性强的内容,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把握,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和阐述。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访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修正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选择动态化,构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社会经济生活瞬息万变,不断产生新问题、新情况,经济法律法规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也应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为着眼于应用,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应始终保持对经济法理论前沿、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与行业需求乃至社会热点的及时响应,所以要对案例进行时时更新,教师要具有对经济法学前沿知识的敏感性,对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保持关注,从而将最新的案例设计到课程教学中去,构建起主动适用社会需求的创新机制。 (三)课程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过程化,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 要开展互动式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来讲,对教师的考核应重点体现在其教学质量上。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教学型高校,应该立足于自身定位,以教育的“产品”质量,即学生的质量而非论文的质量去评价教师。以此为标杆,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引导教师研究教学,使得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成为教师们的内在动力。对学生来讲,要提高课堂表现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分值和比重,应对课堂讨论认真参与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评价模式的过程化与多元化,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要实现评价模式的过程化与多元化,就有必要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评分标准。实践教学的评分不像笔试成绩那样容易获得,并且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对学生的关注,通过听取课堂讨论、批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以及观摩学生模拟法庭的表现等诸多形式而获得,因此,教师有必要设计一系列相对规范的评分标准。比如,小组讨论占课程分值,模拟法庭实践如何打分等,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如何体现公平公正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经济法论文:论信息失灵与经济法 摘要: 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及错误是信息失灵主要表现,它们对市场效率具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由各种制度对其加以克服,在诸多制度中,经济法具有独特的优势。经济法通过各种制度安排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市场信息充分、对称、准确,从而提升市场效率。 一、计划、市场、信息与决策 市场体制是一种决策分散化的体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决策主体;而计划体制则是一种决策高度集中的体制,在该体制中,中央政府是最主要的决策主体,其他主体几乎没有决策权。[1]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中的资源配置都是特定决策的结果。只有确保这些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才有可能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而这首先有赖于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充分、准确及均匀分布。如果信息失灵,即决策所依赖的信息不足、不对称[2]及错误,则将导致投资、交易等决策在质上产生偏差甚至错误,在量上则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的信息流动是有差异的,计划体制的信息是纵向流动的,而市场体制的信息流动是横向的。信息流动的差异导致了两种制度的不同效率。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对私人信息[3]的正确使用问题。计划体制不承认私人信息,因此对事实上存在的私人信息也就不予以尊重,从而导致了信息的错误及计划的失败;而市场体制作为一种分权的体制正是适应了“每个市场主体都拥有垄断性的私人信息”这一现象,保障了私人信息拥有者作出决策的权利,从而导致了相对较高的效率。哈耶克认为,中央计划和市场体制哪一种效率更高,主要取决于我们可望在哪一种制度下能够更为充分地利用现有的知识,是将所有应被利用的但原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个人间的知识交由一个单一的中央呢,还是把每个人所需要的附加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以使他们的计划与别人的计划相吻合?[4]就确保私人信息被利用的充分性而言,市场体制肯定要强于计划体制。 市场体制与计划体制都存在着信息失灵的现象,但两者存在着质的差异。计划体制的信息失灵主要在于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即不可能存在一个如超级电脑般精英政府对所有信息进行收集并作出正确处理。运用计划和命令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机构存在着一种“致命的自负”,一切打算对整个社会实行计划的企图,不管它们是出于何种高尚的动机,都是建立在危险的知识自负上的。[5]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在中央决策型体制中直接导致了决策者过重的信息负担,面对众多的信息,决策者会无所适从。在前苏联,能源研究和发展委员会的关于增殖反应堆对环境的影响的报告长达5000页,共10卷。对任何一个决策者来说,纸张的总量常常多于他所能消化的数量。[6]计划体制的失败主要在于信息失灵,这种失灵是不可能被很好地克服的,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毕竟有限,完全理性的神是不存在的。但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在1985年仍认为,当发展计划所需的大量信息的收集、调整、分类和分析在全国范围内出了问题时,解决的办法或许是在于改进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工具,而不在于放弃计划本身。[7] 与计划体制相比,市场体制具有信息上的优势,这首先缘于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的,都拥有私人信息并具有决策权,这种分散的决策体系使更多的私人信息可以得到有效运用。“配置资源的权力以可以变化的方式分散在许多能够实际决定这些资源用途的人手里才能使分散的知识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只有在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决定运用他的知识时,才有可能使任何个人所拥有的许多具体知识全部得到利用。”[8]但市场体制中的信息同样也会存在失灵的现象,这种信息失灵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准确。[9]与计划体制中的信息失灵不同,这种失灵直接导致了市场对制度的需求,且不同的失灵形式导致了不同的制度形式和内容。经济法当然是克服市场信息失灵的一种重要制度。 信息不充分是指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在量上不足。导致信息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信息的公共产品性使信息只有很弱的排它性。“信息的生产成本高,而再生产的成本却极低,信息常常遭受惨重的失败。”[10]这里所说的再生产成本低就是指信息的弱排它性,这种弱排它性一方面使信息提供者的收费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很容易使各主体在信息提供问题上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无私人主体愿意提供信息。此外,信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其价值是不确定的,而信息的稀缺性又是价值的源泉,要确定信息的价值又必须对信息予以公开,而这又会降低信息的稀缺性,也就是说,“不可能在不损害其稀缺性的情况下精确地确定其效用,因此其价值,就象稀缺性一样,不可能完全确定。”[11]信息的这一特性提高了信息产品的风险性,使以信息为投资对象的投资者对其望而却步。第二,信息收集、处理存在成本,并且存在着边际成本递增的现象。斯蒂格勒认为,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信息成本的存在使充分信息成为一种理想状态,决策者也只须寻求决策所需的最佳信息量而无须去追求一种完美状态,即决策者在信息收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时停止信息收集才是理性的,此时的信息是一种收益最大化的信息。但对决策主体而言,最佳信息量的获取也是有难度的,由于信息成本直接构成了投资成本、交易成本、立法成本、执法成本、监督成本等,这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主体和受制于资源代价的公权主体而言,会不得不在信息与效率之间作出权衡。[12]第三,信息收集、处理者的信息能力有限。[13]信息能力的有限直接导致了信息的不充分,其中,有部分不充分是可以通过改变信息主体而得到克服的,有部分是不可能得到克服的。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交易主体之间的分布不均匀。其中,一方被称为信息优势主体,另一方则被称为信息劣势主体。信息优势主体往往可以利用其优势地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获得不法利益而使劣势主体受到损害。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由于分工的不同,信息在初始状态就不对称。如关于某件产品的质量问题,生产者必然要比购买者了解得更多。第二,由于信息优势是成功欺诈或获得其它非法利益的前提,所以最大化自身利益者往往会维持其信息优势地位或人为制造信息优势。 信息不准确是指信息在质上与客观事实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导致决策主体决策的失误。信息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信息在被收集、传递及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如计算错误、分析方法错误等。第二,出于某种目的,如为了获得某种资格或非法利益,而故意制造虚假信息。制度虚假信息主体有可能是市场主体,如股市中庄家制造虚假信息使股价异常波动;也有可能是地方政府,因为各级地方官员是向上级负责的,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制约,他们“总是把那些对其仕途有利的信息禀报上级,即他们采取的是‘和上面合作的方式’,而不考虑‘来自下面的压力’,”[14]从而导致信息扭曲。人为制造虚假信息的主体还有可能是中央政府,如在前苏联,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经济信息经常被扭曲。根据前苏联经济学家N.西梅勒夫和V.波波夫的报告:“从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30年中,统计数字被篡改得如此厉害,以至于连普通的数字也未能幸免。”[15] 信息失灵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降低市场的运行效率,因此需要以经济法为主体的制度进行干预,以使市场的信息充分、准确且在各主体之间分布均匀,从而提升市场效率。[16] 二、信息失灵对市场效率的消极影响及制度克服 (一)信息失灵导致市场低效率 1.信息失灵增加交易费用 在纯粹市场机制中,如果没有其它制度的支撑,信息不对称必然会增加信息劣势主体的防御成本,增加其信息收集成本。由于市场主体都作为经济人[17]而存在,每个人都力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交易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所占有的关于交易对方的最大信息,除此之外,交易者在交易时很难了解交易对方是否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为了防止自身受害,只能在与对方交易时加强防范,从而增加支出;同时如果不借助于其它制度的支持,诚实信用的交易者也很难证明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易时会采取合作的态度,如果要证明自己不会损害他人或自己的产品质量很好,其证明成本也很高,这都会影响市场效率的提升。如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叫Chamber繁荣的商业区中约有60个放贷者,每个放贷者都建立起了一个由可信的客户组成的紧密圈子,他们很少会向圈外人放贷,因为甄别新客户的成本很高。在接受新客户之前,放贷者通常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在交付贷款以前,放贷者通常与借款人在其它方面进行一笔劳务或商品的交易,时间至少长达两个季节;此外放贷还通过走访借款人所在的村庄、与他的邻居和过去的商业伙伴交谈等办法,对借款人进行广泛的了解,以确定其可靠性和品质。如果放贷者在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长期等待以后决定向借款人放贷(拒绝率约为50%),他通常首先从一笔试验性的小额贷款开始,只有在试验性的贷款偿还后,放贷者才能增加他对借款人的信任,才能提供符合其需求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对Chamber放贷活动的调查表明,年利率平均为79%,但这一很高的平均数也包含着很大的差异:利率从18%(仍然高于12%的银行利率)到200%不等。许多利息被用来弥补非正规市场上信息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高成本。调查者的结论是:利率与放贷者放贷资金的平均成本大致相同。这意味着他们的利润接近零。[18]该实例中,在信息不对称即放贷人不知借款人是否会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的情形下,放贷人承受了过高的验证成本,过度而合理的防御行为使放贷人还承受了巨额的防御成本,同时也导致了这种自发金融市场的高利率。 2.信息失灵导致市场萎缩甚至消亡 (1)由信息失灵而产生的关系交易导致市场被割裂 在没有制度支持的情形下,信息失灵会产生关系交易,即人格化交易,因为这是确保交易安全、降低信息成本、减少交易所需信息量的有效途径。这种交易在自然经济中相当普遍,但与市场体制的要求不相一致。关系交易的弊端在于交易范围很窄,使市场被人为分割,虽然关系内主体间的交易成本很低,但与关系外主体之间的交易成本却很高,支撑交易的信息量也要求很大。如在尼日利亚北部扎里亚附近4 个穆斯林村庄中,400户人家结成一个关系紧密的群体,群体成员对有关各自的需要、活动和境况的信息了如指掌,几乎所有的借贷都发生在群体内部,借贷没有书面契约,完全凭借信任,每20笔借款中只有1笔拖欠,但与村庄外的借贷关系几乎没有发生。[19]在市场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人格化交易很容易成为克服信息失灵的首要选择,但它是反市场的,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2)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会导致市场消亡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最早是保险学中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投保人知道自己的风险特征,而保险人则不知情,因而不能对不同风险类型的投保人进行区分,从而不能对不同风险的投保人收取不同的保险费,而只能收取以风险的平均概率为基础的保险费。在这样的收费体制下,高风险的投保人具有更多的保险激励,而低风险的投保人则更倾向于退出保险市场,保险市场因此萎缩。1970年阿克洛夫(Akerlof)在《旧货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中以旧车市场为例对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把逆向选择概念一般化。在旧车交易中,买卖双方关于旧车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买方因此以旧车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为基础出价,这会使质量高的旧车卖主退出市场,从而降低市场上旧车的平均质量,买方了解此信息后,又会降低出价,从而使质量稍好的旧车卖方退出市场,因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旧车市场消亡。[20]逆向选择问题在旧货交易市场、失业保险、汽车责任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老人医疗保险等领域中普遍存在,如果没有有效制度对其的支持,这些交易将不可能长久存在。 3.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直接导致市场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最早也是保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投保人投保后,对其保险标的的注意程度会降低,从而增大了保险标的的风险程度。经济学家对这个概念一般化以后,主要指委托人对人没法进行有效监督,人因此可以为所欲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21]道德风险导致市场低效率是相当明显的,如在团队生产中,因团队成员的偷懒行为无法被低成本地观测到,偷懒行为的部分结果会由团队中的其他人承担,从而激励更多的偷懒行为。如在动物租借合同中,出租方对动物是否被正常使用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承租方因此可以过度使用动物畜力,损害出租方的利益而最大化自身利益。这是以动物作为畜力的租借合同不可能普遍存在的原因,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因此导致物不能尽其用。又如在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于经营者处于信息优势,投资者对经营者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监督,经营者因此可以欺骗投资者,获取不法利益。[22] 4.信息失灵导致决策不当或失误 就市场主体的单方决策而言,信息失灵导致决策不当或失误。决策者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作出的决策往往因缺乏事实基础而失误;在信息不充分的态势下,信息劣势者也往往会主动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决策者基于错误信息而作出的决策必然是错误的。 (二)信息失灵的制度克服 如果没有充分、准确及对称的信息,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都不能有效地运转。计划体制中的信息失灵导致了计划的失败;而市场体制中的信息失灵则导致了各种替代性制度的产生。这不仅已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也经历了制度实践的考验。在经济学中,信息既应被看作是对交易的一种支持,也应被看作是一种交易的对象。市场体制下克服信息失灵的制度构建应在此两方面同时展开。布瓦索认为,制度代表一种长期的集体投资,旨在降低社会交换的信息成本;[23]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是指出,企业是对市场制度的部分替代,这种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包括信息费用在内的交易费用;[24]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有节约信息费用的作用;[25]科斯洛夫斯基认为,信任能降低交易成本,能够把囚徒困境转变为一种自信的游戏;[26]斯密德认为,消费者节省信息成本的一种方法是有权期望物品只有在满足一定标准要求后才可以出售。……采用一些公共的集体计划来减少不确定性是可能的。如欧洲的现代化计划。[27]施蒂格勒认为,经济组织的某些形式或许可以用它是消除质量不确定性的方式来解释。可以把百货商店看作是一个谋求商品的高质量以及确保商品的高质量的组织。[28]还有 学者认为,恰当的制度能在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中引导个人决策者,并能帮助我们减少对信息的需要。[29]此外,在现实中出现的保证、担保、品牌、连锁店、著名商标和广告等私人制度也能降低信息成本;某些中介机构的存在克服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了交易;某些强制性保险制度克服了逆向选择问题;对人的利益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道德风险问题;政府直接提供信息增强了市场主体的理性,降低了市场主体的信息成本等。这些制度产生的历史长短不一,有的与市场一样长久,有的在最近才出现;有的属于私法;有的则属于公法;有的在市场内部产生;有的则依赖于第三者;有的属于正式制度,有的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在众多制度中,最有成效的是公权介入后而产生的制度,这种制度属于经济法范畴,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 三、信息失灵的经济法克服 个人理性要能起作用的话,是以获得和交易有关的信息为先决条件的。[30]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进行交易的价格体现所有和交易有关的买卖双方的信息的情况下,交易才能最优化,市场就能达致高效率。但这种观点是不现实的,与买卖有关的信息不可能全部体现在价格中,价格制度因此也不可能构成经济制度的全部,所以只有构建非价格制度,进行信息制度的创新,克服信息失灵,市场的高效率才有可能。这种解决市场信息问题的非价格制度的欠缺意味着市场常常是萎缩的,不是发展的,因为人们没有那种进入交易的强烈愿望,所以政府应该作为一种干预主体介入市场对信息失灵问题进行干预。政府[31]克服信息失灵的主要依据有四,第一,政府拥有垄断性的强制力,因此可以强制性地赋予私的主体的说明义务,也就是说,政府可以运用其强制力让私的主体说真话,说其该说的话。而私的主体自身是不可能强制性要求对方作出说明,因为各私人主体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第二,政府作为超越于私人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其综合信息收集能力及处理能力要强于私的主体。此处并非指政府的信息能力绝对要强于市场主体的信息能力,事实上两者的信息能力是各有所长,市场主体拥有私人信息,政府不可能拥有,但政府的独特地位导致其综合信息能力要强于市场主体。第三,政府具有组织优势,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信息成本。第四,政府权威的存在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公信力,政府因此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只须承担较轻的自我证实责任,自我证实的成本也很低。[32]政府提供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三,第一,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市场主体说明的义务;第二,直接收集、处理信息并向社会无偿提供;第三,进行制度创新,以直接避开信息失灵问题,即在该制度下,根本不存在信息失灵问题。以下对政府运用经济法的制度形式克服市场信息不足、不对称以及信息错误等缺陷进行深入探究。 (一)信息不足的经济法克服路径 关于市场总体信息量不足问题的克服,有多种路径选择,主要有二,第一,信息由政府直接予以提供,指导性计划是主要信息载体;第二,政府公权力介入私人主体对信息的生产及交易领域,以促进部分信息由私人主体予以提供,减轻政府的信息提供责任。[33] 1.政府直接提供信息 第三者直接提供信息并由市场主体无偿使用可以克服市场主体在信息提供问题上的搭便车现象,[34]这个第三者非政府莫属。因为政府有以税收为方式的财富汲取能力,这种能力是政府所特有的;政府还是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不象企业那样时时进行利润的核算,这使政府无偿提供信息成为可能。但政府提供的信息是否必然有效?这需要我们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即政府理性是否必然要强于私人理性?政府理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增强私人理性?如果政府理性低于私人理性,则由政府提供信息成为不可能,也没有私人主体会去相信并采用政府提供的信息。我们认为,政府理性和私人理性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强度,在私人信息领域,私人理性要强于政府理性;在非私人信息领域,[35]政府理性有可能要强于私人理性。在政府理性要强于私人理性之处,私人理性可以借助于政府理性而得到增强,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得到克服。这是政府理性的主要功能,也是相关制度的主要作用。“培育制度的必要性源于人性的某些固有特质,如在信息吸纳、评价信息和保留知识上的有限能力。”[36]正是人性的这些特质使经济法的功能得到凸显。 由政府直接提供信息克服市场信息不足的主要法律载体是计划法。[37]计划法并不是以指令性计划直接配置资源的法律形式,而是以指导性计划优化市场主体决策的法律形式。指导性计划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增加市场主体的有效信息拥有量,弥补市场不能提供充分信息的缺陷,又能降低市场主体所需承担的信息成本,从而激励其作出生产、交易等各种决策。指导性计划既能增强市场主体的理性,又能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由此对市场交易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促进市场体制的发展。“指导性计划实质上是一个过程,籍此,许多决策者能够互相交流有关市场条件的预期以及各自计划的信息,使他们的计划和市场预期一致起来。”[38] 2.对信息的私人生产及交易的公力支持 前已所述,在市场体制中,信息既是一种对交易的支持物,也是一种交易的对象。信息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物而被交易,是因为信息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其稀缺性,交易信息能够给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带来效益。但信息的弱排它性使其他主体产生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因而使信息生产者很难获利,从而影响其对信息的生产。这使公力对信息生产和交易的支持成为必要,这种支持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是《信息生产与交易支持法》,我国目前尚未制定这方面的法律。该法的主要功能是降低信息生产主体的排它成本,减少信息的正外部性,确保信息生产者获得应该获得的利益,从而激励更多、更优的信息提供。因为信息的弱排它性不仅会使信息生产主体的排它成本增加,还会使信息主体不敢进行交易,从而不能实现其投资的目的,急需获取信息的主体则没有拥有最佳信息量而不能使其决策最优化。政府运用公权对信息产权进行直接保护,一方面可以降低信息主体对其所拥有信息的排它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信息主体对其所拥有信息的安全感,从而促进信息交易,增加信息产出。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并不是指所有信息都具有同等强度的特性,相对于非公共产品,信息的排它性确实很弱,但不同信息的排它强度是有差异的,有的信息产品的排它性较强,有的信息产品的排它性较弱;随着经济情势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公共产品特性也会变迁,有的信息产品由于有高科技的支持而发展出一种廉价的收费方式,从而使其公共产品的特性变弱甚至消失,这使某些信息由私人提供并实行有偿使用成为可能,而政府的公力支持则使这种可能性进一步的增强。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由私人提供,对于具有纯粹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还是应该由政府予以提供;此外,对在政府公力支持下由私人主体生产和交易的信息,如果政府的支持成本过高,则政府应该放弃这种支持,由政府自身直接提供相关信息。《信息生产与交易支持法》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对信息生产的制度支持和对信息交易的制度支持两个部分,其中,对生产的制度支持是通过降低信息生产的难度、增加原始信息获取的途径和加强对生产企业的组织支持等方式实现的。对交易的制度支持是通过确保交易的安全性、降低交易的成本、降低对交易的利益获取比例以及加强对非法获取、使用和披露信息的主体的惩处等方式实现的。 (二)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克服路径 目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形相当严重,也相当普遍。在美国, 人们断定每五位住院病人中可能有一人根本不必呆在医院,而医生比任何人都清楚哪个病人需要住院,哪个病人可以提前一天回家,哪些检查是不必要的,而病人自己则很难知情,其利益因此受到损害。[39]在我国,各行各业都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因此而产生了较多的消极影响。如出租车行业中 司机的不合理绕道问题;医疗行业中的不合理用药问题;经营者对不安全、不卫生的消费品的销售问题;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问题等,都缘于信息不对称。[40]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法克服有多种路径可以选择,主要有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和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克服有三种方式,其一,让信息优势者直接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其二,激励其他知情者说真话;其三,由政府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从而使信息分布均匀。信息不对称的间接克服也有两种方式,其一,避开信息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在该制度下,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其二,创新一种非价格机制,作为对价格信号的补充。 1.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克服 (1)强制性赋予信息优势者说明的义务 《证券法》中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政府进行强制性信息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在我国及发达国家的《证券法》中,信息披露制度相当完善,必须披露信息的范围、信息披露的程序以及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充分性的确保等都作了专门的规定,[41]应该说这是一种设计相当良好的制度,应该切实予以实施。只有进行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才会有投资的安全感,才会进行投资,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研究成果表明,会计制度健全的国家,经济增长也更快,因为健全的会计制度不仅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还能降低信息制造主体和信息需求主体之间的不对称程度。一项研究估计,如在90年代,把阿根廷的会计标准提高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将能使该国的GDP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4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赋予了经营者的强制说明义务,该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但与《证券法》中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区别,该法关于经营者说明义务的条款仅此一条,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该法第19条第1款有两部分组成,即“经营者应当说明真实信息”与“经营者不得虚假宣传”,前者是命令性的规范,是一种强制性说明的义务,后者是禁止性的规范,两者之间是并列的,并不存在层递关系。但令人不解的是,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并没有对违反强制说明义务设置相应的责任,而只在该法的第50条第5项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设置了几种法律责任,这说明该法第19条第1款的重点在于禁止虚假宣传,而不在于赋予经营者强制性说明义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方式在于确立经营者的自我说明义务,许多消费者只有经由经营者的说明才能对商品或服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虽然第19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的询问,应当作出直接、明确的答复,但在很多情形下,消费者根本没有能力就商品或服务的问题向经营者询问,因为问题的提出也是以对商品或服务的一定程度的了解为基础的,如果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不了解,也不太可能提出适当的问题使经营者回答,所以问题的关键首先不在于消费者的提问,也不在于禁止经营者的虚假宣传,而在于经营者就商品或服务的自我陈述,在于在法律上直接赋予经营者的强制性说明义务。所以法律的修正应该增加设置第19条第1款关于强制性说明义务的法律责任,并且对必须予以说明的事项也应当加以明确。因为在该条款的规定中,“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真实信息”是一个范围相当广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当不确定的概念,在实践中,经营者究竟必须说明什么?这是一个相当不好操作的难题。首先我们可以确定说明义务的限度,如涉及到经营者商业秘密的事实,则不应在说明之列,如果必须说明,应同时规定对方的保密义务。其次应该明确必须予以说明的事项。在立法技术上,可以采取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法。如经营者应该对商品的名称、规格、质量、产地、性能、用途、有效期限、有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它必须予以说明的事项[43]向消费者作出准确、充分、及时的说明。 (2)激励其他主体说明真相 让其他主体说明真相需要有制度的激励,如果没有制度确保对该主体进行以物质为主要方式的激励,则让他们说出真相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经济领域,每个主体首先作为经济人而存在,最大化利益是其主要目的,如果在说出真相之后,没有任何直接可获取的利益,则社会上绝大部分主体都不会作出这种选择,何况说出真相还会使其承受不利后果。我们不能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而不计报酬的举报者,但这毕竟只是少数,这些少数人所掌握的信息也是少数,尚不足以使信息不对称得到克服。所以政府应该进行制度创新,设立悬赏举报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的信息,还能获得在其它制度下所不能获得的信息,这种制度在我国目前应该普遍地建立。以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而言,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消费者在进行食品消费时,很难知道所消费的食品是否卫生,不可能知道所吃的菜是否有过多的农药残留,不可能知道做菜的油是否是潲水油,不可能知道作为原料的肉是否是病猪肉,……甚至不可能知道经营者的厨房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等。这方面的信息对消费者而是至关重要的,但消费者一般不能获得这种信息,因为获取这种信息对消费者而言成本过高,过高的成本使消费者获取这种信息事实上成为不可能。对经营者而言,采用不卫生的原料、按照不确保卫生的程序进行食品生产,其自身承担消极后果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由于受制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对所有经营者时时刻刻进行监督,也就是说,该部门不可能获取所有经营者在所有时刻的不法行为信息,因此对其进行处罚就丧失信息前提;而这种不卫生的食品被消费者消费后,并不一定立即使消费者致病,甚至消费者不一定会有感觉;而在不卫生生产的成本过低的情形下,食品经营者进行不卫生生产的可能性就极大。[44]在这种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和消费者都不能获取充分信息的情形下,政府应该改变思路,考虑选择另外的方式获取信息。在食品的不卫生生产过程中,总有人会知晓不卫生生产的情况,政府应该设法让这些人说出真相,而悬赏举报制度是让这些知情者说出真相的最佳的途径。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为利益激励是一种最强的激励方式;此外,政府的利益激励还可能打破不法人员之间的利益联盟,因为这种利益联盟的稳固性本身就不强,利益激励可以改变各利益联盟主体的利益构成,从而促使其中之一者说出真相。事实上,悬赏举报制度是政府花钱买信息的一种制度,相对于其它信息获取渠道而言,这是一种低代价的、有效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45]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几年的立法中,我国已经开始注重举报制度的引进和建立,如2000年修正的《产品质量法》第1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向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检举。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对检举人保密,并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 规定给予奖励。这是我国立法中至今为止规定的最为完整的悬赏举报制度。国务院在最近颁布的《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中第(八)项规定,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通畅的渠道,认真受理群众和企业的举报、投诉,制定并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46]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第3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行为,有权检举。但没有关于奖励的规定。我国目前有关举报的制度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各自规定不一,也不成体系,某些法律对举报的规定很不完善,因而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所以我国应该制定《举报法》,详细规定对举报者的保密制度、奖金来源及发放制度、对打击报复的处罚制度、举报信息的使用制度等,以使举报者在举报时既有安全感,又能及时、足额获得奖励,还能使举报信息尽可能地得到充分运用。 除了建立悬赏举报制度以促使其他知情者说明真相外,经营者之间的有效竞争也能促进信息披露。竞争如何促进信息披露?如何降低信息成本?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竞争对信息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影响,因竞争而导致企业利益的直接减少有可能使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而非法获利以增加利润;而竞争的存在则也有可能使企业不敢制造虚假信息,因为竞争对方是最佳的打假能手;此外,竞争的存在还会减少企业的私人信息,增加市场的公共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如我国邮政部门在为提高邮资而上报的材料中称,全球600万邮政职工为60亿人服务,而我国60万邮政职工要为12亿人服务,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提高邮资势在必行。但事实上全球邮政每年完成的信函总量达4030亿件左右,而我国邮政处理信函的总量却仅为70亿件左右,其劳动生产率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7%.[47]若我国邮政行业存在竞争,则其劳动生产力低下的事实肯定会成为一个公开的信息,邮政部门在为提价而上报的材料中肯定不会再作上述比较。经济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反垄断法》维护了竞争,确保了竞争的有效性,从而增加了市场中的公开信息总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性。 (3)政府或其它机构直接对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之处,政府提供有关信息能够直接减少外部性。外部性存在的原因很复杂,如产权不能明确界定、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极端追求等。信息不对称是外部性的私法克服的障碍之一,因为外部性的制造者与受害者之间就外部性的事实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直接妨碍受害者向外部性制造者提出赔偿要求,从而也不可能使整个社会作出进一步的反应。政府提供相关信息能够使民众了解外部性存在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从而使民众作出反应成为可能。以环境污染的控制为例,世界银行的一个工作组最近研究了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和菲律宾的股票市场对环境状况报道的反应。这四个国家中没有一个拥有实施环保的记录,但是,在企业的良好环保状况得到当局认可的消息公开报道后,该企业的股票价格平均上升了20%,当公民抱怨污染的消息公布后,企业的股票价格下降了4-15%.[48]印度尼西亚利用克服污染企业与被污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方式较为成功地控制了污染。该国的环境影响管理局开发出一项“污染控制、评估和环境评级计划(PROPER)”该计划从工厂中获得关于污染的数据,对其环保状况进行评级,并将环境评级情况向社会公布,通过金融市场对污染企业造成影响,因为金融市场会对企业的环保评级作出反应,利用公众的压力来迫使污染企业执行环保法规。由于受环境污染的人们参与计划之中,因而它在企业与有关方面之间达致了力量的平衡。[49]实践证明,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形下,政府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状况的可靠信息,是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最佳路径之一。这种信息直接增加了反对环境污染的主体数量,增强了环保的力量。 政府直接向信息劣势者提供信息,不仅可以降低信息劣势者的信息成本,还能向信息劣势者提供其自身不能获得的信息。《产品质量法》第24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定期其监督抽查的产品的质量状况公告。这种信息是消费者个人很难获得的,政府部门利用公权力获得这种信息向社会公布后,能增加消费者的信息拥有量,从而促使消费者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有限,如对免熨衬衫是否可达到免熨效果,消费者一般不知道,往往要进行消费以后才能知情,但对免熨衬衫中含有甲醛并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的事实肯定不知,在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委托有关部门对免熨衬衫进行抽查后,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免熨衬衫含有甲醛,而免熨衬衫的免熨效果则几乎没有。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最好的信息。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在近一年内向社会公布餐具洗涤剂、白酒、农药、电池、微波炉、西服、强化奶粉、啤酒等近百种产品的抽查结果,在公告中详细列出了每种商品的合格品种和不合格品种,并说明了不合格的原因。[50]这有利于消费者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政府克服信息的不对称,除了首先要确保信息准确性,更重要的是确保信息公开的普遍性,如果准确信息的公开度不大,则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贡献也不会大。我国目前政府在提供这类信息时,公开的方式仅限于电视、报纸及专门的公告等,从形式上看,似乎公开度已经很大,但实质上,由于信息劣势主体主要集中在农村,这些主体接受这些信息往往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相当部分人是得不到这种信息的。如含有PPA的药品被禁售之时,各种媒介都了这一消息,但在某些偏远农村地区,康泰克这种药还在销售,一些人也还在服用。所以,我们认为,信息不对称越严重的领域和区域,就越需要政府直接提供信息,政府提供信息除了须承受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成本外,还须承受信息的公开成本,由于受制于资源限制,[51]政府不可能克服所有的信息不对称,因此,政府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领域,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还应把有限资源用于在信息不对称最严重的区域,专门用于信息的公开。 2.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创新 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从表面上看并不着眼于信息本身,但它或者在实质上能降低各主体对信息的需求,或者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从而促进原来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易。强制性保险就是一种绕过信息不对称而克服逆向选择的制度,这种制度对信息的要求几乎为零;利益激励制度也能降低信息劣势主体对信息的需求量;中介性机构的出现使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机构得到了扩展,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府的工作;而非价格机制的发展使信息劣势主体信息获取可以多元化,有些非价格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被高度浓缩的的信息,因此有利于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1)强制性保险等[53] 经济学的研究认为,一些没有被 私人开发的保险市场,如养老保险、失业和残疾保险等,都应有政府的正式保险计划。[54]为什么存在没有被私人开发的保险市场?其原因比较复杂。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在保险领域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最终导致私人保险市场的消亡。对此,由政府进行强制性保险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经济学家的论证也认为,当市场失灵严重到私人保险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险项目,就很可能需要由社会保险,即由政府提供的强制性保险来发挥作用。[55]我们认为,强制性保险等制度克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是相当可行的。它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制度。在这种制度框架下,根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对信息的需求量很低。以强制性失业保险为例,所有劳动者都必须投保,这对劳动者而言是一个不能选择的强制性行为,这使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丧失了行为基础,政府在接受投保时也无需去辨认该主体是否更容易失业,信息不对称由此得到克服。 (2)利益激励制度 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利益激励是最佳的克服路径选择。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奴隶主要得到奴隶更多的劳动产品,而奴隶则想得到更多的闲暇。就奴隶的劳动质量而言,奴隶主处于信息劣势,奴隶因而可以怠工、偷懒,为此奴隶主可以做出两种制度安排以促进奴隶劳动:(1)强迫奴隶劳动,不劳动则不供给食物或严刑处罚。这种制度的执行,奴隶主要花费资源监督奴隶劳动的整个过程,这会导致巨额监督费用,并且劳动过程的某些阶段根本没法监督;奴隶主还要承受对违规奴隶处罚的成本。(2)对劳动产品与奴隶实行分成制。这种制度的执行奴隶主只需监督奴隶的劳动产品,而不需监督劳动过程,因此不存在监督费用问题,而且分成制使奴隶有更大的劳动动力,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数量来说,这种制度都要优于强迫劳动制。[56]强迫劳动制并没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反而加重了奴隶主的监督责任,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趋严重;而分成制通过利益激励使奴隶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这种约束降低了奴隶的监督责任,因而减少了奴隶主对奴隶劳动质量和数量的信息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息的不对称。在现代企业中,用利益激励去克服信息的不对称是相当必要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该赋予最有信息优势的人,以使这些人不滥用信息优势。向国有企业委派稽查特派员对企业进行稽查并不是一种最优的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克服信息的不对称,但这种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思路存在一定问题,它是从信息劣势方着手以获取更多信息,这不仅不能使信息不对称得到克服,反而产生其它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认为,信息不对称的克服应该主要从信息优势方着手,给予其一定利益,以使其与信息劣势者的利益大体相一致,从而减少信息劣势者的信息需求。 (3)中介机构 市场体制中的中介组织的功能和作用相当值得研究。这种组织也能克服信息的不对称。如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就能使上市公司股东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经济学家发现,因为存在着逆向选择问题,旧货市场如果没有非市场制度的支撑,是不可能存在的。目前这种市场能够较普遍地存在是因为得到了一些非市场制度的支持,如专门检测旧货质量并出具报告的机构出具真实的报告,一方面可以免除旧货卖方的质量证明责任,可以降低总体的质量证明成本,还可以使买方确信产品的质量状况,从而促成交易的进行。但中介机构在发挥其克服信息不对称功能时,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其提供的信息的公信力如何,如果中介机构普遍存在信任危机,市场主体对其所提供的信息根本不予信任,则信息不对称也无法得到克服。所以如何确保市场主体对中介机构的信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论上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使中介机构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由于不追求处自身利益,非营利性组织容易被市场主体所接受,但不追求自身利益的特性同时会使非营利性机构处于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的局面,这会影响市场主体对该机构的认同。第二,强化营利性中介机构的行为责任。《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等都对一些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我们认为,因为这些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政府行事,并且面向社会大众,所以其违法行为的消极影响会相对更大些,故应该对其配置相对较严厉的法律责任;并且在法律执行过程中,也应强调严厉,因为若对其违法行为不依法处理,会引发民众对这些机构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整个行业;此外,应该尽可能使这些中介机构负无限责任,各投资主体之间负连带责任,从而约束并促进其提供正确、有效信息。第三,在民众对不同层级的政府的信任程度不同的情形下,尽可能提升中介机构的成立审批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的层级,使更多民众能够更信任该中介机构。如《产品质量法》第19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在这规定中,把审批部门设在省一级,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门槛,以确保检测质量;另一方面则为了增强民众对该机构的认同,提高对由该机构提供信息的信任度。 (4)非价格机制 “在信息不完全可得的情况下,聪明的人类总会在市场上找到一些非价格的东西来补充价格机制。我们对这些非价格机制的依赖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为购买信息而进行的投资。”[57]非价格机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只不过不是一种价格信息。非价格机制所内含的信息对交易双方都是有利的。以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为例,内部管理科学、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以后,在与其他主体进行交易时,可以不进行既费时又费力的自我质量说明,而交易对方也可以减少进一步的信息收集行为,从而既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又可以促进交易快速进行,还可以降低交易对方的防御行为。这种机制是克服信息不对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的最佳制度。康佳集团在全国彩电行业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和国家双重认证。这一信息极有利于康佳集团的彩电销售。90年代初在杭州营运的中巴车车身上写着大大的“国营”两个字,这是在个体私营者多次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形下出现的。国营两个字有深刻的信息内涵。它意味着经营者不损人利己,意味着不过度追求利润。这个重要信息能免除消费者被宰的忧虑,从而促成交易。产品质量免检制度也具有这样的功能。此外,交易者的良好声誉也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种非价格机制。“商誉这个词意味着质量的持久性,而信誉是有价格(或罚金)的,因为它使搜寻变得经济。”[58]企业的良好声誉能够减少其在与金融机构、消费者进行交易时的信息提供量,还能降低双方之间的合作成本总量,如《商业银行法》第36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企业的良好资信对银行而言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自我证明责任,另一方面减少了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企业不提供担保而得到贷款直接减少了其借贷成本。 3.信息错误的经济法克服路径 经济法在禁止错误信息、促进正确信息的提供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对错误信息的直接禁止 经济法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规定。如《会计法》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禁止;《广告法》对虚假广告和不当比较广告禁止;《证券法》对错误信息的禁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对欺诈行为的禁止;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及第21条对假冒行为的禁止,第9条及24条对虚假宣传的禁止等。这些禁止性的法律规范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市场中的错误信息,另一方面也直接促使了各主体提供真实信息。 (2)政府直接提供正确信息 对市场中有较大影响的虚假信息,政府应该通过提供真实信息的方式直接予以克服。换言之,在这种情形之下,政府有说明的义务。政 府的这种说明义务主要来源于两点:第一,在市场中存在较多错误信息的情况下,政府是最佳的僻谣主体,其他主体都没有足够的公信力进行僻谣。第二,与单个的市场主体相比,由政府直接做这个工作可以节约更多的辨认、筛选、处理错误信息并予以公示的成本。 (3)禁止价格扭曲及对扭曲价格的矫正 “当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可以自由发挥作用时,价格衡量稀缺的程度。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价格本身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因为它们传递着关键性的经济信息。”[59]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价格是一种高度浓缩的信息,它虽然只表现为一个数字,但它所内含的信息量很大,市场主体主要依据这种信号做出决策。市场的良性运行有赖于价格信号的正确性。但价格很容易被人为扭曲,成为一种错误的信号,从而影响微观的效率和宏观的有序。经济法对价格扭曲的禁止及对扭曲价格的矫正主要体现在《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价格法》第7条规定了经营者定价的基本原则;第8条规定了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第14条第2项规定了禁止低价倾销,第3项规定了禁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行为等。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确保价格能够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确保价格信号的正确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规定,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这个禁止性规定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因奖金太高而使价格扭曲。《商业银行法》第31条与38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和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存款和贷款利率;第75条对擅自提高或降低存款或贷款利率的行为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规定主要在于确保利率这个价格信号的正确性。 4.经济法降低信息成本的路径 信息成本过高并不是市场体制中信息失灵的直接表现,但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及信息错误往往导致市场主体自身承受巨额信息成本。经济法在克服信息失灵的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主体的信息成本,从而直接增加市场主体的利益,在总体上提升市场效率。经济法降低信息成本的路径主要有三,第一,通过政府提供信息公共产品降低市场主体的私人信息成本。第二,通过制度降低对信息的需求量,减少市场主体对信息的搜索行为,从而降低信息成本。第三,通过赋予信息优势主体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减少信息劣势主体的信息成本。此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经济法通过克服信息失灵降低信息成本的同时,也直接降低了市场主体的自我防御成本,从而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获利水平。 经济法论文:国家失灵与经济法 摘 要:国家失灵与经济法的关系是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国家失灵的定义、表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国家失灵与经济法关系的看法,认为经济法的概念中不应包括克服国家失灵的内容,经济法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克服国家失灵,经济法的功能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失灵的法律对策应由以行政法为主体、包括相关的宪法性法律制度来承担,并认为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经济法。 关键词:市场失灵;经济法;国家失灵;行政法 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与经济法的关系,目前经济法学界研究得比较深入,基本上已有定论。由于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导致了垄断、外部性(主要指负外部性)、公共物品提供不足、信息偏在、巨额交易费用、经济周期、分配不公等市场失灵形式出现,市场的自由、放任发展合理地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在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市场失灵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从而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降低了社会总福利水平。市场不能自动纠正自身的失灵,只能借助外力来克服,从而引致了国家力量的介入及相应的制度需求;国家干预及相应的制度供给,促成了现代经济法的诞生。“市场缺陷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一,这是我国经济法学界近乎一致的观点。”[1]但国家失灵(governmentfailure学界有时翻译为“政府失灵”。下文还要论及政府失灵与国家失灵的区别。)与经济法有怎样的关系,学界的意见却并不一致。[2] 一、国家失灵的概念剖析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即由于市场本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使市场不可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相对于市场失灵,所谓的国家失灵是指国家在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即由于国家本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导致其配置资源时也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有学者针对市场失灵的概念,提出所谓的“非市场失灵”(non-marketfailure)概念,指“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认为非市场因素不仅仅指政治、政府、行政等“正式规则”的内容,还包括文化、习俗、宗教、传统等“非正式规则”的内容。[3]但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一般仅指市场和国家两种,其他的非市场因素并不被直接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因此,所谓的非市场失灵,也主要是指国家失灵。 这里需要对“国家失灵”与“政府失灵”作一区分。大家一般是把二者放在等同的意义上使用的。但相对于这两个概念,有学者对“国家干预”和“政府干预”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4]这种观点认为,不管“政府干预”论的理由是什么,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推动或限制,主要是通过国家的立法进行的。法律则是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它们的贯彻和执行不能因为政府的更迭而受到损害。因此,这种干预是国家的干预,而不是政府的干预。该观点还认为,政府不是贯彻执行国家经济管理制度的惟一机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为了避免政府决策错误,有些经济政策是由独立于政府的组织来承担的,例如关于稳定货币的政策是由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作出的。借鉴这一区分理由,便合理地推导出有必要区分“国家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本文切入论述的基点便是“国家失灵”,而非“政府失灵”。但政府作为国家的人,政府失灵也必然体现为国家失灵,而且国家失灵又大多表现为政府失灵,因此,本文也多是从政府失灵这一国家失灵的常态和典型入手展开论述的。 二、国家失灵的内容表现 “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5]这种国家作用的不到位、越位或错位,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和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具体说来,国家失灵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6] 1.政治决策失误。政治决策作为非市场决策,有着不同于市场决策的特点。市场决策以个人作为决策主体,以私人物品为对象,并通过完全竞争的经济市场来实现。政治决策则以集体作为决策主体,以公共物品为对象,并通过有一定秩序的政治市场来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产生,只是各个利益集团间或政策受益方和受损方之间博弈的结果。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也证明,经过各种政治决策方式得到的,所谓科学的、最能体现尽可能多人意志的政策目标,其实只是受投票规则、投票程序操纵的政治产物。政治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存在着种种的困难和障碍,使得国家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决策。 2.国家过度增长。“政府部门的普遍增长这一重大的发展变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7]首先,国家赋税和政府支出急剧增长。19世纪初叶,欧洲国家的赋税收入平均占国民收入的8%-10%;今天,却已吞噬了国民收入的30%-50%.其次,政府机构急剧膨胀。这不仅表现在政府机构数量的急剧增加,而且表现在政府机构中供职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再次,政府所承担的经济职能日趋扩大。政府将越来越多的企业活动与家庭活动置于各级政府的监护之下,这种转移导致了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从而损害了企业与消费者利益。 3.国家机构低效率。国家机构垄断了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于缺乏竞争,它们倾向于预算规模的不必要扩张,增加工作人员,提高薪金和办公费用,造成大量的浪费。同时,国家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国家官员的目标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规模的最大化,以此增加自己的升迁机会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势必导致国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另外,作为监督者的政治家和公民,完全可能受到被监督的国家官员的操纵。监督的失效导致国家机构的低效率状态更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克服。 4.分配不公正。市场活动引致了收入或财富的不平等,而意在克服市场分配不平等的国家干预,其自身也可能产生权力集中与收入上的分配不公正。国家机构及其官员从这种不公正的分配中得到额外的利益,会给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一种负向激励,从而降低社会 劳动的效率。查尔斯·沃尔夫认为,任何一种国家干预,都是由一部分人将手中的权力强加到其他人的头上,并且这种权力总是有意地并不可避免地被交给一些人,而不给予另外一些人。这种权力的再分配给滥用职权获取灰色或非法利益提供了机会,进一步造成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 三、国家失灵的原因溯源 1.国家的经济人属性。恩格斯认为,私有制产生以后,社会关系和秩序变得复杂和充满矛盾。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一旦产生,便拥有了自己的利益追求,不断地从社会中猎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并逐渐予以固化,从而渐渐异化为社会的对立面。在这一“经济人”动机的作用下,便会出现国家失灵。 2.国家的有限理性。国家逐渐作为独立于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也不是万能的,它具有“经济人”一样的弱点,它也要面临着决策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丢失、决策成本过大、决策者智慧不足、决策者利益约束等方面条件的制约,[8]并不能找到准确地干预市场的“度”,许多政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3.国家的官僚主义属性。首先,国家官僚追求国家机构规模的最大化。按照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政府官员的名誉、地位、权力和酬金经常与其所在的政府机构的规模大小成正比。其次,国家官僚的行为不受产权的约束。由于国家预算是公共所有的,因此政府预算可出现赤字,其额度也可以通过国家立法追加税收来提高。第三,国家官员的行为不受利润的支配,他们的收益仅与最大化预算正相关。 4.国家的垄断性。国家属于自然垄断的范围。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被供应的产品,缺少一个可靠的参照系和反馈机制来检查国家机构的运行状况,从而不具有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来影响国家。同时,由于监督机构的信息多仰赖于被监督机构来提供,监督者完全有可能受到被监督者的蒙骗和操纵。 四、国家失灵与经济法关联分析 从以上关于国家失灵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国家失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由它从社会中独立出来以后便具有的客观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人们只能力求减少国家失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却不能从根本上排除国家失灵现象的发生和存在。在这一前提下,国家失灵与经济法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1.经济法的概念与国家失灵。经济法的概念是进行经济法学习和研究以及学科体系构建的平台。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是以先验的、主观的经济法概念去演绎所谓的经济法现象呢,还是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客观社会现象,从中归纳出经济法的概念,然后再去演绎各种经济法现象呢?在这方面,笔者同意“经济法研究中的语境论进路”观点。[9]该观点认为,法部门(包括作为传统法律部门的民商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等与作为新兴部门法的经济法)的观点和实践皆与特定的语境相关,经济法则是经济的集中和垄断(市场失灵)、现实主义法学思潮、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社会本位)、规范主义的方法论等特定语境的产物。依现在学界的通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首先在美国出现了解决市场失灵的法律机制,德国则把“经济法”这一词汇引入了立法,继而促成了经济法学研究的兴起。“英美法系的国家至今没有经济法这一概念,谢尔曼法在美国被划为商法。”[4](P697)但大陆法系法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同时也是研究深入的结果,结合德国经济法的实践及其产生的语境,统一将这种克服市场失灵的法律规范称为经济法。这是由客观的社会现实存在归纳出经济法的定义,即经济法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由国家对特定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之后,经济法的概念才逐渐传播到东方,如日本、中国等国家,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包括“法治国”的理念,何尝不都是这一过程的产物?许多学者也承认,“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以促进社会公益为目的,为矫正市场失灵而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规制,这样的法才是经济法。”[10] 当然,这里又牵涉到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问题。依据上述对经济法概念追本溯源的考察,应该说,严格计划经济条件下是不存在经济法的;或者说,可能有“舶来品”的经济法概念,但是不存在经济法现象。因为计划经济条件下根本不存在市场,当然也不会发生市场失灵,这时所谓的经济法(有学者认为这时也存在经济法),“与其称为经济法,不如称其为经济行政法。”[10]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市场化取向改革,这时涉及到了市场和国家的关系,市场失灵现象也才逐渐浮现,此时市场和国家的关系才进入了经济法调整和研究的视野,这时才可以说,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需要由经济法规制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对经济法的制度需求。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11]使这一语境下的经济法及其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我们不能因为经济法研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性,而改变经济法概念的质的规定性,这样的话,就是颠倒逻辑顺序,等于先定义一个经济法的概念,将克服所谓国家失灵的任务纳入进来,然后得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存在经济法,甚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经济法的结论,这样可真是匪夷所思了。 2.经济法的产生与国家失灵。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法的产生与国家失灵并无直接的联系。现代经济法概念的诞生表明,经济法最初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克服市场失灵的需要,克服国家失灵的任务并不应该由经济法来承担,相反,产生经济法的最初动机是需要国家的干预,经济法正是对在国家克服市场失灵过程中形成的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政府失效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恰恰是经济法实施所必然产生的一种负效应。也有学者提出经济法的本质与功能在于国家(政府)为解决市场失效而对经济运行进行矫正或调整,市场失效的特征及其对矫正或调整手段的要求,决定了经济法不可能在解决市场失效的同时,又解决政府失效的问题。[12]当然,关于政府失灵问题,有文章认为,国家规制的底线应是政府失灵,正如经济法的运用应“以民法对市场失灵彻底克服上的力不从心为前提”[13]一样,笔者认为这倒是一种对国家失灵与经济法关系的较好定位。 3.经济法的功能与国家失灵。结合上述论述,笔者认为经济法的功能主要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失灵则不属于经济法的调整任务。正如上所述,笔者认为经济法中国家克服市场失灵的底线是国家失灵,而国家失灵的法治对策应由以行政法为主体,包括相关的宪法性法律制度来承担。 有文章探讨了经济法是授权于国家还是制约国家之权,认为虽然经济法授权于国家规制市场经济,但同时国家又只能在经济法范围内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制,而不得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国家必须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平等地遵循经济法。也就是说,经济法对国家而言是一面“双刃剑”。与此相似,有学者曾形象地说,法律本来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砍一刀”。笔者认为,砍的这一刀便决定了矛盾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只要这一刀砍的位置是经过周密的调查论证,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这一刀就成了对双方权利义务的分割和界定,双方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定分止争”。因此,国家 干预的权力在经济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使,则既是对国家干预权力的赋予,又是对国家干预权力的限制。经济法通过科学、合理地界定国家干预权力的边界,达到更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的目的。国家相应机关依法行使其干预权力,可以避免国家失灵的出现,但这并不表明经济法的制度功能里包含有克服国家失灵的内容,它只是努力避免或减少出现国家失灵而矣。 而关于国家失灵克服的法律制度选择问题,则应是“行政法的主要任务,而不是经济法的任务。”依本文的观点,国家失灵不仅仅包括政府失灵,还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独立于这三者之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的失灵。行政法主要克服政府失灵,而且政府失灵是国家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也正是一般意义上,大家总把政府失灵等同于国家失灵的原因。现代意义上三权分立或者相对区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国家政体模式的出现,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才诞生的,这时才出现了单独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独立于这三者之外的其他国家机关,这时国家失灵便也可以通过这些机关表现出来,但它们并不是国家失灵的典型表现形态。这些机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从原来的行政机关里分离和独立出来的,从表面来看,好像国家机构增长了,本身便是一种国家失灵的表现,实际上其本意是要克服政府失灵,使政府的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不致对市民社会和公民权利造成不可控制的损害,但谁又能预料到这本身便构成了国家失灵了呢? 这些政府以外国家机关的失灵可以依靠宪法性法律制度安排来加以解决,如相应的国家机关组织法、相应的程序法等,由它们来对这些国家机关的权力边界和机构组织运行程序加以界定,以克服其失灵。政府失灵则是早已存在并为人们所意识到的现象。人们由于害怕行政权力的过于强大和不可预期对自己造成损害,很早便设计出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来对行政关系进行规范,从而使国家行政行为被纳入法律制度规范的范围,使国家不能再肆意侵犯公民的权利,这一法律制度便是行政法。行政法与经济法存在不同的功能取向。行政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是界定行政机关具有的权力,第二是行使这些权力的法定条件,包括行政程序,第三是对不法行政行为的救济。[14]无论行政法作用的保权说、控权说还是折衷说,[15]行政法都通过自己对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规制,力求使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接受公民的依法监督,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严格限定政府的规模,规范政府机构的权限,从而来克服国家失灵对资源配置、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的危害。这不是经济法可以安排和解决的。 经济法论文:从市场失灵看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所谓机制,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实质就是系统本身渗透在各个组成部分中并协调各个部分使之按一定方式运行的一种自动调节、变应的功能”(注:孙培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问题研究》,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就是指经济法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整并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它主要包括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作用方式及作用结果等。我们知道,经济法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而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有学者将经济法定义为:“经济法是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注: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无独有偶,国外学者也有类似的定义,如日本学者江上勋认为,“经济法是以自由经济为基础,通过国家权力来完成民法无力解决的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的法规”,法国学者德让认为,“经济法是以给予公共权力机关能够对经济采取积极行动为目的的法律规则的总称”(注:李昌麒《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正是经济法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经济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影响,或者说决定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以及表现形式。 但从经济法在我国近二十年的表现来看,虽较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现实的原因,经济法在我国多以政策法为表现形式,因而出现了对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不甚清晰,对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偏离或抛开经济法应有的价值,并造成经济法作用范围随意确定,作用方式随意改变,以致出现经济法的作用结果与经济法的应然目的相悖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探讨了经济法的作用机制,探讨了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等几个理论问题,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经济法的作用机制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1、 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自由与干预的矛盾。市场调节实质上意味着市场主体要求自由发展,而国家干预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介入。在资本主义早期,主张谋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认为在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引导下,既能够实现其自身利益,也可促进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如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理论家,就强烈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的一般事务进行干预,认为国家干预会造成减低利益的结果(注:〔英〕埃克里·罗尔《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4~152页。)。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发生于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市场自发调节功能不可克服的缺陷显露,国家干预经济的存在就成为必然选择,并且这种国家干预也确实给西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际效果。但进入60年代以后,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的出现,“国家干预”理论又受到了排斥。于是一些学者(包括法学学者)又认为,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必须同时作用于经济领域,实行“双轨制”。依此理论似乎既解决了经济问题,又解决了经济法问题,但是到了70年代以后,国家干预同市场机制之间的冲突又开始显现出来,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市场机制失效时,国家干预的作用明显,而市场机制功能恢复时,二者的调节方向又有可能发生冲突,致使国家干预调节效用递减或市场机制功能受到阻碍。不仅如此,由于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存在序列差,即前者是横向的、瞬息变化的,后者是纵向的、相对稳定的,加之“市场对自由、平等和权利总是积极要求的,正象人对权利的态度是积极的一样。相反,市场对权力的介入和干预却总是本能的表现出消极态度,甚至是排斥,这又恰如人对义务的态度”(注:孙笑侠《宽容的干预与中立的法律》,《法学》1993年第7期。)等等原因, 致使现实生活中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矛盾的出现。如在我国,经济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就是这种冲突的具体表现。如何界定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范围及调节、干预的程度,具体到经济法领域就表现为如何进行经济立法及经济立法的内容。 2、效益与公平的矛盾。 传统法理认为公平与正义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法律的价值目标,一些用经济方法分析法律的论著,又将效益视为法律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视作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以解决效益与公平之间的矛盾等,但公平、正义与效益二者在经济法中如何体现及在现实中如何操作,也是经济法难以解决同时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法律效益一般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投资与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之间的比例;二是指法律实际作用于社会所取得的社会效能与立法所确定的预期目标的差别。具体到经济法中又体现为两种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公平指的是最大化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在经济法中主要表现为竞争环境、经济收益和社会分配的公平,因而属社会效益的范畴。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社会,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只能是市场主体自己,他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便希望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排斥外力的干涉,正如亚当·斯密所认为的,国家干预“或多或少地侵害了个人改善自己境遇的自然努力的自由,或减少了这种努力的安全,从而影响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与增加”(注:转引自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只是由于市场主体的自身条件不同, 其参与市场的经济活动的结果也必有差异,要达到或体现公平,又需外力(主要是国家权力)干涉,从这一意义上即国家权力对竞争环境及竞争结果的干预,同时,公共管理职能又要求国家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顾及其他社会效益,因而又出现了对市场主体的自由经济活动也进行干预等,即出现了干预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等问题。这似乎又追索到自由与干预的矛盾,具体到经济法领域又表现为经济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效益与公平的矛盾。 虽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着互补性,效益与公平也具有统一性,但在经济法的具体规范中却难以体现,如针对某一特定的地区、部门或某一特定的市场主体,如何解决其效益及与其它地区、部门或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即经济法“如何将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分配给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注:博登海默《法理学 -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页。),即既实现公平又促进效益, 却是很难确定的。 3、管理与服务的矛盾, 这里是指国家对市场管理和对市场服务的矛盾。管理意味着国家权力对市场调节功能的介入及在某种程度上对市场调节功能的改变,服务指的是国家权力为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这一矛盾体现在经济法中就是如何确定国家权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因为,管理要求国家权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服务又要求国家权力处于辅助地位。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调节的任何偏差,所带来的结果都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的巨大衰退。如果经济法把国家权力定位于次要、辅助地位,即国家仅仅充当“勤劳的守夜人”角色,此举虽有利于为市场调节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市场机制日趋完善,但同时,市场机制愈完善,又愈容易使市场的自身缺陷显露出来,愈难以保证供求总量和结构总量的均衡,此时,国家权力反将成为市场失灵的“帮凶”。“企图回到纯粹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国家缩减到仅执行收税员、警察和披戴甲胄的护卫之类的老的最小限度的职能,实际上是拒绝整个现代文明的趋势”(注:〔英〕艾伦《法律与秩序》,转引自孙笑侠《法理学》。)。反之,如果一味强调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又会导致市场调节功能的弱化,甚至使市场调节功能受阻,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实施结果,已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示例。因而,经济法如何解决国家对市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即在确立国家权力的地位的同时,又能使其最大化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无疑也是经济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4、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孰轻孰重的矛盾。 现代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一般皆以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进行,作为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经济法尤为突出。但同时,在经济法作用于现实经济的过程中,却又经常出现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的冲突。 所谓经济手段是指国家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从物质利益的原则出发,运用经济杠杆组织调节和影响社会经济的活动,其核心是通过经济利益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而行政手段则是依靠行政组织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经济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一种带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方法来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经济手段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改变经济状况、实现经济目标;行政手段虽能弥补经济手段的不足,但不适当地扩大行政方法,强化行政手段又易导致脱离经济规律。虽然经济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双管齐下平等适用,还是有轻有重,区别对待?以及如何区别对待等等,也是经济法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市场失灵与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前述经济法所面临的诸种矛盾,究其原因,关键在经济法的作用机制由于理论上模糊不清,以致在经济立法、执法的过程中,多为应急措施或短期行为,很少考虑或根本不考虑经济法作用的价值取向所致。我们知道,法律的出现系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经济法也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因国家自觉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和矫正市场失灵而产生。 在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经济领域推崇市场机制,崇尚契约自由、私法自治,反对国家干预,认为“政府唯一的合法职能是使由私人契约创设的义务得到履行”,因而,无论在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还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实践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有限,只是担当了“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调控经济的运行过程主要是通过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资源的配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机制却在不断变形,市场调节功能的缺陷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机制调控经济是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的,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使市场机制失去了调控功能。垄断使市场主体无法实现自由竞争,价格指示器的显示功能在垄断条件下明显地减弱了,即通过价格的调节解决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也无法实现;第二,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也决定了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平等、迅速、完全地获得市场信息)、价格信号的时滞性(价格信号的显示过程不是迅速的并具有波动性),导致了经济运行紊乱、社会资源浪费、宏观经济效益降低等;第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外部负效应,即市场主体生产所带来的社会负效益,如环境污染问题。并出现市场主体不愿从事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产业,造成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不合理,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无人提供等问题;第四,市场机制的调节无力解决社会产品分配不公及社会保障问题。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垄断的出现,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市场仍然不是万能的。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弥补和矫正市场的这些缺陷,即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经济法也正是基于此而产生。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尚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但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自觉干预社会经济,完成了国家从自发、零散干预经济到自觉、系统干预的转变,并使现代经济法日趋成熟起来。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又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这种局面,经济立法及其内容又逐渐出现了同时体现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的成分,经济法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然目的也日益被公众认同,并将经济法中国家干预成分定位于有限、适当干预,以期与市场机制保持一致。所以,我们说是市场失灵决定了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即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作用方式等均以市场机制为中心,主要在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与不足,消除市场失灵,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法的作用机制 市场调节功能的缺陷与不足,导致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并促成了经济法的产生。正是经济法的这一产生条件,决定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作用范围及作用方式。 1、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协调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平衡,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应是协调与发展。 第一,经济法追求法的一般价值取向-公平与效益。传统法理一直将公平正义视为法的基本价值,“无论在中文、西文中,用以表示法的词都有平、正、直的含义”,“平即平等与平衡”,“正即正当与公正”,“直即正直或公道”(注:卢云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所以,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公平正义是任何一个社会及其成员所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这也是良法应有的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作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在体现公平正义的同时,还应保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也正是效益作为当代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已为众多法学学者所接受的原因。法律制度正逐渐受制于公平正义与效益的二重评价,经济法更是如此。 第二,经济法服从于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干预调节并 不是取代市场机制,而是为了恢复、纠正和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从经济法内容可以看出,国家规范市场主体、反对并限制垄断、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建立竞争秩序规则、进行宏观调控等,都是为了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并非完全抛开市场调节。国家干预市场调节的目标与任务,首先是为了恢复市场的功能,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所需的条件,如反对并限制垄断、建立公平的竞争秩序规则等;其次是纠正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经济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再次是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如提供社会公共产品、进行宏观调控等。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主要以维护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作为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作用限度。必要的有限的国家干预措施必须遵守“与市场一致”的原则,这也是经济法作用机制走出两难困境的途径。而市场机制的价值取向就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经济法作用机制的目标-协调与发展。“经济法不外是适用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的法律,换句话说,经济法也就是为了以‘国家之手’代替‘无形之手’来满足各种经济性即社会协调性要求而制定之法”(注:〔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经济法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协调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平衡。因为,在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机制下,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供求总量及供求结构失衡、社会分配不公及社会公害、缺乏社会保障等,国家干预或说经济法就是通过规范市场主体、市场规则、保持总量及结构平衡、消除或减少社会公害、建立和健全社会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为自由市场竞争创造和保持所需的制度条件,使市场机制更具效力;二是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保证社会的公平与安定,协调社会平衡。由于社会经济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法的作用机制就是运用国家干预,在协调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2、经济法的作用范围 这里所说的经济法的作用范围主要是指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工具,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缺陷和不足的范围,即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它不仅体现了经济法作用机制的价值取向,更展示了国家在干预经济过程中体现的协调与发展的价值要求。 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概括而言有以下四类:一是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对市场运行的环境和制度条件予以调节、完善。因为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不仅将导致垄断的形成,阻碍和削弱竞争、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脱离产品价值的垄断价格、产生垄断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还将因垄断技术而阻碍技术进步,从而损害垄断企业与消费者的权益,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国家保证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就是通过经济立法,通过市场竞争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对市场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即改变或创造经济运行条件,对市场主体的利益和优先地位进行重新分配。国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计划、投资等手段,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节,实现总量与结构平衡。三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市场主体都是在最大化的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经济规律的左右,任何产品或服务供求关系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资源配置的变化,大量的生产者和社会资源总是集中于利润较高的行业和部门,其结果往往又造成利润较低的基础行业衰退,尤其一些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更是如此。这也是国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原因。四是国家干预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实施社会保障。“‘看不见的手’可能惊人地有效率,但它同时也带来非常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注:〔美〕萨缪尔森《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第十四版,第555页。), 为在市场机制的分配基础上尽量做到社会公正,保证社会安定,减少人们的生命、生活风险负担,国家必须干预市场调节的社会产品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3、经济法的作用方式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即国家弥补和矫正市场机制缺陷与不足的方式。从上述国家干预经济的范围(经济法作用的范围)可知,国家除直接参与有限的经济过程外,主要在于对市场的管理、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所以经济法的作用方式也必须为其特定的作用范围服务。 从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不同,经济法作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经济法-1890年美国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纯粹是禁止性规定, 而一战后的经济法则出现许多授权性规定。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作用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于凯恩斯理论所导致的成熟的现代经济法过份强调国家干预,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功能的恢复,导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出现了矛盾,因而体现经济法作用方式的国家干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经济法由于产生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九十年代后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由于传统的制度模式和法律意识作用,致使我国的经济法作用方式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出现通常所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经济法从法律形式上看,应属公法范畴,但其作用的领域却又是私法作用的领域,出现所谓的私法公法化。由于公法的作用方式是强制命令式,这又是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当不利的。所以经济法的作用方式不能单靠公法的作用方式;但同时,国家干预经济方式又不可能完全采用私法方式,所以在经济领域就出现了公法化的私法作用方式。国家干预经济虽往往以国家直接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式进行,但其重点却是弥补和矫正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这也就定了经济法作用方式的重点应是如何使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共同调控经济的运行,促进社会的发展。 经济法既然是上述意义上的公法与私法的结合,其作用方式自然也就是公法作用方式与私法作用方式的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协调、平衡。 陶广峰 杨仕兵 经济法论文:发展与创新:经济法的方法、路径与视域 摘 要: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自生自发,群体互动,历经数载的艰辛探索,在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共同推动下,现在已经是成绩斐然,举世瞩目,特别是一批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从研究方法、分析路径、审视视域三方面入手,对我国中青年学者在经济法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进行了梳理与评介。笔者期望通过此种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综合研究,能对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潜深拓新有所助益。 经济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年轻的法律部门,也是我国法学领域中逐渐长成的一个新兴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学界的老一辈学者为经济法理论框架的建构、主流学说的确立、经济法思想的传播做出巨大的理论贡献,奠定了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在经济法的学科研究阵营中,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他们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实证,为中国经济法理论的发展添上了一笔笔浓墨重彩。我作为老一点的经济法学研究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经济法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对我国中青年学者在经济法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与评介。这既是对他们研究成果的一种赞赏,也是对经济法不断拓新研究领域与研究进路的一种倡导。 需要说明的是,囿于资料的限制,难免挂一漏万,事实上,对我国经济法理论做出过贡献的中青年学者远远不止我在文章所提到名字,今后我将继续关注我国中青年学者对经济法理论的研究成果,以便从中吸收养料。 一、方法维度:推陈与出新 法学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基本性能、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的思维方式、工具、规则和程序的总称。法学的发展与法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法学研究方法本身就是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法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法学方法的每次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法律理论的突破和变革,而法学理论的突破和变革,往往又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1](P8)我国经济法学界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这里所谓的‘新’既包括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又包括历史上曾有过但我们没有使用或者没有很好使用过的,或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创造性使用的研究方法或者思维模式。”[1](P8)我国中青年学者研究经济法的方法,可以说是法哲学方法、经济分析法学方法、社会学法学方法和法律史、法学史方法交相辉映。因此,对中青年学者的一些研究方法进行检视和评价,有利于促进经济法理论的繁荣。当然在对他们的方法论进行讨论的时候,并不仅局限于对研究方法本身的分析,而是要将运用该方法所取得的一些理论成果一并纳入讨论范围,以研究方法带出理论成果,以理论成果佐证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方法毕竟只是手段,而理论的发展、创新才是目的,并且二者实际上也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一)法哲学研究方法 我们知道“法律哲学始终是与某种一般哲学有联系的,但往往以后者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2](P10)事实上法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移植哲学方法中的价值分析法,其运用价值判断来评价经济法律现象,以社会对经济法的需求为出发点,研究经济法怎样满足人的需要,探索经济法的价值。中青年学者在研究经济法理论中广泛采用了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程信和从经济法基本范畴的角度研究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认为每个成熟的学科都有特有的范畴,范畴作为一个学科的细胞,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反映了并且决定着这门学科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前景。经济法的最基本范畴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协调(宏观平衡和微观平衡)和国家经济安全,即发展权、分配权(公平权)与安全权三位一体。[3]此外,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经济法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促进经济发展”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演变;经济法的效益观是追求社会整体效益,且必须反映环境效益;经济法的公平观在内容上除包括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外,在时间跨度上应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经济法的安全观还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安全纳入其中考量。[4]在这里,我更看中把经济法的全部作用归纳为发展、分配和安全的理论,应当说这种揭示抓住了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目标。 张守文针对经济法理论中行为理论的薄弱现状,从经济法主体、主体的权力和权利,以及其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提供了“调制行为”这一重要范畴,以区别于民事行为和行政行为,从而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制度。张守文将经济法主体分为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而且主体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对等性,主体的法律责任具有双重性(本法责任和他法责任)和社会性。他认为,所谓调制行为,就是调制主体所从事的调控、规制行为,即在宏观上通过调节来控制,在微观上通过规范来制约,从而在总体上通过协调来制衡。调制行为在经济法主体行为结构和经济法制建设中占核心地位。[5] 单飞跃从经济法的研究路径、经济法与法治运行的协调性、经济法与法治发展的路向一致性等方面的整合角度出发,从法治理念层面指出经济法的“法治理念”为4个方面:(1)自由理念,即市场竞争自由,经济政策民主;(2)公平理念,即规则公平、信息公平、分配公平;(3)发展理念,即持续发展理念、公平发展理念、快速发展理念;(4)安全理念,即宏观经济安全与发展安全。并进而说明了经济法不是异法治范畴,而是与法治共生共融的科学体系。另外单飞跃还从哲学的角度对经济法的价值范畴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经济法的价值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经济法的目的与宗旨,决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特征、原则,揭示了经济法的存在意义。他从4个方面论述了经济法的价值范畴: (1)存在价值———商品经济的普遍性,经济法是以商品关系为生存基础的法,是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规范。 (2)法权价值———权力的规制,即经济法是对私人权利和国家权力进行双重限制的限权法。 (3)资源价值———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受益公平、地区公平、产业公平。 (4)社会价值———经济安全。即为国家整体经济安全提供保障。[6] 此外,邱本通过法哲学的研究方式论证了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是自由、竞争和秩序,认为它们是经济法理论大厦的基石,经济法所有的制度、原则、规则都要由它们来厘定和阐析。[7](P254~310)王全兴认为研究框架是衡量一个学科的成熟与科学程度的重要标志,经济法的研究框架包括经济与法律互动框架、经济法规体系框架、主体———行为———责任框架,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复合法益主体框架、当事人———相 关人框架、当代人———后代人框架、比较框架以及可诉性规范与不可诉性规范相结合框架[8](P38~65)。 史际春认为经济法的价值表现为实质主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统一。经济法的实质正义,是要求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来确定它的任务,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不只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而自由和秩序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自始就将公法与私法融为一体的经济法,天然要以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和谐作为其价值追求的目标。[9](P152~159)有学者认为社会利益本位是经济法价值的实质,经济安全、经济秩序、社会正义、整体利益、经济民主、经济自由等经济法价值是利益的具体表现。[10]程宝山对民法和经济法价值目标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前者着眼于增加个别交易的效率,后者强调社会总体效益;前者强调机会公平,后者强调结果公平。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的主导法,两法的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谐和性和互补性。[11]而卢炯星则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宏观经济法”的概念,认为宏观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为确保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宏观性、总体性。 (2)主体一方必定是国家及其授权宏观经济管理部门。 (3)各主体经济权利义务之间具有相对不对称性。 (4)具有变动性。[12] 尽管法哲学的研究方法非常传统,但中青年学者却能从多角度、多维度运用此种研究方法对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基本概念等理论进行新的诠释,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巩固了经济法的地位。由此可见,法哲学研究方法对经济法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运用法哲学方法去研究经济法的同时,也应当研究经济法对法哲学的理论贡献。有学者指出:对法理学理论贡献的大小是部门法成熟程度的标志之一,目前经济法对法理学的理论贡献不太多,影响了经济法学科与其他法学学科之间的交流,影响了经济法学学科在法学界的学科评价和学科地位。[13]这是我们在采用法哲学研究方法时应当予以重视的地方。 (二)经济分析法学研究方法 经济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在美国兴起的西方法学思潮之一。它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法律的成长、结构、效益及创新的学说,其核心的思想是效益,即以价值最大化方式分配和使用资源为其宗旨。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经济分析法学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日益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学流派。正如庞德所指出的,“在以往50年中,法学思想方面发生了一种转向于强调经济的变化”,[14]其研究方式对我国中青年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 吕忠梅、刘大洪运用经济学的成本与效益理论、供给与需求理论、均衡理论对经济法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性”,包括节约、效益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的含义。节约即节约交易成本、资源消耗和权利配置的费用;效益指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经济手段是指非民事、刑事、行政手段。作者认为由于市场失灵,国家就必须调控干预经济的运行,为了保障经济运行的效益,经济法就必须存在,经济法的独立存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国家的干预是有范围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就是经济法调整的重要界限,即当交易成本不大时,仅有民商法即可,只有当交易成本过巨时,经济法才有干预的必要,这就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角度对“适当干预的原则”作了较为深层的解读。同时作者还主张从另一层面剖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深入地考察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政策及其趋势和未来走向,并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当是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据此经济法主要是由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规范和市场规制方面的法律规范两部分组成。[15] 朱崇实在《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再思考》一文中,采用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方法对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因为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或垄断,因此经济法要调整国家在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存在外部不经济效果,因此经济法要调整国家在实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公共物品只能由国家提供,因此经济法也调整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完成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因为国家有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并且会开办某些国有企业经营以及供给某些公共产品,因此经济法也要调整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最后市场机制会产生收入与消费中的极大不平等。要消除或降低这种不平等,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依靠国家来实现整个社会收入的再分配。所以经济法也要调整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施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至此可完整的表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周林彬认为经济法律的经济根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博弈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交换社会化理论。各个经济根源的内容虽有所侧重,但实质内容都与“合作”有关,因此“合作”是经济法的基本经济根源。以此为研究进路,民商法和经济法的性质及其边界这一困扰民商法和经济学界的所谓“调整对象”的问题,则可以从“博弈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作者认为民商法和经济法都是以平等人之间的同意(合作博弈)为基础的,区别仅在于民商法在市场主体之间小范围的两人谈判不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更为有效,而经济法则在主体之间的两人以上谈判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更为有效。因此民商法和经济法的边界就位于市场主体两个私人交易或两人以上的公众交易之间,由于两人以上涉及公众的利益,所以经济法所反映的公众利益(表现为国家利益),也是一种公法利益。[16] 王继军主张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应当采用利益结构的分析方法,之所以要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在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利益结构调整问题,在现实中,利益结构的调整是不能完全等同于法律条文的,利益变动的力量有时可以超出法律的框架,所以,以追求稳定性为目标的法律来规范不断变化的利益结构,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需要在法律领域内引入利益结构的分析方法,也许在某些法律领域如刑法涉及的犯罪问题,为了“除恶务尽”,我们不去计较执法的利弊得失,但是其他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我们必须谨慎评估其经济后果和利益得失,这样的评估能使我们了解社会是否愿意承担这样的社会成本以及经济法律法规 是否真正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把这个观点继续延伸,实际就是一个立法成本和执法成本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往往在实践中被忽略了。 陈乃新在探讨经济法的本质时,从增量利益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法能够最有效的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为只有经济法才能调整人们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和实现剩余(增量利益)并相应地进行剩余(增量利益)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其中,企业法和竞争法作为经济法体系的两大部分,前者对增量利益关系进行微观领域的初次调整,后者对增量利益关系进行宏观领域的再调整,两法共同规范增量利益的生产和分配。他认为,在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中,调整存量利益关系的民商法已不宜作为现代法治模式的主导,取而代之的应当是经济法。[17]此外基于经济学上剩余权的基础,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合经济法的“法权原则”。其认为,在社会化生产之前的古代社会,存在的是“个人所有权绝对”与“国家行政权绝对”的旧法权原则,它们局限分别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而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产生的经济法,则以其“共同发展权绝对”原则来缓和剩余权冲突,这就是为在剩余权冲突的两部分人之间调剂利益分配并保障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成为现实提供制度保证。[18] 应飞虎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研究方法对我曾经提出过的“需要干预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他的探讨,我并不在意他对我的观点所作的符合我的本意的合理性的说明,我更在意的是他提出了高于我的一些认识,这是我为之感到欣慰的。他认为“需要干预论”的特殊价值就在于有准确的切入点导入干预(市场缺陷理论)并运用了“需要”两字加以配合。作者认为由于市场缺陷出现的逐步性、阶段性、市场缺陷的相对性以及不同性质的市场缺陷的存在,导致在不同时期市场对国家干预的需求在质和量上的差异;又由于干预成本、干预能力及经济法的功能局限等因素使干预的范围不可能一成不变,而“需要干预”的概念则能反映出经济关系的动态发展及干预环境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动态地把握市场和国家的职能边界,最终达到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和谐。并且“需要干预论”内含均衡干预、有效干预、被干预者对干预者进行干预、经济民主、经济法权威的理念,可以克服“单纯干预论”的不足。作者进而指出“需要干预论”有助于确定国家干预范围,建立国家和市场的良性关系;有助于及时进行制度变迁,克服政府惯性行为;有助于促进中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和有助于改变国家完全理性之假设。[19]此外,其还从信息视角对经济法功能进行诠释,认为市场体制中的信息会存在失灵现象,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准确,在分析了信息失灵对市场效率的危害性之后,其提出了经济法克服信息失灵的具体制度设计,从而为我们认识经济法的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路径。[20] 此外,有的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法律体现。其中“经济生活”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它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干预”指的是国家之权利依法律对经济生活的干预。[21]有的学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西方国家对“政府失败”的反省之下,经济法正在形成一对新的矛盾性格,即规制“市场失灵”和匡正“政府失败”。因此,“国家调节(政府干预)”和“匡正政府失败”都是经济法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22]有的学者从交易角度考察社会关系可有效确定经济法调整对象。即经济法调整的是因长期交易而形成的有机经济组织内各角色与组织的协调关系及各角色相互之间协调关系。其特征是以直接调整角色与组织的关系而间接地达到角色之间关系的调整,且以后一种关系调整为终极目标。[23] 采用经济分析法学的方法研究经济法的意义是明显的,首先,它运用了经济学的价值观念或者效益观念去评判现行的经济法,从而摆脱了传统的就法论法的论证方法;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经济学和经济法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克服法律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第三,它对经济法的实证性经济分析,具有明显的定量分析优势,它使经济法学者的思维更加准确,研究也更具科学性。但是,我也要注意到,有的学者在运用经济分析法学研究方法时往往将效益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然而法的价值是多元的,因此,在经济法的研究中应当将法的价值目标置于经济法的整个价值目标体系中去进行考量。此外,法律的经济分析应当依据我国的数据资料,如果在分析时不是运用经过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那么实证分析的效果就会打些折扣。有学者指出一些中青年学者的著作中所引的数据和图像有欠准确。[8](P30)这在运用经济分析法学方法研究时必须加以注意。 (三)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 法社会学是指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法学。它的出现是20世纪西方法学领域中最重大的事件和最突出的成就,[24](P107)就方法论层面而言,我国中青年学者借鉴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对经济法的属性、主体、本土资源、法本位等基础理论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史际春在对经济法的研究中注重和强调社会的实证分析,对社会实践始终保持着关怀,在其《经济法总论》一书中许多论据直接引自近年各种传媒报道的热点经济问题以及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政策文件,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汽车销售的地方封锁、分税制改革、电信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诸多方面。他注意发现同类事例所反映的规律性的要求和问题,从现象入手解释经济法制度的内在根据,把中国社会经济实践的呼声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理论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25]他对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也从社会的角度予以阐释,认为“经济法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端之深层原因,是社会化与私有制的不兼容性;推而广之于任何性质的社会,包括我国今日之社会主义市场社会,其产生和存续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经济的社会化同社会各别主体的利益和意志之间存在的矛盾”[9](P76)。另外他并不主张把调整对象作为论证经济法独立的标准,而是提出改按社会活动的领域和法律的宗旨来划分法律部门。[9](P132)在我看来,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解决社会公众普遍希望解决的问题,无疑应是我国经济立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王全兴对传统的“政府———市场”二元研究框架进行了反思,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非绝对的对立,他们往往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发生联系,并且在现代社会,非政府公共组织大量涌现,它既履行了政府的某些职能,也替代了原来由市场主体享有的某些职能,因此在经济法的研究中应当采用“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三元框架的范式,并提出以社会学中的自治组织论对社会中间层主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社会中间层主体资格确认、保障和规制等等。[26]另外面对全球化的思潮,王全兴认为经济法的诸多理念和制度,都具有特定的时空维度和典型的本土色彩,加上中国经济法有自身的逻辑起点和发展历程,因此中国经济法的研究应更倚重本土资源。[8](P32)而本土资源并非只存在于历史之中。[27]关注本土资源的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将经济法置身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的大环境之中,[28]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对社会法性质进行研究时,王全兴认为社会法中的“社会”应当秉承德国学者齐美尔、法国学者杜尔凯姆所主张的唯实论,而摈弃美国学者吉登斯、法国学者G·塔尔德所主张的唯名论,并对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法属于广义的社会法。[8](P32)在这里,我很看中在“政府———市场”的二元结构中引入社会中间层这一经济法主体,这正好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将原先由政府行使的某些职能剥离出来让位给那些社会自治组织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相契合。 郑少华也认为对经济的研究应采用三元框架范式,不同的是他认为社会结构是“市民社会———团体社会———政治国家”,他认为传统的“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社会结构是人们依据“社会契约论”将权利让渡给国家的结果。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各种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于是产生二次“社会契约”的缔结,即从国家和个人手中再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社团。这就是三元社会结构产生的理论基础———“动态的社会契约”。与之相对应法律也应当是“私法———社会法———公法”的法律三元结构。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郑少华认为经济法的本位是“社会本位”,经济法的调节机制是社会调节,经济法的规制范围是经济团体社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共干预与公众参与,经济法规范的特征是“强制性”与“任意性”,“禁止性”与“倡导性”相结合,经济法的调整模式是社会基准、团体契约、个人契约,经济法的法律关系具有社会公共性,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是社会责任,经济法的程序法是以团体诉论与公众诉讼为中心展开的。至此,从以上十方面把握,可以将经济法与民商法和行政法较好的划分开来,而确证其作为社会法的本质。[29] 鲁篱在对经济法重要主体———行业协会进行研究时,也较为成功地运用了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它将行业协会置于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语境之下进行了考察和审视,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对行业协会加以分析,借助汤姆·R·伯恩斯的理论认为所谓的普适性法律的终极意义上不过是特定集团的特殊利益的反映,那么其便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借助韦伯关于习俗、惯例的分析认为应关注规则是否具备对成员的外部约束力以及是否具有专门的强制班子;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根据制定机关位阶的高低就当然地否弃集团规则和习惯等效力的做法和思想进行了否定。[30]作者将规章制定权作为自治权的其他权能的基础进行了重点剖析,通过对“制定法中心主义”的批判以及行业协会规章及制定法互动关系的考察,创造性地得出一个结论:即行业协会规章与制定法强调性规定相冲突并不当然无效。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行业协会规章与司法审查的关系及标准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应当充分肯定行业协会自治权的合理性,承认并尊重行业协会的监管权,非法律惩罚权和争端解决权,原则上行政机关不得介入,而司法审查也必须充分谨慎和合理。作者对行业协会自治所勾勒的制度框架和其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传统行业协会自治模式的全面解构和颠覆,对认识行业规章等民间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拓展了经济法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另外有学者从经济法对社会经济“回应性”角度研究,其理论的意义体现为经济法理论须立足本土资源,与时代同步,重跨学科研究。[31]有学者从利益群体的视角中分析了经济法的社会性,认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种既非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又非经济活动中被管理的微观单位的社会实体(即作为各利益群体之代表的社会团体)应运而生,经济法应当将其纳入主体范围,并赋予相应的权益和义务。[32]还有学者依据社会学研究成果,从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论述了社会团体对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的重要性和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途径和方式。其指出,社会团体的使命在于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失灵”。在此意义上,社会团体凸现了其重要性和作为经济法特殊主体制度、特别调控机制的价值。[33] 在肯定上述学者以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对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的不足有所认识。霍姆斯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从研究方法和理论重心看,社会学法学注重法的作用和效果,强调法所要促进的社会目的。”[24](P107)然而中青年学者在研究中似乎更多的只是引入社会学的一些理论学说,而对具体的社会学法学研究方式,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却很少涉入。这说明了在研究手法上还存在着某些不成熟。此外,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的哲学是实证定义哲学,这种哲学的理念往往对价值不甚关注,这也是我们采用社会学法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必须注意的地方。 (四)法律史、法学史研究方法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个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34]历史的研究方法运用在经济法的研究当中,主要有法律史和法学史的研究方法。 法律史的研究方法就是通过对经济法的思想与制度轨迹进行考察,从中发现和总结经济法现象的基本规律,使经济法的理论建筑在历史的考察基础之上。我国中青年学者认识到:“应该开展和加强经济法学说,尤其中国经济法学说史的研究,以便对中国经济法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中国经济法学的成就及其贡献做出恰当的评估,对中国经济法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和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35]邱本在《中国经济法学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将经济法学说分为4个阶段加以研究,分别是1979~1982年、1983~1986年、1986~1992年、1992年至今。他对每个阶段的经济法学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为:经济法本质上是市场经济之法;经济法目前仍处于自我证成、自我巩固、自我完善时期,应当夯实基础;经济法必须强调实用性,加强具体制度的研究;经济法、民法、行政法是市场经济的“三驾马车”;经济法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关怀;经济法研究需要求新求探求真精神;经济法的研究应当在原有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36]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肖江平把经济法学史的研究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最后诞生了可称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法学学术史的专著。他从学术史角度,“展开中国经济法学学术史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揭示脉络、评判得失、发掘积淀、提升规范,以此梳理学科基础语词、范畴、现象、原理的源流,剖析观点、理论和学说的成因与流变,总结学科发展的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促进中国经济法学学科的发展和成熟。”他史论结合,在对各种学说的分析基础上强调了共识: (1)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共识: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中,国家或政府总是或者常常是一方主体;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在国家“施加影响于”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为了社会整体利益而施加影响于经济运 行过程中产生的。 (2)经济法价值的共识:公平、效益、经济民主、经济秩序、社会利益。 (3)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共识:社会整体效率原则;经济公平与公正原则;经济协调行为法定原则。 另外作者还将“特质”概念引入经济法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接近本质的属性,其抽象程度高于特征但低于本质。经济法的深层特质是其协调性和现代性,经济法的浅层特质至少包括其经济性、政策性、规制性和综合性。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经济法的个性加深认识。[37] 用法律史和法学史的研究方法对经济法展开研究,无疑对总结经济法学科发展的成就与缺憾、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挖掘经济法的学术陈积,认识经济法现象背后的基本规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还缺少对经济法思想史的研究。对经济法思想史的研究可以从理论根源的角度拓宽拓深我们对经济法的认识,夯实经济法的基础理论。 综合以上中青年学者对经济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学者们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往往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相反他们很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例如张守文在论证经济法现代性这一重要特征时,就综合运用了时间维度、经济学、社会学的分析方法。[38]本文对上述4种较重要的研究方式单独予以分析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另外除上述研究方法外,中青年学者采用的还有:系统科学应用研究方法,[39]进化论研究方法,[40]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整体主义方法论和合作主义方法论,制度法理学中分析实证与社会实证相结合的实证分析主义进路,从经济法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经济法一般理论的研究方法等等,[41]由此可见,经济法研究方法丰富多彩,推陈出新。 从法学研究层面对方法问题进行再思考,经济法学的研究也可以从三个层次予以展开,一是应然法层次,讨论经济法应当是什么,采用价值评判的方法;二是实然法层次,讨论经济法实际是什么,关注经济法规和立法技术,采用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法;三是社会事实,即经济法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采用社会实证分析法学。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层次,我们有法哲学和经济分析法学的研究方式①。在第三层次我们有社会学法学研究方式。但在第二层次,中青年学者虽然都较重视逻辑分析方法,却很少人涉猎语言分析法学方法。②新分析法学运动20世纪下半叶兴起后在英美等国家表现出特别的张力,并且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这种研究方法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很大,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就是对语言的批判,[42]在中国,有的研究其他部门法的中青年学者已自觉地在运用此种方法,[43]经济法学的文章要真正摆脱不被认为是经济学文章的尴尬境地,就必须完成从经济学语境到经济法语境的转换,这就必须加强语言分析法学方法的研究。可见虽然经济法研究方法呈多样化状态,但并不完整,仍需中青年学者的拓展。 二、路径向度:国家与市场 作为新兴法律事物的经济法,依何种进路对之进行本质界定,达至揭示其内在质的规定性之目的,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难题。多向度的认识视角,可以开启事物分析的诸多路径。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正是市场与国家博弈的均衡解。经济法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国家和市场有着本然的亲缘关系。经济法的研究者们正是通过把握这对矛盾统一体,围绕国家与市场之关联,建构经济法的理论平台。历经数年理论研究的自生自发,群体互动,中青年学者将经济法的理论考察置于国家与市场这一基础平台之上。就经济法的认识路径,抽象出以下5种主要认知范式。 (一)经济法: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干预之法 市场的作用巨大而不可抗拒,然而,很多情形下,市场的资源配置方面却呈现出低效运行的非理想状态。市场并非完美无缺。反之,市场失灵却呈常态,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由于公共物品缺位、外部性、垄断等市场缺陷的存在,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空间,然而,政府亦非万能,有限理性加之经济人特质,政府极易陷入干预失灵的泥潭。正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之双重困境,蕴涵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基本法律形式的经济法的逻辑基点。许多学者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二元结构入手,对经济法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维度,张守文认为经济法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充分发育,自由竞争导致的垄断普遍出现)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部门,经济法只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产生的理由和存在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防止市场失灵而需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规划,这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通过立法加以确定,即产生了经济法。于是,他认为战时经济统治法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或者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国家所制定和探讨的所谓“经济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法。[44]因此,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重要假设,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难免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如何克服国家在调控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失灵,也即如何做到“调制适度”是经济法发展的重心议题。[5] 吕忠梅以市场经济为起点,借助“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两个基本假设,采用法学和经济学的基本方法,选取政府行为为主要视角,围绕经济法之一般与中国经济法之特征这一基本主线,对经济法理论进行了分析。其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调节和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1)市场功能存在缺陷,它在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存在明显不足;(2)市场竞争的失灵;(3)市场不能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4)市场调节本身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表明,市场并非是万能的,它在建立及维护竞争秩序和社会秩序、提供公共物品、保护经济和生态平衡方面是无效的;市场经济在自身的运行中,存在着增长与波动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及其他调控手段来加以引导。现实表明,与市场机制的运作失灵一样,政府也有失灵存在。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下,政府还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去准确地收集信息,并形成与整个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社会偏好。因此,政府事实上很难做到能够在最合适的时机,以最适当的强度实施对经济的干预。并且,即使作为理论概念的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也能以保证具体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对政府意志的忠实贯彻。因此,尽管从理论上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确实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但由于上述原因,它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果。市场失灵是政府行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的治愈的确需要政府行为,但是,政府行为在克服市场失灵时,同样存在导入和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为此,必须深入研究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握政府干预经济的“度”,而这正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经济法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15] 陈云良认为,民法无法防止市场负面作用的发生,无法防止市场失灵、市场垄断、市场失衡,经济法正是适用市场这样一种需要———弥补民法的不足与缺陷———而产生的,所以,从经济法的产生机制来看,经济法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秩序的使命。从反面来看,虽然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自由竞争的充分发挥,需要有政府之手灵巧的点拨,即使强调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但是政府权力又极易膨胀和扩张,一不留神,就会滑过界限侵蚀市场,侵害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利,产生政府失灵现象。政府之“恶”容易引起市场之痛,破坏市场效率。所以,经济法不仅要赋予政府一定干预市场的权力,保障市场的“长治久安”,防止市场失灵,但同时又要防止政府越界、政府干预失灵,反过来又要规范、限制政府的干预。市场为了保护自己,反过来要干预政府。所以,为了保护市场免受政府侵害,保护自由竞争秩序,经济法要规范和限制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45] 应飞虎 认为,市场缺陷产生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产生干预需求,干预需求产生干预供给。而干预供给的法律形式则是经济法。政府作为市场的干预主体除了追求公共利益以外,应该没有自己的特有的偏好。但现实中的政府行为与公共利益并不是强相关的,政府并不过多地实现公共利益,而可能过度地关注自身偏好。政府自身虽然是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存在,但由于组成政府的自然人是经济人,他们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政府也摆脱不了经济人的特性(只不过由于制度的约束,这种特性没有市场中的经济人那么明显),政府失灵由此而产生。政府失灵论说明为了克服市场缺陷,政府是必然的干预主体,但不是最优的干预主体。换言之,政府存在着自身的能力边界,不能克服所有的市场缺陷,在某种情形下,反而会使问题更复杂、更棘手。应基于需要干预论,指出需要干预基于市场干预需求导入国家干预供给,力图寻求两者的均衡并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上确立了良性的双向互动制衡关系,国家基于对市场的尊重而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对国家进行干预。所以,就内含了均衡干预、有效干预、经济民主、对干预者进行干预及树立经济法应有权威的基本理念和价值。[19] 应当说,双重失灵的分析视角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经济法的本质特性,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肇端于19世纪末的经济法,正是伴随国家对社会经济适度干预而形成的法律部门。市场失灵理论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强力支持,政府失灵的客观存在,却又使得干预论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制度规范化的结果,经济法在调整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过程中,一方面克服市场失灵,另一方面又对政府行为进行限定,遏制政府失灵。依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路径解析经济法,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否同为经济法存在的依据,目前学界尚有分歧。有的学者指出,克服政府失效只能由行政法和宪法来完成,经济法对于政府失效的关注仅表现在制度设计上。可见,要完善经济法理论大厦,有必要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经济法的关系进一步深入探究。我认为不妨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思维逻辑,即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民法或行政法能不能调整,如果用它们去调整会产生什么法理学上的困境,然后考察经济法能不能调整,不能调整为什么,可以调整它又有什么样的优势,这样或许能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经济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辩证统一之 法源于对国家主义盛行的回应,20世纪末以来,全球出现了一股市民社会思潮。相应地,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也迈入新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界,也兴起了一股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热,一些理论著述相继出现。我国法学界对之逐渐引起了重视,亦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已经出现一些学者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框架中,进行经济法理论研究。 单飞跃认为,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孕育的法治成果,其超越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孤立自我与严格分野,在市场———国家———社会三者的互补、互动、互长关系结构中演绎、丰富和诠释着自由、平等、公平、安全、发展等基本法治理念,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法律动力。经济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辩证法。传统理论框架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应当进行严格分野,并且以宪法作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订立的契约,划定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洛克式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政治国家”架构与黑格尔式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架构,所表达的是市民社会绝对化与政治国家绝对化两种极端主张。社会发展的实践及理论研究说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都存在着天然的缺陷与失灵,市民社会孕育的市场能保障机会平等,但结果不一定公平;政治国家孕育的政府能保障前提公平,但结果不一定富有效率。因此,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由一种彼此相克的状态向彼此相依状态转化,在市场与国家之间寻求一种调和理念。经济法正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联动的法律辩证法。[46](P149)市场与国家的利弊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其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需要也是客观的,法律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问题上所起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树立“楚河汉界”将二者分割开来,对二者之间深层次的矛盾与交叉视而不见,坐而不管,而应对其基本矛盾运动进行调和。经济法为了约束市场私权与国家公权的过度膨胀,将以下两点作为自身立足点:一是基于民商关系的非经济合理性与非社会合理性而实施的对私人权利的限制。二是基于国家在经济力资源、经济政策资源分配与再分析关系中的主导性与优越性而实施的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其目的在于保障资源分配的规范有序与合理,并防止对私人权利的随意侵犯。经济法整合了市场与国家的矛盾运动,使之具有趋同性、同向性,经济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良性互动达至“双赢”的法律路径。经济法基于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基本特征的深刻认识,捕捉到二者互补、互动、互长的客观规律,立足于不断发展、普遍联系的辩证立场,对二者的良性互动做出了法律回应。[46](P217) 吕忠梅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是经济法的分析框架和分析视角,市民社会的内在缺陷,是国家借助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干预的内在理由和依据,因此,经济法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而市民社会自身性质和特点又限定了政府干预的限度与范围,在此意义上,经济法又可称为“干预政府之法”。合理安排市场化的限度与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是经济法的重心。[47] 近代经济自由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观念的拓展,致使源于亚里士多德城邦意义的市民社会范畴,演进为与政治国家抗衡对立的事物。经过众多理论大师们的扩展,使人们习惯于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对立起来。认识到传统二元对立模式掩盖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造就的一面,理论界已出现了抛开体制内外的分野,在传统框架外寻求一种利益整合的解释。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市民社会,历史已经明证,其自身的自然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天堂的福祉。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正是市民社会自身的失效,导致了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介入。国家公共猛兽的性格,却又要求对其强大权力必须予以限定。实际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并不是天然的敌人,二者是可以共存共生的。从法律的视角来分析,能够连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正是公私性质兼容的经济法。国家与市场的和谐互动,正是其关怀目标。在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上,我很赞同史际春、陈月琴所作的这样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经济法“她像一位和平的天使,一只手握着崇尚自由却柔弱哀怨的市民社会,另一只手握住强悍却孤立的政治国家,让它们和平共处,携手走向美好的未来”。[48]依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辩证统一这一思径取向审视经济法,应该继续深入下去,这无论是对于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拓深,还是对于目前受到我国学界青睐的市民社会理论进一步的深刻认识,都将大有裨益。 (三)经济法: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关联耦合之法 19世纪末,传统上以市场调节为绝对主导、排斥宏观调控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受到了垄断性经济现实的严峻挑战。市场机制自身的顽疾,要求国家介入经济生活,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体制因此得到了确立。与之伴生的是,法律体系也发生了相应变迁,协调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可以说,正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催生的产物。从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是经济法研究的又一视角。 徐孟洲认为,经济法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的产物。他借用物理学上的耦合概念,将两种社会现象通过某种条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客观事物,称为耦合。并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磁场”)下,通过民主法治途径促进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于社会生活,亦是一种耦合现象。基于市场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格局、市场竞争自由发展导致垄断的严酷现实以及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等因素,作为社会现象中的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耦合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由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耦合,使得具有社会性与管理性内在结合性质的经济关系得以产生。这种经济关系超 越了私法调整的原则,又具有公法调整对象类似的某些特点,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公私利益协调兼顾与融合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是具有这种社会性与管理性相融合的经济关系。同时,他认为同一种社会关系可以由不同的法律形式来调整,经济法调整对象与其他相关部门法的调整对象部分交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经济法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耦合的产物,经济法以具有社会性和管理性相融合的性质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因此,经济法的体系由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两大部分组成,前者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市场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计量法和标准化法;后者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法、税法、金融法、产业结构规制法、固定资产投资法、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法、对外经济贸易法。他还指出,调整市场经济的法是根据经济关系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传统市场经济排斥宏观调控,否认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这种经济条件和思想理念下,是不会产生经济法的。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末期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与私有化之间矛盾的激化,以致要求现代国家介入市民社会与经济生活。特别是20世纪初国家干预的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中得到确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现象的客观存在,需要一种新的法律形式为之服务。反映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耦合要求的、以促进和稳定二者耦合为主要调整任务的经济法,正是这种新的法律形式。[49] 张守文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民商法无力解决的诸如垄断、不正当竞争等破坏市场机制的现象以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外部性等问题,因而要求国家必须行使其规制经济的职能,以减少交易费用,防止“市场失灵”,保障社会公益。为此,国家就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这种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必须要求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体现,以弥补民商法调整之不足,由此便使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应运而生,此即经济法。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是统一的、互补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效率与公平、个体的营利与群体(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实现经济法的宗旨,就必须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应该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领域。经济法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即国家在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形成宏观调控经济关系和市场规制经济关系的二元结构,而且这两种经济关系具有统一性、互补性。以调整对象的二元结构为基础,经济法的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构成。[44] 纯粹市场本质上是无法持久存在和运作的,绝对完全的市场经济即使在西方也不曾出现过。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在促进发展中相互作用。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的非自恰性,决定政府需以宏观调控加以协助。转型时期,我国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再整合,经济失调、失业、贫富差距迅速加大等现象都将导致社会的动荡,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特定时期更是凸现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有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政府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以间接调控为主,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动态均衡。以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思路来认识经济法,是一种值得继续探究的方法,我们也期待着今后这方面更多理论成果的出现。 (四)经济法: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均衡协调之法 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为争夺消费者以实现自己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或者说,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了在市场活动中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而进行的相互争斗。历史已经证明,凡是有商品经济的地方,就存在着竞争,商品经济愈发展,竞争也愈激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调节结构安排,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核心。竞争作为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无论在哪种社会制度下,其作用都是二元的,即正当的竞争可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正当的竞争会阻碍甚至破坏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很重视运用法律力量调整市场竞争关系。 邱本以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为基点,分析了经济法产生的各种基础和对象,构建了经济法的体系,确定了经济法的地位,提出了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并明确了经济法的原则与宗旨。他认为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在由个人所组成的私人领域和由国家所支配的公共领域之间所存在的一个中介领域,最根本的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如果再集中一点说,就是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是自由竞争和秩序调控,无论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思维到辩证思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从政府主治到市场主治,都说明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是任何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实质上可以归结为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问题,这一问题是经济法所应表明和记载的基本经济关系。与经济法相应的社会正义理论是既要求国家干预,又限制国家干预,经济法是这种正义理论的规则化。由于要求国家干预和限制国家干预核心又在于自由竞争和秩序调控,因此,经济法是自由竞争和秩序调控思想的规则化。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出发,他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市场经济在自由竞争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垄断性、盲目性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新质的社会关系,由于它具有垄断性,就需要政府进行反对以促进市场自由竞;由于它具有盲目性,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市场有序发展。他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为依据,建构于经济法体系,总括地说就是由调整反对市场经济垄断性的市场竞争法和克服市场盲目性的宏观调控法所构成。前者主要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后者主要包括计划法、财政法、金融法、产业政策法、外贸管理法、社会保障法。市场竞争法和宏观调控法关系密切,市场竞争法必须以宏观调控法为条件,宏观调控法必须以市场竞争法为依归。他认为,自由、竞争和秩序是经济法的三大基本范畴,经济法的所有制度、原则和规则都要由它们来厘定和阐释。由经济法的基础决定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市场竞争原则;二是宏观调控原则,这两项原则有所分工,各有侧重,但两者又是密切相关、内在统一的。依据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他认为经济法的权利(力)主要是自由竞争权和宏观调控权所构成。[7] 竞争之于促进经济效率作用的理论分析,已有大量文献详细阐释,在此无需过多说明。与其他可行替代安排的制度相比较,竞争具有效率意义上的优越性。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近代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鼓励自由竞争的制度,其结果是带来经济的持续繁荣。现代经济学理论已从古典的完全竞争理论走向有效竞争理论。完全竞争的不可实现以及过度竞争对市场自身的危害,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由竞争也存在适度的问题。自由竞争是在秩序规约下的自由竞争,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自由竞争市场,国家通过法律规范,对自由市场进行秩序调整,以求市场自由竞争适度、社会公平正义、经济繁荣发展,经济法正是这一协调功能的承担者。 (五)经济法:私法与公法互动交融之法 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公私法分类以来,关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就成为许多国家法律规范体系的基本分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法学界遵循公法和私法是资产阶级法学家为了掩盖法律的阶级性而作的划分这样一种认识,不承认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有公、私法的划分。即使有这种主张声音,也未引起更多的共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人们才提出在我国仍然需要区分公法和私法的主张,并且认为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前提。我国经济法学界,也引入了公、私法的研究方法,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史际春认为,经济法具有综合性特征,经济法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公法因素与私法因素之综合。经济法或以行政、刑事等“公”的手段,去调整企业、 合同、价格、利润、利率等“私”的关系;或者将平等对立、协商较量、等价有偿、恢复补偿等“私”的手段,引入有政府和公权力加入、为公共利益考量之“公”的关系。[9](P64) 徐孟洲认为,在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耦合的条件下,出现了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法律现象,经济法既不是传统的公法,也不是传统的私法,而是公法与私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第三法域。 单飞跃认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对峙,直接导致了私法与公法分立的二元法律结构。私法固守私人利益关系领域,公法则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为目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联动,对法律制度架构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公法与私法界分明确的二元法律结构日益模糊。由于市场需要微观平衡以及市场与国家之间需要宏观平衡,因此国家便通过立法形式直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经济法这一第三法域现象。[50] 周林彬认为,商法和经济法独立的共同法律根源之一,是法律社会化趋势下的公法与私法的兼容。其中,一方面,私法兼容公法根源于绝对的私法自治和私权优先导致的传统私法因强调私人利益的保护,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和不公平结果等“市场失败”现象的发生。于是针对传统民法疏于或无力对社会正义的保护和不正当竞争的矫正这类“私法失败”现象,运用公法规范限制私法自治,维护社会公益。另一方面,公法兼容私法根源于绝对的公法和公权优先导致的传统公法强调国家利益的保护,加剧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对立和官僚主义、权钱交易等“政府失败”现象的发生。于是针对传统行政法疏于或无力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和行政垄断这类“公法失败”的现象,运用私法规范限制公法优先,维护市场主体利益。并进一步指出,经济法是从传统民法、商法和行政法中发展出来的一个兼容公法、私法因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21世纪法律发展方向的重要法律部门。[51] 公法和私法是法律规范的基本划分,但是,在现代法社会中,又确实存在公、私权利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这一法律事实,因而,相应地也就存在着一种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一种法律规范,或者用这些规范所构成的独立法域。将经济法归为私法,显然不恰当,因为从本质上讲,经济法的许多方面所体现的恰恰是对私权关系的适度干预;将经济法归于公法,似乎也值得商榷,因为,经济法所体现的公权对私权的干预,必须建立在公权对私权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其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完全用于公法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我也倾向于经济法应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既不同于作为私法的民法所调整的完全体现“私法自治”的关系,也不同于作为公法的行政法调整的完全体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将那些既有公益成分又具有私法成分的经济法绝对地划分为公法或私法范畴,都是不恰当的。那么,公、私法兼容的法域就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了。把经济法归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一种法律部门,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避免在“干预”与“自治”这两个目标中走向极端。 经济法论文:经济法如何保障交易公平——从功能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 摘要:合同法是规范交易的基本法,但不足以保障交易机会配置和交易过程及结果的公平。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通过抑强扶弱等手段保障交易公平,从而促进交易。从交易促进的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可以较好地构建市场规制法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市场规制法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经济法子系统。 关键词:交易公平 纵观经济法学史,对市场规制法的研究很少从交易的视角展开。由此而产生的弊端主要有二:第一,市场规制法促进交易的功能得不到阐释,其与合同法促进交易的功能得不到区分第二,由于缺乏一个正确的切入点对市场规制法进行研究,因此归属于市场规制法的各项法律似乎独立存在,其内在的关联却没有得到认识。这就阻碍了对经济法的深入研究,使目前对经济法较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上,同时在研究路径上使经济法学与民法学相割裂,更给人一种经济法杂乱无章的感觉。本文从功能的视角研究市场规制法如何在民法的基础上促进公平交易,并基于这一功能研究市场规制法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各法律之间的关联。 一、交易公平的障碍分析 交易公平是指交易机会配置的公平和交易过程及结果的公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时时会发生,但交易公平并不会随之而来。有诸多因素会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如交易双方地位、信息拥有量、讨价还价能力、财产拥有量等的差异都会破坏交易公平的实现,成为公平交易实现的障碍。就其关联而言,地位障碍是从交易主体的角度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信息障碍是从交易标的的角度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资源障碍则是从交易标的和交易纠纷处理能力的角度影响交易公平的实现。 (一)地位障碍 交易双方的地位差异会直接导致交易的不公平。因为这种差异往往使处于弱势地位者在交易决策时不敢讨价还价,从而使其自身利益不能在交易中得到体现。如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公权机关与私人主体之间,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②均因地位差异而使弱势方(奴隶、私人主体、劳动者)的利益受损。交易双方的地位差异既可能是事实上形成的,也可能是法律造成的,因此需要研究法律如何减少这种差异,对要消除的差异如何运用法律的力量进行消除。 (二)信息障碍 对交易双方而言,交易是一种决策,而决策需要充分、有效信息的支持,如果信息有错误或不足,决策往往也会错误或不当,从而导致交易的不公平。换言之,信息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交易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而能力弱者的利益在交易中往往会受到损害。实践中,影响交易公平的信息障碍主要有二:第一,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即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均匀,其中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往往可以利用其优势信息侵害信息劣势者的利益,而信息劣势一方则因为信息拥有量不足而无奈受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分工的普遍化,信息不对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法律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就显得相当必要和迫切。第二,交易一方故意制造虚假信息。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都有制造虚假信息的动机,如果没有良好法律的抑制,则交易双方制造虚假信息的行为也会普遍化,以通过这种虚假信息骗取交易对方的利益。 (三)资源障碍 从广义上说,上述地位障碍和信息障碍都属于资源障碍,但此处所说的资源仅指交易双方拥有的财产。财产拥有量的差异导致不公平交易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财产拥有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交易者对交易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其交易决策。进言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财产拥有量小的主体所做出的交易决策要劣于财产拥有量大的主体做出的决策。第二,在信息充分的情形下,不公平交易往往在交易者之间产生纠纷,而纠纷的解决也需要耗费资源,所以财产拥有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交易者对解决交易纠纷意愿的强弱和能力的大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之下,当交易双方财产拥有量差异很大时,财产拥有量小的交易者在解决交易纠纷时会处于相对更为不利的地位,而这会导致后续的、更多的不公平交易。 由于众多障碍因素的存在,公平交易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法所能实现的,而需要借助于整个法律体系的作用来实现交易公平。具体言之,公平交易的实现既需要作为交易基本法的合同法,又需要作为交易促进法的经济法;既需要直接规范交易行为的法律,又需要优化交易环境的法律。 二、合同法规范公平交易的不足 合同法是有关交易的基本法,但作为一种私法,其对公平交易的贡献主要在于确认形式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第3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这里的“平等主体”和“法律地位平等”是一种典型的对形式公平的确认。形式公平是“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在合同法中的具体化。它排斥了人在法律地位上的绝对差异。然而,在一个等级森严的身分社会,法律地位差异的现象相当普遍,其直接后果是社会交易范围的缩小以及交易公平的丧失。法律确认形式公平,就意味着取消身分限制,使身分社会走向契约社会。同时,这种形式公平也使任何人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不受其他任何人的强制。这就是合同法对交易公平的贡献。但这种形式公平并没有彻底解决人类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对事实上存在的不公平问题通过法律宣称公平的方式是解决不了的。也就是说,形式公平只是公平交易的前提,没有形式公平,根本不可能有交易公平可言,但只有形式公平也并不表明一定会有交易公平。虽然法律可以宣称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但交易双方的地位差异往往是一种事实。这种事实是合同法很难甚至不能改变的。虽然《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但事实上,只依据法律地位的平等是很难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因为交易各方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往往使其权利和义务的确定出现不公平。正由于合同立法只重视形式公平而不考虑实质不公平的现实,故其实现公平交易的能力十分有限。对此,我们还可以从交易资格与交易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交易资格是一个法律问题,合同法上的形式公平只是使尽可能多的主体都拥有交易资格,亦即只解决交易资格问题;而交易能力则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事实问题。不同的交易能力导致在交易中做出不同的交易决策,从而使交易主体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程度也会不同。交易各方的交易能力差异越大,交易不公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一般而言,交易能力的改变主要通过对强者的抑制或对弱者的扶助等方式实现,但这是作为私法的合同法力所不及的,不能要求《合同法》必须在确认形式公平的基础上创造各种实质公平,实质公平环境的创建应该是经济法的功 能。但《合同法》可以对因实质不平等而导致交易不公平的这种结果设定相应的矫正制度,如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制度。《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第54条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或合同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这种制度确实有助于促进实现交易的公平,但这种公平的实现是事后的,是一种对已然的不公平交易的事后解决。如果进行经济分析就会发现,相对于经济法构建交易前公平交易环境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的成本是很高的,并且其对不公平交易的减少或消除是间接的,其功能也不在于对不公平交易的预防。因此,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制度不应该成为应对实质不公平的惟一制度。对由实质不公平导致不公平交易的问题,更应该考虑一种事前的预防机制,在这种机制之下,不公平交易的数量会大大减少。 《合同法》作为现代法对实质公平所给予的应有关注,还突出地表现在附随义务的法定化上,即将以往仅以判例、学说、习惯为依据的附随义务,在《合同法》中予以明确肯定,使之转化为法定义务。如“总则”中第42条关于缔约责任的规定,第43条关于先合同义务中保密义务的规定,第60条关于合同履行中的通知、协作、保密等义务的规定,第92条关于后合同义务的规定:“分则”中也有许多条款,根据合同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分别对若干种合同的重要附随义务做出规定。这些规定对于附随义务的形态变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助于交易中实质公平的实现。但是,合同法的私法本质决定了其对实质公平的追求仍存在局限。这主要表现在:附随义务的法定化并未改变其在合同当事人义务体系中的附随地位,并且其内容在《合同法》中仍不够明确和具体;法定化的附随义务仅有违约责任制度一般保障,《合同法》并未给予特别保障。因此,不能期望仅靠《合同法》将附随义务法定化就能达到理想的实质公平目标。③ 三、经济法对公平交易的贡献及市场规制法的内在结构 合同法直接规范交易,经济法则并不直接规范交易,而旨在促进交易,其在交易公平促进问题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交易前公平的构造。作为公平交易促进法的经济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其体系中的市场规制法。它构造公平交易环境的主要路径有二:第一,禁止人为制造不公平交易环境的行为,如对制造虚假信息行为的禁止。这种禁止性的工作必须由经济法完成,作为私法的合同法由于缺乏公权的支持和法律责任形式的不足往往不能胜任。第二,抑强扶弱以在一定程度内实现实质公平,如对垄断力量的抑制和对信息劣势者直接提供交易信息等。需要指出的是,《合同法》中存在两处类似抑强扶弱的条款。《合同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该条款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事实上剥夺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缔约权,这主要是为了排除出现过多的不公平交易现象。在这种权利剥夺的背后更主要的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保护,是对弱者的扶助。《合同法》第39-41条对有关格式合同做了详尽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这些规定采取了与一般合同法完全不同的一边倒的做法,使格式合同提供方承担了更多的义务,同时也给予了格式合同接受方更多的利益。与市场规制法中的促进公平交易的制度一样,这种类似抑强扶弱的规定的功能之一也在于促进交易的公平,从这里可以看到民法和经济法在功能上的衔接,但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合同法》中的制度仅限于对交易一方的权利限制,没有涉及公权的成分。鉴于《合同法》不可能运用公权进行大范围的限权,所以大规模的抑强扶弱工作还是需要由经济法中的市场规制法来完成。 一般而言,市场规制法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价格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构成。这些法律看似互相独立、互不关联或关联度不强,但事实上,它们之间“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④存在着极强的关联度。虽然每部法律自身可能有多种功能,但它们共有的促进公平交易的功能却不容忽视。正是这个功能才使这些法律具有了共性,使其自身能归属于市场规制法子系统中,同时也使市场规制法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法律体系。 (一)竞争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竞争的标的是交易机会。对经营者而言,交易机会是一种利益,而丧失交易机会最终会破产。交易机会的获得有正当和不正当两种途径。一般而言,不正当获得交易机会的途径有三:第一,虚假信息;第二,法律上的或事实上的强制性力量;第三,非法利益的给予。对虚假信息的禁止和对强制性力量滥用的禁止就构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对11种反竞争行为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其中除了5种属于垄断行为外,有6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假冒(第5条)、回扣(第8条)、虚假宣传(第9条)、不当有奖销售(第13条)、贬低竞争对手(第14条)以及侵犯商业秘密(第10条)。除侵犯商业秘密和回扣问题外,其余4种行为都与虚假信息有关。虽然制造这种虚假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排斥竞争者,但对竞争者的排斥是通过不当获取交易机会而实现的,而这种交易机会的获得又是通过虚假或不当信息的散布而实现的,因此交易的不公平也就在所难免。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了这种信息,在维护市场正常竞争秩序的同时,也促进了公平交易。如该法第5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这些假冒行为制造了虚假的市场信号,使交易对方做出错误的交易决策,从而使其自身利益受损。而法律对假冒行为的禁止就可清除市场上人为制造的虚假信号,从而保障潜在的交易主体能够做出正确的交易决策,促进市场交易的公平进行。 至于反垄断法促进交易的公平则更加明显。因为垄断的存在形成了市场中的强势力量,导致交易各方之间的实质不平等,而力量均衡是公平交易的最重要保证,没有力量的均衡,就不可能有公平的交易。反垄断法就是一种使交易各方力量相对均衡的制度。通过对垄断者的权利限制甚至对 垄断主体的拆解来抑制强者,这种抑制的过程就是实现实质公平的过程。反垄断法由此促进交易机会的公平配置和交易进程及结果的公平,实现力量相对均衡。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种弱者保护法,其对弱者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对强者的权利限制和义务赋予以及对弱者的服务而实现的,它是合同法的补充法。合同法讲求的是形式公平,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体现实质公平,这与劳动法中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者的保护具有同样的性质,但体现了更强的公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所有规定直接构成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条款,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增强了消费者对正当利益的预期,既保障了消费者的交易安全,又提升了消费者的交易利益。这种安全保障和利益提升的功能是合同法所不能实现的,也是合同法所不必追求的。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中,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劣势,主要表现有二:第一,消费者信息上的劣势。就特定商品而言,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处于信息上的劣势。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可能通过众多消费者自身的信息收集而克服,因为消费者在收集信息时面临着三大困境:其一,消费者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不能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其二,收集信息的边际成本的递增导致了消费者不愿收集充分的信息;其三,经营者的信息垄断行为增加了消费者收集有效、充分信息的难度。所以,政府的干预成为必要,这种干预主要是通过对经营者私权的限制而实现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9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第二,消费者经济实力上的劣势。一般而言,经营者比消费者有着更大的经济实力得到法律专业人员服务,在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及纠纷解决等问题上明显处于优势。而消费者个人则往往对合同法知识了解不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出现显失公平的合同在所难免;在纠纷解决时,消费者会面临着举证上的困难,又往往缺乏专业法律服务,所以可能产生对其不利的判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际上是消费者的免费法律顾问,这并不在于消费者能够轻易地看懂条款并予以应用,而在于降低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职责。这是政府向所有消费者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具有强制性,无条件地成为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合同的组成部分。它实质上是对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根据合同法而签订的合同的一种强制性修正,是对根据私法而签订的合同的一种直接的公权干预。这种干预降低了消费者为实现交易的公平而需做的努力程度,从而促进了交易的公平。 (三)产品质量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产品质量法促进交易公平的功能也主要是通过提供交易信息而实现的。因为交易必然涉及对交易对象的质量认定,这对买方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交易公平也就很难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产品质量法》)中的绝大部分制度都为买方认定产品质量提供了信息依据。如《产品质量法》第二章包括第13条的质量标准制度、第14条的企业质量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第15条的质量抽检制度以及第三章的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等都可以反映特定产品的质量信息。以质量抽检制度为例,这种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排斥出市场,从而可排斥不公平交易。对特定的交易者而言,这种制度的有效实施降低了买方在交易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认定责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就会因此而降低,交易的公平因此可顺利实现。 (四)广告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广告是一种吸引交易者的信息,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虚假的。广告法促进公平交易正是通过禁止虚假广告以保障提供正确信息而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4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该法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这一规定为中心展开的。第二章“广告准则”中的诸多制度以列举的形式规定广告主体在广告活动中应该提供的正确信息;第三章“广告活动”中还对制作、虚假广告的责任主体和责任方式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排除市场中错误的或具有误导性的广告信息,从而使接受广告信息的主体不因虚假信息而受害。 (五)价格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第1条所规定的立法目的是“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其中“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保障交易的公平。实践中,交易不公平往往是通过不合理定价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市场又常常处于波动之中,因此当交易者在不拥有充分信息时,往往可能会主动接受不合理的定价,从而使交易不公平。《价格法》中的定价规则和价格准则排斥了交易中的诸如产生暴利的不合理价格,也使交易价格有了一个相对更公平的标准,⑤从而可促进交易的公平展开。 (六)招标投标法如何促进公平交易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机会能够自动实现公平分配,但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交易机会也不可能自动实现公平配置,而合同法对公平配置交易机会无能为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运用公权力强制性规定了必须进行招标投标的项目,并规定了详尽的招标投标程序。该法的有效实施能够排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交易机会的现象,从而实现交易机会的公平分配。与此类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也具有公平配置交易机会的功能。 经济法论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作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任务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交流、任务点评等几个环节。 (一)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做的是根据教学目的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即任务设计。所设计任务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一环节,需注意两点:(1)任务设计要生活化,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设计的任务或案例可以是教师从生活中或实际工作中寻找的,也可以是学生的亲身经历。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到实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合同法》中合同的订立这一内容,可设计如下任务:同学们去时装屋买衣服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分析哪是要约?哪是承诺?如果你跟老板发生纠纷,如何根据合同订立的过程来解决纠纷?(2)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的任务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等情况,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否则学生会失去成就感和兴趣感。 (二)任务分析 教师应结合提出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分析,使学生从分析中明确完成此项任务需要掌握哪些理论知识、需要补充的有哪些、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学生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析。由于多个学习小组知识积累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跟进和指导。如在《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的拟定”一节,教师首先将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法律条文和一些已经解决的判例等资料发给学生,学生据此对任务认真分析,并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起引导作用。通过任务分析督促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任务完成 学生通过任务分析已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在对任务进行判断、分析、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路。这时,教师让学生按小组尝试用现有的知识资源解决问题,自主完成工作任务。虽然学生在任务分析时已对相关知识有所理解,但是把握得深度还不够,特别是有些法律条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并活学活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学生感到缺乏的知识进行详细地讲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哪些基本技能,教师就讲解哪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讲解中应紧紧围绕任务进行,以必需、够用为度,使学生能完成任务为限。 (四)任务交流 为了达到知识互补及相互学习的目的,任务完成后小组之间要进行成果的交流。这个环节要注意趁热打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活学活用的能力。在完成任务后及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巩固所学知识。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经历过的事件或媒体上的热点案例为任务,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如“打折商品不保证质量”、“在节日促销中一些比较隐蔽的霸王条款”和“影院禁止自带饮料入场”等案例。对这些案例,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仅会巩固知识,还会激发学习热情。 (五)任务点评 为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每次课都有收获,教师针对任务完成过程的知识要点、技能要点及学生整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和归纳,即任务点评。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需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另外,可设置各种奖励措施,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奋点,逐步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结合高职生学习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学生听、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它真正做到了由“听”到“做”的改变,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为了能完成任务,要思考,要动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它真正做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改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查询相关知识和资料,并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任务交流中,学生自由演绎、自由发挥,有效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后,它真正做到了“个体”向“团队”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有些学生只是闷在墙角。而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为了完成任务,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一起分享成果,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也是协同合作精神培养的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有些学生产生一些惰性,不愿动手动脑。但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每一个学生要有学习的自主性,所以事前一定要跟学生进行交流。否则,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学就很难进行。在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如任务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的任务要难易适中;任务点评时要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肯定,对完成情况不好的应耐心帮他们找出问题及改进方法。任务的完成要由团队完成,需特别注意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任务是按学习小组来完成的,若个别学生在小组中不承担或不积极承担任务,必将会影响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加强对这些个别学生的辅导,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为使任务驱动教学法发挥最好的效果,需适当改革评价方式。传统评价考核方式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40%,通常由考勤、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60%。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可以考虑适当改变评价考核方式:一是将 平时成绩比例可以改为60%,二是需要将学生执行任务的能力和表现,及时纳入考核范围。 经济法论文: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内容提要】对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法的外部独立性问题,即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一是经济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即经济法具体调整哪些对象。解答好上述两个问题,应该可以解决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长期论争。 【关 键 词】调整对象/独立的调整对象/具体的调整对象 一、引言 自从法学界提出“经济法”这一命题后,论争与质疑就一直伴随着经济法的整个发展历程。这些论争最为根本的分歧集中在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上,笔者将之归结为两个主要问题:其一,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其二,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从逻辑上看,第一个命题解决经济法的外部独立性问题,第二个命题解决经济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两个问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可以说如果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两个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关于经济法理论的长期论争。然而我们又深信,这一定是两个十分难以澄清的“理论死结”,否则也不会令如此之多睿智的学者们感到困惑。以下文字是我们对上述两个问题予以解答的尝试。 二、经济法是否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 (一)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 根据对经济法独立调整对象的基本看法,我们可以将以往观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否认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下称“否定说”);另一类是承认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下称“肯定说”)。否定说认为经济法不具备特有的调整对象,人们所谓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其实都是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所以经济法不是一个独立的基本部门法。人们熟悉的较为典型的否定说有以下几种:1.综合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分属于其他各部门法的调整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合概念(注:王家福:《综合经济法论》,《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2.学科经济法论。即认为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法规运用各个基本法手段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规律的法律学科(注:佟柔:《学科经济法论》,《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227页。);3.经济行政法论。即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全部或部分属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济关系,或归行政法调整,或在行政法下设立一个新的行政分支,即“经济行政法”。(注:梁慧星等:《经济行政法论》,《中国经济法诸论》,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194页。) 作为对否定说的回应,我国部分经济法学者对独立调整对象问题作了肯定性的回答,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主要有:1.纵横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内部及其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注:陶和谦主编:《经济法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2.密切联系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注:陶和谦主编:《经济法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第二个时期是1992年以后,主要有:1.经济协调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注: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注: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注: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因国家调节而引起的,以国家(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的社会关系。(注: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5.社会公共性说。认为经济法调整发生在政府、政府经济管理机关和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注: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7页。) 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独立性问题多持肯定态度,但80年代的观点有“大经济法”之嫌,而且对“独立性”的关键问题,比如与行政法的分野,基本上不作回答,故难以令人信服。92年以后的观点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在这些论著中基本上都有经济法与行政法、民商法等部门法关系的专门论述。然而,这些论述往往有意无意地避开调整对象这一根本性问题,而多从目的、任务、价值等侧面论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尽管这些论述不无道理,但是一旦涉及独立调整对象问题就难免陷于尴尬,只能以两者之间多有“交叉”、“密切联系”等模糊理由说明。尽管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独立性的论证作了不懈的努力,却仍无法为其他学者特别是行政法学者所完全接受。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分歧?我们略加考察可知,持否定说的多为非经济法学者,而经济法学界则多数持肯定说,从表面联系上看,学术争论蒙上了浓重的门户之见的阴影。我们同样是经济法的研习者,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物的整体独立性受到质疑的话,那么来自于外部的意见往往具备一定的价值,旁观者的思路尽管粗线条,却往往是清晰的。经济法学者多年苦苦思索,总是无法摆脱论争,是否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思路会存在问题?当然其他法学家多年“围剿”经济法,却无法遏止其发展壮大,是否也应该意识到,这一事物的独立存在应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分歧刺激我们去探索,去寻找一下论争的症结所在。 (二)论争的症结 传统法理学的一般观点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同时还应适当考虑法律调整的方法。“而所谓法律调整的对象,也就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 会关系……凡调整同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就构成同一法律部门。(注:孙国华主编:《法理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这就有一个问题:既然调整同质社会关系即可构成法律部门,那么经济法学界不是说得很清楚:经济法调整国家管理(调节、协调、干预)经济而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不就是同一类社会关系吗?为什么还会有论争?民商法、行政法都可以抽象自己调整的社会关系,为什么经济法不可以呢?难道仅仅是由于这些社会关系有重叠而前两者历史较长就不允许后者独立存在吗?道理显然不这么简单。所谓调整对象就是社会关系,那么什么叫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一个极大的范畴,是十分复杂、交叉与多层次的,以社会关系作为划分部门法的标准,是非常空泛、开放与不确定的,因为这个“标准”本身还需要标准来划分。法理学界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提出,除了调整对象外,还要适当考虑法律调整的方法,并举出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即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就是因为它是以刑罚制裁的方式对这多方面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注: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表面上看,这些理由很能说得通,实际上一推敲,就知道这其实也是很模糊的一种理论。首先,这两个标准之间关系是什么,是缺一不可,还是居一即可?其次,刑法真的没有统一的调整对象吗?如果我们把它的调整对象表述为“国家用刑罚制裁的手段惩罚犯罪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不可以吗?这就是一类统一的调整对象(实际上它的调整对象也是应该这样表述的)。国内法理学说没有提供这方面的答案,为了澄清这些疑问,我们不妨追本溯源地研究一下这一理论的来源地——前苏联法学界的观点。前苏联法学界曾对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进行过长期的论战,1936年M·A·阿尔扎诺夫率先提出,法律调整的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注:《苏联法的体系及其发展前景》,《法学译丛》1983年第1期,第1页。)此说很快为人们所接受。不久勃拉图西提出,法律调整的方法也应当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尽管有人反对,但这一理论最终也被人们所实际采用。到了1956年,前苏联法学界的观点达成一致,即“将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和法律调整的方法相结合或者统一起来,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或依据。”(注:《苏联法的体系及其发展前景》,《法学译丛》1983年第1期,第1页。)无疑,前苏联学者认为,这两个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然而正如我们前文所述及的,由于“调整对象”这一“标准”是虚拟和空泛的,而“调整方法”标准却是清晰、实在的,把这两个标准“统一”“结合”之后,第一个标准不知不觉地被第二个标准所吸收和异化,从而令“调整对象说”反而依附于“调整方法说”,最后这一理论被引申为“要形成一个法律部门,此种社会关系的质的特性必须达到需要特种法律调整方法的程度”(注:【前苏联】C·C·列克谢耶夫:《苏维埃法律体系的一般理论问题》,转引自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问题》。)。至此,所谓的“双标准说”沦为实质上的“调整方法单标准说”。否定说否认经济法是独立法律部门、具备独立调整对象,实际上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经济法无独立的调整方法。 显然,若是顺着这一理论的逻辑进行推演,经济法是不具备“独立”的调整对象的(因为其没有独立的调整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回应,不少经济法学者曾花费笔墨论证经济法的调整方法是“弹性的”、“间接的”、“经济性的”、“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补充性的”、“宏观性的”等等,从而区别于行政手段的“刚性”、“直接性”、“非经济性”、“命令性”云云。笔者认为这种辩解在法理上难有支持。从法律的层面来讲,调整方法只有民事、行政、刑事三种,当代法律实践还尚未催生出不同于这三类方法的其他调整方法。再说,对行政法学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现代行政法学界早已提出,在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变迁后,行政手段已不再只是“刚性”、“命令与服从”了,“一些间接的、非强制性的,甚至带有平等性质的管理手段开始得到应用和推广”。(注:王克稳:《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第65~73页。)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讲,论证经济法具备独立的调整方法是徒劳的。然而如果完全接受这一划分方法,就会导致一种结果,即“经济法本身连带婚姻家庭法、劳动法等成为法的部门都会成问题了。这样实体法就只有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这三个部门了。”(注:史际春:《在改革开放和经济法治建设中产生发展的中国经济法学》,《法学家》1999年第1期,第199~205页。)这显然是一种现代社会法律实践完全无法接受的结果,但确实又是这一逻辑的必然结果。法理学界也意识到实践对理论的抵牾,所以在提出这一划分标准之后,又在具体列举法律部门时列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自然资源和环境法、刑法、诉讼法以及军事法、国际法等多种法律部门(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3~108页。),从而呈现以外延否定和修正内涵的理论局面,这一矛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理论界理论上的停滞不前与实践上的务实倾向,以及两者脱节之后不求甚解的心理。鉴于此,我们认为,所谓经济法有否独立调整对象问题的论争实际上早已被异化,沦为一场理论上论证经济法有否独立调整方法与实践中概括经济法现象的共性这两者各执一端的“游戏”,论争失去统一的焦点。若从传统理论出发进行逻辑推演,否定说无疑大占上风,若从现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肯定说当更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两派争论各扯一张皮,难怪多年争执不休,却无法统一意见,这就是论争的真正症结所在。显然要解决这一症结,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固守传统理论,同时阉割现实以令其适应传统的理论容器;另一条是尊重现实需要,但要对传统理论进行批判和修正,以令其适应现实生活的张力。两条路,走哪一条?笔者认为,学术一旦脱离实践,割袭现实,只满足于自我的理论抽象,满足于坐而论道,其生命力无疑将是脆弱的。毫无疑问,我们选择第二条路——尊重现实,改造传统理论。 (三)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既然依据“调整对象暨调整方法说”划分法律部门无法适应现代法律实践的需要,那么应该以什么理论来取而代之呢?实际上早在前苏联时期就有过这方面的努力。1947年拉伊赫尔对只按一种标准来确定法的体系和划分法律部门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可以用基本法律部门的规范来构成综合法律部门。B·φ·麦舍拉也认为,可以根据法律制裁形式(即调整方法)的性质,把法分为民法、刑法、行政法这三个基本部门法,其他各种实体法如土地法、 财政法、劳动法、集体农庄法、海洋法等都是综合法律部门。(注:【前苏联】勃拉图西:《苏维埃部门法:概念、对象、方法》,《法学译丛》1980年第2期。)这与我国否定说的“综合经济法说”一脉相承。但与后者直接否认经济法为独立法部门略为不同的是,前者认为综合法律部门是低一层次的法律部门。“综合法律部门说”观察到现代社会立法中传统行政法、民法、刑法、程序法等调整手段有机联系、综合使用的现实,从而对单一的调整方法划分法提出挑战,具有十分可取的思想价值。不过这一理论没有说明综合法律部门的最终地位,反而以此论证这些法部门没有独特调整对象(只不过取之于各基本部门法)和调整方法,不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从而落入传统理论的俗套,继而引发“基本”法律部门对“综合法律部门”的歧视,结果又是论争不休。受这一理论的启发,最近国内有学者提出,应对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进行改造,“改按社会活动的领域和法律调整的宗旨来划分法律部门”,而且“既然是法律部门,当然也就是独立的部门,不独立又何以能成为部门”。(注: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134页。)显然,该观点摒弃了传统法部门划分理论,提出以社会活动领域为主的法律部门划分法,令人耳目一新,在某种程度上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不过该学说对“客观论”的改造似乎过于彻底,以致于把“调整对象说”也随“调整方法说”一并抛弃。笔者认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不妨碍对其合理成分的继承,法律调整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鲁滨逊在荒岛上有活动,有行为,但不需要法律(规则),一旦多了个星期五,就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调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法律的生命力就植根于社会关系,这是法学发展史上最基本和最为成功的理论抽象之一,不可(目前也没有理由)轻易抛弃。我们至今定义法律部门,无一例外地采用“某某法是调整某某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所谓的“社会活动领域”实质上与“调整对象”一样都是一种空泛待定的“标准”,两者并无实质性区别。事实上前述观点也认为,部门法下定义应为“为了某某目的而规范某类活动,调整在此类活动中形成之各种社会关系的法”(注: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总的来看仍属于“调整对象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法律部门中规定使用各种法律调整方法进行综合调整早已是大量存在的现实。现代社会的立法实践是:立法者为了达到对某一类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往往在同一法律中将民事、行政、刑事等各种调整方法根据需要进行有机结合,综合使用。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直观理解。比如现代海军的编成。虽然海、陆、空三军分立依旧存在,但是在现代海军中早已突破纯粹的巨舰大炮概念,出现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原分属空军、陆军概念的编制,混合了海陆空三种力量形式,理由只有一个:适应现代战争需要。而它们为什么要叫海军而不叫别的,是因为它们统一于一个共性:通过海上作战平台向指定作战区域投送军事力量。从未听说过有空军或陆军愤愤不平而试图肢解海军的先例,因为这些力量已经形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否则军令不一,势必为其协同作战演练制造障碍,从而极大地降低其作战效能。回过头来,法律的发展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我们的观点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仍是“调整对象说”,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调整对象”不再是受“调整方法”异化的调整对象,应予以还原。但正如前文所述的,“调整对象”是一种空泛、未定的“标准”,还需要其他条件进行结合使用。现在这一“其他条件”不再是“调整方法”,那应该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根据现实需要,抽象其共性。也就是说,划分法律部门不再有万能的标准,而应根据法律实践的客观需要结合一定的前瞻性认识,对调整社会生活中某一类具备一定共性的社会关系的同质法律规范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法律部门。这样,是否形成一个法律部门就取决于两点:第一,这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应具备某种“共性”;第二,将这些具备共性的法律规范进行综合并上升到法律部门的高度来研究是必要的。这又需要我们考察:一、实践中这类法律规范的存在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二、将这些规范综合为法律部门具备理论上的价值,即能更好地认识和总结规律,并更好地指导实践。显然,不是任何具备所谓共性的法律规范都可以“占山为王,自立门户”,自称为一独立法律部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法律部门的形成都是渐进的,是长期法律实践选择的结果,因而也是历史的、具备客观必然性的。现有的几个法律部门,无一不是这样产生的。以新兴法律部门军事法为例。“在过去,这一法律部门的有些法律规范归属于宪法法律部门,如兵役法;有些归属于刑法法律部门,如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条例等等。但由于军事管理与国防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这一领域的法律规范将独立成为一个法律部门”(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108页),“军事法作为单列的一个法律部门,主要考虑到我国立法的传统,军事与民事的相对分离以及设有专门的军事法院和军事检察院的现实而作的处理”。(注:乔克裕主编:《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回到经济法命题上,我们同样知道,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具备以上诸条件的。首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具备“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国家管理(调节、干预)经济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其次,具备这一共性的法律规范已经达到十分庞大的规模,任何人都不可能视而不见(这为大家所熟知,在此不一一列举);其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经济调控职能已经成为国家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职能之一,把国家管理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规范进行归纳、抽象、总结和整合,有利于提高对国家管理经济活动的认识。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立足于法学领域,但又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具有较强的宏观把握能力与微观参与能力。我们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就是一种复合,是行政法、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乃至于法学和经济学知识在国家管理经济这一共性上的复合,实践证明这一种知识结构是十分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的,经济法独立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理论价值,对于指导和推动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经济法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呢? 综上所述,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仍是“独立的调整对象”,只是这一“独立”并不意味着“绝对专有”,而应理解为一种“共性”。至于这一共性是什么,为什么独立,则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历史的沉淀进行抽象。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交叉、重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社会关系理解为一张薄饼,用一种方法进行平面式的瓜分;法律部门的划分应是立体式的,其标准是多元的。从这一意义上讲,“划分”的提法本身是不够准确的,在现代法律实践条件下,与其称为“划分法律部门”,不如称之为“构建法律部门”。“划分”容易导致平面式的理解,从而划地为牢,这种提法只适用于历史上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关系简单的时代,在当今社会连带关系大量产生,多元主体多元利益交叉整合的时代里,法律学的思维也应是立体、多维与开放式的。相比起“划分”提法的割裂、封闭与边缘清晰,“构建”提法的联系、开放与边缘模糊显然更能体现和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构建”的核心就 是我们所讲的“共性”,即所谓的“独立的调整对象”。 (四)“经济行政法论”辨析 鉴于近年来,经济行政法论在法学界较为流行,故对此问题进行专门辨析,藉此加深对经济法独立调整对象问题的认识。 既然具备“共性”的法律规范可以构成一个部门法,那么具备“行政管理”这一共性的法律规范不也可以构成行政法吗?而经济法作为其一部分即“经济行政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表面上可以讲得通,但不能为我们所赞同。理由有三: 第一,该学说忽略了一点:传统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中除了两个标准外,还辅有几个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均衡原则”,即“划分法律部门时应当考虑各法律部门之间法律规范的规模和数量之间保持大体上的均衡,不能使某些法律部门的内容(即规范)特别多,而有些法律部门的内容特别少”。(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经济法就曾有过所谓“大经济法”的时代,其实根据我们的理论,把经济法定义为“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本身并无不可。但是由于违反了均衡原则,其调整对象过泛,抽象困难,从而导致理论混乱,最终缩小至“国家管理经济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范围内。到了这一层次,经济法学者才有空暇去探求现代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精髓,才能对经济法的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原则有较为系统和正确的认识,经济法终于变得越来越真实。同样地,如果按经济行政法论所持观点,行政法将会扩张到极其庞大的规模,从而使行政法这一部门法的划分丧失意义,从研究角度来讲,也是行政法学者力所不逮的,实际上行政法学者的研究领域从来就没有这么大过,基本上还是固守于自己的“本土”,就算是持“经济行政法论”的学者也只是在“耕作自留地”的间歇,目光所及,从理论上论证了一下经济法是他们的“飞地”而已,得到理论满足后则继续耕作其自留地,并未(实际上也不可能)实行“有效管辖”,这种学术上的“圈地运动”是非理性与非建设性的,在方法上是形而上学的。笔者认为,正如美国行政法学家勃纳德·施瓦茨所说的,“行政法的要害是程序法,而非实体法”;“在美国行政法要回答的问题是:1.行政机关可以被赋予什么权力?2.这些权力有什么限度?3.用什么方法把行政机关限制在这个限度之内?”(注:【美】勃纳德·施瓦茨:《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行政法应着重以程序法为核心展开研究,其精髓在于控权,在于维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力量平衡,在国家职能极大膨胀的时代里,这已经是一件十分复杂、精细与重要的任务了。作为一个部门法概念的行政法应进行特别定义,不能将行政法等同于行政性法律规范的总和。当前行政法学界将行政法定义为“调整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注: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似乎过于宽泛。能否最终锁定在行政组织法与行政救济法的领域里?美国行政法学家古德诺认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并规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的行政救济。”(注:【美】古德诺:《比较行政法》,转引自应松年等《行政法学总论》,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我们认为,这一定义是可行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部门法在“构建”之后还应与其他法律进行“整合”,作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可以说,法律部门的内涵与外延在历史进程中是相对与变动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处于不断的异化与还原运动中的,当这一运动超越了一定的度,就可能成为不同质的法部门的研究对象,从而需要重新界定与整合,以令法部门体系的构建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发展需要,这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的。 第二,经济行政法不能不适应现实生活发展的需要。关于这点我们在前文中已有述及。我们可以把经济法划归行政法范畴,但是行政法学者对这些经济行政法的理解仅仅是形式化的、限于手段层面的,因为客观地说,行政法学者与经济法学者相比,在对经济及经济学的了解方面应该相对欠缺,故而影响其对国家调控经济活动形成深刻认识,自然也就影响经济立法、执法等活动的效能。以行政法视野研究经济法,恐怕只能为恢复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与手段提供理论垫脚石。从这一点来讲,肢解经济法,否认经济法的独立性是极为不明智的,是一种倒退。 第三,尽管行政法也具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即认为行政法除了调整传统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外,还包括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关系,但是经济法除了行政法规范外,还拥有大量的民事法律规范与刑事法律规范,如果前者(民事法律规范)还可以勉强纳入“大行政法”的话,后者(刑事法律规范)由于其异质的调整方法,却是行政法无论如何也无法包容的,仅从这点来看,经济行政法论就无法自圆其说。某种程度上还不如综合经济法论来得实用与科学。 至此我们对本文开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算是作了回答。经济法独立的调整对象问题实质上也是经济法独立法部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经济法的外在独立性问题,我们才能着手进行内部的体系构建,从而回答本文的第二个问题。 三、经济法有哪些具体的调整对象 (一)观点的评述 在前文所列的经济法诸学说中,关于经济法具体调整对象的划分是各不相同的。80年代的“大经济法”时代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涵括了纵向、横向、内部性三大关系,由于其恰当反映了当时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的经济现实而风靡一时。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提出与建立,国家经济职能逐步还原与回归,以上观点逐步丧失了实践土壤而退出历史舞台。经过反思,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重新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表述各异的观点,在摆脱了大经济法阴影之后的这些经济法学说,其观点基本是相近或相容的,故不宜用“论争”形容之,本小节仅以“观点的评述”为题。 关于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较为流行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经济协调关系说。该说将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分为:(1)企业组织管理关系;(2)市场管理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4)社会保障关系。(注: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2页。) 2.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具体有:(1)微观经济调控关系,包括国家对经济组织的调控及经济组织内部的经济关系;(2)市场调控关系;(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4)社会分配关系。(注: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说。具体分为:(1)国家经济管理关系;(2)市场运行关系;(3)组织内部经济关系;(4)涉外经济关系。(注:刘文华主编:《新编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社会公共性说。具体包括:(1)市场管理关系;(2)宏观经济管理关系;(3)对外经济管理关系。(注:王保树主编:《经济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2页。) 5.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说。具体包括:(1)市场规制关系;(2)国家投资经营关系;(3)宏观调控关系。(注: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6.国家管理经济领域说。此说直接以具体调整对象的罗列式为经济法下定义,具体包括:(1)经济管理关系;(2)维护公平竞争关系;(3)组织管理性的流转与协作关系。(注:史际春等:《经济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8~50页。) 7.来自经济行政法论的观点。具体分为:(1)宏观调控法 ;(2)市场管理法;(3)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管理法。(注:王克稳:《行政法视野中的“经济法”——经济行政法之论》,《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第65~73页。) 还有多种不同的观点,由于大同小异,此处不一一列举。就内部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以上诸观点均较为成熟和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需要。当然也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此择要评述之。比如有的学说认为,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应纳入经济法调整范围,理由是“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关系,不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其中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如果硬要民法调整,就会造成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混乱”。(注:杨紫煊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实际上这是对民法定义作了过于直观式与字面式的理解,只抓住民法的“平等”的外壳。其实企业(包括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是与自然人并列的市场主体,民法中对自然人的主体资格有具体规定(比如准治产人、禁治产人等),对法人等组织也有一般条款规定,这些都属主体构造法,只不过公司等企业组织是人为拟制的产物,远较自然人复杂,因此自然人只需几个条文即可规定,而企业却需要整部甚至多部法律进行专门规范而已,但这仍难逃主体构造法的范畴,应为民法之特别法。民法的上述定义主要说明主体之间的关系,至于如何构造主体,则在定义中略去,由此引发误解。其实民法中多有条文规范各种内部关系,既无“平等”,又无“之间”,若逐条套用定义,是根本行不通的。再如有观点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关系一并纳入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笔者认为,这些法规范中除了经济法的同质内容外,还有许多与经济法异质的内容,对这些法律规范的归类应持慎重而有所区分的态度,对此本文随后将会述及。 (二)本文的观点 划分经济法的具体调整对象范围应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进行。从某一种意义上讲,经济生活只有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域,这点从经济学的分类就可以知道。我们在论述经济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时往往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予以解说。可以说,宏观调控领域与微观管理领域是具备极大弹性的两个领域,其他所有领域都是从这两大领域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从逻辑上讲也是可以还原与归位的。然而我们肯定不会只满足于对经济法作如此的二分法,事实上诸学说中哪怕最简练的划分法都不只是二分法。那么具体要把哪些领域独立出来呢?这要视社会经济生活现实与发展的需要,在这一层面上,理论要服从于实践。据此,我们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作如下具体区分: 1.宏观调控关系 这是经济法毋庸置疑的一类调整对象。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当经济运行到一定复杂与发达的程度,“市场之手”的缺陷就会暴露,其个体利益取向的单一与短视会令经济陷入资源配置无序化与严重浪费的泥淖,社会迫切需要另一种超然于市场之上的力量对此进行规制与引导。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竞争的无国界,各个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创新,发展中国家需更升级与跟踪,工业化的号角还在耳边萦绕,信息时代接踵而至,任凭经济的自然发展与演变显然是远远不能适应这一趋势的,从而需要国家之手的全面干预与促进,我们把这种国家引导和促进经济产生的关系称为“宏观调控关系”。 2.微观规制关系 有竞争,就会有垄断,就会有不正当竞争,这是市场的辩证法。放任无形之手的恶果应由国家之手予以修正,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的干预往往直接针对个案。同时由于垄断组织势力强大,不正当竞争普遍猖獗,为保证法律的顺利实施,法律多以强行性规范为主。对于这一领域的社会关系,我们称之为“微观规制关系”。 3.国有参与关系 国有参与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动用财政力量进行社会投资比例再分配的一系列活动。从这点来看,国家参与关系显然是从宏观调控关系中分化出来的,我们之所以把它独立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基于国有参与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类关系之间的共性——通过国家直接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实现宏观经济目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国有参与往往集中在高风险、高投入、基础性行业以及一些公用企业领域里,在中国国有参与的外延却要大很多。这些应放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两大背景下进行恰当的梳理和整合。顺便提及的是,以往人们常常用“裁判员”来形容现代国家在经济领域的角色定位,以此区别于“运动员”时代的国家职能。立足于国有参与这一领域,我们认为,其实“裁判员”还不足以准确形容现代国家的角色,现代国家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更接近于“主持人”的角色,根据需要调动气氛(宏观调控),维持会场秩序(微观规制),必要时还须赤膊上阵,临时客串(国有参与)。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当国家从事远景规划之类的活动时,不只是主持人,恐怕还要“制作”、“导演”一身兼了。 4.对外管制关系 对外管制属经济法的特别领域,其共性在于“涉外因素”。把它列为经济法的一类调整对象是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这一对矛盾范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假设中的制度前提,其实国家绝对主权的存在就是一个最大的制度前提。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出,经济学应分为“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而后者又可以分为“世界主义经济学”(或“万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他认为,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世界主义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假定“世界上一切国家所组成的只是一个社会,而且生存在持久和平局势之下”“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满足国家利益”。(注:【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2页。)李斯特据此提出“国家干预”的理论,其要义正与我们所讲的经济法如出一辙。笔者认为,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条件下,无原则无计划地开放国内经济是危险与被动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必须掌握一定的国际经济交往的主动权,才能化弊为利,发展自己。从制度规范看,国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一般采取与国内迥异的管理方法,手段往往十分强硬,故称为“对外管制”,这是经济制度的一块“特区”,有必要单列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这一划分对可能长期处于经济劣势而需要实施一定对外管制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更具意义。对于站在WTO门槛上的中国,如何更加娴熟与巧妙地运用国家对外管制的权力,为我国经济的全面现代化争取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是我国经济法学者面临的艰巨任务。 5.市场监管关系 时下论著中,鲜有将市场监管关系单列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有些学说将市场监管笼统归于宏观调控领域,其实宏观调控主要应定位在国家运用价格杠杆、财政杠杆、利率杠杆以及结构调整杠杆等对国民经济实施整体的、间接的影响和导向。这些措施需要作用于具体市场上,而市场是富于噪音的,反应是滞后的,甚至要经历破坏性的运动过程来作出正确选择,因此保证国家经济意图的正确贯彻和顺利实施需要国家对市场继续予以关注,并不断作出调整,确保市场对宏观调控要素作出适当而又积极的反应,这一过程即可称为市场监管,市场监管中的微观因素令宏观调控难以将其完全涵盖。 第二,有些学说将市场监管列入微观规制领域,笔者认为微观规制主要应定位在竞争法的范畴,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它的调整是被动的、个别的、滞后的,手段是强制的,规则是稳定的,而市场监管除了市场秩序的维持外,主要配合 宏观调控,保证其落到实处,它的特性应该是积极的、灵敏的、主被动结合的、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理相统一的,手段是综合、有弹性的、规则是灵活的。这些特征正是承袭于宏观调控领域。可见市场监管中的宏观因素又令其特立独行于微观规制关系之外。 第三,将市场监管关系单列研究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以金融市场监管为例。现代虚拟经济的发达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高流动性、高泡沫性、高投机性与高风险性,在投机家的恶意炒作等内外部条件作用下,金融市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被极度放大。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至今仍令人触目惊心。对金融市场实施有效监管在许多国家都被当作首要经济课题予以研究解决。经济学家吴晓求认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将从产业经济向金融经济过渡,而金融市场监管将成为现代国家的首要经济管理职能。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而又崇尚自由的美国,国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和细度也是有增无减,由美联储主席亲自监管的经济数据就高达上万个,在我国这一极度缺乏市场意识的经济土壤上培育各类市场,自然更需要国家的理性监管。虽然市场监管本应分属于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是两者的结合,但鉴于现实课题的挑战,无论把它归属于宏观调控领域还是微观规制领域都不足于很好地表彰其独有的内在特性与极端重要性,故予以单列研究,这又必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以上五类调整对象是有主从之分的,其中宏观调控居核心与灵魂地位,其他关系服从于宏观调控。实际上在国家管理经济中,任何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会受到宏观调控因素的渗透与影响,国家即使进入微观层面,也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即使是强制性的反垄断领域,也常常要受到宏观政策的异化,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在肢解微软的同时,却促使波音合并麦道。“宏观性”、“整体性”正是经济法的精髓。经济法应以宏观调控法为统率,以微观规制法、国有参与法以及对外管制法为主体,以市场监管法为保障,从而形成经济法的有机统一。同时我们还认为,这一体系应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调整对象。因为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社会关系如社会保障关系、劳动关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某种意义上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是同质的。比如社会保障关系属于国民经济再分配领域,众所周知,生产、分配、消费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分配直接影响消费,消费则驱动生产。所以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并不利于我们更加全面与准确地考察国民经济运行与规范的效能。对于这些社会关系不妨将其视为广义上(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法调整对象,区别于前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调整对象。(注:顾功耘主编:《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5页。) (三)经济法的定义 论述清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定义经济法自然就十分简单。笔者认为,经济法应是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整体利益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一定义表明,经济法是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其法律关系中一方主体是国家,另一方是各种市场主体。但还需搞清一个问题:在具体的经济法中,往往会有许多条文并不是规范国家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的。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该法中固然有许多国家规制不法经营者的内容,但也不乏调整发生在经营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规范,如生搬硬套经济法的定义,显然无法作出圆满解释,若将这些关系从经济法中剥离,无疑将是现行法律体系的灾难,因为这种调整不同主体关系的法律规范并存于同一部法律中的现象在任何一个法部门中都比比皆是,如何剥离得了?当然因此抛弃调整对象说是没有必要的。我们认为在上述经济法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以作第二层面的表述:经济法是以经济法律规范为核心或主体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有机总和。不妨把这称为经济法的外延式(具体)定义,而把前面称为经济法的内涵式(抽象)定义。当然,这样一来所谓“定义”的含义也得到一定的拓展。这一做法是适应现实生活的,因此也是必要的,否则我们只能永远纠缠于无意义的思辩不得解脱,从而在理论虚无与脱离实践的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四、结语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也许是法学史上最富于争议的命题之一。其实这一争议的实质是普遍性的,其他法律部门同样存在,之所以把经济法推到前台予以聚集,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需要争议,因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同时学术也需要理智,因为学者是社会良知的载体。曾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说过:科学的批判使明智的理论家努力消除自己的虚妄理论,让它们代替自己去死亡,而信徒则随他自己的虚妄而死亡。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而不是它的终结。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面对经济法新课题的挑战。
建筑装饰论文:建筑装饰企业技术管理的要点 摘要:建筑装饰企业的技术管理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负有既要对施工还要对设计这两方面的技术管理责任。又由于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工程要短,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技术管理的控制点和有效性是衡量企业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 装饰 企业 管理 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动向,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提高设计和施工水平。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悄然地发生变化;信息爆炸与信息高速公路令世界变小。搜集、整理、比较、筛选有关装饰业的最新科技信息和动态,使我们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变为可能。每年的各类展览会和博览会,使我们很直观的了解和搜集到最新的业内信息,各种专业报刊和网上信息,又成为我们了解最新业内动态的便捷途径。 建立技术储备档案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大类分别存档;又在大类中进行细分,如化工中的防火、防水、防腐材料,木材、钢材、块材等的粘合剂,各部内外墙的涂饰材料,各种木材、钢材的涂饰材料等分门别类地造册存档。便于日后检索和查找。并不断地对档案进行更新换代,使之完善。 推广与应用新技术及其成果 率先开发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和CAD辅助设计,使我们受益菲浅;而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的深度,提高微机的自动化水平,又成为我们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进行业进步要从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入手,对已掌握的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要优先利用;从前期谈判就向业主介绍和推荐,设计时积极采用,从而形成企业优势。在这里还应看到,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的时段或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推广与应用可能有阻力或不被业主认可,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纵观时代的进步,优胜劣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谁走在前面,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赢得市场。 推广技术的更新改造 现代装饰技术较之传统装饰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材料、工艺、设备,必然导致技术的变革和更新改造。纳米技术的出现可预见的是会对涂料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出现划时代的新型涂料产品,那么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会出现变化。微机内存配置的提高,新的管理和设计软件的开发应用,无疑会使管理与设计上一个新台阶,会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半成品和加工件的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抱残守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装饰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经过试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 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装饰企业而言,设计与施工是两个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那么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是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阀。 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是企业逐年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制度或措施,它通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转化和提高而逐渐完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要经过长期的修正、补充和检验的。因此,技术质量的控制是否有效,成为是否修订现阶段措施的基本条件;基于此点来衡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将会得出正确的判断,无效或失效就要修订或改进;相反,则要巩固与加强管理力度,使企业发展。 参加或主持企业重大技术会议,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是技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这类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造成无谓的浪费或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比如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对其消防、屏蔽、抗静电、温湿度、超静除尘、强弱电、声学、隔音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合理可行的方案;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如大面积的铺贴石材、地砖,或是大面积的纸面石膏板吊顶,针对容易出现的地面空鼓、不平或吊顶不平与开裂,分析缺陷成因,制定相对应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使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经过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进行小范围试验,问题解决后,写成作业指导书进行推广。技术疑难问题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采用,而逐渐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留尾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己解决不了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涉及的技术能力把关 前文说到的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在合同评审中会经常出现,对其技术可行性评审论证后,确定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对一些专业的单项工程或作业进行分承包,进而保证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和要求。 主持重要的设计评审,最终审批图纸 对重要工程的设计评审包括几个方面: 图纸设计是否满足了建设方的各方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规范;图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又有先进性,总体风格及效果;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保证程度;图纸设计材料的购置能力,施工的可行性;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对设计的质量进行抽查与评定,审批设计更改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图纸设计抽查,对已竣工的图纸设计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并将量化的统计结果发放至每一设计人。审批由于业主、现场或设计需要的设计变更,汇总不同的变更原因,找出设计失误,同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又一手段。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 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其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的要求很高,不同的环境、条件、技术含量和工期要求,以及不同的地区、季节等因素,都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的依据。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失误,从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已成为企业招投标与施工准备的重要运作环节。因此,其编制的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能够指导施工是得到审批的必备条件。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纪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 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品管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品管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了“不是干了活就有工资,而是干好了才有工资,干坏了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偿物料损失。”使管理人员懂得了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了目的。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是对工程可追溯性的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资料进行追查分析,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方或责任人,使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决算的实际依据,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竣工图审查 技术管理措施资料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洽商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施工日志,单项、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验收记录,消防验收记录等。) 质量保证资料审查。(各种产品的合格证或试验,检测报告等)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将完备的工程竣工资料存档保管。组织编写及审批企业的有关技术标准。界定有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定额的使用,作为外部受控文件;编制企业标准、规范;(各工序、工艺、材料的作业指导书)编制企业的标准图集。 上述工作是以标准和规范等,使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有章有循,有法可依。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一定要随着时代而发展,不断地改进完善管理方式和内容是技术管理的长久任务。通过技术管理使科技人员、技术人员和员工的意识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得到升华,使企业取得技术进步和发展,是技术管理的目的。技术管理的工作目标制定和实施,要求创新和发展;为企业管理规范化、技术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和经营规模化创造条件,完成和实现品牌战略目标。 建筑装饰论文: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摘要:安全生产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因素的科学论断。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心和维护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装饰工程 危险 辨识 评价 控制 改革开发以来,建筑装饰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增强,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同时也是一个事故多发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应该强调安全生产。 建筑装饰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建筑装饰行业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建筑装饰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难以避免,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因而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另外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手工劳动的非标准化,使得繁重体力劳动多,而劳动者素质又相对较低,这些都增加了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之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的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不安全因素),是指建筑装饰施工企业长期或者临时地施工、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包括场所、设施及施工场地中的特指的部分专项施工)。 《安全生产法》之所以有上述规定,主要是考虑到重大危险源是危险物品大量聚集的地方,存在着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且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对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国家和地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安全监督专业人员及时识别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全面地掌握本企业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及具体的危害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 一、重大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是施工安全保证 建筑装饰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大危险源的辨识、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要素。“重大危险源”简言之就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各类容易构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主要是在工程施工开始前,根据工程项目各方面的资料、当前的状态、外部环境、管理制度、工艺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对关键的部位、关键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在施工开工前识别现场的重大危险源,根据其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制定可控制的有效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现场事故的“隐患”,保障施工安全,为企业完成施工产值,创造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有利条件。 作为建筑装饰施工企业,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首先,施工领域广,存在高空作业、机械伤害、触电、化学性爆炸等,是重大危险源最多的行业之一,建筑装饰企业职工千人因工死亡和千人重伤率控制指数也远远高于一般行业。其次,施工程序复杂且不同的建筑形式及施工具有不同的操作规程,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装饰工程项目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施工手段,工程施工中的每道工序、在每个阶段都有着一定的操作差异,其中蕴涵的不安全因素也各种各样,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这些变化还有不规则性的特点。再次,施工单位的整体素质不尽相同,一旦各单位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就可能造成重大危险源。 随着科技的进步、安全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一些老套套、老框框早已不适合现代管理的需要,只有顺应装修施工过程的规律,正确地运用管理体系中“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控制的方法,才能把重大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装修施工安全。 二、重大危险源失控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 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活动过程中,凡是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单位,绝大多数是由于重大危险源失控造成的。如 2001年 8月2 日,某公司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大学学生公寓楼施工过程中,因使用汽油代替二甲苯作稀释剂,调配过程中发生爆燃,引燃施工场所内堆放着的防水(易燃)材料,造成火灾并产生有毒烟雾,致使5人中毒窒息死亡,1人受伤的重大事故。 通过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勘察,调查分析,认定此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 1.施工单位违章操作,擅自在有明火的作业场所使用汽油引起的火灾。在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上失误,施工区域内存放大量易燃材料无人制止,也没有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重大安全隐患导致了重大事故。 2.该施工单位对现场的重大危险源——易燃已爆的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和控制违反了《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施工现场中该类重大危险源辨识后制定和编制专项的施工管理方案,并派专人对其进行监督、检查实施。 3.本次事故是因明火场所使用汽油,这在施工中是严格禁止的,如果该施工单位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化学危险品这一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对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及早地采取防范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现场施工人员按章操作,这起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实证明,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管理失控,是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源。 又如轰动全国的2004年6月9日造成12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81.9万元的北京京民大厦特大火灾。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分局对火灾现场勘查后认定,这场火灾是装修施工人员在京民大厦西配楼游泳馆内焊接二层平台的不锈钢扶手时,焊花引燃一层地面上的聚氨酯防水涂料,起火并蔓延成灾。4名被告人——北京锐标装饰装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张道醇、项目经理朱家龙、焊工队长陈宝东、瓦木油工队长田合朋,在施工现场,张道醇、朱家龙未按相关规定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设置专职安全员。朱家龙、陈宝东、田合朋在明知防水作业不应与其他工种交叉施工的情况下,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致使施工工地发生重大火灾。法院经审理认为,4名被告人忽视安全生产规定,轻信事故不会发生的主观心态和客观行为,4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且属于情节特别恶劣。 检方同时查证, 2001年2月张道醇指使朱家龙伪造建筑装饰企业资质证书、变造注册资本金,取得北京市朝阳区京民大厦装修工程资格。2004年3月15日张道醇与京民大厦签订游泳馆装修工程合同,他明知朱家龙没有国家颁发的“项目经理证书”,不具备相应管理资格,仍任命其为项目经理进行施工。检察机关认为,4名被告无视安全生产法规,致使工人冒险违章作业,已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2005年6月6日,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布,北京京民大厦火灾案直接责任人“重大责任事故罪”罪名成立,分别被判刑6到3年。判处张道醇、项目经理朱家龙有期徒刑6年;判处焊工队长陈宝东有期徒刑5年;瓦木油工队长田合朋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曾经提醒过朱家龙,尽到了一定的职责,法院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3年。 三、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推导事故防范规律 学会运用重大危险源识别和分析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程度,就能掌握施工过程中控制事故发生的主动权,所以它在施工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建筑装饰企业自身的特点,各类的重大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各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安全监督管理及检查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管理体系中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将各类重大危险源分门别类并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针对性地对控制措施进行检查。 在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重大危险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体打击。包括高空作业时的坠落物,可能发生的砸伤、碰伤等伤害。 2.高处坠落。在高层建筑装施工作业中,由于作业人员的失误和防护措施不到位,易发生作业人员的坠落事故。 3.机械伤害。装修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违章操作或机械故障未被及时排除,发生绞、碾、碰、轧、挤等事故。 4.触电伤害。装修施工现场用电不规范,如乱拉乱接,对电闸刀、接线盒、电动机及其传输系统等无可靠的防护,非专业人员进行用电作业等极易造成安全事故。 5.作业人员在装作施工现场不能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用品也是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原因。 6.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对所从事的作业规程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想当然做事而发生安全事故。 7.易燃、易爆及危险品不按严格的规章制度搬运、使用和保管时易发生安全事故。 以上七个方面的重大危险源是施工企业最常见的,也是重大事故隐患最突出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如不认真识别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控制措施,就有可能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四、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控制关键在落实 在施工过程中,按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重大危险源的是有效地遏制各类事故发生、是建筑装饰施工企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的必要条件。 要真正落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对于一个工程施工项目,项目经理是制定控制重大危险源风险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把施工现场中各类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现场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制定积极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施工过程中,实施定人定期跟踪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同时,组织制定施工现场中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目标,实行安全岗位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管理体系中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的评价方法,指导、帮助施工现场及施工人员如何有效地识别重大危险源,如何针对不同的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企业全体动员,人人参与。加强对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现场的安全施工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是以预防事故为主的重大危险源风险控制的安全教育,真正做到 “安全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使施工现场的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能自觉执行所制定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和工人自身的安全。 建筑装饰企业的安全施工不只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事,也不只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它关系到企业每一个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事业和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幸福,企业只有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要安全的局面,才能做到施工和安全的双丰收,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迈上新台阶。 建筑装饰论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的后期装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专业,它把美学与建筑融合为一体,简称为建筑装饰工程。装饰工程图和装饰效果图,是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基本依据。本文对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作用,程序,方法及因素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建筑装饰 工程预算编制 程序 方法 因素 引言 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及安装工程预算是建筑企业进行企业技术经济管理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建筑装饰与安装行业的蓬勃发展,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加注意环境的舒适和造型的美观,这就必然促使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发展。 1. 装饰工程预算的作用 ⑴是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一个装饰工程设计方案的确定,必须建立在几个不同而又可行方案的基础之上,根据设计构思、装饰材料选用和施工工艺的选择等做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比较,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 ⑵是签订装饰工程施工合同,实行工程包干,进行工程竣工结算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双方认可的装饰工程预算,与建设单位或业主签订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或预算,报价包干,当工程竣工后,根据预算进行结算。 ⑶是建设单位或业主确定和控制投资的依据。根据设计图纸或方案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或报价,经双方认可,就可以正式确定为该工程的投资金额,并以此安排计划。 ⑷是银行贷款和拨付工程价款的依据。银行根据双方签字认可的合同预算办理工程价款拨付,它也是建设单位向银行贷款的依据。 ⑸是施工单位内部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签字的预算编制财务技术经济核算计划,实行工程成本核算,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⑹是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施工单位根据合同和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提出实物工程量、劳动力计划、材料和机具需用量、资金用款计划及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自始至终处于有效计划控制之中。 2.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程序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入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其预算编制需要依循以下程序及步骤: (1)作好准备工作广泛搜集、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勘察现场、调查施工环境拟定施工组织设计,做好施工方案研究,走访定额管理部门,收集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地区材料预算价格,确定编制方法。 (2)熟悉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在计算工程量之前,必须熟悉和充分理解施工图纸及相关各专业间的衔接和所有的设计技术资料,依据工程量计算规则,合理的划分项目,了解工程的全貌,做到心中一盘棋。了解设计人员意图及图纸表达的内容,按设计图纸的要求采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注意定额总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合理的套用定额,注意学习日常的定额问题解答,了解定额子目分项的含义,对施工前已发生设计变更及甲方的要求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编制分部分项和计算出相应工程量,防止出现漏计、重计、错套等错误。与此同时,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3)注意取费文件的时效性,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一般取费时,应遵循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发的文件和规定,依据相关的要求和文件的时效性,按工程性质合理的确定取费基础,正确的确定取费标准,即保障国家及建设单位利益同时又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做到公正、合理计费。 3. 装饰工程预算编制方法 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是根据施工图设计和预算定额单价(或单位估价法)、取费来编制的。装饰工程预算是确定该项装饰工程所需的全部投资文件,由直接费、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五大部分组成。目前,装饰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有两种:即单价法和实物量法。从造价管理角度看,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既受现阶段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约束,必然也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变化的影响。具体说,单价法因采用地区统一单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多体现静态管理。而实物量法采用当时当地市场价,其预算单价依市场行情而变化,较多体现动态管理。当然,两种方法的基本计价依据即预算定额消耗量,均应执行法定标准限额,对造价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计算方法也有一致的规定。但两种方法仍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即实物量法的费率也可以按市场供求情况随行就市,浮动取定。这意味着凡以费率计算的费用,如间接费、利润等,在市场竞争激烈或市场价格升降幅度较大的条件下,以及在项目情况复杂条件下,可以采用实物量法予以按实计取,使造价更贴近实际。而单价法则不允许变动费率,在一些特定条件下,计算出的造价不尽合理。 (1)单价法,此种方法是利用分部分项工程单价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为: ①根据施工图计算出分部分项工程量。 ②根据装饰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单价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 ③根据取费规定,计算措施项目、其它项目、规费及税金等,汇总计算得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④通过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2)实物量法:此种方法是实际用工料数量来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计算程序如下: ①利用施工图设计计算材料消耗的数量; ②按照劳动定额计算人工工日; ③按照装饰机械台班费用定额计算施工机械使用费; ④根据人工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费用单价等资料,计算单位工程直接费; ⑤算出间接费、利润、税金,并与直接费汇总成单位工程预算造价; ⑥进一步汇总,得出总预算造价。 4. 影响装饰工程预算编制的因素 装饰工程预算是在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前进行的对项目费用的一种展望和预测,同工程结算(动态)有着质的区别。预算编制超前性注定了从一开始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问题。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一项建设工程要经历决策、设计、实施三个阶段,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产物,它产生在实施阶段之前,这就决定了预算的局限性。 ①材料价差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行就市。预算材料价差按照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的信息价格进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材料价格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②国家政策性调价。工程的阶段性是由工程的时间性决定的,每一个阶段依循一定步骤,不能将下一道工序的时间提前。而国家每一阶段都可能进行政策性调价。例如:人工费、机械费调整,特别是现在根据市场情况实行动态人工费。 ③预算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文物、自然灾害等。 ④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工程造价主要是由工程实体性消耗部分和措施性消耗部分决定的。实体性消耗部分一般是按施工图及说明所描述的工程实体部分计算,不应有较大出入。而措施性消耗部分,则因施工的环境、方法、工艺、手段不同产生差异。 (2)设计修改与变更。工程设计同样受到诸如地质勘察资料、设计技术规范、设计标准、设计手段、建筑材料等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设计也要相应变化,以适应建设需要,而预算不具备这种预见性,其结果直接导致结算超预算。 (3)预算工程量计算误差。工程量计算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繁杂的工序之一,正确的工程量计算结果是整个预算的基础。在市政道路、桥梁及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往往在图纸中已有明确标示。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计算方法和数量,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需要预算人员校核后方可使用。目前,利用图形算量软件来计算工程量,使预算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脱出来,工程量计算的准确率大大的提高。 (4)设备材料价格误差。在国内,同一种型号设备存在多家厂商生产竞争,价格混乱,报价不一,没有统一的规范市场,使得设备材料预算价格同结算相差较大。 (5)补充定额的编制是否合理正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材料及新的工艺不断涌现,导致预算定额缺项或需要编制补充定额,如缺少依据、缺少资料、缺少调查和方法,就有可能所补充的定额中的人、材、机单价是否合理,这也是影响工程造价的又一因素。 (6)编写预算说明。一部完整的预算文件编制完毕,应将编制的依据和在编制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预算中包含和不包含的内容,应用的材料信息及一些影响的造价的变更因素,都应加以说明,补充完善,真实的反映和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结束语 在建筑装饰预算编制时,必须熟悉设计施工图纸、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的计算工程量、合理的套用定额、了解施工工艺、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工、现行材料市场价格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及取费标准,提高预算业务素质,做到万无一失。 建筑装饰论文:浅谈建筑装饰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 【摘 要】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反映建筑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它是建筑企业全部工作的经济效果的集中体现,是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一项综合指标。所以对于项目成本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原则和方法我们有以下的观点。 【关键词】项目成本 控制原则 控制方法 一、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的概述 建筑装饰施工项目项目成本是指建筑装饰施工项目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是施工项目在施工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具体包括所消耗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周转材料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台班费或租赁费,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项目经理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 1.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的分类 (1)按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分类,可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三大类。 (2)按生产费用与工程量的关系分类,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大类。 (3)按工程项目的成本属性分类,可分为生产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及不可预见成本四大类。 2.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的构成 (1)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它直接费等。 (2)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各个项目经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施工经费支出。 二、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概念 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先制定的成本目标,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己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从理论上说,成本控制是一种经济行为的控制,是成本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一种行为。 2.成本控制的程序 (1)事前成本控制 事前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发生之前,预先对影响工程成本的因素进行规划,对未来的成本水平进行推测,并对未来的成本控制行动作出选择和安排。事前成本控制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等环节。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应把成本计划中有关经济指标和费用计划,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班组或人。事前成本控制是进行积极的成本控制的基础,是成本管理事先能动性的表现。 (2)事中成本控制 事中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制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计划,运用一定的方法,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各种消耗,使实际发生成本低于预定目标且尽可能的低。成本的事中控制主要包括对各项工作按预定计划实施成本控制,对实际发生成本进行监测、收集、反馈、分析、诊断,并调整下一环节成本控制措施。事中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阶段。 (3)事后成本控制 事后成本控制是在项目成本发生之后对项目成本进行的核算、分析和考核,其不改变已经形成的项目成本,但对事前、事中的成本控制起到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企业总结成本管理的经验教训,建立企业定额,指导以后同类项目的成本控制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3.成本控制的原则 (1)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节约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的支出,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节约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基本原则。但节约并不是控制成本的唯一途径,实践证明,搞好变更签证和索赔工作,可以有效地增加成本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做到节流与开源并重,以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即全员参与成本控制、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成本要素的全面控制。 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增强全员成本意识,实现全员参与,并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使成本与每一个职工密切联系起来,每人都担一份责任,也享受一份利益,使职工自觉地增产节约,挖潜降耗,参与各自责任成本核算。严格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却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以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为控制对象,成本控制工作应随着项目施工准备、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的进展而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而影响施工项目成本的因素众多,如内部管理中出现的材料超耗、工期延误、施工方案不合理、施工组织不合理等都会影响工程成本,同时,系统外部有关因素如通货膨胀、交通条件、设计文件变更等也会影响项目成本,此次,必须针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实施动态控制。 (4)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对比目标检查、纠偏。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4.成本控制的方法 随着成本管理的推广与应用,成本控制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的成本控制方法有: (1)成本分析表法 成本分析表法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财务方法之一。成本分析表包括成本日报、周报、月报表、分析表和成本预测报告等。它要求准确、及时、简单明了,可按需要每日、每周、每月填制一次。 (2)时间、进度、费用法 项目的施工过程包括施工开始阶段、全面施工阶段、收尾阶段三个时间段,每个阶段费用支出的特点各不相同,单位时间耗用费用和单位时间完成的工程量同时间呈线性关系。把单位时间费用支出用累计数表示,其与时间的关系就形成一条拉长的s形曲线, (3)成本控制图法 本方法是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中的质量控制图法的基本原理,用于施工过程中对成本的日常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成本的偏差有:实际偏差、计划偏差和目标偏差,为: 实际偏差=实际成本-预算成本; 计划偏差=预算成本-计划成本; 目标偏差=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4)成本计划评审法 网络计划技术是建立在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故称为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网络计划方法主要用于进度控制,即使在进行网络计划优化时,也只是用于寻找最少的赶工成本。事实上,在日常成本控制中结合网络计划进行成本费用控制,能充分发挥网络计划法的优点,从网络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每一项工序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比情况,也能清楚地看出控制进度、控制成本的方向。 三、结语 建筑装饰行业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逐渐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我们研究建筑装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目的就是使人们树立建筑装饰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并规范成本控制行为、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思想,帮助建筑装饰企业完善成本管理机制,为其开展科学、规范、有效控制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建筑装饰论文:浅谈建筑装饰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 【摘要】本文在解析建筑装饰企业成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实例对企业成本变动进行了分析,从而相应地提出了企业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成本控制措施。 装饰工程企业成本管理是建筑装饰行业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也是装饰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和重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日趋成熟,企业间的竞争将逐渐由产品质量竞争过渡到价格竞争,只有稳健地控制建筑装饰工程成本,才能打开利润空间,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重视建筑装饰企业成本分析与控制,对于促进装饰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成本及企业成本分析的概念 企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和经营商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包括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商品进价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生产经营成本。 企业成本分析是指企业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成本分析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成本分析,企业才能够正确评价其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果,揭示企业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进行成本分析时,既要看成本降低额,又要看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率是相对数,便于进行比较,看出降低成本的水平。 单位工程成本分析就是对其每一成本项目进行具体分析,便于详细了解工程成本降低的具体情况。主要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和施工管理费用进行分析,根据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较,了解每个项目成本的降低或超支情况,每个项目的分析必须透彻,找出本质性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二、举例分析装饰企业工程成本的变动情况 施工工程的成本项目包括:直接工程费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专业工程分包费;措施费即组织措施费、技术措施费、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管理费等。下面是某装饰分公司2007年1-7月份累计工程成本的发生情况: 从上述成本表可以看出,人工费降低率为15.15%,材料费降低率为22.14%,说明公司在这两方面成本计划和控制得比较实际,而施工机械使用费、临时设施费、现场管理费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差距均很大,说明企业在成本计划和控制过程中存在着计费口径不一致、成本核算不准确等现象。 一项工程费用的组成,主要是材料费、人工费和现场管理费三大主项。其中,材料费主要指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材、辅助材料和零配件及半成品材料,它大约占整个工程费用的50%-70%。人工费是指直接从事工程施工的生产工人开支的各项费用,它一般占整个工程费用的15%左右。现场管理费是指施工项目管理部为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是装饰工程的间接费用,不直接形成装饰工程的实体,也不归属于某一项工程,只能间接地分摊到各项工程的费用中,一般为直接费用的5%-10%。从上述工程成本表可以得出,人工费306986.16元,占整个工程费的17.5%,符合上述标准范围;材料费为1193111.70元,占整个工程成本的68.2%,也在标准范围内;而现场管理费为183412.73元,占直接工程费1509390.1元的12.2%,略微高一点。 三、建筑装饰企业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笔者认为,加强工程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应主要控制三项来源。 (一)建立材料采购链,确保利润最大化 装饰工程涉及的材料类型繁多,其材料价格占整个工程造价的50%以上,装饰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关系到装饰工程的造价和效果,并牵制着企业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因此,建立材料采购供应链,确保利润最大化尤为重要。首先要严格执行采购计划,控制材料价格和质量,要相对集中所耗主材,使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在双赢的基础上形成装饰材料供应链,最大限度地节约供应成本;其次,要加强材料消耗总额和劳动定额的管理,完善材料出入库的点验制度及限额领料制度;再次,要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二)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实现成本最低化 首先,企业要从实际出发,编制最佳的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定期对职员进行培训;加强流程化团队建设,在管理上不断总结、改进,以实现全面成本控制。其次,要严格考察和慎重选择劳务队伍,严格执行劳务合同,建立公司合同标准工时定额和材料损耗定额,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防止窝工,提高劳动效率;防止预算外用工,实行“工完场清”制度,建立部门业绩考评制度,实行有奖有罚。 (三)加强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实现费用合理化 对项目工程业务招待费和差旅费实行指标控制,费用包干,一枝笔审批。要严肃认真地审查其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力求使管理费用达到标准的范围。在机械费方面,健全车辆、设备使用保管维修制度,提高利用率,严格控制维修费用支出,实现全面成本控制。 (四)引入市场调查与信息反馈机制,实现成本管理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在现代成本管理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本的信息反馈水平。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也必须适应这一客观要求,重视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尽可能地吸收和借鉴中外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总之,装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建筑装饰论文:浅析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 产学研合作 教育实践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企业发展,都要求校企双方寻求合作。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其与当地装饰行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实践途径及取得的效果,并提出思考。 高职教育应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办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下,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践“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把握校企合作的关键——建设紧密型基地,通过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的辐射以及“五位”的“一体化”运作,凸显了“高职”与“特色”两大要素,促进了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围绕“五位一体”办学特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与金华市建筑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途径。 一、合作基础 校企合作的基点在于校企双方找到恰当的利益点,只有双赢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同时建筑装饰行业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学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1.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寻求行业企业提供支持 职业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成果的侧重有所不同,职业教学强调产品开发、作品创作、产业创新;传统教学更强调的是论文、学说、著作。即传统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往往把论文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成果;而职业教育,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强调产品开发与创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培养承袭历史文脉,搏击时代潮流,关注产业创新,善于市场开拓,培养能够实施现代经济品牌战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另外,建筑装饰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校内基地难以应对。而校外基地能够提供全景的、实真的实训条件,可以有效弥补校内基地的资金投入、更新等不足。 2.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学校专业提供人力支撑 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的区域特色经济。这种经济特色迫切需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地方高校强力的人才与科技实力支撑。从金华当地建筑装饰装修企业情况来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外地进驻金华市的分公司,如浙江九鼎、广州星艺等。这些装饰公司相对实力较强,设计施工队伍齐全,在金华本地装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二类是金华市本地企业,如百姓、百家居、广华等,这些可以说是金华市区的装饰公司里面的明星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三类是小型公司,数量多,但设计施工力量相对薄弱,业务不够稳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属于上述的第二类企业,集装饰设计、施工、材料销售于一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公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急需专业人才支撑,热切希望与学校合作。 二、合作途径 1.联合成立研发中心,促进产研合作 金华市装饰装饰设计研发中心是由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金华市百家居装饰有限公司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联合成立的一家建筑装饰设计研究机构。主要面向金华地区高端建筑装饰设计市场,引领当地装饰设计时尚,提升金华装饰行业设计水平,为地方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学院委派专业骨干教师负责运作,并负责基地学生实训管理。另外,中心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技术服务。研发中心为师生参与技术服务、校企产研合作搭建了平台。 2.以实际工程为教学载体,以赛促学 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学院专业教师同基地技术骨干多次协商,决定增加室内设计平面布置、效果图制作两个专题实训,强化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图纸表现能力。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演练,每天安排教师对学生练习进行讲评,每周进行设计竞赛,评选出最佳方案,由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以赛促学,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邀请基地、协会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开设水电专业知识讲座、法律法规讲座及金华装饰行业规定等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增进对金华本地装饰行业的了解。 3.采用工作室制,兼职教师参与指导 参照公司运作模式,将学生分成六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安排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及学院专业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负责本工作室学生的实训开展。每个工作室10名学生,保证充足的指导,增强实训效果。学生真枪实弹地进行实训,改变学校里“假题真做”的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工作室小组协作,以好带差,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实践效果 1.针对性开展实训,拓宽专业知识面,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 原有学校教学侧重方案设计、轻材料与施工。现在实训内容调整后,强化了原先相对薄弱的环节,拓展专业知识面。授课地点改变,学生有新鲜感,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公司的项目运作给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2.设计、材料、施工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更具实战性 学生在学校里把每次设计课题仅是当作作业来做,态度不够认真、积极,有些学生甚至是应付。而现在在实训基地,是在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实际工程项目内容,做好了便能够付诸于实施的设计,真正能够做到零距离实训。学生能够接触到承接业务、客户洽谈、现场量房、方案设计、与客户沟通、材料确定、合同签订及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由于学校内部条件限制,只能侧重于设计方案的训练,建筑装饰材料和施工等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在实训基地有设计中心、装饰材料展示中心,学生可直接参观装饰材料,并可向业务员了解材料知识。另外,基地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与管理。 3.增强学生对企业认可度,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装饰项目运作,了解企业文化,学生对企业有了认同感;表现优异的学生将留在公司就业,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得到了实惠,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四、实践反思 1.基地选择是关键 要实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寻找合适的校外基地是关键。金华市百家居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集设计、施工、材料于一体,且与金华市装饰装修协会合署办公,同时设立了中装协培训中心浙中培训站。这些优势集聚为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驻基地实训提供了必要条件。纵观金华市当地装饰公司,没有第二家可以具备如此条件。 2.校企互赢是前提 校企双方合作的前提是互赢。百家居之所以愿意同学院合作,重要的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到学院专业教师力量,在金华当地装饰设计市场暂没有优秀的设计师,而学院专业教师具备优势,可以为企业充实设计力量,并作为极佳的宣传优势。二是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企业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察培养,为补充企业设计队伍做好准备。学生培训考证能够为企业带来部分利润。而学院层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学生实训和技能提升搭接了舞台。校企双方真正意义上互动双赢。 3.长效机制是难题 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企业难以长期为学校提供优越的实践平台。加上专业教师教学任务重,也难以保证足够的时间到企业办公。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每届学生约100人,全部进入校外基地实训,难以保证有效指导和实际工程项目的参与,学习动力会随时间推移慢慢减淡。另外,学生每天从学校到企业上下班交通和中餐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有些抱怨。我们建议,学院配备必要的实训教学经费,用于学生交通等补助。另外,可考虑选择部分学生进入基地实训,这样可有效保证实训指导效果。 建筑装饰论文:试论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构建及实施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 技能考核 构建 实施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国家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五)构建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并实施。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教学方式,如:绘画训练、装饰技能设计、工程项目设计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工程室内效果图设计、施工图制作及装饰工程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建筑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装饰工程监理从业资格证等。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装饰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三大构成实训、装饰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等)和综合技能设计实训。同时在建筑装饰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均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境,边学边做,现场模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实训教师集中教学及个别指导相结合,经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办学目标。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装饰行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我们的技能考核实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教学设置构建及实施建筑装饰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建设人才,从而在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竞争潮流中准确和科学定位,形成和突出专业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健康和谐的发展。 建筑装饰论文:浅谈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论文关键词:工程概预算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装饰工程概预算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它的研究内容既有生产力方面的课题,也有生产关系方面的课题;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际问题;既有技术问题,也有方针政策问题。作为室内设计、装饰工程、环境艺术的主干专业课和建筑工程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真正掌握装饰工程造价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包括装饰工程分项列项,分项工程量计算,依据工程量套用定额,编制装饰工程预算书等内容,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同学来说应具备对一般公寓与别墅装饰工程进行装饰工程预算的能力。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均开设有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也有很多相应教材出版,但是优秀的专业教材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编著”而成,只能用作参考,还达不到教材的标准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装饰预算课程与建筑装饰专业有所不同,工程预算主要受室内设计方案影响,与装饰材料、装饰构造、施工工艺、市场价格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装饰材料层出不穷与施工工艺更新较快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对预算的影响就会很大,按照建筑装饰工程预算的方法计算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相符合的情况,因此室内设计专业开设装饰工程预算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 一、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环艺专业归属于艺术类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了解较少,在没有参加工程实践的情况下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提高学习兴趣。 1.2 授课内容繁杂,课时有限。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总学时一般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全部授课内容,还要使学生具有独立编制建筑装饰工程造价文件的能力,具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没有安排上机实验课时的情况下,工程计价软件的学习只能是课堂上教师做示范,课后学生自主练习,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1.3 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需求。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的特点是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以往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充分反映新规范、新标准并突出其专业性、区域性。 1.4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应用能力弱。环艺专业学生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认真,只满足于听瞳课堂所教内容,没有主动掌握装饰工程计价技能的动力和需求。很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无法独立完成完整的装饰工程造价文件。 二、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针对环艺专业学生不了解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授课初期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为此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应用现状,展示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们抓住机会,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运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岗位培训和资格培训,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第一次课程的专业介绍和铺垫工作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调整授课内容,转变教学方法。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一直是以定额计价方式为主要授课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处于定额计价模式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轨阶段,为了密切联系实际,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内容转变为以2008年的计价规范为主,兼顾定额计价方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最新的国家标准和现行的地区计价方法,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为突破授课内容多、学时有限的瓶颈,主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授课内容,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集中理论讲述、案例描述、课堂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这一前提下,留好课后作业,让学生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进行本章节剩余内容的自学,结合作业练习,主动掌握全部内容。教师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作业的抽查,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对于掌握比较好的内容进行鼓励表扬,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3 优选教材,适时补充最新内容。除了及时调整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实际的变化及时补充最新造价政策,复印最新的有代表性的地区价目表作为补充教材发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比较及时的解决教材过时、滞后的现象。 2.4 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掌握计价软件。由于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需要掌握的概念多,计算规则多,授课内容讲的过细、过繁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工程量计算规则多数都比较好理解,再结合教材案例,学生只要课后认真练习,都能够学会,所以课堂上只抓住重点难点部分着重讲解,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注重连续性,每次作业均是由一个单项工程分解出来的分部工程,多次作业内容完成后,会组成一份完整的装饰工程清单计价文件,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基本掌握了系统全面的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程序。这种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法也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更新造价知识,适应工程造价信息量大,内容调整变化快的特点。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一名既能搞设计会画图,又能懂预算会管理的装饰行业一专多能型人才,这也正是目前装饰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材。 目前,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造价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是工程造价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因此,在学生学习期间,应同时培养其应用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造价计算的技能。主要方法是教师为学生选择一种比较常用的计价软件,协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计价软件的学习版本,通过课上教学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基本掌握如何正确操作软件,要求最终应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造价文件作为作业上交,达到培养学生掌握计价软件的目的。 三、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对传统定额计价模式深刻的改革,总的来说要在“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专业方向、教学目标、时间分配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学为所用,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建筑装饰论文:浅谈建筑装饰装修市场现状及工程管理 论文自二十世纪八十代以来,我国的现代建筑装饰业兴起,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建筑装饰项目施工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却一直十分薄弱。首先介绍了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的涵义,接着指出了建筑装饰工程在施工管理、装饰材料和成本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管理措施 建筑装饰是指敷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表面的装饰层,它起着保护建筑构件,美化建筑工程,增加使用功能,改善使用环境的基本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装饰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建筑装饰的浓厚兴趣,使得建筑装饰独树一帜,不断地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特殊性。随着大量新颖别致、高标准建筑工程的出现,人们越发重视研究建筑装饰工艺,努力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施工技术,使建筑装饰更加美观和富有个性。因而,如何进行有效的建筑装饰管理,使建筑装饰符合其相关标准的规定,按照业主和设计的要求,使质量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个越来越受行内外人士关注的问题。 1 施工项目管理的涵义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 2 我国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的问题 1 施工管理薄弱 现代建筑装饰业大部分派生于建筑业大门类,小部分从轻工行业中分化出来。行业管理主要参照于土建项目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行业适用的管理模式,加之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行业的管理水平一直不高。其次因为年限的原因,施工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加之工程短平快的特点,容易诱发企业的急功近利。在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不够扎实。最后,虽然建筑装饰企业一般都推行项目法施工,但在这方面的规范性和管理力度有限,项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2.2 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混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装饰材料品种、规格、品牌日益繁多、价格千差万别,质量参差不齐,如花岗岩、大理石市场上有每平方米几十元、上百元,甚至还有千元以上的,其材质如何呢有天然的、人造的、也有假冒的、伪造的,是一般材料管理人员难以识别的。又如,有些饰面板,品牌、产地完全相同,而市场价格每平方米却相差十几元。这为一些不法施工单位提供了可乘之机,某些施工单位往往竭力强调特殊要求,采用高价材料,实际施工时使用的却是假冒或劣质的同类材料,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在某些材料品种的规格和厚度上做文章,钢筋直径不规范,钢管、铸铁管、铝合金变得薄不胜薄,造成了建设资金大量流失,降低了工程质量。 3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完善 建筑装饰企业中大多数是年轻的企业,其中78%为民营企业,其经营规模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它们起家靠的是胆子,发家靠的是点子,企业的迅速膨胀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投机,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常常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部门。 3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 装饰工程主要的一面,就是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并且经常有许多新材料应用的问题。材料一般占装饰工程总造价的50%左右,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因此,怎样选择材料是装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选择建筑装饰材料,首先是要符合室内设计要求;其次要注意品牌,生产厂商和供应商的诚信度、产品出厂时间和有效期、国家或地方的材料质检证明、环保检测证明或防菌防疫(易于清洗的要求)、交易信誉、售后服务等,以防止假冒伪劣;同时要加强材料进场时的验收力度。材料进场验收是材料质量控制的最关键环节。材料进场后,承包商应在自检合格后填写材料进场报验单,履行报验手续,监理工程师应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监理在进场材料验收时,必须高度重视批量材料与封存样品的一致性,以维护封存样品的严肃,避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建筑装饰工程将会不断出现新变化、新问题,对此,我们应超前准备,创新管理,确保建筑装饰工程健康发展。 建筑装饰论文:关于建筑装饰装修市场现状及工程管理探讨 论文摘要:自二十世纪八十代以来,我国的现代建筑装饰业兴起,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建筑装饰项目施工管理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却一直十分薄弱。首先介绍了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的涵义,接着指出了建筑装饰工程在施工管理、装饰材料和成本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管理措施 建筑装饰是指敷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表面的装饰层,它起着保护建筑构件,美化建筑工程,增加使用功能,改善使用环境的基本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建筑工程的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装饰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建筑装饰的浓厚兴趣,使得建筑装饰独树一帜,不断地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特殊性。随着大量新颖别致、高标准建筑工程的出现,人们越发重视研究建筑装饰工艺,努力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施工技术,使建筑装饰更加美观和富有个性。因而,如何进行有效的建筑装饰管理,使建筑装饰符合其相关标准的规定,按照业主和设计的要求,使质量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是一个越来越受行内外人士关注的问题。 1 施工项目管理的涵义 施工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由于项目是一次性的,故项目管理需要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项目的目标,项目的目标界定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 2 我国建筑装饰工程管理的问题 2.1 施工管理薄弱 现代建筑装饰业大部分派生于建筑业大门类,小部分从轻工行业中分化出来。行业管理主要参照于土建项目的做法,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行业适用的管理模式,加之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行业的管理水平一直不高。其次因为年限的原因,施工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加之工程短平快的特点,容易诱发企业的急功近利。在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不够扎实。最后,虽然建筑装饰企业一般都推行项目法施工,但在这方面的规范性和管理力度有限,项目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2.2 建筑装饰材料市场混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装饰材料品种、规格、品牌日益繁多、价格千差万别,质量参差不齐,如花岗岩、大理石市场上有每平方米几十元、上百元,甚至还有千元以上的,其材质如何呢有天然的、人造的、也有假冒的、伪造的,是一般材料管理人员难以识别的。又如,有些饰面板,品牌、产地完全相同,而市场价格每平方米却相差十几元。这为一些不法施工单位提供了可乘之机,某些施工单位往往竭力强调特殊要求,采用高价材料,实际施工时使用的却是假冒或劣质的同类材料,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在某些材料品种的规格和厚度上做文章,钢筋直径不规范,钢管、铸铁管、铝合金变得薄不胜薄,造成了建设资金大量流失,降低了工程质量。 2.3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管理体制不完善 建筑装饰企业中大多数是年轻的企业,其中78%为民营企业,其经营规模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它们起家靠的是胆子,发家靠的是点子,企业的迅速膨胀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投机,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常常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或财务部门。 3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 装饰工程主要的一面,就是其所需的材料种类繁多,并且经常有许多新材料应用的问题。材料一般占装饰工程总造价的50%左右,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因此,怎样选择材料是装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选择建筑装饰材料,首先是要符合室内设计要求;其次要注意品牌,生产厂商和供应商的诚信度、产品出厂时间和有效期、国家或地方的材料质检证明、环保检测证明或防菌防疫(易于清洗的要求)、交易信誉、售后服务等,以防止假冒伪劣;同时要加强材料进场时的验收力度。材料进场验收是材料质量控制的最关键环节。材料进场后,承包商应在自检合格后填写材料进场报验单,履行报验手续,监理工程师应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监理在进场材料验收时,必须高度重视批量材料与封存样品的一致性,以维护封存样品的严肃,避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建筑装饰工程将会不断出现新变化、新问题,对此,我们应超前准备,创新管理,确保建筑装饰工程健康发展。 建筑装饰论文:谈东西方建筑装饰中的植物 论文关键词:建筑装饰 卷草纹比较 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由建筑装饰中的卷草纹谈起,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出的不同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东西方装饰文化。 建筑装饰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潜在的精神象征意义博大精深,我们从建筑装饰的形式中选取植物纹样——卷草纹作为切入点,以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的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 植物纹样在世界各国的建筑装饰中大量存在,其中卷草纹是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卷草纹的首次出现,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东西方的卷草纹装饰,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对于卷草纹究竟属于何种植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从形式和构成规律方面看它们非常相似,都以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无论东方的忍冬纹还是西方的莨苕纹,都以线条的生动构成有机纹样,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 一、古代中国和埃及的卷草纹饰 中国的卷草纹样出现于公元300年前后,在宫殿、庙宇等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中国卷草纹最初称为忍冬草纹样,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多少带有宗教的含义。任何宗教性质的符号,只要具有艺术的潜能,都能随着时间而成为主要的或纯粹装饰性的母题。当一个母题因为与宗教意义有关而被频繁地在各种领域中特别是建筑上运用时,就会产生定式。忍冬纹以及与之同源的莲花纹样一起,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发展,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石雕、壁画等装饰中。南北朝时期的装饰艺术具有极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灭亡后,三国鼎立,数年战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渴望摆脱现实进入美好的精神境界,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各地开窟造像,敦煌莫高窟便始于此时。这种风格对卷草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具有自由、随意、唯美的特点。忍冬纹的特征为三瓣叶或四瓣叶图形,以富有变化的组织形式构成有节奏的图案,其中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同构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卷草纹不断变化,这种最初的宗教装饰符号,其原始的含义逐渐被淡化,到唐代演变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唐代建筑装饰风格华丽富贵,卷草纹样与葡萄、莲花、石榴、牡丹、宝相花以及祥禽瑞兽等纹样相融合,创造出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植物装饰形象,以其流畅舒展的风格用于建筑的石雕、木雕、藻井、门饰、壁画等方面。 古埃及人最先创造了纪念性建筑,他们用极其耐久的石头建造神庙和陵墓。古埃及艺术是最先把植物的形象加以改变,使之成为装饰形式的,有两种植物与埃及文化紧密相连,即莲花和纸莎草。古埃及的卷草纹样以莲花、棕榈、纸莎草为主题构成藤蔓,花和花蕾点缀在卷曲的茎叶之间,形成优美的曲线,这种纹饰被认为是卷草装饰的基础。莲花和纸莎草生长于尼罗河岸边,莲花象征美好,纸莎草可用于书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在埃及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常用于建筑柱头、柱身、壁画、门楣等装饰。埃及建筑装饰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东方文化中将宗教与政治结合起来的强有力代表,它们不仅仅是纯粹的装饰,更是为了表达民族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思想。 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卷草纹饰 富于韵律、节奏鲜明的植物卷草纹,在希腊建筑装饰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虽然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但在希腊人这里被赋予了形式美。古希腊罗马的卷草图案,多用于柱子的装饰。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岸、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五大部分,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古希腊文明及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的卷草纹主要以莨苕叶和葡萄纹为基础,组成弯曲的藤蔓,用于建筑装饰。莨苕最初是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低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方,“莨苕树”以其生命力特别旺盛,象征重生、复活而被崇拜和敬仰。古希腊罗马的神殿建筑多采用莨苕叶造型进行装饰,科林斯式柱头便以莨苕叶造型雕刻而成,象征神殿永存万世,如雅典利斯克拉底纪念碑的科林斯柱头装饰,以及厄瑞克忒翁神庙的柱饰、门楣、门框等建筑装饰,都是以莨苕叶为基础,以柔美流畅的卷草造型进行装饰。莨苕叶纹饰后来发展为罗马卷草纹,这种形象奇异、卷曲而充满生命力地向周围伸展的叶子,影响了阿拉伯藤蔓的形成(阿拉伯藤蔓演化为阿拉伯寺院的装饰花纹,具有生机盎然的气势和无限扩张的活力)。古希腊罗马建筑装饰中,葡萄卷草纹也很常见,以横向延伸的茎为基础,两侧安排葡萄和葡萄叶。葡萄卷草纹是由波斯传向西方的,因其象征丰收、多产和幸福而被人们所喜爱,在西方与莨苕卷草纹一样,逐渐成为主导型的植物装饰纹样,大量使用于建筑装饰。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建筑装饰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人类精神情感的某些共性,不同文化又产生种种奇妙的联系与融合。卷草纹作为不同文化形态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涵盖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及发展演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进行分析比较,能够使我们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心理等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建筑装饰文化。 建筑装饰论文:KTV建筑装饰中的声学设计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近几年,随着国民收入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娱乐性行业日渐繁荣,ktv歌城也逐渐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少则十几个包房;多则上百个包房的ktv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而不少歌城的投资者认为:豪华的装饰加上一流的音响设备,就一定能够马到功成!他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中间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建筑装饰的声学设计。要知道一套好的音响设备要发出美妙动人的音乐,必须要有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一个好的声场环境!这就是为什么不少的投资者买了一流的音响器材,又请了高级音响师调试,却还是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音响效果!而且都是到了装修完毕开始安装音响了,才发现室内声学环境存在严重的声场缺陷,这个时候再想修正改造的话,不但延误开业还要付出的很大的代价。因此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声场环境,进行专业、科学的装饰声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一、隔声处理 这是拥有一个良好声场环境的首要环节,但是却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由于ktv是夜间营业场所,所以除了要让包房与包房之间互不干扰、互不影响以外,和外界的声音隔断也非常重要,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的道理,在实际的施工当中却做的往往不够。 首先来看看与外界的隔声,这项工作主要是尽可能的不让室内声音传到外面。不少的ktv就是因为处理不好,造成在夜间营业的时候被投诉噪音扰民。室内声音传到外界按照环保部门的规定,一般不要高于平均值10-15db为好。实际施工当中主要需要处理墙壁、门窗和天花板这几个地方。厚砖墙和混凝土结构的外墙都有很好的隔音效果,但是现在有很多建筑为了美观,都是采用了玻璃的外墙,一般来说15mm厚度以上的玻璃还是有一定的隔音效果,不过ktv是属于大声压级的娱乐场所,特别是考虑到在夜间的时候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好还是在玻璃幕墙的内侧再增加一层砖墙,或者是轻钢龙骨填充一定量的防火吸音石棉的墙壁,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双层隔音效果。门窗是隔声的重要部位,有些时候往往因为一个关键地方的窗户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整体隔声的失败,所以门窗隔声时要注意:首先尽量不要让门窗产生缝隙,遇到经常开关的地方,可以考虑设置声音隔离通道。其次要尽可能的加大门窗结构和增加材料的厚度,有必要时候可以使用双层玻璃窗。再者如果需要更好的隔声效果,可以在门窗上悬挂厚重的窗帘。天花板的隔声也不容忽视,虽然现在很多建筑是混凝土结构,但是在ktv这种室内声压可以达到90db以上的娱乐场所来讲,对楼上的垂直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装修的时候适当的吊顶和在吊顶的空间中增加防火吸音棉作为隔音,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是ktv包房与包房之间的隔声,这项工作就是把房间之间在音响系统工作的时候互相间的影响降低为最小。虽然各种标准和规定对这项指标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却对音响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实际工程中主要需要处理的地方是墙壁、门。房间之间的隔断最好采用2/4砖结构的墙壁,或者使用现在有的一些新型防火隔音建筑材料作为隔墙,有些地方由于承受重量的问题,实在不能采用砖墙或者其他砌墙的,只能采用轻钢龙骨加石膏板的办法,那就再在石膏板的外面附加一层硬度比较高的水泥板,这种水泥板外观和石膏板相同,但是硬度要远远高于石膏板,也是很好的隔音材料。在隔墙的同时有几个细节一定要注意,不然就会造成隔音失败:1、隔墙到顶,也就是隔墙一定要隔到吊顶的上面,所有隔墙都应与楼板相连接不能有缝隙。有些施工队伍为了方便快捷,就只把隔墙做到了吊顶以下,这样表面上看来每个房间都是独立的,实际上每个房间在吊顶以上都是相通的,这样的话隔墙也就基本没有起到隔音的作用了;2、隔墙的密封性,由于建筑装饰的需要,房间之间有很多管道要相通相连,例如:消防管道、排风管道、电线管道,当隔墙到顶以后,这些管道就都要穿过隔墙,而建筑装饰方往往会忽略处理管道与隔墙穿越时留下的孔洞,这些隐藏在吊顶上面看不间的空隙,却很容易让一间包房的音乐清晰的传到另一间,因此而严重影响隔音的效果,所以这些空隙一定要经过密封处理。包房厅门的隔声也非常重要,这也是大量的房间相互声音干扰的主要来源,要特别注意门窗的制作质量和尽可能增加厅门的厚度以及减少门缝间隙。 二、房间的空间形状 这也是一个在建筑装饰过程当中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很多工程施工方在设计的时候,只是从歌城整体布局和整体装饰效果的角度出发,去分隔每一个房间,却没有考虑到房间的空间形状,对于创建一个良好的声场环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一套音响设备,在同样的面积、同样的装饰,但是形状不同的房间中,会重放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音响效果。错误的房间形状是产生大量驻波造成声音严重失真的重要原因,房间的比例以长方形比较容易处理,特别忌讳正方形和那些凹进、突出或圆弧形。房间的空间形状尺寸最好是按“黄金分割”法划分,即l(长):w(宽):h(高)=1.618:1:0.618,这种分割法是最完美的分割,同时也拥有了最佳的声频特性。例如:房间装修以后吊顶离地面净距离为3.00m,则该房间的最佳宽度为4.90m,最佳长度为7.90m。当然在实际的施工当中要完全根据“黄金分割”来处理每个房间确非易事,但是尽量使用一个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来分隔房间还是可行的,如果实在无法使用上述比例,也要注意避免特殊比例的房间形状,特别是房间的长、宽、高的比例不能构成整数比,即比例应该是一个无理数,才能使简正频率分布均匀,从而有效避免驻波的产生。例如长为9.0m,宽为6.0m,高为3.0m,这种房间形状的驻波产生极为严重,它会把音乐中的某些频率加强、削弱或变形,特别是中低频浑浊不清或生硬刺耳,音色重放效果非常恶劣。由于房间的不良空间形状造成的声场缺陷,在后期的音响安装调试中往往是无法补救的,对音响效果的严重影响也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在前期的建筑装饰中,要尽可能从满足声学效果的角度去考虑房间的空间形状设计。 建筑装饰论文: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内容摘要 :文章通过对浙江民居中建筑装饰的调查分析,论述了隐含在民居建筑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阐明了新型民居建筑应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关 键 词 :民居 建筑装饰 自然和谐 文化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浙江各大乡镇,看着一幢幢略带欧式风格的民居时,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兴之余,却感到一丝不足与担心。不足的是走在这样的乡镇不会使人感觉是在浙江的农村,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已不存在。担心的是当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农村的民居、农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国文化所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泊。农村因民居的现代化而毁灭文脉,毁灭地域特色。崇尚历史、自然的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民居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网密布,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几千年来一直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江南人凭借着灵山佳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发展了世代生活,营造出农耕、渔猎、商埠并存的村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江南水乡的意境,是多少人所梦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民居,也称民宅、住宅、家屋,是各类建筑中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品类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江南水乡古镇,像一本无言的古书,记录着历史与人们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韵味,吸引着成千上万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人们到此观光游览,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回味古镇的沧桑。 在浙江众多的古村民居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屋,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在风雨中见证着人类的发展。小屋的小窗、门槛,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号,极具传统文化价值。民居由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构成素静的色调。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给人以明快的感觉,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浙江民居的装饰艺术,无论是木雕、砖雕、石雕,还是壁画、彩画,都各具特色,匠心独运,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我国四大著名木雕中的东阳木雕和黄杨木雕都在浙江。东阳木雕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从梁架、檩条到斗拱、驼峰等大木构件,从门窗、栏杆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装修,随处可见构图饱满、层次丰富、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的精美华丽的雕刻。雕刻的内容有花卉、飞禽、走兽、人物、山水、植物及几何图案等。 以东阳卢宅为例,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细部装饰中,都体现了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绦环板上,有各种戏剧题材的雕刻,如“八仙过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内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牛腿上的多层雕刻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恍若神品。东阳木雕据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元年间的立体圆雕木俑,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残损的佛像。有记载称,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400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卢宅各种雕刻艺术品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300余种,木雕的彩绘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二者充分结合,使卢宅的木雕开始呈现出华丽、精致,更富艺术感染力。在宁海、宁波、诸暨、嵊州、兰溪、龙游、武义、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珍品。 砖雕、石雕以浙东一带、浙北杭嘉湖、宁波、诸暨、龙游等地民居比较突出,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艺术价值较高。龙游石佛乡三门源村叶氏住宅的砖雕门楼,以戏剧故事为题材,有“过江杀相”“白猿教刀”“渭水访贤”“三气周瑜”“刘备招亲”“义释黄忠”“雪里访普”等,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法娴熟,是金、衢地区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装饰外,室内装修也是构成建筑空间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工匠们都把建筑装修与建筑整体的处理结合起来。栅棂搭接轻巧爽朗、柱枋构造素洁简练,体现了民居内敛、宁静、明快的生活氛围。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室内装修多采用灵活、通透的结构构件,装饰也多表现在出挑、窗户、檐部等经常使用、或视线比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点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丰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广泛采用楼房悬挑结构,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农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体现出与北方民居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装饰造型的传统符号为:白墙、灰瓦和栗色的门窗装修。 浙江民居的白墙、灰瓦,以其简洁的外观和朴素的色调,将中国装饰元素、传统建筑风格观念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境,营造出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中国人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建筑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两种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表现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气质,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礼制,粉墙黛瓦是中国传统民居的色彩选择,白黛两色的单一和协调,恰到好处地抒写了江南淡静的诗情画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国人那种淡泊、宁静、悠闲的人生态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风格,引导人们以回归自然为本,以自我修养为悟,与自然进行着多层次的对话。 从人居环境的视角看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反映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在民居的选址、布局,住宅的设计和营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强调人与物的同构,从物质的层面到精神的层面把“外适内合”当成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最高境界。 浙江农村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文化极富特色的历史遗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在传统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代,给广大设计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国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构图”出发,要强调设计者的社会责任,提倡“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才会在面临社会的巨变和时代要求时不致困惑,才会在延续、创造、扬弃、发展中华民族新时期的农村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 建筑装饰论文:浅议皖南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风格 论文关键词:皖南; 建筑装饰;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皖南传统建筑装饰千变万化,实用兼艺术的构件处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风格。 置身于徽州古村落中,那里风光秀美,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它们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了幽雅的生活环境,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广场,建筑的大门,室内的厅堂等,这些人们的视线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点装饰。如款县棠越的7 座牌坊群,径县茂林的14 座牌坊群等,它们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态立于村口,形成独特的村口标志,同时也张扬着本村曾有的荣耀。另一些则利用门楼、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风貌来构筑村口空间。如径县桃花潭镇的万村,以“义门”门楼、彩虹桥和溪边古杨树,形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还未进村,以浓浓感受到家的气息,村的灵秀顿显无遗;而水东翟村的“踏歌岸阁”门楼屹立于桃花潭东岸,与古道石阶、大夫第和银杏古树相拥而成的空间则气势磅礴,异常突出。牌坊群、门楼这些具有装饰性的建筑物所营造的各种氛围的空间不单纯是为了界定村落的起始点,更重要的还是村落个性最好的反映。 逢时过节,祠堂前的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人们逗留的时间也最长。所以皖南的祠前广场常设有高大的旗杆石、万年台(古戏台)。人们在古树的浓荫下看戏聊天,形成一个较开阔的集会场所。万年台是广场的中心建筑,多用重檐翘角,相当耀眼醒目。舞台又是戏台的中心,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采用各式的藻井装饰,来突出演员的活动空间。如祁门珠林余庆堂的戏台,正中为弯隆式藻井,台面前檐斗拱、额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图案,装饰性极强。还有则在梁仿和檐拄撑拱上雕刻戏曲图文。 大门是出入的咽喉,它对宅第的规模、气势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论贫富,大门都是装饰的重点。皖南民居喜在门洞上方饰以立体的砖雕门罩。门罩雕饰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历史故事、地方风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仅美化了大门,而且表现了主人的情趣;同时,门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艺术品。还有一些地区喜用满饰有纹理的磨砖贴面来装饰门墙,以衬托门头所镶的反映不同门第的嵌方。这种简洁的装饰手法更突出了大门的雄丽、威严。作为集会的重要场所— 祠堂,它的大门是采用石鼓、阀阅、铺首和匾额来装饰。 皖南居民的厅堂,是接待亲朋好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作为居住空间序列的高潮,更是重点装饰的对象。用屏风、匾联和天棚界定了一个面对大门、天井的半开长敞空间,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风前八仙桌坐定的宾主目及的地方,如厅堂大门的墙背面和天井左右的侧墙,讲究的都用磨砖拼花贴面。如径县茂林的滋树堂其天井即采用有暗八仙纹理的花砖侧墙。稍次的也用砖墙粉白,再饰以墨线彩画。厅内的柱础、石墙裙和石踢脚通风口,都有表达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圆、五富捧寿、松鼠葡萄等表达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寻常人家喜用的装饰。而文人雅士则多用能表达自己情操、气节的图案,如琴棋书画、鱼樵耕读、梅兰竹菊等。每户带堂名的挂匾,更是主人的家风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厅堂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交通性质的街巷,辅助性质的廊厢,从属性质的边屋杂院,在装饰及加工上都大大减化至适用的程度。如街巷铺地的石材,只是中间推独轮车的一条,选用较大的条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铺地那样割拐拼缝;廊厢的石柱础也是最简单的复盆础或方形刻线础;厨房边屋的梁架,更见不到月梁和雀替,就是檐口撑拱,也是形式最简单的,绝对不会使用复杂精美的木雕;杂院围墙更不见装饰性的檐口砖雕或墨线彩画……正是由于这些辅助性装饰的简化,衬托出主体空间中重点装饰的细密与精致。如街巷平铺的卵石,与民居前有各种吉样图案的卵石铺地形成对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间的不同装饰,不仅加强了空间性质的区分,也在加工时省工省时,节约了开支,真正做到了装饰的有的放矢、恰倒好处。 人们的视线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传统建筑中空间的转换处。如径县桃花潭镇“踏歌岸阁”门楼,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连村内外空间的人口标志。它高大的体量形态在宽广的水面显得格外醒目,透过二层明间的雕格漏窗观桃潭风光,碧波烟云,如临仙境。每户厅堂和卧室厢房之间的天井横门,如今门头上还存有垂挂珠帘用的桃形吊钩或石雕的凤颈钩眼,这种今日看来装饰性极强的横门,过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户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进一步是闺中绣房,退一步是会客厅堂。不论是主体的屋顶、屋身和台基,还是地面局部的梁、柱、拎;抑或是檐口、门窗洞及墙的转角,都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如屋顶与屋身之间用雕刻精致的撑拱和柱间坐斗作过渡;屋身与台基地面则以石雕柱础和浮雕墙裙来连接;室内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饰以圈边。屋面檐口的瓦则做成云头和滴水状。不同材料之间的过渡所作的装饰处理,其细微考虑更是令人叹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础上的柱脚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线上,都挖了一个如意头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实际上每个柱脚底端垂直交叉的四个孔槽,是施工时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标记,同时也是防止柱脚受潮腐烂的通风孔。只是匠人们将其艺术化了而已。这种兼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装饰处理,很值得现在借鉴和学习。 在皖南古建筑群中,无论是牌坊、民居、祠堂还是亭台楼阁,被称为“徽州三绝”的石雕、砖雕、木雕精湛技艺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房屋明亮的地方,如门窗格扇、窗槛栏板,还有栏杆、门环铺首以及檐下挑梁和撑拱,自然成了精工细琢的对象。更何况这些部件都是人们日常天天要触及到的。因此在皖南传统建筑中各式图纹的门窗和栏杆格芯不胜枚举;裙板、栏板和挑梁、撑拱雕刻的花卉鸟虫、人物故事极其细腻生动。我所见的最撩人的当数西递西园中的一对名为“岁寒三友”的石雕漏窗,左为松石图右为竹梅图,寓含“咬定青山不放松,寒梅疏竹共风流”之意。又如黄山屯溪的程氏三宅内灵芝如意状井檐斜撑,用透、剔、掏、挖等手法雕成六朵层次跌落的灵芝卷瓣,使整个装饰物形成六面观看的花罩,同时又将卷瓣脉络清晰,完全立体化,是徽州宅第木雕装饰的典型代表。 皖南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形式和手法虽千变万化,但远远望去,村子被青山环抱,溪流环绕,马头墙高低错落,房舍疏密相间,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与自然山水交相互应,结合的完美和谐,真正充分体现了皖南传统建筑装饰以人为本的文化风格。 建筑装饰论文: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 1 概述 闽南乡土建筑中墙体的一种砌筑形式—“出砖入石”,该形式采用不同形状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其装饰美体论文联盟//现于石的表面与砖表面的质地对比[1]。“出砖入石”较好地结合闽南自然、气候因素。本文从“出砖入石”建筑特点入手,研究其装饰艺术形式,探讨该种建筑形式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为传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与装饰形式做贡献。 2 建筑特点 2.1 用材简单 “出砖入石”建筑所用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砖和灰土。石材的选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多是当地的花岗岩块,其质坚高强、抗风化、抗侵蚀,颜色以灰白色和淡黄色为主,少量为辉绿岩呈现暗青色。石块多数呈长方形,少量呈现梯形、圆形等。砖块一般呈现暗红色或红色,称为红砖,该种颜色是泉州民居较为普遍的建筑色彩,古代“出砖入石”的红砖尺寸大小不一,厚度不等。灰土是泥水浆与石灰的混合物,有的辅于蛎壳灰、红糖水,具有较高的塑性和粘聚力。 2.2 结构牢固 “出砖入石”墙体结构牢固,该墙体的砖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填充墙,而石则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剪力墙,加上中间的灰土,因此砌筑的墙体结实、结构牢固。墙体外侧没有涂抹任何浆材,在历经风雨侵蚀几百年后,表面仍然完好无损。“出砖入石”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在墙体中的剪应力遇到石块时,由于花岗岩石块较高的抗剪强度,故剪切面不会沿石块内部发生,故数百年前的“出砖入石”建筑不少迄今仍保留完好。 3 装饰艺术特点 “出砖入石”墙体具有自然简单、朴素美观与韵律协调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耐久性。 3.1 自然简单 “出砖入石”墙体的自然美,主要是指所用材料基本无统一规格,而是从自然中顺手拈来,没有经过人为统一大小尺寸。在砌筑过程中,石块长边方向无统一规则,但一般以水平向和竖直向为主,对于任意四边形或梯形的石块,一般下边长度大于上边,红砖则一般呈水平向砌筑,少数呈竖向砌筑。有的整面墙体全部采用“出砖入石”建筑形式,也有半面采用的,将“出砖入石”作为墙体基础。石块与红砖基本上任意组合,无规则性。 3.2 朴素美观 “出砖入石”墙体所用材料均为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墙体砌筑完毕后没有经过任何涂抹,更没有色彩斑斓与复杂的装饰。从色彩上看,直接裸露的是石块和砖块的颜色,多为灰白色和红色。旧时红砖表层存在深灰色或黑色斜纹,是红砖烧制过程中,砖坯之间没有压住的位置经松木烟熏而成,黑色为红砖添加了一丝自然美。红白相间,色彩简单,对比鲜明,即体现了一直朴素淡雅,又不失乏味单一,如图1所示。 3.3 韵律协调 整个墙体从装饰外观上看,线形平、斜、曲组合,石块上下层相错,砖块则厚薄不一;以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点、线、面形成宽窄变换的组合,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整体面积上的韵律[2]。石块与砖块本身的看面宽窄不同,而形状基本规整,排列大体整齐。“出砖入石”,石块稍凹,红砖稍凸,石块与红砖凹凸层次,具有立体空间感,错落有致,凹进去的是一直朴素内涵,凸出的是一种绚丽,有一种只可意会的闽南地域乡土文化特色的独特魅力。 4 继承创新 “出砖入石”在古代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典型代表有石狮巷中“五房”的墙壁、安海文化宫朱祠西侧墙壁、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等。现代建筑仍有不少采用“出砖入石”的建筑艺术形式,既继承了传统的主要特色,又有一定程度的革新,“出砖入石”典型的代表建筑物有: 实例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结合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技术,整体风格及室内的中庭、走道、回廊等空间借鉴吸收闽南建筑“出砖入石”墙体的做法,将其作为墙面装饰的主题,其施工是用红色碎砖瓦和现代毛石干挂相结合。砖石相间结合,石材位于砖块的周边,屋面、前墙面和外楼梯均采用这种形式,色泽上灰白与红色搭配,既不会因全部的灰白色而单调,也不会因全部的红色而过于绚丽。 实例二:嘉庚建筑 “嘉庚风格”建筑也对“出砖入石”进行了较好地结合与创新[3],以镶嵌迭砌的高超技艺,在柱头梁底、门楣窗套、墙面转角、外廊立柱上,用白色花岗岩与釉面红砖犬牙交错,拼饰图案,搭配色彩,既充分展示了构造的细节之美,又提升了建筑的整体美感。这些建筑方法分布在集美大学与厦门大学等建筑物中。 实例三:泉州中山路复古古厝 泉州市中山路上的一个复古古厝,较好地展现了“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采用长方形、圆形和任意多边形的石块砌筑,周边的砖块经过切割与石块形状完美结合,砌筑中使用了水泥砂浆代替里传统的灰土。红砖的表面刻意保留了古代红砖的“黑色斜纹”,增加了整体美感,如图2所示。 5 结 语 出砖入石是典型的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的绿色手法,废旧利用、变废为宝,符合现代生态观念,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这种方法在现代室内生态环境设计中十分值得学习和借鉴[4]。利用地震废墟建起的“出砖入石”墙体,因其具有用材简单、结构牢固,在装饰艺术上具有自然大方、朴素美观与韵律协调的特性,时至今日,传统与革新并存,并由从闽南传播到了金门和台湾地区,可以预言“出砖入石”将一直存在于民间,其形式也会逐渐演变,但仍脱离不了其本色。 建筑装饰论文:建筑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及去除设备研究现状 摘要 简述了挥发性有机物(voc)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国内外现有建筑物中的voc污染状况,综述了voc的散发机理及去除设备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散发机理,去除设备 1 挥发性有机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指环境监测中以氢焰离子检测器测出的非甲烷烃类物质的总称,其中包括含氧烃类、含卤烃类,广义场合包括甲烷、丙烷、氯烃、氟烃及醇、醚、酯、酮、醛等含氧烃、胺等含氮烃、二硫化碳等含硫烃。通常按沸点的范围把有机化合物分为极易挥发性有机物(vvoc),挥发性有机物(voc),半挥发性有机物 (svoc)和与颗粒物质或颗粒有机物有关的物质(pom)等4类。 有些有机化合物不能包括在以上的分类中。这是由于这些化合物(如甲醛和丙烯酸)因其反应性或对热的不稳定性不易从吸附剂上回收或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感官效应和超敏感效应,包括感官刺激,感觉干燥,刺激眼黏膜、鼻黏膜、呼吸道和皮肤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很容易通过血液到大脑,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人人产生头痛、乏力、昏昏欲睡和不舒服的感觉;醇、芳得烃和醛能刺激黏膜和上呼吸道;很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甲氯乙烯、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和甲醛等被证明是致癌物或可疑致癌物。 molhave依据室内voc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对其浓度进行了划分[1],该划分原则通常作为权威引用或作为指导,并在美国ashrae标准62-1989r中得到应用,他的划分原则见表1。 表1 voc浓度与人体反应 浓度范围/ug/m3 人体反应 200 舒适 200~3000 可能抱怨 3000~25000 抱怨 25000 有毒 2 现有建筑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情况 中国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健康学院1995年冬天对刚装修的两个居民房进行了两个半月的voc测量,发现这些房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甲醇、乙醇、戊烷、已烷、苯、庚烷、环已烷、甲苯、二甲苯、乙基苯[2]。其中最主要的有机物是甲醇,苯,甲苯和二甲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对一个办公室空气污染进行测量,发现办公室内主要有机物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和甲醛,浓度从0.1mg/m3到0.96 mg/m3。 美国环保局(epa)通过对16个建筑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有4个建筑中的voc浓度超过了0.4 mg/m3。欧洲对9个国家的56栋建筑进行了室内voc浓度的测量[3],发现有22栋建筑中voc浓度超过0.2 mg/m3。文献[4]指出日本住宅中的有机物浓度为0.19~0.643 mg/m3。文献[5]指出瑞典公寓中voc浓度为0.31 mg/m3,居民家庭中为0.47 mg/m3。文献[6]指出英国综合建筑中voc浓度为0.2 mg/m3。 从上述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室内voc污染状况是比较严重的。 3 不同建筑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的散发量测量 为了从污染源上控制voc的产生,国内外很多单位都对建筑装饰材料的voc散发情况进行了测量。文献[7]对中国生产的8种室内材料即酸漆、黑漆、地板清洁剂、地板蜡、空气清新剂、地毯背面粘接剂、墙约、墙纸粘接剂和彩色墙纸进行了测量,发现其散发的voc有3~30种。文献[8]指出了tvoc的最大传和其衰减度随着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流态物质如油漆、清漆和地板油的衰减度最大。epa做了实验来确认各种室内污染源的散发量,同时确认各种因素对散发量的影响[9],这些因素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变化及小室负荷。结果表明,空气换气次数对散发量尤其是湿材料的散发量有很大的影响。 文献[10]对37种典型的加拿大民用住宅所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发散的voc进行了测量,得出了这些材料的voc数据库。 目前世界上已有3个体积为55 m3 (5m×4m×2.75m)的实验室用于研究建筑装饰材料的voc产生量,它们分别是irc/nrc①,nrmrl/usepa②和csiro/austrlia③,这些实验室均用不锈钢制作,具有加热、通风、空气调节系统,能够控制室内各种参数。 为了使各实验室所测得的数据有可比性及可靠性,欧洲已经建立了对室内污染物测量方法、选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结果整理方法等统一的协定方案[11]。 4 建筑装饰材料voc散发标准的制定和材料的分类 目前我国国家质检总局已颁发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从2002年7月1日开始的散发量作了规定[12]。北欧国家根据普通材料最大的voc散发量为40,100和数百ug/(m2·h),将材料分为mec-a(低挥发性材料),mec-b(中挥发性材料)和mec-c(高挥发性材料)3类[13]。 美国epa现在做出了污染源分类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含有材料的voc散发量及毒性[14]。 5 挥发性有机物散机理的研究 挥发性有机物的散发率通常由以下两个过程决定[15]:①材料内部的扩散;②材料表面到周围空气的散发。材料内部的扩散是浓度梯度、温度梯度及密度梯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每种化合物都有自己的质扩散系数,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体积、温度及与被扩散的物质特性有关。表面散发由几种机理共同作用,包括蒸发和对流。对于表面散发而言,voc的散发率会受到空气中浓度、气流速度及温度的影响[16,17]。根据材料的不同,voc的产生率可能由上述一个或两个因素起决定作用。 根据散发机理的不同,室内建筑装饰材料的散发模型,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 6 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机理和去除设备的研究 目前人们主要集中研究活性炭和光触媒设备对voc的去除特性。吸附是由于吸附剂和吸附质分子间的作用力引起的,这些作用力分为两大类--物理作用力和化学作用力,它们分别引起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是可逆过程,只能暂阻挡污染而不能消除污染。而化学吸附是不可逆的过程,是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与吸附剂起化学反应而生成非挥发性的物质,这种机理可使得低沸点的物质如甲醛被吸附掉。活性炭是最常用的吸附剂,它对许多voc都是很有效的,但对甲醛作用很小。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活性炭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优于对非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如对苯的吸附优于对环已烷的吸附;对带有支键的烃类物质的吸附优于直键烃的吸附;对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化合物的吸附总是高于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化合物的吸附;空气湿度增大,则可降低吸附的负荷;吸附质浓度越高,则吸附量也越高;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吸附剂内表面积愈大,吸附量越高。浸了高锰酸钾的氧化铝(pia)对甲醛及低浓度的醛和有机酸有很高的去除效率。所以pia经常与活性炭联合起来使用以提高过滤器的效率。 目前美国市场上有3种化学过滤器,都是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18],第1种是v字型装有大颗粒的活性炭,第2种是折边型装有小颗粒的活性炭,第3种是折边型的活性炭编织物过滤器,效率为40%~80%,当风速为2.5m/s时阻力为约100pa。 光触媒设备是以n型半导体的能带理论为基础,n型半导体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禁带宽度(禁带能量)的光子(hv)后,进入激发状态,此时价带上的受激发电子路过禁带,进入导带。同时在价带上形成光致空穴。可以用作光催化剂的n型半导体种类繁多,有tio2,zno, fe2o3,cds和 wo3等。由于tio2的化学稳定性高、耐光腐蚀、难溶,并且具有较深的价带能级,可使一些吸热的化学反应在被光辐射的tio2表面得到实现和加速,加之tio2无毒、成本低,所以被广泛用作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剂。tio2的禁带宽度(eg)为3.2ev,当用波长小于387nm的光照射tio2时,由于光子的能量大于禁带的宽度,其价带上的电子被激发,跃过禁带进入导带,同时在价带上形成相应的空穴。光致空穴h+具有很强的捕获电子的能力,而导带上的光致电子e-又具有高的活性,在半导体表面形成了氧化还原体系。利用光致空穴h+和光致电子e-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相互反应产生的具有高浓度活性的氢氧游离基·oh,可氧化各种有机物质并使之矿化。如下所示: 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与其分子结构有关,分子结构不同其降解机理及途径也有差异。hashimoto等研究了脂肪族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机理,认为脂肪烃先于·oh生成醇,并进而氧化为醛和酸,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9]。文献[20]指出tio2光催化反应中,一些芳得族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过程往往伴随着多种中间产物的生成。目前,对于各类芳香族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机理研究还很不完备,初步研究认为其主要降解机理还是在·oh基的作用下,芳香环结构发生变化,并进一步开环,从而逐步被氧化,最终矿化为二氧化碳、水及小分子无机物。 对室内甲醛和甲苯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光催化氧化与其浓度有关,质量数在1×10-4以下的甲醛可完全被光催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在较高浓度时,则被氧化成为甲酸。高浓度的甲苯光催化降解时,由于生成的难分解的中间产物富集在tio2周围,阻碍了光催化反应的进行,去除效率非常低,但低浓度时tio2表面则没有中间产物生成。 文献[21]对非均相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光催化氧化技术室内空气中低浓度的voc有着良好的效果。光催化氧化设备可进行模块化设计,而且气体通过时压力降低可忽略不计,这样很容易加装到中央空调空调的系统中去。美国新泽西州的通用空气技术(uat)公司已开发生产了落地式及管道式光催化空气交净化与消毒设备[22]。 尽管许多厂家都在研制voc去除设备,但对于室内多种有机物污染并存的情况,如何描述这些设备的性能及如何用于实际工程中,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7 结语 7.1 国内外实测结果表明,目前许多建筑中存在voc污染。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建议有关部门应规范现有建筑装饰材料,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尽快建立建筑装饰材料voc数据库。 7.2 为了评估建筑装饰材料对室内带来的挥发性有机物,应考虑实际房间中多污染源的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房间污染模型来切实指导空调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 7.3 针对目前国内外空调房间存在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的问题,应该改变空调系统设计方法即从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这些污染的去除问题,并开发出用于去除各种污染包括牢固挥发性有机物的高效设备。
1引言 人工智能时代下,培养人类思考如何与机器协同解决问题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提出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机器学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从未如此像人类,人类也未如此依赖机器,人类与机器的协同合作成为必然[1]。学会形成通过与机器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协同合作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的关注点,培养计算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对国内外计算思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后发现,计算思维融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培养存在可行性。但国内对此研究存在较大的空白。因此探究国内计算思维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Weintrop等学者建立的计算思维框架进行修改完善,并运用完善后框架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进行内容分析,以期确认当前课标中是否包含计算思维成分,并发现其中包含计算思维的具体成分,从而探究计算思维与数学学科融合可行性。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2]。计算思维作为基本技能之一,如何培养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2011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和计算机教师协会(ISTE CSTA)针对K-12计算思维的教育对计算思维进行操作性定义[3]。该操作性定义有利于探究对计算思维进行培养的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思维的研究。随着对计算思维相关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计算参与”。“计算参与”作为对计算思维的新解读,在社会以及文化的维度上补充说明了计算思维的内涵[4]。2017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将计算思维列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5]。课标提出的计算思维有两个核心要点: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计算科学的思维。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计算思维是以抽象和自动化为核心要素,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优势所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2013年,Dede等人指出,计算思维与21世纪技能相关,但又区别于其他21世纪技能,应该在课程中融入这项能力[4]。这说明将计算思维融入学科课程培养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种可能路径。由于计算思维本身即是动态、普适的思维技能,是可以在不同场景与不同学科背景下进行不固定、不机械的应用[4]。其思维的本质为学科融合培养计算思维提供了可能性。陈国良提出,计算思维要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中,成为人类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6]。有学者就计算思维在其他学科的融合展开相关研究,Sengupta等人将计算思维与小学科学教育进行整合;Weintrop等人结合数学和科学学科总结了四个实践要素;Settle等人在跨课程计算思维教育项目中,在拉丁语、图形艺术、英语、历史课程融入计算思维的教学[4]。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研究对象 计算思维的思想是跨学科的,可以嵌入小学和中学的其他学科领域,如语言、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7]。但在国内,计算思维通常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而忽略其是能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培养的。由于研究时间的局限,本文选择数学学科作为研究的对象。课程标准描述了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年级阶段理应获得的成绩、展现的行为以及个人发展,其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8]。这使得对课标进行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针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定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课标进行研究,通过制定的类目表格进行评判分析,确定课程标准中计算思维的具体体现,从而达到探究计算思维在数学学科融合的可行性的研究目的。 3.3研究工具 本文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思维内容分析类目量表。该量表的设计主要参照Weintrop等人在数学、科学的学科背景中,进行相关研究后构建出来的计算思维框架。根据研究需要和学科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修改、完善。例如在数学学科中,编程工具选择、开发、调试的维度,在我国的数学学科中较少体现,因此删除。最终形成文中对计算思维维度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9]。 3.4研究实施 3.4.1抽样本文探究计算思维在非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的现状及可能性。由于时间因素的制约,选取数学学科作为具体的分析科目。课程标准作为规定学科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指导性文件,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教学的广泛性。将教育部制定的课标确定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来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涉及该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方面,内容复杂多样。结合研究课题,研究对课程标准进行单元抽样。抽取的单元样本包含: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三个单元,并对各单元内容进行编码。本文主要参考国外学者Weintrop等人对计算思维的解读,将计算思维划分为数据操作、建模仿真、计算问题的解决、系统性的思考四个基本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面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详细划分,例如:将数据操作维度划分为数据收集、数据创建、数据操作、数据可视化五个子维度。此外,在对课标进行抽样时,考虑到部分章节并未体现对教学的具体指导,将其排除在样本范围之外,只选取包含教学内容或具有教学指导性的三个章节,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并以此对其进行排序编码,设置为分析单元一、分析单元二、分析单元三。3.4.3评判本文的研究由两名评判者进行内容分析,其中一名研究者的专业为数学(师范类),另一名研究者的专业为教育技术学。两名评判人员先将内容进行科学拆分,并进行编码;结合预先设计类目表格、按照制定的分析单元的顺序,记录各个类目出现的频数并进行统计。在进行评判之前,两位评判者均对计算思维相关文献进行具体研读和整理,从而对计算思维形成具体科学的认识,尤其对学者Weintro等人的文献进行精读和学习,对其中计算思维下属维度的概念展开探究和讨论,为后续的评判工作奠定基础。评判员依据类目表格对课程标准分析单元进行评判。在开始评判工作后,两个评判员未就评判内容展开讨论,从而保证评判的科学性。例如在对课程标准当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这一描述中,评判员A认为其包含抽象元素,但评判员B认为其抽象的内涵不同于分析框架当中的抽象的内涵。诸如此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均不做讨论,按照实际情况由评判员记录进数据记录表中。 4数据分析与结果 在单元一的内容中,主要存在建模与仿真的模型评估、模型设计、模型建设。其中主要涉及课标所要求的数学建模的素养,学生在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涵盖了以上计算思维的要素。在单元二的内容中,计算思维的体现丰富,在数据操作维度中主要体现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元素。其中数据分析体现为依靠计算机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数据可视化则主要体现为利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像,呈现函数的变化特点。在建模与仿真维度,课标主要体现了概念理解、测试解决方案、模型评估、模型设计。其中概念理解强调学生利用模型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学习,例如通过误差模型了解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通过长方体认识空间点、直线、平面等;测试解决方案则聚焦于通过测试假设从而形成解决方案,课标中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后对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的过程中体现了该要素;模型评估强调对模型与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比对,建立二者的联系,本单元中阐述了大量将数学模型与生活现象建立对比联系的例子,例如将乐曲中的高潮与黄金分割相关联,将自由落体现象与二次曲线模型建立关联等;建立模型则主要体现为通过实例建立对应的是数学模型,例如就存款问题建立复利模型等。在计算问题解决维度下,解决方案准备强调学生需要在形成解决方案前对问题进行分解,本单元主要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对问题的分解体现;解决问题评估考量的是结合效率等其他因素对解决方案进行选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函数表示的不同方法中存在评估的过程;抽象指的是对重要内容前景化,无关内容背景化的能力,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问题本质正体现该要素。在系统思考中,系统调查强调系统观念的形成,课标指明学生在学习数列时,不仅要有对项的认识,也要形成对数列的认识等内容均体现该要素;关系的理解强调对系统内要素的联系产生思考和认识,课标中学生在对一元二次方程学习中,还应理解根的存在性、实根个数、零点、实根的关系等;沟通聚焦运用合理方式表达对系统的认识,课标中的利用列表、图像、通项公式表达对数列的认识正体现该点;系统管理所强调的系统的边界观与学生在学习集合时对集合并集、交集、集合本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单元三的内容中,建模与仿真的模型设计主要涉及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不同问题构造相应的统计模型,模型建设强调学生在原有模型中扩建新模型的能力,这与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已有命题的基础上拓展新命题存在相关。计算问题的解决维度下,解决方案准备体现为在数学建模初步对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抽象则多呈现为要求学生在情境中提炼出教学概念和规则。研究表明,在数学课标中含有计算思维的相关成分,具体占比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关于建模与仿真维度的体现最明显,建模与仿真主要与数学建模存在较强的关联,例如其中的模型建设、模型设计、解决方案的测试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结果步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模型评估所强调的建立模型与生活现象的联系在课标中的体现最广泛。其强调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模型与现实生活的现象产生思考联系,例如与自由落体现象、音乐的高潮低估现象相关联。概念理解维度有利于学生利用模型促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学生利用长方体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在系统性的思考维度上,学生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点形成的系统观、对例如集合中元素关系形成的对要素的理解,一一映射了计算思维下关于系统的相关要素。在计算问题的解决上,抽象与数学抽象产生了紧密的关联,数学抽象作为学科素养之一,贯穿于数学的教学中;而数学学科需要的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映射出了计算思维中解决方案的准备。最后,在数据操作上,数学学科体现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数据收集、创建、操作上并未体现。这是因为计算思维中的数据收集、创建、操作都强调了对计算机或其他机器的运用,这与数学学科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数据操作等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时,设计两位评判人员就内容展开分析。为检测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类目判断的一致性,在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基础上,进行信度分析。其中平均相互同意度0.8;内容分析的信度为0.89。 5研究讨论与启示 研究发现,数学课程标准含有丰富的计算思维元素。在数学课标中含有计算思维不同维度的相关元素,数据操作上以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元素得到充分体现;建模仿真中对模型的评估是计算思维体现在课标中最多的元素,学生需要将模型与生活的现象建立联系,从而培养其对模型的敏锐程度,为此后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此外,数学学科聚焦的数学建模能力,与模型设计、建设产生了紧密关联。计算思维所包含的系统性思考的能力,蕴含在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中。计算问题的解决也在数学学科的课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的抽象元素与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抽象紧密相关。此外,研究表明,数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建模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蕴含的计算思维元素中,建模仿真元素最高,达到25.37%。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将数学的相关模型同生活中的现象建立联系,与计算思维的模型评估形成对应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模型的敏感度。同时,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建模”聚焦于培养学生从生活的实际情境中发现、分析问题,建立、求解、验证模型的能力,与计算思维所要求的从问题中经过分析处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一致。因此数学学科对计算思维中建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数学学科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抽象要素在课程标准中多以数学抽象进行体现。数学抽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发现数学抽象多以三种途径进行:(1)从实物的具体背景中,概括抽象出实物的一般结构、特征。(2)从综合的情境中,分离并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概念、数学命题。(3)从具体的实物或综合的情境中,抽离形成图形原型或几何图形。可以发现,三种不同的途径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从复杂的情况中,对各个要素进行处理,提取核心要素,并形成相关的结果。这与Weintrop等人提出的计算抽象(将想法的重要方面前景化,而将不太重要的特性背景化)是一致的。但数学学科弱化了对数据的相关操作。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数据处理上,数学学科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上。数据可视化在课程标准中多体现为利用相关计算工具,绘制函数图像。其中包含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计算工具绘制相关函数的图像,还包含希望教师能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向学生演示方程中参数变化对方程所表示曲线的影响。并没有充分挖掘机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优势,在关于数据的收集创建、操作甚至没有体现。综上所述,在课标中存在丰富的计算思维要素,因此理论上,在数学学科中对计算思维进行融合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6结语 研究表明,在数学学科中对计算思维进行融合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计算思维融合培养的有效性还需要在实践层面对其进行分析验证,为在教育一线开展计算思维的培养作出贡献。一方面可以鼓励学者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一线教师就如何在学科中融合培养计算思维,展开尝试性的教学实践,助力计算思维的培养。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计算思维在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培养的可能性,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仅仅以数学学科为例,进行相关的内容分析研究。本研究仅以数学学科为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欠缺相关普适性特征。未来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其他合适的分析工具对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验证计算思维是否在学数学课具有学科融合从而进行培养的可能性。除了探究计算思维通过学科融合进行培养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探究学科融合培养计算思维的相关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趋势。 作者:黄贤玲 杨宁 曹琦婷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
1引言 人工智能时代下,培养人类思考如何与机器协同解决问题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提出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近几年,随着大数据、机器学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机器从未如此像人类,人类也未如此依赖机器,人类与机器的协同合作成为必然[1]。学会形成通过与机器的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协同合作的必要条件。这也正是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的关注点,培养计算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智能时代。对国内外计算思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后发现,计算思维融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培养存在可行性。但国内对此研究存在较大的空白。因此探究国内计算思维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Weintrop等学者建立的计算思维框架进行修改完善,并运用完善后框架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标”)进行内容分析,以期确认当前课标中是否包含计算思维成分,并发现其中包含计算思维的具体成分,从而探究计算思维与数学学科融合可行性。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2]。计算思维作为基本技能之一,如何培养应当受到关注和重视。2011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和计算机教师协会(ISTE CSTA)针对K-12计算思维的教育对计算思维进行操作性定义[3]。该操作性定义有利于探究对计算思维进行培养的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思维的研究。随着对计算思维相关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计算参与”。“计算参与”作为对计算思维的新解读,在社会以及文化的维度上补充说明了计算思维的内涵[4]。2017年,《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将计算思维列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5]。课标提出的计算思维有两个核心要点: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计算科学的思维。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计算思维是以抽象和自动化为核心要素,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优势所形成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2013年,Dede等人指出,计算思维与21世纪技能相关,但又区别于其他21世纪技能,应该在课程中融入这项能力[4]。这说明将计算思维融入学科课程培养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种可能路径。由于计算思维本身即是动态、普适的思维技能,是可以在不同场景与不同学科背景下进行不固定、不机械的应用[4]。其思维的本质为学科融合培养计算思维提供了可能性。陈国良提出,计算思维要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中,成为人类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6]。有学者就计算思维在其他学科的融合展开相关研究,Sengupta等人将计算思维与小学科学教育进行整合;Weintrop等人结合数学和科学学科总结了四个实践要素;Settle等人在跨课程计算思维教育项目中,在拉丁语、图形艺术、英语、历史课程融入计算思维的教学[4]。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研究对象 计算思维的思想是跨学科的,可以嵌入小学和中学的其他学科领域,如语言、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7]。但在国内,计算思维通常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而忽略其是能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培养的。由于研究时间的局限,本文选择数学学科作为研究的对象。课程标准描述了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年级阶段理应获得的成绩、展现的行为以及个人发展,其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8]。这使得对课标进行分析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针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定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课标进行研究,通过制定的类目表格进行评判分析,确定课程标准中计算思维的具体体现,从而达到探究计算思维在数学学科融合的可行性的研究目的。 3.3研究工具 本文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思维内容分析类目量表。该量表的设计主要参照Weintrop等人在数学、科学的学科背景中,进行相关研究后构建出来的计算思维框架。根据研究需要和学科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修改、完善。例如在数学学科中,编程工具选择、开发、调试的维度,在我国的数学学科中较少体现,因此删除。最终形成文中对计算思维维度进行分析的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9]。 3.4研究实施 3.4.1抽样本文探究计算思维在非信息技术学科融合的现状及可能性。由于时间因素的制约,选取数学学科作为具体的分析科目。课程标准作为规定学科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指导性文件,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科教学的广泛性。将教育部制定的课标确定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来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由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涉及该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多方面,内容复杂多样。结合研究课题,研究对课程标准进行单元抽样。抽取的单元样本包含: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三个单元,并对各单元内容进行编码。本文主要参考国外学者Weintrop等人对计算思维的解读,将计算思维划分为数据操作、建模仿真、计算问题的解决、系统性的思考四个基本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面对具体的内容进行详细划分,例如:将数据操作维度划分为数据收集、数据创建、数据操作、数据可视化五个子维度。此外,在对课标进行抽样时,考虑到部分章节并未体现对教学的具体指导,将其排除在样本范围之外,只选取包含教学内容或具有教学指导性的三个章节,分别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并以此对其进行排序编码,设置为分析单元一、分析单元二、分析单元三。3.4.3评判本文的研究由两名评判者进行内容分析,其中一名研究者的专业为数学(师范类),另一名研究者的专业为教育技术学。两名评判人员先将内容进行科学拆分,并进行编码;结合预先设计类目表格、按照制定的分析单元的顺序,记录各个类目出现的频数并进行统计。在进行评判之前,两位评判者均对计算思维相关文献进行具体研读和整理,从而对计算思维形成具体科学的认识,尤其对学者Weintro等人的文献进行精读和学习,对其中计算思维下属维度的概念展开探究和讨论,为后续的评判工作奠定基础。评判员依据类目表格对课程标准分析单元进行评判。在开始评判工作后,两个评判员未就评判内容展开讨论,从而保证评判的科学性。例如在对课程标准当中“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的过程”这一描述中,评判员A认为其包含抽象元素,但评判员B认为其抽象的内涵不同于分析框架当中的抽象的内涵。诸如此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均不做讨论,按照实际情况由评判员记录进数据记录表中。 4数据分析与结果 在单元一的内容中,主要存在建模与仿真的模型评估、模型设计、模型建设。其中主要涉及课标所要求的数学建模的素养,学生在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涵盖了以上计算思维的要素。在单元二的内容中,计算思维的体现丰富,在数据操作维度中主要体现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元素。其中数据分析体现为依靠计算机完成对数据的处理分析;数据可视化则主要体现为利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像,呈现函数的变化特点。在建模与仿真维度,课标主要体现了概念理解、测试解决方案、模型评估、模型设计。其中概念理解强调学生利用模型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学习,例如通过误差模型了解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通过长方体认识空间点、直线、平面等;测试解决方案则聚焦于通过测试假设从而形成解决方案,课标中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后对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的过程中体现了该要素;模型评估强调对模型与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比对,建立二者的联系,本单元中阐述了大量将数学模型与生活现象建立对比联系的例子,例如将乐曲中的高潮与黄金分割相关联,将自由落体现象与二次曲线模型建立关联等;建立模型则主要体现为通过实例建立对应的是数学模型,例如就存款问题建立复利模型等。在计算问题解决维度下,解决方案准备强调学生需要在形成解决方案前对问题进行分解,本单元主要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对问题的分解体现;解决问题评估考量的是结合效率等其他因素对解决方案进行选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函数表示的不同方法中存在评估的过程;抽象指的是对重要内容前景化,无关内容背景化的能力,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问题本质正体现该要素。在系统思考中,系统调查强调系统观念的形成,课标指明学生在学习数列时,不仅要有对项的认识,也要形成对数列的认识等内容均体现该要素;关系的理解强调对系统内要素的联系产生思考和认识,课标中学生在对一元二次方程学习中,还应理解根的存在性、实根个数、零点、实根的关系等;沟通聚焦运用合理方式表达对系统的认识,课标中的利用列表、图像、通项公式表达对数列的认识正体现该点;系统管理所强调的系统的边界观与学生在学习集合时对集合并集、交集、集合本身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单元三的内容中,建模与仿真的模型设计主要涉及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不同问题构造相应的统计模型,模型建设强调学生在原有模型中扩建新模型的能力,这与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已有命题的基础上拓展新命题存在相关。计算问题的解决维度下,解决方案准备体现为在数学建模初步对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抽象则多呈现为要求学生在情境中提炼出教学概念和规则。研究表明,在数学课标中含有计算思维的相关成分,具体占比情况如图2所示。其中,关于建模与仿真维度的体现最明显,建模与仿真主要与数学建模存在较强的关联,例如其中的模型建设、模型设计、解决方案的测试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建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结果步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此外,模型评估所强调的建立模型与生活现象的联系在课标中的体现最广泛。其强调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模型与现实生活的现象产生思考联系,例如与自由落体现象、音乐的高潮低估现象相关联。概念理解维度有利于学生利用模型促进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学生利用长方体模型有利于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中的点、线、面。在系统性的思考维度上,学生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点形成的系统观、对例如集合中元素关系形成的对要素的理解,一一映射了计算思维下关于系统的相关要素。在计算问题的解决上,抽象与数学抽象产生了紧密的关联,数学抽象作为学科素养之一,贯穿于数学的教学中;而数学学科需要的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映射出了计算思维中解决方案的准备。最后,在数据操作上,数学学科体现了数据分析以及数据的可视化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数据收集、创建、操作上并未体现。这是因为计算思维中的数据收集、创建、操作都强调了对计算机或其他机器的运用,这与数学学科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数据操作等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由于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时,设计两位评判人员就内容展开分析。为检测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类目判断的一致性,在对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基础上,进行信度分析。其中平均相互同意度0.8;内容分析的信度为0.89。 5研究讨论与启示 研究发现,数学课程标准含有丰富的计算思维元素。在数学课标中含有计算思维不同维度的相关元素,数据操作上以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元素得到充分体现;建模仿真中对模型的评估是计算思维体现在课标中最多的元素,学生需要将模型与生活的现象建立联系,从而培养其对模型的敏锐程度,为此后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此外,数学学科聚焦的数学建模能力,与模型设计、建设产生了紧密关联。计算思维所包含的系统性思考的能力,蕴含在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学习中。计算问题的解决也在数学学科的课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的抽象元素与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抽象紧密相关。此外,研究表明,数学学科有利于培养建模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蕴含的计算思维元素中,建模仿真元素最高,达到25.37%。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将数学的相关模型同生活中的现象建立联系,与计算思维的模型评估形成对应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模型的敏感度。同时,作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建模”聚焦于培养学生从生活的实际情境中发现、分析问题,建立、求解、验证模型的能力,与计算思维所要求的从问题中经过分析处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一致。因此数学学科对计算思维中建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无限的可能。与此同时,数学学科为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抽象要素在课程标准中多以数学抽象进行体现。数学抽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分析总结,可以发现数学抽象多以三种途径进行:(1)从实物的具体背景中,概括抽象出实物的一般结构、特征。(2)从综合的情境中,分离并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概念、数学命题。(3)从具体的实物或综合的情境中,抽离形成图形原型或几何图形。可以发现,三种不同的途径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从复杂的情况中,对各个要素进行处理,提取核心要素,并形成相关的结果。这与Weintrop等人提出的计算抽象(将想法的重要方面前景化,而将不太重要的特性背景化)是一致的。但数学学科弱化了对数据的相关操作。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的数据处理上,数学学科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上。数据可视化在课程标准中多体现为利用相关计算工具,绘制函数图像。其中包含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计算工具绘制相关函数的图像,还包含希望教师能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向学生演示方程中参数变化对方程所表示曲线的影响。并没有充分挖掘机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优势,在关于数据的收集创建、操作甚至没有体现。综上所述,在课标中存在丰富的计算思维要素,因此理论上,在数学学科中对计算思维进行融合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6结语 研究表明,在数学学科中对计算思维进行融合培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计算思维融合培养的有效性还需要在实践层面对其进行分析验证,为在教育一线开展计算思维的培养作出贡献。一方面可以鼓励学者进行相关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一线教师就如何在学科中融合培养计算思维,展开尝试性的教学实践,助力计算思维的培养。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计算思维在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培养的可能性,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仅仅以数学学科为例,进行相关的内容分析研究。本研究仅以数学学科为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欠缺相关普适性特征。未来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其他合适的分析工具对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验证计算思维是否在学数学课具有学科融合从而进行培养的可能性。除了探究计算思维通过学科融合进行培养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探究学科融合培养计算思维的相关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趋势。 作者:黄贤玲 杨宁 曹琦婷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形式探索 计算机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非常低,即使你的网络系统存在密码,经过有些病毒的侵入,也很容易使得资料隐私泄密。这些秘密文件在传入过程中,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在此过程中,不一定就会在哪个中介节点,信息就被盗取了或者是被篡改。来自网络的威胁,都是潜在的,无孔不入,不一定在哪个环节就被侵入了,入侵者在侵入后会有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破坏,使其缺乏原有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有的会伪装成合法的用户再对网络进行恶意入侵,破坏软件的正常执行。 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上的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缺乏严格的管理规定,使得计算机以及网络的重要信息被非法侵入。关于计算机的一些重要的权限都掌握在个人的手里,这样就缺乏了安全的保障,缺乏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措施。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保障要建立在完善的计算机安全防护系统之下,具体措施如下: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应对策要使得计算机的信息得到安全的保障,就要采用安全性能高的系统,并对数据加密,加密技术要完善。可以通过隐藏、水印数字等手段将比较重要的文件与资料隐藏到一般的文件中,然后再通过信息的传递,这样可以提高信息的保密性。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是很必要的,在主机上安装杀毒软件,能对定期的病毒入侵进行扫描检测,及时地补漏洞,主动地杀死病毒,这也对文件、资料等其他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东西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时就可以直接处理。使用电脑时,要使用安全的路由器,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密码算法的路由器,可以采用密码算法和加解密专用芯片的路由器。 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对策要想完善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提出技术性的安全问题防范措施。具体来说,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对策,首先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规范,为信息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又能密切配合。对于管理难度较大的项目,建议实行多人共管的制度,由多个人员负责同一个安全问题的管理,注意保存重要的文件、定期检查存储于计算机中的重要资料,对不明的邮件和信息不随意打开和回复等等。对于较容易管理的项目,可以指派一个员工单独负责,该员工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注意与其他管理者的协作。计算机信息安全分为系统安全、资料安全和软件安全等,对于每一个信息安全领域,要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对于玩忽职守,造成信息丢失或被盗的员工予以批评或相应惩戒,以督促其他管理者认真履行职责。 结语 本文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两方面,探讨了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保障模式。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信息安全问题的产生根源以及表现形式,对症下药,寻求信息安全的保护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保护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从我做起,切实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信息安全。 作者:曹震中单位: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探析 一、我国信息化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继续进行、对国际信息安全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关于信息安全的法律建设环境日益完善等因素,我国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进展是迅速的。但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相关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 1、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各个企业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特别是“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后,各级政府已陆续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许多网站没有防火墙设备、安全审计系统、入侵监测系统等防护设备,整个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安全隐患。美国互联网安全公司赛门铁克公司2007年发表的报告称,在网络黑客攻击的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 2、对引进的国外设备和软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单位和部门直接引进国外的信息设备,并不对其进行必要的监测和改造,从而给他人入侵系统或监听信息等非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3、我国基础信息产业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我国信息网络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基本上来自国外,这使我国的网络安全性能大大减弱,被认为是易窥视和易打击的“玻璃网”。由于缺乏自主技术,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和欺诈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 4、信息犯罪在我国有快速发展趋势。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5、在研究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与迅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 造成以上问题的相关因素在于:首先,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足,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及安全产品的开发生产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创新意识。其次,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警惕性不高。大多数计算机用户都曾被病毒感染过,并且病毒的重复感染率相当高。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不安全局面,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输出进行控制有关。 二、信息化的内涵、信息资源的性质及信息的安全问题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经过40多年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主题。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知识性、中介性、可转化性、可再生性和无限应用性。由于其特殊性质造成信息资源存在可能被篡改、伪造、窃取以及截取等安全隐患,造成信息的丢失、泄密,甚至造成病毒的传播,从而导致信息系统的不安全性,给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成为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内容:真实性,保证信息的来源真实可靠;机密性,信息即使被截获也无法理解其内容;完整性,信息的内容不会被篡改或破坏;可用性,能够按照用户需要提供可用信息;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不可抵赖性,用户对其行为不能进行否认;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与传统的安全问题相比,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由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固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的脆弱性。由于因特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从网络架到协议以及操作系统等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匿名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保密的。这种先天的技术弱点导致网络易受攻击。 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易扩散性。信息安全问题会随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因特网的普及而迅速扩大。由于因特网的庞大系统,造成了病毒极易滋生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危害。 三是信息安全中的智能性、隐蔽性特点。传统的安全问题更多的是使用物理手段造成的破坏行为,而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常常表现为一种技术对抗,对信息的破坏、窃取等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而且这样的破坏甚至攻击也是“无形”的,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犯罪行为实施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受任何损失,甚至不留任何痕迹,给侦破和定罪带来困难。 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错误,比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比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等;信息战;网络协议自身缺陷,等等。 三、相关解决措施 针对我国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信息安全不但要靠先进的技术,还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教育。 1、加强全民信息安全教育,提高警惕性。从小做起,从己做起,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防护设备,保证个人的信息安全,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系统的信息安全。 2、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大信息产业投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信息安全产品,减小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 3、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安全支撑环境。完善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信息安全法、数字签名法、电子信息犯罪法、电子信息出版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电子信息个人隐私法、电子信息进出境法等,加大对网络犯罪和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严厉的惩处。 4、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为了在高技术环境下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应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5、加强国际防范,创造良好的安全外部环境。由于网络与生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分散性等特征,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要保证信息安全,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和转化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国际法律规范,防范来自世界各地的黑客入侵,加强信息网络安全。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网络及信息资源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信息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国家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同时也涉及国家的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因此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保证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势在必行。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院校计算机信息安全交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应用,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大趋势,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军队的各个领域,部队的信息化程度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军队是一个特殊的武装集团,军事秘密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军队的信息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保密措施,否则该系统不仅无用、甚至还有害。院校作为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确保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目前,军队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面临以下威胁: 1、计算机病毒。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其危害越来越大。目前的特点是:流行广泛、种类繁多、潜伏期长、破坏力大,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了长期与现实的威胁。 2、黑客入侵。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秘密信息或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这是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敌方攻击和计算机犯罪主要采取这一类手法。 3、信号截取。通过截收的手段,监听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电磁信号和声像外露信号来获取秘密信息。 4、介质失密。通过窃取信息存储介质(如涉密的软盘、硬盘、光盘、笔记本电脑等)来获取秘密信息。 5、系统漏洞。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等的安全漏洞,进行窃密与破坏活动。各类软件系统总是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有些是疏忽造成的,有些则是软件公司为了自便而设置的,这些漏洞或“后门”一般不为人知,但一旦洞开,后果将不堪设想。 6、非法访问。外部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进入安全保密措施不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内的信息进行修改、破坏和窃取。 7、人为因素。个别人员利用合法身份与国外的网络非法链接,造成失泄密。 8、遥控设备。敌方可以利用对方信息系统中某些设备里暗藏的遥控器材或芯片,刺探其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秘密信息,或扰乱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加强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的办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规定》对部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使相关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健康发展轨道。当前,院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上与《规定》的要求还存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针对可预见的威胁,及时完善保密设备设施、制定相应安全保密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与防范。 (一)加强保密教育,增强保密意识 目前,院校教员和干部的能力与素质都比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身边的保密工作,因此,时常出现一些无意或有意的失泄密事件。如,涉密软盘随处放置或管理不善,随意携带涉密笔记本电脑外出并丢失,侥幸地把涉密电脑连上互联网等违规行为造成的失泄密事件,表面看起来都属偶然事件,其实都是保密意识不强的后果。因此,应大力加强保密意识与安全常识的教育,牢固树立“保密就是保胜利、保密就是保发展”的思想。 (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建议在保密委员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因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涉及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软件与硬件技术,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工作与其它领域的保密工作相比,有其独特的技术性。开展相关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仅要有很强的保密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还要有过硬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技术能力。所以,应在保密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以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技术人才为主的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安全保密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组织所属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定期进行安全保密情况的检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保密的组织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完善安全设备设施的建设 信息技术在部队应用的越普及,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也就越突出。目前,大多数院校都建有校园网、现代化的教学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等,特别是有的院校还接通了互联网,安全保密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不少的单位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十分注重应用功能的建设,总是力求功能先进、传输快捷,而忽视了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有的甚至认为在这方面的大量投人不划算,因此没有同步或很少建立安全保密设施。这样,由于基础建设上的偏颇造成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先天漏洞,带来了安全保密的重大隐患。因此,院校应在大力进行信息系统功能建设的同时,加大安全保密设施的建设投入,越是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越要建立起坚实的安全防护墙。 (四)加强涉密信息、介质管理 计算机系统使用的介质有软盘、硬盘、磁带、磁鼓、光盘等,这些介质大量涉及秘密信息,成为窃密者和犯罪分子重点窥测的目标,同时它们具有易窃取、修改和破坏特点,且通过技术手段还可将其残留信息恢复出来。因此,加强介质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主要措施有:一是分类标记。按信息性质、密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和登记,并在介质内外作上标记,使之一目了然;二是分档管理。在分类标记基础上,按秘级和重要性分别存放于相应的金属保密容器内,使用与备份的介质应分存两地,以保证安全;三是信息加密。秘密信息应当加密,移动介质应按秘件要求保管;四是专用专管。采用专用介质和专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办法,使局外人无法随意使用相应的介质和计算机;五是维修报废。涉密存储介质出现故障后,不能随意送往地方单位或无安全保密措施的机构去修理,应尽可能地送往军内有安全保密防护的机构去修理。需报废的介质,应当立即销毁,防止有人采取高科技手段恢复其中的信息。 (五)完善制度 近年来,各级机关下发了许多关于安全保密的文件和规定,但各单位在落实的时候,往往有些偏差,容易出现漏洞。因此,各单位要按照上级有关法规性文件和要求,结合实际,抓好本单位安全保密管理的建章立志工作,要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保密的监督与检查,定期进行安全保密的宣传教育,做到不仅要建规章,还要传技艺、教方法,使制度和措施确实落到实处。 (六)加强技术防范建设 当前,主要的技术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一是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典型任务是潜伏、复制和破坏,防治的基本任务是发现、解剖和杀灭。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选用网络防病毒系统,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用户端只需做一次系统安装,以后由系统统一进行病毒的自动查杀。 二是鉴别或验证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中,鉴别技术主要是为了发现未授权用户非法地与合法用户越权地对信息的存取与访问。此外,近年来国外发展了一种秘密共享技术,即把秘密(加密钥)分成若干份,只有当规定数目的份额齐备时,整个秘密才能还原,少于规定数,秘密就无法还原。这种技术,含有鉴别和防止个人泄密或集体共谋泄密的功能。 三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技术,它由访问控制原则和访问机制构成。访问控制原则是一种政策性规定,它确定了每个用户的权力限制条件。 四是隐蔽信道消除技术。隐蔽信道又称隐性通道或泄露路径,因为某些信息可以由它不经意泄露出去。 五是数据库安全技术。数据库安全与计算机系统安全的要求、技术方法相近。制定正确的安全政策,贯彻"知所必需"的存取控制原则;应用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对数据库管理系统采取严密的安全保密措施,如,数据加密保护、身份鉴别、传输保密、防病毒传染、介质安全保护等,强调使用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加密软件需异地存放,以防数据库被攻击和摧毁;制定数据库应急计划,以防天灾、预谋窃密与破坏。 六是审计跟踪。审计跟踪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中一项重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访问模式、情况、特定进程以及系统的各项安全保护机制与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发现用户绕过系统的安全保护机制的企图;发现越权操作的行为;制止非法入侵并给予警告;记录入侵的全过程。 七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的安全保密比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密更为复杂,它是建立在各子系统安全的基础之上的,涉及了安全保密技术的所有领域。 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窃密也日渐猖獗。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我们真正警惕起来,牢固树立安全保密意识,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建设和安全保密管理,就一定能够防患于未然,保证党、国家和部队军事秘密的安全。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摘要】计算技术取得的进步带动了我国通信领域的发展,计算机为人们带来更多地便利,不过由于网络通信的复杂性特征,网络潜在风险时刻伴随着通信计算机,一些严重信息安全问题会感染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本文将简要叙述通信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解决对策 前言: 在科技时代的大背景下,通信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确保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弥补通信计算机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大关键即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对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同步改进。 一、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概念 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通俗来讲就是网络信息的防窃性,通过通信计算机基本运行手段可发现,通信计算机的信息传播是以电磁为基础,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交互传播、整理及分析储存的信息处理过程。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就是要防止黑客、病毒等恶意第三方对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一旦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就会遭受重大且不可估量的损失。[1]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保障通信计算机的的信息安全,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二、通信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问题 1、计算机使用者操作存在问题 一般情况下,通信计算机的运行工作由人工主导,所以在通信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加上计算机需要定时的维护管理,由于人员的疏于管理也会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信息安全问题。 2、黑客恶意攻击 网络黑客一直是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很多不法企业为了达到个人目而雇佣黑客大肆对其他企业进行攻击,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般黑客攻击电脑是通过对计算机或网络的程序攻击,毁坏电脑的主要程序,直接使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或者黑客利用网络,将监视软件移植到他人计算机当中,能够通过移植程序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会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危害了网络信息安全。[2] 3、电脑病毒传播 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普及之时就已经为大众熟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病毒程序,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存在的缺陷进行的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病毒通常不容易被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计算机病毒形式多种多样,计算机病毒一般能够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文件,使计算机重要的文件受损,而且当计算机病毒移植到计算机内部时,会使计算机的数据出现错误,进而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数据库,计算机病毒不仅能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还能够使计算机的系统崩溃,破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严重威胁了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和正常使用。 三、如何有效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3.1更新操作系统,修补系统漏洞 计算机系统是维持计算机运行的主要平台,将系统完善更新,能够有效预防外在威胁的恶意攻击,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处在不断更新中,但不代表更新后操作系统就是刀枪不入的,任何操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计算机开发者不断修补系统漏洞,以此应对新的威胁。 3.2重要文件域的保密措施 通信计算机随着网络的发展迈入“云”时代,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库的加密形式不能够按照传统标准进行加密,相关通信密码、服务器密码、访问权限都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密措施。在保护信息安全时可采用保密性较高的专业编码将重要信息进行保护,一般专业编码不容易被破解,具有高度的保密性。 3.3更新网络防火墙设置 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是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金山毒霸、360木马查杀等等,网络防火墙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少黑客的威胁。防火墙有识别功能,只有内部工作人员通过身份验证才可以使用相关功能,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一些木马查杀软件也能够及时隔离并清除电脑病毒,能够减少电脑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不过由于电脑病毒的形式是多样的,且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中,因此,网络病毒杀毒数据库也应该实时更新数据,提前做好准备,查缺补漏,及时应对新形式的电脑病毒威胁。 3.4加强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人为操作也决定着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如果操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不足,会造成操作失误,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几率增大。因此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加强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关企业也要加强对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结论: 总之,计算机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常伴物品,计算机信息安全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主要还是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创新计算机管理手段,重视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护,保障网络环境的纯净,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摘要】计算技术取得的进步带动了我国通信领域的发展,计算机为人们带来更多地便利,不过由于网络通信的复杂性特征,网络潜在风险时刻伴随着通信计算机,一些严重信息安全问题会感染计算机的正常使用,本文将简要叙述通信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解决对策 前言: 在科技时代的大背景下,通信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确保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弥补通信计算机现阶段存在的不足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大关键即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对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同步改进。 一、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概念 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通俗来讲就是网络信息的防窃性,通过通信计算机基本运行手段可发现,通信计算机的信息传播是以电磁为基础,是利用网络系统进行交互传播、整理及分析储存的信息处理过程。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就是要防止黑客、病毒等恶意第三方对信息的窃取和篡改,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个人,一旦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就会遭受重大且不可估量的损失。[1]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保障通信计算机的的信息安全,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 二、通信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问题 1、计算机使用者操作存在问题 一般情况下,通信计算机的运行工作由人工主导,所以在通信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加上计算机需要定时的维护管理,由于人员的疏于管理也会造成通信计算机出现信息安全问题。 2、黑客恶意攻击 网络黑客一直是威胁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因素,很多不法企业为了达到个人目而雇佣黑客大肆对其他企业进行攻击,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般黑客攻击电脑是通过对计算机或网络的程序攻击,毁坏电脑的主要程序,直接使计算机处于瘫痪状态。或者黑客利用网络,将监视软件移植到他人计算机当中,能够通过移植程序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会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危害了网络信息安全。[2] 3、电脑病毒传播 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普及之时就已经为大众熟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病毒程序,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存在的缺陷进行的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病毒通常不容易被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计算机病毒形式多种多样,计算机病毒一般能够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文件,使计算机重要的文件受损,而且当计算机病毒移植到计算机内部时,会使计算机的数据出现错误,进而破坏计算机的内部数据库,计算机病毒不仅能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还能够使计算机的系统崩溃,破坏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严重威胁了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和正常使用。 三、如何有效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3.1更新操作系统,修补系统漏洞 计算机系统是维持计算机运行的主要平台,将系统完善更新,能够有效预防外在威胁的恶意攻击,当前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处在不断更新中,但不代表更新后操作系统就是刀枪不入的,任何操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计算机开发者不断修补系统漏洞,以此应对新的威胁。 3.2重要文件域的保密措施 通信计算机随着网络的发展迈入“云”时代,计算机的信息数据库的加密形式不能够按照传统标准进行加密,相关通信密码、服务器密码、访问权限都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密措施。在保护信息安全时可采用保密性较高的专业编码将重要信息进行保护,一般专业编码不容易被破解,具有高度的保密性。 3.3更新网络防火墙设置 杀毒软件和网络防火墙是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金山毒霸、360木马查杀等等,网络防火墙的设置能够有效减少黑客的威胁。防火墙有识别功能,只有内部工作人员通过身份验证才可以使用相关功能,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一些木马查杀软件也能够及时隔离并清除电脑病毒,能够减少电脑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不过由于电脑病毒的形式是多样的,且处于不断更新换代中,因此,网络病毒杀毒数据库也应该实时更新数据,提前做好准备,查缺补漏,及时应对新形式的电脑病毒威胁。 3.4加强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培训 人为操作也决定着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如果操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不足,会造成操作失误,使计算机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的几率增大。因此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该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加强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关企业也要加强对通信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 结论: 总之,计算机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常伴物品,计算机信息安全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保障通信计算机的信息安全主要还是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创新计算机管理手段,重视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护,保障网络环境的纯净,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刘雪雪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保障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安全隐患,如信息泄露、病毒感染等。学校师生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源下载及办公学习上网等工作中,为了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进行防护。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安全防护 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工作及学习中也得到了应用,目前学校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其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网络环境下,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处理相关信息,且能够实现远距离的信息查询与传输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但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出现了越来越多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人们的信息安全。鉴于此,本文对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隐患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安全防护措施。 一安全隐患 (一)系统自身问题 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属于一种融合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通信方式,能够连接起来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拥有独立功能计算机以及终端设备用通信链路,并且还能够利用相应的网络软件,从而能够实现在通信的过程中网络资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统。但由于网络通信及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并未按照固有进行,从而便会导致多种类型的网络通信技术出现,最终便导致网络在实际运行中出现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以及隐蔽性等多个特点。而一些不法分子或者网络黑客能够应用这些特点而进行肆无忌惮攻击,在很大程度上危害到了计算机使用者。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采取信息与资源共享方式,从而能够确保其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与交流,正是由于这些特性的存在便极其容易遭受到不法分子或黑客入侵,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发生,最终影响师生日常学习与工作。 (二)软件漏洞 用户操作及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除了会遭受到网络黑客或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外,安全漏洞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所采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各种漏洞,一些新兴的计算机木马病毒会利用操作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不断地攻击,最终导致计算机系统的瘫痪。除此之外,软件也存在许多漏洞,而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不法分子或黑客通过软件或攻击代码对学校软件漏洞进行入侵,从而达到获取权限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非法的方式来获取主机资源,并隐藏其真实身份。 (三)网络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为计算机程序,换句话说正如传染病一样通过编程程序来破坏计算机网络,并且会在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不断地进行传播,具有非常广的传染范围及较快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只要是联网的计算机都可能会遭到病毒的入侵,因而仅仅只需要依靠用户的邮件接收与资料下载等行为,便能能够破坏整个网络系统。而在校园环境内,在上网的过程中,由于一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经常会在一些网站下载一些可能绑定了网络病毒的隐秘文件或者垃圾文件,从而便会导致这些病毒快速地传送到学校每个联网的计算机中。 二安全防护策略 (一)安全防护工作 学校在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安全防护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三点进行:第一、若计算机网络系统被不法分子或黑客攻击,就需要对其可能通过的途径或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详细地研究系统各个环节及在日常工作维护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在维护的过程中若发现计算机操作系统出现漏洞,就需要及时地对漏洞补丁进行更新,并且要确保病毒尚未对计算机系统入侵前就对病毒进行防御与拦截,尽可能地将病毒消灭或者截获在计算机的外围。第二、为了能够提高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一个垃圾文件的处理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提前消灭与分解掉垃圾文件。特别是对于学校师生档案信息管理中,更需要加强对此方面的防御,避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第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机制。目前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对于学校网络安全来说并不具有操作性。因而需要采取团队管理的方式来建立网络安全机制,团队成员包括领导小组与组员、管理及项目责任人等。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应按照同分结合的方式,集中进行管理,各个成员应该各司其职,责任到人。 (二)故障检测 网络管理人员在学校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后若确定问题主要在外设备上,就需要全面地对计算机端口是否连接正常进行检查,若发现端口出现松动则需要肚脐重新加固,若不是则问题主要体现在外设备上,因而需要对外设备进行替换。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排除电源故障,若计算机已经无法实现正常的开机启动操作,则大多原因为主机故障。在实际计算机网络运行中若出现内存异常以及显卡问题等,就需要对主机是否正常运行进行检查,并对主机所出现的故障原因、类型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三)防火墙 ①分级过滤型。此种类型的防火墙也可以被称之为包过滤路由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转发分组时于网络层检查分组中一些内容。此种类型的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原理是根据一定网络安全策略,以此来制定分组过滤规则。除此之外,在转发分组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则过滤检查其分组情况。在过滤检查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为协议状态以及IP地址等等,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分组过滤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同的规则也需要进行有序排列,并依次进行。此种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防护中的应用具有效率高且过滤速度快等多个优点。②型防火墙。由于不同的计算机用户对于网络服务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此类防火墙具有不同的隔离作用,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安全策略。此类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其服务在本质上属于程序,主要在防火墙的主机上进行运行。而对于此类防火墙的应用本身就属于计算机网络中的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隔离点,从而能够对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流通信息进行有效检查,且电路级网关在实际应用具有非常好的透明及灵活性。在实际应用中此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对客户端的修改进行工作,将TCP连接从可信任网络中继到非信任网络。采用应用型防火墙能够对内部网与外部网直接通信进行完全阻断,因而当内部网对外部网进行访问的过程中,其步骤应该是先对访分级过滤型防火墙进行访问,然后再直接访问外部网。 (四)提高技术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及防范学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就需要尽可能地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只有学校网络管理人员拥有良好专业技术与能力,才能够对自如地处理各种安全问题,从而有效地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并且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用户年龄呈现出的低龄化,就需要培养出大量的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以此来深入促进相关技术研究工作,提高学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但随着网络环境的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计算机信息安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采取先进的安全技术确保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 作者:李程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有效防护分析 摘要:当前个人计算机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和计算机的联系愈来愈紧密,与此同时,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也愈来愈凸显。有鉴于此,本文就对计算机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典型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列出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提出具体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安全;自我保护 1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信息安全,对于个人计算机来说,信息安全主要就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入侵、干扰等问题。然而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计算机被侵入、数据泄漏等信息安全的问题,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有:1.1系统的安全漏洞计算机信息安全出现问题主要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系统上出现安全漏洞,很多的安全软件不能完全的保证计算机是安全的,很多时候,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缺陷都有可能影响计算机的使用,但是这种情况又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及时消除可能的系统安全漏洞是至关重要的。 1.2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中病毒也是一项安全漏洞,目前病毒的种类有成千上万种,病毒一量入侵到计算机中,极易造成计算机的瘫痪,程序遭到破坏,数据丢失,甚至财产的损失,病毒的危害巨大。对于病毒的清理又是很麻烦的,通常防病毒软件主要针对的是已知的病毒及其特征进行防护,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棘手的病毒问题,例如病毒变种及新病毒的出现都会对现有的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例如今年以来爆发的勒索病毒。 1.3黑客的攻击 计算机除了有病毒进行入侵之外,最常见的就是黑客对计算机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也分为两种:主动型的和被动型的。无论是哪一种的攻击都会对计算机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危害。黑客通过自己的不法手段对个人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利用,对个人用户造成威胁。 1.4信息泄露信息泄露是指信息被泄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泄露的形式主要包括窃听、截收、信道攻击和人员疏忽等 个人信息上的泄露,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比如说盗取钱财等等,很多的黑客就通过对个人用户信息的窃取,来对用户进行诈骗,目前出现的这类案例数不胜数。 1.5非授权访问 对计算机没有经过个人使用权的操作访问都是非授权访问,最常见的就是蓄意攻击办公电脑、非法获取访问权限、窃取私密数据和文件、篡改网页内容等等。这样非授权的对个人用户计算机的访问属于违法的行为,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黑客在对个人用户的计算机进行这样非法的访问,为了自己的利益,做违法的事情。 1.6人的因素 计算机的使用依靠的主体就是个人本身,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用户的自身疏忽或者失误,造成信息的泄露,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也是很多的,所以信息的泄露和安全问题和个人本身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人的因素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2.1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层面的防护措施 在对个人计算机安全的防护上,可以从保证计算机的载体、传输和使用上的安全来采取有效措施。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严格把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保证整个计算机能够按照正常的方式进行使用,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1)首先,在个人计算机的安全防护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个人用户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意识。如果要对个人计算机的信息进行防护,那么必须提高个人对信息安全防范的意识,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中自觉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安全加固,才是防止出现安全问题最主要的任务,所以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先行。(2)其次,要强化对个人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强化计算机安全管理可采取建立多级安全层次、安全级别和分层管理、建立入网访问权限与控制、建立网络权限控制模块、分级计算机用户操作权限、建立信息加密制、设定网络服务器锁定控制、防火墙安装、登陆时间控制等措施、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3)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对自己的上网方式和上网网页进行的安全管理,不访问未进行过安全认证的网站等,还可以通过使用相关安全软件对上网行为进行管控和防护。(4)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学习最新的安全防护理论及技术,不断实践,在实战中锻炼应对安全攻击的能力,还不断提升自己安全方面的实际技能,防止出现信息的泄露问题等安全问题。 2.2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层面的防护措施 2.2.1个人计算机用户需要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1)要对自己所有私密的信息文件进行设置密码,这种密码最好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破解的,最主要的就是在设定密码之后,要不定时的对密码进行更改,这样才能防止密码出现泄漏。(2)如果自己或者公司比较私密的文件最好是不要放在计算机当中,虽然会有密码进行防护,但是如果密码被破解,还是会对文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泄漏。(3)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比如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及时升级和进行补漏洞等操作。(4)在浏览器的使用上,要保证浏览器的更新性,常常更换浏览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己的网上信息不被泄露。(5)必须对计算机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 2.2.2保证系统软件的可靠性 通过正版软件的安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对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比如关闭远程控制桌面、网络共享等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使用和操作。 2.2.3使用防火墙和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在计算机中使用防火墙,最常见的就是安装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防火墙,这项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信息的泄露,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方法。 3结束语 个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已经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够更好地方便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通过对上述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计算机安全问题可以经过仔细梳理找到了一些比较有用的解决方案,使得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保障安全。 作者:耿子健 夏东海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钢三中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 摘要:计算机技术在近十几年来可谓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网上购物、消费、娱乐都会附上自己的个人信息。但是就目前信息泄露事件多发,极大打击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信心。故此该文通过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研究,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计算机的诞生,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工作。但是在实现该目标的同时,人们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个人隐私信息随意泄露,所造成的人身攻击、经济损失等等一系列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引发安全问题正摆在人们面前。信息安全事关重大,需要我们加大对信息系统安全的投入和研发力度[1]。 1计算机信息安全现状 1)数据信息泄露 自从迈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泄露事件就层出不穷。在近年来更是有越加严重的趋势,网络信息泄露导致的网络诈骗,诈骗金额高达千亿。在最近几个月,我国警方就捣毁了多个网络诈骗窝点,抓获国内外网络诈骗人员数以百计。根据信息安全部门的调查,我国有超过七成的居民都有过网络信息泄露的经历,更多的人受到过骚扰短信与电话的轰炸,就连中央电台主持人撒贝宁也曾接到过诈骗电话,可见我国的信息安全情况。在当前,信息数据已经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其中蕴含着宝贵的资源。所以在暴利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窃取、篡改他人隐私信息数据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些信息的泄露或者说窃取的形式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例如企业员工盗窃、用户不注意保护个人隐私、网络黑客、木马病毒等等形式出现,造成当前这种现状。 2)存在大量虚假、不良信息 计算机网络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方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在网上信息,这样一来,不法分子利用这个平台大肆散播虚假不良信息,从而达到获利的目的。虽然目前我国的网络已经开始对这种情况进行监管,例如散布谣言转发500次以上,就要进行处罚等。但是监管还是存在盲区,所以不法分子钻其漏洞,利用高仿网站吸引他人进入,从而盗取用户信息。一般这些人都会利用木马以及其他病毒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有一些网站,将服务器设置在国外,在国内从事传播赌博、色情、暴力、恐怖的信息[2],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网络秩序,危害到用户的上网健康。 3)相关法律不完善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而我国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方面就要相对落后的多。不法分子总是会利用新技术钻法律的空子,故此在查获其不法行为后,执法部门难以对这些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有效的惩处。当前我国也针对这些网络危害建立的相应的法规,但是执行难度大,法规不完善,惩罚力度不足都是让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条件。因此,我国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法规,从而带给广大网民一个干净和谐的网络环境。 2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网络原因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最为严重。如网络病毒、恶意程序、黑客技术等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着网络环境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要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就必须对具有威胁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才能制作出具有普遍应用性与针对性的关键技术,从而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进行正常工作。下面就是威胁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内部硬件损坏造成的安全性风险。例如存储设备、主板、处理器等等硬件遭到外力或其他因素破坏,从而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不可抗力因素 不可抗力,其主要是指不能避免的外部力作用下的伤害。例如地震、海啸、战争、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的发生[3],从而导致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使得内部信息丢失。在我国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威胁较小,但还是要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3)软件 计算机信息系统想要正常工作,就必须安装一些软件。但是在安装软件时,可能会安装一些非法软件,也就是来源不明的软件,这些软件是不法分子专门制作,对用户数据执行复制、篡改、删除的作用。很多黑客都是在应用程序中植入一些程序,从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危害。 4)电磁波干扰 计算机就是磁与电的高级运用,通过电信号、电磁相互配合进行正常工作。但是计算机一旦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计算机就难以正常运行,数据的传输也会被影响,从而导致数据丢失或者被窃取。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止不明电磁波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5)数据因素 数据对信息系统造成的安全威胁主要是其在传输中,容易被截取或被恶意攻击。不法分子利用相关设备就可以对传输中的数据加以接收、解密,从而获取其中的资料。故此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相关技术,在计算机信息传输协议上需要多多加强。 6)人为因素 这方面主要是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不足造成的。不久前,京东被爆出大量用户信息泄露、快递人员私自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用于贩卖。这些事件层出不穷,完全是因为管理者没有责任心、道德感,从而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加强人员素质,签署保密协议,提高信息系统安全。 3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 为了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相关人员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也就是开发、利用安全技术,保护计算机的安全,使得黑客以及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不能随便接触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其安全。换句话说,这些人,不能以任何形式对计算机中的任何信息进行读取、盗窃、修改、删除。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才能有效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下面就简单讲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安全技术。 1)信息加密技术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信息加密技术有四个部分组成,其分别是加密设计、加密分析、密钥管理以及密码验证。其主要的运作方法是,将用户数据通过密钥进行加密处理,然后该信息将会以密文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内。如果用户要浏览该信息,就需要通过密钥对密文进行解锁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信息。在加密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为了更有效地保护信息系统内的数据,其加密的形式会有所不同,例如对称加密以及非对称加密,都是可以有效保护数据信息的方式。对称加密,是加密技术中较为简单的一种加密方法。它是利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采用的是DES算法加密。DES算法是通过56位的密钥对64块数据模板进行加密[4]。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只需要拥有密钥,就可以对加密的信息进行获取。这种方法简单,但是保密性低,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威胁信息系统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因此在利用此种加密方法时,用户必须加强安全意识与安全操作行为,从而保护信息的安全。非对称加密技术,其利用的是不同的密钥对用户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与解密。这种加密方式使得原始密钥无法解开加密信息,故此即使非用户得到密钥也不能获取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同时通过这种非对称加密的方式,用户还可以设置权限,将部分信息有选择性的公开,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与可利用性。这种加密方法其加密安全效果更高,现在的网络运营商大部分都在积极建设这种新型加密技术,但是由于其过于复杂,从而也会出现操作难,效率低等问题。 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有效防御手段。其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内部形成整体联合,从而建立起的强大安全防护程序。防火墙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访问权限的设置,从而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数据不会被未经授权的人获取。计算机的防火墙,将计算机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网络进行有效的选择性隔离。防火墙自动通过有权限的用户访问,阻挡非授权访问,最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这也是黑客攻击计算机地方最后一道防线,但是还是有技术高明的黑客可以找出防火墙的漏洞加以利用,这样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也就笼罩在黑客的阴影之中。当前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包过滤、、状态监视等技术手段,保证计算机安全。同时,其还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防火墙进行维护,从而提高防火墙的安全性。但是其中存在的漏洞依然是黑客们的方便之门。防火墙技术手段中,包过滤是对前来访问的数据包进行权限识别;技术是在终端设置关口,可以控制内外信息之间的交流,随时阻挡有害信息进入;状态监视技术,现在计算机内存下合法的数据包,在进行数据连接时,对来往数据进行检验,数据信息与合法数据包信息相似的予以通过,非合法数据包则阻拦在外。 3)VPN技术 VPN也叫虚拟网络专用网络,这种技术是通过特殊的加密方法下,对两个或以上的终端进行连接的网络。其不需要实体线路,只需要通过信息就可以相互联系。这种手段也提高了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当前被广泛用于路由器之中。其加密技术,可以有效保护计算机不被其他人进入,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4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应用上,应着重加强计算机的信息安全技术提升,从而才能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可以制订有效的计划,根据不同的安全威胁制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其次,还要制订应急预案,以防止突发事件的产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的破坏,从而引发的信息泄露风险;最后,分析风险等级。对所有威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进行等级评估,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策略的制定,这样可以有效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评估 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分析,对保护计算机有极大的作用。只有对风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最有效率的将风险进行预先控制。同时,由于风险等级不同,在处理风险问题时,所投入的资源也会达到最小化,从而节省维护成本。因为会威胁到信息系统安全的程序、病毒等都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从而能够采取的手段也有许多。因此需要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防止系统异常,减少其风险带来的灾害。 3)研发新型的信息安全技术 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经费与科研人员的努力诞生的,这也是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最有效的办法。其修复过去存在的漏洞,建立更安全的信息加密、传输方式,最有效的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这就需要培养出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引进更高素质的维护人员,从而才能提高新型技术的研发效率,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5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人们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其潜在的安全问题已经深深威胁到人们的根本利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人员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发展新型安全技术,从而保障用户的上网安全。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能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作者:惠征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提升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水平的研究 [摘要]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不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和提升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方面的技术,该文阐述了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访问技术,密码技术以及数据库安全和防火墙技术等方面,探讨了提升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水平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近几年来,医院的计算机网络数据被盗的案例时有发生,有些是由于医院的计算机系统被安装了监视的软件,而有些则是因为系统本身存在安全漏洞,导致黑客入侵,盗取患者的身份信息[1]。医院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运行在错综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要保证系统的绝对安全需要克服的因素较多,故而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运用安全技术来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安全。 1提升医院计算机信息安全水平的策略 1.1访问技术 在对计算机进行访问的时候,使用者可以在自身被允许的范围内登陆到服务器上,而后搜索并获得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者进行访问是否合法,需要对登录的用户名以及用户口令进行识别和验证,或者是对用户账号的缺省进行限制检查,只有验证和检查通了了才能够让用户对医院网络进行登录和访问。一般来说,用户的口令是决定能否入网的基本因素也是关键因素[2]。如果设计的口令太过简易,或未进行加密处理,那么口令就有可能被其他人破译,继而入侵到医院计算机系统中,所以,使用者在对用户口令的设定中,不能单纯的只利用数字,而是要将数字和字母或者字符相结合,并且领用单向函数或者公钥等方式对口令进行加密处理。另外,如果用户输入了多次口令,且均是非正确口令,系统要自动默认其属于非法入侵者,同时向后台自动发送报警信号,这时,该用户的账号会被锁定[3]。除此以外,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数量巨大,内容不同,可以对内容进行分类,而访问者能够访问的范围要以其所在用户群体为基本依据,对其访问的权限进行设定。例如,可以把用户群体分成管理人员,一般用户以及审计用户等,这时,管理人员能够对全网进行监控,而其他的使用者只能在各自的访问权限以内获取到相对应的信息。 1.2密码技术 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加密时保证信息安全,不被恶意篡改或者是泄露的一个关键,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以后,就会生成被使用者自行掌握的密文[4]。加密以及解密的基本原理是:使用者通过明文对密码进行设置,而后计算机自行运行加密的算法进而形成密文,而只有将密文利用指定好的信息通道进行输入,计算机才能够自动运行解密算法,将密码的指令以明文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输入密码的人就能够完全地享有加密的信息。在应用密码技术中,要充分顾及到黑客或者病毒通过非法的各种手段来破译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而应对的防范技术通常有两种,即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5]。其中,信息在发送时以明文的方式进行加密处理,形成密文信息,而接收信息的一方在进行解密时,也要以明文的方式进行输入才能够解密,在这一过程中,加密密钥以及解密的密钥,都必须通过安全公开信道的一种加密方式就是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对称密钥利用的密钥有64位,期间涉及到64位数据块,在任意一次加密操作以前,所有数据块将会进行为期16轮的替换以及变换过程,继而产生出共有64位的密文数据,其中有8位是进行奇偶验证的数据,剩余的数据时密码的长度[6]。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则是发送者通过明文来对加密模块进行设置,密文通过公开信道以后,接收者使用自身的私有密钥对模块进行解密操作,继而获取到全部信息,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密钥的产生,以及加密和解密三过程,但是其计算方法更加复杂,主要被用来传送量较为巨大的数据信息。为了确保计算机的应用安全,可以综合使用以上两种加密方式,保证加密的信息不能够被破解,更不能被窃取或者更改。 1.3防火墙技术 在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防御的整个体系中,防火墙主要作用是提升网络体系的整体安全性,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访问方面的控制,避免网络内的数据信息遭窃,对网络设备进行保护使之避免被外界攻击或者是避免因被攻击而破坏等。一般可以把防火墙看成是对内网和外网访问进行控制的一个设备,组成部分有路由器,以及主机并其他的网络安全设备。但是防火墙并不能防范到所有对计算机网络造成威胁的因素,所以其使用也有局限性,故而防火墙也和加密技术以及访问技术等其他技术联合使用,以下几种模式的防火墙系统值得引起关注:①包过滤防火墙,通过过滤路由器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一个连接,能够对外部网络输入进来的数据包进行基本的审查,保证内部网络以及服务器运行的环境安全稳定,这一类型的防火墙在使用时不需要安装指定的软件或者是运行任何程序,但是只适合于诸如家庭网络一类的规模不大且结构简单的网络[7]。②双宿主主机防火墙,此种类型的防火墙在内网和外网之间有双宿主主机控制网络的接口,以及服务器和网络的接口,受到保护的网络能够完全的隔离在外部网络之外,使用外部的网络设备无法搜索到内网中的各类信息。③屏蔽主机网关防火墙,不仅过滤路由器成为连接外网和内网的一个纽带,而且在内部网络中设计堡垒主机,过滤的方式较为简单,所以一定要加强堡垒主机的安全性。④是屏蔽子网的防火墙,在内网与外网之间,存有一个通过两台过滤路由器协调运行的具有屏蔽效果的子区域,在其中设置堡垒主机与信息服务器,能够产生出一个位于内网和外网之间的相对安全较高的子网络,其能够降低被成功入侵可能性以及被侵入以后内网受到损害的程度。一般而言,防火墙可以被视为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一个关卡,但是不能作为维护其安全的唯一保障,也就是说防火墙只应该是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保障的一种辅助和补充手段[8]。 1.4数据库安全技术 数据库具有存储计算机的数据资料的作用,而在进行资料信息的存取,以及使用或者共享的一系列过程中,仅具有登陆权限的合法的使用者,才能够登录到其权限内的数据库中,才能够对存储于该数据库中的资料信息进行一定的操作,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有数据信息的丢失,出现错误或者密码丢失等安全风险[9]。对数据库进行安全方面的管理,首先就需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进行控制,也就是操作系统要经过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访问以后才具有操作的合法性,这里涉及到的技术内容既有用户授权,又有禁止在非法的状况下使用系统以及进行数据库的正常统计工作等。因为数据库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进行数据库内部资源的共享,所有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共享资源时进行保密的技术,一般,数据库的管理员对使用者以及使用者访问的权限进行一定的控制,特别是对于比较敏感或者是重要的数据资料,必要时可以进行注意的跟踪审查或者是对访问过程进行监控,同时登陆的口令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更换。 2结语 为了维护医院计算机网络能够安全的运行,要合理运用各种安全技术,该文探讨了访问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数据库安全技术和密码技术,在实践中,要针对计算机运行的环境的复杂程度等基本状况,合理的选择其一或者是多种方法联合,也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发以应对新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 摘要:大数据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当中形成的产物,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所建立的多元化信息资产。在本文中,将就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1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当中网络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在更多数据算法出现的同时形成了大数据的概念。在新的环境下,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障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需要能够对该项工作引起重视,以科学防护体系的建立做好信息安全防护。 2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需求 在学校运行当中,其计算机系统当中储存了较多的关键技术以及海量数据,可以说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大脑。为了避免这部分重要数据受到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保障其正常运转,就需要为其建立起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在信息安全水平评价目标的基础上做好各项指标性能的确定,在保证系统不会受到侵犯威胁的基础上实现重要信息安全的保护。对此,学校在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中,即需要能够满足以下方面需求:(1)体系能够从学校教学以及内外部环境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以及制度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对学校在管理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在对体系当中存在缺陷指出的基础上做好防护措施的应用;(2)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在必要情况下,可通过全面评价模型的建立开展预测分析,提出保障体系安全水平提升的优质方案。 3安全防护策略 3.1管理层面防护 在教育界当中,学校即是大数据的主要来源,对此,学校在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当中即需要能够在大数据基础上做好安全防护机制的建立,在从大数据自身出发的基础上做好相关数据的科学收集分析,在做好安全问题准确排查的基础上做好对应安全组织机构的建立。在具体防护技术当中,需要包括有信息安全快速响应、灾难备份、安全运行监管、安全管理以及信息访问控制机制,在面对学校关键信息时,需要在系统当中做好信息信息圈的设置,最大程度降低外部人员接触内部机密信息的可能性,对此,在对共享圈进行建立的同时,也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层次安全结构的设置,以此为信息安全进一步做出保证。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也需要能够对计算机系统做好信息安全生态体系的建立,以此不能够能够实现保护管理层信息的共享流通,且能够在大数据环境下降交流信息技术,为管理层学校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学校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做好大数据管理制度的完善。首先,学校需要明确大数据由半结构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组成,需要经过周密的计算以及分析才能够获取,在做好这部分内容把握的基础上规范系统当中大数据分析、应用、存储以及管理的流程。如某学校在管理在云端存储的第三方信息时,即需要能够对之前同云服务商签订的协议进行履行,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系统做好单独隔离单元的设置,避免信息发生泄漏。此外,学校也需要积极实施以大数据为基础结构的扁平化建设,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加快系统信息流转速度的基础上对高层管理人员同基层员工间的信息交流通畅性进行提升。 3.2人员层面防护 目前,学校当中计算机个人系统也向着智能终端化发展,很多BYOD方案逐渐出现。在这部分方案中,其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同学校内部网络进行连接,以此更好的实现对学校内部信息以及数据库的访问。对于该种方式,虽然能够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提升、节约学校办公设备购置成本,但在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方面也将加大难度。通常情况下,学校无法通过对员工移动终端的跟踪对黑客行踪进行监控,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潜在病毒对学校内网安全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威胁。对此,学校即需要针对个人积极开展信息流通以及共享统计工作,对员工在工作当中相关信息的利用情况进行明确。同时,学校也需要在大数据保护背景下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进行强化,对其信息安全意识进行积极的培养,使其在通过BYOD访问内部数据库以及共享数据前做好数据防护,以此同学校一起做好内部机密信息的保护。 3.3安全监管防护 在大数据环境之下,学校要想仅仅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实现信息安全的维护,已经不能够对现实安全需求进行满足。而如果要从安全监管层面对对应的保护方案提出,则需要同大数据相关技术共同实施。在学校运行中,其容易受到高级可持续攻击载体威胁,且该威胁很难被计算机系统发掘,并可能因此为学校信息带来较大的威胁,对此,学校在工作当中就需要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对APT在网络攻击情况下留下的隐藏攻击记录进行实时存储,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同计算机系统配合对APT攻击的源头寻找,以此从源头上对该问题带来的威胁进行遏制。而对于学校当中的重要信息,也可以在系统当中对其进行隔离存储处理,通过完整身份时被方式的应用实现管理系统的访问。在该项工作中,将为不同员工做好唯一账号密码的发放,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不同员工在系统操作的动态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其行为进行监控。同时,学校也需要认识到,大数据财富化情况的存在,也将泄露计算机系统的大量信息,进而导致威胁情况的出现。对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即需要做好信息安全模式的建立,通过智能数据管理方式的应用对系统的自我监控以及安全管理进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因人为操作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失误情况。此外,学校也可以做好大数据风险模型的建立,对系统当中涉及到的安全事件实现有效管理,协助学校完成应急响应、风险分析以及预警报告,在对误操作行为、内外部违规行为做好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学校信息安全防护水平的提升。 4结束语 信息数据是学校正常运行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文中,我们对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学校的正常运行中,需要从人员、管理以及监管这几方面入手,以科学的防护策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 作者:李拥军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论文 1计算机信息的概述 现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着科技发展做领航,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在科技不断进步中,计算机信息的发展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以内,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信息产业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并且在经济市场中占领了主导的地位。信息产业的发达,其中重要的是计算机信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的重要性则大大提高,对于信息的处理问题也随之加大了实际操作的难度。控制信息的获路径,还是信息传播及利用与管理都变得更加地严峻,因为对信息的管理与控制不当,将会出现信息安全事故,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对于个人与国家都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从美国开始对于信息进行监控,通过信息获取各国的实际情况开始,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管理,已经不再是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其中也关系到国家主权的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现在可以看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可施性的计算机管理存储方案是很重要的,对于整个计算机网络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 2计算机信息储存中安全 2.1计算机中的安全问题 由于计算机信息与传统信息在特点上的不同,因此计算机信息在传统信息中也存在着更多的不同,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信息离不开是科技产物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技术上。计算机信息的主要问题与传统信息属于一致性的问题在于信息遗漏,盗取信息经行出售更多地不是黑客所为,而是出自企业内部所造成的。信息遗漏对企业造成更多地经济损失,造成这样事件的发生的原因与企业内部员工有很多原因,如:企业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实际操作的不娴熟,在无意间将信息泄露,还有则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将企业内部信息使自己获取利益,还有则是黑客进攻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窃取信息,但是由于企业的网络受到外部网络的监控,其中黑客的攻击很少能进入企业的内部网络系统进行信息窃取。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信息的存储安全问题,在现代计算机高速发展中的重要发展对象。 2.2造成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信息的遗漏上,其中造成计算机信息的遗漏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以下几点原因是造成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主要原因。 2.2.1电磁波的辐射泄露计算机在储存信息的工作中少不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支持,当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在工作中会产生一点量的电磁波,在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同时,部分人员利用现代技术,经过电磁波的控制可以获得计算机的存储信息,这样的方法严重的威胁着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存在问题。 2.2.2网络路径获得用户信息计算机网络普及到大家的生活中时,信息的网络化,更多的人员依赖计算机来存储信息,但是在对自己信息的管理往往不太重视,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传输的节点,信息渠道,信息端口实行信息窃取用户的计算机信息。再加上现代网络在使用上的普及,计算机知识并没有得到普及,更多的用户对于自己网络信息的保密程度不够重视,在自己的网络中没有设置用户密码,这样给信息掠取者更多的机会,在用户没有设置权限下,更容易获取其私人的信息,造成更多的问题。 2.2.3信息存储介质的不合理利用信息存储介质主要是指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信息移动存储,存储介质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更多便利,运用存储介质可以将计算机信息随身携带,有计算机的地方则可以调取设备中的计算机信息,方便外出工作,但是存储介质的不合理利用将会导致信息外漏,因为存储介质的使用方法简单,复制与粘贴可以将信息外带,计算机信息使用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删除,很容易将信息外泄。 2.2.4计算机使用者的操作不当由于计算机发展较快,从计算机的普及到计算机的运用属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开发更是迅速,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由于每天忙碌工作,很少时间来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更多使用人员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的缺乏,由于个人使用不当造成信息外漏的情况很多,因此计算机使用者自身也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2.5企业公司员工的忠诚度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忠诚度也会对该企业自身的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隐患。随着计算机的便利,更多企业的工作离不开计算机,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利用计算机存储信息的便捷,公司企业的大多数信息都存储在计算机内,在企业中如果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员工出现信息泄露,将对公司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算的损失,其中在大型的企业当中,员工的技术性问题是不存在的,因此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上,更多的员工泄露企业公司计算机信息主要原因在于谋取私人利益,使自己获得更多利润。 3计算机信息安全利用 解决计算机信息安全利用要从多个角度开始进行,不能仅仅依靠一部分的调控进行管理,要通过几个部分的相互协调共同控制,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信息安全与合理的利用计算机信息。首先,要建立完整的计算机信息库,对计算机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管理,良好控制计算机信息的出口与入口,可以降低计算信息的外泄问题,其次是对企业公司的员工加强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对计算机的正确操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且要通过公司文化熏陶公司员工,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避免员工出现故意外漏现象。 3.1建立较为完整的信息管理 在公司或者企业当中,信息的多样化是一定会出现的,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司信息管理库是有必要的,将公司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且实行多方面的管理设施,使用多人员管理信息,避免信息过多而导致信息混乱,在使用信息时不能快速查找,造成工作效率不高。 3.2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时间较快,计算机使用人员很难快速跟上计算机的最新操作,因此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有利于员工自身知识积累,提高员工的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有利于员工妥善管理计算机信息,提高公司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安全。 3.3建立内部网络 建立公司的内部网络,有利于公司企业及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的共享,在公司内部也有助于公司内部人员交流,并且内网的使用面积不大,通常在公司内部,对网络实行监控较为容易,可以有效的防治计算机信息泄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使用及研发人员的不断增加,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也会一直跟随计算机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最终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作者:江霞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 1互联网时代公安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 计算机系统技术要根据操作者的要求进行信息输送任务,在运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信息通讯网络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这样才会保证信息的安全送达和传输,我国在这方面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这种设备缺乏严格的筛选,提高了计算机安全问题的风险。 2互联网时代公安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1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不重视 很多公安机关基层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问题不够重视,相关的部门领导受传统的管理理念影响颇深,缺乏一定的开拓精神,在工作方式上面也是统一采用原始存在的手段和方法,甚至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态度比较被动,即使在发生问题后,也没有采用积极的措施进行补救。 2.2对于信息转移媒介的管理不完善 所谓的信息转移媒介主要指的是外部网络和公安内部网络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个桥梁,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相关的技术管理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了大量的信息在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在出现问题之后,由于公司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导致只能将有问题的移动介质拿到外边的修理店铺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不仅不够安全,也为很多黑客创造了机会。 2.3对于维护信息安全的很总要性认识不到位 公安工作人员在利用互联网开展工作时,通常都是将公安机关的数据内部网与外部服务器进行连接,这种运作方式比较单一,但是在数据的相关安全问题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如果一旦有黑客潜入公安系统,这种简单的操作模式方便黑客对数据进行更改,这对整体的数据传送系统造成了危害,事后再对系统进行修复的话,工程力度比较大,非常耗费时间,有些重要的数据一旦遗失将会无法追回。 3互联网时代公安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应对的策略 3.1加强公安人员的信息管理安全培训力度 加大公安机关内部工作人员对信息安全管理内容的培训宣传力度,首先领导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安全信息管理意识和理念,让大多数民警认识到计算机安全问题发生的危害性,并自觉提高技术能力,积极的发现问题,将防范为主和修复为辅的方法贯彻到底。 3.2加大公安信息安全网络软件的建设 首先加大有关部门和合作软件公司之间的交流力度,在满足双方需求的基础上,增大彼此协调沟通的空间,帮助软件公司研究和开发出更加先进的硬件设备,确保信息转移介质的质量,并能及时对危害物质进行有效查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软件的利用效率,保证信息安全有效。 3.3加强公安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 首先,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公安机关开展整体工作并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大多都是比较基层的技术人员,这些工作人员需要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可能出现的硬件和软件问题进行修改,并对其他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现阶段,我国公安部门应该对基层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一方面根据发展需求,扩大建设队伍的范围,一方面减少了因为技术原因,产生的安全危害问题。 作者:范婷婷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 1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防治方法 针对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通过提出办公计算机接入内部网络流程、编写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禁用程序、开展计算机感染病毒原因分析及专项查杀、启用计算机USB接口禁用策略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风险。 1.1提出办公计算机接入内部网络流程 为保障天津公司办公计算机各项信息安全监控指标符合安全加固要求,避免由于运行维护人员违规操作导致出现计算机本地账号弱口令、安全防护软件安装率下降等安全问题,必须明确办公计算机接入公司内部办公网络操作流程,并要求计算机运行维护人员严格按照该流程进行操作。该流程从装机前准备工作、安装操作系统、入网前准备工作、入域及安装趋势防病毒软件、安装桌面终端管理系统并下发安全策略等几个方面给出明确操作步骤,规范了办公计算机命名规则,通过全网惟一计算机名称可以直观反映终端使用人、物理位置、用途等属性,有利于实时开展信息安全管控工作。 1.2编写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处理程序 对于已接入公司信息网络的办公计算机,由于数量庞大,运维人员无法手动逐一排查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导致部分计算机仍然存在系统自带违规账号(如Guest、Administrator等),以及计算机用户自建的密码策略违规账号。因此,有必要采用技术手段全面清理违规账号,通过编写违规账号自动禁用脚本程序,并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下发,可实现对内、外网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的自动禁用。办公计算机本地违规账号禁用工作分为以下几步: (1)下发现状调研表,为保障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要求各单位计算机运行维护人员全面统计责任范围内必须保留的计算机本地账号,其余本地账号将全部禁用,并禁止计算机用户再次新建本地账号; (2)按照反馈结果,筛选必须保留的本地账号,并将保留账号数量限制在最小范围内,编写账号禁用脚本程序与开机自动加载脚本程序; (3)搭建办公计算机网络模拟测试环境,对账号禁用脚本程序与开机自动加载脚本程序的安全性与执行准确性进行反复测试,避免脚本程序下发后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4)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脚本程序下发功能,将上述两个脚本程序逐步下发至天津公司全部计算机,并及时跟踪脚本程序的执行效果。账号禁用脚本程序的功能是检测计算机本地账号,并将其与5个保留账号(各基层单位上报)进行对比,对于用户名不一致的账号全部禁用,该程序后台运行,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1.3开展办公计算机病毒专项治理工作 病毒作为办公计算机主要安全隐患之一,可能存在于办公环境内任何一台终端上,并通过内部文件转发等方式导致病毒大规模爆发。因此,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全面清理办公计算机已存在的病毒文件。以天津公司病毒治理工作为例,通过对连续三个月内网办公计算机病毒日志统计分析,病毒大量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各基层单位工程部门频繁拷入施工图纸文件引入的CAD文件类病毒大量爆发,占总数的51%左右;图片文件、压缩文件等感染病毒后,杀毒软件无法自动删除并且重复上报,占总数的33%左右。 1.4启用办公计算机USB接口禁用策略 计算机USB接口作为内部办公网络环境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惟一途径,必须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为避免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的违规使用导致办公计算机敏感信息外泄事件发生,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移动存储介质审计功能,定期对公司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拷贝敏感信息情况进行检查,敏感关键词范围包括“绝密、机密、秘密”、“工资”、“规划”、“智能电网”、“保电方案”等。通过调整计算机管理系统办公计算机USB接口管控策略,将原有仅允许普通移动存储介质拷入文件的策略调整为完全禁止文件拷入、拷出。为不影响正常工作,要求各基层单位按一定比例统计并上报必须保留USB接口读取功能的计算机,该计算机USB接口仅能读取统一配发的安全移动存储介质,其余计算机全部下发禁用USB接口策略,允许比例控制在全部办公计算机的3%左右。同时,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的申请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严控安全移动存储介质配发数量,所有安全移动存储介质坚持由科技信通部统一制定配发原则,信息通信公司具体实施,各基层单位不具备配发权限,配发总数不超过人资定员数的10%。在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的使用管理过程中,使用人必须签订《安全移动存储介质安全使用责任书》,提高使用人信息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挂失补办流程,遗失必须经保密委备案。每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一次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清理核对工作,所有安全移动存储介质统一进行策略及注册数据更新,未更新的介质不能继续使用。上述安全管控策略的实施,在进一步减少敏感文件拷入、拷出数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办公计算机感染病毒文件的风险。 2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防治工作成效 天津公司利用6个月时间重点开展办公计算机安全隐患分析及防护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工作,通过管理手段与技术手段并用,并结合专项治理的方式,计算机本地账号弱口令月度统计数量由最初的159个/月下降至2个/月,安全移动存储介质拷贝敏感文件数量由最初的124个/月降至5个/月,计算机病毒感染率由最初的8.1%下降至0.1%,达到预期的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防治效果,4结束语通过对常见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弱口令、病毒、敏感文件外泄已成为当前治理工作的重点,通过采用专项治理的工作方式,针对每一项安全隐患制定应对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明显的效果,确保办公计算机信息安全加固标准符合度不断提升。为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下一步还需要在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内、外网办公计算机全面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制定长期信息安全发展规划,指导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作者:林永峰 王颖 张国强 单位: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天津市电力公司路灯管理处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信息安全下的计算机信息论文 1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立法保障层面对策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同时访问权限限制和数据的安全性往往得不到管控。这是需要改善的。政府是信息安全的最大相关者,这就需要政府树立一种网络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网络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去,在遇见困难时,积极的寻找处理问题的对策,并加以适当的宏观管控。只有通过对网络信息安全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规范信息的传播,加强网络监管,才能维护个人的隐私、公众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安全。 2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技术层面对策 2.1提升服务器安全 一个网络的服务器的安全与否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生存能力,承担着对网络上其他用户提交的服务请求的侦听,并负责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并保障整个过程的正常进行。因此,我们除了加大对服务器的权限管理外,还应为服务器配备专门防毒软件,进行不间断的病毒监测及扫描,将病毒拒之门外。 2.2提升PC端的安全 在个人PC端,用户应该避免对共享文档及文件夹的任意设置,非要进行共享的文档应该被设置为只读属性,避免病毒数据的植入。尤其对共享的系统文件也要做到防修改,从而隔断病毒的持续传播。用户在访问内网其他计算机时,也不要上传可执行文件。当PC端已经感染病毒时应该,应该及时通知网络管理员,利用broadcast进行网络广播,同时断开网络及服务器。系统管理员用无毒的引导盘进入管理员模式,启动服务器,并利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的扫描及查杀,将染毒文件进行删除,同时修复遭到破坏的系统文件及软件程序,对接入PC的外部存储设备进行病毒查杀。最后再确保网络病毒被清楚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重新连接。 2.3备份 备份包含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备份和系统备份。数据备份主要是针对个人PC。由于多种原因,常会出现电脑中部分数据丢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时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为了保证数据不丢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通常建议采用正常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的备份方式,这中备份技术不但可以缩短备份时间,提高备份效率,而且可以使得备份所占用的磁盘空间最小。做好备份工作,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当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导致软件或是数据的破坏,或是意外情况下数据的误删时,都可以利用已经备份好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回复。系统备份更多的是指对网络服务器相关的FTP服务、DNS等原始数据进行备份,这样可以保证服务器受到黑客攻击或是病毒攻击时,能够及时的恢复数据,使得服务器可以继续完成基本的服务,确保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 3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相关设计思考 除了上述安全技术方面的对策外,还应利用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较为成熟网络安全技术,构建更为实效性与科学性的信息防护系统。本课题笔者主要列举一种混合型防火墙系统,它是在组合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有四大部分构成。基于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间,内部防火墙与外部防护墙产生了一个安全网络,即为“屏蔽子网”。屏蔽子网中设备布置具备诸多供给服务器,例如:堡垒主机、电子邮件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等。以组合结构为基础的混合型防火墙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以内、外部防火墙对不同级别的过滤进行设置,只认可通过认证的内部子网和基站主机进行连接,若数据信息绕过该流程,那么所有数据将会被过滤。此过滤程序还可以进行保密数据的传递,基站主机在对保密数据信息接收后,可对外部过滤规则进行修改。另外,以组合结构为基础的混合型防火墙系统是以过滤管理系统以及智能认证系统将整个控制工作完成的。 4结论 总之,对于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对与设计网络及信息安全方面的违法行为,一定要借助法律进行维权保护,从而构建出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为实现“绿色网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崔宁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浅谈高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一、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课程目标 在教师开展授课前,了解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本着从就业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多数高职学校中,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能够模拟建立安全测试的平台;第二,学生能够利用sniffer软件分析网络情况;第三,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维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第四,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硬件的安装和配置以及防火墙的使用;第五,学生应熟练做到使用加密工具对文件进行加密与解密;第六,学生可以流畅安装并使用防病毒安全软件;第七,学生能够利用系统备份的工具做好系统备份工作;第八,学生可以在数据恢复类工具的帮助下成功完成数据恢复。以上八项基本在内容上涵盖了高职学校该科目的培养目标,具体表述上各学校可能有所差别,但影响不大。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教师明确授课的重点,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并能够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地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 二、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策略 与大学本科注重理论教学不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做好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工作的关键也在于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做好教学工作: 2.1使学生明确信息安全的内涵及典型问题。信息安全一般涉及到技术类问题与非技术类问题两种,一般非技术性的涉及信息的安全策略、安全规划、安全立法以及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给信息安全造成的危害。技术性问题则包括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电磁技术、信号处理、信息测量、化学以及材料化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信息在存在与流通的任一环节都可能会发生安全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与防范:一是基础设施。基础性信息设施属于信息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没有这些基础设施,信息的流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部分设施包括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系统,以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代表的通信系统以及电力配送系统等。一旦国家的基础性信息设施被破坏,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保障基础设施安全非常重要;二是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关注的是整体的体系安全,诸如系统结构、系统运行、系统柔韧性以及自我修复力等,保护过程中主要工作是阻止系统被阻塞、干扰、中断、利用,使系统能够保持安全流畅运行;三是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核心,保护信息内容安全应使信息保持完整、可用,不遭到泄露、修改、伪造以及毁坏;四是信息过程。信息过程指的是信息传递的流程,诸如信息收集、存取、显示、传递以及处理等,这一过程中需要做的是保护机密以及敏感信息可以被安全传递,一般通过加密的形式进行保障,另外也涉及到信息访问的控制,以及保护用户的位置、身份、密码、账号等不被泄露;五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硬件安全需要人们保障电路与设备安全可靠,软件安全则涉及到保卫系统、文件、程序、数据库安全,并做好病毒防范工作;六是网络安全。网络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相对而言较难进行把握,一般要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并保护网络信息与共享数据安全,对安全漏洞进行不断补充,防止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等。 2.2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明确了信息安全涉及到的内容后,结合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重点,此外还要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情况,将培养有能力保护企业信息系统流畅、安全、稳定运行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一般大学本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课程包括防火墙、密码、入侵检测、信息伪装、PKI、VPN技术,高职学校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所以也应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上有所调整。一般高职学校的学生就业时面临的多数是中小企业一线岗位,所以也要结合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中,计算机感染病毒、木马等仍是比较突出的现象,其次是端口遭到扫描以及网络攻击,此外还有垃圾邮件与网页篡改等,这也是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将会面临的常见问题。对此,建议高职学校将这门课程的内容按重点分别设置为病毒防范、数据备份及容灾、防火墙、物理安全以及VPN技术,如此一来就与本科的课程内容有了一定差异,但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高职生的就业需求。除了以上技术性的内容外,还建议搭配一些企业信息网络安全规划、社会工程学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虽然不是实际操作技术,但也与企业发展比较相关,对这些课程进行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岗位的综合竞争力与知识层次,也有助于学生在企业之中的后续发展。 2.3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也是给学生指引方向、解答疑惑与纠正错误的重要导师。教师首先应积极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要对目前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并对行业先进技术不断学习,使自己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应注重个人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现代教育理念包含着现代的教育方法,也比较贴合现代社会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求,因此,教师应对现代的教育理念进行研习,并对现代的教育方法多加实践,通过在课堂中的实践磨合使自己在操作时变得游刃有余;最后,教师还要注意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高职学校部分学生的心灵还是比较脆弱和敏感的,他们往往更需要教师的肯定与鼓励,故而,在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时,教师要注意考察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学生各方面优势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有所进步的学生,无论进步有多小,也要采取鼓励和表扬式的评价。 三、结束语 信息安全是时展中越来越重要的议题,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也将成为未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普遍考察的技能之一,作为高职学校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教师,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计算机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王东晓 秦娜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网站类论文:健康类网站企业用户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为此,首先对价值共理论及健康类网站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其次从健康类网站构成要素及健康类网站价生态系统进行概念的界定,最后从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的过程中对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进行探讨。 关键词:健康网站;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 1引言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健康类网站由于其具有跨时空性、可交互性、对资源强有力的整合性等特点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政府为推动其发展,近年来提出多项有利政策。例如,2014年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5年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等都对相关内容有所提及。 科技的发展和政府的支持极大的推动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医疗保健行业都在此展开尝试。但目前大部分健康类网站仍处于市场探索期,对价值创造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将健康产业网络中的各方价值进行连接实现价值共创。同时,有关价值共创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传统服务领域,在互联网方面主要集中在社会化商务、社交网络方面,在健康类网站方面的研究属空白状态。因此,本文将对健康类网站中主体间关系进行梳理,找出各主体之间价值触点,以此来对健康类网站中的价值共创机制进行研究。将对我国健康类网站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相关理论简介 2.1价值共创理论简介 价值共创思想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主要见于服务经济领域。Storch(1823)曾表明,服务过程需要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合作。而最早提出价值共创一词的Fuchs(1968)认为消费者是价值共创的重要生产因素。 目前,价值共创理论共有两大分支,其一是以Prahalad和Ramaswamy为代表的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该理论认为价值共创贯穿于整个消费体验过程,企业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体验场景,让消费者在场景中创造出体验价值,双方通过持续的异质性互动和对话,以一种合作的方式为自己和对方创造价值。另一分支是以Vargo与Lusch为代表的“服务主导逻辑”(S-D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交换的根本是服务,消费者具有操纵性资源,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该理论关注使用价值,是消费者在使用产品和消费服务等资源的过程中通过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两种理论虽然在范围及角度方面存在差异,但都肯定了在价值共创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尤其是消费者在价值共创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各方的合作与交互是实现价值共创的基础。这与本文研究内十分相关,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2.2健康类网站 2.2.1健康类网站概念 健康类网站是将与健康有关的各方在互联网上的集结,将其生态圈中的参与者(如医生、患者)、组织机构(如医院、保险、药企、金融机构等)及技术资源等整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基于共生环境般的开放式价值共创的健康生态圈。它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健康产业中的资源整合到平台中来,各方以一种互利共赢的形式共同存在。健康类网站上整合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健康信息和健康产品或服务。 2.2.2健康类网站参与主体 健康类网站旨在以人为本,围绕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生理、心理、精神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方面医疗健康需要,将现实或潜在健康需求者、医疗机构、医生、健康终端设备提供商、医疗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医药保健品公司、药店、医疗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整合到平台上来,以最大化的满足相关群体对健康各方面的需求。网站上的各主体之间协同发展,实现价值共创。 本研究中健康类网站的参与主体分为以下几类。现实或潜在健康需求者是健康类网站的核心要素,是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的起点,网站上的其他构成要素均围绕着该要素而展开。健康终端设备提供商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可与智能终端建立连接的健康检测设备和能够对健康数据记录的可穿戴设备等。金融机构是在医疗、养老等国家基本和补充医疗体系之外,在健康领域内提供专业性金融活动的组织机构,医包括保险公司、疗投资公司、众筹公司等。 2.2.3健康类网站生态系统 健康类网站是在当今网络发展和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此同时,行业规范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构成了健康类网站生存的外部环境。因此,尝试提出健康类网站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3健康类网站的价值共创 从健康类网站的最终出发点来说,其价值增值最终还是要以患者为中心。健康类网站将健康资源在网络上的有机整合,可实现医生患者对接、产品买卖对接、服务供求对接、倾诉倾听对接、保费投资对接等内容,打通了健康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为患者提供了从健康咨询到产品及服务的一站式购买体验场所。同时健康类网站也为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引流、大数据支撑体系、社区运营等功能,帮助相关用户找到目标客户,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实行精准营销,不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为利益方获取了更多的利益。在此,笔者将从以医患之间的价值共创、产品买卖双方价值共创、服务供需双方价值共创、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以及金融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五个方面对健康类网站的价值共创机制进行研究。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机制图如下: 3.1医患之间的价值共创机制 医生是医药卫生知识的拥有者,其具有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能力。患者是医疗知识的需求方,需要医生提供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服务。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主要由信息咨询、诊断和开具处方三个环节组成。 在信息咨询方面,首先医生可将医疗病例、用药事项、健康常识等内容整理成相应的文章在健康类网站上,患者则可根据需要通过在线浏览,关注公众账号,订阅电子邮件等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其次医生可组团队录制健康方面的视频讲座,通过各个平台向患者推送。再次医生可以在留言板上对患者的留言进行回应。最后双方根据需要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实时响应。 在诊断方面,患者可将有关疾病的信息通过文字描述、照片、动图、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站,医生则根据患者提供的相应内容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界定,若患者提供的信息内容不够充分,则患者需要根据医生要求对疾病信息进一步描述,或者选择在线语或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交流,获取疾病信息,进而医生对该患者提供参考建议或对疾病进行确诊或。 在开具处方方面,医生根据前期的诊断情况开具处方,处方可以以链接、文字描述、图片等形式至网上或者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将处方内容发送给患者。 因此,在健康类网站上医患双方通过信息咨询、在线诊断以及在线开处方等方面实现了双方供需的对接,实现价值共创。 3.2产品提供方与患者的价值共创机制 健康类网站上产品主要包括:医药、医疗设备、保健品等。而购买方是以患者为主的健康产品需求方。健康类网站上产品买卖主要有产品展示、在线咨询、物流配送等环节。 在产品展示方面,企业需要通过图片和文字对产品的价格、功能、使用说明、产品讯息、包装、规格、条码等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患者则可以通过站内搜索、疾病分类导航、产品分类导航、企业分类导航在网页上进行相应的浏览或是通过在终端App对产品进行在线查询。 在线上咨询方面,对健康产品功能、产品细节、产品价格等方面不是很清楚的用户,健康类网站还提供在线留言板、即时在线咨询的功能,患者可将相关疑问进行留言或在线咨询,相关人员则会对患者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在物流配送方面,用户可通过PC端或是移动终端选择物流配送方式,之后产品会通过患者选择的物流公司传递到患者手中。如此一来,患者可以足不出户能够在网上享受专业化的诊疗并进行健康产品的购买。 3.3医疗服务机构与患者的价值共创机制 医疗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提供线上信息服务、预约挂号、报告查询、消息提醒等功能。 在信息服辗矫妫医疗服务机构可将医院介绍、新闻信息、医生团队、健康常识、联系方式、交通路线等信息在网站上进行,患者则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其他移动终端等途径进行信息的获取。同时,患者可利用在线咨询与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在线沟通,以获取相关的健康知识和相关问题解答。 预约挂号是医疗服务机构目前提供的主要的服务之一。门诊挂号系统中统一管理门诊预约挂号资源,微信、支付宝、APP和官网共享同一号源池,使各个平台实时同步可预约的资源信息。患者就可以利用以上平台办理专家预约和门诊挂号。通过后台医院管理人员可根据预约及挂号的情况进行出诊资源的调配,患者方则可根据当前门诊预约挂号的情况合理安排就诊时间。 在线查询方面,患者在挂号前,可利用网络(PC端或移动端)对出诊专家、当前预约情况等进行了解。就诊后,医疗机构将患者的就诊信息、检验报告等内容以图片、文字形式发送到患者的微信、APP、电子邮件、网站账户中,患者则通过以上平台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在健康管理方面,就诊前服务机构根据患者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就诊前提出疾病预防建议,在就诊后给出身体恢复策略。患者则可以订阅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接收。 3.4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机制 健康类网站提供了在线社区、即时通信的功能,在功能模块中患者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可进行知识的共享,患者之间的相互鼓励,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等方面的价值共创。 在知识共享方面,患者可通过在健康类网站中互动将疾病的诊断、医生的诊治、药品的使用以及生病期间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等经验性知识和医疗知识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与其他患者进行共享,知识的分享可以满足患者对相关医疗知识学习的需要。通过该平台有利于患者的知识积累并可对疾病尽早预防。 在相互鼓励方面,由于患者有相似的经历,因此各方能够相互理解与相互支持,这种理解与支持能够给予成员更有勇气的去面对疾病。患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可相互鼓励,相互之间的鼓励有利于患者减少得病之后孤立无援的恐惧感,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配合医疗工作者的工作,采用补充组合疗法,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积极接受疾病的治疗。 在归属感与责任感方面,健康网站提供了一个平台,将具有类似疾病经历的患者联系在一起,将自己想法、感受、经历和情感变化彼此分享,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自己是团体中的一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而患者之间的互帮互助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5金融保险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机制 金融保险机构与互联网医疗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目前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机构与患者之间的价值共创主要体现在健康管理方面,使传统保险公司的结果服务转变为过程服务。健康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两个方面。 在疾病预防方面,金融保险公司为其客户提供移动终端应用、可穿戴设备来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将用户的饮食、运动、走路等生理数据收集与分析,计算出用户健康状况等信息,并对存在健康风险的行为进行干预,帮助用户培养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控制用户患病的几率。既提高了用户的健康水平又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理赔可能性,实现双赢局面。 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将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和患者上传疾病数据及饮食信息传至医生,医生通过反馈信息对客户提供医疗建议和处方,从而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干预,使患者的健康状况朝良性方向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从而减少患者的健康费用支出,降低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实现价值共创。 另外,保险公司还可参与到健康类网站中来,由于大量健康数据的支撑,保险公司更能了解客户需求,在产品设计效率上、产品设计精准度上以及产品定价准确度上都得到了提高。由于降低了理赔金额,在保费上也会有所降低,将会使更多的客户获益。 3.6平台提供商与网站各方之间的价值共创 平台供应商与健康类网站各方的也存在价值共创。可按照参与者的类型将价值共创分为用户(患者和潜在患者)与平台供应商之间的价值共创,医生与平台供应商之间的价值共创,组织机构与平台供应商之间的价值共创。 平台提供商将健康相关资源在健康类网站上进行整合,提供了前期的信息咨询,中期的挂号问诊以及后期的保险理赔等一站式的健康服务,既节约了用户的时间,又给用户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降低了用户的货币与非货币成本,从而为用户创造价值。而用户的良好口碑能够对平台起到宣传作用,为平台提供商提创造了更多的利润来源。 对医生而言,平台提供商为其提供了网上诊治的机会,医生可与患者或潜在患者在平台上进行深度交流并对患者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能够让医生获取有关患者的详细信息,加深医生对疾病信息的了解,有利于医生提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生的诊治实践能力。进而在提高医生知名度、加深论文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对推动作用。而医生能力和知名度的提高则会给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提升平台知名度,从而为平台提供商带来更多的利益。 首先,平台提供商为健康产业中的各机构提供了推广的平台。在健康类网站上,各机构可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其次,健康类网站为 平台上的用户提供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为各机构提供 健康数据来源。健康机构可对在线的大量健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对产品、服务进行的精准定位与定价以及产品、服务的精准研发与营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平台提供商可按其为机构提供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收取相应的费用,双方实现价值共创。 4总结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提高,健康类网站必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我国健康类网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我国健康类网站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平台各方价值创造并不清晰,这些对健康类网站发展。本研究从平台各参与方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对健康类网站价值共创机制进行梳理,从医生与患者、患者与产品提供方、患者与医疗服务机构、患者与患者、患者与金融保险机构以及以上各方与平台供应商多个角度对健康类网站的价值共创机制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我国健康类网站的发展提供参考。 网站类论文:电商网站中面料商品的情感语义自动识别和分类 摘要:图像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根据图像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面料情感在电商网站中的自动识别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自动识别面料图像情感的方法,进而实现在电子商务网站中面料商品按情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面料图像情感因子空间以及支持向量机的情感语义识别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图像特征提取及分类算法和动态链接库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Web的面料图像情感语义识别模块,实现上传面料图像自动识别其情感,并将其应用到了电子商务网站中。 关键词:面料图像;情感语义;电商网站;自动识别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研究领域中,情感语义检索是其重要的一个部分[1]。现有的图像分类方法大多依据图像的视觉特征的相似性进行图像分类,大多没有考虑情感的影响和作用,这不能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将图像按照情感语义进行合理的分类,会大大提高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性能[2]。 不同的服装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服装面料也有自己的情感,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选购商品,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也需要考虑面料所表达的情感 [3]。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线上购物,人们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可以轻松购买千里之外的商品,大大缩短了消费者与商家的距离,消费者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与商家进行交流,而在网络上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商品则需要对商品进行合理的分类[4]。 本文针对面料情感在电商网站中的自动识别进行研究,提出一种自动识别面料商品情感的方法,进而实现面料商品按情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之前的研究中[5-8],我们已经将面料的情感分为七对语义相反的情感词,通过对面料图像的颜色、纹理等底层特征提取,采用SVM支持向量机技术进行机器学习,得到情感因子值,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情感的定量描述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对面料图像的情感自动进行识别,并将这一识别技术应用到电商网站中,使人们可以方便的根据自己的情感选择面料。通过提取图像的底层特征以及研究分类算法,本文最终开发了一能够对面料商品自动识别并按情感值大小进行排序的电商网站,经过试验,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实用价值。证明对面料图像进行情感分类这一研究是可行的,该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 情感识别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通过对这60张图像测试数据和模型计算出的数据对比,获得较好的识别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想要实现对任一面料图像的情感自动识别,并将其应用到电商网站中。 2.1 设计思路 要实现对面料图像的情感识别,首先我们需要对面料图像的情感语义进行分类,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已将面料情感分为七对语义相反的情感词,分别是“强烈的―柔和的”、“温暖的―凉爽的”、“华丽的―简约的”、“高雅的―朴素的”、“张扬的―文静的”、“厚重的―飘逸的”、“丰富的―纯净的”。针对任一面料图像的情感进行机器识别和预测,我们得到三个情感因子的预测值,通过计算能得到七对情感词的定量描述值(值的范围为负3到正3),分别对应一对语义相反的情感词,数据的值在-3到0之间,说明该图像的情感越偏向左边的情感词,数据值在0到正3,说明该图像的情感越偏向右边的情感词,这个值的绝对值越大,所包含的情感程度越高。 通过大量面料图像的识别和入库,我们可以将某个情感词的定量描述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比如将“温暖的―凉爽的”对应的定量值进行从小到大排序,得到面料图像情感词“温暖的”由强到弱的图片依次排序,将“温暖的―凉爽的”对应的定量值进行从大到小排序,得到面料图像情感词“凉爽的”由强到弱的图片依次排序。 2.2 功能设计 上传面料商品图片时自动识别该张图片的三个情感因子,并自动计算这张图片的七个情感定量值,显示在图片右侧。 原来系统设计仅支持BMP格式,并且大小是一定的,修改原有代码,实现上传面料图片任意格式如BMP、GIF、JPEG、PNG等格式以及任何尺寸大小均可识别。识别出来的情感定量值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这样能很清晰地看出某张图片表达情感最为强烈的是那种情感。 2.3 开发实现 文献[3]建立了基于Web的面料图像情感语义主观y试系统,其中选择了60张不同种类的面料图像作为测试样本图像;文献[6]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了面料图像情感语义的因子空间;文献[7]对面料的颜色和纹理等低层特征与情感因子空间中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文献[8]实现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面料图像情感语义识别。在此基础上,使用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工具,修改代码,建立动态链接库,实现网页识别面料图像的情感语义。 由于之前识别面料图像情感语义的代码是用C++程序编写的,我们首先需要修改这段代码实现代码重用,这里我们选择建立动态链接库。 2.3.1 建立动态链接库 DLL(Dynamic Link Library)就是动态链接库,DLL是一个包含可由多个程序同时使用的代码和数据的库,是重要的代码重用技术之一。由于DLL独立于编程语言,可以被C++或任何支持DLL的语言调用,因此这里我们对原有的C++代码进行修改,设计合理的入口和出口,使之可以被C#等其他编程语言调用。程序的入口用来处理需要进行情感识别图像的路径,通过对面料图像样品的颜色、纹理低层特征(饱和度、色相冷暖、对比度、灰度图、灰度矩阵、平均色调等)的提取和计算,结合支持向量机技术实现识别图像的情感,程序的出口输出三个情感因子的值。 2.3.2 使用VS2010调用 使用DllImport函数导入上一步建立的动态链接库DLL文件,调用DLL中的函数,得到三个因子的值,使用文献[6]中公式计算7对情感词的描述值。设计网页实现上传图片对情感自动识别,并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图片右侧显示识别的七对情感词的描述值。 选择一张面料图片,上传成功后自动识别该张图片的情感界面如下: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这张图片情感值最大的是“丰富的”,在显示界面中我们将七个情感值按从大到小进行了排序,用户可以方便地看出情感值的大小。每上传一张图片,数据库里就会记录一张图片的情感数据,经过对数据库中情感值的大小排序,用户可以方便的对比任意图片所包含的情感,选择更符合自己需求的面料图像。经过测试,本模块可以实现对BMP、GIF、JPEG、PNG等格式图片进行识别。 3 电商网站的应用与实现 实现电商商品的情感分类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工标注,就是商家上传商品时候标注商品的情感分类,由于情感的主观性,和上传者的知识水平和个性,难免会带有片面性;二是让计算机去自动识别商品的情感分类,然而当前的图像情感识别分类存在不足,实现图像的情感检索对于消费者以及需要通过识别图像情感来进行设计的设计师有很大的意义。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希望挑选符合自己的主观情感需求的商品,而实现对图像的情感检索可以大大方便消费者进行挑选。 我们在前面已经实现情感识别模块,将这一模块应用于电商网站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来说都很方便,商家上传图像时实现自动识别,不需要花费人力一张一张添加标签,对于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对面料产品进行情感词检索,挑选时更加方便快捷。 3.1 设计开发 在一个开源.Net+ MS SQL SERVER的B2C电商网站系统中,设计了新的商品数据库表,这里我们给每个面料商品添加七个列,分别用来存放七对情感词的描述值。对“温暖的―凉爽的”描述值进行升序排列,得到“温暖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面料图像,对其进行降序排列,得到“凉爽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面料图像。由此,我们可以实现对面料情感的排序。 3.2 商品上传页面 上传面料商品时,可能会上传多张图片,我们选择其中最能表现面料图案与特征的一张作为主图,对这张图片的情感进行识别。如下图所示: 3.3 商品筛选界面 如下图所示,在面料分类里添加情感词分类,分类里添加十四个情感词,点击其中一个情感词,下面的面料商品按这个情感词的定量描述值从大到小排序。 3.4 排序实现 如下图,为点击情感词“温暖的”对现有面料商品排序的结果: 3.5 商品界面 点击面料商品,进入商品内部,显示商品的属性价格,同时显示该面料的情感值,如下图所示: 4 结束语 本项目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客户端采用Win7操作系统,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 2008 SERVER,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底层开发平台,结合一个.NET+MS SQL SERVER的开源B2C电商网站系统,利用动态链接库技术实现了对任一服装面料商品的情感语义自动识别和分类,为网购者希望购买具有一定情感语义的面料提供了一种辅助的分类和检索手段。本研究结合电子商务网站,将面料图像的情感识别应用到电商网站中,方便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按照自己的情感需求进行选择。本次研究证明了图像情感语义识别的理论可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网站类论文:财经类网站发展分析及战略选择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促使相对应的财经类网站也迅速发展。随着中国人理财观念的增强,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将会保持较大的增长态势。财经类网站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风险。 【关键词】网站分类;发展前景;战略选择 一、财经类网站现状 (一)财经类网站分类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财经类网站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最早是门户网站的财经及理财频道,目前新浪、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的“财经+理财”频道。 第二类网站主要是提供专业财经信息和专业理财产品服务的独立运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垂直财经网站慢慢浮出水面,如金融界、和讯网、东方财富网等。 第三类金融投资理财专业服务机构的服务网站,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交易所、金融服务和中介等机构的网站。 (二)财经类网站发展状况 1.随着中国财经类网站发展高速成长,随着中国人理财观念的增强,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业市场规模将会保持较大的增长态势。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最主要的运营模式以财经类网站为运营主体,向用户提供财经资讯、分析软件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在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领域内真正发挥影响力的是几大综合门户财经频道和财经类门户网站,如和讯网、东方财富、同花顺等。 2.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8年中国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规模为10.3亿元,同比增长17.9%,2012年,网络财经信息服务市场收入规模已超越20亿元,四年的增长率为94.1%,年均增长率达23.5%。收入规模增长较快,未来行业前景依然光明。 二、发展前景分析 财经类网站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财经内容是讲求的是消息的准确与及时迅速,而大多数的从事和关注财经动态的人士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时间去投入精力,所以随时随地的轻易获得财经资讯的要求仍未被满足,而已经广泛普及的手机无线上网的功能将解决这一困境。随着3G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手机上网流量资费的降低,无线财经资讯将成为网络财经潜在的最大替代品。 首先,财经新闻和信息本身具有特殊价值,“商场如战场”,及时、准确、可靠和高品质的商业信息之于商业决策具有战略价值,因此,优质的财经新闻和信息如同商业情报,其本身就能卖个好价钱。 其次,财经新闻和信息具有专业性。一般网站通常提供适合于广大用户的大众化服务,相互间替代性强。而财经媒体网站所提供的有相当部分是专业化服务,具有不可替代性,必有用户愿意付费。 最后,财经媒体网站的用户具有特殊性。使用这类网站的多为商业机构或业内精英,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所付费用只占其收入极小的部分,只要服务能带来价值,且收费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他们一般愿意付费。 三、财经类网站存在的问题 1.财经网站受金融市场影响较大:资本市场的波动对于其影响巨大,以我国股市为例,在2007年处于历史最高点,随后便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财经类网站在的营业收入也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和股票类有关的业务均受到较大的影响。这是财经类网站无法避免的问题,财经类网站本身就是依托金融市场建立的,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2.收入渠道狭窄:和各大门户网站的财经板块相比,专业类财经类网站的主要收入为广告和增值信息服务,收入的来源过于单一,一旦环境改变导致网站的用户数量和点击量下滑,广告和增值信息服务的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而证券类软件的销售对金融市场存在很大的依存度,一旦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软件的销售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财经类网站目前面临着多元化或者差异化的选择问题。 3.同质化严重:产品同质化就是指产品在消费者选择购买过程中由于其功能性利益与竞争产品相同可以被竞争对手所替代,竞争对手就成为我们的替代性产品。财经类网站目前提供的服务同质化严重,广告、信息增值服务等在各财经类网站均有此项服务,并且差异很小。 四、对于财经类网站发展的建议 第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确定采用何种盈利手段之前,必须对网站所依托的母媒体及网站本身的优势、劣势作细致分析,找到网站所有可能的利润增长点,切不能跟风和盲目模仿。由于同质化严重,财经网站可以采用差异化战略,开发和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 第二: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尝试在有内容优势的方面开拓收费服务的新领域。网站可以选择集中差异化战略,在现有的市场上,根据其特有的优势,细分出市场,针对细分的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同时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增加讨价还价能力。 第三:在价格的制定和付费方式的选择上要人性化,要考虑所针对目标群体的实际收入情况、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市场细分,例如,针对高级白领、普通职工、在校大学生等,他们的需求不同,网站提供的服务会有差异,提供差异化定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四:朝着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开发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目前很多财经网站都开发了自己的手机应用软件,除了提供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常规业务外,可以单独开发理财板块,根据用户的风险偏好、收入等特征,提供专业的理财建议,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不仅吸引了消费者,同时可以增加广告收入。 网站类论文:“另类”导航网站新想法 【摘 要】网站综合了导航、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视听元素,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的方式更为广泛。但伴随着用户需求的提高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导航网站由于其单一的内容提供方式以及死板的导航格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导航需求。本文,笔者将对导航网站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对未来导航网站的发展方向进行畅想。 【关键词】网站 导航 新型 新时代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站为媒介的信息传递,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对方方面面起到了极大的改变。网站不仅综合了导航、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视听元素,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的方式更为广泛。但伴随着用户需求的提高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导航网站由于其单一的内容提供方式以及死板的导航格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导航需求。我们需要一种新型的导航系统模式,来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导航网站的新时代。 导航网站在网站中承担了展现信息结构的功能,对版式的规划方面和网站信 息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网站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导航系统能够改善用户的上网体验,能够帮助用户定位自己在网站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所需的信息如何寻找,避免用户在虚拟的空间里出现迷失的现象。 随着导航网站的不断发展,网站上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网址的集合,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浏览者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综合性导航网站的发展到达了一个瓶颈区,小的综合性导航网站难以起步,得不到关注,而大的综合性导航网站的发展也越来越缓慢。这就要求导航性网站进行改变。 于是,垂直型导航网站、可视化导航网站等应允而生。但是如今的导航网站大都收录的是潮流的网站,而那些新奇、知名度低的网站却并不在其中。与此同时,导航网站中的内容都由网站提供,几乎没有任何更新,就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增加用户对网站的依赖性也是急需重视的环节。 针对如今导航网站的现状,笔者提出几点导航网站新想法。 1 增加个人收藏功能与个人中心 在如今的导航网站基础上,增加用户注册功能,让导航网站归属于每个用户,而且用户可以将自己喜爱的或者经常浏览的网站收藏在个人收藏夹中,实现导航网站的私有化与个性化。非注册用户是不能查看自己的个人中心,而且不能使用收藏夹功能,以确保系统的严密与安全。即:用户可以自己制作自己的导航网站。 2 创建推荐展示与用户交流平台 在上网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一些新奇有趣的网站,但是由于推广不到位而不被大众所知。既然我们发现了好的网络资源,就要利用起来。在我们创建的这个平台上,注册用户可以通过推荐网站的机制来自己喜爱的网站,与众多网民一起分享网站的快乐。而且对于大家推荐上来的网址,要通过展示页面分类别地将它们展示出来,供大家筛选。而且采用贴吧的形式,对网友们推荐的网址进行评论、点赞。 展示页面中,对大量网址进行有序清晰的分类,并嵌入类别搜索功能,方便用户寻找资源;增加排行榜栏目,让广大用户可以看到最好玩新奇的网址,了解网络的乐趣;同时根据用户经常访问的网址类别推断出他可能喜欢的网址,对用户进行网址的推荐。 安全方面,对于网友们推荐上来的网站,网站的维护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安全性的检测,只有通过审核的那些网站才能被放到推荐页上与大家见面。 3 优化传统的导航页面 新型的网站导航系统应该在现有的导航网站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并不能完完全全的抛弃掉。保留现有导航网站的优点,如常用网址导航可以方便进入目标网站,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操作,省掉输入网址的麻烦;嵌入搜索引擎,方便用户查找信息;已经实现的很多功能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天气、日期、部分实用工具等。与此同时,还要将不好的地方进行改进。提供内容导航,从其它网站中摘取各类新闻,适时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新闻类资讯的标题及连接,为用户节省寻找内容的时间;根据客户习惯,自动调整显示版面,方便用户使用。 4 后台管理模块更加人性化 后台管理模块应该包含信息管理,用户管理,网址管理,留言管理,网址收藏等功能。只有通过管理员帐号登录成功后才能进入后台管理界面,对前台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并且,在后台,可以查看广大网民推荐的各种各样的网址,并对网址进行安全性检测,排除那些不健康、不合法的网址,保证上网环境的健康;并且针对不健康或者不合法的用户,可以对其进行删除;要及时的对系统推荐的常用的网站进行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 5开发导航系统的辅助软件 开发一款与导航系统相匹配的辅助软件,实现用户好友交流、浏览最新动态、好友空间访问等一系列功能,让上网更加轻松。 随着现在手机的流行,iphone、ipad、android手机、平板电脑的上网比例在日益增多,利用好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开发手机的导航网站的软件,也会获得不少的发展。 总之,新型的网址导航系统会让我们的网上体验更加顺畅,同时还会增加乐趣,扩大我们的视野;同时汇集了广大网民的爱好,让导航系统的网站更加迎合网民的胃口;实时更新,紧追时展的潮流,让人们密切关注世界发展的方向。 网站类论文:浅析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 摘要:本文从用户心理分析角度出发,对汽车类网站的导航设计进行讨论。分别从网站导航设计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方面对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外汽车类网站的导航设计优劣实例,说明该类型网站导航设计的易用性和视觉感受中的展现特色,以及常用的设计方法。并以奔驰汽车网站和红旗轿车网站为例进行相关的论证和阐述。并以此来促进汽车类网站的发展,进而促进国内汽车产业的进步。 关键词: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网站架构;视觉艺术 随着汽车工业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类网站应运而生,汽车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就要求网站设计师能把握设计发展潮流,通晓汽车类网站设计的视觉特征,并运用图形语言与交互技术实现吸引用户的目的,最终促成汽车销售业绩,提升国产汽车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在这一过程中,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成为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也是整个网站设计实现的重中之重。 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是整个汽车网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浏览者关注的核心内容。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正从传统导航设计的方式中寻求突破,导航按钮的排布已变得越来越灵活,已成为整个网页画面元素的一部分被隐藏,用户通过鼠标滑动的交互反应,网站的栏目内容得以显现,再通过点击触发进入相关具体内容页面。整个网站始终会营造一种氛围,使浏览者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参与意识。 梅赛德斯一级方程式轿车网站从一个驾驶员的视角展示了一段具有明晰标识线的公路,街道两边商户林立,华灯初上,营造了一个夜景环境。网站的标志以白色展示在页面左上角,文字说明排列在左下方,右侧中下部是不同形状的导航按钮,它们像夜明珠一样镶嵌在主页面上,由于其间有一蓝色按钮的色差,很容易让用户发现,这是导航,可以进行互动操作。相比传统导航横向布局,纵向更有创意和趣味。当用户将鼠标滑动到右侧导航按钮上时,在其左侧即刻显现文字的相关说明,在页面底部同时显示部分主导航信息。整个页面变暗,轿车说明消失,右侧的导航按钮显得更加明晰,易识别。被选中按钮变成蓝色,当点击时,画面会有一种向前行驶的感觉,停止后显示相关内容,给用户以动态的感觉。再点Best of按钮,将进入新车推荐页面。其中包含First impression(第一印象)和Live session highlights(车展精彩回眸)左右两个圆形按钮,鼠标滑向其中一个即显示相关内容及图片。为显示车辆的品质,该网站的奔驰车都由考究的产品照片显示。点击First impression按钮后进入的页面,主体图片是Class A奔驰轿车,左下角换成了微缩的轿车立体图片,点周围的圆环部分会切换到相应的立体车位图,左上部位的众多黑色圆点是动态的,用以点按切换车展上用户对此类车型的评语。通过这种特殊的导航设计体验,将用户原有的图形文字罗列的导航浏览定式打破,使用户的参与意识增强,具有探索感和发现感,使用户在无页面切换的条件下,能更整体地把握页面元素,了解产品详情,并产生试驾或购买冲动。 再来分析红旗轿车的网站导航设计。红旗轿车在我国家喻户晓,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历,在60年代,接待外宾的最高礼遇之一就是乘坐红旗轿车。当时的红旗已不是一辆简单的汽车,而是一种民族尊严的象征,可见其品牌地位之高,时至今日,作为最好的国产品牌车之一,人们仍对它推崇备至。红旗轿车网站的页面及导航设计,除了栏目内容外,导航设计主要集中在右下角,用轿车外观线描表现了不同时期,红旗品牌下不同车型。这种表现形式非常独特,也有些复古。当点击一款车型时即进入相关图片展示页。总体感觉,在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的范例中,红旗轿车网站的设计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导航线索明晰,按钮设计与众不同,但缺少交互感。 这种导航设计的优势在哪里,和通常所说的网站导航有什么区别?下面笔者将从用户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阐释。 当汽车类网站的用户浏览网站时,通常会有惯性并善于把握规律。一旦他养成了用一种方式,下次还会使用原来的方法。这就需要网站导航设计有一定的稳定性,当需要改变原有设计风格时,界面需要尽量简洁,细节清晰,要及时通过一定的展示表达方式通知用户,使其不用看使用手册就能掌握新导航的进入方法,尽快找到自己想查找的资讯。第一印象形成,接下来用户的关注力都会集中在证明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所以,不要认为用户不够宽容,不接受变化,不理解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持续的努力,而是要竭尽全力去给用户一个好的体验。让他们收藏你,并能经常光顾你的网站。最应该避免的是,当网站导航设计方式改变后,用户感到新站很陌生,不适应新设计或表现状态,于是造成老用户流失,使新站点的访问量大幅下降,这就得不偿失了。汽车类网站的用户基本上都有购车需求,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通过购买品牌车彰显个人价值。所以,他们更需要别人的首肯和尊重。对于普通轿车他们一般不考虑,更关注品牌车和进口车,且不会选择价位偏低的车辆,因为会觉得不安全。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会将网站的设计品位进行提升,网站的导航设计要突出创意,并具有吸引用户的特点。在图形处理,文字编排,交互设计方面要求更高。作为网站的设计者要重视每一位访客的需求,他们也许只是人群中的少数,但对设计来说就是全部。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往往在刚开始策划汽车类网站导航的时候会选择“简单”两个字,因为我们要让网站导航设计看起来更清晰,更易用。但随着设计内容的不断丰富,设计思路不断打开,很容易使设计工作陷入繁杂的陷阱。这与我们曾经的想法背道而驰。对于用户来说,他们会望而却步。保持简洁,而不会让用户迷失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是设计师的职责。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得出人的头脑分左右脑,右脑识别图型并且关乎人们的感性认识;左脑编辑文字,主管人们的理性思考。因此,图片文字合理完美的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是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认识到这一点,就要使汽车类网站看起来觉得更值得信赖。创建一个使用户安心的网站,就意味着他们很可能会注册一个账户,并且购买产品,或者用其他方式和你做生意。这些可以通过网站设计和语言实现。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优秀的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的优势:第一,它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更易带领人们进入一种审美关注的情态中,营造一种既定的氛围场景里;第二,它具有趣味性的极具吸引力的互动体验,调动了用户心理的主动参与意识,引起了用户深入探索发现的主动性,带给用户更多的艺术设计感受;在用户交互行为执行的过程中时空转换的延伸与视觉的变化,使网站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但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为建立大量且美观丰富的视觉信息,必然会产生网站设计乃至汽车类网站导航设计的工作量激增,设计开发费时耗力、网页初始化加载速度变慢、而网站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有限、其他网站不可复制、资讯及时更新不便等问题,因此这种导航设计形式一般只用于专属汽车品牌网站。 网站类论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门户类网站用户情绪分类实证研究 摘 要:基于内容分析法,收集分析凤凰、腾讯、新浪、搜狐四大门户类网站对同一热点新闻的评价,在冰山模型的基础上,以评价内容的情绪化、内容全面化、表达形象化为研究因素,量化每一条评论。每个维度确立三个模糊量化值,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五大用户类别,并进行分类说明。最终得出四个网站的用户类型,并提出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建议。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 网民分类 评价态度 网络舆情 主成分分析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广泛出现在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对于门户网站来说,一个网站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必定要准确定位,熟悉目标用户群的类型特征,分布特征和文化背景。如果网站对自己的目标用户群有一个透彻的了解,那么网站就可以在设计和内容上更加贴近用户的需要。 1 研究目的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集中于反馈和监督机制,而以门户网站作为单位来进行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见。因此,将门户网站作为研究的着手点,找出特定门户网站用户群的特定舆情倾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门户网站新闻跟贴的分析,判断不同网站用户群是否具有特定的倾向,从而确定网站用户群的特征,并试分析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倾向,及其对网站的影响。 2 样本选取 2013年3月14日世纪网发表了题为《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的新闻,打响了农夫山泉“质量门”的第一枪。经过媒体近两个月的持续报道和各方的回应,此次事件已经由当初简单的消费者“爆料维权”,变成了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舆论战,并于2013年5月6日农夫山泉在北京的新闻会上达到高潮。会上农夫山泉方面与《京华时报》记者发生激烈冲突,双方各执一词。 论文以“农夫山泉标准门”为关键字,搜集各大门户网站的相关新闻,终选定《农夫山泉新闻会上与京华时报记者起争执》这一新闻的跟帖作为样本库,采集来自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的各300条新闻跟帖作为样本数据。 3 模型建立 3.1 设计评价因素及分组 首先,采用冰山模型,依据隐晦因素和明显因素两个大的方向,对同一个事件四个门户网站的用户评价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内容影响因素。分别抽取四大网站各300条评论,结合所得因素,进行频度统计,得出内容影响因素相关性矩阵(如表1)影响因素包含:文章是否具有逻辑性、登陆方式、修辞运用量、内容字数、内容表情数、内容错别字数、内容攻击性、内容情绪化严重程度。 将表1中出现频度明显高于平均频度的影响因素选出,得到“具有逻辑性”、“PC登陆”、“应用多种修辞”、“字数多”、“错别字数”“情绪化严重”共六项主要影响因素。其中“PC登陆”一项与评论本身无关,这是由我国的当前互联网结构决定的,因此忽略不计。“错别字数”和“字数多”这两项有着共同的上级范围“表达水平”,“具有逻辑性”和“应用多种修辞”则直接与评论内容有关。据此总结出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情绪化程度、表达水平、内容的全面性,并进行相对应的模糊量化,每一因素取高、中、低三个量级。并将三个因素进行类型量化,形成27种类型(如表2所示)。 因素一:表达水平,其反映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基础。主要考察标准为错别字数量。 因素二:情绪化程度,理性和客观的看待事件,需要一个人拥有逻辑分析能力与广博的知识背景。主要考察文字间是否流露出过激情绪、评价是否客观、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多少。 因素三:内容全面性,丰富全面的评价往往需要洞察力的支持,洞察力是伴随着阅历和见识的增长而积累的。考察点是评价内容是否紧扣题、内容是否“丰富、营养”。 接下来,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大门户网站用户类型进行分类。 首先,进行分类统计,将四大网站用户类型频数进行统计。后将表4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表3的量化值,进行相关度计算(相关度计算公式: =(Max-D-Min)/(Max-Min)( -相关度;D-类型的量化差值的绝对值),形成相关系数矩阵。对相关矩阵进行特征值运算,求取特征值,以及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如表5)。 表5 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统计表 3.3 分类的提出 由表5可得,到第五个主成分时,累计贡献率已达到96.83%,则27种类型可归结成五种类型,依据周扬《微博用户公共情绪偏好实证探究》中对微博用户分类的结果和思想,结合网友情绪类型,总结出五大类型,并依据特征值,求出特征向量,得出五大类型的影响区间。 暴民型:对于时事反应激动,表达水平低下,评论内容浅薄。在网络舆情中属于易引起或者参与暴动骚乱的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性思考,将时事评论作为其纯粹的宣泄点、痛骂而无需负责任的平台。标签:A;影响区间:A∈[1.0,1.6)。 愤青型:对于时事的反应稍为激动,评论表达水平较低,评论内容较为肤浅。多持不满态度,急于改变现状,却又显得束手无策,从而表现得激愤,缺乏理性。他们往往会成为网络舆情中“蛮横派”。标签:B;影响区间:B∈[1.6,1.8)。 草根型:对于不同时事的反应敏感度因人而异,表达水平以及评论内容也会随着时事的不同而呈现出波动,他们广泛地分布于每一个角落,代表着广大网络民众的真实状态。他们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非主流、非盲从、特立独行的姿态,真实地表达着内心对于社会现状的担忧以及思考。相对于社会上层以及精英来说,他们是相对弱势的一份子。草根型缺乏鉴别,易被煽动利用,即使对某些信息有所怀疑,他们的求证方式并不够可靠。标签:C;影响区间:C∈[1.8,2.2)。 旁观型:对于时事新闻的敏感度较低,不愿对一件事有过多的思考。他们没有心系天下,挥斥方遒的兴趣,发表评论仅仅是为了宣泄压力,内容充斥着冷眼看世界态度,没有深度;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标签:D;影响区间:D∈[2.2,2.4)。 公知型:在网民群体里属于精英阶级。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积极进言社会并参与社会,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他们的评论内容涉及广泛领域但不乏深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行文上颇具文采。多数公知看待问题持理性态度,诲人不倦,评论一般颇有道理,易被网民群体采纳而成为意见领袖。标签:E;影响区间:E∈[2.4,3.0)。 4 数据分析 得到五大分类模型之后,依据类型区间对四大门户网站同一条评论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形成统计柱状图(如图1)。整体来看,暴民型和草根型相对较多,其余三类相对较少;暴民型网民主要集中于搜狐网和新浪网上;草根型则分布相对均匀;愤青型网民分布也很均匀。公知型分布呈二分态势,搜狐网、腾讯网较多,而新浪网、凤凰网较少。 4.1 搜狐网 搜狐网的网民类型分布相对分散,大体上可归成三大部分,其中暴民型、草根型占主要部分,比例近70%;愤青型、公知型位居其次,比例近30%;而旁观型网民微乎其微。图1清晰显示了搜狐网是一个综合类较强的网站,搜狐网的用户带有各自需求,希望在搜狐网上满足这一需求,各类网民都可以在其上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而这也符合搜狐网“建造全球最大的华人虚拟社区”的理念。 4.2 新浪网 暴民型占据了用户群的大多数,其次是草根型。愤青和公知型各有一定的存在比例,而旁观型则微乎其微。数据说明新浪网用户普遍具有认知评价的欲望,对于感兴趣的内容会经过一番思考,但发帖仍存在情绪上主观性和盲目性,新浪网用户更注重对所见事实的直观认识的表达,从而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表达逻辑性差等问题。新浪网也能够更真实的表达网民甚至普众的认识倾向,更真实的表现出人们某个话题的道德价值观倾向,对现实社会起到监督控制作用。 4.3 凤凰网 凤凰网草根型的网民占据了45%,另外四种类型的网民数量不相上下。这表明社会上层以及精英在凤凰网的用户组成中相对较少,占据绝大多数的是草根型,反应网民主体情绪能力较强。这或许是由于凤凰网过于专注于新闻报道,相对于其他门户网站内容类型单一所致。 4.4 腾讯网 腾讯网的用户分布较其他三家网站相对均匀,但是愤青型和暴民型相对较少,其他三种类型相对均匀。腾讯网依靠强大的产品线获得了巨大的用户和流量势。主打业务腾讯QQ注册用户数量超过2亿,QQ面板设置的链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腾讯网的用户。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在我国网民总体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网民类型的整体趋势。 5 建议 5.1 搜狐网 找出自身优势,走差异化战略。设立监管平台和舆情引导管理组织,减少暴民型和草根型用户,促使其向公知型用户发展。对突发事件要迅速响应,对于网络暴力事件“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及时通知有关政府部门,稳定舆情,合理引导舆情。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加强企业自律,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网站公信力。 5.2 新浪网 新浪网的用户组成与搜狐网类似,但网络暴民集聚现象更加明显。在采取与搜狐网相似策略同时要突出对于暴民型网民的引导和转化。可通过加强网站自身文化建设,提升内容水平层次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多接受高层次内容。网站在新闻末尾可加入专业评论员分析,奠定理性分析基础。 5.3 凤凰网 凤凰网相对与前两者,网民结构要健康得多。网站应丰富自身内容建设,拓宽网民眼界,引导网民向公知型转变,使他们不仅关注新闻内容本身,更能够针对新闻开展一定的思考。在引导舆论方向的同时,开展优秀评论评选,提高网民对时事分析的整体水平。 5.4 腾讯网 保持当前暴民型和愤青型的相对较低的比例。加强对网民言论的监督引导,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素质上网。调动网民回帖积极性,减少旁观型的数量。跟踪草根型的构成和演化趋势,向公知型转化的应当鼓励,向暴民型转化的应当引导。 5.5 国家 国家要坚持以防为主、及时迅速,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疏截并济、以疏为主,主动坦诚等治理的基本原则;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公民社会广泛参与,协助和监督的治理模式;加强相关法规和应急机制建设、重视发挥社会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行业自律和网络舆情主体自律。 6 结束语 本文以对门户网站用户分类为目的,依据“冰山模型”找出初始内容分析的因素,抽取四个网站均存在的新闻跟帖,通过频度分析归纳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对于网民情绪模型的分析,四个网站各自用户群的情绪倾向在上文得到了清楚的展现。由此,可以认为任意一个运营良好的门户网站,其用户群态度倾向必不同于其他门户网站用户群。这是由于在当下网络环境激烈的竞争下,不具有明显差异性的门户网站必会遭到淘汰。不同的门户网站之间由于企业运营策略的不同,从网站上线之初开始累计的用户群便受这些差异化因素影响,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具有本网站特色的用户群。用户群的情绪倾向便是这些特征之中比较明显的一项。 研究网站的用户群情绪倾向,不仅有助于网站本身订立和修改自身的差异化组合,在行业竞争中保持主动;在国家与政府层面,掌握了门户网站级别的用户情绪倾向,在面对突发事件是便可更从容的采取不同的应对和疏导策略,增强正能量的流通性,阻塞谣言的蔓延。 网站类论文:从鹤城人才网看招聘类电子商务网站发展 摘 要:本文以鹤城人才网为参考对象,从信息质量和盈利水平两方面分析了招聘网站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提升信息质量,多元化经营的思路,为招聘类网站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招聘类网站;信息质量;多元化 鹤城人才网属于典型的地方性招聘网站,是基于鹤城人才市场建立的招聘网站,于1999年正式建立,在黑龙江地区也有着一定数量的注册会员和企业会员,属于典型的地方性招聘网站。 一、鹤城人才网发展的产品整合战略 (一)线下线上产品整合 鹤城人才网推出了“会报网”整合套餐,将招聘会、招聘报、招聘网三大主流招聘平台强势整合,一次付出,三重效果,真正实现“1 3”,为企业招聘工作节省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建立企业对鹤城人才网的信心,使其成为鹤城人才网的忠诚客户。 (二)整合资源发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 在招聘行业中,猎头,报纸,中介等人力资源服务正在逐渐的向网络发展,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对于网络招聘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不管是猎头,还是报纸中介,都有其忠实客户,但如今单一的招聘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其需求,这些客户必将会同时选择其他招聘方式,通过整合这些人力资源服务,是对招聘网站的一个很大的促进,使其客户共享化,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效果。 二、招聘网站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 (一)信息质量不高 招聘网站是为招聘者和求职者双方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无论是招聘者还是求职者都非常关注其信息的质量,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招聘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信息的真实度较低。我国绝大多数招聘网站没有实行网上身份认证,在网站上进行登记和信息均无需“实名”,网站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也无法做到对信息的真伪一一甄别。因此,一些企业虚假信息,或借助招聘信息进行变相广告宣传。有的求职者也虚假简历,使得招聘者难以了解其真实身份和真实履历等求职相关信息。虚假招聘和应聘信息严重破坏了网络招聘市场的诚信体系。其次,信息的匹配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招聘者的职位信息过于宽泛或非真实招聘需求,二是招聘网站未及时更新职位信息,三是求职者的简历海量投递或误投。再次,信息的时效性不强。 一方面,由于多数招聘网站是以固定的时间为周期进行收费,这就导致部分已经招到人员的职位信息未及时撤销,仍然存留于网站,变成了垃圾信息。另一方面,招聘答复信息的时效性也较差,求职者在网上投递简历之后,往往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得到答复信息。招聘网站信息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网站的可信度及用户对其的忠诚度。上述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鹤城人才网中。 (二)盈利水平偏低 在前程无忧的上市效应下,我国招聘网站前几年像雨后春笋般蜂拥上线,全国大大小小的招聘网站有5000家之多。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现盈利的极少。2011年,我国三大招聘网站巨头之一的前程无忧总营业收入为8.604亿元,其中净利润为7660万元。其所实现的净利,除了来源于出版物广告、网络招聘服务、经理人搜索服务和其他人力资源相关业务外,实际主要得益于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纸媒招聘广告收入。而中华英才网同年亏损1.75亿元。智联招聘的最大股东Seek公司的一份财报则显示,智联招聘2011财年的亏损额约为1.185亿元人民币,2012财年的亏损额高达1.7 亿元人民币。我国众多招聘网站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经营模式相对单一。目前招聘网站的盈利模式集中于向招聘者按月(或者季度、年度)收取的费用包括人力资源外包、招聘以及线下活动等服务的会费,而对求职者提供免费的职位信息服务。招聘网站其他方面的收入甚少。 三、应对对策 (一)切实提高信息质量 招聘网站信息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网站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招聘网站必须切实提高招聘信息的质量。 首先,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虚假招聘信息破坏了网络招聘市场的诚信体系。招聘网站可以借鉴淘宝、支付宝和婚恋网站的做法,从简单的市场信息传递的角色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市场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的角色。一方面,加大对招聘者资格的审核力度,并建立信用体系和互评机制,对招聘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发现提供虚假招聘信息的招聘者,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以保护求职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认证、评价等各种手段,全方位地保证求职者所提供的一切信息真实可信。 其次,要增强信息的时效性。 一方面,网站应控制每次网络招聘会的时间,确保岗位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网站应定期对数据库中的招聘者岗位信息和求职者简历进行筛选,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如通过要求、鼓励招聘者及时更新招聘状态,实时回复求职者等,增加整个招聘求职过程中信息的时效性。 再次,不断细化信息。 在互联网聚合起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冗余,从大量信息中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招聘者和求职者都不堪重负。招聘网站可以通过开辟分支招聘系统将信息细化,譬如专门的销售职位、办公文秘等有针对性的招聘系统,使招聘者和求职者有针对性地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从根本上增强职位信息和人才信息的匹配度,而不是让用户在漫天信息中进行筛选搜索。 (二)探索有效盈利模式 商业经营模式相对单一,收入来源过于集中,是造成当前招聘网站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招聘网站要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要创新收费方式。要改变或修正现有以职位数量/时间、下载简历数量为标准的网络招聘收费方式,可仿照猎头服务模式,按照招聘效果付费。 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收费范围,实现“多条腿走路”。 要努力为招聘开拓更多的服务内容,如开发定向广告、专业服务、收费排名等服务,力求实现向招聘者收费的多元化。 网站类论文:配网站房类设备的防凝露处理 摘 要:目前配电站房及室外环网柜经常因环境湿度问题造成柜体凝露严重,导致柜体锈蚀造成柜体漏气、底板沉降及电缆头间隔湿度较大发生短路故障等。为提高设备使用寿命,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实施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设备凝露问题。 关键词:配网 设备 防凝露 1 现状调查 凝露是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饱和程度时,在温度相对较低的物体上凝结的一种现象。湿度是普遍存在的,而凝露只是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一种特殊现象。配网运行人员在设备巡视过程中,常常发现配电站房及室外环网柜的柜体、底座、操作机构、外壳锈蚀严重,污损严重,从而引发设备操作机构卡涩,底座锈蚀沉降等问题,造成设备未达到寿命周期就需要进行更换及环网柜电缆间隔放电造短路造成电缆头及环网柜损坏。 目前,长沙城区的电缆网络日益成熟,电缆网络的主要开关设备环网柜在市区内投运数量日益增多,在2012年长沙供电示范区12 km2的范围内就存在180台环网柜设备,6坐室内开关站,在进2年的运维工作中,共计发生由于凝露严重造成故障的环网柜2台,内部锈蚀严重的户外环网柜56台,因此,研究减少环网柜内部凝露现象的发生及指定防凝露措施的要求也迫在眉睫。 2 原因分析 2.1 长沙气候条件的影响 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全年无霜期约275 d,年平均气温16.8~17.2 ℃,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 mm。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径流量达808亿m3。 长沙春季的气候特点,第一是增温迅速,气温变化大。“春来一日水热三分”是长沙老幼皆知的谚语。从3月平均所温10 ℃至5月平均气温22 ℃,仅两个月时间气温升高12 ℃,平均每月升高6~7 ℃。同时,不但升温快,而且变化大,如4月份的气温,据30年的统计资料,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3.6 ℃,最高为21.1 ℃,相差近8 ℃之多。又如1969年4月5日的最低气温为2.5 ℃,而同年4月10日的最高温为33.4 ℃,5 d之中温差达30多度。因此,“倒春寒”是长沙常见的现象。增温快有利于农作物的播种,但温差大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长沙春季的第二个特点是阴雨连绵,空气潮湿。长沙3月至5月的平均降雨日数(日降雨量等于或大于0.1 mm)有52.8 d,约占年(151.2 d)总降雨日数的35%以上,有不少年份还出现连续降雨15~20 d的情况,因此3月至5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0%以上。这3个月阴天(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占全年阴天总数31%以上,相对湿度都在83%至84%之间,是全年相对温度最大的季节。总之,长沙的春雨闻名全国(如表1)。 2.2 环网柜柜体内部产生凝露的原因分析 (1)环网柜安装结构的分析。 根据户外环网柜安装结构,目前安装的环网柜柜体与环网柜基础井直接连接,之间的空隙用橡胶泥进行封堵,封堵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小动物进入环网柜内。在日常运维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长沙天气雨水较多,电缆井内多数时候都存在一定的积水,且由于井内温度较室温高,造成水蒸气较多,在一般情况下,水蒸气向上运动,一部分通过环网柜基础通风口排出,一部分通过环网柜底座的一些孔隙进入环网柜,可以形象的把电缆井比喻成蒸锅,环网柜就可以看成是蒸屉,这个过程我们给出一个定义:环网柜的“蒸锅效应”。 (2)金属柜体容易造成柜体凝露。 我们使用的环网柜柜体及外壳均均为钢材质,导热率为60 Wm-1K-1,而位于基座下方的泥土的土壤中的热的传导过程很复杂,主要包括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一是通过空隙中空气或水分传导;二是通过固相之间接触点直接传导,我们无法查询到相关数据,但一般我们通过日常观察可以知晓,土壤的热导率一定低于金属,这就是为什么冬天防空洞内的温度比室外高,夏天比室外低的原因。 对金属柜体的散热特性进行研究后,可以得出结论,金属柜体在常温下,散热较土壤快。我们可以基本推论,当地底的水蒸气进入环网柜时,白天温度比较高,水蒸气比较多,到了晚上温度下降就会形成内部凝露。再结合长沙的环境温度特点,也就应正了这种情况在3~5月尤为突出。 3 要因确定 3.1 凝露产生的主要原因 (1)春季室温温差较大,空气湿度较高。 (2)环网柜电缆井产生“蒸锅效应”。 (3)金属柜体造成散热较快,温度较室温低,易使水蒸气产生凝露。 3.2 在末端因素中剔除不可抗拒的因素 (1)空气温度湿度随季节变化无法人为控制。 (2)钢材柜体是目前生产环网柜最好的材料,暂无其他材料进行替代。 3.3 确定主要问题 配网站房类设备的电缆井产生“蒸锅效应”无法完全避免,但可通过控制水蒸气在环网柜内产生凝露的方法减少内部凝露现象。 4 制定对策 4.1 提出对策 (1)加快柜体内部的通风速度。 (2)减少水蒸气进入柜体。 (3)提高柜体温度,减少水蒸气凝露 4.2 研究、确定所采取的对策 (1)加快柜体内的通风量存在一定难度,环网柜是10 kV开关设备,柜体内无电源点,无法安装风机等人工通风设备,且柜体内空间有限,采取引入电源安装通风设备的空间较小,通风效果有限。 (2)阻断水蒸气进入柜体,实施较为便利,在环网柜基础内加装防潮隔板,且安装时不需对设备、线路进行停电操作,减少,电缆井蒸腾的水蒸气进入柜体。 (3)加装加热装置,提高柜体内部温度,与第一点实施条件相同,无法提供电源来驱动升温装置,且升温装置温度设定难以控制,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5 对策实施 采取在环网柜基础内部安装防潮隔板,对隔板上电缆孔及周边孔洞采取密封涂料及防火带进行密封,防止水蒸气进入柜体。 6 效果检查 在制定了相关对策后,对25台环网柜进行了防凝露隔板安装,已安装的设备在春季对设备进行巡视时,基本未发现设备柜体内部存在凝露现象,与之前比较,明显减少了巡视人员的维护作业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有效地杜绝了电缆头间隔内部的凝露现象,为电缆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如图1)。 7 制定巩固措施 在今后的新上环网柜时,均可采用安装防凝露隔板的方式进行户外环网柜的防凝露处理,对已投运的环网柜可以采取不停电在基座内加装隔板的形式进行处理,新上环网柜可以采取整体浇注水泥板的方式在设备投运前就安装好隔板,预留好电缆孔,在安装好环网柜,接好电缆线路后,再采用密封胶进行封堵,起到防凝露的效果。 网站类论文:招聘类网站现状及盈利模式研究分析 【文章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校招及社招过程中选择使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公司提供的业务,在这其中,招聘类网站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可以选择使用站内活动策划、宣传及推广以及后续的一系列配套服务包括笔试、面试外包。在这过程中,招聘类网站想做大做强以及保持后续的竞争力,一些问题也不得不重视。 【关键词】招聘;盈利模式;人力资源外包服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招聘方式和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招聘方式有以下几种:媒体招聘、现场招聘和内部推荐等。媒体招聘分为报纸等宣传物、电视,具有比较直观、受众群体大等特点,但是由于其信息的时效等限制,可能造成信息流动不畅等。现场招聘具有目标群体明确、招聘方与求职者了解较直接等特点,但是由于其地区、参加人数等限制,可能造成企业招聘效果不理想。内部推荐具有直接、招聘成本低等特点。现在在社会招聘、校园招聘领域应用最广的还是网络招聘,网络招聘成本低、效率高。信息更新及时有效,且目标群体明确,可以提前预览求职者的简历以了解应聘者的情况是否适合所需职位的要求,进而进行进一步筛选及后续考试选拔。 所以,一批招聘类网站应运而生,这其中有传统的三大网站(中华英才网、51-job、智联招聘),还有像应届生、大街网和Hi all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网站通常都具有比较庞大的求职用户群。也正因为这一点,吸引了大批企业选择此类招聘类网站的服务。招聘网站和猎头类公司、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整体。 招聘类网站的盈利来源通常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广告位收入:一部分企业出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宣传企业或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的需要,会在招聘网站的页面上醒目的位置加入自己的广告位。2、活动页面的制作:譬如某大型企业暑期实习生项目的实施需要吸引优秀在校大学生参与进来,企业通常会在招聘类网站上加一个活动页面,用以宣传公司及活动,进而挑选到中意的人才。3、定向人才邀约服务。假如一个企业的HR了一个职位,招聘类网站运用自己所拥有的庞大的人才库,向符合条件的用户通过站内信、邮件、EDM等方式发送邀约,使企业的招聘信息能更及时有效地传递到目标招聘用户手中,然后求职者可根据自己的求职需要决定是否投递职位,从而使企业HR的招聘工作顺利进行。4、为企业或公司创建站内公共主页,使公司HR更好的利用此网站平台开展招聘工作,此举也更有利于培养公司的HR用户的忠诚度。5、其他的一些来源收入。 这其中中华英才网是老牌的招聘网站,最先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5年,全球最大的专业招聘网站,也是全球最大的招聘服务供应商Monster向其注资5000万美金战略投资,今年初,中华英才网向媒体承认公司正在寻求出售。至此这个老牌网站的问题才清晰浮出水面:被收购后水土不服、推广上的保守、网站系统盲目国际化和高管管理的无能等。智联招聘是从猎头公司发展起来的,提供一站式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包括网络招聘、报纸招聘、校园招聘、猎头服务、招聘外包、企业培训以及人才测评等等。51-job是集多种媒介资源优势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包括招聘猎头、培训测评和人事外包在内的全方位专业服务, 是200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智联和51-job现在业务和企业用户都比较稳定,是中国招聘类网站的中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应届生求职网和大街网这两个后起之秀,这两个公司都成立于新世纪,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前者目标用户群是应届毕业生,专注于校园招聘,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求职服务,提供较新的校园宣讲、知名企业校园招聘、现场招聘会等信息,并且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求职就业指导。并且该站还建有BBS,寻找工作的应届生们在上面及时分享工作信息、找工作过程中的心得,使网站很有活力,活跃度比较高。大街网目标是建立中国的linkedin,以实名用户与真实商务社交关系为基础,以职业发展、商业拓展、行业交流为驱动的社交人脉网络平台。它以学生用户为切入点,进而自然过渡到白领用户,主打社交人脉。这两个网站都设有在线交流模块,网站的活跃度很高,人才黏度大、用户体验比较好。这样也有利于把握和长期占据和更新人才库的丰富度。 但是,在看到如上表征上的不足之外,更应该从管理学角度深挖其原因。不论是经营现状比较好的或者已经初露弊端的公司都存在各种问题。首先,作为互联网公司,尽管主营业务是招聘服务,它们仍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网站的基础架构应该搭建的较牢固,除了在初期设计及建构过程应细心严谨、准确定义之外;互联网企业人员流动较快,还应该在后期形成完整的文档及说明,以方便后来的同事。互联网企业是不断更新的行业,保证持续跟进的员工培训及积极促进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以便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与共进。其次,在运营方面,应该大胆积极推广公司业务、扩大影响力,使目标企业能够认可公司的业务。再次,公司各部门之间的分工方面,应该准确分工、通力合作。遇到问题不应该踢皮球,这方面公司应该准确划分各业务模块、划定相关负责人,及时监督汇报工作成果,将关键指标合理、有效设置为KPI并严格执行。最后,在国际化进程中,应充分吸取一些企业失败的教训,不能盲目、一味的照搬国外已有的成功运作的网站模式,还应该立足现实和我国国情现状,在实践中创新,做出符合用户使用体验的好产品。如果能协调好以上几点,我国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还是一片蓝海,还是很有挖掘潜力的。 网站类论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类型研究 摘 要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间的交叉、混合,甚至出现了多种媒介汇聚在一个传播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的情况。电视这种传统媒介也在这种趋势下开始了它的融合之路,并催生出新的媒介融合产物——电视台网站。 关键词 媒介融合;电视台网站;凤凰网 媒体融合是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急速发生的现象,媒体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各种媒介资源的优化整合,创造出新的价值。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的传播内容主要来源为:1)其自身主体电视台的节目资源;2)其他互联网站,包括综合性网站,新闻网站,以及其他电视台网站的资源;3)网络民众的观点或由网络民众的反馈数据形成的传播内容。这些传播内容大多都是因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而综合形成的。就国内大部分电视台网站而言,互动仅仅是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性而单纯在功能上简单增多,与其他媒体相比仍旧有所欠缺。根据目前我国电视台网站的传播内容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复制型 简单复制型指的是,网站自身不采集新闻因此缺乏原创性新闻,多是通过复制其他电视台相关内容的形式。完成后,对内容缺乏维护和更新,整体的管理较为若后,基本没有视频服务,浏览人数相对较少,观众与网站的互动性比较差,缺乏评论和留言。给人“荒芜”的感觉。 比如:2011年3月18日安顺电视台网站。 视频。2011年两会期间笔者浏览安顺电视台网站,其报道两会视频内容是源自于新华网,但是确是无法播放状态。 文字新闻。新闻中心版块分内全面,为要闻 | 社会 | 民生 | 本地 | 国内 | 国际 | 逛街 | 汽车 | 房产 | 娱乐 | 体育 | 时尚但是点击国际新闻,最新一条是《韩国一艘货船被索马里海盗劫持》,信息来源:新华网(),发表时间为2009年10月24日,9:18:47;国内新闻最新为《成都自来水供应恢复正常》,新闻来源:四川日报,发表时间为2010年04月03日 10:04:50;而本属于本地新闻的是《市消防支队召开2010年党委班子及成员述职述廉测评大会》,新闻来源安顺电视台,2010-12-14。 2 初步加工型 当电视台网站处于初步加工型的时候,网站的内容多以转载的形式出现,缺乏独立性和原创性的内容,但是通常还是把自己定位成电视台的附属产品,是为电视节目所服务的。因此,不会有互动性的视频节目,而是以节目介绍、评论、预告等内容为主。更多的是为电视台在做宣传,而不是利用自身独特的平台优势,发展信息传播技术。这不但是对网络平台的一种严重的浪费,也是对发展机遇的一种浪费,不利于电视台业务的深入发展。 3 深度整合型 如今的电视台网站,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网络传输方式,观看电视节目。而是一种电视节目和观众的一种互动的形式。让观众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不管是选择节目,还是选择观看的时间,还是选择观看的终端都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因此人们放弃客厅的大电视,而热衷于电脑显示屏或者掌上终端来看电视是可以理解的。依靠凤凰卫视的节目资源优势,目前凤凰网的主打内容仍然是以凤凰卫视的节目为主。由于品牌强大、版权清晰、监管容易,这部分视频内容容易得到广告主和广告商的早期认同 大致上看,凤凰网对凤凰卫视的新闻资源的二次加工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主题,凸显视频优势 凤凰网有一个栏目叫《凤凰牛视》,是凤凰宽频集中凤凰卫视的相同主题的视频内容制作的,属于全视频专题。这在目前的新闻网站中非常少见。而这种方式让流动视频节目有了沉淀的空间,通过重新的梳理,呈现出来全新的含义;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得视频内容能够承担一些比较深刻的报道内容。这一点是电视媒体难以企及的。 如关于“两岸关系”问题,凤凰网就在2010年8月制作了视频专题,把凤凰卫视上的所有关于这一主题的新闻重新分类重组,起到了累积强势报道的作用。 这个专题从“谈互信”、“谈民意”、“谈一中”、“谈未来”四个方面吧全新的和过去的几十条视频内容组织起来。最新的视频位于专题上方,可以及时更新;作为拓展收看的视频则进入四大版块,资料视频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看出,网络编辑对凤凰卫视的相关视频资源做了细致的搜集与梳理。此外,专题也结合了一些网络调查互动手段,让网友投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讨论”,进一步体现“电视台网站”的双向交流特性。如果能将重点视频的内容用文字形式简单表达出来,网页的信息量会更加丰富[18]。 2)将视频结构放进一般专题当中 这是凤凰网常用的一种处理视频的方式。通常做法是在专题的显著位置,对其独家视频内容进行推荐,并围绕相关视频配置文字稿件。 如凤凰网的“两会”专题。在网页的中心位置是总理答记者问的图片,点击进入后能打开总理记者招待会的视频片段;在专题的右侧位置将视频资源全面集中,受众可以打开观看,而来自凤凰卫视的新闻资源将用红字标出,如“谢亚芳”独家、“凤凰点评”等,对自家的新闻醒目化;其他来源的新闻内容围绕凤凰的内容进行配置。 3)视频内容与文字的结合 对单条视频新闻而言,凤凰网在提供视频内容的同时,有的新闻也提供一些文字内容对视频内容进行说明或补充,方便一些没有通过宽带上网的客户掌握新闻。如一则关于陈炳德回应外界对上合组织猜疑的报道内容为视频内容为主,但在下方配有文字内容的说明。 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多种形式的信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各展所长,有机结合,使报道的主题得到充分的呈现,传统媒体应该掌握多媒体报道的方式、方法,营造多媒体采编文化,才有可能实现其媒介产品的数字化优势。成熟的多媒体传播需要记者运用合适的感官来思维、运用合适的器材来记录、运用合适的信息形态来写作,特别是采写阶段记者采访、写作活动的多媒体化,对于多媒体新闻报道至关重要。如果仅仅依靠后期编辑的处理来实现一个报道的多媒体化,那就将失去多媒体传播的源泉。因此,媒体应该打破不同的信息形态由不同的采编部门来负责的现状,树立新的采编观念与机制。 媒介融合已成必然,不是谁想融合入或不想融合的问题,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虽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要小一些,但可以预见,随着网络视频资源的增长,其竞争压力也非常大。因此,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台、电视台都面临着发展出路和生存策略选择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丢掉封闭传播观念和媒体观念,树立全新的开放的观念,以适应数字化媒介传播发展和自身生存的需要。 显而易见,凤凰网的主打内容主要还是以凤凰卫视的节目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凤凰卫视的内容的分类重组,来实现节目内容的增值。同时凤凰网也开始尝试运用视频搜索等技术去挖掘自身的潜力,让视频内容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在内容的创新方面,凤凰新媒体推出的“凤凰网会客厅”视讯系统能让网友直接在电视上与主持人一起互动,将互联网的各种模式变成电视节目的一部分。这其实是凤凰网进行跨平台互动内容制作与传播的一个尝试。可以预见,与线下结合、与用户互动的跨平台跨媒体的内容选题、生产、传播、展示、消费全周期的新闻信息生产流程将会是凤凰网下一个阶段重要解决的问题。 4结论 随着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种媒介之间及其服务诸如文字、电视节目、电影、网页、电子游戏、音乐等产生了融合,这些媒介产品通过统一的技术使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网得到加强。传统的媒介产品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特定的流通渠道与流转环节形成各自不同的价值链。而新兴的数字信息技术则使音乐、图片、影像、文字等媒介产品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和网络传送,在此基础上受众通过简便的方式接收到多样化的信息内容。 网站类论文:基于校企合作的网站建设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网站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站建设类课程成为了高职高专计算机类的必修课程。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网站建设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采用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网站建设;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站技术的发展, 网页设计师是信息社会发展和实现媒体内容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关键人才。然而,网站建设类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工作岗位任务有距离等。本文主要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采用课堂教学与岗位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目前网站服务使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因此建设完整的网站所需要的知识也可分为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两方面。实际的网站建设相关职业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网站职位细分为四种:网站编辑,网页美工,前台开发,后台开发。所设课程、知识体系与职业需求关系如下图所示: 整个课程体系形成链式结构,环环相扣,并具有一定的阶梯,同时课程中又有一定交叉,互相影响,螺旋式上升,注重了职业特性,同时考虑到高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的技能型,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了整个专业的系统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注重课程前后的联系,并关注横向课程,相辅相成。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1、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是指授课教师在创设项目单元教学情境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结合,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融入到项目教学当中,该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同时要具有教学内容中必备的理论知识点,当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分解,形成小的项目单元,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方便学生学习。 例如,在《WEB网站开发与设计》课程中,以电子商务购物网站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将这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分解,并融入相关的理论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真实的工作岗位,有效实施项目教学。 2、教学中突出体现校企合作 网站建设类课程大多是实训类课程,为了让高职的教学更好地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应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共同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一起承担课程的实训指导工作,使课程体系构建与企业工程项目相融合,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例如,在网站编辑这个岗位职责的培养上,为了让学生能有更真实的网站维护经验,我们专业与温州二手车交易网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网站信息处理员这个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和兼职教师零距离接触,可以进行良好地互动交流,及时地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先进技术,增加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了解。 3、因材施教 对于高职类学生来说,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兴趣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可能将学生都培养成行业的“通才”,也不能像产品批量生产一样,将学生都培养成某一岗位的“专才”。我们总会发现,有的学生口才良好,有的学生色彩感觉好,有的学生擅长于编码技术等。因此,我们在教学模式中应该注重“因材施教”。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不同的任务,可以根据学生的擅长让他们选取角色,分成小组实施教学,从而对其所擅长之处加以培养。口才良好,市场嗅觉敏感的学生注重培养需求调研、网站的架构技术;美术功底较强,色彩感觉好的学生注重培养网页美工设计;而对编码技术有追求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后台代码编写以及网站技术的实现。这种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的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 4、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 在实训课程中,授课教师都会采用项目任务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整个项目的教学过程可以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积极推广“任务驱动”、“情境体验”、“案例解析”、“过程导向”等多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引产入教”的教学特色。 根据网站建设的实际工作任务和流程,采用与实际岗位团队开发一致的项目组分工完成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该情境中能根据已有的经验,从周围的环境中主动获取信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熟悉实际岗位的要求及操作流程。 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中,授课教师采用的项目是学院教务科研处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可以按以下设计来进行实践教学: (1)明确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展示效果预览图,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 (2)制定计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解项目任务,确定工作计划。 (3)收集信息。学生根据计划与任务分工,进行收集资料,准备素材等。 (4)设计制作。学生根据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并做好相关文字记录。 (5)检查评测。学生展示作品、教师提问、学生答辩、学生互评、教师讲评。 三、总结 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须把握的准则,职业技能的培养、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应当成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必须强化的主题思想,因此,专业技能的实训显得尤为重要。网站建设过程需要使用多个专业课程知识,是一门综合技能课程,从实训内容、实训组织形式等方面强化本课程群的综合技能实训,能培养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从目前多数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实施实际看,其普遍缺乏文化意识和人文思维,尤其是教师自身也未能对文化元素融入形成必要、客观的认知,这不仅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文化思维,同时这也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进程中,更是满足教学要求的本质化诠释。 1高职英语教学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分析 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创新实施时,必须合理应用文化内涵,融入文化思维和语言习惯,从而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其需要从传统教学体系向现代教学思维转变,因此,选择文化理念作为其突破点,就至关重要。结合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实际特点看,其更多是将教学重点放在英语知识之中,忽略了文化内涵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必要融入,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理想实施。此外,在当前整个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正是对语言思维的教学价值认知把握不够,从而使得多数学生所掌握的只是英语词汇或者语法理论等等,但是未能形成系统化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感知,这实际上与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实践色彩和应用诉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引导学生更好感知英语理论和掌握英语教学内容的本质所在,就需要从具体的文化引导这一本质,来探究英语教学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关联点和融合机制,通过创新融入文化理念和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因此,对于当前高职教育活动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将相应的茶文化内涵和精神思维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其能够在提升高职教育生动理念和互动文化的前提下,优化整个教学机制。我们始终认为高职教育实施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自身的职业技能学习与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将合适的文化内涵融入教学,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从而在全面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教学品质的全面提升。无论是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职业特色,还是其中所诠释的语言文化内涵等等,都需要在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与融入点背景中,探究英语教学活动的生动体系和立体化思维。因此,通过将具体的茶文化思想融入整个高职英语教育中,也将以“新的传播形式”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2茶文化内涵及传播状况认知 从茶文化中,我们看到除了具体的物质内容外,其中所融入的精神思维,更是基于大众饮茶习惯日益成熟这一背景,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客观的看,随着大众饮茶习惯不断成熟,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这就是茶文化的根源。不仅如此,随着全世界大众对茶和茶文化的价值认可,如今茶文化也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机制,尤其是西方茶文化的整体形成,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内涵,更重要的是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诠释的不同语言习惯和文化思维差异,更是当前我们在理解和认知过程中的关键所在。茶文化的生动特性,都能够成为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时,具体应用茶文化元素的关键融合点。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其需要注重融入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其不仅要注重英语知识的教学与表述,更重要的是要将合理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当然,就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实施来说,如果能够将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其所能实现的不仅仅是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为茶文化传播寻找到了全新途径。对于茶文化的传播活动开展来说,合理的文化元素与语言思维将是其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内容。因此,对于当前应用茶文化元素活动时,只有融入丰富完善的文化思维,才能为学生积极参与整个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奠定重要基础和指引。当然,融入茶文化的教学过程,也将实现茶文化传播的本质化创新。 3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传播茶文化的整体实施思路 探究适合高职学生感知茶文化内涵多样性的过程,恰恰也是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新型之路。文化传播需要具备完善的空间,更需要具备丰富力量元素,可以说,融入文化多样性的过程,也将为实现茶文化的价值最大化提供关键动力。在应用茶文化、传播茶文化时,必须认识到其中所诠释的内涵极为深厚,无论是精神理念,还是人文思维,从根本上看,这都是整个文化体系中,具体实践思维的表现。在专业化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中,如果依旧实施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教科书”式方法,其不仅在内容题材上会限制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文化创新性,更是影响了学生自身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综合理解。就我国茶文化的本质内涵看,其经过历史的不断检验,其整体文化素材,已经形成了“综合化”、“专业化”等诸多特点,所以,无论是具体的文化认知,还是文化应用价值,其实际上都值得当前我们对其进行更好传播与应用。比如在整个茶文化中所展现的传统的茶歌艺术、茶具的讲解艺术等等,都是当前能够被融入到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所在。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教学,其更是一种文化传递和精神表达,所以,其中的各项元素内容,都有被融入教学活动的价值,从而实现对文化元素和教育理念的集中融入和全面表达。当然,谈到英语学习,就需要注重诠释和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实践色彩,因此,可以借助不同的“中西茶文化”来优化整个教学机制。历经不同环境和时代特点,整个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断扩大,这在具体的茶文化方面,就有一定的体现。比如,就具体的饮茶习惯而言,西方的品茶过程中,通常会加入牛奶等一些调味品,进行“艺术化”加工制作。尽管看起来,这仅仅一个简单地品茶方式的不同,但是这从本质上看,正是文化推动下的结果。因此,不同茶文化体系中,诠释了极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认知。所以,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时,如果能够在英语教学中,把中西方的饮茶文化差异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渗透和讲解,其势必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生动的视角来更多了解西方文化,以及与我国的茶文化区别,当然,在了解文化差异时,其更多是从语言应用角度来整体实施,这也是传播不同文化理念的关键所在。只有融入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使得学生真正实现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真正接受。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中所诠释的基础性作用是不能否认的,如果缺乏文化作为教学载体,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具体融入茶文化元素的过程,其实质上是一种教学理念的综合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有外延,这实际上也是高职教学体系中,所必须确立的教学思维。对于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来说,其中所需要的,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要具提融入必要的文化思维,通过树立文化包容理念和开放精神,从而真正有效的扩大学生自身的学习视野,实现英语教学的深度创新和全面融合。结合当前时展的具体状况看,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和传播力量,因此,在将茶文化元素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其将以文化上的融入,实现教学体系的全面创新。 4结语 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具体的高职英语教学时,我们不妨将其打造为一种引导学生具体体验和成熟品读茶文化内涵的教学活动,尤其是通过将高职英语的专业性和实用特色,集中融入到该教学活动之中。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活动的全面实施来说,良好的学习观念和正确的文化认知思维,恰恰也是当前整个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因此想要从本质上提升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创新英语教学机制,丰富教学元素,充实教学力量,就必须充分注重融入高职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和文化教学诉求。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摘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益大众化、经济化、科学化,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理论层次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所以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就如进一步提高工企业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特别是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因为它代表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应当如何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被普遍定位为企业高级管理专门人才,将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笼统的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没有较好的区分理论型和技术型人才,不利于实际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想大众化的教育发展,工商管理人才与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目前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课程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由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定位时普遍被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无差异性。因此培养的课程设置上没有显著的特色,课程体系形似性太大,缺乏一定的变动性,导致了培养内容与市场的不兼容性,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理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是课程体系上的又一不足,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项木有较大的实践性的课程,注重实用性,但是现行的课程培养方式中缺乏较强的实际应用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是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相对比较缓慢。最后,过于重视课程设置中的理论性知识,长期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性的只是灌输,始终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虽然课程丰富,课时总量膨胀,但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强,多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一对多的培养模式难以有效的实现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为主题,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社会组织能力较差。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不能较好的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被培养对象的自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的管理人才多是机械式的“机器批量产品”。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多氛围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种类型。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上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对理论型的管理人才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侧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来指导实践;而应用型的人才则需要管理者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企业需要区别对待:“培养能系统地掌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懂经济、法律和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各职能部门从事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并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和创新以及创业能力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 第二,建立系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市场的需求为根本前提,参考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设置培养课程,形成“课程篮”。同时,根据在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各职能部门综合管理和专业管理的管理人才,以及具有一定实务性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人才,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坚持适用原则、够用原则。在学科教学上,“可以如适当整合和简化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而对与履行专业职能直接相关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则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予以强化。”其次,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注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同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需要根据企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设置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密切联系起来,并且适当补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工业工程以及信息管理。同时需要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适用性、操作性强的部分课程以及基础性的生产技术类知识与技能等“课程就爱哦学,实施多方面的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实现多种技能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系统的模块式的培养教学。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课程教学上尽量采取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工商企业各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主要依据,在专业技能指导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下,进行有步骤有条理的培养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企业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想联系,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进行计划培养。按照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能划分,明确各部门的培养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根据需求在各个模块教学中有侧重的进行人才培养,使其符合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第三,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新鲜的血液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的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只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管理上的规范化,还需要对其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研究 当前武汉城市圈发展迎来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新时期,这为独立院校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城市圈建设的基本框架性要素中,吸引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尤其是管理人才资源是关键。同时,武汉市要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就必须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为作为面向地方经济服务的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与职业前景。本文对武汉城市圈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的主体对象是武汉城市圈的一些中小型企业,调研主要围绕着本类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人才质量要求这两个方面展开。目的是了解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中,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进而对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改革建议。 一、中型企业调研:武汉市某农粮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建立于21世纪初,是一个集产、购、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该公司作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星火计划“优势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研究与示范”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承担企业。公司还被省军供中心授予为湖北省军供大米定点加工企业、市政府列为应急大米加工企业。公司现有员工110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12人,一般技术人员10人,拥有资产2000万元,年收购粮食50000吨;企业拥有年产5万吨大米现代加工基地一处,并配备进口大米加工设备一套,属于武汉地区典型的中等规模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集中在车间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 在实地调研中,该公司董事长z先生就直截了当地表示“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他们企业“很难就业,管理就更没戏了”。他的企业近两年来招聘的多名管理人员,都是社会上同行企业中的资深人士,而大学管理类应届毕业生一个都没有。这形成了所谓的“在企业管理中‘科班生’敌不过‘草根一族’”的现象。对于这一现象,z先生颇感“无奈”地表示:与那些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草根一族”管理者相比,大学管理类毕业生恰恰相反,他们在不知道企业为何物,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时,就由外而入地先学管理定义、标准模式与共性规律等;等他们到了企业,相比一线管理人员磨合期会很长,而且这个过程不会给企业产生多大效益。因此,企业在管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人才选择上自然会倾向于“内部挖潜”或是“直接空降”,“这样既节省了培养一个新人的成本,还避免了不必要的风险”,最终导致了“管理类应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的结果。 二、小微企业调研:武汉某礼品工贸有限公司 武汉某礼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礼品公司。目前,该公司拥有一支大约20人的,富有创意、善于进取的专业设计师、生产工程师和营销管理人才组成的优秀团队,属于湖北地区典型的小微型商贸型企业。公司总经理f先生指出:该公司目前正处于事业的高速发展阶段,正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加盟,具体需求主要集中在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与市场销售上。但是,工商管理的本科毕业生却很不好“招”。一方面,本科毕业的工商管理学生可能不太“看得上”他们这种规模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销售”似乎进入门槛不高,其他专业(如文学、历史专业)的同学也可以经过短期培训后基本胜任此类工作,甚至高中、中专或大专生也完全可以适应此类工作,所以造成“外行抢内行工作,低学历挤高学历机会”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何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同学避免上述求职中尴尬呢?或许f先生的一番观点可以提供思路。f先生向我们谈到:公司中最后能够在实际业务中成功并坚持下来的员工,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专多能”。由于在具体的产品推销中“会计”、“营销”、“报关”等知识都将综合运用,凡是具有扎实的相关知识并能灵活加以运用的同学,都能迅速地在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换句话说,企业最欢迎的学生就是那种“一上来就能够符合企业的各种需求”,一个人能当三个人用的“多面手”。 三、当前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困境 首先,市场人才供应“饱和”。近年来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遭遇了困境。一方面,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猛增至2010年的2900个左右,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这直接导致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巨大。其次,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因此,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后,将发现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而无所适从。最后,高校教育偏重理论,而轻实践应用。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长于理论教学,而轻于实践应用教育,因此还无法帮助学生跨越这道“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门槛,实现所学理论与知识和企业工作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就师资队伍而言,高校老师的弱势在于他们缺少市场实践经验——在市场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素质急待提高,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对于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来说,能否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有赖于相关教育能否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企业对利润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才是今天我国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突破困境的关键。 四、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建议 第一,教学引导方面。学校要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积极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并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第二,实践教育要加强。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在武汉市1+8城市圈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界与学院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实现教师队伍“双师化”。第三,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校应该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三年、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变为“3+1”甚至是“4+1”,让管理类学生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在管理一线学习实践。大力推进“企业家进课堂”、“把企业搬进校园”等学程,让同学们在校园中开始掌握企业的实际管理技能与经验,从而在毕业时实现与企业用人要求的“无缝对接”。最后,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实验以及实验教学是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之一,可以有力地缩短学生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 上文的研究显示:当前武汉地区的中小企业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仍然为刚性,但是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匹配问题。对此,本文认为本地独立院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学模式改革——建立以武汉城市1+8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取得比较大的发展,所以也促使了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也上升到了另外一个档次。基于此,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和建设等是提高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对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言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必须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加强;提高水平;企业管理 我国的经济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国内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1]。基于此,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也逐渐转变了管理方面的思想,从经济方面逐渐逐项内部管理方面。企业把培养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好培训目标之后,再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确保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总而言之,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地位,需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2]。 一、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意义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管理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提高管理水平,还需要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则是影响企业管理的主要载体,只有不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作用,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3]。在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企业的竞争也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想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基于此,企业需要对工商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管理水平和能力,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2.使得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具有高效性 企业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对企业的整体进行规划和管理。不管是企业的经营方式,还是企业的整体发展,都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来进行策划和管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才能够在决策过程中不会出现很大的错误。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4]。 3.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呈现国际化发展水平,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也就不难看出,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能够显著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企业在培训工商管理人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 1.结构单一、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工商管理人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培训方式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企业安排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其初衷是美好的,但是参加培训的人员往往没有认清楚这一点,而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参加培训。因此,使得培训师与被培训的工作人员之间无法进项良好的沟通,最终无法提高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5]。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考核过程中,采取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如进行简单的笔试,培训人员互相抄写答案,因此使得管理人员的培训不过关。 2.师资力量不足 在现阶段的企业培训过程中,企业虽然知道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价值,委派一些重要的领导去参加培训和学习,但是没有认识清楚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内涵所在,所以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为薄弱[6]。企业也并没有成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部分企业看起来好像是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事实上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为了节省开支,企业往往聘请一些能力比较差的培训师。 3.不够重视 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来支撑,从现阶段工商管理培训的角度来看,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没有高度重视工商管理培训[7]。小型企业过于重视技术方面的学习,盲目培训销售技术,而轻视工商管理意识。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认为工商管理培训是一项多余的课程,没有必要花时间、花金钱来对其进行培训。中小企业宁愿通过督促的方式来加强员工的相关工作,都不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来对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基于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培训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 三、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 1.提高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力度 工商管理培训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要加强企业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力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企业员工要端正好自身态度,树立起正确的培训认识,保证员工能够从内心深处自愿参与相关培训,从源头上杜绝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识不清楚问题;(2)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必须让领导干部端正好态度,才能够让手底下的员工能够以其为榜样,从而更好地进行培训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来说,领导和员工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需要转变观念,将工商管理培训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强化培训意识,从而加强培训的责任感。基于此,挖掘出企业领导的潜力,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改革 现代企业的管理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任务比较艰巨,培训的难度也比较大。基于此,加强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要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必须要学会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如讨论法、情景模拟法、体验法和案例法等。企业通过高效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能够使得企业领导的基础知识理论更为丰富。将学习到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大实践当中去,能够保证灵活的培训方式之外,还能够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3.加强对培训工商管理人才的考核 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和壮大,企业通常都会提供员工或者领导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而被外派出学习的员工和领导没有高效的完成好学习任务。很多人在培训过程中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所以加强对培训工商管理人才的考核非常有必要。在考核的具体内容中,不仅仅要加入实践考核,还需要加入理论考核。考核的具体内容需要从员工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角度,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在考核的形式中,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得员工能够积极备考,不断端正好学习态度,加强其对企业服务的心态,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所服务。 4.建立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 企业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对于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工商管理师资队伍,才能够在很高程度上提高工商管理工作人员的审核制度,加强其工商管理培训的思想意识和理论基础知识等。在专业素质审核方面,通过工商管理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培训过程中,以资金的形式来鼓励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学习,不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引进更多的管理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才能够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邹洽连 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摘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为我国的企业发展奠定管理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是最重要的,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将发展变革摆在企业的首位,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培训的现状进行总结,得出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一、工商管理培训现状 (一)企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企业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在全面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的很多企业由于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是注重资金和企业的发展,没有对工商管理培训有良好的认识,导致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偏低,不能达到企业不断发展的要求。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逐渐认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引进高端的管理人才,但是很多企业还是存在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良好的培训队伍,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问题频发。 (二)企业管理人员忽略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一般都会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业对于时间的紧迫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很多企业并没有全面的着手进行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另外从根本上来说,有的地区政府人员没有全面提升对工商管理的重视,导致企业管理人员对此也并不重视,使得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忽略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三)缺乏科学管理结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 通过对我国的很多企业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研究得知,目前的很多企业所使用的工商管理培训方式还是老旧的方法,并没有使用新型的方法,再加上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很多工商管理培训的结果并不理想。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时候,所聘请的培训师如果在对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所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方法,就会导致和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较少,甚至让很多工作人员产生厌恶,这就导致培训的结果差强人意。所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水平,并确保工作人员对于培训的正确认识。 二、企业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加强培训师资水平 对于工商管理培训来说,使用高水平的培训师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所以企业在进行培训师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水平高的培训师,确保所请的培训师具有良好的自身能力。企业自身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师,对不同的培训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层层筛选,确保培训师的真实培训质量。另外还需要对培训师进行综合性的审核,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工商管理培训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重视力度 作为企业的工商管理人员,需要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工商管理的多方面作用进行总结交付管理层,让管理层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的宣传,确保员工对工商管理的正确认识,让每个员工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 (三)构建科学管理模式,加强考核方式 企业想要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的培训水平,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工商管理培训,在结束后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核,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全面的掌握工商管理知识。科学管理模式是确保工商管理培训良好进行的根本保障,作为工作人员,要认真的遵从,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多种考核,通过考核确保自身对工商管理知识的真正掌握。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在进行发展的时候,都感觉到自身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为了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和强大竞争力,只有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构建良好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培训的师资水平,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参与到工商管理培训中,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杨易 单位: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方法 摘要: 任何行业要想良性的发展,都需要配套基础性的保障,这其中就包括相关的管理培训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就应当加强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当前相关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有效的提高相关培训管理工作实效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指导于具体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培训;问题;对策 新时期,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各大行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加强在自身方面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应当着重加强在管理方面的水平与能力,这就要求其在平时重视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不断的增强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从这方面来看,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工作,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的关键点所在。当前,在我国企业所进行的管理培训方面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综合业务水平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1.在重视程度上普遍较低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等因素,一些企业在发展上面临着很多困境。这其中,就与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力度不够有着一定的关系。具体来看,一些企业所进行的培训活动,更注重于短期的目标,所面向的对象是生产和营销人员,而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而在一些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中,虽然也经常进行相关的管理培训,但是参加培训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任务去完成,没有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 一般来看,在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培训形式与培训内容较为单一的情况。无论是在企业层面,还是在管理人员层面,往往会把相关的培训活动作为固定的任务来完成,并没有从实际的培训效果来设计培训的形式与培训的内容。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企业所开展的工商管理培训在形式上过于单一,在内容上较为陈旧,没有结合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形势,起不到较好的培训教育效果。 3.师资队伍水平较差 针对于当前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方面所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导致当前管理培训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与参与培训的师资队伍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具体来看,目前从事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人员在整体上呈现出学历较低、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这样以往下来,企业的培训工作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效果,进而在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方面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4.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并不完善 一般来说,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相关的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从目前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现状来看,其培训考核体系并不完善。具体来看,一些企业只是为了顺利完成培训的内容,在考核上并不严格,在考核形式与考核内容的设置上,较为简单,难以发挥出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够对于具体的考核形成约束性的作用。 二、提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有效路径 1.提高认识,加强相关管理培训的力度 一般来说,企业要想有着持久性的发展动力,必须应当加强在工商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具体来说,首先应当提高认识,转变企业及管理层对于培训工作的态度,充分的意识到相关的管理培训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企业还应当营造出良好的培训氛围,加强对于培训工作的宣传与教育,使得企业上下能够凝聚成一股力量,并形成合力,在整体上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与能力,进而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2.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企业,是一个融合多个部门与管理人员的集合体。每一个部门和管理人员由于分工的不同,都应当具有不同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因此,对于不同的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应当根据他们的具体职责,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与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当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断创新,采取更具有实效性的培训方式,并且还应当最大程度的丰富培训的内容。 3.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在培训活动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培训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样看来,企业要想提升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就要加大对于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企业要为培训师提供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保证培训师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并让培训师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从而发现培训的新方法。 4.增加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培训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否健全与合理,对于提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企业层面和相关的管理人员,首先应当为参加培训人员建立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确保相关的培训考核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其次,企业还应当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断的完善工商培训的机制,严肃考核的过程,不断的丰富与完善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最终实现培训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当前在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企业层面或是相关的管理者对于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方面较为单一,所从事管理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水平较差,以及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并不完善等方面。作为企业层面和相关的管理者,应当充分的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探索有效提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有效路径。首先,作为企业及管理层,应当提高认识,加强相关管理培训的力度。其次,应当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再次,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最后,增加力度,建立健全管理培训的考核机制。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有效对策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作者:苏佳佳 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摘要: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管理水平也出现了层次性的现象。此类现象的出现,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双面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关于企业发展中的工程管理现状,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提升工商管理质量,并且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以及研究人员长期研究的课题。在此现状下,本文针对当前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质量;发展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影响力的增加。其工商管理现状,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当前如何加强工程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盼能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1.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现状下,关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现状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则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当前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具体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1.1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员的管理为核心的发展内容之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主要的实施对象为企业员工。针对企业人员进行管理,具体的体现形式则为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的工商管理,能够积极地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存在的漏洞。 1.2提升企业对外竞争力 工商管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涉及的管理内容较多,涉及的管理范围也较广。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形成企业内部完善的管理系统,并且提升企业的作业效率。使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凝聚力。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好的对外竞争力。 1.3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看作企业的制度制定者,以及制度的实施者。此类现状下通过合理有效的工商管理制度,进行企业运行的正常化管理,以此保障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并且通过有效的管理决策机制,均衡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和机遇。加强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具备良好的基础稳定性。 2.当前工商管理培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培训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此类问题的出现,造成人员在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过程中,无法获得有效的专业知识。并且当前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工商管理培训机构的主要经营目的偏离现状。也使得整体的工商管理培训环境较差,无法真实有效的提升培训人员的管理能力。 2.2培训考核水准较低 当前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工商管理培训,作为新兴的培训行业之一。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整体行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凸显的问题之一是培训考核水准较低。此类现状下,具体体现的现状为:培训人员的真实水平,通过机构考核无法真实有效的发挥。最终实际培训的价值较小,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 2.3培训模式缺乏创新 当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现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大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才提升的梯度性。因此工商管理培训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各类培训机构还存在培训模式老旧的现状。此类现状下造成,多数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较差,培训模式同质化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3.针对当前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策略 当前我国工商管理培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此现状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工商管理培训的效果,笔者针对当前工商管理培训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且提出了改善对策。 3.1通过行业联合进行工商管理培训 工商管理培训在发展的过程中,涉及了较多的企业决策、市场竞争对策等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内容。因此分析当前市场中存在的工商管理机构,绝大多数还存在师资力量较弱、机构经营方向差异的现状。为了有效的改善此类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通过行业联合的方式进行工商管理的培训。通过此类方式,进行商业经验的交流和培训。以此增加工商管理培训的实际价值,增强培训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 3.2积极拓展研究考核方式 当前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竞争较为复杂,涉及的行业竞争手段也较多。此类现状下,工商管理培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考核手段落后的现状。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且提升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工商管理培训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实际的考核效果。如在考核的过程中,通过真实的竞争手段进行工商管理水平的测试。以此发挥工商管理人员的实际培训效果,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 3.3加强企业内部工商管理培训的团队建设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培训应从两方面进行发展。一方面通过外部培训机构进行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应组建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培训团队。以此增强企业在发展中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 4.结束语 当前我国工程管理培训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为我国企业实际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问题,未来工商管理培训应朝着行业联合工商管理培训、拓展考核方式、建立内部工商管理培训团队的方向进行发展。 作者:宋小卉 单位:宁夏五环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工商管理运用 摘要: 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保护自身信用交易行为,防范企业信用交易风险,这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政府方面的积极扶持与推动。在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介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它相比于其它部门在面向企业的职能定位与功能提供方面更加具有优势。本文就以它的功能优势与功能定位开题,延伸分析工商管理运用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相应功能对策。 关键词: 信用管理体系;工商管理;优势;功能定位;对策 企业在进行信用交易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非现金流与赊销,这对他们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是一定阻碍。为了消除这一阻碍,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常规化开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建设一套信用管理体系,对所有授信企业的信用度实施考察,实现对企业信用行为的有效监管。为了确保监管过程的有效性与公正性,政府会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它具有强制执法功能,也是希望基于社会宏观经济角度来确保社会企业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一、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优势体现 从目前来看,实际上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金融机构、跨国征信机构、税务机构以及海关机构都在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所以客观讲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监督介入方很多。但对政府、社会及企业三方发展而言,与企业监管关系最密切的还莫过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以政府希望以该部门作为主导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体现该部门在企业方面职能定位的有效优势。从职能定位角度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发挥三大功能:第一,它能制定、起草和执行与企业相关的信用管理行政法规,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提出硬性指标;第二,它能够实现对企业设立、营业执照办法与企业经济户口功能的有效审批,并为企业建立经济户口;第三,它能够查处企业的违约失信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所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直接面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主导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法定职能优势。另外,它也可以起到规避政府职能大规模调整和现行组织法修改的作用。总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不但能实现对企业的信息监控管理,发现并制裁企业所存在的失信行为,也能直接推动企业征信对象的保理业务发展进程,所以说政府借助工商行政管理主体来干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也是当前中国政府及企业相互扶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1.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管理 企业构建自身信用监管体系的前提就是建设一套完整的征信体系,这样能确保企业的信用监管体系构建始终保持动态发展状态。客观讲,我国目前依然是非征信国家,企业征信制度并不发达,所以政府必须指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帮助企业建立经济户口、企业年检等主导征信方式,辅助企业来实现信用信息收集过程,也间接促进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在信息收集以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信息价值能够最大化发挥,还会进行后期加工,并将加工好的数据交给企业及政府部门作为信用管理与行政管理依据,为以后的信息供给服务提供做准备。具体来讲,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以一定标准来加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评级,最后构建信息查询平台,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借助网络来面向社会及其它政府部门来提供有关企业的所有信用信息查询服务,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点带面,实现辐射性监督管理机制,令全社会都参与到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监督过程当中。 2.市场引导 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仅仅适合于当前尚不完善且征信规模较小的现实市场,而伴随市场中征信业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来必然会从直接征信中退下来,所以就目前来看,工商行政管理之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依然定位于市场引导功能。它为当前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分析与风险评估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对企业失信行为开发必要险种,以达到防范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有着引导和培育专业保理公司的职责,为授信企业追讨企业债务,并同时为授信企业提供理赔服务。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起到一定的技术完善作用,下文将针对企业的信用监管技术完善来提出两点功能对策,以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于企业发展的优势特性。 1.为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及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工商行政管理为企业构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为了打击企业可能存在的失信行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直接维护。同时,它也能确保信息公示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这一完善过程中,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会被不断充实完善,例如失信举报制度、信息查询系统等等都能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过程。以信息查询系统为例,它就主要将企业信息划分为3类,其中包括企业登记信息事项、企业正面信用信息以及严重失信信息,这一类信息主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始终保持信息透明度;还有失信行为信息被处罚记录信息,该类信息限制只允许当事人进行个案查询使用;另外第三类信息则代表企业在年检后所获取的经营信息,比如企业盈亏状况信息与资产负债信息等等。上述三类信息都交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共同管理,目前诸如此类企业系统的构建也被视为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符合法律规范的正确思路。 2.为企业创新信用评级方法 我国政府目前也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做法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例如以工商行政管理为主体的要素分析法,它就基于5C和5P标准评判方法来监督管理企业。所谓5C就是企业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情况(Condition),5C主要从企业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而5P分别为个人(People)、偿付(Payment)、目的(Purpose)、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s)。5P与5C相对应,它通过企业技术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两种方法对授信企业在信用评级过程中都会有所提示和帮助,并且所涉猎范围全面,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良好互助与监督关系。 四、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基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出发,结合自身状况及能力来不断发展信用管理制度,并同时重视工商行政管理之于自身的干预与辅助过程,实现未来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二者之间也必须把握好“度”的关系,做到适当干预,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准则,在新形势下寻求更有效率的工行管理职能运用方法,帮助授信企业突破自身局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陈傲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研究 摘要: 随着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实施开展情况,成为很多企业所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目标,从目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现状来看,工商管理的业务范围还比较广泛,在管理内容上也比较复杂,因此有效提高目前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是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工程,对于有效提高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职能,还要积极结合当前外部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优秀的人才储备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新时期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效的工商管理职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提高企业工商管理职能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经济体制转型对企业的发展需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所发展的现状进行具体有效的分析,通过对其理解和阐述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因此,本文以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在当下的发展情况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对目前工商管理职能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另一方面本文综合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企业自身工商管理职能以及其工商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几方面,对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提出具体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促进新形势下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发展的局限性 1.工商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工商管理的职能范围比较宽泛,其主要也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企业日常经营中的管理行为,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重要性,不仅在其具体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同时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使其管理职能的实施缺少规范性的依据,不能对企业的行为和经营管理起到很好的制约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以目前还不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和管理结构,也很难有效的支撑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转型和升级,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优势。因此,工商管理体制上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新时期企业的科学发展。 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目前新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商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领域,自然对于人才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而根据现在对企业工商管理领域的发展来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工商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部门的人员大都来自于其他部门,或非工商管理专业的人员,缺乏专业化以及科学化的工商管理理念和知识,随着目前企业对工商管理职能的重视逐渐提高,其涉及的业务内容也逐渐增多,专业性也逐渐提高。但是目前非专业化的工商管理人员很难适应其职能的开展和实施。另一方面,目前也缺乏对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科学系统的培训。不仅缺乏对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工商管理职能发展水平缺乏有效的认知,同时,自身不完善的工商管理理念也难让目前的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 3.缺乏较强的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只有强有力的工商管理执法力度,才能保障企业工商管理职能有效开展,发挥工商管理职能自身的有效性。然而从相关企业调查显示,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职能中还存在诸多管理漏洞,与此同时,缺乏专业性的企业工商管理职能,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其对企业整体的监督执法力度也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时,缺少完善的系统的制度依据和相关的惩戒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工商管理职能的执法力度。与此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和颁布,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基层政府工商管理工作水平,使得企业在某种意义上过于依赖外部的执法环境,大大降级了企业自身工商管理业务水平的建设,从而严重削弱了目前企业在工商管理业务方面的执法力度和强度。 二、如何提高新时期工商管理职能的有效性 1.建立健全企业的工商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要积极建立起健全的工商管理的体制度体系,为开展有效的工商管理业务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理论依据。其次,积极学习西方的工商管理在制度上的创新,引进先进的企业工商管理制度理念,从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有效开展和实施,建立健全企业的工商管理体系,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不仅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同时,对于我国整体的工商管理领域都是新时代下的创新和发展。 2.加强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有效提高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关键还是不断完善和企业工商管理的人才队伍,首先要积极提高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灌输先进的工商管理理念,有效提高员工的工商管理业务处理水平,同时,企业在工商管理开展过程中还要积极引进专业化的工商管理人才,以此提高企业的整体业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在后续开展和实施有效的工商管理过程中,工商管理员工还要积极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素质,强化工商管理专业性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提高。 3.有效提高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 要想真正发挥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势,就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首先,一方面管理人员要严格秉承企业的工商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按规矩办事,认真履行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其次,建立完善系统的工商管理惩戒措施,增强企业在工商管理方面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提高企业的执法手段的建设,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执法力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高效的工商管理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工商管理是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也是目前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开展有效的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本文的论述要想很好地发挥企业的工商管理职能,企业就要积极结合现代化的工商管理理论和发展措施,来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作者:贺琳 单位: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摘要】 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质量的高低对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升级、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具有理论层次高、实践经验足、创新能力强等的综合素质和多元化能力的趋势越来越强。而传统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多措并举,综合给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才;综合能力;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其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要求无疑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被当下视为企业生命的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此背景下,培养和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且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讳言,现下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中有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材更新周期长、传授内容脱离实际,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适应时间长,创新和创业意识弱。由于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源头,问题的产生导致用人企业不得不继续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再培养。但企业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过程中也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主要有: (一)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一般而言,目前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大多数被定位为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没有客观地对理论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加以仔细区分。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笼统确定为企业的高级人才培养。这显然不切合实际情况。伴随着中国日益剧增的与世界的全方位接轨现象,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市场供需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功能多元,分类细化,传统上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定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企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明显不足 其一,由于将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定位为高级管理人才,忽略了人才的差异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特色,缺乏变动性,使得学习内容与市场需要不匹配,人才理论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核心竞争力。其二,课程体系中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脱节现象严重,没有充分吸收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教训。工商管理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实用性、实践性。虽然现行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但由于种种原因,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和实际操作显然不够,造成被培养者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职业岗位适应期相对缓慢、变长[1]。其三是过于重视理论性知识。长久以来,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虽然课程内容繁杂,课时总量增加,但是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增加,多是眼高手低,有想法没办法。总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仍然受到高校的影响。 (三)人才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很好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更好的发展,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企业现有的培养模式还是借鉴学校的培养模式,还是“经典”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无视或忽略受众的自我意识,难以从根本上有效提升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机械式的“批量定制”培养人才,被培养者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没有有效提高,其社会组织能力较差、沟通能力差,千人一面,没有特色可言。如此这般,企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先天堪忧,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也不可能根据实际需要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做出创新成绩。 二、提升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综合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要准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满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需要,我国把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作用也不外乎以下两大方面作用:一是把脉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研究企业的发展方向;一是在实战中求生存,真刀真枪推进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上也要有针对性。对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规划企业发展的的管理人才,要侧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具有能以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而对主要以应用实战为主的人才,则需要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应变力。 (二)要建立科学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 一是建立具有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计划。社会的发展使得原来只具有单一学科知识的人越来越不适应。作为与企业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工商管理人才,尤其需要有高视野、广角度、大格局。在制定工商管理人才课程计划时,一定要注重交叉学科的设置问题,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具有广博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在设置课程时,一方面要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密切联系起来,注重加强涉及生产经营一线、诸如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等的基础性课程;另一方面要适当补充有关“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及“信息管理”学科等的内容,实现多学科交叉,拓宽工商管理人才的视角,增加知识面,实现多种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统一[3]。二是建立规范的课程库。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对人才的要求,参考借鉴不同类型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坚持实用、适用和够用原则,科学整合培养课程,对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基础课程做适当整合,对与履行职能直接相关课程,重点从理论、实践方面加以强化,并使之系列化、规划化、模式化。三是建立系统的模块化教学方法。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与企业密切相连,要以职能部门及相关的职业群功能为依据,把企业经营战略和规划管理、生产及运作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方面联系起来,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被培养者的真实感知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打破教材编写体系,梳理实际操作情况,实施与企业实践状况一致的、相对应的内容来实施教学,使教学内容具备科学性、理论性、时间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做到针对性、指向性,实施模块化教学。 (三)要重点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加强创新训练。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举措。多到实地观摩学习,学习和借鉴多内外创新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亲身感受创新的氛围和成果。要把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专家和人才请进来,现场交流,激发思维,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注重设置具有引导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课程。加强系统论以及创新思维论的学习,注重对事物认识的探索、积累和验证。三是强化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要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要求,充分开展市场调查和分析,加强信息处理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详,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展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才能培养出适用对路的工商管理高级精英人才,企业的发展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李彦锦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工商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 摘要: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经济发展空前,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呈增长的趋势。中小企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就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来看,应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以进一步彰显中小企业发展特色。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 中小企业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成本较低、转移较便捷等优势,更好地适应了当今变化较快的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表现出较理想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发展中国家中,鉴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中小企业的发展就越凸显出重要的意义。但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不可避免的因素的影响,其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比如思想观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进一步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真正让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并明确指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 1工商管理中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找一个准确的战略定位,该定位就是要成为中小企业的奋斗方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并且能很好地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战略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又要有效地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形势。通过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中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着眼以下几点。 1.1运动状态支持目标 企业的发展呈动态形式,它需要在一个相对宽松、适宜的环境中不断壮大。尤其是中小企业,它们相对一些大型企业来说,比较弱势,更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带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创收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扶持。因为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技术相对不过关,在硬实力上根本就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指导,有效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帮助中小企业能够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进步和发展。另外,可根据市场的需求,由政府出面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信息和培训等方面的机构,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体系。这样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的生产运行和经济效益。例如可以鼓励民间、社区为投资主体,成立中小企业服务组织,形成固定的服务体系,以解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 1.2运行结果目标 中小企业若想有大的发展,就应该在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和大环境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发展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中小企业获得长久不衰的活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根据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呈递增的状态增加。(2)增强中小企业人员素质。中小企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已经妨碍了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严重影响了子企业的成立。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为企业人员创造条件,构建平台,组织员工参加一些培训,促使企业人员素质有大的提高和改观。(3)找准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我国中小企业现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行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落伍等等,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困境。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找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本,然后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症下药,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正常运行。(4)体制矛盾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运行缓慢,经济效益低下,难以发展壮大,其原因还在于企业的体制矛盾,一些企业体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甚至企业的产权不清晰,激励机制缺乏,约束机制不到位……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体制,解决体制之间的矛盾,建立明确的企业制度。 1.3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 企业要以追求利润为生命线,因为没有了利润,企业就站不脚跟。但企业的盈利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是分不开的。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并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反过来说,社会财富的降低又会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见,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应该作为衡量中小企业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无外乎是增加财富,扩大就业,城市文化素质的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员工的就业,增加职工的收入和福利,这样就可以缓解社会资本过于集中的问题,促进社会财富更加均衡,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这样员工的干劲会大大增加,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链,更有利于促进和刺激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多,人们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的创办中,使中小企业不断地强大,进而会产生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工商管理中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在中小企业的整个发展体系中,战略目标与战略方向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对现阶段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做出选择。 2.1将有效突出中小企业特色为战略方向 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若想在市场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小企业要突出自己的企业特色,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空间,才能适应现阶段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2.2要把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作为战略方向 这些配套型中小企业的建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样才会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2.3将发展就业型以及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作为战略方向 发展就业型中小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就业困难,同时还可以拓展本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社区服务型企业,还可以得到政府和居民的首肯,更加有利于为企业融资。 总之,工商管理中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还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既要注重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又要着眼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这样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浪潮中,中小企业才能壮大,才能更好地顺应整个市场的发展。 作者:乔红叶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研究 【摘要】 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已经提升至更高的等级层次,同步状况下管理团队完善化构建,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领导普遍关注的时代性课题。笔者的任务,便是集中探讨如何强化工商管理培训和企业综合管理实效。 【关键词】 工商管理;培训方式;企业发展;团队 一、前言 一类企业想要切实提升自身综合化管理水准,就必须预先进行专业化管理人才培养,而这一切条件的落实,都将以高效的工商管理培训作为先提。所以说,尽快探讨完善化的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二、持续强化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视态度 第一,企业各级管理主体和员工要树立起严谨的工商管理培训参与意识,力求透过根本层面上强化这部分培训工作实效。即预先督促领导发挥出可靠的榜样示范作用,令他们全面端正对这部分管理培训活动参与的理念,避免员工参与工商管理培训活动期间产生任何懈怠厌烦心态。毕竟领导在这部分文化宣传和员工激励上的作用,是不可轻易被替代的。第二,不管是现代企业领导或是基层员工,都必须尽快挣脱形式理念束缚,尽量地将工商管理培训视为一类投资性活动,借此强化企业一切员工的培训意识,包括责任和紧迫感等。这样才好将人力资源的优势全面发挥出来,进一步改善企业的综合化管理水准。 三、全面建设完善化的培训师资团队 首先,及时搭建起可靠性的工商管理师资团队校验评估体系,对于任何想要申请工商管理培训导师资格证的人员,务必要督促他们参与严格化的认证流程,同时透过管理理论、实践、思想政治等层面进行审视。其次,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专业资格证的培训导师,则需要定期带领他们参与更高等级层次的培训活动,就是说令他们尽快掌握最新工商管理研究成果基础上,同步贯穿融入到有关实践活动之中,进一步开拓出全新且高效的工商管理培训方案。再次,进行企业培训师资来源渠道的有机拓展,进一步全方位吸纳不同区域的高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最后,激励企业培训导师主动参与到具备国际级别的工商管理交流会议,其间增加见识并做到取长补短。归结来讲,构建起一类高质素的培训师资团队,不单单要做好上述工作,同时更要督促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目的是强化这部分培训导师的责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为企业多元化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拓展,提供保障。 四、深度改革既有培训模式和内容 现代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属于一类层次较高且内容繁琐的事务,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加广泛,同步状况下更要求企业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及时融入现代化科技手段,即开发出多元、现代且科技化的培训模式,包括案例、讨论、讲座式教学法等。如此一来,企业一切工商管理培训活动才能得到长时期有效地延展,使得以往企业领导的工商管理理论得到有机完善,促进已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融合结果。由此看来,工商培训中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地位非常之深刻,不单单要确保实施灵活化的培训模式,同时更要选取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经过知识经济发展过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开始极度渴求充满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其中部分管理人员倾向于锻炼理论思辨技能,一些管理主体想要培养高超的管理实力,总之,参与培训的工商管理人员的需求充满差异。所以,在培训活动组织环节中必然要彰显针对性,保证可以依照时展需求进行既有培训模式和内容革新,彰显出时代和专业化特性。 五、积极针对参与培训的工商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 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会为一些管理主体和基层员工提供外出学习的机遇,而这部分被委派出去的员工通常都是保留学习的动机指标,矛盾的是却无法明确内部的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当中许多工作人员未能形成强烈的学习意识,单纯地当作是外出旅游,所以说,强化对参与培训人员的考核,明显是十分紧要的。至于这部分考核内容,不单单包含理论考核,同时还有必要加入一些实践考核项目,其间确保透过员工学习需求角度出发,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案并且为每个员工匹配标准的学习目标。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考核参与工商管理培训的企业人员,还应该凸显出一定的启发和针对特性,确保员工能够积极地为考核做足准备工作并且端正自身态度,最终使得这部分成员学习效果变得愈加理想,进而更加有效地向企业提供改革发展建议,令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风暴中屹立不倒。 六、结语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顺利加入世界经贸组织之后,市场竞争趋势愈演愈烈,中任何企业想要获得长效可持续发展机遇,就必须针对自身人力资源加以科学化监督管理。相比之下,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中的关键组成要素,其具备的职业技能,对于企业长远化发展,有着极为可靠的指导性效用。所以,现代我国企业在组织工商管理培训活动期间,有必要在设置完善化的激励机制前提下,培养出更多数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切实提升企业的综合化管理水准。 作者:阿兰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 企业现代化经营建设中关键内容就是会计和工商管理工作,也是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拥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市场建设中,企业现代化必须增加对于会计制度与工商管理重视,这样企业现代化发展才能够得到基础性保证。本文就将对于现代企业和工商管理模式研究应用分析,探索企业现代化建设管理模式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推动企业可持续性建设。 关键词: 现代企业;会计;工商;管理模式;应用分析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明显性转变,市场经济格局转变快速,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关键性内容。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制度创建是一个繁琐性工程,需要现代企业不断完善,推动企业可持续性建设。 二、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制度探析 1.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制度体现的原则 (1)稳健性原则 现代企业在经营建设中,《企业会计制度》在创建中,应该对于会计工程环境具体性分析,明确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审核原则。现阶段,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中的信息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建设中主要的限制因素,例如部分企业会计信息中出现利润虚假情况,对于市场发展严重影响。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中,由于会计制度制定不严格,造成会计信息中经常出现坏账的情况,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企业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中一定要将会计信息影响因素明确性制定,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科学合理。 (2)一致性 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部门在会计标准制度并没有形成,造成企业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并行为并没有规范性。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为会计部门提供标准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让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拥有规范性的行为举止,规范会计工作,会计人员更加了解会计工作性质及工作流程,对于会计经济项目报告行为规范性制度,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监督部门应该增加对于会计部门的监督。 (3)统一性原则 企业在对于会计和工商管理中,制定的管理制度中应该对于企业会计审核环节规定,对于会计在审核环节中的规定、科目、运行、报告等内容全面要求明确,将企业传统会计和工商管理上存在的缺陷有效弥补,突破组织形式的界限,客服了分行业原有的会计审核工作。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不仅仅需要对于原有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瓶颈突破,还应该让《企业会计制度》在实际应用中企业经营建设相吻合。《企业会计制度》内容包括了会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例如会计要素、计量标准、会计报告编制,这些内容在实际应用中不仅仅完善会计信息缺陷,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新会计和工商准则体系部分特点探析 (1)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研究中,企业会计跪安了部门根据企业现代化发展情况重新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将原有会计信息中存在的行为规范性操作,会计人员在对于会计信息审核及会计报告编制中,拥有了会计准则,让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加具有针对性,解决传统会计人员工作无所适从的问题。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应用中,可以在会计制度依托下防治出现因会计准则修改的情况出现混乱情况。 (2)层次性 新会计和工商准则体系在制定中需要具有明确性的层次性。新会计和工商准则体系是企业会计人员工作行为的基础,也是会计标准的深度性制定。在新会计和工商准则体系在制定中,是根据企业在现代化发展建设情况所制定,因此更加吻合企业发展,因此对于会计工作具有制定性指南作用。 三、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是指在国家规定机基础上,企业对于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规范性管理的模式,是提高财务会计部门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保证会计部分与企业经营建设的吻合,让会计部门推动企业现代化建设。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企业会计部门中实际运行情况客观性反馈。企业在市场化经营建设中,会计企业在日常实践中,现代化企业对于会计工作要求越加严苛,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应该在国家规定要求下,政府部门应该对于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中积极引领指导。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和工商管理体制 (1)强化财务监管 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财务管理工作,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视,让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内同。财务监管部门设置一定合理,完善财务监管制度,让财务监管工作与企业现代化建设相吻合,监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具有刚性,全面性落实财务监管工作。 (2)集中财权管理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增加对于财务管理职权的集中,保证财务总机构能够将权益分配、资金调度、资产处置等权益集中,其他部门仅仅拥有经营权,将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中分权性管理模式转变。企业应该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范围,最好将财权管理工作控制在分公司以下,降低财务管理工作的层次。企业将财权管理工作适当集中,能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于财务信息客观性的监控。 2.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探析 对于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探析中,发现企业应该创建完善的会计和工商管理机制。会计和工商管理机制在制定中应该与企业现代化经营建设中应该体现合理、全面等原则,让会计管理部门真正在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对于企业现代化建设中,会计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模式,第一层模式就是分散性会计管理模式,指的就是企业会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应该由领导人员管理;第二种模式就是交叉性管理模式,指的就是企业会计人员日常会计工作中,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应该由基层会计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共同承担,会计企业也是有会计部门管理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管理。第三种管理模式就是统一性管理,指的就是企业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工作,由企业管理人员统一性管理。 3.会计和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 会计和工商管理发展应该向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发展。知识经济会计和工商模式就是会计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内容成为企业现代化建设的依据,多元化分析会计信息中具有的潜在性价值。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营格局进入到了市场化经营中,企业在市场化经营建设中的竞争性越加激烈,目前竞争力主要是企业经济实力、科技、管理的综合性竞争,但是最为核心的竞争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才方面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增加对于人才资源的管理工作,让人才管理成为企业管理工作基础。会计管理工作一方面是完善传统会计制度,还应该增加对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在会计和工商管理中,不仅仅是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还应该增加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管理水平,以企业现代化建设目标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满足企业经营建设对于会计工作要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中,企业在会计和工商管理工作中,应该创建统一性管理模式,这种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与企业经营建设是十分吻合的。本文仅仅对于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简单性分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会计管理人员参考使用,提高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水平。 作者:张骄阳 夏国月 苏芮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 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和输出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多的,那么怎么样输入合格、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就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输出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好成绩,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且从改革的市场中获得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另外一个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密切了世界各国及相关经济体之间的联系,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企业在竞争中的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都密切关注的事情。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都渴望获得的,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高,那相关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输出的要求和标准也会更高,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应该基于新的环境要求和角度,就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和培养谈下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第一,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社会上针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往往是比较笼统的,而没有一个细致的划分标准,普遍的认为工商管理人才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观点就把一些理论功底扎实的工商管理人才和技术能力更强的工商管理人才混为一谈,这就十分不利于相关实际工作的开展。第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在培养体系上存在不足首先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定位的预期过高,造成了培养目标与实际情况的脱节,相关的培训工作也没特色,不具有针对性,缺乏灵活性,培训的内容和市场环境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这种培训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是会被市场淘汰的,因为这样的模式输出的人才是普遍的理论基础不扎实,缺少灵活性,不懂得应变,不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大打折扣的。其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输出和培养,必须要讲求实际,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注重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最终磨练自身的实际综合能力。最后,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实际运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第三,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相关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得思变、善变,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实践是改革人们大脑的有效工具,如果只强调书本知识,不追求社会实践,不注重实践的获得,那肯定不利于企业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样子的管理人才注定要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前进。 二、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一,明确定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更多是基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两类,针对性的展开培养。那么企业再对引入的人才中,也要学会针对性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舒展,要以打造综合性人才为输出目标,不光要重视实践也要结合理论,只有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知识和人才的最大效用,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二,建立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人才输出计划在制定人才输出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摸清楚市场的需求,参考同时期的历史数据,合理预测目前以及未来五年人才输出概括。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还应该多到一线去工作,在一线工作能够迅速积累相关的基础经验,迅速的熟悉基层的相关变化,为今后的企业管理奠定一定的基层基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为企业付出,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庞大人才需求的关键,因此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和视野。企业的人才培养和输出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相吻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明确分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效的落实人才培养和激励方案,减少人员的流失,强化人才的忠诚度。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培养人才自我创新意识,在日常行为的小事中,寻求创新的灵感,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注入新鲜的创新血液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的有关高层管理者必须要意识到人才再次受培训的重要性,要给人才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再进修的机会,借鉴其他企业相关的优秀经验,不断总结,归纳,最终形成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模式,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企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必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注重对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还要明确企业再人才进入后,应该如何去打磨这一批人才,让其尽快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不同岗位的工商管理人才应该明确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怎么样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落实贡献自己的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自我剖析、机会评估、自我定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自己能力的提升和企业效益的增长和不断发展。 作者:李涛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企业在工作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同时,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科学的弊端。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他人的经验或者是生搬硬套地进行管理模仿,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不断减弱,严重威胁企业的生存。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忽略企业文明建设,对于员工的文化精神不够重视,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前景 1.加强企业的诚信观念 为了使企业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企业应该重视诚信,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顺利经营,促进企业的稳步可持续发展。在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之下,企业才能够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化条件的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使这个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向着可持续的、健康的方向前进,从而营造一个健康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得到弘扬和发展。 2.加强财务管理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已经深入渗透到了企业日常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极为特殊的位置。所以,财务管理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发展,甚至能够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兴衰。因此,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就应该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应该构建一个财务管理团队,建立一个强大的财务管理师资队伍,这是管理财务的最基本的要素。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不但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的覆盖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还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精确仔细,对于企业内部类似于人、物、信息或者是财务等各种企业资源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运转速度,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强化人员管理 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只有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对员工日常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对员工的关心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人才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它们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进行革新,不重视时代性就会被时代落下,逐渐被淘汰,因此,企业在招聘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的时候应该重视综合素质,并加强对高素质人员的引进。对于企业在职人员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岗位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加大对新知识的更新,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管理的知识。在培训过后应该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应该与员工的工资与升迁挂钩,对于表现好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不好的应该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培训热情,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员工自身的价值。 4.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企业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企业工商管理过程中应该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在国内很多产品已经达到了饱和,因此,为了使企业能够有一席之地,就应改变传统的市场战略,不但开拓新的市场,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从而扩大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想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企业工商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应该制定符合市场原则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摆脱传统陈旧的管理机制。同时,企业还应该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企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作者:王飞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企业转型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一、企业转型中工商管理的作用 所谓的企业转型发展,就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适当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经营模式,这样的转变会使企业内部自身所属的资源配置更加适应未来的市场,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让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工商管理又称为工商企业管理,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研究营利性组织的经营活动规律,还要对企业的管理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工商管理与企业转型两者中,如果企业想要正确地进行转型,就一定要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正确地规范了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还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竞争优势。在当今这个企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拥有好的工商管理部门,正确地分析企业发展趋向并正确转型可以使一个企业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规范了市场的秩序,对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进行遏制并改善。高水平的工商管理还可以加强企业的守法意识以及保护意识,对于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正确的处理,这样企业才能够按照国家的规定发展下去,保证企业成功转型的同时还能够向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影响 要想组建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部门,首先要严格要求工商管理人员的具体素质,对于将要招纳的人员要注重人才素质,对于已招纳的人员要注重培养并维持其整体素质,这样才能够保证应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对于招纳的高素质人员来说,不仅要求对于基本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进行熟练掌握,还要在实际的工商管理中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这样才算是具备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但是要想成为工商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具备国际工商管理需要的竞争意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用最好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实现工商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除了以上谈到的条件外,管理部门还要加强自身内部的管理,对内部的职能关系进行有效的划分,规定各自的职能权限,对于工商管理部门内部发生的种种混乱现象,例如分头执法以及分散管理等进行有效改善,加大工商管理部门对于市场的监督范围以及处理力度,这样才能够提升工商管理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迎合市场发展的种种要求。 三、利用工商管理作用进行企业转型 要想使转型后的企业正确地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就要正确地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引导企业向着合理的方向转型。工商管理部门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高水平的工商管理对企业进行转型引导,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进行有效的转型,成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成功转型企业。在整个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企业需要严格依照的方针,除此之外,转型发展的过程以及转型成功之后的发展也需要接受工商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督,这样企业才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对于一些为寻求更多经济利益进而进行恶性竞争的行为,例如违背国家规定粗制滥造产品,危害消费者的利益等行为,工商部门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处罚,同时对其他企业的转型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够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体系。对于一些违法的民营企业,工商部门也不能够放弃,依然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企业正确地向服务型企业进行转型,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度才会提升上去,维持市场经济的秩序,让企业向更加有秩序的方向稳定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企业之间竞争与服务关系的处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高超的工商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向着正确的轨道成功转型,这样才能够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企业转型来说,工商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成功地解决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一定要将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够维持好企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工商管理部门在帮助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做好日常的监督服务工作,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引导企业进行转型,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长远地发展下去。 作者:李慧鹏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服务质量论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生物学教学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它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是教育改革的新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在课堂中创设了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能弥补课堂教学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有效整合,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字:信息技术 生物课堂 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下,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新课标的理念证明,以往传统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满堂灌”,过多地强调对生物学知识的死记硬背,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和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生物教学课堂变得沉闷、机械和厌烦。这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教师不再以黑板和粉笔为武器进行“一讲到底”式的教学,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控制台,利用计算机、投影机、大屏幕和电视机,调用自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站点和智能双向闭路电视系统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然而,如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这是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1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 网络资源在教师备课中的作用 计算机和网络中蕴含的大量资源,为我们进行电子备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教材和教参的狭小范围,能让教师在互联网中不断获取最新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教案。通过这种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创新,教学设计质量、艺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会不断地提高。备课时,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那些优秀案例,得奖教案,让我们开阔眼界,拓展上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信息整合,使教学环节都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成效。 1.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如果只靠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描述,难免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便快捷而又有效的好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学习状态,取得最有效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时候,可以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来展示地球地质环境的变迁,以及各个时期的生物的进化与淘汰的过程,这不但有效地向求知欲极强的中学生了解到了生物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再如,在讲《生物圈到细胞》一课开始时,先播放一段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神奇生命的诞生过程。再讲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时,可以播放一段《人与自然》的视频,展现动植物的千姿百态,特别是一些罕见的珍稀动植物,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会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信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生一旦被激发起兴趣,就会对新知识有一股热情和渴求,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的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生物教学中,往往遇到难讲的内容,知识点琐碎抽象,与生活联系小,学生很难理解,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毫无反应,结果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尴尬的情景可想而知。而我发现如果在课堂上引用多媒体课件就会使难讲的内容变的生动易懂。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知识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讲授“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制作成flash动画来演示;把拍摄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细胞的图片与教师画的示意图对照着同时呈现给学生;将受精部分内容通过播放生理卫生科普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可以辅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另外,讲述DNA的复制一节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在这节中加入动画演示,学生就会在记忆中形成一个具体形象的复制过程,而不是干涩的抽象的理解。这些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所模拟出的事实和现象是中学生物实验或其它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良好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DNA复制的过程,如何理解复制过程所需要的原料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这一内容感觉很抽象,生活当中接触不到,虽然DNA复制在人体内非常常见,但只要不是直观的内容,他们就会很难理解。因此,我在这节课里引用了多媒体课件,开篇以人猿图片的对比来吸引他们的注意,然后以为什么细胞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这个问题导入新课,引发他们的思考,复制需要哪些条件,是以一条链作为模板还是两条链作为模板。然后播放视频直观展示DNA复制的整个过程,通过视频看到解旋酶打开: 请记住我站域名氢键,也就是先打开部分双螺旋结构,然后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站好队伍,最终聚合酶聚合起一个个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使双螺旋结构重新恢复,结果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相同的DNA分子,整个过程耗能,由ATP提供,这样他们从视频中就能总结出复制的模板,条件,特点,结果,充分生动细致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当堂反馈非常好。在现代生物技术部分,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这些高科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深莫测,我们用flash课件步步展示了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转入DNA中,从而改变了被转入基因生物的性状的过程;对于“多莉”羊的培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核移植、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通过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对于科学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奥秘、对于克隆技术,尤其是体细胞克隆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 1.4 多媒体能巧妙地将抽象概念转化形象生动情境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过程都是动态的、概念是抽象的,我们可以运用投影、实验、模型、图表等展现理论产生的典型事实,力求变抽象为具体。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对教材中难以观察的细微结构、生命现象和活动过程等进行信息处理,模拟或再现其真实情景,使其变得形象、直观,这既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了直观的材料,又可以使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够很好的达到目标。 如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孟德尔经过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其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先通过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提供产生理论的事实;然后结合图解,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豌豆的遗传特点;介绍有关生物术语,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后科学地导出遗传基本规律。 2 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和高效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虽说传统的教学模拟不具备以上优点,但在不断的运用和改进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精华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科学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书用板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感知量,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如果省略板书,套用多媒体课件中的“板书”,则显得机械、呆板,而且屏幕上的内容一晃而过,没有给学生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握。幻灯片的切换容易造成图文分离,不便于学生形成图文结合的整体记忆效果。我们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幻灯片的容量大播放速度快,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比如在“转录和翻译”这一节中,从DNA的转录到蛋白质的合成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通过Flash动画演示,学生理解了这个过程。但至于“最终翻译的产物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与进行转录的基因序列有什么关系”这一点,涉及到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学生有可能就想不起来了。所以随着Flash动画演示的进行,我在黑板上又画了一个简图,把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前后联系起来。告诉学生,基因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与转录成的mRNA的密码子碱基序列互补,而mRNA的密码子碱基序列又与相对应的携带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碱基序列互补,所以mRNA上的密码子就决定了哪个位置上应该是哪个氨基酸。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学生不仅能理解整个动态过程,而且对这个知识点也能作出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和概括。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正确、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增强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生物多媒体课件,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体现出多媒体技术的真正价值。 服务质量论文:公交服务质量问题和对策 城市公共交通被誉为城市社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一代又一代公交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少数公交职工还留存着“大锅饭”年代养成的惰性和优越感,突出表现在缺乏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不强,以致于影响到了公交企业的行风建设,影响到了广大乘客对公交工作满意率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端正公交行业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势在必行。以江阴城市公交为例,如何提高公交企业服务质量,切实满足居民出行便利、快捷的需求,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公交服务质量之现状。 1、服务范围单一。目前城市公交的服务,说到底还主要停留在司乘人员对乘客的服务上,城市公交的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服务理念还处于服务的初级阶段,只是简单的对司乘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殊不知城市公交的服务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是司乘对乘客的服务,还有乘客对候车环境、线路运行质量、准点率要求等。 2、服务速度缓慢。城市公交乘客投诉居高不下一直是城市公交面临的一大难题,乘客普遍反映城市公交服务质量问题之后,相关部门和企业还没有及时地对乘客的服务要求加以满足。 3、服务监管不力。城市公交普遍都是按照对运输企业的管理方式对城市公交企业进行管理,但是城市公交有其独特性,许多对运输企业的管理方式可能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对城市公交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管,但是监管的时候没有相应的依据,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没有相应的授权,导致管理部门在服务质量监管的时候手段单一,不能起到相应的威慑作用。 二、城市公交服务质量之因素。 1、方便性。指线路网布设的合理性、线网密度的高低、换乘系数的大小、发车频率的高低、站点布置的合理性等。 2、快捷性。指乘客在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出行过程中的出行时间,包括车内时间和车外时间,车内时间主要由运行速度决定,车外时间则与线网布设及站点布设合理与否等因素有关。此外,发车频率、换乘设置及换乘工具的迅速程度也会对城市公交的快捷性产生影响。 3、安全性。指在城市公交运行过程中保证乘客的生命不受危险,身体和精神不受伤害,以及携带财物不遭受丢失和损坏。 4、经济性。合理、便宜的票价是城市公交吸引乘客的主要因素,票价的制定既要保证城市公交企业的效益,又要考虑到乘客所能接受的票价高低的该地区的经济水平。 5、舒适性。指乘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在满足了方便性、快捷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对服务过程的舒适感知晓度,也就是车厢内的设施和服务是否适应和方便乘客的需要。 三、城市公交服务质量之问题。 1、重视不够。企业管理人员的行为对员工起榜样和表率作用, 他们不注重服务质量,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不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即使企业已经制定了服务质量标准,也不会长期为员工们接受和实施。 2、观念落后。公交企业往往把服务质量放在整体观念上去考虑,认为产生服务质量问题原因是由于作业层工作的不到位,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质量控制认为是由专门的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认为服务质量的评估,处理和沟通应由管理部门来完成。 3、角色模糊。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上,如果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没有共识,就会导致“角色模糊”,服务人员不了解管理人员的具体要求,在对乘客的面对面的服务过程中就无法依照质量标准做好服务工作,无法满足乘客的需求,“角色模糊”的后果造成了管理与作业相脱节。 4、缺乏创新。乘客的期望不断变化,而公交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社会的发展及所带来的乘客需要的变化,不能理解这些变化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在管理中遇类似问题时,管理人员不是根据乘客需求而改变管理要求和措施,满足乘客多方面的需要,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服务。 四、城市公交服务质量之对策。 1、服务经营理念。优质服务绝不能停留在对乘客面带微笑,说声“您好”的层次上,而应正本清源地从企业战略的高度、领导观念的转变去落实,达到牢牢地网络住乘客,这就要求公交企业牢固树立为乘客服务的经营思想,用战略的全面的和系统的眼光看待服务,用为乘客服务的每个环节都以达到乘客满意为目的,处处为乘客着想,满足乘客需求。要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实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思想是行为的指导,公交行业众多的劳动模范之所以能十多年如一日,创造出精湛的艺术化服务,就在于树立起了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的思想。有些驾乘人员见到自己的熟人朋友尚能笑脸相迎,对待普通乘客则是横眉冷对,究其原因,这些驾乘人员缺乏的正是象李素丽所具有的视乘客如亲人的热心。因此,企业的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党、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及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服务思想。 ①、作好表率。发挥领导表率作用,关心职工利益,竭诚为职工服务。这样,职工就必然会产生尊重和信任领导的自发感情,从而乐于服从领导,乐于把本职工作做好。 ②、开展活动。培养职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并积极引导职工懂得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搞好优质服务工作,就是爱国、爱集体的表现。 ③、加强宣传。加强国企改革形势宣传,增强广大职工忧患意识,使广大职工明白“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现实。 ④、竞赛评比。通过评选服务明星等活动,使职工树立起搞好优质服务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克服传统观念中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思想,激励广大职工热爱本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2、服务质量管理。 全面服务质量管理是由企业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参加的,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从为乘客服务的思想出发。综合运用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完整的质量体系,通过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全面满足乘客需求的管理活动。 ①、服务 管理划分。上层管理侧重于服务决策,并统一组织,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服务质量管理活动;中层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的服务决策,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指导;基层管理则要求员工按服务标准进行操作,严格检查和考核实际操作情况。②、服务质量标准。如:乘务员应统一着装、持证上岗、规范操作、热情服务、耐心解答乘客的询问、售票做到唱收唱付等。驾驶员应集中精力、谨慎驾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遵守交通规则、做到文明开车,确保班车安全,正点到达目的站等。 ③、服务质量监督。就是把服务质量产生的全过程管起来,真正达到“安全、及时、经济、方便、舒适、文明”的目的。 3、服务质量创新。 服务创新是公交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不竭动力,是现代客运企业质量经营的重要战略。 ①、创造需求。即争取更多的乘客,其真正的内涵是不局限在现有的市场中争份额,而是以自己的优势及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另外创造新市场,让新的更多的乘客加入乘坐公交车的行列。 ②、推行品牌。其核心在于服务工作的高质量,实践证明:强品牌不能挽救劣层服务,强品牌要靠高质量的服务来支撑,品牌服务的目的就是促进公交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体现企业在竞争中勇于创新的精神,使服务的内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③、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优质服务的延伸和扩展,它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公交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提高服务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的主要成份不再是华丽的候车室、可人的微笑,而是现代消费者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如:既能用标准熟练的普通话与乘客交流,也能用外语、哑语为乘客当“小翻译”;行车途中除了向乘客提醒注意事项外,还能为乘客介绍沿途城市景观及地方风土人情,自始自终热情为乘客解决途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4、服务质量竞赛。组织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目的在于引入竞争机制,在比一比、赛一赛中使职工得到交流和提高,同时通过竞赛也可以选树一批先进典型人物,以此让全体职工学有榜样。但是,要克服以往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都偏重于评先进、表彰优秀而忽略落伍者的现象,在评先、评优的同时也要筛出最差。否则,对那些不求上进的职工触动不大,不能促其自觉地加强学习和高标准的做好工作。实施奖罚并举,以此给那些不求上进者造成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促其提高。 5、服务补救机制。行业管理部门和城市公交企业要重视乘客的意见,进行及时的服务补救。服务补救策略包括:跟踪并预期补救良机、主动地查找潜在的服务失误,最有效的补救就是要授予员工解决问题的权力,承认问题的存在,向乘客道歉,并将问题当面解决。 服务质量论文:论企业服务质量 【论文关键词】服务质量 顾客满意 顾客忠诚 企业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产品的日趋同质化,市场形态开始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竞争进一步激化,顾客的争夺开始成为各企业与学者研究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在大量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服务质量、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影响关系,期望探究出影响顾客忠诚的机理,从而对企业从顾客角度赢得竞争优势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企业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文献综述 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从那时起,服务质量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极大的兴趣。总结关于服务质量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Gronroos为代表的北欧学派的观点:1984年,Gronroos提出了感知质量的观点,认为服务质量是服务绩效与服务期望的差;另一种是以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为代表的美国学派观点:认为服务质量是服务提供者满足顾客对于服务期望的能力,也就是顾客的感知,其定义为顾客的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 虽然学者们对于服务质量的定义并不相同,但其实差异并不大,而其中最重要的共同点是:顾客是服务质量的唯一评价者。本文比较偏向于Garvin等人的观点,认为服务质量就是顾客实际感受到的服务的质量,也称感知质量。 对顾客满意的认识起源于心理学中的差距理论。Kotler(1996)归纳各学者的意见,认为顾客满意可以解释为个人在比较了对服务或产品的绩效认知与自身的期望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愉快或失望的感知状态,并指出顾客满意水平是预期绩效与期望差异的函数。 在商业领域中,对忠诚概念的引入可以追溯到Cpeland (1923)和Churchill(1942)的研究。从那时起,学者对顾客忠诚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关于顾客忠诚的概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行为论:这种观点主要是从行为的角度来定义顾客忠诚,认为顾客忠诚是对产品或服务所承诺的重复购买的行为,这种形式的忠诚可以通过诸如购买份额、购买频率等指标来衡量。第二类是情感论:基于情感的观点把顾客忠诚定义为对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偏好或依恋。测量指标有购买意愿、偏好程度等。第三类是综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情感依恋和行为取向结合起来,认为真正的顾客忠诚应该是有着较高态度取向的重复购买行为。 二、三者的关系研究 对企业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两两关系的研究,学术界尚未得出统一的意见,但是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通过下面这个案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三者关系。 代顿·哈德森(Dayton·Hudson)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公司因为能够提供给顾客具有个性化的款式新颖、领先潮流的产品而受到顾客的青睐。但是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一些以折扣闻名的低价零售店和一些产品的专卖店由于能够提供给购买者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使得代顿·哈德森连锁店公司在顾客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很大影响和挑战。公司决定实施“金卡计划”以重新获得顾客的信赖。 公司管理层依靠对顾客消费习惯和偏好的细心观察,在顾客购物的过程中,积极的留心每个顾客的消费习惯。经过细致地观察,研究小组发现,顾客们最关心的是与店员的充分交流,顾客希望店员能够与他们一起分享商品信息,甚至一些小的不被注意的细节也能够赢得顾客的好感。所以公司最终决定充分提高服务质量,并提供一些费用不是很高的软性优惠条件:比如赠送一张上面有有关流行时尚信息的新闻信笺;给消费者提供一些即将要销售的产品信息;一张金卡:购物时附带的一些优惠,比如免费包装,免费咖啡,以及专为关系金卡用户提供的特殊服务号码。此外,每个季度还为他们邮寄一些赠券。 在这项活动运作了一年的时间后,“金卡计划”取得了成功。随着销售额以百万美元的数量递增,“金卡计划”被公司认为是一本万利的举措,这项举措在获得顾客的商度忠诚方面实在功不可没,在今后的公司运作中,代顿·哈德森公司决定将这项运动的核心理念运用到公司更多的顾客身上。代顿·哈德森公司通过“金卡计划”成功地挽救了公司顾客的忠诚,而“金卡计划”的关键是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质量的提高赢得了顾客的好感,提高了顾客满意,从而促使了顾客忠诚。 在此借鉴霍映宝、韩之俊对三者关系用PLS路径(PLS路径建模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Herman Word等学者提出,PLS路径模型包括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结构模型也称内生模型,它描述的是隐变量之间的关系;测量模型又称外生模型,它表示显变量与其隐变量的关系。在外生模型中,显变量与其隐变量的关系有两种形式,即外部模式和内部模式,也称之为反射模式与形成方式,前者的每个显变量与其隐变量成简单回归关系,后者的隐变量与其显变量成多元线性函数。)分析的结果。 霍映宝、韩之俊通过PLS路径建模,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企业服务质量即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的效应系数为0.783,对顾客忠诚的效应系数为0.586,感知质量对顾客满意的作用明显大于顾客忠诚,而且感知质量对顾客忠诚的作用几乎完全是通过顾客满意产生的,因直接效应产生的效应仅为0.003,所以,三者的关系应为因果关系(见图1)。 三、企业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1、顾客与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与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拥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就等于拥有市场。市场环境、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顾客、员工等因素都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 其中,顾客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它通过顾客忠诚、顾客满意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无论是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还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围绕顾客满意的竞争,有顾客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利润。在顾客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企业来说,顾客是其经营的对象,保持顾客显得更为重要。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等等都是由顾客说了算,企业认为自己的服务再好,得不到顾客的认可,也是无济于事。所以,顾客是否满意与忠诚,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状况。 顾客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利润而体现出来的。顾客的主观感受是企业无法控制的,而顾客满意或不满意对企业的长期绩效有重大影响,这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证明。例如,美国密歇根 大学商学院国家质量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表明:对瑞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结果进行跟踪,在5年时间里顾客满意度指数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则投资收益率平均每年增长6.6%;对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结果进行跟踪,顾客满意度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资产净值平均增加约6.46亿美元;企业若每年将顾客保留率提升5%,在5年内就可以将其利润提高25%到85%。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顾客满意、忠诚与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顾客忠诚会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加,增强竞争力;顾客不满,有可能导致顾客抱怨,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处理顾客抱怨,就会导致企业现有顾客及潜在顾客的流失,进而使利润减少,企业竞争力下降。 2、顾客忠诚的价值 美国贝恩策略顾问有限公司在长期的企业咨询工作中发现:在知识和智力资本举足轻重的行业,处于同行业的各个公司之间的业绩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巨大差距的原因,用常规的市场份额、经济规模、单位成本等因素已无法解释,那么,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贝恩策划顾问公司通过对几十个行业长达10年的调查发现了人们所未注意和研究过的因素,正是这个因素足以解释上述现象及其相互的数量关系,这个因素就是顾客忠诚。西方一些顾客忠诚领先的企业的大量实践证明,客户忠诚是企业经营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大动力之一。顾客忠诚的价值也可以用顾客保持率来体现,如果顾客没有流失,维持原来的顾客保持率,本身也创造了公司的较高业绩增长,那么,新增的业务和顾客保持率,将对公司产生持续增加的经济效果。 由于忠诚顾客与企业保持长期的联系,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质的改变。加上顾客忠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行业中几乎不存在两个竞争企业拥有同一忠诚顾客群的现象,本企业顾客忠诚的增加意味着竞争对手顾客的流失。一旦形成顾客忠诚,竞争对手想要争夺市场,不仅要付出数倍于本企业维持顾客成本的代价,而且往往一事无成。因此,在竞争时代,顾客忠诚已成为企业核心战略资产,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更是企业获得长期利润的重要源泉。 3、顾客忠诚价值来源 顾客忠诚之所以产生如此高的经济效果,主要来源于两种力量。 (1)顾客增长效应 即忠诚对企业顾客存量的增长作用。假设两家公司,一家公司的顾客保持率为95%,另一家公司是90%,即前者的顾客流失率为每年5%,后者为每年10%。再假设两家公司每年的新顾客增长均为10%,那么第一家公司的顾客存量每年净增5%。而第二家为零增长。这样持续14年后,前者的顾客存量将翻一番,但后者将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可见,顾客保持率维持在每年增加5个百分点,则企业的顾客存量每14年翻一番,倘若每年维持10%的增长,企业的顾客存量每7年即可实现成倍增长。 (2)顾客保持时间效应 这一力量往往在利润方面为企业带来更为直接和显着的效益。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赚自每一顾客的利润与其停留的时间成正比。随着顾客保持年限的延长,投资回报率会以指数规律增长。 造成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顾客人均的营业收入增长效应。在大多数行业里,长期顾客对企业的贡献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也就是延长顾客生命周期)。因为高度满意的顾客随着时间的增加会购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并愿意为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付出额外的费用,使营业成本减少。长期顾客的服务成本,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在已经建立信赖感前提下的交易行为会把供应商推荐给其他潜在顾客,因而在公司向新顾客进行营销推荐时成本几乎为零,从而间接地为公司创造了更多的收入和利润。当面临供应商合理的价格调整时,长期顾客对价格敏感度较低,不会因一点小利而离开。 四、提高服务质量,实现顾客满意与提高顾客忠诚的对策 通过对企业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关系的探索,我们知道,企业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都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顾客忠诚。而顾客忠诚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如何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使顾客满意,达到顾客忠诚? 1、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要使企业服务质量切实得到提高,首先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企业的一切设施、员工、工作程序都必须以是否满足顾客需要为前提。用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再造企业流程,强化服务的重要性,使员工真切体会企业生存、发展、繁荣的根本是顾客。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达到顾客的满意与忠诚,首先要做的,就是,贯穿一个理念——以顾客为中心。 2、培养员工的各方面素质 员工素质的高低是影响顾客忠诚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无论是优质的产品还是优质的服务,都是企业的人员创造的;另一方面,员工与顾客交往时的表现,即与顾客之间交流的言谈举止,也是决定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按照菲力普·科特勒的“顾客让渡价值理论”,顾客利益不仅包括物质性利益,而且还包括情感性利益。情感性利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有形产品来满足,但是,很多情感性利益是在顾客与企业的交往和交易中由企业人员的行为和态度来满足的。所以,如果企业人员在与顾客交往中能使他们身心愉悦,这实际上就是增加了顾客的情感性利益,就会激发顾客的购买动机,甚至获得顾客忠诚。提高员工的素质要从多方面入手。主要包括:培养员工胜任工作的能力,能够至始至终准确地提供服务,从而提高专业服务质量;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与顾客接触中应表现出礼貌、体贴,永远做到诚信、尽责、合理;培养员工的交际能力,使他们能深入地理解顾客,并与顾客准确地沟通;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 3、建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使实现企业与客户利益关系共同体成为可能,CRM不仅能给顾客带来价值,而且也能给企业带来利益。良好的CRM不仅能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顾客的满意度,更可使企业更好地挽留现存的客户,而且还可使企业找回已经失去的客户。 CRM的核心是客户的资源价值管理:通过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保有率,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这也是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基础。 4、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 企业提供一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不仅能体现出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与众不同,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更能以特色赢得顾客的满意与忠诚。从跟本上说,对手难以模仿与超越的服务质量、服务特色是企业设置的最好的转移障碍,这也是企业增加顾客忠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要建立个性化服务有四个关键的步骤。 (1)识别企业顾客,并运用差异化分析。企业对顾客根据他们在消费方式上的某一两个共同特征,进行分析归类,从而成为企业一个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消费群体,甚至是个别顾客。 (2)建立企业的顾客数据库。对消费者进行归类后,就可以把他们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资产储备起来,作为现在和将来进行营销活动的数据基础,并在营销人员需要时能随时调出供其使用,这就是建立企业的顾客数据库。这也是CRM系统的一部分。 (3)与顾客保持良性接触。只有经常与顾客保持良好的接触,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为企业的营销提供方向,不管目标顾客有没有购买我们的产品,我们都应该与他们保持良性的接触,建立紧密的关系,和顾客做朋友,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关心他们的利益。 (4)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制定产品与服务。这可以说是个性化服务营销的实施阶段,企业按照顾客的特定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从产品设 计生产到售后服务都依顾客的需要来定制产品或服务。 5、建立优秀的售后服务与反馈机制 售后服务包括免费送货、安装调试、保质、保量、保时维修等。企业提供良好的售后维修质量、良好的维修服务态度、合理的维修费用、方便快捷的退换服务都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企业对这些事情所做出的承诺,可以减轻公众的疑虑,提高公众的信任感。同时这种服务补救并不只局限于对产品或服务质量存在瑕疵的弥补,企业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与顾客沟通,了解顾客真实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准确地反馈,以追求持续的改进和永久的顾客满意。 服务质量论文:提高医务服务质量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全面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使医疗执业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医院内部医患纠纷、刑事案件、治安事件和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医院治安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患纠纷协调处理机制逐步完善,并努力形成平安医院建设长效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医院实际,扎实开展“平安医院”建设,确保广大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确保医院的稳定,为医院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平安医院”建设做出贡献。 三、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平安医院”是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从安邦定国、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认识出发,从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的认识出发,把“平安医院”的创建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要立足经常性,在工作重心上要立足于一线科室,在工作突破上要立足于创新,在工作作风上要立足于务实。切实解决干部职工在__意识、法制观念、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平安医院”的建设是造福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需要广大职工共同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平安医院”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建设“平安医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立足经常,重在落实:“平安医院”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长期抓,经常抓,既要有长期的计划,又要有短期的安排,各科室要把“平安医院”的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把“平安医院”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务求取得实效。 4、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要确立大平安的观念,按照确保大稳定、大安全的要求,对带有普遍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统筹考虑,既要全面抓,更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抓。要始终把医院的稳定、患者和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建设“平安医院”的重中之重。 四、主要措施 1、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安全事关群众的健康安危,是医疗服务的生命线,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创建平安医院首先要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主题,认真落实 文秘站: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严格执行诊疗技术常规,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成立__x人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加强医疗文书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对病案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和管理。制定__x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方案,以落实奖惩机制,确保奖惩到位,对医疗服务质量考核成绩优异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不达标的科室或个人除给予经济处罚和全院通报批评外,并将处罚结果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与个人晋升、年终考核等挂钩。强化“三基三严”训练,按照《贵州省医疗质量管理年评价标准》,不定期举行各级各类人员三基考核,将医务人员的临床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考核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确保医疗技术人员自身技术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全面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为创建平安医院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 2.切实改善医疗服务:加强医德医风和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流程,优化诊疗环境。充实门诊医师,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坚持准时开诊,保证病人及时就诊。建立医疗费用公开透明制度,住院病人实行一日一清单制度,并在住院处、门诊大厅设立了费用查询触摸屏系统,病人可以随时查询药品价格、住院费用等详细情况,深受病人的好评。 加强医患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注重沟通效果,加强落实“工休座谈会”制度。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合法、合理、安全使用,避免发生医疗差错和事故。严格技术准入制度,规范医疗执业行为。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采购、储存、使用的监督管理。 3.强化安全措施,维护医院治安:定期组织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学习培训,落实各项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定期和不定期地对 消防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对容易引发火灾、存放危险品及人员集中的场所重点检查(如药库、配电室、中心供氧房、门诊、病房等),对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更换,确保消防器材完好。我院实行院领导总值班制度,明确每人的时间段分工,值班期间要进行全院巡视,切实把防火、防盗、防破坏等治安防范措施落实到实处。 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调,设立保卫小组,切实维护医院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确保医院稳定。严格落实科室安全责任制,搞好不稳定因素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制定人防、物防、技防应急措施,确保全院不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4.依法妥善处置医患纠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把医患纠纷处置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成立了__x人民医院医疗纠纷协调处理小组,依法妥善处理好医患纠纷。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处置机制,周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并运用综合手段,努力化解各类医患纠纷,防止因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严肃查处和打击严重影响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5.加强医德教育,纠正不正之风:深化治理商业贿赂,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是创建平安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组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活动,以新时期医德医风规范教育为主题,深入开展行业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恪守服务宗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行风建设。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措施,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强化监督力度,继续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通过自查自纠,查找反映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长效机制,从制度、教育、监督入手,建立和完善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纠建并举的预防机制和群众广泛参与的监督机制,防止不正当交易和商业贿赂行为,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平安医院建设。五、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由院长任组长,支书、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明确有关科室的具体职责任务。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将创建活动列入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成绩突出的科室(病区)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责任。以“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带动医院各项工作上水平。 2、明确目标,落实职责:具体目标是通过本院开展创建“平安医院”的活动,经过积极努力,确保职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正常的诊疗秩序,确保医院稳定,本着各科室成员负责好自己科室的原则,层层落实职责。一旦出现问题,要切实抓好责任追究,并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建立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长效机制:不断总结经验,适时推进创建工作,提高创建质量。要把创建活动与医院的其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尤其要做好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在创建活动中要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档案和资料,努力推进创建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服务质量论文:规划局推行电子政务管理模式提升机关服务质量 建立城乡规划电子政务审批管理模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以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城乡规划管理的运作体系。 一、模式内容 1 、对外实施“窗口”式办文。 凡受理审批的所有业务文件均从报建窗口进出,报建单位只须将审批文件和必备资料从接件窗口递入,接件窗口录入微机,并发放注明预取件日期和案件查询密码的立案回执后,即可按规定的时限到出件窗口领取审批结果,或使用密码通过局网络、查询电话查询办理情况,申请人和经办人相对分离,中间环节不需申请人参与,而由机关内部协调解决,按法律规定和内部规定程序、时限办理。同时,印制报建须知,对外公布各类业务的办结时限。 2 、对内实行自动化办公。 该系统是网络环境下集成地图处理、流程化业务审批、表格管理、证件发放管理于一体的办公管理系统。从报建到发证的全部业务都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进行。每一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审批权限、业务标准、工作时限都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定在系统中,系统按职责权限自动划定每个岗位的工作时段,并可以对每个环节、每个案卷自动计时,每个经办人员都必须在规定时段内处理完成并转往下一环节办理。如未能按时完成,系统将对案卷有红灯明显表示,自动记录、予以监督,并发出警告。在系统流程中集中突出处务会、局务会集体决策机制。 3 、建立庞大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主要包括各种总规、控规、详规等规划资料数据库、重点项目评审资料数据库等,这些庞大数据库,为未来“数字唐山”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举措 1 、组织编制了《唐山市规划局行政管理手册》并付诸实施。 《手册》中包含了总则、行政职能、行政事务、行政法制监督、法规、规划编制程序和业务报建审批程序共六章内容,涵括了行政后勤、行政管理、业务审批等规划局行政办公的所有内容,使规划局的所有工作均进入规范化管理程序。 2 、实行内部业务审批“两会”制度。 即窗口收件后,转到主办处室,处室形成处务会审批意见,转到局长,局长办公会形成最终处理意见批转到窗口出件。 3 、建立公文跟踪督办制度。 由办公室负责,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对公文办理情况进行督办。在系统显示黄灯时,即向办文处室发出口头(电话)和电子催办通知;对显示红灯的期满未办结公文,办公室在到期后五日内向办文部门发出《催办通知书》。办文部门负责人将亲自督办,督促承办人在催办期限内办结,并将延误原因、处理意见书面反馈办公室。办公室对被书面催办人员的次数进行登记和汇总,作为对工作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 4 、建立规划公示、公布制度。 明确了各层次规划方案公示、公布和建设项目方案的意见征集制度。一般规划成果均在规划局规划展厅公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城市设计、重点项目组织在市中心广场商业区展示;具体项目建设方案在项目建设基地进行公示。所有公示项目,公示前 5 天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公示广告。 5 、实行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制度。 把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制度做为建设工程办理房屋产权手续的凭证。强化验线、批后跟踪管理,同时实行法规处、业务处室和分局联合验收制度,确保规划的实施。 三、主要成效 实践证明,以窗口式办文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该系统的运行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优化服务质量、增强工作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的效果,取得了较好效益: 1 、管理效益。 规划管理电子政务系统最先带给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是一套经过科学优化,既保留传统管理风格,又高效严谨的现代管理理念。无论从有形或无形角度看,先进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2 、社会效益。 它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从过去只重管理向重管理、重服务的双重职能转变,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系统的使用既可以为社会各界通过 internet 查询规划信息、办案进度、相关法规、办事流程和必备材料,又可以在城市建设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上,为市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 、经济效益。 系统的成功使用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节约大量的资金。随着国家对信息产业的大力扶植,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必将成为城市新兴而持久的经济增长点活跃于国民经济舞台上,为城市其他职能部门、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 这套管理模式的建立现已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同,并为我局政务公开、信息、业务上网、数据服务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将进一步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服务质量论文:店员培训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单体零售药店25.3万多家,单体药店占药店总数的65.2%,药店总数达38.8万多家,零售企业销售总额1487亿元“。宋兴寒[等对药店药学服务的概念做了全面综合的分析,提出了药店药学服务,就是由药店从业人员向顾客提供合格的药品及以药物治疗为目的相关服务。药学服务质量是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保证。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套强制执行的零售药店药学服务规范,难以保证药店从业人员的药学服务质量。据调查{37,本文通过对单体药店店员药学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通过店员培训来提高单体药店药学服务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提高单体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水平。 1单体药店店员药学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徐娟(43等人的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地区县级以下的零售药店有33%的非药学专业人员从事药品销售,而北京石景山地区的也有47.2%是非药学相关专业人员[.据调查。不同地区的非药学专业从业人员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小城市,未经医药专业学习的初、高中毕业生在药店从业人员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L6],使得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提高。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单体药店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专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单体药店占药店总数的85.38%,在单体药店中非医、药学及高中以下的店员比例高达56.00%。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比达到47.11%,可见非专业人员在单体药店中占大多数,这使得药店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以及整体素质偏低,药学服务质量无法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熟悉药事法规尤其是新出台的法规不熟悉,同时对法规知识的了解深度不够,如对麻黄碱复方制剂的单次销售量限制店员大多知道,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如果在被问到同一个人一天多次购买含麻黄碱制剂的同一药品是否可以的时候,大多数店员都表示,只要单次量不超过5盒就可以。这就说明对法规的立法原意不领会,仅是机械的执行,单纯只是规避药店的风险,而没有考虑到药品使用过程中的更加深层次的安全问题。 1.2不熟悉药品相关知识主要表现在对药品的功效熟悉程度不够,以及不能介绍常见药品中典型的使用注意事项、禁忌及毒副作用。如很多店员对红色与蓝色新康泰克的功效区别不明确,认为二者都是治疗感冒,无法明确区别,说明对二种药品的治疗症状不够熟悉。还有的对药品的商品名或商标所对应的通用名不熟悉,如“快克”、“感克”和“盖克”,这几种商标的对应的通用名称都是“复方氨酚烷胺胶囊”,当其中某种缺货时许多店员不知道向消费者介绍治疗感冒的同类品种药品。 1.3缺乏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相当部分顾客会到药店寻求帮助解决疾病治疗问题的,尤其在城乡结合部和乡镇的药店这样的顾客占多数。所以店员必须具备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如感冒、常见胃肠疾病、皮肤疾病等。但笔者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店员无法分清风寒与风热、肾阳虚与肾阴虚,这样就无法为顾客进行诊疗方面的服务。 1.4缺乏职业道德素养据张春玲等人对药店营销中的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研究,得出一些店员为了获取利润,唯利是图,向消费者过度推销药品,甚至在药品的销售价格上做文章;在适应证或功能与主治相同的药品中.热衷于向消费者推荐价格高、利润高的品种;也有些管理不规范药店的店员无视抗生素需凭医生处方购买的相关规定,随意向患者出售甚至推荐抗生素,不顾患者的用药安全。形成很大的社会隐患;片面夸大药品的治疗作用,隐瞒或回避告知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症等的道德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 1.5原因分析 1.5.1我国职业准入门槛低,店员的总体素质较低:在医药零售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店员供不应求。《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规定药店营业员的文化程度为高中即可,具有5年以上从事药品经营工作的初中文化亦可。有调查发现[8],参加社会化职业资格鉴定的人员当中,其中8O%以上属于非医药相关专业,其中一部分人没有医药行业的从业经历,是由其它行业转行过来的。可见现行法律对药店营业员准入门槛较低,导致了店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影响了药店药学服务质量。 1.5.2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客观上存在无法招到专业人才:在面对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很多大中专学生不能很好的给自己的工作定位,大多数医、药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没有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热衷于在大城市工作,不愿到不发达地区的药店特别是县级及以下药店就业,这是导致一些县级及以下的药店招不到医药专业人才的客观因素,药店只能通过招聘非专业甚至低学历人员进行补充。 2探究如何通过店员培训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绝大多数药店的店员在实际工作中,在销售方面,与药师没有明显的分工,直接销售药品和推荐用药,而非药师的店员在药店中占绝对多数,因而药店店员对药学服务质量的影响比较大,提高店员的专业服务水平是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方式很多,如吴幼萍【9】等人对零售药店如何提高药学服务水平进行了研究,提出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升药师的法律地位的方式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同样有研究表明【],店员培训是提高药店药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不但效果好,而且见效快。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也体会到店员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因而笔者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如何通过店员培训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进行探讨。 2.1培训方式 2.1.1聘请专业的讲师培训:连锁药店与大型的单体药店经营状况较好,可以聘请专业的培训讲师对药店店员进行培训。专业培训讲师的培训效果要优于本店的药师,但因为培训费 用等问题,不可能由专业培训讲师作所有的培训。因而请专业培训讲师在对店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可以让本店药师学习专业培训讲师的培训方式方法,以提高本店药师的培训效果。聘请专业讲师培训时因为时间较短,最好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以笔者的经验,这样的培训重点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基础的店员,这些店员学习的效果较好,对培训的知识容易掌握较多。 2.1.2本药店的执业药师培训:执业药师是经过系统化学习参加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合格的专业型中高级人才,同时每年还有一定课程的继续再教育,在药店若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也可以’承担店员培训的任务。由于不是专业的培训讲师,本店的执业药师培训的方式一般用现场交流或者直接以问答的方式效果要比集中面授好,这样只要求执业药师针对在销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每次的培训要注意把握主题,因为店员的问题比较多不要跑题,否则培训的效果就较差。同时要让新、老员工分别提问题,不要过于集中在老员工。法规类的培训可以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讲授,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2店员培训内容 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为目的的培训,主要针对店员薄弱环节和平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以笔者的经验。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 2.2.1药事法规培训:对于初入药店的店员,上岗培训时虽然已经培训了基础的法规知识,但由于非医药专业店员一次性初学很多课程,无法完全掌握相关知识,所以需要针对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再次培训,培训的要点就是以容易发生安全用药方面问题的知识为主。对部分法规还应讲解相关的立法原意。如抗生素的使用限制、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的限制销售,要强调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并以实例和换位角度来进行讲解,销售过程中凭处方销售的目的不是仅为规避检查。更多的是从患者用药安全角度出发;含麻黄碱复方制剂每次限售5盒,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不法分子大量购买用于非法用途。所以若是发现非治疗性的经常购买应该不卖,同时跟顾客解释,发现可疑情况还应当向当地的药监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由于店员不断更换,应定期反复进行相关的法规培训,防止出现重大用药安全问题。 2.2.2专业知识的培训:不论是从保证药学服务质量还是从店员自身的职责出发,都要求店员必须掌握相应的药学与医学知识。专业知识主要就是药学与医学知识,尤其对于非专业的店员,更侧重于加强药学和医学的基础知识培训。①药学基础知识: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店员,没有系统的药学基础知识。必须进行基础的知识培训。而医药专业毕业的店员在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知识不踏实的情况,也要进行复习培训。药学基础知识培训的重点在如何保证用药安全,其次要学习如何提高有效用药。在用药安全方面如药品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配伍禁忌、剂量与用药安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强调和讲解;在如何提高有效用药方面则要结合药理知识进行培训,药动学与药效学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店员有效用药的指导。这些方面的知识重在记忆,所以培训后给一定时间的复习,然后要安排时间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重新安排时间学习或重训。对于非专业的新店员,药学基础知识学习的范围不要太广,应集中知识点和循序渐进,否则难以记住,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很难,产生惧怕心理,不利于人员的稳定和销售的开展。②常用药品的功效及用药特点:药品的功效及用药特点是销售药品的基础,是准确销售药品预防拿错药和有效推荐用药的基本知识,在实际的培训中就是要求店员熟记各个品种的位置、功效及用药特点。新店员学习品种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由常用药到新特药的顺序,按用途分类逐个进行记忆学习。非处方药的学习顺序是:呼吸系统的感冒用药、化痰止咳药,清热解毒用药,五官科用药,胃肠用药,外用药,滋补用药。维生素矿物质,妇科,儿科等。处方药的学习顺序则是:抗生素,心脑血管用药,降糖药,抗炎祛风湿用药,呼吸系统用药,胃肠用药,外用药等。方法是每天指定类别学习,每天进行品种位置考试,每次考试安排在下班前一个30min,考试用时一般在30min以内,留下的1个小时要求对不熟悉或不知道的品种马上学习,对于老店员,品种学习要按月进行定期考试为主,提前指定类别告知店员,店员自己熟悉品种,考试的方法与新员工类似,下班提前考试,对不熟悉或不懂得的品种当场再次学习,同时对几个类别合并考试,类别间进行不断重复。③常见疾病的诊疗知识:要告知店员哪些疾病可以指导或推荐用药。对于新的和非专业店员勿求快,应先从基础和最常见的疾病开始,如呼吸系统的感冒、咳嗽多痰、咽喉肿痛,消化系统的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皮肤疾病的真菌感染、皮炎、湿疹,中成药的滋补知识。对老店员可以制定计划系统化学习()TC中的相关疾病诊疗知识,以提高用药推荐的有效性。 2.2.3店员职业道德的培训:对于店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定期培训,平时以培训为主,有店员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时及时进行教育,并进行集中学习,这样的效果较好。同时要加强宣传。使店员的道德意识得到提高。店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也源于药店自身的薪酬机制,部分药店销售毛利越高的产品提成也越高。这样无形助长了以高毛利销售药品为目的的不良风气,也就不可避免出现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 3结语 提高药店药学服务质量是全体药品零售行业从业人员的职责,如何提高药店的药学服务质量的途径也很多,如提供合格的药品,相关的服务设施,药店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定位,店员的薪酬机制等都影响着药店药学服务质量的开展。因而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应首先得到药店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同时药监等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管、指导也能促进药店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业界的学者、专家的研究亦有助于药店获得更多的提升方法。本文仅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店员培训的总结,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同行学者、专家们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服务质量论文:影响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因素与对策 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在促使患者选择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上,中医药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标本兼治等因素位于前列,分别占比58.0%、32.7%和20.8%,详见表1。说明普通居民对中医药的上述优势比较看重,是我们在进一步改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应该着重发扬的部分。 2患者满意度调查 对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环节患者满意度频数分布,我们主要观察的是患者满意度较低的一些方面,以便找出影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短板。调查显示,患者满意度较低的环节分别是治疗效果、医保报销、诊疗设备和服务项目,满意率分别为50.7%、49.3%、47.2%和46.5%,详见表2。提示上述几个因素就是影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主要不足,亟待寻求解决的对策。 3从业人员看法 通过对40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走访,我们也收集了他们对当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看法,结果显示:经费不足,补偿不到位被提及35人次,相关诊疗设备缺乏被提及29人次,医保政策问题被提及24人次,居民缺乏中医保健意识被提及20人次,领导不够重视被提及6人次,详见表3。 4讨论 4.1中医药运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特有的诊疗方式和文化底蕴已经深深的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保健观念之中。而将中医药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也是认真执行党和国家“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卫生政策的具体体现。“简、便、验、廉”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3]。具体而言包括:①传统医药在患者中具有广泛的群众需求,同时具有成本低、不良反应小、简便易行的优点;②我国传统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与现代社区卫生服务三级预防及综合保健的功能定位非常契合,使中医药应用于现代社区卫生服务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③设备和人员投入小。中医常规诊疗手段无需昂贵的仪器设备或严格的环境条件,器具携带方便,便于社区应用推广。本次调查显示,分别有58.0%、32.7%和20.8%的患者因中医药副作用小、费用低廉、标本兼治的优势而选择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这说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对居民是有吸引力的,同时也表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4.2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各环节中患者满意度较低的分别是治疗效果、医保报销、诊疗设备和服务项目,满意率分别为50.7%、49.3%、47.2%和46.5%。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访谈结果显示,经费不足、相关诊疗设备缺乏、医保政策问题和居民缺乏中医保健意识被认为是制约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障碍。对此我们认为,在治疗效果方面,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重在扬长避短,引导患者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形成合理预期。对很多疾病的即时疗效,中医固然不如西医,但中医的优势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现代全科医学的三级预防策略相吻合,前者体现了中医在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后者则重在有效地指导治疗、康复活动[4]。因此,对于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治疗效果方面的预期,工作人员应进行科学引导,避免患者因对疗效不切实际的期望而质疑中医治疗效果。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各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中医诊疗服务,但是服务内容和形式还显得比较单一,开展项目少,多数仅限于中草药、中成药、推拿等,中医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建议,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引入包括穴位注射、敷贴、拔罐、刮痧、中药熏蒸、牵引在内的多种诊疗服务[5],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不足和相关诊疗设备缺乏,也是困扰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障碍之一。基本医疗设备的不足,使得一些应开展的诊疗项目无法实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诊疗服务仍然局限于“一个中医诊室、一只脉枕、一名中医师”的落后状况[6],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区诊疗服务多元化、个体化的趋势,也难以发挥传统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此外,现在中医药服务项目进入医保报销目录的仍然较少,很多常规诊疗和保健项目没有实现医保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度。因此我们建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上和医保报销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这项事业的更好发展。 服务质量论文: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 [摘要]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游客感知导游服务质量模型,认为导游服务质量管理应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导游服务质量 游客满意感 管理 一、引言 国家旅游局权威性的游客调查资料显示,在国内旅游服务质量的调查中,国内游客对于导游服务普遍最不满意,导游服务的社会声誉最差、满意度最低、使用程度最低。国内学者对入境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感知评价的分析研究也表明,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导游服务几个项目中,入境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最低。导游服务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服务质量的一块“短板”。根据管理学的木桶原理,一块短板将减少整个木桶的容水量,导游服务质量低劣降低了我国旅游服务的整体质量,必须引起重视并重点研究解决。 作为一对利益相关者,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是评价导游服务质量最现实的标准。要想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就必须从游客体验的新视角,找出质量问题的根源,制定能够带动服务质量全面好转的改革重点,这样才能打破我国旅游服务质量在导游服务环节的“瓶颈”,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的整体水平。 二、文献综述 1.服务质量与游客的满意感 服务质量是顾客对服务卓越性的感知性评估。从顾客的角度来看,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贝里(Leonard L. Berry)、潘拉索拉曼(A. Parasuraman)和隋塞莫尔(Valarie A. Zeithamal)(1988,1996)认为,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由可靠性、敏感性、移情性、可信性和有形性5类属性决定。格鲁诺斯(Gronroos)在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补救性也是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属性,它涉及到服务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学术界普遍公认的顾客满意感定义是奥立佛(Richard L. Oliver)在1997年提出:“顾客满意感是顾客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心理反应,是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特征、或产品和服务本身满足他们需要程度的一种判断。”国内外学者通常采用两类顾客满意感操作定义:一类是顾客对某次服务消费经历的满意感;另一类是顾客对自己以往消费经历的总体满意程度,包括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顾客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满意程度和顾客对企业形象的满意程度等。本文所涉及的游客对导游的满意感是指游客对导游服务的总体满意感,着重研究游客在某次消费经历后对导游满意感的评估反映出来的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 2.导游管理和服务研究 国外对导游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关注点主要是导游的角色和职能发展问题。在阐述导游角色和职能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学者从游客的视角对导游进行了关注。相对于国际研究,我国对导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4年后的13年间,主要集中在:导游工作概论、政策法规、导游个人素质及技能、专业化需求及服务创新、管理、工具和现代技术、教育教学培训及其他等七个方面。 国内从游客视角研究导游的文献主要分散于旅游行为研究中,其中代表性的有:石美玉(2006)通过对北京旅游景区的调查,发现购物时国内游客对导游的信任度较低;马耀峰(2006)用定量评价的方法测量了东西方旅游者对导游服务评价的差异;梁学松(2006)从“文化边际域”的角度介绍了东西方旅游者对导游的信任度是不同的;刁宗广(2005)通过调研认为导游人员的素质对旅游者信任的影响最大;谢礼珊、李健仪(2007)调研证实游客对导游的信任感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许丽君(2007)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导游情绪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刘春济、高静(2006)调研发现国内旅游者对国内导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远低于其期望值。本文将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三、基于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 1.游客感知导游服务质量模型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建立了游客感知导游服务质量模型(图1)。根据期望差异理论,游客最后感知到的导游服务质量,取决于游客预期的导游服务质量和实际经历的导游服务质量的对比。如果两者不一致就会出现差异,正差异意味着实绩高于期望,这时消费者会感到非常满意;负差异意味着实绩低于期望,消费者会感到失望。影响旅游者满意程度的因素很多,如导游在公众的形象、公众的口碑、市场沟通、旅游者的需求等,但许多调查表明,服务质量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质量优良是旅游者首选的标准。优质服务会使顾客产生积极的行为意向,顾客不仅会再次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还愿意为企业做有利的口头宣传,愿意向他人推荐、介绍和称赞企业,愿意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高价等;劣质服务会使顾客产生消极的行为意向,顾客不仅会减少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量,还会向亲朋好友抱怨自己不幸的消费经历,对企业做不利的口头宣传。 在该模型中,体验的服务质量、预期的服务质量和感知的服务质量决定着游客满意度,是模型的前提变量;而游客满意度、游客的抱怨、游客的忠诚是模型的结果变量。其中,体验的服务质量、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表示经历和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越高时,游客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而游客的期望与感知的服务质量及其满意度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表示游客期望值越高时,感知的服务质量相应降低,满意度也会越低。满意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游客忠诚度,因此游客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与游客抱怨是负相关的关系。游客满意度低,就会导致游客抱怨和投诉,这时如果游客的投诉能得到有效地处理,则游客会改善对旅行社和旅游接待地的印象,同样有利于提高旅行社和接待地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游客的抱怨与忠诚度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若游客的投诉能未能得到有效地处理,则游客的抱怨与忠诚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表示正相关,“-”表示负相关) 图1 游客感知导游服务质量模型 2.基于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 由于导游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特点,游客作为全程导游服务的消费者和合作者,对于导游服务质量的感知更为深刻和全面。据此,笔者建立了基于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模型(图2),并依据PZB三人建立的SERVQUAL 量表,结合导游服务的实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游客感知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因子(见下表)(因子是动态变化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予以调整)。在实践中,可以根据这些因子来设计游客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第二部分反映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评价 ,共涉及表中的22个评价指标。该部分为配对设计,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计量游客的评价结果,分值从1到5,其中5表示非常重要或非常满意,4表示重要或满意,3表示重要性或满意度为一般,2表示不重要或不满意,1表示非常不重要或非常不满意。如:游客就“导游人员的服饰整洁、得体”项予以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旅游者认为该评价指标越重要或者对该评价指标越满意。对问卷调查数据可以使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简称IPA)进行系统分析,绘制四象限点阵图(图3),根据评价指标在四象限的分布情况,确立需要优先关注并重点加以改进的内容。 笔者认为,导游服务质量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游客的体验问题,游客往往将其归咎为导游的服务失误,认为是导游人员职业技能欠缺、知识水平不高、对目的地不熟悉,和为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道德失范行为造成的;事实上,导游服务质量问题的根源在于导游与核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失衡。调整失衡关系的根本在于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制度保障。为防止旅游业务流程中各相关利益主体,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政府应该转变行政职能,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为旅游业务流程的良性运转提供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安排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根本保障。 服务质量论文:强化展后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改进日后工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展后服务工作,能够对整个会展工作进行整体把握,尤其是对会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地归纳总结,及时制定出解决方案,减少整个会展工作中因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另外,展后服务中包括对项目工程的整体评价,能够对整个会展的目的、参展过程、服务质量、参展影响力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客观地分析,从而归纳出此次会展的整体效果,总结此次会展的经验教训,例如通过对展后的评价,可以将评价结果作为下次进行会展的参考资料。 二、展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展后服务工作在整个展览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对整个会展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展后服务在整个会展工作中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不断重视展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整个展会工作的效率[3]。目前,在会展服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展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对展后工作没有足够重视 在会展工作中,展前、展中、展后工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会展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现在会展中,往往忽略展后服务工作,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会展运转系统出现偏差和失误,尤其是客户对任何一项工作不满都会对整个服务质量产生质疑,如果再不做好展后跟踪调查,处理展中问题,那么就会降低会展的整体服务质量。目前,我国会展工作中,由于展会组织以及展会领导层没有充分意识到展后工作的重要性,因此给会展工作留下诸多问题。 (二)展后服务效率较低 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是整个服务行业的基本标准,在会展服务工作中,服务效率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对整个会展服务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会展服务中,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展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展后服务工作的效率及其质量相对较低,不能及时地处理会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一些不满意的客户没有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展后服务不能做到真正将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客户群体进行差异化对待,这些都是展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整个展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4]。 (三)缺乏有效地展后宣传 展后宣传是对展前工作的一次总结,是对整个会展的归纳提升,展后宣传有利于强化会展主题,加深参展人员的印象,提高会展的影响力,对后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会展工作中,对展后宣传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宣传力度及宣传范围都比较缺乏,不能真正地起到展后宣传的效果。另外,会展在本质上而言,其首要目的是进行信息宣传,因此信息技术对整个会展工作的推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现在展后宣传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处于比较传统的收集体系中,无法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巨大作用,这也成为提供展后宣传工作的制约因素。 三、提高展后服务质量的方法 提高展后服务质量能够进一步将会展服务的精神贯彻下去,及时弥补和解决展前、展中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及缺陷,有利于保障整个会展工作的完整性,提高参展人员对会展工作的认可度,对日后会展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提高展后服务工作重视度 提高展后服务质量首先要加强对展后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意识上强化展后服务的重大意义。会展举办方管理层要提高对展后服务的重视度,强化会展服务的一体化理念,确保整个会展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及时做好展后客户工作的跟踪回访,从自身出发对会展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把握,加大对展后服务工作的投入,及时弥补展前、展中工作中出现的不足,不断健全完善展后服务工作中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另外,要不断提高会展服务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确保展前、展中、展后服务标准的一致性,提高工作人员对展后服务工作的重视度。 (二)加大展后客户服务力度 展后服务工作包括致谢、信息收集、展后宣传、总结报告等一系列内容,因此展后服务不仅不能松弛,而且要更加严谨,加大展后客户服务力度。首先,要做好客户跟踪服务工作,加强同客户间的感情交流,做好致谢工作,并且在建立客户感情方面不能单一停留在致谢环节上,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情感交流,提供独特的服务;其次,要为客户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为其进行贸易洽谈、情感交流提供便利服务,这样更容易抓住客户,提升整个展会的品质;再次,要重视社会名流的影响性,对参加展会的社会名流进行及时地关注,设立专门的公关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高端化服务,尽可能地收集相关信息资料,重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就可以利用社会名流的影响,自然地将会展服务工作宣传出去。 (三)健全展后宣传体系 展后宣传对整个会展工作同样起着重要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扩大会展工作的影响,提高展会的知名度。1.健全展后信息收集系统展后信息收集是整个展后宣传的重中之重,对于信息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展后信息收集,首先要及时对整个会展信息进行收集,对展会上出现的诸多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去伪存真,对展会中出现的错误信息进行及时更正,例如对出现的参展时间与签约时间不一致等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根据信息分析出会展中存在的业务不标准及程序化问题,并对此进行及时解决。其次是对信息收集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剔除那些虚假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体系,确保整个展会信息的精确度,保障会展工作的顺利进行。2.创新信息宣传模式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营销在信息宣传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宣传中要尽可能地将网络会展同网络营销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的网络化会展宣传平台,将会展中的成效及时地传递出去,提高展会的影响力度。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通过虚拟网络建立自己的会展宣传平台,提供网上交流平台,让参展者及时地了解展会信息,开展网上展示、交流、合作等,将整个展会信息及时地传递到网络平台,尤其是对展后服务信息进行及时宣传,提高整个会展服务的质量,扩大展后服务的影响力。 (四)拓展展后增值服务 展后增值服务有利于细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整个服务的质量。拓展展后增值服务工作,需要加大客户数据的信息收集,根据客户身份、成交量进行细分,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对高质量的客户进行重点维护并为其提供参展的优惠条件,确保参展质量的提高。另外,根据数据库信息对参展商及供应商信息进行有效匹配,为下次参展会员提供有效信息,保障整个展会的时效性,为提高展会品牌形象和服务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五、结语展后服务是保障整个会展工作圆满结束以及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展后工作能够及时地对会展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会展工作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并为下次会展工作的开展提供合理化参考意见,对提高会展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当然,提高展后服务质量必须要做好展前准备工作、完善展中服务体系,为展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和保障,这样才能确保整个会展工作的顺利进行[5]。在会展工作开展中,主办方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针对会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为提高整个参展服务质量而不断努力。 服务质量论文:物流中心保管员演讲稿:立足本职,提升服务质量 各位领导、评委、同仁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本职,提升服务质量。 质量一词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已成为全社会认可的金条玉律。一个真正有生命的企业是因为有着厚重的质量基础作保障的。我们随企业风风雨雨走过了十个春秋,在这期间,我们得到了优良的质量带给我们的实惠和荣誉;也体味到了蹩脚的质量带给我们的苦果和伤害。质优则实、则荣;质劣则虚、则耻。一个企业的质量形象是靠每一位员工精心打造出来的,任何一个岗位的疏忽和轻视都会对企业的整体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质量的内涵很广,除了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产品质量,还有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管理质量、素质质量、就业质量、服务质量等等,我今天要说的就是服务质量。 无论搞高科技还是擦皮鞋;无论是高级管理者还是一般工人,都是间接或直接地为人类或别人服务,只是服务层面不同。服务质量就是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或同行认可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质量越来越成为在市场竞争舞台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我是物流中心成品库保管员,成品库的工作就是及时准确的将产品入库,保管好库存产品并将产品完好、准确地交付到客户手中。我的工作性质就是服务,既要服务生产车间,又要向销售公司和客户提供服务。既然是辅助性的服务工作,就有个好坏优劣的问题,即服务质量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呢?我认为: 首先,要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服务质量优,则被服务对象满意度高,其心情则舒畅,相处、合作则会和谐、愉快;反之,则服务对象满意度低,其心情沮丧、郁闷,内心则会产生厌恶、对抗甚至敌对意识。我们服务质量的好坏,对内会影响我们部门在公司的形象;对外,则影响公司在行业中及市场上的形象,一旦在行业中和市场上造成不良或恶劣的影响,再想挽回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其后果将是自断前程、自我毁灭。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声誉和市场。 其次,要有敬业爱岗和忠诚企业的职业道德和品格。如果没有这两样品质,是不可能提供出高质量服务的;没有这两样品德,就会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就会无精打采、不负责任、行事马虎、差错不断;就会影响团结、影响合作、影响形象。因此,要想有意识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具备这两样品德。 第三,要有大局意识和良好的心态。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真正意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地为他人着想、为服务考虑;具有具备大局意识才会自觉提升服务质量,以及个人及部门甚至公司的形象。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意识到所在岗位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会认为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种相互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意识到能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一种享受和幸福。 第四,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总结经验,讲究艺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业务素质,也才会为服务对象提供无差错的优质服务。只有个人素质过硬,才会赢得服务对象的信赖;才能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再好的态度和再高的激情,也不能使服务对象满意。在每一次的服务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服务的艺术性。讲究艺术性能够使服务对象感到舒适和满意,这需要细心揣摩,好好体会,要经常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处境和难处。 总之,将库存产品无差错地提供给客户需要的优质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更离不开优质服务,要树立我为人人服务的思想,要坚定服务光荣的信念。为了您和大家的满意,我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了公司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质量,共同打造公司长久的坚不可摧的质量基石。 以上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请各位领导、评委、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服务质量论文:浅谈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高的途径 摘要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场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的铁路改革已经拉开大幕。伴随着改革的强音,新时期的旅客服务质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以适应市场,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提高途径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它也担当着我国大部分的运输任务,具有运量大、全天候、节能环保的特点。铁路也不断丰富自己的运输产品,新的车型,新的高科技设备大量投入使用,在缩短旅行时间的同时也应该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是由于受到服务观念落后以及运能运量不足的制约使得现有的高铁客运服务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广大旅客还不够满意,导致旅客与客运服务人员之间的矛盾加剧严重影响了铁路企业形象,制约了企业发展。 一、当前制约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高的问题 1、服务设备设施故障率高。在新的铁路站车建设中,大量新的设备设施装备使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方便广大旅客,由于长时间不间断的运行导致机械故障频发,加上设备质量自身的不稳定性,维护不及时让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如:自助购票设备故障、电梯经常不能正常开启、引导揭示系统方位布置不合理、进出站闸机的故障以及站房的设计不合理都曾是引发投诉的因素。 2、服务人员培训内容单一。以往培训内容以客运规章、消防、电气化安全教育为主,忽视职工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将一些其他综合素质融入职业教育中。比如情绪管理,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旅客服务系统过程中其实是铁路运输企业、客运服务人员与旅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组成的,缺少任何一部分都完成不了。而最为直接的就是客运服务人员与旅客之间的面对面接触,客运服务人员的语言、行为、态度等外在表现就决定了旅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服务质量的好坏也就是在这面对面接触中产生的。客运服务人员是高铁新形象的代表,如果客运服务人员是以良好的情绪、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传递的是正能量,产生的效果也当然能让旅客欣然接受。反之,如果工作人员本身就状态不佳,情绪失控,通过服务传递给旅客的是消极情绪所产生的服务也就不会让人满意。 3、服务人员职业技能不高。所指职业技能并非单一的岗位技能,而是综合性的技能,在多数人看来客运岗位是熟练工种,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需要学习,干一行就学这一行,服务技能偏低,造成人员匮乏时一些岗位得不到及时补充,影响联劳协作以及旅客乘降组织。这种思想完全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长期下去就会被淘汰。例如在遇到外籍旅客时,无法使用简单的轨道交通服务英语进行交流,导致出现“你的语言我不懂”的尴尬场面,这就是技能缺乏的表现。 二、提升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对策 1、健全服务设施设备的管理。 1.1、明确“管、用、修”责任制度,专人管理、专人使用、专人维护。建立与生产厂家、售后维护问题反馈机制,在设备出现故障以后能够及时落实具体维护单位进行维护,避免出现故障后各单位互相推诿,不能及时恢复,影响使用,造成旅客投诉。 1.2、有条件的站车可以将定期检查作为常态化工作中的一项任务来落实,未雨绸缪,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降低故障率使机器设备能保持正常运行。 2、努力打造特色服务品牌。高速铁路区别于其他交通方式,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影响力,需要挖掘其优势并构建成为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2.1、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运输市场之间的竞争已显得十分激烈,运输市场的竞争已由初始阶段的产品差异性竞争向产品品牌、企业形象和企业服务文化等综合实力的竞争转变,最终将发展为服务质量这个关键点上。因此打造服务品牌,关系一个车站在公众眼中形象,关系一个铁路运输企业的持续发展。 2.2、研究各层次旅客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再针对旅客的心理差异和服务需求差异,结合高速铁路客运车站自身的特点,努力打造出更多的适应旅客需求的特色服务品牌,为旅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迎合市场需求从而提高旅客的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 3、高速铁路发展需要提速,客运服务人员也需要提“素”。针对快速发展的运输行业,认清当前形势,运输市场的竞争已日趋激烈,作为服务旅客的一群庞大的队伍。 一是要:大力弘扬“服从大局、尽职尽责、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勤奋学习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继续加强“以人为本、旅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教育,努力培养铁路客运职工诚信热情、关爱旅客的服务精神; 二是要:要通过科学的培训来提高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三是要:要培养职工管理情绪、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在与旅客面对面的服务工作中传递真诚、积极的情绪,微笑服务,遇到矛盾纠纷时候能够站在维护企业良好形象的角度下妥善处理好,给旅客留下客运服务人员新形象。 三、结语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扩大铁路运输企业市场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既要深化铁路改革,也要用高标准、大众化的服务来赢得旅客的信赖。坚持科学发展,打破制约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发展的瓶颈,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技能、塑造服务形象,紧跟时展的步伐,推动铁路的和谐发展,实现铁路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服务质量论文:透视我国的会计服务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编造假账、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分不开。这已经成为危害市场经济的一个“毒瘤”。随着一系列“违纪案件”的频频曝光,我国会计行业的服务质量问题已成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随着上市公司做假行为的曝光,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客观、公正性提出了质疑,在广大投资者的愤怒声中,陷入尴尬境地的国内注册会计师信誉降到了最低点,造假、失职、违纪现象俨然已成了这一时期会计市场的“主旋律”,而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似乎已经荡然无存,“诚实”、“信用”的职业价值好像一文不值。但是,会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种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的专业服务,其服务质量水平关系到整个会计服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研究如何保证会计服务质量,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探讨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和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对策。 二、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分析 1.职业道德缺失 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它担负的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而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才会切实担负起神圣的社会职责,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专业服务,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所以,从根本上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独立、客观、公正和廉洁。而当今中国会计职业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独立性不够,受潜在利益的驱使,注册会计师往往迁就客户,或与客户存在诸多密切关系,或只在形式上独立,实质上难保不偏不倚;②客观性不足,有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不注重调查研究,或者根本就不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常常以个人的主观意愿、好恶或偏见行事;③自制力差,容易失去公正,常常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执业中掌握的委托单位的资料和情况为自己牟私利。 职业道德的缺乏使审计失去了灵魂,使会计行业失去了基石,必然导致信用短缺,假账泛滥。 2.职业判断能力低下 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体现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注册会计师若无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由于职业判断的偏差造成会计服务质量的低下是必然的。所以,我国目前会计服务质量偏低的现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低下无不相关。 审计判断包括注册会计师对客体(审计对象)的判断和对主体(自己)的判断。对客体的判断是专业判断的核心,而对主体的判断是对客体判断的保证,而且,对主体的判断比对客体的判断要困难许多,因为一个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容易地去评价特定审计对象,不论其专业水准如何,他可以做到程序上的完整;但他实施对主体的判断——尤其是对自己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审计策略与质量等方面进行判断,则是件很难的工作。先入为主的惯性冲击、自惑心理的强力作用、利己意识的无形束缚及思维定势的潜移默化,使审计人员无法实现公正、准确的自我判断。而职业界无法采取外部强制措施克服注册会计师的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会计服务过程中,往往忽视的就是对主体的专业判断。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主体的判断比对客体的判断更为重要,如果前者所涉及的胜任能力判断、审计测试手续判断、审计检查风险判断、审计作业规范程度判断等出现差错,即便是后者在形式上十分完美,但关于对审计对象的总体专业判断,也必然步入误区。注册会计师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会计服务行业的基石就必然发生偏移,缺少了执业应有的判断,就可能会丧失应有的审计关注,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客观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冒险行为。在美国,巨额潜在的诉讼风险,迫使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稳健的假设已得到验证。巨额赔偿责任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签发虚假会计信息的门槛要求。 2.当前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只有重信誉、守信誉,才能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市场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才能得以维系,市场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运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的竞争,一个企业失去信誉,也就失去了客户,从而失去了所有发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誉是企业的生命,重视信誉就是重视企业生命。对中介机构来说,重视信誉更为重要。所以,张维迎教授指出,中介机构的唯一资产是它的信誉。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信誉,会计市场上的失信尤为严重。注册会计师信誉的核心就是执业质量,如果我们不能严把质量关,甚至违反规则助纣为虐,我们的行业就会失信于民、失信于国家、失信于国际,不仅不可信赖和借助,甚至直接危及和扰乱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对策分析 (一)强化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行业信誉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独立、客观、公正”为从业之道,遵循准则,不做假账。要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会计人员应在熟知业务的同时,大力提高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技能,要不断学习国际会计、国际金融以及WTO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要了解国际会计公司、跨国集团公司的经营现状等。另外,在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时,也要提高会计执业的准入水平,例如对学历、职业资格的要求等。我们要在财会界普遍开展诚信教育,营造出“信则共赢,不信则皆亡”的良好氛围。 (二)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违规成本 会计服务本身是一项主观活动,现实经济生活中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会计和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必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只有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增加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诉讼的发生,增强竞争力。执业风险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强化道德威慑的作用,提高做假者的“败德成本”;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责任意识,提高会计造假人员的违规成本,加大过失、舞弊的惩戒力度。 (三)加强行业自律,净化执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有些恶性案例告诉我们,甚至有些政府部门为争“政绩”而怂恿做假。其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很多公司的总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经营管理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收费等。在这种审计关系格局下,事务所就有可能因迁就上市公司而做假。所以,净化执业环境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使注册会计师力求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另一方面有待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服务质量论文:试论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及途径 摘 要 从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目前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如何通过创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加强一线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供最高顾客让渡(附加)价值、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和积极应对客户投诉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客户流失率,增强企业效益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 客户资源管理 服务质量 顾客满意度 顾客附加价值 1 概述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企业为使目标顾客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也是企业保持着已预订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 传统的观点仅将服务局限在服务业上。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服务已融入各行各业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实施差别化战略,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 2 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服务在现代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使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得到了改造和扩展,由4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扩展到7P(产品、价格、促销、渠道、人、有形展示、过程)。总的来说,服务在现代企业及其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武器与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企业标准化程度增强、差异逐渐消失、附加价值较小的情况下,企业惟有通过加入服务要素寻求更大差异化,并增加自身的产品附加值,服务业务在很多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日益增加。目前像汽车、计算机和软件等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也已认识到进行全球竞争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这些企业也意识到其大部分的利润来自于服务。例如,IBM在1995年的700亿美元的收入中约有200亿元来自服务业务,1998年服务业务的税前利润比1997年增长了30%,达到了38亿美元,占IBM公司97亿美元税前利润的39%。目前中国最为成功的国际化企业海尔也将服务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顾客和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并实现由“生产经营型”向“服务经营型”的转变。 2.2 良好的服务是降低顾客流失率和赢得更多新顾客的有效途径 现代营销观念已发展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和大市场营销观念这一阶段。在此阶段,消费者需求成为企业经营和营销活动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降低顾客流失率和赢得更多的新顾客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提供良好的服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顾客流失率的变化之所以不容易引起许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注意,是因为人们往往不能充分认识到老顾客与新顾客的区别。确实,老顾客与新顾客同样都是顾客,企业均应以同样的热诚为其提供服务,但从较长时期来考察,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老顾客和新顾客对企业的价值是不同的。由“漏桶效应”可知,企业为了保住原有的营业额,必须从桶顶不断注入“新顾客”来补充流失的顾客。而每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挽留一个老客户的6倍。因此,企业应更多的关注客户的忠诚度和客户生命周期的开发与管理,从第一次销售开始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效的建立防线,将竞争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加客户重复购买的比率,并顺着老顾客身上蕴涵的潜在客户线索,会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新顾客,从而降低企业的开拓成本。 2.3 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企业利润持续增长 如前所述,良好的服务能够有效巩固现有的顾客,赢得更多的新顾客,获得顾客的长期忠诚,这样自然就会获得顾客的重复购买机会,从而促进企业的销售额不断增长。根据著名的80/20法则,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有助于企业进入占有80%的市场份额的约20%的优秀企业行列。此外,一个企业的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销售机会,而拥有良好的服务有助于企业把握住20%的销售机会,赢得能够给企业带来大多数利润的少数大客户。 2.4 提供良好的服务有助于使企业获取反馈的信息,指导决策 在客服的过程中,消费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抱怨,更有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忠告和其他市场信息,发现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的缺点或不足,从而为企业进一步的产品开发、服务创新、市场竞争等方面采取新措施提供决策上的指导。尤其是良好的售后服务,有助于企业了解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意见,包括客户的潜在需求,从而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提供指南。 3 目前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3.1 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形成顾客第一的观念 我国企业客户服务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重销售、重产品、重管理而轻服务;重口号而轻实践,还有些甚至认为客户服务仅仅是销售部门的任务。这些误区表明,许多企业并未真正在思想上形成顾客第一的观念,并未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性的服务理念。 3.2 企业的第一线员工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 第一线员工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构成服务内容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必须与服务的提供者接触才能完成购买行为。如在大商场设立专门的服务中心现今已成为一种趋势,商家提供的咨询、礼品包装、装裱、公用电话、投诉等服务措施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然而,商场的管理人员和担当这项服务工作的服务人员却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对提高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因此就出现了第一线服务人员松散缓慢的工作作风及冷冰冰的服务态度,甚至在一旁聊天不理睬顾客。 3.3 服务承诺多顾客意见大 从1999年6月开始,北京连续十几天的高温天气让空调销售旺季提前到来了。空调是卖出去了,可安装和售后维修服务问题成了厂商最大的难题。一方面,为了竞争,厂商的承诺越来越周全(表面上看),各种服务承诺可谓花样繁多,有些已经到了让人感动的程度:新飞有“绿色通道”;荣事达有“红地毯”,春兰有“金牌”服务;海尔承诺24小时服务到位,延长保修期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在我国不少的企业中,顾客服务的职能却很容易被其他职能所淹没。在企业的预算中,服务开支成了弹性最大的条款。于是,在空调的热销中,就出现了承诺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兑现的问题,服务承诺原本是为了使服务质量有形化,而这些服务承诺就像是“空壳概念”,其背后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支撑,有点像在虚张声势。 4 提高服务质量的主要途径 4.1 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时刻牢记尊重顾客 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企业的所有员工(包括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首先要树立和不断地强化服务观念。企业应当将这种观念升华构建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应当建立一种更加完善的客户导向的方案和机制。 顾客的购买过程是一个在消费过程中寻求尊重的过程。顾客与员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顾客满意度。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员工队伍,比再好的硬件设施更能创造顾客满意,进而创造优异的业绩。企业应铭记,只有动机出于对顾客的信任和尊重,永远真诚地视顾客为朋友,给顾客以“可靠的关怀”和“贴心的帮助”,这才能赢得顾客,才能让顾客真正体验到“上帝”的感觉。 4.2 加强一线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第一线员工提供的行为对服务的买卖行为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他们在客户中留下的印象也将是非常深刻的。因此,对于一线员工的培训,要对员工的外表、提供服务时的态度、行为和语言的使用进行指导;要提高员工和客户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员工就是企业的品牌”。 4.3 提高顾客满意度,追求顾客零流失率 美国Magnus So Derlund杂志曾刊登的一条“顾客满意——口碑相关曲线”表明,企业的顾客服务处于一般水平时,顾客的反应不大;一旦其服务质量提高或降低一定限度,顾客的赞誉或抱怨将呈指数倍增加。这就要求企业要始终如“逆水行舟”般地视顾客满意度为企业目标的重点,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售前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以此提高顾客的口碑、顾客保留率,培养并提高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 (1)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企业提供的每一项服务不应是孤立的和随机的行为,它应是一个系统的、标准化的服务过程。服务系统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要用现代的技术来保障工作流程的实现。 (2)提供最高顾客让渡(附加)价值。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企业应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服务,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早就提出,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顾客的满意是和顾客判断那些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最大价值紧密相关的,顾客将从他们认为提供最高顾客让渡价值的公司购买商品和服务。顾客追求的是“顾客附加价值”最大的产品或服务。河南新飞冰箱厂设立“绿色通道”负责售后维修服务,使其产品顾客的让渡价值得到明显增值。 (3)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市场消费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今天,服务也要随之个性化,否则企业就会处于被动的境地。企业不仅要进行产品市场细分,还应进行服务市场细分;不仅要“一对一”销售,还要“一对一”服务,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客户进行细分,从而做到“量身”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4)积极应对客户投诉。顾客投诉是加强顾客品牌忠诚的一次契机。在顾客选择企业的时代,顾客对企业的态度极大程度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正是深韵此奥妙,麦当劳和IBM的最高主管亲自参与顾客服务,阅读顾客的抱怨信,截听并处理顾客的抱怨电话。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笔账,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留住一个老顾客的5倍,而流失一个老顾客的损失,只有争取10个新顾客才能弥补! (5)进行客户资料整理,实施“精细化”的人性服务。现今有一些公司在顾客生日时发送别致的生日贺卡,还会根据不同顾客的爱好派送各种音乐会或酒会的贵宾票等,这种“精细化”人性的服务会使顾客感觉到“尊贵、优越、独享、贴身、个性化”的品牌服务,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品牌的忠诚度。 服务质量论文:加强医患沟通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摘要: 目的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法 从培养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入手来更好地落实医患沟通制度的执行。结果 建立并完善了医患沟通制度。结论 良好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医患沟通;医疗服务质量 近年来,医患纠纷有增加趋势,医患矛盾作为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焦点备受关注。医患矛盾激化有多种因素,其中,长期以来医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是重要因素之一。 2005年2月6日卫生部首次公布了对一批国家级大型医院医疗服务、费用状况和综合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认为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50.56%;医疗费用过高占49.72%;服务态度不佳占33.61%;技术水平欠缺占17.56%。医患沟通几乎涉及当今医患关系领域的所有问题。强调医患关系,不可能不涉及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首先要改善医患之间的沟通状态。 1 与患者沟通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1.1 建立理想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诸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医患关系诸种关系包含着平等关系、道德关系、服务关系、利益关系、文化关系和法律关系。因此理想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互相平等、尊重、信任、配合的一种良好完满的人际关系。 1.2 建立平等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的改善必须建立在医患双方平等的基础之上,不存在弱者与强者。医患沟通可以消除误解与冲突,可以促进亲密与和谐。现代之所以医患矛盾比较突出,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2)某些社会矛盾交汇并显现在医患关系上;(3)新闻媒体不恰当炒作;(4)医务人员未能完全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服务观念滞后,服务言行不规范;(5)患者及社会较普遍存在对部分医务人员和医疗单位不信任的情绪;(6)相当部分医务人员有视部分患者为潜在的投诉者的心理状况。 1.3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具备的要素 现代医学要求医生应具备这样4个要素: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知医疗法律法规。医务人员不要一遇见医疗纠纷,就害怕惹官司,其实只要该做的工作都做到位了,打官司也言之有理。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医生可以使医患关系融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一位顾问曾做过一项调查: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s就被医生打断了;一些年轻医生,很怕或不愿和病人多说话或者与病人交流时显得很没耐心;更有甚者,一些刚从医学院毕业的见习医生,竟然不会问诊。这样,从一开始患者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正常的沟通和疾病的诊断。医患之间的沟通带有专业性,因此医生应该起主导作用,埋怨病人拙于表达是错误的。医患沟通最重要的是医生的态度。医生给患者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患关系之间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良好的形象、和蔼可亲的态度、温馨体贴的语言、端庄文雅的举止,可消除患者对医院及病区的陌生感,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减轻疾苦和促进疾病的康复。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因此,说沟通能力是医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并不为过。 2 依法行医,规范管理是良好医患关系的根本保证 医院要减少医疗纠纷,最根本的是医务人员要充分熟知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注意证据的保存和医疗文书保管,并积极举证。假若有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死亡,医务人员不知道去保存好输液瓶等证据,这样引起纠纷,医院就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全的后果。有医疗纠纷发生时,医院应及时通知患者或家属,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及时履行告的义务,例如患者或其家属有权复印客观病历、有权共同封存病历及相关药品、物品等;如果患者死亡,还要告知其家属有请求尸检的权利等;使患者或家属感到医院在对待和解决问题上是诚恳的、公正的,是有章可循、有理有依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纠纷。 医院不要一味地认为举证责任倒置,就是跟医院过不去,感到很委屈。法律只讲求证据,因而医院完全可以借此进一步改善自己工作。医生不仅要勤于钻研医术、治病救人,也要多学习法律知识;医院不应再像以前那样一有患者或家属来闹,就急着去息事宁人,而应懂得运用法律,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医患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大家都是为了战胜病魔,现在医生遇到病人就想对方会不会“告我”、病人见医生就想对方会不会“搞我”,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以前医生遇到急救病人,以抢救病人为第一要务,如果病人病情被签字与不签字耽搁了,这才是对患者的严重不负责任。而现在,医院在抢救病人的同时,也应注意留下证据,防范可能发生的纠纷。更重要的是,医生和病人都应换位思考,多考虑对方的处境和心态,这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 传统医疗质量概念体现的是及时性、安全性、有效性,即通过科室和个人遵循医疗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技术规范,实施自我评价和监控所达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效果。而现代医疗质量的概念是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提高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降低不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美国卫生机构资格认证联合会)。 传统的医院服务着重提供足够的医疗服务,漠视服务者素质问题。现代医院服务通过改变服务者服务理念及素质培养,对每一个服务步骤制定规范并建立查评体系,使具人文关怀的全人治疗服务真正落实在病人从进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中。 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更是医院员工在医院经营中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但会使患者和患者家属感到关怀备至、沁人心脾,从而大幅提高满意度,更能在无形之间让患者及其家属成为忠诚的顾客和宣传者,为医院带来额外的社会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 4 医患沟通与医疗服务质量保证 把“医患沟通”纳入医疗质量范围中进行管理,建立完善医患沟通制度,除了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还要把医患沟通具体内容以客观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如医患沟通初次谈话记录、医患沟通特殊谈话记录等。 医患沟通制度执行的具体内容:疾病的诊断、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项目的目的、结果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如化疗引起的并发症以及药物的副反应等);手术方式、手术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及防范措施,医疗、药品费用的使用情况;听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家属需要了解的问题[1]。 医患沟通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理解、配合及合理的依从性是顺利完成诊疗计划、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医疗过程是一个密切协作的过程,除医护之间的合作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如对某些重要的手术、特殊的检查、某个诊疗方案的确定等,都要及时、有效地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详细说明情况,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这样可以避免某些医疗纠纷的发生,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患沟通也使患者对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高风险性的了解增多,可增大医生治疗疾病的信心。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对病人尽心尽责,想方设法为病人排忧解难。一旦在服务或操作上发生失误,就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取得病人或亲属的谅解。当病人因病情而烦躁,出言不逊,甚至得罪医务人员时,医务人员更应该体贴关心、谅解病人的行为。医患之间的沟通、谅解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医患沟通也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患者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改善。病人到医院看病很希望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减少痛苦,早日康复。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充分理解患者的心情,采取换位思考,按照“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思路,充分理解病人的心情,真正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耐心细致、热情周到,主动地利用多种形式与病人或亲属进行交流,使对方心态趋于平静,认为医务人员十分理解他的病痛,医务人员是在关心他、同情他、爱护他,取得医患间的相互理解,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5 体会 加强医患沟通是要让患者“看”得见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听”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医务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与患者交流,更加学会尊重病人的权利。在给予他们良好服务的同时,让患者看到、听到、感受到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帮助与关爱,使患方与社会亦更加尊重、理解、信任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付出爱心的过程中,也将获得体现自身价值的快乐。 医务人员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医患沟通是自身利益的需求,医患沟通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医患沟通这种实践,学会更多做人的道理,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和综合素质。减少或避免包括社会矛盾交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医患矛盾,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良医,还将成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士。 总之,我们要从法律意识、知识结构、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医疗质量管理等多方面构建成功的医患沟通体系,要从心理、语言、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艺术化处理医患关系角度,来广泛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以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服务质量论文:透视我国的会计服务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人员编造假账、出具虚假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分不开。这已经成为危害市场经济的一个“毒瘤”。随着一系列“违纪案件”的频频曝光,我国会计行业的服务质量问题已成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随着上市公司做假行为的曝光,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客观、公正性提出了质疑,在广大投资者的愤怒声中,陷入尴尬境地的国内注册会计师信誉降到了最低点,造假、失职、违纪现象俨然已成了这一时期会计市场的“主旋律”,而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灵魂似乎已经荡然无存,“诚实”、“信用”的职业价值好像一文不值。但是,会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一种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的专业服务,其服务质量水平关系到整个会计服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研究如何保证会计服务质量,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探讨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和提高会计服务质量的对策。 二、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分析 1.职业道德缺失 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它担负的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而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注册会计师才会切实担负起神圣的社会职责,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专业服务,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信誉。所以,从根本上说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独立、客观、公正和廉洁。而当今中国会计职业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独立性不够,受潜在利益的驱使,注册会计师往往迁就客户,或与客户存在诸多密切关系,或只在形式上独立,实质上难保不偏不倚;②客观性不足,有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从实际出发,不注重调查研究,或者根本就不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常常以个人的主观意愿、好恶或偏见行事;③自制力差,容易失去公正,常常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执业中掌握的委托单位的资料和情况为自己牟私利。 职业道德的缺乏使审计失去了灵魂,使会计行业失去了基石,必然导致信用短缺,假账泛滥。 2.职业判断能力低下 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体现了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注册会计师若无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由于职业判断的偏差造成会计服务质量的低下是必然的。所以,我国目前会计服务质量偏低的现象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低下无不相关。 审计判断包括注册会计师对客体(审计对象)的判断和对主体(自己)的判断。对客体的判断是专业判断的核心,而对主体的判断是对客体判断的保证,而且,对主体的判断比对客体的判断要困难许多,因为一个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容易地去评价特定审计对象,不论其专业水准如何,他可以做到程序上的完整;但他实施对主体的判断——尤其是对自己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审计策略与质量等方面进行判断,则是件很难的工作。先入为主的惯性冲击、自惑心理的强力作用、利己意识的无形束缚及思维定势的潜移默化,使审计人员无法实现公正、准确的自我判断。而职业界无法采取外部强制措施克服注册会计师的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会计服务过程中,往往忽视的就是对主体的专业判断。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主体的判断比对客体的判断更为重要,如果前者所涉及的胜任能力判断、审计测试手续判断、审计检查风险判断、审计作业规范程度判断等出现差错,即便是后者在形式上十分完美,但关于对审计对象的总体专业判断,也必然步入误区。注册会计师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会计服务行业的基石就必然发生偏移,缺少了执业应有的判断,就可能会丧失应有的审计关注,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二)客观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特别是没有严格的民事赔偿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冒险行为。在美国,巨额潜在的诉讼风险,迫使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稳健的假设已得到验证。巨额赔偿责任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的机会成本,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签发虚假会计信息的门槛要求。 2.当前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只有重信誉、守信誉,才能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市场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才能得以维系,市场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运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的竞争,一个企业失去信誉,也就失去了客户,从而失去了所有发展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誉是企业的生命,重视信誉就是重视企业生命。对中介机构来说,重视信誉更为重要。所以,张维迎教授指出,中介机构的唯一资产是它的信誉。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信誉,会计市场上的失信尤为严重。注册会计师信誉的核心就是执业质量,如果我们不能严把质量关,甚至违反规则助纣为虐,我们的行业就会失信于民、失信于国家、失信于国际,不仅不可信赖和借助,甚至直接危及和扰乱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对策分析 (一)强化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行业信誉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独立、客观、公正”为从业之道,遵循准则,不做假账。要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会计人员应在熟知业务的同时,大力提高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技能,要不断学习国际会计、国际金融以及WTO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要了解国际会计公司、跨国集团公司的经营现状等。另外,在通过各种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时,也要提高会计执业的准入水平,例如对学历、职业资格的要求等。我们要在财会界普遍开展诚信教育,营造出“信则共赢,不信则皆亡”的良好氛围。 (二)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违规成本 会计服务本身是一项主观活动,现实经济生活中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会计和审计人员在执业中必然存在较大的风险,只有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增加风险意识,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诉讼的发生,增强竞争力。执业风险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强化道德威慑的作用,提高做假者的“败德成本”;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责任意识,提高会计造假人员的违规成本,加大过失、舞弊的惩戒力度。 (三)加强行业自律,净化执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有些恶性案例告诉我们,甚至有些政府部门为争“政绩”而怂恿做假。其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很多公司的总经理本身就是董事长,经营管理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收费等。在这种审计关系格局下,事务所就有可能因迁就上市公司而做假。所以,净化执业环境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使注册会计师力求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另一方面有待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用户实践的提升策略 1在设计方面要考虑用户对软件的印象 根据调查显示,网络用户在快速阅读过程中通常会呈现出“F”型的习惯,也就是在特定时间内,用户迅速浏览网站的时候会先看到网站的顶端与左侧内容,而中间的内容只能够被阅读到一部分。所以我们在设计网站界面的时候可以遵循“F视线追踪原则”,将各个部门按照主次次序放置到框架之中。如果一个网络用户在浏览到一个新的网站的时候,如果在三分钟之内还没有发现能够吸引自己兴趣的内容,那么这个网站就会100%地失去这个客户。在近几年,许多软件开发公司喜欢用过去的项目模版来设计主界面,这无形中是有利于提高软件开发速度,并且减少耗费创新技术、思路的时间与风险,然而如果一个软件产品长期保持一成不变的风格,那么就不会为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失去市场竞争力。软件开发商必须要根据商业营销学的理论,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之后根据这个客户群体的偏好、特征来设计软件界面的整个风格,让使用者可以看到产品第一眼后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 2在程序选择方面要注重优化与处理效率 我们在软件产品设计的算法方面要注重优化设计,当软件运行过程中耗时较多就需要我们注意处理、降低广大用户在等待过程中的不满情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性能与运算速度的不算提升,诸多程序开发工作中将程序运行缓慢的原因归咎于计算机的问题,不会从自身编程过程找原因,因此软件开发工作效率较低,许多软件产品恶评较多,所以我们需要在能够控制的范围中优化程序代码,给予用户们科学、高效的产品体验过程。针对一些确实耗费时间的操作软件,我们可以通过进度条显示、后台运行等方式来调整,让用户心理上顺畅。笔者曾经有幸亲自参观了某通讯公司新任务的运行体验,工作人员每次点击用户的查询请求,在系统返回的时候需要几秒钟甚至几十秒钟,使得该公司用户抱怨数量众多,而这正是缺乏优化功能的原因。 3产品功能设计要结合人性化与灵活性的特征 传统设计受到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影响,使其正处在改造进程的关注对象。当前计算机发展所带动的现代技术发展并没有到达高潮,但是计算机作为理想化的设计工具,正在逐步改革自身的设计途径、方法、过程,并逐渐迈向到数字化设计的时期。如果我们说数字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那么人性化的设计就是对这种存在具象的诠释。我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尽管存在着模块化设计的理论,但是作为产品设计者的我们不能忘记软件产品最终是为大众服务的,必须要将用户体验过程放在首要位置。另外,在软件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业务模块之间相互搭配的灵活性属性,不能盲目追求大众的操作形式。在广大用户使用计算机产品过程中,随着人们的个人喜欢与聚焦点不同,使用产品的方式也是具有差异性的。笔者曾经设计过一套工程方面的预算系统,部分用户关注最后的造价,而另一部分用户关注的是建筑材料的使用状况,侧重点不同导致自身操作步骤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设计产品过程中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计算机软件设计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软件开发工作者务必要对目标群体进行深入性研究分析,要真正地了解到用户群体喜欢什么样的软件,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关注什么样的团结,从每种软件的运行界面、使用功能、运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来实现软件的优化设计,站在用户的角度来面对软件的多个问题,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才能够满足诸多用户群体的需求,开发出优质的软件。 计算机软件论文:开发自动判断酸碱失衡类型的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血气酸碱分析已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能否准确快速进行酸碱失衡的判断往往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快速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我们自主开发程序,输入检测数据,软件能自动判断酸碱失衡的类型。 1资料与方法 1.1在WindosXP平台下,以改良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以及代偿预计值计算公式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用VisualBasic6.0编写全部程序.输入动脉血气及血清电解质检测数据即可输出酸碱平衡的类型。 1.2以本院重症监护室2012年1-5月66份血气检测数据分别用程序、手工计算和siggaard-Andersen酸碱平衡诊断图得出结果。 1.3采用kappa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Kappa值 0.80一致性强度为强,Kappa值 0.90一致性强度为极强。P 2结果 2.1与手工计算对比结果66例血气检测数据,对单纯性酸碱失衡达到100%符合率,双重性酸碱失衡能达到96.7%符合率。对三重性酸碱失衡达到93.3%符合率,经kappa检验,k=0.95,u=10.72 u0.01=2.276,故P0.90,其一致性强度为极强,见表1。 2.2与siggaard-Andersen酸碱平衡诊断图对比结果酸碱图不能判断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对阴离子间隙(AG)大于17的患者,判断也常出错。下表为66例患者中去除AG 17所剩40例血气检测数据的结果比较。对单纯性酸碱失衡和正常血气能达到88.9%符合率。对双重性酸碱失衡达到95.5%符合率,经kappa检验,k=0.8477,u=10.025 u0.01=2.276,故P0.80,其一致性强度为强,见表2。 3讨论 酸碱失衡的诊断,特别是混合型酸碱失衡的诊断是较复杂的问题,即使是有经验的医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我们发现siggaard-Andersen酸碱平衡诊断图无法判断三重酸碱失衡,且对AG 17时的酸碱失衡也判断不准确。酸碱图使用时也不方便,因酸碱图的不足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手工计算需要记忆大量公式,对低年资医生来说也很困难。 本研究显示我们自主开发的程序,准确性高,与手工计算相比较对单纯性酸碱失衡达到100%符合率,双重性酸碱失衡能达到96.7%符合率。对三重性酸碱失衡达到93.3%符合率,与siggaard-Andersen酸碱平衡诊断图相比较对单纯性酸碱失衡和正常血气能达到88.9%符合率。对双重性酸碱失衡达到95.5%符合率。经kappa检验一致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K值均大于0.80,一致性强度为极强和强。 我们自主开发的程序,使用方法简单、准确性高,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值得临床使用。但是因临床病例较少,程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在严重低蛋白血症时,AG值存在误差,需要校正后再判断酸碱平衡,盲目使用本程序可能有误,这需要特别注意。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在电缆安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通过对传统的电缆安装施工方法与计算机软件管理方法进行比较,以intec软件在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常规岛电缆安装工程中的应用为例,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软件在电缆安装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指出了intec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内的设计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在电缆安装工程中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控制与管理。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电缆安装;电缆敷设;电缆接线 电缆安装是发电厂电气安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电厂电气安装工程中所占的比重约在60%以上,电缆敷设与接线是电缆安装中的重要工序,电缆敷设与接线施工质量的优良是实现电气安装工程质量优良的重要前提。虽然目前国内的电缆安装工艺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电缆安装在设计应用、施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1我国电缆安装技术的现状 在国内发电厂电气安装工程中,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电缆平面布置图、电缆排列剖面图和电缆清册进行电缆敷设,根据二次端子排图进行电缆接线。电缆清册是根据电气主接线系统图、厂用电系统图和照明系统图列出的全厂电力电缆,根据直流系统图列出的全厂直流电缆,根据二次端子排图列出的全厂控制电缆编制而成,它是订购电缆及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在中、小型工程项目中,电缆根数较少,电缆总长度较短, 使用常规方法施工难度不大。但是,在大型的建设工程中,电缆根数多,电缆总长度长,涉及的工作面广,如果仍采用常规方法施工,不仅在设计和施工准备阶段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施工过程中的安装进度也难以控制,施工工艺要求难以得到保证。近几年,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出现,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计算机是一种可进行自动控制和具有记忆功能的现代化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它特别适合处理信息量大、种类多且有信息组合和历史文件查询要求的事务。计算机技术及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数据处理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近几年,在我国的几个大型涉外建设工程中,计算机软件已应用于电缆安装。例如,岭澳核电站采用了pericles软件指导电缆安装施工,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在电缆安装中使用了intec软件。 2intec在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常规岛电缆安装中的应用 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浙江省海盐县境内建造一座装机容量为2×700mw级的重水堆核电站,设计寿命为40年,工程总投资约28.8亿美元,项目建设采用交钥匙合同模式,由加拿大原子能有限公司(aecl)总承包,常规岛设计和部分设备供货的分包商为美国的柏克德(bechtel)公司。常规岛1#机电力和控制电缆共计6261根,2#机电力和控制电缆共计5269根,电缆施工主要依据intec软件中的电缆(cabling)和接线(wiring)两个模块进行。intec软件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2.1查 询 为了保证电缆敷设的质量,电缆敷设后的整齐美观,不出现交叉,以及合理安排每盘电缆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电缆的损失。在电缆敷设前,技术人员要将电缆进行合理的归类应用计算机软件为这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intec提供了多种查询方法,例如,按区域或设备查询,按系统查询,按路径查询,按电缆类型查询等等。我们在施工中常使用下列方法查询电缆。 2.1.1按区域或设备查询 当我们需要统计某个建筑物内所有的电缆时,就可以采用按区域进行查询。例如,需要统计水处理厂房内的所有电缆,我们在电缆模块主界面内的“room-side1”栏内输入水处理厂的区域代码“wt*”后按“ok”,水处理厂内的所有电缆就会显示出来。在列出的电缆清单中,我们可以通过单击鼠标右键,利用快捷菜单中的“过滤”功能进一步按需要筛选。 2.1.2按系统查询 当我们需要统计某个系统内的所有电缆时,就可以采用按系统进行查询。例如,需要统计原水系统内的所有电缆,我们选用“wire”项,在其中的“wire-number”内输入“7131-*”后按“ok”就可以找出该系统的所有电缆。 2.1.3按路径查询 为了提高电缆敷设的效率,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路径的电缆同时敷设。我们选用“route”项,在“route-number”栏内输入路径号按“ok”,就可以得到同一路径的所有电缆。 2.2报表生成 intec提供了以“pdf”格式的报表清单,在查询出所需的电缆后,选主菜单的“action”中的“report”,出现“report online”界面,选择相应的报表类型,即可在线生成报表,打印出的报表可用于指导现场施工。报表给出了敷设电缆的较详尽的信息,尤其是敷设路径,它采用了在电缆通道上编号的方法,在电缆桥架上每隔一定距离按其实际长度标上米数,电缆排管和导管均予以编号。这样,电缆进出通道的位置就相当明确了,这为以后查找和更换电缆提供了便利。 2.3信息反馈 当电缆的工程状态(engineering status)为“rfc”即已释放给施工时,我们就可以在现场敷设该电缆了。电缆敷设完成后,我们应及时的将敷设完成的信息反馈给intec系统。反馈的方法是先查找出该电缆,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出现的快捷 菜单中选择“site status changed”栏,在对话框内输入已敷设电缆的时间与实际长度,将现场状态改为“pulled”,最后按确认键。将电缆的现场状态准确及时的反馈给系统可以使设计者和工程管理者掌握电缆安装的最新动态,确保工程进度的实现。 2.4电缆接线 电缆敷设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准备接线工作了。intec的接线模块的使用与电缆敷设模块大致相同,也可以按照查询生成报表接线及信息反馈的步骤进行。值得说明的是,系统提供的用于接线的报表清单与我们传统接线时使用的二次端子排图不同,它是一种用文本描述电缆与端子连接的清单。 2.5升 版 由于设计变更和工程现场条件的改变,电缆安装的相关信息也在不断更新,intec基本上一个星期要进行一次升级,在进入intec后,选主菜单的“help”中的“revison”,可以看到版本信息。施工时我们使用最新版本。 3intec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intec是一个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于一体的大型软件,它不仅能够为施工提供所需的设计资料,而且可以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intec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出其最大功效,应用中也发现其本身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由于输入系统的信息不全,导致该软件的一部分功能闲置。例如,系统的图纸资料管理功能,本应该根据施工图纸能够检索出相关电缆及接线等信息,但是实际工程中这项功能没有发挥作用。 (2)系统升级频繁,造成施工难度增大,现场施工与设计脱节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设计速度跟不上施工要求,设计者对系统的变动频繁,基本上是每周升级一次,以致现场施工的进度受到系统的限制。 (3)由于设计单位的现场机构没有权限修改系统,对于系统的变动须远在加拿大的总部进行,这样,现场施工的变动不能及时反映到系统,现场返工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施工工艺也受到影响。 4结束语 笔者通过在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常规岛电缆安装使用intec软件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大、中型建设工程的电缆安装中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控制与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电缆安装施工方法过多依赖施工人员的经验。在施工前的准备阶段,技术人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统计电缆数量,安排电缆敷设路径,而且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自己不同的施工经验,施工的随意性较大。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进度与现场的变更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施工管理中,现场施工完成后的记录整理工作由人工进行,记录的统一性、真实性不高。此外,计算机软件还可以用来在工程竣工后的决算工作中快速准确地统计工程量,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效率。应用计算机软件管理电缆安装施工能够解决传统施工管理中的不足,提高施工效率,满足工程进度要求,能对施工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因此,建议国内的设计单位和项目管理单位在电缆安装工程中采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进行控制与管理。 计算机软件论文:浅谈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 计算机软件产业是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重要产业,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已成为独立于计算机硬件的能够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型产业,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就计算机软件依据缺乏足够深入的认识,尤其是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依据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相关条规中的规定,计算机软件应当涵盖计算机程序、辅助资料及程序的描述等,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均是依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定义,在结合自身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 一.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概述 依据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计算机软件作为不同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的客体,其特殊性呈现于较多的方面,这也强调着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计算机软件作为人类智慧的表现形式,同时具备着作品性及工具性双重属性;计算机软件在研发设计的过程中,实现着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的高度融合,两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界定区分较为困难;计算机软件所具有的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更新换代逐渐加快,增加着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计算机软件的研发设计成本普遍较高,但复制推广的成本却相对较低;计算机软件具备着较强的国际通用性等。计算机软件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的客体的以上诸多性质,强调着计算机软件并非一般的作品及技术,强调着不可将计算机软件这一知识产权客体与传统知识产权客体一视同仁,要综合计算机软件的特殊性给予知识产权法律上的相应保护。 二.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1.纯粹专利保护制度之下的保护无法满足保护需求 纯粹专利保护制度之下的保护要求相对较高,且保护条件相对有限,该种立法保护的弊端与问题需要新立法模式予以解决,进行立法保护的相关条件及要求的合理适当降低;产品的专利申请时间长、申请成本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计算机软件作为较为特殊的知识产权的客体,申请保护中也同样存在着该种问题。就国际大环境而言,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经历着针对著作权的单维保护向著作权及专利权的双维保护模式的转变。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实现着与计算机发展技术的紧密结合,该种发展变化趋势就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产业化以及计算机软件的独立,最终导致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法律保护类问题的出现。在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之初,某些国家尝试依据计算机软件程序的是实用性及技术性,采用专利法对其实施保护,但某些软件程序并不符合专利的特征要求,利用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实施保护的效果并不显著。 2.知识产权保护践行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虽然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已经完成从无到初具规模的发展脱变,在法律层面上著作权法律法规已将计算机软件收入到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体系中,同时的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采用以著作权法的保护作为主要切入点、计算机软件产权保护的单行法的制定与完善的保护制度,就保护制度的总体架构隶属于著作权法之中,这与国家制定的其他的行政法规存在较大区别,也与其他发达国家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就其专利保护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致使计算机软件的盗版较为猖獗。计算机软件侵权的打击存在着政府部门的大包大揽的传统管理观念,社会动员程度较低。计算机软件盗版现象猖獗的其他产生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的发展现状、计算机软件的价格、计算机软件使用者的法律水平及计算机软件研发者的法律维权意识等,广泛的开展计算机软件的盗版综合治理也是实现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途径。 三.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改进对策 1.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软件产业逐步实现与计算机硬件产业的分离,使得计算机软件逐步的成为市场价值更为广阔的高新技术,适合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的保护措施需求的紧迫性变得越来越强烈;而到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的时候,针对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体系确立的必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国家开始强化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但就立法保护的效果而言,仍需要立法保护中适当的降低软件在进行交易方面的成本,确保软件开发者合理的社会收益,从而推动计算机软件的产业化发展;在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新的立法保护模式中,明确的指出保护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的要严格依据保护条例来执行,而没有做出规定、规定不够明确、条件发生变化的要依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实现软件的有效保护及软件交易成本的降低。 2.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践行问题的解决对策 转变计算机软件侵权的打击的理念,将最终的违法打击途径确立为良好的司法环境的组建,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要将软件的行政及司法保护确立为重点,充分利用行政执法这一国家执法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将行政调查及处理力度的强化确立为计算机软件保护的核心,给予软件研发使用的相关权利人以足够的法律保护,并给予侵权者以应有的制裁及惩处;软件行业内的诸多协会是软件企业中形成的自治性的组织,虽然并不具备行政执法及司法等管理权限,但却在市场调查、信息的咨询评估、业界信息的交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具备法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充分的发挥软件行业内相关协会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 总结 综合分析目前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经济的现实需求,要想实现计算机软件产业更为健康有序的发展,各种途径、各种方式的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显得非常有必要。 计算机软件论文: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工控计算机软件 软件抗干扰就是cpu在软件运行过程中对自己进行监视和检测,及时诊断机器运行故障并修复错误,确保程序正确运行的编程方法。 1 工控计算机软件的结构特点及干扰途径 在不同的工控系统中,软件虽然完成的功能不同,但就其结构来说,一般具有如下特点:①实时响应:及时处理控制系统中的随机发生事件。②周期运行:软件在初始化完成后,随之进入主程序循环运行。③中断响应优先级判断:优先响应高优先级中断请求。④中断嵌套:低优先级中断执行过程中,可以优先执行更高级的中断请求。⑤模块化关联:软件由多个任务模块组成,各模块相互关联,相互依存。⑥可操控性:允许操作人员干预系统的运行,调整工作参数。 在工业现场环境的干扰下,工控软件可能受到破坏,导致工业控制系统失控,其表现是:①干扰叠加在模拟量信号上,导致模拟量数据采集误差加大或超出量程。②由于干扰导致主频晶振频率的偏离和不稳定,从而致使定时器/计数器的中断频率变化,引起记数错误、时钟异常。③通讯时序的异常或干扰信号的叠加,都会引起通讯不正常。④程序计数器pc值改变:被干扰后的pc值是随机的,因此引起程序执行混乱;输入/输出接口状态受到干扰,造成控制状态混乱,系统发生“死锁”;ram数据区受到干扰,导致ram区数据改变或丢失。 2 软件运行过程中的自监视法 计算机cpu内部都具有看门狗定时器,利用定时中断来监视程序运行状态。看门狗定时器的中断时间大于主程序正常运行一个循环的时间,在主程序循环中执行一次看门狗定时器常数刷新操作。因此,只要程序正常运行,看门狗定时器不会出现定时中断。而当程序运行失常,不能及时刷新看门狗定时器时间常数时,就会导致定时中断。在看门狗定时中断服务程序中将程序系统软复位,从而防止程序跑飞。 1)监测程序计数器pc值 计算机正常运行,其pc值一定在程序区内。在一个经常要产生外部中断的某个中断服务程序中,读取转入该中断时压入堆栈的断点地址。如果该地址在程序区内,则认为pc值正常,否则一定是程序跑飞了。此时,程序跳转到机器的重启动入口或者复位入口,机器重新启动。 2)主循环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相互监视 主循环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以及中断服务程序之间多设计几个监视对,相互监视,增加程序的抗干扰性能。每个监视对要定义一个ram单元,通过对其计数/清零的方法表达相互监视信息。 3)程序代码校验 实时控制程序代码通常都采用eprom固化运行,有时可能因芯片质量问题或者因静电干扰也会出现极个别的单元错误。常用的校验方式,可以采用“累加和校验”或者“bch校验”。当采用bch校验时,其分组附加的冗余字节可以集中在程序区之外的某个eprom区域里。校验方法是在某个短小而且经常发生的中断服务程序内安排一个校验模块,可以设计成每次循环校验一部分程序代码,分若干次校验完成。如果校验发现错误,应当立即向工控网络主站报告或者以自身报警的办法告知操作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4)ram数据校验 在实时控制过程中,干扰经常导致冲毁ram中的数据,由于ram中保存的是各种原始数据、标志、变量等,如果被破坏,会造成系统出错或无法运行,ram的大部分内容是为了进行分析、比较而临时存放的,不允许丢失的数据只占极少部分。因此,在软件中,常采取对少数不允许丢失的数据进行“校验”和“设标志”,称为“校验法”和“设标法”。具体做法为:将ram工作区重要区域的始端和尾端各设置一个标志码“0”或“1”,对ram中固定不变的数据表格设置校验字。 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事先设计的查错程序来检查其各标志码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程序可重新复位或利用数据冗余技术通过抗干扰处理程序来进行修正;冗余数据表的一般设计原则是:各数据表应相互远离分散设置,减少冗余数据同时被冲毁的概率;数据表应尽可能远离栈区,减少由于操作错误造成堆栈数据被冲的可能。 3 实时控制系统的互监视法 1)软件冗余 对于条件控制系统,将控制条件的一次采样、处理控制输出,改为循环采样、处理控制输出。 2)在中断子程序中重复设置输出状态寄存器单元 当干扰侵入输出通道造成输出状态破坏时,系统可以及时查询当前输出状态寄存器单元的输出状态信息,及时纠正错误的输出状态。 3)设置自检程序 在系统内的特定部位或某些内存单元设状态标志,在运行中不断循环测试,以保证系统中信息存储、传输、运算的高可靠性。 4 其它常采用的软件抗干扰方法 1)特殊功能寄存器重复设定 为防止干扰改变cpu内部寄存器或者接口芯片的功能寄存器,把可能中断的类型、中断的优先级别、串行口、并行口的设定修改,可以采取在主程序的循环中,重复设定不影响其当前连续工作的特殊功能寄存器值,避免偶然不测发生。 2)重要数据备份法 对一些关键数据,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备份副本,当操作这些数据时,可以把主、副本进行比较,如其改变,就要分析原因,采取预先设计好的方法处理。还可以把重要数据采用校验和或者分组bch校验的方法进行校验。这两种方法一并使用则更可靠。 3)数字滤波法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为了消除传感器通道中的干扰信号,在硬件措施上常采取有源或无源rlc网络,构成模拟滤波器对信号实现频率滤波。软件常用的数值、逻辑运算处理方法有算术平均值法、比较取舍法、中值法、一阶递推数字滤波法等,实现频率滤波。 5 结语 基于硬件抗干扰设计的完善、软件抗干扰编制的尽可能细致,努力赋予软件高度的智能,把硬件和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业控制系统才能经得起长期现场考验。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的可维护性问题 计算机软件是用户和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软件和计算机实行沟通,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根据。为能方便用户,让计算机体系极具较高的整体效用,在计算机系统设计时,要对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全局进行考虑,并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保护技术,即怎样防止破解合法软件,软件保护产品所涉及内容极为宽泛,属于综合技术范畴之内。软件可维护性是指导软件维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是软件维护难易程度评价的标准,是软件产品的一个重要质量特性。软件可维护性即维护人员对该软件进行维护的难易程度,具体包括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该软件的难易程度。软件的可维护性差是软件维护工作量和费用激增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都要保证软件具有较高可维护性,从而降低软件维护成本,这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1 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概述 概括地说,软件生命周期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运行维护(也称为软件维护)3个时期组成。 运行维护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使软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具体地说,当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时应该加以改正;当环境改变时应该修改软件以适应新的环境;当用户有新要求时应该及时改进软件以满足用户的新需要。 软件维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必要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要。通常有4类维护活动: 1)纠错性维护:在开发过程中要生成100%可靠无误的软件通常是不太现实的,为了识别和纠正软件错误、改正软件性能上的缺陷、排除实施中的误使用,应当进行的诊断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叫做改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在使用过程中,外部环境(如新的硬、软件配置)、数据环境(如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输入/输出方式、数据存储介质)可能发生变化。为使软件适应这种变化,而去修改软件的过程就叫做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或增强: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与性能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修改或再开发软件,以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改进加工效率、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维护叫做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或再工程:即修改软件,为将来的维护活动预先做准备。 除此四类维护活动外,还有一些其它类型的维护活动,如:支援性维护:通过提供最新用户文档或联机用户文档,进行适当的用户培训或设立专门的维护人员等方式来减少此类维护活动。 软件维护具有很大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以上几个方面的维护工作中,第二和第三层面维护方面所占的份额最大,占80%左右的总维护工作。可见,软件维护的费用也大得惊人,有些维护费用可能高达软件总开发费用的55%~70%,软件的可维护性居于首位。但软件维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并已成为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2 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方法 软件的可维护性对于延长软件的寿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不仅维护人员应重视软件的可维护性,软件开发人员也要为减少今后的维护工作量而努力。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一个可维护的程序应是可理解的、可靠的、可测试的、可修改的、可移植的、效率高的和可使用的。如果要程序满足可维护性七个特性的全部要求,那么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不现实的,但有些可维护性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可理解性和可测试性、可理解性和可修改性。但另一些质量特性却是相互抵触的,例如效率和可移植性、效率和可修改性等。因此要明确软件所追求的质量目标。 2)使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利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能大大提高软件质量和减少软件费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就是一个非常实用而强有力的软件开发方法,用面向对象方法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稳定性好,比较容易修改,比较容易理解,易于测试和调试,因此,可维护性好。 3)建立明确的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指为提高软件质量所做的各种检查工作。质量保证检查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不仅在软件开发的各阶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软件维护中也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工具。为了保证可维护性,以下四类检查是非常有用的: ① 在检查点进行检查。保证软件质量的最佳方法是在软件开发的最初阶段就把质量要求考虑进去,并在开发过程每一阶段的终点,设置检查点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是要证实已开发的软件是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需求。在不同的检查点,检查的重点不完全相同。 ② 验收检查。验收检查是一个特殊的检查点的检查,是交付使用前的最后一次检查,是软件投入运行之前保证可维护性的最后机会。它实际上是验收测试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从维护的角度提出验收的条件和标准。 ③ 周期性的维护检查。软件在运行期间,为了纠正新发现的错误或缺陷,为了适应计算环境的变化,为了响应用户新的需求,必须进行修改。因此会导致软件质量有变坏的危险,可能产生新的错误,破坏程序概念的完整性。因此,必须像硬件的定期检查一样,每月一次或二月一次,对软件做周期性的维护审查,以跟踪软件质量的变化。周期性维护审查实际上是开发阶段检查点复查的继续,并且采用的检查方法、检查内容都是相同的。为了便于用户进行运行管理,适时提供维护工具以及有关信息是很重要的。维护审查的结果可以同以前的维护审查的结果、以前的验收检查的结果和检查点检查的结果相比较,任何一种改变都表明在软件质量上或其他类型的问题上可能起了变化。对于改变的原因应当进行分析,例如,如果使用的是复杂性度量标准,则应当随机地选择少量模块,再次测量其复杂性。 ④ 对软件包的检查。软件包是一种标准化了的,可为不同单位、不同用户使用的软件。软件包卖主考虑到他的专利权,一般不会提供给用户他的源代码和程序文档。因此,对软件包的维护采取以下方法。使用单位的维护人员首先要仔细分析、研究卖主提供的用户手册、操作手册、培训教程、新版本说明、计算机环境要求书、未来特性表,以及卖方提供的验收测试报告等,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单位的希望和要求,编制软件包的检验程序。该检验程序检查软件包程序所执行的功能是否与用户的要求和条件相一致。为了建立这个程序,维护人员可以利用卖方提供的验收测试实例,还可以自己重新设计新的测试实例。根据测试结果,检查和验证软件包的参数或控制结构,以完成软件包的维护。 4)选择可维护的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对维护影响很大。低级语言很难掌握,很难理解,因而很难维护。一般来说,高级语言比低级语言更容易理解,第四代语言更容易理解,容易编程,程序容易修改,改进了可维护性。 5)改进程序的文档。程序文档是对程序功能、程序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程序设计策略、程序实现过程的历史数据等的说明和补充。程序文档对提高程序的可阅读性有重要作用。为了维护程序,人们必须阅读和理解程序文档。 总之,当前计算机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广泛的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是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以软件技术作为其内在灵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在对系统高度集成化、结构广泛分布化、信息多元化和功能智能化等一系列新型发展方向越来越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以实现。软件维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日益提高,使软件维护成为软件生存周期中费用最高、难度最大的一个阶段。因此,良好的软件可维护性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软件生命周期。 计算机软件论文:探讨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技术 现在,各种计算机软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利用,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带来的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也随着它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影响着计算机的安全,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概述 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软件所存在的故障和安全漏洞,从而及时的对计算机软件的潜在安全问题进行更改。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动态检测和静态检测两种方法。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确定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是否达到软件预期设计的目标的一个过程,一般包括功能测试、渗透测试与验证过程三个阶段。包括安全功能与安全漏洞两个方面的检测,软件安全功能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包括机密性、授权、访问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等;而计算机软件安全漏洞检测则是对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的检测。 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是,要注意几下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预先制定出检测方案。首先要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检测技术,设计出检测方案;其次在检测人员的选择上,要进行多元化的人员配置,安全分析人员、软件设计人员和操作者都应参与检测的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在检测的过程中对软件的不同性能的检测都能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分析,提高安全检测的效率。 二是在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时,对于系统级、代码级与需求级的检测是必须的。如果软件的规模比较大,还要对软件的结构的设计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中要从实际工作的需要来选择合理的分析技术。仿真环境和分析工具相结合是较为有效的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技术。 三、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技术的方法 (一)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流程 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的软件是由一定数量的子系统来构成的,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的小模块来构成。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一般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首先是进行模块的测试,测试的对象是软件设计中的最小单位,对模块进行测试的目的是发现系统的各个模块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是对由模块按照程序设计的要求组装的系统进行检测,并对于其相关的体系机构进行检测。其次是在前两个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软件的有效性检测,有效性检测的目的是对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测,检测其是否与所设计的用户的需求相符合。最后进行的是系统的检测,测试软件在整体的环境下的运行安全情况。 (二)当前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主要方法 一是形式化的安全检测。形式化的安全检测是确立软件的数学模型,在通过形式规格的语言的支持提供形式化的规格说明。比较常见的形式规格语言有基于有限状态的语言、基于模型的语言以及基于行为的语言。形式化的安全检测有模型检测和定量证明两种形式的安全检测方法。 二是基于模型的静态安全检测。模型安全检测,既是通过软件行为与结构建模的方式,形成一个测试的模型,此模型同时可满足计算机对其的可读性。模型安全检测的方式与上述的形式安全检测的方式相比较而言,并不侧重于让检测的软件系统与规格说明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保持一致,而是从模型生出一组试用例,使用这组试用例来测试软件系统,来说明软件的安全性。比较常用的模型安全检测方法包括有线状态机检测和马尔科夫链的检测。 三是语法检测。语法检测技术是根据语法对被检测软件的功能接口的语法生成软件进行输入的测试,测试软件在不同的输入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反应。一般语法检测适用于检测源程序中存在安全隐患的c语言函数和系统的调用,并通过软件接口语言的识别、定义语言的语法以及以语法为基础进行生产测试用例,同时进行安全检测。 四是基于故障注入的软件安全检测。故障注入的安全检测是应用故障分析树与故障数的最小割集来检测的。故障树分析法通过将系统最不该发生的事件做为顶事件,再以此寻找导致事故发生的中间事件与低事件,再通过逻辑门符号将顶事件、中间事件和低事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连接,形成故障树。故障树检测拥有较高的检测自动化程度,是比较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安全检测的方法。 五是模糊测试和基于属性的测试。模糊测试一般是基于白盒的模糊测试,较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有所进步,白盒模糊检测方法有效的结合了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和动态测试用例检测技术的优点。基于属性的测试方法首先要确定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编程规则,以此来作为安全属性来验证软件系统程序的代码是否遵守了这些规则。基于属性的安全检测法的优点是能够较好的分析软件安全漏洞的扩展性及安全性等。 六是混合检测技术。混合检测技术是指将计算机的静态安全检测技术和动态安全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技术,它能有效的改善静态技术和动态技术检测存在的一些缺陷,从而更好的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进行检测。当前主要的检测技术包括二进制代码改编技术、测试库技术、基于规范的检测技术、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等。混合检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软件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是较合理的检测方式。 七是基于web服务的检测技术。近年来,随着web服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基于此的分布式软件安全检测技术也随之产生和发展,它是一种基于识别内容的分布式web服务器技术。具有语言中立、互动操作性强等优点,能够将复杂的安全检测分解为子安全类型进行处理,以使其可以更有效的应对复杂的安全检测的需要。分布式安全检测还采用了故障注入机制来生成错误的soap消息,来用于异常测试。此种检测方法在实践中具有高效、先进和灵活的特点,能够对软件的可靠性、容错性和安全性的检测到达较高的标准。 四、总结 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检测技术是保证计算机和互联网安全的基础,必须不断的加强检测技术的创新,以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论文: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本文对在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分别从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实例制作过程方法探究和最终实例的完成及讲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性学习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常用软件的应用为主,如office软件应用、photoshop软件应用、flash动画制作、dreamweaver网页设计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水平。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快掌握一个应用软件的各种基本操作,并使用所学软件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是每位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必须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软件应用教育教学的核心。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上,实践能力则体现在学生对各种计算机软件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在计算机软件应用课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创设类似科研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为使学生所学计算机软件能紧跟软件换代步伐,密切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的内容和范围不应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网络恰好为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和计算机软件应用教学的特点,以及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和总结,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确定主题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通过网络,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来呈现,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定主题。例如,在讲flash动画制作时,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制作相应动画。通过动画效果,调动学生制作flash动画的欲望,明确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再让学生根据目标效果确定任务。在讲flash动画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时,先让学生看一些简单移动动画或者是形变动画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这节课学生所要研究和学习的主题——flash动画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概念,具体内容和相应操作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查找、学习和实践研究得到答案。 对发现的问题或达到目标过程中的困难,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几人一组查找相关信息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学习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教师提供相关的资源(如学校的资源库或自己所建的主题网站等)、网址或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天网搜索等),让学生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思维能力与习惯。这时,每个学生都要独立自主地查找信息。他们所查找的信息都是为了完成明确的任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判断所查得信息的有效性。如上面所提到的在学生研究和查找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过程中,若发现有学生找到了许多有关3d动画制作的知识时,就要提醒学生,当前研究和学习的只是平面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用到,不能在这些信息上花费过多的精力。总之,教师在巡堂过程中如发现有学生查找的信息偏离主题,要及时提醒,以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小结查找的信息和已经掌握的相应操作,在组内和组间交流,找出完成实例或达到效果时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协商解决 当小组成员找到所需信息后,让他们在组内和组间交流这些信息,阐述选择这些信息的理由,讨论有分歧的意见,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完成实例,达到要求的效果。对于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因素,教师要及时指导。比如在photoshop软件应用中,利用图层进行多幅图像合并时,图层顺序对整幅图像合并效果的影响;在使用滤镜对图像产生特效时,有选区和无选区对最后效果的影响;在钢笔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钢笔工具栏属性的选择对路径的影响;利用flash制作形变动画或文字形变时,一定要先把相应的对象打散等一些细节问题。 最终实例成果汇报,效果分析,讨论评价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学生做口头汇报,并通过网络把主题学习完成的实例或相应的效果提交到服务器(教师机)上。教师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展示各小组的作品,并进行相应的点评。对于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要进行集体表扬,并给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适当加分。同时,让优秀小组代表说明本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成员分工和完成作品的思路,展示作品的制作过程,给其他小组提供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中的图像颜色调整时,给图像上色有两组学生都较好地达到了相应的实例效果,其中一组用的是图像调整菜单中的色彩平衡,另一组用的是图像调整菜单中的色相饱和,对这两个小组都要给予表扬,并让他们演示并讲解达到效果的思路和方法。要告诉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办法不是唯一的,需要自己用心去研究、学习。 总体而言,计算机软件应用是一类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特点的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进步;学习到更多知识,而后进的学生也可以循序渐进地不断进步;教师也可用较多的时间来辅导后进生,能较好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在这些过程中,网络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软件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也有了较好的提升。但是也要注意,在设置情境任务时一定要从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考虑,学习任务量的设置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控制好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秩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工程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能够进一步拓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前景,实现科技效益转变为社会效益。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 计算机软件工程无论是行业发展前景还是行业发展速度都已经远超传统产业,并且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计算机应用情况不足以及应用不完善等情况。所以对于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加强重视程度,积极研发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尽可能的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情况。 1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现状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软件技术研发能够加快软件系统的开放、运行,所以能够为整个软件行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模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从实际的运营模式来看,软件工程从研发到应用能够有很多分层模型,包括了支撑软件、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等。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我国应用和发展的范围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并且正在朝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目前计算机软件研发工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主要还是依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自主研发手段少,而且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相配套的少。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与应用。尽管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速度快,并且发展水平较高,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产品后劲发展动力不足。而且,由于缺少自主创新技术,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前景,并且缺乏技术保障。只有通过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自主研发技术。 2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对策 通过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状研究我们知道,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缺少自主研发的能力。所以要想进一步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方向。 2.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想进一步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必须要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可以通过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相关项目进行政策支持,制定相对应的扶植政策,从而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扶持,并且进一步引导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投资的合理化,避免因为资本炒作等方式带来负面影响。更应该重视对重点工程的重点培养,比如超级计算机、“天眼”等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研究和投入,提高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自主发展,并且要将研究成果尽快的转为民用产品,保证对于投资和受益的平衡。 2.2重视产业自主创新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困境在于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更加应该重视对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培养与提升。要想进一步推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平稳发展,必须要保证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成果,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好的将科技产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行业竞争、国家竞争也在不断的增多,必须要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从而保证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从产品到技术再到服务形成体系,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提高竞争软实力。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多以通信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媒体等领域,可以说发展领域还比较窄,无法满足广阔的市场需求。只有不断提高市场经济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有效的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于各行各业之间相结合,保证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缺乏长效发展的动力,所以必须加快产品转型与升级,进一步强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市场创新中的有利地位。 2.3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升级与产权保护 要想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必须要加快产业技术升级,进行补充与发展,从而增强软件的使用效果和实际的功能,增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在升级管理方面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供更多优质的软件工程,才能够促进我国整体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行业的发展与完善。进一步提升软件工程的设备与技术,保证维护质量和维护成本,加快产业发展与利用效率。由于现代化的管理需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市场发展和社会实际出发,所以在进行产品升级的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管理制度,强化升级的质量。在过去,由于缺乏产权保护意识,造成盗版软件大量横行。经过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多年发展,人们对于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量提升。不仅因为产权问题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也能更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核心技术的保护,并且采取相关措施来保证核心技术不断创新,综合市场的反馈情况来不断改进。 3结论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与应用,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本文通过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为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闫一潇 单位:运城中学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措施和方法 摘要: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已经全面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我国的工业领域、教育领域和国防领域等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应用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维护,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价值和作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变革传统的计算机维护方式,对现有的计算机维护模式进行合理创新,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保障计算机技术的有效使用。目前我国计算机的软件工程开发比较开放,有关部门必须要注意软件自身的安全带给计算机的影响,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可靠,才能使计算机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措施;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全面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人们逐步进入信息智能化时代。在信息智能化时代中,必须要主要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重要作用,保障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安全运转,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下面文章我们就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类型进行概述,提出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有效方式,提升我国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 一、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主要类型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但是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情况广泛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体验,造成计算机的服务效率下降。因此,在平时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提升自己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一般类型有预防性维护、改正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等几种维护方式。1.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预防性维护。要想做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工作,就必须要认识到计算机软件工程预防性维护的重要作用,对计算机软件工程进行预防性维护就是一般的对计算机使用的软件进行安全可靠的修改,在进行软件工程修改的过程中,需要对软件的一部分采取新的编写方式,或者是对整个软件采取新的编写方式,另外还要注意对需要新编排的软件进行测试,保障后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质量。2.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改正性维护。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改正性维护就是指对计算机软件在使用的时候出现的命令运行错误进行修正。很多计算机软件在运行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命令错误的编程代码,如果不细心的检测会很难发现这些错误代码,所以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软机的过程中就一定要进行修改,修改的内容一般是逻辑命令的错误,文档格式的错误,设计模式的错误以信息数据的错误这些。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完善性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完善性维护具体来说是在计算机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式基础上对外进行延伸,快速的提升计算机软件的运行速度,提升计算机软件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完善性维护延伸的功能要在原系统软件运行一定时间之后才开展的,有很大的未知性,原本的计算机软件需求没有特别说明此类延伸到功能,这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完善性维护的重要作用。4.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适应性维护。做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适应性维护,就是要让计算机软件运行过程中主动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动。一般就是涵盖外部信息数据资料的变化,计算机自身的操作系统的变化,还有计算机硬件的变化等,使计算机软件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学习和工作。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有效措施 1.找到相应的程序设计语言。要想做好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就必须要重视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我们要知道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别,低级别的语言很难理解和掌握,高级别的语言便于理解,方便后期的维护。在进行高级别程序设计语言的过程中,必须要凸出二者的差别,更好的开展后续维护工作。因为计算机软件程序语言的选择不同,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维护方式也有所不同,但目的就是要确保计算机软件良好的运转,发挥出计算机的使用价值。2.设置优质的软件品质战略目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有很大的可塑造性,比如使用性、理解性、高处理性等,要想强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会有很大的成本和时间,因此必须要明确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使用目的,设置优质的软件品质战略目的,避免不同功能之间的软件编程冲突,根据自己的实际效用,改变计算机的运行环境,进一步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水平的提升。3.增强软件使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在编程研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后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保障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因此必须要增强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术,确保软件研发预算合理。另外,提升软件的使用技术,可以最快的发现计算机软件的错误进行修改,保障计算机软件的正常使用。而且增强软件使用技术只需要针对其中的单一部分进行改变,并不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提升了软件的维护水平。 三、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有效方法 1.加强对计算机硬盘进行维护。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硬盘的维护,定期的对计算机硬盘进行监测、和清理工作。计算机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内部会存在很多的垃圾数据,占据了硬盘很大的内存空间,还会降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速度,严重的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机硬盘的检测维护,加强对硬盘的清理,做好系统数据备份,更好的发挥计算机的价值。2.建立有效的软件防御系统。要想确保计算机安全有效的运行,就必须要提升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避免被病毒入侵,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软件防御系统,具体可以设置一些安全系数高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等。另外,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也要提升自我防范意识,不随意点击非法软件和网站,定期清理垃圾文件,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3.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程序数量。由于计算机的程序都是安装在计算机系统内部里面,回影响软件的安装,对后期软件的使用产生影响,所以,一定要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程序数量,减少程序占据系统的内存空间,还要注意计算机系统的升级与优化,提升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价值和作用,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变革传统的计算机维护方式,对现有的计算机维护模式进行合理创新,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保障计算机技术的有效使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信息智能化时代中,必须要主要计算机软件安全性的重要作用,保障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安全运转,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 作者:庞军钦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技术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的各行业领域中,因此而产生了海量的信息数据,将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数据库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进行浅析,旨在促进数据库编程技术的科学应用,进而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技术 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计算机应用功能的关键,数据库建设和技编程技术应用能够使软件应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得到保障,数据信息可以被集成管理、分析和使用,同时实现数据的共享应用,解决很多人工工作形式难以实现或者实现难度较大的数据处理工作,编程技术是构建数据库的主要技术支持。 1数据库的科学有效构建形式 1.1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设计工作为计算机数据库构建的初级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对数据库的存储结构、位置以及存储路径进行综合的考量,对于信息的存储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尽可能的降低存储空间,实现数据空间的有效利用,对存储空间进行主次分明的层次划分,保证实现高效便捷的使用功能。在进行存储路径的设计时,需要根据信息类型设置相应的信息索引,以实现用户在输入关键字之后就能够找到相关的数据信息内容。 1.2数据库的网络构建工作 数据库网络的构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技术人员在进行数据库网络的构建时,需要加强对专业技术知识的应用,对结构模块进行合理优化,减少内存占用空间,以保证其运行的速率。同时加强数据库服务端与应用用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技术人员加强对服务端的科学管理,设置相应的管理员账号和密码,通过密码的设置来保证管理权限,对数据库进行合理的数据信息修改、添加以及等技术操作。 2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技术的应用方式 2.1类型比较 文件建立之后需要应用数据库软件对文件进行数据读取,在数据库的应用初期需要针对应用功能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对比,观察文件在读取过程中是否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为确保文件读取工作的顺利进行,应用类型比较的方式直观反应文件读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选择更为合适的文件应用类型,有效的文件类型选择,能够使数据库的空间应用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提升整体软件运行的流畅度,保证软件的模块应用功能都能得以实现。 2.2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首先需要以编程技术作为技术应用基础,通过功能之间的相互协调,解决其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数据库的建立需要针对自身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程序语言,并对语言进行逻辑编辑,利语言组织编写完成数据库的功能型架构,并对不用的模块进行功能性区分,提升数据库的应用效率。数据库创建需要在确定文件类型之后进行,采用分区构建的方式,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应用功能,并应用技术协调语言使不同应用功能之间实现相互配合,避免出现应用混乱或者数据冲突现象的出现,对设计功能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进行技术完善,保证整改方案的应用功能提升。还可以应用外部安装软件进行数据库创建,用户可对自身的应用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实现数据库资源的最大程度应用。数据库编程技术的有效应用,是各个分支应用系统之间的配合程度更高,数据库中出现的数据丢失现象,能够应用数据库备份的方式使数据得到应用恢复,进而保证软件应用功能得有完善。 2.3软件开发过程中编程技术选择 编程技术的选择需要以软件的应用功能为基础,对软件运行的稳定性情况进行观察和探讨,并对系统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优化,观察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情况,针对常见的系统应用问题,设计者可以在编程阶段应用编程技术选择优化的方式进行技术完善,出现数据传输异常的问题进行采用技术控制措施,避免大规模瘫痪现象的出现,致使其他应用功能受到影响。在数据库编程检测极端需要对技术应用以及系统稳定性进行检测,为系统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软件应用的稳定性与编程技术的选择具有直接关系,因而需要加强对编程技术选择的重视。 2.4数据库文件加密 数据库建立应当应用编程技术对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应用者通过登录口令或者密码进行数据库的登录和应用,工作人员需要应用技术手段解决常见的加措施,避免数据信息受到网络病毒侵害以及不良侵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加密等级,应用者具有自主选择的权限和空间,避免信息泄露对系统以及个人造成的严重影响。 3结语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数据库编程技术应用,能够实现在文件类型的比较、数据库的建立等环节的技术应用,并通过合理编程技术的选择、进行数据库文件加密来保证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应用编程技术对软件模块以及软件运行空间进行合理优化,保证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并有效提升其应用效率,促进编程技术应用价值的实现。 作者:于博文 单位:长沙市第六中学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编程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编程技术早已经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特别是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编程技术较多且复杂,所以逐渐出现了计算机数据库的概念,并且一经推出就受到人们广泛的推崇。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数据库文件的建立、数据库的概念以及编程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编程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具体应用措施,以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工程;编程技术 编程技术其实是办公实现自动化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组成部分,因为编程技术不仅能够支持办公类各种计算机软件的正常和运行,还能够保证办公电脑硬件设备的安全。也就是说将计算机软件应用在计算机数据库之中,不仅能够最大程度上办公的工作效率和办公整体水平,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金融危机这个大环境下,一直长远的发展下去。 1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数据库文件的建立 1.1类型比较 数据库文件的建立一般情况下都要在能够读取相关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初期准备建立数据库时,一定要针对数据库的相关信息来进行有效的对比,而在观察文件时还要根据信息读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来进行选择建立数据库文件方式。 1.2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的创建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文件类型确定之后才展开的一项工作,而在建立数据库之后对于数据库相关信息的访问权限也会有较大的改变,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设计都是针对相关功能不够完善的项目来进行整改,通过更加合理的改善来解决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计算机数据库的概念 计算机数据库其实就是通过编程技术来进行一系列工作的信息处理系统,其实计算机数据库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所以计算机数据库应运而出,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为企业构建一个自动化属性的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从而最大限度上为企业提供一个计算机数据库平台,使办公人员能够借助编程技术进行工作,其中包括信息的储备、更新、维护和传输等等。其实从本质上看来,计算机数据库就是一个对相关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这种技术十分适用于企业的办公。 3编程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作用 3.1可用性 可用性的提出是为了针对快速恢复故障和平衡负载。当计算机的主接口出现问题时,备份的接口将会自动的代替其进行工作,从而保证网络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而当网络的数据接受量过大时,备份接口还可以帮助主接口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从而起到均衡的作用。 3.2信息隐藏性 主体在进行通讯连接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的NAT技术系统,来隐藏内网的网址,并且在数据上是以公网的网址访问的网络,也就是说企业的用户可以直接访问外网的因特网,但是外网的所有网络都无法进行企业内部网络查看企业中的任何信息和资源。 3.3身份鉴别 身份鉴别是面向所有用户进行的验证程序,计算机的身份鉴别主要是指访问计算机的身份鉴别和端口计算机的身份鉴别。访问该计算机的用户必须通过SSH或者HTTP(HTTPS)的连接,通过输入用户和密码的方式来进行连接和鉴别,并且要保证密码以私密文件的方式保存在TACACS认证的服务器上,也就是说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应用编程技术将能够最大限度上保证企业办公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 4计算机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 编程技术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人员相关网络信息的总结和整理,只是编程技术要相较于传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更加的便捷和方便。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依赖于编程技术和网络,所以编程技术具有容易修改、容易删除、容易查阅的特点,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信息很容易就被人他人进行查阅和修改,缺乏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也正是因为这一问题,所以导致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信息上的安全隐患。 5数据库文件的访问技术改革 5.1给予计算机数据库硬件支持 企业的工作流程内,计算机占据着其中百分之八十工作量,也就是说要想实现计算机数据库就必须要将编程技术应用在办公中。由于计算机数据库涉及的业务内容较多且相关信息比较繁杂,所以不论是计算机办公的软件还是硬件设备都需要编程技术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办公中所有工作的顺利进行。计算机数据库中的特定软件有很多,其中以设备管理的软件为主,而支持自动化办公软件的系统主要是计算机数据库、SQLserver2008和Access。 5.2实现办公软件自动化 在办公的文档管理中应用编程技术,不仅能够保证使用者在计算机办公过程中能够在计算机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文件的审阅和查看批复,还能够在网络信息平台对文件信息进行审批和修改,这对于办公来说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到文件之后,可以先将文件录入在网络信息平台内,然后再信息平台内进行修改和存档,存档完毕之后,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命名,以便他日查阅文件,并且存档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将文件进行加密,针对不同用户设置访问权限,从而保证文件的安全性和共享性。 5.3创建全新信息平台 现如今很多企业都将编程技术应用在企业管理和信息中,其中信息使用的最为广泛和频繁,企业信息主要就是利用编程技术创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电子网络论坛或者电子公告,在这个网络信息平台内,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公布企业公告和企业交流等等。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了解了编程技术的全部应用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将编程技术应用在计算机数据库内,这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办公质量,还能够最大限度上的提升企业的办公效率,多方位的保障企业办公所有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最大限度上企业在整个市场环境下的竞争能力。 作者:王依楠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及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人们更多的将精力放到计算机的使用,以及面向计算机的应用管理等角度,而忽视了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深入思考。所以本文主要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计算机工程的相关内容,带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 引言: 从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的问题来讲,很多人的观念受到传统意识的限制,并且受到计算机引用意识的影响,没有将计算机技术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且就目前而言,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设计还不太均衡,明显存在一定出入,所以要结合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不断带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发展。 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1.1工作人员管理 就目前而言,我国计算机软件的工程管理设计仍然不够成熟,很多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在当下主流意识的培养中难以形成针对性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意识。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构建中,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进行分析,全面带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进步。 1.2用户管理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大范围的群众,所以在进行软件工程管理时完成最大程度的开发就能够减少此类市场竞争关系的影响,达到用户的需求。在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的前提下,给用户最好的软件体验,而其中最多的是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增添更多的功能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扩展。结合计算机软件工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不断进行再次设计和完善,最终始终能够在此项工程中取得突破性进步。 2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办法与对策分析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体系来进行具体的工程建设,从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当前面对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带动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架构,促进整体管理体系的发展。在充分的计算机软件管理角度上充分调动软件设计体系的作用,结合完善的管理措施,为达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相关措施来实现有关问题。 2.1构建健全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全面带动软件工程的发展,对我国计算机工程的进步来讲非常重要,更加适合当前社会生产的优化调动,利于科学化的管理措施。 2.2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风险管理与进度管理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由于我国的有关措施还不够完善,所以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体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在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中,需要结合一定的软件工程建设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实际软件工程建设来完善管理体系的构建,带动系统化的应用措施。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实现中,需要结合管理体系的设计进行分析,在原有系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调动风险管理和进度管理的有关工作,促进应用体系反馈的发展。 2.3强化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合作团队的管理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从团队合作的角度进行考虑,全面分析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体系,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进行优化培养,增强计算机软件的管理方案,在实现计算机工程的基础上实现细化管理。并进行用户实际应用情况的反馈,为满足用户的实际体验,在原有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建设中,优化用户的软件体验,结合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到及时解决。 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 3.1软件工程工作流程管理系统概述 计算机软件工程主要面向普通用户群的实际体验,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构建中能够满足多项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基础,优化软件的使用效率。全面带动计算机软件体系的发展,积极促进人们的日常应用体验,带来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构建。简单来讲,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主要是在基本的工作流程中进行实际完善,全面优化软件工作流程的操作,实现对用户实际应用的模拟安排,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在合理的软件工程经营管理体系中,按照对应的原则进行分配,并且给予这些软件工程更多的实际体验,维持在不同的信息规划中,实现更大范围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体系构建。 3.2计算机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上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建设逐渐成为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的工程施工建设来讲,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非常重要,能够直接影响到不同环节下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在产业信息结构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体系构建,全面带动工程建设的发展,更好的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来讲有着更多的帮助,有利于企业项目工程的管理。 3.3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动的前提下,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特性受到更多社会生产建设的广泛应用,并得到更多领域的利用。比如在进行教学数据信息的交互中能够得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计算机软件应用给了教学方案的交互式设计,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良好的辅助教学,并且在原有信息结构的基础上,减少成本的利用,建立良好的基础信息交互。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将会应用到更多的教学设计中,得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优化改善,极大程度提高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基础上教学的效率,进一步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就目前来讲,计算机软件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得到更多创新与发展的机会,促进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体系的构建。 4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计算机工程同时得到快速进步。全面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建设对当前社会生产来讲非常重要,通过系统优化的科学合理建设来进行软件工程管理,构建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所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角度进行重点分析,能够全面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 作者:仲炜 单位:三江学院 计算机软件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浅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些年中,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有着非常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其管理工作上,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此,必须给予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其管理策略的研究,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本文将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内容、管理策略和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内容;管理策略;应用 就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来分析,无论是在其管理体制上,还是在管理模式上都还存在着许多急需完善的地方。由于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特殊性质,使得它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上都与普通产品有着较大的区别,实际的管理过程必须在明确其管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管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为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1.1组织机构管理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对其管理人员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上起步相对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比较缺乏,这也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水平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组织机构管理是计算机软件管理中的一个重点内,它不仅需要进行开发人员的汇合与管理,还需要做到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和调用,如何发挥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势,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是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组织机构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 1.2工作人员管理 相对组织机构管理来说,工作人员的管理更具有针对性,而且管理过程更具体化。工作人员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得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软件从无到有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它的管理应该包括软件开发设计到实施应用的全过程。其管理工作应该在全面掌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将最优的人才安排到最为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1.3软件用户管理 软件用户管理同样也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它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市场的调查、用户反馈信息的分析去实现软件工程的优化与完善。为了保证软件的开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的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在进行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收集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的优化,降低降低软件工程的风险。 1.4档案资料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它所涉及的档案资料和数据信息也越来越多,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计算机软件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难度。软件工程档案资料的管理,主要包括了项目期间所有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开发应用过程中相关资料的备份与存档。加强对计算机软件档案资料的管理不仅可以为其后续的开发和维护提供良好基础,同时也有利软件开发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 2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策略 2.1强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体系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同时也是管理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基础,所以要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策略,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不断的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并通过相关的奖励机制和责任制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其次,注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明确管理目标,促进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提升。第三,将管理机制落实到实际的计算机软件管理工作中。 2.2加强软件风险管理,确保工作进度 在计算机软件项目开发和推进过程中,其风险问题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必须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风险管理,构建并不断完善相关的风险管控机制。第一,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了解基础的风险管理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及时的发现风险并通报风险,从而快速、科学的对其进行防护。第二,建立定期的计算机软件风险控制管理机制,这样有利于进行潜在风险的防范。第三,全面树立风险意识、效率意识以及成本意识,平衡好项目开发进度与项目支出间的管理,从而更好的提升项目效益。 2.3注重团队合作,发挥团队潜能 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是计算机软件项目开发的基础,同时也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一个重点目标。首先,有目的性的进行工作人员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去进行团队合作的协调与融合;其次,为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团队与团队、团队内部的交流合作,拉近彼此之间距离,这不仅可以起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还有利于团队潜能的发挥;第三,通过科学有效的团队管理手段,去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一种归属感和使命感,这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团队,才可以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 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其实际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加。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分析,可以说是,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工程。例如:最为常见的办公软件、界面操作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等。计算机软件工程在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管理上的应用,可以让其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便捷化,同时也大大的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校对学生档案、学费等信息进行快速的管理,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可以大大的提升知识的传播效率,帮助学生更好的自我学习。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将推动着各大行业的发展。 4结束语 总的来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为能够让计算机软件工程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创造更好的优势,必须加强对其管理工作的分析研究,保证管理质量和软件开发效率,并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恩涛 单位:辽宁万益职业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基于数值仿真的汽车安全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鉴于汽车安全技术课程在车辆工程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特点,将数值仿真技术融入到教学方法中去,并开展本课程的新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实施数值模拟试验,不但可以弥补课堂讲授存在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两方面不足,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数值仿真 车辆工程 汽车安全技术 教学实践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以及汽车的普及,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理工科院校发展的重要趋势。①汽车安全技术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涉及到机械、车辆工程、卫生医学、交通运输工程、法律、保险等多学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在我国,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和现代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导致近年来汽车安全事故逐年上升,而且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程度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汽车安全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来促进汽车安全性的提高。 然而,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在汽车安全技术的具体教学中,仍然普遍反映难教、难学的特点。从教师角度出发,汽车安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车碰撞试验是综合评价汽车碰撞安全性能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实车碰撞试验费用昂贵,周期较长,限于学校试验条件,只能从理论上向学生讲授,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从学生角度出发,由于教学对象过于抽象、乘员约束系统比较复杂、工程性强但实践机会较少,很难将汽车安全技术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欠佳。 本文针对汽车安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特点,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将数值仿真技术融入到教学方法中去,其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教学实践证明,基于数值仿真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改善汽车安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汽车安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强调实践性。针对汽车安全技术教学,应采取课堂教学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后学生上机演练课内所学内容,使学生逐渐熟悉掌握数值仿真技术在汽车安全方面的应用。第二,授课内容应加强针对性,突出教学重点,侧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做到容量适当,遵照由简到繁的原则完成教学。本课程可先向学生讲授汽车安全技术的相关机理,然后在该理论基础上以具体实例为目标,通过软件建立的数值仿真模型,开展相关的仿真控制和数据处理,增强教学效果。第三,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授课期间应观察学生的反应,采取设问、提问、反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注意因材施教。③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在机房配备一台多媒体投影机,教师边用多媒体投影机讲解,学生边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模仿,教学效果将会更佳。 2 基于数值仿真技术的汽车安全技术教学 本文针对汽车安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特点,建立乘员和约束系统在不同冲击载荷下的数值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利用碰撞过程中乘员的运动方式和约束系统的工作方式来阐述乘员的损伤机理以及需采用的乘员损伤评价指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仿真动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找乘员损伤模式,重点掌握此工况下需采用的人体损伤评价指标。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具体汽车碰撞实例和学生兴趣,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应注重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倡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师应把握好方向,引导学生,并对其设计方案、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严格把关。通过这类实践,学生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深入进行理论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创新、团队协作的意识。 3 结论 在汽车安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数值模拟试验教学方法,并严格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不但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使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将数值模拟技术引入汽车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同学的视野,课堂气氛明显得到改善。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我国汽车制造安全技术中的自动化及测量技术 【摘要】在我国,安全一直被放在很高的位置,但多数停留在“对人进行安全教育”的层面,认为安全事故的主因在人,把对技术措施的改进放在第二位。但是国外,尤其是欧洲多年推行安全技术,事故率大大降低。这一事实说明安全事故的预防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性的措施比对人的教育更加重要。本文讨论了汽车制造安全技术或产品的应用以及汽车制造自动化现代测量技术。 【关键词】汽车制造 安全技术 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测量技术 一、汽车制造安全技术或产品的应用 汽车制造设备,尤其是冲压设备,都是安全等级要求极高的设备,一直以来也是安全控制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很多安全产品和应用中,都能明显看到这一点。由于法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欧洲的安全技术和产品一直处于领先,应用也最为成熟和广泛。 在我国,安全一直被放在很高的位置,但多数停留在“对人进行安全教育”的层面,认为安全事故的主因在人,把对技术措施的改进放在第二位。但是国外,尤其是欧洲多年推行安全技术,事故率大大降低。这一事实说明安全事故的预防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性的措施比对人的教育更加重要。 可喜的是,目前安全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日益广泛。虽然我国强制性的推行国际安全技术标准,但大多汽车制造厂对安全技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带动了安全技术在国内机器制造行业的应用。而且,随着美国和日本逐渐重视安全技术,使得美国和日本的电气控制巨头们也推出了诸多具有竞争力的安全产品。 对安全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大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安全控制系统应该包括安全输入设备(如急停按钮、安全门限位开关或联锁开关、安全光栅或光幕、双手控制按钮),安全控制电气元件(如安全继电器、安全PLC 和安全总线)和安全输出控制(如主回路中的接触器、继电器或阀等)。 其中,安全PLC是在应用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产品。所谓安全PLC,就是专门为条件苛刻的任务或安全相关的应用而设计的PLC,在其失效时不会对人员安全或过程安全带来危险。在一台安全PLC根据要求达到了特定的可靠性/故障概率等级时,就意味着它具有广泛的自诊断能力,可以监测各个方面的硬件状态、程序执行状态和操作系统状态。此外,安全PLC 还必须能够执行标准机构(例如TUV、FM等)认证的必须的故障安全动作,而这些故障安全动作都是根据特定的原则设计,并满足国际安全标准(如IEC61508和EN954-1等)中定义的要求。另外,安全PLC 还可能包括警卫保护预警和权限管理的内容,用来保护安全PLC 不受来自外界的干扰。 从安全PLC供应商方面看,罗克韦尔自动化、欧姆龙、西门子A D等巨头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出自己的安全PLC产品,这些产品几乎都符合IEC61508标准并得到了SIL3的等级认证。同时,都试图将安全PLC 与其他机械安全产品一起构成完整的机械安全解决方案。罗克韦尔自动化在美国举办的年度Automation Fair展览会上设立了安全产品线独立展区,产品线覆盖从传感、逻辑判断到执行机构的每个环节,如安全按钮、安全地毯、安全开关、安全继电器、安全光幕、安全镭射扫描器、集成安全功能的马达启动器与伺服电机、安全PLC(模块式与分布式)、安全分布式I/O、安全网络等。同时,罗克韦尔在安全PLC和安全继电器方面还将不断推出新品,Ethernet/IP safety安全以太网也即将推出。此外,西门子的安全PLC也从丰田这样的著名汽车商那里获得青睐。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丰田汽车公司制造厂中,有3个安全PLC项目正在进行中,分别是Tahara(日本)、印第安纳(美国)和剑桥(加拿大)。在这3个工厂中使用的西门子安全PLC 总数大约为170个,共使用了大约2000个I/O模块。 二、汽车制造自动化现代测量技术 应高精度、高速度、多功能、在线检测的需求,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同时,测量技术所覆盖的工艺环节和工业领域,也越来越多样化。 系统的最新发展及方向。目前自动化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控制器功能的集成化,以及通讯的集成化。长久以来,由于技术的限制,在一个自动化系统中需要使用多种,来自多个厂商的专一功能的控制设备,比如一般控制任务的PLC;安全控制用的PLC;运动控制用控制器;伺服控制用控制器;等等。相应地在通讯上,有一般控制任务的现场总线;用于安全控制的安全总线;用于运动控制的通讯等等。 这样集成得到的系统,复杂性高,无论系统集成商,还是设备使用维护方,除了掌握各种不同的技术外,还必须适应不同厂商产品的不同设计习惯,不同的软件编制风格。还有,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和通讯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而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性能。 现在,集成了上述几个和全部控制功能的控制器越来越多。比如集成了一般控制功能和安全控制功能的PLC,集成了PLC功能和运动伺服控制功能的基于PC 的控制器,等等。同时在通讯领域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太网借着在一般网络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在工业领域逐步深入,开始牢牢确立自己的地位。集多种通讯功能于一身的以太网产品已经出现,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产品的逐渐丰富,以太网技术是目前能够看到的一统江湖的通讯网络。 汽车行业有自己的特点,就是高可靠性,高利用率,设备的高寿命。这些特点,决定了在选用自动化产品时,普遍比较谨慎,不敢为天下先,一般倾向选择成熟的产品。因此这些新的技术何时能够大规模进入汽车行业,就要看它们何时能够积累起足够的市场认可度。 由于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各个国际汽车巨头目前纷纷在中国各地投资建厂,汽车制造商为了扩大品牌占有率和汽车销售,会对原有厂房或生产线进行扩建或改造,同时,由于汽车厂商的建厂、改造,必然会带动相关零部件厂商间的竞争,从而零部件厂商也会为了扩大生产而采取相应措施,因此,需要越来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系统来扩大自己的生产、增进效率、降低成本。汽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成为了业界瞩目的焦点之一,因此我国汽车制造安全技术非常重要。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电子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摘要:介绍了当代汽车电子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主动与被动安全两方面技术分别探讨,包括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驱动防滑系统、电子稳定装置、自适应巡航控制装置、和安全气囊防护系统、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电子刹车辅助系统、事故自动报警系统、驾驶纪录系统等。同时对未来的汽车电子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汽车电子;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发展趋势 0 引言 汽车安全,一个大家越来越关心的话题。实际上从汽车诞生那一刻开始,汽车安全技术就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如今汽车安全技术早已经不仅仅是安全气囊安全带的简单应用,各种电子设备的介入使得汽车安全装置更加的智能化、人性化。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安全相关的电子技术,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构想。 汽车安全性配置按照事故发生的前后基本可以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类。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将要发生时汽车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而被动安全则是在发生事故时汽车对车内成员的保护或对被撞车辆或行人的保护,使损失降到最小的能力。 1 汽车电子的主动安全装置 主动预防、避免或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事故,对汽车的内、外部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所谓主动安全技术就是在汽车设计和制造时,为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而采用的更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目前已广泛采用的汽车电子主动安全技术主要有自适应巡航控制装置(ACC)、电子稳定装置(ESP)、驱动防滑系统(ASR)、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EBD)、电子刹车辅助系统(EBA)、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ABS)等。 1.1 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自动防抱死刹车装置 由于车辆冲刺惯性,瞬间可能发生侧滑、行驶轨迹偏移与车身方向不受控制等危险状况,在遭遇紧急情况时驾驶者踩死刹车,刹车抱死车轮。ABS系统使车辆在车轮即将达到抱死临界点时,刹车在一秒内可作用60至120次循环,相当于不停地刹车、放松,即相似于机械自动化的“点刹”动作。此举可避免紧急刹车时方向失控与车轮侧滑,同时加大轮胎摩擦力,使刹车效率达到90%以上。 1.2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Electronic Brake force Distribution) EBD系统可依据车辆的重量和路面条件来控制制动过程,防止汽车制动时后轮先制动的情况发生, 如发觉前后车轮有差异,而且差异程度必须被调整时,制动以前轮为基准去比较后轮轮胎的滑动率,使前、后轮的液压接近理想化制动力的分布,它就会调整汽车制动液压系统。因此,重踩制动在ABS动作启动之前,为改善制动力的平衡并缩短汽车制动距离,防止出现后轮先抱死的情况,EBD已经平衡了每一个轮的有效地面抓地力。一些汽车技术性能就有了ABS+EBD的项目,EBD实际上是ABS 的辅助功能,可以提高ABS的效用,使满载车辆和弯道制动性能改善。 1.3 电子刹车辅助装置EBA(Electronic Brake Assist)在一些非常紧急的情况下,驾驶员往往缺乏果断性,不能迅速踩下制动踏板。EBA就是为此设计的。它的功能与ABS相似。该系统利用传感器感知驾驶员对制动踏板踩踏的速度和力度大小,以此判断驾驶员此次制动的意图。如果属于非常紧急的制动,EBA就会指示制动系统产生更高的制动力,使ABS发挥作用,从而使制动力快速产生,减小制动距离;而对于正常情况的制动,EBA则会通过判断不予启动ABS。通常情况下,EBA的响应速度都会远远快于驾驶员。这对缩短制动距离增加行车安全性非常有利。因此,对脚力较差驾驶员避让紧急危险的制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1.4 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 ASR(Automatic Slip Regulation),也被称为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该系统根据传感器监测到的车轮滑转状况,综合控制发动机输出功率和驱动轮制动力,把车轮的滑转率控制在最佳滑转率附近。 充分利用路面的附着能力!提高了汽车的驱动性和操纵性,使得汽车在附着状况不好的路面上能顺利起步、加速和转向。 1.5 电子稳定装置(ESP)(Electronic Stablity Program)ESP实际上也是一种牵引力控制系统,与其他牵引力控制系统比较,ESP不但控制驱动轮,而且可控制从动轮。该系统具有支援ABS及TCS的功能。它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TCS发出纠偏指令,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ESP可以使车辆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的稳定性,在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的情形下效果更加明显。ESP一般需要安装转向传感器、车轮传感器、侧滑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等。ESP可以监控汽车行驶状态,并自动向一个或多个车轮施加制动力,以保持车子在正常的车道上运行,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每秒150次的制动。 1.6自适应巡航控制装置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 该装置是CCS(Cruise Control System)功能的自然延伸。它依据雷达探测到的主车与目标车辆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相对运动关系,通过控制发动机节气门开度、行驶档位及制动器制动力矩实现对车辆行驶速度的调节,从而达到与目标车辆间保持安全行驶距离的目的。 2 汽车电子的被动安全系统 为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技术,保护车辆内部乘员及外部人员,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是指一旦事故发生时,所采取的安全保护系统。 2.1 安全气囊防护装置(SRS) 安全气囊系统主要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气体发生器和气囊等主要部件组成。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用以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随着技术的发展,安全气囊的保护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从现在的前排乘员前方保护扩展到前排乘员的侧面、膝部和后排乘员的前方与侧面以及车外行人。侧面安全气囊、发动机罩宽幅气囊、车外气囊等产品不断推出。同时,安全气囊已出现智能化,能识别乘员席有无乘员、有无逆向儿童座椅以及乘员身材大小、重量,坐姿、是否系戴安全带等,并根据上述信息调整动作,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保护乘员。 2.2 驾驶纪录系统 依据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及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汽车黑匣子是利用GPS先进技术,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监控体系。它能帮助有关部门迅速准确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不但具有像飞机黑匣子一样记录事故发生前后的详细数据,而且还能帮助车辆管理人员和驾驶员,它实质上是机动车综合记录仪,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适时监控和分析车辆的运行情况,从而加强对车辆的管理。实践证明,汽车黑匣子的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交通事故率降低了37%~52%。 2.3 事故自动报警系统 它与智能汽车交通系统和全球卫星自动定位系统相配合,是在汽车后视镜内安装了一个微型摄像机,它主要是与移动电话和撞车传感器相连,事故自动报警系统将是今后汽车必备的安全系统,一旦汽车发生事故,将自动向有关部门和医疗急救部门报警,并保持联络,使事故车中的人员得到及时救护,它能全面地提供系安全带人数和人员受伤的大致程度、事故严重程度、车载人员数、汽车所在位置等信息。 3 汽车电子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汽车安全技术将向着集成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安全技术中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3.1 智能化 随着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技术正逐步走向智能化,智能技术在汽车安全系统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传感器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安全装置将出现在现代汽车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智能安全气囊、智能轮胎、智能悬架、智能避撞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将在汽车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些智能装置将具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自动协助或自行控制。未来的智能约束系统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利用有关乘员形体位置及撞车类型和撞车速度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某一碰撞中获得的乘员和车的有关信息进行判断识别,使人体获得最佳的保护。 3.2 系统化 为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佳效益,实现驾驶员特征、车辆机械特性及道路交通法规之间的协调,达到各自性能的最佳匹配,将人、车、路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研究,让三者相互协调。 3.3 集成化 德尔福公司推出的集成安全系统(ISS)涵盖了汽车上所有的主要电子系统,为得到更好的安全保护效果,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进行融合,由50种不同的技术组成,能更好地预防交通事故发生,协同发挥作用,这些技术集成于一体。 4 结语 我国汽车被动安全性和汽车安全技术研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正在接近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汽车将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安全。未来的汽车电子安全技术将向着微处理机、光导纤维传导技术、纳米技术、声纳传感技术、软件技术、多通道传输技术、集成化技术、车载网络系统等更先进的技术领域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在交通安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尽管如此, 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意外情况, 此时, 汽车的被动安全技术将是避免乘员受伤的唯一保障。汽车的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转向柱及安全座椅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汽车安全 碰撞 安全带 气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团发展,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中。汽车数量的极大增加一方面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不多出现的各类交通事故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国内外大量统计数据表明,汽车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时巨大的。如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为人所关注。 1、汽车被动安全 车用安全系统根据是否为预防性质, 可分为主动安全(Active Safety System) 与被动安全(Passive Safety Systerns)两类,前者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后者则为减缓事故发生的伤害程度。简单的来说主动安全技术就是防患于未然,被动安全技术就是要做到汽车在不可避免发生事故时“车毁人安”。 汽车安全问题自汽车诞生的那天起就时刻的存在,但是由于早期汽车的速度较慢,数量也相对较少汽车事故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汽车大规模的运用,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速度的增大和数量的增多,汽车安全问起变得越来越突出,据统计,目前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多达100万,伤残人数达到数千万人。汽车被动安全技术作为保障人员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也引起来人们的高度重视。 2、分散撞击力车架 车架是汽车的基本骨架,现代的汽车的架设计不仅要考虑空间、重量和发动机的布局,更要考虑其安全性能,即在事故中抗冲撞的性能。通过精密计算与设计将汽车碰撞时的撞击力分散开来,并最终将碰撞的撞击力分散到整个车架的各个部位,减轻车内乘员承受的冲击力,同时加强座舱的强度避免车体或发动机等部分凸入车厢内。通常这些分散撞击力车架的横向撑杆及纵向梁全都十分坚固和紧密相连,那些在撞击时受力最大的地方都运用多种特质钢材并经过特别的强化工序处理,或是增加了加固件。当然,分散撞击力车架最重要的品质表现还在于当撞击真的发生时车架将会如何折曲以吸收掉大部分的冲击力,合理的折曲设计可以确保车厢结构完整,即实现所谓的“安全舱”,这对于保证车内乘员的脱险和抢救是至关重要的。 3、防撞钢梁 一般包括汽车前后防撞梁和四车门防撞梁,防撞梁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车辆在中低速行驶的过程中发生汽车前后碰撞,汽车侧面碰撞等情况时,对车辆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驾乘舱人员的安全,但不能百分百保证安全。 前后防撞梁的意义就是车辆第一次承受撞击力的装置,在车身被动安全方面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一点受力全身受力。也就是说汽车车体的某一个位置受到了撞击,如果仅仅让这一部位去承受力的话,那么达到的保护效果会很差。如果在某一点受到力的时候,让整个骨架结构去承受力,则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一个点所受到的力的强度,特别是前后防撞钢梁在这里就起到很明显的作用。 在汽车结构中防撞梁两端连接的是屈服强度很低的低速吸能盒,然后通过螺栓的形式连接在车体纵梁上。低速吸能盒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这样可以降低维修成本,而螺栓连接的方式可以更方便的对防撞梁进行更换。 在高速偏置碰撞中,防撞梁可以有效的将撞击力从车身左侧(或右侧)传递到右侧(或左侧),尽可能让整个车体去吸收碰撞能量。在发生低速碰撞时(一般为15km/h以下),防撞梁可以避免撞击力对车身前后纵梁的损害,降低维修成本。 4、安全带 汽车座椅安全带是最重要的汽车乘员约束保护装置,如今安全带已经是汽车的标准安全配置,在减轻碰撞事故中乘员伤害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瑞典沃尔沃公司于1959年首先开发了三点式座椅安全带, 此后被为国的汽车制造厂所采用。由于三点式安全带使用方便维护简单,保护效果比较明显,后来就逐渐扩大了安全带的使用范围, 从小轿车车到载货车、客车, 从短途车到长途卧铺车, 从外侧座椅到中间座椅。装配的安全带形式也从三点式到赛车运动的多点式。现在, 大部分汽车所有乘员的座位上都装配安全带,作为汽车安全标准装备。 安全带是最典型的被动安全装置, 它可对驾乘人员进行系绊约束和相对固定, 能有效地减轻交通事故发生时乘员与车身的碰撞的几率, 并将乘员的损伤程度降至最低。其工作原理很简单, 缓拉时无阻力, 急拉时可锁紧。即当车辆出现紧急制动、正面碰撞或发生翻滚时, 乘员会使安全带受到快速而猛烈的拉伸, 此时卷收器的自锁功能可在瞬间卡住安全带, 使乘员紧贴座椅, 避免乘员身体冲出座椅与车内饰件发生二次碰撞。安全带作为主要的乘员约束保护装置, 是目前最有效的安全设备, 其单独使用时可以减少42%左右的死亡率。事实证明, 在正面碰撞、追尾碰撞及翻车事故中, 普通安全带对乘员保护效果很好, 尤其是对乘员头部, 胸部的保护。为了进一步降低碰撞时乘员的“潜水”现象(即乘员沿座椅下滑)造成的腹部伤害, 目前很多汽车生产厂采用织带预张紧器或织带夹紧装置的安全带。这种安全带同改进的座椅结构及安全气囊相接合, 便可大大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性能[1]。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浅议现代汽车安全技术活理念 摘要:汽车交通事故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笔者提出汽车驾驶者与汽车安全性能共同发展的现代汽车安全活理念。使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便利的同时加强安全意识。 关键词:汽车安全;安全活理念;驾驶技术 0引言 随着交通工具现代化和绝对数量的剧增,交通事故已成为严峻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毋庸置疑,好的驾驶习惯、出色的应变能力以及先进的汽车安全设施是行车安全的保障。努力研究开发高性能、高安全性的安全汽车,同时也要加强对在用汽车的定期维护和管制,使汽车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1汽车安全活理念 从1886年有了汽车, 汽车给世界装上了轮子,使人类实现了征服距离的梦想,由加快生活节奏升华为一种享受,但驾车如驾虎,驾乘人员必须掌握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安全理念。“五次元”安全活理念,将汽车行驶过程中出现的安全威胁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正常路况下的“安全驾驶”;危险路况上的“安全问题”;轻微碰撞时的“安全损控”;车辆碰撞后的“安全防护”以及碰撞救援时的“安全脱离”。其意义是说明:首先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发生,其次如果不可避免,就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后一旦发生重大较大事故,避免再次伤害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实现“车守护人”的安全理念。 2汽车安全性 汽车的安全性是按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后进行分类的,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 2.1 汽车主动安全性汽车主动安全性(也称为“一次安全性” )是指汽车设计时能主动预防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性能,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前采取安全措施,特别当即将发生危险状态时,驾驶者操纵方向盘避让或者紧急制动以避免交通事故发生。使汽车在正常行驶中,为确保驾驶者的基本操纵稳定性,对周围环境的视认性和确保汽车本身的基本行驶性能,汽车结构设计开发了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防滑驱动系统(ASR)、自动悬架、动力转向、四轮驱动(4WD)、四轮转向(4WS)、灯光照明系统、刮水器、后视镜、防止车辆追尾的车距报警系统和激光雷达等。这些安全装置和技术称为主动安全系统,也称为预防安全系统。未来的汽车将主动安全性的新技术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如打瞌睡警告及唤醒系统,高适应性定速巡航系统,紧急制动先期警告系统,录仪行车(类似于飞机上的黑匣子),卫星定位导航系统,防碰撞系统,安全的行驶方向控制系统,转弯减速调节系统,EyeCar技术(即无阻碍视眼和最好的能见度),CanCar技术(提示驾驶员的感知能力)等智能化汽车。 2.2 汽车被动安全性汽车被动安全性(也称为碰撞安全性或二次安全性)是指在无法避免碰撞事故的情况下,依靠车辆本身保护撞击,将撞击伤害降到最低的装置。另外,作为防止事故后出现二次伤害的安全性,因汽车碰撞分为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驾乘人员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是二次碰撞中与车身的各部位发生接触或甩出汽车外而造成伤害,汽车被动安全性又分为车外部安全性和车内部安全性。车辆的钢板,车身结构,预紧式安全带,智能安全气囊,头枕,可溃缩吸能的方向盘及制动踏板和自适应约束技术系统(ARTS),灭火系统等都是被动安全的重要组成的部分。 2.3 汽车事故后安全性汽车事故后安全性是指汽车发生事故后保障驾乘人员及时救助,能减轻事故后果的性能。主要包括能否迅速消除事故后果,同时避免新的事故发生,避免再次伤害。GPS救援系统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缩短救助时间,门锁紧急施放系统使驾乘人员迅速离开车内和现代的交通管理系统都是事故后安全的组成。 2.4 汽车生态性安全汽车的公害问题,指汽车的制造、使用过程中发动机排气污染、噪音和电磁波对自然环境、人类生存、资源消耗带来的危害影响。人们期望使用零污染、无公害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汽车。绿色汽车主要标志为:第一是可以回收利用;其次是动力源多样性;第三是对环境污染小。电动汽车具有低耗、低污染高效率的优势;被称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汽车、氢能源汽车、甲醇汽车、太阳能汽车都是典型的绿色汽车;设计合理的动力混合汽车,都使汽车工业持续发展。 3汽车驾驶技术培训 安全驾驶培训是驾驶员上路前必修之课,全球每年死伤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有5000多万人,我国拥有的车辆数量只占世界车辆总数的2%,死亡率却占世界的15%。通过学习掌握“安全行车指南”的五大准则,提高驾驶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达到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 3.1 提高预测能力要时刻查看前方路上发生的事情,不要只关注车跟前,因为隐患往往在车前很长一段距离就出现了。 3.2 观测行驶道路的全景了解车辆周围发生的事情,仔细观察发展变化的交通形势,目光注视某物的时间不宜超过2秒,同时要养成每隔5-10秒就查看一下反光镜的习惯。 3.3 尽早打出信号,表明意图以便他们有时间作出正确决定,但不要突然行动,以免引起他人的惊慌。 3.4 安排一条退路选择超车时机,做好避让的准备,以便在意外发生时迅速作出反应。要安排一条能有足够时间、空间和视程来平稳起步或停车的退路,避免汽车追尾。 3.5 果断行动按照以上四条准则执行以后,驾驶员就应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处理紧急情况,最后需要的就是要下定决定、果断行动,做到快准稳。 4总结 车在路上行驶,车祸猛于虎,安全才是王道。抛开价格因素,一辆“安全车”应达到的最基本标准是:前后盘式制动系统、前排双气囊、三点式安全带、安全玻璃、高位刹车灯、ABS+EBD(刹车防抱死和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车头、车尾可溃缩的安全车身设计、车门内有防撞杆NCAP碰撞测试成绩等结构,良好的驾驶技术才能让优秀的安全设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构筑以人为本车守护人的和谐社会。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浅谈汽车智能安全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安全技术;防撞技术:防盗技术 汽车已不仅仅只是代步工具了,而是演变成一件件高科技产品。当前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行车安全性和各环境下的适应性。当前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动汽车设计翻开新的一页,自动化、智能化、多功能将成为21世纪汽车发展的新趋势。智能化的汽车在21世纪将以更高的速度和效率把人类带入智能信息时代。 一、关于发达国家智能汽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益加剧和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的必起,国际上对于智能汽车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成为热门,目前它已成为世界众多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 美国交通部已开始一项五年计划,投入3500万美元,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开发一种前后防撞系统。同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机构正在进行全自动车辆的研制与改进工作。欧洲的一些国家正试验将智能速度适应(Intelligent Speed Adapta2tion,ISAl作为提高车辆安全性的手段,其构想是通过路边标志信息或卫星定位信息以及车载数字地图进行车辆导航,并自动控制车辆的速度。目前在日本,夜视和后视报警系统已应用在某些汽车上,三菱公司和尼桑公司已其近期可使用的防撞设备。前方防撞和车道偏离有望在1至2年内实现。世界各国著名大学也参与到智能汽车的开发中,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 二、关于智能安全技术的应用 1.防撞技术。专家、学者在分析城市交通事故的原因时,普遍认为事故原因主要由:人员素质、运输车辆、道路环境、管理法规等4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运输车辆性能的提高,常常为人所忽视。而事实上,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机动车辆的智能化已成现实。可以通过机动车辆的智能化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一是新型带,自动制动功能的碰撞警示系统。该系统由沃尔沃公司最近推出,可以最大可能地降低碰撞时的车速,减少碰撞双方乘员伤害风险。该系统功能包括:纵向避撞――有助于防止车辆与车辆之间,车辆与其他物体或行人之间正面或尾部的碰撞:侧向避撞――有助于防止车辆偏离行驶车道引起的侧面碰撞;视觉强化防止碰撞――改善驾驶员观察道路及道路上或道路旁物体的能力。二是激光测距在汽车智能防撞系统中的应用。该汽车智能防撞系统主要包括:振动电路、激光调制器、激光发射器、激光接收器、计数器、处理器,以及显示、报警和智能制动装置等。当启动系统后。激光发射器不断发射激光束,探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当有障碍物时,激光束被反射回来被接收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后通过计数器计数获得N值,再经处理器的运算得到是否安全的距离。三是智能式汽车安全气袋控制系统。气袋控制系统的任务是准确判断出事故的碰撞强度,并点爆气袋。现在大部分系统都采用带微处理器的智能控制系统。它使用单片机对电子式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的信号进行计算,认为发生了碰撞并且达到一定强度时,输出点火脉冲引爆气体发生器。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袋。智能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由软件实现,极大地提高了算法的灵活性,而且具有记录事故信息和与计算机通讯等前两代控制系统无法实现的功能。 2.防盗技术。一是射频识别技术。汽车电子式防盗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技术采用射频传输,可以透过外部材料读取芯片数据,实现非接触操作,应用便利,使用寿命长;大容量的存储空间,适合储存大量的数据信息;数据安全方面,通信数据使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实现数据安全存储、安全管理和安全通信。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防盗器主要功能特点如下:普通汽车防盗器主要是采用键盘输入方式对司机身份进行识别的,这种方式给驾驶带来诸多不便,而且由于其密码组合有限。较容易被窃取和破译。而采用射频识别技术来识别身份,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车主只须携带应答器(32mm)靠近阅读器的感应线圈(进入7cm左右的感应范围),即可在瞬间完成身份识别,并且其密码不宜破译,因而大大提高了防盗效果。利用该电路可以方便地实现防盗系统的安全提示和报警功能。二是汽车智能钥匙。智能钥匙的主要功能:靠近汽车时。钥匙和汽车便开始通过无线电交换已设定好的指令信息。随即汽车的关闭系统和安全系统以及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全部被激活。打开车门时。只要驾驶员一碰到车门把手。传感器就会探测到这一压力,同时伺服发动机便会打开车门门锁。接着座椅、转向盘和外后观镜便会自动调整到合适与车主的位置。启动前,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转向盘锁会被随即打开。同时启动按钮也会被释放。最后主制动器自动松开。下车时,驾驶员必须按下锁车钮,如果闪光灯亮起则表示车门已安全上锁。汽车上锁的同时,钥匙和汽车就会重新约定好一个新的指令信息。三是GPRS移动通讯网络汽车智能防盗系统。当用户驾车外出。车辆停放位置与用户比较近时。防盗监测系统通过GSM网络发短消息给用户的GPRS手机。不需要上Internet网络,这样用户可以更快采取补救措施。当用户车辆在公用车库中或距离很远,或中途被抢,此时就可将信息经GPRS和Intemet网络传送给监控中心计算机,监控中心计算机分析现场传输的图片、声音等资料,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利用GPS传送信息结合该地区、城市地形图,确定被盗车辆现在哪个地区哪个城市哪个街道。将监测到的有效信息提供给公安机关,帮助快速破案。 三、关于汽车智能安全技术的展望 汽车出现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智能汽车才刚刚起步。尽管汽车智能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仍存在着不少障碍。如某些高智能化安全系统造价昂贵。普通消费者无法接受。为了实现彼此设备的兼容,、要制定统一的工业标准。现在的智能汽车时速还不能超过30公里/小时,以及受到恶劣天气、路况的影响还比较大。随着技术上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汽车驾驶和乘坐,将不会再有任何的安全顾虑,驾车也将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作为交通运输工程的参与者,要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广汽车智能安全技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身体力行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总结和技术研发,切实推动汽车智能安全技术项目的完善。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刍议 摘要:汽车技术首要作用是确保安全。在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汽车的安全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汽车安全主要有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部分,作者结合自身学习与实践,从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两方面论述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现状,着重讲述主动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并举出相关例证。 关键词:汽车;安全技术;智能化;发展 一、概念简述 汽车的节能减排、降低环保、保证安全是当代汽车技术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安全性。汽车安全主要有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两部分。主动安全指的是在事故发生前充分使用安全技术,消灭安全隐患;被动安全指的是发生事故的时候,通过汽车性能设计和被动安全设备尽量降低驾驶者、乘客和车外行人遭受伤害的机率。 在目前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的促进下,汽车安全技术和以往比较产生了巨大的进步。不仅仅在智能化的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技术的进步的重点正从被动安全转移到主动安全。 二、主动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1、减轻碰撞系统 此系统利用完整的智能系统检测驾驶员会要采用的紧急刹车等行为,并在刹车实施的时刻,辅助驾驶员把制动力加刀尽量大,达到减少制动距离,降低碰撞几率。奔驰公司当前投入使用的新式减轻碰撞系统有着两个雷达传感器,第一个探测的角度相对小一些,为的是探测远处事物;第二个探测角度相对大一些,为的是探测近处的事物。丰田雷克萨斯利用了探测距离较远的雷达传感器来检查远处是否有障碍物如汽车、路障等;第二个探测距离相对近的物体例如行人。沃尔沃公司目前试验能够达到现有的制动辅助设施的条件下同一时刻对转向也可以采取干预的技术,进而达到有效降低事故概率的目的。 2、距离警示系统 此系统的最大特征是当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关闭的时候,也能够辅助驾驶员时刻与前车保持一定的距离,若是打开了距离警示系统打开,驾驶员能够实现设置好驾驶车辆和前方车辆的安全距离,当汽车行驶,系统发现驾自身车辆和前方车辆的距离间隔小于实现设置的时候,就在前风窗玻璃上进行提示,并且发出警示声音,若是驾驶员还没有进行规避或调节驾驶,该系统便会自发的制动。如沃尔沃汽车公司所生产的此类预防碰撞的距离警示系统(Distance Alert)。 3、驾驶员警示系统 该系统一项正在发展完善的汽车安全技术,能够监测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状态,一旦驾驶员的操作有一场,就会向驾驶员进行示警。这系统安装在车辆上后,不仅在白天,即使在黑夜,如果汽车行驶到驾驶员容易松懈的平直车道或易于判断错误的复杂道路时,警示系统就能利用摄像头持续监测车辆和道路两旁和周围车辆的距离,继而使用传感器传递至电控单元,电控单元再分析相关信息,用来检测汽车有没有安全隐患,若是存在,系统就能够发出警报,同时还能够在仪表板上显示是否应该休息的提示。 4、车道偏离警示系统 该系统能够帮助驾驶员及时辨别休整方向。工作原理是通过摄像头观察汽车与道路标线之间的距离。若是没有展示变道信号就越过了车道标线,系统会有声音信号提示驾驶员。在此工作原理上,可以强化其智能化,开发自动转向回避碰撞功能,这样能够比车道偏离警示系统更优越,能够使用摄像头与雷达传感器监测车辆和其它车辆之间的距离,从技术上确保了可以预防驾驶员粗心大意导致的摩擦碰撞等。比如汽车如果要驶入错误车道,而且系统监测到旁边有车可能与自身发生碰撞,汽车会自动调节线路,到达安全车道。 三、被动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1、气囊式安全带 以最新的福特后座气囊式安全带为例,该安全带在2011年配置在新一代福特Explorer SUV汽车中。目前福特打算为全世界的汽车上使用气囊式安全带技术。气囊式安全带可以降低事故发生对乘坐者头部、颈部与胸部的损伤机率与程度,而事故中最易受到伤害的是儿童与老人。平时应用时,气囊式安全带和传统安全带功能类似,并能够适用于儿童身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测试气囊式安全带的人都感觉气囊式安全带的舒适程度和传统安全带到得多。 发生事故时,汽车安全带中的传感器可以及时检测装机的力度,并迅速打开气囊式安全带的气囊。安全带里面有许多管状气囊,能够利用冷压缩气体膨胀展开,安置在座椅底部的气罐把气体利用特殊设置的扣环导进安全带中。气囊式安全带就会将碰撞的力量分散到更大面积,用以增加保护面积,并减少可能导致的伤害。 2、智能化安全气囊技术 智能化安全气囊是基于以往安全气囊基础之上设置了智能传感器,用来监测前面的座位里有没有人,乘坐者是儿童或是成人,有没有系好安全带,驾驶员与乘员在座位上的位置是否合理等等。智能型安全气囊包含以下几种传感器:重量传感器,能够利用座椅上重量检测到是不是有人乘坐,是儿童还是成人,甚至可以检测乘客的性别;红外线传感器,用以确定车上人员的位置;电子区域传感器,利用测量低能量电子区域的电流,检测乘客之间的相对距离。 3、吸能式车体结构 汽车碰撞时,车体结构的安全作用是吸收汽车动能的同时减缓乘员移动的程度,并保证乘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专家们认为,在未来汽车的车体结构设计中,要预先设计一个具有高吸能特性的所谓“压偏区”(一般为非乘坐区)。当车体受到撞击时,该压偏区能以一种可以预见的形式发生断裂或破坏,在一定程度内被压偏,从而最大限度地吸收车辆的压力。 四、结论: 凭借着在智能化领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性能,当代汽车的安全技术越来越智能化,其效率越来越高,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在开展这方面的研发,目前车企业在汽车安全技术智能化方面已取得实用化成果。为解决智能交通系统研究开发过程中的汽车行驶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汽车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必将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简介 王莉(1979-08)女,籍贯吉林省四平市,单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汽车。邮编265500。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安全技术要首先考虑行人 在汽车上开发各种先进的安全技术时,开发者、利用者最需要铭记的是,路上的行人绝对是个弱者 轿车正在走进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据商务部预测2004年中国汽车产量将突破500万辆,其中240万辆是轿车。 当汽车堂堂皇皇地进入到人们生活中时,其负面影响也愈发地显著起来。每次到中国访问,我都能立即感受到城市中的大气污染。而汽车的迅速增加也带来了交通事故的频发。中国只有2400万辆汽车,但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事故在这几年一直是每年10万人,相当于每天将近有300人死于交通事故。 当然汽车厂家、中国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些问题。在环境方面,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与通用公司(GM)在共同开发油电两用车(同时使用汽油引擎及电动马达的汽车),东风集团也将在2005年以后生产同种汽车。第一汽车集团已准备和丰田共同生产油电两用车,中国政府在全方位地推进环境对应型汽车的开发。国际社会上有些厂家的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接近实用化,在汽车大踏步地走入到人们生活中时,技术的开发、引进有可能让环境等问题得到改善。 世界众多的厂家都在为解决交通事故的产生,而在进行着技术开发。现在,日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相关技术有:窗帘气囊(在侧面遭受撞击时,能保护乘客头部的气囊)、防止横向滑动装置、带有控制车与车之间距离的低速行驶装置、导航系统、囊括了以上主要装置的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系统等。日本正在进行安全技术、支援驾驶等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如果中国也进行这方面的开发、引进的话,这些能成为对付交通事故的一个有力的手段。 但是笔者更愿意在这里强调的是,技术的开发、利用由于意识、思想的不同,能带来结果也大不相同。乍一看同样是安全技术,但其开发、利用的意识的不同,能营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打个比方说,刀子可以作为餐桌上使用的餐具,也可以作为战争中的武器。虽然它都是以金属加工技术为基础的,但使用目的的不同,做出来的刀具其形状及结构也大相径庭。手握一把刀子时,是用它去加工食品还使用它去打仗,最后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汽车安全技术上看,一方面是公路建造方法、交通法规不完备,对司机的安全教育不彻底,而另一方面则在车上装上了气囊及防止横向滑动装置,这些与行人的徒步行走环境的改善毫无关联。司机的安全系数高了以后,反而使一些人敢胡乱开车,让行人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导航系统在强调它们是如何的方便,但如果在技术开发上无原则地增加信息量,反而会让司机的注意力不能集中。 所以在汽车上使用这些技术时,开发者、利用者应该在意识和思想上真正把安全当一会事来思考,最需要铭记的是,路上的行人绝对是个弱者。 一个以每小时5公里速度行走的体重50公斤的人,和以每小时50公里行驶的1吨重的汽车相比较,由于运动能量与重量有关,和速度成二次方的比例,汽车的运动能量是人的2000倍(重量是人的20倍,速度为10倍时,20×102=2000)。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行人的旁边(这里面有注意力不够成熟的孩子,有行走的自由度比较少的老人,还有残疾人),具有如此巨大的运动能量(破坏力)的汽车在飞驶着。要保卫处于绝对弱势的生命,必须彻底坚持“行人优先”的原则,这与2004年5月在中国实施的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精神也是一致的。 当然,司机也是人,人是会犯错误的。我们应该让公路结构,让交通法规在司机犯错误的时候也能减少行人的生命危险;应该在道路设计上实现人车完全分离,让司机在驾车失误时也不会造成行人的人员伤亡;应该充实交通法规,确实地遵守法规;应该进行彻底的安全行驶教育。 在“行人优先”思想的指导下,在实施以上对策之后,再引进汽车安全技术,这才是有意义,汽车也才能真正地为人类服务。如果不是这样,在没有安全意识、安全思想的时候推进汽车的普及,行人在路上行走将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危险。笔者已经多次在日本看到过惨不忍睹的状况,衷心地希望中国的汽车普及能在“行人优先”的原则下推展下去。 (日本・名城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发展探究 摘 要: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应用已成为普遍的趋势,由此带来的汽车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汽车安全技术的概念入手,简述了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的应用情况,明确了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 发展 从汽车投入使用那日起,汽车的安全问题就一直是汽车设计者非常重视的问题,针对汽车安全领域的额研究和改进也没有停止过。经过世界各个国家和组织的共同努力,汽车安全技术在很多方向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加大汽车的安全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几率,减轻了由事故所带来的伤亡和各方面的损失,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人身安全。 一、汽车安全技术的概念 汽车的发展和应用的百余年里,汽车的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汽车制造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汽车的安全成为人们重视的重点,随意打开某一品牌的汽车宣传册,汽车安全的介绍往往占据主要的篇幅。汽车安全技术可以划分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两种。主动安全技术是运用原有的防范,防止交通事故的出现。被动安全技术则是指事故发生的过程中或者事故发生后,把伤害减到最低的技术。虽然被动的安全技术也可以减小事故发生的伤害,主动安全技术则更占据主要的位置,主动安全技术可以最大可能的避免事故带来的人员或者车辆的损害。主动安全技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减少事故发生后出现的交通拥堵而引起的间接地经济损失的问题。 二、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及应用 (一)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汽车防抱死制动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对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各个车轮的转速进行计算,得到当时车轮的滑移率,以此来确定车轮是不是存在抱死的情况,这时可以对执行机构下达调整制动压力的命令,确保车轮在理想的制动情况中运行。对于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准确认识是如果驾驶人员要进行紧急刹车的情况,可以保持车辆不会因为抱死而失去控制,可以维持住转向力进而躲避障碍物的碰撞。在通常的情况下,防抱死制动技术不可以缩短刹车的距离。 (二)驱动防滑系统(ASR) 汽车的驱动防滑系统是指在车辆进行加速运行车轮打滑的时候,运用把调整点的时间和间歇关闭的喷油阀降低至发动机进行转速,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扭矩,保障车轮不出现打滑的情况。汽车驱动防滑系统是防抱死系统的延伸,进一步为防抱死系统进行完善。汽车的防抱死系统可以确保制动过程中的汽车方向的稳定和操纵性,汽车驱动防滑系统则保障了行驶过程中汽车方向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所以,汽车驱动系统只能对驱动的车轮加以控制,而汽车防抱死系统可以对所有的车轮实施控制。 (三)电子稳定程序(ESP) 电子稳定程序对于防抱死系统和驱动防滑系统具有支援的作用。电子稳定程序运用各个传感器得到的车辆行驶情况的信息实施分析,对前面两种系统发出纠偏的命令,辅助车辆维持好平衡。电子稳定程序由车轮传感器、电脑、转向传感器等部分组合而成。如果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转向的参数会不停的传到电脑,电脑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的值来对该车辆行驶过程的转向不足进行修正。 二、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及应用 汽车的被动安全技术是指当事故已经发生后,运用车内的保护系统保障车内所有人员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一)安全带 安全带的应用有着很久的历史,如果出现剧烈碰撞的情况,安全带可以确保车内人员的身体状态不会出现乱动,为其他的安全设施发挥作用奠定基础。汽车上所运用的安全带一般有两点式、三点式、四点式和斜挂式,分别由安装固定件、调节件、织带等部件组合而成。目前的安全带技术运用电子限力预紧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不仅可以精确地锁定安全带,也可以在收紧安全带的同时保障乘车人员的身体和椅背靠紧。电子式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隶属同一套的控制设施,如果出现剧烈撞击的情况,安全带就运用自带的收紧装置比气囊优先工作,更有效的确保乘客的人身安全。 (二)安全气囊防护系统 安全气囊防护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碰撞发生时车内人员的受伤几率。安全气囊划分为气囊系统、传感器、气体发生器三个方面。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气囊的保护范围也不断的加大,安全气囊的应用可以使紧急的撞车事故中减少车内人员遭受仪表盘、方向盘和挡风玻璃对于颈部、头部、和胸部剧烈的撞击。保护气囊的保护部位由安装位置所决定。安装正面的安全保护气囊需要在车头的左右两面30度的区域内的正面碰撞并达到一定的碰撞的速度和力度方可引爆,侧面的安装要求碰撞点在中心线60度左右的区域内。所以不要以为安装了安全保护气囊就万事大吉了,在没有系安全带的情况下,安全气囊对于保护人的左右更小,也有可能出现不好的作用。因此想要发挥气囊原有的作用,首要的条件是系好安全带。 (三)自动求救系统 自动求救的系统是被安装与GPS车上最新的被动安全系统。如果车辆发生严重的碰撞事故后,此系统可以快速的向救援中心发出呼救,并把事故发生的位置和车辆所处的状态进行报告,为救援人员尽早的获知伤员的信息做了快速的传达。自动求救系统不仅可以预测车内是否有需要救助的人员,也可以检测出车厢内部微量的二氧化碳和轻微的震动情况,为尽快、尽早的救助受伤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把伤亡的指数减小到最低的限度。 三、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以应用,安全技术也向智能化的方向推进。安全技术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可以对车辆的行驶情况时时监控、对车辆自身进行监控、可以对驾驶人员进行监控。比如:可以对在车辆运行过程中驾驶人员的瞌睡情况提出警示,智能化的系统也可以对于驾驶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控,判断驾驶人员是否适合驾车。也可以运用智能化的装置对车辆自身进行监控,杜绝出现病车上路的情况,减少事故出现的几率。 可以把汽车、人和道路当做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达到三者的协调发展,确保各自性能的最佳匹配状态,达到驾驶人员的行为特征和道路的设施、交通法规各方面的最佳协调模式,保障整体系统的最佳效益。 为了确保汽车的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可以合为一体的使用,达到更高的安全性能,在最大的程度中保障车辆、车内乘客和路边行人的安全。把雷达、稳定的控制电子传感器和影像传感器进行整合,全面的监控驾驶的环境,自动的帮助驾驶人员运用更好的防护方法。 结束语:汽车作为现代社会无可替代的交通工具,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随之而来的还有重大的安全问题。汽车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具有相互补充的功效,基于现今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的应用,对未来汽车的安全前景做出展望。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新动向 如果要列举目前汽车技术最热门的领域,主动安全无疑应该榜上有名。近日有媒体测算,根据目前汽车保有量、增速和电子系统价格,未来3年国内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前端市场有望达2926亿元人民币的庞大市场规模;夜视系统后端市场也将达733亿元人民币。 碰撞预警、紧急制度辅助刹车、驾驶辅助、自动泊车、车道偏离警告、ABS、电子差速锁……如果留心一下,你会发现,在2013年上市的新车会上,这些主动安全技术名词开始被作为新车营销的亮点频频提起,德尔福高管甚至称“2013年是中国汽车主动安全元年”。包括德尔福在内的博世、电装、大陆、天合、威伯科等外资零部件企业,早已看准主动安全会在国内汽车市场得到大规模应用的前景,均展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前沿研究。 这里,《汽车科技》把近来主动安全技术的新动向分为三类,分别为大家呈现。 外部检测系统 汽车主动安全策略中,外部检测系统一般主要是针对车辆外部危险物体的靠近进行的检测,用以对驾驶人员进行预警,沃尔沃公司在这方面近来有项新的技术,可以主动发现“突然冒出来的骑行者”。 今年1月份,沃尔沃宣布跟瑞典头盔及运动防护装备公司POC合作,并提出了全新的交通安全理念,他们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就是从汽车到自行车的通信系统,即在四轮的机动车和两轮的自行车之间建立信息交互渠道。这个合作项目的基础是沃尔沃在2013年3月份的骑行者检测技术。沃尔沃与POC将在今年的下半年进行新技术的公开展示。 所谓骑行者检测技术,是对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同的骑自行车的人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在即将发生碰撞时自动全力刹车的主动安全技术。这项技术是对行人检测技术的一大更新,对于已经实装行人检测技术的车辆,可以直接升级这项新功能。 根据沃尔沃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欧洲,有50%的骑行者死于与汽车相撞。因此,对于骑行者的安全保护技术,也被提上日程。但是,与行人相比,骑行者的速度更快,而且同时有“人”与“物体”两种因素,要进行骑行者检测,对检测系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能够进行更快的视觉数据处理功能,能够实现更快的识别和更精准的判断。 骑行者检测系统中三项设备各司其职:安装在进气格栅上的雷达,用于识别探索范围内是否有物体并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安装在车内后视镜前方的摄像机,用于判断物体的类型,是行人、车辆、动物还是骑行者;最后还有一个中央控制单元,持续不间断地监控并评估前方的交通情况。 该系统不仅能够检测前方行人和骑车人,向司机发出提醒,还能够在司机反应不及的情况下主动采取制动。虽然无法完全避免碰撞的发生,但该系统至少能够将碰撞发生后的损伤降到最低。 国外汽车媒体AOL Autos将这项技术评为年度技术之一。最重要的是,沃尔沃已经准备将该系统搭载于2014年款的车型系列中。 去年,国内科研人员也开发出了成本更低的外部车辆预警摄像头。 在模拟的数字画面中,通过视频捕捉的前方车辆与测试车的间隔距离实时显示,10米、8米、6米……滴滴滴,当两车距离过近时,系统立即通过声音向驾驶者进行预警。这就是27岁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刘国清展示的新型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它的工作原理与沃尔沃、奔驰这些高端汽车配备的碰撞警示系统工作原理相同。后者是基于雷达,我们的系统只需要依赖于一个摄像头。”刘国清是南京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总工程师,“与辐射范围只在2到3米的短距离倒车雷达不同,应用于汽车前端的长距离雷达的成本很高,因此只能在高端品牌的汽车上配备,或提供选装,价格都在万元以上。”正是这一点的核心区别,使得刘国清和他的创业伙伴们找到了市场中的这块蓝海,“目前,我们是国内首家以视频捕捉分析技术为核心的主动安全系统研发团队。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几个独立团队和国际汽车集团从事这一类型的产品开发。” “一部iPhone 4S的摄像头和芯片处理能力就能完全满足技术的硬件需要。”刘国清透露,以这套新型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为蓝本开发的App将以免费的方式在苹果商店提供下载,“只要开车时将手机进行类似行车记录仪的方式进行固定,打开软件就行。” 驾驶员辅助系统 驾驶辅助是较早开始应用的、针对驾驶员的主动安全技术,尤其是在大型客车上,辅助配置越来越多。目前针对驾驶员的主动安全技术有一个热点――防驾驶分心,通过各种跨学科手段,检测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状态,用以指导甚至控制车辆的运行。 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一脑多用,但科学证明并不是如此。“大脑是一台集中注意的机器;它只能一次进行一项任务,”Geoff Mackellar说,他是神经工程公司Emotive的CEO。“因而当你觉得自己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时,实际上只是在不同任务之间迅速地来回切换。”当你边开车边发邮件时,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Emotive和西澳大利亚皇家汽车俱乐部最近刚完成了一项研究,他们造了一辆叫Attention Powered Car(注意力驱动车)的汽车,用以研究我们开车时分心的频率。这车就跟它的名字一样:只有当你注意力完全a集中时才能全速开动;如果你分心了,它会根据程度来调降车速。 他们使用EPOC(过量耗氧)建立了一个精神探测系统,用来测量驾驶者转换注意力的频率。它会跟踪整体的注意力水平,同时会测量驾驶者喝咖啡或是玩弄广播时的注意力。那个耳机拥有14个EGS传感器,用来测量整体的大脑活动,有8个专注于大脑额叶,这是集中注意力的地方。 最有意思的是Mackellar可以知道一位驾驶者将要分心,在你拿手机发短信之前它就知道你要分心了。“我觉得很惊讶,我们可以探测驾驶者将要做什么事的意愿水平。”他说。 2013年,日本的一名工程师还研制出了一种基于计量生物学原理的车用安全系统,可通过名为EEG的脑电波扫描仪监测司机的脑电波,从而判断出是否有劫车、疲劳驾驶、酒驾或引擎熄火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这个EEG系统由一系列的电极组成,通过连接司机的头皮来检测其脑电波。和指纹、虹膜或者视网膜一样,每个人的脑电波都不同,可用于作为甄别个体的可靠依据。 EEG系统在投入使用前需要首先获取车主在正常驾车状态下的脑电波,当出现劫车、瞌睡、酒驾等突发事件时,车主的脑电波会出现异常,系统即可通过有异的脑电波获知驾车情况有变,进而发出警示或作出其他的必要反应。当有人试图盗车时,EEG可检测出脑电波并非车主所有,自发制动引擎,使汽车无法启动。 在未来,或有可能推出通过无线连接装置将车主的脑电波信息传送给汽车、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需要持续认证的装置。最为理想的情形是:所有的此类装置都能在车主在场时自动解锁、在车主离开时自动上锁,无需任何手动操作。但距离如此智能化的系统还有多远距离,尚未可知。 2012年4月,谷歌了风靡一时的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它是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今年初,谷歌宣布正在研发一款名为Drive Safe的app,将和谷歌眼镜配套使用,用于在司机出现瞌睡迹象时发出警示提醒,并帮助其寻找距离最近的休憩场所。 司机通过语音命令“眼镜,让我保持清醒”即可启动该app。该app主要利用一个红外线传感器和一个倾斜传感器运作,其中,红外传感器检测司机的眨眼情况,倾斜传感器用于测量司机的头部方位,两者测量得出的数据可通过一个特殊的公式计算出司机是否在打瞌睡或有打瞌睡的趋势。如果计算结果显示司机已出现驾车疲劳,那么app就会出现语音警示提醒,并提供距离最近的休息地址。 不过以目前的状态来看,以上三种技术现在还很难应用到实际当中,很多人连安全带都懒得系,更不用说戴个傻气耳机、眼睛或其它装置了。此外,注意力驱动车在公路上随便减速也是很危险的,而谷歌Drive Safe需要和谷歌眼镜结合使用,司机有可能收到眼镜发出的其他无关消息对驾车过程带来干扰,加利福尼亚州就曾处罚过一位戴谷歌眼镜开车的女性。因此,它们是否会商业化还难以定论。 2013年11月,伟世通电子提出一种全新的车舱新概念,其中采用多用途摄像头用于监视路况的同时,保护司机的人身安全。 全新的多功能摄像头能够将特定的驾驶员控制系统增强,能够减少司机在操作这些系统时所花费的时间,减少司机分心的几率。多功能摄像头同时还能够辨认出驾驶者的样貌,并根据情况调节某些系统的运作方式,这一功能用于防止窃贼或强盗时非常有用。 多功能摄像头安装非常方便,可安装在驾驶舱内的各种位置,以实现最佳视野。通过将收集到的画面经过微处理器计算,系统能够辨别出司机当前视线聚焦的地方,例如汽车中控台还是路面。根据这些数据,系统能够即刻自动增强这些功能的可视性,让司机更容易看到信息。 系统拥有的识别能力还可用于自动调节座椅位置或侧视镜。此外,万一有窃贼进入车辆后,系统判断出窃贼并非司机本人后将禁止发动机起动,甚至将拍摄到的入侵者图像保存下来。 前方摄像头与普通摄像头功能一样,检测前方车辆、行人和道路标志。当前方出现障碍物时,微处理器将前方摄像头收集到的画面数据进行计算,而后方摄像头则解析司机当前视线的聚焦点,并判断出司机是否看到了前方的障碍物。这项信息会以声音警报或在仪表盘上弹出信息的方式转达给司机。 伟世通电子正在向各汽车制造商展示这项技术,希望将其运用于未来的汽车安全系统中。 智能交通系统 主动安全新技术还集中在智能交通领域,通过共享道路、车辆信息来预防事故发生。 以前车辆搭载的主动安全系统信号输入主要是由大量的随车传感器提供的,这些随车传感器主要监控驾驶状况以及潜在驾驶危险。而现在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利用一些外部组合传感器增加甚至替代主动安全系统之前的信号输入种类。 相比之前单纯依靠摄像机、雷达等随车传感器数据的局限性,通过结合GPS卫星数据和车载导航数据作为主动安全系统的信号输入来源具有更广泛的数据输入类型。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研究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站的通信技术,也就是V2X(Vehicle to X)技术。此种通信技术采用了传统车载通信系统不常采用的专用短程通信手段。尽管V2X技术面市还尚需时日,但是其主要的公路测试已经完成。等到美国车辆监管机构批准其上市时,其公路测试的数据将作为主要的数据基准。正因为此技术所带来的车辆安全性以及可承载车流量的大幅提升,目前已有大量的汽车生产厂商正计划在将来将此技术应用到车辆当中。 当路前方较远距离存在潜在驾驶危险时,V2X技术可以及时的通过基站与车辆进行通信,提早做出相应减速措施。相比较随车传感器实时性突出,远距离预警则有所不足。V2X技术的远距离预警功能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而且对于提高燃油经济性、保证交通顺畅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德尔福、电装、伟世通等都投入人力、物力研究。 伟世通高级开发副主任Brian Daugherty表示:“V2X系统造价与传统辅助驾驶系统相比要低一些,V2X技术不仅可以作为传统辅助驾驶系统功能上的补充,而且还可供低配车型选配。” 在谷歌宣布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两个月后,后者了一款摄像头系统及其专利图,据悉,这项系统能够将检测到的路况信息与其他车辆的司机共享,这也是该公司为数不多的直接与汽车相关的技术专利。这项代号为US 13/556,081的专利或将帮助司机降低道路风险。 “该摄像头系统将收集到的路况信息拍摄记录,并将多媒体信息传输给即将抵达此地的车辆,起到预警的作用。”以上是专利的部分技术说明内容。 系统中包括视频编码器、摄像头、无线电频率调制电路。其中,后者起到调节雷达信号、视频信号8的作用,系统利用跨车辆警报系统(inter-vehicle alert system)控制摄像头捕获视频数据,将视频数据通过后方天线装置传输至其他车。 作为汽车安全措施的重要一环,a新车主动安全系统评价也越来越重要。2013年10月底,中国C-NCAP 管理中心评价部部长、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总工程师刘玉光透露,新版C-NCAP评价规程预计在2014年形成初稿,2015年定稿并公布实施。“从中远期来看,C-NCAP研究的方向将会更加侧重主动安全、碰撞形态、测量效果、安全考核四大领域。”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主动安全市场由当初的蓝海已经变成了拼杀激烈的红海,但国内企业还是处于被动跟随的状况,等到技术大规模普及红利显现时,我们是否只能望洋兴叹了?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势在必行 现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快速,国内消费者对驾车生活的追求也逐渐从满足基本的代步功能转向追求舒适和安全等更为高层次的需求。对于保千里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汽车电子行业知名品牌广州飞歌汽车音响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健勇表示,如果能够有效针对潜在危险向驾驶者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信息,可以有效提升国内汽车安全水平,这不仅对车主是一大福音,也给行业今后在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他指出:“汽车的交通安全是我们汽车电子企业的一份事业,同时也是一份社会责任。道路的交通安全离不开企业的创新发展,企业在市场推广的同时也提高了交通参与者,尤其是车主的安全意识。我相信,随着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汽车主动安全系统这类产品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好的。” 据陈总介绍,主动安全相比被动安全,更能保证驾乘者的安全,防患于未然。从过去的数据来看,被动安全的参数基本接近饱和,它的作用已经接近于极限。现在大家更关注的是怎样预防事故的发生,因此主动安全产品的应用将是未来汽车安全产品的发展趋势。“在汽车业群雄逐鹿的今天,无论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方向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必须顺应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势在必行的。”他说。 深圳市汽车电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会军也表示,汽车主动安全产品是一个大趋势,将来会慢慢形成一种标配。他说:“对于驾驶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越来越安全,而汽车的进化就是往安全、便捷、智能化方向发展,所以汽车的主动安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占领主要的位置,特别是汽车电子这一部分,汽车安全部件现在增长是非常快的。现在很多高档车都已经安装了主动安全系统,一些中档车也开始在装,根据每个车厂设计的车型的不同,功能会有一些小的差异,但是大的方向是相同的,各个车厂都有自己主动安全的基准侧重点。” 不过,就目前来看,尽管主动安全方面的产品开发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当前汽车主动安全防护方面的应用状态还很少,普及率较低。对此,陈秘书长表示:“从前装的车厂来看,很多高档车都已经装了,但是后装有些难度,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后装的可能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装一些预警和提醒的功能,对车本身的驾驶没有干预,但是前装的车厂很多时候可以对整车的驾驶进行干预,比如自动减速或刹车,这是有很大区别的。从普及率来说,比较快的还是前装车厂的这种模式,但高档车毕竟买的人不多。不过到了中档车也有这种功能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人对主动安全这个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比如20万以上的车都标配有这种功能的话,那对于普及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而飞歌的陈总分析道:“任何一个新产品的研发过程都是不易的,因为主动安全是一个新领域,对企业不仅仅有技术上的创新要求,对企业的研发思路上也有极大的创新要求。目前国内主动安全技术的研发相对滞后,但广阔的前景不言而喻。当然,主动安全的意识要不断推广普及,让更多企业和车主加入主动安全的行列。” 那么,汽车电子企业能为汽车主动安全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撑呢?陈总说:“我觉得汽车电子行业在汽车主动安全领域还是大有可为的,就拿飞歌自身产品来说,其中就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胎压监控。驾驶者可以通过车内提示系统来判断轮胎胎压情况是否正常,避免因轮胎亏气出现的行车跑偏,预防因胎压不正常出现的爆胎情况,在高速行驶时对于乘坐者的安全也是一种保障。汽车电子的种类繁多,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产品,都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将细节做到极致。特斯拉开启了汽车的智能时代,让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有了新的生机。汽车的智能整合也即将开启,例如主动防撞、道路偏移纠正系统和专业的夜视记录仪就能通过智能系统充分结合。汽车电子企业可以在车辆的通讯、发动机控制、OBD报警、远程故障诊断、轮胎、夜视、主动防撞、车道偏移纠正、救援、云数据等方面提供最新技术和产品支持。将来安全性汽车电子产业将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阳光产业。” 在陈总看来,企业的竞争形态可以看出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创新的、有特色的汽车电子产品,除了保千里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外,还有自适应巡航系统、车道偏离警告系统、主动刹车系统以及防撞系统等产品。但车载导航是汽车与人沟通的中心点,扮演着司令部的角色。将来所有的汽车智能化产品都是借助车载导航来实现操控与通信。所以,将来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与车机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推动的过程。 对于汽车主动安全未来的发展,陈秘书长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汽车制造厂而言,我觉得在汽车设计定型和销售时可以在汽车主动安全方面多做一些科普和宣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车的销售和买车人的安全意识。而对于后装市场,要尽量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做得更好一些。但我不是特别赞同后装主动安全的企业去干预车辆的驾驶。我觉得后装市场做主动安全的企业把预警做好,能做到提醒驾驶者这就够了,不要轻易涉入车身去干预驾驭。不管是后装的差异、品质,还是品质的管控,安装的难度,市场销售的策略,我觉得都应该是这样子。” 结语 很明显,消费者对于汽车主动安全的需求是存在的,这种需求已经逐渐被激发出来并促使汽车业进入了主动安全时代,这对于汽车电子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机遇。或许过不了多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挤进汽车主动安全这片蓝海,那就让竞争来推动这个领域的创新和提升吧!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安全技术运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汽车安全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对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讨了汽车安全技术的运用,然后阐述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汽车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发展 一、汽车安全技术的运用 1.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汽车主动安全性是指汽车设计时能主动预防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性能,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前采取安全措施,特别当即将发生危险状态时,驾驶者操纵方向盘避让或者紧急制动以避免交通事故发生。使汽车在正常行驶中,为确保驾驶者的基本操纵稳定性,对周围环境的视认性和确保汽车本身的基本行驶性能,汽车结构设计开发了主动安全系统。 (1)距离警示系统 该系统主要特点是在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关闭时,也可帮助驾驶员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当距离警示系统被激活后,驾驶员可预先设定驾驶车辆与前车的时间间隔,汽车行驶时,系统探测到驾驶的车辆与前车的时间间隔低于设定值时,会在前风窗玻璃上发出警示,同时发出警告铃声,如驾驶员仍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这个系统会主动制动。沃尔沃汽车公司最近开发出了这种防止撞车的距离警示系统 (2)行人安全系统 除了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以外,主动避让的行人安全技术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该系统由集成在前格栅中的雷达装置,装在车内后视镜前面的摄像头和一个中央控制单元组成。雷达的任务是探测车前的物体并确定与车的距离。摄像头则确定物体的类型。行人安全系统不仅能够对前方静止或行驶的汽车做出反应,还可以探测到任何身高80cm以上的行人(包括儿童)。如果有人走入汽车的行进路线,系统即会发出警告;如果驾驶者未能及时做出反应,系统会自动全力制动。在车速小于35km/h时,可使汽车避免与行人相撞。在较高的车速下,则尽可能在发生碰撞前减小车速。并在发生碰撞前施加全力制动,完全规避或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发生的伤亡程度。 (3)误踩踏板加速抑制系统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些新手驾驶者因为把油门当制动酿成的惨剧,针对这一现象,日产研发的误踩踏板加速抑制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惨祸发生的概率。在限定的区域内,只要该系统启动着,无论驾驶者用多大的力度踩加速踏板,车辆都不会猛的向前蹿出去。这个系统将成为很多新手驾驶者的福音。该系统通过全景式监控影像系统的4组摄像机获取图像信号数据,可以识别车辆是在道路行驶还是在停车场内(或者前方有障碍物)。 (4)远红外夜视系统 夜间是事故高发时段,照明系统是否可靠直接关系到汽车驾驶员的生命安全。最新的夜视辅助系统可让驾驶员在夜间提前看清近光灯照不到的交通标牌、弯道、行人、汽车、障碍物或道路上其它可能造成危险的物件。装备夜视辅助系统的汽车装有两个红外线前照灯,可以找到前方大约200m的距离,在风窗玻璃内侧,有一个小型红外线摄像机可以记录前方的驾驶环境,减弱干扰的耀眼光,提高其它物件的显示亮度,并将其显示在驾驶员仪表板的显示屏上。 (5)驾驶者警示控制系统 由于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增加了长时间驾驶的机会,驾驶人员极易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由此而引起的交通事故约占整个车辆事故的50%。该系统能够记录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情况并向注意力分散的驾驶员发出警示,避免或减少因疲劳驾驶导致事故的发生。在车辆进入容易使驾驶者进入放松状态的笔直、平坦的道路以及容易使驾驶者注意力不集中的环境时,当车速超过60km/h,该系统激活;当车速超过65km/h,系统便开始进行干预。 2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被动安全性(也称为碰撞安全性或二次安全性)是指在无法避免碰撞事故的情况下,依靠车辆本身保护撞击,将撞击伤害降到最低的装置。另外,作为防止事故后出现二次伤害的安全性,因汽车碰撞分为一次碰撞和二次碰撞,驾乘人员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是二次碰撞中与车身的各部位发生接触或甩出汽车外而造成伤害,汽车被动安全性又分为车外部安全性和车内部安全性。车辆的钢板,车身结构,预紧式安全带,智能安全气囊,头枕,可溃缩吸能的方向盘及制动踏板和自适应约束技术系统(ARTS),灭火系统等都是被动安全的重要组成的部分。 (1)膨胀式后座安全带 福特开发的膨胀式后座安全带在事故发生时,通过把撞击压力分散到更大面积来扩大保护范围,为头部和颈部提供额外支持,有助于减少撞击对胸部的压力和控制后座乘客头部和颈部的移位。该系统将筒状气囊折叠成褶皱状收放在安全带内侧。在发生正面碰撞或侧面碰撞时,汽车安全带传感器在瞬间测定碰撞的严重性并展开气囊式安全带的气囊,从发生碰撞到气囊膨胀打开只需40ms的时间。 (2)外部安全气囊 福特开发的外部安全气囊系统采用了两种可在碰撞中对行人进行保护的气囊。这两种气囊一个是发动机罩气囊;一个是前围安全气囊。两者的配合使用可减少最常见的行人伤亡事故。碰撞发生时,碰撞预警传感器激活发动机罩气囊,其在保险杠上方紧靠保险杠处开始展开,50}75ms内完成,充气后的安全气囊约有1371mm宽、558mm高、127mm厚,由保险杠顶面向上伸展到发动机罩表面以上。 (3)智能型安全气囊技术 所谓智能型安全气囊是在原有安全气囊基础上增加传感器,以探测前排座椅上是否有人,乘员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是否系好安全带及驾驶员和乘员在座位上所处位置。智能型安全气囊有5类传感器:重量传感器可根据座椅上重量测量出是否有人,是大人还是小孩,是男性还是女性;红外线传感器根据热量探测人的存在;电子区域传感器通过测量低能量电子区域的电流,测定乘员是否存在和其所处乘位的位置;光学传感器判定人体存在与否和其位置;超声波传感器分析反射波探明乘员是否存在及其位置。 二、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为了避免或减轻行人与车辆相撞时发生伤害的严重度,提高车辆的各项主动与被动安全性,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和开发汽车安全保护技术和产品,并逐渐应用到现代汽车上。未来汽车的安全技术将向着智能化主动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在汽车制造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多,使汽车安全系统向着智能化方向前进。通过这些智能化设备的运用,提高了汽车操作的简便性和安全性,保证了人们行车的舒适与安全。 主动化。数据表明,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阶段,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其作用已经接近极限。现如今,只能通过运用主动安全技术来提高人们行车的安全性。 集成化。将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进行融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协同发挥作用。中央控制系统能够在危险逼近时主动辅助驾驶者驾驶汽车,而如果事故无法避免的话,系统将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故的后果减轻到最轻的程度。 三、结束语 车在路上行驶,车祸猛于虎,安全才是王道。抛开价格因素,一辆“安全车”应达到的最基本标准是:前后盘式制动系统、前排双气囊、三点式安全带、安全玻璃、高位刹车灯、ABS+EBD(刹车防抱死和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车头、车尾可溃缩的安全车身设计、车门内有防撞杆NCAP碰撞测试成绩等结构,良好的驾驶技术才能让优秀的安全设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构筑以人为本车守护人的和谐社会。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 要:安全技术是汽车技术中最重要的问题。保证汽车技术的安全性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交通事故带来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研究和展望现阶段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并对汽车安全技术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主动安全技术 被动安全技术 防抱死系统 电子稳定系统 1 引言 作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汽车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交通事故。由汽车引起的伤亡数量一直在增长,相关经济损失也非常巨大。因此汽车安全技术也越来越被全球各个国家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各个国家和组织的不懈努力,汽车安全技术在很多方向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中,笔者将对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和汽车安全技术的未来进行研究和讨论。 2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防抱死系统,电子稳定系统,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转向控制系统,防滑转系统等技术。 2.1 防抱死系统 防抱死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在实时状态下感知汽车车轮的运动状态,并对其作出调整,防止车轮抱死事故的发生。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轿车,重型卡车和客车在安装了汽车车轮防抱死系统后,交通事故发生率分别减少了8%,15%和5%。通常情况下,防抱死系统可以明显的提升汽车运动状态下车轮的安全性并很大程度上的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 2.2 电子稳定系统 通常情况下,电子稳定系统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模块:驾驶员疲劳检测,距离控制,周围环境检测,刹车助力器,限速器,综合稳定性控制,汽车轨道设置器和汽车轨道偏离警示系统。这几种功能模块的综合使用,可以很好的提升汽车运行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 电子稳定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应监控设备来监控汽车运行状态下的所有数据,数据会被传输到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用提前存储好的标准状态数据和接受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汽车当前是否处于不稳定的运行状态。一旦发现汽车处于不稳定的运行状态,系统会迅速的分析当前汽车的不稳定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果不稳定程度比较严重,系统会取代驾驶者自动控制汽车。从而减少潜在的事故发生,保证汽车安全。 2.3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经常被看做是防抱死系统的辅助系统。它可以调节汽车前轴和后轴刹车制动力的分配比例,从而保证汽车的刹车性能。同时,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可以和防抱死系统结合使用来提升刹车的稳定性。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计算机感应汽车每个车轮的周围环境和摩擦力,控制每个车轮对应的刹车装置,根据得到的数据提供相应的制动力分配方案,从而保证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2.4 汽车牵引方向控制系统 汽车牵引控制方向系统是用来控制汽车的转向过程的。它是由刹车液压传感器,减速传感器,车身摇摆角速度传感器,转向轮角度传感器和车轮速度传感器组成的。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可以修正使汽车偏离安全路径的牵引力,防止汽车偏离正常行驶路径。主要工作原理是:利用传感器实时的感应汽车的行驶状态的信息。如果发现汽车当前行驶方向的数据和标准安全数据不同,系统会自动的调节刹车控制器和加速器,同时在不同的车轮上独立的进行制动,从而保证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2.5 汽车防滑转系统 汽车防滑转系统是一种新出现的系统,是建立在防抱死系统的基础上的。系统通过监测和控制主动轮来防止由于汽车大幅度转向或路滑引起的汽车失控。主要的工作原理是:电子传感器监测主动轮和从动轮的转速,如果发现主动轮的转速比从动轮的转速高,系统就自动发出控制命令,例如降低档位或者刹车从而防止车轮滑转。 3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座椅、气囊系统和COF能量吸收刹车踏板。 3.1 安全带系统 安全带系统的作用是在交通事故中,减轻或防止乘坐者由于和物体碰撞引起的伤害。它主要的工作原理是:预紧装置在汽车紧急刹车或碰撞时迅速的收紧,同时安全带将乘坐者固定住,以防止乘坐者和物体碰撞并造成伤害。当撞车影响减弱时,安全带会自动松开。大量的测试证明,安全带最大可以承受1.4吨的力量,可以在90%的事故中起到减轻或防止伤害的作用。安全带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安全带预紧装置。预紧装置的作用原理是专门的感应器收集撞车信息,如果发生碰撞就释放出脉冲,脉冲控制气体发生器引爆气体。爆炸产生的气体迅速在管内膨胀,迫使球链向前运动并带动棘爪盘转转动。棘爪盘和轴连为一体,棘爪盘带动轴转动,安全带就绕在轴上,因此瞬间实现了安全带的收紧功能。 (2)安全带拉力控制器。安全带控制器的作用原理是在预收紧装置的轴上有一根金属转动棒。当汽车碰撞结束后,转动棒即开始转动,从而松开安全带。 3.2 安全座椅 安全座椅主要是指以保护儿童乘车安全而设计,制作的专用汽车座椅。汽车的车座和安全带一般都是按照成人体型来设计的,在保护儿童乘车安全性的功能方面有所欠缺。安全座椅根据儿童的身体特点而设计,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对儿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3.3 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通常设置在车内正面,侧面和车顶三个位置。旨在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当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在小于0.1秒的时间内弹出并快速充气,保护乘坐者的头部和胸部。此技术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当汽车碰撞不是非常剧烈时,安全气囊的弹出可能会对乘坐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3.4 COF能量吸收刹车踏板 统计表明,世界上90%的驾驶者都在严重的汽车碰撞中腿部骨折,甚至造成了残疾。这是由于在重大事故发生时,驾驶者通常都会用力的用右脚踩踏刹车,这样由事故引起的巨大能量会通过和踩踏方向相反的方向传递给驾驶者右腿。因此驾驶者的右腿往往会在事故中受到相对严重的伤害。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德国大众公司发明了一种能量吸收刹车踏板,最早被使用在POLO轿车上。当汽车遇到和行驶方向相反方向的碰撞时,刹车踏板会在制动后自动分解,从而使驾驶者右腿受到保护。 4 汽车安全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4.1 激光测距成像技术 激光测距成像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械成像的难题,但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缺点,例如噪音大,测量精度和分辨率低,成本太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上还具有一定难度,此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提高其测量精度和降低制造成本。 4.2 集成传感器技术 和激光测距成像技术一样,集成传感器技术也正处在研究阶段,并存在着一些缺点。传感器在汽车技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怎样将多个传感器组成合理的传感器阵列从而使这些传感器综合的发挥更好的作用。 4.3 综合控制技术 此类技术的的应用效果比单一使用技术要更好,分别在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一定进展。 例如美洲豹汽车的“自适应约束系统”(ARTS),对前面提到的安全气囊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它能够自动检测乘坐者的体型,头部所处的高度,并根据汽车碰撞的剧烈程度来控制气囊是否弹出和气囊充气程度,从而使安全气囊更好的起到保护乘坐者的作用。 福特公司的“综合安全系统”(ISS),该系统综合的涵盖了多种先进的电子系统,由超过50种的系统综合组成。 5 结语 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永远不会停止。关于汽车技术,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安全技术作为汽车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会随着人类的努力和汽车技术整体的进步,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而发展。 汽车安全技术论文: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摘 要:交通意外伤亡率高是当前中国的严峻形式,所以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已加紧研究和开发汽车安全技术投资,加速安全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提升的过程。独立的C- NCAP五星级品牌汽车,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中国的飞跃带动了安全技术的发展。行人的保护、后排乘客的保护、保护骑自行车等被列入安全研究之内;主动安全系统、预碰撞系统、智能汽车网络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已进一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更高层次的乘客、车辆和环境相关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的融合协调,将推动零伤亡的汽车碰撞安全概念的实施。国家研究开发和商业化的主要问题,是完善法规与标准的建立,将成为汽车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现状;安全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超越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在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分别为1.826万美元和1.807万美元,汽车产量和销量都超过1800万,赢得了世界的第一。中国汽车保有量以突破70亿,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不断增长的汽车事故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为了减少交通伤亡率,提高车辆乘员保护,汽车安全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引进先进的汽车安全技术和研发,努力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性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一、中国汽车安全的现状 随着中国社会人们的安全意识的淡薄,中国交通意外在年年增加,日益增长的交通伤亡率,进一步反映了整个中国的汽车安全性能低(见图),虽然在汽车销售存在一个巨大量的突破,中国的汽车安全技术发展还比较落后。 因此,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中国新车评估C - NCAP评价体系建立,揭开了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快速发展的序幕。国内消费者从以前的重外观不重质量的角度来看,逐渐转化为车辆的安全性能是购买的首要标准,C - NCAP汽车安全星级,以帮助消费者更直观地识别车辆安全性能的表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第三方评级机构,有效地促进了国内汽车公司在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安全配置,加大投资力度,不仅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但深入挖掘并满足消费者的安全需求。中国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零部件供应商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以提升国内整体汽车安全部件性能。消费者,原始设备制造商、供应商有效地刺激国内汽车安全技术和产业进步之间的互动。 二、汽车安全的类型 1、主动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指的易用性和舒适的驾驶条件,以帮助司机避免事故的技术。主动安全技术,包括底盘的主动安全技术,安全预警技术和集成安全技术,整个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如图2所示。底盘主动安全技术主要以底盘控制技术为核心,最终通过机箱组件用于与安全相关的控制。以及开始的防抱死制动系统及其应用(防锁定制动系统.ABS)。 2、主动安全控制 主动底盘控制技术是底盘的主动安全控制与执行以电子制动控制,是使用最广泛的技术。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在主动安全性的底盘控制技术起到很重要的地位。如图(3):在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汽车驱动程序的实际操作状态的操作意图检测到的数据的比较,和差补偿施加到车辆制动横摆力矩控制的转向特性的变化和改进横向稳定性,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数量。 3、安全带 安全带是第一个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普及的被动安全装置,三点式安全带已成为标准的安全装置。在已经升级的基础上,出现了三点式座椅安全带预张紧器,安全带预紧器和限力器,安全带具有更多功能的安全带,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预紧限力等;在中国市场上有三点式安全带的一般逐渐开始取代普通的三点式安全带成为各种车型的标准配置。国内汽车制造商积极引入更智能的电机皮带,电机皮带(参见图8)通过预碰撞警告系统检测到碰撞的风险,可以增加安全带来的电动安全带卷收器,符合消除安全带松弛预碰撞的主动安全系统可以更好的乘员约束,以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害。 车外人员保护措施 虽然中国汽车保有量在200万左右,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口众多,混合通过主要道路交通状况时有发生,导致越来越多的车毁人亡,事故中行人的伤亡率、行人事故死亡率高约占总死亡率的26%,高于其他类型的交通人员死亡7%。中国在近几年才开始开展行人保护研究,2009年10月30国家了GB/T24550-2009 “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的法规和标准,体现了中国政府和汽车制造商的行人注意安全。目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一个完整的模块,能够超过七冲击实验,包括头模块(成人和儿童)的发动机罩冲击试验,腿模块保险杠冲击试验,大腿模块引擎盖边缘震荡行人保护测试实验室,其他汽车制造商都在积极行人保护实验室的建设。自行车作为中国的主要手段,在复杂的道路环境运输也面临着由机动车辆发生碰撞的风险,根据中国的交通情况,有关大学对驾驶自行车与汽车的骑手接触位置与车辆碰撞速度进行试验,碰撞运动的车手,机械师和人身伤害事故等方面的重建,事故模拟,建立中国人体特征作为参数的碰撞模型模拟研究,并寻求降低骑手受伤的解决方案。 三、国家汽车安全法规和标准 目前的汽车安全法规的释放与建立对中国汽车安全有积极的影响,侧面碰撞、安全气囊技术、安全带技术、安全带提醒装置、儿童座椅、行人保护法规等;相对于欧洲,美国和日本而言,全面的滞后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欧盟的ECE / EEC法规相对较早,作为中国汽车安全研究时间较短,并开展小范围,技术能力和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是领先的中国缺乏的主要原因。经过多年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品牌,以及高校,国家正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交通安全法规,打破国际技术壁垒,一直占据着很重一页。要加快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步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安全法规标准不断提高,安全带提醒,儿童乘员约束系统,行人保护方面的国家标准。表(1)显示了中国各大汽车安全的阶段有关技术标准: 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展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汽车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地车企参与汽车安全技术在各方面的研究,中国的汽车安全发展方向也将走向一个全面综合和创新的时代;主动安全技术将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主流,主动提醒没有被证明是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开始主动出击,积极干预控制深度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智能集成安全系统,自适应主动安全性研究巡航控制系统,车道保持系统,积极的事故预防系统,CAR2X主动安全系统、控制技术、汽车安全技术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智能交通系统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自动控制进行汽车主动安全装置,控制干预智能交通的安全性,最终形成全社会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有效整合交通管理系统,与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统一。 总之,人体生物力学、高科技材料、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除了政府需要建立中国人体功能与底盘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也要集中优势资源,是解决中国当前滞后重要的一点。只有汽车安全相关的学科和技术已得到改进,才能有效地促进汽车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管理类论文: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 [摘 要] 本文对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进行了全新的分析,主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中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不仅催生了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管理,而且推进跨企业协同信息化的进程,从而确立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知识创新 协同 演化经济学 一、引言 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梅尔(c.k.prahalad garyhamel,1990)在所著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书中出:“所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惟一不变的应对方法,就是创新。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不断地创新。所以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也需要创新。而其中的协同知识创新是基础。 二、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持续知识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快速变化的经济外部环境使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量的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许多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问题的关键,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1999)认为,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机制是理解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发展的源泉:“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而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新型企业,其核心任务是持续创新”。 三、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 演化经济学的“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条件(资源、能力和知识)是解释不确定条件企业本质和竞争行为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强调知识的作用。 我们可以在企业的范畴内这样理解,企业的惯例包括隐性的内容和显性内容。在隐性内容中,知识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做事习惯;在显性内容中,知识表现为企业的行为规则。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正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持续优化的过程。 而企业的核心知识有惯例化的趋势。在长期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惯例表现为对改进效率有益的经验、技能和技巧的记忆。在长期知识的积累过程中组织的惯例化不仅表现为个体专用性知识的积累过程,而且惯例化也是企业组织共同知识的积累过程。 四、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创新 1.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边界 由于企业知识总是要被惯例化为核心知识,所以明确核心知识的边界更有意义。我们设定跨企业核心知识的边界是: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包括跨企业协同中的共同知识和企业个体知识。其外在表现是跨企业的协同行为标准、习惯和协同创新制度。 2.跨企业协同核心知识的创新过程 企业知识创新可以理解为新知识的创造和利用的过程。创新周期包括:核心知识的形成、推广普及、差异化和知识重组四个阶段,其中,知识重组和核心知识的形成属于知识创造,而核心知识的推广普及和差异化则属于知识的利用。核心知识的差异化就是在不同的成员中推广普及的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市场不同,有必要因地制宜地对核心知识进行微调,包含了局部的知识创新。当差异化完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时候,核心知识就要面临知识重组,新的核心知识就会形成。新的一轮核心知识创新就此开始。只有企业核心知识不断地创新,企业才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五、知识创新和跨企业协同 传统的企业边界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决定着企业的边界。而新知识理论强调,不是交易成本,而是与知识及其运用相关的生产成本决定着企业的边界。因为,知识的隐含性和专业性决定了知识的价值难以评估,更难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全部价值。所以知识创新成本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1.知识创新催生了跨企业协同的形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不断的知识创新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而知识创新是有成本的。国际上许多大企业的研发费用已经占到全部支出的15%以上。由于顾忌到了知识创新的成本,许多企业都尽可能地缩小边界。企业日益趋向于进行跨企业协同,借助外界的研发力量从事知识创新,共同分担知识创新成本,分享知识创新成果。同时,知识创新的产生到应用之间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因此采用开放、合作的跨企业动态知识创新模式就是适应市场快速竞争的有效措施。 所以,我们认为正是知识创新的专业性、成本和快速反应三个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跨企业协同的形成。 2.知识型跨企业协同 在当今竞争中,竞争优势往往不再来自成本和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通过跨企业协同,使企业间的知识资源进行水平式双向及多向流动,更有效地创造新的知识资源。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的意图从降低成本发展变成了组织学习。以组织学习为本质的知识型跨企业协同的动机并不是以资源互补为中心,而是以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要内容。 六、协同信息化与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协同信息化的一般特征是:它是沟通工具、利用资源的工具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而这三个特征都与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密切相关。首先沟通工具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其次利用资源的工具的主要操作对象是知识资源;最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工具是通过跨企业协同知识不断创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 1.协同信息化促进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协同信息化给知识创新提供了知识快捷传播和个性化应用的环境。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有一个创新周期,包括核心知识的形成、推广和普及、差异化、知识重组四个阶段。协同信息化为企业的个体专业知识增值,这是因为它的价值是建立在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共同知识基础之上的,脱离了共同知识,它就会失去原有的价值。 2.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是协同信息化的源动力 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已经演化成为协同信息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持续协同信息化,就需要不断有新的知识资源被发现和创造,这就要求在协同信息化的进程中要有一种制度来保证新知识的不断产生,而这种创新制度正是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所能提供的或者说正是其内涵。跨企业知识创新也对协同信息化起到一种核心的推动作用。 七、结束语 跨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跨企业知识创新的目标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将这两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形成跨企业信息管理竞争力。同时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加入到知识型的跨企业协同中去,才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知识创新。所以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中的知识创新。另外,在对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笔者提出了演化经济学是研究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重要研究范式的观点,并尝试进行了一些拓展,希望能对未来知识创新的研究有所启发。 信息管理类论文: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物流实现模式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物流管理需求和物流产业服务现状之间的差距,指出asp物流管理模式是上述矛盾的一种很好解决途径。并通过蒙牛乳业公司的具体案例,实证分析了如何通过asp物流管理模式来提升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跨企业协同;asp物流管理模式;企业竞争优势 1引言 现代企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中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协同管理能力,将直接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和提高。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是提升物流管理水平的必经之途。 2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2.1当前企业环境分析 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方式。现代企业竞争实质是速度的竞争。电子商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所占用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大幅缩减,甚至接近于零,供应链中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绝大部分将被存储和流通环节所占用,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为此,企业必须寻求最适合自身的物流管理模式。 2.2我国物流行业现状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表示,制约物流信息化发展的首要瓶颈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物流信息系统的价格比较高,而中小企业的起点很低,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企业起步的信息系统。 2.3企业对物流管理的当前实际需求 在中国运输协会关于工业生产企业未来寻求物流外包可能性调查中,有62.5%的企业表示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它们未来会寻求物流外包: (1)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匮乏。 (2)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降低库存,缩短资金流转周期。 (4)借助物流公司的网络拓展新的市场。 2.4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的最佳实现模式:asp物流管理模式 asp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商业应用模式,是指供应商融软件、硬件、网络和技术为一体,以互联网为媒介,以门户网页为切入点,为客户提供配置、租赁和管理的应用解决方案。 asp跨企业协同物流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企业外包物流需求和物流现状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采用asp模式,可以将所有物流管理应用软件安装在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由服务商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制开发、管理、维护和更新系统,并负责数据备份、运行管理、软件和硬件升级换代。后三者经授权,通过广域网连上asp应用服务器,在供应商开设的窗口按一定的标准付费后使用所需的物流应用软件,不必占用企业自身资源去开发和管理物流信息系统。 2.5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优点 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线物流管理应用服务,可以同时为多个用户服务,具有诸多优势: (1)整合物流信息资源。 (2)统一标准,集中管理。 (3)it投资风险小。 (4)节约社会资源。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以服务中小物流企业为主,核心是物流应用软件服务。同时平台还具备门户站点功能,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远程培训等服务。对于那些想实施物流信息化改造但又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asp模式可以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向信息化平稳过渡。 3蒙牛公司asp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实证案例 蒙牛公司是国内乳业界销售额上升最快的公司,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力。通过分析蒙牛公司物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可作为提升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有益借鉴。 3.1物流管理水平制约蒙牛进一步扩张 蒙牛公司的原奶主要产于内蒙古农牧区,而其消费市场则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大中型城市。“北奶南调”是对蒙牛物流管理水平的严峻考验。蒙牛公司在全国有300多个销售分支机构,管理着近3000家各级经销商。物流管理主要由蒙牛公司在各大区域(省会城市为主)的办事处及仓库协调,是典型的分销型企业。 随着销售收入和销售半径的快速扩张,蒙牛的物流链被拉得越来越长,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扩张的瓶颈环节。牛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对物流管理要求很高,信息化是蒙牛实现高品质物流管理的必然选择。 目前蒙牛公司物流问题主要有: (1)物流信息不畅通。订单处理过程烦琐而缓慢。 (2)高库存和市场缺货同时并存。 (3)物流链上组织之间协同程度低。 (4)需求预测和计划工作几乎没有开展。 为解决以上问题,蒙牛公司意识到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在物流方面强化对各级经销商和各地销售分支机构的支持、管理、控制,以达到协同运作,统一行动。 用社会资源发展自己是蒙牛一贯的做事方式和经营思想。公司决策高层敏锐地意识到物流管理应用软件同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果断选择asp物流管理模式,导入了第三方公司研发的“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来提升其物流管理水平。 3.2蒙牛实施asp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 蒙牛利用第三方提供的开放式平台技术从企业供应链基础出发,由内到外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整个供应链上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使用和增值,并以动态价值链为载体,让所有的基于这一链条上的企业能够随时随地自由组合与断裂;同时,由于单体与部分链条的完全开放性,它可以随时随地修复破损链条。 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借助第三方的“asp跨企业协同管理信息平台”,蒙牛公司成功解决了企业内部、经销商、运输和物流公司之间的协同管理难题,强化了对经销商和销售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整个管理平台覆盖了包括库存、订单、产品、计划与预测、绩效、渠道结构、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十余项协同管理业务,相关信息能够在物流链上迅速有序流转,跨越地域和部门等物理和人为限制,见下图。 4asp物流管理模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采用asp模式管理跨企业物流,对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多方面的提升作用。 4.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巩固 根据企业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通过合适的商业联合形式来优化其资源配置,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反映。同时,集中自身资源于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来发展和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2降低库存成本和交易成本 库存实际上是低程度协同物流链的工作沉淀,一般包括库存成本和交易成本。asp物流管理模式依赖信息平台利用订单管理和预测分析功能,共享采购、生产、存货、发运以及其他信息,并根据物流链上各节点的存货信息,按订单驱动方式组织生产,及时补充,不需要维持高存货,极大地降低了整条物流链的库存量,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现金流转周期。 4.3速度优势和顾客满意 新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制胜的武器就是,最快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甚至可以这样说,是物流创造了核心客户服务价值。通过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的订单管理功能,对销售渠道反馈信息的快速集成和分析,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现有和潜在的需求并予以量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提供给顾客;并捕捉顾客反馈意见,及时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 信息管理类论文: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的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 在信息化环境下,跨企业的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成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竞争力,同时在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中,也迫切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的企业测评模型。因此本文在深入分析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一种全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的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 协同企业绩效绩效评价 引言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分工细化,协作增强,市场竞争不再局限在单个企业之间,而是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例如虚拟企业、动态企业联盟等。实质是在最终用户需求的牵引下,由多个企业联合形成一种合作组织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协作网络,把各个节点的资源有效整合并互动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所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 但现有的绩效研究大多是对单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对这种新型企业模式的绩效评价研究则较少。本文在分析企业已有绩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一种全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企业协同绩效评价体系。 一、跨企业协同的含义 由于全球制造和经济一体化使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也随之改变,企业更多的是与上下游企业协同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谓跨企业协同,就是指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主体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企业间从需求预测、产品设计、外协和外购、制造与分销、储运到外购等全过程的协作。 二、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模型分析 评价企业群运行绩效的指标,不仅要评价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而且还要考虑该节点企业(或供应商)的运营绩效对其上下层节点企业或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即要考虑基于企业群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对于企业群绩效评价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scor模型 美国供应链协会于1996年提出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scor是一个以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供应链运作标准参考模型。scor的供应链整体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指标是面向顾客的。它们是从顾客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的价值。主要指标为供应链的可靠性、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和供应链的柔性。第二类指标为面向企业内部的,从企业角度来看供应链的运作,这类指标包含了供应链成本和供应链资产管理效率。 2.基于平衡记分法的供应链评估模型(bsc—sc) 从供应链运作的角度并考虑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外向化,此模型认为应以平衡供应链运作的各个方面的绩效评价为主,同时反映供应链整体战略的目标,以体现集成、跨流程指标和诊断性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着重强调组织战略在绩效评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模型提出了bsc—sc的4个评价角度:客户导向、财务价值、内部流程、未来发展性。bsc—sc不但集成了前人所研究的平衡记分法的特点和方法,还在其它3个方面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未来发展性角度,涵盖了bsc的革新和学习的评价,包括了供应链成员关系,以及供应链资源的评价;在一个实时的基础上对所有关键指标进行监测。在实现财务价值的主要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偏重于对运作流程的评价。 3.scor和bsc—sc模型的缺陷 以上模型大多停留在绩效评估总框架上,而没有建立完整指标体系,并且没有指标详细的指标计算方法。由于我国企业的供应链运作阶段还处于企业功能部门改进和整合重点上,供应链分环节指标是十分现实的需要。因此从全局考虑,以上两个模型在企业做供应链绩效评估上缺乏完整性、应用性。 更重要的是,随着企业协同竞争力成为其主要竞争力的同时,跨企业的协同管理越发显示出其重要性,而scor模型和bsc—sc关注协同效应的结果测评,譬如供应链的反应性,而对跨企业协同行为过程绩效测评甚少,因此现阶段急需一种新的企业绩效测评模式。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测评体系的构建原则 跨企业协同管理是以部门、组织、流程以及地理分布上的物流网络集成为基础的,这种特征有别于传统的基于所有权的控制管理及层次型的纵向集成,更为强调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和运营的管理。因而,对企业运作绩效的评价也随着跨企业协同管理运作的重点而发生改变。为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要能反映整个企业群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或部门)的运营情况;应重视对跨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行为过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协同效应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注重跨企业之间协同实现方式的测评;要能反映企业群各节点(部门)之间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利益相关性;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重视对企业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 四、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的模型 协同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测评体系的制订一定要充分借鉴、利用现有的相关成果,在搜集、分析、评估了国内外所有主要的研究所果基础上,根据现阶段我国企业绩效测评体系的构建原则,得出了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的模型。 跨企业协同环境中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就是确定对核心竞争力的发掘,这是对于协同绩效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协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的依据——协同竞争力,故整个评估体系紧紧围绕协同竞争力模型全方位展开,包括协同行为过程、协同效果、协同的实现方式三大体系结构。 1.协同行为指标 跨企业协同行为的渠道特征极大影响跨企业协同行为业务开展的效率和运营业务模式。如跨企业协同行为覆盖半径过长,企业的供应能力必然受到限制。跨企业协同行为渠道结构的规划和变革,更多的与跨企业协同行为战略、跨企业协同行为管理、跨企业协同行为渠道组织拓展相关。企业需要制订一套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期产品或服务能迎合顾客的需求。而规划的重点主要是发展出一套能监控跨企业协同行为,使其更有效率、成本更少,并能给予顾客更高品质与价值的产品与服务的业务规范。 根据协同行为模型,可相应对协同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测评:协同计划测评指标体系;协同执行测评指标体系;协同支持测评指标体系;协同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2.协同效果指标 协同竞争力的体现在协同效应上,而协同效应的表现为: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协同效应结果测评指标应围绕客户和反应能力而展开,具体为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和协同的订单反应能力评价体系。 (1)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在以客户为中心原则下,建立协同管理的客户化评价角度,从客户的需求角度确定协同管理运作的方向和出发点,本质为以客户导向的运作。 (2)协同的订单反应能力评价体系。企业此时不再仅止于专注于改善企业群的效率,而是要达到整个企业群真正的整合,就像单一企业一般。让链中各环节可以清楚知道某产品的库存、持续补货、协调产品的设计,及彼此分享技术新知。而订单就是客户需求的物理表达和集中体现,协同的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订单的反应能力上,因此协同的反应能力通过订单的协同反应能力来评价。 3.协同实现方式指标 协同实现方式多样,业务标准的控制等是实现协同的重要条件,而现阶段信息化是协同竞争力实现的最充分核心条件。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衡量: (1)系统适应性指标。协同管理的实现,乃至整个协同管理工程的基础就是基于应用平台的系统功能,但系统功能必须与企业业务能力适应,系统功能既不能落后于业务能力,更不能盲目地超前于业务能力,否则就是削足适履,it黑洞的本质原因是信息系统是相对固定的,而业务是永远变动的,信息系统应该随着业务职能而变动。所以模型从建设方式、业务适应能力等角度评价企业协同管理绩效。其包括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2)协同网络效应指标。协同管理具有明确的网络效应,也就是加入的企业越多,整个企业群的价值越大,为最终客户创造的价值也就越明显;加入协同管理的企业越多,整个供应链运作的复杂性越高,需要的协同管理水平也就越高,所以非常重视加入供应链的企业数量、互动能力等因素,也就是通过节点网络效应来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绩效。其包括3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3)业务标准协同指标。协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仅要通过协同管理平台奠定管理工程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标准协同、规范企业群上不同产权主体的业务行为和具体操作,业务标准就是指导企业群上各节点企业在业务上协同作业的约束性条款和工作标准。有无业务标准、业务标准是否完整科学、业务标准是否得到坚决执行等因素,是决定协同管理绩效水平乃至整个协同管理工程成败的关键,所以将业务标准作为评价企业协同管理绩效的关键指标。其包括4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 五、结语 通过企业绩效测评体系能测评企业目前的绩效水平,从而更好促进企业提高其绩效水平。其遵循着特定的演化规律,而现阶段的演化进程——企业协同绩效测评体系,可以分为协同行为测评指标、协同效果测评指标、协同实现方式测评指标,其模型能指导企业间更好实现跨企业协同,从而提高企业群的协同竞争力。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析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论文关键词: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 人才培养 论文摘 要:进入21世纪,信息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知识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时代的特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信息资源管理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将呼唤大量从事该专业工作的人才。我国既缺乏从事信息采集、经济预测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硬件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缺乏既通晓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同时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造就新型的信息管理人才,使他们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及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管理这一要求,成为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就开办了信息管理专业,最开始叫"电子数据处理"(ept),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名字,即"管理信息系统"(mis)。现在,发达国家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这一专业,有的成立了信息管理学院。在我国,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对应的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其后,差不多所有的财经院校以及具有经济管理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陆续建立起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与此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具有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优势的工科院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办起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所以上,且已有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多种层次。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已是一个客观事实。这表明社会对这方面人才是迫切需要的。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需要还会不断增长,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2.1.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组织业务功能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领域包括事务处理、管理信息、知识工作、办公信息、决策支持、群决策支持以及经理支持等系统,这些信息系统针对组织中的某个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在这方面,学科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解计算机应用的特定领域,以建立组织中应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逻辑。 2.2.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该学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建立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早期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造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组织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或创造新的价值);随着软件技术的进步和商品化软件市场的形成,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信息系统的实施及相关的管理问题。 2.3.信息系统的管理。早期的信息系统基于大型计算机主机,因此集中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此后,随着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和软件的普及,如何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由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起,信息系统"外包"成为新的热点,为本学科提出了诸如"信息系统"的可控性、基于合同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研究问题。近年来,信息系统管理的研究课题反映了复杂的管理问题,包括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变革,以及全球化经济中的跨国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问题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战略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等。 2.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尽管如今信息系统毫无疑问地被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基本条件,但从计算机被引入管理领域起,就一直有人怀疑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信息系统的评价,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就一直是该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早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目标基本上是提高运作的效率而不引起组织的变迁,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就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评价信息系统价值的方法。然而,随着组织中的综合信息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信息系统的战略价值和无形的品牌价值等非直接的经济价值必须加以考虑。同时,信息系统的组织价值还面临着如下的问题:谁获得益处?是否其中的一些人员会失去位置?是否一些人员的权力会被改变?是否组织会因为信息系统的使用变得脆弱(如由于系统的故障、专家乃至运作人员的流失)? 随着信息系统引起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传统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就显得更不适用了。人们必须从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经济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寻求答案。 2.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从该学科诞生伊始,人们就开始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以至生活模式的影响。研究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以外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影响;考察信息系统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议 3.1.坚持宽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同时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方面应该是专才。 3.2.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这是日本人的观念。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原因就在于充分利用和挖掘了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然而在我国,这种信念、观念和意识仅为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少人还处在朦胧状态。因此,强化信息意识,提高国民的整体信息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图书、互联网等一切传播媒介,大力普及信息意识,增强人们的信息智能,提高人们认识信息、吸收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3.3.加强教学改革,更新课程内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目的是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人们对信息利用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而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技术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过程及原理方法的核心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由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又会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课程体系会呈现一定的变动性。 对于专业课,目前有许多信息管理方面的课程是新开设的,要加强对这部分课程的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或遗漏。由于本专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学科,因此,要不断地将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有关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新课题和学科发展中的新理论与新知识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而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此外,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和学科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如美国、英国近年来在信息管理教育方面增设了许多有关信息技术、信息交流与人际交流以及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有关现代化技术类课程,首先要让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网络化知识,其次在基础课中充实新技术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 选课,范围包括基础物理、基础生物、基础化学、实用写作、外语,汉语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市场信息学、企业管理、社会信息系统管理等课程。 3.4.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双翼,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反之,为了引进和更好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引进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 3.5.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采用按专业教育内涵、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专业实验室,一方面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6.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我们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一个缺乏优秀教师队伍的专业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在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尤其要注意利用因特网加强同国内外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教育同行的交流,吸收信息研究新成果,以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研究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7.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开拓人才 从当前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就业市场的拓宽看:未来21 世纪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强烈;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就业市场上需要的不是传统的信息管理人员,而是既精通信息知识,又具有某些专门领域知识的"双料"专家,即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多面手,尤其是社会适应性强的开拓型信息管理人才。这一需求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教育机构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 3.8.注重与国际接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主要是指:专业口径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手段,以及人才培养技术规范与体系方面的接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并不意味着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改革中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是要在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保持我国的特色,发挥我国的优势,确保有关教育与学术交流的渠道比较畅通,可以在新的环境中持续发挥其优势,以求与国际上本专业的教育同步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情况和教育面向21 世纪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在优化我国信息专业结构中实现宽口径的国际接轨,着重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国际化,以进一步完善专业教育体系。 结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因此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没有操作经验可以借鉴,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必须在理论深度具有一定基础上,认识一些问题。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谈加强医疗档案信息管理保证信息合理化应用 论文关键词:信息档案管理 应用 论文摘要: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档案信息资源的创新与利用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医疗档案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得以迅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管理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医院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还相对的滞后,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医院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如何使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档案的范畴和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档案[1]是医院在各项职能活动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由于这些记录,是伴随着工作活动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因此,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特征上,都表现这些资料的原始性和事实的确凿性。此外,由于它们真实地反映着医院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成为记载医院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料,故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和法律凭证作用。医院档案的保存价值、法律凭证作用、借鉴利用决定了医院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二、现阶段医院档案信息化的现状 (一)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目前在国内的医院中,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最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和财务系统到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pacs)、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以及局域网管理、办公自动化等,都已开始在医院实施和运行。但一些领导还是不能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迫切性,致使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未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同步考虑和同步实施。 (二)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开发相对落后 目前,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速度和水平还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院档案管理软件方面更为欠缺。随着档案的快速增长和对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增加,单版机计算机档案管理,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医院的信息系统无法连接,缺乏可兼容性和可扩张性,急需升级更新。 (三)档案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档案管理标准化是保证归档信息有效利用的关键。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从现在阶段来说,医院收费系统、统计系统、病历病案系统、检验系统、影像检查系统等部门系统不全一致,规格不一,不能通用,也与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着接口、存贮档案数据方式不同和无法交换等问题,档案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在各医院的信息网络建设中,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医院内部的数据分析不能够统一,不能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要求,就谈不上是档案信息化管理。 (四)医院档案管理格局混乱 目前,医院档案管理是一个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比如医院的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务档案等。隶属行政办公室管理,而医疗文书档案、各种检查影像等又分属其他医务部门管理。管理部门采用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不同,在管理职责上也不明确,也没有纳入医院的综合目标管理考核,这样多头管理,各有政策,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 (五)档案专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医院现有的档案专业人员,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知识面窄;另一方面是缺乏专职的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现有人员工作不安心,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够,不适合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要求。档案人员除了要有档案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运用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点 (一)强化电子文件归档管理 充分利用医院网络资源共享的功能,将上级来文及医院各处、室形成的文件直接转换,进入档案室数据库。纸质文件归档同时,应将同版本的电子文件一并归档,同时并入本单位档案数据库系统,与医院办公自动化同步进行运行。 (二)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 医院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可以结合自己的经济能力,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从而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按照填平补齐、适当超前、适当延伸的原则购置适当的技术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路由器、图文影像扫描设备、海量存储设备等。开发适合医疗行业使用的专门的档案利用软件。 (三)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体系 依据国家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定、规范,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适应多种文件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具有互联网及内联网检索功能[2]。能够实现收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统计报表、鉴定销毁、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满足医院文档一体化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一个通用性强、大多数软件都能接受的文件信息存储,交换格式标准,才能保证医院内部网、卫生系统网、档案系统网之间档案信息存储、交换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传输网络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的真正价值在于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现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利用医院内部网建立档案信息网站[3],实行新信息上网、电子邮件服务、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和光盘远程检索服务。同时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为用户进行定向、定题的交互式信息咨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深层次开发,提供更多二次、三次加工的信息产品,拓展医院档案的服务功能,提高档案服务质量。高质量、丰富充足的信息资源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是网络建设的核心。信息资源不足,网络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五)规划、建立有特色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库 数字化信息资源库[4]包括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数字目录中心管理系统、数字文档管理系统、数字文件管理系统等。档案数据库是档案室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的信息资源。要加强网络建设,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内标准为依据,集中力量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另一方面,档案资源数字化整理也要与之配套进行,即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室藏各种档案数字化。 (六)加强档案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促使由档案管理向档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并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面对需求上的这一变化,首先要做好现职人员的培训工作,档案工作人员不但是档案学、文书学、信息传播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通信工程技术、信息网络、信息管理、数据库生产和服务、办公室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计算机管理的优势,这也是当今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信息管理类论文: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摘要:在激烈的医疗竞争环境下。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是医院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管理医院时,医疗成本中医疗耗材又尤为重要。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起到采购公开、透明。使用准确无误的作用。利用库存结构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优化流程管理,提高内部服务,保障服务和质量,实现效益分析,确保医用耗材的使用安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关键词:医疗耗材 信息管理 系统 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耗材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起到采购公开、透明,使用准确无误的作用。利用库存结构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优化流程管理,提高内部服务,保障服务和质量,实现效益分析,确保医用耗材的使用安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监控医疗耗材从购进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即采购资金的使用——消耗材料购进——消耗材料入库一消耗材料出库——消耗材料科室使用——消耗材料收费。一套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预算采购系统、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就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一、为使采购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需建立预算采购系统 采购资金的使用应公开透明,为此就需要建立预算采购系统,该系统为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系统能保证购进医疗耗材公开透明,医疗耗材质量安全可靠,同时能防止耗材的积压,以及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该系统包括: 1.建立采购预算申请系统:主要反映购置医疗耗材品名及数量,同时设置采购预警。 2.建立特殊耗材招标系统:主要是显示属招标的耗材品种。 3.建立供应商数据系统:反映供应给医院耗材的所有供应商的信息。含单位名称、(三证资质等)以便备查。 4.建立负责采购人员管理系统:负责采购的经办人,耗材验收人,采购科室负责人及医院主管领导的信息,各自的责、权、利及奖惩制度。 二、建立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统,应在耗材入库、出库、科室使用上确保安全、可靠、简单易用、核算准确无误 医院使用的医疗耗材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医疗消耗材料,另一类是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 物价部门对上述两类耗材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加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 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所以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根据耗材的特点、购进使用流程。跟踪管理好医疗耗材。现根据不同耗材的特点谈几点在耗材管理及会计核算上对完善的医疗耗材管理系的要求。 1.一般医疗耗材是临床科室通用的卫生材料,是医院必备的库存物资,根据这一特点,建立一般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医院管理此类耗材器材仓库既要保证临床科室使用的卫生材料在保值期内安全可靠,同时也要保证医疗耗材有充足库存。器材仓库既不能过低库存无法保证临床的使用,又不能高库存,造成医疗耗材库存积压过期。这就要求建立库存最高及最低预警信息系统,从而通过这样信息系统可以要求医院采购部门按时按量地有计划地采购,同时也可以要求仓库保管员对医用耗材采取先进先出法,以保证病人使用医用耗材都在保质安全期内使用。实现这样信息系统可采用以下方法: (1)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通过医用耗材采购周期、保质期、日消耗量,可以确定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划定库存预警线。最低库存=采购周期x日消耗量;最高库存=日消耗量×(采购周期+保质期)。最低库存量到最高库存量即是安全库存量。根据某院1-6月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举例计算最佳库存量,见表1。 (2)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确定了最佳库存量后,采购供应部门可根据耗材库存信息系统资料,编制出医疗耗材各品种的采购计划。帮助采购部门及时准确完成采购任务。系统计算公式:采购计划=安全期宋库存+本期耗量一期初库存。 (3)医疗耗材入库出库采购系统,还应按医疗耗材保质到期时间编制代码,系统按代码采取先到先出法。以确保医疗耗材不过期。 2.建立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主要是植入性医用耗材,其有“三高”的特点(高科技、高价格、高风险),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三高”的特点,现在很多医院都是采用零库存。科室为了手术中使用高值耗材的方便、快捷,长期以来是科室直接向厂家联系供货,科室验收保管,在使用后通知器材管理部门给厂家结账。但是,其支出是否合理,质量和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真正用到病人身上,医院物资管理部门都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会计核算上也不能真实、及时、准确反映医院的实际收支状况。因此必须保证最严格的管理方法,如何做好日常的证照审查、产品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反映使用记录,根据耗材流动情况建立完善监控系统。由于高值特殊医疗耗材是零库存,按现在它的流动程序是:临床使用收费——上报采购部门——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根据出库结算耗材成本。可以看出,如果有一套完善的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我们会在临床使用高值特殊耗材的同时,将使用的高值特殊医疗耗材的品名、数量、规格、型号、单价及金额同时反映到采购部门、仓库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各部门都能及时按使用了的高值特殊耗材办理相关手续,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开发票,材料仓库办理入库及出库,财会部门也能在未取得发票时,按暂入库正确反映医院的支出和应付的账款。同时各管理部门都能监测到使用高值特殊耗材。这套高值特殊医疗消耗材料管理系统的流程见表2。 三、建立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 物价部门在医疗收费标准中规定,一次性消耗材料医院可根据实际进价按规定差率进行收费,“购进价为1000元(含1000元)以内加收10%,单件进价1000元以上实行累进差率,超1000元部分按8%加收,单件加收最高不得超过800元。” 按政策的规定,医院的一次性消耗材料从购进入库金额到出库临床收费金额出现差异,而现在医院的管理核算中没有单独反映该消耗材料成本差异,它的差异直接反映在收费项目中。怎样反映购进时发生了多少成本差异,出库使用后实现了多少成本差异,这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一次性的医用消耗材料成本差异管理系统。可以在购进入库、出库使用系统中增设一个材料差价,通过公式:材料差价=医疗收费价一实际进价,这样在入库及出库中及时准确反映出成本差异,根据某院部分医疗耗材使用情况,计算成本差异。 四、结语 建立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通过完善的医疗耗材信息管理系统,达到对医疗耗材在管理上准确无误,使用上的安全可靠。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医疗耗材购进、使用、库存等环节进行分析处理,来确定管理目标,分析管理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医院不断发展,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信息管理类论文: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网络化”,企业将加大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价格因素越来越成为业主选择承建商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就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新经济信息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 一、前言 我们正处在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作为“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网络化”,企业将加大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广泛采用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管理技术和决策手段。良好的企业社会信誉和施工质量无疑能为施工企业承接工程带来优势,但是,作为充分竞争的建筑行业,作为高度同质化的施工产品,价格因素越来越成为决定业主选择承建商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降低项目运营成本,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目前施工企业项目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的难点 在施工企业中,由于体制、激励机制、项目地域分散及人力资源等原因,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一直不尽人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施工项目地域分布跨度大,施工周期长,企业很难全面地、及时地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有清晰的监控。 2.项目成本涉及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合同管理、材料费用、机具费用、人工费用等。而一项工程材料涉及的品种、规格上百种。材料管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复杂,大量的材料计划、验收单、调拨单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需用手工操作,工作量非常大,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3.项目经理及施工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参差不齐,项目施工的设计变更、施工变更等可变因素多,造成公司甚至项目部对成本控制的力度及效果不尽人意。 4.由于体制和激励机制等原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机会主义者有生存的空间,从而加大了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一些项目经理在成本管理中控制不力甚至人为加大项目成本。 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其控制流程和系统结构 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不仅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过程,使上级有可能实时地获取现场的信息和做出快速反应。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对中间管理层次形成压力。为更有效地控制项目实施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竞争的价格优势,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在国内,已有很多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很多公司已在项目管理上全面推广实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将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合同、材料、机具、人工、分包、费用控制、财务监控等各项管理资源集成起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系统中,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及时核算与控制,使施工项目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运用该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项目的成本信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流程。项目部借助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对施工过程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和其它费用的产生过程进行计划、控制、核算、查询和分析。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个独立环节联结起来,最终汇总到项目部。 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结构。项目部首先根据预算书和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产值计划,然后根据产值计划制定成本计划。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费用类别的不同分别进行控制。当工程进行到一定时期,依据本阶段项目实际产生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当核算完成以后,将对项目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成效。并与项目实际产值进行对比。 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及其发展展望 经过多年的试运行、修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已基本成熟。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在从以下方面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 1.提高管理效率。成本资料信息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现场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准确度提高,出错率降低。现场管理人员可用更多时间与顾客沟通,做好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 2.竣工结算资料。能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准确、及时地统计施工成本资料,在工程结尾时方便快捷地整理出整齐、统一的竣工结算资料,彻底改变以往工程完工后结算拖后现象。 3.工程经济档案。反映工程实施全过程成本资料的工程经济档案不仅有助于分析本工程实施情况,还可为今后的工程投标或实施提供有用的参考。 4.管理者决策。项目管理者能根据可靠的资料,迅速、准确地做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而企业经营者可根据这些资料信息评估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 5.企业管理资源。对已完工项目的成本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有利于进行成本分析,以及对公司管理的不断改进。 五、结语 总之,这个信息管理系统涵盖了物料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员工工资管理、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合同管理等诸多功能,并涉及了企业流程再造,它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克服企业中的官僚制约,使得各业务流程最大程度的无缝平滑的衔接,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业务的精确度,获得盈利能力的提高。它的顺利实施无疑为企业降低项目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大有裨益。 信息管理类论文:关于信息管理原理问题的新思考 摘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和资产。但由于学术理论界对于信息管理基本原理的研究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也不强。这无疑是造成我国一些信息管理项目建设和运作水平不高的根本性原因之一。本文按照问题导向的逻辑思路,系统回答和阐述了信息管理原理需要回答的4个基本问题,尝试为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作为系列论文的第一篇,我们将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信息和信息管理(即用户需要信息管理做什么)”的问题,并系统阐述信息管理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基本原理。 关键词:信息管理 原理 用户需求不确定性 信息管理是现代社会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是因为,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和资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信息是一种可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信息资源;对于公司企业来说,信息是可以为其业务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的重要资产。为此,厘清我们从事信息管理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有效地开展现代信息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必要理论准备和思想基础。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所要回答的是人们在开展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要回答清楚的一些基本问题。信息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固然有许多,但是概括起来无外乎4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 问题一:人们为什么需要信息和信息管理(用户需要信息管理做什么)? 问题二:信息管理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哪些基本问题(信息管理能够做什么)? 问题三:信息管理如何行动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如何做好信息管理)? 问题四:信息管理的效益如何衡量(信息管理做得怎么样)? 我们可以根据“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利用已有的信息管理学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明确开展信息管理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本文将着重探讨和回答第一个问题,并在其后的文章中进一步阐述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 人们为什么需要信息和信息管理呢?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信息已经成为我们每天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譬如我们要了解天气信息、交通信息、医疗信息、娱乐信息、股市信息、商品信息、教育信息、就业信息、市场信息、决策信息等等。人们之所以要了解这些方面的信息,就是因为人们每天都会遇到诸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利用相关的信息来作出分析、判断、选择、决定或决策。所以,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从人们的信息需求角度出发总结和概括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人们需要有效消除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信息管理原理之一 在人类社会中,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从事各种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从事这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个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的属于组织或群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的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的甚至属于整个人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可以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未知世界需要了解和探索的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少了,反而是越来越多了。这也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圆圈”理论。那么,人们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除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呢?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大师们已经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答案就是“有效利用信息”。因此,该原理告诉我们:通过有效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人类就可以消除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可以说,社会越是发展,特别是人类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越强,人类就越是离不开信息。在今天的社会实践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命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信息的陪伴和帮助,我们真的是无法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首先,离开信息,我们的基本生活,如衣食住行等,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其次,离开信息,我们的生产活动也会失去基本的条件,整个生产活动的价值链就会因为失去了关键的一环而变得混乱、无序,甚至会产生大量无用的劳动产品,白白浪费有限的物质生产资料,相关的资本投入也会“血本无归”。 第三,离开信息,我们的各项社会管理活动也会陷于盲目状态,决策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计划和行动方案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出来,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也无法正常地开展。可以说,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人们一旦离开了信息,就如同地球失去了太阳的光明一样,会陷入黑暗和无助的境地。“管理者们要经常面临信息的不确定性,而且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几乎所有的事情”。① 最后,离开信息,人类会因为缺乏基本的沟通和联系的内容而出现猜疑、矛盾和误解,甚至会引发新的冲突和战争。 可见,信息是人们用来消除各种“不确定性”的最好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更为有效地配置和使用有限的资源,帮助企业经营者利用有限的物质和能源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收益,帮助政府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协调、稳定,帮助人类逐步走向真理的彼岸。但不可否认的是,进入人类认识领域的信息,量大质杂,鱼目混珠,而且分布不均,作为“资源”存在的信息依然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情况的改善,惟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信息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图1为我们描述了人类信息需求与信息管理之间的价值链关系,它表明人类可以通过对信息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和信息服务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信息需求,帮助人们消除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 翔实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帮助你或其他的人直接采取行动。 二、人们需要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和良好的工作业绩——信息管理原理之二 人们对较高品质生活和良好工作业绩的追求,是产生信息需求的原动力,也是我们开展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和工作业绩。关于这方面人类发展的历史情况,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加以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愈来愈感到人们对较高品质生活和工作业绩的追求,比之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强烈。人们已经感受到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因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人类对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对我们未知世界的认识能力,都因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人类社会中的个体、群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了,大家似乎都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 在这个“地球村”里的人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即“数字化生存”方式。人们希望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查阅历史上形成的“海量”资料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关于某个事物或对象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记录;希望“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生活物品;希望能够在自己选择的工作地点,而不必通过拥挤的道路到传统的办公场所上班;希望在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候,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希望在制定工作计划和业务安排时,能够得到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情报支持;希望在工作或经营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问题产生原因方面的信息;希望能够用最少的成本付出获得最高的利润回报;等等。这些新的社会需求,在传统的社会中,是很难有效实现的。但是,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这些新的社会需求正在通过有效的信息和信息管理服务得以实现。 可见,一旦社会产生了某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需要,那么这种新的需要就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外驱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有了人们对较高品质生活和良好工作业绩追求所产生的新社会需求,才使现代信息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的外部推动力。诚然,如果没有20世纪60年代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类社会的外部需求也不会真正成为推动人类信息管理事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 三、人们考虑以成本投入来获得良好的收益——信息管理原理之三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通过利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够减少社会成本投入,又可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生产效益和经营收益。目前人们得到的答案恐怕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然而,如果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理论的指导,没有有效的信息组织和信息服务,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首先,分清“信息资源”的类型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按照马费成教授的观点,“如果从便于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通常将信息资源划分为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智力型信息资源和零次信息资源。”②记录型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信息资源的主体。它包括由传统介质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片)记录和存储的信息和知识,如文件(文书)、档案、图书、期刊、情报资料、数据库、网页等。“信息活动中所称的具有固定的形式和较稳定的传播渠道的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均为这类信息资源”③。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处在一个计算机大显神通的时代,但非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对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10%~15%的信息来自非数字化信息资源,中层管理人员的非数字化信息约为15%~20%,而基层人员的非数字化信息约为25%~45%。……,我们依然要重视对非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④实物型信息是由实物本身来存储和表现的信息和知识,如产品样品、模型、样机、岩心、标本、玺印等。其中有的实物会表现出某种技术信息,有的会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管理信息,有的会表现出一种艺术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实物型信息资源虽然不可能直接进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但为了对其进行保存、管理和开发利用,必要时还必须对其进行转换、处理和记录,否则它携带的信息就可能随着实物载体的损毁而永远地消失”⑤。智力型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人脑存储的未编码的信息和知识,包括诀窍、技能和经验等。“它由人的活动携带,难以记录和保存,甚至无法言传。”“对智力型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可以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组织、协调,也可以借鉴和吸收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成果,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将隐性知识数字化,复制到机器和其他物质载体上”⑥。零次信息资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的结果,……。因此,零次信息具有直接性、及时性、新颖性、随机性、非存储检索等典型特征。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传播渠道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以存储和系统积累,给这类信息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存储”。⑦ 其次,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还应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更应当明确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基本格局。马费成教授从三个层面出发,系统分析和阐述了“信息资源的集中与分散规律”、“信息随时间的分布规律”、“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等理论思想。他认为信息资源的集中有分散规律,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的马太效应、布拉德富定律、齐夫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 关于“信息随时间的分布规律”,他认为“研究信息在时间轴上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揭示信息资源的增长与老化,用科学高效的理论模型来刻画信息随时间的推移所表现出来的趋势,把握信息量的变化,对信息实施动态管理”。目前人们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指数增长律”、“逐渐过时律”等。关于“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他从“信息的扩散与分布”、“文献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和“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格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明确指出:“信息扩散原理是描述社会信息流传递过程中信息发送者传播信息的规律性的,它包括信息扩散(与分布)的多向对称性和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法则。信息的扩散原理必然影响信息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⑧ 总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若想减少“成本”付出,并取得良好的收益,关键是要了解信息和信息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合理地组织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存在和运动的各种相关规律和原理,才能获得预期的管理效果。信息如“流水”,如果管理得当,它就能造福人类;管理不当,它也会“泛滥成灾”。人们若想实现利用信息造福于人类社会的目标和愿望,就必须“修渠筑坝”,并采用各种有效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使之蕴藏的“能量”和“价值”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论文关键词:网络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本文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说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商务技术广泛推广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新时期的企业构建了一定的网络管理系统,大部分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企业的特色以及相关信息在网络平台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企业自身的形象进行宣传,提供相关网络服务,而且还能将企业内部的分支机构充分的结合起来,加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科学性,同时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积极采用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能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部的信息进行优化、沟通、传播,这样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对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 以往几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快,大部分企业内部招用的人数比较少而且企业的规模也不大,通常会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的管理结构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经济效益与规模的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数量的增多,以往的客户及其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网络资源机构被推上了企业平台。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的都是服务器与浏览器,针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第一,利用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将客户机的数量与规模减少,在客户端的部门计算机参照一定的浏览器软件就能实施服务,而且对于硬件配置来说要求也不需要太高,通常使用一般计算机就能实现。 第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维护简单,标准比较统一。浏览服务器结构的主要要求是让企业将网络管理的核心放到服务器上来。因此要下足功夫,对服务器进行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确保客户端稳定运行,将企业相关人才集中到服务器端,而客户端利用浏览器就能获得与执行服务器端的各种应用程序与软件。 第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客户端软件方面是不需要进行开发的。客户端通常需要的软件与程序能直接通过互联平台获得,而且这些程序或者软件对于企业来说是免费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第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跨平台、跨服务器的支持。新的系统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网络协议,新的服务器与浏览器软件同时对多个平台提供支持,所以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即使使用没有采用的网络结构,新的模式也能在这些结构中充分运行。 二、基于网络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分析 1.硬件基础 在科学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企业都构建起了能覆盖企业所有地方的局域网,企业内部可以利用自己的服务器对互联网实现链接,这样企业通过自己的主页来建立新的互联网与局域网信息管理系统就成为比较容易实现的事情。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新的人力资源系统可以在多个系统与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上进行工作,并且可以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对这种新的结构进行数据上的综合开发。新的技术自然具有新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发挥可以帮助服务器在工作过程中顺利运行,并且有效处理各种不同的服务与要求,非常方便用户对企业数据库进行浏览、阅读、查询,而且这种系统还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 2.软件特点 新系统下的浏览器能有效将用户与企业之间的数据进行转换,而且新的服务器在界面上特别直观形象,操作更为简单,从而方便用户快捷地查询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新的系统通常是采用统一的国际html标准,能支持多种语言的转换,而且能对很多网站开发模式提供支持,在相关语言与命令的实施下,能建立交互的动态网络服务器应用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能有效减轻负担,提升服务器与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的效率。 三、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1.网络客户端软件的选择 企业客户端建议安装微软正版windows 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来进行支持,同时在系统上安装浏览器与ip协议相关软件。 2.安装网络服务器 网络服务器可以安装一台具有微软windows 操作系统中文版的服务器,然后在这个服务器上再进行微软 windows中文版操作系统的安装。这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需要在操作系统上安装server pack,将32位的ado驱动程序安装在服务器前,还需要安装一台备份服务器,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万一。 3.数据库解决措施 通过标准的html语言sql命令与ado驱动程序。通常情况下,脚本的代码会在服务器上进行运作,而不会在浏览器上进行运作。因此,用户端可以不用安装特殊的应用程序,只需要安装ie就可以查询重要的数据了。新的系统具有这样的物理结构特征,通常这样的结构有三层,一般第一层是企业集团与用户的终端,只有企业网络的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在授权范围内通过浏览对管理系统进行访问。第二层是企业信息中心的网络服务器。此服务器主要针对所有用户的访问请求进行控制,对于允许或者不允许的用户访问,服务器需要将处理结果及时反映给用户。第三次是企业数据服务器。此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储存。核心是网络服务器,一方面服务于用户的查询需求,同时分析实际的需求条件,然后到服务器中获取有关方面的数据,一方面将查询结果进行翻译,如html语言或者脚本代码,及时将这些反馈给用户浏览器,另一方面,浏览器也会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分析与处理。 四、基于网络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一是福利管理。该系统针对企业福利管理提供有利的、客观的依据,同时对这些依据进行计算与统计,提升福利管理的水平。 二是该系统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客观的统计与分析、数据收集等等,而且能为生产分析提供有利的数据。 三是考勤机设备与考勤管理程序相结合,该系统可以提前对编办的班次信息进行处理,然后生成简洁的出勤报告,并将这些报告转化到企业的福利程序中或者薪酬管理中,让福利与薪酬有机结合,这些记录还能储存到服务器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分析、研究、查阅、统计的帮助。 四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处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除了保持不变的信息以外还有工作人员的职位变动情况,需要将职务与薪酬挂钩。 五是该系统保密功能很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相关数据的安全。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企业也需要随之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新的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将企业内部的信息很好集中起来进行分析、管理,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最终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信息管理类论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提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ems),人们就会想到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寿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各样品牌的应用解决方案与信息管理系统,如用友erp、海艾迪c-ems和m-ems及sap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我们同时也会想到这些信息系统会减少库存占用,降低成本,加快新品上市时间获得更多收益,整合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等等,但对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km),减少对企业员工个人知识的过分依赖性等方面的作用却并不很清楚。 众所周知,任何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和知识才可以生存与发展,尤其当今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知识与信息获取或使用能力的竞争。所以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改之地的关键。从事企业管理的人都清楚,企业的人才流失对企业意味着什么。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个人头脑是知识的载体,人才流动实际上是知识在流动。那么如何实现人走而知识却可以继续在企业中留存呢?如何实现知识不仅在某个人头脑中,而在组织的系统中并持续发挥其作用呢?如何使企业的知识可以不断积累并让每个员工快速掌握而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呢?如何使新员工可以迅速在老员工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呢?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信息管理类论文: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技术研究 [摘 要] 结合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的模式和特点,介绍了动态供应链状态信息描述方案,设计了供应链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模式,介绍了基于web方式系统功能的信息交换模式,并介绍了在汽车制造业应用。本研究尽力使信息管理技术具备可推广性。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scm);动态信息;数据仓库 1 引 言 汽车制造业涉及的上下游环节非常多,供应链具有代表性。供应链管理基本要素为规划(plan)、采购(purchase)、制造(make)、运送(deliver)、退货(return)等。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主要特点是: (1)层次性: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在业务关系上是有层次的,这与产品结构的层次是一致的; (2)双向性:在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企业中,使用某一共同资源(如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的实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最终保证供应链系统整体最优; (3)多级性:随着供应、生产和销售关系的复杂化,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成员越来越多。如果把供应链网中相邻两个业务实体的关系看作一对“供应—购买”关系,对于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这样的网链结构,这种关系应该是多级的,而且同一级涉及多个供应商和购买商。供应链的多级结构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困难,同时也为供应链的优化组合提供了基础; (4)动态性:供应链的成员通过物流和信息流联结起来,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进行更新。而且,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由于顾客需求的变化而经常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鉴于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的上述特点,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汽车制造业动态供应链质量信息交换方案;数据仓库的基本问题:数据仓库的模型,如何进行控制,信息交换模式。 2 动态供应链状态信息描述 在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的运作中,根据动态供应链的需求,应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全面的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对于企业战略选择的评价决策,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科学化的基础。下面以汽车行业为例说明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通常从以下3个子系统对企业进行综合考察:产品(a系统);经营(b系统);行业(c系统)。 根据汽车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的这些特征,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工作有: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数据对象的抽象。对数据元素的标准化管理包括数据元素的定义、命名和一致性管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包括分类编码对象、编码规则和编码表的标准化管理; (3)用户视图标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的一整套单证、报表、账册和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包括数据库名称、标识、主关键字和数据内容列表,列表项可以是数据元素,也可以是数据元素组; (5)逻辑数据库标准:在关系数据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的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这些基本对象构成了数据仓库主题树,一个要分析的主题可以有多个扩展信息包,每个扩展信息包由一个事实、多个维和多个度量指标组成,维下面可以有多个维层次和维类别。 数据仓库主题树对象模型的定义如下: (1)对象模型中的维。维具有独立性,但它们常常是多层次结构的,并且可能具有非平衡性。维中的成员具有自己的属性,包括基本属性和由基本属性推导出来的导出属性。 根据维的以上特性,建立维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①定义维dimension为d,其值域为dom(d)={dm1,…,dmn},其中,dmi(i∈n)是该维的成员,并且在dom(d)中存在有自己有向非循环图g<m=(v,e)来表示维成员之间的关系。g<m=(v,e)定义如下:v=dom(d),edom(d)×dom(d)。对于任一(dmi,dmj)∈e,dmi<mdm是图g<m的一条边。 ②定义维等级:levels(d)={i1,…,in},n∈n,其中集合(dom(i1),…,dom(in))是dom(d)的子集。 ③定义{l是等级上的有序关系:ii{llj当且仅当dms∈dom(ii)且dmt∈dom(ij):dms{ldmt。 ④定义维类别:type(d)={t1,…,tn},n∈n,其中集合{dom (t1) ,…,dom(tn)}是dom(d)的子集。 ⑤定义维层次:一个维层次是一个线性有序的等级序列。hierarchy (d)={h1,…,hm},m∈n(当m=1时,表示该维中只有一个层次结构,否则为多层次结构)。 (2)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对象模型中的度量具有依赖性,它和维共同反映多维数据对象。其中,维度具有静态变量性质,度量具有动态变量性质。度量存在沿着所有维都是可加的、沿着部分维是可加的和沿着任何维都是不可加的3种情况。另外,度量也可分成基本度量和由这些基本度量导出的导出度量。度量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度量为measure(m)=<cm,e>。其中cm为度量属性;e为度量可执行的操作,如sum、average等操作。 (3)对象模型中的事实。在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的应用中,事实正是人们所关心的内容。事实由多个维度和度量来共同反映。维用于反映事实的观察角度,度量则反映事实的特征属性。根据事实的以上特性,建立事实的对象模型定义为: 定义事实为fact(f)=<fname,d1,…,dp,m1,…,mq,e>。其中fname表示事实名,d1,…,dp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维;m1,…,mq是与该事实联系的各个度量,e为以上定义的事实的基本操作。 (4)对象模型中的信息包。数据仓库及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的联机分析处理是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的上的。这种模型以数据信息包的形式展现多维数据,事实中满足了一定条集合就形成了一个数据信息包。操作就是基于数据信息包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数据信息包的常用olap操作有:上卷(roll-up),下钻(drill-down)等,根据多维数据信息包的以上特性,建立数据信息包的对象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信息包为package=<pname,d1,…,dp,m1,…,mq,c,e,oe>。其中pname代表信息包名,d1,…,dp是与信息包的条件元组,e为以上定义的立方体的基本操作,oe为立方体的olap操作。 3 供应链数据仓库设计 供应链信息交换是实现和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阶段。信息共享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自组织特征的体现。数据仓库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息集成技术,它从多个信息源中获取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存储在数据仓库的内部数据库中。通过向它提供访问工具,为数据仓库的用户提供统一、协调和集成的信息环境,支持企业全局的决策过程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深入综合分析。 供应链数据仓库系统包含4个组成模块(如图1),分别是: (1)数据模型管理模块:用来完成数据仓库系统数据模型的设计; (2)数据转换模块:用来对各个供应链质量管理基础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换,整合到数据仓库模块的数据结构中去; (3)数据仓库模块:包括输入数据缓冲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和数据仓库数据管理3个数据存储组件,用来存放面向决策支持应用的大量综合数据并对数据仓库进行管理; (4)数据展现模块:将数据仓库模块中的数据以olap分析、企业信息门户等多层次的应用方式展现给具有不同需求的最终用户,辅助他们做出科学、合理的业务决策。 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仓库,即把事实、维、扩展信息包等都看作类,把数据分析过程看作是类操作和交互过程。以星型模型为例,一个数据仓库多维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主题、信息包、事实、维、维层次、维类别和度量指标等。 数据仓库核心模块的设计要点是: (1)数据缓冲区。从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源获取的基础数据和衍生数据先暂存在数据缓冲区,在这里完成数据最后的清理和转换,以便准备数据装载到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在数据转换模块中,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供应链质量数据各种源数据的判读和析取,但这些来自异构数据源的数据在格式上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需要在数据缓冲区中进行协调。 数据缓冲区的设计取决于数据源的多样性、装入数据仓库所需的转换程度和输入数据的一致性,一般应包括输入数据的源表、执行各种中间转换的临时表和存储转换后数据的输出表(输出表与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中的目标表应具有相同的结构),同时数据缓冲区还应包含用于从数据源中获取数据的过程等以及数据装入数据仓库的过程。 在完成了这一步的数据清理和转换后,同样提取开始供应链质量数据和完成供应链质量数据分别为企业供应链质量数据的记录,形成两个视图。这两个视图是供应链质量数据计划流量事实表综合数据的基础。 (2)数据模型管理模块。在数据仓库数据建模方法中,由对象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化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对象模型是整个数据仓库数据模型的核心,通过对象模型表达了数据仓库中各个实体的属性及其相互联系。在数据仓库建模工具中,还没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因此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特点,进行研究,并且力求使开发的建模方法具备可推广性。 (3)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包含了一系列的事实表、维表、索引和实体化视图,其中事实表和维表组成了数据仓库的星型架构,有些维表可能由多个事实表共享,而索引建立在数据仓库核心存储区所有表的主要字段以提高查询效率,实体化视图则存储了数据仓库计算好的累计结果,提供更快的数据仓库查询处理。在数据缓冲区中的当前细节数据经过轻度综合(按日聚集)后,进入数据仓库事实表,在事实表基础之上计算出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总结数据,并把这些计算结果以实体化视图保存起来,多次使用。 (4)数据仓库数据管理。目前主要实现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备份管理,为了保障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正常运行,完善的数据备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当数据仓库运行时,我们总希望其内容是可靠的、正确的,但由于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包括机器故障、介质故障、误操作等),数据仓库有时也可能遭到破坏,这时如何尽快恢复数据就成为当务之急。如果平时就对数据仓库的重要数据做好备份,那么此时恢复数据就相当简单了。 数据仓库的逻辑备份:此方法不需要数据仓库运行在归档模式下,不但备份简单,而且可以不需要外部存储设备。增量导出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数据备份方法,它包括3个类型:完全导出(complete),即备份整个数据库;“增量型”增量导出,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改变的数据;“累计型”增量导出,只是导出自上次完全导出之后数据库中变化了的信息。我们根据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仓库的数据特点,设置了一个数据备份的日程表,用数据导出的3种不同方式合理高效地完成。 4 信息交换模式及系统应用 系统中使用xml作为信息交换的载体。各数据库之间不仅可以使用已定义的公共数据结构交换协议彼此交换信息,也可以在公共交换协议的基础上利用xml的数据自定义功能定义自己的特殊格式。其中适配器负责解释xml的内容,将xml数据映射到本地数据模型,达到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的目的。 制造管理信息xml数据模型的出现,是为解决异构间的数据交换的问题,有益于提高制造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交互平台将负责所有web方式系统、数据表现的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功能: 数据部分:根据必要规则,提供权限允许用户数据查询功能。主要包括基础资料查询、作业进度计划查询、采购订单和库存管理; web方式的系统功能:根据功能分配情况,在用户登录后访问该功能的链接。主要包括供应商通知书查询、供应商价格通知书查询、物料需求执行、库存中转库管理、采购定价管理、用户密码管理等。 为了方便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在整个行业领域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是供应链成员企业进行质量活动交流的基本语言。这些“语言”的制定应该基于现有的通用或行业性标准。 图2显示了供应链各节点分布的信息交换模式。 与供应商需要交互的状态维有: 物料基础信息;供应商基础信息;计划价格;制造bom;入库凭证。 数据库的调用次数,减少网络上的数据传输流量,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在实际开发中,定义了一个数据库触发器,一旦试验信息表中插入了数据,便激活触发器,以自动实现供应链质量管理数据的集成。 本系统的管理架构已经在某汽车零部件公司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得到运用,事实证明: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汽车零部件动态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5 结 论 供应链管理在进入21世纪后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挑战,因此,保持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持续改进”是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因素之一,供应链需要在许多方面持续不断地改进,例如提高生产率、改进服务水平、降低运输价格、减少运输损失,加快订单处理和对客户抱怨更加敏感。 (2)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另一关键因素:供应链设计依赖于经济、市场和竞争条件,由于市场的动态性,必须设计柔性的、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从而使供应链具有强的竞争力。 市场的动荡和反复是未来供应链管理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因此,未来供应链设计必须具有敏捷性,供应链需要对顾客需求变化和竞争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信息管理类论文:试论信息管理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信息管理“是组织有意识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人性、知识、创新等。信息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可分割,信息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时代坐标和准则,信息管理建设还要文化的支撑,也正是为了高效益地进行信息管理。 一、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软资源 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企业的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可再生性 硬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相对来讲是无限的,是可再生的。知识、文化、思想、理念等,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在使用中会不断得到增长。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信息资源是有寿命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又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显示出新的使用价值。 (二)共享性 硬资源一般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是有明显边界的。但是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却不同,具有共享性。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是无边界的,靠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是软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造就的。企业信息也可以为多方所利用。 (三)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 硬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则不同,并不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使成本递增,相反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其成本递减。知识、技术、文化等是越学越多的,积累得越多,再学习的成本就越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知识、技术、文化等是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四)具有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以硬资源为主的产品,容易被学习和模仿,随着产出的增加,卖得越多则利润越低,形成“薄利多销”。而信息产品却不同,由于技术含量多、文化品味高、社会效应大,难以被学习和模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在企业服务与管理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良好的营销关系、市场效应中。 二、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 (一)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技术环境等的状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信息管理实施的直接原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唤出了知识经济的出现,而世界范围内对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唱响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提炼,并达到充分共享,这实际上就是信息管理。 (二)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企业的价值观实际就是企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的精神、信念、动力和追求。比如很多国内外企业都有着自我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些价值观都在引导着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信息管理的企业,坚持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实际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知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跟传统工业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且把这种指导精神和具体的信息管理思想及方法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并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最终从主观上促进信息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激励文化因素 在信息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声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企业应针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尝试增加更具效力的新的激励内容。 (四)企业文化网络因素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文化网络渠道,传播有利于信息管理开展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信息管理下企业文化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获得满足。 (二)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支持变革,是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信息管理背景下企业除了通过创新活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当中去之外,还要设法将创新之成果迅速生产并推向市场,这就必须借由企业文化创新之协助,以促使企业内部达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企业在创新途中还会遇到种种挫折,要想做到百折不挠,必须建立鼓励不断学习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三)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与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企业应为所有员工营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四)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不是无条件的和免费的,企业知识交流和共享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企业应该营造知识交流共享的氛围,建立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共享型企业文化。当然,这种共享型的企业文化必须有相应激励和惩罚机制加以引导和约束,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交流方式,比如通过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的信息交流工具qq或博客等来保证实施。 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非常重要的软资源。良好的企业文化会有效促进企业信息的丰富和高效利用。因此,不断丰富和创新企业文化,加强企业信息建设,成为目前企业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究的领域。 信息管理类论文:企业信息化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人才需求类型,提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近期具体目标;并从教育模式、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若干建议。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信息管理类论文:浅谈加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提升政府公共信息管理水平 论文关键词:电子文件 电子丈件中心建设 必然性 主要作用 瓶颈问题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国家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丈件中心建设为政务公共信息如何高效快捷的运转、完善的归档与方便利用提供了更好的解决办法。但电子文件中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务系统多头无序、归属及信息收集中的标准等问题亟待探究与解决。 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网上审批、电子邮件传输等信息化手段普遍应用,这些都为政府效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发展、人民生活办事便捷提供了新的平台。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各部门电子文件也大量产生,仅2006年据国家档案局的统计,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已有将近80%的单位采用了办公自动化或电子政务系统,产生各种类型电子文件近2亿件,成为各项工作真实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的管理已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 一、电子文件产生的必然性 1.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政府的传统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平面矩阵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信息需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地传递和处理。而电子政务以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对政府业务进行并行处理,强化了机构各职能之间的横向联系,相对弱化了纵向层级制,使政府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这使得在同一事务处理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很难再按机构及其职能进行分类管理,同时,也使得小而全的机关档案室显得多余而低效,因此应运而生了如天津开发区公共档案馆和北京宣武区模式的“共享”档案馆。因此,按构建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电子文件中心是大势所趋,所以以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目的,积极主动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将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开展。 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开,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月17日)到(4月24日),再到正式实施,这部条例最根本的突破,是把信息公开变成政府的法定义务。比如美国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一直到了1974年才实施。英国2000年制定信息自由法,经过5年准备期,到2005年才正式实施。在性质上,将把信息公开从单方面的恩赐变成申请人的权利;在范围上,大大地扩大了信息公开的范围;从程序上,规定了多样而严格的公开方式,既有主动公开又有依申请公开,既有法定公开又有非法定公开,尤其是引入了依申请公开的形式;在法律地位上,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目前信息公开领域效力层级最高的法律依据。在配套制度方面,条例要求政府应当准备信息目录和公开办事指南,指定专门人员,提供查阅条件,在时限内答复,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等。这实际上是打开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末端环节,必然会产生倒逼效应,促使政府机关完善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3.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电子政务系统是一种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来支撑的辅助办公的先进系统,它之所以受到机关、企业单位政务工作者的青睐,是因为:一是事务处理功能。由于党政机关每天从事大量的文稿草拟、文件收发、批复审查、督查催办、文字打印、会议组织等繁忙的事务,而电子政务可通过计算机对上述繁琐的事务进行快速数据处理,既节省了人办、降低了办公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信息管理功能。实现电子政务,可以完成日常各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提取、利用和反馈等处理任务。电子政务通过信息管理手段,把各项孤立的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资源联系起来,获得准确、快捷、优质的功效。三是辅助决策功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能自动采集和分析信息,提供各种可供领导参考的方案,可作为办公自动化辅助决策的有力手段。 辅助决策是一种高层次、智能型的系统,它可以根据大量的原始数据自动选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决策方案。四是信息共享功能。各单位的信息可以分为内部使用的信息和共同使用的信息两大类。共同使用的信息为共享信息,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功能就是解决共享信息的提取和共享利用,减少信息冗余,提高信息利用率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电子文件中心的主要作用 档案是文件的归宿,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联系更加紧密,在信息化条件下,文档一体化和电子档案联系更加紧密,文档一体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长期可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必将成为未来档案馆馆藏的主体。电子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将有助于从源头上规范电子文件的形成、管理、归档,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长期可读,从而有利于国家记忆的长久传承。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目前产生的电子文件种类复杂、格式多样,高达几十种;操作系统、自行开发的应用系统多种多样,也有几十种;电子文件管理的责任部门不统一,有档案部门管理,也有由信息技术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由此,也带来了电子文件运行管理中出现的安全保管、长久流传、共享利用等问题。电子文件中心的工作模式与以往的文件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件管理的连续和统一上。在完全依靠手工管理的时候,如果单位很分散,就很难实现对文件管理的统一与连续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中,文件传递和控制的技术壁垒可以克服,同时也可以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 1.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采集功能。电子文件主要负责实时收集党委、政府各业务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完整的元数据项目。电子文件处理程序不仅包括传统文书处理程序,如收文处理、发文处理和办毕文书的处置等具体过程的完结.还要求电子文件在处理过程中具备完整的元数据项目,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同时还包括对电子文件作出适当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是指在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中,在其实时归档之前,就应该确定好该份电子文件需要保存多久,几年还是永久保存;也应该确定其可以公布的范围,是不公开,还是应该在本系统范围内或电子政务范围内亦或对社会公众公开。之所以把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环节放在文书处理程序之中,除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可靠性之外,还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业务部门熟悉业务、洞悉电子文件的制作目的以及与其他文件间的内在联系等优势。 2.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管理功能。电子文件信息处理是负责对数据库中的电子文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首先是对实时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审计,主要核实电子文件是否具备完整的元数据项目,检查对电子文件的鉴定和权限设置是否合适;其次是对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包括通过数据的聚类、提取,形成数据目录和主题.分解出元数据,使多媒体数据进一步融合、元数据进一步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数据库。最后对电子文件进行处置,将暂存的、只在短期内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在保管期满后进行删除,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按要求转入数字档案馆系统。 3.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服务功能。电子文件信息服务要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检索途径和工具;同时还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适时适地向用户推送有关信息,积极主动地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电子文件中心信息服务模块提供的不仅是单件文件,还可提供与文件相关性的文件全宗。由于信息本身的作用范围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用户能够获得的信息或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主要可划分为面向政府各业务系统本身的信息、面向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三个方面。 三、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1.电子政务系统的多头无序。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了大量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政务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这不仅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提高了电子政务建设成本,而割裂了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联系,造成政务信息不能共享,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中面临的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电子文件需求的矛盾。多数单位的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正式电子文件往往只进行逻辑归档,电子文件的存贮载体不安全,信息记录格式不标准,电子文件生成的设备环境数据缺少登记,一些相关软件参数也缺少妥善的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矛盾。现实状态下,单个单位无论从财力还是精力上,都很少有条件达到上述要求。因而成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文件中心,负责政务网和公共网有限制的利用现行电子文件,并代为保管接收的电子文件,已经成为很多单位的实践需要。 2.电子文件中心归属问题。我国目前成立的电子文件中心,有的归政府的信息中心,有的归政府的办公厅,有的归档案馆,没有明确统一的归属,更缺乏协调电子文件信息管理与文件归档管理的法规,缺乏电子文件文档管理一体化的顶层领导机制。英国公共档案馆的专家认为,电子文件将逐步成为档案馆馆藏中现代档案的主流成分。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了电子文件中心,文件中心对已经移交的nara(美国国家文件管理局)的美国联邦政府的电子文件进行鉴定、登记、保存、保护并提供利用,电子文件中心分为两部分:档案服务分部和技术服务分邵。档案服务分部管理档案的鉴定、登录、加工及参考服务工作;技术服务分部负责中心管理的技术部分,在鉴定、加工过程中,该分部保护与管理着媒体并提供技术服务,从技术上辅助电子文件中心的工作。电子文件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电子文件进行鉴定、保护及提供存贮与检索,还要从事专业档案工作的厂泛活动。 3.电子文件中心信息收集标准问题。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文件不多,建议性标准规范文件又缺乏约束力。各个部门自行开发或外包给it企业开发,开发出来的软件系统往往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现有系统与以前系统的兼容性差,不同it企业开发的系统之间兼容性,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从行政隶属关系上看,中央部委与各个省、市、县相关厅局的关系可分为指导关系和直属关系。在电子政务投资中,属于直属关系的基本由中央财政拨款投资,属于指导关系的由地方财政拨款投资。但不论谁拨款投资,都必须进行信息共享,这就要求从上到下统一规划、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以便开展协同政务。目前,电子政务数据库、业务系统、政府门户网站都缺乏标准规范。从解决电子文件存在的问题出发,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成为了一种必须遵循的模式。前端控制、全程管理是解决电子文件的真实和完整问题的原则要求,这已成为国际共识,国家标准也要按这一要求制定。建立文件中心是从机构设置上实现这种要求,应该说比标准力度更大、更直接,更有保障。尽管目前一些机构电子文件所占的比例不如纸质文件多,而多数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一同保管.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子文件必然会成为主角。所以这种超前的机构调整,无疑为避免电子文件损毁、丢失,从而长久与真实的保存提供了更为合理的选择。在网络环境支持的文件管理系统中,现行文件与归档文件已很难在管理阶段上截然分开,而强调对文件连续管理的电子文件中心恰恰适应了这种环境。 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要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协调。电子文件中心的建立和运行跨越了以往的多个部门,往往由较大的网络平台支持。覆盖了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和业务信息化系统。所以在这些机构的调整和系统设计过程中,是将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控制融入其中的最佳时机。为避免电子文件中心建立的盲目性,应以建立国家法规体系为重点,加快法规标准体系和完善过程。参照国际上已有的经验教训和解决相关问题的通常做法,要实现对电子文件的连续控制,如果仅仅依靠机构和管理制度很难到位。也就是说除了必要的机构、人员、设备之外,需要在法律框架、标准体系、管理制度、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综合运做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目前,国内的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发展过程之中,加之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也处于变化过程之中,仅靠地方或部门显然不行,必须从国家的高度和全国范围来组织力量,吸取国际经验,采取高水平的应对措施,才能有应对性的解决问题。 信息管理类论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摘要】 目的 为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我们开发和应用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方法 系统采用c/s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 工具进行了系统开发。结果 通过该系统的实施,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使挡案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规范。结论 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程序,做到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 疾病预防机构 档案管理 信息系统 应用 档案信息管理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全面、系统、连续记录了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发展的全貌和成绩,是一种历史文献,可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咨询、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条件的单位己逐步使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信息管工作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但疾控系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与其它机关、事业单位相比,己处于落后状态。 因此,我们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病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需求和特点开发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现报告如下 1 系统设计技术 1.1设计目标 按照is0/iec 17025准则的要求,开发疾病预防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信息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平台,实现对档案信息分类管理和对外地资源等信息综合管理,推动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全面 管理与决策与业务处理能力,减少业务差错,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各项功能在满足常规业务需求的同时,能处理各种特殊业务需求。 1.2设计原则 遵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协议和接口的原则,确保系统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开发标准和开发工具,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和较高的可维护性;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发展业务需求;充分保护现有软硬件和数据资源。 1.3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 采用以c/s模式为主体的体系结构。界面框架采用powerbuilder 8.0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delphi 7.0 工具进行开发。系统功能强大、稳定、操作方便;数据库端充分利用了sql server 2005的特性,利用存储过程实现了大量业务处理逻辑的封装,利用触发器维护了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1.4外部接口 软件接口可将数据输出到excel,word或access等,或从这些格式的数据文件中导入数据,从而使用户有更大的灵活性。硬件接口主要解决从各种检测设备中自动提取数据。 1.5运行环境 硬件平台:微机(cpu 586及以上, 内存64m以上),打印机(针式 lq1600系列)。软件平台:中文windows 98/me/nt。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数据库为sql server 2005,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vistar系列,文档处理系统采用ms office 2003。 2 系统特点 该系统以下特点:采用windows nt技术和先进的client/sever客户/服务器模式,支持ms-sever.sybase等多种大型数据库,提供intent服务;该系统功能强大、稳定、先进、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可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 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 系统按默认设置自动进行任务分派;采取模块化设计,可方便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加及调整,易于升级和维护;本系统硬件要求低,运行费用少,而且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经过几天的培训就可上岗,适合基层单位使用;该系统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数据输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直接录入、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数据输出可以打印,也可以导出为excel、word、html等格式。这样,有效保证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该系统信息自动分类,如把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领导讲话、会议记录、音像照片。目标管理文件、重点疾病控制、工作简报、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科研成果、专利、论文、著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事变动等输入系统会自动分别归类存档保存。 3 系统功能 该系统由信息录入、档案管理、查询、文件管理、数据字典、系统维护六部份组成。 3.1信息录入 信息录入包括首先录入信息的类别、时间、编号、题目即可,也可实现拷贝录入或批量导入档案相关资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信息统计。信息管理是对档案资料可以随意进行增加、修改、删除。信息统计管理是对已存档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备查等 3.3查询 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可根据录入日期、挡案编号、资料题目查询。 3.4文件管理 收集与档案管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文件库,随时可查阅借鉴。 3.5数据字典 数据库数据字典不仅是每个数据库的中心。而且对每个用户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用户可以用sql语句访问数据库数据字典。本系统数据字典主要包括信息书写、包装形式、物态颜色、报告设置等。 3.6系统维护 包括备份数据、恢复数据、系统设置和修改密码功能。信息资料、信息模板等数据,定期备份。提供用户权限管理功能可自行编辑对象的编码和内容,方便添加、修改、删除信息资料,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功能;提供在线帮助功能等。 4 讨论与分析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但多数疾控单位仍使用传统的、繁锁的、人工方式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每年都消耗了大量资源,工作效率低下,以至档案工作信息不流畅,管理不规范,而且管理职能不明确,专业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经费投入不足,都影响了挡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档案管理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挡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实现以挡案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的全方位管理,是一套完整的档案信息综合管理和质量自动体系。有以下优点:该系统操作快速,准确、方便,实用, 从档案的立挡、到每份文件的编排、目录的抄写,全部微机化,信息由手工记录变成自动记录,使档案管理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资料可在微机上长期保存,利用率高,同时也保证了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 以前每年整理档案运需花大量的时间抄写目录使用该系统后只需十多分钟即可,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档案输入系统后,只要输入资料的的类别、时间、编号、题目,档案可自动分类进入目录,档案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该系统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使用该系统后, 挡案质量不断提高,促进了计划免疫资料的规范化管理,使我市挡案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查询功能十分简便、易行、快速、准确,高效,可根据录入日期、档案编号、资料题、目录进行查询;原有的档案原件保存时间久远,长期人工调阅,原件易遭到磨损、破坏,降低了使用价值,该系统可形成数字化多媒体文件,在微机中随时查阅,提高了利用率,也有利于原件保护。 总之,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加强和规范了档案管理工作,优化了工作流程和岗位安排,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工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当然,该系统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完善,扩充网上对外服务功能,以及与疾控机构其它业务系统的有机整合,建立标准统一的档案管理软件,以便资源共享。其次是各单位也耍增强档案意识,贯彻执行《档案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协调各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关系,固定和培训专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水平。使档案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程序化、规范化。
园艺方面论文:城市园艺绿化苗木养护管理论文 摘要:园林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供人们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间。城市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绿化树木生长的养护管理,应根据植物生长所需生态环境要求进行。在树木生长的环境因子中,一方面通过加强土壤、水分、肥料的管理直接为树木生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光照、温度和空气是大自然客观存在的,并从多角度阐述了城市园林绿化树木的养护管理。以供园林部门养护管理城市园林树木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特色 一、树木的养护 1.树木的修剪 树木是依赖在叶片上进行光合作用而获取能量的.因此对树木过量的修剪,会削弱整个树势。修剪次数愈多.修剪愈重,对造成树木的伤害也愈重,从而也为大量真菌和细菌提供了侵染通道。因此,应尽可能减少对树木的修剪。常规修剪树冠,无论全部剪去分枝或分枝重截,都会发出较修剪前更为旺盛和密集的枝丛。出于减少遮荫的需要或由于树木根系受损或其他类似原因必须去掉大部分枝时应进行疏剪。这样较通常将树修剪得残缺不全的方法效果要好.并且省工。修剪方法以在嫩枝或分枝基部剪截为宜,因为这个部位营养供应充分,伤口易于愈合,而且不会留下轮痕。 2.修剪整形 修剪整形是通过人工手段对枝条的保留、疏剪或短截,培养出优美、理想的树形,具有更好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还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树木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修剪按苗木的生长与休眠时期,修剪分为生长期修剪和休眠期修剪,前者也叫夏季修剪,后者则称冬季修剪。夏剪在4~l0月,冬剪则在l0月~翌年4月进行。一般落叶树种适宜冬剪,伤流严重的应早剪或伤流过后再剪;常绿树种既适宜冬剪也适宜夏剪。修剪的技法有截、疏、伤、变、除蘖等多种,一般休眠期以截、疏为主,而生长期修剪各种技法均可采用。 4.整形整形结合修剪进行,其形式有自然式整形、人工式整形、自然式与人工混合式整形等。 5.灌水休眠期灌水在秋冬和早春进行,秋末或冬初灌水可提高树木越冬能力,并可防止早春干旱;早春灌水有利于新梢和叶片的生长。并有利于开花坐果。生长期灌水有花前灌水、花后灌水和花芽分化期灌水。就不同季节而言,夏季是树木生长旺盛期,尤其是新植树木、小苗、灌木的树根较浅,抗旱能力较差,树叶蒸发量大,需水多。应勤灌溉。灌水量与树种、品种、砧木以及不同的土质、气候条件、植株大小、生长状况等有关,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少些,不耐旱树种灌水量要多些。灌水沟应开在树冠投影的垂直线下。不要开得太深以免伤根。沟壁培土要紧实以免伤根及被水冲坏,沟底要平坦。保证灌水均匀。水量足、灌得匀是最基本的要求,若发现漏水现象应及时用土填严。再进行补灌。水渗透后及时封沟中耕,通过中耕、封沟可切断土壤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夏季可早晚进行灌溉。冬季可于中午前后进行。 二、施肥管理 施肥是通过人工补充养分来提高土壤肥力,可供给树木生长充分的营养,并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透水、通气和保水性能,有利于树木根系生长。 同时还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肥料分解,使土壤盐类成为可吸收状态,有利于树木生长。 1.根据不同的物候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和秋末是根系的生长盛期,需要吸收更多的磷素,根系才能强大、伸入土壤深层。抽枝发叶期,细胞分裂迅速,叶量增加,树体扩大,此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氮肥,建造细胞和组织。 2.根据不同树种,在不同时期施入不同种类的肥料 早春开花的树木在休眠期施肥,对花芽萌发、花朵开放有重要作用。花后是枝叶生长盛期,应及时施入以氮为主的肥料,促进枝叶形成;在枝叶生长缓慢、花芽形成期,应施以磷为主的肥料。 三、防止建筑工程伤害树木 每当建筑工程完工之后,常常发现附近的树木死亡,这是由于树木生长的环境受到干扰破坏的结果。采取某些措施可以消除这些伤害,特别是对树木根区的伤害。 1.水泥和其他铺装地表处树木的养护 水泥、沥青和其他铺装地表,都可能对树木产生与埋土过深相同的影响。处理办法是取走不透气层,并在树冠范围内铺设厚层沙子,使土壤保持通气、透水。在街道和广场,采取的办法是用铺石或有孔洞和缝隙的石料铺装地面,下面垫一层沙子。 2.对树木根区采取的措施 人行道上往往要在行道树根区附近铺设通信、燃气、电缆和下水道,这些都属于对树木危害很大的工程。原则上应在树木分枝分布范围以外铺设管线,但由于施工过程中树木总会丧失一些根,而且树木根系范围的变化幅度也很大。 四、防治病虫害 在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容许为害范围之内。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树木带来更大的损失。公务员之家: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重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以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弱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五、结语 总之,如何进一步做好园林绿化养护工作,是目前摆在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大家去研究和探讨。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 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我国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摘要该文对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作了概述,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宏观管理提出发展建议,包括管理准确定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设施标准的制定;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几个方面。 关键词设施农业宏观管理方针原则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校园艺术活动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艺术活动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作用和渗透途径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德育艺术活动大学生高校 艺术活动是集艺术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活动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艺术活动与德育的关系 早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就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与德育从来就是互补的,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都认为,艺术与德育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趋势,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根本宗旨与目标的统一性 艺术活动和德育都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都作用于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情感;都统一于对真善美的培养。《乐记》中说:“乐者,德之华也。”法国一些著名学者如法兰西学院教授让·皮埃尔·尚热、前科研部长于贝尔·局里安和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认为,经常接触艺术作品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影响,大大提高了他们与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二)实施手段的兼容与互补性 艺术起源于劳动,来自于生活,其自身既有伦理性,又有教育性;既可以动之以情,又可以晓之以理;既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又不会使受教育者感到任何的压力。从而不知不觉、心甘情愿地接受影响。而德育更多的是突出其外在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以大量正面典型作为模范,通过培养、说理、舆论营造,使人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因此,艺术教育和德育在实施手段上存在着兼容和互补。 二、校园艺术活动的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发挥其自身特有的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提高人的修养等功能,这既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的这种德育功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得更为重要、更为明显。 (一)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凡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艺术作品,都倾注了浓重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判断,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产生深刻影响。它们能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心灵最强的震撼,使学生更准确而深刻地理解真、善、美的内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 (二)艺术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崇高的审美人格。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旨在通过艺术活动来塑造理想的人格,使人达到音乐所创造的境界。而审美的境界来自于审美主体的修养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主体去发现和感受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美。学生们在观看电影、书画、舞蹈、雕塑,倾听歌曲、演奏的同时,培养了自己欣赏美、感受美的耳朵和眼睛,从而能善辨生活中的美丑,感受生活的乐趣,体察人与世界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艺术可以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艺术作品往往能唤起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这绝非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为祖国的未来奋勇前进的磅礴气势和必胜信念。每当乐曲响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人民英雄纪念碑,既是完美的雕塑作品,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们在欣赏这座艺术品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和对现在和平时代的珍惜;电影《开国大典》让人们了解了新中国成立时的艰辛与波折,充分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们通过观看这些传世之作,可以牢记中华民族走过的光辉而艰难的历程,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去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艺术活动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国界与种族,直达人的灵魂。它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培养学生宽容、乐观的性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舞蹈表演中,同学们要团结一致,服从集体;在合唱比赛中,同学们要学会与其他演唱者密切配合,共同合作;在话剧表演中,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的当红花,有的做绿叶,为完成一件作品共同努力。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一段话,道出了艺术的这一特性:“有时,人们相处在一起,虽然互不敌视,但彼此的情绪与情感是格格不入的。突然间,音乐像闪电一样把所有的人联结在一起,克服过去的隔阂,甚至敌视,人们感觉到团结和友爱。”三、艺术活动中的德育途径 (一)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是艺术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对大学生的德育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教育家卢梭说过:“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志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生活是鲜活的,而大学生更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把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揣摩大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艺术欣赏。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戏剧欣赏、舞蹈、绘画等艺术类选修课,组建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团体,并定期举办由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的艺术专场报告会,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作品展览、演唱会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进入一个属于个人的审美世界,通过感悟、理解、鉴别,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也使德育工作在教育学生分辨美丑、是非能力的渗透中找到有效的接口。 (二)艺术活动参与 艺术活动既是一种艺术再现,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它在德育向艺术活动渗透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抓手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以高校艺术团舞蹈队为例,第一,舞蹈队是艺术活动中较大的活动集体,担负着学校各类演出的舞蹈表演及伴舞任务。这些活动绝大多数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因此集体主义精神和服从大局意识的培养是舞蹈队德育渗透的首要方面。第二,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而且舞蹈队在同一场演出中上台的机会往往比较高,少则两三个节目,多则五六个节目。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自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何况每天还要起早练功,枯燥而艰苦,与穿着华丽的衣服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完全不同,这将有效地磨砺学生的意志,教会他们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第三,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作为表演者,“当事人”对作品的体会一定比观众更深刻——他们要在表演前了解作品的背景,体会作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个身心的双重教育。可以说,每一次艺术活动的参与都能获得审美体验,都是一次精神的旅行,而这些审美体验在不断洗礼着人的心灵,悄悄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 (三)艺术“省”“行” 要引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接受德育时,积极实现从“省”到“行”的升华。“省”是自省,自我教育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的表现,是一种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艺术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只有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自觉主动的行为,才能收到实效。要使他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通过对比、反省,把获得的知识营养充分吸收;要引导他们在芜杂的艺术作品中,学会分辨,自省、自励,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就是实践,许多观念只能在参与中形成,良好习惯也只能在更多的行为中培养。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多样化,艺术传播的物质载体日益现代化,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天地,许多德育内容都可以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传播。如flash动画设计比赛、主题晚会、书画展、校园歌手比赛等诸多活动,都可以让学生们自发组织、自主参与,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只要教师能及时给予正确引导,深化德育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就能培养健康高尚的行为。 综上所述,艺术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德育在艺术活动的载体下,说教的色彩和教育的意图被艺术“淡化”后,德育才能接近它的本质,从而更轻松地实现它的功能。 园艺方面论文:我国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园艺方面论文:农业设施园艺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而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及重要内容,这为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与提高,也必将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设施园艺工程农业现代化发展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大抓农业、科教兴农的热潮,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像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这是唯一的一项农业产业示范工程项目,与电动汽车、小康住宅,高清晰度电视等高科技工业产业化项目并驾齐驱,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说明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所谓工厂化高效农业,主要内容就是指以蔬菜设施栽培及相关产业的研究与开发。设施园艺是我国农业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蔬菜、花卉、果品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农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园艺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谈到今后工作重点时,提到了"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这里面的"种"指的就是设施园艺,它与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极为密切,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抓"菜篮子"工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因而科技含量高,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蓬勃发展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表现在: l、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至1998年底),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居世界第一位,比198:年增长了120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某些地区已接近3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不加温在北纬40o左右的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更高纬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降温防雨,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丰富多彩,四季长青。人均蔬菜占有量高达240吨-250kg/人·年,居世界领先水平,其中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目前也达到了33kg/人·年,比1981年增长164倍,为"菜篮子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有利作物生长发育,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已达2.5万kg/年,接近或达到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等国的水平。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除蔬菜外,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大中城市近郊区的耕地不断减少,如何发展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近年来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都市农业的定位是在城市周边,与大都市的二产、三产密切结合,融合服务于大都市,保证都市多元化、高质量消费的需要,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且有利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往往把设施园艺做为首选项目。北京的"朝来农艺园"、"锦绣大地",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孙桥园艺试验场。东海农场等,将现代化的温室园艺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与向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结合起来,一举多得,拓展了设施园艺的功能,据统计仅在北京地区就有十多处,成为大城市周边的新景观。 5、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到县乡等基层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的现代化温室于1995年建成投产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不少农业主管部门也纷纷效仿,引进国外温室设备、专用品种、甚至专家,希望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建立起现代化农业的样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引进的现代化温室已达170多公顷,其中1995年以后引进的,占总面积的83.4%。通过对国外高科技设施园艺技术的全面引进、消化、吸收,也全面提高了我国设施园艺的学科水平,上海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效果显著。 6、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投资力度之大,是以往罕见的,以北京"锦绣大地"为例,它是一个民营企业,投资额已近亿元,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及现代化畜牧业,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从事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这是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7、设施园艺工程的科学研究,受到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重视与支持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所列的国家级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总体目标是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集成国内外设施园艺高新技术,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等不同生态气候型及不同区域经济特点的五省市,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超前型示范工程模式,围绕蔬菜设施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研究内容有种子种苗工程、种植工艺工程、采后处理工程、设施环境控制工程、相关产业工程(包括温室制造、环控仪器设备、农机具、穴盘生产、蔬菜包装保鲜、专用肥料、生物农药厂等)五大方面。此项目已于1996年正式启动,2000年完成。该项目科研经费总投入高达5000万元,相当于"七五"、"八五"有关设施园艺重点项目经费总和的10倍,足以说明国家对设施园艺工程的重视。 与设施园艺工程有关的科研项目,不仅有应用技术的研究,还有基础理论的研究。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设施园艺高产优质的基础研究"列为重点项目证式启动,这在我国设施园艺工程学科领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反映出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学科水平已跃上新台阶。 8、已形成了一支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专业的科技队伍,二十年来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强有力的梯队,为设施园艺的宏观决策,生产、科研、教学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一批中青年骨干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本领域的支柱力量,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使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46个蔬菜研究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有从事设施园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部分农业院校,近几年来陆续开设了"设施园艺"课程,有的还开出了硕士、博士学位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令人欢欣鼓舞,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设施环境可控程度与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生产没有保障,农民遭受损失,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截止到97年全国蔬菜设施面积为84.11万公顷,其中中小拱棚面积为42.42万公顷,占到50%,这些都是很简易的设施。档次较高的塑料大棚为19.04万公顷,在冬季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能进行生产。塑料薄膜温室是冬季生产的主要设施,但以不加温为主。有加温设备的只有0.68万公顷,比例不到1%。至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全国总面积仅仅有170公顷左右,微不足道;而国土面积比我国小得多的荷兰,现代化温室面积却是我们的100多倍,可以全天候生产各种蔬菜和花卉,产品行销全世界。 2、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多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但很不普遍,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设施园艺发达的荷兰、日本、以色列…,无论蔬菜还是花卉,平均产量往往是我国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荷兰温室番茄年产量中等水平即可达到60万kg/ha(即4万kg/亩),是我国的4-5倍。从专用品种到配套技术都很完善,设施的光、温、湿、气、肥各个环境因子,全可根据作物需要进行调控,为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3、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劳动生产率很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我国还是分散的,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但因质量好,工艺精湛,还是受到欢迎,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 4、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但内容雷同,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而目前一些地区或单位,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出发,盲目模仿别人,不惜重金进口外国大型温室,甚至还有个别领导把园艺设施建设做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顾建设而没有明确的生产目的,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效益很差。这些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夏季还需降温,耗能多、运行成本高,不适合中国国情,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还严重亏损,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及时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得以持续发展。从本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l、大力扶植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园艺工程生产体系,尽快形成相关产业,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的物质基础,国家应在政策方面给以具体支持。 2、大力加强设施园艺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组织国家级的科研队伍,与地方密切合作,抓住关键问题(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联合攻关,边研究边开发,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提高我国设施园艺工程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3、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不是搞花架子,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关键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品种。 4、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将达到50kg/年,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任重道远。我们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面对蓬勃发展的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倍感兴奋之余,更感到责无旁贷、压力沉重。中国设施园艺工程的未来,之所以充满希望和活力除了文中罗列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发展数字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洪流,正以排山倒海、不可阻挡之势,滚滚向前;而设施园艺工程做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犹如激流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不断地汇入洪流,也将川流不息。 园艺方面论文:设施园艺建设管理论文 摘要该文对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作了概述,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设施农业的宏观管理提出发展建议,包括管理准确定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设施标准的制定;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几个方面。 关键词设施农业宏观管理方针原则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要本着自主研究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提高我国的农业设施的水平。
社会道德论文: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道德能力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生活领域中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将随着发生变化,东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将随之转变,以适应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重要群体,是青少年中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量最大,思想观念最为活跃的部分,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其状况如何,对整个民族的影响又尤为深远。通过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研究,进一步揭示青少年社会道德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培养途径,着重探讨我国当前情况下,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社会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价值观或原则处理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质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社会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社会道德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等。社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社会道德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特征,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包括社会道德知识、社会道德观念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念,经过社会道德实践再将内在道德信念转化为稳定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以社会道德知识为重点,同时十分注意其他科学知识对社会道德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把社会道德知识与其他科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行教育,从而从更高的水平上提高道德素质。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一种终身教育过程,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育与再教育过程,是一种在不断地由社会认知一社会践行一自我反思的循环中从量变到质变的教育过程。 中国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未来各项事业的重要骨干和接班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是国家和民族应对社会道德新挑战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需要学生理性和思维参与的过程,借助学生自己的智慧作出自主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必须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等,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思维方式,能够自觉地运用已知去对付未知,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具体社会道德问题。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面临着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挑战。首先是网络文化的挑战,包括信息传播方式转变形成的挑战、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其次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价值观冲突、价值观的困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调整。再次是知识经济的挑战,包括知识经济对教育主体的影响、对教育客体的影响、对教育介体(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影响、对教育环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等。第四是对外开放的挑战,包括道德文化复杂和多元性的挑战、道德文化变动和异化性的挑战、道德文化虚浮与躁动性的挑战、道德文化世俗与实用性的挑战等。只有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培养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道德认知的不足。这表现为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即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或处理问题的认知方式。这是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社会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认知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问题。2.社会道德感情的缺陷。道德感情既表现为对人的感情,也表现为对有关道德问题产生的道德焦虑。对人感情的淡薄和道德焦虑的缺失致使部份大学生发生较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3.社会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薄弱也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非道德行为看,对一些简单的道理他们并非不懂,但却愿意采取对个人较有利、个人感到更舒服、更痛快的方式而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比如一些学生并非蓄意影响他人的利益,更不愿损害他人的利益,但在个人的愉悦需要和特定环境的作用下,也作出了放弃遵从道德规范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缺陷产生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道德教育影响。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与德育分离,突出智育而忽视德育,忽视认知能力的提高;注重知的培养,忽略行的训练。2.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失范与讲道德吃亏的现象强烈地刺激着这一代大学生,复杂的道德环境使不少大学生产生了道德困惑,道德信念发生了动摇。某些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的家长,以其不健康的言行, 在子女道德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形成了消极的影响。即使是道德素质较高,但忽视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条件受到家庭具体情况限制的家庭,对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会形成不利的影响。3.个人成长特征的影响。今天的大学生,很多都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性格较为脆弱、怀疑、孤独、自我封闭。这种特定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中国是一个道德文化非常深厚的国家,在培养道德能力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继承已有传统方法的同时进行创新,赋予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新的时代内容,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要确立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人不是机械接受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被动客体,而是作为道德活动的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培育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最根本的,是要确立大学生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像其他能力一样,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理知识,同时还必须引导大学生把握用价值原则来解决道德问题的方式。第三,注重实践的原则。必须从道德认知做起,教育大学生以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使道德实践为道德意识的升华提供丰富的养料,持续不断地将道德实践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把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一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体系。发挥学校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既管课堂内外,又管校园内外,使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随着社会日益走向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班集体、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以不断地影响和引领大学生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家庭。努力唤醒父母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响意识,帮助父母掌握道德能力培养的原则和方法,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机制。一是要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突出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时代性。要把大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道德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要有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除了具备道德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有新的观念、新的素质,具有网络的资源意识、技术意识、国际意识、服务意识和方法意识,能够运用新的资源和技术手段开展道德教育。三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工作,提高对道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管理,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使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建立信息库,努力提高网上宣传教育工作的信息流量,使其内容新鲜丰富、特色鲜明。组织网上专题讲座以使学生相互交流,自我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教授、校友或海外归来的专家谈自己的经历、体会,用动人的事迹感召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国外优秀文艺作品,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上文化活动。发挥校园网的媒体整合作用,将校报、闭路电视和户外宣传等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上,实现道德教育与多种传媒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形成网上网下联动、全员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积极开发和研制网络道德教育软件,形成网上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实现道德教学的知识教育与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紧密结合。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以成才教育为切人点,教育大学生明确成才过程是德、识、才、学、体诸要素全面发展的过程,使大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五是创建道德认知教育与提高道德意志品质紧密结合的德育教学体制。在道德教育中遵循由浅人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注重不失时机地抓住随时发生的各种事件、事故开展深人浅出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解决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道德意志品质。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道德本身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人在道德认知教育中获得的“道德心灵之花”,不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结出客观的道德之果,而且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社会道德能力教育要十分注重社会道德实践,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分辨社会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厚的道德感情、磨练顽强的道德意志、养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行为。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必须在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思维能力、社会道德判断推理能力、社会道德决策能力、社会道德选择能力。强调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就是要“寓教于做”,在“做”中培养。要使大学生长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对文明道德规范反复实践,使他们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通过社会道德实践,使大学生实现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对道德文明要求由不习惯做到习惯做、由不自觉做(或被迫做)到自觉自愿去做的过程,把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约束机制的过程,达到知而行之。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情、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觉。要重视营造道德实践环境,注重道德行为引导,包括示范式行为引导、律令式行为引导、激励式行为引导。闭要重视创造道德实践机会,强化道德行为训练,把道德行为训练寓于学校公益活动之中、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把大学与社会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能力。各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加强指导,精心组织。要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深人农村、走向社会,参与健康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文明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加广泛和深刻地了解市场经济,认识社会发展,丰富人生成长经历,培养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道德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三大道德都是对人们最基本的、最低的、最必要的要求,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从这些道德基础谈起才有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道德基础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大重要问题的重中之重。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三个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三大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那么, 三大道德为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 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因此,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基础——文明行为促进和谐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这种基础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首先,调节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和谐。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 其次,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第三,调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文明促进和谐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涵盖的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者与职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否调整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水平和高度。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又随着分工的逐步细致而不断发展。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风气呈下滑苗头,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调节在同一职业内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一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其内部关系就会不断融洽和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 其次,调节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需要,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 第三,调节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业者要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安心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对待其他职业、职业与职业,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鄙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职业的职业态度。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贡献。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美德基础——文明家庭促进和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 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 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可以有效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道德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和必须去践行的活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深切地感觉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道德风气日益败坏,令人堪忧。一些无道德底线的想法和行为让人无法接受,许多人在呼吁、渴望道德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是人们群众的共同心愿;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柱;对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使我国在世界之林位于巅峰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1.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使一些过时的、丑恶的道德观念随之出现,与市场经济相互抵触。这些道德观念使经济不能够平稳运行,阻碍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扬长避短,促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2.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对外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依赖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而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对外开放的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道德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多年形成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道德观一旦崩溃,开始追求物质享受,极端自私,甚至丧失人格国格,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慢慢沦丧。实行改革开放,就要与他国进行交往联系,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如何积极吸收他国积极向上的文化,同时抵制他国对我国进行‘西化’的政治图谋,这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加强道德建设,坚持共产主义道德观,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力,抵御外国意识形态渗透,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开放。 3. 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以德治国要求我们党的全体人员的和广大领导干部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我们国家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在国家事务中处于领导地位,因此,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职人员要不断提高“治国”能力,其中首要包括的就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只有道德高尚,为人坦诚正直,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从而达到以德治国的目的。以德治国要求广大人们群众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怀,人民群众既是国家方针策略的承载主体,又是方针策略的推动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越高,就越能理解领导者的以德治国方略,就越能积极响应国家以德治国的号召,而且也会监督领导者为政以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就越高。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是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的有力保证。 二、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基础。道德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约束,不可或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思考。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资本家凭借资本的力量雇佣工人从事商品生产,剥削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它的首要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权利的拥有者。所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是集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论述过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观念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道德作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无形之网,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以自己特有的独特方式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如果群众的道德水平不提升,就无法使经济更好的发展下去。相反,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道德建设的具体途径。 ( 一 ) 以经济为支撑。 道德建设必须以经济为支撑,我们只有积极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为解决国内的其他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的觉悟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 二 ) 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更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大力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并与其相结合。同志指出,面对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特别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五种精神。“五种精神”的提出,是我们党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伟大精神的凝聚和发展,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升华,是当今时代道德特点的深刻洞见。在全国上下宣传和弘扬这五种精神,对于道德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现实意义。 ( 三 ) 以法律制度为保障。 如果说道德教育是用说服和劝导的力量启发人们,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坚定人们的道德意志。那么,法律和制度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逐步将外部的约束和他律内化为人们的自律和内在的道德觉悟。我们只有把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和谐的基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体现国家和全体人民意志的政治法律制度,才能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适合的制度条件。 ( 四 ) 以道德建设活动为载体。 要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要求城市居民的道德素质要在一定的水平上,提高市民道德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又是文明城市的外在体现;要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开展创建文明农户活动,是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视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动员农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有效开展创建文明户活动的基本经验。 深入创建文明行业。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要深入各行各业来感受不同行业的性质,而举行有针对性的的创建活动。尤其服务行业,每时每刻都与消费者接触,不免会有矛盾产生。这时,服务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个人乃到整个企业的道德观念,甚至影响这一行业的道德水准。因此,搞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对于道德建设意义深远。 总之,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道德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基础工程;道德建设是使我国不断繁荣强大的伟大事业,但也是一项重大而艰巨、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应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团结统一、民族和睦相处、经济平稳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道德思想,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共同努力,实现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革命和任务! 社会道德论文:和谐社会与道德建设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既是经济建设的目标,同时又是思想建设的内容,既要有法律的保障,又要有思想道德的维系。社会的和谐,是由构成社会的诸要素的和谐来实现的。人——是社会构成各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而道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素。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首要的是人的道德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古语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社会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所谓“有条”则“不紊”。社会规范有成文与不成文的两大类:法令、条例、规章以及一部分道德,为成文的;风俗习惯以及一部分道德为不成文的。成文的、强制性的规范固然有效,不成文的、非强制性的,靠褒贬来规范的,能净化人的心灵深处,更具有长效的功能。 和谐社会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其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上述两种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一是思想和谐,主要表现在思考问题全面,理性的处理问题,做事以双赢为目的,而不是损人利己。二是品质和谐,其核心是能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每一个人都应与别人一样平等的看待自己的利益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要成为一个和谐人,除自身努力,外部环境也至关重要,人是否是和谐状态,与社会是否具有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密切相关。 一、和谐思维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善于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能做到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解决问题时做到统筹兼顾,努力形成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工作氛围。 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为贵”是许多人的处世原则。过日子讲“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这都是一种和谐思维的传统体现。自然事物也是各种元素的和谐组合,香甜是五味的和谐,音乐是六律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自主的人——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作为一个精神个体,他必须是思想独立的,而不是唯命是从,唯上是从,唯权是从。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扩大教职工的政治参与度,让教职工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和依靠教职工,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来。 二、和谐道德 道德水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更主要的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范畴,而且也是道德水准的范畴。从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看,“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哪一项都离不开道德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地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些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能力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没有全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能力,社会和谐无从谈起。道德能力具有导向功能,有助于人们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基础;道德具有激励功能,道德能力作为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把人们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上来,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潜能,从而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道德能力具有调节功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道德能力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功能,它有助于在一些繁杂的道德环境中迅速做出道德评价和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选择,有助于人们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道德能力具有控制功能,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安定有序的和谐局面。全社会的强有力的道德能力,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个体道德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本质上讲是自律的,是人内心中对自我的自觉要求,是人的一种实践理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过程,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 三、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创建,除去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更多的是道德范畴的建设。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依重的就是道德的约束力和领导者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凝聚力。把教职工个人利益和发展与学校的利益与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局面,才能形成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校园的创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作为学校的员工,应该为创建和谐校园添砖加瓦。首先,要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用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来做好本职工作。其次,从自身做起,服从领导,尊重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以和谐的人,和谐的部门,来共同创建和谐的校园。 综上所述,和谐关系、和谐规范、和谐思维都是和谐道德的内容范畴。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强调的也是道德的约束力,所以,和谐道德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社会道德论文:谈三种社会角色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伴随民主社会的全面建设,媒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然而媒体失范现象却愈演愈烈。这既有媒体外部的生态环境因素,也有媒体自身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多重角色冲突导致的因素。本文以西方学者对新闻业的三种社会角色解读为视角,探析新时期我国媒体失范成因及其应对策略。笔者认为行业自律应成为推进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与此同时,受众伦理规范将在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彰显强大推力。 关键词:新闻职业道德 社会角色 对策 行业自律 我国着名记者范长江在论及新闻工作的机遇和危险时,曾经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无知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转型和新闻体制改革并进,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面临巨大的挑战。假新闻评选年年有,虚假报道手段年年新。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假新闻,以至有悖于新闻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舆论导向,降低了媒介的社会公信力。 无独有偶,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的美国,黄色新闻潮席卷美国新闻界也正值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盛行,低级趣味内容和虚假报道充斥媒介,媒体不实报道煽动美西战争,教唆刺杀麦金莱总统——新闻失范及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可谓已发挥至极致。但也正是经历了此次失范到规范的洗礼,美国新闻界才逐步走上以“真实讲述”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道路,才成就了美国社会较为客观的报道。新闻自律逐渐以专业的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话语实践融合成为新闻职业发展的内驱力。由此反观媒体市场现状,笔者认为,从失范到规范是新闻界在自身发展中必经的阵痛阶段。借鉴西方学者对新闻角色的理解,以自律规范新闻行为,使其内化为新闻业的职业追求或许更为重要。 美国新闻学者对新闻业有三种不同的角色解读:一是作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业,它讲求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二是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新闻业,它是与行政、立法和司法相并的第四权力,是维护民主社会的重要保证;三是作为一种商业存在的新闻业,它是以赚取利润为最高追求。三种角色的三种属性使得新闻业一直徘徊在公益和私利的矛盾之中,在“贪欲和理想之间”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张力”。而能够维系这份张力,并能平衡扮演媒体的多重社会角色的莫过于新闻业一直倡导的行业自律。“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是新闻职业主义的中心工具,是新闻职业化的手段。它给予从业者一种职业认同感,这是一种职业发展趋向健康的标志,有助于把零散的个体从业者联合起来。”在新闻报道中意识到伦理问题恰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终极体现,也是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应该把持的职业操守。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新闻报道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同时失范的新闻传播行为也不时挑战着伦理极限。比如,泛娱乐节目得宠,色情、暴力文化盛行,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泛滥;虚假新闻与侵权案件不断;歧视现象突出和同情心缺失、恶意炒作等。此类新闻的泛滥犹如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它们寄生于新闻传媒强大的传播能力,在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反倒扭曲人们对现实的了解,引发错误舆论导向,激发群众性事件,使人们的义利观、道德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偏离,严重影响社会肌体的健康和谐,也完全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追求。导致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响,既有自我约束的问题,也有既定制度监管不力的体制缺陷。 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中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业三种社会角色认识的偏颇和权重失衡所致。商业、经济因素是利诱新闻从业人员失范的最大诱因之一。二是新时期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都与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缺失有关。三是政治、体制因素(名声、发稿时限等)对稿件真实程度构成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新闻自律应该在我国新闻专业化进程中发挥强大的自我修正功能:首先,作为一种职业追求的新闻业,新闻自律督促新闻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采写技能和人文主义情怀。如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出色的记者应是排除万难,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尽可能详尽地报道事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新闻的环境监测功能。例如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的报道、“5·12”汶川大地震、2010西南旱情的报道,总体上是客观公正、及时公开,为政府决策提供宝贵的信息支持。这不仅展现出新时期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新闻操作,也反映出新闻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与不可或缺的社会职能。但我们也看到,新闻记者因报道带来的 “次生灾害”,如灾难报道恐怖化、随意化、娱乐化、商业化、媚俗化。在汶川抢救伤者的危急关头,记者为拍照或提问延误救援,有的甚至间接导致伤者死亡……美国新闻学者赫尔顿在其着作《信使的动机——新闻媒介的道德问题》也说道:“如果新闻业一旦丧失道德价值,它即刻就会变成一种对社会无用的东西,就会失去任何存在的理由。”上海复旦大学王中教授曾概括我国灾害报道的观念:“灾害不是新闻, 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类似职业道德责难,如2005年记者蹲守拍厦门路人掉水坑风波、着名摄像师(因内疚自杀辞世)拍非洲小女孩遭秃鹰吞噬照片风波等。此时,从新闻的职业角度看,他们都尽职尽责,第一时间记录险情;但从人性的角度看,几近冷血的现场记录必然受到公众唾弃。正如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会长威廉·桑德斯所说:“你(新闻从业者)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新闻记者。” 其次,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新闻业,新闻自律维护民主社会的运行,督促政府与媒体的合作,并推动合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由于中西方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法律赋予记者的权利多寡也不好简单类比,在此本文不做更多讨论。但随着近些年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日臻完善,周久耕事件、宝马案等一系列民众互动、媒体参与甚至主导的监督事件的圆满解决,既完成了媒体代言民众的监督使命,也彰显出媒体在守护社会良知和提高媒体公信力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再者,作为一种商业企业的新闻业, 新闻自律促使其清楚地划分商业利益和新闻报道的界限,这也是受众应该有所了解的。当受众逐步认识到所谓媒体的“神秘”后,必将会理性地看待新闻作品,诸如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三俗”内容等不良报道的受众市场也将不断减缩。在保证新闻商品质量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可因为经济因素影响到新闻商品本身,从而贬低新闻价值,乃至制造假新闻,影响到的只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媒体自身。 针对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笔者建议 行业自律应成为推进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形成强大的外部约束力。虽然传播媒体面临着诸多的伦理困境,但是“传媒应是道德守望者”的观点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新闻伦理实际上影响着这个复杂而多元 的行业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新闻职业传播者,同时也影响着公共生活的每一个人。”笔者认为,新闻自律的途径很多,杜绝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失范问题,新闻行业自律尤为重要。行业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业内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守和贯彻,另一方面是行业内的行规行约制约自己的行为。且每方面都包含有对行业内成员的监督与保护机能。专业的新闻工作者都是隶属于某一媒体,他们的身份识别、新闻行为(包括采、写、编、评)、新闻作品的最终传播以及作品本身的权威性都来自新闻工作者所归属的媒体,如果行业协会能够对此有严格的自律规范与监督机制,自然能够准确定义新闻从业者的行业操守,并使之内化为其自身的内驱力,因此加强新闻业的行业自律是从根本上实践新闻自律。 以有偿不闻为例,其产生无非以下两种情况:其一,记者个人的有偿不闻,被传媒人视为不道德。其二,新闻单位的有偿不闻则比较复杂,有的被传媒人默认,比如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很差的专业报刊而言;有的为宣传部门所默许,比如批评报道可能为官方所不悦,官方便安排批评对象与媒介主动沟通;有的则被宣传部门视为不道德,比如非法煤矿老板对新闻单位的贿赂。所以在大声疾呼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新闻界自身行业自律的规范,报与不报是一回事,负面新闻怎样积极报则是行业自律需要细致落实的。 受众伦理规范应与行业自律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实时共同推进。在新闻伦理的研究中,受众的伦理规范并没有被放在显着的位置。但是受众作为信息的需求者与接收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对于外来信息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即受众需求直接影响新闻传媒提供的信息产品的质量。因此,重视受众的伦理规范,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同样是新闻传播伦理中的重要一环。受众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参与社会进步,以及对传媒的辩证的批判能力都应反映在大众传媒的伦理规范和准则当中。 总的说来,受众在接触媒介,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应符合以下三点要求:第一,信息选择动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第二,信息解释保持客观,切合语境;第三,自觉监督举报不良信息传播。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同样应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在大众传播中,相对于传播者而言,受众是受传者,是传播对象。但受众并非完全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往往进行独立思考,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有自身职责、义务和使命,因此他们对实现有道德的大众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大众,因此我们对于大众传媒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只有与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统一起来,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否则就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谴责。贝里斯曾说:“职业道德研究不是自动地让一个人更道德,而是培养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清晰的思考,提供一些一般的指导原则,有助于一个人在当代社会更好地理解职业的角色和重要性”。这样的新闻界才是公众所期待的,自然也会得到它应有的自由和尊重。学界已大声呼吁,业界也正逐步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一线新闻活动当中,用更具人文气息的新闻作品赢得更多受众、更多信服。 社会道德论文: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基本要求,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是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新型关系。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人们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使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一些地方存在道德冷漠症,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因此,以诚信为重点,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二,诚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诚信道德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交换关系,要求双方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日益扩展的市场关系逐步构建起彼此相联、互为制约的信用关系链条,维系着市场关系和市场秩序。所以,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同时,市场经济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属性,如果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为来谋不义之财。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失信问题较为严重,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企业在经贸往来中的信誉。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文化及人际关系领域,并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所以,诚信和失信的道德冲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建设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秩序的状况。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诚信,关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任务。政府的诚信建设,一是体现在制度的公正性层面;二是表现在政府行为的诚信层面。制度公正是政府公信度的基础。制度不公就会导致社会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引发社会利益分配失衡或利益冲突,并为各种不法行为、失信行为提供孳生的土壤。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五个统筹”的关系,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众特别关切的问题,是诚信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符合社会公正的制度,要通过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维护和实施,其实施的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政风,决定着政府的公信度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缺乏责任意识,致使政策扭曲;有的地方腐败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尖锐地指出: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因此,诚信政府建设,关系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 第四,诚信道德建设,是保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诚信道德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一深刻阐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和谐社会构建方面的具体运用,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民主法治是政治方面的明确要求,公平正义首先是经济方面的价值目标,安定有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建设多方面努力的综合成果,和谐相处是对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道德的规范、支持和维护。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呢? 第一,要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道德人格。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只有人人讲诚信,给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形成。职业道德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诚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而且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诚信道德为重点,调整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爱、长幼有序、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社会的微观基础。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最终是要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公民有了诚信这种高尚的道德人格,社会也就有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要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密切配合。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诚信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加强公民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使诚信真正成为公民的道德自律。如果缺乏对失信者惩罚的法治体系,或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失信违法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惩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气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诚信道德奠定坚实的经济关系基础。诚信道德通过教化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软约束,它需要市场体系、市场关系的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性”和“规范性”来规范经济活动,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再次,要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建设诚信社会,要加强社会管理薄弱环节的建设,逐步完善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有效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总之,诚信既是道德建设,也是法制建设;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程,也是完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强诚信建设,需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综合努力。 社会道德论文:关于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理论研究 论文关键词:编辑工作;社会道德;道德内化;心理机制 论文摘要:在编辑工作中,选择社会道德中相对独立的内容和地位,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并自觉地按照编辑道德要求办事,是编辑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制约因素和固有矛盾,并揭示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对提高编辑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用的科学。不难看出,编辑伦理学的核心不仅需要研究编辑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道德结构体系,而且还存在着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问题。就编辑工作而言,所谓内化,是指编辑履行和遵守社会道德之要求。如果编辑没有社会文化出版之道德的内化,那么,就很难表现出合乎一定社会文化出版之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也就难以形成编辑所期望的道德品质。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不仅受到社会文化环境、道德教育和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与编辑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几对矛盾密切相关。从传统习惯来看,编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分析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相关理论间题,对提高编辑自我控制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中的制约因素 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就是编辑在实践中必须模范地执行的过程。 在编辑工作中,编辑道德内化是以发展社会主义的出版文化和整个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根本目的的。社会环境的主要要求有:①弘扬民族文化中的道德精华,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优化现存文化体系中的内容和结构;②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阵地,逐步形成普遍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③不断吸收当代文化创造的新成果,形成文化出版的新内容、新特点;④通过文化出版引导读者和引导社会道德发展的方向。这是编辑道德内化应该达到的目标,也是编辑要实现的出版繁荣。 编辑作为社会的一员,其编辑活动是在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其中社会环境对编辑事业的兴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谓社会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社会地位等。编辑道德内化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编辑的工作与生活。例如,在政治上,不同时期的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及相关的方针、政策,对以精神生产为特点的编辑活动自然是一种重要的规范和制约;在思想上,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的积淀,各类社会思潮的兴起都会对编辑活动产生公开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在法制社会逐步健全的今天,编辑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必然要受到有关法律的规范和制约。 编辑道德内化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直接接触中把社会道德进行内化。对于内化过程本身来讲,社会环境不是一个直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并对内化过程起积极推动的作用。不良的社会环境则有碍于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且对内化过程起消极的阻滞作用。 总之,编辑道德内化的社会属性说明了置身于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里的编辑,要谋求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在社会的支持下开展自己的社会活动。如果离开这些现实的东西,编辑道德内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谋求编辑事业的发展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2.编辑道德内化与社会道德教育。 在编辑道德内化过程中,社会道德教育仍处在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所谓社会道德教育,是指为使编辑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自觉履行对社会整体和他人应尽的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编辑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对于编辑来说,社会道德教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有的编辑在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觉悟等方面仍不成熟,需要通过社会道德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有的编辑自发行为可能不合乎编辑道德要求,道德选择常常受到社会道德意识的支配,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道德教育从外部灌输进去。一方面,要使编辑道德内化成为个体行为动机的个体道德的需要,必须以社会道德教育为前提。只有通过社会道德教育,才有可能逐步实现编辑道德的内化。另一方面,社会道德教育可促使编辑道德内化真正进人编辑的心理之中,自觉地按道德要求办事。在对编辑进行道德教育时,应特别重视编辑自我意识发展的新特点,注意调动编辑的积极性和发挥编辑的主动性,努力把社会道德教育与编辑自我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社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编辑道德的内化目标。 一般说来,编辑接受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教育,就可能把这种社会道德进行内化。所以说,一定的社会道德教育决定着编辑道德内化的特定内容和发展方向。因此,在对编辑进行社会道德教育时必须注意:①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有理想性,要有现实性;②道德教育的形式要有可行性,要有多样性;③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要有艺术性。 编辑的心理因素对实现编辑社会道德的内化至关重要。对编辑社会道德内化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指编辑接触客观事物而在内心产生的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活动。情感因素是指编辑对一定事物所持有态度的体验。意志因素是指编辑对一定的目的支配和调节的行为。如果没有人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也就没有人的心理,所以人的心理对客观的反映既是积极活动者,也是积极能动者。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全过程是编辑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实现的。一般来讲,编辑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1)进取心理。一个优秀的编辑应具有高层次的追求和强烈的进取心。进取心的表现形式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信念、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开拓创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嫉恨时弊的品格。这种心理来源于对振兴祖国、造福于人民的诚挚感情,而这种感情会转化为动力,鞭策和鼓励编辑在思想素质、工作素质和道德素质上不断地进取。有进取心的编辑决不会满足于一般地应付工作,而是在学术和知识上有更高的追求,并具有高度的敏感和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编辑设计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也是编辑走向成为通才的自觉意识。 (2)伯乐心理。编辑人员不仅要有铺路石的精神,而且要具有伯乐心理,要十分珍惜脱颖而出的人才。采用稿件不拘私情,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大胆地为有真才实学的作者鸣锣开道。发现和扶植一个人才,比创造一项发明或一项成果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3)自豪心理。自豪心理来源于编辑对自身工作的热爱和对继承人类文化的伟大意义的认识。作者劳动的结晶是通过编辑的劳动才走向社会,辐射智慧的光芒,产生社会效益的。编辑的伟大就在于以其透明的劳动增加作品辐射光芒的亮度和强度,就在于他的劳动造福于子孙万代。编辑在这种自豪心理支配下,会产生坚定的、自觉的编辑意识和行为,排除各种干扰,为发展我国的编辑事业奋斗终身。 二、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中的固有矛盾 道德品质的善与恶,从伦理角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关系。在经济行为中,编辑道德品质的确认只有肯定个人自然需求的合理性,才能充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由于编辑在心理、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因而在思想与情感上出现波动性,常常使编辑在社会道德内化中出现苦恼和忧虑,存在着固有的矛盾。 1.道德认识的系统性与无完整性。 道德认识是编辑对编辑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感知、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深化,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看法,它是编辑道德品质的心理基础。崇高的道德理想,高尚的道德清操都来源于一种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编辑社会道德内化的第一步。编辑向来被人称为“伯乐”,是令人尊敬的职业。但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文稿之官”,朱笔一批,即可定文稿之生死。因此其道德认识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对有些编辑道德关系的理解和处理常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观念,如坚持真理、批评同志和保持朋友间的友情哪一个重要等,这说明编辑工作在一般情况下只注重原则,不注重细节是不行的。因此,编辑要加强道德认识,注意总结经验,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活规律的认识。 2.道德情感的持久性与冲动性。 所谓道德情感,即指遇到某种事物之后,总有一种好感和恶感,是由别人或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于自己遵循的道德标准而引起的。如做一件好事,就会感到安慰;如做了坏事,会感到后悔、内疚,甚至痛恨自己,这就是道德情感。编辑的道德情感一般表现在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情感、义务感等,这些都是较为高级、深刻的情感。在高尚理想和高尚道德的支配下,编辑善于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战胜内心情绪和外部困难达到既定的目的,工作效率高,工作主动、热情,出现了为出版事业、为真理而奋斗的道德行为。但有的编辑由于不注重道德情感的调节,时常出现冲动、盲目,不考虑后果的蛮干情绪,特别是在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的时候,其危害性就更大。为此,编辑应珍惜道德情感,克服常见的那种心境转变快、变化幅度大、情绪忽高忽低、态度忽冷忽热的现象,逐步自觉养成健康、稳定、持久的道德情感,更好地为我国的出版事业的兴盛竭诚奉献。 3.道德信念的稳定性与动摇性。 道德信念指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真诚信仰,以及由此而对实现相应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在编辑道德品质的构成中,道德信念居于核心地位,可以凭借自己的信念,按照某种道德准则选择行为,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善恶价值。并在某种内心信念的支配下,坚定不移地去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一个人要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在实现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显得动力不足。作为编辑,应注意把祟高的理想与个人的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辩证地统一起来,自觉地用远大的理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用社会主义道德所推崇的完美人格来要求自己,从而逐步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以预测出版发展方向、未来状况,走在时间的前面,为读者提供新的更多的精神食粮。 4.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盲目性。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举止方式,它包含着一种理性的应付问题情境的倾向。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复杂性,道德行为常常取决于对他人的评价,凡是能得到奖赏的行为就是可行的行为,反之就是不可行的行为。编辑自觉选择行为常常同模仿性和盲目性行为并存,应引起注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出版业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编辑对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时常出现脱节或冲突的现象,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在少数编辑身上认为封建主义思想残余是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敌,崇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现代观念和方式,充满着要干大事业的雄心与缺乏艰苦创业精神的矛盾,祟尚创新精神与保守的职业选择的矛盾,现代道德观念与原有道德框架的矛盾。这种道德行为的两重性固然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但客观上它是与社会、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克服编辑行为两重性的最好途径是坚持改革,因为改革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革除编辑道德建设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改革能为编辑在思维和行动上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改革能促使编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愈来愈趋向一致,使出版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 为保证编辑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加强对编辑行为的控制。对编辑行为的控制可分为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社会控制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控制则是对社会控制的实现。只有做到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的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编辑行为的最有效控制。编辑自我控制有其一定的道德心理机制,其中义务、良心、幸福是编辑最基本的道德心理机制,在编辑社会道德内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义务是道德的一个范畴,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他人或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它集中反映社会和他人对个人提出的种种道德要求,也反映自己对社会和他人应负的道德责任。由于义务表现个人在道德上如何自觉地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相互关系问题,所以它也表明个人对集体利益的真实态度。实际上,义务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决定的。在编辑工作中,义务内容是由编辑道德原则和规范所决定的。这种义务是由编辑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内化而产生的一种道德责任感。义务作为高度的道德责任,是自己的意志服从具有一定道德价值的任务的内心源泉。道德义务虽具有道德命令的性质,但对履行义务的主体来说,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深刻理解道德的要求,自觉承担在自己职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因此,在编辑道德内化过程中,注重道德义务的修养,不仅使编辑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且使编辑形成崇高的义务感和强烈的责任心,从而使编辑具有对义务的成熟态度,以提高遵守编辑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觉性。 良心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也是个人道德意识结构中起自我控制作用的道德心理机制之一。在编辑工作中,如果违背了这些准则和规范,就会受到别人或同行的谴责,个人便会感到良心的不安。良心在编辑道德内化中的作用通常有: (1)良心的谴责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反映。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如果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则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映。引起编辑情绪不佳、心情不愉快的原因,一般被认为是出版现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困难和干扰,这仅仅道出问题的一方面。应该看到,人的情绪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人的道德良心直接受认识和态度的影响,严格地说,道德良心并不是单纯由外界的客观事物激起,它经意识的权衡,受意识的操纵和调节。例如,一个编辑利用工作之便,与他人自订不良交易,刊登有害于人心健康的文章或损公利私的广告,他就会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心理感到不安,处于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2)道德的败坏影响身体健康。谁都知道,人经常处于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状态,对人的身体影响极大。若情绪不好,则整个身心皆为所扰,以致达到疾病的程度。如果编辑在工作中对来稿不按规章办事,实施不道德行为后,他的行为违背了做人的起码道德和良心,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和唾弃。人格受到污辱,他的道德良心自觉感到失去了平衡,精神懒惰失常,重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俗话说:“无私才能无畏”,作为编辑,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心胸坦荡。在编辑工作中,良心既是编辑道德内化的结果,又可在编辑道德内化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具有健全的良心机制的人,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自我控制。而这种健全良心机制的获得,不仅要借助于社会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而且还取决于编辑道德内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的理想。尽管同行对幸福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笔者认为,幸福在编辑工作中主要有:把幸福等同于快乐;把幸福理解为完全排斥感觉快乐的精神境界;把幸福理解为受理性宰制的持久快乐。在现实编辑生活中,不同的幸福观往往决定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模式。从理性上看,幸福是以快乐为基础而又高于快乐。 幸福是内心依恋的决乐,是流动而又持久的美好追求。我们无数编辑前辈,在编辑事业中执著追求,无私奉献,创造了许多感人幸福的事例。幸福的生活虽然是决乐的,但快乐并不等于幸福。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把“知足者常乐”奉为正统的幸福观。然而,“被按下丢的葫芦浮起来快”。随着改革开放,传统的幸福观遭到了严峻的挑战。许多编辑信奉的是另外一种哲学,即“不知足者常乐”,惟有永不知足,不断追求,才是“追求高于占有”的现代幸福观。心理学家早就指出,干不好工作的人休息也不会得到满足。幸福是动态的,是一个永不满足,寻求新目标,以求实现主动的行为过程。 编辑把幸福视为主动的过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生命精神强烈的人来说,必须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真善美的理想人格,应该把幸福看成是一个不断趋向人生完满的未完成式。作为编辑,应把幸福立足于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之上,正确把握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是创造的结果,只有首先创造,然后才能享受。事实表明,惟有创造才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也惟有创造才能给精神以最高享受。因此,惟有创造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工作,作为编辑,只要把握机遇,干一番事业,幸福终究会降临。 四、结论 1.编辑道德内化不仅与社会环境、社会道德教育密切相关,而且与编辑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对编辑道德内化过程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编辑的心理因素才起决定作用。因此,编辑道德内化是社会环境、社会道德教育和编辑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2.编辑从事出版业务,与文字打交道,由于文化知识的逐步积累,理论性的不断增强,促进了辩证思维的发展。因此,编辑应该以行为动机作为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而不能仅仅依据行为的外部后果作出判断。当前,编辑必须适应改革形势,更新道德观念,在改革中产生的价值、诚信、义利、时效等方面的新观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3.义务、良心和幸福是编辑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是维护编辑事业宏图和保持编辑神圣职业的荣辱、尊严和诚实的重要调节剂。它们有效地维护着编辑所接受的一切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执行。义务、良心和幸福心理机制的发达程度、有效程度和推动力,在出版事业的很多方面可以表明一个编辑社会道德内化过程实现的程度。 社会道德论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论文摘要:变革的时代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多样性。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概述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探索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党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前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确立,为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们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一、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变革的时代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多样性。 (一) 关于信仰理想。目前的大学生大都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亲历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程,亲身感受到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他们中绝大多数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学生信仰模糊,对国家发展的走向认识不清。受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影响,有些学生理想空乏,在他们看来,理想是空的、信仰是假的、钞票是真的,他们对政治缺乏兴趣,注重自我和眼前利益,对文凭、证件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二) 关于价值取向。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市场经济时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发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应当承认绝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务实又不忘集体、不忘奉献。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功利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价值取向矛盾,在认识上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在实践上奉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既认同奉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但在现实中又讲求实惠和实际。不少大学生是优秀的学生干部,但在就业时更愿意到大城市大公司,而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少数大学生自私自利,贪图享受,对别人缺乏爱心、对集体缺乏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2] (三) 关于道德水平。《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加大了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多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程度不够,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不高。一些大学生看来,传统道德已经过时,良心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与风采。山盟海誓只是“冲动”,助学贷款仅是“利用”,考试舞弊算作“传统”。大学生贷款并不都是因为贫穷,不主动还款催生“道德银行”;研究生考题、四、六级考题泄露封而不死。据报道,广东农行助学贷款有四分之一多学生逾期不还,不良率高达27%。[3]更有极个别的大学生利用同学、亲戚朋友的同情心及利用网络诈骗、行窃,然后尽情挥霍。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大学里任意挥霍。“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日前出现在南京某高校里的顺口溜。一些学生家庭贫困但硬性摆阔,不知道父母的血汗钱是怎么挣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导致了一些学生人格的扭曲。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复杂多样,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甚为迫切。 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新时期,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工作。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很好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4]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此,高校要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作用,认真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教师。尤其应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紧跟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如用讨论法、问答法、辩论法、咨询法等,高质量地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学生头脑。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切实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积极鼓励和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党支部,发挥党员作用;营造学习环境,成立学校、学院、系部各级马克思主义研讨小组,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 (二)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引导学生。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与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所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发展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使他们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5]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鼓励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三) 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学生。民族精神是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感情的综合反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民族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基本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精髓。这五种精神,共同铸造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同志指出:“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6] 所谓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依托,顺乎时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务求实效、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改革创新是核心。因为改革创新是时代的最强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时期,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很好地弘扬这两种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弘扬民族精神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因为如果离开了时代精神,我们就不能及时地从实践中吸纳鲜活的力量,就会失去其时代的价值。 大学生是祖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的重任,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利用喜闻乐见、生动感人的影视资料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使其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心灵深处扎根,形成高尚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同时,鼓励大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开拓进取、大胆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务求实效、无私奉献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 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学生。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道德建设的核心是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同志针对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实际,依据我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它贯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接触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社会交往比以前更加广泛,但因生活经验不足,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重大的人生课题面前,存在许多困惑、矛盾和冲突。因此,高校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学院、系部、后勤工作,健全评价学生行为制度;指导教职工和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教职工以爱岗敬业为荣,以敷衍塞责为耻,学生以勤奋好学、艰苦奋斗为荣,以懒惰作弊、奢侈腐化为耻,进而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7]新时期,高校领导和教师应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社会道德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试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在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国农民道德开始由封闭、迷信走向了开放、科学,宗教色彩逐步淡化,婚姻家庭道德观转向了现代化。对新一轮亚文化影响下所出现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思想道德建设 一 、 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主体性缺失现状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致使社会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各种亚文化不断地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其道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积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得以强化;另一方面,消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所复生。 第一,我国农村道德观念已由保守、迷信向开放、科学的方向发展。 1、消极、迷信、保守等思想不断向积极、科学、开放等思想进行转变。改革开放前的农民思想有着较明显的保守与迷信色彩,这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按市场规则开辟了新的人际交往领域,形成了新思想、新观念,其思想更加积极、开放和科学。当前,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所减少,不健康的成规陋俗逐步被废除。 2、单一的道德观念开始分化和重组。计划经济中农民的价值取向比较单一,这有利于农民克服自私、狭隘的思想,确立高尚的道德目标。另一方面,这种价值取向却忽视了人们道德思想的层次性,禁锢了农民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巨大转变。传统农民开始分化成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农民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准市民群体。与之相适应,原有的单一的农村思想道德观念也出现了分化和重组。一方面,农业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了很强的商品意识,特别是那些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民已具有较强的社会化大生产观念和现代经营理念。另一方面,准市场群体与市场联系较紧密,具有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时效观念、创新意识。 3、伦理思想和宗族色彩日趋淡化,家庭婚姻道德逐步现代化。传统农村伦理思想有着相当强的宗族色彩,族长或家长实行专制控制,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转。在市场经济中,农民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变化,伦理道德日益健康,宗族观念日益淡化。 第二,我国农村道德观念呈现下滑的趋势。 1、精神生活贫乏致使道德水平下降。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生活中来。但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却给他们的道德实践带来了十分不良的影响,赌博等不良风气在农村盛行,农民道德水平呈现出下滑的事态。 2、亚文化影响使得部分地区宗教思想死灰复燃。由于多元文化的重叠,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亚文化不断地充斥了人们的思想,腐朽的思想得到了张扬,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扭曲。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瓦解了农村的宗族势力。但是,由于亚文化影响,部分农村的宗族活动又重新盛行起来。这不仅会引发农村宗族矛盾,还会导致农村迷信活动的盛行,不利于新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 3、农村政府部门道德权利腐败现象严重。在经济体制转型的中,由于各种制度不健全,民主法制建设薄弱,以权谋私等权力道德腐败现象在不少农村干部身上时有出现,对社会影响极坏。这不仅是严峻的权力道德问题,而且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4、生态伦理观念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严重削弱。在市场经济中,在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农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却滥砍滥伐、乱捕乱杀、乱排乱放,致使农村生态伦理道德水平下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5、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利己主义思想滋长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许多农民在个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甚至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以维护其自身利益。 二农村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思想道德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其表现为: (1) 流于口头形式。在政绩考察上注重于表面数字而忽略思想政治工作。还有的地方把精神文明建设错误地理解为经济建设的 “依附”,使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不能并驾齐驱。 (2) 对“两个文明”理解错误。过分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甚至于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有时,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与我们所提倡的理想、价值、道德规范大相径庭。 第二、农村思想道德失范。其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价值评判出现混乱、标准不一,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评判无所适从。这是由于:传统的道德体系被打破,顺应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得到相应的确立;不自觉地把经济建设中的功利性移植到思想建设中,使思想道德建设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社会舆论导向没有形成合力致使道德约束力弱化,腐败现象蔓延。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仍然薄弱。当前,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是由于: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缺乏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单一、陈旧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发展缓慢,少数地方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倒退。 三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身具有滞后性。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并予以解决。 首先,我们应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削弱亚文化在主流意识文化领域中的消极作用。我们应着眼于现实,应该强化道德教育,把这项工作当作是一个工程来抓。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农民思想和正确规范农民行为,并把说理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教育工作者应该切实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采取多种教育、多渠道教育。在教育中,不应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状态去说教,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对话,这样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要对农民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切实帮助农民明理、释疑、解惑。要不断强化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还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传播的优势,在一定范围内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最后,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农民思想道德的主体性作用,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创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道德学习型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道德论文:试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社会道德结构分析 论文关健词:功利主义 个人本位 人类博大精神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是由两个道德层面组成的,即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拙的个人本位和休现人类博大精神关怀的进德层面。二者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个人之间在多种选择和竞争的环境中由价格机制引导而自愿进行的契约式产权交换。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由所有权、经营权、价值规律、分配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经济法律法规等所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范,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要求相互协调的社会道德的参与,来作为评价和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手段。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应该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的两个道德层面,即从属于市场机制的、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和体现人类的博大精神关怀的道德层面。二者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其矛盾运动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发挥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功利主义原则为荃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 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是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结构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市场经济社会进取的动力因素,并形成平等和正义的市场交易原则。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产权必须明晰,市场主体之间必须自由交换,自由契约,自我负责,打破各种超经济强制,在法律上建立个人所有权和个人行动自由,在道德上鼓励以个人奋斗进取来争取个人幸福。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封建农奴制解体后,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有了自由出卖权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是对权力—强制型经济的否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伴随这个过程,形成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思想。从文艺复兴对感性个人主义的肯定,到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建立,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构筑了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的政治法律体系,提出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共和政体等一系列新型政治理念。与此同时,启蒙思想家们又构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新秩序,他们从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等感性主义的人性论出发,论证了道德的功利原则、利己原则和博爱原则,认为道德原则同其他一切观念和原则一样,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产生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以此为基础提出道德的本质和核心是利己主义,人类的博爱是以合理利己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恩格斯评价说:“功利论一开始就带有公益论的性质”利己主义在当时“也是一个大胆公开的进步。 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市场竞争机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打破特权垄断,提供平等机遇,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不承认特权,要求人们必须自由和自愿,而功利主义只认利益不认特权,简化并摆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树立了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正义观念。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由平等、诚实守信本来就源于最初的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交往中多次博弈的结果,在功利主义看来,合理利己便是正义,与商业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是相一致的。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为了功利目的而付出劳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符合利己主义的正义原则。第三,功利主义注重物质利益原则,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从而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邓小平同志讲:“不重物质利益,对少数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功利主义的个人本位在体现其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1,趋利性。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任何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分化性。财富和贫困的积累会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功利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3、腐化性。财富的膨胀、金钱的积累会导致生活的腐化、道德的败坏,而功利主义所追求的个人幸福是没有道德限定的。4,无序扩张性。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主张一切以个人的自身利益为中心,在一定条件下会使人们不安守本分,造成劳动的行业秩序和劳动等级秩序的破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以人类博大的精神关怀为核心的道德层面 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确保了市场交易公平和正义原则的普遍确立,但功利主义并不能确保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正义的确立,也不能消除市场经济自身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在打破原来的权力—强制性经济关系,给社会个体带来自由的同时,也释放了人性中的恶的方面,鼓励了人性的盲目的、非理性的扩张。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就市场机制的经济运作法则而论,既有鼓励进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不择手段、藏污纳垢的一面。面对残酷的竞争法则,如果没有一种能够对人性进行有效地内在约束的东西,而凭纯功利的追求肆意支配竞争行为,那么,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就会导致纯利欲的冲动,造成信用缺失、交易成本的增大,竟争秩序的混乱合理的分配法则被扭曲成权利和投机的法则,最终导致人性的泯灭、政权的腐化、社会财富的浪费。其次,财富的积累在带给人们享受,赋予人更大自由度的同时,也会使人的欲望恶性膨胀,使人性失去理智的约束,造成物质与精神的错位,社会生活腐化堕落,给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在一个社会生活腐化的社会环境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很难一帆风顺的。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形式的社会道德。以近代西方为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时正是以基督教宗教理想为思想渊源的人文学和社会理想异常兴旺发达时期,该时期兴起的几大思想体系和宗教道德文化体系,如世俗的人文主义、基督教人文主义、新教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加上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传统天主教会,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制约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市场经济之所以获得成功,重要原因就是在“挣脱了宗族纽带”之后,“建立了信仰和伦理的生活方式共同体对于血缘共同体的优势,利用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较好地实现了对贪欲的抑制。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都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杰出的才华,他们并不重视追求个人利益,但十分重视自己的名誉,视之如生命,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楷模。由此看来,尽管市场机制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需要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交易原则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念为其铺平道路,但也离不开体现人类博大精神关怀的社会道德文化的有力支持。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而抽象地存在,历史上,市场机制与西方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最大实践者,在发展中遇到各种艰难和困惑是必然的。因此,应解放思想,树立公平和正义的交易观念,并对本民族的文化创新予以高度的重视,除了以建造“社会主义资本精神”和“工业精神、实业精神”来“重建我国的经济基础”之外,还必须要用社会主义的人文精神来烘托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有匹配了发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全的市场经济;只有具备崇高的社会道德文化理想的民族,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真正体现自由、平等。 社会道德论文:试析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 个体道德建构 道德需要 良心和人格 论文摘要: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个体道德建构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个体道德建构的动力是自我实现的道德需要: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是个体道德建构的机制;良心和人格是个体道德建构的结果;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很发达的程度,物质财富还没有异常丰富,要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不是一跳而就的事,也同样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到整体最后占领全盘的过程。每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从而在其道德及其发展上必然表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完全平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夯实基础,以点带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 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进行践履从而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 一、个体道德建构的动力:自我实现的道德需要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自然属性表现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特征和无限扩张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人类社会贪婪、自私等恶行的根源。社会属性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接受社会教化所获得的。通过社会生活的同化和教化,个体完成从道德客体向道德主体的转化,形成自我道德实现的现实需要,促使个体自觉能动地选择和形成道德观念,进行道德践履,获得社会的认同。个体的生活史,就是一个积极了解、掌握、践履社会道德需求从而实现个人同社会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道德需要是个体发展、完善、实现自我、高尚利他的精神需求,它表现为坚持某种道德信念、践履某种道德行为的愿望和理想。它引导人们为社会整体利益,为某种正义、祟高的事业和信念,为个人人格的完善与实现而奋斗。一个人没有道德,似乎也能苟且地活着,但理想的生活,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生活却一刻也不能离开道德。 个体道德需要一经产生便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道德需要的产生固然要依赖于基本物质需要的满足,但自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时并不以个人物质需要的满足为转移。“不为五斗米折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道德需要的精神力量之所在。道德需要的产生是个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社会文化中道德价值观念的认识和掌握,并通过自身的不断修养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步树立起了什么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等道德价值和正义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支配人的行动。这种应该、不应该的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内心的道德命令支配着人们的动机、意向和活动,从而成为人们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的实质是对自我完善理想中道德因素的追求,道德理想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支柱之一。 个体道德需要是实现社会道德的内驱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道德是对个体道德的整合而完成的,是个体道德践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外显形式。社会道德的良化取决于个体道德的良化,社会道德的败坏根源于个体道德的败坏。社会道德建设必须重视个体道德建构,而个体道德建构首先必须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社会道德规范不能成为人们的道德需要,那么社会道德及其践履就不具有现实性。正如再美妙的艺术不能离开具有审美力的感官,社会道德的光芒也难以照亮死灭了的人的心灵。 近些年来理论界提出了所谓的“道德滑坡论”、“道德代价论”、“市场经济必然论”。无论这些观点是否正确,但在对我国现实道德状况的认识上可以说都坚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水平有所下降且状况堪优。应该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优势,我们有数量巨大的理论、文艺、宣传队伍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机构,我们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马列主义、思想,干部、群众时刻接受着先进文化思潮的熏陶,但实际效果却难如人意。相反,李洪志几年前炮制一套所谓的法轮大法,披着真、善、忍的外衣宣扬封建迷信,几年间却使几百万人深陷其中,有人甚至到了如醉如痴、可以为他舍生忘死的地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利用了大多数人都希望作好人的愿望来教化他那一套歪理邪说。如何从激发个体道德需要的新视角出发,开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式、新途径,从而实现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又一治国方略是摆在教育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个体道德建构的机制: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 个体道德需要为个体道德建构提供内在动力,但个体道德建构还要通过内部的功能机制才能实现。如前所述,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内化的产物,同时它又表现为自我导向、自我调节的微观机制。 自我导向就是个体在参与社会群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角色期待,角色期待代表个体的道德理想。我们知道,任何个体总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总是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度过的。个体通过参与群体而参与整个社会生活。个体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然选择自我的角色期待,这种角色期待既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社会道德要求具体化的表现。个体正是在实现道德角色的过程中,一方面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满足社会群体的需要,将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要求逐渐融人个体之中,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道德准则。 自我调节就是个体对自我导向的“角色期待”(理想中的“我”)和“我”的思想行为(现实中的“我”)的审视和修正。角色期待一旦形成,个体便在观念上把自我一分为二,即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个体借助理想中的“我”确立自已在外部世界的方位,现实中的“我”成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和审视的标准和依据。正是这两个参照系的存在使个体能够衡量现实中的“我”是否达到了自我设定的要求,从而不断地监督与鉴定自我思想和行为的成熟性和可行性。并且按照反馈原则不断地对“我”进行认识和辩析,不断地发出信息,帮助和指导“现实中的我”越来越接近预定目标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作为个体道德建构的道德内化,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把社会道德要求的信息输人到主体的自我意识系统中去,然后形成自身的微观和宏观参照系并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辩析、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帮助指导现实中的“我”去接近理想中的我的要求,不断地唤起自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当现实中的我偏离目标期待的要求时,个体主体便会感到内疚、羞耻,受到良心的谴责,使现实中的“我”改弦更张,朝着既定目标的要求前进,以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和谐。 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集中表现了个体主体在道德建设中的能动性。从字面上看,道德是道又是德,它既表现为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又表现为个体追求自我完善的思想、感情、意志与活动(德)。道德既可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寻找其根据,又可以从主体—人的方面寻找其机制,这也是道德区别于法律的方面,因为它是自觉能动的,而法律即是纯粹强制性的。 个体在道德建构过程中的能动性要求社会道德教育必须走一条民主化的道路。封建社会把封建礼教作为绝对律令要求人们无条件地服从于它的神圣性,结果是人的个性的日渐萎缩。解放以后几十年,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建立起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这对改变我国人民的道德面貌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索的方面。内容上忽视了人在道德需求上的层次性,习惯于把只有少数先进分子才可能作到的道德标准作为全民族的共同普遍标准提出,这样,全民族基本道德素质并没有普遍养成而高层次的道德建设要求则欲速不达;方式上往往重灌输、规范,轻启发、引导。今天的道德建设不能再走传统的老路,应该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在要求,在坚持道德建设总的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个体在道德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强化道德主体的自我导向、自我调节机制,亦即走一条民主化的道路。 三、个体道德建构的结果:良心和人格 个体在道德需要的驱动下,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对道德取向和道德行为的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于是形成道德建构的结果:良心与人格。良心是一种内在的、被人们自觉意识且隐藏于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感;人格是个体在良心支配下通过道德实践在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对象性活动中的道德价值实现。前者表现为个体道德建构的内在结果,后者表现为外在结果。 良心是在长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中,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心理中经过积淀而形成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个体践履道德行为的标准和尺度。良心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道德责任感指导和约束自我的道德行为,同时以此为标准对个体自身和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行道德价值的评价和评判。当自我行为与良心相一致时,便感到自我道德上的满足和愉悦,反之则感到不安和痛苦;当对他人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时表现为认同、褒扬或不屑、谴责。良心一旦形成对个体来说,往往会有一种稳定不变的“巩固性”和理所当然的“公理的性质”。 人格这个词在这里是从伦理学层面上来讲的,单纯地指道德人格。它作为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对象性活动中的道德价值实现,是通过他人、群体对自我道德行为的道德评价形成的。“孤独个人”无所谓人格,故所谓“修在内而成在外”。道德人格是个体主体道德素质、状况的集中体现,表现为个体独有的品格精神和对一定社会道德方式所持有的惯常立场、态度及行为模式。 很明显,人格是由良心所决定和支配的,因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的道德行为受良心的指引和约束。同时,个体在道德实践中,通过他人、群体、社会对其人格状况的高度评价又成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强化其良心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完善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良心与人格表现出一致性,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有些人迫于名利及权势等欲望的诱惑,接受过高层次教育和道德条理的熏陶,在他人面前也能表现出高尚的行为和圣洁的人品,但其内心却包藏着不可告人的野心和阴谋。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双重人格。因为他们的道德行为不是源自于良心的约束而是来自于名利的导引,人格不是良心真实、直接的反映,而是虚假、扭曲的反映。 四、个体道德建构的意义:杜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一)个体道德建构是社会道德转化为现实道德的基础。任何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实道德。社会道德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每个个体的道德自律程度和由此构成的整体综合效应。社会道德如果不能内化、转化为个体道德,不能成为个体的自觉、自愿的行动,那么社会道德最终只会成为苍白无力的说教。 (二)个体道德建构是道德的“理论理性”转化为人的“实践理性’的中介。个体道德建构的根本不只是在于从理论的宏观层面确立和认同某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更重要的在于以科学思想理论为指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好主观世界并转化为自我的自觉行动,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道德人”。人格与良心的分离实际上是道德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分离。个体道德建构使人们一方面进行道德“理论理性”的武装,另一方面使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从这个意义说,个体道德建构是道德“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转化的中介。 (三)个体道德建构是进行各个层次道德建设的综合基础。 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都可以在个体身上得到综合反映。一个已婚的从业人员,既是社会公德的载体又是职业道德的载体,也是家庭道德的载体,道德个体是各个层次道德的综合体。如果个体道德建设好了,个体在各个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伦理行为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客观要求,那么,对整个社会各个层次的道德建设无疑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四)个体道德建构对他人和群体具有强烈的道德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总是不断地通过自我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人及群体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感染。一个人格完美的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中国历来具有关注人伦、崇向人格的传统。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及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道德圣人”的人格精神影响了几代人。就当前来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积极分子要充分利用、发掘他们的思想行为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价值,还要从生活上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这样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弘扬正气、贬斥邪恶的文化氛围,反过来又对每一位社会个体进行个体道德建构产生强大的外在激励作用。 社会道德论文:由“五爱”到“八荣八耻”——论析“八荣八耻”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论文关键词:五爱;八荣八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简要分析了建国五十七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变革和发展过程。解读了“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对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伟大贡献和现实指导作用。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强大的反作用。由“五爱”到“八荣八耻”,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变革发展过程说明了这一点。建国五十七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不断发展和丰富。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逐步发展完善,对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精神作用。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展变革过程的简要回顾,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对道德建设的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现实指导作用。 1“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我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继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崇尚道德教化的历史。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礼且格。”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梁启超“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历代重道崇德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重大影响。 建国五十七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五爱”公德。建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筹划建国大计时,在总结和继承我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提出“五爱”公德。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规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同时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大力开展和实施“五爱”教育。很明显,这个“五爱”公德既总结继承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根据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对人的基本要求,制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 (2)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同时对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81年2月25日,由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倡议中根据改革开放的实际,对公民的道德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一道德要求体现了当时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3)90年代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新界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重新界定,形成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涵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道德要求的规范体系,其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这个道德体系比“五讲四美三热爱”从理论上更加完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阶段道德关系的反映。它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良道德传统,它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份并存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一经形成,就积极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达到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但是从实践操作看,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只是提出正面的要求,具体操作性并不明确,而的“八荣八耻”荣辱观既肯定和继承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精神,又完善和补充了这一缺陷。 2“八荣八耻”荣辱观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创新。 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政协礼堂,看望政协民盟、民进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讲话四十分钟,第一次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和我国在战略机遇期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和概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新的道德规范和评判标准,从而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理论。 (1)“八荣八耻”荣辱观肯定和包含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精神。同志的讲话,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角度人手,下来他讲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大批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三个问题。在第三个间题中他明确指出:“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接着他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 在“八荣八耻”中既包含了“五爱”中的“四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同时,又增加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准则“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处理人与纪律的准则“遵纪守法”以及进人小康社会后仍然要坚持的作风—“艰苦奋斗”。可见同志在讲话中既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基本道德要求。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2)“八荣八耻”荣辱观补充完善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综观同志“八荣八耻”荣辱观,她由以下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第一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由“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热爱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两点组成。爱国为民是人生的目的,也是行为的目标,是道德的最高层次。 第二是人的素质和人生的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由“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两点组成。科学和劳动是我们为祖国、为人民必备的素质,是带有技能性的素质。和其对应的是学习和工作,是人生的两个轮子,两个支点,只有两个轮子同时同速转动,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就会偏离方向,或者在原地打转转。 第三是人的行为道德的四个维度:一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二是处理义与利关系的准则:“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三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四是处理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准则:“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可见“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以人为本的道德观。三个组成部分,既有人生观,又有价值观;既有道德规范,又有法律规范;既有道德评价,又有道德教育,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准则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八荣八耻”荣辱观比过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只有正面肯定提法相比较旗帜更鲜明、更具操作性,更有警醒内化作用。过去的道德规范都是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述,面“八荣八耻”是既肯定又否定,既明确肯定提出八个方面的“为荣”,同时又相对应地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为耻”。正如同志所讲,“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这就更能发挥道德规范的警醒、内化作用,在道德实践中更具操作性。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对道德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和创新。例如“五爱”中的“爱人民”是比较抽象和不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就把宏观要求细化为可具体遵守的准则,服务于人民既要求执政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也要求每个公民努力工作,积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贡献。 3“八荣八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从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发生,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 解放初的“五爱公德”的社会和经济基础是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和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五亿人日的吃饭问题是首要任务,同时还要对付国内国际的敌人的颠覆活动,以确保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五爱”公德的提出对团结人民,动员人民投人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道德规范的提出,是建立在我国年人均GDP达到250美元的基础上,面对改革和建设的繁重任务提出的道德要求,它对化解改革矛盾、调整人与人关系起到了重大的协调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提出是在我国年人均GDP达到500美元的基础上,需要深化改革,特别是面对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势下提出来的。无疑这一道德理论对武装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进人21世纪后,特别是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 3万亿美元,年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的基础上,我国面临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人的素质和社会风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荣辱观,必将产生深刻的现实指导作用。 第一,它是医治人均千元后“振动期”一剂良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证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达到年人均GDP1000美元后,会出现一个“振动期”。在这个振动期各种社会矛盾显露,各种思想激荡。要解决这一问题,人的素质特别是人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第二,它是我们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必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种人才既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觉悟。“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树立和实施,必然能够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进而端正社会风气,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它是新时期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新规范和新标准。目前我国整体社会风气是良好健康的,各条战线涌现出了无数先进人物。但是贪污腐败、愚昧迷信、违法乱纪、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要发扬正气,革除丑恶邪气,“八荣八耻”荣辱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杆。我们贯彻和坚持这一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必然使我们个人受益,社会进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总之,“八荣八耻”荣辱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和实施。 社会道德论文:浅谈以荣辱观为起点构建社会道德体系 论文关键词:荣辱观;道德体系;构建 论文摘要: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要从道德的本义、人的本质特征和现阶段人类社会的特点出发,遵循荣辱观和创新原则、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则、道德与法律相沟通原则,通过理论推动、教育落实、法律保障、社会管理强化,社会舆论协助,构建一个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与个人发展又能维护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的道德体系。 0引言 道德本身就是为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而产生,具有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但是一直以来被统治者作为统治的工具和手段,慢慢失去了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本来面目,要转变当前德育收效低微的状况就必须构建以荣辱观为起点的体现人的道德的主体性、创新性的社会道德体系。要构建科学的社会道德体系必须从道德的本质、人的特性和荣辱观以及新世纪人类社会的特点去思考。 1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范畴。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树立基本的道德体系才能正常运行。道德意识作为社会价值体系,包含着社会的、政治的、法律的、人的因素,渗透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风气,体现着价值取向,标志着文明程度。作为道德价值的起点,任何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都必须建立适合的荣辱观。 道德同时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内心感受。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必然的维系着一定的荣辱观。任何社会,道德的存在,除了维护公共秩序外,也是个体发展自我,寻求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道德观念会发生变化,一部社会变迁史,也是人的心灵变迁史。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处在社会变迁中的人们的心灵状态、行为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必须切实了解现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人的心灵追求,才能给出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荣辱评价。 道德构建目的就是为了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每个人在利益面前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树立一定的荣辱观,否则社会秩序将受到破坏,妨碍个人和社会的生存和进步。这就是道德的本质。只有明确了道德的本质才能使道德具有创新性,才能赋予道德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道德才能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2人的特性和荣辱观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七情六欲。这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外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某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着新的人与人关系的产生。每个人都由他人获得自己的生命,人出生以后都依赖着自然或他人的劳动成果而生存和发展,每个人也都以自己的特殊方式作用于他人,为他人获得生命,为他人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可以说人片刻也不能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德规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的规范,通过约束每个不同人的不同行为来达到一定社会的和谐运行。只有在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道德的力量才能展现出来。树立一定的荣辱观念,便是在道德主体内心深处,以自律形式出现的规范。人活着总有追求,有一定的道德目的和人生期望,这些价值取向促使人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荣辱观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人们对荣辱的感受形成动机、意图、目的,通过劝导、褒扬以及自我激励方式促使人去行善,通过羞耻感、罪恶感而阻止人作恶。 3新时代人类社会的特点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从上世纪起得到迅速发展,在经过近几世纪的积淀之后,新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新的模式开始了新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已不再遥远,文化的东西方隔阂已日渐缩小,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出人的个体的价值,借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新一代年轻人的道德心理也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加快、生活方式的影响,由整体性的形态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自由人,由于人们在“人我不分”、“人群不分”混沌的整体主义形态中受尽了压抑,当他们超越整体性共存的思想束缚以后,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极力追求绝对自由、民主,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东西。这种单子式道德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成为反人类的根源,危害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现在在发展中国家的新一代追求单子式道德比起发达的西方国家更加强烈,据中国广西沿海地区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调查:85%的学生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为了将来给社会造福的仅占巧%,这就是一个例证,而且这巧%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 光荣是崇高的境界,它一方面在主体的行为和人格中体现着尊严,另一方面,又在人们的心目中唤起巨大的喜悦和敬仰。它使人超越委琐卑微,脱离小我,找到大我。人生要获得光荣、崇高的评价,就必须给自己树立光荣崇高的价值目标。当人们自觉遵循荣辱观念时,道德就不再是一种纯外在的要求,而是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发自内心的生命向往,把外在的义务变为内在的责任,尽义务就成为一种快乐,成为光荣,成为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为一种天性的敏感,道德的高度意志自律,体现了自由的本质—在完善自我和完善社会这个最高目的上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每个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在整个一生中都面临着道德完善和人格成长。在人生的转折关头,面对道德的冲突和困惑,荣辱观使每个人在每一道德境遇中进行反思,作出正确选择。生命是否值得过,与主体对于羞耻的理解和体验大有关系。尘世间短暂的快乐,炽烈如焚的利己情感和瞬间生灭的功利欲望,使人难以洞明内心。在道德生活中,虽有规范的确立和理性力量的支持,但在理性和情感、义务与欲求之间,总有许多的心灵冲突。因此,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履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对于个体来说,内心斗争是无可避免的,然而,崇高的道德情怀,也就在此处。没有道德的热情,没有崇高的牺牲精神,道德的尊严无以显示和表达。 4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 一切道德规范的构建都必须从人的特性出发,从人类社会的需要出发,以荣辱观为起点、以有利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快速发展为原则。现今,人们作为社会的一员,生存于突变的新时代。工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物质,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异,极端个人主义、绝对自由观等,危害着人类的持续发展。这些变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构建必须肩负起维护和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重任。 个人主体追求与社会追求相统一是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的亮点,个人主体追求与社会追求相统一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的整体意志,只有遵守这个原则人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持续发展,个人主体的理想追求才能得到实现。 人的道德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取向的确立,对人们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根本的意义。道德行为绝不是孤立的个人意志的表现,而是与他人意志、社会意志有着本质联系的行为,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有着本质联系的行为,具有社会意义。如何对待个人利益和他人、社会利益,就成为区分道德行为的基础。公民的道德行为必须依据这一社会准则和荣辱观,体现社会的道德要求。在道德体系构建中,必须将荣辱观贯穿在主体的愿望、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因素之中,用光荣或羞耻的评价标准来自我立法,塑造人格。 5社会道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以荣辱观为起点构建社会道德体系,必须依托道德理论科学研究,不断创新道德观念,废除束缚人类发展的陈旧道德,提出满足人类发展要求的新道德观念,创新道德检验标准。通过学校教育,使人类摆脱陈旧道德的思想束缚,建立新时代道德观念。在这一道德建设渠道上教师要先行,教师要成为社会道德的实践先行者。依靠法律来作为道德的保障,通过社会管理使法律保障得到有效的实施,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性环节。社会管理不力,世风日下,理论研究成就就成了一纸空文,学校教育的结果就化为乌有。近年来出现的“学校一年功不抵社会一阵风”就是社会管理不善的恶果,社会管理不善将导致道德沦丧、社会无序,在社会管理中尤其是对官吏的管理要从严,治国就是治吏,施德从治吏起。社会舆论是道德约束的重要途径,要认真利用好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等宣传媒体建设正确的道德舆论。要加强对影视、刊物、网络等文化产品的管理,要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构建会形成一只无形的手,当这只道德之手足够大、足够有力的时候它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诚信、礼让、明智、知耻、节制、廉洁、勤俭等。“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和谐的呼声。以荣辱观来构建道德体系,抓住了道德建设的本质特征,适应了人的生命发展和人格育成规律,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 社会道德论文:论析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 论文关键词:构建;道德体系;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要求的合理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本文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从道德底线、建立回报机制和提倡高尚道德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同志说:“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明确道德底线,遵守道德底线 要构建和适应谐社会的道德体系必须首先从反对不道德的现象做起,从最低的最基本的道德建设开始才能一步步地构筑起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因此,道德底线纳人了我们的视野,成为构建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一个基点,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道德底线,就是善的最低、最基本的层次。是人们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最起码的社会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履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一个底线,并且我们不能超越这个底线。这个底线是让我们的行为保持着对社会是有利的而不会对社会及其他人产生影响和损失。道德底线对人的行为约束具有最低限度性。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外来思想文化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碰撞的时代,不同的价值选择都获得了被尊重的空间。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价值折中和多元妥协中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绝对价值被相对主义所颠斑,墓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杂乱无章的多元价值所混淆。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标准来维系。凡事皆有度,如果道德下滑超出了底线,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将因此有可能失去行为标准。 所以构建新的道德体系首要的任务是确立道德底线,确立基本的善恶是非标准,在社会公德领域,职业道德领域,和家庭领域都应该建立起最基本的善恶标准。不能让我们的道德底线一再的下滑。社会舆论不应当对超出道德底线的行为予以姑息纵容,要坚决的予以谴责。这样才能树立社会正气,才能有可能改变目前道德行为大量失范的可能。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对一个基本的善恶都不明确,一再的姑息原谅,甚至理解与同情不道德的行为,那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危险的。 二、建立公平的回报机制 道德的核心是公平,即公正和平等。我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应该承认利己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应该承认道德的核心是公平,一味强调利他和一味强调利己一样,不仅其本身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以这两种价值取向所建立起来的两种道德规范都不可能对人与人的关系形成公平而有效的调节。 社会道德乏力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道德建设缺乏相应的社会约束、激励机制的支撑。这种约束、激励机制,既包括精神上的褒与贬,也包括物质利益上的奖与罚。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们活动的动机是以物质利益为其根源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我们的道德建设主要是借助于对道德行为的褒与对不道德行为的贬来进行,褒与贬是一种精神形式的奖与罚,而精神形式的奖罚在社会舆论缺乏一致性的情况下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道德的行为不仅不会带来物质利益,相反会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甚至最可宝贵的生命;而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不会丧失物质利益,相反可以保住既得的物质利益,甚至可以得到新的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精神形式的褒贬就很难起大的作用。只有当道德建设具有相应的社会约束、激励机制的支撑,道德的行为成为合乎利益的选择,而不义之举将导致利益的极大损害时,道德才能对通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德赏罚是进行道德控制的基本手段,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使人们分辨是非善恶。 社会公德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形成社会公德奉献与社会公德回报机制。要真正发挥社会公德的治国作用,就必须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良胜循环的社会公德奉献与回报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保障营造出一种扬善抑恶的社会公德环境,改变社会公德义务和社会公德权利相脱离的现象。要使那些认真履行社会公德义务的人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回报,使不尽社会公德义务的人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扬善抑恶的有力的社会机制,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以德治国,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应该奖励公德,惩罚缺德者。在尊重个人个人的基础上建立权利义务制度,建立恰当的责任追究制度和贡献奖励制度。 三、提倡高尚的道德 追求道德理想,崇尚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我国优秀的思想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贤们强调要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培养自己的人格.努力争取达到或接近“至善”的思想境界。另外革命道德传统也具有丰富的内涵,献身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将祖国和人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实现奋斗终生坚持真理、无私无畏的道德情操。 这些高尚的道德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被好多人看来是可笑的,甚至是虚伪的。但是刚刚发生的汉川大地震有力的证明了奉献和牺牲的高尚道德有着无比巨大的力量。在地震碎然来临的一刹那,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在最危急的时刻被灼烤出最真实的一面:很多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放射出炫目的光芒。不需要罗列具体的事例,他们感天动地的壮举深深的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是不是动机不纯,因为危难的关头,容不得你去想这样做是否值得,是否公平。在生死面前表现的应该是人最本真的表现。 我们看到这些应该很欣慰,我们伟大民族有这样强的凝聚力.我们的公民有这样高尚的道德品质闪闪发光。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种体现,是协调社会利益的一种公共准则,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合理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建立这样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但是明确道德底线,建立回报机制和提倡高尚道德这三个层面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 社会道德论文: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道德危机;成因 论文摘要:当前的网络社会面,瞄道德危机,这严重影响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探求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现试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以及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三方面,对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分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网络社会,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欺诈、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上侵犯知识产权、网上侵犯个人隐私等不道德现象大量出现,严重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而且带来了人际情感冷漠、人性异化等问题,可以说,网络社会正面临道德危机。如何实现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消除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探求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成因,是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基本前提。本文试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网络社会本身的特点来看 (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导致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现实的,交往面相对狭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国家的方式存在和维系着,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一个“熟人社会”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都是熟识的人。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以及长期形成的道德氛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既有的道德规范。而在网络社会这一虚拟空间中,网络行为具有了“数字化”或“虚拟化”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依赖现实的各种条件,也不再需要真实的身份,通过计算机终端,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个符号。人们上网进人网络社会就如同去参加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我所面对的‘你’和‘你’所面对的‘我’都消失了,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在网络社会中,一个“在线交谈”中自称是妙龄少女的网络行动者可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而与之交谈的“英俊少年”可能早已是不惑之人。 而且,一旦进入周围没有熟人的公共社会,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人际情感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即使一些“私德”尚可的人,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也往往表现不出应有的公德。相反,“反正没有人认识我”这种意识,恰恰成为一些人无视公德的最好借口,似乎只要避开了对自己有实质约束力的监督、管理者的目光,干什么都可以。更有甚者,把网络社会视为“道德的真空”,认为“在网络世界里只有能力的高低,没有道德的善恶”。在网上,父子对骂、优秀的学生在网上行骗、语言粗俗等现象屡见不鲜。他们把人之为人的起码的“底线伦理”都抛弃了。 正是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类似于传统“熟人社会”中道德他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导致道德约束力弱化,造成道德危机。 (二)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结构易引发诸多伦理道德问题 网络社会的结构与现实社会结构具有十分不同的特点。现实社会采用的是一个由下往上机构逐渐减少而权力却逐级集中的纵向的金字塔式结构,每一个基层组织的运行都服从于更高一级的指挥和命令,总体的社会结构必须依赖于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机构。而网络社会采用的是离散结构,它是开放的、松散的,不设置一个国际性的中央控制设备或中心,所有的计算机都处于各自的中心地位。应该说,这种结构对于避免网络系统的崩溃,保证网络系统的良好运行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网络社会的这种开放性结构易引发诸多伦理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网络的开放性使个人隐私保护更加困难。在网络社会,除非人为去封闭,不会有人生活在信息孤岛上,个人的姓名、性别、身体状况、家庭状况、财产状况、社会生活背景等有关个人隐私的各种资料在计算机及网络中都用一连串的符号来表示。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与这些符号的通用性的特点构成了对个人隐私保护权的严重挑战。甚至可以说,在一个如此开放的信息网络社会里,真正需要考察、真正难以做到的是:人们如何能够在必要时“封闭”起来,以保守真正属于自己的秘密。 2.网络的开放性使侵犯知识产权更加方便。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跃发展,使信息的复制、传播变得非常简单和便捷。又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的资源共享性,人们可以任意下载大量的信息和服务。于是,通过网络非法复制、使用他人的科技成果,侵犯知识产权等不道德行为随之产生。网络的开放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3.开放性使网络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开放性是网络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开放的网络却随时面临来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的安全威胁。从理论上说,网络的安全性与其开放程度成反比,最安全的网络是自我封闭的网络,但这不符合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原则。 4.网络的开放性使道德冲突加剧。互联网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任何意见。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很容易在网上交流,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各家各派的学说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使网络文化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发展。在网络中各种各样的道德观相互并存、交互辉映。但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道德冲突加剧。 二、从网络社会运行的现实背景来看 (一)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存在误区 1.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存在误解。把虚拟混同于虚幻与虚无,因此对网络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现实社会,许多人还没有真正地把网络社会视为人类的新的生存空间,由此导致了人们对网络社会道德问题的不同态度。有人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非现实的,也就是说是虚幻的、想象的、不存在的,我们没有必要对网络道德问题大惊小怪。但是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并不是虚幻的,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不可能漠视它。也有人认为,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它的虚拟性,因此解决网络道德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关闭网络,这样就一劳永逸了。但是,网络本质上是开放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根本特征,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关闭网络意味着消灭网络,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网络空间的道德问题而拒绝网络,因为它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信息崇拜误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的依赖与日俱增,他们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信息,信息己成为现代人新的崇拜对象。网络道德危机的出现就与信息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谁对网络环境的破坏程度越大,人们越容易认为他对信息操纵能力强,水平高,从而推祟他、敬仰他。“信息崇拜”者使网络环境下的一些破坏行为反而成了英雄壮举。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就曾全面、深人地揭示信息崇拜的负面效应。罗斯扎克在充分肯定计算机技术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提醒人们警惕“信息崇拜”的负效应。他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 (二)网络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网络管理困难 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形容的,“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哒吧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新的生存空间,现有的法律和制度在网络社会很难发生效力。网络的非中心化、可匿名性特点,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我是百姓我怕谁”的心态,在网络上尽情地放任自己,肆无忌惮地从事各种网络行为,而直面现实社会的法律和制度无所畏惧。同时,又因为适应网络社会的法律的制定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其中涉及到许多法律界定难以进行:一是法律主体难以确定。在网络社会,任何个人、单位、组织都可以以非真实的多个身份上网,“网上”、“网下”相去甚远,难以界定。二是法律责任及其程度难以界定。如,一个人利用网络上的黑客软件,轻松地窃取了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提供黑客软件的网站要不要承担责任、该承担多大的责任。三是法律规范难以统一。不同的国家对道德、犯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规定,互联网上很难形成通行的国际法规,网络管理也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法度。道德一旦失去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就有可能越来越严重。 (三)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 由于对网络社会的认识不足,或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过分崇拜,人们在对待互联网中的言论、行为时,采取了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道德问题的深化。比如在对待黑客与盗贼、电子公告版(BBS)与大字报等问题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社会的黑客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盗贼,他们往往在网民不知道的情况下进人网民的电脑(即网民的“家”),或大肆破坏,或任意盗取信息。但是在对待黑客与盗贼的问题上,人们却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盗贼,人们恨之人骨,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对于黑客,人们却表现出太多的宽容,甚至是敬佩、崇拜。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人遭受偷窃了,无疑会赢得众多人的同情,但在网络空间,当某公司的计算机系统被黑客闯入攻破时,社会的同情心有时并没有放在被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行为报以敬佩。也正因为如此,黑客们乐于公开自己的黑客身份,并公开集会讨论交流。在互联网上,各种有关黑客的专门网站比比皆是,在众多的综合网站的BBS上,有关黑客的讨论也随处可见,以高学历、高智商人群为主的网民可以在此相互学习、交流破解他人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并且以自己高超的破解技术为豪。而与此相反的是,盗贼受到社会的唾弃,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决不会因自己是盗贼而自豪,更不要说是公开自己的盗贼身份了。 同样,人们对网络空间的BBS、聊天室与现实社会的大字报也持不同的态度和评价标准。BBS,聊天室号称无纸化的大字报,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比起现实社会中的大字报,BBS、聊天室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影响程度、广度、方便快捷的程度及隐蔽性均大大超过现实生活中的大字报。有些言论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公开发表,但在互联网上却能发表并能长期地保存下去。由此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BBS、聊天室也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与放纵。并且,许多学校和网站都纷纷开辟出BBS、聊天室。众多的BBS,聊天室构成了网络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人们对网络行为的宽容和放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蔓延,既而导致道德危机。 三、从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来看 (一)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活在社会上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交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类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孤独。而人们在交往中,受许多因素(诸如一个人的喜好、脾气、性格、文化程度、修养水平等)的影响,或多或少地都要对自己进行一些“装扮”,扮成能使他人喜爱的,使他人能够接受的一种心态、形象去与他人接触,以使交往顺利进行,于是人际交往就带有了“面具性”。网络化使得人类这种交往的“面具性”通过电子时空的放大而更具戏剧性、伪装性,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 (二)侵略和占有心理 现实中的人,同时具有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双重属性,这样在人性心理中就本能地具有侵略性和占有欲,只不过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碍于各种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人们不便过于表露,而且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进行修养来抑制人性中一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然而,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可以不谋面而进行交流、交往,因而表现得非常自由,人性中那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就显露出来,难以控制。这也正是网上“黑客”猖撅的一个主要原因。电脑“黑客”们利用自己丰富的计算机知识,突破系统设置的安全保护,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闯人别人的计算机系统,以实现自己的侵略欲望和自我满足的占有欲望。 (三)宣泄压抑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宣泄压抑的心理需要,人只有把压抑在心里的一些需要、一些郁闷的情绪都宣泄出来,才能使人性得到健全的发展,才能使人心情愉悦,身心健康。对任何一个社会人而言,他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挫折,产生不满情绪而感到郁闷。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可能随时随地发泄自己的郁闷心情。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全地进行宣泄的场地,人们可以尽情地、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宣泄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压抑。然而,网络社会的特殊环境很可能使人们更加肆无忌惮、赤裸裸地释放自己而不计任何后果,由此也带来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此外,还有人们的猎奇心理、好胜心理等都有可能通过电子网络时空的放大而产生一些网络伦理道德间题。 综上所述,造成网络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是复杂的。我们只有在探明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干预手段和防范措施,确保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带来福扯。
一、发展的必要性 (一)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现在这一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信息基础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实体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经济信息资源。就本土实体经济来讲,在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之下,当地企业想要站稳脚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必须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当中,去研发一些新的产品出来,参考我们国家内部,或者是其他一些国家的产品信息数据。还需要注意的就是,伴随着我们国家地方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投资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大量的信息管理知识作为依托的,而高中职业学院里面的图书馆,其涵盖的信息知识就非常广泛,多种类型的学校文献管理信息知识资源比一般的公共图书馆更加系统和完整。高职院校和图书馆企业作为发达地区知识产权信息重要资源配置中心之一,应充分利用知识信息服务资源的开发,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积极投身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去。 (二)收集资源的利用率——增强 根据不完全统计出来的结果显示,我们国家有1000余所大学图书馆,拥有的图数数量以及网络文献资料有6亿多本。长期以来,由于高中职业院校的一些公共图书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最终导致学校图书馆里面的学习资源,一直没有办法得到有效利用。我们国家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公共图书馆馆藏闲置率仅为40%-50%左右。有很多的学校的图书馆,其藏书都处于一种闲置的状态,使得社会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浪费极为严重。伴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高中职业院校跟地方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比以前密切了许多。高职院校是地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的集合,为地方社会经济,乃至政治建设给予有力的服务是肯定的。应当对地方社会公众进行适当的开放,这样做,能够使得大学馆藏信息共享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其实用性也会体现出来。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两大优势 (一)地理上的优势 高中职业院校一般都位于中部地区,相对较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一体的活动中心,这无疑就是给高中职业学院图书馆事业,与政府经济社会建设的结合,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高中职业院校公共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校跟相关科技研究人员,在第一时间找到当地高中职业院校公共图书馆需要的资料,又有利于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供信息类的咨询服务,使得高中职业院校的图书馆能够在第一时间,跟地方经济建设各领域人员展开交流,对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用到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对服务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服务质量。 (二)人才资源上的优势 最近这一些年,高中职业学院现代化图书馆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岗位结构以及职业教育结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他们不仅仅掌握了现代图书馆学,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等基本的知识,还对其理论基础与实际操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掌握。在企业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锻炼,对数据收集这一方面有了很好的掌握,在识别,查找以及处理和分析历史文献这些方面的技术能力也得了很大的提升。信息的来源能够及时帮助人们获取信息。除此之外,高中职业院校的公共图书馆,也期望可以通过运用好大学图书专家以及学者等专业的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企业或者是其他地方有关的企业深化合作关系,会把高中职业学院学术研究出来的成果,直接转变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力。针对这样的情况,高中职业院校公共图书馆的专业人力资源配置优势已经变得专业化。 三、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举措 (一)信息服务管理理念——转变,信息服务应用领域——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这个阶段,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不断扩大,我们国家很多的高中职业院校的图书馆逐步建立起来。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图书馆建设应以学校为基础。在办学的基础上,全面面向社会,充分满足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也给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便利的服务。但是事与愿违,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只是一个给内部提供信息的服务提供者,只为学校学生收集一些学术信息或文献。在现在这个阶段,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信息图书馆必须要改变信息服务提供者的理念,在给学校的内部提供服务的时候,还要为当地的每一位信息需求者提供一定的服务。在现在这个阶段,高中职业院校地方图书馆企业应继续扩大和拓宽信息服务覆盖面,不断加强图书馆与其他地方文献资源采集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利用学校独具一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势,可以去创办一些关于学术方面的讲座,学术报告或者是学术培训这一方面的活动,帮助当地人不断提高在文献信息检索和处理这些方面的能力,让人们的参与度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做,有助于促进地方工业经济以及社会建设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根据当地产业的特点,构建专业的,有特色的数据库 想要当地的实体经济社会建设得到健康发展,那就必须要对现有的地方特色产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只有大力发展地方的特色产业,才能够使得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在促进地方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图书馆企业应密切关注行业的地方经济特征,收集和整理跟地方经济特征发展有关联的历史资料。形成地方具有特色行业的文献信息数据库,这也是为了方便工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去对一些有关的文件进行发现,并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促进当地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作为记录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地方历史文献,与行政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图书馆也认为有必要在这些地方,展开较高质量文献资源的研发和利用工作,对此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设备技术,以实现对高质量文献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使当地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这一些文献,使用这一些文献。 (三)为当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现在这个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信息是一个公司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整个过程当中始终都起着重要的战略参考和决策作用。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项目的设计、示范、投资、运营等关键阶段,基本上都是和企业信息管理咨询服务活动分不开的。对市场信息获取及时准确,并进行的有效利用。已成为影响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高中职业院校企业图书馆中心作为中国企业文献管理信息技术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广大企业成员提供文献信息技术咨询文化服务,将极大地帮助社会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有效促进了企业区域市场经济社会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常驻图书馆企业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深化跟当地图书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与合作,给当地的企业人员带来更加全面的图书服务。一方面,高职院校技术图书馆网站可以为高级企业人员带来技术方面,以及产品技术动态方面的最新信息,使高级企业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且准确地对有关的行业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充分掌握。了解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在技术开发这一方面的最新动态,及相关行业产品信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各种学术信息网络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成果,重点关注最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更新过程,为企业开发生产新产品提供依据。 四、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建立图书馆 高中职业学院里面的图书馆,其价值就是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服务,怎么样才可以让一个地方的文学健康持续发展下去,演变成图书馆收藏的重点内容。这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以及当地读者的一种切实需要。地方文献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一些,我们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适应当地情况,注重并具备特点。 (一)地方主导产业馆藏建设——加强 为了文献资料收集起来的实际使用性得到有效提升,图书馆需要在收集图书前全面考察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主要特征,以有意义、有决心、有序的方式开展图书收集活动,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建筑的收藏 每一个地区都有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图书馆是对一些历史文化进行典藏和传播的地方,一定要善于收集和补充更多的相关文献,根据这些故事和文化来满足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五、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一)加强图书馆建设的基础理论,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当前学校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并且学校图书馆的还需要不断完善理论理论课程的建立,并根据近几年学校招生的人数,制定相关的计划,组织公共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积极组织各级不同学术和科研课题的使用,审查和总结一套科学、系统的公共图书馆机构。其理论是为公共图书馆行业制定一套科学的标准和规范,制定发展规划战略和服务标准,完善和发展高校公共图书馆的各个规章制度,从而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快高校数字图书馆服务数字化和管理自动化平台建设 从目前高校图书馆综合服务建设的发展来看,高校图书馆服务数字化综合图书馆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并不完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务管理信息模型仍存在安全问题,信息中的数据共享源仍存在安全问题,资源组织和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目前的学校应该改善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1)建立更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研究体系,对现有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学研究理论框架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迅速完善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2)继续加强大学社会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建立整个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库系统。(3)不断完善高校的教学设施和其他软件设施基础设施。自动化发展是实现我国高校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的基本战略愿景和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我们仍然需要密切关注大学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联网和自动化的速度。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图书馆已成为学生思想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因此,要不断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的文化建设。首先,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提高政治意识。要在学校教学技术中有效引入相应的技术人才基础,应充分利用不同的有效方法,采取不同的有效方法,促进其他技术人员的引进。现有的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提高学校相关书籍工作基础知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 六、结束语 综合上述,高职图书馆必须树立开放的思想,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当前图书馆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为学校科研、教育、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劲.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角色定位与服务状况调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233-235. [2]韩雪冬,闫富刚.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之对策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9,24(1):96-98. [3]丁姿.高职高专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与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4]宋剑祥,杜湘,李永宁,许琼,赵德美,顾红缨.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服务质量调查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37-41. [5]李翠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3):21-23. 作者:周璞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谈对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论文摘要 目前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关法律还不健全,同时也出现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正常工作的一些问题,本文在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资质、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委托以及鉴定的方法和标准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活动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 司法鉴定资质 司法鉴定委托 鉴定方法和规范 近来年,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其中蕴含的由质量问题引发的矛盾也不断凸现。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建筑工程质量纠纷的趋势愈发普遍。在诉讼中,法官并不具有工程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法院会委托专业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鉴定,从而为审判提供依据。而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因其独特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经常会使鉴定人面临各种问题的考验。笔者从自身工作体会出发,谈一谈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资质、鉴定委托、鉴定方法或标准的选择等问题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资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一)法医类鉴定;(二)物证类鉴定;(三)声像资料鉴定;(四)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根据此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的实践中,通常会建立一个三类外的司法鉴定机构名册,不仅会从司法行政部门登记入册的司法鉴定机构中进行选择,也会选择一些专业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入名册。也就是说实际上有两类机构在从事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工作,一类是司法行政部门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的机构;一类是虽未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但在人民法院登记入册的专业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而不论哪类机构,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五条的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明确业务范围;(二)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三)有在业务范围内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四)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3名以上司法鉴定人。同时根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并可靠性考核合格”。以及《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从事下列活动的机构应当通过资质认定:(二)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因此,做一个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机构至少要通过省级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才可以从事司法鉴定。 在实践中,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通常包括司法鉴定范畴内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和建筑工程质量鉴定两类。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类的司法鉴定,很重要一点就是把争议参数实事求是地检测出来,即为经持证上岗的技术人员采用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仪器采集数据,提供检测参数;对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类的司法鉴定,不但要实事求是地提取争议参数,并且要对结构或构件的某种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以及结构安全性等评定,这需要专业能力很强的检测机构。而根据《计量法》和《检测和校淮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的相关规定来看,工程检测类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能力参数范围(不包括产品),通常是只能出具检测报告,即上述所说的第一类,只提供检测数据,不做评价。而要对争议参数进行评定,只能是通过iso/iec17020:2005的检查机构才可以。 工程建筑领域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机构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检查机构认可其实只是实验室(机构)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鉴定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规范管理建设工程领域,国家建设部门有自己的一套管理规定和体系,即在实验室(机构)通过计量认证的项目参数的基础上,对申请从事不同领域检测鉴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取得证书才可以从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检测鉴定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因此笔者认为进行不同专业的鉴定,应该有不同的行业相关资质才可以。如要进行钢结构检测的司法鉴定就要取得钢结构资质;要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性质的司法鉴定,就要有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资质等等。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规定,“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既然由个人承担责任,那么是不是个人有相关行业资质即可,还是其所在鉴定机构也要有相关行业资质值得商榷。 所以,根据以上论述,对于一个机构仅仅具有计量认证资质是不够的,不易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而目前相关法律对于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资质问题还缺少明确的规定,希望以后在进行司法鉴定相关立法工作中能从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的特殊性上对此予以考虑。也鉴于此,同行在接受委托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委托要求的资质,避免因资质问题而导致报告不被采信。 二、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委托 我们知道《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章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有以下规定: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收到委托,应当向委托的的鉴定事项进行审查,对属于本机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委托鉴定事项的用途及鉴定要求合法,提供的鉴定材料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委托,应当予以受理。对提供的鉴定材料不完整、不充分的,司法鉴定可以要求委托人补充;委托人补充齐全的,可以受理。”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受理鉴定委托的,应当与委托人协商一致的基础鉴定司法鉴定协议书。司法鉴定鉴定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委托人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基本情况;(2)委托鉴定的事项及用途;(3)委托鉴定的要求;(4)委托鉴定事项涉及到的案件的简要情况;(5)委托人提供的鉴定材料的目录和数量;(6)鉴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7)鉴定费用及收取方式;(8)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这两条对司法鉴定的委托与受理做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规定了司法鉴定协议书应具备的内容。而在实践中,诉讼阶段的鉴定委托通常都是由法院统一对外委托,出具委托书,法院不会与司法鉴定机构签订鉴定协议。在鉴定委托书上,法院一般也表达得比较笼统,经常是“对某某工程进行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委托鉴定事项的不明确会导致实际的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内容与委托方的想法不一致,影响案件审理效率。 举例来说,笔者曾经接到一份委托:对某冷库的建筑工程质量进行鉴定。寥寥几字,表达十分简单。那么从字面意思来分析,本次鉴定可能至少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对该楼主体结构的重要参数进行检测并用设计图纸的相关参数进行判定,这包括构件的钢筋分布、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检测对象涉及到主体结构;二是对该楼进行结构安全性鉴定和使用性鉴定,检测对象涉及到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两者的工作量和所需要的鉴定费用相差较大。笔者通过委托方(法院)提供的卷宗,经过与鉴定申请方进行深入沟通后,了解到:鉴定申请方仅怀疑柱、梁、板的钢筋配置不符合设计要求。因此,经过沟通统一后,委托鉴定事项就应明确为:对柱、梁、板的钢筋分布进行检测,并判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抽样数量依据《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50344)。为了确保报告结论的严谨,避免日后因委托鉴定事项不明确而产生纠纷,因此笔者请法院重新发函对此事予以明确,然后才开展检测鉴定工作。所以在委托时就明确委托事项,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与矛盾。 三、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方法和规范的选用 由于原被告双方对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的不熟悉等原因,在委托书(也包括当事人的鉴定申请)中关于所检测参数和鉴定结论对应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规范往往不明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应当依下列顺序遵守合采用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1)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2)司法鉴定主管部门、司法鉴定行业组织或者相关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合技术规范;(3)该专业领域多数专家认可的技术标准合技术规范。不具备前款规定的技术标准合技术规范的,可以采用所属司法鉴定机构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这只是个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到鉴定实践中就会产生一些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举2个例子; 例1: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类。某司法鉴定协议书的委托鉴定事项为:对某混凝土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检测。若司法鉴定协议书对具体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规范未有明确约定,会出现以下几个可能情况:(1)采用回弹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2)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cecs02:2005)。(3)采用钻芯法检测该柱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采用以上3种检测方法,很可能会有3种不同的检测结果,这对最后的司法鉴定结论会有决定性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所以司法鉴定人采用何种方法、规范进行检测鉴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并与委托方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结论的公正与客观。 例2:建筑工程质量鉴定类。某司法鉴定协议书的委托鉴定事项为:对回迁楼进行工程结构鉴定。同样司法鉴定协议书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第一,选用什么规范?回迁楼建筑工程质量鉴定可以采用《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也可以采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0-03),采用不同的规范会有不同的司法鉴定结论,违背实际条件地采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2000-03)则可能激化加剧原被告矛盾。所以委托方需要和司法鉴定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良好的沟通,明确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所依据的检测规范。第二,选用哪个规范版本?旧回迁楼建筑工程质量鉴定是采用新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还是采用老版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显然选用前个规范,抗震构造措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而选用后一个规范,抗震构造措施能够满足规范要求。若从双方关心目前回迁楼结构是否安全的角度,笔者认为宜选用现行规范。同样,为了避免以后由于鉴定结论而产生不利影响的一方对采用的规范有异议,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在司法鉴定协议书与委托方沟通后进行明确。 因此,在关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和鉴定的司法鉴定中,对选用的标准和规范一定要慎重。 四、结语 建筑工程建设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因此,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是一项复杂辛苦的司法活动,它不仅要运用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还要进行细致的科学分析,才能够得出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试论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 计算机 信息系统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监控建筑工程质量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人工监控的不足,在改进传统流程的基础上,说明了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的特点,并阐述了信息管理监控的功能。 一、引言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已经有很多血的教训,除其本质原因外,政府授权的专职机构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等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筑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具有质量指标多、耗工料多、施工周期长、人工控制费时费力、破坏因素多等特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职能是承担大量政府委托的建筑原材料、预制成品或半成品、竣工后建筑结构等质量监督和检测任务。其项目种类繁多,客户面广,检测费用收取时间和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检测任务相对繁重,收费管理流程复杂,且监督员数量明显不足,给监督管理造成了相当的难度[1]。 当前工程质量监督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监督员独自工作,一手遮天,手写记录,没有图像,缺乏监督。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规范管理,能够及时将大量业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方便呈报主管部门和与客户联系,有必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对建筑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控。 从目前普遍的工程质量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多数施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质量保证标准;其二,在质量评定过程中随意性过强,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难以保证,无法进行实时管理和监督;其三,质量评定手段原始,基本依靠技术人员手工操作,信息处理效率低、周期长。现有的监控管理软件多数偏重采集检测数据、形成处理报告等,而忽视了检测机构在管理需求方面的多样性。所以有必要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易于存取和共享,以提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信息管理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用于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定与控制,包括各种报表的生成、各种实测数据的收集,从而对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加以评判,进而对工程质量提供保证[2]。其特点包括: (一)可以灵活采集、修改、编辑数据 传统方法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于各种质量评定表,由质量控制人员根据各项要求填写相应的实测数据。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直接依照顺序提供的相关表格,在屏幕上填写对应的数据信息。 (二)系统稳定可靠,共享性强 管理系统可采用三级系统管理制,实现从底层权限到流程权限的多重管理,能够确保系统安全。为每位操作人员设定唯一的登录名和密码,各类权限必须经过管理程序的严格设定。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均集中在主机端处理,要求其必须具备不间断的可用性和相对高的可靠性。要建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统计分析的能力,监控系统资源的运行状况,方便数据备份。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优越性,同一条数据信息仅需录入一次,即可供其它部门利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系统各模块之间高度结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统计分析,使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地调用各种资料,为决策的做出提供有力帮助。 (三)数据结构清晰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所需的数据包括基本数据、保证数据、允许偏差的实测数据等。填写时,可设计成首先填写保证数据,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能继续填写,直至改正为止。这样可以保证每道工序都建立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之上。 (四)可以生成便于长期保存的文本文件 可以设计生成如下表格:质量保证资料检查表、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表、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评定表、屋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装饰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门窗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面与楼面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主体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表等等,其中每项都包含着若干分项工程表。 (五)根据采集的数据,逐级生成质量评定结果 要设计为逐级生成各分项工程、各分部工程、整个工程的质量评定结果和质量等级。这样做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三、信息管理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可以弥补人脑记忆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质量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其单位工程可包括主体工程、地基基础、地面楼面、装饰门窗、煤气工程、屋面工程、电气工程、采暖卫生、电梯安装、空调通风等等,采取动态管理模式[3]。 各模块包括收费管理、委托方信息、检测通知、分包合作、系统管理等等。每一项的工作流程均包括数据录入、表格处理、统计查询、打印报表等功能[4]。 委托方信息管理可实现对委托方基本信息的收集存档。收费管理模块其功能为自动计算委托方产生的费用、付款额登记、生成缴费单、各项费用统计查询等等。分包与合作管理模块其功能为录入分包合作项目的委托单。检测通知管理模块包括消息的录入、审核、通知、打印统计报表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数据进行各项统计,生成各类图表便于分析。整个系统采取任务流的方式,当某用户进入系统时,即可看到其已经和将要完成的任务[5]。 四、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时效性、流动性、专业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实行建筑工程质量动态监控,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失误,在确保工程质量、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建筑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所在,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带来的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无法预想的后果,因此,为保障建筑行业稳健发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极具时代意义的重要举措。探讨如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更是社会发展,民生稳定的需要。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督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渐完善和成熟,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建筑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所在,不合格的建筑工程带来的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无法预想的后果,因此,为保障建筑行业稳健发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极具时代意义的重要举措。探讨如何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更是社会发展,民生稳定的需要。 1.完善质检立法,依法从事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开展时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依法而行。依法合理的规范建筑行的发展,既是一种约束,同时也是一种保障。在建筑行业日臻完善的今天,完善建筑质量监督法律体系是势在必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和完善,使得建筑质量监督工作有了法律武器作为保障,使整个建筑工程监督行业的执法更加严谨、规范,也正是这些法律的约束,依法保障了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正因为如此,质量监督工作更应做到依法从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立足建筑结构安全,明确工程质量监督重点 建筑的结构就好比人体的骨骼,骨骼支撑着人的身体,结构的优化坚固与否也支撑着建筑物的生命力。因此,注重结构安全监督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危险建筑的存在。与此同时,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也使得建筑质量监督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可以落到实处。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从根本上保障工程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避免只根据建筑物的外观质量来评价建筑物的优劣,真正从内在保障建筑物的质量规格是保障建筑合格的有效手段。工程质量监督重点是最重要确保建筑物的实施符合国家各项标准,在结实牢固的前提下,用途美观大方。明确了监督的重点就是要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为前提,其他一切为辅助,最终保障建筑安全。 3.规范建筑资格,避免人为犯错 很多的建筑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因为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大部分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建筑工人的建筑行为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质量监督所包括的范围,不仅包括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操作过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安全生产,各种施工材料的合格标准与否,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准等。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的专业性,也是确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支撑,是有效开展建筑监督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最终实现建筑安全的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把握住建筑企业的经营许可权,严格限制建筑许可证的发放,对原料市场、设计市场、施工市场等进行严格的审批,确认企业具备建筑资格才允许进入建筑实施阶段,从源头上消除人为隐患,保障建筑行业的良性竞争,避免出现建筑事故人为化。 4.提高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自身素质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体系。它集中法律、技术等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工程质量监督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执法能力的强弱、执法过程公平公开是搞好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建筑物质量标准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隐患。坍塌楼房以及建筑物质量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加重建筑工程监督管理力度,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目前,建筑市场的经营并不十分规范,市场经营混乱,盲目追求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惨剧发生。因此,要想规范建筑行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意识,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监督机构的内部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5.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质检监督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质监工作也应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督手段和能力。改革设备、技术的落 后的现状,依靠现代科技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飞跃。建立网上业务公开板块,通过快捷有效的科技手段提升监督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使监督工作更具有深度,使监督人员更具有权威性,监督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服务,是当代世界各国所秉持的方法,我国应该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自身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已有技术,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建筑监督工作零失误、零误差,从根本上保障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6.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执法必严 对于优秀的建筑公司、个人和项目要给予明确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工程、项目要严厉打击,坚决制止。奖惩分明,树立典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不仅是要依靠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同时也要依靠来自群众的力量,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力量,他们的公正、公平,他们的及时、积极,使得质量监督工作事半功倍,因此也是不容小觑的。对于真正让百姓放心、群众满意的建筑工程,应当予以树立典型榜样,鼓励建筑企业争先创优。对于扰乱建筑市场秩序,企图滥竽充数的违规建筑企业,应该严惩不贷,做到赏罚分明。 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确保建筑工程安全,是政府执行保障民生义务的重要职责。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论述到教师需站在初学者角度,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特点,整合教材,因材施教,以若干单元项目为载体,课证结合,引导学生在质疑、合作、探求答案过程中学习实际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非智能因素。最后,结合自身感受,通过该说课设计反思说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 目前,有效地进行教学实践课程一体化设计,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各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真正“零距离上岗”的改革趋势促使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因此,各位教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就被冲到了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对此,很多院校都在借助大力推行说课的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方式、反思教学过程。这对于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教师都曾有过说课经验,但是如何做到“新颖”、“层次分明而不冗长”,达到预期效果却不容易。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说课策略的了解,说课变成“念课”。在说课过程中,说课者花大量精力准备好的精美多媒体,却成为对照多媒体一字不落地念下来,使得本应生动有趣的说课流于形式,枯燥而乏味。笔者拟通过在校级说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建设法规》课程中“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说课设计,并结合说课过程中一些感悟,探讨说课的设计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课程说课设计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说课设计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笔者站在初学者也就是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这替代了以往“教什么”、“怎么教”的思考模式。 (一)为什么学——“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初学任何一门课程前首先要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授课班级学生专业(如工程造价)特点,在第一堂课上课之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学习,应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都有今后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的想法,“建筑工程相关法规”正是必考内容,或者即使没有考证想法,但对于学习工程的学生而言,树立基本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意识,对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有益的。 (二)学什么——“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 教材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王立久主编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面向的是本科院校学生,教材偏重理论介绍,比较抽象,全书基本没有相应案例引入,学生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习,会比较枯燥,学习效率不高。另外,有些知识点高职学生不用涉及过深,根据课时可以简化,如第三章“基本立法与实施”涉及一些基本法律立法程序的内容讲解,就可简化。最后,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可直接删掉。如第四章“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已在《监理概论》中系统学习过。但对一些工程中多发、常见的、应该着重掌握的法条与法规,如“建筑法”,教材却涉及不多,或者基本都是纯理论介绍,学习时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难以完全满足教学改革需要,因此,必须结合其他教学资料进行授课,方能满足需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正是需要补充的内容。 参考资料首先,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给学生一个在自学过程中自学的工具十分重要,这就是法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法条应该成为学生自学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引导学生学习查阅、思考再到合理运用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有很多都指出我们的学生“好用但不经用”,其“好用”得益于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其“不经用”则直接指向了我们的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如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毅力等,优点应继续发扬,缺点则需尽快改正。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成为我们课改的终极目标。其次,注册造价工程师考证中有关建设法规考点成为我们另一个重要参考资料。实际上考证中的有关内容,往往是学生今后工作中常常遇见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关考试内容也是重点、难点内容,若教材中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则其中重要的、自学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就需要作为补充内容进行讲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正是本课程需要补充的重要内容。再次,是来源于网络等媒体的资源。及时将有关最新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可使建设法规的学习更具时效性,课堂本身也更具趣味性。选择以上三种教学资料的过程,实际就是课证双结合教育的过程,我们称其为“以法条为依据,考证为框架”,这样的学习过程也直接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挂钩,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做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无论学习哪一种法律制度,都应该理解该制度的立法宗旨。同样对于本节内容,学生要学会站在一个较高起点,俯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理解立法者规定责任承担的理由,这有利于把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精髓。同时借助若干单元任务,树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第一生命线”的重要意识,整个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也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接下来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正是我们教学目的的体现。 (三)怎么学——“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中心” 学情分析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可见我们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在于面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但不代表他们本身素质差,笔者认为实际上制约学生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学习心理不佳”,他们往往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高考中失利,因此,很多学生内心不够自信,遇到困难容易怀疑自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同时,这些学生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在前面学习的3个案例教学模块中,已经得到证实,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积极性高,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以及归纳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行动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协调,这种教学方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被发扬光大,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learning by doing”,还是我国韦钰女士所提倡的“做中学”都是一个道理,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使得学生从有兴趣学到快乐学,再到最终学有成效。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学习成为一件令人倍感成就的事,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将令他们受益匪浅。本节课将遵循此种教学方法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导入(5分钟)。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关注的是“质量”,实际上无论“质量”抑或是“安全”,背后所承载的都是“宝贵的生命”,本节课将以“对生命的关注”为切入点。这个过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利用一张张真实的现场图片(如图1所示)介绍案例。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案中人,这样的设身处地,使得学生很快融入到案例中,将案例涉及的一些许可证(如图2所示)展示给学生,借此形成直观认识。(2)热身(8分钟)。采用讨论法,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形成解决思路。对一些疑难之处,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但提示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不给学生任何倾向性意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之后学生归纳自己总结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分别是主体是否适合、行为是否合法、过程是否妥当,并将学生总结思路进行板书。(3)学生陈述观点(20分钟)。采用归纳法、归谬法,学生向全班展示成果,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有分歧,但正由于有不同声音,学生才能在相互说服过程中达成一致意见。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这个道理。整个过程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对于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及时给予鼓励。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答案。(4)归纳总结(7分钟)。教师将学生若干观点进行总结,并以板书形式归纳、总结。这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点的过程。(5)知识迁移运用(5分钟)。学生必须能够将所学灵活运用才能称之为“活”的知识。这实际上是知识迁移过程,在课堂最后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堂课内容,教师布置类似单元任务,并提出下一次单元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以成果形式递交。最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优点在于学生参与性强,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潜能,但这个方法本身比较费时,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能力较强,教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能力。 反思说课策略 (一) 调整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正常发挥的前提。由于听课者都是同行甚至还有专家,所以,说课者往往容易紧张,这时要善于调整心态,只要能完全展示自我就可以了。在心态放松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将精心准备的说课内容自然展示,呈现出精彩的课堂。 (二) 善用多媒体 如果说课可以借助多媒体,当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陈述中借助多媒体视觉冲击,能给听课者很直观的印象,并且可清楚了解说课者整体说课思路。多媒体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表达要尽可能简洁、直观,不能把讲稿完全罗列,听课者既看不出说课者思路,也容易在视觉上产生疲劳。但同时应该注意,再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也只是配角,真正主角仍然是说课者本人。有很多教师在说课时,往往会局限于多媒体,眼睛不离多媒体的画面,生怕少说了重要的话,却往往忽略了自我展示。在说课中特别要注意不能局限于多媒体,而要做到有的放矢,要与台下听课者之间做到眼神、语言、思想的交流与沟通。 (三) 善于交流 前面我们提到了交流与沟通,说课同样如此。但语言要简单,不要无谓重复,在与台下听课者交流时,主要是向他们阐述自己的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指导思想;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依据;说教学重点、难点,明确教学主攻方向;说教学程序,明确教学结构;说教法、学法,明确学生学习思路。说课活动实质上是同行间的高层次对话,是教学思维的有效碰撞。 (四) 着重于教学策略的阐述 任何事情都有轻重缓急,说课也如此。整个说课过程应该着重于阐述教学策略,如前面提到的“学什么”、“怎么学”两部分,这两部分实际是通过说“教材选择”到“教材整合”,再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体现了说课者本人的教学安排过程,也是说课者的教学思路精髓,当然也是说课的重点。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 【摘要】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基础。本文对检测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与检测技术,并提出了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 质量检测;检测内容;策略 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筑工程的质量检测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1检测行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到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⑴从只能检验砂石、水泥、砖瓦、钢材发展到市政工程材料、地基基础检测、建筑工程结构可靠性检测、建筑节能检测、室内环境检测等,检测的内容越来越精细,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⑵建筑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承包的工程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发展,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环节处于劣势,在检测市场所占分额很小。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企业的试验室正在逐步分离出来, 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检测机构;⑶市场的竞争,使检测费用远远低于成本,导致部分试验无法正常进行;⑷检测行业目前的技术门槛过低,造成人员技术素质较低。虽然现在实行的是见证取样,施工现场的见证人员不仅没有相应的资格,甚至有一些人员连最简单的常识都不懂,样品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得到的数据与实际严重不符。 2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 2.1地基基础工程的质量检测。 2.1.1地基。通常采用钻孔取芯试验、静载荷试验和触探试验对复合地基进行检测。检测要求有:⑴砂石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后等待一段时间,抽查检测砂石桩的处理效果;可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的方法检测桩间土的挤密质量;⑵振冲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测要求。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的时间,可采用单桩载荷试验对振冲桩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场地复杂或是重要的工程,应检测复合地基的处理效果。 2.1.2桩基工程。桩基检测项目主要有:⑴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在同一个条件下,试桩的数量应大于3根;应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座、试桩之间的中心距应符合相关规定;制作的试桩应符合要求;加载方式选择慢速维持载荷法;测读桩沉降量的时间间隔应掌握好;严格按照要求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⑵基桩高应变动力检测。检测之前需对电源、传感器、仪器、设定参数等进行检查,确保无误;锤击设备选用自由落锤时,应保证最大锤击落距小于3mm;如果只需检测桩身的结构完整性,可降低落距,减轻锤重;⑶混凝土灌注桩终孔持力层检验。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孔走向、表面岩状及桩端持力层进行检验;可采用原位载荷试验测得的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和桩基设计要求,对桩孔孔底土层的承载力进行复验。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测另外还有地下结构施工监测和建筑物的变形检测等。 2.2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测。钢筋混凝土质量检测可分成三类。⑴外观检查。对于混凝土外表产生的质量问题,可用此法,如尺寸偏差、蜂窝麻面、表面损伤、缺棱掉角、裂缝、冻害等;⑵预留试块检测。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误差,如预留试块的取样不当,试块与结构没有同条件养护,试块的振捣方法与结构的施工方法相差过大,则试块就没有代表性;⑶在结构本体上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内容有:混凝土的强度和缺陷、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常用手段,其测试结果可作为判断结构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后者称为破损检验,是在非破损检测尚无法确定其承载能力时使用,或对新结构需要分解其受力性能时使用。常用较成熟的非破损检测方法有:回弹法(表面硬度法)、拔出法(半破损法)、超声波法(声波法)等。回弹法是一种测量混凝土表面硬度的方法,利用回弹仪冲击动能测量回弹锤撞击混凝土表面后的回弹量,确定混凝土表面硬度,用试验方法建立表面硬度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曲线,从而推断混凝土的强度值;拔出法是直接测定混凝土的力 特性的方法,使用拔出仪拉拔埋在混凝土表面层内的锚杆,根据混凝土的拉拔强度,推算混凝土抗压强度;超声波法可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用超声波发射仪,从一侧发射一列超声脉冲进入混凝土中,在另一侧接收经过混凝土介质传送的超声脉冲波,同时测定其声速、振幅、频率等参数,判断混凝土的质量。 2.3砌体结构工程检测。 2.3.1砌体结构的现场检测方法。砌体结构主要指砖砌体,砌体强度是由砖块和砂浆强度或施工时制做的砌体试块强度来决定的,传统的检测方法是直接从砌体结构上截取试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而砌体结构的特点导致取样存在较大难度,取样时的扰动又会对试样产生较大损伤,从而影响试验结果。因此,砌体结构的现场原位非破损或半破损试验方法理所当然地受到重视,并广泛开展研究和工程实际应用。砌体强度直接测定法包括:抽样检测法、原位检测法、动测综合法、微观结构法等。 2.3.2砌体强度的间接测定法。砌体强度与砂浆和砖块强度有直接关系。由砂浆和砖块强度等级可确定砌体的抗压强度,间接测定法就是使用专门的仪器和专门的测试方法,测量砂浆和砖块的某一项强度指标或与材料强度有关的某一项物理参数,并由此间接测定砌体强度。主要方法有:冲击法、回弹法、推出法,此外尚有筒压法、点荷法等通过测定砂浆的强度来测定砌体强度的方法,都已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3做好检测工作的策略 3.1建立检测信用档案 良好的信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信用档案,包括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业绩、检测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及不良行为记录等。检测机构和人员的信用档案是对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检测信用管理,建立诚信获利和失信惩戒机制,发挥信用管理调控市场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质量检测信用好的单位,扩大其社会信誉度和知名度。 3.2完善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建设项目规模,建立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和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负责。试验检测机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等技术文件应齐全,试验检测应严格按有关标准、规程及规范进行。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责,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实行质量自检,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逐步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还要增强建设各方面的质量意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真正落实质量岗位责任制。 3.3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勘察设计单位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设计工作的要求很高。因此,提高设计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加技术储备,为设计生产提供资源和技能保障。 3.4坚持质量教育,建立质量原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在质量管理工作中,质量意识的提高有两个途径:⑴靠坚持不懈的质量教育;⑵建立和落实质量管理和质量责任制度。因此,质量教育经常化和质量管理制度化是我们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 3.5严格验收工程。完成项目工程能否交付好的产品,关键在于最后验收。⑴工序验收是验收工作的基础。工序验收的过程是:先由操作者自检,再交由班组长检验。要采取必要经济制约手段,完善签字鉴证手续,严格执行每道工序,确保质量;⑵分项分部工程验收是验收工作的主要组织部分。分项分部验收要做到规范和严细:首先,保证验收工程的全面性,验收项目的品种和数量不得缺少。其次,从保证项目到允许偏差项目,验收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不得降低等级,严禁弄虚作假。最后,建设(监理)单位现场质量监督员应参加验收并签字鉴证;⑶竣工工程验收是工程交工的前提。工程整体验收应注意三个环节:首先,施工单位的自评;其次,建设(监理)单位的预验;最后,工程主管部门的正式验收。验收不但要现场检测,而且还要进行观感评定;不但要听取汇报,而且要严格审查一整套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验收要明确工程遗留的质量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确定保修条款,保证交付用户一个满意的产品。 总之,在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要加强见证取样工作的监督,无论是招标、规划、质量监督工程的各个部门在工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要放松。做到每一个样品的取样合理,真实可靠。各检测单位还 要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服务观念,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办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措施 【摘要】 地质勘探的准确程度是结构设计的基础,而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及监理现场控制缺一不可,本文从影响工程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提高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勘探资料;施工质量;监理控制;建设单位控制 工程地质勘探资料的精确程度、详细程度、准确程度是结构设计的基础,由于勘察手段不合理或取样间距过大,对持力层的起伏未查清,提供给设计单位的地质勘探资料存有问提,容易导致设计单位计算偏差,地基基础设计与实际不符。因而要求,地质勘探单位提供的地质勘探资料的精确、详细、准确,基础设计准确,保证基础施工质量。 1地质勘探及结构设计的全面准确性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单位众多,人员素质差别较大。作为结构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相当重要,有些设计单位的领导对结构在设计中的重要性未有充分的认识,在设计过程中常常一味卡、压,使结构设计不能成为相对合理的成果。如,一份某设计院出的结构设计施工图,内容没有连贯性,就连柱的编号,每层分别独立编号,编号互相看不出来上下之间的关系,柱配筋是用pkpm系列软件生成,没有任何人为的调整,把生成的结果当作施工图。更有甚者,直接从其他图纸照搬照抄,轴号、工程名称都未改变,小区内的所有工程不管有无不同,都参照一个通用设计图纸。这势必给施工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结构施工图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大家知道,同样一个工程,不同的结构设计,会造成工程的结构造价差别很大。首先是结构选型,如果结构选型不合理,工程造价相应的也会增加,不能一味的要什么框架结构或者轻钢结构或者其他结构,应该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特点认真分析;同一工程,同一结构形式,不同的人设计的结果造价差别也很大。比如,某一个工程设计,小高层的抗震墙200mm厚,计算结果构造配筋,但设计配筋直径12间距200,该单位的总工说是规范的构造要求的最小配筋率0. 15%,实际设计时, 200mm厚的墙配直径8个间距200~150就满足了。再一个设计的例子,就是地下室楼板是做大板结构,还是做井字梁结构,也是要经过计算,对地下室层高、基坑支护、降水的影响,经济分析,对建筑美观,设备专业的影响综合因素等等考虑,才可以确定最适合的方案。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设计中非常的多,对工程造价影响极大。而很多工程在施工中采用“一口价”,由于确定造价时没有图纸或图纸不全,或参照其他工程定价,当实际图纸出来后,造价增高,造成施工单位为降低造价而降低建筑工程质量标准。 2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表现为施工组织和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工艺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影响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因此,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2.1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素质,操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粗心大意,违纪违章等。施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因为人是施工过程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当树立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质量、成本、工期相结合)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人的素质。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操作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征工程质量。 2.2材料因素。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 ⑴优选采购人员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⑵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⑶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⑷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⑸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⑹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据统计资料分析,建筑工程中材料费用占总投资的70%或更多,正因为这样,一些承包商在拿到工程后。为谋取更多利益,不按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或因采购人员素质低下,对其原材料的质量不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从中收取回扣和好处费。还有的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无法杜绝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及原材料进入工程施工中,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 2.3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2.4机械设备。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建筑技术经济等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功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2.5环境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噪音、通风、振动、照明、污染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此外影响的因素还有:冬雨期、炎热季节、风季施工时,还应针对工程的特点,尤其是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水下工程及高空作业等,拟定季节性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免工程质量受到冻害、干裂、冲刷等的危害。同时,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尽可能减少施工所产生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实行文明施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中,我们要站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工程质量的重大意义,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以此推动企业拓宽市场,赢得市场,谋求更大发展和利益。 3建设单位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运用。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影响建设、施工单位的信誉、效益。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是参建各方工作的重点,也是参建各方共同的职责。作为建设单位,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重点,自觉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协调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的关系,通过控制项目规划、设计质量、招标投标、审定重大技术方案、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加强建筑工程监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1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的现状 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规模不断扩大,针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制约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有序和良性发展,我国也积极引进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度去制约建筑施工方的质量行为,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国建筑监理制度的实施和发展起步较晚,执行面较窄,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我国建筑工程监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监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理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力度不足,致使从事监理工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作人员的总体业务和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专业监理人员的数量较少,致使很多工地出现无证参与监理工作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监理制度起步和发展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工程监理理念和迫切需求,加之国家的强制力推动力度不够,对工程监理业务承揽方式的规范力度不强,导致监理市场上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经常打着各种监理旗号,招摇撞骗;另外,由于监理体现和规范不健全,缺乏市场的动态调整机制,容易造成监理市场的混乱、无序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低价操作、暗箱操作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施工监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造成严重地影响, 致使工程监理的作用没有在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体现和发挥出来。 (2)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执行者是监理人员,工程监理作为控制施工质量的一种技术服务,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工程监理需要技术性、专业性和经验丰富的监理工作人员来执行;然而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和技术完备性不高,监理人员往往是从事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人员中衍生出来的,从事工程监理的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少、涉及行业面窄,专业人员的数量偏少,缺乏对工程监理的专业化、技术性培训和学习,对国外先进的监理技术和理念学习和引进较少,加之我国工程监理的规范和体系不完善,对监理人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质量监督的基础上,影响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特别是对建筑工程技术知识和相关法律规范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工程管理中对法律、法规的运用,这都是国内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3)建筑工程监理的局限性 我国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时间较短,加之我国基础性建设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有技术的工程监理人员,而现有的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理,因而,从事工程设计的人员经过培训进入监理行业,参与建筑工程的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的签订,而监理工程人员的缺失,致使工程监管的力度降低,发挥不了监理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将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和工程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安全与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全面地组织协调。”在实际工程监理工作中,监理工程师签证付款权和投资控制权经常被剥夺,仅能行使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的权力,甲方负责投资控制,针对监理工程师的职责的大大削弱,使监理不能发挥到最佳的效果,另外,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性保证,监理人员的指令不一定得到有效的执行,致使监理人员的地位受到挑战,很难监理并控制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另外,虽然国家对工程监理的不断重视,但监理取费较低,监理人员一般是兼职,特别是工程设计人员,很难使工程监理工程迈入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上。 2 加强建筑工程监理的措施 2.1 完善我国建筑监理体系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不断制定和完善我国建筑行业的法规,不断在建筑行业实施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度和施工监理制度,并有效开展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全成本控制等,积极完善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我国应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工程监理经验和技术,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监理技术和监理理念,并结合我国工程实际,科学制定相关的监理规范并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工程监理体系,健全我国建筑监理制度,规范建筑施工中监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力,积极发挥监理人员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确保建筑工程能有序进行。 同时,国家应加强对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政策性引导和激励,科学规范监理市场的运行体系,建立健全政府对建筑监理市场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监理市场的管理体制,积极营造一个公开、公平、有序、开放的监理市场,加强工程监理市场监管制度的建立,积极推行建筑工程监理的多元化发展,并用市场经济手段规范和制约工程建设施工各方主体的行为和责任,不断提高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度,从而保障和促进建筑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2.2 加强监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工程监理的执行者,监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对整个监理工程影响较大,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监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培训、知识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训。针对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培训,包括监理单位的培训、监理主管部门的组织培训和国家对监理工作人员的资格培训和考核,即持证上岗,依法履行监理人员的职责,更应加强监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培训,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思想素质的超越,从而有效防止以权谋私、欺上瞒下的行为发生。 监理技术人员必须参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工序、关键环节的施工监督,对提前进行技术交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不断积累施工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眼光,并积极接受建设主管部门对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素质等审核,并限期内对监理资质进行复查;另外,监理人员应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理技术和理念,不断充实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积极学习工程监理实施动态监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监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管理机制,特别是建筑法规、监理法规的学习,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思想道德的培训,通过完善的资质考核机制,在“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行业准则约束下,不断提升监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律意识,促使监理人员持证上岗,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结论 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加大基础性投资的力度,促使国家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和工程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工程监理体系还不完善,监理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建筑监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监理技术和理念,进一步提升我国监理技术和理念的丰富性,充分发挥监理人员“三控三管、一协调”作用,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大幅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影响因素 论文摘 要:建筑行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工程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而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长久性发展,而且与工程的社会效益性也息息相关。本文将在对建筑工程质量相关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高的具体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展开质量管理对策研究,以提高优化工程的质量管理模式。 1 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工程建设程序的履行问题,在没有经过施工许可的情况下施工,属于对基本建设程序规定的公然违反,但除了这种违规现象,建筑工程中还出现施工图纸审查不严、使用不合格图纸施工、工程施工缺乏监管、质量风险失控等不正规行为,给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留下了人为隐患。 1.2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为质量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导致质量管理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施工质量违反强制性的标准要求,譬如勘察技术不齐全、验收记录五无签字、勘察钻孔深度不达标、设计计算书有错项等等,工程的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1.3质量管理技术水平低下,不同地区、不同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表现为对标准性规范理解不透彻,对技术内容掌握不深入,技术管理经验欠缺等,尤其是一线的操作人员,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培训,其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普遍偏低,职业素质也未能满足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需求。 2.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 2.1工程质量管理行为的规范 首先是施工图审查,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为依据,审查施工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是否符合抗震、消防等设计要求,施工图经过审查批准之后,不能够随便更改,若需更改,需要向原审批部门申请,然后由部门委托审查机构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更改施工图纸。 其次是质量监督,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主体,政府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担任质量监督的职责,但由于工程项目数量多,这些部门不可能在较长的周期内监督所有的日常检查工作,因此将委托质量监督机构代为实施监督任务。质量监督机构建立质量监督制度,并按照政府部门的委托要求,制定质量监督管理方案,对施工现场的建设主体质量行为、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验收等进行检查。 再次是质量检验,以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现场的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幕墙工程、钢结构工程等进行质量检查,并对水泥、钢筋、砂石、混凝土、砂浆、简易土木、沥青等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2.2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是勘察设计质量管理,作为工程质量的自控主体,勘察设计单位要按照国家勘察设计规定和强制性技术标准,全面展开勘察设计工作,包括勘察设计文件的编制、勘察设计质量的保障、勘察设计进度的控制等,满足甲方对勘察设计的质量要求,达到合同条款规定的质量要求。 其次是监督工作的质量检查,在工程实施阶段,施工的每道工序都要进行严格质量检查,包括进场的材料设备、施工的工序、工程关键部位等,监督管理人员对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进行验收,控制工程各个环节的的质量。工程监理工程单位要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等,构建工程项目质量检查体系,以作为工程质量检查的保障。 最后是政府部门的质量监督,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委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代表政府部门监督工程质量,对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质量管理进行引导,但质量管理职能仍然由设计、建设、施工单位承担,各级工程质量监督单位,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履行职能,以第三方的身份,对工程建设进行强制性监督。 2.3工程质量影响性因素的控制 首先是人的控制。所谓人,指的就是参加工程建设的所有单位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根本方法,其中包括他们的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工作能力、技能知识等。一是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在上岗之前综合性培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合格的施工工艺和持有上岗证书,并在施工前加强施工技术质量交底工作。二是岗位责任制的健全,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明确自身需要承担的岗位职责,以及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质量管理需求,用严格的责任制度模式,促使每个人都严格执行,确保工程各项业务活动在质量保证的范围内有序进行。三是奖惩机制的引入,综合衡量每个人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等情况,以奖惩的方法,激发工作人员端正自身的工作行为,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质量管理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力量。 其次是材料的控制。一是材料的采购,是建筑材料质量在源头上把关的措施,需要货比三家,选择优质的材料供应商,在采购之前,报监理单位审查,大宗材料可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而瓷砖等装饰材料,尽量一次性订货,避免采购材料存在色差等质量问题。二是材料运输和储存质量的控制,根据不同性质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并妥善安排适宜的储存场所,委派专人管理储存的材料。三是进场材料的检验,检查材料是否有产品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等,材料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复检,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四是材料使用过程中专人跟进监督,包括材料的使用、回收、丢弃等。 再次是设备的控制。一是设备采购或租赁,选择质优厂家或租赁人,采购设备要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产品使用说明书,对于已经淘汰、存在质量隐患的设备,禁止购置和租赁。二是设备进场的时候,监理单位对设备的型号、性能和运行状况等复核检查,确保设备可以正常作业。三是设备操作人员要有特种作业上岗证,譬如垂直运输机械人员、安装拆卸人员、起重设备操作人员。 结语 综上所述,质量是建筑工程的命脉所在,其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规范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行为,从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督、质量检查、质量保修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也只有这样,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方可消除,建筑市场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工程的预算包括很多繁琐的内容,因此在编制过程当中对于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当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建筑工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初步确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方法。第二,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仔细的掌握,充分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对设计中的工程量进行估计。在掌握图纸的前提下,深入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施工中的详细情况,看是否存在变更的情况。第三,对于建筑工程其它的一些费用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汇总。 1 影响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在建筑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对于整个工程所需要的资金进行计算,由于施工图预算在编制的过程当中只是参考一些资料,这势必与工程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很多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的结果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 建筑工程的预算一般都是在建筑施工开始之前来进行的,而建筑工程的施工需要一个过程,在施工过程当中,很多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使建筑工程的预算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出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建筑材料价差对预算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的走向完善,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十分活跃,各种建材的价格处于频繁的变动当中,这就使得建筑工程预算过程当中的价格与实际的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 1.1.2 国家政策性调价。建筑工程往往都是由各个施工阶段组成的,每个施工阶段的进行都有严格的顺序,这就导致在建筑工程不同阶段,国家进行政策性调价会对预算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1.1.3 预算没有特殊施工技术措施。建筑工程在预算过程当中主要考虑的是实体性的价格,但是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往往有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对于这部分价格预算往往都没有进行计算。 1.2 建筑设计修改与变更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预算的主要依据,但是建筑工程设计往往由于施工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而发生变更,而预算往往不能够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及时的根据设计变更而进行改变,主要就有可能造成最终的结算大大的超出预算。 1.3 预算建筑工程量计算误差 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过程当中,需要对建筑的工程量进行相应的计算,而建筑工程量的计算往往受到施工图纸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预算的编制。 1.4 建筑设备材料价格误差 建筑设备以及材料的价格在工程预算当中占有十分大的比重,但是由于厂家之间的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经常处于变动当中,这样往往造成建筑工程最后的结算和预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 建筑施工图结算超预算的原因 2.1 编制依据不同。建筑工程预算在编制的过程当中充分参考相关的设计图纸以及各种价格,而这些数据往往都是处于理想的状态下。而结算在编制过程当中还涉及到施工过程当中发生的变更,而在结算的过程当中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最终结算远远超出预算。 2.2 编制时间不同。建筑施工图预算是在设计阶段编制,而结算是在建筑工程实施阶段编制,两者存在着绝对的时间差。 2.3 建筑工程实施阶段控制力度不够。建筑工程项目合同可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合同类型的选择因建筑工程规模大小、工期长短、技术复杂的程度、外部环境及承担风险而定。通常总价合同和单价合同适用于建筑工程量不太大、建筑工期较短且建筑设计图纸全面详细、单价明确、风险不大情况下,此种合同业主不承担风险,建筑工程投资易于控制。成本加酬金合同指由业主向承包商支付建筑工程项目实际成本,并按事先约定的某一种方式支付酬金的合同类型。在这类合同中,业主需承担项目发生的一切费用,因此也就承担了项目的全部风险,而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由于无风险,往往也不关心降低项目成本,建筑工程总造价不易控制,增加了项目成本。 2.4 建设单位建筑工程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监督。建筑工程在实施阶段,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时间长、场面大、工序多,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施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做到有效监控,容易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造成资金浪费,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控制。 3 控制建筑施工图结算的方法 3.1 通过招投标竞选 建筑工程招标是以法定方式吸引建设承包单位竞争,从中选择条件优越者完成建筑工程建设任务。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单位可以从众多投标者中选择出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管理水平高、社会信誉好、报价合理的优秀施工队伍,从而为建筑工程投资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实行建筑工程造价全过程、全方位控制 建筑工程费用自始自终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从建筑工程项目建议书开始至竣工投产,在整个建设阶段过程中,决策阶段最重要,要在决策阶段下工夫,抓住控制重点,选择最优化设计方案。建筑工程设计阶段,以事前控制为主抓好设计竞选,选好工艺流程,调动设计人员积极性,精心设计。建筑工程实施阶段,开展材料、设备采购市场调查,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出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作好技术经济比较,要保证项目保修期质量,挖掘竣工试运行的潜力,作好协调工作,预防或减少索赔发生,倡导厉行节约,减少各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浪费。 3.3 加强监理的力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监理制度,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一直到最后的工程竣工应该都进行严格的监理,制定项目的投资目标,定期检查是否完成相关的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确保建筑的质量以及进度。决策阶段对投资影响最大也是监理工作的重点,这个阶段工艺技术方案的确定,设备选型,新技术的运用,建筑工程结构的形式对投资控制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控制好这个阶段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建筑施工阶段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很小,但浪费投资的可能性很大,因而要对投资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筑施工期间投资控制,要从经济、技术、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重点控制变更,认真做好现场签证,通过对原合同价格中主要费用正常计量,结算程序,监督其费用如期正常发生,防止超前过量支付。只要通过实行建筑工程有效签证、监督、预结算审核,就能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实现良好的建筑工程经济效益。 3.4 加强预结算的审核,力求建筑工程计量的准确 预结算工作完成后,校审很有必要,能有效避免多算、漏算、重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加快工作进展。审核的方法有很多,审核的内容也很广泛,审核的重点应放在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预算单价套用是否正确,各项取费标准是否符合现行规定。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在编制过程当中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参考相关图纸、数据的基础之上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充分了解施工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误差的发生。同时在建筑工程结算的过程当中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结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建筑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是处在技术和管理严重落后,市场竞争极不规范,各种问题,尤其是现场的质量进度等问题丛生的阶段。本文论述了建筑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质量 管理 0 引言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增多,也在不断地满足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建筑工程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为人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某些建筑工程也出现了质量方面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普遍关注,而这个问题也成为建设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为此本文作者就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 1 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地包括两个阶段,即基础和主题施工阶段,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下面就针对这两个阶段,对建筑工程中的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1.1 在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 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是一个建筑工程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阶段,如果基础打得不够牢、主体设计得不科学与不合理,那么整个建筑工程也就毁于一旦,即使建造好了,也毫无价值可言,更不会通过施工监理行业的监督与管理,那么质量上让人堪忧不已,那么人们就不愿或不会去选择这样的建筑入住或者建工厂或用于其他方面,最终导致了建筑工程的失败。在当前时期下,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不是那么理想。如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钢筋混凝土不够坚硬、混凝土的混凝速度过慢、表层基底没有处理完好、基板与基柱在搭配上的不够协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失败和无意义,整个建筑即使建成了,那也根本没有价值可言,在质量检测时也自然不会通过的。 1.2 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 如果一个建筑工程不存在基础和主体阶段的种种问题,那么是不是说一个建筑工程就算完满的结束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理过程中,往往会遗漏掉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阶段,这就是装修及设备的安装阶段。如果设备安装及装修阶段出现了问题,也会降低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然而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建筑工程在装修及设备安装阶段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卫生间、地下室漏水,墙体粉刷不够彻底而导致石灰的脱落或坠落,电气安装方面的问题,饰品安装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等等问题。 2 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两个阶段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产生这些问题必然有它的原因可循。现在针对这些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介绍及分析。 2.1 材料因素及机械设备因素 前面已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材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建筑材料上如果出现了问题,那么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充当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那些豆腐渣工程就是因为材料上的不过关而引起的。如果建筑材料不能够达标,那么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理部门监理时也就难以通过质量的检测,最终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达到标准。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材料方面的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有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能达到质量要求。例如,目前的住宅工程中,有85%是砖混结构,其中以烧结粘土砖作为主墙体材料,据统计,该类砖中有近50%是不合格产品。 在机械设备方面,首先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设备合理地使用,及时地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 2.2 人的因素 我们社会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做一些事情。在建筑工程施工方面,人是主要的施动者,也是策划者。因此人的因素是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中的一个核心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农民由于先天性的愚昧和无知,缺少一定的素养,更重要的是缺乏建筑技能,没有基本的建筑常识,不懂施工过程中一系列的规范及准则。这就必然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 2.3 方法因素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括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正确的施工方法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完成的前提。例如,铝合金门窗安装中,门窗框与墙体接缝处按规范要求应嵌填矿棉等弹性材料,其最外面的5mm厚度中应注入密封胶,但现在很多建筑工程却没有按规范要求去做,而仅在接缝处嵌填水泥砂浆。不按规范要求施工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 3 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建筑工程的质量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使建筑工程的施动者树立一个良好的质量意识。因为质量意识是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搞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的一项。建筑工程质量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个由多部分、多层次、多因素组合的整体,因此,必须从筹建协调到具体施工全过程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措施,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3.2 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规,以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做任何事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也不例外,也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但是,当前形势下,法律法规的实施还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制定法规的部门并没有足够的权利管理整个建筑施工工程。因此,需要加强制定法规部门的权利,扩大他们的管理范围,尽快地制订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的权威性法规。此外,还要严格执法,必须依法惩处那些质量事故责任者,以此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3.3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信息管理水平 笔者认为,现今建筑工程质量监理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信息管理方面。现今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存在着信息管理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的实施:①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领导负责制信息源,加强领导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领导在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过程中充当着非同小可的角色,他们做出的决定大部分情况下会影响到整个施工监理公司的决策,因此在领导负责制的信息源方面,要加强实习质量终身责任制,即不因为领导职位的变动而不去追究事故出现后该领导的责任;②加强对施工质量管理监督横向信息平台的搭建。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切实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立此类信息接收平台及互换信息模块,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数据库。 4 结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认真负责地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真正搞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对于目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必须从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找出原因,认真分析,不断进行改革和加以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摘 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优劣的首要前提,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阶段我国工程质量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将从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现在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建筑工程质量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略述一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以提高人们的质量意识。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管理 控制 一、认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原则 对项目施工而言,质量管理与控制,就是为了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测、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在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坚持“质量第一”的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二是“用户至上”的基本原则;三是“以人为核心”的原则,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避免人的失误,要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各工序的质量,促进工程质量;四是以预防、预控为主的原则,这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五是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遵守国家的规范、设计文件、合法的合同规定要求,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道德规范。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责任主体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应根据国家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合同、协议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 (1)建设单位是建设工程的投资人,是工程建设过程的总负责方,拥有确定建设项目的规模、功能、外观、选用材料设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选择承包单位的权力。 (2)勘察单位是指对地形、地质及水文等要素进行测绘、勘探、测试及综合评定,并提供可行性评价与建设工程所需勘察成果资料的单位。设计单位是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综合性设计及技术经济分析,并提供建设工程施工依据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单位。 (3)施工单位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从事建设工程施工承包的单位。 (4)工程监理单位是指经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查,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承包合同,在建设单位的委托范围内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单位。 (5)设备材料供应商是指提供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设备和材料的企业,包括设备材料生产商、经销商。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环节多、参与方多、影响质量形成的因素多等特点,不论是哪个主体出了问题,都会导致质量缺陷甚至重大质量事故的产生。 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 (1)人员素质。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人员的素质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规划、决策、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质量产生影响。 (2)工程材料。工程材料的选用是否合理、产品是否合格、材质是否经过检验、保管使用是否得当等等,都将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影响工程外表及观感,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影响工程的使用安全。 (3)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组成工程实体及配套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它们构成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或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形成完整的使用功能。二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简称施工机具设备,它们是施工生产的手段。机具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重要的影响,工程用机具设备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 (4)工艺方法。在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工艺是否先进,施工操作是否正确,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 (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对工程质量特性起重要作用的环境因素,它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 另外,建筑工程工期的压缩、成本的降低、技术水平的滞后、企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工人队伍的素质低下、建筑业市场的不良竞争等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突出。 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与方法 1、建设单位的行为有待规范 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不仅指施工质量,还包括建设单位的组织管理质量、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质量、监理单位的监理质量。所以工程有了问题不能只由施工单位来承担责任,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即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对工程质量负责。但是在工程质量管理实践中,当工程发生质量问题时,谁都不主动承担质量责任,互相推委,造成了共同负责、共同不负责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主要责任人负责制,来承担工程质量的主要责任。建议这个主要责任人由建设单位来担任。 2、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者的审查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建设产品的最终质量。据人们对有关工程事故的调查分析,约有近4成的工程质量事故源于设计。所以,加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者的资格审查十分重要,还有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核,确保设计方案满足安全性、防火性的要求。要严格实行设计质量内审制、专业之间会审、会签制,改变目前设计审核走过场,工种之间相互撞车、打架,设计粗略不详等状况;严禁非法设计和出让图章,限制业余设计,强化设计现场服务制度,实行设计质量事故经济赔偿责任制,特别是设计单位对指定的工程设备和工程材料的质量负全责,把质量隐患消除在设计阶段。 3、加快推行建设监理制的步伐,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 监理制的推出能够保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工程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能够加强对质量形成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在对工程领域实行宏观调控时,应加快推行监理制,提高建设工程监理地位。同时要完善监理制的各项配套措施,要以法制加强对监理的考核约束,实行质量追偿制度。质量监理人员签字的项目,如出了质量问题,应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并记入监理工程师的个人工作档案,作为对本人工作考评的依据。同时要加强监理人员资质的审查,对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受贿、严重失职的监理人员,要及时取消其监理资格,追究责任。 4、对施工单位市场行为的监管、约束 要加大承包与分包单位(尤其是非法挂靠单位)对质量、安全事故的经济赔偿和刑事责任,逐步推行承包履约保险制;严格资质审查,加强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全面落实动态管理,保证进入工程领域的企业具备从事建设工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技术、管理素质和适应不同工程规模、技术管理等级要求的不同综合等级水平评判的重要依据。要严格执行工程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全员培训上岗制度,考评企业人员综合素质、技术、管理和能力,推动企业建立自检、自测、自我完善的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任何时候都必须注重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控制关键点,由此入手,发现按资质标准淘汰或考评降级或者停业整顿的问题严重的企业。 5、加强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监管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执监。特别是在目前建设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应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6、推进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工程领域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限度地开发劳动力资源,整个工程产业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要求工程领域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度”的限制。政府应建立必要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使农民工的进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要依据法律、法规、条例确立并加强对材料、机械、现场的规范管理,使之制度常态化,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质量意识。 结论: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责任制度,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谈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摘要:针对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工程质量管理基本概念出发,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工程质量体系 质量预控 0 引言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过程,一个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工程竣工生产的周期中,必须将参加建设过程的所有单位都组织起来,统一、协调、分工合作,以招标承包合同为基础,全由合作形成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管理系统。 1 工程质量体系 工程质量体系是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结构组织、程序过程与资源。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的学科以及工程建设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增加了工程质量体系的难度。这就要求以保证和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学原理的方法,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结构,把建设项目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按照科学的原则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相互协调合作、互相促进与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有机整体,使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2 工程质量预控 2.1 加强建筑工程安全概念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与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管理不善是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生产责任机制以及安全奖惩机制等措施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通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设备保养制度、推行文明施工和安全达标等活动予以控制。对作业现场加强安全检查,就可以发现并制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做到以预防为主,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常见的管理缺陷有制度不全、责任不明、有法不依、违章指挥、安全教育不够、处罚不严、安全技术措施不全面、安全检查不够等。 2.2 加强对配属队伍的培训 配属队伍是工程施工直接的操作者,只有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提高了,工程质量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因此要着重对配属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教育,帮助配属队伍提高管理水平,项目对配属队伍班组长及主要施工人员,按不同专业进行技术、工艺、质量综合培训,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配属队伍不允许进场施工。项目要求配属队伍建立责任制,并将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贯彻落实到各自施工质量管理中,并督促其对各分项工作落实。 3 过程质量监控 配属队伍管理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各种管理依据为附件。因此在合同谈判时,需从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物质、文明施工方面最大限度地要求配属队伍,条款必须清楚,内容详尽、周全,为项目生产活动做好基础和铺垫工作。 在配属队伍管理上很关键的问题是把配属队伍管理融入到总包管理中去,接受总包的组织和协调。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前组织分包技术人员参加方案讨论,全面听取其合理意见和建议。在工程施工阶段可通过各种施工表格,责令配属队伍定期按时填写上报,由总包审定。要配属队伍执行总包下达的各项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整改通知、指令或指导书等。同时要注意多与配属队伍主要管理人员沟通,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对配属队伍中一些好的做法、建议应给予表扬和支持,同时对配属队伍出现的质量问题,不论大小严格把好质量关,了解原因,提出批评甚至处罚。 每月底由项目质量负责人组织配属队伍及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在施工工程进行实体质量检查之后,由配属队伍写出本月度在施工工程质量总结报告交项目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汇总,建议以《月度质量管理情况简报》的形式发至项目经理部有关领导、各部门和各配属队伍。简报中对质量好的承包方要予以表扬,需整改的部位应明确专人限期整改,并在下周质量例会上逐项检查是否彻底整改,落实跟踪处理。 4 过程质量检查 自检:在每一项分项工程施工完后均需由施工班组对所施工产品进行自检,如符合质量验收标准要求,由班组长填写自检记录表。 互检:经自检合格的分项工程,在项目经理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组织下,由配属队伍工长及质量员组织上下工序的施工班组进行互检,对互检中发现的问题上下工序班组应认真及时地予以解决。 交接检:上下工序班组通过互检认为符合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要求,双方填写交接检记录,经配属队伍工头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经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督检查认可。 5 施工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施工阶段的管理是工程成本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这个阶段管理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效益,因此,施工企业应对这个阶段的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施工成本。施工成本是指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按动态控制原理对实际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落实好事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方可保证施工成本节约。全面质量管理其原理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质量方针指引下,实行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同时理解质量控制是运用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动态控制,有效进行质量的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及事后纠偏控制,从而正确运用pdca循环系统管理。 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取胜。即通过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确定施工方案;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有效地组织材料供应并以较低的价格采购,减少二次搬运和材料消耗;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安排均衡施工,避免大抢大窝和人海战术,力争少用人力和资金,从而有把握地降低工程成本。 6 竣工决算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竣工结算阶段是施工企业对工程成本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直接以“量”的形式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即将竣工时,就要为这一阶段做准备:收集施工过程中一切与工程有关的资料,主要有招投标文件,合同文件,竣工图,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变更单,工程结算书以及双方一切有关业务往来的记录和文件凭证等。对以上资料认真、详细地研究,弄清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以工程施工预算和工程结算书为基础,结合合同约定的内容进行审核结算。 7 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必须采用“分层控制,各级管理”的质量控制模式和“以过程控制为主线、以动态管理为特点、以目标考核为内容、以严格奖罚为手段”的质量运行机制,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加强质量预控、过程控制,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与完善,建筑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新的问题,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其中的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最受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前建筑业中,因为建筑产品所带有的特殊性,使得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始终属于大众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陈述了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然后对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应采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措施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发展,我国在建筑工程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方面也不断得到提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形势下,建筑企业的工程质量就成了获得竞争优势的重点。建筑企业采用良好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进行引导,对工程建设者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极为有利,此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属于一种无形的巨大生产力。质量管理工作已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企业的决策层敏锐的意识到: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不但属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是发展企业的重要保证。 1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1.1工程质量与公众利益以及公共安全关系密切 建筑工程质量是伴随着所有建筑程序的产生而形成的,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一直到之后的建设方案决策阶段,均会对工程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问题能够出现在工程从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的任何一个环节。 1.2工程质量属于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激烈起来,以质量求生存和以质量求发展已逐渐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大量的事实证明,建筑企业所完成的工程质量水平,对于企业日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只有注重施工质量的管理,并尽力打造企业品牌,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 1.3工程质量属于国民经济建设效益的根基 工程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工程质量差实际属于一种最大的浪费。工程质量较差时,一方面需要增加大量的返修和加固等人工、材料费用;另一方面,还会增加用户维修和改造的费用。此外,工程质量较差时还会降低工程的使用寿命,给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将质量问题摆放到首要位置已成为当务之急。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监督不力 由于建筑行业本身属于一种高危行业,因此发生质量事故的机率很高。政府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利用政府手段,针对建筑施工开展宏观监控与管理。但是,政府仅利用法律手段对建筑施工所进行的有限干涉,在监管力度上显然是不够的,当质量事故发生之后,政府会积极应对相关事故的善后处理,如追查事故责任和进行必要的善后赔偿等。而事实上,利用管理手段对事故进行预防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政府只有加强工程质量的日常管理,才能够有效遏制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 2.2建筑单位的质量意识薄弱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由于建筑施工单位质量意识薄弱,使得责任未能落实到位,监管不力。部分的监理单位与监理人员甚至对质量施工管理与其自身的关联性缺乏基本的认识,未能准确的根据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执行,致使质量监理工作效率较差。一些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质量意识不高,对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未能及时进行督促和反馈,致使现场的质量隐患不断的累积。 2.3从业人员的素质太差 在建筑施工的行业中,具有专业化的稳定施工队伍是不多的,较多的时候施工队伍都是以农民工为主。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之缺乏专业技术与质量知识,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业务操作的随意性较强,很容易造成质量事故的发生。在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且他们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还偏低,这些都会直接引起质量管理工作的薄弱,容易引发质量事故。 2.4对建筑材料环节的控制不力 建筑材料的质量会对整个的工程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施工单位在开展施工作业时,未能根据规定进行材料的购买。施工单位在购买材料时,由于未能仔细检查而造成购买的材料与施工标准不符;或者为了节省生产成本有意用不合格的材料代替工程要求的材料,从而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应严格根据有关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坚决不能因为赶工期或降低工程成本而忽视施工质量。 3强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3.1强化工程的设计管理 一个优质的建筑工程项目,不但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而且应加强针对设计水平方面的管理。设计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工程的使用,但是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投入,让没有资质的设计人员和设计单位进行图纸的设计。若开发商为了降低费用,聘用毫无设计资质的人员,无疑就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埋下隐患。监理单位需要从设计阶段开始,接受业主单位的委托去介入设计质量的具体监督。监理单位与质量监督机构应在针对设计图纸的监督、检查过程中加强合作,确保设计内容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3.2强化材料的质量管理 (1)准确掌握材料的信息,以此对供货厂家进行优选。只有掌握了材料质量、价格和供货能力的信息,才能够选好供货的厂家,从而获得质量佳而价格低的材料资源,继而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的造价。此属于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对材料供应制定严密的调度计划,通过加快材料的周转来降低材料的占用量,材料的供应只有达到按质按量并按时的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才能够提高供应效益。(3)合理组织材料的使用,使材料的损失尽量降低。通过严格按照定额计量使用材料,加强材料在运输、仓库存放等环节的管理,完善现场材料的管理制度,属于确保材料质量和节约材料的重要保证。(4)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工作,严格执行材料的质量验收制度。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有材料的出厂化验单,工程所有构件也应具有出厂合格证,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需按照规定方法进行抽检。因为运输或安装等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需经处理鉴定以后方可投入使用。现场配置的材料,如混凝土等的配合比应提前按照要求进行试配,戴试配检验合格之后才允许使用。 3.3正确选择和使用机械设备 由于获得较好的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与选好、用好机械设备关系密切,因此在选择与使用机械设备的时候,应全面考虑现场因素。然后合理进行机械设备的配置,使机械设备能够充分的发挥效能,力求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3.4加强针对社会监督和监理单位的管理 由于监理单位是在建设单位的委托之下管理项目工程,但因为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前较多的工程监理均听从于建设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监理成为了建设单位的附属单位。而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监理单位应该独立的执行各自的职责,并对社会和工程本身负责。然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监理单位独立行使职能的权限还需要继续加强。在对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都产生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当前可利用社会监督来促进工程质量的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不但属于法制经济,而且还属于信用经济。加强针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与相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构建工程质量的诚信体系,提升所有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及信用水平,属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监督机构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4结束语 在针对建筑工程开展施工质量管理中,应让质量意识渗透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不但要严把质量关,而且应完善有关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证各项参建工作的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精品工程。 作者:孙海燕 单位:莱州市住房和规划建设管理局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与处理 摘要: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如“渗、漏、裂、堵”等质量通病屡屡发生,为业主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不但影响房屋外观质量,还影响房屋使用功能与耐久性,情况严重甚至威胁房屋结构安全。因而摸索出可行的预防处理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原因;预防处理 建筑行业属于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性行业,施工安全与质量是人们探讨的重点话题之一[1]。但房屋建筑工程中,因受多因素影响,频繁发生影响房屋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因而需正视建筑中的质量通病问题,深入剖析建筑质量通病出现的原因与可行的预防处理策略,进而从本质上消除或降低由于显著工程施工质量通病而产生的危害。 1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 1.1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原因相当多,最关键的还是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与不均匀性,与结构的不合理性,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如碱骨料反应)、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属于脆性材料,和抗压强度比较,抗拉强度仅是前者的一成。加之原材料混合不均,水灰比不合理,与混凝土在运输与浇筑期间出现的沉淀离析问题,同一批混凝土抗拉强度也各不相同,而这些原料被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薄弱部位则极易发生裂缝。钢筋混凝土结构里,钢筋承担了主要的拉应力,混凝土仅承受压应力,且混凝土通常不要求承受拉应力或仅承受极小的拉应力。不过在实际混凝土灌注施工工程中,因温度改变,混凝土内部出现强拉应力,使混凝土灌注时出现裂缝。 1.2墙面开裂 引起墙面开裂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五点,即:①不均匀的水灰配合比例,为混凝土强度造成明显影响[2];②框架梁板处钢筋位置的不合理排放,要么太过稀疏,要么太过密集,以致于最小间距不达标,为混凝土浇筑与振捣带来不良影响,让混凝土强度不满足标准;③灌注处混凝土和梁板结合不够紧凑,使混凝土发生裂缝;④拆模时间评估不准确。发生不均匀沉降裂缝,基层与墙面清理不净,墙面抹灰前湿润度不达标,因砂浆配比不科学,以致于在收缩时产生裂缝与起鼓问题;⑤部分建筑工程因受施工进度等多因素影响,因过期时间太紧,施工的不严谨等,发生墙面开裂,为房建工程整体质量安全性造成影响。 1.3门窗翘曲 门窗翘曲质量问题也属于房建工程相当常见的质量通病。这种质量问题会为房屋使用性能产生影响,虽并非大的影响,不过产生频率较高,一般建筑施工单位对此都不太重视,也没有及时给予处理,不过却为业主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引起门窗翘曲的因素也较多,较典型的如木质门窗内含水量偏高、烘干方式不适宜,而发生翘曲问题;钢材门窗在运输期间因外界原因出现变形。 1.4管道堵塞 管道堵塞又包括下水道、通气孔与烟道堵塞。引起堵塞的关键原因即室内建筑墙壁太薄,烟道内部未设置套管,如此很易发生堵塞,尤其是在混凝土圈梁浇筑期间,散落混凝土极易使烟道通气孔出现堵塞。时间一长,则很难清理。此外,因施工人员过于粗心,施工时把杂物抛落于烟道内部,使烟道堵塞。 1.5屋面渗漏 导致屋面渗透这一质量通病的原因也相当多,主要有:①为了控制施工成本,部分利欲熏心的企业主在施工时购买并使用质量不佳的材料,这种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的行为影响房建工程整体质量;②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并不了解材料性能,在材料选择上有一定的随意性,使得工程防水质量不达标,需高度重视。 2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处理策略 2.1混凝土裂缝质量管理 强化混凝土灌注作业的温度管控,开展好混凝土后期养护作业,是避免出现裂缝的常见预防手段[3]。结合施工作业要求,必须对混凝土保温措施的实际落实状况予以严格检查,混凝土浇捣作业和养护过程中,需要对混凝土温度情况实施即时监测,选择保温、保湿或者缓慢降温等技术手段进行应对,如果浇筑厚度超过3dm,则可以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水循环降温装置,可借助于冷却水和温度检测来对混凝土中心与表面温度进行控制。对相同介质的地基,可选择增加30cm厚的砂石层,从而增强地基的整体刚度。 2.2墙面开裂的预防处理 ①混凝土与砂浆进行试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验室配合比进行提前试配,在确保配合比满足要求后才可以进行施工作业,从而保证混凝土配制强度满足设计要求;②框架梁板混凝土进行浇筑作业时,需要对浇筑作业人员做好技术交底,避免盲目踩踏支座负筋和放射筋,同时设置专门的护筋作业人员进行作业,针对在浇筑作业中出现错位、偏移的情况需要第一时间进行纠正;③针对已经浇筑完成后的混凝土,需要在混凝土终凝之前(一般是浇筑作业结束后8~12h内)实施自然养护。混凝土选择覆盖浇水养护的时间要控制好:对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不低于一周;针对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而成的混凝土不低于半个月;针对加入缓凝外加剂或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不低于半个月;④抹水泥砂浆找平层以前,必须将基层清理干净,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规范设置钢丝网,另外需要对混凝土剪力墙、加气砌块墙等表面光滑的基层实施毛化处理,注意必须第一时间清理结构表面上的杂物,再进行找平层砂浆,同时为确保砂浆粘结度满足要求,可适当的掺加乳胶材料到抹灰砂浆之内。要确保砂浆每次配比和标号都合情合理,基层墙体砂浆需要比底层砂浆高,底层砂浆需要比中层砂浆高,避免砂浆凝结过程中出现起鼓开裂的问题。 2.3门窗翘曲预防处理 对于木质门窗要保证其完全干燥,可选择红外线进行烘干处理;钢材质的门窗应当做好运输安装作业中的监管工作;塑钢门窗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提升设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设计水平,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更加全面的考虑塑钢门窗的用料与设计。 2.4管道堵塞的处理方法 砌烟道时应当预留开敞槽,抹灰作业时应当注意做好封闭措施,另外在施工作业中必须要清楚规定相关岗位人员的具体职责,必须在规定时间之内进行孔道清理,确保掉落烟道的杂物能够清理干净。强化各个楼层的质量检验,如果存在堵塞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进行疏通,若存在严重问题时应当将其拆除,取出内部杂物。 2.5屋面渗漏问题的质量控制 ①屋面防水作业应当在前期设计时就做好,设计作业人员必须要深入学习《屋面工程技术规范》中对于不同防水材料的性格与设计原则,确保建筑工程原材料可以真正发挥出防渗漏的作用,同时还需要结合各个地段选择不同的防水材料,防止存在防水材料使用与防水标准不符合的问题;②在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必须要合理选择防水材料,必须结合建筑物的等级、功能以及地区气候特征等因素,针对屋面板接缝、现浇板施工缝等可能存在渗漏问题的位置,因为基层变形较大,因此可选择铺贴缓冲层来避免渗漏问题的产生。总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还有很多,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来说,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监管工作不落实、自然环境因素、施工作业人员不负责任等导致的。本文主要针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与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真正从根源上保障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不断促进施工作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与管理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构建更加系统化的制度规定,积极总结过去的施工经验,选择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消除工程质量隐患的目的,建设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 作者:陈元金 单位:厦门冠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质量论文: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及办法 摘要: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监督管理人员,要高瞻远瞩,求实客观,以业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作为工作准则,智谋并举,以德驭才,保证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同时,在工作过程中,监督管理人员要全面统筹,号召全员参与,科学实施,动态控制,有效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监督管理;工程质量 新时期,监管人员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任何环节都不能粗心大意,以德驭才,进取创新,拓展质监工作新局面,不放过任何环节,为呈现出优质工程而不断努力。监督人员处于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于他们来说,劳苦并不代表功高,因为无功就是过的衡量标准已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唯有廉洁自律,尽职尽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1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 1.1监督员知识面窄 某些监督员的知识面窄,只注重本专业知识,对与工作相关的其他专业内容知之甚少。 1.2政府质量监管力度小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建筑工程违反法定建设程序,不计后果盲目开工建设。在材料使用方面,他们使用的不是货真价实的材料,而是移梁用柱,采取非正常手段缩减成本,给工程留下很多质量和安全隐患。 1.3市场行为无序 在施工过程中,市场行为无序,现场质量体系可操作性不强,都无法有效提高施工设计组织方案的目的性。由于无法合理、及时地调整施工指导,导致工程设计配合比、部分标准试验仅能过分依靠建设单位。另外,施工方违规操作,导致没有通过监理合格报检的工程擅自施工。 1.4质量控制措施难以执行 在施工中,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尤其是施工单位质量控制措施难以执行,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施工单位的管理人员对施工质量重视不足,对质量的管理过分依赖于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社会监理单位,忽视了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人员安排。②建设单位盲目赶进度,压价垫资,无视施工规律,导致施工单位为了保证企业利润而暗自偷工减料,质量控制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进而产生质量隐患。③监理人员因经验不足,未能实现事前控制监理,给工程质量管理带来潜存隐患,导致工程质量管理不到位——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建设单位有违规操作的情况,但没有及时叫停制止;现场独立监理抽检率存在不足,某些缺失责任心的现场监理管理人员提供不实的资料,再加上人员的无序流动,给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带来较大的困扰;方案设计不完善,只能通过提升投资来确保安全结构性,如此欠缺有效规范的管理,导致工程批复时间有所延长;现场成立的监理组人员结构不太合理,无法解决科学标准要求等问题。 2解决方法 2.1统筹管理 鉴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全面统筹,号召全员参与工程每一个环节,科学实施,动态控制,有效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2.2重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质监人才 监督员要高瞻远瞩,善于接纳新事物,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他们还要审时度势,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趋利避害。在具体工作中,监督员要求实客观,重视工作方式,平和交流,将业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作为工作准则,智谋并举,保证监督执法的权威性。监督人员借助先进技术解决工程中的质量难题,同时,作为履行政府职能的监督员,必须具有质量第一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监督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通过服务实现监督管理目标。 2.3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在工作中,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新增原来没有的法律条款,弥补法律空白,改变与实际工作情况不符的法律条款,解决各种法律法规不配套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不断细化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保证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另外,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还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在单位内部制订完善的考核制度,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实现政府职能。 2.4审查参建单位的企业资质 凡是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严格审查参建单位的企业资质,禁止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在此,建议工程各方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与参建单位签订廉政责任书,在工程竣工时一并检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在安全、稳定、廉洁的环境下顺利进行。对于施工期间的监督检查,最好采用施工样板化模式,即在建筑工程工地上按照标准建造模板,包括钢筋绑扎、管线预埋、墙体砌筑、保温节点等工序齐全、竣工验收标准的样板房,同时,配置质量检测设备,智能、准确、便捷、快速地提高工作成效。这样做,不但有助于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还能够使施工人员得到必要的技术交底和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在技术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2.5严格竣工验收监督 建筑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建设单位应及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向工程所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备案机关)备案。 2.6与参建方签订质量终身责任制承诺书 对于工程建设,要完善建设主体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工程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追究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严厉的惩罚,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工程建设资格,使之在建筑市场上难以立足。这些制度的执行需要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地与每个参建单位沟通,签订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承诺书,以约束各单位的行为,提高工程质量。 2.7精进业务,创新技术 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首要条件是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人才队伍。所以,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人才的选用、培训、考核等,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潜心钻研业务,肩负质监重任,切实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同时,在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2.8应用互联网安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互联网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尤其是各级质量监督站的工作程序化,严格了质量监督工作模式,便民利民,大大提高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在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时,如果质量监督机构监督人员发现严重的质量隐患,在授权范围内,可在现场借助网络立即签发质量问题整改通知书,或停工指令书,并将这些信息及时联网录入电脑,且任何人无权更改。信息化社会需要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运用网络平台,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在报监手续报办,有关质量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方面,时间更短,数据更加精准,为质监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管理数据。因此,质量监督管理机构要尽快建立质监系统平台,运用这个系统平台,质监人员可以进行高效、透明的信息化质监管理。 2.9建立监督机构内部约束机制 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监督管理机构利用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优化监督管理的影响因子,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设备的性能。构建建设工程主管单位的约束机制是最有效的一种约束手段,在工作时,充分考虑用户评价、社会检测等内容,利用行政管理手段约束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同时,还要构建社会约束机制。建设工程的质量会通过实体反映出来,而社会各界也会自动监督建筑工程的质量,约束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行为。在此约束之下,工作人员一定要认真反省社会舆论提出的合理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心一意做好监督管理,为工程质量违害就利付之努力,是每个监督管理人员的目标,也是政府监督部门的本意。技无止境,学海无边,期盼所有监管人员都不辱使命,感恩前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作者:孔琴 单位:阜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浅谈个人投资理财的策略和原则 【摘要】 近年来,中国百姓的投资理财热情空前高涨,一些过去只有金融专业人士才关注的话题,正正成为老百姓街巷谈议的热点。办公室里、马路边、饭桌上,都可以听到人们在谈论股票、养基金、炒黄金等等;无论是白领、文员,还是退休了的大爷、大妈,都开始对理财发生了兴趣。一个个理财故事,在街头巷尾到处流传… 面对花样多的投资理财方式,不少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那么,什么方式才能实现"以钱生钱"的财富梦想呢?究竟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投资理财收益的最大化呢? 【关键词】 个人投资 投资理财 理财策略 一、 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人民财富的普遍增加,个人理财投资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有剩余财富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不断涌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和收藏市场,从而掀起盲目性和非理性的投资,终于导致了2007年金融海啸的爆发。国际上股市垂直下跌使得很多忽视风险管理的个人投资者损失惨重,不仅多年的盈余消失贻尽,甚至有很多人血本无归。个人投资者之所以在金融海啸中遭受重大损失,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只追求投资技巧,没有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从而在形势危急中无法把握方向,致使投资理财失败。因此,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究竟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财原则和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 个人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富损失促使个人重新考虑理财投资的目的、方式、手段和意义。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个人投资理财应该本着稳健性和持续性的原则。首先稳健性原则是投资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警示投资者要保持温和型不要企图每次投资都渴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否定了投资者追求最低买和最高卖的错误做法,否定了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忽视投资对象内在价值而投资暴涨性产品,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应该购买风险评级较高的证券型,不应该追求高风险证券所带来的高收益。其次,持续性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产品应该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在短期内地域平均水平,从长期看,该投资产品可以持续带来资本升值并且不太可能出现蚀本的现象。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消除浮躁心态,不追求大笔买卖的收益最大化,考虑长期收益的可能性和基本策略。最后必须结合稳健性和持续性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一般性策略和建议借以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 三、 针对个人投资者地几点建议和策略 (1)不参与风险性高的投资活动。为了保证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个人投资理财所追求的收益应该是稳定性较高的类型,要求个人投资者时刻关注投资的风险,避免参与波动性大,风险率高的期货、金融衍生品投资。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高风险也意味着高收益和高损失。(2)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和投资的关系。投资理财是一种获得收益的方式,绝对不能替代工作。在2007年A股市场冲击6000点时, 白领受股市财富迅速增长的诱惑,放弃收入低但稳定的工作,专心致志的进行股票投资,结果在股市快速下跌的过程中不仅血本无归,还失去了收入来源,使得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境况非常凄惨。(3)不要借钱进行投资。借钱进行投资本身是一种变相使用杠杠的行为,虽然有机会凭借较少的收益,如果操作不当,或是遇到政策的打击,损失的将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个人的信用。很多个人投资者为了快速丰厚的获得收益,通过亲戚或是地下钱庄进行借贷,在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亏损时,大多要面对亲人之间的反目和地下钱庄的勒索逼债。(4)不要梦想一夜暴富。个人理财是一个贯穿一生的理财生活方式,它不是赌博,也不是投机。个人投资理财者进行理财投资的目标首先是要保证资产的不贬值,其次才是收益。所以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一定要合理评价风险,将投资时间看做是一个较长时间的事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要再资本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时就如惊弓之鸟,茫然不知所措。频繁的买入和卖出都是短期的行为,在个人投资中我们要坚持长线价值投资的理念。(5)不要买流动性较大的投资品。流动性高的投资品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快速变现,有利于个人投资者在遇到风险,或是资金出现紧张的时候快速出手。(6)不要购买不了解的投资品。20世纪末日本兴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热潮,在这期间,很多日本富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欧美的名画,古董,他们认为购买这些艺术品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还能够显示投资品味。一些欧美商家就利用日本人的心里,将一些没有收藏价值的商品加入期间,趁着收藏品投资热潮,玩弄概念,愚弄投资者,让他们花大价钱购买。让这些日本个人艺术品投资者损失惨重。 以上几点投资策略只是最基本地方面,个人投资者还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产品。最好进行一些金融产品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金融产品的特性,风险和波动状况影响因素,再结合自身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和策略。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金融“海啸”下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现状及前景 内容摘要:随着股市反复探底,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以及我国私有财富的快速增长,为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现状的分析。指出如何快速发展我国的投资理财市场。 关键词:金融“海啸”;投资;理财;现状 2007年美国国家金融银行业发生的“次贷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一连串的经济波动,几乎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树连根拔起。金融市场如同发生一场海啸。随着金融“海啸”影响的逐步显现,物价逐渐高企、股市低迷、基金缩水、楼市扑朔迷离,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2010年投资理财市场再现新的机会。不过,在个人理财方面,国内投资理财市场刚刚起步,与国际投资理财业相比,还是不成熟的市场。具体说来,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国内投资理财市场现状 (一)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导致理财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即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都以分业经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比如银行业,从银行理财服务的宣传资料看,似乎涵盖了和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概念,但实质上它们是一种传统服务的延伸。由于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信托领域。除了存贷业务,只能代销基金、保险等产品,因此在个人理财方面给客户的建议多是长期财务计划。但是在海外,国外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生产线”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他们早就把金融商品融入金融机构系统内部,混业经营模式随处可见。 正因为如此,作为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分市场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市场实现增值。因此,投资理财服务需要金融领域产品的全面、丰富和最优化组合,但分业经营的现状使得投资理财业务在政策的鸿沟面前显得非常的苍白和脆弱。 (二)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服务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形似,而没有达到神似。可以说,投资理财业务更多的是停留于表面。比如有些高收入者对于国内的投资理财服务经常抱怨,国内各类个人投资理财服务,大都“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建议、沟通”、“自动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服务态度不够好”以及“没有给人能够相信的感觉”。即使是中资银行开设的理财中心实际上也更多地停留在“为内地客户提供外币的存款和抵押贷款业务服务”的理财理念和简单地将银行自有和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并打包销售的层面上,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产品创新。同时所作的理财规划书大同小异,针对性不强。不能不说,国内的理财规划服务炒作和宣传的成分更多。 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与国外同业相比,普遍功能落后,整合度较低。理财新品的开发无论在速度还是在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 (三)投资理财专业人才匮乏 以上在投资理财业所述的问题,有一个最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匮乏。国内投资理财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里的人才是指熟悉金融所有行业的全才而不是单独一个领域的人才。因为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涉及面广,不仅仅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国内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期货、黄金、保险以及其他领域的全能型通才。从业人员对现有金融产品认识不足。往往只熟悉自己的领域,不知道怎么把跨越各领域的不同金融产品组合到一起。这样的职员显然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为客户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如何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业 虽然金融“海啸”的影响随着2010年新年的钟声的敲响而渐渐远去,但是我国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并不会随着它的远去而停滞,相反我们要从我国的投资理财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找到更适合发展我国个人投资理财的方法。建议如下: (一)重点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还是实行分业经营,这是金融机构理财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而且,从发展趋势来讲,客户更需要提供一站式金融或投资理财服务,因此,在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投资理财时,应注意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部门的联合,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一站式理财服务。同时为了顺应全球大势,我国金融机构要逐步发展混业经营。 (二)成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财组织。推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 2004年9月,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FPSCC)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个人理财业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它已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得国际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FPSB。即国际CFP组织)授权,进行CFPTM资格认证和CFP商标管理的机构。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多次举办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比如在2009年10月18日,在广州自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2009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年会的主题为“持续提高金融理财师的职业水平”。这些都为个人投资理财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 新的业务离不开教育培训。当前投资理财在我国还处于导入期,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导人中国,并培养优秀的投资理财人才。尤其是我国中间阶层逐渐兴起,全民参与投资理财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加强全民的投资理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投资理财的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参与,目前,中国个人理财培训市场已经兴起:很多大学已经推出了理财培训课程;很多国外的理财协会已经进入中国提供理财培训;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专门提供理财培训。尽管目前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已经不少,但高质量、系统的、权威的理财培训课程还比较少,甚至部分投资理财培训项目内容粗躁、质量不高,连基本的理财理念都不正确。因此,开发一套高质量、高水准、系统化、本土化的投资理财培训教材是我国投资理财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潜规则 潜规则,无疑是近期社会上的一个热门名词,在个人投资理财领域也有“潜规则”。与其他领域的不同,投资理财领域的“潜规则”指的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条款。 投资新基金 小心被“套牢” “几秒钟就卖完了”,谈起近期新基金的火爆行情,许多银行工作人员不由感慨地说。回首猪年的基金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火爆行情,特别是近期募集的四只股票型基金,在募集首日刚开始便达到了目标上限,许多人甚至是将自己的定期存款,在损失利息的情况下,提前支取以投资基金。在感叹普通百姓投资理财意识日益加强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担心新“基民”对于基金投资的风险了解太少。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选择新基金确实有费率上的优势:由于基金公司都较为重视新基金的首发规模,因此新基金的认购费率一般都较老基金的申购费率低很多;另外,由于申购费是按照申购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收取的,而老基金由于份额净值较高,相应的每份的申购费也会高一些;从这个角度看,买新基金的初始成本要比老基金低很多。 但是投资人应该认识到,基金也会出现亏损的状况。2006年基金收益大涨,把大量资金吸入市场。在这个时候买基金是对的,但人们最好还是要搞清什么样的基金更适合自己,不是非买新基金不可。基金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趋势,即如果股市大跌,买基金也会赔钱;二是基金管理人的水平。相关研究显示,在市场处于上涨阶段的时候,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一般会明显高于新基金,而在市场处于调整或下跌阶段的时候,新基金的表现则会优于老基金。 更会被基金投资者所忽视的是,基金不是一种适宜“快进快出”的投资方式。因为基金申购、赎回是以1%至2%的比例计费的,而股票的手续费用只有千分之几。通过“快炒”赚钱并不划算,投资者最好在投资基金时效仿国债和储蓄的方式,长期持有至少3年以上,不要经常做短期赎回。认购新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基金成立后基金份额才能正式确认。申购已开放的开放式基金,T+2日基金份额正式确认;赎回开放式基金后,资金到账时间一般为T+5。如果以“今天买,明天卖”的方式进行投资,很容易出现亏损。 权证可转债 可能变“废纸” 3月1日,当陈先生像往常一样去营业部看机场权证行情时,才发现已经停止交易了。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账户里机场权证价值近乎为零,行权日即将到来,但他行权会导致更大损失。 陈先生投资权证失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许多人都认为,权证的不设涨跌限制和T+0交易是双刃剑,不但增加了获利机会,也加大了投资风险。权证有到期日,届时如无行权价值则就成为废纸。根据交易所规定,初次进行权证交易的投资者必须签署风险揭示书,但一般投资者多未仔细阅读,对其中内容的具体含义并不熟知。在权证交易的最后关头,很明显的没有任何行权价值的权证还像这样高价交易,这也是使得权证变成“废纸”的重要原因。 与权证类似,曾被投资者认为是“上不封顶”的可转换债券,在投资上也有“潜规则”。在正股持续上涨的时候,发债公司按规定要多次公告警示,并留有足够的时间给持有人转股或卖出转债。一旦忽视了这些警示,就会导致强制赎回,损失将会非常可观。以上半年的丝绸转债(2)为例,其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正股收盘价均大于转股价(3元/股)的130%,即3.90元,触发了赎回条款。最后交易日正股收于4.38元,远大于3.90元,转债收盘于140.50元,投资者无论转股或卖出转债都能获得丰厚的收益。转债摘牌后,被公司以101.44元赎回,此时竟还有45.86万张转债被强制赎回,每张转债损失达39.06元。 预期收益率 基本都落空 近日,上海银监局的一份《上海市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市场发展报告》给正为外币兑人民币持续贬值而烦恼的投资者心头又平添了一丝凉意。报告显示:2006年8-11月间到期的2万元1年期的5款产品中,有两款的收益率为2.152%和1.05%,低于同期的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水平;某银行已到期的40期汇率挂钩型产品中,有8期产品的实际年收益率小于1%,17期的产品年收益率低于美元1年期存款利率为3%。” 近年来,银监会以及下属机构已经多次提示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就在2006年10月,中国银监会还发出了消费警示:预期收益是银行认为的在“正常”的市场走势下获得的收益。银行都不具有保证支付义务,最终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与最高或预期收益率出现偏差。个人在购买前,应要求银行提供令人信服的预期收益率估计依据。 银监会之所以接二连三地发出这样的警示,并非空穴来风。许多普通百姓,对银行有一种特别的信任,认为只要银行推出的产品都是能够达到预期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日趋成熟,各类理财产品纷至沓来,其中最大的卖点就是比银行同期储蓄利率高得多的预期收益,但是从实际收益来看,却不容乐观。 之所以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会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理财产品本身有许多风险是普通投资者所不知道的。综观目前的个人理财产品,主要有两类:固定收益以及挂钩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看上去比较简单,银行往往会在产品的宣传资料上给出预期收益的具体数额,但实际上银行拿这些钱主要投资央行的票据业务,而随着银行几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这些票据的收益率肯定会发生变化,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收益。 至于挂钩类理财产品,更复杂风险也更大些。综观目前的一些挂钩理财产品,其挂钩的往往是一个区间,这就导致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并不是因为挂钩产品涨得越多,你的收益就越大。一些与汇率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还存在着隐性风险,像有些美元理财产品与欧元挂钩,到期后的收益和本金都是欧元,即使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同,但是由于美元本身汇率的下跌,投资者还是发生了隐性亏损。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五大基本理念 摘要:个人投资理财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打理好自己的个人资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提出了五大投资理念,以期对个人投资理财起到指引作用。 关键字:个人投资理财;基本理念 理财专家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三个取得金钱的正常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工作取得;第二个途径是继承;第三个途径是进行合理合法的投资。在这三个途径中,最有力量和最有尊严的,是对你工作多年积攒下来的金钱进行明智的投资。通过投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财富将越来越赢得社会的尊重。因此,投资理财不仅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个人和家庭,要想打理好自己的个人资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一、快乐理财 理财既不能使“今朝有酒今朝醉”,玩月光族的游戏,也不能是“土财主”式的视钱如命,一毛不拔。作为个人和家庭,我们倡导的生活理念是:努力赚钱,轻松消费,崇尚理财。我们将就消费要与资产、收入相适应,即在经济条件许可和科学安排的前提下,让生活滋润起来,快乐起来,享受幸福生活每一天。 二、学习理财 人们常有这样的困惑:除了将钱存银行、卖国债外,我对其他理财工具一窍不通,怎能理财。当然,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无论多么的聪慧、勤奋,他都不可能上知天文地理,下至人间百象,做一个“万事通”。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对理财有着浓厚的兴趣,你不妨再理论和实践中多研究研究它,如果你没有时间和精力,你可以把它交到专家的手中,让专家帮你打理你的财务。 “懂得用知识的人最富有”,也就是说明了能否运用知识及掌握技术,是21世纪贫富差距的关键。因此,不论你的理财要不要交给专家,建议你多少都要有理财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你避免一些理财方面的陷阱,以免辛辛苦苦存下来作投资的钱化为泡沫。 其实,学习理财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难。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对感兴趣的资讯会比较容易吸收,组织后,便成为个人的知识留在记忆里。所以,只要你平时培养对理财的兴趣,多注意相关的理财讯息、多接触理财团体并参与讨论,理财知识自然地随时间累积,这样你便能轻轻松松的具备理财的专业知识。 三、理性投资 理性投资就是投资者了解所欲投资目标的内涵与其合理报酬后,所进行的投资行为。投资者投资前其一要合理确定投资额,要根据自己的收入,家庭状况,预留出家庭必须开支后才能用于投资。其二要了解自己克承担的风险,投资产品的风险,理性确定投资品种。个人理财工具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避险工具,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保险、黄金、债券、外汇、房地产等;一类为风险投资工具,包括股票、股票型基金、期权期货、寿险投资连结产品、金银纪念币、普通纪念币、邮票、字画、古玩、彩票等。避险工具的收益小,风险也小;风险投资工具的收益大,风险也大。其三要确定并坚持自己的理财目标。理财目标在理财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它,整个理财就像一盘散沙,没有主心骨。理财目标最好是以数字衡量并且是需要你一点努力才能达到。简单而言,就是请先计算你自己每月可存下多少钱、要选择投资回报率多少的投资工具、预计多少时间可以达到目标。同时坚持自己的理财目标也很重要。证券协会的一份调查显示,个人投资者存在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错位现象。一方面,六成以上的投资者追求稳健的投资收益,崇尚理性投资,能够承受的最大亏损仅在20%以内;另一方面,五成以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却以短线操作为主,持股时间选择在3个月以内,显示投资者普遍期望短期实现高收益。参与调查的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为116天①。这种行为最终会改变自己的理财目标,从而也就不能坚持自己的理财理念。 四、动态理财 坚持理财目标并不是说自己的理财是一成不变的,个人理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个人和家庭的收入状况以及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年轻人身体健康,事业再生能力强且无牵无挂,因此在个人理财上尽可“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作个进攻型投资者;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且处于人生事业和财富创造的收获期,因此应做攻守兼备的投资者;而老年人一方面已进入赚钱的低谷期,另一方面又已进入被动消费的高峰期,因此应做防守型的投资者。 五、坚持理财 理财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点一滴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要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例子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与“习惯”息息相关。你已有下定理财的决心为自己的理财成果买了保险以致立于不败之地,也逐渐具备专业理财的知识。那么,在你把详细的目标拟定成计划书后,接下来所必须做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要养成理财习惯最好与日常生活习惯相结合,以达到随时理财、处处理财的目标。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十大误区 【摘要】人的一生,几乎时时刻刻都要与钱财打交道。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须,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它,我们需要运用和处理自己的钱财,并希望能够使自己的钱财保值甚至是增值,所以每个人都需要理财,每个人也都在理财,但成功的投资理财人士却不多见。其原因是很多人对投资理财在认识上、操作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在此,笔者作些探讨,使大家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尽量少走弯路。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误区 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追使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资金的增加又成为了必然,个人会想方设法使手中的资金升值,故投资理财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人们投资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误区也逐渐暴露出来,现归纳如下: 误区一: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我不需要理财 有人说了,我就不怎么理财,当然我也不会把每月工资都花光,自己这样过挺好,有这样认识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正常情况下生活得的确不错,有钱多花,没钱少花。悠闲自在还不用为投资理财去费神。但是,细想一下,你真不需要理财吗?即使近几年你不考虑可能面临结婚、买房等事情(假设你家里能帮你解决这笔费用),你能保证你老有所养、老有所安吗?若你或你的家人突得大病又需要很多钱,您能保证病有所医吗?到那时再为当初没能理财而后悔为时已晚。合理的理财既能增强你和家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能使你的手头更加宽裕。生活质量更高,何乐而不为呢! 误区二:理财是有钱人的事 一些人认为,我除了吃喝外节余不下多少钱,对我来说谈不上理财。等我有钱了再理吧,或者说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殊不知“大钱”可理,小钱更需要理。根据“二八定律”,有钱人在芸芸众生中始终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但是同样要面对教育、购房、养老等现实需求。在“人生经营”过程中,愈穷的人愈输不起,对理财更应严肃而谨慎地对待。个人理财实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要求人们有理性的消费理念。一般来说,个人收入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个人支出却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新潮商品的不断涌现、广告和经销商的诱惑、周围消费者的选择等等,都可能引起个人消费的变化,从而影响理财规划的实施。因此,人们一方面要尽量在可选的商品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力求满足预期的最大需求;另一方面要力图使消费决策带来的未来悔恨和懊恼减少到最低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结余比率用于投资规划。 误区三:别人干啥我干啥 有一部分投资者听人说啥挣钱就投资啥,跟风涌入,不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结果往往是投资了不适合自己的产品,给自己带来麻烦。理财产品千差万别,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高风险的产品可能带来高回报,但自己不具备风险承受力,或资金使用周期与该投资不匹配,这样的产品显然并不适合自己,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高收益,而忽视了遭受损失的严重后果。其实投资理财也和穿鞋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一个投资理财者来说,财力或许有大小。知识或许有多寡,能力或许有高低,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投资理财对象和确立投资理财策略,则是共通的原则。 误区四:投资目标不明确 成功的理财不仅需要正确的财富观。还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相应的能力和必要的技巧。为了使理财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首先要设定明确与合理的目标。知道目标行动就成功一半。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大比例的投资者投资目标有问题:要么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时就盲目投资;要么目标制定得模糊不清(如想退休后过上舒适的生活、想让孩子到国外读书、想换一所大房子等等),将来无法有效地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和投资效益;要么目标制定得过高,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无疑会打击自己的投资积极性;要么目标制定的过低,不费多大劲就能实现,既盲目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又没能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增长。建议在设立投资目标时考虑两个基本要素:①目标结果可以用货币精确计算,②有实现目标的最后时间。同时,目标要有合理性,合理的目标应该是可望也是可及的,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误区五:对风险认识不足 风险包括影响未来收益的一切不确定性因素。不同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条件与个性,面对风险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不相同。目前有相当大的一批投资者面对投资项目和投资机会要作投资决策时,对风险的认识与评估存在严重误区:要么夸大风险,既丧失投资机会,又挫伤投资信心;要么忽视风险或低估风险,造成投资目标难以实现或者亏本。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理财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享受这种美好感觉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另一方面:收益必然伴随着风险,这些风险会阻碍理财目标的实现。面对风险有人很保守,有人又非常激进。但是任何人在承受风险时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风险就变成了一种重负。可能会对投资者的情绪和心理造成伤害。更严重的是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程序。所以在进行投资理财时,必须考虑自己能够或者愿意承担多大风险。 误区六:有钱只会存银行 多数人出于安全考虑,会将大部分积累进行储蓄。的确在诸多投资理财方式中,储蓄是风险最小、变现性较好、操作最为简易的一种。同时储蓄也是收益相对较低的一种,它的唯一收益就是利息,更何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进行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存款实现个人资产增值的可能性极小。一旦遇到通货膨胀,存在银行的个人资产还会在无形中“缩水”。存在银行里的钱永远只是存折上一个空洞的数字,它不具备股票的投资功能或者保险的保障功能。所以,普通百姓应转变只求稳定不看收益的传统理财观念,寻求既稳妥、收益又高的多样化投资渠道,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个人的理财收益。对基本的投资工具都要稍有了解,“量力而为”。选择较有兴趣的几种投资方式,搭配组合。“以小博大”。个人投资理财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 误区七:投资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尝试各种理财产品才能分散投资风险。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处能赚钱,这也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理财之道。这种理财方式,确实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实际运用中,鸡蛋放在过多的篮子里,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个市场的动向,使得投资分析不到位,结果可能在哪儿都赚不到钱,甚至会出现资产减值的危险。追求广而全的投资理财组合,并不适合资金量小的普通老百姓。故此,对于资金最较多的客户而言,有必要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但对于资金不多的投资者,过于分散的投资也会使收益下降、使自己疲于应对,因此最好进行一个理智判断,把有限的资产相对集中干一些自己看好的能掌握的投资项目上,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最大收益。 误区八:过分追求短期投资或过分追求长期投资 有些人过分追求短期投资,乐于短线频繁操作,以此获取投机差价。今年或这段时期流行什么,就一窝蜂地把资金投入。这种人有投资观念,但这类投机客往往希望“一夕致富”,若时机好也许能大赚一笔,但时机坏时亦不乏血本无归的例子。一味地看重短期成果会影响到理财计划的实施。而另外一些人却过分追求长期投资,过分强调货币时间价值。其实大多数理财产品不同于银行储蓄,投资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其收益越高。譬如股票投资,它的市场价格要受公司业绩、公司预期发展、国家宏观政策、国内外相关环境变化、证券市场运行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不管哪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分追求长期投资有时不但不能实现投资价值增值,反而使自己失去很多获利机会。若是2007年年初入市一直持有某种股票到现在,和2007年底清仓相比,在收益上前者是远远低于后者的。 误区九:盲目自信,缺乏理财咨询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过分自信是另一个最常见的误区。尤其是当人们有过某些经验或知道一些具体信息时,无论所知是多么有限,都倾向于自作主张,结果是一败涂地。要知道:自信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综合分析能力之上的。其实个人理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虽然有些人能够无师自通。但也无法避免犯些令自己懊悔不已的错误,更不要说那些一见到账单就头疼的人了。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多借助理财规划师、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专业的服务,才能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少走弯路,快速到达成功的彼岸。 国外发达国家,家庭理财、个人理财十分普遍和正常,大部分个人或家庭都有自己的投资理财顾问。一旦自己有投资意愿或投资渴望,首先找自己的投资理财顾问进行咨询和探讨,让专家给出合理的投资理财建议,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财务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理财规划。站在投资专家的肩膀上,您有机会赚得更多。 误区十:买彩票也是投资 首先强调的是在本文的论述中不涉及政策和道德评价。生活中,彩票之所以被误认为是投资,原因之一是所谓“很少的投资{比如2元)就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比如500万元)”。然而。被宣传机构和彩民忽略的是,你投出2元获得500万元的概率与被含金量极高的陨石砸到的概率相差无几。彩票被误认为是投资的原因之二是中奖的数字好像具有某种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好像是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坚持就能掌握的。但事实是怎么样呢?英国的经济学者替姆・哈德福告诉我们:根据所选择彩票的不同数字组合。每周买一次的话,找到好运(中奖)的时间大概在10万年左右。也许你还会追问,如果不坚持某个数字而是根据规律调整呢?一个依然遗憾的事实是:开奖机并没有你聪明,它对以往的数字没有记忆,每次开奖的数字都是随机的,相互独立。所以说买彩票只能是献爱心的同时寻求一下中奖的刺激,决不能把它当投资对待。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摘要]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人民货币财富增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个人投资者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来指导个人投资者规避风险。 [关键词]个人投资;投资理财;理财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人民财富的普遍增加,个人理财投资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从2005年开始,有剩余财富的个人投资者开始不断地涌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收藏品市场,从而掀起了一轮经济爆发式增长的高潮。从全球的视角考察,投资者的狂热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终于导致了2007年金融海啸的爆发。国际上股市的垂直下跌使很多忽视风险管理的个人投资者损失惨重,不仅多年的盈利消失殆尽,甚至有很多人血本无归。个人投资者之所以在金融海啸中遭受重大损失,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只追求投资技巧,没有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从而在形势危急中无法把握方向,致使投资理财失败。因此,对于一般的个人投资者来说究竟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财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个人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财富损失促使个人投资者重新思考理财投资的目的,方式,手段和意义。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个人投资理财应该本着稳健性和持续性的原则。首先稳健性原则是投资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警示投资者要保持温和型不要企图每次投资都渴求利润最大化,这一原则否定了投资者追求最低买和最高卖的错误做法,否定了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忽视投资对象内在价值而投资暴涨性投资产品,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时,应该购买风险评级较高的证券类型,不应该追求高风险证券所带来者高收益。其次持续性原则也是一项重要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观,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的投资产品应该具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在短期内低于平均水平,从长期看,该证券可以持续带来资本升值并且不太可能出现蚀本的现象。这一原则要求个人投资者消除浮躁心态,不追求大笔买卖的收益最大化,考虑长期收益的可能性和基本策略。最后必须结合稳健性和持续性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一般性策略和建议借以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 三、针对个人投资者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1)不参与风险性高的投资活动。为了保证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个人投资理财所追求的收益应该是稳定性较高的类型,要求个人投资者时刻关注投资的风险,避免参与波动性大,风险率高的期货、金融衍生品投资。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高风险也意味着高收益和高损失。(2)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和投资的关系。投资理财是一种获得收益的方式,绝对不能代替工作。在2007年A股市场冲击6000点时,很多白领受股市财富迅速增长的诱惑,放弃收入低但稳定的工作,专心一志的进行股票投资,结果在股市快速下跌的过程中不仅血本无归,还失去了收入来源,使得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境况非常凄惨。(3)不要借钱进行投资。借钱进行投资本身是一种变相的使用杠杆的行为,虽然有机会凭借较少的投入来获取较大的收益,如果操作不当,或是遇到政策的打击,损失的将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个人的信用。很多个人投资者为了快速丰厚的获得收益,通过亲戚或是地下钱庄进行借贷,在遭受巨大的无法挽回的亏损时,大多要面对亲人之间的反目和地下钱庄的勒索逼债。(4)不要梦想一夜暴富。个人理财是一个贯穿一生的理财生活方式,它不是赌博,也不是投机。个人投资者进行理财投资时目标首先要保证资产的不变质,其次才是取得收益。所以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一定要合理评估风险,将投资时间看做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事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要在资本市场上一有风吹草动时就如惊弓之鸟,茫然不知所措。频繁的买入和卖出都是短视的行为,在个人理财投资中我们要坚持长线价值投资的理念。(5)不要买流动性较大的投资品。流动性高的投资品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快速变现,有利于个人投资者在遇到风险,或是资金出现紧张的时候快速出手。为了安全起见,个人投资者不应该购买未上市交易的股票和债券,这些投资品属于小众投资品,可能有机会通过上市来实现几倍的收益。通常情况下它们的需求者都很少,并且垄断性较高,买方的议价能力很强,在个人投资者急需变现的时候,不容易出手,大多要牺牲掉一些收益,有的甚至因为没有购买者而无法变现。(6)不要购买不了解的投资品。20世纪末日本兴起了一股艺术品投资热潮,在这期间,很多日本宫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欧美的名画,古董,他们认为购买这些艺术品不仅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还能够显示投资品味。一些欧美商家就利用日本人的心里,将一些没有收藏价值的商品加入期间,趁着收藏品投资热潮,玩弄概念,愚弄投资者,让他们花大价钱购买。现在这些投资许多已经变得一文不值,让这些日本个人艺术品投资者损失惨重。 以上几点投资策略只是最基本的方面,个人投资者还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投资产品。个人投资者在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金融产品投资的时候,最好进行一些金融产品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金融产品的特性,风险,波动状况和影响因素,再结合自身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和策略。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通货膨胀下的个人投资理财分析 摘 要:2010年以来,CPI的节节高攀预示着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为个人投资理财提出了更多要求。针对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介绍了各种投资理财方式,对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怎样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CPI;通货膨胀;投资理财 2010年,我国CPI出现快速、持续增长的态势,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怎样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已成为个人投资理财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理解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而引起的一种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在一定阶段,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的是相对稳定的,当纸币过多发行,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单位货币量越少,纸币的贬值程度就越大,物价上涨程度就越高。 二、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情况 2010年以来,我国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CPI指数节节攀升。2010年7月以来,CPI已连续5个月超过通胀警戒线。 2010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已明确:2011年GDP增长约8%,CPI涨幅控制目标为4%左右。而近期中央高层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物价问题的高度重视,称物价上涨不会是短期问题,可能持续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居民将如何进行个人投资理财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本文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三、通货膨胀下个人投资理财的相关建议 (一)储蓄 储蓄,个人投资理财中一种最为传统的投资方式。在众多投资理财方式中,储蓄是安全性最强、操作最为容易的一种,因而不少人出于安全和方便的角度考虑,可能会习惯将大部分财富用于储蓄,尤其是中老年人。 而在当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银行存款的利率极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这样的“负利率”会给存入银行的财富带来不同程度的“缩水现象”,造成个人财富的损失。 在个人投资理财中,一个最基本的目标是实现个人财富的保值。因此,为了防止个人财富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贬值,笔者认为,居民应尽量减少个人资产中银行存款的比例。当然,我们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活期存款量来保证正常生活,其数额以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正常开销为宜。 (二)股票 在我国股票市场中,很多投资者喜欢短线频繁操作,追求短期投资,获取投机差价。但是笔者认为,中国股票市场起步晚,受经济坏境的制约,尚处于一种十分不健全的阶段。股价很难及时反映企业业绩,频繁短线操作的方式很难有规律可循,因而并不适合于个人投资理财。 但上述分析也并不意味着不进入股市。短期投资不推荐,但长期投资却是可以考虑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A股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大幅下降,虽近两年部分中小板块估值水平上升过快,但大部分大盘蓝筹股的估值水平仍然比较低。居民若能关注“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的大内需和战略新兴产业、估值存在修复可能的大盘蓝筹股及通胀预期相关行业和个股,并适时进行长期投资,将有利可图。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前中国经济前景并不十分明朗,CPI指数过高令人担忧,故入市一定要慎重选择,入市的财富占总资产不宜超过25%。 (三)基金 基金按投资方向和投资对象不同分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其投资风险依次降低。总体上讲,购买基金所承担的风险比较小,选择成长性较好的基金进行长期投资是可供考虑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2011年的中国股市极有可能出现的是结构性牛市,故选择主题性投资基金所获得的收益率也许会高于指数型基金,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能源、低碳、贵金属、消费等主题的基金。 但投资者现阶段也不太适宜投入太多资产到基金中去,因为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过多进行虚拟投资并不可取。投资者当前应根据自己仓位的高低,重新衡量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全面评估和调整所持的资金产品,优化结构比一味地投资进入更为重要。 (四)保险 在个人投资理财规划中,保险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个人投资理财方式。 购买保险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而在于提供保障。在通货膨胀下,购买保险的短期收益率有可能跟不上CPI的上升速度,或者,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会比不上许多其他投资方式,但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保险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转移,而应对风险是每一个人人生规划中一个重要话题。因此,在个人财富中,保险投资应始终占有一定比例,有效地利用保险来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五)房地产 花旗银行曾对近80年来全球主要国家进行过调查统计,结果发现,房地产最为抗通胀。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有其发展的特殊性,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以及政府抑制房价的政策实施将影响到我们对房地产在2011年是否值得投资的考虑。 在通货膨胀比较温和、房地产泡沫较少时,投资房地产以抵御通胀是一种明智选择;而在房价一路飙升,泡沫较多时,投资房地产以抵御通胀却是不适宜的。中国社科院的《住房绿皮书》指出,通过对2010年9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城市一般地段)普通商品住宅集中成交价的对比分析发现,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房平均房价泡沫为29.5%。但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毕竟很强,我国中小城市当前的房地产价格尚有上涨空间,中小城市的房产投资可能会带来理想的收益,可以考虑这个方面的投资。 (六)黄金 投资黄金是抵御通货膨胀很有效的一种方式,被全球公认为“硬通货”。 我们较为熟悉的黄金投资有纸黄金、实物黄金和黄金期货等几种。从2008年年末至今,黄金价格的涨幅已经接近60%。2010年金价在1000美元以上的历史高位上再接再厉,并超过了1400美元的高位。随着黄金价格的一路走高,作为小众投资产品的黄金也一跃成为了市场的热点。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正在加大,预计2011年人们投资黄金的需求也将增加,各种投行和黄金分析机构纷纷预测,2011年国际黄金价格将继续上扬。投资者可以合理把握这个投资机会,选择适当的方式,把相当一部分财富投资黄金,实现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个人资产也生出了投资理财意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上也不断地涌现出各种理财业务,而各个院校也开设了金融专业。金融专业和投资理财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在其中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而本文主要就是对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中职金融专业;地位;作用 投资理财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现有的资金财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及安排,以此实现资产的升值。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是不可能依靠感觉或者运气就能实现的。真正的投资理财是需要对市场动态发展变化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将已有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投资理财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有较为显著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1. 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也不例外。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学,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个人资产投资理财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投资理财知识,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本身就是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金融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其重点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财意识以及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管理观念,之后再培养学生综合理财管理能力。所以,金融专业教育改革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2. 是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需求 中职院校每年都会为社会培养较多的金融人才,这也是金融专业教学的目的。但是,在经济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这个时候人们对于金融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在增大,同时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就目前来看,有很多金融专业的学生其自身金融知识储备量相对而言较为匮乏,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金融工作者求助于银行内专业人士,而这一现象本身就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中职院校在对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加强投资理财知识教育,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处理理财问题的专业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不如市场才不会出现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现象。所以,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及素质,提高学生理财意识,让其今后能够更加迅速地上岗,真正满足市场需求。 3. 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金融专业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大多是要为他人进行资产管理,而这一项工作本身难度就较高,需要较高专业的人才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项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上投资理财专业人才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匮乏的,而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就能有效地避免这一现象。因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金融专业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提高下学生理财能力,让学生掌握市场金融信息以及理财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素养。此外,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财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地为学生设计今后的就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能够迅速地找到较为合适的岗位,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1.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 在对中职金融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进行了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学生就能知道要如何对自身财富进行管理,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积累财富,并且通过这些财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个人投资理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只让学生如果对财富进行管理,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投资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投资能力,真正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投资。就比如,可以是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也可以是对一些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所以,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个人投资理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财富积累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解决理财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大对金融专业的投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金融理财项目活动课程,以此提高学生个人投资理财能力。 2. 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 中职金融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好投资理财工作也是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就能很好的促进这一教W目标的实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通货膨胀的适应力,这样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寻找出解决通货膨胀的方式。金融市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通货膨胀,而这个时候人民币的实际购买能力也就会随之下降,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就很难开展有效地工作。但是,如果对学生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教育后,学生就会懂得金钱收益的重要性,积极地寻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提高客户资产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个人投资理财在中职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一起能够更好地帮助各院校意识到中职金融专业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个人投资理财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以及市场的全面性综合素质人才。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家庭或个人(私人)确定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近年来,随着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中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投资理财业务 现状 对策建议 商业银行的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家庭或个人(私人)确定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个人理财业务的出现是一国金融走向成熟的标志,特别是到了我国金融市场即将全部开放的关口,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理财业务将是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本文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必要性。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对策建议。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家庭或个人(私人)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现状分析 (一)个人理财业务体系的建立尚在探索阶段 与外资商业银行比较,从古老的瑞士私人银行算起,个人理财业务在西方国家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加之外资银行宽松混业经营环境和完善的金融发展市场,外资商业银行形成一套成熟的个人理财业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客户群体的细分、理财产品的开发以及理财队伍的建设等等,因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形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理财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不占主导地位,理财业务体系、服务品牌均处于初建阶段,劣势明显。 (二)理财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不明显 商业银行现阶段开办的个人理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服务、产品同质性的结果导致“价格战”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抢客户资源的唯一手段。表现为各家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及其他服务普遍不收费或降低收费标准;在发售理财产品过程中竞相提高承诺投资收益率:同业之间的无序竞争过度等等。个人理财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个性化的服务。 (三)个人理财业务盈利能力较低 个人理财业务尚未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支柱性业务,商业银行持续盈利能力受到挑战。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已较普遍,是世界各大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也是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及主要利润来源之一。为个人客户量身定做长、中、短期理财方案并分享理财收益、分担理财风险等个人理财业务己成为外资银行核心业务之一。而且,个人理财业务是一家银行卓越形象的标志,大多数外资银行都设有专门的个人理财机构。外资银行凭借自身庞大的信息网络,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素质的人才,利用所掌握的各种市场信息,结合客户的投资偏好和资金实力,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如汇丰银行把个人理财业务列在首位,其后才是公司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分析 (一)“全球化竞争”引领个人投资理财业务需求激增 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个人理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零售业组成部分,必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领先银行的争夺点。而个人理财业务中间收入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例达全部收入的30%-70%,而国内的商业银行中间收入却仅占2%-8%,竞争能力明显不及国外银行。因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商业银行大力开拓包括个人理财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以增强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显得尤其紧迫。 (二)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带动个人投资理财业务发展 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金融业以及银行业也将发生重大的经营转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其相应的分配制度的新兴经济类型。银行业务也将随着传统的单一的经营存款一贷款业务转向引入更多的高科技含量的中间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中间业务中重要的一大类,必将成为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而应大力经营的业务。以及随着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将得到快速大规模的发展。 (三)居民个人理财需要多样化促进个人投资理财业务进一步发展 中国经济长达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个人所拥有的财富迅速增长,相应的将个人财富进行保值增值的愿望与需求也与日俱增,然而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汇市都是知识和信息密集化投资行业,广大居民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投资知识,无法将资产投向这些市场,只能将资产交与银行进行储蓄,然而居民的投资热情蕴含着巨大的理财市场需求。 三、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现状及必要性分析,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投资理财业务时,为了保证业务的有效营销以及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配套设施功能,达到客户理财手段的智能化要求 服务的优越化和快捷化是金融业在竞争中发展的前提。投资理财作为一项新业务,更重要的还要靠电子化的服务手段来提高其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具体要做好:1.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可以帮助银行及时掌握投资理财信息,从而更准确地作出投资理财决策。科学的决策可以提高银行投资理财收益率。2.现代化的投资理财设施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智能化理财方案设计,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提高投资成功概率。3.银行先进配套的设施功能,可以为客户节约时间、节省费用。这样客户自然会主动选择设施先进的银行作为其业务往来行。因此,银行为了提高业务竞争能力,必须不断提高配套设施,通过电脑化、智能化服务,加上高素质的投资理财人才组合,为客户的投资理财活动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 (二)培养理财人员从业素质控制道德风险 个人理财业务不断拓宽及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有着战略性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工具,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有利于银行发展高端客户,改善客户结构,还对改变我国银行较为单一的存贷款业务结构有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发展,理财人员从业素质不高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最大障碍之一,也是银行风险管理最深刻的隐患之一,其导致的操作风险、信誉风险等将时时刻刻影响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银行应该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积极建设一支长期稳定的能力全面的个人理财业务团队。 (三)建立功能强大的个人理财IT系统 由于个人理财对国内银行来说是项全新的业务,因此,银行一般并不具备自行研发相应的业务支持科技系统的能力。然而,要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服务,又必然需要专门的电脑系统的支持。为解决这一矛盾,多数银行选择了引入外部的专业金融软件公司所提供的理财系统。专业的金融软件公司了解个人理财业务,具有丰富的银行业经验,有成熟的产品,在提供软件支持的同时,也能为银行开展理财业务起到咨询辅导作用。在国外,较普遍的理财服务软件工具包括客户经理理财辅助系统、客户经理日常考核管理系统、客户经理综合培养学习系统等。 (四)加大新型业务的宣传力度,创建银行投资理财服务品牌 计划经济时代,银行有“三铁”美誉,即铁帐、铁款、铁算盘,这就是银行的品牌效应。改革开放初期,存款、借钱找银行,银行是社会资金的集散地。目前,居民财富积累水平逐步提高,投资渠道也日益丰富,如何加大银行投资理财服务已是银行扩大与客户接触的有效手段,而中国人有怕“露富”的习惯,银行投资理财服务必须做好广泛的宣传,一要让顾客取消顾虑,二要让客户通过银行理财真正能得到实惠。银行要把金融理财当成创造自身的一个新“品牌产品”来做,搞好投资理财产品的CI设计,逐步在人们心目中形成“投资理财找银行,安全可靠回报高”的良好形象,至此,这一项新业务才可能得到较快发展。 结语 纵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金融需求能力的提高,面向个人的金融理财业务正在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点的主要来源。目前,中国国内个人金融理财业务正处于起飞阶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各家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于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家庭或个人(私人)阶段生活与投资目标、制定投资策略与组合、提供税务安排、财产及投资顾问等金融中介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对个人投资理财的几个建议 建议投资者以学习、积累和历练为主,借助金融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平台与建议,参与投资机会或选择投资品种。不要以财富多少定夺未来,而应以收益率最优和风险最小为首选。 面对未来,预计金融市场风险挑战较大,不确定因素居多,预测的难度很大。纵观经济全局,美国经济的稳定支持将会有效,全球经济基本稳定,指标向下修正有限,世界经济状态风险可控,未来发展态势有利。尽管新兴市场金融危机预警存在,但实际状态的危机隐患依然可控,经济基本面则是未来金融问题的重要支撑与化解的核心要素。 首先,预计美元指数的走向是关键因素,贬值需求加大,升值压力明显。按照自身特性观察预测,美元指数应该抓紧贬值,尽快贬值,但是实际经济或潜在政策的优势将有利于升值追进,贬值条件较为艰难,美元指数走势调节十分困惑。预计这一指标将会借机寻求贬值空间与条件,升值有限和贬值扩大是可能出现的局面。其次,预计全球股票市场将会由跌转升,幅度有限、分化严重。尤其是美欧股市的两极分化将会十分明显,日本股市将会涨跌各异,上涨的空间大于下跌的幅度。发展中国家股市低迷徘徊将会凸显,不均衡将会显著。预计美国道琼斯指数会继续回到18000点,标普500指数将会达到2100点,纳斯达克指数将回到5000点。第三,预计我国人民币将会继续贬值,未来升值有限,贬值将会常态化。一方面是自身经济基本面的结果,经济不支持货币升值是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是货币周期与技术因素决定的贬值必然常态化,相对升值周期过长,人民币贬值将难以避免。 根据上述预测分析,个人投资理财应该多观望、看长线,做短线、保本保值是关键。投资收益率的最大因素是保本保值,非简单比例后的收益与利润指标。 建议一:投资关注国内为主。尤其是本岗主业以及实体实业的关注是投资重要的来源地。观念的转变是投资收益率的开始。目前我们的投资过激、投机性明显,一方面是缺少对主业和自己的认知,盲目投资。另一方面是脱离本职的谈论过多。其实放弃产业与主业就是投资最大的风险,没有实业的创造力就不会拥有投资回报率。 建议二:减少海外冲动短期投资。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复杂性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投资者的不成熟十分明显,主要是专业化的程度不足。为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舆论推进的海外投资高潮,选择自己懂得的理财方式与产品,而非一窝蜂的投机性推进和选择。 建议三:注重资产保值理性。目前我国拥有的概念仅局限于资产投资,所谓的财富资产,并不具备资本的时代特征与定义。资产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定价权,我国空白于定价权,缺失于金融完整,金融运作难有平台与经验。因此,我们目前的定位是健全与完善阶段,资产保全与保值十分必要与重要。 基于上述环境与条件,笔者建议投资者观长做短,审慎入市。对策一:多做外汇交易,灵活把握方向,多样观察动向。虽然我国至今并未全面开放外汇市场,人民币并未自由兑换,但是我们的外汇交易平台有银行间的外汇市场,银行外汇风险的可控性有利于投资外汇的风险抑制。尤其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开放度逐渐宽松,人民币自由化逐渐临近,投资者做些汇率的准备十分有利于未来的开放。对策二:多做长期资产,减少投机套利,增强识别风险能力。投资者应该关注债券投资需求,以长期资产投资保全资产收益与安全,不要图大图快。尤其是在股市证券投资类上要审慎,以自己的认知为标准选择,不要以价格或舆论引导为选择。其次应该关注长期期货产品选择,产品很多看自己的了解程度与熟悉范围,设定资产规模与收益目标很重要。 责编/周素丽 美编/于珊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基于案例研究的个人投资理财建议 [摘 要]随着我国个人投资者收入水平的提高、理财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将部分可支配收入投资于各类理财产品以期待收益。文章结合对个人投资者理财偏好的实地调研,并以调研中的两位个人投资者为典型代表分析各类别理财工具的风险状况并提供理财建议。 [关键词]个人投资;风险收益;理财建议 1 个人投资者投资理财偏好调研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全国27个省市地区的280名个人投资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并将部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280名投资者中42-5%的个人投资者选择将收入的5%以下投资理财,随着投资额占收入比例的增长,投资人数呈下降趋势,将收入50%以上投资理财的仅有4人(1-43%)。由此可见,投资者的理财观念是比较理性的,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仅将自己收入的较小部分购买理财产品,在资本保值的基础上寻求资本的增值。 同时,在调查的280名投资者中,投资理财目标为“兼顾资本增值与保值”的个人投资者占据了48-93%;追求“资本增值为主”和“资本保值”的投资者人数相当,分别占据20%和19-29%;投资为了追求高风险的个人投资者仅占11-79%。由此可见,大部分投资者不仅仅为了实现资本的保值,也不是盲目的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潜在的高风险,而是能够将保值与增值相结合,合理看待理财的收益与风险。 有三成以上(36-43%)的个人投资者风险损失的承受力不超过5%,风险承受能力在5%~25%的投资者人数最多,占到39-29%,随着损失比例的升高,能够承受该比例的投资者人数下降,仅有5-71%的个人投资者能承受损失超过50%。可见,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观是较保守的,这也给金融机构推出理财产品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与其推出年化收益率高达15%以上的理财产品,不如提供年化收益率稳定于5%~10%的理财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此外,有45-36%的个人投资者“希望理财工具不仅要保证本金,且收益最好高于储蓄”,同时,有52-86%的投资者“关心资产保值多于增值”,这也体现了购买理财产品的价值所在:在保值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高额回报,不盲目追求高利润而忽略可能存在的高风险,也不仅仅希望回报额等同于储蓄利润。 通过上述的研究统计,笔者还发现,不同个人投资者由于家庭财富、投资时机、投资取向等因素的不同,其投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同一个人投资者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段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 2 个人投资者理财案例分析与建议 笔者在对我国个人投资者理财特点的调研过程中,针对不同经济状况、投资目标及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投资者进行了详细的个案探究与分析,并针对不同投资特点的个人投资者制订了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投资理财方式,以下便从中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2-1 职场新人的投资理财计划 小程大学毕业后已在上海工作两年。最近,小程打算辞职寻找新工作,但是未来找工作期间,可能出现没有收入的若干个月。 小程想在上海成家立业,除去父母提供买房首付,之后的月供则要求小程自己负担。小程现在每月税后工资有7000元,每月房租1500元,每月日常开销花费约3000元。除去其他开销,工作两年后,小程存有1-5万元的活期存款金额。此外,小程将父母提供的5万元进行股票投资,现已盈利约1万元。 小程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工资,每年可结余下3万元左右的存款。但是,辞职后的几个月将不再增加收入,并且投资的股票收益也有较大的波动性。 对于小程的资金现状,笔者在分析后提出了如下建议: 小程应该提高存款数量,建议预留6个月的支出(约2-7万元)作为活期存款备用。同时,小程还欠缺1-2万元的存款备用金(现有1-5万元存款),这需要将部分投资的股票暂时变现以供现需,今后则可以考虑再次入股投资。 最重要的一点,建议小程投资其他理财工具。调整存款后,小程仍将4-8万元资金投资在股票上。因为小程目前的可支配资金有限,建议他选择银行理财工具和基金产品等。小程可将部分或者全部股票投资转移到代客理财的公募基金或者银行理财工具上去,前者的风险偏好和小程之前的股票投资较接近,后者则是一种稳健的理财方式。 以公募基金为例,小程风格偏激进,可将大部分仓位放置于偏股型基金。建议小程可以把原有股票调整到配置于大盘股和中小盘均衡的基金中,这些基金以往的年化收益率约在10%~20%。 从长期来看,小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增加收入,各项财务指标也会逐渐宽裕。因此,小程应该转向稳健型理财工具。例如,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较低,适合小程这样初入理财市场的保守稳健型个人投资者。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大多为5万元起,小程可以将每月剩下的2500元结余以滚动的方式做定存,在积累到资金达到投资门槛5万元时,再一次取出,从而投资银行理财工具,这一累计过程大致需要1-5年。 通过以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投资理财计划,小程对未来的理财收益与生活质量都拥有了很强的保障。 2-2 望女成凤父亲的投资理财计划 凌叔叔家有个17岁的女儿,妻子和他都是企业员工,两人每年税后收入约30万元。家里共有存款30万元左右,并且有两套房,一套市值200万元左右,用于居住;另一套是闲置状态的旧房子,市值在60万元左右。另外,凌叔叔多年淘货得的宝贝价值约有50万元。凌叔叔希望送女儿出国留学,并且希望买一辆家用车。 笔者就凌叔叔的基本情况,经多方研究分析,得出如下建议: 首先,建议凌叔叔将30万元存款中的20万元留在银行理财产品等流动性较高的存款中,以应对日常家庭支出和可能急需用钱的突发事件。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相对较低,且流动性较高,是一种稳健保守的投资方式,建议不要冒进地把大笔资金投入到股票等高风险产品中。同时,一般结构型的理财产品多数会有保本协议,能够给个人投资者与理财者提供一定的资金安全保障。 其次,凌叔叔把相当大的资产用于当铺淘宝,虽然可以淘到一些价值高昂的玉器等,但是很多收藏品价值难辨,且流动性较差,不适合作为家庭急需资金时的理财工具。建议凌叔叔将这部分钱做一些更加实际的投资。减少了这部分支出后,家庭净结余每年可以增加约2万元,并将这部分资金以稳健为前提,投资于各类基金产品,这样也为女儿未来留学提供了资金保障。 按照目前家中的收支情况来看,每月大概有1-3万元的净结余。这笔资金是定期定额流入的,因此适合定投,可以分摊市场风险。同时,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凌叔叔可以适当采取进取型投资,每月将5000 元投资到偏股型基金、5000元投入到偏债型基金之中,剩余的可以投入到货币型基金或存入银行作为保本方式。当货币型工具内的资金达到一定量后,可选择合适的市场时机,转入股票型或债券型基金中。 通过上述分散投资的方式,凌叔叔可以为女儿留学及购车计划提供客观的资金支持。 3 结 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笔者希望能够帮助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更加透彻全面地了解理财市场的信息。同时,希望银监会能够时时做好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保证投资理财市场的交易秩序。并且,各大金融机构在推出理财产品的同时建议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财培训,帮助个人投资者掌握理财知识,提高理财工具收益的辨识度,真正为我国的个人投资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理财计划。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选择及探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业的不断壮大,以通过合理安排资金,运用各种投资工具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管理和分配的投资理财成为了理财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投资理财”概念逐渐走俏。本文将以个人投资理财为主要形式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理财工具;收益;风险 投资理财是根据需求和目的将所有财产和负债,其中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流动的、非流动的、遗产、遗嘱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其达到保值、增值的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经济活动。投资理财不仅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而且是一门很难把握的学问和艺术;投资理财不仅是一门职业,而且是一门门槛较高的职业;投资理财是一种生活习惯和方式。个人投资理财是投资理财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一种主动意识和行为。个人投资理财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规划来进行财务管理,累积财富,保障财富,使个人的资产取得最大效益,达成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目标。个人投资理财是以满足个人发展需求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个人投资理财贯穿于整个人生,所以要想一生富有,工作和理财是我们必须要兼顾的。谈理财,就不能只停留在概念上。储蓄、债券、基金、股票、房地产、保险,众多的理财工具我们到底要如何选择呢?怎样选择运用合适的理财工具,才能达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呢?下面我们将就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一、个人理财工具性质的分类 个人理财工具可以分为:流动性投资工具、安全性投资工具、风险性投资工具和保障型保险工具。 (一)流动型投资工具具有随时可以变观,不会损失本金,投资效益低的特点。主要包括:活期储蓄、短期定期储蓄,通知存款、短期国债等。 (二)安全性投资工具具有不会亏本,投资收益适中,投资收益有保障,但流动性稍差的特点。主要包括:中期储蓄、中长期国债、债券型基金、储蓄型的商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等。 (三)风险性投资工具具有可能亏本,但也可能带来很高的投资收益的特点。主要包括:股票、房地产黄金、外汇、非保本型的银行、券商、信托理财产品及收藏品等。 (四)保障型保险工具属于消费型保险,没有储蓄的性质,价格较低廉。保障型保险主要包括:定期寿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收入保险、失业保险等。 二、个人理财工具的选择 个人投资理财不是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是简单的炒股。个人投资理财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目标将个人的资金、财产等通过投资的具体行为而获得所需效益的一种活动。个人投资理财工具是个人进行资产保值、增值所运用的工具及手段。个人投资理财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就必须确立一定时期的个人理财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个人理财计划,明确各个理财投资步骤和投资工具。 (一)个人理财工具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个人实际财务状况,依据自身的理财目标选择适宜的理财工具。理财理的就是我们手里的钱,理财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随波逐流。通过投资暴富的事实比比皆是,刺激我们跃跃欲试;但是投资失败的故事也不在少数,这也给我们个人理财敲响了警钟。理财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犹如中医一般,需要望闻问切才能决策出最佳的理财方案。所以在选择个人理财工具时,要慎重思考,要全面衡量,要根据理财目标的实际性、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心理素质、周围的环境变化慎重选择。例如:股票,股票是风险非常大的理财工具,当然风险大,也意味着可能搏取更大的收益。股票门槛低,投资灵活,但需要投资者有一定的经济知识,同时由于风险不可测,股票更适合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个人。只有准确地判断投资理财环境与个人因素,才有可能较好地使用投资理财工具。只有选择一款适宜自身的理财工具,才能降低理财的风险,使理财效益最大化。只有选择一款适宜自身性格和财务状况的理财工具进行投资,才有可能安稳地获取投资效益。 (二)个人投资理财工具的选择要注重长期效果,重视理财工具的稳定性,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个人投资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长久的方案。我们在进行个人投资理财时不能只贪图眼前短期的利益而进行频繁操作,不能见到他人获得利益就随意更换理财工具,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投资的风险,还会波及到自身的财产安全。理财不是投机取巧,个人投资理财要注重理财工具选择的稳定性,不能盲目地更换,投资理财工具选择的随意性会令个人投资走上不稳定的道路。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进行理财工具的转换,但在发现新的投资机会时我们先要分析其成本和收益,分析自身条件和状况,更强调长期收益与远大效益,以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 (三)个人投资理财要以分散风险为目的,按照投资组合选择多样的投资工具。个人投资理财不能呈现单一性,要根据不同的投资状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理财多元化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多元化投资,这样无论是收益还是风险都是多元化的,这样可以让个人追逐更高收益。个人投资理财工具选择的多元化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每一个理财产品都有一个由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生命周期。如果个人投资过于依赖某单一产品,投资就要面对较高的风险,实现多元化投资,可以使个人投资理财方向及时的转换,取得一定程度的风险互补。例如,如果将个人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地产行业上,如果国家出台新的地产政策、经济的波动等因素就会导致地产行业的不景气,那么个人投资势必受到影响。个人投资理财可以将个人资金按照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目标投向于不同的种类,规避单一工具带来的风险。 个人投资理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需要投资者的不断学习和研究。个人投资理财,投的是自己的钱,理的是自己的财,所以在投资理财工具上的选择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财原则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合自身实际,制定正确的投资理财方案和理财目标,严格按照投资计划实行,选择多元化的投资工具,在保证自身资金安全的同时,规避不确定性的风险,实现个人理财效益的最大化。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我国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投资理财在现如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现在的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比如《个人投资理财》,让同学们在进入社会或者是组建家庭之后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财和投资的本领,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财和投资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能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生除了要在学校学到扎实的有用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逐渐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构建新的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关键词】投资理财;教学法;课程 1理财课开设的必要性 从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来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的在提高,每个家庭的资产也在不断的上涨,因此人们也希望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保值或者增值。我国人们在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资都在逐年增加,在以后还会有其他方面的花费,因此人们就必须要知道一些理财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财产能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着极好收入的人来说,更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或者是专业的理财人员的帮助,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财产进行合理的保值或者让其增值。现在社会上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在开发适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理财产品,让人们能够尽量小的风险下还能有利润可收。对于个人理财来说,竞争也是非常大的,对于能够了解和熟悉个人理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生来说,开始上大学,自己手中可支配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都希望能在生活费够用之后的结余,能将其进行理财让自己富余的财产增值,所以大学生开设理财课程十分必要,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财知识,能为以后自己的财产作出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2个人理财的教学方法 2.1案例教学法 对于个人理财这门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案例,这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理财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候,案例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选择和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财知识的掌握,而且理财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很多,有经济、金融和管理等方面,学生还要自然的将这些知识熟练的进行链接,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学好。我国人们比较认同的理财方式是储蓄,储蓄的收益很低,而且流动性及高,但也是一种理财的选择,将资金进行积累起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储蓄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储蓄的种类,从而得到收益。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储蓄方面的知识,教师就可以用引入案例的方式教学。例如储蓄资金的时候可以选取两种方式将钱存入银行,一种是整取整存,另一种是大金额的储蓄,时间都是三年,当到期后,这两种方式的利息就会不同,对于整取整存的储蓄方式来说,到三年后,没有取出,那么之后的时间就会按照活期的利息来算,而另一种方式来说,就不会改变利息的计算;如果说第一钟储蓄方式在没有到期的情况下,将资金取出,利息就是按照活期利率来计算,而第二种方式储蓄是不能提前取出来的。 2.2项目教学法 理财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学会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出符合他们要求的理财方案,对于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这种能力。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讲授相关的知识点,而且选择的项目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相关,并且将项目分成若干子项目,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将自己组所接受的项目共同来完成,并把项目的评判标准告知学生,然后让同组的学生共同将任务完成。学生要想将这个项目完成,就必须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进入社会,了解现实的情况,也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了解,让后将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方案。通过项目学习以及完成,都需要同学们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也能锻炼同学们合作意识,还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同学们在完成自己的项目之后,每个小组可以进行互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将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做最后的评价。 2.3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可以结合以上两种教学法进行学习。个人理财也是有一定的步骤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客户信息的收集。(1)收集完资料之后,对客户有了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建立好与客户的关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制定出符合客户要求的理财计划书,这一步的关键是在于要有熟练的沟通技巧和实践经验,以及处理紧急事情的能力,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好的接受知识和理解知识,用互动教学法就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的要求。互动教学法也是必须要有教师的讲授,教师可以充当不同需求的客户,让同学们对不同客户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理财规划,这样不断的锻炼就能成为合格的理财规划师。教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与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就能掌握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同学们的语言使用情况,通过交流可以充分了解同学们所欠缺的知识,对他们进行鼓励和知识的补充,让同学们能真正的理解作一个合格的理财规划师应该怎么样与客户交流,需要了解客户那些资料等,同时还能提高同学们处理事情的应急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财方面的知识。 2.4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加直观,更易于同学们理解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市场上比较新的理财产品展示给同学们,教学内容被生化化,利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并且在以上教学方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多媒体上,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将课件拷下来,回去之后进行复习,才能将知识掌握的更好。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但是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法相结合,发挥各种教学法各自优势,最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合格的理财规划人才。 总结: 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到课程中的知识,并实质的运用到实际中。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风险控制分析 【摘要】个人投资理财的就是以“财富”为中心,不断做到财富的保值,增值,同时兼顾收益性与风险,流动性等要素的均衡配置,管理规划好现在以及未来的现金流,最终实现财务自由.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运用财务决策方法来实现投资理财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全文以深入浅出的笔触,从认识理财产品分析其各自特有风险为开端,进而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决定风险控制解决方案,最后提出投资者防范理财投资风险的建议,并通过实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个人理财 风险 收益 决策 一、个人理财投资产品分类 投资理财产品按投资对象可以分为储蓄存款、本外币理财产品、股票、债券信托、期货、黄金、房地产等;按投资期限分类可分为短期和中长期理财产品;按本金保证程度可分为保本类和非保本类理财产品;按币种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 二、个人投资理财主要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状况、投资意识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风险,在本节中我们将分别剖析存在问题与风险的成因,将从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剖析,寻找其中关键点,使得投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一)投资手段风险。 从第三节的投资理财市场情况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在投资手段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其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选择的投资手段过于单一集中,最求“短平快”,高收益的投资手段,不利于风险分散,进行投资的多样性组合;第二,对于投资手段的选择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对于很多构成的金融产品缺乏基础的了解;第三,缺乏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判断,在选择投资手段中并没有构建一个健全的风险承受意识。 而投资手段风险主要体现在投资期限短,过于追求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回报,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一方面对于不同的投资手段不了解,另一面对于不同投资方式带来的风险也不了解。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投资手段的单一,而非理性的趋利投资观也使得投资的手段集中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领域。 (二)投资产品风险。 将投资理财风险进行简单的剖析,可以显而易见不同投资手段选择的金融产品其本身各自的风险组合起来得以呈现总体的风险。产品自身存在的风险根据其各自不同的金融产品性质也有着迥异的风险特征,但总体而言,均是遵循着纵向以风险收益成正比这一基本原则,横向以货币,债券,基金,股票,黄金,外汇,期货为轴线风险递增。 对不同的产品自身风险进行分解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如货币理财产品存在面对通货膨胀时的购买力风险;债券受市场中利率影响存在利率风险同时面对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信用风险;基金、股票也存在被套牢的可能性,对于特殊事件,政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股价造成沉重打击;而黄金高昂的中间交易费用无疑提升了其变现风险;外汇交易市场受汇率影响波动较大;而其他以期货为代表的衍生金融工具更是存在诸多不可控风险。 (三)投资渠道风险。 选择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银行等不同的投资渠道,也会存在相应的风险。其风险主要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投资准入门槛过高;理财产品设计存在缺陷等原因构成。 例如基金公司在募集基金时,对于客户并无详细的基金投资细节披露,只是在简单介绍基金类型,基金经理资历,该类基金往期业绩后,便进行发售。而对于基金日常的操作也缺乏一个为投资者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同时对于投资期限,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等投资要素语焉不详,鼓励投资者参与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以实现自身利润等情况,投资渠道无疑对消费者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投资误导。 三、风险控制解决方案 (一)投资组合 。 投资组合是解决个人投资理财风险的核心手段。优化的投资组合能够削弱单个产品对整体组合的影响,降低整体风险,提供多渠道的投资选择,并且也对于整体的流动性和结构性根据自身财务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1952年,马克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并以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后世进行投资分析的不二法则,该理论提到若干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总体收益为各加权平均数,而风险却并非加权平均风险,投资组合能够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并且在对于风险这一概念的认知上,实现的里程碑式的跨越,认为风险是整个投资过程的核心而非简单的回报。并且论证了通过有选择性的投资组合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的观点。 投资组合理论不仅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也是在个人投资理财中最为主要的风险控制方式。它能实现最佳的风险管理定量分析,在风险与收益两者之间进行均衡,从而找到最优的财务行动方案,为投资者实现预期收益与可承受风险的平衡点。 (二)委托专业机构。 针对当前大多数投资者对于投资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也无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意识。机构投资者对于投资领域的专注使得其在投资上具备更多优势;专业的分析人员,广泛的信息获取,快速的批量操作,缜密的工具模型,这些都是个人投资者所不具备的。一般而言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个人投资风险的重大因素,而委托专业机构显然能够弥补个人投资中这一显著缺陷。 委托专业机构,能够获取优质的投资渠道,并且多样化的渠道选择也能够降低中间成本,分散由于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带来的渠道风险。在社会上广泛募集的资本也使得其避开了优化资产的高准入门槛,能够采取更多风险收益比较高的投资方式。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个人投资理财》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个人投资理财》是一门实践性和现实性非常强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财知识进行个人和家庭理财规划的能力。因此,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个人理财的知识与技巧,还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除了要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实际应用性教学和实践性教育的平台外,还需要学生主动置身于学习的情景中,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理财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个人投资理财,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一、教学方法研究 传统理财课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一味的在讲授理论上的理财方法和观念,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较为薄弱。目前的职业教育倡导的是追求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建构自己所认知的学习框架。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布于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最终被模拟成在客户需求中完成特定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这种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与金融事务专业的《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特点高度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财能力。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入个人理财课程中进行课程的创新研究可以培养金融事务专业学生的理财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考评研究 本课程教学实践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安排、模拟项目的设计、学习小组的分组情况、专项教学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教材内容的处理等。 由于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整,我们修订了原有的考评方式。情境性项目教学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价或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综合式测验,让学习中对项目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反映学习效果。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与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了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强化了其综合学习能力。我们还根据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的培养,改变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评价模式,变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为主导的成绩评定模式,结合学生在情景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与项目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 三、教学资源的汇编研究 在个人理财课程教学中,需要精选理财案例,建立教师教学的理财案例资源库。选取案例可以从教材中直接拿来,但更多的案例需要教师从网络、图书馆,身边的案例等进行搜集,并进一步加工整理,选取适合中职教学需要的简单案例。我们可以选择从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中删减一些教学中未涉及的内容,突出案例所要体现的某两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理财知识,注重案例难度的适度性和综合性,同时要保证案例的生活性,如果能针对学生的理财能力有直接应用的价值就更好了。教师也可以从已有的几个简单案例进行整合,将不同客户遇到的理财问题放到同一个假定的客户中去,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理财规划的整体逻辑性,设置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应该是既能回顾已学知识,又能将学生引导到新学的理财知识上。 四、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 (一)实践教学力度得到加强。 个人理财课程的教学最主要的还是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改善个人理财课程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主要途径有四条:一是结合学生自身和家庭的消费和理财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理财知识的案例探讨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制定相应类型的理财规划,并通过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理财信息,提高实际理财能力;二是开展个人理财的模拟大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理财学习的兴趣;三是邀请行业知名职业理财规划师或者金融投资界专业人士举办理财规划讲座,使学生对实际的、前沿的理财业务知识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四是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多参观学习,实际感受理财业务的操作流程,切身体验投资理财文化,加深自己对目前个人投资理财市场的切身感受与领悟。 (二)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理财能力得到提升。 在实施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发现,通过该课程模式探索的实验改革,学生的自身专业综合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由于学生在本课程的结业考试中需要完成一份理财规划书,而学生要想完成这份理财规划书,需要拥有金融、银行、保险、证券、财会等多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同时他要学会团队合作,小组共同完成理财规划。 在理财规划完成的过程中,对于客户提出的某个理财项目先让学生讨论提出完成本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样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就被罗列出来了。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理财知识,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还有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理财知识,他们是隐含在项目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予讲解和提示。任务提出后就需要学生自主去完成项目。学生可以先结合自己原有的金融基础知识围绕理财策划的相关主体展开主动学习,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本任务的理解、理财知识的运用和意义的构建。通过整个探索和搜集整理信息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综合能力自认而然就得到了无形的锻炼与提升。 现代金融岗位群离不开综合理财,作为中职生更应该重视理财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养成理财习惯和理财风险认识。个人投资理财课程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让学生重拾了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日后的就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建立良好的理财意识,从而指导其未来的家庭理财生活,为学生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基础。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浅议个人投资理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投资理财已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而个人投资理财是针对风险进行个人理财的有效投资,以使财富保值、增值,能够抵御社会市场中的经济风险。不管是储蓄投资、股票投资,债券、基金投资等,由于投资品种日益增多,所需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投资转资方法也很难完全掌握。鉴于此,对个人投资理财行为以及个人投资理财制胜之道和投资理财风险及其规避进行分析,以期对投资理财的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资理财;资金;增值 一、个人投资理财的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不断扩张、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的今天,“投资理财”的概念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在个人的投资理财规划中,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还要考虑财富的保障,即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人生的旅途上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意外,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各种系统性风险,这就需要我们用合理的投资与理财规划来抵御风险。因此,人们应该学习终生投资理财知识,来保障自己和全家安心生活体系的有效性。 二、个人投资理财理念 投资理财不是简单的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就行了,也不是简单的炒股(股票买卖)。投资理财是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目的将所有资产和负债,包括有形的、无形的、流动的、非流动的、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遗产、遗嘱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所有资产和负债进行积极主动的策划、安排、置换、重组等使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将你所拥有的资产及收支状况,按价值评估的眼光,进行结构性的量化分析和预测,在你所能涉及到的投资工具中,筛选出现阶段对你最有效的理财工具,并在将你所拥有的资产转化为适当的形态后,搭载到这些带有既定投资目标的工具上去,盯住这些工具的风险,效率及流动性,随时动态评估它们的价值及形态,以决定取舍及调整,使你的资产和财富在相对安全和高效的状态下持续增长。当然,要想将这种投资理财核心思想落实在操作层面的各个环节上需要在投资理财的价值链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科学管理如何妥善累积人生各阶段的财富,并且将财富做有计划有系统的管理,是现代个人必备的理财观。 1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端正了理财态度,才能避开误区,走进理财新天地 投资者必须坚持独立思考,要理性,要自律。有的人急于发财,不懂的“财不入急门”的道理,盲目杀人股市、邮市、卡市,搞得血本无归,有的急于让资产保值、增值,轻信不法分子搞非法集资,使几十年的积蓄付之东流。在一个市场中避免“以耳代目”很重要,投资往往要经历了解群众、追随群众、远离群众的三步曲,因为在真正的岔路口上往往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市场强势行情总是在人们充满恐慌与低迷状态中兴起,进而又在人们对其半信半疑状态中发展而步入高潮,最后却在人们开始满怀希望状态时走向毁灭与结束!所以,要想在投资中有所建树,找出适合自己的套路,制定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而不是盲目跟大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投资理财决策过程中,心理因素决定一切。胜负往往系于一念之间。研判行情必须心无杂念,资金运用必须无后顾之忧。亏得起多少做多少,即使亏光了也不影响生活品质及生意周转,就能轻装上阵,谈笑用兵,胜算自然较高。动用生活、生产资金去买卖期货,必定患得患失,包袱沉重。心里老担心,输不得哟,亏了房子就会被银行拍卖。亏了原料就没钱进货,亏了员工薪水就没有着落……杂念多多,方寸大乱,又怎能看得准、做得对呢?事情就是这样怪:不怕亏的,越不会亏;背上只能赢不能输的包袱,反而容易亏,并且往往亏得最惨!交易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是亏得起多少做多少,不要赌身家,这样心理负担较轻。二是事先做好一套看对何时平仓获利,看错何时止损认赔的计划,盈亏都在意料之中,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情绪自然稳定。 2 了解和掌握投资理财相关领域和学科的知识 在进行个人投资理财过程中,将涉及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保险计划等组合投资,因而,首先要了解投资工具的功能和特性,根据个人的投资偏好和家庭资产状况有针对胜地选择风险大小不同的储蓄、债券、股票、保险、房地产等投资工具,制定有效的投资方案,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减少损失。了解国家的时事动向,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个人投资理财离不开国家经济背景,宏观经济导向直接制约投资工具性能的发挥和市场获利空间;同时,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使得投资合法化,不参加非法融资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避税提高收益。 三、个人投资理财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投资理财的方式越来越多,面对花样繁多的理财投资方式,不少人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选择什么投资渠道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需要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1 最保险的投资——储蓄 储蓄或者说存款,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的投资行为,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一种投资方式。储蓄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具有安全可靠、手续方便、形式灵活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继承性。储蓄是银行通过信用形式,动员和吸收居民的节余货币资金的一种业务。银行吸收储蓄存款以后,再把这些钱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并取得利润。作为使用储蓄资金的代价,银行必须付给储户利息。但是储蓄的利息太低,并且在到期日还要扣利息税,这就使回报很少,同时其利率不会随国家通货膨胀的变化而改变,在经济学中,储蓄实际利率等于储蓄名义利率减去国家通货膨胀率,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大于储蓄利率时,百姓从银行拿出的钱实际上更少了,因为它还没有在存进银行时的钱买东西买的多。 2 最适中的投资——债券 债券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是指国家或企业发行的、有一定面值的、含有一定收益率的证券。在我国,债券有国库券、企业债券、银行债券等类型。国库券是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具有最高权威性的债券,人们称之为“金边债券”,比喻其收益高,安全性好的特点。相比较而言,国库券是一般稳健投资者首选的投资品种,如果你手上有一笔长期不需动用的闲钱,希望能获得更多一点的利润,但又不敢冒太大风险,可以大胆买进一些企业债券或银行债券,因为企业债券和银行债券的利息收入具有高收益的特征。 3 最大风险和收益的投资——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股票代表着其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而作为投资者要想在股票投资中作出正确的策略,降低风险和获取较高的收益,需要正确预测股票价格的走势,这有赖于对股票市场所反映的各种资讯进行及时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股票是高风险资产,且风险由投资者承担。因此,投资者走每一步都要谨慎。规避风险的第一步就是认真进行股票投资分析,在买卖过程中看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避开隐蔽的陷阱,确保投资行为安全。这要求投资者要有高智慧和大勇气,必须看准时机,而时机的把握则需要丰富的理论、技术知识足够的信息、详尽周密的分析、科学的决策,这与盲目的、碰运气式的赌博性投资行为有根本的区别,所以股票投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时时提醒投资者保持冷静的头脑,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投资者除了靠自己分析之外,要经常关注外界的股评,考虑问题要从大处着眼,有宏观到微观,从远处到近处,这样才能在股市立于不败之地。 4 其他投资方式 除以上介绍的几条投资渠道外,还有外汇投资、房地产投资、艺术品投资基金投资等投资。不同的投资理财方式,它的获利性、流动性、风险性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想自己的理财项目中具有最高流动性、最低风险性及及最高报酬性,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高收益往往与高风险相伴,与低流动性相随。作为一个文件的理财者,应了解自己的个性、条件和需要,谨慎选择,取得风险、流动性与收益三方面最佳组合。稳健的投资组合应选择安全性与流动性较高的投资和具有较高风险、较低流动性、却具有较高收益及成长潜力的高品质的债权、优质股。 四、个人投资理财风险 凡是投资都有风险,只是风险的大小不同而已,个人投资理财亦如此。个人投资理财可能遇到的风险: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对投资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一旦不利的影响或不利的结果产生将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由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引起,如国家政策的大调整、经济周期的变化等;非系统风险主要由企业或单个资产自身因素导致。投资理财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指因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出台实施或调整变化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指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进行金融投资而形成的风险。市场风险,指因市场变化而造成的风险。机构风险,指因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善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诈骗风险,指在投资过程中被人诈骗而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指进行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形成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在投资理财过程中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我们又不可能完全避免风险,只能尽量避免,所以我们每个人要从小就应该树立理财意识,理想消费,理性储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财富状况,理想的树立理财目标,一旦制订理财计划,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此这样,相信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理财专家。 五、个人投资理财的规避 从经济的起起落落,宏观政策的收收放放,外围形势的风云变幻,造成理财局势的千变万化。我们要投资,就不可能不冒风险。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理财风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投资理财的风险。一是要对风险进行预测,个人投资理财要仔细计算一下自己的收入、现金、实物资产以及金融资产,分析各自的投资风险,只有认清各项理财的风险,才能减少风险;二是要通过转移来降低风险,个人应通过合法的交易和手段,将投资风险尽可能地转化出去;三是要把风险分散开,应注重资产结构的优化组合,主要可采用分散投资资金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尽量地将投资风险分散在几个不同的投资上,以便互补;四是要作好风险补偿。这是对投资已遭受损失后的一种补救方式。个人应从投资收益中定期按比例提取一定的资金,建立风险损失准备,对风险进行补偿,稳定生活。 六、结语 总而言之,投资理财需要自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之路,了解一些投资方式与具备一定的投资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意识,充分认识到投资不等于投机,经济繁荣时,适当减持存款、股票、债券,增加房地产等实物投资等的投资原则。但是一旦找到一定的投资理财之路,你将受益一生。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试论个人投资理财的方式和技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创收增收的方式出现多样化,个人的财产也不断增加,其闲余资金不断涌现。面对此情景,投资理财已成为人们最关注重要的问题,人们对个人理财也变得越来越了解、越来越重视。本文以个人投资理财为研究课题,针对个人理财的含义,现阶段的投资理财方式、投资理财的方法和技巧做了详细的分析,希望对个人的投资理财有所帮助。 关键词:个人 投资理财 方式 技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财富何去何从,却始终困扰着很大一部分人民大众。如何理财就摆在人们的面前,这是属于幸福的烦恼,但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理财对我们来说来讲,就是罗列的人生计划,就是给钱做个策划方案,让她在良好的环境下能保值增值,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一、个人投资理财的含义及方式 个人理财,又称个人财务规划,是个人为了实现财产的最优化配置和实现财产创收的有效途径而制定、安排、实施和管理的一个各方面总体协调的财务计划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人投资理财就是在了解个人的财务状况、生活水平、各类投资产品的风险及个人偏好的基础上,明确个人特定的理财目标,运用一定的投资方式,如储蓄、购买保险、购买证券与股票等理财方式来管理自身的财产,从而规避风险,以期达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的活动。 对于个人来讲,理财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财富,可以为我们的财产增值和保值,也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加有品质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目标。要想实现有效的投资理财,必须考虑多种因素,整合有效信息。首先,个人结合实际,设定理财目标。其次,了解个人所处的理财阶段,做好自我鉴定。最后,测试个人风险承受的能力。完成以上三步,个人就可以合理分配各种金融产品了,按照自身实际情况,投资相关的产品,购买相应的理财产品,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使个人财产获得有效的保障和高效的增值。 二、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误区 个人投资理财,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管理好自己的钱财,理清楚自己钱的用途,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当今社会,理财显得极为重要,通常我们经常遇到的,如:结婚、购房、汽车、教育、各类保险、看病、养老、债务管理等。成功的个人理财不但可以使其资产增值保值,增加收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还可以改善个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此个人理财不只是为了生钱,也是为了提高个人生活品质,这才是个人投资理财应有的正确心态。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人们的理财观念还存在种种误区,具体表现为: 第一,存在贪念。经济学说上讲到,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都是自私的,都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多的钱财,并且可以让现有的财产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财产的增值和保值,人们有可能会做些不理智的举措,如非法借贷、非法集资等,这些一招不慎,就会倾家荡产。 第二,喜欢广撒网。一些投资者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余钱,但只要遇到觉得可以挣钱的机会都会参与其中。于是房地产、股票、期货、基金、收藏统统拿来做,但由于财力和精力有限,很多的投资理财方式都会收效甚微,甚至亏本。 第三,过分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有些人只要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理财信息,都会不假思索的去盲目投入,不能做到“三思而后行”,拍脑袋就轻易的做了不理智的举动。还有的人,毫无主见,不加分析,一味的去听从理财专家的知道,说到哪就打到哪,人云亦云,不考虑自身实际,实行不切实际的理财行为。 三、个人投资理财的技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也是增长迅速,在个人财产增加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已经摆在老百姓的面前,可以说也困扰着不少人。人人都想让现有的财产发挥应有的作用,都想让财产在安全的环境下有个好的去处,这就造成在市场上个人投资理财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对众多的社会问题,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在就业、住房、教育和医疗上的不安全因素,都激其老百姓必须理财,并且要实现钱能生钱。个人为了防范风险,实现财产的最大化,就要求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投资理财的方法和技巧。 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想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实现有效的个人投资理财,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理财习惯。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是理财的基本要求,这久需要每个人做好财产登记,如果对自己的财务情况模模糊糊,一无所知的话就不可能做到高效的理财。制定理财所要达到的目标,为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使其理财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掌握自身的产出和花费,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信息,个人才能针对性的依据自身实际,做好投资理财工作;做好自己的预算,按照预算,做事情要切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个人投资理财的前提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里,哪些是必须做到的,哪些是合理的、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消费需求,哪些是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需求。必须清点现有财产和负债,对自己的财产做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以便于寻求合适的投资理财产品。在投资理财过程中,要尽早投资,享受复利带来收益。我们知道,投资具有很大的不安全性,所以很多人自动放弃了高风险的投资产品和投资行业。但是,我们也明白,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投资产品会给我们带来高收益。 四、 结语 总之,对于所有人来说,理财都是必须的。没钱的人更需要做好良好的财务规划,甚至零资产的人也需要理财,个人理财服务现正在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的热点和银行业竞争的焦点。我们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国内市场,并且随着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逐渐成熟,个人理财服务市场将日趋活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诱人的,且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个人理财服务也将更趋专业化。对于个人来讲,更新投资理财思想,与时俱进,采用一定的技巧,一定会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吕梁市农业学校,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生态环境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问题不断出现,这就对我们如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在总结历史经验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农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农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二者缺一不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大大减少;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这些年来,为了发展农业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短期上来看,农民获得收入,但如果长此以往,放任此行径,必然带来生态的危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后。另外,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浪费从未停止过;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水土流失量是50亿t,约占世界的1/12。同时,我国50%的土地处于干旱地带,常年少雨水,该地带沙漠化现象严重,平均每年增加3000km2。另外,我国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草地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合不合理,直接决定资源是够得到优化配置。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浪费了大量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产出效果也不理想。我国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我国地大物博,但是区域差异明显,各地资源分布不均。对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农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比较优势原理,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我国沿海地区应该适当减少粮食种植,多种植其特色植物和农作物,充分利用其有效资源,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我国东北和内陆地区可以发挥其地理优势,多种植粮食作物,一来足够满足全国粮食需求,而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增长农民收入。 2.2 大力l展科学技术 广泛推广科学技术与服务,利用科学技术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过良好的保障,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率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成果的转化率以及科技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我国在科技兴农方面,还需要加大投资的力度,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创新。 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村过剩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减缓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我国城乡人口不合理的现实情况,致使全国大部分人员滞留在农村,从而导致农村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压力过大。因此,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有直接和高效的作用的。另外,我国也要保证人口的科学布局,不仅要保证农村人民能够转移到生活条件好的城镇,同时保证农村人民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这就要政府在城镇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稳定房价,为转移的人口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城镇生活,并生存下去,实现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减缓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 2.4 加快农产品的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药、化肥品的投入量不断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第1大国。我国在农业化肥使用方面是严重超标,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毒”产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我们知道,农药和化肥是造成土地污染最严重的方式之一,它会造成土地板结、碱化,严重的导致土地无法再生,无法种植农作物。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同时发展科学技术,发明环境和谐型的农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 3 结语 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2者之间不可偏废。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出现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执法部门依法办公,全国人民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农业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人民才能更加安康,国家才能更加稳定和富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东北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东北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日趋恶化的难题。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提高东北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东北地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东北城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 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 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 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 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 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5.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 (1)、实行绿色信贷政策。h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行为纳入征信系统。企业贷款时需出示排污许可证和环评批复等有关证明材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未通过环保审批、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不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积极支持环保型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环保型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从而提高企业环保责任意识。 (2)、完善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一是大力提倡“绿色税收”,即提高环境税,特别是能源税,可以抑制污染排放,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二是改革资源税,完善其环境保护功能。应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将森林资源、土地、草地、水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并适当提高征税标准,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资源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资源课以重税。三是把传统的排污费转为由地税部门收取环境税。对污染企业提高征税标准,以此提高排污企业环保意识,促使企业改进技术,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 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化步伐在逐渐侵蚀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大部分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而我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以及过度追求利益导致环境受到了极大破坏。我希望能够通过本文所讲述的一些内容,研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发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工业化 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世界,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将会大大降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目前我国由于工业化发展迅速,并且以火力发电较多,导致我国大部分省市直辖区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没有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经济得不到有效的进步和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良,例如当前科技的进步,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保护环境的产品,例如分类垃圾箱的出现、绿色低碳汽车的出现……这些新型产品都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逐渐重视起了环境保护而做出的一些努力和贡献。 2.环境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第二,很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如果环境得当那么就能够大大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比如说有的环境是可再生的,如果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根据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周期和时间来合理的安排开采工作,那么就能够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现在很多企业都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眼光狭隘,没有看到长久的角度,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危害。 总之,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如果经济毁灭了环境,那么经济就相当于自断后路,失去了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3.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及关键 人类从历史的长河中发展至今,一直都在不断的了解自然,改变自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更加的粗暴、简单,对自然实施了大规模的破坏,虽然说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各种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就是大自然做的对人类的惩罚,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 因此可以说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部分物质资源等都是间接或者直接来源于大自然,如果没有大自然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财富和资源,那么我们根本无法在这个星球上长久的生存下去。经济发展需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同样也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和关键。只有人们能够重视环境保护,重视从点滴生活做起,才能够真正的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人们的思想和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人类开始逐渐重视起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从我们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现代化的垃圾桶代替了传统的不分类垃圾箱,城市绿化环境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推广的很多现代化的低碳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深化了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之,环境保护于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基础所在,环境为经济提供资源,经济反过来则需要反馈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 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要是为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不仅能够使得生态环境中的可再生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长时间的使用。比如说需要大量水资源的相关产业,产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循环时间,从而合理的安排工业生产计划,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再利用。而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则应当尽可能的做到每一份资源都能充分利用,同时防止过度开采现象,促进生态平衡。就以当前石油产业为例,在发展石油产业的时候,人们应当降低过度开采石油现象的频率,石油挖一些就少一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在开采过程中应当合理的考虑到发展经济的环境保护的作用。 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发展理念来进行,尽可能将污染扼杀在摇篮里,避免污染源对环境产生过多的破坏。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 1.个人应当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当前人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来改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对于他人破坏环境的现象要加以制止,做一个守法、环保的公民,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一份绵薄之力。 同时为了深化可持续发展经济,人们也可以从出行方式的变更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可以降低私家车的出行率,步行或乘坐公交车出行。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能够有效提高空气质量状况,降低雾霾天气的出现。 2.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控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相关污染环境较为严重企业的监管,对这些污染严重企业进行定期的监督和审核,很多工业企业往往白天排放符合规定的污染物,但是一到晚上借着夜色就开始排放超标污染物,政府部门应当着重重视晚间时段对工业企业的检查力度,保证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3.国家有关部门构建全面有效的政策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应当构建全面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来限制重污染的工业部门,比如说可以限制更高标准的污染排放,这样工业部门在进行有毒气体的排放时就会将污染气体进行深度处理,从而有效的保证了生态环境。国家也应当投入一定的资金来研发新型低碳绿色技术,使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真正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2] 结论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受到人类过度发展过度开采的影响,人类应当清醒了!人类应当对自己做出的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负一定的责任了,从现在开始坚持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保护的理念还不算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猿只肪潮;だ砟睿才能够真正与生态环境做朋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摘 要:从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切入,指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分析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 交通业、 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园林城市应运而生。 一个城市能否永续利用,环境的好坏是很重要的因素。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并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要想使我们的城市永远美丽、整洁,不仅要绿化,更要把城市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平衡大气中的CO2和O2 绿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CO2,释放O2,这对地球上O2和CO2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 2.2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2.3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2.4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园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 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2.5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绿地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3.1绿地生物多样性不充分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 单调,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3.2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 3.3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问题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3.4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是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无人问津;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4 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4.1大气污染 目前,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火车、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4.2水体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4.3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 5 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 ,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应实施以下4种可持续发展措施。5.1提高认识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转变城市规划观念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像过去“见缝插绿”补窟窿,或者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遵守生态学原则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 5.4以法治绿 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 园林管理部门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对毁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6 结语 总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的研究 摘要:公共选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与否。本文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授课形式等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和实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提高较大。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 0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涵盖内容广泛[3],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授课 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目前我国多数大学都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时数相对较少。必然要求对讲授的内容做到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筛选了以下几方面的素材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同学:(1)列举出你认为的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2)全球环境问题。(3)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问题。(4)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5)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6)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7)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措施。(8)物理污染、微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9)八大公害事件介绍。(10)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11)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工业园区。(1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3)当代大学生如何肩负起环境使命?由于所讲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以专题的形式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转变教学主角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填鸭式的,课堂上始终是老师作为主角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其缺点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当主角的授课方式,每学期拿出3-4学时让学生分组准备材料进行课上讲授,由同学和老师共同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同学们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讲到精彩处常常博得满堂掌声。一次一名学生在用多媒体讲解时假想了一个奇特的沙漠耐旱动物,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在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本周内发生的环保大事,可以口头的形式、或者制成幻灯片到前面来讲解,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在纸上交给我,下堂课由我讲给同学们听。此外还采用了课堂讨论以及定期布置小论文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3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以公选课出现的环境教育多数都是缺少实践部分的[4],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项目供学生来完成。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4灵活公正的考试方式 为了保证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地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将选修课的平时成绩提高很多,有的甚至达到了50%,此外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如果仅凭考察出勤和作业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公正客观评价学生带来了困难,而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实践环节纳入考核标准,比如积极主动发言的就要增加平时分,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需要卷面考察的部分应避免单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可以防止学生到网上直接下载论文蒙混过关。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试题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问题,可以多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题目,如结合环境热点问题的材料分析,可有多个答案的填空题等等。 5教学效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我们设置了一套基本知识测验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课程进行到2/3时发给同学,每名同学领取两份,其中一份自己回答,另外一份拿给没选本门课程的同学来回答。以2008年和2009年统计调查结果为例。 2008年和2009年参加选课同学获得高分人数明显多于未参加选课的。以2008年为例,选修本门课程的有5人获得满分,64%获得80分以上成绩,60分以下的仅有6人;而未选修本门课程的无人获满分,仅有15%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55人在60分以下。2009年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环境意识有所提高,选课同学中有8人获得满分,80分以上人数增加到72%,而未选课的同学中仍没有人能获满分,获得80分以上成绩人数达到了25%;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选修还是未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其不及格率都有所降低,但未选修本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仍然较高,远远高于学习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同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浅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摘要: 2l世纪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文本通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谈论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以后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建设规划 0引言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要受到外部性问题的影响和政府政策的支配,而且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因此,如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环境保护“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保护是指为了避免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它包括管理和治理两大部分,即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 1.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发展质量好,市容环境景观美,生态环境状况佳,人民生活水平高,社会治安秩序优,抵御灾害能力强。发展直接关系着全国的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支撑着生命系统的延续,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着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显得越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2当前环境现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气污染呈发展趋势。水体有机污染加重,饮用水源水质大降。噪音影响范围扩大,影响程度加深。生态失衡问题加重,出现“热岛”、“荒漠”等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环境的演变规律,认识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环境的生产、恢复和补偿能力,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以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 3.1 要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环境保护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以保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前瞻未来;既要强调环境保护,又要注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既要明确战略思想,又要设计具体工程,尤其要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3.2 要建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加强环境管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 3.3 要加强综合管理和治理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要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管理和决策机制及相应的体制。要建立环境综合监督制度,确定环境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要全面推行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污染源评价、污染监测、综合评价、预测研究、模拟实验、系统分析和治理规划等内容。 3.4 要改进工业生产技术的流程和管理要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强污染的预防,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并扶持环保企业和环保技术的开发。 3.5 要有效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的作用停止对污染严重企业的贷款;对环保企业和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贷款、税收方面予以扶持;对污染企业要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中收取污染税;推广污染集中控制措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走上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3.6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治理污染产业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目标,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建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教学手段的多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为提高高校环境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教学改革;生态素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目标,并在十八大中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了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1],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进而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文明的宣传者、创造者和推动者。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建成生态文明社会,能否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在此笔者以我校本科生全校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结合其他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经验[2,3],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高校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为主,通过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环境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接受并执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价值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进行相应调整。 1.强化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生态学是环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于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生态学的一些概念和词汇,所以对这部分教学内容往往心存轻视。但是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生态平衡失调所导致的,而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是由于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忽视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而造成的。从多年的授课经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以及我国环境政策的制订的理解都是非常表面的,缺乏对其背后原因的多角度深层次的系统剖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及生态平衡理论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在讲授生态学的内容时,同学们所熟悉的概念、词汇等略讲即可,重点在于帮助其理解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和平衡理论。具体可通过一些案例来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如温室效应是由于能源的消耗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由此又引起了一系列物种多样性的改变;又如污染物处理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等。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环境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使其能够从系统性和生态平衡的观点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重视环境伦理学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环境伦理观念的支撑[4,5]。环境伦理观念是发展生态文明的依托和动力来源,而目前高校的环境教育大都偏向环境问题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了对环境态度、环境责任以及环境伦理的培养,从而无法成功激起广大学生有效的环境行动。因此,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讲授上,应重视环境伦理学的教育,确保大学生接受系统的环境伦理知识,使其了解自然、了解环境、了解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从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逐渐养成爱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道德观念和良好习惯[6]。环境伦理学的教育可以在环境保护知识教育过程中穿插进行,如分析某一具体环境问题成因时可从道德层面深入剖析;或者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向学生讲授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等。除此之外,还应辟出专门的章节进行系统的环境伦理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使学生们在充分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自觉遵守环境伦理道德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3.注重案例分析的实时性拓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伦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目前大多高校选择清华大学钱易院士主编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该教材内容丰富,基本涵盖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内容。但是教材的更新毕竟具有一定滞后性,难以与当前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同步,如当前社会的热点PM2.5和雾霾问题,教材上几乎没有提及,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因此,单单依据教材来制订教学大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考虑到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采用教材章节设置的思路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以当下公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问题及环境保护形式和政策作为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当下发生的环境热点事件进行深入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更能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与参与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7]。 三、教学方式的多模式创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公选课,面对的是来自全校各个院系、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如何深入浅出地将一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内容阐述清楚,并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颇大的挑战。因此,授课过程中,可在传统教学模式之外,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专题化讲座。由于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他们更多关注且熟悉的是当下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政策,如雾霾、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物种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化讲座可以就某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影响危害、解决方案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讲授。同时在专题化讲座过程中,更便于开展小组讨论以及课堂互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效果。专题化教学目前已经尝试了两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一些热点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良好。 2.利用优秀视频资料辅助教学。目前,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相关的影像资料日益增多。如果在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之外,采用适宜的影像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将会给学生留下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讲述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让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缘由及危害,以及措施、希望和行动;《子熊故事》展现给学生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些影像资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和思考,结合课后的小组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主题讨论和辩论。人们对于很多环境问题的看法并不相同,或者说,当把一些环境问题与人类自身利益联系到一起时,往往容易形成不同的观点。因此,可以在讲课过程中选取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设计小组讨论或辩论,使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关于素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解决雾霾问题和工业化问题等。学生可以分成两组,互相辩论,在阐明各自理由的同时,了解对方的观点。通过辩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锻炼了他们进行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四、结语 为了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目标,必须加强环境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在于:第一,知识比较容易理解,没有繁杂的公式推导,但是内容却非常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由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难以集中精力。因此可以尝试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强化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第二,环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想让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技能和知识,而是也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思考和伦理思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真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建设我们的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 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旅游度假村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相关的农村旅游开发项目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使得一些农村旅游度假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对农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来思考如何有效的平衡农村旅游开发与农村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农村旅游项目的合理与可持续开发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旅游 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农村旅游度假村项目的出现可以说是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许多地区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对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使得许多农村旅游资源得到不可逆的破坏,从而使农村旅游项目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益之后逐渐走向没落,没有做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一、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当地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对于一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来说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资源的供应成了当地农村旅游开发的压力,因此许多农村选择过渡开发当地资源,比如一些水资源比较不足的地方为了能开放旅游项目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过渡开发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要对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保护,以避免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景,而且由于许多度假村的大量出现导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不够严格,对于一些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废物的排放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管理与限制,使得许多风景区的自然环境受到大量白色垃圾的污染,导致风景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在许多的旅游风景里,有许多素质低下的旅游者会对旅游风景区里的环境进行故意的破坏,导致许多旅游风景区里的自然风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农村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当地的一些珍稀动物的生存造成困难,使一些珍稀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逐渐消失。 二、农村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农村的旅游业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与对环境的保护两个问题之间维持平衡,要保证在对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旅游业能够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同步进行对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因为一些特殊的旅游环境极其珍贵,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永远失去,因此对于这一类的生态旅游环境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避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同时在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对对农村环境造成大量的破坏,因为环境破坏严重的话将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要求,而且若是在后期对环境进行治理的话将会付出更加巨额的代价,因此在对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环境保护的规划,使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之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平衡,当然环境保护比不是完全拒绝旅游开发的,而是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的挖掘可利用的旅游资源,比如对一些古老的建筑进行资源的挖掘,使一些快要损毁的古老建筑能得到重视,从而进行相应的保护,因此在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同时也要对环境进行必要的保护,同时要对游客进行良好的管理与引导,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合理有益的开发,使农村旅游项目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策略 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拥有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比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古老的农村建筑使得在都市生活中疲惫许久的人们可以来到充满自然气息的农村里来感受自然的安宁与美丽,从而使身心得到良好的放松,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多根据农村旅游资源的特色来进行有目标性的建设,来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旅游资源,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策略来引导农村地区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旅游资源开发,比如在开发农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进行严格的限制,同时可以对农村的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开发,比如可以建立起一个动物园之类的地方,来增加农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使相应的农村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在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可以引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手艺与生产技术,来牢牢吸引住游客,使游客对于这里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还要加大对旅游环境的管理,比如对一些污水的处理,一些白色垃圾的处理以及一些珍稀动物的保护,相关的部门要对旅游区建设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把关,最后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要使当地居民深刻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就必须要使当地的居民受益,使他们得到形成良好的自然环境就是他们获得受益的根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能够做到自发的保护环境,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能够可持续的进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时时刻刻的考虑到环境问题,因为农村的环境旅游资源是农村旅游项目开发的根本,只有保护好农村的旅游资源才能使农村旅游项目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摘要】本文综述了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定义、主要内容、现实紧迫性以及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下一步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海洋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1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且已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它强调的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到海洋环境的友好不污染,海洋资源的节约不浪费。其理念是强调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以及不会对后人的生存发展环境造成危害。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如下: 1.1海洋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粗放式超高速发展,会造成海洋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而海洋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会阻碍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环境没有污染之前,就要做好海洋经济和环境保护统筹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与其他发展不同的是,只有在环境和资源做到了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改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海洋经济发展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而严重依赖于海洋资源的高消耗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造成资源大量浪费且污染环境,已经不符合时展的绿色要求。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一流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来优化生产作业,从而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发展的新趋势。只有做到低消耗高产出才能够减轻环境与海洋资源的负担。 2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实施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要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海洋环境保护要基于海洋经济发展能够持续进行为前提,不能因为一味的强调海洋环境保护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要以环境所能承受的净化范围之内为原则,最大化的减少环境污染。做到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统一而不是对立。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以经济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同样,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又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好短期和长期的利益,才能解决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国成为海洋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大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带来的海洋食品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 3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 海洋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恶化,海洋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参照《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数据,我国2005年的海水未达标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区域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以及锦州湾等,其中部分靠近大中小城市的水域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些环境污染不仅导致了海产品数量减少而且深受污染。这种受污染的海产品又被运到厨房上了餐桌,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污染水域的海滩遭到废弃,相应的旅游业发展也受到了阻碍。面对日益污染的海洋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传统的靠牺牲环境还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现实,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因此,实施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各国迫在眉睫的任务。 4 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好处 4.1 消除企业在海洋贸易中的壁垒。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各个国家敏感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各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也从以往的内部管理向外部管理发展。很多国家为了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制定了相关限制进口的措施。因此,未来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从过去的非关税壁垒发展为绿色壁垒。因此,只有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才可以让企业在海洋经济贸易中争夺话语权,消除相应的绿色壁垒。 4.2 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通过行政干预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末端治理污染模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清洁生产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的解决涉海工程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4.3 促进涉海工程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水平的提高。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涉海工程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在环境管理时,要自觉的通过方案设计、工艺流程检查以及评审等管理手段将海洋环境保护当作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目标。企业应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自我约束,通过管理评审等企业内部管理办法来提高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 5运用法律等海洋环境管理手段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 优化对海洋资源和环境功能的划分。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统筹并协调好各个方面的主导功能,从功能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划分。从海洋环境保护的角度去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综合考虑勘探海洋资源的分布量以及海洋当前的环境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区域进行功能上的划分,有效并恰当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2 减少企业排污量,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相关的行政管理单位要对污染源直接排入海洋中的企业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研究控制近海区域的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在海洋环境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坚决抵制“先污染后治理”的想法,做到排污负责制,谁污染谁就要负责治理等。督促企业研发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海上作业,引进一流技术专家及知名管理人才对生产线进行优化,做到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的污染物的排放,对那些偷偷排放污染物或污染物治理不达标的企业坚决查封,做到一旦触碰底线和违反规定的要零容忍,从而在源头上控制污染源,实现海洋环境的保护。 5.3 全方位检测海洋环境,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我国海洋面积大,孕育着大量的生命,其在自然变化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对海洋中的废弃物可以进行稀释、氧化还原以及降解等自净活动,这是海洋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因此,可以建立相应的海洋自净区域用于控制污染物的乱排放和总排放量,实现定点监测。此外,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对污染区域要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做到在海洋自净能力范围内,有效的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4 倡导科学海上作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海洋资源的粗放式利用,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海洋资源被浪费从而污染了海洋环境。另一方面导致了海洋资源的过渡消耗从而出现资源枯竭活减少不能支撑海洋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积极倡导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海洋资源循环再利用,最大化的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5.5 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细化各个现有法律中的执法内容。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让行政执法部门在海洋环境保护中做到有法可依以及执法必严等。只有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和细化,才可以有效的进一步规范涉海企业作业管理,减轻海洋生态负担,确保海洋的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6 结论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海洋环境保护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同样,海洋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污染为前提。要统筹兼顾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从整体规划海洋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协调规划好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统一发展。让海洋环境在得到保护和有效的改善后,能够有力的支撑起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从传统的对立状态转变为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局面,促进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成为海洋大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偏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影响,这给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的灾难。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系统的、协调的、不破坏旅游生态环境为目的发展,是为千秋万代造福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以独特的东方神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我国应在提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好旅游的资源,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和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应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只有采取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措施,才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建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能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将传统的被动式保护变为积极的保护。 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在旅游区应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垃圾得以迅速的处理。加强科学研究,与科研院所加强沟通与联系,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国家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评价旅游业给我们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避免"亡羊补牢"。我们今天的可持性发展旅游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一件永久性的保护资源的工程。 (作者单位:沈阳市植物园)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步伐加快,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新兴行业。经济繁荣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渐转向国际、国内的旅游行业。旅游已成为人们繁忙工作之余一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娱乐方式,但由于旅游开发者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旅游基地,并且民众的旅游环保意识也较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文章就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深入分析目前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促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障旅游者、环境、经济三者利益的均衡性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有着维护环境利益的责任与使命。 2.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旅游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环境,均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将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 协调性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旅游行业的综合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开发潜在客户资源。 (2)系统性 旅游业所涉及区域广,经营业务多,但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是相通的。就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各个人群、各个领域都共同推进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进行系统性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资源、各个区域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售票、线路、导游以及旅游消费都是系统性的管理。系统性对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独立的、超前的、单一的旅游发展形式不能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旅游规模,其做法相对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当前较大需求的旅游市场,接纳大量的旅游人群,而且还阻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大众化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旅游早已不再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年龄、区域的限制,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出国旅游签证成为限制人们出行的主要原因,出国旅游对年龄、性别以及从事职业等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的人群才有能力加入出国旅游行列。旅游的限制条件增加,不利于旅游业向良性化,大众化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旅游不再成为国人的奢望,出游线路明确、交通便捷、价格优惠等有利因素,使得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我国而言,旅游业不断趋于大众化,其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为旅游开发商创造了较大利益,以致许多旅游开发商为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不进行实地考察,盲目加大了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垦山林,填湖泊,挖沼泽,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不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还使得很多有利资源浪费。许多旅游基地都要结合客流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旅游基地开发商来说,这都是较大的经济投入。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如建立旅游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修建道路等系统性的行为。 除此之外,许多旅游景点出现商业摊位过多,土地占用量过大(如停车场、房屋等),偷盗野生名贵动植物等不良现象,使得旅游资源浪费,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对旅游景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地随意扔垃圾、采摘花草等行为为热门旅游基地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加之旅游管理者对景点的环境维护不到位,并且开展一些不适合景点发展需要的旅游活动,使得环境污染受到的污染程度加重。其二,景点附近的环境维护较差,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使得旅游景点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使景点游客数量减少,而且还影响着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其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许多商业摊位及商业铺面,由于游客较多,摊位的顾客量加大,产生了大量生活废水、污水、垃圾。对旅游景点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些商业将是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者。但就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了大众消费、全民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一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此则需充分发挥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摘等不良行为较普遍。许多游客的自我约束以及遵章守法意识差,对景点旅游资源不重视,故意做出一些有违景区规定并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不利环保的行为都是需要严格制止与约束的。另一方面,乱刻乱划的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名胜古迹被刻字或者被乱划的情况,使得名胜古迹遭受破坏,影响其存在价值。所以作为旅客约束自我不良行为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文明旅游时展的迫切要求。 4.热门景点人满为患 许多旅游景点在旺季旅客供给量远远超过景点游客承载量,许多景点为获得较高效益,出现超额售票的现象,使得交通堵塞、住宿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经调查显示,我国的游客有90%以上都愿意选择旺季出游,因为旅游需要结合季节、气候、时间三大主要因素选择是否出行。对于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近18%的游客非常重视,45%的游客比较重视,30%的游客处于一般状态,7%的游客漠不关心。对此可以看出,对我国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处于较强的环保意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景点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景区是幽静清雅的环境,人数过多将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影响旅游氛围,令热门景点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控制游客量将成为热门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考虑范畴,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基地的建设应在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实施,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严格审批旅游基地开发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的批文,在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其二,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起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真正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三,由于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对已破坏的生态资源加强整治力度,尽最大可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上三点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控制,还需要旅游基地开发商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放于首位 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模式,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主张的核心是以环境为首要条件,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发展趋势则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方向。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开发新的旅游模式不仅是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旅游业向乡村引导,使乡村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使乡村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建立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倡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行列中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开展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特色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 3.加强游客素质教育,提高旅游环保意识 我国旅游业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契机。我国景点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游客的不良环保行为,提高游客素质,保障旅游质量已迫在眉睫。首先,应加强对游客的素质教育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从事旅游业以及旅游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应该肩负起引导游客提高综合素质的责任。再次,政府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游客提高素质,遵守旅游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游客素质薄弱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游客,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做一名合格的旅游人员,不仅是现代旅游的客观需求,也是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4.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合理规划景点游客数量是确保旅游环境质量的有效前提,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计划和科学合理的人数规定方案。首先,旅游部门应结合各个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对游客人数的容纳量进行合理的审查,确定实际容纳人数。再次,通过售票的方式,核定游客人数,在景点规模固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发挥旅游景点的旅游价值,达到经济效益和旅游休闲的双重目的。除此之外,旅游相关部门应针对各个旅游景点制定适合各个景点特征的规章制度,严令禁止,条理清晰,明确规定,保障景区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作为旅游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保障,良好的环境资源能够将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提供给广大游客。要想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的方式来带动旅游业的进步。本研究主要结合我国旅游业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总结、归纳了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期待更好地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环境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内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但就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污染现象严重等,极大的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环境保护与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政府机构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大对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旅游企业、游客心中,从而使旅游业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绿色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还要构建一套可行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综合性的分析环境的适应性,创建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区,对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生物保护和地形地貌保护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开发旅游资源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适度性的原则,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的重难点,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将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工作整合起来,实现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一方面能够优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应基于整体性的角度,统筹性地把握各方面的要素,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经营、旅游消费行为、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作为切入点,使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从而推动旅游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论环境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使用。现阶段我国仍然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急需加强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我国环境发展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资源 环境工程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工业迅速崛起,而工业迅速崛起的背后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当时环境问题远没有现在严重。因此,当时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局部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能源被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本身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威胁和伤害,环保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也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这一意识的产生和深化进而推动了环境保护工程的发展。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程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在我国经历了漫长时期,充分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建立的发展关系。21世纪初为了解决更加多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以及大部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与此相应纲领和基本议程。充分肯定了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1世纪对外国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理论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产生共识。在多年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积极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投入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作中。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理念被提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我国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目前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环境保护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包含的领域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为环境保护内容。由于领域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关于定义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我国已经召开多次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会议,会议指出,这一理念既要使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为子孙后代谋福祉,避免由于人类能力的提升导致环境破坏问题越发严重。 二、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我国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社会发展。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4亿,并且每年人口数量正在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口数量过于庞大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发展缓慢,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的问题很难彻底解决。根据专家统计,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直接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约四分之一左右;其次,老龄化问题严重。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主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将增加子女赡养负担,而另一方面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比如医疗等问题。据统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突破3亿,这也意味着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难题。 2、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环境建设的和保护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速度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但是企业随意扩张等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约束。第二,效益方面。我国环境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提升,但是环境工程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难于管理,对我国环境工程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和资源因素 社会环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大气污染为例,对我国六百余座城市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导致汽车数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我国内陆地区较多,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且空间分配极不均匀,北少南多。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环境的增长离不开劳动力、资源以及科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逐渐提高这三个要素的比例,实现累积增长,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环境发展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劳动力问题也始终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劳动力并没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却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上述三个要素中,要优先发展科技,只有科技得到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了稳步提升,从整体上来说,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环境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没有取得进步,反而下降。科技创新率也在持续下降,这样一来,环境和科技就出现了矛盾,科技创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是科技创新,从我国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也将逐渐完善。环境体制的转型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结语: 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相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占有率还是在人均资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正在进行工业转型,转型过程中必然需要对环境体系进行调整,而这一过程将会遇到重重阻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 摘 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全校共选课。为了更好地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关系,作者从教学出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此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几点教学改革。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教学模式 高校课程 1.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使环境污染加剧。同时,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和资源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面对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只有当其基本思想和概念为人类都所了解和掌握时,人类才能保护好环境,并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环保素质将对我国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定位及特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开设的一门环境保护类课程,它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学为理论基础,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边缘学科,也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于一身的交叉学科。 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西发展》也是全校共选课,该课程介绍了当代资源和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实践途径,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因其涵盖内容广泛,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所以需要将灵活、丰富的教学法渗入日常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方式探讨 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赵本良,2015)。针对其课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通过案例教学、小组报告、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罗国芝,2012)。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不足是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应更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采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及小论文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案例教学。利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道理,引发学生思维共鸣。如在讲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环境管理等章节内容时,由于其专业性强,较枯燥,因此可以辅以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2课堂讨论。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探讨, 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孙成访,2008)。可以选择某个专题或者当前热点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如结合现状谈谈此举对当地生态环境及鱼类生态史的影响等。 3.3专题式教学。以某个专题为核心展开,如可围绕当代生态、环境、资源现状展开,以我国现实施的某些环境专项为切入点,通过全面介绍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团队式教学。针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特点,可组建一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及学科领域的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摘 要:如今世界上各国都把环境问题列为头等重要的问题,要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将环境也要保护好,这俨然成了国际上各国所面临要解决的大事。就拿我国来举例说下,我国虽说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也很多,因此人均资源那是相当的匮乏。同时我国现在的生产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还有人们消费模式不对等的,这样的发展形势是十分不好的。因此,延伸到大范围,对于全世界来说也是一样有影响的。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世界可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因与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但是也同样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环境恶化的加剧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的头等重要的事情之一了。众所周知的是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因此本文就对环境保护和可以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针对现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些方案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为保护环境和构造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是要想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要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措施做到位。当今的社会为了发展就不顾一切的破坏环境,对环境的不重视,完全就是只想到现在的利益,完全没有顾及到长远发展,要是长久这样下去会对往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与环境和谐的发展,就要重视处理好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要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高度和谐, 因为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致统一。不然的话,若是我们只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本就不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重视眼前利益不考虑子孙后代的长久发展,这样就会导致统一遭受破坏,造成更大的严峻局势。这样既不能保证人们发展的需求,环境还得不到保护。 二、现在所存的环境问题 现如今世界上的大体环境状况是:局部在改善,总体在恶化。现在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在被污染和生态在被破坏,虽说,目前世界上在对保护环境的工作还是做的不错,但是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就看看现在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大气污染严重,造成这一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煤炭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其中煤炭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原因。大量的火电厂为发电,需要燃烧很多的煤炭,烟筒排放出的大气悬浮颗粒甚是好多。对于一些地区在冬天为了取暖也同样需要燃烧煤炭也会排出很多的大气悬浮颗粒。还有的是在一些地区还燃烧了含有大量硫化物的煤炭,在那里会经常下酸雨,对大气同样是有害的。到了当今随着汽车的急剧增加,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次还的就是对水资源的缺乏,虽说,在近些年来国际上对工业排污,加强对废水的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城市生活排污水量却是日渐增多,其中对生活用水排污的处理进度远远跟不上其排放的速度。还有就是一些国家严重干旱少雨,就造成他们对地下水过度开发,这样水资源的供应更加缺乏,有些严重的更是对人民饮水安全和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造对成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总认为对这些环境保护属于大事,我们是个体对大环境的影响不大,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要管的事,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与我无关紧要。还有就是人口在不断的增加,虽说目前有的国家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在增长的,就像印度以及我国就还是在快速的增长的,这样就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大,消耗也会加剧。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就会肆意大理过度的开采,对大自然造成破坏,造成环境恶化的严重。 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对更好的对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单单是国家政府的事,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保护环境和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浪费每一度电、每一点水做起,使每一个人都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其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因为缺乏约束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对环境保护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对人们进约束,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要跟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其有规划的,有重点的颁布相关法律,使其在发展的时候更加规范化,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兼顾到对环境的保护,做到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发展, 使人与环境可以和谐共处,只有这样坚持的发展下去,我们的一切才会协调,因为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现在利益,又能给子孙后代有发展的空间。为此我们要改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尽可能的形成生态,与环境友好的模式来对其进行发展,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算是可以做到对环境的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科技论文: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 摘要:生态科技以生态保护为理念和原则,对于当代环境陶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应渗透于其设计创作的每一阶段,并遵循生态保护、因地制宜、独特性、生态与艺术兼顾等原则,在自然环境整治、材料运用、后期维护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生态科技;环境陶艺;应用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在造就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自然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必须要正视生态问题,要具有生态保护意识。近年来,环境陶艺发展很快,在各大中城市中建有大量的环境陶艺作品,其中不少作品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艺术与生态融合的范例,但是也有的作品则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破坏性影响。因此,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除了应用美学原理和陶瓷工艺以外,还应当关注于生态科技的应用。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是环境陶艺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当代环境陶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科技内涵及其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必要性 生态科技是相对于传统科技而言的,传统科技往往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在传统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因此,近年来,科技人员致力于在传统科技的基础上吸收生态性因素,尽可能消除其对生态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我国的生态科技迅猛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科技指的是以生态保护为理念,运用生态学原则的科学技术,具有低碳环保的特征,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或污染较小,消耗能源较少。生态科技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生产的同时保护自然,既改造自然又尊重自然。在生态科技的原则下,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既满足于当前需求,更着眼于长远未来需求。环境陶艺作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在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开发建设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在生态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之下,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理应责无旁贷地在其设计创作的各个阶段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引入尽可能先进的现有生态科技,成为生态友好型艺术产业。环境陶艺建设的目的在于美化城市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真正的城市环境美化应是城市中的经济、文化、自然、生活等各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于作品自身的审美功能。因此,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是环境陶艺最重要的设计创作原则之一,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设计创作就必须采取生态科技的方式,以更好地保护好周围自然环境,平衡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环境陶艺的特征决定了环境陶艺应当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设计创作。环境陶艺采取的是经高温烧制的陶瓷材质,已经成为自然环境中的异质化物体,不少作品体形巨大,许多依附于自然地形之上,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已经被打破,还有的环境陶艺作品采用了各种含有较多重金属的材料,对土壤、水体都可能形成影响与危害,并进而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运用生态科技手段对自然进行修复和整治,研制新型无害陶瓷材料,恢复和建立自然生态平衡关系。生态性设计已经成为当代环境艺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环境陶艺也必须紧跟时代,建立起环境陶艺的生态性设计体系,而要实现生态性设计,就必须引入生态科技。生态科技不仅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实现对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帮助环境陶艺设计者呈现出新奇的艺术效果,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生态意味的艺术氛围。 二、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应用的途径与原则 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面对着各种不同的环境,有的具有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的生态环境则已经被破坏,同时,还面对着状况不同的周边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科技要在当代环境陶艺中得到有效应用就必须在设计创作的各个环节中都因地制宜,使生态科技渗透于设计创作的全过程当中。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一是规划阶段,其二是设计阶段,其三是创作阶段,最后是维护阶段。在环境陶艺的规划阶段,需要对环境陶艺设置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了解其植被、土壤、水源以及地形、气候等状况,从而就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制定可行的开发方案;在设计阶段,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应用生态科技进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建设,从而为环境陶艺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场所,然后再综合运用各种陶瓷及非陶瓷材料设计出具体的环境陶艺作品图纸;在创作阶段,创作者首先需要将场地中有害物质和垃圾处理掉,确保环境安全,然后再结合生态科技手段,尽可能地将作品需要传达的理念融合生态理念完整呈现;在维护阶段,环境陶艺在完成之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后期维护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运用生态科技进行长期的管理与维护。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生态保护的原则。环境陶艺大多设置于城市中的各类场所,其自然环境往往已经被破坏,而环境陶艺的设置则可能造成二次破坏,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旨在保护或修复自然生态,因此,生态保护是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应用最基本的原则。其次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性,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应当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与此同时,环境陶艺可以设置在城市中的各种不同的场所,包括公园、广场以及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办公区等,其自然生态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绝不可以一概而论,必须从实地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科技。第三是独特性原则。环境陶艺作品在设计创作中大都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面貌,而其所处的生态环境也应当是具有独特性的,并与环境陶艺作品相协调,形成统一的整体艺术景观。因而,相应地,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也应以营造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原则。最后是生态与文化艺术兼顾的原则。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不仅应当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同时还应兼顾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特点,而不能单纯地以体现生态为目的,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与文化艺术的协调发展,而不应厚此薄彼,在强调生态的同时忽略了对作品文化艺术性的关注。 三、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生态科技在当代环境陶艺中的应用首先需要从土壤、植被及水体的整治恢复入手。土壤是自然生态的载体,也是环境陶艺设置的基础条件之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应当应用生态科技对土壤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土壤环境。最科学的治理土壤的方式是生物化方式,主要是植被方式,一方面能发挥植被的造景功能,为环境陶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背景氛围;另一方面则能够吸收和分解土壤中的有害成分,可以多种植一些超积累植物,如向日葵、紫花苜蓿等,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水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景观因素,环境陶艺可以因适当的水体分布而显得更有灵气。水体可分为静止水体和流动水体两部分,针对环境陶艺所处环境中原有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溪流等,应对其进行检测,如有污染应采取有效的生态科技手段进行治理,如种植水草、营造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方法,还可以建造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实现水体的循环使用,达到节水的目的。在整治和修复土壤与水体之后,为环境陶艺的制作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环境陶艺本身也应当是以生态环保型材料制作的,从而避免其对土壤与水体等形成污染。传统陶瓷材料中包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存在,铅、汞等有害元素的含量较大,而近年来随着陶瓷生态科技的迅猛发展,无毒无害的陶瓷新材料越来越多,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有害陶瓷材料。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生态环保型的新材料,以使作品对自然环境不造成破坏。另外,有不少设计创作者别出心裁地利用陶瓷企业废弃或残破的日用陶瓷或艺术陶瓷来制作环境陶艺作品,如有的设计创作者利用各种破碎的瓷片粘结成环境陶艺作品,既形成独特的审美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节约原材料与能源的生态目的。除注重材料的环保性以外,环境陶艺的设计创作者还应当关注陶瓷材料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环境陶艺作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都应当与周边自然环境紧密融洽地结合为一体,避免与周边自然环境格格不入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感受,从而实现人性化设计。还有的设计者更是巧妙地在环境陶艺作品中种植植被,如在陶艺墙体上种植藤蔓植物,从而使作品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融为一体,并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历史沧桑感。在环境陶艺景观的后期维护中,也应注重于生态科技的运用,其中,环境陶艺景观的照明会消耗大量能源,应当倡导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从而营造出既生态又美观的夜景。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设置风车、水车等进行发电照明,既达到节能的目的,也能够与环境陶艺景观相结合,构成更为丰富独特的景观。 四、结语 生态科技在我国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认知上的不足和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其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在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生态科技的发展水平,环境陶艺的制作建设应当在进行客观细致地评估以后进行,避免因盲目开发而导致对生态的破坏,应当将环境陶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规划当中。而在未来,生态科技在环境陶艺中的应用还将向纵深发展,具有极大地发展潜力与空间,相信随着生态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们认识上的不断提高,环境陶艺将更加注重生态,更加人性化,生态科学与艺术完美地融合于一体,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新景观。 作者:徐三强 徐望 杨科朋 单位:景德镇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现代科技与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在众所周知的全球气温逐渐升高造成温室效应的趋势下,环境保护已上升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层次。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我们提出的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科技本身不存在道德与善恶,科学的里程碑中还没有办法结决人类意识问题和道德本身。 关键词:科学发展;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一、科技发展是双刃剑 邓小平同志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发展的这个时代,划时代的提高生产力,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缔造了完美的前提。因为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感受着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利弊,例如:计算机的使用被普及,黑客已经成了普通用户的最大公敌、账户信息被网络高手盗取导致个人信息无限的泄露等现代化犯罪;转基因技术、太空技术、克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利用,有人为作为新兴产业的他们的出现感到非常高兴,有人却为之担忧着———人们认为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得人类生活方式大为改变,战胜自然,一方面也打破生态平衡,自然也开始报复人类———是喜是忧谁能断?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其实也有它害的一面。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从科学家们发现科技有诱人的结果发展到今天,任何情况下的科技都造福于人类且也暴露出科技对社会与生态也有极大的危害: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H1N1病毒);光污染对人群和生态的影响;大量砍伐绿被植物导致沙尘暴频发等等。显然,对生态圈的大肆伤害使得全世界变成资源短缺的大沙漠以及水资源的减少,因此,从工业文明以来,科技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人类的野心,人类已然在控制自然和改造然的方向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用腿的时代变成汽车,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无穷尽,对生态环境开发和利用,对动植物的大量开荒和捕杀。在人类面前,自然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保持着威力和神秘,无论对人类动用多大的力量、发挥怎样的威风,人类总能找到如何应对他们的手段。人类的完整进化也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小的威胁,强化着人们向大自然宣战的信心。人类不应该忘记自然界本身的强大的能量与威胁,一切的未知灾难都是自然界过度开发的结果,很难有人在正视暂且俘获自然界和对局部改造成功的成就。其实这是人类给人类本身种下了复杂的生存挑战的苦果,同样的也进一步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二、什么是科技进步造成的真正危害 科学和技术的矛盾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肯定的,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由于科学技术只能尽力避免和约束负作用,但是它所有的特性基本上是不可能彻底消除它的。若是我们静静的想想,为什么科学技术会产生我们掌控之外的负面作用,其实它不在于科学技术自身,是因为受贪欲的操纵对科学技术本身不合理使用产生的。当人们看到科学技术负面有利可图时———捕杀和过度开发等等。在人类社会越发成熟的今天,你会越来越发现人类具有的本领越大,改造自然的风险就越大。如果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造成重大失误,就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无法预见性并且遗憾的损失。人类在利益面前是丑陋的,为了达到自己利益的目的不择手段,毫无道德底线,所以,人类历史上就有了这样的现象:人们开始故意利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危害功能去对付毫无还手之力的生态环境,使得环境恶化难以自愈,制造核武器导致国际形势变得紧张,战争期间毒气弹的使用,所有负面都是利益集团无法推卸的责任。没有人认为地球毁灭是件开心的事,当我们发现地球母亲很生气,我们将不复存在。 三、科学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依然要付出努力去解决我们所能遇见的困难,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尽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正在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大自然该如何友好共存,要求各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差异,齐心协力,促进社会积极,和谐,生态自然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保证是要我们积极广泛的参与,所以必须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细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伟大的有着历史里程碑式的科学家和科学壮举,在他们这些在历史长河流域中所留下物质精神文明,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人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责任,我们在做创新的工作的同时,要从数千年前的科技发展过程中吸取养分,不走错误的老路,也不会错过伟大的科学成果研究,找到突破,完成创新,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四、启示和建议 科技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重新重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退耕还林,大力植树造林,扩大绿化,保持水土,减少垃圾盲目分类,减少对动植物和海洋生物的大量捕杀;对解决化学企业的废气排放减少对空气的危害,然后要极力倡导用绿色产物来减少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这样水流可望净化,空气也再能清新。环境这个经久不衰的问题是我们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基于大自然本身的规律来开发自然,根据大自然本身的规律来呵护自然,这样就可以大大缩减对自然界本身的毁灭性伤害,从而实现当代人追求的“环境优化增长”目标。纵然如斯,若是制度文化尚有明显缺陷、精神文化还未更正,环境这个大问题还将持续恶化。人类习惯性依赖自然环境,这是人类精神文明逐渐成熟的前提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有效地利用自然环境,使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我们看来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漫长历史中自然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人定胜天也一直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但我们从来没想过如何和自然和谐共处,古人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想着如何与自然相互联系,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一旦毁灭了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无疑是自取灭亡。以“天人合一”为根本要求和特征的天—地—人一体的生态整体关怀的价值追求首先在于维持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它要求国家的统治者顺天应人,行仁政、促和谐,通过对“天”的畏惧来规范统治者的各种行为,从而达到维护政权的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新世纪。我们所面对的生态文明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科技是协调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存必然条件和核心力量,但非根本力量,在人类生存的今天,建设我们所处的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由价值多元向价值自觉的转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构建以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及保持生态环境完整、稳定、美丽为价值自觉特征的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之中制度文化是最重要中心力量、最根本的力量。如果政策制度(政绩审核、人口政策、经济政策、发展方略、法律法规)等、价值观念(消费观念、财富欲望、公共意识、环保理念等)无法朝着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做出基础根本的改变或切实执行,纵然科技如何创新立异,也无法根本改变资源制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作者:景浩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环境科技论文:科技信息网络环境及构建探究 摘要: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对科技信息服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环境进行分析,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构建方法。 关键词:科技信息;网络环境;构建 引言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新媒体技术迅速应用并普及,这些新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为文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和使用都产生了历史性变革。新时期科技信息服务如何适应更多使用者的需要,是信息服务的重要研究课题。 1科技信息的网络环境内容 1.1科技信息网络的一体化 传统图书馆主要通过纸质文献为用户提供各类文献查询、检索服务等。但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馆除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直观和直接的全文信息浏览外,还能够将所需数据文件下载,并直接进行信息传递,还能够利用咨询系统向线上专家进行咨询。这种全新的科技信息服务,让图书查阅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更从技术应用上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1.2科技信息网络的社会化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周围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信息需求量也逐渐增加。社会各个行业对信息的需求量都在稳步增加,人们对获取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科技信息服务主要面对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的科研人员,但在现代社会,对科技信息有需求的人群逐渐扩大,传统服务系统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而且科技信息本身属于社会资源,应该服务更多社会成员,因此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建立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够实现科技信息的更大的社会覆盖面,为更多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向整个社会输出广度和深度都更大的信息服务。 1.3科技信息网络的共享化 网络传播的速度优势与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现代社会信息传递速度和各类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的网络共享,可以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文明体系下的人群联系到一起,让所有用户都能查阅各种类型、各个阶段的科技信息,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环境下,帮助科技信息脱离时空、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高效收集、和利用,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精准度,从而提高科技信息服务的质量。 2基于网络环境的科技信息服务 2.1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建设 要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就必须要将网络技术与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紧密结合,从构建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并保证实施,强化区域性科技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2.1.1树立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的发展目标。 以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为指导,国家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为依托,树立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目标。对科技文献数据库、科技信息化动力基地、信息咨询与管理、科技信息技术与系统研究、科技情报研究、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等进行协调和规范,并与国家信息技术建设进行对接,从而实现网络服务与国家科技信息基础建设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从优化科技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浏览方式上,建立以服务、网络、用户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使现代科技信息服务能够跟上科技创新的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的大众化。 2.1.2加快科技信息的网络共享速度。 对科技信息进行网络资源构建,本身就需要对社会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需求范围和程度进行调查,使网络资源共享真正为科技信息资源的普及和跨时空交互提供基础条件。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对各项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学研究进展进行连接,为用户提供规模更大、包含内容更丰富、时效性更强的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提供实时共享和全方位信息共享的服务,为信息传递、各类科技知识整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科技信息的整合和网络共享,是优化科技信息服务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降低网络模式的风险程度,提高行业间信息的关联度,实现跨行业、跨区域的科技信息交流,实现更大程度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 2.1.3合理整合科技信息资源。 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整合,主要包括科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各类非文献信息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垃圾信息的辨识等。对科技信息进行科学高效的整合,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维护尤为重要,实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功能上的查漏补缺、覆盖程度上的全面高效。科技网络信息整合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采集、筛选、整合和时网络化过程中保证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科技信息网络资源的全面整合,还要对网络服务、信息增值、智能化建设以及应用系统维护等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化管理。 2.1.4各类科技信息网络环境的协同构建。 协同构建各类科技信息,主要目的是为更多科研人员提供更全面和广泛的信息数据,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地域和学科的信息资源共享,更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和团队协作研究的进行。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为知识信息交流、交叉学科互补性交流、科技网络平台构建等提供更多技术支持。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共享,还能够为在线交流、远程教育、网络会议、信息、模拟演示等工作提供更便捷的途径和方式。 2.2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 2.2.1科技成果查新。 对科技信息进行及时查询和共享,实现科技信息的更新,是保证科技项目立项和完成成果鉴定的重要内容。科技查新为我国各学科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背景信息,避免了重复的科学劳动,降低了科研成本,加快了科研速度。将科技查新作为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服务数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2.2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 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主要包括专利数据库、新技术或新项目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主要包括研究各类高新技术、新开发产品的重要文献;新技术或新项目数据库则仅仅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各类新技术、新成果建立的专题数据库,用以指导和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2.2.3完善专家数据库。对科研院所、企业科技部门等涉及到新技术开发的单位或部门进行调查和整合,建立专门的专家数据库,为各科学研究决策者提供更多数据支持,为各类新项目的论证提供更便捷和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2.3坚持科技信息服务的创新与联合及协调发展 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确保科技信息资源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科技信息整合与共享过程中实现方式上的创新与范围上的联合。以创新促发展,促进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共同发展,重视特色发展,实现协同发展;以联合促发展,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提升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着重发展具有体色的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借助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 2.4建立网上科技信息资源传递服务体系 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便捷的传播方式,是网络环境下科技信息传播的显著特点。邮件、传真、实时会议、电子公告等形式,可以将科技信息迅速传递到全球范围内网络覆盖到的各个地区,为更多用户提供全面的科技信息服务。基于网络环境和数字技术的现代电子查询系统,相较传统的文献查阅方式,更为方便省事,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针对目前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现状,可以从指定合理收费标准,提高信息用户获取能力方面,真正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 作者:刘欣亮 单位:青田县科技信息中心 环境科技论文: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模式探析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基础的,造成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也正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协调我们的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于环境工程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正是从生态文明角度,探索环境工程与科技之间的发展模式,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工程;科技发展;模式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优质的生活。但是,同时人们也认识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是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和空间的重建。人类文明史从实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一个人类利用自然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创造的历史,而当前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让这种实质状况得到了延伸和推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方法,也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当前的生态文明背景下,如何让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达到一种平衡的模式,如何让两者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需要考虑,也必将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 1.1战略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一对相互矛盾又彼此依存的两个元素,只有两者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才能让两者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对两者的发展不应当仅仅将视线局限于两者之中,而是要放眼于更宏观的方面,对两者的发展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和设计,准确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已经两者在经济环境中所处的态势,密切关注当前阶段尚未显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1.2系统性原则 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也并非其外在所显现出来的简单性和单一性,其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多面的。因此,在进行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构建的是胡要注重其系统性的构建,从生命周期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解决。 1.3自主性原则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应当注重其自主性的发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的方式,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新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让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环境工程的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让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环境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和创造。 2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在对环境保护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科技创新带动环境工程的建设,环境工程建设激发科技领域的创新,从而实现两者的和谐有序发展。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涉及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绿色经济 从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而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阶段,我国在倡导经济发展时,不再一味强调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倡导绿色经济的构建。绿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让经济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的健康环境构建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领域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学术理论讨论的难点,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全球气候变化 当前阶段,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这也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等方面。我国同样遭受到了来自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的伤害。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是此领域发展的重点,运用科技创新的方式减少企业、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寻找最佳的适应气候发展变化的科技发展方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策略,也能够为环境工程的建设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3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构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就需要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环境风险预测,做好环境风险控制和管理,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财产损失和环境灾害的时候,能够采取强有力的方法予以应对。因此,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在此方面的发展应当注重对我国环境特点的研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积极探索解决此情况的有力对策,提高环境工程构建的可靠性。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工程,其关系到我们自身生活的长治久安,更加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和未来发展。因此,创建良好的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让科学技术促进环境工程建设,让环境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我过得环保道路越走越好,让我国的生态发展获得一个安全的环境。 作者:赵莉 单位:鹰潭市环境保护科研设计所 环境科技论文: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摘要:目前,很多行业采用了数字科技技术模式,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借助数字科技的数据分析功能,可调节设计方案的参数,还可借助新原材料的模型搭建来保证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安全性。因此,就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科技;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3D软件 数字科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模式。由于其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对其调取后会发现大量的“0”与“1”的排列组合,因此,将其命名为数字科技。在应用方面,数字科技并非特定的技术模式,其可对任何数据进行转化和处理,可用于各类生产和设计行业,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领域外,还包括工程、电子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数字科技具有模型化的管理能力,可借助3D软件制作设计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调节模型的参数,从而达到最优化配置,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力试验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误差的产生,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软件具有的自动检测和报错功能,可为使用者提供数据模型创建的合理建议。因此,鉴于数字科技自身强大的功能,以下对数字科技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 1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 数字科技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设计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理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的管理更加便捷。②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设计者无法兼顾业主的所有需求,进而引发了业主与设计师、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设计师能兼顾各种相关信息。③数字科技和网络化的实现,开拓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视野,使设计师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接触更多的世界级作品,这对于设计师的个人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持久生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1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在建筑和装修设计中,设计者主要负责构图和材料的选择,而构图是一种可转化为数字处理的信息模式,在电脑上构图不仅可提升设计效率,还能节约设计成本;材料选择的关键在于材料比例的设置,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只能不断地搅拌原材料,并进行搭建试验,历经数千年后才找到相对完善和适合各类企业特征的材料应用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材料已逐渐被替代,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而言,再以长时间的试验方式寻求合适的比例,显然已不适合时展的需求。而在数字科技出现后,采用数字化调解和模拟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材料的比例问题,且能帮助设计者找到不同气候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差异,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坚固程度。 1.2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数字科技的表现力较为强,可展现语言、图形、文字和影像等,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调节色彩、光影、材质等效果,且在固定模型的帮助下,可借用对比手段优化新采纳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设计的艺术性。以往,设计师只能在纸上构图,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问题,进而导致设计师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设计;但依靠数字科技可直接立体设计,不仅减少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烦琐程序,还能保证整体艺术的输出效果。对于环境契合性而言,近年来,建筑设计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建筑设计师契合环境,以不破坏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筑,且人们对建筑有审美需求,因此,在兼顾两者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采用数字科技后,可提前通过3D拍摄方法,将周边环境设置成设计背景,从而有效地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 1.3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发展契合性较高的设计模式,但因设计过程烦琐、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其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加之环境艺术设计的自我要求较高、内容不断丰富,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对于我国当前的设计领域而言,正缺乏这样的健康设计理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应被淘汰,反而需要得到有效发展。而借助数字科技,可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公众审美的契合性,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数字科技还能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即通过程序将可借用的元素与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整体输出的设计雇佣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 2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为人类带来改变,但很多领域却无法有效地与时代契合,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笔者探讨了当前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最有效的数字科技,以期借助其丰富的功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水平。 作者:胡颖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机关单位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要点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加强环境保护,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尤其是环保局等机关单位,更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和使用,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进行记录。本文将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科技档案管理的重点和要点。 关键词:机关单位;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要点 所谓环境保护科技档案,是指国家及其下属的环保部门记录的环境保护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机关单位的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对科技档案的载体进行保护和对内容进行填充。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管理是我国机关单位的重要内容之一,见证了我国地方对环境保护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文件收集,不注重文件归档 在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人都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比较重视档案本身的真实性,在收集过程中要求对原件进行验证,防止档案存在不真实的现象。在满足了档案工作真实性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归档,甚至过分要求原件,使得一些重要的科技档案无法收入其中,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参考价值。 2.没有认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科技档案是一种信息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如果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正确开发和建设,就很容易使科技档案信息不完善,影响科技档案的权威性。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在归档工作中无法切实反应其中的技术完整性,使得环境保护工作的连续性、专业性没有得到全面反映。 二、机关单位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点 1.加强归档管理 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归档管理就是资料的交接工作,为了使归档管理更加科学,要制定符合机关单位实际情况的归档管理制度,使所有部门的人员严格按照归档制度履行自身职责,从而使归档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前,应由部门负责人对项目中的内容、范围、进度等进行密切关注和记录,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归档范围、期限和密级划分表,对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归档。在归档过程中,要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审查,使其符合归档的基本眼球,并对同一项目的相关材料都统一管理,防止丢失,以便于日后查询。对于一些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要将材料退回到原本部门,待整理合格之后才能再度接收。 2.科学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进行分类 科技档案分类就是指根据科技档案的内容性质和形成特点,把一定范围内的科技档案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层次,从而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和平行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科技档案库藏系统,包括农业科技档案、基本建设档案、设备档案、自然科学研究档案、医药卫生档案和自然现象观测档案等。科技档案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具体应根据机关单位的性质和专业特征来划分。环境保护涉及到大气、地理、生态、植物和群落等多个专业,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这些专业的性质和特征非常熟悉,根据环境保护专业的特点,并结合科技档案的划分规范,来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进行分类。 3.加强对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储存 当科技档案归档、收集之后,就应对其进行细致统计和储存。对机关单位来说,档案的储存和统计是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档案进行保管的过程中,应根据机关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优化档案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科技档案储存场所,按照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的数量进行存放,并选择质量好、防潮的地点,以使科学技术档案得到妥善保存。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档案的具体情况,将其进行整理,并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方便其他部门的人查阅和使用。 4.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加入信息化手段 随着科技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和电子文献不断发展,在当前的科技档案管理中,应积极采用创新技术,实现对科技档案全方位、多层次、现代化的管理,使科技档案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转变储存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各种文件、信息、资源的远程传递。例如,传统的纸质文件可以制作成为word、excel等格式,也可以扫描成为图片格式,储存在计算机、光盘或网络资源库中,实现快速查阅、传递和检索,从而使科技档案在此基础上获得延续发展。电子文献具有载体稳定性、多样性,信息可控制性、易变性、占有体积小等特性,因此,我们应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文献保存和管理方法,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将与科技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 三、结语 环境保护科技档案是对国家级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成果的展示,作为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落实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使我国整体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体系,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陈慧吉 单位:吉林公主岭市环境保护局科技科 环境科技论文: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 一、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 1、科技发展政策不配套 科技政策的不匹配及缺乏科技政策实施监督机制和执行反馈机制,导致政策实施效率不高、政策无法及时修缮和完善等现象。科技发展政策制定和信息公布的渠道不通畅,许多政策是少数人掌握,一方面政府有文件规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无法得知相关的政策,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政策的有效指导。 2、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 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既是技术成果的交换场所,也是技术成果交换关系的综合。缺乏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应该给企业提供技术需求、成果、企业合作等信息,为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信息支持。政府技术市场服务中心的信息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无法将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这三大研发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公共服务系统的缺位导致中小企业获得外部信息的不及时和滞后,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3、融资支持的程度较低 科技创新资金来源结构简单,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目前科技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政府补贴、金融机构贷款三个方面。大多数的企业资金来源的主体是自筹资金。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风险投资,企业无法获取科技创新充足的资金,也无法分散科技创新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其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相对较小、金额相对较低,资产总体流动性高,可用于抵押、质押的资产较少,无法满足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要求,无法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4、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要素和主要依托。创新人才短缺一直是阻碍企业创新的普遍问题,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创新人才不足问题尤为严重。这些企业由于受到企业性质、科研条件、工作环境、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方面的影响,缺少吸引优秀技术人才的条件,又缺乏技术入股、收益分享等有效激励乎段,使这些企业吸收不到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1、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出台相应政策及法规,让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方面的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和完善包括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全方面的法律保护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并建立良好的政企沟通渠道,让政府的政策制度能够传递到企业。 2、强化和完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政府建立汇集各类专业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提供网络支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等。涉及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3、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机构,协调好银企关系,加大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组织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集合性债权融资方式,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另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用,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另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4、人才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根本,政府结合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情况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政策,针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弥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缺口,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还应该出台更有力、更务实的实施办法。设置一些激励政策比如成果转化、奖金提成等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加快对企业管理者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管理素质。 三、总结 健全的地方科技立法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保障,服务平台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摇篮,合理的资金基础是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源动力,优秀的科技人才是企业创新创造的核心。 作者:何春 王玉华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科技传播环境研究论文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与科学管理水平,很难适应生态城市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城市环境治理与垃圾污染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第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缓慢,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需要。比如,城市生态绿化的总量还很是不足;一些城市盲目地削山、平沟、填河等等,严重破坏原有自然地貌,加剧了生物物种、古树名木和湿地资源的丧失。第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规划与科技应用水平有待全面提高,交通拥堵、热岛效应和绿地不足等问题成为生态城市的顽疾,脏、乱、差的恶劣环境还大量存在。第四,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观念还很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自然界不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如塑料制品、电池以及其它化学合成制品等,常常与普通生活垃圾混装,给处理工作造成困难,从而带来严重污染的环境污染。 2发挥科技传播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1多方联动,整体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必须加大生态环境科技传播力度,建立起政府全力主导、市场逐步推进、公众积极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全力主导,就是政府要科学有效地引导、规范和维护、激励全社会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行为。市场逐步推进,就是将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引入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与推广市场机制。公众积极参与,就是要让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决策与环境保护监督,并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等。 2.2科学规划,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总体规划与体系规划,要把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重中之重,合理布局城市与区域内重要的环境基础设施,有效安排建设用地,切实保障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园林绿地等项目的建设需求。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协调管理,发挥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3加大力度,强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强力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整治,下大力气创建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要以建设生态型、资源节约型城市为目标,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2.4有效管理,科学规划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下大力气减少城市污染是当前的一个首要任务。要以创建生态型、资源节约型城市为目标,积极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指导城市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要加强生态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加快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切实提高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 2.5提升宣传,引导公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须积极提升科技传播力度,切实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应担负的环境责任,增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积极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高质量运行。要从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入手,通过各种教育以及宣传渠道向各级干部和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环境的功用、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引导广大公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城市现在还发展到得到更广泛应用的微博。教师可以使用博客或微博平台知识与教学思想,与学生交互。4)BBS。教师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公告牌系统(BulletinBoardSystem,英文缩写BBS)教学内容,师生可以通过BBS进行丰富全面的交互教学,可以讨论问题,也可以通知,新知识点,也可以提交作业。5)微信。做为一款实用的个人通讯软件在近年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大多数手机都支持微信,通过二维扫码,加公众号等可以方便地让学生添加微信。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发到微信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客户端与老师实时交互,当然更成熟和得到最广泛应用的还有实时通讯软件QQ。6)YY语音。YY语音是一款集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即时通讯软件。由于YY语音的高清晰、操作简便、分享性好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教育行业已经使用YY开展网络教育,比较著名的有外语教学频道、平面设计教学频道、心理学教育频道、注册会计师教学频道等等,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安装后即可进行视频学习与交流。7)飞信。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基于真实的移动手机号码运行,可免费无限制地向飞信上好友信息,在近几年得到较好的发展。它融合了免费短信、语音、文件传输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移动用户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在教育方面,可以通过飞信和移动手机组建一个实时的到达手机终端或PC机端的信息收发系统,方便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可以基于班级或校级组建一个小型的信息交流平台。类似的有中国联通的超信,中国电信的班级云等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尤其是基于移动手机终端的大量应用也可方便地应用于现在教育教学应用,如掌中英语、有道词典、超级课程表、沪江英语、金山背单词、考试100、驾考宝典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3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就内容的丰富性,交流的实时性与便捷性来看,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无疑有极为巨大的应用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对新媒体技术还不熟练,主观上还不愿意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而另一个极端是有些教师对新媒体技术依赖性过强。另外,有些学生自制性差,虽然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可以学习丰富的知识,但也容易沉溺于更为吸引人的娱乐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教师在新媒体应用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使新媒体技术成为传统教学有益的补充,两者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作者:曹丁睿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环境科技论文:Linux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科技 1开发板Linux运行环境简介 一般来说,Linux环境主要包括windows工作坪外、Linux服务器以及开发板平台。上述三者均处在同一个网络体系中。软件开发人员在Linux服务器上设计编译环境,然后通过windows工作坪外以及仿真器与开发平台相互连接。在这种运行环境下,软件设计人员能够直接通过远程或者windows运行程序进行Linux服务器开发。笔者建议,选择Linux发行版本搭建Linux服务器,从而有利于收集各种有效资源。鉴于本文篇幅问题,在此不详细讲解Linux环境下的PC机安装事项。 2以无线点餐系统为例探究Linux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过程 无线点菜系统软件部分分为系统服务器软件和手持终端点菜软件,这两部分的软件均采用Qt开发,点菜系统服务器端需要对许多系统数据进行处理,而系统采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款小型数据库。 2.1无线点菜终端机的硬件、软件平台手持点餐系统的硬件平台直接采用ARM9核心S3C2410X处理器的S3C2410开发板,主频为203MHz。这款嵌入式处理器,其具有成本低、功能低、性能高等优势。同时,准备TL—WN321G+USB网卡,与开发板的USB接口相连接,进而有效实现无线点餐的通讯功能。手持点餐系统的软件平台是基于Linux2.6操作系统基础之上的,在内核配置中设置无线网卡支持项目,结合系统添加库文件、终端系统、无线网卡驱动以及相关的配置管理工具和启动脚本等项目。终端餐桌点餐系统直接利用ARM9开发板作为硬件平台,终端机在Linux2.6系统上进行操作,结合文件系统合理添加库文件、点餐中断程序等管理工具。终端点餐系统使用QT进行开发,其遵守QT/Embedded的一般程序,进而有效实现各种点餐功能。另外,鉴于餐桌终端的各种优势,充分开发了点餐娱乐系统化功能,在点餐的同时还能进行音乐、游戏、上网等功能。 2.2无线通信系统远程服务器介绍在远程服务器上设计的点餐系统可以说是整个无线点菜系统的核心,通过该系统提供点餐初始信息选择,餐台信息选择,点餐终端机处理等数据,所有的餐台选择、点菜信息以及提交选单以及信息处理都是在这个服务器上实现的。在本软件设计中,充分利用Linux2.6系统操作系统的P机作为远端服务器,TOMCAT在服务器上建立JSP网站,使用DREAMWEAVER视觉化网页开发工具和MYSQL数据库进行网页设计开发,进一步实现数据库操作以及用户登录认证的各项功能。 2.3运行与程序在开发板原配内核及文件平台之上,在内核配置中设计无线网卡支持,综合考虑文件系统中添加库文件、点餐终端程序、无线网卡驱动以及相应的环境和启动设置脚本,烧写入开发板,最后运行程序。 3Linux环境下的关键技术分析 3.1网络通信系统使用WIFI通信系统进行手持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的联系,这是无线局域网的一项标准,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无线通信方式。其可以以无线方式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PC端进行连接,具有传输距离远、速度快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WIFI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通信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能够有效满足系统网络的通讯需求。相比于ZigBee、蓝牙等技术来说,WIFI的信号发射率显著较低,因此,该技术的应用也最为健康。在达到网络通信功能前,必须积极构建无线局域网系统。现阶段,创建WIFI网络主要是通过无线路由以及Window7进行创建的,在无线路由其的支持下,完成无线点餐系统的WIFI网络搭建。在这种环境中就能有效应用设计程序。 3.2NetlinkNetlink是一种数据双向传输工具,能有效时间内核数据与用户进程的特殊通信。另外,netlink也是连接内核与网络应用程序的常用接口。应用netlink接口,用户只需要在内核源码文件中新添加netlink协议即可。然后,用户态与内核态就能直接通过相关协议进行数据共享。Netlink应用标准的网络接口,内核态与API相类似,比较容易上手。另外,netlink属于异步通信方式,其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得以有效保障。在发送信息过程中,主需要将信息保存在接受列队中,无需等待对方接受。因此,cpu开销比较小。需注意,netlink系统调用属于同步通信机制,若进行传输的数据过大,将会严重影响系统运行的实时性。 3.3Hrtimer计时器是操作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机制有很多种。在嵌入式系统中,往往需要Hrtimer高精度定时器。Hrtimer的实现机制完全独立于定时器API,是建立在per-CPU时钟事件设备上基础上的,由于其实现需要硬件支持,故可以达到纳秒级的精度,且不会增加额外系统开销。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无线点餐系统为例详细探究了Linux环境下的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过程,并针对Linux环境下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王佳宝单位: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环境科技论文:大数据环境科技论文 1大数据及其特征 一般认为,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通过数据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通常认为它具有下述“四V”特征: 1.1数量大(Volume)。大数据的数据量级已发展至PB(1000T)、EB(100万个T)乃至ZB(10亿个T),可称为海量、巨量乃至超量。 1.2速度快(Velocity)。大数据往往表现为高速实时数据流,时效性非常高。因此对处理工具的要求很苛刻,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都应引入。这是区别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 1.3多样化(Variety)。数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各种信息及其网页、图片、音频、视频、图像与位置等存在方式。 1.4价值高(Value)。大数据数量越庞大,价值越高,真实性、可靠性越强。但同时无效信息也越多,需要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对数据迅速地“去粗取精”,否则也只能望洋兴叹。 2大数据对科技咨询业发展的影响 2.1拓展业务空间大数据信息对应的是高速实时数据流。这些数据流往往能产生难以想象的作用,其能量也将被层层放大,还有可能在另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领域得到应用。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咨询就将具有全球性、战略性意义,业务范围和服务空间都将得到迅速拓展。科技咨询各相关要素,如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创新需求、创新环境、创新成果等的疆界,将受到大数据浪潮的冲击。同时,落后地区和难以涉猎领域的业务也将在其带动下快速提升。 2.2规范咨询决策大数据将改变科技咨询决策方式,使其进入“数据驱动型”决策模式。因为面对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决策者不仅要使用新的技术,还要改变目前的决策过程,政府也将更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负责。因为引导政府决策的是基于实证的事实,而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利益集团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施加的影响。 3大数据环境下科技咨询业发展道路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大数据将给科技咨询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科技咨询业应抢抓机遇,跨越发展,走规模化、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挖掘大数据,促进规模化发展我国科技咨询业规模较小,究其原因,一是咨询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市场主导地位没有显现,资本缺乏信心。二是科技咨询价值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潜在需求得不到释放。三是现有机构没有形成专业分工和自主品牌,无法带来规模效应。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将自由地流动起来,推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传统经济体制机制对科技咨询业的束缚将大大减轻,“得数据者得天下”将成为共识,市场将发挥主导作用,吸引大量资本进入,促使机构快速升级。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咨询质量、咨询价值必将得到提高和认同,潜在的需求必将迸发。 3.2利用大数据,加快信息化进程目前我国科技咨询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计算机初步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三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将掀起新一轮信息化革命。科技咨询业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咨询信息平台,实现在虚拟空间中不同信息资源的快速整合与对接,提高咨询要素使用效率和运行主体工作效率。 3.3凭借大数据,提高科学化水平大数据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可靠性并存。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提高科技咨询科学化水平。首先,基于大数据,科技咨询信息的真实性有了更大的保障。其次,依据大数据特征,可帮助制定更为科学的咨询战略、方案和计划,同时降低过时咨询、无效咨询的风险。再次,基于大数据,科技咨询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咨询师可以深度分析、挖掘最高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创业经历、行为习惯等信息,准确把握其管理理念。最后,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利用,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数据不全而带来的负面作用。 3.4依托大数据,实现现代化转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咨询工具、内容、形式、速度、效率等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大数据,可以实现科技咨询向现代化转型。首先,大数据环境促使科技咨询必须运用现代化咨询工具。如,大数据的超大量级迫切要求科技咨询设备现代化、信息数字化。其次,大数据促使科技咨询内容、形式现代化。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很快,简洁实用、形式新颖是对科技咨询工作的新要求。形式多样的大数据正好为科技咨询提供了便利。再次,快速、高效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高速实时的大数据则要求科技咨询处理工具快速演进、高效运行。最后,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科技咨询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紧跟现代化发展步伐。大、多、真、快、稍纵即逝的大数据要求科技咨询必须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高智能科技咨询协作平台,向科技咨询现代化迈进。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时代,科技咨询业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必胜的信心和实际的行动迎接大数据风暴的到来,紧紧把握大数据特征,努力提高数据挖掘、分析、处理和应用技术水平,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浩唐小龙单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环境科技论文: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与投稿方式的宣传 1投稿方式的获取及其潜在问题 1.1传统的纸质期刊翻阅 在数字出版尚未普遍使用之前,读者获得期刊投稿方式的途径是通过邮局订阅,或从图书馆查阅纸质期刊。该途径安全、无风险,但由于邮局订阅资金和图书馆期刊藏书数量限制,无法满足读者对所关注的多种同类期刊的需求。现在仅有极少数读者还保留这种信息获取习惯。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网络环境下的投稿方式获取途径上。 1.2百度搜索 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投稿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使用搜索引擎。谷歌、搜搜或必应等搜索引擎由于某些原因,或是尚未成熟,无法与百度竞争,因此,百度成为中国读者搜索期刊投稿方式的最主要途径,除了特别的说明外,本文均以百度代表各种搜索引擎。一些期刊官方网站由于期刊的知名度较高,访问量较大,或网络宣传比较充分,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稳居第一位;另一类期刊,知名度不高,虽然已建起官方网站,但网站访问量少,网络优化也做得不好,关键词设置不合理,在百度中搜索结果排名中严重滞后;还有一类期刊,至今尚未建立起官方网站。读者的惯性思维认为:百度搜索结果中排名第一就是期刊的官方投稿方式。当期刊在百度中搜索结果排名严重滞后时,读者对排名在前面的各种投稿方式无法辨认真伪。一些不法分子,瞄准读者512出于评职称、毕业、项目结题等目的心切,在互联网上架设起伪官方网站、网站等,并利用百度竞价排名方式或搜索引擎优化,将伪投稿方式操作在百度搜索结果排名第一,引诱读者上当。例如《护理学报》的官方在线投稿网址是(//www.hlxb.com.cn),然而笔者在百度中输入“护理学报”进行搜索,排名第一位是个伪官方投稿网站,并且翻遍了百度搜索的前10页,找不到该学报官方网址。此情况对期刊的投稿量造成严重影响,读者利益也受潜在的安全威胁。 1.3期刊数据库检索 读者获得投稿方式的另一途径是期刊数据库检索。当前比较出名的期刊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以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然而,由于各种期刊数据库都将单篇文章制成单独的PDF文档(或CAJ文档)供读者下载阅读,导致单篇文章的PDF文档(或CAJ文档)与期刊信息页面相分离,读者无从获取期刊信息页面的内容。在信息割裂的情况下,一方面,大部分期刊忽视在单篇PDF文档(或CAJ文档)的内文版面设计上添加一些期刊投稿信息,以达到自我宣传目的;另一方面,期刊也不重视在每期出版的目次表中以单独标题的形式期刊投稿方式,并在正文中以单篇文章形式存在,使得读者不容易在数据库检索中获得投稿方式的PDF文档(或CAJ文档);再者,中国知网中提供的期刊投稿方式并不准确,笔者在中国知网的检索项中选择“刊名”或“文献来源”,输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后,点击“编辑部邮箱”,出现JYKQ@chinajournal.net.cn,这显然不是正确的邮箱,《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官方邮箱是cjstp@mail.las.ac.cn,其投稿网址是//cjstp.ijournals.cn。因此,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难以检索到该刊正确的投稿方式。能够准确获得期刊投稿方式的是中国知网数字出版物超市(简称“超市”)(网址://mall.cnki.net)。在“超市”网站中输入精确的期刊名,下载阅读器,就能在线阅读该刊每期的完整电子版,从期刊电子版的版权页中获得官方投稿方式。虽然在“超市”里获得的期刊投稿方式绝对权威、可靠,但很多期刊还未在“超市”上架,无法满足读者在线阅读,必须寻求其他的方式获取期刊信息。总之,期刊数据库检索所获得的投稿方式相对安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期刊数据库检索程序复杂,检索速度缓慢,特别是信息割裂的存在,无法确保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其次,一些期刊数据库上的投稿方式由于某些非故意因素导致其不准确;再次,期刊数据库检索所需的技术性高,要求读者掌握一定检索技巧,并且熟悉期刊数据库导航结构,如很少人知道中国知网有“超市”这一期刊汇集地;最后,期刊数据库是仅供付费用户使用,一般读者无法享受这一检索方式。 1.4网络百科搜索 在互联网上,存在多种网络百科,如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维基百科、搜搜百科以及360百科等。百科的最根本原则就是权威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百科定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以百度百科为例,虽然以“提倡有可靠依据、权威可信的内容,鼓励客观、中立、严谨的表达观点,不欢迎恶意破坏、自我或商业宣传”为内容方针,然而,百度百科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词条创建初时,由于审核不严格,很多刊名词条被恶意抢注;其次,由于缺少专人管理,词条信息内容没有经过严格核验,直接从网络上复制过去,存在大量错误;再次,词条信息更新周期落后,信息过期现象严重影响作者投稿;最后,出于某种目的,词条创建者在“期刊投稿方式”一项中提供虚假信息误导读者,使读者受骗的现象时常存在。笔者打开百度百科“广东商学院学报”词条,点击“参考资料”中“广东商学院学报投须知”和“广东商学院稿约”链接,发现其留下的投稿邮箱和QQ投稿咨询号码都是非官方的。 2期刊宣传对策 读者难以从网络上获得期刊投稿方式的原因主要是期刊编辑部没有重视网络环境下投稿方式的研究;没有很好的掌握网络信息传播技术,并且运用传播手段进行投稿方式宣传;也没有跟随着数字出版的步伐,在内文版面设计上以及单篇电子文档标题上的自我宣传。针对以上网络检索和期刊数据库检索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期刊的对策。 2.1百度搜索对策 (1)通过百度推广和网站优化,置顶期刊投稿方式百度推广,即以竞价的方式,将期刊的投稿方式搜索排名置于第一。与纸报、电视的“企业遍地找客户”推广不一样,百度推广是“客户自主找上门”,即读者每天自动上百度网,搜索相关期刊的信息。因此,对于在百度搜索排名中严重滞后的期刊,有必要与百度联合,采取推广的方法,将不法分子打压下去,既维护了读者的利益,也给期刊带来投稿量的增加,又最大程度宣传自我。搜索引擎优化SEO(SearchEngineOptimization)是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来提高目标网站在搜索引擎内排名的技术。对于期刊来说,在建设官方网站时,要主动适应百度的搜索规则,并根据规则进行优化。特别是在网站首页上,必须将投稿方式作为重要的关键词进行设置。 (2)通过期刊发函,清理网络上虚假信息和快照针对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期刊虚假信息,一方面,期刊编辑部要搜集有关本刊虚假信息的网络信息和链接,首先发函伪网站,表明本刊态度,严正要求对方撤下伪信息,并保证停止伤害本刊声誉行为。如果对方侵害行为继续,则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同时利用权威报刊、网站等媒体手段对非法信息进行揭露和澄清。另一方面,由期刊发函百度,提供编辑部营业执照复印件,以证明编辑部真实身份,从维护期刊的权益出发,要求百度将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链接和快照(缓存)删掉。一般来说,百度收到期刊的公函后,根据期刊提供的官方信息,对链接中的虚假信息进行一一核对,并对被证明是虚假的信息进行处理,包括链接删除和清理快照(缓存)等。因此,期刊要重视本刊信息情报搜集,及时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正当措拖,保证期刊在网络上和百度搜索引擎数据库中信息的“纯洁性”。 (3)期刊可采取多种官方认证宣传方式读者经常对从网络检索获得的信息无法辩认真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期刊可采取多种官方认证的宣传手段。QQ空间、微博、微信等,都有官方认证的方式。如QQ认证空间是腾讯公司针对知名品牌、机构、电子商务、应用商、网站媒体、名人等推出的拥有专属功能的腾讯专页,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等也能申请官方认证。官方认证方式的空间、微博等都有明显能与非官方认证区分开来的“标识”,如QQ认证空间标识为图1,新浪企业认证标识为图2。期刊要善于建立各种当前流行的社区、博客、微博等,并加以认证,以达到利用社交网络宣传投稿方式,增加读者的信任。利用认证方式,还能更容易被读者“关注”,因为官方认证一般有提供“关注”服务模块,只要读者点击“关注”,则期刊空间的信息一有更新,就会显示在读者的空间里。图1QQ空间认证标识图2新浪微博认证标识另一种流行的认证宣传方式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由于其集成各种社交工具于单一移动平台,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通讯诉求;二维码功能模块的加入使微信成为强大的宣传工具。微信公众平台也有区别于非认证帐号的“标识”,如果期刊申请该平台,读者则从认证标识中确定该微信帐号是官方帐号,对该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所宣传的投稿方式信息确信无疑;对期刊来说,则是一种品牌的自我宣传。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申请由期刊提供证明文件,向腾讯公司申请认证的公共帐号,生成二维码[10]之后,通过公众号的二维码,供读者使用移动终端微信软件扫描订阅。期刊可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实现期刊精准的消息,而读者移动终端的微信将及时提示期刊的更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期刊投稿方式以及期刊各种动态信息,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尚未得到期刊的关注。 2.2期刊数据库检索对策 (1)内文版式设计中的自我宣传数字出版中单篇文章PDF文档(或CAJ文档)在期刊数据库中与期刊信息页割裂问题至今还没引起期刊编辑人员的重视。笔者认为,期刊数据库检索和论文公开获取已成为论文阅读的主要方式,信息割裂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读者获取期刊投稿方式,还影响了期刊的转引率。因此,期刊在内文版面设计中必须注意利用页眉,页脚、文后等地方,添加一些期刊的信息,使读者更容易从期刊数据库中的单篇文章电子文档中获得安全可靠的投稿方式。如《生态学报》,将其官方网站//www.ecologica.cn置放于正文中下角。这种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对于没有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可参考《生态学报》的内文版面设计方式,将在线投稿网址改成投稿邮箱。 (2)正文及目次表中以独立标题投稿方式期刊数据库中,一方面,单篇文章电子文档与期刊信息页割裂;另一方面,期刊数据库在制作电子文档时,根据期刊提供的目次表中的标题数量而制作成相应数量的单篇文章电子文档。以中国知网为例,如果投稿方式声明在正文中不以独立标题形式出现,并出现在目次表中,则中国知网在制作该期各单篇电子文档时,不将该声明作为单独的PDF文档(或CAJ文档),这导致在检索中国知网时,无法检索出该声明文档。因此,在每期的正文中单独以“本刊投稿方式”,或是“本刊稿约”等标题对本刊的投稿方式进行宣传,在目次表中也加入对应的“本刊投稿方式”或“本刊稿约”和相应的页码,则中国知网在制作时就形成了单个PDF文档(或CAJ文档),方便读者检索时获取投稿方式。另外,可以通过独立标题的方式,在宣传期刊投稿方式的同时,提醒读者警惕网上常见的投稿方式陷阱。 (3)重视中国知网投稿方式的更正如前所述,以@chinajournal.net.cn为后缀邮箱,是中国知网最初研发“期刊协同采编平台”时默认给每个期刊开通的一个邮箱。大多数期刊编辑部并没有使用期刊协同采编平台,但用户一点击“编辑部邮箱”,微软的OutlookExpress就自动弹出来,附上@chinajournal.net.cn为后缀邮箱,误导了读者。中国知网在读者心目的中权威性越高,一旦读者发现受骗,对期刊的伤害程度越严重。期刊必须重视中国知网这个投稿陷阱,联系中国知网,将投稿邮箱改成编辑部官方邮箱。 (4)重视中国知网“超市”的建设中国知网“超市”是由期刊编辑部提供每期排版电子文件,由中国知网制作成一本可翻页的期刊,读者阅读的体验就像在翻阅真实的期刊一样,其期刊信息页内容齐全、权威、可靠,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宣传方式,特别是在移动APP阅读中的应用。当前,很多期刊尚未在“超市”里上市,或是已上架,但没有及时发送电子文件给知网,造成“缺货”现象。期刊可与中国知网联系,要求在“超市”上架,并注意及时将整期电子文件发送到知网指定的邮箱。 2.3通过发函百科,接手百科词条的编辑管理 客观、权威期刊百科词条能对期刊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然而,因早期抢注词条的行为,或是疏于管理等因素,其留下的伪投稿方式一旦给读者用来投稿,潜在的风险较大。因此,期刊必须向相关的百科提供商出示编辑部证明文件,取得本刊词条的编辑权限,将百科词条中期刊投稿方式修改成编辑部的官方投稿方式,将期刊信息更新到最新的状态,并由编辑部指定专人管理,及时更新期刊信息。 3结语 网络的虚拟环境、的强大需求、期刊管理者的现代传播意识和手段落后等因素催生了各种投稿方式陷阱,损害了读者和期刊的利益。科技期刊必须重视投稿方式的宣传。本文针对各种投稿方式陷阱,研究出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各种对策,达到期刊投稿方式的宣传目的。所给出的策略可操作性强,可供期刊管理者参考实施。 作者:谢文亮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环境科技论文:环境友好型科技开发的缺陷和完善对策 一、科技进步对提高环境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科技进步有助于克服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科技的发展和利用,通过实施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一方面使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实现了资源代换,使一些不可再生资源有了新的代替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从而为社会、经济、人口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人类能够在更长的期间内获得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要。第二,科技进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良,减少环境污染。科技进步不仅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解决清洁发展的观念问题,而且还为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例如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产生,使人们认识到环境污染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影响;随着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发明,使人们能修复和改变目前的生态环境。从清洁发展的角度考虑,人们需要的是有利于环境的技术进步,淘汰不利于环境的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改善环境和减少污染为直接目标;另一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主要包括: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等。但由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生产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从而带来间接的环境效应,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些环境友好型的科技进步。 二、我国环境友好型科技开发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环境科技事业起步于1972年第一届全国环境大会,但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有了较快发展。1990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积极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1992年,国务院制定的“环境保护十大对策”中明确指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口与社会的协调的持续发展”。1996年,国家环保局了《国家环保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为环境科技确定了发展方向和攻关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了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等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11个重点领域和16个重大专项。我国的环境科技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从单纯研究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扩展到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在污染防治技术方面,由工业“三废”治理技术扩展到综合防治技术;由点源的治理技术,扩展到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并研究开发了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在管理研究方面,从基础的污染调查登记与监测,扩展到环境预测、规划、标准、法规的研究制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环境科技开发发展迅速。1996年设立科研课题只有887项,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3466项,随后几年环境科技研究课题有所减少,2010年设立课题1133项。在2003年取得重大成果的33项科技计划中,涉及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7项。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经费总额约90亿元,支持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约1.5万多项,其中包括一批水污染治理、防沙治沙、气候变化预测等重大科技项目。①一大批环境科学技术成果和环保实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环境科技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中国的污染防治技术,目前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有关的设备制造方面,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了成套化、标准化、自动化、电气化,而中国的环保设备制造,从加工质量、可靠性、有效性、先进性等方面,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有一段时期,国际上把除尘技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中国的平均除尘效率在95%左右,这个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了30%②。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主要的环保机械产品只有4%达到国际水平,国产的3000多种环保产品中有1/5的产品由于可靠性、适应性、产品结构设计上的欠缺而有待淘汰,还有2/5的产品需要改进。环保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水平基本处于国际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水平,大多数产品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即使国内环保产品技术含量最高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大多也为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③。环境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下图1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尽管绝对数逐年上升,从1991年的160.69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2744.52亿元,但与财政总支出相比,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甚至有下降的趋势,由1991年的4.74%降至2009年的3.6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支出更是不能同日而语。通过研究与开发(R D)经费占GDP的比重这一衡量不同国家科技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相当悬殊。如下图2所示,发达国家该比重一般为2—3%,而我国2000年之前比重不足1%,2008年之前比重不足1.5%。近些年,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却比较低,若再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在社会总产出中的贡献率,随着我国资源的耗竭和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减缓。我国用于整个科研的经费如此,用于环保科技的经费也大抵如此。可以说,财政投入的差距悬殊应是导致环境科技差距的关键性原因。从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分析,我国各地区间财政科技支出水平差异很大。根据2010中国统计年鉴,以2009年我国各省市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度及其与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作为经济比较指标,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中可以看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最高的上海是西藏的近80倍;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各地区的差距也不小,最高的北京为5.45%,而最低的西藏只有0.57%。无论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绝对额还是其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较高的省份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而绝对额和比例都较低的省份多数集中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基本处于中游,这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是基本吻合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形成“经济实力强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大科技进步水平高经济实力更强财政收入更高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大……;经济实力弱的地区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小科技进步水平低经济实力更弱财政收入更低财政支持科技进步力度更小……”这样两个循环体,从而导致“马太效应”的产生。 三、完善环境友好型财政科技支出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增加财政环境投入 环境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发展所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无论是从科技发展的软件还是硬件来看,都需要有不断的资金投入才能维持。科技资金投入主要包括财政科技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科技经费、金融机构的科技贷款以及国内外的捐赠等,其中财政拨款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直接拨款以财力支持科技进步,是市场机制国家近十几年来普遍采用的公共政策方式。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加速科技的发展,促进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必须有充分或较多的资金投入。一些发达国家每年投入科研的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或3%。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继续增加财政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投入,要使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使环境科技资金的增长速度不低于科技总投入的增长速度,实现环境科技财政支出的稳定增长。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科研计划课题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效用最大化。 (二)运用财政间接支出,推动环境科技发展 政府财政除了以直接的财政拨款方式对环境科技发展形成支持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支出的手段来达成促进环境科技进步的目的。 1、财政担保财政担保是指以政府信用对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从事具有高风险的活动进行负责,承诺承担活动失败的责任。政府为促进环境科技进步,对真正具有良好前景但也具有较高风险的环境科技创新项目或高新环保技术企业,以政府信用为后盾给企业提供担保,保证企业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展环境科技创新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间接的财政支持方式。采用这种财政支持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财政支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减少因监管不严而造成的财政资金浪费现象。 2、实行财政补贴将国家财政的环境科技直接投资转变成补助性、鼓励性投资,作为引导社会向环境科技投资的助推剂。政府财政可以通过银行信贷的资助方式,间接推动环境科技发展。一是通过建立科研开发投资银行,对高新环境技术产业和符合国家政策目标的环境科研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因开发贷款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的特点,这同国家政策性银行功能相类似,其启动资金需由中央财政提供。二是对于非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为鼓励其对高新环境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其低息贷款给予财政贴息,以符合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要求。在环境科技的推广上,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例如对运用先进环境科技造成某些不易盈利或盈利甚微的行业或者企业,政府应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支持,这样可以加大先进环境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以上这些政府补贴的主要来源应该是以产业基金和环境税收等方式筹措到的资金。政府补贴的投入应依照严格的法定程序,确立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避免主观随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要通过有关法律规范的调整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在政府补贴的使用上要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提高国家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促进环境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 3、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幅度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力度是很困难的,政府的预算压力会有增无减。可以通过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财政资金的投向结构上看,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从战略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对此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改变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的事实。从财政科技支出的地区结构看,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科技投入对于促进落后地区科技进步,消除“短板效应”,进而推动其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国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环境科技专项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西部地区地方财政应开源节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可能将财政资金投入环境科技和教育事业上,为积累发展后劲夯实基础。 4、完善中央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体系地方财政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体系的组成部分,地方环境科技的发展及地方环境科技计划实施都要依赖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但是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财政支出定位不同,中央财政主要投入到环境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环境科技领域;而地方财政主要投入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的环境科技领域。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大的客观现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对各地区环境财政科技支出的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由此形成中央地方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财政科技支出体系。 环境科技论文:改善人文环境促进科技发展 1、我国人文环境及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从现实社会来看,跟欧美相比,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有所落后,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非理性开明的态势使这种所需的“人化环境”不容易形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强的应试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亚洲文化不是不鼓励创新,主要是怕失败,失败不起。其实亚洲的年轻人并不比美国的年轻人怕失败,但社会因素和文化环境,总是会让这些科技创新的人付出的代价太多,在亚洲失败付出的代价要比在美国的高,美国人失败几次都没关系,且引以为荣。所以对科技创新来说,我们需要接受各种文化的冲击,对各种思想进行讨论,打破常规追求科技方面的进步。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社会氛围这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科技成果方面,从2008—2010年的数据来看,在全国四大区域经济中:环渤海地区在这三年内登记成果数占登记成果总数比例最大,但成果数增幅不大,且2010年出现了负增长;长三角经济地带登记成果数每年都呈递增状态;东北地区登记的成果数位居第三位,其数值远低于环渤海及长三角;而珠三角地区登记成果在登记成果总数所占比重最少,近几年来所占比例都不足5%。在高新技术领域分布上,技术成果仍然主要分布在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占27.63%,农业占16.18%,光机电一体化占13.58%,新材料占12.21%,四大高新技术领域合计占69.60%。 2、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但我们知道,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即能通过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灾难。新领域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于自然和社会时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有的科技方面的发展带来的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转基因及克隆等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好的人文环境来支撑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之所以伟大,但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我们需要做的是确保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任务;所以在科技创新必须重视人文环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要注重科技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有一句话说明了这一点,“科技不等于产品,产品不等于市场,市场不等于效应”。这个话说明了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到社会财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人文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经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及谁做决策,以及如何销售、如何分配利润等方面问题;都需要人文环境为之做铺垫。人文环境可以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人文环境在创新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就没有当今世界多项有用的发明;人文环境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是间接的。所以我们应注重发挥其重要作用,使人类社会能长期受益[2]。 3、创造环境,整合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人文因素 (1)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管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科技创新,对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进行科技创新就离不开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而人文环境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土壤,“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是中国整合人文环境的初步思想;那么中国的人文环境特点是什么呢?在我国,人本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3]。对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应从教育做起,加大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不是把其看作蜡烛,不停地燃烧直至告别社会舞台,而应该把人才看做一种资源,好比蓄电池,可以不断地充电、放电,使更好地学习及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注入先进的生产力。培养科技人才应该像华为所崇尚的“狼性文化”,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即发展一群科技领域的狼,因为狼有三大特征: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奋不顾身、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敏锐地觉察社会的需求及市场的变化,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行列,寻找社会需求的科技点,加强团队合作互助,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所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及国家的快速向前发展。 (2)营造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的文化环境 创新是自由思想流动的产物,而能够使思想自由流动则离不开所谓的“文化环境”,任何创新都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自由的文化环境;使一整套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潜力最大化的优化机制得以发挥。我们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都为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及成果方面的转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形成创新文化环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接触创新信息的来源;二是科研人员的大量储备;三是能够吸引风险投资的基础性科研成果。充满人文精神的科技创新环境,会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也会更加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创造型思维和批判型思维的系统,大力提倡敢于创造、敢于冒险、善于学习、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和挫折,努力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形成全社会一片创新的良好局面。 (3)努力建立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社会组织 有创新活力的组织,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不管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科研院所机构,都对使用、扩散新技术发挥很大的作用,国家在政策方面也应该鼓励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交流;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项目能更多的进入大型集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及时更快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团队是以重大科研项目或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杰出人才为团队带头人,具有共同目标、良好互动性和凝聚力以及分工又合作的创新研究群体。建立虚拟科技创新团队(VTIT),它不仅能解决技术创新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而且能提高参与者的技术创新能力。VTIT是基于科技创新性任务,具有共同目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特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障碍,面向重大机遇整合优势力量的创新研究群体[4]。科技创新是一种组织和社会行为。要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的机制与组织,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调节各种科技资源的配置、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机制等。以科技政策、制度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4)建设科技创新型文化 以企业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IBM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市场状况,确立了技术领先战略目标,科技创新型文化建设围绕技术领先战略目标,其特点是重视创新,强调“人”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出“三个注重”:注重顾客利益、注重员工利益、注重股东利益,将员工利益放在较高位置。着力营造和谐融洽、锐意创新的文化环境:将办公室小型化;创造大公司的小型经营,设立员工意见箱,鼓励争论、竞争:激励员工间进行专业讨论,深入思考如何提高产品性能及产品创新[5]。 总之,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动力,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投入市场,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未来经济的发展关键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是一个前进中的国家,在我国的发展中,应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创新型道路,以优化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文环境为首,人文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施工类论文: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种类分析论文 摘要:介绍了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内容及分类,针对影响项目成本变化的各种因素,从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建立成本目标责任制、控制生产消耗等方面,提出了建筑施工中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程质量、文明施工要求的不断提高导致施工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周期长,其成本主要组成部分材料价格波动起伏,加之招投标阶段和交付使用后所发生费用的不确定性等种种因素使施工项目处于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因此,如何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决定项目能否在残酷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经营能否长期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1]。 1施工项目成本的分类 施工项目成本的分类按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方法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在工程实体上或有助于工程实体形成的各项支出。间接成本是指项目经理部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所发生的全部施工间接费用, 2成本控制的方法 2.1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企业拿到施工项目后,组建“工程项目管理部”在现场管理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由项目经理承担该工程项目施工的质量、工期、施工成本、安全、文明施工等责任,代表项目经理部人员与公司签订项目施工管理责任合同,确定各项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明确奖惩办法,与项目经理部人员收益直接挂钩。通过明确项目管理部和项目经理的责、权、利激励项目管理部人员在一线管理好项目施工。 2.2施工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的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目标责任制是指项目经理将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按管理层次分解为各项活动的子目标,落实到每个职能部门和作业班组,把施工项目成本有关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并且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形成一个严密的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参与施工项目的所有人员,都要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成本责任体系 2.3施工中对生产要素消耗的控制 2.3.1定额管理1)施工中出现设计修改、施工方案变更、施工返工等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引起原有概预算费用增减,项目预算员应根据设计变更单或新的施工方案、返工记录及时编制增减账,并在相应的台账中进行登记。2)预(结)算管理中,预(结)算书一定要根据“三同步”的要求进行准确核算。为控制分包费用,避免效益流失,项目预算人员要协助项目经理审核和控制分包单位的预(结)算,避免“低进高出”,保证项目获得预期效益。3)随着大量新材料、新工艺的问世,简单地套用现有定额编制工程预算显然不行。预算人员还要及时了解新材料的市场价格,熟悉新工艺、新的施工方法,测算单位消耗,自编估价表或者补充定额。超级秘书网 2.3.2材料成本管理在由整理提供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70%~80%,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依靠材料的节约来弥补。建设施工中应该做好材料的供应计划管理。编制单位工程材料总计划、材料季度计划、材料月度计划、7d材料计划。根据计划期内的工程实物量和施工预算定额编制的预控和实施性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坚持从“廉”采购,杜绝“灰色收入”;必须根据施工程序及工程进度周密安排分阶段的用料计划;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和摊基损耗;要严格执行材料消耗定额,对周转材料及大宗材料如钢材、方木、九夹板要包死基数,通过限额领料来落实;对各种材料坚持余料回收,废物利用,这是材料成本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3]。要实行“限额领料,工完料清”的原则。由项目分管人员签发限额领料单。通过限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消耗数量。进行材料费用控制时,在实行“量价分离”方法计算工程造价的条件下,“三材”价格随行就市;地方材料的采购成本以预算价格进行控制;当材料市场价格比预算价格大幅度上涨时,应向定额管理部门反映,同时争取甲方按实补贴。 2.3.3人工费及机械使用费的控制通常应使人工费单价低于预算定额规定的人工费单价与合同规定的人工费补贴之和。由于机械效率及机械设备较难达到定额标准,再加上预算定额所设定的施工机械原值和折旧率又有较大的滞后性,往往导致机械使用费超支,从而向甲方申请补偿。因此,一般用施工图预算的机械使用费和增加的机械费补贴来控制机械费的支出[4]。 2.4管理费用控制管理费包括现场管理费和企业管理费,是按一定费率提取的,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较大,应受到项目经理及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就目前情况看,管理费用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1)在支出水平稳定和合理的情况下,由于工期的缩短或延长影响管理费用的支出数量;2)市场价格、物价水平的变化引起管理费用支出的变化。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管理费的支出:编制施工现场管理费计划,以建立管理费用支出预算,严格控制支出;项目经理部组建班子要本着“精简、高效率”的原则,精简管理机构,减少层次。对于计划外的一切开支及超出计划数额的开支必须严加审查,并要由相应的领导人员审查和核定。 2.5确定适宜的质量成本工程所达的最佳质量水平并不是说工程质量越高越好,而是指工程建设总成本最低的质量水平,并且同时符合合同或国家标准要求。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把质量成本控制在某一水平。如对一些基本项目和涉及主体、竣工验收必保的分项适当提高质量要求,而其他一些废工废料的分项则可以不要求更高质量水平。经过综合考虑质量成本各方面因素,使工程项目的质量既符合工程标准要求,又具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控制质量成本可分为三个步骤:质量成本核算、质量成本分析、质量成本控制[5]。 3结语 对工程而言,成本管理关系重大。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对于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为企业积累资料,增加企业利润,推行项目经理项目承包责任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也使施工企业真正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建筑施工类论文:建筑施工类企业的经济管理 一、引言 导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产生利润率低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企业外部原因(环境原因),二,企业内部原因。企业外部原因,又称环境原因,当前市场上有很多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规范的建筑公司,他们长时间存暗箱操作招投标,还有一些业主总是拖欠工程的款项等;另外一个是,企业内部的原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只落实在企业名称的改变上,从某某工程处改为某某建筑有限公司。企业内部机制过于老套,管理也不是十分严格,对于人才也不是十分重视,还有一些领导作风也不是很好。从而造成高成本低效益的现象。因此,企业应该提升成本管理意识,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二、国内目前施工企业工程经济管理 目前,国内的施工企业主要通过加强控制力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管理,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控制:一,招标环节;二,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三,施工过程中;四,工程结算阶段。1.投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投标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开始阶段。在投标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参加投标阶段的单位的报价,业主会根据报价选择最终签订承包合同的单位。因此,企业可以对工程开始之前的目标成本进行控制确定工程项目的成本期望值,然后考虑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比如,在保温材料的投标中,有三家参与竞争,金威的价格为每立方米1070元,华美的价格为每立方米1350元,金福莱斯的价格为每立方米1600元,在这样的情况下,业主便可以对三样产品进行质量、参数以及性能的对比,选择价格相对比较低且质量可以满足施工要求的品牌。2.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在工程中标后,接下来,就是材料、设施以及人工进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应该注意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比如,在材料进场环节,企业应该做好材料的检查工作,保证材料的质量没有问题,这样一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没有问题,进而很好地控制材料方面的成本。同时,材料应该按照施工阶段的不同而分批购入,这样一来,既不会出现因材料管理不善而产生成本损耗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很好地保证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同理,对于施工设施也应该做好质量的检查,而且也应该选择分批进入,控制成本。在人员方面,应该控制人员的数量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杜绝人多无活或者工程质量不过关返修、重建的现象。3.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控制在施工过程中,也应该做好成本控制,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技术措施方面以及经济措施方面。(1)技术措施。在工程正式开始之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部确定工程的目标责任成本,从而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应该成分发挥施工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控制技术措施来控制工程成本。同时会根据工程的合同、合同承诺、工程所处环境、人材机的配备及市场发展趋势分别控制定出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单价控制表,并制定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预算,在项目总成本上,项目财务部门可以采取定额包干的形式对各种费用核算,进行控制。(2)经济措施。进行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消耗分析和施工索赔的重要依据,是施工成本控制最基础的工作。要落实到项目经理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班组,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的审批和支出,严格控制实际成本不得突破工序标准成本。4.在工程结算阶段项目经济利益的高与低,除了与以上三个环节相关以外,与项目最后的工程结算也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应该对于项目经理部门进行一一考核,做的好的应该给予奖励;做的不对的也应该给与适当地惩罚,做到赏罚分明,进而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我们都知道,对于一项工程来说,即使工程进行的再完美,项目质量再好,如果在结算环节出现缺算、少算、多算等现象,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因为这一个环节的失误而功亏一篑,由此可见,工程汇总环节的成本控制也是极其重要的。 三、国外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方法 国外的项目工程经济管理方法共包括以下五个环节:一,编制概预算的依据;二,采用专业的建设管理模式;三,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放在首要地位;四,统一成本编码系统;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软件,辅助成本控制工作。1.编制概预算的依据国外工程的项目成本控制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成本预测、施工、计算、分析、考核、汇总成本资料与制成成本报告。与国内不同的是,在国外的很多环节,对于工程,他们并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的金额。虽然他们也有诸如“成本参考指南”以及“估算编制办法”等关于工程项目的书刊,但是承包公司只会把他们当做参考资料来利用。在投标报价环节,他们会采用自己公司内定的价格,并且会根据工程的要求适当地做一定的掉正以及改变。2.采用专业的建设管理模式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早期的自主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在外国的很多国家,他们采取专业的建设管理人员利用专业的管理的方式对工程进行管理,俗称“交钥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主把项目包给总承包商,由总承包商进行管理。在整个工程中,项目部以及造价编制的工作人员会互相制约,互相牵绊,他们整体的监控路线为以防为主。因此,我认为国内的企业应该采用这种新型的模式,同时应该建立一个审计小组,该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成本控制。3.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放在首要地位在整个工程中,项目成本控制自始至终都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应该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外国,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使整个施工环节中最被看重的事情,而在成本控制方面,成本工程师或工料测量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成本的高与低。4.统一的成本编码系统与国内工程不同的是,在国外,从工程的开始到结束,会涉及到数十种甚至是上百种与项目相关的报表,这些报表会清楚的记录着工程的每一个环节的信息,因此,不会出现因为某个环节的遗漏而出现工程产生失误或者是误差的现象,同时这些数据以及报表的存在也为整个工程的成本的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对工程结束以后项目的核对以及寻找问题源头埋下了坚实的伏笔,我认为这是国内的工程应该向国外学习的地方。5.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软件,辅助成本控制工作工程的成本与工期的长短也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工期的变化,工程的成本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了方便对于工程的管理,国外出现了很多用于控制工程的成本的计算机软件。在实际应用以后,大家发现,这一系列的计算机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减少工作压力,还可以大大地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帮助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设计、计算以及管理。我认为这也是国内的企业应该向国外学习的地方,虽然我国也有很多的关于工程的成本控制方面的计算机软件,但是我们却并没有将这些软件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没有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 四、施工企业经济管理 通过对国内外施工类企业的经济管理方法分析,我们总结出施工类企业的经济管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施工企业成本的组成;二,工程项目经济的全过程管理;三,工程经济管理方向。1.施工企业成本组成施工企业的成本组成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管理成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组织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所花费的费用;另一个就是工程成本,也就是企业与业主之间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所产生的所有的费用,包括工程的投标、工程的施工环节至工程结束时的结算环节以及销售以后的服务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工程的成本。由此可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2.工程项目经济的全过程管理好的经济管理可以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首先,在项目的立项阶段,企业应该与业主、监理以及设计部门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行仔细地、认真地计算,从而保证项目的完整性。其次,在正式接到项目以后,应该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以及计算,认真、细致地考虑到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成本费用,包括一些非项目本身的影响因素,例如环境的影响以及危险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于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工程经济管理发展方向这一环节,主要有三个任务:(1)搭架构首先,就是要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应该积极配合,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职能,调动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其次,实现经济、质量并存化,不可重视经济忽视质量,也不可以重视质量而忽视经济,要做到以最低的经济成本,建设最高质量的工程,从而保证项目的经济利益实现最大化。最后,实现统一化的标准,要强调标准,尊崇标准,敬畏标准。(2)建机制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做到奖罚分明,对于做的好的部门要进行奖赏,对于做的不好的部门要进行一定的惩罚,不偏袒、不忽视,同时也要经常带领大家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比如:聚餐、唱歌等,从而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增强大家的主观能动性。(3)育人才在竞争如此白热化的今天,人才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在企业中,各部分都应该选用专业的技术人才,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熟悉的人做熟悉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保证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经济成本的控制。从而实现工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五、结束语 企业有小企业以及大企业之分,而事实上,何谓小企业,何谓大企业,其差距就在于效益的不同。效益足够高才能把小企业变为大企业。效益是企业发展以及存活的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工程质量高与低的标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工程的经济管理是当前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最缺乏的环节,只要企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经济管理方法以及模式,相信其一定能增强自己企业的竞争实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作者:周荣科 单位:南京燃气输配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类论文:建筑施工安全状况与类型特点 1获得的数据 1.1反映事故总体状况的数据2004~2007年、2010至2012年共7年间,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数量与死亡人数见图1。在所有事故中,以群死群伤、损失严重为基本特征的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发生数量与死亡人数见图2。1.2反映事故类型的数据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按照标准分为8类。将7a间发生的所有事故按照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列入表1。将7a间发生的较大以上事故按照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列入表2。 2数据分析 2.1事故总体状况图1数据显示,安全事故数量以及死亡人数都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年均分别减少7.2%和6.6%,这说明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事故频发的现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善,安全法规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已经发挥作用,建筑施工安全状况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图2中,以群死群伤、损失严重为基本特征的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发生数量与死亡人数同样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年均分别减少3.9%和3.4%,该递减趋势与总体状况相比更为缓慢,且2012年度与上年相比还有反弹的现象,说明对于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的努力尚不容乐观,而且任重道远。以上分析与文献[3]的研究结果也基本吻合。2.2事故类型状况就各类事故的总体发生频率而言,表1数据显示,近年来高居前三位的事故保持了基本稳定,其余类型的事故在各年度的发生频率排序各有升降。2010年事故发生频率按由高到低排序前三位分别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在其他各年度,事故发生频率按由高到低排序前三位分别是: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对于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发生频率,通过对表2数据的观察发现,坍塌事故在各年度位居第一,保持稳定,其发生频率沿50.8%的中值上下波动,在2006年的最高点为61.54%,即使2011年的最低点也达到了40%,对此可表述为:近年来,每两起群死群伤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有一起是坍塌事故;在各年度中位居第二的分别有高处坠落和起重伤害,位居第三的分别有高处坠落、起重伤害、中毒和窒息。在表1和表2中的数据也显示,各年度中发生频率排序较低的事故呈现了较为明显的随机性。以上现象也一再体现出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事故发生的诱因多种多样甚至千差万别,但这些诱因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基础性的条件是相对稳定的。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发生频率高的事故类型相对稳定,原因在于近年来的建筑施工活动从总体而言,其生产方式、作业条件和管理模式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一认识即使从业内人士和研究者的经验性的观察中也可得到证实。表3是6个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或略高于我国的国家和地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总体的发生频率排序,这些数据尽管不处于同一年份,但时间相近且处于其正常发展时期,所以具有可参考比较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高处坠落的发生频率为最高,体现出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有其共性[4],通过对于表1和表3的观察验证了这一点。其余事故的发生频率则因不同国家和地区而异。而对于坍塌事故的发生频率,在2006/2007年的英国位于第四,在1999年的台湾位于第三,在2005年的香港位于第三,坍塌事故在表1中基本位于第二,作为较大及以上事故,在表2中位于第一。因此,有理由说,坍塌是我国多发、易发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类型。2.3坍塌事故成因建筑施工中的坍塌主要是土方边坡支护坍塌和模板支架坍塌两类,与发生事故的其他活动相比,边坡支护和模板支架两类施工活动鲜明的特殊性在于其需要有以设计和计算为核心的施工方案的指导[5]。文献[6]的成果表明,计划活动和执行活动合而为一的分包商对于事故源的控制能力最强。而经验观察表明,我国的边坡支护和模板支架施工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而是施工单位的现场实际技术能力不足,低于其名义技术能力,难以完成施工方案设计,导致设计者与操作者分属不同的组织,且二者缺乏有效的交底沟通,甚至会发生设计者考虑到操作者的实际行为而采取保守设计、同时操作者考虑到设计者的保守设计而偷工减料的“恶劣共振”状况,再与不良的材料供应状况和错误施工方法相交织,为坍塌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而这一被动局面的扭转,并非一日之功。 3结论 自2004年以来,我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数量以及损失都呈现逐年缓慢递减的趋势,事故频发的现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观。但是,较大及以上事故数量以及损失的递减尤为缓慢,因此,杜绝或减少群死群伤事故的努力应持之以恒、不可松懈。发生频率较高的各类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排序保持相对稳定,变化不大,这与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在总体上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相对稳定状态有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或略高于我国的数个国家和地区相比,坍塌类事故是我国多发、易发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类型,高居较大及以上事故的榜首,危害严重,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实际技术能力低于其名义技术能力。 作者:高寒 赵锦锴 刘存祥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巨龙建工集团公司 建筑施工类论文:城市远郊高校土建类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作为土木建筑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对于城市远郊的高校而言,其地理位置对课程实训造成了不少限制。本文主要对城市远郊高校土建类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施工实训 城市远郊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建筑施工类论文:建筑施工各类脚手架结构特性与质量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脚手架类产品的规模及不同类产品的特性,总结了产品自身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为脚手架生产和施工企业在产品生产和使用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脚手架;规模;特性;质量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建筑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之钢铁铸造水平的提高,行业提出以钢代木的方针,促使一种新的脚手架的诞生和发展,那便是钢管扣件脚手架。扣件是一种通过铸造或锻打的钢管连接构件,一般配合钢管一起使用,分为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和对接扣件三种。后期衍生出钢板冲压扣件、轮扣、碗扣等多种形式,但是外部施工脚手架搭设仍以普通扣件为主。 1.产业背景 自上世纪五十年钢管扣件脚手架进入建筑施工中,代替原有的竹木结构脚手架,受到施工单位的广泛认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取得生产许可的厂家达百余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建筑规模的飞速上涨,钢管扣件行业形成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本世纪初,扣件生产租赁厂家达到上千家,仅租赁收入上亿的企业就达百余家,行业存量30亿以上,钢管存量2000万吨以上。 随着市场的发展,传统钢管扣件已无法满足施工的部分要求,于是出现了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轮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以及一些其他新型的扣件产品,广泛应用在房建内支模、桥梁支模等需要快搭快拆的施工过程中,甚至在一些中低高度的建筑中作为外防护架使用。此外在一些特型建筑施工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大型佛塔、佛像以及临时舞台搭建等不规则建筑。近几年大部分企业在持有原有扣件生产线的同时,增加了新型脚手架产品的生产线,且部分企业还采用了机械焊接等高端生产手段,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承插型脚手架存量在1000万吨以上,且这一数据在不断上涨。 2.各类脚手架产品特性 有人认为,传统钢管扣件施工时安装比较费工,相比承插式脚手架,施工效率低,经济性差,可能随着建筑行业需求在不断提升,加之如此紧张的市场竞争,传统钢管扣件租赁市场在不断萎缩,加之新型产品如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出现,对外防护架市场冲击很大,传统钢管扣件可能退出历史舞台。传统钢管扣件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传统钢管扣件脚手架是由单一扣件和钢管拼接而成,搭设灵活,可根据施工主体尺寸灵活调整;比如立杆间距、横杆间距等,可根据主体施工要求自由设计搭设尺寸,现场搭设中如遇到特殊位置可自由调节。目前,传统脚手架以通用性强、价格便宜等优势仍在建筑施工脚手架中占最大的份额。此外,传统扣件一般由废钢废料重新融化铸造而成,材料成本低,且重复循环使用,返厂维护成本也比较低。由此可见传统钢管扣件虽不能够回到前几年的辉煌时期,但还是具有一定生命力。 与之相比,新型承插式脚手架产品(如图1-3)也有自己的特点。承插型脚手架主要特点就是快拆快装,一般无零散件丢失现象,由于承插型脚手架是由固定尺寸的横杆、立杆以及斜杆搭设而成,一个榔头基本可以解决全部安装问题,大幅度降低了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循环次数,尤其是在内支模施工中,比传统施工节省工时50%以上,强度及稳定性也比较好。经实验研究,立杆间距1.5m的四立柱盘扣单元,可承载30吨的均布荷载而不产生塑性变形,这是其他类型产品达不到的。但由于承插型脚手架是由固定尺寸的横杆立杆搭设而成,这就限制了其灵活性,在建筑主体施工中遇到突变结构适应性较差,这是咱们做技术方案时要尤其注意的。 3.脚手架产品质量分析 随着建筑业飞速发展,脚手架用量不断增加,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大家重视的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和使用过程两个方面,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3.1生产过程 对于传统钢管扣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在铸造或冲压扣件时原材料配比不符合标准要求,致使扣件的韧性和强度等力学性能不满足标准要求。钢管的壁厚变小,标准要求搭设脚手架用钢管壁厚不得小3.5mm,据用户反映,目前市场主流钢管壁厚一般在3.2mm以下,甚至有2.7mm壁厚的钢管,这就使得架体承载力大大缩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对于碗扣式脚手架,由于上下碗扣也是铸造而成,然后与立杆焊接,于是一些厂家将材质配料调整,以节约成本,这样使得产品的韧性和强度不够;另外焊接工艺也比较粗糙,下碗点焊居多,且焊接时与立杆不能保证垂直焊接,这会使得在使用过程中结点连接强度大大降低;此外,由于碗扣无法安装斜撑,所以对于立杆壁厚要求更加严格,但是立杆的壁厚也成为了个别厂家削减成本的地方。 对于轮扣式或盘扣式脚手架,生产过程中问题基本类似。以轮扣为例,轮盘一般为冲压而成,部分不合格产品主要问题是冲孔过小,插头插入深度不够,或冲孔过大,插头插入后松动,都会使搭接力学性能不达标;另外轮盘与立杆、插头与横杆,点焊或焊接工艺不达标使得焊接强度不够也是普遍现象;第三,轮盘与立杆焊接时工装不够精密,无法保证轮盘焊接不垂直,严重影响其使用性能。 3.2使用过程 脚手架的安全生产环节很重要,但使用环节也是必须重视的,下面就目前脚手架使用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简单谈几点: 3.2.1设计方案过于粗糙,或不按方案执行 在施工初期,没有严谨的对设计方案进行计算,而是凭借经验来设计搭设方案,部分工地搭设时甚至没有方案,而是凭借现场劳务人员个人经验来搭设,致使脚手架某些区域可能强度过大,浪费材料;某些区域脚手架强度不够,造成安全事故。尤其是一些特殊工程,比如层高超过8m或者一些桥梁的支承架等特殊工程,都必须要有严格的专家论证方案。 即便施工有了技术方案,也经过了严格的论证计算,但在现场搭设时劳务施工人员没有去按照方案执行,而是根据经验和现场状况来完成搭设,这也是常见现象,其潜在危险大家可想而知。 3.2.2现场搭设不注意细节,存在安全隐患较多 现场施工中,有了合理的方案,工人也按照方案设计的参数搭设,但是如果F场管理不严格,在细节上也会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传统落地架剪刀撑搭设时中间连接的旋转扣件过少,立杆对接较集中;盘扣或轮扣搭设时插头或锁销松动;搭设时立杆根部垫设不平稳,有些甚至不用丝杠,直接用焊接的十字钢筋代替丝杠;碗扣式脚手架上碗扣安装不到位,盘扣式脚手架锁销安装不全;个别连接的横杆或斜杆缺失等等。脚手架出现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连锁反应造成的,一根立杆失效,引起周围立杆失稳,所以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据统计,在已发生的安全事故中,由于细节问题引起的占总事故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值得大家注意。 4.总结 总之,尽管我们脚手架行业存在诸多的问题,面临极大的挑战,但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在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我们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用高效的系统化思维和创新思维梳理、调整、解决掉困扰行业的各类问题,相信脚手架行业一定会在建筑大潮中找到突破口,大步向前行。 建筑施工类论文:面向工程实际的土建类专业建筑施工方向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工程实际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根据建筑行业特点与专业实际情况,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面向工程实际培养建筑施工方向的人才,将工程实际贯穿于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整个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工程实际;岗位任务;课程体系 通过自己的现场施工工作经历和对建筑相关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对所培养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定位。在对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施工及施工管理相应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对施工员岗位的工作进行分析、取舍,凝练出行动领域和相应的学习领域。构建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面向工程实际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一、施工员岗位任务 作为土建施工人员应该具备以下要求,能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各项技术方针、政策、执行各项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具有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具有常用工程材料的应用能力;具有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工程造价预算知识;具有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具有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具有处理施工中一般结构或构造问题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office软件、AutoCAD软件及有关专业软件。 二、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施工员岗位任务分析,建立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结构 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法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方向课程,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钢结构施工、施工组织与管理实务、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实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平法识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项目管理、建筑电工基础、市政工程概论。 实践课程包括:集中实训,建筑制图实训(平、立、剖面图)、建筑测量实训、建筑CAD实训、地基基础实训(土工试验)、工程计量与计价综合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综合实训、工种操作实训;专业实践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2.课程设置 通过上述的课程体系改革,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根据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关的岗位技能证书。我院学生近几年参加施工员、资料员考试,一次通过率达较高。另外由于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大加强了实训的教学力度,使得学生能充分掌握建筑施工过程的要点。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工程实际,知道自己以后干什么,这么干。根据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有些逐渐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建筑施工类论文:浅谈建筑施工中的分类及新施工手段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施工筑的分类和组成,继而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筑施工的发展状况,然后就新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希望可以对建筑施工人员起到一定帮助辅导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筑;建筑施工;新技术 一、建筑施工筑的分类和组成 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三类,这其中工业与民用建筑占了绝大部分。下面介绍一下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分类和组成。 (一)工业建筑 1、分类 按跨度尺寸可分为:小跨度(指小于或等于12m的工业厂房)。和大跨度(指15-36m的工业厂房,当跨度大于36m以上时一般以钢结构为主)。 按层数可分为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指层数在二层及以上的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厂房。 2、组成 工业建筑的组成包括:屋盖结构、吊车梁、柱子、基础、外强围护系统、支撑系统。 (二)民用建筑 1、分类 按施工方法分为: (1)现浇、现砌式。 (2)部分现砌、部分装配式。 (3)部分现浇、部分装配式。内墙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板,而外墙、楼板以及屋面均采用预制构件。 (4)全装配式。 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 (1)木结构。 (2)砖木结构。 (3)砖混结构。 (4)钢筋混凝土结构。 (5)钢结构。 2、组成 民用建筑的组成包括:基础、墙或柱、楼地面、楼梯、屋顶和门窗。 建筑施工筑施工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也给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也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降低了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提高了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保险系数,为建筑施工行业“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建筑施工筑中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 环保技术建筑施工筑为主体的建筑行业是耗量大、高污染的行业。建筑工程行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唯一的,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得到彻底的修复和改善。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对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建筑施工阶段要在保证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前提下,加强环保技术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处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必将导致“技术观”的转型,传统的建筑施工筑技术已经难以涵盖新技术的具体特征,从而需要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要对新技术的对象、目的和结果问题加以重新思考与分析,进而得到新的建筑施工信息技术观。 (三)科学监理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施工技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不但要对技术的组织形式与发展模式作为相应的创新,而且还要注意到对施工技术的科学监理,切实保证施工技术真正落到实处和得到有效的应用。 建筑工程科学监理技术,是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手段之一,如果忽视了科学监理技术的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创新技术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施工新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 (一)防水施工 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施工技术。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时,首先做好板缝、节点和基层处理。塔楼屋面及裙楼屋面施工时涂膜应分遍涂布,先涂的涂料干燥成膜后方涂布后一遍涂料,铺设方向互相垂直,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涂膜防水层的收头用防水涂料多遍涂刷,不得出现流淌和堆积现象,防水层反起墙面不少于250mm。对于外墙防水,若墙体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为防止抹灰层开裂空鼓,抹灰前应先在外墙面满挂钢丝网,钢丝网固定后再进行基面处理,采用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基面处理后再进行抹灰层施工。砌筑时严禁使用干砖或含水饱和的砖,不得随浇随砌。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控制在10±2mm范围,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80%。一般分三次砌到顶,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在后续的防水层施工中,将skk水性超低污染氟涂料(二液防污型)在找平层上以十字交叉各刷一道,厚度约3mm,施工完后应及时进行淋水养护,时间不少于3天。 (二)钢筋连接施工 钢筋连接施工中有需要规范的问题,比如机械连接、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受拉区不宜大于50%控制。如遇钢筋数量单数时,百分率略超过些也是符合要求的。 直螺纹接头连接是一种新型的钢筋连接方式,直螺纹接头连接分别三种不同的形式,即“ 毙汀“”型、“!毙汀6杂诟纸钪甭菸屏接,在具体施工中标准接头的连接时,首先把装好连接套筒的一端钢筋拧到被连接钢筋上,使套筒外露的丝扣不超过1个完整扣,连接即告完成。加长丝头型接头的连接:先将锁紧螺母及标准套筒按顺序全部拧在加长丝头钢筋一侧,将待接钢筋的标准丝头靠紧后,再将套筒拧回到标准丝头一侧,并用板手拧紧,再将销紧螺母与标准套筒拧紧锁定,连接即告完成。 (三)金刚砂地面施工金刚砂通常是指一种掺有级配配置的金刚砂骨料,与高标号水泥、其他添加剂等拌合而成的一种粉剂。通常在混凝土初凝前吗,用在混凝土表面,依靠提浆,抹平,收光形成混凝土表面的一个硬化层。具有增强混凝土表面硬度,提高其耐磨性,防止地面起灰的作用。金刚砂地面的耐磨强度主要依靠其粉剂中的金刚砂骨料。所用的骨料有钛合金、炭化硅、氧化铝、氧化铜、石英砂等。金刚砂地面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 1、一次成型法,即浇筑混凝土后,在混凝土初凝时撒金刚砂,提浆,抹平,压光。此种施工方法优点是直接简单,同时可以避免起层、空鼓。缺点是平整度难以保证,在施工高平整度要求的地面时难度很大。2、二次成型法,即先浇混凝土地面基层,待基层强度达到要求时再施工细石混凝土找平层,在找平层上撒金刚砂,提浆,抹平,压光。该方法的优点是能保证很高的平整度,缺点是结合面处理不好时容易空鼓、开裂。 (四)混凝土施工 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复杂化,以及商品混凝土的大量推广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对各级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掌握程度就存了了很大差异,有些已危及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现从混凝土施工技术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进而阐述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好坏,既对结构物的安全,也对结构的本身有很大影响。建筑施工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因此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在工程建筑物中尤为重要。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是从原材料、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来体现的。 1、由于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是在理想状态下,即以饱和面干状态,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但实际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以准确的实现试验室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一般来说,调整量等于该级超径量与逊径量之和减去次一级超径量上一级逊径量。 2、混凝土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要求,并根据工程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以及实际施工工艺、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例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确定其品种。进场外加剂必须具有质量证明书,必要时还应检验其中氯化物、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确认对混凝土质量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外加剂还应分别存储,避免受到污染,保证其质量性能稳定。 五、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施工单位要采取适当形式和有效措施,检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相关性能以便运用到施工中。 在实际操作中,由技术员进行指导,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如何应用以点带面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就建筑企业而言,施工是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 建筑施工类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与类型及创新 摘要:对于工民建工程来说施工过程复杂,其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措施决定着工程质量的好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原有的施工技术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创新,不遗余力得加强施工管理,才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建筑领域各类施工向着标准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技术;应用;创新 引言 在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逐渐增加,这也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民建是建筑中常见的施工工程,其施工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必须把握好工民建的各项施工技术,通过不断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一、创新工民建施工技术的必要性 要想做好创新工民建施工技术的应用,就必须对工民建施工的范围有了解,认识工业与民用建筑各工种的基础施工技术的创新,施工范围较广,交叉涵盖各专业内容较多,涉及到对材料和设备的技术组合选择,还要综合地考虑施工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的施工创新的作用。也就是创新应用于工程,工程实现更加合理的质量。也就是原有基础寻求突破工民建施工,突出表现创新技术在施工运用。创新施工技术结合了现代的施工理念,是沿着传统的施工理念发展,突破传统施工技术,改变原有的技术缺陷,继承传统施工技术的优点。全面分析技术的要点,注重分析和总结,使施工技术更具备科学性,结合先进科技理念,提高施工水平,使创新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更适合在工民建中的发展。创新工民建施工技术有利于对工程造价的评估,使施工技术更具体、明确。能够客观地准确反映工程造价,提高对工程造价的管理,降低企业施工成本,对工民建的施工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工民建施工技术是依靠先进科技支撑,有利进一步完善整体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促进创新技术在施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在工民建施工技术的进步。所以创新工民建施工技术是非常必要。 二、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有关技术管理 1、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作为整个工民建施工中的基础环节,桩基础施工不仅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还能够影响到后续工程的施工,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我们都需要严格把控桩基础施工中的一系列环节,多注意细节,紧抓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防患于未然。对于桩基础施工来说,主要的技术要点如下:(1)作为桩基础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沉降技术有着其独特的复杂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此环节的施工,以免影响桩基础施工的工程质量。(2)桩基础施工对于施工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施工前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与地面的平整,并且在桩基础的施工范围内保证没有其他杂物和垃圾干扰施工。(3)施工过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期间可能会由于天气的变化而导致施工现场积水,这会干扰到施工的进程以及施工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施工现场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统,并保证其能够正常的工作。(4)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以及尽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在桩基础施工之前,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桩基试验,在确定好桩基础的准确位置之后,由桩基试验得出相关的数据记录,然后再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诸如桩基的长度以及桩基的分布来确定实际施工过程中打桩的顺序,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附近建筑物等客观因素的后续干扰。 2、防渗技术施工要点分析 工民建中,防渗是基础性的施工也是工民建的基本要求,如果建筑发生了渗水、漏水的现象,不仅会影响建筑的施工功能,维护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于防渗技术的施工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外墙防渗。建筑外墙属于外墙围护机构,是整个工民建施工需要关注的地方。施工时,必须特别注意外墙的防渗保护措施的施工,避免因施工不良引起的外墙渗漏导致雨水中含有的酸性有害物质腐蚀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等。(2)屋面防渗。屋面施工前期,还必须对屋面情况进行了解,对屋面基层进行找平与检查,然后才能进行防渗施工。施工时,首先应将保温材料覆盖在找平层上,并保证其平整度,如果保温材料的覆盖有松动情况,必须及时嵌填整平。修整好基层后,就可以进行屋面全面的清洁,最后进行水泥砂浆的涂刷操作,保证找平层与屋面基层的施工结果,确保防渗质量。(3)门窗安装防渗。工民建中最关键的防渗操作部位还包括门窗的施工,因工民建中门窗的使用是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门窗的防渗措施必须保证质量。由于门窗的活动次数多,且范围比较大,对其施工不当,很容易造成渗水现象。所以,必须科学的采取防渗措施,确保门窗的防渗质量。 三、工民建创新施工技术以及运用 1、建立创新施工技术制度 创新科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是,追逐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最终目标,忽略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保护工作的民生工程,未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是以制度为支持和基础,制度离不开资产和技术两大要素,创新施工技术的基础是资产的支持,资产对创新施工技术具有重大影响。决策层必须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战略目标,加大创新施工技术投入,建立施工研制新技术和工艺的体系,使企业有技术创新的平台。由此可见,企业能够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创新技术的优势,真正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的对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可以通过与研发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出资投入,或者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更好的适应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需要。 2、信息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如今的时代是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在工民建筑工程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工民建建筑工程中各种信息的传播和利用,而信息技术是一项适应信息时展的创新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在工农建筑工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把握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构建信息网,提高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 3、低碳建筑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建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低碳材料,另一方面是低碳建筑技术。低碳建筑技术包括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在工民建施工中可以通过地源热泵采集地下热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综合利用,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发电照明,还可以通过通过导光管将阳光引入室内照明等低碳建筑技术,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施工材料、设备、技术等的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4、环保技术在工民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在建筑行业中普遍的存在建筑资源的浪费的问题,尤其是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上。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工农建筑企业在施工中所用的施工技术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中只讲究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资源浪费和环境保护问题。近些年来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由此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环保技术应用到工农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建筑资源,改变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进而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结束语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为工民建的创新施工技术注入新的活力,改进工艺施工方法,构建新型的施工技术,不断研究和完善施工的质量,使企业摆脱传统的工民建的施工技术束缚,走向独特创新施工技术的道路。 建筑施工类论文:建筑施工领域危险源的类型与分析 摘要 :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危险源的类型进行了分类 ,并对危险源进行了分析 ,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主要事故防范体系 ,同时有助于建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 ,最终使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得到根本好转 。 关键词 : 建筑安全 ,危险源 ,建筑施工领域 ,事故树分析 引言: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 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强调突发 性和瞬间作用的因素 ,有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期内的慢性损害和累计作用 。建筑安全管理的目标之一 ,就是对建筑系统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分析 ,进而对其进行控制 。 1 危险源的类型 1. 1 第一类危险源 建筑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的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险源 。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在建筑安全系统中属于第一类危险源的能量源主要有:电能,机械能,热能,位能 ,重力能压力,拉力等 , 这些能量的意外失控会转化为破坏能量 ,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属于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物质主要有:爆炸性物品,有毒物品、腐蚀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等 。 1. 2第二类危险源 造成约束 、 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为第二类危险 。在建筑安全系统中 ,第一类危险源一般不可避免的存在 ,完全消除几乎不可能或付出的代价过大 , 主要是通过消除第二类危险源的途径减少或消除事故的发生 。按照现代事故致 因理论研究表明 ,第二类危险源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 ( 环境 ) 三个方面 。但要认识到 , 这三个不全状态不良工作条件 安全因素往往是管理失误或缺陷造成的 。 大量的安全事故表明 ,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一定的主观性 ,会对D值的确定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 ,安全检查只是安全管理的一个方面 , 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 要切实降低我国安全事故的发生 , 涉及到建筑安全文化,建筑安全经济和建筑安全的管理与组织等多方面的因素 ,需要全社会参与 。2 危险源的分析 2. 1 事故树的概念 事故树分析 ( Fault Tree Analysis) 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 ,其理论较完善 ,方法较科学 ,使用上较广泛 。这种方法由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华特荪在进行民兵式导弹发射控制系统安全分析时提出的 ,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事故树是从一个可能的事故开始一层一层的逐步寻找引起事故的触发事件 、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 并分析这些事故原因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 ,用逻辑树把这些原因以及它们的逻辑关系表示出来 。事故树分析是一种演绎分析方法 , 即从结果分析原因的分析方法 , 通过数理逻辑分析 ,可对系统中各种危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 2. 2事故树分析程序 1) 确定顶上事件 。顶上事件是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 即事故或 ) ,它们是分析的对象 。顶上事件的确定是以事故调查为基故障础的 。事故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查清事实 ,因为原因是基于事实而导出的 。通过事故统计 ,在众多的事故中筛分出主要分析对象及其发生概率 。 2) 充分了解系统 。生产系统是分析对象 ( 事故) 的存在条件 , 要对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及管理四大组成因素进行详细了解 。 3) 调查事故原因 。从系统中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缺陷中寻找构成事故的原因 。在构成事故的各种因素中 ,既要重视有因果关系的因素 ,也要重视相关关系的因素 .4) 确定控制目标 。依据事故统计所得出的事故发生概率及事故的严重程度 ,确定控制事故发生的概率目标值 。5) 建造事故树,在认真分析顶上事件.中间关联事件及基本事件关系的基础上 ,按照演绎推理分析的方法 ,逐级追究原因 ,将各种事件用逻辑符号予以连接 ,构成完整的事故树 。6) 定性分析,依据事故树列出的逻辑表达式 ,求得构成事故 树的最小割集和防止事故发生的最小径集 ,确定出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排序.7) 定量分析,依据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 ,求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 。在求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的基础上 ,求解各基本事件 的概率重要度及临界重要度.8) 制定安全对策 。依据上述分析结果及安全投入的可能 ,寻求降低事故概率的最佳方案 ,以便达到预定概率目标的要求 。基本事件和集合为最小割集 。它表明哪些基本事件发生会引起顶上事件的发生 ,反映系统的危险性 。其方法之一是采用布尔代 数化简法将结构函数化成析取标准式 ,从而求出最小割集。径集反映了与割集相反的意义,最小径集则是顶上事件不发生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集合。它表示哪些基本事件不发生 ,顶上事件就不会发生 ,反映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有几个径集就有几条消除事故的途径 , 从而为选择消除事故的措施提供了依据 。 其方法之二是采用布尔代数化简法将结构函数化成合取标准式。结构重要度分析是从故障树结构上分析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 ,即在不考虑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 ,或假定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相等的情况下 ,分析各基本事件和对顶上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程度 。根据结构重要度可排出各基本事件的重要顺序 ,以指导如φ何安排对基本事件的控制 。结构重要度一般用 I ( i) 表示 ,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越大 ,它对顶上事件的影响程度就越大 ,反之亦然 。 2. 5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事故树定量分析包括顶上事件发生概率计算.概率重要度及临界重要度计算 。事故树顶上事件发生概率计算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1) 利用最小割集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2)利用最小径集计算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基本事件的概率重要度是指顶上事件发生概率对该基本事 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率 ,也就是考虑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 , 会给顶上事件概率带来的影响程度.临界重要度也称为危险重要度 ,它是用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率对顶上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率的比 ,来确定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 , 是从概率和结构双重 角度衡量各基本事件重要性的一个评价标准 。 3 结语 通过对建筑施工领域危险源的辨识与分析 ,可降低重大安全 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使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事故树的构成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及事故预防工作在危险源辨识,危险源分析的 1) 事件符号 。主要由矩形符号 、圆形符号 。屋形符号和菱形基础上 ,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运用“发现控制”“超前控 及符号组成 ,矩形符号表示顶上事件或中间事件 ,即还需要往下分制的管理及事故预防模式 ,形成较为完整的事故防范体系 ,建立析的事件 。具体作树图时将事件内容扼要记入矩形方框内 。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 。形符号表示基本事件 ,即最基本的,具体的不再往下分析的事件 。 建筑施工类论文:刍议房屋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类型及解决措施 摘要:本文从房屋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类型出发,分析了房屋建筑安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加强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的有效对策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房屋建筑;安全施工;解决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必须严格的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因此,施工单位要认真分析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采用合理的控制措施,有效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从而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保障。 一、房屋建筑施工中安全事故类型分析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是为了完成某项单位工程所做的一系列彼此相互关联的任务、活动的一次性过程。因而,房屋建筑工程具有如下特征: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项目实施的渐近性。由于房屋建筑工程具有以上特征,它又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安全问题。就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中三级以上因工死亡事故统计分析得出,事故类型主要是高处坠落、坍塌事故、触电、中毒、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这六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8.71%,这六类事故主要集中在施工中的脚手架、“三宝”利用与“四口”防护、龙门架与井字架、施工用电、塔吊、施工机械及安全管理、基坑支护与模板工程、文明施工、起重吊装等10个方面,而人和物在这些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应特别注意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1]。 二、房屋建筑安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一直较为薄弱。在房屋建筑企业的施工队伍中,大多数属于零时组建的队伍,其人员大多数又来自于农村,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也是远远不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不熟悉、不知晓。甚至部分项目经理和现场管理人员对此也缺乏了解。此外,部分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往往凭借经验管理,等出了问题的时候才处理,最终导致施工安全工作抓抓停停,时紧时松,对安全管理只是在形式上应付上级领导的安全检查,无法实现对各类安全问题的有效防范。有些企业为了减少开支,将安全管理人员合并或是随意任命安全管理人员,把一些根本不懂得安全管理知识、管理模式的人员安排在施工安全管理岗位上。如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起到真正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作用。 2、缺乏安全管理意识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给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企业和施工单位往往以忽视安全生产为代价来减少成本。在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房屋建筑施工安全工作;对相关政策不及时落实或不落实到位;安全施工监督不够,安全检查流于形式。部分企业和施工单位领导忙于日常事务,只在口头上或者会议上讲文明施工、讲安全生产,空喊口号,缺乏实际行动,从而影响了建筑施工安全。 3、安全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 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涉及到多个单位,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部门。而这些安全责任主体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内容不合实际。例如施工单位的安全检查制度往往不够完善,有制度的又缺乏可操作性或是不能按照制度认真执行。对日常管理中的安全检查不按时开展,检查前无计划,检查时缺少依据,检查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整顿解决。特别是对于存在重大隐患的部分问题习以为常,不予重视。施工单位多缺乏健全的安全教育制度,有的甚至根本不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不组织学习、不组织培训,形成“有制度不予实施,开展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因此,施工单位等责任主体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是制度落实不到位,成为制约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2]。 4、监管主体的监管力度不够 在房屋建筑施工领域中,监管主体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一直是模糊不清的。而监管主体的角色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来担当。由政府实施其在房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的调控作用,从而实现对房屋建筑施工宏观上的管理和监督。但是,应然和实然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房屋建筑施工领域中,政府仅仅是通过有限的法律手段来对工作实施监管。这样的监管力度确实是不够的。有的监管也多是事后责任的追究而非事前的管理和预防。建筑事故的时有发生就是上述情况最好的证明。 三、加强房屋建筑安全施工的有效对策探究 1、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施工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施工单位要注重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强化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确保施工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并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员才能进行施工,这样能有效的避免施工人员违章操作的现象,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提高安全意识 提高安全意识,主要指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意识,这对安全生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层和领导层。必须要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才能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建筑施工安全事关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建筑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建筑主管机构和建筑单位要把施工安全作为最主要的工作来抓。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习贯彻和宣传各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意识。增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意识,提高水平。 3、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是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部门应结合工程建设需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首先,制定奖励制度。对项目管理考核工作进行细化,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管理,并针对考核结果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奖惩。例如管理效率良好的人员,应给与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将其绩效考核与工资待遇挂钩,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建立严谨的惩罚制度。如果只是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奖励,就会放任部分不作为人员浑水摸鱼,导致项目管理工作中出现更多管理漏洞。因此,必须要完善处罚制度,对于管理不合格的人员,应进行经济以及降职等处罚,使其认识到严格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最后,执行责任到身制度。即将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分解,做到责任到身,将工程施工质量与管理人员绩效挂钩。对于管道不当而导致项目反复整改甚至返工的,对其负责人进行惩罚,以此来提升项目管理效率[3]。 4、规范建设单位的主管部分的行政行为,完善安全监督职能 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建设工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建设工程的基本情况、主要参与单位、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行为,有权向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应当负责建设工程各阶段的质量和安全工作的协调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督促建设工程各参与单位落实质量和安全管理责任。本市鼓励建设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对建设工程全过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用试样盲样检测的方式实施监督检测。涉及建设工程结构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测比例应当符合本市有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的标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 5、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施工单位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不能随意更改施工图纸,如果发现施工图纸的要求和实际情况不太符合,施工单位要及时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合理的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要建立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加强重要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监督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施工人员违规操作,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对于情节严重的现象,要根据相关规定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处理,确保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6、创新管理模式 随着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被不断运用到工程建设中,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也要不断创新,要使之符合现代化建设的特点。用机器加工代替手工作业及减少劳动强度来改革施工工艺;对于门窗及各种大面积使用的材料采用工厂化生产提高工作效力;必要的时候设置混凝土搅拌站,或者购用商品混凝土。运用新的管理模式,使得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对房屋建筑的正常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从而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放心的房屋建筑,有效的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筑施工类论文: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与类型及创新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当中的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项目,它不能单纯地借助于理论基础,而是更多地要求实践经验。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予以突破和创新,需要不断深化相关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生产力提供完善的保障,从而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创新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类型的涵义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类型所涉及的领域和因素很多,包括新材料、新工艺、新型管理模式、新型生产方式等,无论是哪个项目或者哪个成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而将效益和利益提升到最大化。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技术类型主要体现在材料、构建的组合搭配上,这种分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质量,使建筑更具美感、安全性和实用性。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技术创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建筑的使用方式和存在形态,将美学和建筑学结合得游刃有余,此外,它着重强调了高科技技术在建筑物当中的合理体现。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案 1、施工材料的改进与创新 1.1新材料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应当满足居住性和生产适用性的基本需求。但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建筑的美感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建筑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创新设计,另一方面与现代建筑新型材料的成功研制息息相关。因而,对于新型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势在必行。 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材料,相对于普通的混凝土而言,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混合物,将适量的钢纤维掺入普通混凝土拌合而成,一方面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另一方面改善了混凝土构件的防裂能力、耐久度、抗剪性以及增加其延性特性。在混凝土施工中,改善构件的抗冲击能力是在选择材料时的关键所在,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恰恰可以弥补混凝土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此,其对于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的重大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1.2防水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发展 当前,高层建筑施工成为必然,为适应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更多的新材料在混凝土施工中被大量应用。清水混凝土技术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的一项新技术,因其直接以原始浇筑面作为装饰表面,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建筑的使用期,缩短工期且降低了成本,同时便于维修。另外,我国现已发展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相对于传统的防水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其高强度水泥为载体,在其基础上开发出多种优良产品。在这一领域中,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便是成功的例子。目前也已经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在建筑施工的实践过程中,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和持久的防水性能使其自我修复功能更加强大。 2、创新建筑结构 传统的建筑设计当中有很多固定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稳步发展,一些新型结构形式也逐渐应运而生,这些新型结构大多需要高科技材料,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建筑结构的革新也刺激了材料行业的进步发展。另外,建筑结构往往需求经过严谨复杂的分析和运算,技术人员要确保计算出来的数据准确可靠。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这类新技术受到建筑学家的青睐,并在广泛推崇的情况之下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由于多项相关技术并不成熟,没有给新技术开辟明朗的道路,所以这类新型建筑结构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所以说,我国的建筑工程师要不断地探究有关材料并作出探索研究,在这一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创新能力,让我国建筑施工技术追上国际前列。 3、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对于民用和工业建筑而言,建筑本身的居住性要求防水这一功能必须得到最大的保障,随着建筑材料的逐步发展,防水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来源也渐趋广泛。防水混凝土本身具有密实性和整体性特点,以此来达到防水的效果,且在适当程度上还需要兼有承受重压、围护建筑、抗渗、耐冻融和抗侵蚀的能力。在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应用整体式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与一般的卷材防水层相比较而言,防水混凝土在建筑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材料来源方面,防水混凝土结构材料来源众多;在实际的建筑工艺操作方面,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易操作性,可改善了劳动施工条件;在施工工期方面,防水混凝土可以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施工造价,与此同时,这种材料在施工检修工程方面比较方便操作,促使了防水混凝土在建筑施工,尤其是工业建筑施工中常被采用。 4、提高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本身所持有的竞争能力,它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它也能使企业在同行的比拼中脱颖而出。在建筑工程领域,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打造自身专属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它的技术一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让对手破解,及时被模仿,也会需要较高的成本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客观上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存在为建筑工程企业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果运用得当,将会给这个企业带来垄断性收益。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企业现阶段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会一直处于佼佼者的位置,因为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的不断发展,一旦停止,就会走上下坡路。 5、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也是行业繁荣的基础所在。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想要迅猛发展,离不开资产和技术两大要素,而技术往往建立在资产的基础之上,又反作用于资产,给予资产重大影响。总的来看,资产和技术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告诉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谋求较高利益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技术创新的意识和思想,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战略目标,然后再开始研制新技术和新方法,最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此一来,建筑企业乃至整个建筑行业都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达到由创新带动效益的目的。 6、坚持正确的思想战略 从思想领域来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研发实力,将重点工作放在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上面来。而政府作为一个发挥着宏观调控功能的部门,应当鼓励所有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施工技术研发机构,在必要时,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鼓励和支持。对于一些长久存在却并不适用的传统技术,政府要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或改造,将产业升级落实到实处去。而一些建筑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应当充分运用新技术的促进作用,将其价值开发到最大化。 另外,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要把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要在数据收集、吸纳人才、开发手段等多个方面开创新模式,并且要在技术研发和具体实践之间做好自由转化。并且市场是建筑企业实现施工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所研发的技术能否适用,也只有在市场上得到验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个良好的技术水平并不一定带来市场效应,但是只有市场才能验证技术能否得以应用。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高速发展,建筑行业当中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虽然技术上不断发展,但是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形式并不乐观,只有进一步在关键性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推动我国建筑业的繁荣。 建筑施工类论文:分析采用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对建筑施工事故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社会各界人士一直都对建筑行业有着高度的关注,其主要就是因为建筑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且建筑业的安全事故频发,而造成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该行业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监管的重点很难把握。对于这种现象,该文章通过对多起安全事故的分析,以高空坠落事故的案例为重点,利用聚类分析的办法,总结出一套以"人―管理―物"为重点因素的改善该行业安全事故频发的方法。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对各种因素进行排序,找出相应的薄弱环节,为该方面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的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和预防方法。 关 键 词:建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 引言 建筑工程与其它的工程相比,其施工阶段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且整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工种较多,最关键的是有太多的不可预见因素。以上的几点都是导致我国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根据本人的调查得知,在2012年的上半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就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76人。在这些安全事故中,对社会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的较大事故有13起,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要建立一个较完整的数据库,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这种工程建设量大和相关的数据资料种类多的情况下,让这项工作完成的难度系数更高。为了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我国的相关企业和部门正在加大该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且相关的专家也在尽力的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对建筑施工事故的聚类和灰关联度这方面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周继忠、赵金娜、张明轩等人就是对该方面的研究有较大贡献的人。特别是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对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比如以周继忠为主提出的灰色关联理论,就可以根据工程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关联度的排序,进而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而赵金娜主要是研究高处坠落类的事故,对造成这类事故发生的因素重要度进行排序。让以后相关企业在进行对这类安全事故的防范时,有一个重点。肖华德则是利用数学上的一些分析方法,对安全事故发生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系统分类。通过上面的叙述以及相关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基本只从一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或研究。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聚类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将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在一起,对建筑业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度排序。让以后的相关企业和部门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对一些不利因素可以拿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进行,减少相关的损失。 二、建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的筛选 2.1 建筑施工影响因素初选 为了解决我国建筑行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对造成该行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并且在对这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时,一定要力求其完善和全面。而该文章就通过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的总结与分析得出,造成我国该方面安全事故的具体伤害形式和初始影响因素。具体伤害形式主要有坍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和触电这四类。而初始影响因素主要是因为前期的安全教育工作没做好,中期的安全检查和相关的设备操作不过关,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相关的报告和急救措施不及时。 2.2建筑施工事故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对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造成这类事故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且相对较复杂。为了梳理和简化这些因素的信息,下面我们将分三步对始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和分析:第一步就对该类因素进行拆分。在近几年,我国大量的研究学者对建筑业施工事故的影响因素进行过相关的分析,其总结是从多角度下合并而得到的,范围可以说是相当的广泛,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要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拆分,将它们进行分类,让以后的工作人员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时,可以一目了然。第二步则是与第一步相反,那就是对部分因素进行合并。特别是对于那些拆分过后,但其基本含义又大致相同的影响因素,我们一定要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合并。最后一步就是剔除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让我们整理的因素信息简洁化。那样,以后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信息的查阅时,就可以高效率的找出对不利因素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三、聚类分析与灰色关联度结合运用的过程 对于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较复杂这个问题。近几年,相关的学者通过运用聚类和灰色关联度的方法使这个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其主要步骤分为六步:①建立造成安全事故发生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库。②对原始数据库进行整理,使其标准化。③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多个样本间的两两距离进行计算。④将整个数据库进行系统分类,让每个类型的数据库就只包含一个样本。⑤对距离最近的因素进行合并,通过多次计算,进而得到最大的一类影响因素。⑥通过上面几步的分类结果,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计算每一类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 四、建筑施工事故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影响 为了让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在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管理时,能够采取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利用灰色关联度对一部分的影响因素聚类结果进行了排序,由于文章的篇幅有限,在这里仅利用灰色关联度对EXCLE软件中第三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具体过程如下: (1)对相关的因素进行准化处理,然后选择一部分进行排序。并假设在以后出现的概率为百分之百。 (2)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利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出较序列和参考序列的差值。 (3)对各类安全事故的影响因素和系数进行灰色关联度的排序。 (4)排序完后,再利用灰色关联度的方法计算结果。 (5)根据广义权距离计算理论和灰色关联度运算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我们可知,参考序列的距离与关联度成反比。根据这项结论,我们又可以对相关指标进行从新的排序。又因为影响因素和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成正比,我们又可以得出影响因素对安全事故的诱发率大小。并结合第四步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要想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重点对以下三个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即操作技术、安全检查和材料设备问题。 六、结论 通过上述大量的分析和结论我们可以得知。利用聚类和灰色关联度的方法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因素进行排序和预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是我国目前对这类因素处理的最好方法。该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多种相关的安全事故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相关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利用灰色关联度的知识对相关因素进行重要度排序,得出造成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让以后相关的企业和部门对这些不利因素进行重点防范,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提高相关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让我国的建筑行业向零事故发生率的目标前进。 建筑施工类论文: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 本文以武昌工学院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专业定位,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建筑施工 专业定位 教学改革 1建筑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工程建设规模日益壮大,对工程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需求更多更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而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学科,旨在培养面向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管理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年来,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而独立学院是我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兴办学模式,无疑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会为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2建筑施工类课程在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任务 以独立学院武昌工学院为例,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更加侧重于培养的是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能在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机构等从事各项管理工作的中级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必须具备四个平台的基础知识,而土木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则放在了首位,足可以看出建筑施工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施工类课程是一门理论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为主的主干专业技术课程,主要研究建筑工程主要工种工程施工中的一般施工技术和施工规律,主要任务是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原理和施工方法,以及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 2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施工类课程与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应用电工、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密切相关,是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但是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因为先入为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受专业名称误导,觉得所学应主要为管理类课程,对施工类课程不重视,以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2)教学方式单一,仍以“满堂灌”形式教学。 (3)施工类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墙体改革,新型建筑材料、工艺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迅猛,相应的教材建设发展相对缓慢,不能与时俱进。 (4)授课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讲课不能带动学生。目前独立学院很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未在工程单位历练过,现场经验缺乏,仍然照本宣科,学生对生硬的理论知识本身就有抵触情绪,缺乏感染力的授课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5)建设施工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学时过少,书本上的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 (6)重视结果考评,忽视过程考核。考核方式的单一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很大动因,目前考试都是“一考制”“3+7”模式,期末的卷面闭卷考试占70%,再加上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也只是考勤加上书面作业,学生都是为考试而考试,都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光的状态,为及格和学分甚至会舞弊,影响学风考风。 3工程管理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3.1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明确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定位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面向生产一线进行工程管理,首先就要全方位地了解最新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学生刚入校进行的入学专业教育中要学生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应用型的人才这个定位定准,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平台的基础课程技术就排在首位,让学生明白工程管理人员只有懂得技术,才能更好地去进行管理。 3.2加强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不合时宜,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底子较二本一本要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身有抵触性,加之照本宣科的平铺直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施工类课程的授课教师课下应做足功课,多收集一些新的或比较典型的工程案例,在课堂上以丰富的图片,动画以及施工视频来呈现,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将呆板空洞的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加以解读,有图有真相,更具有说服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抛砖引玉,提出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派代表发言得出结论,授课教师再加以点评,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建筑施工类教材 目前教材市场鱼目混杂,各个出版社都在出土建类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是分本科和专科教材,对于独立学院而言,与一般的二本、一本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基础不同,对于同样的本科教材在理解上就厚此薄彼,很多独立学院的教材还沿用母校的教材体系,选用国家优秀教材,究竟适用不适用自己学生考虑的较少,近几年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要改革,教材改革要先行。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建筑施工类教材建设也要与时俱进,要编写出更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更具实践性的应用型教材。教材的教学内容上要进行突破性的革新。可以围绕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五大员的职业岗位要求,将“五大员”、“二级建造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施工技术的土方工程,基础施工,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屋面及地下防水、装饰工程等九大模块的学习内容设置九大学习模块,每一模块由实际工程引入,进行场景式教学,通过对实际工程的分析掌握施工技术。 3.4培养应用型青年教师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将担任建筑施工类课程的教师送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多渠道积极引进具有高级职称(主要是高级工程师)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同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动协作模式,建立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高层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的制度和机制,为我院学生授课、开展工程课题研究及作专业知识报告。 3.5加大建筑施工类课程的实践学时,实现理论:实践1:1的学时分配 施工现场教学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目前也只是在大一安排一周的认知实习,大四安排生产实习,相对时间比较集中,学生集中认知实习人数太多,学生也还没接触施工课程,只能是走马观花看热闹,生产实习时间短,也只是流于形式,搞一次集中实习就是劳民伤财还没有效果。如果能把实践类教学穿插到教学中,做成施工专题,可以一上午讲理论,下午可以去施工现场观摩,甚至是自己动手操作,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6完善考核方式,重视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建筑施工类课程的考核是3+7模式,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以考勤和书面作业为准,期末成绩以卷面成绩为主。存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理论知识多,实践和操作性的少;一次考试定结果多,分多次进行考评少等特点。学生的学习导向有误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考核中应体现以能力测试为重点,知识与技能并重,可以分阶段考试,把九大模块的学习内容适当的合并考评,将每次的讨论课案例课学生的表现以及实践课学生的提问动手的表现计入考评,可以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结语 建筑施工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求职就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相信在不断的教学改革探索中会不断提高教与学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会不断增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会真正实现。 建筑施工类论文:高层建筑施工危险类型分析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但同时建筑业又是我国安全事故多发产业。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建筑,每年建筑安全事故大多发生在高层建筑中,本文在分析高层建筑特点、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层建筑施工危险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安全;危险类型 1 高层建筑特点 (1)施工层数高,工期长 目前国内新建的高层建筑一般都是 20 层以上,有的多达几十层,虽然其除了底层以及顶层外,其他楼层都采用标准层,但是高层建筑从开始可行性研究到项目正式动工直到项目完成,其间都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这些都为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造成了困难。 (2)高层建筑技术难度高,工程量大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难度大,由于高层建筑的特点,其一般采用深基础,结构一般采用预制或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所用材料多,工程量很大。 (3)建筑材料消耗量大,现场机械设备多 高层建筑由于工期长,施工量大,材料的需求量也较多,而由于高层建筑的层数高,施工工艺复杂,对现场机械设备的要求也较高。现场机械设备一般所需种类多,精度要求高,技术复杂,这些都为高层建筑的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 (4)高层作业量大,垂直作业量多 高层建筑高度高,一般高度都是 40 米以上,有的高达几百米,高空作业工程量大,这是高层建筑区别于多层建筑的另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高层建筑在建筑中,上下的垂直运输量成倍增加,受高空气候的影响(如,风力、雨雾等),高空作业危险因素高,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要求高。这些都为高层建筑安全控制带来了难度。 2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其自身的特点,在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一般施工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开挖深度深 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地基承受的荷载大,而且一般都有几层的地下室要开发,因此对其地基处理要求高,地基处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所采取的技术工艺方法、措施有时也是很复杂的,这样,危险因素就会增加,很多造成人员的伤亡以及财产的损失的事故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发生的。另外,由于高层建筑基坑基础开挖深度深,容易形成基坑坍塌以及坑边物体坠落等事故的发生。所以在高层建筑施工基坑开挖阶段应该对危险因素加以防范。 (2)高层建筑作业高度高 高层建筑的特点决定高层建筑作业必须在高空中进行,作业高度越高,对人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要求也越高。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不管是人员失足坠落以及施工过程中物体的坠落,对人的伤害都是致命的。另外,高层建筑垂直运输作业也造成了危险因素的增加,而且高层建筑施工作业引发的火灾也较难扑灭。这些也是高层建筑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和解决的。 (3)高层建筑施工交叉作业多 高层建筑层数多,水平作业与垂直作业交叉,立体化作业,在垂直作业的空间上可能会有很多的工作要同时进行。近年来,这种因为垂直作业造成的人员伤亡增多,必须采取可靠的有效的安全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4)高层建筑施工工期长 高层建筑施工工期比较长,一般最少都达到两年左右。在施工期间内,设备长时间暴露于工地上,由于天气气候的原因,会对机械设备造成一定的腐蚀,可能会造成施工机具的破坏造成人员的伤亡。施工期间由于人为以及自然的原因都会造成机械设备的危险状态,必须要在期间进行防范。 3高层建筑施工危险类型分析 3.1高处坠落事故致因分析 在建筑施工中,由于高处作业的工作量大、操作人员多、多工种交叉作业,并且施工现场中临时设施多,现场环境差,因此,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性,造成了高处坠落事故多发。在高层建筑中尤其明显,而且由于高处坠落事故发生会直接造成人员的较大伤亡,非死即伤,高处坠落被列为高层建筑伤害中第一大伤害。对高处坠落从原因和特点分析: (1)高处坠落的特点 ①事故发生的频率比其它伤害高; ②事故发生的部位比其它伤害多; ③事故发生的后果比其它伤害严重 (2)高处坠落发生的原因 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作业和设备的因素,其中作业因素中主要是因为施工现场人员违反操作流程或劳动纪律。处于高空作业的现场施工人员大量的不安全行为使操作规程中对安全性的考虑并未达到应有的保护作用,造成建筑安全事故的多发。而在设备因素中,很多建筑施工设备本身的安全性考虑不足、设备有缺陷等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造成了建筑工人的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安全防护用品配备的不足也使高空作业人员在发生高处坠落时失去了最后的安全保障,引发了较多的高处坠落事故。 3.2坍塌致因分析 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极限强度造成破坏,结构稳定失稳塌落造成物体从高处坠落形成物体打击、挤压伤害及窒息的事故。主要类型有:基坑坍塌、模板坍塌、脚手架坍塌、拆除工程的坍塌、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坍塌事故等。其中基坑坍塌和模板坍塌事故总数占了坍塌事故总数的 80%以上。坍塌事故的主要类型和原因: (1)基坑坍塌 基坑坍塌事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坑壁设计不当引起坍塌,另一种就是由于地表水引起坍塌。对于坑壁设计不当引起的坍塌而言,主要是坑壁的形式选用不合理和施工不规范所造成的。一般而言,坑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是坡率法,即自然放坡地形式;二是采用支护结构。基坑坑壁的形式直接影响基坑的安全性,如果选择不当,基坑施工的过程中会埋下隐患,因而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多数工程都选用坡率法的形式来进行施工,因坡率法比支护结构节省投资。但坡率法对于工程条件要求较高,施工场地必须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坡率或者地下水匮乏、土质稳定性好,才可使用。否则,容易出现隐患,造成坑壁坍塌。 (2)模板坍塌: 在施工现场进行现浇混凝土梁板时,由于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差,因支撑失稳而引起模板坍塌事故的发生。其原因主要有: ①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 ②模板支撑搭设不规范 ③拆除工程中顺序不合理造成坍塌 ④施工企业不按规定编制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⑤现场施工人员不按规定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 ⑥在搭设过程中使用质量低劣的钢管和扣件 (3)坍塌事故的特点 ①坍塌事故波及范围较大,一般为群死群伤,严重威胁到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 ②坍塌发生大多是由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管理不善等原因等造成的。 ③由于工程赶工期、追进度而某些部位强度未达到设计标准强行施工造成坍塌。 3.3 物体打击致因分析 物体打击事故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体伤亡事故 (1)物体打击事故原因分析:施工现场临边洞口防护不好,设置安全通道不规范;个人防护、施工机械设备防护不到位;工作现场地采光和照明不足;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而导致物体打击事故发生;安全检查不严不细,事故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排除等,这些都会造成物体打击事故。操作人员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有时也会成为导致物体打击事故的间接原因。 (2)物体打击事故的特点 ①引发原因多。每个施工现场均有发生物体打击事故的可能。物体打击事故既可以由一种原因诱发,也可以由多种原因综合诱发。 ②突发性强以及打击面广。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往往事前没有预兆,因此,预防难度大。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受到物体的打击,往往使人防不胜防。 ③造成后果严重。由于物体打击作用在人体上的能量较大,造成的伤害一般也比较严重,轻则伤残,重则丧命。 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控制分析 摘要:相较于一般建筑施工,厂房类建筑施工在技术施工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建筑后期使用寿命,施工队伍应当对施工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加强施工管理。只有这样厂房类建筑施工技术才能够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建筑施工的要求。 关键词:厂房类;建筑施工;问题,控制分析 引言 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有很多新东西要去研究。我们在工作中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才能不断的控制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高质量的完成厂房类建筑施工。 一、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厂房类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控制问题。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施工技术往往决定了设计者意图的实现,竣工效果的检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技术的影响。因此,在厂房类建筑施工中,是否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对施工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现在的建筑施工对施工技术有着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能按照技术指标准确施工的情况,很难保证稳定的施工技术指标。施工技术本身对特定的要求就有很多的矛盾,再加上施工技术的难度,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传统的作业模式仍占有较大比例,建筑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人员中大多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水平比较低,施工企业没有能力采用先进的现代设备,从而影响了厂房类建筑施工的技术质量。 在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 要想完成众多的施工技术指标,必须要对技术控制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施工技术指标。目前在很多的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 由于涉及到了众多复杂的技术, 造成了控制体系存在一些漏洞。虽然工程施工监理部门会对重要施工技术问题加强监督, 但很容易忽视对现场、气候、资源等问题的考虑, 影响施工技术控制工作。 2、厂房类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厂房类建筑施工的安全观念和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还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缺乏安全生产的观念会导致厂房类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方面出现很多的问题,缺乏法律意识和观念,就有可能逃避法律责任和义务,没有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知识,安全生产的观念就比较淡薄,很多生产经营企业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严重存在。有的施工现场新进职工未经过培训就安排上岗,不懂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事故率不断攀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和预案实施明显不足。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有些企业建立施工管理制度的目的不是用于管理而是应付检查,既不重视制度建设,也不重视制度的贯彻落实。在施工前的计划和方案一定要受到重视,施工要靠很多人不仅仅靠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观念就能够实现。 3、厂房类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尽管政府已经针对厂房类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做出表示和政策扶持,已经建立了相关监督和管理的部门和机构,但是安全监督的管理人员、机制和手段方面还没有实际做到位,监督管理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安全监督和管理机构和部门的任务还是停留在对安全和事故的检查和调查上,对发许可证上也有严格地程序,但是工作方法上还有待改善和协调,通过微观和宏观调控能够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的意识,能够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健全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在安全生产的管理方面的自我约束的机制。 二、厂房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控制分析 1、建立全方位的厂房类建筑施工技术控制系统。由于厂房类建筑施工涉及到很多施工技术,而通常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工管理又十分的单一, 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全方位的技术控制系统。这就需要借助现代计算机处理系统,对影响施工技术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能、资源状况、现场条件等制约因素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调整, 最终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设计目标。借助计算机系统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求解其内力和位移,比较分析实测值和预测值,如果两者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应及时进行调整,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为止。同时还要采取测试和现场分析的手段对影响施工技术的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现场施工技术控制是全方位的技术控制系统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施工阶段要建立健全现场监督机制,针对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管理和控制。 2、加强厂房类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强化安全的观念和意识。厂房类建筑施工的现场安全管理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机制,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管理原则,要生产就必须先抓好安全管理,坚持安全与生产同步,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必要的安全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关键的,要对安全生产的各个管理的要素进行详细地整理和划分,要根据实践施工的近况确立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和重点。加强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要在培训中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的观念和意识,要按照工民建开始的安全生产计划和方案严格执行和实施,确保工民建施工的安全管理上出现一些重大问题,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3、加强厂房类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管理。工民建施工的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要通过专业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模式,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施工的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成本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过程。要使成本控制工作得到有效实施,保证工程项目最大限度地产生合理的经济效益,我们就应当在对项目成本进行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动态控制的前提下,确定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同时严格监控成本控制措施在厂房类建筑施工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以保证预期成本目标的实现。施工企业还要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几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的预测、控制落到实处,解决施工管理体制中包盈不包亏的问题。要加强定额管理,做到采用定额编制计划,采用定额组织生产,采用定额核算,使定额真正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依据。还要强化财务约束和审计监督,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和开支,降低管理费用,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避免帐物不符、财产不准、成本不实、虚盈实亏等问题;要培养利润动机,构造积累机制,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很多施工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施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厂房类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管理的职能,建立并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严格施工过程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
浅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SCLT教学模式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是为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地方院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中承担着服务功能。只有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变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 sclt教学模式 农业科技人才 路径研究 一、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提升农业整体的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核心问题还是缺乏人才,尤其缺乏在一线推广、普及、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农业农村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农的根本。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人才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农业系统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2012年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一年,人才建设提速已经迫在眉睫,显然我们必须要有农业科技人才的大战略![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为黑龙江农垦总局及黑龙江省教育厅直属单位,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服务垦区,振兴黑龙江大农业的任务。实现经济强省的战略。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人才现状 黑龙江农垦人才中心主任唐志斌用“奇缺无比”来形容目前垦区农科专业人才短缺的现实状况。他说:“按理说我们是搞大农业的,传统农业专业人才应该充足,可现实是长项变成了短腿,就连学农的大学生也不愿意来垦区工作。” 唐志斌说,尽管如此,黑龙江垦区还是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据保守估计,这个垦区在3到5年内至少需要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植保、水利等近10个涉农专业大学生1.5万名至2万名,人才引进压力非常[2]。 据了解,为吸引人才落户,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在全国农业院校设立了辐射百余所院校的10个人才引进招聘基地,建立了50余个毕业生实习基地。各管局、农场还结合实际情况,在安家费、工资福利、住宿、落户等方面出台了不同优惠政策。例如“省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重点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可领安家费3万元;本科以上毕业生,家是农村的,父母及16周岁以下弟弟妹妹可随本人到分局或农场落户,免收落户费用。”黑龙江八一农垦学学是垦区黄埔,要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服务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教育与科研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要坚持好、发展好,使其成为彰显学校实力的品牌和标志。校领导和老师认真研究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为垦区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紧密联系垦区生产实际,深入研究并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抓好各项技术服务与人才培训,特别是要抓好落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垦区打好科技强工攻坚战、进军世界五百强做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要加快培育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及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以及种植养殖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而现代农业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也需要大量与此相适应的高、中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及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劳动者素质。 三、路径研究 综合以上现状,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具体现状,将从以下两方面谈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路径。 1.课堂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第三部分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32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针对农业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上应采用持续性学科知识的语言教学模式(sustained-content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即:(SCLT approach)。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仍处在探索和教学实验阶段,但已受到国外外语界的普遍重视,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二语教学当中。SCLT 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特别是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了解其教学理念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建立大学英语教学新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持续性专业知识的语言教学(SCLT)模式是语言教学专家在探讨专业学科知识(content)和语言(language )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满足二语学习者不同的需要而综合以往不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最近才提出的,也有人用 持续性学科性辅导(sustained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来概括这一教学模式(Pally 2000)。 SCLT 是一种专门集中于某一专业学科(content area)的语言教学途径(Donley Reppen 2001: 7)。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SCLT 教学模式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集中于探究某一知识性学科; (2)注重二语学习和教学SCLT 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抛弃了把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人为分离的惯常做法,而是既注重持续性的学科知识又强调语言教学(Murphy Stoller 2001: 3)。注重持续性的学科知识也是SCLT 教学模式与其他以主题为基础的教学最大的区别之处。在SCLT 教学中,学生不仅能通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来学习专业知识。因此,与以往的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通用英语教学(EGP),以及为了帮助学生把英语学习与自己的专业学科结合起来或者是为了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而开设的ESP 或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教学相比,这种借助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各方面语言能力,同时又不舍弃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学习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弊端,因而SCLT 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点。尤其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更为适合。 因此,我校的英语教学即注重普通英语教学又注重专业英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专业英语教学的比重,用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带动英语学习,以英语提升专业水平,以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s ),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参加,为了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我校采用座谈、讨论、演讲、展示、实验、发表成果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即信息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作者通过对学术交流目的、作用的思考,认为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指出激励(激活、激发)、启迪才是学术交流最本质的意义。根据学术交流的强大影响力,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加专业的学术水平,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不定期地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我校知名教授和专家做本专业的学术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领域,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国际视野。我校还设有王震讲堂,学生可在王震讲堂进行学术交流。 学校与俄罗斯、韩国、加拿大、乌克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正在积极推进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的联合办学项目、与韩国国立江陵大学的交换生项目及“中加合作―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等教学科研项目。通过学术交流提高了学校影响力,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真正实现了英语加学科的人才培养。 浅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初探 引言:分析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改革建议,即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高校的集成投入,同时抓好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中青年骨干的培养,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 一、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 农业高校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目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培养观念陈旧、培养方式单一、培养结构失衡、培养制度僵硬等现象。[1]这就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很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对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极其不利。[2] 二、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层次不高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人才层次上看,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传统学科人才多,新兴学科人才少;研究型人才多、实践性和应用性人才少;单一领域、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学科人才复合型人才少,能够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成果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更少。 2、人才结构不好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人才结构上看,农业科技顶尖人才队伍老化,中青年科技骨干少,特别是缺乏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青年接班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情况严重。 3、政策支持不够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上看,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在对高校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上,搞“一刀切”, 缺乏合理的导向,只重论文,不重产品、专利,对评审职称,只重论文和成果,不重成果开发和转化工作业绩和效益。从客观上,造成高校培养出来的农业科技人员不愿下基地、下生产第一线,科研工作脱离生产实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4、学术氛围不浓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学术文化氛围上看,学术人才的官本位意识和行政化趋向问题比较严重;缺乏崇尚创新的精神,学农爱农的思想意识不牢固;重名利、轻实效、急功近利、短平快的“职称科研”,追逐虚荣、弄虚作假、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三、加强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1、加大对农业高校的集成投入 从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来看,目前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为0.25%,离世界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水平(1.12%)还有很大差距。[3]因此国家必须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同时必须加大对农业高校的集成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的直接投入,特别是需要将地方农业高校也应纳入国家财政支持的范畴。二是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通过产学研金的方式,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与农业高校的结合,建立社会化、集成化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解决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各个环节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2、分类培养,注重层次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议国家重点从两个方面支持农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重点支持农业高校承担农业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以项目带任务,来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同时引导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科交叉,突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突出农业新兴学科人才培养,使之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加一方面,支持农业高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高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筑巢引凤,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充实到农业高校科技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建议专门设立农业高校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基金,建立中青年骨干人才人才重点联系机制和“带培”机制,对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和定向培养,使之成为尽快农业创新领域的主体力量,改变当前农业科技人才断层的状况。 3、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 一是注重舆论引导。要充分利用主流传媒,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宣传力度。重点褒扬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探索科学真理不畏艰险、奋斗终生的创新精神;甘于寂寞、孜孜追求的执着精神;长期奋战科研和生产第一线,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树立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好榜样,营造一种务实创新的舆论氛围。 二是重视文化引导。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意识和爱农意识;大力倡导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思想和团结协作、淡薄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氛围,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 三是突出制度引导。改革农业科技创新评价,建立合理的成果、绩效和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农业高校的农业科研人员下基层、下企业,下农业生产第一线,引导其由出成果、出论文转变为出产品、出标准、出产业、出效益并重。 四是政策引导。支持农业高校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奖励等政策,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浅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对策 一、充分认识当前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前提。但是,我们有些人对农业科技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农业人口就占了8亿,人才资源必然十分丰富。须知人口与人才是不同的概念,人口多,说明人力的数量多;人才多,说明高素质的人才力多。事实上,我国人口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相对缺乏,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这个矛盾在农村尤为明显。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而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学院。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400人就有一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同时也给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很不利的影响,突显了农业科技人才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国际粮油价格自2002年以来开始温和上涨,而近年来涨势明显加快。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2009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国际粮价的大幅飚升,不仅增加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还可能引发局部或全球性粮食危机,导致部分地区政治动荡。而粮油生产的工作就需要广大的农业科技人员去努力工作,才能促进其生产发展,这就更加体现了农业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二、目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层次较低,体现不出应有的活力。首先,从学历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的;其次,从年龄结构看,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是35岁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第三,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是初级职称的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强,整个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只占少数,有相当部门人员都是本土人才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成长起来。因此,近年来在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层次越来越低,即使有些层次的也都跳槽到不是农业的部门去了,导致农业部门的人员力量有限。 二总量偏少,严重影响发展的后劲。一是一线力量少。整个社会中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部分,特别是在乡镇中是农业科技的人员就更少了。二是引进人才少。近些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干部因所学专业是涉农专业无法进入基层工作,只能去外地企业打工,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三是留守人员少。现在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外出打工或者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人才就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的速度。 三经费不足,严重阻滞技术的更新。一方面,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许多乡镇农技站人员只能象征性地拿很少的工资,农技推广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有相当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还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普通员工,少数地方基层连养兵的钱也没有,导致许多农技推广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纷纷另谋出路,即使在正常上班的人员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更加高,经费的严重不足,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本处于很低的层次状态,致使农业技术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现在在岗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的提高,更阻碍了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扩散推广。 四体制不顺,导致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从整个农业来看,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人心涣散、工作松散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机制不科学,所需专业的技术人员进不到县、乡基层一线,非专业人员却时常占编。二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现象,导致工作的开展工作困难重重。三是社会地位低下,农业属于弱势行业,而从事农业工作的大多数部门机构都是些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靠吃财政饭,没有其他的来源收入。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没有经济的收入还要政府出钱,简直是难上加难,更不用说优先提拔干部的事。从而,导致农业科技人员在政治、经济待遇相比于其他部门每日遇下,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以主业为本,科学确定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农业县市、区在我国占多数,应在努力发展工业的基础上突出农业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建立考核机制,加大对县乡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提高积极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加大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或信用部门解决一定的科技示范经费,为农业科技工作开拓创新创造条件,并用适当的经济待遇稳住人才,激励人才。三是要营造农业科技工作的积极氛围。一方面要对农业科技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的优秀事迹要善于挖掘,善于推介;另一方面对其中德才兼备的应该予以优先提拔,可以相互提拔在县农业系统部门工作,也可以提拔到乡镇工作。按《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分为综合、执法、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那么可以说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具有职称的人员就是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这样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具有中级职称的不管在县市、区一级还是在乡镇一级可以享受科级干部的待遇,这样从正面鞭策他们更好地开拓性工作。 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一是要把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沉”下去。县直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总量相对较多,且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有在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的便利条件,应该建立定点联系制度等,多下到乡村组具体指导,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做到才尽其用。二是要把农村乡土人才“吸”上来。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的“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和一些闲散人才等吸纳上来,他们知道农民想要什么,农村适合什么,让他们的实践经验通过提炼得到升华,更好地发挥作用。三是要把外地优秀人才“引”进来。通过技术入股,基地免费等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和高级人才、优秀人才的进驻,开发新、特、优的产业,引领周边群众致富,通过全方位的开发人才资源,最大程度地整合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教育是发展人才队伍的根本途径。不仅仅要对技术干部和乡土人才加大培训力度,还要把 中学生的农业科技知识教育提上高度。农村学生中的辍学者或中考、高考的落选者是农民的“接班人”,60%以上的农村学生中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农村。他们既对传统生产模式不感兴趣,也不懂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导致这新一代农民成为“社会盲流”。因此,应该适当加强在校期间技能教育中科技兴农方面的比例。其次,应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如建立县、乡人才结对联系制度或互动交流机制,促进两级人才共同提高;完善学习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县、乡、村技术人才进行知识更新;选派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高等院校或发达地区学习深造等等。 四健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机制。首先要严格目标考核奖惩,加强人才个体的责任心。一是考核其业务水平,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制度;二是考核其工作业绩,实行以奖,绩效挂钩制度;三是考核其招商引资情况,对积极为群众联系龙头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要予以重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的农业三级机构。县一级的农业工作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综合服务等职能;乡镇一级的农业部门除了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外,还应加强对本乡镇的各种农业信息收集和上报等,供县农业部门和政府决策农业工作,并积极做好本乡镇的农业事务管理,传送好的各种农业信息到村到农户,为农民服务;另外,建立村级农业信息联络机构,负责日常的联络,联络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传播农业信息和收集农业信息并上报到乡镇。通过完善管理服务机构,从而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服务一体化的网络。第三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集体荣誉感。应该认识到,农业是我国的基础。做好做实农业科技工作,对稳定农村、稳定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下,县、乡、村农业科技工作者担负着庄严而光荣的重任,虽然工作清苦,但是最能闪耀建设现代农业光辉使者形象的。 浅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困境论述 1人才培养困境形成的原因 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也有个人利益的考虑,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重工轻农政策实施的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我国曾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行推进工业化,这种违背规律、“拔苗助长”的战略反过来又造成了农业的严重滞后。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着“重工轻农”的冒进思想;或者认为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必然伴随农业产出绝对量的减少,在实际工作中,不注重保护农业的发展,反而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盲目追求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或者急功近利,认为发展农业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不如发展非农产业见效快,而且发展非农产业更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政绩,因此表面上做“三农”文章,实际上把大量的人、财、物和精力用在发展非农产业上等等。所有这些“轻农”思想,必然会削弱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及成果推广中的主导作用。然而,由于农业仍处于弱势地位,农业资金的积累还非常有限,农户经营的分散化和对农业科技需求的不足,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只能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来提供。其次,农民趋利行为发展的结果。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城乡差距越拉越大。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农村劳动力自主自觉地大量向外转移。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现象非常严重。根据江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公布的信息,农村外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农村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截至2011年末,全省农村户籍外出从业劳动力1798.9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4%,女劳动力35.7%;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92.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5.3%,59%的人具有初级工以上技能[10]。显然,由于流出农村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具有男性化、高素质和青壮年的特征,必然使得留在农村本土的劳动力形成女性化、老龄化和低素质的特征,因而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十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11]。农民较低的文化、技术素质,加上传统习惯的阻碍、怕冒风险等原因,造成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极其低下。再次,传统农业经营模式抑制的结果。当前江苏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家庭承包制为主,土地经营规模较小。2010年江苏农村居民户均人口3.68人,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4亩,户均耕地面积只有4.74亩[5]106-107。面对如此小的农户生产规模,新技术的采用会引起家庭农业生产成本的激增,而技术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征,规模越小,技术带来的效益就越不显著,只有大规模地采用新技术才能使农业效益大幅度地增加。因此,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使得农户不具备承担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一般的农业工作者无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就能实现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活动,采用技术的主动性差,必然导致其技术需求的减少。以往研究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户均耕地面积等因素与农户技术服务需求有明显的正相关[12]。同时,因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农民并不将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增收来源,而只是将其作为经济窘迫时可以退守的保障。由于江苏农业在企业化经营和社会化生产方面不发达,其科技创新主体长期局限于国家科研教学单位,由此连带形成单一创新目标(粮猪增产为主);且因政府投入十分有限,也只能局限于单一目标,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当然是无法加快的。最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目前,江苏省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其工作涉及到政府各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等。上述这些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有机地构成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是,这些单位均各自依托于一定的培养机构和教育资源,在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方面相互之间缺乏沟通,配合能力差,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明确的培训目标和一致的任务,保障措施不够明确,培养资金和资源难以科学合理地配置到位。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农协性质的自助组织,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是不通畅的;又因政府和科研人员对农民的实际生产问题了解不够细致或了解不到位,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很难客观反映到研究计划中去,农业技术创新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农户不能有效地参与农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过程,由此导致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与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不相适应,人才评价机制常常表现在理论层面,农业类课题结项成果多数以论文形式表现出来,未能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这就难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符合农民的需要。 2培养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手段 鉴于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及其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政府需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并积极引导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快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多渠道筹集人才培养资金。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是为了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继续增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农业技术创新成果从研发到推广再到生产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样,政府财政也是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资金来源,其规模与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各地受地域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省地方财政应根据工业在所有产业中所占比重,相应地制定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扶持政策。对工业欠发达、资金较薄弱、农业比重较高的苏北和苏中地区应做出一定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弥补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另一方面,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按照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要求,总结省内外部分地区、部门和企业以工哺农的经验,从江苏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承受能力,探索向企业、经济组织征集专项资金的办法和措施,恢复征收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筹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专项资金,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并用规范的方式建立和完善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二是实行农户家庭规模化经营,把农户收入增长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熊彼特认为,足够大的企业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因此,为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需要改革和完善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以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为中心,推动土地的适度集中,以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在土地等农业资源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品牌效益、社会效益,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土地进行合理流转集聚的过程中,将农民增收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人员数、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支出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的业务费支出,对农户人均家庭经营收入有显著影响[13]。因此,培育农村土地经营的产权主体———农户,使其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让渡权,从利益上驱动农户采纳新技术,激励农户把不断使用新技术作为获得新收入的手段,合理引导农民的趋利行为,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三是夯实农村人力资本基础,重视乡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发明、开发、推广和生产应用的进程。一方面,要以激励机制为切入点,培养一批“草木才子”。 有效整合全省科技培训资源,建立以农林院校、研究所等为依托,以科技、人事、农牧、蔬菜、劳务、林业、科协等单位为管理主体,以乡村农业科普协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网络,通过定期举办农业科技专家讲座,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等有效的培训方法,培养一批具有农村根基的乡土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和管理使用考评制度。鼓励和支持学有专长的乡土科技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承包、科技培训和科技项目实施工作,并一视同仁地纳入地方科技进步奖励基金范围给予表彰奖励。与此同时,可以每年评选十大农民科技能手,单独给予表彰奖励,并将特别优秀的农民技术员特聘技术职称,享受相关政治和工资待遇。四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培养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符合农业实践的需要。“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一个。政府可以采取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不足。”[14]传统农业科技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做法,将农业研究与推广、农民和市场紧密结合起来。第一,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者和政策制度的供给者,应从总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一个适宜的、有利的外在环境。第二,提倡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大专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者,承担着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任务。特别是农业科研机构,在现阶段及今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因此,既要打破科研与教育之间的行政性分割,发展横向联系;又要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进行合理分工,建立纵向协调。第三,重视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的诉求。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者和使用者,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主体。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可以由政府从整体上进行安排,而应用性人才应由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诱导科研机构进行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陆彩兰 吉万年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扬州霍桥学校 浅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思路 一、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客观要求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以高效益、高智力、高投人、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为特征的农业科技革命,如生物工程、新的绿色革命、蓝色革命、发展持续农业以及高度技术密集的农业工厂化等等都属于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范畴。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关系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革命。不难看出,这些高新技术的农业是智力密集型的农业,没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就不可能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同时,我国加人WTO后,也迫切需要一大批精通WTO游戏规则的农业科技人才。因此,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时展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 (一)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也搞不好。”‘”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说明了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没有人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搞不好的。首先,农业科技人才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人力资本,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是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中坚力量。如果有了一大批站在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前列的优秀人才,实现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有了可能性,通过他们的努力,这种可能性就能变为现实性,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其次,在信息社会中,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的科学技术水平,国内外许多研究成果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日本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一般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经过培训的工人建议能使成本降低ro一15%,受过良好教育工人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30%以上。”〔4’这一研究表明,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成正比。由此可以说明,只要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就可以有效地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再次,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人才,没有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学研究犹如空中楼阁。例如,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就是由于有袁隆平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必须依靠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通过他们辛勤的推广工作,科研成果就能产生经济效益,且推广效益越高,经济效益越大,否则科研成果只能停留在潜在生产力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以上分析说明,在信息社会中,必须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才能保证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才能迎接和战胜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竟争。”‘5’这一论断不仅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最精辟的概括,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主攻的目标和方向。由于我国是在原来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虽然我国目前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较大,但是相对数量却很小,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次于原苏联、美国和日本,居第四位,但是如按人口平均,我国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和发展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上。这一现状说明,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我们将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紧迫感,要有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下苦功夫、花大力气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否则,人才落后将意味着全面落后,意味着在新一轮竞争中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把开发人才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争取在科学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农业科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例如1997年3月18日的《恩施州办公室工作简报》指出:在恩施州的科技人员中,从事教学、卫生工作的占67.52%,从事工业的占ro.18%,而从事农业的仅占4.23%,且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只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14%。这一严峻事实告诉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现状是远远满足不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的,如果不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势必成为泡影。由上述可知,科技革命必将成为今后世界范围内国力竞争的重心之所在,以新的科技革命为中心的国际竞争,将成为没有枪炮声的特殊“战争”,这种“战争”将比以往的任何“冷战”、“热战”都具有更大的威胁性。我们能否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其关键所在就是要大力开发包括农业科技人员在内的科技人才资源,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 (三)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不同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在农业社会,农业科技人员只要掌握常规的农业技术就行了;在工业社会,农业科技人员只要掌握普通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就可以了;在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除需要掌握传统的农业科学技术外,还要掌握微电子等高新技术和高、精、尖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知识的陈旧时间周期率逐步缩短,科技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据有关资料介绍,50年代科技知识的陈旧时间周期率为20年,60年代缩短为10年,70年代缩短为8年,90年代以来又进一步缩短。一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毕业后不再学习,到今天便无异于‘科盲’。”‘6’另据介绍:“当今,工程师知识的半衰期是5年,即五年有一半的知识已过时。”〔?’据笔者抽样调查,在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有65.4%的人员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未进行过知识更新,如果按知识半衰期为5年计算,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从学校毕业的农业科技人员,其知识已经过时了,他们的科技知识素质已不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了。另据笔者对部分科技人员抽样调查显示:对现代技术发展重要前沿的可知率为9.6%,对国际公认的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的可知率为8.4%,初步掌握微机操作技术的为74.5%。这些数据虽然不是全面调查数据,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知识的落后状态,并验证了科技知识陈旧时间周期率的正确性。 (四)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朱榕基指出:“我国加人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一”“,。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法律法规、农业贸易、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招商引资等等,都必须与国际接轨,都必须按照WTO的游戏规则运行。因此,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培养一大批精通WTO游戏规则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当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上述理论和例证说明,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科技素质,才能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 二、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主要途径 从根本上说,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经济的振兴,新的农业革命的顺利进行,都取决于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按照同志的要求:“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要想方设法开辟多种途径,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途径有多种,因篇幅有限,仅阐述主要的途径。 (一)在职学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学习教育,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早就说过:“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这就是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必须善于学习;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也必须善于学习。不学习就会落后,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学习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科技素质。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学习的形式很多,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种学习形式:一是自学。就是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自学现代科学技术和有关理论知识,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培训。就是有目的、有计划选送农业科技人员到各类大专院校接受短期培训,更新知识,促使其提高素质。三是学历教育。有关部门要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在职参加函授、自修、电大的学习或脱产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四是出国学习,有关领导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有针对性地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骨干人员出国留学和考察,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服务。此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学习形式,如国内考察学习、典型经验学习等等,都能对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学习形式必须和学习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学习什么?除重点学习现代农业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外,还应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经济理论、管理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并要学习做人,做一个热爱祖国、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人。通过扎实地抓好上述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就会出现胜利的曙光。 (二)学校全日制教育。抓好学校全日制教育,大力培养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后继人才,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川这些教导告诉我们,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必须从学校全日制教育抓起,这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必须扎实有效地抓好这一环节。第一,切实抓好普通中小学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要向学生灌输科技知识,使他们从小树立科技意识和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要设置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在内的科技知识课程,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和简单的科技实践操作技能。第二,要稳定发展中等农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实践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大部分农职业中专学校已升格或合并组建成高职学院,农职业中专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基础人才的培养。因此,要从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人才“塔型”结构出发,稳定发展中等农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基础人才。第三,切实搞好高等农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基础理论扎实、科技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高等农技人才。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要面向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培养懂理论、会实践,懂经营、会管理,有知识、敢开拓,有涵养、会协调的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农业大学要面向社会发展和现代科技前沿,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科研水平高、创新思维丰富、创造能力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国家急需的农业科技英才。第四,积极鼓励和发展民办农业高等职业学校,以调整目前农业科技队伍专科、本科学历人员比例过低的不合理结构。总之,学校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只有抓好学校全日制教育,特别是抓好中、高等农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后继人才充实农业科技队伍。 (三)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培养和发现农业科技英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可以使农业科技人员掌握科技工作的规律和方法.而且更重要地是使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把各自的自然力表现为社会能力,区分出高下优劣。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通过劳动改变身外的自然,“也就是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业科技人才通过自主择业,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单位和岗位,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多作贡献。二是建立淘汰机制。对于政治素质差、业务水平低、研究能力弱、工作无建树的人员,应调离重要岗位,另行安排工作;对于泄露国家机密、出卖科技秘密情报的人员要清除农业科技队伍。三是建立“唯贤”重用机制。对于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肯钻研的人才,要安排在重点科研部门工作;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破格晋升职务或职称,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对于优秀的年轻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低职高聘,对不能胜任现职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实行高职低聘,彻底废出过去那种不能越级聘用科技人员的办法和技术职务终身制。只有这样,从农业科技人员的选拔到任用的全过程,有了一整套科学的用人机制,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农业科技人员自觉提高素质,从而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 (四)建立吸引机制,增强吸引效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吸引机制不建全,科技人员待遇低,致使农业科技部门的推力效应大于吸引效应,造成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外流,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要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就必须建立健全吸引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推力效应,增强吸引效应。一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人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20’这就是说,要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劳动者的贡献大小付酬。农业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复杂劳动,他们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其工资待遇也应数倍于简单劳动者,这就要求国家制定新的工资政策,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二是采取吸引为主的政策,努力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热情关心外流人员及其家属,吸引外流人才回归。三是制定保护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规定科技部门的设立、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用人制度、科研成果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科研人员的待遇、晋职条件及其家属子女就业、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法律作保障,农业科技人员就会安心在农业科技部门工作。 (五)加强学校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目前,在农职业院校中,除原有的农业高等院校外,农业高职院校都是近几年来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升格或合并而成的,这些学校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相对较底。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职业院校特别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t和办学水平,夯实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础。其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带领师生员工克难奋进,开拓创新,快速推进农职业院,校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其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其四,要“改革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继续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全面提高教师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远程教育。”121’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办法,改革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方法,大力调整专业结构,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立起科学、高效、运转灵活的办学机制。其五,切实解决农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增加农职业院校的经费投人,以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减免学校各种税费,并给予贷款优惠。三是切实解决好当前农职业院校招生疲软问题。自1997年全国招生分配制度并轨以来,许多农职业大、中专院校出现生源缺乏、完不成招生计划的现象。笔者对部分农职业院校招生结果的统计表明,各校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平均为65%,最低的不足50%,最高的达到70%。如“浙江农业大学首批新生录取结束,只完成国家下达招生计划的70%”(1997年9月6日《浙江电视台》报导);历来生源充足、超额完成招生计划任务的原恩施州农校,1997年至2000年国家下达大、中专招生计划5108人,实际招生3427人,只完成国家招生计划的67%。招生疲软不仅给农职业大、中专院校带来沉重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尽快采取措施,疏通生源渠道,以保证农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四是疏通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目前,由于某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忽视不同层次人才的合理结构,因而既导致人才浪费,又导致农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因此,务必从两方面着手疏通农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结构观,选用各级各层次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从而开通吸纳各类人才的渠道。另一方面,农职业院校要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广辟人才输出渠道,使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以上几点说明,只有加强农职业职院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夯实办学基础,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农业科技人才。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新一轮竟争中克敌制胜的战略资源。实践中,既最能锻炼提高人,又最能使人的潜力表现为现实力,从而发现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支持、鼓励和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到重大斗争的第一线去经受锻炼和考验。”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实践锻炼。一是压担子锻炼。对于年轻农业科技人员或缺乏科研经验的人员,要放到科研第一线,担当科学研究重任,使他们独当一面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二是交流锻炼。交流锻炼是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与才能,丰富研究工作经验,提高科研效率。因而农业科技部门之间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科技人员相互交流,使他们在多种环境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三是下派锻炼。就是有目的地选派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科研单位和农业基层部门锻炼,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创业的作风和科学研究能力。四是专项锻炼。就是有意识地给农业科技人员下达某项专门的科研项目或其它棘手的工作任务,以培养他们的独立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辩优劣,实践分高下,我们务必抓好实践锻炼这一重要途径,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使农业科技英才在实践锻炼中脱颖而出。(四)广纳四方贤才。从国内外招纳愿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作贡献的贤才,是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一条捷径,可以解决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燃眉之急。其一,从国外聘请专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威望的提高和加入WTO后,国外许多科技人员向往我国,并愿意到我国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大胆地从国外聘请农业科技专家,让他们为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服务。其二,招回农业科技贤才。由于推力效应的原因,我国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外流到国外和国内其它行业,他们中间不乏农业科技贤才。为了早日摆脱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困境,农业科技部门应当对流人国外的人才和“改了行的,如果有水平,有培养前途的,可以设法收一批回来。”从社会上招聘贤人。为了缓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现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农业科技部门从社会上招收一部分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且愿为农业科技事业挥汗洒血的贤才来充实农业科技队伍。概言之,不论从实践还是从现实着眼,上述广纳贤才的三条路子,都是有效而行得通的路子,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千方百计疏通这些路子,积极支持农业科技部门广纳四方贤才。 三、促进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措施 上述途径,只是为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开辟了道路,要使这些道路畅通无阻,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作保证。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努力创造、优化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成长和吸引农业科技人才的客观环境。当前应从尊重农业科技人才出发,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人员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一)转变观念,尊重人才。指出:要“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邓小平指出: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做出更多的贡献。”这就是说,只有尊重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才能使科技人才的潜力转变为现实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如何尊重人才?第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确认识科技人才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摒弃不重视农业科学技术、不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错误观念,形成热爱农业科学、尊重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风气。第二,要高度重视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精神鼓励。“领导工作者要经常同他们谈谈心,政治思想上帮助帮助。”l’7’一方面,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成绩,要大力表彰,广泛宣传,使他们受到精神鼓励。另一方面,要在政治上帮助农业科技人员,鼓励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多同他们交流思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精神负担。第三,切实改善科技人员的物质待遇。“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吕’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住房、工资、福利及其他方面的物质待遇;二是要对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补助;三是要尽快解决“脑体倒挂”这种不正常现象,真正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第四,正确使用农业科技人员。对于“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和缺点,也要放手用。”‘’9’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要破格使用拔尖人才。此外,还应保证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时间等。总而言之,只有转变观念,尊重人才,切实关心农业科技人才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正确使用人才,才能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专心致志地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服务。 (二)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只有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才能形成人才平等竞争的态势,从而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一是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即用人单位选择农业科技人员,科技人员选择用人单位。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凭真才实学,量才录用,选用优秀人才以填补农业科技人才“低谷”和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农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和加人WTO后的新形势下,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已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战略任务,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着眼,利用一切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科技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就能快速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前进的步伐和适应我国加人WTO后的新形势的要求,使我们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与机制:浅析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的保护问题 摘 要:近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呈现出知识产权入侵公有领域的迹象,一些公司将行业内部分公有领域的信息进行计算机软件登记保护等。本文将从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的界定出发,论述这些行为是否属于知识产权侵占公有领域的行为,提出加强保护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公有领域,维护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平衡的建议。 关键词:公有领域;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限制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保护中的问题简述 近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传播,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以其技术上、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优势,给金融信息服务业注入新的血液,带动了金融信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一时之间,互联网金融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然而,行业的迅速发展刺激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其中,一些企业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等,阻碍了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公平竞争,具体而言: 其一,对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及行业内的公司而言,目前国内金融软件产品的功能模块以及信息的组织形式是由整个行业内的各个公司共同努力总结、创造,并根据客户的意见和需求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而形成的。近来,部分汇集了大家共同努力的信息成果被某些公司进行登记,这对其他公司是极大的不公平。而且,这也严重削弱了行业各种创新成果产生的基础,阻碍创新的竞争产品的推出,不利于行业内公司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二,对上游数据供应商而言,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使用的数据和信息中,证券信息主要来自上交所、深交所等单位,行业信息主要来自统计部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对这些数据并没有独创性,也即没有对这些数据享有著作权的基础。 其三,对金融信息软件用户而言,某些公司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通过设置知识产权壁垒而排斥市场竞争,限制金融信息软件用户的选择权,会损害广大用户和整个资本市场的利益。 二、知识产权法对公有领域的界定 关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对公有领域的界定,需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考量。 (一)理论上公有领域的界定 关于公有领域的含义,在我国学者之间存在非常广泛的争议,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指原来受法律保护但后来因过期而不再受保护的知识产权客体。这种解释主要是从保护期限的角度论述了公有领域的特征,并强调处于公有领域的智慧成果是不受保护的。广义上的公有领域则不限于此,还包括其他内容。例如,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是知识产权法不予保护的思想及其他智慧成果。比如,政府文件等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作品中不受保护的思想内容,不符合双边条约或多边条约规定的保护要件的外国作品等等,都处于公有领域。在我国,学者们比较倾向于广义的解释,如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基本上指不受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或者知识产权效力所不及的材料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公有领域是从专有权中剥离出的可以为公众自由利用的部分”。 因此,在对“公有领域”这一概念作解释时应注意把握如下特征:第一,从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角度而言,公有领域是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领域;第二,从公众的权利角度而言,公有领域是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领域;第三,就客体而言,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针对智慧成果而言,而不是针对土地、房屋等有形财产;第四,从范围上而言,公有领域包括已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智慧成果以及不符合法律保护要求的智慧成果等。因此,在此我们可以将公有领域定义为:公有领域是指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的智慧成果的集合。 (二)实在法上公有领域的界定 在立法上,我国对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的界定在不同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表现,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规定著作权的保护“延及表达 不延及思想、过程、原理、数学概念、操作方法等”。这些规定将法律法规等纳入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并且思想、原理等也被界定为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公众可以自由利用。除此之外,超过著作权法保护期限的作品也即进入了公有领域。 第二,专利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专利法规定,对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不授予专利权。因此,在专利法中,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动植物品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能获得专利权而不受保护;超过保护期限的发明专利不受保护;不符合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等条件的发明成果不受保护;不按规定办理专利申请手续的发明不受保护;不符合国际公约或双边条约规定的保护条件的发明不能受到保护。这些规定都属于对专利法中的公有领域的表述。 第三,商标法中的公有领域。我国商标法第十条规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的名称、标志、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带有民族歧视性的,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第十一条规定,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其他缺乏显著特征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但以上标志经过使用取得显著特征,并便于识别的,可以作为商标注册;第十二条规定,以三维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仅由商品自身的性质产生的形状、为获得技术效果而需有的商品形状或者使商品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形状,不得注册。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中规定的不得注册商标的情形,其原则恰恰是因为侵犯了商品或服务的公有领域,如果对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等注册,则除该注册商标持有人外的其他企业被剥夺了使用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等的权利,有悖于法律的公平正义理念。因此,未注册的商标一般不受商标法保护;不具备显著性的或者后来显著性退化的普通词汇及图形不受商标法保护;未依法办理注册手续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不符合国际公约或双边条约规定的保护条件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超过保护期限而未续展的商标不受商标法保护。 此外,在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其他领域,法律也对公有领域作了具体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法律对公有领域的界定是列举式的规定,必然存在一些法律漏洞或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法律空白。因此,在判断特定标的是否属于公有领域时,还需结合公有领域的概念、特征等理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对于上述软件登记行为是否构成侵占公有领域的分析 如前所述,公有领域是指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领域,处于该领域的智慧成果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公有领域是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利用的领域,它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一般包括已经超过知识产权保护期限的智慧成果以及不符合知识产权法保护要求的智慧成果等。 判断上述利用行业内共同积累与创造的成果进行软件登记的行为,是否入侵了知识产权法的公共领域,首先要看是否属于法律明确规定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表面上看,该种软件不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的不具有著作权的客体。但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是作品,而构成作品的核心是具有独创性。而该金融软件产品的信息组织形式和功能模块是由行业内各公司共同努力总结和创造,根据客户的需求长时间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并不是某些公司独立创造的结果,所以并不 具有独创性。如果其进行登记的软件的某些功能模块、软件表现形式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作品具有差异,并且系其独立创造的结果,那么可以就该功能模块、软件表现形式进行保护,而不应就软件整体进行著作权登记。否则,将限制行业内其他公司的使用权,是对其他公司的不公平,这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构成障碍,也不利于保护软件的消费者即证券、信托等中介机构以及个体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目前,部分公有领域的知识和信息被某些公司进行著作权登记、计算机软件登记,严重削弱了行业各种创新成果产生的基础,阻碍创新的竞争产品的推出,不利于行业内公司集中精力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也不利于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对整个行业发展构成了极大阻碍。 四、关于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公有领域保护的建议 在互联网与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催生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知识产权法的公有领域,维护整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公共利益,达到公有知识与知识产权的平衡,这些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公有领域的保护 作为不受知识产权法保护、智慧成果可以为社会公众自由利用的领域,公有领域的保护,是保护人们的创作之源,以及保护社会公众的文化权利的基础。维护公有领域不受知识产权法入侵,方能使社会公众能够合理利用社会文明成果,从社会文化的进步中分享福利。尽管在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示意义,但目前在国内外的相关事件中,侵占公有领域的行为比比皆是,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下转第54页)(上接第52页)益,使公有领域陷入空前的危机。因此必须明确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界定与界限,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二)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是针对人类的智慧创作物而言的两个方面。知识产权就是由智力劳动者在公有领域的元素上施加智力劳动后产生的具有新价值的成果,而依法获得的专有权利;公有领域则是公众依据法律规定可以自由使用的智慧创作物所组成的集合。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领域。正确认识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能否得到更多支持的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知识产权制度如何完善的问题。一方面,知识产权是从公有领域中分离出来的,就是对公有领域的圈占,知识产权所有人从中获得独占利益,就是对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占。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对公有领域的贡献减少了,使许多本应当为公众共享的智慧创作物在很长的时间内被私人独占。 长期以来,我国比较侧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比之下,对公有领域的关注则比较少。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确实更加重要。但是公有领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权利、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对公有领域的保护是万万不可忽略的。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公有领域更加容易受到知识产权入侵,金融信息软件登记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保护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中的公有领域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信息服务业,呈现出公有领域更易遭受知识产权入侵的特点,因此更应加强保护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中的公有领域,维护公有领域与知识产权的平衡。 第一,在理念上,纠正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而忽略公有领域保护的观念,重视对公有领域的保护。之前只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保护容易被知识产权入侵的公有领域。由于知识产权是私权,权利人必然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有领域是公共利益,没有特定的受益人,因此,在公有领域受到侵犯时一般很少有人会站出来施以维护。 第二,在立法上,进一步地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或者减少人们将公有领域的元素直接地或者只是作少许加工后获得知识产权,以排除普通社会公众使用而达到独占利益的目的,平衡保护知识产权与维护公有领域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司法上,从司法观念上纠正片面强调知识产权的“强保护”理念,切实根据现行法律进行案件审理,不随意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的解释,维护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在司法上的平衡。 作为我国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技术业,与作为率先开始数字化的行业的金融业,信息服务行业在金融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金融信息服务业产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在此背景下,在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中,平衡知识产权与公有领域的利益,既能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行业内的公共利益,才能形成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良好氛围,使行业内企业各尽其能,公平竞争,锐意创新,切实提高用户满意度,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和服务投资者。 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与机制: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业的应对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战略、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基本问题 (一)概念 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为现有的金融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形成一个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体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internet finance model)。谢平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借助技术的手段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让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传统信息中介失去存在意义,从而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 (二)特征 1、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强。当前经营模式下,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高效应对小微企业和部分个人客户的业务要求,导致对某些客户的金融排斥(人们在金融体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包括社会中弱势群体缺少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困难和障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缓解金融排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2、交易信息相对对称。传统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投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都会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搜集信息,能够较全面了解一个企业或个人的财力和信用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当贷款对象违约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等方式,增加违约成本。 3、资源配置去中介化。传统融资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信息经常不匹配。资金需求方无法及时得到资金支持的同时,资金供给方也不能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不再需要银行或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去中介化作用明显。 (三)分类 模式一:互联网企业或传统电商直接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或电商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金融服务。早在2000年,沃尔玛就开始在增值服务,特别是金融服务领域寻求突破。沃尔玛先与有资质的金融服务公司或银行合作,为消费者办理可充值的预付借记卡,利用购物返现刺激用户办卡。由此获得的大量现金沉淀充实了沃尔玛的运转资金,降低了财务成本。沃尔玛还设法向消费者提供转账、支票兑现、账单缴付以及小额商业贷款等金融服务,从中获得服务费收益。成立于2010年的阿里小贷是中国首个专门面向网商放贷的小额贷款公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巨大空间。2012年11月11日,淘宝光棍节促销日当天交易额达191亿元,是全国最大单体百货商场新光天地年销售额的2.9倍。 模式二: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展的网络借贷。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信贷模式。是借款人在网站上展示资金需求额、用途、期限以及信用情况等资料,放贷人选择提供一定借款。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于2005年在英国运营。我国第一家p2p网贷平台宜信成立于2006年,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50万。国内的p2p网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百家,具有代表性的是拍拍贷、陆金所、信而富、红岭创投等。 模式三:众筹融资(crowd funding)。众筹融资是项目发起者在网站上展示项目,投资者根据相关信息选择投资项目,其快速发展使互联网金融具有了传统投资银行vc/pe的融资功能。于2009年4月成立的美国kickstarter公司,通过网上平台为设计、音乐、电影、游戏等领域的创意项目融资。截至2012年,已为2. 4万个项目筹资2.5亿美元,共吸引了200万名投资者。我国第一家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成立于2011年5月,截至2012年7月已为150个项目融资300万元。受法律等因素制约,我国还没有股权类众筹网站。 模式四:传统金融业通过电商平台做金融。银行或贷款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批量获得优质的客户资源,实现信贷全流程的网络化和集中化操作。2012年,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为代表的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有别于信用卡商城的全程综合电商平台,产品种类涵盖了金融类及非金融类产品。依托自身的客户资源和品牌资源,让个人或企业客户在平台上自由完成电子商务交易,为银行带来新鲜的用户、客户的金融信息和金融消费。 二、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首先,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随着新金融势力涉足并不断蚕食银行的业务领域,金融替代效应日益显现。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表现为客户流失严重、中收渠道受到挤压、资产业务竞争加剧等。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根源在于新金融势力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三流”信息,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 其次,银行面临着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长期以来,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新金融势力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如果新金融势力能够取得金融牌照,具备政策红利,即使没有吸储权限,仅凭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沉淀也可立即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 最后,银行存在着转型发展和拓展中收的需求。当前银行存贷利差日益收窄、转变盈利方式、发力中间业务的需求也日渐紧迫,下一步转型的重点是发展轻利差业务和拓展中间业务,以摆脱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降低业务风险。借助电商平台,银行希望改善客户体验来加强拓展中收的客户基础,并培养客户在平台消费或交易的习惯,来丰富拓展中收的渠道来源。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注意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虽快,但交易量相对较小,短期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四点: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自律,业务发展不能钻法律空子和监管漏洞,应以支持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应积极创新,不断嫁接金融服务与信息科技功能,探索新业务领域,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形成互补。再次,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利用自身资源,打破地域界限,吸引更多客户,操作尽可能“傻瓜化”。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系统安全建设,保障交易者的资金、信息安全。从社会环境看,人们应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加开放、宽容的态度。保证金融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突破地域、行业限制,鼓励金融业竞争,维护好社会金融生态环境。 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优势。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实体银行可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传统商业银行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和为支付结算提供媒介外,还为社会提供流动性保险,支持正常经济活动。一些金融业务需要专业人士经验判断,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面对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向,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调整战略。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深度整合互联网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拓展服务渠道,提高业务水平,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的冲击,获得新发展。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在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为股东创造价值。 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与机制: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共选修课程的探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该公选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以及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还指出了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课程所要克服的困难。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课程内容 综合素质 金融学课程是理论性、时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和金融快速发展,社会上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了解金融发展现状、掌握金融技能的人才,解决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稳定的问题。在高等院校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是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必然要求,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各种技能,发挥个性优势,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金融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通过开设前沿创新科学的金融学课程,重视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程,系统地、有侧重地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案例模式,比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异同,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让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整合金融市场信息,与金融市场发展步伐保持一致,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习惯。 一、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风起云涌,余额宝、p2p、网络金融社区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机构正在迅速崛起,互联网和金融业强强联合对传统运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传统金融的挑战,必然推动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开课课程具有如下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学生普及知识,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讨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三是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理解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四是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介绍金融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金融,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作用。五是培养学生用思辨的思考方式分析新时期下金融市场风险,完善市场监管,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教材的筛选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尚未有系统的教材可以直接采用,本课程的教学材料由相关的专著和市场信息整理而得。本课程使用三本相关专著:一是罗明雄、唐颖、刘勇合著的《互联网金融》,二是盛佳编写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浪:众筹崛起》,三是芮晓武和刘烈宏合著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版)。这三本专著较为系统全面地诠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与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二)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教学内容: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内涵和外延,第二章互联网金融浪潮回顾,第三章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第四章p2p网贷,第五章众筹兴起与发展,第六章大数据金融,第七章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分析,第八章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课程内容介绍上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重视与美国互联网金融业模式做比较。 (三)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育思想上,本课程强调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以期对传统金融教学系统做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一是课堂讲授,以生动精辟的语言讲述互联网金融知识,启发学生多做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纪录片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声、光、色,更强烈地刺激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观点,并通过项目讨论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最 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组成。各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单独记分,加权平均记为最后成绩总分,各部分权重分别为总成绩的35%、65%。平时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作业、课堂考勤。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开设所面临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两个原本不相干行业之间的合作、融合,互取其长。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提供了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金融服务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长尾化和大数据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人人贷、电商+信贷、众筹、传统金融信息化、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和虚拟信用等多种模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可谓目不暇接,日新月异,如何精挑细选,如何精辟生动地讲解,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授课者做大量细致的学习和准备工作,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边缘课程,必要时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客座讲授,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增强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使任课教师获益匪浅。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主要体现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金融学与金融创新、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交叉互补应通有机结合。多学科的内容要求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虑现代金融实证和实用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推广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方式,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不断吸纳新知识、新信息,对该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升级。 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对选课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对多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特点,在选修本课程前,对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监管等课程要有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开设课程时可以考虑此公选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具有一定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授课,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达到教学质量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课程涉及的教学资料和工具的购置应予以支持,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褒奖和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打造精品课程。高校应重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做兼职教授或讲座讲授,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现代金融形式,其并不仅局限于为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市场,而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核心服务领域。其作为一门与金融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一个跨学科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培养综合素质,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的反映。本课程的开设有必要顺应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新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与机制: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务公司的启示与应对 摘 要:互联网金融在去年引起了社会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关注,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在此背景下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出发,分析其2013年受到热捧的原因及对商业银行、资金需求方所带来的影响,最后从财务公司的行业特殊性出发,通过加强内部建设、夯实资金归集、紧抓市场转型机遇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独特价值链,进一步发挥财务公司价值,协助实体经济更好地做好资金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金融改革;价值链 随着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金融业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也在不断深化,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其实并不能称为新产品,但在2013年,这种金融模式在“宝宝”们的带领下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也对传统金融行业发起了挑战。 央行公布的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在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创新高的同时,人民币存款减少金额达9402亿元,与之对应的是互联网金融等理财渠道规模的激增,存款搬家现象已得到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重视。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1月货币基金规模大增2054亿元,增幅高达27%,总规模逼近万亿元大关,虽不能与我国百万亿人民币存款总量相提并论,但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已较想象中的快速。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具有存在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上的本质区别。从业务的开展渠道及实质来看,无论是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金融服务,还是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向金融机构渗透,都可以算作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 很多人把2013年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但其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根据发展的速度可分为两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网上银行、网络证券交易、网络保险便属于这一行列;第二波浪潮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为代表,比较常见的有支付宝等第三方交易、金融机构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以及p2p网络借贷。 二、“宝宝”们红火的背后 从上述描述可知,互联网金融其实早已渗透大众生活的多个方面,但为什么直到2013年“宝宝”们的出现,公众才给予那么大的热情和追捧?我们认为这里包括了两方面的原因——较高的收益率和较大的投资欲望。 1.高收益的吸引。从社会舆论、产品宣传中不难发现,“宝宝”们主打的是流动性与收益性的优势,其能给予客户相当于活期存款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利息收益,在不设交易金额门槛、流动性好、甚至给予保本承诺的情况下,大众没有理由拒绝这一产品。 但上述收益的实现是以下面的三方面因素为基础:第一,2013年金融业资金面较以往收紧,拆借利率整体上扬,余额宝等产品以货币市场基金为投资对象,其价格与同业间利率有直接关系,由此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收益提升;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发行成本及运营成本上较商业银行低,为提高投资者收益创造了空间;第三,在跑马圈地战略下,互联网公司愿意提供相应补贴,这里包括了可计算的及过往积累客户所花费的不可量化投入。 2.公众增值保值的需要。公众理财意识的提升,使互联网金融受到热捧:首先,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活期存款利差较大,在目前公众的认知中,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基本等于存款,投资互联网金融不仅相当于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还多了电商的一层保障;其次,公众投资渠道有限,针对零散金额的金融产品更是稀少,大众对提升闲置小额资金的需求较大,“宝宝”们的出现正是填补了这一空白;再次,经过多年的客户培育,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受到了大众肯定,为大范围的互联网金融推广打下基础;最后,在社会物价攀升的背景下,大众增值保值的需求激增,特别是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一族,其与父辈相比经济压力更大、金融风险接受能力更强,愿意主动改变“负利率”的现状,据统计,截至2013年末80%余额宝参与者为30岁以下人群。 三、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 业银行带来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是推动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及服务水平的提升。过往,“二八法则”使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资源配置上有一定的倾斜,而现在,受互联网金融“长尾效应”的影响,商业银行有必要提升一般客户的服务能力及其资金议价能力,这里除了常规的存款利率外,还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及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此控制和减少“存款搬家”现象。从贷款的角度来看,虽然目前p2p网络借贷受投资者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可接受程度比不上存款及理财业务的推广,但在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金融文化的成熟,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也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2.财务公司无法独善其身。受监管条例限制,财务公司客户范围仅为集团内部成员单位,但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无论是市场还是企业的金融选择都将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其对投融资渠道的接受程度,未来融资工作将向更为多元化发展,同时,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独立开发和运作能力有限,其部分收益的实现将通过金融机构转嫁到资金使用者身上,带来融资价格的提升,上述这两点都将会对财务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资产运作水平带来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未来对传统金融业务领域的渗透也将更为深入,倒逼金融机构提升业务发展、运营管理、产品服务、风险管理等水平。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务公司的机遇与应对 1.加强自身建设,跟上市场发展步伐。目前,外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需要及动力十足,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内部银行,出于竞争的考虑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通过勤练内功、提升实力来巩固自身优势及作用,一方面是针对集团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好新产品研究和储备,尤其是涉及新增业务范围的业务(例如去年红火的货币市场基金属于有价证券投资类业务,需要经营范围核准),以适应市场发展步伐,享受业务开展所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加强外部新产品研究及员工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对市场新动向的敏锐度,适时开展产品引入与衔接。 2.价格、服务两手抓,夯实资金归集基础。财务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加入到市场竞争当中,在外部资金运用收益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已有资金归集规模进而实现资金池的进一步扩大将成为工作的核心。 一是构建差异化利率定价模式。在资产负债定价方面,财务公司大多采用“跟随”及“让利”策略,差异化定价比例较低,但随着市场利率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必要对系统内不同单位进行差异化的评级及定价,发挥价格导向对成员单位融资选择的引导作用,提升自身资产的安全性及资金运用的效益性,增强集团公司对其资金管理能力的信心和认可。 二是努力提高客户粘性。一方面加大系统开发建设及推广力度,提高成员单位财务人员对系统的依赖性,巩固结算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加强资金安全监控与资金信息分析,作为财务公司与外部商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业务优势,能通过给予集团公司外部金融机构无法复制的资金监控服务和资金流管理,从另一个角度发挥财务公司的功能,以“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争取资金的进一步归集。 3.紧抓市场改革机会,完善自身独特价值链。目前利率走高的情况,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随着存款保险等制度的建立,刚性兑付的神话将会破灭,公众、企业将会重新审视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各类金融产品风险性,整体市场向更为理性的状态靠拢。对金融机构而言,出于风险与收益对等的考量,除了会逐步推出更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外,在项目选择上也会向稳健、成熟的项目倾斜,这对财务公司成员单位而言将是有利的融资因素。 为此,财务公司应紧抓上述机会,一方面扩大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把产品引入作为渠道拓展的一种方式,并在过程中探索开展自身的投资业务,进一步发挥金融平台优势;另一方面运用金融人才及熟悉集团情况的有利条件,与成员单位建立战略合作框架,提供一揽子金融方案,协助单位更多更好地选择除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金融产品,使财务公司的金融介入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能参与到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协助其更好地开展资金融通、资金管理及财务公司工作,提升在此当中的独特价值。 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与机制: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本文结合当今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即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论述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对互联网金融一个做出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机遇 挑战 模式 在中国平安中期业绩会上,董事长马明哲宣称将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合作,“三马”联手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合作试水互联网金融,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笔者试图从理性的角度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三种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从服务的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是一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乃至手机银行都属于这类范畴。在这一模式下,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在时间和空间上外延了银行服务。从狭义的层面,互联网金融只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前者典型的应用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后者是网络形式的金融平台,包括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这一模式多为电商向金融行业的渗透。p2p信贷的概念p2p信贷是一种个人对个人,不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媒介的借贷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在发展空间方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可通过两类中介进行:一类是商业银行,对应着间接融资模式;另一类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对应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模式。这两类融资模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但交易成本巨大,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利润、税收和薪酬。互联网金融能够替实体经济节约这部分交易成本,那么其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在获取客户能力方面,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有更强的集聚效应,更容易传播和扩大影响力,针对客户的需求有更快的响应能力,互联网企业若有一定的客户交易数据还能为金融交易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支持。 在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同时具备成本优势,还不受限于区域发展,像腾讯、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若从事金融业务,将会比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在用户拓展上更有优势,更容易展开零售批发型金融业务,比如基金、理财产品的购买与交易,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入口优势比传统金融公司会强许多倍。 中国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也验证了这种预测。 首先,网络小额贷款发展迅速。2010年成立的阿里小贷已累计为13万客户提供融资服务规模260多亿元。其次,2007年8月中国第一家p2p信贷公司——拍拍贷成立。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p2p信贷公司总共超过300家,行业交易总量高达200多亿元;各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展互联网金融服务。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则已将财付通做得风生水起,新浪的支付科技公司已尝试发行“微博钱包”。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金融业会抵制这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马云这种明星企业家针对金融业的攻击性口号,让传统的金融巨无霸会对互联网企业产生敌意,让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过早面临本来不必要的竞争威胁。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同点都是资金的交易,都存在风险,都需要掌握和控制风险的能力,这方面,传统金融公司往往有更好的经验积累和团队优势。 其次,金融行业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门槛就是,各类金融业务一般都有特定的牌照和准入条件,这方面的限制性政策与互联网的自由创新特点有着天然的冲突,互联网企业如果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下从事这种受限的业务,需要更灵活的适应力。金融毕竟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金融的管制都非常严,准入门槛也非常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何逾越一些准入门槛的障碍,将是一个非常大的现实难题,一方面需要与监管机构有更好的沟通,另一方面也会考虑从业者的耐心和智慧。 另外,互联网金融本身也有诸多问题,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这一模式由于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一直处于非监管的“真空”状态,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最突出的风险。我国在这些方面尚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外部监管及法律 范缺失,行业自律不完善。目前,我国在监管制度及法律规范方面尚不存在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内容。不但监管处于缺位状态,行业自律也极为松散,仅有少量机构加入中国小额贷款联盟于2013年1月25日颁布的《个人对个人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二是信用信息交换较困难,违约成本低。国内的信用环境和信用信息系统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更为不利。目前,互联网金融公司尚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依赖各公司自身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独立采集、分析信用信息。三是技术存在潜在风险,平台安全面临考验。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对接虽然大大提升了业务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突出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问题,即使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正规金融网络化平台,也还存在着较多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业态,其发展时间虽短,但发展势头迅猛,对于该业务的运行特点、面临的风险、发展趋势,特别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短时期内尚难以定论,还需时日加以观察分析。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探讨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建筑设计也有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主要就建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引 言:现代城市园林的功能不仅要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还要创造合理的适合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现代园林的建设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建设中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就当前我国的城市大体规划方向而言,建筑景观设计的统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符合大众需求的同时也是和国家提倡的环保建筑理念相统一的。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城市建设实际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建筑的不断修建、土地的不断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工作的繁重等都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身心上的疲惫和压力。面对这一现象,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将会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自然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能够从心理上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和身心的疲惫,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一座赋予美感的城市,是相关的城市规划者、建筑设计师以及园林景观设计师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只有达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城市建设呈现出真正的美感,赋予城市艺术性,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2 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2.1 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2.2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2.3 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2.4 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区设计美轮美奂,但转来转去没有一处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让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因此要强调休息设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3 城市建筑景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3.1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开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片面地考虑城市建筑主体设计、景观手法与生态规划,而对环境治理与公共安全缺少同步考虑。二是在用地紧张污染颇重及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使得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与开发过于盲目,生态化建设的不足,使生态调节能力弱化,造成掠夺性生态破坏。三是建筑景观设计的人本意识不强,过度挖掘商业价值,而往往会忽略人的真正需要。四是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筑开发方式单一,缺乏人文内涵、生命力与观赏价值。五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区域管理力度不够,经验不足,多由临时施工管理组织,且缺少房地产、交通、园林、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建设全程。 3.2 我国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建筑景观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我们所设计的建筑景观方案除了要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与人文效益之外,还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以顺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并为以后的发展留有空间。我国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应在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以适度开发为原则,以城市长期的可持续展为准绳,政府控制与市民监督相结合,把我们生活的中心区域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 3.3 城市建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要点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生态友好型的社会。在城市建筑开发过程中重视环境因素,坚持生态设计的理念,尽量减少原生态破坏,尽量利用原有生态条件,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态环境的自给率;规划时确保共享性,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与组合改造;设计时坚持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维护原则,增加景观的生态复杂度,实现城市建筑景观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4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 在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景观时,应立足于建筑范畴的大环境, 这里可分为宏观(城市)、 中观(群体或单幢建筑)、 微观(建筑内部环境)三个层次。 在宏观方面要通过对整个城市的基本状况的相关文献与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采取现场勘查、观察记录等手段掌握有效信息,在充分了解本区域的历史文脉情况、自然特征与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策略,分析区域功能特征及整个城市功能间关系。在中观层面,要明确规划对象,立足现实情况进行方案的构思和起步,整合与选择;初步设计阶段要注意城市功能布局结构规划,空间与景观结构规划,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绿化规划,强调主次分明、整体协调性、经济性充分考虑到景点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的相互关系。微观层面也即深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总平面布局与定位、竖向设计、绿化设计,地面铺装设计、管网综合设计与环境景观设计。 4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对于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良好的建筑质量,还需要追求建筑的美感,充分迎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和统一,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新中式风格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摘 要:景观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将其应用在公寓建筑周边环境的规划中,可以起到美化周围环境的作用。在我国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传统的本土性景观比较多,这种类型的景观也被称为新中式风格的景观。新中式风格的景观应用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体现了设计师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当地风俗的传承,这也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景观设计更具中国特色。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具文化内涵。 关键词:新中式风格;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体现 我国的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城市建设的风格也比较区域现代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对居住环境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寓建筑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建筑类型,其建筑风格比较温馨,建筑的外形也比较现代化,比较符合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一直比较快,但是对公寓建筑的建设经验却不多。公寓建筑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相关设计人员必须提高景观设计水平,为了改善景观设计抄袭严重的现状,设计师可以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增加新中式风格,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我国的历史与地狱文化,也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的文化,并提升我国景观设计的水平。 1 新中式风格景观的概念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寓建筑景观设计的水平越来越高,为了增加房源与建筑物的吸引力,房地产开发单位,增加了公寓建筑的景观设计。但是,由于我国公寓建筑景观缺乏设计经验,所以,抄袭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设计人员,为了简化工作,一味照搬照抄,降低了景观设计的质量,而且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建筑景观个性化的追求。新中式风格的景观是在传统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对景观设计内容的扩充与优化,其在景观设计中增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俗民情,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吸取了传统古典园林的精华,提高了景观设计的水平。新中式景观风格加入了现代文化,其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较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审美眼光。新中式风格是景观设计不断发展的产物,其代表了公寓建筑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风格,其使得我国公寓建筑景观设计更好的体现了中国特色。新中式景观不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加入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体现了人们对优质生活方式的追求,其可以美化建筑周边的环境,营造出绿色的生活空间。新中式风格的景观,加入了中国传统符号与图案,使小区的景观更具观赏价值,而且也传统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内涵。 2 新中式风格在公寓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 色彩的体现 景观设计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色彩是比较直观的元素,为了增加景观的美观性,可以选择多种颜色艳丽的植物,增加景观的色彩。新中式风格的景观,在选择色彩时有着一定特点,为了更好的体现中国文化,设计人员运用了大量的国色,比如中国红、琉璃黄、玉脂白等,这些颜色对宣传我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有着积极影响。另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对景观材料的布置风格进行定位,在传统元素中增加现代化理念。利用黑色及木原色,打造出低调、o隘、和顺的“新中式”风格的景观空间。诸如观亭、大门,还有廊架以及部分构筑物采用琉璃黄和中国红较为常见,以此来营造典雅、宁静的景观氛围。运用直白的色调在景墙的装饰面、雕塑小品、散置的石子,代表吉祥如意和纯洁。国槐绿用作植物的颜色,加上一些小花的点缀,情景优雅,氛围清新幽静。为了突显新中式景观设计的现代和古典结合的完美景象,使用最自然的色彩――木原色为宜。 2.2 传统符号在新中式风格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传统符号一直是我国千年灿烂文化的象征,符号代表了文化的古典和历史的美好,诸如白虎、青龙、玄武、朱雀、双鱼等等图案都有吉祥如意的寓意,这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吉祥物。五行指的是金、木、水、土、火,再加上甲骨文和象形文字,这些元素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日、月、火、云等都代表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典故和文献数不胜数,著作汗牛充栋。代表吉祥的文字是福、禄、寿等,传统植物石榴、荷花、牡丹等也有美好的寓意。这些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传统符合,历史渊源深厚,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可塑性,是文化的代表元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 2.3 景观植物设计在新中式风格中的配置特点 在景观植物设计中新中式较我国传统园林植物设计更加简单明了,传统园林的植物层次多样,品种繁多,而新中式则简单整齐,自然造型。层次分明,一般只有二到三层,品种选择不多,形式上穿插左右。为了营造的具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景观空间感,垂柳、竹、迎春等植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新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更为简洁明朗,古典园林植物种植以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植物混植,而“新中式”景观植物种植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植物层次较少,多为2~3层,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品种选择也较少。“新中式”景观植物设计主要采用自然与修剪植物相结合,植物选择枝干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菖蒲、水葱、鸢尾、马蔺等植物,营造简洁、明净而富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植物空间。万科第五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鸡蛋花、水石榕、菖蒲、葱兰、蜘蛛兰等,营造宁静、飘逸的空间。在售楼处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用规则种植槽限定的水生植物,构成远、中、近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在水系与建筑连接处,用菖蒲、水葱等软化建筑与水面生硬的交接关系,丰富了水系的倒影,增添了空间层次。 结束语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景观风格,其在传统景观设计中加入了我国特色文化,可以使景观设计更具文化气息,也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进了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的设计人员,为了简化工作,一味的对国外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进行照抄照搬,使得我国景观设计行业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公寓建筑中应用新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可以满足人们对个性化景观的追求,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结合。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析绿色建筑的生态景观设计 摘 要:绿色建筑实现建筑融入到整个大环境系统中,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完美结合。绿色建筑设计规划要贯彻绿地景观生态网络思想,要坚持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基本原则。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设计;功能 1 绿色建筑与生态景观设计的关系 1.1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获取生态效益和休闲功能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建筑形式[1]。绿色建筑要具备以下特点:绿色建筑要和自然环境、人亲和,建筑和环境的永续发展、和谐共处。尽量减轻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能源及资源降低自然环境负担;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生活空间。一般称为“四节一环保”: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保护环境。 1.2 生态设计与绿色建筑结合的联系 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合理生态的景观设计帮助。景观的室外环境设计核心应该是朴素的、简单的,与生态、自然相结合,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与地方性、民族性特点相结合。小区的喷泉、雕塑、亭台、大理石铺装等则是过于强调装饰性的景观,与绿色建筑的理念相左。小区的景观设计在保证建筑环境的舒适度下,用普通的材料、较少的投入、简单施工、最大的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就势造景。一般使用本地乡土植物树种,少用化石能源进行景观局部改造,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让小区整体风格与原有空间相融合和协调。 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 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建筑设计与自然的对话的一个过程。生态设计在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尊重自然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的始终。自然系统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给生态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每一个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完善、健康系统,生态系统是没有废物。生态设计考虑各种生态资源的利用:变落叶为营养,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同时保证系统完整。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交接处,称边缘地带,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种,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自然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自然系统远超人的设计能力,生态设计要尽可能的利用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改变。生态设计尽可能使用原生材料和可再生原料,最大化的循环使用场地上的材料,增加了土地使用效率,减少了施工废弃物;减少水资源消耗。 3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选址时首先要将安全性放在首位。结合制定的方案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要求,优先选择使用率较低的旧区、已经开发的建筑用地、基本开发条件良好的用地等;选址要考虑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发生,避免其对建筑物产生的各种危害。确定最佳实施方案。好的施工方案有助于节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开发的成本。施工方案确定前要认真勘察施工地点,考虑建筑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方案中采取针对性措施和细节化施工环节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建筑更多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在设计的时候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建筑对传统能源依赖,传统能源不可再生,环境负担重,开发易损坏周围生态环境。建筑设计要加大对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深层开发和使用,降低建筑能源利用时对周围环境方面的影响。 建筑规划与功能选择的要点。建筑规划直接影响绿色建筑在生态方面的作用,规划时要同时考虑相关经济指标和绿色建筑的功能进行合理规划,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安全、绿色的要求。初步设定绿色建筑规模、位置和体量,在规划设计中,还要通过协调和配合等方式把握建筑的整体特征,以此为基础解决绿色建筑的各种生态景观设计,如间距、采光、防火、交通等。 4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在实际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改变传统建筑功能简单,绿化景观设计简单的模式。生态景观设计使原来功能建筑和生态绿化景观进行了完美结合,二者成为了一个综合体。使现代商业建筑、住宅小区结合独立庭院绿化、平台绿化、屋顶花园的中心庭院设计思想的建筑与生态景观结合的综合体。 4.1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原生态环境资源。自然的生态景观远超人力设计,保护了自然生态就是好的生态景观设计。场地建设不破坏自然水系、基本农田、当地文物、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森林;景观设计中避免构筑物反光也无直射光射入空中,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的要求,避免了对周边项目和建筑物光污染干扰。绿色建筑对室外生态污染进行了良好的控制。 绿色建筑景观设计采用因势而导模拟自然界的高山谷地景观,以当地的绿植为主绿化环境,设计可以采用合理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布置方式。绿色建筑生态设计地面可以采用透水设计,绿化地面和镂空植草砖、室外停车位以及部分道路采用由透水面层、找平层和透水垫层组成透水材质;地库顶面景观设置雨水排水设施;除地库外其他土层要采用非黏土,增加土地储水量,透水地面面积一般占项目室外地面积的60%以上。 4.2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能源利用设计。绿色建筑应增加绿色能源供能系统,降低项目对传统电力的依赖,将绿色能源规划和景观设计进行紧密结合。绿色建筑结合生态景观设计使建筑综合体更加节能,能源利用率高。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项目适度使用绿色和可再生能源。例如:绿色建筑使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板与建筑房顶、墙面和景观外表面结合,即可以起到装饰建筑和生态景观的作用,建筑又有了发电作用,一些建筑的太阳能发电量甚至超过了建筑用电量。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绿化采取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景观灌溉系统采用喷灌与微灌相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选用压力补偿滴灌系统,防止倒吸。对草坪和花卉类用旋转型微喷喷头,并依据用水量选不同喷头。各种不同样式喷头的选择及满足了绿化灌溉的需要,又起到了完善生态景观的作用。 4.3 绿色建筑的水利用与生态景观设计结合。生态景观设计降低了建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和水处理系统,对建筑屋面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景观水池进行雨水调蓄,完美的将蓄水池与景观水池进行了结合,不仅可以削减雨季地面径流的峰值流量,而且可以减轻排水压力,超出回收能力的雨水也会通过绿地调蓄和渗透能力进行存储使用。收集的雨水经过一体化水处理设备后统一回用。生活废水也是生态设计不可忽视部分。生活用水同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同样进入了雨水回收系统。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利用方案,将雨水回收系统和建筑景观设计完美结合,降低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优化了生态景观设计。 结束语 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建筑的全新要求;它是让自然参与设计一种理性的融合;是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生态景观对于绿色建筑的影响和设计,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发展绿色建筑以及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任重而道远。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古建筑元素在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景观设计融合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了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古建筑元素现状,发现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从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原则等方面对古建筑元素融入景区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 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再讲求千人一面,而是追求民族性、地域性与现代简洁实用原则相结合的,既科学又艺术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博大精深,是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性、艺术性的重要源泉。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即是当今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文化复兴,建立民族自信的必要手段。 古建筑元素、东湖听涛风景区概述 古建筑元素即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造型意趣与技巧。若对其应用得当,可在现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古今融合,文脉呼应,现代实用性与民族文化性相结合的设计深度与设计效果。 1.古建筑元素的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是人文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建筑文化独立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建筑可分为古典建筑和仿古建筑两大类。古典建筑因其历史文化背景,一般造型丰富,结构复杂,雕梁画栋、角兽飞檐,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而仿古建筑指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历史建筑、古文物建筑,还原历史面貌的建筑总括。从广义上来说,无论是古典建筑或仿古建筑都是古建筑元素所研究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古建筑元素按元素的组群布局形式可分为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按元素的造型特点可分为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色彩等。本文所研究的古建筑元素,主要是从古建筑元素组群方法和建筑造型特点等两方面来分析古建筑融入景观设计的原则。设计师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将园林建筑通过空间群体构图,把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轻巧灵活、天然野趣,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建筑审美观念。 2.东湖听涛风景区中古建筑现状 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我国最大的的城中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五个片区组成。它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科普融合于一体,是武汉生态景观资源中难得的蕴含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隗宝。 在此笔者主要分析的是东湖风景区中的听涛景区。听涛景区以其较为悠久的园林特色景观,成为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开辟、人气最旺,民众认可度最高的景区。 武汉东湖听涛景区湖岸线约3290米,1950年始建,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其中所攘括的古建筑元素有古建筑旧居、观景长廊、楼、阁、桥、亭等,其中亦不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例如清代的九女墩、东湖宾馆梅岭一号(旧居);也有民俗的特色仿古建筑,如纪念历史的屈原纪念馆,赏景品画的滨湖画廊,富有古韵的艺术中心,湖畔的秀丽长廊、远眺听风的长天楼,临湖观水的湖光阁、颇富民族风韵的行吟阁、曲桥亭廊围合的碧塘观鱼等。其中无论是仿古建筑或是原有建筑都蕴含着各自的动人故事,深深的体现了湖北的特色文化和悠远历史。 3.古建筑元素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本能的生存,而享受生态美感,将人文元素赋予灵魂情感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生活。古建筑亦是一种人文元素,如果当今的设计师们再不重视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那么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很快古建筑元素就会被淹没在繁杂的世俗追求中。在有些地方将钢筋水泥铺满了景观园林中自然温婉的土壤,树木石林乃至城市里点点新鲜的空气也会变得冷漠多余,景观设计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景观设计是对自然文化、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等文脉的发展与传承,只有把握好了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宣传城市特色文化和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古建筑元素的独立性和组合性,如运用亭台楼阁、桥梁回廊的空间转换,不仅给人提供休息玩耍的地方,也给景区增添了古韵古香的历史韵味,创设了园林意境,让人们可以最大化的理解景观的时间空间的结合。古建筑元素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艺术品,更是记录历史史诗的纪念碑,在景区内注重古建筑文化的修复和创造,能让人们感受独特的民俗美感。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一:充分保护和利用 景区中的古建筑元素有仿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古典建筑,因此把古建筑元素融入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中的初衷,是保护古建筑原状不被破坏。古建筑不仅仅是代表了城市的一段历史,更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在城市景区中对古建筑的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将古建筑元素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可以更好地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 1.保护历史文物,成立艺术文化中心、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艺术文化中心有湖滨画廊、屈原纪念馆、亚洲棋院、湖北省博物馆等。滨湖画廊是一条沿着波光粼粼湖水岸边形成的艺术长廊,包含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在那里经常展示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或是书法雕刻,游客们在欣赏东湖的碧波秀美的同时感受艺术家们富有诗意的艺术创作,是景区中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之一。屈原纪念馆是一所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仿古建筑,将现代元素与古建筑融合。馆前竖立着屈原的半身像,展馆内陈列了有关屈原和楚国文化的资料史册,通过纪念馆弘扬湖北的地域文化,让游客们全身心的体验地域特色。湖北省博物馆建筑群,以楚国建筑中轴对称、高台组群的建筑布局格式组成,具有浓厚的楚文化艺术氛围。对待有一定艺术文化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设计师们可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展厅观光的形式组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民俗特色的展览。让游客们全方位的了解体验古建筑文化的精髓,在自然景区游玩的同时获取文化上的升华。 2.利用休憩玩耍的亭台楼阁,增添景致 在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景区进行合理的设计保留、利用富有中国园林气息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馆斋、桥梁牌坊等建筑元素的空间构成形式,不仅仅可以给游客提供了人性化休息玩耍的设施,更增添了现代园林的古典建筑元素的景致,让园区中古建筑元素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享受到人文元素所带来的生态、人文、社会价值意义。武汉东湖听涛风景区的沧浪亭、湖光阁、楚风园、先月亭、可竹轩、长天楼、多景台、听涛轩等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线性的休息玩耍、如画风景的地方。古韵古香的亭台楼阁给湖光月色增添了一份古典的和谐与宁静。在沧浪亭享受林间的鸟语花香,在长天楼远眺远山,在岛上的先月亭,多景台独觅一份优雅,在听涛轩闭目感受湖水的沧海桑田,水云轩品茗“水云乡”,无不让人感受到武汉的地域文化,东湖景区古建筑元素的古雅别致。落羽桥,荷风桥等穿插在东湖之上的古典音符,完美的衔接了各个听涛景区的各个景点。走在湖畔上,漫步欣赏两岸的风光,这是石路古桥才有的意境。钢筋水泥是冰冷的,根本无法与湖水和谐共处。 通过笔者对听涛景区内不同功能形式的古建筑元素的分析和实地的探讨考察,生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协调融合的重要性和新时代的设计需求。同西湖等国内其他湖泊型风景区相比,东湖因其历史文化原因,名气有所欠缺,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所不足;而且风景区里的有些仿古建筑都是解放后所建,没有任何蓝本,属于应景之作。例如以上所分析的长天楼,屈原纪念馆等古建筑,随然都具备了一定的古典韵味,但是都是仿古的现代建筑,因此缺乏了一些真正的文化涵养。文化美感是需要历史的底蕴的,是需要时间来衡量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设计师们进一步探讨和考量。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二:可持续发展 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古建筑元素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其历史的延续性。现代的建筑元素需要合理设置,才能与生态环境相呼应。大力发展古建筑元素造型特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握好文脉发展的顺序和来源,才可以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律。古建筑元素从造型特点上,可分为: 1.建筑空间布局 通常都是一个主体核心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辅助建筑,中间用廊衔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群体。确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协调性,有利于凸显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休闲的楼阁亭台是在景区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楼阁给人的印象四方开阔,多以六开间二至三层楼的格局为主,在树木远山处,适合远眺休憩。而亭台多建在环抱山水,景色清雅,视线开阔的地方。例如听涛景区的行吟阁,史建于1954年,位于东湖中部的小岛上,四面与水相依,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道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句。建筑依山就水,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层层飞檐,灰墙翠瓦,与桥、水、陆连接成线性风景长廊,让人感觉美不胜收。 2.建筑形态结构 听涛景区古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基本由台阶、屋身、屋顶组成,梁柱作为基本骨架和受力构件,多为钢筋混凝土柱式或框架仿木结构,远观类似古典建筑,但缺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古建筑元素与景区的融入可凸显地域文化,例如从建筑形态结构方面考虑,可以再建筑的门、窗、屋檐、柱、斗拱、瓦当等方面注入地方元素,以建筑形态和结构细节让游客体会到地方建筑元素特色。 3.建筑材质 建筑用材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主要为满足力学工程需求。古建筑元素的建筑材质选择可根据地方文化适当多样化,突出自然风景和文化内涵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选择地方性材料,竹、土砖、灰瓦等,让建筑融入自然。 4.建筑色彩 色彩传承了古园林建筑的常用颜色,灰色的墙面,朱红色的立柱,墨绿如木的楼顶,无不显示出园林中古建筑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通过对听涛景区古建筑元素的造型特点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从建筑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材质和色彩方面,古建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要挖掘地方文化,结合实际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继承传统古建筑的布局、结构、材质、色彩才能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古建筑元素,吸引游客、市民,在精神上对武汉的地域文化有身份认同感。 以地方文化的挖掘作为景区古建筑元素旅游开发和景观设计的基础,突出自然风景和地域文化,以文化吸引游客,以风景感化游客,让东湖生态景区成为武汉旅游的龙头产业和支撑点。通过对东湖听涛景区的系统分析,由此可以考虑到景区未来规划可以向旅游休闲度假区域发展,开发新的旅游热点,坚持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进一步对生态景区中人文化可持续的重视。 古建筑元素与景观设计融合原则之三充: 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 1.避免古建筑元素与景观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衔接不协调 景区的环境受到了城市工业的一定影响,不单单是东湖的水质乃至古建筑等人文元素都受到了工业化的破坏。由于长时间缺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使得景区的人文元素有点单一简单化,文化氛围不够浓郁,层面较为淡薄。例如异国风情园与其临近的蝴蝶花园,海洋公园等一系列景观建筑点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协调,因而景观文化情调不太统一。 2.古建筑元素要充分利用环境景观要素,体现景观意境 在园林景观中起到点缀和组织观赏的作用,因此古建筑元素的设计要根据景区的规划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呼应,这也是景观设计最想达到的景观情境。景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可通过利用地形,山顶、山坡、水面、植物等的环境景观要素设置建筑群组。例如在听涛景区观景平台旁的“碧潭观鱼”建筑群,是一组以曲桥亭廊相连贯穿一片山水湖池的园林建筑,巧妙的在平面上利用亭榭呈品字布局,体现楚国喜邻水面筑亭的建筑特色。 将古建筑元素融入东湖听涛景区设计中,需要科学的规划,建立主题东湖文化区。区域主题的旅游的形象是人文元素滋生的源泉,要将古建筑等人文元素主体化,才可以更加和谐统一,促进东湖生态景观的完善。不得不承认听涛区中古建筑元素相互之间较为独立,景点的衔接性过于缺乏。将艺术中心,亭台楼阁,长廊隔断,集会场所相互融汇贯通,具备了基本的游览指导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学习欣赏东湖文化。 目前城市景观有些注重形式主义,过于关注功能性,人们在享受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的同时,人文元素和自然景观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一些设计师并没有把一个城市中的文化、科技、经济、自然元素等相关元素与景观设计做有效的结合,使得景观不再缺乏特色审美感。而透过以上就东湖风景区内古建筑元素的融合进行的一系列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建筑元素在当今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设计师需要不断深刻了解其中的价值与意义。将理论性的知识投身于真正的实践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多元性,促使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和谐共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能够为都市上班族提供一个与自然多接触的、舒适的办公环境,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和景观设计的概念引入,对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作用进行分析,再对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最后对其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办公建筑 中庭空间 景观设计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使都市上班族能够在办公室实现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时展的必要途径,虽然营造出的这种绿色生态环境不能够与真正的绿色自然环境相比较,但是,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但能够在物质上满足都市上班族的需要,而且还能使都市上班族们的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满足,让他们在上班的同时就能享受到绿色的自然环境。因此,在未来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景观设计在其它的建筑领域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及景观设计的概念 1.办公建筑中庭空间 办公建筑中具有大面积的侧光或者是顶光采光面,并且是上下垂直连通的,高度可贯穿整个建筑,或者只是单层和多层的;空间的体积相对较大,且有一定的室外空间的感觉;一般位于接近入口和大堂处,也可以位于办公建筑的一侧或者是正中心的室内空间就叫做是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并且办公建筑中庭空间主要是用来供人们休息等候、通行、小聚交往以及设计景观的室内空间。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具有生态学、植物学、美学以及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对环境或者是建筑进行的有意识改造的一种思维的过程以及筹划策略,并且景观设计一般是以传统园林理论为基础的。简单的讲,景观设计就是采用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等手段,通过改变地形、营造建筑小品、布置园路以及种植植物等方法,将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设计成适合生活、工作、游憩的场所,或者是营造自然环境的一个过程。通过进行景观设计,不但能够让环境具有日常使用的功能,还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并且能够使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的作用分析 1.改善办公建筑的环境 都市上班族每天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办公室,而且,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气候条件又相当的好,所以在办公建筑中庭空间内,结合中庭空间的特点进行水景、建筑小品以及园林绿化等设施的布置,不仅能够使人与办公建筑、自然相互融为一体,使人们与花草、树木、水以及阳光等自然因素更加密切的接触,同时还能改善办公建筑的内环境,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和协调。 2.增强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自然性作用 虽然,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人造自然景观比较于真正的自然界形成的景观来说,其差别还是蛮大的,但是,在经过仔细的规划和设计之后,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将自然的符号进行缩小后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使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自然性作用增强。 3.增强办公建筑室内和室外的相互渗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已经跳出了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追求的是空间的流动性和模糊性,在很多的公共建筑中都想达到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所以,为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进行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借助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造景手法,打破传统建筑的封闭模式,使建筑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三、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分析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那么在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就要结合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实际的需求和情况,按照健康、适用的原则来进行合理及科学的设计。因此,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有: 1.回归城市的自然景观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最后的目的应该是回归城市的自然景观,让每天处于密闭空间的上班族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想提升办公建筑的整体设计水平和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水平,那么在进行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时候就一定要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因为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实际上是代表了人们的某些理念和情感,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就是通过人工的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把自然景观当做是一种自然地符号融入进去。 2.坚持中庭空间的多样化情趣 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能对空间的气氛进行转换,而且还要能够为建筑方位感提供专业的依据,并能够将可记忆的空间坐标提供给人们。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办公建筑中庭空间设计不但能够让人们轻松找到可回归的场所,而且还能带给人们安定感和放松感。因此,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多样化原则,这样不仅将中庭空间本身的魅力增强,而且办公建筑本身的功能多样化也会日益的凸显出来。 3.坚持生态理念的运用 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进,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设工作的重点,并且,西方提出来的生态建筑的理念,在世界各国迅速的发展以及广泛的运用,并成为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必然选择。因为,在中庭空间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在吸收太阳的辐射、促进室内空气的转换以及改善室内自然采光等方面都有者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应该坚持生态理念的运用。 四、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色彩与光线的设计 光线能够将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环境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变,如果能够很好的将色彩、光线、光影的特点以及层次变化的规律,融入到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中,那么就能够使景观的效果超乎想象。合理的运用自然光与色彩,通过朝暮以及四季的交替,光影的交织,能够使办公建筑的中庭空间出现虚实对比、似透非透、生动活泼以及变换多端的景象,并让上班族在不同的色彩下欣赏不同的景象,感受到各种不同的艺术感染力,会让上班族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与心态。 2.注意景观设计的选材 对于办公建筑中庭空间来说,一般选用砂和人造石等材料来作为中庭空间的硬质景观制作,因为,在我国,非常讲究假山艺术的石材,石在我国不仅具有对山的形态的概括,代表着抽象化的山,而且还有一定的人格涵义,所以对于石材的选择要相当的注意。在选择室内植物种植的时候,要注重植物是否适应室内的环境以及是否具有观赏性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室内植物最好是选择无花粉飞扬、无不良气味以及无毒的,这样就能避免对室内工作人员造成过敏、中毒等不良的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办公建筑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知道,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办公室已经成为都市上班族呆的时间最长以及使用人数最多的公共建筑,所以,在办公建筑中庭空间进行景观设计,不仅为上班族提供了一个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还在一些方面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在以后能够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中运用到中庭空间的景观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谈建筑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小区数量与日俱增,小区项目的景观设计是小区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关系到小区的居住舒适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如何优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提高住宅小区的设计及建设质量。 【关键词】景观设计 前言 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且日趋成熟,但是,在小区景观设计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小区整体建设质量欠佳,本文主要围绕着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展开研究 。 1住宅小区景观环节设计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景观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从现阶段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来看,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个性。我们通过了解和走访一些住宅小区,可以发现很多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没有鲜明的特点和自己的创新,尽管景观建设可能非常细心,质量颇高。但是,从个性化和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些小区的景观设计缺乏个性,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和大众化的感觉,从而令小区失去了吸引人的地方,到处都是“模仿”的痕迹,雷同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 1.2功能性差、人性化设计不合理。现在,很多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不注重实质性的功能设计,人性化考虑不到位,而是追求外表的华丽和美观。这种忽视“功能第一”的设计思路直接导致了景观没有功能效果,只是单单作为一种观赏的景物,体现不出园林景观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2.3协调性差。由于景观效果起到在整体建设中点睛的作用,尤其对销售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很多小区的景观设计单位片面追求小单元结构的特色,缺乏从小区景观的整体角度考虑,缺乏与整体建筑环境的协调一致性,导致小区景观设计不协调,小区的景观像是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不同的小区域,难以突出小区景观和周围建筑及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这种设计“分离”的弊端导致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较差。 2.4经济性差。部分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片面追求外观时尚和美丽,注重突出景观的气势,以提高小区的营销效果。于是,这些小区的园林设计和建设往往挥金如土,不断提高景观设计及建造的成本支出,这种设计的方法最终导致了小区房价上升,也间接提高了后期的物业管理费用。 2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优化设计 住宅小区是人居住的单元,因此,必须要和公园、广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景观设计严格区分。小区景观优化设计必须要秉承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小区景观优化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则: 2.1优化设计思路 优化设计思路的核心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小区的居民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环境,所以,小区的设计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设计之前,要先调查可能会入驻该小区区域内的居民特点,从小区居民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居民的活动规律来进行景观设计,然后,按照人体工程学、行为学和美学的知识来展开设计,合理的配置小区的景观要素,科学规划小区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注重优化设计的细节,不论是在设计还是施工环节,都要考虑细节要素,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够提高小区景观的整体质量。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就是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健康的追寻。 2.2优化设计主题 在住宅小区环境景观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优化美学和功能区分两个要素,从这两个要素出发展开设计,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小区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然后把这些要素综合考虑,通过优化设计的方法来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使得小区景观既可以体现出小区的文化,又可以融合到自然环境中,从而提升小区的设计质量,提升小区的品味,使小区景观设计的主题鲜明。 2.3优化设计布局 随着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也应该注重体现时代特征,注重优化设计布局。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布局更加苛刻和挑剔,因此,在优化小区景观布局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当下最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还应该符合绿色小区的建设规范,以建设绿色、和谐、舒适的小区景观为目标。同时,要积极的和现代信息化技术融合,实现智能化小区景观设计,从而打造一个集工作、学习、居家、娱乐等于一体的社会单元。 3分析住宅小区项目景观设计优化案例 某市某住宅小区在原来的设计方案的前提下,经过分析,配合使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从而打造出了生态园林景观,为小区的销售制造了更多的卖点。 3.1地形设计优化 3.1.1原来设计方案中讲究“多点均匀分布微地形设计”、“紧邻路边郁闭式苗木种植”。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会浪费太多的景观空间,还会带给人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失去了和景观植物的交流的机会,没有高质量景观的效果。优化方案:在地形设计过程中,按照小区的实际地形和设计的需要,布置了“主峰”、“次峰”,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出主峰的景观效果,同时,建设一个缓坡的草坪景观,这样就让景观显得张弛有度,景观给人的感觉显得很有层次感,业主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房子。 3.1.2原方案中,在垂直道路方向的方向布置了两峰,这样就导致纵向的山脊线的线条被破坏;同时,植物被布置在两山峰的侧面,把中心区域留下空白,这样就给人的感觉很压抑,也浪费了很多的空间。此外,由于把地形主峰布置在地块的中部位置,两边都布置了缓坡,这样就让人的活动都集中到了道路的一边,显然浪费了另一侧空间;苗木种植也在山峰外围,给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压迫感。(如图 1) 优化方案:在地形的外围墙布置最高点,同时,在地形的外侧布置一些高大的树木,将小区和外部的环境分开;空间的内部最好留有一定的空白区域,然后布置一些庭荫树、花灌木、花卉等,从而打造了一个既有层次感,又让人感觉很舒畅的观景空间。(如图 2) 3.2植物景观优化 原方案:秋季观赏苗木有元宝枫、沙朴、榉树、栾树、红王子锦带、榔榆、乌桕;冬季常绿树种有香樟、乐昌含笑、女贞。本项目开盘时上海正值春末夏初季节,所以春夏季景观效果尤为重要.原设计春夏季开花植物相对较少且分散,不能形成成片的色彩效果使得观赏效果一般。优化方案:增加原设计春夏开花植物品种和数量。例如可增加连翘、迎春、玉兰、碧桃、榆叶梅、茶梅、丛生紫薇、紫荆、金山绣线菊、品种月季、木槿、丁香花等植物,并主要在售楼处附近及场地主要出入口集中种植,做到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立体布置,达到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色彩变化多样的景观效果。给前来参观的客户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为保证销售中后期植物景观效果,在原有秋冬植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上海地区经过驯化后可以露地越冬的加拿利海枣、苏铁、布迪椰子等常绿乔木;蜀桧、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球类:羽衣甘蓝、五星花、兰花鼠尾草、秋菊类、凤尾兰、狼尾草、芦苇等地被品种,同时也可以增加部分冬季观干植物,丰富冬季景观,如:垂枝槐、金丝柳、红瑞木、龙爪槐、白桦、芒草等。 3.3庭院优化 3.3.1围墙做法优化 原设计:原方案中的小区围墙下半部分是砖结构石材贴面挡墙,上半部分为铁艺栏杆。 优化建议:将原设计方案中的围墙下半部分调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内侧采用防水砂浆摸面,从而起到了挡土墙的效果,而围墙外侧则采用石材贴面。(见图 3)沿着围墙的地形可以尽可能的靠近围墙且增加高度,在抬高的地形上种植苗木,减少外部噪音对小区的影响,同时将开畅空间留在围墙内侧供人活动。 3.3.2庭院中心设计优化 原设计:中心花园设计太过平淡,中心主题不强,空间构建不合理,活动空间布置无法展现人性化,与住宅小区庭院舒适度有差距。景观水系自然缓坡驳岸与草地过渡处,缺乏收边材料。泥沙会直接冲刷至湖内,污染水池,后期养护难度大,景观效果也不好。 优化建议:构建中心花园的形式花园也是整个住宅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是居民社交活动、休闲散步、健身运动、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一般包括小型广场、健身器材、桌椅板凳、游憩小路、园林庭院灯等小品,有的住宅小区的中心花园还有喷泉、雕塑、亭台等小品。中心花园的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突出小区主题、绿色生态的前提下,从实用功能出发,为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活动空间。由于住宅小区的空间尺度、实用功能、使用主体的不同,所以小区的中心花园的设计不能简单地模仿大型花园、广场的设计手法,要根据所在小区的空间尺度的具体大小,采用灵活的构图方式,使中心花园的图案、色彩、质地、结构以及植物的配置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协调,避免生硬僵化。一般来说,中心花园是各景观元素的综合与重组,内涵丰富,设计时参照其他景观元素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在各景观元素的细节处理上,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人们的审美习惯,将单个景观元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美观实用的整体。需要强调的是,在心花园规划设计时,必须注意植物的合理使用。将休闲、小憩、活动场所等各功能单位置于绿色组团中,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季相变化,保证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必须既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同时,又要结合小区的特点和需要展开设计。此外,住宅小区的设计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法,以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绿色生态平衡等特征的居住建筑环境。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再以厦门海沧某个楼盘的景观设计实践探索绿色建筑相关景观设计的经验。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色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当前,绿色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世界各地,可再生能源与绿色部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绿色意识与观念正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良好预期正逐年上升。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不同要求,首先要提高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同时在尊重传统文化、科学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生态景观设计,才能使住宅小区景观有个新面貌。 一、绿色建筑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的特点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对室外环境景观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它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美学、历史学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内容。生态园林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可以美化住宅小区,让住宅居民生活在愉悦的自然景观下,为他们提供调养身心,休闲娱乐的好环境,二是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净化空气;三是调控自然风,植物可以影响气流的速度和方向,起到调控自然风的作用。通过生态景观设计既可以引导自然风进入住宅小区内部,促进住宅小区通风,也可以防止寒风和强风对住宅小区内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发展性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会根据气候、时间以及时代的不同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景物的不同和具体的空间布局转换不同。所以在设计时,既要把景观对象作为一个地区文化与传统的延续,同时又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充分考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未来生活影响。 2、综合性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且相互作用渗透的综合体,它包含自然景观和人义景观两大系统,它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综合性特点。 它不仅要研究各个组成因素,更重要的是将其综合为统一的整体,研究各组成因素与它们的相互组合关系。 3、手法的多样性 由于景观本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们所呈现的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是设计者当地景观的构成和特点,运用当地的材料和方法,并结合时代气息的材料和技术而所做的设计。 三、关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的探讨 1、根据生态园林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应努力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中的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自然规律,还要懂得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当这种认识与生态园林美学有机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地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以厦门地区一个已获得绿色三星认证的住宅小区为例,生态园林的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者必须十分重视并且牢牢把握景观的动态性的同时,还应制定相关设计策略: (1)、对整个住宅区进行风光模拟:通过对各个代表时节的风向、风力和日照的动态模拟,得出一张不同季节最适宜室外活动和最需要遮阴的区域分布图,直接指导景观设计中功能场地的布置。 (2)、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绿色三星项目对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要求为30%,通过在地面或地下布置蓄水池收集屋面和地表雨水,同时经过物化过滤处理,作为后期园区浇灌及冲洗用水。 (3)、保证30%的绿地率:如今的住宅小区多为高密度建筑群,室外景观需保证软硬景比例在7:3以上,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 (4)、采用透水地面:对除了小区消防车道以外的其他园路及广场,尽量采用透水材料铺地。 (5)、节约用水:在提高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同时,大面积绿化浇灌采用节水措施,设置浇灌或者滴灌。 (6)、增加乡土树种的应用:采用五重植物配置,多层次、多种类地运用适当的植被,既丰富景观效果又创造生态的植物群落。 除此之外,在项目预算许可下,还可以设计人工湿地,靠雨水补充水源;开设人工护城河,建立自身生态系统来保持水质的清洁;布置大面积垂直绿化,改善建筑的节能性能并且丰富景观。 2、从功能出发,将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林荫树阵广场、国际象棋图案铺装及景观小品、螺旋形铺装广场、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镜等景观要素,遵循动静分离、分区明确、适度围合、边界开敞的原则合理布局。运动空间开阔平坦、无障碍物;儿童活动区铺装图案柔和流畅、铺装形式新颖、色彩丰富、设备及材质安全舒适;树阵广场以极富动感的一组倾斜平行线为构图背景,树阵下灵活分布仿树桩桌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汀步石与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区空间连接为一体,动静分区相隔却相见,创造轻松、休闲的感觉。 3、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区泳池不仅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作为小区最大的水景,通过形式艺术化的处理,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及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同时,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水深不宜超过35~40 cm。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 4、在后期的景观维护中,注重采用节水措施和技术。在园区公共区域,布置高效率滴灌系统,将经过计算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这样可以减少50%-70%的用水量。在大面积草地上采用自动浇灌系统,同时采用经过净化处理的水,作为景观植物的灌溉用水。 四、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的意义 绿色建筑创造的居住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在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 不仅要重视创造景观,同时要重视环境融和生态做到整体绿化,即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绿色生态景观设计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综上所述,对资源和能源进行充分利用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核心,要充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的关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的建筑居住环境模式,对于住宅小区及其环境设计,在构思中,要将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两者有机的结合,求得协调发展。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项目式教学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景观设计课程的现状,论述了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实施的必要性,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市场行情,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过程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项目式教学 景观设计, 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法就是把具体的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包括方案的信息踏勘,方案构想,方案绘制,现场施工以及后期成果检验和评价等的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最后还包括分析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是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景观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具备从方案的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效果图绘制,立体模型设计的全套核心技能。但是建筑设计专业的此课程除了具有这些基本技能之外还应熟练掌握景观与建筑设计知识融合渗透对接的能力。所以把建筑设计技术的学生培养成为通识景观和建筑设计的通才也是此门专业课的任务之一。 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常采用重理论轻实践,大多以理论为主的模式。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出来工作后短时间很难融入到用人单位的岗位中去,与企业要求脱节的情况很严重。不能短时间内适应企业角色,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下我们倡导在建筑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及其相关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 项目制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依托、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特点:1.缩短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时间。2.形式灵活,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3.有利于检验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漏洞,能做到查漏补缺。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二.项目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紧跟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信息,加强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既能从事真实的项目工作,比如亲自接触来自一些设计公司的方案项目,也能接受到来自企业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职业,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 (二)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扩大知识面提高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加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指出,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师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一).精心选择合适的项目任务。 一般教师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模块提出与之相关的几个项目任务,经过与学生的研究讨论,最终确定较合适的一个来实施。所选项目要尽量涵盖多项知识点; 其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项目的难易度 [5]。对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来说可以选择项目的内容既包含建筑设计又包含景观设计的项目来让大家实践。这样可以起到建筑和景观知识的交融。例如:可以选择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让大家来实施。建筑和景观相关的知识都得到了实践。 (二).现场踏勘考察,制定项目计划 在项目实训的前期阶段,教师应该多次引导学生到项目现场仔细踏勘了解设计场地概况,通过项目调研满足学生对现场设计所需要的信息的要求。随着设计阶段不断地反复都到现场观摩,加深学生对场地设计的理解,以学生为主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工作步骤和流程,并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教师之间的沟通。 (三).组织项目实施,检查考核评估 学生按照计划任务和步骤开始动工,分工合作的过程终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以及同学讨论,以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适当的时候给与提示。 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以及成果,指导教师应注意检查考核和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分的办法,原则和形式,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接受公众投票的形式评比,结果按一定比例进入总分。 (四).做好总结 项目实训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总结,包括总结设计构思,设计步骤,设计方法等。选出完成该项目的最佳思考方法,步骤,以及学生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总结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设计技巧,方法,使建筑和景观知识达到良好的交融和互通,从而达到很好的实践效果[5]。 四.结语 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实训项目,关注项目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建筑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知识的合理搭配。让学生成为项目参与的主体。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以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分析了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设计元素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和探索,以继承、创新、弘扬古建筑彩画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目的,以期为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景观设计;传承创新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当代景观设计作品因过多的追求外在形象,没有太多深刻的文化内涵,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更没有在景观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加以很好的应用,以至于造成了全国各地景观设计作品“千园一面”的痛心景象。当代景观设计从业者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更多的学习和继承。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对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的研究,加以当代先进的设计理念,使得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得以继承与创新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服务。 二、中国古建筑彩画概述 中国传统古建筑多注重依靠色彩加以美化装饰,彩画起着保护建筑和美化建筑的双重作用,也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是建筑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因此,彩画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的艺术价值 昆明官渡古镇存有唐、宋、元、明、清时期众多古建筑资源,在这些古建筑的斗拱、门楣、柱壁、窗户之上,以及外檐木构架上都绘制有大量精美的彩画。并因其位于多民族聚集区和宗教区域内,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历经不断地演变,使其兼顾特点鲜明的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昆明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有:丰富的题材,精美的图案,广泛的内涵,独特的造型,灵活的运用,合理的布局,众多的色彩等特点,高超的艺术价值,足以为当代景观设计的长足发展提供充沛的养分。 四、彩画设计元素的提取及应用 (一)彩画元素在铺装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铺装造型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景观设计中通过铺装设计和铺装图案的应用来引导人流。箍头,位于建筑的檩、枋、梁彩画副箍头以内的位置,造型呈带状,例如可将彩画中的“金琢墨软观头活箍头”图案纹饰形式,运用到道路四周边缘铺装设计中。可将“金刚宝杵盒子”的纹饰图案,以浅浮雕的形式应用到道路中心图案铺装设计中去,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建筑彩画设计元素加以创新性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地面铺装形式更加丰富,也可起到装饰美化作用,还能对彩画文化传承和发展尽以义务,同时也可以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彩画元素在景观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灯具、树池、坐凳、音响、垃圾箱等景观小品也是不可或缺的景观点缀元素,除具有使用功能和提供相应的服务外,还兼具一定的美观性和特殊指向性的特点。例如可将“卷草纹”加以演化创新应用在景观灯具的外部装饰设计上,柔美的“卷草纹”线条以滕绕的图案形式依附于景观灯柱外观之上,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三)彩画色彩意向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官渡古镇古建筑彩画具有丰富的色彩配置,不同的图案纹饰也往往由不同的色彩组合加以绘制,因需求不尽相同而色彩搭配各异。可在植物造景时应用彩画中的一些色彩元素和图案元素加以设计。降魔云纹饰是平板枋运用最普遍的一种纹饰,由明式彩画里的降魔云纹演化而来,由升云和降云共同构成云纹饰,也可将“降魔云”的图案纹饰应用到绿化与铺装相交的边缘地带的图案造型设计中,既合理舒适,又兼具二方连续的整体性和连贯指向性审美特点。 (四)彩画材料肌理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是人对设计载体表面纹理特征感受的表达。不同材质肌理具有的肌理质感不尽相同。在彩画设计元素中,采用不同的质感肌理材料,能够展现出赋予新视觉变化的设计。例如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提取彩画设计元素产生的立面肌理效果,可将其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硬景(道路)和软景(植物造景)中,通过整体材料的肌理变化来表达现代广场的特征和场域,使其既有当代景观设计的魅力又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当代景观设计中能够结合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很多,在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人对景观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精神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将古建筑彩画文化科学合理地加以继承、创新和弘扬,最终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眼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合理地融入古建筑彩画艺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创造出具有特色鲜明、东方魅力的当代景观设计作品,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对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的探讨 摘要: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场所,在外型上不仅要优美、整洁,同时还要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它应该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场所的同时,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建筑如果依然局限于原始建筑设计,最后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将会很少有人追捧,因此我们需要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的思想。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一、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成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的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的自然环境要素,使建筑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2、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生活的需求,比如说休闲运动和娱乐设施,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如设置一些运动器材和公共休闲场所,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人们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性和形式美于一体。 3、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不能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本身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二、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相融合 1、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人们为了更加融合自己独特的思想和品位往往要求设计师或者专业人员在建造之前融入自己的需求或者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体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思想,所以,这样的需求就使得建筑行业不可避免的与景观设计相互融合,两者最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独特的学科,创造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建造出真正优秀的建筑物。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提升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需要我们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2、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保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协调是保证建筑美观的重要保证,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物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单纯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在实际中操作比较困难,不断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会导致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矛盾,比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景观与建筑相冲突等矛盾,而如何能够合理及时的处理这些矛盾则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影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的历史痕迹融入贯穿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业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检验和历史的渗透,这样的经历使得我国建筑行业更加注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们的思想相融合,所以,现在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相融合,在保持传统思想的同时,要融合现代人们的心要求,再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这种方式在主要的景观部分体现的非常明显,同时也产生了建筑物景观化的趋势。通过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才能够改善建筑物实际建造中的所面临的困境,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完善建筑物的目的,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文化,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三、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1、景观道路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景观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道与车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热爱程度。 2、景观植物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木、灌木、草地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 3、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它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4、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 “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景观,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建筑景观设计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景观优美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形、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公共的道路、台阶要方便人的通行,商业网点、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5、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建筑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重视环境保护,促进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中需要保护土地和植被,保证一定的绿地覆盖面积,创造舒适的建筑内外部环境。设计中还需要重视利用当地的植被,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景观。坚持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节约资源,尽量对建筑废弃材料实现有效利用,降低对周围环境污染,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结束语 景观的设计是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出现和迅速发展起来的,而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日趋重要,人们在物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注重景观环境的设计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时展的结果。 作者简介:徐梦泽:(1992.06.25-),男,辽宁省沈阳市人,学历:本科,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艺术系。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简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重要性、建筑与景观的基本观念、影响建筑与景观的因素以及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设计在建筑建设施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焦点。近年来,景观艺术的建筑理念不断深入到了建筑设计中,给建筑业的设计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现代建筑学中,景观设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建筑设计密不可分,对建筑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城市化建设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重要性 一座城市的美感,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城市的独特韵味以及文化气质是城市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标致性的城市建筑、美化城市环境的园林景观也是必不可少的城市构成。要想使一座城市极具美感,就必须要从城市的设施设置、建筑建设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 就当前我国的城市大体规划方向而占,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统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符合人众需求的同时也是和国家提倡的环保建筑理念相统一的。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行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我国的城市建设实际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建筑的不断修建、土地的不断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也变得日益狭小,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工作的繁重等都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身心上的疲惫和压力面对这一现象,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将会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将自然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能够从心理上满足居住者的需求,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和身心的疲惫,从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二、建筑与景观的基本观念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也逐渐重视起来,更加深刻理解建筑与景观的含义,更加注重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因为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1、建筑 建筑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相同进步;人创造了建筑,建筑也影响了人。西班牙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菠菲尔说:建筑是永恒的艺术,它要不断地迎合人们对建筑空间无止境的追求。从社会发展来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从文化艺术方面来看,建筑是“凝固的乐章”,从社会科学方面来看,建筑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是多元化、交叉矛盾的结合体;从人们的要求方面来看,建筑应是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要求的综合体;从建筑目的方面来看,建筑为人们创造优美、适宜、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以上这些都在说明建筑除了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景观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所罗门王国教堂、宫殿,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直到18―19世纪,景观的概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含义,即景观是总体环境的空间可见整体或地面可见景象的综合,这时景观才被赋予了科学的含义,包括多种功能的载体。 3、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3.1包含关系 建筑与景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就是景观的一部分,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中一些伟大的建筑形成了一个城市形象的名片,例如伦敦塔、埃菲尔铁塔。 3.2相互衬托关系 建筑因为有景观的陪衬,而变得更加和谐,景观也因建筑的存在,变得更加的优美。城市景观中非建筑的元素与建筑本身交相辉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3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作为两个既有交叉又分别独立发展数百年的学科,两者在大的意义上是携手发展、共同进步的。 3.4点与面的关系 建筑往往是城市景观中的最大的亮点,而这个亮点却照亮了整个城市。 三、影响建筑与景观的因素 建筑景观设计必须把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结合到一起,设计师的责任是把已经有的和新建的、自然的和人造的因素结合起来,并设计出人类适合的空间,改造环境,改善生活,从而提高城市面貌的质量。设计师更应该保护社会遗产,为社会创建新的形式并保护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同时不要破坏已有的自然环境。 1、自然环境 任何建筑都处在自然环境中,而且和周围的环境有着某种关联,周围自然环境影响着建筑。因此在构建建筑时,建筑师都十分注重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力求使建筑与周围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做到建筑景观融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有它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方面强调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用人工的方法来“造景”,按照人的想法对自然环境进行再创造,艺术地再现自然。另外,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也顺应自然地形和环境,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统一和谐,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我国古典造园艺术,虽然手法独特,但最终目的也无非使建筑与景观相统一。国外的建筑也是一样。比如一般的住宅建筑,尤其是豪华别墅,都建造在肃静的市郊或环境优美的风景区。莱特认为“建筑应该是自然,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他强调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相统一。从室内到室外都应该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用莱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统一感,把房子做成它所在地段的一部分。如美国犹他州南部的Amangiri度假酒店及水疗中心设计得非常巧妙,设计融入自然的色调,建筑整体融入山谷断崖的自然环境中,从室内可以欣赏温馨风景,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2、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是指建筑所处大城市或地区大环境,具有典型的传统或典型的建筑文化。设计师应该将这些积淀的建筑文化加以总结、提炼精华,运用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再创造。比如一个城市的天际线,展开一个开阔的天际景致,代表一个城市的建筑与景观环境整体的融合性,在有些城市被称作城市明信片。在许多发达的城市,高楼大厦在其天际线上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其中海港的天际线可说是非常完美的,比如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天际线非常美,不同的建筑有自己不同的颜色与风格,是香港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指建筑所处大环境中的某种历史、文化的脉络情节。设计师应将历史、文化带入建筑设计中,并使其转化为建筑语言,再现于整体设计、建筑细部装饰中,从而使建筑承载着地域环境产生的历史文化,并推动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建筑也会更有深度。例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整体设计采用苏州园林的黑白灰,清新淡雅,几何图形的屋顶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飞檐翘角。经过他的设计,整个建筑既现代又有内涵,堪称杰作。 四、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 1、树立整体的建筑景观思想 构建和谐的建筑景观环境,必须树立整体的设计思想。广义上说,树立整体设计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就是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而相互影响的。狭义上说,树立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理念,它的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的协同关系,比如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 2、建筑与景观有机融合的意义 建筑与景观只有做到巧妙地结合,建筑与自然才能和谐地发展下去,建筑才能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主角,景观也能够通过建筑变得更加完美,创造更有积极意义、更加宜人的新环境,或者创造自然与人为相互依存的新环境。 结语 建筑和景观就好比城市中的舞台和舞台中的主角,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包含。建筑要和景观相和谐,但不是一味地模仿;景观需要建筑的点睛,但不是一味地放纵。建筑与景观应该互相作用、互相参照、互相影响、互相协调,以形成建筑群组、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我们在设计城市建筑与景观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整体的设计思想,结合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历史文化,恰当地处理好建筑与景观的关系,消除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之间的人为界限,做到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析城市建筑景观设计 摘要:为了提升城市与景观的协调性,将景观设计的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去,将能够有效的避免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提升城市的与周围环境及景观的协调性,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促进当代城市化建设的合理推进及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城市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一、倡导基于生态理念的景观设计 生态设计应是所有的景观设计中的一个普遍原则,即遵循生命的规律,强调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的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它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直至实现理想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保证生态系统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在能够尽量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景观的营造,创造出在尊重自然基础之上的完美景观作品。生态设计的前提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自然,在设计中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循环使用基地上的材料,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就近取材,减少运输、加工带来的能源消耗。 二、坚持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满足功能要求 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供人居住于其中。人在城市这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让城市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景观、事物产生了复杂的内在联系。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是表达人类个性和思想的主要方式,景观是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改良才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城市景观设计要从过去的以设计师为主导的观念转变为以使用者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强调人和自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充分而又合理的满足人们自身的需要,体现对建筑使用者的关心。建筑景观的整体格调要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周边环境的景观保持和谐,才能达到和谐美的意境。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居住条件,给人们最方便、最舒适的感受,相信这样人性化的景观设计理念能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觉上的双重享受。 三、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景观设计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美感。由于居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为了满足居民审美的需求,景观设计也在向着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发展开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景观设计利用新技术不仅赋予景观设计中的动态空间,还带来了全新的装饰语言和动态视角。通过采用一些新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让园林景观表现的比较自然,而且可以新创造出很多美丽的景观,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手法呈现多元化。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越来越使得人类生活环境既具有功能的理性又具有形式的感性,景观形态更加富有感染力。同时,通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加入新技术,可以大大地改善造素材,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生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我们可以把一些崭新的设计素材带进到现代景观设计当中去,从而更新了传统的设计观念,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中需找交融点,给城市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到既满足了科技发展的运用效果又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水平。 四、空间层次丰富原则 景观设计不能脱离空间的造型,而是应该在一定的观赏面组织视域内的元素布局结构,使之在整体造型上符合一定的画面图样效果,但是,在考虑景观空间造型之前,我们首先要使得景观的形式和内容相统一,使内容有一个合适的形式为之服务,达到景观的最佳意向效果和视觉效果。 进行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平面构成原则,丰富的空间层次会给人的视觉带来更大的冲击效果,更加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既然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那它也就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在表现特定内容时所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的原理。在表现空间的时候,中国画中的那种纵深关系,空间感的营造就是通过重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那山峰的形体往往被描写成相互交错的或阶梯状的构架,这样,就通过使正面的各个不同深度的平面的重叠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个具有复杂的弯曲度的固体物。同理,在景观设计中我们也要求景观具有层次感,这种空间的层次也可以运用国画中的重叠来形成。 五、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要点 (一)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所包含的丰厚的历史含义、文化含义和社会含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本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一样民族性情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效果。保护历史文化是刻画城市特征、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 要重视建筑的文化特征。主张在老城区,选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对建筑方式、颜色、体量合理引导,构成与传统建筑协调的现代建筑风格,为有用疏解老城容量,构成尺度合宜的城市空间,老城区内尽量少建大体量建筑和高层建筑。 (三) 要重视街道文化。街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高功用。当然,不一样性质的街道有不一样的性情,但既契合国际惯例又具有当地风格的信息象征识别系统将是街道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 要注重绿色文化。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不仅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述说。绿色文化其基本观点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作为人类应有的追求。 六、加强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对策 首先,因地制宜,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文化特点、气候特征等城市特色对该城市的园林绿化做出合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要准确定位设计的性质、功能和形式等。要做好周边环境与园林绿地的协调以及植被与环境的协调,使其达到充分的融合,以达到园林绿化的目的。在具体设计中要做到既经济节约,避免铺张浪费,又要体现其结构层次感、多样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经济建设的关键阶段,所以节约节能的理念应贯穿整个设计当中,结合城市特点,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居民小区设计对策 城市居民小区的设计是保障居民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的客观因素。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要突出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形成独立的个性特点可见图1; 图1 某建筑体现空间层次感效果图 其次,在当今社会,“自然化、生态化、人性化”理念已深入人心,当前城市小区景观绿化水平已经成为评估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居民小区的设计当中要结合园林绿化设计的理念,从达到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为基本出发点,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在小区建筑的设计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实用性,从居民的最大利益出发,做好安全保障。在城市新建或重建的居民小区设计中,为使小区居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下更好的健康生活,设计人员要充分参考本地的人文环境及其居民的生活习惯,使本地的人文特点在整个小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小区的建设不仅会延续当地的人文、文化特色,又具备现代化时尚、环保的生活环境,以满足小区住户对人文文化的追求以及对现代化生活环境的渴望。尽管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在城市楼群布局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设计师们也能因地制宜,尽可能地规划设计出满足人们平常生活及环保等需求的小区环境,以满足小区居民的环境保障。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建筑物灯光景观设计意义 摘要: 灯光是建筑物景观设计的灵魂,如果没有灯光,视觉反应就没有源头,灯光能够创造出很多的氛围,可以强化室内的空间感及立体感应,建筑物灯光的巧妙设置能够创造很多的艺术气息,与此同时,自然灯光的使用对整体的环境链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建筑物灯光景观设计的意义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灯光;景观设计;意义 一、引言 景观设计是依据建筑物的运用性能、处在的环境的对应标准,使用物质科学技术方法及建筑美学理念,创造性能合理满足大众物质及精神文明需求的生活环境。灯光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美学元素,能够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者破坏空间;灯光直接影响到人对物体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在对室内空间关系的调节上起到重要的意义。 二、灯光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一)灯光可以创造室内各种气氛 灯光是开创空间氛围的魔术师。灯光具备透射、折射、反射、散射等性质,具有质感和方向性,在特定的空间内会产生多样的装饰意义与不同的表现力,如强弱、明暗、柔和、对比、层次、韵律等,也会赋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凝重、苍凉、舒展等。现代建筑由于灯光科技的提高与普及,室内灯光环境具备了丰富的语汇,在提供普通功能照明的同时向精神层面发展,用艺术的照明手段体现照明内涵,催生室内不同空间的个性特征,使室内空间环境贴切地烘托出鲜明的空间气氛。不同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不同,形成特定的空间性格,空间设计正是要追求空间性格的差异,追求特定精神需求的空间气氛,满足人们丰富的空间心理知觉感受。灯光具有令人感动的魅力,可激发自由、丰富、灵动的联想。灯光通过强化、弱化、虚化、实化等特有的表现手段,可渲染特定的空间氛围,塑造各种不同的空间性格,使室内空间这一物质存在上升到精神的高度。空间与灯光环境融合会提升其精神含量。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深刻地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设计空间就是设计灯光”。 (二)灯光可以加强室内空间感和立体感 室内空间的不同效果,可以通过灯光的意义充分表现出来。研究证明,室内空间的开敞性与灯光的亮度成正比,亮的房间感觉要大一点,暗的房间感觉要小一点;充满房间的无形的漫射灯光,也使空间有无限的感觉,而直接灯光能加强物体的阴影,灯光影相对比能加强空间的立体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利用灯光的意义,来加强空间视觉中心点,从而进一步使空间主次分明,得到完善和净化。在许多商业空间中为了突出新产品,通常采用亮度较高的重点照明,而相应地削弱次要的部位,获得良好的照明艺术效果。如趣味中心,也可以用来削弱不希望被注意的次要地方,从而进一步使空间得到完善和净化。许多商店为了突出新产品,在那里用亮度较高的重点照明,而相应地削弱次要的部位,获得良好的照明艺术效果。 (三)室内灯光可创造极佳的艺术效果 灯光设计的合理与否,既关系到各房间的功能使用,又影响着装饰效果。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灯光源的颜色、大小、形状、位置、方向等的变化,配合人和物的数量、位置、动态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出灯光的各式各样的表现力,创造出丰富的环境艺术效果。 1、灯光能够造型 灯光存在,就会出现阴影及这两者过渡的变化,从而产生灯光影效果,它对人和物能起到造型意义,使人和物具有立体感。如果妥善地改变灯光的位置和方向,不断调节灯光的灯光量和灯光强,就能够呈现出明暗、浓淡、轮廓等的灯光影效果,显示出灯光是能够造型的。 2、灯光能够作成雕塑 灯光无论从物体的内部出射,或从其外部照射,都能将物体作成雕塑。上述内装彩色灯的冰雕是灯光从物体内部出射的一个例子.常见的进口大厅中的巨型花灯,从其内部和外部用灯光照射,就能够作成明暗变化的雕塑。 3、灯光能够作成绘画 在墙体内部装灯,将金属板或陶板作出图案或花纹覆盖在墙面上,灯光从墙体内部透射出来,作成墙面上的绘画,具有显目的装饰意义。 (四)灯光可以用来聚焦重点,突出特色 灯光在现代化空间展示中聚焦视觉重点、突出核心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视觉焦点能打破空间均质化所造成的单一形式的视觉现象,防止产生视觉疲劳,其手段是运用视觉感受的差异性原则制造等级偏差以强烈地吸引视觉的注意力。灯光集束于某一点,从而降低其他区域的亮度达到突显目的,使主次轻重一目了然,空间重点得以强化。在室内环境中有些节点细部、家具、陈设、饰物特别是装饰艺术品如雕塑、壁挂,在比较重要的视觉位置上,需要用适当的灯光的渲染来表现,加强其个性与特色。例如:商场为了突出商品做的重点照明等,没有重点就没有艺术而落入平庸。强化灯光的明暗对比能把表现的艺术形象或细节体现出来,形成抢眼的视觉中心,极高的对比还能产生戏剧性的艺术效果,令人激动。 三、结束语 建筑物室内空间是建筑物的一个内在世界,它需要一种自由形式的物质来将其展现出来。灯光是一种艺术语言,向人们讲述了设计师的整体思想理念;灯光是看不到的软件,是设计的工具,建筑师能够适应它展现出其自有独特的才华。灯光是建筑创造的一个广阔的领域,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景观设计有了更高水准的准求,而灯光景观设计已然成为一种发展的主流。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代化建筑的发展,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故在本文中主要对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字: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策略 一、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关系 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景观与建筑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关系。景观是各种地理信息、建筑形式等的综合,而建筑不仅是景观的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构成。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在基础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景观设计可以表达建筑设计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良好的建筑设计,不仅关系着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也可以有效表现出当地的地域风貌和人文特点。在建筑设计中,利用景观设计,可以通过配置相应的元素,与建筑设计共同配合,表达设计的风格和理念。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添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可以充分表现出建筑的主体风貌,推动人文艺术的发展和延伸,从而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独有价值。 2、建筑设计可以完善景观设计 通过相应的景观设计,可以对建筑风格进行保护,确保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建筑设计可以对景观设计进行完善,使得景观的配置和结构更加合理,提高景观的观赏性。 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 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要坚持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构建更加合理,更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建筑结构。 1、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 (1)要强调景观设计的作用。为了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必须重视景观设计的功能和作用。在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将景观设计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了解景观设计的内在价值,从整体看眼,使得建筑更富有美感和现代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景观设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建筑设计中的景观设计,必须能够体现一定的人文气息,使得建筑更富文化感,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 (2)要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结合,需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融入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人文景观。例如,可以通过人为方式,对自然景观进行适当改造,如城市绿化树木的修剪等,同时,可以在城市中兴建公园、雕塑等人造景观,实现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3)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引入景观设计,必须确保两者之间的自然融合,避免过于明显的形式化,以免影响建筑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在创建良好的景观环境的同时,运用景观化协调的方法,实现建筑的景观化发展,确保各个景观的合理搭配。景观协调可以使得景观设计能够顺应建筑设计的整体走向,充分展现出建筑的风采。例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小区都设计有活动广场、水池、林荫小道等,也打出了“花园建筑”“景观建筑"等旗号,证明建筑的景观化发展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 2、在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随着建筑使用的展开,进行逐步完善的过程,并不像建筑设计一样一蹴而就,需要设计人员将其看做一种生命的过程。 (1)要以科学的理性,对景观生成的过程进行控制。景观的生成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也是对景观设计进行论证和实施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成过程,应该是对景观的功能、经济、效应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推理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客观存在,不能一味进行主观设计。 (2)要合理运用建筑设计理念,对景观设计的深度进行挖掘。景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理念仍停留在表层美化的层面上,设计作品的水准良莠不齐。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建筑设计的理念,来处理和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手段。在景观设计中植入建筑设计,可以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对景观进行完善,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平面延伸,提升景观设计的层次,运用建筑的思维,创造出不同层面的不同功能,使得建筑与景观可以实行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3)要利用建筑手段造景创意。一方面,可以使用建筑技术,对景观空间进行拓展,为景观的创作带来良好的创意。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如场地的限制、资金的限制等。例如,在城市中的夹缝地带,由于空间场地的限制,无法实现模式化的城市造景,这时,就可以借鉴建筑思维中的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最为恰当合理的设计方案,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 三、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单纯的建筑与单纯的景观设计都没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够相得益彰。但是在两者在融合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景观的设计要坚持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 建筑艺术是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中不能舍弃实用而盲目的追求审美。倘若单纯的追求审美价值,而放弃建筑的实用价值,这无异于舍本逐末,最终使得建筑物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完美的建筑景观设计,体现的是景观意境和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之美。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们使用的目的,考虑到对建筑物整体的影响,如种植树木就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到民居的采光等。而对审美而言,它更多涉及到的是人们精神的需要,但是倘若连人最基本的物质需要都不能够得到满足的话,那么景观和建筑一类的艺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2、要处理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好景观设计的融合 理想环境的塑造是没有止境,从最开始的设计到最后的定型,人们不停的向生活空间注入自己的灵感,使其尽可能多的满足人们的要求。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建筑艺术,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景观设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定要注意文化、建筑以及景观设计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建筑之后的景观设计不能和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和矛盾。与当地文化存在着矛盾的景观设计不但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发过来还会影响建筑物在大家心目中的看法,从而降低建筑物的价值 3、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因地施用,科学管理。 景观设计势必会涉及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不论是借助自然景观还是建造人工的景观,都会对当地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产生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之前,对景观建筑地址周围环境进行仔细地勘测,在现场收集基本的地质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倘若对环境已经造成了破坏,一定要及时的进行修复,一切都要符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标准。除此之外,在建造景观时与建造完成后都要对当地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不能忽视和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破坏当地整体的生态环境。 4、杜绝制造形象工程 很多的地方在建筑之外还会兴建一些景观,但是这些景观很多都成为一些形象工程,不仅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据有限的土地空间。景观设计一方面要有其具体的实用价值,然后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形象工程的设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很多的审美元素,但是却得不到大家的欣赏。视觉上的宏伟与气派,高贵与堂皇的形式美对大部分景观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相反,那些和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即便是小巧玲珑的景观也能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总之,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科学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的水平,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对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建筑景观设计论文:浅析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 摘要: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个起步较晚的专业,但是发展很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景观事业发展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在景观设计和建设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景观作品变得粗糙、没有特色和魅力,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人情味,给人冷淡无情的感觉。针对景观设计人情味缺失的现象,本文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对景观设计做尝试性的研究,以期找到实用的设计方法,提高自我设计水平。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人文思想 1、我国人文思想 在中国汉语中“人文”一词是用来表示人所具有的文饰和文采的,“人文”典出《易・贵・象》。在此典中,把“人文”放在“天文”、“地文”之后,三者是为并列关系,书中对“人文”做了文饰和文采的解释,也说可以引申为“礼义”之意。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代表人董仲舒在《天地阴阳》中书“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认为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因此有“人之超然方然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之说。 欧洲文艺复兴思想走到世界各地, “humanism” 也传入到中国, 对“humanism”这一词语和观念,具有不同的见解和译文,有译为“人本主义”的,也有译为“人文主义”的,一直沿用至今并被广泛接受的是胡先啸先生翻译的“人文主义”。 2、人文思想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景观设计与人文思想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景观设计上总会因为加入了人文因素而相得益彰。2007年,在美国景观建筑协会上,有一个获得“专业奖”的最佳设计作品DD哈佛花园,其设计理念就是:用大片的景观植物、明快的色调,营造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把现代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成功体现了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实例。所以说,没有人文思想的建筑景观设计,是空洞的、乏味的、缺乏生命力的。优秀的建筑从来就被视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美学高度的纪念碑,没有自己代表建筑的民族或城市是没有地位的。建筑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具有民族价值才有世界价值。在当代,具有民族精神的建筑景观意味着文明的自信自立,意味着世界范围的亲和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滚滚财源[2],而这个民族性就是人文思想的一种体现。 建筑永远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建筑设计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与周围环境关系是设计的原则之一。建筑需要借助文化主旨来创立它的真实性,只有这样建筑才可以说是忠于时代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建造出来,要么是供人工作、居住的场所,要么是供人参观、娱乐、欣赏的场所,没有任何建筑,建造出来只是为了占地的,所以单从这个方面,就又充分证明建筑景观与人文思想是无法分裂的一个整体。 基于以上对建筑景观设计和人文思想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容分割、相得益彰的。但是在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是如何体现的?而这种思想如何才能够体现的更好、更恰当?这将是下面所要探讨的问题。 3、景观设计满足人文思想的需求原则 3.1生理需求的考量 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它会最大限度地去迁就人的生活方式和户外活动行为,体谅人的情感,而不只是让使用者去认识和理解它。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要形成动静有序、开敞和封闭相结合的空间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人性化设计首先要满足人最基本的使用功能需求。例如,公园中要设置方便残疾人行走的无障碍的道路(图1、图2);合理的台阶宽度,不要设计的台阶迈一步太小,迈两步不够等。 (图1 无障碍坡道设计) (图2 无障碍绿化) 3.2 心理需求的关怀 景观设计中,任何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具象的人和物之间的简单关系,人和环境之间的情感交流显得更为重要。人对环境的接受不仅要舒适自然,更要在心理上感觉有趣味、有场所特征,这样才能在感情上同环境取得共鸣。环境景观的场所起着环境景观和人之间的桥梁作用,若要取得人的感情共鸣,那么场所就应该具备丰富的感性内涵。景观设计不仅要“造景”,更要“造境”,意境的表达并不是设计想法和景观要素之间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对天地万物的认识【21】。尤其是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充分了解,这样才会在思想中形成符合实际需要的意象。意象活动是主题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既体现了主题情景对客观物象的加工和改建,又体现了客观物象对主题情意的同化吸收。 4、人文思想在实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强化自然生态 采取以城市“绿线”生态因子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将城市“绿线”生态因子分为四类,分别是城市蓝绿、浅绿、中绿和深绿生态因子,并将这四种“绿线”生态因子综合叠加。其中城市蓝绿生态因子指两河的河流生态带。规划严格控制两河沿线的绿化宽度,同时改造、建设生态型驳岸保护水质环境,提升水系生态效能。城市浅绿生态因子主要指城市绿地、游园、道路防护绿地等。规划对城市浅绿系统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提高城市绿地的网络性、均质性。城市中绿生态因子主要指丘陵、水面等位于城市内部的生态斑块,规划建议对其边界进行有效控制,呈现必要的生态通廊,提高中绿的生态效能。城市深绿生态因子主要指水库、山林等生态背景。城市深绿主要位于城市外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规划要求加强其与城市内生态要素的联系,达到内外平衡。对这四类城市生态因子的综合叠加,可以得到水体和绿地的规划建设和控制范围。 4.2 改善社会生态环境 (1)体现历史文化元素 解读区域历史文化,提取标志性文化元素,将其中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规划设计中,让人们能够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增强自身的文化认知感,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延续和创造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 (2)赋予段落功能、强化段落特色,组织多样的社会生活体验 积极地寻找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契合点,进行功能整体梳理和优化,创造高质量的、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发展建设集经济开发、文化娱乐、商业购物、休闲旅游、生态体验等多功能的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品位的特色区段,进一步增强两河沿线的吸引力。 5、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 5.1民族传统 各个民族的风俗的个性特点都很强。这些细碎的文化内容形式熔铸了各民族浓烈的感情色彩。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早期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集体力量凝聚的需要,以种族、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的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世代相传的人群组合形式。在此前提下产生了民族文化,它的积累过程和演变阶段所形成的规范及表现形式,称之为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方法以及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广度。如在我国不同民族聚居的建筑景观就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节日祭典、婚丧嫁娶、服饰装扮等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5.2 宗教信仰 宗教是信仰者的思想寄托和精神支柱,不同的民族,地域群体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具有相当强的凝聚力。各种宗教的场所建筑、经典内涵、教义、教规、精神内容、庆典仪式、服饰道具,甚至色彩、形式都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宗教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之一,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影响着信仰者的各个层面的生活。宗教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体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比如,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如:金字塔和卡纳克神庙,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的恐惧和压抑。 5.3 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群都具有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受自然环境的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以及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一个区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程度以及审视角度。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各个不同区域的建筑景观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建筑景观体系。西方文化崇尚理性,遵循科学,讲求实证; 东方文化注重感性,讲精神理念,讲求形而上学的禅悟及神会。正确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设计的实质与精髓,是满足不同地域人们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建筑文化需求。 结语 景观设计人文思想的研究对当今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极为迅速;景观的飞速发展是好事情,于国于民于科学都有利。
数据库技术论文: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教学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亦在持续更新,但是教材更新的速度跟不上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教材的内容较为滞后。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受精力以及时间的限制,对新知识的掌握与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学生在学习以及走向社会皆要经历较长时间,造成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需要的技术有更大差距。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理论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数据库的应用开发以及设计能力。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先进行概念的讲解,再依据教学实例进行操作,最后留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整个过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该课程的知识。而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在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综合地考虑,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运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且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 3.考核方式较不科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的一种方式是考核,考核也是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一种手段。现在较多的中职学校考核方式较不科学,以笔试的方式对数据库技术课程进行检验。笔试考核具有一定的缺陷,多以程序题、判断、填空、选择为主,对概念知识进行重点考核的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一些学生取得高分是因为记忆力较好,临考前记住了书上的一些内容,但是考试过后所学的内容完全忘记,这种教学效果较不理想。单一的计算机笔试考核的方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对学生就业造成了影响。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转变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的缺陷,可以采取转变教学内容的措施,从辅助光盘的选择方面入手,将教材中实例操作部分的详细步骤制作成光盘,让学生对整个任务解决过程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光盘具有可以反复播放的优势,与教师一次性的演示相比对学生的复习更有帮助,遇到不理解或忘记的部分只要观看光盘就可以解决。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要精心地挑选教材。可以选择当前流行的SQLServer数据库技术为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此外,要依据实际教学的需求与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还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对新技术、新概念的反映,根据教材内容的易用性、完整性进行教材的选择。 2.转变教学模式。针对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转变教学模式,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式,突出计算机领域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克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片面强调学科体系不完整等缺陷。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要求,要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扎实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基础上,及时了解与掌握该领域相关技能与最新的技术发展。 3.转变考核方式。针对以笔试的方式对数据库技术课程进行检验的考核方式的缺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注重结果,定量考核注重过程,将二者相结合,符合考核中过程形成性考核的主要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技能以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关注,而且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关注,对学生个体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通过考核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断的进步。 三、结束语 数据库技术是应用性、实践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数据库设计理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丰富。每一个实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涉及数据库的应用,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重视教学质量,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解决措施,加强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为社会输送全方位的人才。 作者:朱小宏 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数据库技术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的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中也不断被使用,组成了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普遍使用,对信息管理变得更科学、更便捷,而且实现了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更好的促进了信息管理的效率,从而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和推广[1]。该文将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关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科学有效改善的措施和方法,促进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对信息进行数据化的管理变得非常重要,随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信息的数据化管理,人们对信息的管理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使用中,信息管理的效力和范围也得到了拓展,信息管理包含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网络、通讯、社交、经济、交通、文化等多个方面成为了不可却的部分。它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而且对于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有了更大的提高,同时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更加优越的条件。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特点和概念 1.1数据库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是属于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储存的一种技术,它能通过数据对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可以获取更加有效的数据价值,实现数据信息管理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以及社会的网络化,数据库技术也逐渐成为了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部分。该技术让信息以最大化的趋势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各种信息在社会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2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组织性。在数据库中很多信息都是具有关联性的,并不是杂乱无章,没有联系的存在。数据库技术能够根据信息的某个特性,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从而组成一个具有共同特点的结构,这样就建立一个数据集合;2)独立性。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数据化管理是,这些数据是具有独立性的,它包括逻辑和物理两个层面的对立。逻辑的对立主要是指在数据库整个结构处于变化中时,不必对原来的数据进行修改;3)可控性。在对数据进行管理时经常会出现数据的冗余现象,冗余就是数据之间出现重复,有些数据在数据库中成为专用的,那么在一些用户在使用自己的数据时可能会出现数据重复的情况。而在数据库中如果出现数据冗余的情况,它会根据数据的共享性特点或是设计者的需求等进行划分,这样数据库就会消除那些重复的数据。为了方便人们更好的查询数据,一些设计人员在进行数据管理时,会注意对出现重复的数据进行控制,以此来提高人们查询信息的效率。4)共享性。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使用中,共享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这也是设计者建立数据库的最终目的。在同一单位中,每个部门都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达到信息的共享目的,另外,通过不同的数据技术手段,在各个国家之间、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5)灵活性。数据库不只是对各种数据进行储存,它所具有的功能很多。比如:进行数据查询、编辑和修改数据、输出和输入数据等多种功能,它的灵活性非常的大。所以数据库的建立,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数据库。 2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的应用现状 1)信息管理的数据化趋势比较强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不断加强,而且数据库技术的适用性、稳定性以及可造作性也不断加强,更加促进了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易操作性和便捷性。随着网络化的社会不断发展,对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技术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出现,新时代对于数据的储存以及编辑都会提出更新的要求。未来的信息管理将会向着更为简单化和具体化的趋势发展,所以不断的提高计算机的数据技术,以及管理对象技术,将两者的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需求的必然趋势。将两者的结合点进行分析,实现数据库技术的创新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2)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趋势强烈将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变得愈发强烈,而且也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生命力,可以看出两者的结合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在很多的企业和岗位中,普遍的都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两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也成了信息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给信息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效率。在信息管理中使用数据库技术,不仅保障了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实践性和执行力,促进各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想要两种技术更好的结合,更要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实践和理论相融合发展趋势。3)数据库的安全性问题日益严重在进行数据库技术的信息管理中,信息安全问题也同时面临这很大地挑战,这也成为数据管理技术体统中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信息管理中各种数据都是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提高数据管理的安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数据进行安全强化,不仅能够保障国家和企业的机密性信息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同时关于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避免个人相关信息被泄露以及被篡改的情况。 3提高信息管理的数据库技术应用对策 1)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完整性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的检测时,要保证所捕捉的信息是完整的。首先对信息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识别,将一些不合法或是残缺的信息进行删除,之后将较为完整的信息进行储存,这样以备未来使用。保证各种信息数据的完整性,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资源,这样用户能够更为直观、更加充分的利用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反馈。如此也提高了信息反馈内容的真实性,同时也更好的引导用户在信息使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反应。想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首先就是要从服务器端进行入手,确保数据库管理体系的完整性,要做到输入的信息是一致的、匹配的,还要利用多层加密保护功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尽可能地提高各种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在服务器端建立有效的束缚和约束规则,通过减少开发量来提高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降低维护的成本,进而强化数据的安全系数。2)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在信息管理中关于信息的安全问题是备受关注的,信息的绝对安全能够更好的保证每个人的隐私和安全,从而减少人们的经济损失和恶意伤害。只有保证数据库中信息的绝对安全性,才能避免每个人的信息不被非法入侵,所以要对一些非法利用信息、盗用和窃用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抵御,保障信息数据的在一定的安全区域,减少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提高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信息使用的可靠性,同时也与整个数据信息管理质量问题挂钩,所以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时,也要提高数据使用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提高数据管理技术的安全性,才能保证国家的机密、商业的信息资源、个人的资金账户、患者的医疗信息等方面的安全,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信息储存空间,避免出现国家、集体、个人相关信息的泄露,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破坏。如果想要访问这些被储存的数据信息,首先要建立安全的保密情况下,而且只要具有一定资格和条件的人才能想要调查某些信息的权利,避免出现恶性使用信息的现象,从而使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3)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关于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要保证实践的真实性,避免纸上谈兵、只注重理论而忽视实际情况的做法,而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也不断进步,我们要积极地将新的数据库技术成果充分的利用到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实践性,从而促进信息管理体系的高效快速发展。在对数据库新技术进行投入使用时,要严格按照数据库相关的技术理论进行指导,对实践的过程和方式进行有效的分析,将计算机有关的数据库技术真正的投入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实践效果,从而促进信息管理技术的高效运行。所以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实践管理,对数据库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要明确,对计算机数据库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收获更好的动力支持。提高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安全性,保证信息管理的稳定发展,以此来促进信息管理的质量。 4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4.1数据库的信息管理特征 1)在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被重视的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融合,在该领域的使用程度不断加强。在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的行业中都有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相关信息的管理,而且还极大提高了各行业的生产水平。2)随着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改进,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使用也不断加强。数据库技术从开发到现在的使用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段的发展:在网络中的数据使用、关系型数据库体统的建立、发展面向对象为主的数据库体系。目前关于面向对象有关的数据库体系和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是比较多的,而且在多媒体的使用不断增多的情况,数据库技术也实现了对图形、声音或是其他比较复杂的信息进行管理的功能,而且还能将这些复杂的数据还原成原来的形式。它主要是将以往的技术与面向对象有关的数据库技术相融合,为数据库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4.2企业管理中的数据库利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跨国性的大型公司也逐渐出现在市场中。这样的大型公司拥有的员工数量很多,而且关于数据信息的交流规模也是非常大的,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营。其中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数据技术管理就比较复杂,而且数据量是非常的庞大的,使用普通的数据库管理无法起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容易发生失误的情况。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数据库,它要包含企业每个员工的考勤、员工的薪资问题、员工的管理制度等信息,只有建立详细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才能保证企业更为高效的运行,是公司企业事务能够正常进行。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渗入,在企业的管理中网络通信技术变得非常重要。大型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对分散在各地的分公司进行紧密的联系,以此来保证公司的整体性,促进公司相关政策实施的全面性。而且一个公司想要促进自身整体性的高效运行,实现公司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公司的规模越大,实现信息的交流目标就越明显,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限制公司信息之间的流通的。另外在医院的信息管理中,数据库技术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医院是一个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关于每个员工的考勤信息量就非常巨大,所以在医院建立一个员工考勤信息管理体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关于病人的病历信息保存问题,只有建立一个数据库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从而促进医院纸质档案信息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建立一个数据库,也能够方便医院的医生查找各种信息,同时也能提高病人转院信息的交流。对于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而言,它不仅可以使用到企业中去,同时也能在每个学校投入使用。 4.3数据库在产品中的使用 对于现今很多的产品来说,不仅需求对这些产品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检测,而且还要将这些数据进行合理的保存和处理,这样可以方便以后使用。就像一些产品需要很多的时间进行检测,而且这样的产品检测数据非常多,如果使用数据库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规划,这样就可以提高对这些类产品数据的检测效率。还有比如一些网络游戏之类的软件产品,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才能将每个玩家的密码和账号进行保存、管理和保护等。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发展,数据库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为网络平台中的每个用户服务,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时代被很多人关注和使用。而我国对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利用不够成熟,在使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不断的改善数据库信息管理对策,才能保证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信息管理的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作者:朱峰 单位:昆山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库技术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实用性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企业乃至个人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与发展的重要性日渐显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多样化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信息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促进信息管理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运用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 1.1组织性、可共享。在数据库中,大部分信息数据并不是处于孤立状态,各信息数据、文件处于某种关联中,而这种内在、外在联系是一种组织性的结构,也就是说不通集合中的信息数据都具有某相同点。同时,对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说,实现信息数据的可共享化特别重要,是其显著特征。在运行过程中,数据库中收集了企业单位各方面一系列数据信息,能够确保企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1.2独立性、灵活性、可控制的冗余度。独立性是数据库数据信息具有的显著特点。就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逻辑独立性来说,总体逻辑结构发生的质的变化,比如,重新规定信息数据,合理改变数据项与类型,优化调整各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就物理独立性来说,是指是数据存储结构的不同,但初始程序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在计算机数据技术作用下,可以有效存储一系列信息数据,灵活处理信息数据,还能实时传输、输入输出、查询等对应的数据信息,计算机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客观需求合理处理一系列数据[1]。此外,冗余是指信息数据重复出现,用户在浏览数据库的时候,重复出现浏览过的信息数据。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作用下,可以顺利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有效消除冗余信息数据,缩短用户查询数据信息的时间,提高查询准确率,提高数据库中数据信息利用率。下面是计算机数据库灵活性结构示意图。 二、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运用 2.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现状2.1.1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范围日渐扩大,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商业等领域中,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信息管理手段,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在新形势下,大部分企事业单位需要处理的信息数据日渐增多,需要大数据处理系统。而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正好具有较强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企事业单位对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此,需要不断更新、完善数据库技术,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特别是数据库系统应用范围,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领域发展的客观要求。2.1.2安全性、兼容性日渐增强。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单位纷纷优化利用数据库系统,有效各类数据信息[2]。为了更好地满足发展、竞争方面的客观需求,企业之间的信息必须保密,必须进一步提高信息数据库的安全性,避免数据库系统中重要的信息数据被窃取、篡改。在此基础上,数据库系统的兼容性也进一步提高。2.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策略2.2.1注重技术革新,提高数据库技术实用性。在新形势下,数据安全始终是信息管理过程中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必须多角度、多层次革新计算机技术,促使计算机数据库处于更加安全、稳定运行中,加强信息数据管理,确保存储的信息数据更加安全,防止被不法分子窃取、篡改,导致对应的数据信息不准确,确保一系列信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要多层次促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充分显现数据库技术优势,将其灵活应用到信息管理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用性。2.2.2规范数据库。同时,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要多层次规范信息数据存储,提供信息数据的系统性。以“数据录入”为例,一旦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对应的信息数据更加准确,具有其系统性特点,有效防止数据库中出现不完整、不准确的信息数据。还要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优化信息数据录入形式,完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信息系统处于安全运行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持续发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有利于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需要综合分析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特点,客观分析其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现状,革新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提高其适用性,促使数据库更加规范化,促使设备系统处于安全、稳定运行中,提高信息管理工作整体质量。 作者:张建荣 数据库技术论文: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应用 【摘要】数据库技术是当今信息时代和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涉及范围最大以及最便捷的应用技术之一,也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数据管理和应用的科学性、效率性和正确性,更是今后应该重点开发的专业技术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重点介绍了其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希望给对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发展 1前言 数据库一词最先起源于现代的西方国家,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硬件的性能越来越好、处理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信息处理量也越来越大,数据库技术系统应运而生,数据库技术就是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完善的可供用户随时调取、使用的数据存储和整理系统。我国的数据库系统建设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近几年取得了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讲,技术含量较低,稳定性不好,安全性也有待加强,因此如何实现信息管理中的数据库技术改革是当今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数据库技术概述 2.1数据库技术内涵 数据库系统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开始出现,一直以来都是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也是辅助信息管理的有效方法。数据库技术,通俗来讲就是运用特定的软件程序和硬件系统对数据结构和数据信息进行提取,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手段实现数据分析、处理、归类、储存和建立索引,实现数据的准确与安全,用户可在获取相应的访问权限后进入数据库系统浏览或下载数据,从而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针对数据库技术,我们可以将他看作成为研究与管理数据的重要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的研究方向无外乎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分析方法的探索以及归类索引等,最终实现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2.2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一般来说,数据库具有数据结构化、数据共享性、数据独立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数据结构是区分数据库技术与一般的信息管理技术的主要参照点。数据结构化是指数据可供整个系统调用,并且数据之间还存在一些内在的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共享性是数据库系统最为突出的特征,他可以将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在各个系统和用户之间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共享,大大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应用性。数据独立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存储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化,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二是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当数据逻辑结构发生变化时,应用程序不修改也能正常工作。数据系统的灵活性指的是数据库系统可以根据数据自身特点和用户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的自由输入与输出,增加了数据的灵活性。 3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宽,其技术原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数据库技术是一门重视实践的技术门类,只有完美的将数据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用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再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以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着力开发先进的数据技术,用最先进的成果来指导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在这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之间,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型得到了大力加强,相应的其安全性、准确性和交互性一个质的飞跃,企业也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保护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不受侵害,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2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需要不断加强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指其管理和存储的数据不受非法入侵、盗取、使用和非法篡改等。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是衡量其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交互性也是数据库系统的一大特征,如何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是当今政府和企业重点考虑的焦点内容。在大数据时代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进数据库系统作为企业本身的核心数据管理和控制系统,数据库系统存储和处理的数据总量越来越大,且很多涉及到政府和企业的核心利益,因此在进行数据库信息管理时其安全性必然是重点考虑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据库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软件系统更是网络黑客和一些不法人员入侵的主要对象。因此国家技术部门应该从安全角度出发大力研发数据库网络安全技术,通过设置网络防火墙、设置人员登录权限等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安全等级。另外数据库系统的共享性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问题,因此进行网络数据库建设时在保证共享性的情况下也要考虑到一些涉及国家机密、军事和商业利益等数据的安全保密性,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提升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 3.3增强数据的完整性 输入数据的完整性也是保证数据库系统优良性能的重要因素。一是通过窗口操作输入的数据一般采用客户端应用程序确保输入数据的完整性。这样一方面客户端利用自身的安全监测系统将非法数据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输入结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方便后续工作的进行。二是对于数据内容一致性的维护,应该利用数据服务器终端的触发器或是定义的约束条件对存储数据进行一致性处理,可有效降低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量,保障数据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三是对数据库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企业和部门,应该采取多层保护屏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数据库系统在现代企业和政府数据信息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其安全性、实践性、完整性和交互性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现实角度重点介绍了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策略,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究,不断革新新技术,实现数据库技术与信息管理技术的完美融合。 作者:庞丽英 单位: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数据库技术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管理的运用 【文章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环境下,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所有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数据库技术具有多方面优势,在信息管理中适用性强。在各个领域、行业的信息管理中应用广泛,而且技术发展更新迅速,安全性和适用性不断提高。本文则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运用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 数据库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数据仓库,它是一个数据集合,能够长期存储于计算机内部,并且可以实现数据。这个数据集合不是以杂乱无章的状态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关系、规则存储于数据仓库中。数据库就像一个具有伸缩功能的容器,集中存储着大量数据。数据库通过相关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处理,然后在一定规则、约束条件下存储起来,可以实现数据库存储空间最大化,充分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从数据库技术的诞生到现在,数据库技术已经有超过30年的发展历史,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历程中,不论是数据库技术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数据库系统开发方面都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今数据库系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当中,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现代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信息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特点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信息管理系统更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可以认为是一个单位,是一个应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数据处理系统,存储着企业、单位、部门、组织或者个人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面向某一个应用,而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面向全组织的结构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是为了用户共享而建立的,多个用户可以可以同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执行存取操作,这充分体现了数据库技术的共享性特点。此外,数据库技术还有组织性、独立性、灵活性、冗余度的可控性等特点,数据库技术的各种优势特点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发展 2.1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衡量数据库系统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标准。共享性是数据库技术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但数据库的共享性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的极大的安全风险。在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中,不同用户提供的数据不仅内容不同、格式不同、质量也有很大差异,同时数据来源也比较复杂,数据库要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就需对数据格式进行统一,而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数据格式不能转换,或者转换后关键信息丢失的现象,不仅影响了数据共享的实现,同时也存在数据安全问题。另外,并不是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都需要实现共享,数据库中一些涉及到国家、军事、商业机密以及私人信息等数据是需要严格保密的,尤其的人们比较敏感的金融账户信息、密码等相关数据都是非共享性数据,都需要加强保密措施。所以,数据库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的情况下要对特殊信息加强保密措施。要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从2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规范数据格式转换标准,严格控制用户上传数据的格式,预防发生数据冗余、丢失等现象。第二是利用防火墙对数据库系统进行逻辑隔离和物理隔离,预防保密数据被非法窃取。同时对用户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审核、管理,通过设置口令验证、数据加密等操作加强系统访问安全性。第三是提高计算机对网络攻击和病毒的防范能力,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定期查杀病毒,提高数据库安全性。 2.2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在数据库的实际应用当中,很多用户认识不到网络信息、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安全意识薄弱,所以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而导致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是数据库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用户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重视,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是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个层面来讲,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数据库系统应用价值的根本所在,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意味着数据库中数据信息的安全,这也是用户使用数据库系统的意志体现,同时也关系着数据库的信誉。如今数据库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库中涉及到的商业利益和其他机密信息越来越多,所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提高计算机对网络攻击和病毒的防范能力,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定期查杀病毒,提高数据安全性。不论是对于数据库还是数据库系统,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均来源于数据资源的共享性特点,所以如何在保证数据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是数据库技术未来的研究重点。 2.3增强数据的完整性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通过窗口输入的数据需要应用到客户端应用程序。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应用效果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通过客户端应用程序可以在数据入库之前将非法数据筛选出来,并拒之库外;二是系统给出的操作反馈信息可以为用户及时做出正确选择提供有利依据。同时也可以通过窗口以外其他途径输入数据,此时数据完整性的实现需要通过服务器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库数据一致性方面,触发器或表定义应用可以实现对数据一致性的维护,触发器或表定义的约束不仅可以减少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开发,同时也可以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运行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另外,如果数据库系统对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此时可以采用多层保护屏障来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完整性,同时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例如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设置多层屏障,不仅要在客户端检查输入数据的有效性,还要在服务器端设置约束、规则,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3结语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环境下,实现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和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发挥着极大的应用价值。其中安全性、可靠性一直是数据库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应该加强对数据库技术的理论研究,并将利用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可行性,提高数据库技术性能,促进数据库技术发展。 作者:赵庆哲 单位: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数据库技术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的应用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计算机管理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去。在信息数据上的保存主要是将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当中,以便于进行重复使用和调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将信息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也能更好的提升数据管理质量。本文主要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应用 作者简介:高冲1977年生,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在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工作。在信息管理中应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一方面能避免出现传统管理中的弊端问题,另一方面能有效的强化信息管理的质量。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越来越离不开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因此,积极的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将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技术整体当中,数据库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主要用来对信息资料进行存储和整理,使之能更好的进行应用。可以说计算机数据库库技术与数据资料等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将数据完全的展开、管理,在将其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的领域当中去[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多种不同的特征,首先是独立性特征。计算机数据库在逻辑性和物理性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特点,无需数据库源就能展开调整为形成的数据含义,同时构建起内在的联系转变,使数据库的形式发展转变。其次,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有着共享性特征,在共享性特征中数据库能够构建起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在跨区域范围内形成资源的共享。此外,其具有组织性特征,数据库当中的各个资源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结合相应的关系模式,能将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头绪也没有联系的数据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 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经有了上百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了sqlserver和mysque等多种不同的数据库系统[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数据库的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动力,随着数据库技术的逐渐成熟,数据信息的管理得到了控制和拓展,数据模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在国际化的数据库技术发展环境中,我国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并为数据库技术的稳定前行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提供了持久的动力。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企业的信息管理应用中,提供了比较实用并具有针对性的数据资料,是的企业的信息内容能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促使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正在逐渐的普及,这为企业的数据资料处理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信息资料管理的有效性将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3]。可以说将计算机数据库与信息管理之间相结合,能产生比较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也有着较好的前景。当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主要被应用于工业、农业等行业生产领域中,使得这些行业的信息管理手段得到了升级,也有效的提升了信息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计算机数据库本身有着较为坚实的安全性和应用选定,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发挥出了十分明显的优势,并为计算机数据库的未来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以后,计算机数据库已经逐渐的趋于完善化,并有着十分良好的操作性,该特征为计算机的后续发展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当前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计算机网络数据的采集和应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数据库技术应向着更加强劲的方向发展。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应得到不断的提升,使之能为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保障。当前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虽然在安全性上已经逐步加强,但仍然会出现系统漏洞,对此一定要加以重视,提升信息的安全性。 四、强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在现代化信息发展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与时俱进,全面的进行改革创新,利用科学技术来不断的完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使其能在信息管理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提升应用的有效性。下面将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强化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充分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起技术原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4]。我们在对计算机数据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先积极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成果来指导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在良好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计算机数据库的实践研究,实践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促使理论知识不断提升。二者之间相互作用,数据库的适应性将得到一定的提升,最终帮助应用单位来有效的进行信息管理,使其在管理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提升安全有效性 对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来说,安全技术是最为重要的基础保障环节。近年来由于一些用户对安全保障意识不强,在信息网络安全方面不够重视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安全事件,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5]。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当前已经被应用于各个行业中,其中关乎着重要的利益问题和商业问题,这些都要求数据的安全性一定要到位。计算机数据库安全当前已经成为了安全技术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怎样能更好的提升数据库安全性才是最为重要的难题。对此,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起安全保护措施的加强,如果没能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利益损失。因此,应在数据内容应用和共享的同时加强技术安全保障,使其安全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规范数据存储 在信息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数据的录入、输出等为主,应重视起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一旦发现当中出现了安全隐患,必须要及时进行处理,将其拒之门外避免给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此外,企业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录入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管理,使信息管理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全面的提升系统运行的效率,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四)逐渐拓展应用范围 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理论之间的结合为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进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库技术不仅能为其提供安全防护和账号管理等手段,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的软件风险控制系统,对数据的保护和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提供了较高的保障。当数据库的安全提升之后,将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当中去,有效的推动了计算机数据炉技术的社会应用能力,并拓展了应用的范围。在进行信息管理中一定要强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力,促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6]。 五、数据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系统本身有着极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并且紧跟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未来势必会成为各行各业中应用的重点内容,并展现出高超的生命力。数据库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与计算机技术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7]。与此同时,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于不同的需求,在未来将得到更加具有特色化的发展,例如生态系统和人口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使之能更好的为社会进行服务。此外,数据库模型也将逐渐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面对这样的必然趋势,我国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上一定要紧紧的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并加大相关研究力度,使我国的数据库技术能得到突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好坏将直接的影响到未来生产的质量,因此,在未来无论是技术的可操作性上还是适用性顶上都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结语 在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数据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要想推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定要重视起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创新性,使信息管理能得到完善。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一定要对此进行更加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使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更加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各行各业能得到更加稳定的信息管理,推动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作者:高冲 单位:辽宁政法职业学院 数据库技术论文:数据库技术对智能建筑网络的应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迈进,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促使企业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智能建筑网络的建设与应用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其中控制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各自为政”已然不适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网络数据库技术(Web数据库技术)是实现网络集成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作为Internet/intranet的交叉点,对于探讨数据交换模式在网络集成中的研究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意义。 1数据库技术以及智能建筑的内涵 1.1数据库技术 一般来说,数据库技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主要针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资源进行高效的处理与分析,以便于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数据库技术具有区别于其他信息管理技术的显著的特点:①来说,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结构性,内部数据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②数据库技术具有时效性,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共享性以及数据独立性,数据逻辑独立性不需要过多的人为修改与干预;数据库技术具有灵活性以及冗杂度可控性,有效的提升数据库信息处理的高效与准确。 1.2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筑技术的高效合成,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所谓智能建筑,其基于外界的建筑环境,采用系统集成等先进的技术理念,将建筑环境结构、应用系统、用户需求服务以及物业管理等各个需求环节进行系统最优设计,进而获得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智能建筑的核心便是系统集成,而智能建筑网络的应用核心便是控制网络以及信息网络的信息集成,而数据库技术将在其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Web数据库技术在网络集成中的应用 2.1Web数据库技术实现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集成构建 当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大都呈现出高地域性特点,而通过Web数据库技术能将现场控制技术与企业内部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远程管理等功能。Web数据库技术作为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交叉点,其显然具有开发性的技术标准,而现场总线也采取了开放统一的通信技术标准,为此Web数据技术能够与控制网络进行无缝对接,实现网络集成。Intranet采用B/S结构,将Internet通讯技术应用在信息资源环境中,能够有效的保障用户在局域网以及现场总线的访问。完整的企业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企业管理层、中间监控层以及现场总线层,后两层属于控制网络,企业管理层处于信息网络,两者之间的数据连接、交换与融合是当前研究的关键。 2.2系统实现相关技术分析 通过将现场控制数据进行整理,同时连接Web服务器以及数据库便能够进行高效的数据处理。Web数据库技术实现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集成构建,首先需要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互联,当前采用ODBC集成技术的应用较多,实现两种异构数据库之间管理程序与组态软件之间的数据连接与处理;其次需要监控组态软件的应用,面向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作为开放性的平台,能够使管理者得到现场的所有实时数据;最后需要在自动化领域中对象连接与嵌入技术的应用扩展OPC技术。 3基于Web数据库技术的智能建筑网络集成 3.1智能建筑中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 Web数据库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一般来说控制网络主要是CAS以及BAS(楼宇自控系统),而信息网络主要是指OAS。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智能建筑主要采用FDDI以及ATM等技术进行信息处理,随着Intranet的建立,迫切需要实现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之间的连接,为此在BAS中嵌入Web服务器,以网页的模式进行工作访问与数据处理,实现企业建筑的实时控制网络构建,本文以中央空调为例进行数据库技术应用简述。 3.2中央空调控制网络以及信息网络的集成框架 基于信息网络技术之上,采用数据库技术、OPC技术、Web服务器以及浏览器技术,实现与控制网络体系的信息共享与交互,从而构建综合型OA系统。对于中央空调来说,ASP技术承担数据监控,ODBC承担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对接,而OPC技术完成现场设备的数据库建立。 作者:陈婷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库技术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探索 1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大的提高了传统信息管理的效率,在现代的很多行业中被广泛的使用,既满足了人们对数据的一般处理需求,又满足了某一些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总的来说,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于对敏感、机密数据资料的处理之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利用计算机设置密码、设置防火墙等保密性能,能够对搜集到的及处理的信息进行保密设置,从而避免了一些敏感性的、机密性的数据流失,对于保护隐私,尤其是个人或者是企业的机密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一些企业一般会使用数据库技术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分析研究。(2)建立有效的数据模型。每一个信息都有其自身的范围和意义,我们在进行处理的时候不可以一概而论,而是要进行梳理分类,以便方面今后及他人的查找,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就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指令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起按照不同性质建立的数据模型,从而方面人们的信息管理和查找。(3)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有效。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够给信息管理带来便利,而且还可以为信息的安全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现在的数据库一般都举着信息自动备份和恢复的功能,当系统因为外在因素遭到破坏的时候,信息数据也不会因此而丢失,并且若是遇到外在力量的入侵皮怀,数据在一定的时间内也将会恢复,这就大大的提高了数据的安全系数,避免资料误删或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2加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的有效方式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与信息化管理逐渐的结合,成为了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部分,大大的推动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提高了现代信息的效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优惠。为了能够的满足信息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1)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数据安全性是现在数据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所存储的数据都是安全的,人们也将会为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不断的提高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安全性。同时就目前来看,普遍的用户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对于网络数据的安全问题没有及时的重视,所以今后一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2)完善数据存储,增强数据的完整性。我们在窗口进行数据录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当发现不安全的因素时一定要坚决的阻挡在外面,据对不能将有问题的数据带入到数据库之中。同时我们还可以数据录入的形式,更好的加强对信息的管理,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效率。(3)加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实用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若是没有实践,数据库技术理论就不能付诸于实践,不能真正的发挥数据库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握计算机数据库的理论与实践,不断的提高实践的机会,从而有效的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实用性。 3结语 21世纪的今天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进行更新,也会有不同的信息进行汇集,这样庞大的数据处理问题就对我们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提高,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信息管理之中一定要加强数据技术的创新研究,不断的推出可行的、有影响的数据库,是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作者:王超 数据库技术论文:数据库技术应用于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不断的发展,目前困扰着建筑业的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成本的控制,如今的市场大环境下,建筑企业如果想立足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控制企业的施工项目的成本,成本无法控制的话是不可能立足于建筑行业中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建筑行业工程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一个,针对性强并且可以操作的企业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数据库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单位的一些实际的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这样针对性更强。 1数据库技术在工程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1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如今我国的社会不断地进步,和谐社会建设成就突出,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高效益,如今工程企业所追求的不仅有高效益的工程质量还要有较低的成本,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的控制,才是一种有效的合理的全方面的管理过程。 1.2目前建筑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以往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业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很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执行力较差、科技含量不高、方法比较老旧、管理者思想保守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困扰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如何利用科技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管理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1.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在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并且把这些成果渗透到工厂的生产,公司的管理上来,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还能不断的节省成本。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金进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高效的处理各种事物,能够利用逻辑的关系来结实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预算,可以根据预算的数据不断的控制工程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对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保证。如今数据库不断的运用到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可以利用数据库高效准确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如今设计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管理平台极为重要,可以发挥数据库的优势对建筑工程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服务,不断的深化企业的管理制度,控制工程的成本。 2建筑工程管理的数据库设计 2.1选择合适的建筑工程管理数据库系统。在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据库的选择,数据库的选择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效能,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系统的应用平台以及数据库的开发支持的情况来选择数据库,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在选着数据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在成本预算和核算的过程中处理的数据比较多,因此必须选择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作为系统的核心;第二,选择的数据库必须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还要能够让很多的用户进行访问;第三,一定要能够进行扩展和伸缩,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数据库的使用;第四,所选择的数据库的维护功能必须完善。在选择数据库时可以参考以上几点进行选择。 2.2建筑企业管理数据库的设计。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包含一个名词叫表空间,它主要是数据库的逻辑划分,基本上每一个数据库都会有一个表空间,数据库中的表空间主要是用来存放数据字典和回滚段,在数据库的运行中一定要减少输入和输出的冲突,在这里表空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空间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输出量进行逻辑的划分,可以做到表空间和系统应用的衔接,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数据段、索引段以及回滚段来实现。 2.3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顾名思义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它主要是按照数据的结构来组织和存放、管理数据,在这个系统中管理的对象就是建筑工程企业在施工项目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来自基层的管理人员,并且这些数据都是一手的资料,比如,施工过程中运用的一些钢筋混凝土的标准表数据以及混凝土的一些标号等,除了需要这些数据以外,还要有一线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确认、合适以及提炼,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手工处理以后,才能得到一些原始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计算机无法得到的,只有得到这些数据以后,才能输入计算机进行逻辑的运算,这些原始数据都是成功利用数据库原理控制经营成本的前提。建立数据库不但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还能对数据进行共享,这样就能保证数据的独立性实现数据的集中控制,这样还有利于数据的维护。 2.4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系统,首先就必须把数据的管理作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利用数据库的功能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全方面的参与到工程的管理中去,可以实现一个人输入的数据可以让很多人使用,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随意的调用一些有用的数据进行管理,系统也会自动的进行数据的流传。 2.5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在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要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研,这里主要调研的对象是工程的成本,只有结合实际的情况以后才能了解建筑工程企业的需求,根据软件的基本原理来建立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模型,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在明确了工程的基本需求以后给出了以下几种功能:在本文的系统设计中需要强调的是在系统的设计初始阶段要对工程的任务进行详细的分解,利用项目的进度以及项目的成本控制来对项目中的各个数据进行采集额处理,这样才能实现项目建设过程的重精细化管理,可以为项目的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根据。 2.6经营管理系统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本系统可以实现项目的事前计划控制,还可以加强项目中的一些过程的控制,可以使得在项目的进行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断的反馈项目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利用现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一些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工程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1)数据库信息系统在事前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项目开工的起初,由一些预算人员对项目进行预算,完成对总体项目成本的预算,并且分工协作把预算的工程量进行分类和整理,并且把这些数据进行输入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通过信息系统传到各个部门进行审核。成本控制是企业的主要任务,上级的公司必须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成本的控制,严格的核实工程的量,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来编制一些核算表,并通过数据库进行处理,可以对每一个经费进行分类,分成几个核算的分表,然后把这些表发到每一个部门进行审核并且通过数据库系统提供一些提料计划;(2)数据库系统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数据库信息系统可以在管理中严格的执行合同上的条款,这样可以严格的控制一些用料的浪费,并且制定一些奖惩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3)数据库信息系统在事后管理中的应用。在信息系统使用以后就可以处理一些事后的纠偏控制,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更方便的管理方法,还可以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对成本进行控制,非常方便实时的成本控制。对日后的一些新的项目也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的发展,一些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出现的很多的问题,如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本文就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软件的一些基本原理,尝试设计出一款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运行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为以后的项目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钟葱玉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数据库技术论文:略探刀具管理系统数据库技术 1系统需求分析 刀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一直以来,这项工作都是以数控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为基础、以操作者的相关记录为依据而进行的。目前,刀具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而加工车间条件有限,不同的设备、产品零件之间的刀具还需要相互借用,这就为刀具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为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的保证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由于加工零件的多样化,使得加工刀具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刀具在机床和刀库之间的流动频率也越来越高,使得传统的纸质登记、现场找刀这一模式显得滞后。而随着数控设备数量的增多以及新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仅凭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到车间现场查找刀具的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现代化生产迫切需要加工车间采用先进的刀具管理方法来实现刀具的科学管理。 2系统设计分析 2.1系统物理结构分析 本系统采用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即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内容存放在远程服务器上,在各个客户机上安装相应的客户端应用软件进行操作使用。C/S体系的物理结构如图1所示。C/S结构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可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连接起来。对于数控车间刀具管理系统,可以将开发完成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安装在多个PC机站点上,由多个用户共同使用。数据的安全性通过SQLServer2000数据库安装时设置的身份验证和用户级别来保证,既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系统功能模型 通过对刀具信息管理系统功能进行分析,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权限设置模块、刀具参数管理模块、刀具出库管理模块、刀具入库管理模块、刀具信息查询管理模块、刀具借还记录管理模块和刀具库存预警模块(图2)。 2.3系统流程分析 根据刀具管理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功能,得出系统流程如图3所示。 2.4开发工具选择 考虑到车间本身的技术与软硬件情况,选用SQLServer2000作为后台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一方面,因为刀具管理系统本身是基于局域网操作的,采取的是C/S结构模型;另一方面,SQLServer2000是一种安全性高的真正的C/S体系结构,图形化用户界面,使系统管理和数据库管理更加直观、简单,丰富的编程接口工具为用户设计程序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3]。在选择前台开发工具时充分利用开发工具本身的性能,比如考虑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可视化和访问数据库的能力等,从常用的软件中,本文选用了VC++6.0。 3数据库设计 运用VC++的数据库接口技术,以SQLServer2000为后台数据库进行车间刀具管理系统“chejiantool_db”数据库的设计,其具体的设计步骤为:正规化数据库、建立数据库、建立表、建立关系、实现数据完整性等几个步骤。 3.1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将分析得到的系统需求抽象为概念模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在这一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遵循正规化的数据库设计规则与关系数据库设计的3种范式(1NF~3NF),用正规的方法将数据分为多个所有字段值不可分割的数据表[4]。每个数据库表应有一个标识,不应有重复的值或列,并尽量避免含有空列。根据这一原则建立了用户信息表、刀具参数表、刀具基本信息表、刀具出库表、刀具入库表和刀具借还记录表等。表1以刀具基本信息表为例说明其结构。它由8个字段组成,其中刀具编号是该表的主键,通过此主键可与其他表相互关联。 3.2数据库安全性设计 在建立用户的登录信息时,系统管理员不仅要为该用户选择默认的数据库,而且还设置该用户对特定数据对象的访问权,即对数据对象的读取、插入、更新和删除等的权限。而该数据库中未指定访问权的数据库对象,即使该用户登录到SQLServer服务器,并且连接上指定的默认数据库,也不能操作该数据库的数据对象。在应用软件中,用户只能用账号登录,通过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库,而没有其他途径操作数据库。为防止用户密码泄露,对所有用户账号的密码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出现密码的明文。由于数据库管理员拥有对应用软件的所有权限,因此其可以对所有用户和软件功能进行管理。应用时先确定每个角色对数据库表的操作权限,然后在程序中再为用户分配角色。角色权限见表2。 3.3数据库完整性设计 在将刀具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对数据库的修改无效或者不一致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程序数据库的崩溃。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需要在数据库分析、设计完毕后,利用数据库自带的属性,对字段进行主键、索引、标识等约束,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5]。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 (1)对于通过程序窗口操作输入的数据,可以通过客户端应用程序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这样,一方面可把非法数据在提交数据库之前就过滤掉,另一方面可使用户及时得到操作反馈的信息(成功或失败),以便进行相应的操作。 (2)对于通过数据库直接输入的数据,可以通过服务器端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实现数据的完整性。 (3)对于数据一致性的维护,可以由服务器端数据库的触发器或表定义的约束来实现。这样可降低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开发量,提高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可维护性及可靠性。 3.4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名称是chejiantool_db,实现步骤为[6]: (1)打开SQLServer2000的企业管理器(企业管理器是SQLServer2000最主要的管理工具,几乎所有对SQLServer的管理工作,甚至是数据查询,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 (2)新建数据库,并输入数据库名称、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的位置。 (3)指定数据和日志文件。 (4)定义文件的大小和增长方式。 3.5创建数据库表及实体关系图 SQLServer2000提供了3种方法创建数据库表。其一,是利用表设计器创建表;其二,是利用数据库关系图创建表;其三,是利用Transact-SQL语句中的CREATE命令创建表[7-8]。本文选用第二种方式。在SQLServer企业管理器中,展开指定的服务器和数据库,打开chejiantool_db数据库,打开表设计器。在数据库中创建刀具基本信息表、刀具借还表、用户表、借还日志表等。 在表设计器中除了可以定义列名称、数据类型和长度外,还可根据需要定义以下属性,如精度、小数位数、是否允许为空、默认值、标识列等等。建立数据库表时,定义好各自的主键和外键,各表完成后,利用MicrosoftVisio2003“反向工程向导”或SQLServer2000企业管理器中的“操作/新建数据库关系图”即可获取系统E-R图。本文选择后者,结果如图4所示。 4过程中的数据库技术 程序的各个实现过程中,均采用了大量的SQL语句,由于篇幅有限,在各模块的实现过程中仅列出其中的一种功能实现的Transact-SQL代码[9-10]。 4.1刀具借用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刀具信息查询和刀具借用时信息功能人,其中刀具借用信息包括借用人、借用时间和借用刀具信息的填写、修改等功能。以借用功能模块为例,当加工人员从刀库中借用刀具时,刀库管理员根据其要求的条件查询相应的刀具信息,选中后,填写借用信息,点击“借用”后,该刀具的借用信息就会被写入数据库,其状态随之变为“借出”,刀具借用过程完成。 4.2刀具归还过程 刀具归还过程中以归还功能模块为例。借用人员归还刀具时,刀库管理员根据刀具名称或借用人的名字查询到刀具的借用信息后,选中要归还的刀具记录,填入归还时间,点击“归还”后,该刀具的状态又会变成“库存”写入数据库,刀具归还过程完成。其Transact-SQL实现代码如下:sql.Format("updatetoolset归还时间='"+ghtime+"',刀具状态='库存'where刀具编号='%s'",cId)实现界面如图6所示。 4.3刀具信息查询过程 刀具信息查询包括两部分: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精确查询可以按刀具编号、刀具名称、刀具材料等具体查询条件查询到精确符合查询条件的刀具信息记录;模糊查询可以查询同时满足刀具长度、刀具材料和刀具编号中一条或多条的刀具信息记录。其实现界面如图7所示。 5结束语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使得刀具管理系统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实现了局域网内的刀具管理,方便了刀具参数的录入,使得技术人员在进行刀具选型之前获知刀具的在库情况成为现实,提高了产品的加工效率和刀具的管理效能,并且为实现制造车间的局域网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系统可以与其他车间管理软件(如MES、PDM等)结合形成更高效的局域网数控加工管理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西北工业大学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工车间投入使用,并受到了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的欢迎。 作者:蔺小军 高春 徐永新 李政辉 李宜明 刘相柱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据库技术论文:现代军事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技术探讨 《解放军生活》2017年第9期 摘要:分析现代化军事工作中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系统中应用的价值,面对我国军事部队为满足工作需求建立的C31体系,需要有数据库的技术全面进行支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根基意义的元素。 关键词:现代军事;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通过将图像、数据和影音资料的整合,满足了多媒体数据传输和应用的需求,进而促进军事工作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标。 1概述 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到数据库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建立结构化的数据模式,可以在最为有效的时间范畴之内完成比较高的程序模式,进而建立独立的数据库存,完成实际工作的数据扩充需求,进而编辑具有更加便利和优越性的数据程序库[1]。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更加大规模的数据管理优势,在军事行业中的应用也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将现代化战争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绘制出图标和数量、种类,进而处理超越人类极限的数据工作,这样有利于我国军事工作对及时性信息的收集需求,还能够更加敏锐地处理军事问题。通过在军事工作中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提升我国军事技术能力水平的目睹,能够满足对军事工作的队伍编制、后勤补给等众多工作的支持,全面实现现代化军事发展[2]。 2C31系统中数据库体系应用及特征 现代化的军事作战体系需要有全面的信息数据支持,C31系统就是应运而生的军事系统,接受了复杂繁琐的信息处理工作内容。在C31系统当中建立数据库,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能够支持体系工作中的各种信息处理需求,还可以达成数据共享的目标。从专业的运营工作角度进行分析,将军事数据库的技术应用可以划分成为专业使用和综合供给两个类别。通过专业的技术支持,实现数据库系统的运营,进而满足军事工作中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基础,包含武器装备的库存记录、地图数据更新等,充分保障了军事后勤管理工作需求,还为我国军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2.1C31系统中数据库体系典型应用 在C31体系当中建立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够满足军事工作的信息资料收集需求,并且可以为前方作战队伍提供业务管理和作战决策,以及指挥决定的信息,进而将数据库的技术与远程技术结合在一起,满足实际的作战需求,提升军事作战的资源整合效率,为军事工作提供更为优越、广泛和高效率的信息技术支持。数据库技术在C31体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多重功能,(1)就是可以进行军事信息的处理,满足对作战信息的自动化分类,进行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复制、计算等工作内容[4];(2)可以满足信息显示的需求,将信息转变为图标、数字、影音等多种类型,便于军事作战第一时间了解到信息情况,便于作战指挥应用;(3)可以实现对军事作战的决策辅助,通过信息支持帮助作战指挥者决定后续操作方案;(4)应用数据库及时能够进行电子信息的查询处理,进而建立检索体系完善军事资料的更新工作内容;(5)还能够通过数据库技术满足对威胁情况的预判,进而支持筹划军事下一步战略。 2.2C31系统中数据库体系特征 在C31体系中应用数据库技术体现出军事工作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几个功能性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能够满足实际的军事化作战需求。(1)在C31体系当中应员工数据库技术可以支持收集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建立大量的信息数据库存,满足多样化和多元性的信息内容,有效支撑时效性信息传输,建立共享页面;(2)通过应用数据库技术,可以满足军事化信息的保密安全需求,建立相对完善和安全的体系,支持高保密程度的信息传输;(3)通过应用数据库技术可以达成实时性的数据信息传输需求,进而建立一个现代化战场的数据体系,在广阔的作战空间和强大的时间、空间范畴下压缩数据信息,满足实时性传出的需求,为军事作战临场应变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5];(4)建立异化的数据库技术结构,能够满足实际的信息集成需求,结合军事各部门的作战工作需求,满足各部门和各部队的合作目标;(5)建立数据库技术在C31体系中的运营模式,可以达成作战灵活多变的信息及决策支持、辅助需求,提升我国军事部队作战的应变能力。 3数据库技术影响C31体系发展 在我国军事工作长久的发展过程中,C31的数据库建设工作呈现出日趋成熟的模式效果,能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展现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价值。就当下我国数据库技术在军事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传统网状数据库技术应用过程基础上,建立革新后的关系化数据库技术网络,为后续发展面向对象的技术数据库体系,实现了对传统文本转变为数据信息,而后成为图文结合,影音一体化系统的全面支持。关注数据库技术在C31体系当中的应用价值,不难发现数据库运作实际的作用,而且能够将我国军事工作的发展推进到全新的层面,完成我国军事作战指挥一体化模式,满足C31体系的全面工作需求,进而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体系[6]。 3.1数据挖掘技术 通过数据库技术能够满足大型数据库的挖掘需求,或者是在已经建立的数据库中收集并隐藏内部的信息资料,进而应用新型技术满足现代化军事工作发展需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满足军事战略决策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而帮助决策者寻找到数据库中具有潜在关联性的元素,并寻找到可能会被忽略的数据信息。军事工作进行过程中存在很多被隐藏或者是被忽略的信息内容,而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可能会对现代化作战提供决策性的辅助,支持后续作战工作顺利进行。在现代化作战工作执行过程中,凭借数据库技术中的数据挖据功能,对多变性和多元化信息的重新整合,在智慧型数据挖据技术支持下发挥军事作战的现代化共鞥呢,建立完整的作战计划模式,供给实际的军事作战和战策调整需求。现代化军事战争的武器具有非常高的传感能力,因此在射程方面也具备更高的优势,但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挖掘技术支持才能够满足准确的射程拟定需求[7]。 3.2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目前多元化的影音技术通过升级应用可以满足将大容量的介质导入到数据库设备中,进而实现了全面的数据储存需求,还可以满足使用者界面和信息承载的广泛化需求,在储存介质的支持下呈现出越来越高质量的工作模式。建立多媒体数据库的技术模式,能够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整合图文、影音等多种资料模式,还可以达成图文并茂的实际需求,进而让军事对于数据信息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军事工作的高效率升级需求。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满足3个问题的解决目标,(1)满足多元化的信息处理需求;(2)希望能够在多媒体数据集成模式下进行数据和字符的整理;(3)希望乐意凭借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实现人员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进而达成军事指挥作战要求[8]。 3.3分布式数据库体系 分布形式的数据库体系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满足军事工作的实际需求,并且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技术结构下,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模式,进而完善分布形式的数据库技术。分布形式的数据库技术具有5种特征性,可以满足现代化军事工作发展需求: (1)分布形式的数据库技术可以处理物理性分布的数据信息,就是不仅仅在集中的地理位置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而是可以自爱多元化场地和技术支持下进行操作。 (2)分布形式可以支持逻辑性的整体数据分布,即进行整体化的数据分析,然后寻找信息和数据的共同性及连接方法; (3)通过分布形式的数据库信息可以进行独立性的信息、数据分解,进而达成透明化处理的工作需求,满足对不充分信息和数据的扫除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收集文本的不一致性质; (4)分布形式的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够进行场地的调整,在数据分布的模式下进行场地的协调运作,进而达成军事信息独立性需求; (5)通过分布性质的数据库技术,能够达成对繁琐数据的处理,进而降低数据信息的透明性,处理全面性的数据信息,降低通信工作的纰漏问题[9]。 3.4面向对象的数据库体系 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发展是未来我国社会以及军事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采取这种数据库技术的设计和运作方式能够满足现代化数据信息的攻击需求,并且能够在合理的数据信息结合形式下建立模块形式的数据库技术体系设计,然后借助代码的重置使用方案满足程序设计的目标和形式。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应用支持了对象数据的模型内置核定需求,还能够支持原始数据的数据信息传输需求[10]。 4结语 现代计算机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涌现出新技术和新概念,数据库的技术应用就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有力证明。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和年轻的特点,让更多繁琐和复杂的工作都呈现得更加便利,而且彰显出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应用价值。应用现代化数据库技术满足了我国军事发展需求,进而提升了我国综合国力基础。 作者:王官 单位:广西军区数据信息室 数据库技术论文:数据库技术在石油培训的运用 一、引言 在越来越需求数据库的当前形势下,无论是石油行业的发展,还是石油行业的培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都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纵观一系列的信息资料而言,在石油领域的稳定与安全发展过程中,数据库技术体现着十分关键的功能。在当前的经济以及信息世界一体化的影响下,不管是对于何种领域来讲,要想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就务必高度重视数据库技术的有效应用。下面,笔者对数据库技术在石油培训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二、数据库技术的涵义分析 在信息系统当中,作为一种核心技术的数据库技术指的是借助信息化的装置,像是借助计算机等来协助处理数据。数据库技术的重点分析方向是怎样更加高效地储存与组织数据,以及怎样得到与处理数据。在查询与获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了数据是数据库技术的重点对象,其中牵涉到的概念有很多方面的,重点涵盖的知识有数据、信息、数据库系统等[1]。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分支,其是处理数据的核心系统。分析数据库技术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对共享数据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在历经三个发展时期(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之后,数据库技术越来越进步和发展。当然,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些规模较大的办公企业都借助信息技术来处理与存储数据,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技术不但促进了整个领域的发展,反过来,一系列领域的日益发展壮大也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并且人们需要越来越高的数据处理水平,因此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也变得日益迅速[2]。 三、石油培训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分析 在培训石油领域有关知识的时候,处理数据中应用数据库技术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石油行业的具体特点,我们能够明确的是,作为一种重要产业的石油行业密集资金、技术性比较高。而在开发与勘探石油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一系列的数据,而获取这一系列的数据直接影响到有效地获取石油资源,因此显得异常关键。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尤其是应用数据库技术支护,石油培训领域也越来越注重建设数据库系统。在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库技术的功能不可代替。在石油培训中应用数据库技术能够为开发与勘探油田带来有效的、科学的数据支持,从而引导有关的工作者进行正确、合理地选择。下面,笔者具体阐述了石油行业及其石油培训中应用的数据库技术。 第一,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信息系统。无论是石油领域的信息管理,还是石油培训的人员管理中,都能够借助一致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合理、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石油领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当中的数据可以一致性地管理石油以及石油培训的一系列信息数据[3]。 第二,在勘探石油的环节。在原油资源被勘探后,能够借助数据GIS技术对石油资源进行迅速和准确地定位,从而便于勘探石油以及之后的石油开采工作的进行,这使勘探工作者的时间大大地减少,从而有助于迅速地开发与应用石油资源。在对有关的数据进行进行获取之后,能够借助数据库技术全面、系统地探究数据信息,以及较为详尽地把握油井的开采深度,甚至还能够对油井的存量等一系列的有关指标进行科学地分析。无论是对原油资源的准确定位,还是对石油开采的智能化,跟人工勘探与开采石油资源进行比较,这一系列的信息化的数据库技术具备显著的长处,从而能够加速开采石油资源,最终推动石油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借助数据库技术共享数据资源。在石油培训当中,通过共享数据资源能够实现石油领域工作程序的大大简化。借助卫星技术传输通讯,灵活地应用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能够向需要的任何地方迅速地传输数据信息。在借助数据库技术管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实时地对场地共享的数据进行把握,在石油领域的相关工作当中,仅仅将一致性的数据库建设在一个区域当中,其它具备相应权限的工作者就能够借助该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调取,从而应用与查询数据,并非一味地创建其它的数据库然后再对一样的数据进行存储,这实现了资源应用效率的大大提升。另外,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储存空间的大大节省和管理成本的显著降低。在对通用软件的安装基础上,能够更加便捷与迅速地共享数据资源,从而实现机器专业化性能的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石油领域来讲,由勘探至开发的一系列方面都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数据库技术,从而推动石油领域的健康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数据库技术能够推动石油领域增强市场竞争优势,而有序和完善的管理系统能够推动石油领域以及石油培训的良好发展。 作者:刘宇斌1 ;2闫丽芳1单位:1.中国石油管道学院;2.廊坊市筑科工程材料检测有限公司 数据库技术论文: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研究 一、数据库技术基本概念 数据库技术就是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特点使其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数据库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兴起的,它的出现是为了有效地存取和管理大量复杂的信息资源。发展至今,数据库系统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数据处理与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在不断发展,拓展信息管理功能,不断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二、数据库技术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数据结构化这一特征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它实现的是整体数据结构化。也就是说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仅针对其中的某个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不仅数据内部呈现结构化特点,就整体来说数据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整体上服从一定的结构特点。正是存在科学有序的数据库结构才能给计算机内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2.数据共享性。共享是数据库系统的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它的最终目标。在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作为支撑,利用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跨越地域的局限被更多应用程序共享,以此来满足不同人的实际需求。3.数据独立性。数据独立性是是它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数据库可以使数据与应用程序相互独立,不受影响。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是指提供给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的数据无内在联系。也就是说数据在磁盘上如何存储严格由DBMS管理,即使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也不会对原应用程序有任何影响;逻辑独立性与物理独立性类似,只是它表明的是用户程序不随数据的逻辑结构的改变而改变。4.冗余度可控性。数据重复交叉给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利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将不必要的重复信息除去,方便使用者有效地查询和浏览自己所需信息。5.数据灵活性。数据库进行信息管理不等同于数据信息简单堆积,它不仅可以存取信息,还可以编辑修改数据。 三、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现状 1.应用领域不断扩充,受到广泛关注。在这个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顺应时展潮流。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等领域,成功地改善了信息管理模式,促进了信息管理效率,为各行各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共享性、灵活性等特点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大的发展潜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研究。2.数据库技术在发展中不断改进。数据库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网络和层次数据库系统、关系型数据库系和以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特征的数据库系统。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后面发展起来的两种。随着多媒体应用不断扩大,对数据库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希望其可以存储图形、声音等更为复杂的信息并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数据库和面向对象这两种技术相统一就成为数据库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其应用也备受关注。 四、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发展方向 1.进一步保障数据库系统安全。保障数据库系统安全就是防止用户对数据库进行不良操作,如今数据库数据库技术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环境,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毕竟,数据被泄露或恶意传播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决定数据库系统是否可行的核心因素。并不是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都能共享,有些数据信息如国家机密、医疗档案等是不能对外公开的,那这些信息的安全性数据库系统必须加以确保。因此,在数据之间可以共享访问的同时必须要保证共享用户有访问权限,这样才能保证不同用户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2.进一步增强数据的完整性。所谓数据完整性通俗来说就是数据的准确性,这是其被有效应用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方面是数值的正确性,即取值范围和精度是否符合相关类型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各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即数据正确配对。数据的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数据系统的可靠性,要充分重视,可以通过一些约束条件来显示错误的数据信息。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不可否认它具有不可估计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信息管理。 数据库技术论文: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1987年科勒教授提出ARCS模型,[1]模型指出影响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注意、相关性、自信心和满足。注意(At-tention)为了满足学习者感官要求进行的学习内容的展现形式的设计,以引起学习者注意。相关性(Relevance)是指启发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产生联系,便于学习者接受新知识。自信心(Confi-dence)指学习活动的设计满足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建立自信心。满足(Satisfaction)指创设学习者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情景,增强学习者的满足感。下面以《数据库技术》课程中数据设计的“概念结构设计”部分为例基于ARCS模型进行教学设计。 1分析动机 1.1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数据库技术》课程前学习者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和《数据结构》等先行课程,“概念结构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上是在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SQL语言和关系数据理论之后,“概念结构设计”部分包括概念结构设计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数据抽象和视图的集成。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难点是根据具体系统内容的描述设计基本E-R图。 1.2学习者动机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较抽象,学习者需要从复杂的实际应用中找出数据库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学习者尚不知该内容在整个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鉴于此内容的难度较大,易使学习者知难而退,对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2动机策略设计及实施 2.1课程导入 2.1.1教学内容 将49名学习者分为5个小组,利用课前时间每组分别分析淘宝、京东、当当网、1号店、天猫的网上购物流程,并分组进行调查汇报。提出问题:你分析系统中的商品有哪些属性?订单包括哪些内容?订单与客户和商品之间的联系及涉及的实体有哪些?订单有哪些状态?知识回顾:实体、属性和联系的概念,选课E-R模型实例。 2.1.2动机策略应用 注意策略:通过问题引入,让学习者主动思考,引起学习者有意注意。相关策略:通过知识回顾,帮助学习者建立已有的E-R模型与概念结构模型设计之间的联系,建立脚手架从而降低新知识学习难度。自信策略:选取学习者们熟知的购物网站为例,增强学习者信心。 2.2课堂教学 2.2.1教学内容 基础任务:定义购物网站生成订单的事件,通过E-R模型进行概念结构设计。汇总各小组提交的设计结果,总结学习者的概念结构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6EDE07)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项目(X2015-2-003)的研究成果。提高任务:上述模型中当客户提交订单但未购买商品将减少商品的库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学习者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办法。教师提示可将多对多的联系拆分为两个一对多的联系,根据订单的状态通过程序确定是否实际减少库存。按照之前分配的小组安排学习者讨论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案,学习者讨论是教师到各组进行引导和巡视[2]。讨论:经过学习者讨论,分析新概念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小组汇报并由教师汇总修改后如图2所示。 2.2.2动机策略 注意策略:教师播放课前录制的网上购物过程的动画,引起学习者注意。自信策略:教师按照基础和提高两类任务进行分层布置,利于搭建脚手架、激发学习者自主思考,增强自信。 3评价 学习者对各自小组设计的E-R模型进行评价,小组间进行设计结果互评,教师对每个模型的设计过程、小组合作情况和设计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满意和自信策略:学习者经过深入思考进行互评,体验设计被认可和逐步求精带来的喜悦。教师的点评认可其设计结果提高学习者信心。 4结论 通过该方法的学习,学习者在练习和期末考试中能够熟练准确的对复杂的需求通过E-R模型进行概念结构设计,因此,ARCS模型应用于《数据库技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韩玲玲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数据库技术论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信息管理论文 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概述 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升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在满足信息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化整合。其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组织性特征。在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数据具有一定的连接性特征,因此,要将具有关联结构的数据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统筹化的数据库。主要是借助一种特定的关系进行数据组织以及匹配,确保组织解构特征的实效性,也能强化数据之间的关联维度[1]。其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具有共享性,在数据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共享模式,也是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就要结合数据模型和数据共享参数进行系统化处理以及信息管控,确保使用效率的完整度,也为信息利用效率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计算机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就目前技术的发展结构而言,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实际运行过程中,整体技术维度和技术运行机制也在发生改变。第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频率和市场前景越来越大,无论是工业、农业以及文化产业等,都将其视为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2]。因此,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和适配性尤为重要,各行业也在自身发展进程中不断摸索和技术优化,真正建立切实有效的管控模型和管理机制,确保管理维度的实效性,也为信息结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3]。第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安全性也在探索中逐渐得到强化,也突显出计算机数据管理项目的具体要求,只有优化其安全价值,才能更好的建构高度机密性以及敏感性数据管理维度,保证了信息备份管理以及恢复功能的有效性,对于数据信息的复制和备份,要在优化信息维度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数据库的安全性升级。 三、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优化路径 (一)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安全性 要保证数据完整性,就要从安全应用以及安全管控模型出发,建构系统化管理维度和管控要求,保证数据在得到共享的同时,相应的数据信息也是安全准确的。因此,技术人员要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相关要求,提升信息完整度和安全性[4]。 (二)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实践性 在实际信息管理和信息控制过程中,要积极落实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机制,确保管理维度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管理技术模型进行深度管控,是提升数据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的重要路径,也是研究数据分析机制以及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模型的重要参数,因此,要保证理论联系实践,建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整体。 (三)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技术性 对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来说,最基本的就是技术参数,因此,要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得到推广,最基本的就是要保证技术模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并且积极落实计算机共享体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规避数据库被非法入侵,确保其技术安全和信息共享安全。但是,在实际管理机制中,信息的绝对安全存在风险。提升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技术安全性,能更好的落实信息应用价值,确保信息维度得到有效优化。因此,相关项目技术人员要利用加密技术对非共享信息进行系统化管控,提高管控效果的同时,积极落实技术性管理要求,借助权限管理机制、数据加密技术以及强制存取控制技术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技术安全性[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管理过程中积极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能在满足共享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的实用性价值,确保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也为实践优化提供动力,确保技术模型以及信息管理维度之间形成有效的控制机制,也为数据应用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之间的优化契合。
设计构成论文:标志设计中图形的构成 (1)具象表现形式 根据不同事物的划分可以将具象表现形式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最为具体的划分则是人体造型的图形、器官造型的图形、动植物造型的图形和自然造型的图形。人体造型的图形种类繁多,可以指整个人体,也可以指其四肢五官,不同的人体造型,不同的姿势神态,都可以形象地传达出信息,和观看者达到思想的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器物造型的图形涉及的品种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形状变化之多是其具有的特色,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勺、园桌木椅。器物的通俗简单,接近生活赢得了大众的亲睐,美国MAMA唱片公司、美国德克萨斯艺术委员会、美国雅典大学等,他们的标志设计都是器物造型的典型代表。如果在这方面加以深入研究的话,笔者相信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动物造型的图形是一个久远的话题,很久以前人们便以动物的造型作为其崇拜的标志。久而久之,此种观念并没有淡化,反而在一些部落或者民族中仍存在着动物的标志,以此来表明信仰与尊崇。当然在一些商品中,一些动物图形标志更显为霸气威武,另一些则彰显可爱懵懂。以美国红山公园的标志设计图形为例,其代表性的标志就是展翅飞翔的红鸽。更为普遍可见的则是类似于水族馆、动物园的标志设计了,这其中的以动物为主题的意图则是显而易见的。植物造型的图形并不多见,但其起源之久是不容忽视的,早在古代就有了类似于植物的装饰纹样,形态多样美不胜收。现如今的植物多寓意为平安如意,环保环卫,突显出后现代艺术风格。美国花卉护养的标志很简单,仅仅是一棵小树,而树身又似人手指纹,寓意人们靠自己的双手来护养这些花卉;美国CHELSEA饭店酒吧同样也是以动植物作为其饭店标志,所以说植物造型的图形虽然少见,但是其具有的意义是影响深远的。自然造型的图形,顾名思义,肯定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大自然的神奇奥秘是每个探索者的目标,当然其对于设计者来说也是无价瑰宝,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奇妙才使得星星月亮显得格外迷人。对于大自然的标志设计也是颇为值得人寻味的,例如,中国国宝集团的白云标志,其代表意义也是比普通的标志更上一层次。 (2)抽象表现形式 抽象表现形式相对于具象表现形式来说则更为复杂,所谓复杂并不是指其图形复杂,相反其简单的造型暗示含义,让人难以理解,需加以研究分析才可以揣摩出象征性的意义。当然这种抽象的表述当人们理解之后便记忆更加深刻了。根据点线面的构成不同,抽象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对于常见的圆形标志图形及三角形标志图形,相信人们并不会陌生,但是四方形标志图形和多边形标志图形在科学的日新月异下,也逐渐成为主角,更有甚者向着方向形标志图形发展。对于这些图形,总体说来,笔者列举具体实例加以说明,以另一种方式展现抽象图形的美感。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标志图形就比较复杂了,立体感觉是一个旋转的锥形,平面设计其实类似于“V”形,其独特的色彩也彰显了生命自然与健康的主题,色彩的应用,在下一领域中会做具体研究,这里细看其造型所涵盖的寓意也是颇多的。不断旋转上升的锥形象征着经久不息的活力,预示着蒸蒸日上的发展“,V”形图在英文中是代表胜利的意思,同时也是在医药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标志,其外,其所展示的心形形状代表着对于病者的关爱与呵护,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突显医者父母心的内涵。 (3)文字表现形式 文字表现形式是字体与标志形象融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而生的。目前,以汉字标志图形,拉丁字母标志图形,数字标志图形三种为主,而这些文字标志图形通常是与具象表现形式和抽象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而使用的,这样方能更好地体现标志所要表达的意义。汉字作为标志的基本造型,通常很具有民族性,传统的文字图案在现如今的标志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多种多样的字体变化形式给标志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拉丁字母标志强调的是简洁性,一般是通过简明的字母组合构成图形的特色,可供参考的标志有日本大华银行的标志,美国弗拉瑟纸业的标志以及美国西尔弗不动产等;在数字标志图形中,一般就是指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了,因为数字本身便是毫无新奇、单调乏味的,所以数字主要讲究的是独特造型,若将数字赋予造型的独特性则这些数字将变得很有现代感,这种创新会使得数字的领域达到一个新的程度。具有魅力的澳门回归标志就很明显地应用了数字的表现形式,又如瑞典斯德哥尔摩98年艺术节的标志也是很具有现代风格的创作。标志设计中文字表现形式则是竟展文字本身于图形中合理应用的艺术魅力。 2标志设计中的图形构成的原则与特点 把握住图形构成的特点也是标志设计图形构成方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若谈及图形构成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先谈图形构成的原则比较适当。如何说图形的构成原则十分重要呢,正如一个公司中首先确立的是公司章程,先有公司原则才有公司的立足,否则一切将是一纸空谈,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如此,笔者才认为谈及图形的构成原则是十分有必要的。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笔者用四个字便可以加以概括,即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设计对象,创作出不同的标志设计,通俗而言就是一一对应。这也就避免了文不对题的尴尬现象,以至于不会浪费更多的资源于一个开始就错误的设计上。所以说,在设计的宗旨下完成任务,拒绝流于表面形式,这于一开始便对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企业获得完美形象埋下伏笔,或者说为设计师的设计打造了良好的环境。此外,在标志设计中要注重设计构图的美观及艺术性,而不是简单的以几个数字图形或者文字生硬地组合在一起。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品———标志设计。标志设计的特点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前提,只有符合审美特征、艺术特征、历久特征及多样显著具有可准确识别特征,此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特征。标志设计的图形构成亦是如此,图形需彰显整个标志的艺术性,恰当地表述出标志本身的意义而同时不失唯美。也正因有了这些前提才使得标志历久不衰,可以长期使用,并为人们所识别和认可。 3标志设计中的图形构成的禁忌 当然这些标志设计中的图形是不适合随意的为人们加以使用与创新,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文化差异,信仰分歧、传统观念亦是束缚着一些民族的创新,因此,了解各个地方的禁忌对于图形的设计构成也是极其重要的,例如,乌鸦代表厄运,豺代表贪婪卑鄙,有些国家的狼代表凶残好杀,但在古罗马其最初的族徽就是母狼。又如,丹麦以象作徽,波斯则以猫为徽,甚至于埃及的象徽是鳄鱼。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所以在设计图形之前,予以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标志的设计可以说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图形的色彩应用上也需注意些禁忌问题,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其的定义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的,在中国代表喜庆愉快的红色,在美国却是愤怒的寓意;日本人喜黑色,他们认为黑色可以给他们带来生命的希望,可以让他们找寻黎明的曙光,而在阿根廷,黑色代表的却是厄运;在中国黄色代表的是高贵,而在马来西亚,黄色却意味着死亡,也正是因为如此,马来西亚人从来不穿黄色衣服。这一系列的禁忌在图形的应用上对于设计者来说都是需要考虑的,否则其负面影响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二标志设计中图形的构成意义标志设计中图形的构成意义无论对于设计者还是观看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在于传送设计内在的意义,在领悟中记忆,在记忆中熟知。由于图形的构成使得标志设计更易于区分商品,传达文化,故更易于融入大众。因此,图形表达的简单直观化让所设计的标志能够迅速的推及发展起来。达到设计者的初衷,完成了设计的宗旨。当然,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对于标志设计提出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竞争使得更多的优秀图形被设计出来,素材的多样性在给予设计师灵感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难题与挑战。但是,笔者相信图形于标志设计中的作用是经久不衰的。 4结语 当今社会,人们以传统为基础,以图形能很轻易地抓住信息接收者的心理为前提,创作出了大量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志设计,以一种视觉传达着浓缩的内容,暗示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是,现代标志设计中图形的构成有了高科技的配合,所以呈现得更加完善,在传达讯息的表述上更加的成熟。设计者在多元的平台上,结合图形构成的原则特点以及其展现出来的表现形式,创作出来的标志设计更具有个性化、信息化及人性化。也正因为图形构成方法的独特性与实际性,使得图形的构成在标志设计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标志设计中图形构成的方法来说,设计者的想象力是不可估计的,所以它的发展空间也是极其大的,对于已经存在的特点,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将是一片新的场景。 作者:赵婷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设计构成论文:论室内设计中色彩构成 一、色彩与空间环境 (一)补色与空间环境 补色是指按光谱排列的色轮上对应的两种颜色。补色在色彩设计中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二)极色、金色、银色与空间环境 极色是指在明度两极的黑色、出色两种颜色。金色和银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中用得最多,成为特殊的装饰审美色彩。由于极色、金色和银色容易与其他色彩调和,往往又把它们称为中性色。黑色属于无彩系列,它明度最低。纯黑包易使人联想到黑夜,但是又有稳重感,在室内装饰设汁中,大面积使用黑色容易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但它与高明度和高彩度颜色配合使用效果响亮。白色又叫全光色,它明度最高,给人明亮、洁净的感觉,室内设计中在较暗的房间的墙面,多数使用白色,在众多高彩度的色彩中多数使用白色和黑色来调和。但大面积使用时会有贫乏和空虚的感觉。室内设计往往用家具设备、灯光等来形成对比。金色为暖色,银色为冷色,它们具有一定的光泽。现代追求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经常使用金色、银色而达到华丽、金碧辉煌的效果。另外,它也是最适合与其他色调和的包形。在高彩度对比太强烈时,使用金色、银色能起到和谐的作用。灰色是无倾向性的,是处于黑白之间的“中性色”,灰色由于平和的特点,能与高彩度的色彩调和。 (三)色彩“三要素”与空间环境 在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冷暖、明度与纯度都与创造室内的空间气氛有着密切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关系,把握其特征是设计手段之—。 1.色相与空间环境 色相处色彩的相貌,色相的不同取决于光波的长短,通常以色环表示各色相之间的关系。红、橙、黄、绿、青、紫等六个主要色相,其中红、黄、青是最基本的包彩相貌。白色除外,任何其他色彩的相貌都可由它们之间的不同量相加而成。正确地运用色相的变化可准确地设计出特定气氛的空间效果、还可弥补室内空间设计中朝向不佳的缺陷。在缺少阳光的地面或其他阴暗的房间里可以多采用暖色,以调节其气氛,增加亲切温暖的感觉。阳光充足的房间或炎热地区,则可多用冷色,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又如手术室的墙面上有供医生视觉休息的颜色,医生做手术时高度集中地注视手术部位的肌肉、血液,这些都是鲜红的颜色。当医生眼睛离开工作对象时,就会出观绿色的视觉残像,如果把墙面设计成淡绿色的话,医生高度兴奋的视神经就能够得以休息。 2.纯度与空间环境 纯度见包彩色相的饱和度。纯度高低取决于光波所含单一波长色光的纯粹程度。单一波长色的纯度越高,色彩越纯。在同一色相中彩度最高的色为该色的纯色。色相环中的标准色均用纯色表示,其纯度最高,色泽最鲜明。无彩色系由于没有包相,故彩度为零,病房、办公审等室内空间使用纯度较低的各种灰色,可以获得一种安静、柔和、舒适的空间气氛。在舞厅、卡拉OK厅、大型娱乐场所、儿童娱乐场所等使用纯度较高,较鲜艳的色彩则可营造欢快、活泼与愉快的空间气氛。 3.明度与空间环境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高低主要取决于光波的波幅。波幅大,明度高,波幅小,明度低。不同明度的色彩在室内环境的应用中同样相当重要,我们往往利用色彩的明度来调节空间大小和高低以及轻重的感觉。在一些逗留时间短暂的公共场所,使用高明度色彩使室内空间的气氛光彩夺目;在消闲娱乐等公共场所使用低明度的色彩配以较暗的灯光则给人一种隐私、安静和温馨的感觉。 4.色调与空间环境 色彩的总体倾向称为为色调。色调的形成与色彩使用的面积有很大的关系。基本包调有:暖色调——以暖色为主配置的色调;冷色调——以冷色为主配置的色调;中性色调——以灰色调为主配置的色调;强调——对比色彩配置的色调;主调——较鲜明色彩配置的色调;同调——相近色配置的色调。二、色立体与室内设计色立体是按照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三属性进行科学的秩序整理、排列、分类而组成的系统的色彩关系。色彩体系能帮助设计师正确识别色彩,从而把握色彩的种类,并把它们作为色彩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色彩效应”与室内设计 “色彩效应”是人对色彩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同时,每一个人有着不同的社会经历与文化背景,他们对色彩都有着自己的偏爱,在中间环境设计中,我们要根据环境的不同功能以及人们在环境中的心理要求,考虑环境色彩的配置。 (一)“色适应”与空间环境 “色适应”是指颜色刺激引起视网膜对对立色对的反应。如由于视觉的疲劳,当刺激停止时,该对立色对的另一种反应开始活跃,于是视觉中产生原色的补色,这是视觉色相适应的过程;而当人从明处走向暗处,或是从暗处走向明处,也都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叫明适应和暗适应。“色适应”的原理经常被运用于室内设计。家具是暖颜色的,那么地毯最好是可以视觉补偿的对比色,即用冷颜色来调节人的视神经。 (二)“色感应”与空间环境 “色感应”是指人对色彩的生理效应,还表现在色彩对人肌体的影响,人对色彩有不同的心理联想,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情。色感应包括色彩的物理效应和心理效应。正确地运用“色感应”的原理设计空间环境有助于健康。 1.色彩的“物理效应”与空间环境色彩引起人对物体形状、体积、温度、距离上的感觉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对室内设计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色彩的“心理效应”与室内设计色彩的心理效应是人对色彩所产生的感情变化,是思维联想的结果。色彩的心理效应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人对色彩有不同的联想,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情。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色彩的心理效应不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对色彩的爱好也有差异。 三、色彩与材料和工艺 材料自然颜色的美是材料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说,相对于室内的材料来说,色彩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和室内每一件物体的材料、质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大理石、花岗石、壁纸、木的色彩美和肌理美等,它们都是室内设计中表现自然美的基本因素。色彩设计也跟工艺密切联系在一起。工艺作业的难易、配色的幅度、工序的增减等方面都应是色彩设计考虑的因素。如两套以上的配色尤应注意色面的部位与其间分色的间隔。 室内与室外环境的空间是一个整体,室外色彩与室内包彩并非各自孤立地存在,而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把自然色彩引进室内,在室内创造自然色彩的气氛,是现代室内设计流行的主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水池石头等是室内色彩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自然物的色彩极为丰富,它们可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联想,并将人带入一种轻松自然的空间之中。同时,将自然的色彩融入室内,也可使内外空间相融,达到扩展空间的目的。 作者:桂丽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 设计构成论文:谈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构成 1、重庆城市形象标志诞生 1.1靳埭强设计的特点 靳埭强的设计,有一种现代感与时代感,记得老先生表述自身的创作过程十分艰辛。在政府的参与下,作品需要非常严格,它面临着一种社会力量的审核。靳埭强擅长书法,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将许多作品与书法结合起来,“人人重庆”中“人人”的手,就是应用了靳埭强本身的书法特征。可以说,书法感显示了靳埭强的大师感,同时表达了他的设计特征。从“庆”字着手,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在设计方面概念的表达非常清晰与明了,这在他以前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这样的特点来。中国的字体体现在银币上的“中”字,借用铜钱来象征银行。很明显,重庆的标志设计,也蕴含了以上的概念。 1.2地方各界智慧的设计结晶 可以说,当设计的要求传达到靳埭强公司,作为学术界的大亨,他马上意识到集结大学生们的智慧结晶,重庆几乎很多有名气的大学开展了设计方面的交流。正所谓有沟通才有发言权,沟通能够使人们进步,正因为大师在进行沟通方面的组织十分到位,导致能够出现许多新型创意概念与思路。我想,这也间接的为大师创造重庆标志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与智慧源泉。在进行标志筛选的时候,经过重庆市民的投票选择,最后确定了以上的标志设计,可以说,重庆城市标志设计,既是靳埭强智慧的结晶,更是地方各界智慧的设计结晶。 2、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成功的基本特征元素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形象品牌是其影响源之一。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大元素来客观分析重庆城市标志设计的成功。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支撑,才能够说明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组成的各类元素。 2.1城市形象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城市形象的客观性:指城市形象的存在是历史事实。城市的本来面目和发展前景等客观存在是城市形象形成的基础。城市形象的主观性:尽管城市形象具有客观存在的基础,但城市形象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必然受到民众自身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审美取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2城市形象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系统性:城市实态形象本身是由复杂因素组成的,因此构成它的各个方面必须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形成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形成整体系统。创新性:凡是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完整形象能得到社会和公众的承认,都必须有其独到之处。 2.3城市形象的价值性与相对稳定性 价值性:城市形象价值性的根源在于它是城市独特性的表达。相对稳定性:城市形象是民众对城市产生的一定认识和看法,一般来说,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和消失,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 3、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构成 理性分析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构成,对于发展和改善城市形象设计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城市形象构成: 3.1环境形象、总体形象与社会责任形象 环境形象:环境形象是城市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城市环境和表现,也是城市的直接形象外观构成。城市在总体形象下还应该展开环境形象管理,它涉及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城市外貌和乡镇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城市总体形象:城市总体形象是城市形象管理的灵魂和灯塔。城市总体形象是城市决策者根据城市长期发展战略,在对城市现状调查、公众调查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为城市确定的总体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素质标准、市场定位和个性特征的总和。城市社会责任形象:城市以总体形象为指导还要开展城市社会形象管理。城市靠人民生存,与人民是利益共同体。城市在其规划与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为人民提供有使用价值的各种道德与社会观念,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向人民索取各种资源,同时还可能给人民带来负面效应,对此,城市管理层还应对社会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3.2城市形象与品牌形象 城市形象是在城市总体形象基础上,通过城市样貌的开发、城市规划、城市改造、城市品牌、城市包装、城市地位、城市定位及城市服务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所塑造的形象。城市形象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外观形象;包装形象;品牌形象;标志形象,服务形象等。品牌形象同样影响城市形象,从城市形象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服务于人民。因为“名牌”是城市信誉、服务质量以及城市发展前景的象征,是城市整体中各个环节与各个层次的综合体现。 4、总结 城市发展形象需要城市形象品牌的塑造,纵观城市形象品牌塑造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发展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而这包括调查、研究、开发、拓展、沟通、结合、管理、完善等等。我们需要理性分析成功作品的创作思路,需要从道德、人文、历史、文脉等方面去研究,归纳总结其基本元素与基本构成,从而为塑造好每一座代表生命力与朝气的城市形象。 作者:黄克华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潮汕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构成论文:标志设计教课中三大构成的可行性 一、平面构成在标志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平面构成主要研究的是基本形之间、形与平面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美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强调客观现实的基本规律,强调将自然界中存在的复杂物象,以抽象思维模式去思考,利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分解、组合、重构,创造提炼出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关系,并将其体现在平面之中,创造理想的新视觉形象。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形体元素是点、线、面,在实际的绘画与设计分析中,无论形态多么复杂,都可以用点线面来归纳。在我们学习设计课程的时候,不可能将大自然界中的所有的形象、所有的理念都原封不动地绘制到二维空间,甚至是三维立体空间内,因此抽象思维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平面构成点、线、面要素的联系,即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的训练。 标志在设计形态上分为抽象形态标志和具象形态标志,图形化标志形式是比较重要的标志形态之一,我们可以运用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将点、线、面以重复、近似、渐变、放射、空间、特异等构成形式去进行思考。如三元食品的公司标志,即是利用重复的构成手法进行设计的。在标志设计中还有以具象图形为基础的设计形式,这种形式的设计也不可能像绘画的形式那样强求形似,而是以图形化的方式进行组织处理,强化形象的形态特征,简化结构的格局,从而取得和谐之美,形成一种单纯、鲜明的特征以呈现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平面构成中形与形之间的关系,有相切、分离、结合、重叠、差叠等。要从形与形的关系中开始找寻,可以帮助基本形体构成新的形态,从而创造出更合理的视觉图形。视觉图形的进一步抽象、解构、组合即可以形成丰富的图形标志方案,可以表现更多主题形象。 二、色彩构成在标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标志设计不仅仅是形的表现,更是色彩的表现。色彩的传达往往是最迅速的,当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辨别形态的时候,色彩却已经迅速地印在我们脑海里了。标志设计,同样离不开色彩的选择与表现,色彩的地位也因此显得十分重要。标志作为一种图形符号,所要传达的信息既丰富又有限,色彩可以以其明快、醒目的视觉传达特征、多样的心理效应与象征性力量发挥着巨大的威力。合理的色彩定位对于唤发人们的情感、描述主题思想、准确传达主体理念和创造艺术化新意的标志至关重要,所以说,色彩构成这门基础课程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和设计师工作的一个基础。 深入理解和掌握运用色彩构成法则是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标志是方寸见方的图形设计,其不仅要体现企业的精神理念,还要有消费者的消费吸引点,因此标志色彩应该是非常紧凑与集中的,要简洁明了。色彩构成的学习是去理解、去掌握色彩规律,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从共性的获得逐渐走向个性的创造。现代标志设计所使用的颜色都是可以以每个行业特色进行分类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色彩倾向,但是在有限的色彩范围界定中怎么去用新颖的方式表现色彩,并寻找到合适的色彩代表去体现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是对现代学生提出的要求。色彩的渐变,色彩的强弱对比关系,色彩的立体性都是标志色彩的发展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以构成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 三、立体构成在标志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从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来看,现在不仅仅追求平面二维空间的艺术,图形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方向。标志设计从功能性上讲,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的形象代表,好的标志可以让观众感觉可以操纵空间,并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这个标志。立体构成研究的是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并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在标志设计时,我们可以将平面构成的形体按照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立体的形态,在二维空间内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如库珀联合学院的全新智能视觉形象,是个tephenDoyle为其创作的,它拥有三个透明、艳丽块面的两个立方体(分别代表字母C和U),展现了一个个很大的空间感,让观众感觉可以操纵空间并想象从不同角度观看这个标志。 立体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型的感觉能力、想象能力和构成能力。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充分运用立体构成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对材料的理解力,从而使我们的平面视觉感受更为丰富。同时,不仅仅能从视觉感受上感觉肌理的美也能够为标志进行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展现触觉的美。标志的设计可以基于各种不同形式的立体,暗示了空间感并能够引导消费者与其产生互动,这样会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度,能提高标志的消费功能性。学生在创作标志时,可以以立体构成的形式去进行思考,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去寻找设计方案。 标志设计是集大成的设计,是将色彩、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既能体现形体的形式美又能体现社会功能性。学生在学习标志设计创作时,要学会用抽象思维方式去思考设计元素,在技能上不能只是依赖于电脑的图形组合,更要从根本上进行创意训练。三大构成可以帮助设计者从抽象思维、色彩感受、立体视觉等方面去思考,并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的形象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同时也为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多的表现技法,能让设计者在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基础上去寻找更多综合创意的方法。 作者:周明明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设计构成论文:探求立体构成在展示设计中的可行性 一、立体构成原理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在展示设计构图中,直线给人以刚直、坚定、明确的感觉,水平走向陈列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可满足顾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自然移动的视线;从造型的角度而言,曲线更趋向自由、活跃,在展示设计中恰当地运用曲线,能够产生丰富的整体效果,创造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效果。面在造型学上的特点是形,在立体构成中具有三维的空间感,分为积极的面和消极的面。设计者在展示设计中要巧妙运用积极的面着重表现主题要素,同时也不能忽略在展示空间中及墙体交界处的消极的面的安排,可以通过一些点缀元素使展示空间得到合理的运用。由此可见,点、线、面、体的形态要素在展示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态要素构成是艺术创作的基石,也是展示设计的前提,从而使展示设计作为立体形态表现出空间感、韵律感、节奏感。 二、立体构成的主要形式美法则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1.对比与统一 对比,即使性质不同的要素之间产生比较,从而达到鲜明强烈的视觉感受。这里所说的“具有不同性质的要素”,可以是物质的形态、大小、色彩、明暗、轻重、位置、重心、质感,也可以是主体与背景虚实等。统一,则是指在视觉上创造出对比的和谐。如,在展示设计中,发现画面对比过于强烈,就可以设法从内容上做到统一;如果展示的产品过于相似,则可以通过功能和品质进行统一。 2.节奏与韵律 视觉节奏是某种视觉元素连续重复产生的运动感。如同样的空间、色彩、形态、肌理、分割、对比连续反复出现。展示中的节奏主要是通过展品的空间、形态、肌理等多次重复,或通过展品陈列中的虚实、疏密、松紧等连续而有规律的变化来体现的。视觉中的节奏感和韵律的营造,是各种不同的造型因素组合的结果。在展示设计中营造出节奏和韵律的感受,就需要设计者体验在各种视觉因素中存在着的节奏和韵律变化的依据,然后用艺术加以强化和深入,以营造出宜人的展示氛围。 三、立体构成应用于展示设计的意义 第一,立体构成能够彰显立体造型艺术观念,有益于提高设计者的造型能力。设计者在利用立体物像进行设计创造时,要先树立三维的造型观念,然后再创造形体。造型能力是设计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第二,立体构成能提高设计者对立体艺术造型的感受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感受力的基础。立体艺术造型往往超越表象,以达到对自然物质的内在理解的概括。设计者通过仔细观察获得独特的感受能力,是提高立体艺术造型能力的基础。 第三,立体构成能够提高设计者对立体艺术的审美判断力。通过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学习历史文化、培养艺术审美能力等手段,可提高对立体艺术的审美判断力。在展示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对自然材料以及新材料的搭配运用也能提高对立体艺术的审美判断力。 四、结语 立体构成赋予了展示设计新的生命,展示设计彰显了立体构成的构成魅力。设计师应该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始终怀着一颗虔诚而执著的心,以创新为前提,以审美和实用为目的,不断前行、与时俱进。 作者:黄国华 单位:山东财政大学东方学院 设计构成论文:平面构成与服装设计相结合之论 一、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点的肌理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尤其在各种服装赛事中较为常出现。当今很多服装比赛,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对面料的把握及创新应用。而面料的创新中,很多都会用到点的肌理构成,将各种各样的点组成想要的特殊肌理效果。这样的点组成的肌理可以运用在服装的很多部位,比如腰部、腰部、腿部等,根据服装的款式设计来分布。点的对比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常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构成方式。对比构成中又有很多小分类,其中服装中最常用的是大小对比、聚散对比等。大小对比便是不一样大小的点按照一定原则组合成的构成效果,在服装应用上位置分布十分广泛。 2.线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线的品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有交线、平行线、直线、虚线;曲线有抛物线、旋涡线、曲线、弧线、椭圆线、任意封闭的曲线等。线在描绘过程中,还有粗线细线之分,除此外,根据纹理来分,又有纱布线、圆滑的线等。线是设计中最富表现力的元素,因此线的构成在服装设计中极富表现力,它可以表达柔和、也可以表达粗犷;它可以表达简洁、也可以表达丰富;它可以表达整齐、也可以表达凌乱等等,表现力极为强大丰富。线元素的构成形式在服装中主要有肌理构成、重复构成、对比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等。线的肌理构成在服装设计的应用中很容易得到表达。线的肌理构成可以在服装中的体现可以是服饰中装饰,也可以是服装结构本身。针织毛衣本身就是由毛线按照服装款式组合成的特殊肌理构成。线的重复构成在男士衬衫依领带类服饰中特别常用,通常由同样粗细的线条或是横式排列、或以竖式排列,运用在男装上,可给人整洁、整齐、稳重、成熟干练的感觉。线的对比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特殊的图案效果。例如不同的明度组成的线会出现特殊的空间效果;又如粗细不一的线构成的对比,会让服装的形式感更为丰富。线的渐变构成,尤其是线的疏密渐变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空间感,甚至给人一种从二维上升到三维的特殊感受。根据这一特性,线的渐变构成主要被应用在前卫服装设计,或者高科技服装设计中。线的发射感是十分强烈的。练条以一个中心或者多个中心发射式的排列构成,给人很强的冲击力。一些条线的国旗图案,应用在服装中时,便会呈现发射构成。 3.面元素在服装中的应用 点的扩大便成了面,点因为太过细小而不能表达的效果,面却能做到。面从形状分类,可以分为几何面和有机面。几何面有三角形、四边形、梯形、圆形等等,有机面则是更随意性的面,具有偶然性,有机性。面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构成、对比构成、近视构成、特异构成、肌理构成等。面的重复构成在服装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如格子套装,格子衬衫,便可以归为几何面的重复构成,给人稳重、高雅、高品味的感觉;还有一些如扎染工艺制作而成的服饰,上面也会应用到规整的几何面的重复排列,给人很强的装饰性感觉。面的对比构成,在服装中应用得最多的有黑白对比,大小对比等。香奈儿的经典黑白双色鞋是对黑白对比构成最好阐释,简洁高雅大方,流行至今仍是经典。还有拼接布在流行市场中的应用,明度与大小的对比构成,也成就了人们对其的喜爱。面的近视构成,在童装服饰中很是盛行,这些近视构成的面大多以图案组成。通过面的形状上的近视,基本形的近视,骨骼的近视,体现在服饰图案中,给人丰富而不呆板的感觉。面的特异构成,主要应用在一些性比较艺术化的服饰上。在服饰整体有序的图案安排中,出现一些特异图案的变化。比如在一片整齐排列的黑色拼图里出现一片白色拼图。面的特异构成在服饰中的应用,主要有形状特异、骨骼特异、大小特异、方向特异、位置特异、色彩特异、肌理特异等。 二、设计大师对平面构成的应用 1.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是当代艺术史中不能逃避的一位伟大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将圆点反复在装置或画板上排列出现。她的这一艺术特点,使她被世界称为“圆点女王”。她的地位与安迪•活霍尔、村上隆齐名。而成就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却仅仅是平面构成中点的元素的成功运用而已。草间弥生将这些圆点,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多为重复构成、对比构成极肌理构成)布置在任何她想结合的画面或装置上。例如她将南瓜装置的棱全由圆点的肌理构成排列,看上去给人简洁而又有趣,甚至荒诞的感觉。另外她还将点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形式,布置在墙壁、沙发、花朵、蘑菇、黄瓜、蝴蝶等上,便成了价格高昂的当代艺术作品。草间弥生与高端时尚品牌LV合作推出圆点服装系列,备受业界关注及圆点发烧友的追捧。草间弥生让LV从睡衣、珠宝到风衣,所有产品都印上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图案,通过反复构成以及近视构成等,让这些产品看上去前卫新潮而别具一格,深受高端消费者的喜爱,是艺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也是平面构成点的元素在服装中的经典运用。 2.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是日本乃至世界级的著名服装设计师。这位热爱创新的服装设计大师,被某时尚评论家誉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而人们对他的服装及品牌最深的印象恐怕便是他的“一生褶”。这些褶子所产生的线条感,既是线的重复构成和肌理构成,更是平面构成中线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成功典范。3.圣•洛朗圣•洛朗无疑是西方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之一。时尚评论家甚至将其誉为“第一个将艺术融于时装的设计师。”1965年,因受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作品集启发,圣洛朗推出了蒙德里安直筒无袖连衣裙系列,运用的是几何色块分割原理搭配,结合现代艺术的简洁剪裁,广受业界及消费者喜爱,成为服装史上的经典之作。众所周知,蒙德理安的作品正是简单的几何面的构成,圣•洛朗正是将这种简洁的面的构成应用到服装中,使之在服装设计中大放异彩。其中运用的面的构成形式有对比构成及分割构成等。 三、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切二维设计皆逃不过平面构成的范畴,点线面是归纳出的三大基本元素,因此点线面的各种构成形式几乎涵盖了设计的各个方面。平面构成不仅在服装设计中显示出举足重轻的作用,也在二维设计其它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标志设计等等。没有平面构成,设计师就会没有章法,像只无头苍蝇误打误撞。在服装设计中,我们将款式结构设计好,确定了大的框架后,便是一些具体的内容添加,如图案、肌理、花纹等等,这正是一件服装中的精彩之处,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便不能体现设计师心中的美好想法,而这些无不是平面构成的内容。平面构成给了服装师最基本的审美标准,也为设计师在寻找灵感过程中提供基础参照。当我们有了想法,找到了素材,便可以将这些素材简化为最简单的点线面,然后通过一定的构成方式,安置在我们的服装中。平面构成正是我们在做设计时的指导方针,没有他的指导,做设计时恐怕会走上一些弯路,有了它的指导则让我更快捷地将我们的灵感素材组装起来。因此,平面构成在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 四、结语 无论是名贯东西的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抑或是服装史上留名青史的三宅一生、圣洛朗,他们的成功设计分析下来都是平面构成的成功典范。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每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学生都应当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引起十分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竞争者比的便是我们的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使用时才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绝不能染上那种得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坏习气。 作者:唐武军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设计构成论文:论服装设计类色彩构成教学革新 色彩构成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是学生通过色彩构成课的学习,能否更好的运用色彩、掌握色彩,自由的进行色彩的表现,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首要明确的是,包豪斯的色彩教学已经提出了感知的教育,强调一切从零开始,所以色彩构成课应该是一门认识色彩的课程而不是技法课。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模式,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对色彩的要求,更富有个性化和情感化,因此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调整:1)色彩认识目标的制定,设计强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装设计专业尤为凸显这一特点,培养学生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色彩的能力,将色彩理论知识放进色彩应用设计中掌握,强调个人对色彩的理解和心里感受以及实际应用。在实际设计中认识和理解色彩调和、色彩搭配、流行色和设计色彩的应用。2)色彩情感目标的制定,改变传统的培养学生被动的分析、观察,整合再创造的学习色彩构成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鼓励用电脑配色,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个性化情感的色彩搭配和设计的基础。 1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的确定是《色彩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上的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创新实践: 第一,加强对民族色彩的应用技能的训练,加强对民族色彩的教学研究,建立我国特色的色彩体系。例如早年日本色彩体系就有“和学色”,一度成为日本色彩研究的重点。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时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不仅从和服中吸收色彩,还从世界各国的民族服饰中吸收色彩灵感,例如传统中式服装、罗马尼亚的围裙、印度的绚丽的纱丽、东南亚的富于变化的印染和喷绘、非洲北部的游牧民族的色彩浓重而神秘大地毯无一不成为高田贤三的丰富灵感资源。高田贤三的服装作品将丰富的花卉和民族图案,生动和明亮的民族民间色彩,混合交织在一起,使之协调而舒适。他的作品由于其美丽的颜色、绚丽的花朵和精彩的图案而极富盛名,他还也时常变化其鲜艳的色调令他的服装设计更具吸引力,被称为时装界的“色彩魔术师”。另外,还可以从绘画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色彩的设计应用,例如20世纪的构成主义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构成”作品《红黄蓝构成》画面以红、黄、蓝为主色,黄色为大面积,穿插小面积的红色和蓝色,此幅画作先后被三位服装设计大师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其中有时尚鬼才约翰•加里亚诺2009年的春夏男装成衣作品,他采用鲜艳的红、黄、蓝对比色作为服装的主色调,其中间隔黑色,使之调和统一。第二位是时装界的“朋克之母”———维维安•维斯伍德的时装会作品,其作品用不同比例鲜艳色彩拼接款式上用分割形式,使服装具有极强的魔幻的效果和视觉冲击力。第三位是60年代的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推崇蒙德里安的抽象几何图案,设计以图案是红、黄、蓝、白四色方格的一系列女士短裙,精巧与时尚结合为一体,这些短裙引领当时的流行时尚,红极一时,被称为蒙德里安裙。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对生活与民族民间色彩进行深入认识和挖掘并研究,主要从民间手工艺品、民族民间刺绣、京剧脸谱、绘画作品、陶瓷艺术、自然风景等等中采集优美的色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里感受去设计色彩。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设计色彩应用与流行色方面的内容。现代服装设计中流行色的应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引导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促进服装市场的消费的潮流,在服装设计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印象绘画大师马奈曾说:“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这就说明不同的色彩给人造成的情感波动和心理作用是很大的。色彩是服装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色彩会使人赏心悦目并产生想穿它的欲望,流行色是根据人们的视觉生理的规律、心理需求、情感反应而产生的色彩,往往在色相、纯度、明度和色彩特性四方面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周期变化规律。流行色一般是由几组经常变换的色调组成,每组色调又由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搭配组合而成。每一种色彩的流行,都代表着不同民族和季节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因此每个时期的流行色的演变规律,决定着服装流行色发展的方向。日本曾提出流行色循环的大规律是“明色调———暗色调———明色调,或是暖色调———冷色调———暖色调”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对流行色的学习和研究将《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规律,色彩调和与对比、色彩冷暖、色彩心理等的知识融入到其中,从而从实际设计应用中掌握色彩构成的各个知识点,继而不会出现在教学中学生掌握实际设计应用和色彩知识点脱节的困扰。 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添加色彩搭配技能训练。服装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的色彩更是给人一种“先色夺人”的第一印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款式的服装,如果色彩搭配不协调或者过时的,都会让人们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此在《色彩构成》课中加入色彩搭配训练能让学生学习配色的技巧和认识其规律,能直观的感觉其色彩在服装当中魅力所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色彩学家眼中,大自然中的色彩总是调和和美好的,人们渴望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变化,构建出一种色彩上的平衡协调的关系。人类大脑对色彩的调和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力:既使没有受过色彩的训练的人也知道那些色彩组合会让人赏心悦目,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色彩好看或是怎么搭配出这种组合。歌德认为,有些调和的色彩组合引发了人们的喜悦感受,可能和“残像”的现象有关,这显示人类的大脑渴望色彩三属性建立平衡协调的关系。2009年春夏在流行趋势的指导下,设计是大量运用“撞色”,还有同色系的亮色搭配,还翻新地在一件衣衫上运用2~3种同色系或对比色系搭配,补色的面积尺寸的配合,使服装更加焕然一新,更加轮廓感。例如迪奥的2009年春夏秋冬成衣里有紫黄、蓝橙、红绿的对比强烈的补色搭配,面积和位置的比例协调是服装看上去依然协调富于美感。总之,色彩的搭配是一门学问,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增强学生对色彩搭配的感觉,强调色彩情感价值目标的树立,体现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从而为以后的服装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色彩基础。 2教学模式的变化 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关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否落实,让学生对《色彩构成》课产生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达到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改变传统模式是以技法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首先,让学生走出课堂到面料市场去,寻找不同的面料表达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觉,不同的肌理效果,如丝绸、麻料、牛仔布、毛呢、皮质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的面料表达的轻、重、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觉的,不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面料所表达的情感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不同于传统的材料和手法进行色彩个性情感的表达。并不断扩大训练的表现范围,鼓励学生只要不偏离课程主旨,大胆的进行创新的艺术尝试,包括用电脑等辅助手段。其次,在课堂上一些世界服装品牌的时装会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总结出不同会的系列服装的主色调、色彩调和、色彩对比的效果,从而实现一个“客观———主观———客观”的认识色彩的过程,学会将设计色彩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最后进行一些主题式训练,表达包括背景描述、主题陈述、灵感来源、色卡群的建立。背景描述指流行色、主题色的社会背景、流行时代、色彩和面料的特征描述等。灵感来源指是来自于大自然色彩还是其他的来源,营造出的气氛和画面效果。色卡群是围绕主色调按照明暗冷暖排列多个系列色谱,一个整体的色调。 (2)改变被动式的传统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式的学习。在《色彩构成》课中,教学目标设定方面,注重学生个体体验,强调个性化自主学习教育,意义构建、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学生自主性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注重师生互动过程的学习,运用反思性教学、解构性教学、主题与过程教学评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路向和不断超越、善于反思的思维方式。 3结语 服装设计专业根据其特色,需要培养具有扎实色彩搭配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该学科培养的人才能达到毕业时的专业特征和预期培养素质。而《色彩构成》是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程,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够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为以后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打下具有个性化情感的色彩设计应用能力的专业基础。 作者:黄艳梅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设计构成论文:黑白木刻与平面设计画面构成形式研究 1黑白木刻的绘画语言 节奏,在黑白木刻版画的体现尤为明显,一幅优秀的版画艺术作品不单有造型的灵动性,黑、白、灰与点、线、面的节奏掌握也很关键。在《激进的美学锋芒》一书,作者将“绘画与音乐”作为一个章节,描写音乐和视觉艺术在各自的理论中常有一致的地方。这种绘画语言的节奏是创作者必须掌握的。黑白木刻区别于其他绘画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没有颜色意义上的灰色,我们所强调的灰也只是黑白刻痕下的大面积黑色与大面积白色的过度。正是因为这种黑、白过度,才造就了特殊的绘画节奏。例如甘庭俭教授的作品《金色秋日》,灰色表现了丰收的果实,主人公盘坐在地上,黑色的服装向上过度的灰色的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秋日阳光下脸庞和肩膀的白色对比背景中黑色的丰满的收成。这种灰色到黑色到白色再到黑色的过度正体现了黑白木刻的黑、白、灰的节奏,让人在关注静态的安逸的秋日,同时也感受到了灵动的金色丰收的景象。无论技法怎样变换虚实怎样结合都是为了我们能够创作出一张完整的优秀的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艺术作品而努力。 2平面设计的设计语言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平面设计有自己设计语言,在两者的设计语言中也有相同的一些因素,比如说平面设计语言中的图形和材质这几方面都能寻到版画语言的影子。在平面设计语言中,一副作品是否具有较高设计水平所参考的是视觉冲击力。而表现这样的视觉冲击正是强有力的对比,内容中主次的对比、色调的对比和风格的特殊性。图形,在平面设计作品中一个优秀的作品不需要配以文字说明,通过图形就能表达它要传达的含义,可以用现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和我们想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将意念和想象得以发挥,成功地运用图形视觉语言,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平面设计作品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我们无论是在进行平面设计创作还是版画创作时,设计的对象中都会由内容形式、创作材质组合而成,只不过组合的方式不同,正是有这些元素的不同组合,才此演绎出了很多经典作品。平面构成是指在二维的平面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将既有的形态要素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新形态的组合形式。平面设计中的画面构成,经常采用点、线、面元素,主要注重的是其形的组织、组合规律、组合方式。最终给人们呈现一个有美感的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在当今艺术作品中,构图是艺术家对一些客观事物的重新组合与排列,把一些具体的形态用点、线、面构成抽象的形态等,由此看来,平面设计的画面构成语言和一些艺术作品的语言是有联系的。 3平面构成与黑白木刻版画形式与思维的契合 通过以上对黑白木刻版画的绘画语言以及平面设计的设计语言的详细阐述和分析,我们会发现,黑白木刻的版画无论是在视觉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了与平面设计的惊人相似。两者均属于在二维空间内表现作者意图和感情的视觉艺术,它们有着相似的表现形式和视觉元素,这就使二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独立于内容之外的“同构”现象。所以二者在单独发展的过程中又伴随着融会贯通。下面,我将分别从视觉形态要素的相似性和构图与构成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进行阐述,二者所共同追求的画面形式感。 3.1视觉形态要素的相似 就前面提到的平面设计中的图形要素而言。包括写实与抽象两大类。图形在设计中是基础,是传达信息的载体。图形包含表面的形态特征,以及隐藏在背后的理想和意义。写实图形,在视觉传达上,清楚明了并易接受。而抽象图形,则较写实图形所表达的内涵稍隐晦一些。更容易让读者去挖掘它背后的意义。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而现代平面设计中,大多写实与抽象的图形相结合,同时增强了视觉效果。黑白木刻中,图形,文字,同样是构成版画画面的重要三元素。在黑白木刻的画面中同样有写实与抽象二种表现方式。黑白木刻版画中,通过对黑白之间的过度与增强画面的形式感的丰富而出现了灰色调的过度。在黑白木刻版画中,黑色、白色是两个极端,真实并极具概括性。较色彩更具震撼力和表现力。 3.2构图与构成的相似性 在平面设计和黑白木刻版画中有着同样的构图与构成法则。我主要选取二种进行阐述。首先是构图中的“张力”。无论在设计还是版画中,它代表整个画面所传达的焦点信息。焦点对象越突出,画面传达的内涵越明了,越有冲击力。其次是构图和构成中的“空间”要素。空间的组织尤为重要。画面有虚实空间之分,整个画面的视觉要素是通过虚实空间的组合和转换而形成语言表达的。在版画中,留白既是“虚空间”,但本身它也是版画语言要素。黑白空间互相轮回交错,才构成整个画面的艺术语言。通过以上对平面设计和黑白木刻版画的共通性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二者是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在我们今后对二者的创造和延伸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文作者:王羽惠、姜紫微、赵小博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设计构成论文:谈居住建筑物节能设计构成 一、居住建筑物节能设计要求 我国的地域广阔,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求因地制宜,各不一样。我国在地理上纬度跨度较大,南北方气候相差较大。一般来说,采用规定性评价和性能性评价,综合两种并行的评价体系以便检测。 (一)规定性评价 主要包括建筑物体形系数、窗墙面面积比、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等。这些在各地出台的地方标准当中都有严格的限定。一般来说,国家有关部门会对这一类操作难度大的工程设计系数进行硬性的参数规定。设计人员按照相关的参数限制进行设计就能过关。以武汉市为例,只要节能设计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遮阳系数、玻璃可见光透射比不超过所规定的限值时,即可判定为节能设计合格。 (二)性能性评价 居住建筑的性能化指标不同于规范性指标,尚未作出具体的参数限值确认。给予设计人员充分的利用空间,只需要居住建筑能够同时满足建筑热环境质量要求和能耗要求即可。以武汉市为例,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卧室、起居室等室内设计计算温度采暖取18℃,空调取26℃;换气次数取1.0次/h。建筑能耗计算设备能效比取3.0,性能系数取1.9。 二、居住建筑物节能设计构成 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是节能进行的第一步。在规划当中,对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结构、取暖通风的设计都可以从节能的理念出发,设计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规划节能设计是节能措施能够实现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建筑的节能效果。 (一)居住建筑物的朝向 建筑物的朝向主要受所在地区地理纬度和地理条件的限制。例如重庆多山,建筑物多依山而建,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必须合理计算才能不影响相邻建筑物的采光。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从节能和热环境角度考虑,建筑物宜采用南北适宜朝向布置,不宜采用东西不利朝向布置。武汉的气候往往是夏热冬冷,要懂得居住建筑的设计应有利于区域和室内在夏季的自然通风。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外墙面的时间和面积。规划设计宜采取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以及其他有利于减轻区域热岛效应的措施。冬季的时候主要房间应该避开北风主导向,而且冬天的采光不受影响。配合房屋居住功能多样化,注意安排节能措施,例如统一的煤气和电、水系统分配。 (二)居住建筑物形体系数参考 居住建筑节能考虑主要涉及了冬季建筑物获得太阳辐射热能的问题。体形系数的合理计算有利于建筑物保持室内温度、避开主导风向的干扰。在施工图设计的阶段,要对室内的采暖系统进行详细的水力平衡计算,减少各环路之间的阻力差,以免采暖不畅。对于日照强度和时间与建筑物走向的结合要充分考虑,并且对居住建筑物的外围维护状况与前两者相考虑,综合结果优化确定建筑物体形系数。 (三)建筑物的布局方式 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不同,居住建筑物的布局应该学会因地制宜,利用地理条件和物力环境,为建筑物的保暖、采光,及自然能源的开发创造条件。在冬季寒冷多风的北方空旷地域,适合对居住建筑采取封闭的布局,形成人工的防风带。屋内的房屋功能区分布也应该充分利用光照和避风区进行安排。在南方沿海地区,通常“南风天”回潮的状况比较严重的地区,建筑物的布局更应该注意夏季空气流通,注意利用顺风风向。例如居住建筑的开窗面积的可行性不小于外窗面积的50%。单体建筑内部,海上来的湿润南风往往会带来丰富的降雨,外围安装的遮雨板应该比较长和宽,方便遮雨。但是尽量不要影响空气流通。居住建筑物的布局应该充分考虑到对新能源的利用。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充分安装能源转换设备,利用太阳能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在海边城市,充分利用风速快的特点,可以在居住建筑顶楼实现风能转换电能或是代替其他非清洁资源。对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是节能的一大利好。 三、结语 我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符合这一理念。居住建筑是耗能大户,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加入节能设计,开展节能活动,符合城市未来健康、绿色的发展方向。 本文作者:邓勇杰 单位: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构成论文:探析现代构成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设计包含的领域非常广泛,小至日常生活用品如叉子、调味瓶,大到汽车、飞机,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成为现代设计的涉及对象。而现代构成正是顺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传统的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渐渐地衍生出了如空间构成、动态构成等等,成为现代设计学的基础理论科学。对于现代设计来说,现代构成本身的意义就在于运用现代设计中最基本的点、线、面作为基本造型元素对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揭示其中的本质因素,然后按照美学和现代构成原理进行重组,创造适合的新形象。 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应运而生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是科学与艺术、实用与装饰的结合,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实用型科学。具体来说,现代设计具有实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几个特性。现代设计不仅强调产品的美观性,同时对于实用性的要求更高。 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与传达更为便捷快速,从设计到实施到具体应用的时间周期大大缩短了,这是现代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的主要原因; 另外现代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全体大众,带有很强的普适性,在形象上趋于朴实简单,没有传统的装饰性细节,强调理性和功能主义的特点。 现代设计首先解决的是梳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园林设计为例,如何协调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各种问题,解决好每一个具体场所中的矛盾就是设计的目的。现代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等,当然还包括现代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又包括现代室内和园林设计。 现代构成的发展历程 现代构成最初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 ~30 年代,它的核心理论萌芽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在西方绘画艺术由具象向抽象转化的探索之中产生,后经俄国先锋派运动、荷兰“风格派”( DeStijl) 探索运动的充实,最终在德国包豪斯( Bauhaus) 学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俄国先锋派运动( the Russia avant-garde movements) 是 20 世纪初国际现代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含了至上主义( Suprema-tism) 和构成主义( Constructivism) 。其中,马列维奇( Kasimir Ma-levich) 是俄国至上主义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至上主义”也称为“绝对主义”,主张用一些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作为新的符号进行绘画创作。“至上主义”认为“简化是我们的表现,能量是我们的意识。这能量最终在绘画的白色沉默之中,在接近于零的内容之中表现出来。”这些理念对现代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期以塔特林( Vladimir Tatlin) 代表的构成主义,也称“结构主义”,采用非常规的材料如木材、金属、玻璃、塑胶等加以焊接、粘贴组合,创作出立体性作品,对于后来的艺术设计在非传统性材料的使用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构成主义强调结构,提出设计要为社会服务,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弗拉基米尔•塔特林在 1920 年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方案。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构成主义运动并没有在本国更进一步的发展下去。作为 20 世纪初国际现代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试验性运动———荷兰“风格派”( De Stijl) 运动综合了俄国构成主义和德国现代主义的思想,“以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的纯粹抽象为前提,建立一种理性的、知性的、富于秩序和完全非个人的绘画、建筑和设计风格”。风格派认为艺术应该用一种抽象的手法,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变化来体现和谐的空间。风格派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里特维德( Gerrit Thomas Rietveld) 于 1924 年设计的“施罗德住宅( Schr?der House) ( 如图 1 所示) ”,简单的形体在明快的色彩烘托下,现代感十足。而最终将这些思想融合在一起的是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并且形成了现代构成的体系,还成为一种设计的教学方法,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连同密斯提出的“少即是多”都成了现代设计的里程碑事件。 现代构成 现代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几何形体,强调的是几何造型的表现力,关注纯粹形式,用点、线、面、体、色彩构筑崭新的形式。在材料的运用上提倡与工业技术结合。现代构成的诞生在现代设计的发展史中有重要意义,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与现代设计相关的领域,现代构成各个时期的演变与现代设计的发展也是密切地联系的。园林设计作为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分支,受到现代构成艺术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 小结 构成是一种思维方法,现代构成是研究这种思维方法的科学,现代构成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进行现代设计的有效方法; 现代设计的实践活动对于现代构成的完善和构建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园林设计与现代构成 现代构成作为一种造型学法则,不仅可运用于绘画、雕塑等纯装饰性学科,也可以作用于园林设计,可以说,它为园林设计尤其是现代园林设计注入了理性的力量。 园林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种 人类通过视觉来感知世界,心理学家通过对视觉艺术的研究,解读了许多不同的符号与人类感情变化之间的关系,园林设计可以纳入视觉设计的研究范畴,因为园林设计也是通过具有可视性的园林要素,传达的是美与和谐的艺术,那么作为同样起源于视觉艺术的现代构成,现代构成对园林设计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园林设计是现代设计的一部分 园林设计同建筑设计一样是属于现代设计。虽然园林设计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时代又赋予了其新的功能和形式,同时园林设计的艺术性也成为人们越发关注的焦点。 许多现代设计理论能够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但由于园林设计有很突出的实用性,园林除了给人游走时带来二维度三维度中的不同感受外,还有一个独特的方面,就是随着园林植物四季中呈现出的不同景象,带给游赏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即时空的构成设计。 园林设计与现代构成共同的视觉心理园林设计与现代构成的视觉心理都是在研究“看”,这种“看”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选择性,是对所观察事物的一种概括和提炼,并且注入观者的经验和主观目的,是有目的的“看”,这种“看”的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设计者可在设计过程中借助图形结构关系来引导观者的心理变化,以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p#分页标题#e# 现代构成是园林设计的一种方法 纵观人类历史,最初的园林都源于自然。东方秀美的山川成为创造的源泉; 西方传统园林,最远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由于那里的气候炎热、土地瘠薄,因而园林是经过改造的第二自然,在那时的西方园林中我们已能看到矩形的场地和明显的轴线,已有了构成的影子。虽说东方传统园林中以自然式的风景园林居多,并没有与构成直接产生联系,但在中国的画论中很早就有了“构图”思想,东晋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南齐谢赫称作“经营位置”,这与构成艺术的构图理论如出一辙。 不同时期的园林作品中有着各自独特的形式和细节,如中国传统造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西方的中轴对称布置等,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现代园林设计不强调具有装饰意味的图案和简单的模仿自然,所做的是对传统要素的抽象和高度概括,而现代构成正是这样的视觉语言,它完全有理由成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东西方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交融,在包豪斯学院里完善成一体的现代构成已成为众多园林设计师的基本设计方法,现代构成教给人们的是一种对设计的态度。许多园林设计经典案例本身就是杰出的构成作品,运用了现代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理论,例如伯纳特公园、北京中国工商银行。 现代构成的构成要素 现代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是点、线、面,这些元素是从纷繁中抽离出来的,在这些简单的造型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运用潜质。比如在园林设计中,“点”能够产生丰富的变化,“点”可以是一棵树,也可以是一个构筑物; “线”本身有着连续性和运动性,可以是园林中的道路、景墙、行道树或者控制区域空间的核心轴线; “面”在现代构成中是承载物质的基底,在园林设计中可能是一大片绿地或者铺装,为人们提供发生各种活动的场所。园林设计要从形态和功能两方面来考虑,如何在合理运用现代构成中的基本元素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于场所使用的需求,是设计师需要认真思考的。 结语 园林设计特别是现代园林设计从现代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在众多的现代艺术中,现代构成对于园林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一种造型手法和思维方式,能够为园林设计提供构思的方法和理论。 现代构成学的理论源于西方,它在西方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频率较高,如近现代的西方园林设计大师中,彼得•沃克( PeterWalker) 、玛莎•施瓦茨( Martha Schwartz) 等对现代构成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在中国,构成类的课程已经成为许多艺术院校的主修课程,在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首饰设计等领域已广泛应用;虽然在园林领域的应用基本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但越来愈多的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科学、理性的设计方法,在未来现代构成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会走向体系化、全面化。 本文作者:邓炀 刘尧 单位:北京中联大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设计构成论文:构成艺术元素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运用 【摘要】艺术设计作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入构成艺术元素使得大自然中花草、树种等更具艺术色彩,给人民生活提供更静谧、舒适的休息空间。构成艺术在众多的艺术设计领域中占据着崇高的艺术地位,其艺术价值极高。随着人民不断提升构成艺术设计水平,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效果,被设计者更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有机融合入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中,营造出更怡人的艺术空间,本文主要阐述了构成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其在现代园林设计建造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现代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构成艺术元素;艺术设计;艺术元素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步伐也逐渐加快,能够提供一个让大家娱乐休憩、放松心灵的地方,是十分具有价值意义的,现代风景园林的出现,不仅提供了一个放松休息的地方,加上构成艺术元素的融合,更给人的营造了一个心旷神怡的场所(见图1)。其中将构成艺术元素有机的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与传统园林设计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园林整个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以及在园林中的构成艺术设计方法上。与此同时,构成艺术元素成功应用,使的现代化风景园林建设在观赏性以及生态性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也正好与中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匹配。所以,不断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融入构成艺术元素,能够大大提高现代风景园林艺术品位,更能满足现在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2构成艺术基本概念 创作艺术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成艺术注重几何抽象造型的表达,极其注重独立形式价值。风景园林艺术隶属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构成艺术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是所有艺术设计的基础,属于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了情感与理性思想。构成艺术在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的前提下,对基本要素进行合理的组合,最终达到满足感性的视觉艺术效果。现代景观设计师在构成艺术形式上获得更多灵感以及理论基础依据,探讨在空间结构和形态上的景观设计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景观的视觉表达形式。在整个现代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构成艺术元素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布局,色彩以及形体表现上,园林景观与构成艺术设计有效结合,呈现出的色彩、立体感等等,满足人们对于园林景观功能需求以及审美标准。 3构成艺术与现代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 现代风景园林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根本问题是塑造空间。主要强调可操作性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表现方式。构成艺术应用到现代风景园林中体现在形的构造规律、抽象美的形式。两者之间具有很好的切合点。形式角度进行分析,要掌握好其运行规律,就必须在形成概念性的归纳视觉特征的基础上,具体了解园林形式基本构成情况以及其视觉特征。构成艺术为此提供了一种合乎艺术规律的思考方法,进而更好地把握园林设计中的形态、空间、美感等。 4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要遵循的原则 整体和谐,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时应该从两方面保持设计的整体、和谐。风景园林作为一个整体,首先需要将其内部各要素做到和谐统一;以此作为基础,达到园林整体风格的整齐和谐。即在宏观方面和微观细节方面都能够达到和谐一致;“人本”中心,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要全力做到人们的审美标准与园林的功能相一致,要通过融入结构艺术元素理论达到两者的统一,使园林设计展现出更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特色鲜明,在进行现代园林设计时,不能够将原有的环境风格完全摆脱,而需要结合实际人文环境等情况、就地取材,将地方特色融入到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增强园林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艺术表现力。除此之外,还应不断进行艺术风格的创新,跟上时代步伐,有效将时代气息和社会潮流与设计艺术结合起来,使园林风格别具特色和韵味。 5现代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元素的应用情况 构图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专业基础,是科学创造的提高,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就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而言,构成艺术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主要表现在艺术形态、色彩、材料以及空间等多个方面,从视觉体验中提供各种可能的设计形式,丰富并且完善了整个现代园林表现形式。现代风景园林主要是根据设计理念,将各种元素有机组合,并合理使用室外空间等不同环境,体现出更具人性化、现代化、审美化、艺术化的风格形式。研究如何合理的利用室外的空间,包括从艺术的角度将理性的空间环境安排的更加合理美观,将景观概括为简单抽象的点、线、面、体和色彩等,巧妙运用造型,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在进行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一定的视觉艺术语言,进行视觉形式美法的再创造。 5.1点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形态基础 一切事物都是由点组成的。在设计领域,点不仅只是表示一般意义的点,主要代表的是所有相对较小体积的艺术形式。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点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点可以拥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比如风景园林中的一处盆景、某个艺术雕塑,或是花园中耸立的重要景观植物等等。点作为所有艺术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设计师将点运用更合理化,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吸引观赏者的关注和钦佩,与此同时,也为重点的园林景观做了强化表达,起到了比较强的引导作用。点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能够强化园林艺术美的动态化,为园林创造出极佳的视觉效果。 5.2线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视觉语言 线由一个个点组合而成,无数的点即视为线。线以曲线和直线两种常见的形式为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直线又被分为斜线、垂直线以及水平线,曲线则以自由曲线、几何曲线为主。在设计中,将线以不同的变现形式呈现出来,会给人带来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受。比如在风景园林中加入直线设计,往往会给人壮观宏伟的感觉,对轴线加以强化,还会带来庄重感以及仪式感。 5.3面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整体效果 面有点、线组合构造而成,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面的形态以点、线的具体表现所体现。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引入面的设计,将会直接影响整个风景园林的设计效果,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形式主要包括具体景观物体的小面设计和大面设计。在进行大面景观设计时,要了解风景园林的区域以及实际规划面积,结合景观园林的具体要求以及功能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采用将园林中要素分配组合的形式,加上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将整个风景园林的景观面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展现园林景观的整体艺术视觉效果。因此,在应用构成艺术中的几大基础元素时,一定要结合不同的规划设计,呈现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效果以及美观形式。 5.4体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之三维状态体 作为点、线、面共同形成的三维形态,给观赏者更好的空间视觉感观。将其应用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更能够第一时间吸引住人的眼球。比如,在园林中心位置设置标志性建筑或独特的植物造型都能表达出风景园林的核心文化。有几何形体抽象得到的体,常见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都能展现出稳定的视觉美感。园林设计中很多造型都是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5.5色彩的构成 人们认识事物、对事物产生兴趣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色彩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处地方。色彩不单单只是丰富物体的颜色,更能够增加人们的情感。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色彩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信仰等。不同色彩还可以采用远近、软硬、冷暖的感觉,通过调和色彩增添环境中的空间感。当空间相对较小时,可以用蓝灰、绿灰等色彩饱和度较低的颜色,进而增加空间延长性,还可以采用强烈色彩对比,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遇因此,在设计中要根据不同区域文化、人群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色彩。 6结束语 作为重要的休闲景观,现代风景园林对于人们放松身心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享受品质生活,人们对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的要求日渐多样化。由于构成艺术在现代艺术领域具有十分积极的应用效果,因此将构成艺术有效的融入其中能够有效地提高现代风景园林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表现力,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审美需求的必然趋势。构成艺术以其兼顾个性之美与共性之美的审美特征及多元素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作者:谢军 单位:深圳市贝尔雅环境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构成论文:建筑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摘要: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构成艺术时,促使建筑设计更人性化、更理性化,在此基础上也丰富了我国建筑设计形式,使我国建筑形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拓展。本文重点分析了建筑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并以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阳光培英实验学校为实例(7~9层,越30000m2,教学楼、综合楼和宿舍楼)201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及艺术效果。 关键词: 建筑设计;构成艺术;应用 0前言 众多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中应用构成艺术时,逐渐突破了简单的建筑形式,从大众审美的角度进行思考,使建筑能够更好的融合点、线、面、体以及色彩五方面元素,更有效的创作出现代化构成意向建筑作品,基于对构成艺术的详细分析,发现其是提高建筑设计美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在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很多建筑设计人员想要为社会提供多元的建筑设计,因此,他们更喜欢将构成艺术中的作品融入到自身的建筑设计工作中。一方面,根据我国多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本身就属于一种文化形式,社会发展情况、城市以及国家整体文化水平、政治、经济等要素均会影响到建筑设计,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时,能够促使建筑设计人员更全面了解到建筑的形式美,促使其能够更均衡、统一、有节奏、有韵律的运用提高建筑美的元素,使建筑设计搭配更加合理,更有效的传递出城市文化内涵[1]。由此可见,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有助于提高建筑的表现力,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中本身就离不开点、线、面、体以及色彩五种元素,无法脱离形式上以及色彩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时,由于构成艺术主要由以上五方面元素所组成,因此为建筑设计人员设计审美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使我国建筑设计中融入理性的艺术生命力量。当建筑设计人员能够认识到使用不同的元素搭配能够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时,他们能够借助不同的建筑风格向人们传递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时代文化。 2建筑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分析 2.1点的应用 点不仅是在平面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组成元素,同时也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法。合理运用构成艺术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只有合理的布置点才能够将其连成线,从而保证面、体的合理性以及美观性。当建筑设计中所布设点合理美观时,若干个点可以通过有效的组合形成线条感较强的线段,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建筑设计的美观程度[2]。如果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将建筑中形态相对较小的作为点元素,那么在建筑视觉以及构成艺术角度上看,建筑中点的位置、点的数量、点的次序都影响着建筑整体的特征,不同布设形式会形成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传递出不同的文化情感。即使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构成艺术中点的理论知识,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到整体建筑的设计思路,合理利用建筑中存在的实点与虚点两种形式,更有效的突出建筑文化表现能力。 2.2体的应用 与上述元素不同,体是是一种空间的表现形式,在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够将体按照特定的组成形式进行渗透、连接处理时,体能够创造出多种形式,从而起到丰富建筑设计的作用。当在建筑设计中良好的使用体这一表现形式时,受众也可以感受到建筑的空间结构。与线相类似,水平方向的形体能够使人感受到安静、稳定;垂直方向的形体能够使人感受到阳光、向上、庄重以及雄伟;倾斜方向的形体能够使人感受到建筑的活力。由此可见,在建筑中应用体的表现形式时,设计人员需要从整体进行考虑,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建筑需要使用到哪种形式的体,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需要思考不同体的安排对建筑产生的影响,并从中选择出更适合的形体。 2.3色彩的应用 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阳光培英实验学校的设计中,色彩应用尤为重要,因为色彩是表现建筑特点以及建筑文化气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直观表现能力。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单一色彩时不仅能够更有效地归纳出建筑整体效果,使建筑能够以更统一的形式展示在社会中,而且能够使建筑看起来更简单大方。当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时,其不仅能够使人们在该建筑中看到更丰富的色彩,感受到不同色彩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不同色彩的直观感受上体会到建筑的设计理念,增强建筑美感。当色彩差异相对明显时,能够给人们带来更直观的距离感。除此以外,当设计人员在使用构成艺术中色彩的艺术手段时,他们还可以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程度、色调,创设出更有层次性的建筑。 3总结 总而言之,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阳光培英学校的设计中运用构成艺术,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表现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美化城市,丰富我国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也要求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在全面考虑到建筑美感的基础上,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到点、线、面、体以及色彩五方面构成艺术,从校园现状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基地特点,解决问题和矛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活泼、清新、优美又富有朝气的校园环境,建筑立面设计新颖,立面色彩注意使用一些明快、清爽的色彩,造型上或严肃认真,或较轻盈雅致,形成一个鲜明个性的岭南现代化学校建筑。 设计构成论文:形态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形态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了形态构成的特点以及应用范围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形态构成;室内设计;运用研究 引言: 在整个设计史中,无论室内、建筑、景观等等设计都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发展而出现不同的变化,相继涌现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流派,这些风格和流派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某一领域的风格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个领域,比如说洛可可、巴洛克、现代风、自然风等等这些风格,在建筑、室内、服装等等上面都可以看出来,他们都遵循了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这套标准就是对于形态构成的充分理解和利用,所以要做好室内设计,除了要对人文历史、科技、宗教、审美、人体工学有一定的了解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合理运用形态构成,形态构成在室内设计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室内设计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和运用它。 一、形态构成概述 平面构成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府,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达的方式,平面构成主要解决二维空间的造型问题,平面构成有四大元素,第一种概念元素,指的是那样不一定能够看见的但是可以感觉到的,比如点、线、面,第二种视觉元素,视觉元素以色彩、大小、形状等元素实实在在体现出来,呈现美感,可以看见的,第三种关系元素,在二维空间里元素之间的关系和排列,比如位置、方向、空间等,第四种使用元素,指的是设计的功能性,从性质上来说,通过研究平面构成将它运用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等,其色彩构成是从科学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对于色彩的反应,色彩主观上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的,比如蓝色给人冷静忧郁的感觉,绿色代表希望、红色代表热烈,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细微差别和不同的组合造成的效果,在室内设计中又是如何运用,才能达到良好的室内环境,优美的视觉空间。色彩是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部分。 二、形态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平面构成 在室内设计中平面构成主要解决空间的造型问题,建筑师完成建筑的框架之后需要室内设计师根据具体的框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设计的过程需要运用平面构成去解决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不同或相同的元素摆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在整体空间起到放大空间还是缩小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压抑还是愉悦,与周边的元素是否协调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而点、线、面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构成的基本形式,点可以构成线和面,点的大小、摆放、聚散等都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而点在室内空间中起到了力的作用,可以用来表明位置,突出重点,多个点的有序排列,可以形成富有节奏感、庄重、活泼等不同的效果。线是由点构成的,是点移动的痕迹,在常规几何学里具有长度、没有宽度和体积,在平面构成中分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线,直线可以给人严肃、整齐的感觉,曲线给人活泼灵动,可以用来界定不同的区域和分割空间,面是线和点的集合,在室内空间中,面是非常重要的造型,直面给人严肃、庄重的感觉,曲线给人流动、灵活、多变、委婉的感受,除了室内空间的中基本的六个面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去创造面。这些面的创造需要配合点、线最终形成美观与实用兼备,相互分割又不阻碍视线,统一、有序的空间。 2、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也可以称之为空间的艺术也叫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立体构成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广告设计、造型设计、室内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之一,通过在三维空间中对于点、线、面、材质、色彩、肌理的运用、结合以人体工程学和力学为基础创造结构合理、造型优美、符合功能需要的立体造型,立体构成在室内空间的运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室内界面装修,主要指对于顶面、地面和墙面进行半立体、立体的处理,有机的利用空间结构和立体构成的元素,比如矩形空间、柱形空间、圆形空间等等,这些不同空间给人感受也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如果使用了圆形的空间,为了达到整体的和谐,不论在立体构成中还是平面构成上都应该出现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圆形或一定弧度,比如你的客厅吊顶是圆形的,那客厅里的其他装饰也应该具有圆形的元素,比如圆形的地毯、茶几、带有弧度的沙发,卧室以及其他地方大到结构小到装饰都应该适度出现圆形元素,二是室内软装饰造型,比如椅子、沙发、桌子等等,根据不同的风格调整不同的造型,比如整体室内风格是现代简约型的,家具的造型也必须简洁,没有过多的装饰,不同家具的颜色和材质都应该相互协调,说道材质,材质在立体构成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材质对人、空间、环境都造成不同的影响。结合上面所说的,可以发现立体构成对于室内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从科学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色彩进行研究和运用,在室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色彩,将对整个空间起到极大的增色作用,否则就算空间结构设计的再好,家具造型有独特,色彩搭配糟糕,我们依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室内设计,色彩的明度、饱和度、色彩的调性、面积大小以及不同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如果红色比重过大,饱和度太高会让人觉得烦躁,如果是夏天会更糟糕,至少在居住空间里,并不适合,这就是色彩之间搭配比重失调,还有冷暖色对比过于强烈等等,我们要遵循色彩冷暖统一,既有对比又能做到色调和谐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运用三大构成,做到局部突出,整体和谐,既保留隐私又不会完全封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创造高水平的空间艺术。 作者:支林 徐霞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设计构成论文:平面设计构成要素审美特征研究 一、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 1.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最具活力的一大要素,它可以形象表现设计设计的主题和创意,图形又包括插画、注册商标和画面轮廓三大要素。首先插画是一种人人都看得明白的世界性语言,它用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传播信息,具有具体化、形象化和直接化的特点。插画在符合设计主题的前提下,设计师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出具有个性和诉求力的图形语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插画的个性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图形的奇特,需要明确的是简洁明快的图形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才能有助于公众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是商标,商标能够代表平面设计的主体,也就是说它是商品或者企业的可靠象征,公众看到设计中的商标,也就明确的商品或者企业的大致情况。平面设计中的商标造型要简单却不失个性,要给公众深刻的印象,进而才能开拓和巩固商品的市场。最后是图形中的轮廓线,轮廓线是设计的边缘线框,它界定的设计版面的空间,控制公众的视野范围。轮廓线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增加广告版面的美感,还能锁定公众视线于设计主题,增加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轮廓线有直线、斜线、曲线和图案边饰纹样等形式,设计者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和策略选择适当的轮廓线。轮廓线是为设计主题服务的,不能因为轮廓线的原因影响设计的整体效果。 2.文字 文字是平面设计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一个要素,简单在于所有人都知道文字是什么,复杂在于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平面设计中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的设计要简洁且有创意,要能够吸引公众视线,更要能说服公众。平面设计中的文字部分包括标题、正文、广告语三个方面。标题一般说明了设计的主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的吸引力。一方面,设计者要运用文学手法总结出生动想象且概括力强的标题,另一方面,设计者也要注意标题要选取恰当的字体,要有配合图形的版面编排。正文部分是对设计主题的详细解读,正文的内容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使公众能够从心底信任设计的内容。广告语又称标语,是为了宣传产品并能吸引公众注意的宣传语,广告语追求押韵顺口、易读好记,更要体现企业的精神或是商品的特征。 3.色彩 公众看平面设计时,是通过色彩找到第一感觉的,因为色彩在作品中具有特设的诉求力,不同的色彩带来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来说,鲜艳和谐的色彩对公众有较好的吸引力,而陈旧昏暗的色彩会被公众误认为是旧的设计,不会引起注意。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同图形、文字一起共同体现设计的理念,美化设计的版面。设计师在选取色彩的时候,既要考虑远、近、大、小的的视觉变化规律,也要考虑到与欣赏习惯、当地环境的适应,使设计更富于美感。 二、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 1.秩序美 平面设计对象在形式固定下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就是其秩序美的变现,这是三大构成要素独立呈现和相互配合下展现的。这种秩序美能瞬间吸引人眼球,让人感到舒适平衡。 2.感染力 平面设计的感染力是评价设计优劣的关键,一份好的设计作品就是要有强大的感染力,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审美瞬间吸引人目光,并传递该设计的主题。设计师在设计构成中,要借助三大构成要素,突出设计主题,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以此带来强大的感染力。3.艺术作用性平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商品或者企业等,拿商品来说好了,平面设计视觉效果再好,如果公众看到设计以后没有购买该商品的欲望,说明公众并不认可这份设计,那这个设计也就失去了其艺术作用性。因此设计师们应该要充满考虑市场发展需要,让设计产品在富有个性美感的同时,能经得起市场考验,达到商品推销目的,这也是平面设计生存的意义所在。 三、平面设计图形要素的审美特征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主体部分,也是公众欣赏的主要部分。平面设计中图形的使用能够减少设计的枯燥性,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所以图形的审美特征对平面设计十分重要。图形的象征性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象征主要通过图形中的标志来体现。标志设计是表现特定内容的抽象画识别符号,按照功能划分,标志设计包括安全标志、企业标志、政府机构标志等。标志设计一般有两个要求:首先标志图形要通过平衡对称等原理表现出形式美,其次标志图形要通过色彩和图形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意境美。这里说一下华为logo中图形的含义,华为标识图形保持了对称的结构,聚焦底部的核心,并加入了光影元素使之显得更为和谐,表明华为旨在构建和谐的商业环境,并且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图形中除了标志图形外,还通过一些基本元素表现设计的象征性。任何图形都是点、线、面的排列组合,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图形形式。点是几何意义上最小的图形单位,没有大小,也没有形状和方向,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讲点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直接。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有方向和形状,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的审美特征在于简单直接,曲线则以其独有的转角勾勒出一种典雅柔和之美。任何图形离不开线条的使用,设计者通过改变线条的长度和弯曲度设计出不同质感的图形,从而能够直接传播设计的相关信息。平面设计通过图形的这些审美特征传达产品的信息,从审美的角度满足消费者的乐趣,同时图形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又赋予了图形的社会功能化,象征了公众的身份和品味。 四、平面设计文字要素的审美特征 平面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其设立理念、设计主题这些信息传递给人们,而文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恰恰正是传递信息的最佳载体,使设计更具有说服力。平面设计的文字审美特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文字的语言美,一个是文字的书法美。文字的语言美是指运用文学修辞手法,使语言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渗透人心,打动欣赏者。营造文字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修辞并用,追求音韵美。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为语言增光添色,如比喻可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可使语言灵气飞扬。第二,整散结合,追求参差美。整散结合是指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这些可以加强语势,强化感染力,营造语言的对称美的平衡美。第三,倾注真情,追求内在美。文字不需要华丽富华,质朴的语言更能抒真情,写实意,打动公众。第四,引用经典,追求文采美。设计中如果加入某些典故,既能增加设计的文化底蕴内涵,又必能引起共鸣。平面设计中加入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使文字更具民族特征。传统的书法是通过文字的横竖撇捺表达感情的,而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书法美主要是通过字体、色彩以及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展现出整体美感,字体和色彩的结合营造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美,而文字与图形的结合能够突出主题,使设计具有立体美。另外,现代平面设计对书法的运用,主要是利用书法的艺术特征将文字浓缩为图形的形式,更清楚形象的表现设计内容。因此,书法这一艺术是是掺和其他元素共同体现文字的审美特征。 五、平面设计色彩要素的审美特征 色彩是平面设计传递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欣赏一份设计作品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设计的整体色彩,这也奠定了设计总的基调。设计师主要是通过颜色的选择和颜色的调配融合,打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比如红色,鲜艳富有活力,表达一种喜庆的感觉;黑色,给人以稳重庄严地感觉;蓝色以其阴郁而深沉的特点,更适合静谧的气氛。色彩本身就有情感性和象征性,这也是最基本的色彩审美特征。除了色彩的特定寓意,设计师还需要运用色彩的技术性对不同颜色进行配色,也就是通过技术处理的色彩的情感性与象征性。色彩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分别是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色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彩虹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而设计者就要对这三个属性加工处理,也就是色彩的技术分析,包括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处理、色彩的明度与饱和度处理、色彩的配色。正是由于色彩的这种技术性,设计者就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大众需求设置特定的色彩,将设计条理化,充分展现设计的象征性和情感性。平面设计作为信息的载体丰富现在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图形、文字和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三大构成要素,它们各自的审美特征共同形成的平面设计艺术。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图形的审美特征在于其象征性,文字的审美特征在于其语言和形式,色彩的审美特征在于其颜色选择和技巧运用,平面设计就是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再加上完美的设计理念,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事物,实现平面设计的社会功能化。 作者:武高飞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设计学院 设计构成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与空间构成教学探讨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含义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空间艺术设计、感官艺术设计、光影艺术设计、造型艺术设计等。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点,空间艺术设计和其余环境艺术设计种类不同,因为空间的设计属于单独的空间构造,其余的设计种类属于物质形式的改造设计,这就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空间的具体含义。从广义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具有可重复性,依托不同事物的重叠能够获得不同的空间效果。从狭义上看,环境艺术空间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任何事物的交叠都不可能是原事物,空间也不可能是原来的空间,因此存在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空间设计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为人们观看树叶的时间、空间、环境、情绪以及树叶本身都存在差异,正是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引导着人们对艺术的不同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既有空间层次的不同,又有组合效果的不同。因此,空间含义定性为随时改变又具有永恒性质,这涉及哲学领域。 二、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教学探讨 空间既是多变的又是不变的,所改变的是对空间的设计。我们在划分空间构成时,可以将空间分为多层次空间、多元空间、立体空间三个种类。多层次空间的教学理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认为空间是有层次的,这里的层次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多维空间,而是一种空间的层次感。如,底层空间摆放什么造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的效果,高层空间摆放什么样的物品能够发挥出高层空间的艺术特性,这些分层的空间感形成了环境设计师的空间层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着眼于流行的空间划分,而应当注重对现实层次空间的把握。多元空间与多层次空间的区别在于,层次是指空间各个方面的空间容积,而多元是指空间与人、与物之间形成的联系特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我们总是强调搭配设计,认为设计的根本在于搭配物品之间的艺术魅力,这一艺术设计形式来源于多元空间设计,它强调人、环境、物品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在不同的空间中摆放不同的物品,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不同的人观赏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同。每个事物或者人在其中都充当了“元”,空间也不是具体的“容积”,而是由多个“元”构成的艺术形式。立体空间是多元空间的进化。在教学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元”的构成能够直接影响空间的每一面,让空间从虚幻的触碰感中回归现实,即“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以人的认知为根本的立体效果”。因此,无论中西方教学,都将立体空间的设计感观看作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教学方向,通过不同事物的搭配以及空间特性,使空间效果逐步释放,使它和人产生真正的联系。环境艺术教学的构成和培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是人文艺术的积累,更是对空间把握的积累。它注重锻炼思维的创造能力,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具备创造性思维。在空间构成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有效整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时代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开阔其设计思路。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整体意识。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环境中,同周围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 三、结语 环境艺术的空间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特色,是环境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教师在进行环境空间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切实了解空间特性,而非云雾缭绕的空间理论。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与空间结合的实践设计上。 作者:李楠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培养探析:高校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逐渐在我国范围内普及开来,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逐渐在生产生活中开始应用信息化,小到一个便利店,大到一个企业、一个政府,信息化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信息素养教育也逐渐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这一点在高校的图书馆管理以及人员素养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一个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可以将整个图书馆整理地井井有条,使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同时还能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提供相关更多的知识搜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教育;素质教育;培养 信息素养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体现,关于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所创设的文献课,即有关文献检索方面的课程就是当代信息素养教育的雏形,只不过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越发的广泛,使得当代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相对于传统的图书管理员除了要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更好地将其进行分类之外,还要通过互联网来对各个领域与学科的有用的知识进行搜集和整理,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学术信息和教育信息充斥在网络中的各个角落,由此便给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信息检索和信息搜集造成了很大地困难,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过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缺乏必备的信息素养,很难做好当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整个图书馆的管理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从了十几年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同时对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有一定的研究,以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但是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没有明晰其各自的内涵。 1.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指的是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搜集能力、归纳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进行培养的,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经过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人类从科学研究到具体应用现在只需要十几个月的时间,而之前人类的知识进行更新换代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类近三十年来的知识增长量比之前两千多年的知识量都多,由此可见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到我们有用的信息成了我们进行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因此信息素养被人们提到的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讲,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对于信息知识的敏感度,即人类对于各种信息知识的感知力,这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可以很迅速地对于自己身边的信息进行感知、搜集,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学习速度;二是人类对于信息的理解和甄别能力,身边的知识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对于感知到的所有信息都进行浏览和学习,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具备对于信息的理解和甄别能力,及时从众多信息中选择出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才能使我们能够更加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社会;三是对信息进行总结、检索、学习的能力,我们从众多信息资源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总结、检索和学习,构建自身的信息体系,以便更好地在然后进行应用。这三种能力对于高校图书馆人员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具备了这三种能力,才能做一名真正合格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根据信息素养的要求对人们进行必要的教育,以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而对于高校图书馆人员来讲,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于信息能力的培养,即培养人们对于信息的感知、甄别、学习、分类等等,使信息能够为我们所用。二是对于信息情感的培养,即培养人们对于信息的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守法意识等等,使人们利用信息更加规范和有序。三是信息伦理意识的培养,即培养人们关于整个信息学习、利用、整理成为体系整个活动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教育,通过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学习和树立,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快地从众多的知识中进学习和选择,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如何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 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信息素养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和学院之间的联系。图书馆是高等学校中众多机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门,图书馆并不是孤立存在在,它与各个学院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对于高校的图书管理员来讲,加强和各个学院之间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图书馆为各个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泛地资源支持,而对于学生们而言,通过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也能寻索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应当加强与各个学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们的教学与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各个学院在教学和学习中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迅速地对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更新,以便使教师和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和学习。 2.加快进行电子信息整合与利用。当代高校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多以纸质书籍为主,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只需要依照不同的类目对书籍进行整理即可,而且当时的书籍信息更新较慢,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任务并不繁重,而到了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高校图书馆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讲,电子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已经成了当今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我们应当积极地根据各个学院之间的知识信息反馈,来及时地更新图书馆的资源,不仅包括图书馆的纸质书籍资源,更重要的是电子信息资源,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人们手中的手机终端、电脑终端可以很轻松地浏览电子信息,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我们要重视对电子信息的整合与利用,更好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3.加强图书管理员自身知识学习。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只具备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不够,因为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员与各个专业之间的教学工作紧密相关,所以,高校的图书管理员除了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以外,还应当加强自己的知识学习,了解更多地与各学院教学相关的知识,只有对各学院的教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高校的图书管理员在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检索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而图书管理员通过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之后,同样也可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4.做好学生们论文服务工作。在高等学校中,学生们进行论文写作是整个学习体系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而高校图书馆的另一大作用就是要为学生们的论文写作提供信息和资源上的帮助,因为论文写作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纸质书籍在辅助论文写作上并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相反新兴的电子信息资源由于自身更新较为简单,能够很好地与网络上保持实时同步,可以使学生们能够及时地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更改,以便更符合论文写作的要求,因此作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员,要努力地做好论文写作的辅助工作,为学生们的论文资源检索尽力提供帮助。总而言之,信息素养教育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来讲是工作中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员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使高校图书馆管理员能够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师生的借阅大开方便之门! 作者:吴泽琴 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培养探析:医院图书馆应重视提升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 摘要:简述当今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素养的内涵,强调信息素养在临床医疗和科研创新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医院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提出培养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如何提升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医护人员;信息素养 当今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信息意识逐步增强,要想更好地利用信息就必须培养一定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已成为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人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信息素养对提高人们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医院的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获取国内外最新医学信息,掌握最新的医学发展动态,拓展自己的专业学术视野,更好地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wkowskivki)于1974年率先提出来的。其定义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2]。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把握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具有如何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还具有以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进行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体现如下。 1.1具有信息理论道德修养,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尤其是认为寻找知识的知识变得比掌握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1.2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对信息的感知、关注、联想和灵感,并使其产生具体的信息行为。 1.3能够准确有效地陈述与表达信息需求,知道在哪里去找到需要的信息--图书馆、文献中心、网络等,并选择准确有用的信息资源。 1.4制定和运用检索策略,对查找检索到的信息,能进行评价、判断,并使其具有实用性。将查找到的信息融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利用及进行创新思维。 因此,信息素养包含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对信息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有效应用的综合能力[3]。 2信息素养在临床医疗及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要性 2.1信息素养有助于医疗水平的提升 临床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在考虑每个患者疾病的发病机理后,都会给予正确的诊断及制定科学治疗方案。因此,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临床医护人员不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他们会利用网络、数据库等平台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医学前沿技术,并将最先进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具备及时跟踪、获取、掌握、利用学术领域的前沿思想和最新成果,信息素养的能力不可或缺的。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学习将伴随其一生的职业生涯,终身学习是医护人员最基本的素质, 信息素养是临床工作的需要,也是医护人员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检验全球执业医师能力的金标 准[4]。 2.2减少科技创新工作中重复研究与失败 曾有一医生拿着自己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撰写的一篇论文来到医院图书馆,声称有关内容属世界首创,要求图书馆人员查新证实。经过检索查询后,与其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观点、同样的结论,之前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了。几年前,国家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会认为,我国关于中药新药的研发有90%是在重复研究,在医学各领域的科研重复率也高达70%。所以,如果医务人员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拥有了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掌握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能力,对于所研究的先进性、独创性、唯一性的科研成果将大有裨益。世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预言:未来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 3信息素养的现况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都将信息素养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一些学者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时代合格学习者的术语,也被称之为信息社会学习的"执照"。而我国学者大多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因此,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如何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信息素养对于增强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动态,搞好科研、创新和管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我国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较低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应用,医院各项工作进入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时代,但我国医护人员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方面、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据王妍平等[5]通过对全国25余所大中型综合性医院700多名医护人员的调查, 报道为:医护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但只有40%以下的人经常利用网络资源信息,其中30.1%是通过网络检索和查阅专业期刊杂志,仍有部分医护人员至今对情报检索、科技查新一无所知。最近仍有一作者在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对1800余人中的720名临床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报道也为:临床医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除临床医生信息意识稍有优势外,信息知识和技能则较为薄弱[6]。 3.2信息素养存在共性的现象 3.2.1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对信息资源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形式的信息反应迟钝,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 3.2.2检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差,缺乏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不熟悉检索系统和检索语言,不善于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所需的信息。 3.2.3医护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医学文献的信息中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 3.2.4医院领导未对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图书馆专业人才匮乏,也未对医护人员信息素养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辅导。 4提升医护人员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4.1提高医院领导对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重视 医院领导的思想认识和思维观念是决定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因素,图书馆要争取得到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的支持,要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宣传与研究,增强提升信息素养的紧迫性,把宣传信息素养的作用及意义。 4.2应先提升图书馆员自身的信息素养 医院图书馆作为医院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对医护人员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要培养医护人员信息素养,首先必须注意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价、加工、重组、传播等的能力,增强图书馆人员的服务意识,切实做好信息咨询、代查代检、定题跟踪、学科导航等服务,还必须具有岗位奉献精神和自我认定感。同时,努力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主动走进医院各科室部门,深入到临床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主动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形成与医护人员合作的长效机制。还应拓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再学习途径,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机会。 4.3发挥医院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增强医护人员信息素养 如何提升医护人员信息素养, 医院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人才和资源的优势, 主要负责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学科的教育,帮助医护人员培养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挖掘能力、鉴别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能力[6]。医院图书馆是医学信息传播和利用的集散地,可通过介绍图书馆馆藏内容,尤其是各种文献信息数据库等,定期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培训活动来进行宣传,让医护人员切身体会到利用图书馆的重要性,培养其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4.4增强医护人员信息检索技能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了每个人发展的方向。图书馆可以通过专题教育、系统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支持等形式为广大的医护人员提供信息素养的教育服务。积极指导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技巧,在检索中能够及时调整检索方式,提高信息的查全率、查准率,从而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总之,信息素养不仅是个人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是终生追求的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医护人员要想提高临床医学技能,仅依靠自身常规教育、常规途径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努力提高信息素养,才能及时地获取最新、最准确的医学信息,提高他们利用信息服务于临床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增强临床诊断、医学科研、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图书馆人员信息素养培养探析:高校图书馆提升工作人员信息素养存在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正面临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作者分别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提升工作人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面临的经费、观念转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困难,提出了诸如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思想束缚;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 图书馆 信息素养 必要性 对策 一个人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就看其是否具备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从时间的角度说,需要终身学习。所谓的信息素养一般认为是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应该具有的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意识、信息心理等。信息素养是大概念,蕴涵着个体在服从客观性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个体主观认识和判断信息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高校的大规模应用,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不例外。笔者试就高校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困难和对策作如下分析。 一、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当前,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清晰。所谓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即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文字、语音、影响、软件、影视、音响等信息素材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然后通过高效管理和使用,实现信息增值,实现师生资源共享。一句话,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现代社会,信息的载体逐渐从纸质向电子介质过渡,信息处理能力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服务。而且,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加强信息素养,熟练掌握信息获取、有效服务的能力。同时,由于,信息时代,信息海量化成为常态,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和熟练的信息技能。 二、高校图书馆提升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素养面临的困难 1、培训成本较高,经费不足 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图书馆经费不足是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所面临的现状。馆藏达标尚且困难,遑论加大投入,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系统的信息化管理素养培训。 2、传统的观念制约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对图书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收藏、保存、管理图书资源。这种陈旧的观念使得管理观念向服务观念转型困难,导致相关领导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相对淡薄。虽然图书馆都在利用计算机,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工作人员没有形成具有提供信息服务的意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欠佳。 3、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匮乏,限制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人才。但是很多图书馆,既懂图书馆专业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人才严重不足。这势必影响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所涉及到数据库开发和系统维护建设,制约了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需要硬件提供商或软件提供商进行售后服务,费用和时间成本较高。 三、图书馆工作人员强化信息素养需要提升的具体内容 图书馆工作人员强化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信息意识和能力教育。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在个体身上主要体现为信息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能力。其次,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操守。在信息活动中必须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反对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传播伪劣信息等。通过道德的防线,减少图书馆工作人员触犯法律的概率,保护图书馆工作人员。 四、高校图书馆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素养的对策 1、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资金是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图书馆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的机遇。各级主管部门的领导都比较重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经费上加大对图书馆方面的倾斜,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图书馆方面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摒弃“等、靠、要”思想,积极采取灵活方式,引进资金,投入图书馆网络建设。 2、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图书馆加强信息化服务,当务之急是革新传统观念,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重藏轻用”的弱服务模式和“封闭式服务”的老观念,树立资源共享等服务理念。强化信息服务意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资源的重要性,它具有实用性,传递性,知识性,商品性和时效性的特征。树立全新的信息观,主动接触和持续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 3、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渐形成良好的用人环境。根据不同档次,实施“绩效优先”的薪酬分配方法,使各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舒心工作,同时通过人员的流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其次,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图书馆工作人员,使之全面系统的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至少要通过聘请校内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或学生对工作人员进行低成本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其成为信息处理能手,能实际利用信息管理的意识和模式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管理。 总之,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图书馆建设带入一个全新的境遇:服务信息化,馆藏多元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图书馆工作标准化,图书馆工作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工作人员知识化等。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关键是工作人员知识专业化。为此,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素质,改变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使其适应图书馆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给图书馆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技术、心理、服务意识等一系列挑战,图书馆管理方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快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建设。而工作人员个体也需要主动、持续学习,以更好地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建设分析论文 一、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新闻专业教学 1促进教学实习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 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pro、aftereffect、3D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①重构网络媒体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多媒体写作技能。随着新闻行业变革越来越深,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多媒体及数据管理能力。美国《达拉斯早新闻》互动内容主管编辑安东尼·摩尔强调:“我们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我们缺少的是对网络文化和传播有深刻理解的编辑。”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的融合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美国大学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将提供摄影和无线电课程,帮助学生适应现传媒多媒体传播的要求。2009,年春季又开设互动网络应用课程。学者蔡雯研究指出,美国媒体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复合型记者。比如堪萨斯的一家重要报纸,特别希望招聘到能够报道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他们既能给报纸写个故事,也能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现在,有多家新闻学院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专业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新闻专业应该重构课程,将印刷媒体、在线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介融合的新思想。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艾米·格兰恩就指出,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网络媒体的两项基本技术———信息反馈与直接参与公共讨论。如利用雅虎等网络媒体提供的反馈读者服务,建立自己的“信息反馈题目”,学生可以从信息反馈中意识到应该怎样“接近自己的读者和社区”,进而改善自己的网页设计或者文章的整体构想。而且。博客和论坛可成为新闻教学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博客和论坛的讨论能够迅速追踪不同的信息源。如要求学生了解博客和论坛发帖的习惯,跟踪至少一部分讨论小组或者延伸的讨论,阅读并且回答一些帖子,这就使得学生深入到网络文化的深层,把网络作为舆论引导和文化生成的重要工具来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的载体。 ②师资互相交流2008年美国考克斯传媒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超过25%的全职新闻和大众传媒的教师在下个10年年龄将达到66岁。中国也不例外。教师知识更新滞后是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把学生培养好,关键在于抓好师资培养,尤其是在师资队伍配备上要实行共建。在新闻专业和新闻网站之间实行人才定期互换岗位,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优势共享。新闻专业应该帮助教师们尽快跟上传媒行业发展,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帮助他们学习多媒体知识。以使他们可以与学生们进行分享,或者派出教师去网络传媒公司工作,提升网络媒体素养。波士顿大学新闻学院主席卢·阿瑞耐克就建议,新闻学院的领导者应该每年把当地媒体的代表请到校园来,请教“行业中的新动向,考虑到大学教学体系的自然延迟性,需要学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来满足行业要求。”来越广泛。这样做既能丰富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又能加强新闻网站的理论修养,加强其导向意识,从而实现新闻专业教学与新闻网站建设双赢的新格局。 摘要新闻网站与传统大众媒介不同,对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具有特殊意义。新闻专业教学需要拓展新的实习基地和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新闻网站也需要新闻专业教学力量加盟,为新闻网站的内容创新和业务经营献策出力。新闻网站建设和新闻专业教学要努力突破“为实习而实习”的被动状态,实现双赢新格局。 关键词新闻专业教学新闻网站双赢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主流新闻网站是大多数媒体网站的目标,但实际发展状况存在许多问题。主流新闻网站自身必须是品牌网站,因此它必须拥有新闻品牌,以及由此带来的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和网民忠诚度。但是,新闻品牌是目前媒体网站以及传统媒体都缺乏的。品牌新闻具有权威性、大视野、触及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报道透明化,以及引导舆论主潮的特征。目前媒体网站的运营状况,在传播模式上,网络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宣传模式的实际延伸;管理模式上,媒体网站是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实际延伸,缺乏网络运营所必需的法律平台,不利于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产生。但是,入世之后,随着一个全面、彻底的市场机制的建立,以及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一个规范、公平的新闻市场有望形成,这将推动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形成。 【关键词】新闻网站;主流;新闻品牌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媒体跑马圈地式上网以来,国内主要媒体几乎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它们构成了网络媒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传统媒体办网站几乎别无选择地把建成主流新闻网站作为目标,这与商业网站瞄准门户网站或信息港的定位相区隔,也正是新闻媒体网站的优势及特色所在。 经历了9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后,媒体网站的经营观念日新,影响力也日增,已经出现了大不同于90年代中期时的景象。但是,作为依托主流新闻媒体的网站,这些新闻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远未能充分发挥。特别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例如近期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报道),媒体网站的表现常常落在新浪等商业网站之后,其整体形象不尽如人意。这不能不令人思考新闻网站运作过程的种种问题。 什么样的新闻网站才有竞争力。我们今天的新闻媒体网站经得起“入世”后的竞争吗? 诚然,一个主流新闻网站需要具备多种素质。我们这里只讨论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一点:主流新闻网站必须拥有新闻品牌,以及由此带来的足够的市场占有率和网民忠诚度。以此衡量,我们的媒体网站离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新闻网站还差得远。 一、新闻品牌是主流新闻网站的必需品 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媒体的网站抱有优越感,基于这样的理由:即认为传统媒体的品牌必然会延伸到其网站上,因此母媒体知名度越高,级别越高,其网站也将越具强势。这些年的网络经营实践却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看法,一些在国内拥有很好品牌的大媒体,其所属网站的业绩不尽如人意,与其母媒体地位不相称,甚至还不如某些级别较低的传统媒体办的网站,比商业网站更是逊色。例如,中央电视台网站在网民中的影响力就比较有限,与中央电视台自身的强势媒体形象不太一致。这说明,传统媒体的品牌并不必然延伸到网络媒体上,网络媒体的品牌需要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这种经营必须遵循网络传播规律而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媒体模式。因为网络与传统媒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参照体系,受众对它们有不同的需求和期待值。传统媒体只是为其网站提供了很好的品牌延伸优势和便利。 主流新闻网站,相对于非主流或边缘新闻网站而言,在网络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本身必须是一个品牌网站。它必须拥有比其他网站多的、足够的市场份额,具有足够大的市场号召力,以及潮流引导能力。作为这样一个网站,品牌新闻是其必需品,其市场影响力大小归根结底要靠产品——新闻的品质。 新闻品牌不是指某一条具体新闻,而是指一个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打造的一种新闻产品的独特的风格和品质。它是个性化的,因而是易被辨认的;它是优良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它是“软件”,因而不易被克隆。它惟这个媒体独有,构成这个网站不一般的风格。世界各知名媒体无一不有自己的新闻品牌。例如BBC、CNN,《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其新闻都有各自的特色,包括《华盛顿邮报》上的右派言论都是它的品牌。 品牌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产品,在于:它具有一般新闻产品无法企及的高度的形象认知功能。它们是那些知名度高的精品新闻,在受众中有高出其他新闻的号召力,对于网站的形象塑造起到以一当十的功效。它能带来高阅读率和可观的经济收益,这是它的有形价值。 比起一般新闻产品,品牌新闻给人印象更深刻、更强烈和更鲜明,能引发人们长久的阅听依赖,从而提升网站的亲和力。通过新闻品牌作纽带,有利于引导网民对整个网站做出积极的评价,培养网民对网站的忠诚度,而网站自身也由于长久的传播强势形成传播上的话语垄断,大大提升其竞争力。这是新闻品牌的无形价值。 对于新闻网站而言,新闻品牌是竞争的重要筹码。网络是一个更为开放、自由和公平的媒体,传统媒体可以依赖的人为限制在这里很微弱。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一个网站都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它没有像一些机关报那样可以依靠行政摊派提高市场份额;也无法像有些电视媒体那样限制他人进入以保护收视率;更不能依靠行政级别造成某些强势。互联网又是一个有太多选择的媒体,在这里,只有品牌最具吸引力。 二、新闻品牌是目前网络传播市场的稀缺品 新闻品牌一直是国内媒体缺乏的。少数传统媒体,像《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也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新闻产品。但是,就总体而言,国内媒体,即使是主流大媒体,普遍缺乏深入人心的、具有市场营销力的新闻品牌,大媒体主要依靠长期形成的行政级别,以及对新闻的垄断优势。这种优势正逐渐消失。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闻报道深度有所提高,也出现了如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少数几个品牌,但是,从报道的深度、透明度、揭示问题的尖锐度等方面考量,这几个品牌有着种种先天不足。从市场影响力来看,在广东等频道相对开放的地区,这些节目的收视率比内地明显要低,说明在一个比较公平开放的环境中,其市场价值并不令人乐观。 新闻品牌在网络传播市场同样稀缺。网上信息主体仍然是新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1999年12月31日),网民主要信息需求是“新闻”(占65.5%)和“科教信息”(31.43%),二者合计超过97%。调查同时显示,一方面网上信息量很大,另一方面网民认为“值得看的”东西太少,网上信息普遍存在非专业化、浅、杂、雷同的缺陷,量和质的矛盾突出。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较从前大大不同了,即在信息越来越易得的情况下,已不满足于量大和时效快了,而需要专业水准更高的新闻。该项调查同时表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业的发展已经培育出了一个足够大的新闻需求市场,并且,网民的新闻胃口在随着网站供应能力的增长而不断拓展,复旦大学张国良教授等2000年所作的《上海网络受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该调查发现,尽管网上信息量大大多于传统媒体,然而,网民对信息的不满足感却大大高于非网民,为其2倍,满足感则大大低于非网民20个百分点。这同样反映出网民对高品质新闻信息的需求。 但是,媒体网站新闻传播现状,普遍缺乏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由于不够客观公正而缺乏权威性,缺少人情味和服务性。最为关键的是,主要媒体网站一律在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上主动规避,或含糊其辞,使它们没能摆脱其传统媒体的弱点。 商业网站中少数几个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例如新浪、搜狐、网易,在新闻传播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色。新浪网以快捷、丰富为特点,从1999年科索沃事件开始,在几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抢先一步,奠定了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领头雁地位。“9·11”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报道,新浪网又拔得头筹,在事发后仅7分钟即第一条快讯,接着从当天晚间20点55分到23点59分之间,滚动大约99条新闻。以后连续几天时间里,新浪网每天约有相关报道600条左右。其丰富程度在国内所有媒体中遥遥领先。相比之下,新闻媒体所属网站在数量和速度上都远远不及,显示出官办媒体积重难返的不灵活。 但是,商业网站新闻传播方面的弱势也同样明显。新浪网新闻虽多,但缺乏深度。关于“9·11”事件的报道,日均600条新闻,量非常大,但其中一部分新闻内容重叠,而且单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偏少,以快讯和简要消息为主,有深度的分析新闻、背景新闻、预测新闻、观察新闻等相对较少。另外,当新闻量越多,信息越需要整合,经过二度开发,得到增值,这是新浪网等商业网站的不足之处。而且,商业网站缺乏营造品牌言论的条件。目前为止,新浪等商业网站新闻的“卖点”在丰富和快捷上,它们离真正的品牌新闻还有距离。同时,由于政策限制,商业网站不能自行采制新闻,必须转载自省级以上媒体。新浪网的新闻来自“人民网”“中国日报”“中新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因此,至少在短期内,商业网站还缺少树立品牌新闻的条件。这正是媒体网站的发挥空间。媒体网站需要确立的品牌新闻,是既有别于现阶段商业网站的新闻,也不同于传统媒体上宣传模式下的新闻,是能够赢得市场的新闻产品。 三、主流网站新闻品牌的要素 品牌新闻是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具有较高品质的精品新闻。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就是要能在公开、自由、平等、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流通。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新闻的素质外,品牌新闻还具有如下特别素质。 1.权威性 品牌新闻首先必须是公正、客观和真实的,去除了狭隘的政治偏见和功利的、准确的报道,这样的新闻才能在更大的市场上通行。品牌新闻不仅坚决固守新闻业的专业标准,并要求更严格。其次,权威性还反映在新闻具有独家意见、独家视点,这些视点必须是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而且在众多其他渠道的新闻相互验证中,越发显示其不一般的品质。新闻竞争到了今天,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时效上的争抢已经到了尽头,主流媒体应该在新闻的“软件”上见功力,提供那些更具分析深度、更具整合广度、更具独到见解的新闻作品,达到其他媒体所不及的高专业水准。 权威性特别表现在对重要事务、问题、现象的报道,和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是否有信誉,能否占据主要受众市场。国内的大多数传统媒体(特别是机关报),由于长期遵循宣传模式,权威性不足,或者说,其有限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对重要消息源和新闻权的垄断上。因此往往越逢大事报道,越没有市场。如果环境再开放一点,竞争再公平一点,它们的市场会更小。新闻网站如果不走出这个局限,将很难确立新闻品牌。 2.大视野 用全球化和全国性的视野来关照新闻事件,站在更高角度、更大背景,挖掘大新闻价值。目前所谓的“地方主义”新闻理念,强调新闻的“本地关联度”,即从本地的视角去关注、报道全国或国际性事务,拉近心理距离,使新闻更具接近性。例如,报道世界油价上涨,从它对本地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出发,能有效吸引中低文化层次受众。但是,这种报道方式被证明有弊端,正如某些西方学者指出的,它可能引导阅听人习惯于从本地角度看问题,眼光聚集在本地事务上;另外,可能消解新闻的严肃性、厚重感和复杂联系。新闻制作的大视野并不反对新闻采写方式的平民化和贴近性,而是要求新闻的视野以及价值取向不局限在封闭的区域内,既要注意从与地方的“相关性”“接近性”出发去审视和报道全国和国际新闻,更要注意用全国性、全球化的大眼光去审视和报道地方新闻,总之,是追求“大新闻”。例如我们报道武汉,站在全球化高度,用世界眼光看武汉,就会看到武汉的种种不足,与世界的差距。如果从武汉或湖北省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就不容易看深看广,不容易客观,新闻免不了“小家子气”,并带上政治功利的色彩。这样的报道既不利于武汉人拓宽视野,也难走到全国、走向世界。 3.触及大问题和焦点问题报道透明化 主流传统媒体多年来由于种种限制,主动规避大问题、敏感问题,妨碍了其新闻形象。对于焦点事件的报道,也往往让人感到不透明,或有意淡化,避重就轻,甚至误导舆论。例如人们普遍关注的司法腐败、依法行政、国企改革、体制改革、农村问题、九八抗洪等等,以及近期的厦门远华案件报道,媒体在外围绕圈子,不碰触核心问题,有意消解其中的复杂性。这样做的结果,降低了媒体的信誉,使人更关注海外和香港媒体的说法,而且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例如厦门远华案)。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也让人明显感到不透彻。当然,这一现象不是媒体本身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的确是导致今天传统的主流大媒体(机关报)萎缩的主要原因。这么多年新闻改革的结果,从中央到省级的主流媒体在新闻的呈现方式、内容的贴近性、消费性等方面,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难以形成新闻品牌。作为新闻网站,应该敢于透明,如果沿袭传统媒体这一做法,是很难建立网上新闻品牌的。 4.引领舆论潮流 品牌新闻担当着舆论引导的责任。在一个趋向开放的信息环境里,信息被操纵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越是公正的舆论越具有引导作用,越有市场营销力。网上舆论引导更要讲究科学性和策略,追求实效,传统媒体那种较为生硬的引导方式在网上效果并不好,需要代之以更高明、更依据事实的舆论引导方式。主流新闻网站还应运用品牌言论来引领舆论潮流,品牌言论同品牌新闻一样,是有着鲜明媒体特色、个性化风格的、独到的见解。 此外,品牌新闻还需要制作精良、独到的包装。 衡量品牌新闻的标准,最终要看市场营销力。现在新闻渠道多元化,新闻也在向多元化发展,不同口味、不同阶层的人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品牌新闻的市场价值应该看它在“有效人群”——知识阶层中是不是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四、我们离真正的主流新闻网站还有多远? 目前媒体网站的运营状况离新闻品牌、离真正意义上的主流新闻网站还有不小的距离。网络传播受到传统媒体运营模式的制约,使网站更多地不是在网络规则上运行,而是在传统媒体的既有轨道上运行。 传播模式上,网络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宣传模式的实际延伸。媒体网站基本上分享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使大多数网站成为纸质媒体的网络版,在新闻的制作和上不能突破传统媒体的弱点。网络新闻更开放、更多元、更丰富和快捷的特性没有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媒体经营网站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媒体只是把网站作为另一个版面,没有认真研究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在资金投入上,也远远不足,这使网站难以建立专业化队伍来做好网络新闻。商业网站(即非新闻单位网站),根据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网站只有编辑和选择的权力。这样,无论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都不能不沿袭传统媒体的宣传模式。商业网站虽然在新闻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快捷上做出努力,但仅此而已,新闻主体并不能超越传统媒体的宣传框架。这是新闻品牌建立的最大障碍。 管理模式上,媒体网站是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实际延伸。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多数媒体网站依附其母媒体而生存,作为母媒体的一个版面,经济上由母媒体支持。由于网站近期内难以盈利,媒体网站很难脱离这种依附关系。虽然有少数网站尝试与母媒体剥离独立运作,但涉及新闻传播方面,依然不可能摆脱这种宣传管理模式。商业网站,虽然采取了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但是,在新闻这一块,由于新闻源被控制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事实上不能不受以宣传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影响。 这种管理模式围绕舆论引导目标,受制于中央宣传部和地方同级政府的双重管理。管理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通过制定宣传计划、宣传口径、经验交流、组织评奖、节目审查等多种办法,实行具体细致的宣传管理。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只有一些“管理条例”,而这些管理条例并不能担当新闻法的任务,宣传管理缺少可以依赖的法律平台。行政管理手段不规范、不清晰、不透明,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常常不是依据明确的管理条文,而是时时变动的暗杆杆,以及管理条例中由主管部门掌握解释权的“软杆杆”,并且,实行事后追惩,使新闻媒体放不开手脚。无疑,这与媒体正在进行的产业化经营相矛盾,也妨碍主流新闻网站建设。不难预料,入世之后,如果没有共同的法律平台,无论是新闻网站还是传统媒体,都无法同以各种形式进入的外来竞争者站在一个起跑线。到那时,谁是主流新闻网站就难说了。 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加入WTO,一个全面、彻底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将渗透到各个行业。虽然中国政府尚未承诺开放媒体,但是媒体不可能游离在市场轨道之外。目前这种半官半商的状态可望结束,媒体商业化进程不言而喻。二是政府职能转变,行为越来越规范。WTO的23个协议,492页纸,只有两个条款提及企业,其他都是规范政府行为的。“政府是一个导航者,不能变成划桨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报告负责人张成福语⑥)政府将不再参与微观的经济活动,工作中心转向宏观管理,维持市场良性运作必要的秩序。政府的媒体管理方式也将改革,与其行为规范相一致。第三,WTO要求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我国法制建设步伐,我们相信,这将再一次催动新闻管理法规的出台,以及网络媒体的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必须符合世贸成员国的水准。 同时,入世也将促使传媒业自身的竞争行为日益规范,确立起真正的市场规则。并且,随着传媒市场准入逐步提高,传媒竞争将更公平、更凭借实力,这将推动新闻品牌和主流新闻网站的形成。我们将会看到传媒市场环境的好转,但这绝不是阻碍我们现在努力的理由,因为我们缺乏的决不仅仅是外部环境。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首页设计管理论文 首页设计历来是网站建设的重要一环,不仅因为"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网站各频道首页及频道以下各级栏目首页的风格和框架布局的协调统一等连锁性问题,是整个网站建设的"龙头工程"。不少新闻网站的首页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不免令人可惜。尽管网站建设是以"内容为王",但其实形式与内容在各个创作领域都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一个网站如果没有一个成功的首页,在内容或其它方面办得再好,也很难跻身一流网站之列。 2000年以来,各省的重点新闻网站纷纷开通,虽说主要定位于新闻网,但一般也是各省的代表性网站,不仅其规模在省内最大,其首页实际上成了某个省份的重要形象之一,是该省在网上的唯一"面孔"。所以各省重点新闻网站的业内同行实际上一直在作无声的较量,力求在开网之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首页。有些网站开通后不久即进行了改版,欲"换一副面孔"即是重要动因;因为在网站开通前的筹备期通常时间窘迫,来不及对首页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开通后不久即会有较大缺憾并非会在预料之外。 新闻网站的首页要做到不同凡响、一鸣惊人,主要需要考虑三个"冲击力"的问题,即色彩的冲击力、布局的冲击力和logo的冲击力。如果在这三方面都能给网友以全新的感受和强烈的冲击,就达到了一个较高境界的首页设计理念。 一、关于色彩的冲击力 省级新闻网站,实际上也兼作政府网站和地方门户网站,其首页的风格,应当是沉稳、简明、大方。与商业性网站的色彩斑澜和个人网站的简洁淡雅相比,新闻网站宜采用对比鲜明、冲击强烈的色彩作为首页的主色调。即以一两种基色的搭配的为主色,来显示新闻网站整肃而富有竞争力的特性。由于主色构成相对单一,所以宜通过较浓烈的色彩来强化人们的视觉,如果色彩过淡,感觉上会趋向于个人主页,也容易有失轻漂,压不住阵。 千龙网作为首家开通的省级重点新闻网,2000年3月8日首次亮相时采用了黑与白为主的基色,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而两个多月后开通的东方网,其首页以淡黄色为基调,过份强调了"高雅",却未能形成"色彩冲击"方面的后发优势,这不能不说是东方网在推出三个月后就进行改版的一个重要原因。东方网(当年8月)改版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胆地一扫众多网站"轻描淡写"的首页风格,以红与黑相间的主色调,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禁令人为之击节叫好。其后,东方网由于种种原因,于2001年元旦进行了第二次改版,但依然保留了这色彩个性极其鲜明的主色调。 2001年5月25日,千龙在正式运行一年后首次改版,断然放弃了开网之初的黑白之色,代之以"京城故宫围墙赭红与皇宫金黄色调的搭配"①,色彩对比依然鲜明,但又成功地体现了千龙地处首都地域的风格定位,并给其它新闻网站提供了从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方面寻找首页主色调的设计理念,深化了人们在首页基色定位方面的思路。相形之下,东方网则很难回答其"红与黑"与上海这个城市或"东方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更多是纯美术层面的选择--"红与黑"历来是很抢眼的色调。上海人捷足先登了,其它省市也只有妒忌的份。 目前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已有十多家,但千龙、东方首页仍然以其鲜明而强烈的个性色彩鹤立鸡群。 二、关于布局的冲击力 相对于主色调的选择余地并不很大,首页的内容布局翻新却可以多作些文章。内容布局尽管也受到诸种限制,只能在网页固有的框架内,"戴着镣铐跳舞",但有束缚才有创造,才会显示出创造的魅力,才会具有突破原有框架的新鲜感。根据这两年新闻网站首页在设计、改版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变化,可以总结出在内容布局方面的三个重要特征。 1、服务至上。内容布局的第一个突破,是新浪网在1999的改版中,首次将banner广告(468X60ps)移到了频道导航栏的下方,突出了频道入口,强调了在首页整体布局?quot;频道导航"的纲领性作用。东方网的第一次改版,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把导航条置于banner之上,并进而把"用户登录"区做成一长条,也置于banner之上,这样又第一次通过内容布,体现出为网友"服务"的思想。这与当时各大网站经营理念从"内容为王"到"服务为王"的转变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安网的首页虽无多少特色,但其"用户服务"功能甚至比东方网还要方便,即将网友最常登录的"邮箱"与"厶?quot;两个点击按钮直接并列在首页频道导航栏下(东方网采用的下拉框选择形式,进"论坛"要多点击一次),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网友进入。 2、一步提优。如何在首页上把网站的全部精彩内容直接作上链接,使网友不需进入二、三级页面就能"长驱直入"到网站里最优内容最佳信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首页上成为现实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东方网2000年8月改版后的首页,还有两处引人瞩目,一是把中区下部的"网站导航"横向压缩了一半,省出的另一半布置为"频道精选",即衙扛銎档赖淖罹实哪谌莞餮∫桓錾鲜滓场R蛭?quot;网站导航"里的各个一级栏目全部展示确无必要,不可能这些栏目都很精彩,倒不如将这宝贵的空间直接展示各频道的一条最优稿,使网友不必进入各频道的首页,就可预知其精彩内容并一步点入。同年11月28日开网的北方网,几乎原样照搬了东方网的这一手法。东方网的另一?quot;突破"是在首页右区中部,设置了一个栏目叫"BBS精华",把论坛里的"精彩妙贴"也直接链上首页,既体现了新闻网站的强大编辑力量(为网友去芜取菁),也反映了对直接来自网友的观点和看法的尊重。新闻网站首页的内容布局,在突破上应当永无止境。可以吸取传统平面媒体的经验。对logo的位置、banner的位置及新闻图片的位置,作出更加大胆的设计。如logo为什么只能放在右上角并水平放置呢,能不有竖起来放到左上角、象某些报纸的名称那样呢?又如,新闻标题为什么非要全部横排呢,能否划根据不同的新闻类别,划出部分标题实行竖排呢?在改版后的千龙首页右区,"千龙互动"和"首都导航"两个栏目下的标题就已实行了竖排方式。 3、"寸土寸金"。人们登录新闻网站,主要是获取各种新闻性信息。故新闻网站的首页理应显示出紧凑的布局,在单位面积里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而不能象许多大型企业的网站首页那样,以空间换"潇洒"。首页一般在两屏至两屏半的幅长,这里缺省的上半幅里内容的安排尤其重要,因为忙的人都不会往下拉,很可能只看个缺省的一幅,所以需要将网站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服务都安排下,在安排内容时具有"寸土寸金"的意识。一般来说,导读和新闻图片放进缺省一幅并在主要位置并无异议,毕竟是新闻网站嘛!但对将邮箱、BBS、ChatRoom、搜索引擎、手机短信、股市查询等基本服务项目也基本纳入缺省一幅,就不是所有新闻网站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如果发邮件或搜索新闻还要用鼠标下拉一下,对网友是很不方便的。东方网在缺省的一幅里,信息量是相当大的,仅看它的中区,不仅安排了导读性新闻要目及图片,还安排了反映百姓呼声的"东方直通车"、热门专题集锦"东方热点",以及包括"股市查询"、"天气预报"、"求医问药"在内的"生活锦囊",甚至"英语新闻"要目也上了缺省这一屏,显示其国际大都市风貌。东方网中区上部这一块看起来有点乱,实质精心安排也!千龙网也把它?quot;拳头产品""千龙黄金耳"(音频新闻)、"环球见闻"(视频新闻)、"Flash7日"(新闻故事)和"48小时精彩回放"(新闻回顾),悉数纳入缺省一幅。相比之下,云南新闻网、金黔在线、新疆天山网等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的信息量就难以与东方、千龙相提并论。 值得指出,首页内容布局之创新,不是单纯地把有关重点栏目、深层优秀内容或banner的位置在页面框架内移来移去、重作调整,而是本着创新的理念,将网站的内容重心和基本服务,在特定的网页框架内积极调谴,推陈出新。这一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网站从业人员对互联网认识在不断加深,如对互联网的即时互动等强势特质的进一步认同。 三、关于logo的冲击力 在首页设计过程中,即便具有了上述两种冲击力,如果缺少一个别具一格、特征鲜明的logo,仍然会功败垂成。Logo是首页的"网眼",是整体艺术创作的画龙点睛之笔。一个绝妙的logo不但会使首页蓦然生辉,而且会成为整个网站的"形象大使",成为员工的胸牌,成为宣传品上的标志,对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功用。 近两年大型网站在logo设计方面有崇尚简单明了的审美倾向,往往越是知名的网站,logo设计越简单,但那是一种高明的简单,是一种认识论上循环往复、删繁就简后的简单。通常的做法是取消了独立的标志图案,而在英文域名上做文章,说得更确切点,是将英文域名中的某个特定字母拿出来,进行图象化或夸张性的变形、变色处理。 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浪网的logo。设计者仅在黑色字体的sina中,将小写字母"i"上的那一点作"空心"处理,然后套上了一个红色"帽子",象眼睛,也象火炬;顿时就妙不可言,很抽象,也很现代。新浪的logo太简单了,却击败了许多花上许多功夫精雕细琢的logo,个中道理值得玩味。另一个老牌新闻网站大洋网的logo设计,亦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洋的域名是dayoo,最后两个oo引起了设计者的兴趣,结果演变成一双眼帘不断翻动的眼睛,使人过目难忘。 2001年9月12日开通的西部网(),其logo是一个"西"字,这个"西"字经过拟人化变形械?quot;臂挽臂"的味道,形象地表明了这是一个联合型的超级媒体"航母"(西部网由中国西部12家省、市、区联合主办)。东北网的logo设计,则是一个有着抗联军旗风格的"东"字,地方特征鲜明。但也有一些省级新闻网站的首页,看不出有进行logo设计的意识,或者干脆就没有logo,如河南网和桂龙新闻网就是如此。 发达国家的一些新闻网站,首页的logo设计通常都比较简单,但显得很大方。如USAToday的logo只在名称前加了个模糊的地球;Foxnews的logo只在英文域名上打上两道光束,继承似浼易錐ox电影公司的片头特征。 另外还有两点,值得首页设计者注意。一是首页的页面设计必须与内容紧密配合,不能脱开内容来谈形式及一切美术应用。是内容决定色彩、布局,而不是相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对首页的内容安排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每一区域的设计都以明确本区的内容概念为基础,由此引向独到而深刻的美术创意。二是不要轻视首页设计过程中一些局部的打磨和处理,如对一个栏目bar条的图案、栏目内标题的字体等,都应当精心设计、选择;一个成功的首页给人的总体感觉,正是由每一个局部叠加而来。 首页的主色调、内容布局和logo,构成了首页设计的三大重点,同时也是三大难点。其形成冲击力的基本理念不仅针对新闻网站,也在很大程度上涵盖其它性质的网站。作为一项复杂的艺术创作,新闻网站的美工应把握住新闻网站的基本定位及由此决定的总体风格,与网页制作人员密切配合,在重点、难点上很下功夫,勇于创新,勇推"第一",才能在首页"亮相"之日,取得众望所归的效果。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化策略 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化,就是地方新闻网站将互联网结合到本地实际,以本地为依托,发挥本地特色,趋向于本地化服务,实施本地化战略,成为本地对外宣传的窗口。 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它所依托的传统媒体受到地域性影响很大,所以地方新闻网站除了本地新闻有着无可替代的原创性、唯一性与及时性以外,其它如国内、国际、财经、社会、娱乐等类新闻都难免从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上转载,从规模与时效上自然就无法与这些新闻网站竞争。因此,花大力气做本地以外的新闻最终是吃力不讨好,做强做大本地新闻才能扬长避短。而且,现在各省、市的重点新闻网站实际上也是本地区的门户网站或代表性网站,追求本土化、地方特色化是其总体的定位目标或定位趋势。 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地方新闻网站本地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承认在互联网上地理距离可以忽略不计,但也不要一提到互联网就彻底消灭地域概念。毕竟信息资源有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所以国内综合门户网站目前也在走“本地化”的道路,搜狐当前已经在广州、上海、成都等国内 20多个城市建立地方频道。 依托传媒形成权威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地方新闻网站所依托的传统媒体,普遍在当地拥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它依托的是传统媒体几十年来所积攒下来的公信力,这也直接影响当地群众对网站的信任程度。 因此,地方新闻网站在本地化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优势:第一,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第二,信息已精加工,具有权威性,不存在著作权归属问题;第三,网站信息属于再刊登,是没有成本的的信息,网站无论挣多挣少都是“增值服务”。 地方新闻网站依托于传统传媒,但又必须凸显自身优势,超越传统传媒。比如说,太原新闻网首先是突破纸质传媒限制,改变以往单纯的电子版的状况,进行全新改版,精选太原日报社所属三张报纸的新闻,按照“综合要闻”、“社会新闻”等在首页刊登;继而打破媒体限制,扩充稿源,吸收转载周边媒体新闻信息,在太原及周边地区做到信息的权威。 此外,网络媒体在新闻的上还应当超越传统媒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双向传播特征,通过与网民的有效互动,将单一新闻互动化,将新闻内容做丰富做深入。目前单一新闻互动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新闻评论、论坛讨论和网上调查。网民的参与也往往会成为新闻内容,丰富了报道,贴近了群众,增加了网站对网民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当地民众关心的地方新闻的讨论,更能激起网民的兴趣,还能为当地政府决策作依据。权威和信息反馈的实现,会极大地提高网站在当地的地位,扩大网站影响力。 做好当地政府网上喉舌 作为地方媒体网站,新闻网站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方针政策,新闻网站的主要任务同传统媒体一样,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所存在的,因此,新闻网站必须坚持党管新闻,坚持围绕当地政府的工作中心展开工作,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地参与到当地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中,起到地方主流媒体网站的作用。 这种事情大多数的地方媒体网站都在做。比如2006年太原市“两会”召开期间,太原新闻网在首页制作“两会”专题,并且积极组织报道小组,对会议进行现场报道,将会议现场的最新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上传入网,供网民浏览。这次成功报道在当地网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专题点击量短期内突破一万,专题将会上的议题及决议用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太原市民,使得太原市在两会期间形成了一个关注两会、谈论两会的热潮。 此外,地方新闻网站还可针对政府网站所存在的信息更新慢,来源单一等缺点,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做政府的“网上新闻中心”。依托网上平台,将各种政府性公告信息整合、分类,将当地的政策法规信息及时传达给广大当地民众,并且接受反馈,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联系的纽带。 加强原创突出本地特色 网站是一个海量信息载体,要实现本地化,就必须加强本地原创。受到资源限制,地方新闻网站的原创新闻有限,更多的内容来源于转载。因此,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可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在需要时抽调一定的人员进行原创新闻的制作,直接参与地方建设成果的宣传。比如太原新闻网就经常派出自己的文字、视频记者对本地区发生的事件进行采访报道,使网民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发生的新闻,以扩大网站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网站还可实行传统媒体的通讯员制度,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自己的通讯员,扩大新闻来源,突出本地特色,吸引广大网民的眼球,把网站建设成为拥有地方特色的地方主流媒体网站,更好地为本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比如说广西新闻网设立的“通讯员之家”频道,专门网站通讯员的报道。这样在少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对当地各方面情况及最新动态实施掌控,能够最及时的报道,服务本地。 立足本地做区域门户网站 地方传统媒体的根源在于地方,但是网络时代给地方传统媒体走向世界的带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过去,因为多种因素的限制,地方传统媒体主要是拥有本地受众;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有了飞翔的翅膀,为提高当地的对外形象、宣传当地增添了更好的方式,作为他们网上载体的地方新闻网站当之无愧的承担了这一任务。 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就是要向外界介绍当地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成为外界了解本地区的一个窗口。因此要做好一个地方新闻网站,首先要具有权威性。新闻网站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这对于将地方媒体网站做成区域门户网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其次对当地民俗民风要有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等信息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将本地区最有吸引力的一面展示给外界。 提供本地网上服务 立足于为网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本地网上服务,也是地方媒体网站的重要努力方向。当前,各城市普遍提出数字化城市概念,其中蕴含着无限商机。地方新闻网站只要拥有相关人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完全可以积极拓展新闻之外的业务。 以太原新闻网为例,太原新闻网在积极拓展广告业务的同时,还努力发掘本地区的其他盈利和服务项目,在首页开辟了网上分类信息栏目,为本地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的平台,既方便了网民也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地方新闻网站有着太多的事情要做。按照“新闻为主,积极拓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发掘新增长点。太原新闻网目前正在向太原地区“新闻网上中心”、“展示地区形象的窗口”、“网上公众服务信息库”的目标努力。 但是,对于“本地化”,我们必须认识到:搞“本地化”,不能削弱或排斥“全国化”、“全球化”;若对“本地化”作狭隘的理解,结果就必然会削弱对国内、国际新闻的编辑、,而这最终会影响到网络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影响网站的长远发展。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与无边无际,迷惑了太多人,使得许多网站走入了大与全的歧途,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追求全球化、全国化、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坚持本地化策略才是地方媒体网站的根本出路。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重新整合 2006年一月一日,安徽中安网正式并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中安在线;广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桂龙网已经与广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桂网合并组成新的广西新闻网;湖南红网整体移交给湖南省出版集团主管,并由旗下的潇湘晨报社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的河南报业网与大河网合并组成新的大河网。另外,还有一些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即将有新的东家。 从这些网站合并来看,都是具有强大传统媒体资源的报业集团“吞”下没有传媒背景的新闻网站,例如中安网起初以行政命令方式由筹资成立的,网站的管理权经过几次变动,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直十分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难以克服,此外网站没有自己的新闻资源,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困扰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安网的继续发展非常艰难。 尽管这些网站的合并一般都是行政命令的“中国式”合并,而并非资本意愿,但合并对于没有传媒资源的新闻网站来说是有利的,网站有了自己的新闻资源,尤其是在市场有限的格局下,几家网站的投资无疑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其实合并更能有效促进报网互动,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点,也使平面媒体的传播延伸到网络上来。平面媒体有着丰富的采编力量,加上网络编辑的新锐力量,这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各级宣传部主办的新闻网站投资一般都是事业经费,随着经费的减少生存面临考验,在自身不能造血的前提下,其发展更是更是雪上加霜。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通常是一个拼合体,它们通过公司制或股份制形式组建,开办资金和人力资源基本靠省级主要媒体机构共同捐助和贡献。产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划归到报业集团之后明晰了产权,报业集团也可以有目的进行投入,不必像以往管理方担心自己的投入是在替别人喂孩子,因而总是尽量设法减少或避免投入;合并后报业集团将旗下新闻资源的互联网传播的版权授权给新组建的网站,这对网站的内容建设意义重大。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应该继续由宣传部主办,还是和当地主要传统媒体的网站合并?重组后的广西新闻网总编辑王庆分析了合并和独立的利弊:合并后,网站从宣传部得到政策支持比独立前少。在报业集团内部,网站的地位只相当于排位比较靠后子报;不合并,宣传部办的网站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宣传部也不可能有较多的资金进行连续的投入。 报业集团旗下的网站有媒体资源和稳定持续的投入,发展势头良好。虽然目前新闻网站在报业集团内部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子报子刊的地位,将来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可能是网络媒体,虽然报纸影响力的降低是报业集团的领导所难以接受的,但报网联动双赢仍是领导们必须要考虑的。未来网络媒体什么形态很难界定,但作为第四媒体,就必须是独盘的媒体,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走一条相对独立的路,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发展的双重趋向 中国网络媒体的新闻服务,特别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逐渐呈现出大众化与小众化矛盾的双重趋向,一方面,它在内容方面以大众化见长,另一方面,在技术手段上,又致力于个人化(小众化)的提供方式。 新闻网站的定义有很多版本,本文所探讨的新闻网站,主要是指那些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他们不仅拥有新闻的登载资格,也拥有新闻的采访权,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中国日报网等。根据艾瑞市场咨询最近的统计,在新闻网站覆盖数统计排名中,新华网、人民网、北青网一直都稳居新闻类网站的前三位,本文也主要依托于这三个网站进行分析。 内容的大众化 对于传统的媒体――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和电影而言,受众就直接等同于大众,这也就意味着,在具有普通文化水平的今天来说,内容的大众化多少都与市民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网络自身的特点,也使得网络变成了新闻大众化的一个助推器。 网络媒体具有与传统大众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和全球化等等,从此就担当了新闻的职责,专业的新闻网站纷纷出现,其角色从传统媒体的单纯提供新闻到致力于新闻信息的服务。而因为拥有传统媒体的背景,加上网络信息服务竞争的激烈,在做新闻方面,内容的大众化就成了新闻门户的一致追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闻的海量与丰富。与传统新闻媒体不同,新闻网站在大众化方面的第一诀窍是海量与丰富,这对于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站来说很容易实现。超链接实现了地域的跨越,使得互联网成为唯一的全球性的媒体,而数字化技术又使得网站的容量极大地扩展,因此,登陆新闻门户网站,就像进入了信息的海洋,就能发现你所需要的任何新闻。 同时,多媒体技术又使得新闻网站的表现形式丰富,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等。可以说,做到了人体感觉器官的全方位的“延伸”。这使得人的视觉、听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享受,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二是新闻的软性与娱乐性。为了吸引大众注意力,各大新闻网站出现新闻软化与娱乐化的趋向。写作方式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特写和人情味的写法,突出了趣味性,使得新闻的写作更像是在讲故事。北青网更是将软化与娱乐进行到底,在首页就设有娱乐站,而新闻内容大多以娱乐为主。真正的硬新闻也只有那么几条。 但是,大众化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相同,这多少都会使得传播内容会出现单一化的倾向,新闻网站内容的大同小异则是最好的例证。在吸引大众注意力到达一个顶峰以后,为了拓宽新闻网站的发展之路,一时间,小众、分众等概念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技术的小众化 小众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而言的,是指特定兴趣人群的小范围组合。而小众化的极端就是个人化,个人化就是针对每个人或场景、事情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诸如小众、分众、个性化等概念也开始成为主流词汇,新闻门户为了争取更大的点击率,在技术手段方面将小众化作为了赚钱的一个主要工具。 新闻定制。网民根据自己需要的内容而选定的,是专门为网民的细分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特别定做的,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的新闻定制更偏向于RSS。 RSS聚合服务。网络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借助于支持Rss的新闻聚合工具软件,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可以不受广告或者图片的影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都推出了Rss聚合新闻服务。 专题服务。专题服务是指将某一主题、事件的新闻信息汇聚成一个专题,它可以集互联网的各种表现手段之大成,对某一个新闻主题或事件作及时、全面、深入的报道。它只针对对某一专题感兴趣的小部分受众。 新闻检索。新闻检索即是指新闻搜索引擎,它是寻找新闻的利器。如输入“无极”,就找到了新华网内的1173篇关于“无极”的新闻,通过这个新闻搜索引擎,我就可以了解到新华网对“无极”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只是我所关心的“无极”的报道,不是别人所关心的。 博客或网友文集。博客无疑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北青网的论坛上可以设立博客,而新华网和人民网上更多的是以网友文集的形式出现,它主要是指新闻论坛中发帖较多的人把自己的文章集合起来组成一个文集,这有些类似于博客,对于拥有网友文集的个人来说,也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同时读者也可以任意选择网友文集,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大众化+小众化 网络时代的小众化应该不仅是技术上的小众化,还应;实现内容上真正的小众化。 但是,我国的现状却与此发生了分离,新闻网站将内容上大众化与技术手段上的小众化做到了有机的结合,并以此不断开拓网络之路。在市场化的今天单纯的小众化之路是行不通的。分众市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众多样化的需求,促使媒体不得不寻求细分市场。可以说,分众、小众都不是媒体主动寻求细分的,而是被动性的战略选择。但是,单纯内容上的小众化却潜存着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寻找细分市场的过程中导致成本的增加;二是由于细分市场空间有限,从而导致利润增长的有限。 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寻找小众中的具有共性的“大众因子”,用网络的技术特性将大众市场进行分割,这对于广大的新闻网站来说更是一条可行之道,至少,在网络普及近10%的今天来说,新闻网站通过在内容上的大众化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在技术上的分众又使得它固定了某部分人的眼球,此举,无疑是比较明确的。 而新闻内容的大众化,难免会使得新闻质量长期在边缘徘徊。新闻海量与丰富以后,就使得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在网上流传;而大众化与市民化的紧密联系,又使得新闻的娱乐化成分大大加强,娱乐、社会新闻在各新闻门户,相对传统媒体来说,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而一些严肃新闻,为了博得点击率,也在标题、内容上进行了伪装。 其结果就是:网站上出现的新闻大多以刺激、煽情甚至是挑逗的字眼出现,硬新闻被软化,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被大大衰弱。如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标题:《卢旺达九岁女孩产下男婴,曾被强奸》、《性学大师海蒂是美女》,《英国性感女主播》。长此以往下去,新闻网站为吸引最大数量的眼球,只能增加通俗化甚至庸俗化的内容,尽可能地迎合低的文趣味,拒绝一切的深度和力度,这种低水平内容的长期竞争,最后只能使内容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一次性、垃圾性成为大势所趋,新闻质量难以提高。 新闻的小众化,会使得“信息沟”现象的加剧。受众接受新闻是有选择性的,网民在借用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个人化的过程中,就难免加入个人的兴趣、背景。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选择的内容也会不同。这个问题在尊客中也得到验证,不同背景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博客进行阅读,“红衣主教”、“芙蓉姐姐”等的娱乐化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因此,在大众化与小众化进行结合之时,新闻网站也应该发挥其公信力进行有力的舆论引导。在一些主流的新闻网站,可以使新闻的叙述方式更有趣味性和人情味,但是对于公民道德必须进行规范的新闻内容不能减少,同时可以借鉴网络的多种传播方式达到舆论的普遍一致。 无论大众化,还是小众化,都是新闻网站结合实际创新的结果,有了这种创新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新闻的网络之路会越走越宽。 新闻网站论文:“丰饶经济”与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经过七至八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宣传中的一支“主力部队”,在信息、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与众多商业网站的夹缝中,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定位一直是令人困扰的问题。 新闻网站定位优势 先说优势问题。我们常说,容量大、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成本低等,但一方面这种优势是所有互联网媒体所共有的,并非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一家独享;另一方面,只有当网民充分体验到这些优势为自身带来的实用服务后,这些优势才算真正显现出来。我们还常讲,某某网是某某省惟一的重点新闻网站,我们是全省主要新闻媒体之一。但作为省内重要新闻媒体所享有的“特权”,是其它传统媒体也同时享有的,因此对受众来说也并不具有特殊性,无法大量将省内传统媒体的用户转化为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用户。 传统媒体的内容建设方式和经营发展思路显然不适用于互联网媒体。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因为有容量的限制,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去登载大多数人最感兴趣的东西,假如报纸有一万个读者,他们登的一条信息最少得有5000个人喜欢看才行;而互联网媒体则是小众媒体,虽然一条信息可能只有10个用户感兴趣,但如果我们有一千条这样的信息,就一样可以获得一万个读者,也可以这样说:传统媒体是“集中注意力”媒体,互联网媒体是“分散注意力”媒体。 再说受众问题。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网民构成大致有几类:一是省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媒体从业人员,三是省内各界普通网民,四是省外、国外关心这一地区情况的网民,五是搜索引擎。在年龄构成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网民年龄与商业网站、与国内互联网用户的整体情况并不完全保持一致――年龄普遍偏大,在职业构成上偏重于公务员、教师等公职人员或与政府机关有关联的单位人员。 互联网特性与新闻媒体身份相结合而决定的网站优势、受众定位,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定位可以界定为:以新闻为先导的地方综合性门户网站,网站应以完善本地区内新闻信息整合平台为中心,借助多语种力量,搭建本地区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沟通交流平台,宣传本地区文化,宣扬独特的地域文明,提供本地区信息库和网民实用信息咨讯库;可以完成本省业务目标后适当向中国东北地区和周边国家幅射。东北网的发展目标可定义为:发展为世界中文网民了解、查阅有关黑龙江信息的最权威网络平台。 五项基本原则 基于前文提到的网站定位,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主要业务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开展: 一是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新闻宣传。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都是“党网”,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新闻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点是绝不容置疑的,需要深究的是做法。因为我们一直缺少一支专业的采编队伍,所以这项工作如果仅仅如党报、电视台一样发通稿、做专题,除了突发性事件时可以时效快见长外,其它情况下是难以见“彩”的。但是这些看似枯燥的会议、会见、领导讲话、公告、新政策的介绍和解读等却并非没有读者。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要想与已成强势的传统媒体争夺地位的话,其出路不应是对受众群体的“争夺”,而应是“补充”,即避己之短,扬己所长,建立本地的网络政务新闻信息数据库,既能为宣传当地的政治经济工作提供有效平台,又能赢得地本区内外特定的网络受众群体。 二是借助网络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区域文明。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妖魔化”某一地区的现象。因南北地域生活习性的差异,和近年来频现的网上舆论危机,使不省省市一度成为“重灾区”。但同时,对文化的认同也是接纳、认同某一地区、人群的最好方式。通过互联网进行地方文化、文明宣传也成为化解这一现象的有力工具。如被“妖魔化”最严重的省份河南,就通过近几年不懈的互联网宣传得以化解,湖南红网还专门针对此现象编发了《河南省已经从妖魔化中站起来》等一系列评论。可见,有效的互联网文化宣传对于树立地方良好形象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搭建多语种宣传平台。对于无地域限制、无落地成本的网络媒体来说,多语种内容对对外宣传工作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多语种平台的建设上,应不仅局限于新闻宣传,而应突出对外文化、经济交流过程中的服务性内容。这样既能使外文内容吸引更多的境外网民阅读,又可为自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为耗资不菲的外文内容建设提供一定的补贴。 四是借助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优势,真正建成各级党委、政府与网民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从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网民既对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有着巨大的参与热情,又因信息不对称而易产生偏执、过激甚至以讹传讹的言论,扭曲执政部门形象。事实证明,对这些言论,简单地删除、堵塞,或听之任之让网民“自说自话”,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既需要为网民提供“说话”的渠道,又要有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的工具。而通过互联网媒体实现政府与百姓间的对话交流,对解疑释惑、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化解矛盾于萌芽阶段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五是建立本地咨讯类、服务类信息数据库。首先,这是所有媒体形态中网络媒体所独有的,传统媒体尽管可以大篇幅地登载实用类信息,但却永远不可能形成“库”的概念;其次,这项工作拥有巨大的潜在受众市场――在这个信息化特质突出的时代,寻找并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成为人们王作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最后,这项工作也应是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最根本、最踏实、也是最简单的创收模式之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网民去寻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前文提到的政务信息库和系统的文化宣传平台,都是某类数据库,无论是广告也好,窄告也罢,还是发展无线增值业务,都应以这些基本信息为基础。 三个基本条件 要做好上述五项工作,首先应着力打造几点前提条件: 加强技术保障。技术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其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它任何媒体。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大大解放劳动力,节约人力资本;二是可以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引领编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发展。实际上,现在对于许多公司来讲,技术总监已不再只专注于单纯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而更关注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改善、客户关系的提升、业务绩效的提高、管理运营成本的降低,或者发现新的业务收入来源。对于以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媒体来说,技术部门的王作情况与整个网站的运营情况的关联度更为紧密。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到技术发展信息并判断是否要应用到自身业务上去,而是等其它网站做出来新的东西再去模仿,就永远比e人慢半拍。 发展多媒体业务。多媒体是互联网区别其它媒体的又一个特性。随着带宽增加、上网提速,多媒体在互联网媒体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图片、音频、视频的表现力也要远远大于纯文字内容;而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势必增加网络媒体的吸引力。播客、网络电台、视频聊天的兴起已大大拓展了互联网的业务渠道,因此,作为一个互联网媒体,研究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应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建立更多的“腿”,“开放式”办网。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自身的编队伍极为有限,单纯依靠这点人力所能做的事情有限。因此,除整合本地区主要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资源外,还应想办法向下伸展出更多的“腿”来帮我们“走路”。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地市新闻信息资源,通过地市级媒体搭建自己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互动性功能,发挥社会力量,也就是网民的力量去进行内容建设。 新闻网站论文:重视和加强新闻网站建设 今年五月,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厦门网”正式开通,此前福建省内已成立的重点新闻网站有“东南新闻网”、“泉州网”和“福州新闻网”。至今,福建省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厦门网”由中共厦门市委主办、该市委宣传部主管,是我国经济特区和祖国大陆对台交流前沿地带的门户网站,它的开通,标志着福建网络新闻工作迈向一个成规模、上水平、扩影响和发展快的新阶段,这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方位推进的必然。 网络成为联系社会的新纽带 现今,即时通讯、手机短信对接联网,博客、播客等网络技术快捷传衍,使互联网上的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长;而网民皆可成为信息获得者、者和传播者,又使互联网显现强大的群际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新技术新形式的出现,让互联网迅即成为党和政府最广泛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新纽带。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处在复杂状况之中。一方面,新兴网络传播功能明显并疾速地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另一方面,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现状,也造就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人们思想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等在此得以集中反映,籍此可使某些个人的偏激言论扩散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也会使某些反社会文明的不良信息、有害信息,通过互联网产生催化和放大效应。诸多事实还表明,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破坏,不择手段地在网上制造或传播错误思想观点和腐朽文化,肆意将社会的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从而破坏我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正是面对上述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出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新任务,要求全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同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把加强网站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大事来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办网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领域,新闻网站是“龙头”,具有把控信息源头和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能否办好新闻网站,关系到网络舆论主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上,从而关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乎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文化需求,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福建,能否办好新闻网站,关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政治上说,能否办好新闻网站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检验。凡是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不能不把新闻网站建设摆在重要工作议程上。 “厦门网”开通后,应当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办网、实施建管并举的办网实践上展示新作为,创造新经验。其他新闻网站均当如此。 一是建设为先。要理性、辩证地对待互联网对于意识形态的“双刃剑”特性,一味抱怨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因素没有实质意义,关键在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办好新闻网站要深谙“内容为王”含义,把“建设”放首位,在“建设”上使劲。要始终坚持真实、诚信和扶正祛邪原则,在播发新闻信息中传扬先进文化。活络时政要闻,针对网上热点议题,积极开展阅评活动,主动加以正面疏导。培植原创能力,大力开发文明健康、丰富生动、时效性强的信息产品,打造一批导向正、趣味高、雅俗共赏、社会影响大的网络文化品牌,不断提高网上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和覆盖面。 二是服务为本。办好“厦门网”,要把握厦门区位特点和发展优势,服务投资贸易国际化、服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服务特区城市新一轮发展、服务厦门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与辐射作用,开辟一系列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闽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密切相关的网上频道、栏目。各新闻网站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提高时政要闻服务质量的同时,努力开辟经济信息、文体娱乐活动以及时尚与民生等方面的各种门类服务项目,形成综合服务格局,吸引网民互动,扩大受众层面,最大可能地满足群众网上需求。目前福建各新闻网站的规模效应都还较小,社会知名度也都欠广,尤其要突出“以服务创特色,创服务特色”,要抓住中央提升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地位的历史机遇,以富有特色的网络服务,在推动投资贸易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多领域“先行先试”,推动城市建设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崭露自身头角,实现快速崛起。 三是做强为要。“厦门网”的运营实体以厦门日报社、厦门市广播电视集团为共同依托,具有传统主流媒体资源厚实、可供利用的优势。其他新闻网站也大都具有这种优势。对于新闻网站这一新兴现代媒体,其主办、主管单位要发挥既有优势,顺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潮流和互联网发展规律,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建立新闻网站运营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做好内部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包括音视频节目、动漫游戏及网络书刊出版等多种经营项目,拓展市场营销渠道,逐步实现规模经营、良性循环,以壮实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网络媒体的全面合作,互通互联,互惠互益,在合作中扩大覆盖面、提升知名度,增长点击率,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双丰。 做强新闻网站,人是决定因素。要切实加强网站领导班子建设和采编、评论、技术研发以及管理等多支队伍的建设,配足配强专职力量。建立专兼职人员教育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始终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 创办“厦门网”,其意义和作用都不仅仅局限在厦门一市。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新闻网站的影响,都是跨区域和开放性的。宣传部门务必加强协调,精心指导,把新闻网站办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改进、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使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链接 厦门网是中共厦门市委主办、厦门市委宣传部主管、厦门日报社和厦门广电集团联合承办的新兴媒体,其前身是厦门日报社原有的海峡网。 2007年1月1日,海峡网正式更名为厦门网并进行试运行。3月,厦门网被国务院新闻办授予登载新闻业务的资质,成为福建省重点新闻网站。5月28日,厦门网正式开通。 按照“发挥优势、优化功能、加强服务、整合资源、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确保导向、优化功能、加强服务、打造品牌、持续发展”的原则,厦门网坚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购置了先进的互联网软硬件设备,创造了专业的工作环境,组建了一支由网络精英组成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求真、务实、创新、进取,成为厦门网坚定不移的企业精神,而打造海峡西岸门户,构建两岸交流平台,推进厦门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祖国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厦门网坚持不懈的神圣使命。 现在,厦门网已经建立了17个频道,即时着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最准确、最全面、最权威的新闻资讯。访问人数迅速增加,网站流量不断增长,每天有近14万网民登录厦门网,页面点击量达到150万。厦门网,正逐步成为厦门市最大的网上新闻中心、厦门公众信息服务中心和世界了解厦门、厦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新闻网站论文:地方新闻网站突围的瓶颈与对策研究 摘 要 人们一直以来收看新闻的习惯或通过电视台收看中央台播报的新闻,或通过几大门户网站看其传播的新闻,而通过地方新闻网站收看新闻的情况较少。地方新闻网站在这几个知名度和实力较强的媒介中夹缝生存,处境艰难。加之地方新闻网站存在资金和人才短缺,发展定位模糊等情况,缺乏“造血”功能,进而遭遇发展瓶颈。本文就地方新闻网站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地方新闻网站发展中所存在的实际困难,进而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地方;新闻;网站;瓶颈;对策 1 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的瓶颈分析 1.1 盈利模式困惑 盈利模式的优劣决定着地方新闻网站的生死存亡。目前网络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在线广告,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 1 ]。现有的网络媒体和各大网络社交软件的盈利情况,一方面又如腾讯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占据着国内大部分市场,他们有足够的用户来提高点击率,从而吸引大量广告商的青睐;另一方面,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能吸引境内外资金,来打造自身资本优势等。而地方新闻网站则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在地方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难以融合资金优势发展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地方新闻网站在中央新闻网站和中央商业网站的夹击下,生存也较为艰难,从而使得地方新闻网站的用户量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地方新闻网站的盈利模式进入一个两难状态。 1.2 运行资金短缺 网站媒体开始逐步兴起是在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也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以弥补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不足,并逐步占领互联网这个舆论高发地。随着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中央及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网站媒体的建设,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积极支持各级新闻网站的建设。但这种输血式建设只能初步将各地方新闻网站建设成一定的规模,却很难讲它们推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反观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几大门户网站如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等,则都是建立在风险投资的基础上,大量的风投资金为他们带来了物力、人力上的优势,使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建立新闻网站,并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1 ]。正因为地方新闻网站的投入资金无法像风险投资基金那样雄厚,所以导致地方新闻网站自身的“造血”能力较为薄弱,从而无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导致发展产生瓶颈。 1.3 创新人才不足 创新给一个媒体企业带来的效益从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等节目便可以一目了然。节目创新可以让一个电视台的经营状态“起死回生”,而地方新闻网站传播模式、新闻内容、版面设计等的创新同样可以让地方新闻网站独领风骚。当前很多地方新闻网站中的内容原创性较少,多为转载[ 1 ]。而新闻版面内容也较为呆板,查阅多个地方新闻网站可以发现,各网站相互之间同质性较高,缺乏创新性。同样这样的版面设计给用户的实际体验也未占优势。而这些问题的产生皆源自于创新人才、网络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的匮乏,对于这些人才的匮乏,一方面是由于网站没有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另一方面源于新闻网站的体制问题,新闻网站属于事业单位,其与现代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缺乏创新性的工作氛围等,进而网站造成创新性人才不足的现象。 2 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瓶颈的突围措施 2.1 将地方新闻网站品牌化 从炒的沸沸扬扬的“国民去日本抢购马桶盖”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品牌的重要性。该事件中有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国民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后,回来发现原产地为中国杭州,跑了大半圈,结果在买了自家门口生产的产品。这说明我国并不缺乏好的产品,而是缺乏响当当的品牌。品牌意识在国民心中越来越重要,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人在消费商品或享受服务时为了避免购买到问题产品或满意度低的服务等,会直接选择品牌商品或品牌服务。因此,品牌就意味着高品质、零缺陷和高满意度。地方新闻网站应高度重视品牌的力量,着力打造本土地方新闻网站的优质品牌,使其成为某地方新闻网站的代名词。打造成功的地方新闻网站品牌,首先,该单位需要引进优秀人才。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通过拓展招聘渠道,完善薪酬福利制度,加强激励竞争机制,创造以人为本、公平、公正、鼓励创新、容错纠错的办公环境,重视培训教育,为人才提供一个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工作氛围[ 2 ]。其次,注重将品牌发展战略与当地实际经验情况紧密结合。每一个地方新闻网站都有自身的独立特色和政策优势,网站在打造品牌时需与这些独特的优势相结合,品牌应体现当地主题思想和特色,切不可与当地人民群众、当地地方特色相脱离。 2.2 立足本土,强化原创评论 地方新闻网站不同于部分娱乐性网站,其主要反应人民和政府所关注的时事新闻,是我党、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众所周知,在《人民日报》中有一个著名的评论库――“任仲平”,其独到的见解受到了广大受众的一致认可,并被热烈追捧,它不仅是普通老百姓日常阅读的内容,更成为了广大考公务员队伍的学习资料。由此可见,原创化、内涵深刻、见解独到的评论的可贵性和重要性,它不仅能体现原创的新奇性,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地方新闻网站由于立足地为地方,所以应强调立足本土,重点反映本土人民群众身边发生的实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再建立优秀原创评论库,根据评论内容和性质,将评论内容分为如“观点撞击”“马上评论”“经典短评”等,[3]坚持每天发表优秀原创评论,形成特色专栏,打造独特优势。 2.3 培育核心技术,丰富传播模式 地方新闻网站要突破当前点击率的问题,必须在技术上进行革新,改变新闻网站单一的文字加图片的版面模式。地方新闻网站在技术上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学习其他运营良好的门户网站,采取“拿来主义”,培育核心技术,丰富传播模式,给用户更优的体验。首先,网站可以在版面上开通一个直播平台,利用流媒体视频压缩技术手段,将现场拍摄、录制的音视频信号进行一系列编码、压缩、回传、等处理,在互联网上进行实时直播,并在网络上长期存放,观众可以随时点播观看,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用灵活的播放模式,加深用户体验[3]。其次,新闻网站与移动设备相联系。将新闻网站上的视频新闻利用技术手段,按内容剪切为格式较小的短视频,用户无需在WiFi的环境下,仅用手机流量即可在微信圈或其他社交软件内点击观看,在“手机不离手”的时代实现真正的手机报纸。 3 结论 综上所述,地方新闻网站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确实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但地方新闻有地方新闻的特色,其能代表当地人民政府和人民的心声,能及时反映当地社会状况,这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取代的。地方新闻网站应立足本土优势,重点发展核心技术,引进创新人才,完善体制机制,为地方新闻网站的突围战备好硬件和软件设施,使地方新闻网站成为当地新闻的代名词,成为人民心中获得新闻途径的象征。 新闻网站论文:美国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的美国新闻媒体逐渐陷入困境,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报业发展状况更加严峻。不过就在这一时期,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开始在美国许多城市不断涌现,这类新闻网站主要专注于本地区公共事务的报道,它们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报纸媒体主要依靠广告生存的商业运作模式,为网络时代新闻组织的运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非盈利新闻;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模式创新 由于金融危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最近几年美国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面对困境,美国新闻界以及一些对新闻业感兴趣的慈善基金组织,纷纷寻找在数字环境下媒体经营的新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由边缘走向前台,并逐渐成为美国新闻业变革的一股潮流。 所谓“非盈利新闻”(non-profit journalism)就是指非盈利组织所从事的新闻实践活动。盈利性的商业新闻组织主要以利润分红或股票市值增加的方式,为其所有者或投资者提供利润回报,而非盈利媒体组织并没有向投资者支付盈利收入的义务,为了媒体组织的持续运转,它们有时也有一些盈利活动,但这些收入不是它们的主要收入,非盈利媒体组织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各类基金会的捐助。 非盈利性新闻组织在美国新闻发展史上其实一直存在,如《琼斯母亲》、《哈泼斯》杂志,这些媒体主要依赖于捐助和部分广告、订阅收入来生存。随着“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等一系列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创办,人们逐渐关注网络时代非盈利性新闻媒体的发展模式。在传统新闻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时候,这类非盈利社区网络新闻组织的出现,为整个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在本论文中,作者会着重分析“圣地亚哥之声”和“明尼邮报”这两个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发展及其运作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非盈利社区新闻模式对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非盈利社区新闻出现的背景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美国,媒体的广告收入在2007—2009年之间急剧下降,仅在2008年一年内,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就降到了379亿美元(在原来基础上下降16.4%),据eMarketer公司估计,另外的100亿美元广告收入也可能在2012年消失,由于广告收入锐减,让美国报业规模大约缩减为2005年整个产业的一半。 随着传统媒体广告收入降低,各个传媒公司便开始大规模裁员以缓解经济压力。伦纳德·道尼与迈克尔·舒德森在《重构美国新闻业》一文中指出,美国整个报界的记者,截止2009年下降了33%,即从1992年的6万名报道记者,下降到2009年的4万名报道记者。那些在美国原来颇受尊敬的报纸,如《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纸,已经濒临破产边缘。而其他一些报纸,如《落基山新闻报》、《快讯报》已经消失。 《卫报》编辑艾米丽·贝尔就整个新闻业的状况指出,“这是系统性的崩溃,而不仅是一种周期性下降。甚至那些存活下来的媒体也不得不经历一段不盈利的时期。”就在新闻记者被大批裁掉的同时,公共关系专家和管理人员却成倍增加(从原来的4万5千人,增加到现在的9万人),正如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和约翰·尼古拉斯在《美国新闻业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指,“即使当新闻记者人数在锐减时,‘新闻’依然存在,并且有逐渐增长的势头,这是因为有成千上万技术熟练的公关专家来给媒体提供‘新闻’,此外,这些人还决定着如何来向公民解释外部世界——当然是从公司和政府的角度来做出解释。” 美国新闻业出现的这些问题,让那些视新闻为民主基石的人士忧心忡忡。传统媒体这种溃败的局面牵扯到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新闻记者作为“第四等级”还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吗?公民需要获得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帮助他们做决定,比如选举投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性新闻逐渐走到了新闻业变革的前台,成为美国新闻改革的一股潮流。 二、“圣地亚哥之声”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圣地亚哥之声”(Voice of San Diego)社区新闻网站创建于2005年,在这一年圣地亚哥的《联合论坛报》裁掉了一批工作人员,其中包括该报的资深编辑内尔·摩根。就像其它许多美国报纸一样,《联合论坛报》也不得不通过裁剪报道记者的方式来弥补成本。而当地慈善家布兹·伍利认为,圣地亚哥需要内尔·摩根这样的资深记者来撰写有关该地区的严肃新闻报道。随后,伍利与摩根共同创办了“圣地亚哥之声”,同时,他们还聘用两名年轻记者安德鲁·多诺赫和斯科特·李维斯共同管理这个新型的社区新闻网站。 “圣地亚哥之声”创建的宗旨就是:为圣地亚哥地区居民提供独家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报道,以此来促进本地居民对社会性事务的参与。“圣地亚哥之声”并不对圣地亚哥地区的所有新闻都进行报道,比如一些车祸、房屋着火等新闻,它们一般不会报道,因为当地其它一些新闻媒体会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该网站报道的主要是教育、住房、环境等有关市民日常生活的严肃新闻。正如网站总编多诺赫所说,“我们想集中精力报道一些有关本地区的公共事务,我们并不打算报道所有有关本地区的事件。” 与以往的公民记者网站不同,“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由职业记者组成网络新闻组织,该网站主要依靠这些职业记者来完成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不过,该网站也鼓励读者能够参与到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去。这些记者也希望与该网站的受众能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新闻报道,或成为报道的一部分。在“圣地亚哥之声”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只有11名专职记者负责本地区的新闻报道,现在该网站的专职记者已经增加到了15名。 伍利之所以将“圣地亚哥之声”定位为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是因为他认为既然传统报纸将原来的盈利模式转移到网络中后已经失败,那就应该尝试新的媒体经营模式,他指出“如果我们知道将要损失数百万美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宣布它是非盈利的?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赚钱,成为一个非盈利的新闻组织有许多优势,况且创建一个非盈利的企业组织与创建一个盈利性的企业组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而我一生中一直就在做这些事。” 按照美国税法501(c)(3)规定,“圣地亚哥之声”属于“公共慈善机构”,可以享受税收豁免,但是按照该税法的规定,该网站必须让自己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不能只依赖伍利一个人的捐助。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多元化这个问题,在2007年,网站董事会聘用了卡米尔·古斯塔夫森作为该网站的助理,专门来募集资金。首先,他们积极寻求国内各种基金会的支持。在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得到了“奈特基金会”的支持,该基金会为它提供了10万美元的基金资助。就在这段时期,当地的社区基金组织“圣地亚哥基金会”也开始为它提供资金,并且与该网站结成了一种伙伴关系。 其次,他们还积极将该网站的固定读者发展为定期捐助资金的会员。在2008年2月,古斯塔夫森主持了一个开放日,让一些读者参观“圣地亚哥之声”的新闻室,并与新闻室的一些记者见面交谈,当时有250多名读者参加了开放日。在2008年6月,她又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咖啡室见面活动,主要是想让“圣地亚哥之声”的会员了解该网站是如何运作。古斯塔夫森指出,“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在线的新闻组织,就更应该组织一些线下的人际交流活动。” 到2008年年末的时候,“圣地亚哥之声”终于达到了它的目标,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这些资金分别来自基金会资助、读者捐助,以及广告赞助。到2012年,它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该网站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个人捐助、基金会捐助、会员小额捐助、部分广告收入,以及将它们的新闻报道售卖给其它新闻媒体所获得的部分收入。从2005年创建到现在,在7年的运作期间内,该网站的运营资金越来越多元化,财务预算收入也趋于稳定,从目前来看,这种新闻报道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据李维斯介绍,现在“圣地亚哥之声”每年的财务预算是100万美元,按照他们现有的运作经验和能力,每年的财务预算应该达到200万到300万美元,这意味着该新闻网站还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 就在“圣地亚哥之声”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它的一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在圣地亚哥地区也逐渐产生影响。该网站揭发了许多当地市政府的丑闻,尤其是在2008年揭露了圣地亚哥市政府官员在一些工程项目上违规,最后迫使两名地区开发署的官员辞职。由于它在调查性报道方面的杰出表现,在2007年和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分别获得了“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奖和“编辑与记者研究会”奖。通过这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它也逐渐获得了当地公众的信任。 从整个新闻组织运营模式上来看,“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因为传统报纸媒体会将70%的预算花费在印刷和发行上,而“圣地亚哥之声”将70%的财务预算花费在新闻报道上面,它只将14%的预算投入到营销方面,将16%的预算用作管理费用(其中包括全职记者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正如李维斯所说,“我们几乎将每一美元都花在新闻报道上了”。正是由于“圣地亚哥之声”在新闻报道模式上的突破,对逐渐陷入困境的美国新闻业极具启发意义,在2011年,美国著名的商业杂志《快速公司》在其“美国创新”评比中将“圣地亚哥之声”列为年度创新领袖。 受“圣地亚哥之声”的影响,目前,美国涌现出许多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如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邮报”(Minn Post),圣路易斯的“圣路易斯灯塔”(St.Louis Beacon),旧金山市的“海湾公民”(Bay Citizen)等等。“圣地亚哥之声”也开始成为新闻院校师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圣地亚哥大学新闻学教授奈尔森指出,“我已经将这类非盈利性的新闻网站带进了我的课堂,并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未来的新闻业。” 三、“明尼邮报”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明尼邮报”由记者乔伊·克瑞墨创建于2007年。克瑞墨原来是《明星论坛报》的编辑兼发行人,在他离开该报之后,他意识到传统报业商业模式的崩溃、报纸销量下降、记者锐减,这些问题会影响当地居民获知必要的信息和参与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在加上当时“圣地亚哥之声”等一些社区新闻网站已经办的有声有色,因此,克瑞墨也试图利用数字化新闻便宜的成本优势,来尝试新的新闻组织运作模式。 “明尼邮报”也是一个非盈利网络新闻组织,在其网站中它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建目标的:“‘明尼邮报’是一个非盈利、非党派的企业组织,它的目标是为那些关心明尼苏达,又渴望获得新闻报道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克瑞墨认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一种社区资产,它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社会健康稳定运转,同时也可以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圣地亚哥之声”类似,“明尼邮报”从创办伊始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个基金会为“明尼邮报”提供资金捐助。此外,会员的小额捐助也是“明尼邮报”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截止到2012年2月,“明尼邮报”总共有3,400名会员捐助者,他们捐助的款项从10美元到2万美元不等,但是“明尼邮报”从来没有因为捐助金额少而拒绝过任何一位捐助者。 “明尼邮报”在收入来源多样化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明尼烧烤”(MinnRoast)达人秀,这个才艺展示节目类似于“烤架俱乐部”(Gridiron Club)每年举办的年度记者晚宴,记者们可以在晚宴上演唱歌曲或表演滑稽短剧,同时还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来募集资金。该节目现已举办五年,已经逐渐成为“明尼邮报”获得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在2011年通过“明尼烧烤”达人秀所获得的资金约占整个资金来源的9%,克瑞墨希望在2012年能够上升到10%。 “明尼烧烤”达人秀扩展了“明尼邮报”的会员模式,作为“明尼邮报”的一个会员,可以带几个朋友一块来观看这个节目。此外,“明尼烧烤”达人秀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个社区参与的渠道,它定期将读者、记者,以及市政府的官员聚集在一起,正如克瑞墨所言,“它打破了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是对立的关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身处同一个社区的公民。”这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相互融合,对打破现实生活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藩篱,为培育社会资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明尼邮报”公布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来看,该网站已经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2011年,“明尼邮报”的公司赞助和广告收入占25%,个人与会员的捐助占25%,基金会的资助占21%,资本筹集占20%,通过“明尼烧烤”才艺展示和其它活动筹集到的资金约占9%。克瑞墨希望各类基金所占的比重缩减到占整个收入的10%,他认为基金资助有时候不稳定,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慢慢地降低对基金的过度依赖。 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非盈利性社区新闻网站的共同特点是强调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并不主要依赖广告收入,而是依靠各类基金会、读者个人的捐助,同时这类网络新闻组织都强调为当地社区服务,因此一般都会注重本地区调查性新闻的挖掘。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只要能够保证收支平衡和多样化,就可以持续地运行下去。这种新闻组织的运作模式与以往传统媒体的商业运作模式相比,可能更适合于当下的网络传播时代。据美国皮尤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当代美国72%的公众关注当地新闻,而这些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报道的主要就是当地的新闻。由此来看,这种制新闻组织的运作模式比较符合当下美国公众的信息需求特点。 此外,当代新闻业的发展也清楚地显示出,经济收益不能作为媒介组织的唯一目标,新闻业应该从商人的绝对控制中解放出来,回到社区实现它们为社区服务的部分责任。此外,这类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也起到了创造社会资本的作用,通过它们的运作,美国的新闻报道正朝着社区新闻自治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社会,新闻信息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同时也是一种公共服务,它应该和教育、医疗保健一样,是一个公民社会运作起来的必然要素,而仅仅依靠市场化媒体的运作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目前的美国新闻界而言,非盈利社区新闻的发展就是一场新的新闻改革运动,这类不断尝试新闻模式,为未来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闻网站论文:长尾理论在新闻网站经营中的运用 【摘 要】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人类传播活动、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传统的经济模式。2004年《连线》杂志主编安德森首次提出了长尾概念,并在互联网经济圈中衍生出了新经济时期寻求利润的盈利模式,即长尾战略。该盈利模式同时波及到了传统行业的营销与管理。本文从长尾视角对新经济形势下新闻网站谋求发展的途经与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思考与研究,为长尾理论在我国新闻网站经营管理的运用作了有意义的尝试。 【关键词】长尾理论 新闻网站 网络传播 一、新经济形势下长尾理论的提出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实体如何在无限的竞争性需求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一门学科。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人们大多遵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二八理论”,即20%的热门产品带来了80%的收入,80%的销售额由20%的消费者创造。此时,制造商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用抑制个性的方式控制市场,消费者只是卖方进行市场营销的被动接受者。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格局,种种迹象表明,消费者不再是营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事实上,消费者开始变得主动起来,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需要的商品,而不再像从前那样为商家所制约,被动的等待商品送上门来,市场的主动权已从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差异化需求逐渐凸显。这样,人们想要的产品从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大众产品变成了小众的特有产品,信息的传播也开始迎合目标群体、独特的人群和小型市场。不可逆转的事实是,那些原本面目模糊的大众已经演化轮廓清晰的小众。在此背景下,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于2004年10月首次在《连线》杂志上提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向传统“二八理论”发出挑战。 从亚马逊、狂想公司、BLOG、GOOGLE、EBAY等互联网零售商以及沃尔玛等传统实体零售商的销售数据中,安德森得出如下结论:这些企业80%的利润并非来自20%的热门的、流行的产品,而是来源于由各种冷门的、充满个性的、小众的定制产品聚集而成的巨大“长尾”。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交互式市场中,那些拥有特定偏好、独特个性的消费者个体共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因此,那些曾经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大众产品”已不再受宠,符合个性需求的“定制产品”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简单来说,“长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那些在市场上需求量相对较小却品种多样的所有小众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之总和,实际上并不少于品种不多却需求量相对较大的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长尾市场是互联网世界中一个有待开发的宝藏,社会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已不再是需求曲线的“短头”部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被忽略了的“长尾”部分。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商品生产、物流成本的压缩,是从“长尾”上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基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海量商品,从而使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浮出水面,与此同时也急剧降低了生产、存储、传播和信息搜索的成本,为差异化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可能。 二、新闻产品的“长尾”开发 1、与众不同的产品 利基的特点是充满个性且与众不同的产品,别人难以替代。在长尾经济背景下,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产品的多样性。媒介应该将个体的重要性放在首要位置。始终重视做好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销售”,即使很小的,也会为创造最大的财富做出不可或缺的必要贡献。 就新闻网站而言,提供满足受众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核心,赢得受众的支持和信赖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基础,从而达到使企业的盈利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目标。实行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精确定位目标市场,通过产品的特殊属性和特有的品牌形象等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降低同类产品的可替代性,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 一般新闻网站的普通盈利模式是以新闻来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来吸引广告。不同与此的是,由济南日报集团主办的新闻网站舜网做的“长尾市场”以开发面向网民和小客户的经营项目,为那些拿不出资金做常规性广告的小商户提供分类广告项目。只要支付全年1000元的低廉价格,那些中小企业、商户就可以在网上发帖。舜网还为他们提供套红、链接等可选服务。目前已有美容、庆典、摄影、培训、服饰等20多个行业400余家中小企业、商户落户舜网,日均广告收入1万元左右,2009年实现利润300万元。舜网为处于广告市场“尾部”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廉价的广告服务,用聚沙成塔的方式赢得大市场,在众多新闻网站中脱颖而出。 2、用户为王 从媒介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整个过程是媒介的个人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新闻内容的个人化和新闻表达方式的个人化”,“受众本位”的新闻传播观念已然确立,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化,是传媒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新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需求的差异、获取信息方式的不同,以往的“产品为王”战略已无法适应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需要以“用户为王”“渠道为王”。 “长尾理论”的最大价值是满足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新闻网站应在内容、功能、栏目设置、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细分,甚至为极少数有特定需求的人群提供专门的信息定制服务,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实现一对一的传播,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从前的大规模市场已全面转变成小规模分割市场,这个市场以受众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需求为导向,在内容上既有新闻、资讯、参考信息等共性需求,也有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等个性化需求。深圳报业集团为开发社区新闻,与深圳的几个大社区联合开通了“罗湖网上家园”,针对每一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社区新闻,其主要内容是报道小区住户邻里之间发生的小事、社区居委会的通知以及社区周边的新闻,满足社区居民对各类社区信息的需求。此外,2007年4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4份报纸《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在全国上线发行。那些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并且想要了解家乡发展情况的温州人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这些报纸网站的目标受众。媒介想要开发“长尾”市场,必须采用“受众为王”的策略,将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3、受众参与创造 网络技术带给传播形式最大的变革,就是造就了信息传播渠道的解放以及内容生产权利的下放,这两者从根本上决定了原创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成为可能。随着媒体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受众更多的参与到内容创作上。比如博客和微博客中的一篇文章、一句话、一幅图片,论坛中的一篇帖子等,甚至包括用户的每一次支持或反对的点击等,都是原创内容。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19楼网站,采用注册用户发帖的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资讯,在短时间内凝聚了超高的人气。2008年收入2000万元,盈利400万元,拥有240万个注册用户,日均页面访问量860万人次,每月的访问量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如今,19楼每天的信息数量超过40万条,成为很多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来源地。 4、细分行业,开发“长尾” 身处信息庞杂的网络传播时代,受众获取主流新闻的路径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基于网络传播领域的无疆界性,市场细分之后的受众仍旧数量庞大。在此种形势下,新闻网站面向的主流新闻将是一个日趋饱和的市场环境,其发展重心当转向新闻行业的扩展与丰富,发展路径与其兼而有之不如专而攻之。专而攻之意味着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相对更为专业、领域更为接近的信息,这样的传播路径即是McManus言及的“窄播”概念。 目前,中国税网作为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财税专业型门户网站,下设有四个专业性频道:税务、新闻、企业、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和咨询服务针对广大的征税及纳税人且包含了其他群体所需的财务信息,为有不同需求的群体提供涉税信息咨询服务。网站开通的第一年营业额达到400万元,第二年是300多万,第三年是600万元,其中,网站会员的收入占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二。 结语 新经济时代,传媒市场面临巨大变革,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传媒市场的不断细分无疑是这场变革的主旋律。过去,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利基”市场无法开拓,而如今,技术的突破和物理环境的改变,使信息的传输和复制几乎无成本,“长尾”开发成为可能。在我国新闻网站经营管理中实施长尾战略,成为其在新经济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闻网站论文:运用全媒体手段助推地方新闻网站发展 [摘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10年,地方新闻网站上有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追赶”,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突出重围,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荆楚网全媒体报道沌阳高架爆破为例,阐述地方新闻网站在实现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得与失,并为进一步发展全媒体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 地方新闻网站 转型 这是最好的时代。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互联网全面高速发展的10年,三网融合与无线互联技术为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媒体已然成为时下传媒界的新宠。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上,正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上有新华网、人民网这样的中央级门户网站和凤凰网、新浪网此类全国商业网站的压制,下有地市州地方门户的逆袭。 地方新闻网站站在时代大潮的风口浪尖,如何利用全媒体手段,在竞争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无疑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全媒体为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开辟新道路 经过10年的发展,地方新闻网站进入了瓶颈期。新媒体的大力发展、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都在争夺媒体用户市场。而中央新闻网站和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的区域化步伐逐渐加快,地方新闻网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湖北,荆楚网面临的对手有人民网湖北频道、新华网湖北频道等中央媒体地方频道,大楚网、新浪湖北、凤凰网湖北站等全国性商业门户网站地方站,还有得意生活网等本地新兴论坛的崛起。 在八面重围的环境下,荆楚网如何发挥自己的湖北网媒先行者优势,加快提升影响力,实现网站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微博、手机客户端和多媒体终端等兴起的环境下,全媒体报道手段或许将为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全媒体”即“omnimedia” ,最早源于美国一家家政公司,国内自2008年起开始频繁使用“全媒体”的说法。对全媒体的认识基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微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基于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间的融合,发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宏观层面上,全媒体是对媒介形态、媒介生产和媒介传播的一种整合性应用,也就是实现报道内容的多媒体化、载体的多元化以及资源的利用和共享。[1]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的进程。2011年7月1日,国家公布“三网融合”首批12个试点城市名单,随后全国范围内兴起全媒体大融合行动。各个试点形成不同的模式,荆楚网作为“报网融合”模式的领军者,已成为国内较为主流的新闻网站,以武汉为基地,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 二、荆楚网全媒体报道实践探索 在“全媒体”热的形势下,大型新闻事件无疑成为地方新闻网站展示自身实力的最好时机。2013年5月18日,武汉沌阳高架桥进行拆除爆破,荆楚网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直播爆破全过程,圆满完成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全媒体直播任务,让“世界桥梁第一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功地引领了舆论导向,受到武汉市政集团的充分肯定。 1.报道手段求全求多 本次爆破全媒体报道在报道手段上可谓全面、创新。荆楚网充分运用图文、音视频、无人机、微博、微信、动漫、手机客户端、社区、评论、嘉宾访谈、网络专题等多种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全时段地对武汉沌阳高架桥爆破全过程进行了直播报道。 例如微博直播这一块,通过设置#沌阳高架爆破#话题,共399条相关微博,对于爆破的各个节点、细节和花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并与广大网友及时展开互动。爆破成功后,拍下震撼人心的几秒画面,并及时制作成gif版本,通过微博后,立即引来数百次转发和评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无人机的运用也是本次全媒体报道中的一大亮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次启用两架无人机参与直播,从空中俯瞰爆破时的精彩瞬间,让网友大呼“过瘾”。 2.报道内容求全求新 从4月中旬确定要进行沌阳高架桥爆破报道开始,荆楚网就着手为全媒体直播做好各种预热准备。 提前数周制作好专题,涵盖了爆破的背景资料、相关知识等,突出报道亮点。除了滚动快讯、首页大图等常规项目,还有视频直播、微博直播、爆破工程示意FLASH动画,尤其是在专题重点位置突出推荐了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首款二维码应用工具“楚天神码”,让新闻涵盖了移动媒体用户群。网友在专题里能了解到为什么要爆破、爆破的难点及亮点等各种想要知道的信息。记者多次现场踩点后,分片分职责对沌阳高架桥进行了无缝隙采访,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对各种新闻点都进行了采访报道并快速回传后方上网。例如在爆破前,举家老小疏散去逛商场,也有一家人紧闭门窗在家等待爆破等。在正式爆破前,相关稿件已在网上呈现并有较高的流量。 爆破结束,记者继续探访周围居民,各路记者在不同地点了解爆破之后的影响,并拍下了“挖掘机进入现场清理、市民捡石头留念”等多组生动形象的组图,现场感强并具有新闻性,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荆楚网的首次全媒体直播,就像是一部完整的3D电影大片,让网友通过这部大片,身临其境。 同时,报道过程中注意前后方联动,实现无缝对接。摄影记者拍摄的爆破现场图片也在爆破完成短短几分钟后就传到了后方编辑部,编辑人员第一时间在首页大图醒目推荐,让广大网友及时了解最新动向。 据统计,直播当天共相关新闻稿件30多条,图片300多幅,视频时长80多分钟,微博互动1000多条,全国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成功引导了舆论的发展,并将“世界桥梁第一爆”的概念传遍全球。 3.报道记者素质求全求专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记者各司其责,文字记者只需负责撰写文字,摄影记者只需捕捉画面和镜头。而全媒体报道则要求记者掌握包括文字采写、摄影、录音、摄像等在内的多种手段。 对于这次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荆楚网高度重视。从新媒体发展中心、航拍中心、网络电视中心、新闻评论中心、时政新闻中心、总编室、手机媒体部等多个部门抽调了50多名骨干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划分为文字组、图片组、视频组、航拍组、微博社区组等10个小组。各个小组不仅要兼顾各自负责的报道重点,也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报道内容,要通过微博图片、文字等方式实时传递报道信息,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 参与报道的记者可谓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一名全媒体记者应该具备的“全”素质。文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拿起设备进行拍摄,平时负责评论的记者甚至现场拿起话筒出镜主持,丝毫也没有怯场。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全,同时更要专。文字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一定是最简洁生动适合传播的,摄影记者拍出来的照片一定是最精彩打动人心的,视频记者剪辑的画面也一定是最清晰流畅的。 三、全媒体热下的热思考 1.加快打造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发展对新闻机构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有的采编系统仅仅能够处理文字、图片的采、编、发 ,无法满足多媒体终端内容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分别加工的需要,不利于集团内部的协调管理,也无法实现与用户的深度互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许多报业集团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 ,纷纷建立集多媒体开发应用与数字化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内容生产、业务运营和决策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撑和保障。[2] 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建设,确定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 2008年8月26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全国首创的 “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专家验收,成为全媒体转型过程的标志性事件。 在这一全媒体数字平台中,集团记者采集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都会进入全媒体数据库,经过二次加工和二次编辑,然后由各媒体各取所需选取,再通过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初步实现了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的数字化传播。[3] 要实现全媒体转型,打造一个适于数字化传播的全媒体新闻平台尤为重要。以构建全媒体新闻平台为创新契机的报业集团改革,关键在于在内部以动态新闻生产观促成内容产品升级,进而延伸新闻生产链条,使内容资源优势可在报业集团内部实现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在外部则整合集团各系列传媒品牌优势进行媒介融合,这些任务可在全媒体数字平台上实现。 2.加快建设全媒体记者队伍 在推进全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全媒体记者又是另外一个重中之重。 当前的高校新闻学教育,还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全媒体记者的课程,承担起全媒体记者培训的主要还是记者所在的媒体。 2009年5月 ,首届中国多媒体记者短训班在杭州举办,旨在帮助从事单一新闻采编工作的记者编辑实现向全媒体报道的过渡 ,以适应数字化环境中媒体融合的发展变化。 2012年8月,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全媒体突击队,以全媒体的形式参与全省突发事件的报道,进一步加强全媒体资讯的内容建设。 报业集团在全媒体战略转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全媒体记者,设立全媒体记者岗位,招聘具有采、录、摄、播等技能的全能记者。同时也要通过对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让文字记者学会拿起照相机、摄像机甚至麦克风,让摄影、摄像记者学会采写、编录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输、。 新闻网站论文:关于地方新闻网站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探析 新闻网站担负着社会舆论宣传的重要任务,这就构成新闻网站与一般盈利性商业网站的不同。新闻网站的发展在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舆论宣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经济建设,创造企业盈利,以经济促进新闻网站建设的发展。本文就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发展方式进行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地方新闻网站发展方式探究 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主要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其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网站通过新闻的和出售新闻资料可以获得一部分盈利,但这种创收模式比较固定。由于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新闻资源出售共享,并没有成为新闻网站的重要创收方式。 2.网站广告是新闻网站创收的主要方式,由于在网站加载广告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文本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闻网站广告位受到很多企业的关注。 3.一些新闻网站开始尝试电子商务的运作,联合地方网络交易平台,相关链接或直接在网站增加电子商务功能。 4.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思路需要更多地把握人性化的发展模式,使网站能够更方便读者的生活,如一些地方新闻网站开设了免费/付费等内容的下载,还有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通了短信便民查询业务。 二、我国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现状的不足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网民心目中的地位不高,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比较小。就目前我国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情况来看,地方新闻网站难以形成专业化的网站经营模式,其表现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站盈利渠道过于狭窄 地方新闻网站由于起步晚,实力不足,因此在网站创收方面没有使用更多的灵活经营方式,一些地方新闻网站仅仅依靠广告收入和地方经济的扶持,勉强维持网站的基本运营。 (二)新闻内容质量差,新闻材料单一 新闻网站的主要职能就是进行新闻报道,然而一些地方新闻网站由于种种原因,在新闻的采编和多媒体制作上没有一定的建树,没有很好的体现多媒体特性。新闻内容枯燥乏味,新闻主题老化,缺乏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效果,这都影响着新闻网站的人气。 (三)新闻网站缺乏网络互动 网络媒体的很大一个优点,就是网络拥有很好的交互性,在网络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沟通交流十分自由,给受众的参与动机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但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整体的新闻内容与板块设置来看,对网络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开发明显不足,没有把网站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作为网站的主要功能,对于读者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四)网站功能单一 地方新闻网站对于网站的生活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全面整合地方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媒体资源,网站的作用和职能比较单一。 三、地方新闻网站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新闻网站是新闻的立体呈现,具有比报纸、杂志、广播更为显著的发展优势,因此它是新闻企业的新型盈利方向,也是新闻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首先应该从新闻网站的本质出发,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好社会舆(下转65页)论的正确引导方向。 其次,地方新闻网站要改变传统的经营制作方式,把目光放长远,提高地方新闻网站的影响力。 再次,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还要注意对新闻更新能力的提高,保证新闻的实效性与即时性。 地方新闻网站的经营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制定长远的市场发展战略,网站广告招商需要制定切实的管理体制只能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一个发展方向。地方新闻网站的建设也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增加网站的电子商务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着眼实际,从地方物产、旅游等优势方面寻找突破口,把地方新闻网站建设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对外宣传门户。 新闻网站论文:浅论区域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摘 要】做好区县本地新闻,是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进行市场抗衡的重要砝码之一。做好本地新闻的界定,要放宽眼界,从别的新闻中寻找与本地区相关的元素,从本地化的角度进行报道。同时,需以互动提高网民的参与性,并使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区县新闻网站 本地新闻 核心竞争力 一、本地新闻是区域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有论者指出:“互联网是没有地域限制的,但是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信息资源有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①这决定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网民构成中的重要特点,即外地网民的数量是有限的,大部分网民,尤其是长期稳定的网民则是本地居民。这部分网民对本地区资讯有高关注度,而他们也将本地的新闻门户网站作为了解本地区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做好本地新闻资讯,才能稳定这一主要的目标受众。由此可见,本地新闻内容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浏览量。 做好本地新闻,是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抗衡的重要砝码。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之下,我们所谓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在媒介生态之中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本地新闻,在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之中,理应应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水平与高度。 具体说来,一方面,大多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综合门户网站在做一些地方新闻时,往往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成功占据地方市场的很少。这就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契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在第一时间对本地的新闻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想在新闻内容方面全面铺开是不现实的,一是受资金、技术、人才、地域等条件的限制,二是若靠转载其它网站上的国内国际新闻来充数,则会造成内容的同质化,使网站毫无吸引力可言,对受众而言,也是无效的服务。因此,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不必一味强调做大做全,打造好本地新闻才是立网之本。 二、区域新闻网站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内容的设置上基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新闻内容放置在网页的头版;2、内容包括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也有专门的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栏目;3、新闻头条大多以本地新闻为主。从以上特点来看,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内容的设置已经比较全面,形式上也较丰富。从新闻栏目的排版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已注意到了本地新闻的重要性。但无毋庸讳言,本地新闻要想成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本地要闻数量少,更新慢 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中本地要闻平均每天的量占每天新闻总量的比例不到50%,平均每天更新的本地新闻条数不到10条,且大量转载国内、国际新闻,可以看出,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没有充分重视本地新闻的建设。以重庆市江津区新闻门户网站——江津网为例,笔者对2012年6月江津网上的江津新闻、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四个主要新闻板块每天的新闻量、新闻来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2012年6月,江津网在江津新闻、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四个板块共新闻383条,其中江津新闻158条,重庆时讯72条,国内新闻82条,国际新闻71条,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江津本地新闻仅占新闻总量的40%左右,重庆时讯、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差不多占新闻总量的60%。本地新闻的更新率不高,平均每天的本地新闻不到6条。本地新闻数量少,更新慢,是本地新闻没有成为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2、本地新闻时效性差 新闻的时效性越强,新闻的价值则越高。在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观已经走向“全时化”,而网络媒体可凭借其技术优势,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时化”,这一点本应该是网络媒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优势之一,以快速及时地新闻信息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时的优势,不少本地新闻是头一天采访,第二天才报道,周末很少更新新闻,如此一来,就不能与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拉开差距,无法体现网络媒体“全时化”的特点。 3、报道形式单一,质量有待提高 网络新闻不像大多数传统媒体一样受版面限制,可在新闻报道中同时辅有图片、声音、视频、超链接等多项功能,但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在本地新闻的报道中没能将这些要素综合运用起来,大多只采用文字报道或者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报道形式单一。 本地新闻内容简短,不够详尽,且多以动态新闻为主,缺少专题报道、分析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评论性文章等深度报道。新闻报道中少见相关新闻链接,缺少背景性报道。本地新闻在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4、新闻版块缺少互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是它的优势。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重庆区县新闻门户网站内容互动性却比较弱,趋于单向传播,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互动性的优势。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后面均开通了新闻跟帖、网友评论等互动功能,与网民形成互动,及时收集网友对新闻报道的反馈。而重庆38家区县新闻门户网站中几乎没有一家在新闻报道后面开通新闻跟帖功能,没有借助网络媒体良好的互动性,与网民之间形成互动。而对于其他的新闻互动方式,网站或版面也存在引导不够、指示不明、缺乏管理的弊端,没能发挥网络媒体应有的潜力,忽视了网民的声音,受众归属感不强。 三、提升区域新闻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面对重庆各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种种表现,让我们把分析引向纵深。 在观念上,对于“本地新闻”,人们往往会进入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本地新闻仅仅是指在本地区发生的新闻。这种认识当然并不全错,但理解过于狭隘。如果仅把本地新闻简单地以是否发生在本地来界定,无疑缩小了本地新闻的范围。一个明显的事实,在区县一级的地域空间里,每天所发生的事件中包括及时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的事件是有限的,而缺少新闻价值,则无法引起受众的注意。因此,对于本地新闻的界定,要放宽眼界,从别的新闻中寻找与本地区相关的元素,从本地化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一是可以拓展本地新闻的来源,在开放的视野下看待本地新闻,使本地新闻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的小事情上。二是可以在网络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对同样的新闻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报道,实现差异化竞争,避免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重复转载、千网一面。要提高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质量,除了做好原创报道,大量动态性新闻,还应在新闻深度上面下功夫。有学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原创新闻除了涵盖独家新闻题材外,还包括“非独家新闻的独家见解,非独家新闻的独家发现,非独家新闻的独家编排”,认为原创新闻重在“创”,新闻“有创见”才能有市场。②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网络媒体无法在时效性上与广播、电视等媒体拉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在报道深度上仍无法与纸质媒体,尤其是报纸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互动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的及时互动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显著功能,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互动可以提高网民的参与性,也是新闻网站吸引网民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互动形式多样,主要有BBS、留言板、新闻跟帖、网上调查、网上聊天室、E-mail方式的编读往来等,通过以上方式,网民可以参与到网站的内容建设之中,及时反馈信息。在本地新闻的建设中,网络互动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视,如璧山网的“你点我采”栏目,是记者和网友互动交流的平台,充分体现网上网下互动。网友通过该平台提供新闻线索,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希望解决的问题通过留言或报料的方式提出来,并且可以自己选择记者。网站记者会根据网友的提供的新闻线索、提出的问题对相关部门进行采访,以期能满足网友的要求,解答网友的疑问。璧山网的“你点我采”栏目让每个关心璧山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开拓新闻线索的来源,满足受众需求。此外,网络媒体没有严格的版面限制,其技术条件也支持新闻结合文字、图片、声像等传播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区县新闻门户网站需摒弃以往单一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对本地新闻进行报道的时候,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图片、视频、声音等资料,实现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通过媒体流程再造,实现不同媒介间的交融和媒体通道的多样性,在全媒体的环境下,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视觉满足的信息阅读体验。③ 总之,在以本地新闻打造区县新闻门户网站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之中,我们看到区县新闻门户网站的兴起和发展,还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传媒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还有许多有待探索与开拓的空间。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传播学研究生) 新闻网站论文: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提升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用户数量的大幅增加,基层新闻网站自身影响力的受关注度也逐渐增加。本文中主要从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现状和自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网站影响力构成因子,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基层新闻;影响力;权重分析 一、基层新闻网站现状分析 (一)基层新闻网站影响力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方便人们更便捷快速地了解新闻资讯,许多地方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基层新闻网未能跳出固有的圈子,影响力未能得到扩大和迅速的提高,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基层网站在其建设和综合运营中都存在一些的问题。 基层新闻网站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为新闻借助网络媒介传播后对接收者甚至社会产生的影响。根据影响力不同的目标分析,首先从网站点击率和访问量等来看,基层新闻网站和一些商业性的门户网站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放高目标从引起社会的整体关注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性来看,基层新闻网站由于更专注于当地新闻,因此对当地群众的影响力还是较大的,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网站影响力构成因子及其权重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了剖析基层新闻网站发展瓶颈,分析网站影响力的各个指标及权重,我们通过向大众读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和电话、QQ、微信等方式的讨论和访谈,并结合了一些专业性强、在该领域熟悉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调查对象为一天在网上逗留5小时以上的网络人群,采用通过问卷调查表链接发放的形式回收问卷共计58份,经过整理和分析后,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49份;同时,采用纸质问卷进行补充,共计发放问卷41份,最后回收37份,经综合的整理分析得到有效问卷30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79份。本次调查通过量化的调查数据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问题进行交叉分析。调查中,我们设置的针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分等级为5级,5表示重要性最高,1表示重要性最低。在调查结果数据的基础上对各层元素进行构造,从而得到一个两两比较性质的判断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相对权重的过程中遵照单一准则,利用根法计算计算出相对权重之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表1所示就为计算结果。 分析一级指标自身的权重数值分配,综合服务以0.4374的权重比例位居第一,其次就是权重为0.2675的新闻信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最注重的应该是用户在使用新闻网站过程中的自身感受,与当前电子政务追求人性化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征相适应。同时网络用户也十分注重基层新闻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要保证新闻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更新速度。想要实现基层新闻网站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网站自身的权威性,我们必须在一级指标那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分析二级指标自身的权重分配,在综合服务中的四个二级指标占有的权重数值较为接近,说明网络用户对这些指标的重视度是差不多的,那么就要求我们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平衡地发展和建设这几项指标对应的内容。通过表2-1中数据显示可知,二级指标中具有较大的权重指标是用户的规模数量。这说明一旦网络用户访问的网站满足他的需求,用户不但会在以后继续访问,还会推荐给他人。新闻网站的建设维护中用户最关注的是网站的安全性,而对网站的设计要求相对较低。 二、基层新闻网站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基层新闻网站近几年的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到位、技术创新缓慢、缺乏先进的理念和先进思想的引导。下面就基层新闻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梳理。 (一)与网民读者的互动性较差 基层新闻网站因为身处基层,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特点的影响,网站首页一般都是当地领导或部门的相关信息,缺乏普通市民真正关注的民生事情,因而它的访问人群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浏览用户主要是当地社会地位、学历和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群,而很大一部分普通群众没有参与到基层网站中的,互动性相对较差。 (二)海量、快速的网络特性发挥欠缺 一般我们熟悉的腾讯、搜狐、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自身新闻的播报速度和更新速度都是很快的,基层新闻网站由于受到自身运作条件的限制,新闻的更新速度和原创力度都是较差的。基层新闻网站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稳定的搜索和存储无法保障,也影响了访问用户对地方基层新闻网站各个板块的信心。 (三)缺乏自身特色和主攻方向 基层新闻网站尽管设置了较多的页面和栏目,但是大部分都很相似,缺乏自身的特点。这种网站建设的平铺化造成了基层网站缺乏特性和辨识度。 (四)新技术更新比较弱 由于基层新闻网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方政府及领导的思想影响,加之其它各种条件的制约,技术更新及新闻更新都不如商业性网站速度快。同时资金限制也使得基层新闻网站聘用高端技术人才受到制约。 三、基层网站影响力提升策略 加强内容建设,打造更多的网上品牌,已成为地方新闻网站面临的现实课题。如何打造地方新闻网站品牌优势,提升影响力,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知突出本土特色、强化专题策划、加强网民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一)精办地方新闻,强化专题策划,用“原创”争取网民 网民浏览国际国内新闻,其需求涵括国际国内政治大事、突发重大事件、社会生活趣闻、商业资讯、科技前沿探索和服务性新知报道等等。而在当今信息处处充斥眼球的时代,新闻来源雷同是几乎所有网站面临的共同课题,基层新闻网站由于地域限制更是处于现实竞争中的劣势,正确处理新闻的深与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出路在于,克服原创新闻有限的困难,加强对新闻素材的编辑、整合,强化专题策划,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走专题化道路上,在专题上强调本土化,多做与地域有关的新闻专题,在信息量上追求“更深”,在“更深”的前提下再追求“更多”。例如《中国谷城网》,它作为谷城的新闻门户网站,在依托《谷城电视台》实现新闻资源共享的同时,突出自身的网络优势,策划具有谷城特色的原创专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触及社会现实,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较多地采用连续报道和音视频手段,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进行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在容量大、时效快、互动性强的基础上,强化深度和网页设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而争取更多的网民。通过强化本土专题策划,基层新闻网站的原创能力才能得到增强,权威性和知名度才能逐步提升。 (二)打造基层新闻网站视听特色 《中国新闻网》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网站230万个,而包括部门网、社区网在内的新闻网站大约要占到相当的比重。网站多,但是大多建设的十分雷同,没有自身的特点,基层新闻网站要在海量的网站中脱颖而出,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突出视听特色,为当地电视台的大型活动、实况节目、专题片和重点栏目等建立专门网页,为每个栏目进行栏目定位、主创人员、台前幕后故事、拍摄花絮等方面的内容介绍。通过网络征集、调查、预告、评论、回顾等方式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既可扩大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又弥补了网上节目的内容不足,最终实现双赢。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基层新闻网站可以尝试开通网上音视频直播节目,进一步打造和突出视听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网民的眼球。 (三)做好论坛,用“互动”影响网民 一家网站不管以何种特色或样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一块可供网民自由驰骋的舞台——论坛、评论、博客、微博,那这家网站的人气可想而知。对于上网的普通大众来说,除了获取相关的信息外,他们还有一种民主的参与意识,一种要把持“话语权”的冲动。基层新闻网站要在首页醒目处设置网上调查,在每条新闻后面、专题新闻和各栏目页面上,专门设有网友留言板和评论处,让网民直接点入即可发表评论。 四、结 语 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当前基层新闻网站的影响力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投入资金和自身问题的制约,多而不精,缺乏自身特色,其自身影响力范围较小。我们分析了影响基层新闻网站自身影响力发展的原因,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人们较为关注的网站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计算,得出的分析结果体现出了网民对新闻内容和网站安全性等一系列要求。分析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基层新闻网站如何发展构建的基础,我们要在新闻的实用性、特色性以及新闻网站的互动性方面做出努力。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框架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实例分析等方法,以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为例,论述了人民网与凤凰网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差异,以期提高新闻网站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从而加强舆论引导功能。 [关键词]人民网;凤凰网;框架理论;重大突发事件;北京“7·21大暴雨”事件 一、框架理论概述 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理论被引入新闻学、传播学后,主要应用于新闻生产、媒体内容和媒体效果三个研究领域。 著名传播学者潘忠党教授指出,框架是“一种建构、处理新闻话语的策略”及对“话语自身特性”的研究。美国学者加姆森将框架分为两类:一种是“界限”,选择重要的方面加以凸显,将不重要的排除在外,起到一定的“圈定”作用;另一种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架构”,即以独特的方式加以解释,使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的选择与采集 (一)媒体样本 本文选择人民网和凤凰网这两个新闻网站作为媒体样本。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社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凤凰网是凤凰卫视的官方网站,也是境外媒体控股的网站。而凤凰卫视是极少数几个获得中国大陆部分地区落地权的境外媒体之一。两种不同背景、不同生长环境的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结合自身特点和报道准则做出判断。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报道同一事件中的异同,以期找到提升新闻网站报道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方法。 (二)事件样本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大暴雨事件。此事件发生在中国政治中心——首都北京。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报道直接体现出中国政府的工作能力以及媒体的反映能力。而作为新闻网站,能否在这一事件中做好报道,也是对他们自身的一次考验。 (三)时间样本 本文分别选择人民网与凤凰网在2012年7月21日~27日这七天的时间内的新闻报道。 (四)新闻报道样本选择及取样方法 在人民网中,通过在每日的“滚动新闻”条框中选出报道北京大暴雨事件的报道,然后一一进行记录与保存。在凤凰网中,通过在“凤凰网资讯——大陆”部分点击最新报道从而获取并选择关于北京大暴雨事件的报道。并且,在样本的采集过程中除去两部分新闻报道:一是重复的样本,即题目内容都一样的新闻报道;二是主观性相对比较强的社论、编者按和评论报道。最后,通过有选择性的筛选得出,人民网有569篇报道,凤凰网有531篇报道。 (五)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实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人民网与凤凰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的新闻进行统计、量化分析。通过设置类目的比较进行归类总结以及对两者标题文本、内容选择、报道数量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六)比较类目设置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社会学家坦卡特设计出的11个框架列表: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系列的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进行了选择与修改,形成适用于本文的框架列表。本文的框架列表为:媒介种类、每日报道趋势、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新闻报道倾向性。 三、研究类目及分析 (一)媒介种类 笔者对凤凰网与人民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的报道新闻来源种类进行统计分类。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凤凰网与人民网的新闻报道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与报纸,其中报纸最多。两者比较看重网络媒体与报纸媒体。究其原因在于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拥有时效性较强与信息量较多等特点,与各大新闻网站及其他媒介间的互用、链接也比较方便。而报纸媒介向来作风严谨、有深度、有思想,这也弥补了网络媒介之不足。 此外,两个新闻来源的媒介种类中广播电视类与通讯社类的基本相同。原因在于广播电视媒介是通过声音或声画面的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传播,书面性的文字报道要少。凤凰网用到来自政府的新闻报道,而人民网没有。 (二)报道趋势 笔者在选定的样本时间内,分别对凤凰网与人民网的报道数量进行统计,以便直观地了解两者的新闻报道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网与凤凰网在7月21日的报道数量基本相同,从7月22日以后的六天时间内,两者出现区别。其中人民网22日的报道量最多,之后有所下降。而凤凰网对于事件的报道最多的在22日与23日两天,以后有所下降。从总体趋势看,人民网的每日报道趋势纵向跨度比较大,有大起大落的感觉;凤凰网的每日报道趋势相对平均,大致呈现稳定变化趋势。 每日报道数量的变化可以折射出两者对报道事件的态度及重视程度。比较而言,凤凰网处于比较专业的新闻媒体角度注重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注重事件的过程性。 (注:对方网站指在人民网中的转载凤凰网的新闻,反之亦是如此) (三)新闻来源 笔者对凤凰网与人民网报道事件的新闻来源进行统计,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运用的来自报纸与其他网络媒体的新闻较多。其中,人民网更注重原创,而凤凰网的原创数量相对较少。凤凰网转载来自人民网的报道较多,而人民网并无转载来自凤凰网的报道。 (四) 报道主题 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做出以下几个报道主题:其一,抗灾救援。如《小学生被困续:部分学生正在转移第二救援队出动》、《北京暴雨成灾600多救援车辆全部派出救援》。其二,损失损害。如《北京大雨致使农业经济损失4.5亿元》。其三,人员伤亡。如《房山区人员伤亡损失重大》、《北京暴雨死亡人数上升至37人》。其四,英雄典型。如《大雨中有大爱——救人殉职民警李方洪》、《暴雨中躺地通下水道环卫工回应称赞:是分内工作》。其五,官方回应(政府对灾情及暴雨情况的回应,的公告等)。如《北京市政府:严肃处理暴雨后擅贴罚单协管员》、《本市积极部署灾后防疫工作》。其六,专家解惑。如《专家解读北京暴雨成因建议排水能力标准提高》、《专家解读北京暴雨成因建议排水能力标准提高》。根据所划分主题,对两个网站各自报道的数量作了分析比较,如图4、图5、图6所示。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人民网的报道中,英雄典型类的报道最多,占全部报道的28%;其次是灾情直击,占全部报道的20%。凤凰网的报道中,灾情直击报道最多,占全部报道的31%;其次是官方回应类报道,占到全部报道的17%;而英雄典型类报道居第三位,占全部报道的15%。从中可以得出,人民网与凤凰网都重视关于大暴雨灾情状况的报道,让人们充分了解此次灾情的相关情况,保证突发性灾难事件信息的全面性、公开性、持续性,以及尊重人民的知情权,也保证人们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全方位了解。 以图6为依据,对人民网与凤凰网两者不同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所占的百分比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抗灾救援、损失损害、专家解惑这三个主题的报道所占比例相差较小,两者在这一方面采取了同样的对待态度,此部分在整个报道中处于次要方面。而关于人员伤亡类的报道,人民网的报道量是凤凰网报道量的两倍。另一方面,关于英雄典型类的报道,人民网也是凤凰网报道量的两倍,注重人员伤亡与英雄典型间关系的处理,使整体的报道架构趋于平衡。 (五)报道倾向 笔者对两家网站关于此事件报道的新闻倾向性进行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分为: 其一,正面报道。以正面积极宣传为主,宣扬传统道德精神与表现人文关怀等。如《最后一名群众被救出,他永远留在了那里》、《暴雨中有一种精神叫坚守有一种感动叫互助》等。其二,负面报道。以质疑性的声音出现为标志,反映灾难的破坏性与灾难暴露的问题。如《北京召开7·21暴雨通报会发言人念到伤亡人数时改口》、《外地男子暴雨中救多人因无北京户口不能领物资》等。其三,中性报道。以陈述新闻事实为主,报道灾情状况。如《北京房山区河堤决口一村庄逾40人被困》、《北京继续暴雨橙色预警强降雨至凌晨2时减弱》等。如图7与图8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民网正面报道最多,占报道总数的40%;负面报道最少,占报道总数的26%。而凤凰网负面报道最多,占报道总数的42%;中性报道最少,占报道总数的20%。由此可见两者的报道倾向性,人民网倾向于正面的积极报道,而凤凰网倾向于负面的灾情呈现。两者分别通过自身所构建的框架或者报道基调来发挥新闻网站的引导作用,凸显事情不同的方面。 四、研究结果 (一)转载方面 从新闻选择上可以看出,两家网站都注重同类网站新闻的转载,主动发挥自身新闻网站的优势,确保全面、持续地报道事件。在运用自身网络媒介的同时也弥补自身深度不够等缺点,转载报纸媒介所报道的新闻。由此可以看出, 两者在大的方面拥有一致性,注重专业的新闻精神,关注新闻事件的重要参与者。 比较而言,在新闻的转载选择上,人民网更注重自身的原创作品,发挥自身作为主流权威媒体的重要职责,做到引领其他媒体,代表政府声音;凤凰网选择来自人民网的报道在自己的网站上,而人民网则没有。 (二)报道基调 从新闻的构建中可以看出,人民网以积极面对困难为主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如通过英雄典型类报道、抗灾救援类报道来解释和安抚人民。其报道的主题注重正面性引导,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以及质疑给予及时的澄清,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信息的公正、公开。凤凰网的负面报道或负面信息居多,以灾情状况为主要报道内容,试图找出大灾难中暴露的问题。 (三)报道立场 相比人民网官方的口吻和立场,凤凰网更注重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一切以人为本,着重关注灾民心理、灾区状况等方面。尽管在某些方面,人民网与凤凰网存在不同,但在大方向上还是一致的。 五、新闻网站舆论引导方式思考 如何加强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当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做出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加强新闻客观表现,提升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多元化表现真实性。在统计分析的新闻报道中,不论是人民网还是凤凰网,中性报道居中,处于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中间。追求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应更多地从中性的新闻报道中隐射出所要传播的信息和表达的内容。同时,加强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同样的事情,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说服力。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包括新闻来源的多元化、新闻媒介的多元化、同一事件报道者的多元化等。在多元化的选择中借鉴,增强网站之间、媒介之间的互动,促进对重大突发事件。 第二,保持新闻的权威性、平衡性、人文性。自媒体的产生,使一些非媒体专业人员成为意见领袖。有时会形成官方说法与公众自我得到的信息相矛盾的情况,公众会对事件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因此,出现不同的 “声音”时,应以正确引导为主,对出现的偏差情况做及时准确的反馈和澄清。而在对大灾难的报道中,适当的人文关怀也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可以凸显出对灾民的安抚,表现对生命、个体的重视。 现代传媒环境下,“一边倒”式的新闻报道格局已经打破。想要在自由性与开放性相对较大的网站中占据优势,并较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必须适应多元化的意见流和信息流,既注重引进的报道,也注重自身的新闻构建,最终实现比较全面的报道模式。这是从人民网与凤凰网对北京“7·21大暴雨”事件报道框架分析中得出的启示。 新闻网站论文:新闻网站建构公共领域的可循之道 【摘 要】新闻网站的发展初现了公共领域雏形,但网站建设与公共领域话语传播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新闻网站公共性实现的途径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公共领域 新闻网站 实现途径 “公共领域”理论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阐释,该概念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个体聚集在一起,不受干涉,自由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以达成共识,形成公众舆论。“公共领域”应具有独立性、开放性、共识性。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进,公民政治参与诉求急剧增加,以新闻网站为基点建构公共领域意义重大。 受网站商业化、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新闻网站的建设与公共领域中话语传播的需求间存在差距:数字鸿沟削弱了公共领域的开放性、网站的商业性及匿名性导致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等等。在建构公共领域过程中,新闻网站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政府的扶持 “公共领域”有别于“私人领域”,只限于与公共权力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关的事务。①政府对建构公共领域至关重要。 首先,政府要加强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在我国,“数字鸿沟”使不懂电脑网络知识和文化层次较低的公众无法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因而,在网络中构建公共领域就要对文化、信息技术落后的地区和人群给予政策支持与教育支持,提高这些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特定人群的信息技术、文化水平,组织开发针对数字化低端群体的数字化产品和信息化自助终端服务设施。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网站的经济资助。新闻网站的持续发展需要足够资金作后盾。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所有主流新闻网站都或多或少面临资金匾乏的局面。网站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广告收入,为赢得广告商亲睐,网站不惜以低俗化内容博人眼球。政府在加大互联网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新闻网站的支持力度。政府可专门设置有关“公共事务”报道的拨款项目,既鼓励新闻网站报道公共事务,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媒体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引发的低俗化现象。 第三,政府要积极推进网络问政。“从全球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和全面信息共享已经是大势所趋”②,我国也应与时俱进建立“电子政府”,即政府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进行信息收集与、公共管理、日常办公等事务。③新闻网站涵盖了政府为民服务的众多内容,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对公众的信息传递,也有自下而上的公众意见反馈,如政府部门或官员“留言板”、在线访谈,支持网站建设类似“热评官场”、“贪腐曝光”、“网民问政”等版块,主动为网民提供表达空间,为政府和网民交流开辟新途径。同时为提高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互动效率,政府可设网络舆情小组专门负责相关工作。 最后,政府还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需要法制国家机制的保障”④,使每个人都自主、自愿、公平和安全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商讨。一方面制约非理性情绪宣泄,另一方面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营造“就事论事”氛围。 二、新闻网站引导民众关注并参与公共事务 1、通过议程设置强化公共性引导 “议程的关注决定舆论的生成”⑤,但由于网站存在海量信息和众多议题,加上网上存在由各种网络推手制造的热点,客观上需要新闻网站强化公共性引导。新闻网站可采取置于首页、媒体推荐榜等强化处理方式,扩大公共事务传播的影响力。新闻网站以报道的公共性为主要标准,分权给受众,根据新闻点击率或跟帖量大小对新闻版面的位置进行实时调整,设置热门排行版块,既强化网民在议程设置中的作用,也节约了他们搜寻热点的时间。比如新浪论坛的“24小时热帖排行”,对跟帖量大的公共事务报道做重点推荐。 2、展开公共事务调查 “记者要创造并维持一个所有公民有权参与的公共领域,让所有公民关心的话题都能得以清楚地阐释、协商、批判,记者必须让公民作为积极的合作者加入到新闻制作中来。”⑥网站可专门开发一个“社会调查”频道,号召网民通过在线投票或微博投票的形式参与,在提出既定报道计划之前甄选网民所喜爱的公共议题,再组织深入讨论。新浪网的社会调查版块设有以“小态度,大力量”为口号的“微博投票”频道,开展过 “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是什么?”、“‘两会’你最关注哪个问题?”等投票活动,借此了解网民所想。 3、培育“公民记者” 新闻网站可设置类似“新闻线索提供营”版块,如凤凰网的“有料天天报”和网易的“超级爆料”。爆料应着眼于公共生活,鼓励“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合流。“公民新闻”也被称为参与式新闻,从新闻的采写,到最后的编辑,完全由民众自己完成。“公民新闻”通过强调普通公民主动参与新闻生产,呼吁公民关心身边的公共事务。网站应借助“公民新闻”发展“公共新闻”,培育“公民记者”。 4、策划公共活动 积极参与网上讨论的网民并非都是积极的“公民”,在热烈讨论之后,往往缺乏实际行动。针对这种情况,网站应策划公共活动,建构网络公益平台,以网站的公益频道和微博圈的爱心传递,促发民众行动。新浪公益频道、网易公益频道都发动了有关“贫困地区小学生缺鞋情况调查”的公益活动,对西南贫困县孩子的缺鞋情况、背景成因、问题反思、捐赠情况做了分析解读,还提出捐赠建议,鼓励爱心捐赠。 5、设立激励机制 评选活动是激励网站从业人员和网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有效方法。网站可借鉴由国外媒体人山姆·苹果一手创立的“the faster times”网站的做法,当某篇稿件的浏览量达标,或帖子的跟帖量达到一定程度,甚至是成为某事件的触发剂或推动剂时,网站可给作者颁发奖金以示鼓励。与前面的举措相比,在网页上开设的精英榜,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一种肯定。人民网的“反腐总动员”频道专门设立了“反腐精英榜”,使“精英”身份权威化、榜样化,让其发声更有力。 6、加强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正如美国学者瑞妮·霍布斯指出的那样,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⑦培育民众的公共意识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教育推进,新闻网站也要使自身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网络媒体可通过定期举办媒介知识宣讲会、传媒知识竞赛、媒介学术讲座、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媒介教育宣传活动,加强民众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社科院学者卜卫就在中青网“青少年园地”开设了“媒介课堂”栏目,向青少年普及传媒知识。 三、新闻网站提升民众理性思考能力 “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或论坛,在这里理智的辩论占主导地位。”⑧在公共领域中,各种意见可通过理性讨论展开交锋,具备理性思考能力的民众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因素,而理性主体的培养需要网站机制良好运行。 1、注重深度 新闻网站传播的内容快速,但有时会缺乏整体性,而网络新闻专题则可以弥补信息碎片化缺陷。新闻网站要通过各种信息的组合全方位、深入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尤其要把公共事务放在历史进程、社会转型中加以考察,增加报道深度。网站还可通过推荐“他山之石”,为网民提供参考,并鼓励公民和专家磋商制定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 2、帖子示范 新闻网站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地管理帖子,强化网站的把关职能,删除不当的言论,“置顶”有价值言论。人民网强国论坛的“精华区”就直接为网民挑选编排了本版精华,鼓励网民理性思考的高质量帖子。 3、培养意见领袖 网民的理性、深入讨论离不开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他们的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网民和舆论走向。在网络群体中能够引导别人的意见领袖,不是比其他人更多地接近信源,而是能给其他人提供更多的思想和观点,帮助人们在凌乱的信息中抓住重点,在复杂的事件中挖掘本质。网易的论坛频道专设了包括教师、作家、经济学家、影评人等等在内的“专栏作者”版块,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会有效引导理性讨论。 四、多平台联动发力扩大影响 媒介融合已成为业界现实,跨媒体共同生产、联动传播、互动协调新闻内容,在降低传播成本的同时能最大化覆盖受众范围,扩大公共事务影响力。 1、与传统媒体合作 除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并无采访权只能转载新闻,因此需要依托传统媒体,才能抢占先机。商业网站可与传统媒体合作,参与调查、采访,所得素材可交给传统媒体使用发表,之后网站加以转载。 2、与微博、博客合作 微博、博客可简要转载网站新闻、发表评论、与粉丝互动交流、自由讨论,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还可将新闻网站的网址放置于微博、博客内容之后,超链接推荐网站,方便网民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 3、与手机媒体合作 在“移动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单一的新闻并不能留住网民,真正能够凝聚网民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技术应用。新浪、网易、凤凰网纷纷开发了“网站手机版”,吸引了大量渴望信息但又不方便使用电脑的用户。 结语 “随着新的传媒的出现,交往形式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它们的影响极具渗透力,超过了任何报刊所能达到的程度”⑨ ,新闻网站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格局和话语环境,为公共领域的重构带来了曙光。但“大众传媒塑造出来的世界所有的仅仅是公共领域的假象”⑩,新闻网站建构公共领域依然任道重远。